《巴利聖典•經藏•小部本生經》
jātakapāḷi
主編:正智居士
翻譯者:
Carol, 常青居士,Louis Tsang,Katrina Tsang,Pamela,Andrew,Eric Feng, Mulder Fan ,蕭瑋均,Rachel Leung,Leung Kar Ho ,兩位匿名善心法友 ,Tommie ,Jojo ,Look Yuen Kei ,兩位【法緣隨喜】,Chin Wai Ming ,Irish Jhang ,正智居士,Karmen
目錄
序 1
經文的翻譯分工 3
「撰述緣起」 1
**序言** 3
1. dūrenidānakathā遠因緣說 3
2.avidūrenidānakathā 不遠緣起故事 74
3. santikenidānakathā近因緣談 101
本生經 120
1.Apaṇṇakajātaka 真實本生經 (夜叉迷惑兩位商人的故事) 120
2. Vaṇṇupathajātaka 關於沙漠的本生經故事 (努力不懈救而全隊人的故事) 128
3. Serivavāṇijajātaka 貪欲商人本生故事 (提婆達多是何時和佛陀結怨的?) 131
4. cūḷaseṭṭhijātakaṃ周羅財官本生經(愚人翻生成大智者的故事/ 透過小物逐步獲取大財富的故事) 133
5. taṇḍulanāḷijātakaṃ 稻稈本生經(愚鈍評價管和派籌員的故事) 143
6. devadhammajātakaṃ天法本生故事 (有關慚愧的故事) 146
7. kaṭṭhahārijātakaṃ採薪女本生經(國王不想養育卑賤母子的故事) 153
8. gāmaṇijātakaṃ首領王本生經(放棄努力的比丘的故事) 156
9. maghadevajātakaṃ摩迦王本生經(菩薩過去世也出家的故事) 157
10. sukhavihārijātakaṃ快樂住處本生經(出家修行後體驗快樂的故事) 158
11. lakkhaṇamigajātakaṃ瑞相鹿本生(提婆達多被大眾拋棄的故事) 160
12. nigrodhamigajātakaṃ 榕樹鹿本生經 (佛陀以慈悲忍辱勝過提婆達多的故事) 163
13. Kaṇḍijātaka 結節本生經 (被女人累事的故事) 172
14. vātamigajātakaṃ風鹿本生經 (受味覺束縛的故事) 173
15. kharādiyajātakaṃ (不受教誡的鹿兒最終毀滅自己的故事) 177
16. tipallatthamigajātakaṃ 三臥鹿本生經 (聽教聽話避過危險的故事) 178
17. mālutajātakaṃ風本生經 (兩個都沒有錯的故事) 182
18. matakabhattajātakaṃ死者供物本生經 (殺生祭祀是惡業) 183
19. āyācitabhattajātakaṃ 祈願供養本生經(殺生祭祀是錯的故事) 185
20. naḷapānajātakaṃ 蘆飲本生經(蘆薈空心的原因) 186
21. kuruṅgamigajātakaṃ 羚羊本生經(提婆達多在過去世已經想殺佛陀了) 189
22. kukkurajātakaṃ 犬本生經(菩薩救助犬同伴免於屠殺的故事) 190
23. gojānīyajātakaṃ 駿馬本生經(馬菩薩負傷仍不放棄的故事) 192
24. ājaññajātakaṃ良馬本生經(馬菩薩負傷仍不放棄的故事) 194
25. titthajātakaṃ浴場本生經(佛陀在今生過去生完全了知眾生內心傾向的故事) 195
26. mahiḷāmukhajātakaṃ女顏象本生經(比丘接受提婆達多食物的故事) 198
27. abhiṇhajātakaṃ 常習本生經(比丘和在家人親近的故事) 200
28. nandivisālajātakaṃ歡喜滿牛本生經(說粗話人人不喜的故事) 202
29. kaṇhajātakaṃ 黑牛本生經(牛菩薩報恩的故事) 204
30. munikajātakaṃ 謨尼迦豚本生經(前世因女人遇害被宰的故事) 206
31. kulāvakajātakaṃ 雛鳥本生經(菩薩成為天帝的故事) 208
32. naccajātakaṃ舞踊本生經(因為不知恥而失去妻子的故事) 215
33. sammodamānajātakaṃ和合本生經(爭吵導向滅亡的故事) 217
34. macchajātakaṃ 魚本生經(菩薩救魚的故事) 219
35. vaṭṭakajātakaṃ鶉本生經(鳥菩薩藉著真實語讓火退去的故事) 220
36. sakuṇajātakaṃ 鳥本生經(選錯地方的比丘的故事) 223
37. tittirajātakaṃ 鷓鴣本生經(尊敬年長者的故事) 225
38. bakajātakaṃ 青鷺本生經(奸詐的行為並不長久的故事) 228
39. nandajātakaṃ難陀本生經(性情隨著地方改變的故事) 232
40. khadiraṅgārajātakaṃ 迦台羅樹炭火本生經(菩薩和給孤獨不顧魔神的阻攔繼續布施的故事) 234
41. losakajātakaṃ婁沙迦長老本生經(因為妨礙阿羅漢獲得食物而遭受多生多世惡報的故事) 241
42. kapotajātakaṃ 鳩本生經 (貪心害死人的故事) 247
43. veḷukajātakaṃ竹蛇本生經 (任性害死人的故事) 250
44. makasajātakaṃ蚊本生經 (豬隊友害死人的故事) 252
45. rohiṇijātakaṃ 赤牛女本生經 (豬隊友的故事) 253
46. ārāmadūsakajātakaṃ 毀園本生經 (幫倒忙的故事) 255
47. vāruṇidūsakajātakaṃ 酒本生經 (豬隊友的故事) 256
48. vedabbajātakaṃ vedabba咒本生經 (固執惹禍的故事) 257
49. nakkhattajātakaṃ 星宿本生經 (迷信星像吉日而壞了好事的故事) 260
50. dummedhajātakaṃ 無智本生經 (菩薩整頓整個國家的德行的故事) 262
51. ṃahāsīlavajātakaṃ 大具戒王本生經 (菩薩透過努力和忍耐恢復王位的故事) 264
52. cūḷajanakajātakaṃ 小伽那迦王本生經(人應努力) 269
53. puṇṇapātijātakaṃ 滿瓶本生經 (戳穿毒酒詭計的故事) 270
54. kiṃphalajātakaṃ 果子本生經 (菩薩以果木知識和智慧救全團人的故事) 272
55. pañcāvudhajātakaṃ 五武器太子本生經 (菩薩降伏夜叉的故事) 274
56. kañcanakkhandhajātakaṃ 金塊本生經 (將大事拆小的故事) 277
57. vānarindajātakaṃ 猴王本生經 (菩薩機智逃過鱷魚殺繆的故事) 279
58. tayodhammajātakaṃ 三法本生經 (菩薩躲過猴父王殺繆的故事) 281
59. bherivādakajātakaṃ 打鼓本生經 (頑固的過患) 283
60. saṅkhadhamajātakaṃ 吹螺本生經 (頑固的過患) 284
61. asātamantajātakaṃ厭惡聖典本生經 (讓比丘放下對異性執著的故事) 285
62. aṇḍabhūtajātakaṃ生卵本生經 (怎樣守護都守護不到的女人) 289
63. takkapaṇḍitajātakaṃ 棗椰子本生經 (不知恩叛逆的女人) 295
64. durājānajātakaṃ 難知本生經 (女人的性情難以了知) 298
65. akataññujātakaṃ 懊惱本生經 (出軌的女人的故事) 300
66. mudulakkhaṇajātakaṃ 優相本生經 (菩薩曾因女人而墮落的故事) 301
67. ucchaṅgajātakaṃ 膝本生經 (一個女人救全家的故事) 305
68. sāketajātakaṃ 娑祇多城本生經 (將佛陀當成兒子的婆羅門夫妻) 307
69. visavantajātakaṃ 吐毒本生經 (舍利佛尊者不取已捨棄的東西) 308
70. kuddālajātakaṃ 掘地者本生經 (菩薩促使整個城市人民和幾位國王一同出家的故事) 310
71. varuṇajātakaṃ 婆樓那本生經 (不要吃後悔藥的故事) 314
72. sīlavahatthijātakaṃ 戒行象王本生經 (提婆達多前世今生忘恩負義的故事) 317
73. saccaṃkirajātakaṃ真實行本生經 (提婆達多過去世為王時忘恩負義的故事) 320
74. rukkhadhammajātakaṃ 樹法本生經 (團結是力量的故事) 325
75. macchajātakaṃ魚本生經 (佛陀今生前世讓讓天降雨的故事) 326
76. asaṅkiyajātakaṃ 阿僧祇本生經 (守護自他的故事) 329
77. mahāsupinajātakaṃ 大夢本生經 (佛陀解夢的故事) 331
78. illisajātakaṃ 跛足者本生經 (目犍連前世今生都折服吝嗇鬼的故事) 342
79. kharassarajātakaṃ 粗魯王本生經 (一位大臣過去世和今生都掠奪村莊的故事) 352
80. bhīmasenajātakaṃ 怖軍本生經 (自誇的故事) 353
81. surāpānajātakaṃ 飲酒本生經 (飲酒過患的故事) 357
82. mittavindakajātakaṃ 彌多頻陀迦本生經 361
83. kālakaṇṇijātakaṃ 迦羅迦尼本生經 (給孤獨長者的好朋友守護家園的故事) 362
84. atthassadvārajātakaṃ 義門本生經 (菩薩過去世解答兒子關於利益的問題) 364
85. kiṃpakkajātakaṃ 金缽本生經(五欲如毒果) 366
86. sīlavīmaṃsakajātakaṃ 戒德最勝本生經 (菩薩試驗德行的重要性) 368
87. maṅgalajātakaṃ 吉祥本生經 (破除迷信的故事) 370
88. sārambhajātakaṃ 執怨本生經 372
89. kuhakajātakaṃ 詐偽者本生經 372
90. akataññujātakaṃ 不感恩本生經 374
91. littajātakaṃ染毒骰子本生經(比丘享用前應審視四資具的故事) 376
92. mahāsārajātakaṃ大寶瓔珞本生經(宮殿遺失物品的故事) 377
93. visāsabhojanajātakaṃ信任飲食本生經(不要信任的故事) 379
94. lomahaṃsajātakaṃ毛骨悚然本生經(菩薩因苦行邪見幾乎再生地獄的故事) 380
95. mahāsudassanajātakaṃ大善見王本生經(菩薩為轉輪王時的故事) 382
96. telapattajātakaṃ油鉢本生經(菩薩克服極端誘惑的故事) 383
97. nāmasiddhijātakaṃ 名號成就本生經(名字不代表什麼的故事) 389
98. kūṭavāṇijajātakaṃ 奸商本生經 390
99. parosahassajātakaṃ 逾千本生經 (舍利佛過去世澄清菩薩話語的故事) 392
100. asātarūpajātakaṃ 偽樂本生經 (福報第一大弟子sīvali的前世今生) 393
101. parosatajātakaṃ 逾百本生經(品德無瑕的國王的故事) 395
102. paṇṇikajātakaṃ賣葉本生經(試驗女人忠貞的故事) 396
103. verijātakaṃ仇敵本生經(不和仇敵一起的故事) 397
104. mittavindakajātakaṃ覓友本生經(貪欲過盛墮落地獄的故事) 398
105. dubbalakaṭṭhajātakaṃ脆木本生經(怕死比丘的故事) 399
106. udañcanījātakaṃ汲水女本生經(被妻子勞役的男人) 401
107. sālittakajātakaṃ 擲石師本生經(人應掌握技能的故事) 402
108. bāhiyajātakaṃ 婆希亞本生經(肥人贏得國王心的故事) 404
109. kuṇḍapūvajātakaṃ糕點本生經(窮人布施糕點給佛陀當日成為大富翁的故事) 405
110. sabbasaṃhārakapañhajātakaṃ一切皆滅盡本生經 406
111. sabbasaṃhārakapañhajātakaṃ一切皆滅盡本生經 406
112. amarādevīpañhajātakaṃ 阿瑪拉德維問答本生經 407
113. siṅgālajātakaṃ 豺狼本生經 (提婆達多前世今生都說謊的故事) 407
114. mitacintijātakaṃ 謹思魚本生經 (魚菩薩救兩位朋友的故事) 408
115. anusāsikajātakaṃ 教誡鳥本生經 (教人但自己不遵守的比丘尼) 410
116. dubbacajātakaṃ 難馴者本生經 (逞強而死的技藝師) 412
117. tittirajātakaṃ 鷓鴣本生經 (因多嘴而死的故事) 413
118. vaṭṭakajātakaṃ 鵪鶉本生經 (被冤枉的富豪之子) 415
119. akālarāvijātakaṃ 非時啼雞本生經 (不分時候亂鳴的雞) 417
120. bandhanamokkhajātakaṃ 解脱束缚本生經 (佛陀與誣佛女的前世因緣) 418
121. kusanāḷijātakaṃ 吉祥草本生經 (交友不應限於身份) 420
122. dummedhajātakaṃ 愚者本生經 (提婆達多前世今生妒忌佛陀的故事) 422
123. naṅgalīsajātakaṃ犁柄本生經(愚蠢多話的Lāḷudāyī長老) 425
124. ambajātakaṃ 芒果本生經(因一人而眾人得福的故事) 426
125. kaṭāhakajātakaṃ 吹嘘者本生經 428
126. asilakkhaṇajātakaṃ 劍相師本生經 (仰賴同一樣事物卻有不同結果) 430
127. kalaṇḍukajātakaṃ水壺奴本生經(忘記身份的奴僕) 431
128. biḷāravatajātakaṃ偽善本生經(偽善的狍) 432
129. aggikabhāradvājajātakaṃ 火祭豺本生經(偽善的豺狼) 434
130. kosiyajātakaṃ 憍尸耶婆羅門本生經(私通婦人的故事) 436
131. asampadānajātakaṃ不報恩者本生經(提婆達多前世今生忘恩負義的故事) 438
132. bhīrukajātakaṃ怖懼本生經(菩薩抑制強烈感官刺激而成為轉輪王的故事) 440
133. ghatāsanajātakaṃ鍋灶本生經(應適時離去的故事) 441
134. jhānasodhanajātakaṃ禪定清淨本生經(菩薩修得非想非非想處定的故事) 442
135. candābhajātakaṃ月光本生經(菩薩修得黃白遍二禪而往生光音天的故事) 443
136. suvaṇṇahaṃsajātakaṃ 金天鵝本生經(貪心人人不喜的故事) 445
137. babbujātakaṃ貓鼠本生經(前世今生都讓人受苦的故事) 446
138. godhajātakaṃ蜥蜴本生經(偽詐比丘的故事) 448
139. ubhatobhaṭṭhajātakaṃ兩頭皆失本生經(提婆達多前世今生兩邊都失利的故事) 449
140. kākajātakaṃ烏鴉本生經(烏鴉菩薩救助同伴的故事) 451
141. godhajātakaṃ蜥蜴本生經(親近惡友終至滅亡的故事) 454
142. siṅgālajātakaṃ 豺狼本生經(提婆達多前世殺豺狼菩薩失敗的故事) 455
143. virocajātakaṃ維羅卡本生經(提婆達多模仿佛陀而自取毀滅的故事) 457
144. naṅguṭṭhajātakaṃ 牛蹄本生經(菩薩放棄無用苦行的故事) 461
145. rādhajātakaṃ羅陀本生經(女人無法被守護的故事) 463
146. samuddakākajātakaṃ海鴉本生經(老比丘集體痛哭的故事) 465
147. puppharattajātakaṃ 花衣本生經(因為愛情而受酷刑和墮落地獄的故事) 467
148. siṅgālajātakaṃ 豺狼本生經(豺狼菩薩斬斷貪欲的故事) 469
149. ekapaṇṇajātakaṃ 單葉本生經(佛陀前世今生制服暴戾王子的故事) 472
150. sañjīvajātakaṃ生虎本生經(未生怨王前世今生都被提婆達多所害的故事) 474
151. Rajovada本生經(品德無瑕的國王的故事) 478
152. siṅgālajātakaṃ 豺本生經 (因非分之想而喪命的故事) 482
153. sūkarajātakaṃ野豬本生經 (不自量力比丘的故事) 485
154. uragajātaka 蛇本生經 (佛陀今生前世調解紛爭的故事) 488
155 Bhaggajātakaṁ 伽伽婆羅門本生經 (佛陀時代說‘長壽’的習俗) 490
156. alīnacittajātakaṃ 不退縮心本生經 (和邪惡的人交往的後果的故事) 493
157. guṇajātakaṃ 功德本生經 (阿難尊者知恩感恩的故事) 496
158. suhanujātakaṃ 素哈努本生經 (同性相吸的故事) 499
159. morajātakaṃ 摩羅本生經 (清淨的孔雀菩薩被挑起情慾的故事) 502
160. vinīlajātakaṃ 青孔雀本生經 (提婆達多前世今生模仿佛陀的故事) 506
161. Indasamanagotta 本生經 (和邪惡的人交往的後果的故事) 508
162. santhavajātakaṃ 交往本生經 (拜火的故事) 510
163. susīmajātakaṃ黑牙鹿本生經 (同一班人前世今生阻礙佛陀取得供養的故事) 512
164. gijjhajātakaṃ 兀鷹本生經 (鷹菩薩報恩的故事) 516
165. nakulajātakaṃ 獴本生經 (佛陀前世今生化解爭執的故事) 518
166. upasāḷakajātaka 烏波沙羅迦本生經 (尋找未用過的火葬地點的故事) 520
167. samiddhijātakaṃ 沙彌陀本生經 (天女誘僧的故事) 521
168. sakuṇagghijātaka 鷹與鷓鴣本生經 (應在自己領域活動的故事) 523
169. arakajātakaṃ 阿拉卡本生經 (慈心的功德) 524
170. kakaṇṭakajātakaṃ 變色龍本生經 527
171. kalyāṇadhammajātakaṃ 善法本生經 (因岳母糊塗而促成出家因緣) 527
172. daddarajātaka 善法本生經 (不自量力的拘迦利比丘) 529
173. makkaṭajātaka 獼猴本生經 (欺騙獼猴的故事) 531
174. dubbhiyamakkaṭajātaka 忘恩負義獼猴本生經 (提婆達多前世為獼猴忘恩負義的故事) 532
175. ādiccupaṭṭhānajātakaṃ 日輪供養本生經 (裝有品的獼猴) 534
176. kaḷāyamuṭṭhijātaka 豆子與猴子本生經 (佛陀對國王雨季出征作建議的故事) 536
177. tindukajātaka 帝努迦果本生經 (猴王菩薩以智慧安撫猴群的故事) 538
178. Kacchapajātaka 烏龜本生經 (因貪戀住處而喪命的故事) 541
179. satadhammajātaka 薩塔達瑪本生經 (佛陀勸導比丘們捨棄不正當的謀生方式) 543
180. duddadajātaka 吝嗇者本生經 (富翁迴向功德的故事) 545
181. Asadisajātaka 無可比擬王子本生經 (弓箭手菩薩捨棄王位出家的故事) 547
182. Saṅgāmāvacarajātakavaṇṇanā 戰場勇士本生經 (阿難為女人而修行的故事) 551
183. vālodakajātaka 濾水本生經 (五百位在家聖者安靜禪修的故事) 555
184. giridattajātakaṃ 山授本生經 (馬匹與惡人交往的故事) 557
185. anabhiratijātakaṃ 不樂本生經 (煩惱影響記憶力的故事) 558
186. dadhivāhanajātakaṃ 酸奶運載本生經 (交往惡友無益的故事) 560
187. catumaṭṭhajātakaṃ 四不像本生經 (老比丘前世今生被兩位上首弟子嫌棄的故事) 562
188. sīhakotthujātakaṃ 獅子幼崽本生經 (瞿迦利前世今生因聲音暴露自己的故事) 564
189. sīhacammajātakaṃ 獅子皮本生經 (因亂叫而喪命的驢子的故事) 565
190. sīlānisaṃsajātakaṃ 戒德果報本生經 (憶念佛德而得救的故事) 566
191. ruhakajātakaṃ 魯哈卡本生經 (被妻子戲弄的故事) 568
192. sirikāḷakaṇṇijātakaṃ 螺髻迦旃延本生經 570
193. cūḷapadumajātakaṃ 小蓮花本生經 (女人忘恩負義的故事) 570
194. maṇicorajātakaṃ 寶珠盜賊本生經 (提婆達多過去世也曾試圖殺害佛陀的故事) 573
195. pabbatūpattharajātakaṃ 山腳水池本生經 (佛陀勸導波斯匿王寬恕的故事) 577
196. valāhakassajātakaṃ 雲馬王本生經 (食人女夜叉的故事) 579
197. mittāmittajātakaṃ 朋友與敵人本生經 (不信任同修的戒師) 582
198. rādhajātakaṃ 羅陀本生經 (女人難以守護的故事) 583
199. gahapatijātakaṃ 獄舍本生經 (女人通姦後耍花招的故事) 586
200. sādhusīlajātakaṃ 善戒本生經 (選老公應選有品的故事) 588
201. bandhanāgārajātakaṃ 獄舍本生經 (菩薩掙脫強勁束縛而出家的故事) 589
202. keḷisīlajātaka 玩耍本生經 (矮賢尊者身形矮小的故事) 591
203. khandhajātaka 迦曇婆陀塔本生經 (散發慈心和憶念三寶功德遠離蛇害) 593
204. vīrakajātakaṃ 勇者水烏鴉本生故事 (提婆達多前世今生模仿佛陀而自取滅亡的故事) 596
205. gaṅgeyyajātakaṃ 恒河魚本生經 (沉迷容貌的比丘) 597
206. kuruṅgamigajātakaṃ 羚羊本生經 (菩薩因兩位朋友逃離提婆達多魔抓的故事) 599
207. assakajātakaṃ阿薩迦王本生經 (菩薩去除亡妻國王的悲傷) 601
208. susumārajātakaṃ 鱷魚本生經 (提婆達多前世想要殺死菩薩的故事) 603
209. kukkuṭajātakaṃ 野雞本生經 (守護身體比丘的故事) 605
210. kandagalakajātakaṃ 甘達加拉卡本生經 (提婆達多前世今生自取滅亡的故事) 607
211. Somadatta Jataka 蘇摩達陀菩薩本生經 (愚蠢膽怯婆羅門的故事) 608
212. ucchiṭṭhabhattajātakaṃ 吃剩的食物本生經 (佛陀勸導比丘放下情思的故事) 611
213. bharujātakaṃ 婆睺羅本生經 (拘薩羅王受賄的故事) 613
214. puṇṇanadījātakaṃ 圓滿河本生經 (國王挽回國師父菩薩的故事) 616
215. kacchapajātakaṃ 烏龜本生經 (烏龜因多言而摔死的故事) 618
216. macchajātakaṃ 魚本生經 (比丘前世為魚時因女人而差點喪命的故事) 620
217. seggujātakaṃ 塞古女本生經 (測試女兒貞潔的故事) 621
218. kūṭavāṇijajātakaṃ 奸商本生經 (菩薩審理奸商詐騙案的故事) 623
219. garahitajātakaṃ 訶責本生經 (連畜生都呵斥煩惱的故事) 625
220. dhammadhajajātakaṃ 法幢本生經 (菩薩因帝釋天的幫助躲過提婆達多迫害的故事) 627
221. kāsāvajātakaṃ 漏本生經 (提婆達多不配披上袈裟的故事) 635
222. cūḷanandiyajātakaṃ 小難提本生經 (提婆達多過去世兇殘射殺猴子菩薩一家的故事) 636
223. puṭabhattajātakaṃ 飯盒本生經 (菩薩幫受冷落王后獲得尊重的故事) 639
224. kumbhilajātakaṃ 鱷魚本生經 642
225. khantivaṇṇajātakaṃ 忍辱德行本生經 (菩薩忍耐大臣的故事) 643
226. kosiyajātakaṃ 貓頭鷹本生經 (菩薩勸導國王不要在不恰當時機出征的故事) 645
227. gūthapāṇajātakaṃ 糞蟲本生經 (以屎羞辱別人的比丘) 646
228. kāmanītajātakaṃ 貪慾婆羅門本生經 (菩薩警戒貪心國王的故事) 648
229. palāyitajātakaṃ 逃跑者本生經 (佛陀前世今生以門樓嚇跑挑戰者的故事) 652
230. dutiyapalāyitajātakaṃ 第二逃跑者本生經 (佛陀前世今生以容貌嚇跑挑戰者的故事) 654
231. upāhanajātaka 革履本生經 (提婆達多前世學完技藝後反咬師父的故事) 656
232. vīṇāguṇajātakaṃ 琵琶竿本生經 (喜歡駝背男的女人) 658
233. vikaṇṇajātakaṃ 鐵箭本生經 (鱷魚因貪食而遭殺害的故事) 660
234. asitābhūjātakaṃ 阿西達布妃本生經 (因失夫愛而出家證阿羅漢果的故事) 662
235. vacchanakhajātakaṃ 越闍那迦遊行者本生經 (誘惑阿難尊者還俗的朋友) 664
236. bakajātakaṃ 青鷺本生經 (虛偽比丘的故事) 667
237. sāketajātakaṃ 娑祇多本生經 (情愛生起的原因) 668
238. ekapadajātakaṃ 一句本生經 (一句概括整體利益的故事) 669
239. haritamaṇḍūkajātakaṃ 哈哩塔青蛙本生經 (風水輪流轉的故事) 671
240. mahāpiṅgalajātakaṃ 大黃王本生經 (提婆達多之死讓眾人高興的故事) 673
241. Sabbadatha Jataka 一切牙豺本生經 (提婆達多獲得然後失去名譽的故事) 676
242. Sunakha Jataka 犬本生經 (聰明的狗的故事) 679
243. Guttila Jataka古提拉音樂本生經 (不知恩感恩的故事) 681
244. Viticcha Jataka 離欲本生經 (被佛陀一語KO 的故事) 690
245. mūlapariyāyajātakaṃ根本方便本生經 (佛陀在當生和過去生挫傲慢比丘傲氣的故事) 691
246. bālovādajātakaṃ 愚人教訓本生故事 (恥笑佛陀吃肉的故事) 694
247. pādañjalījātakaṃ 帕丹迦利王子本生經 (愚人撇嘴的故事) 696
248. kiṃsukopamajātakaṃ 緊祝迦喻本生經 (不同角度看同一件事物的故事) 697
249. sālakajātakaṃ 薩羅迦猿本生經 (一看到別人的過錯便聰明不親近的故事) 699
250. kapijātakaṃ 猿本生經 (虛偽比丘的故事) 701
251. Saṃkappa-jātaka 思惟本生經 (菩薩過去也被女人毀掉過修行的故事) 703
252. Tilamuṭṭhijātaka 芝麻團本生經 (易怒比丘的故事) 708
253. maṇikaṇṭhajātakaṃ 寶珠頸龍王本生故事 (不斷索取令人討厭) 713
254. kuṇḍakakucchisindhavajātaka 驃馬本生經 (舍利佛不嫌棄老婦微薄供養的故事) 715
255. Sukajātaka 鸚鵡本生經 (因貪食而死的故事) 720
256. Jarūdapānajātaka 古井本生經(知足而避免殺生之禍的故事) 722
257. Gāmaṇicandajātaka 村長本生經 (菩薩為年幼大智慧國王的故事) 725
258. mandhātujātaka 曼陀多王本生經 (慾望不會被填滿的故事) 733
259. tirīṭavacchajātaka提里達瓦卡本生經 (國王報答苦行者的故事) 735
260. tirīṭavacchajātakaṃ 使者本生經 (貪食比丘的故事) 738
261. padumajātakaṃ蓮花本生經 (說真話而得到所欲之物的故事) 740
262. mudupāṇijātakaṃ 柔手本生經 (女人難以被守護的故事) 742
263. cūḷapalobhanajātakaṃ 小誘惑本生經 (女人成功誘惑清淨菩薩的故事) 746
264. mahāpanādajātakaṃ 大潘那陀本生經 (跋陀耆長老現神通的故事) 749
265. khurappajātakaṃ 刀師本生經 (菩薩勇敢擊退強盜的故事) 751
266. vātaggasindhavajātakaṃ 風疾馬王本生經 (因拒絕仰慕者而餓死的故事) 753
267. kakkaṭakajātakaṃ 螃蟹本生經 (妻子乞求而成功救到丈夫的故事) 756
268. ārāmadūsakajātakaṃ 園林破壞者本生經 (男孩前世今生把樹苗挖起的故事) 759
269. sujātajātakaṃ 善生女本生經 (佛陀調伏給孤獨長者之妻善生女的故事) 761
270. ulūkajātakaṃ 貓頭鷹本生經 (貓頭鷹和烏鴉劫初結緣的故事) 764
271. udapānadūsakajātakaṃ 泉井污濁本生經 (豺狼污染水源的故事) 767
272. byagghajātakaṃ 虎本生經 (拘迦利尊者無法離開兩位上首弟子的故事) 768
273. Kacchapajātakaṃ 烏龜本生經 (菩薩調解猴子和烏龜爭執的故事) 771
274. lolajātakaṃ 貪慾本生經 (因貪心而喪命的烏鴉的故事) 773
275. rucirajātakaṃ 美麗本生經(烏鴉因貪慾而喪命的故事) 775
276. kurudhammajātakaṃ 拘樓國法本生經(各人懷疑自己破戒的故事) 776
277. romakajātakaṃ 羽毛本生經 (提婆達多前世為苦行者想要殺害鳥菩薩的故事) 781
278. mahiṃsarājajātakaṃ 水牛王本生經 (惡劣猴子的故事) 784
279. satapattajātakaṃ 鶴本生經 (挑破離間比丘的故事) 786
280. Puṭadūsakajātakaṃ 毀籠本生經 (破壞花籠孩童的故事) 789
281. abbhantarajātakaṃ 內部本生經 (舍利佛尊者前世今生贈送耶輸陀羅芒果的故事) 791
282. seyyajātakaṃ 賽亞本生經 (菩薩國王修慈心而讓敵王歸降的故事) 798
283. vaḍḍhakīsūkarajātakaṃ 木匠野豬本生經 (弓箭手提沙長老前世今生精通戰術的故事) 802
284. sirijātakaṃ 吉祥本生經 (福報無法被奪走的故事) 806
285. maṇisūkarajātakaṃ 摩尼豬本生經 (佛陀像寶珠無法被抹黑的故事) 812
286. sālūkajātakaṃ 薩盧卡本生經 (因女人而被宰殺的豬的故事) 815
287. lābhagarahajātakaṃ 非難利養本生經 817
288. macchuddānajātakaṃ 魚商本生經 (想獨吞遺產的弟弟的故事) 819
289. nānāchandajātakaṃ 各異願望本生經 (阿難前世今生獲得佛陀恩賜的故事) 822
290. sīlavīmaṃsakajātakaṃ 考驗戒德本生經 825
291. surāghaṭa 本生經 (無法被滿足的人的故事) 826
292. supattajātakaṃ 善翼本生經 (捨身為王的烏鴉的故事) 828
293. kāyanibbindajātakaṃ 厭身本生經 (痊癒的隱士修行到再生梵天界的故事) 832
294. jambukhādakajātakaṃ 食閻浮果者本生經 (互相奉承的故事) 834
295. antajātakaṃ 終點本生經(另一個互相奉承的故事) 836
296. Samuddajātaka 海洋本生經 (貪得無厭的故事) 837
297. kāmavilāpajātakaṃ 欲閒雜語本生經 (思念妻子的比丘的故事) 839
298. Udumbarajātaka 無花果本生經 (霸佔人住處的比丘的故事) 840
299. komāraputtajātakaṃ 童子本生經 (菩薩教化粗魯猴子的故事) 842
300. Vakajātaka 狼的故事(沒有決心的故事) 844
301 Cullakalingajātaka 小迦陵伽本生經 (命運可被改變的故事) 846
302 Mahaassaroha Jātaka大騎手本生經 (對值得布施的人作布施的故事) 852
303 Ekarājajātaka 一王本生經 (向敵王散播慈心的國王) 856
304. daddarajātakaṃ達陀羅本生經 (菩薩教導龍弟弟忍耐的故事) 857
305. sīlavīmaṃsanajātakaṃ 驗德本生經 (這個世界沒有秘密的故事) 859
306. sujātajātakaṃ善生本生經 (佛陀做和事佬的故事) 862
307 Palāsajātaka 波羅奢本生經 (佛陀安慰阿難的故事/拜神的故事) 864
308 Sakuṇajātaka 速疾鳥本生經 (忘恩負義的故事) 866
309 Chavaka Jātaka 屍體本生經(尊重法的故事) 868
310 Seyyajātaka 更勝本生經 (菩薩捨棄榮華出家的故事) 870
311. pucimandajātakaṃ 臭樹本生經 (目犍連尊者前世今生防範於未然的故事) 872
312. kassapamandiyajātakaṃ 迦葉與遲鈍者本生經(發難父親的故事) 875
313. khantīvādījātakaṃ 忍辱言教者本生經(隱士菩薩展示極強忍辱的故事) 878
314. lohakumbhijātakaṃ 鐵鍋本生經(來自地獄喊聲的故事) 882
315. sabbamaṃsalābhajātakaṃ 全肉施捨本生經 (因為說話好聽而獲得整車肉的故事) 885
316. sasapaṇḍitajātakaṃ 智兔本生經(兔菩薩捨身施肉的故事) 888
317. matarodanajātakaṃ 明白哀悼本生經(智慧菩薩不因兄弟死亡而悲傷的故事) 893
318. kaṇaverajātakaṃ 迦納維拉本生經(比丘前世被女人害死的故事) 895
319. tittirajātakaṃ 鷓鴣本生經(間接無意的損害不構成業的故事) 898
320. succajajātakaṃ 善施本生經(國王冷待王后的故事) 902
321. kuṭidūsakajātakaṃ 破壞小屋者本生經(燒毀大迦葉尊者小屋的比丘) 904
322. duddubhajātakaṃ 鼓聲本生經(盲信別人的故事) 908
323. brahmadattajātakaṃ 梵授本生經(因慚愧而不敢索取的故事) 911
324. cammasāṭakajātakaṃ 皮革衣行者本生經(皮革衣行者前世今生因疏忽而被殺的故事) 913
325. godharājajātakaṃ 蜥蜴王本生經(騙子比丘的故事) 915
326. kakkārujātakaṃ 迦迦魯本生經(提婆達多前世今生說謊的故事) 917
327. kākavatījātakaṃ 無悔本生經(女人難以被守護的故事) 920
328. ananusociyajātakaṃ 無悔本生經(隱士菩薩不為前妻悲哀的故事) 922
329. kāḷabāhujātakaṃ 黑臂本生經(提婆達多前世今生失去名聞利養的故事) 925
330. sīlavīmaṃsajātakaṃ 戒德考驗本生經(菩薩測試戒德價值的故事) 926
331. Kokalikajātaka 拘迦利比丘本生經故事 (不合時宜而多言帶來禍害的故事) 928
332. rathalaṭṭhijātakaṃ 車鞭本生經故事 (公正判決的故事) 930
333. pakkagodhajātakaṃ 蜥蜴本生經 (菩薩讓皇后重新獲得尊重的故事) 932
334. rājovādajātakaṃ國王訓誡本生經 (國家元首的品格影響全國的食物素質) 935
335 jambukajātakaṃ豺本生經 (提婆達多模仿佛陀的故事) 938
336. brahāchattajātakaṃ 大傘蓋王子本生經 (欺詐苦行者的故事) 940
337 pīṭhajātakaṃ 座席本生經 (隱士菩薩不遷怒施主的故事) 943
338 thusajātakaṃ稃本生經 (佛陀前世今生預見弒父奪位的故事) 945
339 bāverujātakaṃ巴威路國本生經 (佛陀的出現讓外道的名聞利養一落千丈) 948
340 visayhajātakaṃ 維薩易哈長者本生經 (菩薩無視帝釋天阻止繼續布施的故事) 950
341 Kaṇḍarījātaka 干陀利本生經 953
342 Vānarajātaka 猿本生經 (利益生起時要先停一停想一想的故事) 953
343 kuntinījātakaṃ 菴摩羅果本生經 (冤冤相報的故事) 955
345 gajakumbhajātakaṃ 龜本生經 (懶人的故事) 960
346 kesavajātakaṃ kesava本生經 (親厚之心是最好的味道) 962
347 ayakūṭajātakaṃ 鐵鎚本生經 (行善不用怕的勵志故事) 965
348. araññajātakaṃ 森林本生經 (什麼人應該結交的故事) 967
349 sandhibhedajātakaṃ 獅子和公牛本生經 (友誼被離間的故事) 969
350 devatāpañhajātakaṃ 天女問本生經 972
351. maṇikuṇḍalajātakaṃ 寶珠耳環本生經(菩薩教誡敵王的故事) 972
352. sujātajātakaṃ 善生本生故事(菩薩去除父親悲傷的故事) 974
353. venasākhajātakaṃ 韋那沙迦本生經(菩提王子前世今生挖人雙眼的故事) 976
354. uragajātakaṃ 蛇皮本生經(菩薩一家不為死者哭泣的故事) 980
355. ghaṭajātakaṃ 陶罐本生經(菩薩當國王時被俘虜的故事) 984
356. koraṇḍiyajātakaṃ 柯蘭迪亞本生經(舍利佛尊者強迫別人持戒的故事) 987
357. laṭukikajātakaṃ 鵪鶉本生經(提婆達多前世今生兇殘的故事) 990
358. cūḷadhammapālajātakaṃ 小法護本生經(提婆達多前世為王時殘暴殺害菩薩王子的故事) 993
359. suvaṇṇamigajātakaṃ 金鹿本生經(女人前世今生幫助丈夫的故事) 996
360. suyonandījātakaṃ 善臂本生經(女人難以被守護的故事) 1000
361. vaṇṇārohajātakaṃ 提升美貌本生故事(友誼被離間的故事) 1004
362. sīlavīmaṃsajātakaṃ 試驗德行本生經 (德行還是學問重要?) 1007
363 hirijātakaṃ 慚本生經 (關於朋友) 1009
364 khajjopanakajātakaṃ 螢火蟲本生經 1010
365. ahituṇḍikajātakaṃ 耍蛇人本生經 (沙彌前世今生逃離老比丘的故事) 1010
366. gumbiyajātakaṃ 棍比耶本生經 (夜叉投毒的故事) 1013
367. sāḷiyajātakaṃ 薩利耶本生經(提婆達多前世害人卻害了自己的故事) 1015
368. tacasārajātakaṃ 塔卡薩拉本生經 (被冤枉的菩薩透過智慧應對國王的故事) 1017
369 貪婪者本生經 (因為貪欲太厚而墮入地獄的比丘) 1019
370 palāsajātakaṃ 無憂樹本生經(不要縱容微小煩惱的故事) 1021
371. dīghītikosalajātakaṃ 長災拘薩羅王本生譚 (止息仇恨的故事) 1023
372. Migapotakajātakaṃ 鹿兒本生經(為死者悲傷的故事) 1025
373. Musikajātaka 鼠本生譚 (佛陀警告頻毘娑羅王的故事) 1027
374. Cūḷadhanuggahajātakaṃ 小弓術師本生經 (失去丈夫和情人的女人的故事) 1031
375 kapotajātakaṃ 鴿子本生經 (貪心烏鴉的故事) 1036
376 avāriyajātaka 渡守本生經 (只應教誡適合的人) 1038
377. setaketujātakaṃ 白幢本生經 (苦行者被迫還俗的故事) 1042
378. darīmukhajātakaṃ 山洞之口本生經 (獨覺佛說服菩薩王出家的故事) 1046
379. nerujātakaṃ 尼盧本生經 (村民沒眼光的故事) 1052
380. āsaṅkajātakaṃ 阿桑卡本生經 (因頑固而死亡的故事) 1055
381. migālopajātakaṃ 米伽羅巴兀鹰本生經 (因頑固而死亡的故事) 1057
382. sirikāḷakaṇṇijātakaṃ 持明者本生經 (善惡天女爭奪有清淨眷屬的菩薩的床之故事) 1059
383. kukkuṭajātakaṃ 鷄本生經 (雞菩薩識破貓奸計的故事) 1064
384. dhammadhajajātakaṃ 法幢本生經 (欺詐的鳥的故事) 1067
385. nandiyamigarājajātakaṃ 鹿王本生經 (鹿菩薩以慈心活命和救全族的故事) 1071
386. kharaputtajātakaṃ 驢馬子本生經 (帝釋天菩薩救助將因皇后而喪命的國王的故事) 1075
387. sūcijātakaṃ 縫針本生經 (菩薩以精湛的技藝贏得妻子的故事) 1080
388. tuṇḍilajātakaṃ 鼻豚本生經 (有大智慧的豬菩薩) 1083
389. suvaṇṇakakkaṭajātakaṃ 金色蟹本生經 (阿難前世為菩薩捨命的故事) 1088
390. mayhakajātakaṃ我有鳥本生經 (吝嗇富翁的故事) 1093
391. vijjādharajātakaṃ 持明者本生經 (讓國王破除邪見的故事) 1097
392. Bhisapuppha蓮花香本生經 (警醒修行的故事) 1101
393. vighāsādajātakaṃ 剩食本生經 (菩薩削減修行人貪欲的故事) 1103
394. vaṭṭakajātakaṃ 鵪鶉本生經 (知足常樂的故事) 1105
395. pārāvatajātakaṃ鳥本生經 (貪婪招致災禍的故事) 1107
396. kukkujātakaṃ孔雀本生經 (以譬喻導國王向善的故事) 1109
397. manojajātakaṃ瑪諾迦本生經 (關於結交損友的故事) 1112
398. sutanujātakaṃ 蘇多那本生經(孝子智退夜叉的故事) 1116
399. mātuposakagijjhajātakaṃ 禿鷲本生經 (禿鷲孝子的故事) 1121
400. dabbhapupphajātakaṃ 柔毛花本生經 (爭奪之禍的故事) 1123
401. paṇṇakajātakaṃ 達桑那國製劍本生經 (菩薩開導皇后和人私奔的國王) 1127
402. Sattubhastajātaka 薩圖巴斯塔本生經(菩薩以大智慧讓婆羅門逃過劫難取得幸福) 1131
403. aṭṭhisenakajātakaṃ 阿提塞那本生經(乞求者不會讓人喜歡) 1142
404. kapijātakaṃ 猴王本生經 (應遠離怨恨者) 1146
405. Bakajātakaṃ 婆迦梵天本生經(佛陀破除婆迦梵天的邪見) 1151
406. gandhārajātakaṃ 犍陀羅本生經(出家人不宜囤積東西的故事) 1155
407. Mahākapijātaka大猴王本生經(猴王菩薩英勇救助猴群的故事) 1161
408. kumbhakārajātakaṃ 陶工本生經 (幾位國王成為獨覺佛的故事) 1166
409. Daḷhadhammajātakaṃ堅持正義本生經(佛陀恢復老象榮譽的故事) 1174
410. somadattajātakaṃ 須摩達多象本生經(帝釋天菩薩去除隱士的悲傷) 1180
411 haritacajātakaṃ 須尸摩王本生經 (國王菩薩見衰老而出家的故事) 1184
412. koṭasimbalijātakaṃ 綿樹頂本生經 (應謹慎於煩惱的故事) 1188
413. dhūmakārijātakaṃ 都瑪伽利牧羊者本生經 (因優待新兵而戰敗的拘薩羅王) 1191
414. jāgarajātakaṃ 覺醒者本生經 (因保持清醒讓盜賊退下的故事) 1195
415. kummāsapiṇḍijātakaṃ 酢味粥食本生經 (菩薩因為供養獨覺佛食物而下生成為國王的故事) 1198
416. parantapajātakaṃ 波蘭陀婆本生經 (提婆達多前世為父王時企圖殺害菩薩的故事) 1205
417. kaccānijātakaṃ 迦旃尼本生經 (媳婦挑撥母子關係的故事) 1212
418. aṭṭhasaddajātakaṃ 八聲本生經 (隱士菩薩解釋國王聽到的八種聲音) 1217
419. sulasājātakaṃ 金項鍊本生經 (女僕殺匪的故事) 1222
420. sumaṅgalajātakaṃ 善吉祥本生經 (國王菩薩抑制怒氣的故事) 1227
421. gaṅgamālajātakaṃ 炭火本生經 (菩薩因持半日布薩戒而得以成為國王的故事) 1231
422. cetiyajātakaṃ 舍利塔本生經 (提婆達多今生前世因妄語而墮入地獄的故事) 1237
423. indriyajātakaṃ 根本生經 (菩薩勸導弟子克服欲樂的故事) 1244
424. ādittajātakaṃ 燃燒本生經 (審察而布施的故事) 1251
425. aṭṭhānajātakaṃ 不可能本生經 (女人不知恩感恩的故事) 1256
426. dīpijātakaṃ 獵豹本生經 (獵豹和山羊的故事) 1260
427. gijjhajātakaṃ 鷲本生經 (不受教誡的比丘) 1264
428. kosambiyajātakaṃ 憍賞彌爭端本生經 (僧團爭執的故事) 1266
429. mahāsuvajātakaṃ 大鸚鵡本生經 (佛陀前世今生少欲知足的故事) 1270
430. cūḷasuvajātakaṃ 小鸚鵡本生經 (佛陀前世今生少欲知足的故事) 1274
431. haritacajātakaṃ 哈利達仙本生經 (隱士菩薩破戒犯邪淫的故事) 1277
432. padakusalamāṇavajātakaṃ 擅於辨認腳步的男孩本生經 1281
433. Lomasakassapajātaka 多毛迦葉本生經 (菩薩差點因女人而殺生的故事) 1288
434. cakkavākajātakaṃ鵝本生經 (貪婪於食物的烏鴉) 1293
435. Haliddiragajātaka 貪欲本生經 (被少女誘惑的比丘) 1296
436. Samuggajātaka 箱本生經(怎樣守護都守護不到的女人) 1299
437. pūtimaṃsajātakaṃ 腐肉豺本生經 (佛陀教誡比丘節制眼睛的故事) 1304
438. daddarajātakaṃ 鷓鴣本生經 (提婆達多前世曾殺鷓鴣菩薩的故事) 1308
439. catudvārajātakaṃ 四門本生經 (不聽從賢人之言而陷入大苦難的故事) 1313
440. Kanhajātaka 黑賢者本生經 (菩薩的修行感得天帝下凡賜願的故事) 1318
441. catuposathiyajātakaṃ 1323
442. saṅkhajātakaṃ 桑伽婆羅門本生經 (布施了給獨覺佛當世就獲得善報的故事) 1324
443. cūḷabodhijātakaṃ 小菩提童子本生經 (抑制怒氣的故事) 1328
444. Kaṇhadīpāyanajātakavaṇṇanā黑燈仙人本生經 (菩薩因慚愧心而保持出家的故事) 1332
445. Nigrodhajātakavaṇṇanā 尼拘陀童子本生經 (玩伴忘恩負義的故事) 1338
446. takkalajātakaṃ 球莖植物本生經 (被慫恿謀殺親父的故事) 1343
447. Mahādhammapālajātakavaṇṇanā 大護法本生經 (家族七代也不會早死的故事) 1348
448. Kukkuṭajātakavaṇṇanā 雄雞本生經 (鷹為捕食而欺詐的故事) 1353
449. Maṭṭhakuṇḍalījātakavaṇṇanā 輝煌耳環本生經 (沉溺死者哀痛的故事) 1356
450. Bilārakosiyajātakavaṇṇanā 吝嗇商人與帝釋天本生經 (布施家族勸諭子孫布施的故事) 1359
451. cakkavākajātaka 紅頭雁本生經 (貪婪比丘的故事) 1366
452. bhūripaññajātaka 1369
453. mahāmaṅgalajātaka 大吉祥本生經 (何謂吉祥的故事) 1369
454. ghaṭapaṇḍitajātaka 陶器智者本生經 (菩薩驅除喪子哥哥悲傷的故事) 1375
455. mātuposakajātaka 孝養母親本生經 (比丘孝養母親的故事) 1385
456. Juṇhajātaka 月光王本生經 (佛陀前世今生賜予阿難願望的故事) 1390
457. dhammadevaputtajātaka 法天子本生經(佛陀和提婆達多過去世在天界對壘的故事) 1396
458. udayajātaka 優陀耶本生經 (帝釋天菩薩考驗前妻的故事) 1400
459. Pānīyajātaka 飲水本生經 (獨覺佛們啟發菩薩出家的故事) 1409
460. yudhañcayajātakaṃ 戰勝王本生經 (王子菩薩捨棄王位出家的故事) 1415
461. dasarathajātakaṃ 十車王本生經 (菩薩不因父親死去而悲傷的故事) 1420
462. saṃvarajātakaṃ 制戒本生經 (菩薩獻計讓最年幼王子繼承王位的故事) 1425
463. suppārakajātakaṃ 蘇帕拉卡本生經 (菩薩作船長時具備大智慧的故事) 1430
464. cūḷakuṇālajātakaṃ 小拘那羅本生經 1437
465. bhaddasālajātakaṃ 賢善娑羅本生經 (佛陀前世今生庇佑親屬的故事) 1437
466. samuddavāṇijajātakaṃ 海商本生經 (提婆達多前世今生不見未來過患的故事) 1446
467. kāmajātakaṃ 愛欲本生經 (佛陀今生前世安慰別人的故事) 1451
468. janasandhajātakaṃ 闍那桑陀本生經 (國王菩薩無師自通渡民眾升天的故事) 1459
469. mahākaṇhajātakaṃ 大黑犬本生經 (帝釋天菩薩振興佛教的故事) 1463
470. kosiyajātakaṃ 孔雀本生經 1467
471. meṇḍakapañhajātakaṃ 青蛙問難本生經· 1467
472. Mahāpadumajātakaṃ大蓮華王子本生經(佛陀在今生和前生被誹謗的故事) 1467
473. Mittāmittajātakaṃ 真友非友本生經(分辨真假朋友的方法) 1476
474. ambajātakaṃ 芒果本生經(提婆達多在今生和過去世也曾拋棄導師的故事) 1479
475. phandanajātakaṃ 攀達納樹本生經(佛陀調解紛爭的故事) 1485
476 javanahaṃsajātakaṃ 天鵝王本生經 (佛陀今生前世開示生命短暫的故事) 1490
477 cūḷanāradajātakaṃ 小那羅陀苦行者本生經 (菩薩幫助兒子渡過女人關的故事) 1496
478 dūtajātakaṃ 使者本生經 (菩薩善巧地從國王那裡獲得黃金的故事) 1502
479 kāliṅgabodhijātakaṃ迦陵伽王菩提樹供養本生經 (阿難尊者今生和前世供養菩提樹的故事) 1506
480 akittijātakaṃ 阿吉提婆羅門本生經 (隱士菩薩對帝釋天所求的願望) 1515
481 takkāriyajātakaṃ 塔卡利亞本生經(拘迦利今生前世因言而遭遇不幸的故事) 1523
482. rurumigarājajātakaṃ 金鹿本生經(提婆達多前世今生忘恩負義的故事) 1534
483 sarabhamigajātakaṃ 鹿王本生經(舍利佛前世今生善解簡義的故事) 1540
484 sālikedārajātakaṃ 稻穀田本生經(鸚鵡菩薩孝養父母的故事) 1549
485 candakinnarījātakaṃ月光緊那羅女本生經(耶輸陀羅忠貞不渝的故事) 1557
486 mahāukkusajātakaṃ 大貓頭鷹本生經(因結交朋友而幸福的故事) 1565
487 uddālakajātakaṃ 烏達拉卡本生經(詐騙苦行者的故事) 1573
488. bhisajātakaṃ 根莖本生經(菩薩等仙人厭惡欲樂的故事) 1580
489 surucijātakaṃ 蘇魯奇本生經(毘舍佉前世今生獲得佛陀恩惠的故事) 1591
490 pañcuposathikajātakaṃ 五布薩日譬喻本生經(菩薩和各種動物持守布薩戒的故事) 1605
491 Mahāmorajātaka大孔雀本生經(孔雀菩薩因異性而被捕獲的故事) 1611
492 Tacchasūkarajātaka木匠野豬本生經(很會用兵的弓術師帝須長老) 1619
493. rohaṇamigajātakaṃ大商人本生經(因為貪心惹來殺身之禍的故事) 1627
494 sādhinajātakaṃ娑提那王本生經(國王菩薩因行大善而被帝釋天邀請上天界享樂的故事) 1632
495 dasabrāhmaṇajātakaṃ 十婆羅門本生經(審察而布施的故事) 1640
496. bhikkhāparamparajātakaṃ次第供養本生經(供養物輾轉相讓的故事) 1652
497 mātaṅgajātaka摩登伽本生經(迫害出家人的故事) 1658
498. cittasambhūtajātakaṃ 質多、三浮陀本生經(兩位密友的故事) 1671
499. sivijātakaṃ 西毗國王本生經(菩薩施眼的故事) 1680
500 sirīmantajātakaṃ 榮者之愚本生經 1690
501 rohaṇamigajātakaṃ rohaṇo鹿本生經(阿難尊者在今生前世捨身救佛陀的故事) 1691
502 cūḷahaṃsajātaka 白鳥本生經(阿難前世今生為佛陀捨命的故事) 1703
503 sattigumbajātaka薩提坤巴鸚鵡本生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故事) 1711
504 bhallātiyajātakaṃ 巴拉提雅本生經 (佛陀和合拘薩羅王夫妻的故事) 1720
505 somanassajātakaṃ 蘇馬拿薩王子本生經 (提婆達多前世嘗試殺害王子菩薩的故事) 1727
506 campeyyajātakaṃ 羌培耶本生經(龍菩薩持守布薩戒的故事) 1736
507 mahāpalobhanajātakaṃ 大誘惑本生經 (清淨的王子菩薩被女人成功誘惑的故事) 1752
508 pañcapaṇḍitajātakaṃ 五智者本生經 1759
509 hatthipālajātakaṃ 護象本生經(菩薩放棄繼承王位率領整國人出家的故事) 1759
510 ayogharajātakaṃ 鐵屋本生經 (王子菩薩放棄王位大出家的故事) 1774
511 kiṃchandajātakaṃ 何欲本生經(因持半日布薩戒而享大天福的故事) 1781
512. kumbhajātakaṃ瓶子本生經(飲酒過患的故事) 1792
513 Jayaddisajātaka勝光本生經(菩薩甘為父親捨棄王權和性命的故事) 1802
514 chaddantajātakaṃ 六牙本生經(比丘尼又笑又哭的故事) 1816
515 Sambhavajātaka善生本生經(年幼菩薩智慧超群的故事) 1829
516 Mahakapijātaka大猴本生經(提婆達多前世忘恩負義的故事) 1843
517 dakarakkhasajātakaṃ 大水鬼本生經 1849
518 tesakuṇajātaka白龍王本生經(提婆達多前世今生說謊背叛朋友而墮落地獄的故事) 1849
519 Sambulajātaka三布拉本生經(茉莉皇后前世今生皆為賢妻的故事) 1860
520 Gandatindujātaka甘達丁杜本生經(菩薩樹神教誡國王的故事) 1872
521 tesakuṇajātaka鳥巢本生經(三隻智慧超群的鳥輔助朝政的故事) 1881
522 sarabhaṅgajātaka破箭本生經(目犍連尊者般涅槃的故事/擁有絕頂智慧的菩薩被國王和帝釋天求問的故事) 1905
523. alambusājātaka阿藍婆本生經(前任帝釋天剷除競爭對手的故事) 1927
524. saṅkhapālajātaka龍王商伽波羅本生經(龍菩薩忍辱持戒的故事) 1939
525. cūḷasutasomajātaka小蘇多沙摩本生經(菩薩過去世大出家的故事) 1955
526. niḷinikājātaka尼梨尼迦本生經(前任帝釋天毀隱士戒行的故事) 1970
527. ummādantījātaka瘋狂本生經(菩薩克制自己最終沒有奪取他人妻的故事) 1987
528. mahābodhijātaka大菩提本生經(菩薩擊破外道邪見的故事) 2004
529. soṇakajātaka大菩提本生經(菩薩捨棄王位而出家的故事) 2026
530. saṃkiccajātaka saṃkicca本生經(菩薩前世今生安慰未生怨王的故事) 2047
531. kusajātakaṃ 枯素本生經(菩薩因貪婪美色而尊嚴盡失的故事) 2062
532. soṇanandajātaka 蘇那難陀本生經(菩薩兄弟孝養雙親的故事) 2100
533. cūḷahaṃsajātaka 小天鵝本生經(阿難尊者前世今生捨身救佛的故事) 2124
534. mahāhaṃsajātaka 大天鵝本生經(阿難尊者前世今生捨身救佛的第二則故事) 2151
535. sudhābhojanajātaka 甘露食物本生經(帝釋天菩薩降伏子孫吝嗇心的故事) 2181
536. kuṇālajātaka拘那羅本生經(女人過患的故事) 2209
537. mahāsutasomajātaka 大須陀須摩本生經(佛陀在前世今生降伏指鬘的故事) 2253
538. mūgapakkhajātaka 無惱王子本生經(菩薩裝聾扮啞只為了逃避王權的故事) 2304
539. mahājanakajātaka 大堅固王本生經(菩薩因精進而獲王位而後出家的故事) 2342
540. suvaṇṇasāmajātaka 金鬘本生經(佛陀讚歎奉養父母的比丘的故事) 2392
541. nimijātaka 尼彌王本生經(菩薩遊天堂地獄的故事) 2430
542. umaṅgajātaka 隧道本生經(菩薩彰顯無雙智慧的故事) 2480
543. bhūridattajātaka 槃達龍本生經(龍菩薩嚴持戒律的故事) 2636
544. candakumārajātaka 月光王子本生經(提婆達多前世今生企圖殺害佛陀的故事) 2711
545. mahānāradakassapajātaka 大那羅陀迦葉本生經 (佛陀在前世今生破除優樓頻螺迦葉邪見的故事) 2751
546. vidhurajātaka 維杜拉本生經 (菩薩以大智慧降伏夜叉將軍的故事) 2796
547. vessantarajātaka須陀須摩王子本生經 (菩薩布施妻兒圓滿布施波羅蜜的故事) 2900
序
《本生經》意義殊深。因為一般人認為南傳或上座部佛教並沒有菩薩的記載。事實上,就算是南傳佛教,依然有許多修行者志向於成佛的。志向於成佛的行者,我們就尊稱他們為菩薩。而巴利文聖典中的《本生經》就揭示了釋迦牟尼佛是怎樣從被燃燈佛授記的善慧隱士,一點一滴累積和圓滿十波羅密,最後成佛。是志向於成佛者一個很重要的參考典籍。
現時雖然有許多英文版的《本生經》,但暫時還沒有現代中文白話文版的《本生經》。如果要說中文版的《本生經》,完整的譯本目前只有悟醒老師所翻譯的文言文版本。比較貼近現代白話文的,則有夏丏尊老師翻譯的版本,但仍文白交雜,而且並沒有完整的免費版本。
因此末學發心填補這個漏洞,著手把《本生經》中文白話化,讓全球華語讀者都能輕易了解到經文的內容。
非常感謝一眾法友一起共襄善舉,翻譯這部《本生經》。他們是:Carol, 常青居士,Louis Tsang,Katrina Tsang,Pamela,Andrew,Eric Feng,Mulder Fan ,蕭瑋均,Rachel Leung,Leung Kar Ho ,兩位匿名善心法友 ,Tommie ,Jojo ,Look Yuen Kei ,兩位【法緣隨喜】,Chin Wai Ming ,Irish Jhang , Karmen。
我們主要從不同版本翻譯為中文白話文。所以要感謝Sutta Centra 提供的 Ajahn Sujato 和 Robert Chalmers 英文版本,也要鳴謝悟醒老師和夏丏尊老師的中文版本;和Pali Digital Reader 提供的巴利文原文作為我們的重要參照對象。翻譯的工程很大程度仰賴於 AI 工具: Poe.com 和 Deepseek。 然後由譯者對照不同版本的譯文而作出調整
龐大的翻譯工程終於完成!願以此功德,迴向給所有讀者、義工和眾生,願您們都能遇見一切美好的人事物,遠離痛苦,早日抵達最高的快樂---涅槃!
2025.8.22
正智居士
經文的翻譯分工
經號 (JaA) 翻譯者
1, 3-150 匿名
2 Eric Feng
151-156 Carol
157-160 匿名
161-162 Karmen
163-180 匿名
181-183 常青居士
184-200 匿名
201-209 Louis Tsang
210 匿名
211-219 Katrina Tsang
220-230 匿名
231-240 匿名
241-250 Pamela
251 Andrew
252-260 匿名
261 Eric Feng
262-270 匿名
271-280 法緣隨喜
281-290 匿名
291-300 Mulder Fan
301-310 蕭瑋均
311-330 匿名
331-340 Pamela
341-350 Rachel Leung
351-360 匿名
361-370 Rachel Leung
371-376 Leung Kar Ho
377-380 匿名
381-390 匿名
391-400 Tommie
401-410 Jojo
411-420 匿名
421-424 Look Yuen Kei
425-430 匿名
431-440 匿名
441-450 法緣隨喜
451-460 Chin Wai Ming
461 Irish Jhang
462-470 匿名
471-480 匿名
481-490 匿名
491-500 匿名
501-510 Rachel Leung
511-520 Tommie
521-547 匿名
「撰述緣起」
藉由無數的(jātikoṭisahassehi)劫,那無可估量的(pamāṇarahitaṃ)福報(hitaṃ)。
為了世間(lokassa),被世間之主(lokanāthena)、那位偉大的仙人(mahesinā)所成就的。
向他的雙足禮敬之後,並對法合掌致敬。
並且尊崇僧團,那應受一切恭敬的容器。
由於禮敬等等的行為,對於三寶的功德。
憑藉其威力,斷除所有災難之後。
基於那些不同的緣由,過去由具光輝者、那位偉大的仙人所開示的,
例如《無戲論經》(apaṇṇakādīni)等等的本生經(jātakāni)。
在那些本生之中,導師為了渡越世間,在漫長的時間裡,
領導者培育那無盡的菩提資糧
將那些所有 [故事] 集合在一起,予以編纂的人們,
他們是法的結集者,所共同誦出的,名為《本生》的這部 [典籍]。
為了這部《佛種姓經》(buddhavaṃsassa)能夠長久住立,
我被那位具知見的長老前來請求,他總是住於清淨、不與世俗混雜的生活;
同樣地,也被那位具有智慧、寂靜心的佛友所請求,
他出生於摩亨薩薩卡(Mahiṃsāsaka)宗派,通達方法;
並且也被那位同樣具有清淨慧的佛護比丘(bhikkhunā Buddhadevena)所請求,請求講述那些大人行儀的不可思議威力。
為了闡明那部《本生》的義理與文句,我將講說它,這講說是依據住在大寺院的長老們的傳承。
願善人們諦聽我所講述的這個法!
**序言**
1. dūrenidānakathā遠因緣說
在這裡,所謂的「遠因緣」是指:據說,在距今四大不可數劫(asaṅkhyeyyānaṃ)又十萬大劫,有一個名叫「不死」的城市。在那裡,住著一位名叫善慧的婆羅門,他從母親和父親雙方來說都是出身高貴的,具有清淨的血統,向上追溯多達七代家族傳承都無可指摘、無可挑剔;他英俊、容貌令人愉悅,具備最上等的膚色光彩。他沒有從事其他工作,只學習了婆羅門的技藝。在他還年幼的時候,他的父母就去世了。然後,一位管理財產增長的大臣拿來記錄收入的冊子,打開裝滿黃金、白銀、寶石、珍珠等物品的寶庫,並說道:「孩子,這些是你母親的遺產,這些是你父親的遺產,這些是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的遺產」,如此這般,向上追溯多達七代家族傳承的財富都指明給他,然後說:「你應該依照合適的方式管理這些」。
智者善慧思考:「我的父親、祖父等人,帶著這些財富,當他們前往來世時,連一個小錢都無法帶走;而我卻應該帶走它們,並以此作為離開的理由嗎?」。於是,他向國王報告,在城裡巡行鳴響大鼓,向大眾布施財物後,便出家過著苦行和出離的生活。
為了使這個意義變得明顯,在這個地方,應該講述善慧的故事。然而,這個故事雖然確實連續地出現在《佛種姓經》中,但由於是以偈頌的形式出現,所以並不清楚。因此,我們將講述那個故事,中間穿插偈頌,並附上解釋連貫意義的句子。
**善慧的故事**
確實,在超過四大不可數劫又十萬大劫,有一個城市,它因十種聲音而從不間斷,名字叫做「不死城」。關於這個城市,在《佛種姓經》中說道:
「在十萬劫,以及四個無數劫之後,
有一個名叫不死的城市,
令人愉悅,賞心悅目。
充滿十種聲音,具備食物和飲料。」
在那裡,「充滿十種聲音」是指:充滿這十種聲音:大象的聲音、馬的聲音、戰車的聲音、鼓的聲音、小鼓的聲音、琵琶的聲音、鈸的聲音、鐃鈸的聲音、海螺的聲音,以及第十種聲音:「吃吧、喝吧、享用吧」的聲音。然而,只取了那些聲音的一部分,在《佛種姓經》中說了這首偈頌:
「大象聲、馬聲、鼓、海螺與戰車聲。
以及『吃吧、喝吧』的聲音,宣告著食物和飲料。」
並說道:
「這城市具備一切優點,能達成一切工作。
充滿七寶,聚集了各種人。
繁榮如天城,是福業者的居所。
「在不死城中,有一位名叫善慧的婆羅門。
他擁有無數億的財富,擁有豐饒的財富與穀物。
「他是誦讀者、持咒者,精通三吠陀。
在相術、歷史傳說以及正法上,他已達至圓滿。」
後來,有一天,這位智者善慧獨自一人坐在宮殿上層的華麗陽台,盤腿結跏趺坐,思考著:「智者啊,在未來世取得結生識,這確實是痛苦的;同樣地,在一次次投生的地方,身體的毀壞也是痛苦的。而我是有生之法、有老之法、有病之法、有死之法。像我這樣的人,應該去尋求無生、無老、無病、無苦、快樂、清涼、不死、大般涅槃。必須從存在中解脫,通過一條導向涅槃的道路來實現。」關於這點,有話說:
「當時我獨坐一處,如此思考:
所謂的來世,實是痛苦,身體的壞滅亦是。
我這時是有生之法、有老之法、有病之法。
我將尋求無老、不死、安穩、寂滅的涅槃。
「我不如捨棄這個腐爛的身體,這個充滿各種污穢物的身體,
毫無眷戀、無所冀求地離去。
「必定存在那樣的道路,並非不可能或沒有原因。
我將尋求那條道路,以求從存在中徹底解脫。」
接著,他又進一步這樣思考:正如世間存在作為痛苦對治的快樂,同樣地,既然有存在,也應該有其對立的「非存在」。正如有熱,也存在能止息它的涼爽,同樣地,既然有貪愛等諸火,也應該有能止息它們的涅槃。正如有邪惡、卑劣之法,也存在作為其對治的善良、無過之法,同樣地,既然有邪惡的生,也應該有能捨棄一切生的、稱為「無生」的涅槃。關於這點,有話說:
「正如雖有痛苦,但也存在所謂的快樂。
同樣,雖有存在,也應追求非存在。
「正如雖有炎熱,但也另有涼爽存在。
同樣,雖有三火,也應追求涅槃。
「正如雖有邪惡,但也存在善良。
同樣,雖有生,也應追求無生。」
他又再思考:好比一個人陷在糞堆中,看見遠處有一個遍佈五色蓮花的大池塘,心想「該走哪條路才能到達那裡呢?」而去尋找那個池塘,這是他該做的。如果他不去尋找,那不是池塘的過失。同樣地,在能洗滌煩惱污穢的不死大涅槃池塘存在的情況下,不去尋找它,那不是不死涅槃大池塘的過失。又好比一個被盜賊包圍的人,即使有逃跑的路徑,如果他不逃跑,那不是路徑的過失,而是那人的過失。同樣地,一個被煩惱包圍所困的人,即使有導向涅槃的安穩道路存在,不去尋找那道路,決不是道路的過失,而是個人的過失。又好比一個被疾病折磨的人,即使有能治病的醫生存在,如果他不去找那位醫生治病,那不是醫生的過失,而是那人的過失。同樣地,一個被煩惱疾病折磨的人,不去尋找那位確實存在、善巧於止息煩惱之道的導師,那是他自己的過失,而非能滅除煩惱的導師的過失。關於這點,有話說:
「好比一個人陷在糞堆,看見一個滿是蓮花的池塘。
他不去尋找那池塘,那不是池塘的過失。
「同樣,在能洗滌煩惱污穢的不死池塘存在時,
他不去尋找那池塘,那不是不死池塘的過失。
「好比一個人被敵人圍困,雖有逃脫的路徑。
那人不逃跑,那不是那直路的過失。
「同樣,被煩惱圍困的人,雖有安穩的道路存在。
他不去尋找那道路,那不是安穩直路的過失。
「好比一個生病的人,雖有醫生存在。
他不請醫生治病,那不是醫生的過失。
「同樣,被煩惱疾病折磨,痛苦不堪的人。
他不去尋找那位導師,那不是導師的過失。」
他又再思考:好比一個愛裝飾的人,捨棄掛在脖子上的腐屍後,就能快樂、自在、自主地離去。同樣地,我也應該捨棄這個腐爛的身體,毫無眷戀地進入涅槃之城。又好比男男女女在廁所大小便後,不會用衣角包著或用手捧著帶走,而是厭惡地、毫不眷戀地捨棄後離去。同樣地,我也應該毫不眷戀地捨棄這個腐爛的身體,進入不死的涅槃之城。又好比船夫們會毫不眷戀地捨棄破舊的船隻離去。同樣地,我也要捨棄這個從九個傷口不斷流洩的身體,毫無眷戀地進入涅槃之城。又好比一個人帶著各種寶物與盜賊同行,因害怕自己寶物損失而捨棄它們,選擇安全的道路。同樣地,這個由業所生的身體,也像會毀壞寶物的盜賊。如果我對此產生貪愛,我的戒、定、慧等善法寶物將會喪失。因此,我必須捨棄這個如盜賊般的身體,進入涅槃之城。關於這點,有話說:
「好比一個人厭惡地,解下綁在脖子上的腐屍。
捨棄後離去,快樂、自在、自主。
「同樣地,我也應捨棄這個腐爛的身體,這個堆積各種污穢物的集合體,
毫無眷戀、無所冀求地離去。
「好比在廁所,男男女女排泄糞便後。
捨棄便離去,毫無眷戀、無所冀求。
「同樣地,我也將捨棄這個身體,這個充滿各種污穢物的集合體,
就像在廁所排泄後離去。
「好比船主們,捨棄一艘破舊、漏水、即將沉沒的船。
毫不眷戀、無所冀求地離去。
「同樣地,我也將捨棄這個身體,這個有九竅、不斷流洩的身體,
就像船主捨棄舊船。
「好比一個人帶著貨物,與盜賊同行。
見到貨物會被搶奪的危險,便捨棄貨物離去。
「同樣地,這個身體就像大盜賊。
因害怕善法被損害,我將捨棄它而離去。」
如此,智者善慧以各種譬喻思惟了這與出離相關的義理後,在自己的住所,將無量的財寶,依照下述方式布施給貧窮困苦的人們,舉行了大施捨,捨棄了對物質的欲求目標與煩惱欲求後,離開了不死城,獨自一人前往雪山,依靠一座名叫法行的山,建造了茅棚,在那裡規劃了草堂和經行處。他捨棄了具有九種過失的布料衣,穿上具備十二種功德的樹皮衣,過上了仙人出家生活。這樣出家後,他捨棄了具有八種過失的草堂,前往具備十種功德的樹下居住,完全捨棄了各種穀物,成為以自然落果為食者,僅僅以坐、立、經行的方式精進修行,在七天之內,就獲得了八種定與五種神通。就這樣,他獲得了如其所願的神通力。關於這點,有話說:
「如此我思惟後,將無數億的財富,
布施給需要和不需要的人,然後我來到了雪山。
「在雪山不遠處,有一座名叫法行的山。
我的茅棚建造得很好,草堂也規劃得很好。
「我在那裡規劃了經行處,遠離五種過失。
具備八種功德,獲得了神通力。
「在那裡,我捨棄了具有九種過失的布料衣。
我穿上了樹皮衣,它具備十二種功德。
「我捨棄了具有八種過失的小草堂。
我前往樹下居住,它具備十種功德。
「我完全捨棄了所種植、所栽培的穀物。
我食用了具備多種功德的自然落果。
「我在那裡精進修行,以坐、立、經行的方式。
在七天之內,我便獲得了神通力。」
在那裡,「我的茅棚建造得很好,草堂也規劃得很好」這句文中,彷彿是善慧智者親手規劃了茅棚、草堂和經行處。但這裡的意思是:帝釋天看見這位大士「進入雪山,今日將進入法行山」而出發後,就對工巧天神毗首羯磨說:「親愛的,這位善慧智者為了出家而出發了,請你為他規劃一個住處。」他接受了帝釋天的話,規劃了一個優美的茅棚、防護良好的草堂以及悅意的經行處。然而,世尊那時是憑藉自己福德的威力,成就了那個茅棚處所。關於在那座法行山上,
「我的茅棚建造得很好,草堂也規劃得很好。
我在那裡規劃了經行處,遠離五種過失。」
世尊這樣說。在那裡,「建造得很好」是指為我建造得很好。「草堂也規劃得很好」是指以樹葉為屋頂的草堂也為我規劃得很好。
「遠離五種過失」:經行處有所謂的五種過失,即:堅硬不平、中間有樹、被樹叢覆蓋、過於狹窄、過於寬闊。在堅硬不平的地面上經行時,腳會疼痛,會起水泡,心無法專一,業處會敗壞。而在柔軟平坦的地面上,則能安穩居住,業處得以成就。因此,堅硬不平的地面應被視為一種過失。經行處的中間或中央或頂端有樹時,經行者因疏忽大意,額頭或頭會撞到樹,這是第二種過失「中間有樹」。在被草、蔓藤等樹叢覆蓋的經行處經行時,會在黑暗中踩到蛇等生物,殺死它們,或者被它們咬傷而遭受痛苦,這是第三種過失「被樹叢覆蓋」。在過於狹窄的經行處經行,當轉身時,指甲甚至手指可能會斷裂,這是第四種過失「過於狹窄」。在過於寬闊的經行處經行,心會散亂,無法獲得專一,這是第五種過失「過於寬闊」。一般來說,兩邊各一肘半、長六十肘、地面柔軟、沙粒均勻散布的經行處是合適的,就像大寺的支提山寺法師大摩哂陀dīpappasādakamahindatthera的經行處那樣,他那時的經行處就是那樣的。因此說:「我在那裡規劃了經行處,遠離五種過失。」
這個隱居處具備八種功德,也就是具備了八種出家修行者的快樂。所謂八種出家之樂是指:不需要積聚錢財和穀物;乞食時行為沒有過失;內心平靜地食用乞討來的食物;當王室壓榨國家、奪取財寶或徵收人頭稅等時,自己沒有參與他們壓迫國家所帶來的煩惱;對生活所需的器具沒有欲望和貪愛;在盜賊擾亂時沒有恐懼;不與國王、大臣等高官交往應酬;可以自由自在地前往四方各處,不會受到阻礙。這樣說的意思是:正如住在那個隱居處能夠獲得這八種出家之樂,他也正是為了能獲得這些而建造了那個具備八種功德的隱居處。
「帶來神通力」的意思是:後來,住在那個隱居處時,先修習了遍處定的預備工作,然後為了生起各種神通和深定的境界,開始以「無常」和「苦」的觀點進行內觀智慧修習,並由此獲得了強大穩固的內觀智慧之力。這段話的涵義是:他們建造那個隱居處,是為了讓居住者能像我當初住在那裡時一樣,有能力獲得那種力量,是為了成就神通和發展內觀智慧之力而量身打造的。
「我在那裡捨棄了上衣」,因為它「具有九種過失」。這裡要按照事情的先後順序來說明:據說,當時有人為善慧智者建造了一個隱居處,裡面裝飾著彎曲的走廊、經行步道等,周圍覆蓋著開滿鮮花、結滿果實的貴重樹木,環境非常優美可愛,還有甜美的水池,並且完全沒有令人恐懼的猛獸、毒蛇和凶鳥,是個適合寂靜修行的地方。建好之後,在裝飾好的經行步道兩頭安裝了可以倚靠的木板,並在步道中間鋪設了一塊平坦的、顏色像綠豆一樣的石板,供人靜坐休息。在內部的茅草屋裡,準備了苦行者所需的一切用具,如束髮的髮髻、樹皮衣、手杖、水壺等;在亭子裡準備了飲用水瓶、飲水用的螺杯和盤子;在專門的生火屋裡準備了炭盆、木柴等東西。總之,凡是對出家修行者有益的一切物品,全都準備齊全了。然後在茅草屋的牆上刻下了這些字:「任何想要出家的人,都可以拿走這些資具去出家。」
善慧智者彷彿去了天界一樣,其實是工巧天神在雪山的山腳下,沿著山峽谷地,為他尋找適合自己居住的安樂場所時,發現了由工巧天神所變化、帝釋天所贈送的那個位於河流轉彎處的、非常優美的隱居處。他走到經行步道的盡頭,沒有看到任何腳印,心裡就想:「出家人肯定是到村子裡乞食去了,他們拖著疲憊的身體回來後,會進入茅草屋裡坐下休息。」於是他就等了一小會兒,心想:「他們去得太久了,我還是去了解一下情況吧。」便推開茅草屋的門,進到裡面,四處張望,讀到了牆上的字:「這些是我的、允許使用的資具,拿走這些去出家吧。」於是他就脫下了自己身上所穿所披的上衣。所以經文說「我在那裡捨棄了上衣」。這樣進到裡面的我,舍利弗,就在那個茅草屋裡捨棄了上衣。
「具有九種過失」:這句是說明,捨棄上衣是因為看到了它有九種缺點才捨棄的。對於過著苦行生活的出家者來說,上衣會帶來九種過失:因為它非常昂貴,是一個過失;因為它的來源必須依賴他人,是一個過失;因為使用後很容易很快就弄髒,是一個過失——因為弄髒了就需要清洗和染色;因為使用後很容易破舊,是一個過失——因為破舊了就需要縫補或者打上補丁;想要再找一件新的時,很難得到,是一個過失;對於苦行出家生活來說顯得不相稱,是一個過失;會成為敵人也都可以使用的東西(容易被覬覦或爭奪),是一個過失——就像敵人雖然不會明搶,但自己也需要小心守護它;穿在身上的時候,它帶有裝飾打扮的作用,是一個過失;隨身攜帶到處行走時,它成為肩頭上沉重的負擔,是一個過失。
「我穿上了樹皮衣」。那時我,舍利弗,看到了這九種過失之後,就捨棄了上衣,穿上了樹皮衣。這句話的意思是,他取用了那種將穆闍草、帝沙草等撕成一條一條後再編織而成的樹皮衣,把它當作遮蔽身體的衣服來穿。
「具備十二種功德」:是指具有十二種利益。樹皮衣有十二種利益:首先,它價格低廉、外表美觀、並且是如法得來的,這是第一種利益;第二,自己親手就可以製作,這是第二種利益;第三,使用後是慢慢地變髒,即使要清洗也不會太麻煩,這是第三種利益;第四,即使用舊了破了,也不需要縫補,這是第四種利益;第五,需要再找材料製作時很容易辦到,這是第五種利益;第六,它非常適合苦行出家生活,這是第六種利益;第七,敵人無法使用它(沒有價值),這是第七種利益;第八,穿在身上的時候,沒有裝飾打扮的作用,這是第八種利益;第九,攜帶起來很輕便,這是第九種利益;第十,對衣服的需求很少,容易知足,這是第十種利益;第十一,製作樹皮衣的材料來源是如法的、沒有過失的,這是第十一種利益;第十二,即使樹皮衣不小心丟失了,心裡也不會牽掛惦記,這是第十二種利益。
(那個茅草屋)「充滿八種過失」,所以「我捨棄了茅草屋」。他是怎麼捨棄的呢?據說,他當時解下了那件最好的上衣,拿起那件掛在衣架上、像無憂花花環一樣鮮紅的樹皮衣穿在身上,並且在外面又披上了一件金黃色的樹皮衣,將一張如鋪滿芬那伽花般柔軟的鹿皮斜披在一邊的肩膀上,把髮髻連同頭頂的髮束一起放下,為了固定它們而插上了一根核心髮簪,把那個紅寶石顏色的水壺放進一個像珍珠網一樣的網袋裡,又拿了三根樹枝彎成鉤子,用其中一個鉤子掛住水壺,用另一個鉤子掛住象鉤、拂塵、手杖等物品,然後把這個像行李一樣的重擔扛在肩上,右手拿著剃刀柄,就走出了茅草屋。
他在那個六十肘長的偉大經行步道上來回地行走,一邊走一邊觀察自己的這身裝束,心想:「我的願望終於達到了頂峰,我的出家是多麼莊嚴啊!這種所謂的出家,是被一切知智者、佛陀、獨覺佛等所有偉大的勇者所讚歎、所稱揚的。我已經捨棄了在家的束縛,我已經成功地出離了世俗生活,我獲得了最上等的出家身份,我將要實踐沙門的修行法則,我將會證得聖道與聖果的無上安樂!」他內心充滿了振奮與勇氣,放下了那捆行李樹枝,在經行步道中間那塊綠豆色的平坦石板上,像一尊金像那樣端坐著,度過了整個白天。
到了黃昏時分,他進入茅草屋,在鋪著墊子的芭蕉葉床旁邊躺下,讓身體享受著清涼。在黎明時分強烈醒來後,他開始思惟自己出家的歷程:「我因為看到了在家生活的種種危險和過患,才捨棄了無法計量的巨大財富和無窮無盡的榮耀名聲,進入這片森林,成為一個追求出離的修行者而出家。從現在開始,絕對不能再過放逸的生活了。因為一旦捨棄了寂靜獨處而到處遊蕩,就會被各種邪惡的思想『蒼蠅』所叮咬吞噬。現在我必須要培養和增進我的寂靜修行。我當初就是因為看清了家庭生活是修行的障礙才離開的,而現在這個舒適的茅草屋,這像毗盧婆果成熟時顏色的華麗地板,這些銀光閃閃的白色牆壁,這如鴿子腳爪顏色般的樹葉屋頂,這鋪著色彩斑斕墊子的芭蕉葉床,這個居住起來如此舒適的處所——對我來說,這難道不是顯得比我以前在家的那種榮華富貴還要優越了嗎?」
於是,他開始審察思考這個茅草屋的過失,結果看出了八種過失。在使用茅草屋的過程中,存在八種過患:第一,需要大費周章地收集茅草、木材等材料來建造它,這是一種過患;第二,當屋頂的草、葉和牆壁的泥土脫落時,需要不斷地重新鋪設修補,這帶來一種束縛和需要時刻警覺照看的負擔,這是第二種過患;第三,住處本身會逐漸變舊損壞,而且在不合適的時候(比如颳風下雨)被迫必須起身(修理),這會擾亂內心的專一,這種需要起身維護的性質是第三種過患;第四,需要努力對抗寒冷和炎熱,這會讓身體變得嬌弱,這是第四種過患;第五,一旦進入了一個房屋,就有可能在里面做出各種不好的行為,並且會想要隱藏這些行為以避免責難,這是第五種過患;第六,會產生『這是我的』這種佔有執著的心態,這是第六種過患;第七,有房屋存在本身就意味著一種有伴侶、有依賴的居住方式,這是第七種過患;第八,會和蝨子、蟎蟲、甲蟲等各種小生物共同分享這個空間,有太多『共同使用者』,這是第八種過患。看到了這八種過患之後,這位偉大的修行者(善慧)就捨棄了茅草屋。所以經文說:「(我)捨棄了那充滿八種過失的茅草屋。」
「我來到了樹下」,因為它「具有十種功德」。這是說他(善慧)捨棄了(其他六種住處後),來到了一個具備十種功德的樹下居住。這十種功德是:第一,只需要極少的準備工作——因為到了那裡只需要待下來就好;第二,不需要費心維護——因為無論是否加以整理,它都同樣適用和舒適;第三,沒有需要驅趕(他人)的問題——因為是公共空間;第四,做了壞事無法隱藏(責難)——因為在那樣開放的環境下做壞事自己會感到羞恥,所以具有對責難無需也無法隱藏的性質,這是第四種功德;第五,就像露地居住一樣,不會讓身體變得僵硬不靈活,這是第五種功德;第六,不會產生佔有執著的心態,這是第六種功德;第七,它本身就是對房屋家宅的一種排斥和超越,這是第七種功德;第八,不像那些有很多人共用的房屋那樣,需要對別人說『我要維護這裡,請你們出去!』,沒有需要驅趕他人的性質,這是第八種功德;第九,居住在那裡時,內心會充滿喜悅,這是第九種功德;第十,樹下這種住處,在任何你來去的地方都很容易找到,所以完全不需要為它掛慮操心,這是第十種功德。看到了這十種功德之後,他(善慧)就說「我來到了樹下」。
考慮到這眾多的原因後,這位偉大之士在第二天為了托缽進入了村莊。那時,到達村莊後,人們以極大的熱情布施了食物給他。他完成進食的事務後,回到隱居處,坐下後思考道:「我並不是因為得不到食物而出家的,這豐足的食物實際上只會增長人的驕傲、我慢和沉醉,而以食物為根源的痛苦是沒有盡頭的。我不如捨棄這需要耕種和播種才能產出的食物,成為一個只食用自然落下之果實的人。」他從那時起就這樣做,努力、精進,在七天之內就證得了八種定和五種神通。因此說道——
「我完全地捨棄了需要耕種和播種的穀物。
我採用了具備多種優點、自然落下的果實。
「我在那裡為此精進努力,無論是坐、立或經行。
在七天之內,我便獲得了神通力。」
當如是獲得了神通力的善慧仙人正以禪定之樂度日時,名為燃燈的導師在世間出現了。在他結生、出生、成道、轉法輪之時,整個一萬個世界都震動、震撼、劇烈震動,響起了巨大的歡呼聲,三十二種預兆也顯現了。正沉浸於禪定之樂的善慧仙人,既沒有聽到那勝利的聲音,也沒有看到那些預兆。因此說道——
「當我如是已成就,已於自己的教法中得自在。
名為燃燈的勝者,世間導師出現了。
「在出現、受生、成道、說法之時,
我因沉醉於禪悅,未曾看見這四種徵兆。」
那時,燃燈十力者由四萬位漏盡者圍繞著,次第遊行,到達了名叫難摩的城市,住在殊勝莊嚴大寺。難摩城的居民聽說:「據說沙門之王燃燈證得了無上正等覺,轉動了最勝法輪,正次第遊行,已到達難摩城,住在殊勝莊嚴大寺。」聽聞後,他們準備了酥油、新鮮奶油等藥品以及衣物、布匹,手拿香和花等,心傾向佛、傾向法、傾向僧,滿懷虔誠與敬意,前往禮拜導師,禮拜後以香、花等供養,然後坐在一旁聽聞說法。聽完後,他們邀請世尊第二天應供,然後從座位起身離開了。
他們在第二天準備了盛大的供養,裝飾了城市,並在裝飾十力者將要經過的道路時,於有水坑的地方填上沙土,將地面整平,撒上如銀片般顏色的細沙,並散佈炒米和花朵,豎立起各種顏色的布製旗幟和幡,還安置了芭蕉樹和滿裝的水瓶行列。那時,善慧仙人從自己的隱居處出來,從空中在那些人們的上方飛行時,看見了那些歡喜雀躍的人們,心想「這是什麼原因呢?」,便從空中降下,站在一旁詢問人們:「朋友們,你們在為誰裝飾這條道路?」因此說道——
「我們邀請了來自邊遠地區的如來。
懷著喜悅的心,清掃他將要來臨的道路。
「在那個時候,我從自己的隱居處出來。
抖動著我的樹皮衣碎片,那時我正在空中行走。
「看見了情緒激動、歡喜雀躍、充滿喜悅的人群。
從天空降下後,我立即詢問了人們:
『這歡喜雀躍、充滿喜悅、情緒激動的大眾,
是在為誰清掃這條道路,這平坦筆直的通道?』」
人們說道:「善慧尊者,您難道不知道嗎?燃燈十力者證得了正等正覺,轉動了最勝法輪,正在遊行,已到達我們的城市,住在殊勝莊嚴大寺。我們邀請了那位世尊,這正是為那位佛陀、世尊將要來臨的道路進行裝飾。」善慧仙人想道:「『佛陀』這個詞,僅僅是聲音,在世間也是難得的,更何況是佛陀的出現!我也應當和這些人一起裝飾十力者的道路。」他便對那些人說:「朋友們,如果你們是在為佛陀裝飾這條道路,也請給我一個位置,我也要和你們一起裝飾道路。」他們說了「善哉!」表示同意,知道「善慧仙人有神通」,便察看了一個有水坑的地方,對他說:「你來裝飾這個地方吧。」便給了他那段路。善慧心生以佛陀為所緣的喜悅,想道:「我可以用神通力來裝飾這個地方,但這樣裝飾後,我的心不會滿足,今天我應該做身體上的服務。」他取來沙土,填補在那個地方。
就在那個地方還未裝飾完畢時,具有大威力的燃燈十力者,由四十萬位具六神通的漏盡者圍繞著,天神們以天界的香和花等供養,天界的音樂正在演奏,人們則以人間的香和花等供養,以無量的佛之威神變現,在如心願石鋪成的地面上舒展行走,猶如獅子,踏上了那條已裝飾準備好的道路。善慧仙人睜開眼睛,看見正沿著裝飾好的道路而來的十力者,其身具足三十二種偉人相所莊嚴,以八十種隨形好所輝映,被彌漫四周的光明所圍繞,在如寶石色的天空背景下,世尊身上放出種種如閃電般的、成雙成對且密集的、具六色濃密如雲的佛陀光芒,其形色已達極致。他看著世尊,想道:「今天我要獻出生命給十力者。但願世尊不要踩到泥濘,願他如同踩在寶石闆橋上一樣,連同四萬漏盡者一起,踩著我的背而過,這將對我長遠地帶來利益與安樂。」於是,他解開頭髮,將鹿皮衣、獸皮、結成圓髻的長髮以及樹皮衣這些黑色的東西,鋪在泥濘上,然後如同寶石闆一般,覆身趴倒在泥濘的表面。因此說道——
「他們回答了我的詢問:『世間無上的佛陀出現了。
名為燃燈的勝者,世間導師出現了。
正在為他清掃這條平坦筆直的通道。』
「我聽到『佛陀』後,喜悅立刻生起。
口中不斷說著『佛陀!佛陀!』,表達著內心的歡喜。
「我站在那裡深思,內心充滿了喜悅與激動。
『我要在此為未來成佛播下種子,機不可失,此刻千萬不要錯過。』
「『如果你們要為佛陀清掃道路,請給我一個位置。
我也要清掃這條平坦筆直的通道。』
「那時他們給了我一個位置去清掃那條平坦的道路。
我一心念著『佛陀!佛陀!』,那時我清掃著道路。
「在我負責那段尚未完成的地方,大牟尼燃燈,
由四十萬位同樣具六神通、清淨無垢的漏盡者圍繞著,勝者踏上了那條平坦的道路。
「到處是迎接的活動,許多鐘鼓被敲響。
歡欣鼓舞的人與天,不斷發出讚歎之聲。
「天神看得見凡人,凡人也看得見天神。
他們雙方都合掌恭敬,跟隨著如來。
「天神以天界的樂器,凡人以人間的樂器,
他們雙方都演奏著音樂,跟隨著如來。
「從天空降下的天神,向四面八方散撒著天界的花朵:
曼陀羅、蓮花、波利質多羅。
「立足於大地的人們,向四面八方拋灑著:
瞻蔔、沙羅拉、尼波、龍花、富那伽、凱多卡。
「在那裡,我解開頭髮,以及我的樹皮衣和獸皮。
將它們鋪開在泥濘上之後,我便覆身趴下。
「心想:『願佛陀踩過我,與他的弟子們一同前行。
願他不要踩到泥濘,這樣做將會為我帶來利益。』」
於是,在泥濘的地上,他(善慧隱士)依然躺著,只是再次睜開眼睛,瞻仰著十力者燃燈佛的尊勝光輝,如此思惟道:「如果我願意,我可以(在此生)燒盡一切煩惱,成為僧團的上座,然後進入喇瑪城(Rammanagara)。但是,以一個陌生人的形象出家,對我來說,並沒有(必須)先燒盡煩惱才證得涅槃的必要。不如讓我像十力者燃燈佛一樣,證得無上正覺,架起佛法之船,將廣大眾生從生死大海中渡到彼岸,然後再入無餘涅槃,這才是適合我的道路。」隨後,他思惟並匯聚了(成佛所需的)八種條件,為了成就佛果而發下了決心(授記),然後繼續躺下。關於此,經中說道:
「當我躺在地上的時候,心中生起了這樣的念頭:
『若我今日願意,此刻便能燒盡我的煩惱。
『但我何必以陌生者的形象,在此世親自證悟真理(阿羅漢果)呢?
我將證得一切知智,成為能救度天界及人間眾生的佛陀。
『僅我一人渡過(生死海),成為有力量的智者,這對我有何意義?
我將證得一切知智,救度天界及人間的一切眾生。
『憑藉我此刻所做的這殊勝行為,朝向最勝者(佛果)的緣故,
我將證得一切知智,渡化無量的眾生。
『斷絕生死之流,摧毀三種存在(欲界、色界、無色界),
登上佛法之船,救度天界及人間的一切眾生。』」
然而,對於追求成佛的人來說(必須具備以下條件):
「得人身、是男性、有因、遇見導師(佛)、
出家、具有德行(如五神通八定)、有殊勝的布施等功德、以及強烈的意願。
這八種條件匯聚齊全,所發的(成佛)決心才能成功。」
的確,只有處於人身的狀態下,追求成佛的願望才能成功;龍身、金翅鳥身或天神身的願望是不會成功的。
即使處於人身,也必須是具備男性特徵的人,願望才能成功;女性、陰陽人、雙性人或黃門(不男)的願望是不會成功的。
即使是男性,也必須是在那一生中已具備證得阿羅漢果潛質(但選擇發願成佛)的人,願望才能成功;不具備這種潛質的人則不會成功。
即使具備了這種潛質,也只有在活著的佛陀面前發願才能成功;在已入滅的佛陀面前,或在佛塔、菩提樹前發願,是不會成功的。
即使在佛陀面前發願,也必須是處於出家身份的人,願望才能成功;在家人則不會成功。
即使是出家人,也必須是已證得五神通和八定的人,願望才能成功;不具備這些德行的人則不會成功。
即使具備了這些德行,也必須是那位曾為了佛陀而捨棄自己生命、以此功德而具備了殊勝資糧的人,願望才能成功;其他人則不會成功。
即使具備了殊勝資糧,也必須是那位對實踐成佛之因(波羅蜜)有著極大渴望、精進、努力、不懈追求的人,願望才能成功;其他人則不會成功。
這裡有一個關於「意願極大」的比喻:如果他想:「如果有人能將整個宇宙世界連同海洋一起舉起,憑藉臂力帶到彼岸,他就能成佛。」或者:「如果有人能將佈滿整個宇宙世界的竹林開闢、壓平,赤腳走過去到達彼岸,他就能成佛。」或者:「如果有人能將整個宇宙世界用劍擊打,使其佈滿連續不斷的劍刃,赤腳踩在上面行走而能到達彼岸,他就能成佛。」或者:「如果有人能赤腳踩過充滿火紅燃燒炭火的整個宇宙世界而能到達彼岸,他就能成佛。」如果一個人,對於這些艱難困苦中的任何一件,都不認為自己做不到,心想「我將跨越這些,或行走其上,必定能到達彼岸」,並具備如此巨大的渴望、精進、努力和不懈追求,那麼他的願望就能成功;其他人則不會成功。而善慧隱士正是思惟並匯聚了這八種條件,為了成就佛果而發下了決心,然後躺下。
燃燈世尊走過來,站在善慧隱士頭頂的位置,如同打開珠寶獅子的籠子一般,睜開具足五種光彩、清澈明亮的眼睛,看見躺在泥濘地上的善慧隱士,心想:「這位隱士發願成佛後躺下,他的願望會成功嗎?還是不會呢?」於是,他將意念投向未來智進行觀察,專注地思惟後,知道了(未來),便站在原地,於大眾之中宣告說:「你們看見這位躺在泥濘中、努力修苦行的隱士了嗎?」大眾回答:「是的,世尊。」(世尊說:)「這位(隱士)發願成佛後躺下,他的願望將會成功。在經過四大不可數劫又十萬劫之後,他將成為一位名叫喬達摩的佛陀。在那一生中,他的住所將是名叫迦毗羅衛的城市,母親名叫摩耶夫人,父親名叫淨飯王。他的上首男弟子將是名叫優波底沙(舍利弗)的長老,第二弟子是名叫拘利多(目犍連)的。侍奉他的弟子名叫阿難。上首女弟子將是名叫憍曇彌(Khemā,捨壽)的長老尼,第二女弟子是名叫優缽羅色(蓮華色)的。他(將)具有圓滿的智慧,行大出離,精進修習大努力,接受乳糜後,在尼連禪河岸邊食用,然後登上菩提道場,在菩提樹下證得無上正覺。」關於此,經中說道:
「遍知者燃燈佛,是接受供養者,
站在我的頭頂上方,說出了這樣的話:
『你們看這位苦行者,結髮、修習苦行。
過了無量劫之後,他將成為世間的佛陀。
『在可愛的迦毗羅衛城,如來將從那裡出家。
精進修習,行難行之行後,
在阿說示樹(牧羊人樹)下,如來坐下,
在那裡接受了乳糜,走向尼連禪河。
『在尼連禪河岸邊,那位勝者食用了乳糜,
沿著已準備好的殊勝道路,走向了菩提樹下。
『然後右繞(菩提樹),無上的菩提道場,
在菩提樹下,大名聲者(佛陀)將覺悟。
『他的生母將名叫摩耶,
父親名叫淨飯王,他將是喬達摩。
『無漏、離欲、心寂靜、得定,
拘利多和優波底沙將成為上首弟子。
『一位名叫阿難的侍者將侍奉那位勝者。
『憍曇彌和優缽羅色將成為上首女弟子,
無漏、離欲、心寂靜、得定。
那位世尊的菩提樹,被稱為菩提樹(Assattha,無花果樹)。』」
善慧隱士心想「我的願望果然將成功」,充滿了喜悦。大眾聽聞十力者燃燈佛的話後,心想「善慧隱士果然是佛種、佛芽」,也都歡喜雀躍。他們如此想道:「就像一個人渡河,無法從正直的渡口過河,便從下游的渡口過河。同樣地,我們雖然在十力者燃燈佛的教法中未能證得道果,但在未來,當你成佛時,我們將有能力在你面前親證道果。」他們如此發願。十力者燃燈佛也讚嘆了菩薩(善慧),用八把花供養他,右繞他後便離開了。那四十萬已斷盡煩惱的阿羅漢眾,也用香和花鬘供養菩薩,右繞他後離開了。天界和人間的眾生也同樣地供養、禮敬他後離去。
在所有(人天)都離開後,菩薩(善慧)從臥處起來,心想「我應當實踐波羅蜜」,便在花堆頂上結跏趺坐而坐了下來。當菩薩如此坐下時,整個一萬個世界系統的天神都聚集起來,發出讚嘆之聲,說道:「善慧尊者,往昔的菩薩們結跏趺坐,思惟『我應當實踐波羅蜜』而坐時,所有那些先前出現的預兆,今天全都顯現了。毫無疑問,你將成佛。我們也知道這個道理:『凡是出現這些預兆的人,必定成佛。』你應當堅固自己的精進,奮勇前進!」他們用各種各樣的讚美詞來鼓舞菩薩。關於此,經中說道:
「聽聞了這位無上大師的話後,
人們與天神都感到歡喜:『這一位果然是佛種。』
歡呼聲響起,他們鼓掌、歡笑,
合掌禮敬,一萬個世界系統連同天界的眾生都如此。
『如果我們錯過了這位世間導師的教法,
在未來的時代,我們將能親近這位(佛陀)。
『正如人們渡河,若害怕(直渡)而退卻,
便從下游的渡口抓住(機會),渡過大河。
『同樣地,我們所有人,若錯過這位勝者,
在未來的時代,我們將能親近這位(佛陀)。』
「遍知者燃燈佛,是接受供養者,
宣揚了我的功德後,抬起了右腳(離去)。
「所有在那裡的勝者之子(佛弟子)都右繞了我,
人們、龍族與乾闥婆眾,禮敬後也離開了。
「在與世間導師及僧團見面之後,
我懷著歡喜雀躍的心,從座位站起來。
「我快樂、愉悅、充滿喜悅,
那時我結起了跏趺坐。
「結跏趺坐坐下後,我那時如此思惟:
『我已自在於禪定,已圓滿(達到)神通的彼岸。
『在這千世界中,沒有與我相等的仙人,
在神通力上無與倫比,我獲得了如此的快樂。』
「當我結跏趺坐時,居住在一萬(世界)的(天神)們發出大聲宣告:
『你必定成佛!
『那些以往菩薩們結最勝跏趺坐時,
所顯現的預兆,它們今天全都顯現了。
「寒冷被驅散,炎熱也平息了,
它們今天顯現了,你必定成佛!
「一萬個世界,變得安靜無擾,
它們今天顯現了,你必定成佛!
「大風不再吹,河流不再流,
它們今天顯現了,你必定成佛!
「所有陸生與水生的花,當時就開放,
它們今天全都盛開了,你必定成佛!
「無論是蔓藤還是樹木,當時就果實累累,
它們今天全都結果了,你必定成佛!
「懸於空中與置於地上的寶物,當時就發光,
這些寶物今天發光了,你必定成佛!
「人間與天界的樂器,當時就奏響,
它們今天兩者都奏響了,你必定成佛!
「虛空中降下繽紛的花雨,當時就如此,
它們今天也降下了,你必定成佛!
「大海翻騰,一萬(世界)震動,
它們今天兩者都發聲了,你必定成佛!
「在一萬地獄中,烈火當時就熄滅,
這些火今天熄滅了,你必定成佛!
「太陽變得清澈,所有星星都出現,
它們今天顯現了,你必定成佛!
「無雨而水從地中湧出,當時就如此,
它今天從地中湧出了,你必定成佛!
「群星照耀,星座在虛空天幕中,
與月亮合拍的氐宿星(Visākhā),你必定成佛!
「住在洞穴、山窟的(生物),從自己的巢穴出來,
它們今天被趕出巢穴,你必定成佛!
「眾生沒有不安,當時就感到滿足,
它們今天全都滿足了,你必定成佛!
「疾病那時平息,飢餓也消失了,
它們今天顯現了,你必定成佛!
「貪欲那時變薄弱,瞋恚與愚痴被摧毀,
它們今天全都消失了,你必定成佛!
「那時沒有恐懼,這在今天顯現了,
憑這個特徵我們知道,你必定成佛!
「塵埃向上升起,這在今天顯現了,
憑這個特徵我們知道,你必定成佛!
「難聞的氣味消散,好聞的氣味飄來,
這香氣今天飄來了,你必定成佛!
「所有天神都顯現,除了無色界的天神,
他們今天全都顯現了,你必定成佛!
「所有名叫地獄的地方,當時都看得見,
它們今天全都看得見了,你必定成佛!
「牆壁、門閂、岩石,那時不成障礙,
它們今天如同虛空,你必定成佛!
「死與生,在那瞬間不見,
它們今天顯現了,你必定成佛!
「堅固地奮起精進啊,不要退轉,向前進!
我們也知道這一點:你必定成佛!」
菩薩(未來佛)聽聞了燃燈佛(Dīpaṅkara,具足十力者)以及一萬個世界系統的諸天神的話語後,他的精進力更加增長,變得充滿活力,他如此思惟:「諸佛的話語是絕無虛妄的,在諸佛的話語中沒有虛假或不實。就像向空中拋出的石頭必然會落下;生者必然會死亡;黎明破曉後太陽必然會升起;從巢穴中出來的獅子必然會發出獅吼;懷有重孕的女子必然會生產;同樣地,諸佛的話語是確定的、真實不虛的。無疑地,我將成為一位佛陀!」因此有偈頌說——
「聽聞了佛陀的話語,以及雙方(佛陀與諸天)那一萬(世界系統的讚許),
那時我滿心歡喜、愉悅、快樂,如此地思惟。
「諸佛是言無二語者,諸勝者(佛陀)的話語絕無虛妄。
諸佛(的話)沒有不真實的,我必然將成為佛陀。
「就像石頭被拋向天空,必然會落在地上。
同樣地,最勝的諸佛,其話語是永恆確定的。
「正如一切眾生,死亡是永恆不變的。
同樣地,最勝的諸佛,其話語是永恆確定的。
「正如黑夜結束時,太陽的升起是確定的。
同樣地,最勝的諸佛,其話語是永恆確定的。
「正如從臥處出來的獅子,其吼叫是確定的。
同樣地,最勝的諸佛,其話語是永恆確定的。
「正如(胎兒)已入胎的眾生,(母親)負擔的重荷(生產)是確定的。
同樣地,最勝的諸佛,其話語是永恆確定的。」
他(如此)下定決心:「我必然將成為佛陀!」為了專注思維成佛的條件(波羅蜜),他思惟:「成佛的條件在哪裡呢?是在上方、下方,還是在四方、四維呢?」依次探尋整個法界(一切存在領域)時,他首先看到了過去諸菩薩所修習、實踐的「佈施波羅蜜」,於是這樣告誡自己:
「善慧智者(Sumedha paṇḍita,菩薩的自稱)啊,從今以後,你應首先圓滿佈施波羅蜜。就像一個被打翻的水罐,會將所有的水完全倒出,一點也不收回;同樣地,你不應顧惜財富、名聲、兒子、妻子,乃至身體四肢,應向所有前來乞求的人,完全地、按照他們所願望地佈施一切。如此行持,坐在菩提樹下,你將成為佛陀。」他堅固地確立了首先實踐佈施波羅蜜的決心。因此有偈頌說——
「來吧!我將從此心開始,探尋成佛的條件。
向上、向下、十方(四方四維上下),遍及整個法界。
「在我探尋時,我看到了第一佈施波羅蜜。
這是由過去諸大仙(菩薩)所實踐、修習的偉大道路。
「你現在首先要將這個(佈施波羅蜜)堅固地確立並實踐。
如果你希望證得菩提(覺悟),就應實踐佈施波羅蜜。
「就像一個滿溢的水罐,無論對誰(傾倒),
它都會將水完全倒出,在那(佈施)上毫不吝惜守護。
「同樣地,當你看見乞求者,無論是下等、上等或中等。
都應完全地佈施,就像那向下傾倒的水罐。」
之後他思惟:「僅憑這些成佛條件是不夠的。」當他進一步深入思維時,看到了第二「持戒波羅蜜」,他這樣想:
「善慧智者啊,從今以後,你也應圓滿持戒波羅蜜。就像名叫『牛王』(camarī)的牝鹿,即使捨棄生命,也要守護自己(尾巴上)的毛;同樣地,你從今以後,即使捨棄生命,也應守護戒律,如此你將成為佛陀。」他堅固地確立了第二持戒波羅蜜的決心。因此有偈頌說——
「不,僅這些(條件)還不足以成為佛陀的品質。
我將探尋其他能滋養菩提(覺悟)的法。
「在我探尋時,我看到了第二持戒波羅蜜。
這是由過去諸大仙所親近、修習的。
「你現在要將這第二(持戒波羅蜜)堅固地確立並實踐。
如果你希望證得菩提,就應實踐持戒波羅蜜。
「就像牛王(牝鹿)的毛,若被任何(東西)鉤住,
牠寧可在那裡接受死亡,也不願損壞牠的毛。
「同樣地,你應在四種(行為:行住坐臥)境地中,圓滿持守戒律。
應始終守護戒律,就像牛王守護其毛一樣。」
之後他思惟:「僅憑這些成佛條件是不夠的。」當他進一步深入思維時,看到了第三「出離波羅蜜」,他這樣想:
「善慧智者啊,從今以後,你也應圓滿出離波羅蜜。就像一個長期住在監獄中的人,不會對那裡產生貪愛,反而會感到厭倦,渴望離開;同樣地,你也應將一切存在界視為監獄一般,對一切存在界感到厭煩,渴望解脫,心向出離,如此你將成為佛陀。」他堅固地確立了第三出離波羅蜜的決心。因此有偈頌說——
「不,僅這些(條件)還不足以成為佛陀的品質。
我將探尋其他能滋養菩提的法。
「在我探尋時,我看到了第三出離波羅蜜。
這是由過去諸大仙所親近、修習的。
「你現在要將這第三(出離波羅蜜)堅固地確立並實踐。
如果你希望證得菩提,就應實踐出離波羅蜜。
「就像一個在糞坑監獄中,長期居住、受苦的人,
他不會對那裡生起貪愛,只尋求解脫。
「同樣地,你應視一切存在界如同糞坑監獄。
為了從存在中完全解脫,你應心向出離。」
之後他思惟:「僅憑這些成佛條件是不夠的。」當他進一步深入思維時,看到了第四「智慧波羅蜜」,他這樣想:
「善慧智者啊,從今以後,你也應圓滿智慧波羅蜜。不應輕視任何下等、中等或上等的人,而應親近所有的智者並向他們請教問題。就像托缽的比丘,不會輕視任何下等或其他的家庭,而是依次第挨家挨戶行乞,便能快速地獲得資生之具;同樣地,你通過親近所有智者並請問他們問題,也將成為佛陀。」他堅固地確立了第四智慧波羅蜜的決心。因此有偈頌說——
「不,僅這些(條件)還不足以成為佛陀的品質。
我將探尋其他能滋養菩提的法。
「在我探尋時,我看到了第四智慧波羅蜜。
這是由過去諸大仙所親近、修習的。
「你現在要將這第四(智慧波羅蜜)堅固地確立並實踐。
如果你希望證得菩提,就應實踐智慧波羅蜜。
「就像行乞的比丘,對於下、中、上等的家庭,
都不捨棄(任何一家),如此他才能獲得資生之具。
「同樣地,你應始終不斷地請問有智慧的人。
通過實踐智慧波羅蜜,你將證得正覺。」
之後他思惟:「僅憑這些成佛條件是不夠的。」當他進一步深入思維時,看到了第五「精進波羅蜜」,他這樣想:
「善慧智者啊,從今以後,你也應圓滿精進波羅蜜。就像獅子這獸中之王,在一切行、住、坐、臥威儀中都具有堅固的精進力;同樣地,你在一切存在界中,在一切威儀中,都應具有堅固的精進力,不懈怠,如此你將成為佛陀。」他堅固地確立了第五精進波羅蜜的決心。因此有偈頌說——
「不,僅這些(條件)還不足以成為佛陀的品質。
我將探尋其他能滋養菩提的法。
「在我探尋時,我看到了第五精進波羅蜜。
這是由過去諸大仙所親近、修習的。
「你現在要將這第五(精進波羅蜜)堅固地確立並實踐。
如果你希望證得菩提,就應實踐精進波羅蜜。
「就像獅子這獸中之王,無論在坐、立、行、住中,
都始終不懈怠,時時保持奮發的心。
「同樣地,你在一切存在中,都應奮起堅固的精進。
通過實踐精進波羅蜜,你將證得正覺。」
之後他思惟:「僅憑這些成佛條件是不夠的。」當他進一步深入思維時,看到了第六「忍辱波羅蜜」,他這樣想:
「善慧智者啊,從今以後,你也應圓滿忍辱波羅蜜。無論是受到尊敬還是輕蔑,你都應忍耐。就像大地,人們無論投擲乾淨的或不淨的東西,大地都不會因此產生貪愛或瞋恨,它忍耐、承受、容受;同樣地,你對於尊敬與輕蔑都能忍耐,如此你將成為佛陀。」他堅固地確立了第六忍辱波羅蜜的決心。因此有偈頌說——
「不,僅這些(條件)還不足以成為佛陀的品質。
我將探尋其他能滋養菩提的法。
「在我探尋時,我看到了第六忍辱波羅蜜。
這是由過去諸大仙所親近、修習的。
「你現在要將這第六(忍辱波羅蜜)堅固地確立並實踐。
在那(忍辱)上心無動搖,你將證得正覺。
「正如所謂的大地,無論是乾淨的還是不淨的,
它承受一切的投棄物,不會對你(指施加者)產生瞋恨。
「同樣地,你也應忍耐一切眾生的尊敬與輕蔑。
通過實踐忍辱波羅蜜,你將證得正覺。」
之後他思惟:「僅憑這些成佛條件是不夠的。」當他進一步深入思維時,看到了第七「真實波羅蜜」,他這樣想:
「善慧智者啊,從今以後,你也應圓滿真實波羅蜜。即使雷電擊打在頭頂上,為了財富等目的,你也絕不可明知而故意說妄語。就像『流星』(Osadhi-tārakā,指恆星或行星),在一切季節(雨季等)中,都不會捨棄自己的軌道而行走於其他軌道,只在自己的軌道上運行;同樣地,你絕不捨棄真實而說妄語,如此你將成為佛陀。」他堅固地確立了第七真實波羅蜜的決心。因此有偈頌說——
「不,僅這些(條件)還不足以成為佛陀的品質。
我將探尋其他能滋養菩提的法。
「在我探尋時,我看到了第七真實波羅蜜。
這是由過去諸大仙所親近、修習的。
「你現在要將這第七(真實波羅蜜)堅固地確立並實踐。
在那(真實語)上言無二語,你將證得正覺。
「正如所謂的『流星』(Osadhi),在包括天界在內(的世界)中如同天平(準確),
即使在季節或雨季時,也不會偏離其軌道。
「同樣地,你於真實(語)中,也不要偏離你的軌道。
通過實踐真實波羅蜜,你將證得正覺。」
當時,他(善慧智者)思惟著:「不應只具備這些成就佛道的條件而已」,在進一步審察時,他看到了第八「決意波羅蜜」(決意到彼岸的圓滿),心中這樣想:「善慧智者啊,從今以後,你也將圓滿這第八決意波羅蜜。你所決意的事,就應在那決意上堅定不移。正如叫做『山嶽』的,即使被從四面八方吹來的狂風擊打,也不會動搖、不會震顫,只會屹立在它自己的位置上;同樣地,你也要在自己的決意上堅定不動,如此才能成佛。」於是,他堅固地確立了第八決意波羅蜜並發下決意。因此有話說——
「的確,這些(已發現的)不只是全部,將成為法(品質)的還有更多。
我將尋求其他能令覺悟成熟的法。」
「在尋求時,我看到了那第八決意波羅蜜。
那是過去諸大仙(佛)所修習、實踐的。」
「你現在就先接受這第八(波羅蜜),堅固地確立它。
在那(決意)上堅定不動,你將證得正等正覺。」
「譬如叫做山岩的,堅固不動、穩固安住。
即使被強烈的狂風吹襲,它仍屹立在它自己的地方。」
「同樣地,你在(你的)決意上,也應始終保持不動搖。
達成了決意波羅蜜後,你將證得正等正覺。」
當時,他思惟著:「不應只具備這些成就佛道的條件而已」,在進一步審察時,他看到了第九「慈波羅蜜」(慈到彼岸的圓滿),心中這樣想:「善慧智者啊,從今以後,你也將圓滿這第九慈波羅蜜。無論是對你不利的人還是對你有利的人,你都應以平等心對待。正如叫做『水』的,無論是對惡人還是善人,都同樣地散佈清涼(的感覺),(洗淨塵垢);同樣地,你也要以慈心對待一切眾生,保持一心平等,如此才能成佛。」於是,他堅固地確立了第九慈波羅蜜並發下決意。因此有話說——
「的確,這些(已發現的)不只是全部,將成為佛法的(品質)還有更多。
我將尋求其他能令覺悟成熟的法。」
「在尋求時,我看到了那第九慈波羅蜜。
那是過去諸大仙(佛)所修習、實踐的。」
「你現在就先接受這第九(波羅蜜),堅固地確立它。
如果你想證得覺悟,就應在慈上無人能及。」
「譬如叫做水的,無論對善人還是惡人。
都以清涼平等地遍佈,沖洗掉塵埃與污垢。」
「同樣地,你對(對你)不利和有利的(人),也應以慈悲平等地培育(心)。
達成了慈波羅蜜後,你將證得正等正覺。」
當時,他思惟著:「不應只具備這些成就佛道的條件而已」,在進一步審察時,他看到了第十「捨波羅蜜」(平靜捨心到彼岸的圓滿),心中這樣想:「善慧智者啊,從今以後,你也將圓滿這第十捨波羅蜜。無論在快樂中還是痛苦中,你都應保持中捨(平靜)。正如叫做『大地』的,無論被投擲乾淨的還是不淨的東西,都保持中立;同樣地,你也要在快樂與痛苦中保持中捨平靜,如此才能成佛。」於是,他堅固地確立了第十捨波羅蜜並發下決意。因此有話說——
「的確,這些(已發現的)不只是全部,將成為法上(品質)的還有更多。
我將尋求其他能令覺悟成熟的法。」
「在尋求時,我看到了那第十捨波羅蜜。
那是過去諸大仙(佛)所修習、實踐的。」
「你現在就先接受這第十(波羅蜜),堅固地確立它。
成為堅固如天平(般平等)者後,你將證得正等正覺。」
「譬如叫做大地的,無論被放置淨物或不淨物。
都捨置兩者,遠離憤怒與偏袒。」
「同樣地,你對於快樂與痛苦,也應始終如天平般平等。
達成了捨波羅蜜後,你將證得正等正覺。」
隨後,他思惟:「在此世間,菩薩所應圓滿的、能令覺悟成熟的、成就佛道的條件,就只有這些了;除了這十波羅蜜之外,再沒有其他的了。這十波羅蜜,向上在虛空中沒有,向下在大地上沒有,在東方等各方也沒有,但它們卻確立在我自己的心之中。」看到它們就確立在自己心中,他便將所有這些(波羅蜜)堅固地確立並發願,反覆地、順向逆向地審察它們:抓住末端導向開頭,抓住開頭安立於末端,抓住中間推向兩端,在兩端抓住後又推向中間。(思惟:)「捨棄外在財物是『布施波羅蜜』,捨棄身體肢節是『布施近波羅蜜』(較高層次的布施),捨棄生命是『布施第一義波羅蜜』(最高層次的布施)。」如此,他審察著十波羅蜜、十近波羅蜜、十第一義波羅蜜,就像攪動油缽中的油直至其澄清,又像以須彌山為杵攪動環繞(須彌山)的大海一樣(深入地思惟)。
當他如此審察十波羅蜜時,憑藉法的威力,這個厚四萬由旬、廣十二萬由旬的大地,就像被大象踐踏的蘆葦叢,又像被壓迫而呻吟一般,發出了巨大的響聲,震動、搖晃、顫抖;像陶輪般旋轉,像油缽輪般迴轉。因此有話說——
「在此世間,能令覺悟成熟的法,就只有這麼多了。
除此之外再無其他,你應在此堅固地安住。」
「當我審察這些法,思惟其自性、精髓與特相時,
憑藉法的威力,這大地震動了。」
「大地在動,在發出響聲,彷彿受壓迫而呻吟。
如同油缽輪在旋轉,這大地便是如此震動。」
當大地震動時,住在喜樂城的人們無法站穩,就像被末世狂風摧毀的大沙羅樹一樣,昏厥倒地;成千上萬的瓶罐等陶器,滾動著互相碰撞,變得粉碎。大眾驚恐、害怕、恐懼、慌亂、心靈受創,他們去到世尊那裡,說道:「世尊啊!這究竟是龍的漩渦?還是妖魔、鬼神的某一種漩渦?我們實在不知道。但所有大眾都遭受了災難。這對世界是凶兆還是吉兆?請告訴我們原因。」世尊聽完他們的話後,說道:「你們不要害怕,不要憂慮,你們不會因此而有危險。今天被我授記『在未來將名為喬達摩佛』的那位善慧智者,正在審察十波羅蜜。當他審察、攪動十波羅蜜時,憑藉法的威力,整個一萬世界體系頓時震動並發出巨響。」因此有話說——
「所有在佛的供養處(周圍)的集會大眾,
在那裡顫抖著,昏厥倒在地上。」
「成千上萬的瓶罐,以及許多百個甕,
在那裡被碾成粉末,因互相碰撞所致。」
「驚慌、害怕、恐懼、惶恐、心緒不寧的人們,
大眾聚集起來,來到了燃燈佛面前。」
『世界將發生何事,是吉還是凶?
整個世界都遭了災,請消除它,具眼者(佛)!』
「那時,燃燈大牟尼安慰他們:
『你們安心,不要怕,關於這大地震動。』
『今天我為他授記,他將成為世間的佛。
他正在審察諸法,那是先前行者(佛)所實踐的。』
『當他審察那諸法,無餘地審察成佛之地(波羅蜜)時,
因此這萬(世界)大地,連同天界眾生一起震動了。』」
大眾聽了如來的話後,歡喜雀躍,拿著花環、香、塗香,走出喜樂城,來到菩薩那裡,以花環等禮敬他,向他禮拜,右繞(以示敬意)後,返回了喜樂城。菩薩也審察了十波羅蜜,堅固地確立了精進力,發下決意後,從座而起。因此有話這樣說——
「聽了佛的話後,我的心當下就得到了平靜(或:熄滅了煩惱)。
所有人來到我這裡,再次禮拜我。」
「我領受了佛的功德,堅固地確立了心意。
禮拜了燃燈佛後,我那時從座位起身。」
接著,當菩薩從座而起時,所有一萬世界體系的天神聚集起來,以天花天香禮敬他,禮拜他,說道:「尊者善慧修士,您今日在具十力的燃燈佛足下發下了大願,願那願望毫無障礙地成就,願您沒有恐懼或驚慌,願您身上連微小的病痛也不生起,願您快速圓滿波羅蜜,證得正等正覺。正如開花結果的樹木,到了時節便開花結果;同樣地,願您也不錯過時機,快速證得最上的正覺。」他們如此讚頌、祝福、祈請。這樣祈請之後,他們便返回各自的天界住所。菩薩也被天神們鼓舞,發願:「我將圓滿十波羅蜜,在超過四大不可數劫又十萬大劫的時間內成為佛。」他堅固地確立了精進力,發下決意後,騰空而起,前往雪山。因此有話這樣說——
「天神與人類,兩者都撒下天花與人花,
當他從座位起身時。」
「天神與人類,兩者都祝願您平安:
『願您那偉大的願望,如您所願地實現。』」
「願一切災禍遠離您,願憂悲苦惱滅盡。
願您沒有障礙,快速觸證最上的覺悟。」
「譬如樹木到了時節,便開出花朵;
同樣地,大英雄啊,願您以佛智開花。」
「正如一切正等正覺者,都圓滿了十波羅蜜;
同樣地,大英雄啊,願您圓滿十波羅蜜。」
「正如一切正等正覺者,在菩提道場下覺悟;
同樣地,大英雄啊,願您覺悟勝者之覺。」
「正如一切正等正覺者,轉動法輪;
同樣地,大英雄啊,願您轉動法輪。」
「譬如滿月時的月亮,清淨地照耀;
同樣地,願圓滿心意的您,照耀在一萬(世界)中。」
「譬如從羅睺(阿修羅)手中解脫的太陽,以光熱極端明亮地照耀;
同樣地,願解脫了的您,以榮耀照耀世間。」
「譬如一切河流,都匯入大海;
同樣地,願連同天界在內的世間眾生,都匯歸到您的身邊。」
「他被他們如此讚歎稱頌後,領受了這十種法(波羅蜜)。
為了圓滿那些法,那時他進入了森林。」
善慧(的故事)結束。
---
住在喜樂城的人們也進城,對以佛為首的比丘僧團作了大布施。世尊為他們說法,使大眾安立於皈依等(戒律、信仰中),然後離開喜樂城。之後,在世壽未盡之前,他住世並完成了所有的佛事,逐漸地進入了無餘涅槃界。關於那裡(燃燈佛時代)應說的一切,都應按照《佛種姓經》(Buddhavaṃsa)中所說的方式來了知。因為在那經中已說——
「那時,他們供養了世間導師及其僧團後,
皈依了那位導師燃燈佛。」
「在皈依儀式中,那位如來使某些人安立(於皈依);
使某些人安立於五戒中;使更上者安立於十戒中。」
「為某些人授予沙門位(出家);為某些人授予四種最上的果位(沙門果);
為某些人授予無上的法(阿羅漢果?);為某些人授予無礙解(智)。」
「為某些人授予八種最上的定(禪那);人雄(佛)為某些人授予三明;
為某些人教導六神通。」
「以那種方式,大牟尼教誡著人群;
因此,世間導師的教法得以廣泛傳播。」
「名為燃燈、擁有偉大身軀和肩膀的(佛),
度化了許多人,將他們從惡道中解救出來。」
「當看到有得度因緣的眾生,即使在十萬由旬外,
大牟尼也能瞬間到達那裡,使他覺悟。」
「在第一次說法大會上,佛令一億人覺悟;
在第二次說法大會上,導師令九十億人覺悟;」
「當佛在天神住處說法時,
發生了第三次覺悟,有九萬億(眾生)。」
「導師燃燈佛有三次眾會集:
第一次集會有十萬億(眾生);」
「後來,當勝者(佛)在納羅達山(Nārada-kūṭa)僻靜處時,
有十億漏盡、離垢(的阿羅漢)聚集。」
「當大英雄在殊勝見(Sudassana)石山上時,
大牟尼(為)九萬億(眾生)作了(最後的)教誡。」
「在那個時候,我是一個結髮苦行者,修著嚴酷的苦行,
行走於空中,通達五神通(但未解脫)。」
「(在那次集會中)有十二萬人穿透法。
至於一至兩個的穿透,則是數不盡的。」
「那時,世尊燃燈的、清淨的教法,
是廣泛的、為眾多所知的、興盛的和繁榮的。」
「有四萬位具六神通、有大威力的(弟子),
隨時隨地圍繞著遍知世間的燃燈佛。」
「在那個時代,任何捨棄了人身(而死)的人,
若未證得(至少)初果(須陀洹),都會受到(智者們的)責備。」
「那善說之法(佛法)被如是(聖潔)的阿羅漢、
漏盡無垢者盛開(圓滿),輝耀於包括天界的世間。」
「世尊導師燃燈佛的城市名叫喜樂(Rammavatī),
剎帝利(國王)名叫善天(Sudeva),
(佛的)母親名叫善慧(Sumedhā)。」
「善吉祥(Sumaṅgala)與帝須(Tissa)是(他的)兩位上首弟子,
侍者名叫海授(Sāgata)。」
「難陀(Nandā)與善歡喜(Sunandā)是兩位上首女弟子,
那位世尊的菩提樹被稱為『毘缽羅樹』(Pipphalī)。」
「燃燈大牟尼(佛)身高八十八肘,
他輝耀著,如同燈明樹,又如同盛開的沙羅樹王。」
「那位大仙的壽命是十萬歲,
在世這麼久,他度化了許多民眾。」
「點亮了正法之燈,運載了廣大眾生渡過(生死海)後,
如同燃燒的大火聚(終將)熄滅,他與他的弟子們進入了涅槃。」
「那種神通,那種名聲,那些足下的輪寶(相),
一切都消失了。諸行果然都是空無實體的呀!」
---
【憍陳如佛(Koṇḍañña)佛】
此外,在世尊燃燈佛之後的時期,經過一阿僧祇劫(asaṅkhyeyya,無數劫)後,有一位名叫憍陳如佛(Koṇḍañña)的導師出現。他也有三次弟子眾會集。第一次眾會集有一百千億(弟子),第二次有十億,第三次有九十億。那時,菩薩名為降伏敵人(Vijitāvī),是一位轉輪王,他對以佛為首的、數達百千億的比丘僧團作了大布施。導師為菩薩授記「你將成佛」,並為他說法。菩薩聽了導師的說法後,讓出了王位,出家了。他精通三藏,證得了八定與五神通,禪定無損,死後生於梵天界。而憍陳如佛的城市名叫喜樂(Rammavatī),父親是剎帝利,名叫善喜(Sunanda),母親是王妃,名叫善生(Sujātā),兩位上首弟子是賢護(Bhadda)與善賢(Subhadda),侍者名叫無滅(Anuruddha),兩位上首女弟子是帝須(Tissā)與上座(Upatissā),菩提樹是沙羅善賢樹(Sālakalyāṇī),身體身高八十八肘,壽命長十萬歲。
在燃燈佛(Dīpaṅkara)之後,有一位導師名叫憍陳如佛(Koṇḍañña)。
他擁有無量的威力、無量的聲譽,是無法衡量、難以超越的。
在他之後的時期,經過一個不可計數的漫長時間(asaṅkhyeyya),但在同一個「劫」(kappa)中,出現了四位佛陀:他們是吉祥佛(Maṅgala)、善意佛(Sumana)、雷瓦達(Revata)和所照佛(Sobhita)。
【吉祥佛(Maṅgala)】
吉祥佛有三次弟子大集結。
在第一次集結中,有一千兆(koṭi-sata-sahassa,即 1,000,000,000,000)位比丘。
在第二次集結中,有一百億(koṭi-sahassa)位比丘。
在第三次集結中,有九億(navuti-koṭi)位比丘。
當時,有一位名叫阿難童子(Ānandakumāra)的將軍,他是韋馬提卡(Vemātika)的兄弟,為了聽聞佛法,帶領著數量達到九十億的隨眾,來到導師的面前。
導師為他次第說法,他連同他的隨眾一起證得了阿羅漢果,並獲得了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導師觀察這些善男子們過去的行为,看到了(他們成就)神通所化的袈裟與缽的因緣,於是伸出右手說:「來吧,比丘們!」
就在那一刻,他們全都(神通變化)穿著神通所化的袈裟與缽,猶如具足威儀、已有六十年戒臘的大長老一樣,禮敬了導師,並圍繞在他身邊。
這就是他的第三次弟子大集結。
然而,不像其他佛陀的身體光明周遍只有八十肘(約40公尺)的範圍,這位世尊的身體光明,卻在任何時候都持續照耀、遍滿整個一萬個世界體系(dasa-sahassa-lokadhātu)。
樹木、大地、山巒、海洋等一切事物,乃至於像研缽等器具,都彷彿被金色的布帛覆蓋著一樣(閃耀著金光)。
而他壽命的長度是九萬歲。
在這整個期間,日月等(天體)都無法以自身的光芒照耀(因為佛光更勝),晝夜的區分也無法被辨識。
眾生就像在白晝的陽光下一樣,永遠只依靠著佛陀的光明來活動。
只有在傍晚(花朵盛開時)和清晨(鳥類等鳴叫時),世間(眾生)才依據(這些現象)來分辨晝夜的區別。
那麼,是其他佛陀沒有這種能力嗎?並不是沒有。
他們如果願意,也能以光芒照耀一萬個世界體系,甚至更多。
但是,吉祥佛(Maṅgala)由於過去(菩薩時)所發的願望,他的身體光明不像其他佛那樣只是周遍的光芒,而是恆常永久地照耀、遍滿著一萬個世界體系。
據說,他在行菩薩道時,曾投生為像維山達拉(Vessantara)太子那樣的人,帶著妻子兒女,住在像彎曲山(Vaṅka)一樣的山上。
那時,有一個名叫喀拉達提卡(Kharadāṭhika)的夜叉,聽聞了這位偉大之士樂善好施的名聲,就變作婆羅門的形象,走近這位大士(菩薩),向他乞求兩個孩子。
大士(菩薩)歡欣鼓舞地說:「我將孩子給與婆羅門」,甚至歡喜到震動了直到水邊的大地,把兩個孩子都布施了出去。
而那個夜叉,就倚靠在步行徑盡頭的欄杆上,當著正在看著的大士的面,像吃一捆蘿蔔一樣地把兩個孩子吃掉了。
即使這位偉大之士看到夜叉張開的嘴裡,正吐出像火燄網一般的血流,他心中也沒有生起哪怕毫髮般細小的憂愁。
反而,當他想到「我的布施真是徹底啊!」時,他的身體生起了巨大的喜悅與快樂。
他於是發願:「以此(布施)的果報,願在未來,以此同樣的方式,讓(成佛時)的光芒從(我的)身體放射出來吧!」
由於那個願望,在他成佛時,光芒從他的身體放射出來,照耀了如此廣大的範圍。
他還有另一個過去的故事。
據說,他在行菩薩道時,看到一位佛陀的塔廟,心想:「我應當為這位佛陀捨棄生命。」
於是,他按照纏繞油燈芯的規矩,用布纏繞全身,將價值十萬(satasahassagghanika)的寶石花蕾(或頂珠)和裝滿了酥油的金碗,在上面點燃了一千盞燈,然後頂在頭上,點燃了整個身體,整夜繞塔而行,直到黎明來臨。
即使如此努力,直到曙光出現,他全身連一個毛孔也沒有感到熱惱,就像進入蓮花藏中一樣(清涼)。
法,確實能保護那些保護(正法、修行)自己的人。
因此,世尊曾說:
「法確實保護依法而行者,
所修習的法會帶來安樂。
這是修習法的功德,
依法而行者不會墮入惡趣。」
由於這個行為(燃身供佛)的果報,那位世尊的身體光明照耀、遍滿了一萬個世界體系。
那時,我們的菩薩(即未來的釋迦牟尼佛)是一位名叫善喜(Suruci)的婆羅門,他想:「我要邀請導師(芒嘎拉佛)」,於是前去(佛所),聽聞了美妙的法語後,說道:「尊者,明天請接受我的供養。」
婆羅門(佛問):「你需要為多少比丘準備呢?」
他回答:「尊者,您有多少隨從比丘呢?」
那時正是導師的第一次弟子大集結時期,所以(佛)回答說:「有十萬億(比丘)。」
(善喜婆羅門)說:「尊者,請您和所有比丘一起,到我家接受供養吧。」導師默然同意了。
婆羅門在邀請(完畢)後回家途中,心想:「我能提供這麼多比丘的粥飯、食物、衣服等物品,但坐具和座位該怎麼辦呢?」
他的這個憂慮,讓停留在四萬八千由旬高處的天帝釋(Sakka devarājā)的潘杜坎巴拉石座(Paṇḍukambala-silāsana)變熱了。
天帝釋想:「是誰想讓我從這個座位離開呢?」於是以天眼觀察,看到了這位偉大之士(善喜婆羅門),心想:「一位名叫善喜的婆羅門,邀請了以佛陀為首的比丘僧團,正在為座位的地方而憂慮,我也應該去那裡獲取一份功德的份額。」
於是,他變化成一個工匠的模樣,手拿斧頭和鋸子,出現在那位偉大之士的面前。
他說:「有人需要工人嗎?」
偉大之士看到他,就問:「你會做什麼工作呢?」
(工匠)回答:「沒有我不知道的技藝,無論是誰要建造房屋或棚架,我都知道怎麼做。」
(善喜說):「那麼,我有工作要你做。」
(工匠問):「是什麼事,先生?」
(善喜說):「明天我邀請了十萬億比丘,請你為他們建造一個坐具用的棚架(maṇḍapa)。」
(工匠說):「如果我做的話,你能付我工錢嗎?」
(善喜說):「我能付的,親愛的。」
(工匠說):「好的,我會做。」於是就去勘察一塊地方。有一塊地方長寬各十二由旬,像遍處定(kasiṇa)的圓盤一樣平坦。
他心想:「讓一個由七寶造成的棚架在這塊地方升起吧!」僅僅這樣一想,大地就裂開,棚架就升起了。
在那棚架中,金柱上有銀的榫頭,銀柱上有金的榫頭,寶石柱上有珊瑚的榫頭,珊瑚柱上有寶石的榫頭,七寶柱上就有七寶的榫頭。
接著他想:「讓鈴鐺網在棚架內部的空間垂掛下來吧!」僅僅這樣一看,鈴鐺網就垂掛下來了,即使被微風吹動,也發出像五種樂器合奏般的悅音,就像是天樂演奏的時候一樣。
他又想:「讓花環和香鏈在間隔處垂掛下來吧!」花環就垂掛下來了。
他想:「讓為十萬億比丘準備的坐具和支架,從地裂中升起吧!」它們立刻就升起了。
他想:「讓在每個角落各有一個供水處升起吧!」供水處就升起了。
建造了這麼多之後,他回到婆羅門那裡,說:「來吧,先生,去看看你的棚架,然後付我工錢吧。」
偉大之士(善喜)前去觀看棚架,就在觀看的時候,他全身充滿了五種顏色的喜悅,毫無間隙。
當時,他觀看棚架時,心裡想:「這棚架不是人造的,一定是因為我的意願和我的功德,讓天宮變熱了,然後天帝釋從天宮下來建造了這個棚架。」
他又想:「在這樣的棚架裡只供養一天是不合適的,我要供養七天。」
註解:因為外圍的布施無論多少,都不能讓菩薩滿足;只有當(布施者)砍下裝飾好的頭、挖出塗了藥的眼睛、或掏出心臟肉來布施時,菩薩才會因為那種捨棄而感到喜悅。
我們的菩薩(釋迦牟尼前世)在蘇維拉(Sivi)國王本生 (JaA.499)中,每天散施五十萬錢幣,在四門和城市中央行布施,那個布施也沒能引發他捨棄的喜悅。而當天帝釋化作婆羅門來向他乞求眼睛時,他挖出眼睛布施,在那個時刻卻笑了,心中沒有絲毫的動搖。就這樣,菩薩(對布施)是沒有滿足的。
因此,那位偉大之士(善喜)也想:「我應當為這十萬億比丘行七天的布施。」
於是在那個棚架中,讓以佛陀為首的比丘僧團就坐,行了七天名叫「牛乳飲」(gavapāna)的布施。
所謂「牛乳飲」,是在大銅器中裝滿乳汁,放在灶上,將濃粥煮熟的乳汁中放入少量的米,再用蜂蜜、糖、粉末酥油調製的食物,這樣稱為牛乳飲。
人類甚至無法(親自)分配(食物),諸天則隱身起來分配。
長寬各十二由旬的地方,甚至無法容納所有比丘(就座),但那些比丘以各自的神通力就坐了。
在最後一天,他為所有比丘洗淨缽後,為了(提供)藥品,將缽中裝滿了酥油、新鮮的奶油、蜂蜜、糖等,連同三衣一起布施。僧團中剛出家的比丘所得到的衣料,每件都價值十萬。
導師(芒嘎拉佛)隨喜(功德)時,審察著:「這個人行了如此大的布施,他未來會成為誰呢?」
看到(未來)在兩大不可數劫又十萬大劫之後,將會有一位名叫喬達摩(Gotama)的佛陀出現,於是叫來那位偉大之士,授記說:「你經過這麼長的時間後,將成為名叫喬達摩的佛陀。」
那位偉大之士聽到授記後,想:「我竟然將成佛,在家生活對我有什麼意義呢?我將出家!」
於是,他捨棄了那樣的幸福,如同唾棄唾沫一般,在導師座下出家,學習佛陀的教誨,證得了神通、禪那,並在壽命終結時,往生於梵天界。
而吉祥佛的城市名叫優陀羅(Uttara),父親是名叫優陀羅(Uttaro)的剎帝利,母親是名叫優陀羅(Uttarā)的王后,須提婆(Sudeva)和達磨先那(Dhammasena)是兩位上首弟子,巴利多(Pālita)是侍者,尸婆利(Sīvalī)和阿輸迦(Asokā)是兩位上首女弟子,那伽樹(Nāgarukkho)是菩提樹,身體高度是八十八肘(約44公尺)。
他住世九萬年後般涅槃。
而那位世尊般涅槃時,整個一萬個輪圍世界(cakkavāḷa)瞬間陷入一片黑暗。
在所有輪圍世界中,人們都發出了巨大的悲嘆哀嚎。
「在憍陳如之後,有一位導師名叫吉祥。
他摧滅世間的黑暗,演說並持守了佛法之舟。」
【善意佛(Sumana)】
這樣,使一萬個世界體系陷入黑暗的那位世尊般涅槃之後,接下來出現了一位名叫善意(Sumana)的導師。
他也有三次弟子集結。
第一次集結中有一千兆比丘。
第二次在金山(Kañcanapabbata)上有九千億比丘。
第三次有八千億比丘。
那時,我們的菩薩是一位名叫無敵(Atula)的龍王,具有大神通、大威力。
他聽說「佛陀出現了」,就帶著親族團體從龍宮出來,為那位有十萬億比丘圍繞的世尊,備辦了天樂供養,舉行了大布施,並贈送了成對的布料後,皈依了三寶。
那位導師也為他授記:「你未來將成佛。」
那位世尊的城市名叫契摩(Khema),父親是名叫善授(Sudatto)的國王,母親是名叫吉祥(Sirimā)的王后,沙羅那(Saraṇa)和婆維達多(Bhāvitatto)是兩位上首弟子,優提那(Udeno)是侍者,梭那(Soṇā)和優波梭那(Upasoṇā)是兩位上首女弟子,那伽樹是菩提樹,身體高度是九十肘,壽命長度是九萬歲。
「在吉祥之後,有一位導師名叫善意。
於一切法無與倫比,是一切眾生中最勝者。」
【雷瓦達佛(Revato)】
在他之後,出現了一位名叫雷瓦達(Revato)的導師。
他也有三次弟子集結。
第一次集結的數量無法計算。
第二次有十萬億比丘。
第三次同樣有十萬億比丘。
那時,菩薩是一位名叫阿提天(Atideva)的婆羅門,聽聞了導師的說法後,皈依了三寶,合掌於頭頂,讚嘆那位導師斷除煩惱的功德,並用他的上衣(uttarāsaṅga)行了供養。
導師也為他授記:「你將成佛。」
而那位世尊的城市名叫檀尼瓦提(Dhaññavatī),父親是名叫毗浮羅(Vipulo)的剎帝利,母親是名叫毗浮羅(Vipulā)的王后,婆樓那(Varuṇo)和梵天(Brahmadevo)是兩位上首弟子,商婆伐(Sambhavo)是侍者,跋陀(Bhaddā)和蘇跋陀(Subhaddā)是兩位上首女弟子,那伽樹是菩提樹,身體高度是八十肘,壽命是六萬歲。
「在善意之後,有一位導師名叫雷瓦達。
無可比擬,無有等同,無敵,最勝,勝利者。」
【所照佛(Sobhito)】
在他之後,出現了一位名叫所照(Sobhito)的導師。
他也有三次弟子集結。
第一次集結有十億(koṭi-sata)比丘。
第二次有9.9億比丘。
第三次有8億比丘。
那時,菩薩是一位名叫阿耆多(Ajita)的婆羅門,聽聞了導師的說法後,皈依了三寶,並向以佛陀為首的比丘僧團行了大布施。
導師也為他授記:「你將成佛。」
而那位世尊的城市名叫善法(Sudhamma),父親是名叫善法(Sudhammo)的國王,母親是名叫善法(Sudhammā)的王后,阿沙摩(Asamo)和善現(Sunetto)是兩位上首弟子,阿諾摩(Anomo)是侍者,那拘羅(Nakulā)和善生(Sujātā)是兩位上首女弟子,那伽樹是菩提樹,身體高度是八十八肘,壽命長度是九萬歲。
「在雷瓦達之後,有一位導師名叫所照。
安定,心寂靜,無有等同,無可匹敵。」
在他之後,經過一個不可數劫(asaṅkhyeyya),但在同一個「劫」中,出現了三位佛陀:他們是高見(Anomadassī)、蓮華(Padumo)、那羅陀(Nārado)。
【高見佛(Anomadassī)】
高見(Anomadassī)世尊有三次弟子集結。
第一次集結有八十萬(aṭṭha-sata-sahassāni,即 800,000)比丘。
第二次有七十萬(700,000)比丘。
第三次有六十萬(600,000)比丘。
那時,菩薩是一位夜叉軍的將領,具有大神通、大威力,是許多億萬夜叉的主人。
他聽說「佛陀出現了」,就前來向以佛陀為首的比丘僧團行了大布施。
導師也為他授記:「你未來將成佛。」
而阿諾摩達西世尊的城市名叫月亮(Candavatī),父親是名叫名稱(Yasavā)的國王,母親是名叫善持(Yasodharā)的王后,尼沙婆(Nisabho)和阿諾摩(Anomo)是兩位上首弟子,婆樓那(Varuṇo)是侍者,善賢(Sundarī)和善意(Sumanā)是兩位上首女弟子,阿朱那樹(Ajjunarukkho)是菩提樹,身體高度是八十八肘,壽命是十萬歲。
「在所照佛之後,出現正等覺者、兩足尊。
高見,無量聲譽,威光熾盛,難以超越。」
【蓮花佛(Padumo)】
在他之後,出現了一位名叫蓮華(Padumo)的導師。
他也有三次修行者(bhāvaka,指比丘)集結。
第一次集結有一千兆比丘。
第二次有三百萬(tīṇi satasahassāni,即 300,000)比丘。
第三次,在無村落的荒野密林居住的比丘,有二百萬(dve satasahassāni)比丘。
那時,如來住在那片森林中,菩薩投生為一隻獅子,看到導師入了滅盡定(nirodhasamāpatti),生起淨信,禮敬、右繞後,充滿喜悅,發出三次獅子吼,七天之中沒有失去以佛陀為所緣的喜悅,帶著喜樂與幸福,放棄了覓食,捨棄生命,站立著侍奉(佛陀)。
導師在七天後從滅盡定起來,看著獅子,心想:「如果可以讓它也對比丘僧團生起淨信,禮敬僧團,那麼讓比丘僧團來吧。」比丘們立刻就來了。
獅子對僧團生起了淨信。
導師觀察它的心後,為它授記:「你未來將成佛。」
而巴杜摩世尊的城市名叫占婆(Campaka),父親是名叫無等(Asamo)的國王,母親是名叫無等(Asamā)的王后,沙羅(Sālo)和優波沙羅(Upasālo)是兩位上首弟子,婆樓那(Varuṇo)是侍者,羅摩(Rāmā)和蘇羅摩(Surāmā)是兩位上首女弟子,名叫輸那樹(Soṇarukkho)的是菩提樹,身體高度是八十八肘,壽命是十萬歲。
「在高見之後,出現正等覺者、兩足尊。
名叫蓮華,無有等同,無可匹敵。」
【那羅陀(Nārado)佛】
在他之後,出現了一位名叫那羅陀(Nārado)的導師。
他也有三次弟子集結。
第一次集結有 一千兆比丘。
第二次有九千億 比丘。
第三次有八千億 比丘。
那時,菩薩出家成為仙人,熟練於五神通(abhiññā)和八定(samāpatti),向以佛陀為首的比丘僧團行了大布施,並用紅旃檀(lohitacandana)行了供養。
導師也為他授記:「你未來將成佛。」
那位世尊的城市名叫檀尼瓦提(Dhaññavatī),父親是名叫善天(Sudevo)的剎帝利,母親是名叫無等(Anomā)的王后,善音沙羅(Saddasālo)和勝友(Jitamitto)是兩位上首弟子,婆舍多(Vāseṭṭho)是侍者,優多羅(Uttarā)和頗求尼(Phaggunī)是兩位上首女弟子,大輸那樹(Mahāsoṇarukkho)是菩提樹,身體高度是八十八肘,壽命是九萬歲。
「在蓮華之後,出現正等覺者、兩足尊。
名叫那羅陀,無有等同,無可匹敵。」
【上蓮華佛(Padumuttara)】
在那羅達佛之後,經過一個不可數劫,在此十萬劫之前,只出現了一位名叫上蓮華(Padumuttara)的佛陀。
他也有三次弟子集結。
第一次有一千兆比丘。
第二次在毘婆羅山(Vebhārapabbate)有九千億比丘。
第三次有八千億比丘。
那時,菩薩是一位名叫結髮(Jaṭila)的大國王,向以佛陀為首的比丘僧團布施了袈裟連同衣料(sacīvaraṃ dānaṃ)。
導師也為他授記:「你未來將成佛。」
而在上蓮華世尊的時代,沒有外道(titthiyā),所有天人都只皈依佛陀。
他的城市名叫漢沙瓦提(Haṃsavatī),父親是名叫阿難(Ānando)的剎帝利,母親是名叫善生(Sujātā)的王后,提婆羅(Devalo)和善生(Sujāto)是兩位上首弟子,須曼那(Sumano)是侍者,無量(Amitā)和無等(Asamā)是兩位上首女弟子,娑羅羅樹(Salalarukkho)是菩提樹,身體高度是八十八肘,身體的光明周遍達十二由旬,壽命是十萬歲。
「在那羅陀之後,出現正等覺者、兩足尊。
名叫蓮花上的勝者,如大海般不動。」
在他之後,經過七萬劫,在某一劫中出現了兩位佛陀:他們是善慧(Sumedha)和善生(Sujāto)。
【善慧(Sumedha)佛】
善慧佛也有三次弟子集結。
第一次集結在善見城(Sudassana-nagare)有十億(koṭi-sata)漏盡者(khīṇāsavā)。
第二次有九億比丘。
第三次有八億比丘。
那時,菩薩是一位名叫優陀羅(Uttaro)的青年,捨棄並布施了早已積蓄好的八十億財富,向以佛陀為首的比丘僧團行了大布施,聽法後皈依了三寶,然後出家了。
導師也為他授記:「你未來將成佛。」
善慧世尊的城市名叫善見(Sudassana),父親是名叫善授(Sudatto)的國王,母親也叫善授(Sudattā),沙羅那(Saraṇa)和一切欲(Sabbakāmo)是兩位上首弟子,沙竭羅(Sāgaro)是侍者,羅摩(Rāmā)和蘇羅摩(Surāmā)是兩位上首女弟子,大尼拘律樹(Mahānīparukkho)是菩提樹,身體高度是八十八肘,壽命是九萬歲。
「在蓮花上之後,有一位導師名叫善慧。
難以超越,威光熾盛,一切世間最勝的寂默者。」
【善生(Sujāto)佛】
在他之後,出現了一位名叫善生(Sujāto)的導師。
他也有三次弟子集結。
第一次集結有六十億(saṭṭhi bhikkhusatasahassāni,即 6,000,000)比丘。
第二次有五十萬(paññāsaṃ,即 500,000)比丘。
第三次有四十萬(cattālīsaṃ,即 400,000)比丘。
那時,菩薩是一位轉輪王,聽說「佛陀出現了」,就去到(佛所)聽法,連同四大洲的王國和七寶一起,布施給以佛陀為首的比丘僧團,然後在導師座下出家了。
全國的居民接管了國家事務,辦理(寺院)淨人的工作,持續地向以佛陀為首的比丘僧團行大布施。
導師也為他授記:「你未來將成佛。」
那位世尊的城市名叫善吉祥(Sumaṅgala),父親是名叫優伽陀(Uggato)的國王,母親是名叫光耀(Pabhāvatī)的王后,善見(Sudassano)和善天(Sudevo)是兩位上首弟子,那羅達(Nārado)是侍者,那伽(Nāgā)和那伽善飾(Nāgasamālā)是兩位上首女弟子,大竹樹(Mahāveḷurukkho)是菩提樹。
據說(這樹)樹幹粗壯,節孔小,上面長出的大枝條,像孔雀尾屏一樣光彩奪目。
那位世尊的身體高度是五十肘,壽命是九萬歲。
「就在那個曼達劫(Maṇḍakappa)中,有一位導師名叫善生。
獅頷,牛王肩,無法衡量,難以超越。」
在他之後,在此一千八百大劫之前,出現了三位佛陀:他們是喜見佛(Piyadassī)、義見佛(Atthadassī)、法見佛(Dhammadassī)。
【喜見佛(Piyadassī)】
喜見佛也有三次弟子集結。
第一次有一千兆比丘。
第二次有九億比丘。
第三次有八億比丘。
那時,菩薩是一位名叫迦葉(Kassapo)的青年,精通三吠陀,聽聞了導師的說法後,以捨棄十萬億財富(的代價)建造了一座僧院,並皈依了三寶和受持戒律。
於是導師為他授記:「你將在一千八百劫之後成佛。」
那位世尊的城市名叫阿諾瑪(Anoma),父親是名叫善施(Sudinno)的國王,母親是名叫月亮(Candā)的王后,巴利多(Pālito)和一切見(Sabbadassī)是兩位上首弟子,索毗陀(Sobhito)是侍者,善生(Sujātā)和達摩天女(Dhammadinnā)是兩位上首女弟子,迦俱陀樹(Kakudharukkho)是菩提樹,身體高度是八十肘,壽命是九萬歲。
「在善生之後,出現自生者、世間導師。
難以超越,無有等同喜見,大聲譽者。」
【見義佛Atthadassī】
在那之後的時期,一位名為「見義」(Atthadassī)的導師出現了。他也有三次弟子大集會。第一次集會有九百八十萬位比丘,第二次有八百八十萬位,第三次也是如此。那時,菩薩是一位名叫「善寂」(Susīmo)、具足大神通力的苦行者,他從天界取來了曼陀羅華花傘,供養了導師。這位導師也為他授記:「你於未來世將成為佛陀。」
這位世尊的城市名叫「莊嚴」(Sobhita),父親名叫「海」(Sāgaro)國王,母親名叫「善見」(Sudassanā),上首弟子是「寂靜」(Santo)和「寂止」(Upasanto),侍者是「無畏」(Abhayo),上首女弟子是「法」(Dhammā)和「善法」(Sudhammā),菩提樹是瞻波樹(campaka),身體有八十肘高,身體的光明時常向四周遍照一由旬遠,壽命是十萬歲。
「就在那個曼陀劫中,出現了人中之雄牛、見義。
他摧毀了巨大的黑暗(無明),證得了無上正覺。」
【見法佛(Dhammadassī)】
在那之後的時期,一位名為「見法」(Dhammadassī)的導師出現了。他也有三次弟子大集會。第一次集會有十億位比丘,第二次有七億位,第三次有八億位。那時,菩薩是帝釋天,他以天界的香和花以及天界的樂器進行供養,這位導師也為他授記:「你於未來世將成為佛陀。」這位世尊的城市名叫「庇護」(Saraṇa),父親名叫「庇護」(Saraṇo)國王,母親名叫「善喜」(Sunandā),上首弟子是「蓮華」(Padumo)和「普施天」(Phussadevo),侍者是「善導」(Sunetto),上首女弟子是「安全」(Khemā)和「一切名」(Sabbānāmā),菩提樹是紅莖樹(rattaṅkura),也稱為「網覆樹」(Bimbijāla),他的身體有八十肘高,壽命十萬歲。
「就在那個曼陀劫中,出現了大名聲的見法。
他驅散了那片黑暗,光芒勝過一切天界眾生。」
【義成就佛(Siddhattha)】
在那之後的時期,從現在算起九十四劫之前,只出現了一位名叫「義成就」(Siddhattha)的佛陀。他也有三次弟子大集會。第一次集會有一千兆位比丘,第二次有九億位,第三次有八億位。那時,菩薩是一位名叫「吉祥」(Maṅgalo)、具足神通力與智慧力的苦行者,他取來了大閻浮果獻給了如來。導師享用完那個果實後,對菩薩授記:「你將在九十四劫之後成佛。」這位世尊的城市名叫「廣大」(Vebhāra),父親名叫「勝軍」(Jayaseno)國王,母親名叫「妙觸」(Suphassā),上首弟子是「力」(Sambalo)和「善友」(Sumitto),侍者是「離繫」(Revato),上首女弟子是「希瓦利」(Sīvalī)和「善悅」(Surāmā),菩提樹是金尼迦羅樹(kaṇikāra),身體有六十肘高,壽命十萬歲。
「在見法者之後,出現了一位名叫義成就的領導者(佛陀)。
他摧毀了一切黑暗,猶如太陽升起。」
在那之後的時期,從現在算起九十二劫之初,名為「帝須」(Tissa)和「弗沙」(Phussa)的兩位佛陀在同一個劫中出現了。
【帝須佛(Tissa)】
帝須世尊有三次弟子大集會。第一次集會有一百億位比丘,第二次有九十億位,第三次有八十億位。那時,菩薩是一位名叫「善生」(Sujāto)、擁有巨大財富和聲望的剎帝利,他出家成為沙門,獲得了大神通力,聽說「佛陀出現了」之後,便拿著天界的曼陀羅華、蓮華、波利質多羅華等花,在四眾團體之中走向如來並供養他,在空中製造了花蓋。這位導師也為他授記:「你將在九十二劫之後成佛。」這位世尊的城市名叫「安全」(Khemaṃ),父親名叫「人際」(Janasandho)剎帝利,母親名叫「蓮華」(Padumā),上首弟子是「梵天」(Brahmadevo)和「崛起」(Udayo),侍者是「沙門」(Samaṅgo),上首女弟子是「弗沙」(Phussā)和「善施」(Sudattā),菩提樹是阿順那樹(asana),身體有六十肘高,壽命十萬歲。
「在義成就之後,出現了一位無與倫比、無人可匹敵的(佛陀)。
他具有無量的戒德與無量的聲譽,帝須是世間最崇高的領導者。」
【弗沙佛(Phusso)】
在那之後的時期,一位名為「弗沙」(Phusso)的導師出現了。他也有三次弟子大集會。第一次集會有六十萬位比丘,第二次有五十五萬位,第三次有三十二萬位。那時,菩薩是一位名叫「征服者」(Vijitāvī)的剎帝利,他捨棄了大王國,在導師座下出家,學習了三藏(經律論),為大眾說法,並圓滿了戒波羅蜜。這位導師也同樣為他授記:「你將成為佛陀。」這位世尊的城市名叫「迦尸」(Kāsī),父親名叫「勝軍」(Jayaseno)國王,母親名叫「吉祥」(Sirimā),上首弟子是「善護」(Surakkhito)和「法軍」(Dhammaseno),侍者是「沙毘」(Sabhiyo),上首女弟子是「招羅」(Cālā)和「鄔波招羅」(Upacālā),菩提樹是菴摩羅樹(āmālaka),身體有五十八肘高,壽命九萬歲。
「就在那個曼陀劫中,出現了一位無上導師。
他無可比擬、無可匹敵,弗沙是世間最崇高的領導者。」
【毘婆尸佛(Vipassī)】
在那之後的時期,從現在算起九十一劫,名為「毘婆尸」(Vipassī)的世尊出現了。他也有三次弟子大集會。第一次集會有六百八十萬位比丘,第二次有十萬位,第三次有八萬位。那時,菩薩是一位名叫「無敵」(Atulo)、具足大神通力、大威力的龍王,他將一個鑲嵌七寶、黃金製成的大座獻給了世尊。這位導師也為他授記:「你將在九十一劫之後成佛。」這位世尊的城市名叫「有親」(Bandhumatī),父親名叫「有親」(Bandhumā)國王,母親名叫「有親女」(Bandhumatī),上首弟子是「坎陀」(Khaṇḍo)和「帝須」(Tisso),侍者是「無憂」(Asoko),上首女弟子是「月亮」(Candā)和「月亮友」(Candamittā),菩提樹是波吒厘樹(pāṭali),身體有八十肘高,身體的光明總是遍照七由旬,壽命八萬歲。
「在弗沙之後,出現了一位無上正覺者、兩足尊。
名為毘婆尸、具眼者(佛陀)出現於世間。」
在那之後的時期,從現在算起三十一劫,出現了兩位佛陀:名為「尸棄」(Sikhī)和「毘舍浮」(Vessabhū)的佛陀。
【尸棄佛(Sikhī)】
尸棄世尊也有三次弟子大集會。第一次集會有十萬位比丘,第二次有八萬位,第三次有七萬七千位。那時,菩薩是一位名叫「破敵」(Arindamo)的國王,他為以佛陀為首的比丘僧團舉辦了大布施,供給了袈裟等物,並布施了以七寶裝飾的象寶,又準備了如象一般(巨大)份量的必需品(資具)。這位導師也為他授記:「你將在三十一劫之後成佛。」這位世尊的城市名叫「有光」(Aruṇavatī),父親名叫「有光」(Aruṇo)剎帝利,母親名叫「光輝」(Pabhāvatī),上首弟子是「勝」(Abhibhū)和「生」(Sambhavo),侍者是「安全成就」(Khemaṅkaro),上首女弟子是「溫和」(Sakhilā)和「蓮華」(Padumā),菩提樹是芬陀利迦樹(puṇḍarīka),身體有七十肘高,身體的光明遍照三由旬,壽命七萬歲。
「在毘婆尸之後,出現了一位無上正覺者、兩足尊。
名為尸棄的勝利者,無與倫比、無人可匹敵。」
【毘舍浮佛(Vessabhū)】
在那之後的時期,一位名為「毘舍浮」(Vessabhū)的導師出現了。他也有三次弟子大集會。第一次集會有八萬位比丘,第二次有七萬位,第三次有六萬位。那時,菩薩是一位名叫「善見」(Sudassano)的國王,他為以佛陀為首的比丘僧團舉行了布施袈裟等物的大布施,然後在佛陀座下出家,成為具足行為與德性、對佛寶充滿敬意與喜悅的人。這位世尊為他授記:「你將在三十一劫之後成佛。」然而,這位世尊的城市名叫「殊勝」(Anomaṃ),父親名叫「善喜」(Suppatīto)國王,母親名叫「有名」(Yasavatī),上首弟子是「善現」(Soṇo)和「上」(Uttaro),侍者是「寂靜」(Upasanto),上首女弟子是「調伏」(Dāmā)和「善鬘」(Samālā),菩提樹是沙羅樹(sāla),身體有六十肘高,壽命六萬歲。
「就在那個曼陀劫中,出現了一位無與倫比、無人可匹敵的(佛陀)。
名為毘舍浮的勝利者出現於世間。」
在那之後的時期,在這個劫中,出現了四位佛陀: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我們的世尊(釋迦牟尼佛)。
【拘留孫佛(Kakusandha)】
拘留孫世尊只有一次弟子大集會,在那次集會中有四萬位比丘。那時,菩薩是一位名叫「安全」(Khemo)的國王,他為以佛陀為首的比丘僧團舉行了布施袈裟與眼藥等藥品的大布施,聽聞了導師的說法後便出家了。這位導師也為他授記。然而,拘留孫世尊的城市名叫「安全」(Khemaṃ),父親是一位名叫「火授」(Aggidatto)的婆羅門,母親是一位名叫「毘舍佉」(Visākhā)的婆羅門女,上首弟子是「堅固」(Vidhuro)和「長壽」(Sañjīvo),侍者是「覺悟」(Buddhijo),上首女弟子是「沙摩」(Sāmā)和「瞻波」(Campakā),菩提樹是大尸利沙樹(mahāsirīsa),身體有四十肘高,壽命四萬歲。
「在毘舍浮之後,出現了一位無上正覺者、兩足尊。
名為拘留孫,是不可測量、難以接近的(佛陀)。」
【拘那含牟尼佛(Koṇāgamano)】
在那之後的時期,一位名為「拘那含牟尼」(Koṇāgamano)的導師出現了。他也只有一次弟子大集會,在那次集會中有三萬位比丘。那時,菩薩是一位名叫「山」(Pabbato)的國王,由大臣群圍繞著,去到導師面前聽聞說法後,邀請以佛陀為首的比丘僧團,舉辦了大布施,布施了柔軟的中國細棉布、細絹衣、細棉布以及金履,然後在導師座下出家。這位導師也為他授記。這位世尊的城市名叫「善有」(Sobhavatī),父親是一位名叫「祭祀」(Yaññadatto)的婆羅門,母親是一位名叫「上」(Uttarā)的婆羅門女,上首弟子是「多聞」(Bhiyyaso)和「上」(Uttaro),侍者是「救護」(Sotthijo),上首女弟子是「海」(Samuddā)和「上」(Uttarā),菩提樹是優曇婆羅樹(udumbara),身體有三十肘高,壽命三萬歲。
「在拘留孫之後,出現了一位無上正覺者、兩足尊。
名為拘那含牟尼的勝利者,是世間最尊貴、人中之雄牛。」
【迦葉佛(Kassapo)】
在那之後的時期,一位名為「迦葉」(Kassapo)的導師出現了。他也只有一次弟子大集會,在那次集會中有兩萬位比丘。那時,菩薩是一位名叫「護明」(Jotipālo)的青年婆羅門,他精通三吠陀,在地上和空中都聞名,是陶師「伽提迦羅」(Ghaṭīkāra)的朋友。他與陶師一起去見導師,聽聞說法後出家,精進努力,學習了三藏,並以通曉一切規章制度的成就使佛陀的教法輝煌。這位導師也為他授記。這位世尊的城市是波羅奈,名叫「生城」(Jātanagara),父親是一位名叫「梵授」(Brahmadatto)的婆羅門,母親是一位名叫「有財」(Dhanavatī)的婆羅門女,上首弟子是「帝須」(Tisso)和「婆羅墮闍」(Bhāradvājo),侍者是「一切友」(Sabbamitto),上首女弟子是「阿奴拉」(Anuḷā)和「優樓頻螺」(Uruveḷā),菩提樹是尼拘律樹(nigrodha),身體有二十肘高,壽命兩萬歲。
「在拘那含牟尼之後,出現了一位無上正覺者、兩足尊。
姓為迦葉,是法王、放光者。」
然而,在燃燈佛(Dīpaṅkaro)十力者出現的那個劫中,還有另外三位佛陀(也出現了)。菩薩從他們那裡沒有得到授記,因此在此沒有顯示他們。但在注釋書中,從那個劫開始,為了顯示所有的佛,這樣說道:
「燃燈佛、梅燈佛saraṇaṅkaro,還有護燈佛medhaṅkaro。
正覺者燃燈佛,以及無上兩足尊憍陳如佛koṇḍañño。
「吉祥、善意,雷瓦特、所照牟尼。
高見佛、蓮華佛,那羅陀佛、蓮華上佛。
「善慧佛、善生佛,喜見佛--大名聲者。
見義佛、見法佛,世間導師義成就佛。
「帝須佛和弗沙佛,是正覺者,毘婆尸佛、尸棄佛、毘舍浮佛。
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以及導師迦葉佛。
「這些都是正覺者,已離貪、得定。
如同百道光芒出現,驅散了巨大的黑暗(無明)。
如同燃燒的火團般熾燃後,他們與弟子們都般涅槃了。」
(總結:
【四大阿僧祇劫前】
Dīpaṃkara燃燈佛梅燈佛saraṇaṅkaro,還有護燈佛medhaṅkaro
----
【三大阿僧祇劫前】
Koṇḍañña憍陳如佛
-----
【二大阿僧祇劫前】
Maṅgala吉祥佛 --> Sumana善意佛--> Revata離曰佛--> Sobhita所照佛
-------
【一大阿僧祇劫前】
Anomadassi高見--> Paduma蓮華--> Nārada那羅陀
【十萬大劫前】
Padumuttara蓮華上佛
【三萬大劫前】
Sumedha善慧佛--> Sujāta善生佛
----
【距今一千八百大劫之前】
Piyadassi喜見佛--> Atthadassi義見佛--> Dhammadassī見法佛
-------
【距今 九十四大劫前】
Siddhattha義成就佛
----
【距今九十二大劫前】
Tissa帝沙佛--> Phussa弗沙佛
---
【距今九十一大劫前】
Vipassī毘婆尸佛
---------
【距今三十一大劫前】
Sikhī尸棄佛--> Vessabhū毘沙浮佛
------------
【現在這個大劫】
Kakusandha拘留孫佛--> Koṇāgamana拘那含牟尼佛--> Kassapa迦葉佛--> Gotama釋迦牟尼佛)
在那裡,我們的菩薩從燃燈佛等二十四佛處累積功德,經過了超過十萬劫的四個不可數劫(的時間)而來。然而,在迦葉世尊的時期之後,除了這位正等覺者(釋迦牟尼佛)之外,沒有其他的佛陀了。如此,菩薩在燃燈佛等二十四佛處得到授記後,藉由——
「獲得人身、具足(男)根、具足因、遇見導師、出家、具足德行、資助、慾望,這八法具足時,願求(成佛)得以成就。」(佛種姓經 2.59)——
具足了這八法,在燃燈佛足下發下決意(求成佛),努力想著:「來吧,我從此心篩選出成佛之法(波羅蜜)。」「在篩選時,我首先看到了布施波羅蜜。」如此見到了布施波羅蜜等成佛所需的法(諸波羅蜜),在圓滿這些(波羅蜜)的過程中,直至(最後一生)為毘輸安怛羅太子(Vessantara)時才到達。在來的過程中,那些已被說明的、對於已發決意的菩薩們的利益是——
「如此具足一切(波羅蜜)支分、已決定(成佛)的人們,即使經歷極長久的輪迴,經過數以十億劫,
他們不會出生在無間地獄,同樣也不會出生在中間地獄。
他們不會成為「燒渴(餓鬼)」(nijjhāmataṇhika peta)或「飢渴(餓鬼)」(khuppipāsika peta),不會成為「起尸(阿修羅)」(kālakañcika asura)。。
《南傳菩薩道》注釋:
「燒渴餓鬼」是永久感到熾熱之鬼,時刻都被火焚燒
「飢渴餓鬼」是永久都受飢渴折磨之鬼,極少有機會得到吃
「起尸阿修羅」的體積有三伽浮他79之大,但是卻只有少許
的血肉,因此膚色有如枯葉一般。他的眼睛吊在頭上,有
如龍蝦之眼一般突出來。由於他細如針尖的嘴巴也長在頭
上,即使找到食物也不得不彎下頭來拾取。
「即使投生到惡趣,他們不會變成微小的生物,
出生在人中時,他們也不會是天生盲人。
「沒有聽力不全(聾),也不會成為啞巴或跛腳。
他們不會轉生為女性,也不會成為雙性人或黃門。
「肯定覺悟(成佛)的人們不會pariyāpannā 進入(成為聲聞聖者?)。
他們免除了(投生)無間地獄的危險,在所有(生處)都有清淨的去趣。
「他們不奉行邪見,(而是)有作業之見。
即使投生在天界,他們也不會投生到無想天。
「在淨居天中,沒有(他們投生的)因。
他們樂於出離,是善士,不執著於此世他世。
他們行於利益世間之行,圓滿一切波羅蜜。」
他正是獲得了這些利益而來的。在圓滿波羅蜜的過程中,對於他(菩薩)在(身為)惡名婆羅門akittibrāhmaṇa時 (JaA.480)、螺髻婆羅門saṅkhabrāhmaṇa (JaA.442)時、財積王dhanañcayarāja(JaA.546)時、大善見王mahāsudassana(JaA.95)時、大典尊王mahāgovinda DN19時、尼彌大王nimimahārāja(JaA.541)時、月光童子candakumāra (JaA.544)時、毘舍佉長者visayhaseṭṭhi(JaA.340)時、斯毘王sivirāja(JaA.499)時、毘輸安怛羅太子vessantara (JaA.547)時,圓滿布施波羅蜜的程度是無法衡量的。總之,在《一切智菩薩本生》(Sasapaṇḍitajātaka,JaA.316,但引文更泛指極致布施)中——
「看到(乞食者)來乞討,我捨棄了自己的身體。
在布施上無人能與我相比,這就是我的布施波羅蜜。」(行藏 1.9 其偈頌)——
如此行於捨身時,他的布施波羅蜜成為了究竟波羅蜜(最高圓滿)。同樣地,在(身為)善戒王sīlavarāja (JaA.51)時、閻浮提龍王campeyyanāgarāja JaA.506時、廣財龍王bhūridattanāgarāja (JaA.506)時、六牙象王chaddantanāga(JaA.514)時、善與王子jayaddisarājaputta(JaA.513)時、不懈怠童子alīnasattukumāra(JaA.513)時,圓滿戒波羅蜜的程度是無法衡量的。總之,在《螺髻龍王本生》(Saṅkhapālajātaka JaA.521)中——
「即使被矛刺穿、被刀劍砍殺,
我對(要殺我的)婆羅門之子也不起瞋心,這就是我的戒波羅蜜。」(行藏 2.91)——
如此行於捨身時,他的戒波羅蜜成為了究竟波羅蜜。同樣地,在(身為)妙喜童子somanassakumāra(JaA.505)時、護象童子hatthipālakumāra (JaA.509)時、鐵屋智者ayogharapaṇḍita(JaA.510)時,捨棄大王國而圓滿出離波羅蜜的程度是無法衡量的。總之,在《小須陀須摩本生》(Cūḷasutasomajātaka JaA.525)中——
「我將已到手的大王國,像唾沫一樣捨棄了。
捨棄時沒有執著,這就是我的出離波羅蜜。」——
如此無執著地捨棄王國而出家時,他的出離波羅蜜成為了究竟波羅蜜。同樣地,在(身為)維首羯磨智者vidhurapaṇḍita (JaA.546)時、大典尊智者mahāgovindapaṇḍita (DN19)時、掘土智者kuddāla( JaA.70)時、無畏智者 arakapaṇḍita(JaA.169)時、菩提婆羅門bodhiparibbājaka(JaA.528)時、大醫智者mahosadhapaṇḍita (JaA.542)時,圓滿智慧波羅蜜的程度是無法衡量的。總之,在《敵袋本生》(Sattubhastajātaka,即《舍羅婆鹿本生》相關故事,菩薩從袋中取出毒蛇顯示智慧 JaA.542)或《赤馬天子經 JaA.401》相關故事的賽那迦智者時——
「我以智慧辨察,將婆羅門從痛苦中解救出來。
在智慧上無人能與我相比,這就是我的智慧波羅蜜。」——
當他(從袋中)顯示那條進入袋中的蛇時,他的智慧波羅蜜成為了究竟波羅蜜。同樣地,精進波羅蜜等其餘波羅蜜圓滿的程度也是無法衡量的。總之,在《大闍那迦本生》(Mahājanakajātaka JaA.539)中——
「(同伴們)只見彼岸,卻在水的中央全部遇難了。
我的心意沒有動搖,這就是我的精進波羅蜜。」——
如此渡過大海洋時所實踐的精進波羅蜜成為了究竟波羅蜜。在《忍辱道行者本生》(Khantivādijātaka JaA.313)中——
「即使迦尸國王用利斧砍殺我,如同砍殺無情物一般,
我也不起瞋心,這就是我的忍辱波羅蜜。」——
如此如同無情物般忍受巨大痛苦時,他的忍辱波羅蜜成為了究竟波羅蜜。在《大須陀須摩本生》(Mahāsutasomajātaka JaA.537)中——
「守護真實語,捨棄了我的生命。
我解救了(要被處死的)一百位剎帝利,這就是我的真實波羅蜜。」——
如此捨棄生命而守護真實語時,他的真實波羅蜜成為了究竟波羅蜜。在《摩訶婆迦本生》(Mūgapakkhajātaka JaA.538,即《睒子本生》)中——
「我的父母不可憎,我也不憎恨那位大名聲者(指國王)。
一切智(成佛)於我最珍貴,因此我決意守護誓願。」(行藏 3.6,略有不同)——
如此即使捨棄生命也決意守護誓願時,他的決意波羅蜜(願波羅蜜)成為了究竟波羅蜜。在《一王本生》(Ekarājajātaka JaA.303)中——
「沒有人能使我恐懼,我也不害怕任何人。
那時我以慈心之力為支撐,在森林中安樂而住。」(行藏 3.113)——
如此不顧生命而修習慈心時,他的慈波羅蜜成為了究竟波羅蜜。在《毛髮豎立者本生》(Lomahaṃsajātaka JaA.94,即《雪山夜叉本生》相關苦行故事)中——
「我在墓地準備臥處,以屍骨作為枕頭。
村童們來到(戲弄),展示(恐怖)形相也不退轉。」(行藏 3.119)——
如此,即使村童們以吐口水等行為以及用花、香、供物等來引起(他的)苦樂,他也能保持捨心而不動搖,這時他的捨波羅蜜成為了究竟波羅蜜。這在這裡是簡要的說法,詳細的內容應從《行藏》(Cariyāpiṭaka)中瞭解。如此圓滿了波羅蜜,住於毘輸安怛羅太子位時——
「這無情的大地,不知苦樂。
它也因我布施之力,震動了七次。」(行藏 1.124)——
如此造作了令大地震動等大福德後,在壽命終盡時,從那裡死後,往生到兜率天。如此,從燃燈佛足下開始,直至這次投生到兜率天宮,這(一段歷程)應知稱為「遠因緣」(Dūrenidāna)。
2.avidūrenidānakathā 不遠緣起故事
然而,當菩薩還住在兜率天宮時,一種名為「佛陀出現之喧嚷」(buddhakolāhala) 的聲音興起了。在這個世間,會出現三種喧嚷聲 (kolāhalāni) —— 劫之喧嚷 (kappakolāhalaṃ)、佛陀出現之喧嚷 (buddhakolāhalaṃ)、轉輪王出現之喧嚷 (cakkavattikolāhalaṃ)。其中,名為「世間廣集」(lokabyūhā) 的欲界天眾,他們解開頭巾、頭髮散亂、哭喪著臉、用手擦拭眼淚、穿著紅色的衣服、裝扮得極為醜陋,出現在人們行走的道路上,這樣宣告說:「尊貴的大家啊!從現在起經過十萬年之後,將是劫的終結之時。這個世界將會毀滅,大海洋也將會乾涸,這片廣大的土地、須彌山以及眾山之王都將會被焚燒、毀滅,一直到梵天界,世間都將毀滅。尊貴的大家啊!請修習慈心;尊貴的大家啊!請修習悲心、喜心、捨心。請侍奉母親,請侍奉父親,在家族中要尊敬長輩。」這稱為「劫之喧嚷」。
然而,經過一千年之後,一切知者佛陀將出現於世間,守護世間的天神們到處遊走,高聲宣布:「尊貴的大家啊!從現在起經過一千年之後,佛陀將出現於世間。」這稱為「佛陀出現之喧嚷」。
經過一百年之後,轉輪聖王將出現,天神們到處遊走,高聲宣布:「尊貴的大家啊!從現在起經過一百年之後,轉輪聖王將出現於世間。」這稱為「轉輪王出現之喧嚷」。這三種喧嚷聲是巨大的。
那些(天眾)聽聞佛陀出現之喧嚷的聲音後,整個一萬個世界系統的所有天神聚集在一起,知道「某某眾生將成為佛陀」,便前往他那裡請求(他降生人間)。他們是在(菩薩觀察的)前兆出現時前來請求的。那時,所有天神,連同每一個世界系統中的四大天王、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大梵天眾,一起聚集在一個世界系統中,前往兜率天宮菩薩的住處,請求說:「尊貴者啊!當你圓滿十種波羅蜜時,並非希求達到帝釋天(Sakka)的成就,並非希求達到魔(Māra)的成就,並非希求達到梵天的成就,並非希求達到轉輪王的成就,而是為了救渡世間而希求一切知智才圓滿(波羅蜜)的。尊貴的啊!現在是您成佛的時候了;尊貴的啊!是您成佛的時候了。」他們這樣請求。
於是,大士(菩薩)還沒有給予天神們承諾,就先依照時間、洲、地方、家族、母親與壽命的限定,進行了名為「五種大觀察」的觀察。在那之中,他首先觀察「時間:是時候了嗎?還不是時候嗎?」。在那裡,從十萬年之上,壽命增長的時期,不名為「是時候」(kālo)。為什麼?因為那時眾生的生、老、死並不顯現。而諸佛的說法,沒有所謂脫離三相(無常、苦、無我)的。當對他們說「無常、苦、無我」時,他們會想:「他們在說什麼呢?」既不願聽,也不願相信,因此就不會有證悟(abhisamayo)。在那樣的情況下,教法就是無法導向解脫的(aniyyānikaṃ sāsanaṃ)。所以那(時候)不是時候(akālo)。從一百年之下,壽命減損(少於百歲)的時期,也不是時候(kālo)。為什麼?因為那時眾生的煩惱熾盛,對於煩惱熾盛者所給予的教誡,無法在心中停留,就像在水面上畫線一樣,很快就消失了。所以那(時候)也不是時候(akālo)。然而,從十萬年之下開始,以及從一百年之上開始(即壽命一百歲左右),(這樣的)壽命時期名為「是時候」(kālo)。那時正是(壽命)百歲的時期。於是,大士看到了「(我)應當出生的時間」是時候了。
接著,在觀察「洲」時,他與隨從們一起觀察了四個大洲,看到「佛陀不會在其他三洲(北俱盧洲、西牛貨洲、東勝神洲)出現,只會在南贍部洲(Jambudīpa)出現」,於是確定了洲。
接著,(他觀察)「南贍部洲確實廣大一萬由旬,但佛陀具體在哪個地區出生呢?」,在觀察「地方」時,他看到了「中國」(majjhimadesaṃ,中部地區,或譯中國、中土)。所謂的中部地區,如律藏(《大品》259)中所說的地方是:「東方有一個名叫象堅(Gajaṅgala)的市鎮,它的西方是摩訶沙羅(Mahāsālo),再過去是邊境地帶,以內是中部。東南方有一條名叫薩羅伐底(Sallavatī)的河,它的西北方是邊境地帶,以內是中部。南方有一個名叫白耳(Setakaṇṇikaṃ)的市鎮,它的北方是邊境地帶,以內是中部。西方有一個名叫柱(Thūṇaṃ)的婆羅門村,它的東方是邊境地帶,以內是中部。北方有一座名叫優尸羅陀闍(Usīraddhajo)的山,它的南方是邊境地帶,以內是中部。」這個地區長三百由旬,寬二百五十由旬,周長九百由旬。在這個地區,佛陀、獨覺佛、上首弟子、八十大弟子、轉輪王,以及其他有勢力的大剎帝利、婆羅門、大戶家長會出生。在這裡面,有一個名叫迦毘羅衛(Kapilavatthu)的城市,我應當在那裡出生。他這樣確定了。
接著,在觀察「家族」時,他看到:「佛陀不會在吠舍種姓或首陀羅種姓的家庭中出生,只會在世間所公認的剎帝利種姓或婆羅門種姓這兩種家庭中出生。現今,剎帝利家族是世間所公認的,我將出生在那裡。淨飯王(Suddhodano)將是我的父親。」於是確定了家族。
接著,在觀察「母親」時,他看到:「佛陀的母親不會是放蕩、酗酒、賭博的女人,而是已圓滿十萬劫波羅蜜,並且從出生以來就持守五戒完好無缺的女人。而這位名叫摩耶(Mahāmāyā)的王后正是這樣的人,她將是我的母親。她的壽命還剩多少呢?(只剩)十個月又七天。」他看到了。
如此觀察了這五種大觀察之後,為了攝受天神們,他給予承諾,說道:「尊貴的大家啊!對我來說,成佛的時候到了。」然後,打發那些天神們離開,說:「你們去吧。」自己被兜率天眾圍繞著,進入了兜率天宮的歡喜園(Nandanavanaṃ)。確實,在所有天界都有歡喜園。在那裡,天神們圍繞著他行走,提醒他過去所做的善業機會,說道:「從這裡命終後,您將投生到善趣;從這裡命終後,您將投生到善趣。」他就這樣被天神們提醒著善業、圍繞著,在那裡行走,之後命終,在摩耶王后的胎中取得了結生(paṭisandhiṃ)。
關於(菩薩投胎)顯現的情形,有這樣次第的敘述:那時,據說在迦毘羅衛城,阿沙荼月(Āsāḷha,相當於陽曆六至七月)的星宿(nakkhatta)正當聚集(或:慶祝),眾多人正在慶祝星宿節。摩耶王后也從滿月日起的第七天開始,享受著遠離酒類、具備花鬘香塗裝飾的星宿節慶。在第七天,她清晨早起,用香湯沐浴,布施了四十萬(錢財),舉行了盛大的布施,裝飾著所有莊嚴,食用美味的食物,受持了布薩支(uposathaṅgāni),進入準備好並裝飾妥當的寢宮,躺在華麗的床上,正要進入睡眠時,看到了這個夢:「據說四位大王(四天王)連同床一起抬起她,帶往雪山,放在六十由旬寬的曼陀羅石板上、七由旬高的大沙羅樹下,然後站在一邊。接著,天女們到來,帶王后到阿諾達達湖(Anotatta,無熱惱池),為了洗去人間的污垢而為她沐浴,給她穿上天衣,用香塗抹她身體,給她戴上天花鬘。然後,在不遠處有一座銀山,裡面有一座金殿,在裡面鋪設了頭朝東的天床,讓她躺下。接著,菩薩變成了一頭白色的優良象王,從不遠處有一座金山,在那裡行走後,從那裡下來,登上銀山,從北方而來,用銀色象鼻般的鼻子取了一朵白蓮花,發出妙聲鳴叫,進入金殿,繞母親的床三匝,從右脅而進入,就好像進入了(母親的)子宮一樣。」就這樣,他在北阿沙荼月的星宿(Ut tarāsāḷhanakkhatta,北鬥七星?或指某特定星宿)時取得了結生。
第二天醒來後,王后將那個夢告訴了國王。國王召集了以六十四位(或:六十八位)婆羅門為首的(占夢師),在塗抹了牛糞、鋪撒了炒米等吉祥物品的地面上,準備了極貴重的座位,讓他們坐在那裡,用裝滿了酥、蜜、糖等調製的優美乳粥的金銀碗,並用金銀碗覆蓋著,布施給他們,又用其他的新衣、黃牛、母牛、奴僕等供養使他們滿足。當他們被一切所需之物滿足後,讓(王后)說出夢境,問道:「這預示著什麼?」婆羅門們說:「大王請勿憂慮,王后已懷有身孕,而且是男胎,不是女胎。您將得到一個兒子。如果他住在家中,將成為轉輪王;如果他出家離俗,將成為世間無上正等覺者,揭開覆蓋(無明)的佛陀。」
然而,在菩薩於母胎中取得結生的那一刻,整個一萬個世界系統瞬間震動、搖動、震顫。三十二種前兆顯現出來:在十萬個世界系統中,無量的光明遍照。(由於)渴望見到那種祥瑞,盲人得到了眼睛,聾人聽到了聲音,啞巴能夠說話,駝背之人變得身體挺直,跛腳之人得到了行走的能力,被捆綁的一切眾生從腳鐐等束縛中解脫出來,所有地獄中的火熄滅了,餓鬼界的飢渴止息了,畜生沒有了恐懼,一切眾生的疾病止息了,一切眾生說話和善,以愉悅的姿態微笑,大象鳴叫,所有樂器各自發出聲音,未經敲擊的人們的手鐲等飾物自己發出響聲,一切方向變得晴朗,為眾生帶來快樂的柔軟涼風吹起,非時降雨,大地也湧出水並流淌,鳥類克服(障礙)在天空飛行,河流停止奔流(變得平靜),大海水變得甘甜,到處都被五色蓮花覆蓋了水面,陸生、水生等一切花都開放,樹幹上開出樹幹蓮花,樹枝上開出樹枝蓮花,蔓藤上開出蔓藤蓮花,在地上,岩石和地面裂開,向上層層疊疊地生出七重莖幹蓮花(daṇḍapadumāni),在空中,垂掛蓮花(olambakapadumāni)產生,四周降下花雨,空中響起天樂,整個十萬世界系統,就像旋轉拋出的花環球,又像緊壓捆紮的花束,也像裝飾準備好的花座一樣,成為單一的花環裝飾,閃耀著花與香的煙霧所環繞的香氣,達到了極度的莊嚴美妙。
對於已取得結生的菩薩,從結生開始,為了防止菩薩和菩薩母親遭受災難,四位手持劍的天子(devaputtā)擔任守護。而菩薩的母親對男人不會生起貪愛之心,並且獲得了利得、尊敬、榮耀,身體健康快樂,不知疲倦。而菩薩在胎中時,就像包裹著淡黃色絲線的清澈寶珠一樣可以被看見。因為菩薩所居住的子宮確實如同塔寺內殿(cetiyagabbha)一樣,其他眾生不可能居住或享用,所以菩薩的母親在生下菩薩七天後就命終,投生到兜率天宮。正如其他婦女,有的不到十個月,有的超過,有的坐著、躺著生產,但菩薩的母親不是這樣。她懷著菩薩滿十個月後,站著生產。這是菩薩母親的常法。
摩耶王后像碗盛著油一樣,懷著菩薩滿十個月,胎兒圓滿後,想去親族家,告訴了淨飯大王:「大王啊,我想去屬於我家族的代瓦達哈城(Devadaha)。」國王說:「好的!」同意了,從迦毘羅衛城到代瓦達哈城之間的道路都整平了,用芭蕉樹、滿瓶、旗幟、幡幢等裝飾起來,讓王后坐在金轎中,派一千大臣抬起,帶著大隊隨從送行。在兩座城市之間,有一個屬於兩城居民的名為藍毘尼(Lumbinī)的吉祥沙羅樹園,那時,從樹根到頂端的所有枝條都一樣盛開著花朵,在枝椏間和花叢中,五顏六色的蜜蜂群和各種鳥群以甜美的聲音鳴叫著行走。整個藍毘尼園就像心葉蔓青藤園,又像具有大威德國王的精心裝飾的飲宴廳堂。王后看到後,心生想要在沙羅園遊玩的念頭。大臣們帶著王后進入了沙羅園。她走到一棵吉祥沙羅樹的樹根下,想要抓住一根樹枝,那沙羅樹枝就像被蒸軟的藤尖一樣彎下來,碰到了王后的手路。她伸出手抓住了樹枝。就在那時,她的產前陣痛發作了。眾人圍著她張開布幔後退開。當她抓住沙羅樹枝站著時,生產就開始了。就在那一刻,四位心清淨的大梵天眾拿著金網前來,用那金網接住菩薩,放在母親面前,說道:「王后,請歡喜,您生下了一位有大威力的兒子。」
其他眾生從母胎出生時,是倒著出來,沾染著不淨的黏液,但菩薩不是這樣。他就像從法座下來(講法)的法師一樣,又像從樓梯下來的人一樣,伸展雙手雙腳,站立著從母胎出生,不被任何不淨之物所污染,潔淨、清澈,就像放在迦尸細棉布上的寶珠一樣閃耀著光芒。儘管如此,為了尊敬菩薩和菩薩的母親,從空中流出兩道水柱,為菩薩和母親的身體沐浴降溫。
接著,從用金網接住(菩薩)並站著的梵天手中,四位大王(四天王)用吉祥的、觸感舒適的羚羊皮(墊)接過(菩薩);從他們手中,人們用細軟棉布(接過);從人們手中放下後,(菩薩)站立在地上,向東方觀看,許多世界系統就像一個(平坦的)場地。那裡的天神和人類用香、花鬘等供養,說道:「偉人啊!這裡沒有與您相等者,何況有超過您的呢?」他同樣觀察了南方、西方、北方四維上下十方,沒有看到任何與自己相等者,說道:「這是上方(最勝的方位)。」以七步的步伐行走。大梵天拿著白傘蓋,蘇耶摩(Suyāma)天拿著犛牛尾拂塵,其他天神拿著其餘的王家標誌器具跟隨著。然後,站在第七步上,他發出獅子吼,宣說無畏語:「我是世間最上者」等等。
菩薩確實在三種存在(或:三生)中,剛從母胎出來就說話了:在大善見(Mahosadha JaA.542)那生時,在毘輸安呾囉(Vessantara JaA.547)那生時,以及在現在這個存在時。據說在大善見存在時,他剛從母胎出來,天帝釋就前來,將栴檀香木放在他手中然後離開。他握著拳頭就出來了。那時他母親問:「孩子,你拿著什麼來了?」「藥,母親。」因為拿著藥來,他們就給他取名為「大藥童子」(Osadhadārako)。他們把那藥收藏在塔廟中,後來成為治療所有來訪的盲、聾等人疾病(sabbarogavūpasamāya)的藥。後來,因為產生了「這是大藥,這是大藥」的話語,於是他的名字就成了「大藥」(Mahosadho)。
在毘輸安呾囉存在時,他出生時伸出右手說:「母親,家裡有什麼嗎?我要布施。」然後出來。那時他母親說:「孩子,你生在富有的家族。」把兒子的手放在自己手掌上,安置了千個放置金錢的袋子。
而在現在這個存在時,他這樣發出獅子吼。
如此,菩薩在三種存在中,剛從母胎出來就說話了。正如在結生時,出生時也顯現了三十二種前兆。在我們的菩薩出生於藍毘尼園的同時,羅睺羅的母親(耶輸陀羅)王后、阿難尊者、車匿大臣、迦留陀夷(Kāḷudāyī)大臣、犍陟(Kaṇḍako)馬王、大菩提樹、以及四個寶藏罐也出生了。其中(寶藏罐)一個有半由旬大,一個有一由旬大,一個有三拘盧舍(gāvuta,一由旬約等於四拘盧舍)大,一個有一由旬大。這七位稱為「同時出生者」。
兩座城市的居民帶著菩薩回到了迦毘羅衛城。就在那一天,「淨飯大王的兒子出生了,這位王子將坐在菩提座上成佛」的消息,使得三十三天(Tāvatiṃsa)的天眾歡喜雀躍,舉行拋衣等慶祝活動遊玩。那時,淨飯大王有一位親族朋友,名叫迦羅德維羅(Kāḷadevīlo)的苦行者,他已證得八定,做完食事後,為了午休前往三十三天,在那裡午休時坐著,看到那些天神在遊玩,就問道:「你們因為什麼原因如此高興地遊玩?也請告訴我原因。」天神們說:「尊者啊,淨飯王的兒子出生了,他將坐在菩提座上成佛,轉動法輪。我們將能見到無量的佛陀神通,並聽聞佛法,因此我們高興。」苦行者聽聞他們的話後,迅速從天界下來,進入王宮,坐在指定的座位上,說道:「大王,聽說您得了兒子,讓我見見他。」國王讓人帶來裝飾準備好的王子,捧著去禮敬苦行者。(但)菩薩的雙腳翻轉過來,停在了苦行者的髮髻上。因為菩薩在那個存在中,沒有其他應該禮拜的人。如果不知情的人把菩薩的頭放在苦行者的腳邊,苦行者的頭會裂成七份。苦行者心想「不應讓我毀滅自己」,便從座位起身,向菩薩合掌。國王見到這奇事,自己禮拜了兒子。
那位苦行者能憶念過去四十劫、未來四十劫,共八十劫的事情。他看到菩薩具足相好,思慮「他會成佛嗎?還是不會?」仔細審察後,知道「無疑他將成佛」,心想「這是稀有之人!」便笑了。接著,他思慮「我能見到已成佛的他嗎?還是不能?」仔細審察後,看到「我將不能見到,其間我將命終,即使有成百上千的佛陀(出現)前去使他覺悟,我也無法(做到,因為)我將投生在無色界」,於是想到「我將見不到這樣希有、已成佛的人,我將有巨大的損失啊!」便哭了。
人們看到後問道:「我們的尊者剛才笑了,現在又哭了。尊者啊,難道我們的王子會有什麼災難嗎?」他回答說:「他沒有災難,無疑他將成佛。」(他們問)「那您為什麼哭呢?」他說:「我將見不到這樣已成佛的人,我哀傷自己(的損失)而哭。」接著,他思慮「我的親族中有人能見到已成佛的他嗎?還是不能?」仔細審察後,看到了自己的外甥,名叫那拉卡(Nāḷaka)的童子。他去到妹妹家,問:「你的兒子那拉卡在哪裡?」「在家裡,舅舅。」「叫他來。」叫來後,對來到自己身邊的童子說:「孩子,淨飯大王的家族中出生了一個兒子,他是佛芽(buddhaṅkuro)。過了三十五年後,他將成佛。你將能見到他。今天就出家吧!」即使出生在擁有七十八億財富的家庭,那童子想「舅舅不會指引我於無益之事」,當下就從市集要來了袈裟和陶缽,剃除了鬚髮,穿上袈裟,面向菩薩合掌說道:「我的出家是為了世上最上之人。」以五體投地禮拜後,將缽放入行囊中掛在肩上,進入雪山,修習沙門法。他在佛陀達到無上正等正覺後,去見佛陀,請說了《那拉卡行道經》(Nāḷakapaṭipadaṃ),然後再次進入雪山,證得阿羅漢果,實踐最勝行道,護持壽命僅七個月,依靠一座金山站著,進入了無餘涅槃界。
同樣地,菩薩在第五天洗頭後,為了舉行命名儀式,用四種姓所用的香塗抹(身體),撒下炒米等五種花,煮了沒有凝結的乳粥(asambhinnapāyāsaṃ),邀請了通達三吠陀的八百婆羅門,讓他們坐在王宮中,以美味飲食招待,給予極大尊敬,為了知道「將會如何?」而請他們觀察(相好)特徵。在他們之中——
「羅摩(Rāmo)、陀闍(Dhajo)、拉克(Lakkhaṇo)、曼提(Mantī)、拘鄰(Koṇḍañño)、菩闍(Bhojo)、蘇耶摩(Suyāmo)、須達多(Sudatto)。
那時這八位是婆羅門,他們通曉六支(吠陀),解釋了預兆。」——
只有這八位婆羅門是觀察特徵者。在結生那天,夢兆也是由他們解釋的。他們之中,七個人舉起兩根手指,做了兩種預言:「具足這些特徵者,如果住在家中,將成為轉輪王;如果出家,將成為佛陀。」並且詳細說明了轉輪王的一切榮耀與財富。然而,他們之中最年輕的、從家族來說是拘鄰(Koṇḍañño)的青年,觀察了菩薩的優越圓滿的特徵後,看到:「這位沒有留在家中的理由,他必定將成為揭開覆蓋(無明)的佛陀。」只舉起一根手指,做了單方面的斷言(ekaṃsabyākaraṇaṃ)。因為這位是已履行(波羅蜜)任務的最後一生者,以智慧勝過其他七人,看到「具足這些特徵者,沒有留在家中的可能,無疑將成佛」,只看到一種去向,因此只舉起一根手指這樣斷言。然後,在為他取名時,因為能成就一切世間的利益,他們給他取名為「悉達多」(Siddhattha,義成就)。
然後,那些婆羅門回到自己的家,告訴兒子們:「孩子們,我們已經老了,當淨飯大王的兒子達到一切知智時,我們可能還在世,也可能不在了。你們在那位王子達到一切知智時,應在他的教法中出家。」那七個人活到壽命盡頭,隨業力而去。只有拘鄰koṇḍañña青年還健康。他隨著菩薩的成長,在菩薩大出家時也出家了,次第地前往優樓頻螺(Uruvela),生起心念:「這片土地真是宜人啊,這足以讓有意努力的精進者努力。」當他住在那裡時,聽聞「偉人出家了」,便去那些婆羅門的兒子們那裡,這樣說道:「聽說悉達多王子出家了,他無疑將成佛。如果你們的父親還健康,今天就會出家離開。如果你們也願意,來吧,我將跟隨那位偉人出家。」他們不能全都一致同意,有三個人沒有出家。以拘鄰婆羅門為上首,其餘四人出了家。這五人成了「五比丘」。
那時,國王問道:「看到什麼,我的兒子才會出家呢?」(他們回答)「四種前兆。」「是哪四種呢?」「老人、病人、死人、出家者。」國王說:「從今以後,不要讓這樣的人接近我的兒子。那兒子便沒有成佛的業了,我想看到我的兒子,享有兩千島嶼圍繞、統治四個大洲的王權,行使王權,被周長三十六由旬的集會圍繞著,在虛空中行走。」這樣說了之後,為了防止這四類景象出現在王子的眼前,他在四方每半由旬(gāvuta)處都設置了守衛。然而,就在那天,在吉祥之地聚集的八萬親族家庭,每一個都許諾一個兒子:「讓這位(悉達多)成佛也好,成王也好,我們將各獻出一個兒子。如果他成佛,將以剎帝利沙門為前導圍繞而行。如果他成王,將以剎帝利王子為前導圍繞而行。」國王也為菩薩安排了具足最勝色相、遠離一切過失的乳母。菩薩就在無量的隨從、極大的榮耀與福報中成長起來。
有一天,國王有一個名叫「耕犁節」的慶典。那天,整個城市裝飾得像天神的宮殿一樣。所有奴僕、工人們都穿著新衣服,用香和花環等裝飾,聚集在皇宮裡。國王的農事工作中,有一千架耕犁被使用。但在那一天,連同獻祭的公牛在內,共有九百九十九架耕犁是銀飾的,而國王用的儀式耕犁則是鑲嵌紅金(純金)的。那些獻祭公牛的軛桿和刺棒也是金飾的。國王帶著大批隨從出發,帶著兒子(菩薩)一起前往。在工作地點,有一棵高大的詹婆樹 (jambu) ,樹葉茂密,投下清涼的樹蔭。在樹下,為王子準備了床鋪,在上面綁好了鑲嵌金色星辰的天蓋(華蓋),周圍用粗麻布屏風圍起來,並設置了守衛。國王穿戴好所有的飾品,由大臣群圍繞著,前往耕犁的地點。在那裡,國王拿著金犁,大臣們拿著九百九十九架銀犁,農夫們則拿著其餘的犁。他們拿著這些犁到處耕地。國王從這邊岸走到對岸,又從對岸走回這邊岸。在這個地方,有著極大的繁榮景象。圍繞著菩薩坐著的奶媽們想著「我們要去看國王的繁榮景象」,從粗麻布屏風內走了出來。菩薩四處張望,沒有看到任何人,便迅速起身,結跏趺坐(盤腿而坐),專注於入出息念(觀察呼吸),產生了初禪。奶媽們在四處走動吃著零食點心時,稍微耽擱了一會兒。其他樹的影子都移動了,但那棵樹的影子卻保持圓形,停住不動。奶媽們說:「少爺一個人待著!」迅速掀起粗麻布屏風進去,看見菩薩以跏趺坐的姿勢坐在床上,看到這個奇蹟,便去報告國王:「陛下,王子這樣坐著,其他樹的影子都移動了,但詹婆樹的影子卻保持圓形不動。」國王迅速趕來,看到奇蹟後,說道:「親愛的兒子,這是你的第二次禮敬(值得敬禮之事)。」並向兒子敬禮。
之後,菩薩逐漸長到了十六歲的年紀。國王為菩薩在三個季節裡建造了三座適合的宮殿:一座九層的,一座七層的,一座五層的;並安排了四萬名舞女來服侍。菩薩像天神一樣被天女群圍繞著,被盛裝的舞者圍繞著,由無男性的樂器(僅由女性演奏的樂器)伺候著,享受著極大的繁榮,按季節輪流住在這些宮殿裡。而耶輸陀羅(Rāhulamātā,羅睺羅的母親)是他的王后,是第一夫人。
當他如此享受極大繁榮時,有一天,在親族集會中,產生了這樣的談話:「悉達多只顧玩樂遊蕩,不學習任何技藝,戰爭發生時他會做什麼?」國王召來菩薩,說:「親愛的,你的親戚們說『悉達多不學習任何技藝,只顧玩樂遊蕩』,你認為在適當的時候該怎麼做?」「陛下,我不需要學習技藝(我的技藝無需學習)。但為了在城裡展示我的技藝,請派人擊鼓宣告:『從今天起第七天,我將向親族展示技藝。』」國王照做了。菩薩召集了精通算術、箭術、弓術的人,在眾人之中,展示了其他弓箭手無法做到的、親族們的十二種技藝。這應當按照《射箭本生經》(Sarabhaṅga Jātaka JaA.522)中所述的方式來理解。那時,他的親族集會就沒有疑慮了。
有一天,菩薩想去遊樂園,告訴御車夫(車匿):「準備馬車。」他答應「好的」後,將一輛極其昂貴、裝飾所有飾品的最上等馬車,套上四匹像白蓮花瓣顏色的吉祥白馬,向菩薩報告。菩薩登上像天宮一樣的馬車,朝著遊樂園方向出發。天神們想:「悉達多王子成佛的時機快到了,我們要顯示前兆。」於是變現出一個衰老、牙齒脫落、頭髮花白、身體彎曲駝背、拄著柺杖、顫抖的男子(老人)給他看。菩薩和御車夫都看到了。於是菩薩問御車夫:「朋友,這個人是誰?他的頭髮和別人不同?」按照《大譬喻經》(Mahāpadāna Sutta)中的方式詢問後,聽了他的話,說道:「唉,這出生,出生之後竟然會衰老!」內心感到震驚,就從那裡返回,登上了宮殿。國王問:「我的兒子為什麼這麼快返回?」「陛下,他看到了一個老人。」「他們說他看到老人就會出家,為什麼不阻止他?快為我兒子準備娛樂活動,讓他享受繁華,就不會想起出家了。」說完,增加了守衛,在四面八方每半由旬(約五、六公里)處都布置了守衛。
又有一天,菩薩同樣要去遊樂園時,看到天神變現出來的病人,按照先前的方式詢問後,內心震驚地返回,登上了宮殿。國王也詢問後,按照下面所說的方式安排,再次增加了守衛,在周圍三伽浮吒(約十二公里)範圍的地方布置了守衛。另一天,菩薩同樣要去遊樂園時,看到天神變現出來的死人,按照先前的方式詢問後,內心震驚地再次返回,登上了宮殿。國王也詢問後,按照下面所說的方式安排,再次增加了守衛,在周圍一由旬(約十一公里)範圍的地方布置了守衛。又另一天,要去遊樂園時,同樣看到天神變現出來的穿著整齊、包裹嚴實的出家者(沙門),便問御車夫:「朋友,這個人是誰?」御車夫雖然在沒有佛出世的時代,不知道出家者或出家的功德,但憑藉天神的力量,說道:「陛下,這是一位出家者。」並讚歎了出家的功德。菩薩對出家產生了興趣,那天他去了遊樂園。長部師(Dīgha-bhāṇakā, 擅長誦讀長部經典的長老們)則說:「他在同一天看到四個徵兆後就離開了。」
他在那裡玩了一部分白天時間,在吉祥蓮花池沐浴後,太陽下山時,他坐在吉祥石板上,想要裝飾自己。那時,侍從們拿著各種顏色的布、各種各樣的飾品、花、香、塗香等,圍繞著他站著。在那瞬間,帝釋天(Sakka)的座位變熱了。帝釋天想:「誰想讓我離開這個座位?」留意觀察,知道菩薩想要裝飾自己,便召喚毗首羯磨(Vissakamma)工匠天神:「毗首羯磨朋友,悉達多王子今天將在午夜時分出家,這是他最後的裝飾。你去遊樂園,用天神的飾品為他裝飾吧。」他答應「好的」後,憑藉天神的力量,立刻前往,變得像裁縫一樣,從裁縫手中接過纏頭布,為菩薩包頭。菩薩通過手的觸感就知道:「這不是人,是天神。」剛用頭巾包好頭,頭上的頂髻(頭髮結)中,就有一千塊布像寶石一樣迸發出來。再次包紮時,又迸發出一千塊布。這樣包紮了十次,共迸發出十個一千塊布。「頭很小,布很多,怎麼迸發出來的?」不應思議。這些布中,最大的一塊有餘甘子花(Āmalaka)大小,其餘的有紅花(Kusumbha)大小。菩薩的頭像金莎草花(Kiñjalka)的芯,又像薑花(Kuyyaka)。
當他裝飾了所有飾品時,各方的人們都展示各自的想法:婆羅門們說「勝利歡喜!」等話;歌手、摩伽陀歌手等用各種吉祥的話語、讚美的聲音來稱頌;他登上了裝飾所有飾品的最上等馬車。那時,淨飯大王聽到「耶輸陀羅生了一個兒子」的消息,下令道:「去向我兒子報喜。」菩薩聽到後說:「羅睺(Rāhu,障礙、束縛)生了,束縛產生了。」國王問:「我的兒子說了什麼?」聽到那句話後,說:「從今以後,就稱我的孫子為羅睺羅(Rāhula)王子吧。」
菩薩也登上最上等的馬車,以極大的名譽、極悅人心、帶著吉祥的光輝進入城市。那時,有一個名叫吉沙喬達彌(Kisā Gotamī)的剎帝利少女,在上層宮殿的最高處,看到正在右繞城市而行的菩薩的容貌光輝,心生喜悅,發出這樣的感嘆語:
「那位母親確實已寂靜(解脫)了,那位父親確實已寂靜了。
擁有這樣丈夫的那位婦人,確實已寂靜了。」
菩薩聽到後,思惟:「她這樣說:『看到這樣的身形,母親的心會寂靜,父親的心會寂靜,妻子的心會寂靜!』在什麼寂靜了,心才稱為寂靜呢?」那時,他內心已遠離煩惱,這樣想:「貪欲之火寂靜時,稱為寂靜;瞋恨之火寂靜時,稱為寂靜;愚癡之火寂靜時,稱為寂靜;在慢、見等一切煩惱柴薪寂靜時,稱為寂靜。她給我唱了吉祥的歌曲(或:她給了我一個好聽聞)。我正是為了尋求涅槃而行,今天我就該捨棄家庭生活,出家去尋求涅槃。這就作為給她的謝禮吧。」於是從脖子上解下價值十萬的珍珠項鍊,派人送給吉沙喬達彌。她心想:「悉達多王子對我有意,送來了禮物。」因而心生喜悅。
菩薩也帶著極大的吉祥光輝登上自己的宮殿,躺在吉祥床上。立刻,那些裝飾所有飾品、精通歌舞等、容貌達到光輝頂點、像天女一樣的婦女們,拿著各種樂器,圍繞著他,開始表演歌舞音樂使他歡喜。菩薩因為內心已遠離煩惱,對歌舞等不感興趣,片刻就入睡了。那些婦女們想:「我們為他表演歌舞,他卻睡著了,現在我們還辛苦什麼?」於是把她們拿著的樂器隨意放下,也躺下睡了,塗香油燈還在燃燒著。菩薩醒來,在床上結跏趺坐,看見那些婦女們丟開樂器睡著的樣子:有的流著口水,身體被涎液弄濕,有的在磨牙,有的在說夢話,有的在胡言亂語,有的張著嘴,有的衣服脫落,露出難看的私處和擁擠的部位。他看到她們這種醜態,更加對愛欲感到厭離。那裝飾準備好的、如同帝釋天宮殿般的大廳,在他看來就像充滿各種丟棄屍體的墓地一樣。三有(欲界、色界、無色界)就像著火的房子一樣。他發出感嘆:「真是被圍困啊!真是被襲擊啊!」內心極度傾向於出家。
他想:「今天我就該進行偉大的出家,離開這裡。」從床起來,走到門附近,問:「誰在那裡?」車匿把頭靠在門檻上躺著,說:「是我,車匿。」「我今天想要進行偉大的出家離開,為我準備一匹馬。」他說:「好的,陛下。」拿著馬具,走到馬廄,在燃燒著塗香油的燈火下,在懸掛著花彩天蓋下面舒適的地方,看見站著的犍陟(Kanthaka)馬王。他想:「今天我就該準備這一匹。」便為犍陟馬裝備。正在裝備時,他就知道了:「這次裝備非常牢固,不像其他日子去遊樂園玩樂時那樣裝備,我的少爺今天是要進行偉大的出家了。」於是心生歡喜,大笑起來。這聲音本可傳遍全城,但天神抑制了那聲音,不讓任何人聽到。
菩薩派了車匿後,想著「我要先去看看兒子」,從結跏趺坐的姿勢起來,走到耶輸陀羅的臥室,打開了房門。那瞬間,房間內的塗香油燈還在燃燒,耶輸陀羅躺在撒滿不超過芒果大小(形容細碎)的須曼花、茉莉花等花朵的床上,手放在兒子的頭上睡著。菩薩把腳放在門檻上,站著觀看,想:「如果我移開王妃的手,抱起我的兒子,王妃會醒來,這樣會妨礙我離開。等我成佛後再回來看兒子吧。」於是從宮殿平台下來。然而,在《本生經註》中說「那時羅睺羅王子出生七天」,這在其他註釋中沒有,所以應以這裡的為準。
這樣,菩薩從宮殿平台下來,走到馬附近,這樣說:「親愛的犍陟,今天你載我一夜,我依賴你成佛後,將渡濟包括天界在內的整個世界。」然後躍起,騎上犍陟的背。犍陟從脖子開始的長度有十八手(約9米),有相應的高度,具備力量與速度,全身白色,像洗過的螺貝。如果牠嘶叫或踏出腳步,聲音會傳遍全城。因此,天神憑藉自己的力量,抑制了嘶叫聲,使任何人都聽不到,並在每一步踏下時,用手掌(無形地)承接馬蹄。菩薩騎在馬背中間,讓車匿抓住馬的鬃毛,在午夜時分到達了大門附近。那時,國王曾下令:「要讓菩薩在任何時候都無法打開城門出去。」在兩扇門閂處,各安排了一千個人來打開。菩薩具備力量,在計算象群時,能抵擋一億頭象的力量;在計算人力時,能抵擋十億人的力量。他想:「如果門不打開,我今天就騎在犍陟背上,和站著的車匿一起抓住鬃毛,用大腿夾緊馬,躍過十八手高的城牆離開。」車匿也想:「如果門不打開,我就讓少爺坐在我肩上,用右手抱住犍陟的肚子,夾在腋下,躍過城牆離開。」犍陟也想:「如果門不打開,我就把主人載在背上,和站著抓住鬃毛的車匿一起,躍過城牆離開。」如果門沒有打開,他們三人中任何一個都會按照所想的那樣完成。但守護門的天神把門打開了。
就在那一刻,魔羅(Māra)想:「我要讓菩薩回頭。」前來,站在虛空中說:「尊者,不要出去!從現在起第七天,輪寶將為您出現,您將成為擁有兩千小島圍繞的四大洲的國王。請回頭,尊者!」「你是誰?」「我是他化自在天魔(Vasavattī,指魔羅)。」「魔羅,我知道我的輪寶會出現,但我不需要王權。我將振興一萬個世界(或:成為一萬世界系統的佛陀),並成佛。」他說。魔羅說:「那麼從今以後,當你生起欲尋(關於愛欲的念頭)、瞋恚尋、傷害尋時,我會知道。」像等待機會的影子一樣,跟隨著他不離開。
菩薩也把手中如同唾棄的痰丸一樣的轉輪王權拋棄不顧,在阿沙荼月(Āsāḷha,約六月至七月)滿月日,北阿沙荼星(Uttarāsāḷha)運行的時候,帶著極大的榮耀出城了。出城後,他又想回頭看看城市。正當他心裡這麼想的時候,大地就像陶輪一樣破裂翻轉,彷彿在說:「偉人(Mahāpurisa),你不該回頭做觀看的事。」菩薩面向城市站著,看著城市,在那塊地方指示了犍陟回頭的紀念地(Cetiyaṭṭhāna),讓犍陟轉向應走的道路,以極大的榮耀、極盛大的吉祥光輝出發了。據說那時,前面有六萬天神拿著火炬,後面有六萬,右側有六萬,左側有六萬,其他天神在環繞輪圍山(Cakkavāḷa)的邊界處拿著無量的火炬,還有其他天神以及龍、金翅鳥等,用天界的香、花、粉、煙來供養,一路前行。用波利質多羅樹(Pāricchattaka)花和曼陀羅華(Mandārava)花,像雨季時密集的雨滴一樣,虛空變得毫無間隙。天界的音樂響起,周圍有六十八萬種樂器(或:六十八種十萬樂器)在演奏,聲音就像大海深處的雷鳴,又像從須彌山腹中發出的海嘯聲一樣。
菩薩帶著這樣的吉祥光輝前行,一夜之間就越過了三個王國,到達了三十由旬之外的阿諾摩河(Anomā)岸邊。「那麼馬不能再往前走了嗎?」「是的,不能走了。」這匹馬就像站在輪子中心的輪輞(Nemivaṭṭi)碾壓整個輪圍山內部一樣行走,原本能在清晨早餐時間回來吃自己準備的食物。但那時,由於天、龍、金翅鳥等從空中拋灑香、花等,直到大腿部分都被覆蓋,身體被拖著走,而且還要切斷纏繞的香花鬘,過程非常繁瑣,所以只走了三十由旬。於是菩薩站在河岸邊,問車匿:「這條河叫什麼名字?」「陛下,名叫阿諾摩(Anomā)。」「我們的出家也將是『阿諾摩』(無過失、殊勝的)。」他用腳跟碰了碰馬,給了馬信號。馬躍起,在八十四肘(約40米)寬的河對岸站住了。
菩薩從馬背下來,站在像銀片一樣的沙地上,告訴車匿:「車匿朋友,你拿著我的飾品和犍陟回去吧,我要出家了。」「陛下,我也要出家。」菩薩三次拒絕說:「你不能出家,你回去吧。」收下飾品和犍陟馬後,他想:「我的這些頭髮不適合沙門。」沒有其他適合為菩薩剃髮的人,於是「我自己用劍來剃吧。」他用右手拿劍,左手抓住頂髻連同頭巾一起割斷了。頭髮變成兩指長,向右旋繞貼著頭部。它們一生都保持那個長度,鬍鬚也相應地停止生長,再也沒有理髮的需要了。菩薩連同頭巾一起抓住頂髻,心想:「如果我成佛,就讓它停在虛空中;如果不成,就讓它掉在地上。」然後向空中拋去。那個頂髻頭巾飾品去到一由旬遠的地方,停在虛空中。帝釋天王用天眼看到,用價值一由旬的寶石篋(Suvaṇṇacaṅkoṭakara,寶石製的容器)接住,在三十三天建造了名叫「頂髻寶珠塔」(Cūḷāmaṇicetiya)的塔廟。
「割下了充滿優妙香氣的頂髻,最上之人將其拋向空中。
千眼(帝釋)用頭頂禮接受,以黃金寶篋,毗首羯磨(Vāsava,帝釋天的別名)接住了。」
菩薩又想:「這些迦尸國(Kāsī)的衣服不適合沙門。」那時,在迦葉佛(Kassapa Buddha)時代,他往昔的友人伽提迦羅大梵天(Ghaṭīkāra Mahābrahmā)想到一個佛劫以前的舊友誼:「今天我的友人進行了偉大的出家離開,我拿著沙門的資具去給他吧。」
「三衣與缽,刀、針和腰帶(濾水囊帶),還有濾水器,這八樣是適合修行比丘的資具。」——
他拿來這八種沙門資具,給了菩薩。菩薩穿上袈裟(Arahat 阿羅漢的旗幟,指袈裟),採取了最上的出家樣貌,對車匿說:「車匿,依我的話,向我的父母問安。」然後打發他離開。車匿向菩薩禮拜,右繞後離開了。而犍陟馬,在與車匿商量時,站著聽到了菩薩的話,心想:「現在我再也不能見到主人了。」無法承受悲傷,心碎而死,轉生到三十三天,成為名叫犍陟的天神。車匿最初只有一種憂愁,但因為犍陟的死又加上第二種憂愁,受折磨地哭嚎悲嘆著回城去了。
菩薩出家後,就在那個地方,有一個名叫阿諾吡耶(Anupiya)的芒果林,他在那裡度過了七天出家的喜悅後,在一天之內步行了三十由旬的路程,進入了王舍城(Rājagaha)。進城後,他挨家挨戶地乞食。整個城市因為看到菩薩的容貌而轟動,就像財富守護者(Dhanapālaka,象王名)進入王舍城,又像阿修羅王進入天城一樣。國王的侍從們去報告:「陛下,有這樣一個眾生在城裡乞食,我們不知道『他是天神?是人?是龍?還是金翅鳥?』」國王站在宮殿平台上,看到偉人(Mahāpurisa),心生驚奇,命令人們:「去,朋友們,調查一下。如果是非人(鬼神),他會出城後消失;如果是天神,他會從空中離開;如果是龍,他會潛入地裡離開;如果是人,他會食用得到的食物。」
這位偉大的人(菩薩)也收集了混合的食物(雜燴食),知道「這些足夠維持我的生命了」之後,就從已經進入的城門出了城,在槃陀婆山(Paṇḍava)的陰影處,面朝東方坐下,開始進食。那時,對他來說,食物(在喉中)翻轉,達到了似乎要從口中出來的狀態。於是,由於他自身從未以眼睛見過這種食物的經驗,他對這令人厭惡的食物感到極度反感,便這樣自己告誡自己:「悉達多!你出生在容易獲得軟食、飲料的家庭,享用著存放三年的香米飯和各種上等滋味,然而你看見一個穿糞掃衣(撿拾破布縫製僧衣)的比丘時,曾想:『什麼時候我也能像這樣,托缽乞食後進食呢?那會是我的時刻嗎?』想著便出了家。現在你究竟在做什麼?」他這樣自己告誡了自己之後,變得鎮定自若,然後進食了。
國王的侍從們看到這個情況,就去報告了國王。國王聽了使者的話,迅速出城,來到菩薩身邊,僅憑(菩薩的)威儀舉止就生起了信心,將一切王權交付給菩薩。菩薩說:「大王啊,我對物質欲樂或煩惱的欲樂都沒有需求,我是為了追求無上正覺而出家的。」國王儘管用各種方式請求,也無法動搖他的心(讓他回心轉意),便說:「你確實將成佛,但成佛後,必須首先來到我的領土。」菩薩接受了這個承諾。這是簡要的版本,詳細情形則應連同註釋書一起參閱「出家經」(如《經集》407經等)所說的「彼如是出家,具眼者(佛)」來了解。
菩薩也向國王作出了承諾,然後逐漸遊行,接近了阿羅邏·迦羅摩(Āḷāra Kālāma)和優陀迦·羅摩子(Udaka Rāmaputta),生起了(無所有處和非想非非想處)定,但(知道)「這不是導向覺悟之道」,便沒有修習那些定境,為了向天神與人的世界展示自己的力量與精進,想要進行大精進(苦行),前往優樓頻螺(Uruvelā)。心想「這地方真是宜人啊」,就在那裡住下,進行了大精進(苦行)。
那時,以憍陳如為首的五位出家者,正在村莊、市鎮、王城乞食,他們也到了菩薩那裡。此後,他們在菩薩進行了六年大精進(苦行)的期間,心想「現在他將成佛了,現在他將成佛了」,以清掃住處等工作侍奉著,負責各種事務,親近地侍候在他身邊。菩薩也想:「我將進行達到極限的難行苦行。」甚至用一粒芝麻、一粒米等來維持生命,完全斷絕了所有食物。即使天神從(他的)毛孔送入營養(食素,ojā),他也拒絕了。
於是,由於他這樣斷食,那達到極度消瘦的身體,那原本金黃色的身體變成了黑色。三十二大人相被隱藏了起來。有時,他進入微弱的禪定,被巨大的痛苦折磨,失去知覺,倒在經行處的盡頭。那時,有些天神說:「沙門喬達摩死了。」有些則說:「這正是阿羅漢的(入滅)狀態。」其中那些認為「他死了」的天神,就去告訴淨飯大王:「您的兒子死了。」國王聽了這話,拒絕相信,說:「我不相信,我的兒子在未得菩提之前,是不會死的。」為什麼國王不相信呢?因為他曾見過黑天女苦行者讓他禮拜的那天,在閻浮樹下所顯現的種種神蹟。
後來,菩薩恢復了知覺,站起來時,那些天神又去(報告)說:「大王,您的兒子康復了。」國王說:「我知道我的兒子是不會死的。」大士進行了六年難行苦行期間,天空(曾陰沉)如同要敲響喪鐘之時。他(菩薩)想:「這種難行苦行確實不是導向覺悟之道。」為了攝取粗食,他到村莊市鎮去托缽乞食,取回了食物。那時,他的三十二大人相變得清晰可見,身體也恢復了金黃色。五位同修比丘想:「這位進行了六年難行苦行,尚且不能證得一切智,現在到村莊等地托缽乞食,攝取粗食,還能做什麼?他已經放逸了,從精進中退轉了。就像只想洗頭的人,看到(別人頭上)滴下的汗珠(便知他已放棄苦行),我們也看出了他的轉變(已非昔日)。我們還跟著他做什麼?」於是他們捨棄了這位偉人,拿起各自的衣缽,走了十八由旬的路,進入了仙人墜處(鹿野苑,Isipatana)。
那時,在優樓頻螺的軍將村(Senānigama),有一位軍將戶主家中,出生了一位名叫善生(Sujātā)的女孩,她長大後,在一棵榕樹下許願:「如果我嫁到同等種姓的家庭,第一胎就能得到兒子,我將每年以十萬(錢幣)的佈施舉行祭祀。」她的那個願望實現了。她在大士難行苦行的第六年圓滿時,在毗舍佉月(Visākhā)的月圓日,想要舉行祭祀,事先讓一千頭母牛在杖林(Laṭṭhimadhukavana)吃草,用那(一千頭牛的)奶餵養五百頭母牛,再用那(五百頭牛的)奶餵養二百五十頭(即半數,aḍḍhatiyānī),如此這般,直到用十六頭母牛的奶餵養八頭母牛,為了追求牛奶的濃稠、甜美和營養,她進行了所謂的「煉乳」(khīraparivattana,反覆提煉)。在毗舍佉月圓日那天,她想:「我要在清晨舉行祭祀。」於是在夜盡黎明時分起床,讓人擠了那八頭母牛的奶。牛犢沒有靠近母牛的乳房根部,但(乳汁)剛倒入新容器時,就自然地流出了奶流。善生看到這個奇蹟,親自用手取奶,放入新容器,親自生了火,開始烹煮。
在那粥(乳糜)烹煮時,升起了許多巨大的氣泡,向右旋轉流動,沒有一滴濺到外面,從鍋底也沒升起哪怕一點點煙。那時,四大天王來守護在鍋灶旁,大梵天舉著傘蓋,帝釋天(Sakko)拿著火把點燃了火。天神們在兩千島嶼圍繞的四大洲上,為了天神與人類的利益,以他們的神力,彷彿擠壓了被杖所束的蜜蓋(madhupaṭala)取蜜一般,收集了(營養),並放入鍋中。在其他時候,天神們是一口一口地放入營養素(食素,ojā),但在成等覺之日和般涅槃之日,則是直接放入鍋中。善生在那一天就看到了許多發生在她自己鍋中的奇蹟,便對名叫富那(Puṇṇā)的女僕說:「喂,富那!今天我們的天神極其喜悅了。我這麼久以來從未見過這樣的奇蹟。快去照料神壇吧!」她說:「好的,小姐。」接受了她的吩咐,急急忙忙地往樹下走去。
菩薩也在那夜間時分,見了五個大夢並思惟後,下定決心「今天我無疑將成佛」,在那夜過後,整理了身體(如廁沐浴等),等待乞食的時間,清晨就來到那棵樹下坐下,以自己的光輝照亮了整棵樹。那時,富那過來,看見菩薩坐在樹下,眺望著東方世界,從他身體散發的光輝使整棵樹呈現金黃色。看見後,她心想:「今天我們的天神從樹上下來,親自坐著接受祭祀了,想必是如此。」她驚慌失措,急忙回去告訴了善生這件事。
善生聽了她的話,滿心歡喜,說:「從今天起,你就確立在我長女的位置上。」並給了女兒所有相稱的裝飾品。因為在成佛之日,獲得價值十萬(錢幣)的金碗是恰當的,於是她就想:「我要把乳糜盛在金碗裡。」心生此念,讓人拿來價值十萬的金碗,想將乳糜盛入其中時,她看了看烹煮的容器。(發現)「所有的乳糜都像蓮葉上的水珠一樣匯聚,穩穩地立在金碗中,剛好裝滿一碗。」她知道了那是(專為那)金碗(而備的),便用那金碗蓋好,用白布包裹,以所有裝飾品打扮了自己身體,將那碗頂在頭上,以巨大的威嚴走向榕樹下,看見菩薩後,生起強烈的喜悅,想著「樹神」,從看見的地方開始,躬身前行,從頭上取下碗,打開(蓋子),用金水壺取了用香、花、水熏過的水,走近菩薩,站著。由伽提迦羅大梵天(Ghaṭīkāra Mahābrahmā)所贈的陶土鉢,在這麼長的時間裡未曾離棄菩薩,但在那一刻消失了。菩薩看不到鉢,便伸出右手接受了水。善生連碗帶粥放在偉人(菩薩)的手中。偉人看了看善生。她察言觀色,說道:「尊者!我將此(食物)佈施給您了,請您拿了隨意去您想去的地方吧。」禮拜後又說:「願我的願望如何成就,您的願望也同樣成就。」說了之後,對那價值十萬的金碗如同對舊樹葉一樣毫不眷戀,就離開了。
菩薩也從坐處起身,右繞樹後,拿著碗,走到尼連禪河(Nerañjarā)岸邊,那裡是許多菩薩成千上萬(在)成等覺之日下水沐浴的地方,有一個名叫善安穩(Suppatiṭṭhita)的渡口,他在岸邊放下碗,下水沐浴後,穿上了許多十萬佛所曾穿過的、作為應供者標誌的衣(即袈裟),面朝東方坐下,做了四十九團來食用,吃完了所有不加水的蜜乳糜。這確實是他成佛後,在菩提座上住了七週期間,(總共)四十九天的食物。在這段時間裡,沒有其他食物,沒有沐浴,沒有漱口,沒有身體的摩擦,他是在禪那之悅、道悅和果悅中度過的。他吃完那乳糜後,拿起金碗,說道:「如果我今天能成佛,就讓這碗逆流而上;如果我不能,就讓它順流而下。」說完就放入河中。那碗劈開水流,到了河中央,就像一匹精力充沛的馬,正好停在最中央的位置,逆流而上走了八十弓(約120米)遠,在一個漩渦中沉沒,到了黑龍王(Kāḷa Nāgarāja)的宮殿,發出「kili kilī」的聲音,敲擊了(宮中)三位佛曾用過的鉢後,停在所有鉢的最下面。黑龍王聽到那聲音,說:「昨天一位佛出世了,今天又一位出世了。」說著,以無數百句偈頌讚歎,起身。據說他那(龍身)充滿一由旬又四十五弓(約22公里)的天空時,佛與佛出世之間的時間就如「今天和昨天」那般相近。
菩薩在河岸邊繁花盛開的沙羅林中度過白天後,在黃昏時分,當花朵從花梗脫落之時,由天神們裝飾了道路,他像獅子舒展身體般(威猛地),沿著八肘寬(約4米)的道路,向菩提樹走去。龍、夜叉、金翅鳥等以天上的香、花等供养,演奏起天樂等等。一萬個世界成為同一香、同一花、同一讚歎聲。那時,一個名叫索提(Sotthiya)的拾草人,拿著草在路上走,認出偉人(菩薩)的相貌,給了八把草。菩薩拿了草,登上菩提道場,站在南邊部位,面朝北方。在那一刻,南方輪圍界彷彿下沉,直到無間地獄(Avīci)一般,北方輪圍界彷彿上升,直到有頂天(Bhavagga)一般。菩薩想:「這大概不是證得正覺的地方吧。」右繞後,走到西邊部位,面朝東方。那時西方輪圍界彷彿下沉,直到無間地獄一般,東方輪圍界彷彿上升,直到有頂天一般。據說當時大地在站立之處凹凸不平,如同巨大車輪的輪緣轉動,輪轂固定在輪軸(nābhiyā,指菩薩所立處為中心)上。菩薩想:「這大概也不是證得正覺的地方吧。」右繞後,走到北邊部位,面朝南方。那時北方輪圍界彷彿下沉,直到無間地獄一般,南方輪圍界彷彿上升,直到有頂天一般。菩薩想:「這大概也不是證得正覺的地方吧。」右繞後,走到東邊部位,面朝西方。然而在東方部位,是一切諸佛的坐處(金剛座),它既不戰慄,也不動搖。大士知道「這是一切諸佛不曾捨離、不動搖的、粉碎煩惱牢籠的地方」,便拿起那些草,抖動了一下。立刻(那草蓐)就變成了一張十四肘(約7米)寬的坐具。那些草也以那樣的形式固定下來,那種形式是即使最巧妙的畫師或書籍製作者也無法描繪出來的。菩薩背向菩提樹幹,面朝東方,堅定決心(發願)道:
「寧願皮膚、肌腱、骨頭都乾枯,
寧願身上所有的血肉都耗盡。」
(也決心:)「我若未證得正等覺,即使雷電霹靂匯聚擊打,也絕不從這堅不可摧、不可戰勝的坐座上起身!」盤腿坐下。
那時,魔王(波旬)想:「悉達多太子想要超越我的控制,我現在絕不讓他超越。」便去到魔軍那裡,報告了這件事,發出名叫「魔吼聲」的吼叫,率領魔軍出發。那魔軍在魔王面前有十二由旬,右邊和左邊各十二由旬,後面直到輪圍界邊緣都站滿了,向上有九由旬高,其喧鬧聲從千由旬外就能聽到,如同大地震動的聲音。接著,魔王之子騎上一頭名叫「山帶」(Girimekhala)、一百五十由旬高的大象,伸展出上千隻手臂,拿著各種武器。魔軍其餘的眾生,沒有兩個人拿的武器是相同的,呈現各種各樣的顏色和面貌,湧上來包圍大士。
然而,來自一萬輪圍世界的天神們,則站著讚歎大士。天帝釋(Sakko)吹響了最勝螺號(Vijayuttara),站著。據說那個螺號有一千二十肘(約600米)長。吸一次氣吹響,可以連續發出四個月的聲音,然後才靜默。大黑龍王(Mahākāḷa-nāgarājā)以超過百句的偈頌讚歎,站著。大梵天舉著白傘蓋,站著。然而當魔軍逼近菩提道場時,他們(天神等)連一個也無法站立,全都面對面地逃走了。黑龍王潛入地下,到了深五百由旬的曼闍利迦龍宮(Mañjerika-nāgabhavana),用雙手捂住臉躺下了。帝釋把最勝螺號背在背上,站在輪圍山口的邊緣。大梵天把白傘蓋放在輪圍山頂,就回梵天界去了。沒有一個天神能站立得住,唯獨偉人(菩薩)一人坐著。
魔王也對自己的隨從說:「弟兄們!除了淨飯王的兒子悉達多之外,再沒有能與他相比的人了。我們無法與他正面交戰,我們要從背後攻擊他。」偉人(菩薩)觀察了三方(前、左、右),看到所有天神都逃走了,空無一人。又看到從北方湧來包圍的魔軍,想:「這麼多人只為了我一個人,進行如此大的努力和奮鬥。在這個地方,我沒有母親、父親、兄弟或其他任何親屬。然而,這十波羅蜜長久以來如同我的侍從眷屬一般。因此,就以波羅蜜為盾牌,以波羅蜜為武器來擊打,這魔軍眾應當由我來粉碎!」他憶念著十波羅蜜坐下。
那時,魔王心想:「我將用這個方法驅逐悉達多。」於是興起了一陣旋風。就在那一刻,從東方等各個方向颳起的風,能夠粉碎長達半由旬、一由旬、二由旬、三由旬的山峰,能夠連根拔起森林、樹木等,能夠將四周的村莊與城鎮粉碎成微塵;然而,由於大士(菩薩)的功德威力(所阻礙),這些風連菩薩袈裟衣角那麼一點點都無法吹動。
於是(魔羅)想:「我將用水淹,而要殺死他。」便降下了大雨。憑藉其神通力,上方形成百層、千層等各種雲層並開始下雨。雨滴落下的強力使得大地出現了裂縫。巨大的雨雲來臨,卻連大士(菩薩)袈裟上汗毛尖端水滴沾濕的那麼一點點都無法潤濕。
接著(魔)興起了石雨。巨大、冒著煙、燃燒著的山峰從空中襲來,擊向菩薩後,卻變成了天界的花環與花球。
接著(魔羅)興起了武器雨。單刃武器、雙刃武器、劍、鐮刀、矛(等武器),冒著煙、燃燒著從空中襲來,擊向菩薩後,卻變成了天界的花朵。
接著(魔羅)興起了火炭雨。如金黃色(Kimśuka樹花色)般的火炭從空中襲來,在菩薩的腳邊變成天界的花朵後散落。
接著(魔羅)興起了熱灰雨。極熱、火焰顏色的熱灰從空中襲來,在菩薩的腳邊變成天界的檀香粉後落下。
接著(魔羅)興起了沙雨。極細的沙,冒著煙、燃燒著從空中襲來,在菩薩的腳邊變成天界的花朵後落下。
接著(魔羅)興起了泥雨。那泥漿,冒著煙、燃燒著從空中襲來,在菩薩的腳邊變成天界的香膏後落下。
接著(魔羅)想:「我將用這個驚嚇他,驅逐悉達多。」便興起了黑暗。那如同具備四支軍隊(般龐大)的極深黑暗,在觸及菩薩後,就像被太陽的光明驅散一樣消失了。
就這樣,魔羅用了這九種方法——風、雨、石、武器、火炭、熱灰、沙、泥、黑暗之雨——都無法驅逐菩薩。他無能為力,便命令他的軍隊:「喂!你們還站著做什麼?抓住這個悉達多太子!殺了他!驅逐他!」他自己也坐在名為「山帶」的象王的頸上,手持圓盤武器,走向菩薩,說道:「悉達多!起來!離開這個座位!這座位不屬於你,它是屬於我的!」
大士(菩薩)聽了他的話後,說道:「魔羅!十波羅蜜不是你圓滿的,近(中等)波羅蜜也不是,(究極)勝義波羅蜜也不是,五種大捨施你也未曾施捨,親屬利益行、世間利益行、智慧行你也未曾圓滿。所有這些都是我圓滿的。因此,這個座位不屬於你,它只屬於我。」
魔羅發怒了,無法克制憤怒的衝動,便向大士(菩薩)投擲了圓盤武器。當菩薩正憶念著他的十波羅蜜時,那武器在他上方變成了一個花蓋而停住了。據說,以前當魔羅憤怒地投出這鋒利的圓盤武器時,它能切斷一整塊巨石或竹竿,但此刻,當它停在(菩薩上方)變成花蓋時,魔羅其餘的軍隊(心想):「現在他會從座位上起來逃走了!」便投擲了巨大無比的山峰。而那些山峰,當大士正憶念著十波羅蜜時,也變成了花球,掉落在地上。
站立在輪圍山邊緣的天神們,伸長了脖子,抬起頭,觀望著說道:「唉!那容貌達到頂點的悉達多太子消失了嗎?他現在會做什麼呢?」
接著,大士(菩薩)對站著的魔羅說:「魔羅,你說『這個座位是屬於我的』,有誰能為你作證(證明你佈施的成就)呢?」魔羅(回答)說:「有這麼多人可以作證。」便朝著魔軍的方向伸出手。在那一刻,魔軍中響起了「我作證!我作證!」的聲音,那聲音如同大地震動的巨響一般。
於是魔羅對大士說:「悉達多,你說『這個座位是屬於我的』,有誰能為你作證(證明你佈施的成就)呢?」大士(回答)說:「魔羅,為你的佈施成就作證的,是有意識的(眾生)。但在這個地方,為我作證的,並沒有任何有意識的。且暫且放下我其他生世所施的佈施,當我作為毘輸安呾羅太子(Vessantara)時,我所佈施的七百件大施,這個無意識的、堅厚的大地可以為我作證。」於是,他從袈裟內伸出右手,朝向大地說道:「當我作為毘輸安呾羅時,我所佈施的七百件大施,你是否為我作證?你是否見證?」他朝著大地伸出手。大地以百種、千種、百千種巨響之聲回應道:「我當時為你作證!」彷彿要震碎魔軍的力量般發出了巨響。
接著,當大士(菩薩)正憶念著毘輸安呾羅太子時的佈施——「悉達多,你所施的是偉大的佈施,是最上的佈施」——時,那高達一百五十由旬、名為「山帶」的象王,以膝蓋跪地而站立。魔軍向四面八方逃散,甚至沒有兩個是朝同一個方向逃走的;他們丟下了頭飾和所穿的衣服,面對著(菩薩)所在的方向各自逃竄。
之後,天眾看見魔軍正在逃散,便(宣告)說:「魔羅被打敗了!悉達多太子勝利了!我們將舉行慶祝勝利的供養!」龍眾向龍眾宣告,金翅鳥向金翅鳥宣告,天神向天神宣告,梵天向梵天宣告,他們手持香和花環等,來到菩薩附近、菩提座所在之處。
在他們這樣前往之後:
「這是尊貴佛陀的勝利,是邪惡魔羅的失敗。」
喜悅的龍群在菩提道場高聲歡呼:「那是大仙(佛陀)的勝利!」
「這是尊貴佛陀的勝利,是邪惡魔羅的失敗。」
喜悅的金翅鳥群在菩提道場高聲歡呼:「那是大仙(佛陀)的勝利!」
「這是尊貴佛陀的勝利,是邪惡魔羅的失敗。」
喜悅的天神群在菩提道場高聲歡呼:「那是大仙(佛陀)的勝利!」
「這是尊貴佛陀的勝利,是邪惡魔羅的失敗。」
喜悅的梵天眾也在菩提道場高聲歡呼:「那是如來(佛陀)的勝利!」
其餘在一萬個輪圍世界中的天神們,以花環、香、塗香進行供養,並說著各種讚歎之語而站立著。
就這樣,在太陽還未西沉之時,大士(菩薩)擊潰了魔軍,被如紅寶石嫩葉般的菩提樹芽所落下的(花朵)覆蓋在袈裟上,如同受到供養一般:在初更时分,他隨念了過去世的智慧(宿命明);在中更时分,他淨化了天眼(天眼明);在後更时分,他獲得了緣起的智慧(漏盡明)。當他順逆觀察這十二支的緣起流轉還滅時,這一萬個世界系統(直到水界)震動了十二次。
當大士(菩薩)震動這一萬個世界系統,在黎明時分證得一切知智(正等覺)時,整個一萬個世界系統已被莊嚴備辦。在東方輪圍山邊緣豎起的旗幟與幡幢的光輝,照射到西方輪圍山邊緣;同樣地,西方豎起的照射到東方,南方豎起的照射到北方,北方豎起的照射到南方;而在地上豎起的旗幟與幡幢,則向上矗立直到梵天界,在梵天界綁著的則向下矗立直到地上。在一萬個輪圍世界中,開滿花的樹木抓住了花,結滿果的樹木則果實累累沉重下垂。樹幹上開出了樹幹蓮花,樹枝上開出了樹枝蓮花,藤蔓上開出了藤蔓蓮花,空中垂下了懸垂蓮花,岩石地面被打破,層層向上長出了七莖蓮花(daṇḍakapadumāni)。一萬個世界系統,如同撒出的花環花球,又如同鋪設好的美妙花毯一般。在輪圍山之間的八萬由旬寬的世界空隙,以往即使有七個太陽的光明也未曾照亮,此刻變成了一片光明;八萬四千由旬深的大海水變得甘甜;河流停止流動;天生盲人能看見形色;天生聾人能聽到聲音;天生跛足的蛇能以腹部行走(而不用蜷曲);鐐銬等刑具斷裂墜落。
當大士(菩薩)被如此無量的祥瑞莊嚴所供養,在各種奇異現象出現之時,他證得了一切知智,並說出了諸佛都不捨棄的、自內心發出的歡喜之言(Udāna 優陀那):
「於生死輪迴中,經歷無數生,尋找著造屋者(渴愛),卻一再地經歷生之苦。
造屋者(渴愛)啊!我看見你了!你無法再造屋(輪迴之身)了!
你的所有椽木(煩惱)都已斷裂,棟樑(無明)已被摧毀!
我的心已達無為(涅槃),已滅盡一切渴愛。」
應知從兜率天開始,直到在此菩提道場成就一切知智為止,這(段經文)就是所謂的「不遠因緣」(*avidūrenidānaṃ*,指佛陀成道前直至降魔成道的這段事蹟)。
3. santikenidānakathā近因緣談
然而,關於「近因緣」,雖然這樣說:「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陀林給孤獨園。住在毘舍離大林的重閣講堂。」如此這般,指出世尊住在各個地方,就在那些各個地方(的敘述中)可以獲得(近因緣的細節)。雖然這樣被說明,但那個(成道後最初七週的詳細事件)也應當從最初開始這樣來理解——(因為)世尊發出感興語(Udāna, 優陀那)、在勝利座上坐下後,心中這樣想:「我為了這個座位的緣故,遊歷了超過十萬劫和四個不可數(阿僧祇)劫的時間;這麼長的時間裡,我為了這個座位的緣故,獻出被裝飾的頭顱、砍下脖子(給予他人);挖出自己的眼睛和心臟肌肉(給予他人);將像闍利jālī王子那樣(優秀)的兒子們、像黑皮膚少女kaṇhājinakumāri那樣(可愛)的女兒們、像曼坻天女maddīdevi那樣(賢慧)的妻子們,為了給予他人做奴僕而布施;這個我的座位是勝利座,也是最勝座。在此座上坐著,我的願望都已圓滿,我還不要從這裡起來。」(這樣想著,)他進入無數億十萬的(禪那)等至,就在那裡坐了七天。針對此事而說:「那時,世尊以單一座位坐了七天,體驗解脫之樂。」(參見 Udāna 1; Mahāva. 1)。
那時,某些天眾心中生起了這樣的思慮:「今天,果然悉達多(Siddhattha)還有應做的事務要做,(但他)確實不捨離對座位的執著。」導師(佛陀)知道了天眾的思慮,為了平息她們的思慮,他升到空中,示現了雙神變(Yamakapāṭihāriya)。在大菩提場示現的神變、在親族會聚時示現的神變、在Pathikaputta會聚時示現的神變,所有這些都與在闡陀婆羅樹(Kaṇḍamba)下示現的雙神變相似。
這樣,導師以這個神變平息了天眾的思慮後,從座位稍微(起身),站在座位東邊靠著的北面部分,以不眨眼的眼睛凝視著這個「我的座位,一切知智在此證悟」的座位,以及菩提樹——這是四個不可數劫和十萬劫所圓滿的諸波羅蜜的果證之處——他度過了七天。那個地方就成了不瞬塔(Animisa Cetiya)。
然後,在座位所在處與站立處之間,規劃了一條經行處,並在東西長向的寶石經行處(Ratanacaṅkama)經行,度過了七天。那個地方就成了寶石經行塔(Ratanacaṅkamacetiya)。
在第四週,天眾在菩提樹的西北方部分規劃了一個寶石屋(Ratanaghara),(世尊)在那裡坐在座位上,特別地探究、抉擇《阿毘達磨藏》(Abhidhammapiṭaka)中無盡的、遍一切的《發趣論》(Patthāna),度過了七天。然而,精通阿毘達磨的(論師)們說:「寶石屋並非由七寶造成的房屋,而是指七部論(七阿毘達摩)的思擇之處被稱為『寶石屋』。」因為在這裡這兩種解釋都合理,所以兩者都應當接受。從那時起,那個地方就被稱為寶石屋塔(Ratanagharacetiya)。這樣,就在菩提樹附近度過了四個七天。
在第五週,他從菩提樹根前往牧羊人榕樹(Ajapāla Nigrodha),在那裡也是思惟法、體驗解脫之樂而坐著。
那時,魔羅(Māra)天子想道:「追隨了這麼長的時間,即使為了尋找(他的)過失,我也沒看到任何一點錯處,現在他已經超越我的控制範圍了。」他變得憂鬱苦悶,坐在大路上,思惟十六個理由,在地上劃了十六條線——「我沒有像他那樣圓滿布施波羅蜜,因此我沒有生成像他那樣(的人)。」他劃了一條線。同樣地,「我沒有像他那樣圓滿戒波羅蜜、出離波羅蜜、慧波羅蜜、精進波羅蜜、忍辱波羅蜜、真實波羅蜜、決意波羅蜜、慈波羅蜜、捨波羅蜜,因此我沒有生成像他那樣(的人)。」他劃了第十條線。同樣地,「我沒有像他那樣圓滿那十種波羅蜜,它們是通達不共的(佛陀)根上下智力(indriyaparopariyattañāṇa)的助緣,因此我沒有生成像他那樣(的人)。」他劃了第十一條線。同樣地,「我沒有像他那樣圓滿那十種波羅蜜,它們是通達不共的意向隨眠智(āsayānusayañāṇa)、大悲定智(mahākaruṇāsamāpattiñāṇa)、雙神變智(yamakapāṭihīrañāṇa)、無障礙智(anāvaraṇañāṇa)、一切知智(sabbaññutañāṇa)的助緣,因此我沒有生成像他那樣(的人)。」他劃了第十六條線。就這樣,他因這些理由,坐在大路上劃著十六條線。
那時,渴愛(Taṇhā)、不樂(Arati)、貪求(Ragā)這三位魔女想:「我們的父親不見了,現在到底在哪裡呢?」她們四處尋找,看見了那位憂鬱苦悶、正在地上劃線而坐的(父親),便走到父親身邊問道:「親愛的父親,您為什麼痛苦憂愁呢?」(魔羅回答:)「女兒們啊,這位大沙門已經超越了我的控制。我尋找了他這麼長的時間,卻無法看到他的任何過失,因此我痛苦憂愁。」(魔女們說:)「如果是這樣,父親您不必憂慮,我們將把他置於我們的控制下並帶回來。」(魔羅說:)「不可能,女兒們,沒有人能控制他,這位偉人已安立於不動搖的信心中。」(魔女們說:)「父親,我們是女人,現在我們就用愛欲之索等將他綁縛帶來,您不必憂慮。」她們走近世尊,說道:「沙門,我們來侍奉您的雙足。」世尊根本沒有留意她們的話,連眼睛都沒有睜開看一下,他的心已解脫於無上依止的滅盡(anuttare upadhisaṅkhaye),只是持續體驗著遠離之樂而坐。
接著,魔女們又想:「男人們的喜好各種各樣,有些人喜愛少女,有些人喜愛(年齡)停在青年期的(女子),有些人喜愛(年齡)停在中年期的(女子)。讓我們以各種不同的色相形態來誘惑他吧。」於是,她們各自變化出一百個形體,呈現為少女相貌等狀態,變成少女、未生育過的(年輕女子)、只生育過一次的(女子)、生育過兩次的(女子)、中年婦女、老年婦女,六次走近世尊,說道:「沙門,我們來侍奉您的雙足。」世尊對這些也沒有在意,正如他已解脫於無上依止的滅盡。然而,有些導師(Ācariyā)說:「世尊看到她們以老年婦女的形態走近,便決意:『同樣地,讓她們變成牙齒缺落、白髮蒼蒼吧!』」這種說法不應採納。因為導師不會做那樣的決意。而世尊(對她們)說:「你們走開吧!你們看到什麼而如此努力?對未離貪等(煩惱)的人面前做這樣的事是有用的,但如來已斷除貪、已斷除瞋、已斷除癡。」他針對自己已斷盡煩惱而說道:
「世上有誰能引導, 已被戰勝而無敗跡之人?
那位境界無邊、無跡可尋的佛陀, 你們能用何種方式引導他?
「那位沒有能引導至任何處,(沒有)如網般糾纏的渴愛之人。
那位境界無邊、無跡可尋的佛陀, 你們能用何種方式引導他?」(法句經 179-180)
世尊說了這《法句經·佛陀品》中的兩個偈頌來講法。她們(魔女們)說:「我們的父親說的是真的,(世上)阿羅漢、善逝確實無法以愛欲帶走。」等等之後,就回到父親身邊去了。
世尊也在那裡度過了七天,然後前往目真鄰陀樹(Mucalinda)。在那裡,當連續七天的雨季(惡劣天氣)發生時,為了阻擋寒冷等(侵襲),目真鄰陀龍王(Nāgarāja)以七圈(身體)圍繞(世尊),(世尊)如同住在不擁擠的香舍中一樣,體驗著解脫之樂,度過了七天。
然後他前往羅闍耶那樹(Rājāyatana),在那裡也是體驗著解脫之樂而坐。到此,七個七天圓滿了。在這期間,既沒有洗臉,也沒有照料身體,沒有進食的事務,他只是以禪那樂和果定樂度過(時光)。
然後,在那七個七天結束的時候,第四十九天,當他坐在那裡時,心中生起「我要洗臉」的念頭。帝釋天王(Sakko devānamindo)拿來了一塊藥性訶子(agadaharīṭaka)奉上,導師使用了它,這使他的身體(產生了)便意。接著,帝釋天又拿來了龍蔓(nāgalatā)做的牙木和洗臉水。導師嚼了那牙木,用阿耨達池(Anotatta)的水洗了臉,然後就坐在那羅闍耶那樹下。
那時,名叫帝梨富沙(Tapussa)和跋梨迦(Bhallika)的兩位商人,用五百輛車從優迦羅國(Ukkalā)前往中國(Majjhimadesa,中印度),他們自己的親屬神(ñātisālohitā devatā)阻止了車輛,並激勵他們供養導師食物,他們拿了蜜炒麥片(mantha)和蜜團(madhupiṇḍika),走近導師站著說:「尊者,願世尊出於慈悲接受我們這食物。」就在導師接受乳粥(Pāyāsa)那天,因為缽不見了,(世尊)想:「如來不在手中接受(食物),我該用什麼接受呢?」知道他的心念後,來自四方的四大天王獻上了四個青金石(indanīla)寶石做的缽,世尊拒絕了它們。接著(他們)又獻上了四個像綠豆顏色(muggavaṇṇa)的石英(sela)缽。世尊出於對四位天子(四大天王)的慈悲,接受了所有四個缽,將它們疊放在一起,決意「成為一個」,四個缽就在缽口邊緣顯現線條的狀態下,以中等尺寸合為一體。世尊在那個單一的石英缽中接受了食物,食用後作了迴向。兩位商人兄弟皈依了佛和法,成為說二皈依(dvevācikā)的男居士(upāsaka)。然後,他們說:「尊者,請給我們一個可供禮拜的地方。」世尊用右手撫摸自己的頭,給了他們頭髮舍利(kesadhātu)。他們在自己的城市裡,將那些舍利放入金筐中,建立了一座塔廟(cetiya)。
正等覺者(Sammāsambuddho)從那裡起來後,又去了牧羊人榕樹,坐在榕樹根下。就在他剛坐下時,當他省思自己所證悟之法的深奧時,一切佛陀慣行的「我已證悟此法」的念頭,一種不想要為他人說法的意向狀態的思惟生起了。那時,梵天娑婆主(Brahmā Sahampati)想:「哎呀,世間要滅亡了!哎呀,世間要毀滅了!」他帶領著來自一萬個小千世界的沙迦(Sakka)、蘇夜摩(Suyāma)、珊兜率(Santusita)、化樂(Sunimmita)、他化自在(Vasavatti)以及大梵天眾,來到導師面前,以「尊者,請世尊說法……」等方式請求說法。
導師答應了他的請求,想「我應先為誰說法呢?」,心中生起「阿羅邏·迦羅摩(Āḷāro Kālāmo)是聰慧的,他將能快速理解此法」的念頭,但再觀察時,知道了他已在七天前去世了。接著(世尊)將心轉向(另一位老師)優陀迦·羅摩子(Udako Rāmaputto),知道他也已在昨天去世了。然後(世尊)想:「五比丘(Pañcavaggiyā bhikkhū)對我有很大幫助。」他將注意力轉向五比丘,省思「他們現在住在哪裡呢?」,知道他們「在波羅奈(Bārāṇasī)鹿野苑(Isipatana Migadāya)」,便決定「去那裡轉法輪」。他在菩提場附近住了幾天托缽,然後在阿沙荼月(Āsāḷhi)滿月日(十五日)決定「我將去波羅奈」。在十四日黎明時分,天已破曉的凌晨,他拿起衣缽,踏上了十八由旬的道路。途中,他遇到了一位名叫優波迦(Upaka)的邪命外道(Ājīvaka),向他告知了自己成佛的消息,並在同一天傍晚時分到達了鹿野苑。
五比丘長老從遠處看見如來走來,相約說:「道友,這位沙門喬達摩轉向追求豐裕供養(paccayabāhullāya)後,身體豐滿、諸根滿足、膚色金黃地走來了。我們不要對他行禮問訊等。但他出身高貴,值得奉上座位,我們只為他準備座位就好。」世尊以能知曉包括天人在內的全世界的內心活動的智慧,省思「他們在想什麼呢?」,便知道了他們的心意。於是,他將能遍滿一切天人眾生而不區別對待的慈心,收攝起來,轉為針對(五比丘)的區別對待的慈心而遍滿(他們)。他們被世尊的慈心觸及後,無法堅持自己的約定,在如來走近時,執行了問訊、起迎等所有禮節,但由於不知道他已成正等覺(Sammāsambuddho),僅以名字和「道友」(āvuso)的稱呼來對待他。
於是世尊對他們說:「比丘們,不要以名字和『道友』稱呼如來。比丘們,如來是阿羅漢、正等覺者。」使他們確信自己的佛果後,他在預備好的最勝佛座上坐下。當時正值 Uttarāsāḷha 星宿時節,他被十八俱胝(koṭi,千萬)=一億八千萬梵天圍繞著,叫來五比丘長老,講說了《轉法輪經》(Dhammacakkappavattana Sutta)。其中,阿若憍陳如長老(Aññāsikoṇḍaññatthero)隨著說法的過程推進智慧,在經文結束時,與十八俱胝梵天一起證得了須陀洹果(Sotāpattiphala,預流果)。導師就在那裡進入雨安居(vassa)。第二天,教導跋提長老(Vappatthera)時,他仍坐在精舍裡,其餘四人去托缽。跋提長老在清晨就證得了須陀洹果。以同樣的方式,在第二天讓跋迪亞長老(Bhaddiyatthera)、再下一天讓摩訶男長老(Mahānāmatthera)、再下一天讓阿說示長老(Assajitthera)都證得了須陀洹果。在(月亮的)第五個相位日(白半月初五?),他集合了所有五人,講說了《無我相經》(Anattalakkhaṇa Sutta, 相應部 SN3.59 等)。說法結束時,五位長老都證得了阿羅漢果(Arahattaphala)。然後,導師看到耶舍(Yasa)良家子的堪能性(upanissaya),在夜間使他厭離(世俗)後,他捨棄家庭出家了。世尊召喚他「來,耶舍」,就在當夜使他證得須陀洹果,第二天證得阿羅漢果。接著,又為他的五十四位朋友施行了「來,比丘」(ehi bhikkhu)出家,使他們證得阿羅漢果。
這樣,世間有了六十一位阿羅漢後,導師結束了雨安居,作了自恣(Pavāretvā),說:「比丘們,去遊行吧!」派遣六十位比丘到各方去,自己則前往優樓頻螺(Uruvelā)。途中,在迦波西迦林(Kappāsikavana)中調伏了三十位賢善群(Bhaddavaggiya)青年。他們當中,最低的證得了須陀洹果,最上首的一位證得了阿那含果(Anāgāmī,不還果)。他們也全部通過「來,比丘」的方式出家,被派往各方後,世尊前往優樓頻螺。在那裡,他示現了數千種神變,調伏了優樓頻螺迦葉(Uruvelakassapa)等三兄弟和他們的一千名結髮苦行者的團體,也以「來,比丘」的方式使他們出家,讓他們坐在象頭山(Gayāsīsa)上,通過《燃燒開示經》(Ādittapariyāya Desanā, 燃燒經)使他們證得阿羅漢果。然後,由那一千位阿羅漢圍繞著,為了實踐對頻婆娑羅王(Bimbisāra)的承諾,他前往王舍城(Rājagaha)。在城中巡行後,他前往杖林竹林園(Laṭṭhivana Uyyāna)。國王從守園人那裡聽說「導師來了」,便由一萬二千名婆羅門和居士圍繞著,去親近導師。當如來雙足放出如鋪展在金板上的輪寶(Cakkavicitta)般的光芒時,國王以頭頂禮世尊的雙足,然後與集會大眾一起坐在一旁。
那時,那些婆羅門和居士們心裡想:「究竟是大沙門在烏盧吠羅‧迦葉(Uruvela-Kassapa)的座下修習梵行呢?還是烏盧吠羅‧迦葉在大沙門的座下修習梵行呢?」世尊以心知曉了他們心中的思慮後,以偈頌對長老(迦葉)說道:
「烏盧吠羅的居民看到了什麼,而放棄了火祭,自稱是農夫?
迦葉,我問你這個問題,你是為何放棄了火供祭禮的?」
長老(迦葉)也明白了世尊的意圖,說道:
「(他們宣說祭祀能帶來)色、聲、味,以及與女人交歡的享受。
我認識到這是再生基礎中的污垢,因此我不祭祀,也不熱衷於供奉。」
說了這首偈頌後,為了表明自己作為弟子的身份,他將頭放在如來的腳背上,說道:「尊者,世尊是我的老師,我是他的弟子。」說完後,他一次彈指、兩次彈指、三次彈指,直至七次彈,飛昇到空中,然後下來頂禮如來,坐在一邊。大眾看到這個神通後,說道:「啊!佛陀真是有大威力!像烏盧吠羅‧迦葉這樣具有強力邪見、自認為是阿羅漢的人,也被如來折服,打破了見網。」他們只述說著導師的功德。世尊說:「我不是現在才折服烏盧吠羅‧迦葉的,在過去世我也曾折服過他。」接著,他講述了這因緣所生的《大那羅陀迦葉本生事》(《本生經》第2卷,第22篇,第545則等),並開示了四聖諦。摩揭陀國王與11Nahuta(一百一十萬人或不可數地大的數目)一起證入了須陀洹果(初果),他使一那由他(億)人皈依成為優婆塞(男居士)。國王坐在導師面前,宣告了五種安心(五戒?),皈依了三寶,邀請(世尊)明天應供,然後從座位起身,右繞世尊後離開了。
第二天,無論是見過還是沒見過世尊的所有王舍城居民,共一億八千萬人,為了見如來,一大清早就從王舍城前往杖林苑。三由旬(約24公里)的道路都不夠用,整個杖林苑被擠得水洩不通。大眾看著十力者(佛陀)那達到極致莊嚴妙色的身體,無法感到滿足。這真是個(展現)妙色的地方啊!在這種場合下,如來所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等色身之美的區分都應該被讚嘆。就這樣,看著十力者那達到極致妙色的身體,擠滿了園林和道路的大眾,甚至沒有一個比丘可以走出來的空間。據說那天世尊可能會沒飯吃,帝釋天的座位產生了了熱力。帝釋天察覺後,知道了原因,就化現出一個年輕婆羅門的形相,說著讚頌佛、法、僧的話,憑藉天神的神力在十力者面前開路,並(唱偈)道:
「已調伏者與(其他)已調伏的古老編髮者(苦行者)一起,
具足象牙色(光輝)的世尊,進入了王舍城。
「已解脫者與(其他)已解脫的古老編髮者一起,
已完全解脫者與(其他)已完全解脫的古老編髮者一起,
具足象牙色(光輝)的世尊,進入了王舍城。
「已渡越者與(其他)已渡越的古老編髮者一起,
已完全解脫者與(其他)已完全解脫的古老編髮者一起,
具足象牙色(光輝)的世尊,進入了王舍城。
「十力者具足十住,通達十法,具備十(力?),
這位有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圍繞的世尊,進入了王舍城。」
說著這些偈頌讚嘆導師,他在(世尊)前面行進。那時,大眾看到這位年輕婆羅門的色相威光,心想:「這位年輕婆羅門非常英俊,但我們從未見過他。」於是問道:「這位年輕婆羅門從哪裡來?他是誰的(弟子)?」聽到這話,年輕婆羅門說了一首偈頌:
「那位智者於一切處都已調伏,清淨無匹敵者,
世間的阿羅漢、善逝者,我是他的侍者。」
導師藉由帝釋天開的路,由一千位比丘圍繞著,進入了王舍城。國王供養了以佛陀為首的僧團一份大供養後,說道:「尊者,我離了三寶就無法生活,無論是否在合適的時間,我都會來到世尊身邊。但杖林苑實在太遠了,而我們這個竹林園(Veḷuvana)不遠不近,往來方便,是適合佛陀居住的精舍。請世尊接受我這個(園子)。」他拿著用金瓶盛著、以花香熏過、如寶石般色澤的水,為了布施竹林園,將水倒在十力者的手中。在接收這座園林時,「佛教的根基已奠定!」大地震動了。因為在閻浮提(印度),除了竹林園,沒有其他(因接收而)震動大地後獲得的精舍。在鍚蘭(Tambapaṇṇidīpa),除了大寺(Mahāvihāra),也沒有其他(因接收而)震動大地後獲得的精舍。導師接受了竹林園,對國王表示了隨喜,然後從座位起身,由比丘僧團圍繞著,前往竹林園。
那時,有兩位遊行者,舍利弗和目犍連,住在王舍城附近,尋求不死(涅槃)。其中,舍利弗看到阿說示長老(Assaji)進城乞食,生起淨信,親近承事,在聽到「諸法因緣生」的偈頌後,證入了須陀洹果(初果),並將同樣的偈頌說給他的朋友遊行者目犍連聽。他也證入了須陀洹果。他們兩人觀察了(原師)刪若(Sañjaya)的(教導)後,與自己的徒眾一起來到世尊座下出家了。其中,大目犍連七天內證得了阿羅漢果,舍利弗長老則用了半個月。導師將他們兩人都立為上首弟子。在舍利弗長老證得阿羅漢果的當天,就舉行了(第一次)聲聞弟子集會。
當如來仍住在同一座竹林園時,淨飯大王聽說:「我的兒子在經歷六年苦行後,證得了無上正覺,轉動了法輪,現在正住在王舍城附近的竹林園裡。」於是召來一位大臣,說:「來,賢者,你帶一千人隨從去王舍城,以我的名義說:『你的父親淨飯大王想見你』,然後帶我的兒子回來。」大臣說:「遵命,陛下。」他頭頂領受王命後,帶著一千人隨從,很快走了六十由旬的路,來到十力者(佛陀)的四眾集會中,在說法時段進入了住所。他想:「暫且擱下國王派遣的使命。」就站在邊上聽世尊說法,聽完後,他連同那一千人當場就證得了阿羅漢果,並請求出家。世尊伸出手說:「來吧,比丘們!」瞬間,他們全都如同穿著神通所化的衣鉢、像六十歲的長老一樣(成為比丘)。從證得阿羅漢果的那一刻起,聖者們自然就是平靜中捨的,所以他沒有向十力者傳達國王的使命。國王(久等)不見人回來,也聽不到消息,就說:「來,賢者,你去吧。」用同樣的方式派遣了另一位大臣。他去到後,也像前一位一樣,與隨眾證得阿羅漢果後,默然不語。國王用同樣的方式,在那一千人隨從中,總共派遣了九位大臣,他們全都完成了自己的任務(指證果出家),默然住在那裡。
國王得不到任何人回來報告哪怕一點消息,心想:「這麼多人,因對我的情誼薄弱,連一點消息都不帶回來,誰會執行我的命令呢?」他審視所有的王室力量,看到了名叫黑優陀夷(Kāḷudāyi)的人。據說他是國王萬事都能辦妥的大臣,是親信,極受信任,與菩薩在同一天出生,是穿同一件襁褓玩耍的朋友。於是國王對他說:「親愛的黑優陀夷,我想見我的兒子,派遣了九千人,沒有一個人回來報告哪怕一點消息。生命危險難以預知,我想在我還活著的時候見到兒子。你能讓我的兒子來見我嗎?」「我能,陛下,如果我能出家。」「親愛的,無論你出家或不出家,都要讓我的兒子來見我。」他說:「好的,陛下。」他領受了國王的命令,去到王舍城,在世尊說法的時段,站在集會邊上,聽法後,連同隨眾證得了阿羅漢果,並在「來,比丘」的召喚下安住(於比丘身份)。
世尊成佛後,第一個雨安居在仙人墮處(Isipatana,鹿野苑)度過。雨安居結束,舉行自恣後,去了烏盧吠羅,在那裡住了三個月,調伏了三兄弟迦葉(Tebhātika Jaṭila)這些編髮苦行者後,在普沙月(Phussa,約十二月-一月)的月圓日,由一千比丘圍繞,前往王舍城,住了兩個月。到這時,從波羅奈出發已經過了五個月,整個冬季都過去了。從黑優陀夷長老到來那天起,過了七八天,他在法古月(Phagguṇī,約二月-三月)的月圓日心想:「冬季已過,春季時節已到,人們已收穫了穀物,親自修好了道路,大地覆蓋著青草,森林繁花盛開,道路適宜行走,是十力者攝受親族的時機了。」於是,他前去見世尊,說道:
「尊者,如今闍維尼(Aṅgīrasa,佛陀的別稱)的樹木(已結果),已脫去了葉蓋,
它們像火焰一樣照耀著,大英雄啊,這是闍維尼的時節…(省略)…
「不太冷,不太熱,沒有饑荒與寒冷(的威脅),
大地青翠柔軟,大仙啊,這是(合適的)時機。」
他用大約六十首偈頌,讚嘆了十力者前往(故鄉)城鎮的適宜。於是世尊問他:「優陀夷,你為何用甜美的聲音讚嘆前往(的時機)呢?」「尊者,您的父親淨飯大王想見您,請您利益親族吧。」「善哉,優陀夷,我將利益親族。告訴比丘僧眾,他們應完成(遠行前)的事務。」「好的,尊者。」長老告訴了他們。
世尊由來自盎伽國(Aṅga)和摩揭陀國(Magadha)的良家子弟一萬人,以及來自迦毗羅衛城(Kapilavatthu)的一萬人,總共兩萬位漏盡比丘圍繞著,離開了王舍城,每天走一由旬(約8-12公里)。「從王舍城到迦毗羅衛城有六十由旬,我們將在兩個月內到達。」他開始了從容不迫的行程。長老(優陀夷)也想:「我要去報告國王世尊已經出發的消息。」於是飛昇到空中,出現在國王的宮殿裡。國王見到長老,心生歡喜,請他坐在極貴重的座位上,並將自己準備的各種上味食物的滿缽給了他。長老起身表示要離開。「坐下吃吧,親愛的。」「大王,我要去導師身邊吃。」「但是,親愛的,導師在哪裡?」「由兩萬比丘圍繞,為了見你們而已出發遊行(前往迦毗羅衛)了,大王。」國王滿心歡喜地說:「你(先)吃這個,直到我的兒子到達這座城為止,就從這裡給他送食物去吧。」長老同意了。國王侍奉長老吃完後,用香粉擦拭缽,盛滿最好的食物,說:「給如來。」放在長老手中。長老在眾目睽睽之下將缽拋向空中,自己也飛昇起來,拿著食物,放在世尊手中。世尊吃了它。用這個方法,長老每天都送來食物,世尊也在途中只吃國王(供養)的食物。長老也在飯食結束後,每天說著「今天世尊走了這麼遠,今天走了這麼遠」等與佛陀功德相關的話,讓整個王室即使未見導師,也對導師生起了淨信。因此,世尊(後來)設立他說:「比丘們,在我的聲聞比丘弟子中,令親族生信第一的,是黑優陀夷。」
釋迦族人也想:「世尊到來時,我們將見到我們尊貴的親族。」他們聚集起來,考察世尊的住處,認為「尼拘律園(Nigrodhārāma)很怡人」,就在那裡做好了一切準備工作,手拿香花,出去迎接,他們先派出了所有裝飾華麗的年輕釋迦族男孩和女孩,然後是釋迦族的王子們和公主們,接著他們親自用香花粉末等供養,迎接世尊前往尼拘律園。在那裡,世尊由兩萬漏盡(比丘)圍繞,坐在預備好的殊勝佛陀座位上。釋迦族人生性驕傲,固執於傲慢,他們心想:「悉達多太子比我們年輕,是我們的弟弟、侄子、兒子、孫子。」於是對年輕的王子們說:「你們去禮拜吧,我們會坐在你們後面。」
當他們這樣想著,沒有禮拜就坐下時,世尊觀察了他們的意向,想:「我的親族不禮拜我,現在我將讓他們禮拜。」於是入於作為神變基礎的第四禪,從禪定退出後,飛昇到空中,在他們頭上彷彿灑下腳塵,(示現了)如同在閻浮樹下所作的雙神變(Yamakapāṭihāriya)一樣的神通。國王看到這個奇蹟後,說道:「世尊在你們出生那天,為了禮拜黑天神(Kāḷadevala)而把你們帶去時,我看到你們的腳轉向上,停在婆羅門的頭上,我也禮拜了你,這是我第一次禮拜。在耕犁節(Vappamaṅgala)那天,你坐在帝釋天的獅子座上,處於閻浮樹影下,我看到閻浮樹影沒有移動,我也禮拜了你的腳,這是我第二次禮拜。現在,看到這前所未見的神變,我也禮拜你的腳,這是我第三次禮拜。」然而,在國王禮拜之後,沒有一個釋迦族人能夠不禮拜世尊而站著的,全都禮拜了。
這樣,世尊讓親族禮拜後,從空中下來,坐在預備好的座位上。世尊坐下後,親族們聚集在一起,大家都一心一意地坐著。那時,大雲降下了蓮花雨(殊勝大雨)。黃金色的雨水,想要淋濕的人就被淋濕,不想淋濕的人,身上連一滴水珠都不會沾上。看到這個,大家都心生驚奇訝異,引發了「啊,奇特!啊,未曾有!」的談論。導師說:「不僅現在在我的親族聚會時降下蓮花雨,過去世也曾降下。」接著,他講述了這因緣所生的《維山達羅本生事》(Vessantara Jātaka JaA.547)。大家聽完說法後,起身禮拜,然後離開了。沒有一個國王或大臣說:「明天請到我們家接受供養。」然後才走的。
第二天,世尊由兩萬比丘圍繞,進入迦毗羅衛城乞食。沒有人前去邀請他,也沒有人拿他的缽。世尊站在城門柱(Indakhīla)邊思惟:「過去的佛陀是如何在親族城中乞食的?是按次第到權貴人家的家呢?還是行次第乞食(挨家挨戶,不分貧富)?」接著,他觀察到沒有一位佛陀是按次第乞食的,想:「現在我也應遵循這個傳統、這個慣例,未來我的弟子們也將學習我,完成乞食的義務。」於是從最末端的房子開始,次第行乞。「聽說悉達多太子在乞食。」在兩層、三層等樓閣上,人們打開窗格,大眾都專注於觀看。
羅睺羅的母親(耶輸陀羅)王妃也想:「聽說太子現在在這座城裡,捨棄了頭髮和鬍鬚,穿著袈裟,手持缽盂,正在乞食。他以前是以大王的大威勢,乘金轎等(出行)的,現在(這樣)莊嚴嗎?」她打開窗格觀看,看到世尊以各種光彩輝耀的身體光明,照亮了城市街道,周身環繞著一尋寬的光明,以八十種隨形好莊嚴,以三十二大人相所嚴飾,無與倫比的佛陀威光輝耀著,從頂髻直到腳底(她都看到了,並說偈讚嘆):
「頭髮深藍、柔軟、捲曲,額頭如淨潔的太陽般明亮,
鼻樑高聳優美,人中(Mukha-āyatana-āso?)端正,人中獅子遍覆光網。
「雙腳平整,具足輪相,色如紅寶石,腳跟圓滿,
腳掌以白牦牛尾拂(的圖案)莊嚴,這確是你的父親,人中之獅。
「釋迦太子,賜予殊勝者,細膩柔軟,身體具足明淨的相好,
為世間利益而來的英雄,這確是你的父親,人中之獅。
「身體勻稱,端正美好,眼睛深藍如牛王(的眼眸),
嘴如帝釋的弓般深藍,這確是你的父親,人中之獅。
「面容顏色如滿月,又如純金,是天人所愛戴的人中龍象,
行步如陶醉的象王般威嚴,這確是你的父親,人中之獅。
「聲音深沉、美妙、悅耳,舌頭紅潤如朱砂,
具足四十顆牙齒,潔白齊整,這確是你的父親,人中之獅。
「出身於剎帝利最尊貴的家族,為天人所敬仰(其足),
心立於戒與定,這確是你的父親,人中之獅。
「頸項圓滿勻稱,有獅子頰,如獸王之身,
膚色猶如純金,極為妙好,這確是你的父親,人中之獅。
「頭髮如深青色的靛青,額頭清淨如金片,
牙齒潔白如藥丸(Osadhi)和珍珠,這確是你的父親,人中之獅。
「行走於藍天之路猶如明月,眾星圍繞倍增威光,
在聲聞眾中的沙門之主,這確是你的父親,人中之獅。」
於是,用了這十首「人中獅子偈」稱讚後,就向國王報告說:「聽說您的兒子現在正在托缽乞食呢。」國王聽了內心激動震驚,手裡還整理著衣服,就急急忙忙地出門,快速趕去,站在世尊面前後,說道:「尊者啊!為什麼要讓我們感到羞愧呢?您為什麼要托缽乞食呢?難道您是起了『這麼多比丘無法得到食物』這樣的念頭嗎?」(世尊回答:)「大王,這是我們(佛陀)傳承的慣行啊。」(國王說:)「但是,尊者,我們是名叫大剎帝利的種姓,在那個種姓裡,連一個托缽的剎帝利都沒有啊。」(世尊說:)「大王,那名為王族的種姓是你的傳承;而我們的(傳承)則是從燃燈佛、拘那含牟尼佛...(省略部分意指:如此等等,直至)...迦葉佛,這名叫佛種姓。這一位以及其他成千上萬的諸佛都是托缽者,他們都以托缽行乞來維持生命。」接著,世尊就站在街道中間,說道:
「已起身者應不放逸,應實踐善行之法。
行法者今世與來世皆得安樂而臥。」(法句經 第168偈)—
他說完了這首偈。偈誦結束時,國王證入了須陀洹果(初果)。
(世尊又說:)
「應實踐善行之法,不可行惡行之法。
行法者今世與來世皆得安樂而臥。」(法句經 第169偈)—
然而,聽聞了這首偈後,他證入了斯陀含果(二果)。聽聞《大護法本生》(《本生經》JaA.447等)後,他證入了阿那含果(三果)。在他臨終之時,就在白傘蓋下的華麗臥床上躺著,證得了阿羅漢果。然而,對國王來說,並沒有(實踐)住於森林、精進修行的義務。但在證得了須陀洹果後,他拿著世尊的缽,將世尊與僧團迎請到大殿上,以美味的嚼食和噉食供養。用餐完畢後,所有後宮妃嬪都來禮拜世尊,除了羅睺羅的母親(耶輸陀羅)。她即使被侍從們催促說:「去吧,去禮拜尊者吧」,卻說道:「如果我還有任何功德,尊者自然會來到我這裡。他來了,我才會禮拜他。」說完並不去。
世尊讓國王拿著缽,與兩位上首弟子一起前往公主的寢宮(Sirigabbha),說道:「公主可以隨她的意禮拜,不需要說什麼。」說完就在預設的座位上坐下。她迅速前來,抓住(世尊的)腳踝,將頭轉向腳背,依照內心的意願禮拜。國王向世尊講述這個女人對世尊所具有的深厚愛敬等眾多優點,說:「尊者,我的女兒自從聽說『你們穿著袈裟色的衣服』後,從那時起就只穿袈裟色的衣服;聽說你們一日一食後,就變成只吃一餐;聽說你們捨棄了大床座後,就只睡在矮床或地上;知道你們遠離花環、香品等後,就變得遠離花環與香品;即使她的親戚派人來說『我們會來照顧她』,她也一個親戚都不看一眼。尊者,我的女兒就是這樣具足功德的人啊。」(世尊說:)「這並不奇怪,大王。如今由你保護的公主,在智慧成熟時能保護自己。她從前在智慧未成熟、無人保護、於山腳下遊蕩時,也曾保護過自己。」說完,便講述了《月亮緊那羅女本生》(《本生經》JaA.485等),然後從座位起身離開了。
第二天,在難陀王子舉行入灌頂屋、婚禮等吉祥儀式的時候,世尊去了他的房子,讓王子拿著缽,想為他剃度,說了祝福的話(“祝您吉祥”或類似儀式用語)後,就從座位起身離開了。國中第一美女(Janapadakalyāṇī,指難陀的未婚妻)看見王子要走,就說道:「夫君,請你快點回來啊。」說著伸出脖子望著他。難陀也無法對世尊說「請拿回缽」,只好跟著去了寺院。儘管他不情願,世尊還是為他剃度了。就這樣,世尊去了迦毗羅衛城,在第三天將難陀剃度。
第七天,羅睺羅的母親(耶輸陀羅)將王子打扮好,派他到世尊那裡,說:「孩子,你看那位被兩萬沙門圍繞、擁有金黃色、如梵天形色般的沙門。他是你的父親。他曾經擁有巨大的財寶,但自從他離開後我們就沒見過了。去吧,向他請求繼承權:『父親,我是王子,將受灌頂成為轉輪王。我需要財富,請把財富給我。因為兒子是父親所有物的主人』。」王子去到世尊那裡,獲得了父親的慈愛,高興歡喜地說:「沙門,您的蔭涼真舒適啊。」還說了很多其他適合自己(身份)的話,然後站著。世尊用完餐,做了迴向,就從座位起身離開。王子也跟著世尊,說:「沙門,請給我繼承權!沙門,請給我繼承權!」世尊沒有讓王子回去,侍從們也無法讓跟著世尊走的王子返回。就這樣,他跟著世尊一起到了寺院(精舍)。
於是世尊想道:「他想要的他父親的財富,是輪迴的、有煩惱的。好吧,我將給予他在菩提座下所獲得的七種聖財(信仰、戒、慚、愧、聞、施、慧),讓他成為出世間繼承權的主人。」於是召喚尊者舍利弗,說:「那麼,舍利弗,你就為羅睺羅王子剃度吧。」長老就為他剃度了。王子出家後,國王產生了極大的痛苦。他無法忍受,向世尊報告後,請求一個願望:「尊者,善哉!但願尊者们不要未經父母同意就為兒子剃度。」世尊給予他那個願望後,第二天,在國王的住處用了早餐,當國王坐在一旁時,說道:「尊者,在您行艱苦行時,有一位天女來找我說:『你的兒子死了』,我不相信她的話,反駁說:『我的兒子在未證菩提之前不會死』。」聽到這話,(世尊說:)「現在你們會相信什麼呢?從前即使拿出(孩子的)骨頭給你們看,告訴你們『你的兒子死了』,你們也不相信。」接著就因這個因緣,講述了《大護法本生》JaA.447。故事結束時,國王證入了阿那含果(三果)。
就這樣,世尊使父親(淨飯王)證入了三種果位(初果、二果、三果)後,被比丘僧團圍繞著,再次回到了王舍城,住在竹林精舍。
那時,給孤獨長者帶著五百輛車的貨物,到了王舍城他一位商人好友的家,在那裡聽聞了佛陀世尊出現的消息,在強烈的清晨時分(藉由)天神的力量(發現)門戶敞開,去接近了世尊,聽法後證入了須陀洹果(初果)。第二天,他供養了以佛陀為首的比丘僧團一頓盛大的飯食,然後為了返回舍衛城,向世尊請准後,在沿途四十五由旬的路上,每一處(或:在每一由旬處)布施了十萬(金錢),並在每一由旬處建造了寺院,最後以一千八百萬金幣買下了周邊一由旬的祇陀林,開始動工建造。他在中間為具十力者(佛陀)建造了香室(Gandhakuṭi),圍繞著它,為八十位大長老各自建造了獨居的住所,其餘的住處則有單層尖頂閣、雙層尖頂閣、鵝形廳、圓形長廊等多種形式,還有水池、經行處、夜間住處、日間住處等,總共花費了一千八百萬,在這令人喜悅、心曠神怡的土地上建造了一座精美的精舍,然後派遣使者去請具十力者(佛陀)前來。世尊聽了使者的話,由大比丘僧團圍繞著,離開了王舍城,逐漸到達了舍衛城。
大長者(給孤獨)也將精舍盛大布置妥當。在如來進入祇園精舍的那天,他將兒子裝扮了所有裝飾,和五百位同樣盛裝打扮的王子一起派去(迎接)。他(兒子)與隨從們拿著五種顏色衣服映照閃耀的五百面旗幟,走在具十力者(佛陀)的前面。在他們後面,大善賢(Mahāsubhaddā)和小善賢(Cūḷasubhaddā)這兩位長者的女兒,與五百位少女一起,拿著滿水瓶,出來了。在她們後面,長者的妻子裝飾了所有珠寶,與五百位婦女一起,拿著滿罐子,出來了。在所有人的後面,大長者自己穿著未經裁剪的布衣(白衣在家服),與五百位長者一起,上前迎接世尊。世尊將這群在家眾隊伍安排在前面,自己由大比丘僧團圍繞著,以自身身體的光明,將林間道路變得如同灑了金液般金黃,以無盡的、無與倫比的佛陀威神之力,進入了祇園精舍。
這時,給孤獨(Anāthapiṇḍika)問他(世尊):「尊者,我應如何經營這座精舍呢?」(世尊說:)「那麼,居士,就將這精舍給予來自四方(現在與未來)的比丘僧團吧。」「善哉,尊者!」大長者拿著金水瓶,在世尊的手上澆水(完成佈施儀式),說道:「我將這座祇園精舍佈施給來自四方(現在與未來)的比丘僧團。」世尊接受了精舍,說著隨喜(迴向)的話:
「能抵擋寒冷與炎熱,也能防備猛獸與毒蟲。
還能去除爬蟲與蚊虻,以及防禦寒季與雨水。
「此外,可怕的狂風與酷熱,生起時也能被阻擋。
為了獲得庇護與安樂,為了修習禪定與觀慧。
「向僧團佈施精舍,被佛陀稱讚為最上。
因此,有智慧的人,明了自身的利益後。
「應建造令人喜悅的精舍,讓多聞者居住其中。
應以淨化之心,向正直者佈施食物、飲料、衣服、臥具與住所。
「他們為他解說能去除一切苦的法。
他於此處知曉了那個法後,無漏者(煩惱已盡者)般涅槃。」
(小品第五.295,相當於《小部·小品·遮說戒品》)—
他講述了佈施精舍的功德。給孤獨從第二天開始動工建造精舍大工程。毘舍佉(Visākhā)的講堂大工程四個月完成,而給孤獨的精舍大工程則九個月完成。僅在精舍大工程上,就花費了足足一千八百萬(金幣)。就這樣,僅在一座精舍上,就布施了相當於四千五百萬(金幣)數量的財富。
在過去,毘婆尸佛(Vipassī)的時代,有一位名叫富樓那跋蘇蜜多(Punabbasumitta)的長者,以鋪滿金磚的代價買下(土地),就在那個地方建造了一座一由旬大的僧伽藍摩(僧院)。在尸棄佛(Sikhī)的時代,有一位名叫尸利跋陀(Sirivaḍḍha)的長者,以鋪滿金盤的代價買下,就在那個地方建造了一座三伽浮塔(三由旬?)大的僧伽藍摩。在毘舍浮佛(Vessabhū)的時代,有一位名叫蘇提闍(Sotthija)的長者,以鋪滿金象足印(的金幣)的代價買下,就在那個地方建造了一座半由旬大的僧伽藍摩。在拘留孫佛(Kakusandha)的時代,有一位名叫阿輸迦(Accuta,或阿菟吒)的長者,以鋪滿金磚的代價買下,就在那個地方建造了一座一伽浮塔(一由旬?)大的僧伽藍摩。在拘那含牟尼佛(Koṇāgamana)的時代,有一位名叫優伽(Ugga)的長者,以鋪滿金龜(的金幣)的代價買下,就在那個地方建造了一座半伽浮塔大的僧伽藍摩。在迦葉佛(Kassapa)的時代,有一位名叫善吉祥(Sumaṅgala)的長者,以鋪滿金磚(或金腰帶?Kaṭṭi 可能指某種度量或物品)的代價買下,就在那個地方建造了一座十六卡拉薩(karīsa,面積單位)大的僧伽藍摩。而在我們的佛陀的時代,給孤獨(Anāthapiṇḍika)這位長者,以鋪滿千萬金幣(Kahāpaṇa-koṭi)的代價買下,就在那個地方建造了一座八卡拉薩大的僧伽藍摩。據說這個地點(祇陀林)是所有佛陀都不捨棄的固定場所。
就這樣,從在大菩提座證得一切知智開始,直到大般涅槃床,世尊所曾駐留的每一個地方,這(祇園精舍)就叫做「近因緣」(Santikenidāna,指作為講述過去生故事的近緣起)。我們將以它為因緣,來講述所有的本生故事。
本生經
1.Apaṇṇakajātaka 真實本生經 (夜叉迷惑兩位商人的故事)
這個關於真諦的經文是被佛陀所宣說的,當他住在近沙瓦提城的給孤獨園。但你會問,是誰促使有這個本生故事呢?
那就是財務主管的五百位朋友,外道的信徒。
一日,給孤獨長者,那位財務主管,帶著他五百位外道信徒的朋友,一起出發去給孤獨園。他也帶了許多花環,香水,藥膏,和油,蜜糖,糖漿,衣服,斗篷。在向如來敬禮後,他向佛陀布施了花環等等,然後對僧團布施了藥物油和衣服等等。然後,他坐在一邊,避免了六種坐下的過失。同樣地,那些外道的信徒禮敬了佛陀,然後坐在近給孤獨長者處,看著佛陀的面容—那就如滿月般光榮,在他的存在底下有著佛陀之相,有著一英尋長的光,向四周散發陣陣光明。
然後,佛陀以如雷的聲調,就如獅子在紅谷中吼叫,也如雷雲在雨季中;以八方面圓美的聲音,它的魅力使耳朵著迷,他向他們教導法,充滿著甜蜜和光彩,有著不同的美麗。
他們在聆聽了佛陀的教導後,心轉換了而站起來,對十力有著崇高的致意,粉碎之前他們皈依的其他教說,然後以佛陀作為他們的皈依。從那時開始,他們沒有停止地和給孤獨長者一起走,帶著他們的手香水和花環等等,來寺院聽法。他們充滿慷慨,持戒,然後持守一周性的布薩。
現在世尊從沙瓦提城回到王舍城。當佛陀離開後,他們粉碎他們新的信仰,回歸其他教說作為他們的皈依,回到本來的狀態。
7-8個月的逗留後,佛陀回到給孤獨園。再一次,給孤獨長者帶著那些朋友們去到佛陀那裡,禮敬然後供養香水之類,然後坐到一邊。他的朋友也禮敬佛陀然後坐下。然後給孤獨對佛陀說,他的朋友,在佛陀離開後,怎樣回歸到舊的學說中,回到原本的狀態。
佛陀發出甜美的聲音,問:‘信徒們,這是否真實的?你們捨棄三皈依,反而皈依了外道?’
他們未能遮蓋真相,承認了,說:‘是真的,佛陀。’ 然後導師說:‘信徒們,在地獄之間,在天堂上,無限的世界中,沒有等同佛陀。佛陀的絕倫是由於他遵守戒律和其他美德。’
然後佛陀向他們講解三寶的絕倫,就如在聖典中:‘比丘們,在一切眾生中,不論無足還是怎樣,如來是他們最上的。’ 然後說:‘沒有信徒,不論男或是女,在皈依如此絕倫的三寶後,會再生到地獄或類似的狀態,但他們會從惡道中釋放,他們會去到天界接受大榮譽。 因此,捨棄如此的皈依而皈依外道,你已誤入歧途了。’
然後在這裡,以下的聖典應該被引用,來使以下清晰—沒有一個尋找解脫和最上的好的人,在皈依三寶後,會再生到惡道:
‘那些已經皈依佛者,不會去到惡道,
直接地,當捨棄人身後,這些有信心者將會充滿天神
那些已經皈依法者,不會去到惡道,
直接地,當捨棄人身後,這些有信心者將會充滿天神
那些已經皈依僧團者,不會去到惡道,
直接地,當捨棄人身後,這些有信心者將會充滿天神
當一個人恐懼時,會皈依許多東西--皈依山,皈依樹林;皈依神廟,樹叢
沒有肯定的皈依,沒有最終的皈依;不是透過這樣的皈依而從一切苦解脫
誰人皈依佛,法,僧;誰有清晰的明白,觀看四聖諦:苦,苦集,苦滅
和苦滅之道的八聖道。
這是肯定的皈依,最上的皈依
透過皈依這個,他從一切苦解脫‘
但導師不在這裡完結他的教導。他繼續說:‘信徒們,佛隨念,法隨念,僧隨念業處,能給予須陀洹道,須陀洹果;斯陀含道,斯陀含果;阿那含道,阿那含果;阿羅漢道,阿羅漢果。’ 然後當他已經教導他們這樣的法後,他說:‘ 在捨棄如此的皈依,你們已經誤入歧途了。’
‘比丘們,有一法,當修習,多作,會導致一向的厭,離染,滅,平靜,證智,正覺,涅槃。是什麼的一法?佛隨念。’ (AN1.296)
在他這樣敦促信徒後,佛陀說:‘在過去,弟子們,那些下愚蠢的結論說不是皈依處的為皈依處的人,成為非人的獵物,在夜叉出沒的荒野中,然後完全地毀滅;但那些堅守絕對無容置疑的真相的人,在荒野中繁榮。’ 當他這樣說後,他保持沉默。
然後,給孤獨居士從座而起,禮敬佛陀,不斷讚美,然後合掌放在額頭,說:‘先生,這很明顯,這些日期,這些信徒誤入歧途,捨棄了最高的皈依。但過去那些自以為是的人在荒野中毀滅,被非人纏上;和緊貼著真相而繁榮的人,這些只有你知道。佛陀難可否像滿月升到天空中,讓此事對我們明顯。’ 然後佛陀說:‘透過去除世間的困難,和展示十波羅蜜,許多個大劫,我才贏得一切知智。請專心聽,,就如你正在以獅子的骨髓裝滿金管子。’
就這樣刺激到財務主管的注意,他掀開向他們遮蔽的再生,就如劈開雪倉庫,他在讓滿月在世間的空隙行走。
過去,在bārāṇasi城,在Kāsi國,有一個國王叫Brahmadatta。在那些日子,菩薩再生到商人的家庭,然後在適當的時候長大,習慣於以五百個馬車去旅行經商,由東到西,西到東旅走。在Benares也有另一個年輕的商人,一個笨蛋,缺乏技巧和方法。
在故事發生的時候,菩薩已經以bārāṇasi貴價商品裝滿了五百個馬車,然後準備出發。那位愚蠢的年輕商人也一樣。菩薩想:‘假如這位愚蠢的年輕商人一直伴隨我,然後千輛馬車一起行走,對於道路會是太多了。那會很難取得木,水給人,或者草給牛。他或我一定要先走。’ 所以他對那人說:‘我們兩個不能同時走,你想先走,還是我先走?’ 愚人這樣想:‘如果我先走會有很多好處。我會有一條還未切斷的路,我的牛會有草,我的人會拿到咖哩香草,水會是不混濁,最後,我會定置我的商品價格。’ 他這樣回答:‘我會先走。’
菩薩在另一方面,看到走在最後的好處。他這樣向自己辯駁 :‘那些先走的會移平難走的道路,當我走在他們已經走過的道路。他們的牛會吃掉粗的舊草,我的會牧養於生長在上面的清甜幼草。我的人會找到一些新鮮長出的甜咖哩香草,舊的會被摘走。當沒有水時,首個去的商隊便要挖掘去供養自己,我們就可以喝他們挖出的井水了。計算價錢是難事,但我在後面跟隨,便可以以他們已定置的價錢賣出我的商品。‘ 這樣,看到所有這些好處,他對另一個說:’你先走,我親愛的先生。‘
‘很好,我會。‘ 那位愚蠢的商人說。然後他上轭他的馬車,出發了。這樣旅走,他離開了人類的居處,然後來到荒野邊界。
荒野有著五樣東西:‘盜賊,野獸,乾旱,非人,飢荒。第一個是當道路被盜賊所困擾,第二是當道路被獅子和其他野獸所困擾,第三是當沒有水可以洗澡;第四是當道路被非人所困擾;第五是當那裡沒有根和其他食物。然後在這五樣當中,這個荒野有乾旱和非人。
相應地,這個年輕的商人在馬車上拿著大水瓶,盛滿了水,出發去橫渡前面60由旬的沙漠。當他到達荒野的中心,夜叉自己對自己說:‘我會讓這些人丟掉他們的水,然後在他們昏倒的時候吞掉他們。’因此他以神通化出怡人的馬車,被純白色的年輕牛隻所拉扯。和一班十個或者十二個非人的群眾,帶著弓和箭袋,劍和盾牌,他這樣駕駛著去見他,就如一個大威力的君主在馬車裡,然後泥濘的車輪。他的隨從在他前後,頭髮和衣服也濕透,帶著藍色蓮花和水仙的花環在他們頭上,然後他們手上一束白蓮花,咬著可食用的,滴著水和泥濘的莖。
這些商隊領袖有一個習俗:當風在牙齒裡吹時,他們會在前面駕駛著,他們的隨從會在周邊伴隨著他,為了逃離塵埃;但當風從後面吹來時,他們就會在一欄的後面駕駛。然後,因為風向著他們吹,所以這個年輕的商人在前面駕駛。
當夜叉知道商人的方式,他讓他的馬車偏離正軌,然後友善地向他打招呼,問他要去哪裡。商隊領袖也讓馬車偏離正軌,讓馬車過。然後他留在道路上,和夜叉聊天。‘我們從Benares來。但我留意到你的頭上和手上有蓮花和水仙,然後你的人在咀嚼可食用的莖,你們全都充滿泥濘和濕潤的。是否當你們在路上時下雨了?你們是否遇到覆蓋著蓮花和水仙的池塘?’
夜叉大喊:‘你說什麼?為什麼,森林那裡有水一直穿過,在那裡恆常地下雨。池塘是滿的,在四周都是覆蓋著蓮花和水仙的湖。’ 然後,當馬車經過,夜叉問他們要前往哪個地方。‘去這裡這裡。’ 是答复。 ‘你馬車裡是什麼?’ ‘這個這個。’ ‘在你最後的馬車裡,有著什麼?以致它看似就像有著重物的?’ ‘哦,那裡有水。’ ‘帶水來你做得很好,但現在不需要了,前方的水源很充足。因此打破水瓶,丟水走,這樣你就會更容易地旅走。’ 然後他補充:‘ 現在是時候繼續你的旅程了,我們已經停得太久了。’ 之後他再走遠一些,直至他從視線中消失,回到他住的夜叉城。
這樣就是愚蠢商人的愚癡了,他做了夜叉的吩咐,打破了自己的水瓶,丟了所有水—連手掌那麼大那麼多的水也沒有留下。然後他命令馬車繼續前行。他們在前面沒有找到一滴水,然後口渴耗盡了他們。全日直至太陽下山了,他們都繼續前行;但太陽下山了他們唯有把馬从轭里放出来,固定牛隻。牛沒有水喝,人們沒有水煮飯。然後疲倦的隊伍睡到地上。當夜幕低垂,夜叉們出來然後殺害他們所有人和牛。當他們吃了他們的肉後,只留下骨頭,然後夜叉便離開。這就是愚蠢的年輕商人導致整個隊伍毀滅的原因了。他們的骨頭散落在四周,但那五百輛馬車站在那裡,沒有移動過。
現在,菩薩容許六個星期過去,在出發之前。然後他從城市帶著五百輛馬車出發,在適當的時候來到荒野。這裡,他充滿著自己的水瓶,帶著充足的水。透過打鼓,他召集了營內的所有人,然後對他們說:‘沒有我的容許底下,不要用哪怕是一個手掌多的水。在這個荒野裡有毒樹,所以你們在未問過我之前都不要吃任何未吃過的樹葉,花和果。’ 這樣教誡自己的人後,他帶著五百輛馬車進入荒野。
當他抵達荒野的中間,夜叉在菩薩的道路上現身,就如先前一樣。但很快地,菩薩意識到夜叉,菩薩看透了他,菩薩這樣想:‘這裡’無水的沙漠‘沒有水,這個紅眼具侵略性的舉止的人沒有影子。很可能地,他讓愚蠢的年輕商人丟下所有水,等到他們損耗,然後吃掉他們所有人。但他並不知道我的聰明才智。’ 然後他對夜叉喊 ‘走開,我們是商人,不會丟下任何水,直至我們看到有更多水來到。當我們看到後,我們就會放心丟水來讓我們的馬車變輕。’
那個夜叉走遠一些後離開了視線,然後回到夜叉城。但當夜叉離開後,菩薩的人對他說:‘先生,我們從這些人聽見前面有深綠色的森林,恆常下雨,他們的手拿著蓮花和水仙,和在吃莖,他們的衣服和頭髮都濕潤,水在他們那裡流下。讓我們丟水以較輕的馬車走快些吧。’ 聽見後,菩薩命令大家停止,然後聚集所有人:‘ 和我說,有沒有人在今天之前聽過在這個荒野裡有任何湖或池塘?’ ‘沒有,先生。’ ‘那它為什麼叫做無水的沙漠?’
‘我們被那些人說前面在下雨,在森林的地帶,但雨風會吹至多遠?’ ‘一由旬,先生。’ ‘雨風有沒有抵達這裡的任何人?’ ‘沒有,先生。’ ‘你們在多遠的地方會看見雷雲?’ ‘一由旬,先生。’ ‘你們之中看見任何的雷雲嗎?’ ‘沒有,先生。’ ‘你們在多遠可以見到閃電?’ ‘四至五由旬。先生。’ ‘有沒有人看過閃電?’ ‘沒有,先生。’ ‘從多遠你們可以聽見打雷?’ ‘2-3由旬,先生。’ ‘有沒有人聽見打雷?’ ‘沒有,先生。’ ‘這些不是人,是夜叉,他們會在我們丟掉所有水後,虛弱昏迷的時候來吞食我們。’ 因為在我們之前那位年輕商人不是一個聰明的人,所以很可能被愚弄然後丟掉所有水,當精疲力盡時被吞食。我們能預期他的五百個馬車會站在本來的位置,我們今天就會遇到它們。繼續前行,不要丟掉任何水。‘
催促他的人後,他繼續走路,他們終於來到了500輛馬車的地方,那裡骨頭四散。他把馬从轭里放出来,然後圍圈,讓人和牛得到(食水)的供應,牛躺在中間,人們圍著他們。然後他和帶領的人們站著守衛,手拿著劍,在夜晚的三個階段也如是,等待黎明。當黎明來到,他餵了牛然後作了一切所需,丟下比較弱的馬車,換來堅固的。然後他去到他的目的地,以兩三倍的價錢賣了自己的商品,然後回到自己的城市,沒有損到一個人員。
當故事完後,導師說:‘ 就是如此,居士們,在過去,愚蠢的人來到完全的毀滅,但那些拿取真實的從非人之受中脫離,安全地達成他們的目標,然後再次回到家中。‘ 然後當他這樣連結兩個故事,佛陀說出以下的偈來教教法:
1.
一處真實,第二處他們說有錯見
智者明白這個,他拿取真實的
佛陀如此教法。然後繼續說:‘三個家庭的成就,六個欲界天,梵天界,最後是阿羅漢果的給予者,這是名為真實的行儀(的結果)。但四惡道,五個低劣的家庭,這個是戲論(渴愛,邪見,慢)的行道(的結果)‘ 然後,導師繼續教導四聖諦的十六個方式,在最後,五百個弟子都確立在初果上。
在說完故事後,佛陀說:‘在那時,提婆達多就是那位愚蠢的年輕商人,他的追隨者就是那時那位商人的追隨者;佛陀的追隨者就是那位有智慧的商人的追隨者—那就是我。‘
2. Vaṇṇupathajātaka 關於沙漠的本生經故事 (努力不懈救而全隊人的故事)
翻譯:Eric Feng
菩薩 = 商隊首領
放棄努力的比丘 = 小僕從
佛弟子 = 其餘大眾
「不懈」這篇法語是由世尊在舍衛城時開示。你問這是在說誰?是說一個放棄努力的比丘。
聽說如來在舍衛城時,有位家住舍衛城的善男子來到祇園。他聽了導師講法,生起了明淨心,看到了欲樂的過患,於是出家,受具足戒。五年過去了,他學習了兩部摩得勒迦(dve mātikā),又修習了毗婆舍那(觀)行(vipassanācāra)。他從導師處拿了個很適合自己的業處,走進森林,結夏安居,精進修行三個月,卻連一點光明、一點禪相也生不出來。於是他想:「導師說過有四種人,我一定是屬於(根器最愚鈍的)『文句為最者(padaparama)』,我這一生不會有道、不會有果了。我還在森林裡做什麼呢?不如回到導師身邊去,我還能安住於注視光彩壯麗的佛身、聆聽甜美悅耳的佛法。」他再次回到了祇園。
這時他的好朋友們對他說:「賢友,你從導師處拿了業處,想著『我要行沙門隱居之法』就走了,現在你又回來了,全然享受交際的生活。難道你已到達出家應作的至高點,不再投生了?」
「賢友們,我得不到道,也得不到果了,我想我一定無可救藥了,於是我放棄了努力,回來了。」
「這毫無道理,賢友!為了導師的教導而出家,又這麼努力地精進,現在卻要放棄精進,這麼做是不對的。
來,我們去見如來。」他們就帶上他去導師處。
導師見到他們就說:「比丘們,這位比丘自己不想,你們仍帶他來,他做了什麼?」
他們回答:「尊者,這位比丘如此地為求解脫之教而出家,行沙門隱居之法,卻放棄了努力,回來了。」
於是導師對他說:「看來比丘你放棄了努力,這是真的嗎?」
「是真的,世尊。」
「那為什麼比丘你如此地為求我的教導而出家,卻沒令自己展現出少欲、知足、獨居、發勤精進,反而讓比丘們看到一個放棄努力的人?你從前不是很精進的嗎?你不是憑著自己的努力,在荒漠中,讓有五百架車的商隊的人和牛,得以飲水,生起快樂嗎?現在你為什麼要放棄努力?」這番話鼓舞了那位比丘。
聽了這些,比丘們乞請世尊:「尊者,現在這位比丘放棄努力的事,對我們來說很清楚。但是以前他憑自己的努力,在荒漠中,讓牛和人得以飲水,生起快樂的事,我們一無所知。而對您一切知智而言,這很清楚。
請您給我們開示其來由罷。」
「那樣的話,比丘們,聽罷。」
世尊提起那些比丘們的念,將因轉生而隱覆的來由,揭示清楚。
從前在迦尸(Kāsi)國波羅奈(Bārāṇasī),梵施(Brahmadatta)王之時,菩薩投生於一個商隊首領之家。成年後,他率領五百架車遊走行商。一次,他進入了一片有六十由旬的荒漠。這片荒漠的沙極為幼細,一抓住就會流走,太陽一升起,就變得滾燙似炭,無法踏足。所以進入荒漠要用車載上柴、水、油、米,只在夜間上路,一到早上就用車圍成一圈,在頭上拉開帳幕,適時用完早餐後,就坐在蔭蔽下度過一天,日落後享用晚餐,當地面涼快下來,就上軛發車。
穿越荒漠如同航海,商隊由一名熟知星象,被稱為「旱地領航」之人,協助導航。商隊首領也同樣如此穿越荒漠。當已經走了五十九由旬,他想道:「現在只要再過一晚就能離開這片荒漠了。」享用過晚飯,他叫人丟掉了所有的柴和水,上軛發車。領航在第一架車上鋪設座席,觀察天空中的星辰,一邊說著「從這前進,從這前進」,一邊躺下了。他已經很長時間沒睡覺了,疲倦中他睡了過去。毫無知覺中,牛群調轉了方向,又走回了來時的路。牛群整晚前行。
天剛破曉時,領航醒來,觀察過星象,他連忙大叫「讓車回頭!回頭!」車調了頭,剛排成一列,日出了。人們說到:「這正是我們昨天紮營的地方,可是現在柴和水全沒了,我們完了!」他們卸下車軛,圍成一圈,在頭上拉開帳幕,在各自的車下憂心忡忡地躺下。
這時菩薩想到:「如果我放棄努力,所有人都會死。」他趁清早仍然涼快時,周圍遊走,直到看見了一叢草。「這草下面一定有水。」他想。於是他命人拿來鏟,在那個位置挖下去。他們挖了六十肘深,去到那裡時,鏟撞到了下面的石頭,所有人都放棄了努力。
而菩薩想到:「這塊石頭的下面一定有水。」他下到石頭那,彎下腰,耳朵貼上去傾聽。他聽到了下面的水流動的聲音,於是上來對小僕從說:「小伙子,如果你也放棄努力,所有人都會死。別放棄努力,拿起這把鐵鎚,下到井下,鑿開這塊石頭。」聽從菩薩的話,當所有人都放棄了努力時,他仍留在那沒放棄努力,下去鑿石頭。
石頭從中間裂開了,掉了下去,不再阻塞泉水,水噴湧而出,有棕櫚樹那麼高。人人暢飲沐浴。然後他們砍碎了多餘的車輪、車軛,煮了飯,享用完,還餵了牛。日落時,他們在水井旁綁上旗幟,然後向目的地行進。在那他們賣了貨,獲利兩倍、三倍、甚至四倍,而後回到自己的家鄉。在那裡他們度過餘生,依各人的業而離世。菩薩則行佈施做功德,也一樣依其業而離世。
等正覺開示完這篇法語後,現等覺,頌出此偈:
2.
不懈挖掘於荒漠,
開揚之處終得水。
聖賢具足精進力,
不懈於心得寂靜。
教導完這篇法語,世尊又說明了四聖諦,於四聖諦結束時,那位放棄努力的比丘證得最高果位阿羅漢果。
導師開示過了這兩事,為其建立起聯繫,說明本生的連結:「那位不放棄努力,劈開石頭,給大眾飲水的小僕從,就是今天這位放棄了努力的比丘。其餘眾人則投生為現在的佛陀追隨者。而商隊的首領正是我。」
此經完。
3. Serivavāṇijajātaka 貪欲商人本生故事 (提婆達多是何時和佛陀結怨的?)
此本生因緣.是佛在舍衛城時.就一個捨棄努力的比丘說的。與前回的故事同樣.佛向那個由比丘眾陪伴而來的比丘說道.『比丘啊.你信奉那予人以道果的宗教而出家.現在竟捨棄努力.你將如塞利婆商人喪失價值十萬的金茶碗一樣.長抱悔恨。』比丘眾求佛說明緣故.佛就說出前生隱祕的因緣來。
從前.在距今五劫以前.菩薩在塞利婆地方.是一個名叫塞利懷的行販商人。他與另一貪欲的行販商人也名塞利懷的.一同渡過推勒婆訶河.走入盎陀菩羅市.劃分了街道.沿著劃歸自己的街道叫賣商品。另一塞利婆也認定了劃歸自己的街道。
市中有一紳商之家.已零落不堪。兒子、兄弟財產也都沒有了.只有一個孫女與祖母還活在世間。二人都被傭於人以為生。這個人家有一隻從前大紳商所使用的金茶碗,被棄置於雜物之間,滿積塵埃,從未動用。二人竟不知那茶碗是金的。
有一日.適值那個貪婪的商人沿街喚着『賣水壺』〔飾物〕到這人家的門口來了。孫女見了商人.向祖母說道.『祖母.請買一個瓔珞〔飾物〕給我。』祖母道.『我們貧窮人家.用甚麼去買呢。』孫女道.『我們有一隻茶碗.並不用的.就用這個來換吧。』於是祖母喚商人入內.叫他坐下.把那茶碗給他看道.『請你隨便換點東西給這位姑娘吧。』商人手中拿著茶碗.心想.『這是金茶碗吧.』轉來倒去地看個不休.並用針在碗底刻劃.知道確是黃金製成.欲『一點東西都不給而取得這茶碗.』說道.『這是不值錢的.半磨沙迦也不值。』說罷.就棄碗於地.起身而去。
依照約定.甲既跑入而又出去了的街.乙就可以進來做生意的。
菩薩走入那街道.叫着『賣水壺』〔飾物〕來到這家門口。那孫女又對她祖母說同樣的話。祖母道.『剛才來的商人擲茶碗於地而去。這回用甚麼來買呢?』孫女道.『那人言語亂暴.這一位.樣子倒斯文.口氣也溫和.大概會受吧。』祖母道.『那麼你去喚他進來。』於是孫女去喚他了。當那商人入內坐下時.兩人就拿那茶碗給他看。他知道那是黃金製成的.便道.『喂.這茶碗值十萬金。我手頭沒有價值與這茶碗相等的貨物。』祖母道.『先生.剛才的商人說這樣的東西連半磨沙迦也不值.投擲於地而去。現在你說是金的.一定是你的善德讓這個碗子變成金的。我們將這給你.請隨便送一點東西給我們.就拿了去吧。』
於是菩薩將那時身邊所有的金子五百迦利沙波拏與價值五百金的物品統統給了她們.只要求說.『請把秤、袋還我.再找給我八迦利沙波拏.』接受而去。他急忙地跑到河岸.以八迦利沙波拏給與船夫.乘在船裏。後來那個貪婪的商人也再到那人家來.說道.『請把那茶碗拿給我.我給你們一點東西吧。』她們責備他道.『我們價值十萬金的金茶碗.你竟說連半磨沙迦也不值。但有一個正直的商人.卻給了我們一千金.把茶碗受去了。』
貪婪的商人聽了此言.心想.『那麼我失掉了那價值十萬金的金茶碗了嗎。這真是我極大的損失!』於是沈於憂悶之中.精神恍惚.以致發瘋。他把自己手中的金錢與商品撒散於門口.上衣與內衣統統脫去.以秤桿代替了棍棒執在手裏.追逐著菩薩趕到河岸.見菩薩已乘船而行.乃大聲叫喚道.『喂.船主.把船駛回啊。』可是菩薩阻止船夫說.『不可駛回去。』那個貪婪的商人見菩薩愈行愈遠.他的悲憤之情亦愈熾烈。胸部發燒.口中迸出血來.心臟像旱天的池泥般裂開.抱怨著菩薩而暴卒了。這就是提婆達多對於菩薩的最初遺恨。菩薩作著布施等善行.依其業報.離此塵世而去。
已成正覺的等正覺者.作此法話後.唱出下面的偈語。
3.
在此世不失敗,(假如有)正法的決定
如果像那塞利婆商人一樣,你將長久地後悔
佛陀以這個故事作鋪墊引導他到阿羅漢,然後闡釋四諦。說畢四諦.那個捨棄努力的比丘就證得了最上的阿羅漢果。
佛說完後.把本生的今昔聯結起來道.『那時愚昧的商人是提婆達多.聰明的商人則就是我。』
4. cūḷaseṭṭhijātakaṃ周羅財官本生經(愚人翻生成大智者的故事/ 透過小物逐步獲取大財富的故事)
此本生因緣.是佛在王舍城附近耆婆庵羅林時.就周羅槃特〔小路〕尊者說的。這裏非說一說周羅槃特誕生的故事不可。
王舍城某豪商,他的女兒與家僕發生了私情。那女子怕人知其隱私.說道.『我們不能住在這裏了。假如我的父母曉得了這事,怕會將我千刀萬剮呢。到他國去安身吧。』於是二人就捲了財物逃出家門,奔走各地,打算住到無人知曉的地方去。當他們在某處同居時.她即將臨產,與丈夫商量道:『我就要臨產了。遠離了熟人、親戚,對於我們兩人都是苦事,不如回家去吧。』
丈夫一開始答應今天去,但之後卻推遲到明天。於是她想.『這笨傢伙因為自己做了可憂的壞事.所以連去都不敢去了。在世界上,父母是無上的恩惠者。不管他去與不去,我還是去吧。』
她把家具整頓一遍,然後將回娘家去的事告訴了鄰居,便出發了。她丈夫回到家中,不見了她,於是詢問鄰人,知道此事,便急急在後追趕。在途中被他追著了。她就在那裏產下孩子。
丈夫問『怎麼。』
妻子說:『生了一個男孩。』
夫問:『那麼我們要怎樣呢。』
妻子說:『我因快要產子了,所以想回母家去,不料在途中就產下來了。現在即使到那裏去也已無意義。還是回去吧。』於是二人同意轉身回去。
那孩子是在路上生的.所以命名叫槃特〔道路。〕
未幾.她又懷孕了。情形與前面所述者一樣.也在前往娘家的途中生產下來。
兩個孩子都是路上生的,所以第一個名叫摩訶槃特〔大路.〕
後來生的一個名曰周羅槃特(小路)。
他們帶著二個男孩子回自己住家去了。他們住在那裏,槃特小孩子倆聽到別的孩子們談及舅父、外祖父、外祖母時,便問自己的母親道.『媽.別的孩子談到舅父、外祖父、外祖母.我們怎麼沒有親戚呢?』
母親說:.『這裏雖沒有我們的親戚.王舍城中卻有著富豪的外祖父.在那裏我們親戚很多呢。』孩子道.『媽為甚麼不到那裏去呢。』她將自己不能去的理由告訴了兒子,但兒子們卻不斷提著自己的親戚,於是她向丈夫說道.『這兩個孩子使我非常苦惱。父母見了我們.也決不會喫掉我們的。喂,快帶孩子到外祖父家裏去吧。』
丈夫說:『我沒臉去見他們.你一個人帶他們去吧。』
妻子說.『不論怎樣.只要給孩子們看到外祖父的家就好了。』二人帶著孩子.終於到了王舍城.在城門口找到寓所住下,叫人告訴自己的父母,說帶了兩個孩子來了。父母聽了這話.說道.『的確,除了出家尋求阿羅漢果的人,沒有孩子是奇怪的。但他們做了大罪業,所以不能住在我們看得見的地方。不如叫他們拿些財產.同赴安樂之地去居住。把兩個孩子留在這裏。』長者的女兒領受了父母所贈與的財產,把孩子交給使者領去。
兩個孩子在外祖父家成長。周羅槃特還年幼。而摩訶槃特跟外祖父同去聽十力〔佛〕說法,常在佛前恭聆法話,激發起出家之念。他告訴外祖父道:『假如外祖父等允許的話.我想出家。』
外祖父道:『我聽見什麼話?你若出家,我們會比看見全世界人士出家還喜悅。如能出家.就出家吧。』
於是便帶他去見佛。佛問:『長者,你是否帶了個男孩子來?』
長者問:『世尊.這孩子是我的外孫。他說要在世尊旁邊出家。』
佛即命一托鉢僧道:『給這孩子出家吧!』長老向他說示皮等五業處,並舉行了出家儀式。他憶持了許多佛語.於成年後受具足戒.受具足戒後專心修行.遂達阿羅漢果。
他享受著禪那之樂、道果之樂度日.這樣想道.『此種悅樂可否給與周羅槃特呢?』於是來到長者外祖父的地方,說道:『長者啊.如果你允許的話.我想叫周羅槃特出家。』
長者道.『可以。』
他於是叫周羅槃特出家.並受持十戒。
沙彌周羅槃特雖出了家.卻甚愚鈍。經過四個月之久.還不能背誦下面這一首偈。
看啊.佛徧照一切. 如芬芳的紅蓮.
在清晨開放. 又如中天輝耀的日輪。
原來.他在古時迦葉佛降世的時候曾出家,性甚聰慧,見到一個愚鈍的比丘在心中記下佛語,便加以嘲弄。
那比丘以受到他的嘲弄覺得很羞恥,便不記憶、不誦教語了。以此業障.他出家後便很愚鈍.所記的文句.也往往記得上文.而忘了下文。他記了此偈也已經過四個月之久了。那時.摩訶槃特告訴他說.『槃特,你連信奉此教的資格都沒有。你過了四月之久竟不能憶持一偈。像你這樣的人.怎麼能達到出家人所應該修到的最上果位呢。還是還俗較好。』於是就用強力把他趕走了。
周羅槃特卻心愛佛教.不願為在家人。
那時摩訶槃特為伙食管理員。醫生耆婆攜了許多香花來到自己的庵羅果園來供養佛陀,傾聽說法,然後從座上起來禮拜了十力,走近摩訶槃特去,問道:『尊者啊.佛陀這裡有多少位比丘呢?』
摩訶槃特道.『五百人。』
耆婆道.『尊者.明日請陪同佛與五百比丘到舍下受供。』
摩訶槃特道.『居士啊.有個叫做周羅槃特的笨傢伙.在佛教中毫無進展。除他以外.其餘的人全體應供吧。』
周羅槃特聽到長老這樣說,想:『哥哥替這許多比丘們接受了招請.而唯獨除了我外。他對我一定已無兄弟之情了吧。既然這樣,還是去做個在家人.積些布施等善行過日吧。』
到了次晨.他就說『還俗吧.』起身而去。
天明後.佛觀察世間.見到這椿事件.就趕在周羅槃特之先.在他必須經過的城門旁遊步着。
周羅槃特從屋中出來.見到佛陀,就趨前禮拜。
佛問他道:『周羅槃特啊.你此刻到那裏去呢?』
周羅槃特道:『世尊.哥哥強迫我離開。故而在此徘徊。』
佛道.『周羅槃特啊.你是從我出家的。既被兄所逐,為何不到我的地方來呢,還俗去可以怎麼。還是在我這裏好。』
於是佛就帶了周羅槃特回去,叫他坐在香室前面,給他一塊神通力所現的純淨的布片,吩咐說道.『周羅槃特啊.你守在這裏,面向着東方.口念「塵垢除去.塵垢除去.」用手撫摸這塊布片。』
約定的時間已到,佛被比丘眾圍繞着到耆婆的家裏去,在所設的座上坐下。周羅槃特坐在那裏.一面仰視著太陽,一面念着『塵垢除去.塵垢除去.』撫摸那布片。那布片在撫摸的過程中被弄髒了。他想到,這布片本極潔淨.但我把它弄髒了。諸行真是無常啊!便起了盡滅觀.增長了觀智。
佛知周羅槃特的心已生起觀智,便把幻影送去,出現在他面前,說道:『周羅槃特啊.切莫以為惟有這布片為塵垢所污。心中亦有欲等塵垢.須得拭去。』接著唱出下面的偈語來。
貪欲的污垢的確被稱為塵垢. 此貪欲為塵垢的代名詞。
這個塵垢被比丘婆羅門捨棄. 住於脫離貪欲之教。
嗔恚的污垢的確被稱為塵垢. 此嗔恚為塵垢的代名詞。
這個塵垢被比丘婆羅門捨棄. 住於脫離嗔恚之教。
愚癡的污垢的確被稱為塵垢. 此愚癡為塵垢的代名詞。
這個愚癡被比丘婆羅門捨棄. 住於脫離愚癡之教。
此偈終時.周羅槃特得四無礙辯與阿羅漢果.就依四無礙辯而通達三藏了。
原來.他在前生為國王時.因右繞城廓額上流出汗來。用潔淨的布片拭額.布片受污。他於此時.得無常想.思維:『以此肉身故.這樣潔淨的布片也失了自性而遭污了。諸行真是無常啊!』由此因緣.這『塵垢除去』遂成為助緣了。
醫師耆婆對十力作過水的供養。那時佛道.『耆婆啊.精舍中不是還有一個比丘留在那裏嗎?』說着用手將鉢覆住。
摩訶槃特道.『世尊啊.寺中不是一個比丘也沒有了嗎。』
佛道.『耆婆啊.尚有一人在着。』
耆婆道.『那麼叫人去到精舍調查一下.且看究竟還有比丘在那裏沒有吧.』說着就差人去了。這時周羅槃特心想.『哥哥說精舍中已沒有一個比丘了.我且叫他看看精舍中尚有比丘們吧。』於是他使整個庵羅林滿住着比丘.有從事於衣服之工作的比丘.亦有從事於染色之工作的比丘.更有以誦經為工作的比丘.這樣地化出了一千個神態各不相同的比丘。那使者見精舍中有許多比丘在着.便回去報告主人耆婆道.『主人.庵羅林中滿是比丘呢。』
這邊.周羅槃特自己唱出偈語。
槃特將己身化成千種形相. 在快適的庵羅林中.坐待時刻到來。
這時佛對那使者道.『你到精舍去.說「佛喚周羅槃特去。」』他遵命前去通報.一千比丘都說道.『我是周羅槃特。我是周羅槃特。』使者回來報道.『世尊啊.他們都叫周羅槃特。』
佛道.『那麼.你再去一次.把第一個叫「我是周羅槃特」的手抓住。這樣一來.後叫的會消失吧。』
他去到那裏依吩咐而行.一千個比丘忽然消失了。
周羅槃特於是與來迎接的使者同行。
佛於食後對耆婆道.『耆婆啊.請你將周羅槃特的鉢接受了去.他會對你表示感謝的。』
耆婆遵命做了。周羅槃特如年輕的獅子般在感謝的時候開示聖典。佛從座起身.被比丘眾圍繞着回到精舍.指示比丘眾應為之事.之後離座立於香室前.對比丘僧團與以善逝〔佛〕的教誡.講說業處之修行以激勵比丘教團.然後步入妙香撲鼻的香室去.側下右脇臥於獅子之牀。
到了薄暮.比丘眾從各處聚集到法堂上.成行列坐着.談起佛之威德來。
『法友啊.摩訶槃特不明白周羅槃特的性格.說是「經四個月之久猶不能記誦一偈.他真是笨傢伙.」強把他驅逐了。但等正覺者因為是無上法王.在一頓飯工夫就圓滿地授以四無礙辯與阿羅漢位.使他藉無礙辯精通了三藏。諸佛的力量真的是廣大無邊的。』
佛知法堂上在開始作此談話.心想.『現在正是自己應出去的時候了.』於是起床.內著濃褐色的夾衣.繫了電光似的帶子.披上褐色的羊毛布似的善逝的大衣.從妙香芬芳的香室中出來。步履堂堂.猶如獅象.顯出無限的佛德。到了講堂,坐到精美莊嚴的佛座,放出六色光明。
那光明宛如可以通澈海底.與由乾陀山頂所現的旭日一般.在講座中央坐下。
佛到以後.比丘教團就停止了談話沈默下來了。佛含着柔和的慈愛瞧着比丘眾想道.『這集會確實很好。無一人動手.無一人動足.無一人咳嗽.亦無一人打嚏。大家都對佛的莊嚴起了尊敬之念.畏服佛的光明.縱使我一生不開口而坐着.也不會有人先開口談話的吧。是我應該說話的時候了,讓我先開口吧。』
接着就以甘露似的梵音向比丘眾問道.『比丘們啊.你們剛纔有甚麼談話而會集於此。你們中途停止的是甚麼話呢。』
比丘眾答道.『世尊啊.我們坐在這裏沒有談卑俗的話。只在讚歎着世尊的威德.說「法友阿.摩訶槃特不明白周羅槃特的性格.說經過了四個月之久猶不能記誦一偈.他真是笨傢伙.強把他驅逐出精舍了。但等正覺者因為是無上法王.在一頓飯工夫圓滿地授他以四無礙辯與阿羅漢位。使他藉無礙辯精通了三藏。諸佛的力確是廣大無邊的啊!」此外不說別的。』
佛聽了比丘眾這話.說道.『比丘們啊.周羅槃特現在固然因我而在教法中獲得大法.在前生他也曾因我獲得了大財產呢。』比丘眾求佛解說這話的意義。佛於是為他們說明前生的隱祕因緣。
從前,當梵授王住在迦尸國波羅奈京城治國時.菩薩生於財務官之家。長大後做了財務官.人名之為小財官。他為人聰明伶俐.能解一切豫兆。有一日.他隨王行走.途中看見一隻死鼠.當即配合了星象想道:『倘有聰明的男子把這鼠取去.可以娶妻立業呢。』
那時有一個窮困的男子.聽了這位財務官的話.忖道.『那人想不會毫無所知而說這樣的話的吧.』於是將鼠取去.至一酒店給與了貓.獲得一釐。以那一釐買了糖蜜.又在水瓶中裝入了水.一起拿着。
他見到從森林來的花鬘匠們.就與以糖蜜少許.又給以一杓水。他們給了他一握花。他以花在翌日又買了蜜糖,並攜水瓶到花園去。那日.華鬟匠們給了他一半摘剩的草花走了。他依此方法.不久就得到了八迦利沙波拏。
某一風雨之日.宮內遊園地中.有許多枯萎了的樹幹、枝葉等被風吹落。園丁不曉得要怎樣掃除纔好。他走到那裏.告訴園丁道.『如將這些枯樹與枝葉給我.我可代你完全搬去。』於是園丁答應道.『請拿去吧。』這窮困男子名曰周羅懷西格,信奉小財官之說,所以也可說是他的弟子。
他來到孩子們嬉戲的地方.將糖蜜給與他們.叫他們搬運枯樹與枝葉.一忽兒就在遊園地入口堆積如山了。那時王室的陶器師正為燒製王室陶器而搜求柴薪,到了遊園地入口見了這許多枯樹與枝葉,便向他買去。
那日周羅懷西格賣薪所得到的,除十六迦利沙波拏外,尚有一隻水甕與五件陶器。當他得到二十四迦利沙波拏時.說『有一好計劃.』在離城門不遠處擺了一隻水甕.以飲料水供給五百個刈草人。
他們說.『朋友啊.你是我們的大恩人。讓我們替你做點甚麼事吧。』他說。『待我有事時再請你們幫忙吧。』後來在各處奔走間.跟陸上商人與水上商人發生了親密的感情。
陸上商人告訴他說.『明日將有一個馬販帶五百匹馬到本村來。』他聽了這話.就對刈草人道.『今日請你們每人給我一束草。並且在我沒有將草賣去以前.你們也不要將各自的草出賣。』他們答應說『好.』拿了五百束草堆在他的家裏。馬販因全村中得不到馬喫的草.乃向他以千金收買。
數日後.水上商人告訴他說.『有大船抵港了。』他打定主意.化八迦利沙波拏雇了一輛有附屬品的出租車子.威風堂堂地乘至船埠.將戒指給與船員們.作為訂定購貨的信約。叫人在近處張起天幕.自己坐在幕中.吩咐從者道.『其他商人從外邊來時.須經過三個門衛來報告。』
這時.有一百商人聽到船已抵埠的消息.就從波羅奈來購辦貨物。人們說道.『你們是辦不到貨的。因為某處的大商人已訂了收買的約束了。』他們聽了此話.就到周羅懷西格的地方來。商人的從者們.照著剛才所設計的.通過三個門衛.前來通報那批商人已到。那一百個商人各出一千金.請周羅懷西格一同下船去。又每人拿出一千金叫他放棄所有權.轉讓貨物。
周羅懷西格得到二十萬金返波羅奈.說『要表示謝意.』攜了十萬金親自到小財務官的地方來。小財務官向他問道.『你幹了甚麼得到這許多財產。』他道.『我依你所說的方法.於四個月間得到的。』就從死鼠起將一切經過講了一遍。周羅大財官聽了他的話.覺得『這樣的人才.不可為他人所有.』於是將長大了的女兒嫁給他.使他作一家之主。菩薩死後.他就了市財務官之職。菩薩亦依其業報離開此塵世而去。已成正覺的等正覺者作此法話後.又唱出下面的偈語來。
4.
智者透過微小的,巧妙地獲取資產。
源自於自己,吹開微小的火
佛說.『比丘們啊.周羅槃特現在因我而獲得諸法中的大法.但在前生也獲得了財產中的大財產。』
佛作此法話.述此二故事.將本生的今昔聯結起來道.『那時的周羅懷西格就是周羅槃特.小財務官則就是我。』
5. taṇḍulanāḷijātakaṃ 稻稈本生經(愚鈍評價管和派籌員的故事)
此本生因緣.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就愚鈍的優陀夷Udayi大德說的.當時末羅族出身的Dabba沓婆尊者.是僧團的管齋者。他於每日清晨指揮以籌分配飯食。優陀夷尊者有時得到好的飯.有時則得到不好的飯。
在取得不好的飯那一日.他就在籌室中吵起來道.『難道只有沓婆懂得分籌.我們便不懂得分籌嗎?』
一日,當他照例在籌室中發牢騷時,眾人說.『那麼.今日請你分籌吧.』說了後便將籌交給他。從此以後.就由他分籌給僧團了。但當分籌之時,他根本就不能分辨飯的優劣,也不知道較高戒臘的應該給予優質的飯,較低的應該給予什麼。一樣,當他在劃名册時,他也不知道僧人的尊卑,他不能辨識這是某長老之席,那是某長老之席。因此當比丘眾就座時,他便在地上或牆上刻了記號,標明此處有某席,此處有某種飯食。
可是次日在籌室中,有比丘人數少的地方,也有比丘人數多的地方。因而在人數少的地方將記號刻在下方.人數多的地方將記號刻在上方。而他是不曉得席次的,所以只看著記號分籌。
這時.比丘眾對他說道:『優陀夷啊,雖然記號或在下方,或在上方,你也得為某長老準備精飯.為某長老準備粗飯的。』
但他卻反駁道:『如果這個記號是在這,你們站在這裡做什麼呢?我怎能相信你們的話?我只相信記號。』
年輕的比丘與沙彌們道.『優陀夷啊.自你分籌以後.比丘們不能得到他們應得的。由你分籌是不適當的。請你出去吧。』於是就將他逐出籌室。那時,籌室非常混亂喧擾。佛聽到了就問阿難尊者道.『阿難啊.籌室非常囂擾.甚麼事呢?』阿難即將事由向如來稟告。佛說:『阿難啊.優陀夷因自己愚鈍以致減少他人的所得,並不自今日始。前生也作過這樣的事。』阿難求佛明示這話的來由,佛乃為他說明前生隱祕的因緣。
從前,迦尸國波羅奈城,有一國王名曰梵與。那時菩薩為王的評價官。他的職務是規定象、馬與寶玉、黃金等物品的價格。評價後將與物品相當的價錢付給所有者。這位國王是貪婪的。因他天性貪婪.故這樣想:『那評價官如此估價.恐怕不久會將我的財產蕩盡吧。非另找評價官不可。』王開了窗子,眺望庭園,見一愚魯的田夫經過,心想:『他能擔任我的評價官職務吧.』於是就叫住了他問道.『你能擔任我的評價官職務嗎。』那愚夫答道.『大王.我能擔任的。』因此王為保護自己的財產起見.命那愚夫就了評價官之職。之後那愚夫當對象、馬等東西估價時.不顧真價.隨意估定。在他任職期間.一切市價皆從他口中說出。有一馬販從北方帶領五百匹馬來。王吩咐那愚夫估計馬價.他對那五百匹馬只定了一根稻稈的價值.說.『請付馬販一根稻稈.』便將馬牽入馬廄去了。馬販來到老評價官(菩薩)那裏,告以此事,問道:『怎麼好呢?』
老評價官道:『你贈些賄賂給那人這樣問他好了。「你估定我們的馬值一根稻稈,但我想知道一根稻稈的價值。你能在國王面前說明一根稻稈值多少嗎?」
如果他說「可以.」那麼你就跟他到國王面前去。我也到那裏去吧。』馬販點頭稱『是。』向評價官行賄後,即以這話相告。那人收了賄賂.說道.『我可以估出一根稻稈的價值。』馬販道.『那麼進王宮去吧.』便與評價官到王那兒去了。菩薩與其他許多大臣也去了。馬販向王行了敬禮.說道.『大王.我已知道五百匹馬的價值與一根稻稈的價值相當。但一根稻稈價值多少呢?請問評價官。』
王因不知其中底細,問道:『評價官.五百匹馬值多少錢。』評價官答道.『值一根稻稈。』
王又問道.『五百匹馬的價值等於一根稻稈,那麼一根稻稈值多少呢。』那愚笨的評價官答道.『一根稻稈的價值.與波羅奈城及其四郊相當.』他先迎合國王的意思,說所有五百匹的馬的價值與一根稻稈相等,及至收受了馬販的賄賂以後,又說一根稻稈的價值與波羅奈城及其四郊相當。波羅奈全城面積十二由旬,四郊廣三百由旬。但那愚人把這樣廣大的波羅奈城與四郊估計為一根稻稈。大臣們聽了他的話,都拍手笑起來,嘲笑他道:『以前我們覺得土地或領土是不能評價的。而你卻說這樣廣大的波羅奈連國王在內.只值一粒米谷。評價官確乎穎悟過人。評價官怎樣能夠留任那麼久呢?他跟我們大王倒相應呢』
菩薩說偈:
5.
一根稻稈值多少呢?國王,你是否說值馬匹的價錢?
波羅奈的內外,他評價為一根稻稈的價錢!
這時王羞慚無地,便將這愚夫驅逐,並令菩薩任評價官之職。後來菩薩依其業報.離開了這個塵世而去。
佛作此法話,說了此兩個故事,又把本生的今昔聯結起來道。『那時愚鈍的田夫評價官是愚鈍的優陀夷,賢明的評價官則就是我。』
6. devadhammajātakaṃ天法本生故事 (有關慚愧的故事)
此本生因緣,是佛陀在祇園精舍時,就一個擁有許多財產的比丘說的。
舍衛城有某大地主.因妻子死了而出家。他叫人建造了自用的房子、廚房與庫房。在庫房裏堆滿了酥、油、米等物,然後出家。出家以後,仍叫自己的家僕來,隨著自己的意思烹調食物而食。用具也極豐富.身上穿著朝晚不同的衣服,住在寺院附近。一日,他在房子中曬滿了衣服與毯子,有許多比丘從鄉間來,拜訪了不同比丘的寺院之後,來到那房子,見到了衣服等物,便問道:『這是誰的東西?』
他說:『這是我的東西。』
比丘眾問道.『這是上衣.這也是上衣.這是內衣.這也是內衣。還有毯子,這些都是你的嗎?』
他回答道:『是,都是我的。』
比丘眾道.『佛只許有三衣。你歸依了如此注重寡欲的佛教.卻擁有這許多器物。喂.帶你到佛陀的面前去吧。』
說著拉了他到佛的地方來。佛見了問道.『比丘們啊.為甚麼違抗比丘的意願帶他到這裡來呢?』
比丘眾答道:『世尊啊!這比丘儲着許多財物與用具。』
於是佛向那比丘問道.『喂.比丘啊.聽說你有着許多財物.真的嗎?』
他回答道:『世尊,真的。』
於是佛又道:『為何儲存那麼多財物呢?我不是一向稱讚少欲知足與離羣精進等行為嗎?』
他聽了佛的話動怒了,說道:『那麼.我這樣行走吧。』於是就將上衣脫去.只穿一件單衣站在大眾之間。那時佛陀以德行庇護著他,說道:『比丘啊!你在前生為水中的羅剎〔鬼神〕時曾找尋慚愧十二年。為何現在因信奉此尊貴之教出了家.居然會在四眾之前脫去了上衣,捨棄了慚愧心而站著呢?』他聽了佛的話,就起慚愧之心,即穿好上衣,向佛禮拜,然後坐在一旁。比丘眾求佛解釋原由。佛陀於是為他們說明前生的隱祕因緣。
從前.迦尸國波羅奈城有一國王,名叫梵與。那時菩薩投胎於皇后的身中。命名那一天,起名為化地王子。
當王子能行走時,國王又生了一子,起名為月王子。
當這第二個王子會行走時,菩薩的母親死了。國王於是另立皇后。她受國王所寵愛。因為愛,又產下一子,起名為日王子。
國王對這王子非常滿意,說道:『王后啊.為了這孩子.我當給你贈品。』皇后道.『且等將來要時再請你賞賜吧。』
當那王子成長時.她向國王要求道:『這孩子出生時,大王曾要給我贈品。現在請將王位授與這孩子。』
國王拒絕道:『我那兩個王子,就如火聚般放出光來。我不能將王位讓與你所生之子。』但皇后儘是懇求不休。國王想:『她對那兩個孩子或許會下毒手呢』
於是叫兩個王子到面前來.對他們說道.『你們聽我說。日王子生時.我曾說要與以贈品.現在他母親要求王位。我不願把王位授與他。女人的心腸是惡毒的,或許她會對你們懷惡心也未可知。你們還是跑到森林去。等我死後.就在王家管領的城中,執行政權吧。』他哭著吻了兩個孩子的頭,送他們出去。
兩位王子拜別父王,走出宮殿。那時日王子正在庭中遊戲,見了他們,即知道發生了什麼事了,於是說:『我也與兩位哥哥同去吧.』
於是三人一同出去了。
三人向喜馬拉雅山進發。菩薩〔長兄〕來到路旁,坐在樹下,對日王子道.『日啊,你可到那湖中去洗個澡.用蓮葉汲些水來。』這湖是毘沙門天讓與某水鬼管領的。毘沙門天曾吩咐那水鬼道.『除知天法者外.不論何人.若有下湖者.你可喫他,不下湖者不准喫。』
此後那水鬼常向下湖來者詢問天法.不知者就捉來吞食。話說日王子走到那湖,就毫無顧慮地下去了。那水鬼將王子一把抓住,問道:『你知道天法嗎?』王子答道:『天法即是日月。』
水鬼道:『你不知天法.』就將王子拉到水中,叫他在自己的居處站着。
菩薩見日王子遲遲未歸.差月王子前去。水鬼又將他捉住了問道.『你知道天法嗎?』他回答道.『知道。天法即是四方。』
水鬼道:『你不知天.』又將他抓住.叫他站在那個地方。
菩薩見月王子也遲遲未歸.心想『一定發生了什麼事了.』
於是親自到那裏去,看到二人下去的足跡,就知道:『這湖必是鬼怪管領的地方.』於是佩劍執弓立着。水中的鬼怪見菩薩走下水邊來.便扮作樵夫模樣.向菩薩說道.『好漢啊.你路上辛苦了。怎麼不走下湖中去沐浴、飲水、食水蓮之莖.以蓮華飾身.舒服舒服呢?』
菩薩一見知是夜叉.就對他說道.『你捉了我的弟弟吧。』
他說:『不錯.是我。』
菩薩說:『甚麼緣故。』
水鬼說:『有人入這湖來我就捉。』
菩薩說:『為何捉一切的人呢。』
水鬼說:『除知道天法者外,其餘我一概要捉。』
菩薩說:『你要知道天法嗎。』
水鬼道.『是的。』
菩薩說:『那麼讓我為你說天法吧。』
水鬼道:『請說.我拜聽吧。』
菩薩說:『我會說天法.可惜手足不潔。』
於是水鬼請菩薩洗了澡.進了食.飲了水.身上飾了華.塗了香.復在布置雅潔的講堂中央替他擺了座席。菩薩就座.叫水鬼跪在足下,說道.『那麼.你傾耳恭聽我說天法.』便唱出下面的偈語。
6.
具足慚愧心,集中在清白之法.
在世間上寂靜的善人,被稱為有天法。
水鬼聽了這法話.就起了清淨歡喜之心.向菩薩說道.『賢者啊.我因你之大力.起了清淨歡喜之心了。把兩個弟弟中的一個交還給你吧。帶那一個回去呢。』
菩薩說:『請帶幼弟來。』
水鬼說:『賢者啊,你雖知道天法,卻並不實行。』
菩薩說:『為甚麼?』
水鬼說:『你捨掉大的.挑選幼的.你不敬老嗎。』
菩薩說:.『水鬼啊.我知道天法.而且實行着天法。我之所以跑進這森林中來.也是為了他的緣故。他的母親為他向我們的父親要求王位。我們父親不肯給.為了庇護我們.叫我們住到森林中來。那王子不欲回去.也跟着我們來了。假使說.「他在森林中被鬼怪喫掉了.」試問誰能相信呢。因此我為恐受責難.要把他叫回去的。』
水鬼說:『有理有理。賢者啊.你知道天法.而且是個實行者。』於是水鬼發生了信仰心.對菩薩致讚嘆之辭.把兩個弟弟一同帶來交還給他。菩薩對水鬼道:『朋友.你因從前做了惡業,所以生而為食人血肉的鬼怪。現在若再行惡.這惡業將使你不能脫出地獄等境界吧。從今以後.你須棄惡行善。』
菩薩說了這話.就把鬼怪馴伏了。菩薩這樣地降伏了鬼怪以後.受著他的護衛住在那裏。一日.菩薩觀察星象.知父王已死.乃帶着鬼怪回波羅奈.即了王位。封月王子為副王.日王子為大將軍。又替鬼怪在景色佳麗之地造了住宅.賜以最上等的華鬘.最上等的花與最上等的食物。菩薩據正義而行政治.後來依其業報.離開了這個塵世。
佛作此法話後,說明了四聖諦。說完四聖諦後,那比丘便證得初果。佛陀把本生的今昔聯結起來道.『那時水鬼是那多財的比丘,日王子是阿難,月王子是舍利弗,而長兄化地王子則就是我。』
《佛教中的慚愧》
參考:JaA6
在一般語言當中,慚愧是一個詞,指的是因為做錯事或未盡責而感到不安和羞恥。
然而,在佛教來說,慚(巴利語:hiri)和愧(巴利語:ottappa)代表著兩樣東西。
慚,指的是羞恥於作惡,源於內在的考量--尊重自己
愧,指的是害怕於作惡,源於外在的考量--看見危險。
義註中舉例說,慚生起通常是因為考量了以下的內容:
1. 出身
2. 年紀
3. 勇氣
4. 學問
5. 導師/宗教
關於出身。有些人看見蚊子後有時會剎停自己,想:誒!殺生通常是低下出身的人才會做的,例如漁夫,屠夫,獵人。但我自己出身為中產或富有的家庭,對於這樣的出身,假如去殺生,豈不羞恥?有些人出家了,也會因為考慮到自己的身份,假如身口意是不善的,會感到很羞愧。(AN3.40)
關於年紀。有些人想要說謊的時候,可能會想:誒!說謊是小孩子才會犯的啊。通常小孩子一說謊,父母便會責備他,教訓他。我現在長那麼大了,還說謊,這樣不羞恥嗎?於是便真的不說謊了
關於勇氣。 有些人可能會被朋友慫恿喝酒。但這時他可能想:弱者才會受人慫恿。如我般有勇氣的人,怎會屈服於別人的壓力,而造惡業呢?因而羞愧真的不去喝酒了
關於學問。我們想要咒罵人時,想起佛陀曾說過,身口意行惡者是愚人(MN129)。我們已經學習了許多佛法了,理應是具備智慧的人。假如我們去肆意罵人,我們怎說得過去?我將無地自容
關於導師。不同宗教的人都受到了道德的熏陶。例如天主教徒因為受過神父的教導,戒絕婚前性行為。當談戀愛時,性慾生起,他可能會想起神父的教導—假如自己忍不住走去破戒,那自己下次怎有面子去面對神父呢?於是便不去做。
-----
說完慚,我們說愧。
愧通常是由外在而生的。
為什麼這樣說? 一個人會想:假如自己做了壞事,我們便會被比丘,比丘尼,居士們所責備,就如一個下流的人被具德者所避開—因為害怕被責難,所以他便不敢做壞事了
有些人知道這個世界充斥住奇人異士,當中可能有些人有神通,能夠讀到自己的所思所想,也能看到我們隱匿的所作所為(AN3.40)。因為害怕被他們當作教材,所以連想壞的也不敢。
另一些人會考慮到舉頭三尺有神明。就算別人不知到自己作惡,神明也會知道。於是會對作惡感到忌諱
有些人是害怕世間上的懲罰---假如我去偷別人東西,那我要坐牢了!還是不要偷
還有些人相信因果輪迴,害怕自己作姦犯科後會下地獄,所以不去作惡
就如佛陀所說:慚和愧,這兩種淨法在守護世間。
假如沒有慚和愧,那跟畜生沒有分別。(AN2.9)
7. kaṭṭhahārijātakaṃ採薪女本生經(國王不想養育卑賤母子的故事)
此本生因緣,是佛陀在祇園精舍時,就剎帝利族之女婆沙婆vāsabha說的。詳情見第十二編跋陀娑羅樹神本生因緣〔本生經465〕中。她是釋迦族摩訶那摩mahānāma sakka之女,為婢女奈迦蒙陀nāgamuṇḍāya所生,後為拘薩羅國王的妃子。她產了一子。後來國王得悉她為婢女所生,就不認她為王妃。
其子韋特達婆viṭaṭūbha原立為太子了的,亦遭廢斥,他們兩母子被幽禁在室內。佛陀得知了這事,於清晨由五百比丘圍繞着進宮去,在所設的座席上坐下,問道:『大王啊.剎帝利女婆沙婆在何處。』王以原由告知。佛說:『大王啊.剎帝利女婆沙婆是誰的女兒呢?』
國王說:『世尊,是摩訶那摩之女。』
佛說:『她當時以何資格來的呢?』
國王說:『是來給我做妻子的。』
佛說:『大王啊,她是國王之女,為王而來,和王產下王子。那王子為甚麼不能做父親所領有的王國的主權者呢。在前生,國王偶然與一個採薪的女子發生關係,生了一子,國王也曾將王位傳給他呢』國王求佛陀解釋原由。佛於是為他說明前生的隱祕因緣。
從前,梵授王在波羅奈城.帶著大批人馬來到遊園去尋求花果物,徘徊林中,見到一個婦人唱著歌在採薪,於是起了愛慕之心,和她同居。在那一剎那,菩薩便投胎到她身中。她立刻覺得肚子像塞滿了金剛石似地重了起來,知道已經懷孕後,她便對國王說:『大王,我已懷孕了。』
國王於是將一個戒指給她,說道.『倘若是女兒.你給我把這賣掉,以所得之錢來養她。倘若是男孩呢,你拿了戒指帶他同來就是。』國王說了這話就走了。
她懷胎期滿,產下菩薩。菩薩會跑會跳了,在場上與羣兒嬉戲,聽見有人說:『無父之子打我啊!』的話,便來問母親:『媽.我的父親是誰呢?』
母親說:『孩子,你是波羅奈國王的兒子啊。』
菩薩說:『媽.有甚麼證據呢?』
母親說:『孩子,國王在分別時,曾給我這隻戒指,說:「倘若是女兒.你可將戒指賣掉.以所得之金養育她。倘若是男孩呢.你拿了戒指帶他同來就是了。」』
菩薩說:『媽.那麼為甚麼不帶我到父親那兒去呢?』
她明白了孩子的願望.就帶了孩子來到王的門前,報上姓名。
聽了國王的召喚後,便進宮向王作禮,稟告道:『大王.這是你的兒子。』
國王心裏雖然明白,但在大庭廣眾之前覺得不好意思,所以否認說:『這不是我的兒子。』
婦人說:『這是大王的信物.想還記得吧。』
國王說:『這不是我的東西。』
婦人說:『大王.現在除了這個憑信別無他人可以為我作證的了。倘這孩子是大王生的,就給我在空中站立。要是不然,就給我墮地而死。』說着就抓了菩薩的兩腳,向空中擲去。菩薩在空中結跏趺坐.以甘露似的聲音為父王說法.唱出下面的偈語來。
7.
大王啊.我是你的兒子,人主啊.你應養育我。
王對他人尚養育,況親生的兒子。
國王聽聞菩薩坐在空中說如此的法,便伸出手去說:『喂.你下來.我養你吧。』那時另有一千個人的手伸了出去,但菩薩並不向別人的手降下,卻降下在王的手中而坐在他的膝上。國王給菩薩以副王之位,並封其母為王妃。菩薩於父王死後承繼王位,名叫運薪王,秉公施行政治,依其業報,離開這世而去。
佛既向拘薩羅國王作此法話,述此兩個故事,又把本生的今昔聯結起來道.『那時為母的是摩耶夫人mahāmāyā.為父的是淨飯大王suddhodanamahārājā.運薪王則就是我。』
8. gāmaṇijātakaṃ首領王本生經(放棄努力的比丘的故事)
此本生因緣,是佛陀在祇園精舍時,就一『不急』與捨棄努力的比丘說的。關於這本生因緣的現在與過去之事,會在第十一編防護童子本生因緣〔第四六二〕中說明。故事與那裏所說的一樣,惟偈語不同。
首領王子遵守著菩薩的教戒.雖為一百兄弟中之最年幼者.卻由兄弟們圍繞着.頂罩白傘.坐在寶座上。他見自己榮耀已達絕頂.認為自己之所以能極盡人間之榮譽.乃受師傅之賜.感激之餘.感興而唱出下面的優陀那來。
8.
透過不急,果報成就
梵行已成熟,首領啊,你如是知道
他即王位後過了七八天.兄弟們都回到自己那裏去了。首領王以正義執行政治.依其業報.離開了這個世界。菩薩亦修行福德.依業報離此世而去。
佛作此法話後.說明四聖諦。說完後.那懈怠的.比丘證得阿羅漢果。佛說述此二故事.藉此把本生的今昔聯結了起來
9. maghadevajātakaṃ摩迦王本生經(菩薩過去世也出家的故事)
此本生因緣,是佛陀在祇園精舍時,就大出家之事說的。佛出家的事已在走之前講過。那時,比丘眾坐着談話,對十力的出家加以讚歎。佛陀來到法堂,在座上坐下,問比丘眾說:『比丘們,剛才會集於此,在談論何事?』比丘眾道.『世尊啊.不是甚麼別的話。我們坐在一堂讚嘆世尊出家之事。』佛陀說:『比丘們啊,如來並非現在才出家,前生已出過家了。』比丘眾求佛說明所以,佛陀於是為之說明前生的隱祕因緣。
從前.韋提訶國彌絺羅城有一國王,名叫摩迦.是個信心彌篤的正法守護者〔法王。〕他為王子而嬉戲八萬四千年,成為副王而執政八萬四千年,成為大王而掌政權八萬四千年,各各過了久長的歲月。有一日,他對理髮匠說:『喂.理髮匠,要是在我頭上發見了白髮,你便告訴我。』過了許久的日月以後.一日.理髮師在青黑色的頭髮中發見了一根白髮,就告訴國王:『大王,有一根白髮了。』
國王說:『那麼,你把那白髮拔下來放在我手上。』
於是理髮匠用金鉗子將髮拔下,放在國王的手上。那時,國王尚有八萬四千年的壽命。雖然如此,見到了白髮,國王卻感到彷彿閻王已來到自己旁邊,自己的身體已進了火光熊熊的草龕了。於是他終日悲歎着,心中想道.『摩迦啊.在生白髮以前竟不能斷絕煩惱嗎?』如是.每想着白髮的出現.心裏就灼熱起來,身上出汗,覺得衣服壓迫着身體,不得不脫。
『今日正是我出家之時了.』國王這樣一想,就將有十萬金收穫的村落賞賜了理髮師,然後喚自己的長子來。告訴他說:『喂,你看,我頭上已有白髮.已是老人了。人世的諸欲已都享過了,現在想求天欲了。這是我出家的好機會。你領受此王位吧。我要出家,住到摩迦庵婆羅果園,修習沙門之法去了。』王既下了出家的決心,眾大臣齊來參謁,問:『大王.為甚麼要出家呢。』王手執白髮.向大臣們唱出下面的偈語來。
9.
我頭上生了白髮,帶走了我的青春
天的使者顯現了,現在是我應該出家之時了。
王這樣說了.即日拋棄王位.出家去作仙人。住在摩迦庵婆羅果園,修四梵住,守住不退禪定,這樣過了八萬四千年之久,死後生於梵天界。由那處滅逝後,在彌絺羅城為尼彌王,又糾集自己離散之一族,又在庵婆羅園出家。修習梵行而再在梵天界出生。
佛說:『比丘們啊.如來並非在這世才大出家,前生也有過此事。』佛作此法話後,再說四聖諦。有因此得預流果的.得一來果的.也有得不還果的。佛陀講述了這兩個故事,又取了聯繫,把本生的今昔聯結起來道.『那時的理髮匠是阿難.王子是羅睺羅.而摩迦王則就是我。』
10. sukhavihārijātakaṃ快樂住處本生經(出家修行後體驗快樂的故事)
此本生故事的因緣.是佛陀在阿兔比耶城anupiya附近阿兔比耶庵婆羅果園anupiyāmbavane時.就安樂度日的跋提長老說的。樂住的跋提bhaddiya長老是從剎帝利族出家的六人團中之一人。如果加上優波離upāli.則為第七個出家的人。其中跋提bhaddiya、金毘羅kimila、婆咎bhagu與優波離upāli成了阿羅漢果.阿難ānanda得了預流果.阿那律anuruddha修得天眼.提婆達多修得禪定。關於六個剎帝利族與阿兔比耶城之事,當在恆陀赫羅司祭官本生因緣〔第五四二〕中敘述。
當長老跋提為國王時,雖然睡在巍峨的樓閣的大牀上,有許多禁衛軍如守護的天神似地守護着他,但他卻仍心懷恐懼,而今成就了阿羅漢果。雖然在森林等處隨意遨遊,也無所恐怖了。他一想到此,便發出感歎之聲來.『真是快樂啊!真是快樂啊!』比丘眾認為『長老跋提證得了完全智了』便將此事稟告於佛。佛陀說:『比丘們啊.跋提並不是現在才樂住.前生也已住於樂中了。』比丘眾求佛說其所以。佛於是為他們說起過去世的隱秘因緣。。
從前,當梵授王住在波羅奈城治國時,菩薩生而為北方大富豪的婆羅門,覺得諸欲是禍患,出家的利益,便拋棄了一切欲望,入雪山做隱士,成就了八定。從者甚眾,有五百位隱士。
雨季他從雪山出來,由一羣隱士圍繞着遊行城邑聚落,抵達波羅奈城,受到國王的供養,並居住於國王的遊園地。在那裏過了雨季的四個月以後.向王辭行。國王對他請求道:『尊者你年齡已高,何必回雪山去呢?叫弟子們回雪山去,尊者就請住在這裏吧。』菩薩於是將四百九十九個道士,託付一位最年長的弟子說:『你與他們回到雪山去住,我就留在這裏吧。』他送走了他們,自己在這裏住下。
那個最年長的弟子曾為國王,捨棄了廣大的領土而出家。已修畢八定。他與別的道士一同在雪山住着。一日,他想去探望師父,因而告訴其餘的道士:『請你們安心住在這裏吧。我去向師父致敬,才回來。』於是就去參見師父。問候完後,然後鋪了毛氈坐在師父旁邊。那時.國王說:『讓我去拜訪隱士吧』於是便到遊園地,作了禮,在一旁就座。那弟子道士見了國王後並沒有起立,依然坐着,發出感嘆之聲說道:『真是快樂啊,真是快樂啊。』
國王想.『這隱士見了我仍不起立。』心中不快,於是向菩薩說:『尊者啊.那隱士已吃飽了飯吧。看他發出感嘆之聲.快樂地坐着呢。』
菩薩說:『大王啊,那隱士本來與大王一樣,也是個國王呢。他出家後享着身之樂,與禪定之樂,覺得:「從前在家時,因為作為國王之威光,有許多手執武器的人護衛,可並不能得到如是的安樂.」故而發出感歎聲來了。』菩薩因想為王說法.於是唱出下面的偈語來。
10.
不受他人護衛,自己亦不護衛他人。
國王啊,他的確快樂地睡,對諸欲無所希求。
國王聽了這法話很滿意,行了禮,便回皇宮去了。
那弟子也向老師致了敬禮到雪山去了。
菩薩在這裏住着,修行禪定不懈。死後往生於梵天界。
佛陀說完此法話和兩個故事,取了關聯,把本生的今昔聯結起來道:『那時的弟子是跋提長老.隱士的師父則是我。』
11. lakkhaṇamigajātakaṃ瑞相鹿本生(提婆達多被大眾拋棄的故事)
這個本生經的因緣,是佛陀在王舍城附近的竹林精舍時,就提婆達多說的。
提婆的事,在剛陀羅本生經〔542〕中,說到他想謀害佛陀。又在小鵝本生因緣〔533〕中,說到他放走象護富者。在第十六編海商本生因緣〔466〕中,說到他陷落大地。
某時,提婆達多向佛提出五個不正當的要求,被佛陀拒絕,他便分裂僧團,率五百比丘眾住在迦耶斯舍gayāsīse。那時,那些比丘眾的智慧已經成熟。
佛陀知道此事後,對兩位大弟子說:『舍利弗啊,你的弟子五百比丘眾,贊同提婆達多的邪見,跟他一同走了。現在他們的智慧已經成熟。你們可帶大批比丘到他們那裏去講說正法,使他們證悟道果,帶他們回來。』舍利弗與目犍連便去講述法語,令他們證悟道果。
第二日黎明,帶了比丘眾回到竹林精舍來。長老舍利弗到後,向佛陀行禮,立在佛前,比丘眾向佛讚歎長老道:『世尊,我們最年長的法兄法將舍利弗,由五百位比丘圍繞了到來,威光赫赫,提婆便被他的追從者遺棄了。』
佛陀說:『比丘們啊,舍利弗由眷屬圍繞了回來,威風赫赫,並非今日的事情了。在過去生,他也曾如此輝耀。提婆達多被其眾所棄,也非今日的事情了。在前生,他也曾這樣被棄。』比丘眾請佛陀解釋原由。佛陀便說出前生的因緣。
從前,摩揭陀王在摩揭陀國王舍城治理國家。那時菩薩投生到鹿胎,長大後,便率領一千隻鹿住在森林中。他有兩個兒子,一個名為瑞相,一個名為黑闇。
當他自己年老的時候,便吩咐兩位兒子道:『我已老了,你們來帶領這個鹿羣吧。』於是便各分給他們五百隻鹿,之後就由他們帶領鹿羣。在摩揭陀,每年一入收穫期,田中穀物繁盛,鹿便有危險。人們為了想殺掉會偷吃五穀的野獸,便在各處挖掘陷阱,或者釘立尖椿,或者疊起石頭,或者裝備別的種種捕捉器。許多的鹿因此受害。菩薩知道收穫期到了,便叫了兩個兒子來吩咐道:『兒子們啊,在這穀物成熟期,有許多鹿會受害。我們老的可以出去遊行,找一個地方去度日。而你們兩個便帶領自己的鹿羣到森林中的山上去吧。等穀物收割後再回來吧。』他們說:『是。』聽了父親的話後,便帶領部下走了。他們到必經之路。那條路上的人們知道『何時是鹿上山的時候,何時是下山的時候』。他們埋伏在各處隱蔽的地方,射殺了許多的鹿。
名叫黑闇的鹿生性愚笨,不知道『何時可走,何時不可走』他帶領鹿羣,不管日夜,不管黎明黃昏。走過村口,人們在各處埋伏着,殺了許多鹿。如此黑闇因愚笨的緣故,導致許多鹿都死掉了,只與少數的鹿同入森林。
名叫瑞相的鹿聰明伶俐,有臨機應變之才,他知道『這時候可走,這時候不可走』走時不經村口,不在白天走,也不在傍晚走,只帶領鹿羣在半夜裏潛行。因此未曾喪失一隻鹿,全數到了森林中。在那裏住了四個月,待穀物收割後.便從山上下來。而黑闇很遲才下來,連剩餘的幾隻鹿也喪失了,獨自回來。瑞相沒有失去一隻鹿.由五百隻鹿圍繞着回到父母的地方。菩薩見兩個孩子回來了,便與鹿羣講話,唱出這樣的偈語:
11.
有戒禁者繁榮,他有著親切的生活方式
請看由眷屬圍繞着歸來的瑞相,請看失掉所有眷屬的黑闇。
菩薩就這樣使孩子歡樂幸福,保全壽命,後來依其業報而離去此世。
佛又說:『比丘們啊,舍利弗為眷屬所圍繞而度光輝之生活,並非始於今日,前生亦然。提婆達多失掉大眾,也並非始於今日,前生亦曾如此。』佛陀說了這樣的法語,說了此兩個故事,把本生的今昔聯結起來道:『那時的黑闇是提婆達多,他的侍眾,是今日提婆達多的侍眾。瑞相是舍利弗,那時的侍眾,是今日佛的侍眾。其母是羅睺羅之母,其父則就是我。』
12. nigrodhamigajātakaṃ 榕樹鹿本生經 (佛陀以慈悲忍辱勝過提婆達多的故事)
這個本生經的因緣,是佛陀在祇園精舍時,就鳩摩羅迦葉的母親說的。
那位母親是王舍城大富豪的女兒,累積善行,離棄俗事,已是最後一生了。在她心中,如瑠璃燈一般,燃燒着成為阿羅漢的希望之火。她知道自己一直以來都不喜歡在家生活,想出家,於是對父母說:
『父親母親,我在家中時心中不樂,想入救世的佛教而出家去。請准許我出家吧。』
父母說:『你說甚麼話?家中有龐大的財產,你又是我們的獨生女,我們不能任你出家。』於是便不許女兒出家。
她再三懇求。但在父母膝下,總不能出家,她便想:『還是出嫁之後,請求丈夫的許可再出家吧。』於是她長大後嫁到一家人,成為一個賢妻,積聚德行,行施善業,居住在夫家。
因為與丈夫同居,便懷了孕,但她不知道已懷孕了。
那時,城中舉行祭典。人民共祝佳節,把全城裝飾得如天都一般。但她在這樣熱鬧的大節日,卻不在身上塗香、裝飾,仍穿着平常的服飾行走。
丈夫對她說:『全城正鬧着佳節,你為何毫不打扮呢?』
她說:『這身體充滿三十二種污穢。打扮又有何用?這身體不是天人的化身,也不是梵天的化身,也不是黃金所造,也不是摩尼珠所造,也不是青栴檀所造.也不是以白蓮華、赤蓮華、青蓮華為胎而生.也不是充滿着不死藥的。受生於污穢之中,由父母生產,乃是無常而不免毀滅、崩潰、分裂、離散的東西。它增加墳墓,被縛於煩惱,是憂苦的因緣,悲哀的本營,萬病的住所.業力的容器。內部的膿常漏出於外部.是蟲類的住宅。走近死人之塚而終於死亡。這是顯現在一切世人眼前的事實。
骨與筋交結.外塗皮與肉。 有皮包此身.真相不顯露。
肚腹之內部.肝臟與膀胱. 心臟與肺臟.腎臟與脾臟.
涕、唾與膽汁.充之以膏液。 不淨成九流.日夕流不息。
眼中有眼屎.耳中有耳垢。 鼻中流鼻涕.口中則吐涎。
膽汁與痰液.身泌汗與垢。 尚有頭腔內.充之以腦漿。
以此為清淨.非愚即不智。 身為無限災.猶如彼毒樹。
萬病所住居.也是業的運作的儲存室。 裡面有著惡臭—它一直在排泄
對的,世間所有都可以看見,它的終結就是死亡
去到停駛間,那裡就是眾蟲的住處
老公啊,我要打扮這個身體做甚麼呢.打扮這個身體,豈非等於去塗飾一隻滿盛糞穢的器皿嗎?』
長者的兒子聽了此言.問道:『你既然知道這個身體如此污穢.為甚麼不去出家呢?』她回答道.『我如果可以出家.今日就立刻去出家。』
丈夫說:『好吧,我許你出家。』於是便作了甚大的布施與大供養,派了許多從者送她到比丘尼所住的地方去。在提婆達多所屬的比丘尼僧團給她出家了。她既得出家,成就了宿願,甚為喜悅。那時她腹內的胎兒已經成長,身體呈顯異狀,比丘尼眾見她手足背部肥胖,肚子大起來了,便問她:『你好像孕婦,為什麼會這樣呢?』
她回答:『我不知道這是甚麼原因,我是牢守戒行的。』
比丘尼眾帶她到提婆跟前去,問提婆:『聖者啊.這位良家婦女,好不容易得了丈夫的許可出家來了,現在她的懷胎現象漸漸顯著起來了。我們不知道這身孕是在家時得的,還是出家後得的。這事如何辦呢。』
提婆本沒有佛陀的資格,並無忍辱、慈悲之德,所以這樣想道:『我地方的比丘尼懷了身孕,假如我不加追究,人家一定會責難我們。將她驅逐出去吧.』
他也不細細調查.就像投擲石塊一般把她棄去.說:『好.將她逐出吧。』
她聽了他的話,站立起來,行了禮,便回到住處去,對比丘尼眾道:
『各位,提婆達多並不是佛陀。而且我不是歸依他而出家的,乃是歸依世上第一人圓滿覺悟者而出家的。不要使我的一番辛苦付之流水吧。請帶我到祇園精舍佛陀的地方去吧。』
比丘尼眾帶她從王舍城走過四十五由旬路程才到達祇園精舍。她們向佛稟告上述的情形。佛陀想:『即使是在家時懷孕的.但外道們也許會藉口,說沙門瞿曇帶走了提婆所屏棄的人,這事應該到國王與侍臣跟前去判定。』
第二日,佛陀招請拘薩羅國的波斯匿王、大給孤獨長者、小給孤獨長者、毘舍佉大信女與其他長者們.在傍晚四眾合集時,吩付優波離Upali尊者說:
『你去在四眾面前,把這位青年比丘尼的事情弄明白吧』
尊者說:『是。』
於是他走到四眾之間,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從國王面前呼喚毘舍佉,叫她擔任此事的主持:『毘舍佉啊.先要探明這青年女子是何月何日出家的.然後再判明她的懷孕是在出家前還是出家後吧.』
毘舍佉應允說:『是。』
於是便在四周張上帷幕,在幕中先檢查了這青年比丘尼的手、足、臍腹.與月日比較起來,判明是在俗時所懷的孕。便走到優波離大德跟前.報告一切。
尊者便在四眾面前.證明這比丘尼是清淨的。她因此而被證明為潔白之身,向佛陀與比丘僧團行了禮,就與比丘尼眾回到所住之處去了。她懷胎足月,便產了一個精神很強大的兒子,這是她在上蓮華佛足下所求禱的。
一日.國王走過比丘尼住處的附近.聽見嬰兒的啼聲,問臣下,諸臣知道這事的因緣便稟告:『大王,一個青年比丘尼在養孩子。這就是那孩子的啼聲。』
國王說:『比丘尼育兒是很不便的,讓我來派人養育吧。』
於是便將這孩子交給一個女親戚,以王子的資格加以養育。在命名日,給他取名曰迦葉。因他是以王子的資格養育的.所以大家都叫他鳩摩羅〔王子〕迦葉。
七歲時他在佛處出家,到成年後受具足戒,過了幾年,便成了佛教中的善於辭令的人。
佛說.『我的弟子中善辭令者第一是王子迦葉.』將他列在第一位。他後來聽了蟻塚經(MN23) 而達阿羅漢的位置。他的母親比丘尼也作觀法的修行而得最上的果報。王子迦葉尊者對佛陀的教法,就如中天滿月一般地明白。
一日下午,如來托鉢回來,教誨比丘眾後,進了香室。比丘眾受了教誨.各在自己的日室或夜室中.過了白晝,傍晚時集合法堂.坐着讚歎佛的威德道.『法友啊.提婆達多因沒有佛陀的資格.又不具忍辱、慈悲等諸德,想將王子迦葉大德與其母長老尼陷於毀滅,可是圓滿覺悟者卻因具足法王的資格,與忍辱、慈悲,使兩人生起信仰心。』
這時佛陀顯示着佛陀的威德,進入法堂.就坐於所設的座上.問:『比丘們啊.你們會集此處,在談論著什麼事情?』
比丘眾說:『世尊,我們在讚歎佛之威德.』於是就把所說的話告訴了佛陀。佛陀說:『比丘們啊,我使他們二人信仰與安樂住,並非始於今日。即使在前生也曾如此。』比丘眾請佛解釋這話的意義,佛陀便說明前生的因緣。
從前.梵授王在波羅奈治國時,菩薩投生於鹿的胎內。出母胎後.身體金黃.眼如寶玉,角為銀白色,口紅如赤氈,尾如犛牛之尾,軀幹高大如小馬。他與其眷屬五百匹鹿同住在森林中,號稱尼俱盧陀鹿王。在他們附近.又住着一個有五百眷屬的鹿王,名叫枝鹿,身體也是金黃色的。
那時.波羅奈王好打獵,沒有獸肉不能進餐。叫人民暫停他們的職業。召集一切商人、農夫.每日出去打鹿。人們想:『國王為了鹿.竟叫我們停止職業。我們不如在御苑中撒滿鹿的食物,準備好飲料,把許多鹿趕入御苑中.將大門閉住,全部送給國王吧』
他們大家便在御苑中種了鹿常吃的草,準備了水,在大門口設了警衛.然後率領手執棍棒等武器的市民,到森林中去尋鹿,說:『要捕這裡的鹿.』
他們把一由旬左右的場地包圍起來.包圍圈漸漸縮小.終於以尼俱盧陀鹿與枝鹿住處為中心而逼近了。人們見了鹿羣.便用棍棒等狂打樹木、灌木等以及地面.把鹿羣從密林住處趕出去。
敲擊着劍、槍、弓等武器,吶喊著,將鹿羣趕入御苑,關閉大門,然後到國王的地方去稟告說:『大王,每日去狩獵有害於我們的職業。我們已從森林裏將鹿趕來.關滿在御苑裏。以後便請隨意去吃吧。』
說完便辭去。
國王聽了他們的話,便到御苑裏去,觀覽鹿羣,見到兩隻金黃色的鹿,便保證了他們生命的安全。
從此以後.有時王親自去射死一鹿帶回.有時由廚人去射死一鹿帶回。羣鹿每見弓矢都恐怖奔逃,有幾隻被連帶射中,疲乏倒地而死。
羣鹿將此事告知菩薩,菩薩叫枝鹿來對他說道:『朋友啊,鹿逐漸喪失了。反正總要死,以後叫他們不必用箭來射。我們順序上斷頭臺去吧。一日是我的眷屬,一日是你的眷屬,依次輪值,輪到順序的鹿,就自動將頭放到斷頭臺上去。如此.不會有許多鹿受傷了。』
枝鹿贊成道.『你的意見很好』
其後輪到順序的鹿就去把項頸擱在斷頭臺上。廚師走來,便將躺在那裏的鹿帶走。
一日,枝鹿眷屬中一隻懷孕的鹿挨到了順序,她到枝鹿的地方去訴說道.『首領啊,我懷有身孕,等我產了兒子就母子一同輪值吧,請把我的順序跳越吧。』
枝鹿說:『你的順序不能轉給他人。你應當明白這是你自己的果報。還是去吧。』她得不到首領的同情.便到菩薩的地方去告訴。菩薩聽了這話.說道.『好吧。我來給你跳越順序吧.』便自己走去將頭擱在斷頭臺上躺下。
廚師見到了便說:『我們保證了安全的鹿王.為甚麼現在躺到斷頭臺上來了?』急忙到國王的地方去報告。
國王立刻乘上車子,帶領許多侍從,到菩薩處來看。說:『鹿王啊.我已經給你生命安全的保證,你為何躺在這裏?』
鹿王說:『大王,有一隻懷孕的雌鹿來說:「將我的順序轉給別隻鹿.」我不能使某鹿應受的死亡之苦,移在他鹿的身上。所以將自己的生命捨給她.代她受死,躺在這裏。請不要懷疑我有其他意思,大王。』
國王說:『金黃色的鹿王啊.我在人間還不曾見有這樣忍辱、慈悲、憐憫之德的人。因你的緣故.我的心清淨了。起來。我保證你與她的安全。』
鹿王道.『我們兩個的安全得保證了,那麼其他的鹿怎樣呢?大王。』
國王說:『其他的鹿,也保證他們的安全吧』
鹿王說:『大王.如此.住在御苑中的鹿.安全已得保證了.但其他的鹿怎樣呢?』
國王說:『對他們也保證安全吧。』
鹿王說:『現在,鹿是安全了。但其他的四足類怎樣呢?』
國王說:『他們的安全也保證吧。』
鹿王說:『大王啊.四足類已得了安全.兩足類〔鳥〕怎樣呢?』、
國王說:『對他們也保證安全吧。』
鹿王說:『大王啊.鳥類已得了安全.水棲的魚類怎樣呢?』
國王說:『對他們也保證安全吧。』
菩薩既如是對國王懇請了對一切生類的安全,便從座上起來,使國王保持五戒,又以佛陀的威光為王說正法:『大王啊.行正道吧。在父母、子女、婆羅門、居士、商人、農夫之間行正道吧。如能平等行正道.命終之後.得生快樂的天人世界的。』
他在御苑中續住數日,教誡國王.然後帶領鹿羣進森林中去。
那雌鹿後來產了一個蓮華之蕾般的兒子。小鹿有時到枝鹿附近地方去遊戲.母鹿便教訓道.『兒啊.以後不許到他那裏去。只許到尼俱盧陀Nigrodha鹿的地方去啊.』接着便唱出了下面的偈語。
12.
去Nigrodha那裡交往吧,不要去接近枝鹿。
與其在枝鹿處生. 不如在Nigrodha處死。
後來.那些受了安全保證的鹿羣,即使吃了人們的穀物,人們都認為『這些鹿是保證了安全的.』也不去打他們.趕他們。
人們聚集宮庭.向王稟告此事.王道.『我因信心之故.施恩於尼俱盧陀鹿,即使放棄我的領土,也決不毀損這個誓約。去吧.不准在我的領土內傷害鹿命。』
尼俱盧陀鹿聽到此事.召集羣鹿制止道.『從此以後.不准喫外邊的穀類。』
又這樣告訴人們道.『從此以後.農夫不必造籬垣保護穀物。只要繞田結上葉子作目標好了。』從此各處田上便有結葉子作目標的風氣.而且從此凡有葉子作目標的地方,鹿就不會進去。這是他們從菩薩所得的教訓。菩薩如是教訓了羣鹿.後來與得全定命的許多鹿一同依其業報而去此世。國王也遵守菩薩的教訓.積聚善行.依業報而去此世。
佛說:『比丘們啊.我救助長老尼與王子迦葉,並非始於今日,即使在前生亦然。』
說完法後,再說四聖諦,聯繫了兩件事情,把本生的今昔聯結起來:『那時的枝鹿是提婆達多.其眷屬是提婆達多的眷屬.那雌鹿是長老尼.那小鹿是王子迦葉.王是阿難陀.尼俱盧陀鹿則就是我。』
13. Kaṇḍijātaka 結節本生經 (被女人累事的故事)
此本生經的因緣,是佛陀在祇園精舍時,就一位比丘的舊妻的誘惑而說的。
這事情將在第423故事中會詳細敘述。佛陀對那比丘說:『比丘啊,你在前生也因這婦人之故喪失生命,在火中被燃燒。』比丘便請佛說明此事。佛陀便說明了前生的因緣。
從前.摩揭陀王Magadha在摩揭陀國的王舍城治世時.在摩揭陀國人民的收穫期中,鹿兒們為避免大的災難,照例都遷入森林的山麓去。
有一隻原住在森林中的山鹿,與一隻向住在村落附近的青年雌鹿相愛了。
當那鹿羣從山麓回到村落附近去的時候,那隻雄山鹿因為捨不得那雌鹿.也跟着一同下了山麓。
那時.雌鹿對他說.『你是一隻純真的山鹿,村落附近是危險可怕的地方,你別跟我一同去吧。』
但雄山鹿因愛欲之心.不肯回頭.竟一同走了。摩揭陀的人民知道『現在正是鹿羣下山的時候.』都站在沿路的隱蔽地方。在那兩隻鹿走來的路上,有一個獵人躲在隱蔽的場所。雌鹿嗅出人氣.知道『這地方有一個獵人.』
便叫那山鹿先行,自己跟在後面。獵人突然一箭射死了山鹿。雌鹿知道他已被射中,拔起脚來像疾風一般逃走了。獵人從小舍中出來.走到鹿前.燒起了火.在炎炎的火燄中炙烤了美味的肉.吃掉了。喝了水,將留下的血水淋漓的肉掛在木棒上,帶回家博小孩們的歡喜去了。
那時候,菩薩生為那森林的樹神,看見了整件事情,說:『這愚憃的鹿.他的死不是為母.不是為父.全為了愛欲的緣故。愛欲的黎明是極樂,但它的終結是悲傷與苦--受斷手等痛苦或五種縛等種種苦惱。令他人死亡是這世間的惡行。被女人所統治的國家也是沒有名譽的。被女人支配的男人也是沒有名譽的。』以一首偈語指示了三種責難。林中諸神便大聲叫道.『對啊。』菩薩就在香華供養中用甘露一般的聲音,響徹全林,唱偈說法:
13.
被倒鉤飛鏢(欲愛)強力刺穿的人,是被詛咒的
以女人為指導者的國家,是被詛咒的
被女人支配的人,是被呵斥的
菩薩曾如是以一首偈語.說明三種應受責難的事.顯示着如佛陀的威德.響徹全林而說法。
佛陀說完法後,說明四聖諦。說完四聖諦後,那悔恨的比丘證了初果。
佛陀說完此兩個故事後,把本生的今昔聯結起來說:『那時的山鹿.是悔恨的比丘.雌鹿是他的妻.指示愛欲為災禍而說法的天神.則就是我。』
14. vātamigajātakaṃ風鹿本生經 (受味覺束縛的故事)
此本生經的因緣,是佛陀在祇園精舍時,就小給孤獨帝須尊者而說的。佛陀在王舍城附近竹林精舍時,一日,一個大福長者之子名叫帝須童子,來到竹林聽佛陀說法,後來想要出家,但父母不允許他的請求。遭到拒絕後,他悲痛不堪,斷食七日,就如那位賴吒婆羅大德一般。在他得了父母的應允,便在佛處出家了。
佛陀給他出家,在竹林住了半月之後,便自己到祇園精舍去了。在此期間.那童子修十三頭陀行,進入舍衛城挨次沿門乞食度,.大家稱他為小給孤獨大德,在佛教界赫赫有名,如天空明月一般。
那時.王舍城舉行星宿祭典,尊者的父母將他在家時的裝飾品收在一隻銀匣中.抱在胸前.邊說邊哭說:『每年星宿祭,我們的兒子都會用這些裝飾品打扮身體,在祭會裏玩得很快樂。沙門瞿曇卻把這獨生子帶到舍衛城去了。現在不知他起臥在甚麼地方呢?』
有一娼婦走到那家來,看見長者的妻正在哭泣,問道:『你為什麼哭泣啊。』她便將原因告訴她。女奴問道:『你家的兒子最愛何物?』
她答道:『是如此這般的東西。』
娼婦便提議道:『如果你將你府上的一切主權交給我.我便將你們的兒子帶回來。』
長者之妻答應了這個條件.交給她很多的費用與從人,並鼓勵她說:『去吧,用你的力量,將我的兒子帶回來吧。』
她乘轎子到舍衛城去,在到尊者托鉢的路邊寄寓下來,不使尊者看見從長者家中帶來的人.僅帶自己的從人。見到尊者進來托鉢,便先給了他粥與湯汁,用味覺欲束縛他.然後請他進屋上坐,供給食物。知道他已受自己的指揮,便假作害病,睡在內室。尊者一到托鉢的時候,一路行來,走到這家門口,傭人接了大德的鉢.請他在屋內坐。
尊者坐下後問道:『女居士在何處?』
傭人說:『她病了。她說很想一會尊師。』
尊者已受味覺欲的束縛.破了自己應守的戒行.走進她的臥室。
她便講明自己來此原因,遂誘惑大德,用味覺欲束縛他,使他放棄了出家而順從她的意思。他們坐在轎中,帶着許多從人而回到王舍城去了。
這件事後來傳揚開去。
比丘眾集合在法堂上談論道:『聽說小給孤獨帝須尊者被一個娼婦用味覺欲束縛住.帶回家去了。』佛走到法堂.就坐在嚴飾的座位上.問道:『比丘們啊.你們集合此處,在談論什麼事?』他們將此事稟告了,佛陀便說:『比丘們啊.那比丘受味覺欲束縛.墮入她的奸計.並非始於今日。在前生也曾墮入她的奸計.』便講過去的事:
從前,在波羅奈城,梵授王的園丁,有一個名叫刪闍耶。
那時.有一隻羚羊到御苑來.見了刪闍耶便逃走了。
刪闍耶並不追逐.而是讓他逃去。
那羚羊常常到御苑中行走。園丁每日取園內的種種花果等獻納王上。
一日.王問園丁道.『園丁啊.近來苑中見到甚麼新鮮的事嗎。』園丁稟道.『大王.沒有見到別的。有一隻羚羊常來苑中行走.只見到這個。』
國王問:『你能捉住他嗎?』
他答:『請賜我一點蜂蜜,我可以把他一直帶到宮中來。』
國王於是將蜂蜜給他。園丁帶了蜂蜜到御苑中去,在羚羊行走地方的草上將蜂蜜塗上,自己躲藏起來。羚羊走來.吃了塗蜜的草,因為受味覺欲的束縛,便不到別的地方去,專到這御苑中來。
園丁知道羚羊已經被塗蜜的草所迷惑,不久便現出自己的身影。
最初幾日.那羚羊見了他便逃.後來因常常看見.便親密起來。
再過了一陣子,居然會在園丁的手上吃草了。
園丁知道他已習慣,便用席子將往宮殿的路圍起來,鋪上一些枯枝,肩上掛一個裝蜂蜜的瓢簞,腰上繫了草束,一路撒着塗蜜的草,將羚羊一步步誘到宮殿中。
羚羊走進宮中.人們便將宮門閉住。羚羊見了這許多人.渾身發抖,恐怖畏死,在宮殿中亂跳亂竄。
國王從樓閣下來,見到羚羊發抖,便說:『羚羊這東西,本是見了人群便七日不到其地。假如受過嚇逐,一生便永不再來的。這樣住在林中的羚羊,現在卻被味覺欲束縛,走到這樣的地方來。世上真沒有比味覺欲更可怕的了。』以下面的偈語.結束了這段法話。
14.
世間沒有比味覺更可畏的東西,無論在家中或在友人處。
刪闍耶利用味覺,捕獲了棲息林叢的羚羊。
佛陀說:『比丘們啊,那娼婦以味覺欲束縛他,使他順從其意,並非始於今日.,在前生亦是如此.』
於是說了此法話,把本生的今昔聯結起來道:『當時的刪闍耶是那娼婦.羚羊是小給孤獨比丘.波羅奈城的王.則就是我。』
15. kharādiyajātakaṃ (不受教誡的鹿兒最終毀滅自己的故事)
這個本生經典因緣.是佛陀在祇園精舍時.就一位惡口慳貪的比丘說的。那比丘惡口慳貪.不受人的訓誡。
於是佛陀向他問道:『比丘啊.聽說你惡口慳貪.不受人的訓誡.這是事實嗎?』
他答道:『世尊,這是事實。』
佛陀說.『你在前生.惡口慳貪.不受智者的訓誡,結果落在陷阱的網中而死.』於是便講起過去的事。
從前,梵授王在波羅奈都治理國家的時候.菩薩生而為鹿,由鹿羣圍繞着住在森林中。那時,他的妹妹將自己的兒子給他看:『哥哥啊.這是你的甥兒。請你教他鹿的幻術吧。』
菩薩答應了,於是對甥兒說:『在某時某刻來學習吧。』
甥兒不照吩咐的時間來。
有一次,那小鹿一連七日也不來,曠廢了七次的訓誡而不學習鹿的幻術,卻在別處遊蕩,終於落入阱網當中。
他母親到哥哥的地方來.問道:『哥哥啊.你的甥兒,為何沒有學習鹿的幻術呢。』
菩薩告訴她:『不要提起這個度不得的傢伙了。那孩子不能學習鹿的幻術。現在他快要被殺.再教也來不及』於是便唱了下面的偈語。
15.
Kharādiya這鹿兒具有八蹄而頭角曲折
我不會努力去教誡他超過七次
那時.獵人將落在阱網中的那惡口慳貪的鹿殺死.取肉而去了。
佛陀再說:『比丘啊,你的惡口慳貪.並非始於今日。即在前生.亦是如此。』作了這番法話後,取得聯繫,把本生的今昔聯結起來說:『當時的甥鹿,是這位惡口慳貪的比丘,妹鹿是蓮華色,教誡的鹿則就是我。』
16. tipallatthamigajātakaṃ 三臥鹿本生經 (聽教聽話避過危險的故事)
此本生經的因緣,是佛陀在憍賞彌國的跋陀利園時,就愛好戒學的羅睺羅尊者說的。
有一次.佛陀駐留在阿羅毘國附近阿伽羅伐塔廟,那裡有許多女居士與比丘尼,集合在精舍來聽說法。白天都在一處聽法,但隨時間的經過,女居士們與比丘尼漸漸離開了,只剩了比丘與男居士。
夜間他們再聽法,聽完之後,長老比丘等各自歸回自己的宿處,年少的則與男居士們一同宿在房間中。大家熟睡之後,有呼呼打鼾的,有磨牙的。有些人則睡了一會就起來。他們把這情形告訴佛陀,佛陀說:『比丘如與未受具足戒者同宿,則犯波逸提罪.』制定了這學處〔戒〕,然後便到憍賞彌國去了。
於是比丘眾對羅睺羅尊者說:『法友羅睺羅啊,佛陀已制定了學處。你得找自己的宿處。』
以前,比丘眾因對佛陀的敬意,加上羅睺羅尊者愛好戒學;所以每逢他到自己的宿處來時,都會非常優待,給他鋪好小牀。還給他衣服做枕頭.但那日因為恐怕違犯學處,連宿處也不敢給他了。
羅睺羅不到『父親』十力的地方去,也不到『師父』法將舍利弗的地方去,也不到『阿闍棃』大目犍連的地方去,也不到『叔父』阿難尊者的地方去,走到佛陀常用的廁所,宛如升登梵天宮一般,爬了進去,就在那裏留宿了。
諸佛常用的廁所,照例是門戶密閉,地面平坦,塗着香料,懸繞着香與華鬘結出的繩,通夜點着燈火的。羅睺羅尊者並不是因為此屋有如此莊嚴,而宿在那裏的,乃是因為比丘眾叫他自己找宿處,並尊重他們的教誡,用愛好戒學的心去宿的。因此,比丘眾每見那尊者遠遠走來,便試他的心,故意將掃把等投在外面,等他走過那兒時,便問.『法友啊.這是誰投在這裏的.』
那時有人說:『羅睺羅剛才走過這裏。』
那尊者從不說『尊師啊,我不知道這件事.』而總是收拾起來,道歉說:『尊師啊,請你恕罪.』然後便離開。他是如此愛好戒學的,他在此處定宿是完全出於這愛好戒學的心。
有一次,天未亮,佛陀站在廁所門口咳嗽一聲,那羅喉羅尊者也咳嗽一聲。佛陀問是誰,尊者回答:『我是羅睺羅.』便出來行禮。佛問道.『羅睺羅啊.你為何睡在此處。』
他稟告道:『因為沒有宿處。世尊.比丘眾以前對我很親切,現在因怕犯罪,連宿處也不肯給了。我想,此處不會與別人發生衝突,所以宿在此處。』
那時候.佛陀為正法擔憂起來,心想:『比丘眾對羅睺羅尚且如此冷遇,別的善男子出家時將受如何待遇呢?』
於是便於次日早晨召集比丘眾,向法將舍利弗問道:『舍利弗.你可知道羅睺羅的宿處.現在在甚麼地方嗎?』舍利弗道.『世尊.我不知道啊。』
佛陀說:『舍利弗.羅睺羅現在住在廁所裏。舍利弗.你們對羅睺羅尚如此冷遇.如果別的善男子出家時,將如何對待他呢?這樣下去,凡入此佛教而出家的人,將無棲住之處了吧。從今以後.未受具戒者.也可以叫他在自己身邊住一兩日,到第三日找到別的宿處,再叫他住到外邊去啊。』便訂了這隨制,制定了學處。那時集合在法堂上的比丘眾,說到羅睺羅的德行道:『看吧.諸師啊,羅睺羅真是一位愛好戒學的人。人家叫他「你去找自己的宿處去啊。」他卻不說「我是十力的兒子。關於房子你們有甚麼話語權?你們自己出去好了」他不斥責任何比丘,卻自己去宿在廁所裏.』大家這樣的談論着。
這時,佛陀走進法堂,在莊嚴的座上就坐,問道:『比丘們啊.你們集合此處.正談何事?』
比丘眾答道:『世尊啊.我們正在談羅睺羅的愛好戒學.並沒有談別的。』
佛陀說:『比丘們啊.羅睺羅的愛好戒學.並非始於今日,他前生生在畜生胎內時,也曾如此。』接着便講過去的事。
從前,摩揭陀國王在王舍城治國時,菩薩自鹿胎出生,由鹿羣圍繞着住在森林中。一次.他的妹妹帶了自己的兒子來.說道:『哥哥啊.請將鹿的幻術教授此兒甥。』
他承諾道:『好.』
便吩咐甥兒道:『先回去,到某時某刻來學習吧。』
聽後,甥兒就遵照舅父所定的時機來舅父的地方學習鹿的幻術。
有一日,他在林中徘徊,落入阱網中,大聲哀呼。
鹿羣逃到他母親的地方報告道:『你的兒子落入阱網中了。』
她到哥哥的地方去.問道:『哥哥啊.你的甥兒已學習了鹿的幻術嗎?』
菩薩說:『不用擔憂你孩子。他已精通幻術,馬上會回來讓你歡喜的。』
接着唱出下面的偈語。
16.
此鹿有三種姿勢,有許多幻術
具有八蹄,在中夜喝東西.
能只以一個鼻孔在地上呼吸,能以六種術瞞獵人。
菩薩如是安慰妹妹,告訴她甥兒已完全獲得鹿的幻術。
再說,那幼鹿落入陷網,卻沒有跌倒,在地上側身伸足而臥,用蹄子打着脚邊,掘起塵草,放了糞尿,低垂了頭,伸出舌子,用唾涎塗溼身體,吸入空氣脹起了肚子,睜開眼睛,用下鼻孔呼吸,上鼻孔絕氣,全身堅硬,裝成已死的樣子。連青蠅都在他身上圍集起來,烏鴉停立在他的四周。獵人走來,用手敲敲他的肚子,說:『大概是大清早掉入的,有臭氣了』
便解開縛繩說:『好.當場把他剖開,割了肉回去吧。』
毫不戒備,去收拾樹枝與葉。幼鹿便起來,立起四足,抖一抖身體,伸一伸頸子,像被大風吹散的雲塊一般.迅速逃到母親的地方去了.
佛陀又說:『比丘們啊.羅睺羅的愛好戒學.並非始於今日,在前生亦然。』說法後,取得聯繫,把本生的今昔聯結起來道:『當時甥兒幼鹿.是羅睺羅.其母是蓮華色.作為舅父的鹿則就是我。』
17. mālutajātakaṃ風本生經 (兩個都沒有錯的故事)
這個本生因緣是佛陀在祇園精舍時,針對兩位年長的出家人所說的。他們住在拘薩羅國的一個森林中,一位名叫黑尊者,另一位名叫白尊者。
有一次,白尊者問黑尊者:「尊者,什麼時候最冷呢?」
黑尊者回答:「是黑月的時候。」
又有一次,黑尊者問白尊者:「尊者,什麼時候最冷呢?」
白尊者回應:「是白月的時候。」兩人都無法解釋這個問題,於是一起去見佛,向他問道:「世尊,什麼時候最冷呢?」佛聽後說:「比丘們,我在前生也回答過你們這個問題,但你們記不起過去的事情。」於是佛開始講述過去的故事。
從前,在某座山的山麓,有一隻獅子和一隻老虎成為朋友,住在一個洞窟裡。那時,菩薩在仙人那裡出家,也住在這個山麓。有一次,獅子和老虎就寒冷的問題發生了爭論。老虎說:「黑月的時候最冷。」獅子則說:「白月的時候最冷。」他們無法解決自己的疑惑,於是去請教菩薩。菩薩唱了以下的偈語:
17.
風吹之時,黑月與白月都寒。
風吹則寒,雙方都沒有錯。
菩薩這樣安慰了兩位朋友。
佛陀又說:「比丘們,從前我曾回答過你們這個問題。」在講完這些法語後,佛又說明了四聖諦。講完四聖諦後,兩位尊者證得了預流果。佛陀將過去與現在聯結起來,說道:「那時的老虎是黑尊者,獅子是白尊者,而解決疑惑的道士就是我。」
18. matakabhattajātakaṃ死者供物本生經 (殺生祭祀是惡業)
這個本生因緣是佛陀在祇園精舍時,針對「死者的供物」所說的。當時,人們為了祭祀親人死者,殺了許多山羊和綿羊,這被稱為「死者的供物」。比丘們看到這種情況,向佛問:「世尊,為了做『死者的供物』而殺生,會增長什麼利益嗎?」佛陀回答:「比丘們,儘管是為了『死者的供物』而殺生,並不會增長什麼利益。從前的賢者曾在虛空中說法,指責殺生的罪過,讓整個閻浮提的人們停止這種行為。現在,這是過去世的事情再現了。」接著,佛陀開始講述過去的故事。
從前,在波羅奈國的梵授王治國時,有一位精通三吠陀的著名婆羅門老師,想要供奉「死者的供物」,於是捕了一隻羊,對弟子們說:「把這羊帶到河裡洗澡,給他脖子上戴上花環,並給它五指量的食物,打扮好帶回來。」弟子們答應了,於是將羊帶到河裡洗澡,並把它打扮好,讓它站在河邊。這隻羊看到自己的命運,心想:「今天可以脫離所有的苦。」於是高興得發出像破甕一樣的聲音,開心地大笑。但一想到婆羅門要殺了自己,將要遭受的痛苦,不由自主地對婆羅門產生了憐憫,痛哭了起來。
於是,婆羅門的弟子們問羊:「羊啊,你一會兒大笑,一會兒又大哭,為什麼呢?」羊回答:「請在你們師父面前問我這個原因。」他們於是帶著羊回去,將這件事告訴老師。老師聽了,對羊問:「你為什麼笑,又為什麼哭呢?」羊有回想起前生的智慧,告訴婆羅門:「婆羅門啊,我以前也和你一樣,是一位誦讀聖典的婆羅門,為了供奉『死者的供物』而殺了一隻羊。因為殺了這隻羊,我在四百九十九世中都遭受斷頭之苦。今天是我的第五百世,我可以脫離這些痛苦,所以才會高興地笑。但我又哭,是因為我殺了一隻羊,這五百世中都遭受斷頭之苦,雖然今天可以脫離這個痛苦,但想到婆羅門因殺了我,也會在未來的五百世中遭受同樣的痛苦,所以對尊師感到憐憫而哭了。」
婆羅門說:「羊啊,你不要害怕,我不會殺你。」羊回答:「婆羅門啊,你說什麼話呢,不論尊師是否殺我,我今天總是逃不掉一死。」婆羅門說:「羊啊,不要害怕,我會保護你,和你一起走。」羊道:「婆羅門啊,你的保護力太弱了,我所做的惡業卻非常強大。」
於是,婆羅門放了羊,告訴任何人不要殺它,與弟子們一起跟著羊走。羊得到了自由,跑進岩頂附近的叢林中,伸起脖子去吃樹葉。就在這時,岩頂上發出一聲巨響,一塊岩石碎裂,正好落在羊伸出的脖子上,羊便斷頭而死。許多人圍了過來。
那時,菩薩化身為那裡的樹神,看到眾人,心想:「這些眾生如果知道這樣的惡業果報,應該不會再殺生了。」於是用如甘露般的聲音說法,唱出以下的偈語:
18.
如是若眾生能明白,苦的產生是來自於出生。
不應傷害眾生的生命,因為傷害生命者必定會感到悲傷
大菩薩如此以地獄的恐怖來警醒眾生。人們聽了這個說法,驚恐於墮入地獄的可怕,從此開始禁止殺生。菩薩又教導眾人保持戒行,最後人們依照自己的業報而死去,並遵循菩薩的教訓,積累布施等善行,轉生到天上。
佛陀講完這番法語後,將過去和現在聯結起來,說道:「那時的樹神就是我。」
19. āyācitabhattajātakaṃ 祈願供養本生經(殺生祭祀是錯的故事)
這個故事是佛陀在祇園精舍時,對於有些人向天神祈願而講的。
當時,有些人在外經商,為了獻祭給天神,殺了許多生物,並說:「等到我們的願望實現時,再來獻上供品!」於是他們在祈願後出發。
隨著時間的推移,當他們的願望實現時,便開始思考:「這一切都是依賴於神的威德才能夠達成的。」因此,他們就用殺生來作為供養。看到這一切,比丘們向佛陀詢問:「世尊,這樣做有什麼好處呢?」於是佛陀就講述了過去的故事。
從前,在迦尸國有一位村長發願要供養在尼俱盧陀(無花果樹)座鎮的神。他在村子的入口處立誓說:「日後我會多殺生來從我的願釋放!」然後他來到樹下,樹神站在樹叉上,唱出了這首偈語:
19.
「假如釋放是為了死後釋放;這釋放卻的確反而被束縛
智者的確不會這樣被釋放,這樣的釋放是愚人的束縛」
自此以後,人們禁止這種殺生的行為,修行正法,充滿天界。
在佛陀講完這段法語後,他總結說:「當時的樹神就是我。」
20. naḷapānajātakaṃ 蘆飲本生經(蘆薈空心的原因)
這個故事講述的背景是:佛陀在拘薩羅國旅行時,來到蘆飲村,在靠近蘆飲蓮池的啟達迦園,對蘆莖的談話。當時,僧侶們在蓮池中沐浴,為了製作針筒,讓沙彌們去折取蘆莖。他們發現蘆莖中完全是空的,於是向佛陀詢問:「世尊,我們想造針筒,但蘆莖從根部到頂端都是空的,這是什麼原因呢?」佛陀回答:「你們這些比丘,這是我過去的命令。」然後,他開始講述過去的故事。
從前,這片叢林曾是一片森林,蓮池中住著一種羅剎,凡是進水的人都會被吃掉。當時的菩薩投生為一隻像赤鹿之子大小的猿王,周圍有八萬隻猿猴圍繞著他,生活在森林中。他對猿猴們教導道:「這片森林裡有毒樹和被非人(鬼)佔有的蓮池。若你們想吃未曾吃過的果實或喝未曾喝過的水,請先詢問我。」猿猴們答應道:「我們謹遵王命!」
有一天,他們來到一個未曾到過的地方,經過幾天的巡迴尋找水源,發現了一個蓮池。他們暫時不喝水,而是靜靜等待猿王的到來。
當菩薩到達時,問道:「你們怎麼不喝水?」
猿猴們回答:「我們在等大王來!」
菩薩說:「這真是殊勝!」
然後他走到蓮池邊,查看水邊的足跡,發現只有進水的痕跡,沒有出水的跡象。他知道這是非人喝水的地方,於是告訴猿猴們:「幸好你們沒有喝水,這個池子是非人的。」
水中的羅剎看到他們不進水,變成了一種可怕的形象,青肚白臉,紅手紅腳,分開水面跑出來,問道:「你們為什麼坐著不進水,請進來喝水!」
菩薩問:「你是住在這水中的羅剎嗎?」
羅剎回答:「是的!」
菩薩接著問:「你想捕捉進入蓮池的人嗎?」
羅剎說:「正是!我想捕捉進來的任何生物,甚至飛鳥也不會放過。你們也一樣,會被我吃掉!」
菩薩回應:「我們的身體不會被你吃掉!」
羅剎說:「但你們是必須喝水的。」
菩薩說:「即使喝水,你也不會如願!」
羅剎問:「那麼你們怎麼喝水?」
菩薩回答:「你想讓我們進池子喝水,但我們不進去,八萬隻猿每個都取蘆莖,像用青蓮的莖來喝水,這樣就可以喝到池中的水!因此,你無法吃掉我們!」
佛陀明白了這個道理,於是成道之後,唱出了以下兩句偈語:
20.
「不見足跡之上行,唯見足跡之下行。
我們用蘆管喝水,你不能殺我們。」
菩薩這樣說著,取了一根蘆莖,憶念起波羅蜜,並發願,然後用嘴吹它。於是,蘆莖內部變得沒有任何結節,完全成空。菩薩用同樣的方法給其他猿猴們,每一隻都用嘴吹,像這樣,事情還沒有結束。
菩薩圍繞蓮池教導大家:「凡是圍繞蓮池生長的蘆莖,都是空洞的。」菩薩的教導奏效了,善行的效果廣大,之後圍繞蓮池生長的蘆莖都變成了空洞的。
在這個時期,還有四種神變。這四種變化是:
(一)月中出現兔子的形象,完全存在於這個大劫;
(二)在鶉的本生故事中提到的火之滅處,這個大劫火完全不會燃燒;
(三)陶器師的住處,這個大劫雨水不會下;
(四)圍繞蓮池所生的蘆莖,這個時期全都成了空洞。
這就是在這個時期的四種神變。
菩薩這樣祝禱,取一根蘆草而坐,八萬隻猿各自取一根圍繞蓮池而坐。當菩薩用蘆管吸飲池水時,猿猴們也在岸邊喝水。這樣一來,水中的羅剎什麼也得不到,心中不忿,回到了自己的住處。菩薩也和隨行者一起進入森林。
最後,佛陀說:「這些蘆莖的空洞,都是由我昔日的教令所造成的。」佛陀講完這段法話後,總結道:「當時水中的羅剎是提婆達多,八萬隻猿是佛的弟子,想出妙計的猿王就是我。」
21. kuruṅgamigajātakaṃ 羚羊本生經(提婆達多在過去世已經想殺佛陀了)
這段故事的因緣是佛在竹林精舍時對提婆達多說的。某天,僧眾聚集在法堂上,坐在那裡談論提婆達多,說道:「法友們啊,提婆為了想要殺害如來,或雇用弓箭手、投石,或放出那叫做護富的狂象,想盡各種手段來殺害十力啊。」這時佛陀來了,坐在設好的座位上,問道:「比丘們啊,你們剛才在這裡談論什麼?」比丘們回答:「世尊,我們坐在這裡討論提婆的不德,講到他企圖殺害世尊的事。」佛陀說:「比丘們啊,提婆企圖殺我,並不是從今天開始的,在前生也曾有過這樣的企圖,但他卻未能殺我。」接著,佛陀便開始講述過去的故事。
從前,梵授王在波羅奈國時,菩薩化身為羚羊,在森林中吃著果實,就住在那裡。有一次,他到果實豐盛的吉祥葉樹下吃果實。林中有一個獵人,來自村子,在果樹下看到鹿的足跡,就在樹上搭起高台,等著來吃果實的鹿,以槍射殺,賣給別人當活的。
一日,獵人在吉祥葉樹下看到菩薩的足跡,於是也在樹上搭起高台。清晨吃過早餐後,拿著槍走進林中,爬上樹,坐在高台上。菩薩也在天亮前從住處出來,打算去吃那吉祥葉樹的果實,但並不急著跑過去,自言自語:「這林中有一個獵人常常在樹上搭高台,我可不能遭受他的災禍。」
獵人知道菩薩不會過來,就從高台上把吉祥葉樹的果實丟下來,正好落在菩薩面前。菩薩想:「這些果實落到我面前,是不是有獵人在樹上?」於是他多次向樹上查看,果然看見有獵人。於是他故意裝作沒看到,自言自語:「樹啊,以前你的果實是像吊著的東西一樣,落下來得很順利,今天卻打破了這個老規矩。既然你破了老規矩,我只好去別的樹上尋求食物了。
21.
「羚羊明白,你躺在吉祥葉樹上。
我會走向別的地方去,不欲求你的果實 」
這時,獵人坐在高台上丟下槍來說:「這回逃脫了。」菩薩站定回頭對獵人說:「人啊,你這次雖然讓我逃脫,但八大地獄、十六增地獄、五種桎梏與業力,你是逃不掉的。
佛說:「比丘們啊,提婆達多的企圖殺我,不是從今天開始的,前生也有這樣的企圖,但未曾能殺我。」說完這番法話,佛又聯繫了今昔,把這段故事的前後聯繫起來,說:“當時的高台獵人就是提婆達多,而羚羊則是我。”
22. kukkurajātakaṃ 犬本生經(菩薩救助犬同伴免於屠殺的故事)
這段故事的因緣是在佛陀於祇園精舍時,對親族施以福利的行為所說的。這件事可以在第465個故事《跋陀娑羅樹神本生經》中找到。佛陀想要一起說明這個因緣,所以提到了過去的事情。
從前,梵授王在波羅奈城治國的時候,菩薩因為宿業,從犬的胎中出生,周圍被幾百隻犬圍繞,住在大墓地裡。一天,國王駕著地方出產的白馬,乘著華麗的馬車出遊,直到日落才返回城中。隨行的侍從將國王的馬車放在宮中庭院,甚至連皮帶都沒有拆下。晚上下雨,皮帶受了潮,宮中貴族的犬從樓梯上來,把馬車上的皮和皮帶都吃光了。第二天,人們向國王報告說:「大王,犬從陰溝孔進來,把馬車上的皮和皮帶吃掉了。」國王聽後大怒,命令將所有犬隻殺死,於是開始了一場大屠殺。看到同類到處被殺,群犬紛紛逃到菩薩所在的墓地。菩薩問他們:「你們大隊到這裡來,發生了什麼事?」群犬回答:「因為有犬在宮中吃了馬車上的皮和皮帶,國王大怒,下令殺犬,許多犬都被殺了,現在非常恐慌。」菩薩心想:「外面的犬是無法進入有守衛的宮中,這一定是宮中貴族犬所為。現在做賊的安然無恙,而不做賊的卻被殺了。我要把真正的賊指出來,對親族施以生命的布施。」於是安慰同族說:「你們不要害怕,我會讓你們平安的。我見國王去就行了,你們可以在這裡等著。」菩薩心中省思著波羅蜜,以慈為先導,發願決意「石頭與槌等不要落到我頭上」,獨自進城。當時城中的人見了他,竟沒有一個人對他怒目而視。
國王下令殺犬後,便坐在法庭上。菩薩走到那裡,跳上庭,爬入國王的座下。侍從們想要拉他,國王卻禁止他們。菩薩鼓起勇氣從座下爬出來,向國王行禮,問道:「大王,您真的下令殺犬嗎?」
國王回答:「是的。」
菩薩問:「那他們有何罪呢?」
國王說:「因為吃了馬車的包皮和皮帶。」
菩薩接著問:「您知道是誰吃的嗎?」
國王回答:「那我不知道。」
菩薩說:「不管是否吃過皮,見到犬就殺,大王,這不是公正的辦法。」
國王說:「因為馬車上的皮是被犬吃掉的,所以我下令殺犬,叫人見犬即殺。」
菩薩問:「那麼,所有的犬都要殺嗎?還是有不殺的呢?」
國王回答:「有的,我宮中的貴族犬是不殺的。」
菩薩說:「大王,您剛才說因為犬吃了馬車上的皮,就下令殺犬,叫人見犬即殺,現在又說宮中的貴族犬不殺,那麼大王難道不是在為了自己的私欲而做不合理的事情嗎?這樣是不正義的,也不是為王之道。大王應該公平地查究原因。今天不殺貴族犬,只殺弱犬,這不是殺所有的犬,而是只殺弱者。」菩薩如此向國王陳訴後,以甘露般的聲音向國王示以正義:「大王,您所行的不是正義。」接著吟唱出以下的偈語:
22.
“不殺宮中所畜的美而有力的貴族犬,卻殺我等。
這不是殺所有的犬,而是專殺弱者。”
國王聽了菩薩的話,便問:「賢者啊,您知道吃馬車皮的犬嗎?」菩薩回答:「知道。」國王問:「是誰吃的?」菩薩說:「是大王宮中的貴族犬。」國王問:「您怎麼知道是他們吃的?」菩薩說:「我可以證明給您看。」國王說:「賢者啊,那麼請證明。」菩薩說:「請把宮中的貴族犬叫來,給我一些酪漿與吉祥草。」國王依言照辦。這時,大菩薩對國王說:「請將這草混入酪漿中給這些犬飲用。」國王照做了,犬隻飲用後,便吐出皮來。國王高興地說:「真是一切知者,佛陀的化身。」便在白傘下供養菩薩。菩薩以十首偈語對國王宣說正義,並叮囑國王:「大王啊,今後希望您努力。」然後授予國王五戒,把白傘奉還給國王。國王聽了大菩薩的法話,便對一切有情施以無畏,從菩薩開始,對所有的犬,每日命人用與自己所吃同樣的食物來供養。遵循菩薩的教誨,終身多積布施等善行,死後轉生於天界。這「犬的教訓」持續了一萬年,菩薩也根據自己的業報,從此世逝去了。
佛說:「比丘們啊,如來給予親族以福利,不是從今天開始的,前生也曾如此。」說完這番法話後,佛陀又聯繫了過去與現在,說道:「那時的國王是阿難,其他的則是佛的弟子,而那犬就是我。」
23. gojānīyajātakaṃ 駿馬本生經(馬菩薩負傷仍不放棄的故事)
這段故事的因緣講述了佛陀在祇園精舍時,針對一位放棄精進的比丘所說的教誨。佛陀告訴那位比丘:「比丘啊,在過去的生中,賢者曾在敵人的威脅中努力精進,雖然受了傷,卻依然不放棄精進。」接著,佛陀開始講述過去的事情。
從前,當梵授王在波羅奈城治理國家時,菩薩生為一匹名貴的駿馬,身上裝飾華麗,作為波羅奈王的寶馬。牠吃的是高質的米飯,還加入各種美味,盛在價值萬金的器皿中。牠的住處用四種香料塗抹,廄中鋪著紅色的毯子,上方懸掛著金星的天蓋,常用香花裝飾,夜晚還點燃香油的燈火。
其他國家的國王都想獲得波羅奈的王位。有一次,七個國王聯手圍攻波羅奈城,向波羅奈王發出威脅,要求他讓出王位,否則就要開戰。國王召集大臣商討,詢問該如何應對。大臣們建議王不必親自上戰場,可以派騎士先去應戰。如果騎士打得不好,再想辦法。
於是,國王召來騎士問道:「你能與七位國王戰鬥嗎?」騎士回答:「大王,只要能給我那匹駿馬,別說七個國王,就算是全閻浮提的國王,我也可以去打。」國王聽後答應了,無論是駿馬還是其他的物品,都會給他,讓他去戰鬥。騎士表示感謝,便行禮離開,讓人把駿馬牽來,裝上馬具,自己全身武裝,佩好大刀,騎馬衝出城去,直奔敵軍的第一陣營,活捉了一位國王回來,交給城中的守軍。
然後,他再次出陣,攻入第二陣營,這樣連續作戰,活捉了五位國王。當他攻入第六陣營,捕獲第六個國王時,駿馬受了傷,流出鮮血,痛苦不堪。騎士見駿馬受了傷,便把牠橫放在宮門口,解下馬具,打算換到別的馬上。菩薩看著騎士,心想:「他把馬具換到別的馬上,卻不知道這匹馬無法破入第七陣營,活捉第七個國王。我的努力都要白費了,這位無雙的騎士恐怕會喪命,國王也會落入敵人之手。除我之外,沒有其他馬能夠破入第七陣營。」
於是,菩薩躺著呼喊騎士:「騎士啊,除我之外,沒有能破第七陣營,活捉第七個國王的馬了。我不希望我的努力化為泡影。請扶我起來,重新裝上馬具!」接著,他唱出了以下的偈語:
23.
「縱使倒臥在地,身被箭所射中。
駿馬究比駑馬好,騎士啊,武裝還應加在我身上。」
騎士扶起菩薩,為他包紮傷口,然後裝上馬具,騎在他背上,破入第七陣營,活捉了第七個國王,交給王軍。人們把菩薩帶到宮門前,王親自出來觀看。菩薩對王說:「大王啊,請不要殺這七個國王,請立誓赦免他們。所有應該賜給我和騎士的榮譽,請全給予騎士。擒獲七位國王的勇士不應該被輕視。陛下也要行布施、守戒,公正合理地治理國家。。」
菩薩這樣訓誡國王後,人們來解除馬具。就在馬具解除的時候,菩薩就逝去了。國王為菩薩舉行葬禮,給予大榮譽給騎士,並讓七位國王立下誓言,各自送回本國,後來以正義與公平治理政事,最終依其業報,離開了這個世界。
佛陀說:「比丘啊,在前生,賢者在敵人的威脅中努力精進,雖然受了傷,卻依然不放棄精進。你現在歸向導入涅槃的教導出家,為何還要怠惰於精進呢?」接著,佛陀講解了四聖諦,當說完四聖諦後,那位怠於精進的比丘便證得了阿羅漢果。佛陀說完這番法話後,再次將過去與現在聯繫起來,說:「那時的國王是阿難,騎士是舍利弗,而那匹駿馬就是我。」
24. ājaññajātakaṃ良馬本生經(馬菩薩負傷仍不放棄的故事)
這個故事的因緣,是佛陀在祇園精舍時,針對一位放棄精進的比丘所說的。佛對那比丘說:「比丘啊,在前世,有一位賢者在面對敵人的威脅時,即使受了傷,也不放棄精進。」接著,佛陀開始講述過去的事情。
從前,當梵授王在波羅奈治理國家時,情況和上次講的相似,有七位國王來包圍城市。那時,車隊中有一位勇士,駕駛著一對兄弟的駿馬出城應戰,連破六個陣營,擒獲了六位國王。這時,兄弟中的一匹良馬受了傷。勇士駕車回到宮門口,解下受傷的馬,將牠橫放在地上,打算換到別的馬上。菩薩見了這情況,心中思忖,呼喚勇士,躺著唱出了下面的偈語:
24.
不論在何時,不論在何處,
良馬總是快速有力,駑馬在那裡會被消耗。
勇士扶起菩薩,重新將他駕駛的車上,去攻破第七個陣營,擒獲了第七位國王,然後把車駛回王宮門口,解下受傷的良馬。菩薩像上次那樣,躺著向國王施了一番訓誡後便逝去了。國王為菩薩舉行葬禮,給予勇士榮耀,並施行正義治理,最終依據自己的業報離開了這個世界。
佛陀講完這段法話後,說明了四聖諦,並在講完四聖諦後,那位比丘證得了阿羅漢果。佛又把過去和現在聯繫起來,說:「那時的國王是阿難大德,而那匹良馬就是我。」
25. titthajātakaṃ浴場本生經(佛陀在今生過去生完全了知眾生內心傾向的故事)
這個故事的因緣,是佛陀在祇園精舍時,針對舍利弗的弟子所說的。這位比丘在出家前曾是一名黃金匠。佛陀具備潛在傾向與隨眠之智(āsayānusayañāṇa),而其他人則不具備。法將未具備潛在傾向之智,無法了解這位弟子的意向,只對他講述不淨的觀法,但這對那位弟子並不適用。因為他在五百世中一直生在黃金匠的家,眼中所見的都是純金,心中早已受到薰染,對於「不淨」的觀念無法產生共鳴。因此,四個月過去,他依然無法起生起不淨的念頭。法將心想:「他似乎只有依賴佛的力量才能教化,還是帶他去見如來吧。」於是,在天亮之前,帶他到佛的地方。
佛問道:「舍利弗,你為何帶了一位比丘來?」舍利弗回答:「世尊,我教導這位比丘,四個月來連一絲不淨的念頭都沒有產生。我想他只有依賴佛的力量才能得到教化,因此帶他來見世尊。」
佛道:「舍利弗,你用什麼法門教導弟子?」
舍利弗回答:「不淨的觀法,世尊。」
佛說:「舍利弗,你不知道眾生的潛在傾向與隨眠。你先回去,傍晚再來帶回你的弟子。」
佛讓舍利弗離開,並給那比丘適合的衣物,帶他一起去乞食,還給予美味的硬食和軟食。大比丘們圍著他們回到精舍,然後在佛的香室中度過白天。到了傍晚,佛帶著那位比丘出去遊覽,來到了庵羅果園,運用神通顯現出一個蓮池,並在蓮叢中顯現出一朵巨大的蓮華。佛吩咐比丘:「坐下,凝視那朵蓮華。」比丘坐下後,佛便回到香室。
比丘專心凝視那朵蓮華。佛讓蓮花凋萎,正當凋萎的時候,顏色也變淡了,花瓣從邊緣開始掉落,不久便掉落殆盡。隨後雄蕊也脫落,只剩下果皮。比丘見狀,不禁想到:「剛才這朵蓮花色彩鮮豔,令人愉悅;現在卻色褪瓣謝,連雄蕊都掉落,只剩果皮。這樣的蓮華也會面臨衰老,這衰老也會降臨到我身上吧。」於是,他獲得了對諸行無常的正觀。佛察知他的心已達正觀,便在香室中放出光明,唱出以下偈語:
「斷除對自我的執著,如同用手折斷秋日的黃蓮花。
專心向寂靜之道邁進,涅槃是善逝者所宣示的。」
佛唱完這首偈語後,那位比丘即證得阿羅漢果,覺得自己真正從一切有生存中解脫出來,便以下面偈語表達自己的感慨:
「他已出離生死,其心圓熟;漏盡,只持最後的肉身。
守清淨之戒,諸根善安定;正如月亮從羅睺的口中脫出。
他驅散了無明的重重黑暗,清除了一切的污垢。
他如光明的晨星,普照天空,猶如千道光芒。」
比丘唱完偈後,再去禮拜佛。此時長老舍利弗也來到佛前,向佛禮拜後,便帶著弟子回去了。
此事被比丘眾知曉,他們集合在法堂裡,坐著讚歎十力的威德道:「法友啊,舍利弗不知道他人的潛在傾向與隨眠,也不知自己的弟子的潛在傾向與隨眠。佛卻知道,並在一天之內賜予那位弟子無礙的辯才和阿羅漢果。佛的威德真是廣大啊。」這時,佛來了,在設置的座位上坐下,問道:「比丘們啊,你們聚集在此,談論何事?」比丘們回答:「不是別的,只是在說世尊善知舍利弗弟子的意向。」佛道:「比丘們啊,這不是不可思議的事。我現在是佛陀,自然知道他的意向;但是在前生,我也曾知道他的傾向。」接著,佛開始講述過去的故事。
從前,梵授王在波羅奈城治國。那時菩薩擔任王的指導,不論是在物質上或精神上。有一次,人們在王的寶馬浴場裡,放下卑賤的駑馬去洗浴。後來馬丁叫寶馬下水時,寶馬卻不肯下去。馬丁來報告國王:「大王,寶馬不肯下水。」王派菩薩去問:「賢者啊,為什麼馬不肯下水呢?請你去看看。」菩薩答應道:「是的,大王。」便來到河畔,檢視馬匹,發現並無毛病,詳細查詢不肯下水的原因,想:「或許先前有其他馬在此洗過浴,牠因為嫌惡而不肯下去。」於是問馬丁:「有誰在這裡洗過浴嗎?」馬丁回答:「洗過其他的駑馬。」菩薩明白這馬因自尊心不願在此洗浴,於是建議馬丁:「馬丁啊,雖然用蜜糖和酪酥調製的乳粥很好,但老是吃也會厭倦。這匹馬在這裡洗浴,或許也厭倦了,還是帶它去別的地方洗浴飲水吧。」接著,他唱出以下的偈語:
25.
「馬丁啊,帶馬到別的浴場去飲水吧。
乳糜味雖好,吃膩了也會覺得苦。」
人們聽了菩薩的話,便把馬帶到別的浴場去洗浴飲水。在馬正洗浴飲水時,菩薩回到國王那裡。王問菩薩:「怎麼樣,馬洗浴飲水了嗎?」菩薩回答:「是的,洗浴飲水了。」王道:「那為什麼剛才不肯下水呢?」菩薩便如實告訴他情況。王道:「居然連這種畜生的意向都知道,真是賢者!」於是授予菩薩大榮譽,後來他依其業報而逝,菩薩也依業報離開了此世。
佛說:「比丘們啊,我知道那比丘的心意,不僅是從今日開始,前生也已知道了。」在講完這段法話後,佛再次將過去與現在聯結起來說:「那時的寶馬是那位比丘,國王是阿難,而那位賢臣正是我。」
26. mahiḷāmukhajātakaṃ女顏象本生經(比丘接受提婆達多食物的故事)
這個本生因緣是佛在竹林精舍時,對提婆達多所講的。提婆讓阿闍世太子信任自己,接受他的供養。阿闍世太子為提婆在伽耶斯舍建造精舍,每天用五百個大銀盤盛放三年陳香米飯,供養提婆。因此,提婆的徒眾增多了,他們都住在精舍裡。
當時王舍城裡有兩個朋友,甲依佛出家,乙則在提婆那裡出家。有一天,乙對甲說:「朋友啊,你每天流著汗去乞食,而提婆卻在伽耶斯舍的精舍裡安坐,享用各種美味的食物。你這樣做不是明智的選擇。明天早上來伽耶斯舍精舍,吃那裡的好菜和各種美味的食物吧。」甲被乙多次勸說,於是每天便去伽耶斯舍精舍飽餐,到了時候再回竹林。然而,這件事很快就被許多人知道了。朋友們中有人問甲:「我聽說你在吃別人供養給提婆的食物,這是真的嗎?」甲回答:「誰這麼說的?」朋友說:「某某人說的。」甲說:「我確實在伽耶斯舍吃過東西,但我吃的不是提婆給我的,而是別人給我的。」朋友說:「朋友啊,提婆是佛的怨敵,他以破戒的身體讓阿闍世信仰,非法地接受供養。你在佛門中出家,卻去吃提婆那非法所得的食物。快,帶你去見佛吧。」於是,他們將甲帶到法堂。
佛見了詢問:「為什麼把這個不想來的比丘帶來?」
朋友回答:「世尊,這比丘在您這裡出家,卻在吃提婆非法所得的食物。」
佛問甲:「比丘啊,據說你常常吃提婆的非法食物,這是真的嗎?」
甲回應:「世尊,我所吃的食物不是提婆給我的,而是別人給我的。」
佛說:「比丘啊,在這裡不應該找藉口。提婆是作惡行的破戒者。你在我這裡出家,遵循我的教導,為什麼要接受提婆的食物呢?你一向輕信,看到什麼就相信什麼。」接著佛講述過去的事情。
從前,梵授王在波羅奈城治國時,菩薩是一位大臣。當時,王有一隻名叫女顏的寶象,德行高尚,從不傷害任何生物。有一天,群盜在半夜聚集在象舍附近,討論著:「這樣做可以破壞水溝,這樣可以打破窗戶。只要打破水溝和窗戶,就能輕鬆搬運東西。在搶劫時,殺人也不怕。這樣一來,沒有人敢來抵抗。做盜賊的人不應受到道德的束縛,必須殘忍、兇惡、暴虐。」他們互相勸誡後便離去。連續幾夜,這些盜賊都在此集會。女顏象聽了他們的話,還以為是在對自己說,於是想:「那麼,我也必須變得殘忍、兇惡、暴虐。」次日清晨,見管象者來到象舍,便用鼻子將他攫起來摔死。自此以後,凡遇到的生物都被牠殺了。
人們奔到王那裡告訴他:「女顏象瘋狂了,見到什麼都殺。」王派菩薩去查看,說道:「賢者啊,你去看看,象為什麼生氣。」菩薩前去察看,發現象的身體並無疾病,推測是因為「或許有人在他附近說了什麼話,他誤以為是在對自己說,因此激怒了。」於是詢問管象者:「之前有人在象舍附近說過話嗎?」管象者回答:「有的,盜賊們曾在這裡開會。」菩薩回去告訴王:「象的身體無病,是因為聽到了盜賊的話而激怒的。」王問:「那麼,現在該怎麼辦?」菩薩說:「請有德行的沙門或婆羅門來象舍裡講道德的話,這樣會有效。」王說:「尊者,那麼就這樣辦。」菩薩請來有德行的沙門和婆羅門,讓他們在象舍裡聚集,請他們講道德的話。他們在一起談論道德,說道:「不應該打人殺人,人應有德行,能夠慈悲、忍辱。」象聽了以為是在教導自己,於是變得馴順。王問菩薩:「怎麼樣,象馴服了嗎?」菩薩說:「是的,這隻曾經激怒的象,因為諸位賢者的力量,竟然又回到了從前的馴服狀態。」接著他唱出了以下的偈語:
26.
「早先聽了盜賊的話,女顏遇人便擲殺;
後來聽了智者的話,最上之象便安住於諸德。」
王驚訝地說:「居然連畜生的心意都能知道。」於是授予菩薩大榮譽。後來王在壽終時,與菩薩各依因果報應從此世逝去。
佛告訴比丘:「你在前生也曾見到任何人便歸依他,聽了盜賊的話便歸依盜賊,聽了有德者的話便歸依有德者。」佛講完這段法話後,將過去與現在聯結起來,說:「那時的女顏象是奉行背教者的比丘,王是阿難,而那大臣就是我。」
27. abhiṇhajātakaṃ 常習本生經(比丘和在家人親近的故事)
這個本生因緣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一位優婆塞與某位老大德所說的。故事提到,舍衛城裡有兩位朋友,甲和乙。甲出家後,每天都會拜訪乙的住處。乙會給予甲食物,然後自己在用餐後陪伴甲到精舍,坐談到日落才回市裡。甲總是送乙回去,直到市門口才自己回精舍,這樣的習慣持續不變,二人的交誼在比丘中廣為流傳。
有一天,比丘們聚在法堂,坐著談論這兩人的交情。佛來到後,問道:「比丘們,你們剛才在這裡談論什麼?」比丘們如實回報。佛說:「比丘們,這兩人的交誼並不是今天才開始的,他們在前生就已經很親密了。」接著,佛開始講述過去的故事。
從前,當梵王在波羅奈城治國時,菩薩是一位大臣。那時,有一隻狗來到寶象的廄舍,吃那隻寶象所剩下的食物。在這樣尋找食物的過程中,狗與寶象變得親近,經常靠近象的身邊一起吃,後來兩者甚至成為無法分開的好朋友。狗常常抓住象的鼻子左右搖動,作為玩耍。
有一天,一位來自鄉村的人給管象者一些金錢,將狗買走。象見狗不見了,便從此不吃東西,也不喝水,更不洗澡。人們把這件事告訴國王,國王派菩薩去調查,問道:「賢者,象為何如此,不妨去查查。」菩薩到達象舍,看到象沉浸在悲哀中,身體上卻看不出有什麼疾病。他猜測,或許因為有親近的對象不在了,所以才會如此憂鬱。
菩薩問管象者:「曾經有什麼東西與象親近過嗎?」管象者回答:「是的,牠曾與一隻狗很親近。」菩薩詢問:「那麼,這隻狗在哪裡呢?」管象者說:「被一個人帶走了。」菩薩問:「你知道那人的住址嗎?」管象者回答:「我不知道。」於是菩薩回報給王:「大王,象沒有什麼疾病,牠以前與一隻狗非常親近,現在那隻狗不見了,可能因此不吃東西。」接著,他唱出了以下的偈語:
27.
「麄飯、摶飯、吉祥草都不喫,洗澡也不肯擦洗身體。
象本來日日與狗相見,似乎在戀慕狗友。」
王聽了菩薩的話,問道:「那麼,接下來應該怎麼辦?」菩薩說:「可以讓人敲鼓到處呼喊,說有人把與我們寶象為友的狗帶走了。如果有人藏在家裡不交出來,查到後就要懲罰他。」王依言照辦。
那個討狗的人聽到這話後,便把狗放了出來。狗急急忙忙跑回象舍,象用鼻子把狗卷住放在自己頭上,哭叫了一陣,然後再將狗放下,讓狗先吃過後自己才吃。
王說:「居然連畜生的心意都能知道。」於是授予菩薩大榮譽。
佛說:「比丘們,這兩人的交誼親密,並不是今天才開始的,前生也已經親密了。」在這段法話後,佛說明了四聖諦。〔這所謂的說明四聖諦的事,原本是每個本生因緣中都有的,將來當其功德明顯可認時特別提及。〕佛將今昔聯結起來,說:「當時的狗是優婆塞,象是老大德,而賢明的大臣就是我。」
28. nandivisālajātakaṃ歡喜滿牛本生經(說粗話人人不喜的故事)
這個本生因緣是佛在祇園精舍時,針對六群比丘的辱罵所說。當時,六群比丘吵起來互相罵人,提出十種條目來嘲諷那些正直的比丘。比丘們將此事告訴佛。佛召集六群比丘,問道:「比丘們,這事是真的嗎?」他們回答:「是的,這事是真的。」佛責備他們,說道:「惡言連畜生都不喜歡。以前有一隻畜生因為主人說了惡言,結果讓主人損失了千金。」接著,佛講述了過去的故事。
從前,健馱邏王在健馱邏的得叉尸羅城治國時,菩薩投生在牛的胎裡。當他還是小牛的時候,一位婆羅門從養牛者那裡把他買來,命名為「歡喜滿」,並把他放在兒女的住處,餵以乳粥或飯,十分疼愛他。菩薩長大後,心想:「這位婆羅門花了很多心血來養我,我現在是整個閻浮提最強的牛,讓我顯示一下本領,回報他的養育吧。」
有一天,牛對婆羅門說:「喂,婆羅門,去找那位長者,告訴他『我所養的牛能拖一百輛貨車』,然後以千金為賭。」婆羅門來到長者那裡,先問:「在這城中,哪家的牛最有力?」長者提到某家牛的名字,說道:「全城中沒有牛能比得上我家的。」婆羅門說:「我也有一隻牛,能拖一百輛貨車呢。」長者不信,問:「哪裡會有這樣的牛?」婆羅門答道:「我家裡就有。」長者於是說:「那麼打賭吧。」婆羅門同意,約定以千金為賭。
於是,婆羅門在一百輛車中裝滿砂石等,依次排列,使用繩子將車軸前後連接,叫歡喜滿洗澡,餵以香料飯,肩部還用花環裝飾,把他駕在第一輛車的車軛上。然後婆羅門自己爬上車,舉起鞭子大喊:「前進呀,欺瞞者,拉呀,欺瞞者。」牛聽到這些話,心裡想:「我不是欺瞞者,為什麼你這樣稱呼我?」於是四隻腳像柱子般立著不動。長者立刻叫婆羅門交出千金。婆羅門因此損失了千金,把牛解下,回到家裡,憂鬱地躺著。
歡喜滿牛見婆羅門這樣,便走過去問:「婆羅門啊,你為什麼躺著?」婆羅門說:「怎麼能入睡呢?千金輸掉了。」牛說:「婆羅門,我在你這裡這麼久,曾經把鉢打破或踩破過嗎?在別處撒過糞尿嗎?」婆羅門說:「那是沒有的事。」牛接著說:「那麼你為什麼叫我欺瞞者呢?你這樣稱呼我,是你的錯,不是我的錯。去和那人打賭二千金吧,但不要再叫我欺瞞者。」婆羅門聽了牛的話,於是去找長者,約定以二千金為賭。
按照上次的方法,把一百輛貨車前後連接,把歡喜滿牛裝飾好,駕在第一輛車的前面。先把車的前面牢牢固定住,軛與車軸之間用光滑的棒子貫穿,這樣堅固的駕繫使軛不至於左右搖動,單牛也能拖拉。婆羅門坐在車上,用手拍打牛背叫道:「賢者啊,前進呀,賢者啊,拉呀。」菩薩果然一口氣把連接的一百輛貨車拉著前行,最後一輛車也達到了原來第一輛的地方。於是那位擁有牛的長者拿出二千金,其他人也給了菩薩許多彩金,這些都到了婆羅門的手裡。如此,婆羅門因為菩薩的幫助獲得了許多財物。
佛說:「比丘們,惡語是誰都不喜歡的。」在責備六群比丘後,佛制定了戒律,唱出了以下的偈語:
28.
「應說愛語,勿作惡語,
牛為說愛語者駕重車,
使獲財寶而歡喜。」
佛講完這段法話,教導人們要說愛語,並且將本生的今昔聯結起來,說:「那時的婆羅門是阿難,而歡喜滿牛就是我。」
29. kaṇhajātakaṃ 黑牛本生經(牛菩薩報恩的故事)
這個本生因緣是佛在祇園精舍時,講述雙神變的故事。這個故事與天人降臨的情況在第十三編舍羅婆鹿本生因緣中也有提到。在證得正覺後,佛住在天界,於雨季結束的節日降臨到僧羯奢城,帶著許多隨從進入祇園精舍。比丘們在法堂裡坐著,討論佛的威德,說:「法友啊,如來實在無法比擬。他所顯現的東西,沒有人能夠顯現。六師外道曾說過,『我們將顯示神變給你們。』說了好幾次,但卻沒有一個神變出現。果然是佛的本事更強。」
佛來了,問道:「比丘們,你們剛才在這裡談論什麼?」
比丘們回答:「世尊,我們只是在談論世尊的威德。」
佛說:「比丘們,我所運行顯現的東西,誰能運行顯現呢?在前生我投胎為畜生時,也曾能負擔超出自己力量的重任。」接著,佛開始講述過去的故事。
從前,梵王在波羅奈城治國時,菩薩投生在牛的胎內。當他還是小牛時,他的主人寄宿在某位老婦人的家裡,後來結算了房飯費,便把小牛留作抵償而離去。那位老婦人用乳粥和飯餵養小牛,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這小牛被命名為「祖母的黑痣」。
隨著小牛長大,毛色純黑,像是安膳那藥,與村裡的牛一起遊玩,動作端正。村裡的孩子們時常和他玩,有的抓住他的角、耳朵或脖子來搖晃,有的捏他的尾巴,有的甚至騎在他的背上。一天,牛想:「我母親生活困苦,辛辛苦苦地像對待兒女一樣養育了我,我應該出去賺錢幫助她。」從那以後,他便到處走,尋找賺錢的機會。
有一天,一個隊商主的兒子帶著五百輛貨車來到一個凹凸不平的渡口停下,因為拉車的牛都無法把車拉到對岸。五百輛車子連在一起,停在渡頭,無法過去。菩薩(牛)與村裡的牛在渡頭閒逛,那位隊商主的兒子是一位牛的鑑別家,正在找尋能把這些車拉過去的良種牛。看到菩薩,他以為「這是一隻好牛,應該能把我們的車拉過去吧。不知道這隻牛的主人是誰。」
於是他問牧牛者:「這隻牛的主人是誰?我準備出錢,讓這隻牛把這些車拉到對岸。」
牧牛者回答:「那麼你可以把他拉去繫在車上,因為主人不在這裡。」隊商主的兒子用繩子穿過牛鼻,但牛卻不肯拉車,似乎在等待談好工錢。
隊商主的兒子懂得牛的意思,便對牛說:「如果你能把這五百輛車都拉到對岸,我每輛車給你二迦利沙波拏,總共給你一千迦利沙波拏。」於是牛便主動走到車前,人們把他繫在車上,他便一口氣把所有的車子拖到了對岸。所有的車子都成功過渡。
隊商主的兒子以每輛一迦利沙波拏計算,給了牛五百迦利沙波拏,懸在牛的脖子上。牛心想:「那人不依約給我工錢,我不能讓他走。」於是他站在車子前面擋住去路。人們費了很大力氣也趕不走他。隊商主的兒子心裡想:「這隻畜生大概知道工錢不夠吧。」
於是用布包了一千迦利沙波拏,給他懸在脖子上說:「喏,這是拖車子的工錢。」牛帶著一千迦利沙波拏的包回到母親那裡。村裡的孩子們驚呼:「黑牛的脖子上掛著的是什麼?」大家都跑來圍觀。牛把孩子們推開,避到遠處,然後回到母親身邊。
老婦人見牛的脖子上掛著錢包,問道:「你從哪裡得來的?」又向牧牛者打聽,知道了詳細情況,便說:「我怎麼會想靠你賺錢度日呢?你為什麼去做這樣的苦事?」
於是她用溫湯給牛洗澡,抹上油,餵上好的飲料和食物。後來,老婦人去世,菩薩和她各自依業報而逝去。
佛說:「比丘們,如來的無可比擬,這不是今天才開始的,前生也如此。」說完這段法話,佛又將本生的今昔聯結起來,唱出以下的偈語:
29.
「縱使在任何泥濘的道上,有笨重的貨物,
只要牢繫在黑牛身上,他也能搬運。」
佛說:「比丘們,當時的黑牛確實搬運了這些貨物。」然後,佛又將本生的今昔聯結起來,說:「那時的老婦人是蓮華色,而黑牛的祖母的黑痣就是我。」
30. munikajātakaṃ 謨尼迦豚本生經(前世因女人遇害被宰的故事)
這個本生因緣是佛在祇園精舍時,講述處女的誘惑的故事。詳情可參見第十二編小那羅陀苦行者本生因緣。佛問一位比丘:「據說你心中煩悶,真的嗎?」比丘回答:「尊者,是的。」佛問:「為什麼?」比丘說:「世尊,是因為處女的誘惑。」佛說:「這女子對你有害。在前生,她結婚的那一天,你也曾因此喪命,成為請客的食品。」接著,佛開始講述過去的故事。
從前,梵王在波羅奈城治國時,菩薩投生為某村長者家中的牛,名叫大赤。他的弟弟叫小赤。這兩隻牛負責家裡所有的搬運工作。家裡有一個女兒,已經被同村的某位長者聘為兒媳。女兒的父母用乳粥餵養一頭豬,名叫謨尼迦,準備在吉日請客用。
小赤看到豬在吃乳粥,對哥哥說:「我們兄弟倆負責家裡的搬運工作,而主人給我們的卻只是糠和草,卻把乳粥餵豬。為什麼豬能吃這麼好的東西?」哥哥大赤回答:「小赤,不要羨慕。那豬正在吃著死亡的食物啊。主人的女兒要結婚了,養豬是為了請客。再過幾天,客人就會來了。你看看,等到那時,豬會被綁住四腳,從豬欄中拉出去殺掉,然後烹調給客人吃。」接著他唱出以下的偈語:
30.
「不要羨慕謨尼迦,他正吃著死亡的食物。
去掉貪欲,吃糠和草吧,那才是長命的根源。」
不久,客人來了,於是把謨尼迦殺死,烹調成各種肴饌。菩薩問小赤:「你看到謨尼迦了嗎?」小赤回答:「哥哥,我看到了謨尼迦的結果。我們吃的糠和草,雖然無罪,卻能讓我們長命,這比那種食物真要好上百倍千倍呢。」
佛說:「你在前生也曾因這女子的緣故喪命,成為眾多來客的食品。」佛講完這段法話,並宣說四聖諦。講完四聖諦後,那位煩悶的比丘就證得了預流果。佛於是將本生的今昔聯結起來,說:「那時的謨尼迦是煩悶的比丘,長者的女兒就是現在的處女,小赤是阿難,而大赤則是我。」
31. kulāvakajātakaṃ 雛鳥本生經(菩薩成為天帝的故事)
這個本生因緣是佛在祇園精舍時,針對一位飲用未經過濾水的比丘所講的。據說,那時有兩位青年比丘,甲和乙,他們是朋友,從舍衛城出發到鄉間,想要參見佛陀,於是一起前往祇園精舍。
甲比丘帶著濾水囊,而乙則沒有。他們一起濾水喝。某次,兩人之間發生了爭吵,甲比丘不肯借出濾水囊,自己濾水喝。乙因為口渴,無法忍受,於是就喝了未經過濾的水。
兩人繼續旅行,最終抵達祇園精舍,向佛禮拜後就坐下。佛問他們:「你們從哪裡來?」兩人回答:「尊師,我們來自拘薩羅的一個村莊,想要見您。」佛接著問:「那麼,你們一路同行,彼此一定很親近吧。」乙比丘回答:「尊師,中途這位朋友和我發生了爭吵,不肯借濾水囊給我。」甲比丘說:「尊師,這位朋友明知道水中有生物,卻不濾水就喝了。」佛問乙比丘:「比丘,你真的知道水中有生物卻還喝了嗎?」乙比丘回答:「真不應該,尊師,我確實喝了未濾的水。」
於是佛對兩位比丘說:「比丘,在前生,有一位賢人在天都治國,因戰爭失敗而從崎嶇的山路逃出。他為了想要恢復王位,立下了『不殺生』的誓願。在戰爭勝利、獲得榮譽時,曾因救一隻小金翅鳥而讓馬車回轉。」
從前,一位國王在摩揭陀國的王舍城治國,菩薩在摩契羅村出生,家境非常高貴。命名之日,取名為摩揭童子。幾年後,他成為一名婆羅門青年,父母為他娶了一位同族女子為妻。隨著兒女的出生,摩揭成為家中的主人,富有慈悲心,嚴守五戒。
那村中共有三十戶人家。有一次,大家聚集在村中央討論村務,菩薩摩揭用腳把他所立的地面整治好了。此時,有人站到了他的地方,菩薩便去別處整治,再回到原位,又有其他人站到他的位置上。菩薩摩揭如此反覆,最終把整個場地都整理好了。這個場地原本是天幕搭建的,後來菩薩摩揭改建為會堂,並在裡面放置了坐椅和水甕。在這期間,跟隨菩薩摩揭的有三十人。菩薩摩揭鼓勵村人堅守五戒,自己誓言與村人一起做好事,村民們也跟著他一起行善,每天清晨起床,帶著刀斧和槌子巡行村中,清理道路上的石塊,砍掉妨礙行車的樹木,平整地面,修築堤防,同時也行布施、守戒律。全村的人逐漸依從菩薩摩揭的教導,開始守戒。
這時,村中的首領不高興了,他認為「以前村民有的喝酒,有的殺人,這樣我可以從中獲利。現在摩揭鼓勵大家守戒,村民們都不再作惡,這樣我的收入就減少了。」於是他去告訴國王:「大王,村中有許多盜賊。」王聽後命令捉拿那些盜賊。首領回到村中,把全村的人都捕捉了,帶到國王面前,說:「大王,盜賊都捉到了。」王並沒有查詢村民的行為,直接下令:「用象把這些村民都殺死。」於是全村的人都被送到法庭,準備行刑。
菩薩摩揭告誡村民:「你們要堅持五戒,對於誣告者、對於國王、對於象,都要像愛護自己的身體一樣去愛他們。」村民們都謹守教誡。當行刑的象被牽到村民面前時,無論怎樣牽引,象都不肯走近,發出咆哮聲逃開。叫來其他的象,也是如此。國王以為「這些村民手中可能有什麼魔藥。」於是命人檢查,檢查者毫無所獲,回報王:「大王,什麼都沒有。」
王說:「那麼,可能是他們在念什麼咒語吧,去問問他們有沒有咒語。」
侍臣問村民們,菩薩摩揭回答:「有的。」
侍臣回報王:「據說有的,大王。」
於是王召集村民,問道:「說出你們的咒語。」
菩薩摩揭說:「大王,我們的咒語不是別的,只是我們三十個人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說謊、不飲酒,還有行慈悲、布施、平整道路、挖蓮池、守戒律。這些就是我們的咒語,我們的保護咒語。」王對村民們大加讚賞,懲罰了誣告者,將他的財產全部沒收,賜給村民們,並命他的奴隸為村民服務,最後還把象贈給了村民。
村民們此後一心向善。某次,他們想在十字路口建一個大會堂,就雇用了木匠來營造。因為村民們對女人毫無欲念,便禁止女人進入會堂。這時,村中有四位婦女,一位名叫善法,一位名叫思惟,一位名叫歡喜,還有一位名叫善生。善法用賄賂給工頭,說:「老哥,請讓我當這會堂的建造參與者。」工頭答應道:「可以。」於是,她把準備作會堂尖塔的木材弄乾燥、截好、穿了孔,雕成尖塔,然後用布包紮起來藏在別處。
等到會堂完成,準備安裝尖塔時,工頭對村民們說:「不對了,主人,我們疏忽了一件事。」
村民們問:「什麼事?」
工頭說:「尖塔必須要加上。」
村民們道:「當然應該要加。」
工頭說:「可是這不能用新切的木材來做,要找質料陳舊、截好穿孔的現成尖塔才行。」
村民們問:「那該怎麼辦呢?」
工頭說:「如果村中有造好的尖塔肯賣,那就最好去找找。」村民們搜尋的結果,在善法的地方找到了尖塔,但不能用錢買得。
善法說:「如果容許我入會堂,那麼就捐助吧。」
村民們道:「我們不預期女人的尖塔。」
工頭對村民們說:「主人,你們在說什麼話?除了梵天界,其他的世界並不排斥女人的啊。請接受尖塔吧,安上尖塔,我們的工程就完成了。」
村民們贊同了這話,接受了尖塔,會堂隨之完成。在會堂中放置了坐椅,配置水甕,連日常的飲食也準備好。又在四周築牆造門,牆內鋪沙,牆外植棕櫚樹。
思惟在那裡經營樂園,覺得花和果實太多的樹木環境不適,於是不種這些樹木。
歡喜則在那裡鑿掘蓮池,覆蓋池面以五種蓮花,十分可觀。
唯有善生一人未曾作過什麼。
菩薩摩揭完成了
1. 對父母孝敬、
2. 對長輩的孝敬,
3. 說真話、
4. 不粗惡語
5. 不在背後說人壞話
6. 不吝嗇
7. 不憤怒
等七種誓言,唱出以下的偈語:
「在家孝敬父母、敬愛師長,
出言柔和、愛語而不刻薄。
不貪婪、真實而征服怒,
如此之人,三十三天的天神稱為正直者。」
菩薩摩揭如是行,受人褒讚,命盡後轉生於三十三天,成為天國之王,名叫帝釋。其餘村民也隨著國王同生於三十三天。
然而,那時三十三天中有阿修羅居住。天王帝釋覺得和阿修羅共治不好,於是給阿修羅們喝天神的酒,趁他們醉時抓住他們的雙腳,從須彌山的絕壁扔下去。阿修羅們掉入阿修羅宮,魔宮位於須彌山的最低部,面積與三十三天界相等。天國有珊瑚樹,而魔國則有一種樹叫灰彩色華。這時魔神們見到灰彩色華開花,知道這裡已不是他們曾經管轄的天國,因為天國的花是開在珊瑚樹上的。於是他們說:「帝釋等傢伙,叫我們喝醉酒,把我們扔進大海,搶走了我們的天國。」
他們又宣告:「我們要和他戰爭,奪回天的城郭。」於是阿修羅眾像螞蟻爬柱子一般,攀登上須彌山去。
帝釋聽說魔神來攻打,便降至海面。兩軍交戰後,帝釋被魔軍打敗,乘著名為超勝的車,從南海這邊逃到150由旬的對面。帝釋的車在海上急駛,當到達綿樹林時,綿樹像路上的棕櫚樹一樣,被砍掉,落在海中。海面上有許多小金翅鳥高聲叫著飛翔。帝釋問他的御者摩多利:「摩多利,剛才是什麼聲音,那聲音真是驚心動魄。」
摩多利回答:「天主,您的車不顧一切,急速行駛,過綿樹林時把綿樹沖毀,那些在樹上的小金翅鳥因為害怕喪命而悲鳴逃生。」
帝釋說:「摩多利,我們連小鳥都不忍心傷害。我們不應自恃有力量而殺生。為了這些小鳥,我們願意犧牲自己的生命,讓給阿修羅族。把車子回轉吧。」接著唱出以下的偈語:
31.
「摩多利啊,別衝撞綿樹上的巢居者,
為了保全鳥巢,我們願意在阿修羅面前,喜捨我們的生命。」
御者摩多利遵命回轉車輛,改從其他路向神的世界進發。魔神們聽說帝釋又回轉來,想:「據說帝釋又從別處來了,這一定是他獲得了援軍來反攻。」因此感到害怕,逃入阿修羅國。帝釋重返神都,被天眾圍繞,居於都邑中央。瞬間,地面分裂,顯現出高達一千由旬的宮殿,這宮殿是在勝利時顯現的,因此名為戰捷宮殿。
帝釋為了讓魔神們不再靠近,特設五種防備,關於此,有下面的頌:
「在難攻的二城之間,所謂五種防備者,
就是龍和兇猛者(金翅鳥、甕形夜叉、荒醉夜叉),與四天(王)。」
當帝釋設下這五種防備,身為王者,享受天的榮耀時,善法去世轉生為天后。她在前生曾貢獻過尖塔,作為果報,顯現出一座廣五百由旬的玉堂,這堂被稱為善法堂。堂中純白的天蓋下有廣一由旬的玉座,帝釋就以諸天之王的身份坐在上面處理天國的政務。
思惟也去世轉生為王后,她在前生曾造過樂園,作為果報,有一個樂園出現,名叫心蘿園。
歡喜也去世轉生為王后,因為曾鑿蓮池的果報,有一個蓮池出現,名叫歡喜。
唯有善生未曾在前生作過善業,死後轉生為鶴,住在某處樹林的洞穴中。
帝釋想:「善生沒見到,她究竟生在哪裡呢?」查察的結果,知道了她的所在,於是便親自去把她領到天界,讓她觀看快樂的天都、善法堂、心蘿園、歡喜蓮池。帝釋對善生說:「她們因為曾行善事,才轉生為我的后。你因為未行善事,才轉生為畜生。以後要守戒啊。」於是對鶴訓誡,授以五戒,然後把她送回原處,放了她。
從此以後,善生便守戒了。過了二三日,帝釋想試探她是否真的能守戒,於是化為一條魚,側躺在她面前。善生見了還以為是死魚,用嘴去銜魚頭,見到魚尾動了,於是說:「這好像還活著呢。」於是把魚放了。帝釋說:「好,好,能守戒啊。」便自去了。
善生後來從那裡逝去,轉生在波羅奈的一位陶工家裡。帝釋查明了她的所在,便化作一位老人,車上載著金色的胡瓜,來到她的村子,坐下來喊道:「胡瓜要嗎?胡瓜要嗎?」
村民們走近前來說:「老伯,請給我吧。」
老人說:「我要給守戒的人。你是守戒的嗎?」
村民們回答:「我們全不知戒,那麼賣給我們吧。」
老人說:「我不賣,只送給守戒的人。」
村民們說:「這是個癡子。」
各自散去了。善生聽聞此事,以為也許是送給她的,便走到老人的面前說:「老伯,請給我吧。」
老人問:「姑娘,你守戒嗎?」
善生回答:「我確實守著戒。」
老人說:「我專為你送來的。」便將車拉到她的家門口放著,自己去了。
善生一生守戒,死後轉生為阿修羅王毘婆契耶之女。因為前生守戒的果報,生下來就是一位美人。到了妙齡時,阿修羅王召集阿修羅們,叫女兒自己選擇丈夫,說:「女兒啊,你可以自選一個合意的做丈夫。」而帝釋心思尋找善生的生處,知道她生在那裡,心想:「善生正在選擇合意的丈夫,我一定會當選。」於是化作阿修羅,來到了那裡。阿修羅王叫善生打扮好,領她到阿修羅集合的地方,說:「你就自己選擇合意的丈夫吧。」
善生四下觀望,瞥見了帝釋,因為曾經有過夫妻的情誼,便拉住他的手說:「這人是我的丈夫。」帝釋於是帶領善生回到天國,封為女王,身邊有二千五百萬個舞姬護侍。
佛講完這段法話後,責備那位比丘說:「比丘啊,古時的賢人在治理天國時,願意捨棄自己的生命,卻絕不會殺生。你既然皈依了這個教義出家,為何還要飲用那些沒有過濾的水呢?」
然後,他又聯繫了過去與現在,說道:「那時的御者摩多利就是阿難,而帝釋則是我。」
32. naccajātakaṃ舞踊本生經(因為不知恥而失去妻子的故事)
這個本生經的因緣,是佛陀在祇園精舍時,對一位擁有許多財物的比丘所說的。他的故事與《天法本生因緣》第六中所說的相同。
佛問那比丘說:「比丘啊,據說你擁有許多財物,這是真的嗎?」比丘回答:「真的。」佛又問:「你為什麼要持有這麼多財物呢?」那比丘聽了這話,怒火中燒,脫下自己的衣服說:「那我就這樣吧。」於是當著佛的面把身體裸露出來。旁邊的人們嘲笑他是個癡子。那比丘便遁逃,成為大家所不齒的人。
比丘們聚集在法堂裡,討論那比丘的不德行為。說道:「在尊師面前可以這樣嗎?」
佛陀來了,問道:「比丘們啊,你們在這裡談論什麼呢?」
比丘們回答:「尊師啊,那比丘在世尊面前,對著四眾,不顧羞恥與過失,做出放蕩的行為,結果被大家所厭惡,並且違背了尊教。我們正在談論他的不德。」
佛陀說:「比丘們啊,那比丘的不顧羞恥與過失,背棄聖教,並不是從今天開始的。在前生,他也因為這樣的行為而失去了美麗的妻子。」接著就講述過去的故事。
從前,當世界剛形成時,四足獸中獅子為王,魚類中叫做歡喜的魚為王,鳥類中金白鳥為王。這位金白鳥的鳥王有一個女兒,是一隻美麗的白鳥。王問女兒想要什麼,女兒說想要一位合意的丈夫。
鳥王答應了女兒的希望,召集群鳥到雪山,各種各類的白鳥、孔雀等都來了,聚集在一塊寬廣平坦的岩石上。鳥王叫女兒來,對她說:「你可以選擇合意的丈夫。」
女兒觀察群鳥,眼睛盯上了一隻如寶珠般美麗的孔雀,說:「這是我的丈夫。」
聚集在那裡的群鳥走到孔雀面前說:「喂,孔雀君,這位鳥王的女兒在眾多鳥中選擇丈夫,你應該當選了。」
孔雀說:「一向沒有人知道我的本領。」
他非常高興,毫不在意羞恥與過失,在眾鳥的注視下,張開翅膀舞蹈,脫掉了遮掩身體的東西。
鳥王見了很難堪,說:「他內心毫不知恥,行為也不計過失。我不能把女兒給這樣不知羞恥、不計過失的人。」接著便在群鳥之間唱出下面的偈語:
32.
如意的身軀,光彩照人的背部,如同寶石般的色澤,與之相稱的頸項。
有一點瘦弱,因為跳舞所以我不會把女兒給你。
鳥王於是在群鳥環視之間,將女兒改給自己的小白鳥。孔雀因無法得到雌白鳥為妻,當場逃走。白鳥之王也回到自己的地方去了。
佛說:「比丘們啊,那比丘的不知羞恥、不計過失、與教法相違背,這並不是從今天開始。在前生也曾因此失去了美麗的妻子。」說完這番法話,他又聯繫了過去與現在,說道:「那時的孔雀就是那位擁有許多財物的比丘,而白鳥之王則是我。」
33. sammodamānajātakaṃ和合本生經(爭吵導向滅亡的故事)
這個本生因緣,是佛陀在迦毘羅城附近的榕樹園時,針對圓布墊的爭論所說的。詳細的情況可以參考《拘那羅本生因緣》第536 篇。那時,佛陀對親族們說:「大王們啊,親族之間不可有爭執。在前生,有某種動物因為爭執而遭到滅亡。」接著,因為國王的親族的詢問,佛講出了過去的故事。
從前,當梵授王在波羅奈城治國時,菩薩投胎為鶉,與數千隻鶉一起生活在林間。這時有一位捕鳥者,假裝鶉叫,窺探鶉的行蹤。當他找到之後,就把網投到空中,慢慢將網收緊,然後將鶉放入籠中帶回家,並將其出售以維持生計。
有一天,菩薩(鶉)對群鶉說:「這個捕鳥者想要讓我們的親族滅亡。我有一個方法,可以防止他捕捉我們。以後如果他把網投到你們頭上,你們可以把頭頂進網眼,大家一起頂住網,飛到荊棘叢中丟掉。這樣一來,我們就能逃出他的網羅。」
群鶉都贊同道:「好啊!」
次日,當網落到他們的頭上時,他們依照菩薩的指示,大家一起把網頂住,運到荊棘叢中丟掉,自己從網下逃出。捕鳥者費了不少力氣去荊棘叢中取網,等他取到時天色已晚,只好空手回家。從此以後,群鶉都用這個方法對付捕鳥者,捕鳥者每天都白忙一場,最終空手回家。於是他的妻子不滿,說道:「你每天都是空手回來,我想你一定在哪裡尋開心。」
捕鳥者回答:「我哪有尋開心?那些鶉真是狡猾,居然會團結在一起。我把網投下去時,他們都一起頂住,飛到荊棘叢中丟掉。不過,他們這種團結精神大概不會長久的。你別擔心,總有一天他們會爭吵,那時我就能把他們全部捕到,讓你快樂。」
接著他唱出以下的偈語:
33.
群鳥互相和合,故能戴網飛去。
一旦互相爭鬧,他們就會落到我的掌中。
過了幾天,甲鶉在地面上尋食時,不小心踩到了乙鶉的頭。乙鶉怒道:「誰踩著我的頭了?」
甲鶉說:「這是我不小心的,請不要生氣。」但乙鶉仍然生氣不已。
甲乙兩隻鶉便開始爭吵,甲鶉說:「你以為你能頂網嗎?」
乙鶉也回道:「你以為你能頂網嗎?」就在他們爭吵時,菩薩想:「喜歡爭吵的人之間,不會有幸福。當他們不能協力頂網時,將會陷入滅亡,給捕鳥者提供機會。我不能再待在這裡了。」於是就帶著自己的弟子們離開了。
過了幾天,捕鳥者來到林中,假作鶉叫,將網投向眾鶉。這時一隻鶉說:「我在頂網時傷了頭毛,你去頂吧。」另一隻鶉說:「我在頂網時掉了兩隻翼的毛,你去頂吧。」在他們互相推諉的時候,捕鳥者將網收緊,將他們捕入籠中,帶回家去取悅妻子。
佛說:「大王,親族之間不可有任何爭執,爭執的確是滅亡的根源。」說完這番法話,佛又將過去與現在聯繫起來,說道:「那時愚笨的鶉是提婆達多,而明智的鶉則是我。」
34. macchajātakaṃ 魚本生經(菩薩救魚的故事)
這個本生因緣,是佛在祇園精舍時,針對比丘前妻的誘惑所說的。那時,佛問一位比丘:「比丘啊,聽說你正在煩惱,真的嗎?」
比丘回答:「世尊,真的。」
佛問:「你為誰煩惱呢?」
比丘說:「世尊,我原來的妻子很美,我捨不得她。」
佛便說:「比丘啊,這位婦人對你來說是有害的,你在前生因為她而死過,幸好被救了。」接著,佛講述了過去的故事。
從前,當梵授王在波羅奈城治國時,菩薩是王的司祭。一天,漁夫們在河中投網捕魚,有一條大魚因為愛欲的驅使,與牠的妻子(雌魚)一起游來。雌魚在前面游,嗅到了網的氣味,於是繞著網游了一圈。然而,那條迷戀於情愛的雄魚卻不小心落入了網中。漁夫們知道魚已入網,便將網拉起,捕住了這條魚,卻不立即殺死,而是把它放在沙灘上,準備在炭火上烤來吃。一邊生火,一邊削竹木做烤魚叉。這條魚心想:「用火烤、用叉刺、還有其他各種苦痛,這些我都不在意。真正讓我煩惱的是,妻子不見了我,可能以為我另有所愛,獨自難堪,這才是最令人煩惱的。」於是牠悲哀地唱出了以下的詩句:
34.
受冷、受熱、落在網中,我都不以為苦惱。
所覺得的煩惱,只是妻子失去丈夫後的思念。
這時,司祭恰好帶著侍從來到河邊洗澡。他能夠辨別各種聲音,聽到魚的悲嘆,便想:「這條魚因為情愛的悲傷而受苦,如果牠帶著這份心痛死去,結果會轉生到地獄。我得救救牠。」
於是走到漁夫那裡,對他們說:「喂,能不能把這條魚供養給我?只要夠我吃一天就好,我們不需要其他的,請把這條魚做供養吧。」
漁夫們回答:「好,主人,就請拿去吧。」
菩薩(司祭)用雙手捧起魚,走到河邊,對魚訓誡道:「喂,魚啊,今天如果不遇見我,你可能就要喪命了。以後不要再被情愛所束縛啊。」說完,便把魚放回水中,自己回城去了。
佛說完這番法話,解釋了四聖諦。講完四聖諦後,那可憐的比丘安住於預流果。佛又將過去與現在聯繫起來,說道:「那時的雌魚是那比丘出家前的妻子,雄魚是那可憐的比丘,而司祭則就是我。」
35. vaṭṭakajātakaṃ鶉本生經(鳥菩薩藉著真實語讓火退去的故事)
這個本生因緣,是佛在摩揭陀國巡遊時,針對森林火災的事情所說的。某次,佛在摩揭陀國的一個部落托鉢行乞,吃完後,許多比丘圍著他回程。在途中,他們遇到了森林大火。有些比丘在佛的前面,有些比丘在佛的後面,火勢越來越猛,整個森林都被煙霧和火焰籠罩。於是,有些根基不深的比丘因為恐懼死亡,說道:「我們索性放火,燒掉這一片地方,這樣別處的火就不會蔓延過來了。」他們便在撿來的木材上點火。
其他同伴則說:「法友們,你們在做什麼?你們好像是眼睛不見天日,立在須彌山下卻看不見高大的山。你們跟隨著無比的佛,卻不誠心對佛祈念,卻在喊『放火』。你們真是不知道佛的力量。快去找佛啊!」
這些比丘們聚集到佛的跟前。佛帶領比丘們走向另一個地方。森林的火勢越來越強,燒到了離如來所站之處十六迦利沙的地方,卻像把火炬丟進水中一樣,立刻熄滅,火焰無法蔓延到直徑三十二迦利沙的範圍內。
於是,比丘們讚美佛的功德說:「啊,佛的功德啊!火沒有心,居然不向佛的坐處蔓延,像入水的火炬一般立刻熄滅了。啊,佛的神通力啊!」
佛聽到他們的話,說:「比丘們,火在這裡熄滅,這絕不是我的力量,而是我過去的真實力量,因為這裡永遠不會著火,這就是所謂的劫持續的奇蹟。」
這時,長老阿難取衣四摺,供佛坐,佛便端坐其上。比丘們敬禮如來後,圍坐在一起請求道:「世尊,我們只知道現在,過去的事情對我們來說是隱秘的,請您告訴我們。」
佛陀便說:從前,正是在摩揭陀王國這裡,菩薩投生在鶉的胎內,成為一隻鶉。當牠從卵中孵化出來時,是一隻圓潤如月的小鶉。牠的父母把牠放在巢裡,用嘴餵食。牠有了翅膀,卻還不能飛;有了腳,卻還不能走。每年森林都會起火,火勢會蔓延到這裡。某次,那火發出猛烈的爆聲,向他們這邊蔓延。群鳥們害怕被燒死,紛紛從巢中飛出逃散。菩薩(鶉)的父母也拋下菩薩,自行逃生。菩薩躺在巢中,抬起頭來看著逼近的火焰,心想:「如果我能振翅而飛,我就能逃到別的地方去;如果我能用腳走路,我就能走到別的地方去。但我的父母尚且怕死,為了保全自己,拋下我逃走了。在這裡,我別無保護者,也無人救助,現在該怎麼辦呢?」
這時,牠心中浮現一個念頭:「在這世間,有戒律的美德,也有真理的美德。從前,實現波羅蜜,在菩提樹下成正覺的佛,依戒律、禪定、智慧而解脫,依解脫智而完成知見,保持真理、慈悲、憐憫、忍辱,對一切眾生平等愛護,所以名為一切知者。佛所體驗的名叫法德。我也有一個真諦存在,這存在的一個自然法是明顯的,所以我應該思考以前諸佛所穿透的德行,和省思真諦的自性法,來拿取誓言,藉此來消退今天的火,拯救自己與其他還在的鳥。」於是,牠自言自語道:
這世間存在戒德,真諦純潔和憐憫
我依此真實來作無上的誓言。
省思法的力、憶念往昔的勝者、
以真諦的力量為依據,我作出最高的真實
菩薩既然這樣思考往昔曾得涅槃的諸佛之功德,依自己所存的真實性發了誓言,接著唱出了以下的詩句:
35.
雖有翼而不能飛,雖有足而不能行。
父母又不在這裡,火啊,快給我退去。
火隨著誓言立刻後退十六迦利沙。那退去的樣子,並不是因為那裡已經沒有東西可燒而把火移到別處,而是像把火炬投入水中一般,立刻熄滅。於是菩薩又這樣唱道:
炎炎的大火,隨著我的誓言,
消失在十六迦利沙之外,宛如遇到了水的樣子。
自此以後,那地方永遠不會再遭遇火災,因此被稱為劫持續的奇蹟。菩薩如是體會到誓言,命盡時依其業報,由此世逝去。
佛說:「比丘們,這森林裡的火不蔓延,並非我現在的力量,而是從前那隻幼小的鶉所實現的,依其實力而來的。」佛說完這番法話後,解釋了四聖諦。講完四聖諦後,比丘們或得預流果,或成一來,或得不還,或達應供(阿羅漢)。佛又將過去與現在聯繫起來說:「那時的父母,正是今天的父母,而那隻鶉王就是我。」
36. sakuṇajātakaṃ 鳥本生經(選錯地方的比丘的故事)
這個本生因緣,是佛在祇園精舍時,針對一位因庵居遭遇火災而苦惱的比丘所說的。據說,有一位比丘從佛那裡學到了業處,於是離開祇園精舍,前往拘薩羅國,在某村附近的樹林中居住。剛住下不久,庵居便被燒毀了。
那位比丘向村民呼喊:「我因為庵居被燒而很痛苦。」
村民回答:「現在天旱,我們的田地乾燥,等我們把田地灌溉好再說吧。」
灌溉完成後,他們又說:「要下種了。」
下了種後,又說:「要搭籬笆。」
再之後又說:「要除草。」
等到收割時,又說:「等把穀物打下來再說。」
這樣一來,三個月就這樣過去了。在這三個月裡,那位比丘在野外露宿,雖然修行業處,卻毫無所得。自恣完畢後,他回到佛那裡,向佛禮拜,然後退坐一旁。佛親切地招呼他,問道:「比丘啊,雨安居過得安樂嗎?已經透過業處而達到頂峰了嗎?」
那位比丘便向佛說明了自己的遭遇,回答說:「因為沒有適合的僧房,所以未能達到頂峰。」佛說:「比丘啊,在前生,動物都知道自己的居所適合與否,你為何卻不知道呢?」接著,佛便講述了過去的事情。
從前,在波羅奈王治國時,菩薩投生為鳥,與群鳥一起棲息在森林中的巢裡。那片森林附近有一棵枝葉繁茂的大樹。一天,大樹的樹枝相互摩擦,塵埃掉落,樹枝冒出煙氣。菩薩(鳥)見狀,心想:「這兩根樹枝這樣摩擦,肯定會產生火花,燒著地上的枯葉,接著火勢會蔓延到我們的樹上來。這裡已經不能再住了,必須遷移到別處去。」於是,牠對群鳥唱道:
36.
「群鳥所棲的樹,不久將遭火焰。
鳥啊,快到別處去避難,
那裡不會有危險。」
所有遵從菩薩吩咐的鳥都跟隨著牠飛到了別處。那些不懂道理的愚蠢鳥卻認為「這就像滴水見鰐魚」,不相信菩薩的話,仍然留在原地。不久之後,果然如菩薩所料,森林被大火燒毀,樹木都被燒光了。當煙霧和火焰直冒時,群鳥的眼睛被煙霧遮蔽,無法逃脫,最終一隻隻落入火中被燒死。
佛說:「比丘啊,像這樣,在前生,動物棲息在樹上還知道那地方適合自己與否,你為何卻不知道呢?」說完這番法話後,佛解釋了四聖諦。講完四聖諦後,那位比丘便安住於預流果。佛又將過去與現在聯繫起來說:「那時遵從菩薩教導的群鳥是我的侍從,而那隻聰明的鳥就是我。」
37. tittirajātakaṃ 鷓鴣本生經(尊敬年長者的故事)
這個本生因緣,是佛在前往舍衛城時,針對舍利弗長老因無法找到床座的事情而說的。據說,給孤獨長者已經建立好了精舍,然後派遣使者去通知佛。佛從王舍城出發,先在吠舍離逗留了一會兒,然後才前往舍衛城。
此時,有六位弟子先行到達,還沒等長老們就座,他們就各自安排說:
「這張床留給我們的師父吧,
這給前輩吧,
這由我們自用吧。」
後來到的長老們因此找不到床座。舍利弗長老的弟子們幫他找床座,但也沒有找到。沒有床座的長老只好在佛的床邊一棵樹下度過了一夜。
到了黎明,佛咳嗽了一聲,長老也跟著咳嗽。佛問:「這裡的是誰?」舍利弗回答:「世尊,是舍利弗。」佛問:「舍利弗,你在這裡做什麼?」舍利弗便將情況告訴佛。佛聽了之後,心想:「在我在世的時候,比丘之間已經失去了相互的尊敬,沒有從順的行為。那麼我死後,他們又會怎樣呢?」他不禁對法感到憂慮。
天一亮,佛便召集比丘們,問道:「比丘們啊,據說有六個人先到這裡,佔去了長老比丘的床座,這是真的嗎?」
比丘們回答:「世尊,是真的。」
於是佛斥責那六位比丘,並對比丘們進行法話,接著又問:「究竟誰有資格享受最好的床座、最好的水、最好的食物呢?」
有些比丘回答:「出身於剎帝利族的人。」
有的說:「出身於婆羅門族或居士族的人。」
還有的說:「持戒者、教法者、以及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的得達者。」
比丘們各自根據自己的想法說出誰該享受最好的床座。
佛告訴他們:「比丘們,在我的教團裡,能享受最好的床座的,不是剎帝利族出家的人,也不是婆羅門族、居士族出家的人,也不是律師、經師、論師,也不是初禪等的得達者和預流者。比丘們,在這個教團中,對年長(戒臘高)者應該行恭敬的禮節,合掌供養,年長者應該得到最好的床座、最好的水、最好的食物。這才是應有的資格。唯有年長的比丘才適合這個資格。比丘們,舍利弗在我身邊是我的高徒,曾經轉法輪,理應得到比我次一等的床座。然而,他昨晚卻沒有床座,只好在樹根下過夜。如今你們失去了尊敬,不知從順,那麼將來你們的行為會怎樣呢?」
為了教訓他們,佛又說:「比丘們,在前生,動物們尚且知道『在這樣不互相尊敬、從順的情況下,違反了普通的生活法則,對我們的生活方式不適合。我們中誰年長,就對誰致敬。』他們找到年長者後,對他行敬禮,後來便生到了天道。」
接著,佛講述了過去的事情。
從前,在喜馬拉雅山中腰的地方,有一棵大榕樹,樹附近住著鷓鴣、猿和象三個朋友。他們彼此之間不互相尊敬、從順,甚至違背了普通的生活法則。因此,他們想:「這樣生活對我們並不合適。我們想要尊敬年長者,對他行敬禮。」但他們不知道誰是最年長的。
有一天,他們想出了一個辦法,三位朋友一起坐在榕樹的根下。鷓鴣和猿對象問:「象君啊,你知道這棵榕樹有多大了嗎?」象回答:「朋友們,在我還是小象的時候,這棵榕樹還只是灌木,我常常跨過它,有時也在灌木叢中走過。最高的灌木也只碰到我的肚臍。所以,這棵榕樹我在它還是灌木的時候就已經知道了。」
接著,鷓鴣和象又問猿。猿回答:「朋友們,當我還是小猿時,曾坐在這裡去咬食這棵榕樹的新芽,所以我在很小的時候就已經知道這棵榕樹了。」
然後輪到鷓鴣講話。鷓鴣說:「朋友們,從前某處有一棵大榕樹。我吃了那樹的果實,並把糞撒在這裡,所以這裡長出了榕樹。我知道這棵榕樹在未萌芽之前就存在過,所以我比你們都年長。」
象和猿對聰明的鷓鴣說:「朋友啊,你比我們年長。以後我們就對你恭敬、尊崇、供養、敬禮、合掌,請你教導我們。」從此以後,鷓鴣就開始教訓他們,告訴他們要保持戒律,自己也保持戒律。三隻動物遵守五戒,互相尊敬,對普通的生活法則不再違犯,最終往生於天國的安樂處。
這三隻動物所遵守的,就是所謂的鷓鴣的梵行。佛說:「比丘們,連動物都能互相尊敬,從順著活,你們身為出家人,受有經律的教導,為何卻不能互相尊敬、從順呢?比丘們,我現在作出一個決定:從今以後,你們必須對年長者行敬禮、合掌、供養。年長者應該得最好的床座、最好的水、最好的食物。以後,年輕者不得奪佔年長者的床座。無論誰,凡是奪佔他人物品者,都是犯惡作(突吉羅)罪。」佛說完這番話後,以正等覺者的身份唱出了以下的偈語:
37.
「誰不失去應被尊敬者,那才是法的專家。
在此世受讚美,來世也生於善處。」
佛這樣宣示尊敬年長者的功德,並將本生的今昔聯繫起來說:「那時的象是目犍連,猿是舍利弗,而鷓鴣則就是我。」
38. bakajātakaṃ 青鷺本生經(奸詐的行為並不長久的故事)
這個本生因緣,是佛在祇園精舍時,針對一位裁縫師比丘所說的。據說,在祇園居住的比丘中,有位比丘甲,對於衣服的裁剪和縫紉非常熟練,以其技藝聞名。他的本領不小,能夠將舊布片拼合在一起,先用染料著色,再用貝殼磨擦,使布料變得非常柔軟適合,然後再加工裁製成衣服穿在身上。
不明真相的比丘們來找他,說道:「我們不懂得衣服的做法,請你幫我們做一件。」
比丘甲回答:「法友們,做衣服需要很多時間,我這裡有現成的,你們可以用自己的布料來換。」說著便拿出自己做的衣服給他們看。比丘們看到顏色美觀,毫不知情,便以新的布料換取了他的衣服。然而,衣服用久了後,經過熱水洗滌後才發現,原來是用舊布片拼湊而成的,這才懊悔不已。
因此,比丘甲以舊布片改製衣服來欺騙他人,這件事廣為人知。此時,他的村子裡也有一位比丘乙,做著與祇園比丘甲相同的欺騙行為。與乙友好的比丘們告訴他:「尊師啊,你能在世間欺騙聽說祇園也有一位和你一樣的裁縫師。」
乙便想:「那麼我也去欺騙那位比丘吧。」於是他用舊布片製作了一件好看的衣服,染成鮮紅色,穿著前往祇園。
比丘甲看到後非常羨慕,便問:「尊師,這衣服是你做的嗎?」乙比丘回答:「是的,法友。」
甲說:「尊師啊,請把這件衣服給我,你可以改做別的吧。」
乙道:「法友,我們住在鄉村,衣服不易得。如果把這件給你,我自己穿什麼呢?」
甲說:「我這裡有新的布料,你拿去再做新的吧。」
乙回答:「法友,這衣服展現了我的本領,但既然你這樣說,我也無可奈何,請拿去吧。」於是把用舊布片拼成的衣服交給甲,換得新的布料,達到了欺騙的目的。
住在祇園的比丘甲穿上衣服,過了幾天後,用溫水洗滌,發現全是破布片拼湊而成,羞愧不已。於是「祇園的比丘被鄉村來的裁縫師欺騙了」的消息傳遍了僧團。
一天,比丘們在法堂上討論此事。佛來了,問道:「比丘們啊,你們在這裡談論什麼?」比丘們向佛稟白此事。佛說:「比丘們,住在祇園的裁縫師欺騙他人,這不是今天才開始的,前生也曾這樣欺騙過。他被鄉村裁縫師欺騙的事,也不是今天開始的,前生也曾同樣受過欺騙。」接著便講述了過去的事情。
從前,菩薩轉世為樹神,樹植於某處蓮池附近。這蓮池並不大,夏季常常乾涸。池中住著許多魚。一隻青鷺停在池邊,看到這麼多魚,心想:「用一個方法把這些魚騙來吃吧。」這時,魚看到青鷺,問道:「你好啊,你停在這裡想什麼?」
鷺回答:「我在想你們的事。」
魚問:「你在想我們什麼?」
鷺說:「這池中水少,缺乏食物,且熱得難堪。你們住在裡面,將來怎麼辦?所以我在這裡替你們著想。」
魚說:「那我們該怎麼辦呢?」
鷺說:「如果你們能聽從我的話,我就用嘴一條一條地把你們從這裡銜走,放到那個五色蓮花覆蓋的大池中去。」
魚說:「自有世界以來,從未有過替魚著想的鷺。你不是想把我們一條一條地銜去吃掉嗎?」
鷺回答:「只要你們相信我,我就不會吃你們。如果你們不信有這樣的大池,可以派一條魚來做代表,跟我一起去看看。」
魚相信了鷺的話,挑選出一條獨眼大魚,對鷺說:「請帶它去。」鷺將這條魚銜走,帶到蓮池,讓它在池中遊玩一會,然後再把它帶回原來的地方。這魚對同類讚美那池子怎麼好。群魚聽了它的報告,都想到那裡去了,於是對鷺說:「主啊,好的,那就請帶我們去吧。」於是,鷺先把那獨眼大魚銜到池邊,讓它看了一會池的景色,然後把它帶到生在池邊的波羅奈樹上,將它嵌入樹的枝葉中,用嘴啄殺,吃完肉,將骨頭丟在樹根的窟洞裡,然後回來對魚說:「我已把那條魚放入池中了。現在,其他魚可以去吧。」
鷺以這種方式一條一條地吃掉魚。等到最後一次回來時,已經不見魚影,只剩下了一隻蟹。鷺想著連蟹也要吃掉,便對蟹說:「喂,蟹啊,這裡所有的魚,我都已帶到大蓮池去了。你來吧,我也把你帶去。」
蟹問:「你怎麼帶我去呢?」
鷺回答:「用嘴銜著帶去。」
蟹道:「你這樣帶我,或許會把我丟下來。我不願意跟你去。」
鷺說:「別怕,我會緊緊地銜著你。」
蟹心想:「這傢伙怎麼會把魚帶到池裡去呢?如果他真的能帶我進蓮池,自然再好不過,否則我就要夾斷他的喉嚨,讓他喪命。」
於是蟹對鷺說:「喂,鷺啊,你恐怕不能把我緊緊銜住。讓我來緊緊夾住你。如果你可以讓我用鉗夾住你的喉嚨,那麼我就抓住你的頭,與你一起去吧。」
鷺不知道蟹想要欺騙他,表示同意。於是,蟹像鐵匠使用火鉗一樣,把鷺的喉嚨夾住,說:「好,那麼去吧。」
鷺帶著蟹去看了池,向波羅奈樹進發。蟹說:「伯父,池在這裡呀。你卻帶我去別的地方。」
鷺道:「我是你親愛的伯父,你是我的侄子。」又說:「你還以為鷺是銜著你走的奴隸呢?試看波羅奈樹根下的骨山,那些魚都被我吃掉了,現在就要吃你了。」
蟹道:「那些魚因為太呆,才被你吃掉的。但我不會讓你吃,還要殺死你。你實在太呆了,不知道已經上了我的當。要死,大家同死。我會把你的頭夾斷,投擲在地上。」
說著,蟹像火鉗一樣緊緊夾住鷺的喉嚨,讓他受苦。鷺張大嘴,眼中流淚,驚恐地說:「主啊,我不會吃你,請饒我一條命。」
蟹道:「那麼,讓我回到池裡。」
鷺轉身走到池邊,把蟹放在泥灘上。蟹則如用快刀割蓮莖般,鉗斷了鷺的頭,然後爬入水中。
住在波羅奈樹上的樹神見到這一幕,發出感嘆之聲,攪動整個樹林,唱出以下的偈語:
38.
精於奸詐者並不長久--因為奸詐而獲得的快樂,
精於奸詐的人所獲得的,就如鷺從蟹得到的欲樂
佛說:「比丘們啊,這位比丘被鄉村的裁縫師所欺騙,並不是從今天開始的,前生也曾同樣受過欺騙。」說完這番法話,佛又把本生的今昔聯繫起來說:「那時的鷺是住在祇園的裁縫師,蟹是住在鄉村的裁縫師,而那樹神就是我。」
39. nandajātakaṃ難陀本生經(性情隨著地方改變的故事)
這個本生因緣,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舍利弗長老某弟子比丘所說的。據說,這位比丘一向謙遜順從,侍奉長老非常努力。有一次,長老向佛請假,去別處托鉢,來到南方的一個山村。自從到那裡後,這位比丘漸漸產生了驕慢之心,開始不聽從長老的話。即使長老對他說「法友啊,請這樣做」,他也會抵抗。
長老不明白這位比丘的心,托鉢結束後,就回到祇園。這位比丘回到祇園後,對長老的態度又回到了原本的樣子。長老向佛報告這件事,說:「世尊,我這裡有一位比丘,在某處就像用百錢買來的奴隸,到了別處就產生驕慢,叫他怎麼做也會反抗。」
佛說:「舍利弗啊,這位比丘的行為不是從今天開始的,前生也是這樣。在某處時像被買來的奴隸,到了別處就會違背和反抗。」接著,因為長老的詢問,佛講述了過去的故事。
從前,當梵授王在波羅奈城治國時,菩薩出生在某地主的家庭裡。
這位地主有一位年輕的妻子,兩人之間生了一個兒子。這位地主心想:「這女人還年輕,萬一我死後她和別的男子在一起,說不定會把財產都花光,不留給我的兒子。還是把財產安全地埋藏起來吧。」於是,他帶著一名叫難陀的奴隸到森林裡,挖了一個地方埋下財產,並吩咐道:「難陀,我死後,你要把這裡的財產告訴我的兒子,還有,告訴他不要把這片森林賣給別人。」
不久後,這位地主就去世了。兒子長大後,母親告訴他:「你父親曾帶著奴隸難陀去埋藏財產,你可以去取回來,振興家業。」
有一天,兒子問難陀:「伯伯,我父親埋藏的財產還在嗎?」
難陀回答:「是的,主人。」
兒子接著問:「那財產埋藏在哪裡呢?」
難陀說:「在森林裡,主人。」
兒子道:「那麼,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於是兩人帶著鋤頭和畚箕來到森林。兒子問難陀:「伯伯,財產埋藏在哪一方面呢?」難陀走到財產埋藏的地方,心生壞念,對著兒子罵道:「你這個小子,這裡怎麼會有你的財產!」
兒子聽到難陀的惡言,故意裝作沒聽見,說:「那麼我們回去吧。」於是一起回去了。過了幾天,他再次來到那個地方,難陀又對他惡罵。兒子不想爭吵,自己回去,心想:「這個奴隸答應我指明財產所在,卻在那裡罵我,真不知是什麼原因。我有一位父親的朋友,也是地主,可以去請教他。」
於是他來到菩薩(地主)那裡,詳細說明了經過,問道:「老伯,這是什麼緣故呢?」菩薩說:「難陀每次罵你的地方,就是你父親埋藏財產的所在。所以,當他罵你的時候,你可以對他說,『喂,奴隸,來,你罵的是誰啊?』然後叫他拿鋤頭挖土,取出你家的財產,帶回家。」接著,菩薩唱出了以下的偈語:
39.
「想來在那地方,必有藏金與金的瓔珞。
因為下賤的奴隸,老是立在那處口出惡言。」
這位兒子告別菩薩回家,帶著難陀一起去埋藏財產的森林,依照菩薩的話行事,取得財產,增益家財。後來,他又依照菩薩的教誨,行布施等善業,最終依其業報離世。
佛說:「這人在前生也曾有同樣的性質。」作完這段法話後,佛又連結今昔,說道:「那時的難陀就是舍利弗的弟子,而那位賢明的地主則是我。」
40. khadiraṅgārajātakaṃ 迦台羅樹炭火本生經(菩薩和給孤獨不顧魔神的阻攔繼續布施的故事)
這個本生因緣,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給孤獨長者所說的。給孤獨長者為了建設精舍,曾向佛教施捨了五億四千萬金。他認為世上最寶貴的就是三寶,別的都不重要。
佛住在祇園後,他每天都會去精舍三次服務:清晨一次、早飯後一次、傍晚一次,偶爾還會有中午的服務。每次去精舍,他都會帶著食物,讓沙門和年輕的比丘期待,不會空手而去。清晨時帶粥,早飯後帶熟酥、生酥、糖蜜等,傍晚則帶香料、花環和布料等。雖然長者每天這樣花費,財產卻沒有減少,還有不少商人向他借貸,總金額達到一億八千萬金,他也毫不在意。
此外,他的財產中有一億八千萬金被埋在河邊的銅缸裡。一次,洪水來襲,堤防破壞,埋藏的銅缸漂流到海底。儘管如此,他家裡仍然有足夠的食物供應五百位比丘。在比丘們看來,他的宅邸就像位於十字路口的蓮池,而他自己則像比丘們的父親。因此,佛也住進了他的宅邸,八十位大長老也跟著去,其他比丘出入的人數更是不計其數。他的宅邸是由七層樓房和七個望樓組成的。
在第四個望樓裡,原本住著一位異教徒的女神。當佛進去住時,那位女神就無法再待下去,只好帶著孩子降到地面上。每當八十位大長老或其他長老在那裡出入時,她也只好讓出空間。她覺得佛陀和他的弟子們經常在她的宅邸出入,讓她感到不安,時常要避到地面上,無法待在那裡,於是想方設法讓他們不再進宅邸。
有一天,總管來到這一帶休息。女神便光輝閃耀地出現。總管問道:「這裡是誰?」女神回答:「我是住在第四望樓的女神。」總管問:「來這裡做什麼?」女神說:「你沒有看到主人的行動嗎?他不顧自己的將來,見到財富便去供養沙佛陀,自己卻不做生意,什麼事務也不管。你們要忠告主人,叫他做自己的事情,別再讓佛陀和他的弟子進出宅邸。」
總管回答:「愚蠢的女神,主人不惜為了那救世的佛教耗費金錢。即使有一天他要把我的頭髮割了去賣,我也不會對他說任何怨言的。你快走開吧。」女神又去找主人的長子,想要做同樣的勸告,但長子同樣用相同的話斥責了她。最終,她無法與主人面談。
雖然長者很富有,但因為不斷布施,忽視了業務,最終財入減少,財產快要耗盡。他漸漸變得貧困,生活、穿著、睡覺和飲食都不如從前,但對教團的布施還是像以前一樣。有一天,長者禮佛後坐下時,佛問他:「居士啊,你的家境還能布施嗎?」他回答:「是的,世尊,還能供奉一些昨天剩下的殘粥。」這時佛對他說:「居士啊,別因為所施的東西不好而感到懊惱,只要心善,對佛或辟支佛所作的布施,決不會是惡的,因為這裡面有大的果報。心高尚而能作布施,是不存在粗劣的。」
接著,佛誦出了這段偈語:
「心清淨有信心,不存在名叫微小的布施
無論是對如來或正等覺,或是他的弟子們
對於最高見者,不存在在佛陀上微小的(布施)
看見那毫無鹽味的些許乾乳糜之果報後。」
佛又對他說:「居士啊,你所施的供養只是微薄,卻是給了八輩的聖者。我在適當的時候,將整個閻浮提的七寶供養出去,就像把五條大河聚集在一起進行大布施,無論是皈依三寶的人,還是遵守五戒的人,都不容易找到。因此,不要因為我施的只是微薄的供養而讓心中感到困擾。’他這樣說完後,也開始講述《時機經》(《增支部》9.20)。”
而那女神在長者富有時未能與他面談,認為現在他已經窮了,一定會聽她的話,於是她在半夜時分進入他的寢室,立在空中,發出光輝。長者問:「你是誰?」女神說:「主人啊,我就是住在第四望樓的女神。」
長者問:「來這裡做什麼?」
女神說:「為了想勸告你。」
長者問:「那麼,請講。」
女神說:「主人啊,你不顧將來,也不顧及兒女,信奉佛陀的教,耗盡了財產。你浪費資財,不經營事業,與佛陀接近,因此陷入貧困。然而你卻不想放棄佛陀。這些沙門不是還在你家裡出入嗎?你要知道,被他們取走的東西是無法收回的。從今以後,你自己不要再到佛陀那裡去,也不要讓他的弟子進你的家門。趕快和佛陀保持距離,自己經營事業,做買賣,振興財產啊。」
長者說:「這是你對我的忠告嗎?」
女神回答:「是的。」
長者說:「像你這樣的女神,即使有一百個、一千個,甚至一百萬個,我也不怕。我因為依靠十力的佛,所以能這樣。我對佛的信仰安住不動如須彌山。我曾將財寶投在那救世的佛教上。你所說的是邪惡之言,是對佛教的攻擊。我不能再讓你留在我的家裡,快給我從我家走出去。」因為預流者聖弟子的宣告,女神無法再停留,只好回到她的住所,拉著孩子的手走出。出來後,她找不到住所,想去求全市的守護神,請求他為她向長者求情,讓她回到那裡去。
於是她來到守護神面前,行了敬禮。守護神問:「來這裡做什麼?」
女神說:「主啊,我對給孤獨長者言辭冒犯,他怒惱起來,把我從他家逐出了。請你幫我向他求情,讓我再次有住所。」
守護神說:「但是,你對他說了些什麼呢?」
女神回答:「我說,『以後不要再對佛及其教團作奉侍,別再讓佛陀進你家。』」
守護神說:「你說的話不好,是對聖教的攻擊。我不能帶你去見長者。」
她在守護神那裡得不到幫助,就轉求四大天王,但同樣遭到了拒絕。
她又到了帝釋天的地方,告訴他經過,懇切請求:「天啊,我沒有住所,帶著孩子在外徘徊。請你顯威光,給我一個住所。」
帝釋天對她說:「你所做的都是邪惡,是對於勝者聖教的攻擊。我也不能替你向長者說情。不過,我可以教你一個方法,讓長者原諒你。」
女神問:「請告訴我,天啊。」
帝釋天說:「有許多人向長者借錢,總金額是一億八千萬金。你可以不被人發現,暗中取出票據,扮作委託者,帶著幾個年輕的夜叉,一隻手拿著票據,一隻手拿著帳單,去各個欠款的家庭,顯示你的夜叉本領威嚇他們,說『這是你們的借票。我們的長者在富裕的時候,從未向你要過錢。但現在他窮了,請你們儘快還清借款。』這樣說完,再運用你的法力,把這一億八千萬的金幣收集起來,藏入長者的財庫中以補充空虛。另外,你埋在阿契羅婆帝河邊的財產,因為堤防毀壞而流入海底,你也可以用法力取回來放入他的財庫。還有,在某個地方有無主的財貨一億八千萬,你也可以取來填充他財庫中的空缺。這樣共計有五億四千萬金的財產,你就能贖罪,將這些如數存入財庫後,再去向長者求情。」
女神說:「是的,天帝。」
於是依照指示,開始搜集資財,於夜深時分進入長者華麗的寢室,發出光輝,顯現出來。
長者問:「你是誰?」
女神說:「長者,我是住在你家第四望樓的女神。我太愚蠢,沒有知道佛的恩德,上次在你面前胡說一通。現在請你饒恕我,我依從帝釋天的吩咐,為你收回了一億八千萬的債款,撈起了那沈在海底的一億八千萬的藏金,又在某處取得了無主的金錢一億八千萬,總共把五億四千萬的錢財藏在你那已空虛的財庫中,藉此贖罪。你在祇園所花的金錢,現在也如數補充了。我因為找不到住所而感到苦惱,請長者恕我愚昧,不要追究過去之事。」
長者聽了她的話,思忖:「她是女神,如今來向我贖罪,這大概是讓佛陀啟發她,使她了解到佛的功德的時機了。我將到佛面前去開導她。」
於是對她說:「女神啊,如果你想要我饒恕你,我就帶你去見佛。」
女神說:「好,那就請帶我去見佛。」
長者回答:「是。」天明後,便帶她去見佛,將她的行為詳細告訴了如來。佛聽後說:「在這裡,長者,惡者只要沒有遭受惡報,就還會看到吉祥;但當他遭受惡報時,便會看到罪過。善者只要沒有遭受善報,就會看到惡報;但當他遭受善報時,便只會看到吉祥。」接著,佛唱出了以下的偈語:
「惡者也能看到吉祥,只要還未遭受惡報;
當他遭受惡報時,惡者便只看到惡報。
善者也能看到惡報,只要善報尚未降臨;
當他遭受善報時,善者便只看到吉祥。」
佛唱完偈語後,那女神便安住於預流果。她向佛敬禮,說道:「世尊,我因為貪嗔癡與無明,竟不知世尊的美德,而說出罪惡之言。請饒恕我的罪。」當場便獲得了佛的原諒,並同時獲得了長者的原諒。於是長者在佛前宣說自己的功德,說道:「世尊,這女神雖想妨礙我,不許我供奉佛,但我仍然作布施。世尊,這不是我的功德嗎?」
佛道:「居士啊,你已經是初果聖者了,不會被這無勢力的神所妨礙,並不足奇。從前,佛未出世時,有一位尚未成佛的賢者,遇到主持欲界的魔王。惡魔以魔力現出一個深八十尋的火爐,威脅他說,再作布施就要被擲入這炭火地獄中受苦,但那賢者不顧惡魔的阻撓,仍然在蓮華的果房中作他的布施。這才是不可思議的。」接著,佛應長者的請求,講述了過去的事。
從前,當梵授王在波羅奈城治國時,菩薩生於波羅奈某富翁之家,自幼安樂,養育如同王子。發育順利,智慧增長,到十六歲時已通曉一切技藝。父親去世後,他繼承了全部遺產,設立了六所布施堂,城中的四個門各一所,中央一所,自己家門口一所,進行大規模的布施,並持戒行善。一天,早餐時,許多美味的食物一一獻呈在菩薩面前。適逢一個辟支佛(緣覺)從七日間的滅(盡定)中出來,知道托鉢的時刻已到,心想:「今日要去波羅奈城拜訪某富豪。」
於是,他用檳榔枝刷牙,到了阿耨達湖畔漱口,然後整理衣帶,拿著神通力所現的土鉢,飛到了菩薩的家門口。菩薩一見到他,立即起立致敬,目光注視著侍者。侍者問:「主人,叫我做什麼事?」
菩薩說:「快去接過世尊的鉢來。」
此時,一位罪惡深重的惡魔震怒而起,心想:「這位獨覺佛七天未曾進食,今日才得食物。如果今天不給他食物,他就會死。我來設法禁止富商的布施,讓他喪命。」
於是,惡魔急匆匆地來到菩薩家,點燃了屋內寬八十尋的炭爐。瞬間,爐中火焰熊熊,猶如無間地獄。侍者看到這一變故,感到恐懼,便轉身回去。菩薩問:「你為什麼回來了?」
侍者說:「主人,那個大炭爐正在燃燒。」
凡是來到這個情況的人,見了這火都害怕,急忙逃走。
菩薩想:「這大概是那他化自在天的魔王,想妨礙我作布施。但他不知道,即使有百個或千個惡魔,我也不怕。今日我要與惡魔比試,看看誰的力量更大。」
於是,他拿了自己的食鉢走出門,在炭火爐邊站定,仰頭看向空中,見到惡魔,問道:「你是誰?」
惡魔回答:「我是惡魔。」
菩薩問:「這火是你放的嗎?」
惡魔說:「是的。」
菩薩問:「為什麼放火?」
惡魔說:「為了妨礙你的布施,並想斷絕辟支佛的壽命。」
菩薩說:「我不許你妨礙我的布施,也不許你危害辟支佛的生命。今日我要與你比試力量,看看誰的力量更大。」
於是,他站在炭爐的邊緣,說道:「獨覺佛啊,我即使要葬身於這炭爐中,也不會退避。只請你接受我所獻的食物。」接著唱出以下的偈語:
40.
「寧可全身翻倒,墮入地獄之淵;
決不作卑下之事,請接受此食物啊。」
菩薩唱完這些歌詞後,堅定地手持飯鉢,沿著炭爐的外緣行進。瞬間,一朵高大而微妙的蓮花從那八十尋廣的炭火爐底部湧現出來,向菩薩的腳下頂禮。隨後,像瓶中盛滿的花粉一樣,許多花粉向菩薩的頭上紛紛降下,灑得菩薩全身發光,彷彿沾滿了金色的酵粉。他站在蓮花的頂端,將各種美味的食物放入辟支佛的鉢中。獨覺佛接受了食物,表現出滿足的神情,然後將鉢子投擲向空中,接著在眾人注視之下,升到空中,撥開雲霧,自回喜馬拉雅山。
魔王敗北,心情沮喪地回到了原來的住處。菩薩則坐在蓮花的頂端,對眾人讚歎布施的功德,講完法語後,才在眾人的圍繞下回去。隨後,他繼續行布施等善業,直到壽命結束時,依照自己的業報離開此界。
佛道:「居士啊,擁有如此見解,面對魔神而不懼怕,並不奇怪。前生那位賢者所做的事情,才真是不可思議。」說完這番法話後,佛又將今生與過去的因緣聯結起來,說:「那時的獨覺佛已經入涅槃,而征服魔王,坐在蓮花頂端,供養辟支佛的巴拿西富商,就是我。」
41. losakajātakaṃ婁沙迦長老本生經(因為妨礙阿羅漢獲得食物而遭受多生多世惡報的故事)
這個本生因緣是佛在祇園精舍的時候,對長老婁沙迦帝沙所說的。婁沙迦帝沙是拘薩羅國漁夫的兒子,是家族裡最末的一個人。成為比丘後,他過著一無所有的生活。
據說他在上一生過世後,轉生到拘薩羅國的一個漁村,從一位婦人的胎中重生。那個漁村有一千戶人家,在他出生的那一天,村裡的漁夫們帶著網去河裡或池塘裡捕魚,但整天連一條小魚都沒有捕到。從此以後,漁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窮。
在他母親懷胎的十個月裡,村子遭遇了七次火災,村民們受到了七次的王刑,結果非常悲慘。他們想:“我們以前不是這樣的,照現在的情況下去,我們會滅亡的,肯定有一個不幸者。”於是村民們把家族分成了兩組,每組五百人。分開後,他父母所在的組別依然衰微,而另一組卻繁榮起來。衰微的組又再分為兩組,經過幾次劃分,他的家庭孤立無援,大家都知道不幸者就在他家裡,於是把他們驅逐了。他母親艱難度日,臨產時在某處生下了他。
原來,必定是最後一生的人是不會滅亡的,因為在他心中燃著阿羅漢的命運,就像瓶中的燈芯。他母親撫養他,等他能走能跑的時候,給了他一個鉢,說道:“去乞討吧。”然後把他逐出自己家,自己也逃走了。從此以後,他成了一個無依無靠的孤獨苦孩子,沿著街道乞討,沒有固定的居所,身上不洗澡,衣服破爛不堪,像一個餓鬼,勉強維持著生命。
他七歲那天,有一天,他從某家門口的水槽裡撿起殘飯,像小鳥啄食一樣。法將舍利弗正在舍衛城巡行托鉢,看到他,覺得這孩子可憐,不知道他是從哪裡來的,於是心生憐憫,叫道:“喂,你過來。”他走到長老面前,行了禮。長老問:“你是哪個村子的人?父母在那裡?”他回答:“我是孤獨者。我的父母對我說了一句‘爹娘已經累死了’,就把我拋棄了,自己走了。”長老問:“你不想出家嗎?”他回答:“尊者,我想出家,但像我這樣的人,誰會讓我出家呢?”長老說:“我可以讓你出家。”他驚喜地說:“謝謝你,請讓我出家。”長老給他一些食物,帶他到寺中,親手為他洗澡,幫他出家。後來等到年齡合適,便給他受了具足戒。
他到了老年,被稱為婁沙迦帝沙長老。他的福報少,他的肚子也從未得到過填滿,僅僅得到生存所需的最低限度。他的碗裡只要有一口食物,便會像是裝滿了一樣。於是人們說:「這碗裡是滿的。」。施粥者看到碗裡已滿,就不再加了,按次序去施舍給其他人。甚至有人這樣說:“施粥到他的時候,施主的粥桶中的粥就光了。”不僅粥如此,其他食物也都是這樣的。他後來的智慧逐漸成熟,成為最高果位的阿羅漢,卻仍然福報微薄
當他年壽將盡,快要入涅槃了。法將舍利弗在冥想中知道他即將入涅槃,心想:“今天婁沙迦帝沙長老一定要入涅槃了,我該給他饒餐一頓。”於是帶他進入舍衛城托鉢。為了他,長老向舍衛城裡的許多人乞食,但人們竟然毫不表示敬意。於是長老對他說:“朋友,去寺中坐著吧。”長老讓他去了以後,把各處施送來的食物叫人拿去給他,說:“把這拿給婁沙迦。”
誰知拿去的人忘了婁沙迦長老,中途自己吃掉了。後來長老走到寺中,婁沙迦長老迎上來行禮,長者當面問他:“朋友,你吃過東西了嗎?”他回答:“尊師,我們稍後再吃吧。”
長老聽了不安,看看時間,已過了平時吃飯的時間,於是說:“朋友,請坐在這裡。”自己走到拘薩羅國王宮中去。王叫人接過長老的碗,因為食時已過,命人把四種甘食滿盛在碗中奉上。長老領受了回到寺中,拿著碗對他說:“朋友帝沙,來吃這四種甘食。”他對長老行禮,因慚愧不敢吃。於是長老說:“朋友帝沙,我手裡拿著碗,你就坐著吃吧。如果這碗一離開我的手,裡面的東西就會沒有了。”尊者婁沙迦帝沙長老就在法將手中拿著的碗裡吃了四種甘食。因為長老的神通力,食物未曾消失,所以婁沙迦帝沙長老得以吃得飽。他那一天就入無餘涅槃,等到正覺者佛親自前來,命人為他厚葬,拾骨造塔。
比丘眾在法堂中聚坐談話,說道:“法友們啊,婁沙迦長老少福少得。像這樣少福報的人,怎麼會獲得聖法呢?”
佛進入法堂,問道:“比丘們啊,你們剛才聚在這裡,談著什麼?”
比丘眾回答:“尊師啊,我們在談論這樣的話。”
佛道:“比丘們啊,那位比丘的少得與獲得聖法,都是他自己所做的。在前生,因為他以前曾經使別人遭受損失,所以他出生於少福少得的境界。因為他通過對『無常、苦、無我』的觀察,獲得了聖法的因。”接著便講述過去的故事。
從前,迦葉佛住世時,有一位比丘甲依靠某位長者的供養在村中生活。他做比丘該做的事,是一位德行高尚的人,所行合乎知見。還有另一位長老乙,已得阿羅漢果,與他原本是同伴,偶然來到長者的村中。長者對這位長老乙的態度感到滿意,便接過他的碗,請他到家裡,恭敬供養,傾聽他的法話後,向他作禮說:“尊師啊,請到我家附近的寺中去。我傍晚回來時再來拜訪你。”那長老走到寺中,對先住在那裡的甲長老作禮,得其許可,坐在一旁。甲長老也表示歡迎,問道:“法友啊,你受過施食了嗎?”乙長老回答:“受過了。”甲長老道:“從哪裡受的?”乙長老道:“就在你附近村中的某位長者家。”乙長老回答後,便選定自己的寮房,整理好衣鉢,然後坐下享受禪定的快樂與果報。
到了傍晚,長者把香、花、燈、油等搬到寺中,向先住著的甲長老致敬,問道:“尊師啊,有一位新來的長老已到了這裡了嗎?”甲長老回答:“是的,他已到了這裡。”長者問:“他現在在哪裡?”甲長老道:“在某個寮房中。”長者便過去作禮,坐在一旁,傾聽法話。晚涼時分,長者對墳墓與菩提樹獻上供品,在燈龕點著火,邀約兩位長老明日去受供養,然後回家。
先住在那裡的甲長老以為:“長者似乎看不起我了。如果那比丘住在寺中,我不知將受到怎樣的待遇。”便感到不快,想設法讓乙長老不住在寺中。因此雖然受到長者的邀約,卻不與乙長老交談。
那已得阿羅漢果的乙長老,知道甲比丘的用意,想:“那位長老不知道我並不會妨礙他啊。”於是回到自己的庵室,安住於定樂與果報之中。
次日,先住的甲長老用拳頭敲鑼,又用指甲敲打庵室的門,便自己前往長者家。長者接過他的碗,請他在特設的座上坐下,問道:“尊者啊,那位新來的長老在哪裡呢?”
他說:“我不知道你好友長老的情況。我來時曾經敲鑼,敲過門,但都不能打擾到他。大概昨日在府上吃了美味的東西,消化不了,現在還在睡覺吧。請你放心,還是讓他這樣吧。”但那已得阿羅漢果的長老,覺得托鉢的時刻已到,便整理身邊的東西,攜帶衣鉢,乘空飛行,去了別處。
長者請先住的甲長老飲用了用酥、蜜與糖調製的乳粥,然後用香粉把碗擦乾淨,滿盛乳粥,說道:“尊師啊,那位長老在旅途上一定很辛苦了。請你把這帶去給他。”甲長老也不拒絕,拿了碗走出。在路上想:“如果把這乳粥給那比丘吃了,也許就算我想拉他出去,他也不肯走。可是,如果把這給其他人,將來事情會被發覺的。倒入水中吧,油酥會浮到水面來,丟在地上吧,烏鴉會聚來啄食,這樣都會被人知道。究竟該把它丟在哪裡呢?”他如是想時,恰好見到有一個火堆正在燃燒發煙,便去撥開面上的灰屑,把乳粥倒在火堆中央,用灰屑遮蓋好,然後回到寺中。到了寺中,見那比丘已不在那裡,想道:“那已得阿羅漢果的比丘,確實察知了我的心意,離開了這裡。啊,我為了肚腹之故,做了壞事。”立刻感到非常悔恨。後來他墮入餓鬼道,最後又從鬼道轉生到地獄。
他在地獄受了幾百千年的苦,後來因為業報的餘燼,在五百世中變為餓鬼。在這五百世間,除了有一次飽食排泄物外,其他時間都沒有吃飽過。第二個五百世為狗,在這期間,也只有一天吃過飽肚的東西,其他時間都未曾吃飽。免除狗身之後,轉生在迦尸國某村的窮人家裡。他一出生,家境就更貧窮。從切斷臍帶以來,幾乎連薄粥都難以獲得。他名叫彌多文達迦。父母因為忍不住生活的苦痛,便說:“去吧,你這不幸的孩子。”把他打出家門。
他失去依靠,漂泊到波羅奈城。那時,菩薩是城中有名的阿闍梨,對五百個婆羅門青年教授技藝。有些貧窮者則由城中居民施資求學。彌多文達迦也是因此跟菩薩學習高尚的技藝。他性情暴躁,不聽話,動輒打人。雖然菩薩教誨他,也不順從,結果因他之故,菩薩的收入逐漸減少。有一次,他與另一個青年打架,不聽師教而逃,飄泊到某偏僻的鄉村,受人雇用。就在那時,他與一個不幸的女子同居,生了兩個小孩。村民們說:“請教給我們善的教訓與惡的禁戒。”於是供給他食物,讓他住在村口的小舍裡。這偏僻的村子自從彌多文達迦來了以後,居民遭遇了七次王刑,村舍七次起火,池水七次乾涸。村民覺得彌多文達迦來了時,從未有過如此的禍事,今天的衰落全是他的錯,於是把他打走,驅逐他走。
他帶著自己的孩子們離開了這村,走進了一片森林。那森林裡住著惡魔,把他的妻子和孩子殺掉吃了。他獨自逃出,隨處漂泊,來到一個名叫犍毘羅的濱海村落。那時有船正要放帆,他被雇為船夫,乘上船。船在海上航行,到了第七天,正好在海中央遇到變故,像擱在礁上似的,無法再動。同船的人們為了找出災難的責任者,大家投票。彌多文達迦連續被投了七次。於是人們給他一張竹筏,把他拉出去丟在海中。他一被拉出,船就向前駛動了。
彌多文達迦橫躺在竹筏上隨水漂流,因為在迦葉佛住世時代守過戒的果報,得以在海上水晶宮中遇到四個仙女,與她們幸福地度過七天。原來在水晶宮中,精靈們的生活是七天幸福,七天不幸福。她們暫時避到別處去的時候,對他說:“你在這裡住著,等我們回來。”
她們離去後,他乘著竹筏繼續前進,到了有八個天女住著的銀宮中。又從那裡前進,到了有十六個天女住著的玉宮和有三十二個天女住著的金宮中。他不聽她們的忠告,繼續向前,來到某個島的夜叉市。一個女夜叉化為一隻山羊走在路上。他不知道這是女夜叉,心想:“吃山羊肉。”便去抓她的腳。女夜叉顯出魔力把他攫起來一擲,扔到了海邊。他沿著海岸走,來到波羅奈城的濠背後的一片荊棘叢中,便伏著身子爬上岸。
此時,國王所養的山羊,有些在濠邊被盜賊殺掉了,牧羊者為了捕捉盜賊,正躲在濠旁守候。彌多文達迦爬上岸來,見了山羊,心想:“我因為在海島上去抓山羊的腳,被她一擲,扔到了這裡,也許我如果抓住這隻山羊的腳,她會把我扔回到海上天女所住的宮殿附近去吧。”他抱著這樣的愚見,便去抓山羊的腳。正要去抓時,山羊大聲叫起來了。許多牧羊者從四方趕來,把他抓住,說道:“歷來盜吃王家山羊的就是這個賊。”打了他一頓,然後綁起來押解到國王那裡去。
正好,這時菩薩帶著五百名年輕的婆羅門出城去洗澡,看到彌多文達迦,認出他來了,於是對那些人說:「各位,這是我的弟子,你們為什麼抓住他?」牧羊者回答:「尊師,這個盜羊賊正抓著山羊的腳,所以我們把他捕住了。」菩薩說:「那好,我讓他去做僕人,請把他交給我。我們救他一命吧。」人們答應了,於是就把他釋放了。
菩薩問他:「彌多文達迦,你這麼多天在哪裡呢?」他便詳細地講述了自己所經歷的一切。菩薩說:「人如果不聽取愛護自己的人所給的忠告,就會遭受這樣的苦難。」接著他吟唱了以下的偈語:
41.
誰希望我們得到利益,憐憫我們;假如不肯聽受他的教誡,
必陷入悲苦之中,猶如那捉羊腳的彌多文達迦。
後來,菩薩和彌多文達迦各依自己的業報,轉生到應生之處。因此,這位長老在這樣的情況下,果報相繼出現。作為夜叉,他曾在一天中獲得過飽肚,作為狗,他又在一天中獲得過食物,並在涅槃那天因為法將的緣故而獲得四種甘美食物的果報
佛道:「比丘們,如此,他獲得了貧乏和證得阿羅漢的果報。」說完這番法話後,佛陀將今生與過去的聯繫起來,說:「那時的彌多文達迦是婁沙迦帝沙長老,而那位有名的導師就是我。」
42. kapotajātakaṃ 鳩本生經 (貪心害死人的故事)
這個故事的因緣,是佛陀在祇園精舍時,對一位貪欲的比丘所講的。那位比丘的貪欲行為,會在故事140《鳥本生因緣》中提到。當時,比丘們告訴佛陀:「世尊,有位比丘貪心。」佛陀便問那位比丘:「你真的貪心嗎?」比丘回答:「世尊,的確如此。」佛陀說:「你在前世也曾貪心。因為貪心,不僅使你喪失生命,連賢者也失去了自己的住所。」接著,佛陀講述了過去的事情。
從前,當梵授王在波羅奈城治理國家時,菩薩化身為一隻鳩。當時,波羅奈的居民行善事,四處懸掛草籠供養鳥類棲息。某位長者的廚房裡,也掛著一個草籠。菩薩(鳩)就以此為住處,天亮時出去覓食,黃昏回來,這樣的生活習慣已經養成。
有一天,一隻鳥在廚房上空飛翔,聞到了魚和肉的香味,心中產生了貪念,想:「要靠誰來取得這些魚和肉呢?」於是停在附近等待機會。到了傍晚,看到一隻鳩飛進廚房歇息,便想依靠鳩去得到魚和肉。第二天早上,鳩出去覓食時,鳥就跟在後面。鳩問道:「你為什麼總跟著我?」
鳥回答:「你的樣子我很喜歡,所以跟著你。」
鳩說:「朋友,你的食物和我的不同,做同伴對你來說不會舒服吧?」
鳥說:「朋友,當你出去覓食時,我也會跟著你。」
鳩說:「那就這樣吧,但你要有誠意。」
鳩這樣告訴鳥,然後就去覓食,吃地上的草類。當鳩在找食物時,鳥也飛去,看到牛糞塊,啄開來吃裡面的蛆蟲,吃飽後就回到菩薩那裡,說:「朋友,你飛得太久了,吃太多是不好的。」傍晚時,鳩帶著食物回到廚房,廚役說:「我家的鳩帶了另一隻鳥來。」於是也給了鳥一個草籠。從此兩隻鳥便一起寄宿在那裡。
有一天,有人送了大量的魚和肉給長者,廚役把魚肉掛在廚房的各處。鳥看到後產生了貪念,當晚睡覺時自言自語:「明天不去牧場,就吃這些吧。」
第二天,鳩叫鳥:「喂,鳥啊,來啊!」
鳥說:「朋友,我肚子痛。」
鳩道:「朋友,我從未聽說過鳥會肚子痛。你是在想吃這屋子的魚肉吧?來吧,人類的食物對你不合適。你不應這樣,還是跟我一起出去吧。」
鳥說:「朋友,我不能去。」
鳩說:「我明白你的意思。請你小心,不要被貪欲所害。」鳩這樣對鳥忠告後,就去覓食。
廚役按用途把魚和肉處理好,放在盤桶裡,為了通風,上面不加蓋,只用篩子遮住,然後走出廚房擦汗乘涼。鳥從籠中探出頭來東張西望,見廚役出去了,以為「現在正是滿足欲望的時候了。是吃大塊的肉還是小塊的肉呢?小塊肉吃了不飽,不如叼一塊大肉回籠中躺著吃吧。」於是從籠中飛出,停在篩子上。篩子發出嘰哩聲。廚役聽到聲音,感到奇怪,急忙跑進來查看,看到鳥,心想:「這可惡的鳥,想吃我為長者準備的肉。我是為長者服務,並不是為這傢伙。」於是關緊門戶,將鳥捉住,拔去羽毛,然後把生薑浸過的汁搗爛,調和成滷,均勻塗在鳥身上,然後把它丟進籠中。鳥痛苦不堪,呻吟倒臥。
傍晚,菩薩回來,見鳥在受苦,便說:「貪欲的鳥啊,你不肯聽我的話,所以因貪欲而受了這樣的苦。」接著吟唱道:
42.
誰有對我們有良好的祝愿,憐憫我們的利益
當被教誡便不違反教導
誰不聽鳩,不依循他的說話
敵人便會牢固地確立
菩薩唱完這首偈語後,又說:「我也不能再留在這裡了。」便朝別的方向飛去。鳥死了,廚役把它從籠中取出,丟在垃圾堆裡。
佛陀說:「比丘啊,你不僅在今生貪欲,前生也有貪欲。因為你的貪欲,賢者曾經失去了自己的住所。」講完這個法事,佛陀講述了四聖諦,並在講完四聖諦後,那位比丘得到了阿那含果。佛陀又將今生與過去聯繫起來說:「那時的鳥就是這位貪欲的比丘,而鳩則是我。」
43. veḷukajātakaṃ竹蛇本生經 (任性害死人的故事)
這個故事的因緣,是佛陀在祇園精舍時,對一位任性的比丘所說的。佛問那位比丘:「比丘啊,聽說你任性,是真的嗎?」比丘回答:「世尊啊,是真的。」佛說:「你不只是今生任性,前生也是任性。在前生,你曾經不聽博士的忠告,因為任性而喪命。」接著就講述過去的事情。
從前,梵授王在波羅奈城治理國家,菩薩出生在迦尸國的一位富人家中。當他長大到可以理解事理的年齡,明白了因欲望而生的痛苦和因無欲而得的幸福,便放棄了欲望,出家到喜馬拉雅山修行,行各種修法,獲得了五神通和八定,安住在禪定的快樂中。後來,他被五百個行腳僧圍繞,成為他們的領袖。
有一天,一條小蛇無端爬進了一位行者的房間。行者珍愛這條小蛇,就像愛自己的孩子一樣,讓它睡在竹筩裡。因為這條蛇住在竹筩裡,大家就叫它「竹」,而行者因為愛它如同兒子,所以大家稱他為「竹的父親」。
有一天,菩薩聽說某位行者在飼養蛇,便叫人去問他:「聽說你把蛇好好飼養,是真的嗎?」行者回答說,確實如此。
菩薩說:「蛇不值得信任,不應該這麼珍愛。」
行者則說:「蛇和我情同師弟,沒有蛇我活不下去。」
菩薩告訴他:「你會因為蛇而喪命的。」但行者違背菩薩的教誨,無法放棄蛇。
過了一段時間,行者們出去採集野果,因為去的地方果實不易得,需要在那裡耽擱兩三天。「竹的父親」也把養蛇的竹筩加上蓋子,隨著大家一起前往。在那裡待了兩三天後,大家回來,準備餵蛇,揭開蓋子伸手去說:「喂,孩子,你餓了吧?」因為蛇已經兩三天沒有進食,發怒咬了那伸來的手,立刻咬死了行者,然後逃回森林。
行者們看到這件事,來告訴菩薩。菩薩為行者舉行了隆重的葬禮,坐在隱者團中央,唱出以下的偈語,教誨他們:
43.
誰有對我們有良好的祝愿,憐憫我們的利益
當被教誡便不違反教導
他便如此被毀滅躺臥,
就如那「竹的父親。」
菩薩如此教誨隱士團,自己得到了四梵住,死後生於梵天界。
佛告訴比丘:「比丘啊,你不只是今生任性,前生也是任性。因此,曾為蛇所咬,最終滅亡。」說完這番法話,再次將今生的過去與現在聯繫起來說:「當時的竹的父親就是那任性的比丘,而其餘的眾團則是我的眾弟子,眾團的領袖就是我。」
44. makasajātakaṃ蚊本生經 (豬隊友害死人的故事)
這段故事的因緣,是佛陀在摩揭陀國行腳時,對某村愚昧的村人所說的。某次,佛陀從舍衛國來到摩揭陀國,抵達一個村莊。村中住著許多無知的人。一天,這些無知的人聚集在一起商議道:「各位,我們進入森林工作時,常有蚊子叮咬,影響我們的工作。大家拿起弓刀等武器,與蚊子作戰,見到蚊子就射就斬,將它們徹底消滅吧。」於是他們進入森林,自以為在殺蚊,結果互相射擊斬斫,受了傷後回到村中,倒臥在村裡或村口的地方。
佛陀被比丘們圍繞著進入村莊托鉢。村中的聰明人看到世尊來了,於是便在村口布置會場,對佛和比丘們施捨許多物資,然後向佛禮拜,坐在一旁。佛見到許多受傷的人,便向居士們詢問:「病人很多啊,他們怎麼了?」居士們回答:「世尊啊,他們說要去與蚊子作戰,結果同伴之間互相戰鬥,受了傷。」佛說:「愚昧的人想要傷害蚊子,結果卻傷害到自己。不只是今生,在前生也有因為打蚊而傷害了自己的人。」接著他因居士們的請求,講述過去的事情。
從前,當梵授王在波羅奈城治國時,菩薩是一位商人,以經商為生。那時,迦尸國某個村莊中住著許多木工。一天,一位白髮的老木工正在砍木材,突然有一隻蚊子飛來停在他光禿禿的頭上,像刀刺一般叮了他一下。老木工對坐在旁邊的兒子說:「有蚊子在我的頭上叮,痛得像刀刺一樣,快幫我把它趕走。」兒子回答:「父親,別動,讓我來一下子把它打死。」
這時,菩薩正好進村徵求商品,坐在老木工家中。老木工催促兒子:「喂,快把這隻蚊子趕走啊。」兒子說:「來了,父親。」便提起大斧,站在父親的背後,想要擊殺那隻蚊子,結果卻把父親的頭劈成兩半,老木工當場就死了。
菩薩看到這一幕,心想:「即使是仇敵,也比愚昧的人好,因為有智慧的仇敵會怕受到懲罰,不會傷害任何人。」接著他唱出以下的偈語:
44.
有智慧的仇敵比缺乏智慧的朋友好。
聾啞的呆兒子,為了殺一隻蚊子,劈開了父親的頭。
菩薩唱完這首偈語後,站起來去做自己的事情。老木工則由親屬們來為他隆重葬禮。
佛說:「居士們啊,正是如此,他們在前生也曾自以為是在除蚊,結果卻反而傷害了人。」說完這番法話,再次將今生的過去與現在聯繫起來說:「當時唱偈而去的聰明商人就是我。」
45. rohiṇijātakaṃ 赤牛女本生經 (豬隊友的故事)
這個故事的因緣,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告訴給孤獨長者的婢女的。據說,給孤獨長者那裡有一個名叫赤牛的婢女。有一天,她在搗米,她的母親坐在旁邊。突然一隻蠅飛來,像針刺一樣叮著她的母親。母親說:「女兒啊,蠅在叮我,幫我把它趕走。」那婢女回答:「媽,我來幫你趕。」於是她舉起杵,想要打死身上的蠅,結果卻把母親打死了,於是她大喊著「媽呀」,哭了起來。
長者知道了這件事情,就好好地為她的母親辦了葬禮,然後到精舍去把事情的經過詳細告訴佛陀。佛說:「家長啊,那女兒想要打死身上的蠅,卻不小心把母親打死了。不僅是今生如此,前生也曾經這樣打死過母親。」接著因為長者的請求,佛講述了過去的故事。
從前,當梵授王在波羅奈城統治時,菩薩生於某位長者的家中。父親去世後,他繼承了長者的地位,也有一個名叫赤牛的婢女。她正在搗米,躺在旁邊的母親叫她:「女兒啊,幫我把身上的蠅趕走。」她的情況和之前講的相同,結果用杵把母親打死了,自己也哭了起來。
菩薩得知此事,心想:「在這世間,仇敵也有其聰明之處。」接著吟唱出以下的偈語:
45.
智慧的仇敵,
比起愚笨的同伴更好
試看那粗魯的赤牛女,
殺了母親悲泣著。
菩薩因此讚賞智者,以偈語說法。
佛陀說:「家長啊,她想要殺蠅卻把母親殺死,不僅是今生如此,前生也曾這樣殺過母親。」當這段法話講完後,佛又聯繫過去與現在,說:「那時的母親就是現在的母親,那時的女兒就是現在的女兒,而那位長者就是我。」
46. ārāmadūsakajātakaṃ 毀園本生經 (幫倒忙的故事)
這個故事的因緣,是佛在拘薩羅國某個村莊時,對一個毀壞園林的人所講的。據說,有一次佛在拘薩羅國遊行,來到了某個村莊。村中的一位長者招待了如來,在自己的園林中設置了座位,對以佛為首的僧團供養後,說道:「尊師啊,請隨意在園林中散步。」比丘們從座位上起立,跟隨園丁在園林中巡遊。他們看到中間有一塊空地,便問園丁:「信士啊,這園林到處都是樹木,這裡卻沒有喬木和灌木,這是什麼原因呢?」園丁回答說:「尊師啊,當初這園林植樹時,澆水的村童拔起了樹根來看,根據根的大小來灌溉,結果許多苗木都枯萎了,因此這裡就成了一大片空地。」比丘們把這件事告訴佛。佛說:「比丘們啊,這村童不僅在今世毀壞了園林,前生也曾這樣。」接著便講述了過去的故事。
從前,當梵授王在波羅奈城治理國家時,城中舉行祭典。當祭典的鼓聲響起,與祭事有關係的市民都出來在街上走動。這時,御苑的林間住著許多猿。園丁想:「街上已經在舉行祭典了,我也把澆水的事情交代給這些猿,自己出去遊玩吧。」於是他走到猿王那裡,托付說:「喂,猿王啊,這園林對你們很有益處,你們可以在這裡吃花芽或果實。街上有祭典,我要出去遊玩,等我回來之前,你們能幫我澆水嗎?」猿王說:「好,我來澆水。」園丁說:「那麼你要小心些。」然後把澆水用的皮囊和木桶交給猿王,自己就出去了。
群猿拿著皮囊和木桶去給苗木澆水。猿王對他們說:「喂,猿兒們,不可把水浪費。你們在給苗木澆水的時候,要一一拔起來看,根深的就多給些水,根淺的就少給些水。因為水對我們來說是難以取得的東西。」群猿回答:「知道了。」就依照他的話去做。
這時,有一位智者來到御苑,見到群猿這樣的情形,便說:「喂,猿兒們,你們為什麼要一一拔起苗木來看,根據根的長短來給水呢?」群猿回答:「我們的王吩咐我們這樣做。」博士聽了這話,心想:「啊,無智的愚昧者,即使想做有益的事情,結果卻不會有益。」於是唱出了以下的偈語:
46.
不善於利益他人的人,想作帶來利益的行為卻不帶來快樂。
愚蠢的人忽略了利益,就像園中的猿一樣
智者因此用偈語斥責了猿王,然後自己帶著隨從離開了御苑。
佛說:「這村童毀壞園林的行為並非今日才開始,前生也曾如此。」當這段法話講完後,佛又把今生和過去聯繫起來,說:「那時的猿王就是這毀壞園林的村童,那位智者則就是我。」
47. vāruṇidūsakajātakaṃ 酒本生經 (豬隊友的故事)
這個故事的因緣,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一個糟蹋了酒的人所講的。據說,給孤獨長者有一位朋友,開了一家酒店,賣的是濃郁的酒,來光顧的客人很多。有一天,他吩咐小僮說:「喂,有人來買酒,便賣給他。」然後自己去洗澡。小僮依照吩咐,賣了很多酒給客人。看到有些客人帶了鹽或椰子糖來飲酒,他想:「這酒沒有鹽味,加點鹽進去吧。」於是他在酒瓶中加入了一些鹽,然後賣給客人。客人喝到嘴裡,立刻吐出來問道:「你怎麼搞的?」小僮回答說:「我看到你們喝酒時要用鹽,所以就加了一些鹽在酒裡。」客人們責備道:「小傢伙,你把好酒弄壞了。」然後就離開了。
店主回來,看到店裡一個客人都沒有,便問:「客人們都去哪了?」小僮就把事情的經過說明了一遍。店主斥責道:「小傢伙,這麼好的酒被你弄壞了。」於是他把這件事告訴給孤獨長者。給孤獨長者覺得「這是一個可以被討論的故事」,於是去祇園精舍拜佛,告訴佛這件事。佛說:「家長啊,這人不僅在今世糟蹋了酒,前生也曾如此。」接著在長者的請求下,講述了過去的故事。
從前,當梵授王在波羅奈城治理國家時,菩薩是波羅奈城中的一位長者。菩薩附近有一位開酒店的人,他藏有濃郁的酒,交給小僮去售賣,自己則去洗澡。小僮在主人不在時,將鹽放入酒中,酒因此被弄壞,整個情形與前面的故事相同。主人回來後,得知詳情,便來告訴長者。長者對主人說:「愚昧者不顧道理,想做有利的事,結果卻反而不利。」接著他唱出以下的偈語:
47.
不善於利益他人的人,想作帶來利益的行為卻不帶來快樂。
愚蠢的人忽略了利益,就像愚人對酒一般
菩薩因此以偈語來宣明這個道理。
佛說:「長者啊,這小僮不僅在今世糟蹋了酒,前生也曾如此。」接著他將今生與過去聯繫起來,說:「那時的酒商就是現在的酒商,而那位波羅奈的長者則就是我。」
48. vedabbajātakaṃ vedabba咒本生經 (固執惹禍的故事)
這個故事的因緣是在佛陀在祇園精舍時,對一位固執的比丘所講的。佛陀對那位比丘說:「比丘啊,你不僅在今世固執,前生也是如此。在前生,你因為不聽賢者的忠告,被利刃劈成兩半,死在路上,同時也使一千人喪命。」接著佛陀講述過去的故事。
從前,在波羅奈城治理國政的梵授王,有一位婆羅門,懂得智雲咒文。據說,這咒文非常珍貴,在星像合適的時候,只要對著天空反覆念誦,就能從天上降下七寶的雨。
這時,菩薩隨著婆羅門學習技藝。某一天,婆羅門因為有事,帶著菩薩離開村莊,前往契帝耶國。在途中經過一片森林時,遇到了五百名「派遣盜賊」,他們把菩薩和婆羅門抓住。所謂的「派遣盜賊」是指他們抓住一人後,會放回另一人,讓他去取財物來贖回被抓的人。
這時,盜賊留住智雲婆羅門,派遣菩薩回去。菩薩向師父告別說:「我過一兩天就會回來。請不要恐慌,聽我說。今天是月亮與月宿相合的日子,千萬不要因忍受不了痛苦而誦咒降下財寶。如果寶雨一降,不僅你無法逃脫,連這五百名盜賊也會全滅。」在忠告完師父後,他便去取財物。
到了傍晚,盜賊把婆羅門綁住。這時,滿月從東方升起。婆羅門看著月宿,心想:「月亮與月宿正相合,可以降下寶雨。我何必受這種苦呢?」於是便對盜賊說:「你們為什麼要把我綁住?」盜賊回答:「因為想要財寶。」婆羅門說:「如果你們想要財寶,就快把我的束縛解開,讓我洗洗臉,穿上新衣,香華裝飾一下自己。」盜賊們聽了他的話,照做了。婆羅門在月亮與月宿相合時,反覆誦念咒文,望著天空。突然,財寶如雨般降下,盜賊們收拾財寶,用衣服包裹起來,婆羅門也跟著他們一起走。
此時,另一群五百名盜賊把這些盜賊抓住。甲盜問:「你們為什麼抓我們?」乙盜回答:「因為想要財寶。」甲盜說:「如果你們想要財寶,就抓住這個婆羅門。他會看著天空,讓天上降下財寶的雨來。我們的財寶都是他得來的。」於是乙盜釋放了甲盜,來抓婆羅門,說:「請給我們財寶。」婆羅門說:「我本來是想把財寶給你們,但財寶的雨要在月亮與月宿相合時才會降下,從現在起正好要等一年。你們想要財寶,就耐心等著,等到時候我會給你們降下財寶的雨。」
盜賊們說:「你這狡猾的婆羅門,給別人降了貴重的財寶雨,對我們卻說要再等一年。」於是把他斬成兩段,丟在路旁。接著他們去跟甲盜群交戰,將他們一一殺死,奪取財寶。這些盜賊取得財物後,內部分成兩派,二百五十人與其他二百五十人互相爭戰,最後剩下的一派二百五十人繼續互相爭鬥,結果一千名盜賊中只剩下兩個。這兩個盜賊把財寶搬到某村附近的森林中藏起來。一個在林中看守,另一個則入村去買米做飯。
貪欲真是滅亡的根源。
那個看守財寶的盜賊心想:「如果那人回來,這財寶將被分去一半吧。當他來時,我一定要用刀把他刺死。」於是他握刀坐著,等待那人回來。
另一个盜賊也想:「這財寶將由我們兩人對分,我要在飯中下毒,毒死他,獨佔財寶。」於是等到飯熟時,自己先吃了一個飽,加毒在剩下的飯中,拿回來給同伴。當他進入森林,把飯放下時,那個在林中的盜賊用刀將他斬成兩段,丟在隱蔽的地方。後來他因吃了毒飯,也死在森林裡。如此一來,為了財寶,所有的人都滅亡了。
菩薩(弟子)在一兩天後帶著財寶回到原處,卻不見師父,只見財寶零散地散落在那裡,心想:「大概是師父不聽我的忠告,召喚了財寶的雨,結果所有人都喪命了吧。」於是他向大路前進。正當他走的時候,見到師父被斬成兩段,丟在路旁,心想:「果然不聽我的忠告而死了。」他便拾起木柴,將屍體火葬,取野花供奉。再往前走,見到五百具屍體,後來又見到二百五十具屍體,這樣一直走到最後,見到兩具屍體。心想:「有九百九十八人都死了,剩下的兩個人也不會不自相鬥,但不知他們在哪裡。」
他繼續向前走,發現搬運財寶的路,再往前就見到用繩子綑著的財寶,還有一個人死在附近。這才明白整個事情的大致情況,但還有一人不知在何處,於是四處尋找,最後發現屍體被丟在隱蔽的地方。菩薩心想:「我們的師父不聽我的忠告,不但因固執毀滅了自己,還連帶使其他一千人也死亡。凡是想用不正當手段謀求利益的人,最終都會招致死亡,和我們的師父一樣。」接著他吟唱出以下的詩句:
48.
想用錯誤的手段謀利益者,他將受苦。
盜賊想殺了咒師,而所有卻來到不幸
菩薩在森林中說出這個教訓,高聲吟唱道:「我們的師父因在不正的場所努力降下寶雨,結果自己死亡,其他人也都破滅了。同樣,凡是以不正當手段謀求利益的人,自己破滅不說,還會連累他人破滅。」在森林中的神靈讚賞之間,他以詩句結束了法話,收集財寶,安全回家,終生行善布施,壽終後生於天界。
佛陀說:「比丘啊,你不僅今生固執,前生也是如此。你曾因為固執而招致了大滅亡。」說完這段法話後,佛陀將今生與前生的故事聯結起來說:「那時的智雲婆羅門就是如今固執的比丘,而他的弟子便是我。」
49. nakkhattajātakaṃ 星宿本生經 (迷信星像吉日而壞了好事的故事)
這個故事的因緣,是佛陀在祇園精舍時說的。據說,舍衛城有一位良家之女,被鄉村的一個良家聘為其子的新娘,婚期已經定下來。到了吉日,那家人向自己信奉的邪命外道詢問:「先生,今天我們想舉辦喜事,星象如何?」邪命外道心想:「你們早不來請教,自己決定了日期,現在才來問吉凶,我就給你們一個教訓吧。」於是他不高興地回答:「今天星象不好,不可以舉行喜事,否則會遭到大不幸。」家人聽信了他這番話,於是就不舉行婚禮。住在城裡的人,當天準備了各種慶祝的事項,卻不見鄉村的人來迎娶,心想:「他們原定今天來卻不來,讓我們損失慘重。他們打算怎麼對付我們呢?」於是他們在所有準備都完成的時候,把姑娘嫁給了別人。
第二天,鄉村的人進城來說:「請把姑娘交給我們。」城裡的人責備道:「你們住在鄉村的家主等真是壞人,約定好日期卻看不起我們不來,應該是你們在中途回轉了吧。姑娘已經嫁給別人了。」雙方爭吵了一番後,鄉村的人只好回去了。
因邪命外道而受到影響的喜慶消息,傳到了比丘們之間。比丘們在法堂上坐著討論:「法友們啊,因為邪命外道的緣故,某家的喜事受到了障礙呢。」佛陀過來問:「比丘們,你們坐在這裡談論什麼?」比丘們回答:「在討論這樣的事情。」佛陀說:「比丘們,邪命外道妨礙人家的喜事,不只是今世如此。在前生,他們也因為怒氣而妨礙人家的喜事。」接著他便講述了過去的事情。
從前,在梵授王統治波羅奈治國時,城中有一戶人家聘定鄉村某家之女為媳婦。決定好吉期之後,再去詢問自己信奉的邪命外道者:「先生,今天我們有喜事,星象好嗎?」邪命外道認為他自己早已決定了日期,臨近時才來詢問,心中不快,於是想要妨礙他們的喜事,回答說:「今天星象不好,如果舉行喜事,將遭遇大不幸。」他們信了這話,因此不去鄉下迎娶。鄉村的人們等了很久卻不見城裡的人來,於是說:「他們約定好日期卻不來,究竟把我們當作什麼呢?」於是就把姑娘改嫁給了別人。
第二天,城裡的人來迎娶姑娘,鄉村的人卻回答:「你們城裡的家長們真是不知羞恥,約定了日期卻不來迎娶,因為你們不來,姑娘已經嫁給別人了。」城裡的人懇求說:「我們去詢問了邪命外道,聽說星象不好,所以沒有來。請把姑娘交給我們吧。」鄉村的人則說:「因為你們不來,所以將姑娘嫁給了別人。嫁出的姑娘,現在怎麼能收回來呢?」雙方正在爭吵時,有一位智者正因事從城中下鄉,聽到城裡的人說:「我們去詢問邪命外道,聽說星象不好,所以沒有來。」便說:「依靠星象有什麼幸福呢?迎娶姑娘這件事本身,不就是很好的星象嗎?」接著唱出下面的偈語:
49.
等待星星,愚人讓利益經過離去
利益本身就是有利的星星,星星又能做什麼?
城裡的人雖然爭吵了很久,最終還是無法得到姑娘而回去了。
佛陀說:「那邪命外道不但在今世妨礙人家的喜慶,前生也曾如此。」這番法話結束後,佛陀再次聯繫了本生的今昔,說道:「那時的邪命外道,正是現在的邪命外道,雙方的家族則是現在的家族,而當時唱偈的智者,就是我。」
50. dummedhajātakaṃ 無智本生經 (菩薩整頓整個國家的德行的故事)
這個故事的因緣,是佛陀在祇園精舍時講的,關於利於世間的行為。這方面的內容會在本生經469中的大黑本生因緣中詳細說明。
從前,梵授王在波羅奈城統治時,菩薩出生於王后的胎中。出生那天,取名為梵授王子。到了十六歲,他在得叉尸羅學習,精通三吠陀,完成了十八科的學問。父王因此給他副王的職位。
那時,波羅奈的市民們信奉神明,殺了許多山羊、綿羊、雞、豬等牲畜,並用各種香花、血肉來祭祀。菩薩心想:「最近人民因祭神而殺了許多禽獸,大家都有不法的傾向。等我父親去世,我若得王位,必須想出一個好辦法,讓全國無人再殺生。」
有一天,他乘車從城裡出發,看到一大群人在大菩提樹下祈禱,有的求男丁,有的求女兒,還有的求名譽和財富,大家都想得到自己所渴望的一切。他下車走近樹旁,供上香花,撒水,繞著樹轉了三圈,對神明表示歸依,然後上車回去。此後,遇到機會,他便像其他崇拜者一樣,來樹下用同樣的方式祭拜。
後來,父親去世,他得到了王位。他想要廢除四種不道德的行為,實施十王法,依法治國,實現自己的願望。他認為自己登上王位正是實現理想的時刻,於是召集大臣、婆羅門和家長等人,對他們說:「臣下們,你們知道我為什麼能登王位嗎?」大臣們回答:「大王,我們不知道。」王說:「各位,你們曾見我站在那棵菩提樹下,獻香合掌表達歸依嗎?」大臣們回答:「大王,我們曾見過。」王說:「那時我曾發誓,說我得登王位後,將要向樹神獻供品。現在我因神的神通力獲得王位,準備去獻供物。你們快去準備獻神的供品吧。」大臣們問:「大王,那麼該準備什麼呢?」王回答:「臣下們,我曾對神發誓,說『在我當王的時候,如有犯殺生等五種不法或十種不善者,無論是誰,都要殺了他,將他的屍肉和血作為犧牲。』現在你們可以沿途擊鼓通告全國,說『我們的國王在副王時代曾對神發誓,在位時如有犯不法行為者,要把他殺了作供品。現在要殺犯五戒十善業者一千人,取其心臟或血肉來供神。為此通告全國,讓大家知道。』以後,如有不法行為者,不論是誰,殺一千個,作為供品,完成我的誓願。」王為了闡明此意,又唱出下面的偈語:
50.
獻奉愚者一千人,這是我的誓願。
現今多不法之人,我將用以作犧牲。
大臣們聽了菩薩的命令,說:「大王,我們知道了。」於是在波羅奈城內響起了十二由旬的鼓聲。國民聽到這鼓聲後,誰也不敢犯任何不法行為。在菩薩在位的期間,竟然沒有一人犯五戒十善業。如此,菩薩不殺一人,讓全體人民守戒,自己又行布施等善行,死後與伴侶一起生到了天界。
佛陀說:「比丘們,如來不僅在此世行善,前生也是如此。」這番法話結束後,佛陀再次聯繫了本生的今昔,說道:「那時的群臣是佛的弟子,而波羅奈王就是我。」
51. ṃahāsīlavajātakaṃ 大具戒王本生經 (菩薩透過努力和忍耐恢復王位的故事)
這個本生經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一位放棄努力的比丘所說的。佛問那比丘:「比丘啊,聽說你放棄努力了,真的嗎?」
那比丘回答:「真的。」
佛接著說:「比丘啊,你為何在解脫道上忽然停止努力呢?古時有一位賢人,即使失去了王國也不放棄努力,最終恢復了失去的名聲。」於是便講述了過去的故事。
從前,梵授王在波羅奈城治理國家時,菩薩從王妃的胎中出生,命名為具戒太子。後來父王去世,太子繼承王位,稱為大具戒王,成為一位虔誠而公正的國王。他在波羅奈城的四個城門及中心區設立施捨場所,總共六個,向貧苦的行人施予財物。他自己遵守戒律,遵守布薩,具有忍辱、慈悲和愛護一切生命的美德,像對待赤子般照顧所有有生之輩。
當時,有一位大臣在宮中發動陰謀,最終被揭發。其他大臣向王告發,國王親自查證,得知確實如此,便召那大臣來,說道:「愚人,你做了壞事,不能再留在國中。把你的財產帶走,帶著妻子去別國吧。」於是將他驅逐出國。
那大臣逃到拘薩羅國,向該國國王投誠,逐漸在宮中獲得信任。一天,他對拘薩羅王說:「波羅奈國如同一座尚未被蠅蚋侵擾的蜂房,而那國王又極為懦弱,只要動用少許兵力,立刻就能併吞波羅奈國。」拘薩羅王聽後心想:「波羅奈是一個大國,而此人卻說只需少許兵力即可併吞,必定是受雇的間諜。」於是對他說:「你一定是受了他們的金錢,受他們雇用的。」他回答:「不,王啊,我絕不是受雇的。我的話沒有虛假,如果不相信,可以派一些人去他們的邊界村莊殺掠一下,當那些人被俘到波羅奈國王面前時,必定會送他們財物,放他們回來。」
拘薩羅王想:「此人說得好大膽,姑且試試。」便派一些臣下去殺掠邊界的村民。波羅奈人捉住了這班強盜,帶到國王面前。國王見了他們,問道:「你們為何殺掠村民?」
他們答道:「王啊,我們因為無法生活。」
國王說:「既然如此,為何不早來我這裡,以後不准再這樣做。」
於是給他們財物,放了他們。他們回去告訴拘薩羅王,王認為僅此一點還不足以貿然出兵,又派遣臣下到波羅奈腹地去殺掠。結果再次被捕,情況與上次相同,也得到了財物回來,但拘薩羅王仍不想立即出兵,又派遣臣下,這回叫他們到波羅奈街市去打劫。
那時,波羅奈國王仍將財物送給這些強盜,釋放了他們。於是拘薩羅王明白了波羅奈國王是個良善的君主,便決心併吞波羅奈國,帶領軍隊與象等出征。
當時,波羅奈國王有千名勇士,每一個都是常勝超群之輩,具有非凡的氣概,甚至面對狂象也毫無畏懼。即使天神的雷電落下,也絲毫不會動搖。只要大具戒王一聲令下,整個閻浮洲也能征服。他們聽說「拘薩羅王入侵」,便去見國王,奏道:「王啊,聽說拘薩羅王想來侵佔波羅奈國。我們立刻出陣,趁他還未踏入我王國一步之前,就戰敗他,將他俘虜。」
國王斥道:「你們不可因我而去難為他人,有人要奪取我的王國,就讓他取去吧,你們不准出動。」
拘薩羅王越過邊疆,深入腹地。群臣又去見國王,請求同樣的事情,但國王始終不肯允諾。拘薩羅王駐軍於波羅奈城下,發使者向大具戒王提出戰書,說:「讓與王國,否則開戰。」
大王派使者回覆:「我不願戰爭,將王國取去吧。」
於是群臣再次進謁波羅奈國王,奏道:「王啊,我們不讓拘薩羅王進城,即使在城下將他擊潰,將他俘虜。」但國王始終如一,拒絕請求,命人大開京城四門,自坐在大王座上,率領著一千名大臣。
拘薩羅王率領大軍湧入波羅奈城。在路上沒有遇見任何敵人,眾大臣簇擁著,走到宮城門口。只見城門大開,那清淨無垢的大具戒王坐在莊嚴的大寶座上。拘薩羅王立即下令,逮捕大具戒王與其一千名臣子,說道:「將這國王與大臣反縛起來,送往寒林屍場,掘下深及頸項的土坑,用泥土緊緊埋住,不許任何人活動,讓夜間狼來,將他們適當處置。」
臣子們聽見這寇王的命令,便將國王與群臣緊緊反縛帶走。此時,大具戒王仍不對寇王心懷憤怒,而群臣平日深受薰陶,雖被緊縛押走,仍無一人違反國王之命。
寇王的臣下們將大具戒王與其大臣帶到寒林,掘好深及頸項的土坑,將大具戒王置於中央,群臣分列兩邊,一直埋入坑中,蓋上泥土,牢牢築實,然後回去。大具戒王對寇王仍無憤怒之心,訓誡大臣道:「你們不可忘卻慈悲之心啊。」
夜半,狼群跑來,心中想著「享受人肉之宴」。國王與群臣見狼群靠近,齊聲大叫,狼群受驚逃去,回頭一看,見無人追逐,便又回來。國王與群臣再次大叫,狼又逃走。如此逃了三次,狼群發覺這群人中無人追逐,心想:「這些人大概是死刑囚徒。」膽子壯了,便又跑回來。如今不管人們如何叫嚷,狼群再也不逃了。
於是狼的首領走向國王旁邊,其他狼則走向其他人。善作方便的國王見狼靠近,便故意伸起脖子,讓狼來咬。狼正要咬國王時,國王突然張口,如鐵鉗似地用牙緊緊咬住狼不放。狼被國王大力咬住,咽喉被扼,無法脫身,畏懼死亡,發出悲號。狼群聽見此悲聲,以為「一定是我們首領被捉住了」,不但不敢靠近群臣,反而逃得一隻也不剩。
狼的首領因被國王緊咬不放,痛苦不堪,身子前後掙扎,泥土自然鬆了起來。加之狼畏死恐懼,以四足搔扒掩在國王身上的泥土。國王知泥土已鬆,便將狼放走,發揮大象般的力量,擺動身體,漸漸脫出雙手。於是攀住坑沿,如風吹輕雲一般,縱身一躍,跳出土坑,便到地面上。然後鼓勵群臣,挖去泥土,將每個人從坑裡攙扶出來。如此,國王與諸大臣重獲自由,離開寒林。
正當此時,有一具屍體被棄置在寒林,正是兩個夜叉所管領的區域。夜叉無法分割這具屍體,互相商議:「我們不能分割。大具戒王是正直的明君,定能給我們分割,我們去找他吧。」便拖起屍體的腿,找到國王請求道:「王啊,請你將這具屍體割開分給我們兩人吧。」國王說:「可以,我割開來分給你們,但我身體齷齪,先須洗一次浴。」
兩夜叉便運用魔力,把為寇王準備的香氣水攝來,供國王洗浴。國王洗完浴時,夜叉又把為寇王摺疊著的衣服攝來獻給國王。國王穿好衣服時,夜叉又把裝有四種香料的香匣攝來獻給國王。國王塗好香料後,夜叉又把裝在黃金小盒中、安放在寶扇上的各種鮮花攝來獻給國王。國王將鮮花佩戴好後,夜叉問道:「還需要別的東西嗎?」當時國王告訴他們肚子飢餓,夜叉立刻去把原為寇王烹調的香味佳美的食物攝來獻給國王。
如是,國王洗完浴,塗上香料,打扮好身子,享用了許多香味佳美的食物。兩夜叉又攝得為寇王所設的芳香飲料,裝在黃金器皿中,另附黃金的杯子。國王喝了這飲料,漱了口,洗了手。那時夜叉又攝得寇王所用的塗有五種貴重香料的擔步羅葉,獻給國王。國王嚼畢此葉後,夜叉又問:「還需要甚麼東西嗎?」國王命令道:「你們將寇王枕上那把寶劍取來。」夜叉馬上攝來了,國王舉起劍,豎起屍體,從頂心向下直劈為二,分做兩爿,公平分給兩個夜叉。然後,將劍擦淨,納入鞘中,佩掛腰間。
兩夜叉吃了人肉,十分高興,問國王道:「大王啊,還有甚麼差使嗎?」國王命令道:「你們運用魔力,帶我到寇王臥室,再帶這班臣子各回自己家中去。」夜叉應道:「是,大王。」便一一遵命而行。
此時,寇王正住在華麗的臥室內,熟睡在國王的寢牀上。國王用劍鞘在他肚上打了一下。寇王驚醒,認出是大具戒王,忙從牀上跳下,鼓勇站立,向國王問道:「大王啊,這麼深夜,宮城又警衛森嚴,門戶緊閉,任何人都不能擅入,你卻佩刀,身穿華服,走近我的牀邊,這究竟是甚麼道理呢?」
國王便將自己到此的經過一五一十告訴他。寇王聽了大為感動,說:「大王啊,我雖生為人,卻不知道大王的德行。那吃人肉、吸人血的殘暴夜叉,卻深知你的品德。從今以後,對你這樣戒德具足的人,我決不敢再生陰謀了。」
於是對劍發誓,乞求國王原恕,請國王睡在大牀上,自己則睡在一張小的牀上。
等到天明、太陽出來的時候,寇王擂鼓集合全軍與眾大臣、婆羅門、戶主。等他們齊集了,寇王便如在天空中托出滿月一般,對眾人盛稱大具戒王的一切德行,再當眾人之面乞求國王寬恕,並將王國交還。說道:「從今以後,貴國如發生外患,一切由我負責,請你好好治理自己的王國,把警衛之責交給我吧。」寇王又將進讒者判處死刑,然後率領自己的軍隊與象,回拘薩羅國去。
當時,大具戒王全身華服,坐在四腳成鹿爪形的黃金寶座下,觀察自己的光榮。心裡想道:「假如我不能忍耐努力,便不會有如此光榮;一千名臣子的生命也不能救出。現在透過自己的努力,恢復已經喪失的名譽,布施生命予一千名臣子。沒有切斷精進,一定要精進。因為的確地,精進之果真實地呈現。」他如是想時,滿心感激,唱出下面的偈語:
51.
就如這個男人,智者不疲倦
看見我自己,如此願欲,就如此成為
菩薩〔大具戒王〕唱完這感激的偈語,又說:「看啊,戒行具足的人,努力的果報必定是繁榮的。」大具戒王在一生行善之後,依其業報,投生於應生之處。
佛作此法話後,解釋四聖諦。說完四聖諦,那放棄努力的比丘證得阿羅漢果。佛於是將本生的今昔聯結起來道:「當時處心不正的大臣是提婆達多,千名臣子是佛的僧團,大具戒王則就是我。」
52. cūḷajanakajātakaṃ 小伽那迦王本生經(人應努力)
這個故事的因緣,是佛在祇園精舍時,針對一位放棄努力的比丘所說的。這裡所提到的整個故事,將在《大伽那迦王本生因緣》(第539故事)中再次出現。
話說,國王坐在白傘下,吟唱了以下的偈語:
52.
人應努力奮發,智者不應厭倦。
我看見了自己,從水中拔出到地面
此時,那位放棄努力的比丘,最終成就了阿羅漢位。
而這位小伽那迦王就是等正覺者。
53. puṇṇapātijātakaṃ 滿瓶本生經 (戳穿毒酒詭計的故事)
這個本生因緣是佛陀在祇園精舍時,針對毒酒所說的故事。某次,舍衛城裡有一群無賴聚在一起討論:「我們沒有酒錢了,該去哪裡想辦法呢?」
其中一人說:「別擔心,我有個辦法。」
大家好奇地問:「什麼辦法?」
那人說:「我們可以找孤獨長者,他手上戴著印戒,身穿華美的外衣,常常去宮城辦公。我們可以開酒肆,在酒裡偷偷放麻藥,等他經過時請他進來,說『財務官大人,請進來坐坐!』請他喝酒,等他麻醉了,就可以搶他的戒指和外衣當酒錢。」大家都覺得這主意好,於是按他的計畫去準備。
當大財務官走過門前時,他們上前邀請:「大人,請進來坐坐,我們有上好的酒,請喝點再走吧。」
初果聖者怎會喝酒呢?長者心中想:「讓我戳穿這些無賴的詭計。」
於是,他決定進入酒肆,仔細觀察他們的行動,發現他們確實在酒裡放了毒藥。
他心想:「我該當場趕走他們。」
於是大聲警告:「你們這些心黑手狠的傢伙,酒壺裡放了毒藥,想讓別人喝了酒麻倒,好偷盜人家的東西。你們故意開酒肆,只是稱讚酒好。你們中間,恐怕沒有人敢喝這酒。如果這酒裡沒有放藥,你們就自己喝給我看看!」
他們受了驚嚇,便紛紛逃散。財務官也回去,心想要把這惡人的詭計告訴如來,於是來到祇園精舍告訴佛陀。
佛陀說:「家長啊,那些惡徒今世想害你,前生也曾想欺騙過賢人。」接著,佛陀應財務官的請求,講述了過去的事情。
從前,當梵授王在波羅奈城治理國家時,菩薩是波羅奈的財務官。那時也有一群無賴,與現在一樣,商議後在酒中放毒藥,等著波羅奈財務官走來時,迎接上去,用和現在一樣的話對他說。財務官不想喝酒,但心想要揭露他們的詭計,於是走進酒肆,仔細觀察他們的行動,知道他們果然想這麼做,於是決定要把他們趕走。對他們說:「各位,喝酒後上宮城服務不太方便。讓我先去朝見王上,回來再喝,請你們在這裡等我吧。」說完就去宮城服務了。
財務官從宮城回來,那些人說:「好,請進來吧。」將他邀進去。他走進酒肆,看到放有麻藥的酒瓶,便對他們說:「各位,你們這種行為實在讓人無法信服。這酒瓶依然滿著,並未減少一滴。你們口中稱讚這酒,自己卻一滴也不喝,既然如此好酒,你們就該喝點,這酒中一定放有毒藥。」他這樣一說,便粉碎了他們的希望,吟詠出下面的偈語:
53.
酒瓶依然滿著,〔自己不喝〕卻聲聲勸人。
由此我知道,這定非好酒。
後來,他一生積累布施等善行,依照業報,投生於應生之處。
佛陀說完這個法話後,又聯繫起來,將本生的今昔連結起來說:「當時的惡人就是現在的惡人,當時的財務官正是我。」
54. kiṃphalajātakaṃ 果子本生經 (菩薩以果木知識和智慧救全團人的故事)
這個本生因緣是佛在祇園精舍的時候,對一位精通果木的優婆塞說的。當時,舍衛城有一位大地主,招待佛和他的僧團。他在自己的庭園裡設席,請佛師徒吃白米粥和其他點心。後來,主人命令園丁:「帶領諸位高徒到園中四處走走,送一點庵羅果和其他果子給他們。」園丁答應了,帶著僧團去園中遊歷。每當他看到一株樹木,就能立刻分辨出「這果子還沒有熟,這個快要熟了,這個已經熟透了。」他說的每句話都是正確的。
弟子們告訴如來:「如來啊,那位園丁對果木真是精通極了,他只需略微抬頭看樹,就能知道果子的成熟情況,說得一點不錯。」
於是佛說:「精通果木的不止是這位園丁,古時的賢人也很了解果木。」接著,佛便講起了過去的事。
從前,當梵授王在波羅奈城治理國家的時候,菩薩出生在一位豪商的家中。隨著年齡的增長,他駕駛了五百輛車子,出外經商。有一次,他們來到一座大路邊的森林,便在林子入口停下,召集所有商人,告訴他們:「此林中有毒樹,你們遇見未吃過的果子,不論是一葉、一花、一果,沒有詢問我,千萬不要吃。」大家答應了,然後走進林中。不久,他們看到一個村莊,村莊入口有一株不知名的果樹。這棵樹的枝幹、花葉和結的果子,完全與庵羅果一樣,香味和成熟的特徵也完全相同。但若吃了這果,則會如中了致命毒藥一般,當場喪命。
在最早來到那裡的人中,有幾個嘴饞的,以為「這是庵羅果樹」,便將果子摘來吃了。
另有幾個想「詢問隊主再吃」,拿了果子站在那裡。隊主來了,他們問:「隊主啊,我們可以吃這庵羅果嗎?」
菩薩知道「這不是庵羅果樹」,
便阻止道:「這庵羅果樹是種不知名的毒樹,萬萬不可吃它的果子。」他還叫已經吃過的人嘔吐出來,然後給他們吞下四種甜劑,使他們恢復健康。
原來,過路的商人們一向習慣在這棵樹下休息,大家都以為這是庵羅果樹,吃了毒果,結果都死了。到了第二天,村民們走出來看到商人們都死了,便提起死人的腳,把屍體拖到隱秘的地方棄掉,然後將他們的車子和貨物全部掠去。
那天早上,村民們嘴裡喊著「牛是我的,車是我的」,急忙跑到樹下,看到眾商人在樹下平安無恙,便問:「你們怎麼知道這不是庵羅果樹?」眾商人回答:「我們本來不知道,是我們的隊主認出的。」村民便問菩薩:「賢人啊,你是怎麼認出這不是庵羅果樹的?」菩薩說:「我因兩個原因知道的。」接著吟詩道:
54.
此樹不難攀登,離村亦不遠。(但卻沒有人去採摘)
透過觀察而知道,這並非好果樹。
他又對眾人說法,然後平安地完成了行程。
佛說:「比丘們啊,昔時的賢人也是如此精通果木的。」說完這番法話,佛將過去和現在的因緣聯結起來說:「當時的眾商人就是我的弟子,而隊主則是我。」
55. pañcāvudhajātakaṃ 五武器太子本生經 (菩薩降伏夜叉的故事)
這個本生因緣是佛在祇園精舍的時候,對一位放棄努力的比丘說的。佛問那比丘:「比丘啊,聽說你放棄努力了,真的嗎?」那比丘回答:「世尊啊,真的。」
佛說:「比丘啊,古時賢人在應該努力的時候都努力,最終獲得了王位。」於是,佛便講起了過去的事。
從前,梵授王在波羅奈城治理國家的時候,菩薩在王妃的胎中出生。在命名的那一天,父母招待了八百位婆羅門,將他們喜愛的物品逐一贈送,然後詢問太子的相好。善於觀占相好的婆羅門們看到太子相好圓滿,便預言道:「大王啊,太子有善相好,將在大王百年歸老之後繼承王位,善於使用五種武器,因此得名為五武器太子。」父母因為婆羅門的話,便給太子命名為五武器太子。
這位太子智慧漸開,到了十六歲的時候,王對太子說:「太子啊,現在你應該修練學藝了。」
太子問:「父王啊,我跟誰學呢?」
王回答:「太子啊,健馱羅國得叉尸羅地方有一位著名的阿闍梨,你去跟他學吧。這是送給老師的束脩禮物。」說著便把千金交給太子,讓他動身。
太子到師父那裡學習各種學藝,師父教會了他五種武器。太子隨後攜帶五種武器,辭別師父,從得叉尸羅城出發,回到波羅奈。途中經過一片住著黏毛夜叉的森林。有人在森林入口遇見太子,告訴他:「青年啊,千萬不可走進這座森林,裡面有一隻黏毛夜叉,凡是遇見他的人都會被他殺死。」太子信心十足,像獅子般無畏地走進了森林。到了森林中心,夜叉出現了。他的身子高如多羅樹,頭大如圓塔,碗口大的眼睛和一對像蕪菁般的牙齒露出在外,嘴巴像蒼鷹一樣,腹部則是雜色的暗褐色。
夜叉站在菩薩面前,說道:「往那裡走,站住,你是我的點心了。」菩薩威嚇他道:「夜叉啊,我有十足的信心,才來到這裡。你要小心,不要碰我,否則毒箭會貫穿你的胸膛,你將立刻倒地。」說著,他拉起弓來,射出浸過毒汁的箭。但那箭只黏在夜叉的毛上,沒有任何效果。他連續射了五十枝箭,都是黏在夜叉的毛上。
夜叉一邊將箭拂落,一邊向菩薩衝過來。菩薩大喝一聲,拔出寶劍攻擊,但三十三把寶劍也都黏在夜叉的毛上。於是他用槍刺去,但槍也黏在夜叉的毛上。太子見槍又黏住了,便用棍棒打去,棍棒也黏在毛上。菩薩見棍棒黏住了,便下定決心,高聲叫道:「夜叉啊,我乃五武器太子,難道你沒有聽過我的名字嗎?我進入你的森林時,依賴的不是弓劍等武器,而是我自己。現在讓我將你打成粉碎吧。」說著,他舉起右手向夜叉打去,右手卻也黏在夜叉的毛上。再用左手打去,左手也黏住了。然後用右腿踢去,右腿也黏住了。再用左腿踢去,左腿同樣黏住。最後他又用頭撞去,結果頭也黏住了。
如此,菩薩的五個部位都落入陷阱,像被繩子綁住一樣懸在空中,但他依然不慌不忙,毫不示弱。夜叉心裡想:「此人真是人中之獅,竟然如此了得,絕非普通之人。自從我在這條路上殺人以來,還未遇見過這樣的人,他怎麼會不怕死呢?」夜叉無法立刻將菩薩吃掉,便問他:「青年啊,你為何不怕死?」
菩薩回答:「夜叉啊,我為何要怕你?有生必有死,這是一個定理。況且我肚子裡有金剛利劍,即使你吃了我,也無法消化這利劍,它會將你的心肝五臟割碎,使你死亡。這樣,我們的結果無非是一同死去,所以我不怕你。」這是菩薩用智慧之利劍在比喻。
夜叉聽了菩薩的話,心裡想:「這青年所說的是真理。即使人中獅子的肉切成豆粒般的小塊,在我肚子裡也無法消化,還不如放了他。」
夜叉因為怕死,便放了菩薩,告訴他:「青年啊,你是人中之獅,我不吃你的肉。你現在就像月亮逃出羅睺的口,脫離了我的掌控。快回去安慰你的親友吧。」菩薩便教訓夜叉道:「夜叉啊,現在我走了。你因為前生作惡,今世投生為殘忍兇惡的夜叉,吃人血肉。如果你今世再繼續作惡,你將從黑暗走入黑暗,永遠迷失。今天遇到我之後,你不可再作惡事。犯殺生罪者,將投生地獄、畜生界、餓鬼界或修羅族,即使得以投生人身,也必短命夭死。」菩薩用這種方式為夜叉講述五惡的惡報,五戒的善果,並用種種方法警戒夜叉,教導他回心轉意,克己守分,受持五戒後,便任他為森林之神,給以享受供養的權利,熱心地教誨一番才離開森林。
他在森林入口告訴眾人,說夜叉已經改悔,自己則攜帶五種武器回到波羅奈城,重見他的父母。後來他繼承王位,以正法治理國家,積聚布施等善行,最終依其業報,投生於應生之處。
已成等正覺的佛在講完這番法話後,復唱出下面的偈語:
55.
誰人以不遲鈍的心,不遲鈍的意
修習善法,以獲得執著的釋放
漸漸地到達,一切結的摧毀
如此,佛陀以阿羅漢位為目標,將這法語講到最後,並解釋四聖諦。釋畢四聖諦後,那比丘便得阿羅漢位。佛將過去和現在的因緣聯結起來說:「當時的夜叉是指鬘,而五武器太子就是我。」
56. kañcanakkhandhajātakaṃ 金塊本生經 (將大事拆小的故事)
這個本生因緣是佛在舍衛城的時候,對一位比丘所講的。據說,舍衛城有一位良家子弟,聽了佛的教導後,便皈依三寶(佛、法、僧),出家修行。當時他的阿闍梨和比丘們為他解釋戒律,說道:「法友啊,這是第一種戒,這是第二種戒、第三種戒、九種戒、十種戒、各種戒。這是小戒,這是中戒,這是大戒。這叫波羅提木叉(戒本)的戒律,這是根(五官)的戒律,這是行為的淨戒,這是日常用品使用的戒律。」
他心想,「戒的數量實在不少,我要遵守這麼多戒律,實在難以做到。如果無法完全守戒,出家又有什麼意義?不如將來成為一個屋主,做布施等善行,養活妻子比較好。」
於是他說:「師父,我無法守這麼多的戒律,不能守戒,出家又有何益?我還是還俗過活,請將這衣鉢奉還。」師父們說:「既然如此,那就向十力告辭吧。」便帶他去法堂見佛。
佛見到他們,問道:「比丘們,你們為何無端帶這位比丘來?」
他們回答:「世尊,這位比丘說『我無法守戒』,所以交還衣鉢,因此我們將他帶來了。」
佛說:「比丘們,你們為何對這位比丘說這麼多戒律?他只能根據自己的能力遵守。你們以後不應該這樣說。現在將這位比丘交給我吧。」
然後對那位比丘說:「比丘啊,你不需要守這麼多戒律,有三種戒律,你一定能遵守吧?」
比丘回答:「世尊,三種戒是可以守的。」
佛囑咐道:「好,以後你只需守身、口、意三門,謹防身、口、意的惡業。現在你可以走了,不可還俗,要謹守這三戒。」
於是比丘心中滿意,說:「是的,世尊,我必定守住這三戒。」便向佛禮拜,隨著阿闍梨、比丘等人離去。
這位比丘守著三戒,心中想道:「各位師父用各種名目對我說戒律,因為他們不是佛,因此無法使我領悟。真正的覺者是真正的佛,是真正的無上法王,將那麼多名目繁多的戒律歸為三門授予我。佛真是我的擁護者啊!」從此,他的智慧和見解漸漸增長,過了幾日,便得到了阿羅漢的位。
聚集在法堂的比丘們聽到這個消息,互相討論說:「法友啊,佛對那位說『自己無法守多種戒律』準備還俗的比丘,將一切戒律歸為三門授予他,使他得到了阿羅漢位,佛真了不起啊!」大家正這樣圍坐著讚歎佛的德行。這時,佛來到法堂,問道:「比丘們,你們聚在一起談些什麼?」
他們回答:「是這樣的事情。」
佛說:「比丘們,沉重的包裹,分成幾個背起來就輕了。從前有一位賢人得到了大金塊,無法提起,於是將它分成幾塊,然後運回去。」接著便講起過去的故事來。
從前,梵授王在波羅奈城治理國家的時候,菩薩是一位鄉村中的農夫。有一天,他在田地裡耕作。那塊田地是村落的遺址,村中有一位富翁,在去世前曾把一塊大金塊埋在地下,粗如大腿,長約四肱。那天,菩薩在地裡耕作,鋤頭忽然碰到了那金塊,挖不動。他以為「大概是樹根吧」,便挖開泥土查看,原來是一塊大金塊。他悄悄地將泥土蓋上,改到別的地方去耕作。
太陽下山時,他將牛軛和鋤頭放在一邊,心想:「把金塊挖出來吧。」試著用手去拔,卻一動也不動。於是他坐下來,心裡計算道:「我將一部分用來支持生計,一部分仍然埋起來,一部分用作資本做買賣,另一部分用於布施等善行。」於是他將金塊敲成四塊,分開後金塊變得輕了,便將它運回家,四股放好。後來,他做布施等善行,依照業報,投生於應生之處。
已成等正覺的佛,講完這些法語後,又吟詩道:
56.
誰人以愉悅的心,愉悅的意
修習善法,努力地達到安穩處
漸漸地到達,滅盡一切結
如是,佛以阿羅漢位的頂端為目標,作此法話後,將今昔的因緣聯結起來說:「當時得金塊的農夫就是我。」
57. vānarindajātakaṃ 猴王本生經 (菩薩機智逃過鱷魚殺繆的故事)
這個故事的因緣是,在佛陀還在竹林精舍的時候,提婆達多在附近徘徊,想要殺佛。當佛陀聽到「提婆達多在附近想要殺我」時,他對比丘們說:「提婆達多企圖殺我,這不僅是今天的事情,甚至在前生,他也曾想過要殺我,但結果是他殺不了我。」接著,佛陀便開始講述過去的故事。
從前,在波羅奈城管理國家的時候,菩薩從猴子的胎中出生。長大後,菩薩像小馬一樣大,力大無比,獨自生活在河岸上。那條河中有一座島,島上長滿了各種果樹。河岸與島之間的水面上露出了一些石礁。菩薩如同大象般的力量,從河邊跳到礁石上,再從礁石跳到島上,吃各種果子。到了傍晚,菩薩又用同樣的方法回到自己的窩裡。第二天,他依然這樣出去,然後再回來,久而久之,這成了他的習慣。
當時,河中住著一對鱷魚夫婦。雌鱷魚懷孕了,看到菩薩常來常去,便想吃掉菩薩的心臟,對公鱷魚說:「我想吃這猴王的心臟。」公鱷魚回答:「好,我去幫你抓來。」然後說:「今天傍晚等猴王從島上回來時,就把他抓住。」於是公鱷魚就躺在礁石上,頭露在外面。菩薩跑了一整天,天色晚了,站在島上眺望礁石,心中想:「今天這個礁石似乎比平時高了一些。」其實,菩薩對水位和礁石的高度非常清楚。於是他突然想到:「今天河水並沒有增減,為什麼礁石卻比平時高?一定是鱷魚躺在礁石上想要抓我。」於是他想要試探一下,站在那裡假裝對礁石說話,喊道:「嘿,礁石啊!」沒有回答。他連喊了三次「礁石啊!」礁石依然不回答。猴王又喊道:「嘿,礁石啊,今天你為什麼不回答我?」鱷魚想:「平時礁石一定會回答猴王的。」於是回答:「猴王啊,你有什麼事?」猴王問:「你是誰?」鱷魚回答:「我是鱷魚。」猴王接著問:「你為什麼躺在這裡?」鱷魚說:「我要你的心臟。」菩薩心想:「我別無退路,現在必須欺騙鱷魚。」於是對鱷魚說:「嘿,鱷魚啊,我願意獻身給你。你張開嘴巴,等我過來,你就可以抓住我。」
其實,鱷魚一張嘴,眼睛就會閉上。鱷魚沒有想到這一點,於是張開嘴,眼睛自然閉上了。如此,鱷魚張著嘴,閉著眼睛,靜靜等待。菩薩看到時機成熟,從島上跳下,跳到鱷魚的頭上,接著又一跳,像閃電般迅速跳到對岸。鱷魚看到這奇妙的動作,心想:「這猴王真厲害。」於是說:「唉,猴王啊,這世上具備四種法則的,能征服敵者的,你似乎都具備了。」然後唱出以下的詩句:
57.
誰人有這四法,就如猴王你
真實,法,堅定和施捨;他已征服敵人
義註解釋‘真實’ 為語言上的真實,說‘我會來你那裡’然後就去了。‘法’為探究的智慧,說 ‘如此,會是這個情況’ 。‘堅定’ 是不動搖的努力。‘施捨‘ 是自我犧牲,你已經來到放棄自己了,只不過是我沒能捉到你,是我的錯。
鱷魚如此讚美菩薩後,便回到自己的窩裡。
佛陀說:「比丘們,提婆達多企圖殺我,不是今天才開始的,早在前生也是如此。」說完這段法話後,佛陀又聯繫起過去的故事,說:「當時的鱷魚就是提婆達多,雌鱷魚是婆羅門女栴闍,而猴王則是我。」
58. tayodhammajātakaṃ 三法本生經 (菩薩躲過猴父王殺繆的故事)
這個本生因緣,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一個徘徊著想要殺佛的人所說的。
從前,當梵授王在波羅奈城治理國家時,提婆達多從猴胎出生,居住在雪山的地方,統治著自己生出的一群小猴。他擔心這些小猴長大後會奪走他的統治權,因此用牙齒將小猴去勢。這時,菩薩也投生為一隻小猴。在他出生之前,母猴為了保護自己的胎兒,逃到了山腳的森林中。等到滿月時,生下了菩薩。這隻小猴長大後,變得力氣很大。
有一天,他問母親:「媽媽,我的爸爸在哪裡呢?」母猴回答:「兒子,你的爸爸住在某座山腳下,治理著猴群。」菩薩說:「媽媽,你帶我去見爸爸吧。」母猴道:「兒子,你不能去見爸爸,因為你的爸爸擔心他的兒子會奪走他的統治權,他會用牙齒將你去勢。」雖然母親這麼告訴他,他還是說:「媽媽,你還是帶我去見他吧,我會小心的。」於是母猴帶著兒子去見父親。父親一看到自己的兒子,心裡想:「這孩子長大後一定不會讓我再統治猴群,必須得把他處理掉。」於是他打算假裝抱住他,然後直接將他摔死,便說:「兒子啊,這麼久你在何處呢?」說著便用力將菩薩抱緊。可是菩薩力大如象,他也將父親抓住,幾乎把父親的骨頭都擠碎了。
於是父親心裡想:「這孩子長大後會殺了我,現在我該用什麼方法殺死他呢?」忽然想到:「附近有一個湖,湖裡住著羅剎,我就將他送到湖裡,讓羅剎吃掉他吧。」
於是對兒子說:「兒子啊,我年紀大了,這猴群就交給你吧。今天我就讓你當王。在那個地方有一個湖,裡面開著兩支黃蓮花、三支青蓮花和五支紅蓮花,你去把它們採來。」
兒子回答:「好,我去採。」他就出去了。到了湖邊,他並不急著下湖,而是先觀察四周的腳印,只見有下湖的腳印,卻沒有上來的腳印。他心裡明白:「這湖一定是羅剎的住所。父親無法殺我,便叫羅剎吃我,我還是不下湖了,想辦法把花採回來。」
他跑到無水的地方,迅速跳進湖裡,採了兩支露出水面的花,然後跳到對岸。接著又從那邊跳回來,用同樣的方法採了兩支花。如此往返,他在湖的兩岸堆了一大堆花,卻沒有掉進羅剎的管轄範圍內。
他想:「再多也不好帶了。」於是把採好的花放在一處束起來。這時,羅剎心想:「我在這裡住了這麼久,卻沒見過如此聰明和驚人的行為。他能夠心想事成地採這麼多花,卻不跳進我的管轄範圍。」於是他分開水,從水中現身到陸地,走到菩薩面前說:「猴王啊,在這世間,具備三法的人能夠征服敵者,你似乎正具備這三德呢。」他這樣讚美菩薩,並唱出下面的偈語:
58.
猴王啊,你有如此三法
熟練,勇氣與智慧,他已征服敵人
住在水中的羅剎這樣讚美菩薩後,問道:「你採了這花,作什麼用?」菩薩回答:「父親叫我繼承王位,因此我採了花。」羅剎道:「像你這樣優秀的人,決不應該親自採花,我來幫你送回去吧。」說著便拿起花,跟在菩薩後面走。這時,父親遠遠望見,心裡想:「我叫他去,是要羅剎將他吃掉,現在他反而讓羅剎送花回來,完了。」嚇得心臟都要碎了,當場死去。於是群猴集合,推菩薩為王。
佛說完這段法話後,將過去和現在聯結起來,說道:「當時猴群的王是提婆達多,而猴王的兒子就是我。」
59. bherivādakajātakaṃ 打鼓本生經 (頑固的過患)
這個故事是佛陀在祇園精舍時,針對一位頑固的比丘所說的。佛陀問那位比丘:「聽說你性情頑固,這是真的嗎?」比丘回答:「真的,世尊。」佛陀說:「比丘啊,你的頑固不是從今天開始的,前生也是這樣。」接著,佛陀便講述了過去的事情。
從前,當梵授王在波羅奈城治理國家時,菩薩出生在一位鼓手的家中,住在某個村莊裡。他聽說波羅奈舉行祭禮,打算去人多的地方打鼓賺點錢,於是帶著兒子去了波羅奈。在那裡,他打鼓賺了很多錢,然後和兒子一起回家。途中經過一片森林,裡面有強盜。父親對正在不停打鼓的兒子說:「兒啊,別這樣不停地打,應該打一會停一會,像王侯過境時的鼓聲一樣。」儘管兒子聽了父親的話,但仍然一心想用鼓聲嚇退強盜,還是不停地打。
當強盜聽到大鼓聲時,誤以為是王侯的大鼓,於是急忙躲避。然而後來聽到連續不斷的鼓聲,才知道不是王侯的大鼓,於是又回來了。經過仔細探查,他們發現只有父子兩人,於是立刻把他們打倒在地,搶走了錢。菩薩說:「你這樣不停地打鼓,讓我們辛辛苦苦賺來的錢都丟失了。」於是吟唱出下面的偈語:
59.
打鼓打鼓莫過度,打過度了就不好。
打鼓得到了百金,因打過度又失了。
佛陀說完這段法話後,又進一步聯繫了過去與現在,告訴大家:「當時的兒子就是那位頑固的比丘,而那位父親則是我。」
60. saṅkhadhamajātakaṃ 吹螺本生經 (頑固的過患)
這個故事是佛陀在祇園精舍時,針對一位頑固的比丘所說的。
從前,當梵授王在波羅奈城治理國家的時候,菩薩出生在一位吹螺者的家裡。他在波羅奈舉行祭禮時,跟著父親到城裡去吹螺,賺了很多錢。回程時經過一片有強盜的森林,他阻止父親不停地吹螺。父親想用螺聲嚇退強盜,於是依然不停地吹。結果,強盜像故事中所講的那樣,追上來搶走了他們的錢。菩薩也像上述故事一樣,吟唱出下面的詩句:
60.
吹螺吹螺莫過度,吹過度了就不好。
吹螺得到了財寶,因吹過度又失了。
佛陀講完這段法話後,進一步聯繫了過去與現在,說道:「當時的父親就是那位頑固的比丘,而兒子則是我。
61. asātamantajātakaṃ厭惡聖典本生經 (讓比丘放下對異性執著的故事)
註釋:這段故事是佛陀為了去除比丘對異性的執著而說的。相信如果是對比丘尼開示,可能就會說回男人。因此不要生氣說是歧視女人
這個故事是佛陀在祇園精舍時,針對一位煩惱的比丘所說的。這個故事也出現在《蘊摩檀蒂女本生因緣》中。佛對那位比丘說:「比丘啊,(這個)女人是不可靠的,(對善)疏忽大意的,傾向於愛欲的,(因為不善而)最低下的。你為何因為這樣的女人而煩惱呢?」接著便講述了過去的故事。
從前,當梵授王在波羅奈城治理國家的時候,菩薩出生在健馱羅國的得叉尸羅城一位婆羅門的家裡。他在懂事的年齡時,對三部吠陀和各種學問已有深厚的造詣,成為當時著名的阿闍梨。
那時波羅奈某位婆羅門家庭生了一個男孩。父母在他出生的那天燃燒火炬,並讓火持續不熄。當男孩十六歲時,父母告訴他:「兒啊,在你出生的時候,我們焚燒了火炬,讓火永不熄滅。如果你將來真的想去梵天世界,就帶著這火炬去森林,供養火神,努力修行,升入梵天。如果你希望過家庭生活,可以去得叉尸羅跟那位著名的阿闍梨學習,然後回來治理家務。」年輕的婆羅門回答:「我不想去森林侍奉火神,還是治理家務吧。」於是他告別父母,帶著千金的學費,前往得叉尸羅。在那裡完成學業後,便回到了家中。
父母原本不希望兒子過家庭生活,實際上希望他到森林去侍奉火神。母親想讓兒子明白女人的缺陷,以便將他送往森林。她認為「那位聰明博學的阿闍梨一定會告訴我的兒子女人的缺陷。」
於是問道:「兒啊,你學問修完了嗎?」
兒子回答:「修完了,媽媽。」
母親接著問:「那麼,你學過厭惡聖典了嗎?」
兒子回答:「還沒有學過。」
母親說:「你沒有學過厭惡聖典,怎麼能說學問修完了呢?再去學吧。」
兒子答道:「好。」於是他再次前往得叉尸羅。
那位師父也有一位母親,年紀一百二十歲了。師父親自侍奉伯母,為她洗浴、準備飲食等事。人們見他如此,都譏笑他。師父想:「我還是搬到森林去侍奉我的母親吧。」於是他便到了寂靜的森林,選了一個有溪流的好地方,建了一個隱居的小茅屋,運來熟酥、硬米等物,將母親帶去同住。從此以後,他住在那裡侍奉自己的母親。
那位青年到達得叉尸羅時,師父已不在了。他打聽「師父去了哪裡」的消息,便找到了森林,向師父頂禮後恭敬地站在一旁。師父問他:「你為何這麼快就回來了?」
青年回答:「我似乎還沒有在您面前學過厭惡聖典呢。」
師父問:「誰告訴你必須學厭惡聖典呢?」
青年回答:「師父,是我母親說的。」
菩薩心想:「大概他母親要他了解女人的缺陷。」於是說:「好吧,我教你厭惡聖典。從今天起,你代我侍奉母親,親手給她洗浴、準備飲食。你不可忘記,一邊擦拭母親的手腳,還要讚美她,說:『老太太,雖然您年紀這麼大,身體卻還長得這麼美,年輕的時候更不知有多美呢。』當你給母親洗手灑香水的時候,也要讚美她的美貌。這樣,如果我母親對你有什麼話要說,你就要不怕羞恥,毫不隱瞞地告訴我,這樣你才能學到厭惡聖典。不然,你是學不到的。」
青年回答:「師父,我知道了。」
於是遵從師父的吩咐,去依言行事。那母親因為被青年一再讚賞,心裡想:「這青年一定願意與我一起歡樂度日了。」
這位又盲又老的婦人,竟然產生了愛欲之念。
有一天,當青年讚美她的身體美麗時,母親問:「你願意與我一起歡樂度日嗎?」
青年回答:「老太太,這是我的心願,可是師父很嚴厲呢。」
母親說:「如果你願意與我一起歡樂度日,就把我兒子殺了吧。」
青年回答:「我受師父的教育,怎麼可以為了愛欲去殺他呢?」
母親便說:「如果你不拋棄我,我就自己殺了他。」這樣的女人就是如此不可靠的,(對善)疏忽大意的,傾向於愛欲的,(因為不善而)最低下的。即使是這樣老的婦人,一旦有了愛欲之念,便會受到煩惱的驅使,就會想要殺掉如此孝順的兒子。
他將這件事毫不隱瞞地告訴菩薩。菩薩說:「青年啊,你告訴得好。」然後觀察母親的壽命,知道「今天正是母親的死期。」
便說:「好,青年啊,現在我就試試母親。」
師父砍了一株優曇婆羅樹,照自己身體的大小雕刻了一個木像,用布蒙住頭,放在自己的床上,再用一條線牽住。布置完成後,對弟子說:「你拿一把斧頭去,把這條引路的線交給母親。」
他去告訴母親:「老太太,師父正在屋子裡,睡在自己的床上。我已經結好一條引路的線。你拿這把斧頭去,假如你能夠,就將師父殺了。」
母親問:「你不會拋棄我嗎?」
青年回答:「我怎麼會拋棄你呢?」
母親拿起斧頭,顫抖著站起身,扶著引路的線走去。最終用手摸了一下床,心想:「不錯,這是我的兒子。」
便揭去木像頭上的布,舉起斧頭,心中想著「一下就砍死他。」結果一劈下去,只聽到一聲巨響,才知道原來是一個木偶。菩薩便問:「母親,你在做什麼呢?」
母親喊道:「我上當了!」當場倒地而死。就好像,就算在她自己的房子裡,她也須在這屋子裡這一刻突然昏倒而死。
師父見母親已死,便送去火葬。火葬場的火焰熄滅之後,他手指著森林的花,然後和青年坐在自己茅舍的門口,對他說:「青年啊,並沒有什麼厭惡聖典。女人就是不可靠的。你母親叫你『學習厭惡聖典』,送你到我這裡來,就是要讓你明白女人的缺陷。現在你已經清楚地看到我母親的缺陷,從此你可以知道女人是不可靠的,(對善)疏忽大意的,傾向於愛欲的,(因為不善而)最低下的。」訓誨完畢,便送他回去了。
青年告別師父,回到父母家中。此時母親問他:「你學會了厭惡聖典了嗎?」青年回答:「是的,媽媽,我學會了。」母親接著問:「那你現在打算怎麼做?還是離開俗世去侍奉火神,還是過家庭生活呢?」青年回答:「我已經明白看見女人的缺陷,決定不再過家庭生活,出家去吧。」他宣布了自己的意向,吟唱出下面的詩句:
61.
世間的女人是不可靠的,她們的界限是不存在的
充滿激情1和魯莽2,就如火那樣吞噬一切
斬斷她們而出家,修習遠離
義註:
1. 完全吸入於五欲
2. 行為的魯莽,語言的魯莽,思想的魯莽
他如是說後,便辭別父母出家,過上了剛才所說的隱遁生活,獲得了八定和五神通,死後生於梵天界中。
佛道:「如是,女人是不可靠的,(對善)疏忽大意的,帶來苦的。」於是解釋四聖諦。說完四聖諦後,那比丘便證得初果,佛陀便聯繫起來,將本生之今昔結合說道:「當時的母親是Bhaddakāpilānī,父親是大迦葉Mahākassapa,婆羅門弟子是阿難,而那位師父就是我。」
62. aṇḍabhūtajātakaṃ生卵本生經 (怎樣守護都守護不到的女人)
註釋:這段故事是佛陀為了去除比丘對異性的執著而說的。相信如果是對比丘尼開示,可能就會說回男人。因此不要生氣說是歧視女人
這個本生經是佛陀在祇園精舍時,對一位因煩惱而困擾的比丘所說的談話。佛問那位比丘:「你的煩惱是真實的嗎?」
比丘回答:「是真實的。」
佛說:「比丘!女人確實難以守護。從古賢人開始,從她們出生起,就一直被守護,但仍然無法完全守護。」於是,佛為他講述了過去的故事。
從前,當梵天與國王在波羅奈城治理國家時,菩薩出生於王妃的胎中。當他長大成人時,精通一切學問,國王去世後,他繼位為王,以正義治理國家。國王常與祭司玩骰子遊戲,投骰子時,他會口唱賭歌,將金骰子擲在銀盤上,這已成為習慣。歌詞是:
「河流彎曲流淌,森林由樹木成形。
女人若得機會,必定會作惡行。」
每次唱這首歌投骰子,國王必勝,而祭司必輸。於是,祭司漸漸失去了家產。
他心裡想:「這樣下去,我家中的財產將全部失去!我必須尋找一位從未與他男人見過面的女子,將她禁閉在我的家中。」
他又改變想法:「如果她從未見過其他男人,就不可能被監視。」
於是他下定決心:「若有女孩出生,立即帶來,讓她在我家中長大,並加以嚴密監視,使她堅守貞操。這樣每次投骰子我必勝,將王室的財產贏回來。」
他的計劃十分巧妙,於是他見到一位貧困的孕婦,預測:「這位婦女必定會生下女孩。」他叫她過來,給她金錢,讓她住在自己家中。待她生產後,又給她金錢讓她回去。所生的女孩不讓任何其他男人見到,馬上交給女人撫養,等她長大後再接回家中。
在女孩長大之前,祭司與國王已經沒有再玩骰子。當女孩被接進國王家後,祭司對國王說:「大王!我想與您玩骰子。」國王答:「很好!」於是開始了與之前相同的骰子遊戲。國王照舊唱賭歌投骰子,但祭司立即附加一句:「我家中的少女,不在此例之中。」從此以後,祭司連連獲勝,而國王則繼續失敗。菩薩心想:「這必定是因為祭司家中有一位貞淑的女孩。」於是派人去探查,果然如他所想。
他思忖:「如此,我就使這女孩失去貞操。」
於是叫來一位無賴問道:「你能破壞祭司家中少女的貞操嗎?」
那男子答:「國王!我能。」國王給他金錢,告訴他:「你要立即完成。」派他離去。
那男子拿到金錢後,購買香料、香水、樟腦等,並在祭司家不遠處開了一家香料店。祭司的家有七層樓,每層樓都有女侍衛守衛。除了祭司之外,其他男人都被禁止進入他的家,就像在檢查籠子一樣,必須經過嚴格的檢查才能進入。因此,除了祭司之外,其他男人無法與少女見面。
少女有一位侍女,常為她購買香花,賺了錢出門。那時,無賴的店前經常經過,男子立即知道那是少女的侍女。某日,他見侍女前來,便從店中跳出,跪在侍女面前,緊握她的腳,啜泣著問:「母親!你這段時間去哪裡了?」他還請旁邊的同伴說:「一切的樣子、口氣、服裝,完全是母子無誤!」同伴這樣說,使侍女忘記了一切,心想:「這無疑是我的兒子!」她也開始哭泣。兩人互相擁抱而淚流滿面。
此時,男子問侍女:「母親!你現在住在哪裡?」
侍女說:「我的孩子!我在侍奉祭司的幼女——受彼緊那羅(歌神)的恩惠住在她那裡,她實在是世上稀有的美人!」
男子問:「母親!你現在去哪裡?」
侍女說:「為那少女購買香花。」
男子說:「母親何必去別的店購買,今後可以隨意在我這裡取!」於是他不收金錢,給她菜果、香料和各種花卉。侍女回來後,少女見到這麼多香花,便問:「我這位婆羅門(祭司)為何今日如此心情愉快?」
侍女回答:「小姐,你何以這樣問?」
少女說:「為何有這麼多香花?」
侍女回答:「這不是因為主人給了我很多金錢,而是因為我兒子那裡拿來的!」她向少女解釋。從此以後,侍女從祭司那裡拿到的金錢,她自己存著,只從她兒子那裡取得香花。
其後過了幾天,那男子假裝生病,侍女去店頭時,沒有見到她的兒子。她問:「我的兒子去哪裡了?」
同伴回答:「你兒子病倒在床!」
侍女聽後,立即去他房間,坐在他身邊,撫摸他的背問:「我的孩子!你究竟為何生病?」男子默默不語。
侍女問:「我的孩子!你為何不說話?」
男子說:「母親!即使死我也無法告訴你。」
侍女問:「我的孩子!你不告訴我,還能告訴誰呢?」
男子說:「我之所以生病,因為聽聞那位少女的美麗而心生愛戀之念。若能得到她,我的命就有希望;若不能得到,則將待死!」
侍女說:「我的孩子!這件事由我來做,你不要擔心!」侍女鼓勵他,帶著許多香花回去。
她去少女面前說:「小姐!我兒子因聽聞你的美麗而戀愛至病,該怎麼辦?」
少女回答:「如果你能撮合我們,可以隨意安排!」
侍女聽到少女的話後,開始清理祭司家中的每個角落,聚集大量的塵埃,裝入大花籠中,開始運出。若被檢查籠子裡的東西,就將塵埃扔給門衛的女孩。門衛的女孩因此而困擾,逃避檢查。從此以後,侍女帶著籠子出入,門衛的女孩都不檢查。侍女見時機成熟,將男子藏入花籠中,運到少女面前。於是,那男子便破了少女的貞操。兩人在少女家中逗留一兩天,祭司出門時,二人同行歡樂;祭司回來時,男子便隱藏起來。
過了一兩天,少女對男子說:「你現在必須離開這裡。」
男子說:「我將與祭司打一場。」
少女說:「那麼可以與他打一場。」
於是將男子隱藏起來。祭司回到家時,少女對他說:「我現在要為你吹笛跳舞。」
祭司說:「很好,女兒!你可以跳舞。」
他自己吹起笛子。少女說:「您看著我,我感到害羞,請遮住您的美顏,我來為您歌唱!」
祭司說:「如果你害羞,可以這樣做。」於是少女用厚布遮住祭司的眼睛。祭司在被遮住後吹笛。少女跳舞不久,對祭司說:「我將擊打你的頭。」喜愛少女的祭司並不知道原因,便答應:「你可以擊打我。」於是少女指示男子前來,站在祭司的身後,向他的頭上一擊,祭司的眼睛如同冒出,頭上起了大瘤,痛得無法忍受。他呼叫:「伸出你的手給我!」少女伸手,放在他的手上。祭司說:「你的手很柔軟,卻能擊人如此厲害!」
男子擊打之後,便隱藏起來。少女在男子隱藏後,將祭司面部的布解開,拿油來塗抹他的頭傷。其後,祭司出門時,侍女將男子放入籠子運走。男子隨即去見國王,將事情的經過全都告訴了他。於是國王對前來的祭司說:「我們來玩骰子。」
祭司應允:「大王!我遵命。」國王讓人拿出投骰子的臺子,跟之前一樣唱出賭歌,投下骰子。祭司不知道少女已經失去貞操,於是附加之前的句子:「我家中的少女,不在此例中。」雖然這麼唱賭之歌,但結果祭司卻連連失敗。
國王已經知道事情的真相,對祭司說:「祭司!何以會例外?你的少女已經破戒。從你出生以來,你一直在監視她,設置了七處監視者,你想:“這樣可以完全監視。”然而女人,即使關在室中,能對一個男人忠實的,世上實在是少有。
你的少女說:“我為你舞蹈。”讓你吹笛,用布遮住你的臉,讓情夫擊打你的頭,讓情夫暗自逃走,難道你還稱你的少女為例外嗎?」於是他唱出以下偈語:
62.
「祭司!你在女人面前,遮住臉孔且吹笛,
就算是從蛋中出來的妻子,誰又肯定地把信任放上去?」
菩薩對祭司如此說法。祭司聽了菩薩的話後,回家對少女詢問:「你已犯下這樣的罪惡!」少女說:「大人!誰會這樣說?我絕對沒有這事。擊打你的只有我一人,並無他人。如果你不信,我願意以真實的方式發誓:『除你之外,未曾觸及任何他人的手!』我願意跳入火中以證明清白。」
祭司說:「這樣很好!」於是堆起許多柴火來燒,叫少女過來:「如果你有信心,可以進入這火中。」
在這之前,少女告訴侍女,讓她明白:「快去你兒子那裡,當我想跳入火中的時候,他來握住我的手。」侍女立刻去找她的兒子,照著說的告知。於是男子先到,站在人群中,少女打算欺騙祭司,站在人群中說:「我除你之外,從未觸及他人之手,根據誓言的誠實,這火無法燒我!」
她做出要進火的姿勢。男子在瞬間跳出來說:「你們看看祭司怎麼做,他竟然要這樣的美婦人進火!」於是他緊握少女的手不放。少女推開他的手,對祭司說:「大人!我的誓言已被破壞,我不能進火了。」
祭司問:「為何如此?」
少女說:「大人!我曾立誓,除你之外,不觸他人之手,但現在我已經握住了這個男人的手。」祭司明白是被這女孩所欺騙,於是責打她後將其驅逐。
事實上,如此充滿不法的女人已作了大惡業,卻還想欺瞞自己的丈夫,並說:「我決不會做這種事。」在白天也有不同的心思。
因此,還可以說出以下偈語:
女賊們有大量的聰明,真理卻在她們身上難獲得。
女人的性情難以捉摸,像魚在水中難以捕捉。」(Ja.2.21.347)
「對她們來說,虛假就如真實,真實就如虛假。
牛群如同在草叢中,一再被偷走。」
這些僵硬的盜賊,如蛇般說騙話
在人們不知道什麼情況底下,他們欺騙人類
佛說:「女人確實難以守護。」佛陀講完這段法語後,闡述了四聖諦。在說完四聖諦後,那位因煩惱而困擾的比丘,得到了預流果。佛還將本生的過去與現在聯繫起來,作為結語:「當時的波羅奈國王就是我。」
63. takkapaṇḍitajātakaṃ 棗椰子本生經 (不知恩叛逆的女人)
註釋:這段故事是佛陀為了去除比丘對異性的執著而說的。相信如果是對比丘尼開示,可能就會說回男人。因此不要生氣說是歧視女人
這個本生經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一位煩惱的比丘所說的談話。佛問那位比丘:「比丘,你在煩惱,是不是真的?」比丘回答:「是真的。」佛說:「(這個)女人不知恩,欺騙傷害朋友,你為什麼要被她所困擾?」於是佛開始講述過去的故事。
昔日,當梵天王在波羅奈都治國時,菩薩過著仙人的生活。他在恒河岸邊搭建了仙人的小屋,獲得了定力與神通力,住於禪定的快樂中。那時,波羅奈的財務官有一個女兒,她性情殘暴,常常虐待奴婢,人們稱她為惡女。某天,她說:「我要去恒河遊玩。」於是便帶著奴婢們出發。當她們遊覽到日落時,突然狂風暴雨來襲,所有人見狀四處逃散。那些奴婢說:「現在正是拋棄她的時候。」於是把她推入水中就逃走了。雨下得不停,太陽已經沉沒,天色變黑,奴婢們沒有帶她回去,財務官問:「我女兒去哪裡了?」眾人回答:「她確實去過恒河岸邊,但之後去了哪裡就不知道了。」於是派親戚去尋找,但始終無法找到她的下落。
她落水後大聲呼救,隨著水流漂流,到了半夜,來到了菩薩的仙人小屋附近。菩薩聽見她的呼喊,自思:「這是女人的聲音,我要去救她。」於是他用草把當火把,前往河岸,發現了她,對她說:「不要怕,別害怕!」菩薩本具如象般的力量,立即進入河中,涉水而行,將她拉上岸,並帶她回到小屋,為她生火,讓她在火邊暖和,忘卻了寒冷。菩薩問她:「你家住在哪裡?為什麼會掉入河中?」她向菩薩說明了事情的經過。菩薩說:「你可以暫時住在這裡。」於是讓她住在小屋中,而他則在戶外過夜。幾天後,菩薩說:「你該回去了。」但她心裡想:「就讓這位仙人破戒而和我同住吧。」於是她不願意離開。
隨著時間的推移,她展現出女性的魅力與嬌態,終使仙人破戒,失去了禪定。於是仙人和她一起住在森林中。她勸仙人說:「住在這森林裡無法發展,應該去人多的地方。」於是仙人帶著她到國境的村莊,賣棗椰子維持生計來養活她。因為他賣棗椰子為生,大家都稱他為棗椰子賢人以示喜愛。村民們給他錢,請他住在村入口的小屋中,教他們分辨善惡。
這時,山賊從山中降臨,國境動亂。某日,賊來掠奪村莊,讓村民們為他們包裝掠奪的財物,並把財務官的女兒帶走。賊兵回到自己的住所後,其他人都逃了,賊的首領見她貌美而心生愛慕,便將她作為自己的妻子。菩薩詢問:「那個女孩子去哪裡了?」聽到的回答是:「她被賊兵帶走,已經成為首領的妻子!」菩薩心想:「這位女士不會離開我,必定會逃回來!」於是他耐心等待女兒的回來。
然而,財務官的女兒思考:「我在這裡生活得很幸福,但那位賣棗椰子的賢人會在某時來帶走我。於是我就假裝對賢人示愛,叫他來殺掉首領,這樣就可以免去被賢人帶回的危險。」於是她派一位男子去告訴賢人:「我在這裡生活得很痛苦,請賢人來帶我回去!」
賢人得知消息後,便出發,停留在賊村的入口,派使者約她出來見面。她說:「我丈夫!如果我們現在逃走,賊的首領會立即追上來,我們兩個都會被殺。等到晚上再逃!」她帶領賢人去賊的住處,然後準備食物,讓他坐在一個房間裡。黃昏時分,賊首回來喝酒,醉後,她向賊首問:「貴君,若見到眼前的敵人,會如何處置?」首領回答:「我會這樣這樣處理。」她說:「敵人不在遠處,就坐在隔壁的房間裡。」
於是首領拿著火把去查看,見賢人坐在那,立刻將他抓住,拖到房子中央,隨意地打他頭和手臂。賢人雖被打,但不說任何事情,只說:「不知感恩的卑賤奴隸,不義的叛逆者。」首領打完後,將他捆綁在地上,自己吃完晚餐就去睡覺。第二天早上,酒醒後又開始打賢人,賢人仍然只是反覆說同樣的話。首領心想:「這個人被打得這麼慘,卻只說同樣的話,我應該問問他原因。」於是當她睡著時,首領問賢人:「你為什麼這樣被打,卻只說同樣的話呢?」賢人回答:「這是我讓你聽到的原因。」於是從頭開始講述他的緣由:「我原本是一位仙人,住在森林中,已經得到了禪定。她是從恒河漂流而來,我救了她上岸,並照顧她,但後來她引誘我失去了禪定。我離開森林,為了養活她,住在國境的村莊。她被你們掠走,然後來告訴我:『我生活得很痛苦,請你來帶我回去!』所以我現在陷入了你的手中。這就是我說的原因。」
賢人說完這些,首領心中想:「這位女士對如此高尚的人尚且如此,對我會怎樣,實在難以預料。因此這位女士不能留著。」賊首決心後,安慰賢人,叫醒睡著的女人,帶著劍對她說:「我要在村入口處殺了這個人。」於是帶她到村外,告訴她:「把這個人抓住!」讓她使勁抓住賢人。他執劍好像想殺了賢人,卻將她劈成兩半,然後給賢人沐浴,從頭到腳洗淨,接著幾天之內,給他美味的食物,讓他吃得飽足。問賢人:「你以後打算去哪裡呢?」賢人回答:「我不想再過世間的生活,打算重新過仙人的生活,思考住在森林中。」首領說:「我也想出家!」於是兩人都捨棄世俗,前往森林的住所,最終得到了五神通和八種解脫,死後生為梵天界。
佛陀講完這兩段法話後,連著唱了一首偈:
63.
「易怒忘恩者,離間友誼者。
比丘們實踐梵行,他們不離梵行。」
佛講完這段法語後,解釋了四聖諦。四聖諦講完後,這位煩惱的比丘得到了初果。於是佛為這個本生譚做了個總結:「當時的賊首是阿難,賢人就是我。」
64. durājānajātakaṃ 難知本生經 (女人的性情難以了知)
註釋:這段故事是佛陀為了去除比丘對異性的執著而說的。相信如果是對比丘尼開示,可能就會說回男人。因此不要生氣說是歧視女人
這本生經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一位居士所說的談話。據說,在舍衛城住著一位居士,他遵循三寶和五戒,歸依佛、法、僧。然而,他的妻子卻常常破戒做壞事。她在做壞事的時候,平易如同被百金購買的女奴,而在不做壞事的時候,則像一位殘忍暴虐的貴婦人。他無法理解妻子的本性,因此受到妻子的煩擾,漸漸對佛的近侍也疏遠了。
某天,他帶著香花來向佛敬禮並就座時,佛問他:「優婆塞!你已經有七八天沒來,為什麼呢?」他回答說:「世尊!我妻子某日像是容易被百金購買的女奴,而某日又像是殘忍暴虐的貴婦。我不理解妻子的本性,因此受到她的煩擾而疏遠了對佛的近侍。」佛聽後說:「優婆塞!女人的本性難以知曉,昔日的賢人也曾這樣說過!」佛又說:「即便重生幾次,仍然難以了解她們的本性!」於是佛應居士之請,開始講述過去的事情。
昔日,在波羅奈的都城,梵授王治理國政時,菩薩是一位有名的阿闍梨,教授五百名青年婆羅門學問。那時有位住在外國的婆羅門弟子來到菩薩面前修學,他對某位女性產生了愛慕之情,將她視為妻子,於是住在了波羅奈。這位弟子在師尊面前曾兩三次未能出仕。其妻是一位破戒犯罪的女子,當她做壞事的時候,平易如一名女奴,而在不做壞事的時候,則殘忍暴虐如一位貴婦。他無法理解妻子的本性,心中因妻而煩惱,常常因此而沒有跟足老師的指令。
經過七八天,他再次來到師尊面前時,師尊問他:「青年婆羅門!你為何沒有來呢?」他回答說:「師尊!我妻子某日對我如同女奴般順從,某日又如貴婦般殘忍。我無法理解她的本性,因此心中煩惱,無法來到師尊面前出仕。」師尊說:「青年婆羅門!你所言極是。女人在做壞事的時候,往往像女奴一樣順從,而在不做壞事的時候,則常常驕傲倔強,不把丈夫放在心上。這樣的女人,其性情實在難以測知,因此無論她們是愛還是不愛,保持中捨就可以了!」於是菩薩用這些話教誨弟子婆羅門,並唱了一首偈:
64.
當她想要你的時候不要喜悅
當她不想要你的時候不要憂傷
女人的性情實在難以了知
就如魚進入水中
菩薩以此訓誡弟子婆羅門,自此以後,弟子對妻子也不再感到煩惱,妻子也明白自己的壞戒德已經傳入師尊耳中,此後也停止了做壞事。
佛說完這番法語後,接著講述了四聖諦。當講完四聖諦後,這位居士得到了初果。佛將本生的過去與現在相連,作為結語:「當時的夫妻就是現在的夫妻,而那時的師尊就是我。」
65. akataññujātakaṃ 懊惱本生經 (出軌的女人的故事)
這個本生經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一位優婆塞所說的談話。根據這位優婆塞的深入探索,他發現妻子行為不端,因此與妻子發生口角,心情煩亂,七八天都沒有好好侍奉佛陀。某天,這位優婆塞前來拜訪精舍,恭敬地向如來行禮,佛陀問他:「你這七八天來,怎麼不來?」他回答:「世尊!因為我妻子的行為不端,所以我心生懊惱,對侍奉之事懈怠。」佛陀說:「優婆塞!女人的不端行為,無需惱怒,心中要保持冷靜。這是昔日賢人的教誨,你因為隔世而不知其因緣而已」佛陀應優婆塞的請求,開始講述過去的事情。
昔日,當梵授王在波羅奈城治理國家時,菩薩當時是一位有名的阿闍梨。弟子中有一位因妻子的不端行為而心煩意亂,數天未能前來見師父。某天,他向師父詢問,並告訴了緣由。於是師父告訴他:「壞德性的女人是所有人共有的,有智慧的人不會生氣。』」師父為了教誨弟子,唱出了這首偈:
65.
「如同路途和河川,又如酒館和人間的聚會堂。
如是對世間的女人,賢者不會生氣。」
菩薩如此教誨弟子。弟子聽了這番教誨後,對妻子的行為不再感到懊惱,而他的妻子也因為知道師父已經知道這件事,之後也停止了不端行為。
佛陀說完這番法語後,解釋了四聖諦,講完四聖諦後,這位優婆塞得到了初果。佛陀把本生的今昔連結起來,做了結語:「那時的夫妻即是今時的夫妻,師尊的婆羅門就是我。」
66. mudulakkhaṇajātakaṃ 優相本生經 (菩薩曾因女人而墮落的故事)
這個本生經是佛在祇園精舍時,談論愛欲所引起的事情。據說,在舍衛城有一位良家子,聽聞佛的教法,皈依三寶,出家修行,專心打坐,堅守戒律。某天,他在舍衛城托鉢時,看到一位打扮華麗的婦人,於是因為追求快樂而破掉對五根的自制,專注地盯著這位婦人。此時,他心中產生了愛欲的念頭,就像幼樹被斧頭砍倒一樣。
從那以後,他陷入煩惱,感到身心衰弱,像野獸一樣狂躁,不再喜歡佛教,爪髮凌亂,衣衫不整。法友比丘們看到他的煩惱,便問他:「法友!你的樣子和之前相比完全變了,怎麼回事?」
他回答:「法友!我一點快樂也沒有。」
於是比丘們就把他帶到了佛面前。
佛問:「你們為什麼忽然把這位比丘帶來?」
他們回答:「世尊!這位比丘真的很煩惱!」
佛又問比丘:「是真的嗎?」
比丘回答:「世尊!確實如此!」
佛接著問:「是誰讓你煩惱的?」
比丘說:「世尊!我在出門托鉢時,看到一位婦人,因為無法控制自己的心,才產生了煩惱!」
佛對比丘說:「你因為追求快樂而樂見美麗的姿態,不自制五根,因為煩惱而心亂,這並不奇怪。昔日那些修得五神通、八等至,依禪定力而滅煩惱,飛行空間之淨心的菩薩,也因為見到美麗的姿體而破壞了自制,從而離開禪定,心中煩惱,受到了巨大的痛苦。為什麼呢?就像有大風能推翻須彌山,但卻不會影響到光禿的山一樣;又如同大風能拔起阎浮樹,但對懸崖上的灌木卻幾乎沒有影響;再如大風能吹乾大海,但小池卻幾乎不受影響。同樣地,即使是那些具備無上智慧和清淨心的菩薩,有時也會因為煩惱而自然而然地陷入無明之中。因此,你不必感到羞恥。即便是心靈清淨的人,也會被煩惱所惑,那些獲得名聲的人,也會面臨恥辱。」於是佛開始講述過去的故事。
昔日,當梵王在波羅奈城治理國家時,菩薩出生在迦尸國一位大富豪的婆羅門家中。當他達到可以分辨事物的年齡,熟練所有學問時,他放棄了愛欲,過著隱遁的生活,完成十遍處的清淨業,獲得神通力與定力;因此享受著禪定的快樂,住在雪山的地方。
某次,他為了尋找鹽和醋,從雪山下到波羅奈市,住在國王的御苑中。第二天,他檢查自己帶的物品,穿著樹皮製的衣服,肩披黑羚羊皮,束髮成輪形,擔著一伽里量的物品,手持杖,進入波羅奈市托鉢,來到宮城的門口。國王見他走路的姿態,十分喜歡,邀請他坐在華麗的座位上,供應各種食物,讓他感到滿足。國王在感謝他時,懇請他留在御苑中,他答應了,於是接下來的十六年間,他都住在御苑中,專心從事國王一家人的教化工作。
某天,國王為了平定國境的叛亂而出征。此時,國王對美麗的王妃說:「要全心全意地侍奉仙人。」於是他踏上了征途。國王出征後,菩薩也隨心所欲地去宮城工作。某天,王妃在為菩薩準備食物時自言自語:「今天他來得真遲。」於是她沐浴後,穿上華美的衣服,在大廳中放出一小臥榻,躺在上面,等待菩薩回來。
菩薩也知道時間已晚,於是從禪定中起立,飛向宮中。王妃聽到樹皮衣的聲音,自言自語:「仙人來了!」急忙起立時,她的華麗外衣滑落,正好菩薩從窗口進來,被她誘人的姿態所迷惑,心中產生了愛欲的念頭,像幼樹被砍倒一樣,禪定瞬間消失,彷彿一隻被斬斷翅膀的鳥。他站在原地,手中握著食物,心中卻沒有一絲食慾。因煩惱而全身顫抖,退回宮城,回到自己的小屋,把食物放在臥榻之下。之後,他對那誘人的姿態愛不釋手,心中的煩惱之火不斷燃燒,七天之間不飲不食,躺在臥榻上。
國王平息叛亂,於第七天回來,整理好行列後,回到宮城。此時國王想要見仙人,便去御苑,進入小屋,見到仙人躺在裡面。國王見狀自言自語:「這肯定是生病了。」於是打掃了小屋,走近仙人的腳下,問道:「仙人!您患了什麼病?」
仙人回答:「大王!我不是生病,而是因為心中愛著而產生的煩惱。」
國王問:「仙人!您對誰產生了愛?」
仙人說:「大王!我對王妃產生了愛!」
國王說:「仙人!這很好,王妃與您確實合適!」於是陪著仙人進入宮城,讓王妃穿上華麗的盛裝,贈予仙人。同時,國王私下對王妃叮囑:「你要全力以赴,救助仙人!」王妃回答:「國王!我知道您的命令!我會施以援助!」於是仙人陪著王妃離開宮城。
當他們走出宮城大門時,王妃對仙人說:「仙人!我們需要找個住處。請您向國王請願,賜予我們住處。」仙人前往國王面前,請求「希望能得到住處」。於是國王在不潔之地建了一間破舊的小屋。仙人帶著王妃來到那裡,但她不願意進去。仙人問:「你為何不進去呢?」
王妃回答:「這裡太髒了!」
仙人說:「那我該怎麼辦?」
王妃說:「請先清掃。」
然後又命令說:「請再去拿來鋤頭和籠子。」於是仙人再次前往國王那裡。
當仙人攜帶工具回來時,王妃命他清除糞尿和灰塵,並拿來牛糞塗抹牆壁,然後又命令:「請拿來臥榻、桌子、絨氈、水壺和碗盞。」一一拿來後,還要拿來水和其他物品。仙人把齋水盛滿水壺,準備沐浴的水,整備臥榻,兩人坐下時,王妃握住仙人的鬚髯,面對面地說:「您是否忘了自己是仙人婆羅門了?」
此時,他心中開始覺醒,意識到自己之前完全是無明的狀態,正如經典所說:「比丘們,貪欲蓋是作盲目的,作無智的」
仙人心中醒悟,自思:「如果這份愛欲愈加增強,我將墮入四惡道而無法抬頭。如今我應該讓這位婦人回歸國王,自己回到雪山!」於是,他陪著王妃去見國王,告訴他:「大王!我不需要王妃,因為她讓我心中的愛欲增強。」於是他唱出了這首偈:
66.
「一個願欲昔日存在,得不到mudulakkhaṇaṃ(梵授王之妻)
自從獲得之後又守護財富,欲又增欲。」
同時,仙人重新獲得失去的禪定,坐在空中說法,教誨國王,然後在空中飛行,抵達雪山,之後再也不回到人間。於是他努力修行梵行,保持禪定,不再墮落,最終得以生於梵天界。
佛陀說完這段法語後,解釋了四聖諦,講完四聖諦後,那位比丘得到了阿羅漢果。佛陀將本生的今昔聯繫起來,做了結語:「彼時的國王是阿難,而『相好王妃』是蓮華色,那位仙人正是我。」
67. ucchaṅgajātakaṃ 膝本生經 (一個女人救全家的故事)
這段本生經是佛陀在祇園精舍時,針對一位田舍女所說的故事。當時,拘薩羅國有三名男子在森林邊耕作。此時,盜賊在森林中搶劫,逃跑時被人追趕,但沒人找到他們,反而來到了這三名男子身邊。人們對這三人說:「你們在森林裡搶奪,現在卻假裝是農夫!」於是將這三人捆住,帶到拘薩王面前。
此時,有一位女子前來哭喊,說:「請給我一件遮蔽的衣物!」她哭泣著。幾次來到宮城後,國王聽到了她的聲音,便命人給她遮蔽的衣物。侍從拿來了一塊布,女子看到後說:「這不是我所想要的遮蔽之物!」
侍從回去告訴國王:「這位女子所謂的遮蔽之物,並不是布料,恐怕是她的丈夫。」
國王於是詢問女子:「你所渴望的遮蔽之物,難道是你丈夫嗎?」
女子回答:「大王!正如您所說,我的丈夫才是遮蔽之物。如果沒有我的丈夫,即使穿上價值千金的衣服,也毫無意義。」為了表達這個意思,她吟詩道:
無水的河流變成赤裸
無王的國度也變成赤裸
即使有十個兄弟
沒有丈夫的女性也變成赤裸
國王聽後非常贊同,於是問她:「這三名男子中,和你有什麼關係?」
女子回答:「大王!一人是我丈夫,一人是我兄弟,一人是我兒子。」
國王又問:「我對你所說的話非常認同,這三人中你希望哪一個與你在一起?」女子回答:「我若能長生,就希望能有一位丈夫和孩子,但父母去世後不能再有兄弟,請讓我留住兄弟,大王!」
國王聽了她的話,感到非常滿足,於是將這三人一同釋放。因為這位女子,這三名男子得以免於苦難。
這件事情不久便傳遍了僧團。某日,比丘們聚集在法堂,開始討論:「各位法友!三名男子因一位女子而免於苦痛。」他們讚揚這位女子的功績。佛陀來到那裡,問道:「比丘們!你們今天聚在這裡有什麼話要說?」比丘們回答:「如是如是之語。」佛陀說:「比丘們!這位女子拯救三名男子的事情,並非從今開始,她在前生也曾救助過他們。」於是佛陀開始講述過去的故事。
在從前,梵授王在波羅奈統治時,三名男子在森林邊耕作。以下的故事和前面相同。當時國王也問:「在這三人中,你希望哪一個?」
女子回答:「大王!三人不能都得嗎?」
國王說:「不可以。」
女子說:「如果三人不能同得,我希望能得到兄弟!」
國王說:「兒子或丈夫可以帶回來,但兄弟無法帶回!」
女子回答:「那麼,兒子和丈夫都容易得,兄弟卻難得!」於是她吟詩道:
67.
國王!兒子如在高處 (義註:就如在高處很容易就可以捕獲鹿兒)
丈夫在道路上奔走
我不見那個地方(義註:母親的子宮)
從那裡生出同母者
國王聽後非常高興,說:「這位女子所言非常真實。」於是三名男子都被釋放,與女子一同回去。
佛陀說:「比丘們!這並非從今開始,前生這位女子也曾在苦難中救助三名男子。」佛陀講完這段法語後,將今昔的故事聯繫起來,總結道:「昔日的四人就是今天的四人,那時的國王就是我。」
68. sāketajātakaṃ 娑祇多城本生經 (將佛陀當成兒子的婆羅門夫妻)
這段本生經是佛陀在娑祇多城附近的安闍那林,對一位婆羅門所說的故事。據傳,佛陀與比丘們一起進入娑祇多市,當時一位婆羅門從市內出來,經過市門時,遇到了佛陀。婆羅門跪在佛的足下,緊握著佛的腳,說道:「我兒!父母年紀已大,自然需要你的照顧。這麼長的時間為何不來看我們呢?今天遇見你,母親也想見你。」於是引導佛陀回到他的家中。
佛陀到達婆羅門的家,與僧團的比丘們一起坐下。婆羅門的妻子也出來跪在佛的足下,流淚說:「孩子!這段時間你去哪裡了?父母年紀已大,你不應該照顧我們嗎?」她又呼喚兒子和女兒出來說:「你們來這裡,兄弟姐妹互相問候!」於是向佛陀問候。兩位父母心中非常滿足,樂於施捨許多物品。
佛陀在用餐結束後,為這兩位父母講解了《老經》(Sn.810-819),講完經後,兩人得到了不還果。隨後,佛陀起身,回到安闍那林。
比丘們坐在法堂內,相互討論說:「各位法友!這位婆羅門知道『如來的父親是淨飯王,母親是摩耶夫人』,卻與妻子一同稱呼如來為『我兒』,這是怎麼回事呢?」佛陀聽到比丘們的談話,說:「比丘們!他們兩人是對自己的孩子稱呼『我兒』。」於是佛陀開始講述過去的故事。
佛陀說:「比丘們!這位婆羅門,曾在五百世之間做我的父親,又在五百世之間做我的叔父,再在五百世之間做我的祖父。這位婆羅門女,在五百世之間做我的母親,又在五百世之間做我的叔母,再在五百世之間做我的祖母。這樣算來,我在這位婆羅門的手下被養育了千五百世,在這位婆羅門女的手下也被養育了千五百世。」正覺者佛對這三千世的故事吟詩道:
68.
如果對誰意安定下來,心變得清明
不見過去的人,對感官欲樂的目標放置信任
佛陀講完這段法語後,將今昔的故事聯繫起來,總結道:「那時的婆羅門與妻子就是現在的婆羅門夫婦,他們的孩子就是我。」
69. visavantajātakaṃ 吐毒本生經 (舍利佛尊者不取已捨棄的東西)
這個本生經是佛陀在祇園精舍時,對法將舍利弗所作的講話。據說,長老舍利弗在吃東西的時候,有人為僧團帶來了大量的食物,送到精舍。僧團的比丘吃完後,還剩下很多。人們對長老說:「長老!可否為村裡的乞食者留一份?」當時,與長老同住的青年僧人不在村裡,大家便將剩餘的食物留給他。等青年僧人回來時,已是正午,於是大家勸長老吃這些剩下的食物。長老吃完後,青年僧人回來了,長老告訴他:「法友!我已經把留給你的食物吃掉了。」
青年僧人回答:「長老!好吃的東西,無論誰吃,都是怡人的!」
大長老感到很困擾,於是下定決心:「從今以後,我不再吃這種吃剩的食物!」事實上,舍利弗之後真的不再吃這些食物。舍利弗不吃食物的事情,為僧團所皆知,比丘們在法堂上也談論了這件事。
此時佛問道:「你們這些比丘!你們為何聚集在這裡?」
他們回答:「我們在討論這件事情。」
佛說:「舍利弗對於已經捨棄的東西,雖然失去生命,也不會再去取回。」於是開始講述過去的故事。
昔日,當梵天與王在波羅奈城治國時,菩薩出生在一位治療蛇咬的醫師之家。他靠醫術謀生。那時,有一位農夫被蛇咬傷,他的親戚們立即去呼喚醫師。醫師問:「要用藥來解毒,還是帶那條咬人的蛇來,從傷口吸毒呢?」
他們回答:「請帶蛇來吸毒。」
於是醫師(抓了蛇後)帶著蛇來,問蛇:「你咬了這個人嗎?」
蛇回答:「是的!我咬了他。」
醫師命令道:「用你的口從咬的地方吸毒!」
蛇說:「我已經吐出的毒,絕對不會再吸回來。今後我所吐的毒,也絕不會吸回。」
醫師於是取薪木生火,威脅蛇說:「如果你不吸毒,就要進入這火裡!」
蛇回答:「即使我進入火中,也決不吸回我吐出的毒!」於是它唱起了這首偈:
69.
噢!吐出那個毒,是我活命的行為
吐出而後拿回來,我寧願障礙我的生命而死
唱完詩後,蛇就想要投火。醫師則用藥和咒語解除了那人的毒,使他痊癒。醫師對蛇授戒,告訴它:「今後不可傷害人!」然後放蛇離去。
佛說:「比丘們!舍利弗雖然損命,對於已經捨棄的東西,絕不會再去取!」佛講完這番話後,將本生故事與現在聯繫起來,總結道:「那時的蛇就是舍利弗,而醫師就是我。」
70. kuddālajātakaṃ 掘地者本生經 (菩薩促使整個城市人民和幾位國王一同出家的故事)
‘這不是真正的勝利’,導師在祇園精舍時,針對心手舍利弗(cittahatthasāriputtaṃ)講述了這件事。據說他是舍衛城一個富家子弟。有一天耕作回來,進入寺院,從一位長老的缽中得到香甜可口的精緻食物,心想
:『我們日夜親手從事各種勞動,也得不到如此美味的食物,我也應當出家為僧。」
他出家後,因不如理作意,一個月半月間被煩惱征服。還俗後又為飲食所困,再次出家學習阿毘達摩。
就這樣六次還俗又出家。到第七次受比丘戒時,他精通七部論典,為眾多比丘說法,增長內觀智慧,證得阿羅漢果。當時同修比丘們戲問:『心手賢友,為何你現在的煩惱不像從前那樣增長了呢?」
他回答:「賢友們,從今以後我再也不可能退墮為在家人了。 」
當這位阿羅漢在場時,法會上有人議論:「賢友們,像這樣能證得阿羅漢果的人,心手舍利弗尊者竟然六次還俗出家,凡夫的狀態真是有很大的過失啊!」
佛陀到來後詢問:「比丘們,你們現在聚集討論什麼? 」
聽聞此事後開示:「比丘們,凡夫心輕浮難調,隨所緣境流轉攀緣,一旦攀緣便
難以快速解脫,調伏如是的心念實為善舉。調伏的心才能帶來安樂。
'輕浮難調伏,隨心所欲;調心最為善,制心引安樂'。 (法句經35)
由於此心難以調伏,古時智者曾藉一把鋤頭為喻:他們因貪欲六次還俗出家,直到第七次出家時,透過修習禪定才降伏了貪欲。 」
接著佛陀講述了過去的因緣。
過去在波羅奈城,梵授王統治時,菩薩投生為菜農之家,聰慧過人,人稱"鋤頭智者"。他以鋤頭耕作土地,種植南瓜、葫蘆、茄子等蔬菜,靠著販賣這些維持貧苦生活。他除了一把鋤頭外別無他物。一日他思忖:『居家生活有何意義?不如出家修行。」 於是某日他將鋤頭藏於隱蔽處,剃度出家為隱士。但因憶念那把鋤頭,無法斷除貪愛,又帶著鈍鋤頭還俗。如此第二次、第三次……共六次將鋤頭藏匿後出家又還俗。
第七次思惟時,他想道:『我依靠這把破舊鋤頭反覆出家,如今我要將它投入大河後再出家。」
他來到河邊,投入後,心想:『若見其沉沒處,恐生重拾之念。」於是便以木棍挑起鋤頭,如象般力大無窮,在頭頂上方揮動三次,閉目將它拋入河心,連吼三聲『我已降伏!我已降伏!」如獅子吼。恰在此時,波羅奈國王平定邊疆歸來,正在河中沐浴淨首,盛裝華服乘象而行。聞此聲言:『此人宣稱'我已降伏',究竟降伏了誰?速召他來。 」
召至駕前問道:『賢士,我身經百戰,今攜勝果歸來。你所降伏者為何?」
菩薩凝視大河,以水遍處為所緣生起禪定,展現神通升坐虛空,為國王說法時誦此偈:
「大王雖勝千百戰,未伏內心煩惱敵。
我今降伏貪嗔痴,是真勝利最殊勝。」
70.
「戰勝他人不為善,勝後反被他人壓;那個的勝利方為善,那個的勝利不會被征服。」
在此,征服別人的並非善勝,所謂征服者終將再被征服。
若與敵交戰得勝,收復國土,而後又被敵人奪回,此非真正的善勝。為什麼?因會再次被征服。
另一說——所謂勝利即戰勝。若與敵交戰獲勝,當敵人再勝時,便成失敗,此非善亦非妙。為什麼?因終究會轉為敗局。
真正的善勝,是那不再被征服的勝利。
若徹底擊潰敵軍而獲勝,永不再被反攻;或一次得勝後永不再敗,此乃善勝妙勝,此勝利堪稱至善至妙。
為什麼?因永不再被征服。
所以,大王啊!縱使百戰千戰百萬戰,衝鋒陷陣得勝,仍不配稱真正戰士。為什麼?因未降伏內心煩惱。若有人即使一次降伏內在煩惱,此乃最上戰場勇士。他就這樣如坐虛空的佛陀遊戲般為王說法。
最上戰士之本質在於──
「縱使千人戰千人,沙場上勝眾生;若能獨勝己一人,彼乃沙場最勝人。」(法句經103)
此經為修行者所應修習。
國王聽聞法後,因即時斷除煩惱而心生歡喜,遂生起出家之念。王軍眾等亦如此摧毀煩惱。
國王問菩薩:「如今你們想去何處?」
菩薩答言:「大王,我想入雪山修習梵行。」
王言:「善哉!我都會隨你出家。」
於是菩薩與國王偕同出離,所有軍眾、婆羅門、居士乃至全軍將士,皆於那個地方集會,隨國王一同出離。波羅奈城居民聞訊亦說:「聽說我們的國王聽聞鋤賢者說法後,率全軍趨向出家,我們留在這裡做什麼? 」
於是周廣十二由旬的波羅奈城,所有居民盡皆出離。集會之眾達十二由旬。
菩薩於是率領此眾,進入雪山。
就在那一刻,帝釋天王的寶座突然發出熾熱光芒。他凝神觀照,見鋤賢智者正行大出離,便召來毗首羯摩(vissakammaṃ)吩咐:「鋤賢智者已行大出離,應當得安居之所。你須往雪山之境,勘測方圓縱廣三十由旬、橫闊十五由旬的平坦地段,建造淨修處所。」
毗首羯摩領命前往,依旨完成。
此事概要如此,細節當見《護象本生》(JaA.509)。其實二者同屬一章。
毗首羯摩在淨修處所搭建草堂,驅散喧囂鳥獸與非人眾生,於四方各闢一條單行道,便返回自己居所。鋤賢智者率眾入雪山,抵達帝釋所賜淨修處,取用毗首羯摩備辦的出家資具,先自剃度,再為隨眾授戒,分配禪修茅蓬。
七位國王皆捨棄王位而來,三十由旬的淨修處所竟無虛席。鋤賢智者更修習其餘遍處,證得梵住禪定,為大眾開示業處法門。眾人皆得禪定的成就,修習梵住,終往生梵天。他們的侍從弟子亦得生天福報。
世尊說:「比丘們,心若被煩惱所染污,便難以解脫;生起的貪欲難以捨棄,智者對此亦會無知。 」
世尊宣說此法後,揭示了四聖諦。諦義圓滿時,有人證得須陀洹果,有人證得斯陀含果,有人證得阿那含果,有人證得阿羅漢果。世尊又連結因緣,說本生故事:「當時的國王是阿難,與會大眾是佛陀的僧團,而鋤頭智者就是我。 」
71. varuṇajātakaṃ 婆樓那本生經 (不要吃後悔藥的故事)
從前,世尊住在祗樹給孤獨園時,曾為居士之子的帝須長老(kuṭumbikaputtatissattheraṃ)講述"先應作之事"的故事。據說某日,三十位舍衛城出身的貴族青年結伴同行,手持香花衣物等供品,心想"我們要去聽聞世尊說法",便隨著人群前往祇園。他們在龍象堂、沙羅堂等處稍作休息,傍晚時分見世尊從芬芳馥鬱的香室出來,前往法堂。眾人便來到裝飾莊嚴的佛座前,以香花供養世尊,在佈滿車輪印、盛開紅蓮的地面頂禮後,退坐一旁聽法。
聽法後他們心想:"依我們所理解的世尊教法,應當出家修行。"於是在如來離開法堂時,他們上前禮拜請求出家。世尊為他們剃度後,這些新比丘恭敬侍奉導師和比丘們,五年間隨侍左右,熟練背誦兩部根本戒,了知如法非法之事,學習三種隨喜法,縫製染色僧衣後,禀告導師:"我們將實踐沙門法。"便前往禮拜世尊,頂禮後坐在一旁請求:"尊者啊,我們厭倦生死輪迴,畏懼生老病死之苦,請為解脫輪迴開示禪修業處。"
世尊觀察他們根性,從三十八種業處中選取相應之法予以教授。他們領受業處後,禮佛繞行,返回精舍向師長辭別,攜帶著衣缽說:"我們將實踐沙門法。"便離開了寺院。
這時,他們中間有一位名叫居士子帝須長老的比丘,懶惰懈怠,貪圖美味。他這樣想道:"我既不能在森林中居住,也不能精進修行,更無法依靠乞食維生,我去那裡有什麼用呢?不如回去吧。 "於是他便放棄了精進,跟隨那些比丘走了一段路後,便轉身回去了。而那些比丘們在憍薩羅國遊化時,來到一個邊境村莊,在附近的森林道場安居。他們在三個月內不放逸,精勤努力,修習觀禪,讓大地震動,證得阿羅漢果。
安居結束後,他們自恣完畢,心想:「我們要向世尊報告所證得的功德。」於是他們離開那裡,漸次來到祇園精舍,整理好衣缽後,先去拜見師長和尚,然後懷著想見如來的心,來到世尊面前,頂禮後坐下。世尊以慈愛的話語慰問他們。他們向如來報告了自己所證得的功德,世尊讚歎了這些比丘。居士子帝須長老看到世尊在讚歎他們的功德,自己也生起了想要修習沙門法的心。那些比丘們對世尊說:「尊者,我們想回到那個森林住處去居住。」世尊允許說:「善哉。」他們頂禮世尊後,便回到了各自的住處。
當時,居士之子帝須長老在夜分初時精進修行,中夜時分因過度精進而倚靠禪板站立時,昏沉中轉身跌倒,大腿骨折,劇痛難忍。眾比丘照顧他,無法如期啟程。次日清晨,佛陀詢問:『諸比丘,你們昨日不是稟告將於今日啟程嗎?」眾比丘回答:"世尊,確實如此。但我們的同修居士之子帝須長老因在不適當的時候過度精進,被昏沉所制轉身跌倒,大腿骨折。因照料他,我們未能成行。 "
佛陀開示:"諸比丘,非因他此刻懈怠或不適當的時候精進阻礙你們行程,實乃往昔業緣使然。 "
應眾比丘請求,佛陀於是說了宿世因緣。
過去在犍陀羅國德叉屍羅城,菩薩為一位精通技藝的導師,教授五百位青年學習技藝。有一天,這些青年前往森林砍伐木材。他們中間有個懶惰的青年看見一棵高大的無憂樹,誤以為是枯樹,心想:"我先躺下休息一會兒,等一下再爬上樹砍些樹枝帶走。"於是鋪開上衣躺下,打著哈欠就睡著了。其他青年捆好柴捆準備離開時,用腳踢醒他的背,然後離開了。這懶青年醒來後揉揉惺忪睡眼,仍帶著睏意爬上無憂樹,抓住一根樹枝往自己方向拉。樹枝折斷時彈起的斷端戳傷了他的眼睛。他一手摀著眼睛,一手折斷濕樹枝,從樹上下來捆好柴捆,急忙追趕同伴,把柴捆丟在他們已砍好的柴堆上。
那一天,在鄉村裡有一戶人家邀請老師說:『明天我們要舉行婆羅門誦經儀式。」
老師對學生說:「孩子們,明天要去一個村子,但你們空腹無法前往。明早先煮好粥,到那裡後把自己分得的和我們分得的都帶來。」
學生們為了煮粥,一早叫醒女僕說:「快給我們煮粥!」女僕去拿柴火,卻拿了濕漉漉的紫檀木柴,雖然她不斷吹氣,還是點不著火,直到太陽升起。學生們說:"太晚了,現在去不了了。"便回到老師身邊。 老師問:"孩子們,怎麼沒去?" 答:"老師,我們沒去成。"
問:"什麼原因?"
答:"有個懶惰的學生和我們一起去森林砍柴,卻在紫檀樹下睡著了。後來匆忙爬上樹,弄傷了眼睛,帶回濕紫檀木柴,混在我們帶來的柴火裡。煮粥的女僕以為是乾柴,直到太陽出來都沒能點燃。因此我們耽誤了行程。 "
老師聽完學生的敘述,說:『依賴愚盲之人,就會遭受這樣的損失。」隨即誦出這首偈:
71.
「誰人對於先前應當做的事情,之後才想要去做; 如折斷紫檀樹的木柴,事後必自受後悔之苦。」
此處,那愚人後來懊悔,即任何人未加思索“此事應先做,此事應後做”,而將應先做之事推遲到後來才做,此人如我們的少年般折斷伐樓拿木,那愚人後來懊悔、悲傷、哀嘆,此即其義。
菩薩如此向弟子們講述了這些道理後,行持布施等善業,壽終之時隨業往生。
導師說:「比丘們啊,這個人不單現在對你們造成障礙,從前就已經造成過了。」
說完這番法教後,他連結起因緣,講述本生故事:「那時,遭受眼傷的少年是現在腿傷的比丘,其餘少年們成為佛陀的隨眾,婆羅門老師就是我。 」
72. sīlavahatthijātakaṃ 戒行象王本生經 (提婆達多前世今生忘恩負義的故事)
世尊在竹林精舍時,針對不知感恩的提婆達多,講述了以下開示。當時比丘們正在法堂議論:"各位,提婆達多真是不知感恩,竟不識如來功德。"世尊到來後詢問:"比丘們,你們聚集在此討論何事? "得知緣由後開示道:"比丘們,提婆達多不僅現在不知感恩,往昔也是如此,從未念及我的恩德。 "
應眾比丘請求,佛陀講述了過去世的因緣。
往昔波羅奈梵授王治世時,菩薩投生為喜馬拉雅山區的白象。這頭象通體潔白如銀山,雙目似寶珠閃耀,具備五種殊勝相:紅綢般的嘴唇,點綴金斑如垂掛銀鍊的象鼻,四足如黑漆精工雕琢。因圓滿十波羅蜜,其身相莊嚴無比。成年後,八萬頭大象齊聚喜馬拉雅山侍奉左右。後來因見象群有過失,為求獨居便離群索居林中。由於持戒精嚴,得名"戒行象王"。
有一個住在波羅奈城的獵人,進入雪山尋找謀生的工具,迷失方向無法辨認方位,恐懼死亡而高舉雙臂哀嚎徘徊。菩薩聽到他強烈的哀號聲,心生憐憫想道:"我要解救此人脫離苦難",
便向他走去。那人一見菩薩就驚恐逃跑。菩薩見他逃跑便停下腳步。那人見菩薩站立不動也停下腳步。菩薩再次前進,那人又逃跑,但見菩薩停步時便想:"這頭像在我逃跑時站立不動,我停步時它才前進,它必無害我之意,或許是要救我脫離苦難",
於是鼓起勇氣站定。菩薩走近問道:"這位先生,為何哀嚎徘徊?"
他答道:"尊者,我迷失方向無法辨認路徑,恐懼死亡。 "
菩薩便帶他回自己住處,以各種果實款待數日後說:"先生莫怕,我將帶你返回人間道路",於是讓他騎在自己背上出發。
這個忘恩負義之人途中暗想:"若有人問起,必須告知",便騎在菩薩背上暗暗記取樹木山巒的特徵。菩薩帶他出森林,安置在通往波羅奈城的大道上囑咐:"先生沿此路前行,但無論是否被詢問,切莫向任何人透露我的住處",說完便返回居所。此人到波羅奈城後四處遊蕩,來到象牙街見工匠們加工象牙,便問:「諸位,活象的象牙是否更值錢?」
工匠答:"先生何出此言?活象的象牙比死象的貴重許多。 "
他便收拾行裝攜帶利器,前往菩薩的住處。
菩薩見他便問:「你為何而來?」
「主人啊,我貧窮困苦難以維生,特來向您乞討象牙。若蒙施捨,我將拿去變賣,以此為本錢謀生。 」
「善男子,我會施你象牙。若有鋸子能截取象牙,便取去吧。 」
「主人,我已帶著鋸子來了。」
菩薩聞言舒展象足,如牛臥般安坐,說道:「那便用鋸子截取像牙,帶著去吧。」那人便鋸斷了兩根最長的象牙。菩薩用象鼻捲起象牙遞給他:「善男子,我並非因厭惡此牙而施捨。須知徹悟一切法、成就一切知智,比起我這對象牙珍貴過百倍千倍萬倍。現在以此佈施象牙的功德,願能證得一切知智。 」
菩薩為圓滿一切知智,便將這對象牙布施與他。
他就拿著那些象牙去賣,賣完後錢又花光了,又來到菩薩跟前說:"主人啊,我把您的象牙賣了,所得的錢只夠還清我的債務,請把剩下的象牙也給我吧。 "菩薩說:"好的",像之前一樣讓人把象牙加工好,把剩下的象牙都給了他。
那人又把象牙賣了,再次回來說:"主人啊,我實在活不下去了,請把您的牙根也給我吧。 "
菩薩說:"好的",像之前一樣靜坐下來。這個惡人踩著菩薩如銀鍊般的象鼻,爬上如雪山峰般高聳的額頭,用腳跟猛擊兩邊的牙床,把肉都撕裂開來,然後爬上額頭,用鋒利的斧頭砍下牙根離去。就在這惡人離開菩薩視線的瞬間,
四萬由旬厚的大地──連同須彌山、雪山等重巒疊嶂──原本能承載世間一切污穢惡臭的糞便穢物,卻彷彿承受不住這惡人罪業的重量,突然裂開一道深淵。剎那間,無間地獄的烈焰噴湧而出,像用死亡毯子包裹一般,將這個背叛恩人的惡徒團團圍住,將他拖入地獄。
當那惡人墮入無間地獄時,棲息在那片叢林中的樹神心想:"這忘恩負義、背叛朋友的惡徒,即便賜給他轉輪聖王的王位也無法滿足。"
於是樹神震動森林宣說正法,誦出此偈:
72.
"不知感恩之人,常常看見缺陷;縱使給予他大地的一切,亦難令其歡喜。”
此處,「不知感恩者」指不知他人恩惠之人。 「人」指男子。 「只見縫隙者」即只看到缺陷與不足之人。
「即使給予整個大地」意為即使將整個轉輪王國土,或甚至將這片廣袤大地翻
轉過來,以泥土相贈。 「亦不能使他滿足」意指即便如此施與,也無法取悅或令此等忘恩負義者心生歡喜。
於是,那天神震動森林,宣說正法。菩薩盡形壽住世,隨其業報而往生。
導師說:「比丘們啊,提婆達多不僅現在不知感恩,過去也是如此。」說完這番話後,他引出這個法義,連貫前後,結合本生故事說:「那時心懷惡意的朋友就是提婆達多,樹神是舍利弗,而持戒的象王就是我。 」
73. saccaṃkirajātakaṃ真實行本生經 (提婆達多過去世為王時忘恩負義的故事)
‘確實如此’,世尊在竹林精舍居住時,因提婆達多謀害之事而開示。比丘眾於法堂中集會,有人說:『諸位,提婆達多不知導師功德,只圖謀害。」正當眾人談論提婆達多過失時,世尊前來問:「比丘們,你們現在聚集討論何事?」
眾人回答:「正在談論此事。」
世尊便說:「比丘們,不只現在提婆達多圖謀害我,往昔也曾如此。 」
接著講述了過去世的因緣。
過去在波羅奈國,梵授王統治時,他有個名叫杜塔的王子,性情暴戾如毒蛇,不罵人便不說話,從不與人友善交談。他對宮內外眾人而言,猶如眼中沙粒、食人惡鬼般可憎,令人避之不及。一日,王子欲往河中嬉戲,率眾侍從來到河岸。恰在此時烏雲密布,天地昏暗。王子命奴僕道:「來,帶我到河心沐浴後返回。」
奴僕們將他帶至河中,商議道:"國王能奈我們何?不如就此除掉這惡人。 "
於是將王子推入急流,高喊"去吧黑耳鬼",他們自己則返回岸邊。
並串好:當被問及"王子何在"時,就謊稱:"烏雲驟起時王子潛入水中,想必已先行返回。 "大臣們回宮稟報,國王追問王子下落,眾人皆答:「烏雲起時以為王子已先行歸來。」國王命人打開宮門,派人沿岸搜尋,卻始終不見王子蹤影。
那時暴雨傾盆,王子在黑暗中被激流沖走,忽見一浮木,驚恐萬狀地攀附其上,哀泣著隨波漂流。
同時,波羅奈城一富商臨終前因貪戀埋藏的四十億家產,轉生為蛇守護財寶;另有商人因貪戀三十億錢財,轉生為鼠守財。洪水漫入他們的巢穴,二獸攀上浮木,各踞一端,恰與王子同乘。此河岸邊有棵娑羅樹,棲著金翅鳥雛。
樹根被洪水沖刷傾倒,雛鳥在暴雨中無力飛翔,只好躲於浮木一側。如是四人共乘一木,隨波逐流。
菩薩在那時在迦屍國投生於北方婆羅門家,長大後出家為沙門,在河邊一處搭建草庵而住。
中夜經行時,聽到王子的悲泣聲,便思惟:"具足慈悲如我的行者,見此男子將死,應當把他從水中救拔,施其生命。 "
於是安慰說"不要怕,不要怕",他截斷水流,以手持浮木一端,以大象的大力,疾速登岸,將王子舉置岸上。蛇等亦被救起,菩薩先把他們攜歸靜處,生火說"他們身體較弱",先暖蛇身,後暖王子身,使他康復,進食時亦先餵蛇,後奉王子果品。王子心生憤怒:"這個偽沙門輕賤王嗣,反重畜生! "
數日後,諸眾體力恢復,河水消退時,蛇禮敬沙門言:"尊者施我大恩,我非窮人,某處藏有四十億金,若你需財用,我皆可奉獻,到那個地方說'長蟲'即可。說完便離去。
老鼠亦如是邀請:"去到某某處呼'鼠輩'即可。 "
白鴿禮畢言:"我無財寶,但你若需紅米,可到我的住處呼'鴿兒',我就會命令親族運載滿車相贈。 "
惡友暗忖:"未說利益便離去並不適宜,之後他來我這裡我就會殺掉他! "
於是便偽言:"若我得登王位,就會以四事供養(衣服,食物,住處,藥物)。 "便離去。不久果真篡位。
菩薩心想:"我先要考察一下。"於是先走近蛇的住處,在不遠處站定,呼喚道:"長蟲啊!"那蛇聞聲即出,向菩薩頂禮後說:"尊者,此處藏有四十億黃金,請您全部取走吧。"
菩薩說:"善哉,待我需要時自會來取。 "便辭別了蛇。
接著菩薩來到鼠的住處,發出呼喚。鼠也同樣出來頂禮。菩薩又辭別了鼠,來到金翅鳥的住處呼喚:"善飛啊!"那金翅鳥聞聲即從樹梢飛下,向菩薩頂禮後問道:"尊者,是否需要我讓親屬從雪山為您銜來自生稻米?"菩薩說:"待我需要時自會讓你知曉。 "又辭別了金翅鳥。
菩薩心想:"現在該去見國王了。 "便在禦花園住下,隔天整理威儀,托缽入城。適逢那背信棄義的國王盛裝乘象,在大批隨從簇擁下繞城巡行。國王遠遠望見菩薩,暗想:"這偽裝的苦行者曾施我恩惠,如今前來必有所求。在他當眾揭露我的惡行前,我要先砍下他的頭! "便示意侍從。侍從問:"陛下有何吩咐? "國王說:"這偽裝苦行者定是來向我索求什麼。不許這黑耳苦行者見我,立刻將他反綁雙手,每走四步鞭打一次,逐出城外,在刑場斬首,將屍身插上尖樁! "
侍從領命後,竟將無罪的菩薩捆綁,每行四步鞭笞一次,押往刑場。菩薩雖遭鞭打,卻不哭泣喊叫"爹娘啊",鎮定自若地誦出此偈:
73.
“這裡的某些人說了什麼真實的話?'一塊漂浮的木頭勝過某些人。'”
那個地方的智者聽到後,即問:「沙門尊者,你曾為我的國王作何功德?」
菩薩即告此事的緣由:"我自洪流中救起他,但反自招苦難,憶念古昔智者之言未遵,故如是說。 "
剎帝利婆羅門等城中居民聽到後,皆怒而起:"此忘恩負義之王,對具足功德的救命恩人,竟不知絲毫報恩,我等何能依之興盛?速擒之! "
於是四面湧起,以熾熱鐵矛、石塊、鐵鎚等擊之,即於象背上殺害他,捉住他的足拖行,棄於護城河畔,而為菩薩灌頂,立他為王。
那王以正法治國時,一日欲召見蛇王,便率眾臣至蛇居處,高呼:"長蟲前來!"
蛇王應召而至,頂禮畢言:"主人,請收下此財寶。"王令大臣收下四十億金後,又至鼠王居所,高呼:"鼠輩前來!"
鼠王亦應召頂禮,獻上三十億金。國王便命令大臣收納,又到了金翅鳥的居處,高呼:"金翅鳥前來! "
金翅鳥飛至足前頂禮問:"主人可需稻穀?我將取來。 "
國王說:"待需谷時就會呼喚你,現在你隨我走吧!。 "
於是攜此三眾加上七十億金返城,登高閣藏寶,為蛇造金管為巢,為鼠造水晶窟,為金翅鳥造金籠,日以金盤盛蜜漿供蛇和鳥,以香粳米飼鼠,廣行布施善業。如是四眾和睦共處直至壽終各隨業往生。
導師說:「比丘們,提婆達多並非現在才開始謀害我,他過去也曾如此。」說完這番話後,他引出法義,連結前後因緣,講述本生故事:「那時惡王提婆達多是,蛇是舍利弗,老鼠是目犍連,鸚鵡是阿難,後來獲得王位的法王則正是我。 」
74. rukkhadhammajātakaṃ 樹法本生經 (團結是力量的故事)
眾多親族相爭時,世尊住祇園精舍,見親族因水而爭鬥將遭大禍,便騰空而至,結跏趺坐於羅希尼河上,放青色光明警醒親族,而後降坐河岸,為說此鬥螢因緣。此中略說,詳細故事在《拘那羅本生經》(本生經536)。
那時佛陀告訴諸親族:"大王!你們親族之間應當和睦共處。若親族和合,怨敵便無機可乘。人類尚能如此,縱是無心草木亦能和合。往昔雪山有大風吹襲娑羅林,因諸樹枝藤蔓互相纏結,竟不能摧折一樹,風勢漸弱而止。然有一株孤立庭院、枝葉繁茂之大樹,因無他樹依附,終被連根拔起倒臥於地。是故你們亦當和合共處。 "眾親族聽聞後懇請佛陀宣說往昔因緣。
過去波羅奈梵授王治國時,前任毗沙門天王命終,帝釋更立新王。後任毗沙門王敕令:"諸樹神可隨己意擇處建宮殿。 "
那時菩薩投生在雪山娑羅林為樹神,告諸親族說:"你們建殿時,請勿佔庭院孤
樹,應當環繞我所居的娑羅林而建。 " 那些明智的樹神依菩薩教言,環繞其宮殿而建。
愚癡的樹神則言:"我們何須山林宮殿?應當於人間道路、村落城郭、王城門前建殿。依村邑而居之神,易得殊勝供養。 "於是在道路旁庭院孤樹上建殿。
那一日,忽然起了大風雨。因風力過猛,那些根深蒂固的森林巨樹,枝幹摧折,連根拔起。
然而那片相互扶持的娑羅樹林,任憑狂風從四面八方襲擊,竟連一株樹也未能吹倒。失去天宮的樹神們無處棲身,只好抱著幼童逃往雪山,將此事告知娑羅林諸神。諸神便將此情禀告菩薩。菩薩開示道:「不聽從智者勸誡,終將落得如此無依無靠的下場。」
隨即說偈曰:
74
“有許多親族的話是很好的,林中樹木亦如是;風吹掉單獨的高大樹木。”
菩薩說完這個道理後,就隨著業報壽命終結而逝去。
導師亦言:“大王,如是,親屬之間當先求得和睦,和合共住,歡喜交談,以愛語共住。”
以此法教開示後,連結前後因緣,總結本生故事道:「那時諸天眾即佛陀之集會眾,而智慧天神實即我的過去世。 」
75. macchajātakaṃ魚本生經 (佛陀今生前世讓讓天降雨的故事)
世尊在祗園精舍安居時,親自講述了自己安居的因緣。據說有時期,憍薩羅國久旱不雨,農作物枯萎,各處池塘、湖泊、水庫皆乾枯見底。祇園精舍門樓旁的祇園池水亦枯竭。烏鴉等鳥類飛入泥沼深處,用喙啄食那些在泥中掙扎的魚龜,如同用鐵鉤鉤取一般,將它們拖出泥潭反覆撕咬。
世尊看見魚鱉遭受苦難,心生大悲憫,發願道:「今日我當令天降大雨。」黎明時分,他整理衣冠,觀察乞食時機,在眾比丘圍繞下,以佛陀威儀進入舍衛城乞食。食畢返回時,從舍衛城走向精舍,在祇園池畔台階上站立,對阿難尊者說:"阿難,取水衣來,我將在祇園池中沐浴。"
阿難回答:"世尊,祗園池水已乾涸,僅剩些許泥漿。"
世尊說:"阿難,佛陀之力廣大無邊,你去取水衣來。 "
長老取來水衣奉上。世尊將水衣一端披身,一端裹體,立於台階上說:"我將在祗園池中沐浴。 "
霎時間,帝釋天的赤色石座發出熾熱光芒。帝釋天察覺緣由後,召來雨雲天子吩咐:"賢者,世尊立於池畔台階說'我將在祇園池中沐浴',速將整個憍薩羅國籠罩於一片雨雲之下,降下大雨。 "
雨雲天子應諾,披一半雲衣,裹一半雲身,唱著雲歌向東勝神洲方向奔去(取雲)。
在東方天際升起手掌大的雲層,瞬間化作百層千層,佈滿虛空,閃電交加,雲層低垂如倒置水瓶,傾盆大雨淹沒整個憍薩羅國。天雨連綿不斷,須臾間注滿祇園池,池水漫至台階邊緣而止。
世尊在蓮池沐浴後,身披深紅袈裟,繫好腰帶,將大袈裟偏袒右肩,在比丘僧眾圍繞下前行。來到香室精舍,登上預設的殊勝佛座安坐。當比丘僧眾行完禮敬後,世尊從鑲嵌寶石的階梯起身站立,為比丘僧眾開示教誡,然後讓他們離去。世尊進入芬芳馥鬱的香室,以右側臥姿勢作獅子臥。傍晚時分,聚集在法堂的比丘們互相談論:"諸位請看,十力者的忍辱悲憫成就啊!當各種草木枯萎,諸多水池乾涸,魚龜遭受極大痛苦時,佛陀出於悲憫,發願'我要救度大眾脫離苦難',於是披上水衣,站在祇園蓮池的台階上。頃刻間,他以大洪水般的大雨潤澤整個憍薩羅國,猶如令天降甘霖,使大眾身心痛苦皆得解脫,然後返回精舍。 "
正當比丘們如此談論時,世尊從香室出來,來到法堂問道:"比丘們,你們現在聚集在此談論什麼?"比丘們回答:『正在談論如此這般。」
世尊便說:『比丘們,如來並非只在今日為疲憊的眾生令天降雨。往昔在畜生道受生為魚王時,也曾令天降雨。 」
接著世尊講述了過去世的因緣。
在過去,就在這拘薩羅國的舍衛城,就在這祇陀林的池塘邊,有一處被藤蔓環繞的峽谷。那時菩薩投生為魚類,與魚群一同棲息在那裡。正如現在一樣,那時該國也久旱不雨,農作物枯萎,池塘溪流乾涸,魚鱉陷入泥沼。這峽谷中的魚鱉也陷入泥沼,各自躲藏起來。烏鴉等鳥類用喙啄食,將它們拖出吞吃。
菩薩看到親族的災難後,心想:「除了我,沒有人能解除他們的痛苦。我要以真實誓言感動天神降雨,將親族從死亡痛苦中解救出來。 」
於是他將黑色淤泥分成兩半,從中現身,猶如安闍那樹汁染紅的陶罐般的大魚,睜開如純紅寶石般明亮的雙眼,仰望天空,對雲雨之神帕君那說:『帕君那尊者啊!我因親族受苦而悲痛。你為何不降雨,讓我這持戒精進者得安慰?我
從出生以來從未為食而殺生,連米粒大小的魚都不曾傷害,更未曾奪取任何生命。以此真實誓言,請降甘霖,解除我親族之苦! 」
他如同命令侍從般對帕君那天神說了這番話,隨即誦出此偈:
75.
「帕君那神啊,請降下暴雨,摧毀烏鴉的寶藏;讓烏鴉陷入悲傷,使我從痛苦中解脫。」
菩薩如此命令侍從,如呼喚雨神般,令整個憍薩羅國降下大雨,救眾生脫離死亡之苦,最終依業報而逝。
導師說:「比丘們,如來並非現在才令天降雨,過去在魚身時也曾令天降雨。」說完此教法之後,連結前後因緣,結集本生故事道:「那時的魚群即是佛陀的僧眾,雲雨天神王即是阿難,而魚王實乃我前世。 」
76. asaṅkiyajātakaṃ 阿僧祇本生經 (守護自他的故事)
‘我離開村莊無牽掛’,世尊在祇園精舍時,針對一位舍衛城的居士講述了此事。據說,這位已證得須陀洹果(初果)的聖弟子,因某件要事與一位商隊首領同行上路。當他們在某處森林空地卸下車輛、安頓好行李後,商隊首領在不遠處一棵樹下經行。這位居士也持續經行。五百盜賊觀察時機後,手持弓箭棍棒等武器包圍該處,企圖洗劫行李堆。他們看見持續經行的居士,心想:「此人必是行李守衛,待他昏沉入睡時再行搶奪。」但始終無法找到機會,只得原地潛伏。
而這位居士初夜、中夜、後夜皆持續經行不輟學。黎明時分,盜賊們見無機可乘,便丟下石塊棍棒等逃竄而去。
居士完成自己的事務後,再次回到舍衛城,走近世尊問道:‘尊者,保護自己的人是否也在保護他人?’
世尊回答:‘是的,居士。保護自己的人也在保護別人,保護他人的人也在保護
自己。 ‘
居士說:‘世尊,這是多麼善妙的開示啊!我曾與一位商隊首領同行,在樹下經行時想著'我要保護自己',結果保護了整個商隊。 ’
世尊說:‘居士,古時的智者也是如此,透過保護自己來保護他人。 ’
應居士所請,世尊講述了過去的因緣。
過去在波羅奈國,梵授王統治時,菩薩投生為婆羅門之子。成年後,他看見欲樂的過患,便出家為沙門,住在喜馬拉雅山中。為了獲取鹽和酸味食物,他來到人間遊方。有一次他與一位商隊首領同行,當商隊在某處森林駐紮時,菩薩在離商隊不遠處,沉浸於禪悅之中,在一棵樹下經行站立。
那時有五百盜賊商議:"等他們吃完晚飯,我們就去搶劫這支商隊。"他們包圍了商隊,看見這位修行者後商量:"若被他發現,他會告訴商隊眾人。等他入睡時我們再行動。"於是他們守候在那裡。而修行者整夜都在經行。盜賊們找不到機會,只好丟棄棍棒石塊,對商隊喊道:"諸位商旅!若非這位樹下經行的修行者在此,你們早已遭受大劫。明日你們應好好供養這位修行者。 "說完就離去了。
76.「我於村落不被束縛,在林中也不存在我的怖畏;進入正直之道,(具足)慈和悲。」
菩薩如此以這首偈頌說法後,那些心生歡喜的人們對他恭敬禮拜,菩薩終生修習四梵住,最終往生梵天界。
導師說完此法教後,連結因緣,揭示本生故事:"那時在座的聽眾是佛陀的隨眾,而苦行者實乃我的過去身。 "
77. mahāsupinajātakaṃ 大夢本生經 (佛陀解夢的故事)
導師在祇園精舍時,針對十六個大夢而說法。據說有一天,憍薩羅國王在夜間睡眠中,於後半夜見到十六個大夢,驚恐地醒來,心想:「我見到這些夢境後,會發生什麼事?」因畏懼死亡而戰栗,整夜坐在床上度過。
天亮時,婆羅門國師們前來拜見國王,問道:「大王昨夜睡得可安穩?」
國王回答:「老師們啊,我怎能安睡?今晨黎明時分,我見到了十六個大惡夢,從那時起我就驚恐不安。 」
婆羅門們說:「請大王告訴我們,聽完後我們就能明白。」
國王便講述了所見的噩夢,然後問道:「這些夢境預示著什麼? 」
婆羅門們開始搓手。國王問:「為何搓手?」
他們回答:「大王,這些夢兆兇險啊。 」
國王追問:「會有什麼後果?」
婆羅門答:「將危害王位、性命或財富,三者必居其一。」
國王問:「可有化解之法? 」
婆羅門說:「雖然這些夢兆極為兇險難以化解,但我們會為您作法消災。若連我們都無法化解,還稱什麼學者呢? 」
國王問:『那要如何化解?」
婆羅門答:「我們將舉行四方祭祀大典。」
驚恐萬分的國王說:『老師們啊,我的性命就託付給你們了,請速速為我消災解難。」
婆羅門們暗自歡喜:「我們將能獲得大量錢財,還能享用豐盛美食。 」
他們安慰國王:「請大王不必憂慮。」
離開王宮後,他們在城外搭建祭壇,準備了許多四足動物作為祭品,又召
集眾多飛禽,四處奔走宣稱:「參加祭祀就能獲得這些那些好處。」
那時,摩利迦王后得知此事,便前往國王處問道:「大王啊,婆羅門為何反覆前來?」
「愛妃啊,你不知有毒蛇在我們耳邊遊走。 」
「這是何意,大王?」
「我夢見如此凶兆,婆羅門說"這是三種災禍之一的顯現",便說"我們要舉行祭祀來消除災禍",故而反覆前來。」
「那麼大王,在這天人世界中,可曾請教過最尊貴的婆羅門解夢之法? 」
「愛妃啊,這天人世界中誰是最尊貴的婆羅門?」
「您竟不知天人世界中最尊貴的覺者、全知者、清淨無染的大婆羅門。唯有世尊能解開夢境,大王您快去請教吧。」
「善哉,王后。 」國王便前往精舍,禮拜世尊後坐下。
世尊以柔和音聲問道:「大王啊,為何這麼早前來?」
「世尊啊,我在黎明時分見到十六大噩夢,驚恐不安告知婆羅門。婆羅門說"大王,此乃兇兆,須以四全祭禮禳解",正籌備祭祀,眾多生靈將遭屠戮。而您是人類和天神世界最尊貴者,過去未來現在諸法無有不知,無一事能逃過您的智
慧。請世尊為我解說這些夢兆的應驗。 」
「正是如此,大王。在這天人世界中,除我之外無人能知此夢兆的預示。我將為你解說,但你先照所見順序講述夢境吧。」
「善哉,世尊。」國王便依次講述:
"公牛與樹木,母牛與小牛,馬與銅器,豺與陶罐;蓮池與沉香。
"葫蘆沈水底,石頭浮水面,蛤蟆吞黑蛇;烏鴉圍金鳥,母鹿畏公羊。"
說完這些綱要,繼續詳述。
(1)
尊者,我首先夢見:四頭黑牛如墨般漆黑,從四方奔入王宮廣場,高喊"我們要決鬥"。當人群聚集欲觀牛鬥時,它們卻只是咆哮示威,最終未戰而退。此乃我第一夢,其果報如何?
"大王,此夢的果報不關你我的時代,乃未來非法君王與惡人當道之時。當世間正法衰微、善法消減、惡法增長、天時不正,甘霖不降、雨雲斷絕、五穀枯萎、飢荒降臨之際。四方烏雲看似欲雨,卻在農夫們手持鋤耙、為田壟引水而出時,僅作雷聲閃電,如那黑牛般虛張聲勢便逃散無踪。此即其應驗。然於王無礙,此乃預示未來之夢,婆羅門們不過為謀生而解說。"
世尊闡釋此夢徵兆後言:"大王且說第二夢。"
(2)
"尊者,我次見小樹灌木破土而出,方萌新芽便開花結果。此第二夢何解?"
"大王,此兆亦應驗於末世眾生壽短之時。未來眾生貪欲熾盛,童女未及歲數便與人性交,月經初至即懷孕產子,子女速長如草木花果。小樹開花即如少女初潮,結實便似生子育女。然此於王無患,且說第三夢。"
(3)
"尊者啊,我看見剛出生的小牛正在吸吮母牛的乳汁。這是我的第三個夢,它預示著什麼?"
"這個夢的果報也將在未來顯現,當人們失去孝敬長輩的美德之時。在未來世,眾生將不再對父母或公婆心存敬畏,只顧自己操持家業,對老人連飲食衣物等基本供養也會吝嗇給予。老人們將無依無靠,只能討好孩童來維持生計,就像那些被新生牛犢吸盡乳汁的老母牛一般。但您無需為此擔憂,大王啊,請跟我說第四個夢。"
(4)
"尊者啊,我看見人們不用一般耕作的壯牛,卻把未經訓練的小牛犢套在滿載重物的車轅上。那些小牛無力負重,最終掙脫軛具逃開,導致車輛無法前進。這是我的第四個夢,它預示著什麼?"
"這個夢的果報將在未來那些不法君王當政時顯現。在未來世,昏庸貪婪的君王不會重用那些智慧超群、精通政務的賢臣。在司法裁決時,他們不任命經驗豐富的老臣,反而提拔乳臭未乾的少年。這些人既不懂治國之道,也無法勝任政務,最終只能放棄職責。而那些德高望重的老臣雖有能力,卻因不受重用而心灰意冷:"我們這些外人何必操心?讓那些得寵的年輕寵臣去處理吧! "於是他們袖手旁觀。這就像強行讓未馴服的小牛犢拉車,或是廢棄一般人耕作的壯牛不用,最終只會導致王朝衰敗。但您無需為此擔憂,大王啊,請聽我說第五個夢。"
(5)
"尊者,我夢見一匹雙頭馬,人們從兩側餵牠草料,它用兩張嘴同時進食。這是我的第五個夢,此夢有何含義?"
"此夢亦將於未來非法君王統治時顯現果報。未來那些昏庸無道的愚癡君王
,將任用不公正的裁判官,這些愚人在法庭上裁判時,對善惡毫無敬畏之心,他們將如同雙頭馬吃草一般,同時從訴訟雙方手中收取賄賂。由此緣故,大王無需憂慮,請說第六個夢吧。"
(6)
"尊者,我夢見眾人將價值十萬的金盆擦拭乾淨,對一隻老豺說"在此處小便",我看見那豺狼便在金盆中小便。這是我的第六個夢,此夢有何果報?"
"此夢果報亦將於未來顯現。未來那些不尊重血統的君王,因猜忌而不會重用名門望族的賢士,反而會提拔卑賤之人。如此,高貴的家族將沒落,低賤的家族將得勢。那些出身高貴的男子無法謀生,只得依附低賤者生存,將名門閨秀許配給卑賤之人,這等情形就如同老豺在金盆中小便一般。由此緣故,大王無需憂慮,請說第七個夢吧。"
(7)
"尊者,我夢見一人將繩索反覆纏繞後置於腳下,坐在椅上時,不知下方臥著一隻飢餓的母豺,然後竟被它啃食。此乃我第七夢,其果報為何?"
"此夢亦將於未來應驗。未來世中,女子將沉溺男色、嗜酒、愛裝飾、好遊蕩、貪享樂,品行不端。她們會任丈夫耕作放牧,辛苦積財卻與情夫縱酒,配戴花鬘香膏,不顧家中急務,在房舍上層與情夫幽會。她們會搗碎次日應播的種子,備好粥飯點心卻自己偷食,恰似腳下椅旁那隻反覆纏繞繩索後臥著的飢餓母豺。此夢緣起亦無兇兆,請說第八夢。"
(8)
"尊者,我見宮門前陳列眾多空甕,唯有一口巨甕盛滿清水。四方百姓持瓶從八方不斷汲水注滿此甕,可水滿溢出後仍反覆灌注,對空甕卻視若無睹。此乃我第八夢,其果報為何?"
"此夢亦將於未來應驗。未來世中,世間將衰敗,國土貧瘠,君王窮困。若有領主,其國庫僅存十萬錢幣,百姓皆知自己困頓。受壓迫者將棄本業,日夜為君王耕種守護、收割、開渠造田、製糖釀酒、經營花園果園,所獲物產盡納王倉,自家米缸卻空空如也。此景正如眾人不視空甕,只顧注滿巨甕。此夢緣起亦無兇兆,請說第九夢。"
(9)
"尊者,我夢見一座覆蓋著五色蓮花的深池,四面皆有渡口。池邊有雙足與四足眾生前來飲水。池中央水深之處渾濁不堪,而岸邊淺水處卻清澈見底,可供雙足四足眾生涉足。此乃我第九個夢境,不知將應驗何事?"
"此夢亦將於未來應驗。未來諸王將不依法治國,隨心所欲偏離正道,不以正法裁決案件。他們貪得無厭,對國民毫無慈悲寬容之心,如同鐵鉤刺喉般殘酷壓榨百姓,以各種苛捐雜稅斂財。民眾不堪重負,只得棄城逃往邊地,中部國土將成荒蕪,邊地反成繁華之所,猶如蓮池中央渾濁而邊緣清澈。由此緣故,汝無需憂慮,且說第十夢。"
(10)
"尊者,我看見一口鍋中煮著未熟的米飯,思惟"未熟"之義,分開放置似有三種煮法:一邊煮得過於糜爛,一邊仍是生米,一邊則恰到好處。這是我第十個夢境,此夢將有何果報?"
"此夢亦會在未來應驗。未來諸王將不依法治國,王臣、婆羅門、居士乃至城鄉百姓,沙門婆羅門,眾人皆將背離正法。於是守護神、受供的天神、樹神、空居天神等諸天眾亦將不守正法。非法治國時,狂風將肆虐吹拂,搖動天宮樓閣,諸天震怒不降雨;即便降雨,亦不能普潤全國;縱使降雨,亦不能適時利益農耕。舉國城鄉、池塘湖泊皆不能同時得雨:或上方池塘降雨而下方池塘不降,或下方降雨而上方不降。一處因雨水過多毀壞莊稼,一處因乾旱枯萎,一處因雨水調順豐收。正如一鍋米飯呈現三種狀態,未來王朝治下亦將出現三類收成。由此緣故,汝無需恐懼,且說第十一夢。
(11)
"尊者,我看見價值十萬金的旃檀香木被腐臭油脂污染而販賣。這是我的第十一個夢兆,將有何果報?"
"此夢預示未來我教法中衰敗之相。當來世比丘貪著利養、不知慚愧,因貪利養而劣說我法,也為了衣缽等四事供養為他人說法。他們沉溺利養,站在出離法的對立面,不能導向涅槃而說法,只會思維「他們聽聞我詞句美妙音聲莊嚴,便會施與高價袈裟等物」。更有甚者坐在十足路口、王宮門前為得金錢、半錢、四分之一錢等而說法。如此將我珍貴如金的佛法,為求四事供養及錢財販賣,猶如價值十萬金的旃檀香被腐臭油脂污染販賣。因此緣故你無需恐懼,請說第十二夢。"
(12)
"尊者,我看見空心葫蘆浮沈水中。此夢有何果報?"
"此夢預示未來非法王統治世間時的景象。那時國王不尊重貴族子弟,反重卑賤者,使其得勢,貴族反成貧民。國王面前、宮門、大臣前、法庭上,卑賤者言論如空心葫蘆般漂浮穩固。僧團集會、僧事羯磨、衣缽分配等場合,破戒惡人的言論反成主流,慚愧比丘不得伸張。如是全如空心葫蘆浮沉之時。因此緣故你無需恐懼,請說第十三夢。"
(13)
"尊者,我看見如高樓般巨大的黑色岩石,像船隻般漂浮在水面上,這會有什麼果報呢?"
"這種景象預示著未來將出現相應的果報。那時,不法的君王將提拔卑賤之人,使他們獲得權勢,而高貴的家族將衰敗。人們不再尊重真正的賢者,反而趨炎附勢。在國王面前、大臣面前或法庭上,那些如磐石般堅定的貴族子弟的公正言論將無人傾聽。當這些賢者發言時,旁人只會嘲笑說:「這些人在說什麼啊?」在僧團集會中也是如此,善良的比丘們將不被重視,他們的開示也不會被認真聆聽,就像磐石漂浮水面的時代。但您不必為此擔憂,請講述第十四
件事吧。"
(14)
"尊者,我看見如小花般細小的青蛙,被巨大的黑蛇急速追趕,像折斷蓮莖般被一段段咬碎吞食,這會有什麼果報呢?"
"這也預示著未來世界道德淪喪時將出現的果報。那時,人將被強烈的貪欲驅使,年輕男子都將受制於自己的妻子。家中的奴僕、牲畜乃至金銀財寶,一切都將歸妻子掌控。若有人問:"某件金器或家具在哪裡?"她們會回答:"管它在哪裡,你何必操心?你在我家裡是想監視我嗎? "然後會用各種惡言辱罵,用尖酸話語刺痛丈夫,像對待奴隸般使喚他們。就像小花般的青蛙被劇毒黑蛇吞噬的時代即將來臨。但您不必為此擔憂,請講述第十五件事吧。"
(15)
"尊者,我看見一隻烏鴉因雙翼的羽毛呈金色而被稱作"金鴉",它被十種不善法所圍繞,也被金鳥所侍奉,這會有怎樣的果報呢?"
"在未來國王力量衰弱的時代,它將會顯現果報。因為未來的國王們將不擅長象兵、騎兵等戰術,在戰爭中缺乏自信,他們唯恐失去王權,不會將權力授予同種姓的貴族子弟,反而會賜予自己的剃頭匠、理髮師等奴僕。出身高貴的貴族子弟無法在王室立足,謀生無門,只好侍奉那些掌權卻出身低賤、無種姓之人,就像烏鴉雙翼的羽毛呈金色。但您無需為此擔憂,這不過是十六種預言故事之一罷了。"
(16)
"尊者啊,從前是豹啃食羊群,而我卻看見羊群追逐著豹,發出"咔嚓咔嚓"的啃食聲。接著我看見其他驚恐的野鹿遠遠望見羊群就害怕逃竄,躲進了灌木叢中。這會有什麼果報呢?"
"這預示著未來非法統治時期將出現的果報。那時卑賤之人會成為國王寵臣,貴族反而默默無聞、處境艱難。這些寵臣會向國王進諦言,在審判場所等地方掌握大權,當貴族們繼承的田產等當財物到來時,他們會強行宣稱"這些是我們的財產",雙方在法庭上爭執不休時,寵臣們就會指使劊子手毆打貴族,掐住他們的脖子拖出去,威脅說:"你們不知分寸竟敢與我們爭辯,等我們稟告國王,就要砍斷你們的手腳! "貴族們因恐懼而被迫交出財產說:"這些都歸你們了",然後躲進家中瑟瑟發抖。惡比丘也會隨意迫害善比丘,善良的比丘們無處申訴,只能逃入森林,藏身於密林深處。就這樣,當高貴家族子弟和善比丘們被卑賤種姓和惡比丘們迫害時,就像野鹿因懼怕羊群而逃亡的情形。但您不必為此擔憂。這個夢境也只是預示未來之事。至於那些婆羅門,他們並非出於對正法的信仰而親近您,而是懷著"能獲得豐厚財物"的貪欲,為了謀生才來說這些話的。"
世尊解說完這十六大夢後,說:『大王啊,不僅您現在做了這些夢,古代國王們也做過同樣的夢。婆羅門們也曾將這些夢放在祭祀儀式上討論,後來智者依照傳統方法向菩薩請教。古代智者解釋這些夢境時,也是依照這個法則來解說的。 "應國王請求,佛陀繼續講述了過去的因緣。
過去在波羅奈國,梵授王統治時,菩薩投生在北道婆羅門家族。成年後出家為沙門,證得神通與禪定,在雪山地區修習禪定。那時,波羅奈國的梵授王做了同樣的夢兆,便詢問婆羅門們。婆羅門們立刻開始籌備祭祀。其中祭司的弟子聰慧博學,對師父說:"師父啊,您教導我們三部吠陀,難道其中沒有記載:不要殺一人以給予他人幸福嗎? "
師父說:"孩子啊,用這個方法我們將獲得大量財富,而你似乎想保護國王的財產。 "
少年說:"既然如此,師父您們做自己的事吧,我在您身邊能做什麼呢? "
便離開前往國王的花園。
就在當天,菩薩知曉此事後,心想:「今日我若前往人間,大眾將得解脫束縛。」他便從空中飛行至花園,如金像般端坐在吉祥石座上。少年走近菩薩,禮拜後坐在一旁寒暄。菩薩也與他親切交談,問道:「年輕人啊,國王是否以正法治國?」
少年答:『尊者,國王本是正法之王,但那些婆羅門卻慫恿他行非法。
國王將十六個夢境告知婆羅門們。婆羅門們說:『我們要舉行祭祀。」
尊者啊,您能否向國王解釋這些夢境的真實意義,將大眾從恐懼中解救出來?」
菩薩說:「年輕人啊,我不認識國王,國王也不認識我。但若他來詢問,我們自當為他解說。」
少年說:"尊者,我去請國王來,請您稍坐片刻等候。"
向菩薩承諾後,便前往王宮稟報:"大王啊,有位飛行沙門降臨禦花園,說能為您解說夢境徵兆,請您前往。 "
國王聽了他的話後,立即率領大批隨從前往園林,向苦行者頂禮後坐在一旁問道:"尊者啊,據說您能解開我所見之夢的徵兆? "
"是的,大王。 "
"那麼請為我解說吧。 "
"大王,我將按照您所見夢境如實解說,請先告訴我您的夢。 "
"好的,尊者。 "國王說
77.
公牛、樹木、母牛和小牛;馬、銅器、豺狼和陶罐;
蓮池與生米,旃檀與葫蘆。
巨巖浮水上,蛙將吞毒蛇
金鳥圍著烏鴉,山羊使狼怖畏
在國王講述後,菩薩以同樣的方式在夢中講述。
菩薩亦於此時在結尾處自說此偈:
“顛倒之見生起,此處無有真實。”
其中意義如下──大王啊,這些夢境預兆的應驗是這樣的。而他們為消除這些凶兆所舉行的祭祀儀式,實際上是在顛倒行事,以邪見行事,以錯亂方式行事,故稱為邪行。為什麼?因為這些預兆應驗之時,正是世間顛倒之際:無因被執為有因之時,有因被棄為無因之時;虛假被執為真實之時,真實被棄為虛假之時;無恥之徒得勢之時,知恥之人衰微之時。但如今並非如此──現今無論在你我時代,或是當下人類世代中,這些預兆都不會應驗。因此為消除這些而舉行的祭祀儀式,實屬邪見妄行,應停止。你無需因此心生恐懼或驚惶。 」菩薩這樣安慰國王後,釋放了被囚禁的眾生,再度立於虛空為國王說法,令其安住於五戒之中,並開示道:「從今以後,大王切莫與婆羅門共同舉行殺生祭祀。」說完便凌空返回居所。國王遵從其教誡,廣行布施等善業,最終隨業往生。
佛陀講完這段法語後,說道:「夢中的事情,你不必感到恐懼。從今以後,應該停止生祭,以保護更多生物的生命。」接著,佛陀將當時的情景與現在聯繫起來,說:「那時的國王是阿難,青年是舍利弗,而那位沙門就是我。」
78. illisajātakaṃ 跛足者本生經 (目犍連前世今生都折服吝嗇鬼的故事)
世尊在祇園精舍時,針對吝嗇的拘屍(kosiya)長者講述了這段因緣。據說王舍城附近有個sakkāraṃ薩迦羅鎮,住著一位擁有八千萬財富卻極度吝嗇的長者。他連草尖上的油滴都捨不得給人,自己也不享用。這些財富既不能利益妻兒,也不能供養修行者,宛如被惡魔霸佔的蓮池般毫無用處。
一日清晨,世尊從大悲定起,觀察世間可度眾生,發現這位長者夫婦居住於四十五由旬高處,已具足證得初果的因緣。前日世尊赴王宮應供歸來時,故意讓長者看見村民吃饅頭而生起貪念。
長者回家後盤算:"若我說想吃饅頭,必有許多人也要吃,這樣我的米麵蜂蜜就會耗盡",於是強忍慾望。他來回踱步,終至面色慘白、青筋暴突,最後躲進臥室抱床而臥。即便如此,他仍因吝惜財物而不肯向人吐露。
這時,他的妻子走近他,撫摸著他的背部問道:「夫君啊,您有什麼不舒服嗎?」
他回答:「我沒有什麼不舒服。 」
「那麼國王對您發怒了嗎? 」
「國王也沒有對我發怒。 」
「那是您的兒女或奴僕做了什麼讓您不悅的事嗎? 」
「也沒有這樣的事。 」
「那您是對什麼起了貪念呢? 」聽到這裡,他因擔心財產損失而沉默不語,只是躺著。於是妻子又說:「夫君啊,請告訴我,您貪求什麼? 」
他像是吞嚥著話語般說:「我有一樁貪念。 」
「什麼貪念,夫君? 」
「我想吃煎饅頭。」
妻子說:「那您為何不早說呢?難道您很窮嗎?我現在就為全城所有居民煎餅。」
商人說:「為什麼這樣做?我們自己自己弄自己吃!」
妻子說:「那我就為同一條街的居民煎餅。 」
商人說:「我們家很多錢嗎?」
妻子又說:「那我就只為這棟房子裡所有人煎餅。 」
商人說:「我知道你胸懷寬廣啦!」
妻子說:「那我就只為您的子女和妻子煎餅。 」
商人問:「你為何這麼擔心子女?」
妻子說:「那我就只為您和我煎餅。 」
商人問:「你都想吃?」
妻子說:「那我就只為您一個人煎餅。」
商人這才說:「在這裡煎餅會有很多人來討要。你帶上精選的白米、碎米和煎鍋等器具,再拿些牛奶、酥油和蜜水,登上七層樓閣的頂層。我要獨自坐在那裡吃。 」
妻子答應:「好的。 」她準備好所需物品,登上樓閣,遣散女僕後,請商人上來。商人從底層開始,一扇扇關上門,每道門都插上門閂,直到登上第七層,把那裡的門也關上後坐下。妻子為他生起爐火,放上煎鍋,開始煎餅。
於是,世尊清晨對摩訶目犍連長老說:"目犍連啊,在王舍城不遠處的薩迦羅尼村,有個吝吝嗇的富商馬卡利亞·科西亞,他因害怕別人看見,在七層樓閣中偷偷烤製饅頭享用。你且去那裡降伏那個富商,讓他不再吝嗇,並讓他夫妻二人準備好酥餅、奶酪、蜂蜜、糖漿等食物,憑你的神通力帶回祇園精舍。今天我將與五百比丘安住精舍,就以這些酥餅作為齋食。 "
長老應諾:「善哉,世尊。」領受師命後,當即以神通力來到該村,在那樓閣的獅欄門前,衣著莊嚴如空中明珠般凌空而立。
大富商見長老時,心臟立即抖動。他心想:"我正是為躲避這等人物才來此處,這僧人竟尋至窗前! " 他忘了手上拿著些什麼,把鹽和砂糖投入火中,怒喝道:"沙門!你立於虛空能獲得什麼?在空中無路處示現行走又能如何? "
長老即在原地往返經行。富商又嚷:"經行能得何物?你就算結跏趺坐虛空也休想得逞!"
長老即盤腿端坐。富商再吼:"端坐能得何物?就算你立在窗戶也徒勞無功! "
長老便立於窗櫺。富商更怒:"立在窗戶能得何物?縱使你放煙霧也休想得逞! "
長老頓時身放煙相,整座樓閣煙霧瀰漫,富商雙眼如遭針刺。因恐房屋倒塌,未敢再說"縱使你全身燃火也休想得逞"
他暗自思忖:"這沙門甚是執著,不得之物誓不罷休,不如給他一個餅打發走。 "於是對妻子說:"賢妻,且烤個小餅給這沙門,打發他離去。 "婦人只在饅頭陶盤放入少許麵粉,誰知麵粉膨脹填滿整個陶盤,高高隆起。
長者看見後心想:「你一定是拿了很多麵粉。」於是他自己用湯匙舀了少許麵粉放入,結果蒸出的饅頭比先前更大。
就這樣,他每蒸一次,饅頭就變得越來越大。他感到厭煩,對妻子說:「賢妻,給我一個饅頭吧。」當妻子從後面拿一個饅頭時,所有的饅頭都黏在一起了。妻子告訴長者:「老公,所有的饅頭都黏在一塊了,我沒辦法分開。」
長者說:「我來試試。」
但他也無法分開。兩人抓住饅頭兩端拉扯,還是無法分開。就在他與饅頭較勁時,汗水從身體流出,頁忘記飢餓了。於是他對妻子說:「賢妻,我不需要這些饅頭了,連同蒸籠一起送給這位比丘吧。 」
妻子拿著蒸籠走近長老,將所有的饅頭都供養給了長老。長老為夫婦倆說法,講述三寶功德,開示「有布施、有供養」等布施功德,如同滿月懸於虛空般清晰展現。
聽聞法音後,長者信心清淨,稟告:「尊者,請來此坐榻享用饅頭吧。」長老說:「大長者,正等正覺者正與五百比丘安坐精舍,若你們發心,可與夫人攜帶饅頭及乳糜等前往佛陀座前。」
長者問:「尊者,如今世尊在何處? 」
「由此向東北方四十五由旬,祇樹給孤獨園。」
長者憂慮說:「尊者,就算不延誤時間,如此遠距離如何能至? 」
長老安慰:「大長者,若你們願意,我就以神通力護送。你們宮殿的階梯頂端將保持原狀,階梯盡頭則直達祗園門樓。當你們從上層宮殿步下底層時,我即刻帶你們抵達祇園。」
長者歡喜應允:「善哉,尊者! 」
長老將台階頂端固定原處,以決意力令:“願台階底端顯現於祇園門樓”,果然如願成就。
於是,長者與長者之妻從上樓閣而下,迅速抵達了祗園。兩人一同趨近世尊,
禮拜。
世尊入齋堂,與比丘僧團共坐於預設的尊貴座位。
長者向以佛陀為首的比丘僧團獻上淨水,長者之妻則為如來安奉饅頭於缽中。世尊僅取足己食的份量,五百比丘亦如是取用。長者布施乳汁、酥油、蜜漿、糖蜜等物後離去。世尊與五百比丘完成食事。大長者與妻子盡情食用糕餅,卻不見其減少;縱使將剩餘糕餅施與精捨所有比丘及分食鳥獸,亦不見其窮盡。 「尊者,糕點永不竭」-他們如是稟告佛陀。世尊遂言:"可棄置於祇園門房處。 "
於是他們將糕餅棄於門房附近的山坡。至今該地仍被稱為"饅頭坡"。大長者和妻子一起禮敬世尊,侍立一旁。佛陀為之說法。聞法圓滿時,兩人皆證得須陀洹果(初果)。
禮敬世尊後,登上門房階梯,返回自宅樓閣。自此,大長者將八千萬財富盡數供養佛法。
次日,世尊於舍衛城乞食畢,返回祇園精舍,為比丘們作善逝教誡後,進入香室禪坐。傍晚時分,比丘們聚集法堂讚歎道:"諸位請看大目犍連長老的神通力啊!他毫不損傷富商彌迦羅的信心與財富,頃刻間便調伏了這吝嗇鬼,使其心生敬信。令其備辦糕點,攜至祇園,在世尊面前證得須陀洹果。長老的威德真是不可思議啊! "
在談論長老功德時,世尊到來問道:"比丘們,你們此刻聚集所議何事? "
聽聞事情原委後,開示道:"比丘們,調服俗家的比丘,應如蜜蜂採蜜般,不損花色不損香,親近而教導佛德。 "
隨即以偈贊曰:
如蜜蜂採花粉時,不損傷花朵,亦不損傷其色及香味,只取其蜜,而後飛走。(Dhp.49)
宣說此《法句經》偈後,世尊為顯揚長老更多功德繼續說道:"比丘們,目犍連不僅現今調伏拘屍(kosiya)長者,往昔也曾令其折服,使其明了業果的關聯。 "於是講述往昔因緣。
過去世,波羅奈國梵授王治世時,有位名為伊利沙的富豪,坐擁八千萬金卻性情乖戾:跛足、駝背、面目歪斜,不信三寶,吝嗇成性。既不布施他人,亦不自享其財。其宅院如羅剎所佔蓮池般陰森。雖其父母乃至七世祖先皆為慷慨施主,此富豪繼承家業後,卻斷絕家族善行,焚燒施食棚,驅趕乞討者,唯知累積錢財。
一日,他到王宮去,辦完事回家時,看見一個疲憊的鄉下人,帶著一個酒囊,坐在路邊的石凳上,不斷地往杯子裡倒酸酒,用臭魚乾下酒。他見了也想喝酒,心想:『如果我喝酒,別人見我喝也會想喝,這樣我的錢財就會耗盡。」他強忍著渴愛繼續趕路,但越走越難克制,最後像被鉤住的魚一樣,身體變得蒼白消瘦,形銷骨立。之後他走進臥室,抱著床躺下。妻子過來撫摸他的背問:「夫君,您哪裡不舒服?」(其餘對話應參照前文理解)當妻子說:"那我給您單獨釀些酒吧"
他回答:"家裡釀酒會有很多人來討要,不如從街市上買些來,坐在這裡喝酒也不方便。"
於是給了妻子一枚錢幣,要她從街市上買來酒囊,叫僕人拿著,自己則出城來到河邊,在大路旁鑽進一處灌木叢,放下酒囊,吩咐僕人:"你走遠些坐著",然後開始倒酒痛飲。"
他的父親因生前布施等善行,死後轉生為帝釋天。此時天王心想:"我兒子有沒有延續我的布施功德? "
察覺到功德中斷後,知道兒子正在毀滅家族傳統,燒毀布施堂,驅趕乞討者,沉溺吝嗇,躲入庫房獨飲美酒。
天王決定:"我要下凡震懾他,使其明曉業報因果,勸他繼續布施,方能讓他得生天福報。 "
於是化作與伊利沙長者同樣跛足、駝背、斜眼的醜陋身形,進入波羅奈城,立於王宮門前通報求見。獲准入內禮拜國王後,國王問:「大長者為何非時而來?」
假長者答:"我家中藏有八億錢財,願獻與陛下充盈國庫。"
國王婉拒:"朕的財富遠勝於你。"
假長者堅持:"就算陛下不需要,也請隨意取用布施。"國王應允。假長者禮畢退出,自己前往伊利沙宅邸,眾僕環繞侍奉,但竟無一人能識破其偽裝。
他走進屋內,站在內院中,叫來守門人說道:"若有與我相貌相似者前來,妄稱'這是我的家'想要闖入時,你應當擊其背脊驅逐之。 "說完便登上高樓,坐於貴重寶座,喚來富商之妻,現出和悅神色說:"賢妻,我們應當行布施。"
聽了此話後,富商之妻與子女及奴僕工匠皆思忖:"他長久以來全無布施之心,今日飲酒後心意柔軟,竟生起布施之念。"
於是富商之妻應道:"就隨你意願施捨吧,夫君。 "
於是招來擊鼓者命令:"你應當遍行全城擊鼓宣告:'誰人需要金銀珠寶瓔珞,可到伊利沙長者宅第領取。 '"鼓者依命而行。眾人攜布袋等物聚集宅門前。帝釋天令開啟裝滿七寶之庫房,宣告:"這些東西我都賜給你們,你們可隨意取用。"
眾人搬運財物,於廣場堆積成山,裝滿自帶器皿而歸。
某國一人,為伊利沙長者之牛車夫。彼以七寶莊嚴其車,自城中出,行於大道。將至林邊,
遣車先行,而自己祝愿:「願我主伊利沙長者壽滿百歲!我今賴此,終身不作事業而得生活。此車實屬長者,此牛亦屬長者,家中七寶亦屬長者,不是母親所給予的,也不是父親遺留下來的,皆是由長者那裡取得的。」他就這樣稱頌長者的德行而行。
伊利沙聞其言,心生恐懼,思惟:「此人呼我的名字而這樣說,豈不是我的財物已經被國王布施世人了? 」
他即出林外,見牛與車,知道是自己的物品,便大喊:「賤奴!此
牛是我的,此車是我的! 」於是登車執牛鼻繩。
車夫怒說:「走吧!惡奴!伊利沙大長者施捨全城,你是誰? 」
立即躍前作勢打他,擊其肩而奪車去。他打了個顫抖而起來,拂拭塵土,急忙追他。
車夫下車,抓起他的頭髮把他按下,以拳痛毆,扼其喉,把他擲回去。
至此,他的醉意全消。戰慄急歸家門,見眾人持其財物而行,大喊:「這是什麼?國王讓我的財物被奪取嗎?」
於是驅逐眾人,但卻被奪者反擊,撲倒在其足下。
他受到痛苦,想入家門。
守門人卻說道:「惡人!你想去哪裡?」他以竹杖擊之,扼其頸而把他逐出。
「除了國王,我現在別無依靠。」於是,他前往國王處說道:「陛下,你派人洗劫我家嗎?」
國王回答:「富商啊,我豈會派人洗劫你?明明是你自己前來宣稱『若你們不來取,我將布施財富」,並在城中擊鼓宣告布施。 」
吝嗇富商辯解:「陛下,我並沒有前來。難道您不知我的吝嗇本性?我連草尖上的油滴都不願施捨於人。若有人行布施,可召來查問。」
國王便召見帝釋天。然而國王與大臣們都無法辨別二人差異。吝嗇富商爭辯道:「陛下,究竟誰才是富商?我才是啊! 」眾人表示無法分辨,詢問他可有能作證之人。他回答:「我的妻子可作證。」
召來妻子詢問「哪位是你丈夫」時,她卻站在了帝釋天身旁。召來子女與奴僕
詢問,眾人也都站在帝釋天身側。富商又思忖:「我頭頂有肉瘤,被頭髮遮掩,唯有理髮師知曉,當召他來作證。」
便稟告:「陛下,我的理髮師可作見證,請召他來。」當時菩薩正擔任其理髮師。國王召來菩薩詢問:
「你可識得吝嗇富商?」
菩薩答:「待我檢視頭頂便知,陛下。」國王命他檢視二人頭頂。
此刻帝釋天幻化出相同肉瘤。菩薩觀察二人頭頂後稟告:「大王,二人頭頂皆有肉瘤,我實難辨別孰為吝嗇長者。 」
隨即誦偈:
78.
「二者皆跛足,二者皆曲臂,二者皆斜目,頭頂同生瘤——我實難分辨,孰為吝嗇者。」
聽聞菩薩的話後,富商因財富的憂愁而心神不寧,無法保持正念,當場昏倒。就在那一刻。
帝釋天顯現於空中,莊嚴宣告:「大王啊,我並非吝嗇之人,我乃帝釋天王。」眾人為富商擦拭臉部並灑水,他甦醒後向天王頂禮而立。帝釋天告誡道:「吝嗇者啊,這些財富本屬我所有,非你之物。我實為你的爸爸,你是我的兒子。我因布施等善行而得登天王之位,你卻斷絕家族善行,吝嗇成性,焚毀施捨堂,驅逐乞討者,只知囤積金錢。既不享用,也不施予,猶如被羅剎霸佔一般。若你重修施捨堂廣行布施,此乃善舉。若仍不施捨,我將令你所有財富消失,並用金剛杵斬你首級,斷你性命。」
富商因畏懼死亡而戰栗,立誓道:"從今往後,我定當廣行布施。"
帝釋天接受其誓言,於虛空中說法開示,使他安住戒行後返回天界。那富商從此勤修布施等善業,終得往生天界。
導師說:「比丘們,目犍連並非現在才降伏吝嗇的施主,他早已降伏了此人。」說完此話,導師開示法義,連貫前後因緣,揭示本生故事:「那時吝嗇的施主是伊利沙,帝釋天王是大目犍連,阿難是國王,而我正是那位理髮師。 」
79. kharassarajātakaṃ 粗魯王本生經 (一位大臣過去世和今生都掠奪村莊的故事)
那時,世尊住在祇樹給孤獨園,針對某位大臣講述了關於被掠奪和殺害的牛群的故事。
據說,拘薩羅國的一位大臣討好國王後,為了掠奪了邊境村莊的貢品,與盜賊勾結,說道:“我將帶人進入森林,你們掠奪村莊後分我一半。 “
於是召集人們進入森林,盜賊們回來後宰殺牛群,吃肉後掠奪村莊離去。傍晚時分,他帶著大批隨從回來。不久他的罪行就暴露了。人們向國王報告。國王召見他,定罪後嚴加懲處,另派村莊稅官,然後前往祇園向世尊禀告此事。
世尊說:「大王啊,並非現在此人才如此,往昔他也同樣如此。」應國王請求,便講述了過去的因緣。
從前,在波羅奈國,梵授王統治時,曾將一處邊境村莊賜予一位大臣。一切皆如前所述。那時,菩薩為經商而遊歷邊境,便在那村莊中住下。當大臣傍晚時分在眾人簇擁下敲著鼓歸來時,菩薩見他便說:『這邪惡的大臣必是與盜賊勾結,洗劫村莊後讓盜賊逃入森林,如今卻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在鼓聲中歸來。於是他說出這首偈頌:
79.
當牛群被掠奪殺害,房屋被焚毀,人民被擄走;
然後殺害母親的兒子到來,敲擊著刺耳的鼓聲。 "
殺子之母的兒子即殺害母親之子,意為無恥。
菩薩以這首偈頌如此呵責他。不久之後,他的惡業便顯現果報,國王便依其過失給予相應的懲罰。
導師說:「大王啊,他不只今生如此品性,往昔也是如此。」說完便開示此法義,連貫前後因緣,結合本生故事說:「那時的臣相即是今世的臣相,而偈中那位示現智慧的賢者,正是往昔的我啊。 」
80. bhīmasenajātakaṃ 怖軍本生經 (自誇的故事)
從前,有一位比丘在祇園精舍時,曾針對某位自誇的比丘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據說有一位比丘常對長老、中年比丘們誇耀說:「賢友們啊!論出身,無人與我同等;論種姓,無人與我同族。我等生於如此顯赫的剎帝利家族(王族),論血統、財富或地域門第,無人能與我等比肩。
我等擁有無盡金銀財寶,奴僕們尚且食用精米肉羹,身著迦屍細軟衣物,塗抹迦屍香膏。如今雖出家為僧,卻不得不食用粗劣飲食,穿著粗陋衣衫。 」
他常以出身等事自矜,輕蔑他人。後來有位比丘查明其家世背景後,將此事告知眾僧。比丘們聚集於法堂議論:「賢友,某比丘既已出家修習解脫之道,卻仍如此自誇輕慢,實為不善。」
世尊到來後詢問:「諸比丘,你們現在討論何事? 」比丘們禀明原委。世尊開示:「諸比丘,此比丘非獨現今自誇輕慢,過去也是如此。 」於是講述了過去的因緣。
過去在波羅奈國,梵授王統治時,菩薩投生在一個邊地村落的優提迦婆羅門家。長大後,他到得叉屍羅拜師學藝,精通三吠陀十八明處,成為一切技藝圓滿的"小弓術智者"。離開得叉屍羅後,他遊歷各地學習技藝,來到摩酰娑迦國。此時菩薩身材矮小,形貌猥瑣。他心想:"若我去見國王,他必會說'你這般矮小能做什麼事'。不如找個身材高大、相貌堂堂的人作擋箭牌,我藏在他影子裡謀生。 "於是他四處尋找,遇到一位名叫‘怖軍’的織工,便上前搭話:"朋友,你叫什麼名字? "
"我叫怖軍。 "
"你相貌堂堂,為何做這等卑賤活計? "
"為謀生計罷了。 "
"朋友,別做這活了。整個閻浮提沒有比我更善射的。但若我去見國王,他見我矮小必會發怒。你去見國王時就說'我是弓箭手',國王必會賜你俸祿。我在暗中替你完成差事,靠你的影子過活。這樣我們都能安樂。請聽我安排。 "麋軍欣然應允。於是,他帶著那人前往波羅奈城,自己充當侍從,讓那人走在前面。他們站在王宮門前,向國王通報。當國王說"進來吧",兩人便一同進入,向國王行禮後站立一旁。國王問:「你們為何而來? 」
怖軍那回答說:『我是弓箭手,整個閻浮提洲沒有能與我匹敵的弓箭手。 」
國王又問:「那你要求什麼報酬來侍奉我呢?」
他回答:「半月一千金幣,陛下。」
國王指著那人問:「這位是誰?」
怖軍答:「是我的侍從,陛下。」
國王說:「很好,你就留下侍奉吧。」
從此,怖軍開始侍奉國王。而菩薩則負責完成他交辦的各項事務。
那時,在迦屍國的一片森林中,有隻老虎盤踞在人們常走的道路上,抓了許多人吃掉。人們將此事報告給國王。國王召來怖軍說:「臣下,你能捉住那隻老虎嗎?」
他回答:『陛下,我雖號稱弓箭手,但恐怕無力擒虎。」
國王賜他路費遣他回家。怖軍回家後向菩薩訴說此事。菩薩訴說此事。菩薩訴說此事。
菩薩說:「善哉,朋友,你去吧。」
怖軍問:「你不一起去嗎?」
菩薩答:「我不去,但會教你方法。」
便教導道:「你切勿獨自貿然前往虎穴,當召集村民,帶上一兩千弓箭手同去。到了那裡,若見老虎起身,就逃入灌木叢中仰臥。村民們自會擊斃老虎。待虎死後,你用牙齒咬斷一根藤蔓,手持棍棒走近死虎說:‘諸位,是誰打死了老虎?我本來要用這藤蔓像捆牛一樣綁住它獻給國王,剛進灌木叢找藤蔓,你們就打死了它。 '村民必驚恐萬分,會給你許多錢財求你別告訴國王。這樣老虎就算不是你捉的,還能從國王那裡獲得重賞。 」
怖軍欣然接受菩薩的計策,依計擒虎,使森林恢復安寧,率眾返回波羅奈城。國王大喜,厚賞他。
後來又有野牛為患,國王同樣派怖軍前往。他照菩薩所教之法如擒虎般捕獲野牛,再獲國王重賞,權勢日盛。
他卻因權勢熏心而輕視菩薩,不再聽從教誨,口出惡言道:"我豈是靠你過活?你算什麼東西? "
過了幾天,有位鄰國國王率軍前來,包圍了波羅奈城,派人向國王傳話說:"要麼交出王位,要麼開戰。 "
國王回覆說:"那就開戰吧",並派出了怖軍將軍。怖軍全副武裝,身著王袍,騎上一頭裝備精良的戰象。菩薩也因擔心怖軍的安危而全副武裝,坐在怖軍身後的象轎上。大像在眾人簇擁下從城門出發,來到戰場前線。怖軍聽
到戰鼓聲就開始發抖。菩薩心想:"現在他要是從象背上摔下來必死無疑",於是用繩索將怖軍綁在像背上防止墜落。怖軍看到戰場上的廝殺場面,嚇得魂飛魄散,竟在像背上失禁了。
菩薩說:"怖軍啊,你前後的表現可不相稱。從前你在戰場上英勇無比,如今卻在象背上失禁。 "說完便誦出這首偈頌:
80。
「你昔日所誇耀的勇猛,如今卻只見腐爛的箭矢緊跟在你身後;
怖軍啊,二者實不相稱,你的戰事豪言與此狼狽模樣。 」
‘在那裡,你從前所誇耀的,即你先前所說"難道只有你是男子漢,我就不是男子漢嗎?我也是戰場上的勇士"這樣的自誇與輕蔑之言‘
菩薩如此責備他後,說道:「莫怕,賢友,有我在此,你為何驚慌?」便將怖軍從象背扶下,囑指示:"沐浴後便回家去吧。"打發他離去後,心想:"今日正當我顯揚威名之時。"便衝入戰場,高聲吶喊,擊破敵軍陣列,生擒七國君王,押往波羅奈王處。國王大喜,賜予菩薩崇高榮譽。從此以後,"小弓聖智"的美名傳遍整個閻浮提洲。菩薩給予憫軍豐厚財物,遣返故裡,自己廣行布施等善業,命終隨業往生。
導師說:「比丘們啊,這位比丘現在並非首次自誇,往昔也曾如此自誇。」說完便引出此法義開示,連貫前後因緣,結合本生故事說道:「那時自誇的比丘正是怖軍,而持小弓的智者實乃我本人。 」
81. surāpānajātakaṃ 飲酒本生經 (飲酒過患的故事)
佛陀在憍賞彌的瞿師羅園中,針對sāgata沙伽陀長老的事蹟開示。當時世尊在舍衛城渡過雨安居後,開始遊行弘法。當他抵達名為bhaddavatikaṃ婆達瓦提迦的村落時,放牛人、牧羊人、農夫和路人們見到佛陀,便頂禮勸阻說:「尊者啊,請世尊不要前往ambatitthaṃ安婆提河。在安婆提河邊的苦行者住處,有一條名為安婆提陀迦的毒龍,劇毒無比,恐怕會傷害世尊。 」
儘管他們再三勸阻,佛陀卻置若罔聞,依然前往。那時,世尊正住在跋陀瓦提迦附近的叢林中。當時,有一位名叫薩伽多的長老比丘,他是佛陀的侍者,擁有凡俗的神通。他來到那位龍王的住處,鋪好草蓆,結跏趺坐。龍王無法忍受傲慢,便噴出煙霧,長老也噴出煙霧。龍王燃起火焰,長老也燃起火焰。龍王的火焰無法傷害長老,而長老的火焰卻傷害了龍王。就這樣,長老在短時間內降伏了那位龍王,使他皈依三寶並受持戒律,然後回到佛陀身邊。
世尊在跋陀瓦提迦隨心所欲地住了一段時間後,前往憍賞彌。薩伽多長老降伏龍王的事蹟傳遍了整個地區。憍賞彌城的居民出來迎接世尊,禮拜之後,又去禮拜薩伽多長老,站在一旁說:「尊者,您有什麼難以得到的東西,請告訴我們,我們一定為您預備。」長老默然不語。
六群比丘卻說:「賢友們,出家人最難得到的是棕色的酒,既稀有又美味。如果你們對長老有信心,就準備棕色的酒吧。 」他們欣然接受了,邀請世尊第二天應供,然後進城,各自在家中準備上好的棕色酒,心想:「我們要供養長老。」他們邀請長老,挨家挨戶地供養上好的酒。長老喝了酒,醉醺醺地出城,在城門處跌倒,哭喊著躺下了。
世尊用過早餐後,正從城中出來,看見長老以那種姿態躺著,便說:「比丘們,把沙伽陀抬起來。 」
讓人抬起後,便回到寺院。比丘們將長老的頭朝向如來足部安置,他卻翻身將腳朝向如來而臥。世尊問比丘們:「比丘們,沙伽陀從前對我的恭敬,現在還有嗎?」
「沒有了,世尊。」
「比丘們,是誰降伏了安巴提陀龍王?」
「是沙伽陀,世尊。」
「比丘們,現在的沙伽陀還能降伏一條小水蛇嗎?」
「不能了,世尊。 」
「比丘們,飲用使人如此迷亂的酒是正當的嗎?」
「不正當,世尊。 」
於是世尊呵責長老後,召集比丘們制定學處:「飲酒者犯波逸提(第327條)」,說完便從座而起,進入香室。
法堂中聚集的比丘們紛紛譴責飲酒的過患:「諸位,飲酒的過失如此巨大,連具足智慧、擁有神通的沙伽陀尊者,竟至於連對導師的一分功德都不知曉,做出這般行為。 」
世尊前來問:「比丘們,你們現在聚集討論什麼? 」
比丘們回答後,世尊說:「比丘們,並非現在才有人因飲酒出家而神智迷亂,過去也有這樣的例子。 」
於是講述了過去的因緣。
過去在波羅奈國,梵授王統治時,菩薩投生迦屍國優提迦婆羅門家。成年後出家為沙門,證得神通與禪那,常以禪悅為樂,居住在雪山地區,有五百弟子隨侍左右。雨季來臨時,弟子們對菩薩說:「師父,我們想到人間去遊化,食用鹽醋調味品後再回來。」
菩薩答:「賢友們,我將留在此處。你們去吧,好好調養身體,度過雨季後回來。」弟子們恭敬禮拜師父後,便前往波羅奈城,住在王家園林中。
隔天清晨,他們到城外村落托缽,得到豐盛供養後,隔天便入城乞食。城中百姓歡喜供養。
數日後,有人向國王禀報:「陛下,有五百位從雪山來的苦行者,住在禦花園中。他們修持嚴酷苦行,根性猛利,戒德清淨。」
國王聞其德行,親往園林禮拜,殷勤接待,並邀請他們在此安居四個月。弟子們應允後,從此便在王宮受供,仍住於禦花園中。
那時,城中恰逢蘇羅星宿日。國王心想:「出家人很難得到酒來飲」,便命人備下許多上等美酒。苦行者們飲完酒後,步入園林,醉意朦朧間,有的起身舞蹈,有的放聲歌唱。歌舞作罷,他們鋪開草腣然入眠。待酒醒時分,目睹自身放浪形骸,不禁悲泣哀嘆:「我們的所作所為並不是出家人所適宜的!」
他們隨即醒悟:「皆因遠離師尊,才造此惡業。」當下捨棄園林,直奔雪山而去。他們整頓衣缽,禮拜師尊後恭敬詢問:「尊者啊,您沿村托缽可還安好?共住修行可還和樂?」
繼而禀明原委:「師尊,我等雖得安樂,卻因誤飲迷醉之酒,喪失正念,竟至狂舞高歌。」
說罷即誦出此偈:
81.
我們曾墮落、放蕩,也曾歌唱、哭泣。
飲下令人迷醉之酒,如盲眼猿猴
菩薩責備那些苦行者說:「不與導師共住的人,確實會有如此下場。」
又告誡他們:「今後切莫再行此事。」
之後,菩薩始終不離禪定境界,最終往生梵天界。
世尊宣說此法後,再將本生今昔的因緣連結起來說道: 「當時那些隱士眾就是現在佛陀的會眾,而眾隱士之師就是我。」
82. mittavindakajātakaṃ 彌多頻陀迦本生經
世尊在祇園精舍時,針對一位難調伏的比丘而說此經。此本生故事發生在迦葉佛時代,將在第十品《大親友本生》(Jā. 351)中詳述。當時菩薩說了這首偈頌——
82.
「有過多的感官之慾而越過玻璃宮殿,越過銀宮殿和寶石宮殿,
獨坐石上承受剃刀輪,你的生命不從此解脫。」
說完這首偈後,菩薩便回到自己的住所。而彌多梵陀迦扛著那鋒利的輪子,受盡極大痛苦,
待惡業報盡,便依其業報往生去了。
導師說完此法後,便連接本生因緣道:"那時難語比丘正是這位不順從的比丘,而天帝釋則就是我。"
83. kālakaṇṇijātakaṃ 迦羅迦尼本生經 (給孤獨長者的好朋友守護家園的故事)
世尊在祗園精舍時,曾針對給孤獨長者的一位朋友開示道:"朋友應以七種方式對待"。
這位朋友名叫黑耳,曾與給孤獨長者一同玩耍,師從同一位老師學藝。後來他遭遇困境,無法維生,便來到長者的住處。長者安慰他,給予資助,並安置了他的家眷。從此他成為長者的助手,操持各種事務。每當黑耳來到時,長者總說:"黑耳請站,黑耳請坐,黑耳請用膳。"
一日,長者的親友們前來勸諫:"大長者啊,莫要如此對待他。'黑耳請站,黑耳請坐,黑耳請用膳'——這般呼喚連夜叉都會驚逃。何況他相貌醜陋、處境艱難,對您有何益處? "
給孤獨長者答道:"名字僅是稱呼而已,智者不會以此衡量人。以吉祥名號相稱並非不當,我豈能因一個稱呼就拋棄少時玩伴?"
未採納他們的建議。後來長者前往自己的莊園時,仍讓黑耳看守宅院。
盜賊們心想:"聽說財主去了財富村,我們要去洗劫他的家。"
於是他們手持各種武器,在夜間來到財主家周圍埋伏。而黑耳也因擔心盜賊來襲,整夜未眠地坐著。當他察覺到盜賊到來時,為了喚醒眾人,便假裝熱鬧地喊道:"你吹海螺,你敲鼓!"使整個宅院響徹同一種聲音。盜賊們聽到後說:"我們聽錯了,這房子是空的,大財主明明就在這裡。"於是他們丟下石頭、鐵鎚等物,倉皇逃走了。
次日,人們見到各處丟棄的石頭棍棒等物,心生警覺,議論道:"若非昨日有位明察秋毫的管家在此,盜賊們隨心所欲闖入,恐怕整個宅邸早被洗劫一空。正是仰仗這位忠實友人,家主的財產才得以保全。"
待給孤獨長者從莊園歸來,眾人便將此事原委稟告。家主聞言道:"你們之前竟要驅逐這般守護我家的摯友?若依你們之言將他趕走,今日我家恐已蕩然無存。名義上的朋友不可勝數,真心為友者方為至寶。 "
於是加倍厚賜管家,並說:"此事當禀明世尊。 " 便前往佛陀座下,將事情始末詳盡陳說。
世尊開示道:"居士,黑耳友人守護主家財物非始於今日,往昔亦然。"應家主請求,佛陀講述了前世因緣。
從前在波羅奈國,梵授王統治的時代,菩薩轉世為一位德高望重的大富豪。他有個名叫黑耳的摯友,他們之間發生的故事就和現在這個情況一模一樣。當時菩薩從財富村回來,聽說了這件事後說:「如果我聽你們的話趕走這樣的朋友,我的家業早就毀於一旦了。」於是說了這首偈語——
83.
「一起走七步就能成為朋友,
共同生活十二天便是夥伴;
相處半個月至一個月就親如家人,
超過這個時間,就會像自己的影子一樣形影不離。
我怎麼能為了自己一時的快樂,
就拋棄交往多年的黑耳老友呢?」
佛陀講完這個法義後,把故事和現實聯繫起來說:「那時的黑耳就是現在的阿難,而波羅奈的大富豪就是我的前世。」
84. atthassadvārajātakaṃ 義門本生經 (菩薩過去世解答兒子關於利益的問題)
世尊住祇園時,針對一位善解義理的良家子,講述了此事。
在舍衛城中,有一位大富長者的兒子,年方七歲,有智慧過人,善解義理。一日,他來到父親面前,提出一個名為"利益之門"的問題,父親卻無法解答。他心想:"此問極為微妙,除了一切知佛陀外,上至梵天界,下至無間地獄,在這有限的世界中,無人能解說此義。 "
於是帶著兒子,備辦眾多花鬘香料,前往祇園,供養世尊,禮拜完後便坐在一旁,對世尊說:"尊者,此子智慧超群,善解義理,向我提出'利益之門'之問,我因為不知答案,所以來您這裡。善哉,世尊,請為我的兒子解說此問題。 "
世尊說:"居士,我曾被此童子以此問題請教過,當時我已為他解說,那時他已知曉,如今因輪迴轉之故,不再存在當時的記憶。 "
應其所邀請,世尊便追溯往昔的因緣。
從前在波羅奈城,梵授王統治國家時,菩薩是一位大富長者。那時他有個七歲的兒子,智慧超群,善於理解義理。有一天,兒子來到父親跟前問道:"父親啊,所謂『利益之門』是什麼呢?"
於是父親為他解說這個關於義理之門的問題時,說了以下偈頌:
84.
「應當追求健康這最大的財富,
以及長者讚許的戒行與學問,
奉行正法且精進不懈,
這六項是成就利益的關鍵門徑。」
這裡「追求健康與最大財富」的連接詞「ca」只是語助詞。意思是:「孩子啊,首先應當追求健康這最殊勝的財富」。所謂「健康」,是指身心無病的狀態。因為身體若被疾病纏繞,既無法創造新的財富,也無法享受已得的財物;而心若被煩惱侵擾,既不能證得禪定等成就,也無法安住於已得的境界。當身心不健康時,未得的利益得不到,已得的也失去價值;反之身心健全時,未得的能獲得,已得的能充分發揮。所以健康是最根本的福報,這是最該優先追求的。這是第一項利益之門。
「長者讚許的戒行」是指行為規範,這說明處世之道;「長者讚許」是指智者的認可,這說明應當遵循有德長者的教誨;
「學問」是指實用的知識,這說明要掌握對現實生活有益的學識;
「奉行正法」是指實踐三種善行,這說明要遠離惡行、遵循善法;「精進不懈」是指心的堅毅不萎靡,這說明心志要開闊、高尚、卓越。
所謂「六項利益之門」,利益指的是世間與出世間的進步成就,這六項正是達成進步的根本途徑與方法。
菩薩就這樣為兒子開示了成就利益的六種方法。從此兒子便依循這六法修行。菩薩自己也廣行布施等善業,隨其業報往生。
佛陀開示這段法義後,將過去與現在連結起來說:「當時的兒子就是現在的兒子,而那位大長者就是我的前世。」
85. kiṃpakkajātakaṃ 金缽本生經(五欲如毒果)
世尊在祇園精舍時,曾為一位心生不滿的比丘說法。事情是這樣的:有位良家子弟出家後,某日在舍衛城乞食時,看見盛裝打扮的女子,頓時心生煩惱。他的師父們便帶他來見佛陀。
世尊問道:「比丘,你真的起了煩惱嗎?」比丘坦承確實如此。佛陀開示說:「比丘啊!五欲之樂看似美好,但其果報會讓人墮入地獄。這就像毒果一樣——外表香甜誘人,吃下去卻會讓人內臟碎裂而死。自古以來,多少愚人只看到它鮮豔的外表就貪食喪命。」
應大眾請求,佛陀講述了過去的因緣:
從前在波羅奈國,梵授王統治的時期,菩薩轉世為一位商隊領袖。有一次,他率領五百輛馬車的商隊穿越邊境時,在森林入口召集眾人告誡道:「這片森林裡有一種毒樹,你們千萬不要擅自摘食任何沒吃過的野果。」
眾人進入森林後,在出口處發現一棵結滿果實的怪樹。這棵樹的枝幹、樹枝、樹葉和果實,無論形狀、顏色、香氣還是味道,都像極了芒果樹。有些隊員被果實的色香味迷惑,誤以為是芒果就摘來吃;有些人則謹記商隊領袖的叮嚀,堅持要先詢問才敢食用。
菩薩趕到現場後,立即命令那些採摘的人扔掉果實,並讓已經吃下的人嘔吐出來,還給他們服用解藥。那些聽從勸告沒吃的人安然無恙,而最先偷吃的人則毒發身亡。菩薩帶領商隊平安抵達目的地,完成交易後返鄉,一生行善布施,最後隨業往生。
世尊講完這個故事,了悟真理而說偈曰:
85.
「愚人不見未來禍,貪戀欲樂自招殃;
惡業成熟終害己,猶如吞食毒果亡。」
♦ 偈頌的意思是:
「『不見未來禍』是指愚昧之人無法預見放縱慾望的後果;『貪戀欲樂』是說他們執著於物質享受和感官慾望;『惡業成熟終害己』說明這些慾望在業報現前時,會讓人墮入地獄遭受無盡痛苦。為什麼這樣說呢?就像有人吃毒果時,只看到它鮮豔的外表、聞到誘人的香氣,卻不知道吃下後會喪命;同樣地,人們享受慾樂時覺得快樂,卻不知業報成熟時將帶來巨大痛苦。」
佛陀進一步闡明四聖諦的真理。聽法大眾中,許多比丘當下證得不同果位——有的證須陀洹,有的證斯陀含,有的證阿那含,甚至有的證得阿羅漢果。
最後,世尊點明因緣:「當時那些商隊成員就是現在聽法的比丘們,而那位睿智的商隊領袖,就是現在的我。」
86. sīlavīmaṃsakajātakaṃ 戒德最勝本生經 (菩薩試驗德行的重要性)
世尊在祇園精舍時,曾為一位持戒婆羅門說法。這位婆羅門依靠波斯匿王生活,皈依三寶且持守五戒圓滿,精通三吠陀。國王因他持戒清淨而格外敬重。婆羅門心想:"國王如此禮遇我,究竟是看重我的種姓門第,還是真的敬重我的戒德?我要驗證一番。"
一日,他從王宮返家途中,未經允許就從金匠攤位取走一枚金幣。金匠因敬重他的身份而默不作聲。次日他取走兩枚,金匠仍隱忍不發。第三日他竟抓走一把金幣,金匠終於大喊:"抓賊啊!這個偷盜王室財產的賊人已經連續作案三天了!"眾人聞聲趕來,痛打他一頓後押送國王面前。
國王震驚地問:"婆羅門,你為何做出這等破戒之事?"婆羅門回答:"大王,我並非真賊。我取金幣只為驗證:您對我的禮遇究竟是基於種姓門第,還是真正敬重我的戒德。現在明白了,您看重的是戒德而非出身。既然戒德如此珍貴,我決定今日就前往祇園精舍出家。"獲得國王准許後,他立即啟程。
親友們試圖阻攔未果。他來到佛陀座下求出家,受具足戒後精進修行,最終證得阿羅漢果。一日,他向佛陀稟報:"世尊,我的出家已得究竟。"比丘們聽說此事後,在法會上紛紛讚歎:"那位國王的婆羅門侍者,竟能通過驗證戒德而覺悟出家,最終證得聖果。"
佛陀聞知後說:"比丘們,不僅今世,往昔也有智者驗證戒德後出家成就。"應大眾請求,佛陀講述過去因緣:
往昔波羅奈國梵授王時代,菩薩轉世為國師,樂善好施、持戒清淨。國王特別禮遇他,情形與今世相同。當菩薩被當作盜賊押送時,途中見耍蛇人讓毒蛇纏繞手指、脖頸玩耍。菩薩勸誡:"別這樣玩弄毒蛇,當心被咬喪命!"耍蛇人卻反譏:"婆羅門啊,這蛇因持戒清淨從不傷人,倒是你這種破戒之徒才該被捆綁!"
菩薩聞言頓悟:"連毒蛇不咬人也被讚為持戒,何況人類?戒德確是世間至寶!"見到國王后,他表明試驗戒德的用意,並說:"毒蛇不傷人尚得美名,可見戒德最為尊貴。"隨即誦出偈頌:
86.
"戒德實在良善,戒為世間上無與倫比的
且看劇毒蛇王者,因持戒而不殺。"
偈中"戒德"指身口意三業清淨的品行;"最勝"謂其超越一切優點;"蛇王"喻指雖具毒性但因不傷人而被稱讚持戒。這說明戒德能使眾生免遭傷害,獲得安樂。
菩薩以此偈為國王說法後,捨棄王位出家,證得五神通八定,最終往生梵天。
佛陀揭示因緣:"當時國王是阿難,朝臣即今佛教徒眾,而那位國師正是我的前世。"
87. maṅgalajātakaṃ 吉祥本生經 (破除迷信的故事)
世尊在竹林精舍時,針對一位迷信吉兆的婆羅門講述此故事。這位王舍城富商篤信占卜凶兆,對三寶毫無信心。某日,他珍藏的錦緞竟被老鼠咬壞。僕人稟報後,他暗想:「這等凶兆若留家中必招大禍,就像黑耳毒藥般不祥。若給奴僕穿戴,恐害其家破人亡。不如讓兒子拿去棄置屍林。」
他喚來兒子吩咐:「用木棍挑起這不祥之物,切莫用手觸碰,棄於屍林後淨身返家。」此時世尊以天眼觀見這對父子具備證果因緣,便前往屍林,周身放射六色佛光等候。
青年依父命用木棍挑著錦緞來到屍林。世尊問:「少年為何來此?」青年答:「喬達摩尊者,這布料被鼠咬過,如黑耳毒藥般凶險。家父恐他人貪取招禍,特遣我來丟棄。」世尊接過說:「那便由我們處理吧。」青年急忙阻止:「此乃大凶之物!」世尊卻已帶著布料返回竹林精舍。
青年急忙趕回向父親稟報:「父親,我將那套衣服棄置在屍林時,沙門喬達摩竟說『這對我們有用』,不顧我的阻攔就取走帶回竹林精舍了。」婆羅門聞言暗想:「那套衣服乃大凶之物,猶如黑耳毒藥般不祥。若沙門喬達摩因此遭殃,甚至整個精舍都受牽連,世人必會譴責我們。我當準備更多新衣贈與沙門喬達摩,勸他丟棄那凶物。」
於是婆羅門備妥大批衣物,攜子前往竹林精舍。見佛後恭敬站立一旁問道:「喬達摩尊者,聽說您真從屍林取走了那套衣服?」世尊答:「確有其事。」婆羅門勸諫:「尊者啊,那是極凶之物!您若使用必招災禍,整個僧團都將遭難。若是缺乏袈裟,這些新布請儘管取用,快把那凶物丟棄吧!」
世尊開示:「婆羅門,我等出家之人,於屍林、街巷、垃圾場、河灘、大道等處,他人丟棄或遺落的碎布皆可取用。你如今這般執著吉凶,並非今生方有,往昔亦然。」應其請求,世尊便講述過去因緣:
往昔摩揭陀國王舍城中,菩薩轉世為隱士,具足神通禪定。某次入城乞食時,國王見而敬重,迎入王宮供養。當時城中也有個迷信吉兆的婆羅門,遭遇相同事件——其子奉命棄置鼠咬布料時,菩薩先行取走。婆羅門趕來勸阻,菩薩便開示:「對我們修行人而言,在墳場丟棄的破布也是可用的。我們並非迷信吉兇徵兆之人。這種占卜吉兇的行為,從未被佛陀、獨覺佛或菩薩所讚許。因此,真正有智慧者,絕不應從事這種迷信活動。。」婆羅門聞法生信,當下皈依菩薩。
世尊說完往事,當下證悟真理而說偈曰:
87.
「斷除一切吉祥,天象、夢和相;
他超越吉凶,永斷繫縛不輪迴。」
偈中「天象」指日月蝕等異相;「占夢兆」謂各種夢境吉凶;「斷除」意指漏盡者已破除這些吉凶。真正吉祥,在於超越貪瞋痴等煩惱繫縛(四繫),及永斷生死輪迴(四軛)。
說法圓滿時,婆羅門父子同證初果。世尊結集因緣:「當時的父子就是現在的父子,而那位隱士正是我的前世。」
88. sārambhajātakaṃ 執怨本生經
「應當只說善美之言」——世尊在祇樹給孤獨園時,針對「惡口戒」(《巴帝摩卡》第十五條)講述此故事。其中兩個事緣與《長壽王本生》(JaA.28)所述相同。在本故事中,菩薩生為犍陀羅國呾叉始羅城一位婆羅門名為「執怨」的家牛。世尊講述這段過去事緣後,證悟真理而說此偈:
88.
「應當只說善美語,切莫出口惡劣言;
善語令人得安樂,惡語出口自懊惱。」
偈中「應當只說善美語」指應當說遠離四種過失(妄語、兩舌、惡口、綺語)的善美無過之言;「切莫出口惡劣言」指不應說粗鄙、令他人不悅的惡劣言語;「善語令人得安樂」說明善美言語在世間是美好可貴的;「惡語出口自懊惱」指說出粗惡言語後,此人必將後悔苦惱。
世尊說完此法教後,連綴本生因緣道:「當時的婆羅門是阿難,婆羅門妻是蓮華色,而執怨牛正是我的前世。」
89. kuhakajātakaṃ 詐偽者本生經
「你的甜言蜜語啊」——世尊在祇樹給孤獨園時,針對一位詐偽比丘講述此故事。詐偽事緣將在《優陀羅迦本生》(JaA.487)中詳述。
往昔波羅奈國梵授王治世時,有位詐偽苦行者在某村莊附近森林修行。一戶家主為他在林中搭建草堂,並以美食供養。家主深信這詐偽苦行者是「持戒清淨者」,因擔心盜賊,便將百兩黃金帶到草堂埋藏地下,說:「尊者請幫忙看管。」苦行者佯裝拒絕:「出家人不該談論這些,我們對他人財物毫無貪念。」家主信以為真便離去。
這惡心苦行者數日後心想:「這些夠活命了」,便取走黃金,途中暫藏某處,返回草堂。次日受供後對家主說:「施主啊,我們久住一處易與人親近,而出家人交際往來實為垢染,我該離去了。」雖經再三挽留仍執意離去。家主只好送至村口。
苦行者走不遠便想:「可騙這家主一番」,於是在髮髻中插根草莖折返。家主問:「尊者為何返回?」他答:「施主啊,從你家屋頂落下一根草在我髮髻中,出家人不取非贈之物,特來歸還。」家主說:「請丟棄後離去吧」,更增敬信:「連根草都不妄取,真是嚴持戒律啊!」恭敬禮送。
當時菩薩正為經商路過借宿,聽聞此事即斷定:「這惡行者必偷了東西。」便問家主:「朋友,你可有財物託他保管?」「有百兩黃金。」「快去查看!」家主奔至草堂不見黃金,慌忙回報。菩薩說:「黃金定被這詐偽者所盜,我們追!」眾人追上痛打一頓,取回黃金。菩薩見狀譴責道:「盜取百兩黃金面不改色,卻為一根草裝模作樣!」即說偈曰:
89.
「你的甜言蜜語啊,溫言軟語似真誠;
以根草莖裝清高,卻帶走黃金幣。」
偈中「溫言軟語」指詐偽者說「出家人不取一草」的虛偽說辭;「為根草莖裝清高」諷刺他故作姿態;「百兩黃金盜得勤」揭露其貪婪本質。
菩薩訓誡後離去。世尊講完此法後結集因緣:「當時的詐偽苦行者就是現在這詐偽比丘,而智者正是我的前世。」
90. akataññujātakaṃ 不感恩本生經
這本生因緣是佛陀在祇園精舍時,對給孤獨長者所說的。長者有一位未曾見過面的朋友,住在邊地。某次,那位朋友將邊地的物品裝載在五百輛車上,吩咐傭人們:「喂,你們把這些貨物運到舍衛城去,賣給我朋友給孤獨長者,然後將所換得的貨物帶回來。」
他們答應說:「是。」於是依照長者的囑咐,到了舍衛城會見大長者,進呈禮物並詳告一切。
大長者說:「你們來得很好。」一面為他們安排住宿,給予金錢,一面問朋友長者的安否。賣掉貨物後,就給他們所換的物品。他們回到邊地,將此行的經過報告給主人的長者。
後來,給孤獨長者也照樣將五百輛貨物運至邊地。長者的使者們到那地方,拿了禮物去會見住在邊地的長者。那位長者問:「你們從哪裡來?」使者們回答:「從舍衛城來,給孤獨長者的。」
長者戲謔地說:「給孤獨長者是誰?」
收下禮物,說:「你們回去吧。」
便將他們送出門,既不留他們住宿,也不給金錢。他們自己賣掉了貨物,換得其他物品,回到舍衛城,將此行經過報告給長者。
那位住在邊地的長者,再次派出五百輛貨車到舍衛城。使者們拿了禮物來見大長者。給孤獨長者的傭人們說:「主人,讓我們來料理他們的宿處、倉庫與零用錢吧。」
於是,他們將車子放在城外適當的地方,對他們說:「各位,請在這裡住宿,我們家中會供應粥、飯與零用錢。」
並召集僕役們,於夜間奪取那些裝載在五百輛車上的貨物,撕破他們的外衣與內衣,將牛驅走,脫去車輪,將車棄置於地,把車輪拿去。那些從邊地來的人們,因為自己的物品連內衣都沒有了,便慌忙逃回邊地。
大長者的傭人們將此事報告給大長者。給孤獨長者覺得「這正是極好的談話材料。」便到佛的地方,將此事的始末詳述了一遍。佛說:「居士啊,那住在邊地的長者這樣的行為,並不僅僅是今天,前生也是如此。」接著便應允了大長者的請求,講起過去的事情。
從前,當梵授王在波羅奈城治國時,菩薩是波羅奈的長者,富有資財。他在邊地有一位未曾見過面的長者朋友,情況與前面所說的完全相同。當傭人們報告「今日我們做了這樣的事」後,菩薩說:「不念舊情的人,最終會遭遇這樣的結果。」接著便在當場對那裡的人們說法,吟唱出以下的偈語:
90.
誰過去對他作善的,作利益的;他卻不明白
之後要做的生起,便得不到來做者
菩薩這樣吟唱偈語後,施行施捨及其他善業,依其業報,投生於應生之處。
佛作此法話後,將本生的今昔聯結起來說:「那時邊地的住者,即如今邊地的住者,波羅奈城的長者就是我。」
91. littajātakaṃ染毒骰子本生經(比丘享用前應審視四資具的故事)
「以劇毒浸染的骰子啊」——世尊在祇樹給孤獨園時,針對「不審視受用物品」的比丘們講述此故事。當時比丘們獲得袈裟等資具後,大多未經審視就使用。他們不審視四資具(衣、食、住、藥)而受用,多數因此墮入地獄或畜生道。世尊知曉後,以種種方式為比丘們說法,開示不審視受用物的過患,並教誡:「比丘們,獲得四資具後必須審視才能受用。」於是制定審視方法,依《經分別》與《增支部》的方式建立規範後,說:「比丘們!如此審視後才能受用資具,不經審視的受用猶如吞食黑耳劇毒。古人不經審視,不知毒害而誤食,最終承受巨大苦果。」接著講述過去因緣:
往昔波羅奈國梵授王時代,菩薩投生於富豪之家,長大後成為賭徒。當時有位詐賭者與菩薩賭博,自己贏時不破壞賭局,輸時卻將骰子吞入口中謊稱「骰子丟了」便破壞賭局離去。菩薩識破其伎倆後,決定「我要用適當方法教訓他」,便將骰子帶回家,用黑耳劇毒反覆浸泡晾乾,再找對方賭博。當詐賭者又吞下骰子時,菩薩見狀譴責道:「吞吧!待會你就知道後果!」隨即說偈:
91.
「此骰浸染劇毒藥,愚人吞食渾不知;
惡徒盡情吞嚥吧,稍後苦痛自來臨。」
偈中「浸染」指塗抹;「劇毒」謂最猛烈的黑耳毒;「吞食」即咽下;「渾不知」指不知將要發作的毒害;「惡徒」是呵斥語;「稍後苦痛」預示毒素發作時的劇痛。
菩薩話音未落,詐賭者已因毒性發作而眼珠翻白、頸項彎曲倒地。菩薩心想:「現在該救他一命」,便給予催吐藥方,待其嘔吐後,又讓其服用酥油、蜂蜜、糖等解毒,痊癒後告誡:「今後莫再行此惡行!」菩薩廣行布施等善業後,隨業往生。
世尊講完此法後總結:「比丘們!不經審視的受用,就如同不經審視的毒藥。」並連綴本生因緣:「當時的智者賭徒就是我,而詐賭者今已不存。」
92. mahāsārajātakaṃ大寶瓔珞本生經(宮殿遺失物品的故事)
「戰時求勇士」——世尊在祇樹給孤獨園時,針對阿難尊者講述此故事。當時,波斯匿王的嬪妃們思惟:「佛陀出世難得,人身難得,諸根完具亦難得。我等既得此殊勝因緣,卻不能隨意前往聽法、禮佛、布施,猶如被鎖在箱中。不如懇請國王准許一位適合說法的比丘來宮中教導。」她們向國王陳情,國王欣然應允。
某日國王欲遊園,命園丁清掃。園丁見佛陀坐於樹下,回報國王。國王乘寶車前往禮佛聽法。當時有位名為「持傘」chattapāṇi的阿那含居士正在聽法,見國王來僅合掌而未起迎。國王不悅,佛陀便解釋:「此居士博學多聞,已離欲染。」國王心想:「既是佛陀讚歎者,必非常人」,便准其自由說法。聽法後,國王繞佛離去。
後國王在高樓見持傘居士托缽往祇園,便召來說道:「聽聞居士博學,我的嬪妃們渴望聽聞佛法,請您教導。」居士婉拒:「在家人不宜在王宮說法,此乃比丘之責。」國王認可,於是召集嬪妃商議:「我將向佛陀請求一位說法比丘,八十大弟子中該請哪位?」眾人一致推舉法藏主阿難尊者。國王請佛應允後,從此嬪妃們得以隨阿難學習佛法。
不久,國王寶冠明珠遺失。大臣搜遍宮廷未果,擾民甚劇。阿難尊者入宮時,見嬪妃們愁容滿面,詢問緣由後安慰道:「不要憂慮,我來處理。」便問國王:「明珠確實已遺失?」國王嘆息:「縱使搜遍宮廷亦無蹤影。」
尊者教示:「何不設『食團法』?令所有宮人各持一草團或泥團,明晨投入指定處。若首日不成功,則續行三日。」國王依教施行,三日未獲。
尊者再獻策:「可於大殿設水槽,令所有宮人婦女逐一入內洗手。」盜珠者忖度:「法藏主既插手此事,必難隱瞞」,於是將藏於衣縫的明珠投入槽中。眾人見珠大喜,皆嘆:「仰賴尊者智慧,未擾民而尋回寶珠!」此事傳遍全國,僧團亦讚歎尊者以善巧方便解決難題。
比丘們在法堂稱歎:「阿難尊者以博學智慧,不擾民而尋回王寶。」佛陀問明緣由後說:「非獨今日,往昔的智者亦曾如此。」便講述過去因緣:
往昔波羅奈國梵授王時,菩薩為精通諸藝的宰相。某日國王攜后妃遊園戲水,妃嬪們將首飾交侍女保管。園中母猴見狀模仿,偷取王后寶珠藏於樹洞。侍女醒覺失寶,驚呼有賊。衛士見一鄉民驚逃,誤捕拷打。鄉民假供:「我已將珠轉交某長者」,引發連環偽供:長者推給祭司,祭司推給樂師,樂師推給歌女。審訊至日落未果。
菩薩思惟:「寶珠必為園中母猴所竊。」便命人監聽五名嫌犯談話,發現皆為脫罪之詞。於是製作假首飾讓群猴佩戴,那母猴炫耀真寶珠時,當場被奪回。國王讚歎:「危急時方見真智士!」即說偈曰:
92.
「戰時當求勇猛士,議事需覓沉穩臣;
美食當前尋良伴,利益生起時則需要智者。」
偈中闡明四種時機所需人才:戰場需勇士,議政需慎謀,宴樂需良伴,解惑需智者。國王以七寶厚賞菩薩,終身奉行其教。世尊結集因緣:「當時國王即阿難,智臣實乃是我。」
93. visāsabhojanajātakaṃ信任飲食本生經(不要信任的故事)
「莫信不可信者」——世尊在祇樹給孤獨園時,針對「親密飲食」的比丘們講述此故事。當時多數比丘認為:「這些飲食是父母、兄弟、姐妹、叔伯、姑姨所施,他們無論在家或出家時都是適當的施主。」因而對親族所施的四資具(衣、食、住、藥)未加審視便受用。世尊察知後思惟:「我應為比丘們說法」,便集合僧眾開示:「比丘們!對於親族或非親族所施的四資具,必須審視後才能受用。未經審視而受用者,臨命終時不能脫離成為夜叉或餓鬼。這種未審視的受用,猶如食用毒藥——不論是可信者或不可信者所施的毒藥,同樣能致命。古人也曾因輕信他人而誤食毒藥喪命。」接著講述過去因緣:
往昔波羅奈國梵授王時代,菩薩是一位大富長者。他有個牧牛人在農忙時節,將牛群趕到森林搭建牛棚照料,並定期為長者送來牛乳。某日,一頭獅子在牛棚附近定居。牛群因恐懼獅子而產乳減少。長者發現牛乳品質下降,牧人解釋原因後,長者問:「那獅子可有弱點?」牧人答:「主人,牠迷戀一頭母鹿。」長者便指示:「你可用網捕獲那母鹿,從其額頭至全身反覆塗抹黑耳劇毒,晾乾兩三日後釋放。獅子因愛戀舔舐其體必將毒發身亡,屆時你可取其皮、爪、牙、脂肪與肉回來。」於是交給牧人劇毒。
牧人依計行事。獅子見母鹿歸來,深情舔舐其體而毒發身亡。牧人取回獅皮等物,長者見狀開示:「眾生不應放縱情愛。這力大無比的獅王,就因貪愛母鹿舔舐其身,如同食用毒藥般喪命。」隨即對聚集的眾人說偈:
93.
「莫信不可信之人,可信者亦勿輕信;
信任常伴隨恐懼,猶如獅戀母鹿身。」
偈中大意是:對素來不可信者固然不該信任,即使對向來可信者也不應輕信。為何?因為信任會招致危險。就像這頭獅子因對母鹿產生信任而遭遇滅頂之災。
菩薩為大眾說法後,廣行布施等善業,隨其業報往生。世尊講完此法後,連綴本生因緣道:「當時的大富長者就是我的前世。」
94. lomahaṃsajātakaṃ毛骨悚然本生經(菩薩因苦行邪見幾乎再生地獄的故事)
「日炙夜寒浸」——世尊在毗舍離附近波吒利子園時,針對善星比丘講述此故事。當時善星原是佛陀侍者,後攜佛陀衣缽投靠俱迦梨外道。當善星轉生為餓鬼時,曾在毗舍離三層城牆內遊蕩,宣稱:「沙門喬達摩並無超越人間的聖智見,他只是以邏輯推論說法,依思辨教導,自稱有智慧。他所說的法不能引導人真正滅苦。」
尊者舍利弗托缽時聽聞此言,返寺稟告佛陀。佛陀說:「舍利弗!善星這愚人因瞋恚如此妄言。但他說『邏輯思維不能究竟滅苦』,這反而無意中說出了真理。這愚人其實不知我的功德。我有六神通、十力智、四無畏智、四生智catuyoniparicchedakañāṇaṃ、五趣智pañcagatiparicchedakañāṇaṃ,這些都是超越人間的聖法。若有人說我無超人間聖法,此心念不除必墮地獄。」佛陀詳述自身功德後繼續說:「舍利弗!善星因信仰俱迦梨Korakkhatta的苦行而誤入歧途。其實,我在九十一劫前就曾為探究『外道苦行是否有真諦』而修習四種嚴苛苦行:我是最極端的苦行者、最嚴苛的淨行者、最厭離的修行者、最徹底的隱居者。」應舍利弗請求,佛陀講述過去因緣:
九十一劫前,菩薩為探究外道苦行而出家成為阿耆毘迦行者,裸形塗灰,獨居荒野。見人如鹿驚逃,食糞啖穢。為警策精進,他住在一處恐怖的叢林。冬季夜間離林露宿,日出返林,整夜受霜露浸凍,白日又被林間滴水淋透;夏季最後一月則晝宿夜出,白日受烈日炙烤,夜間在密不通風的林中汗如雨下。當時他心中自然湧現一偈:
94.
「日炙復夜寒,獨居恐怖林;
裸身不近火,求道苦行僧。」
偈中「日炙」指受烈日灼燒;「夜寒」謂被寒露浸透;「恐怖林」描述令人毛骨悚然的叢林;「裸身不近火」強調既不穿衣也不烤火;「求道」指他誤將此苦行當作梵行,執著追求梵天境界;「苦行僧」是世人對他的稱呼。
菩薩如此修習四種苦行,臨終時見地獄相現,頓悟「此苦行無益」,當下破除邪見,建立正見而生天界。世尊說完此法後結集因緣:「當時的阿耆毪迦行者就是我。」
95. mahāsudassanajātakaṃ大善見王本生經(菩薩為轉輪王時的故事)
「諸行實無常」——世尊於涅槃床上,針對阿難尊者「請勿在此小城涅槃」等言(《長部》2.210)而說。當時,舍利弗尊者於迦提月滿月日在出生地那羅卡村入滅,大目犍連尊者在迦提月黑半月入滅。兩位上首弟子涅槃後,世尊思惟:「我亦當在拘尸那羅涅槃」,便漸次遊行至該地,於雙娑羅樹間頭北面西而臥。阿難尊者請求:「世尊勿在此邊荒小城、荊棘叢生、枝葉蔽天之地涅槃,請選擇瞻波、王舍城等大城。」世尊說:「阿難!勿稱此為小城。我過去世為大善見轉輪王時,此城乃周長十二由旬、七寶城牆圍繞的大都城。」應阿難請求,世尊講述《大善見王經》(《長部》2.241等)。
當時,大善見王從善法堂下,於不遠處七寶莊嚴的棕櫚園中,在預設的黃金床上右脇而臥。蘇跋達王妃見狀說:「大王,您可隨意巡視八萬四千都城,它們以拘舍婆提王城為首。」大善見王說:「王妃勿如此說,應當勸我『請捨棄執著,勿生貪戀』。」王妃問原因,王答:「今日我將命終。」王妃聞言拭淚,強忍悲痛這樣勸諫後痛哭,其餘八萬四千妃嬪亦同聲哀泣。大臣們無一人能自持,盡皆悲泣。菩薩制止眾人:「停止!不要喧嘩。」之後告誡王妃:「王妃不要哭了。一切有為法(條件組合的東西),縱如芝麻粒般微小亦無常存,終必壞滅。」隨即說偈:
95.
「諸行實無常,是生滅之法;
生而後滅,那個的止息為樂。」
偈中「諸行」指一切依因緣和合的五蘊、處、界等,色無常...乃至識無常,眼無常...乃至法無常,凡有識無識諸寶,皆悉無常。「生滅法」謂一切有為法本具生起、滅壞之性。「生而後滅」說明即使暫住終必壞滅,生時即名為生,滅時即名為滅,生時即有住,住時即有異,未生無住,已住無不壞。故一切有為法皆具三相(生、住、滅),剎那生滅,如夢幻泡影。蘇跋達王妃!為何生起樂想?當知「寂滅最安樂」——唯有究竟涅槃,超越輪迴寂止諸行,才是真實安樂,此外無樂。
大善見王以此究竟涅槃之教,為大眾開示「當行布施、持戒、持布薩」後,往生天界。世尊講完此法,結集因緣:「當時蘇跋達王妃即羅睺羅母,輔臣即羅睺羅,其餘眷屬即今佛弟子,而大善見王正是我的前世。」
96. telapattajātakaṃ油鉢本生經(菩薩克服極端誘惑的故事)
這個本生因緣,是佛陀在宋婆國提沙迦村附近的深林中說的。佛對比丘們說:「比丘們,假如有一大群人聚集在這裡大喊『國美!國美!』,如果那位著名的國美開始唱歌,會有更多的人聚過來。這時,有一個人走過來,他是個好生惡死、好逸惡勞的人。假設有人告訴他,『嘿,你拿著這滿滿的油鉢,從許多人和國美之間穿過去,會有一個人帶著刀跟著你。』比丘們,你們覺得他會毫不在意地拿著油鉢走嗎?」比丘們回答:「不,尊師,不會的。」佛說:「我提出這個譬喻,是為了讓你們明白它的意義。這個譬喻的意義是,所謂『滿盛著油的鉢』,是關於指向身體的念(身至念)。因此,比丘們,你們必須這樣修行:『我們不應忽視身至念,必須修習發展,守護它。』佛如此用意義和文句講述國美經。
世尊便開示此經說:「欲修習身至念者,應不捨正念,努力修行,就像手持滿而將溢的油鉢的人。」
比丘們聽了這經和其意義,說:「尊師,要像那人一樣,持著油鉢而行,目不顧視國美,這真是困難的。」
佛說:「那人並沒有做難事,這是很容易的事。為什麼呢?因為他受到持刀者的威脅,捧著油鉢而行。古時的賢者因為精進努力,不捨正念,克制諸根,目不視化現的天人,最終獲得了王位。這才是真正的困難。」接著佛講起過去的事情。
從前,當梵授王在波羅奈城治國時,菩薩是他的王子,是一百個王子中最小的。隨著年齡增長,他開始有了辨別事理的能力。
那時,獨覺佛等在國王宮中接受食物的供養,菩薩做了他們的侍者。一天,他心中思忖:「我有很多兄長,我在這都城中能否得到王家的領土呢?」
他又想:「不如去問問獨覺佛等。」
次日,獨覺佛等來了,以淨水瓶拿水、洗腳、塗油、吃了嚼食後坐下。菩薩向他們禮拜,然後坐在一旁詢問這件事。他們告訴菩薩:「王子啊,你在這都城中是得不到領土的。離這裡一百二十由旬的健馱邏國,有一個名叫得叉尸羅的地方。如果你能到那裡去,第七天就可以得到領土。但途中有一片大森林,其中有邪魔。繞過森林需要行走一百由旬,其中必須穿過林間的五十由旬,這是非人道路。有女夜叉在路上建了村莊和家屋,懸著金星花樣的天蓋,設著華貴的臥榻,張著各種顏色的帳幕。她們以天女的裝飾品裝飾自己,住在屋內,見到男人來了,就用蜜一般的言語引誘他們,說:『你好像很辛苦了,請進來休息一下,喝些水。』於是為來客設座,用她們美貌的魔力迷住他們,使他們成為煩惱的俘虜,與她們一起犯罪(性交),然後當場吞噬他們。
對好色者用姿色去擒住他,
對好聲者用蜜般的歌聲和音樂去誘惑他,
對好香者用天界的香氣去吸引他,
對好味道者用天界的各種美食去誘惑他,
對好觸者用兩頭放著紅色枕頭的天界臥榻去捉住他。
如果你能克制自己的感官,不去看她們,不放棄正念,則第七天就可以在那裡取得領土。」
菩薩說:「各位尊師,好,承蒙你們指教,我怎會去看女夜叉呢?」說著,他就請獨覺佛們為他祈願護衛,帶著護衛的砂與絲,拜別獨覺佛們和雙親,回到家中告訴僕役們:「我要到得叉尸羅去接受王位,你們仍在這裡好了。」
五個僕人說:「我們也去。」
王子說:「你們去不得。聽說路上有女夜叉,會迷住因姿色等而心生欲念的人,讓他們成為她們的俘虜。這是大邪魔,而我是懷著戒心去的。」
五人說:「王子,我們跟你同去,怎會去看那可愛的美色呢?我們也要到那裡去。」
王子說:「那麼要小心啊。」就帶領五人出發。女夜叉們則在村莊等候著。
在這行程中,有一個好色者,見了這些女夜叉,心被她們的姿色勾引,稍微落後了。王子問:「你為什麼落後呢?」
那人說:「王子,我因為腳痛,剛在路上一家人家休息了一會兒才來的。」
王子說:「喂,不要對這些女夜叉產生欲念啊。」
那人說:「這個,王子,我確實不能去了。」
王子說:「那麼你以後就會明白了。」說著帶領其他四人而去。那個好色的人則到了女夜叉的地方。她們一起使他犯了罪(性交),當場結束了他的性命
然後趕上前面去,又造了一家人家,提了各種樂器,坐著唱歌。在這裡,一個好聲者走得慢了。女夜叉們也把他吞噬了
然後又趕到前面去,將香料盛入各式香箱中,開設店鋪等著。在這裡,一個好香者又走得慢了,女夜叉們把他吞噬了
再趕到前面去,將各種美味的天界飲食盛在器皿中,開設飲食店等著。在這裡,一個好味者又走得慢了,女夜叉們也把他吞噬了
再趕到前面去,設了天界的臥榻等著。在這裡,一個好觸者走得慢了,也被吞噬了。
菩薩只剩下最後一個人了。此時一個女夜叉說:「這真是意志堅決的人,我若不吃掉此人,誓不回去。」她緊緊跟著菩薩而行。到了森林的對面,樵夫和其他路過的人見到這女夜叉,問道:「在你前面走著的是什麼人呢?」女夜叉說:「各位,他是我的情夫。」
人們說:「嘿,這樣美麗得像花環一般的黃金色妙齡女子,為何要拋棄自己的家,追隨著你呢?你為什麼要與她為難,不與她同行呢?」
菩薩回答:「各位,這不是我的配偶者,是女夜叉。我有五個隨從,全部被她吞噬了。」
女夜叉說:「各位,男人這東西,動起怒來,就會隨便稱自己的配偶者為夜叉、稱為餓鬼的。」
女夜叉隨著菩薩而行,裝出懷孕的樣子,後來又裝出曾經生過兒子的樣子,腰裡抱著孩子,隨在菩薩之後。每當有人見到,必定像前面一樣詢問。菩薩也如前回答。最後到了得叉尸羅。女夜叉藏過了孩子,獨自隨之而行。菩薩到了都門,在一家人家中坐下。女夜叉因菩薩的威光,不能走進那家去,化成天女,站在門口。
這時,得叉尸羅的國王正到御苑去,中途見到她,就心生愛慕,派人探聽這女子是否有丈夫。那人走近她,問道:「你有丈夫嗎?」女夜叉說:「有的,老爺,坐在屋中的就是。」
菩薩說:「這不是我的配偶者,這是女夜叉。我有五個同伴,全部被她吞噬了。」
女夜叉說:「王上,男人這東西,生氣時就會隨便胡說的。」
那人把雙方所說告訴國王。國王說:「無主之物,屬於國王。」
於是呼喚那女夜叉來,同騎在象背上,在城中巡遊一周,回到宮中,立此女為第一個王妃。國王洗澡、塗油、吃完晚餐,就上床去睡。
女夜叉也吃了些自己喜歡的食物,化妝後,上床與王同眠。王滿足了欲望睡去時,女的轉身背著王哭起來了。王問她:「你為什麼哭泣?」女夜叉說:「大王,我是你在路旁看到帶來的。你宮中女人很多,我就像住在敵人之間。將來談話時,她們如果說,『你的雙親、姓氏、出身有誰知道?你是路旁被人拾來的。』我將羞得不能抬頭。如果你把全國的主權與命令權交給我,那麼誰也不敢對我說我不願意聽的話。」
國王說:「妃子啊,國中的人民與我並無關係。我不是人民之主。只有當有人背叛國王、作不軌之事時,我才是他們的主。」因此,我不能把全國的主權與命令權交給你。」
女夜叉說:「那麼,大王,如果不能將全國與都中的命令權交給我,至少可以將宮中的命令權交給我,讓我對宮中所有的人行使權威吧,大王。」國王因與天女似的她接觸,神魂顛倒,無法拒絕她的要求,便說:「妃子啊,好的,把對宮內之人的命令權讓給你吧。你對他們行使你的權威就是了。」
她答應道:「是。」
當王入睡時,那女夜叉偷偷回到夜叉之城,喚來夜叉們,親自結束了王的性命,將筋、皮、肉、血等都吃得乾乾淨淨,只剩下一點骨頭。其餘的夜叉們也在大門口,從雞犬開始,把宮內的東西都吃掉,只剩骨頭。第二天,人們見宮門全關著,便用斧頭破門而入,只見宮中遍地都是骨頭,便說:「那人說『這不是我的配偶者,是女夜叉。』確實不錯。然而大王毫不曉得,把她帶到宮中來,立為王妃。一定是那女夜叉喚來夜叉們,將所有人都吃掉了。」
那日,菩薩在那人家中,頭上頂著守護之砂,身上繫著守護之絲,握著刀,正在等待日出。人民將宮殿的每個角落掃除過,在地上鋪上綠葉,塗香於葉,撒上花,解開花環,熏香後再編成花鬘。他們一面做著這些工作,一面互相商議:「竟有這樣的人,雖然那女夜叉化成天女,緊緊跟在後面,諸根卻不為所攪擾,甚至對她不看一眼,真是有勇氣、智慧的偉大人物。如由這樣的人執政,則國內將和平而治。我們願擁戴這樣的人做國王。」於是大臣與市民齊心一致去見菩薩,說:「大王,請為本國執政。」遂迎入城中,使他乘在堆著寶玉的東西上,舉行灌頂儀式,任作得叉尸羅之王。王不做國王所不應做的四事,不破十種王法,依正義治國,行施與等善事,後來依其業報,投生於應生之處。
等正覺者的佛既述此本生因緣,又唱出下面的偈語:
96.
「未曾到過的地方(義註:涅槃),人若要去,
須謹護著自己的心,猶如手捧滿盈的油鉢。」
如是,佛以涅槃為目的,把法話說到了頂點,並將本生的今昔聯結起來道:「那時國王的從者即今佛之從者,登王位的王子則就是我。」
97. nāmasiddhijātakaṃ 名號成就本生經(名字不代表什麼的故事)
「見名生者死」——世尊在祇樹給孤獨園時,針對一位執著名字的比丘講述此故事。有位名為「惡者」的良家子出家後,常被喚作「來,惡者!站住,惡者!」因而心想:「惡者之名不祥,猶如黑耳毒藥,當另取吉祥名號。」便請求師長更名。師長開示:「名字只是假名,無關實質成就,應安於本名。」但他再三懇求,此事傳遍僧團。
一日比丘們在法堂議論:「聽說某比丘執著吉祥的姓名。」
世尊詢問後說:「非獨今世,他過去也是這樣。」便講述過去因緣:
從前,菩薩在呾叉始羅takkasilāyaṃ擔任導師,教授五百學生。其中有位名為「惡者」的學生,常被喚「來,惡者!」便想改名。菩薩指導:「你可遊歷各地,擇一合意吉祥名後回來為你更名。」
學生遊歷至一城鎮,見名為「生者」的死者正被送往墓地,詢問後得知:「名為生者亦會死,名字僅是假名。」入城後,見一名為「護財」的婢女因無力償債被主人鞭打,心想:「名護財亦貧困,名字無關實質。」途中又遇名為「導路」的迷途者,更悟:「名導路亦迷途,名號唯是假立。」
他返回向菩薩稟告:「老師!我見姓名為生者亦死,姓名為護財亦貧,姓名為導路亦迷,方知姓名無關成就,業力才是根本。我不再求改名,願安於本名。」菩薩結合所見所悟說偈:
97.
「見名生者死,護財亦貧窮;
導路林中迷,惡者復歸來。」
佛陀在講法時提到:「比丘們,不只是現在是這樣,他過去也是這樣的。」接著他總結了這個故事——「那時候的那個想要改名的人就是現在的那位比丘,菩薩的弟子們則是佛陀的弟子們,而當時的老師就是我自己。」
98. kūṭavāṇijajātakaṃ 奸商本生經
「智者名為善,過智者非善」——世尊住在祇樹給孤獨園時,針對一名奸商講述了這個故事。
事情是這樣的:在舍衛城有兩個人合夥經商,他們用車載貨到外地販賣,獲利後返鄉。其中那個奸商心想:「這傢伙一路上吃粗食、睡苦鋪,累壞了。現在回家後,要是讓他盡情享用各種美食,肯定會消化不良而死。到時候,我就把貨物分成三份,一份給他兒子,兩份我自己拿走。」於是每當對方提議「今天分貨」「明天分貨」時,他都藉故拖延。
後來,那位明智的商人強迫他當場分帳,然後前往精舍禮拜世尊。世尊見他遲來,便問:「你被瑣事耽擱了嗎?連侍佛的時間都耽誤了。」商人便稟告原委。世尊說:「善男子,這人不僅今生是奸商,過去世也是。如今他想騙你,從前連智者都敢欺瞞。」應商人請求,佛陀說起過去因緣——
過去世,波羅奈國由梵授王統治時,菩薩投生為當地商人之子,命名日被取名為「智者」。他長大後與另一商人合夥經商,那人名叫「過智者」。他們從波羅奈出發,率五百輛貨車到外地貿易,獲利返鄉後分帳時,過智者宣稱:「我該拿兩份!」對方問:「憑什麼?」他答:「你是『智者』,我是『過智者』。智者拿一份,過智者該拿兩份!」菩薩反駁:「我倆的本金、牛車等全是一人一半,你憑什麼多拿?」對方堅持:「就憑我是『過智者』!」爭執愈演愈烈。
過智者暗想:「得用計謀。」便把父親藏進一棵樹洞,交代:「等我們回來時,你要喊『過智者該拿兩份』!」
然後對菩薩說:「夥計,樹神知道我們誰有理,去問祂吧!」
到了樹下,他祈求:「樹神啊,請為我們裁決!」
樹洞中的父親便變聲說:「說來聽聽。」
過智者陳述:「這位是智者,我是過智者。我們合夥經商,該怎麼分配?智者拿一份,過智者該拿兩份!」
菩薩聽完裁決,懷疑道:「且看是真神還是假鬼!」便取草塞住樹洞,點火焚燒。過智者的父親被煙燻得半身焦黑,攀住樹枝掙扎墜地,念出這首偈頌——
98.
智者名為善,過智者非善,
我被過智兒,害得半身燻!
最終兩人平分貨物,各自承擔業報。
世尊總結:「這人過去是奸商,現在仍是奸商。」並連結本生因緣:「當時的奸商就是現在的奸商,而當年的智者商人就是我。」
99. parosahassajātakaṃ 逾千本生經 (舍利佛過去世澄清菩薩話語的故事)
「愚眾逾千聚,百年空悲泣,不如一智者,能解說中義」——世尊住祇園精舍時,為解答某居士的五個問題而說此偈。相關事緣在《兔本生經》(JaA.483)已有記載。
某次,比丘們聚集法堂談論:「諸位!法將舍利弗能將佛陀簡略開示的教法詳盡闡釋。」正讚歎長老功德時,世尊到來詢問:「比丘們,你們在討論什麼?」聽聞原委後,佛陀說:「不僅現在,過去世舍利弗也善於詳解我簡說的法義。」於是講述往昔因緣——
過去世,波羅奈國由梵授王統治時,菩薩投生為北方婆羅門家族之子,在得叉尸羅學通一切技藝後,捨棄欲樂出家修行,證得五神通八定,隱居雪山。隨從弟子有五百苦行者。某年雨安居時,首座弟子率半數徒眾到人間村落求鹽,恰逢菩薩要命終。其餘弟子問:「尊者,您證得何種功德?」菩薩答「無所有」後,往生光音天(註:二禪天)。
(須知:菩薩雖證無色定,但因業報所限,不會投生無色界。)留守弟子們誤解「一無所得」是未喲偶體證,便未依禮火化遺體。
首座弟子歸來詢問:「導師何在?」得知圓寂後追問:「可曾請示所證境界?」眾人答:「問了,導師說『一無所得』,所以我們未作供養。」首座解釋:「你們不解師意,導師實已證得『無所有處定』!」但眾人再三聽聞仍不信受。
菩薩在天界察知此事,心想:「這些愚癡徒眾不信首座之言,我當顯現令他們明白。」便以大神力從梵天降臨,凌空而立讚歎首座智慧,宣說此偈——
99.
愚眾逾千聚,百年空悲泣,
不如一智者,能解話中義。
菩薩說完偈頌,為苦行者們開示法要後返回梵天。這些苦行者命終後亦得生梵天。
世尊講畢此法,連結因緣道:「當時的首座弟子即是舍利弗,而大梵天則是我。」
100. asātarūpajātakaṃ 偽樂本生經 (福報第一大弟子sīvali的前世今生)
「苦偽作樂相,憎偽作親顏,苦偽作樂相,迷者陷其中」——世尊駐錫拘睒彌城近郊的軍荼林kuṇḍadhānavane時,為柯利耶王女須波婆沙suppavāsaṃ女居士講述此偈。
當時,須波婆沙懷胎七年,胎兒滯留腹中七日不得分娩,受盡極痛折磨。雖被劇痛折磨,她仍以三種正念支撐:「世尊確是正等覺者,為滅此苦而說法;僧眾確是善行道者,為滅此苦而修行;涅槃確是至樂,其中無有諸苦。」(見《優陀那》18)她請丈夫前往禮佛稟報。世尊聞訊即說:「願柯利耶王女須波婆沙安樂無病,平安產子。」話音方落,須波婆沙頓覺安樂,順利生下健康嬰兒。其夫歸家見狀,驚歎:「奇哉!如來威德竟至如此!」
產後七日,須波婆沙欲供養佛陀及僧眾,遣使邀請。恰逢目犍連尊者已代佛應允他處供養。佛陀為成全須波婆沙的願,特遣使者協調,最終率眾受供七日。第七日,須波婆沙為子sīvali盛裝,禮敬佛陀僧團。sīvali被引至舍利弗尊者前時,尊者問候:「sīvali,安好否?」他竟答:「尊者,何來安樂?我在血胎中住了七年啊!」須波婆沙聞子此言,歡喜思忖:「我兒出生僅七日,竟能與法將談論!」佛陀問:「須波婆沙,還想再生此類兒子嗎?」
她答:「世尊,若得七個這般兒子,我亦情願!」佛陀遂說隨喜偈離去。sīvali七歲時發心出家,受具足戒後福報殊勝,震動大地證阿羅漢,更在聖者中位列「多福第一」
某日,比丘們在法堂議論:「諸位!sīvali尊者宿世積聚大福,卻在血胎滯留七年,母子俱受大苦,不知過去造何業報?」世尊到來詢問後開示:「比丘們!sīvali住血胎七年、滯產七日,皆因自作業報;須波婆沙懷胎七年之苦,亦復如是。」應眾請求解說前緣——
過去世,波羅奈國梵授王治下,菩薩投生為王后嫡子,學成諸藝後繼位治國。當時憍薩羅國王率大軍攻陷波羅奈,殺王奪后。原王子從密道逃脫,集結兵力反攻,遣使逼問:「還我國土,抑或決戰?」敵王應戰。王子生母卻勸諫:「戰非上策,當圍城斷糧,待民疲敝,不戰而勝。」王子依計圍城七日,斷絕補給。第七日,民眾擒王獻首。王子即位後,終其一生依業受報。
此世他因昔日圍城七日業報,感得住血胎七年、滯產七日之苦。他曾於蓮華勝padumuttarassa佛足前發願「願成利得第一大弟子」,然後在毗婆尸vipassi佛時,他曾供養價值千金的糖蜜,故今生成就「多福第一」。
須波婆沙因昔年教子「圍城奪國」之業,受懷胎七年、滯產七日苦報。
世尊說此因緣後,宣說偈頌:
♦ 100.
苦偽作樂相,可愛的顯現為不可愛的,
苦偽作樂相,迷者陷其中。
(註釋:
「偽作樂相」:指痛苦以快樂假相顯現,如胎兒看似親子實為業債。
「迷者陷溺」:眾生因無明,將苦、憎、惡執為樂、親、善,如須波婆沙甘願再受產苦。
佛陀此偈既指過去母子被「圍城之樂」(權謀得國)所惑造業,亦喻今世被「育子之樂」所迷甘願受苦。)
世尊結集因緣:「當時圍城得國的王子即sīvali,生母即須波婆沙,而波羅奈王嫡子就是我。」
101. parosatajātakaṃ 逾百本生經(品德無瑕的國王的故事)
101.
愚眾逾千聚,百年苦思量,
不如一智者,能解話中義。
此本生故事在事緣、解說與結集三方面,皆與《逾千本生譚》(JaA.99)完全相同,唯一差別僅在偈頌中將「愚眾逾千」改作「愚眾逾百」,並以「苦思量」(jhāyeyyuṃ)替代原偈的「空悲泣」(kandeyyuṃ)。
102. paṇṇikajātakaṃ賣葉本生經(試驗女人忠貞的故事)
「本應庇護我苦者,父反林中欺,孤女哭泣無依靠,本來的庇護者反成加害之人」——世尊住祇園精舍時,為一位賣葉居士講述此偈。
該居士住在舍衛城,以販賣各種根莖、菜葉及葫蘆等維生。他有個端莊美麗的女兒,舉止得體、知恥明羞,唯獨有個特點:總是笑臉迎人。當門當戶對的人家來提親時,居士(父親)心想:「這女兒適合婚嫁,但她總在笑。若婚前失貞,父母將受指責,我得試探她是否守身如玉。」
一日,他假裝帶女兒去森林採葉,故意表現出煩惱相,私下抓住她的手。女兒立刻哭喊:「父親!這不合適!就像水中生火般反常,請別這樣!」居士解釋:「女兒啊,我只是試探,非起邪念。告訴我,你是否守貞如玉?」女兒答:「父親,我確實守身如玉,從未因貪欲而看過任何男子。」居士安撫她後帶回家,擇吉日嫁出。
後來居士持香花前往祇園禮佛,世尊問:「居士,為何久違?」居士稟明原委。世尊說:「此女久修德行,你今日試探非初次,過去世亦曾如此。」應居士請求,佛陀講述往昔因緣——
過去世,波羅奈國梵授王治下,菩薩投生為森林樹神。當時有位賣葉居士(事緣與今生雷同),為試探女兒貞潔,在林中抓住她手。女兒當即悲泣誦偈:
102.
本應庇護我苦者,父反林中欺,
孤女哭泣無依靠,本來的庇護者反成加害之人。
居士聽後安撫:「女兒勿憂,你是否守身如玉?」確認後為她妝扮,擇日完婚。
世尊說法畢,揭示真理結集本生:「當時父親即今之父,女兒即今之女,而親見此事的樹神就是我。」說法終了,居士證得須陀洹果。
103. verijātakaṃ仇敵本生經(不和仇敵一起的故事)
「仇敵盤踞處,智者不居留,縱宿一兩夜,與敵共處苦」——世尊住祇樹給孤獨園時,為給孤獨長者講述此偈。
當時,給孤獨長者前往農莊收租,歸途遇盜匪,心想:「不宜在險道停留,當速返舍衛城!」便急驅牛車返家。次日禮佛時稟告此事,世尊開示:「長者,不僅現在,過去智者見盜匪亦不滯留,速返居所。」應其請求,佛陀講述往昔因緣——
過去世,波羅奈國梵授王治下,菩薩投生為大富長者。某日赴村宴歸來,途中見盜匪盤踞,立即調轉車頭返家。安坐華榻享用美食時,他慶幸脫險而誦偈:
103.
仇敵盤踞處,智者不居留,
縱宿一兩夜,與敵共處苦。
菩薩誦偈後廣行布施,隨業往生。
世尊結集因緣:「當時的波羅奈長者即是我。」
104. mittavindakajātakaṃ覓友本生經(貪欲過盛墮落地獄的故事)
「得四復求八,得八又十六,
十六變三二,貪欲驅輪轉,渴求者頭上,鐵輪永不休」——世尊住祇樹給孤獨園時,針對一位難調伏的比丘講述此偈。本生故事的詳細情節應如前述《覓友本生經》(JaA.82)所述。此本生發生在迦葉佛時代。
當時,地獄中有個正在受鐵輪碾壓之苦的眾生,問菩薩(當時是天神):「尊者,我究竟造了什麼惡業?」菩薩回答:「你因為做了如此這般的惡行」,隨即說出這首偈頌:
♦ 104.
♦ 得四復求八,得八又十六,
♦ 十六變三二,貪欲驅輪轉。
♦ 渴求者頭上,鐵輪輪轉。
(註釋:
「得四復求八」:指此人最初在海上獲得四位女夜叉,卻因貪得無厭又去尋求八位。
「貪欲驅輪轉」:形容因永不滿足的貪欲,導致現在頭頂的鐵輪不斷旋轉碾壓。
「渴求者」:指被貪欲支配之人,頭上的鐵輪(指地獄中的刑具)轉動。
菩薩說完後返回天界,那個地獄眾生在惡業報盡後,也隨業流轉。
世尊講完這個教法後,結集本生因緣:「當時的覓友者就是現在難調伏的比丘,而那位天神就是我。」
105. dubbalakaṭṭhajātakaṃ脆木本生經(怕死比丘的故事)
「林中多脆木,風摧易折枝,象王若畏此,終將形銷逝」——世尊住祇樹給孤獨園時,針對一位恐懼死亡的比丘講述此偈。這位舍衛城出家的比丘聽聞佛法後出家,卻因畏懼死亡,每當夜間禪坐或日間經行時,聽到風聲、枯枝落地聲,乃至鳥獸鳴叫,便驚恐大叫、倉皇逃竄。他從未思維「我終將死亡」的真理,若能正念死亡必然性,反不會如此恐懼。正因未修習死隨念,才顯現這般驚惶之態,此事漸為僧團所知。
某日,比丘們在法堂議論:「諸位!某比丘畏死如虎,比丘本應修習『我必當死』的死隨念啊!」世尊到來詢問後,召喚該比丘確認:「你確實畏懼死亡嗎?」比丘坦白承認。佛陀安慰眾人:「莫責怪他,不僅今生,過去世他也曾如此。」隨即講述往昔因緣——
過去世,波羅奈國梵授王治下時,菩薩投生為雪山樹神。當時波羅奈國王將吉象交給馴象師調教。馴象師們將象繫於木樁,手持長矛圍繞訓練。大象不堪疼痛,掙斷木樁衝散人群,逃入雪山。人們追捕未果,只得返回。此象在雪山中成為驚弓之鳥,每聞風聲便甩鼻顫抖、狂奔逃竄,回想被綁木樁訓練的痛苦,既無身體愉悅,也無心靈安樂,終日惶惶不安。
樹神見狀,佇立枝頭誦偈:
105.
林中多脆木,風摧易折枝,
象王若畏此,終將形銷逝。
(註釋:
「脆木」:比喻無常現象,如同林中隨處可見易折的枯枝。
「形銷逝」:指若因恐懼消耗心神,終將形銷骨立,強調過度憂畏的害處。
樹神實則開示:風折枯枝乃自然現象,雪山實無危險,當放下無謂恐懼。)
樹神以此教誡後,象王從此不再恐懼。世尊說完此法,揭示真理結集本生,該比丘當下證得須陀洹果。「當時的象王即是這位比丘,而樹神就是我。」
106. udañcanījātakaṃ汲水女本生經(被妻子勞役的男人)
「安住父身邊,樂活多自在,汲女如盜賊,假妻名索求,油鹽頻索取,煎熬折磨我」——世尊住祇樹給孤獨園時,針對一位迷戀胖少女的比丘講述此偈。事緣詳見《小那羅陀迦葉本生經》(JaA.477)。世尊詢問該比丘:「比丘,你確實憂鬱嗎?」比丘坦承因一位胖少女心神不寧。佛陀開示:「此女於你不利,過去世你曾因她毀戒動搖,後依智者方得安樂。」隨即講述往昔因緣——
過去世,波羅奈國梵授王治下時,事緣與《小那羅陀迦葉本生經》相同。當時菩薩(青年修行者之父)採果歸來,見兒子愁臥草廬,便問:「平日你取柴汲水,今日為何獨自憂鬱?」小行者回答:「有位女子誘我同去,我因需向您辭行而未隨行,現欲前往。」菩薩知其難拒情慾,便教誡:「她若索求魚肉或米鹽,必將驅使你如奴僕。屆時當憶念我的教導,速速逃歸。」
青年隨女子去後,果遭使喚:「取肉來!拿魚來!」終日疲於奔命。他醒悟:「此女視我如奴隸!」便逃回父親身邊,頂禮後誦偈:
106.
安住父身邊,樂活多自在,
汲女如盜賊,假借妻子的名義來索求,
油鹽頻索取,煎熬折磨我。
(註釋:
「汲水女」(udañcanī):字面指汲水罐,喻此女如汲器般貪婪索取。
「假妻名」:揭露以夫妻之名行剝削之實,猶如盜賊(corī)。
青年控訴被當作奴僕使喚,反映情慾關係中的剝削本質。)
菩薩安撫兒子,教授四梵住(慈、悲、喜、捨)與十遍處禪修。青年精進修習,不久證得神通與禪定,與父同生梵天。
世尊結集因緣:「當時的胖少女即今之胖少女,青年行者即此憂鬱比丘,而父親就是我。」說法終了,該比丘證得須陀洹果。
107. sālittakajātakaṃ 擲石師本生經(人應掌握技能的故事)
「技藝實為善,無論貴與賤,觀此跛足者,擲石得四村」——世尊住祇樹給孤獨園時,針對一位擅長投石擊雁的比丘講述此偈。這位舍衛城出身的比丘精通「薩利塔卡技藝」(即投石術),出家後不修戒定慧,某日帶年輕比丘到阿致羅筏底河沐浴,見雙雁飛過,便誇口:「我可用石子擊中後方大雁眼睛,讓它墜落腳邊。」年輕比丘不信,他便取尖石瞄準。當大雁聞聲回頭時,他立即投出圓石擊中其眼,大雁哀鳴墜地。眾比丘譴責其行為不當,將此事稟告佛陀。世尊呵斥:「諸比丘,他非今生才擅此技,過去世亦復如是。」隨即講述往昔因緣——
過去世,波羅奈國梵授王治下時,菩薩擔任國王大臣。當時國師多言善辯,每當他開口,他人皆無插話餘地。國王思忖:「何時能找到制止他多言之人?」此時城中有一跛足者精通投石術,孩童們常以車載他至城門榕樹下,給錢要求表演「象形投石」、「馬形投石」等技藝。他投出的石子能將榕樹葉擊出各種形狀的孔洞。
某日國王出遊見此榕樹葉滿布孔洞,詢問緣由。得知是跛足者所為,國王心想:「此人或可制止國師多言。」便召他入宮,於屏風後鑿孔,準備乾棗核,讓國師面對孔洞而坐。當國師又開始長篇大論時,跛足者便從孔洞連續彈射棗核入其喉中。國師不斷吞棗,終至腹脹如鼓。國王見狀說:「國師啊!你多言到連棗核入喉都不自知,今後恐難再長談了,去喝薑水調理吧!」從此國師緘默如瓶。國王大喜,賜跛足者四方四座村莊。
菩薩進諫:「陛下!智者當學技藝,看這跛足者僅憑投石小技,竟獲如此厚賜。」隨即誦偈:
107.
「技藝實為善,無論貴與賤,
觀此跛足者,擲石得四村」
世尊結集因緣:「當時跛足者即此投石比丘,國王是阿難,而智慧大臣即是我。」
108. bāhiyajātakaṃ 婆希亞本生經(肥人贏得國王心的故事)
「應學當學藝,有志者事成,婆希亞村婦,巧得君王心」-世尊住毘舍離大林重閣講堂時,為一位離車族貴族講述此偈。該貴族虔信三寶,曾設大宴供養佛陀僧團。其妻卻身形臃腫、舉止粗鄙。佛陀受供返回精舍後,比丘們議論:「如此俊美的貴族,怎會與這般粗俗妻子相處愉悅?」世尊到來詢問後開示:「不僅今生,過去世他也曾鍾情肥胖女子。」隨即講述往昔因緣——
過世,波羅奈國梵授王統治時,菩薩擔任國王大臣。某日,一位來自婆希亞村的粗壯農婦在宮外廣場勞作時尿急,她羞於露天便溺,便用衣裙遮掩蹲下,事畢迅速起身。國王從窗台目睹此景,心想:「此女雖粗鄙卻知羞恥,若得兒子必是福慧之人,應該把她立為王后。」查明她未婚配後,便迎娶為第一夫人。不久她產下一個兒子,後成轉輪聖王。
菩薩見此因緣,進諫國王:「陛下!人當學習實用技藝。看這位農婦僅憑羞恥之心,以巧智得寵至此。」隨即誦偈:
108.
應學當學藝,有志的人,
婆希亞村婦,巧得君王心。
世尊講述此法教後,結集本生因緣道:「當時的捷揚帕提卡王后即是現在的捷揚帕提卡,而智慧大臣則是我的前身。」
109. kuṇḍapūvajātakaṃ糕點本生經(窮人布施糕點給佛陀當日成為大富翁的故事)
「人食什麼的食物,神亦吃什麼,速獻糕點,莫毀我應得。」——世尊在舍衛城時,針對一位極貧者講述此偈。當時舍衛城居民時而單戶、時而三五聯合,乃至全城共同供養佛陀僧團。某次街坊集資供養,民眾供養粥後欲獻點心。有位替人做工的貧者心想:「我無力供粥,但可獻糕點」,便將細滑的赤薯粉加水揉成團,外裹阿拘羅樹葉,置於熱灰中煨熟後,恭敬捧持至佛陀面前,虔誠獻供而立。當侍者喊「獻食物」時,他搶先將糕點奉入佛缽。世尊特意擱置其他精美點心,獨享此粗食。
全城頃刻轟動:「正等覺者竟不嫌棄貧者陶缽糕,如食甘露!」從國王大臣至城門守衛,眾人競相以百金、千金求購供佛的功德。貧者請示佛陀,世尊開示:「收否錢財皆可,功德應迴向一切眾生。」最終他獲九億金,傍晚更被國王尊為上首居士。
比丘們議論:「世尊不嫌貧者粗食,令其獲巨富尊位。」佛陀解釋:「非獨今生,過去世我為樹神時,亦曾受其供養。」遂說往昔因緣——
過去世,菩薩投生為蓖麻樹神。某節慶日,村民皆祭祀各自樹神。一貧者見狀,也選棵蓖麻樹祭祀。見他人攜香花美食,而自己只有糕點與貓頭鷹叼來的殘水,便想:「天神怎會吃這粗食?不如自用。」正欲離開時,樹神現身誦偈:
109.
人食什麼的食物,神亦吃什麼,
速獻糕點,莫毀我應得。
貧者於是獻供養。樹神食用後指點:「掘此蓖麻樹下,有相疊的藏金甕。稟告國王後,你可獲封首席居士。」菩薩說後消失。 後來果然如他所言。世尊結集因緣:「當時的貧者即現在的貧者,而蓖麻樹神即是我。」
110. sabbasaṃhārakapañhajātakaṃ一切皆滅盡本生經
詳細故事在 JaA.542
111. sabbasaṃhārakapañhajātakaṃ一切皆滅盡本生經
詳細故事在 JaA.542
112. amarādevīpañhajātakaṃ 阿瑪拉德維問答本生經
詳細故事在 JaA.542
113. siṅgālajātakaṃ 豺狼本生經 (提婆達多前世今生都說謊的故事)
世尊在竹林精舍時,針對提婆達多講述了「你竟相信那豺狼嗎?」這個故事。當時比丘們聚集在法堂談論:「各位,提婆達多帶走五百比丘前往象頭山gayāsīsaṃ,宣稱『喬達摩行者所為非法,我所行才是正法』,誤導僧眾分裂僧團,在同一結界內舉行兩次布薩,犯下妄語重罪。」正當眾人議論提婆達多惡行時,世尊到來詢問:「比丘們,你們在討論什麼?」比丘們稟明後,世尊說:「比丘們,提婆達多不僅現在說謊,過去也是如此。」接著講述過去因緣。
往昔波羅奈國梵授王治世時,菩薩投生為墓地叢林的樹神。當時波羅奈出現凶兆,人們在各十字路口擺設魚肉祭品,並在骷髏碗中盛滿酒漿祭祀夜叉。有隻豺狼半夜溜進城飽餐魚肉、痛飲烈酒後,鑽進一株紅棉樹洞酣睡至黎明。醒來見天色已亮,心想:「現在出城必被發現」,便躲近路旁,見行人經過也不作聲。
後來看見一位婆羅門前來漱洗,豺狼暗忖:「婆羅門貪財,我且利誘他」,便用人語呼喚:「婆羅門啊!」婆羅門回頭問:「誰叫我?」豺狼答:「是我。我有兩百錢幣,若您能讓我藏入衣襬遮掩出城,這些錢全歸您。」貪財的婆羅門答應後,依言將豺狼藏在外衣下帶出城。
走了一段路,豺狼問:「到了哪個地界?」婆羅門答某處。豺狼說:「再走遠些。」如此反覆指引,最終來到大墓地。豺狼命令:「現在放我下來」,待婆羅門解開衣襟,又說:「鋪開你的上衣。」貪財的婆羅門照辦。豺狼隨即指使:「在這樹根下挖坑」,趁其掘土時跳上衣襟,在五處(四肢與頭部)咬破血管,將糞尿混著血水濺滿他的衣衫,竄回墓園。
菩薩立於樹梢見證全程,誦出偈頌:
113.
醉豺狼語竟輕信,婆羅門啊太愚蠢。
銅錢兩百從何有?他百枚幣也沒有。
世尊闡明這段法義後,連結過去現在:「當時的豺狼是提婆達多,樹神則是我。」
114. mitacintijātakaṃ 謹思魚本生經 (魚菩薩救兩位朋友的故事)
世尊住在祇樹給孤獨園時,針對兩位年長的比丘講述了這個故事。據說,這兩位比丘原本在某個鄉村的森林精舍雨安居,安居結束後,他們心想:「我們要去拜見世尊。」於是準備好行裝,但卻一直拖延:「明天再出發吧!」就這樣拖了一個月。之後,他們再次整理行裝,又同樣拖延了一個月,甚至第三個月也是如此。由於他們的懈怠,再加上對住處的留戀,足足耽擱了三個月才離開,最終抵達祇園精舍。
他們在適當的地方整理好衣缽後,前去拜見世尊。其他比丘問他們:「賢友啊!你們這麼久都沒來禮敬佛陀,為何拖延這麼久?」他們便解釋了原因。於是,比丘們在僧團中談論這兩位比丘的懶惰習性,甚至在法堂裡也以此為話題。
世尊到來後,問道:「比丘們,你們現在聚集在此討論什麼?」比丘們稟告後,世尊便召喚那兩位比丘,問道:「比丘們,聽說你們因為懶惰而拖延,是真的嗎?」他們回答:「是的,世尊。」世尊說:「比丘們,他們不僅現在懶惰,過去也是如此。」接著,便講述了過去世的因緣。
[過去世的故事]
從前,在波羅奈國梵授王統治的時代,波羅奈的河裡住著三條魚,名字分別是:多慮魚、寡慮魚 和 謹思魚。有一天,牠們從森林水域游到了人類常走的河道。
這時,謹思魚 對另外兩條魚說:「這條人類的河道充滿危險,漁夫會用各種網罟、陷阱來捕捉我們,我們還是回到森林裡吧!」然而,多慮魚 和 寡慮魚 因為懶惰,再加上貪戀這裡的食物,便說:「明天才走吧!」就這樣拖了三個月。
後來,漁夫們果然在河裡撒網。多慮魚 和 寡慮魚 因為習慣在前面游動,加上自己的愚鈍,沒有察覺網的氣味,一頭鑽進了網中。謹思魚 跟在後面,聞到網的氣味,又發現牠們已經被困,心想:「這兩個懶惰又愚癡的傢伙,我得救牠們一命。」於是,牠繞到網外,假裝撞破網子逃出,在水中翻騰,讓漁夫以為魚已經破網逃走。接著,牠又游到網前,再次假裝衝破網子,然後從後方逃脫。
漁夫們以為魚已經破網逃走,便拉起網角查看。這時,多慮魚 和 寡慮魚 趁機從網中逃脫,重回水中。就這樣,牠們全靠謹思魚 的智慧才保住性命。
世尊覺悟此事後,誦出以下偈頌:
114.
多慮魚與寡慮魚,雙雙陷落漁網中,
謹思魚巧施妙計,救得二魚重相逢。
世尊開示此法後,闡明四聖諦,並連結過去與現在:
當時的多慮魚和寡慮魚就是這兩位懶惰的比丘,而謹思魚正是我自己(世尊)。
在法義的終結時,那兩位年長比丘證得了須陀洹果(初果)。
115. anusāsikajātakaṃ 教誡鳥本生經 (教人但自己不遵守的比丘尼)
世尊住在祇樹給孤獨園時,針對一位好為人師的比丘尼講述了這個故事。這位比丘尼原是舍衛城某戶人家的女兒,出家受具足戒後,不修梵行,貪著利養,專往其他比丘尼不去的地方托鉢。當地人供養她精美食物,她因貪戀美味,心想:「若其他比丘尼也來此乞食,我的利益就會減少。我得設法讓她們不敢來此。」於是,她回到比丘尼僧團的住處,對眾人說:「各位尊者,某處有狂暴的大象、烈馬、兇羊和惡犬出沒,非常危險,千萬別去那裡乞食!」比丘尼們聽從她的勸告,連看都不敢看那個方向。
某日,這位比丘尼獨自在該地乞食時,匆忙闖入一戶人家,被一頭兇猛的公羊撞擊,大腿骨當場折斷。人們急忙趕來,將她斷成兩截的腿骨固定後,用擔架抬回比丘尼僧團。其他比丘尼嘲諷她:「這位『教誨者』勸阻別人,自己卻去那地方,結果弄斷腿回來!」此事不久便在比丘僧團中傳開。
某日,比丘們在法堂議論:「各位,那位愛教訓人的比丘尼警告別人別去某處,自己卻在那裡被兇羊撞斷腿!」世尊到來後詢問:「比丘們,你們聚集在此討論什麼?」比丘們稟告後,世尊說:「比丘們,她不僅現在如此,過去世也一樣——總是教誨別人,自己卻不遵守,最終自食苦果。」接著講述過去因緣。
[過去世的故事]
從前,波羅奈國由梵授王統治時,菩薩投生為森林中的鳥,長大後成為鳥群之首,率領數千隻鳥遷往雪山。某日,一隻兇暴的雌鳥飛到一條繁忙的商路上覓食,撿拾車輪掉落的穀粒。牠心想:「我得阻止其他鳥來這裡,獨占這地方!」於是返回鳥群「教誨」眾鳥:「那條大商路極其危險!象、馬、牛車奔馳不息,連起飛逃命都來不及,千萬別去!」鳥群因此稱牠為「教誨者」(Anusāsikā)。
某天,這隻雌鳥正在商路上覓食,聽見遠處傳來車聲,回頭一看,心想:「還遠著呢!」便繼續吃食。不料那輛車因風馳電掣,瞬間逼近,雌鳥來不及起飛,當場被車輪輾成兩段。鳥群首領(菩薩)清點眾鳥時,發現「教誨者」失蹤,便問:「『教誨者』不見了,大家找找看。」眾鳥搜索後,在大路上發現牠的屍體,便向首領報告。首領嘆道:「牠勸阻其他鳥,自己卻去那裡,如今被車輪輾斃。」隨即誦出偈頌:
115.
專好教誨他人者,自身貪行無忌憚,
今見殘軀臥路側,教誨鳥死於輪下
結語
世尊開示此法後,連結過去與現在:
當時的「教誨者」雌鳥就是這位比丘尼,而鳥群首領正是我自己(世尊)
116. dubbacajātakaṃ 難馴者本生經 (逞強而死的技藝師)
世尊住在祇樹給孤獨園時,針對一位頑固難教的比丘講述了這個故事。關於這位比丘的事蹟,在《鷲本生》(Jātaka 164,399.427)等處已有記載。世尊喚來這位比丘,說道:「比丘啊!你不僅現在難以調教,過去世也是如此。正因你頑固不化,不聽智者勸誡,最終命喪矛尖。」接著便講述過去世的因緣。
[過去世的故事]
從前,波羅奈國由梵授王統治時,菩薩投生為一位擅長跳矛技藝的雜技演員,長大後智慧過人、精通技巧。他跟隨一位老師學習跳四矛的技藝,並隨師巡演。然而,這位老師只懂得跳四矛,卻不會跳五矛。
某日,他們在某村莊表演時,老師因醉酒狂妄,宣稱:「我要連跳五矛!」便按順序插好五支矛。菩薩見狀勸阻:「老師,您並不會跳五矛的技藝,請拔掉一支。若強行嘗試,必被第五支矛刺穿而死!」但老師醉意正濃,傲慢答道:「你懂什麼?我自有分寸!」不聽勸告,跳過四支後,果然被第五支矛刺穿,像被棍棒串起的蜂蜜花般掙扎哀嚎,倒地不起。
菩薩見狀嘆道:「不聽智者言,果遭此禍。」隨即誦出偈頌:
116.
狂傲師尊逞強能,此舉令我難認同。
縱躍四矛雖得過,終被五矛貫體崩。
誦完後,菩薩將老師從矛上拿下來,妥善處理後事。
結語
世尊闡明這段因緣後,連結過去與現在:當時狂妄的老師就是這位頑固的比丘,而智慧的學徒正是我自己(世尊)。
117. tittirajātakaṃ 鷓鴣本生經 (因多嘴而死的故事)
緣起
世尊住在祇樹給孤獨園時,針對拘迦利kokāliko比丘講述了這個故事。關於拘迦利的事蹟,在《第十三集·誹謗者本生》(Jātaka 481)已有記載。世尊說:「比丘們,拘迦利不僅現在因自己的語而招致毀滅,過去世也是如此。」接著講述過去世的因緣。
[過去世的故事]
從前,波羅奈國由梵授王統治時,菩薩投生在北境一個婆羅門家庭。長大後,他在得叉尸羅學習一切技藝,後來捨棄世俗慾望出家修行,證得五神通與八定。在雪山地區,所有修行者都聚集在他身邊,奉他為導師。菩薩成為五百修行者的導師,在雪山修習禪定。
當時有一位患白癬病的苦行者拿著斧頭劈柴。一個多嘴的苦行者坐在他旁邊,不停地指揮:「這裡砍一下!那裡砍一下!」激怒了那位白癬病的苦行者。白癬病苦行者憤怒地說:「你現在是在教我怎麼劈柴嗎?」舉起鋒利的斧頭,一擊就結束了多嘴者的性命。菩薩為他處理了後事。
這時,在道場不遠處的蟻丘邊住著一隻鹧鸪。這隻鹧鸪每天早晚都會站在蟻丘頂上大聲鳴叫。一個獵人聽到後心想:「這一定是鹧鸪的叫聲」,循聲而來將牠捕殺帶走。
菩薩沒有聽到鹧鸪的叫聲,就問其他修行者:「某處不是有隻鹧鸪嗎?怎麼聽不到牠的叫聲了?」修行者們告訴他事情的經過。菩薩將這兩件事聯繫起來,在修行者集會中誦出這首偈頌:
117.
言辭過激太強硬,喋喋不休話太多,
愚者終被言語害,猶如鹧鸪鳴聲招禍。
(註解:
「言辭過激太強硬」(accuggatātibalatā):指言語過於尖銳強硬
「喋喋不休話太多」(ativelaṃ pabhāsitā):超過適當限度的多話
「猶如鹧鸪鳴聲招禍」(tittiraṃ vātivassitan):就像鹧鸪因過度鳴叫而引來殺身之禍)
結語
菩薩為修行者們開示後,修習四梵住,最終往生梵天界。
世尊說:「比丘們,拘迦利不僅現在因妄語而招致毀滅,過去世也是如此。」接著闡明法義,連結過去與現在:
當時多嘴的苦行者就是拘迦利,
修行者群眾就是佛陀的僧團,
而修行者導師正是我自己(世尊)。
118. vaṭṭakajātakaṃ 鵪鶉本生經 (被冤枉的富豪之子)
緣起
世尊住在祇樹給孤獨園時,針對上座之子(Uttaraseṭṭhiputta)講述了這個故事。當時舍衛城有位名叫上座的富豪,他的妻子腹中懷著一個從梵天轉世、具足福報的生命。這個孩子長大後相貌端嚴,具有梵天般的容顏。
某日舍衛城舉行卡提卡節慶典,全城百姓都在慶祝。上座之子的朋友們都帶著妻子參加,但由於他長期居住梵天界,心不染塵欲。朋友們商量:「我們也該為上座之子找個女伴同樂」,便強行為他安排了一位盛裝打扮的歌舞伎。然而上座之子對她視若無睹。歌舞伎心想:「我這般美貌他竟不為所動」,便故意搔首弄姿,突然咧嘴大笑。上座之子見其牙齒,頓生白骨觀,整個身軀在他眼中化作骷髏,當即付錢遣退了她。
後來有位官員在路上遇見這名歌舞伎,將她帶回家中。七日節慶結束後,歌舞伎的母親找不到女兒,質問上座之子。事情鬧到國王面前,
國王審理此案時質問:「這些富商子弟確實將歌舞伎帶給你了嗎?」上座之子回答:「是的,陛下。」國王追問:「那她現在人在哪裡?」「我不知道,當下就讓她離開了。」「現在你能把她找回來嗎?」「我做不到,陛下。」於是國王宣判:「若他無法交人,就該接受王法制裁!」侍從們立即將他雙手反綁,押解遊街示眾。消息傳開後,全城嘩然:「富商之子竟因交不出歌舞伎被國王判刑!」百姓們捶胸痛哭:「少主啊!您怎會遭遇這等無妄之災?」上座之子的父母更是跟隨在囚車後哀泣不止。
上座之子在囚車中沉思:「這正是居家生活的禍患。若能脫困,我必至正等正覺的喬達摩尊者座下出家!」此時那歌舞伎聽聞騷動,打聽原委後急忙衝出住所,高喊:「快停下!讓官差們看看我在這裡!」官差確認後,立即釋放了上座之子。他隨即與友人們到河中沐浴淨身,回家用餐後禮別父母,取得出家許可。帶著衣袍與大批隨眾來到世尊面前,禮請出家並很快證得阿羅漢果。
某日比丘們在法堂談論:「諸位!上座之子身陷險境時,因深知佛法功德而決意出家。這份善思惟不僅讓他免於死刑,更證得無上聖果。」世尊到來詢問討論內容後開示:「比丘們,不僅上座之子遇險生慧,過去世的智者亦復如是。」接著講述過去世因緣。
往昔波羅奈國梵授王時代,菩薩轉生為一隻鹌鹑。有位獵人專門捕捉鹌鹑,飼養在家中販賣維生。某日獵人將菩薩與其他鹌鹑一併捉回。菩薩深思:「若食用他提供的糧水,終將被賣;若絕食消瘦,或能逃脫。」於是堅持不飲不食,逐漸形銷骨立。獵人見狀未將他賣出,最後關在門邊查看。菩薩趁其不備,突然展翅飛回山林。其他鹌鹑驚問:「你怎逃脫的?」菩薩說出偈頌:
118.
愚者臨危不思量,何曾覓得解脫方?
智者善思維和看見結果,掙脫死縛得翱翔。
世尊開示完這段因緣後,連結因果:「當時的脫困鹌鹑即是我,獵人即今之拘捕者。」
119. akālarāvijātakaṃ 非時啼雞本生經 (不分時候亂鳴的雞)
緣起
世尊住在祇樹給孤獨園時,針對一位不時喧嘩的比丘講述了這個故事。這位舍衛城出身的比丘出家後既不持戒也不學法,完全不知「何時該修行、何時該侍奉、何時該學習、何時該誦經」,整日不分晝夜地大聲喧嘩,擾得其他比丘無法安眠。比丘們在法堂議論:「這位在珍貴佛法中出家的人,竟連適時都不懂!」世尊到來詢問後開示:「比丘們,他不僅現在非時喧嘩,過去世也是如此,因不知時節而斷送性命。」接著講述過去因緣。
過去世的故事
從前波羅奈國梵授王時代,菩薩投生為北境婆羅門家的學者,精通一切技藝後成為波羅奈首席教師,教授五百青年。學生們養了隻準時啼叫的公雞,聞聲即起修習技藝。後來這隻雞死了,學生們四處尋找新雞。有個學生在墓地拾柴時發現一隻公雞,帶回籠中飼養。這隻在墓地長大的雞不知啼叫時節,有時半夜啼叫,有時黎明才啼,害得學生們夜間學習無法專注,白天背誦又錯過時機。學生們抱怨:「這隻雞非時啼叫,妨礙我們學業!」便扭斷牠的脖子,向老師報告:「我們殺了隻不識時務的雞。」菩薩嘆道:「牠因不受教導而喪命。」隨即誦出偈頌:
119.
未承父母教,也非生長於師門下,
此雞因此不知道什麼是時候什麼不是時候去鳴叫。
結語
世尊開示此法後,連結因果:「當時的非時啼雞就是這位比丘,學生們即是佛陀僧團,而教師正是我自己。」
120. bandhanamokkhajātakaṃ 解脱束缚本生經 (佛陀與誣佛女的前世因緣)
緣起
世尊在祇樹給孤獨園時,針對誣陷佛陀的旃遮女ciñcamāṇavikaṃ講述此故事。其事蹟詳見《第十二集·大蓮華本生》(Jātaka 472)。世尊說:「比丘們,旃遮女不僅現在誣陷我,過去世也曾如此。」遂說過去因緣。
過去世的故事
往昔波羅奈國梵授王時代,菩薩投生為國師之子,父親逝世後繼任國師。國王寵幸王后,然後給她願:「愛妃,您可隨意提要求。」
王后說:「我別無所求,只願國王從今往後不染指其他女子。」國王起先拒絕,再三推辭不得,只得應允,此後確對十六萬舞女秋毫無犯。
後來邊境叛亂,守軍戰敗向國王求援。國王出征前對王后說:「戰場凶險,妳留在宮中。」王后堅持隨行,但國王再三拒絕。 王后便要求國王每行一由旬派使者回報安危。國王派出的三十二名使者,但竟都與王后私通。凱旋歸來時,王后又如法炮製。
王后乍見國師儀表堂堂,頓時情難自禁,直接邀約:「婆羅門啊,來共寢吧!」國師正色拒絕:「請勿如此!國王於我有恩,我更畏懼惡業果報。」王后冷笑:「那六十四名宮廷藝人都不懼國王、不畏惡業,偏你顧忌?」國師回應:「若他們也知分寸,必不會如此荒唐。」王后惱羞成怒:「少廢話!若不從命,我立刻叫人砍你腦袋!」國師凜然答:「寧可捨此一命,縱使千頭萬斷,我也絕不造此惡業!」
王后冷哼:「走著瞧!」轉身衝入內室,用指甲抓傷全身,再抹油偽裝傷痕,換上污衣臥床裝病,吩咐宮女:「若國王問起,就說我病重。」(至此,王后已為誣陷國師鋪好陷阱)
國師迎王回宮時,王見王后「病臥」在床,撫背詢問。王后突然哭訴:「您還活著嗎?像我這樣的王后,名義上有丈夫,實則...」追問之下,她誣陷國師趁監國時強暴她。國王怒如烈火投鹽,立即下令:「將國師反綁雙手,遊街處斬!」
國師思惟:「這惡后早與國王離心,今日我當自救。」便對劊子手說:「我乃財政大臣,知曉國庫密藏,請讓我面見國王。」見王後,國師申辯:
「陛下!我出身良家,從未殺生,不取一草一木,不邪視人妻,不妄語戲笑,不沾滴酒。王后強拉我手,被我拒絕後自導自演。那六十四名使節才是真犯!」
國王審問使節,眾人皆供認不諱。正欲處斬時,於是菩薩對國王說:「陛下,這些人是無辜的,王后只是隨自己喜好行事。他們並無過錯,請寬恕他們。其實王后本身也沒有過錯,因為女子天性就是對男女之事永不滿足。這是與生俱來的本性。對她們也理應寬容。」菩薩以各種方式開導國王後,不僅讓那六十四人(指被誣陷者)和那個愚痴者(指犯錯者)獲得釋放,還讓所有人都恢復了原本的職位。,國師誦出偈頌:
120.
無辜反遭縛,愚者當權時,
智者雖被綁,終能解枷鎖。
如是,這位大士(指菩薩)以此偈頌為國王說法後,稟告道:『我因居家生活而遭受此苦,如今已無世俗之責。陛下,請准許我出家。』獲得出家許可後,他捨棄淚流滿面的親族與龐大家業,以沙門身分出家,隱居雪山。修得神通與禪定成就後,最終轉生至梵天界。」
「世尊講述此法義後,連結前世因緣道:『當時的惡毒妃子即是現在的旃遮女(誹謗佛陀者),國王是阿難,而國師正是我。』」
121. kusanāḷijātakaṃ 吉祥草本生經 (交友不應限於身份)
「應結交朋友」的典故:世尊在祇樹給孤獨園時,針對給孤獨長者(善施)的交友情況講述此故事。當時給孤獨長者的親友、知己與族人聚在一起勸阻他:「這位大長者無論種姓、財富或穀物都與你不相配,更談不上超越你,為何要與他結交?請停止往來!」但給孤獨長者堅持「交友之道本該遍及低階、平階與高階之人」,他不聽勸阻,仍將那位朋友任為守護家業者。此處特別要說明的是:當給孤獨長者向世尊稟報家中爭議時,世尊開示:「居士啊!不存在低微的朋友,能守護朋友之法才是衡量標準。無論自身地位高低也一樣。因為眾人終究都能靠各自能力而達成目標。如今你正因結交低階朋友而成為家主,古時更有因結交低階朋友而成為天宮主人者。」說完後便應請講述過去因緣。
過去世,在波羅奈國梵授王治下時,菩薩轉生為王宮園林中的吉祥草叢樹神。該園中有棵依傍吉祥石的端正樹——樹幹筆直、枝葉圓滿,深得國王喜愛,被稱為「吉祥樹」或「顏面樹」。同時有位大威力的天王亦住此處,與菩薩結為摯友。當時國王居於單柱吉祥殿,某日柱體鬆動。臣僕稟報後,國王召來工匠下令:「匠師!我這單柱吉祥殿的支柱鬆動了,請找根堅實新柱來加固。」工匠們領命後四處尋找合適樹木,最終進入御園發現那棵顏面樹,回奏:「陛下!雖找到合適樹木,但我們不敢砍伐。」問及原因,他們解釋:「我們尋遍他處無果,園中除吉祥樹外別無選擇。正因它是吉祥樹,我們不敢冒犯。」國王卻說:「儘管砍來修固宮殿,朕會另立新吉祥樹。」工匠只得備妥祭祀供品,到樹前舉行儀式宣告:「明日將伐此樹」後離去。
樹神知悉後悲泣:「明日他們將毀我居所,我該帶孩子們逃往何處?」摯友們見狀詢問,得知原委後也因無計可施而相擁痛哭。此時菩薩心想:「我該去看看樹神。」抵達了解情況後安慰道:「不要擔心,我必不讓他們伐樹。明日工匠來時,你們且看我的手段。」第二日,菩薩化身刺蝟來到工匠面前,鑽入吉祥樹根部將樹幹蛀空如蜂巢,又攀至樹梢晃動頭部佯裝墜落。工匠首領見狀擊樹斥責:「此樹早已中空腐朽!昨日未細察便祭祀,白費功夫。」遂率眾離去。樹神因菩薩庇護得以保全天宮。
為表慶賀,眾多天神前來聚會。樹神歡喜說道:「多虧這位智慧非凡的吉祥樹神,我們這些雖具大威力卻缺乏巧智的天神才免於災難。朋友之道本該如此——無論平階、高階或低階皆可結交。因朋友總能依各自能力濟苦解難。」隨即讚頌友誼而說偈:
121.
「應結平階友,亦可交勝己,
縱然遇低者,亦當獨親近。
危難顯真情,如我待吉祥。」
偈中「應結平階友」指在種姓等方面相當者應結交;「亦可交勝己」指超越己者亦應結交;「縱然遇低者」強調即使對方地位較低也當獨加親近。為什麼?「危難顯真情」說明當友人遇險時,真朋友必傾盡身心之力救濟。因此低階朋友尚且要結,何況其他?譬喻「如我待吉祥」指:我這顏面樹神與吉祥草神雖威力懸殊卻結為友。當我這大威力者因愚鈍無策陷入困境時,反是這位低階卻具智慧的樹神救我脫苦。所以欲脫苦者,不應計較地位差異,縱使低階的智者也可為友。
顏面樹神以此偈為天眾說法後,與吉祥草神共住天宮直至壽盡,各隨業報轉生。
世尊說完法義,點明前世因緣:「當時的顏面樹神是阿難,吉祥草樹神正是我。」
122. dummedhajātakaṃ 愚者本生經 (提婆達多前世今生妒忌佛陀的故事)
「得榮譽而愚痴」的典故:世尊在竹林精舍時,針對提婆達多的行為講述此故事。當時法堂中比丘們議論:「道友提婆達多啊!即使親見如來那圓月般莊嚴的面容——具足八十隨好、三十二相,散發遍照光明,放射強烈佛光,達到最勝莊嚴的色身,他仍無法生起淨信,只懷嫉妒;當聽聞『佛陀具足如是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的稱讚時,他也無法隨喜,唯生妒心。」正當眾比丘談論提婆達多惡行時,世尊到來詢問:「比丘們,你們聚集討論何事?」得知後開示:「比丘們,提婆達多非但今日對我的稱讚生妒,往昔亦然。」於是講述過去因緣。
過去世,在摩揭陀國王舍城有位摩揭陀王治國時,菩薩投生為白象,通體雪白,具足殊勝相貌。國王見其相好莊嚴,立為吉祥象王。某個齋日,全城裝飾如天宮般華麗,國王乘坐全身瓔珞嚴飾的吉祥象王,以盛大儀仗繞城巡行。百姓沿途瞻仰象王威儀,無不讚歎:「何等莊嚴!何等威儀!何等優雅!何等相好圓滿!這般全身純白的尊貴象王,正是轉輪聖王當乘之象!」眾人只顧讚美象王。
國王聽聞象王備受稱讚,無法忍受而生妒恨,心想:「今日我定要將牠推落山崖處死!」便召馴象師質問:「你是已完善地訓練這頭象?」
「訓練完善,陛下。」
「不,根本訓練不當!」
「確實訓練完善,陛下。」
「若真訓練完善,能否令牠登上高峰?」
「可以,陛下。」
「那就出發吧!」國王親自下象,讓馴象師騎乘,來到山腳下。馴象師坐於象背,指揮象王登上高峰。國王率大臣們登頂後,命象王面向懸崖,下令:「你自稱訓練完善,現在先用三腳站立!」馴象師在象背上示意,菩薩立即三腳懸空,單腳而立。國王又令:「改用雙前腳站立!」菩薩便抬起雙後腳,僅以前腳站立。再令「用雙後腳站立!」也完美執行。最後要求「單腳站立!」依然穩如磐石。國王見無法使牠墜崖,竟說:「若真有本事,就讓牠在空中站立!」
馴象師暗忖:「整個閻浮提再找不到如此訓練有素的象王,國王分明想害死牠!」便在象耳邊低語:「孩子,這位國王想將你推落懸崖致死,你與他不相應。若具足飛天能力,就帶著我騰空飛往波羅奈城吧!」具足福德的菩薩聞言,瞬間騰空而立。馴象師當即宣告:「大王!此象具足福德,非您這般薄福愚者所能擁有,當屬具慧積福的君主。愚人得此珍寶卻不識其價值,不僅毀棄坐騎,更斷送自身榮耀!」隨即於象背上誦偈:
122.
「愚者雖得榮譽,卻行自害之事,
傷害自他。」
以此偈為國王說法後,便說再見。 隨即騰空飛往波羅奈城,降落於王宮前院。全城轟動:「我國王的純白寶象從天而降,現正立於王宮前院!」消息火速傳至國王耳中。國王出迎道:「若為效忠於我而來,請降落地面。」菩薩隨即落地,馴象師下象禮拜。國王問:「師父從何而來?」
「從王舍城。」便將經過詳述。
國王歡喜讚歎:「您的到來深得我心!」於是裝飾全城,立象王為鎮國寶象,更將國土三分:一份賜菩薩,一份賜馴象師,一份自留。從此菩薩到來後,國王實際統治了整個閻浮提,成為至尊君主,廣行布施等善業後,隨業往生。
世尊開示此法義後,點明前世因緣:「當時的摩揭陀王是提婆達多,波羅奈王是舍利弗,馴象師是阿難,而象王正是我。」
123. naṅgalīsajātakaṃ犁柄本生經(愚蠢多話的Lāḷudāyī長老)
「不適切的言論」典故:世尊在祇樹給孤獨園時,針對拉魯達伊長老(Lāḷudāyī)的言行講述此故事。該長老說法時常不分場合,在吉祥場合說不吉祥話,如誦念「他們立於牆外、乃至街巷中 (《牆外經》中描述餓鬼的字句)」等不祥語句當作祝福。更在非吉祥場合祝禱:「願諸天人多思吉祥,此等吉祥縱使百千亦當成就!」某日比丘們在法堂議論:「拉魯達伊道友言不擇時,處處說不當說之語。」世尊到場詢問後開示:「比丘們!拉魯達伊非但今日遲鈍不分時宜,往昔亦然,本性就是個饒舌者。」於是講述過去因緣。
過去世,波羅奈國梵授王統治時,菩薩投生為婆羅門大富家之子。學成一切技藝後,成為波羅奈首席教師,教授五百青年。其中有個遲鈍多話的學生,因資質駑鈍難以學習,只能像僕役般幫菩薩處理雜務。某晚,菩薩飯後臥榻,讓該生按摩手足後吩咐:「孩子,去把床腳墊穩再休息。」這學生墊好一隻床腳後,找不到另一塊墊木,竟將自己大腿當墊木整夜蹲坐。
黎明時分,菩薩見狀驚問:「你怎麼蹲坐於此?」學生解釋:「老師,我找不到另一塊墊木,只好用大腿代替。」菩薩震驚思忖:「這孩子如此盡心服侍,卻在眾學生中唯獨學不會技藝,我該如何開其智慧?」
靈機一動:「有辦法了!可讓他每次採木採葉回來後,向我報告所見所為。當他描述『今日見此、做彼』時,我再追問細節,引導他學習比喻與推理。如此反覆訓練,必能開其智慧。」於是召來吩咐:「從今往後,你每次外出採集,都要向我詳述所見所聞。」
學生應允後,某日與同伴入林見蛇,回來報告:「老師,我看見蛇了。」「蛇長什麼樣?」「像犁柄一樣。」「善哉!此喻甚妙,蛇確實類如犁柄。」菩薩暗喜:「這孩子已能作妙喻,可塑性甚高。」次日學生又報:「老師,我見到大象。」「大象是何模樣?」「也像犁柄。」菩薩心想:「象鼻確似犁柄,這孩子雖未能細述牙齒等特徵,但至少抓住重點。」於是默然認可。後來宴會中,學生嘗過甘蔗報告:「今天我們吃了甘蔗。」「甘蔗什麼樣?」「還是像犁柄。」菩薩評道:「此比喻稍嫌牽強。」未再多言。
又一次宴會,部分學生飲用乳酪,部分飲奶。學生回來報告:「今天我們喝了乳酪和奶。」「乳酪和奶什麼樣?」「全都像犁柄。」菩薩終於嘆息:「先前說『蛇如犁柄』尚屬恰當,『象似犁柄』也勉強可解,『甘蔗像犁柄』已顯牽強。但乳酪明明潔白盛於器皿,竟也比作犁柄!此子不可教也。」於是說偈:
123.
「愚者處處發言,比喻全然失當;
不辨乳酪犁柄,但卻說皆是相同。」
最終,菩薩在為其他學生說法並給予酬金後,便遣退了該學生。
世尊開示此法義後,結前世因緣:「當時的饒舌學生就是拉魯達伊長老,而首席教師正是我。」
124. ambajātakaṃ 芒果本生經(因一人而眾人得福的故事)
導師在祇園精舍時,針對一位善盡職責的比丘講述了這個故事。據說這位出生於舍衛城良家子弟的比丘,虔誠出家後嚴守戒律,完善履行對導師與其他比丘的義務,妥善處理飲用水、食物、布薩堂、火房等事務,圓滿遵守十四大戒與八十細則。他勤於打掃寺院、禪房、涼亭及寺院道路,為人們提供飲水。人們見他盡責的表現深感敬佩,於是固定供養五百份食物,使他獲得極大利益與名望,許多比丘也因此安居樂業。
某日,比丘們在法堂談論:「諸位,那位比丘因盡責而獲得大供養,許多人仰仗他而得以安住。」導師到來詢問:「比丘們,你們在討論什麼?」聽聞原委後說道:「比丘們,不僅現在,過去也有位盡責的修行者,曾讓五百仙人依靠他採集的果實在山林中修行。」接著講述過去因緣。
過去世,波羅奈國梵授王治世時,菩薩投生於北方婆羅門家族,成年後出家成為隱士,率五百位隱士眾居住山麓。當時喜馬拉雅山遭遇酷暑,各處水源枯竭,動物們因缺水而衰弱。有位隱士見動物們受乾渴之苦,便砍樹製成水槽,汲水注滿供眾飲用。當眾人聚集飲水時,這位隱士卻無暇採集果實。即使自己挨餓,他仍堅持供水。
獸群商議:「這位恩人為我們供水,以致無暇覓食而日漸消瘦,我們應當立下規約。」於是決議:「今後凡來飲水者,須依自身能力攜帶水果。」自此,每隻動物都會帶來甜美的芒果、香蕉、棕櫚果等。為一人準備的水果堆積如山,足夠五百仙人食用,剩餘的便棄置一旁。
菩薩見此感嘆:「僅因一人盡責,竟能養活如此多隱士眾,精進確實不可或缺之事。」於是說偈:
第124偈
「智者應當恆精進,永不生起厭倦心
且看精進之果報:未求芒果得飽食」
導師闡明法義後,將本生故事作連結:「當時盡責的隱士就是這位比丘,隱士眾導師即是我。」
125. kaṭāhakajātakaṃ 吹嘘者本生經
導師在祇園精舍時,針對一位愛吹噓的比丘講述了這個故事。其因緣與前述故事類似。
過去世,波羅奈國梵授王治世時,菩薩是一位大富長者。其妻生子當日,家中女奴也產下一子。兩子一同成長。長者之子學習書寫時,女奴之子隨侍攜帶書板,因而一同習字算數,能作簡單對話。這女奴之子、聰慧俊美的青年名為「鍋吹噓」,擔任長者家庫房管理工作時心想:「我不能永遠管他們的倉庫,因為稍有過失就會被鞭打烙印,他們把我當作家奴使喚。邊境有位長者的好友,我不如偽造文書,冒充長者之子娶其女兒。」
於是自寫書信:「我已遣子前往貴府,你我兩家門當戶對,請讓您的愛女許配我兒,並讓他暫住該處,待我得暇便來相會。」蓋上長者印璽,攜帶禮品便前往邊境。
邊境長者見信大喜,立即許配女兒。鍋吹噓嫌棄當地飲食:「邊境人竟如此烹調!」又批評衣物工藝:「這些人連染布、調香、編花都不懂!」
菩薩發現奴僕失蹤,派人尋找。使者認出鍋吹噓卻佯裝不識,回報後菩薩決定親往處理,率大隊人馬出發。鍋吹噓聞訊思忖:「必是為我而來。若逃走就再難返回,不如主動侍奉。」於是在當眾宣揚孝道:「愚人不知供養父母,我等當於父母進食時侍奉巾盂,沐浴時備水伺候。」全面展示奴僕本分。
當菩薩臨近時,鍋吹噓慫恿岳父準備宴席,自稱要迎接父親。他率眾獻禮後,趁菩薩沐浴時屏退隨從,捧水跪求:「主人,我願獻上所有財富,請別毀我名譽!」菩薩見其盡責便允諾:「勿憂,我不為難你。」
某日,大士(菩薩)召喚長者之女說道:「來吧,女兒,替我梳理頭髮裡的虱子。」待她前來梳理時,菩薩慈愛地詢問:「告訴我,女兒,我的兒子可曾細心照料妳的喜憂?你們夫妻相處和睦嗎?」長者之女回答:「父親大人,您兒子其他都好,唯獨總是挑剔飲食。」菩薩嘆道:「這孩子向來難伺候。不過,我要教妳一個降服他的咒語。好好記住,下次他用餐抱怨時,妳就站在他面前念誦。」於是傳授偈頌,停留數日後便返回波羅奈城。
鍋吹噓(Kaṭāhako)準備大量飲食沿途餽贈,恭敬送行後,自菩薩離去便愈發驕縱。某日,當長者之女端上精心烹調的多種佳餚時,他竟又拿起飯勺準備挑剔。這時,長者之女依照菩薩教導,當場誦出偈頌:
第125偈
「離鄉背井者,他大量地吹噓;
待主人追查,鍋奴便名譽盡毀!
還是安分享富貴吧!」
長者之女其實不解偈頌深意,僅機械式背誦字句。鍋吹噓卻暗想:「必是長者已告知我的出身!」從此再不敢挑剔飲食,挫了傲氣後安分度日,隨業受報。
導師(佛陀)說法後揭示因緣:「當時的鍋吹噓就是現在愛吹噓的比丘,波羅奈大長者即是我。」
126. asilakkhaṇajātakaṃ 劍相師本生經 (仰賴同一樣事物卻有不同結果)
導師在祇園精舍時,針對一位為國王鑑定劍相的婆羅門講述了這個故事。這位婆羅門常在鐵匠獻劍時嗅聞劍身判斷吉凶:對獻禮賄賂者就說「此劍相好吉祥」,對無禮者便貶為「凶相之劍」。
某日,鐵匠將胡椒粉藏於精心打造的劍鞘獻給國王。婆羅門嗅劍時,胡椒粉刺激鼻腔引發噴嚏,劍刃竟將鼻子削成兩截。比丘僧團皆知他鼻缺的緣由。當比丘們議論此事時,佛陀開示:「不僅今生,過去世他也曾因嗅劍損鼻。」
波羅奈國梵授王時代,有位同樣以嗅劍判吉凶的婆羅門(情節與今生類同)。國王雖為其治療,用漆補鼻後仍留用為侍從。當時國王無子,僅有一女一甥。甥和女二人互生情愫,國王原擬傳位外甥,後改變主意欲另立儲君,於是將兩人分置別院。
【巧計私奔】
十六歲的公主與表兄情根深種。表兄重金買通占相師設局:先讓占相師謊稱公主額有黑痣需到墳場治療。計劃由表兄提前潛伏墳場,當占相師帶公主前來「治療」時,表兄撒胡椒粉引發噴嚏製造混亂,趁機帶走公主。
【計劃實施】
占相師向國王進言:「公主額有黑痣需在特定日前往墳場,以一百零八罐香湯沐浴祛除。」私奔當日,表兄按計潛伏墳場。當占相師假意為公主「治療」時,表兄撒出胡椒粉,占相師佯裝驚恐逃離,侍衛們亦棄械四散。表兄遂順利帶走公主。
【圓滿結局】
國王得知後嘆道:「此乃天定姻緣」,最終傳位外甥,立女兒為后。那位劍相師仍為新王侍從。某日他補漆的假鼻脫落,羞愧難當。新王笑慰:「噴嚏對你是災,對我卻是福。因那噴嚏聲,我既得佳偶又獲王位。」隨即誦偈:
◆ 第126偈
「同因結果異,或吉或成凶
故非全為善,亦非盡是惡」
【法義揭示】
佛陀結說法義:「當時的劍相師即今之劍相師,而得王位的外甥即是我。」
127. kalaṇḍukajātakaṃ水壺奴本生經(忘記身份的奴僕)
導師在祇園精舍時,針對一位愛吹噓的比丘講述此故事。本經與前述《吹噓者本生經》有兩處共通情節。
【故事緣起】
波羅奈城有位大富長者的奴僕,名為「水壺奴」(Kalaṇḍuka)。他攜長者之女私奔至邊境,過著豪奢生活。長者四處尋訪不獲,便對馴養的鸚鵡說:「去把水壺奴找來!」鸚鵡飛越各處,終在河邊發現正與長者之女泛舟嬉戲的水壺奴。
【關鍵場景】
當時水壺奴備妥鮮花、香料與美食,攜長者之女乘船遊河。他們飲用摻有烈性藥物的乳粥,故整日戲水亦不覺得寒冷。水壺奴卻將含在口中的乳粥吐向長者之女頭頂。鸚鵡棲於岸邊無花果樹上目睹此景,當即呵斥:
◆ 第127偈
「慎記出身處,莫忘所依地
我在林中的地方識破並捉到你了
水壺奴且飲乳!」
水壺奴認出鸚鵡,假意逢迎:「主人何時到來?」鸚鵡識破其偽裝,心想:「此人非真心相迎,必欲加害」,於是振翅飛返波羅奈城,將所見詳稟長者。長者嘆道:「此奴做了不適當的事情」,立即派人捉拿,終生貶為賤奴。
佛陀結說法義:「當時的水壺奴即今吹噓比丘,波羅奈長者即是我。」
128. biḷāravatajātakaṃ偽善本生經(偽善的狍)
導師在祇園精舍時,針對一位詐偽比丘講述此故事。當時佛陀揭示:「此比丘行騙非始於今生,往昔亦然。」遂說過去因緣。
【前世因緣】
波羅奈國梵授王治世時,菩薩投生為鼠,成長後體壯如野豬仔,率數百鼠群居林野。某日,有豺見鼠群心生詭計:「應當偽裝為善士騙食群鼠。」於是靠近鼠穴迎風而立,單足駐足。
【詐偽伎倆】
菩薩鼠王覓食時見此怪相,近前詢問:「尊者如何稱呼?」豺答:「我的名字叫法善。」
菩薩問:「為什麼單足而立?」
答:「若四足踏地,大地不堪負重。」
問:「為什麼要張口呢?」
答:「我不食其他東西,只飲清風。」
問:「為什麼面部朝日光?」
答:「這是為了禮敬日神。」
菩薩鼠王信其德行,於是率領群鼠朝夕禮拜。
【真相揭露】
豺每次於群鼠退散時,捕最後一鼠啖食。鼠群漸少,眾鼠覺異:「之前洞穴擁擠,但為何現在竟寬敞有餘?」
於是稟報鼠王。菩薩思忖:「必是豺狼作祟。」於是命令群鼠先行,自殿後觀察。豺果撲襲而來,菩薩急轉身呵斥:
第128偈
「假借法為幡,暗行諸惡行
欺誑眾生者,是謂偽善豺」
【偈頌精義】
• 「假借法為幡」:以十善法為幌,如豎偽旗欺世
• 「偽善豺」喻:表面持戒,實為殘害眾生之詐偽者
【惡報現前】
鼠王說完躍起,咬斷豺喉嚨殺死它。群鼠折返將豺屍啃食殆盡,先至者得肉,後至者無獲。自此鼠群安居無懼。
佛陀結說法義:「當時偽善豺即此詐偽比丘,鼠王即是我。」
129. aggikabhāradvājajātakaṃ 火祭豺本生經(偽善的豺狼)
導師在祇園精舍時,針對一位詐偽比丘講述此故事。其因緣與前篇《偽善豺本生譚》相類,皆揭露偽裝聖者之惡行。
【火劫現相】
往昔波羅奈國梵授王治世時,菩薩投生為鼠王,率眾居於林野。時有豺遇森林大火,逃竄時頭頂觸樹,全身毛髮焚盡,唯留頭頂一撮毛如婆羅門頂髻。此豺自名「火祭婆羅門豺」(Aggikabhāradvāja),見鼠群遂生詭計。
【偽裝伎倆】
豺立於水邊飲水時,從倒影見到自己的頂髻,暗喜:「此乃我謀生工具!」於是靠近鼠穴而立。鼠王見其異相,誤認為他是聖者而問:「尊者何名?」答:「我是火祭婆羅門,特來護佑你們的。」
問:「你會如何護佑?」
豺詐稱:「我善數術,晨出暮歸皆可點數,確保無失。」鼠王信受,許其護衛。
【惡行真相】
豺每日晨間數鼠出洞:「一、二、三...」,暮時亦數鼠歸洞,卻暗捕最後一鼠啖食。鼠群漸稀,鼠王察覺有異,某日親自查驗,見豺正欲撲食,當場揭穿:
◆ 第129偈
「頂髻非為功德而生,實為謀食偽裝成
不是為了點數,火祭豺狼你夠了!」
【業報昭然】
鼠王言畢率眾離去,豺失食源餓斃林中。佛陀結說法義:「當時偽裝的火祭豺即此詐偽比丘,鼠王即是我。」
130. kosiyajātakaṃ 憍尸耶婆羅門本生經(私通婦人的故事)
導師在祇園精舍時,針對舍衛城一位行為不端的婦人講述此故事。該婦人乃虔誠信佛的優婆塞之妻,卻慣於夜間和人私通行淫、白日裝病臥床,呻吟抱怨。其夫詢問:「賢妻何處不適?」答:「我患風疾。」問:「需何藥物?」則索求蜜糖酥油等珍饈。婆羅門如奴僕般殷勤侍奉,而婦人每趁丈夫外出便與情夫私會。
【求醫因緣】
婆羅門見妻子「風疾」久治不癒,某日攜香花至祇園供養佛陀。世尊問其來意,婆羅門稟告:「尊師!我妻身患風疾,雖遍求珍饈調養使其肌膚光澤,病根卻始終不除。我因照料無暇禮佛。」佛陀知其妻惡行,開示:「婆羅門!古賢早有箴言:『對裝病婦人,當施特殊療法』,你因再生而未能了知罷了。」應其請求,佛陀於是說起過去因緣。
【前世教化】
往昔波羅奈國梵授王時,菩薩投生為婆羅門大族之子,精通諸學後成為國師。有邊地青年拜師學藝,其妻亦如前例裝病欺夫。菩薩心想:「因這婦人裝病,使我無法專心教授其夫。」察覺此婦詐病後,決定傳授對症療法:「賢弟子,今後莫再給她蜜乳等美食。當取牛尿混入五葉草藥,搗碎後置於新鐵器煮沸,待染鐵腥味,持繩索或木棍前往,對她說:『此乃專治你病之藥,或飲此藥,或起身操持家務!』並誦此偈。若她拒絕飲藥,即以繩捆、棍打,揪髮拖行,她必即刻起身勞作。」弟子領命依教而行。
【對治過程】
弟子配藥後道:「賢妻,請服此藥。」婦問:「誰開的藥方?」答:「師尊所授。」婦拒:「拿走!我不喝!」弟子遂持繩曰:「豈容你任性!要麼服此對症藥,要麼起來做飯!」隨即誦偈:
◆ 第130偈
「如此說(病)那應當如此服用,如此說(不喝)則如此行(做家務)
二者不相應,憍尸耶女!」
「二者不相應」(ubhayaṃ te na sameti)指:你聲稱「患風疾」之言語,與實際享用美食之行為,二者互相矛盾。憍尸耶女啊!既然謊稱患病卻飲食無礙,理當立即起身勞作。「憍尸耶」此稱呼乃特意點明其婆羅門族姓,以喚醒羞恥之心。
【改過向善】
憍尸耶婦聞偈驚覺:「自師尊介入,我再難行騙。」於是起身操持家務。
那位婆羅門之妻聽聞佛陀開示後,當下醒悟:「無上正等正覺者(佛陀)已徹知我的惡行!」因而對世尊生起無比恭敬之心,從此斷除一切邪淫惡業,謹守婦德。
世尊講述這段因緣法教後,揭示本生故事的今昔對應:「當時的婆羅門夫婦就是現在的婆羅門夫婦,而那位教化師正是我的前世。」
131. asampadānajātakaṃ不報恩者本生經(提婆達多前世今生忘恩負義的故事)
導師在竹林精舍時,針對提婆達多講述此故事。當時比丘們在法堂議論:「提婆達多不知感恩,不念如來恩德。」佛陀到來開示:「比丘們!提婆達多不知感恩非始今日,往昔亦然。」遂說過去因緣。
【前世因緣】
往昔摩揭陀國王舍城有位富商名「善吉祥」(Saṅkhaseṭṭhi),擁有八千萬財產;波羅奈城有位「皮利耶」(Pīḷiyaseṭṭhi)富商,財富相當。二人結為好友。後皮利耶遭遇橫禍,家財散盡,攜妻徒步投奔善吉祥。善吉祥見故友來訪,熱情擁抱款待數日,問明來意後,開啟寶庫贈予四千萬金錢,並將所有動產不動產平分相贈。皮利耶攜財返鄉重整家業。
【恩將仇報】
後善吉祥亦遭變故,思忖:「昔日我厚待皮利耶,分半家財相助。他必不會棄我。」遂攜妻徒步赴波羅奈。為免妻子同行失禮,安排她乘車隨後,自己先行入城見皮利耶。皮利耶見故友既不讓座也不寒暄,冷問:「來此何事?」答:「特來拜訪。」問:「住何處?」答:「尚未安頓,暫住城外涼亭。」皮利耶竟說:「我處無你容身之所,拿些食物餵飽就走,休再登門!」更命僕人:「捆束粗糠給這『好友』!」當日皮利耶恰從善吉祥昔日所贈四千萬中,取出一束稻穀贈予。
【菩薩抉擇】
善吉祥心想:「這忘恩負義之徒,受我四千萬金卻回贈粗糠,我接受還是不接受好呢?」繼而覺悟:「若因禮薄拒收,反令我成背棄友誼之人。盲目愚者常因獲得少不收取而斷交,我應當接受以維繫友誼。」於是以衣襟包裹粗糠返回涼亭。妻子見到後問:「老公你得到了些什麼?」
答:「朋友皮利耶贈送了一束稻穀粗糠打發我們。」
妻子哭著:「你何以接受?此物豈配四千萬的恩情?」
菩薩勸慰:「賢妻勿哭!我唯恐斷絕友誼才接受。」隨即誦偈:
第131偈
「無報恩者心愚蒙,摯友終成陌路人
是故我受半糠禮,願此友誼得長存」
【義僕相助】
當時有善吉祥昔日贈予皮利耶的忠僕,聞昔日的主人哭聲於是入亭,跪泣問故。知悉原委後安慰:「主人勿憂!」於是帶夫婦返自己的家沐浴供食,召集眾僕數日後齊赴王宮鳴鼓申冤。國王召問,僕眾詳陳始末。
【公正裁決】
國王傳訊雙方。問善吉祥:「當真贈予皮利耶四千萬?」
答:「陛下!我不僅贈金,更將所有動產不動產平分。」
問皮利耶:「屬實否?」
答:「屬實。」
王斥:「你回報恩人的就是粗糠嗎?」皮利耶默然。
王與大臣議決:「將皮利耶全部財產判歸善吉祥!」
菩薩卻道:「陛下!我只需取回所贈部分。」王依此而判。善吉祥攜財返王舍城安家,廣行布施,命終依業往生。
佛陀結說法義:「當時皮利耶即提婆達多,善吉祥即是我。」
132. bhīrukajātakaṃ怖懼本生經(菩薩抑制強烈感官刺激而成為轉輪王的故事)
世尊住在祇樹給孤獨園時,因提及「牧羊者榕樹下魔女誘惑的經文」(Māradhītāpalobhanasuttanta),講述了以下開示。佛陀從最初便說:
「她們盛裝而來——渴愛、厭離與貪欲。
世尊驅散彼等,如風吹散棉絮。」(《相應部》1.161)
法會結束時,比丘們議論:「尊者!正等正覺者即使面對魔女幻化的數百天女形貌,連眼也不抬,佛陀之力實為神奇!」世尊到來後詢問:「你們在討論什麼?」比丘們回答後,佛陀說:「比丘們,我證得一切智、斷盡煩惱後不視魔女不足為奇。過去我追求覺悟時,雖仍有煩惱,亦能自制不視幻化天女,最終成就轉輪聖王之位。」接著,佛陀講述過去因緣。
過去世:波羅奈國的因緣
過去,波羅奈國由梵授王統治,菩薩(佛陀前生)是一百位王子中最年幼者。詳情如前所述(參見《德迦西拉本生》 JaA.96)。當時,德迦西拉城的居民迎請菩薩即位,為他舉行灌頂儀式。城內裝飾如天界,王宮宛如帝釋宮殿。菩薩入城後,坐於王宮高臺的寶座上,以天王之姿統治。大臣、婆羅門、長者及剎帝利青年皆盛裝隨侍,一萬六千名舞伎如天女般精通歌舞樂藝,表演時音聲震動王宮,如大海轟鳴。菩薩觀察自身威德時思惟:「若我注視這夜叉女幻化的天女形貌,必喪命於此,更無福享此榮耀。正因我謹守獨覺佛的教誨,方能得此成就。」他心生感嘆,誦出此偈:
132.
「依善教導、堅定,不退轉於怖畏恐懼,
我等不墮羅剎女掌控,於大怖中得安穩。」
♦ 菩薩宣說此法後,依法治國、廣行布施,隨業往生。
結語
♦ 世尊結束開示,點明本生因緣:「當時的德迦西拉王子即是我。」
133. ghatāsanajātakaṃ鍋灶本生經(應適時離去的故事)
世尊住在祇樹給孤獨園時,針對某位比丘講述了「安穩而往」的故事。這位比丘從世尊那裡領受禪修業處後,前往邊境地區,依附一座小村莊,在森林住所結夏安居。然而,就在他入村托缽的第一個月,他的樹葉茅棚就被燒毀了。由於缺乏合適的居住處所,他感到疲憊,便向護持者們提出請求。他們回應:「尊者,我們會為您建造茅棚,但請先讓我們耕種、播種……」就這樣拖延了三個月。由於住所不適宜,他無法專注修習業處,最終連禪相都未能生起。安居結束後,他返回祇園,禮敬世尊並退坐一旁。世尊與他寒暄後問道:「比丘,你的禪修業處是否順利?」比丘便從頭開始敘述不順利的狀況。世尊說:「比丘啊,連畜生都知道何時適宜、何時不適宜,在不適宜時會離開原處,另尋他處。你為何不知自己的適宜與否?」應比丘請求,世尊講述了過去因緣。
過去世:波羅奈國的因緣
過去,波羅奈國由梵授王統治時,菩薩投生為鳥,憑藉智慧成為鳥王,率領鳥群居住於一座森林邊緣的大樹上。那棵樹枝葉茂密,伸展於湖面之上。許多鳥在樹枝上棲息,卻將糞便排入水中。湖中住著一條名叫「旃陀」(Caṇḍa)的暴戾龍王,他心想:「這些鳥竟敢在我的居所排糞!不如我從水中升起火焰,燒毀這棵樹,趕走牠們。」憤怒之下,他在夜間等所有鳥群棲息樹上時,先讓湖水沸騰如鍋中燒開的水,第二次升起濃煙,第三次則竄出如棕櫚樹幹般粗壯的火焰。菩薩看見火焰從水中升起,立刻警告眾鳥:「朋友們!通常火可以用水撲滅,但現在連水本身都燃燒了。我們無法再住在此處,必須遷往他處!」隨即誦出此偈:
133.
「安穩之地今成敵,湖中鍋灶火燃起,
今日不可留此樹,速離此方得無畏。」
說完後,菩薩帶領聽從指示的鳥群飛往他處。而那些無視警告、留在樹上的鳥,全數喪命。
結語
世尊開示此法,並闡明四聖諦。法音結束時,那位比丘證得阿羅漢果。
世尊點明本生因緣:「當時聽從鳥王建議的鳥群即是今日的佛陀僧眾,而鳥王就是我。」
134. jhānasodhanajātakaṃ禪定清淨本生經(菩薩修得非想非非想處定的故事)
世尊住在祇樹給孤獨園時,針對「有想者」這一主題,講述了他在桑喀什城門口saṅkassanagaradvāre向法軍大將(舍利弗)簡要提問後,對方詳細解答的因緣。以下是過去的故事——
過去,波羅奈國由梵授王統治時,菩薩(佛陀前生)是一位住在森林中的修行者。臨終時,弟子們問他:「老師,您的修行成就去到哪裡?」他回答:「非想非非想處天(nevasaññīnāsaññī)」…(中略)…然而,其他修行者並不信服大弟子的話。菩薩(當時已投生光音天)從光音天返回,立於虛空中,誦出此偈:
134.
「有想者亦苦,無想者亦苦,
捨離此二邊,禪悅淨無垢。」
菩薩說法後,讚歎弟子的德行,隨即返回梵天界。此時,其他修行者終於信服大弟子的話。
結語
世尊開示此法後,闡明本生因緣:「當時的大弟子即是舍利弗,而大梵天(菩薩)就是我。」
135. candābhajātakaṃ月光本生經(菩薩修得黃白遍二禪而往生光音天的故事)
世尊住在祇樹給孤獨園時,針對「月光」這一主題,講述了他在桑喀什城門口關於長老回答問題的因緣。以下是過去的故事——
過去,波羅奈國由梵授王統治時,菩薩(佛陀前生)是一位住在森林中的修行者。臨終時,弟子們問他:「老師將投生何處?」他回答:「月光界、日光界。」隨後便投生光音天。(中略) 其他修行者起初不信大弟子的話。菩薩(已生光音天)從天界返回,立於虛空中,誦出此偈:
135.
「若以智慧繫念月光與日光,
修習無尋禪那,就生光音天。」
♦ 偈釋:
「月光」(candābha):
指「白遍相」(odātakasiṇa)禪修所緣。
「日光」(sūriyābha):
指「黃遍相」(pītakasiṇa)禪修所緣。
「以智慧繫念」:
修行者以此二相為所緣,專注修習,安住其中。
或解釋為:在月光、日光普照之處,擴展遍相修習。
「無尋禪」:
指第二禪(無尋有伺),由此禪定力得生光音天。
菩薩開示後,使修行者明了正法,並讚歎大弟子的德行,隨即返回梵天界。
結語
世尊闡明本生因緣:「當時的大弟子即是舍利弗,而大梵天(菩薩)就是我。」
136. suvaṇṇahaṃsajātakaṃ 金天鵝本生經(貪心人人不喜的故事)
世尊住在祇樹給孤獨園時,針對「所得應知足」這個主題,講述了關於比丘尼偷蘭達(Thullanandā)的故事。當時,舍衛城一位居士以蒜供養比丘尼僧團後,囑咐田莊看守:「若有比丘尼來,每位可給兩、三把蒜。」此後比丘尼們常去他家和田裡取蒜。某日蒜將用盡,偷蘭達比丘尼率眾到居士家說:「賢友!我們需要蒜。」得知家中已無,她們便去田裡,不知節制地取走大量蒜。田莊看守抱怨:「比丘尼竟如此貪心!」其他少欲比丘尼與比丘們聽聞後亦表不滿,向世尊禀告。世尊訶責偷蘭達,並開示:
「諸比丘!貪欲者連親生母親都厭惡,何況他人?少欲者卻能令不信者生信,已信者增長,未得利養能得,已得能持。」繼而揭示過去因緣。
過世:波羅奈國的因緣
過去,梵授王治下波羅奈國,菩薩投生婆羅門家庭。成年後娶妻,生三女:難陀、難陀瓦提、孫達利難陀。妻女尚未出嫁,菩薩便過世,轉生為金天鵝,具宿命智。成年後見自身金色羽毛,思惟:「我從何處轉生?妻女如何維生?」知她們靠幫傭艱苦度日,便決定:「我羽毛如純金鍛造,可每次給她們一片,助其安樂。」
於是飛至舊家,棲於屋脊。妻女見問:「你從何而來?」天鵝答:「我是你們逝去的父親,轉生為金天鵝。今後不必再為人幫傭,我每次會給你們一片金羽。」留下片羽後離去。此後定期來訪贈羽,妻女遂得富足安樂。
一日,妻子貪念驟起,對女兒說:「禽獸心性難測,若你父不再來,我們豈不睏窘?不如趁下次來拔光他所有羽毛。」女兒們反對:「這會傷害父親!」但妻子執意。待金天鵝再來時,她假意親近,突然抓住天鵝強行拔羽。因非自願拔取,羽毛竟全變成普通鶴羽。天鵝無法飛翔,妻子只得將他養在籠中。待新羽生出雪白如初,天鵝才飛返山林,永不再來。
結語
世尊結集本生後說:「偷蘭達非今始貪,過去亦因貪欲失金,今再因貪失蒜。自今以後,比丘尼不得食蒜(波逸提794),縱得多亦應知量,少得則知足。」並誦偈:
136.
「所得應當知足,過貪實為惡,
強捉金天鵝王,黃金從此永遠失去。 」
最後點明:「當時妻子即偷蘭達,三女即今三比丘尼,金天鵝即是我。」
137. babbujātakaṃ貓鼠本生經(前世今生都讓人受苦的故事)
世尊在祇樹給孤獨園時,針對「一處得利,眾者隨至」的因緣,講述了關於《比丘戒》中「瞎眼母戒」(波逸提230條等)的典故。以下是完整故事:
舍衛城有位證得初果的女居士,其瞎眼女兒嫁至某村。某日女兒返家,女婿數次派人催返,最後一次威脅:「若不歸,將另娶。」母親為女兒準備烙餅餞行。恰有四位比丘次第托缽而來,母親將預備的烙餅全數供養,致女兒未能成行。女婿果然另娶新婦,女兒聞訊痛哭。
世尊晨起入城,聞哭聲詢問緣由後,為母女說法安慰。此事在僧團傳開,比丘們議論:「四位比丘三度受供,致令母女分離。」世尊得知後開示:「此非現在才這樣,過去世他們亦曾如此讓她受苦。」於是說過去因緣。
過世
波羅奈國梵授王時,菩薩投生為鑿石匠。某富商死後,其妻因貪戀財富轉生為家宅老鼠,住於寶物庫中。在此期間,他的家族死得七七八八,富商自己也死了。不久後,全村都滅盡。
菩薩在原宅址鑿石時,老鼠為報恩,每日銜金錢一枚贈予。石匠以他的錢購肉,與鼠分食。
後來老鼠被貓所擒,哀求:「若放我,可每日供肉給你。」貓便答應了。此後每有新貓捉鼠,皆以此法脫身,分肉者漸增至五隻。老鼠因食量不足形銷骨立。石匠見狀,鑿水晶洞囑咐鼠藏匿。當貓索食時,鼠厲聲呵斥:「惡貓!我豈是屠夫?自己食自己的兒子肉去!」貓怒撞水晶洞,心臟碎裂而死。餘下的貓相繼斃命,鼠於是便得安樂,將所有錢財盡贈石匠。兩者終生和睦。
世尊之後誦偈:
137.
「一處得利處,二貓隨即生,
三貓四貓也來到這個洞穴。 」
並結集因緣:「當時四貓即今四比丘,鼠即瞎眼母,石匠即是我。」
138. godhajātakaṃ蜥蜴本生經(偽詐比丘的故事)
現代因緣
世尊住在祇樹給孤獨園時,針對「愚者何用髮結」這一主題,講述了一位詐偽比丘的故事。此事與前述(其他本生)的現代因緣相似。
過去世
過去,波羅奈國由梵授王統治時,菩薩投生為一隻蜥蜴。當時,有一位具足五神通、苦行嚴謹的修行者,住在邊境村莊附近的森林茅棚中,村民虔誠供養他。菩薩則住在這位修行者經行處的蟻丘中,每天都會去拜訪他兩三次,聽聞佛法開示後,禮敬告退。
後來,這位持戒清淨的修行者向村民告別離去。他離開後,另一位偽裝的苦行者來到同一個住處定居。菩薩以為「這位也是持戒者」,便像從前一樣去親近他。
某日,旱季突降大雨,蟻丘中的螞蟻紛紛爬出,蜥蜴們便出來覓食。村民們捕捉蜥蜴,用酸醬、香料調味後供養苦行者。苦行者吃了蜥蜴肉後,貪著美味,心想:「這肉如此鮮美,是什麼肉?」得知是蜥蜴肉後,便盤算:「常有一隻大蜥蜴來我這裡,我要殺了牠吃肉。」於是準備鍋具、鹽等物,並藏起木槌,假裝平靜地坐在茅棚門口,等待菩薩到來。
傍晚時分,菩薩想:「該去拜訪苦行者了。」正要前往時,察覺苦行者的異常:「他今日坐姿不同,眼神也不對。」於是停在苦行者下風處,嗅到蜥蜴肉的氣味,立刻明白:「這偽苦行者今天吃了蜥蜴肉,貪戀滋味,想殺我吃肉!」便不靠近,轉身離開。
苦行者見菩薩不來,心想:「牠必是察覺我的意圖,所以不來。但不來又如何?牠逃不掉!」便抽出木槌擲去,卻只擦到菩薩的尾尖。菩薩迅速鑽入蟻丘,從另一洞口探頭呵斥:
138.
「愚者何用髮結?何用鹿皮衣?
內心滿污穢,外表徒粉飾!」
菩薩呵斥後,警告他:「若不速離,我將告知村民驅逐你!」偽苦行者聞言,當即逃離。
結語
世尊開示此法後,結集本生因緣:「當時的偽苦行者即是今日的詐偽比丘,持戒苦行者是舍利弗,而智慧蜥蜴即是我。」
139. ubhatobhaṭṭhajātakaṃ兩頭皆失本生經(提婆達多前世今生兩邊都失利的故事)
世尊住在竹林精舍時,針對提婆達多的行為講述了這個故事。當時比丘們在法堂議論:「諸位!就像一根兩頭燃燒的木棍,中間沾滿糞便,既不能當森林的柴火,也不能當村莊的燃料。同樣地,提婆達多出家修習解脫法,卻落得兩頭皆空——既失去在家生活的享受,又沒能達成出家的目標。」世尊到來詢問比丘們討論的話題後說:「比丘們!提婆達多不是現在才兩頭皆空,過去世也是如此。」於是講述過去因緣。
過去世
波羅奈國梵授王時代,菩薩投生為樹神。當時某村莊住著一群漁夫。那個漁夫帶著兒子到常有魚群的水塘垂釣,魚鉤沉入水中後卡在樹根上。漁夫拉不動魚線,心想:「這肯定是條大魚。我讓兒子回去讓他促使母親和鄰居吵架,這樣就沒人來分魚了。」於是他對兒子說:「孩子,去告訴你母親我們釣到大魚了,使她和鄰居吵架。」
漁夫打發兒子離開後,還是拉不動魚鉤。他怕魚線斷掉,就把上衣放在岸邊,下水想看看是什麼魚。結果被樹根戳瞎雙眼。這時小偷還把他的上衣偷走了。他忍著劇痛,用手按著流血的雙眼,顫抖著爬上岸找衣服。
他的妻子為了製造與鄰居的糾紛,故意在一隻耳朵上掛棕櫚葉,一隻眼睛塗藥膏,懷裡抱著狗,來到鄰居家。一位女性朋友問她:「你怎麼一隻耳朵掛葉子,一隻眼睛塗藥,還像抱兒子一樣抱著狗?難道瘋了嗎?」她回答:「我沒瘋,你無故辱罵我,我要去村長那裡告你,罰你八錢!」兩人吵起來,最後鬧到村長那裡。審判結果是漁夫妻子被判有罪,被綁起來鞭打。
樹神的開示
樹神看到村裡婦人的遭遇,又見林中漁夫的慘狀,站在樹幹間說道:「你這人啊!水中作業失敗,岸上也出事,真是兩頭皆空!」隨即說偈:
139.
「雙眼被戳瞎,上衣又遺失,
還與鄰爭吵,水中岸上皆失利。」
結語
世尊開示完這個法義後,說明本生因緣:「當時的漁夫就是提婆達多,而樹神就是我。」
140. kākajātakaṃ烏鴉本生經(烏鴉菩薩救助同伴的故事)
現代因緣
世尊住在祇樹給孤獨園時,針對「一直處於恐懼之中」這一主題,講述了關於親族之道的開示。本故事的現代因緣與《十二集》中的《善生本生》(Jātaka 465)相同。
過去世
在波羅奈國梵授王統治時期,菩薩投生為一隻烏鴉。當時,國王的祭司從城外河中沐浴歸來,塗香戴花,身著華服正要入城。城門的拱頂上有兩隻烏鴉棲息。其中一隻對另一隻說:「夥伴,我要在這婆羅門頭上拉屎。」另一隻勸阻說:「請不要這樣做,這位婆羅門是權貴,與權貴結怨是很危險的。他若發怒,可能會殺光所有烏鴉。」但第一隻烏鴉堅持說:「我非這麼做不可。」另一隻見勸阻無效就飛走了。當祭司走到城門下方時,那隻烏鴉裝作要俯衝的樣子,實際卻在祭司頭頂排泄。
祭司大怒,從此對烏鴉懷恨在心。
連鎖災難
當時有位女僕負責看守穀倉,她在穀倉門口曬穀子時打瞌睡。一隻長毛山羊看見她疏忽,就來偷吃穀子。女僕醒來驅趕,山羊逃走了。但這隻山羊第二次、第三次又趁她打瞌睡時來偷吃。女僕想:「這畜生一再來偷吃,會吃掉我大半的收成,我要徹底阻止牠再來。」於是拿著火棍假裝睡覺,等山羊靠近時突然起身用火棍打牠,結果點燃了山羊的長毛。
山羊身上著火,驚慌逃跑,撞上象舍旁的乾草堆,草堆立刻燃燒起來。火勢蔓延到象舍,許多大象被燒傷。御醫們無法醫治這些燒傷的大象,只好向國王報告。
錯誤藥方
國王詢問祭司:「老師,御醫們治不好大象,你知道有什麼藥嗎?」祭司回答:「我知道,大王。需要烏鴉脂肪。」國王便下令:「那就捕殺烏鴉取脂肪。」從此全國開始大肆捕殺烏鴉,但怎麼也找不到所謂的「烏鴉脂肪」,只是不斷堆積烏鴉屍體。烏鴉族群面臨滅族之災。
菩薩的智慧行動
當時菩薩作為八萬烏鴉的首領,住在大墓園。一隻烏鴉前來報告危機。菩薩心想:「除了我,沒有其他烏鴉能解決這個危機。我必須親自去。」於是憶念十波羅蜜,特別以慈心波羅蜜為先導,突然飛入王宮敞開的大窗戶,停在國王寶座下方。有人想捉牠,國王制止說:「這是來尋求庇護的,不要捉牠。」
菩薩稍作休息後,從寶座下方飛出,對國王說:
「大王啊!作為國王,應當在深思熟慮後才施行政策。任何行動都應該先審察其可行性,只做確實有效的事。如果國王不經思考就行動,會給百姓帶來死亡威脅。那位祭司出於怨恨而說謊,烏鴉根本沒有脂肪。」
接著菩薩以偈頌開示:
140.
「烏鴉一直處於恐懼之中,整個族群非常煩惱,
我們親族的體內從來沒有脂肪。」
菩薩將此事原委清楚說明後,進一步開示國王:「大王,為王者不應輕率行事。」國王聽後十分歡喜,為菩薩準備金椅,用百千種香油按摩牠的翅膀,以金盤盛裝御膳供養,待牠飲食完畢後詢問:「智者,你說烏鴉沒有脂肪,是什麼原因?」
菩薩完整解釋後,國王深受感動,要以王位供養。菩薩將王位歸還國王,並勸請國王持守五戒,又為一切眾生求得安全保證。國王聽法後,不僅赦免所有烏鴉,還設立每日供養制度:用各種調味料烹煮米飯專門供養烏鴉群,而菩薩則始終享受御膳供養。
結語
世尊開示完這個法義後,說明本生因緣:「當時的波羅奈國王是阿難,烏鴉首領就是我。」
141. godhajātakaṃ蜥蜴本生經(親近惡友終至滅亡的故事)
現代因緣
世尊住在竹林精舍時,針對一位親近敵對比丘的僧人講述此故事。本故事的現代因緣與《大雌鹿本生》JaA.26所述相似。
過去世
波羅奈國梵授王時代,菩薩投生為蜥蜴王。成年後,他率領數百蜥蜴群居於河岸大洞穴中。其子蜥蜴王子卻與一隻蠍子結交,整日嬉戲親暱,甚至說:「我要擁抱蠍子!」蜥蜴們將此事稟報蜥蜴王。
父王勸誡
蜥蜴王召見兒子告誡道:「孩子,你正在不適當的對象身上建立信任。蠍子天生品性低劣,絕不可與之深交。若你堅持這種友誼,整個蜥蜴族群都將因此滅亡!從今往後,必須斷絕與牠的往來。」然而儘管父親反覆勸告,王子仍繼續與蠍子交往。蜥蜴王見無法阻止,心想:「此事必將招致災禍,我們必須預先準備逃生通道。」於是命人秘密挖掘了一條通風暗道。
災難降臨
隨著時光流逝,蜥蜴王子體型愈發龐大,而蠍子卻維持原狀。每當王子試圖擁抱時,蠍子就像被山巒壓頂般痛苦。蠍子暗想:「若繼續被這樣擁抱,不出幾日我就會喪命。不如找獵人合作,徹底消滅這些蜥蜴。」
某個酷暑午後,暴雨驟降,蟻穴中的白蟻紛紛湧出。蜥蜴們離巢捕食時,一個蜥蜴獵人帶著鐵鍬與獵犬進入森林。蠍子見狀立即上前,假裝友善地詢問:「先生為何來此森林?」獵人答:「為捕蜥蜴。」蠍子隨即獻計:「我知道住著數百隻蜥蜴的巢穴。請準備柴草與火種隨我來。」牠將獵人引至洞穴處,指導道:「在此處堆放柴草點火生煙,讓獵犬守住四周。當蜥蜴被煙燻出時,你只需用大木棒擊殺即可。」交代完畢,蠍子躲在一旁心想:「今日終能見到仇敵的末日!」
獵人依計行事,濃煙灌入洞穴。被嗆昏的蜥蜴們倉皇逃竄,剛出洞口就遭獵犬撕咬,倖存者又被木棒擊斃。蜥蜴族群遭遇滅頂之災。
菩薩開示
蜥蜴王率殘部從密道逃脫後,說偈曰:
141.
「不以惡人為伴,會得常恒的安樂。
蠍害蜥蜴族,自招毀滅禍。」
結語
世尊結集因緣:當時的蠍子是提婆達多,不聽勸的蜥蜴王子即親近敵對比丘,蜥蜴王正是我的前世
142. siṅgālajātakaṃ 豺狼本生經(提婆達多前世殺豺狼菩薩失敗的故事)
這個故事是世尊在竹林精舍時,針對提婆達多企圖謀害佛陀的行為所講述的。當時比丘們在法堂談論此事,世尊聽聞後說道:「比丘們,提婆達多並非現世才企圖殺我,過去世亦曾如此,但他始終無法得逞,最終只會自取滅亡。」接著便講述這段過去因緣。
過去世,波羅奈國由梵授王統治時,菩薩投生為豺狼,成為豺狼王率領群豺居住在屍陀林。當時王舍城正值節慶,多數民眾飲酒狂歡,酒肉交易興盛。有一群無賴籌備了大量酒肉,裝扮華麗,邊歌唱邊暢飲啖肉。初更時分肉食耗盡,卻剩餘許多酒。一名無賴嚷著:「再拿肉來!」聽聞「肉已吃完」,他竟說:「有我在豈會缺肉?」隨即持棍宣稱:「我要去東邊屍陀林殺豺狼,取他們的肉回來!」便持棍從城門排水道出城,至屍陀林後握棍佯裝屍體仰臥。
此時菩薩正率領豺群巡行,見狀即知:「此人非真死。」但為慎重起見,仍從其下身孔隙嗅聞體味,確認是活人後心想:「我要羞辱並驅離他。」便咬住棍端拖拽。無賴緊握不放,即便豺王逼近也不鬆手,反而抓得更緊。菩薩退後說道:「人啊!若你真已死亡,當我拖棍時絕不會越抓越緊。由此可知你必是裝死。」隨即吟誦偈頌:
142.
「你這個難被感知,躺臥著偽裝似亡軀。
卻拖拽棍棒緊握持。」
聽聞此偈,無賴驚覺:「牠識破我裝死!」便跳起棄棍。棍子脫手後,無賴喊:「滾吧!我放過你了。」菩薩轉身告誡:「縱使你放過我,你仍難逃八大地獄與十六小地獄之報。」言畢離去。無賴一無所獲,離開屍陀林於護城河沐浴後,循原路返城。
世尊結束法義開示後,指明過去世因緣:「當時無賴即提婆達多,豺狼王則是我。」
143. virocajātakaṃ維羅卡本生經(提婆達多模仿佛陀而自取毀滅的故事)
緣起
「你的腦漿迸出了!」 —— 這則故事是世尊住在竹林精舍時,針對提婆達多在伽耶山gayāsīse模仿佛陀行儀之事而講述的。
當時,提婆達多因失去禪那與利得恭敬,心想:「必須想個辦法!」便向佛陀請求五事(註:指五種苛刻戒律),未獲允許後,他誘騙兩位上首弟子的新出家弟子——五百位不熟悉戒律的比丘,帶他們到伽耶山,著手分裂僧團,並在單一界內舉行別眾羯磨(非法的僧團會議)。
世尊知道這些比丘的智慧即將成熟,便派遣兩位上首弟子(舍利弗與目犍連)前往。提婆達多見到他們,心中歡喜,夜間說法時,他假裝模仿佛陀的威儀,說:「舍利弗賢友,比丘們精神抖擻,請你為他們說法吧!我背痛,要先休息了。」說完便躺下睡覺。
兩位上首弟子為比丘們說法,使他們證得道果,隨後帶所有人返回竹林精舍。
提婆達多的惡報
♦ 瞿迦梨kokāliko(註:提婆達多的追隨者)見精舍空無一人,便跑去告訴提婆達多:「賢友!你的徒眾被帶走了,兩位上首弟子讓精舍空蕩蕩的,而你還在睡覺!」說完,他扯下提婆達多的上衣,像用腳跟踩刺一般,狠狠踢了他的胸口。
提婆達多當場口吐鮮血,從此一病不起。
世尊問舍利弗:「你們離開時,提婆達多做了什麼?」舍利弗回答:「世尊,提婆達多模仿佛陀的威儀,結果遭遇大禍。」
世尊說:「舍利弗,提婆達多不僅現在模仿我而遭殃,過去世也曾如此。」應舍利弗之請,世尊講述了過去的故事。
過去世
過去世,波羅奈國由梵授王統治時,菩薩投生為一隻金毛獅子,住在雪山附近的金窟中。
有一天,獅子走出金窟,伸懶腰環顧四方,發出獅吼後,外出覓食。牠獵殺一頭大麋鹿,吃下最鮮美的肉,又到湖邊喝飽如寶石般清澈的水,才返回金窟。
豺狼的投靠
當時,有一隻覓食的豺狼,突然遇見獅子,嚇得無法逃跑,只好趴伏在獅子腳下。
獅子問:「豺狼,你怎麼了?」豺狼回答:「主人,我想服侍您!」
獅子說:「很好,來吧!我會讓你吃上等肉。」便帶豺狼回金窟。從此,豺狼靠吃獅子的殘羹維生,沒多久就變得肥壯。
豺狼的狂妄
一天,獅子躺在洞中對豺狼說:「豺狼,你去山頂觀察,看看山腳下來往的象、馬、鹿等,你想吃誰的肉,就回來告訴我,我會為你獵殺。」
豺狼便爬上山顶,四處觀察,選中目標後回報獅子,伏地請求:「維羅卡,主人!」(註:「維羅卡」是命令語,意為「去殺吧!」)
獅子立刻衝出,即使是狂暴的大象,也能當場擊殺,自己享用最嫩的肉,也分給豺狼。豺狼吃飽後,回洞睡覺。
日子一久,豺狼驕傲起來,心想:
「我也是四足動物,為何每天要靠別人養活?從今以後,我要自己獵殺大象!獅子身為百獸之王,只需說『維羅卡』就能殺象,我也要讓獅子對我說『維羅卡,豺狼!』,這樣我就能殺象吃肉了!」
豺狼的愚蠢要求
於是,豺狼對獅子說:
「主人,長久以來,我吃您獵殺的象肉,現在我也想自己殺一頭象。請您躺在金窟裡,我去山腳觀察,找到象後,您來對我說『維羅卡,豺狼!』,這樣我就能殺象了。請別吝嗇!」
獅子勸阻:「豺狼,你不可能殺象!世上沒有豺狼能殺象的,你還是吃我獵殺的肉吧。」
但豺狼堅持再三,獅子無奈答應:「好吧,你進我睡覺的地方躺著。」
豺狼躺進金窟後,獅子到山腳找到一頭醉象,回到洞口喊:「維羅卡,豺狼!」
豺狼的慘死
豺狼衝出金窟,伸懶腰環顧四方,學獅子吼叫三聲,心想:「我要踩碎這頭醉象的頭!」便撲向大象——
結果大象抬起右腳,一腳踩碎豺狼的頭,頭骨粉碎!接著,大象用腳把豺狼的屍體捲成一團,在上面拉屎撒尿,吼叫著離開。
獅子的偈頌
菩薩(獅子)見狀,說:「現在真是『維羅卡,豺狼!』了。」並念出偈頌:
143.
「你的腦漿迸出了,頭骨也被踩碎,
全身骨架散落——今日你終於『維羅卡』!」
(註:「lasī」指腦髓,「nipphalitā」指迸出,「virocasī」雙關「去殺吧」與「毀滅」)
說完,獅子活到壽終,隨業轉生。
結語
世尊講完這個法義,總結本生因緣:「當時的豺狼是提婆達多,獅子則是我。」
144. naṅguṭṭhajātakaṃ 牛蹄本生經(菩薩放棄無用苦行的故事)
緣起
「不淨者供養的聖火啊,我們獻上這牛蹄!」 —— 這則故事是世尊住在祇樹給孤獨園時,針對邪命外道(Ājīvaka)的錯誤苦行而講述的。
當時,邪命外道在祇園精舍後方的空地上,進行各種錯誤的苦修,如:蹲踞、閉氣、倒吊、臥荊棘、五火炙身等。比丘們見後問世尊:「尊者,這樣的苦行能帶來善果或成就嗎?」
世尊回答:「比丘們,這種錯誤的苦行毫無意義。但過去有智者以為『這種苦行能得成就』,便取火入林,日夜供養火神,卻一無所獲。後來他們熄滅火,修習禪定,最終證得神通與禪定,往生梵天。」說完,便講述過去的故事。
過去世
過去世,波羅奈國由梵授王統治時,菩薩投生於北方一個婆羅門家庭。他出生當天,父母為他點燃「出生聖火」(jātaggi)並持續供奉。
十六歲時,父母對他說:「孩子,你出生時我們為你點燃聖火。若你想在家生活,就學習三吠陀;若想往生梵天,就帶著聖火進入森林,虔誠供養,祈求大梵天接引。」
菩薩回答:「我不需要家庭。」便帶著聖火進入森林,搭建茅棚,日夜供奉火神。
聖火的供品
一天,菩薩從邊境村落得到一頭公牛,心想:「我要用牛肉供養火神!」但轉念:「這裡沒有鹽,火神吃不慣無鹽的肉,我得回村取鹽。」於是將牛綁在茅棚旁,獨自去村莊。
牛的厄運
他離開後,一群獵人路過,看見公牛,便宰殺烹煮,吃光牛肉,只留下牛蹄、牛腿和牛皮,揚長而去。
婆羅門的覺悟
婆羅門回來,見只剩牛蹄等殘骸,心想:
「這火神連自己的供品都保護不了,何況保護我?這種苦行毫無意義,既無善果,也無成就!」
他對火神生起厭離,說道:
「火神啊!你連自己的東西都守不住,如何守護我?牛肉沒了,就請將就這些吧!」
便把牛蹄等扔進火中,念出偈頌:
144.
「許多亡者低劣的聖火啊,我曾虔誠膜拜你,
如今牛肉已無存,請笑納這隻牛蹄吧!」
說完,菩薩用水熄滅聖火,成為隱士,修習禪定,證得神通與禪定境界,最終往生梵天。
世尊闡明法義後,總結本生因緣:「當時熄滅聖火的苦行者就是我。」
145. rādhajātakaṃ羅陀本生經(女人無法被守護的故事)
緣起
「羅陀啊,你不明白」 —— 這個故事是世尊住在祇樹給孤獨園時,針對一位比丘被舊情人誘惑而開示的。
目前事件的詳細情節將在《根本事》(Indriya-jātaka Ja423)中說明。世尊叫來那位比丘,對他說:
「比丘啊,女性是無法被完全守護的。即使設下重重防護,守護者也難以真正守住她們。過去你也曾設下防護卻依然失敗,現在又如何能守住呢?」
說完,便講述了過去的故事。
過世
過世,波羅奈國由梵授王統治時,菩薩投生為鸚鵡。在迦屍國,一位婆羅門將菩薩和他的弟弟當作兒子撫養。菩薩名叫「波吒婆」(Poṭṭhapāda),弟弟名叫「羅陀」(Rādha)。
這位婆羅門的妻子品行不端,行為放蕩。婆羅門外出經商前,對兩隻鸚鵡說:
「孩子們,如果你們的母親(指婆羅門妻子)行為不檢,你們要阻止她。」
菩薩回答:「父親,如果我們能阻止,自然會阻止;若不能,也會保持沉默。」
於是,婆羅門將妻子託付給兩隻鸚鵡照看,便出發經商。
母親的放蕩行為
婆羅門離開後,他的妻子便開始與人私通,進出頻繁,毫無顧忌。羅陀看到後,對菩薩說:
「哥哥,父親說過,如果母親行為不端,我們要阻止她。現在她正在犯錯,我們去阻止吧!」
菩薩回答:
「弟弟啊,你因為年幼無知才這樣說。女性是無法被真正守護的,即使把她們舉到空中監視,也防不住。無法做到的事,就不該勉強去做。」
接著,菩薩念出這首偈頌:
145.
「羅陀啊,你不明白,深夜未至,訪客已來。
你徒勞地抱怨,母親的心早已遠離父親。 」
菩薩的智慧
菩薩雖然點明真相,但並未讓羅陀去指責母親。婆羅門妻子繼續放縱,直到丈夫歸來。
婆羅門回來後問菩薩:
「孩子,你們的母親表現如何?」
菩薩如實告知一切,並說:
「父親,這樣不貞的女人不值得您留戀。從我們指出她的過錯那一刻起,我們就無法再留在這裡了。」
說完,菩薩和羅陀向婆羅門行禮,隨即展翅飛入森林。
結語
世尊開示此法後,闡明四聖諦。說法結束時,那位煩惱的比丘證得須陀洹果。
「當時的婆羅門和妻子就是現在那兩個人,羅陀是阿難,而波吒婆(菩薩)就是我。」
146. samuddakākajātakaṃ海鴉本生經(老比丘集體痛哭的故事)
緣起
「我們的嘴喙還在嗎?」— 這個故事是世尊住在祇樹給孤獨園時,針對幾位老比丘而講述的。
這些比丘在家時原是捨衛城的富商好友,一起行善積德。聽聞佛陀說法後,他們心想:「我們年事已高,何必再留戀家庭?不如出家求取解脫。」於是將財產分給子女,含淚告別親友,隨佛出家。
然而出家後,他們既不修持沙門法行,也因年老無法精進學法。反而在精舍邊緣搭建草寮,仍像在家時一樣群居。托缽時也常去子女家吃飯,其中一位比丘的舊情人更是殷勤供養眾人,其他比丘也總帶著食物去她家用餐。
後來那位女居士病逝,老比丘們回到精舍,互相摟著脖子哭喊:「那位手藝絕佳的女施主死了!今後誰還會這樣供養我們?」哭聲驚動其他比丘,眾人聚集詢問緣由,他們回答:「我們的老友--那位廚精湛的女居士去世了,她對我們恩重如山啊!
佛陀的教誨
比丘們見他們如此失態,便在法堂議論:「這些長老竟為女施主之死抱頭痛哭!」佛陀到來後詢問討論內容,聽完便說:「比丘們,他們不僅今生如此。過去世也曾投生為烏鴉,因同伴死於海中而集體哭嚎。
過去世,波羅奈國由梵授王統治時,菩薩投生為海神。
當時,一隻烏鴉帶著妻子到海邊覓食,恰逢人們在海邊舉行祭祀,留下乳粥、魚肉、美酒等供品。烏鴉夫婦飽餐痛飲後,醉醺醺地提議:「我們來玩海浪遊戲吧!」便站在岸邊戲水。突然一個浪頭捲走雌鴉,被魚群吞食。
雄鴉哭嚎:「我的妻子死了!」其他烏鴉聞聲聚集,問明緣由後,竟集體哀鳴。接著它們突發奇想:「這海水算什麼?我們把它舀乾,就能救回同伴!」於是每隻烏鴉都含一口海水吐到岸上,可海水絲毫未減,它們的喉嚨反而被鹽水灼傷,精疲力竭地癱在沙灘上喘息。
最終它們無奈承認:
146.
「我們的嘴喙還在嗎?喉嚨早已乾裂——
任我們如何舀取,浩瀚大海永不枯竭! 」
海神的干預
烏鴉們仍不死心,繼續念叨:「她那彎彎的嘴喙多美啊,圓溜溜的眼睛,油亮的羽毛,甜美的叫聲……竟被這強盜般的海吞噬了!」海神(菩薩)見它們執迷不悟,便現出恐怖形相驅散鴉群,這才保住它們的性命。
結語
世尊開示此法後,總結本生因緣:「當時的雌鴉是那位女居士,哭嚎的雄鴉是這位老比丘,其他烏鴉是眾長老,而海神就是我。」
147. puppharattajātakaṃ 花衣本生經(因為愛情而受酷刑和墮落地獄的故事)
這段關於「花衣本生」的敘述,是世尊在祇園精舍時,針對一位憂鬱比丘所開示的。當世尊問他:「比丘,聽說你很憂鬱?」比丘回答:「是的。」世尊又問:「是什麼讓你憂鬱?」比丘說:「尊者,是因為我以前的妻子。她的手柔軟甜美,我無法忍受沒有她的日子。」於是世尊告訴他:「比丘,這個女人對你只有傷害。過去你也曾因為迷戀她,被釘在木樁上慘死,死後墮入地獄。現在為何還要執著她?」接著世尊講述了過去的故事。
過去世,在波羅奈國梵授王統治時,菩薩是一位天界神明。那時波羅奈城正在慶祝迦提迦月節,整座城市裝飾得如同天界般華麗,人們都沉浸在歡慶中。有個窮人只有一套粗布衣服,他將衣服洗淨熨平,灑上檀香粉和香木屑後收好。這時他的妻子對他說:「夫君啊,我想穿一件紅花衣,挽著你的手臂一起參加迦提迦節慶典。」
丈夫回答:「親愛的,我們這麼窮,哪裡買得起紅花衣?就穿這件乾淨衣服去慶祝吧。」
妻子說:「沒有紅花衣我就不去!你去找別的女人陪你吧!」
丈夫無奈道:「親愛的,你為何要為難我?我們根本買不起紅花啊。」
妻子說:「夫君,男人若有決心,哪有辦不到的事?國王的紅花布倉庫裡不是有很多紅花嗎?」
丈夫回答:「那裡守衛森嚴,就像被羅剎佔據的池塘一樣危險,我們根本無法接近。別再想了,有什麼就滿足於什麼吧。」
妻子卻說:「深夜黑暗時,哪有男人去不了的地方?」
在妻子一再慫恿下,丈夫最終妥協:「好吧親愛的,別擔心。」
安撫妻子後,他冒著生命危險潛入王宮的紅花布倉庫,掀開屋瓦鑽了進去。守衛聽到聲響大喊:「有賊!」將他抓住痛打一頓,捆綁起來。天亮後押到國王面前,國王下令:「把他釘在木樁上!」眾人反綁他的雙手,在宣告罪行的鼓聲中遊街示眾,最後將他釘上木樁。烏鴉停在他頭上,用鐵鉤般的嘴啄食他的眼睛,令他痛苦不堪。
儘管承受如此劇痛,他卻渾然不覺,只是思念著妻子,心想:「就因為她想要穿紅花衣挽著我參加慶典,我才落到這般田地。」於是說出這首偈頌:
147.
「烏鴉啄食不算苦,木樁刺體亦非痛,
唯有愛妻花衣願,迦提節慶成虛空。」
偈頌的意思是:此刻釘在木樁上的身心痛苦,以及烏鴉用鐵鉤般的嘴啄食,這些對我來說都不算真正的痛苦。真正的痛苦是什麼?是我親愛的妻子無法穿著紅花衣,與我共度迦提迦節慶啊!這個念頭不斷折磨著我。
就這樣,他在為情癡狂的狀態下死去,墮入地獄。
世尊開示完這段法義後,將本生故事作連結:「當時的妻子就是現在這個比丘的妻子,而親眼見證這一切的天界神明就是我。」
148. siṅgālajātakaṃ 豺狼本生經(豺狼菩薩斬斷貪欲的故事)
「永不再犯」——世尊於祇園精舍時,針對「煩惱調伏」而開示此教誡。
據傳,舍衛城有五百位富商之子結為好友,聽聞佛陀說法後心生敬信,於祇園精舍邊緣的草棚出家共住。某日半夜,他們因煩惱習氣未斷而生起欲念,懊惱地想:「我們已捨棄的煩惱,難道又要重新沾染嗎?」
此時,世尊以一切知智的明燈照見眾生心念,思惟:「祇園中的比丘們正沉浸於何種欲望?」於是洞察這些比丘內心湧動的愛欲之念。世尊如慈母護獨子、獨眼人惜明目般守護弟子,總在煩惱初萌時即刻制止。他心想:「此時正如轉輪王宮中盜賊現行,我當為他們說法,斬斷煩惱,令他們證阿羅漢果。」
於是,世尊身放檀香金光,以柔美音聲呼喚:「阿難!」擔任法藏執事的阿難尊者應聲禮拜。世尊吩咐:「召集所有住草棚的比丘至香室講堂。」——原來世尊顧慮若單獨召見這五百比丘,他們會因「佛陀已知我等煩惱」而羞愧難安,所以命全體集合。阿難持鑰巡行各寮房,集眾備座。
世尊盤坐蓮華姿,挺直身軀如須彌山安住法座,周身綻放六色光輪。光芒如閃電劃破虛空,照亮海洋,宛如破曉晨曦。比丘眾虔誠禮敬,如以錦毯圍繞世尊而坐。
世尊以梵音宣說:「諸比丘!比丘不應生起三不善念——欲念、瞋念、害念。切莫輕言『此煩惱微小』,煩惱實如宿敵,縱然細若芥子,得隙便釀成大禍;又如劇毒、剝皮毒囊、惡蛇、雷火,絕不可輕忽!當以省察力paṭisaṅkhānabala、禪修力,令其如露珠滾落蓮葉,剎那不駐心田。」
接著,世尊引古德教誨:「昔有智者亦嚴斥微細煩惱,令其永斷。」並講述過去因緣。
過去世,梵授王治波羅奈國時,菩薩投生為豺狼,居於河畔叢林。某日,一老象死於恆河邊,豺狼覓食見其屍骸,大喜:「我得好獵場!」
牠先咬象鼻——如咬鐵犁般堅硬;
再咬象牙——如啃石柱般無味;
咬象耳——似嚼厚革;
咬象腹——如探空穀倉;
咬象腿——若啃石臼;
咬象尾——如杵硬木。
豺狼失望:「此處無可食之物!」最後咬向肛門,頓覺柔軟如糕,便鑽入象腹大啖內臟血肉,渴飲象血,睏時攤開象腹而臥。
豺狼暗喜:「此象屍是我安樂窩,肉食豐足,何須他求?」於是定居象腹。時值酷暑,象屍經風吹日曬乾縮皺裂,肛門閉合,豺狼困於漆黑腹中,如墮地獄。象肉乾硬,血液枯竭,豺狼慌亂衝撞尋找出路,如熱鍋麻糬般煎熬。
數日後暴雨傾盆,象屍浸潤膨脹,肛門如星隙綻開。豺狼見光高呼:「生路在此!」急退至象頭處,猛力衝出,卻因體毛被糞便黏附,如剝皮棕櫚幹般赤身顫抖。牠驚魂未定,回首自省:「此苦非他造,全因貪念!從今誓不為貪欲奴,永不再入象屍!」於是誦偈曰:
148.
「永不再犯!絕不重蹈!
進入象身讓我恐懼。」
豺狼從此遠離象屍,不再生起貪念。世尊說法完畢,結示:「比丘們!煩惱初生即應遏止,不可縱容。」並揭示真相:「當時豺狼即我」
五百比丘則因聞法證果——或阿羅漢、或須陀洹、或斯陀含、或阿那含。
149. ekapaṇṇajātakaṃ 單葉本生經(佛陀前世今生制服暴戾王子的故事)
「一片葉的啟示」——世尊曾住毘舍離大林重閣講堂時,針對毘舍離城中一位兇暴的離車族王子開示此教誨。
當時毘舍離城有三重城牆,每隔一由旬設有城樓箭塔,極盡莊嚴。城中常駐七千七百零七位國王、同等數量的副王、將軍與財政大臣。其中一位離車王子性情暴戾,易怒粗魯,常如棍棒擊打的毒蛇般怒火纏身。無人敢當面勸誡他半句,連父母、親族、友人都無法管教。
其父母思惟:「此子兇殘成性,除正等覺者外無人能調伏,他必是佛陀所化之人。」於是帶王子謁見世尊,稟告:「尊者,此子暴烈易怒,請您教誨。」
世尊告誡:「王子!眾生不應以兇暴、粗惡、殘忍之心待人。惡語之人,讓親生母親、父親、妻兒、兄弟姊妹乃至摯友都會憎惡不快——這就如毒蛇突襲、林間劫匪、食人夜叉般令人驚怖。這樣的人終墮地獄。
現世中,瞋怒者即使裝扮華美也面目可憎,如被火燎的殘蓮,如生鏽的金鏡。瞋恚眾生常執刀自傷、服毒、上吊、跳崖,死後墮地獄等惡道;
殘暴者現世遭譴責,來世亦受苦報。即使再生為人,從出胎即多病纏身,眼疾耳患等諸症齊發,終身不得解脫。故應以慈心、利他心、柔軟心待眾生。這樣的人方能遠離惡道。」
王子聞此一偈即調伏瞋心,變得溫和忍讓。縱遇辱罵殴打亦不反顧,如拔毒牙的蛇、斷鉗的蟹、去角的牛般無害。
比丘們得知此事,在法堂議論:「諸位!此離車王子多年不受父母親友管教,世尊卻以片言折服,如馴象師調狂象。正如善說云:『馴象師教象,唯馳一方——或東或西、南或北;馴馬師、馴牛師亦如是。而如來調御丈夫,則為八方的嚮導,見形知義(中略),是為無上調御士,沒有與其等同者。』」
世尊到來詢問:「諸比丘,你們在商議何事?」比丘們如實稟告。世尊說:「非獨今日,往昔我已調伏此人。」遂說過去因緣。
過去世,梵授王治波羅奈國時,菩薩生為北方婆羅門,學貫三吠陀與諸技藝。父母亡後出家修得神通,住雪山中。為求鹽醋入城,著袈裟威儀具足,行至王宮廣場。
國王從獅子窗望見,見其六根寂靜、行步如獅子展臂般莊嚴,暗忖:「若有真聖者,必是此人。」於是命令大臣延請。菩薩婉拒:「我是雪山修行人,不近王族。」國王堅持禮請,以白傘金座相待,親奉美食後問:「尊者居何處?」菩薩答:「雪山。」王懇請:「請住我園中吧!」即命建草堂,備齊出家資具,並派園丁守護。
國王有一兇暴王子,無人能制。群臣諫言:「主公勿縱容!」亦無效。國王思惟:「除雪山仙人外無人能教。」便帶王子求教。菩薩攜王子遊園時,指一株嫩nimba樹問:「太子,他的味道如何?」王子嚼一片即唾地:「呸!此樹現已有如劇毒之毒草,長大必害人!」於是連根拔起揉碎,誦偈曰:
149.
「此樹僅單葉,未離地四指,
其葉已有劇毒,成大樹後更何如?」
菩薩開示:「王子!你因小樹味苦即斷其生機,國民亦將如此看待你——『此子年少已暴虐,若掌權還得了?』必如棄此樹般廢黜你。故當捨nimba樹之性,修忍辱慈悲。」王子從此調伏瞋心,繼位後廣行布施,隨業輪轉。
世尊結示:「諸比丘!非獨今日,往昔我已調伏此離車王子。」並點明因緣:「當時暴君即此王子,國王是阿難,雪山仙人即是我。」
150. sañjīvajātakaṃ生虎本生經(未生怨王前世今生都被提婆達多所害的故事)
「親近惡者必自噬」——世尊住竹林精舍時,針對未生怨王親近惡友提婆達多之事而開示。
未生怨王因信奉破戒惡行的提婆達多,不僅耗費巨資在伽耶山為其建精舍,更聽從讒言殺害已證須陀洹的父王頻婆娑羅,自斷善根,招致大禍。他終日恐懼:「聽說大地曾吞沒提婆達多,會不會也吞沒我?」因此而無法享受王位之樂,寢食難安,如中毒箭的幼象般顫抖
也常出現五種恐怖幻覺:
1.大地如燒紅鐵板般裂開
2.自己正墜入無間地獄
3.被地火吞噬
4.在熾熱鐵板上遭鐵矛穿刺
5.如待宰雞鴨般無處可逃
他雖想求見佛陀懺悔,卻因羞於罪業深重而不敢前往。
適逢迦提月節,王舍城裝飾如天宮。未生怨王坐於黃金寶座,見御醫耆婆在側,暗忖:
「若借耆婆引見佛陀,或能得救。」
於是他以五種妙喻讚歎夜色:
「今夜星光燦爛!」
「今夜月色清朗!」
「今夜令人愉悅!」
「今夜莊嚴殊勝!」
「今夜安詳美妙!」
接著問群臣:「今夜應當禮敬哪位沙門或婆羅門,能使我們心得清淨?」
六位大臣各自推崇外道師:
富蘭那迦葉(無道德論者)
末迦利瞿舍羅(宿命論者)
阿耆多翅舍欽婆羅(唯物論者)
婆浮陀伽旃那(七元素論者)
散若夷毗羅梨沸(詭辯家)
尼乾子(耆那教祖)
王默然不語,等待耆婆發言。
耆婆察覺王意,起身向佛陀方向合掌,詳述世尊九種功德:
1.出身尊貴(釋迦族太子)
2.捨棄王位(出家求道)
3.六年苦行
4.菩提樹下成佛
5.轉法輪
6.度化千二百五十弟子
7.具足三明
8.神通無礙
9.被尊為世間最上福田
最後勸請:「世尊現與千二百五十比丘住於我的芒果園,願大王前往禮敬聞法!」
未生怨王乘象輦至芒果園,見比丘眾寂然安坐如無波大海,不禁讚歎:
「我從未見過如此威儀的僧團!」
僅見威儀已生淨信。禮僧後,他向佛陀請教:
「沙門修行能得何等果報?」
世尊為其開示《沙門果經》,詳述從持戒到證阿羅漢的次第功德。王聞法歡喜,作禮離去。
佛陀對比丘們說:「此王已自毀善根。若未弒父,今日聞法時當證得法眼淨(須陀洹果)。可惜他親近提婆達多,斷送聖道。」
次日,比丘們在法堂議論:「諸位!聽說未生怨王因親近惡人提婆達多而犯下弒父重罪喪失須陀洹果,因為提婆達多而遭遇破滅。」世尊到來詢問:「諸比丘聚集所議何事?」比丘們稟告後,世尊說:「諸比丘!未生怨王非獨今日因親近惡者招禍,往昔亦曾如此。」隨即講述過去因緣。
過去世,梵授王統治波羅奈國時,菩薩投生於富貴婆羅門家。成年後至得叉尸羅學通一切技藝,返國成為首席教師,教授五百青年學子。其中有位名為「復生」的學生,菩薩傳授他令死屍復活的咒術,卻未教導鎮伏咒術。
某日,復生與同學們入林伐木,發現一隻死虎。復生對同學們說:「諸位!我能讓這死虎復活。」同學們勸阻:「你辦不到的。」他堅持:「你們親眼看著!」同學們說:「若你真能,就試試看。」說完都爬上樹躲避。
復生誦念復活咒,朝死虎擲石。老虎復活後,立即猛撲咬住復生咽喉,雙雙倒地身亡。同學們取完木材返回,將此事稟告老師。
菩薩召集學生們告誡:「孩子們,在不適當處禮敬供養惡人者,必將自食惡果。」隨即說偈:
150.
「誰支持邪惡人,和邪惡者交往
反被其所噬,如虎殺害復生。」
偈頌解釋
「邪惡人」指具備身口意三惡行者;「支持」指對破戒出家人布施衣缽,或對在家人授予副王、將軍等高位;「交往」即親近侍奉此類惡人;「反被其所噬」謂惡人終將毀滅供養者。譬如復生以咒術救虎,反被復活的老虎咬死,同理,親近惡人者終將被其所害。
菩薩以此偈教導學生後,廣行布施善終。世尊開示完這段法義,揭示本生因緣:「當時的復生即未生怨王,首席教師即是我。」
151. Rajovada本生經(品德無瑕的國王的故事)
翻譯:Carol
剛強對剛強,等等——這個故事是佛陀在祇樹給孤獨園(Jetavana)對國王所作的教訓。這故事的後續在第521篇。
據說有一天,拘薩羅國(Kosala)國王剛剛在一個難以判決而又違背道德的案件中做出了判決。國王在用餐後,他的雙手尚未乾【註1】,他乘坐華麗的馬車前往拜訪佛陀;國王禮敬佛陀的雙腳像盛開的蓮花一樣美麗,然後坐在一旁。
佛陀對他說:「大王,什麼事情讓你這麼晚還來這裡?」國王回答說:「世尊,我因為處理一個難以判決而又違背道德的案件而錯過了時間;現在我已作出判決,又吃過飯,雙手還沒乾就來拜訪您了。」
「大王,」佛陀回答道:「公正無私地判斷案件是正確的;這是升天之道。現在當你得到像我這樣全知之人的教導時,能夠公正公平地審判你的案件是不足為奇的;但當國王們僅僅聽取非全知的學者的建議,仍然能夠公正公平地地判斷,避免四種惡行,遵守十王德,並在公正統治後進入升天的行列,這才是真正的不可思議。」然後,應國王的請求,佛陀講述了一個古老的故事。
正文 從前,當波羅奈國(Benares)的國王是梵摩達哆(Brahmadatta)時,他的王后懷孕了菩薩;進行了適當的祝福和禱告後,她順利誕下了一位王子。命名之日,他被命名為梵摩達哆(Brahmadatta)王子。
隨著時間流逝,王子長大了,十六歲時前往塔克西拉(Takkasila)求學;在那裏他精通各種學問,在父親去世後,他繼承王位,並公正和正義地統治,不以個人意願和興致作出判決。由於他的公正治理,他的臣子也公正;因此,所有事務都被公正處理,沒有任何人在王廷作出假訴訟。宮殿內的訴訟漸漸消失;大臣們整天坐在法庭上,終日不見一個訴訟者。法庭形同虛設。
於是,菩薩心想:「由於我的公正治理,沒有訴訟者到法庭作出訴訟;舊日的騷動已經平息;法庭形同虛設。現在我必須尋找自身是否有任何過錯;如果發現了,我將改過自身,並於此後以有德行的方式生活。」從那時起,他不斷尋找一個能指出他過錯的人;但在王廷之中,國王能聽到的,只有所有人對他的讚美,而沒有指出他的過失的。「也許,」他想:「他們都太害怕我了,所以都不説我的過失,只說我的美德。」於是,他去外面詢問那些在城牆外的人。但情況還是一樣。然後,他詢問首都中、首都外、城外的四個城門之外郊區的村民。依然沒有人能指出他的過錯;他聽到的只有讚美之詞。最後,為了到鄉野尋找一個能指出他過錯的人,他將所有的政務交給大臣,乘坐馬車,僅帶著車夫,離開城市,變裝出行。他跨越了整個郊野,甚至到達了國界;但仍找不到一個能指出他過錯的人;他聽到的只是讚美之詞。於是,他由國界沿著大路回到首都。
正巧此時,憍薩羅國(Kosala)的國王摩利卡(Mallika)也做了同樣的事。他也是一位公正的國王,他一直在尋找自己的過失;但在他身邊的人之中,沒有人能指出他的錯失;聽到的只是讚美之詞,他一直在整個國家尋找,剛好到達了同一地點。
這兩位國王在一條內陷的狹窄車道上相遇,路上只能通過一輛馬車。
「讓你的馬車讓開!」憍薩羅(Kosala)國王的車夫對波羅奈國王的車夫說。
「不,不,車夫,」波羅奈(Benares)國王的車夫回答,「讓你們的馬車讓開!要知道在這輛馬車上坐的是偉大的波羅奈國王梵摩達哆(Brahmadatta),波羅奈(Benares)王國的君主!」
「不行,車夫!」另一位車夫回應,「這輛馬車上坐的是偉大的國王摩利卡(Mallika),憍薩羅(Kosala)國的君主!應該是你們讓路,讓我們國王的馬車通過!」
「這也是一位國王啊,現在該怎麼辦?」波羅奈(Benares)國王的車夫心想。然後他突然想到了一個辦法;他詢問兩位國王的年齡,讓年輕的國王讓路給年長的國王。他詢問了對方車夫憍薩羅(Kosala)國王的年齡,但得知兩位國王年齡相同。於是他進一步詢問對方國王的權力、財富和名譽,以及他的種姓和家族;發現兩位國王的國土都長三百里,他們在權力、財富、名譽和家族出身上都相同。然後他想到應該讓路給德行更高國王;於是他請求對方車夫描述他國王的美德。對方車夫用第一個偈回答,將他的國王的過失當作美德來闡述:
1.
「剛強對剛強,國王摩利卡(Mallika)以柔和對柔和,
以善良對待善良,以邪惡征服邪惡。
讓路,讓路,車夫!這就是這位君王的行徑!」
「哦,這是你列舉所有國王的美德嗎?」波羅奈(Benares)國王的車夫說,對方回答:「是的。」——「如果這些是他的美德,那麼他的缺點又會是什麼呢?」對方回答:「那就算是缺點吧,如果你這麼認為;但讓我們聽聽你國王的美德是什麼樣的!」波羅奈(Benares)國王的車夫回答說:「那麼請聽,」並重複了第二首詩句:
2.
「他以溫和征服憤怒【註2】,以善良征服邪惡,
以佈施征服吝嗇,以真實征服謊言。
讓路,讓路,車夫!這就是這位君王的行徑!」
聽到這些話,國王摩利卡(Mallika)和他的車夫下了馬車,解開馬,將馬車移開,讓路給波羅奈(Benares)國王的馬車。然後,波羅奈(Benares)國王教誨國王摩利卡(Mallika),說:「你應該這樣這樣做」;之後,他回到波羅奈(Benares),終其一生行善佈施,命終之後升天。而國王摩利卡(Mallika)把這一教訓銘記於心;在遍歷了整個國土,找不到任何指出他過錯的人後,他回到了自己的城市;終其一生行善佈施,命終之後升天。
當佛陀講完這個用以教導憍薩羅(Kosala)國王的故事,佛陀顯示這個故事中人物的身份:「目犍連(Moggallana)當時是國王摩利卡(Mallika)的車夫,阿難(Ananda)是國王,舍利弗(Sariputta)是波羅奈(Benares)國王的車夫,而我自己就是那位國王。」
註1:印度人用手指抓取食物,吃完後一定會洗手。「洗手未乾之中」是指手還沒乾的時候就去拜見佛陀,以此表達急切的心情。
註2:《法句經》第223偈。
152. siṅgālajātakaṃ 豺本生經 (因非分之想而喪命的故事)
翻譯:Carol
“莽撞行事的人,”等等——這個故事是世尊在大林重閣講堂(Kūṭāgārasālā)時,對一個住在毘舍離(Vesali)的理髮師的談話。
據說這個人為皇室成員剃須和理髮,無論是國王和王后,還是王子和公主,都由他來處理這些事務。他是一個虔誠的信徒,歸依三寶,持守五戒;經常聽取世尊的教導。
有一天,他帶著兒子去皇宮工作。這個年輕人看到一個穿得華麗如仙女的離車族公主,立刻對她心生愛慾之情。與父親一同離開宮殿時,他對父親說:“有個公主——如果我能娶她,我就活;如果不能,我就只能死。”
他連一口食物也不肯吃,只是躺在床上。父親找到他,說:“兒子啊,不要把心思放在不該想的事上。你只是一個理髮師的兒子,而這個離車族女孩是出身高貴的姑娘。你配不上她。我會替你找一個更適合你的女孩。”
但年輕人不聽。之後母親、兄弟姐妹、叔叔阿姨、所有親戚朋友都來撫慰他,但還是無法讓他平靜。他日漸憔悴消瘦,最終去世了。
父親為他舉行了葬禮,並做了應為死者做的儀式。不久之後,當悲傷稍微平復後,他決定拜訪佛陀。他帶著大量的花、香料來到摩訶伐那(mahāvanaṃ),頂禮佛陀並坐在一旁。佛陀問他:“居士,這段時間你怎麼不見了?”這人便把發生的事情告訴了佛陀。佛陀說:“啊,居士啊,這不是他第一次因為貪戀不該有的東西而喪命;這只是他前生做過的事情。”然後在居士的請求下,佛陀講述了一個古老的故事。
很久以前,當國王梵授王(Brahmadatta)統治波羅奈斯(Benares)時,菩薩在喜馬拉雅山地區轉世為一隻年輕的獅子。菩薩有六個獅子弟弟和一個獅子妹妹;牠們都住在一個金洞穴裡。
在這個金洞穴附近,有一個位於白銀山上的水晶玻璃洞穴,一隻豺狼住在那裡。不久,獅子們的父母去世了。於是獅子們留下獅子妹妹在洞穴裡,牠們外出尋找食物;當牠們得到食物時,他們會帶回來給獅子妹妹吃。
豺狼看到了這隻獅子妹妹,並且愛上了牠;但當老獅子和獅子們還活著時,豺無法接近她。現在,當七個獅子兄弟去尋找食物時,豺離開了牠的水晶玻璃洞穴,並迅速趕到金色洞穴;站在年輕的獅子妹妹面前,豺狡猾地用誘惑和吸引的言語對牠說:“哦,獅子妹妹,我是四足動物,你也是四足動物。因此你做我的伴侶,我做你的丈夫!我們將和睦相處,快樂生活。從今以後,你要以愛欲接納我!”
聽到這話,獅子妹妹心想:“這這卑劣的豺狼,竟敢對高貴的獅族說如此污穢之言!我寧願窒息而死,也不屈服。” 但她轉念:「自盡不妥,應等兄長們回來告知此事,再作打算。」豺狼見她沉默,以為她生氣,沮喪地回水晶窟躺下。
不久,其中一位獅兄殺死了一頭水牛,牠自己吃了一些肉後,帶回一部分給他的妹妹,邀請她吃。“不,兄長,”她說,“我一口也不吃;因為我必須死!”
“為什麼會這樣?”他問。
她告訴了他發生過的事情。
“那豺現在在哪裡?”他問。
她看到他躺在水晶玻璃洞穴裡,以為他在天上,說:“兄長,你難道看不見他在銀山上,躺在天上嗎?”
年輕的獅子不知道豺躺在水晶洞穴裡,以為他真的在天上,獅子遂矯捷跳躍至白銀山上,想要殺死豺,卻撞上了水晶玻璃,心臟碎裂,摔倒在山腳下,立刻死去。
接著另一個獅子兄弟進來,獅子妹妹也對他講述了同樣的事情。這隻獅子也像第一個兄弟一樣,跳起來撞上水晶玻璃,摔死在山腳下。
當六個兄弟獅子都這樣死了之後,最後菩薩回來了。當獅子妹妹講述了事情的經過後,菩薩詢問豺現在在哪裡?“豺在那兒,”獅子妹妹說,“在銀山的上空!”菩薩心想:“豺在天上?豺狼不可能浮空,必是躺於水晶窟內!” 下山見弟弟們屍體後,他嘆道:
「未審察真相便魯莽行動,正是如此下場!」隨即誦出第一首偈:
3.
「未審察而行動,急躁衝動者,
必被自己的行為(業)所燒灼,如熱鐵烙口。」
菩薩決定智取。他觀察豺狼進出路徑,面對水晶窟連吼三聲,天地為之震動。豺狼驚嚇過度,心臟爆裂而死。世尊以此總結:
「這豺狼聽聞獅吼後喪命。」隨即誦出第二偈:
4.
「獅子發吼聲,震動銀山巔,
豺狼聞其音,驚怖心碎裂。」
獅子殺死了豺後,然後他把兄弟們埋在一起,告訴妹妹他們已經死了,並安慰她;獅子在金洞穴裡度過了餘生,直到他去世,隨業投生至投生的地方。
世尊開示此法後,闡明四聖諦,連結過去今生:
「當時的豺狼是剃髮師之子,小母獅是離車公主,六位獅弟是諸比丘,而長兄獅子即是我。」說法畢,那位父親證得須陀洹果(Sotāpattiphala)
153. sūkarajātakaṃ野豬本生經 (不自量力比丘的故事)
翻譯:Carol
世尊居於祇樹給孤獨園時,因一位年長比丘之事而講述此本生故事。
某日夜晚說法時,世尊立於香室門前的寶階石板上,為比丘眾開示善逝法語後,步入香室。法將舍利弗尊者禮敬世尊後,也返回自己的住處。大目犍連尊者稍作休息,隨即前往舍利佛長老處請教法義。舍利弗尊者解答疑問時,如將明月高懸虛空般清晰闡明,四眾弟子皆安坐聆聽。
此時,一位年長比丘暗自思量:「若我在大眾中擾問舍利弗,眾人必尊我為『博學多聞』而禮敬!」他起身走近舍利弗,側立說道:「賢友舍利弗!我亦有一問,請為我決斷——是顯揚、隱蔽、抑制、推崇、超越或次第之法?」長老觀察後心想:「此老朽徒具虛名,實則無知。」因羞於與之交談,遂擱下問題未答,離座返回住所。目犍連長老亦歸己處。
眾人起身追趕,喊道:「這老朽自負空談,竟阻我等聽聞甘露法音!」老比丘倉皇逃至寺院邊界的破廁所,跌入糞坑,滿身污穢呆立。眾人見狀懊悔,前往世尊處稟報。世尊問:「居士們,何以深夜前來?」眾人說明原委。世尊道:「此老比丘不自量力,強與大智者爭鋒而落得糞污滿身。過去世中,他亦曾也亦不自量力與強者相爭,最終落得滿身污穢的下場!」佛陀遂應眾人的請求講述過去因緣。
往昔波羅奈國(bārāṇasiyaṃ)梵授王(Brahmadatta)治世時,菩薩轉生為獅子,居於雪山地區的巖穴中。附近有一野豬巢穴,一群野豬聚居於此;同樣在池塘附近,另有一群苦行者於此搭建草屋居住。
某日,獅子獵殺一頭水牛或其他動物飽餐後,饱了肉,到那湖泊喝水后上岸。這時,一頭肥壯的野豬正沿著湖泊覓食。獅子看見後心想:“改天我再吃掉它,但今天它看見我後,應該不敢再來了”,因擔心野豬不再來飲水,獅子便只用單側身子移動著離開。野豬看到後,想:“這獅子因為看見我後害怕而逃跑,看來我今天要和這獅子決鬥一番”,於是昂首向獅子挑戰,首先說出這首偈頌:
5.
"朋友啊,我是四足獸,你也是四足獸;
來吧朋友,請轉身一戰,為何恐懼要逃跑?”
獅子聽了他的話後,說道:“親愛的野豬啊,今天我不會和你決鬥,但七日之後 ,就在這同一個地方,讓我們決一死戰吧。“說完便離去了。
野豬歡喜雀躍地告訴親友們:“我要和獅子決鬥了!“親友們聽後都驚恐萬分,說道:“現在你要害死我們所有人了,你不自量力竟想與獅子決鬥。獅子一來便會殺死我們,你別做這種魯莽的事啊!“
野豬也害怕起來,向大家問道:”那我現在該怎麼辦呢?"
野豬們說:“親愛的,你去那些苦行者的糞坑里,在腐臭的糞便中打滾七天,讓身體沾滿臭味,第七天再用露珠浸濕全身。在獅子到來之前,你要先到那裡,觀察風向,站在上風處。愛乾淨的獅子聞到你的體臭,就會認輸離開的。“野豬照做後,第七天站在那裡。獅子聞到它身上的臭味,知道它沾滿了糞便,便說:‘親愛的野豬啊,你這計策想得真妙。若不是你渾身沾滿糞便,我定要在此取你性命。但現在我既不能用嘴咬你,也不能用爪踏你,我認輸了。“說完又說了第二首偈:
6.
“你身體沾屎,污穢,臭氣實難當
若執意相爭,我把勝利讓給你了‘
獅子轉身離去,去尋找當天的獵物,飲過湖水後便返回山洞。野豬也向親屬們宣告:“我戰勝了獅子”。那些驚恐萬分的親屬們說:“若獅子改日再來,必將使我們全軍覆沒”,於是紛紛逃往他處。
佛陀宣講此法後,將本生故事聯繫起來說:「那時的野豬就是現在的老比丘,而獅子就是我。」
154. uragajātaka 蛇本生經 (佛陀今生前世調解紛爭的故事)
翻譯者: Carol
當時世尊住在Jetavana(祇樹給孤獨園),針對兩位大臣的爭執講述了這個故事。據說,Kosala(憍薩羅國)國王的兩位重臣等人,因意見不合而發生爭執,他們的敵意蔓延至整個城市。國王與親友都無法調解。某日清晨,世尊觀察有緣眾生時,發現這兩人都具備證得須陀洹果的潛力。翌日,世尊獨自進入Sāvatthī(舍衛城)托缽,在其中一人家門前駐足。那人出門接過缽,恭敬迎請世尊入內就座。世尊為他開示修習慈心的功德,察知其心已調柔,便宣說四聖諦,此人於法音結束時證得須陀洹果。
世尊知曉他已證得須陀洹果,便讓他接過鉢,起身走向另一位大臣的大門。那人也出來,向世尊頂禮後說:“尊者,請進。”便請世尊進屋就座。另一人也拿著鉢,與世尊一同進入。世尊為他贊嘆十一種慈心的功德,見他心已調柔,便開示四聖諦,宣説後,他也安住於須陀洹果(Sotapanna)。如是二人皆成須陀洹(Sotapanna),二人互相懺悔、和解,從此和睦共處。就在當天,他們一同在佛陀面前進食。導師用完齋後返回精捨。二人攜帶許多花鬘、香料、塗香及酥、蜜、石蜜等物,與世尊一同出門。世尊為比丘僧團開示行道後,給予善說教誨,便進入香室。
在傍晚時分,比丘們聚集在法堂中,談論著世尊的功德:「道友們!世尊真是無上調御師。那兩位大臣長期爭執,連國王與親友都無法調解,如來竟能一日之間令其和睦。」世尊到來後問道:“比丘們,你們現在聚集在此談論什麼?”當比丘們回答“正在談論此事”時,世尊說:“比丘們,我並非現在才使這兩人和解。事實上,我早已在過去世就使他們和解了。”於是便講述了過去的因緣。
過去在波羅奈國(Benares),梵授王(Brahmadatta)統治時期,波羅奈城(Benares)舉行盛大集會。眾多人類、天神、龍族、金翅鳥等皆來觀看集會。其中一處,有一龍與一金翅鳥並肩而立觀會。龍不知對方是金翅鳥,便將手搭在其肩上。金翅鳥心想:"誰將手搭我肩上?"回頭看見是龍。龍亦回頭認出金翅鳥,害怕死亡而驚恐萬分,逃出城外沿河而走。金翅鳥緊追不捨欲擒之。那時菩薩正為苦行者,於河畔草庵中修行。為消解因太陽而帶來的炎熱,菩薩脫去樹皮衣服,僅著水浴衣入河沐浴。龍思:"我應當依附此修行者保命",於是褪去本相,化作寶珠瓔珞之形,鑽入樹皮衣中。追來的金翅鳥見此情形,因敬重樹皮衣不敢攫取,便對菩薩說:"尊者,我飢餓難忍,請取回您的樹皮衣,容我吞食此龍。"為闡明此意,先說第一偈:
7.
「此衣已藏龍蛇,寶光閃耀欲脫身,
我雖敬重婆羅門,但飢火熾盛難不食。」
菩薩站在水中,向金翅鳥王說偈,並說了第二偈:
8.
「願護梵行者長壽,天食自然現你前,
敬重梵行的人,飢火熾盛也不要吃。」
此中「梵行護者」指受梵行保護的金翅鳥;「天食現前」謂願天界食物自然呈現,免其殺生食龍。
於是菩薩立於水中,作隨喜已,上岸著衣,攜彼二人同返靜處,為他們說修習慈心之功德,使二人和合。自此以後,他們和睦共處,歡喜安樂而住。
世尊宣講此法後,將本生故事聯繫起來說:「那時那龍和金翅鳥正是現今的兩位大臣,而苦行者就是我。」
155 Bhaggajātakaṁ 伽伽婆羅門本生經 (佛陀時代說‘長壽’的習俗)
翻譯:carol
「活一百歲,父親啊 (Bhagga)。」這一段故事,是世尊在舍衛城 (Sāvatthī) 祇樹給孤獨園 (Jetavana) 附近,由波斯匿王 (Pasenadi Kosala) 所建造的王園精舍 (Rājakārāma) 中住著時,針對自己的打噴嚏事件而講述。
有一天,世尊在王園精舍中,坐於四眾團體中間說法時,打了一個噴嚏。比丘們高聲大叫,說:「願世尊長壽!願善逝(sugato) 長壽!」由於那聲音非常大,以致妨礙了世尊的說法。於是,世尊對比丘們說:「比丘們!難道當打噴嚏時,說了『長壽』,就能因此活或能死嗎?」比丘們回答:「尊者!不是這樣的。」世尊說:「比丘們!對打噴嚏的人,不應該說『長壽』。誰若說,就犯惡作罪(dukkaṭassā)。」 (cūḷava. 288)
然而那時候,世間的人如果看到比丘打噴嚏,會說:「尊者,請長壽(jīvatha, bhante)!」比丘們因為擔心犯戒而不回應。人們抱怨說:「怎麼釋迦族的出家人們,當被說『尊者!願您長壽』時,竟然不回應呢?」他們將此事告知了世尊。世尊說:「比丘們!在家人是迷信的,好尋幸運徵兆的(maṅgalikā)。比丘們!我允許當在家人對打噴嚏的比丘說『尊者!願您長壽』時,比丘可以說『願您長壽』。」
比丘們問世尊:「尊者!互祝長壽(Jīvapaṭijīvaṃ) 這件事,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發生的呢?」導師說:「比丘們!互祝長壽這件事,是在古時候便有了。」說完,便講述過去的故事。
過去世,在波羅奈 (Bārāṇasī) ,當梵授王 (Brahmadatta) 統治時,菩薩投生於迦尸國 (Kāsi) 某個婆羅門的家庭。他的父親經營買賣維持生計。父親託付十六歲的菩薩保管珠寶貨物後,自己遊走於村莊、城鎮等地。他到達波羅奈(Bārānasī)後,在守門人的家裡叫人煮了飯,吃完後找不到住處,便問道:「這麼晚才來的旅客們,住在哪裡呢?」於是,人們對他說:「外城有一間大廳,但它被非人(amanussa)佔據了。如果您願意,可以住在那裡。」菩薩對父親說:「來吧,父親,我們去吧。不要怕夜叉 (Yakkha),我會降伏他,讓他拜倒在您的腳下。」於是拉著父親前往那裡。他的父親躺在木板上休息,菩薩自己則按摩著父親的腳而坐。
住在那裡的夜叉 (Yakkha),曾侍奉毗沙門天(Vessavaṇa) 十二年,才得到那座大廳。他獲得大廳時得到一個條件:「進入這座大廳的人類中,誰若打噴嚏時,有人對他說『長壽』;或者當有人對他說『長壽』時,他回應『長壽』,其餘的人我都可以吃掉。」夜叉就住在柱子的頂端。
夜叉想:「我要讓菩薩的父親打噴嚏。」便運用自己的神通力,散佈了細微的粉末。粉末飄進了菩薩父親的鼻孔。他仍然躺在木板上就打了噴嚏。菩薩沒有說「長壽」。夜叉便從柱子上滑下來。菩薩看見他滑下來,心想:「就是他使我父親打噴嚏的。這個夜叉就是為了吃掉不說『長壽』的人而來的。」於是,菩薩為了父親,首先說出偈頌:
9.
「父親啊 (Bhagga),願您活一百歲,再活二十年。
願羅剎 (Pisācā) 不要吃我,願您活一百二十年。」
夜叉聽了菩薩的話,心想:「這個青年,因為說了『長壽』,所以我不能吃他。但我可以吃他的父親。」於是走向父親身邊。菩薩的父親看到他過來,心想:「這就是那個會吃掉不說『長壽』的人的食人夜叉。我要回應『長壽』。」於是為了兒子,說了第二首偈頌:
10.
「願你也活一百歲,再活二十年。
願羅剎吃下毒藥,願你活一百二十年。」
夜叉聽了菩薩的話,心想:「這兩個我都不能吃了。」便退回去了。於是菩薩問夜叉:「喂!夜叉!你為什麼要吃進入這座大廳的人呢?」
(夜叉回答:)「因為我侍奉沙門天十二年才得到的。」
(菩薩問:)「那麼,所有的人你都能吃嗎?」
(夜叉回答:)「除了說『長壽』和回應『長壽』的對話者外,其餘的我都可以吃。」菩薩說:「夜叉!你在過去世就做了不善業,殘酷、粗暴、傷害他人而投生為夜叉。現在又做這樣的事,你將由黑暗陷入黑暗。因此,從今以後,你應戒除殺生等惡行吧!」菩薩便這樣降伏了那夜叉,用地獄的恐怖震懾他,使他安立於五戒中,並讓那夜叉像個信使一樣守護大廳。
第二天,來往的人們看見夜叉,知道他被菩薩降伏了,便去稟告國王:「大王!有一位青年馴服了那個夜叉,讓他像個信使一樣守在那裡。」國王召見菩薩,任命他為軍隊統帥,並賜予他父親巨大的榮譽。菩薩委任夜叉作為祭祀代表接受供品者,(balipaṭiggāhakaṃ),並遵循菩薩的教導,行佈施等福德善業,所作功德讓他再生天界。
世尊講述完這段法義開示後,說:「說『長壽』和回應『長壽』這件事,就是在當時開始的。」接著連貫起本生:「那時的夜叉就是後來的央掘摩羅(Aṅgulimāla),國王是後來的阿難 (Ānanda),父親是後來的迦葉 (Kassapo),兒子則就是我。」
156. alīnacittajātakaṃ 不退縮心本生經 (和邪惡的人交往的後果的故事)
世尊住在祇樹給孤獨園時,針對一位懈怠的比丘講述了這個故事。事件的詳細內容將在第十一篇《節制本生譚》(JaA.462)中說明。當世尊問那位比丘:「比丘,聽說你確實放棄了精進,是真的嗎?」比丘回答:「是的,世尊。」於是世尊說:「比丘,你過去未曾放棄精進,甚至將統治十二由旬的波羅奈城交給一個像肉塊般柔軟的幼童。為何現在出家於這樣的教法中卻放棄精進?」說完,便講述了過去的因緣。
過去,在波羅奈城梵授王統治的時代,離波羅奈不遠有一個木匠村,住著五百名木匠。他們乘船逆流而上,到森林中砍伐建房用的木材,當場將材料加工成單層、雙層等不同結構的房屋部件,從柱子開始為所有木材做標記,再運到河邊裝上船,順流返回城裡。他們按照客戶想要的房屋樣式建造,收取金錢後,又回到森林繼續搬運建材。就這樣維持生計。
有一次,當他們正捆好木材堆並砍伐時,附近有一頭大象踩到一根刺槐木樁。木樁刺穿它的腳,劇痛難忍,腳部腫脹發炎。大象疼痛,又聽到木匠們砍伐的聲音,心想:「這些木匠能救我。」便用三隻腳走到他們附近躺下。木匠們看見牠腫脹的腳,上前檢查,發現腳上的木刺,就用鋒利的斧頭在木刺周圍切開,用繩子綁住拔出木刺,先清理傷口,再用溫水洗淨,塗上合適的藥膏,不久就讓傷口痊癒了。
大象康復後心想:「我的命是靠這些木匠救的,現在應該報答他們。」從此,牠幫木匠拖運樹木,轉身遞給他們,幫忙搬運斧頭等工具,用鼻子捲起黑色繩索的捆。木匠們也在飯點時每天給牠一團飯,共五百團。這頭大象有一頭純白的幼象,是優良的種象。大象想:「我現在老了,應該把兒子交給這些木匠幫忙幹活。」於是牠沒告訴木匠們,直接進入森林帶回幼象,說:「這是我的兒子,幼象。你們救了我的命,我把牠送給你們作為醫生的報酬。從今以後,牠會為你們工作。」又告誡幼象:「孩子,今後我該做的工作就由你來做。」說完,將幼象交給木匠們,自己返回森林。
從此,幼象聽從木匠們的指令,耐心接受教導,完成所有工作。木匠們用五百團飯餵養牠。牠幹完活就到河裡洗澡玩耍,再回來。木匠的孩子們也抓著牠的鼻子玩耍,無論水中陸地都一起嬉戲。優良的大象、馬和人類都不會在水中排泄,所以這頭幼象也在河對岸排泄。
某天,上游下大雨,乾涸的象糞被沖入河中,漂到波羅奈城的岸邊,卡在一棵灌木上。國王的象夫們帶著五百頭象來洗澡時,其他象聞到種象糞便的氣味,都不敢下河,全都抬起腳逃跑。象夫們向馴象師報告,馴象師說:「必須用網圍住水域。」清理河水後,發現那棵灌木上的種象糞便,明白原因,便讓人取來搗碎,加水攪拌後塗在大象身上,使牠們身體散發香氣。這時,大象們才下河洗澡。
馴象師向國王報告此事,說:「陛下,應該尋找那頭種象並帶回來。」國王派船隊逆流而上,抵達木匠們的住處。幼象正在河裡玩耍,聽到鼓聲便回到木匠身邊。木匠們迎接國王,問:「陛下若需要木材,為何親自來?派人來取不就行了嗎?」國王回答:「我不是為木材而來,是為這頭象而來。」木匠們說:「請帶走牠吧。」但幼象不願走。大王問:「象,你為什麼不走?」象說:「大王,我受他們的養育,請賜予他們維生的一切」國王說:「好。」便在象的四腳、鼻子和糞便旁放下一億金錢。即使如此,幼象仍不走,直到國王為所有木匠夫婦提供衣物,為孩子們準備玩具和照料後,才回頭看著木匠們、他們的妻子和孩子,隨國王離開。
國王帶牠回城,裝飾城市和象廄,讓象繞城右行後進入象廄,以各種飾品莊嚴,為牠灌頂,立為王伴,賜予半國統治權。從此,國王在全閻浮提的統治實際由象掌控。
時間流逝,菩薩投生到國王的元配王后腹中。當胎兒成熟時,國王去世。若象知道國王死訊,牠的心會碎裂,所以侍從們隱瞞了消息。鄰國憍薩羅王聽說後,心想:「王位空懸了。」便率大軍包圍城市。市民關閉城門,派人告訴憍薩羅王:「我們的王后即將臨產,占星師說七天後會生下王子。若她生下兒子,七天後我們將開戰,現在請暫緩攻城。」國王同意。
第七天,王后生下王子。命名日,眾人見他意志堅定,便取名「不退縮王子」。從出生當天起,市民就與憍薩羅王交戰。由於缺乏統帥,大軍雖奮力抵抗仍節節敗退。大臣們向王后報告:「我軍撤退,恐將戰敗。國王已逝,王子新生的消息以及憍薩羅王來襲之事,國王的盟友——吉祥象尚不知情,是否告知牠?」王后同意,便裝飾王子,將他放在細棉布襁褓中,下樓在大臣陪同下到象廄,將菩薩(幼象)放在象腳邊,說:「尊者,你的朋友已死去。我們怕你心碎,未敢告知。這是你朋友的兒子,憍薩羅王來攻城,與他交戰的我軍正在撤退。要麼你殺死兒子,要麼奪回王國交給他。」
象用鼻子撫摸菩薩,將他舉起放在象轎上哭泣,又放下交給王后,說:「我會抓住憍薩羅王。」便離開象廄。大臣們為牠披甲裝扮,打開城門列隊護送。象出城後發出震吼,震懾敵軍使其潰逃,突破敵陣,用額頭頂住憍薩羅王帶回,放在菩薩腳下。當國王要被處決時,象阻止道:「今後要謹慎,別因『王子年幼』而輕視他。」然後釋放了他。從此,全閻浮提的統治歸於菩薩,無人能反抗。菩薩七歲灌頂,稱「不退縮王」,以正法治國,命終升天。
世尊說完過去的事,成佛後說出兩首偈:
11.
「依賴不退縮心者,打敗龐大的大軍,
憍薩羅軍不滿意(而貪圖領土),但反被活捉。」
12.
「如是得依靠比丘,發起精進,
修習善法,抵達安穩於束縛之地
次第斷盡一切結縛。」
世尊以不死大涅槃的法說為本,揭示真諦後總結本生:「當時的大摩耶夫人是王后,淨飯王是國王,懈怠比丘是受讓王位的象,象父是舍利弗,憍薩羅王是目犍連,不退縮王子就是我。」懈怠比丘聽後證得阿羅漢。
157. guṇajātakaṃ 功德本生經 (阿難尊者知恩感恩的故事)
「隨心所欲而驅遣」之事,是世尊於祇樹給孤獨園時,針對阿難長老(Ānandatthera)獲得千件金縷衣一事所說。關於長老在拘薩羅國(Kosala)王宮說法的因緣,前文《大薩埵本生》(Mahāsārajātaka, JāA.92)已敘述。當時長老在王宮說法後,國王派人送來價值千金的千件上衣。國王從中取出五百件分給五百位王妃。這些王妃次日卻將新衣留下,仍著舊衣前往國王用早膳之處。
國王問:「朕賜予你們千金之衣,為何不穿?」她們回答:「陛下,我們已將衣物供養阿難長老。」國王追問:「阿難長老全數收下了?」「是的,陛下。」國王怒道:「正等覺者只允許比丘擁有三衣,阿難長老莫非想做布料買賣?竟收受如此多衣物!」早膳後,國王怒氣沖沖前往精舍,進入長老居所禮拜後質問:「尊者,我宮中女眷是否在您座下學習或聽聞佛法?」長老答:「是的,大王。她們學習應學之法,聽聞應聞之法。」國王逼問:「她們僅是聽法,還是也供養衣物?」長老坦言:「今日她們確實供養了五百件千金之衣。」國王質問:「這些衣物您都收下了?」「是的,大王。」國王再問:「但世尊不是只允許比丘擁有三衣嗎?」長老解釋:「世尊確實規定每位比丘只能使用三衣,但未禁止接受供養。我收下這些是為布施給有破舊袈裟的比丘。」
國王追問:「那些比丘從您處獲得新衣後,舊袈裟cīvarāni作何用?」「改作上部分的袈裟saṅghāṭi。」「舊saṅghāṭi呢?」「改作內衣antaravāsakaṃ。」「舊內衣呢?」「作坐具paccattharaṇaṃ。」「舊坐具呢?」「作地敷bhummattharaṇaṃ。」「舊地敷呢?」「作拭腳布pādapuñchanaṃ。」「舊拭腳布呢?」國王最後問。長老答:「大王,信施之物不可毀棄。舊拭腳布將剪碎混泥,用以塗抹僧房地面。」國王驚歎:「尊者,供養您之物竟連拭腳布都不會浪費?」長老回答:「正是。供養我們的物品終將物盡其用。」
國王聞言轉怒為喜,立即命人取來宮中另外五百件金縷衣供養長老。聽聞迴向偈後,國王禮拜繞行離去。長老將最初獲得的五百件衣服全數施予破舊袈裟的比丘。當時長老有五百位弟子,其中一位年輕比丘勤勉侍奉:打掃居所、備辦飲水、遞牙籤漱口水、準備浴水、照料廁所浴室禪座,還為長老按摩手足肩背。長老感念其辛勞,將後來獲得的五百件衣物全數贈予他。這位比丘又將衣物分給同門師兄弟。
眾比丘將所得衣料染作迦尼迦羅花色製成袈裟,著衣前往禮佛。他們問:「世尊,須陀洹聖弟子可有『見面施』(見人不同而施物不同)?」佛答:「聖弟子並不會有『見面施』。」比丘們解釋:「我們的導師——法藏長老卻將五百件金縷衣全給了一位年輕比丘,那位比丘後來分給眾人。」佛說:「阿難非行見面施。那位比丘盡心侍奉,阿難知恩圖報而贈衣。古賢者亦如是回報恩情。」應眾請求,佛講述過去因緣。
過去世,波羅奈城(Bārāṇasī)梵授王(Brahmadatta)治國時,菩薩轉生為獅子,居山窟中。某日出窟巡視,見山腳環繞的大湖畔有塊隆起硬泥地,長出嫩綠青草。野兔、羚羊等小獸正在啃食。獅子想捕獵一頭羚羊,從山巔躍下時因衝力過猛陷入泥沼,七日不得脫身。
當時有隻覓食的胡狼(Siṅgāla)見狀驚逃。獅子喚道:「胡狼勿怕!我身陷沼澤,請救我性命!」胡狼近前說:「我若救你,恐遭反噬。」獅子立誓不傷牠,許以厚報。胡狼挖開獅子四足周圍硬泥,刨出四道斜溝引水潤澤。待泥漿軟化,胡狼將頭鑽入獅腹下高喊:「主人用力!」同時用頭猛頂。獅子奮力躍出沼澤,休息後入湖洗淨泥濘,獵殺水牛撕肉餵食胡狼。見胡狼叼肉離去,獅子詢問緣由,胡狼答:「要給妻子。」獅子允許牠取多些,並邀請:「朋友,請與我們同住山巔。」自此胡狼夫婦得獅子庇護,每日共同捕獵分食。
歲月流逝,母獅誕下二子,母胡狼亦產二子,兩家和睦共處。某日母獅暗忖:「這獅子過分寵愛胡狼一家,莫非與母胡狼私通?」於是趁獅子攜胡狼外出時威嚇母胡狼:「為何賴著不走?」幼獅也欺負小胡狼。母胡狼向丈夫哭訴,胡狼遂向獅子請辭:「我們久居於此,恐招厭棄。近日您的夫人驅逐我妻,您的兒子欺侮我子,請允許我們返鄉。」並說偈:
13.
「強者肯定會驅逐(弱者),此乃野獸的法則。
吼叫者當知曉:庇護反成怖畏源。」
獅子聞言問母獅:「賢妻,可記得某日我外出覓食,七日後才與胡狼夫婦同歸?」母獅稱是。獅子解釋:「當時我陷沼澤七日,全賴胡狼救命。牠是我再生父母。縱然力弱,能守友道者便是至親。」又說偈曰:
14.
「就算是弱勢的朋友,也應在朋友法上住立。
他既是親族眷,亦是我知己。
利齒妻莫輕慢,胡狼可曾救我命。」
母獅聽罷向母胡狼致歉,兩家重修舊好。幼獅與小胡狼嬉戲成長,這份情誼延續七代。佛說法後揭示真諦,並連結本生今昔:「當時胡狼是阿難,獅子即是我。」法音宣流之際,有人證得須陀洹果,有人得斯陀含果,有人獲阿那含果,更有人成就阿羅漢果。
158. suhanujātakaṃ 素哈努本生經 (同性相吸的故事)
「並非因不正當的行為」這一段,是世尊(satthā)住在祇樹林(jetavane)時,針對兩位兇惡的比丘所講述的。
事情是這樣的:那時候,在祇樹林(jetavana)裡有一位比丘性情兇暴(caṇḍo)、粗魯(pharuso)、魯莽(sāhasiko),在鄉下也有一位(這樣的比丘)。有一天,那位鄉下的比丘為了某件事務來到了祇樹林(jetavana)。沙彌們和年輕的比丘們都知道他脾氣暴躁。他們出於好奇心想:「我們要看看這兩個兇惡的人吵架!」,就把他帶到那位常住祇樹林比丘的住處。這兩個兇惡的人一見到彼此,立刻就變得和睦融洽、友好相處,互相為對方按摩手、腳和背部等等。在法堂裡,比丘們引發了議論:「道友們!那些兇惡(caṇḍā)、粗魯(pharusā)、魯莽(sāhasikā)的比丘們,對別人都很兇,但他們兩個彼此之間卻和合、融洽、友好地相處。」世尊到來後,問道:「比丘們!你們現在聚集在這裡討論什麼事呢?」(比丘們)回答說:「是這樣的事。」(世尊便)說:「比丘們!不只是現在,過去他們也是對別人兇暴、粗魯、魯莽,但彼此之間卻和合、融洽、友好地相處。」說了之後,就講述了過去的事。
過去世,在波羅奈(bārāṇasiyaṃ)梵授王(brahmadatte)統治的時期,菩薩是他(國王)身邊無所不能、以正法與利益教導的大臣。然而,這位國王有點貪財,他有一個名叫大索那(mahāsoṇo)的烈性馬(kūṭāsso)。那時,從北方道路來的馬商人帶來了五百匹馬,他們向國王報告馬匹已經到達。在此之前,菩薩為馬匹估價時,不會讓(商人)虧本,會讓他們(按合理價格)出售。國王對此感到不滿,召來另一位大臣,說:「親愛的,你去為這些馬估價。當你估價時,先讓大索那(mahāsoṇaṃ)混入那些馬匹之中,然後把馬處置(vissajjetvā,指完成交易或打發走商人),讓(大索那)去咬(ḍaṃsāpetvā)那些馬,使(馬看起來)有缺陷,等到(馬匹因為被咬而)虛弱(dubbalakāle)的時候,再讓(商人)虧本(mūlaṃ hāpetvā),然後你來估價(agghāpeyyāsī)。」那位大臣答應說:「好的(sādhū)」,接受了(指示),就照著做了。
馬商人們感到不滿,將那個人所做之事報告了菩薩。菩薩問道:「難道你們城裡沒有奸詐的馬販嗎?」(他們)回答:「有的,主人(sāmi),有一個名叫素哈努(suhanu)的烈性馬,他性情兇暴、粗魯。」(菩薩)說:「那麼,下次你們再來的時候,把他帶來。」他們答應道:「好的(sādhū)」,下次再來的時候,就帶著(牽著,gāhāpetvā)那個烈性馬(kūṭassaṃ)一起來了。國王聽說「馬商人們來了」,就打開獅子籠(sīhapañjaraṃ,可能指華麗的觀馬台或圍欄),查看馬匹,然後把大索那(mahāsoṇaṃ)派了出去。馬商人們看到大索那(mahāsoṇaṃ)過來,也把素哈努(suhanuṃ)派了出去。這兩匹馬相遇後,互相舔著身體,融洽地站在那裡。國王問菩薩(bodhisattaṃ):「你看這兩匹烈性馬(kūṭassā),對別的馬都很兇暴(caṇḍā)、粗魯(pharusā)、魯莽(sāhasikā),會咬(ḍaṃsitvā)別的馬,使它們生病(gelaññaṃ pāpenti),但現在它們彼此之間卻互相舔著身體,融洽地站在一起,這是為什麼呢?」菩薩說:「大王,這並非因為它們品行不正(visamasīlā),而是因為它們品行相同(samasīlā)、本性相同(samadhātukā)啊!」說了之後,就說了這兩首偈頌:
15.
「並非因不正當的行為,索那(soṇena)與素哈努(suhanū)一起。
素哈努(suhanū)也是同類,屬於索那(soṇassa)的同行者。
16.
「具有撲上去的習性,總是粗魯莽撞,不斷啃咬韁繩。
惡與惡相合,卑劣者與卑劣者相聚。」
這樣說了之後,菩薩(bodhisatto)又告誡國王說:「大王(mahārāja),作為國王,不應過於貪婪(atiluddhena na bhavitabbaṃ),損害(nāsetuṃ)他人的財產(parassa santakaṃ nāma)是不應該的(na vaṭṭatī)。」然後為(馬匹)估價,讓(商人)按實際價值出售。馬商人們得到了符合實際價值的價錢,高興又滿意地離開了。國王也遵循菩薩的教誨,依其業(yathākammaṃ)而逝。
世尊講完這個法語後,將(過去與現在)連結起來,說明本生因緣:「那時候的這兩匹馬就是現在這兩個惡比丘,國王是阿難,而賢慧的大臣就是我。」
159. morajātakaṃ 摩羅本生經 (清淨的孔雀菩薩被挑起情慾的故事)
「日出有大眼,唯一之王」──世尊住在祇樹給孤獨園時,針對一位感到不滿(ukkaṇṭhita)的比丘,講說了這件事。事情是這樣的:那位比丘被其他比丘帶到導師面前,當被問到:「比丘,聽說你真的感到不滿,是真的嗎?」他回答:「尊者,是真的。」當又被問:「你看到了什麼(才這樣)?」他說道:「我看到了一位裝扮打扮好的女子。」於是,導師對他說:「比丘,女子這種存在,為什麼不會擾亂像你這樣的人的心呢?即使是古代的智者,在聽到女子的聲音後,那七百年來未曾現起的煩惱,也在一瞬間找到了機會而湧現了。即使是清淨的眾生也會被污染,具有最高聲譽的人也會遭遇災難,更何況是(心性)不清淨的人呢?」這樣說了之後,他講述了過去的故事。
在過去,波羅奈(Bārāṇasī)由梵授王(Brahmadatta)統治時,菩薩投生於孔雀的母胎中。即使在蛋中的時候,蛋殼也呈現出迦尼迦羅(kanikāra)花蕾的顏色;當他破殼而出時,是一隻具有黃金顏色、令人喜悅、莊嚴美麗的孔雀,翅膀之間裝飾著非常鮮紅的條紋。他為了保護自己的生命,飛越了三條山脈,在第四條山脈中一處叫做杖金(Daṇḍaka-hirañña)的山坡上安了家。在清晨的時候,他坐在山頂上,看著太陽升起,為了在他的覓食區域得到守護與防護,他念誦神聖的偈誦,說道:「日出……」等等。
17.
「今日日出,具眼,唯一之王,
具有金黃色,是大地的光輝。
我禮敬您,那具有金黃色、大地光輝者,
今日受您守護,請讓我安度此日。」
在這裡,「日出」(udetayaṃ)的意思是從東方世界升起。「具眼」(cakkhumā):因為他驅散了整個世間居民的黑暗,給予他們能獲得眼睛(視覺)的能力,由於那(太陽)給予他們的眼睛,所以他(太陽)是「具有眼睛者」。「唯一之王」(ekarājā):在照亮整個世間的所有(光體)之中,由於他是最卓越、最殊勝的,所以是「唯一之王」。
就這樣,菩薩以這首偈頌向太陽禮敬後,以第二首偈頌禮敬過去已般涅槃的諸佛以及佛德。
「那些在一切法上證得最高知識的婆羅門,
我向他們禮敬,願他們保護我。
禮敬諸佛!禮敬覺悟!
禮敬已解脫者!禮敬解脫!」
作了這個護咒之後,
孔雀去尋求(食物)。
這樣度過白天後,傍晚時分,他坐在山頂上,看著已西沉的太陽,憶念著佛德,為了在住處得到守護與防護,再次念誦神聖的偈誦,說道:「日沒……」等等。
18.
「今日日沒,具眼,唯一之王,
具有金黃色,是大地的光輝
我禮敬您,那金黃色、大地光輝者,
今日受您守護,請讓我安度此夜
那些在一切法上證得最高知識的婆羅門,
我向他們禮敬,願他們保護我。
禮敬諸佛!禮敬覺悟!
禮敬已解脫者!禮敬解脫!」
作了這個護咒之後,
孔雀安頓住處。
比丘們,那隻孔雀作了這個護咒、這個守護之後,就在他自己的住處安頓下來;由於這個護咒的力量,他在夜晚或白天都沒有恐懼和毛骨悚然(的感覺)。
後來,在波羅奈(Bārāṇasī)不遠處,有一個住在獵人村的獵人,在喜瑪拉雅地區徘徊時,看到了坐在那座杖金山頂上的菩薩,回來後告訴了他的兒子。又有一天,一位名叫 Khemā 的波羅奈王后,在夢中看到一隻黃金顏色的孔雀正在說法,醒來後告訴國王:「大王啊,我想聽那隻黃金顏色孔雀的法。」國王詢問大臣們。大臣們說:「婆羅門應該會知道。」婆羅門們聽了後說:「確實有黃金顏色的孔雀。」當被問到:「他們在哪裡?」他們說:「獵人們應該知道。」國王召集了獵人們來詢問。於是那個獵人的兒子說:「是的,大王,有一座叫做杖金(Daṇḍaka-hirañña)的山,那裡住著一隻黃金顏色的孔雀。」(國王說:)「那麼,去殺了那隻孔雀,或者活捉牠帶回來。」獵人去了,在牠的覓食區域設下了陷阱。即使是在孔雀走過的地方,陷阱也不被觸發。獵人無法捕捉到他,徘徊了七年,最後就在那裡去世了。Khemā 王后也沒有得到所渴望的(聽法),去世了。
國王憤怒地想:「因為那隻孔雀的緣故,我的王后死了!」於是讓人把這些字刻在金板上:「在喜瑪拉雅地區,有一座叫做杖金(Daṇḍaka-hirañña)的山,那裡住著一隻黃金顏色的孔雀,吃了牠肉的人,將會不老不死。」並將金板放入匣子中收藏起來。在那位國王死後,另一位國王繼位,讀了金板上的字,心想:「我將變得不老不死。」於是派了另一個獵人去。那獵人也去了,無法捕捉到菩薩,最後也在那裡去世了。以同樣的方式,經歷了六次王朝更替。到了第七位國王繼位時,他派了一個獵人去。那個獵人去了,知道了即使菩薩走過,陷阱也不會觸發的情況,以及(菩薩)作了護咒後才去覓食區域的習慣,於是潛伏在邊緣地帶,捉住了一隻雌孔雀,訓練她,讓她依照打手指的聲音跳舞,依照天女(Apsarā)彈奏樂器的聲音鳴叫。這樣訓練好之後,他帶著她,在孔雀還沒有念誦護咒的時候,一大早就立起陷阱的桿子,設下陷阱,讓那隻雌孔雀鳴叫。孔雀聽到了異性的聲音,被煩惱擾亂了心,無法念誦護咒,就走向前去,在陷阱中被捉住了。於是獵人捉住他,帶去給了波羅奈的國王。
國王看到牠形貌的完美莊嚴,心生歡喜,為他準備了座位。菩薩在指定的座位上坐下後,問道:「大王,你為什麼要捉我?」(國王)說:「據說吃了你的肉的人,會不老不死,所以我想吃了你的肉,變得不老不死,才派人捉你。」「大王,那麼,吃我肉的人會不老不死,但我卻會死,是嗎?」「是的,你會死。」「那麼,在我死的時候,只吃我的肉,他們怎麼做才能不死呢?」「因為你是黃金顏色的,所以據說吃你肉的人將會不老不死。」「大王,我並非無緣無故生為黃金顏色。過去,我正是在這個城市作轉輪王時,自己守護五戒,也讓整個世間的居民都守護(戒律)。因此,我死後轉生到三十三天(Tāvatiṃsa),在那裡住滿了天壽之後,從那裡死沒,由於其他不善業的果報,雖然投生於孔雀的母胎中,但由於過去戒行的力量,而生為黃金顏色。」(國王說:)『你曾是轉輪王,守護戒律,由於戒的果報而生為黃金顏色』,這個我們怎麼能相信呢?我們有見證人嗎?」「有的,大王。」「名叫什麼?」「大王,我在作轉輪王的時代,曾坐在珠寶造成的車上,在空中行走。我那輛車被下令埋藏在吉祥蓮花池的地底下。請你從吉祥蓮花池中把它挖出來,它將成為我的見證。」
國王答應說:「好的。」於是讓人排乾池水,把車子挖了出來,並對菩薩生起了信心。菩薩為國王說法:「大王,除了不死的偉大涅槃之外,其餘一切有為法終歸毀滅,是無常的、具有毀壞消亡性質的。」並讓國王安立於五戒之中。國王產生了淨信,以王位供養菩薩,作了大恭敬。菩薩將王位歸還給他,住了幾天後,告誡他:「大王,要精進不懈啊!」然後飛向天空,回到了杖金山。國王也遵行菩薩的教誡,行布施等福德,後隨其業而去。
世尊作了這番法語開示後,闡明了真諦(四聖諦),並連結了本生故事。在真理(四聖諦)的結尾,那位不滿的比丘證得了阿羅漢果。(世尊說:)「那時的國王是阿難(Ānanda),而那黃金孔雀就是我。」
160. vinīlajātakaṃ 青孔雀本生經 (提婆達多前世今生模仿佛陀的故事)
「國王確實也如此」──世尊住在竹林精舍(Veḷuvana)時,針對提婆達多(Devadatta)(對世尊)心懷慾望(sugatālayaṃ)一事,講說了這件事。事情是這樣的:提婆達多向前往伽耶山頂(Gayāsīsa)的兩位上首弟子(指舍利弗和目犍連)顯示了(他對世尊的)慾望後,倒臥在地。(然而)兩位長老為他說法後,就帶著自己的隨從們回到了竹林精舍。他們被世尊問道:「舍利弗(Sāriputta),提婆達多看到你們後做了什麼?」他們回報說:「尊者,他顯示了(對世尊的)慾望,遭到了大毀滅。」世尊說:「舍利弗,提婆達多不是只有現在模仿我才招致毀滅,過去也曾招致過。」說了之後,應長老們的請求,他講述了過去的故事。
在過去,毘提訶國(Videha-raṭṭha)的彌絺羅城(Mithilā)由毘提訶王(Videha-rāja)統治時,菩薩投生在他第一王后的胎中。他長大後,在得叉尸羅(Takkasilā)學習了一切技藝,在父親去世後繼承了王位。那時,有一隻黃金天鵝王(suvaṇṇa-haṃsa-rāja),他的覓食區域裡住著一隻烏鴉(kākiyā),他和那隻烏鴉同居了。她生下了一個兒子。這個兒子既不像母親,也不像父親。因為他的身體構成是青黑色的(vinīlaka-dhātu),人們就給他取名叫做「青孔雀(Vinīlaka)」。天鵝王經常去探望兒子。後來,他自己(天鵝王)又有兩隻小天鵝兒子。他們看到父親經常前往人類的道路,就問道:「父親,您為什麼經常前往人類的道路呢?」「孩子們,我和一隻烏鴉同居後,生了一個兒子,名字叫做『青孔雀』,我是去看他的。」「那麼他們住在哪裡呢?」「在毘提訶國(Videha-raṭṭha)彌絺羅城(Mithilā)附近,一個叫某某地方的一棵棕櫚樹頂上居住。」「父親,人類的道路充滿危險和恐怖,您不要去,我們去把他帶來。」兩隻小天鵝依照父親指示的方向,去到那裡,讓那隻青孔雀坐在一根棍子上,用嘴咬住棍子的頂端,飛到了彌絺羅城的上空。就在那個時刻,毘提訶王(Videha-rāja)坐在配備著全部白色、由四匹純種馬拉著的華麗馬車上,正在右繞城市(巡行)。青孔雀看到這個,心想:「我和毘提訶王有什麼不同呢?他坐在由四匹純種馬拉的馬車上巡行城市,而我則坐在由天鵝拉的馬車上飛行。」於是,他在空中飛行時,先說了第一首偈頌:
19.
「確實也如此,國王,
毘提訶(Videha),彌絺羅城(Mithilā)之主。
駿馬拉著(車),如同天鵝拉著青孔雀(Vinīlaka)。」
兩隻小天鵝聽了他的話,非常生氣,生起了「就在這裡把他丟下去然後我們走」的念頭,但又想:「如果這樣做了,父親會怎麼說我們呢?」由於害怕被責備,他們把青孔雀帶到父親面前,將他所做的事告訴了父親。於是,父親(天鵝王)生氣地(對青孔雀)斥責道:「你難道比我的兒子們更優越嗎?你竟然征服我的兒子們,把他們當作套在車上的純種馬一樣使喚,你不自知分寸。這個地方不是你能來的,回你母親居住的地方去!」這樣斥責後,他說了第二首偈頌:
20.
「青孔雀(Vinīla),你選擇了險路,
孩子,你涉足了不宜之地。
去親近村落邊緣吧,
那裡才是你母親的巢穴。」
這樣斥責他之後,(天鵝王)對兒子們下令說:「去吧,把他丟到彌絺羅城(Mithila-nagara)的糞堆地上就回來。」他們就照做了。
世尊作了這番法語開示後,連結了本生故事:「那時的青孔雀(Vinīlaka)是提婆達多(Devadatta),兩隻小天鵝是兩位上首弟子(舍利弗和目犍連),父親(天鵝王)是阿難(Ānanda),而毘提訶王(Videha-rāja)就是我。」
161. Indasamanagotta 本生經 (和邪惡的人交往的後果的故事)
翻譯:karmen
‘’邪惡的友誼‘’ 佛陀在祇園精舍講述了這個關於一個任性和尚的故事。 (本生經427中詳細介紹了這位任性僧侶的故事。) 當佛陀知道他的問題時,佛陀對他說:“過去,由於你的任性和疏忽大意,你沒有聽從智者的話,因此你被一頭瘋象殺死了。” 然後佛陀講了這個故事:
從前,當布拉馬達塔國王(Brahmadatta)統治瓦拉納西(bārāṇasī)時,婆羅門家庭裡生了一個男人。 當這個人長大成人時,他離開了家人,成為一名隱士,去喜馬拉雅山生活。 在那之後不久,他成為居住在喜馬拉雅山周圍的數百名僧侶的領袖。
在住在喜馬拉雅山周圍的隱士當中,有一個隱士,即Indasamanagotta,他太任性和不能被教導。他有一頭寵物象。 有一天,菩薩把他叫過來,問道:“你在餵大象這事是真的嗎?” Indasamanagotta迅速回答:“是的,。 我正在餵養一頭幼年象,因為它的母親已經去世了。”
菩薩說:“你不應該繼續餵養它,因為大象長大後往往會殺死餵養它的人。”
Indasamanagotta迅速回答:“我知道,但沒有這頭大象我就無法生存。”
菩薩再次警告Indasamanagotta:“你將來會後悔的。”
大象吃得很好,所以它長得很快。 幾年後,大象變成了一頭又高又強壯又胖的大象。
有一次,所有隱士都去森林收集水果和根部,所以離開了幾天。
頭一絲南方季侯風吹來時,大象發狂了。‘摧毀這個小屋!’ 他想
‘我會粉碎這個水樽! 我會翻掉這個石桌!我會撕掉這個草墊!我會殺掉隱士!然後離開!‘
於是,大象躲在灌木叢旁,等待他們的回來。
Indasamanagotta走在前頭,為他的寵物準備食物。當Indasamanagotta看見大象時,他加快腳步,想著一切都安好。然而,大象突然迅速向Indasamanagotta跑去,用它的象鼻把Indasamanagotta抬起來,然後把他扔下地面,然後重擊他的頭,殺死了他。 在那之後,大象迅速跑到森林裡。
當其他隱士回來時,看到Indasamanagotta可怕的死亡,他們立即將Indasamanagotta之死告知菩薩。 菩薩對他們說: ‘不要和壞人交往。 ‘,然後重複了這兩句偈:
21.
不和卑鄙的人作交往,聖者透過非聖而了知利益
長久同住卻作惡,就如大象對indasamānagottaṃ那樣
22.
知道他如此等同我的:以戒以慧以聽聞
因為那樣而一起建立友誼,快樂的確從結交正直的人那裡來
就這樣,菩薩向隱士展示,溫順不頑固的好。然後他辦了Indasamanagotta的喪禮,培育絕倫的,再生到梵天界。
總結完這個經文後,大師標明出生:‘這個任性的人就是Indasamanagotta,我就是隱士們的老師‘
162. santhavajātakaṃ 交往本生經 (拜火的故事)
翻譯:Karmen
佛陀住在袛園精舍時講述了這個關於餵養聖火的故事。
情況與上述Naṅguṭṭha出生的情況相同。 弟兄們看到那些堅持這場拜火的人時,對佛陀說:“這有什麼好處?”
“這沒什麼好處,”佛陀說。
“以前發生過,即使是智者也想像過餵養聖火的一些好處,但在這樣做了很長時間後,發現它沒有好處,並用水熄滅它,用棍子擊倒它,用棍子擊倒它,事後再也沒有看顧它。“
然後他給他們講了一個故事。 從前,當布拉馬達達(Brahmadatta)是貝納雷斯國王時,菩薩塔出生在一個婆羅門家庭。 當他大約十六歲時,他的父親和母親拿了他的誕生之火,並這樣對他說:“兒子,你會把你的誕生之火帶到樹林裡,在那裡崇拜那裡的火;還是你會學習三部吠陀,作為一個已婚男人安頓下來,生活在這個世界上?”
他說:“對我來說,沒有世俗的生活較好:我將在林地裡崇拜我的火,然後去天堂。”
因此,他帶著生火,向父母告別,進入森林,住在一個由樹枝和樹葉組成的小屋裡,並向火祈禱。有一天,他被邀請到某個地方,在那裡他收到了一份米飯和酥油的禮物。 “這米,”他想,“我會獻給大婆羅門。” 於是他把大米帶回家,讓火燃燒起來。 然後,他用“用這米喂食神聖的火焰”這句話,他把它扔在火上。 這粒米滴在上面,充滿了脂肪。當一團猛烈的火焰翱起,將他的隱居地點燃時,婆羅門驚恐地匆匆離開,坐在遠處,
23.
“不從交往惡人中得到最上
誰交往可鄙的人
滿足了它酥油和奶飯
它卻燃燒了難建造的葉屋!
“我現在已經和你分手了,假朋友!” 他補充說;他把水倒在火上,用棍子捍掉,然後把它埋在山裡。 之後,他看見一隻黑鬃驢在舔獅子、老虎和一隻豹子的臉。 這讓他想起:沒有什麼比好朋友更好的了。
因此,他說了第二偈:
24.
“沒有交往比這個最上的更好了! 誰和善人交往
獅子,老虎和狍, 黑鬃驢在舔他們三個的臉
當這樣反思後,菩薩進入深山,在那裡,他擁抱真正的宗教生活,培育根和禪那,死後投生到梵天.
當這樣說法完畢,佛陀這樣標示出生:’在那時,我就是故事中的隱士了.’
163. susīmajātakaṃ黑牙鹿本生經 (同一班人前世今生阻礙佛陀取得供養的故事)
導師住在祇園精舍時,針對自願布施(chandakadāna)的事件講述了以下內容:
在舍衛城(Sāvatthi),有時某個家族會專門供養以佛陀為首的僧團,有時供養其他教派的信徒,有時眾人聯合舉行團體供養,有時按街道分區供養,有時全城居民自願集資共同布施。當時,全城居民正籌集自願布施的物資,分成兩派:一派主張「將這些物資供養其他教派」,另一派堅持「應當供養以佛陀為首的僧團」。雙方反覆爭論時,其他教派的弟子雖極力阻撓佛陀應得的供養,但佛弟子們通過多次申辯「必須供養佛陀僧團」,最終支持者佔多數,決議得以確立。其他教派弟子無法破壞這次供養。
市民們邀請佛陀及僧團,舉辦七日大供養,最終在第七日獻上全部物資。佛陀隨喜功德,為大眾開示法義後,返回祇園精舍。當僧眾聚集法堂時,佛陀在香殿前為僧團作教誡後進入香殿。
傍晚時分,比丘們在法堂集會時議論:「諸位,其他教派弟子雖企圖阻撓佛陀應得的供養,卻未能得逞,所有物資終歸佛陀座下。佛陀的威德實在廣大!」佛陀到來後詢問:「比丘們,你們在討論什麼?」得知內容後開示:「不僅是現在,過去這些教派信徒也曾企圖阻撓對我的供養,但物資始終只會來到我的座下。」接著講述過去之事。
往昔波羅奈城(Bārāṇasi)有位國王名為蘇西馬(Susīma)。當時菩薩投生為國師婆羅門之妻的腹中。菩薩十六歲時,父親去世。其父生前擔任國王的象群祝福官,專司象群吉祥儀式,因此獲得全部儀式器具與象飾。每次主持儀式可得十萬錢幣報酬。
某次象群祝福儀式將至,其他婆羅門向國王進言:「大王,象群祝福時機已到。但國師之子過於年輕,既不通曉三吠陀,也不懂象群儀軌,應由我們主持。」國王應允。婆羅門們剝奪了國師之子的主持權,歡欣鼓舞地盤算:「主持儀式後我們就能獲得財富。」
當宣布「第四日舉行象群祝福」時,菩薩母親聽聞此事,悲泣道:「直至七代祖先,象群祝福儀式都由我們家族主持。如今傳統將斷絕,財富也將流失。」菩薩詢問:「母親為何哭泣?」了解緣由後說:「母親,讓我來主持儀式吧。」母親反問:「孩子,你既不懂三吠陀,也不通曉象群儀軌,如何主持?」菩薩問:「儀式何時舉行?」「第四日。」「精通三吠陀與象群儀軌的老師住在何處?」「孩子,有位權威大師住在二十由旬外的犍陀羅國(Gandhāra)坦叉始羅城(Takkasilā)。」
菩薩安慰母親:「我不會讓家族蒙羞。明日出發,一日內抵達坦叉始羅,當夜學完三吠陀與象群儀軌,第三日返回,第四日準時主持儀式。請勿悲傷。」次日清晨,菩薩獨自出發,當日抵達坦叉始羅,禮拜老師後靜坐一旁。
老師詢問:「孩子,你從何處來?」「從波羅奈城來,老師。」「為何而來?」「為學習三吠陀與象群儀軌。」「很好,孩子,請學吧。」菩薩說明緊迫性:「我一日疾行二十由旬而來,懇請老師今夜單獨教授。第三日必須舉行象群儀式,我將通過概要法快速學習。」獲得許可後,菩薩侍奉老師用餐、洗足,置千金墊請老師端坐,自己恭敬禮拜後開始學習。黎明時分,他已完全掌握三吠陀與象群儀軌。詢問「還有其他內容嗎?」得到否定答覆後,菩薩指出:「老師,此經典某處文字顛倒,某處誦讀音節易混淆,今後教學請如此糾正。」完善老師技藝後,次日清晨即辭別返回波羅奈城。母親詢問:「孩子,你學會技藝了嗎?」「是的,母親。」菩薩如是安慰母親。
到了第二天,人們準備了象群祝福儀式。他們用黃金裝飾了一百頭大象的額頭,掛上金旗,披上金網罩,將牠們安置妥當,並裝飾了王宮廣場。其他婆羅門們打扮整齊,爭相叫嚷:「我們要主持象群祝福!讓我們來主持!」
此時,**蘇西馬(Susīma)**國王也盛裝打扮,命人取來儀式用具,前往祝福場地。而菩薩則由王子們簇擁著,穿戴華麗,率領自己的隨從來到國王面前,說道:
「大王,聽說您要斷絕我們家族的傳統,也斷絕您自己的傳統,讓其他婆羅門主持象群祝福,並將象飾和儀式用具賜給他們,這是真的嗎?」
說完,他首先念誦了第一首偈頌:
**25.**
**「黑牙白象皆屬王,百頭披金網輝煌。」**
**『我將賜予他人』——蘇西馬啊,您竟如此說,難道忘了祖先的傳統?」**
「**難道忘了祖先的傳統?**」意思是:您難道不記得,從七代祖先以來,您的父祖與我的父祖,一直共同主持象群祝福?大王啊,您明明記得這些傳統,卻仍要斷絕我們兩家的傳承,真的這樣說嗎?
蘇西馬國王聽完菩薩的話,念誦了第二首偈頌回應:
**26.**
「黑牙白象皆屬我,百頭披金網輝煌。」**
『我將賜予他人』——年輕人,我確實這樣說,但我仍記得祖先的傳統。」**
「**『我將賜予他人』——年輕人,我確實這樣說**」的意思是:這些象確實要賜給其他婆羅門,但並非真的賜予他們(只是讓他們主持儀式)。
「**但我仍記得祖先的傳統**」意思是:我記得父祖的傳統,並非忘記。您的祖先確實曾為我的祖先主持象群祝福,但即便如此,我仍要這樣做。
菩薩聽完後,說道:**「大王啊,既然您記得我們兩家的傳統,為何要撇開我,讓其他人主持象群祝福?」**
國王回答:**「孩子,我聽說你不懂三吠陀,也不懂象群儀軌,所以才讓其他婆羅門主持。」**
菩薩立刻反駁:「既然如此,大王,請讓在場任何一位婆羅門站出來,只要能在三吠陀或象群儀軌的任何一部分與我辯論,我就認輸。否則,整個閻浮提(Jambudīpa)再也找不到比我更精通的人!」
他發出獅子吼般的挑戰,但沒有一位婆羅門敢站出來應戰。
菩薩就這樣捍衛了家族的榮譽,成功主持了象群祝福儀式,獲得豐厚報酬後返回家中。
佛陀講完這個法義後,揭示真相,並總結本生故事:
「當時的母親即佛陀的母親**摩訶摩耶(Mahāmāyā); **父親** ,即**淨飯王(Suddhodana)** ; **蘇西馬國王(Susīma),即**阿難(Ānanda);犍陀羅的權威老師(Disāpāmokkho ācariyo)→ 即**舍利弗(Sāriputta);年輕的婆羅門之子(Māṇava)就是我 」
聽完這個故事,有些人證得**須陀洹果(Sotāpanna)**,有些人證得**斯陀含果(Sakadāgāmi)**,有些人證得**阿那含果(Anāgāmi)**,有些人甚至證得**阿羅漢果(Arahatta)**。
164. gijjhajātakaṃ 兀鷹本生經 (鷹菩薩報恩的故事)
當時,世尊住在祇樹給孤獨園(Jetavane),針對一位奉養母親的比丘講述此事。故事背景將在《須摩本生》(Sāmajātaka,見JaA.540)中說明。世尊問那位比丘:「比丘,聽說你確實在養育在家人,是真的嗎?」比丘回答:「是的,尊者。」世尊又問:「你奉養的是誰?」比丘答:「是我的父母,尊者。」世尊連聲讚歎:「善哉!善哉!」接著對眾比丘說:「諸位比丘,不要責難這位比丘。古代的智者即使對陌生人也會因德行而施以援手,更何況他奉養父母的行為,這確實是極其重要的。」說完後,世尊講述了過去的事。
過去世,在波羅奈城(Bārāṇasiyaṃ)梵授王(Brahmadatta)統治時,菩薩投生為兀鷹,住在靈鷲山(Gijjhakūṭapabbate),並奉養父母。某次,當地颳起狂風暴雨。兀鷹們無法抵禦風雨,因懼怕寒冷而飛到波羅奈城,蜷縮著發抖,停在城牆邊和護城河旁。當時,波羅奈城的一位長者(Bārāṇasiseṭṭhi)出城沐浴,看見這些凍僵的兀鷹,便將牠們集中到一處避雨的地方,生火取暖,派人取來牛肉餵養牠們,並安排人看守。風雨停息後,兀鷹們恢復體力,飛回山中。牠們聚集商議:「波羅奈長者對我們有恩,受恩者理當報答。從今以後,你們誰若得到衣物或飾品,就該將它丟進長者家中的天井裡。」
從此,兀鷹們趁人們晾曬衣物飾品時疏忽之際,像軍隊突襲般迅速叼走物品,丟進波羅奈長者家的天井。長者明白這是兀鷹所為,便將這些物品一一收存。有人向國王告發:「兀鷹在搶劫城市!」國王下令:「先抓一隻兀鷹來,我要親自審問。」於是各處設下陷阱和羅網。那隻奉養長者的兀鷹被捕,眾人押解牠去見國王。波羅奈長者前往王宮時,看見人們押解兀鷹,便說:「別傷害牠!」並一同前往。眾人將兀鷹帶到國王面前,國王質問:「你搶劫城市,奪取衣物等物品,是真的嗎?」兀鷹回答:「是的,大王。」國王問:「那些東西給誰了?」「給波羅奈長者了。」「為什麼?」「他救了我們兩條命。受恩者理當報答,所以我們這麼做。」國王說:「聽說兀鷹能在百由旬外看見屍體,為何你看不見自己腳下的陷阱?」接著說了第一首偈頌:
27.
「兀鷹能見百由旬,遠處腐屍亦分明。
為何羅網與陷阱,近在眼前反不覺?」
兀鷹聽完後,以第二首偈頌回答:
28.
「當生命臨終衰敗時,眾生逢劫運將盡。
縱然羅網與陷阱,近在眼前亦不覺。」
國王聽完兀鷹的話,問長者:「大長者,兀鷹確實將衣物等物品帶到你家嗎?」長者回答:「是的,陛下。」國王問:「那些東西在哪?」長者答:「陛下,我已將它們全部妥善保存。誰的東西就歸還給誰。請釋放這隻兀鷹吧。」國王釋放兀鷹後,長者將所有物品歸還原主。
世尊講完這個法義後,闡明真相,連結本生因緣,並在結語中證得初果。最後點明:「當時的國王是阿難(Ānando),波羅奈長者是舍利弗(Sāriputto),而奉養父母的兀鷹正是我本人。」
165. nakulajātakaṃ 獴本生經 (佛陀前世今生化解爭執的故事)
「與敵結盟」的故事:當時,世尊住在祇樹給孤獨園(Jetavane),針對兩位大臣(seṇi)的爭執而講述此事。故事背景與先前《蛇本生》(Uragajātaka,見JaA.154)所述類似。世尊說:「比丘們,這兩位大臣並非現在才由我調和,過去我也曾讓他們和解。」接著講述過去的事。
過去世,在波羅奈城(Bārāṇasiyaṃ)梵授王(Brahmadatta)統治時,菩薩投生在某村莊的婆羅門家庭。成年後,他在德叉尸羅(Takkasilā)學習一切技藝,捨棄家庭生活出家為沙門,證得神通與禪定,依靠乞食維生,以山林根果為食,住在喜馬拉雅山區。他在經行處的蟻丘旁,有一隻獴(nakulo)居住;附近樹洞裡還住著一條蛇(sappo)。這蛇與獴經常爭鬥。菩薩見他們爭吵,說明爭執的危害與修習慈心的利益,勸誡道:「你們應當停止爭吵,和睦共處。」最終使兩者和解。後來,當蛇外出覓食時,獴從蟻丘洞口探出頭,張開嘴躺著呼吸,漸漸入睡。菩薩見牠這樣睡著,問道:「你為什麼仍感到恐懼?」並說了第一首偈頌:
29.
「你與卵生之敵結盟,
水生之獴張口而臥。
你的恐懼從何而來?」
菩薩這樣說後,獴回應:「尊者,對待表面和解的敵人不可輕忽,必須保持警惕。」接著說了第二首偈頌:
30.
「對敵縱然立約盟,對友亦不應輕信。
無懼之處也生恐懼,甚至能摧毀我的根本。」
此處「無懼之處生恐懼」(abhayā bhayamuppannaṃ)意指:你問「哪裡來的恐懼?」其實來自所謂的「朋友」。若對朋友完全信任,由此產生的恐懼甚至能摧毀根本——因為朋友熟知一切弱點,可能從根源造成傷害。
菩薩安慰牠:「別害怕,我會確保蛇不傷害你。從今以後,你不必對牠心存疑慮。」接著教導他們修習四梵住(四無量心),最終菩薩轉生梵天界。蛇與獴則隨業力輪迴。
世尊講完這個法義後,連結本生因緣:「當時的蛇與獴就是現在這兩位大臣,而隱士正是我本人。」
166. upasāḷakajātaka 烏波沙羅迦本生經 (尋找未用過的火葬地點的故事)
當時,世尊住在竹林精舍(Veḷuvane),針對一位名叫烏波沙羅迦(Upasāḷaka)的清理火葬場的婆羅門講述此事。這位婆羅門非常富有,但由於邪見,即使住在佛教寺院附近也從不布施。他的兒子卻智慧具足。年老時,婆羅門對兒子說:「孩子,不要讓其他賤民用過的火葬場火化我,一定要找一處從未被使用過的火葬場。」兒子回答:「父親,我不知道哪裡適合火化您,請您親自帶我去,指點『就在這裡火化我』吧。」婆羅門答應後,帶著兒子出城,登上靈鷲山(Gijjhakūṭa)頂端,說:「孩子,這裡是其他賤民未曾使用的火化地點,就在這裡火化我吧。」說完便與兒子一同下山。
當天清晨,世尊觀察有緣眾生時,發現這對父子具備證得須陀洹道的潛力。於是像獵人守候獵物般,世尊來到山腳下,等待他們下山。父子下山時看見世尊,世尊親切地問:「婆羅門,你們要去哪裡?」青年說明來意。世尊說:「那麼我們一起去你父親指定的地點吧。」便帶著父子重返山頂,問:「是哪個位置?」青年指著三座山峰之間說:「尊者,就是這裡。」世尊說:「年輕人,你父親不僅現在厭惡火葬場的不淨,過去世也是;他不僅現在指定這個地點,過去世也多次在此火化。」應青年請求,世尊講述過去的事。
過去世,就在王舍城(Rājagahe),這位烏波沙羅迦婆羅門和他的兒子曾存在在這裡。當時菩薩投生為摩揭陀國(Magadha)的婆羅門,精通技藝後出家為沙門,證得神通與禪定,長期在喜馬拉雅山區修禪,後為攝取鹽分住在靈鷲山的草庵中。那時婆羅門以同樣方式囑咐兒子,兒子也要求父親指明地點,最終下山時遇見菩薩。菩薩以相同問題詢問後說:「讓我們去看看你父親指定的地點是否真的未被使用過。」登上山頂後,青年指認三峰之間的位置,菩薩說:「年輕人,在此火化的遺體不計其數。你父親不僅今生在王舍城婆羅門家投生為烏波沙羅迦,更在此處山峰間被火化過一萬四千次。因為世上根本找不到未被用作火葬場、未被埋過頭骨的土地。」菩薩以宿命通觀察後,說出兩首偈頌:
31.
「名為烏波沙羅迦者,一萬四千次在此焚化。
世間無處不被指定(為火葬場)。」
32.
「真諦與正法所在,不害、克制與調伏——
聖者追隨此道,此即世間永恆之處。」
第二偈解釋:具備四聖諦智慧與出世間法的聖者,實踐不傷害、戒律約束與根門調伏,這才是真正超越生死輪迴的「永恆之處」。
菩薩為父子說法後,修習四梵住(四無量心),最終轉生梵天界。
世尊講完此法義,闡明真諦並連結本生因緣。說法結束時,父子二人證得須陀洹果。最後點明:「當時的父子就是現在的父子,而那位沙門正是我。」
167. samiddhijātakaṃ 沙彌陀本生經 (天女誘僧的故事)
當時,世尊在王舍城(Rājagaha)附近的塔波達園(Tapodārāme)居住時,針對沙彌陀長老(Samiddhithera)講述此事。某日,沙彌陀長老整夜精進修行,黎明時分沐浴後,正在吹乾他那如黃金般閃耀的身體。他穿著下衣,手持上衣站立時,宛如一尊精心雕琢的金像。由於身體光彩極盛(samiddhi),人們稱他為「沙彌陀」。
一位天女(devadhītā)見他容貌莊嚴,心生愛慕,對長老說:「比丘啊!你如此年輕,黑髮俊美,正值青春盛年,為何不享受欲樂就出家?現在先享受欲樂,日後再出家修行吧!」長老回答:「天女啊!我不知自己會在哪個年齡死亡,死亡時刻隱蔽難知。所以我要趁年輕時修行,滅盡苦惱。」天女無法說服長老,當場消失。長老向世尊稟報此事,世尊說:「沙彌陀,不僅現在有天女誘惑你,過去世也有天女誘惑修行者。」應長老請求,世尊講述過去的事。
過去世,波羅奈城(Bārāṇasiyaṃ)由梵授王(Brahmadatta)統治時,菩薩投生為迦尸國(Kāsi)某村的婆羅門家庭。成年後精通一切技藝,出家為沙門,證得神通與禪定,在喜馬拉雅山區依靠一株棕櫚樹居住。他整夜精進修行,黎明時沐浴,穿著樹皮衣,一手持衣,一手瀝去身上水珠站立著。一位天女見他身形光彩煥發,心生愛慕,為誘惑菩薩而說出第一首偈頌:
33.
比丘未享樂即乞食,不該如此啊比丘!
先享欲樂再行乞,莫讓時機空流逝。」
菩薩聽後表明自己的決心,以第二首偈頌回應:
34.
「我不知死亡何時至,時機隱蔽不可見。
因此未享樂即修行,莫讓修行時機逝。」
此處解釋:智者應知「生命、疾病、死亡時辰、棄身之處、來世去處」這五事無法預測。正因死亡時刻隱蔽難知(如被帷幕遮蔽),所以菩薩選擇在未享受欲樂時就修行,不讓解脫的時機溜走。天女聽完菩薩的話,當場消失。
世尊講完這個法義後,連結本生因緣:「當時的天女就是現在的天女,而那位沙門正是我。」
168. sakuṇagghijātaka 鷹與鷓鴣本生經 (應在自己領域活動的故事)
當時,世尊住在祇樹給孤獨園(Jetavane),針對《鷓鴣教誡經》(Sakuṇovādasutta,見《相應部》5.372)中「應在自己的領域活動」的教導而講述此事。某日,世尊召集比丘們,在講解《相應部大品》時說道:「你們且聽,即使是畜生道的眾生,若離開自己的領域到不適當的地方活動,即使落入敵手,也能憑藉智慧與善巧從敵人手中逃脫。」接著講述過去的事。
過去世,波羅奈城(Bārāṇasiyaṃ)由梵授王(Brahmadatta)統治時,菩薩投生為一隻鷓鴣(lāpasakuṇa),住在犁田翻土時形成的土塊堆中。有一天,牠心想:「我要離開自己的覓食範圍,到別處覓食。」於是飛到森林邊緣。一隻老鷹(sakuṇagghi)看見牠在陌生領域覓食,突然俯衝抓住牠。被抓住的鷓鴣哀嘆:「我們真是不幸!我們福德淺薄!才會離開自己的領域到陌生地方覓食。如果今天我在自己的領域活動,這隻老鷹絕對無法與我對抗!」老鷹問:「鷓鴣,你的領域是什麼地方?」「就是犁田翻土形成的土塊堆。」老鷹自恃力量強大,放開牠說:「去吧!就算你回到那裡也逃不掉。」鷓鴣回到土堆,站在一塊大土塊上挑釁:「來啊,老鷹!」老鷹鼓起全力,收攏雙翼猛衝過來。鷓鴣看準時機,在鷹爪即將觸及時迅速鑽進土塊縫隙。老鷹來不及煞停,胸口重重撞上土塊,心臟破裂、眼球迸出,當場喪命。
世尊講完這個過去的故事後說:「比丘們,即使是畜生,若在不適當的領域活動也會落入敵手;若在自己的領域活動,則能制伏敵人。所以你們切勿在不適當的領域活動。比丘們,在不適當領域活動者,魔羅(Māra)便得其可乘之機、得其執取之境。什麼是比丘的不適當領域?就是五欲之樂:眼所知之色……(中略)……耳所知之聲……(中略)這些就是比丘的不適當領域。」說完後,正等覺者說出第一首偈頌:
35.
「老鷹恃力襲鷓鴣,鷓鴣離巢遠覓食。
猛衝擒拿反喪命,自取滅亡為此故。」
當老鷹死亡後,鷓鴣從土塊中鑽出,站在鷹屍胸口上歡呼:「看啊!我見到了敵人的下場!」並說出第二首偈頌:
36.
「我具應對方法守本分,安居自家領域中。
敵滅心歡暢,自得大利益。」
世尊講完這個法義,闡明真相並連結本生因緣。說法結束時,許多比丘證得須陀洹果等聖果。最後點明:「當時的老鷹是提婆達多(Devadatta),而鷓鴣正是我本人。」
169. arakajātakaṃ 阿拉卡本生經 (慈心的功德)
導師(satthā)住在祇樹給孤獨園(jetavane)時,針對《慈經》(mettasutta)的教導,講述了以下內容:
某次,導師對比丘們說:
「比丘們!當『慈心解脫』(mettā cetovimutti)被修習、培育、熟練、作為根基、建立、穩固、善加實踐時,可預期十一種利益。哪十一種?
1. 快樂入睡
2. 快樂醒來
3. 不做惡夢
4. 受人愛戴
5. 受非人(amanussa)愛戴
6. 天神(devatā)守護
7. 不被火、毒、武器傷害
8. 心迅速得定
9. 面容明朗
10. 臨終不昏亂
11. 若未證更高境界,將往生梵天界(brahmaloka)。
比丘們!這就是修習慈心解脫的十一種利益。」(參考《增支部》11.15)
接著,導師列舉這十一種利益,讚揚慈心修持,並說:
「比丘們!比丘應對一切眾生——無論親疏、友善者或敵人、中立者——皆以慈心遍滿。應如此修習慈、悲、喜、捨四梵住(brahmavihāra)。如此修行者,縱未證得道果,也將以梵天界為歸宿。古聖者(porāṇakapaṇḍita)曾修慈心七年,於七次世界成壞劫中常住梵天界。」說完,便講述過去因緣。
過去某劫,菩薩(bodhisatto)生於婆羅門家庭,成年後捨棄欲樂出家為沙門,修成四梵住,成為名為阿拉卡(arako)的導師,住於雪山(himavantapadese)一帶,擁有大批追隨者。他教導修行者:
「出家者應修慈、悲、喜、捨。慈心若能達至『安止定』(appanā),必導向梵天界。」為闡明慈心利益,他說了以下偈頌:
37.
「以慈心憐憫一切世界,
上下四方無量無限, 。」
**38.**
「無量善心,圓滿修持,
有限業行於此不剩餘, 」
偈頌解釋
- **「有限業行於此不存」**:未達無量的欲界業(kāmāvacarakamma),在廣大的色界業(rūpāvacarakamma)前無法存留。猶如洪水吞沒小水漥,廣大業力將攝受一切,唯獨顯現其果報。
菩薩如此為弟子開示慈心利益後,以不退失禪定之力往生梵天界,歷經七次世界成住壞空,未再返回人間。
導師結束開示後,點明因緣:「當時的修行眾即今佛陀的僧團,阿拉卡導師即是我(佛陀)本人。」
170. kakaṇṭakajātakaṃ 變色龍本生經
詳見 JaA.542
171. kalyāṇadhammajātakaṃ 善法本生經 (因岳母糊塗而促成出家因緣)
世尊在祇樹給孤獨園(Jetavane)時,曾針對一位聾啞的媳婦開示法義。事情是這樣的:
在舍衛城(Sāvatthi)有位虔誠的在家居士,他已皈依三寶並受持五戒。某日,他攜帶酥油等藥品以及花、香、布匹等物品,心想「我要去祇園聽聞世尊說法」便出發了。當他離家時,他的岳母正帶著食物想去探望女兒(媳婦),而這位岳母有些耳聾。岳母與女兒共進午餐時,閒聊間問道:「女兒啊,你丈夫是否與你恩愛和睦?」女兒回答:「母親,您說什麼呢?像您女婿這樣持戒嚴謹、品行端正的人,就連出家眾中也難找到啊!」這位女居士(岳母)沒聽清女兒的話,只抓住「出家」一詞就大喊:「哎呀!你丈夫出家了嗎?」聽到這喊聲,全家人驚呼:「聽說我們家主人出家了!」路過門口的人詢問:「發生什麼事了?」得到的回答是:「聽說這戶人家的男主人出家了!」
此時,那位居士聽完佛陀說法正從精舍返回城中。途中有人遇見他說:「朋友,聽說你出家了?你家裡妻兒正在痛哭呢!」居士心想:「這人誤以為我已出家。但善名既已生起就不該讓它消失,今日正是我出家的因緣。」於是他立即折返世尊處。佛陀問他:「居士,你剛來聽法,為何這麼快又回來?」居士說明原委:「世尊,善名既已生起不應令其消失,因此我回來請求出家。」獲得出家與受具足戒後,他精進修行不久便證得阿羅漢果。此事在僧團中傳開,比丘們議論:「諸位,那位居士因『不願令善名消失』而出家,如今已證聖果。」世尊到來詢問:「比丘們,你們在討論什麼?」了解緣由後,佛陀說:「比丘們,古德賢者也曾因『不令善名消失』而選擇出家。」於是講述過去因緣。
波羅奈城(Bārāṇasiyaṃ)梵授王(Brahmadatta)統治時,菩薩投生為富商之子。父親過世後,他繼承家業。某日他出門前往王宮,其岳母(來探望女兒(媳婦)——這岳母也有些耳聾,後續情節與當前故事完全相同。當菩薩從王宮返家時,有人對他說:「聽說你出家了?你家人正悲痛不已。」菩薩當即表示:「既得善名不應令其消失。」立刻折返向國王請辭:「陛下,家人誤傳我出家而哀泣。但善名既生不可辜負,請允許我出家。」為闡明此意,他誦出偈頌:
41.
「王啊,當『善法』之名被人稱頌,
智者絕不讓此譽虧損,
縱需肩負重擔亦當堅守,
因羞恥(慚)心而勇猛精進。
42.
陛下,今我得『善法』美名,
深思後決意出家修行,
因我對世間欲樂,
已無絲毫貪戀之情。」
菩薩說完偈頌,獲得國王准許出家後,前往雪山地區修習梵行,證得神通與禪定,最終投生梵天界。
世尊開示後,將本生故事作聯結:「當時的國王是阿難(Ānando),而波羅奈城的富商就是我。」
172. daddarajātaka 善法本生經 (不自量力的拘迦利比丘)
「是誰發出巨大聲響?」這個故事是世尊在祇樹給孤獨園(Jetavane)時,針對拘迦利(Kokālika)比丘所講的。當時,許多博學的比丘們在石板上誦讀經文,聲音如幼獅吼叫,又似傾瀉天河的氣勢,他們在僧團中流暢地背誦經典。拘迦利(Kokālika)不知道自己的淺薄,心想:「我也要誦經!」於是擠進比丘們中間說:「他們不讓我們參與誦經。如果讓我參與,我也能誦!」他四處在僧團中走動,到處宣揚。這件事在僧團中傳開了。比丘們決定試探他,便說:「拘迦利尊者,今天請你為僧團誦經吧!」他不自量力地回答:「好的!」接受了邀請後,他喝了適合的粥,吃了點心,又用合宜的湯汁進食。
日落時分,到了聽法的時刻,僧團集合起來。拘迦利(Kokālika)穿上雜色袈裟,披上如金香木花顏色的僧衣,進入僧團中央,向長老們禮拜後,登上裝飾寶石的華麗法座,拿起經本坐下,宣布:「我要誦經了!」但才剛坐下,他就全身冒汗,心中恐慌,勉強念出第一句偈頌後,就接不下去了。他渾身發抖,羞愧地從座位下來,逃離僧團中央,回到自己的住處。另一位博學的比丘接著完成了誦經。從那時起,比丘們都知道了他的虛浮。後來有一天,比丘們在法堂議論:「各位,起初看不出拘迦利的淺薄,現在他自己暴露出來了。」世尊到來後問:「比丘們,你們在討論什麼?」聽完回答,佛陀說:「比丘們,拘迦利不是現在才暴露自己,過去也曾如此。」接著講述過去世的因緣。
過去世,在波羅奈城(Bārāṇasiyaṃ)梵授王(Brahmadatta)統治時,菩薩投生在雪山地區,成為一隻獅子,成為許多獅子的王。他與眾多獅子住在銀洞裡。附近另一個洞穴住著一隻豺狼(siṅgālo)。某天雨停後,所有獅子聚集在獅子王的洞口,吼叫著嬉戲。那豺狼也跟著叫起來。獅子們聽到他的叫聲,羞愧地沉默下來,心想:「這豺狼竟和我們一起吼叫!」當他們安靜時,菩薩的兒子——一隻小獅子問道:「父親,這些獅子原本吼叫嬉戲,聽到那個聲音後卻羞愧沉默。到底是誰用聲音暴露了自己?」隨即念出第一首偈頌:
43.
「是誰發出巨大聲響,
震動了銀色山崗?
獅子們不再回應,
這野獸究竟是何方?」
聽完兒子的話,父親用第二首偈頌回答:
44.
「那是獸類中最卑劣的,
孩子啊,一隻豺狼在叫嚷。
獅子們厭惡他的出身,
因此沉默不願應響。」
世尊總結說:「比丘們,拘迦利不是現在才用聲音暴露自己,過去也是如此。」說完這個法義,佛陀將本生故事作連結:「當時的豺狼就是現在的拘迦利(Kokālika),小獅子是羅睺羅(Rāhulo),而獅子王就是我。」
173. makkaṭajātaka 獼猴本生經 (欺騙獼猴的故事)
世尊在祇樹給孤獨園(Jetavane)居住時,針對一位喜歡欺騙的比丘所講述。故事背景將在《優陀羅迦本生》(Uddālaka-jātaka, JāA.487)中詳細說明。當時世尊說:「比丘們,這個比丘不是現在才成為騙子,過去世他曾是獼猴,因火的緣故欺騙他人。」於是講述過去因緣。
過去世,波羅奈城(Bārāṇasiyaṃ)由梵授王(Brahmadatta)統治時,菩薩投生在一個婆羅門家庭,位於迦屍國(Kāsigāma)的某個村莊。成年後,他在得叉尸羅(Takkasilā)學習技藝,建立家庭。後來他的婆羅門妻子生下一個兒子,但在孩子剛會爬行玩耍時就去世了。菩薩辦完喪事後想:「現在家庭生活對我還有什麼意義?我要帶著兒子出家。」於是淚流滿面地告別親友,帶著兒子進入雪山地區成為隱士,靠山林野果維生。某年雨季,下雨時他點燃柴火取暖,躺在木床上休息,他的兒子——年輕的苦行者正坐著按摩父親的腳。
這時有隻獼猴(makkaṭo)被寒冷折磨,看見苦行者茅屋(paṇṇasālāya)裡的火堆,心想:「如果我直接進去,他們會喊『獼猴!獼猴!』把我趕走,就不能烤火了。現在我有辦法——偽裝成苦行者就能進去。」於是牠穿上一位已故苦行者的樹皮衣,拿著拐杖和鉤棍,靠在茅屋門前的棕櫚樹邊蜷縮著。年輕的苦行者看見後,沒認出是獼猴,以為:「這是位老苦行者被寒冷所迫來烤火吧。」就告訴父親這個想法,並考慮:「應該讓他進屋取暖」,於是對父親念出第一首偈頌:
45.
「父親,有位年輕修行者,
正倚靠棕櫚樹站立。
我們這裡有個住處,
請讓他進來避寒吧。」
菩薩聽完兒子的話,起身站在茅屋門口觀察,認出那是獼猴,便說:「孩子,人類不會有這樣的臉,這是獼猴,不該邀請牠。」隨即念出第二首偈頌:
46.
「孩子千萬別邀請,
牠會弄髒我們屋。
真正的婆羅門臉上,
從無這般醜陋相。」
說完菩薩拿起燒火棍喝道:「你還站著幹什麼?」把牠趕跑了。獼猴扔掉樹皮衣逃回森林。菩薩修習四梵住後投生梵天界。
世尊開示此法義後,將本生故事作聯結:「當時的獼猴就是現在這個欺詐比丘,年輕的苦行者是羅睺羅(Rāhulo),而苦行者就是我。」
174. dubbhiyamakkaṭajātaka 忘恩負義獼猴本生經 (提婆達多前世為獼猴忘恩負義的故事)
世尊住在竹林精舍(Veḷuvane)時,針對提婆達多(Devadatta)所講述。有一天,比丘們在法堂討論提婆達多(Devadatta)忘恩負義、背叛朋友的惡行。世尊到來後說:「比丘們,提婆達多不是現在才忘恩負義,過去世也是如此。」於是講述過去因緣。
過去世,波羅奈城(Bārāṇasiyaṃ)由梵授王(Brahmadatta)統治時,菩薩投生在迦屍國(Kāsigāma)一個婆羅門家庭,成年後建立家業。當時在迦屍國(Kāsiraṭṭhe)的主要道路上有一口很深的井,動物們無法自行取水。路過的善心人們用長繩吊桶打水,裝滿木槽給動物飲用。井旁有片大森林,住著許多獼猴(makkaṭā)。後來這條路兩三天沒人經過,動物們喝不到水。有隻獼猴(makkaṭo)渴得發慌,在井邊徘徊找水喝。菩薩因事路過這條路,打水喝完並洗手腳時,看見了那隻獼猴。知道牠口渴,就打了水倒滿木槽給牠,自己則在樹蔭下休息。
獼猴喝完水後,坐在不遠處對著菩薩齜牙咧嘴(mukhamakkaṭikaṃ)威嚇。菩薩看見後說:「喂!可惡的獼猴!我給了又渴又累的你這麼多水,你現在卻對我齜牙咧嘴!唉,對惡人行善真是白費功夫!」隨即念出第一首偈頌:
47.
「我給了你大量清水,
給那烈日下乾渴的你。
如今你喝飽卻作怪,
不與惡人交往才是明智。」
那隻忘恩負義的獼猴聽了卻說:「你以為這樣就完了?我現在要拉屎在你頭上!」接著念出第二首偈頌:
48.
「你何曾聽過或見過,
有獼猴懂得知恩圖報?
現在我要在你頭上拉屎,
這本就是我們獼猴的天性!」
獼猴說完立刻跳上樹枝,懸吊著在菩薩頭上拉屎,尖叫著逃回森林。菩薩洗淨身體後離開。
世尊總結:「比丘們,提婆達多(Devadatta)不是現在才不知感恩,過去世對我也是如此。」說完這個法義,佛陀將本生故事作聯結:「當時的獼猴就是提婆達多,而婆羅門就是我。」
175. ādiccupaṭṭhānajātakaṃ 日輪供養本生經 (裝有品的獼猴)
「據說一切眾生」這個故事,是世尊住在祇樹給孤獨園時,針對一個欺詐的比丘所講的。這個故事的情節與之前講過的類似。
過去,在波羅奈城(Bārāṇasī),當梵授王(Brahmadatta)統治時,菩薩出生在迦尸國(Kāsiraṭṭha)的一個婆羅門家庭。長大後,他在德叉尸羅(Takkasilā)學習一切技藝,隨後出家成為仙人,證得神通與禪定,擁有眾多弟子,成為五百仙人的導師,並住在喜馬拉雅山(Himavante)。他在那裡住了很久,後來為了攝取鹽和酸味,下山到邊境的一個村子,住在草屋中。
當時,有一隻調皮的猴子(lolamakkaṭo),趁仙人們外出乞食時,來到仙人的住處,爬上草屋,把水罐裡的水倒掉,打破水瓶,還在火屋裡排便。仙人們度過雨期後,心想:「現在喜馬拉雅山正值花果繁茂,景色宜人,我們就回那裡去吧。」於是向村裡的居民告別。村民們說:「尊者們,明天我們會帶食物來供養,請享用後再啟程。」第二天,他們帶了豐盛的食物來到仙人住處。
那隻猴子看到後,心想:「我要怎麼做才能討好這些人,讓他們也給我食物呢?」於是牠模仿仙人的行為,假裝有戒行,站在仙人不遠處,向太陽禮拜。村民們見了,說:「住在有德者身邊的也會變得有德。」接著說了第一首偈頌:
49.
「據說一切眾生中,有些具備戒和定,
看這卑劣的猴子,竟也向太陽禮拜。」
當村民們這樣稱讚猴子的德行時,菩薩看到後說:「你們不瞭解這隻調皮猴子的戒行,就盲目稱讚。」接著說了第二首偈頌:
50.
「你們不知牠的戒行,未加辨別就讚歎,
火供被牠攪亂,兩個水瓶也被打破。」
村民們知道猴子的欺詐行為後,拿起石頭和棍子打牠,把牠趕走,然後將食物供養給仙人們。仙人們回到喜馬拉雅山後,保持禪定不退,最終轉生梵天界。
世尊講完這個法義後,將過去和現在連結起來,說:「當時的猴子就是現在這個欺詐的比丘,仙人眾是佛陀的僧眾,而仙人的導師就是我。」
176. kaḷāyamuṭṭhijātaka 豆子與猴子本生經 (佛陀對國王雨季出征作建議的故事)
「這愚蠢的猴子只在樹枝間活動」——這個故事是世尊住在祇樹給孤獨園(Jetavane)時,針對拘薩羅國王(Kosalarājā)所講的。
有一次,在雨季期間,拘薩羅國(Kosala)的邊境發生叛亂。駐守當地的士兵打了兩三場仗,仍無法擊退敵人,便派人向國王報告。國王決定在非適宜出征的雨季出發,並在祇園附近紮營。他心想:
「我現在出發不合時節,山谷和道路都被雨水淹沒,行軍困難。不如我先去拜見世尊,他若問我:『大王,你要去哪裡?』我就告訴他實情。世尊不僅關心來世利益,也會指導現世之事。如果他認為我此行不利,就會說:『大王,時機不對。』如果可行,他就會默許。」
於是,國王進入祇園,禮敬世尊後坐下。世尊問:「大王,你為何在白天來此?」國王回答:「尊者,我正要前往平定邊境,臨行前特來禮敬您。」世尊說:「大王,古時國王出征前,會聽取智者的建議,絕不會在不合時宜的時候行動。」接著,應國王請求,世尊講述了過去的故事。
【過去世的故事】
從前,在波羅奈城(Bārāṇasī),梵授王(Brahmadatta)統治時,菩薩(Bodhisatta)擔任國王的顧問大臣,精通政事與法義。
當時,邊境發生叛亂,邊境守軍派人送信求援。國王決定在雨季出征,並在御花園紮營。菩薩站在國王身旁。這時,士兵們正在餵馬吃豆子(Kaḷāya),把豆子裝進桶裡。
花園裡有一隻猴子(Makkaṭa),從樹上跳下來,抓了一大把豆子塞進嘴裡,又用雙手捧滿豆子,跳回樹上準備吃。然而,牠在吃的時候,一顆豆子從手中掉到地上。
猴子立刻丟掉嘴裡和手中的所有豆子,爬下樹去找那顆掉落的豆子。但牠找不到,只好又爬上樹,愁眉苦臉地坐著,像一個輸掉千金的賭徒一樣懊悔。
國王看到猴子的行為,問菩薩:「你看,這猴子在做什麼?」菩薩回答:「大王,愚者就是這樣,因為目光短淺、智慧不足,才會因小失大。」接著,他說了第一首偈頌:
51.
「這愚蠢的猴子只在樹枝間活動,
大王啊,牠毫無智慧。
牠丟掉整把豆子,
只為尋找一顆掉落的豆子。」
接著,菩薩走近國王,說了第二首偈頌:
52.
「大王,我們和那些貪婪的人也是如此,
因小失大,就像這隻猴子。」
註釋:
這段的意思是——大王啊,我們這些被貪欲支配的人,常常因為追求小利而損失更大的利益。就像現在,我們在不合時宜的雨季出征,只為解決一個小問題,卻可能損失大量象兵、馬兵和軍隊。因此,此時出征是不明智的。
國王聽完菩薩的勸告,決定撤軍,返回波羅奈城(Bārāṇasī)。叛軍聽說「國王要來鎮壓」,紛紛從邊境逃散。同樣地,在現世,當叛亂者聽說「拘薩羅王(Kosalarājā)出征」時,也立刻逃跑了。
國王聽完世尊的教導,起身禮敬,繞佛三匝,返回舍衛城(Sāvatthi)。
世尊講完這個法義後,將過去和現在連結起來,說:「當時的國王是阿難(Ānanda),而智慧的顧問大臣就是我。」
177. tindukajātaka 帝努迦果本生經 (猴王菩薩以智慧安撫猴群的故事)
「手持弓箭的士兵們……」——這個故事是世尊住在祇樹給孤獨園(Jetavane)時,為了講述「智慧波羅蜜」而說的。
世尊曾在《大菩提本生》(Mahābodhijātaka, JāA528等)和《烏曼伽本生》(Umaṅgajātaka, JāA542等)中讚歎自己的智慧,並對比丘們說:「諸比丘,如來不僅現在智慧卓越,過去世也是善巧方便(聰敏於方式)的。」接著,他講述了過去的故事。
【過去世的故事】
從前,在波羅奈城(Bārāṇasī),梵授王(Brahmadatta)統治時,菩薩(Bodhisatta)投生為一隻猴子,率領八萬隻猴群,住在喜馬拉雅山(Himavantapadese)一帶。
在猴群棲息地附近,有一個邊境村莊,村民們有時居住,有時遷離。村中央有一棵結滿甜美果實的帝努迦樹(Tindukarukkho),枝葉茂盛。每當村民離開時,猴群就會來吃樹上的果子。
後來,某次果實成熟時,村民們回來了,並將村莊嚴密圍起,設置了守衛。帝努迦樹的果實累累,壓彎了枝條。猴群們討論:「以前我們在那個村子吃過帝努迦果,現在那棵樹結果了嗎?村子有人住嗎?」經過商議,他們派一隻猴子去探查。
那隻猴子去查看後,發現樹上結滿果實,但村子已經有人嚴密駐守,便回去報告猴群。猴群們聽說果實成熟,興奮地說:「我們要去吃甜美的帝努迦果!」並向猴王請示。
猴王問:「村子現在有人住嗎?」猴子們回答:「是的,大王。」猴王說:「那不能去,人類很狡猾。」但猴群堅持:「大王,我們可以在人類熟睡的中夜時分去。」他們再三請求,猴王最終同意,並帶領猴群下山,躲在村子附近的大石板上,等待人類入睡。
到了半夜,村民們熟睡後,猴群爬上樹吃果子。然而,有一個村民起夜,走到村子中央時,發現了猴子們,立刻叫醒其他人。
村民們拿起弓箭、刀劍、棍棒和石頭,包圍了帝努迦樹,打算天亮時捕捉猴子。八萬隻猴子見狀,嚇得魂飛魄散,心想:「除了猴王,我們無處求救!」便跑到猴王面前,說了第一首偈頌:
53.
「手持弓箭的士兵們,
帶著利劍,
從四面八方包圍我們,
我們該如何逃脫?」
猴王聽完,安慰他們:「別怕,人類事務繁多,現在還是半夜,說不定他們圍捕我們時,會有其他事打斷他們。」接著說了第二首偈頌:
54.
「人類有許多事務,
或許會有別的事情發生。
這棵樹的果子還很多,
你們繼續吃帝努迦果吧!」
菩薩(猴王)這樣安撫猴群。如果沒有他的鼓勵,這些猴子可能會因恐懼而喪命。接著,猴王命令:「所有猴子集合!」清點時,發現外甥塞納卡(Senaka)不在。猴群報告:「塞納卡還沒回來。」猴王說:「如果塞納卡來了,你們不用怕,他會救我們。」
原來,塞納卡在猴群出發時睡著了,醒來後發現大家不在,便沿著足跡追來。他看到村民包圍猴群,知道情況危急,便在村子邊緣點燃一間草屋,又模仿農家小孩的樣子,拿起一塊燃燒的木頭,站在風口處,讓火光映照整個村莊。
村民們見狀,以為村子著火,立刻丟下猴子跑去滅火。猴群趁機各自抓了一個果子,在塞納卡的幫助下成功逃脫。
【本生故事的連結】
世尊講完這個法義後,將過去和現在連結起來,說:「當時的外甥塞納卡是現在的舍利弗(Sāriputta),猴群是佛陀的僧眾,而猴王就是我。」
178. Kacchapajātaka 烏龜本生經 (因貪戀住處而喪命的故事)
「這是我的出生地,這是我的成長地」——這個故事是世尊住在祇樹給孤獨園(Jetavane)時,針對一位從蛇毒中康復的居士所講述的。據說在舍衛城(Sāvatthi)有一戶人家,家人都患上了蛇毒症。父母對兒子說:「孩子,不要住在這個房子裡,打破牆壁逃到別處去保命吧。等以後回來,在某個地方有我們埋藏的財寶,你可以挖出來重建家業,安穩地生活。」兒子聽從父母的話,打破牆壁逃走,等病癒後回來挖出財寶,重建家業安居樂業。有一天,他準備了酥油等物品和衣物,來到祇園禮拜世尊後坐下。世尊與他寒暄後問道:「聽說你家有人患了蛇毒症,你是怎麼痊癒的?」居士講述了經過。世尊說:「居士啊,過去也有在危險來臨時執著於居所而喪命的人,也有不執著而逃往他處得以活命的人。」應居士請求,世尊講述了過去的故事。
過去在波羅奈城(Bārāṇasi)梵授王(Brahmadatta)統治時期,菩薩出生在迦屍村(Kāsigāmake)一個陶匠家庭,以製陶為業養活妻兒。當時波羅奈城有一條大河與一個大湖相連。在雨季時湖水與河水連成一片,旱季時則分開。魚和烏龜能夠預知「今年會多雨」或「今年會乾旱」。那時湖中的魚和烏龜預知「今年將有大旱」,就在湖水尚未完全乾涸時離開湖泊游向大河。但有一隻烏龜心想:「這是我的出生地、成長地,是父母居住過的地方,我捨不得離開。」就沒有游向大河。到了旱季,湖水乾涸,這隻烏龜就在菩薩取黏土的地方挖洞藏身。菩薩去取黏土時,用大鋤頭挖地,挖破了烏龜的背殼,像挖出一塊黏土似的把它挖出來扔在岸上。烏龜痛苦地說:「因為捨不得離開居住的地方,結果遭到這樣的毀滅。」然後悲傷地說出以下偈頌:
55.
「這是我的出生地,這是我的成長地,
因此我執著於泥潭。
如今泥潭毀滅了我,
如同毀滅弱者一般。
陶匠啊,我要告訴你,
請聽我說的話。
56.
無論在村莊或森林,
哪裡安樂就去哪裡。
智者應明白:
出生地與成長地。
活著就該去該去之處,
不要被居處所害。」
烏龜這樣與菩薩交談後就死了。菩薩拿著它召集全村人,告誡他們說:「看這隻烏龜,當其他魚龜都游向大河時,它因為捨不得離開居住地而沒跟去,藏在我取黏土的地方。我挖黏土時用大鋤頭挖破了它的背,像挖黏土一樣把它挖出來扔在岸上。它想起自己做的事,說出這兩首偈頌後就死了。這就是執著於居處而喪命的例子。你們不要像這隻烏龜一樣,從今以後不要執著『我的色、我的聲、我的香、我的味、我的觸、我的兒子、我的女兒、我的奴僕婢女、我的金銀財寶』,不要被貪愛和享受所束縛,眾生就是在三界中輪迴的。」菩薩以佛陀的智慧開導大眾,這個教法傳遍整個閻浮提,持續了六萬年。大眾遵循菩薩的教導行善積德,命終後往生天界。菩薩也同樣行善往生天界。
世尊講完這個法義,闡明真理後,將本生故事與當下聯繫起來。在真理的結尾,那位居士證得了須陀洹果。「當時的烏龜是阿難(Ānando),陶匠就是我。」
179. satadhammajātaka 薩塔達瑪本生經 (佛陀勸導比丘們捨棄不正當的謀生方式)
那時,世尊住在祇樹給孤獨園(Jetavane),講述了關於二十一種不正當求取方式的教導。當時,許多比丘以醫療、跑腿、傳話、步行差遣、挨家挨戶乞食等方式維持生計。這些行為在《舍衛城本生經》(Sāketajātaka, JāA.68)中已有揭示。世尊知道他們如此謀生後,心想:「如今許多比丘以不正當方式求取生活,這樣做將無法脫離夜叉、餓鬼等惡道,甚至會轉生為馱畜或墮入地獄。為了他們的利益與安樂,我應當根據自己的智慧與能力,為他們開示一則法義。」於是召集僧眾,說道:「比丘們,不應為了資具而採取二十一種不正當的求取方式。以不正當手段獲得的食物,猶如燒紅的鐵丸、劇毒的毒藥。這種求取方式已被佛陀、獨覺佛及聖弟子們所譴責。食用如此得來的食物,不會帶來歡喜或愉悅。在我的教法中,這樣得來的食物如同賤民(caṇḍāla)的殘食,享用者如同賤民之子薩塔達瑪(Satadhammamāṇava)食用賤民剩下的食物一般。」說完,世尊講述了過去的故事。
過去世,在波羅奈城(Bārāṇasiyaṃ)梵授王(Brahmadatta)統治時,菩薩投生為賤民(caṇḍāla)。某次,他因事外出,帶著旅途用的米飯包上路。當時,波羅奈城有一位名叫薩塔達瑪(Satadhammo)的青年,出身高貴的婆羅門家族(Uddiccabrāhmaṇamahāsālakule)。他也因事外出,卻未帶米飯包。兩人在大路上相遇。婆羅門青年問菩薩:「你是什麼種姓?」菩薩回答:「我是賤民。」又反問:「你呢?」青年說:「我是尊貴的婆羅門。」菩薩說:「那我們一起走吧。」於是二人同行。清晨,菩薩在水邊洗手後解開飯包,對青年說:「婆羅門,請用飯吧。」青年拒絕:「賤民,我不需要你的食物。」菩薩說:「好吧。」他沒有弄髒飯包,只取出自己所需的分量放在葉子上,重新包好飯包,吃完後喝水洗手腳,帶著剩餘的米飯說:「我們走吧,婆羅門。」便繼續趕路。
他們走了一整天,傍晚時分在同一個水邊沐浴後上岸。菩薩坐下解開飯包,未再邀請青年便自行用餐。青年因長途跋涉飢渴交加,心想:「如果他給我食物,我就吃。」便站在一旁觀望。菩薩一言不發地吃著。青年暗想:「這賤民不招呼我就吃光食物,甚至壓緊飯包,顯然打算丟掉剩飯不讓我吃。」於是他搶過剩飯吃了。剛吃完,他立刻懊悔:「我竟做出不符合自己種姓與家世的行為——吃了賤民的殘食!」強烈的悔恨使他嘔出帶血的食物。他悲痛地吟誦了第一首偈:
57.
「所食盡為殘餘物,彼亦勉強方施與。
我本婆羅門貴種,而今所食皆嘔出。」
青年哀嘆後想:「既已做出如此不當之事,活著還有何意義?」便走入森林隱匿身形,絕食而死。
世尊揭示這段往事后說:「比丘們,正如薩塔達瑪婆羅門(Satadhammamāṇava)因食用賤民殘食而不悅,在我的教法中,若比丘以不正當方式謀生並享用所得,同樣不會歡喜。」接著以正覺者身份說出第二偈:
58.
「如是捨正法,邪命以維生。
如薩塔達瑪,得利亦不欣。」
此處「正法」指清淨戒律與正當謀生方式。「捨棄」即摒棄。「邪命」指二十一種不正當求取手段。
世尊開示此法義並闡明真理,連貫本生故事。說法終了,許多比丘證得須陀洹果等聖位。他總結道:「當時的婆羅門青年是阿難(Ānando),賤民之子即是我。」
180. duddadajātaka 吝嗇者本生經 (富翁迴向功德的故事)
**「吝嗇者難以布施」**——這件事是世尊住在祇樹給孤獨園(Jetavane)時,針對僧團供養而講述的故事。
據說,在舍衛城(Sāvatthiyaṃ)有兩位好友,他們都是富家子弟。他們懷著歡喜心準備了各種供養物品,邀請以佛陀為首的僧團前來,連續七天舉行盛大供養。到了第七天,他們把所有供養品布施出去。其中,他們之中最年長者向世尊禮拜後,坐在一旁說道:「尊者啊!這次供養中,有的人布施得多,有的人布施得少,但願所有人的供養都能獲得大果報!」就這樣,他將供養的功德迴向給所有人。
世尊說:「居士們,你們供養佛陀和僧團,並如此迴向功德,確實做了大善業。古代的智者們布施後,也是這樣迴向的。」說完,應他們的請求,世尊講述了過去的故事。
過去世,在波羅奈城(Bārāṇasiyaṃ)梵授王(Brahmadatta)統治時,菩薩投生於迦尸國(Kāsiraṭṭhe)的一個婆羅門家庭。長大後,他在德叉尸羅(Takkasilā)學習一切技藝,後來捨棄家庭生活,出家成為沙門,並成為一位修行團體的導師(gaṇasatthā)。他在雪山地區(Himavantapadese)長期修行,後來為了尋找鹽和酸味食物,開始遊行各地,最終來到波羅奈城,住在皇家園林中。
第二天,他帶著隨行的比丘們到城門附近的村莊乞食,人們都布施食物給他們。隔天,他們進入波羅奈城乞食,人們非常歡喜地供養他們,並因對僧團的敬信而發心籌集物資,準備了一場盛大的供養。供養結束時,團體的領袖(gaṇajeṭṭhako)同樣將功德迴向給所有人,說道:「願所有布施者,無論供養多少,都能獲得大果報。」
菩薩(bodhisatto)聽了後說:「朋友,只要心懷虔誠,即使少量布施也有無量功德。」接著,他以偈頌表示隨喜:
59.
「吝嗇者難以布施,善行對他們艱難,
愚者不願效仿善行,善人之法難被理解。」
60.**
「因此,善人與惡人,死後的去向不同,
惡人墮入地獄,善人則往生天界。」
菩薩(bodhisatto)這樣隨喜功德後,在當地住了四個月,雨季過後返回雪山,修習禪定,證得禪那,最終投生梵天界(brahmalokūpago)。
世尊講完這個法教後,總結本生因緣:「當時的修行團體就是現在的佛陀僧團,而團體的導師就是我。」
181. Asadisajātaka 無可比擬王子本生經 (弓箭手菩薩捨棄王位出家的故事)
翻譯: 常青居士
緣起
佛陀住在祇樹給孤獨園(Jetavana)時,有一次談起自己過去「大出離」的故事。當時,比丘們聚集在法堂中,正讚歎佛陀出離修行的功德。世尊到來後,問道:「比丘們,你們現在在討論什麼?」比丘們回答後,佛陀說:「諸位比丘,如來並非現在才出離,過去世也曾捨棄王位而出家。」於是,他講述了過去世的因緣。
過去世的故事
從前,在波羅奈城(Bārāṇasi),梵授王(Brahmadatta)統治時,菩薩投生為王后的長子。在命名日時,他被取名為「無可比擬王子(Asadisakumāro)」。後來,王后又懷孕,生下一位福德深厚的孩子,取名為「梵授王子(Brahmadattakumāro)」。
菩薩十六歲時,前往得叉尸羅(Takkasilā)城,拜一位精通四方技藝的導師為師,學習三吠陀與十八般技藝,尤其精於射箭,成為無人能及的弓箭手,隨後返回波羅奈。國王臨終前,囑咐大臣:「將王位傳給無可比擬王子,讓梵授王子擔任副王。」說完便去世了。
然而,當大臣們要為菩薩加冕時,他拒絕道:「我不需要王位。」於是,眾人改立梵授王子為王。菩薩毫無權力欲望,只願過普通人的生活。但一些諂媚者向新王進讒言:「無可比擬王子覬覦王位!」新王聽信讒言,派人去抓菩薩。
菩薩的遠走與回歸
菩薩得知弟弟的背叛後,憤怒地離開波羅奈,前往另一個國家。他站在王宮門前宣告:「我是一名弓箭手。」國王召見他,問:「你想要多少報酬?」他回答:「年薪十萬金幣。」國王答應了。
當國王問:「你真的是弓箭手嗎?」他回答:「是的,陛下。」從此,他成為國王的侍衛。其他老弓箭手見他獲得豐厚待遇,心生嫉妒。
有一天,國王到花園遊玩,命人在吉祥石臺周圍圍起麻布牆,自己躺在閻浮樹下的大床上。他抬頭看見樹頂有一顆芒果,便召集弓箭手們說:「誰能射斷芒果的果柄,讓它落下?」老弓箭手們推辭:「這對我們來說太簡單了。陛下已經見過我們的本事。這位新來的弓箭手待遇比我們高,讓他來試試吧!」
國王於是召喚菩薩,問:「孩子,你能射落它嗎?」菩薩回答:「大王,只要給我一個特定的位置,我就能辦到。」「什麼位置?」「您的床榻範圍內。」國王立刻命人移開床榻。
菩薩習慣將弓藏在衣褶中行走,他要求:「請給我麻布屏風。」國王答應了。菩薩進入屏風後,解下外衣,換上紅袍,繫緊腰帶,從劍鞘抽出利劍掛在左腰,脫下金甲露出箭囊,取出鑲金的巨弓,搭上赤銅色的弓弦,摘下頭巾,用指甲試了試箭鏃的鋒利度,隨即劈開麻布屏風,如破土而出的龍王之子般威嚴現身。
他走到射箭的位置,搭上箭,問國王:「陛下,您希望我從上升段射斷芒果柄,還是下降段?」國王說:「孩子,我見過許多上升段的射法,但從未見過下降段的。」
菩薩宣告:「這支箭會直飛四天王天(Cātumahārājika)的宮殿,到達三十三天(Tāvatiṃsa)後自行回落。請靜候它降落。」國王同意了。
神乎其技的射術
菩薩繼續解釋:「這支箭上升時,會筆直貫穿芒果柄的正中心;下降時,不會偏離一絲一毫,直直落地。請看好了!」說完,他疾射一箭。
當箭貫穿芒果柄上升時,菩薩知道它已抵達四天王天,隨即以更快的速度射出第二箭。這支箭追上第一箭的箭尾,使其折返,而自己則直飛三十三天。天神們接住箭矢,折返箭的破空聲如雷鳴般震撼。眾人驚恐地問:「這是什麼聲音?」菩薩安撫道:「這是箭折返的聲音,別害怕。」
他承諾不讓箭落地,果然,當箭下墜時,絲毫不差地射斷芒果柄。菩薩凌空接住芒果與箭矢,眾人見此神技,歡呼讚歎,揮舞手巾,數千件外衣被拋向空中。國王大喜,賞賜菩薩千萬黃金,並賜予他巨大的財富與榮耀。
退敵與出家
菩薩在該國備受尊崇時,七國國王聽說「波羅奈的無可比擬王子已不在」,便聯合圍城,送來戰書:「要麼投降,要麼開戰!」
梵授王驚恐萬分,詢問兄長的下落,得知他在鄰國侍奉國王後,立刻派使者傳話:「如果兄長不回來,我就活不成了!請向他跪拜道歉,帶他回來!」
使者轉達後,菩薩辭別侍奉的國王,返回波羅奈。他安慰弟弟:「別害怕。」隨後在箭桿上刻字,站在宮殿高處宣告:「我無可比擬王子回來了!一箭就能取你們性命,想活命的就撤退!」
當時,七位國王正在金盤前用餐,菩薩射出一箭。他們見到箭上的文字,嚇得全部逃散。菩薩就這樣未傷一命,便讓敵軍撤退。之後,他向弟弟告別,捨棄世俗欲望,出家修行,最終證得禪定與神通,命終後往生梵天。
佛陀的總結
佛陀說:「比丘們啊,就是這樣,這位無與倫比的青年(asadisakumāro)驅逐了七位國王,戰勝了戰場的紛爭,出家成為修行者。」
61.
「他是無可比擬的弓箭手,這位王子(rājaputto)擁有強大的力量。
他能射擊極遠的目標,箭無虛發,能擊穿巨大的物體。」
62.
「他與所有敵人交戰,卻不傷害任何人。
在確保兄弟平安後,他選擇了戒律的約束(saṃyama)。
就這樣,導師(satthā)講完這番法義後,將本生故事總結道:「那時的弟弟是阿難(ānando),而這位無與倫比的青年(asadisakumāro)就是我。」
182. Saṅgāmāvacarajātakavaṇṇanā 戰場勇士本生經 (阿難為女人而修行的故事)
翻譯:常青居士
緣起
佛陀住在祇樹給孤獨園(Jetavana)時,針對「戰場上的勇士」這一主題,講述了關於長老難陀(Nanda)的故事。
當初,佛陀初次回到迦毗羅衛城(Kapilapura)時,曾為他的同父異母弟弟——難陀王子(Nandarājakumāra)剃度出家。之後,佛陀離開迦毗羅衛城,逐步前往舍衛城(Sāvatthi)定居。
有一天,尊者難陀拿著佛陀的缽,準備隨佛陀一起出門托缽。當時,他聽到人們議論:「難陀王子據說要跟隨佛陀出家了!」這讓他想起國美(未婚妻)曾對他說:「少爺,您要快點回來啊!」一想到這句話,他就感到憂愁、不樂,渾身發抖,甚至連血管都因情緒激動而緊繃。
佛陀知道他的心思,心想:「我應該讓難陀證得阿羅漢果。」於是,佛陀來到難陀的住處,坐在指定的座位上,問道:「難陀,你在這教法中感到快樂嗎?」難陀回答:「世尊,我的心被那位鄉村美女牽絆,無法感到快樂。」
佛陀問:「難陀,你曾經去過雪山(Himavanta)嗎?」
難陀回答:「沒有,世尊。」
佛陀說:「那麼,我們一起去吧。」
難陀說:「世尊,我沒有神通,該怎麼去呢?」
佛陀說:「難陀,我可以用神通帶你去。」
於是,佛陀握住難陀的手,飛向空中。途中,他們經過一個燒焦的森林,佛陀讓難陀看見一隻被燒掉耳朵、鼻子、尾巴,渾身焦黑、滿是血污的母猴,問道:「難陀,你看到這隻母猴了嗎?」
難陀回答:「是的,世尊。」
佛陀說:「你仔細看清楚。」
接著,佛陀帶他飛越六十由旬的摩尼石平原(Manosilātala)、阿耨達池(Anotattadaha)等七大湖、五大河,以及由金、銀、寶石裝飾的眾多山峰,最後來到雪山。
佛陀問:「難陀,你見過三十三天(Tāvatiṃsa)嗎?」
難陀回答:「沒有,世尊。」
佛陀說:「那麼,我帶你去看看。」
於是,佛陀帶難陀來到三十三天,坐在紅寶石座上。帝釋天王(Sakka)率領兩界的天眾前來禮敬佛陀,並恭敬地坐在一旁。同時,五百位鵝足天女(Kakuṭapādā devaccharā)也前來禮拜。
佛陀讓難陀反覆觀察這些天女,問道:「難陀,你看到這些鵝足天女了嗎?」
難陀回答:「是的,世尊。」
佛陀問:「她們美麗,還是那位國美美麗?」
難陀說:「世尊,那位美女和這些天女相比,根本就像剛才那隻焦黑的母猴!」
佛陀問:「難陀,你現在想要什麼?」
難陀問:「世尊,要做什麼功德才能得到這些天女?」
佛陀回答:「修習沙門法。」
難陀說:「如果世尊能保證我得到這些天女,我就修習沙門法!」
佛陀說:「好,我保證。」
於是,難陀在諸天眾面前,向佛陀求得保證,並說:「世尊,請別再耽擱了,我們回去吧!我會修習沙門法的。」
佛陀便帶他回到祇樹給孤獨園。難陀開始認真修行。
難陀的覺醒
佛陀隨後告訴法將舍利弗(Sāriputta):「舍利弗,我的弟弟難陀在三十三天眾面前,為了得到天女,向我求保證。」
這個消息很快傳開,大目犍連(Mahāmoggallāna)、大迦葉(Mahākassapa)、阿那律(Anuruddha)、阿難(Ānanda)等八十位大弟子,以及其他比丘們都知道了。
舍利弗長老去找難陀,問道:「難陀道友,聽說你為了得到天女,向佛陀求保證,是真的嗎?」
難陀回答:「是的。」
舍利弗說:「這樣的話,你的梵行豈不是僅僅為了女人?你和那些為了妻子而工作的僕人有什麼區別?」
這番話讓難陀感到羞愧,失去自信。其他大弟子和比丘們也紛紛用同樣的方式勸誡他。
難陀心想:「我做了不該做的事!」於是,他因慚愧與警覺,發起精進,修習觀智,最終證得阿羅漢果。
他前去見佛陀,說:「世尊,我現在解除您的保證。」
佛陀回答:「難陀,當你證得阿羅漢時,我也已經解除了保證。」
比丘們的議論
比丘們知道這件事後,在法堂討論:「難陀長老真是聽勸啊!僅僅一次勸誡,就讓他生起慚愧心,精進修行,最終證得阿羅漢。」
佛陀到來後,問:「比丘們,你們在討論什麼?」
比丘們回答後,佛陀說:「比丘們,不僅現在,過去世難陀也曾因一次勸誡而覺醒。」於是,他講述了過去世的因緣。
過去世的故事
從前,在波羅奈城(Bārāṇasi),梵授王(Brahmadatta)統治時,菩薩投生為敵王馴象師家族的一員。長大後,他精通馴象技藝,並成為國王的馴象師。
當時,敵王有一頭吉祥象(Maṅgalahatthi),菩薩將其訓練得非常出色。後來,共七位敵對國王聯合準備攻打波羅奈。他騎上吉祥象,率領大軍包圍波羅奈,並派人傳話:「要麼交出王位,要麼開戰!」
梵授王回應:「我們開戰!」於是,他在城牆、城門、塔樓佈置軍隊,準備迎敵。
七位敵對國王讓戰象披上鎧甲,自己也穿上盔甲,手持鋒利的刺棒,心想:「我要攻破城門,殺死敵人,奪取王位!」於是,他們驅使戰象衝向城門。
然而,當戰象看到城牆上投下的滾燙泥球、機械投射的巨石,以及各種武器時,因害怕死亡而退縮。
這時,菩薩(馴象師)上前,對戰象說:「孩子,你是戰場上的勇士,以勇猛聞名,怎麼能在這種時刻退縮?」接著,他念誦偈頌:
63.
「戰場勇士名遠揚,力大無窮威名揚,
為何臨門卻退縮?象王啊,莫畏懼!」
64.
「衝破城門與柵欄,拔除門柱勇向前,
摧毀城門速攻入,象王啊,莫遲疑!」
戰象聽完菩薩的鼓勵後,立刻振作精神,用象鼻纏住門柱,像拔蛇皮一樣將其拔起,摧毀城門,衝進城內,幫助國王奪取王權。
佛陀的總結
佛陀開示完這個法義後,點明過去世的因緣:「當時的戰象是難陀,國王是阿難,而馴象師就是我。」
183. vālodakajātaka 濾水本生經 (五百位在家聖者安靜禪修的故事)
翻譯:常青居士
從前,世尊住在祇樹給孤獨園(Jetavane)時,曾針對五百位靠殘食維生的人(vighāsāde)講述這個故事。
據說在舍衛城(Sāvatthiyaṃ),有五百位在家居士(upāsakā)捨棄家庭束縛與妻兒牽絆,專心聆聽佛陀說法,共同生活。他們當中有些是須陀洹(初果聖者),有些是斯陀含(二果聖者),有些是阿那含(三果聖者),沒有一個是凡夫。佛陀接受供養時,這些居士也一同受供。有五百位隨從專門負責為他們提供牙籤、漱口水、衣物、香品和花環等日常所需,這些隨侍靠吃剩餘的食物維生,被稱為「殘食者」(vighāsādā)。這些殘食者用完早餐後,會到阿致羅筏底河(Aciravatiṃ)邊喧鬧嬉戲,在河岸摔跤搏鬥。而那五百位在家居士則保持靜默,專心禪修。
世尊聽見殘食者的喧鬧聲,便詢問阿難尊者(Ānanda):「這是什麼聲音?」長老阿難回答:「是殘食者的聲音,世尊。」佛陀說:「阿難,這些殘食者並非現在才這樣喧鬧,過去世也是如此;而那些在家信徒也非現在才靜默安坐,過去世也是如此。」說完這段話後,應長老阿難請求,佛陀講述了過去世的因緣。
過去世在波羅奈國(Bārāṇasiyaṃ),梵授王(Brahmadatte)統治時,菩薩投生為大臣之子,長大後成為國王的顧問,掌管國家大小事務。某次國王聽說邊境叛亂,便率領五百匹來自辛頭國的駿馬(sindhave)與四軍出征、平定邊境。平定後,國王返回波羅奈,下令:「這些駿馬長途跋涉,十分疲憊,要給牠們吃含汁的飼料,並餵葡萄汁(muddikapānaṃ)。」駿馬喝了香甜的葡萄汁後,便回到馬廄,安靜地站在各自的位置。而那些剩下的殘渣,既沒味道又難以下嚥,侍從們請示國王該如何處理。國王命令:「用粗布過濾混水,拿去餵運送糧草給軍隊的驢馬(gadrabhā)。」驢馬喝了這些淡而無味的水後,竟醉得大聲嘶叫,聲音響徹王宮內院。國王打開窗戶,望著庭院,問站在身旁的菩薩:「你看這些驢馬,喝了無味的水就醉得亂叫亂跳,而那些辛頭國來的駿馬,喝了美味的葡萄汁,卻安靜不躁動,這是什麼緣故?」隨即國王吟誦第一首偈頌:
65.
「飲無味濾水,驢馬皆爛醉;
飲美味水者,駿馬不酩酊。」
於是菩薩解釋原因,誦出第二首偈頌:
66.
「劣種飲少即迷醉,王問緣由就在此;
負重良駒生高族,飲此上味不醉迷。」
國王聽完菩薩的開示後,命人將驢子趕出王宮。此後,國王遵循菩薩教誨行布施等善業,最終依其業報投生到相應的去處。
世尊講完這個故事後,點明過去與現在的因緣關聯:「當時的五百頭驢子就是這些殘食者,五百匹戰馬就是這些在家居士,國王是阿難,而那位博學的大臣正是我。」
184. giridattajātakaṃ 山授本生經 (馬匹與惡人交往的故事)
關於「被山授所污染」的故事,這是佛陀住在竹林精舍(Veḷuvana)時,針對一位與惡人為伍的比丘所講述的。事情經過與前文《大雌象本生譚》(Mahiḷāmukhajātaka JaA.26)所述相同。佛陀說:「比丘們,這位比丘不僅現在與惡人為伍,過去也是如此。」於是講述了過去的事。
過去在波羅奈(Bārāṇasī),有一位沙摩王(Sāmarājā)統治國家。當時菩薩投生為大臣家族,成為國王的顧問。國王有一匹名叫潘達瓦(Paṇḍava)的吉祥馬,其馬夫名叫山授(Giridatta),是個跛腳的人。這匹馬看見馬夫在前面跛行,以為「他在訓練我這樣走路」,於是模仿馬夫的步伐也變成了跛腳。人們向國王報告馬跛腳的情況,國王派去醫生。醫生檢查後找不到病因,回報國王:「我們找不到牠生病的跡象。」國王就派菩薩去調查。菩薩發現是因為與跛腳馬夫相處才導致馬跛腳,便向國王報告:「這是因為交往不善導致的結果。」為了說明這個道理,他說出第一首偈頌:
67.
「潘達瓦馬被山授污染,
捨棄原有優雅步伐,
竟學跛腳行走方式。」
國王問:「現在該怎麼辦?」菩薩回答:「找個英俊的馬夫,讓馬恢復原狀。」並說出第二首偈頌:
68.
「若能找到俊美青年,
儀容端莊髮鬚整,
牽引馬匹繞場行,
速棄惡習復本性。」
國王照辦後,馬果然恢復了正常步態。國王高興地說:「連畜生都知道適應環境啊!」於是大大讚揚了菩薩的智慧。
佛陀講完這個法義後,連結本生故事說:「當時的山授就是現在的提婆達多(Devadatta),那匹馬就是與惡人為伍的比丘,國王是阿難(Ānanda),而智慧大臣就是我的前世。」
185. anabhiratijātakaṃ 不樂本生經 (煩惱影響記憶力的故事)
關於「如同渾濁的水」的故事,這是佛陀住在祇樹給孤獨園(Jetavane)時,針對一位婆羅門青年所講述的。據說在舍衛城(Sāvatthī),有位精通三吠陀的婆羅門青年,教授許多剎帝利和婆羅門子弟咒語。後來他建立家庭,整天為衣服、裝飾、奴僕、田地、房屋、牛群、妻兒等事煩惱,被貪瞋痴所征服,心靈變得渾濁,無法順利背誦咒語,腦中一片空白。
有一天,他帶著許多香花前往祇園供養佛陀,禮拜後坐在一旁。佛陀與他寒暄後問道:「年輕人,你還在教授咒語嗎?咒語還熟練嗎?」他回答:「尊者,以前我的咒語很熟練,但成家後心就渾濁了,現在咒語都不熟了。」佛陀說:「年輕人,不僅是現在,過去當你心靈未受污染時,咒語也很熟練;但被貪欲等染污後,咒語就背不出來了。」應他請求,佛陀講述了過去的事。
過去在波羅奈(Bārāṇasī),梵授王(Brahmadatta)統治時期,菩薩投生為大富婆羅門家,長大後在德叉尸羅(Takkasilā)學習咒語,成為著名教授,在波羅奈教授許多剎帝利和婆羅門子弟。有位婆羅門青年在他指導下精通三吠陀,成為無可挑剔的助教。後來這位青年成家後,因家庭生活的思慮而心靈渾濁,無法背誦咒語。當他回到老師身邊時,老師問:「年輕人,你的咒語還熟練嗎?」他回答:「自從成家後,我的心就渾濁了,無法背誦咒語。」老師說:「孩子,心靈渾濁時,即使熟知的咒語也想不起來;但心靈清淨時,沒有什麼是想不起來的。」於是說出這兩首偈頌:
69.
「如同渾濁不動的水,看不見貝類與螺螄,
沙石魚群皆不見,心靈渾濁亦如是,
既不見自己的利益,亦不見他人的利益。
70.
「如同清澈平靜的水,看得見貝類與螺螄,
沙石魚群皆顯現,心靈清明亦如是,
既能見自己的利益,亦能見他人的利益。」
佛陀講完這個過去的故事並開示真理後,連結本生故事說:「當時的婆羅門青年就是現在的婆羅門青年,而老師就是我的前世。」在教導真諦結束時,那位婆羅門青年證得了須陀洹果(Sotāpattiphala)。
186. dadhivāhanajātakaṃ 酸奶運載本生經 (交往惡友無益的故事)
關於「色香味俱全」的故事,這是佛陀住在竹林精舍(Veḷuvana)時,針對一位與惡人為伍的比丘所講述的。事情經過與前文所述相同。佛陀說:「比丘們,與惡人交往確實有害無益。對人類尚且如此,更不用說其他眾生了。過去,一棵原本甜美的芒果樹(ambarukkha)因為與苦澀的尼姆樹(nimbarukkha)為鄰,即使本身是無情眾生,也變得苦澀難嚥。」於是講述了過去的事。
過去在波羅奈(Bārāṇasī),梵授王(Brahmadatta)統治時期,在迦尸國(Kāsiraṭṭha)有四位婆羅門兄弟出家修行,在喜馬拉雅山地區依次建造草屋居住。長兄去世後轉生為帝釋天(Sakka)。帝釋天每隔七八天就會去探望他們。有一天,他禮拜最年長的苦行者後問道:「尊者,您需要什麼?」那位面色蒼白的苦行者回答:「我需要火。」帝釋天就給他一把斧鑿(vāsipharasuka,一種既能當斧頭又能當鑿子的工具)。苦行者說:「那麼誰能幫我拿柴火來?」帝釋天解釋:「尊者,當您需要柴火時,只要用手拍打這斧鑿說『給我拿柴火來生火』,它就會照辦。」
帝釋天去第二位弟弟那裡時,發現苦行者的草屋前有大象出沒的痕跡。苦行者抱怨大象騷擾,帝釋天就給他一面鼓,說:「敲打這面鼓,您的敵人就會逃跑;若輕敲,則會招來四軍護衛。」第三次去探望最小的弟弟時,那位同樣面色蒼白的苦行者說需要酸奶。帝釋天給他一個酸奶罐(dadhighat.a),說:「若您願意,倒出這酸奶能形成大河,甚至能幫您奪取王位。」說完就離開了。從此,長兄用斧鑿生火,次兄敲鼓驅象,小弟則享用酸奶。
當時有隻野豬(sūkaro)在廢村遊蕩時,發現一塊具有神力的寶石堆(maṇikkhandha)。牠叼著寶石飛到海中島上,在一棵無花果樹(udumbararukkha)下築窩。一天,牠把寶石放在面前睡覺。有個被父母趕出家門的迦尸國人,在港口當船工,乘船遇難後漂流到該島。發現熟睡的野豬後,他悄悄拿走寶石,飛到無花果樹上。他想:「這野豬肯定是靠寶石飛來的,我該先殺牠吃肉,再離開。」於是折斷樹枝砸向豬頭。野豬驚醒後找不到寶石,驚慌亂竄,撞樹而死。
那人降落後生火烤豬肉吃,然後飛往喜馬拉雅山頂,看見苦行者的住處。他在長兄的草屋住了兩三天,服侍苦行者,見識了斧鑿的神力後,心想:「我該得到它。」於是向苦行者展示寶石神力,要求交換斧鑿。渴望飛行的苦行者同意了。那人拿到斧鑿後,立即命令它砍下苦行者的頭。接著用同樣手法騙取次兄的鼓和小弟的酸奶罐,殺害他們後,帶著寶石、斧鑿、鼓和酸奶罐飛到波羅奈附近,派人送信給國王要求決鬥或讓位。
國王率軍出戰。那人敲鼓招來四軍包圍,又倒出酸奶形成大河,淹沒敵軍。再用斧鑿命令砍下國王首級。無人能抵抗,他順利進城登基,號稱酸奶運載者王(Dadhivāhana),以正法治國。
一天,國王在河邊玩漁網時,一個光頭囚犯的供品芒果落入網中。這個金黃色的大圓芒果看起來很特別。國王詢問後品嚐,並命人將果核種在御花園,用牛奶灌溉。三年後結果,國王隆重供奉:用牛奶澆灌、獻五指香、掛花環、點香燈,並用銅鑼圍護。這些金黃色甜芒果被贈送給其他國王。為防止他們種植,國王命人用蟾蜍刺刺穿果核發芽處。其他國王種植失敗後發現原因。
一位國王召來園丁問:「你能讓酸奶運載者的芒果變苦嗎?」園丁領取賞金後前往波羅奈,被任命為副園丁。他精心照料花園,讓非時花盛開,使花園更加美麗。國王撤換舊園丁,讓他管理花園。新園丁在芒果樹周圍種植尼姆樹(nimba)和苦藤(phaggava),讓它們根系相連、枝幹交纏。由於與苦澀植物相處,原本甜美的芒果變得苦澀如尼姆葉。園丁見計謀得逞就逃走了。
國王品嚐變苦的芒果時,召來擔任國師的菩薩詢問:「智者啊,這棵樹一直受到同樣的供奉,為何果實變苦?」並說出第一首偈頌:
71.
「色香味俱全,昔日甜美芒,
今受同等供,何以變苦澀?」
菩薩解釋原因,說出第二首偈頌:
72.
「酸奶運載王,尼姆圍你芒,
根根相纏繞,枝枝互交錯,
與惡為鄰故,芒果變苦澀。」
國王聽後命人砍掉所有尼姆樹和苦藤,挖淨根系,換上甜土,用牛奶、糖水和香水灌溉,芒果恢復甜美。國王將花園歸還原園丁,自己則終生統治後隨業轉生。
佛陀講完這個法義後,連結本生故事說:「當時的智者大臣就是我的前世。」
187. catumaṭṭhajātakaṃ 四不像本生經 (老比丘前世今生被兩位上首弟子嫌棄的故事)
關於「高踞樹梢上」的故事,這是佛陀住在祇樹給孤獨園(Jetavane)時,針對一位老比丘所講述的。有一天,當兩位上首弟子(舍利弗[Sāriputta]和目犍連[Moggallāna])正坐著互相問答法義時,一位老比丘來到他們身邊,作為第三者坐下說道:「尊者們,我也想向你們提問,你們若有疑問也可以問我。」兩位尊者感到嫌棄,起身離去。原本聽法的信眾見集會中斷,便去佛陀那裡。當被問到為何在不適當的時間前來時,他們說明了原因。佛陀說:「比丘們,舍利弗和目犍連並非現在才因嫌棄他而不願交談就離開,過去也曾如此。」於是講述了過去的事。
過去在波羅奈(Bārāṇasī),梵授王(Brahmadatta)統治時期,菩薩投生為森林中的樹神(rukkhadevatā)。當時有兩隻幼天鵝(haṃsapotaka)從吉多山(Cittakūṭapabbata)飛來,停在這棵樹上休息,覓食後返回時也在這裡休息,然後再飛回吉多山。隨著時間推移,他們與菩薩建立了友誼。來來往往時,他們都會互相問候,談論佛法後才離開。
有一天,當他們在樹頂與菩薩交談時,有隻豺(siṅgāla)站在樹下,想參與他們的談話,首先說出這首偈頌:
73.
「高踞樹梢密談者,何不下到低處來?
若在下方相談事,獸王也能聽明白。」
注釋:「獸王」是豺狼自稱。天鵝們感到厭惡,起身飛回吉多山。
當他們離開後,菩薩對豺狼說出第二首偈頌:
74.
「黃金當與黃金配,天神應與天神會,
你這四不像東西,回到你的洞穴內吧!」
菩薩用恐怖的景象嚇唬牠,讓牠逃走。
佛陀講完這個法義後,連結本生故事說:「當時的豺狼就是現在的老比丘,兩隻幼天鵝是舍利弗和目犍連,而樹神就是我的前世。」
188. sīhakotthujātakaṃ 獅子幼崽本生經 (瞿迦利前世今生因聲音暴露自己的故事)
關於「獅子的指爪與利爪」的故事,這是佛陀住在祇樹給孤獨園(Jetavane)時,針對瞿迦利(Kokālika)比丘所講述的。有一天,當其他博學的比丘們在說法時,瞿迦利也想參與說法(詳細情況與前文所述相同)。佛陀聽聞此事後說道:「比丘們,瞿迦利現在並非第一次因自己的聲音而暴露本性,過去也曾如此。」於是講述了過去的事。
過去在波羅奈(Bārāṇasī),梵授王(Brahmadatta)統治時期,菩薩投生在喜馬拉雅山地區,成為一隻獅子(sīha),與一隻雌豺(siṅgālī)共同生活並育有一子。這個孩子在指爪、趾甲、鬃毛、顏色和體型等方面都像父親,但叫聲卻像母親。某天雨停後,當獅群吼叫嬉戲時,這隻混血兒也想跟著吼叫,卻發出了豺的叫聲(siṅgālikaṃ nādaṃ)。獅群聽到後都沉默不語。菩薩的另一個親生兒子聽到後問道:「父親,這隻獅子外貌與我們相似,叫聲卻不同,這究竟是誰?」並說出第一首偈頌:
75.
「雖有獅指獅利爪,獅足站立獅群中,
卻發異聲獨自嚎,與眾獅吼不相同。」
菩薩聽後解釋:「孩子,這是你同母異父的兄弟,豺狼的兒子。外貌像我,叫聲卻像他母親。」然後叫來豺狼之子告誡道:「孩子,從今以後你要在這裡安靜地生活。如果再吼叫,大家就會知道你是豺狼的後代。」並說出第二首偈頌:
76.
「王子莫再出聲嚎,林中安居須靜悄,
叫聲會暴露你身,此音非承父親調。」
佛陀講完這個法義後,連結本生故事說:「當時的豺狼之子就是現在的瞿迦利(Kokālika),親生兒子是羅睺羅(Rāhulo),而獅王就是我的前世。」
189. sīhacammajātakaṃ 獅子皮本生經 (因亂叫而喪命的驢子的故事)
關於「這不是獅子的吼聲」的故事,這是佛陀住在祇樹給孤獨園(Jetavana)時,針對瞿迦利(Kokālika)比丘所講述的。當時瞿迦利比丘想要誹謗舍利弗(Sāriputta)和目犍連(Moggallāna)。佛陀聽聞此事後,便講述了過去的故事。
過去在波羅奈(Bārāṇasī),梵授王(Brahmadatta)統治時,菩薩投生為一個農夫家庭的孩子。長大後以耕種為生。當時有位商人用驢子(gadrabha)馱運貨物經商。每到一處,商人就會卸下貨物,給驢子披上獅子皮(sīhacamma),然後放牠到稻田裡吃穀子。田地的守護者看見後以為是獅子,不敢靠近。
有一天,這位商人在某個村口住宿,準備早餐時,又給驢子披上獅子皮,放牠到稻田裡去。守田人看見後以為是獅子,不敢靠近,就回村報告。全村人拿著武器,敲鑼打鼓,聚集到田地附近大聲喧嘩。驢子害怕死亡,發出驢的叫聲。菩薩(農夫)知道真相後,說出第一首偈頌:
77.
「這不是獅子的吼聲,也不是老虎或豹子的,
披著獅子皮的蠢驢,只會發出驢的叫聲。」
村民們知道是驢子後,就打斷牠的骨頭,痛打一頓,拿走獅子皮離開了。
後來商人回來,看見遭遇不幸的驢子,說出第二首偈頌:
78.
「若你安靜吃青草,本可長久享美食,
卻因披著獅子皮,亂叫暴露真面目。」
正當這樣說的時候,驢子當場倒地而死,商人只好棄牠而去。
佛陀講完這個法義後,連結本生故事說:「當時的商人是提婆達多(Devadatta),驢子是瞿迦利(Kokālika),而聰明的農夫就是我的前世。」
190. sīlānisaṃsajātakaṃ 戒德果報本生經 (憶念佛德而得救的故事)
關於「看那信與戒」的故事,這是佛陀住在祇樹給孤獨園(Jetavana)時,針對一位虔誠的在家信徒所講述的。據說這位具備信心、淨信的聖弟子有一天前往祇園,傍晚時分來到阿致羅筏底河(Aciravatī)岸邊,看見船夫把船停在岸邊去聽法,便憶念佛功德而生起喜悅,直接涉水過河,雙腳竟沒有下沉。當他走到河中央時才發現波浪,這時憶念佛德的喜悅減弱,雙腳開始下沉。他立刻加強憶念佛德的定力,就這樣在水面上行走,猶如踩踏大地般來到祇園,禮敬佛陀後坐在一旁。
佛陀與他寒暄後問道:「居士,你來時路上應該不太疲憊吧?」他回答:「世尊,我憶念佛德而生喜悅,在水面獲得支撐,就像踩踏大地般走來的。」佛陀說:「居士,不僅是你憶念佛德而獲得支撐,過去也有在家信徒在船毀壞時,因憶念佛德而在大海中獲得支撐。」應他請求,佛陀講述了過去的事。
在過去迦葉佛(Kassapasammāsambuddha)時代,有位已證初果的聖弟子與一位理髮師(nhāpitakuṭumbika)同乘一艘船。理髮師的妻子說:「先生,這位居士的苦樂就交給你了。」便把理髮師託付給那位居士。第七天時,船在海洋中央毀壞,兩人抱著同一塊木板漂流到一座小島。理髮師在那裡殺鳥烹食,也分給居士,但居士說:「不必了」拒絕食用。居士心想:「在此處,除了三寶我們別無依靠。」便開始憶念三寶功德。當他憶念時,島上的龍王(nāgarājā)現身,將自己的身體變成一艘大船,海神(samuddadevatā)擔任舵手。這艘船裝滿七寶:三個水箱是青琉璃所製,桅杆是黃金打造,纜繩是白銀所造,船槳也是黃金製成。
海神站在船上喊道:「有要去閻浮提(Jambudīpa)的嗎?」居士回答:「我們要去。」海神說:「那就上船吧。」居士登船後呼喚理髮師,海神卻說:「這船只屬於你,不屬於他。」「為什麼?」「因為他沒有戒德。這船是我為你帶來的,不是為他。」居士說:「好吧,我將自己布施、持戒、禪修的功德迴向給他。」理髮師說:「隨喜您,主人。」海神這才說:「現在可以帶他了。」讓兩人都上船,帶他們渡過大海,沿著河流到達波羅奈(Bārāṇasī),並以神力在兩人家中安置財富。海神告誡:「應當只與智者交往。若非這位居士與理髮師同行,理髮師早已葬身大海。」為說明智者交往的功德,海神說出這些偈頌:
79.
「看那信心與戒德,布施所帶來果報,
龍王化作寶船形,載運虔誠在家眾。
80.
「當與善士共相處,應與善士結友誼,
因與善人同居住,理髮師得保平安。」
海神就這樣在空中說法教誡後,帶著龍王返回自己的天宮。
佛陀講完這個法義並開示真理後,連結本生故事說道:「當時的初果居士已般涅槃,龍王是舍利弗(Sāriputta),而海神就是我的前世。」在教導真諦後,那位在家信徒證得了斯陀含果(sakadāgāmiphala)。
191. ruhakajātakaṃ 魯哈卡本生經 (被妻子戲弄的故事)
這段關於「ruhaka(魯哈卡)即使被割斷」的故事,是世尊在祇樹給孤獨園時,針對一位被舊情人誘惑的比丘所講述的。完整事件將在《八集·根本生》(Jā.423等)中說明。世尊對那位比丘說:「比丘啊,這個女人對你毫無益處。過去她甚至曾讓你在國王與群臣面前蒙羞,迫使你離開家門。」應比丘請求,世尊講述了過去的事。
過去,在波羅奈城(Bārāṇasiyaṃ)梵授王(Brahmadatta)統治時,菩薩投生為王后的兒子。長大後因父親去世繼承王位,以正法治國。當時有位名叫魯哈卡(ruhako)的國師,他的妻子叫普拉妮(purāṇī)婆羅門女。國王用全套馬具裝飾一匹馬賜給婆羅門。他騎著這匹馬去侍奉國王時,人們看見裝飾華麗的馬背上的他來來往往,都駐足讚歎:「啊!這馬多俊美,多威風啊!」只誇獎那匹馬。回家後,他登上樓閣對妻子說:「親愛的,我們的馬實在太出色了!路兩旁的人們都誇我們的馬!」但這婆羅門女是個狡猾輕浮之人,便對他說:「老爺啊,你不知馬威風的原因。這馬是靠身上的馬具才顯威風。若你也想如馬般威風,就該戴著馬具到街上,像馬那樣跺著腳走去見國王。這樣國王會誇你,人們也會只誇你。」
這愚痴的婆羅門聽後,不明白妻子在戲弄他,竟信以為真照做了。所有看見的人都嘲笑說:「老師真威風啊!」國王也說:「老師,你膽汁失衡了嗎?發瘋了嗎?」讓他羞愧難當。當時婆羅門心想:「我做了不該做的事。」既羞愧又憤怒,對妻子發火道:「這女人讓我在國王和群臣面前出醜,我要打她一頓趕出家門!」便回家了。那狡詐的婆羅門女知道他生氣回來,早已從側門溜出,跑到王宮住了四五天。國王了解緣由後召來國師說:「老師,女人確有過錯,但應原諒婆羅門女。」為勸他息怒,先說了這偈頌:
81.
「魯哈卡(ruhaka)啊,弓弦雖斷可重續,
與普拉妮(purāṇī)和好吧,莫被憤怒支配。」
聽後,魯哈卡說了第二偈:
82.
「只要還有製弦匠,只要還有造弓人,
我必另娶新妻子,普拉妮已無用處。」
世尊講完這個法義開示,闡明真理後,將本生故事作結——聽聞真理後,那位煩惱的比丘證得須陀洹果。「那時的普拉妮就是現在的舊情人,魯哈卡是煩惱的比丘,而波羅奈國王正是我。」
192. sirikāḷakaṇṇijātakaṃ 螺髻迦旃延本生經
詳看 JaA.192,542
193. cūḷapadumajātakaṃ 小蓮花本生經 (女人忘恩負義的故事)
「這確實是她,我也確實是‘他’,不是別的。」這段話是世尊在祇樹給孤獨園時,針對一位煩惱的比丘所講述的。完整事件將在《迷醉本生》(Ummādantījātaka, Jā527等)中說明。當世尊問那位比丘:「比丘,聽說你確實很苦惱?」他回答:「是的,世尊。」世尊又問:「是什麼讓你苦惱?」比丘說:「尊者,我看見一位盛裝打扮的女子後,被煩惱征服而陷入苦悶。」於是世尊告訴他:「比丘啊,女人就是這樣不知感恩、背叛朋友、詭計多端。古代的智者即使獻出右膝鮮血,甚至獻出生命,也無法贏得女人的心。」接著講述了過去的故事。
過去,在波羅奈城(Bārāṇasiyaṃ)梵授王(Brahmadatta)統治時,菩薩投生為王后的兒子。命名日那天,人們給他取名「蓮花王子(padumakumāro)」。後來他又有了六個弟弟。七人長大後成家立業,像國王的夥伴般生活。有一天,國王站在王宮廣場,看見他們帶著大批隨從前來朝見,心生疑慮:「這些人可能會殺了我篡位。」於是召來他們說:「孩子們,你們不能住在這座城裡。等我死後再回來繼承祖傳的王位吧。」他們含淚接受父親的命令,各自帶著妻子離開王城,心想:「無論去哪都能活下去。」途中進入一片荒野,因缺乏飲食饑渴難耐,便商議:「只要活著就能再娶妻」,於是殺死最年幼弟弟的妻子,將她分為十三塊肉分食。菩薩和妻子每次只吃了分到的其中一塊,其餘都保存起來。這樣連續六天,他們殺了六個妻子吃肉。
菩薩每天保留一塊肉,共積攢了六塊。第七天,當他們說要殺菩薩的妻子時,菩薩拿出保存的六塊肉說:「今天先吃這些,明天再說。」吃完後,趁眾人睡覺時帶著妻子逃跑。沒走多遠,妻子說:「主人,我走不動了。」菩薩便背起她,在黎明時分走出荒野。太陽升起後,妻子說:「主人,我渴了。」菩薩回答:「親愛的,這裡沒有水。」再三請求下,菩薩用刀割開自己右膝說:「親愛的,沒有飲用水,你就喝我的右膝鮮血吧。」妻子照做了。他們最終抵達恆河,喝水沐浴,吃野果休息後,在恆河轉彎處搭建茅棚定居。
某日,上游漂來一個因犯罪被割去手腳、耳朵鼻子的強盜,他在竹筏上大聲哀嚎。菩薩聽見憐憫的哭聲,心想:「有生命在我面前受苦,我不能見死不救。」便到河邊救起他,帶回茅棚用袈裟布清洗傷口、敷藥治療。但妻子嫌惡地說:「你竟然照顧這種惡貫滿盈的殘廢!」經常唾棄那人。菩薩等他的傷口癒合後,仍和妻子住在茅棚,從森林採摘野果供養自己和妻子。這期間,妻子卻對殘廢產生愛欲,與他私通後想謀害菩薩,便說:「主人,當初你背我走出荒野時,我曾看見山上有位女神顯現,許願若能和主人平安生活,就為她獻祭。現在她來索願了,我要去獻祭。」菩薩不知是詭計,答應後準備祭品,讓她捧著祭盤一起上山。妻子又說:「主人,對女神而言您才是最尊貴的,請先讓我用野花供養您,繞行禮拜後再祭祀女神。」她把菩薩騙到懸崖邊,假裝用野花供養、繞行禮拜時,突然從背後推他墜崖,歡呼「看見仇人的背了,以後永不再見了!」下山後立刻去找那殘廢。
菩薩墜落時,幸運地掉在一棵無刺的茂密榕樹冠上,無法自行下山。他靠吃榕果維生,坐在樹枝間。此時有隻巨型蜥蜴王從山腳爬上吃榕果,第一天看見菩薩就逃走了。第二天來時,它在一側吃完果實後離開。反覆幾次後,蜥蜴對菩薩產生信任,問:「你為什麼在這裡?」聽完解釋後說:「別害怕。」讓菩薩趴在自己背上,帶他下山離開森林,送到大路說:「你沿這條路走吧。」便返回森林。菩薩走到一個村莊,聽聞父親去世的消息後回到波羅奈城繼承王位,成為蓮花王(padumarājā)。他以十種王道治國,在四城門、城市中心和宮門前建立六座施食所,每日布施六十萬錢財。
那個惡女人讓殘廢騎在肩上離開森林,沿途乞討粥飯養活他。當人們問「這是誰」時,她謊稱:「這是我舅舅的兒子,我丈夫。雖然他該被處死,我還是扛著他乞討維生。」人們稱讚「真是忠貞的妻子」,給她更多食物。後來有人建議:「蓮花王(padumarājā)正在波羅奈城(Bārāṇasiyaṃ)廣施錢財,整個閻浮提都為之震動。他若見到你定會欣喜,賞賜大量財富。把你丈夫留在這裡去吧。」並給她堅固的竹籃。這不貞的女人讓殘廢坐在籃裡,扛著來到波羅奈城,在施食所間遊蕩。當時菩薩乘坐華麗象輿去布施處,親手分發八到十次施物後返宮。惡女人扛著竹籃站在他必經之路上。
國王看見後問:「這是什麼?」侍從回答:「陛下,這是位忠貞的妻子。」國王召來詢問,認出她後命人抬出竹籃中的殘廢問:「這是你什麼人?」她說:「陛下,這是我堂兄,我的合法丈夫。」不知內情的人們紛紛讚美「多麼忠貞啊」。國王再問:「這個殘廢真是你合法丈夫?」她不知面對的是國王,悍然回答:「是的,陛下。」於是國王揭露:「難道你不是波羅奈城王子蓮花(padumakumāra)的妻子?某國公主?你喝過我的右膝鮮血,卻迷戀這殘廢把我推下懸崖。現在你以為我死了才來這裡。看啊,我還活著!」隨即召集大臣:「諸位,我是否曾告訴你們,我的六個弟弟殺妻食肉,而我保護妻子來到恆河邊,救護這個該死的殘廢。這女人卻迷戀他,將我推下山崖。他們只因我的慈悲心才倖存。推我下山的就是她,這殘廢也正是那人!」接著說了這兩偈:
85.
「這確實是她,我也確實是‘他’(波羅奈城王子蓮花),不是別的,
這確實是那斷手者,沒有別人。
她稱『我少女時的丈夫』,但女人中哪有真話?
86.
將這卑劣之徒用木杵擊殺---這殘暴的、如死屍般的姦夫;
這邪惡不貞的女人——趁她活著時,割下她的耳鼻!」
菩薩雖因憤怒下達判決,但並未真正執行。他壓下怒火,只命人將那竹籃緊緊捆綁到女人頭上,使她無法從頭部脫出,然後將殘廢裝進去驅逐出境。
世尊開示此法義、闡明真理後,將本生故事作結——聽聞真理後,那位煩惱的比丘證得須陀洹果。「當時的六個弟弟是現在的六位長老,惡妻是現在的旃闍女(ciñcamāṇavikā),殘廢是提婆達多(devadatto),蜥蜴王是阿難(ānando),而蓮花王正是我。」
194. maṇicorajātakaṃ 寶珠盜賊本生經 (提婆達多過去世也曾試圖殺害佛陀的故事)
世尊住在竹林精舍(Veḷuvane)時,針對提婆達多(Devadatta)企圖謀害他的行為,講述了這段過去的故事。當時,比丘們報告:「提婆達多正計劃殺害世尊。」世尊回應:「比丘們,這並非第一次。過去他也曾試圖殺我,但從未成功。」接著,世尊講述了這段因緣。
【過去的故事】
過去,在波羅奈城(Bārāṇasiyaṃ),梵授王(Brahmadatta)統治時,菩薩投生為城外村莊的一個富商之子。成年後,父母為他迎娶了一位來自波羅奈城的女子,名叫**善生(Sujātā)**。她膚色如金,美貌如天女,舉止優雅如花蔓搖曳,又似舞蹈的緊那羅女,品德高尚,恪守婦道,對公婆恭敬,對丈夫忠誠。夫妻二人和睦相處,情深意重。
某日,善生對菩薩說:「我想探望父母。」菩薩說:「好,我們準備旅途所需。」於是,他們備好乾糧和馬車,菩薩坐在車前,善生坐在車後,出發前往波羅奈城。
抵達城郊後,他們下車沐浴用餐。隨後,菩薩重新駕馬,坐在車前,善生換好衣服,坐在車後。當他們駕車進城時,恰逢波羅奈國王乘坐象輿繞城巡視。善生下車,步行跟隨馬車後方。
國王看見她,被她的美貌吸引,心生貪戀,立即命令大臣:「去查清楚,這女子是否有丈夫!」大臣調查後回報:「陛下,她有丈夫,就是車上那位男子。」
國王無法抑制慾望,心想:「我得設法殺了她丈夫,佔有這女人!」於是,他召來一個心腹,命令道:「你假裝在街上尋找失物,趁機把這顆寶石(Cūḷāmaṇi)塞進那男人的馬車,再回來報告。」那人照做,將寶石藏在馬車裡,回來稟告:「陛下,您的寶石被偷了!」
國王立刻宣布:「關閉所有城門!封鎖道路!搜捕盜賊!」全城陷入混亂。國王的手下搜查民眾,最終在菩薩的馬車上「找到」寶石,抓住他大喊:「這是盜賊!」他們毆打菩薩,反綁他的雙手,押到國王面前。國王下令:「砍下他的頭!」
侍衛們用皮鞭抽打菩薩,從南門押出城外。善生拋下馬車,捶胸痛哭,跟隨在後,哭喊道:「夫君啊!都是因我,你才遭受此難!」
當劊子手讓菩薩仰躺,準備行刑時,善生想起自己的德行,悲憤道:
87
**「難道世間無天神?難道世間無守護者?**
**暴虐之人肆意橫行,竟無人制止他們的惡行?」**
她心想:「這世上難道沒有守護善人的天神嗎?難道沒有制止惡行的護法者嗎?」
**【天神的干預】**
此時,她的悲嘆震動天界,帝釋天(Sakka)的寶座發熱。帝釋天察覺後,明白是波羅奈國王殘害善人,使貞潔的善生陷入痛苦。他決定:「我必須去阻止!」
於是,帝釋天從天界降臨,以神力將國王從象背拋下,摔在法壇上。同時,他救起菩薩,為他沐浴更衣,戴上王冠,扶上象背,立為新王。劊子手揮刀時,才發現自己砍下的是原國王的頭!
帝釋天以可見之身來到菩薩面前,為他舉行灌頂儀式,並立善生為王后。大臣和百姓們歡呼:「暴君已死!如今我們擁有一位公正的國王,由天神親自賜予!」
帝釋天(Sakka) 站在空中宣告:「這位 由帝釋天授權的國王(Sakkadattiko rājā) 將從今以後以正義治理國家。如果國王不依法行事,那麼天神將會在不該降雨的時候降雨,在該降雨的時候卻不下雨,並且會出現三種災難——穀物歉收的恐懼(chātabhayaṃ)、疾病的恐懼(rogabhayaṃ)、刀兵戰亂的恐懼(satthabhayaṃ)。」接著,他說出第二首偈頌:
88.
「天雨不按時節降,該下雨時反無雨,
從天界處墮落,就如此敗亡」
【後續發展】
帝釋天(Sakka) 這樣教導大眾後,便返回自己的天界居所。
菩薩(Bodhisatta) 則以正法治國,廣行布施,使天界充滿(善業所感的福報)。
【本生故事的總結】
世尊開示這段法義,揭示真理後,將本生故事作結:
「當時的暴君國王 → 就是現在的 提婆達多(Devadatta)。
帝釋天(Sakka) → 就是現在的 阿那律(Anuruddha)。
善生女(Sujātā) → 就是現在的 羅睺羅之母(耶輸陀羅,Rāhulamātā)。
由帝釋天授權的國王(Sakkadattiyarājā) → 就是 我(世尊)過去生。」
195. pabbatūpattharajātakaṃ 山腳水池本生經 (佛陀勸導波斯匿王寬恕的故事)
【故事背景】
世尊住在祇樹給孤獨園(Jetavane)時,針對**憍薩羅國(Kosala)國王**的事情講述了這段故事。當時,國王的一位大臣在王宮內犯了通姦罪。國王調查確認後心想:「我要去向世尊請教該如何處理。」於是前往祇園精舍,禮拜世尊後問道:「尊者,我的一位大臣在王宮內行為不端,該如何處置?」
世尊反問:「大王,這位大臣是否對國家有貢獻?那位女子是否是你所愛之人?」
國王回答:「是的,尊者。這位大臣對國家貢獻極大,整個王室都依賴他。那位女子也確實是我所愛之人。」
世尊說:「大王,古時的智者曾說:『對有功之臣和心愛之人,難以嚴懲。』過去的國王們聽聞智者之言後,都會選擇寬恕。」於是應國王請求,講述了這段過去因緣。
【過去的故事】
過去,在波羅奈城(Bārāṇasiyaṃ),梵授王(Brahmadatta)統治時,菩薩投生為一位大臣之子,長大後成為國王的顧問。當時,國王的一位大臣同樣在王宮內犯了通姦罪。國王心想:
「這位大臣對我極有幫助,那位女子也是我所愛之人,兩者都難以捨棄。我應該請教智慧的大臣(菩薩),如果他建議寬恕,我就寬恕;否則再作決定。」
於是國王召見菩薩,賜座後說:「智者,我有一個問題想請教。」菩薩回答:「大王請問,我必如實回答。」國王便說出第一首偈頌:
*89.**
「美麗山腳一水池,清涼蓮花盛其中,**
**豺狼明知獅守護,仍來此地飲清水。」**
**【偈頌解釋】**
**「豺狼明知獅守護(jānaṃ sīhena rakkhitan)」**:
- 這水池本由獅子(sīha)守護,但豺狼(siṅgālo)明知如此,仍冒險來喝水。
- 比喻:**即使知道是國王的女人,大臣仍忍不住犯錯。**
**【菩薩的回應】**
菩薩聽後,立刻明白:「顯然是有大臣在王宮內行為不端。」於是回答第二首偈頌:
**90.**
**「大王,若野獸皆飲大河水,**
大河不因此而變為非河
寬恕他與妻子吧」**
**【結局】**
菩薩以此開導國王。國王聽從建議,對二人說:「今後不可再犯!」隨後寬恕了他們。從此,二人行為收斂,國王也廣行布施,命終後昇天享福。
憍薩羅國王聽聞此法教後,同樣寬恕了犯錯的臣子和女子,保持中立。
世尊揭示過去因緣:
「當時的國王是阿難(Ānanda)。智慧大臣(菩薩)則是我(世尊)過去生。 」
196. valāhakassajātakaṃ 雲馬王本生經 (食人女夜叉的故事)
當時,世尊住在祇樹給孤獨園時,針對一位心生不滿的比丘講述了這個故事。當世尊問那位比丘:「比丘,聽說你確實感到不滿?」比丘回答:「是的。」世尊又問:「原因是什麼?」比丘說:「因為看到一位裝飾華麗的女子,內心被煩惱所擾。」於是世尊告訴他:「比丘啊,這些女人確實如此——她們以容貌、聲音、香氣、味道、觸感,以及女性的嫵媚姿態誘惑男子,使其落入自己的掌控,最終導致他們道德敗壞與財富喪失。因此,她們被稱為『食人夜叉(yakkhiniyo)』。過去,就曾有食人夜叉以女性姿態接近一群商人,誘惑他們並將其控制,後來又見到其他男子時,便將原先的商人全部殺害,讓鮮血從雙頰流出,將他們吃掉。」說完,世尊講述了過去的故事。
過去,在銅島(tambapaṇṇidīpe)有一座名為吉祥城(sirīsavatthu)的食人夜叉城,那裡住著許多食人夜叉。當遭遇船難的商人來到時,她們會盛裝打扮,準備好食物和點心,帶著奴僕群,懷抱小孩,前去接近商人。為了讓商人以為這裡是人類居住地,她們會在四處展示農耕、放牧等活動,並讓人們帶著牛群和狗等。當她們靠近商人時,會說:「請喝這粥,吃飯吧,享用這些點心。」商人們不知真相,便接受了她們提供的飲食。吃完休息後,她們會殷勤招待,問道:「各位住在哪裡?從何處來?要去哪裡?為何來到此地?」商人回答:「我們的船毀了,所以漂流至此。」她們便說:「太好了,諸位!我們的主人乘船離開已過三年,想必已去世。你們也是商人,我們願意侍奉你們。」接著,她們以女性的嫵媚姿態誘惑商人,將他們帶入食人夜叉城。若是初次抓到的男子,她們會用天界鎖鏈捆綁,關進監獄;若在自己的住處找不到人類,她們便會沿海岸巡邏,一邊喊著『對岸有美女』,一邊往龍島(nāgadīpa)方向去。這是她們的慣用手法。
有一天,五百名遭遇船難的商人來到這座城附近。食人女妖們接近他們,誘惑後帶進城中,先將初次抓到的商人用天界鎖鏈捆綁關押。首領食人女夜叉選擇首領商人,其餘女夜叉也各自選定目標,五百名食人女夜叉就這樣將五百名商人據為己有。夜裡,當商人們入睡後,首領食人女夜叉起身前往監獄,殺死裡面的人類並吃掉他們的肉,其他女夜叉也同樣行動。首領食人女夜叉吃完人肉回來時,身體是冰涼的。首領商人擁抱她時,察覺到她的食人夜叉身份,心想:「這五百人全是食人女夜叉,我們必須逃走!」第二天清晨,他藉口洗臉,召集其他商人警告:「這些全是食人女夜叉,不是人類!她們會像對待其他船難者一樣,把我們當主人養著,最後吃掉我們。快逃吧!」五百人中,有兩百五十人說:「我們離不開她們,你們走吧,我們不逃。」首領商人便帶著願意聽從他話的兩百五十人,恐懼地逃離了。
那時,菩薩投生為雲馬王(valāhakassa),全身雪白,頭部黑色,鬃毛如茅草,擁有神通力,能飛行於空中。他從雪山飛到銅島,在銅島的湖泊自行採食野生稻米後離開。飛行時,若察覺有人想去人類居住地,他會以慈悲之心發出三次人類語言的聲音。
那時,那些商人聽到菩薩的聲音,便上前合掌請求:「主人啊,我們想去人類居住地。」菩薩說:「那就爬上我的背吧。」有些人爬上去,有些人抓住鬃毛,還有些人只是合掌站立。菩薩即使對僅僅合掌站立的人,也以自身神力將這兩百五十名商人帶到人類居住地,讓他們各自回到故鄉,自己則返回住處。而那些食人女妖,後來又抓到新來的船難者,便殺死那留下的兩百五十人,將他們吃掉。
世尊召集比丘們,開示道:「比丘們,正如那些落入食人女妖掌控的商人遭遇滅亡,而聽從雲馬王話的商人得以安返故鄉,同樣的,不遵從佛陀教導的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將在四惡道、五種束縛刑罰之處遭受極大痛苦。而遵循教導者,則能獲得三種家族成就、六欲天、二十梵天界,最終證得不死的偉大涅槃,享受無上安樂。」說完,已成正覺的世尊誦出以下偈頌:
91.
「不遵佛陀所說教,此等之人遭災禍,
猶如商人遇女妖,終將墮入毀滅中。
92.
「若人遵行佛陀教,安穩渡達彼岸處,
猶如商人隨雲馬,終至究竟安樂地。」
世尊開示此法後,闡明四聖諦,並連結本生因緣——說法終了時,不滿的比丘證得須陀洹果,其他許多人也證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果。最後世尊揭示:「當時聽從雲馬王話的兩百五十名商人即是今日佛陀的僧眾,而雲馬王就是我。」
197. mittāmittajātakaṃ 朋友與敵人本生經 (不信任同修的戒師)
「見到時不微笑」**——這件事是世尊在祇樹給孤獨園(jetavane)居住時,針對某位比丘所講述的。當時有位年輕比丘心想:「相信就算我拿了東西,我的戒師(upajjhāya)也不會生氣。」於是憑著這種盲目的信任,他未經許可就拿走一塊布料,做成鞋套後才向戒師報告。戒師問他:「你為什麼擅自拿走?」比丘回答:「因為我以為拿了您也不會生氣。」戒師怒斥:「誰准你這樣自作主張?」說完便憤怒地動手打他。這件事在僧團中傳開後,某天比丘們在法堂議論紛紛:「聽說那個年輕比丘仗著戒師的信任,擅自拿布料做鞋套,結果戒師罵他『誰跟你有這種信任關係』,還氣得打人呢!」世尊到場後問:「比丘們,你們現在討論什麼?」眾人說明原委,世尊便說:「比丘們,這不是現在才發生的。過去這比丘就對自己的同門缺乏信任。」接著講述了過去的故事。
過去,梵授王(brahmadatte)統治波羅奈(bārāṇasiyaṃ)時,菩薩投生於迦尸國(kāsiraṭṭhe)的婆羅門家庭,成年後出家修行,證得神通與禪定,成為五百修行者(isigaṇo)的導師(gaṇasatthā),住在喜馬拉雅山區。當時有位苦行者未經菩薩同意,私自收養一頭母象死後留下的幼象(hatthipotakaṃ)。幼象長大後竟殺死那人逃回森林。處理完遺體後,修行者們圍繞菩薩請教:「尊者,究竟該如何判斷誰是朋友、誰是敵人?」菩薩解釋原因時,誦出這些偈頌:
93.
「見面從不對你笑,不會認同你
目光總是閃躲開,總是對立。」**
94.
「這些明顯的特徵,正是敵人的記號,
智者見聞當察覺,及時遠離才可靠。」**
註釋:
在這段經文中,「見面從不對你笑」的意思是:當一個人看到自己的敵人時,自然不會感到高興,不會露出笑容,也不會表現出歡喜的樣子。「不會認同他」指的是即使聽到對方說話,也不會表示贊同,不會說「說得好」之類的話。「目光總是閃躲開」是指不會與對方四目相對,而是把視線移開。「總是對立」表示不認同對方的言行舉止,總是採取相反的態度。「通過這些跡象」指的是通過觀察這些行為表現。聰明人應該要能從這些跡象中辨認出「這個人是我的敵人」,反之,如果看到相反的表現,就應該知道對方是朋友。
菩薩如此闡明辨別敵友的方法後,終生修習梵住定(brahmavihāre),往生梵天界。
世尊結束開示後,揭示本生因緣:「當時養象的苦行者就是現在這位比丘,那頭大象是他的戒師,五百修行者是佛陀的僧眾,而修行導師就是我。」
198. rādhajātakaṃ 羅陀本生經 (女人難以守護的故事)
有一次,世尊住在**祇樹給孤獨園(Jetavane)**時,針對一位心生煩惱的比丘講述了這個故事。當時,世尊問那位比丘:**「比丘,聽說你確實感到不滿?」** 比丘回答:**「是的,世尊。」** 世尊又問:**「原因是什麼?」** 比丘說:**「因為我看到一位打扮華麗的女人,內心被慾望所困擾。」**
於是,世尊告訴他:
「比丘啊,女人確實是難以守護的。過去,即使有人嚴加看守,仍然無法防止她們犯錯,更何況是現在呢?」**
接著,世尊講述了過去的故事。
【過去世的故事】
過去,梵授王(Brahmadatta)統治波羅奈(Bārāṇasī)時,菩薩(佛陀的前世)投生為一隻鸚鵡(suvayoniyaṃ),名叫羅陀(Rādho),而他的弟弟名叫波吒婆多(Poṭṭhapādo)。他們年幼時被一位獵人捕獲,帶到波羅奈,賣給了一位婆羅門。婆羅門把他們當作自己的孩子撫養。
這位婆羅門的妻子品行不端,缺乏貞操。婆羅門因事外出時,特意囑咐兩隻鸚鵡:
「孩子們,我要出門辦事,你們要留意母親的行為,看看是否有其他男人進出。」
說完,他就離開了。
然而,婆羅門的妻子從丈夫出門那一刻起,就開始放縱自己,不分晝夜地與男人來往。
波吒婆多看到後,對羅陀說:
「婆羅門把母親託付給我們照看,但她卻在做壞事,我要去警告她!」
羅陀勸他:「別管這事。」
但波吒婆多不聽,跑去對母親說: 「母親,你為什麼要做這種事?」
婆羅門妻子惱羞成怒,假裝溫柔地說: 「孩子啊,你是我的兒子,我以後不會再犯了。來,孩子,讓我抱抱你。」
等波吒婆多靠近後,她一把抓住他,罵道:
「你竟敢教訓我?也不看看自己是誰!」說完,她扭斷他的脖子,把他殺死,丟進了爐灶裡。
婆羅門回來後,休息了一會兒,問羅陀:
「孩子,你母親有沒有做不軌之事? 」
接著,他誦出第一首偈頌:
(偈頌 95)**
「羅陀,我剛從外地回來,**
告訴我,你的母親
*是否有和其他人交往?」
羅陀知道弟弟因直言而喪命,便用智慧回答,誦出第二首偈頌:
(偈頌 96)
「智者不該說真話,
若那真話招禍患。
看看波吒婆多吧,
因直言而被燒焦。」
【結局】**
菩薩(羅陀)用智慧的方式向婆羅門傳達了真相,並說: 「我無法再住在這裡了。」隨後,他離開婆羅門的家,飛回森林。
世尊講完這個故事後,揭示四聖諦,並說明本生因緣:
「那時,波吒婆多是阿難(Ānanda),羅陀就是我。」
199. gahapatijātakaṃ 獄舍本生經 (女人通姦後耍花招的故事)
「兩者皆令我無法忍受」這段話,是世尊在祇園精舍時,針對一位不滿的比丘所講述的。講述時說道:「所謂女人,若不加守護,在造作惡行後,總會用各種方法欺騙丈夫。」說完便引出過去世的因緣。
過去世,在波羅奈城(Bārāṇasī)梵摩達王(Brahmadatta)統治時,菩薩投生於迦尸國(Kāsiraṭṭha)一個家主家庭,長大後繼承家業。他的妻子品行不端,與村長(gāmabhojaka)私通。菩薩察覺後便嚴加防範。當時正值雨季中期,穀物種子已播下,卻遭遇饑荒,農作物正值結穗期。全村人商議後決定:「兩個月後收割莊稼,我們將分發稻穀。」於是眾人從村長手中取走一頭老牛,宰殺分食。
某日,村長趁菩薩外出時窺準時機進入他家。正當兩人纏綿之際,菩薩從村口返回朝家中走來。那婦人站在村口方向張望,疑惑道:「那是誰?」仔細一看發現是丈夫,連忙告知村長。村長嚇得發抖。婦人安撫他:「別怕,我有辦法。我們吃了你給的牛肉,你就假裝來討肉錢。我會爬上穀倉站在門口說『沒有稻穀了』。你站在屋內反覆催促:『我家孩子餓壞了,快把肉錢還我。』」說完便爬上穀倉坐在門口。村長則站在屋內叫嚷:「快還肉錢!」婦人在倉門處坐著回應:「倉裡沒稻穀,等收割後再給,你先回去吧。」
菩薩進屋見此情景,立刻明白:「這惡婦肯定在耍花招。」於是叫住村長說:「村長啊,我們吃你那頭老牛的肉時,說好兩個月後還稻穀。現在半個月都不到,你為何突然來討?你根本不是為這事而來,定有其他原因。你們的勾當讓我不齒——這蕩婦明知倉裡無穀卻裝作不知,爬上穀倉謊稱『沒有了』;而你假裝催債。你們的把戲令我作嘔!」為闡明此理,他吟誦以下偈頌:
97.
「兩者皆令我難容,兩者皆令我不滿。
她攀倉頂說『沒有』,你卻連聲催債款。
98.
村長聽我道分明:我倆貧困度光陰,
忍飢兩月換瘦牛,未到期限你逼人。
此事同樣難容忍。」
菩薩說完便揪住村長頭髮拖進屋裡,摔在地上呵斥:「身為村長卻偷人守護之物!」接著痛打一頓使其求饒,又掐著脖子拖出門外。回頭再抓住惡婦頭髮拽下穀倉,警告:「若再犯必不輕饒!」自此村長不敢窺伺其家,那惡婦也不敢再起邪念。
世尊開示此法後,揭示真相並結緣本生:「當時的村長是提婆達多(Devadatta),嚴懲他們的家主正是我。」
200. sādhusīlajātakaṃ 善戒本生經 (選老公應選有品的故事)
「身體之美德」這段話,是世尊在祇園精舍時,針對某位婆羅門所講述的。據說這位婆羅門有四個女兒,分別被四種人追求:一位容貌俊美、身體完美;一位年長老者;一位出身高貴;一位品德高尚。婆羅門思考:「我該把女兒許配給誰呢?是給相貌出眾的,還是年長的,或是出身高貴與品德高尚其中的誰呢?」他反覆思索仍無法決定,心想:「正等正覺者必定知曉此事,我應去請教後,再將女兒許配給最合適的人。」於是準備香花供品前往寺院,禮拜世尊後坐在一旁,從頭說明緣由並請示:「尊者,在這四種人中,我應當將女兒許配給誰?」世尊回答:「古時智者也曾討論過此問題,但因你被世俗觀念所縛而無法辨明。」應婆羅門請求,世尊便講述過去世的因緣。
過去世,在波羅奈城(Bārāṇasī)梵摩達王(Brahmadatta)統治時,菩薩投生於婆羅門家庭,長大後到得叉尸羅(Takkasilā)學藝,學成歸來成為波羅奈城最著名的老師。當時有位婆羅門也有四個女兒,同樣被這四類人追求。婆羅門不知「該許配給誰」,心想:「我應請教老師後,再將女兒許配給最合適的人。」於是前往老師處請教,首先念出第一首偈頌:
99.
「身貌出眾者,年長者,
出身尊貴者,品德高尚者。
婆羅門啊我們請問您,
這四者中該選誰?」
老師聽後說道:「即便具備容貌等優點,若品德敗壞仍應受譴責,因此那些並非衡量標準。我們只認可持戒者。」為闡明此理,他念出第二首偈頌:
100.
「身貌優美固有益,年長之人當敬禮,
高貴出身亦有價,我們唯重德行美。」
婆羅門聽完這番話後,便將女兒許配給那位品德高尚者。
世尊開示此法後,揭示真相並結緣本生——說法結束時,那位婆羅門證得須陀洹果。並總結道:「當時的婆羅門就是現在這位婆羅門,而那位首席老師正是我。」
201. bandhanāgārajātakaṃ 獄舍本生經 (菩薩掙脫強勁束縛而出家的故事)
翻譯者: Louis Tsang
「不是鐵枷鎖…」此本生故事是佛陀在祇園精舍時所講的,內容與獄舍有關。
當時,一群盜賊、劫匪和殺人犯被抓獲並拖行押解至拘薩羅王前,王下令以鎖鏈、繩索、鐐銬等將他們牢牢綁好。當地有三十位比丘,想見佛陀,便到佛陀處拜訪,向佛陀禮拜。次日,他們外出托缽,途經獄舍並注意到這些罪犯。到了傍晚,他們托缽回去後,便參謁佛陀,問道:「世尊!今日我們托缽的時候,見到有群罪犯,被鎖鏈鐐銬牢牢地綑綁於獄中,承受非常大的苦,他們無法掙破那些枷鎖逃走。究竟世間有沒有其他枷鎖比那些還要再更為強靭牢固的呢?」
佛陀回答道:「諸比丘!是的,那些枷鎖確是非常強靭。然而,有種枷鎖,就是對財富、妻子、兒孫的渴愛,這渇愛的枷鎖,還要再強靭上百倍千倍的啊!但是,縱然這種枷鎖,難以掙破,但仍被古時那前往雪山、成為隱士的智者所破。」於是,佛陀便向他們述說過去世的故事。
很久以前,當羅奈國梵授王(Brahmadatta)治國(Benares國)時,菩薩生於貧苦之家。當他長大後,父親過身,便自己打工賺錢,扶養母親。他的母親,違背了他的意願,強行為他娶妻,不久就往生了。妻子懷了孕,菩薩沒有注意到妻子懷孕而對她說:「你要自己賺錢過活了,我將出家去。」
妻子說:「不,我已懷孕,請等到見了我所生的孩子,再離去出家吧。」
菩薩對此答應。直到她生產後,他說:「現在你已順利生產,我要出家當隱士去。」
「等一下,」她說:「還是等孩子斷奶後吧。」之後她又再懷孕了。
「如此一再應允她,」菩薩暗自思付:「我將永遠不能離開。我還是不辭而逃,去當隱士好了。」於是他甚麼也沒告訢她,只是在夜間起來,逃走了。
城中守衛抓住了他,「我有母親需要扶養,」菩薩說:「讓我走吧!」因此,守衛放走了他,在好些地方停留後,他通過正門並向喜馬拉雅山進發,在那裡成為隱士。當修得神通與等至後,他沉醉於禪定之樂以度日,並於其禪定之樂中,欣喜若狂,菩薩於是在那裡吟誦下之偈誦:
101.
「鐵造或麻造的束縛,智者不說這些是強的束縛
對於財富和妻兒家庭的貪執,他們才說是束縛
102.
這些被智者說為強力的束縛,拖下的(義註:拖下四惡道)鬆的(義註:因為沒有切入皮肉)難從中釋放
智者切斷而去,不願欲和捨棄感官欲樂」
菩薩吟誦偈誦後,修禪定不懈逹至梵天之境。
當佛陀結束這段故事後,便開示真諦,於開示結束時,有的證了初果,有的證証了二果,有的證了三果,有的證了阿羅漢果。佛說:「在這故事中,當時的母親是摩訶摩耶,父親是淨飯大王,妻子是羅睺羅之母,兒子是羅睺羅,而那捨妻兒出家的人便是我。」
202. keḷisīlajātaka 玩耍本生經 (矮賢尊者身形矮小的故事)
翻譯:Louis Tsang
世尊在祗園精舍時,針對矮賢尊者(Lakuṇḍakabhaddiya)之事講述此因緣。尊者雖在佛教中聲名顯赫,以甜美音聲及妙法開示著稱,證得無礙解智,已是漏盡阿羅漢,但在八十位大長老中,身形矮小如沙彌,宛如為嬉戲而造的玩偶。某日,他禮敬佛陀後前往祇園門房時,三十位來自地方的比丘為禮敬十力尊者(指佛陀)進入精舍,於僧房處誤認長老為沙彌,便拉扯其衣角、手臂、頭髮,捏其鼻子,揪耳搖晃,作戲弄後整理衣缽,才前往世尊處禮拜。世尊以溫言接待時,他們詢問:「聽說您有位叫矮賢的長老弟子,善說妙法,如今他在何處?」世尊問:「比丘們,你們想見他嗎?」答:「是的,世尊。」
佛陀:「諸位比丘,在你們到來之前,於樓門處所見到的,那位被你們抓住袈裟衣角,出手惡作戲弄的那位,就是他了。」諸比丘問道:「世尊,為何一個熱切求道,滿懷高遠之志的模範弟子,會生得如此弱小卑微?」佛陀回答:「這是因為他過去世的惡業所致。」於是佛陀應允諸比丘的請求,講述過去世之因緣。
過去世,波羅奈城(Bārāṇasi)由梵授王(Brahmadatta)統治時,菩薩轉生為帝釋天(Sakka)。當時梵授王有虐待衰老者的惡習:見老象、老馬、老牛便命人追逐折磨;見破舊車輛便令摧毀;召老年婦女毆打腹部令其倒地,再恐嚇讓她站起;命老人在地上翻滾表演跳躍雜耍;聽聞某戶有老者便強行召來取樂。民眾羞愧難當,將父母送往境外,孝養父母之法因此斷絕,臣僚亦效法此惡行。地獄眾生因此暴增,天眾減少。
帝釋天察覺新天子減少,探究緣由後決定懲戒。他化為老者,乘坐由兩頭老牛拖拉的破車,車上載著兩筐脆餅,自身穿戴襤褸,騎著裝飾華麗卻已六日未食的象,繞城而行時故意在國王面前展示破車。國王命人驅趕,人民卻看不見。帝釋天以神力使國王獨見,更在車近身時令脆餅筐破裂,餅屑灑落國王頭頂。當國王因餅屑沾身而惱怒羞愧時,帝釋天令車輛消失,現出天王本相持金剛杵立於虛空,呵斥:「邪惡非法之王!你豈能永不衰老?此身終將受歲月摧殘。你虐待老者,此惡行令地獄充滿罪人,眾生不得奉養父母。你若不停止這些惡行,我就以此金剛寶杆,將你的頭顱打破。從今以後,斷然不可再做這些事了。」隨後宣說父母恩德,闡明敬重長者之福,勸誡完畢即返回天界。國王自此不敢再生此念。
世尊說完往昔因緣後誦出偈頌:
103.
「天鵝、鶴與孔雀,象與優雅鹿群,
皆畏獅子王,身形非衡量。
104.
「人間亦如是,年少具慧者,
他即真偉人,而非那些愚癡和有大身軀的。 」
世尊開示此法後,闡明四聖諦,聯結本生因緣。法音終結時,在場比丘有證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及阿羅漢者。總結:「當時梵授王即矮賢尊者,因虐待老者惡習致身形矮小,帝釋天則是我。」
203. khandhajātaka 迦曇婆陀塔本生經 (散發慈心和憶念三寶功德遠離蛇害)
翻譯: Louis Tsang
「我慈愛毘樓博叉蛇族」,等等——這個故事是世尊住在祇樹給孤獨園時,針對某位比丘所講述的。
據說,當這位比丘坐在自己的寮房門口劈柴時,一條蛇從腐爛的木頭中爬出來,咬了他的腳趾,令他當場毒發死亡。整個寺院都得知他突然死亡的消息。在法堂中,眾人皆談論此事,說這位某某比丘如何坐在門口劈柴時被蛇咬傷,當場毒發身亡。
世尊進來,詢問大家聚集討論何事。眾人稟告後,世尊說:「諸比丘,若我們的同修能對四種蛇王族修習慈心,那蛇就不會咬他:往昔佛陀未出世時,有智慧的修行者正是通過對這四種蛇王族修習慈心,才免於蛇類所造成的恐懼。」接著他講述了一個古老的故事。
從前,在波羅奈國(Bārāṇasi)梵授王(Brahmadatta)統治時期,菩薩投生為迦尸國(Kāsi)的婆羅門青年。成年後,他捨棄欲樂出家修行,證得神通與禪定;他在喜馬拉雅山麓的恆河(Gaṅgā)轉彎處建立道場,與一群修行者共住,沉浸於禪悅之中。
當時恆河岸邊有許多蛇類傷害修行者,不少人死於蛇咬。眾苦行者向菩薩報告此事。菩薩便召集所有修行者開示道:「若你們能對四種蛇王族修習慈心,蛇就不會傷害你們。從今日起,你們應當如是修習。」隨即說出偈頌:
105.
「我慈愛毘樓博叉(Virūpakkha)蛇族,
我慈愛伊羅鉢底(Erapatha)蛇族,
我慈愛遮比亞普塔(Chabbyāputta)蛇族,
我慈愛迦那瞿曇(Kaṇhāgotama)蛇族。」
列舉這四種蛇王族後,他補充道:「若能對牠們修習慈心,一切蛇類都不會傷害你們。」接著說出第二偈:
106.
「我慈愛無足者,我慈愛兩足者
我慈愛四足者,我慈愛多足者」
修習內在的慈心後,他又說出祈願偈:
「無足者你勿害我,兩足者你勿害我
四足者你勿害我,多足者你勿害我!」
接著,他以更普遍的言辭再說一偈:
「一切有情一切生類,一切已出生的
願你們所有都見到吉祥,不來到罪惡之中。」
菩薩如此教導對一切眾生平等修習慈心;他讓眾人憶念三寶功德:
106.「佛無量、法無量、僧無量。」
又說:「當憶念三寶品質」;在開示三寶的無限性後,為說明眾生的有限性,他補充:「爬蟲、蛇、蠍、蜈蚣、蜘蛛、蜥蜴、老鼠都是有限的。」接著說:「這些眾生因慾望煩惱而有限,我們應日夜依託無限三寶之力獲得庇護:故當憶念三寶功德。」隨即誦出此偈:
「我已做好防護,我已完成守護,願一切眾生退散
我禮敬世尊,禮敬七位正等正覺者。」
菩薩讓眾人禮敬時亦憶念七佛,並將此護咒傳授給眾修行者。此後,眾修行者謹記菩薩教誨,修習慈心,憶念佛德。如是修行時,所有蛇類皆遠離他們。菩薩修習梵住,最終往生梵天。
世尊結束開示後,指明因緣:「當時的佛弟子就是這些修行者,而他們的導師正是我。」
204. vīrakajātakaṃ 勇者水烏鴉本生故事 (提婆達多前世今生模仿佛陀而自取滅亡的故事)
翻譯:Louis Tsang
當佛陀住在祇樹給孤獨園(Jetavane)時,講述了關於模仿善逝(Sugatālaya)的故事。當諸長老從提婆達多處奪回諸弟子歸來時,世尊問長老們:「舍利弗(Sāriputta),提婆達多看見你們後做了什麼?」舍利弗回答:「尊者,他模仿世尊的行儀。」世尊說:「舍利弗,提婆達多不是現在才因模仿我而招致毀滅,過去世也是如此。」應長老們的請求,佛陀講述了過去世的故事。
過去,在波羅奈(Bārāṇasiya)城梵授王(Brahmadatta)統治時,菩薩投生為喜馬拉雅山區的一隻水烏鴉(udakakāka),名叫勇者(Vīrako),住在一個池塘邊。當時迦尸國(Kāsiraṭṭhe)遭遇饑荒,人們無法飼養烏鴉或祭祀夜叉、龍神。多數烏鴉從饑荒地區逃往森林。有個住在波羅奈、名叫有穀者(Saviṭṭhaka)的烏鴉帶著配偶來到勇者的住處,在池塘附近定居。某天,有穀者在池塘覓食時,看見勇者潛入水中捕魚,上岸後晾乾身體,心想:「依靠這隻水烏鴉能獲得很多魚,我要去侍奉他。」於是上前說:「朋友!」當被問及來意時,他回答:「大人,我想侍奉您。」獲得同意後,便開始服侍。從此勇者只吃維持生命的少量魚,其餘都給有穀者,而有穀者也只吃少量,剩下的給配偶。
後來有穀者心生驕慢:「這隻水烏鴉是黑色的,我也是黑色的;眼睛、喙和腳都與我無異。從今以後何必靠他捕魚?我自己來!」於是對勇者說:「朋友,以後我要自己潛水捕魚。」勇者勸阻:「朋友,你不是能潛水捕魚的品種,別自取滅亡!」但他不聽勸告,潛入水中後被水草纏住,無法脫身,只有喙尖露出水面,最終窒息而死。他的配偶久候不歸,便向勇者詢問:「大人,有穀者不見了,他在哪裡?」接著先說出第一首偈頌:
107.
「勇者(Vīraka)可見我那善鳴的鳥?
頸如孔雀般艷麗,我的丈夫有穀者(Saviṭṭhaka)?」
註解:此處「善鳴」指她因愛欲認為「我的丈夫聲音甜美」;「頸如孔雀」指顏色似孔雀頸羽。
勇者聽後回答:「我知道你丈夫的下落。」接著說出第二首偈頌:
108.
「水陸兩棲的鳥類,常食活魚維生;
有穀者模仿我的行為,纏困水草而喪命。」
雌烏鴉聽後哀泣著飛回波羅奈。
佛陀結束法義開示後,指明本生因緣:「當時的有穀者是提婆達多(Devadatta),而勇者就是我。」
205. gaṅgeyyajātakaṃ 恒河魚本生經 (沉迷容貌的比丘)
翻譯:Louis Tsang
「恆河之魚(Maccho gaṅgeyyo)光彩奪目」——世尊(Satthā)在祇樹給孤獨園(Jetavane)居住時,針對兩位年輕比丘講述了這段話。據說,這兩位出身良家的沙瓦提城(Sāvatthi)居民出家後,雖有修習不淨觀,卻仍讚嘆色相,沉迷於容貌。某日,他們為此而爭執道:「你不好看,我才好看」。這時,他們見到在離不遠處坐着一年長的上座比丘,便想:「此人能評斷我倆誰更好看。」於是上前詢問:「尊者(Bhante),我們誰更好看?」上座回答:「賢友(Āvuso),比起你們,我才是最好看的。」年輕比丘譏諷道:「這老傢伙不答所問,反說無關之事!」辱罵後便離去。此事在僧團傳開後,在某日法會上有人議論道:「聽說那位上座讓沉迷色相的年輕比丘難堪了。」世尊到場詢問:「比丘們,你們在討論什麼?」聽聞緣由後,世尊便說:「這兩位年輕比丘並非今日才執著色相,過去世亦然。」於是講述過去世的事。
過去,波羅奈(Bārāṇasiyaṃ)由梵授王(Brahmadatte)統治時,菩薩投生為恆河(Gaṅgātīre)樹神。當時,恆河與閻牟那河(Yamunā)交匯處有兩條魚——恆河魚(Gaṅgeyyo)與閻牟那魚(Yāmuneyyo),因「我好看,你不好看」而爭執不休。牠們見到岸邊有隻烏龜(Kacchapa),便想:「牠能評斷我倆誰才好看。」便上前問道:「龜友(Samma Kacchapa),是恆河魚好看,還是閻牟那魚好看?」烏龜回答:「恆河魚好看,閻牟那魚也好看,但比起你們倆,我才是最出眾好看的。」為闡明此意,牠先說出第一偈:
109.
「恆河之魚(Maccho gaṅgeyyo)光彩奪目,閻牟那魚(Yāmuno)亦閃耀。
此四足者(Catuppado)是人形,如榕樹(Nigrodha)般圓滿,
頸長如車轅(Īsakāyatagīvo),一切之中我最超絕。」
註解:
「四足者(Catuppado)」指烏龜自身。「人形(Puriso)」是烏龜自稱。「如榕樹般圓滿(Nigrodhaparimaṇḍalo)」形容體態勻稱如茂盛榕樹。「頸長如車轅(Īsakāyatagīvo)」比喻脖子如車軸修長。「一切之中我最超絕(Sabbeva atirocatī)」意為這般形貌的烏龜勝過所有,牠實則在說:「我遠比你們光彩!」
兩條魚聽後怒斥:「嘿!這壞烏龜!不答所問,反在自誇!」隨即說出第二偈:
110.
「所問不答反他言,自吹自擂實可厭,
這樣的人不為我們歡喜(Asmāka ruccatī)。」
註解:
「自吹自擂(Attappasaṃsako)」指慣於自我吹噓、抬高身價者。「不為我等喜」表示「這壞烏龜令我們不悅」,說完便向龜背潑水,各自離去。
世尊開示後,點明因緣:「當時那兩條魚即這兩位年輕比丘,烏龜是那位上座,而我則是恆河岸的樹神。」
206. kuruṅgamigajātakaṃ 羚羊本生經 (菩薩因兩位朋友逃離提婆達多魔抓的故事)
翻譯:Louis Tsang
「來吧!咬斷這個陷阱!」——世尊在竹林精舍(Veḷuvane)時,講述了與提婆達多(Devadatta)有關的故事。當時,世尊聽聞提婆達多正謀劃殺害他,便對諸比丘說:「諸比丘,提婆達多並非現在才企圖殺我,過去世也曾如此。」接著便講述過去世的因緣。
過去,波羅奈(Bārāṇasiya)城由梵授王(Brahmadatte)統治時,菩薩投生為一隻羚羊,住在森林中一處池塘附近的灌木叢裡。那池塘邊有棵樹,樹梢住著一隻啄木鳥,水中則住著一隻龜。他們三個成為摯友,和睦共處。某日,一名獵人在森林巡視時,於湖邊發現菩薩飲水時留下的蹄印,於是用皮革製作如鐵鏈般牢固的陷阱,佈置後便離去。菩薩在初夜時分前來飲水,不慎踩中陷井被捕,發出痛苦的哀鳴。啄木鳥與烏龜聞聲趕來,商議道:「現在該怎麼辦?」啄木鳥對烏龜說:「朋友,你有牙齒,快去咬斷這個陷阱,我會去阻止獵人前來。只要我倆合力,就能救摯友一命。」為說明此意,牠先說出第一首偈頌:
111.
「快來咬斷這陷井,用你利齒啊烏龜!
我將全力施巧計,令那獵人不得來。」
於是烏龜開始啃咬皮索,啄木鳥則飛到獵人住處附近的樹上。黎明時分,獵人持矛出門。啄木鳥見他出現,立刻振翅俯衝,猛啄獵人額頭。獵人想:「這黑耳鳥(kāḷakaṇṇinā sakuṇena)啄我!」便折返稍作休息,之後再度持矛出門。啄木鳥判斷:「他第一次走正門,這次必改從後門。」便飛到屋後守候。獵人果然心想:「先前從正門出去遇見黑耳鳥,這回改走後門。」結果剛出後門,又被啄中額頭。獵人怒道:「這黑耳鳥又來礙事!今日不宜外出。」便繼續睡到日出後才再出發。啄木鳥急忙飛回警告:「獵人來了!」
此時烏龜已咬斷所有皮帶,僅剩最後一條繩索。牠的牙齒因劇烈啃咬而斷裂,口中鮮血直流。菩薩見獵人持矛疾馳而來,立刻掙斷最後的繩索逃入林中,啄木鳥則飛回樹梢,而烏龜卻因力竭癱軟在地。獵人抓住烏龜,將牠塞入皮袋掛在樹上。菩薩回頭發現烏龜被捕,決心以命相救,便佯裝虛弱現身。獵人見狀心想:「這病弱的獵物易殺!」便持矛追趕。菩薩保持若即若離的距離,引誘獵人深入森林,確認遠離烏龜後突然加速,迂迴折返用角挑起皮袋摔於地上撕破,救出烏龜。啄木鳥也從樹上飛下來。菩薩告誡兩位摯友:「我因你們才得活命,你們也盡了朋友之義。現在獵人要折返捕捉你們——啄木鳥啊,快帶孩子遷居他處;烏龜啊,快點潛入水中!」二者依照其言離去。
已成佛的世尊說出第二首偈頌:
112.
「烏龜潛入深水中,羚羊隱入密林間。
啄木鳥攜幼鳥去,遠離樹梢保平安。」
獵人返回現場不見蹤影,只見破碎的皮袋,沮喪地帶著空袋回家。三位摯友從此安穩度過餘生,各隨萁業報而行。
世尊開示法義後,指明本生因緣:「當時的獵人是提婆達多(Devadatta),啄木鳥是舍利弗(Sāriputta),烏龜是目犍連(Moggallāno),而羚羊則是我。」
207. assakajātakaṃ阿薩迦王本生經 (菩薩去除亡妻國王的悲傷)
翻譯:Louis Tsang
「這位阿薩卡王(Assakarāja)的故事」——這故事是世尊在祇樹給孤獨園(Jetavane)居住時,為一位因思念舊日妻子而憂鬱的比丘所講述的。當世尊問該比丘:「比丘,聽說你因思念而苦惱,是真的嗎?」比丘回答:「是的。」世尊追問:「是誰讓你如此苦惱?」比丘答:「是我的亡妻(Purāṇadutiyikā)。」於是世尊開示:「比丘,你對那女子情愛,並非今世才開始有的。事實上,過去世你也曾因她而飽受痛苦。」接著便講述過去世的因緣。
過去在迦尸國(Kāsiraṭṭha)的波陀厘城(Pāṭalinagare),有位名叫阿薩卡(Assako)的國王統治國家。他的王后名為優波利(Uparī),美麗絕倫,容顏姿色雖未及天女,卻遠超凡人。王后逝世後,國王悲痛欲絕,將她的遺體安置於油棺中,停放在寢台下,自己不吃不喝地哭泣哀悼。父母、親族、大臣、婆羅門、長者等人勸慰:「大王請節哀,諸行無常啊!」但都無法平息其悲痛。國王如此哀慟了七日。
當時菩薩(指佛陀前生)已證得五神通與八定,作為苦行者在雪山(Himavantapadese)修行。他以天眼觀察閻浮提時,看見這位哀傷的國王,心想:「我必須幫助他。」於是施展神通飛至王宮花園,坐在吉祥石座上,如黃金雕像般靜坐。
有位波陀厘城的婆羅門青年來到花園,看見菩薩後,即向其禮拜後就坐。菩薩與他寒暄後詢問道:「年輕人,國王治國是否公正?」青年答:「尊者,國王治國確實公正,但王后去世,國王將其遺體置於油棺中,已哀慟七日之久了!像您這樣的有德之士,為何不去解除國王的痛苦呢?這實在不應該啊!」菩薩說:「我不認識國王。但若他來詢問,我可告知其王后轉生之處,並當面說明。」青年便說:「請尊者稍候,我去請國王前來。」獲得菩薩同意後,青年立即向國王稟報此事。
國王心想:「或許我能再見王后一面!」便欣喜地乘車前來,禮拜菩薩後詢問:「尊者真的知道王后的轉生之處嗎?」菩薩答:「是的,大王。」國王問:「她轉生何處?」菩薩說:「大王,她因沉溺美貌而未曾行善,如今已轉生為這花園中的糞蟲(Gomayapāṇakayoniya)。」國王不信:「我不相信!」菩薩說:「那我讓您親眼看見。」於是以神通令兩隻糞蟲滾著糞球來到國王面前。菩薩指著說:「大王,這隻就是您的優波利王后。她拋下您後,現在正追隨她的新丈夫——那隻糞蟲。您看見了嗎?」國王仍難以置信。
菩薩又以神通令母糞蟲開口說人話:「尊者有何吩咐?」菩薩問:「你前世叫什麼名字?」蟲答:「尊者,我前世是阿薩卡王的王后優波利。」菩薩問:「現在你愛阿薩卡王多些,還是這隻糞蟲多些?」蟲回答:「尊者,前世他是我丈夫。那時我與他在此花園共享色聲香味之樂。但自從命終轉生以來,他於我何干?現在我寧可殺死阿薩卡王,用他的血為我的糞蟲丈夫塗腳!」接著在眾人面前以人語說出偈頌:
113.
「我曾與阿薩卡王, 在此園中共遊嬉,
兩情相悅纏綿時, 愛欲熾盛難分離。
114.
「新歡苦樂覆舊憶, 此乃世間恆常理,
如今糞蟲勝國王, 千倍令我心歡喜。」
阿薩卡王聽後悔悟,立即命人移走腐屍,沐浴淨首,禮拜菩薩後回城。他另立新后,依法治國。菩薩勸誡國王後,便返回雪山繼續修行。
世尊講完這個法義,揭示聖諦後總結本生因緣:「當時的優波利王后就是現在這位比丘所思念的亡妻(Purāṇadutiyikā),阿薩卡王是這憂鬱的比丘,婆羅門青年是舍利弗(Sāriputto),而苦行者正是我。」聽法後,該比丘證得須陀洹果。
208. susumārajātakaṃ 鱷魚本生經 (提婆達多前世想要殺死菩薩的故事)
翻譯:Louis Tsang
「我已厭足於這些芒果」——世尊住在祇樹給孤獨園(jetavane)時,講述了與提婆達多(Devadatta)有關的故事。當時,世尊聽聞提婆達多正謀劃殺害他,便對諸比丘說:「諸比丘啊,提婆達多不是現在才想殺我,過去他就曾這樣做過了,但是他連令我稍受驚嚇都做不到。」說完這段話,佛陀便開始講述過去世的因緣。
從前,在波羅奈城(bārāṇasiyaṃ)由梵授王(brahmadatte)統治的時代,菩薩投生為雪山地區(himavantapadese)的一隻猴王。他擁有像龍一樣的力量,身體強壯魁梧,相貌莊嚴,住在恆河(gaṅgā)轉彎處的森林裡。那時恆河裡住著一條鱷魚。鱷魚的妻子看到菩薩的身軀後,對他的心臟產生了強烈的渴望,就對鱷魚說:「親愛的,我想吃那個猴王的心!」鱷魚回答:「親愛的,我們是水裡的生物,他是陸地上的動物,我們要怎麼抓到他呢?」妻子說:「不管用什麼方法,如果我吃不到,我寧可去死!」鱷魚安慰她:「別擔心,我有個辦法,一定會讓你吃到他的心。」
於是,當菩薩到恆河邊喝水休息時,鱷魚靠近他說:「猴王啊!你在這邊只能吃到酸澀的野果,為什麼總是待在這個地方呢?恆河對岸有芒果、芭蕉等各種甜美的果實,你為什麼不去那邊享用呢?」猴王問:「鱷魚王啊,恆河這麼寬廣,我要怎麼過去呢?」鱷魚說:「如果你願意,我可以背你游過去。」猴王相信了他,答應道:「太好了!」鱷魚就說:「來吧,爬到我的背上。」等猴王爬上去後,鱷魚游了一小段就故意向水中沉下。
菩薩立刻察覺:「朋友,你為什麼使我沉到水裡?」鱷魚坦白說:「我不是出於善意帶你過河的,是因為我的妻子想吃你的心,我想取你的心給她吃。」菩薩回答:「朋友啊,你說的也是一件美事 !只是如果我們的心真的在身體裡,那我們在樹枝間跳躍時早就被震碎了!」鱷魚問:「那你們的心放在哪裡?」菩薩指著附近一棵結滿果實的無花果樹說:「你看,我們的心都掛在那棵無花果樹上。」鱷魚說:「如果你肯把你的心給我看,我就不殺你。」菩薩說:「那你帶我到那邊去,我把掛在樹上的心指給你看。」
鱷魚帶著他游到樹下。菩薩立刻從鱷魚背上跳起來,抓住無花果樹的枝幹,然後對鱷魚說:「喂,愚蠢的鱷魚!你居然以為『生物的心會掛在樹上』?我騙你而已!那些水果你留著自己吃吧,你身軀雖然龐大,但一點智慧都沒有!」接著,菩薩說了這兩首偈頌來闡明道理:
115.
「芒果、閻浮果、波那沙果我已厭足,
就算大海對岸有珍饈,我最愛的還是這棵無花果樹。」
116.
「你的身體雖然龐大,智慧卻沒跟著增長。
鱷魚啊,你被我騙了,現在請你自便吧!」
鱷魚就像打了敗仗一樣,又氣又惱,只能灰溜溜地游回自己的住處。
佛陀講完這個法義後,揭示其中的因緣:「當時的鱷魚就是現在的提婆達多(devadatto),鱷魚的妻子就是現在的金佳女(ciñcamāṇavikā),而猴王就是我(ahameva)。」
209. kukkuṭajātakaṃ 野雞本生經 (守護身體比丘的故事)
翻譯:Louis Tsang
我曾見林中樹木——當世尊( satthā )住在祇樹給孤獨園( jetavane )時,講述了關於法將舍利弗長老( dhammasenāpatisāriputtattherassa )的年輕同門比丘的故事。據說這位比丘善於守護身體,因恐懼「我的身體可能不適」,既不食用過冷或過熱的食物,也因擔心寒暑會令身體勞損而不外出,更不食用水氣過多或未充分烹煮的米飯。他對守護身體之講究,在僧團中廣為人知。比丘們於法會中議論:「道友們,聽說這位年輕比丘擅長身體護理。」世尊到來後詢問:「諸比丘,你們此刻聚集討論何事?」聽聞回答後說道:「諸比丘,此年輕人非現世才善於愛護身子,過去世亦曾如此。」接著揭示過去世之因緣。
過去世,波羅奈城( bārāṇasiyaṃ )梵授王( brahmadatte )統治時,菩薩是森林中的樹神。當時有位捕鳥人帶著一隻養作誘餌的雞、馬尾繩套和長竿,在林中捕捉野雞。有隻老野雞逃入森林,捕鳥人試圖捕捉牠。這野雞善於避開繩套,又飛竄又伏下。捕鳥人用樹枝隱藏自己,反覆拋擲長竿與繩套。野雞突然口吐人言,羞辱獵師說出第一偈:
117.
「我曾見林中諸樹:無憂樹( assakaṇṇā )、毗醯勒樹( vibhīṭakā ),
它們皆不能如你這般——哦,樹木啊,你竟能行走!」
說完後,野雞逃往他處。當牠逃離時,捕鳥人說出第二偈:
118.
「此乃老練野雞,破籠而出之徒,
精通馬尾繩套,邊逃邊發譏語。」
捕鳥人遂在林中巡行,狩獵其他野鳥後便返回家中。
世尊開示此法後,總結因緣:「當時的捕鳥人是提婆達多( devadatto ),善護身體的野雞是此年輕比丘,而目擊此事的樹神( rukkhadevatā )正是我。」
210. kandagalakajātakaṃ 甘達加拉卡本生經 (提婆達多前世今生自取滅亡的故事)
“朋友啊,這棵樹叫什麼名字?”——這個故事是世尊住在竹林精舍(Veḷuvana)時,針對“善逝之窟”(Sugatālaya)事件而講述的。當時,比丘們向世尊報告:“提婆達多(Devadatta)建造了善逝之窟(模仿佛陀的精舍)。”世尊聽後說:“諸比丘,提婆達多並非現在才開始模仿我而自取滅亡,過去也曾如此。”於是講述了過去的因緣。
過去世的故事
過去世,在波羅奈國(Bārāṇasī)梵授王(Brahmadatta)統治時,菩薩投生為喜馬拉雅山區的一只啄木鳥,名叫**“卡迪拉瓦尼(Khadiravaniya)”。牠的覓食範圍主要在刺槐林(Khadiravana),而牠有一位朋友名叫甘達加拉卡(Kandagalaka),這只鳥則在棉木林(Simbalipālibhaddakavana)**覓食。
有一天,甘達加拉卡來到刺槐林找菩薩。菩薩很高興,說:“我的朋友來了!”便帶著牠進入刺槐林,用喙敲擊刺槐樹幹,把樹裡的蟲子叼出來餵它。甘達加拉卡吃得津津有味,像吃甜糕一樣一口接一口。吃著吃著,牠心裡生起傲慢:“這只鳥不也是啄木鳥嗎?我也是啊!何必靠它餵食?我自己也能在刺槐林覓食!”於是它對菩薩說:“朋友,你不用辛苦找食物了,我自己來!”
菩薩勸它:“朋友啊,你是在棉木林這種松軟樹木中長大的,而刺槐木質堅硬,不適合你,別冒險了。”但甘達加拉卡不聽,傲慢地回答:“難道我不是啄木鳥嗎?”說完就衝過去,用力啄向刺槐樹幹。
結果,牠的喙當場斷裂,眼珠爆出,腦袋裂開,從樹上摔下來,奄奄一息時念出第一偈:
119.
“朋友啊,這樹叫什麼?
葉細多刺硬無比,
我只啄了一下,
腦袋就裂成兩半!”
(注:它因劇痛而胡言亂語,甚至認不出刺槐樹。)
菩薩聽了,以第二偈回應:
120.
“你本習慣啄軟木,
棉木空虛無實材,
卻來挑戰刺槐樹,
硬如金剛裂你頭!”
菩薩說完,補充道:“甘達加拉卡啊,你撞破腦袋的這棵樹,就是著名的刺槐!”最終,甘達加拉卡當場喪命。
結語
世尊講完這個法義,點明本生因緣:“當時的甘達加拉卡就是提婆達多(Devadatta),而刺槐啄木鳥(Khadiravaniya)就是我。”
211. Somadatta Jataka 蘇摩達陀菩薩本生經 (愚蠢膽怯婆羅門的故事)
翻譯:Katrina Tsang
“一整年時間不斷⋯⋯”- 這個故事是佛陀在祇園精舍對愚人比丘優陀夷 (Udayi) 及兩三位比丘的對話。
優陀夷坐在兩三人之間,從來都不敢說話,十分膽怯,經常因為緊張而表達錯誤,因此成為比丘們在法堂之間的討論話題。
佛陀見狀就問比丘:「比丘們,你們為何聚集在法堂?在討論什麼嗎?」
比丘們就告知原因,佛陀聽後就說:「比丘們,優陀怯懦並非今日之事,前世也是如此!」於是,佛陀就繼續講述過去的因緣。
昔日波羅奈國(Benares)梵摩達(Brahmadatta)國王治國時期,菩薩蘇摩達陀(Somadatta)生於迦尸(Kasi)國某婆羅門家。他曾前往達卡斯拉(Takkasila)學習多年,畢業後歸家發現父母貧困,他便立志要再興家業,於是他向父母提出到波羅奈國仕奉國王,並被受國王愛戴和器重。
菩薩的父親本來有兩頭牛耕作,以維持生計,如今其中一頭病死了,於是他前往菩薩面前說道:「兒子,家中其中一頭牛死了,不能耕作,你可否向國王請求要一頭牛。」
菩薩回答:「爸爸不能啊!我已經有一段日子沒有與國王見面,如今突然向國王提出這樣的請求,不太適合啊。不如爸爸自行向國王提出請求。」
父親回答道:「你應該知道我是十分膽怯。在兩三人面前,我根本說不出話來。如果我要向國王請求一頭牛,恐怕我只會將僅餘的一頭牛都奉獻給國王。」
菩薩說:「爸爸!既然如此,雖然我不能向國王請求,但我可以教爸爸練習如何提出請求。」父親說:「不錯的提議,我們開始練習吧。」菩薩陪伴父親來到一個香草茂盛的墓地,他把草捆縛成多束草把,放於不同的位置,然後指示父親說道:「這束代表國王,那束是副王,那束則是將軍。」菩薩再說:「爸爸!你來到國王面前,首先說:『大王!大勝利者。』然後再請求國王賜牛:
大王!我本應有兩頭牛為我耕田,如今有一頭死了。
我敬重的國王!請賜我另一頭牛吧!」
這婆羅門花了一整年時間不斷練習,終於把請求背熟了,對菩薩說:「蘇摩達陀(Somadatta)!我已經記得滾瓜爛熟,如今無論在任何人面前,都能琅琅上口。你可以陪我去找國王了。」菩薩說:「那就好了。」於是菩薩攜帶合適的禮物,陪伴着父親,來到國王面前。婆羅門叫道:「大王!大勝利者。」然後送上禮物。國王問:「蘇摩達陀!此婆羅門是誰?」菩薩回答:「大王!他是我父親。」國王問:「他前來所為何事?」此時婆羅門隨即背請求賜牛:
大王!我本應有兩頭牛為我耕田,如今有一頭死了。
我敬重的國王!您把我另一頭牛都拿去吧!
國王知道婆羅門的意思顛倒了,就微笑說:「蘇摩達陀!你家裏有很多牛,對吧?」菩薩回答:「大王!若然您不介意,都送給您。」國王很喜歡菩薩的答覆,於是送贈了婆羅門十六頭牛以及裝飾品到他住居的村落,以作為禮物,並以非常榮譽送婆羅門歸家。婆羅門乘坐全身純白的辛頭馬(Sindh horses)所牽的馬車,而且有許多隨從歸村而來。菩薩與父親一起坐在馬車上歸家途中,對父親說:「爸爸!我與你練習了一整年,但你最後竟然仍說將牛贈給國王。」菩薩於是說出了一段話:
121.
一年之間香草叢 不斷訓練不放逸
解說構思進入大眾 不控制守護而少慧
婆羅門聽後就接着了第二段話:
122.
兒子啊!我們一對父子乞求 蘇摩達陀你一起經歷
得到財富或得不到 的確請求如是法
結分
佛陀說:「比丘們!優陀夷膽怯並非今日的事,前世的他也是一個膽怯的人。」佛陀隨即再說:「當時蘇摩達陀的父親是優陀夷,而蘇摩達陀其實就是我。」
212. ucchiṭṭhabhattajātakaṃ 吃剩的食物本生經 (佛陀勸導比丘放下情思的故事)
翻譯:Katrina Tsang
這個故事是發生在祇園精舍,佛陀對在想念前妻的比丘的對話。佛陀問這個比丘:「比丘!你真的在想念人嗎?」
比丘答:「對。」
佛陀再問:「你在相思誰啊?」
比丘回答:「我的前妻。」
佛陀就對他說:「比丘!這個婦人前世對你不忠及失德,讓你吃她情夫的剩飯餸。」於是佛陀繼續解說過去的因緣。
昔日波羅奈國(Benares)梵授王(Brahmadatta)治國時,菩薩生於某個貧窮演藝人家庭,以賣藝行乞來維持生計。他長大之後依然貧困,輕賤難堪,經常各處奔波行乞來維持生活。
在迦尸國(Kasi)某個村落有一個婆羅門的妻子,她是一個不守婦道的女人。有一天,婆羅門因事外出,他妻子的情夫就有機可乘到她家中,二人通姦之後,情夫說:「還有時間,我用膳完才離開。」於是那妻子就準備食物,為情夫送上咖哩及熱飯,請他用膳。其間那妻子則站在門外張望婆羅門何時回來。恰巧菩薩當時前來乞食,站在門外,等待情夫施捨一點剩飯餸。
就在此時,婆羅門正在歸來,婆羅門的妻子見他續漸走近,焦急地對情夫說:「快起來,婆羅門回來了!」她隨即帶情夫躲進地下的儲物室。婆羅門入門坐下,妻子給他櫈子和洗手用的水,然後她為婆羅門端出飯餸,她把熱飯放到情夫所吃的冷飯上。婆羅門用手插入飯中,發現上熱下冷,心想:「這是誰吃剩的飯?」便問妻子唱第一之偈:
123.
上為此樣飯 下為異樣者
我問婆羅門妻 上下何相異
不論婆羅門如何多番追問,他的妻子因為害怕被他發現,所以她都不肯回答。此時演藝者之子(菩薩)想:「儲物室中藏匿的是妻子的情夫,而此男人一定是主人。婆羅門的妻子怕自己的行為被揭發才默不作聲。既然如此,我要告訴婆羅門他妻子的所作所為,並告訴他那情夫匿藏之處。」於是菩薩將離家外出之後,妻子與情夫所做的一切不義之事的始末告知婆羅門,並唱第二之偈:
124.
我為舞蹈者 乞食來此處
他藏在儲物室裡 你可搜尋這個人
於是婆羅門捉住此男人(情夫)的頂髻從儲物室中拉出,指責他不可再做出如此惡行,應持正心,然後離去。婆羅門鞭打訓斥兩人,教他們不得再做同樣的惡行。後來他跟其業報而逝去。
佛陀講述完此法語之後,說明了聖諦之理——說聖諦之理後,這相思的比丘證得初果——於是佛陀總結本生:「當時那個女人就是你的前妻,婆羅門則是相思中的比丘,而演技者就是我。」
213. bharujātakaṃ 婆睺羅本生經 (拘薩羅王受賄的故事)
翻譯:Katrina Tsang
此經是佛陀在祇園精舍(Jetavane)時,對拘薩羅國王(kosalarājānaṃ)所講述的話。當時,世尊與比丘僧團獲得極大的布施與尊敬。
那時,世尊備受禮敬、尊重、尊崇、供養、恭敬,獲得衣服、飲食、住所、醫藥等必需品。比丘僧團亦備受禮敬及獲得各種必需品。而其他外道遊行者則未被禮敬並未獲必需品。」
那些失去利養與尊敬的外道因而終日聚集密謀,議論道:「自沙門喬達摩(samaṇo gotamo)出現後,我們便失去供養和尊敬,而他卻獲得無上榮耀。究竟是何因緣?」有人說:「因沙門喬達摩居於閻浮提最勝之地——祇園精舍,故得殊勝供養。」其餘外道便提議:「既如此,我們也在祇園地基(jetavanapiṭṭhe)上建外道精舍(mayaṃ jetavanapiṭṭhiyaṃ),如此必能重獲利養!」眾人決議後,他們又顧慮道:「若未經國王允許擅自建精舍,比丘們必會阻攔,屆時無人能承擔後果。不如先賄賂國王,取得土地。」於是他們以十萬金錢賄賂國王侍從,向國王進言:「大王,我們欲在祇園地基建外道精舍。若比丘阻撓,請勿聽從其言。」國王貪圖賄賂,便應允:「善哉!」
外道得國王默許後,召集工匠動工,喧鬧聲震天,園內引起一番騷動。世尊問阿難:「門外何人喧嘩?」阿難答:「世尊,外道正於祇園地基建精舍,引起騷亂。」世尊道:「阿難,此地不宜外道居住。外道好爭吵,難以共處。」佛陀立即召集僧團,命比丘們向國王陳情阻止。比丘至王宮門外,國王知僧團來訪,卻因受賂心虛,命人謊稱:「國王不在宮中。」比丘回報世尊,世尊嘆道:「國王為賄賂所縛。」然後遣舍利弗、目犍連二大弟子再往,國王仍避而不見。世尊預言:「舍利弗,國王今日必不敢安坐宮中,將被迫外出。」翌日清晨,世尊親率五百比丘,著衣持鉢至王宮。國王聞訊,下樓親迎,奉上飲食後頂禮世尊,退坐一旁。
接着世尊為國王說法:「大王,古時國王因貪受賄賂,縱容修行者爭鬥,終致國土衰亡。」隨即講述過去世因緣——
昔日婆睺羅國有王名「婆睺羅王」。在他治國時時,菩薩為具五神通、八定的仙人導師,率五百仙人久住雪山,後為求鹽醋,南下至婆睺羅城乞食。出城後,於北門一棵枝葉茂密的榕樹下用餐,並定居該處。半個月後,另一仙人導師亦率五百徒眾來到此地,於南門同類榕樹下居住。
兩批仙人離去後,南門榕樹枯死。待他們再度來時,南門仙人見樹已枯,便乞食後改居北門榕樹下。後至的仙人仍往南門,發現樹枯,爭執頓起:「此樹不屬於你們,是屬我們的!」「我們先到達此處,應歸我們!」雙方爭奪不休,竟至王宮求判。國王初判予先來者,後至者不服,以天眼通見一輪寶車,取來賄賂國王,要求改判。國王受賂,遂判兩批仙人共住。未料對方仙人們又拆下車輪獻賂,國王再度改判。
仙人們醒悟:「我們捨離世俗出家,如今竟為一棵樹爭執賄賂,實不應為!」他們感到懊悔,便速返雪山。婆睺羅國天神見國王不公,怒將方圓三百由旬的國土陷為湖泊,將全國淹沒,至舉國滅亡。 世尊以此警示:「國王因一時貪念,縱容爭端,終致亡國。」國王聞已悚然,即刻下令驅逐外道,護持正法。
世尊說法後,以無上正覺宣說以下偈頌:
125.
「我聽說(me sutaṃ),有位婆睺羅王(bharurājā),
因擅入修行者(isīnam)的領域(antaraṃ katvā),
連同整個王國(saha raṭṭhehi)被徹底毀滅(ucchinno),
這位國王(sa rājā)失去了一切榮華(vibhavaṅgato)。
126.
「因此(tasmā hi),智者們(paṇḍitā)不贊同(nappasaṃsanti)隨意闖入(chandāgamanaṃ)。
應當保持不腐敗之心(aduṭṭhacitto)說話(bhāseyya),
言語(giraṃ)要符合真理(saccupasaṃhitan)。」
佛陀開示後,告誡國王:「大王!莫被私欲支配,更不該挑動兩個修行團體的爭鬥。」佛陀再作結語:「當時的我,即是眾仙之首。」 國王供養佛陀後,佛陀與弟子回歸祇園精舍,其後國王隨即派人摧毀外道精舍。外道失去立足之地,便黯然退散。
214. puṇṇanadījātakaṃ 圓滿河本生經 (國王挽回國師父菩薩的故事)
翻譯:Katrina Tsang
世尊於祇樹給孤獨園(jetavane),為闡明「智慧波羅蜜」而說。
某日,比丘們在法會中談論佛陀的智慧:
「世尊是無上智者,智慧廣大、迅捷、銳利、深邃,能穿透煩惱,善巧方便。」
(*善巧方便:以智慧靈活運用方法利益眾生)
佛陀到來後詢問談話內容,比丘們如實稟告。佛陀說:「不僅今生,過去世我已具足智慧與善巧。」於是講述過去因緣——
昔日波羅奈國由梵授王統治時,菩薩投生為國師之子。成年後赴得叉尸羅城學遍諸藝,父親過世後繼任國師,輔佐國王治國。
後來有佞臣進讒,國王怒斥菩薩:「不准再居王城!」菩薩被放逐後便攜妻兒遷居迦尸國邊境村落。
後來國王憶念菩薩的德行,心想:「派人召請老師回來不妥,不如寫一首偈頌在貝葉上,再煮熟烏鴉肉,用白布包裹貝葉與肉,蓋上王室印璽送去。若他真有智慧,讀完貝葉就能明白烏鴉肉的寓意而歸來;否則便不會回來。」於是在貝葉寫下這首題為《河流滿溢》(puṇṇaṃ nadin)的偈頌:
127.
「河流滿溢可供飲用(puṇṇaṃ nadiṃ yena ca peyyamāhu),
莊稼茂盛能藏烏鴉(jātaṃ yavaṃ yena ca guyhamāhu),
遠行之人被召喚(dūraṃ gataṃ yena ca avhayanti),
婆羅門啊,請享用這份被送來的食物(so tyāgato handa ca bhuñja brāhmaṇā)。」
並將貝葉與煮熟的烏鴉肉用白布包裹,蓋上王印,遣使送至菩薩處。
菩薩見信後,知道「圓滿河」暗指國王心願已足;「烏鴉肉熟」喻讒臣勢力已衰。他明白國王暗示:「佞臣如腐肉,已不足懼。」
菩薩的回應偈:
「當王憶起我時,送來烏鴉肉;
天鵝、白鶴與孔雀,虛偽者更卑劣。」
注釋:
在這段經文中,「當國王想起我,甚至為送烏鴉肉(yato maṃ saratī rājā, vāyasampi pahetave)」的意思是:當國王得到烏鴉肉(vāyasamaṃsaṃ)時,也會想起要送來給我。而「天鵝、白鶴與孔雀(haṃsā koñcā mayūrā ca)」這句的含義是:如果國王得到的是這些天鵝(haṃsā)等珍禽,甚至能獲得牠們的肉(haṃsamaṃsādīni),那時他怎麼可能不會想起我呢?
至於「卻比虛偽者更卑劣(asatīyeva pāpiyā)」這句,意思是:無論獲得什麼,真誠相待才是美好的,但世間最惡劣的莫過於虛偽(asati),虛偽的行為(asatikaraṇaṃ)是最低劣、可鄙的。而我們的國王並沒有這種過失。既然國王已經想起我,必定期待我的歸來。
菩薩隨即備車前往覲見國王。國王大喜,恢復其國師職位。
佛陀結束開示後說明因緣:「當時的國王是阿難(ānando),國師就是我。」
215. kacchapajātakaṃ 烏龜本生經 (烏龜因多言而摔死的故事)
翻譯:Katrina Tsang
此本生經是講述世尊在祇園精舍(Jetavane)時,針對多嘴的比丘「拘迦利」(kokāliko))的對話。
佛陀對比丘們說:「拘迦利不僅今生因多言招禍,過去世都是這樣。」於是講述這段因緣:
從前,梵授王統治波羅奈國(bārāṇasiyaṃ)時,菩薩投生為宰相之子,長大後成為國王的顧問。這位國王生性多言,別人根本沒有插話的機會。菩薩想勸誡國王,正苦思方法時,發生了以下事件:
(烏龜與天鵝的約定)
當時,雪山湖泊住著一隻烏龜,與兩隻幼天鵝結為好友,互相信賴。某天,天鵝邀請烏龜:「我們在雪山的金洞住處風景極美,你要跟我們去嗎?」
烏龜問:「我如何前往?」
天鵝答:「我們叼著木棍帶你飛。但你必須緊咬木棍,絕不能開口!」
烏龜答應後,便咬住木棍,兩隻天鵝則咬緊兩端,帶著牠飛向天空。
村童們看見後便笑着大喊:「兩隻天鵝用棍子抬著烏龜飛啊!」
烏龜聞言大怒,反駁道:「關你們什麼事!」當時天鵝們正在快速飛行,經過波羅奈市王宮上空,結果當烏龜剛張嘴,便從高空墜落宮庭中,摔成兩半,引發騷動。
國王帶群臣查看時,問菩薩:「烏龜為何從空中跌落?」菩薩藉機說道:
「這烏龜承諾咬緊木棒,不能緘口,如今為說話而開口放棒,因而由空中墮下絕命。這烏龜多嘴喪命,正如“過度言論者終將自害”。」隨即誦出偈頌:
129.
「烏龜竟自取滅亡,只因多言失木棍;
咬緊時本可平安,一開口便送性命。」
130.
「勇士王當明此理,說話需適時適量;
看這多舌烏龜的下場,便是前車之鑑。」
國王醒悟:「智者是在點醒我啊!」從此收斂言辭。
佛陀結語:
「當時的烏龜是拘迦利,兩隻天鵝是舍利弗與目犍連,國王是阿難,而智慧宰相就是我。」
216. macchajātakaṃ 魚本生經 (比丘前世為魚時因女人而差點喪命的故事)
翻譯:Katrina Tsang
此本生經是講述世尊於祇園精舍(Jetavane)時,針對比丘因前妻煩惱而開示。
一位比丘因思念舊日情人心神不寧。佛陀詢問:「比丘!你是否正為某女子苦惱?」比丘坦承:「是的,世尊。」佛陀問:「你思念誰?」比丘答道:「我的前妻。」佛陀嘆道:「此女人實為禍端,過去世你曾因她遭矛刺穿、火烤而亡,幸得智者的恩蔭,救回了你。」隨即講述過去因緣。
昔日波羅奈國梵授王時代,菩薩擔任國師。某日漁夫捕獲一尾大魚,置於熱沙上準備串烤。那魚望著魚妻方向哀吟:
131.
「烈日沙灼非我苦,利矛穿身亦非痛;
唯念伴侶另結新歡,此心如遭火焚煮。」
132.
「情欲之火灼我身,心念煎熬勝酷刑;
漁夫若存慈悲意,莫因愛欲傷生靈!」
恰逢菩薩河邊聞聲,當即買魚放生。魚獲自由時,身上矛傷猶在。
佛陀結語:
「當時的魚妻即今世的前妻,痴情魚是煩惱比丘,而智勇國師即是我。」解釋真諦後,該比丘證得初果。
217. seggujātakaṃ 塞古女本生經 (測試女兒貞潔的故事)
翻譯:Katrina Tsang
關於「全世界都歡喜」(sabbo loko)這個主題,佛陀住在祇樹給孤獨園(Jetavane)時,針對一位名叫波尼卡(paṇṇika)的在家信徒講述了這個故事。這個故事的詳細內容記載在《小部·單一故事集》(ekakanipāte)中。當時佛陀問他:「居士啊,你為什麼這麼久沒來?」波尼卡居士回答:「尊者,我的女兒總是笑容滿面,我為了測試她的品行,把她許配給一個青年。因為要處理這些家務事,所以沒能找到機會來拜見您。」佛陀告訴他:「信士啊,你女兒現在確實守戒,但過去世也同樣守戒;你現在測試她,過去世也做過同樣的測試。」應波尼卡的請求,佛陀講述了過去世的因緣。
過去世,在波羅奈城(Bārāṇasiyaṃ)梵摩達多王(Brahmadatta)統治時期,菩薩投生為樹神(rukkhadevatā)。當時就是這位波尼卡居士,他心想「我要測試女兒」,就把女兒帶到森林裡,假裝被煩惱驅使般抓住她的手。當女兒開始哭泣時,樹神用第一首偈頌對她說:
133.
「全世界都為此事歡喜(sabbo loko attamano ahosi),
塞古(seggu)啊,你卻不懂世俗之道(gāmadhammassa),
少女啊,你今天這是什麼道理(ko nāma tavajja dhammo)?
為何在森林裡被抓住就哭泣(yaṃ tvaṃ gahitā pavane parodasī)?」
女兒哭著回應:
134.
「本該為受苦者提供庇護的人(yo dukkhaphuṭṭhāya bhaveyya tāṇaṃ),
我的父親卻在森林裡傷害我(so me pitā dubbhi vane karoti)。
在這森林深處我該向誰哭訴(sā kassa kandāmi vanassa majjhe)?
本該保護我的人卻突然傷害我(yo tāyitā so sahasaṃ karotī)。」
父親確認女兒的貞潔後,便帶她回家,將她嫁給那位青年,自己則繼續修行。
佛陀講完這個法義開示後,闡明了真諦,並總結這個本生故事。聽聞佛法後,波尼卡居士證得了初果(sotāpattiphale patiṭṭhahi)。佛陀最後說明:「當時的女兒就是現在的女兒,父親就是現在的父親,而那個故事的講述者——樹神(rukkhadevatā),就是我的過去生。」
218. kūṭavāṇijajātakaṃ 奸商本生經 (菩薩審理奸商詐騙案的故事)
翻譯: Katrina Tsang
關於「奸詐者的詭計」(saṭhassa sāṭheyyamidaṃ)這個主題,佛陀住在祇樹給孤獨園(Jetavane)時,針對一位奸商(kūṭavāṇija)講述了這個故事。事情是這樣的:
舍衛城(Sāvatthi)住著兩個商人:一個是奸商(kūṭavāṇijo),一個是智者商人(paṇḍitavāṇijo)。他們成為朋友後,裝滿五百輛車的貨物,從東到西到處經商,賺取豐厚利潤後返回舍衛城。智者商人對奸商說:「朋友,我們來分貨物吧。」奸商心想:「這傢伙長期睡不好、吃不好,身體虛弱,回家吃了各種美食後肯定會消化不良而死,到時候所有貨物就都是我的了。」於是推託說:「今天星象不吉、日子不好,明天再說吧,後天再處理。」就這樣拖延時間。
智者商人堅持要分貨物,強行完成分配後,帶著香花去見佛陀。禮拜供養後坐在一旁。佛陀問:「你多久沒來了?」他回答:「大約半個月,世尊。」佛陀又問:「為什麼之前一直拖延,現在才來禮佛?」聽完事情經過後,佛陀說:「居士啊,不僅現在,過去世這個奸商也是同樣狡猾。」應他的請求,佛陀講述了過去世的因緣。
過去世,波羅奈城(Bārāṇasiyaṃ)梵摩達多王(Brahmadatta)統治時,菩薩投生為大臣家族,成年後擔任國王的審判官(vinicchayāmacco)。
過去世,波羅奈城(Bārāṇasiyaṃ)梵摩達多王(Brahmadatta)統治時,菩薩投生為大臣家族,成年後擔任國王的審判官(vinicchayāmacco)。當時有個鄉下商人和城裡商人是朋友。鄉下商人在城裡商人家存放了五百把犁頭(phāla)。城裡商人賣掉犁頭後,在原處堆了老鼠糞便(mūsikavaccaṃ)。後來鄉下商人來取犁頭,奸商說:「你的犁頭被老鼠吃光了。」還指著老鼠糞給他看。鄉下商人說:「就算被吃光了吧,老鼠吃的東西能怎麼辦?」
之後鄉下商人假裝要帶奸商的兒子去洗澡,途中把男孩藏在一位朋友家裡,交代:「別讓這孩子到處跑。」自己洗完澡後去奸商家。奸商問:「我兒子呢?」他回答:「朋友啊,我把你兒子放在河邊,我在水裡潛泳時,突然有隻禿鷹(kulalo)用爪子抓住你兒子飛走了。我拼命喊叫、揮手想救他,但實在沒辦法啊!」奸商說:「你胡說!世上哪有禿鷹能抓走小孩的?」鄉下商人說:「朋友,隨你怎麼想,我能怎麼辦?就是你兒子被禿鷹抓走了嘛!」奸商氣得發抖:「你這個惡賊殺人犯!我們現在就去法庭,看我不把你拖去受刑!」兩人就這樣吵吵鬧鬧去了法庭。
雙方因此爭執至法庭,奸商向裁判官(菩薩)控訴:「此人(鄉商)和我的兒子游水,他卻說我兒被鷹捉走了,因此請求裁判官明鑒。」裁判官問城商可有實證,並說:「這世上哪有鷹會捉住人行?」賢明鄉商說:「想請問裁判官,若鷹不能捉人飛行,哪麼老鼠又豈能咬爛鐵鋤頭?如今他稱我放置在他家中的五百個鋤頭都被老鼠吃了,更用鼠糞當證據,如鼠不能食鋤頭,那麼已經也不能捉走人,請查看該徹查。」菩薩明白鄉下商人是「要用奸詐對付奸詐」,便稱讚道:「你考慮得很周到。」接著說了這兩首偈頌:
135.
奸詐者的詭計(saṭhassa sāṭheyyamiṃda)真是精心設計,
你以更狡猾(paṭikūṭa)反制了這個騙子(kūṭa)。
如果老鼠真能吃鐵犁,
為何鱷魚不能抓小孩?
136.
騙術之上還有更高明的騙術(kūṭassa hi santi kūṭakūṭā),
狡詐者終會遇到更狡詐的人(nikatino nikatyā)。
快把犁頭還給失去孩子的父親,
別讓你的孩子成為犁頭的代價!」
雙方歸還財物與孩子,各得其所。二人最後依其業報,終離此世而去。
兩位商人聽法後,奸商當場悔悟,誠實商人信心增上。
佛陀講完這個法義後,說明過去世的因緣:「當時的奸商就是現在的奸商,智者商人就是現在的智者商人,而那位審判官(vinicchayāmacco)就是我的前生。」
219. garahitajātakaṃ 訶責本生經 (連畜生都呵斥煩惱的故事)
翻譯:Katrina Tsang
此本生經是佛陀在祇園精舍時,對一位「不滿修行生活」的比丘的對話。他被眾比丘帶到佛前,佛陀問:「你是否心生不滿?」比丘坦承因煩惱(kilesa)所致。佛陀開示:「此煩惱連畜生都知訶責,你既出家,怎反不如畜生?」隨即講述過去因緣。
昔日梵授王(Brahmadatta)統治波羅奈國時,菩薩投生為猴群首領(猴王)。他被獵人捕獲,並獻給國王。此猴長期居住王宮,學會人類禮儀,甚至能模仿人的行為。國王見牠舉止得體,心生歡喜,便對獵人說:「把這猴子放回當初抓到牠的地方吧!」獵人照做了。
其他猴子聽說菩薩(猴王)回來了,紛紛聚集在一塊大岩石上,熱情歡迎牠,並好奇地問:「兄弟,你這段時間去了哪裡?」菩薩回答:「我在波羅奈國的王宮裡生活。」猴子們再追問:「那你怎麼能獲釋?」菩薩解釋:「國王把我當成寵物猴(keḷimakkaṭaṃ),後來看我表現好,就放我回來了。」
猴群又問:「你在人間生活這麼久,一定知道很多人類的行為吧?快告訴我們,我們很想聽!」菩薩(猴王)拒絕:「別問我人類的事!」猴群堅持:「說嘛!我們真的想聽!」
菩薩嘆息,開始解釋:「好吧,既然你們堅持……人類啊,無論是剎帝利(武士)、婆羅門(祭司),全都張口閉口『我的!我的!』(mayhaṃ mayhan)。他們執著『擁有』,卻不明白萬物本質是『無常』(anicca),一切終將消逝。聽好了,我這就揭穿這些愚痴眾生的真相!」
接著,菩薩以偈頌道出人間荒謬:
137.
『「我的金子!我的銀子!」
他們晝夜如是語;
愚人不見聖法故,
138.
"兩個家主(dve gahapatayo)共處一室,
其中有個年輕的(eko tattha amassuko)。
垂胸(lambatthano)紮辮子(veṇikato),
還有穿孔的耳朵(aṅkitakaṇṇako)。
是花大錢(dhanena bahunā)買來的(kīto),
現在卻欺壓這家人(so taṃ vitudate janan)。"
注釋:
• "花大錢買來的贅婿"指這個沒用的長耳朵傢伙,是父母花重金(bahuṃ dhanaṃ datvā)買來,精心打扮後(maṇḍetvā pasādhetvā)用豪華車隊迎娶進門的。
• "欺壓這家人"指這個女人從進門開始,就對家中奴僕(dāsakammakarādibhedaṃ janaṃ)呼來喝去:"喂!壞奴才!這也不做那也不做!"儼然以主人自居(sāmiko viya hutvā)。
• 以上都是在批評(garahi)人類社會中這些不合理的現象。
眾猴聽完後摀耳大喊:「別說了!這些話太可怕!簡直不堪入耳!」,然後都離開了。
佛陀說法後,該比丘證得初果,從此安住修行。
佛陀講完這個法義(dhammadesanaṃ),闡明真諦(saccāni pakāsetvā)後總結本生故事(jātakaṃ samodhānesi)。法義結束時,那位比丘證得初果(sotāpattiphale patiṭṭhahi)。佛陀說明:"當時的猴群就是現在的佛教團體(buddhaparisā),而猴王(vānarindo)就是我的前身。"
220. dhammadhajajātakaṃ 法幢本生經 (菩薩因帝釋天的幫助躲過提婆達多迫害的故事)
關於「你本該安樂生活」(sukhaṃ jīvitarūposi)這個主題,佛陀住在竹林精舍(Veḷuvane)時,針對提婆達多(Devadatta)企圖謀害佛陀的事件講述了這個故事。當時佛陀說:「比丘們,不僅現在,過去世提婆達多也曾企圖殺害我,但連讓我驚嚇都做不到。」於是講述過去因緣。
過去世,在波羅奈城(Bārāṇasiyaṃ)有位名叫耶舍潘尼(Yasapāṇi)的國王統治著國家,他的將軍名叫迦樓卡(Kāḷako)。當時菩薩投生為國王的祭司,名叫法幢(Dhammadhajo),而國王的理髮師兼持傘侍從名叫遮多波尼(Chattapāṇi)。國王以正法治國,但將軍在審判案件時收受賄賂(lañjaṃ khādati),顛倒是非(parapiṭṭhimaṃsiko),把無主財產判給有權勢的人(assāmike sāmike karoti)。
有一天,一個在審判中敗訴的人揮舞著手臂哭喊著離開法庭,在路上遇見菩薩,立刻撲倒在菩薩腳下哭訴:「大人啊!在您這樣教導國王正法的人面前,迦樓卡將軍竟然收受賄賂,把無主財產判給有權勢的人!」菩薩心生憐憫,說:「來吧,我為你重新審判。」便帶他回到法庭。民眾聚集圍觀,菩薩重新審理此案,將財產判還給原本的主人。
民眾發出歡呼,聲音傳到國王耳中。國王詢問:「這是什麼聲音?」臣子回答:「陛下,法幢智者重新審理了被錯誤判決的案件,民眾為此歡呼。」國王很高興,召見菩薩問道:「老師,聽說你審理了一個案件?」菩薩回答:「是的,大王,我重新審理了被迦樓卡錯誤判決的案件。」國王說:「從今以後就由你來審理案件吧,這樣既能讓我耳根清淨,也能促進社會繁榮。」雖然菩薩推辭,但國王仍堅持請求:「請你出於對眾生的慈悲擔任法官吧!」最終菩薩接受了。
從此菩薩開始審理案件,總是公正地將財產判給合法主人。迦樓卡因為再也收不到賄賂而收入減少,對菩薩懷恨在心,便向國王進讒言:「大王,法幢智者覬覦您的王位!」國王不信,駁斥道:「不要這樣說!」但迦樓卡堅持:「如果陛下不信,可以在他來時從窗戶觀察。您會看到全城百姓都對他唯命是從。」國王看到圍繞在菩薩身邊的人群,誤以為是謀反的集會,驚慌地問將軍:「我們該怎麼辦?」將軍說:「應該處死他。」國王問:「他沒有明顯過錯,怎麼能處死?」將軍說:「我有個辦法。我們可以命令他做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等他做不到時就能藉此處死他。」
國王召見菩薩說:「智者,我們在舊花園玩樂已久,現在想在新建的花園遊玩。明天我要去遊玩,你必須在一夜之間建好一座新花園。如果做不到,你就要被處死。」菩薩明白:「這一定是迦樓卡因為收不到賄賂而向國王進讒言。」但還是回答:「我會盡力而為,大王。」
回家後,菩薩享用美食,躺在床上思考時,向帝釋天(Sakka)的宮殿變得熾熱。帝釋天感知到菩薩的心念,迅速趕來,站在空中問道:「智者,你在思考什麼?」菩薩問:「你是誰?」「我是帝釋天。」「國王命令我一夜之間建造一座花園,我正在想這件事。」帝釋天說:「不用擔心,我會為你建造一座媲美難陀園(Nandana)的花園。要建在哪裡?」菩薩指明地點後,帝釋天立即建造完成,返回天界。
第二天,菩薩親眼確認花園已建成,便向國王報告。國王帶著一萬八千隨從前往,看到這座圍繞著如心意寶石般圍牆、裝飾著各種花果樹木的花園,驚嘆不已,問迦樓卡:「智者完成了我們的命令,現在該怎麼辦?」將軍說:「大王,能在一夜之間建造這樣花園的人,奪取王位豈不輕而易舉?」國王問:「那現在該怎麼辦?」將軍說:「再給他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什麼任務?」「命令他建造一個七寶蓮花池。」
國王召見菩薩說:「老師,你已經建好了花園,現在還需要一個相稱的七寶蓮花池(sattaratanamayaṃ pokkharaṇiṃ)。如果做不到,你就要被處死。」菩薩答應後,帝釋天又為他建造了一個媲美天界蓮池、擁有千曲岸線、遍布五色蓮花的華麗池塘。
第二天,菩薩向國王報告池塘已建成。國王看到後又問將軍該怎麼辦。將軍說:「現在命令他建造一座與花園池塘相稱的象牙宮殿(sabbadantamayaṃ gehaṃ)。」國王照辦,帝釋天又立即完成了這座宮殿。
接著,在將軍的建議下,國王又命令菩薩建造一顆能照亮宮殿的寶石(maṇi),帝釋天也一一實現。最後,將軍使出殺手鐧:「大王,法幢婆羅門一定有能實現他願望的天神幫助。現在命令他找一個具備四種特質(caturaṅgasamannāgataṃ)的園丁,這是連天神都無法創造的。」
國王召見菩薩說:「老師,你已經為我們建造了花園、蓮池、象牙宮殿和照明寶石。現在還需要一個具備四種特質的園丁來看守花園。如果找不到,你就要被處死。」菩薩明白這又是迦樓卡的詭計,決定:「與其死在他人手中,不如隱居森林安詳離世。」於是未告知任何人,悄悄離開城市進入森林,在一棵樹下靜坐思惟正法。
帝釋天知道後,化身為獵人來到菩薩面前,用第一首偈頌問道:
136.
「你本該安樂生活(sukhaṃ jīvitarūposi),
為何離開王國(raṭṭhā)來到荒野(vivanamāgato)?
獨坐樹下(so ekako rukkhamūle),
像乞丐般沉思(kapaṇo viya jhāyasī)?」
菩薩回答第二首偈頌:
140.
「我本可安樂生活(sukhaṃ jīvitarūposmi),
卻離開王國來到荒野。
獨坐樹下禪思,
憶念百種法(sataṃ dhammaṃ anussaran)。」
帝釋天問:「那麼,婆羅門,你為什麼坐在這裡?」菩薩解釋了國王要求找具備四種特質園丁的事,表示:「與其死在他人手中,不如隱居森林安詳離世。」帝釋天揭示身份:「我是帝釋天,那些建築都是我幫你完成的。至於四德園丁,你們國王的持傘侍從遮多波尼(Chattapāṇi)就具備這四種特質。你可以推薦他擔任園丁。」
菩薩回家後,次日帶著遮多波尼覲見國王。國王問:「你真的具備四種特質嗎?」遮多波尼回答:
以下是嚴格按照您要求的逐字逐句現代白話文翻譯,並保留巴利文專有名詞:
「我不嫉妒(anusūyako),陛下,
我不飲酒(amajjapāyako),
我無貪愛(nisnehako),
我已立誓不發怒(akkodhanaṃ adhiṭṭhito)。」
「陛下,在我心中已無嫉妒(usūyā),我從未飲酒(majjaṃ na pivitapubbaṃ),對他人既無貪愛(sneho)也無瞋恚(kodho)。我具備這四種特質(imehi catūhi aṅgehi samannāgatomhī)。」
於是國王問道:「尊敬的遮多波尼(Chattapāṇi),你說『我不嫉妒』,這是為什麼?」「是的,陛下,我不嫉妒。」「是什麼原因讓你不嫉妒?」「請聽我說,陛下。」於是遮多波尼講述自己不嫉妒的緣由,誦出這首偈頌:
「因為一個女人(itthiyā kāraṇā),國王啊,
我曾下令綁架祭司(purohitaṃ)。
他卻向我闡明真理(atthe nivedesi),
因此我學會不嫉妒(anusūyako)。」
這段的意思是:陛下,過去我在這波羅奈城(Bārāṇasiyaṃ)當國王時,曾因為一個女人而綁架祭司。
(引用《本生經》1.1.120的偈頌):
「愚者當權無辜受縛(abaddhā tattha bajjhanti),
智者主政冤屈得伸(baddhāpi tattha muccanti)。」
根據這個本生故事,遮多波尼前世當國王時,與六十四位侍從一起沉溺慾樂。因為王后(deviyā)見菩薩(bodhisattaṃ)不滿足她的私慾,便挑撥離間,導致國王綁架菩薩。當菩薩被帶來後,如實指出王后的過錯,不僅自己獲釋,還讓國王釋放了所有侍從,並勸諫國王:「請寬恕這些人和王后的過錯。」詳細情節如前所述。這就是他說:
「因為一個女人,國王啊,
我曾下令綁架祭司。
他卻向我闡明真理,
因此我學會不嫉妒。」
當時我心中思量:「我放棄了一萬六千名後宮佳麗(soḷasa sahassaitthiyo),卻連這一個被煩惱驅使的女人都無法滿足。對女人發怒,就像對弄髒衣服的人發怒說『你為什麼弄髒衣服』(nivatthavatthe kilissante),或對消化後變成糞便的食物發怒說『你為什麼變成這樣』(bhuttabhatte gūthabhāvaṃ āpajjante)一樣荒謬。從今起直到證得阿羅漢果(arahattaṃ),我絕不讓因煩惱而生的嫉妒(usūyā)在我心中生起。」我如此發願後,從此成為不嫉妒的人。這就是我說「因此我學會不嫉妒」的緣由。
接著國王問:「親愛的遮多波尼(samma chattapāṇi),是什麼讓你戒除飲酒(amajjapo)?」他解釋緣由,誦出這首偈頌:
「我曾醉酒(matto ahaṃ),大王啊,
竟吃下親生骨肉(puttamaṃsāni khādayiṃ)。
這痛苦擊垮了我(tassa sokenahaṃ phuṭṭho),
從此遠離酒精(majjapānaṃ vivajjayin)。」
詳細經過:陛下,我前世在波羅奈城(Bārāṇasiyaṃ)當國王時,無酒不歡(majjena vinā vattituṃ nāsakkhiṃ),無肉不食(amaṃsakabhattampi bhuñjituṃ nāsakkhiṃ)。某個布薩日(uposathadivase),因為禁止殺生(māghāto),廚師(bhattakārako)提前備好的肉被野狗(sunakhā)偷吃。廚師無法準備肉食,便向王后求助。王后讓愛子盛裝坐在醉酒的國王腿上,趁國王與王子嬉戲時送上餐點。國王發現無肉,竟扭斷愛子脖子,命令廚師:「立刻烹煮送來!」我就這樣在眾人恐懼沉默中吃下親子之肉。酒醒後,王后哭訴真相,我悲痛欲絕,抓土抹嘴發誓:「直至證得阿羅漢,絕不飲此導致毀滅之酒(suraṃ nāma na pivissāmī)!」從此滴酒不沾。
國王又問:「是什麼讓你斷除貪愛(nisneho)?」遮多波尼誦偈回答:
「我曾名吉達瓦索(kitavāso),
兒子證得獨覺佛果(putto paccekabodhi me)。
他摔碎缽具便命終(pattaṃ bhinditvā cavito),
因此我斷絕一切愛執(nisneho tassa kāraṇā)。」
詳情:陛下,我前世是吉達瓦索王(Kitavāso),兒子「惡王子」(Duṭṭhakumāro)出生時,相師預言他將因缺水而死。我們在各處建造水池,卻在某日遇見獨覺佛(paccekabuddhaṃ)。民眾虔誠禮敬,王子妒火中燒,從象背躍下搶過缽具摔碎,還踐踏食物。獨覺佛凝視他一眼升空離去,王子當場全身起火(samuggatasarīraḍāho),所有水池瞬間乾涸,最終墮入無間地獄(avīci)。我聽聞後發願:「此苦因愛而生,從此對一切有情無情,永不起貪著(sneho nāma mā uppajjatū)!」
最後國王問:「是什麼讓你不起瞋恚(akkodhana)?」遮多波尼回答:
「我曾為阿拉卡苦行者(arako),
修習慈心禪七年(satta vassāni bhāvayiṃ)。
七劫往生梵天界(satta kappe brahmaloke),
因此我不瞋恨(tasmā akkodhano ahan)。」
意思是:陛下,我前世修習慈心禪(mettacittaṃ bhāvetvā)長達七劫,故能不瞋恚。
當遮多波尼闡明四種特質後,大臣與民眾立即醒悟,揪住賄賂成性的迦樓卡將軍(Kāḷaka)痛斥:「你這貪污犯(lañjakhādaka duṭṭhacora)竟想害死智者!」眾人用石杵(pāsāṇamuggarehi)擊碎他的頭顱,將屍體拖去垃圾堆(saṅkāraṭṭhāne)。此後國王以正法治國。
佛陀總結:「當時的迦樓卡將軍是提婆達多(Devadatta),持傘侍從是舍利弗(Sāriputta),帝釋天是阿那律(Anuruddha),而法幢智者(Dhammadhajo)就是我。」
221. kāsāvajātakaṃ 漏本生經 (提婆達多不配披上袈裟的故事)
「不淨者著袈裟」這段話,是世尊在祇園精舍時,針對提婆達多(Devadatta)所講述的。故事發生在王舍城(Rājagaha)。當時,法將舍利弗尊者與五百比丘住在竹林精舍(Veḷuvana),而提婆達多也率領與自己臭味相投的破戒團體住在象頭山(Gayāsīsa)。那時,王舍城居民籌集物資準備布施。有位商人為貿易而來,在完成布料交易後說:「請也為我準備一份供養。」便獻上一件極其珍貴的香染袈裟。城中雖舉辦盛大供養,但所有錢財最終只夠換取銅錢。這件袈裟成為多餘之物。眾人聚集商議:「這件高級香染袈裟該給誰?是給舍利弗尊者(Sāriputtatthera),還是提婆達多?」
有人主張給舍利弗尊者,另一些人卻說:「舍利弗尊者住幾天就會隨意離開,但提婆達多尊者長期以我們城市為依止處。無論吉凶禍福,他都是我們的依靠,應該給提婆達多。」經過多次討論,支持給提婆達多的人佔了多數,最終將袈裟給了他。提婆達多將袈裟剪裁縫製成十條衣,染整後呈現金線般的華麗色澤並穿在身上。當時,三十位比丘從王舍城出發前往舍衛城(Sāvatthi),禮拜世尊後報告此事:「尊者,提婆達多竟穿著與身份不符的阿羅漢標誌袈裟。」世尊說:「比丘們,提婆達多不僅現在穿著不合身份的袈裟,過去世也曾如此。」於是講述過去因緣。
過去世,在波羅奈城(Bārāṇasī)梵摩達王(Brahmadatta)統治時,菩薩投生於喜馬拉雅山區的象群,長大後成為八萬頭象的首領,住在森林中。當時有個窮人住在波羅奈城,看見象牙工匠街(Dantakāravīthi)的工匠製作象牙手環等物,便問:「若我取得象牙,你們會收購嗎?」工匠們答應後,此人帶著武器,穿上袈裟偽裝成獨覺佛,解開頭巾站在象群出沒處,殺象取牙販賣維生。後來他開始獵殺菩薩象群中最後方的象。當象群數量日漸減少時,眾象向菩薩報告此事。
菩薩調查後心想:「有個偽裝成獨覺佛的人站在象道盡頭,難道是他殺的?我要去查證。」某日他讓象群走在前,自己殿後。那人看見菩薩就舉起武器衝來。菩薩轉身站定,心想:「我要用鼻子把他摔在地上殺死。」但當他伸出象鼻時,看見對方身上穿的袈裟,立即想道:「這是阿羅漢的神聖標誌,我應當尊重。」於是收回象鼻說道:「喂,你這人!這阿羅漢袈裟與你身份不符,為何要穿?」隨即念出偈頌:
141.
「內心不淨著袈裟
遠離調伏與真理,此人不配袈裟裳。
142.
若人已滌諸煩惱,持戒心安定,
具足調伏與真理,方堪披此袈裟衣。」
菩薩向此人說明道理後警告:「從今以後不准再來,若再出現必取你性命!」便放他離開。
世尊開示此法後結緣本生:「當時的殺象者就是提婆達多,而象群首領正是我。」
222. cūḷanandiyajātakaṃ 小難提本生經 (提婆達多過去世兇殘射殺猴子菩薩一家的故事)
「此即老師昔日所言」這段話,是世尊在竹林精舍(Veḷuvana)時針對提婆達多(Devadatta)所講述的。當時比丘們在法堂議論:「諸位,提婆達多性情殘暴粗魯,曾企圖謀害正等正覺者、分裂僧團、放出醉象(Nāḷāgiri),對如來無半點慈悲之心。」世尊到來詢問:「比丘們,你們在討論什麼?」聽完回答後說:「不僅現在,過去世提婆達多也是這般殘暴無情。」於是講述過去因緣。
過去世,在波羅奈城(Bārāṇasī)梵摩達王(Brahmadatta)統治時,菩薩投生於喜馬拉雅山區,成為名叫大難提(Mahānandiya)的猴子,他有個弟弟名叫小難提(Cūḷanandiya)。兄弟倆率領八萬猴群,在喜馬拉雅山區奉養失明的老母猴。他們將母親安置在樹洞巢穴後,便到森林採集甘美果實送給她。但負責運送的猴子們私吞果實,老母猴飢餓消瘦,只剩皮包骨。菩薩發現後問:「母親,我們明明送來甘美果實,您為何憔悴?」老母猴回答:「孩子,我沒收到啊。」菩薩心想:「若我繼續領導猴群,母親必會餓死。我該放棄領導權專心奉養母親。」於是他找來小難提說:「弟弟,你來領導猴群,我要照顧母親。」不料弟弟也說:「兄長,我無意領導猴群,也要專心奉養母親。」最終兄弟倆同心放棄領導權,帶著母親下山,在邊境一棵榕樹上安家奉養老母猴。
當時有位住在波羅奈城的婆羅門青年,在得叉尸羅(Takkasilā)跟隨首席老師學習各項技藝。學成請辭時,老師以相術看出他殘暴粗魯的本性,告誡道:「孩子,你性情兇狠,這種人不會永遠順遂,終將遭遇大禍患。別再如此蠻橫,莫做將來後悔之事。」叮囑後便讓他離開。青年禮別老師回到波羅奈城成家,卻因其他技藝難以維生,決定:「我要靠弓箭謀生,當獵人養家。」於是離城到邊境村落,整日攜帶弓箭入林獵殺各種動物販賣。某日一無所獲返家時,看見路邊有棵榕樹,心想:「或許樹上有獵物?」便朝榕樹走去。
此刻兩兄弟剛餵完母親水果,將她安置在前方樹枝後,正躲在樹冠間休息。看見獵人逼近,他們擔憂:「他會對母親做什麼?」便藏身枝葉間。這殘暴的獵人來到樹下,發現那隻年老體弱的盲母猴,盤算:「與其空手而歸,不如射殺這母猴帶走。」便舉弓瞄準。菩薩見狀對弟弟說:「小難提,這人要殺母親。我要用性命救她,我死後請你繼續奉養母親。」說完躍出枝葉喊道:「喂!別射殺我母親!她年老目盲,我願用性命交換。請殺我饒過她吧!」說完取得獵人承諾,主動坐到箭靶位置。這冷血獵人射殺菩薩後,又舉弓瞄準母猴。小難提見狀想:「他還要殺母親。哪怕母親多活一天也是恩賜,我也要用命救她。」便躍出喊道:「住手!我願用性命換母親,請殺了我帶走我們兄弟倆,饒母親一命!」取得承諾後也坐到箭靶處。獵人連射殺小難提後冷笑:「這母猴正好可以帶回家給孩子們玩。」竟連老母猴也射殺,將三具猴屍捆綁拖回家。
惡報立刻降臨:獵人家中遭雷劈,妻子與兩個孩子當場燒死,僅剩門柱殘骸。有路人見狀在村口告知此事。獵人聞訊悲痛欲絕,當場丟棄弓矢肉乾,撕碎衣服裸身捶胸哭嚎著衝回家。此時殘存門柱突然斷裂砸碎他頭顱,地面裂開湧出無間地獄(Avīci)烈火。獵人墜入地獄時,突然憶起老師教誨,哭嚎著念出兩首偈頌:
143.
「此即老師昔日言,婆羅門師帕拉沙利(Pārāsariyo)之教誨:
『莫造惡業遺後患,免你追悔淚漣漣。』
144.
人所造作諸業行,果報必現自身前。
行善之人得善果,作惡之徒食惡果。
如同種瓜終得瓜,種豆自然收豆還。」
獵人哀嚎著沉入地獄,墜入無間大火。
世尊總結:「比丘們,提婆達多不僅今生殘暴,過去世亦復如是。」說完揭示本生:「當時的殘暴獵人是提婆達多,首席老師是舍利弗(Sāriputto),小難提是阿難(Ānando),母猴是摩訶波闍波提喬達彌(Mahāpajāpatigotamī),而大難提正是我。」
223. puṭabhattajātakaṃ 飯盒本生經 (菩薩幫受冷落王后獲得尊重的故事)
世尊住在**祇園精舍(Jetavana)**時,針對一位**家主(Kuṭumbika)**的事蹟講述了這個故事。
據說,**舍衛城(Sāvatthi)**的一位家主與另一位鄉村家主有生意往來。某天,他帶著妻子去對方家裡收債,但對方說:「我沒辦法還錢!」一分錢也沒給。這位家主很生氣,連飯都沒吃就離開了。
半路上,他因為飢餓而虛弱,路人們看他可憐,就給了他一個**飯盒(Puṭabhatta)**,說:「和你的妻子一起分著吃吧!」
他接過飯盒後,卻不想分給妻子,反而騙她說:
「夫人,這裡是強盜出沒的地方,你先往前走!」
等妻子走遠後,他獨自吃完所有飯菜,只留下空盒子給她看,還說:
「夫人,那些人根本沒給食物,只給了個空盒子!」
妻子知道他獨吞了食物,心裡非常難過。
後來,夫妻倆走到**祇園精舍(Jetavana)**附近,想進去喝水休息。
世尊預知他們會來,便提前走到路上,像獵人一樣坐在**香茅亭(Gandhakuṭi)的樹蔭下等待。夫妻倆見到世尊,上前禮拜後坐下。
世尊和他們寒暄後,問這位妻子:
「居士女,你的丈夫對你好嗎?是否關心你?」
妻子回答:
「尊者,我很關心他,但他對我毫無感情!先不說別的,今天在路上,他拿到飯盒後,一口都沒分給我,自己全吃光了!」
世尊說:
「居士女,雖然你一直關心他,但他對你卻毫無情義。不過,當智者看出你的美德時,他會把一切財富都交給你。」
說完,應她的請求,世尊講述了過去的因緣。
**【過去世】**
過去世,在**波羅奈城(Bārāṇasī)**,**梵摩達王(Brahmadatta)**統治時,菩薩投生在一個大臣家庭,長大後成為國王的顧問。
當時,國王懷疑自己的兒子有謀反之心,就把他趕出王宮。王子帶著妻子離開城市,在一個**迦尸(Kāsika)**的村莊住下。後來,他聽說父親去世,便想:
「我要回去繼承王位!」
在返回**波羅奈城(Bārāṇasī)**的路上,有人給了他一個飯盒,說:「和你的妻子一起分著吃吧!」但他一口都沒分給妻子,自己全吃光了。妻子心想:「這人真自私!」心裡很難過。
王子回到**波羅奈城(Bārāṇasī)**繼承王位後,雖然封她為**王后(Aggamahesiṭṭhā)**,但對她毫無尊重,從不關心她的生活,甚至連「你過得怎樣?」都不問。
菩薩心想:
「這位王后對國王有恩,又深愛著他,但國王卻對她毫不在意。我應該幫她得到尊重。」
於是,他去見王后,恭敬地問:
「王后,您為何不給老父親們布施衣服或食物呢?」
王后回答:
「我自己在王宮都得不到什麼,還能給你們什麼呢?」
菩薩假裝驚訝:
「您不是已經是王后了嗎?」
王后苦笑:
「沒有尊重的王后之位有什麼用?國王連在路上拿到飯盒都不肯分我一口!」
菩薩轉頭問國王:
「陛下,這是真的嗎?」
國王承認了。
菩薩便對王后說:
「王后,既然國王不珍惜您,您留在這裡只會痛苦。這世上有句話說:**『該親近的人就親近,該遠離的就遠離。』** 您不如離開吧!」
接著,他念出兩首偈頌:
**145.**
**「應向敬我者回敬,應與助我者互助,**
**應幫利我者成事,不與無情人糾纏。**
>
**146.**
**若人決心要捨棄,莫再留戀生煩惱,**
**如鳥離枯果樹去,世界廣闊任翱翔。」**
國王聽完後,終於明白自己的錯誤,把所有的財富和權力都交給了王后。從此,他們和睦相處,幸福生活。
世尊講完這個法義,再說真諦後,揭示本生因緣:
「當時的國王夫婦就是現在的這對夫婦,智慧大臣正是我」
聽完開示後,這對夫婦證得**須陀洹果(Sotāpattiphala)。
224. kumbhilajātakaṃ 鱷魚本生經
世尊住在**竹林精舍(Veḷuvana)**時,針對**提婆達多(Devadatta)**的事蹟講述了這個故事。
> **147.**
> **「若具此四法,猴王如你般——**
> **真實、如法、堅毅與慷慨,**
> **此人必能超越世間險難。」**
>
> **148.**
> **「若人無此四殊勝德——**
> **真實、如法、堅毅與慷慨,**
> **則永難超越世間障礙。」**
---
- 其餘含義與**前文《鱷魚本生》**所述一致。
詳見JaA.57
225. khantivaṇṇajātakaṃ 忍辱德行本生經 (菩薩忍耐大臣的故事)
世尊住在**祇園精舍(Jetavana)**時,針對**憍薩羅國王(Kosalarājā)**的事跡講述了這個故事。
據說,國王有一位曾立下大功的大臣,卻在後宮犯下過錯。國王心想:「他對我有恩」,便容忍了此事,並向世尊稟報。世尊說:「大王,古代的國王們也是如此容忍的。」應國王請求,世尊講述了過去世的因緣。
過去世,在**波羅奈城(Bārāṇasī)**,**梵摩達王(Brahmadatta)**統治時,一位大臣在國王的後宮犯下過錯,而這位大臣的僕人也在大臣家中犯下同樣的過錯。大臣無法容忍僕人的行為,便帶著他去見國王,問道:
「陛下,我有一位盡心盡力辦事的僕人,但他卻在我家中犯錯,請問該如何處置他?」
說完,他先念出第一首偈頌:
149.
「陛下,我有一僕人,**
勤勞辦事無不盡心,**
但他犯下一過錯,**
您認為該如何處置?」**
國王聽完後,念出第二首偈頌回答:
150.
「我也有這樣的臣僕,**
他確實存在於此,**
足德行之人難尋,**
因此我選擇忍辱。」**
大臣聽完國王的話,明白國王是在暗示自己,從此不敢再在後宮犯錯。而那位僕人得知國王的態度後,也不敢再做同樣的事。
世尊開示此法後,揭示本生因緣:
「當時的波羅奈國王正是我,而那位大臣就是現在的憍薩羅國王」
大臣知道國王向世尊告白後,從此不再犯同樣的過錯。
226. kosiyajātakaṃ 貓頭鷹本生經 (菩薩勸導國王不要在不恰當時機出征的故事)
世尊住在**祇園精舍(Jetavana)**時,針對**憍薩羅國王(Kosalarājā)**的事跡講述了這個故事。這位國王為了平定邊境叛亂,在不恰當的時機出征。
世尊講述過去世的故事:
「大王,過去世**波羅奈城(Bārāṇasī)**的國王也在不合適的時機外出,在園林中紮營。當時,一隻貓頭鷹(Ulūka)躲進了竹叢裡。烏鴉大軍到來後包圍了牠,心想:『等牠一出來就抓住牠!』這隻貓頭鷹沒有觀察日落時間,在不該出來的時候貿然飛出想要逃跑。結果烏鴉們立即包圍牠,用喙啄擊,將牠撕成碎片。」
國王問菩薩智者:「智者啊,為什麼這些烏鴉要攻擊貓頭鷹呢?」
菩薩回答:「大王,在不合適的時機離開自己巢穴的眾生,就會遭受這樣的痛苦。因此,不該在不恰當的時機離開自己的住處。」
為了闡明這個道理,菩薩念出以下兩首偈頌:
151.
「適時外出方為善,不合時宜而出不為善。**
若不合時宜而出,獨自對大眾,**
不得任何利益,就會如貓頭鷹遭受烏鴉軍團那樣**
152.**
智者善知道方法和安排,洞察他人的空隙,**
降服一切敵對者,貓頭鷹便得安樂。」**
國王聽完菩薩的話後,停止了不合時宜的出征計劃。
世尊開示此法後,揭示本生因緣:
「當時的國王是阿難(Ānanda),智慧大臣正是我(世尊)」
227. gūthapāṇajātakaṃ 糞蟲本生經 (以屎羞辱別人的比丘)
「勇者當與勇者戰」──世尊在祇園精舍時,曾針對某位比丘講述這個故事。據說當時在距離祇園三由旬半的某個市鎮,有許多施粥和供僧的飲食。當地住著一個名叫Koṇḍa的質問者。每當年輕沙彌為求粥食而來時,他就問:「誰吃?誰喝?誰享用?」若對方答不出,便加以羞辱。沙彌們因畏懼他,不敢再去該村求食。
某日,一位比丘詢問:「尊者,某村是否有施粥或供僧飲食?」得知後又被告知:「但那裡有個Koṇḍa會質問人,若答不出便辱罵,因此無人敢去。」比丘便說:「請為我送食物到那裡,我將制服他,斷絕後患,以後他看到你們就會逃跑。」比丘們同意後為他送食。
比丘到村口披上袈裟。Koṇḍa見狀如狂羊般衝來喊:「沙門,回答我的問題!」比丘說:「居士,先讓我進村托缽,取粥後到休息處再說。」比丘取粥回來, Koṇḍa仍緊逼質問。比丘說:「先讓我喝粥、打掃休息處、取供僧飯食。」拿到食物後,將他帶出村外,收起袈裟搭肩,突然奪其缽站立。當Koṇḍa再次催促時,比丘一拳將他擊倒,踩碎其骨般痛毆,又把糞塗在他的面上,警告:「從今往後,若敢再質問比丘,你會知道後果!」Koṇḍa此後見僧即逃。
後來僧團得知此事,某日在法堂議論:「聽說某比丘把糞塗在男人的面上!」佛陀到來詢問,比丘們據實以告。佛陀說:「諸比丘,那比丘非今生才用糞羞辱他,過去也曾如此。」於是講述往事──
從前,盎伽國(Aṅga)與摩揭陀國(Magadha)的商旅互相往來。某日,兩國商隊在邊境湖畔宿營,飲酒食魚肉,清晨整裝出發。離去時,一隻食糞蟲(gūthakhādaka pāṇaka)循糞味而來,見殘酒因口渴飲盡,醉後爬上糞堆。濕糞下陷時,牠大喊:「大地撐不住我了!」此時一頭醉象路過,聞糞臭厭惡退避。食糞蟲誤以為象畏懼自己,心想:「此象該與我一戰!」便喊出第一首偈:
153.
「勇者當遇勇者戰,威猛揮擊力相當。
象王何故轉身逃?莫非畏懼心驚惶?
盎伽摩揭陀人眾,且觀我輩較鋒芒!」
大象聽後豎耳折返,輕蔑地以第二偈回應:
154.
「不以足牙鼻取命
應以屎便殺你,以臭殺臭!」
說完,大象在牠頭上排下巨量糞便,排尿沖刷後離去,食糞蟲當場斃命。象王長鳴著返回森林。
佛陀開示後點明因果:「當時食糞蟲是Koṇḍa,大象即是那比丘。我親見此事發生,而那叢林守護神實是我本人。」
228. kāmanītajātakaṃ 貪慾婆羅門本生經 (菩薩警戒貪心國王的故事)
「三座山」**——世尊住在祇園精舍時,針對一位名叫**貪慾婆羅門(kāmanītabrāhmaṇa)**的人講述了這個故事。**(本生故事的)**現世與過去世的因緣,將在《小部·本生經》第十二集的**《貪慾本生JaA.467》中詳細說明。
在故事中,有兩位王子,**長子**後來成為**波羅奈城(Bārāṇasī)**的國王,**幼子**則成為副王。國王對感官欲樂之物(vatthukāma)**和**煩惱慾(kilesakāma)**永不滿足,且極度貪財。
當時,**菩薩(bodhisatto)**轉生為**帝釋天王(Sakka devarājā)**,巡視人間時,發現這位國王貪得無厭,心想:**「我要教訓他,讓他知恥!」**於是化身為一位**年輕的婆羅門(brāhmaṇamāṇava)**,前去見國王。
國王問他:**「年輕人,你來此有何目的?」**
菩薩回答:**「大王,我看見三座繁榮富庶的城池,糧食充足,象馬車乘無數,金銀珍寶堆積如山,且只需少量兵力即可攻取。我來此,是想為您奪取這些城池!」**
國王問:**「我們何時出發?」**
菩薩答:**「明日即可。」**
國王說:**「那你先回去,明早再來。」**
菩薩說:**「好的,大王,請速速整備軍隊!」**說完便返回天界。
第二天,國王命人擊鼓召集軍隊,並召集大臣說:**「昨日有位婆羅門青年說,要在北般遮羅(Uttarapañcāla)、因陀波多(Indapatta)和吉迦(Kekaka)三城為我奪取王權。我們快去抓住他,帶他去那三座城!」**
大臣們問:**「陛下,昨晚安排他住在何處?」**
國王答:**「我沒給他住所。」**
大臣又問:**「那是否安排了隨從?」**
國王答:**「也沒有。」**
大臣們再問:**「那該去哪裡找他?」**
國王說:**「去城裡街道上找找看。」**
大臣們四處尋找,卻不見其蹤影,回報國王:**「陛下,我們找不到他。」**
國王因未能見到那位婆羅門青年,心想:**「我竟失去了如此巨大的權勢!」**頓時陷入極度悲傷,心臟灼熱,血液翻騰,隨即病倒。御醫們束手無策。
三四天後,**帝釋天(Sakka)**察覺國王的病情,心想:**「我該去醫治他。」**於是再次化作**婆羅門醫生(vejjabrāhmaṇa)**來到宮門前,通報說:**「有位婆羅門醫師前來為國王治病。」**
國王聽後說:**「那麼多御醫都治不好我,給他賞賜後打發走吧!」**
帝釋天得知後回應:**「我不需要住所或報酬,也不收取醫藥費,我只想治病。請讓國王見我。」**
國王終於同意。帝釋天進入王宮,行禮後站在一旁。國王說:**「你要醫治我嗎?」**
帝釋天答:**「是的,陛下。」**
國王說:**「那就治吧。」**
帝釋天問:**「請告訴我病症的特徵——病因是什麼?是吃了什麼、喝了什麼,還是因所見所聞而起?」**
國王回答:**「孩子,我的病是因聽聞而起。」**
帝釋天問:**「你聽到了什麼?」**
國王說:**「有位青年婆羅門來見我,說要在三座城池為我奪取王權。但我既沒給他住所,也沒安排隨從,他可能因憤怒而投奔其他國王。一想到自己失去了如此大的權勢,我就病倒了。如果你能醫治因貪慾而生的病,就請治療我吧!」**
為闡明此理,國王誦出**第一首偈**:
**155.**
**「我欲得三山,般遮羅、俱盧與吉迦,**
**更超此三者,婆羅門,請醫我貪慾!」**
帝釋天接著說:**「陛下,你的病非草藥可治,唯有智慧之藥能醫。」**隨即誦出**第二偈**:
**156.**
**「有人醫蛇毒,智者治鬼祟,**
**無人醫貪慾,墮落者無藥!」**
帝釋天進一步開示:
**「陛下,即便你得到那三座城,你能同時穿四套衣服嗎?能同時在四個金碗裡吃飯嗎?能同時在四張床上睡覺嗎?貪慾之人永不知足,貪慾是毀滅的根源。它不斷增長,將人推入八大地獄、十六小地獄及無數惡道!」**
帝釋天以地獄之苦警醒國王,並為他說法。國王聽後,憂惱頓消,病即痊癒。帝釋天勸他持戒行善,隨後返回天界。國王此後廣行布施,依業投生。
世尊講完這個法義後,揭示真相:
**「當時的國王就是貪慾婆羅門(kāmanītabrāhmaṇa),而帝釋天(Sakka)就是我。」**
229. palāyitajātakaṃ 逃跑者本生經 (佛陀前世今生以門樓嚇跑挑戰者的故事)
關於「被象群雲朵包圍」的故事,這是佛陀住在祇樹給孤獨園(Jetavana)時,針對一位逃跑的遊方行者所講述的。據說那位遊方行者為了辯論而走遍整個閻浮提(Jambudīpa),卻找不到任何能與他辯論的對手。他逐漸來到舍衛城(Sāvatthi),向人們打聽:「現在有誰能與我辯論嗎?」人們告訴他:「即使有上千個像你這樣的辯論者,也無法與一切知者、兩足至尊、大喬達摩(Mahāgotamo)、正法之主、能摧毀外道論點的世尊相比。在這整個閻浮提,沒有任何一種外道理論能超越佛陀。就像海浪到達岸邊會粉碎一樣,一切辯論到了佛陀腳下都會化為塵埃。」他們如此讚歎佛陀的功德。遊方行者問:「那他現在在哪裡?」聽到「在祇樹給孤獨園」後,他說:「我現在就要去挑戰他!」於是帶著大批隨眾前往祇園。當他看到由給陀(Jeta)王子花費九千萬金錢建造的祇園大門樓時,問道:「這是沙門喬達摩的住所嗎?」聽到「這只是門樓」的回答後,他說:「連門樓都如此壯麗,他的住處會是什麼樣子?」當人們告訴他「精舍名為香室(Gandhakuṭi),其莊嚴無法衡量」時,他驚歎:「這樣的沙門,誰敢與他辯論?」當場就逃跑了。人們喧鬧著進入祇園,佛陀問他們:「為何在不適當的時間來?」他們便稟告了此事。佛陀說:「信眾們,這並非今日才發生。過去他也曾因看見我的住所門樓而逃跑。」應眾人請求,佛陀講述了過去世的因緣。
過去世,在犍陀羅國(Gandhāraraṭṭha)的德叉尸羅城(Takkasilā),菩薩(即佛陀前世)統治國家,而波羅奈城(Bārāṇasi)由梵授王(Brahmadatto)統治。梵授王想:「我要攻佔德叉尸羅!」便率領大軍前往,在離城不遠處駐紮。他策劃戰術:「讓象兵這樣進攻,馬兵這樣衝鋒,戰車這樣推進,步兵這樣包抄。衝鋒時要這樣揮舞武器,箭雨要像暴雨雲般傾瀉而下。」思考戰術時,他說了以下兩首偈頌:
157.
「以最精銳的象群如雲湧現,以最優秀的馬隊如花環圍繞,以戰車揚起塵埃如浪翻騰,以箭雨密集降下如暴雨傾盆。
以緊握武器、旋轉突擊的強悍步兵四面合圍——德叉尸羅已被團團包圍!」
158.
「衝鋒吧!包抄吧!讓各種吶喊聲交織響起!
今日要讓喧囂聲如雷鳴震天,宛如烏雲中閃電霹靂的轟響!」
梵授王如此鼓舞軍隊後,率軍逼近城門,看見門樓時問:「這是國王的宮殿嗎?」得知「這只是城門樓」後,他說:「連城門樓都如此宏偉,國王的宮殿會是何等模樣?」當聽聞「如同天界的毗闍延塔宮殿(Vejayantapāsāda)般輝煌」時,他嘆道:「我們無法與如此威勢的國王抗衡!」僅僅看到門樓就撤退,逃回波羅奈城去了。
佛陀講完這個法義後,連結過去與現在:「當時的波羅奈王就是逃跑的遊方行者,而德叉尸羅的國王正是我自己。」
230. dutiyapalāyitajātakaṃ 第二逃跑者本生經 (佛陀前世今生以容貌嚇跑挑戰者的故事)
佛陀住在祇樹給孤獨園(Jetavana)時,針對另一位逃跑的遊方行者講述了這個故事。
當時,這位遊方行者進入了祇園。那時,佛陀正被大眾圍繞,坐在莊嚴的法座上,猶如獅子吼般宣說佛法,宛如獅子般展現威勢。
遊方行者見到佛陀具足十力的莊嚴身相,面容如滿月般圓滿,額頭如黃金般光輝,心想:**「誰能戰勝這樣的人中至尊?」** 於是立刻轉身,從人群縫隙中逃走了。
大眾追趕他,但沒能追上,便返回向佛陀報告此事。佛陀說:**「這位遊方行者不是現在才逃跑,過去他也曾因看見我如黃金般的面容而逃離。」** 接著,佛陀講述了過去世的因緣。
過去世,菩薩(佛陀的前生)是波羅奈(Bārāṇasi)的國王,而德叉尸羅(Takkasilā)則由一位犍陀羅(Gandhāra)的國王統治。
這位犍陀羅王心想:**「我要攻佔波羅奈!」** 於是率領四軍(象兵、馬兵、車兵、步兵)前來,包圍了城市,並站在城門前審視自己的強大軍隊,自負地說道:**「誰能擊敗如此強大的軍隊?」** 接著,他先說了第一首偈頌:
(偈頌 159)**
「我的軍旗無邊無際,如海洋般不可撼動,
即使群鳥也無法征服大海,
如同狂風無法撼動高山,
今日我的軍隊同樣無人能敵!」**
菩薩(波羅奈王)展現出如滿月般光輝的面容,威嚴地說道:
「愚者,別再胡言亂語!你的軍隊就像醉象衝進蘆葦叢,我將輕易摧毀它!」
接著,他說了第二首偈頌:
(偈頌 160)**
「愚者,別再自誇,你的軍隊不值一提,
卻找不到能阻擋我的人!
你就像攻擊獨行象的蠢人,
我將一腳踩碎你,如同踩斷蘆葦!」**
聽到這番話後,犍陀羅王抬頭望去,看見波羅奈王那如黃金般閃耀的寬闊額頭,心生恐懼,立刻撤退,逃回自己的城市去了。
佛陀講完這個法義後,連結過去與現在:
**「那時的犍陀羅王就是現在逃跑的遊方行者,而波羅奈王正是我自己。」**
231. upāhanajātaka 革履本生經 (提婆達多前世學完技藝後反咬師父的故事)
翻譯:匿名
世尊在祇樹給孤獨園時,針對提婆達多(Devadatta)講述了這個故事。當時比丘們在法堂議論:「各位,提婆達多捨棄老師後,與如來作對,最終遭遇大毀滅。」
這時,佛陀來到他們所在的地方,問道:「諸位比丘,你們現在在這裡談些什麼呢?」比丘們回答佛陀說:「就是這樣這樣的事情。」佛陀說:「諸位比丘,提婆達多背叛師父,與如來作對,結果落得大毀滅的下場,這並不是今天才開始的事,在過去的世代也是如此。」於是佛陀開始講述過去的因緣。
從前,波羅奈國由梵授王統治。當時,菩薩出生在一個象使的家庭。成年之後,他精通了驅使大象的所有技藝。後來,有一位來自迦尸村的年輕人,前來拜菩薩為師學藝。菩薩為了讓學生學到技藝,毫不吝惜自己的知識,將自己所知的全部傳授給這位青年。因此,這位青年學到了菩薩所會的所有技術,並對菩薩說:「師父!我想去國王那裡為他效力。」菩薩回答:「很好啊。」於是向國王稟告道:「大王,我的弟子想為您效勞。」國王說:「很好,可以讓他為我服務。」「那請您決定他的俸祿吧。」「他是你的弟子,不能與你同樣俸祿。你拿一百兩銀子,他就拿五十兩;你拿兩百兩銀子,他就拿一百兩。」
菩薩回到家裡,將國王的話告訴弟子。弟子說:「師父,我與您學到的技藝一模一樣,如果我的俸祿能和您一樣,我就去就職,否則我就不去了。」菩薩將這件事向國王稟告,國王說:「如果他所做的事情與你一樣,能展現出和你同等的技藝,那就給他同樣的俸祿。」菩薩轉告弟子後,弟子同意展示技藝。國王下令:「明日就讓師徒二人展示馴象技藝,鳴鼓召集民眾到王宮廣場觀看。」
兩人一起回答:「遵命!我們會讓大王觀賞技藝,請下令擊鼓宣傳。」國王下令:「明天師徒二人將展示驅使大象的技藝,想觀看的人請到王宮前的廣場集合。」於是開始擊鼓傳播消息。
菩薩心想:「我的這位弟子還不懂得真正高明的技術。」於是他捉來一頭象,在一夜之間,對象進行了反向的訓練。他讓象向前走,象就向後退;讓象向後退,象就向前走;叫象拿起東西,象就放下;叫象放下,象就拿起來。第二天,他騎著這頭象前往王宮。弟子也騎著一頭他自己喜歡的象。一大群人前來集合觀看,師徒二人同時展現相同的技藝。
接著,菩薩讓自己的象表演反向的動作:他說向前走,象就向後退;他說向後退,象就向前走;他說站立,象就躺下;他說躺下,象就站起;他說拿起,象就放下;他說放下,象就拿起。民眾怒斥:「惡徒!你竟敢與老師較勁,不自量力!還妄想技藝相當?」用石塊棍棒當場將他打死。
菩薩從象背上跳下,走到國王面前說:「大王,人們學習技藝本是為了安樂。然而,有些人學習技藝,就像穿了一雙壞掉的鞋子,不但無法讓自己快樂,反而讓自己陷入困境。」於是他吟誦了以下兩首偈頌:
161.
「猶如人為求安樂購劣鞋,反被炎熱地面灼傷腳;
粗糙縫線磨破皮膚後,最終噬咬其足成瘡痍。」
162.
「卑劣無德之徒亦如是,竊取師長技藝與學問;
反被所學知識所吞噬,此輩猶如噬足之破鞋。」
國王聽了之後,非常滿意,給了菩薩極大的榮譽。
佛陀說完這段法語之後,作了本生故事的結語:「那時的弟子就是提婆達多,而師父就是我。」
232. vīṇāguṇajātakaṃ 琵琶竿本生經 (喜歡駝背男的女人)
翻譯:匿名
這則本生故事,是佛陀在祇園精舍時,針對一位年輕女子所說的談話。據說這名女子是舍衛城一位長者的女兒。她在自己家中,看到人們對牛王表現出極大的敬意,於是問乳母:「乳母!那個受到人們如此尊敬的是什麼東西?」乳母回答說:「姑娘,他是牛王。」
有一天,這位女子站在高樓上,俯視街道,看到一名駝背的人,心裡想:「牛群中最強壯的公牛背上會有隆起的肉峰,人類中最優秀的男子也該有這樣的特徵。這人一定是人中之牛,我應該去服侍他!」於是她派遣侍女去告訴那名駝背男子說:「富商之女想跟你私奔,請在某處等她。」隨後,她帶著貴重財物,喬裝打扮溜出家門,跟駝背男子一起逃跑。
這件事很快傳遍了整個城市,連比丘們也都知道了這件事。比丘們在法堂內議論道:「各位法友!那位長者的女兒竟然和一個駝背男子一起逃走了。」這時,佛陀來到比丘們所在的地方,問道:「諸位比丘!你們現在在這裡談什麼?」比丘們回答說:「就是這樣這樣的事情。」佛陀說:「諸位比丘!這位女子仰慕駝背男子,不是從今天才開始的事,在過去的世代中,她就已經仰慕了。」於是佛陀開始講述過去的因緣。
從前,波羅奈國由梵授王統治。當時,菩薩出生在一個市場村的長者家中。成年後,他娶妻生子,並為自己的子女安排了婚事,選中了波羅奈國一位長者的女兒,並決定了婚禮的日期,準備前去迎娶。
這位長者的女兒在家中看到人們對牛王表現出極大的敬意,於是問乳母:「那是什麼東西?」乳母回答說:「那是牛王。」這位女子聽了之後,又在街上看到一名駝背男子,心想:「這應該就是人中的王者。」於是她帶著重要的物品,與那名駝背男子私奔了。
菩薩帶著一群人準備迎娶長者的女兒,途中經過同一條道路。這對男女整夜趕路,駝背因整晚受寒,天亮時被冷風侵襲,全身劇痛難忍。他癱倒在路邊,身體蜷曲得像斷了弦的琴柱,富商女兒則坐在他腳邊。
菩薩看到長者的女兒躺在駝背男子的腳邊,立刻明白了事情的經過。他走上前,對女子說了一首偈頌:
163.
「一意孤行終成空,(這位)愚人無智難依靠。
尊貴之女,豈能與此駝背者共偕老?」
長者的女兒聽了菩薩的話,回應了一首偈頌:
164.
「我曾視他如人牛,一心愛慕此駝背。
如今蜷縮如琴柱,斷弦殘柱倒路旁。」
菩薩明白這位女子已經改變了心意,於是為她梳洗、更衣化妝,然後帶她乘車返回家中。
佛陀說完這段法語後,作了本生故事的結語:「那時的長者之女就是今天的長者之女,而波羅奈國的長者就是我。」
233. vikaṇṇajātakaṃ 鐵箭本生經 (鱷魚因貪食而遭殺害的故事)
翻譯:匿名
這則本生故事,是佛陀在祇園精舍時,針對一位對出家生活感到厭倦的比丘所說的談話。當時,這名比丘被帶到法堂。佛陀問他:「聽說你對出家生活感到厭倦,這是真的嗎?」比丘回答:「確實如此。」佛陀又問:「為什麼你會厭倦出家生活呢?」比丘說:「因為我被五欲所吸引。」
佛陀聽後便說:「五欲就像射入胸中的鐖箭,一旦中了,就如同鱷魚被鐖箭射中一樣,最終只會導向死亡。」於是佛陀開始講述過去的因緣。
過去世,菩薩在波羅奈(Bārāṇasī)以正法治國。有一天,他去王苑遊玩,來到蓮池邊。當時,舞蹈、音樂及各種技藝的表演正熱鬧進行中。蓮池中的魚和龜被音樂吸引,,聚集在國王周圍。國王看到魚群如此之多,像多羅樹幹一樣密集,便問大臣:「這些魚為何跟著我?」大臣們回答說:「陛下,牠們是在侍奉您」國王聽了十分高興,說:「原來牠們是在侍奉我啊!」原來牠們是在侍奉我啊!
然而,在魚群聚集進食的時候,一條鱷魚也趁機前來捕食魚類。餵食的管理者將此事稟報國王,國王說:「等鱷魚捕食魚的時候,用鐖箭射牠,把牠抓住。」管理者回應:「謹遵王命。」於是他站在船頭,用鐖箭瞄準前來捕食魚類的鱷魚。當箭射中鱷魚的背部時,鱷魚受了重傷,感到劇痛,拼命逃回自己的巢穴。管理者知道鱷魚已被射中,便高聲對牠喊道,並吟誦了第一首偈頌:
165.
「隨你所欲去何方,鐵箭已刺中你。
貪戀魚群而追隨,美食反成殺你因。」
受傷的鱷魚最終回到自己的棲身之處後死去
佛陀用這個故事作說明,然後以正覺者的身份吟誦了第二首偈頌:
166.
「如此落入世間的誘餌,心順從於控制之中而苦惱。
親友之中遭毀滅,如鱷貪魚終喪命。」
注釋:這裡「誘餌」(lokāmisa)指五種感官欲望(色、聲、香、味、觸)
佛陀講完這段法語後,進一步說明了聖諦之理——在聽完聖諦之理後,那位厭倦出家的比丘證得了預流果。
最後,佛陀作了本生故事的結語:「當時的鱷魚是提婆達多(Devadatta),魚群是佛陀的僧團,而波羅奈國王就是我。」
234. asitābhūjātakaṃ 阿西達布妃本生經 (因失夫愛而出家證阿羅漢果的故事)
翻譯:匿名
佛陀住在祇樹給孤獨園(Jetavana)時,針對一位少女講述了這個故事。
據說,在舍衛城(Sāvatthī),有一對夫婦是佛陀兩位上首弟子(Aggasāvaka)的在家護持者,他們有一位容貌美麗、福報圓滿的女兒。她長大後,嫁給了門當戶對的家庭。然而,她的丈夫對她漠不關心,心思總在別處。她並未因此沮喪,反而邀請兩位上首弟子來供養,並聽聞佛法,最終證得初果(Sotāpattiphala)。此後,她沉浸在道果的喜悅中,心想:「丈夫不愛我,家庭生活對我無益,我應該出家。」於是,她向父母稟明後出家修行,最終證得阿羅漢果(Arahatta)。
這件事傳遍了比丘們之間。一天,比丘們在法堂內議論道:「各位法友!這位童女實在是真理的追求者。她知道自己不被丈夫所愛,聽了上首弟子的法後,證得初果,又獲得父母的允許出家,最終成為阿羅漢。」
這時,佛陀來到法堂,問道:「諸位比丘,你們在這裡談論什麼?」比丘們回答:「正如您所知,我們在討論這位少女的故事。」佛陀說:「諸位比丘!這位少女追求真理不是從今天才開始的事,在過去世中,她就有過追求真理的經歷。」於是佛陀開始講述過去的因緣。
從前,在波羅奈國,梵授王治理國家。當時,菩薩出家成為仙人,修得神通與禪定(Abhiññā, Samāpatti),並住在喜馬拉雅山(Himavantapadesa)一帶。
有一天,波羅奈國國王梵授王看到自己的兒子和隨從們都十分出色,便心生忌妒,將他們放逐出國。梵授王子與他的妃子阿西達布一起,被迫前往雪山之中。他們以魚肉和果實為食,住在草舍裡。
有一天,梵授王子看到一位緊那羅女(天界的樂神),便心生愛慕,想要娶她為妻,於是對妃子阿西達布不再關心,轉而追逐緊那羅女。阿西達布見丈夫對緊那羅女如此癡迷,心裡想:「這個人已經完全不在意我了,他被緊那羅女迷住了,這樣的人對我還有什麼意義呢?」於是,她對丈夫徹底死心,前去禮敬菩薩,請求禪修指導。菩薩教她修習遍處禪(Kasiṇa),她專注修習,證得神通與禪定。之後,她向菩薩頂禮告別,回到自己的草屋,站在門口等待。
梵授王子追逐緊那羅女,卻找不到她的蹤跡,失望之餘,只好返回草屋。阿西塔菩見他回來,便飛升空中,站在如寶石般閃耀的虛空中,對他說:
167.
「現在只有你自己能負責了,
你對我的愛已經消失。
這份愛再也無法重燃,
就像鋸斷的象牙,無法接回。」
王子見她離去,悲痛地念出第二首偈頌:
168.
「因過度的貪欲,
因極度的貪婪與傲慢,
我失去了珍貴的一切,
就像失去阿西達布一樣。」
他以這首偈頌表達內心的悲痛。此後,他一個人住在森林裡,直到父親去世,他才回國繼承王位。
佛陀講完這段法語後,作了本生故事的結語:「當時的王子和妃子,就是現在的這兩人,而那時的修行者就是我。」
235. vacchanakhajātakaṃ 越闍那迦遊行者本生經 (誘惑阿難尊者還俗的朋友)
翻譯:匿名
佛陀住在祇樹給孤獨園(Jetavana)時,針對一位名叫羅闍摩羅(Rojamalla)的在家信徒講述了這個故事。這位羅闍摩羅是阿難尊者(Ānanda)的在家好友。
有一天,他向長老致書,希望能來見一面。長老在佛的允許下前往。羅闍摩羅以各種美味的飲食款待長老,坐在一旁,與長老親密地交談,用世俗的享樂和五種欲望來誘使長老:「阿難尊者!我家中有許多珍寶,我願意分一半給你,我們一起在家生活吧!」尊者向他開示在家欲樂的過患,隨後起身返回精舍。佛陀問他:「阿難,你見到羅闍摩羅了嗎?」尊者回答:「是的,世尊。」佛陀又問:「他對你說了什麼?」尊者說:「世尊,羅闍摩羅勸我還俗,享受在家生活,但我向他說明了在家欲樂的過患。」
佛陀說:「阿難,羅闍摩羅不只是現在才勸你還俗,過去世也曾如此。」於是,應阿難的請求,佛陀講述了過去的故事。
從前,在波羅奈國,梵授王治理國時,菩薩出生在某個市場村的婆羅門家中,長大後出家成為仙人,長久居住在雪山的地方。後來他為了獲得鹽和酸物,來到波羅奈,留在王的苑中,隔天進城。波羅奈的長者看到他的善行,心中生起信心,便邀請他回家供養飲食,兩人互相約束住在王的苑中。在那裡居住,時常照顧彼此,兩人互生親愛之心。
某一天,波羅奈的長者因對菩薩的愛慕之情,心想:「出家確實艱苦,我要讓朋友犢角仙人還俗,將我的財產一分為二,將一半給他,兩人一起享受欲樂!」於是他在吃完飯後,以極為親密的語氣說:「越闍那迦尊師!出家是苦,在家才是樂,我們兩人友善地享受各種欲望的生活。」於是,他在供養完畢後,親切地對仙人說:
169.
「犢角啊!在家生活多快樂,
金銀財寶豐足,飲食美味無缺。
吃飽喝足後,可以安穩入睡,無憂無慮。」
菩薩聽到這些話,說:「大富商啊!你因為無知而貪戀欲樂,讚揚在家生活,貶低出家修行。現在,我要告訴你在家生活的過患,請你仔細聽!」於是他唱了第二首偈:
170.
「不辛勤勞作的人,沒有家;
不說謊欺騙的人,沒有家;
不執杖懲罰他人的人,沒有家;
這樣漏洞百出的生活,誰能真正安住?」
(偈頌解析)
「不辛勤勞作的人,沒有家」(gharā nānīhamānassa)——如果不耕種、不畜牧、不經營事業,就無法維持家庭生活。
「不說謊欺騙的人,沒有家」(gharā nābhaṇato musā)——如果不說謊欺騙,就難以獲得田地、財產、金銀等財富。
「不執杖懲罰他人的人,沒有家」(gharā nādinnadaṇḍassa, paresaṃ anikubbato)——如果不拿起棍棒懲罰奴僕、工人,讓他們服從命令,家庭就無法維持。
「這樣漏洞百出的生活,誰能真正安住?」(evaṃ chiddaṃ durabhisambhavaṃ, ko gharaṃ paṭipajjatī)——在家生活充滿漏洞,難以圓滿,誰能真正安穩地過這樣的生活?
如此,大士談論在家生活的過患後,然後朝王苑的方向而去。
佛陀講完這個法義後,連結過去與現在:
「那時的波羅奈富商就是現在的羅闍摩羅(Rojamalla),而犢角仙人就是我。」
236. bakajātakaṃ 青鷺本生經 (虛偽比丘的故事)
翻譯:匿名
佛陀住在祇樹給孤獨園(Jetavana)時,針對一位虛偽的比丘講述了這個故事。當時,佛陀把那比丘叫來,讓大家看清他的真面目後說:「比丘們!他不僅是現在虛偽,過去世也曾如此。」於是講述了過去的事。
從前,在波羅奈國(Bārāṇasī)由梵授王(Brahmadatta)統治的時代,菩薩轉生為雪山地帶某個湖中的魚王,統領著龐大的魚群。當時有一隻青鷺想吃魚,就靠近湖邊,低著頭張開翅膀,裝作悠閒眺望的樣子,等待魚群放鬆警惕。這時,菩薩和同伴們正結伴覓食,游到那個地方。魚群看到青鷺,就念出第一首偈語:
171.
「這隻鳥看起來真善良啊!
羽毛潔白如蓮,
翅膀靜靜地收攏,
彷彿在深沉禪定。」
菩薩仔細觀察後,念出第二首偈頌,揭穿蒼鷺的詭計:
172.
「你們不了解牠的本性,
未經觀察就盲目讚美。
這隻鳥並非在守護我們,
所以牠才一動不動。」
菩薩說完後,魚群激起水花,把那隻青鷺趕走了。
佛陀講完這個故事後,總結了前世與今生的關聯:「那時的青鷺就是現在的虛偽比丘,而魚王就是我。」
237. sāketajātakaṃ 娑祇多本生經 (情愛生起的原因)
翻譯者:匿名
這篇本生譚是佛陀在娑祇多城(Sāketa)附近時,對娑祇多婆羅門(Sāketa-brāhmaṇa)所說的談話。不過這個故事無論是今生或前世,都已經在第一篇(JaA.68.·娑祇多城本生經)中記載過了。
當如來進入精舍後,比丘們問道:「世尊!這種所謂的『情愛』究竟是建立在什麼基礎上的?」於是佛陀唱出第一首偈:
173.
「究竟是什麼原因,世尊啊,
有些人僅僅在此見到某些人,
內心就感到無比清涼,
心也會變得澄澈平靜?」
佛陀向他們解釋愛情產生的原因,接著唱出第二首偈:
174.
「由於前世共同生活的因緣,
或是今生利益的關係,
愛便如此生起,
猶如蓮花在水中綻放。」
這段偈頌的意思是:比丘們啊!所謂的愛是由兩種原因產生的:(1)在前世曾作為母親、父親、兒子、女兒、兄弟、姊妹、丈夫、妻子、朋友或知己共同生活過,這種前世共同生活的因緣會延續到今生,使這種情感不會消失;(2)或在今生的生活中互相利益。愛就是由這兩種原因產生的。好比什麼呢?就像蓮花在水中綻放。
佛陀講完這段法語後,為本生經作出前世與今生的連結:「當時的婆羅門和婆羅門夫人就是現在這兩個人,而他們的兒子就是我。」
238. ekapadajātakaṃ 一句本生經 (一句概括整體利益的故事)
翻譯:匿名
這篇本生經是佛陀在祇園精舍(Jetavana)時,對某位豪門主人所作的談話。這位家住舍衛城(Sāvatthi)的家主,有一天他坐在膝上的兒子提出了一個關於利益之門的問題。家主心想:「這是佛陀領域的問題,其他人無法解答。」於是抱著兒子前往祇園精舍,禮拜世尊後說:「尊者,這個坐在我腿上的孩子問了一個關於利益之門的問題,我不懂解答所以來此,請尊者為他解說這個問題。」
佛陀說:「居士(upāsaka)!這個孩子尋求真理,不是從今日才開始,過去世也曾尋求真理並向智者提出同樣的問題,古代智者已為他解答,但他經過多次轉世,現在已經想不起來了。」佛陀應他的請求,講述了過去的因緣。
從前在波羅奈國(Bārāṇasī)梵授王(Brahmadatta)統治的時代,菩薩投生為富商之子,長大後繼承父親成為大商人。當時他年幼的兒子坐在膝上請求:「父親啊,請告訴我一句具有多重意義的關鍵語。」隨即說出第一首偈頌:
175.
「父親啊請說一句話,
一句涵蓋多重意義的話。
請說能統攝眾義的教導,
讓我能藉此達成利益。」
他的父親回答唱出第二首偈:
176.
「孩子啊要實踐精進這一句,
這句涵蓋多重意義的話。
要與戒行相結合,
以忍耐來成就。
足以讓朋友歡喜,
令敵人痛苦難當。」
偈中「實踐精進」指的是能帶來利益、且與智慧相應的善法精進。
菩薩這樣回答孩子的提問,孩子也依照父親所說的追求自己的利益,隨著業報轉生到應生的去處。
佛陀講述這段法語後,說明了聖諦的道理——說完聖諦的道理後,父親與孩子都證得初果——佛陀為這個本生經作出前世與今生的連結:「當時的孩子就是這個孩子,波羅奈的長者就是我。」
239. haritamaṇḍūkajātakaṃ 哈哩塔青蛙本生經 (風水輪流轉的故事)
翻譯:匿名
這篇本生經是佛陀在竹林精舍(Veḷuvana)時,對阿闍世王(Ajātasattu)所作的談話。拘薩羅王(Kosala)的父親大拘薩羅(Mahākosala),在將王女嫁給頻婆娑羅王(Bimbisāra)時,附帶將迦尸村(Kāsī)作為王女的湯沐邑。阿闍世王弒父後,那位王女對先王懷有深厚感情,不久也去世了。阿闍世王在母后死後,將該村據為己有。拘薩羅王說:「我們家族所屬的村莊,不能給弒父的盜賊。」於是與他開戰。有時舅父拘薩羅王獲勝,有時外甥阿闍世王獲勝。當阿闍世王獲勝時,會在馬車上豎立旗幟,準備盛大的行列入城;但當他戰敗時,就會陷入憂鬱,無人知曉地悄悄返回。
有一天,比丘們在法堂談論:「各位法友!阿闍世王戰勝舅父就歡喜,戰敗就憂鬱。」正好佛陀出現,問道:「比丘們!你們聚集在此談論什麼?」比丘們向佛陀稟報後,佛陀說:「比丘們!他不只是現在這樣,前世也是勝則喜,敗則憂。」於是佛陀講述了過去的因緣。
從前在波羅奈國(Bārāṇasī)梵授王(Brahmadatta)統治時,菩薩轉生為青蛙族的一員。當時人們為了捕魚,在河流湍急處張設魚網,有許多魚落入網中。一條水棲毒蛇經常吃魚,這次也落入網中。眾多魚群一起狠狠咬牠,使牠遍體鱗傷、血流不止。毒蛇得不到幫助,恐懼顫抖地從網口逃出,因傷痛虛弱而躺在水邊。這時有隻青蛙也在網口附近休息,毒蛇找不到評理的地方,看見青蛙就問:「青蛙先生!你喜歡這些魚的做法嗎?」於是說出第一首偈頌:
177.
「連我這條毒蛇,
鑽進魚籠後,
都被魚群撕咬,
哈哩塔母啊,你覺得這樣好嗎?」
綠色青蛙回答:「蛇先生!我覺得很好啊。」
「為什麼?」
「因為你吃那些游到你身邊的魚,現在魚也像你吃牠們那樣對待你。在自己的地盤上,沒有誰是弱者。」於是青蛙唱出第二首偈:
178.
「只要有能力,
人就會掠奪他人;
當別人變得強大時,
掠奪者就會被掠奪。」
菩薩(青蛙)說出此事後,魚群知道水蛇已虛弱無力,紛紛說:「現在可以對付敵人了。」於是都從網口逃出,在那裡奪取了毒蛇的性命後離去。
佛陀講完這個法語後,作出前世今生的連結:「當時的水棲毒蛇就是阿闍世王,青蛙就是我。」
240. mahāpiṅgalajātakaṃ 大黃王本生經 (提婆達多之死讓眾人高興的故事)
翻譯:匿名
此本生譚是佛陀在祇園精舍(Jetavana)時,對提婆達多(Devadatta)所作的談話。提婆達多對佛陀懷有惡意,經過九個月後,他在祇園精舍的入口處墮入大地之中。祇園的居民與全國人民都十分歡喜,說道:「佛陀的敵人提婆達多已墮入地中,等正覺者的仇敵終於滅亡。」這個消息逐漸傳開,整個閻浮提世界的人類、夜叉、鬼神、天人等,都為此感到無比喜悅。
後來某日,比丘們在法堂中談論:「各位法友!提婆達多墮入大地,許多人都因佛陀的仇敵提婆達多墮入地中而感到歡喜。」這時佛陀出現並問道:「比丘們!你們聚集在此談論什麼?」比丘們向佛陀稟報後,佛陀說:「眾人因提婆達多之死而歡喜,並非始於今日,前世就有這樣的情形。」於是佛陀講述了過去的因緣。
從前在波羅奈國(Bārāṇasī)有位大黃王,他治國不公不正,充滿貪欲,施行各種暴行:鞭打百姓、課徵重稅、砍斷腳筋、沒收財產,還用其他方法壓榨人民,就像用機器榨取甘蔗汁一般。他殘忍刻薄,毫無憐憫之心,如同鬼魅般狡詐。無論是家中的婦女、兒童,還是大臣、婆羅門、居士等人,無不對他心生厭惡,就像眼中沙粒、飯裡碎石,或如掌心扎入荊棘般令人難受。
當時菩薩轉生為大黃王之子。大黃王長期統治後終於死去。他死後,波羅奈城的人民歡欣鼓舞,高聲談笑,用上千輛車的柴薪火化他的屍體,又倒入數千瓶水來澆熄火葬的火焰。眾人擁立菩薩繼承王位,人民都歡喜地說:「我們終於得到一位正義的君王。」於是他們敲響慶祝的鼓聲,高舉旗幟,裝飾城門,搭建臨時棚屋,撒上炒米和香花,坐在裝飾華美的棚屋中飲酒作樂。
菩薩在裝飾華麗的廣場上,坐在由大白傘遮蓋的寶座中央,接受所有臣民的禮敬。大臣、婆羅門、居士、馭者、守衛等人都圍繞在國王身邊。然而有一位守衛站在一旁不斷啜泣。菩薩見狀問道:「守衛啊!我父親去世,眾人都歡喜慶祝,唯獨你在哭泣,難道你特別喜愛我的父王嗎?」於是唱出第一首偈:
179.
「大黃王曾傷害所有人,
他死後大家都感到解脫。
難道黑眼珠的他特別疼愛你?
為何你要哭泣,守門人啊?」
守衛聽後回答:「我並非為大黃王之死而悲傷。我的頭原本託庇於王的『福蔭』下,本該感到快樂。但大黃王每次出入殿堂時,就像鐵匠打鐵般,總要在我頭上敲打八下。現在王去了來世,想必也會像敲打我的頭那樣敲打地獄獄卒和閻羅王的頭。這樣一來,他們必定會說:『此人對我們構成威脅。』然後又會把他送回人間。我的頭恐怕又要遭殃,因此哭泣。」為說明此意,他唱出第二首偈:
180.
「黑眼珠的他並不疼愛我,
我是害怕他會再回來。
他死後會去折磨閻羅王,
被折磨的閻羅王可能會把他送回來」
菩薩對守衛說:「王已被千車柴薪火化,用百瓶之水澆灑,並從四方掘土掩埋。凡前往他世者,都將留在彼界,無法帶著原本身體返回。你不必害怕。」菩薩安慰他,又唱出以下偈語:
181.
「千車木柴已將他焚燒,
百罐清水又將他澆透。
火葬之地已全部挖開,
不必害怕,他回不來了」
從此以後,守衛得到安慰。菩薩以正道治國,廣行布施等善業,最終隨其業報轉生到應往的去處。
佛陀講完這個法語後,作出前世今生的連結:「當時的大黃王就是提婆達多,而他的兒子就是我。」
241. Sabbadatha Jataka 一切牙豺本生經 (提婆達多獲得然後失去名譽的故事)
翻譯:Pamela
「即使作為豺狼…」 - 這篇故事是佛陀在竹林精舍時, 有關提婆達多的對話。
提婆達多得到阿闍世王的垂青,但卻不能維持名譽與支持。自從提婆達多派遣那羅祇梨象*(Nalagiri)對付佛陀,而佛陀顯現不可思議事後,提婆達多的聲譽與以此洐生的利益就開始一落千丈。
有一天,比丘們在法堂上討論這件事。佛陀說:「各位法友們,提婆達多試圖去得到聲譽與名利,但卻失去,以前亦曾經發生同樣的事。」於是,佛陀開始宣說過去的因緣。
昔日,波羅奈國(Benares)梵授王(Brahmadatta)治國時,有位菩提薩埵是這個國家的祭師,並且熟悉三吠陀及十八種學術。他亦都知悉一種「能降伏世界」的神咒。
有一天,這位菩薩想唱誦神咒,便到一處空地的石上開始唱誦神咒。這神咒需要修持一定戒行後才會被傳授,否則不能被其他人得知,所以菩薩才會到這個了無人煙的空地上唱誦。正當菩薩唱誦神咒時,有一隻豺狼在洞中聽見神咒,並記誦於心中。這只豺狼前生曾經為婆羅門,並學習過這首「能降伏世界」的神咒。
菩薩誦完神咒後,起來說道:「我的確已經把這神咒記誦於心中了。」然後,豺狼從洞口出來大聲說:「喂!婆羅門,我比你更能記誦這首神咒。」,隨即逃去。菩薩立即追上,並說:「這豺狼會作大壞事,必須捉住牠!必須捉住牠!」,但豺狼已經逃進森林中了。
豺狼找到一只雌豺狼,向牠輕輕掐了一下身子。
「有什麼事嗎?」雌豺狼問道,
「你知道我是誰嗎?」豺狼反問,
「我不知道。」雌豺狼答。
豺狼之後唱誦神咒,向數百豺狼下達命令,以及集結大象、馬、獅子、老虎、鹿,以及其他四足生物,自立為「一切牙之王」,立雌豺狼為妃,於兩只大象上站立了一隻獅子,自己與妃子則坐於獅子上成為坐騎,受大敬禮。
豺狼沈醉於恭敬,而使自己傲慢心膨脹起來,欲想取得波羅奈國。牠被所有四足動物圍繞,行軍到波羅奈國附近,列隊長達十二由旬*。牠派遣使者向國王發出最後通牒:「如不交出國家,便立即開戰」,婆羅奈國的國民人心惶惶,緊閉城門,留在城內。
菩薩到國王面前並說,「王上,不必驚慌。請把「一切牙之王」交戰的任務交給我,除我以外,無人有能力與牠交戰。」然後他交付自心於國王與人民,「我立刻會問牠,」他繼續說道,「牠會用什麼方法來奪取這國。」於是登上其中一座都門的塔上,並問道:「一切牙之王,你會用什麼手段去奪取這個國家?」
牠回答:「我會令獅子們咆吼,令民眾惶恐驚慌,然後就奪取王城。」
菩薩心想道:「噢!就是如是。」,他爬下門塔,擊鼓巡迴傳告十二由旬內民眾,用麵粉塞著雙耳。民眾聽從命令,把他們雙耳塞上麵粉而不能聽到其他人對話,以及為自己的貓狗,甚致其他動物都用麵粉塞上耳朵。
菩薩再一次爬上塔上,叫道:「一切牙!」
「婆羅門,什麼事?」豺狼回答說。
「你會如何奪取這個國家?」菩薩再問。
「我會令獅子們咆吼,令民眾惶恐驚慌而喪失性命,然後就奪取王城。」
「你不會成功令獅子們大吼的,這些高貴的獅子們有著濃密的鬣毛和黄褐色的手爪,又怎會受聽你這只老弱的豺狼!」豺狼生起慢心,而回答說:「不單止能令獅子聽令於我,我甚至令這隻我坐著的獅子大吼!」
「好吧!」菩薩道,「那就做出來給我看看吧。」
於是,豺狼向坐騎獅子踏一下腳為大吼的信號,而本身獅子把口靠在大象們之額頭上,毫不懷疑地大吼三聲。大象被驚嚇,把背上的豺狼拋落到腳下,並亂腳踩在豺狼頭上,踐踏至微塵。一切牙當場喪命。其他大象們聽到獅子的咆吼,都驚恐互刺,亦當場喪命。除了獅子外,其他生物大至鹿,豬,細至兔,貓都在混亂中致死,唯有獅子們能夠逃離至森林裡。野獸們的殘骸遍滿十二由旬。
菩薩從塔上下來,打開城門,鳴鼓傳令至整個王城:「所有人民可以卸下耳中麵粉。如要城外的獸肉,由他自取。」民眾去取生肉來吃,餘下的肉去作風乾。
所謂的肉乾就是從這時開始。
佛陀開示完畢,以智慧的偈語作為完結:
182.
「即使傲慢僵硬的豺狼,
渴望隨從,
也抵達恭敬之地,為一切牙王:
183.
「就算是人類,他也有隨從
他的確在那裡存在大的,就如豺狼擁有象牙」
佛言:「在過去生中,提婆達多是豺狼, 舍利弗是國王,而祭師即是我」
註解:
*那羅祇梨是阿闍世王的大象,提婆達多曾經想以灌醉那羅祇梨,放出來並加害佛陀
*一由旬等於一只掛軛公牛一日所行距離或帝王一日行軍之里程,沒有明確的數值,換成現代公里,大約介於6公里到16公里之間
242. Sunakha Jataka 犬本生經 (聰明的狗的故事)
翻譯:Pamela
「愚蠢的狗」- 這故事是佛陀在祇園精舍(Jetavana)時,對在安巴拉樓門(Ambala Tower)的休息小屋中飼養的狗隻的對話。
據聞這隻狗從小時候已經在這裏被運水工人所飼養,昔日的小狗亦已經長大。有一日,一個村民走過見牠,就向運水工人以上等衣裳與金錢買這隻狗,然後用鎖鏈綁住並帶走牠。狗被帶走期間,沒有任何抵抗,表現得十分平靜,只是一直地跟著新主人走著,並吃下所有餵食。這人便想:「牠一定已經與我熟絡。」,然後就解下鎖鏈。當狗意識到自己自由,然後就逃跑,馬不停蹄,直至逃回自己原本休息小屋。
知道此事後,比丘們在猜想發生什麼事,就在黃昏晚上時分聚集於法堂,開始討論此事。「各位法友,狗竟然跑回休息小屋,真是聰明,竟然可以從鎖鏈中逃走!一經離手,就跑回原處。」這時佛陀進入法堂,並問比丘們在圍繞討論什麼事。他們把整件事告訴佛陀,佛陀回應說:「比丘們,這只狗已經不是第一次聰明地擺脫他的鎖鏈,以前亦曾經發生類似過的事。」於是,佛就開始述說過去的因緣。
昔日波羅奈國梵授王治國時,菩薩出生於迦尸國(kingdom of kasi)某個大富戶家中,成年後,擁有並打理著自己的家族。波羅奈國中有一個男人飼養著一隻狗,並以飯去餵牠,直至牠長大。有一位村民經過波羅奈國,看中這只狗,並給予於主人上等衣裳與金錢買下狗隻,然後綁上皮革帶走狗。行至森林附近時,他綁住狗,然後進入小屋,臥下而睡。這時候菩薩因有差事而入森林,經過並見到這只被綁著的狗,就唱誦第一首偈:
184.
「你狗真愚蠢,
何不咬斷繫著的皮帶?
自由只需一𣊬間,
讓你快樂地蹦跳!」
聽完這首偈後,狗唱誦第二首偈:
185.
「我的意不中斷,
然後我的心(意)已作
等待時機—當眾人睡著時
於是,牠說完後,眾生皆入睡,牠就咬斷皮革,高興地地跑回自己主人家中。
佛陀述說完法語後,便開始本生故事的結語:
「當時的狗就是這只狗,而賢者即是我。」
243. Guttila Jataka古提拉音樂本生經 (不知恩感恩的故事)
翻譯:Pamela
「我曾經有一個門徒…」- 這故事是佛陀在竹林精舍時,提及有關提婆達多的對話。
當時,有比丘對提婆達多說:「比丘提婆達多, (Supreme Buddha) 等正覺者是你的老師,因為祂,你才能修習三藏得四禪定。你不應該與你的老師為敵!」提婆達多回答說:「比丘們!為何(Gotham the Ascetic) 沙門喬達摩/沙門瞿曇 是我老師?我是憑自己一己之力去修習三藏得四禪定。」他拒絕承認佛陀是他的老師。
比丘們於法堂開始議論:「比丘們們,提婆達多否認他的老師!他已經成為等正覺者的敵人。悲慘的命運正在降臨在他身上!」佛陀剛好來到此處,並問他們在議論什麼,比丘將整件事告訴佛陀。「啊,比丘們,」佛陀說:「這已經不是第一次提婆提多否認他的老師,與我為敵,陷入悲慘的結局,以前也是這樣。」於是,佛陀開始道出過去因緣。
過去,波羅奈國梵授王Brahmadatta治國時,菩薩出生在音樂師的家庭,名字為古提拉。他長大後,精通各種音樂技能,並以古提拉大樂師名字,成為整個印度同行中首屈一指的樂師。他終生未娶任何妻子,照顧著雙目失明的父母。
有日波羅奈國的商人行商至鬱禪尼(Ujjeni),剛好遇上當地祭祀,他們聚集起來,採購香料、香水和藥物,以及各種食物和肉類。 「去出錢僱用,」,他們喊道:「請一位樂師來!」
此時鬱禪尼有一位音樂家領袖姆尸羅(Musila) , 他們召請姆尸羅為他們的樂師。姆尸羅是一位琵琶樂手,並把琴調到高音調來演奏。商人們因為聽過古提拉大樂師的演奏,所以他的音樂對商人們來說就像刮擦墊子一樣,沒有人感到興趣。姆尸羅見他們沒有興趣就想:「應該是太高音」,然後在琴調降至中音演奏,同樣地他們表現一樣。他再想:「他們應該不懂音樂。」,他假扮沒事,把琴弦調鬆並演奏。他們仍然沒有任何反應,然後姆尸羅問商人們:「商人們!你們為何不喜歡我的演奏?」
「你已經在演奏嗎?」他們道,「我以為你只是在調音。」
「難道你遇過比我更好的樂師嗎?」他反問,「抑或你們根本不懂音樂而沒興趣?」
商人們說:「我們曾經在波羅奈國聽過古提拉大樂師的音樂,相比起你的琴音就像婦女在低吟安撫嬰兒般。」
「拿回你們的錢」他說:「我不收取了,只是當你們往波羅奈國時,請讓我跟隨你們結伴而去。」
他們同意,並帶隨他到波羅奈國,告訴他古提拉的家,然後各自離去。
姆尸羅入到菩薩的家中,看到掛起的上等琵琶,就取下來演奏。菩薩家中父母因為失明而看不到他,便說:「老鼠在嚙著琵琶!噓!噓!牠們在咬碎琵琶。」
姆尸羅放下琵琶向菩薩父母敬禮,「你從哪裡來的?」菩薩父母問道。
他回答:「我從鬱禪尼來拜師學藝。」
「好吧。」他們說,他隨後問老師在哪裡。
「他出門了,但今日會回來。」
姆尸羅等候菩薩回來後,向菩薩寒暄問候,說明自己來意。菩薩觀他的面相,知道絕非善類:「回去吧!你不適合學習這門手藝。」姆尸羅隨即抱著菩薩父母的腳並求他們:「請讓他教我吧!」他的父母一次又一次地懇求菩薩收他為徒,直到他受不了就答應姆尸羅,之後,菩薩帶同姆尸羅到國王的宮殿。
「大師,他是誰?」國王問。
「王上,他是我的弟子。」菩薩回答。
漸漸地,姆尸羅與國王親近。
菩薩把所有知識技藝,毫不吝惜地教授給弟子。教授完後對弟子說:「你現在知識技藝是完美了。」
姆尸羅想:「現在我已經掌握了技藝。這波羅奈是全印度第一的城都。我老師已經年邁,我應該在這城市住下來。」因此,他對老師說:「師傅,我想事奉國王。」,「好極。」菩薩說:「讓我告訴國王」
菩薩來到國王面前,並說:「我的弟子希望能事奉陞下,但求薪俸。」
國王回答:「他的薪金會是你的一半。」他回來告訴姆尸羅。姆尸羅說:「如果我有與師傅一樣的待遇,我會事奉;但若非如此,我不會接受。」
「為什麼?」
他說:「難道我不是已經得到你的真傳嗎?」
「你確實已得。」
「那為何他給我的薪金是你的一半?」
菩薩回去稟告王上,國王說:「如果他的技藝與你一樣,他會得到和你一樣的薪酬。」菩薩將國王說話覆述給弟子。弟子接受這個條件,國王知道後,回答:「很好。你們什麼時候會進行比賽?」「陞下,願從今日起的七日後。」
國王召見姆尸羅,「據我所知,你在準備與你的師博比賽嗎?」「是的,陞下。」他回答。國王勸退他,「不要這樣做。」他說:「師徒之間不應該內訌互相競爭。」
「無需阻止,七日後我與師博比賽,就會知道誰才是大師。」
國王同意,並以大鼓巡迴宣告:「七日後古提拉大師與弟子姆尸羅將會在王宮門前進行比賽,城中人民可前來觀賞。」
菩薩自己思惟:「姆尸羅年輕氣盛,而我年邁,氣虛力弱。老人家難以承受這種事。如果我學生被打敗了,其實沒太大影響;若是弟子勝出,我就蒙受恥辱,倒不如隱匿於森林死去。」於是,他走到森林,但害怕死亡而不斷返回,同時又害怕受到恥辱而回到森林。如是不停往返,六日就這樣過去,他走過的草都被踏踐枯萎,甚至開出了一條小路。
這時候,帝釋的王座發熱。帝釋入定,知道事情來龍去脈。「古提拉大師因為他的弟子而正在森林中受到極大憂傷。我要前往協助他!」祂急忙地到菩薩面前說:「你為什麼到樹林裡去?」
「你是誰?」菩薩問。
「我是帝釋天。」
菩薩說:「我怕會輸給弟子,所以逃到樹林中。」然後唱誦第一首偈頌:
186.
七弦善甜美 令人愉悅不教導
他召我上台 帝釋請保護我啊!
「不用怕,」帝釋說:「我是你的盾牌與避難所。」然後唱誦第二首偈頌:
187.
親愛的我會保護你 我禮敬導師
弟子不會征服你的 你將打敗弟子
帝釋又說:「當你彈奏時,切斷琵琶的一條弦,然後用其餘六條弦彈奏,琵琶音色將會如常。姆尸羅都會切斷一弦,但他將不能奏出任何音樂,然後大敗。當你看到他輸掉後,隨後切斷第二條弦、第三弦,直至七條弦都被切斷,而你就彈奏著琵琶的琴身。由斷掉的弦線末端所傳出的音聲會傳至波羅奈四方至十二由旬。」
然後,帝釋給予菩薩三個骰子,接著說:「當琴聲傳至整個城都時,你必須向天空投擲第一粒骰子,然後會有三百天女降落到你面前跳舞。當祂們跳舞時投出第二粒骰,三百天女將降於琵琶前跳舞,再投第三粒骰,再多三百天女會在競技場內跳舞。我亦會跟祂們一起來,不用擔心。」
菩薩在早上回到家。在宮殿門前已經設置看臺,以及國王的王座。國王由王宮下來,在華麗的涼亭裡的長沙發上坐下。他的周圍有成千上萬的奴隸,衣著華麗的婦女、朝臣、婆羅門、人民等。全城的人都聚集在一起,在王庭裡,他們把座位一圈圈,一層層地固定。菩薩潔淨沐浴自身,塗上香油,吃各種美食,抱著琵琶到安排的座位上坐下。帝釋天隱身在空中被包圍,但菩薩卻看見衪。姆尸羅亦在場,到自己的座位上。周圍被包圍得人山人海。
一開始,兩人演奏同一首曲子,兩人的演奏都各受到觀眾歡喜,報以喝采聲熱烈鼓掌。菩薩聽到帝釋天在空中說:「你可切斷一條弦。」菩薩於是切斷蜂弦*,由弦的末端發出的音聲,猶如天人的音樂;姆尸羅亦切斷一條弦,但發不出住何音聲。他的老師於是切斷第二條至第七條弦,只餘下琵琶的琴身彈奏,音聲仍然繼續不斷,響徹全城。成千上萬的群眾在空中揮舞著頭巾以及熱烈地喝采與鼓掌。菩薩向空中投擲第一粒骰子,三百位天女從天而降並跳舞;之後同樣地投擲第二、第三粒骰子,總共九百位天女從天而降並跳舞。
國王向群眾做手勢暗示起來,群眾起來,之後喊道:「你犯下極大錯誤了,竟向自己的師傅挑戰,希望能得同等身分,但卻不衡量自己的斤兩。」之後,眾人大聲譴責姆尸羅,手執石塊木杖及其他物件歐打,當場被歐打致死,並抓住他的雙腳扔到垃圾堆上。
國王心滿意足地賜予菩薩大量禮物,城中人民亦如是。帝釋天亦親切友好地說:「尊貴的大師,我將派遣摩兜麗(Matali)禦師 駕駛千匹純種馬的禦車;你將登上我的千馬牽引的禦車前往天界。」然後便回到天界。
當帝釋天回到天界,坐在由寶座上時,天女問祂:「大王,你剛才到哪裡去?」帝釋天把事件發生一切告訴祂們,並讚歎欣賞讚嘆菩薩的德行。
「大王,我們渴望能見到這位老師,請蒙必接他過來!」天女們說道。
帝釋天呼召摩兜麗禦師,並說:「天女們渴望能見到古提拉樂師,讓他乘上我的禦車帶他到這裡去。」禦車師遵命前往,帶上菩薩到天界來。帝釋天向菩薩問好,並說:「大師,天女們希望能夠欣賞到你的音樂。」
「大王,我們樂師靠技藝維生,必須有報酬而彈奏。」帝釋天說:「請彈奏,我會付上報酬。」
古提拉樂師接著說:「我不需其他報酬,只希望天女們能告訴祂們過去各自能成就天人的善行,然後我會為祂們彈奏。」接著,天女們說:「我們十分樂意告訴你所修的善業,但請先為我們演奏。」
菩薩為祂們演奏了一星期,而他的音樂比起天界音樂更為優越。由第七日起,他問及天女們過去所作善行。有一位天女,在過去迦葉佛時期,因為供養某位比丘上等的衣服,轉生後成為帝釋天的侍者,並成為天女們的首長。隨後的千位天女,菩薩都問祂們:「你過去世都作了什麼善行而能投生到這裡?」 關於這些題問與回答,出自於《天宮事經》之中,其中有以下的偈頌:
「天女!你的美顏照四方 猶如東方曉明星
依何你有是容色 緣何你得生此處
你心快樂多財寶 因何你能得此富?
天女!大威神力我問你,你於人間為何善
你有如是之威光 你之容顏照四方?」
「最上法衣施與者 男女之間我第一
依此功德我容美 我得天上之樂所
我於天宮為天女 隨心如意我變姿
千之天女我為長 善業果報得如是
依此我有是容色 緣此我得生此處
我心快樂多財寶 多積善根得此富
依此我有是威光 我之容顏照四方。」
又有一人過去向托缽比丘布施獻花;
又有一人過去被問及為廟供奉五指香*,而獻上種種香;
又有一人過去獻上各種香甜的水果;
又有一人向過去迦葉佛寺廟獻上五指香;
有一人聽到旅行中比丘和比丘尼對話而邀請到自己家中住宿聞法;
有一人站立於水上向船上進食的比丘供養淨水;
有一人在家族中生活,從來不發怒,獨自勤勞地完成岳父岳母的責任;
有一人施於自己所得、所食給他人,而自己不要,是德行高尚的婦人;
有一人在他人家中為奴僕,沒有懷有瞋怒心與我慢心,並施予自己所得的給他人,之後投身為天王的侍者。
於是,這些故事都被記載於《天宮事經》中,三十六位天女過去以什麼因緣善行而能投身於這裡,菩薩都一一問及,並以偈頌講述祂們的事情。
聽完所有講述,菩薩說道:「這對我實在帶來很大益處,我來到這裡,所做的只是很少,但卻能聽到不同善業得到巨大榮幸。之後回到人間,我一定會多行布施及其他善業。」菩薩以偈頌發願:
「今日聞此事 我來實不空
有光有潤飾 如意可變姿
我見諸天子 天女亦如是
聽聞彼等法 我會做許多善(業)
布施寂靜行 自制與調御
人之到著處 我將無憂愁地去」
七日之後,帝釋天命令摩兜利禦師帶回菩薩到波羅奈國。當他回到波羅奈國時,他告訴群眾自己在天界的所見所聞。自此之後,人們就努力精進行善業。
佛陀講述完畢後,為本生經故事作總結:「昔日姆尸羅是提婆達多,帝釋天是阿那律*,國王是阿難,而古提拉樂師即是我。」
*蜂弦是第一弦,特別稱為蜂弦(Bhamaratanti)
*五指香直譯「香五指」(Gandhapancanglika),確實意思暫時未能解釋。相傳古代北印度有一種法術在掌中及五指上加上印記而具有魔力。當附上印記時,去浴解旃檀香,再用有印記的手去浸泡在其中稱為「香五指」;「香五指」在本篇故事及第一八六本生經故事亦有出現,這裡似為佛的塔廟中奉獻的供養物。這裡意思可以理解為「如五隻手指般大的香料」。
*阿那律是佛陀十大弟之一,被稱為天眼第一。
244. Viticcha Jataka 離欲本生經 (被佛陀一語KO 的故事)
翻譯:Pamela
「他所見的…」這篇本生經的故事是佛在衹園精舍時,關於一個逃走的浪人的對話。據聞,他在印度中巡迴議論,未遇上能反駁他的人。他來到舍衛城,並問道:「有任何人能和我議論?」「有,等正覺者 (the Supreme Buddha)。」 聽聞後,他與一批民眾來到衹園精舍,質問在四眾*中說法的世尊。世尊回答他的質問,並反問他:「什麼是一?」。男子不能回答,就起席逃離。在場的人們驚訝:「世尊只是短短一句,就制服了他!」。佛陀說:「各位信眾們,他為我一句所制服,已經不是今日的事,就如過往一樣。」然後,佛陀講述過去的因緣。
昔日波羅奈國梵授王治國時,有菩薩出生於迦尸國婆羅門家。成年後,希望圓滿道心而出家修梵行,常居於喜馬拉雅山脈中。他出山後,到達一個有規模的城鎮附近定居,並在恆河轉彎處建造一間由樹葉建成的小屋。
有一位浪人遊歷於印度,未遇到能反駁他議論的人,他來到城鎮並問:「這裡有誰能和我辯論?」群眾告訴他有位菩薩有大威德力,便與群眾一起到菩薩處,寒暄交談而坐。
菩薩問:「你會喝充滿森林味道的恆河水嗎?」
浪人嘗試在他說話中耍花招,說:「什麼是恆河?沙可以是恆河,水可以是恆河,近岸可以是恆河,遠岸可以是恆河。」然後菩薩對浪人說:「除了沙、水、近岸、遠岸,哪裡是恆河?」
浪人啞口無言,站起來並逃去。他離開後,菩薩為在場群眾說法,唱頒偈句:
188.
「哪樣東西被看見他就不願欲,哪樣東西不被看見他的確願欲
長久思量而行,他的確不會因為獲得而願欲
189.
無論獲得什麼都不因此而滿足,無論願欲什麼都會藐視所獲得的
人所願欲無限,因此我皈依無欲」
佛陀講述完後,就作出結語:「當時的浪人就是現在浪人,而當時菩薩就是我。」
*四眾即是比丘、比丘尼 (出家男女眾);優婆塞、優婆夷(在家男女眾)
245. mūlapariyāyajātakaṃ根本方便本生經 (佛陀在當生和過去生挫傲慢比丘傲氣的故事)
翻譯:Pamela
這本生經故事是佛陀在有迦帝附近幸福林森林中時,與「*根本方便經(MN1)」有關的故事。
據說當時,有五百位掌握了三吠陀的婆羅門,出家入於佛門,學習三藏而漸漸變得傲慢,心想:「佛只知三藏,我們亦知道三藏。那我們之間有什麼差別?」於是,他們對佛陀亦不問候,過著與佛同等平行待遇而生活。
有一天,他們坐於佛前,而佛陀在說根本方便經,並修飾為八個階段的智慧而講解,但他們卻一個字都聽不懂。他們心想:「我們一直以為沒有人比我們更聰明而驕傲,但現在我們沒有人能夠理解。沒有人能夠像如佛陀一樣般充滿智慧,佛實在太偉大了!」自此之後,他們變得謙卑起來,如同被拔掉牙的毒蛇一樣溫馴。
佛陀隨自己的喜好長住於有迦帝,然後赴約到毘舍離,在瞿曇廟說瞿曇經,大千世界發生震動。在場比丘聽完經後,即得阿羅漢果。說根本方便經後,佛陀仍然住在有迦帝中,比丘們聚集於法堂,並開始討論著:「各位比丘!佛陀的威力如此偉大!那些本來是婆羅門的比丘們,以前是多麼驕傲,但當聽授完佛陀所講的根本方便經後就變得謙卑了!」這時候,佛陀進來,並問及比丘們聚集因由,比丘們告訴佛陀後,佛陀說:「比丘們,這不是第一次,以前我亦曾挫傲慢而昴頭闊步者。」於是,佛陀開始講述過去因緣。
過去波羅奈國梵授王治國時,菩薩出生於婆羅門家中,成年後,他通悉三吠陀,成為了聞名的導師,教授五百學生修學吠陀。這五百學生一心精進修學,圓滿學問。他們心想:「我們都知道和老師一樣多,沒有什麼差別。」於是,他們就生起高慢心,不出現到老師面前,亦不履行自己的義務。
有一天他們見老師坐在棗樹下,就想嘲笑他。他們用手指敲樹,並就:「一棵毫無價值的樹。」菩薩發現他們在嘲笑他,便說:「學生們,我有一個問題想問你們。」他們高興地說:「老師請說,讓我們回答。」於是老師出題唱誦一首偈:
190.
「時間吃掉眾生,吃掉一切包括它自己
#1誰是吃時間的眾生,#2燒掉燒眾生的東西?」
學生們聽完問題後,但無人能回答。菩薩接著說:「不要以為這問題是在三吠陀中。你們以為已經掌握我所知的,然後就像棗樹一樣。你們還有很多事情都不知道,我所知道的你們亦不知悉。你們回去思考問題,七日後再來回答。」
學生們禮拜師長後,便各自歸家思考問題,思考七日都摸不著頭腦。到了第七天,他們禮拜老師後坐下。老師問:「各位,你們能夠解答了問題嗎。」
「沒有」,學生們說。
菩薩責備他們唱出第二首偈:
191.
「有許多人的頭,被生長的頭髮覆蓋
被頸所繫縛 ,有耳朵的人很少」
唱誦後向學生說:「你們那麼愚蠢,只有耳孔,而沒有智慧。」於是,菩薩便為他們解答問題。他們聽完後一同讚嘆:「我們的老師實在是太偉大了!」於是,他們向老師謝罪,放下驕傲,侍奉菩薩。
佛陀講述完後,為這個本生經故事作完結:「那時候的學生就是現今五百比丘,而老師就是我。」
*為中部經典的第一經,分為根本五十經篇、中分五十經篇、下分五十經篇
#1 註中指阿羅漢,阿羅漢超越時間,不受時間制裁。
#2 燒者為燒生物者, 這裡指煩惱。
#3 頭大生毛髮與頭相連,但眾人沒有耳去聽,意思是沒有用頭腦去了解,即是指智慧不足
246. bālovādajātakaṃ 愚人教訓本生故事 (恥笑佛陀吃肉的故事)
翻譯:Pamela
「為惡會殺生..」 -這篇本生經故事是佛在毘舍離附近重閣講堂中,對師子將軍所說的故事。
據說,這個人逃到避難所後,熱情地供給佛陀肉食。尼犍子聽聞後十分憤怒不悅,就想為難佛陀:「沙門喬達摩,吃著特意準備供給他的肉*。」比丘們聚集於法堂開始討論:「比丘們,尼犍子到處嘲笑為難:『沙門喬達摩,對決定為自己供養而調理的肉食知情,並與弟子一同受供而食。』」佛陀聽聞後就:「各位比丘!尼犍子為難我食特意為我供養而調理的肉類,都不是第一次了,以前亦曾經發生過。」於是,佛陀開始講述過去的因緣。
從前,波羅奈國梵授王治國時,有一位菩薩生於婆羅門家。成年後,他便出家修道。為了得到鹽和酸味的調味料,菩薩便由喜馬拉雅山脈地方來到波羅奈,第二日入到城中托鉢。
有某家主人,故意為難菩薩,於是邀請他到自己家中,並設座款待,獻上魚肉之類。於是,主人自己坐在一旁,說道:「這些食物是特意為你準備,他們是因你而被殺,惡業歸於尊者,與我無關。」於是,唱第一首偈:
192.
「打切和殺,不節制而給予布施
享用如此的食物,他被邪惡污染」
菩薩聽聞後,唱第二首偈:
193.
「(就算是)殺掉妻和兒的人,不節制而給予布施
智者享用,不為罪所污」
菩薩為說完這些訓言後,離座而去。
佛陀講述完後,為本生經故事作總結:「當時的家主就是尼犍子,而修行人就是我。」
*依律食肉無罪,但決定為供養自己,因而殺生肉,則制定為不可受。
247. pādañjalījātakaṃ 帕丹迦利王子本生經 (愚人撇嘴的故事)
翻譯:Pamela
「這伙子肯定是…」- 這一篇本生經故事是佛陀在祇園精舍時,對lāḷudāyī迦留陀夷長老的對話。
據說,有一天,兩位上首弟子解釋某一個問題。比丘們都紛紛讚揚兩位長老弟子。迦留陀夷長老坐於人群中,撇嘴譏諷:「他們的知識跟我相比,算什麼?」長老等比丘們見狀,起身離席,解散聚會。
比丘們在法堂中開始談論這件事:「比丘們,你看到迦留夷長老對兩位上首弟子撇嘴譏諷嗎?」佛陀聽聞後說:「各位比丘,迦留陀夷長老撇嘴譏諷他人一無所知,都不只是現在的事,過去亦曾經發生過。」於是,佛陀開始講述過去的因緣。
昔日,波羅奈國梵授王治國時,菩薩是國王靈性與世俗事務的顧問。國王有一個兒子名叫帕丹迦利,資質愚鈍與懶惰,遊手好閒。國王不久後駕崩,大臣等為國王舉行葬禮,並就王子登基一事商議,並為此通知王子。
菩薩說:「王子資質愚鈍懶惰,應先測試後,才正式登基。」
大臣們就設立一個法庭,王子坐在旁邊。主持裁判對事件故意裁判不正,誤判物件給別人,他們向王子問道:「我們的裁判是否正確?」,王子撇了撇嘴。
菩薩想:「王子聰明,已經知道我們裁判有錯。」於是,唱誦第一首偈:
194.
「帕丹迦利的確在一切上,透過智慧超越別人
他的確示以撇嘴,的確能看到更多」
之後,他們又設法庭,就其他事件作正確的裁判,並問王子:「大王,你認為裁判正確嗎?」,而王子又再撇嘴。菩薩知道王子是愚笨的,於是念誦第二首偈:
195.
「他不知是法還是非法,具有義理還是不具有義理
除了撇嘴之外,他一無所知」
大臣們知道王子愚笨,於是擁立菩薩為國王。
佛陀講述完故事後,便為本生經故事作結語:「當時帕丹迦利是迦留陀夷,而賢明大臣就是我。」
248. kiṃsukopamajātakaṃ 緊祝迦喻本生經 (不同角度看同一件事物的故事)
翻譯:Pamela
「所有皆見..」— 這篇本生故事是佛陀在衹園精舍時,有關緊祝迦喻經*)SN 35.245)的對談。有四位比丘來到佛陀前請教業處*,佛陀對他們解釋。他們完結後,就各自回到自己的住所。其中一人以六種觸處,領悟至得阿羅漢果。一人領以五蘊,一人以四大,一人以十八界領悟至阿羅漢果。他們每人都把自己開悟所悟,各自不同要點一一告訴佛陀。
此時有比丘有疑問:「一切修行法門都指向同一涅槃之道,為什麼他們均能得阿羅漢果?」,便問佛陀有關問題。佛陀就回答:「豈不是如看見緊祝迦樹的兄弟嗎?」「請為我們開示說明。」佛陀就應比丘請求而說過往的因緣。
過去波羅奈國梵授王治國時,國王有四位王子。有一天,他們派人請車夫來對他說:「我們想看緊祝迦樹,帶我們去看!」
車夫說:「遵照命令,帶王子們見緊祝迦樹。」不過,車夫沒有一次過帶所有王子去。他首先帶長子到森林中,車夫向長子展示緊祝迦樹時,樹株正在發芽;然後二王子見樹時,樹葉正在茂盛;三王子見樹時,樹正在開花;最後一位王子見樹時,樹正在結果。
之後,四位王子聚在一起,討論緊祝迦樹是怎樣的樹。一人說:「如燃燒的柱形狀。」,另一人說:「如尼拘律樹般。」,第三人說:「如肉片一樣。」,第四人說:「如尸利沙樹般。」
他們對彼此回答感到不滿,於是就跑去找國王。
「父王,究竟緊祝迦樹是怎樣的?」
國王問:「你們是如何形容?」於是,王子們就各自按自己所見向國王形容。
國王說:「你們四人見的都是緊祝迦樹,只是當車夫給你們看那棵樹時,你們沒有問他『緊祝迦樹什麼時候長這樣子,什麼時候長那個樣子?』因此你們就有這個疑問。」 於是,王唱起第一首偈:
196.
Kiṁsuka 被你們全部人所見,你們為什麼在這裡有疑惑?
你們沒有詢問車夫所有的情況!
佛陀解釋完後,就對比丘們說:「現在就如四兄弟一樣,他們沒有區別與詢問,就對緊祝迦樹起疑問,就正如你們對法起疑問一樣。」
佛陀就唱誦以下的偈:
197.
就這樣,對那些不以一切智知道東西的人,
他們會對法疑惑,就如兄弟們疑惑Kiṁsuka
佛陀說法完後,說為本生故事作結語:「當時波羅奈國王就是我。」
*緊祝迦樹,又名甄叔迦,意譯赤色、肉色花,是印度婆羅門教的聖樹。
*緊祝迦喻經出自巴利相應部經典。漢譯見雜阿含經卷四三。第一二經
*比丘退居靜處坐禪時,對其觀想物件或問題而集中心力,例如對十遍處、十不淨、四諦、三十二分身及其他所記六觸處、四大、五蘊、十八界所作的觀想
249. sālakajātakaṃ 薩羅迦猿本生經 (一看到別人的過錯便聰明不親近的故事)
翻譯:Pamela
「就像我的兒子一樣」- 這篇本生經故事是佛陀在衹園精舍時,對某大長老的對話。據說長老曾令一位少年出家,但經常對他加以虐待,沙彌不堪虐待而還俗。長老試圖哄少年:「少年人,你的衣鉢都是你的,我還有另一套衣鉢都會給予你,你再出家吧!」他說:「我不出家。」然後,被幾度勸請後再次出家。
從他再次出家回歸後,長老就一如既往地虐待他。沙彌覺得太過火了,又再次還俗。之後,又再被幾度勸解,他就:「我在還是不在的時候,你都不能忍受,請你回去,我不會再出家。」少年拒絕出家。
比丘們在法堂中開始議論:「各位法友們,少年真是聰明伶俐,能夠看透長老的心,不再出家。」佛陀剛好在場而問道:「比丘們,你們為何聚在一起?」比丘們如實地告訴佛陀,佛陀說:「比丘們!少年聰明伶俐都不只是今日,前生已經是,他只要看到別人的過錯,就不會再接近。」於是,佛陀開始講述過去的因緣。
過去波羅奈國梵授王治國時,有位菩薩出生於居士家中,成年後,以販賣穀物維生。在那裡,一個耍蛇人訓練了一隻猴子,讓牠吞下解藥,然後讓蛇與猴子玩耍,以此賣藝謀生。
適逢波羅奈節慶日,耍蛇人就想在祭典上尋歡作樂,就把猴子託付給商人看管。直至第七日回來,耍蛇人問菩薩:「猴子在哪裡?」猴子聽聞主人的聲音,就匆匆忙忙地由穀物倉中出來,但耍蛇人竟用竹板打在猴子的背上,然後牽到樹林裡,把牠綁起來睡著。猴子見他睡着了,就鬆開了繩子,蹦蹦跳跳地爬上了菴羅樹。牠吃了菴羅果實,並將果核吐在耍蛇人身上。耍蛇人醒了,見到猴子在樹上,便想:「我要用言語哄騙猴子從樹上下來然後捕捉牠。」他引誘猴子而唱出偈誦:
198.
「你是我唯一的兒子 亦是我們的家主
快從樹下來 我們齊回家」
猴子聽後,便唱起第二首偈:
199.
「你肯定認為我的心是好的
但你卻用竹板打我
我們享受著這個芒果園
你可以任意回家」
猴子就離開了逃入森林中,耍蛇人就心有不快,歸家而去。
佛陀講述完後,就為本生經故事作總結:「當時猴子就是沙彌,耍蛇人就是大長老,穀物商就是我。」
250. kapijātakaṃ 猿本生經 (虛偽比丘的故事)
翻譯:Pamela
「這位聖者…」—— 這篇本生經故事是佛陀在衹園精舍時,有關某位虛偽的比丘而引起的對話。某位虛偽的比丘,在比丘之間人所共知,並於法堂中開始議論:「各位比丘們!某比丘出離煩惱已經出家入門佛道,但仍然勤於虛偽。」剛巧佛陀進來問道:「比丘們,為何聚集在這裡?」比丘們向佛陀講述一切,佛陀之後說道:「比丘們,這比丘偽善不是今日開始,前生亦同樣如是,當時他是一隻猿猴,為了在火邊取暖而裝模作樣虛裝騙人。」於是,佛陀開始講述過去因緣。
在過去波羅奈梵授王治國時,有位菩薩出生於迦尸國的婆羅門家。成年後,他的兒子亦到了可以周圍奔跑年齡,妻子就離世了。因妻子離世,菩薩就把兒子抱在腰間入雪山出家修行梵行。兒子亦同樣成為一位苦行者,住在由樹葉搭建的屋中。雨季來臨,大雨不斷,一隻猿猴在寒冷中,凍得牙齒顫震在俳徊。菩薩此時用大小木頭點燃火燃,坐在椅上,兒子坐在旁邊為父擦腳。
猿猴發現了某位死去隱士的衣服。牠把上下衣穿在身上,把皮搭在肩上。牠亦拿著桿子和水瓶,偽裝成修道仙人模樣,希望能到小屋借火取暖,而到門前偽裝欺騙。
兒子看見他,就對父親喊道:「父親,你看!有位父行僧,凍得發抖!不如把他叫進來,讓他能夠取暖。 」於是,他對父親唱了第一首偈誦:
200.
這位仙人,樂於平靜和節制;受對寒冷的害怕所折磨
來吧,請讓他進入這間屋,驅走所有擔憂與寒冷
菩薩聽聞兒子說話,起來望著,知道是由猴子虛裝,唱起第二首偈誦:
201.
這不是樂於平靜和節制的仙人,這是一隻遊走在樹枝的猴子
他是破壞者,粗俗者;假如他進來,他肯定會破壞我的家的
菩薩說完後,拿起火把威脅追趕嚇跑猴子。他跳起來,逃往自己不願意進入的森林中,再也不回來菩薩之處。 菩薩修行得到神通與禪定,並向少年苦行僧解釋入定等修行法門,他亦得神通與禪定,父子兩人都精進修行禪定而不懈怠,最後得生於梵天界。
佛陀說:「比丘們!這比丘虛偽性質不是今日開始,昔日已經是這樣。」佛陀講述完後,說明聖諦之道 ——-這聖諦之道,有人能達至預流果(初果/須陀洹果),有人達至一來(二果/斯陀含果),有人達至不還之果(三果/阿那含果) ———- 於是,佛陀為本生經故事作結語:「當時的猴子就是這騙人比丘,兒子是羅睺羅,父親就是我。」
251. Saṃkappa-jātaka 思惟本生經 (菩薩過去也被女人毀掉過修行的故事)
翻譯:Andrew
「没有弓箭手」—— 這則故事是世尊在祇樹給孤獨園講述的,關於一個厭倦的比丘。
住在舍衛城(Savatthi)的一位年輕貴族,對三寶的教義心生嚮往,出家成為比丘。但有一天,當他在舍衛城乞食時,恰好看到一個身穿華麗服飾的女子。心生愛慾,鬱鬱不樂。當他的老師、導師和朋友看到他如此時,詢問原因。得知他想還俗,他們便說:「朋友,世尊可以消除被欲望等煩惱折磨者的罪業,通過揭示真理,使他們享受聖果。來吧,我們帶他去見世尊。」於是他們將他帶到世尊面前。世尊說:「為什麼你們要違背他的意願把他帶到我這裏來呢,比丘們?」他們告訴了他原因。世尊問他:「他們說厭倦修行了,是真的嗎?」他點頭承認。世尊問了原因,他講述了事情的經過。世尊說:「比丘,過往女人曾經使那些以禪定之力壓制煩惱的眾生生起煩惱,像你這樣普通的人,怎麼能不被擾亂呢? 即使最有聲望的人也會下墮,更何況那些不清淨的人呢?難道風能動搖一座須彌山,就不會也攪動一堆葉子嗎?這種煩惱甚至曾困擾過坐在寶座上的覺悟者佛陀,難道它就不會困擾你嗎?」世尊應他們的請求,講述了一個古老的故事。
從前,當波羅奈國 (Benares) 國王是梵摩達多 (Brahmadatta) 時,菩薩出生在一個富有的婆羅門家庭,擁有八億的財富。他長大後,在呾叉始羅國 (Takkasila) 受教育,並返回波羅奈。他娶了一位妻子;在父母去世後,他為他們舉行了喪禮。然後,當他檢查他的財寶時,他反思:「財寶仍在這裏,但他們已不再在世!」他為此感到悲傷,身體亦霧出汗水。
他在家裏住了很久,施捨了很多;他克服了自己的慾望;然後,他離開了他哭泣的朋友,去了喜馬拉雅山,在一個令人愉快的地方建了一個小屋,並以森林中四處走動,拾野果和根莖等食物維生。不久,他培養了神通(abhinna)和八等至/八定(sammapatti),並長時間浸泡在禪悅中。
然後,他有個念頭。他會走到人們之中,買鹽和調味料;這樣他的身體會變得強壯,他會步行四處遊歷。「報施給像我這樣有德行並尊敬迎接我的人,將會累績功德充滿天界。」於是他從喜馬拉雅山下來,不久,他來到波羅奈,當時太陽剛剛落山。他四處尋找一個落腳的地方,看到王室的公園。「這裏」,他說,「是一個適合隱居的地方;我將在這裏居住。」於是他進入公園,坐在一棵樹下,並在禪定的喜悅中度過了夜晚。
翌日早上,他應付身體所需,打理頭髮和衣服,拿起他的乞食缽;他所有的五根安靜,平息傲慢,舉止端莊,目光專注前方不遠的地方;他的外表完美無瑕,引起了世人的注目。就這樣,他進入了城市,挨家挨戶地行乞,直到來到國王的宮殿。
此時,國王正在他的露臺上,來回踱步。他透過窗戶看到了菩薩。立即被他的威儀所吸引,他想:「如果有完滿的寧靜,那一定在這個人身上了。」於是他派了一個大臣,命令他把這位苦行僧請來。那人上前打招呼,拿了他的乞食缽並說:「尊者,國王召見你。」
「善知識」菩薩回答,「國王不認識我呢!」
「那麼,尊者請您在這裏等我回來。」於是他稟告國王行乞者所說的話。然後國王說:「我們沒有常來的苦行僧,去,帶他來」同時他從窗戶招手:「請到這裏來,尊者!」
菩薩將缽交給大臣,登上了露臺。然後國王迎接他,讓他坐在國王的榻,並提供了所有為他自己準備的食物和肉類。當他吃完後,國王向他提出了一些問題,而給出的答案讓國王十分滿意,以至於他恭敬地說:
「尊者,您住在哪裏?從哪裏來到這裏?」
「我住在喜馬拉雅,偉大的國王,我從喜馬拉雅來。」
國王問:「為甚麼?」
「在雨季,哦國王,我們必須尋找固定的住所。」
「那麼,」國王說,「住在我的王室公園裏,你不會缺少四種必需品,我將累積到通向天界的功德。」
菩薩允諾,並打破禁食早餐後,國王陪着一起進入園林,並在那裏興建了一間樹葉小屋。修建了一條步道,還準備他日夜生活的所需設施。所有的家具和苦行生活所需的物品讓他舒適,然後將他交給園林守衛負責。
此後的十二年裡,菩薩一直住在那個地方。
一次,邊境地區爆發叛亂。國王想親自去平定。並向王后說:「夫人,我們其中一個必須留守。」
「陛下,為甚麼你這麼說?」她問。
「為了那位善良的苦行僧。」
「階下請放心前往,我會好好照顧聖者,不會怠慢他。」她說。
於是國王離開了,然後王后恭敬地侍奉菩薩。
國王走後,菩薩如常來到宮殿用餐。有一天,他來晚了。王后已經準備好了所有的食物。她洗澡打扮,準備了一個低座,披上乾淨的衣服,躺着等菩薩到來。菩薩拿起乞食缽,劃過長空飛到大窗前。聽到樹皮衣服發出沙沙聲,王后匆忙起身,黃色衣服滑落。出其不意的讓菩薩看到不尋常的景象,感官受到刺激,因此升起了欲望地看着她。然後那因禪定之力平息的邪惡欲望像眼鏡蛇從籠子裏抬起頭一樣升起,也像被斧頭砍伐的乳樹一樣。欲望增長,定力開始消失,他的感官不再清淨,就像一隻折翼烏鴉。他不能像以前那樣坐下來用餐,即使王后請求他坐下,他也不能坐下來。所以王后將所有的食物放在他的乞食的缽裏,但那天他不能像往常那樣用餐後從窗口飛走,只是拿着食物走落大樓梯,進入樹林。
他回去後甚麼也吃不下。他將食物放在長凳下,喃喃自語:「多麼美麗的女人!多麼美麗的手腳!多麼纖細的腰肢,多麼修長的大腿!」等等。就這樣他躺了七天。食物變壞,爬滿了黑色的蒼蠅。
然後國王平定了邊境的動亂回來。整個城市大肆裝飾,國王繞城一周後回到宮殿。接着他進入樹林去看看菩薩。他發現到住處周圍髒亂,以為他已經離開了,便推門進去。苦行僧正躺着。「他一定病了,」國王想。於是他把壞了食物扔掉,整理了小屋,然後問:
「怎麼了,尊者?」
「國王,我受傷了!」
國王想:「我猜是敵人幹的。他們無法傷害我,所以決定傷害我所愛的東西。」於是他查看他的身體,尋找傷口;但甚麼傷口也沒看到。然後他問:「哪裏受傷了,尊者?」
「沒有人傷害我,」菩薩回答,「只是我自己傷了自己的心。」他坐起來,坐在座位上,
吟誦了以下的偈頌:
1.
「透過被貪欲所洗的動機,透過尖銳的尋思
不透過造箭人的吉祥裝飾
2.
不透過射箭,不透過追逐孔雀
我的心被刺穿,一切肢體被燃燒
3.
看不見的傷口,從那裡流血
不恰當的心,為我自己帶來苦」
這樣,菩薩透過這三個偈頌向國王解釋了情況。然後他讓國王離開小屋,預備進入遍處(kasinaparikammam),恢復了中斷的禪定。然後他離開小屋,坐在空中,勸誡國王。之後他宣告自己將前往喜馬拉雅。國王想勸阻他,但他說,
「國王,看我在這裏居住時遭受了多大的羞恥!我不能在這裏生活。」儘管國王懇求他,他還是飛上了天空,前往喜馬拉雅,並在那裏度過了他的餘生,然後進入了梵天界。
佛陀講完這個故事後,宣說了四聖諦,並總結本生故事,「當時的國王是阿難,而那位苦行僧就是我自己。」(在四聖諦開示結束時,那位厭倦修行的比丘證得阿羅漢果,有些人證得須陀洹果,有些人證得斯陀含果,有些人證得阿那含果。)
252. Tilamuṭṭhijātaka 芝麻團本生經 (易怒比丘的故事)
導師(satthā)住在祇樹給孤獨園(jetavane)時,針對一位易怒的比丘講述了這個故事。
據說,有一位比丘性格暴躁、易怒,只是被稍微指責,也會立刻發怒,表現出憤恨、敵意與不滿。有一天,比丘們在法堂討論:「這位比丘就像被丟進火裡的鹽巴一樣,一點就爆,為何這樣的人在無瞋的佛教中出家,卻連一點怒氣都控制不了呢?」
導師聽到他們的談話,便派人叫來那位比丘,問道:「比丘,聽說你很容易生氣,是真的嗎?」
比丘回答:「是的,世尊。」
導師說:「這不是現在才有的,過去世你也曾如此。」接著講述了過去世的因緣。
### 過去世的因緣
從前,在波羅奈(Bārāṇasi),梵授王(Brahmadatta)統治時,他的兒子名叫梵授王子(Brahmadattakumāra)。古時國王們為了讓兒子們去除驕慢、學會忍耐與世間智慧,即使國內有優秀的老師,仍會送他們到遠方的外國學習技藝。因此,這位國王也召來十六歲的兒子,給他一雙鞋、一把棕櫚葉傘和一千金幣,說:「孩子,去得叉尸羅(Takkasilā)學習技藝吧。」
王子答應後,向父母頂禮告別,一路前往得叉尸羅。他找到老師(ācariya)的家,詢問後得知老師正在為學生們授課,便站在門口等候。當他看到老師起身散步時,立刻脫下鞋子、放下傘,向老師頂禮。老師見他疲憊,便安排他休息並招待飲食。
王子用餐後稍作休息,再去向老師頂禮。老師問:「你從哪裡來?」
王子答:「從波羅奈來。」
「你是誰的兒子?」
「波羅奈國王的兒子。」
「來這裡的目的是?」
「來學習技藝。」
「你帶了拜師禮,還是想當免費學生?」
王子回答:「我帶了拜師禮。」說完,將一千金幣放在老師腳前,再次頂禮。
### 學習與衝突
一般來說,免費學生白天幫老師做事,晚上學習技藝;而付費學生則像長子一樣專心學習。因此,老師選了一個吉日,開始教授王子技藝。
有一天,王子和老師一起去洗澡。路上,一位老婦人正在曬芝麻,並在一旁看守。王子看到芝麻,想吃,便抓了一把吃掉。老婦人想:「這孩子真貪吃。」但沒說什麼。第二天同一時間,王子又做了一樣的事,老婦人依然沉默。到了第三天,王子再次抓芝麻吃,老婦人終於忍不住,揮舞手臂哭喊:「老師啊!你的學生讓我破產了!」
老師回頭問:「老婆婆,怎麼了?」
老婦人說:「老師,你的學生每天抓一把我曬的芝麻吃,今天已經是第三次了!再這樣下去,我的芝麻會被吃光的!」
老師安撫她:「別哭,我會賠償你的損失。」
老婦人說:「老師,我不需要賠償,只希望你能教導他別再這樣做。」
老師回答:「好吧,你看好。」
他讓兩個學生抓住王子的雙手,用竹棍在他背上打了三下,嚴厲警告:「以後不准再這樣!」
王子因此對老師心生怨恨,怒目而視,從腳到頭狠狠瞪著老師。老師察覺到他的憤怒,但沒多說。
### 復仇的念頭
王子學成後,心想:「等我回波羅奈繼承王位,一定要殺了他!」他帶著怨恨告別老師,臨走時卻假裝恭敬地說:「老師,等我回國後,會派人來請您。」
回到波羅奈,王子向父母展示所學。國王很高興:「我的兒子活著回來了,我要讓他在我生前就繼承王位!」於是立刻讓王子登基。
新國王享受權力時,想起老師對他的懲罰,怒火中燒,決定報復。他派人去請老師。
老師心想:「他年輕氣盛時,我無法說服他;現在他中年成熟,應該能聽進去了。」於是前往波羅奈。
到了王宮門口,侍從通報:「得叉尸羅的老師來了!」國王很高興,命人帶老師進來。但一見到老師,他立刻怒目圓睜,對大臣們說:「各位,直到今天,我背上被老師打的傷還在痛!老師是來送死的,今天他別想活著離開!」說完,他念了兩首偈頌:
**4.**
「至今我仍記得,
你因一把芝麻,
抓住我的手臂,
用棍子打我三下!」
**5.**
「難道你活膩了嗎?
竟敢來見我!
當年你抓著我的手,
三次用棍打我!」
### 老師的智慧回應
老師聽完,平靜地念了第三首偈頌:
**6.**
「賢者制止非賢者時,
以棍棒管教,
這是教導,而非仇恨,
智者皆明白此理。」
接著,老師解釋:
「大王,如果當初我沒有這樣管教您,您可能會在回國路上偷竊食物,逐漸墮落成強盜,最終被國王處死。您現在的榮華富貴,全是因為我的教導啊!」
### 國王的悔悟
在場大臣們聽完,紛紛附和:「陛下,老師說得對,您的王位確實是因他的教導而得。」
國王當下醒悟,對老師說:「老師,我願將一切權力交給您,請您接管王國!」
老師拒絕:「大王,我對權力沒有興趣。」
國王便派人到得叉尸羅接來老師的家人,賜予他們豐厚財富,並尊老師為國師,讓他站在父親的位置上指導自己。國王從此遵從教誨,行善積德,最終投生天界。
### 結語
導師講完這個故事後,揭示真諦,然後說:「當時的憤怒國王就是現在這位易怒的比丘,而老師就是我(佛陀)本人。」
說法結束時,那位易怒的比丘證得阿那含果(anāgāmiphala),許多聽眾也證得須陀洹(sotāpanna)、斯陀含(sakadāgāmi)或阿那含(anāgāmi)果位。
253. maṇikaṇṭhajātakaṃ 寶珠頸龍王本生故事 (不斷索取令人討厭)
這個本生故事是佛陀在阿羅毘郊外的阿伽羅婆寺時,針對僧房建立規則而進行的談話。當時,住在阿羅毘的托鉢僧因為要建立僧房而提出了「我們要人,我們要請助手」的請求,專注於乞討。居士們因而感到困擾,有的甚至驚恐逃跑。
某天,尊者大迦葉來到阿羅毘行乞,大家看到這位長老也像之前一樣逃跑。他吃完飯回來後,向比丘們詢問:「法友!以前在阿羅毘乞食很容易,現在怎麼變得這麼困難呢?」尊者聽到原因後,就向世尊反映了這件事。佛陀於是召集比丘們,詢問住在阿羅毘的比丘們是否真的因為建立僧房而乞討。比丘們回答:「世尊,這是真的。」佛陀責備他們說:「這種乞討方式,即使在七寶充滿的龍宮裡的龍王也不會喜歡,更何況對於那些只想得到一文錢的在家人,這就像從石頭中取肉一樣困難。」於是佛陀開始講述過去的因緣。
從前,在波羅奈城的梵授王治國時,菩薩出生於一個大富豪的婆羅門家庭。當他能夠行走時,另一位有德之者也從母胎中出生。這兩位兄弟長大後,因父母去世感到悲痛,於是隱居在恆河岸,搭起草庵居住。哥哥的庵在恆河上游,弟弟的庵在下游。
某天,有一條寶珠頸的龍王出門,化身為婆羅門,走到恆河岸邊,去弟弟的庵中寒暄,並坐在一旁。兩人互相交談,情誼深厚,難以分開。龍王多次來到弟弟那裡,坐下閒聊,離開時對弟弟表示喜愛,並將他環抱在龍頭上。待會兒,便鬆開捲曲,然後龍王回到自己的住處。弟弟因而感到恐懼,變得瘦弱可憐,臉色漸漸發黃,筋脈在身上顯露出來。
某天,龍王來到哥哥面前。哥哥問他:「你怎麼變得這麼瘦弱可憐,臉色也越來越黃,筋脈都顯露出來了?」弟弟告訴哥哥發生的事情,並問:「你怎麼看待那條龍的到來,是喜還是不喜?」哥哥回答:「我不喜歡。」哥哥又問:「那條龍來你那的時候,穿了什麼裝飾?」弟弟回答:「他有摩尼寶。」哥哥說:「你在那條龍來你那之前,向他請求:『請給我摩尼』,那麼他就不會再來了。第二天,你在庵門口等著龍爬來時,再向他請求摩尼,第三天你在恆河岸邊等他出水時,再向他請求,那麼他就不會再來了。」弟弟回答:「我遵從你的命令。」於是回到自己的草庵。
第二天,當龍王出現時,弟弟說:「請給我你身上的摩尼飾品。」於是龍王不再坐下,轉身離去。第二天,弟弟在庵門口等著龍來時,對龍說:「昨天你沒有給我摩尼寶,今天我一定會得到。」於是龍王逃走了。第三天,當龍王將要出水時,弟弟說:「今天是我向你請求的第三天,這次你必須給我摩尼寶。」龍王在水中拒絕弟弟的請求,唱了兩首偈:
7.
眾多豐富崇高的,他們的出現就是因為珠子的原因
你不見你自己過份要求,因此(這個珠子)不會到來
8.
如同對石頭請求蜜糖
你不見你自己過份要求,因此它不會到來
說完這些話後,龍王潛入水中,回到自己的龍宮,不再回來。弟弟見不到這條美麗的龍王,變得更加瘦弱可憐,臉色漸漸發黃,筋脈在身上顯露出來。此時,哥哥來到弟弟面前,看到弟弟的樣子,說:「你怎麼越來越黃了?」弟弟回答:「因為看不到那條美龍。」哥哥心想:「這弟弟與龍王無法分開。」於是唱了第三首偈:
9.
不要乞求願求別人都珍愛的,那是讓人討厭的
婆羅門向龍請求珠寶,不見那個的取得
唱完後,哥哥安慰弟弟說:「以後你不要再悲傷了。」然後回到自己的庵中。後來,這兩兄弟都獲得神通和禪那,生入梵天界。
佛陀說:「你們這些比丘!即使在充滿七寶的龍宮裡的龍,尚且不喜歡懇切的求願,更何況在人間。」佛陀說完這番話後,總結道:「當時的弟弟是阿難,他的哥哥就是我。」
254. kuṇḍakakucchisindhavajātaka 驃馬本生經 (舍利佛不嫌棄老婦微薄供養的故事)
導師(satthā)住在祇樹給孤獨園(jetavane)時,針對舍利弗尊者(Sāriputtatthera)講述了這個故事。
有一次,正等覺者(sammāsambuddha)在舍衛城(Sāvatthiya)雨安居結束後,外出遊行教化。當他再度回到舍衛城時,人們說:「我們要為遠行歸來的佛陀和僧團舉行供養!」於是準備了盛大的布施。寺院安排了一位負責分配供養的比丘(dhammaghosakabhikkhu),由他根據來訪者的意願分配比丘人選。
當時,有一位貧窮的老婦人(duggatamahallikā itthī)準備了僅夠供養一位比丘的食物,輪到她時,其他比丘都已分配完畢。分配比丘告訴她:「所有比丘都已分配完畢,只有舍利弗尊者還在寺院裡,你可以親自供養他。」老婦人歡喜答應,站在祇園門口等待。當尊者到來時,她恭敬頂禮,接過缽盂,帶回家中請他坐下。
消息傳開後,許多人都知道說「法將(dhammasenāpati)竟接受一位貧窮老婦的供養」。波斯匿王(Pasenadī Kosalo)得知後,派人送來一件衣服和一千金幣,說:「讓這位老婦穿上這衣服,用這些錢財繼續供養尊者。」富商給孤獨(Anāthapiṇḍika)、小給孤獨(Cūḷānāthapiṇḍika)、毘舍佉(Visākhā)等大施主也紛紛供養。其他家庭也根據能力,獻上一兩百金幣。就這樣,老婦人一天內獲得了十萬金幣。而尊者飲用她供養的粥,食用她準備的點心和正餐,並為她說法,使老婦人證得須陀洹果(sotāpattiphala),隨後返回寺院。
#### 議論與佛陀的開示
比丘們在法堂談論:「法將解救了這位貧困老婦,還不嫌棄她的粗劣食物。」佛陀到來後詢問討論內容,聽完便說:「比丘們,舍利弗不是現在才接受她的供養,過去世也曾如此。」接著講述過去因緣。
#### 過去世
從前,波羅奈(Bārāṇasi)由梵授王(Brahmadatta)統治時,菩薩(bodhisatto)生於北方商隊的馬商家族(assavāṇijakule)。當時有五百名馬商從北方帶馬到波羅奈販賣。其中一位馬商帶著五百匹馬出發,途中經過離波羅奈不遠的一個村莊。那裡曾住著一位大富豪,但家族逐漸沒落,只剩一位老婦人(mahallikā)獨居舊宅。
馬商抵達村莊後,付錢租用老婦人的宅院安置馬匹。當天,一匹母馬(ājānīyāvaḷavā)產下一匹小馬駒(assapotaka)。馬商住了兩三天,安頓好馬群後,準備前往覲見國王。老婦人說:「請付房租。」馬商答應後,老婦人又說:「孩子,請把這匹小馬駒也算進房租吧。」馬商同意後便離開了。
老婦人對小馬駒產生母子之情,用米湯(avassāvanajhāmakabhatta)、糠麩(vighāsatiṇa)和草料餵養牠,細心照料。
後來,菩薩帶著五百匹馬經過,也租住老婦人的宅院。當他的馬群聞到「吃糠驃馬」(Kuṇḍakakucchisindhavapotaka)的氣味時,竟沒有一匹敢進門。菩薩問老婦人:「老婆婆,這房子裡有馬嗎?」老婦人回答:「孩子,沒有其他馬,只有我當兒子養的一匹小馬駒。」菩薩問:「牠在哪?」老婦人說:「出去溜達了,傍晚會回來。」菩薩估算時間,把馬群留在外面等候。
傍晚,驃馬小駒準時回來。菩薩觀察牠的體態特徵,心想:「這是一匹無價的驃馬(sindhavo),我該付錢給老婦人買下牠。」小馬駒進屋後站在自己的位置,這時其他馬才敢進門。
菩薩住了兩三天,臨行時對老婦人說:「請開個價,把這小馬駒賣給我。」老婦人拒絕:「哪有母親賣兒子的?」菩薩問:「妳都用什麼餵牠?」老婦人答:「米湯、糠麩和草料,還有稀粥(kuṇḍakayāgu)。」菩薩說:「如果我得到牠,會給牠吃精飼料,鋪好地毯讓牠站立。」老婦人終於同意:「孩子,願我兒跟你過好日子。」
菩薩當場付了六千金幣,給老婦人換上新衣,把小馬駒帶到面前。小馬駒睜眼看著母親流淚,老婦人撫摸牠的背說:「我養育你的心願已了,去吧。」小馬駒這才離開。
#### 測試驃馬
第二天,菩薩準備了糠粥想測試牠:「看牠是否知道自己的價值。」但小馬駒拒絕食用。菩薩念了第一首偈頌:
10.
「你曾吃糠咽草,
飲用殘粥度日,
如今為何拒絕,
這相同的食物?」
小馬駒回應兩首偈頌:
11.
「無知者餵養時,
不分種姓教養,
縱有稀粥萬斛,
我也視如糞土。」
12.
「你既知我血統,
識此駿馬非凡,
既明真相而來,
豈能再食糟糠?」
#### 展現神駒之力
菩薩安撫牠:「剛才只是測試,別生氣。」隨後給予精飼料,帶牠到王宮廣場。他將五百匹馬安置一側,另一側鋪設彩毯,讓驃馬站立其上。
國王來視察馬群時問:「為何這匹單獨安置?」菩薩回答:「陛下,這匹驃馬能讓其他馬相形見絀。」國王驚嘆:「好馬!讓我看看牠的速度。」菩薩騎上驃馬,清空場地後奔馳——整個王宮廣場彷彿被馬群填滿。再次加速時,驃馬快得讓人看不清身影。第三次,菩薩在馬腹繫上國旗飛馳,人們只見到旗幟飄揚。最後,他在宮廷蓮花池水面奔馳,蹄不沾水,甚至不使蓮葉沉沒。
展示完畢,菩薩下馬拍手,驃馬立即屈四蹄立於他掌中。菩薩說:「陛下,這匹馬的速度足以環繞大海。」國王大悅,將半個國家賜給菩薩,並為驃馬舉行灌頂儀式,立為國馬。
#### 驃馬的尊榮
這匹驃馬深受國王寵愛,享有極高待遇:
- 馬廄如國王寢宮,地面塗四香
- 懸掛花環香囊,頂棚裝飾金星天幕
- 圍繞彩繪帷幕,常燃香燈
- 馬桶用金盆,專享御膳
從此,國王在菩薩輔佐下統治整個閻浮提(Jambudīpa),行善積德後往生天界。
#### 結語
佛陀揭示:「當時的老婦人就是現在的老婦人,驃馬是舍利弗,國王是阿難(Ānanda),而馬商就是我。」說完真諦之法時,許多人證得須陀洹(sotāpanna)、斯陀含(sakadāgāmi)、阿那含(anāgāmi)乃至阿羅漢(arahanto)果位。
255. Sukajātaka 鸚鵡本生經 (因貪食而死的故事)
導師(satthā)住在祇樹給孤獨園(jetavane)時,針對一位因暴食而消化不良致死的比丘講述了這個故事。
據說,這位比丘去世後,僧眾在法堂議論:「這位比丘不知節制,暴飲暴食導致消化不良而死。」佛陀到來詢問討論內容後說:「比丘們,這不是現在才有的現象,過去世他也因同樣原因喪命。」接著講述過去因緣。
#### 過去世
從前,波羅奈(Bārāṇasi)由梵授王(Brahmadatta)統治時,菩薩(bodhisatto)投生為雪山(himavantapadese)地區的鹦鹉王(sukarājā),統領數千隻鹦鹉。隨著年邁,他的視力逐漸衰退。他的兒子將父母安置在巢中,每日外出覓食供養。
有一天,年輕鹦鹉飛到山頂眺望大海,發現一座金色芒果林(suvaṇṇavaṇṇaṃ ambavanaṃ)。次日採食時,他特意飛到島上飲用芒果漿,並帶回成熟芒果給父母。菩薩品嚐後問:「孩子,這芒果是從那座島採的嗎?」得到肯定答覆後,菩薩警告:「那島太遠,飛去的鹦鹉壽命都不能長保,你別再去了!」但年輕鹦鹉不聽勸告,依然前往。
#### 悲劇發生
某日,他飲用過量芒果漿,帶著給父母的芒果返航時,因身體沉重而疲倦打盹。雖然在半睡半醒間繼續飛行,但嘴裡叼著的芒果卻掉落了。他偏離航線墜入海中,被一條魚吞食。菩薩察覺兒子未歸,嘆道:「他必定墜海身亡了。」失去供養的年邁父母也很快餓死。
覺悟的佛陀針對此事宣說三首偈頌:
**13.**
「當這鳥兒知節制,
適量取食飛行時,
既能平安返巢穴,
亦能奉養父母親。」
**14.**
「一旦貪心多取食,
終將墜海喪性命,
皆因不知量分寸,
自取滅亡實可惜。」
**15.**
「故知節制最為善,
不貪於飲食,
無度之人沉沒,
知適量的人不沉沒。」
佛陀揭示:「當時貪吃的年輕鹦鹉就是這位暴食的比丘,鹦鹉王就是我。」之後以真諦結尾。說法結束時,許多人證得須陀洹(sotāpanna)等聖果。
256. Jarūdapānajātaka 古井本生經(知足而避免殺生之禍的故事)
導師(satthā)住在祇樹給孤獨園(jetavane)時,針對舍衛城(Sāvatthiya)的商人們講述了這個故事。
當時,舍衛城的商人們準備貨物裝滿馬車,即將遠行經商。出發前,他們邀請佛陀接受供養,皈依三寶並受持戒律,頂禮佛陀後說:「尊者,我們要遠行經商,等賣完貨物平安歸來,再來禮敬您。」說完便啟程。
途中,他們在荒漠發現一口古井(jarūdapāna),心想:「這井裡沒水,我們又口渴,不如挖挖看。」結果挖著挖著,竟陸續挖出大量琉璃(veḷuriya)等珍寶。他們心滿意足,裝滿整車寶物平安返回舍衛城。處理完財物後,他們心想:「既然經商成功,應該供養佛陀。」於是設宴供僧,頂禮後坐在一旁,向佛陀報告獲得財富的經過。
佛陀說:「你們因為知足(pamāṇaññutā),既得財富又保性命。但古時候有群不知足(asantuṭṭhā)的人,不聽智者勸告,最終喪命。」應商人們請求,佛陀講述過去因緣。
#### 過去世
從前,波羅奈(Bārāṇasi)由梵授王(Brahmadatta)統治時,菩薩(bodhisatto)生為商人領袖(satthavāhajeṭṭhako)。他帶著滿載貨物的馬車隊與眾商人出發,也在同一片荒漠發現那口古井。商人們為找水喝而挖井,同樣挖出大量金銀珠寶。
雖然已獲得無數財寶,他們仍不滿足:「下面肯定還有更好的!」便繼續深挖。菩薩勸阻:「各位,貪婪是毀滅之根。我們已得巨額財富,該知足了,別再挖了!」但商人們不聽勸告。
這口井其實由龍王(nāgarājā)掌管。當地底龍宮因挖掘震動,梁柱斷裂、塵土飛揚時,憤怒的龍王赦免菩薩,卻用鼻息毒氣殺死其他商人。隨後,龍王命龍族青年(nāgamāṇavaka)將所有財寶裝車,讓菩薩乘坐舒適車駕返回波羅奈,安頓好後才返回龍宮。菩薩將財富布施四方,使整個閻浮提(Jambudīpa)免於飢荒,持戒守齋直至命終往生天界。
佛陀覺悟後,針對此事宣說三首偈頌:
**16.**
「商人為水挖古井,
鐵銅錫礦層層現,
白銀黃金與珍珠,
更有琉璃無數珍。」
**17.**
「貪心不足再深掘,
觸怒井中毒龍王,
熾烈龍息一掃盡,
當場奪命不留情。」
**18.**
「因此不要過度挖掘,
過度挖掘實為惡,
挖掘而得財富,
過度挖掘則會導致摧毀。」
佛陀揭示:「當時的龍王是舍利弗(Sāriputta),商人領袖就是我。」說法結束時,大眾皆得法益。
257. Gāmaṇicandajātaka 村長本生經 (菩薩為年幼大智慧國王的故事)
導師(satthā)住在祇樹給孤獨園(jetavane)時,為讚揚智慧而講述這個故事。當時比丘們在法堂討論佛陀的智慧:「世尊擁有廣大智慧、迅捷智慧、銳利智慧,能超越整個天界人間的智慧。」佛陀到來詢問後說:「比丘們,如來的智慧不僅現世如此,過去世亦然。」接著講述過去因緣。
從前,波羅奈(Bārāṇasi)由民結王(Janasandha)統治時,菩薩投生為王后腹中的王子。因他面容如打磨的金鏡般光潔,出生時被命名為「鏡面王子」(Ādāsamukha)。七歲時,父親請老師教授他三吠陀與世間知識後便去世了。
大臣們以隆重儀式辦完國王喪事,第七天聚集王宮庭院商議:「王子太年幼,我們應先測試他能否治國。」於是裝飾城市,設立裁判席,請王子坐上高座。
#### 智慧測試
當王子就座時,大臣們牽來一隻訓練過的猴子(makkaṭa),假扮成風水師說:「陛下,此人先王時代就精通風水,能辨識地底七寶位置,王室宅邸都由他選址,請任用他吧。」王子上下觀察後說出第一首偈頌:
**19.**
「此人不懂建屋術,
皺面猴兒性輕浮,
只會破壞現成物,
此乃猿猴本性故。」
大臣們帶走猴子,幾天後又將同一隻猴子裝扮成法官帶來:「此人先王時代就是法官,精通律法。」王子觀察後說第二偈頌:
**20.**
「智者毛髮非如此,
此獸難當安撫責,
先王民結曾教我:
猴子無知不可託。」
第三次,大臣們將猴子扮成管家:「此人擅長侍奉父母,料理家族長幼事務。」王子說出第三偈頌:
**21.**
「此等眾生性浮躁,
難奉父母養弟妹,
先王十車教我知:
猿猴不堪家族託。」
(解釋:
- 「十車王」(Dasaratha)是菩薩父親的別稱
- 因父親能以十輛戰車同時處理國事而得名)
#### 登基治國
大臣們驚嘆:「王子如此聰慧,確能治國!」便為他舉行灌頂典禮,宣布「鏡面王(Ādāsamukha)的政令」。此後菩薩以正法治國,其智慧之名傳遍整個閻浮提(Jambudīpa)。
為了闡明智者應具備的品質,他(佛陀)列舉了以下十四個事例——
「牛、兒子與馬,製籃匠與村長,
妓女、少女與蛇,鹿與鷓鴣神,
龍與苦行者,以及婆羅門青年。」
當菩薩剛被加冕為王時,有個名叫村長月(Gāmaṇicando)的臣屬,原是某小國王的隨從。他心想:「治理國家需要與同齡人合作。我已經老了,無法侍奉年幼的王子,不如去鄉間務農維生。」於是他離開城市,走了約三由旬(約30公里),在某個村莊定居。
務農需要耕牛,但他沒有。雨季來臨時,他向朋友借了兩頭牛,整天耕作後讓牛吃草,傍晚歸還牛隻。當時牛主正與妻子在屋內吃飯。那兩頭牛因熟悉環境,自己走進了屋子。當牛進門時,男主人起身收拾餐盤,女主人也端走了盤子。村長月期待著「他們會請我吃飯」,牛主卻沒有,歸還牛隻後就離開了。當晚小偷破壞牛欄,偷走了那兩頭牛。
牛主人清晨檢查牛欄,發現牛被盜,明知是竊賊所為,卻說:「我要砍掉村長月的脖子!」便去找他索討:「喂,把牛還我!」村長月回答:「牛不是自己進屋了嗎?」「那你為什麼不歸還?」「我沒帶走牠們啊!」牛主人便說:「這是國王的傳令,跟我走!」在當地,若有人舉起碎石或陶片宣稱「這是國王傳令」卻不服從,國王會嚴懲。因此村長月一聽「國王傳令」就乖乖跟去。
途中經過一位朋友居住的村莊,村長月說:「朋友,我餓極了,讓我進村找點吃的再回來,你在這等我。」說完進入朋友家。但朋友不在,只有朋友之妻接待:「大人,現成的飯菜沒有,請稍等,我馬上煮好。」她匆忙爬上樓梯取米時,懷胎七月的嬰兒當場流產。這時她丈夫回來看見,揪住村長月說:「你打我妻子導致流產,這是國王傳令,跟我走!」從此兩人押著村長月同行。
行至某村口,有個馬夫無法讓馬轉向,馬反而朝他們走來。馬夫看見村長月喊:「村長月!快幫忙打這匹馬讓牠轉頭!」村長月撿起石頭扔去,石頭打斷馬腿,像折斷蓖麻桿般。馬夫立刻抓住他:「你打斷我的馬腿,這是國王傳令!」
被三個人押送的路上,村長月(Gāmaṇicando)心想:「這些人會把我交給國王。我連牛都賠不起,更別說流產賠償和馬腿的錢了,不如死了痛快。」途中經過一片森林時,他看見路邊有座陡峭懸崖,崖蔭下有對製籃匠(Naḷakāra)父子正在編織籃子。村長月說:「各位,我想去小解,請稍等。」說完爬上懸崖,故意從崖邊墜落,正好砸中老製籃匠的背,當場將其砸死。他爬起來時,製籃匠之子抓住他喊:「你這個殺父兇手!這是國王的傳令!」旁人問怎麼回事,他回答:「他殺了我父親!」於是四人押著村長月繼續前行。
到了另一個村口,村長(Gāmabhojako)看見村長月便問:「舅舅村長月,你去哪?」得知要去見國王後說:「你肯定能見到國王。我有個問題想請教,幫我傳達吧!」村長月答應後,村長解釋:「我原本相貌堂堂、富有聲望、身體健康,如今卻貧病交加、皮膚蒼白。請問國王這是何故?聽說國王很睿智,他若解答,請你回來轉告我。」
下個村口,一位妓女(Gaṇikā)叫住他:「村長月,去哪呀?」聽說是見國王,便說:「聽說國王很聰明,幫我問個問題吧——以前我能賺大錢,現在連買檳榔的錢都沒有,完全沒客人上門,這是為什麼?」
再往前,一位年輕女子(Taruṇitthī)同樣攔住他:「我既不能在丈夫家生活,也不能回娘家。請幫我問國王原因。」
隨後在路邊蟻丘旁,一條蛇(Sappo)問他:「村長月,去哪?」聽完回答後說:「我餓著肚子、蜷縮身體出洞時,得費力擠開通道;但吃飽變胖後回洞,又會能橫衝直撞進入。這是為什麼?」
接著有隻鹿(Migo)問:「為什麼我只能在同一棵樹下吃草,去別處就吃不下?」
又有隻鷓鴣(Tittiro)說:「我只有在特定蟻丘上才能唱出動聽歌聲,其他地方就唱不出。幫我問國王原因。」
一棵樹神(Rukkhadevatā)現身訴苦:「月啊,我以前受尊崇,現在連一把嫩葉供品都得不到。這是為什麼?」
後來有位龍王(Nāgarājā)指著湖泊說:「這湖水原本清澈如寶石,現在混濁長滿水藻。幫我問原因。」
接近城郊時,苦行者(Tāpasā)們說:「以前我們道場的果子香甜多汁,現在乾癟苦澀。這是為什麼?」
最後在城門口的亭子裡,婆羅門青年(Brāhmaṇamāṇavakā)們說:「我們以前學過的東西都記得清楚,現在學了就像漏壺裝水般留不住,腦中一片黑暗。幫我們問國王原因。」
村長月帶著這十個問題來到王宮。當時國王正在審案,牛主人押著村長月上前。國王認出他:「這不是父王的侍從嗎?當年還抱過我們呢!」便問:「村長月,這些年你去哪了?怎麼現在才來?」村長月解釋:「陛下,先王去世後,我去鄉下種田維生。這人因兩頭牛的事,用『國王傳令』押我來見您。」
國王轉問牛主人:「你真用我的名義傳令?」對方承認後,國王追問詳情。當牛主人改口說「看見牛進他家」時,國王斥責:「村長月沒歸還牛固然有錯,但你明明看見卻說謊,罪更重!現在判決:村長月需賠償二十四錢,而你要被挖雙眼!」牛主人嚇得跪地求饒:「錢都給村長月!」還額外付錢賄賂守衛,趁亂逃跑了。
接著第二個控告者上前說:「陛下,這人打我妻子導致流產。」國王問:「村長月(Cando),是真的嗎?」村長月回答:「請聽我詳細說明,大王。」於是他將事情經過完整敘述。國王問:「但你確實打了他的妻子導致流產嗎?」村長月回答:「我沒有打她,陛下。」國王質問:「那你能證明自己沒有導致流產嗎?」村長月承認:「我無法證明。」國王又問:「現在你打算怎麼解決?」對方回答:「陛下,我只想要個兒子。」國王便裁決:「既然如此,村長月,你把他的妻子接到你家住,等她生下孩子後,再把母子倆都還給他。」這個控告者嚇得跪地求饒:「大人別拆散我的家!」塞給村長月一些錢後就逃跑了。
然後第三個控告者上前:「陛下,這人打傷了我的馬腿。」國王確認:「村長月,是真的嗎?」村長月再次詳述經過。國王質問馬夫(Assagopako):「你確實說過『打馬讓牠轉向』嗎?」馬夫先是抵賴:「我沒說過,陛下。」被反覆追問後才承認:「是的,我說過。」國王對村長月說:「這人先教唆犯罪又說謊,你割掉他的舌頭,再讓我們以一千錢作為馬匹的補償給他。」馬夫趕緊額外付錢給村長月後溜走了。
接著製籃匠之子(Naḷakāraputto)控訴:「陛下,這人是殺我父親的兇手!」國王詢問真實性後,村長月再次完整解釋。國王問製籃匠之子:「你現在想要什麼?」對方回答:「陛下,我只想要回父親。」國王作出經典判決:「村長月,既然他想要父親,但死人不能復生,你就把他母親接回家,當他的新父親吧!」製籃匠之子驚慌喊道:「別破壞我亡父的家庭!」同樣付錢給村長月後逃跑。
村長月意外致富,高興地對國王說:「陛下,還有人託我帶來問題,現在可以稟報嗎?」獲得許可後,他從婆羅門青年(Brāhmaṇamāṇavakā)的問題開始,倒序轉述了所有疑問。國王依次作出解答:
1. 關於記憶力衰退:「以前這些婆羅門青年住所有隻準時啼叫的公雞,他們聞聲起床誦經到黎明,所以記憶牢固。現在那裡的公雞亂叫,要麼半夜要麼過午,導致他們要麼睡過頭要麼沒精力學習,讓他們不能讀誦,導致記憶力差。」
2. 關於苦行者(Tāpasā)的酸果子:「他們過去專注禪修,現在放棄修行,把果園產物拿去交易,過著不正當生活。若恢復修行,果子自會變甜。」
3. 關於龍宮(Nāgarājā)湖水混濁:「因為龍族內鬥。只要恢復和睦,湖水就會清澈。」
4. 關於樹神(Rukkhadevatā)失去供奉:「牠過去保護林間旅人,所以獲得祭品。現在不再守護,自然無人祭祀。若恢復守護,香火就會重現。」
5. 關於鷓鴣(Tittiro)的歌唱地點:「牠棲息的蟻丘下埋著寶藏,挖出來歸你所有。」
6. 關於鹿(Migo)的進食習慣:「那棵樹頂有巨大蜂巢,蜂蜜滴落讓草變甜。取走頂級蜂蜜獻給我,剩下的你可以自用。」
7. 關於蛇(Sappo)的進出困難:「牠守護的蟻丘下也有寶藏,因貪財外出時勉強擠身,飽食後急著回巢就橫衝直撞。」
第八個問題(關於年輕女子Taruṇitthī)聽完後,國王解釋:「這個年輕女子的丈夫家和娘家之間有個村子,那裡住著她的情人(Jāro)。她因為想念情人,在丈夫家待不住,藉口『要去看父母』,實際上跑去情人家住幾天;然後去到父母家後又因思念情人,佯稱『要回丈夫家』,結果又去找情人。你去告訴這個女人:『國王已經知道你的行為了。如果繼續這樣,被國王抓到的話性命不保,最好安分待在丈夫家!』」
第九個問題(關於妓女Gaṇikā)聽完後,國王說:「以前這個妓女有個規矩:從一位客人那裡拿到錢後,要等錢花完才接下一個客人,所以收入很多。現在她壞了規矩,前一個客人給的錢還沒用完就急著接新客人,不給舊客回頭的機會,結果名聲壞了沒人上門。如果她恢復原來的規矩,生意就會好轉。你去告訴她這個道理。」
第十個問題(關於村長Gāmabhojako)聽完後,國王分析:「這個村長以前公平判案,所以受人愛戴,百姓送他各種禮物,讓他變得英俊富有又有聲望。現在他貪贓枉法,變得窮困潦倒還得了黃疸病。如果他恢復公正判案,就會重新發達。他不懂這個道理,你去點醒他。」
村長月(Gāmaṇicando)就這樣向國王轉達了所有問題。國王像全知佛陀般智慧地一一解答,還賞賜村長月大量財富,把他居住的村子封為免稅領地,然後送他回去。村長月離城後,先向婆羅門青年(Brāhmaṇamāṇavakā)、苦行者(Tāpasā)、龍王(Nāgarājā)和樹神(Rukkhadevatā)傳達國王的解答;接著從鷓鴣(Tittira)棲息的蟻丘下挖出寶藏,從鹿(Migo)吃草的樹上取下蜂蜜,把最好的進貢國王,其餘自己留著;又從蛇(Sappo)住的蟻丘挖出另一處寶藏;最後按照國王的指示告誡了年輕女子、妓女和村長。他滿載榮譽回到家鄉,終生富貴善終。
明鏡王(Ādāsamukharājā)一生行善布施,命終後升天享福。佛陀總結說:「比丘們,如來不是現在才智慧超群,過去世就已如此。」他闡明法義、揭示因果,將本生故事與現實聯繫起來。法會結束時,許多人證得初果乃至阿羅漢果。「當時的村長月就是阿難(Ānando),而明鏡王正是我自己。」
258. mandhātujātaka 曼陀多王本生經 (慾望不會被填滿的故事)
當佛陀住在祇樹給孤獨園時,針對一位心生不滿的比丘講述了這個故事。據說,這位比丘在舍衛城(Sāvatthi)乞食時,看到一位精心打扮的女子,因而產生了貪戀。比丘們將他帶到法堂,向佛陀稟報:「尊者,這位比丘起了貪欲。」佛陀問他:「比丘,你真的起了貪念嗎?」比丘承認後,佛陀說:「比丘啊!如果你在家,何時才能滿足欲望呢?欲望就像大海般難以填滿。古代的轉輪王統治兩千島嶼和四大洲,又在四大天王天享受人間供奉,再到三十三天取代帝釋天(Sakka)為王,即使如此仍無法滿足欲望——你何時才能填滿它呢?」接著佛陀講述了過去的故事。
在過去劫初時,有位國王名叫大眾所敬(Mahāsammata)。他的兒子叫光耀(Rojo),孫子叫勝耀(Vararojo),曾孫叫善生(Kalyāṇo),玄孫叫勝善生(Varakalyāṇo),來孫叫齋戒日(Uposatha),昆孫就是曼陀多王(Mandhātu)。曼陀多擁有七寶和四神通,成為轉輪王。當他左手作勢、右手輕拍時,天空會有神雲降下七寶雨,範圍達人膝高度,這是他不可思議的特質。他享受了八萬四千年的王子遊戲,八萬四千年作為副王攝政,八萬四千年作為轉輪王統治,壽命長不可計。
有一天,曼陀多王因無法滿足欲望而顯露憂愁。大臣們詢問原因,國王說:「以我的福報來看,這王國算什麼?哪裡才是真正快樂的地方?」大臣回答:「天界啊,大王!」於是國王啟動輪寶,率眾飛升至四大天王天。四大天王手持天香花環,率天眾迎接,將天界王權交給他。曼陀多與隨從在天界統治了很長時間。
後來他仍不滿足,再次顯露憂愁。四大天王詢問時,國王說:「這天界之上還有更快樂之處嗎?」天王回答:「我們只是侍從,三十三天才是樂土。」曼陀多啟動輪寶,率眾前往三十三天。帝釋天(Sakko)手持天香花環,率天眾迎接他,說:「請來吧,大王!」當國王與天眾同行時,輪寶與隨從降回人間王宮。帝釋將曼陀多帶到三十三天宮,把天眾分為兩部分,將中央天界王權分給他。從此兩位國王共同統治。經過六十萬又三億年後,帝釋天壽終,新帝釋繼位。如此更替三十六位帝釋後,曼陀多仍如人間那樣繼續統治天界。
隨著時間流逝,曼陀多的欲望愈發強烈,心想:「與人共享王權有何用?不如殺掉帝釋獨霸天界!」但殺害帝釋是不可能的。欲望正是毀滅之根,因此他的姓名開始衰退,衰老襲擊身體。人類身體在天界不會腐壞,於是他從天界墜落,掉在花園中。園丁向王室報告,王室在花園為他鋪床。國王臥床不起時,大臣們問:「陛下,我們該如何向民眾宣告?」國王說:「你們應宣告:曼陀多大王曾統治兩千島嶼和四大洲,長期治理四大天王天,又以三十六位帝釋的壽命統治天界,最終仍未能滿足欲望而逝世。」說完便命終,隨業轉生。
佛陀講完這段過去世後,以正覺者身份說出偈頌:
22.
「日月所照臨,光明遍十方,
凡居大地者,皆為曼陀奴。」
23.
「金錢如雨降,欲樂永不滿,
智者當了知:諸欲樂少苦多。」
24.
「縱有天界的欲樂,他們也不接受,
佛弟子樂於貪欲的滅盡。」
偈頌解釋:
如尊者沙彌陀(Samiddhi)即使被天女邀請也不動心。「滅貪根」指樂住涅槃——因涅槃能滅盡貪愛,故稱「貪滅」
佛陀開示後,揭示真理並總結本生因緣。聽法的不滿比丘證得須陀洹果,其他多人也證得須陀洹等聖果。佛陀說:「當時的曼陀多王就是我。」
259. tirīṭavacchajātaka提里達瓦卡本生經 (國王報答苦行者的故事)
「此人無技能」的故事,是佛陀住在祇樹給孤獨園時,為了說明阿難尊者從拘薩羅國王后宮五百妃嬪及國王手中獲得兩萬件衣料的因緣而講述的。這個故事的基本情節已在《小尼迦耶》第二篇《功德本生》(Jātaka No. 82)中詳細說明。
過去世在波羅奈(Bārāṇasi)國梵授王(Brahmadatta)統治時,菩薩投生於迦尸國的婆羅門家庭。命名日當天,他被取名為「提里達瓦卡」(Tirīṭavaccha)。長大後,他在德叉尸羅(Takkasilā)學習一切技藝,居家期間因父母去世而深感悲痛,於是出家成為隱士,住在森林中以野果根莖為食。
當時,波羅奈國邊境發生叛亂。國王出征戰敗,因害怕死亡而騎著大象,帶著少數隨從逃入森林。清晨時分,國王在尋找水源時來到菩薩修行的茅棚。他心想:「這是修行者的住處」,便從象背下來。由於被風吹日曬而疲憊口渴的他,四處尋找水罐卻找不到,最後在散步處發現了一口井。但沒有打水的繩子,他無法解渴,於是解下綁在大象腹部的韁繩,把大象拴在井邊,用韁繩綁住自己的腳下井。當繩子不夠長時,他爬上來把上衣綁在繩子末端再次嘗試,仍然無法觸及水面。他用腳尖勉強碰到水,極度口渴之下心想:「解渴而死也算善終」,便跳入井中,喝夠水後卻無法爬上來,只能站在井裡。那頭訓練有素的大象沒有離開,一直守候著國王。
菩薩傍晚採集野果回來,看到大象後心想:「可能是國王來了,但這象看起來像是受傷的戰象,究竟怎麼回事?」他走近大象,大象也安靜地站到一旁。菩薩來到井邊,看見國王後安慰道:「大王別怕」,然後綁好梯子救出國王,為他按摩身體、塗油沐浴,並讓他吃野果,同時解開大象的鞍具。國王休息兩三天後,向菩薩承諾會邀請他來王宮,隨後離開。國王的軍隊在城外不遠處紮營,見國王歸來便護送他回城。
半個月後,菩薩來到波羅奈,先在花園住下。次日乞食時走到王宮大門。國王正打開大窗眺望宮廷廣場,認出菩薩後立刻下樓禮拜,將他迎上高台,讓他在鋪著白傘的御座就座,並奉上事先準備的美食,自己陪同進餐。飯後帶菩薩遊覽花園,為他建造經行處等修行場所,提供一切出家所需物品,囑咐園丁照料後才離開。從此菩薩在王宮享受供養,備受尊崇。
大臣們無法忍受這種情況,說道:「連一個戰功赫赫的將軍都得不到如此禮遇,這苦行者憑什麼?」於是他們去找副王說:「殿下,國王過分寵愛這個苦行者,不知有何理由。您應該與國王談談。」副王答應後,與大臣們一同覲見國王,首先說出第一首偈頌:
25.
「此人無技能,亦非親與友,
提里達瓦卡,憑何享御膳?」
國王聽後召來王子說:「孩子,記得我在邊境戰敗後兩三天未歸嗎?」王子回答記得後,國王說:「那時我的性命全靠這位恩人」,便將全部經過告知,並說:「孩子,即使把王國賜給我的救命恩人,也不足以報答他的恩情」,接著說出另外兩首偈頌:
26.
「戰敗荒野中,孤身陷絕境,
苦厄得援手,脫此大憂患。
27.
「因他恩德力,重返人世間,
當供提里達,財寶與祭祀。」
國王如此讚頌菩薩的功德,如同讓滿月升空般使他的美德廣為人知,菩薩獲得的供養與尊敬更勝從前。從此副王與大臣們無人敢對國王進諫。國王遵循菩薩的教導行佈施等善業,積累往生天界的福報。菩薩則證得神通與禪定,最終投生梵天界。
佛陀總結道:「古時的智者尚且如此報恩」,在開示法義後說明本生因緣:「當時的國王是阿難,而苦行者就是我。」
260. tirīṭavacchajātakaṃ 使者本生經 (貪食比丘的故事)
「為腹作使者」的故事,是佛陀住在祇樹給孤獨園時,針對一位貪嘴比丘而講述的。故事背景將在《小部·鵠本生》(Jātaka No. 69)中詳述。佛陀叫來那位比丘告誡道:「比丘啊,你不是現在才貪吃,過去世就因貪嘴險些被人用劍砍頭。」接著講述過去世的故事。
過去世在波羅奈(Bārāṇasi)國梵授王(Brahmadatta)統治時,菩薩投生為國王之子。成年後,他在德叉尸羅(Takkasilā)學成各種技藝,父王去世後繼位,成為極端講究飲食的國王,因此得名「食淨王」(Bhojanasuddhika-rājā)。據說他吃飯的排場奢侈到一頓飯要耗費十萬錢。他不在室內用餐,為了讓民眾見證其飲食儀式以羨慕自己,特地在宮門建造寶石亭,用餐時坐在鋪著金頂白傘的御座上,由剎帝利少女們服侍,用價值十萬的金盤享用各種美味。
當時有個貪吃之人看到國王用膳,饞得忍不住口水,心想:「得想個辦法」,就緊緊裹好衣服,高舉雙手大喊:「我是使者!使者!」衝向國王。那時該國民絕不阻攔自稱使者的人,人群便分開讓路。他迅速抓走國王盤中一塊飯糰塞進嘴裡,持劍侍衛立即拔劍要砍他腦袋,國王制止道:「別動手」,又安撫貪吃者:「別怕,吃吧」,並洗手坐下。用餐結束後,國王還給他飲料和檳榔,問道:「你說自己是使者,誰派你來的?」那人回答:「大王啊,我是欲望的使者、肚子的使者,是貪欲命令我『快去』才派我來的」,隨即說出前兩首偈頌:
28.
「世人遠行求,乃至向敵乞,
我為腹作使,戰車王勿怒。
29.
「晝夜驅少年,皆為此腹忙,
我為腹作使,牛王勿怒。」
國王聽後讚歎:「確實如此,眾生都是肚子的使者,被貪欲驅使。這人說得真妙!」滿意之餘說出第三首偈:
30.
「婆羅門聽好,贈你千紅牛,
外加領頭雄,使者酬使者。
我們皆同僚,俱為腹奔走。」
佛陀開示此法義後,闡明真理並連結本生因緣。聽法結束時,那位貪嘴比丘證得斯陀含果,其他多人也證得須陀洹等聖果。佛陀總結:「當時的貪吃者就是現在這位貪嘴比丘,而食淨王就是我。」
261. padumajātakaṃ蓮花本生經 (說真話而得到所欲之物的故事)
翻譯:Eric Feng
此經是佛陀在祇園精舍時,對諸比丘用花環供養阿難陀菩提樹所做的開示。此事於《迦陵誐王菩提樹供養本生經》(第四七九)中詳加記載。此樹因由阿難陀長老種下,故稱「阿難陀菩提樹」。長老於祇園門前種下菩提樹,於全贍部洲(印度)廣傳。
有幾位住在鄉下的比丘,想用花環供養阿難陀菩提樹。他們來到祇園,禮拜佛陀後,第二天入舍衛城,前往蓮花街,卻得不到花環。他們告訴阿難陀長老:「法友,我們想用花環供養菩提樹,前往蓮花街,卻連一串花環也得不到。」長老說:「諸位法友,我為你們去取。」於是前往蓮花街,抱回來許多青蓮花,給了他們。拿到了花,幾位比丘向菩提樹施行供養。
其他比丘們聽說此事,在法堂聚集,稱讚長老的德行:「諸位法友,鄉下的福德微少的比丘,雖然去了蓮花街,卻得不到花;而長老去了,就為他們拿了回來。」
佛陀來了,問他們:「比丘們,你們坐在那裡,正在說什麼?」他們如實回答。佛陀說:「言語善巧之人因善巧之言而得到花環,已非首次,前生已經如此。」於是佛陀開示過去的因緣。
從前波羅奈國梵授王治國時,菩薩投生為富翁之子。城內有池塘,池內盛開蓮花。守池的是一鼻子被割去了的男子。適逢某日通告為波羅奈的節日,富翁的三個兒子想用花環裝飾自己再去遊玩。他們說:「我們先用虛偽的話奉承無鼻男,然後向他討要花環。」
於是當他採割蓮華時,他們來到池塘邊,在一旁等著。其中一人誦出第一首偈:
31.
「如髮與鬍鬚
割後又再生
你鼻亦如此
請給我蓮花」
男人聽了很生氣,不給蓮花。第二人又誦出第二首偈:
32.
「如播秋之種
落田而後生
你鼻亦如此
請給我蓮花」
他聽後又生氣了,也不給蓮花。於是第三人誦出第三首偈:
33.
「兩人皆胡說
為求得蓮花
說不該說的話
你的鼻不會再生
我今請我的友
送給我蓮花」
守池人聽了,說到:「這兩人說大話,而您說了真話,蓮花應當給您。」於是給了他很多捧蓮花,回到自己的蓮花池去了。
佛陀述說此法語後,說明了本生的連結:「那時得到蓮花的富翁之子,正是我。」
262. mudupāṇijātakaṃ 柔手本生經 (女人難以被守護的故事)
關於「若其手柔軟」這首偈頌,世尊住在祇園精舍時,曾針對一位不滿現狀的比丘講述此事。當時世尊將該比丘召至法堂,問道:「比丘,聽說你對現狀不滿,是真的嗎?」比丘回答:「是的,世尊。」世尊便說:「比丘啊,這些女子因煩惱驅使而難以守護。古代智者甚至無法保護自己的女兒,即使父親牽著她的手站在身邊,她仍會瞞著父親與心儀男子私奔。」接著講述了過去的故事。
過去世,在波羅奈城(Bārāṇasī)梵授王(Brahmadatta)統治時,菩薩投生為王后的兒子。成年後,他在德叉尸羅(Takkasilā)學完一切技藝,父親去世後繼承王位,以正法治國。他同時養育著女兒和外甥,將兩人安置在內宮。某日與大臣們議事時,王說:「我死後將由外甥繼位,我的女兒則成為他的王后。」後來外甥成年時,王又對大臣們說:「我們要為外甥迎娶別國公主,也把我的女兒嫁到其他王室,這樣我們的親族就會更加壯大。」大臣們表示贊同。
於是國王為外甥建造外宅,禁止他進入內宮。但這對表兄妹早已互生情愫。王子心想:「用什麼方法才能把表妹帶出來呢?」最後想到計策,他給乳母錢財。乳母問:「少爺有何吩咐?」王子說:「媽媽,我要怎樣才能有機會把表妹帶出來?」乳母回答:「讓我和公主談談看。」王子說:「好的,媽媽。」乳母去見公主,說:「來,姑娘,我幫你抓頭蝨。」讓公主坐在矮凳上,自己坐在高處,把公主的頭放在大腿上抓蝨時,故意用指甲劃傷她的頭皮。公主立刻明白:「這不是她自己的指甲所傷,是舅舅家王子的指甲!」便問:「媽媽,你去過王子那裡嗎?」乳母承認:「是的,姑娘。」公主追問:「他傳了什麼話?」乳母回答:「他在詢問帶你出去的方法。」公主說:「智者自會明白。」於是先作了一首偈頌,交代乳母:「把這個記住,去告訴王子。」
34.
「若其手柔軟,又善調御象,
黑夜雨降時,那時或可成。」
乳母記住偈頌,來到王子處。王子問:「媽媽,公主怎麼說?」乳母回答:「少爺,她沒說別的,只送了這首偈頌。」便複述了偈頌。王子領會其意後說:「去吧,媽媽。」便送走了她。
偈頌含義是:若你有一個手如我手般柔軟的小侍女,再有一頭善於無聲行動的象,當某日四軍齊備、夜色極暗又逢降雨時,具備這四種條件之際,便是你心願達成之時。
王子明白真義後,準備了一位手部柔軟的美貌小侍女,又賄賂象夫吉祥,訓練大象學會無聲行走,等待時機到來。
某個黑半月布薩日的夜半時分,烏雲密布下起大雨。王子心想:「此刻正是公主所說的時機。」便騎上象背,讓柔手小侍女坐在象背上,來到王宮空中庭園對面的位置,讓大象緊貼高大宮牆站立。國王為守護女兒,不讓她別處就寢,只許在自己附近矮床安睡。公主知道「今夜王子會來」,便假裝躺著不睡,突然說:「父王,我想沐浴。」國王牽著她來到窗邊說:「洗吧,女兒。」將她抱起放在窗外,自己一手牽著她站著。公主沐浴時向王子伸出手,王子解下她手上飾品纏在侍女手上,抱起侍女放在象前。公主則將侍女的手放回父親手中,國王以為牽著女兒,鬆手後公主又將另一隻手的飾品解下纏在侍女第二隻手上,再將手放回父親手中,隨即與王子一同離去。國王誤以為牽著女兒,待沐浴結束便讓「女兒」在華麗寢宮安睡,鎖門設守衛後自己回房就寢。
天亮開門後,國王發現那個女孩(dārikaṃ),驚問:「這是怎麼回事?」女孩坦承公主與王子私奔的經過。國王懊悔不已,心想:「即使牽著手同行也無法守護女子,女人就是如此難以防範啊!」隨即說了另外兩首偈頌——
35.
「永不滿足如河川,柔聲蜜語藏危險,
智者洞悉其沉淪,應當遠避保安全。
36.
「或因情慾或錢財,男子若被她們愛,
猶如烈火焚巢穴,轉瞬之間成灰埃。」
這裡「永不滿足如河川,柔聲蜜語藏危險」的意思是:即使用溫柔言語誘惑也難以滿足(asakkuṇeyyā)她們,用甜言蜜語也無法約束(saṅgaṇhituṃ)。「永不滿足」(analā)指男人永遠無法填滿她們的慾望。「柔聲蜜語」(mudusambhāsā)指即使心腸剛硬,她們的言語依然柔軟。「如河川般難以填滿」(duppūrā tā nadīsamā)是說就像河流因不斷匯聚流水而永不滿溢,她們對淫欲等事的渴求也永無饜足。正如佛所說:
「比丘們!女人因三件事永不滿足而死亡:性交、生育與裝飾。比丘們!正是對這三件事的無盡渴求導致女人走向死亡。」
「沉淪」(sīdanti)指她們將墮入八大地獄與十六小地獄。「洞悉」(viditvā)即明白這個道理。「應當遠避」(ārakā parivajjaye)是說智者知曉這些女人因淫欲等罪業必墮地獄,自然會遠離她們。「或因情慾或錢財」(chandasā vā dhanena vā)指女人會因自身情欲(pemena)或貪圖供養財物(bhativasena laddhadhanena)而親近男子。「猶如烈火」(jātavedo)比喻火焰(aggi)能瞬間吞噬所在之處,這些女人也會讓親近者——即使對方具備財富、聲譽、德行與智慧——迅速失去一切,再無翻身可能。經典亦云:
「強者變懦弱,壯士失氣概,
明眼成盲瞽,一旦落入女人的掌控。
「賢德化無德,智慧轉愚昧,
放逸入枷鎖而睡,一旦落入女人的掌控
「學習,戒律與苦行,真諦兼布施,
正念與智慧,放逸者被剝奪,
如盜劫商旅。
「隨從與榮譽,堅定及勇氣,
博學與明辨,放逸者虛耗,
似烈火焚林,轉瞬成灰燼。」
大士說完這番法教後,心想:「外甥也該由我撫養」,便以盛大典禮將女兒正式許配給他,立為副王。外甥後來也在舅舅去世後繼承王位。
世尊講完這個法義開示,闡明真諦後,將本生故事作連結總結。聽聞真理的當下,那位不滿現狀的比丘便證得須陀洹果。最後佛說:「當時的國王就是我。」
263. cūḷapalobhanajātakaṃ 小誘惑本生經 (女人成功誘惑清淨菩薩的故事)
當佛陀住在祇樹給孤獨園(Jetavana)時,針對一位心生不滿的比丘講述了這個故事。當時,佛陀將那位比丘召至法堂,問道:「比丘,聽說你心生不滿,是真的嗎?」比丘回答:「是的,世尊。」佛陀便說:「比丘啊,自古以來,女人甚至能污染純淨的眾生。」接著,佛陀講述了過去的故事。
過去,在波羅奈城(Bārāṇasī),有一位名叫梵授王(Brahmadatta)的國王,他沒有子嗣,便對自己的妃子們說:「你們祈求子嗣吧!」妃子們便祈求兒子。時間流逝,菩薩(Bodhisatta)從梵天界轉世,投生到王后的腹中。孩子一出生,洗淨後交給乳母哺乳。但這孩子一喝奶就哭,於是換了另一個乳母,可孩子一到女人手中就不安靜。最後,他們將孩子交給一位獨腳婢女,孩子一到她手中就安靜了。從此以後,只有男人能抱著他走動。餵奶時,要麼讓女孩隔著簾子餵,要麼將奶瓶放在他嘴邊。因此,人們給他取名為「厭女王子(Anitthigandhakumāra)」。隨著王子長大,他甚至不能見到女人。於是,國王為他單獨安排了座位、住處和禪房。
王子十六歲時,國王心想:「我沒有其他兒子,而這位王子不享受欲樂,也不願繼承王位,但兒子真是難得啊!」這時,一位精通歌舞樂器的年輕女藝人,擅長引誘男人,便前來對國王說:「陛下,您為何憂慮?」國王告訴她原因。她說:「陛下放心,我能引誘他,讓他體驗愛欲之樂。」國王說:「如果你能引誘我的兒子厭女王子(Anitthigandhakumāra),他將成為國王,而你將成為王后。」她回答:「這是我的責任,您不必擔心。」隨後,她去找守衛說:「我將在黎明時分來到王子禪房外唱歌。如果他生氣,你們就告訴我,我會離開;如果他願意聽,你們就讚美我。」守衛答應了。
黎明時分,她站在王子禪房外,用琴聲伴唱,歌聲與琴聲交織,以甜美的嗓音歌唱。王子聽著歌聲躺下,沒有驅趕她。第二天,她獲准靠近一些唱歌;第三天,她站在禪房內唱歌;第四天,她直接站在王子身邊唱歌。就這樣,她逐步激起王子的欲望,使他體驗世俗之樂與愛欲之味。王子說:「我不會讓其他男人見到女人!」隨後,他拿起劍,衝到街道上追逐男人。國王得知後,派人抓住他,並將他與那位少女一同逐出城外。
兩人進入森林,沿著恆河下游前行,在一處地方,一側是恆河,一側是海洋,他們在中間建造了一座隱居所居住。少女在草屋中烹煮根莖和果實,菩薩則從森林採摘各種水果帶回。
有一天,當菩薩(Bodhisatta)外出採集果實時,一位住在海島的苦行者(tāpaso)為了乞食,從空中飛過,看見炊煙後降落在他們的隱居處(assamapade)。那位女子(指女藝人)對他說:「請坐,等我煮好食物。」她讓他坐下,隨後用女性的魅力誘惑他,使他失去禪那(jhānā),破壞了他的梵行(brahmacariya)。這位苦行者就像被剪斷翅膀的烏鴉一樣,無法離開她,整天待在原地。當他看見菩薩回來時,立刻慌張地飛向大海逃離。菩薩心想:「這人將來會是我的敵人!」於是拿起劍追趕他。苦行者試圖展現飛行的能力,但因為禪那已失,最終墜入海中。菩薩站在岸邊,念出以下偈頌:
**第37偈**
「你本能在平靜的水面(vārismiṃ)自由飛行,
卻因與女人(missībhāvitthiyā)糾纏而沉入深海(mahaṇṇave)。」
**第38偈**
「女人是強大的誘惑(āvaṭṭanī mahāmāyā),能摧毀梵行(brahmacariyavikopanā)。
智者明白這點,應遠離她們。」
**第39偈**
「凡女人因貪欲(chandasā)或財富(dhanena)而親近,
就像烈火吞噬乾草,迅速被焚燒殆盡。」
(佛陀曾說:
「女人如幻影(māyā)、如海市蜃樓(marīcī),
帶來憂愁(soko)、疾病(rogo)、災難(upaddavo),
是堅固的枷鎖(bandhanā)、死神的陷阱(maccupāso)。
若有人信任她們,便是男人中最愚昧者。」)
菩薩說完後,那位苦行者在海中重新找回禪那,再度飛回自己的住處。菩薩心想:「這位苦行者如此沉重,卻能像棉絮般飛翔。我是否也該修習禪那,獲得飛行能力?」於是他回到隱居處,把女子送回人類居住地,並說:「妳走吧!」隨後獨自進入森林,在一處優美之地建立新隱居所,出家為沙門(isipabbajjaṃ)。他修習遍處定(kasiṇaparikammaṃ),證得神通(abhiññā)與禪定境界(samāpattiyo),最終轉生至梵天界(brahmalokaparāyaṇo)。
佛陀講完這個法義後,揭示真諦(saccāni),並將本生故事與現實連結。聽聞此故事後,那位不滿的比丘證得初果(sotāpattiphale patiṭṭhahi)。佛陀最後說:「當時的厭女王子(Anitthigandhakumāro)就是我。」
264. mahāpanādajātakaṃ 大潘那陀本生經 (跋陀耆長老現神通的故事)
關於「那位國王名叫潘那陀(Panādo)」的這段話,是佛陀坐在恆河(Gaṅgā)岸邊時,為了講述跋陀耆長老(Bhaddaji thera)的神通力而說的。
從前,佛陀在舍衛城(Sāvatthī)度過雨安居後,心想「我要去幫助跋陀童子(Bhaddaji Kumāra)」,便率領比丘僧團遊行,抵達跋提城(Bhaddiya-nagara)後,在出生林(jātiyāvana)住了三個月,等待童子的智慧成熟。跋陀童子是擁有八千萬財富的跋提城大富商(Bhaddiya-seṭṭhi)的獨生子,極負盛名。他有三座適合不同季節居住的宮殿,每座住四個月,輪流居住。當他帶著戲班隨從,以盛大排場從一座宮殿移往另一座時,全城都會騷動。人們會在宮殿間架設層層車輪和疊疊高臺,只為一睹童子的威儀。
佛陀住滿三個月後,向城中居民宣告:「我們要離開了。」市民們請求:「尊者,請明日再啟程。」於是邀請佛陀應供。第二天,他們在城中央搭建裝飾華麗的供養棚,準備座位後恭請佛陀。佛陀率僧團前來就座,接受盛大供養。飯食結束後,佛陀以甜美聲音為眾人祝福。此時跋陀童子正要從一座宮殿移往另一座,但為觀禮而無人外出,只有自家僕從隨行。童子詢問:「往日我移宮時全城轟動,車輪高臺處處架設,今日為何除了我的僕從外空無一人?」僕人回答:「主人,正等覺者在本城附近住三個月,今日將離去。他結束用餐後正為大眾說法,全城居民都在聽法。」童子說:「那麼我們也去聽吧。」便佩戴所有飾品,率大隊隨從前往。他站在人群外圍聽法時,當下斷盡一切煩惱,證得最高阿羅漢果。
佛陀召喚跋提富商說:「大富長者,你的兒子盛裝來聽法,已證阿羅漢。他今日即可出家或般涅槃。」富商回答:「尊者,我兒無需般涅槃,請讓他出家。但請您明日帶他來我們家。」佛陀應允後,帶青年到寺院為他剃度授戒。其父母隆重供養七日。佛陀住滿七日後,帶著新出家的青年繼續遊行,抵達拘提村(Koṭi-gāma)。村民供養佛陀與僧團。飯後佛陀開始祝福時,那位青年比丘心想:「等佛陀來時我再起身。」便到恆河渡口附近的樹下入禪那。即使見到長老們回來也不起身,直到佛陀到來才起立。普通比丘們憤怒指責:「這人出家後竟如此傲慢,見長老們也不起身!」
拘提村民準備好船隊。佛陀站在船隊旁問:「跋陀耆(Bhaddaji)在哪?」「尊者,他在這裡。」「來吧,跋陀耆,與我們同乘一船。」長老躍起站在一艘船上。當船到恆河中流時,佛陀問:「跋陀耆,你當大潘那陀王(Mahāpanāda-rāja)時居住的宮殿在哪?」「尊者,它已沉沒在此處。」普通比丘們說:「跋陀耆長老在胡言亂語。」佛陀說:「那麼,跋陀耆,為同修們解惑吧。」長老當即禮敬佛陀,以神通力抓住宮殿尖頂的柱頭,將長寬二十五由旬的宮殿舉到空中。當他將宮殿從水中一段段提起(一由旬、二由旬、三由旬直至二十由旬)時,那些因貪戀宮殿而在前世轉生為魚、龜、蛇、蛙的親族們,隨著宮殿升起又翻滾落入水中。佛陀見狀說:「跋陀耆,你的親族們正受苦。」長老聞言便放下宮殿,宮殿立即復位。佛陀渡過恆河後,眾人為他在岸邊設座。他如初升太陽放射光芒般坐上殊勝法座。比丘們問:「尊者,這座宮殿是跋陀耆長老何時居住的?」佛陀回答:「是大潘那陀王時代。」接著講述過去之事。
過去,在毗提訶國(Videha)的彌提羅城(Mithilā),有一位名叫須樓支(Suruci)的國王,他的兒子也叫須樓支(Suruci),而這個兒子的兒子名叫大潘那陀(Mahāpanādo),他們獲得了這座宮殿。關於獲得這座宮殿的前世因緣是這樣的:這對父子曾用蘆葦和無花果木為一位獨覺佛(paccekabuddha)建造了一座居住的草棚。這個本生故事的所有過去事件,將在《雜尼迦耶》的須樓支本生(Surucījātaka, JāA.489)中詳細說明。
佛陀講述這段過去的事蹟後,作為正等覺者,說出了以下偈頌:
40.
「那位國王名叫潘那陀(Panādo),他的旗柱是黃金打造的。
橫向有十六層樓閣,向上則高達千層。」
41.
「千層樓閣百重門,旗幟飄揚青玉飾。
那時有六萬七千名乾闥婆(gandhabbā)在那裡歌舞不絕。」
42.
「正如你所說的那樣,跋陀耆(Bhaddaji),當時確實如此。
那時我是帝釋天(Sakko),為你帶來表演。」
佛陀講完這個法義後,將本生故事作結:「那時的大潘那陀王就是現在的跋陀耆,而帝釋天就是我。」
265. khurappajātakaṃ 刀師本生經 (菩薩勇敢擊退強盜的故事)
世尊住在祇園精舍時,看見一位懈怠的比丘,便以他為因緣說法。世尊問他:「比丘,聽說你確實很懈怠,是真的嗎?」比丘回答:「是的,世尊。」於是世尊說:「比丘,你為何在能導向解脫的教法中出家,卻放棄精進?古時的智者即使在無關解脫的事情上也會努力啊!」接著便講述了過去的事。
過去世,在波羅奈(Bārāṇasī)國梵授王統治的時代,菩薩投生在一戶守林人的家庭。長大後,他率領五百人的隊伍,成為守林人中的首領,並在森林邊緣的一個村莊定居。他每天領取報酬後,便護送人們穿越森林。
有一天,一位從波羅奈來的商隊領主之子帶著五百輛車來到這個村莊。他召喚菩薩說:「朋友,請收下一千錢,護送我穿越森林。」菩薩答應後接過錢,剛拿起食物準備出發時,就已決心捨命護送。他帶領商隊進入森林,在森林深處突然跳出五百名盜賊。其他守林人一見盜賊就趴倒在地,唯有首領菩薩一人高喊著、歌唱著衝上前,擊退五百盜賊,安全護送商隊領主之子穿越險境。
商隊領主之子在另一處安全地帶紮營後,以各種城市的美味佳餚款待守林人首領菩薩。當他自己也用完早餐,舒適地坐著閒談時,問道:「朋友,當那些兇惡盜賊揮舞武器撲來時,你為何連一絲恐懼都沒有?」隨即吟出第一首偈頌:
43.
「看見盜賊們拉滿的弓、緊握的利劍與鋒利的刀刃,
在那生死交關的恐怖時刻,
為何你竟沒有絲毫顫抖?」
聽完這番話,守林人首領(ārakkhakajeṭṭhako)接著說了另外兩首偈頌:
44.
「看見盜賊們拉滿的弓、緊握的利劍與鋒利的刀刃,
在那生死交關的恐怖時刻,
我感受到無比廣大而崇高的熱枕。」
45.
「這熱枕使我戰勝敵人,
早在領取報酬時,我已捨棄生命。
若仍貪戀生命,勇士何時能盡其職責?」
如此,在雨季傾盆大雨時,他因徹底放下對生命的執著,展現了勇士的擔當,並讓商隊領主之子(satthavāhaputta)明白後,便讓他離去。自己則返回村莊,廣行佈施等善業,最終隨業轉生。
世尊講完這個法義後,揭示真相,並將本生故事作結。聽聞開示,那位懈怠的比丘(ossaṭṭhavīriyo bhikkhu)證得阿羅漢果。最後,世尊說:「當時的守林人首領,就是我。」
266. vātaggasindhavajātakaṃ 風疾馬王本生經 (因拒絕仰慕者而餓死的故事)
世尊住在**祇樹給孤獨園(Jetavana)**時,針對**舍衛城(Sāvatthī)**的一位農夫講述了這個故事。
據說,**舍衛城**有一位美麗的女子,見到一位英俊的農夫後,心生愛戀,全身如火焚燒,內心被情欲之火煎熬。她既感受不到身體的快樂,也得不到心靈的滿足,甚至連飯都吃不下,只能抱著床榻躺著。她的侍女和朋友問她:「妳為何心神不寧地躺著?哪裡不舒服嗎?」她起初不肯說,但在再三追問下,終於坦白了心事。
她們安慰她:「別擔心,我們會把他帶來給妳。」於是,她們去找那位農夫商談,農夫一開始拒絕,但在她們一再懇求下,最終答應了。她們約定好時間後回去告訴女子。女子便精心佈置臥房,盛裝打扮,坐在床邊等待。
當農夫來到床邊坐下時,女子心想:**「如果我現在輕易答應他,我的尊嚴和地位就會受損。初次見面就輕易順從,實在不成體統。今天先拒絕他,改天再答應吧。」**於是,當農夫伸手想碰她時,她推開他,說:「走開!我不需要你!」農夫羞愧難當,起身回家。
其他女子知道這件事後,等農夫離開,便去質問她:**「妳明明為他茶飯不思,我們好不容易把他帶來,妳為何拒絕?」**女子解釋了自己的想法。她們說:「好吧,妳自己看著辦!」便離開了。
農夫之後再也沒來看她。女子因得不到他,絕食而死。農夫得知她的死訊後,帶了許多花、香和塗香去**祇樹給孤獨園**供養世尊,並坐在一旁。世尊問他:「居士,你最近為何沒來見我?」農夫說明原委,並說:「世尊,我因羞愧,這段時間沒來禮佛。」
世尊說:「居士,她並非現在才因煩惱而召喚你卻又拒絕你。過去,她也曾對智者心生愛慕,召來後又拒絕,折磨對方後才趕走。」於是,應農夫請求,世尊講述了過去的事。
**過去世的故事**
過去,在**波羅奈(Bārāṇasī)**,**梵授王(Brahmadatta)**統治時,菩薩投生為一匹馬,名叫**風疾馬王(Vātaggasindhava)**,是國王的吉祥象徵。
有一天,馬夫們帶**風疾馬王**到**恆河(Gaṅgā)**沐浴。一頭名叫**賢驢(Bhaddalī)**的母驢看見牠,心生愛戀,因情欲煎熬而顫抖,既不吃草也不喝水,日漸消瘦,變得皮包骨。
她的兒子**小驢(Gadrabhapotaka)**見母親憔悴,問:「媽媽,妳為何不吃不喝,瘦弱顫抖地躺著?哪裡不舒服嗎?」母親起初不答,但在兒子一再追問下,終於坦白。
兒子安慰她:「媽媽,別擔心,我會把牠帶來給妳。」於是,當**風疾馬王**來河邊沐浴時,小驢上前說:「馬王叔叔,我母親愛慕您,若您不救她,她會餓死。請您賜她生命吧!」
**風疾馬王**回答:「好的,孩子。馬夫們讓我沐浴後,會放我在河邊散步一會兒。妳帶妳母親來那裡等我。」小驢便帶母親到約定地點躲起來。
馬夫們放**風疾馬王**自由活動時,牠看見母驢,便走過去。母驢見牠靠近,心想:**「如果我現在輕易答應,我的尊嚴和地位就會受損。初次見面就順從,實在不成體統。」**於是,當**風疾馬王**靠近時,她一腳踢在牠的下顎,然後逃跑。
**風疾馬王**的牙根幾乎斷裂,心想:「我要這母驢有何用?」羞愧地跑開了。母驢後悔不已,倒在地上痛哭。
兒子見狀,上前問她,並說出第一首偈頌:
**46. 「妳為何消瘦憔悴?為何茶飯不思?**
如今妳渴望的伴侶來了,為何又逃走?」**
母驢聽完,回答第二首偈頌:
47. 「若一開始就輕易親近,**
女人的名譽便會受損。**
因此,孩子啊,我才逃走。」**
後來,世尊覺悟後,補充了第三首偈頌:
48. 「出身高貴者來訪,**
女子若不願接受,**
必將長久懊悔,**
如賢驢對風疾馬王。」**
世尊講完這個法義,闡明真相,並總結本生故事。聽聞開示後,農夫證得**須陀洹果(Sotāpattiphala)**。
最後,世尊說:**「當時的母驢就是那個女子,而風疾馬王就是我。」
267. kakkaṭakajātakaṃ 螃蟹本生經 (妻子乞求而成功救到丈夫的故事)
世尊住在**祇樹給孤獨園(Jetavana)**時,針對一位女子講述了這個故事。
據說,**舍衛城(Sāvatthī)**有一位農夫帶著妻子去鄉下收租,回程途中被強盜抓住。他的妻子美麗端莊,強盜首領對她心生愛戀,因此想殺害農夫。
但這位女子品德高尚,忠於丈夫,她跪在強盜首領腳下哀求:**「大人,如果您對我有情,請別殺我的丈夫。若您殺他,我也會服毒或上吊自盡,絕不跟從您!請別無故害他性命!」**她的懇求打動了強盜,最終釋放了他們夫妻。
兩人平安回到**舍衛城**,前往**祇園精舍(Jetavana)**禮佛。進入香室精舍(Gandhakuṭipariveṇa)頂禮世尊後,世尊問:「居士,你們從哪裡來?」他們回答:「我們去鄉下收租。」世尊又問:「路上平安嗎?」農夫說:「世尊,我們途中遇到強盜,我差點被殺,幸虧妻子哀求,強盜首領才放了我。多虧她,我才能活命。」
世尊說:「居士,不只現在她救了你的命,過去她也曾救過智者的性命。」應農夫請求,世尊講述了過去的事。
**過去世的故事**
過去,在**波羅奈(Bārāṇasī)**,**梵授王(Brahmadatta)**統治時,**喜馬拉雅山(Himavanta)**有一座大湖,湖中住著一隻巨大的金色螃蟹(Mahāsuvaṇṇakakkaṭaka),因此這湖被稱為「螃蟹湖(Kuḷīradaha)」。
這隻螃蟹體型龐大,如打穀場般大小,能抓住大象殺死吃掉。大象們因恐懼不敢下湖覓食。當時,菩薩投生為象群的首領,因母象懷孕而轉生到牠的腹中。
母象為保護胎兒,遷移到另一處山地,平安生下小象。小象漸漸長大,體格雄壯如**黑山(Añjanapabbata)**。他與一頭母象結為伴侶,並決心除掉螃蟹,於是帶著妻子和母親回到象群,對父親說:「父親,我要去抓螃蟹!」
父親勸阻:「孩子,你做不到的。」但小象堅持,父親只好說:「隨你吧。」
小象召集所有大象,帶他們到湖邊,問:「那螃蟹是在下水時、覓食時,還是上岸時抓象?」象群回答:「上岸時。」於是他下令:「你們先下湖吃飽,然後儘早上岸,我會最後離開。」
象群照做。螃蟹果然在最後一隻象(菩薩)上岸時,用兩隻螯緊緊夾住他的腳,像鐵匠用鉗子夾住鐵條一樣。母象不願丟下菩薩,守在旁邊。
菩薩用力拉扯,卻無法撼動螃蟹,反而被螃蟹拖向深水。面臨死亡威脅,他發出恐懼的吼聲,其他大象也嚇得嘶叫、排糞逃竄,母象也站不穩,開始逃跑。
菩薩見狀,為了安撫母象,說出第一首偈頌:
**49. 「金獸啊!長眼者!厚皮者!**
我被這怪物抓住,痛苦哀嚎,**
求妳別丟下我!」**
母象聽後返回,安慰他,說出第二首偈頌:
50. 「夫君啊!我不會拋棄你,**
即使你已六十歲,衰弱無力。**
在這廣闊的四洲大地,**
你是我最愛的人。」**
接著,母象穩定情緒,對螃蟹說:「尊貴的螃蟹,請容我與丈夫說幾句話。」然後對螃蟹說出第三首偈頌:
*51. 「海中、恆河、閻牟那河的螃蟹啊,**
你是水族中最尊貴的,**
請放開我哭泣的丈夫吧!」**
螃蟹聽到母象的聲音,稍一分神,放鬆了鉗子。菩薩趁機抬腳踩住螃蟹背,瞬間壓碎牠的殼。螃蟹的兩隻螯斷裂飛出,一隻掉入海中,被阿修羅撿去做成**阿蘭巴拉鼓(Ālambarabheri)**;另一隻被十位小王撿到,做成**阿陵伽鼓(Āḷiṅgamudiṅga)**。
象群歡呼聚集,將螃蟹拖上岸踩成粉末。而螃蟹湖因與恆河相通,漲潮時被河水填滿,退潮時湖水又流入恆河。
世尊講完這個法義,闡明真諦,並總結本生故事。聽聞開示後,農夫夫妻證得**須陀洹果(Sotāpattiphala)**。
最後,世尊說:**「當時的母象就是這位女子,而象王就是我。」**
268. ārāmadūsakajātakaṃ 園林破壞者本生經 (男孩前世今生把樹苗挖起的故事)
世尊住在**祇樹給孤獨園(Jetavana)**時,針對**南印度(Dakkhiṇāgirijanapada)**的一位園丁之子講述了這個故事。
當時,世尊結束雨安居後,前往**南印度**遊行教化。有一位居士邀請佛陀和僧團到他的園林供養飲食,並吩咐園丁:「尊者們想在園中散步,請你陪同,並提供他們所需的水果。」
比丘們在園中行走時,發現一處土地裸露、樹木稀疏,便問園丁:「這裡為何如此荒蕪?」園丁解釋:「以前有位園丁的兒子在澆灌新栽的樹苗時,為了確認根部的深度,把樹苗拔起來量過後才澆水,導致這些樹苗枯死,土地因此荒廢。」
比丘們回去向世尊報告此事,世尊說:「比丘們,不僅現在,過去這個孩子也曾是園林的破壞者。」接著講述了過去的事。
過去,在**波羅奈(Bārāṇasī)**,**威沙斯那王(Vissasena)**統治時,園丁想參加節慶活動,便對住在園中的猴子們說:「這座園林對你們很有益處,我要去慶祝七天,這段期間請你們幫忙澆灌新栽的樹苗。」猴子們答應了,園丁便給牠們皮製水桶後離開。
猴子們開始澆水,猴群首領卻說:「等等!水是很珍貴的,必須節省使用。我們應該先拔起樹苗,測量根部的長度,根深的多澆水,根淺的少澆水。」其他猴子贊同,於是有些猴子拔起樹苗查看,有些則重新栽種後澆水。
當時,菩薩投生為**波羅奈**一個家族的兒子,因事來到園林,看見猴子們的行為,便問:「誰讓你們這樣做的?」猴子回答:「是我們的猴王。」菩薩感嘆:「你們首領的智慧尚且如此,其他猴子又會如何?」接著說出第一首偈頌:
52. 「被公認為群體中最優秀者,**
智慧尚且如此粗淺,**
更何況其他平庸之輩?」**
猴子們聽後,反駁道:
53. 「你這人啊!不明就裡就批評我們,**
若不挖開根部查看,**
怎能知道樹紮根多深?」**
菩薩聽完,說出第三首偈頌:
54. 「我並非指責你們,**
或其他森林中的猴子,**
該受譴責的是威沙斯那王,**
竟僱用你們來種樹!」**
結語**
世尊講完這個法義,總結本生故事,並說:「當時的猴王就是那個破壞園林的園丁之子,而智者就是我。」
269. sujātajātakaṃ 善生女本生經 (佛陀調伏給孤獨長者之妻善生女的故事)
世尊住在**祇樹給孤獨園(Jetavana)**時,針對**給孤獨長者(Anāthapiṇḍika)**的妻子、**財富長者(Dhanañcayaseṭṭhi)**的女兒、**毘舍佉(Visākhā)**的妹妹——**善生女(Sujātā)**講述了這個故事。
這位**善生女**嫁入豪門時排場盛大,因此驕傲自大、脾氣暴躁、言語刻薄,不侍奉公婆和丈夫,還經常責罵毆打家中僕人。有一天,世尊帶著五百比丘到**給孤獨長者**家中應供,長者聽法時,**善生女**正在後院與僕人們爭吵。
世尊暫停說法,問:「這是什麼聲音?」長者回答:「世尊,這是我的妻子,她傲慢無禮,不守婦道,終日爭吵。」世尊說:「叫她來吧。」**善生女**來後,世尊問:「善生女,世上有七種妻子,妳是哪一種?」她回答:「世尊,我不懂簡略的說法,請詳細解釋。」
於是世尊說:「那麼,請仔細聽。」並誦出以下偈頌:
1. **「心懷惡意、毫無慈悲,迷戀外人卻輕視丈夫,貪圖錢財而謀害夫命——這種妻子稱為『殺夫妻』。」**
2. **「若丈夫賺得財富,她卻想盡辦法揮霍——這種妻子稱為『盜賊妻』。」**
3. **「不工作、懶惰、大食、言語粗暴、暴躁易怒,惡語,壓迫勤勞者——這種妻子稱為『主人妻』。」**
4. **「如母親般慈愛守護丈夫,珍惜他積累的財富——這種妻子稱為『母親妻』。」**
5. **「如妹妹尊重哥哥,謙遜順從丈夫——這種妻子稱為『妹妹妻』。」**
6. **「見到丈夫如見久別摯友,高尚、具戒禁、忠貞——這種妻子稱為『朋友妻』。」**
7. **「心平氣和,不畏暴力,無惡念且忍耐,不嗔怒且順從——這種妻子稱為『婢女妻』。」**
接著,世尊總結:
「殺夫妻、盜賊妻、主人妻——這三種因行為不善,死後墮入地獄;
母親妻、姐妹妻、朋友妻、婢女妻——這四種因長久持戒,死後升天享樂。」**
聽完開示,**善生女**當場證得**須陀洹果(Sotāpattiphala)**。世尊問:「善生女,這七種妻子中,妳是哪一種?」她回答:「世尊,從今以後,我願做『婢女妻』。」並向世尊懺悔。
就這樣,世尊僅用一次教導就調伏了**善生女**,完成應供後返回祇園。比丘們讚歎:「世尊僅用一次開示就讓傲慢的妻子證果!」世尊聽到後說:「比丘們,不僅現在,過去我也曾一次教導就調伏她。」接著講述過去世。
**過去世的故事**
過去,**波羅奈(Bārāṇasī)**的**梵授王(Brahmadatta)**統治時,菩薩投生為王后的兒子,長大後在**得叉尸羅(Takkasilā)**學成一切技藝,繼承王位後以正法治國。
但他的母親性格暴躁、言語刻薄,經常辱罵他人。菩薩想勸諫母親,卻找不到合適時機。有一天,他帶母親去花園遊玩,途中聽見一隻**鶺鴒(Kikī)**鳥刺耳的叫聲,隨從們摀住耳朵喊:「這聲音太刺耳了,別叫!」
後來,他們在花園裡看到一隻**杜鵑(Kokilā)**在盛開的沙羅樹上鳴唱,聲音甜美,眾人聽得入迷,合掌請求:「溫柔的聲音啊,請繼續唱吧!」
菩薩見此情景,心想:「現在正是勸諫母親的時機。」便說:
**55. 「美貌與溫柔的外表,並非令人喜愛的主因;
言語粗暴者,今生來世皆不受歡迎。」**
56. 「看那黝黑醜陋的杜鵑,僅因聲音甜美,
就成為眾生所愛——
可見柔和之言多麼重要。」**
57. 「因此,言語要友善、具有智慧、不驕傲者,
所說的話既符合法義,又令人愉悅。」**
菩薩用這三首偈頌勸化母親後,她從此言行端正。菩薩僅用一次教導就使母親改過,並隨業轉生。
世尊說:「當時的母親就是**善生女**,而國王就是我。」
270. ulūkajātakaṃ 貓頭鷹本生經 (貓頭鷹和烏鴉劫初結緣的故事)
世尊住在**祇樹給孤獨園(Jetavana)**時,針對烏鴉與貓頭鷹的爭鬥講述了這個故事。
當時,烏鴉(Kākā)白天獵食貓頭鷹(Ulūkā),而貓頭鷹則在日落後四處襲擊睡覺的烏鴉,咬斷牠們的頭致死。有位比丘在祇園邊緣的住所打掃時,每天都要清理掉落的七、八個甚至更多的烏鴉頭顱。他向其他比丘報告此事,比丘們在法堂討論:「聽說某某比丘的住處每天都要丟棄這麼多烏鴉頭!」
世尊到來後問:「比丘們,你們在討論什麼?」比丘們回答後,追問:「世尊,烏鴉和貓頭鷹之間的仇恨是從何時開始的?」世尊說:「從世界初成之時就開始了。」接著講述過去世。
**過去世的故事**
在過去世界初成時,人類聚集起來,選出一位相貌端正、品德完美、各方面都無可挑剔的男子作為國王。四足動物選了一頭獅子(Sīha)為王,大海中的魚類則推舉一條名叫**阿難陀(Ānanda)**的魚為王。
鳥類群聚在**喜馬拉雅山(Himavanta)**的一塊平坦岩石上商議:「人類、四足動物和魚類都有國王,唯獨我們鳥類沒有。這不合適,我們也該選一位國王。」
牠們尋找合適的鳥選時,看中了一隻貓頭鷹(Ulūka),說:「這位適合我們。」這時,一隻烏鴉為了試探眾鳥的意向,連續三次發出警告的叫聲。在前兩次叫聲中,眾鳥都默許了,但在第三次時,烏鴉站起來說:
58. 「所有親族啊!你們竟選貓頭鷹為王?**
若得到親族允許,容我說一句話。」**
眾鳥允許牠發言,並說:
59. 「說吧,朋友!我們允許你,**
但請只說合理合法之言。**
年輕鳥中也有智者,**
他們智慧光芒四射。」**
於是烏鴉說出第三首偈頌:
60. 「我不贊成你們的選擇,**
立貓頭鷹為王實在不妥。**
看看牠平靜時的臉,**
發怒時又會如何?」**
(註釋:烏鴉認為貓頭鷹性格暴戾,不適合作為統治者。)
說完後,烏鴉反覆喊著「我不贊成!我不贊成!」,飛向天空。貓頭鷹憤怒地追趕牠。從那時起,烏鴉和貓頭鷹就結下了深仇。最終,鳥類們改選**金天鵝(Suvaṇṇahaṃsa)**為王後散去。
**結語**
世尊講完這個法義,闡明真相,並總結本生故事。聽聞開示後,許多人證得**須陀洹果(Sotāpattiphala)**等聖果。
最後,世尊說:「當時被選為王的金天鵝幼鳥就是我。」
271. udapānadūsakajātakaṃ 泉井污濁本生經 (豺狼污染水源的故事)
翻譯:法緣隨喜
這個故事發生在佛陀駐錫伊西帕他那(Isipatana,仙人墮處)時期。當時有隻豺狼經常在比丘們飲用的水井裡排泄,污染水源。某日,當豺狼再次靠近水井時,沙彌們用土塊驅趕,打得牠重傷逃竄,從此再也不敢出現。比丘們在法堂議論此事:「諸位法友!那隻污染水井的豺狼自從被沙彌教訓後,就再也沒來過了。」這時佛陀到來,詢問:「比丘們,你們在討論什麼?」比丘們如實稟告。佛陀開示:「比丘們,這隻豺狼的惡習並非始於今日,過去世也曾污染井水。」於是講述了這段因緣。
往昔在波羅奈(Bārāṇasī)的仙人墮處(Isipatana)有口古井。當時菩薩投生為波羅奈的富家子弟,後來出家成為仙人,率領一群修行人在仙人墮處建立道場。有隻豺狼經常來井邊排泄,污染水源。某日,仙人們合力抓住豺狼,帶到菩薩面前。菩薩對豺狼說唱第一首偈:
61.
森林中的苦行者(āraññikassa isino),長久修習苦行(cirarattaṃ tapassino)。他們艱辛挖掘的水井(kicchākataṃ udapānaṃ),卻被你輕易污染(kathaṃ samma avāhasi)?
豺狼:
62.
豺狼(siṅgālānaṃ)的天性便是如此(esa dhammo),飲水後必弄髒水源(yaṃ pitvā ohadāmase)。這是祖先傳下的習性(pitupitāmahaṃ dhammo),你豈能因此責備我(na taṃ ujjhātumarahasi)?
菩薩:
63.
若說這是你們的「法」(yesaṃ vo ediso dhammo),那「非法」(adhammo)又該是何等模樣(kīdiso)?我們從未見過(addasāma kudācana)你們分辨法與非法(mā vo dhammaṃ adhammaṃ vā)。
菩薩嚴厲告誡豺狼:「以後不准再來!」從此豺狼再也不敢出現。
佛陀講完這個故事,開示四聖諦真理,最後說明本生因緣:「當時的污染者就是這隻豺狼,而仙人團的導師就是我(佛陀)。」
272. byagghajātakaṃ 虎本生經 (拘迦利尊者無法離開兩位上首弟子的故事)
翻譯:法緣隨喜
這個故事發生在佛陀駐錫祇園精舍時,針對拘迦利(Kokalika)比丘而說。關於拘迦利的事蹟,詳見《陀伽利耶青年本生經》(第481則)。
當時拘迦利想邀請舍利弗(Sāriputta)和目犍連(Moggallāna)一同返回自己的國家。他從拘迦利國來到祇園精舍,向佛陀問訊後,便去拜訪兩位上座。拘迦利說:「諸位法友!拘迦利國的人民都期待您們前往,請隨我同行吧。」但兩位上座回答:「法友,您請自便,我們不去。」
拘迦利遭到拒絕,只好獨自返回。比丘們在法堂議論此事:「諸位法友!拘迦利總是離不開舍利弗和目犍連,彷彿三人一體,無法分離。」佛陀到來後詢問:「比丘們,你們在討論什麼?」比丘們如實稟告。佛陀說:「比丘們,這種情況並非始於今日,過去世他也同樣離不開舍利弗和目犍連。」於是佛陀講述了這段因緣。
昔日,梵授王(Brahmadatta)統治波羅奈國(Bārāṇasī)時,菩薩投生為某森林中的樹神。在離他不遠的森林裡,還住著另一位樹神,掌管一棵大樹。
這片森林中有許多獅子和老虎出沒,因此人們因恐懼而不敢靠近,既無人開墾田地,也無人砍伐樹木,甚至連觀望者都沒有。然而,獅虎捕食其他野獸後,常將殘骸丟棄各處,導致森林中充滿腐臭的屍體。
菩薩對面的那位樹神愚昧無知,不明事理。某日,他對菩薩說:「朋友!這些獅虎讓我們的森林臭氣熏天,我要趕走牠們!」菩薩勸誡道:「樹君啊!正是因為有這些猛獸的威懾,我們的居所才得以保全。若趕走牠們,人類必定會來砍伐樹木,建造村莊,開墾田地,到時您必定後悔。」
接著,菩薩唱出第一首偈:
64.
若與惡友相交(yena mittena saṃsaggā),安穩必退失(yogakkhemo vihiyyati)。
智者預見當遠離(pubbevajjhābhavaṃ tassa),如避毒樹保性命(rukkhe akkhīva paṇḍito)。
65.
若與善友相交(yena mittena saṃsaggā),安樂便增長(yogakkhemo pavaḍḍhati)。
智者在一切應作的義務,應作的行儀上也是。
然而,愚昧的樹神不聽勸告。某日,他顯現恐怖之相,驅趕獅虎。人們發現森林中不再有猛獸足跡,斷定獅虎已遷往他處,便開始砍伐樹木,開墾土地。
樹神驚慌失措,跑到菩薩面前說:「我不聽您的勸告,趕走了獅虎,現在人類正在砍伐森林,我該怎麼辦?」菩薩回答:「如今那些猛獸已遷至對面森林,您快去請牠們回來吧。」
樹神急忙前往,站在獅虎面前,唱出第三偈:
66.
虎眾且聽我勸告(etha byagghā nivattavho),速返廣袤密林中(paccupetha mahāvanaṃ)。
莫毀叢林棲息地(mā vanaṃ chindi nibyagghaṃ),虎族豈可自絕蹤(byagghā māhesu nibbanāti)!
然而,獅虎斷然拒絕:「你走吧,我們絕不回去!」樹神只得獨自返回。沒過多久,人類徹底砍光森林,開墾成農田。
佛陀說完這個法義後,闡釋了四聖諦的真理,並揭示前世今生的關聯:「當時的愚昧樹神就是現在的拘迦利(Kokalika),獅子代表舍利弗(Sāriputta),老虎則是目犍連(Moggallāna),而那位具足智慧的賢明樹神,正是我的前世。」
273. Kacchapajātakaṃ 烏龜本生經 (菩薩調解猴子和烏龜爭執的故事)
翻譯:法緣隨喜
此本生經是佛陀在祇園精舍時,為調解拘薩羅王(Kosala)兩位大臣的爭執所說。相關背景已在第二篇本生經中詳述。
昔日,梵授王(Brahmadatta)統治波羅奈國(Bārāṇasī)時,菩薩投生為迦尸國(Kāsi)的婆羅門。成年後,他前往得叉尸羅(Takkasilā)學習諸般技藝,歸國後捨棄世俗欲望,出家成為仙人,在雪山(Himavā)恆伽河(Gaṅgā)畔建立修行處所。
菩薩證得神通與禪那(jhāna),每日沉浸於禪悅之中。在此本生經中,菩薩展現了最上的中捨與捨波羅蜜(upekkhā-pāramī)。
某日,一隻從未見過的惡猿來到菩薩的草庵,竟將生殖器插入菩薩耳中。具備中捨的菩薩安然不動,未受干擾。
後來,一隻烏龜從恆伽河上岸,在岸邊張口曬太陽。這隻淫心熾盛的惡猿竟將生殖器插入龜口。烏龜猛然閉口咬住,如寶箱上鎖般緊咬不放。惡猿痛不欲生,心想:「誰能解我痛苦?唯有那位仙人了!」
於是惡猿雙手捧著烏龜,來到菩薩面前求救。菩薩見此情形,戲謔地唱出第一偈:
67.
何人持缽行乞食?(ko nu uddhitabhatto va)如婆羅門滿手施?(pūrahattho va brāhmaṇo)
你向何方求供養?(kahaṃ nu bhikkhaṃ acari)又訪哪位施主家?(kaṃ saddhaṃ upasaṅkami)
惡猿痛苦難當,唱出第二偈哀求:
68.
我這愚痴獼猴蠢,強行非禮招禍殃。
賢者求您解脫我,願得釋放歸山林。
菩薩轉向烏龜,唱出第三偈:
69.
烏龜(kacchapā)屬迦葉(Kassapā)族,獼猴(makkaṭā)屬憍陳如(Koṇḍaññā)族。
迦葉(Kassapa)啊,放開憍陳如(Koṇḍañña)吧,你們這不當的結合該結束了!
烏龜聽聞菩薩開示,立即心開意解,鬆開猿的生殖器。惡猿得救後,向菩薩頂禮離去,從此不敢再來。烏龜也向菩薩問訊,返回河中。菩薩禪那並沒有退失,最終得生梵天界。
佛陀說完這個法義,闡釋四聖諦真理,並揭示本生因緣:「當時的烏龜與惡猿就是那兩位爭執的大臣,而那位仙人正是我的前世。」
274. lolajātakaṃ 貪慾本生經 (因貪心而喪命的烏鴉的故事)
翻譯:法緣隨喜
佛陀在祇園精舍時,針對一位貪慾比丘開示:「比丘!你的貪慾並非始於今日,過去世就曾因貪慾喪命。昔日有賢者也曾因此被逐出住所。」於是佛陀講述這段因緣。
從前,梵授王(Brahmadatta)統治波羅奈國(Bārāṇasī)時,有位長者的廚師為積福德,在廚房搭了鳥巢。菩薩投生為鴿子,住在這個巢中。
有隻貪婪的烏鴉(kāka)經過廚房,看見魚肉類美食垂涎欲滴。牠發現鴿子每天外出覓食,心想:「跟著這隻鴿子,定能混進廚房!」當鴿子飛往森林覓食時,烏鴉尾隨其後。
鴿子問:「烏鴉(kāka)啊!你吃腐肉,我吃穀物,為何跟著我?」烏鴉謊稱:「我仰慕你的覓食方式,想與你作伴。」菩薩心生憐憫答應了。
烏鴉表面跟著鴿子吃穀物,實則偷吃牛糞裡的小蟲。回巢後還假裝關心:「你覓食太久啦!明天要早點出發。」廚師見鴿子帶回伙伴,也給烏鴉搭了巢。
某日,長者家運來大量魚鮮。烏鴉饞得徹夜難眠,清晨假裝腹痛拒絕外出。鴿子勸誡:「烏鴉(kāka)啊!你們連燈芯都能消化,怎會積食?千萬別碰那些魚肉!」烏鴉敷衍:「我真是消化不良。」
廚師處理魚肉時,烏鴉趁機偷吃。廚師一把抓住牠,拔光羽毛,僅留頭冠毛。又用薑粉、蒔蘿籽混酸酪漿塗抹牠全身,扔回巢中。烏鴉痛得哀嚎。
鴿子覓食歸來,見狀唱偈:
70.
喂!你這頭戴羽冠的白鷺(balākā)啊,祖傳盜賊!
快點下來吧,白鷺(balāka),因為我有個暴躁的烏鴉(vāyasa)朋友!」
烏鴉羞憤回應:
71.
我根本不是白鷺(balākā),我只是隻貪婪的烏鴉(vāyasa)!
沒聽你的忠告,現在你看——我被拔光毛了!
菩薩最後告誡:
72.
朋友(samma)啊,你肯定會再犯,因為這就是你的本性!
人類的美食(bhogā),本就不是鳥類(pakkhina)該貪圖的。
菩薩(鴿子)見狀,嘆息道:從今以後,這裡我也無法安住了。說完便振翅飛往他處。而那隻被拔光羽毛、渾身塗滿辛辣調料的烏鴉(vāyasa),只能在劇痛中不斷呻吟,最終淒慘死去。
佛陀開示四聖諦後,貪慾比丘證得阿那含果。佛陀揭示因緣:「當時的貪鴉就是這位比丘,而鴿子正是我的前世。」
275. rucirajātakaṃ 美麗本生經(烏鴉因貪慾而喪命的故事)
翻譯:法緣隨喜
佛陀在祇園精舍時,針對一位貪慾比丘開示。此事件與前述本生經類似,佛陀以偈頌說出鴿子的話:
73.
你這羽色華美的白鷺(balākā)啊!為何待在烏鴉(kāka)的巢穴裡?
這巢(kulāvaka)可是我那性情暴烈的烏鴉(kāko)朋友的地盤!
烏鴉:
74.
朋友(samma)啊!你認不出我嗎?我本是食野穀的鳥(dija)!
未聽你的勸誡,如今你看——羽毛盡失!
75.
你必將再犯,朋友(samma)!因貪婪已成你的本性。
人間(mānusakā)珍饈,本非飛禽(pakkhinā)該貪求!
菩薩(鴿子)嘆道:「此地我已不宜久留。」隨即振翅飛往他處。
佛陀開示四聖諦後,貪慾比丘證得阿那含果。佛陀揭示因緣:「當時的烏鴉(vāyasa)即是這位比丘,而鴿子(kapota)正是我的前世。」
276. kurudhammajātakaṃ 拘樓國法本生經(各人懷疑自己破戒的故事)
翻譯:法緣隨喜
本故事乃佛陀於祇園精舍時,針對一位殺害鵝鳥的比丘所講述。有兩位住在舍衛城的朋友出家成為比丘,受具足戒後,言行舉止皆保持一致。某日,他們到阿致羅筏底河沐浴,站在岸邊的沙地上曬太陽,親切交談。恰在此時,兩隻鵝鳥在空中飛翔。一位年輕比丘抓起一把沙子說:「我要打中那隻鵝鳥的眼睛。」另一位比丘問:「你能打中嗎?」對方回答:「你等著看,我要打中牠的一隻眼睛,再打中另一隻。」第一位比丘說:「那我可做不到。」對方說:「那你就好好看著。」他抓起一塊三角形的沙子,從鵝鳥背後投擲。鵝鳥聽到沙子的聲音,回頭張望,瞬間被比丘投出的圓形沙子擊中眼睛,沙子從一隻眼睛穿出。鵝鳥慘叫一聲,盤旋墜落,摔在比丘們的腳邊。周圍的其他比丘見狀,紛紛上前責備:「法友!你身為佛教出家人,竟做出殺生之事,實在不該。」於是,他們帶著這兩位比丘去見佛陀。佛陀問:「你真的犯了殺生戒嗎?」比丘回答:「是的,世尊。」佛陀說:「比丘啊!你在這覺悟的教法中出家,竟做出這種事?往昔的賢者,即使在佛陀未出世時,雖在家過著不清淨的生活,也會因一點小事就後悔。而你在這殊勝的教法中出家,竟毫無悔意。比丘必須時刻守護身口意。」接著,佛陀講述了過去的故事。
從前,在拘樓國,因陀波薩多城的檀那奢耶王統治國家時,菩薩投生為國王的第一王妃之子。長大後,他與父母分別,到得叉尸羅學習各種技藝,學成歸來後,父王立他為副王。後來父王去世,他繼承王位,嚴格遵守「十王法」和「拘樓國法」。拘樓國法即五戒,菩薩持守清淨的五戒。由於菩薩如此持戒,他的母親、王妃、弟弟、副王、祭司、婆羅門、地方官員、大臣、馭者、長者、稅官、門衛、妓女、婢女等也都效仿他持戒。
就這樣,全國上下都持守清淨的五戒。國王在都城四門、中央及王宮入口處建造了六座布施堂,每日施捨六十萬金錢,甚至讓整個閻浮提的工匠都停工,一起舉行盛大布施。他的布施心願是讓喜捨之福覆蓋整個閻浮提。
當時,迦陵誐國的奈多布羅城由迦陵誐王統治。該國久旱不雨,全國飢荒,食物匱乏,百姓多病,於是出現了旱災、飢荒和瘟疫三種恐怖。人們找不到食物,抱著孩子四處流浪。全國百姓聚集到奈多布羅城,在王宮外哀號不止。國王站在窗邊,聽到聲音,問道:「百姓為何騷動?」臣子回答:「大王!全國遭遇三種恐怖。天不下雨,莊稼無收,飢荒蔓延,百姓無食,病無藥醫,只能抱著孩子流浪。請大王求雨!」國王問:「過去諸王遇到乾旱時,如何解決?」臣子回答:「過去諸王遇到乾旱時,會布施、持戒、守布薩,七日內在寢室內臥於木床,如此便可降雨。」國王說:「好。」於是依言而行,但仍未降雨。國王又問大臣:「我已盡力,雨仍不下,該怎麼辦?」大臣回答:「大王!因陀波薩多城的拘樓王檀那奢耶有一頭吉祥的黑公牛象,若能請來,必能降雨。」國王問:「但拘樓王兵力強大,我們如何能奪來?」大臣說:「大王!那位國王不喜戰爭,他樂善好施,若有求願者,他甚至願斬下自己的頭、挖出眼睛,或獻出整個國家來布施。若我們求象,他必不會拒絕。」國王問:「那該派誰去求願?」大臣回答:「請派婆羅門前往。」
國王從婆羅門村召來八位婆羅門,恭敬地派遣他們去求象。他們帶著金錢,扮作旅人,日夜兼程,數日後抵達拘樓國都,在城門口的布施堂進食。吃飽後,他們問:「國王何時來布施堂?」百姓回答:「每月三次,即十四日、十五日和第八日。明日是滿月,國王會來。」次日清晨,婆羅門們早早到東門等候。菩薩沐浴塗香,盛裝乘坐裝飾華麗的大象,在眾多隨從的簇擁下,來到東門布施堂。他親手為七八人分發食物,並吩咐:「你們也當如此布施。」隨後乘象前往南門。婆羅門們在東門因護衛森嚴未能接近,便轉到南門等待機會。當國王走到一處稍高的地方時,他們舉手示意問候。國王用金剛棒指揮大象轉向他們,問道:「婆羅門們有何所求?」婆羅門們讚頌菩薩的德行,唱出第一偈:
76.
我們深知您(拘樓王)的信仰(saddhā)與戒德(sīla),眾人之主(janādhipa)啊!
我們願以迦陵誐國(Kāliṅga)的黃金,換取您那如安闍那(añjana,黑檀色)般光輝的大象。
菩薩聽後安慰他們:「婆羅門們!若用金錢交易此象,你們的錢財將耗盡。不必擔憂,我將這頭裝飾華麗的大象贈予你們。」接著唱出第二、第三偈:
77.
無論是貧者(annabhaccā)或富者(cabhaccā),凡來到此處求願之人,
我皆不拒絕(appaṭikkhippā),這是先師(pubbācariya)的教誨。
78.
婆羅門(brāhmaṇā)啊!我將此象贈予你們,這頭象配得上國王(rājārahaṃ),是王室之寶(rājabhoggaṃ),聲名遠播(yasassinaṃ)。它裝飾華美(alaṅkataṃ),披覆金網(hemajālābhichannaṃ),並附有馭者(sasārathiṃ),你們可隨意帶走(gacchatha yena kāmanti)。
菩薩從象背下來,說:「若還有未裝飾之處,我再為它裝飾。」他繞象三圈檢查,確認無誤後,牽著象鼻交給婆羅門,並用黃金瓶澆灌香花水,正式贈予。婆羅門們歡喜接受,乘象返回奈多布羅城,將象獻給迦陵誐王。然而,大象雖到,仍不下雨。國王又問:「為何如此?」大臣回答:「拘樓王檀那奢耶持守拘樓國法,因此他的國家每半月或十日降雨一次,這是他的德行所致。這頭象雖有福德,但不知具體如何。」國王說:「那將大象及附屬物品一同送還,並請他們將拘樓國法刻在黃金板上帶回。」於是派婆羅門和廷臣前往。
使者們歸還大象,對菩薩說:「大王!象雖到,我國仍無雨。聽聞貴國持守拘樓法,我國王願效仿,請將此法刻於黃金板上賜予。」菩薩回答:「我雖持守拘樓法,但對其仍有疑慮,故不能傳授。」
為何菩薩對戒法不滿?原來,每三年迦剌底迦月,諸王會舉行迦剌底迦祭。國王們盛裝如天神,在奇達拉迦夜叉祠前向四方射箭。菩薩也曾參加此祭,站在池邊祠前射箭。三支箭射向空中皆能找到,但射入水中的箭卻不見蹤影。他擔心:「箭或許射中了魚。」因此懷疑自己因殺生破戒,對戒法心生不滿。
菩薩說:「諸位!我對戒法存疑,但我的母后嚴守此法,可向她求教。」使者們說:「大王並無殺意,無心之過不算破戒。請傳授您所持的拘樓法。」於是菩薩在黃金板上刻下:「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但他仍不滿意,建議使者們去向母后求教。
使者們拜見太后,請求傳授戒法。太后說:「我雖持戒,但也有疑慮,故不能傳授。」原來,她曾將別人贈予的檀香和黃金飾品分給兩位兒媳,因偏愛長媳而心生不安,擔心自己破戒。使者們安慰她:「按己意分配財物不算破戒。」於是太后傳授戒法,刻於黃金板,但仍建議他們去向王妃求教。
王妃同樣拒絕,因她曾對副王動心,擔心自己破戒。使者們解釋:「心中起念不算罪過。」王妃傳授戒法後,建議他們去向副王求教。
副王也因曾讓隨從淋雨等待而自責,使者們安慰他:「無心之過不為罪。」副王傳授戒法後,建議他們去向祭司求教。
祭司曾貪圖國王的馬車,雖未接受,但仍擔心破戒。使者們說:「起貪心不算破戒。」祭司傳授戒法後,建議他們去向地方官求教。
地方官曾測量土地時誤殺螃蟹,使者們說:「無心之過不為罪。」地方官傳授戒法後,建議他們去向馭者求教。
馭者曾因怕國王淋雨而鞭打馬匹,導致馬匹此後經過該處必狂奔。使者們說:「無心之過不為罪。」馭者傳授戒法後,建議他們去向長者求教。
長者曾從自家田地取一束稻穗,擔心未繳稅而破戒。使者們說:「無心之過不為偷盜。」長者傳授戒法後,建議他們去向稅官求教。
稅官曾在雨中匆忙計量稻穀,擔心多算國王份額。使者們說:「無心之過不為偷盜。」稅官傳授戒法後,建議他們去向門衛求教。
門衛曾誤將一對兄妹說成夫妻,擔心自己妄語破戒。使者們說:「無心之言不為罪。」門衛傳授戒法後,建議他們去向妓女求教。
妓女曾因生活困苦,欲收取他人錢財,但最終堅守戒律,拒絕誘惑。帝釋天為考驗她,化身青年贈她千金,三年未歸。她雖貧困,仍堅守不取他人財物。最終帝釋天現形讚歎,賜她七寶住所。妓女因曾動念而自責,使者們說:「僅起念不為破戒。」於是她傳授戒法,刻於黃金板。
使者們將十一人持戒的事跡刻於黃金板,返回奈多布羅城,獻給迦陵誐王。國王依教奉行五戒,全國普降甘霖,消除三災,國家恢復繁榮。菩薩一生廣行布施,積累福德,與眷屬共赴天界。
結語
佛陀講完這個故事後,開示四聖諦。聽聞者有的證得須陀洹果,有的證得斯陀含果,有的證得阿那含果,有的證得阿羅漢果。最後,佛陀點明前世因緣:
妓女是蓮花色女,門衛是富樓那puṇṇo,地方官是迦旃延kaccāyano,稅官是大目犍連,長者是舍利弗,馭者是阿那律,婆羅門是迦葉,副王是難陀,王妃是羅睺羅之母,太后是摩耶夫人,拘樓王即是菩薩。
眾人應如是憶念此本生故事。
277. romakajātakaṃ 羽毛本生經 (提婆達多前世為苦行者想要殺害鳥菩薩的故事)
翻譯:法緣隨喜
本故事是佛陀在竹林精舍時,針對企圖殺害之事所作的談話。現在之事已明,以下進入正文。
從前,波羅奈國(Bārāṇasī)由梵授王(Brahmadatta)統治時,菩薩投生為一隻鳩鳥(鴿子),帶領眾多鳩鳥在森林的山洞中生活。
當時,有一位持守具足戒的仙人(苦行者),在距離鳩鳥棲息地不遠處的邊境村莊附近,搭建了一座修行草庵,住在山洞中修行。菩薩(鳩鳥首領)時常飛往仙人住處,聆聽教誨,建立友好關係。
後來,這位德行高尚的仙人離開,取而代之的是一個欺詐的螺髻仙人(假修行者)。菩薩仍像往常一樣,帶領鳩鳥們前去問候,表示親近之情,並在仙人住處附近覓食,黃昏時返回自己的巢穴。
這位欺詐仙人已在此居住五十多年。某日,邊境村民烹煮鳩鳥肉供養他,他嚐到美味後心生貪著,問道:「這是什麼肉?」得知是鳩鳥肉後,他心想:「我的修行處常有鳩鳥飛來,不如捕殺牠們來吃。」
於是,他準備了穀粉、酥油、乳酪、蒔蘿、黑胡椒等誘餌,並把棍棒藏在衣袍內,坐在草庵入口處,等待鳩鳥飛來。
菩薩帶領鳩鳥群飛來時,察覺仙人的惡意,心想:「這惡仙人似乎有所圖謀,恐怕是想吃我們的肉,我得試探一下。」於是,他飛到下風處,嗅聞仙人的氣味,確認後想:「此人想殺我們,不可靠近!」便帶領鳩鳥群飛離。
仙人見鳩鳥不靠近,心想:「我得用甜言蜜語哄騙牠們,等牠們信任我後,再捕殺食用。」於是,他唱出最初的兩偈:
79.
「我在(sela)山的(romaka)洞穴住了超過五十年,
這些鳥類從不驚慌,以平靜之心飛到我手掌上。」
80.
「如今這些彎頸的鳥啊,為何焦躁地飛向其他山崖?
莫非牠們不再像從前那樣認得我?
還是說——這些根本不是原先的鳥?」
菩薩聽到後,停在遠處,回應第三偈:
81.
「我們認得你,並非糊塗搞錯,
你就是你,我們也還是我們。
但你對我們起了殺心,
苦行者啊,因此我們畏懼逃離。」
欺詐仙人見計謀被識破,惱羞成怒,抓起棍棒朝菩薩擲去,但未能擊中。他怒道:「滾吧!你們這些鳥,我失敗了!」
菩薩回應:「你雖未能傷害我們,但你的惡行終將墮入四惡道(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若繼續留在此地,必被村民視為盜賊抓捕,還是快逃吧!」說完,便帶領鳩鳥群飛離。
螺髻仙人(假修行者)因惡行暴露,無法再居於此地,最終只能逃離。
佛陀講述完這個故事後,揭示前世因緣:當時的欺詐仙人是提婆達多(Devadatta,佛陀的堂弟,後成為叛教者)。先前有德的仙人是舍利弗(Sāriputta,佛陀的大弟子)。鳩鳥首領正是佛陀自己。
278. mahiṃsarājajātakaṃ 水牛王本生經 (惡劣猴子的故事)
翻譯:法緣隨喜
本故事是佛陀在祇園精舍時,針對一隻魯莽猿猴的談話。
舍衛城某戶人家飼養了一隻溫順的猿猴。這隻猿猴常去象舍,爬到一頭善良大象的背上,在上面排便撒尿,當作遊戲。大象天性溫和,具有忍辱的品德,因此並未理會。
然而某日,這頭善象被替換為一頭兇惡的年輕象。猿猴不知情,心想:「這頭象應該和以前一樣溫順吧?」便照常爬上象背。不料惡象用鼻子抓住猿猴,狠狠摔在地上,再用腳踩踏,將猿猴碾得粉碎。
這件事在比丘眾中傳開。某日,比丘們在法堂議論:「諸位!那隻魯莽的猿猴以為惡象和善象一樣,結果被象奪去性命。」佛陀前來詢問:「比丘們,你們在討論什麼?」比丘們如實稟告。佛陀說:「比丘們!這隻猿猴的行為,並非始於今日,過去也曾如此。」於是講述過去之事。
**主分**
從前,波羅奈國(Bārāṇasī)由梵授王(Brahmadatta)統治時,菩薩投生為雪山地區的一頭水牛,長大後體魄強健,常在森林、岩窟和山麓間遊蕩。
某日,菩薩在一處樹蔭下休息。這時,一隻頑皮的猿猴從樹上跳下,爬到水牛背上,排便撒尿,又抓住牛角,用尾巴纏住搖晃嬉戲。菩薩具有忍辱、慈悲之心,對猿猴的粗魯行為毫不在意,而猿猴卻變本加厲。
棲息在這棵樹上的樹神(deva)看不下去了,對菩薩說:
**82.**
「你為何要忍耐(kimattha mabhisandhāya)這輕浮(lahucittassa)又惡意(dubbhino)的行為?
你就像能滿足一切願望的如意樹(sabbakāmadada),竟默默承受這樣的痛苦(dukkhaṃ titikkhasi)?」
**83.**
「你該用角(siṅgena)頂牠,再用蹄(padasā)踩踏!
若無人制止(paṭisedhako),愚者(bālā)只會更加猖狂(bhiyyo pakujjheyyuṃ)。」
菩薩回答:
**84.**
「牠現在只敢欺負我(mamevāyaṃ maññamāno),
但若遇到其他水牛(aññepevaṃ),必會同樣放肆。
那時,暴躁的水牛會殺了牠(te naṃ tattha vadhissanti)——
而我就免於殺業(sā me mutti bhavissati)。」
幾天後,菩薩離開此地,另一頭易怒的水牛來到同一棵樹下。猿猴心想:「這頭牛大概和之前那頭一樣溫順吧?」便又跳上牛背胡鬧。結果,這頭水牛暴怒,將猿猴甩落在地,用角刺穿牠的心臟,再用蹄子踐踏,將其碾成肉泥。
**結分**
佛陀揭示前世因緣:「當時的惡水牛是現在的惡象,魯莽的猿猴仍是那隻猿猴,而善水牛之王正是我自己。」
279. satapattajātakaṃ 鶴本生經 (挑破離間比丘的故事)
翻譯:法緣隨喜
本故事是佛陀在祇園精舍時,針對半豆(Paṇḍu)與盧呬得迦(Lohitaka)兩位比丘的爭論而說。
**序分**
當時有六位比丘分居三處:彌多羅(Mitra)與浮摩(Bhūma)住在王舍城附近,阿濕貝(Assaji)與弗那婆須(Puṇṇavasu)住在枳吒山 (kīṭāgiriṃ ),半豆(Paṇḍu)與盧呬得迦(Lohitaka)住在舍衛城祇園精舍。這些比丘常擾亂僧團秩序,無論交情深淺,總愛挑撥是非,慫恿他人堅持己見,甚至說:「諸位!你們的種姓、人格絕不遜於對方,若放棄己見,必被他們壓制!」由於他們不勸人放下執著,導致爭論、喧嘩、分歧不斷。其他比丘將此事稟告佛陀,佛陀召集眾比丘,並召來半豆與盧呬得迦,問道:「比丘們!你們自己對某些問題存疑,卻不讓他人放棄執著,是真的嗎?」他們回答:「確實如此,世尊!」佛陀說:「你們的行徑,就像那隻鶴對人一樣。」於是講述過去因緣。
**主分**
從前,波羅奈國(Bārāṇasī)由梵授王(Brahmadatta)統治時,菩薩投生為迦尸國某村的一個盜賊首領,率領五百盜賊劫掠為生。
某日,波羅奈一位富商借給某農夫一千金幣,尚未收回便去世了。臨終前,富商妻子病重,對兒子說:「孩子,你父親借給某人一千金幣未還,我若死了,那人必不認賬。趁我還活著,你快去討債。」兒子答應後出發,但母親隨即去世。因深愛兒子,她轉生為一隻雌豺(狐狸),在兒子歸途上等候。
當時,盜賊集團埋伏在森林路上。雌豺見兒子接近森林入口,便反覆阻攔,心想:「孩子別進去!那裡有盜賊,會殺你奪金!」但兒子不明其意,怒罵:「這晦氣的豺狼,竟敢擋我的路!」他撿起土塊和木棍驅趕母親,強行進入森林。
這時,一隻鶴看見青年手中的錢袋,心想:「此人帶著千金,若引盜賊殺他,我可分一杯羹!」於是牠故意鳴叫,朝盜賊巢穴飛去。青年卻誤解:「鶴是吉祥鳥,牠的叫聲預示我將發達!」竟合掌祈禱:「吉祥之神啊!吉祥之神啊!」
菩薩(盜賊首領)通曉鳥獸語言,目睹全程,心想:「這豺是他母親,因擔憂而阻攔;鶴卻是敵人,想害他性命。愚人竟把母親的警告當惡意,把鶴的殺機當吉兆!」
當青年被抓獲時,菩薩問他來歷,青年如實相告。菩薩嘆息:「你母親死後化為豺狼救你,你卻驅趕她;鶴想害你,你卻膜拜。愚昧至此!」於是歸還錢財,放他離去。
**偈頌總結**
**85.**
「正如那青年(māṇavako)在路上(panthe),
將森林中的雌豺(siṅgāliṃ vanagocariṃ)——
真心為他好(atthakāmaṃ)的警告(pavedentiṃ),
誤認為惡意(anatthakāmāti maññati)。」
**86.**
「而對那心懷不軌的鶴(satapattaṃ),
他卻當作吉祥的徵兆(atthakāmoti maññati)。」
**87.**
「世間也有這樣的人(puggalo hoti tādiso),
當善友(hitehi)出言勸誡(vacanaṃ vutto),
他們反而牴觸(paṭigaṇhāti vāmato)。
而那些因畏懼(bhayā)或諂媚(ukkaṃsayanti)稱讚他的人,
他卻當作真朋友(mittaṃ),
就像那青年信任惡鶴(satapattaṃva māṇavo)。」
**結分**
佛陀揭示前世因緣:「當時的盜賊首領是我自己。」
280. Puṭadūsakajātakaṃ 毀籠本生經 (破壞花籠孩童的故事)
翻譯:法緣隨喜
本故事是佛陀在祇園精舍時,針對一位破壞花籠的孩童所作的開示。
**序分**
在舍衛城,一位大臣供養佛陀及僧團,請比丘們在花園中用齋。用餐時,大臣說:「諸位可隨意在園中散步。」比丘們便在花園中漫步。
當時,園丁爬上一棵茂密的大樹,摘下大片樹葉,一邊製作花籠和果籃,一邊自言自語:「這片做花籠,那片做果籃。」做好的籠子隨手放在樹下。園丁的幼子卻把每個籠子都拆毀。比丘們將此事稟告佛陀,佛陀說:「比丘們!這孩子的行為並非始於今日,過去世他就愛破壞籠子。」於是講述過去因緣。
**主分**
從前,波羅奈國(Bārāṇasī)由梵授王(Brahmadatta)統治時,菩薩投生為一位富商。某日,他到花園散步,看見一群猴子棲息在樹上。園丁像現在一樣,摘葉編籠,編好的籠子隨手放在樹下。
猴群的首領卻把每個籠子都拆得粉碎。菩薩對猴王說:
**88.**
「猴王(migarājā)啊!你必定(addhā hi nūna)精通編籠(puṭakammassa kovido),
否則怎會這樣拆毀(puṭaṃ dūseti)?
莫非想做個更好的(aññaṃ karissati)?」
猴王回答:
**89.**
「我父母(mātā vā pitā vā)也不懂編籠(puṭakammassa kovido),
但我們一族(kulaṃ)的法(dhammamidaṃ)就是——
見籠就拆(kataṃ dūsema),絕不手軟!」
菩薩嘆息道:
**90.**
「若你們(yesaṃ vo)把這種行徑(ediso dhammo)當傳統,
那什麼才算非法(adhammo)?
我們實在看不出(addasāma kudācana),
你們的『法』與『非法』有何區別!」
說完便搖頭離去。
**結分**
佛陀揭示前世因緣:「當時的猴王就是現在破壞籠子的孩童,賢者(菩薩)正是我自己。」
281. abbhantarajātakaṃ 內部本生經 (舍利佛尊者前世今生贈送耶輸陀羅芒果的故事)
這篇本生經是世尊在祇樹給孤獨園時,針對舍利弗長老(Sāriputtatthera)與賓瑪黛薇比丘尼(Bimbādevītherī)關於芒果漿供養之事所講述的。
當正等正覺者在毘舍離(Kūṭāgārasālā)的樓閣講堂轉動無上法輪時,摩訶波闍波提·喬達彌(Mahāpajāpatī Gotamī)帶領五百釋迦族婦女前往請求出家,並獲得比丘尼戒與具足戒。後來,這五百比丘尼聽聞難陀(Nandakovāda)的開示後證得阿羅漢果。
當時世尊常駐舍衛城(Sāvatthi),羅睺羅的母親賓瑪黛薇心想:「我的丈夫出家後已成一切智,兒子也出家隨侍其側。我獨留家中何為?不如我也出家,前往舍衛城親近正等正覺者與愛子。」於是她在比丘尼僧團出家,與師長同赴舍衛城,得以常見世尊與愛子,定居於一處比丘尼住所。沙彌羅睺羅(Rāhulasāmaṇera)常來探望母親。
某日,比丘尼突發腹脹。適逢羅睺羅來訪,她因不適無法出見,侍女轉告其病況。羅睺羅問母親:「您需要什麼藥?」母親答:「孩子,在家時若飲用糖蜜調製的芒果漿,腹脹即消。但如今我們靠托缽維生,如何取得?」沙彌承諾:「我必尋來。」便離去。
這位沙彌的因緣極勝:其親教師是法將舍利弗(Dhammasenāpati),導師是大目犍連(Mahāmoggallāno),叔父是阿難尊者(Ānandatthero),生父即是正等正覺者。然而他未直接求助這些聖者,而是先拜見親教師。見沙彌神色憂苦,長老問:「羅睺羅,為何愁容?」答:「尊者,我母親腹脹不適。」「需何藥物?」「據說糖蜜芒果漿可緩解。」長老安慰:「我來籌措,不要擔心。」
次日,長老攜沙彌入舍衛城,安置於休息處後獨往王宮。波斯匿王(Kosalarājā)禮請長老入座,園丁恰巧獻上一籃熟甜芒果。國王親手剝皮調蜜,搗成漿汁盛滿缽供養。長老返休息處將缽交沙彌:「帶給你媽媽吧。」母親飲用後腹脹立消。
國王派人追查芒果漿去向,得知全數供養比丘尼,感嘆道:「若世尊未出家,必成轉輪聖王;羅睺羅當為輔政寶pariṇāyakaratanaṃ,比丘尼為女寶,統領閻浮提。如今他們既已出家,我們理當護持,豈可懈怠?」此後國王定期供養比丘尼芒果漿。
此事在僧團傳開,比丘們議論:「聽說舍利弗長老以芒果漿供養賓瑪黛薇比丘尼。」世尊聞訊詢問集會因由,比丘們如實相告。佛陀開示:「諸比丘,非獨今日,往昔舍利弗亦曾如此供養她。」遂述過去因緣。
過去世,波羅奈(Bārāṇasi)國王梵授王(Brahmadatta)在位時,菩薩投生迦尸國(Kāsigāma)婆羅門家,學成一切技藝後雙親逝世,便出家修行。於雪山地區證得神通與禪那,成為五百仙人導師。經漫長歲月後,為尋岩鹽率眾下山,抵波羅奈後駐錫王園。
仙人眾的戒德震動帝釋天宮。帝釋(Sakka)察知後思量:「若讓這些仙人安居,他們心神散亂便難得定,如此對我最安穩。」遂設計:中夜時分,他凌空而立對王后宣告:「夫人若食樹上熟芒果,將得轉輪聖王之子。」國王聞訊即派園丁採芒果,帝釋卻隱去果實。園丁回報:「芒果被苦行者所食。」國王怒驅仙人眾出園,令其流離失所。
**帝釋天現身王后寢宮**
帝釋天(Sakko)在午夜時分進入王后(Sirigabbha)的寢宮,顯現其天王威嚴,並與她交談,誦出以下兩首偈頌:
**91.**
「有一棵名為『內部』(abbhantaro)的樹,結有天神享用的果實。
若孕婦食用此果,必將生下轉輪聖王。」
**92.**
「尊貴的王后啊,妳亦是國王的正妃,深受寵愛。
國王必將為妳取來這『內部之果』。」
**王后裝病求果**
帝釋天說完這兩首偈頌後,囑咐王后:「妳要謹慎行事,切勿張揚,明日再告知國王。」叮嚀完便返回自己的天宮。
隔天,王后假裝生病,讓侍女們以為她身體不適,自己則臥床休息。國王坐在華蓋下的獅子座上觀賞戲劇時,不見王后,便問侍女:「王后在哪裡?」侍女答:「陛下,王后生病了。」國王立刻前往探望,坐在床邊輕撫她的背,問道:「愛妃,哪裡不舒服?」王后回答:「陛下,我沒有其他病痛,只是突然有了胎慾(dohaḷa)。」國王問:「妳想要什麼?」王后說:「陛下,我想要『內部芒果』(abbhantarāmbaphalaṃ)。」國王疑惑:「『內部芒果』是什麼?在哪裡?」王后說:「陛下,我並不知道什麼是『內部芒果』,但如果得不到它的果實,我恐怕活不下去了。」國王安慰她:「別擔心,我一定派人取來。」
**國王召集大臣商議**
國王離開王后寢宮,回到王座,召集大臣問道:「王后因『內部芒果』而起了胎慾,該怎麼辦?」大臣們回答:「陛下,所謂『內部芒果』,是指生長在兩棵芒果樹之間的芒果。請派人去御花園,找到這樣的果實,獻給王后。」
國王下令:「很好,去把這種芒果找來!」便派人前往御花園。然而,帝釋天(Sakko)運用神力,讓園中所有芒果看起來都像被吃過一樣,隨後使其全部消失。
奉命採果的人們搜遍整個園林,卻連一顆芒果也找不到,只好回報國王:「陛下,園中已無芒果。」國王問:「是誰吃了芒果?」他們回答:「是那些苦行者(tāpasā)。」國王怒道:「立刻把那些苦行者趕出園林!」眾人遵命驅逐了修行者。
帝釋天的計謀完全得逞。
**王后堅持索果,國王召集智者**
王后仍臥床不起,堅持非要「內部芒果」不可。國王束手無策,只好召集大臣和婆羅門學者,問道:「誰知道『內部芒果』究竟是什麼?在哪裡能找到?」
婆羅門們回答:「陛下,『內部芒果』(abbhantarāmbo)是天神享用的聖果。據我們世代相傳的知識,它生長在雪山(Himavante)的黃金洞窟(kañcanaguhāya)深處。」國王追問:「但凡人如何取得?」婆羅門說:「凡人無法到達那裡,只能派一隻訓練有素的鸚鵡(suvapotaka)去試試。」
**國王派出皇家鸚鵡**
當時,王宮裡恰巧養了一隻體型巨大、聰明絕頂的鸚鵡。牠深受王子們喜愛,力大無窮,且極富智慧與謀略。國王召來鸚鵡,對牠說:
「親愛的鸚鵡,我待你不薄——讓你住在金籠裡,餵你蜂蜜糖糕,給你糖水飲用。現在,該是你報恩的時候了。」鸚鵡問:「陛下需要我做什麼?」國王解釋:「王后因渴望『內部芒果』而病倒。這芒果生長在雪山的黃金山脈中,是天神的專屬供品,凡人無法接近。唯有你能飛去取回。」
鸚鵡毫不猶豫:「陛下,我願效勞。」
國王立刻命人用蜂蜜糖糕餵飽鸚鵡,讓牠飲用糖水,並在牠翅膀塗上融化的牛油以增強飛行耐力。最後,國王親手將牠從獅子籠中放出,送入天空。鸚鵡在空中盤旋致意後,越過人類居住的區域,直飛雪山。
**鸚鵡穿越六重山脈**
鸚鵡首先飛到第一座山區,向當地的鸚鵡群打聽:「請問『內部芒果』生長在哪裡?」牠們回答:「我們不知道,第二座山的鸚鵡可能清楚。」
鸚鵡繼續飛越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直到第六座山,每次都得到同樣的回答:「下一座山的同伴才知道。」
終於,在第七座山,鸚鵡們告訴牠:「『內部芒果』生長在黃金山脈(kañcanapabbatantare)的某處。」鸚鵡請求:「我是奉國王之命來取果的,請帶我去。」
但鸚鵡群警告:「朋友,那是多聞天王(Vessavaṇamahārāja)的專屬聖樹!整棵樹從根部起被七層鐵網包圍,由上千名食人羅剎(kumbhaṇḍarakkhasā)看守。任何闖入者必死無疑——那地方比黑暗地獄(kappuṭṭhānaggiavīcimahāniraya)更可怕,千萬別去!」
鸚鵡堅持:「如果你們不願帶路,至少告訴我方向。」鸚鵡們只好指路:「往某個方向飛,再轉往某處……」
**鸚鵡勇闖羅剎禁地**
鸚鵡牢記路線,白天隱藏行蹤,等到午夜羅剎們昏昏欲睡時,悄悄接近「內部芒果」樹。牠剛用爪子碰觸樹根,鐵網立刻發出「鏗!」的警報聲。
羅剎們驚醒,抓住鸚鵡大喊:「是偷芒果的賊!」他們商議如何處置牠:
- 一個說:「我要把牠塞進嘴裡活吞!」
- 另一個說:「我要把牠捏碎成肉醬!」
- 第三個吼:「不如劈成兩半,烤熟了吃!」
**鸚鵡的智慧與勇氣**
面對死亡威脅,鸚鵡毫無畏懼,反而對羅剎們說:
「諸位羅剎,你們效忠於誰?」
羅剎回答:「我們是多聞天王(Vessavaṇamahārāja)的僕從。」
鸚鵡正色道:「聽好了!你們是為一位國王服務,而我也同樣效忠我的國王——波羅奈(Bārāṇasi)的君主派我來取『內部芒果』。我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世間凡為父母、主人奉獻生命者,必轉生天界。今日我若死於此,必脫離畜生身,往生天國!」
說完,牠誦出這首偈頌:
93.**
**「為君赴險志不移,勇者捨身得勝境。**
**我今所求唯此果,必將榮耀歸我身!」**
**鸚鵡說法感化羅剎**
鸚鵡(suvapotaka)用這首偈頌向羅剎們開示佛法。羅剎們聽完這番法語後,心生淨信,說道:「這鸚鵡是依法而行者,我們不能殺牠,應該放牠走!」於是釋放了鸚鵡,並告訴牠:「喂,鸚鵡!你自由了,平安離開吧!」
鸚鵡卻說:「別讓我的努力白費!請給我一顆芒果。」羅剎們解釋:「鸚鵡啊,給你一顆芒果本不是難事,但這棵樹上的每一顆芒果都被標記登記。若少了一顆,我們必死無疑!因為多聞天王(Vessavaṇa)一旦發怒,只需瞥我們一眼,我們上千名羅剎就會像熱鍋上的芝麻一樣爆裂四散。所以我們真的不能給你芒果,但可以告訴你哪裡能拿到。」
鸚鵡堅持:「不管是誰給的,我只要芒果。請告訴我取得的方法!」羅剎們指點:「在這座黃金山(kañcanapabbata)深處,住著一位名叫『光輝仙人』(jotiraso)的苦行者,他常在黃金葉庵(kañcanapattiyā)中修火供。多聞天王視他如親族,固定會送他四顆芒果。你去他那裡求取吧!」
**仙人慷慨贈果**
鸚鵡欣然接受建議,飛到仙人處頂禮問訊,恭敬坐於一旁。仙人問:「你從哪裡來?」鸚鵡答:「從波羅奈國王(bārāṇasirañño)那裡來。」仙人又問:「為何而來?」鸚鵡解釋:「尊者,我們國王的王后因渴望『內部芒果』而病倒。我是為此而來,但羅剎們不敢擅自給果,便指引我來求見您。」
仙人說:「那就坐下吧,你會得到的。」
這時,多聞天王照例送來四顆芒果。仙人自己吃了兩顆,一顆給鸚鵡食用,最後一顆則用細繩綁好,掛在鸚鵡脖子上,說:「現在你可以帶回去了。」
鸚鵡將芒果帶回獻給王后。王后食用後,胎慾(dohaḷa)果然平息。然而,她最終並未因此懷孕生子。
世尊講完這個法義後,總結本生故事:
「當時的王后就是現在的羅睺羅之母(賓瑪黛薇比丘尼),
鸚鵡是阿難(Ānando),
贈送芒果的仙人是舍利弗(Sāriputto),
而被驅逐出園林的苦行者正是我自己。」
282. seyyajātakaṃ 賽亞本生經 (菩薩國王修慈心而讓敵王歸降的故事)
關於「會比更好更好」的典故,是這樣開始的:世尊住在祇樹給孤獨園時,針對一位拘薩羅國王的大臣講述了這個故事。據說這位大臣曾對國王有諸多貢獻,並完美履行所有職責。國王心想:「此人對我幫助極大」,便賜予他極高的榮譽。其他大臣因嫉妒無法忍受,便向國王進讒言陷害他。國王未經查證就聽信讒言,不問是非便將這位德行高尚、毫無過錯的大臣用鐵鍊捆綁,關入監獄。
獨自囚禁期間,這位大臣依靠持戒的功德,達到心念專一,以專注的心觀照諸行,證得了須陀洹果。後來國王察覺他確實無罪,便命人打碎鐵鍊釋放他,並賜予比先前更崇高的榮譽。大臣心想:「我要去禮敬世尊」,便帶著許多花環、香料等供品前往寺院,供養如來後頂禮跪坐一旁。
世尊與他寒暄時問道:「聽說你遭遇了不公之事而流淚?」大臣回答:「是的,尊者。雖然遭遇不公,但我卻因此獲益——在獄中證得了須陀洹果。」世尊說:「信士啊,不僅是你,古代智者也曾從不公中獲益。」應大臣請求,世尊便講述過去的事。
過去世,在波羅奈城(Bārāṇasi)梵授王(Brahmadatta)統治時期,菩薩投生為王后的兒子。成年後,他在德叉尸羅(Takkasilā)學成一切技藝,父王逝世後繼位,堅守十種王道、廣行布施、嚴持五戒、恪守布薩日。
當時有位大臣與後宮有染。守門人等發現後向國王告發:「某位大臣玷污了後宮。」國王調查確認屬實,便召見該大臣說:「從今以後不必再來侍奉」,剝奪了他的官職。該大臣轉而投效某位邊境藩王——這段情節與前文《大戒本生》(JaA.51)所述完全一致。
此處同樣,那位藩王經過三次審慎考量,採信了該大臣的話,宣稱:「我要奪取波羅奈的王位!」便率大軍逼近邊境。波羅奈王的七百勇士聽聞消息後稟報:「陛下!據說某位國王聲稱要奪取波羅奈,正破壞國土而來。我們應主動出擊擒獲他。」國王卻說:「我絕不靠傷害他人獲取王權,你們切勿採取任何行動。」
盜賊王(Corarājā)率軍包圍城市後,大臣們再次晉見國王說:「陛下,請不要這樣放任!讓我們去擒拿他們吧!」國王回答:「什麼都不必做,把城門全部打開。」說完便在大臣簇擁下,親自登上宮殿高臺,端坐於鑲金的王座上。
盜賊王派人在四座城門探察,發現暢通無阻後便率眾入城。他登上宮殿,當場逮捕被大臣環繞的國王,用鐵鍊捆綁後關進監獄。被囚禁的國王在獄中對盜賊王散發慈心,修習慈心禪定。由於這股慈心的力量,盜賊王全身突然燃起烈焰,整個身體如同被地獄烈火灼燒般痛苦不堪。
盜賊王在極度痛苦中質問:「這究竟是怎麼回事?」有人回答:「因為你們囚禁了持戒清淨的國王,才會遭受這種苦報!」盜賊王立刻前往向菩薩(即被囚的國王)懺悔,宣告:「您的王國理當歸還給您!」不僅歸還王位,更發誓:「從今以後,我願成為您的護衛!」隨後處死了當初挑撥離間的大臣,自己返回原本的城池。
菩薩(Bodhisatta)重新坐在鋪設華麗的高臺上,撐起白色王傘,於黃金寶座與大臣們談話時,吟誦了先前兩首偈頌:
94.
「誰侍奉更好的人,會比更好更好
僅憑一次和解,便解救百人免於死刑。」
95.
「因此世人應齊心,
命終後必升天界,
波羅奈(Kāsi)的臣民啊,請牢記此言。」
偈頌解析:
「誰侍奉更好的人,會比更好更好」:所謂「賽亞」是指具備無過失的至高德行之人,而「賽亞索」則是反覆親近、學習這種善法修行或聖者的人,他將變得更值得讚嘆且超越常人。
「僅憑一次和解,便解救百人免於死刑」:這是指我(菩薩自稱)修習慈心禪定,藉由與盜賊王達成和解的因緣,透過慈心力量解救了你們這百位本該處死的人。
第二首偈頌的涵義是:正因我以慈心與一人和解,才拯救了你們百人性命。由此可知,若世人能共同修習慈心,命終後必將升天。因為慈心的近行定能成就欲界輪迴,而安止定則能往生梵天界。波羅奈國的子民啊,你們都應聽聞這個教誨!
大士(菩薩)如此闡揚慈心修持的功德後,捨棄統治十二由旬廣的波羅奈(Bārāṇasi)白傘王權,進入雪山(Himavanta)出家為沙門。後來成佛時,世尊補充了第三首偈頌:
96.
「波羅奈征服者·坎薩王(Kaṃso),
說完這番話後,
放下弓與箭,
嚴持戒律出家。」
這位國王宣說完教誨後,捨棄弓箭等武器,嚴持戒律出家。出家後更修成禪定,以未曾退轉的禪定力往生梵天界。
世尊講完這個法義後,揭示本生故事的因緣:「當時的盜賊王是阿難(Ānando)的前世,而波羅奈的國王正是我的過去生。」
283. vaḍḍhakīsūkarajātakaṃ 木匠野豬本生經 (弓箭手提沙長老前世今生精通戰術的故事)
當時,佛陀住在祇樹給孤獨園(Jetavane)時,針對弓箭手提沙長老(Dhanuggahatissatthera)講述了這個故事。故事如下:
波斯匿王(Pasenadi)的父親摩訶拘薩羅王(Mahākosalo)將女兒毗提希公主(Kosaladevi)嫁給頻婆娑羅王(Bimbisārarañño)時,將價值十萬的迦尸村(Kāsigāma)作為她的沐浴粉費用贈送。未生怨王(Ajātasattu)殺害父親後,拘薩羅王后也因悲傷過度去世。於是波斯匿王心想:「未生怨殺害父親,我的妹妹也因丈夫去世悲傷而死,我絕不會把迦尸村交給這個弒父者。」因此他拒絕將村莊交給未生怨。兩國因此經常發生戰爭,年輕的未生怨驍勇善戰,而波斯匿王年事已高,屢戰屢敗,拘薩羅的軍隊也大多戰敗。國王詢問大臣:「我們屢次戰敗,該如何是好?」大臣回答:「陛下,據說祇樹給孤獨園的比丘們善於謀略,建議去聽他們討論。」國王便命令密探:「你們去偷聽比丘們的談話。」
當時有兩位年長比丘住在寺院邊緣的草屋中,分別是達多長老(Dattatthero)和弓箭手提沙長老(Dhanuggahatissatthero)。提沙長老在初夜和中夜睡眠後,於後夜醒來,清理牙齒、生火坐著說:「達多長老尊者。」達多回應:「提沙長老尊者,什麼事?」「你為什麼還在睡?」「不睡覺能做什麼?」「先起來坐著。」提沙起身後說:「達多尊者,你這個貪吃的大肚拘薩羅人只會把食物變成糞便,對戰術一竅不通,只會說『敗了敗了』。」「那該怎麼辦?」就在此時,密探們正偷聽他們的談話。
提沙長老分析戰術:「尊者,戰陣有三種:蓮花陣(Padumabyūho)、車輪陣(Cakkabyūho)、車陣(Sakaṭabyūho)。要活捉未生怨,可在某山坳(Pabbatakucchismiṃ)兩側埋伏,前方展示弱旅,待敵軍進入山道後切斷退路,前後夾擊,像捕魚抓鳥般圍剿,必能生擒。」密探將此法稟告國王。國王依計行事,擊鼓進軍,布下車陣,活捉未生怨後,將女兒金剛公主(Vajirakumāri)許配給他,並將迦尸村作為她的沐浴粉贈予,然後釋放了他。此事在僧團中傳開。某日比丘們在法堂議論:「聽說拘薩羅王靠提沙長老的戰術戰勝了未生怨。」佛陀到來詢問:「你們在討論什麼?」比丘說明後,佛陀說:「不僅是現在,過去提沙也是戰術專家。」於是講述過去之事。
過去世,當梵授王(Brahmadatte)統治波羅奈(Bārāṇasiyaṃ)時,菩薩轉生為森林中的樹神。那時,住在波羅奈附近木匠村(Nivutthavaḍḍhakigāmakā)的一個木匠(Vaḍḍhakī)為了砍伐木材進入森林,發現一隻掉進坑洞的野豬崽(Sūkarapotakaṃ),便將牠帶回家飼養。這隻野豬長大後體型巨大,長著彎曲的獠牙,但行為舉止十分得體。由於是木匠養大的,大家都叫牠「木匠野豬」(Vaḍḍhakīsūkaro)。當木匠砍樹時,牠能用嘴轉動樹幹,用牙齒咬斷木材,還能用嘴叼來斧頭、鋸子和鑿子,甚至能咬住木匠的針線籃。後來木匠心想:「說不定哪天牠會咬人」,因害怕而將牠放歸山林。
野豬進入森林後,一邊尋找安全舒適的居住地,一邊觀察環境。牠在一處山坳(Pabbatantare)發現了一個巨大的山谷(Girikandaraṃ),那裡長滿美味的塊莖和果實,是個理想的棲息地,還聚集著數百頭野豬。那些野豬看見牠後,都靠近過來。牠對野豬們說:「我來這裡就是為了找你們。而且我已經觀察過了,這個地方環境優美,我決定從此住在這裡。」野豬們回答:「這裡確實很美,但有危險。」「什麼危險?」「每天清晨都會有一隻老虎(Byaggho)來這裡,看到誰就抓走誰。」「牠是固定抓一隻,還是隨機抓?」「固定抓一隻。」「這裡有多少老虎?」「只有一隻。」「你們這麼多野豬,竟然打不過一隻老虎?」「是的,我們打不過。」「我來對付牠。你們只要聽我指揮就行。那隻老虎住在哪裡?」「就在這座山上。」
當天晚上,野豬就開始組織戰鬥陣型。牠解釋道:「戰鬥陣型分為三種:蓮花陣(Padumabyūha)、車輪陣(Cakkabyūha)和車陣(Sakaṭabyūha)。」然後按照蓮花陣部署。因為牠懂得地形優勢,知道在哪裡佈陣最有利。牠把母野豬和小豬崽安排在陣型中央,外圍布置中等體型的野豬,再外層是年輕野豬,接著是年老的野豬,最外層則是長著長獠牙、戰鬥力最強的壯年野豬。每十頭、二十頭或三十頭野豬組成一個戰鬥小組,各自守衛指定位置。牠在自己站立的位置前方挖了一個圓形陷阱,後方則挖了一條坡度平緩的撤退通道,類似山澗的地形。牠帶著六十到七十頭最強壯的戰鬥野豬在各處巡視,一邊安撫大家「不要害怕」,一邊完成戰鬥部署。當黎明來臨時,一切準備就緒。
老虎醒來後,覺得「是時候了」,就來到野豬群對面的山坡上。牠睜大眼睛掃視著野豬群。木匠野豬立即下令:「全體注意——盯住牠!」所有野豬都緊盯著老虎。老虎張開血盆大口發出吼聲,野豬們也齊聲吼叫回應。老虎收起吼聲,野豬們也立刻停止。老虎做什麼動作,野豬們就跟著做什麼動作。老虎心想:「以前這些野豬看到我就嚇得四處逃竄,連逃跑都來不及。今天牠們不但不逃,還集體模仿我的動作。這片土地上一定有個指揮官在組織牠們。今天我是討不到便宜了。」於是老虎轉身回到自己的巢穴。
當時有個專吃老虎剩飯的禿頭隱士(Kūṭajaṭilo),他看見老虎空手而歸,就上前搭話,首先念了第一首偈頌:
97.
「昔日威風何處尋?
野豬群中稱霸王。
今朝孤身黯然退,
虎兄莫非力已竭?」
老虎聽後,回敬了第二首偈頌:
98.
「昔日豬群四散逃,
驚惶覓穴各西東。
今朝結陣同進退,
踞險抗我難逞強。」
這時,那個禿頭隱士(Kūṭajaṭilo)為了激勵老虎的鬥志,就說:「別害怕!你只要大吼一聲衝過去,牠們肯定會嚇得四散逃跑。」老虎被這麼一激,頓時勇氣倍增,再次來到山坡上站定。木匠野豬(Vaḍḍhakīsūkaro)站在兩個陷阱之間。其他野豬報告:「首領,那個大盜又來了!」「別怕,這次我要活捉牠。」老虎咆哮著撲向木匠野豬,野豬在千鈞一髮之際突然轉身,讓老虎直接摔進筆直挖好的深坑裡。老虎剎不住衝勢,前半身卡在傾斜的窄坑口,像團毛球般動彈不得。野豬跳出坑外,以閃電般的速度衝向老虎,用獠牙刺進牠的肋骨之間,一直劃到腹部,把最肥美的內臟都勾了出來,最後咬住老虎腦袋一甩,將這頭猛獸扔出了坑外。最早趕到的野豬分食了虎肉,後來到的只能舔著同伴的嘴邊問:「虎肉是什麼味道啊?」
野豬群還不滿足。木匠野豬見狀問道:「怎麼,你們還不滿意嗎?」「首領,殺這隻老虎不算什麼。還有個能指揮老虎的禿頭隱士(Kūṭajaṭilo)活著呢!」「那是誰?」「是個品行不端的苦行者。」「連老虎都被我殺了,他能怎樣?走,去抓他!」於是率領野豬大軍出發。那個狡詐的苦行者見老虎遲遲不歸,心想:「難道野豬們把老虎抓了?」正沿路查看時,突然看見野豬群衝來,嚇得抓起隨身物品就逃,最後被追得連包袱都扔了,慌忙爬上一棵無花果樹(Udumbararukkha)。野豬們報告:「首領,糟了!那苦行者逃到樹上去了!」「什麼樹?」「無花果樹。」木匠野豬立即下令:「母野豬去取水!小豬崽挖土!長牙的負責啃樹根!其餘的包圍警戒!」當野豬們照做時,牠親自用斧頭對準無花果樹最粗的根部猛力一砍,只一擊就讓大樹轟然倒下。圍守的野豬們立刻把摔落的禿頭隱士撕成碎片,連骨頭都啃得乾乾淨淨。最後牠們把木匠野豬拱上無花果樹樁,用苦行者留下的水罐取水為牠舉行灌頂儀式,還選了隻年輕母野豬當牠的王后。據說從那時起,國王登基時都要坐在無花果木寶座(Udumbarabhaddapīṭhe)上接受三重灌頂。
住在這片森林的樹神(Devatā)目睹這場奇蹟,從樹叢中現身對野豬群念出第三首偈頌:
99.
「敬禮團結眾,親見說奇緣。
利齒野豬群,協力伏猛虎,
同心破強敵,今得脫死難。」
佛陀講完這個法義後,揭示本生因緣:「當時的弓箭手提沙(Dhanuggahatisso)就是木匠野豬,而樹神正是我的前世。」
284. sirijātakaṃ 吉祥本生經 (福報無法被奪走的故事)
關於「那些努力追求者」的故事,世尊在祇樹給孤獨園時,針對一位名叫「吉祥賊」(Siricorabrāhmaṇa)的婆羅門講述了這個故事。這個本生譚的當代事件,其實與《迦提蘭伽羅本生譚》(Khadiraṅgārajātaka, JāA.40)中所述相同。在此事件中,有一位住在給孤獨(Anāthapiṇḍika)家中第四門樓的邪見女神,因被施行懲罰而帶來了四十五億金錢,裝滿門樓後,便與長者結為好友。後來,長者帶她去見世尊。世尊為她說法,她聽法後證得須陀洹果。從那時起,長者的名聲恢復如初。
此時,舍衛城(Sāvatthi)有一位精通吉祥相的婆羅門心想:「給孤獨曾經貧困,後來又成為富豪,我何不假裝去見他,然後從他家偷走吉祥(Sirī)呢?」於是他前往長者家,受到恭敬接待。正當他們閒談時,婆羅門四處張望,問道:「吉祥究竟駐足何處?」
長者家中有一隻純白如貝殼的公雞(kukkuṭa),被關在金籠子裡,吉祥就站在牠的雞冠上。婆羅門觀察到吉祥所在,便說:「大長者啊,我教導五百青年婆羅門咒語,但他們因一隻不按時啼叫的公雞而疲憊不堪。聽說你這隻公雞按時啼叫,我特地來求牠,請把這隻公雞給我吧!」長者回答:「婆羅門,我給你這隻公雞。」話剛說完,吉祥立刻從雞冠上離開,轉而停在長者頭頂的寶石上。
婆羅門見吉祥轉移到寶石上,便又索要寶石。長者說:「我也給你寶石。」話音剛落,吉祥又從寶石上離開,停在長者頭頂的守護杖上。婆羅門見狀,又索要那根杖。長者說:「你拿走吧。」然而,吉祥又從杖上離開,停在長者的正妻——名為「功德相」(Puññalakkhaṇadevī)的女人的頭上。
吉祥賊婆羅門見此情形,心想:「這東西無法強求,連索要都做不到。」於是對長者說:「大長者啊,我來你家本想偷走吉祥,但吉祥先停在你的公雞上,我索要公雞後,牠又移到寶石上;我索要寶石後,牠又移到守護杖上;我索要守護杖後,牠又移到功德相夫人的頭上。這顯然是不可奪取的寶物,我無法偷走你的吉祥,它終究屬於你。」說完,他起身離去。
給孤獨心想:「我要將此事告訴世尊。」於是前往寺院,禮敬世尊後,坐在一旁,將事情經過詳細稟告。世尊聽後說:「家主啊,吉祥如今不會輕易離開,過去也是如此——福德淺薄者無法留住吉祥,它只會駐足於有福德之人腳下。」接著,應長者請求,世尊講述了過去的事。
過去,在波羅奈(Bārāṇasi)梵授王(Brahmadatta)統治時,菩薩投生於迦尸國(Kāsiraṭṭha)的婆羅門家族。長大後,他在德叉尸羅(Takkasilā)學習技藝,居家生活。父母去世後,他深感無常,於是出家隱居於雪山地區(Himavantapadesa),修得神通與禪那。經過很長一段時間後,他為了攝取鹽分而前往人間,住在波羅奈國王的園林中。次日乞食時,他來到一位馴象師的家門前。馴象師見他威儀莊嚴,心生敬信,供養食物後,請他常住園林,並持續供養。
當時,有一位樵夫從森林運木材回城,傍晚時未能趕到城門,便在一間神祠旁放下木柴堆,躺下休息。神祠附近有許多公雞,棲息在一棵樹上。其中一隻棲於高處的公雞,黎明時排便,糞便落在下方公雞身上。下方的公雞問:「誰把糞便拉在我身上?」上方的公雞回答:「是我。」下方公雞問:「為什麼這樣做?」上方公雞說:「不小心。」不久後又拉了一次。兩隻公雞因此爭吵,互相怒罵:「你有什麼本事?我有什麼本事?」
下方的公雞說:「殺了我,吃我的肉,你立刻能得到一千金錢。」上方的公雞說:「嘿,別小看我!吃我的肥肉,人能成為國王;吃我的多肉的部分,能成為將軍;若是女人,能成為王后。若吃我的骨髓,在家能成為財務官,出家能成為國師!」
樵夫聽到這些話,心想:「若得到王位,一千金錢算什麼?」於是悄悄爬上樹,抓住上方的公雞,殺死後綁在腰間,心想:「我要當國王了!」他從敞開的城門進城,將雞拔毛洗淨內臟,對妻子說:「好好烹煮這隻雞。」妻子準備好飯菜和雞肉後,請他用餐。他說:「賢妻啊,這肉有大威力,吃了它我能成為國王,你能成為王后。我們帶上飯菜和肉去恆河邊沐浴後再吃。」他們將飯菜放在河岸,下水沐浴。此時,大風掀起波浪,捲走了飯菜。
飯菜順流而下,被一位正在下游為大象沐浴的馴象師大臣看見。他命人撈起飯盒,打開後問:「這是什麼?」僕人回答:「是飯和公雞肉。」大臣重新封好盒子,蓋上印記,對妻子說:「在我們回來前,別打開這飯盒。」
而那樵夫因喝了含沙的河水,腹部腫脹,狼狽逃走了。
當時,那位馴象師(hatthācariya)有一位具備天眼通的隱士(dibbacakkhukatāpasa)常來他家。這位隱士心想:「我的這位施主(馴象師)一直忠誠侍奉我,不知何時才能獲得成功?」於是他用天眼觀察,發現了那個樵夫(帶來雞肉的人)的事,並明白了前因後果。他提前來到馴象師家中坐下。
馴象師回來後,向隱士禮拜,並坐在一旁,命人端上飯菜,說:「請用這肉飯供養尊者。」隱士接過飯,但當肉被遞給他時,他拒絕了,並說:「讓我先檢查這塊肉。」馴象師說:「請檢查吧,尊者。」隱士將肉分成幾部分——**肥肉**給馴象師,**多肉的部分**給他的妻子,**骨髓**則留給自己享用。
飯後,隱士準備離開時,對馴象師說:「**三天後,你將成為國王,務必謹慎!**」說完便離去。
到了第三天,一位鄰國國王(sāmantarājā)率軍包圍了波羅奈(Bārāṇasi)。波羅奈國王命令馴象師穿上王袍,騎象迎戰,自己則偽裝成普通人混在軍隊中,結果被一箭射中,當場死亡。
眾人得知國王已死,馴象師便拿出大量金錢,下令:「誰需要錢,就上前作戰!」並擊鼓召集士兵。軍隊瞬間擊殺了鄰國國王。大臣們處理完先王的葬禮後,商議道:「我們該立誰為新王?」有人說:「我們的國王生前曾將自己的衣袍交給馴象師,而他在戰鬥中奪取了王權,就讓他當國王吧!」於是,他們為馴象師加冕,並立他的妻子為王后。菩薩(bodhisatta)則成為國王的顧問(rājakulūpaka)。
世尊講完過去的事後,開顯真相,並說了以下兩首偈頌:
**100.**
「有人拼命積聚財富,
卻無福分享有大量財富;
有技藝者與無技藝者,
有福者終得享用。」
**101.**
「無論何處,已作福德者,
總能超越其他眾生;
即使身處貧瘠之地,
豐盛資財自然湧現。」
「有人拼命積聚財富」(yaṃ ussukāti):
這裡指的是那些在累積財富(dhanasaṅgharaṇe)上非常努力(ussukkamāpannā)、充滿欲望(chandajātā),並辛苦(kicchena)積攢大量金錢(bahuṃ dhanaṃ saṅgharanti)的人。
「福報者終得其利」(lakkhivā tāni bhuñjatīti):
這裡的「那些財富」(tāni dhanāni,即前文說的『大量金錢』)會被有福德的人(puññavā puriso)享受(paribhuñjati),他們即使沒有特別努力(kiñci kammaṃ akatvāpi),也能自然獲得這些福報(puññaphalaṃ)。
「福德深厚者超越眾生」(aticcaññeva pāṇinoti):
「無論何處,真正有福德的人(katapuññassa),總能超越(atikkamitvā)那些無福之人(akatapuññe satte)。」
「即使身處貧瘠之地」(appanāyatanesupīti):
「即使」(api)在沒有資源的地方(anāyatanesu),例如沒有寶石產地(aratanākaresu),寶石(ratanāni)仍會出現;在沒有金礦的地方(asuvaṇṇāyatanādīsu),黃金(suvaṇṇādīni)也會出現;在沒有大象棲息地(ahatthāyatanādīsu),大象(hatthiādayo)等財富仍會湧現。這些福報會自然出現在有福德者的生活中,無論是有情(saviññāṇaka)或無情(aviññāṇaka)的財富。
例如,即使沒有珍珠(muttā)、寶石(maṇi)的產地,它們仍會出現——就像《懼怕邪惡村長的國王》(duṭṭhagāmaṇiabhayamahārājassa)的故事所說的那樣。
世尊進一步解釋:
「家主啊,眾生若無福德,再努力也徒勞;但對有福德者,即使不刻意追求,財富也會自然出現。」接著,他宣說以下法義:
「此(福德)是天人寶藏,能滿足一切願望,
黃金、美聲、莊嚴相貌、權勢眷屬,皆由此得。
地方王權、轉輪聖王之樂,乃至天界王權,皆由此得。
人間成就、天界享樂,乃至涅槃解脫,皆由此得。
友誼成就、智慧解脫自在,皆由此得。
無礙智、解脫、弟子波羅蜜,
緣覺菩提、佛地,皆由此得。
如此福德具足而有大利益!
因此智者讚賞,具足功德的智者」
世尊為了說明「吉祥(Sirī)為何只停留在給孤獨(Anāthapiṇḍika)家中的公雞、寶石、杖與妻子頭上」,便說出最後一偈:
**102.**
「公雞(kukkuṭo)、寶石(maṇayo)、杖(daṇḍo),
以及有德相之女(puññalakkhaṇā thiyo),
皆會遠離無福者,
唯依附於積福之人。」
說完此偈,世尊點明本生譚的關聯:
「當時的國王是阿難(Ānanda),那位隱士就是我——正等正覺的佛陀。」*
285. maṇisūkarajātakaṃ 摩尼豬本生經 (佛陀像寶珠無法被抹黑的故事)
「河中住了七年」這段話,是佛陀在祇園精舍時,因談及美女孫陀利(Sundarī)之死而講述的。當時世尊備受尊敬推崇的事蹟,在《優陀那》(Udāna 38)中已有記載。這裡簡要說明:據說當佛陀與僧團獲得如五大河匯流般豐厚的利養恭敬時,其他外道因失去供養,就像日出時黯淡無光的蝙蝠般聚在一起商議:「自從喬達摩沙門得勢以來,我們失去了一切利養恭敬,甚至沒人知道我們的存在。該聯合誰一起誹謗喬達摩沙門,讓他的利養消失呢?」此時他們想到:「若能聯合孫陀利(Sundarī),或許能成功。」
某日,孫陀利進入這些外道居住的寺院,行禮後他們卻站著不與她交談。她再三搭話得不到回應,便問:「尊者們是否遭遇了什麼困擾?」他們回答:「姐妹啊,你沒看見那喬達摩沙門迫害我們,害我們失去供養四處流浪嗎?」她問:「我能做什麼?」外道說:「姐妹你容貌端莊、福報具足。只要玷污喬達摩沙門的聲譽,再讓民眾相信你的說詞,就能讓他失去供養。」她應允後禮拜離去。
從此,孫陀利每日攜帶花環、香料、塗香、樟腦、辛果等物,傍晚時分趁民眾聽完佛陀說法返城之際,朝祇園方向走去。當被問及去向,她宣稱:「我要去喬達摩沙門那裡,我與他同住一香室。」隨後她暫住某外道寺院,清晨又從祇園道路折返城中。若有人問:「孫陀利,你去哪了?」她便回答:「我與喬達摩沙門共宿香室,他貪戀我的美色取樂後,我才回來。」
數日後,外道付錢給流氓指示:「去殺了孫陀利,屍體棄置喬達摩沙門香室旁的雜草堆後回來。」流氓照辦。外道隨即喧嚷「找不到孫陀利」,向國王稟報。國王問:「你們懷疑誰?」他們回答:「這些日子她常在祇園,但我們不知詳情。」國王准許他們帶隨從搜查。在祇園雜草堆發現屍體後,他們抬屍遊街示眾,向國王控訴:「喬達摩沙門的弟子為掩蓋師尊惡行,殺害孫陀利棄屍草叢!」國王命令:「去城裡宣告此事。」外道便沿街吶喊:「看啊!這些釋迦子弟的惡行!」隨後返回王宮。
國王將孫陀利遺體置於露天墓園柴堆上派人看守。除佛陀的聖弟子外,舍衛城(Sāvatthī)居民多數開始在城內外辱罵比丘:「看看這些釋迦子弟的勾當!」比丘們將此事稟告佛陀。世尊說:「你們應如此反駁他們——」
「說謊者墮地獄,否認惡行者亦同。
二者死後皆同等,卑劣之人來世同受苦。」
佛陀說出這首偈頌。(《優陀那》Udāna 38)
國王派人調查:「去查清楚孫陀利(Sundarī)是否被其他人所殺。」那些收了錢的流氓在喝酒時互相爭吵,其中一人脫口而出:「你一拳打死孫陀利丟進草叢,拿錢喝酒還這麼囂張!」國王的侍從立刻逮捕這些流氓押見國王。國王審問:「是你們殺了她?」他們承認:「是的,陛下。」「誰指使的?」「是那些外道,陛下。」國王便傳召外道,命人抬出孫陀利屍體,下令:「你們去城裡公開宣告:『我們為誹謗喬達摩沙門而殺害孫陀利,喬達摩沙門及其弟子皆無罪過,罪在我們!』」外道被迫照辦。愚昧民眾這才信服,外道們也因殺人罪受懲處。從此佛陀獲得更盛大的供養恭敬。
某日比丘們在法堂議論:「各位,外道本想『抹黑佛陀』,結果自己反成黑手,佛陀的聲望卻更隆盛了。」佛陀到來詢問:「你們在討論什麼?」聽完緣由後說:「比丘們,無人能玷污佛陀。想污染佛陀的清淨,就像試圖污染天生純淨的寶石——過去有人想弄髒寶石,卻始終無法成功。」應眾請求解說前因,佛陀便講述過去之事:
從前波羅奈(Bārāṇasī)國王梵授王(Brahmadatta)在位時,菩薩投生在某村婆羅門家,成年後看透欲樂過患,出家到雪山地區修行,穿越三重山嶺後結草庵而居。附近有處寶石洞窟,住著約三十頭野豬。洞窟不遠有獅子徘徊,寶石映出獅影。野豬們見獅影驚恐顫抖,商量道:「這寶石太清澈才會映出影子,我們該弄髒它讓光澤消失。」於是到泥塘打滾,回來摩擦寶石。但沾滿豬毛的寶石反而更光亮。野豬無計可施,決定請教修行者,便向菩薩禮拜後念出兩首偈頌:
103.
「洞中居住七寒暑,三十同伴共棲身。
寶光使我常顫慄,苦思對策不得眠。」
104.
「越是摩擦寶石面,越發光亮難遮掩。
今來求問大智者,可有妙法解此困?」
菩薩為牠們解說第三偈:
105.
「此乃琉璃清淨寶,無瑕光耀本天成。
你們豬群速離去,光輝豈能損分毫?」
野豬聽從建議離去。菩薩修成禪那,命終往生梵天。
佛陀說完這個法義,點明本生因緣:「當時的修行者就是我。」
286. sālūkajātakaṃ 薩盧卡本生經 (因女人而被宰殺的豬的故事)
「不要羨慕薩盧卡豬」這段話,是佛陀住在祇園精舍(Jetavana)時,針對一位被肥胖少女誘惑的比丘所講的。這個故事將在《小那羅陀迦葉本生經》(Cūḷanāradakassapajātaka, JāA.477等)中詳細說明。當時,佛陀召來那位比丘問道:「比丘,聽說你感到不滿,是真的嗎?」比丘回答:「是的,世尊。」佛陀問:「是誰讓你心生不滿?」比丘回答:「是一位肥胖的少女,世尊。」佛陀說:「比丘,她對你無益。事實上,過去你也曾因為她而在一場婚宴上被宰殺。」接著,應比丘們的請求,佛陀講述了過去的事。
從前,在波羅奈(Bārāṇasī)梵授王(Brahmadatta)統治的時代,菩薩投生為一頭名叫大紅牛(Mahālohitagoṇa)的公牛,他的弟弟則名叫小紅牛(Cūḷalohita)。兩頭牛都在同一個村莊的家庭裡幹活。那戶人家有個適婚年齡的女兒,正準備嫁到另一個家庭。那家人心想:「婚宴上需要額外的肉菜」,於是養了一頭名叫薩盧卡(Sālūka)的豬,用粥飯餵養牠,並讓牠睡在床下。有一天,小紅牛對哥哥說:「大哥,我們在這戶人家幹活,他們靠我們維生,卻只給我們一點草料,反而用粥飯餵這頭豬,還讓牠睡在床下。這頭豬到底能為他們做什麼?」大紅牛回答:「弟弟,別羨慕牠的粥飯。他們養肥這頭豬,是為了在女兒婚宴上宰牠當肉菜。過幾天你就會看到他們把牠從床下拉出來,宰殺後切成塊,做成賓客的菜肴。」接著,大紅牛說了以下兩首偈頌:
**106.**
「莫羨薩盧卡豬食,亡者之餐被享用。**
無憂嚼草享天年,此乃長壽真徵象。」**
107.**
「待至婚宴賓客來,奴僕齊聚忙碌時。**
你將見那薩盧卡,橫臥槌下命終期。」**
幾天後,婚宴的賓客到來,他們宰殺了薩盧卡豬,做成豐盛的菜肴。兩頭牛見證了豬的下場,心想:「我們吃的草料才是最好的。」佛陀成道後,為了闡明這個道理,又說了第三首偈頌:
**108.**
「見豬被宰槌下亡,老牛深思此景象。**
我們嚼草實為福,遠勝肥豬宴客殤。」**
佛陀講完這個法義,並揭示真諦後,總結了本生故事。聽聞這個故事,那位不滿的比丘證得了須陀洹果(初果)。佛陀最後點明:「當時的女兒就是現在誘惑比丘的少女,薩盧卡豬是那位不滿的比丘,小紅牛是阿難(Ānanda),而大紅牛就是我。」
287. lābhagarahajātakaṃ 非難利養本生經
「不應放縱」的教示 世尊在祇園精舍時,針對舍利弗長老的一位同住弟子講述了這個故事。據說這位同住弟子來到長老面前禮拜後,坐在一旁請教:「尊者,請為我解說獲得利養的方法。要怎麼做才能得到衣服等供養呢?」長老回答:「賢友,具備四種特質的人能獲得利養與恭敬:摧毀內心的慚愧、捨棄沙門本分、言行放縱如瘋子般、慣於挑撥離間、要像戲子般作態、說話散亂且吵鬧。」長老如此解說獲利方法後,那位弟子卻譏嫌這種方法,起身離去。長老便去禮拜世尊,稟報此事。世尊說:「舍利弗,這位比丘不是現在才譏嫌利養,過去世也曾如此。」應長老請求,世尊便講述過去世的因緣。
過去世,在波羅奈城梵授王治下時,菩薩投生於婆羅門家庭。成年後,他在十六歲時就已精通三吠陀與十八種技藝,成為著名導師,教授五百青年學子。其中有位品行端正的學生某日請教老師:「這些眾生是如何獲得利養的?」老師回答:「孩子,眾生因四種方式獲得利養。」隨即說出第一首偈頌:
109.
「放縱、挑撥、作戲、吵鬧,
愚人群中得利養, 此即我所教導你。」
偈中詞語解釋:
「放縱」指不應放縱。這意思是:就像瘋子見到男女童僕時,會搶奪他們的衣物飾品,強取魚肉糕餅等食物來吃;同樣地,在家人若捨棄內外生起的慚愧,不分善惡,不畏地獄之苦,被貪欲征服而放縱五欲,做出破門盜竊等暴行;出家人若捨棄慚愧,不分善惡,不畏地獄,違犯世尊制定的戒律,被貪欲征服而捨棄沙門本分,放縱地從事醫藥、傳話等事,或依靠販賣竹器等維生——這種人雖非真瘋,但因類似瘋子而稱作「放縱者」,此類人會快速獲得利養。反之,知慚愧、有戒慎者,在愚昧無智的人群中得不到利養,因此求利者應像瘋子般放縱。
「挑撥」指若有人慣於挑撥,在王室中傳話「某人做了某事」,藉此奪取他人名譽歸於己身。國王會認為「此人對我們忠誠」而給予高位,大臣們也因害怕「他可能在王室中陷害我們」而不得不贈禮——當今挑撥者便如此獲利。反之,不挑撥者在愚人中得不到利養,應如此理解。
「作戲」指求利者應像戲子般表現。如同戲子捨棄慚愧,以歌舞戲謔賺取錢財;求利者也該打破慚愧,像與男女童僕嬉戲玩樂般周旋。若不如此作戲,在愚人中便得不到利養。
「吵鬧者」就是言語散亂之人。當國王詢問大臣:「某處聽說發生了殺人、搶劫、通姦等事,這是誰所為?」若其他人默不作聲,唯獨此人起身指稱「某某人所為」,這就是「吵鬧者」。國王根據其指控抓捕那些人後,會稱讚「多虧此人讓城市免於盜匪橫行」而給予盛名,其他人也因害怕「若被王室詢問時他能如實稟報」而不得不送錢——吵鬧者便如此獲利。反之,不吵鬧者在愚人中得不到利養。「此即我所教導你」意指這是我传授給你的獲利方法。
學生聽完老師的教導後,譴責這種獲利方式,並說了兩首偈頌:
110.
「呸!這種虛名與錢財,婆羅門啊,
那些靠墮落行為、非法手段維生的方式,
我唾棄它們!
111.
「寧可托鉢乞食,出家遊行,
這種生活也比用非法手段謀求利益更好。」
這位青年學生讚揚出家的功德後,便離開世俗,成為沙門行者。他依法乞食,修得神通與禪那,最終投生梵天界。
世尊講完這個法義後,將本生故事與當下因緣結合起來說:「當時那位譴責利養的學生就是現在這位比丘,而老師就是我。」
288. macchuddānajātakaṃ 魚商本生經 (想獨吞遺產的弟弟的故事)
「魚有價值」這段話,是導師在祇樹林(jetavane)居住時,針對一個奸商所講述的。故事內容先前已說過。
過去在波羅奈(bārāṇasiyaṃ)城,當梵授王(brahmadatte)統治時,菩薩投生於一個商人家庭,長大後展現才智,建立了自己的家業。他有一個弟弟,後來他們的父親去世了。有一天,他們想著「我們要處理父親的遺產」,於是前往一個村莊,獲得一千錢後,在返回途中於河岸等待船隻時吃了便當。菩薩將多餘的飯食施予恆河(gaṅgāya)中的魚,並將功德迴向給河神(nadīdevatāya)。河神接受了這份功德,以天界的榮耀增長自身威德,並明白了這件事的緣由。
菩薩在沙灘上鋪開上衣躺下入睡,而他的弟弟卻有些小偷小摸的習性。弟弟不想把錢分給菩薩,便將裝錢的袋子偽裝成裝糖的袋子,把兩個袋子放在一起。當他們登船行至恆河中央時,弟弟故意搖晃船隻說:「我要把糖袋扔進水裡!」卻隨即扔下裝錢的袋子,喊道:「哥哥,錢袋掉進水裡了,我們該怎麼辦?」菩薩回答:「既然掉進水裡了,我們能做什麼?別多想了。」河神心想:「我因接受他的供養而增長天界榮耀,現在該保護他的財產。」於是運用神力讓一條大魚吞下錢袋,親自守護。那個小偷弟弟回家後,心想「我騙了哥哥」,當他試圖倒空糖袋時發現只有糖,頓時心如刀割,蜷縮在床角躺下。
當時漁夫(kevaṭṭā)們撒網捕魚。那條大魚因河神的神力游入網中。漁夫們抓到魚後,帶進城裡販賣。人們看到大魚便詢問價格。漁夫們說:「給一千錢再加七個銅幣(māsake)就可以帶走。」人們嘲笑說:「價值一千錢的魚我們可從沒見過。」漁夫們帶著魚來到菩薩家門口說:「把這條魚買下吧。」菩薩問:「這魚多少錢?」他們回答:「給七個銅幣就行。」菩薩又問:「你們賣給別人時怎麼開價?」漁夫們說:「賣給別人要一千錢加七個銅幣,但你們只要給七個銅幣就可以拿走。」菩薩付了七個銅幣,將魚交給妻子處理。妻子剖開魚腹發現錢袋,立刻告訴菩薩。菩薩查看後認出自己的袋子,明白這是自己的財產,心想:「這些漁夫賣給別人要一千零七個銅幣,卻因為這是我們的財產,只收了七個銅幣就賣給我們。若不知道其中緣由,實在難以讓人相信。」於是說出第一首偈頌——
112.
「這些魚價值超過一千錢,但沒有人會相信這件事。
而我只需付七個銅幣(māsā),就能買下這整批魚。」
說完這段話後,菩薩心想:「我究竟是憑什麼得到這些錢的?」
就在這時,河神(nadīdevatā)顯現在空中,說道:
「我是恆河女神(gaṅgādevatā)。你曾將多餘的食物施捨給魚,並將功德迴向給我。因此,我來守護你的財產。」
接著,她說出以下偈頌:
113.
「你曾將食物施予魚群,並向我獻上供養。
因我記念這份供養,才為你守護財富。」
這裡「供養(dakkhiṇaṃ)」指的是「功德的迴向(pattidānaṃ)」。
「因我記念這份供養,才為你守護財富」的意思是:因為我記得你對我的供養,所以我保護了你的錢財。
說完這段話後,河神揭露了菩薩弟弟(kaniṭṭha)的欺詐行為,並說:
「他現在正心懷懊悔地躺著,心術不正的人不會興旺。而我為了『不讓你的財產損失』,才把錢財帶回來給你。這些錢不該給你那偷竊的弟弟,全部由你收下吧。」
接著,她說出第三首偈頌:
114.
「心懷惡意者不會繁榮,神明也不會尊重他。
欺騙兄長、侵吞父親遺產者,是造作惡業之人。」
河神因不願將錢財交給那個欺詐的弟弟(mittadubbhicora),所以這樣說。
但菩薩認為「不能這樣做」,仍然送了五百錢給弟弟。
導師(satthā)講完這個法義後,揭示其中的真理,並總結本生故事。
在真諦的教導結束時,那個奸商(vāṇijo)證得了初果(sotāpattiphale)。
「當時的弟弟就是現在的奸商(kūṭavāṇijo),而兄長就是我。」
289. nānāchandajātakaṃ 各異願望本生經 (阿難前世今生獲得佛陀恩賜的故事)
「大王啊,眾生願望各異。」這段話是導師(satthā)住在祇樹林(jetavane)時,針對尊者阿難(ānandassa)獲得八種恩賜之事所講述的。這個故事將在《第十一集·月光本生》(juṇhajātaka JaA.456)中詳細說明。
過去,在波羅奈(bārāṇasiyaṃ)城,梵授王(brahmadatte)統治的時代,菩薩投生於王后的腹中,長大後在德叉尸羅(takkasilāyaṃ)學習一切技藝,父親去世後繼承了王位。當時,被撤職的前任國師(purohito)生活貧困,住在一間破舊的房子裡。
有一天夜晚,菩薩喬裝成普通人,在城內巡視。一群喝醉的暴徒在酒館(surāpāne)飲酒後,又帶了一壺酒準備回家,在巷子裡遇見菩薩,喊道:「喂!你是誰?」接著毆打他,搶走他的上衣,還強迫他替他們扛酒壺,一路戲弄他。
這時,那位婆羅門(brāhmaṇo)正好出門,站在巷子裡觀察星象(nakkhattaṃ),發現國王落入敵人之手,立刻對妻子喊道:「夫人!」妻子急忙趕來問:「怎麼了,老爺?」他說:「我們的國王被敵人控制了!」妻子說:「老爺啊,你和國王有什麼關係?其他婆羅門會處理的。」
國王聽到婆羅門的聲音,稍微走近後,裝作可憐的樣子說:「大人們,我窮困潦倒,請把上衣還給我吧。」那些暴徒因憐憫,反覆求情後終於歸還了衣服。國王記下他們的住處後離開。
接著,前任國師(porāṇakapurohito)也對妻子說:「夫人,我們的國王從敵人手裡脫險了!」國王聽到後,同樣記下他的住處,返回宮殿。
天亮後,國王召見那位婆羅門,問道:「老師,你昨晚觀察星象了嗎?」婆羅門回答:「是的,陛下。」國王問:「星象吉利嗎?」「很吉利,陛下。」「有沒有什麼凶兆?」「沒有,陛下。」
國王又下令:「把那位前任國師帶來。」前任國師到來後,國王問:「老師,你昨晚看星象了嗎?」「看了,陛下。」「有沒有什麼凶兆?」「有的,大王。昨晚您一度落入敵手,但很快脫險了。」
國王心想:「精通星象的人就該如此!」於是驅逐其他婆羅門,對這位婆羅門說:「婆羅門啊,我對你很滿意,你可以提出一個願望。」婆羅門回答:「大王,請讓我先和妻兒商量。」國王說:「去吧,商量完再來。」
他回去後,召集婆羅門的妻子、兒子、媳婦和女奴,問道:「國王要賜予我一個願望,我們該要求什麼?」婆羅門的妻子說:「我要一百頭母牛。」兒子名叫傘蓋少年(chattamāṇavo),他說:「我要四匹白馬拉的蓮花色戰車。」媳婦說:「我要鑲寶石的耳環和其他全套首飾。」名叫普尼卡(puṇṇā)的女奴則說:「我要搗米用的杵和臼,還要篩子。」
婆羅門自己則想要一座村莊作為封地。他回到國王面前,國王問:「婆羅門啊,你和家人商量了嗎?」他回答:「是的,陛下,商量過了,但大家的願望各不相同。」接著說出前兩首偈頌:
115.
「大王啊,我們同住一個屋簷下,卻各有各的願望。
我想要一座村莊,婆羅門妻子想要百頭母牛。
116.
「兒子想要駿馬戰車,媳婦想要寶石耳環。
還有那個可憐的普尼卡,她只想要搗米的杵臼。」
國王聽完後下令:「滿足他們所有人的願望!」並說出第三首偈頌:
117.
「賜婆羅門一座村莊,賜婆羅門妻子百頭母牛,
賜兒子駿馬戰車,賜媳婦寶石耳環。
至於那可憐的普尼卡,就給她搗米的杵臼吧。」
於是,國王不僅滿足了婆羅門一家的願望,還賜予他們極大的榮耀,並對婆羅門說:「從今以後,你要盡心為我效力。」隨後將他留在自己身邊任職。
導師(satthā)講完這個法義後,總結本生故事:「當時的婆羅門就是現在的阿難(ānando),而國王就是我。」
290. sīlavīmaṃsakajātakaṃ 考驗戒德本生經
"持戒確實是最善的"這段話,是導師(satthā)住在祇樹林(jetavane)時,針對一位考驗自己戒行的婆羅門(brāhmaṇa)所講述的。這個故事在當代和過去都曾發生過,詳細記載在《第一集·持戒考驗本生》(sīlavīmaṃsakajātaka JaA.86)中。這裡講述的是在波羅奈(bārāṇasiyaṃ)城,梵授王(brahmadatte)統治時期,他的國師(purohito)是一位持戒清淨的人,他為了"考驗自己的戒行",連續兩天從金庫(heraññikaphalakato)各取一枚錢幣(kahāpaṇaṃ)。第三天,他被當作小偷抓住,帶到國王面前。在路上,他看見一條眼鏡蛇(ahituṇḍike sappaṃ)在玩耍。國王見到他後問:"你為什麼要這樣做?"婆羅門回答:"我是為了考驗自己的戒行",並說出以下偈頌:
118.
"持戒確實是最善的,持戒是世間無上的。
看啊,這劇毒的蛇王,因持戒而不被傷害。
119.
"我將受持這戒律,世間公認的安樂。
具足聖者的行為,因此被稱為持戒者。
120.
"他為親族所喜愛,在朋友中閃耀光輝。
命終後持戒之人,將往生善趣天界。"
菩薩以這三首偈頌讚歎戒德,為國王說法後表示:"大王,我家中有父親留下的財產、母親留下的財產、我自己積累的財產和您賞賜的財產,多得數不清。我為了考驗戒行才從金庫拿錢。如今我已明白,在這個世界上,出身、種姓和地位都不重要,唯有持戒最為尊貴。我要出家修行,請您准許。"雖然國王再三挽留,他還是離開王宮進入喜馬拉雅山(himavantaṃ)修行,證得神通和禪那,最終往生梵天界(brahmalokaparāyaṇo)。
導師(satthā)講完這個法義後,總結本生故事:"當時考驗戒行的國師婆羅門(sīlavīmaṃsako purohito brāhmaṇo)就是我。"
291. surāghaṭa 本生經 (無法被滿足的人的故事)
翻譯:Mulder Fan
「有個沒用的人曾經...」——這個故事是世尊在 Jetavana 講述的,關於 Anathapindika 給孤獨長者的侄子。這個人揮霍了四十億金幣的遺產。然後他去找他的叔叔,叔叔給了他一千金幣,讓他去做生意。這個人又揮霍了這些錢,再次來找叔叔;叔叔又給了他五百金幣。這次他又像之前一樣揮霍掉了,下一次他的叔叔給了他兩件粗布衣服;當他把這些衣服也穿破了,再次來找叔叔時,叔叔讓人把他抓住,趕出門外。這個人無依無靠,倒在一堵牆邊死去。他們把他拖到外面,扔在那裡。Anathapindika 去告訴佛陀他侄子的情況。世尊說:「你怎麼能期望滿足一個我很久以前都沒能滿足的人,即使我給了他如意杯?」然後應他的要求,世尊開始講述一個古老的故事。
從前,當 Brahmadatta 統治 Benares 時,菩薩出生在一個富商的家裡;在他父親去世後,繼承了父親的地位。他家裡埋藏著四億的財寶。他有一個獨子。菩薩施捨和行善,直到他去世,然後他轉世成為天神之王 Sakka。他的兒子在路旁搭了一個亭子,和許多朋友坐在一起喝酒。他花一千金幣請跑腿、表演者、歌手和舞者,並沉浸在飲酒、暴食和放蕩中;他四處遊蕩,只尋求歌唱、音樂和舞蹈,沉迷於他的酒肉朋友,陷入懶惰。因此,在很短的時間內,他揮霍掉了所有的四億財寶,所有的財產、物品和家具,變得非常窮困,甚至要穿著破衣爛衫四處乞討。
Sakka 在沉思中意識到他的兒子變得多麼貧困。出於對兒子的愛,他給了他一個如意杯,並說:「兒子,小心不要打破這個杯子。只要你保管好它,你的財富就永不枯竭。所以一定要好好保管它!」然後他回到了天界。
之後,那人只用這個杯子喝酒。有一天,他喝醉了,把杯子拋向空中,再接住它。但有一次他沒接住。杯子掉在地上,碎了!然後他又變得貧困,穿著破衣爛衫,手持乞討碗到處乞討,最後倒在牆邊,死去了。
當世尊講完這個故事,他接著說——
121.
121.
一個潦倒的人 (得到了一個) 能夠給予所有願望的寶壺 (kumbhaṃ),一個騙子 (dhuttako) 得到了一個(這樣的) 魔術壺 (kuṭaṃ)。
只要他好好地守護著它 (naṃ),那麼他就能持續地享受快樂與繁榮 (sukhamedhati)。
122.
當他因為(陶醉而)神智不清 (matto) 並且自大的時候,由於疏忽 (pamādā),他打破了 (abbhidā) 那個如意杯 (kumbhaṃ)。
那時,他就變得一無所有 (naggo) 而且(名聲)破敗 (pottho),之後 (pacchā),這個愚人 (bālo) 就陷入痛苦 (vihaññati)。
123.
正是像這樣 (evameva),任何一個 (yo) 得到了財富 (dhanaṃ laddhā) 的人,如果他疏忽大意地揮霍享用;
之後 (pacchā),這個愚蠢沒有智慧的人 (dummedho) 就會苦惱懊悔 (tappati),就像 (iva) 那個潦倒的人 (dhuttako) 打破了如意杯一樣。
佛陀之後連結本生的今昔:「當時,Anathapindika 的侄子就是那個打破幸運杯的流氓,而我自己就是 Sakka。」
292. supattajātakaṃ 善翼本生經 (捨身為王的烏鴉的故事)
翻譯:Mulder Fan
「在 Benares 城裡...」——這個故事是世尊在 Jetavana 講述的,關於 Sariputta 舍利佛長老給 Bimbadevi 提供了一餐拌有新鮮酥油和紅魚的米飯。情況類似於 Abbhantara 本生故事。這裡也是,這位聖女肚子痛。優秀的 Rahula 於是告訴長老。長老讓 Rahula 坐在他的接待室,然後去找國王,拿到了米飯、紅魚和新鮮酥油。這位少年將這些食物給了他的母親——這位聖女。一吃完,她的疼痛就消失了。國王派人去詢問,之後總是送她這種食物。一天,在真理堂中,人們開始談論此事:「朋友,法將用這樣的食物滿足了這位聖女。」世尊進來,問他們在談什麼:他們告訴了他。世尊說:「這不是 Sariputta 第一次給 Rahula 的母親她想要的東西;他以前也這樣做過。」說完,他講述了一個古老的故事。
從前,當 Brahmadatta 是 Benares 的國王時,Bodhisatta 菩薩出生為一隻烏鴉。他長大後,成為八萬隻烏鴉的首領,一個名為 Supatta(美翼)的烏鴉王;他的主要伴侶名為 Suphassa(柔羽),他的主要隊長叫 Sumukho(美喙)。他與八萬隻烏鴉住在 Benares 附近。
有一天,他和他的伴侶在尋找食物時經過國王的廚房。國王的廚師準備了各種魚的菜餚,並暫時揭開了菜餚蓋子以便冷卻。烏鴉王后聞到了食物的香味,很想吃一口。但那天她什麼也沒說。然而第二天,當烏鴉王提議他們去找食物時,她說:「你自己去吧,我非常想要某樣東西!」
「是什麼?」他問。
「我想吃國王的食物;但我無法得到它,所以我要死了。」
烏鴉王坐下來思考。美喙上前問是否有什麼讓他不高興。烏鴉王告訴了他事情的原委。「哦,那沒問題。」隊長說,並安慰他們說:「你們今天待在這裡,我會帶來肉。」
於是他召集烏鴉們,告訴他們這件事。「現在來吧,我們去拿食物!」說完,他們一同飛向 Benares。他將烏鴉們分組安置在廚房附近進行監視;他和八名勇士坐在廚房的屋頂上。等待國王的食物上桌時,他向這些人發出指示:「當食物拿出來時,我會讓那人掉下菜餚。一旦那樣做了,我就完了。所以你們四個要把米飯含在嘴裡,四個把魚含在嘴裡,餵我們的王和王后;如果他們問我在哪裡,就說我馬上來。」
廚師準備好各種菜餚,將它們掛在平衡杆上,向國王的房間走去。當他經過庭院時,烏鴉隊長向他的追隨者示意,飛到搬運人的胸前,用展開的爪子抓住他,用像矛尖一樣銳利的喙啄了那人的鼻子末端,並用他的兩隻腳堵住了他的嘴。
國王在樓上走來走去,從大窗戶向外看時,看到了烏鴉在做什麼。他喊道:「——喂,把菜餚放下,抓住烏鴉!」於是那人放下菜餚,緊緊抓住烏鴉。
「過來!」國王喊道。
然後烏鴉們按照指示吃了他們想要的東西,並拿走了剩下的。接著所有其他烏鴉湧上來,吃掉剩下的東西。八名勇士將食物給了他們的王和王后。柔羽的渴望得到了滿足。
帶著晚餐的僕人將烏鴉帶到了國王面前。
「烏鴉!」他說,「你對我毫無尊重!你打破了我僕人的鼻子!你打碎了我的菜餚!你毫不顧忌地拋棄了你的生命!是什麼讓你做出這樣的事?」
烏鴉回答道:「偉大的國王!我們的王住在 Benares 附近,我是他的部隊隊長。他的妻子(名字叫柔羽)產生了一個強烈的渴望,想嚐嚐你的食物。我們的王告訴了我她的渴望。我立刻獻出了我的生命。現在我已經將食物送給她;我的願望已經實現。這就是我這樣做的原因。」為了解釋這件事,他說:
124.
在波羅奈(Bārāṇasyaṃ) 城,偉大的國王(mahārāja)啊,住著一位烏鴉王(kākarājā)。
他被八萬(asītiyā) 隻(sahassehi) [烏鴉] 所圍繞、隨從(parivārito)。
125.
他懷孕的(dohaḷinī) 妻子(bhariyā),名叫柔羽(Suphassā),想要吃(bhakkhitum icchati) (一種名叫)蘇葩(maccha)的魚
[那是]在國王(rañño) 的大廚房(mahānase) 裡烹煮好的(pakkaṃ)、極其珍貴的(paccagghaṃ)、專供國王享用的(rājabhojanaṃ) [食物]。
126.
是我的王派我來這裡作為使者;
為了對她的丈夫作尊重,
我傷害了那人的鼻子
當國王聽到這些話,他說:「我們給予人類很大的尊重,卻無法與他們成為朋友。即使我們送給他們整個村莊,也找不到願意為我們獻身的人。但這隻烏鴉,儘管他是一隻烏鴉,卻為他的國王犧牲了生命。他非常高尚,言語甜美,品德高尚。」他對烏鴉的良好品質非常滿意,給了他一把白傘。然而烏鴉用這把他自己的禮物向國王致敬,並稱讚了supatto的美德。國王派人找來了 supatto,聽取了他的教誨,並給他們倆送去與自己相同的食物;而對於其他烏鴉,每天都烹製一大份米飯。他自己按照菩薩的教誨行事,保護所有生物,實踐美德。supatto 烏鴉的教誨被記住了七百年。
當世尊結束這個講述時,他確定了這個本生故事的前世:「當時的國王是 Ananda,隊長是 Sariputta,而 Supatta 就是我自己。」
293. kāyanibbindajātakaṃ 厭身本生經 (痊癒的隱士修行到再生梵天界的故事)
翻譯:Mulder Fan
「身受可怕疾病折磨...」——這個故事是世尊在 Jetavana 講述的,關於一個特定的人。據說在 Savatthi 住著一個被黃疸折磨的人,被醫生放棄為絕症。他的妻子和兒子在想誰能治好他。這人心想:「如果我能擺脫這個疾病,我將會皈依宗教生活。」後來有一天,他服用了某種藥物,病情好轉,並痊癒了。然後他去了 Jetavana,並請求加入僧團。他從世尊那裡接受了小戒和大戒,不久便成就了聖果。有一天,弟子們在真理堂中談論:「朋友,某某曾患黃疸病,發誓如果痊癒就會皈依宗教生活;他做到了,現在他已成為聖人。」世尊進來,問他們在談論什麼。他們告訴了他。然後他說:「兄弟們,這不是唯一這樣做的人。很久以前,智者在康復後皈依宗教生活,並獲得了自己的利益。」他講述了一個古老的故事。
從前,當 Brahmadatta 是 Benares 的國王時,菩薩出生在一個婆羅門家庭。他長大後,開始積累財富;但他患上了黃疸病。即使醫生也無法治癒他,他的妻子和家人陷入絕望。他決定如果能康復,就會皈依宗教生活;他服用了某些有益的藥物,康復了,於是他離開前往喜馬拉雅山,成為一名修行者,然後生起證智和禪定成就,並住於禪那之樂之中。他想:「一直以來,我都沒有這種偉大的幸福!」於是他發出了這樣的願望:
127.
被某一種(phuṭṭhassa me aññatarena)疾病(byādhinā)所侵襲,由於這病(rogena),我感到劇烈(bāḷhaṃ)的痛苦(dukhitassa),身體正在壞損(ruppato)。
這個身體(idaṃ kaḷevaraṃ)很快就會(khippam)乾枯、衰敗(parisussati),就像(yathā)落在塵土(paṃsuni)中並被陽光(ātape)暴曬(kataṃ)的花朵(pupphaṃ)一樣。
128.
[這身體]本是不淨的(ajaññaṃ),卻被誤認為是潔淨的(jaññasaṅkhātaṃ);
本是不潔的(asuciṃ),卻被當作是清淨的(sucisammataṃ)。
[它內部]充滿了(paripūraṃ)各種(nānā)污穢、腐肉(kuṇapa),一個看不見(apassato)其真實本性(jaññarūpaṃ) [的人才會貪愛它]。
129.
[這身體是]一個多病(āturaṃ)、惡臭(pūtikāyaṃ)、以(心)為棟樑(dhiratthumaṃ) [的屋舍];
令人厭惡(jegucchiyaṃ)、不淨(assuciṃ)、具有必然生病之本性(byādhidhammaṃ) [的東西]。
然而,對於這個(身體),人們(pajā)卻放逸(appamattā)、沉迷(adhimucchitā),因而錯失(hāpenti)了通往善趣(sugatūpapattiyā)與涅槃之道(maggaṃ)。
大士以各種方式描述了不潔和持續疾病的本質,並對身體及其所有部分感到厭惡,終生修習四梵住,直到他去了 Brahma 的世界。
當世尊講述完這個故事後,他宣佈了聖諦,並確定了這個本生故事的前世——許多人達到了初果,等等——「那時我自己就是那名修行者。」
294. jambukhādakajātakaṃ 食閻浮果者本生經 (互相奉承的故事)
翻譯:Mulder Fan
「這是誰坐在那裡?」等等——這個故事是世尊在竹林精舍講述的,關於Devadatta和Kokalika。在Devadatta開始失去他的財產和名聲的時候,Kokalika走訪各家各戶,說道:「長老Devadatta出身於第一大王的血脈,Okkaka的皇族,由不間斷的高貴血統所生,精通所有經文,獲得禪那,說話溫和,是法律的宣講者。給長老一些幫助吧!」用這些話他讚美了Devadatta。
另一方面,Devadatta也以這樣的話讚美Kokalika:「Kokalika來自北方的婆羅門家族;他過著宗教生活;他精通教義,是法律的宣講者。給Kokalika一些幫助吧!」於是他們互相讚美,並在不同的家庭中得到供養。
一天,弟子們在真理大廳裡談論這件事。「朋友,Devadatta和Kokalika互相讚美對方並不存在的美德,從而得到食物。」世尊走進來,問他們坐在那裡談論什麼。他們告訴了他。他說:「兄弟們,這不是這些人第一次通過互相讚美來獲得食物。很久以前他們也這樣做過。」然後他給他們講了一個古老的故事。
從前,當Brahmadatta是Benares的國王時,Bodhisatta變成了一個在某個玫瑰蘋果樹林裡的樹靈。一隻烏鴉棲息在他的樹枝上,開始吃果子。然後來了一隻豺狼,抬頭看見了烏鴉。他想:「如果我奉承這個生物,也許我可以吃到一些水果!」所以他奉承地重複了第一句偈語:
130.
「誰甜美的聲音滴向我?
釋放,發出聲音?
坐在玫瑰樹枝上不動搖
年輕的孔雀在唱歌」
烏鴉在他的讚美中回答了第二句:
131.
「高等種族之子知道
高等種族之子讚美
你看起來像一隻年輕的老虎:
來吧,先生,吃我給你的東西吧!」
說完這些話,她搖了搖樹枝,讓一些果子掉下來。然後,樹靈看到這兩個通過互相奉承而吃東西的人,重複了第三句偈語:
132.
「的確長時間看見,妄語者會聚在一起。
一隻吃丟棄的烏鴉,和一隻吃屍體的豺狼,互相奉承。」
重複完這句偈語後,樹靈變成了一個可怕的形象,把他們都嚇跑了。
當世尊結束這個故事時,他總結了這個出生故事;「那時,豺狼是Devadatta,烏鴉是Kokalika,但樹靈是我自己。」
295. antajātakaṃ 終點本生經(另一個互相奉承的故事)
“像一頭牛,”等等——這是世尊在同一地方關於同一人講述的另一個故事。情況與之前相同。
從前,當Brahmadatta是Benares的國王時,Bodhisatta變成了一棵蓖麻樹的樹靈,這棵樹位於某個村莊的入口處。在某個村莊裡,一隻老牛死了;他們把屍體拖出去,扔在村門口的這片樹林裡。一隻豺狼來了,開始吃它的肉。然後來了一隻烏鴉,棲息在樹上。當她看到豺狼時,她想是否可以通過奉承來得到一些屍體吃。於是她重複了第一句偈語:
133.
「你的身體像一頭領頭牛,你就如獅子伸展身體。
獸中之王!請讓我獲得一些。」
聽到這話,豺狼重複了第二句:
134.
「你知道了良家之子,稱讚了良家之子
你的頸就如孔雀般,從樹枝下來吧,烏鴉!
樹靈看到這一幕,重複了第三句:
135.
「豺狼是所有野獸中最低賤的,烏鴉是所有鳥類中最低賤的,
蓖麻樹是樹中最低賤的:現在這三個最低賤的東西都在這裡了!」
當世尊結束這個故事時,他辨認出這個出生故事中的角色:「那時豺狼是Devadatta,烏鴉是Kokalika,但樹靈是我自己。」
296. Samuddajātaka 海洋本生經 (貪得無厭的故事)
翻譯:Mulder Fan
“越過鹹水波浪,”等等——這個故事是世尊在祇樹給孤獨園講述的,關於長老Upananda。這個人是個大吃大喝的人,即使用車載的食物也無法滿足他。在雨季期間,他會在兩三個不同的聚落裡度過時間,把鞋子留在一個地方,拐杖留在另一個地方,水罐留在第三個地方,而他自己住在其中一個地方。
當他拜訪鄉村寺院,看到弟子們的所需品都準備好了,他便開始談論四類知足的苦行者;他拿了他們的衣服,讓他們從垃圾堆裡撿破布;讓他們取陶碗,並叫他們把他看中的碗和他們的金屬碗給他;然後他用一輛車裝滿了這些東西,把它們運到祇樹給孤獨園。
有一天,人們開始在真理大廳談論這件事。「朋友,Sakka家族的Upananda,大吃大喝的貪婪之人,一邊向他人講述宗教,一邊卻帶著一車的僧物!」世尊進來,想知道他們坐在那裡談論什麼。他們告訴了他。「弟子們,」他說,「Upananda在談論這種滿足時反而自己走錯了路。但一個人應該首先自己變得少欲,然後再讚美他人的良好行為。
『自己首先要確立恰當的, 然後才教導他人;如此智者沒污染。』」
指出這句出自《法句經》的偈語,並責備Upananda,他接著說,「這不是第一次,弟子們,Upananda因為貪婪而出錯。很久以前,他甚至認為海中的水也應該被保存。」然後他講了一個古老的故事。
從前,當Brahmadatta梵授王是Benares的國王時,菩薩變成了一個海靈。有一次,一隻水烏鴉飛過海洋。他飛來飛去,試圖阻止魚群和鳥群,喊道,
「不要喝太多海水!小心點!」
看到他後,海神重複了第一句偈語:
136.
「誰在這鹹水上,到處遊走?
誰試圖阻止魚群,並惹惱波浪?」
水烏鴉聽到了,回答了第二句偈語:
137.
「無盡地飲者, 被名為無法滿足者
我願欲面前的海洋,和流向大海的河流」
聽到這話,海神重複了第三句:
「海洋總會退去, 然後又填滿。
誰曾知道海洋會枯竭? 誰也無法喝乾它!」
說完這些話,海靈變成了一個可怕的形象,把水烏鴉嚇跑了。
當世尊結束這個故事時,他辨認出這個出生故事中的角色:「那時,Upananda是水烏鴉,而海神是我自己。」
297. kāmavilāpajātakaṃ 欲閒雜語本生經 (思念妻子的比丘的故事)
翻譯:Mulder Fan
「哦,飛翔在高空的鳥兒」,等等——這個故事是佛陀在Jetavana講述的,關於一個思念前妻的比丘。引發這個故事的情況在《Puppharatta 本生經 (147)》和《Indriya 本生經 (423)》中有所解釋。
(在過去世,)這個男人被活活釘在木樁上。當他掛在那裡時,他抬頭看到一隻烏鴉飛過,無視劇痛,他呼喚烏鴉,請求它傳話給他親愛的妻子,並重複以下這些詩句:
139.
「哦,飛翔在高空的鳥兒! 在空中飛動的鳥兒!
告訴我那有美麗大腿的妻子,我長時間掛念她。
140.
她的確不知道,刀劍會落下
她會對這樣的兇殘憤怒,這個的確是我的苦惱
141.
「我的蓮花甲已經脫下在枕頭那裡,
還有柔軟的kāsi 布在旁,來滿足作為我債權人的妻子吧。」
在這些哀嘆中,他死去了。
當佛陀結束這段講述時,他宣講了聖諦,在聖諦宣說結束時,這位相思成疾的比丘達到了初果的果位。佛陀確認了這個本生故事。: 「當時的妻子就是現在的妻子;而看到這一切的天子,就是我自己。」
298. Udumbarajātaka 無花果本生經 (霸佔人住處的比丘的故事)
翻譯:Mulder Fan
「無花果已熟」,等等——這個故事是佛陀在Jetavana講述的,關於一位在邊境村莊建立隱居處的比丘。這個愉快的住所位於一塊平坦的岩石上,有一個小而乾淨的地方,水源充足,附近有一個村莊可以進行乞食,並且有友善的人提供食物。一位比丘在乞食途中來到這個地方。住在這裡的長老接待了新來者,並在第二天帶他一起去乞食。村民們給了他食物,並邀請他第二天再來。新來者在這裡住了幾天後,開始思考如何趕走長老並佔據這個隱居處。有一次,他來拜訪長老,問道:「朋友,你曾經拜訪過佛陀嗎?」長老回答:「沒有,先生;這裡沒有人照看我的小屋,不然我早就去了。」新來者說:「哦,我會在你去拜訪佛陀時照看它。」於是,長老離開了,並囑咐村民們在他回來之前照顧這位比丘。新來者開始在村民面前說長老的壞話,暗示他有各種缺點。長老拜訪了佛陀後回來,但新來者拒絕讓他進入。他找到了一個地方住下,第二天又去村裡乞食。但村民們不再像以前那樣對待他。他非常沮喪,回到Jetavana,向其他比丘訴說此事。他們在真理堂討論此事:「朋友,某某比丘把某某比丘趕出了他的隱居處,並佔據了它!」佛陀進來,想知道他們在討論什麼。他們告訴了他。佛陀說:「比丘們,這不是這個人第一次把別人趕出他的住所。」然後他講述了一個古老的故事。
從前,當Brahmadatta統治Benares時,菩薩成為森林中的一位樹神。那時在雨季,連續七天下著大雨。一隻小紅臉猴住在一個避雨的岩洞裡。有一天,他坐在洞口,乾燥而快樂。這時,一隻大黑臉猴,渾身濕透,冷得發抖,看到了他。「我怎麼能把那傢伙趕出去,住進他的洞裡呢?」他想。他鼓起肚子,裝作吃了一頓美餐,站在小紅臉猴面前,重複了第一首詩:
142.
「無花果已熟,榕樹果實美
現在離開去享用吧,為什麼要為飢餓而死?」
小紅臉猴相信了這一切,渴望吃到這些水果。於是他出發了,到處尋找,但找不到任何水果。然後他回來了,看到大黑臉猴坐在他的洞裡!他決定智取他,於是站在前面重複了第二首詩:
143.
「如是他成為滿足的,誰尊敬長者;
就如我今天吃了樹果一樣滿足」
大黑臉猴聽了,重複了第三首詩:
144.
「當住林野者欺騙住林野者, 猴子也欺騙猴子。
一個年輕的猴子可能會相信; 但老者不會。」
小紅臉猴離開了。
當佛陀結束這段講述時,他總結了這個本生故事:「當時小屋的主人是小紅臉猴,入侵者是大黑臉猴,而樹神就是我自己。」
299. komāraputtajātakaṃ 童子本生經 (菩薩教化粗魯猴子的故事)
翻譯:Mulder Fan
**“以前你就習慣這樣了”**,等等——這個故事佛陀在 Pubbarama 講述,關於一些無禮,舉止粗魯的僧人。這些僧人住在佛陀樓下的房間裡,他們談論所見所聞,並且爭吵和辱罵。佛陀叫來 Mahamoggallana大目犍連,讓他去驚嚇他們。長老升到空中,用大腳趾輕觸房子的地基。房子震動到海洋的最遠邊緣!僧人們嚇得魂飛魄散,跑到外面去。他們的粗魯行為在僧人之間傳開。一天,他們在真理堂談論此事。“朋友,有些僧人住在這個救贖之屋裡,無禮,舉止粗魯;他們看不到世界的無常、痛苦和虛幻,也不履行職責。”佛陀進來,問他們在討論什麼。他們告訴了他。佛陀說:“這不是第一次,他們以前也是這樣無禮粗魯。”然後他講了一個古老的故事。
從前,當 Brahmadatta梵授 在 Benares 統治時,菩薩在一個村莊作為婆羅門的兒子出生。他們給他起名叫 Komayaputta。不久他出家,在喜馬拉雅地區修行。那裡有一些輕浮的苦行者,在那裡建了一個隱居所,並在那裡生活。但他們沒有採取方法來誘發宗教的狂喜。他們從樹林中採摘水果吃;然後他們一起度過時光,笑談。牠們有一隻猴子,像牠們一樣無禮粗魯,牠通過做鬼臉和滑稽動作給他們帶來無盡的樂趣。
他們在這個地方住了很久,直到他們不得不再次去人群中獲取鹽和調料。他們走後,菩薩住在他們的住所。猴子像對待其他人一樣對他搞惡作劇。菩薩向牠打了響指,給牠上了一課,說:“與受過良好訓練的苦行者生活在一起的人應該舉止得體,應該在行為上有良好的建議,並專注於冥想。”從此以後,猴子總是品行端正。
之後,菩薩離開了。其他苦行者帶著他們的鹽和調料回來了。但猴子不再對他們搞惡作劇。“怎麼回事,我的朋友?”他們問,“為什麼不再像以前那樣玩耍了?”其中一人吟誦了第一首詩:
145.
“以前在我們在的時候,你在這個隱士的住處中不斷玩耍
哦,猴子!做猴子的鬼臉吧;
我們不從你現在的性格中找到樂趣。”
猴子聽到這句話,回答了第二首詩:
146.
“我聽到了最純潔的清淨,從智者Komāraputta 那裡。
不要再把我看作以前那樣,朋友,現在我喜歡冥想。”
隨後,隱士回答了第三首詩:
147.
“如果把種子播在石頭上,
即使下雨,它也不會生長。
你可以聽到完美的清淨,
但猴子你離禪那地很遠。”
當佛陀結束這個講解時,他宣佈了聖諦,並確認這個故事中的角色:“那時這些僧人就是那些輕浮的苦行者,而 Komayaputta 就是我自己。”
300. Vakajātaka 狼的故事(沒有決心的故事)
翻譯:Mulder Fan
**狼的故事**——這個故事是佛陀在祇樹給孤獨園講述的,關於舊友誼。具體情況與律藏中的描述一致。出家了兩年的僧人 Upasena 與同住的出家了一年多僧人一起拜訪了佛陀;佛陀責備了他,於是他退下了。在修習觀禪並達到聖人境界後,他獲得了知足和相應的美德,並實行了十三種頭陀行,並把它們教導給他的同伴們。在佛陀隱居三個月期間他和同修們在一開始被斥責有邪語,然後不一致;後來又得到認可,世尊說:「從今以後,凡是修持十三頭陀行的比丘,隨時可以來見我。」受到鼓勵後,他回去把這消息告訴了僧眾。因此,他被鼓勵然後回去告訴了僧人們。
之後,僧人們在來訪佛陀之前都遵循這些實踐;然後,當他們結束隱居時,就丟掉了舊衣服並穿上乾淨的衣服。當佛陀帶著全體僧人四處檢查房間時,他注意到這些舊衣服,並問它們是什麼。當他們告訴他時,他說:“僧人們,這些兄弟所實踐的修行是短暫的,就像狼的布薩一樣”;然後他講述了一個古老的故事。
從前,當 Brahmadatta 統治波羅奈國時,菩薩投生為帝釋天。當時,一隻狼住在恆河岸邊的岩石上。冬季洪水上漲並包圍了岩石。他躺在岩石上,沒有食物,也沒有辦法獲取。水越來越高,狼思考道:“這裡沒有食物,也沒有辦法獲取。躺在這裡無所事事,不如守布薩戒。”於是他決定守布薩戒,躺下時,他莊嚴地決心遵守宗教戒律。帝釋天在禪定中察覺到狼的脆弱決心。他想:“我要戲弄那隻狼”;於是他變成了一隻野山羊,站在附近,讓狼看到他。
“我改天再守齋!”狼看到他時想道;他起身撲向山羊。但山羊跳來跳去,狼抓不到他。當狼看到抓不到山羊時,他停了下來,又躺回原處,心裡想:“嗯,我的齋戒並沒有被破壞。”
然後,帝釋天用神力在空中盤旋;說道:“你這樣不穩定的家伙,有什麼資格守布薩?你不知道我是帝釋天,只是想吃一頓山羊肉!”他這樣戲弄和責備他,然後返回了天界。
148.
“狼以殺害其他眾生而活,
用牠們的血肉果腹,
現在立下誓願——
決心守布薩一日。
149.
當帝釋天知道他的誓願,
他變成了一隻山羊靠近了。
不後悔地,他跌下來,這隻飲血的狼破壞了他的苦行
150.
在這個世界上,有些脆弱的人立下了承諾,
像狼一樣放棄自己,
一看到山羊就放棄。”
當佛陀結束這個故事時,他認定那時的自己就是帝釋天。
301 Cullakalingajātaka 小迦陵伽本生經 (命運可被改變的故事)
翻譯:蕭瑋均
「開閘門…」——這是佛陀在祇園精舍(Jetavana)時,所說的關於四位女遍行者出家的故事。
傳說中,離車(Licchavis)王族有七千七百零七人,住在毘舍離,都有與人爭辯、詰問的特質。
有一位擅長五百種不同論點的尼乾子來到毘舍離,受到熱情款待。又有一位與其相似的女尼乾子也來毘舍離。離車諸王使這兩人辯論。他們辯論旗鼓相當,離車族認為這一對肯定會生出聰明的孩子,於是安排兩人結婚,而後四女一子因此誕生。女兒們的名字分別為真實(Sacca)、渴望(Lola)、導師(Avavadaka)、下作(Patacara),兒子的名字則是真諦(Saccaka)。這五個孩子到了懂事的年紀,學會了一千種不同的論點,其中五百種是從母親那裡學來的,五百種是從父親那裡學來的。父母教育女兒說:「如果任何在家人攻破你們的論點,你們就成為他的妻子;但如果有出家人攻破,你們就必須聽從他的命令。」
過了一段時間,他們的父母過世了。當他們死後,真諦尼乾子仍然住在毘舍離的同一個地方,學習離車族的知識。但他的姊妹們手裡拿著閻浮樹枝,為了爭論而從一個城市到另一個城市巡迴,最後到達了舍衛城。他們在城門口立起閻浮樹枝,對那裡的一些男孩說:「無論是在家人或出家人,如果有人敢於發表反對我們的論點,就讓他用腳弄散這堆土,以及踐踏這樹枝吧。」說完,他們就進城托缽。
當時,舍利弗(Sariputta)尊者正在打掃尚未打掃的地方,把水放進空甕之中,照顧病人,然後晚點便入舍衛城(Savatthi)托缽。當他看到並聽說這根樹枝後,他命令孩子們把它弄倒並踐踏。他說:「讓那些立這根樹枝的人吃完飯後,到祇園精舍門口上方的牆室來見我。」
於是他進了城,用完飯後,就站在精舍上方的牆室裡。女遍行者們也托缽回來,發現樹枝已被踐踏。他們問是誰做的,男孩們告訴他們是舍利弗,如果他們想要爭論,就到精舍門口上方的牆室去。
於是他們回到城裡,一大群人跟著他們來到精舍的門樓,向長老提出了一千個不同的論點。長老回答了所有論點,然後問他們是否還知道更多的論點。
他們回答說:「不知道。」
「那換我,」他說,「問你們。」
「請問吧,」他們說,「如果我們知道,我們就會回答你。」
於是,長老只向他們提出了一個問題。當他們放棄時,長老告訴了他們答案。然後他們說:「我們輸了,你贏了。」
「你們要做什麼?」他問。
他們回答說:「我們的父母這樣告誡我們:『如果任何在家人攻破你們的論點,你們就成為他的妻子;但如果有出家人攻破,你們就必須聽從他的命令。』因此,」他們說:「請讓我們跟隨你出家。」長老欣然同意,並在蓮華色(Uppalavanna)比丘尼的家為他們授戒。他們所有人不久就都證得聖果。
然後有一天,他們在法堂裡討論這個話題,舍利弗如何獲得四位女遍行者的信賴,他們也由此證得聖果。當世尊來到並聽到他們的討論時,他說:「不僅現在,在過去,舍利弗也獲得這些女子的信賴。這次他使他們皈依出家,以前他讓他們成為王后。」然後他給他們講了一個古老的故事。
從前,當迦陵伽王(Kalinga)統治迦陵伽的㮈多布囉城(Dantapura)時,阿濕波王(Assaka)統治著阿濕波的補多羅城(Potali)。迦陵伽王擁有一支精良的軍隊,他如大象一樣強壯,但卻找不到與他作戰的人。於是,他想要打仗,對大臣們說:「我想打仗,卻找不到可以與我打仗的人。」
他的大臣們說:「陛下,有一條路向你敞開。你有四個女兒,都非常美麗。讓他們用珠寶裝飾自己,然後坐在有篷馬車裡,然後在武裝護送下被送往每個村莊、城鎮和王城。如果哪位國王想把他們納入後宮,我們就與他戰鬥。」
國王聽從了他們的建議,但各國國王,無論他們來到哪裡,都不敢讓他們進入自己的城市,而是送禮物給他們,並在城外為他們安排住所。就這樣,他們穿越了印度的四面八方,到達了阿濕波補多羅城。阿濕波也對他們關上了大門,只送了他們一份禮物。阿濕波有一個聰明能幹的大臣,名叫楠提闍那(Nandisena),他善於權宜之計。他心裡想:「人們說,這些公主走遍了整個印度,卻沒有找到任何一個王國能夠爭奪他們的財產。如果真是這樣,印度就只是個空殼子。我要親自與迦陵伽王戰鬥。」
然後他去吩咐衛兵給他們打開城門,並說了第一首偈:
1.
「向這些少女開閘,進入aruṇa王的城鎮
獅子善留下,nandisenenā善守護」
說完,他打開了城門,把眾女人帶到阿濕波王面前,對他說:「不要怕。如果一定要打仗,我會盡力解決。讓這些美麗的公主成為你的王后。」然後他為他們灑上聖水,任命為王后,並解散他們的侍從,要侍從去告訴迦陵伽王,他的女兒們已經成為王后。於是他們去告訴他,迦陵伽王說:「我想他不知道我有多強大。」然後立刻帶著一支大軍出發了。楠提闍那聽說了他的到來,傳信說:「讓迦陵伽王留在自己的國土,不要侵犯我們的國土,否則戰鬥會在邊境開打。」收到消息後,迦陵伽王停在了自己的國土內,阿濕波王也留在了自己的國土內。
此時,有菩薩在兩國之間的隱居,行仙人之道。迦陵伽王說:「這些沙門有許多知識,能告訴我們誰贏誰輸,我來問問這位仙人。於是,他喬裝來到菩薩身前,恭敬地坐於一側,親切地問候後,說:「尊者,迦陵伽王和阿濕波王在各自國土籌備兵陣,準備開戰。他們中誰會贏,誰會輸?」
「大功德主,」他答道,「一方必勝,另一方必敗,剩下的我就不知道了。不過帝釋天王要來到這裡。如果你明天再來,我會問祂,然後告訴你。」
所以當帝釋天王前來拜見菩薩時,菩薩向帝釋天王詢問,帝釋天王答說:「尊者,迦陵伽王將戰勝,阿濕波王將戰敗,如此如此的徵兆將會顯現。」第二天,迦陵伽王來了,重複了他的問題,菩薩告訴他帝釋天王的答案。迦陵伽王沒有問徵兆是什麼,心裡想:「他們說我將會戰勝。」然後心滿意足地離開了。這則消息廣為傳播。阿濕波王一聽,就召來楠提闍那,說:「他們說,迦陵伽王將會勝利,而我們將會戰敗。該做什麼?」
「陛下,」他回答道,「沒有人會預知到誰勝誰敗,不要煩惱。」
他用這些話安慰了國王。之後去禮敬菩薩,在一旁恭敬而坐,問說:「大師,誰勝誰敗?」
「迦陵伽王,」他回答說,「將會贏,而阿濕波王將會被戰敗。」「大師」,他問道,「勝方會有什麼預兆,敗方又會有什麼預兆呢?」
他答道:「大功德主,贏方的守護神是一頭純白的白牛,另一方的守護神是一頭純黑的牛,兩王的守護神會互相戰鬥,各取勝負。」
楠提闍那聽到這話後,起身返回,帶著國王的親友——一千名善戰者——把他們帶到附近的一座山上,問他們:「你們願意為我們的王犧牲自己的生命嗎?」
「是,我們願意,」他們回答。
「那就從懸崖上跳下去吧,」他說。
他們要跳下去的時候,被楠提闍那阻止,說:「好了,為我們的王忠誠,並勇敢戰鬥。」
眾人起誓。戰爭前,迦陵伽王認為會戰勝,他的軍隊也認為「勝利屬於我們」。於是,他們穿上盔甲,分成小隊,按照自己認為合適的方式前進,到了需要奮力拼搏的時候,他們卻無法發揮功用。
兩位國王都騎在馬背上,互相靠近,意圖戰鬥。他們的兩位守護神在他們面前移動,迦陵伽王的守護神是一頭白牛,另一位國王的守護神是一頭黑牛。當他們彼此靠近時,祂們也做出了各種戰鬥的舉動。但這兩隻公牛只有兩位國王才能看到,其他人都看不到。楠提闍那問阿濕波王說:「陛下,你能看見守護神嗎?」
「有,」他回答說,「我看見了。」
「長什麼樣子?」他問。
「迦陵伽王的守護神以白牛的形態出現,而我們的守護神則以黑牛的形態出現,看起來很狼狽。」
「陛下,不要害怕,我們會贏的,而迦陵伽王將會被擊敗。從你精良的辛頭(Sindh)馬卸下矛並握緊,以左手拍馬側腹,然後與那一千人快速前進,共同以兵器刺擊迦陵伽王的守護神,使其死亡,則迦陵伽王敗,我們得勝。」
「好。」阿濕波王說,在楠提闍那發出信號後,他用長矛刺擊,他的朝臣們也用數千支長矛刺擊,迦陵伽王的守護神當場就死了。
與此同時,迦陵伽王被擊敗並逃跑。那一千名大臣一見,齊齊大聲喊:「迦陵伽王逃走了。」然後,迦陵伽王帶著對死亡的恐懼,在逃跑時責備那位仙人,並說出了第二偈:
2.
「迦陵伽堪忍者勝 阿濕波王被打敗不幸
梵行者!你曾向我這樣說, 正直之人不說不真實的」
迦陵伽王在逃跑時就這樣責備仙人。在逃回都城的途中,他連一次都不敢回頭。幾天後,帝釋天王來拜訪這位修行人。與他交談的修行人念出了第三偈:
3.
「諸天神超越虛言 ,沙迦,真實乃你們的最上寶
天王你說謊言, maghavā,mahindā(帝釋天的另外兩個名字),為什麼?」
帝釋天王聽到,說第四偈:
4.
「 婆羅門!你肯定聽過這樣的教導 :天神不妒忌精進的人
調御,定,意不分散,團結忍耐之時
強,精進之人, 依此阿濕波王勝」
在迦陵伽王的逃亡中,阿濕波王帶著他的戰利品回到了自己的城市。楠提闍那向迦陵伽王傳話,要他轉交一部分財產作為這四位王族女子的嫁妝。「否則,」他補充道,「我就會知道如何行動。」迦陵伽王聽到這個消息後非常震驚,他送了合適的嫁妝給他們。從那天起,兩位國王和睦相處。
開示結束後,世尊為此生總結:「當年,這些年輕女沙門是迦陵伽王的女兒,舍利弗是楠提闍那,我是那修行仙人。」
翻譯底本為自1895年陸續出版的The Jataka; or, Stories of the Buddha's former births.
中文翻譯參考與偈頌翻譯之引用為悟醒翻譯之《因緣譚》
302 Mahaassaroha Jātaka大騎手本生經 (對值得布施的人作布施的故事)
翻譯:蕭瑋均
「如果布施給不值得布施的人禮物…」——這是世尊住在祇園精舍所講述的關於阿難長老(Ananda)的故事。故事發生的背景前面已說過(第157則本生經)。 世尊說:「聰明的人做好事能回饋到自身。」他給他們講了一個過去的故事。
從前,菩薩是波羅奈(Benares)的國王,他以正義和公平的方式施行統治,布施並遵守戒律。
有次他想平亂邊疆,率大軍出征,結果大敗,上馬逃走到邊境某村。這裡住著三十名忠誠的百姓,早晨就聚集在村子中央處理事務。就在這時,國王騎上他的鎧甲馬,裝備華麗,從村門而來。眾人驚恐道:「他是誰?」每個人都逃回自己家。但有一人,沒有回家,來迎接國王。那人和這‘陌生人’說,他聽說國王來到了邊境,並問‘陌生人’是誰,是國王這邊的還是叛亂分子那邊的。「我是國王這邊的人。」國王說。
「那就跟我來吧。」他回答道,然後把國王帶到了他的家裡,讓他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然後男人對他的妻子說:「幫這位朋友洗腳吧!」當洗完腳後,他給了他最好的食物,並為他準備了一張床,讓他休息一下。於是國王就躺下了。主人便卸下馬甲、讓馬散步、餵馬水草、在馬背上抹油。就這樣,他照顧了國王三、四天,國王說:「朋友,我要走了。」然後,他又為國王和他的馬做了該做的事。國王吃完飯,臨走時說:「我是大騎手,家住在王京中心。如果你有什麼事要來,請站在右手邊的門口,問一下門衛:『大騎手住在哪裡?』然後他就會帶你一起進我們家。」說完他就離開了。
軍隊沒有見到國王,還在城外紮營,但當他們看到國王時,他們就出來迎接他,並護送他回家。國王入城時,站在城門口,叫來門衛,吩咐眾人退去,說:「朋友,有一個住在邊境村莊的人,急切地要見我們,會問我們大騎手的房子在哪。你親自牽他的手把他帶來我們前面,你就可以得到一千塊錢。」
但這個人沒有來,國王於是增加了他居住村莊的稅收。雖然增稅了,那人還是沒有來。於是國王第二次、第三次繼續增稅,那人還是沒有來。村裡的人聚集討論,對那人說:「自從大騎手來找你之後,稅越來越重,我們都被壓得抬不起頭。你去找他,談談看能否減輕我們的負擔。」
「好,我會去,」他回答,「但我不能空手去。我的朋友有兩個兒子,所以請為他們、他的妻子和我朋友本人準備好飾品和衣服。」
「好。」他們於是準備了一切禮物。
那人拿著這些禮物及家裡自己煎的糕點,來到王京中右手邊的門時,他問門衛大騎手的房子在哪裡,門衛回答說:「跟我來,我會指給你看。」然後拉著他的手,到達國王住宅的門口後傳話:「我是門衛,帶來了住在邊境村莊的那個人。」國王聽到就從座位上站起來,說:「請讓我的朋友和隨行的人進來。」然後上前迎接擁抱他,詢問朋友的妻子是否安好後,拉著他的手,踏上高台,讓他坐在白傘下的王位上。召來王妃,說:「幫這位朋友洗腳吧。」於是王妃幫他洗腳。
國王用金碗澆水注入,王妃則為他洗腳並塗上香油。國王問:「你有什麼可以給我們吃的食物嗎?」他說:「有。」然後拿出袋子裡的糕點。國王用金缽承接食物,表示友好,他對眾人說:「吃我朋友帶來的食物吧。」並給了他的王妃和大臣們一些,他自己也吃了。然後村莊那人拿出了他的另一個禮物。國王脫下絲綢衣服,穿上他帶來的衣服,以表示他接受了。王妃也褪下了自己的絲綢衣服和飾品,穿上了那人帶給她的衣物飾品。國王用國王位階的食物招待他,並對一位大臣說:「去看看他的鬍鬚是否按照我的方式修剪,並讓他在香水中沐浴。給他穿上價值十萬銀子的絲袍,打扮成王族模樣,帶到這裡來。」大臣依言行事。國王敲響大鼓,召集大臣,在白傘下讓他配戴朱紅色的絲線,賜給他一半的王國。從那天起,他們同吃同住,成了形影不離的好朋友。
然後國王派人召來那人的妻子和家人,並在城裡為他們建造了一棟房子,他們和諧地共同統治著這個王國。臣子們勃然大怒,對王子說:「王子啊,國王將一半的王國賜給了一位平民,共同吃、喝、住,並讓我們向他的孩子敬拜。不知道他為國王做出什麼貢獻?國王的作為讓我們感到羞恥。你可以跟國王說嗎?」他爽快地答應了,並把一切話都告訴國王,並說:「陛下啊,不要這樣做。」
「王子,」他回答說,「你知道我戰敗後住在哪裡嗎?」
「我不知道,陛下」他說。
國王說:「我住在這個人的家裡休養生息,才回來了。我怎麼能不尊敬恩人呢?」菩薩接著說:「王子,凡幫助不值得幫助的人,而不幫助給值得幫助的人,那麼當他陷入不幸時,就沒有人幫助他。」他說了以下的偈:
5.
「如果布施給不值得布施的人禮物,而不布施給值得被布施的人。
到達不幸時,便不獲得朋友
6.
任何人不布施給不值得布施的人禮物,而給予值得被布施的人
到達不幸時,便獲得朋友
7.
交往同住而看見卓越,在非聖法上欺詐消失
在聖者上正直上作了微小的,會有大果
8.
誰過去作美善的,作了世間難作的
之後作或不作,都會有恆常合適的恭敬」
聽完後,大臣們和年輕的王子都不再有異議。
佛陀結束了他的開示,總結了此生:「當時,邊境村莊的那人是阿難,波羅奈王就是我。」
303 Ekarājajātaka 一王本生經 (向敵王散播慈心的國王)
翻譯:蕭瑋均
「曾擁有國度的王啊…」——佛陀住在祇園精舍時講述這個故事,關於拘薩羅(Kosala)國王的一位朝臣。暗示這個故事的背景已經在前面提到過(第282個本生經)。這時,佛陀說:「從不幸中帶來利益的,不只你一人;古時候的賢士,也從不幸中帶來利益。」他講述了一個古老的故事。
從前,波羅奈的一名大臣在後宮行為不端。國王親眼目睹了他的罪行後,將他驅逐出境。這段往事始末詳見於前(第51個本生經),講述了該叛臣如何為拘薩羅強鷹王(Dabbasena)出謀劃策奪取波羅奈。
現在,拘薩羅強鷹王坐在高台,大臣簇擁著,波羅奈王被繩子倒吊在木框上。然而波羅奈王對盜王(應為對強鷹王的蔑稱,因波羅奈叛臣誘使強鷹王入侵波羅奈並占據之)培育慈心,已作遍禪的遍作而生起禪那,接下來繩索自斷,他空中盤腿而坐。盜王此時全身熱辣辣地疼痛,「好熱、好熱」地叫著,在地上打滾。當他問大臣原因時,臣子們回答說:「因為你把正直沒有過錯的聖王倒掛在木框上。」然後盜王說:「快去放下他。」他的大臣們去了,發現波羅奈王盤腿坐在空中,就回來告訴強鷹王。於是強鷹王快速趕去,在波羅奈王面前敬拜請求原諒,並說了偈:
9.
「無與倫比的感官享樂成就,
已享受先前權力的一王
現在被丟在難行的地獄,
卻不捨棄過去的容色和力量?」
菩薩(即是波羅奈王)聽了之後,說了剩下的偈:
10.
「Dabbasena!先前我的苦行與忍耐,已非常理想
現在國王怎樣獲得,而讓我捨棄容色與力量?
11.
一切的確已完結,(而我)光榮,有智慧,堪忍
先前已獲得名聲與絕倫,不捨棄先前的容色與力量
12.
國王已排除苦樂,忍耐苦樂
在兩處寂靜完美地平靜,苦樂成為平等的」
強鷹王聽了這話,請求菩薩寬恕,並說:「你的國家你來統治,我幫你處理叛賊。」強鷹王以大刑處罰了那個叛臣後就走了。但菩薩將王國交給他的大臣,並出家過著苦行仙人之道,再生到梵天界。
佛陀說完故事後,作結語:「那時的強鷹王是阿難,波羅奈王即是我。」
304. daddarajātakaṃ達陀羅本生經 (菩薩教導龍弟弟忍耐的故事)
翻譯:蕭瑋均
「達陀羅!」——這是佛陀在祇園精舍時所說,關於一個易怒比丘的故事。此經背景,前已說明。當時,在法堂中,易怒比丘的易怒本性已成為話題,佛陀出現並詢問原由,諸位比丘向其解釋,佛陀於是請易怒比丘來,說:「你易怒的本性是真實的嗎?」該比丘回答:「世尊!是真實的。」佛說:「諸比丘!不只現在,他在前輩子就有易怒的本性,過去菩薩作為龍族王子住於龍宮清淨潔白,而為了他的脾氣,菩薩三年內皆住在垃圾堆中。」佛陀開始說起過去之事。
從前,當梵授王(Brahmadatta)在波羅奈統治時,達陀羅龍族(Daddara)住在喜馬拉雅區域的達陀羅山腳下,菩薩名為大達陀羅(Mahadaddara),是該族龍王達陀羅天(Suradaddara)的兒子,他有弟弟名叫小達陀羅(Culladaddara)。弟弟性情暴躁殘忍,經常虐待、攻擊年輕龍女。龍王得知他的殘忍行為後,下令將他逐出龍宮。但大達陀羅讓他的父親原諒弟弟,使其免於被驅逐。第二次發生時,龍王又發怒,他再次被哥哥說服原諒弟弟。但到了第三次,龍王卻說:「你又再阻止我驅逐他,你們兩人馬上離開龍宮,住在波羅奈的垃圾堆三年。」
於是他們離開龍宮住進波羅奈。當村童們看到他們在垃圾堆邊的水溝裡覓食時,村童們向他們扔土塊、棍棒等,並喊道:「這裡竟然會有這種頭大尾像針細的水蜥蜴。」小達陀羅生性兇猛,無法忍受,說:「哥哥,這些男孩在嘲笑我們。他們不知道我們有毒,我無法忍受了,我要用鼻孔裡吹出的風殺死他們。」然後他對他的兄弟唱了偈:「
達陀羅!這些人折磨我,在人類世界中壞的言語
他們喊:『靠近水邊吃青蛙的』,這些無毒的生物卻咒罵有毒的我。」
大達陀羅聽到後,回應道:
13.
「被自己的國家放逐者,去到異鄉
要建一個大倉容下惡語。
14.
無論在何處別人不能透過我們的出身而知道
無血緣的人不能在那裡作量度,
15.
在外國裡居住,就如火那樣
智者應忍耐,即使被傷害所波及」
於是他們在那裡住了三年。然後他們的父親把他們帶回家。他們也制服了慢心。
當佛陀說完故事後,他還說明了聖諦——在聖諦講解完後,易怒比丘獲得了不還果——然後他說:「當時,易怒比丘是小達陀羅,而我本人是大達陀羅。」
305. sīlavīmaṃsanajātakaṃ 驗德本生經 (這個世界沒有秘密的故事)
翻譯:蕭瑋均
「事實上,這世界沒有惡業可以隱藏…」——此本生經是佛陀住於祇園精舍時,為了責備比丘造惡業所說的故事,此一譚將於第十一卷水本生經(第459篇)中詳說,這裡是概略說明。
祇園精舍中的五百比丘,於午夜將過之時,困於慾念之中,不過佛陀於晝夜六時,時時看顧著眾比丘,如獨眼者照顧其眼,又如人珍視獨子,亦如犂牛鍾愛其尾。佛陀於夜間以天眼觀察祇園精舍,見諸比丘如盜賊入於一些大王的宮殿。佛陀打開他充滿香氣的房間,找來阿難長老,要長老聚集眾比丘,並要阿難為自己在房內設座。長老聽聞後行事並回報佛陀,佛坐於座中,向一眾比丘說:「你們比丘,古智者知道做惡事是沒有秘密的,因此他們不做惡事。」於是佛陀開始說過去之事。
過去,當波羅奈國梵授王治國時,菩薩出生於婆羅門之家。成年後,受教於波羅奈都城舉世皆知的老師,也是該師門下五百青年的領袖。該師有一女兒年華正好,該師想著:「我將測試這些青年的品行,品行佳者,我就將女兒與他婚配。」
一天,他讓學生們前來,並說:「各位!我女兒已成年,我想讓他成婚,但必須準備衣服、飾品。你們要偷來一些衣飾,不讓親友知道。而誰能不被發現,就可與我女兒結婚,而被發現就沒有資格結婚。」青年們同意,說:「沒問題。」之後,個個學生不被親友發現的情況下,各個偷來不同的衣服、飾品。教師將偷來之物一一分開放置,而菩薩則沒偷任何東西。
老師問:「你好像沒帶來任何東西?」「是的,老師」他回答,「為什麼?」老師問,菩薩說:「老師你說只接受不被發現而偷來的物品,然而我認為做惡事是沒有秘密的。」
為了闡明真理,他說出以下的偈:
17.
「這世界不存在秘密,當(我們)作惡業
看見存在的樹林後,愚人認為那是秘密
18.
我看不見秘密,那是空虛或不存在的
在何處或別處不見--從我這裡存在非空」
老師聽了他的話感到開心:「年輕人,我家並不缺少這些衣服飾品,只是我想讓女兒嫁給品行正直的人,因此這樣測試你們。我認為只有你適合我的女兒。」於是老師替女兒裝扮,將其嫁給菩薩。老師向其他青年等說:「你們把這些偷來的東西,送還回去那些家宅之中。」
佛陀說:「那些不好的學生因為惡行失去了得到其女兒的機會,只有一名良善的年輕人因為其德行能夠娶她為妻。」現等覺(佛之別名)唱剩下的偈:
19.
「dujjacco和sujacco; nando 和sukhavaḍḍhito
vejjo 和 addhuvasīlo, 他們捨棄以法為首dhammaṃ jahu matthikā
20.
婆羅門怎樣捨棄,而超越一切法?
他們守護法,堅定,真實,勤奮」
佛陀為故事收尾,並宣說聖諦——聖諦說畢,五百比丘皆成聖果——佛陀接著說:「那時,舍利弗是那老師,我則是那年輕的智者。」
306. sujātajātakaṃ善生本生經 (佛陀做和事佬的故事)
翻譯:蕭瑋均
「陛下,這蛋型的水果是什麼…」——此本生經是佛陀在祇園精舍時,為茉莉王后(Mallika)所說的故事。一日,他在宮廷中與國王發生爭執,國王盛怒之下,對茉莉王后不理不睬。王后心想:「大師不知道王對我發怒的事情。」佛陀知曉此事後,決心為他們復合。佛陀一大早就穿上下衣,帶著衣缽,五百比丘相伴,進入舍衛城的宮門。國王接過他的缽,帶佛陀進屋內上座,並將水澆在以佛為首的僧眾手上(此為於行施之前,向受者之手行注水禮),並供奉粥與硬食。此時佛陀卻用手覆蓋了缽,問道:「陛下,王后在何處?」
國王回答:「大師何必詢問?她的頭已經轉掉了,她迷醉於自己的榮華富貴之中。」
佛說:「陛下,在你賦予她榮華富貴後,現在你想除掉她,不忍耐她冒犯你的過錯,這是錯的。」
國王聽了佛陀的話,遣人召王后來。
王后前來供養佛陀,佛說:「你們應該好好相處。」佛陀讚賞他們之間的和諧後便離去了。從那之後,他們都幸福平和地一起生活。
比丘們與法堂討論起這事,佛陀如何以一言,平息王與后二人之諍。佛陀來時聽聞他們討論,便說:「諸比丘,不只現在,過去我也靠著一句話便化解他們的紛爭。」他於是開始講起往事。
從前,波羅奈國有個梵授王(Brahmadatta),他的大臣是佛陀的前世,也是當時梵授王的世俗與精神的顧問。
一天,梵授王於宮中站在開著的窗前,一名少女頂著裝滿大棗的簍子喊道:「蛋形果,誰要買蛋形果?成熟的蛋形果喔。」該少女並沒有闖入王宮。
國王聽到聲音便愛上他,確認他未婚後,便封其為王后,授予極大榮譽,並相當受寵愛。又一日,國王於金缽中吃著棗子,善生王后(該少女)見狀便問:「陛下,你在吃什麼?」並唱了第一段的偈:
「21.
陛下,這蛋型的水果是什麼,擺在你的器皿之中
紅艷且美麗,請告訴我那個」
國王發怒,說:「蔬果商的女兒呀,你難道不認得你們家所販賣的特殊的蛋形果嗎?」他唱道:
「22.
皇后,先前你駕駛著馬車,禿頭穿著破衣
手伸進衣裳收集(水果),那是koliyaṃ之果
23.
被折磨不喜悅,捨棄財富
回去那裡吧,在那裡煮kolaṃ果吧!」
菩薩心想:「除了我以外,其他人不能為這兩人調解,我要讓國王原諒王后,免得王后被罷黜。」於是菩薩唱第四之偈:「
大王,因為你而讓這個女人達到繁榮
大王,原諒善生吧,不要憤怒吧!」
國王聽後,原諒了王后,並恢復其名分。兩人從此和平生活。
佛陀說畢故事,作了總結:「現今的拘薩羅(Kosala)國王是當時的波羅奈國王,茉莉王后是善生王后,而我是那位波羅奈的大臣。」
307 Palāsajātaka 波羅奢本生經 (佛陀安慰阿難的故事/拜神的故事)
翻譯:蕭瑋均
「婆羅門,為何你有理智…」——這個本生經是佛陀臥床將入滅時,為阿難長老所說的故事。阿難尊者知道佛夜轉天明時即入涅槃,自己思考:「我守戒且有履行責任,然而佛將入於涅槃,二十五年來的侍奉似乎都沒有用。」他陷於憂傷,倚靠在花園儲藏室的猴首型門閂上哭泣。
佛陀想到阿難,問諸比丘阿難的去向,知道阿難的所作所為後,佛陀遣人召來阿難,並說:「你素來積有善業,持續精進,你會達到無漏的境界。別再傷心了,你過去服侍我也有回報,現在怎麼會沒有?」佛陀於是講了往事。
過去,波羅奈國梵授王治國之時,菩薩為波羅奢木之樹神。此時,波羅奈國民均熱衷於敬拜神祇與相關儀軌之事。
有一個貧困的婆羅門想:「我也能為神明盡一份力。」他在高坡上生長的波羅奢木旁灑掃並鋪上砂石,使樹根旁潔淨無有雜草。他供養五指量之香,並供花環、香、薰香,點燃燈火,他恭敬地問候,並說:「祝祢安樂。」他便離去,隔天一早又來,供奉、問候。樹神心想:「這婆羅門對我很上心,我來看看他是所為何事,我再來達成他的願望。」於是在一次婆羅門於樹根旁灑掃時,樹神化身為一名老婆羅門,並唱偈:
25.
「婆羅門,這樹無意識,聽不見,這是無知覺的樹
不斷發起精進,警覺;是什麼因讓你求更好的安樂?」
婆羅門聽後回答:
26.
「這棵樹聲名遠播,巨大;這是神靈居住之地。
因此禮敬這顆樹,無論什麼希望作為財富之因」
樹神聽後很開心,說:「婆羅門,不用害怕,我是誕生即如此的樹神,我會將寶藏贈與你。」為了安撫他,樹神展現神力,漂浮於空中自己宮殿門口前,唱:「
27.
他會根據能力而作,看見婆羅門而感恩
怎樣來到顯現?你可能會徒勞顫抖
28.
任何人越過tinduka樹,在pilakkho樹那裡,供奉先前的崇高的供物
在那裡埋藏著錢財寶藏,窮困的繼承人走去那之上吧!
樹神又說:「婆羅門,如果你去挖掘再搬動這些寶藏會太累,你就回家吧,我會將寶藏送到你家裡儲放。你就好好生活,並遵守律法與布施吧。」在勸勉婆羅門後,樹神展現神力將寶藏送進了婆羅門家。
佛陀語畢,說:「那是阿難是婆羅門,我則是樹神。」
308 Sakuṇajātaka 速疾鳥本生經 (忘恩負義的故事)
翻譯:蕭瑋均
「過去我有能力時…」——此本生經為佛陀於祇園精舍所說,關於提婆達多的忘恩負義。
他說:「不只現在,在過去提婆達多一樣忘恩負義。」於是他講述了個故事。
過去,梵授王治理波羅奈國時,菩薩轉生為喜馬拉雅山區的啄木鳥。有一獅子吞噬獵物後,被骨頭卡住喉嚨。牠喉嚨腫起,劇烈疼痛,因此不能進食。此時,啄木鳥在覓食,棲息在樹枝上時注意到這隻獅子,啄木鳥問道:「你哪裡痛嗎?」獅子跟牠說明情況,啄木鳥說:「我可以幫你取出骨頭,但我不敢把頭放進你的嘴巴裡,怕你把我吃掉。」
「別害怕,我不會吃你,我只想活下去。」
「好的。」啄木鳥讓獅子躺下,心想:「誰知道牠會搞什麼鬼?」為了防止獅子閉上嘴巴,啄木鳥將樹枝固定在牠的上下顎,才將頭伸入獅子口中銜出骨頭,再將頭抽出,啄去獅子口中的樹枝,飛向樹枝上坐著。
獅子於是漸漸康復了。一日,獅子捕獵水牛進食,啄木鳥想:「我要測試牠。」啄木鳥飛至獅子頭上的樹枝,並唱偈:「
29.
過去已為你作了義務,因為那個而你有力量
野獸之王我謙卑向你請求,請讓我獲得一些東西吧。」
獅子回道:
30.
「我以血為食,一直作凶狠的事
你存在於牙齒之間,當你還活著那已經是許多了
啄木鳥說:「
31.
不知恩感恩,不作回報
那個感恩不存在,和他交往無用
32.
無論什麼,面對面;朋友法不獲得
不怨言,意不辱罵;漸漸地離開。」
啄木鳥說完便飛走了。
佛陀作結論:「當時提婆達多是獅子,而我是啄木鳥。」
309 Chavaka Jātaka 屍體本生經(尊重法的故事)
翻譯:蕭瑋均
「這一切都是錯誤的…」——這是佛陀於祇園精舍所說關於六群比丘(六位比丘,經常促成佛陀制戒)的故事,事件詳細見於律部,此處僅有簡短摘要情節。
佛陀召來六群比丘,詢問他們是否坐於低座向坐於高座的學生說法。六群比丘承認,於是佛陀責備他們不尊重自己的教法。佛陀說古賢人經常訓斥坐於低座說外道教法者,為此他說了古老的故事。
在梵授王統治波羅奈的這段時間,菩薩(佛陀前世)轉生為旃荼羅(種姓最低者)婦女之子。待他成家後,一日,他懷孕的妻子向他說:「我想吃菴羅果。」
他說:「老婆,這季節沒有菴羅果,還是我採其他酸果子給你吃?」他妻子說:「老公,有菴羅果我才能活,沒有的話我只能死。」
他對妻子很癡情,想:「我可以去哪採菴羅果?」當時波羅奈的宮廷花園有著一顆菴羅果樹,全年四季長著果子,他想:「我可以去哪裡採菴羅果,讓我太太滿足。」他夜間潛伏入花園攀上果樹,從枝幹到枝幹探尋著水果,直到天明,他想:「如果我現在下樹離開,會被抓捕,我在這裡待到天暗好了。」他於是在樹間隱藏起來。
此時,波羅奈王正要和祭司學習經典,於菴羅果樹下安設高座坐下,並為講課的老師安設低座。菩薩(該名旃荼羅男子)心想:「這王不如法,學習經文竟坐高座;這婆羅門也不如法,教授經文竟坐低座;我亦不如法,為了婦人不顧性命,竟然來這裡偷菴羅果。」於是他捉住樹枝,縱身下樹。他站在兩人面前,說:「陛下,我是迷失的人,你很愚蠢,而這祭司已死去。」國王問原因,他唱出了偈言:
33.
「最後這一切已作的,兩者都看不見法
兩者已作的死去,誰沉思咒語」
婆羅門回道:
34.
「我吃的是白米飯,攪拌肉食,
因此不必遵守法,法受聖賢所遵守」
菩薩答道:
35.
「雲遊大世界,(其他人也)煮其他生類
不實踐不如法的,如同石頭打破花瓶那樣
36.
鄙視那個名聲利得,獲得財富的婆羅門
誰這樣行會到苦難處,誰非法而行」
國王聽到正語後覺得很開心,問該人種姓,他答:「旃荼羅種。」國王答:「如果你出身高種姓,我會讓給你王位,不過我可以當白日的王,讓你當夜間的王。」國王將身上的花環取下戴在他的脖子上,並命他做都城中的侍衛。自此,便有都城侍衛都脖子戴花環的風俗。國王從此聽從教誨,坐於低座,尊敬地向老師學習經文。
佛講完故事,作結語:「那時阿難是王,而我是旃荼羅之子。」
310 Seyyajātaka 更勝本生經 (菩薩捨棄榮華出家的故事)
翻譯:蕭瑋均
「被大海包圍的土地呀…」——這是佛陀在祇園精舍時,對一厭出家的比丘說的故事。該比丘於舍衛城托缽時遇到一美貌女子,他於是生起厭倦出家、佛法的心,比丘們於是帶他來到世尊前,世尊說:「比丘,我聽說你生起厭倦出家、佛法的心。」佛陀了解過程後,說:「比丘,為何你進入出家邁向解脫之道後,卻突然厭倦?古代有賢者拋棄司祭官地位,只為了出家。」佛陀於是說了過去的故事。
波羅奈梵授王治國時,菩薩投胎入宮廷司祭官妻子的腹中,於國王之子同日出生。國王問大臣們:「有人孩子與我兒子同日出生的嗎?」大臣回道:「陛下,有的,司祭官之子。」國王於是讓那孩子與王子共同受宮人細心照料,配戴相同飾品,享用同樣的飲食。他們成年後,共同到呾叉始羅(Takkasila)學習一切技藝,學畢返國。
國王封王子為親王,王子聲譽大增,從那時起,菩薩與王子依舊共同飲食起居,他們相互信賴。國王死後,王子繼承王位,享受大富貴。菩薩心想:「我的朋友登上王位,他一定會在適當的時機封我為司祭官的職位,但那種生活與我何關?我寧願出家,獨身生活。」
於是他禮拜父母,徵得同意後,捨棄財產,獨自進入雪山。他找到一個喜歡的地點建造修行住處,入於仙人之道,得各式神通與成就,悠遊於修行的趣味。
有天,國王想起朋友,問:「我的朋友現在在哪?在做些什麼?」大臣回答,他們聽說他已出家,住在一林地中,國王問到住所,和大臣更勝(Sayya)說:「帶我朋友回國,我要封他為司祭官。」更勝遵從王命,從波羅奈出發,到達國境之村,安置同行隊伍,與林中徘徊者共往菩薩住處,見菩薩坐於小屋門口,如黃金之像。在禮拜讚嘆後,更勝大臣坐於一邊,說:「尊者,陛下希望你回國擔任司祭官。」菩薩答:「無論是司祭官,甚至是迦尸(Kasi)、拘薩羅(Kosala)、整個閻浮提領土,或全宇宙的無上榮耀,我也不要。智者不會再去沾染曾拋棄的煩惱,如同不會吞下吐出去的痰一樣。」
他唱偈道:
37.
「被大海圍繞,被海洋環繞的大地
不欲被一起責難,如是理解更好
38.
厭惡那個名聲利得,獲得財富的婆羅門
誰人不正行,那人生活在墮落處
39.
然後假如獲得拿取無家而雲遊
這樣生活比非法的願欲更好
40.
然後假如獲得拿取無家而雲遊
在這個世界不傷害其他人,然後不選擇王國」
因此,儘管更勝一再懇求,菩薩還是拒絕了他的提議。更勝無法說服他,於是禮拜返回國都,告訴國王菩薩拒絕前來。
當佛陀結束故事後,他說明聖諦——聖諦宣說後,厭出家比丘兄弟達預流果,其他比丘也因此各獲其果位——「當時阿難是國王,舍利弗是更勝大臣,而我是司祭官。」
311. pucimandajātakaṃ 臭樹本生經 (目犍連尊者前世今生防範於未然的故事)
「起來,小偷!」這段話是世尊在竹林精舍居住時,針對大目犍連尊者所講述的故事。據説,當時這位長老在靠近王舍城的森林小屋中居住時,有一個小偷在城門附近的村子裡,撬開一戶人家的牆壁偷取財物後逃竄,躲進了長老的小屋範圍內,心想:「這裡會有人保護我」,於是躺在長老草堂的門口。長老察覺有人躺在門前,心生疑慮:「與小偷接觸是不合適的」,便走出來説:「別睡在這裡」,並將他趕了出去。那小偷離開後,抹去足跡逃走了。人們舉着火把循着腳印追來,到了那裡,看見他來過、站立、坐臥的痕跡,議論道:「小偷是從這裡來的,站在這兒,坐在這兒,從這位置離開了,但沒看到人」,四處搜尋無果後便回去了。
第二天早晨,長老在王舍城乞食完畢,帶着缽食返回竹林精舍,將此事禀告世尊。世尊説:「目犍連啊,不僅是你會起疑慮,古代的智者也曾起過疑慮。」説罷,應長老請求,講述了過去的事。
過去世,在波羅奈城(Bārāṇasi)梵授王(Brahmadatta)統治時,菩薩投生為城郊墳場一棵尼拘律樹(Nimba)的樹神。某日,一個在城門村落作案的盜賊逃進那片墳場。當時那裡有兩棵大樹——尼拘律樹和菩提樹(Assattha)。盜賊把贓物放在尼拘律樹下躺臥。那時的法律規定:抓到小偷要綁在尼拘律樹的尖樁上處死。樹神心想:「若人們來抓這賊,必定會砍斷這棵樹的枝幹做樁刑具,這樣樹就毀了。我得把他趕走。」於是現身與賊交談,先説了第一首偈:
41.
「小偷快起來!躺着有何用?
莫等國王臣僕抓住你,
你這村中造惡之人。」
説完這番話,樹神嚇唬他説:「趁官兵未到,快逃別處去!」便驅走了他。盜賊逃跑時,菩提樹神説了第二首偈:
42.
「他們若抓這造惡之賊,
與你這墳場生的臭樹何干?」
尼拘律樹神聽後,回應第三首偈:
43.
「菩提樹啊你不知,我與此賊的關聯。
國王若抓這造惡賊,
必將他釘上尼拘律樁——
這正是我憂心的緣由。」
(註:
「我與賊的關聯」指我們同處一地的因果。
「釘上尼拘律樁」是當時刑罰。
「我憂心」是怕刑具毀壞樹身,連累樹神住所,或屍臭污染,故驅趕盜賊。)
正當兩樹神爭論時,失主們舉着火把循跡而來,發現盜賊躺過的痕跡,喊道:「看!小偷剛起身逃跑,沒抓到。若逮到他,非用這臭樹的尖樁釘死他,或吊在樹枝上不可!」説完四散搜尋,終無所獲。
菩提樹神聽聞此言,説出第四首偈:
44.
「智者應預見可憂患,防範未至的危險。
洞悉兩世的明者,
能避現世與來生禍患。」
世尊講完這法義後,點明本生因緣:「當時的菩提樹神是阿難,尼拘律樹神則是我。」
312. kassapamandiyajātakaṃ 迦葉與遲鈍者本生經(發難父親的故事)
「迦葉啊,即使遲鈍者……」這段話是世尊在祇樹給孤獨園(Jetavana)居住時,針對一位年長比丘所講述的故事。據説,從前舍衛城(Sāvatthī)有一位良家子弟,看見愛欲的過患後,在世尊座下出家,精進修習業處,不久便證得阿羅漢果。後來,他的母親去世了。他讓父親和幼弟也出家,一起住在祇樹給孤獨園。雨季來臨時,他聽説某個村落容易獲得僧衣資具,便帶他們去那裡安居。雨季結束後,三人返回祇樹園。年輕比丘在接近精舍時説:「沙彌,你先安頓長老休息,我先回去打掃住處。」説完便先進入精舍。
年長比丘慢慢走來,沙彌卻不斷用頭頂着他催促:「快走啊,尊者!快走啊,尊者!」硬推着他前進。長老生氣道:「你這是強迫我聽你的!」説完轉身,從另一條路折返。就這樣,他們互相爭執拖延,直到太陽西沉,天色已暗。
另一位比丘打掃完住處、備好水後,久等他們不來,便舉着火把出去迎接。見到他們時問道:「怎麼這麼晚?」年長比丘解釋了原因。這位比丘安頓好兩人,帶他們慢慢回來。當天,他們錯過了侍奉佛陀的機會。第二天去禮佛時,世尊問:「你們什麼時候回來的?」答:「昨天,世尊。」世尊又問:「昨天回來,今天才來禮佛?」他回答:「是的,世尊。」並説明了原因。世尊譴責那位年長比丘,然後説:「他不是現在才這樣做,過去也曾如此。現在他讓你疲憊,過去也曾讓智者疲憊。」應比丘請求,世尊講述了過去的事。
過去世,波羅奈城(Bārāṇasi)由梵授王(Brahmadatta)統治時,菩薩投生為迦尸國(Kāsi)某個婆羅門家庭的孩子。他長大後,母親去世了。他辦完喪事,每月布施家中財物,最後帶着父親和幼弟,穿上樹皮衣到雪山地區修習梵行,靠乞食和採集野果根莖維生,住在美麗的森林中。然而,雪山雨季時,大雨連綿不斷,無法挖掘根莖,果實和樹葉也掉落。苦行者們大多會離開雪山,到人類聚居地暫住。
當時,菩薩帶着父親和幼弟到人間居住,等到雪山花果繁茂時,再帶他們返回自己的茅棚。快抵達時,太陽已西沉,他對兩人説:「你們慢慢走,我先回去整理住處。」説完便先行離開。年幼的苦行者和父親慢慢走着,卻在某處不斷用頭頂着父親催促:「快走!快走!」硬推他前進。年長的父親生氣道:「你這是強迫我聽你的!」轉身從另一條路折返。就這樣,他們爭執拖延,直到天色完全黑暗。
菩薩打掃完草堂、備好水後,舉着火把沿路迎接,見到他們便問:「怎麼耽擱這麼久?」年幼的苦行者説明原因。菩薩帶兩人慢慢回來,整理好用具,替父親洗腳、按摩背部和四肢,又準備火盆讓他取暖。待父親疲勞緩解後,菩薩坐下勸誡道:「父親啊,年輕孩子就像陶器,稍一碰撞就破碎,而且一旦破碎就無法復原。即使他們辱罵或責難,長者也應忍耐。」接着,他説出以下偈頌:
45.
「迦葉啊,即使遲鈍者,
年輕者咒罵或打人,
智者應容忍這一切,
智者能忍耐。」
46.
「即使善人爭吵,
他們很快會和解;
愚者卻如破陶器,
永遠無法再黏合。」
47.
「這些人會更親近,
他們的友誼不衰敗。
能知自身過犯者,
能接受教誡者——」
48.
「他才是更卓越者,
是負重擔者。
能主動修復破裂,
重建友誼之人啊!」
菩薩如此勸誡父親後,父親從此變得調柔、易於教導。
世尊講完這法義後,點明本生因緣:「當時的年長苦行者是那位老比丘,年幼的苦行者是沙彌,而勸誡父親的正是我。」
313. khantīvādījātakaṃ 忍辱言教者本生經(隱士菩薩展示極強忍辱的故事)
「即使他砍斷你的手腳……」這段話是世尊住在祇樹給孤獨園(Jetavana)時,針對一位易怒的比丘所講述的。故事背景與先前所述相同。世尊對那位比丘說:「比丘啊,你為何在無瞋恚的佛陀教法中出家,卻仍生起瞋怒?古代的智者即使被砍斷手腳、耳朵、鼻子,遭受千次打擊,也不對他人起瞋心。」說完後,世尊講述了過去的事。
【過去世的故事】
過去世,在波羅奈城(Bārāṇasi),有一位名叫卡拉布(Kalābu)的國王統治著。當時,菩薩投生於一個擁有八千萬財富的婆羅門家庭,名叫昆達拉童子(Kuṇḍalakumāra)。長大後,他前往德叉尸羅(Takkasilā)學習一切技藝,成家立業。父母去世後,他檢視家中財富,心想:「這些財富讓我的親族爭奪不休,我若執著於此,又有何益?」於是,他將財富布施給需要的人,前往雪山出家,靠野果根莖維生,長久居住於此。後來,為了攝取鹽分,他來到人間聚落,漸漸抵達波羅奈城,住在皇家園林中。
第二天,他入城乞食,來到將軍的住處門前。將軍見他威儀莊嚴,心生歡喜,請他入內,以準備好的食物供養,並承諾持續護持,安排他繼續住在皇家園林。
【國王的憤怒】
有一天,卡拉布國王飲酒作樂,在眾多舞女陪伴下,帶著盛大的儀仗來到園林。他在吉祥石臺上鋪設臥具,倚靠在一名寵妃懷中入睡。舞女們彈琴歌唱,猶如帝釋天宮的盛宴。國王睡著後,舞女們心想:「我們唱歌跳舞是為了取悅國王,但他已睡著,何必再表演?」於是丟下樂器,到園中採花嬉戲。
此時,菩薩正坐在一棵盛開的沙羅樹下,沉浸在出家的喜悅中,猶如醉象般安詳。舞女們看見他,便說:「姐妹們,這位修行者坐在樹下,趁國王未醒,我們去聽他說法吧!」於是上前禮敬,圍繞而坐,請求他說法。菩薩為她們講解佛法。
國王的寵妃見狀,搖醒國王。國王醒來不見舞女,問道:「那些賤人去哪了?」妃子回答:「大王,她們去圍繞一位苦行者聽法了。」國王大怒,拔劍說:「我要教訓這個偽裝的苦行者!」便衝了過去。
舞女們見國王怒氣沖沖地趕來,其中一位最受寵的妃子趕緊攔住國王,奪下他的劍,安撫他的怒氣。國王走到菩薩面前,質問:「沙門,你宣揚什麼教法?」菩薩回答:「大王,我宣揚忍辱(Khantivādī)。」國王問:「什麼是忍辱?」菩薩答:「面對辱罵、譏諷、毆打時,不起瞋恨心。」
國王說:「那我倒要看看你的忍辱是否真實!」便召來劊子手,命令道:「抓住這個邪惡的苦行者,把他摔在地上,用荊棘鞭抽打他兩千下!」劊子手照做,菩薩的皮膚破裂、血肉模糊,鮮血直流。
國王再次問:「你宣揚什麼?」菩薩仍答:「忍辱,大王。忍辱不在皮膚裡,我的忍辱深植於心。」
接著,國王命令劊子手:「砍斷他的雙手!」劊子手用斧頭砍下菩薩的雙手。國王又命令:「砍斷他的雙腳!」劊子手又砍斷他的雙腳。鮮血如漆樹汁般湧出。國王再問:「你宣揚什麼?」菩薩仍答:「忍辱,大王。忍辱不在手腳裡,我的忍辱在更深之處。」
國王又命令:「割掉他的耳朵和鼻子!」劊子手照做,菩薩全身浴血。國王最後問:「你宣揚什麼?」菩薩依然回答:「忍辱,大王。」國王說:「你這個偽裝的苦行者,就坐著炫耀你的忍辱吧!」說完,一腳踢向菩薩的心臟,揚長而去。
【將軍的悲憫】*
國王離開後,將軍用布擦拭菩薩的血,將他的手腳、耳朵、鼻子包好,扶他緩緩坐起,禮敬後說道:「尊者啊,如果您要生氣,請對那犯下罪行的國王生氣,不要牽連無辜。」接著,他說出第一首偈頌:
49.
「砍斷您手腳與耳鼻者,
大勇者啊,請對他生怒,
但莫讓此國因此毀滅。」**
菩薩聽後,以第二首偈頌回答:
50.
「砍斷我手腳與耳鼻者,
願那國王長壽安康,
因我這般人永不生怒。」**
【業報現前】
當國王離開園林時,大地突然裂開,噴出四萬由旬深的火焰,猶如展開的草蓆,從無間地獄(Avīci)伸出火舌,像用黑毯裹住國王一般,將他拖入地底。國王在園林門口沉入地獄,當場墮入無間大火。菩薩也在當天逝世。
國王的隨從與市民帶著香花、薰香前來,為菩薩舉行葬禮。有人說:「菩薩又回到雪山了。」但這並非事實。
接著,世尊以兩首覺悟偈總結:
51.
「往昔曾有沙門展示忍辱
他安住忍辱之力,
迦尸王卻殘害其身。」**
52.
彼殘暴業果成熟,
迦尸王終嘗苦報,
深陷地獄受煎熬。」**
【本生結語】
世尊講完這個法義,並闡明四聖諦後,總結本生因緣:
「當時的卡拉布國王是提婆達多(Devadatta)。**
將軍是舍利弗(Sāriputta)。**
忍辱的苦行者正是我(佛陀)。」
說法結束時,那位易怒的比丘證得阿那含果,其他許多人也證得須陀洹等聖果。
314. lohakumbhijātakaṃ 鐵鍋本生經(來自地獄喊聲的故事)
‘我們過著比死亡更痛苦的生活’--這個教導,是世尊在祇園精舍時針對憍薩羅(Kosala)國王所講述的。當時憍薩羅國王在夜間聽到四種地獄眾生的叫聲:一個只喊「du」(痛苦),一個喊「sa」(持續),一個喊「na」(沒有),一個喊「so」(那個)。這些眾生前世是舍衛城(Sāvatthi)的王族子弟,因侵犯他人嚴加守護的婦女,沉迷情慾,造下諸多惡業,死後轉生於舍衛城邊境四口鐵鍋中,承受六萬年煎熬後浮出鍋面,看見鍋口鐵蓋時哀嚎:「何時才能解脫這痛苦?」四人接連發出巨大慘叫。
國王聽聞後恐懼顫慄,徹夜未眠直至黎明。婆羅門們清晨覲見時,發現國王神色不安。國王說:「老師們,我昨夜聽到四種恐怖聲音。」婆羅門們甩手驚呼:「這是凶兆啊,大王!」國王問:「有化解方法嗎?」他們回答:「雖然可簡單處理,但我們學識淵博,建議舉行四牲祭。」國王立即下令:「速備四象、四馬、四牛、四人,從鵪鶉開始,每類四隻動物,舉行全四祭為我消災。」婆羅門們暗自欣喜:「能大吃魚肉,還能獲厚利」,假裝忙碌籌備祭壇,實則盤算利益。
茉莉卡(Mallikā)王后詢問國王:「為何婆羅門如此忙碌?」國王不耐煩道:「你只關心自己享樂,哪知我的痛苦!」王后追問詳情,國王說:「我聽到不祥之聲,婆羅門說這威脅王權、財富與性命,要殺生祭祀。」王后建議:「何不請教天人間最尊貴的婆羅門——正等覺者?」國王問:「誰是正等覺者?」王后答:「喬達摩佛陀。」國王恍然大悟:「我竟未想到請教佛陀!」
國王清晨乘御駕至祇園,禮敬世尊後稟報:「昨夜聞四聲慘叫,婆羅門要殺生祭祀。這些聲音預示什麼?」佛陀說:「大王勿憂,這是地獄眾生受苦哀嚎,非獨您聽見,古時國王們也聽過。當他們聽從智者勸誡停止殺祭,百姓都得安樂。」於是應王請求講述過去因緣:
過去波羅奈(Bārāṇasi)國梵授王(Brahmadatta)統治時,菩薩投生迦尸(Kāsi)某婆羅門家,見愛慾過患後出家修行,證得神通與禪定,住喜馬拉雅山美景處。當時國王同樣聞四聲慘叫,婆羅門建議殺生祭祀。當祭壇備妥,百姓被帶往刑場時,菩薩以天眼觀見此事,決定:「我當救度眾生。」便飛臨王宮花園,坐於吉祥石上如金像般輝耀。
首席祭司的大弟子質疑:「老師,吠陀中豈有殺生得福之法?」祭司呵斥:「你只管守護國王財富!我們能吃魚肉獲利,閉嘴!」弟子拒絕參與,轉向菩薩求教。菩薩問:「國王治國公正嗎?」弟子答:「國王賢明,但聽信婆羅門殺生消災之議。」並請示:「尊者可知這些聲音緣由?能否救百姓免死?」菩薩答:「若國王來問,我當解答。」
國王親至花園禮敬菩薩,菩薩闡明真相:「這些眾生前世侵犯人妻,於波羅奈城邊四口鐵鍋受煎煮。當他們想完整表達時,因業力深重只能喊出單字。」隨即完整解釋四聲含義:
53.
'我們過著比死亡更痛苦的生活(dujjīvitamajīvimha),當有值得佈施的對象時卻不給予(ye sante na dadamhase)。
雖然擁有財富(vijjamānesu bhogesu),卻未能為自己建立庇護(dīpaṃ nākamha attano)。'
菩薩(bodhisatto)說明:「這個地獄眾生想完整說出這首偈頌卻因業力而無法完成。」於是菩薩以智慧補完整首偈頌並解釋。其餘幾個聲音也是同樣情況。
其中喊「sa」的眾生想說的是這首偈頌:
54.
「整整六萬年(saṭṭhi vassasahassāni),
完全滿貫無缺(paripuṇṇāni sabbaso)。
在地獄中被煎煮(niraye paccamānānaṃ),
何時才是盡頭(kadā anto bhavissatī)?」
喊「na」的眾生想說的是這首偈頌:
55.
「根本沒有盡頭(natthi anto),為何會有盡頭(kuto anto)?
連盡頭的影子都看不見(na anto paṭidissati)。
尊者啊!這都是因為我們當初(tadā hi pakataṃ pāpaṃ),
犯下的滔天惡業(mama tuyhañca mārisā)。」
喊「so」的眾生想說的是這首偈頌:
56.
「所以現在我終於明白(sohaṃ nūna ito gantvā),
若能獲得人身(yoniṃ laddhāna mānusiṃ)。
必當樂善好施(vadaññū sīlasampanno),
廣積諸多善業(kāhāmi kusalaṃ bahun)。」
菩薩(bodhisatto)一一解釋這些偈頌後,對國王說:「大王,這些地獄眾生(nerayikasatto)因惡業太重,無法完整表達這些詩句。他們只是在承受業報時發出哀嚎。您聽到這些聲音不會有任何危險,請不要恐懼。」
國王聽從勸告,釋放所有百姓,派人敲響金鼓(suvaṇṇabheri),徹底摧毀了祭祀場(yaññāvāṭaṃ)。菩薩(bodhisatto)救度大眾後,停留數日,最終保持禪那往生梵天(brahmaloke)。
世尊(satthā)講完這個法義開示,揭示真理後總結本生故事:「當時祭司(purohita)的首席弟子是舍利弗(Sāriputto),而那位苦行者(tāpaso)正是我自己。」
315. sabbamaṃsalābhajātakaṃ 全肉施捨本生經 (因為說話好聽而獲得整車肉的故事)
「你的話語真是粗魯啊!」**——這是世尊(satthā)住在祇樹給孤獨園(jetavane)時,針對舍利弗長老(sāriputtatthera)為服用瀉藥(pītavirecanaṃ)的比丘們取得肉粥(rasapiṇḍapātaṃ)的事跡所講述的故事。
當時,祇園精舍(jetavane)有些比丘因服用油性瀉藥(snehavirecanaṃ),需要肉粥調養。照顧他們的比丘們便到舍衛城(sāvatthiṃ)的米商街(odanikagharavīthiyaṃ)乞食,卻沒得到肉粥,只好空手而歸。
舍利弗長老午後入城乞食時遇見他們,問:「道友們,為何這麼早就回來了?」比丘們說明緣由後,長老說:「跟我來。」便帶他們重回米商街。民眾見長老前來,紛紛供養豐盛的肉粥。比丘們帶回精舍讓病患食用,眾人得以康復。
後來,比丘們在法堂(dhammasabhāyaṃ)議論:「聽說舍利弗長老親自帶人去乞食,為服瀉藥的比丘們取得大量肉粥呢!」世尊到來時問:「你們在討論什麼?」比丘們如實稟告。世尊說:「比丘們,舍利弗現在能獲得肉食並不稀奇,過去世也有善用柔軟語的智者得到過。」於是講述過去因緣。
過去,波羅奈城(bārāṇasiyaṃ)梵授王(brahmadatte)統治時,菩薩(bodhisatto)是一位富商之子(seṭṭhiputto)。
某天,一位獵人(migaluddako)獲得大量獸肉,裝滿車子(yānakaṃ)準備進城販賣。此時,四位富商之子(cattāro seṭṭhiputtā)從城門出來,在路旁一處休息處(magasabhāgaṭṭhāne)閒聊。
其中一位富商之子看見肉車,便說:「去叫那獵人給我塊肉。」同伴說:「你自己去要吧。」他走過去粗魯地喊:「喂!獵人,給我塊肉!」
獵人回答:「先生(mārisa),向人索求時應該用柔和的言語。你這樣說話,只能得到符合你語氣的肉。」隨即唸出第一首偈頌:
57.
「你的話語真粗魯(pharusā vata te vācā),
來要肉卻這般無禮(maṃsaṃ yācanako asi)。
既然你的話像腰子般硬(kilomasadisī vācā),
我就給你腰子吧(kilomaṃ samma dammi te)!」
第二位富商之子問:「你怎麼說的?」得知後說:「我也去要。」他走過去喊:「大哥(jeṭṭhabhātika),請給我一塊肉。」
獵人說:「你會得到符合你語氣的肉。」唸出第二首偈頌:
58.
「兄弟是人間至親(aṅgametaṃ manussānaṃ),
世人皆如此稱呼(bhātā loke pavuccati)。
既然你的話如手足般親切(aṅgassa sadisī vācā),
我就給你上等腿肉吧(aṅgaṃ samma dadāmi te)!」
第三位富商之子問:「你怎麼稱呼他的?」得知後說:「我也試試。」他上前恭敬地說:「父親(tāta),請給我一塊肉。」
獵人回應:「你會得到相稱的肉。」唸出第三首偈頌:
59.**
「一聲『父親』喚出口(tātāti putto vadamāno),**
撼動為父的心頭(kampeti hadayaṃ pitu)。**
既然你的話如心般真摯(hadayassa sadisī vācā),**
我就給你珍貴的心臟肉吧(hadayaṃ samma dammi te)!」**
第四位富商之子(即菩薩)詢問方法後,上前親切地說:「朋友(sahāya),請給我一塊肉。」
獵人感動地說:「你會得到相配的饋贈。」唸出第四首偈頌:
60.**
「若人活在無友之城(yassa gāme sakhā natthi),**
荒涼如林獨自行(yathāraññaṃ tatheva taṃ)。**
你的話語如至寶(sabbassa sadisī vācā),**
這整車肉都送你(sabbaṃ samma dadāmi te)!」**
註解:獵人將整車肉(maṃsayānakaṃ)送到菩薩家中,更受菩薩禮遇,從此成為終生摯友。
世尊(satthā)開示完這段法義後,揭示過去世的因緣:
「當時的獵人(luddako)是現在的舍利弗(sāriputto),而那位獲得整車肉的富商之子(sabbamaṃsalābhī seṭṭhiputto)就是我。」
316. sasapaṇḍitajātakaṃ 智兔本生經(兔菩薩捨身施肉的故事)
「我有七條紅鱗魚」**——這是世尊(satthā)住在祇樹給孤獨園(jetavane)時,針對一位供養全套資具(sabbaparikkhāradānaṃ)的居士所講述的故事。
當時,舍衛城(sāvatthiyaṃ)有位居士準備了全套比丘資具,在自家門口搭建帳篷(maṇḍapaṃ),邀請以佛陀為首的僧團(buddhappamukhassa bhikkhusaṅghassa)應供。他在精心布置的帳篷內設好高座,獻上各種美味飲食,連續七天供養。第七天,他更向五百比丘贈送全套資具。
飯後,世尊為他祝福說:「施主,你應當心生歡喜。這樣的布施(dānaṃ)是古聖賢(porāṇakapaṇḍitānaṃ)的傳統。往昔的智者們甚至願意犧牲生命,割下自己的肉來布施。」應居士請求,佛陀講述過去因緣。
【過去世的故事】
過去,波羅奈城(bārāṇasiyaṃ)由梵授王(brahmadatte)統治時,菩薩(bodhisatto)投生為一隻兔子(sasayoniyaṃ),住在森林裡。這片森林一側靠山,一側臨河,另一側鄰近邊境村莊。
菩薩有三個朋友:猴子(makkaṭo)、豺狼(siṅgālo)和水獺(uddo)。四位智者(paṇḍitā)共同生活,白天各自覓食,傍晚聚會交流。智兔(sasapaṇḍito)常教導他們:「應當布施(dānaṃ)、持戒(sīlaṃ)、守布薩業(uposathakammaṃ)。」朋友們聽從教誨後,各自回巢休息。
某天,智兔望見月亮,知道明天是齋日(uposathadivaso),便提醒三位朋友:「明天請持戒守齋。持戒基礎上的布施功德巨大。若有乞食者來訪,你們應先布施再進食。」他們都答應了。
【四位朋友的準備】
次日清晨:
1. **水獺(uddo)** 早早出門,到恆河(gaṅgātīraṃ)邊覓食。有個漁夫(bālisiko)釣到七條紅鱗魚(satta rohitamacche),用藤蔓串起,埋在沙中後繼續捕魚。水獺聞到魚腥味,挖出魚獲,三次高喊:「這些魚有主人嗎?」無人回應後,他咬斷藤蔓(vallikoṭiṃ),把魚帶回巢穴,心想:「布薩戒時間到再吃。」便躺下持戒。
2. **豺狼(siṅgālo)** 在田野守護者(khettagopakassa)的茅屋裡發現兩串烤肉(maṃsasūlāni)、一隻蜥蜴(godhaṃ)和一罐凝乳(dadhivārakaṃ)。他三次呼喊確認無人認領,便用嘴叼起凝乳罐的繩子,連同烤肉和蜥蜴一起帶回巢穴,準備布薩戒後享用。
3. **猴子(makkaṭo)** 從森林採來熟芒果(ambapakkaṃ),也存著等布薩戒時間到再吃。
4. **智兔(sasapaṇḍito)** 心想:「我只有草可吃,無法布施。若有乞者來訪,我將獻上自己的肉。」此時,因他的戒德之力,帝釋天(sakka)的寶座發熱了。
【帝釋天的考驗】
帝釋天(sakka)為測試智兔,化身為婆羅門(brāhmaṇavesena)依次拜訪:
1. **到水獺處**,水獺問:「你為何站在這裡?」帝釋天答:「我想得到食物,然後持布薩。」水獺說:「我給你食物。」水獺便唸出第一偈:
61.
「我有七條紅鱗魚(satta me rohitā macchā),**
從水中撈到岸上(udakā thalamubbhatā)。**
婆羅門啊,這些是我的(idaṃ brāhmaṇa me atthi),**
請享用後住在林中(etaṃ bhutvā vane vasā)。」**
2. **到豺狼處**,同樣問答後,豺狼唸出第二偈:
62.**
「我在田間守護者那裡(dussa me khettapālassa),**
拿來夜宵(rattibhattaṃ apābhataṃ)。**
兩串烤肉和一隻蜥蜴(maṃsasūlā ca dve godhā),**
還有一罐凝乳(ekañca dadhivārakaṃ)。**
婆羅門啊,這些是我的(idaṃ brāhmaṇa me atthi),**
請享用後住在林中(etaṃ bhutvā vane vasā)。」**
3. **到猴子處**,同樣問答後,猴子唸出第三偈:
**63.**
**「熟芒果與清涼河水(ambapakkaṃ dakaṃ sītaṃ),**
**樹蔭舒適令人愉悅(sītacchāyā manoramā)。**
**婆羅門啊,這些是我的(idaṃ brāhmaṇa me atthi),**
**請享用後住在林中(etaṃ bhutvā vane vasā)。」**
4. **到智兔處**,智兔歡喜地說:「太好了!今天我能做前所未有的布施。但請你持戒不殺生(pāṇātipātaṃ na karissasi)。」隨即唸出第四偈:
**64.**
**「兔子沒有芝麻豆米(na sasassa tilā atthi),**
**也無綠豆與稻穀(na muggā napi taṇḍulā)。**
**請用火烤我的肉(iminā agginā pakkaṃ),**
**享用後住在林中(mamaṃ bhutvā vane vasā)。」**
【捨身布施】
帝釋天堆起炭火(aṅgārarāsiṃ),智兔三次抖動身體驅走寄生蟲後,躍入火中。但火焰連一根兔毛都無法燒焦,反而像進入雪窟般清涼。
帝釋天現出本相說:「智兔(sasapaṇḍita),我是帝釋天(sakkohamasmi),特來測試你的德行。」智兔回答:「即使全世界來測試,我也不會退轉布施之心!」
帝釋天讚歎:「願你的美德傳遍整個大劫(sakalakappaṃ)!」他擠出山汁(pabbatarasaṃ)在月亮上畫出兔影(sasalakkhaṇaṃ),將智兔安放回巢穴後離去。四位智者終生持戒、布施、守布薩,隨業而去。
【本生故事的總結】
世尊(satthā)開示完法義,開示真諦後,揭示過去因緣:
「當時的水獺(uddo)是阿難(ānando),豺狼(siṅgālo)是目犍連(moggallāno),猴子(makkaṭo)是舍利弗(sāriputto),帝釋天(sakka)是阿那律(anuruddho),而智兔(sasapaṇḍito)就是我。」
供養資具的居士當場證得初果(sotāpattiphale)。
317. matarodanajātakaṃ 明白哀悼本生經(智慧菩薩不因兄弟死亡而悲傷的故事)
當佛陀住在祇樹給孤獨園時,針對一位舍衛城的居民(一位家主)講述了這個故事。據說,這位家主的兄弟去世了。他因悲傷過度,既不洗澡、不吃飯,也不塗抹油膏,每天清晨就去墓地,沉浸在悲痛中哭泣。佛陀在清晨觀察世間時,看到他具備證得須陀洹果的潛質,心想:「除了我,沒有人能通過講述過去的事來平息他的悲傷並讓他證得須陀洹果。我必須去幫助他。」於是第二天,佛陀在午飯後帶著比丘們來到他的家門口。家主聽到「佛陀來了」,便準備了座位,並說:「請進來。」佛陀進去後坐在準備好的座位上,家主也進來禮拜佛陀,坐在一旁。佛陀問他:「家主,你在想什麼?」他回答:「尊者,自從我的兄弟去世後,我一直在思念他。」佛陀說:「朋友,一切有為法(條件組合之法)都是無常的,注定毀滅的終將毀滅,不必為此憂傷。古代的智者即使兄弟去世,也不會悲傷,因為他們明白『注定毀滅的終將毀滅』。」應家主的請求,佛陀講述了過去的事。
過去,在波羅奈城(Bārāṇasi),梵授王(Brahmadatta)統治時,菩薩出生在一個富商家庭,擁有八千萬財富。當他長大時,父母去世了。他的兄弟管理家業,菩薩依賴他生活。後來,兄弟也因病去世。親戚朋友們聚集在一起,抱著屍體哭泣哀嚎,沒有一個人能保持冷靜,只有菩薩既不哭也不哀悼。人們指責他:「看啊!他的兄弟死了,他連一點悲傷的表情都沒有,心腸太硬了!他一定是想著『兩份財產都歸我一人享用』,才希望兄弟死掉。」親戚們也責備他:「你為什麼不哀悼你的兄弟?」菩薩聽後對他們說:「你們因為愚癡,不了解世間的八種法(八風),才會因『我的兄弟死了』而哭泣。我也會死,你們也會死,為什麼你們不為自己『我也會死』而哭泣呢?一切有為法(條件組合之法)都是無常的,終將毀滅,沒有任何事物能永恆存在。你們因為無知,不了解世間的真相,才會哭泣。我為什麼要哭呢?」說完,他誦出以下偈頌:
65.**
「你們只為死者哭泣,卻不哭那終將死去的活人。
一切擁有身體的生命,終將逐漸捨棄生命。
66.**
「天人、人類、四足動物、鳥類、蛇類,乃至龍族,
都無法掌控身體,終將捨棄生命。
67.
「世間如此動盪不安,觀察到人類的苦樂後,
哭泣與哀嚎毫無意義,為何要讓悲傷淹沒你們?
68.
「放蕩者、酗酒者、愚者、魯莽者、不修習者,
那些不懂法的人,反將智者視為愚人。」
註釋:「放蕩者、酗酒者、無知者」(dhuttā ca soṇḍā akatā)指沉迷女色、酒精、賭博等的人,以及缺乏智慧者。「愚者」(bālā)指愚昧無知的人。「魯莽者、不修習者」(sūrā ayogino)指不善於思考、不修習正道的人。另有一種讀法作「不戰鬥者」(ayodhino),指無法戰勝煩惱的人。「那些不懂佛法的人,反將智者視為愚人」(dhīraṃ maññanti bāloti, ye dhammassa akovidā)指那些不了解世間八法的人,自己因微小苦難就哭泣,卻把像菩薩這樣明白真相、不因親友死亡而哭泣的智者視為愚人。
菩薩這樣開示後,消除了所有人的悲傷。
佛陀講述這個法義,闡明真諦後,將本生故事與當下因緣結合。在真理的總結中,那位家主證得了須陀洹果。當時,佛陀為大眾說法,而那位能消除悲傷的智者就是佛陀前生。
318. kaṇaverajātakaṃ 迦納維拉本生經(比丘前世被女人害死的故事)
佛陀在祇園精舍時,因談及一位比丘被舊情人誘惑之事而講述此故事。事件的詳細內容將在《根本生譚》(Indriyajātaka JaA.423)中說明。佛陀對該比丘說:「比丘啊!過去你曾因她而險些喪命。」應比丘請求,佛陀講述了過去之事。
#### **過去世**
從前,波羅奈(Bārāṇasi)國由梵授王(Brahmadatta)統治時,菩薩(即佛陀的前生)投生於迦尸(Kāsigāma)村一個富戶家中,出生時恰逢盜賊星宿當空。他長大後以搶劫為生,成為名震四方的悍匪,力大如象,無人能擒。某日,他潛入一富商家,破牆盜取大量財物。城中民眾向國王陳情:「陛下!有一大盜洗劫城市,請逮捕他!」國王遂下令城防官捉拿。城防官於夜間在各處設伏,最終將盜賊連同贓物一併捕獲,稟告國王。國王下令:「斬其首級!」城防官便將盜賊反綁,頸掛紅色迦納維拉(kaṇavera)花環,頭頂灑滿磚粉,每走四步便以鞭抽打,並擊鼓遊街示眾,宣告:「此即洗劫本城的盜賊!」全城為之轟動。
當時,波羅奈有位名妓莎瑪(Sāmā),深受國王寵愛,擁有五百名侍女。她推開閣樓窗戶,見盜賊被押解經過。此人相貌俊美,儀態非凡,宛如天神,眾人皆仰首注目。莎瑪一見傾心,思忖:「如何能讓他成為我的主人?」她心生一計,派一名侍女攜千金賄賂城防官,傳話:「此盜是莎瑪之兄,除她外無人能庇護。請收下千金,釋放他吧!」城防官答:「此盜名聲太顯,無法公開釋放。但若另尋一人頂替,我可暗中用篷車送走他。」侍女回報莎瑪。
恰巧有位富商之子迷戀莎瑪,每日贈她千金。當日黃昏,他照例帶千金前往莎瑪住所,見她將錢袋置於腿上哭泣,便問原因。莎瑪答:「大人,此盜是我兄長。他自慚行卑賤之事,不敢來見我。城防官派人傳話,若得千金便釋放他。如今我備好錢財,卻無人代為轉交。」富商之子因迷戀她,當即答應親往。莎瑪遞上錢袋說:「請速去速回。」他攜錢至城防官處,官方便暗中安置富商之子,另用篷車送走盜賊,並謊稱:「此盜全國知名,暫且等待夜深人靜時再處決。」待民眾散去後,城防官將富商之子押至刑場斬首,屍體懸於木樁上,隨即返城。
自此,莎瑪不再接客,只與那盜賊相伴。盜賊暗想:「若她再戀他人,必會殺我另尋新歡。此女心狠,我須儘早逃離。但空手而走太虧,當帶走她的首飾。」某日,他對莎瑪說:「愛人啊!我們如籠中雞般整日困居,不如去花園遊玩?」莎瑪欣然同意,備妥飲食,盛裝打扮後與他同乘密車前往。在園中嬉戲時,盜賊佯裝親熱,摟她入懷,假意纏綿間將她掐暈,褪盡其首飾,又以她的外衣捆紮成包,負於肩上,翻牆逃離。
莎瑪甦醒後詢問侍從:「主人何在?」侍從答不知。她怒道:「他定以為我死了才逃走!」返家後發誓:「自與良人分別後,我絕不臥華榻!」遂席地而臥。此後,她不穿華服、日僅一餐、不施香粉,決心尋回情郎,便召來藝人,賞千金並教唱一首歌:「若在集會上首唱此曲,他若在場必會回應。屆時轉告我安好,帶他回來;若不從,便傳我口信。」藝人領命出發。
藝人離城巡演,終至一邊境村落。首演時,他們唱道:
第69偈:**
「春時夾竹桃叢,花光如焰灼灼紅。
擁在我臂中,我說:『願你安康無病痛。』」
盜賊聽後上前質疑:「你說莎瑪活著,我不信!」隨即對唱:
第70偈:**
「狂風豈能撼山嶽?如果能吹走山,大地也會被吹走
亡者焉能傳音訊?莎瑪既死何會說話?」
藝人答以第三偈:
第71偈:**
「莎瑪未死,沒有願欲其他人。
日僅一餐,唯盼你歸。」
盜賊冷笑:「她生死與我何干?」再唱第四偈:
72偈:**
「舊情難敵新歡誘,莎瑪易主如轉袖。
既曾千金贖我命,他日亦為他人謀。
我當遠遁絕蹤跡,從此天涯不相候。」
唱罷,他當眾繫緊腰帶,疾奔而去。藝人回報莎瑪,她悔恨交加,最終抑鬱而終。
佛陀開示完此法義,闡明真諦後,總結本生譚:「當時的富商之子是這比丘,莎瑪是舊情人,而盜賊即是我。」說法畢,憂惱的比丘證得須陀洹果。
319. tittirajātakaṃ 鷓鴣本生經(間接無意的損害不構成業的故事)
**緣起**
佛陀住在憍賞彌(Kosambī)的巴達利迦園(Badarikārāma)時,針對羅睺羅(Rāhula)尊者的事,說出「我們活得真快樂啊!」這段話。當時的詳細情況,已在Tipallatthajātaka(JaA.16)中說明。
比丘們在法堂談論:「各位,羅睺羅願欲學,一絲不苟,堪受教誡。」當他們談論這位尊者的品德時,佛陀到來,問道:「比丘們,你們現在在討論什麼?」比丘們回答:「是關於這件事。」佛陀說:「比丘們,這並非現在才發生,過去羅睺羅也曾願欲學,一絲不苟,堪受教誡。」接著,佛陀講述了過去的事。
**過去世**
從前,波羅奈(Bārāṇasī)由梵授王(Brahmadatta)統治時,菩薩投生於一個婆羅門家庭,長大後前往德叉尸羅(Takkasilā)學習一切技藝,後來離開城市,在喜馬拉雅山區出家為隱士,並證得神通與禪定,在美麗的森林中享受禪悅。
有一次,他為了補充鹽分,前往邊境的一個村莊。當地人見到他,心生敬信,便在森林中為他搭建一座草屋,並供養生活所需,讓他安住下來。
當時,村裡有一位捕鳥人,抓到一隻聰明的鷓鴣(tittira),並將牠訓練得十分聽話,關在籠子裡細心照料。捕鳥人帶牠到森林,利用牠的叫聲吸引其他鷓鴣前來,再捕捉牠們販賣維生。
這隻鷓鴣心想:「因為我的緣故,許多親族被殺害,這都是我的罪過。」於是牠保持沉默,不再鳴叫。捕鳥人發現牠不叫了,就用竹條打牠的頭。鷓鴣因疼痛而發出叫聲,捕鳥人便繼續利用牠的叫聲捕捉其他鷓鴣。
鷓鴣思考:「我並無殺害牠們的意願,但我的行為卻間接導致牠們死亡。如果我不叫,牠們就不會來;我一叫,牠們就會來,被捕後喪命。這其中,我是否有罪?還是無罪?」
從那時起,鷓鴣開始思索:「誰能解答我的疑惑?」牠四處尋找智者。
有一天,捕鳥人抓了很多鷓鴣,裝滿籠子後,想喝水,便帶著籠子來到菩薩的草屋旁,把籠子放在菩薩附近,自己則躺在沙地上睡著了。
鷓鴣見他睡著了,心想:「我要向這位苦行者請教,他一定知道答案。」於是牠坐在籠子裡,向菩薩提出第一個偈頌:
第73偈:
我活得真快樂,還能享用美食,
但卻站在死亡之路,尊者啊,我的命運將如何?」
註:鷓鴣說:「尊者,我依賴捕鳥人,生活無憂,還能隨意吃喝,但我的叫聲卻讓親族們前來送死。我站在這條死亡之路上,未來會如何?」)
菩薩回答牠第二個偈頌:
第74偈:
「若你心不傾向於雀鳥的惡業,
不覆蓋、良善,罪惡便不沾染。」
(註:「「所謂『惡行』(pāpassa kammuno)——如果你的心(mano)沒有傾向於作惡(pāpakammassatthāya na paṇamati),也就是說,你並未主動投入惡行(pāpakaraṇe tanninno),沒有被惡念驅使(tappoṇo tappabbhāro na hoti)。
『無所求者』(abyāvaṭassa)——既然你的心是這樣的狀態,那麼,對於造作惡業(pāpakammakaraṇatthāya),你並未積極參與(ussukkaṃ anāpannassa),你這位善良者(bhadrassa)的心始終保持清淨(suddhasseva sato),因此,罪惡(pāpaṃ)不會沾染你(na upalimpati),也不會附著於你(na allīyatīti)。」)
鷓鴣聽後,又提出第三個偈頌:
*第75偈:**
「親族因我而來,眾人紛紛聚集,
間接之業纏繞,我心因此困惑。」
菩薩回答第四個偈頌:
第76偈:**
「不由於那業而觸達,若心無邪念,
不積極、良善,罪惡不會沾染。」
(註:「如果(yadi)你的心(mano)沒有被惡行(pāpakiriyāya)污染(na padussati),
也就是說,你的心沒有傾向惡行(tanninno)、沒有被惡念驅使(tappono tappabbhāro na hoti)。
在這樣的情況下(evaṃ sante),
即使捕鳥人(luddena)因為你(āyasmantaṃ paṭicca)而造作了惡業(katampi pāpakammaṃ),
這些惡業也不會觸及你(taṃ na phusati)、不會附著於你(na allīyati)。
這是因為(hi),
對於一個不主動參與(appossukkassa)、無所執著(nirālayassa)的善良者(bhadrassa)來說,
當他的心保持完全清淨(parisuddhasseva sato),
並且沒有殺生的意圖(pāṇātipātacetanāya abhāvā)時,
這些惡業(taṃ pāpaṃ)就不會沾染他(na upalimpati),
也不會污染他的心(tava cittaṃ na allīyatīti)。」)
菩薩這樣開導鷓鴣,鷓鴣聽後,心中不再憂慮。捕鳥人醒來後,向菩薩禮敬,帶著籠子離開了。
佛陀講完這個法義後,總結本生經:「當時的鷓鴣就是羅睺羅,而苦行者就是我。」
320. succajajātakaṃ 善施本生經(國王冷待王后的故事)
佛陀住在祇園精舍時,針對一位農夫的事跡講述了「善施啊!你竟不肯施捨」這個故事。這位農夫為了處理村裡的債務問題,帶著妻子前往該地,成功收回欠款後,將錢存放在一戶人家中,自己先行返回舍衛城。途中,他們看到一座山,妻子說:「親愛的,如果這座山是黃金做的,你會分一點給我嗎?」丈夫回答:「你算什麼?我一點都不會給你!」妻子很不滿:「這人真是鐵石心腸,就算整座山是黃金做的,也不肯分我一點!」
當他們抵達祇園附近時,因口渴進入精舍喝水。佛陀預知他們具備證得初果的潛質,清晨時分便在香室庭院散發六色佛光等候。他們飲水後前來禮佛,佛陀親切詢問:「你們從哪裡來?」農夫回答:「世尊,我們去村裡收債。」佛陀問:「居士女,你的丈夫是否關心你的福祉?是否善待你?」妻子抱怨:「世尊,我對他滿懷愛意,他卻冷漠無情。今天他看到山時,我說:『如果這是金山,請分我一點。』他卻說:『你算什麼?我一點都不會給!』如此鐵石心腸!」佛陀安慰她:「居士女,他雖這樣說,但當想起你的美德時,連整個王國都會給你。」應眾人請求,佛陀講述了過去世的故事。
**過去世**
從前,梵授王(Brahmadatta)統治波羅奈(Bārāṇasī)時,菩薩擔任宰相。某日,國王見太子前來請安,懷疑他謀反,便下令:「孩子,只要我活著,你就不得住在都城。去其他地方生活,待我死後繼承王位。」太子恭敬應允,帶著元配妻子離城隱居山林,以野果根莖為生。
後來國王駕崩,太子觀星得知後啟程返都。途中見一座山,妻子說:「陛下,若此山是黃金所鑄,您會賜我一些嗎?」太子冷言:「你算什麼?我一點都不會給!」王后心寒:「我為他捨棄一切隨入山林,他竟如此無情。這樣的人即便為王,又能給我什麼幸福?」
登基後,國王雖立她為首席王后,卻只給予虛名,再無更多關懷。菩薩察覺此事,決定幫助王后。某日他故意問王后:「殿下,我們從未從您這裡得到任何佈施,是否您已忘記我們?」王后嘆息:「賢卿啊,若我掌權,必會賞賜你們。但如今我自身難保——當初返都時,我見山而求:『若此山是黃金,請賜我些許。』王竟答:『你算什麼?一點都不會給!』如此吝嗇之人,連空頭許諾都不願施捨。」
菩薩建議:「您能在王前重提此事嗎?」王后應允。於是當國王在場時,菩薩故意問:「殿下,我們為何從未受您恩惠?」王后藉機申訴,並吟誦第一偈:
第77偈:**
「善施之名空自許,金山在口亦難求。
連虛諾都不願給,何況真實分毫施捨?」
國王聞言回應第二偈:
第78偈:**
「智者會作所說的話,未行之事不輕言。
空談不做,智者必然知道。」
王后合掌誦出第三偈:
第79偈:**
「太子啊!我向您致敬,您堅守真實與法。
縱遭不幸,意卻樂於真實。」
菩薩見狀,為彰顯王后美德而誦第四偈:
第80偈:**
「貧賤相隨,富貴不離。
此乃最好的妻子,如金的女人」
菩薩進而勸諫:「大王,王后曾與您共患難,理當獲得尊榮。」國王憶起舊情,將整個王國交予王后,並重賞菩薩。
**結語**
佛陀開示法義後,闡明真諦,指出:「當時的國王是這位農夫,王后是其妻,而智慧的宰相就是我。」說法結束時,這對夫婦證得須陀洹果。
321. kuṭidūsakajātakaṃ 破壞小屋者本生經(燒毀大迦葉尊者小屋的比丘)
當時,世尊住在祇樹給孤獨園時,針對大迦葉(Mahākassapa)長老被年輕比丘燒毀草屋的事,對比丘們講述了這個故事。這件事發生在王舍城(Rājagaha)。據說當時長老依止王舍城住在森林小屋中,有兩位年輕比丘侍奉他。其中一位樂於協助長老,另一位則性情乖戾——別人做的事,他總要自作主張地重做一遍。當他準備好漱口水等物品後,會到長老面前禮拜說:「尊者,水已備好,請漱口」等等。然後他會立刻起身,在長老的精舍周圍到處敲打,把整個精舍弄得像是他自己打掃過一樣。勤勞的比丘心想:「這個叛逆者總把我做過的事重做一遍,我要讓他這種狡猾行為暴露出來。」
一天,長老進入村中托缽回來後,趁那個叛逆者還在睡覺時,把洗澡水加熱放在後屋,另外只裝了半壺水放在爐灶上。那個比丘醒來後,看見水正在燒熱,心想「洗澡水已經燒好放在浴室了」,就到長老面前說:「尊者,洗澡水已備在浴室,請沐浴。」長老說:「我要沐浴了。」就和他一起過去,發現庫房沒有水,便問:「水在哪裡?」那人急忙跑到廚房,把水杓投入空壺,空壺底部發出「噠噠」的聲響。從那時起,他就得了「噠噠聲」的綽號。
這時,另一位比丘從後屋取來水說:「尊者,請沐浴。」長老沐浴時,觀察到「噠噠聲」的叛逆行為,就在傍晚他來侍奉時教誨道:「道友,出家人應當為自己所做的說『這是我做的』,否則就是明知故犯的妄語。從今以後不要再這樣做了。」那人因此對長老心生瞋恨,第二天沒有隨長老入村托缽。長老只帶另一位比丘進村。「噠噠聲」則去了長老護持者的家中,當被問:「尊者,長老在哪裡?」他回答:「身體不適,正在住處靜坐。」又被問:「那麼長老需要什麼?」他說:「請給我這些那些。」拿到食物後,他就到喜歡的地方吃完才回寺院。
第二天長老來到那戶人家靜坐。人們問:「尊者身體不適嗎?昨天聽說您在住處靜坐,我們把食物交給那位年輕比丘帶回去,您享用了吧?」長老默然不語,做完飲食事宜後回到寺院。傍晚當「噠噠聲」來侍奉時,長老叫住他說:「道友,聽說你在某村某戶人家,假稱『長老需要這些那些』,然後自己吃了?」接著告誡:「這種虛假陳述是不應該的,以後不要再有這種不如法的行為。」這人因此更加怨恨長老,心想:「昨天就為了一點水的事跟我爭吵,現在又因為我在他護持者家裡吃了一把飯而無法忍受,再次爭吵。我要讓他知道厲害!」第二天趁長老入村托缽時,他拿起木棍砸毀日用器具,放火燒了草屋後逃走了。這人活著就變成了餓鬼,身體乾枯而死,墮入無間大地獄。他所作的不法行為在大眾中完全暴露了。
後來有些比丘從王舍城來到舍衛城(Sāvatthi),整理好衣缽後到世尊面前禮拜就座。世尊與他們寒暄後問:「你們從哪裡來?」「從王舍城來,世尊。」「那裡的教授師是誰?」「是大迦葉長老,世尊。」「比丘們,迦葉過得好嗎?」「是的世尊,長老本人很好。但他的弟子接受教導後生氣地燒毀長老的草屋逃走了。」聽到這裡,世尊說:「比丘們,迦葉與這種愚人相處,不如獨居更好。」接著說出這首法句偈:
「如果找不到同行者,
不如獨自安住;
應當堅守獨居之道,
愚者無法成為良伴。」(《法句經》61偈)
世尊說完這偈後,又對比丘們說:「比丘們,不僅現在有這個破壞小屋者,過去世也有這樣的人;不僅現在他會對教導者發怒,過去世也是如此。」應比丘們請求,世尊講述了過去世的因緣。
過去世,在波羅奈(Bārāṇasī)城梵授王(Brahmadatta)統治時,菩薩投生為一種名叫「辛吉拉」(Siṅgila)的鳥,長大後在喜馬拉雅山區築了一個不受雨水侵襲的舒適鳥巢居住。當時有一隻獼猴,在雨季連綿大雨時被寒氣侵襲,牙齒打顫地坐在菩薩附近。菩薩看見牠受苦的樣子,主動搭話先說了第一首偈:
81.
「獼猴啊!你的頭臉手足,
明明和人類一模一樣。
究竟是什麼原因,
讓你沒有遮風避雨的家?」
獼猴聽後回答第二首偈:
82.
「辛吉拉啊!我的頭臉手足
確實和人類相同。
但人類最珍貴的智慧,
在我身上卻找不到。」
菩薩聽完後,又說了另外兩首偈:
83.
「心意不定、輕浮善變、
尋求傷害、戒德一直無常者,
永遠無法獲得安樂。
84.
「獼猴啊!你應當培養能力,
超越這種習性;
快為自己造個小屋吧,
好抵禦寒冷與風雨。」
獼猴心想:「這隻鳥自己坐在防雨的巢裡,卻來嘲諷我。我絕不讓牠繼續待在這個巢裡!」於是突然撲向菩薩想抓住牠。菩薩飛起避開,獼猴就把鳥巢撕得粉碎後離去。
世尊開示完這段法義後,總結本生因緣:「當時的獼猴就是現在燒毀草屋的比丘,而辛吉拉鳥就是我。」
322. duddubhajātakaṃ 鼓聲本生經(盲信別人的故事)
當世尊住在祇樹給孤獨園時,針對其他外道講述了「尊者,鼓聲響起了」這個故事。據說那些外道在祇園附近各處的荊棘臥榻上睡覺,實行五種苦行,進行各種錯誤的苦修。當時,許多比丘在舍衛城乞食後返回祇園,途中見到這些外道,便去詢問世尊:「尊者,那些外道的誓戒有什麼實質意義嗎?」世尊回答:「比丘們,他們的誓戒既無實質也無殊勝之處。若加以檢驗剖析,就會發現那不過像糞堆上的道路,或像兔子聽到的鼓聲。」比丘們請求:「我們不明白兔子聽到的鼓聲是什麼比喻,請為我們解說。」於是世尊應他們之請,講述了過去的事。
過去世,在波羅奈城(Bārāṇasī)梵授王(Brahmadatta)統治時,菩薩投生為一隻獅子,成年後住在森林裡。那時,在西海邊有一片混合著貝盧樹和棕櫚樹的樹林。其中一隻兔子住在貝盧樹下的棕櫚樹根旁。有一天,這兔子覓食回來,躺在棕櫚葉下想著:「如果大地崩塌了,我該逃到哪裡去?」就在這時,一顆熟透的貝盧果掉在棕櫚葉上,發出「啪」的聲響。兔子以為「大地真的崩塌了」,跳起來頭也不回地逃跑。另一隻兔子見牠驚慌狂奔,就問:「朋友,你為什麼這麼害怕地逃跑?」「別問了,朋友!」但後者追著連聲問:「怎麼了?怎麼了?」前者頭也不回地喊:「這裡大地崩塌了!」於是第二隻兔子也跟著逃。接著第三隻、第四隻……最後整整一千隻兔子聚在一起逃竄。後來一隻鹿看見這群兔子,也加入逃跑;接著一頭野豬、一隻牛羚、一頭水牛、一頭犛牛、一隻犀牛、一隻老虎、一隻豹子,甚至一頭獅子和一頭大象看見後問:「發生什麼事?」聽到「這裡大地崩塌了」也跟著逃。就這樣,整個獸群蔓延成一由旬(約11公里)的逃亡隊伍。
當時,菩薩(獅子)看見這支逃亡的獸群,詢問後心想:「所謂『大地崩塌』根本從未發生過,一定是他們誤解了什麼。如果我不採取行動,他們全都會送命。我要救他們。」於是牠以獅子的速度衝到山腳下,連吼三聲。獸群被獅吼震懾,全部停下蜷縮成一團。獅子走進獸群問:「你們為什麼逃跑?」「大地崩塌了!」「誰看見崩塌的?」「大象知道的。」大象被問時說:「我們不知道,是獅子們知道的。」獅子們說:「我們不知道,是老虎們知道的。」老虎們推給犀牛,犀牛推給犛牛,犛牛推給水牛,水牛推給牛羚,牛羚推給野豬,野豬推給鹿群,鹿群說:「我們不知道,是兔子們知道的。」當問到兔子時,眾兔指著最初那隻兔子說:「是牠說的。」獅子問牠:「朋友,你真的看見大地崩塌了嗎?」「是的,主人,我親眼所見。」「你在哪裡看到的?」「我住在西海邊的貝盧棕櫚林,當時躺在貝盧樹下的棕櫚葉上想著:『如果大地崩塌,我該去哪?』就在那時,我聽到大地崩塌的聲音就逃了。」
獅子心想:「一定是某顆貝盧果掉在棕櫚葉上,發出像鼓聲一樣的聲響。這兔子聽到聲音,誤以為『大地崩塌了』才逃跑。我要親自去查明真相。」於是牠安撫獸群說:「我會帶著這隻兔子去牠所說的地方,親自確認大地是否真的崩塌。在我回來之前,你們都待在這裡別動。」說完便讓兔子騎在自己背上,以獅子的速度奔回棕櫚林。抵達後,獅子放下兔子說:「來,指出你聽到聲音的地方。」兔子顫抖著說:「主人,我不敢過去。」獅子鼓勵道:「別怕,跟我來。」當兔子連靠近貝盧樹都做不到時,只能站在遠處指著說:「主人,就是那裡發出鼓聲的!」接著念出第一首偈頌:
85.
「尊者啊,鼓聲隆隆響,
在我居住的地方。
但我實在不知道,
究竟是什麼在響。」
聽完偈頌,獅子走到貝盧樹下,查看兔子當時躺臥的棕櫚葉位置,發現葉面上有一顆掉落的貝盧果,立刻明白根本沒有大地崩塌這回事。牠重新背起兔子,迅速奔回獸群所在處,向所有動物解釋真相並安撫道:「你們不用害怕了。」隨後解散了牠們。若非菩薩(獅子)及時阻止,這群動物恐怕會全部衝進大海淹死。正因依靠菩薩的智慧,牠們才得以活命。
接著,世尊以三首覺悟偈總結教誨:
86.
「貝盧果落聲如鼓,
兔子驚逃速如風。
眾獸聽信牠所言,
整支獸群陷惶恐。」
87.
「未達真實智慧境,
盲目追隨他人聲。
愚者因而依賴了他人的喊聲。」
88.
「戒德圓滿具慧樂於平靜者,
智者遠離,不依賴別人。」
世尊開示完這段法義後,點明本生故事的因緣:「當時的獅子就是我。」
323. brahmadattajātakaṃ 梵授本生經(因慚愧而不敢索取的故事)
「雙重乞求」的故事:這是世尊在阿羅毘(Āḷavi)的阿伽羅婆(Aggāḷava)精舍時,針對建造小屋的戒律所講述的。其因緣已在前面《摩尼頸飾本生經》(JaA.253)敘述過。這裡,世尊問比丘們:「比丘們,聽說你們經常向人乞求、頻繁索要物品,是真的嗎?」比丘們回答:「是的,世尊。」世尊呵責他們後說道:「比丘們,古代的智者即使被國王主動邀請接受供養,想要乞求棕櫚葉傘和單層鞋時,也因害怕破壞慚愧心而不敢當眾開口,只敢私下請求。」接著講述了過去的事。
過去,在迦毘羅國(Kapilaraṭṭha)的北般闍羅城(Uttarapañcālanagara),當北般闍羅王統治時,菩薩投生在某村莊的婆羅門家庭。長大後,他在得叉尸羅(Takkasilā)學習一切技藝,後來出家修行,在雪山(Himavanta)以撿拾落果野菜維生。長居山林後,為求鹽醋重返人間,遊歷至北般闍羅城,暫住王家園林。次日入城乞食時來到王宮門前。國王見他威儀莊嚴心生歡喜,請他登上高座,以王膳供養並承諾供養,安排他常住御苑。菩薩從此固定受用王家飲食,雨季結束後想返回雪山,心想:「我旅途上需要單層鞋和棕櫚葉傘,該向國王乞求。」某日,他來到御苑禮拜國王後,看著端坐的國王想開口乞求,轉念又想:「若直接說『請給我這些』,乞求者像在哭泣;若對方回絕『沒有』,拒絕者亦像在哭泣。不能讓民眾看見我和國王哭泣。」於是對國王說:「大王,我有私事相求。」國王聽後屏退侍從。菩薩又想:「若我乞求後國王不給,彼此情誼就破裂了,還是不求為妙。」當日終未能開口,只說:「大王,請容我改日再來。」
此後每次見國王都重複同樣猶豫,十二年轉瞬即逝。國王思忖:「這位尊者說有私事相求,卻十二年來始終未能開口。他長期修行或許已生厭倦,想享受財富,可能暗中企求王位卻難以啟齒。今日我當主動賜予王位及所需。」於是國王在御苑接見時,見菩薩仍說「有私事相求」卻沉默不語,便道:「您十二年間總說有私事,卻從未提出。我現在將王位連同一切供養您,請無所畏懼地說出心願。」菩薩問:「大王真會賜予我所求之物嗎?」國王承諾後,菩薩才說:「我只想求一雙單層鞋和棕櫚葉傘供旅途使用。」國王驚嘆:「尊者!十二年來您竟只為這點小事難以開口?」菩薩解釋:「大王,乞求者像在哭泣,拒絕者亦像在哭泣。我怕若您拒絕,這場『互相的哭泣』被民眾看見。」接著吟誦以下三首偈頌:
第89偈:
「梵授王啊(Brahmadatta),乞求總是伴隨兩種結果——
或是得不到所求,或是獲得財富,
因為乞求的本質就是如此。」
第90偈:
「車主(國王)啊,般闍羅(Pañcālāna)的智者們說:
『乞求本身就是一種哭泣』,
而拒絕乞求的人,他們稱之為『反哭泣』。」
第91偈:
「願聚集在此的般闍羅人不要看見我哭泣,
也不要看見你(因拒絕而)『反哭泣』,
所以我才想私下請求。」
國王對菩薩莊嚴的德行感到歡喜,決定賜予恩惠,接著說出第四偈:
第92偈:
「婆羅門啊,我賜予你一千頭紅牛(Rohiṇīnaṃ)連同公牛,
因為聖者怎能不布施給聖者?
聽完你這些合乎正法的偈頌後。」
菩薩回應:
「大王啊,我並非為了物質享受而來,
只請賜予我所求之物即可。」
他接受了單層鞋和棕櫚葉傘後,
勸誡國王:
「大王啊,要精進不懈,勤行布施,持守戒律,恪守布薩戒。」
說完便獨自返回雪山(Himavanta)。
在那裡,他證得神通與禪那,最終往生梵天界。
世尊講完這個法義後,總結本生故事:
「當時的國王是阿難(Ānando),而苦行者就是我。」
324. cammasāṭakajātakaṃ 皮革衣行者本生經(皮革衣行者前世今生因疏忽而被殺的故事)
佛陀住在祇樹給孤獨園時,講述了一個關於名叫**皮革衣行者(Cammasāṭaka)**的遊方苦行者的故事。據說,這個人只穿著皮革做的下衣和上衣。有一天,他從苦行者園出來,到舍衛城乞食時,來到了山羊打架的地方。一隻公山羊看見他,想衝撞他,但**皮革衣行者**以為:「這是要向我表示敬意」,所以沒有退開。那隻山羊加速衝來,用角撞擊他的大腿,把他撞倒在地。由於他沒有謹慎防備,這件事在比丘僧團中傳開了。比丘們在法堂討論:「各位,**皮革衣行者**因為沒有小心防備而遭遇災禍。」佛陀到來後問:「比丘們,你們現在在討論什麼?」他們回答說是這件事。佛陀說:「比丘們,不僅現在,過去他也曾因不謹慎而遭遇災禍。」接著講述了過去的事。
過去,在波羅奈城(Bārāṇasi),梵授王(Brahmadatta)統治時,菩薩投生在某個商人家庭,長大後從事貿易。當時,有一位**皮革衣行者**在波羅奈城乞食,來到山羊打架的地方,看見一隻山羊退後,以為:「牠是要向我致敬」,便沒有退開,心想:「在這麼多人當中,只有這隻山羊知道我的德行。」於是他合掌站立,念出第一首偈:
93.
「美麗形貌的善獸,溫馴又極其可愛,
這高貴的雄山羊王,竟向婆羅門敬禮。」
就在這時,坐在店鋪裡的智慧商人(Paṇḍitavāṇija)為了阻止他,念出第二首偈:
94.
婆羅門啊!莫因短暫假象,就對四足獸輕信,
牠正蓄力待猛擊,必將給你沉重一擊。」
就在智慧商人說話的同時,那隻公山羊猛然衝來,用角撞擊他的大腿,把他當場撞倒,痛得倒地哀嚎。佛陀為了說明這件事,念出第三首偈:
95.
「大腿骨折,貨擔滾落,婆羅門所有物品盡毀,
他舉起雙臂哭喊:『快來人啊!梵行者要被殺了!』」
那位遊方苦行者接著念出第四首偈:
96.
「輕信諂媚者,下場如我今,
魯莽遭羊擊,愚者終自害。」
他哀嚎著,當場喪命。
佛陀開示完這個法義後,說明本生因緣:「當時的**皮革衣行者**就是現在的**皮革衣行者**,而那位智慧商人就是我。」
325. godharājajātakaṃ 蜥蜴王本生經(騙子比丘的故事)
當佛陀住在祇樹給孤獨園時,講述了一個關於一位欺詐比丘的故事。事情的細節已在前面說明。當時比丘們帶那位比丘來見佛陀,說:「尊者,這位比丘是個騙子。」佛陀說:「比丘們,不僅現在,他過去也是個騙子。」接著講述了過去的事。
過去,在波羅奈城(Bārāṇasi),梵授王(Brahmadatta)統治時,菩薩投生為一隻蜥蜴,長大後擁有強壯的身體,住在森林裡。有一位品行惡劣的苦行者在不遠處搭了一間草屋居住。菩薩在覓食時看見他,心想:「這一定是位持戒的苦行者。」於是前去禮拜他,然後回到自己的住處。有一天,那位虛偽的苦行者從供養的家庭得到美味的肉,問:「這是什麼肉?」聽到是蜥蜴肉後,他被貪欲征服,心想:「我要殺死經常來我住處的蜥蜴,煮來吃。」於是準備了醬油、鹽和辛辣調味品,拿著棍棒,用袈裟遮掩,躲在草屋門口,假裝平靜地等待菩薩到來。
菩薩到來時,看到那人邪惡的神情,心想:「這傢伙可能吃了同類的肉,我要試探他。」於是站在下風處,嗅聞他的體味,確認他吃了同類的肉後,沒有靠近就轉身離開。苦行者見他不來,就扔出棍棒,但棍棒沒打中身體,只擊中了腳趾。苦行者喊:「你逃掉了!」菩薩回答:「你只是現在沒抓到我,但四惡道(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可不會放過你!」說完便逃走,躲進一個蟻丘的裂縫中,探出頭來與苦行者對話,並說了兩首偈頌:
97.
「以為你是修行人,看似持戒來親近。
你竟舉棍欲傷我,如是偽裝非沙門。」
98.
「愚者何用蓄髮髻?何用披著鹿皮衣?
內心深處藏污穢,外表粉飾有何益?」
苦行者聽後,說了第三首偈:
99.
「蜥蜴回來吧!轉身共享香米飯,
我有油鹽豐足,還有大量胡椒粒。」
菩薩聽後,說出第四首偈:
100.
「我更願回蟻丘,那百人高的安全處。
你誇耀油鹽香,胡椒於我卻有害。」
菩薩接著警告:「喂,偽善的苦行者!若你繼續住這裡,我會讓村民把你當賊抓起來,讓你受苦,快滾吧!」虛偽的苦行者嚇得逃走了。
佛陀結束開示後,說明本生因緣:「當時的偽苦行者就是這騙子比丘,蜥蜴王則是我。」
326. kakkārujātakaṃ 迦迦魯本生經(提婆達多前世今生說謊的故事)
當佛陀住在竹林精舍時,針對提婆達多(Devadatta)講述了「不以身行惡」這段話。當時提婆達多分裂僧團後,上首弟子們與信眾都離他而去,他口中竟吐出熱血。比丘們在法堂議論:「各位,提婆達多妄語破僧,如今病重遭受極大痛苦。」佛陀到來後詢問:「比丘們,你們現在聚集討論什麼?」比丘們回答後,佛陀說:「不僅是現在,此人過去就是慣於妄語者。並非只因現在妄語破僧才受苦,過去也曾如此。」接著講述過去因緣。
過去世,波羅奈城(Bārāṇasī)由梵授王(Brahmadatta)統治時,菩薩轉生為三十三天(Tāvatiṃsa)的一位天子。那時波羅奈城正舉行盛大慶典,許多龍族(Nāga)、金翅鳥(Supaṇṇa)與地居天(Bhūmaṭṭhaka)神祇都來觀禮。四位三十三天的天子頭戴名為「迦迦魯(Kakkāru)」的天界花環,也來參觀慶典。他們的花香瀰漫整座十二由旬的波羅奈城,人們好奇追問:「這些花環是誰編的?」四位天子察覺被關注,便以神通力飛昇至王宮廣場上空。民眾聚集觀看,國王也率領副王等人前來,詢問:「尊者們來自何處天界?」天子答:「我們從三十三天來此觀慶。」問:「為何會從天界來?」答:「為觀慶典而來。」問:「所戴是何花?」答:「名為天界迦迦魯花。」眾人請求:「請將花賜予我們吧!」天子們聲明:「此花僅適合具大威力天神佩戴。人間愚痴無智、志趣低下、持戒不淨者不配享用。唯有具備特定德行之人方堪受用。」
說罷,最年長的天子誦出第一偈:
101.
「身行不盜取,口絕虛妄語,
得譽不沉溺,此人配迦迦魯。」
聽聞後,國師心想:「我毫無這些品德,但若謊稱具足而取得花環,民眾便會認為我德行圓滿。」於是聲稱自己符合條件,索取花環佩戴後,又向第二天子求取。第二天子誦出第二偈:
102.
「財富依法求,不詐取錢財,
獲取財富後不迷醉,此人配迦迦魯。」
國師(purohito)繼續宣稱:「我具備這些品德!」索取並佩戴花環後,又向第三位天子請求。第三天子誦出第三偈:
103.
「心無貪著者,信心不退轉,
美食不獨享,此人配迦迦魯。」
偈意解說:若有人心不貪著(ahāliddaṃ)如黃薑染色般難以褪除的慾念,其心始終寬厚;對業報法則或可信之人所言能堅信不疑(saddhā avirāginī),即使微小因緣也不動搖斷絕。凡不獨享美味,必先分予乞丐或其他應供者,如此之人方配此花。
國師再次謊稱:「我具備這些品德!」取得花環佩戴後,向第四位天子求取。第四天子誦出第四偈:
104.
「當面或背後,不毀謗有德者,
言行皆一致,此人配迦迦魯。」
國師仍謊稱具足品德,強索花環佩戴。四位天子將四簇花環留給他後便返回天界(devaloka)。他們剛離開,國師頭部立刻劇痛,如被利刃穿刺、鐵板壓頂般痛苦難忍。他翻滾哀嚎,眾人詢問時坦承:「我向天子們謊稱具備根本不存在的品德,才求得這些花環!快把這些從我頭上拿走!」但眾人怎麼也無法取下,花環彷彿焊死在頭上。最後只能將他抬回家中,任其慘叫七日不休。
國王召集群臣商議:「這破戒婆羅門(dussīlabrāhmaṇo)將死,該如何處理?」臣屬建議:「陛下可再辦慶典,天子們必會重臨。」國王再度舉辦慶典。四位天子果然重返,花香再次瀰漫全城,如先前般停駐王宮廣場上空。民眾聚集後,將破戒婆羅門抬到天子面前俯臥求饒。他哭喊:「天神啊!饒我一命!」天子當眾斥責:「這些花環本就不配你這種破戒惡人(pāpadhammassa)!你妄想欺騙我們,如今自食妄語惡果!」隨即摘除他頭上花環,對民眾開示後返回天界。
佛陀講完這段法義,揭示本生因緣:「當時的婆羅門是提婆達多(Devadatta),四位天子中,一位是迦葉(Kassapo),一位是目犍連(Moggallāno),一位是舍利弗(Sāriputto),而首席天子正是我本人。」
327. kākavatījātakaṃ 無悔本生經(女人難以被守護的故事)
這段開示是世尊在祇樹給孤獨園時,針對一位不滿的比丘所講述的。當時世尊問那位比丘:「比丘,聽說你確實心懷不滿?」比丘回答:「是的,世尊。」世尊又問:「為什麼不滿?」比丘回答:「因為煩惱,世尊。」世尊說:「比丘啊,女性確實難以守護,根本無法完全防範。就連古代的智者們,即使將女性安置在汪洋大海中央的金毗羅樹(Simbali)天宮中,也無法守護她們。」說完這些話,世尊講述了過去的故事。
過去世,在波羅奈(Bārāṇasi)城,當梵授王(Brahmadatta)統治國家時,菩薩投生為王后的兒子。長大後因父親去世而繼承王位。他的王后名叫迦迦瓦蒂(Kākavatī),美貌如同天女。這裡簡要說明,詳細故事記載在《鳩那羅本生》(Kuṇālajātaka,JaA.536)中。當時有一位金翅鳥王(Supaṇṇarājā)化身為人前來,與國王玩骰子遊戲時,對迦迦瓦蒂王后產生了愛慕之心,便將她帶回金翅鳥的居所,與她共度歡樂時光。
國王發現王后失蹤後,命令名叫那吒俱吠羅(Naṭakuvera)的乾闥婆(天樂神)去尋找。這位乾闥婆跟蹤金翅鳥王,躲在伊羅卡(Eraka)森林的一處樹叢中。當金翅鳥王離開時,他趁機從金翅鳥的羽翼間潛入其居所,與王后私通後,又躲回羽翼間返回。當金翅鳥王與國王再次玩骰子時,乾闥婆拿著自己的琴來到賭場,站在國王身旁唱出了第一首偈頌:
105.
「此處飄來陣陣香,源自我所愛的人的棲息處。
彼方遙遠的迦迦瓦蒂,我心嚮往不能忘。」
這裡「香氣」是指從王后身上散發的天界香氣。「源自吾愛棲息處」意指「在金翅鳥居所中,我所愛的人居住的地方」。由於與她有過身體接觸,她的香氣透過這具身體散發出來。「遙遠彼方」指距離此地很遠。「迦迦瓦蒂」即迦迦瓦蒂王后。「我心嚮往」表示我的心對她念念不忘。
聽到這首偈頌後,金翅鳥王(Supaṇṇo)接著說出第二首偈頌:
106.
"你是如何橫渡這大海?如何穿越基普卡(Kepuka)河?
又是怎樣越過七重海洋?如何攀上金毗羅樹(Simbali)?"
聽完這首偈頌後,乾闥婆那吒俱吠羅(Naṭakuvero)說出第三首偈頌:
107.
"藉由你橫渡這大海,藉由你穿越基普卡河,
藉由你越過七重海洋,藉由你攀上金毗羅樹。"
這裡"藉由你"的意思是:我坐在你的翅膀之間,藉由你的幫助完成了這一切。
於是金翅鳥王(Supaṇṇarājā)說出第四首偈頌:
108.
"可恥啊我這龐大身軀,可恥啊我這愚鈍心智,
竟為妻子帶來情夫,還親自載運往返。"
說完,金翅鳥王就把王后帶回波羅奈(Bārāṇasi)城交給國王,然後獨自返回自己的城市。
世尊講完這個法義開示後,闡明了其中的真理,將這個本生故事與當下事件連結起來。在真諦的教導結束時,那位心懷不滿的比丘證得了須陀洹果。在那個過去世中,乾闥婆那吒俱吠羅就是現在這位不滿的比丘,而那位國王就是我自己(佛陀)。
328. ananusociyajātakaṃ 無悔本生經(隱士菩薩不為前妻悲哀的故事)
當導師住在祇樹給孤獨園時,針對一位喪妻的農夫講述了「擁有眾多財富」的故事。據說那位農夫在妻子死後不洗澡、不飲水、不塗油、不進食,也不工作,完全被悲傷壓垮,只會前往火葬場徘徊哀嘆。然而在他內心深處,卻如燈火般閃耀著趨向須陀洹道(初果)的潛質。導師在黎明時分觀察世間,看見此人後心想:「除我之外,再無人能消除他的悲傷並引導他證得須陀洹道。我必須成為他的依靠。」於是飯後托缽歸來時,導師帶著侍僧前往農夫家門。農夫聽聞導師到來,恭敬地出迎、禮拜、備座。待導師入座後,農夫上前頂禮,坐於一旁。導師問:「居士,你在憂慮什麼?」農夫回答:「尊者,我的妻子去世了,我因思念她而苦惱。」導師開示:「居士,注定毀壞之物終將毀壞。既已毀壞,便不該為此憂傷。古代智者面對妻子死亡時,也明白『無常之物終歸壞滅』而不曾憂慮。」說罷應農夫請求,導師講述過去因緣。(此過去事將於cūḷabodhijātakaṃ JaA.443詳述,此處僅簡要說明。)
過去世,波羅奈(Bārāṇasi)國由梵授王(Brahmadatta)統治時,菩薩投生於婆羅門家庭,成年後至得叉尸羅(Takkasilā)學習一切技藝,隨後返鄉侍奉父母。此本生經中,菩薩當時是持守梵行的青年。父母對他說:「我們要為你尋覓新娘。」菩薩回答:「我不想過家居生活,待您們百年後,我將出家。」經父母再三懇請,他打造一尊黃金雕像,聲明:「唯有找到與此像相符的女子,我才願娶。」父母便將金像藏於馬車,派遣大批隨從周遊閻浮提大陸,囑咐:「若見符合此像的婆羅門少女,即以金像為聘,帶她回來。」
其時,有位福德深厚的眾生從梵天界命終,投生於迦尸國(Kāsiraṭṭha)某鎮,成為擁有八千萬財富的婆羅門之女,取名「妙微笑(Sammillahāsinī)」。她十六歲時,容貌端嚴如天女,具足一切完美儀態。由於累世習氣,她從未生起情欲,始終保持純淨梵行。當尋訪金像女子的隊伍抵達該鎮,居民見狀驚呼:「這不是某婆羅門之女妙微笑嗎?為何她站在這裡?」眾人聽聞後,立即前往婆羅門家提親。妙微笑卻傳話給父母:「我將在您們過世後出家,無意過家居生活。」父母堅持道:「女兒啊,我們該如何是好?」最終仍以盛大儀仗送她出嫁。菩薩與妙微笑雖結為夫妻,卻互不貪戀——同住一室、共臥一榻而不相視,猶如兩位比丘或婆羅門共處般清淨無染。
後來,菩薩的父母相繼去世。他處理完喪事,召來妙微笑說:「賢妻,我家族遺產有八千萬,你家族亦有八千萬。你接管這些財富持家吧,我將出家。」她回答:「夫君,若您出家,我也要出家,無法與您分離。」菩薩便說:「那便同行。」他們將全部財產布施,視富貴如唾沫般捨棄,共入雪山隱居,受持苦行戒,以野果根莖為食。長居山林後,為求鹽醋等調味品,他們漸次下山,最終抵達波羅奈,住進皇家園林。
當菩薩與妙微笑(Sammillahāsinī)住在皇家園林時,妙微笑因長期食用無鹽混合食物,患上了赤痢出血症。她得不到適當藥物治療,身體日漸虛弱。菩薩每日托缽時都會攙扶她到城門邊的涼亭躺臥,再獨自入城乞食。某日他尚未返回,女遊方者便去世了。民眾見她容貌莊嚴,圍繞遺體哭泣哀悼。菩薩乞食歸來得知死訊,平靜說道:「無常之物終歸壞滅,一切有為法皆如此無常。」說完便坐在她躺臥的木板旁進食混合食物,飯後漱口。圍觀群眾問:「尊者,這位女遊方者與您什麼關係?」菩薩答:「她在家時曾是我的侍女。」眾人說:「我們尚且悲痛難抑,您為何不哀傷?」菩薩解釋:「她活著時與我有關聯,如今已歸於來世,什麼都沒有了。既入死亡之境,我為何要哭?」隨即為大眾說法,吟誦以下偈頌:
109.
「世間眾生皆會死,與我何干徒悲切?
是故不為妙微笑(Sammillahāsinī),此心清淨無憂結。」
110.
「若為逝者空嗟嘆,已逝之物難重現。
應為自己哀悼,死主魔爪永伺邊。」
111.
「無論行住或坐臥,乃至睡眠步移時,
剎那呼吸之間,壽命消逝未曾遲。」
112.
「此身如債終須償,消亡無疑是必然,
應當憐憫剩下的人,而不是為逝者哀傷。」
菩薩以這四偈開示無常之理後,民眾為女遊方者辦理了後事。菩薩重返雪山,修成禪那與神通,最終往生梵天界。
佛陀講完這個法義,闡明真諦後,將本生故事作連結:「當時妙微笑(Sammillahāsinī)是羅睺羅之母,而苦行者就是我自己」。法音圓滿時,那位農夫證得了須陀洹果(初果)。
329. kāḷabāhujātakaṃ 黑臂本生經(提婆達多前世今生失去名聞利養的故事)
關於「食物飲料」的故事,這是世尊在竹林精舍(veḷuvana)時,針對失去利養恭敬的提婆達多(devadatta)所說的。當時提婆達多對佛陀心懷怨恨,甚至僱用弓箭手,後來更放出狂象那羅吉里(nāḷāgiri)公開作惡。此後人們不再供養他固定膳食,國王也不再召見他。失去利養的提婆達多只能挨家挨戶乞食維生。比丘們在法堂議論:「諸位,提婆達多曾說『我要獲得利養恭敬』,卻連已得的都無法保住。」世尊到來詢問:「比丘們,你們在討論什麼?」了解緣由後說:「不僅是現在,過去他也曾失去利養。」於是講述往事——
過去在波羅奈城(bārāṇasi),當財富征服者(dhanañjaya)國王統治時,菩薩投生為一隻名叫羅陀(rādha)的大鸚鵡,體型豐滿魁梧;他的弟弟則名叫波吒波陀(poṭṭhapāda)。有個獵人捕獲這兩隻鸚鵡獻給波羅奈國王。國王將牠們關進金籠,用金盤盛蜂蜜餵養,糖水供養,照料得無微不至。牠們獲得極高禮遇,成為最受寵的存在。後來有個森林居民帶來一隻名叫黑臂(kāḷabāhu)的大黑猴獻給國王。由於這猴子是新奇玩物,獲得更隆重的待遇,鸚鵡們逐漸失寵。菩薩因具智慧保持沉默,但弟弟缺乏這種特質,無法忍受猴子受寵,便對兄長說:「大哥,以前王宮裡美味的蜂蜜糖漿都是我們的,現在卻歸那黑臂猴子了。既然在財富征服者國王這裡得不到利養,我們還留在這裡做什麼?不如回歸森林吧!」說著說出第一首偈頌:
113.
「昔日飲食盡歸我,今入樹枝野獸手。
羅陀我們回森林,財富征服棄我等。」
羅陀聽聞後回應第二首偈頌:
114.
「利得損失譽毀謗,稱讚責備樂與苦。
這些都是人間八法無常,波吒波陀何必憂傷?」
波吒波陀聽完仍無法平息對猴子的嫉妒,又說第三首偈頌:
115.
「羅陀你確是智者,能見未來事發展。
這個樹枝野獸輩,如何從王族寶座被驅逐?」
羅陀聽後說第四首偈頌:
116.
「它揪耳朵皺眉頭,屢屢驚嚇王子們。
黑臂自招禍患臨,終使飲食遠離他。」
果然數日後,黑臂站在王子們面前揪耳朵做鬼臉,嚇得孩子們尖叫。國王詢問原因後下令:「把這猴子趕走!」鸚鵡們重新獲得往日榮寵。
世尊開示此法後,指明過去生因緣:「當時的黑臂是提婆達多,波吒波陀是阿難(ānanda),而羅陀就是我。」
330. sīlavīmaṃsajātakaṃ 戒德考驗本生經(菩薩測試戒德價值的故事)
據說,世尊住在祇樹給孤獨園時,針對一位名叫「戒德考驗」(sīlavīmaṃsaka)的婆羅門講述了這個故事。以下是兩個先前已講述過的故事背景。在這裡,菩薩是波羅奈國(Bārāṇasī)國王的祭司。他在考驗自己戒德時,連續三天從國庫的金櫃中拿走了一枚金幣。人們以「小偷」罪名逮捕他並帶到國王面前。他站在國王面前說道——
117.
「戒德確實是至善,戒德是世間無上的。
看那劇毒的蛇,因持戒而不被傷害。」
通過這第一首偈頌讚頌戒德後,他獲得國王允許出家,隨即離去。
某日,一隻老鷹從肉鋪叼走一塊肉飛向天空。其他鳥類圍攻牠,用爪喙啄擊。老鷹不堪痛苦丟下肉塊,另一隻鳥接住。牠同樣遭受攻擊後也丟棄,第三隻又接住。如此每隻接肉的鳥都遭到追擊,唯有放棄者得以安樂。菩薩見此景,思惟:「這些欲樂就像肉塊,執取者痛苦,放下者安樂。」於是說出第二首偈頌——
118.
「只要嘴裡還叼著肉,群鳥就緊追不捨。
當世間眾鳥聚集時,不會傷害空無一物者。」
菩薩離開城市,途中在某村莊一戶人家借宿。該家有個名叫「黃毛婢」(piṅgalā)的女奴,與某男子約定:「你某時要來找我。」她替主人洗腳侍寢後,坐在門檻上張望等待,心想:「現在該來了,現在該來了。」就這樣度過初夜與中夜。黎明時分,她絕望地想:「他不會來了。」於是躺下安睡。菩薩見此情景,思惟:「這女奴因期待那人到來而坐等許久,如今知曉不來反而安睡。執著確實是苦,無有期盼才是樂。」於是說出第三首偈頌——
119.
「無求之人睡得安,願望實現雖是樂。
黃毛婢女斷期盼,如今睡得真香甜。」
次日,菩薩離開村莊進入森林,看見一位修禪的苦行者正入定,心想:「無論世間或出世間,沒有比禪那更殊勝的快樂。」於是說出第四首偈頌——
120.
「此世他世無更勝,唯有禪定最第一。
入定的心不傷害自己和他人。」
菩薩進入森林後出家為沙門,證得禪那與神通,最終往生梵天界。
世尊開示此法後,指明過去生因緣:「當時的祭司就是我。」
331. Kokalikajātaka 拘迦利比丘本生經故事 (不合時宜而多言帶來禍害的故事)
翻譯:Pamela
「那些在不合時宜時說話的人」-這則故事是佛陀在祇園精舍講述關於拘迦利*的故事。完整的引言故事在《拘迦利本生經》(第四八一)中有詳細描述。
從前,當波羅奈國梵授王治國時,菩薩是他的重要大臣。國王非常健談。菩薩心想:「我要結束他的多話」,於是四處尋找一個合適的例子。有一天,國王來到他的花園,坐在皇家石板上。在他頭頂上方有一棵菴羅果樹,樹上的烏鴉巢裡有一隻黑杜鵑下了蛋後飛走了。雌烏鴉看護著那隻杜鵑蛋。不久,一隻小杜鵑從蛋中孵化出來。烏鴉以為這是自己的孩子,便用喙為它帶來食物。
小杜鵑還未長羽時,過早地發出了杜鵑的叫聲。烏鴉心想:「這隻小鳥現在就發出奇怪的叫聲,長大後會怎樣呢?」於是她用喙啄死了它,並把它扔出了巢,掉在了國王的腳下。
國王問菩薩:「這是什麼意思?」菩薩心想:「我正在尋找一個例子來教訓國王,現在我找到了。」於是他說:「偉大的國王,過於多話的人會遭遇這樣的命運。這隻小杜鵑被烏鴉撫養,還未長羽時就發出了過早的叫聲。烏鴉知道這不是牠的孩子,就用隊啄死了它,並把它扔出了巢。
所有那些不合時宜多話的人,無論是人還是動物,都會遭遇這樣的麻煩。」說完這些話,他唱誦了這些偈句:
121.
任何人不合時宜,過度地說
如是他被毀滅來到悲慘,就如由自己生出的幼杜鵑。
122.
因為(na hi) [惡語]就像(yathā) 一把磨得極其鋒利的(sunisitaṃ)刀(satthaṃ),[也]像(iva) 極毒的(halāhalāmiva) 毒藥(visaṃ)。
它會將[人]拖到(nikaṭṭhe) [不幸的境地]並摧毀(pāteti),就像那說出口的(dubbhāsitā) 惡語(vācā)一樣。
123.
因此適時不適時,智者守護說話
不過多地說話,然後自己平靜
124.
誰在合時衡量後說話,智者以智慧為先導
取走一切敵人,就如金翅鳥對龍那樣
國王聽了菩薩的教誨後,從此變得更加謹慎言辭,並不斷增加菩薩的名譽,給予他更多的賞賜。
佛陀結束了他的教誨後,為本生經故事作結語:「當時的拘迦利是那隻小杜鵑,而我自己就是那位智慧的大臣。」
*拘迦利意譯為惡時者、牛主。為提婆達多之弟子,常妨礙佛之化導,並譭謗佛、舍利弗、目連、梵天等,佛雖屢說偈訶斥之,猶謗之不止。後身體生惡瘡,命終後墮八寒地獄
332. rathalaṭṭhijātakaṃ 車鞭本生經故事 (公正判決的故事)
翻譯者: Pamela
「傷害他人…」這個故事是佛陀在祇園精舍時講述關於拘薩羅國王的司祭。據說,司祭駕車前往自己領地的村莊時,在狹窄的道路上,遇到一支車隊。他多次喊道:「讓開!」,但因為前面的車沒有讓路,他非常憤怒,將鞭子扔向第一車輛車夫。鞭子打在車軛上反彈,擊中了他的額頭,起了一個包。司祭回去告訴國王說他被車夫打傷了。國王召來車夫,經過調查,發現是司祭自己的錯。
有一天,這件事在法堂被討論,國王的司祭說他被車夫們攻擊,結果在法庭上敗訴。佛陀聽到後說:「不僅是現在,過去這個人也是這樣。」,然後他講述了過往的故事。
從前,波羅奈國的梵授王在位時,菩薩是他的首席法官。國王的司祭駕車前往他管理的村莊,情況與前述故事相同。但在這個版本中,國王聽到司祭的故事後,召來車夫們,親自審判,沒有調查就說:「你們打了我的司祭,讓他的額頭起了包。」,並命令沒收他們的所有財產。菩薩國王說:「陛下:您沒有調查就命令沒收他們的財產。但有些人自己打傷自己,卻說是別人打的。因此,統治者不能在沒有調查的情況下做出判決。他應該在聽取所有證言後再做決定。」然後他唱誦了這些偈句:
125.
他說打與被打,他說勝利與落敗
國王,首先說話的人;不要肯定地相信
126.
因此有智慧的類別,聽見其他人後
兩者的說話也聽;根據法如此作
127.
懶惰的在家人享受欲樂不是好的;不約束自己的出家人不是好的
國王不是細心地做者不是好的;任何有智慧的人心不受控(/易怒)不是好的
128.
細心的王族作善衡量的判決
國王作仔細的;隨從和名聲都會增加
國王聽到菩薩勸導後,公平地審判,發現錯在婆羅門司祭。
佛陀結束教誨後,為這個本生故事作結語:「當時婆羅門司祭就是現今婆羅門司祭,當時賢明的大臣就是我。」
333. pakkagodhajātakaṃ 蜥蜴本生經 (菩薩讓皇后重新獲得尊重的故事)
翻譯者:Pamela
這是佛陀在祇園精舍所講述的一則故事,主角是一位地主。這段故事的開頭此前(第138、第141、第235篇本生故事)已完整講述過。在這次的故事中,丈夫和妻子在討回一筆債務後返回家中,途中有一些獵人給了他們一隻烤蜥蜴,並讓他們一起吃。丈夫叫妻子去取水,自己則把整隻蜥蜴吃掉了。妻子回來後,丈夫對她說:「親愛的,蜥蜴跑掉了。」妻子回答:「哦,我的主人,已經烤熟的蜥蜴竟然能跑掉,真是奇怪!」
妻子在祇園精舍喝水後,坐在佛陀面前。 佛陀問她:「這個男人是否關心、愛護並幫助你?」她回答:「我愛護並關心他,但他並不愛我。」
佛陀說:「即使他現在對你這樣,別傷心。當他回憶起你的美德時,他會把所有的權力都交給你。」在他們的請求下,佛陀講述了一個古老的故事。
這個古老的故事和前述的故事相似,但在這個情節中,變成王子公主二人在回家的路上,因疲憊而憂心忡忡,碰到了一群獵人。獵人給了他們一隻烤蜥蜴,並讓他們共同享用。公主用藤蔓將蜥蜴綁起來,拿在手中繼續行路。他們遇到一個池塘,離開大路坐在菩提樹下。王子對公主說:「親愛的,你去池塘用蓮葉取些水,我們再吃蜥蜴的肉。」公主將蜥蜴掛在樹枝上,去取水。王子趁公主不在時,把蜥蜴全部吃掉,只留下一小段尾巴。公主回來後,王子對她說:「蜥蜴從樹上掉下來跑向螞蟻窩。我追過去抓住它的尾巴,但它掙脫後跑進了洞里,只留下尾巴在我手中。」
公主回答:「真奇怪,已經烤熟的蜥蜴竟然能逃走。算了,我們走吧。」喝完水後,他們便往波羅奈城繼續前行。
王子登上王位後,公主被封為第一王妃,但國王既不尊重她,也未給予她任何供品。菩薩想要為王妃爭取尊重,站在國王面前問她:「王妃,難道我們從你身邊卻什麼都得不到嗎?為何您不憐憫我們呢?」
王妃回答:「我從國王那裡什麼也得不到,我又怎麼能給你們?回想從森林來時,國王獨自吃掉了一隻烤蜥蜴。」
菩薩說:「王妃,國王不可能做出這樣的事情,你不要這樣說。」
王妃接著回答:「這件事你不清楚,但國王和我卻心知肚明。」她接著吟誦了第一首偈句。
129
「這正是我所知道的,林中的勇士啊;
你手持利劍,身披盔甲,頭戴三冠;
在無花果樹繁茂的枝椏間,蜥蜴因恐懼而四散逃竄。」
王妃在國王的廷臣面前直言揭露了國王的過失。
聽聞此事後,菩薩說:「夫人啊,自從您對國王不敬以來,使雙方都不得安寧,為何還要留在此?」
隨即說了兩首偈頌:
『自從違逆君王意,雙方皆受苦煎熬。
何故仍居王宮內,不如歸去樂逍遙?」
『昔日恩情今已斷,猶如枯井水全乾。
既知此處非善地,速離王宮得心安。」
菩薩聽到她的話後,對王妃說道:「王妃,自從你的丈夫不再愛你,為什麼你還要留在這裡,為你們兩人都帶來不愉快?」隨後,菩薩吟誦了兩首偈句,表達他的想法。
130. 透過鞠躬而回敬鞠躬,透過交往回敬交往,透過盡義務回敬盡義務
作利益就以不同的利益與感官享樂回敬,不愛就以不愛回敬
131.捨棄者捨棄了慾望,心已離去且不愛
鳥已經知道樹上的果實已耗盡,在這個大世界中應考慮其他樹
國王在菩薩說話時回想起王妃的美德,並說道:「親愛的,我曾經長期忽略了你的美德,但透過這位智者的話,我終於認識到了它們。請原諒我的過失,現在我將整個王國交給你一人掌管。」隨後,他吟誦了第四首偈句:
132.
「王將依自己的能力,瞻望你的感恩;
我將賜給你一切權, 凡你所願我皆賜予」
藉由這番話,國王將至高的權力授予了王妃,並想到:「是這位智者提醒了我她的美德。」於是他也賦予這位智者極大的權力。
佛陀在結束教誨後,揭示了聖諦——在開示完後,夫妻二人都達到了初果—最後,佛陀為本生故事作總結:「這個故事中的丈夫和妻子與過去故事中的角色相同。而那位智慧的大臣,正是我自己。」
334. rājovādajātakaṃ國王訓誡本生經 (國家元首的品格影響全國的食物素質)
翻譯: Pamela
佛陀在祇園精舍時,針對國王的勸誡講述了以下開示。本故事源自《鵪鶉本生經》(《本生經》334)。當時世尊說:『大王啊,古代賢明的君主們聽聞智者教誨後,以正法公正治國,最終成就天界之樂。 "應國王請求,佛陀繼續講述了過去世的因緣。
從前,當梵授王統治波羅奈時,菩薩誕生於一個婆羅門家庭。當他成年後,他學習了所有的技藝,出家為沙門。他發展了所有的神通和禪定成就,住在喜馬拉雅山一處幽靜的地方,以野果和樹根為食。
此時,國王渴望了解自己的缺點,便四處詢問是否有人能指出他的過失。然而,他無論是在室內還是室外、城內還是城外,都未能找到批評他的人。於是他喬裝成普通人,四處漫遊,心想:「鄉間會是怎樣的情況?」然而,他在鄉間也沒有遇到任何批評他的人,聽到的全是對他的讚美。於是他又想:「那在喜馬拉雅地區又會是怎樣呢?」
於是他進入森林,一路探尋,直到來到菩薩的修行處。他向菩薩致敬並友善地交談後,在一旁坐下。此時,菩薩正在吃一些他從樹林中採來的熟無花果,這些無花果香甜多汁,就像糖粉一樣。菩薩對國王說:「陛下,請享用這顆熟無花果,再喝些水吧。」
國王照做後,問菩薩:「尊者,為什麼這顆熟無花果如此甜美?」
菩薩回答:「陛下,因為國王現在施政公平正義,所以它才這麼甜。」
國王又問:「如果在一個不公正的國王統治期間,這果子會失去甜味嗎,尊者?」
菩薩答道:「是的,陛下。在不公正國王統治的時代,油、蜂蜜、糖漿等物品,以及野生的樹根和果實,都會失去它們的甜味和香味。不僅如此,整個國度都會變得凋敝荒蕪。但當統治者賢明公正時,這些食物就會重新變得甜美多汁,整個國度也會恢復生機。」
國王說:「這必然如此,尊者。」他並未透露自己的身份,向菩薩致敬後返回波羅奈城。國王為了驗證這位修行者的話,故意施行暴政,心想:「現在我就能了解其中的真相。」過了一段時間,他再次回到菩薩的修行處,向他致敬後,恭敬地坐在一旁。菩薩用與之前相同的話,遞給他一顆熟無花果,而這次的無花果卻是苦澀的。國王覺得果子苦澀,便將它吐出,說道:「尊者,這果子不甜無味道。」
菩薩說:「陛下,這必然是因為國王不義的緣故。當統治者不依法治國時,森林裡的水果等都不甜無味。」隨後,菩薩吟誦了幾首偈句:
133.
公牛領頭者涉過洪水時,若行歪路,
成群的牛群便會尾隨其後,偏離正道。
134.
人間也是如此,最頂端的人
他假如行非法,更不用說其餘的人民了
舉國皆睡在苦之中,假如國王不義
135.
但若公牛選擇了一條直道行走,
牛群便會緊跟其後,保持正道。
136.
人間也是如此,最頂端的人
他假如行於法,更不用說其餘的人民了
舉國皆睡在快樂之中,假如國王正義。」
國王在聽取菩薩對真理的闡述後,向他表明自己的身份是國王,並說道:「尊者,以前是因為我一人,無花果先是甜的,後來變得苦澀,但現在我將使它們重新變得甜美。」隨後,他向菩薩致敬,返回宮中,以正義的方式治理國家,恢復了一切原本的和諧。
佛陀在結束教誨後,揭示了本生故事的身份:「當時,阿難是那位國王,而我自己則是那位修行者。」
335 jambukajātakaṃ豺本生經 (提婆達多模仿佛陀的故事)
翻譯:Pamela
這個本生故事是佛陀在竹林精舍時,針對提婆達多(Devadatta)模彷彿陀的行為所作的談話。這個故事之前已經詳細講述過(見JaA.204《鵜鶘本生譚》),其概要如下。佛陀問:「舍利弗!提婆達多見到你們時,是什麼樣子?」長老回答佛陀:「世尊!他模仿世尊,交叉雙手拿著扇子假裝入睡,結果拘迦利kokāliko用膝蓋撞到他的胸口,他就模仿世尊痛苦的樣子。」佛陀聽到後說:「舍利弗!提婆達多模仿我假裝痛苦,並非從現在才開始,前世就已經有這樣的行為了。」佛陀應長老的請求,講述了過去的事情。
從前,波羅奈國由梵授王統治時,菩薩投生為獅子,居住在雪山的岩洞中。有一天,他殺死一頭水牛,吃完肉、喝完水後返回棲息地。一隻豺狼來不及逃跑,只好趴在地上裝死。獅子問:「喂,豺狼!你在做什麼?」豺狼回答:「尊貴的主人!我想侍奉您。」獅子說:「好吧,那你跟我來。」於是帶著豺狼回到自己的洞穴,每天帶肉回來餵養牠。
豺狼靠著獅子的剩肉為食,身體逐漸變得強壯。有一天,牠心生傲慢,跑去對獅子說:「尊貴的主人!我一直是您的負擔,您每天都要帶肉給我吃。今天請您留在這裡,讓我去殺一頭大象,把肉帶回來給您。」獅子說:「豺狼!你別這麼想,你生來就不是能殺死大象的種族,應該由我來殺象,把肉分給你。大象體型巨大,你不能做這種顛倒的事,要聽我的話。」接著,獅子念出第一首偈:
137.
豺狼啊!大象身軀龐大,
體態肥壯,長牙鋒利,
如今你想捕殺牠,
但這並非你的種族所能為!
豺狼不顧獅子的勸阻,衝出岩洞,大聲嚎叫三次,發出豺狼特有的叫聲後離開。牠在山腳下看到一頭黑象正在散步,心想:「我要跳起來撲向牠的頭!」結果被大象反彈回來,倒在大象腳下。大象抬起前腳踩在豺狼頭上,牠的頭瞬間粉碎成灰,豺狼當場哀嚎而死,大象則發出勝利的吼聲離開。菩薩(獅子)站在山頂,看到豺狼喪命,說道:「豺狼因傲慢而自取滅亡。」接著念出以下三首偈:
138.
並非獅子之身,
卻誇口而自取滅亡,
襲擊大象卻倒地,
豺狼再也無法站起。
139.
身體雖長大,名聲雖響亮,
卻不衡量大象的力量,
那豺狼前去捕象,
反被大象擊倒,躺在地上。
140.
若有人行事懂得衡量,
清楚認知自身實力。
透過研究、密謀與善言,
小心謹慎而能廣大地征服。
菩薩通過這些偈語,向世人說明應當如何行事。
佛陀講完這個故事後,作出本生今昔的結論:「當時的豺狼就是提婆達多,而獅子就是我。」
336. brahāchattajātakaṃ 大傘蓋王子本生經 (欺詐苦行者的故事)
翻譯:Pamela
這個故事發生在佛陀駐錫祇園精舍時期,是針對某個欺詐者所作的教誨。相關情節在前文已有記述。
往昔波羅奈國由梵授王統治時,菩薩轉生為國王的輔政大臣,精通世間法與出世間法。當時波羅奈王率領大軍征討拘薩羅王,攻陷舍衛城後俘虜了該國君主。拘薩羅王的王子名為傘蓋(Chatta),他喬裝逃往得叉尸羅(Takkasilā)求學,不僅精通三吠陀,更掌握了十八種技藝。完成學業後,他遊歷各地實踐所學,最終來到某個偏遠村落。
附近森林中住著五百名苦行者。王子心想:「這些人必有其獨到智慧。」便加入修行,很快掌握了他們全部的知識體系,進而成為這群修行者的導師。
某日他召集眾人詢問:「為何你們不去中原地區弘法?」弟子們回答:「師尊!中原人士智慧超群,慣於相互詰難。若不能應對禮儀問答與祝禱經文,必遭羞辱。我們心生畏懼,不敢前往。」傘蓋安慰道:「不必憂慮,這些我都精通。」於是眾人收拾行裝,漸次行至波羅奈城。
當時波羅奈王已將拘薩羅國庫藏據為己有,把珍寶裝入鐵箱,秘密埋藏在御花園中。恰巧修行者們來到王園夜宿,次日入城托缽時,因威儀莊嚴被國王迎入宮中供養。用餐前論道時,傘蓋對答如流深得王心,用餐後又展現各種禮儀修養,更獲國王信任,於是被挽留常住御苑。
傘蓋通過秘傳真言發現了寶藏所在,暗自思量:「這暴君將我先祖珍寶藏於何處?」持咒觀察後鎖定王園埋寶處,決意:「當取回這些寶物復我國祚。」他召集弟子坦言:「我實為拘薩羅王嗣,為避禍偽裝至今。今欲取回家族珍寶光復故國,諸位意下如何?」眾人齊聲響應願追隨。他們連夜製作皮囊,掘出寶箱後以雜草充填原處,五百修行者協同民眾將珍寶運回舍衛城,肅清佔領軍後修復城防,使敵國再也無法攻陷。
當波羅奈王接到「修行者盜寶潛逃」的急報,親赴御園開箱只見雜草時,頓時捶胸頓足哀嚎「草啊!草啊!」在城中遊走呼號。菩薩見狀思忖:「除我之外無人能解王憂。」便趁國王獨處時吟誦第一首偈:
141.
「草啊!草啊!」你不停叫嚷,
究竟誰人偷走你的草?
這些草對你有何用處?
為何只會空喊著草?」
國王聞言以第二偈回應:
142.
「有位博學多聞的梵行者,
名為傘蓋的智者來此。
他取回本屬於他的一切,
只留下雜草飄然遠去。」
菩薩即以第三偈開示:
143.
「世間道理本該如此:
以少來願慾多。
取回原屬自己的財物,
而不拿草」
注釋:想要用一點點草來換取大量財富
國王頓悟,誦出第四偈:
144.
「真正的持戒者不會如此,
愚人才會執著虛假戒行。
無常的戒與惡戒,
哪個智者會這樣做?」
經菩薩點化,國王釋懷,從此勤政愛民。
佛陀揭示因緣:「當時的傘蓋就是現今行騙的比丘,而智慧大臣正是我的前世。」
337 pīṭhajātakaṃ 座席本生經 (隱士菩薩不遷怒施主的故事)
翻譯:Pamela
佛陀在祇園精舍時,針對某位比丘的開示。據載,這位比丘從鄉間來到祇園精舍,整理好袈裟與缽具,禮拜佛陀後詢問沙彌及年輕比丘:「諸位法友,外來的比丘在舍衛城何處能獲得供養?」眾人回答:「法友!給孤獨長者與毘舍佉大信女猶如比丘眾的父母,常行殊勝供養。」比丘說:「我明白了。」
次日黎明,在其他比丘尚未起身時,他就來到給孤獨長者家門口。因時辰過早無人看見,未能獲得供養。轉往毘舍佉家同樣過早空手而返。待他再次巡遊各戶時,已錯過粥時;繼續奔走又錯過正午供齋。回到精舍後竟抱怨:「這兩家毫無信仰清淨心,眾比丘卻誇讚他們虔誠!」肆意詆毀這兩位大施主。
後在法堂中,比丘們議論此事:「諸位法友!某位比丘在不恰當的時間立於人家門口,未得供養就詆毀施主。」佛陀前來詢問集會因緣,比丘們如實稟告。佛陀召來那位比丘確認後開示:「你為何動怒?在佛未出世的往昔,修行者即便空缽也不會遷怒施主。」於是講述過去因緣。
往昔波羅奈國梵授王治世時,菩薩投生婆羅門家,成年後往得叉尸羅修習諸明,後出家為修行者。長期住雪山修行期間,為求鹽醋等調味品來到波羅奈城,宿於王苑。次日入城托缽時,聽聞城中長者信心清淨,便前往其家門口站立。恰逢長者進宮請安,家人未注意到行者,菩薩只得離去。
長者回程遇見菩薩,恭敬禮拜後親自持缽迎請回家。鋪設座席、奉上洗足水、塗抹香膏,以粥飯硬食等豐盛供養。進食間殷勤問法,食畢更禮拜請教:「尊師!凡來寒舍的修行者,從未有過不受供養即離去者。今日家人疏忽待客之道,未奉座席、飲水、粥食等物,實是我等過失,懇請寬恕。」隨即誦出第一偈:
145.
我們未奉座席與飲食,
亦無茶水與粥飯供養。
梵行者啊請寬恕我,
我已見此過失。
菩薩以第二偈回應:
146.
我既不惱怒亦不瞋恚,
心中毫無不悅之意。
當時唯作如是思惟:
『這想必是此家的常規。』
長者再誦二偈表明家訓:
147.
這是我家世代相傳的規矩,
自祖父、曾祖以來皆如此。
座席、清水與塗油,
我們必定恭敬供養。
148.
這是我家歷代相承的家風,
從祖父、曾祖時代便如是。
我們必恭必敬地侍奉智者,
如同對待最尊貴的親族。
菩薩為此長者說法數日後,返回雪山精進修持,終得神通禪那。
佛陀開示聖諦真理後,那位比丘證得須陀洹果。佛陀揭示因緣:「當時的長者即是阿難,修行者正是我的前世。」
338 thusajātakaṃ稃本生經 (佛陀前世今生預見弒父奪位的故事)
翻譯:Pamela
佛陀在竹林精舍時,為阿闍世王子所作的開示。據傳,王子尚在母胎時,其母(拘薩羅王公主)忽生飲頻婆娑羅王(Bimbisāra)右膝血的渴望。侍女們得知後稟告國王,王召相師詢問:「王妃此願預示何事?」相師答:「胎兒將弒父奪位。」王卻說:「若親子繼位,有何不可?」竟自刺右膝取血盛金器予妃飲用。
王妃憂心胎兒弒父,揉腹欲墮胎。王勸阻道:「我妃!縱使兒子弒父奪位,我終非不死之身。但求一見親子容顏。」後妃在御苑產子,因未生即與父為敵,故取名「阿闍世」(未生怨)。
某日佛陀率五百比丘入王宮應供。王備辦美食供養時,因溺愛抱王子於膝上,竟至無心聽法。佛陀洞悉其情,開示道:「大王啊!古時的聖明君主若對繼承者存疑,必當謹慎處置。他們會將王子安置在適當的處所隱居,並下諭令:『待朕百年之後,方可迎立繼位。』」,然後應國王邀請講述往昔因緣。
往昔波羅奈國由梵授王統治之時,菩薩轉世為得叉尸羅(Takkasilā)赫赫有名的導師,專門教授諸國王子治國之術。當時波羅奈國的王子年方十六前來求學,在精通三吠陀聖典後請求返國。菩薩觀其面相後暗自思量:「這人的兒子日後恐將加害親生骨肉,當以神通妙法化解此劫。」於是傳授四首偈語,並諄諄囑咐:
「孩子,第一首偈在你繼位時用;第二首在盛大集會時用;第三首登上宮殿臺階時用;第四首在進入寢宮時用。」
王子謹記恩師教誨,歸國後不久便繼承王位。
多年後,當王子年屆十六,目睹父王威嚴儀態竟起殺父奪位之念。身邊佞臣進讒言道:「大王年事已高,理當早日謀取大位。」王子遂在御宴中暗藏毒藥,正欲下毒之際,國王朗聲誦出第一偈:
149.
「老鼠們很清楚什麼是穀殼,
也完全知道什麼是白米。
牠們會把粗糠全部丟掉,
只挑選真正的米粒來吃。」
王子聞言大驚失色,倉皇退席。後又改以利刃行刺,趁盛大集會時暗藏凶器入宮,國王當即誦出第二偈:
150.
「在森林裡商議的密謀,
在村莊角落的低語,
所有這些『如此這般』的計劃,
我都已經完全知曉。」
王子再度驚惶逃竄。半月後佞臣又慫恿道:「若王上早已知曉,豈能容你至今?」王子遂藏刀於殿階暗處,國王登階時誦出第三偈:
151.
「據說按照自然法則,
猴子父親生出兒子。
當幼猴剛長出牙齒,
就咬傷父親下體。」
王子聞之魂飛魄散。最終竟夜伏龍榻之下,國王立於廊下誦出第四偈:
152.
「你像隻瞎眼山羊,
偷偷鑽進芥菜田。
那個躲在床底下的人,
我也已經完全知道。」
王子至此徹底崩潰,棄刀伏地求饒。國王將其囚禁,直至臨終前才釋放繼位。
佛陀最後揭示因緣:「昔日得叉尸羅的那位導師,正是我的前世之身。」
339 bāverujātakaṃ巴威路國本生經 (佛陀的出現讓外道的名聞利養一落千丈)
翻譯:Pamela
這個故事發生在佛陀駐錫祇園精舍(Jetavana)時期,針對那些失去供養與尊敬的外道修行者所作的教誨。在佛陀尚未出世時,外道修行者尚能得到供養;但當佛陀出現後,他們就像陽光下的螢火蟲般黯然失色。比丘們在法堂議論此事時,佛陀前來詢問緣由,並開示道:「比丘們啊!這種現象並非現今才有。往昔在有德者未出現時,無德之人也能獲得供養與名譽;但當真正有德行的人出現,無德之人就會失去一切供養與尊敬。」於是佛陀講述了過去的因緣。
從前,在波羅奈國(Bārāṇasī)梵授王(Brahmadatta)統治時期,菩薩轉生為孔雀族,長大後擁有無與倫比的美麗羽毛,在森林中自在生活。當時有群商人養了一隻識途的烏鴉(kāka),帶著它前往巴威路國(Baveru)。那時巴威路國還沒有鳥類,當地人看到停泊在船桅上的烏鴉,都讚嘆道:「看那烏黑的羽毛!突出的尖嘴!寶石般的眼睛!」他們向商人請求:「尊貴的商主啊!請把這隻鳥賣給我們吧,它對我們會很有用,你們回國後可以再找一隻。」「那就用金子來買吧。」「一枚金幣如何?」「不行。」經過不斷加價,最後以百枚金幣成交。
人們得到烏鴉後,用金籠子飼養,餵食各種魚肉和水果。烏鴉本有十種惡習,常棲息在其他鳥類不去的地方,如今卻在食物和榮譽上都獨占鰲頭。
後來這群商人又捕獲了一隻孔雀王(mayūrarāja),經過訓練後,它聽到彈指聲就會鳴叫,聽到拍手聲就會起舞。當他們再次來到巴威路國時,孔雀王停在船頭展開華麗的尾羽,發出美妙的鳴叫。人們欣喜若狂地說:「商主啊!這隻鳥實在太神奇了,是溫順的鳥中之王,請讓給我們吧!」「上次帶來的烏鴉已經被你們買走,但在你們國家應該找不到這種珍禽吧?」「您說得對,商主!你們回國後可以再找一隻。」最終他們以千金的價格買下孔雀王,把它安置在鑲嵌七寶的籠子裡,用魚肉、水果、炒香的穀物、甘蔗和昆蟲等精心餵養。從此孔雀王在食物和榮譽上都獨占鰲頭。自從孔雀王到來後,烏鴉的供養和尊敬一落千丈,再無人多看它一眼。得不到食物的烏鴉只能在垃圾堆上呀呀哀鳴。
佛陀以偈頌總結這個對比故事:
153.
「當美麗的孔雀尚未出現,
那擁有華麗冠羽與悅耳鳴聲的鳥王還未到來時,
人們在那裡(巴威路國)供奉烏鴉(kāka),
用肉類和水果來供養牠。」
154.
「但當具備美妙音聲的孔雀,
來到巴威路國(Baveru)之後,
烏鴉(vāyasa)所獲得的利養與尊敬,
就這樣消逝無蹤。」
155.
「在法王——佛陀尚未出現於世時,
人們廣泛地供養其他各種沙門和婆羅門。」
156.
「當具足妙音的佛陀開始宣說正法後,
外道(titthiya)們所獲得的利養與尊敬,
就這樣消逝無蹤。」
佛陀說完這四首偈頌後,揭示因緣:「那時的烏鴉就是尼乾若提子(Nigaṇṭha Nātaputta),而孔雀王正是我的前世。」
340 visayhajātakaṃ 維薩易哈長者本生經 (菩薩無視帝釋天阻止繼續布施的故事)
翻譯:Pamela
佛陀在祇園精舍(Jetavana)時,對給孤獨長者(Anāthapiṇḍika)講述了這個故事。這個故事與《堅木樹炭火本生經》(JaA.40)內容相關,佛陀對長者說:「往昔賢善之家主人,即使帝釋天王(Sakka)在空中阻止說『不要布施』,他們也不為所動,堅持行布施。」應長者請求,佛陀講述了這段過去因緣。
往昔波羅奈國(Bārāṇasī)梵授王(Brahmadatta)治世時,菩薩轉生為擁有八億財富的維薩易哈長者(Vessantara),持守五戒,樂善好施。他在四方城門、城市中心及自家門前共設六處施食堂,每日布施六十萬金錢。菩薩對乞食者都一視同仁。
長者的布施震動閻浮提,人們紛紛放下農事前來受施,其功德甚至撼動帝釋天宮,使天王的赤黃色寶座發熱。帝釋天想:「是誰動搖我的寶座?」發現是維薩易哈長者後,擔心:「這位長者若繼續布施,將取代我的帝釋天位。」於是用神通使長者所有財寶、糧食、僕人盡數消失。
面對困境,長者仍堅持布施。最後家中只剩妻子與衣物,連刈草工留下的鐮刀、扁擔和繩索都變賣行施。連續六日,長者與妻子餓著肚子堅持布施。第七日,體弱的長者因飢餓暈倒。帝釋天現身空中說:
157.
「維薩易哈!若停止布施
你的財富將恢復如初」
大士(mahāsatto,指菩薩)聽完後問:「你是誰?」對方回答:「我是帝釋天(sakko)。」
菩薩說:
「真正的帝釋天是因布施、持戒、守布薩戒(uposathakamma)、圓滿七種德行(satta vattapadāni)才獲得天界王位。而你卻因貪戀權勢(issariyakāraṇa)而勸人停止布施,這行為太卑劣(anariya)了!」
158.
「千眼天王(sahassanetta)啊!
你竟以非聖者(anariya)的方式,
說出如此荒謬(akicca)之言。
帝釋(devarāja),我永不因財富,
而捨棄對布施的信心(saddha)!」
159
「一輛車走過的路,
後車必將跟隨。
古來的傳統(porāṇaṃ vattaṃ),
毘沙婆(vāsava,帝釋別稱)啊!我會繼續遵循!」
160
『若說「等富有再布施」,
窮困時豈非無物可施?』
即使只剩草芥(evaṃbhūtā),
我們也堅持布施——
絕不讓施捨之心荒廢!」
帝釋無法反駁,轉而問:「那你布施的目的是什麼?」
菩薩回答:
「我不求成為帝釋或梵天,而是為了成就一切知智(sabbaññuta,即佛果)而布施。」
帝釋聽後大為感動,伸手輕拍菩薩的背(piṭṭhiṃ parimajji)。
奇蹟發生:就在帝釋觸碰的瞬間,菩薩因帝釋天的威力(sakkānubhāvena),身體的傷殘完全康復,財富也恢復如初。
帝釋說:「大長者(mahāseṭṭhi),從今以後,你每日可布施十二萬金錢,我會讓你的財富永不枯竭!」說完,他讓菩薩家中湧現無盡寶藏,隨後返回天界。
佛陀揭示因緣:「當時的長者妻子是羅睺羅之母(Rāhulamātā),維薩易哈長者正是我的前世。」
341 Kaṇḍarījātaka 干陀利本生經
此本生經將於拘那羅本生譚(第536)中詳說。
342 Vānarajātaka 猿本生經 (利益生起時要先停一停想一想的故事)
翻譯:Rachel leung
「我是否從水中來……」等等,這個故事是佛陀在竹林中講述,提婆達多試圖殺害佛陀的事件有關。以下將詳細描述故事的經過。
從前,梵授王(Brahmadatta)統治貝拿勒斯時,菩薩化身為一隻年輕的猴子,生活在喜馬拉雅山脈。當他長大後,他住在恆河的岸邊。恆河裏有一隻雌性鱷魚,渴望得到菩薩的心臟,於是告訴了她的丈夫。他想:「我將把菩薩拖入水中,並取走他的心肉給我的妻子。」
於是,他對菩薩說:「來吧,我的朋友,我們去某個島上吃野果。」
「我該怎麼去哪裡?」菩薩問。
「我會把你放在我的背上,帶你到那兒。」鱷魚回答。
菩薩對鱷魚的用意一無所知,於是跳到他的背上坐下。鱷魚游了一段距離後,開始潛入水中。
這時,猴子提問:「為什麼先生你要把我沉入水中?」
「我要殺了你,把你的心肉給我的妻子。」鱷魚回答。
「愚蠢的傢伙,你以為我的心臟在我身體裏嗎?」菩薩說。
鱷魚問:「那你把它放在哪裏了?」
猴子答到:「你難道看不見牠掛在那邊的無花果樹上嗎?」
鱷魚說:「我看見了,但你願意給我嗎?」
「是的,我會的。」猴子回答。
於是,愚蠢的鱷魚便帶著他游到了河岸的無花果樹下。菩薩從鱷魚的背上跳下,栖息在無花果樹上,並吟誦了這幾句詩:
165.
我的確能夠從水中上岸
我現在不再受水生的你控制了!
166.
這裡有芒果樹,蔷薇果樹和波羅蜜果樹
遊行者越過大海,我這裡的無花果樹更好
167.
那對於突然出現的機會(或:突然升起的目標),不能迅速理解的人,
會落入敵人的掌控之中,並且在事後感到懊悔。
168.
而那對於突然出現的機會(或:突然升起的目標),能迅速洞察的人,
便能從眾多敵人的圍困中解脫,並且在事後不會感到懊悔。
根據這四句詩,菩薩闡明了世間事物成就的原因,然後便進入森林中。
佛陀講完這番教誨後,總結道:「當時的鱷魚是提婆達多,而猴子就是我自己。」
343 kuntinījātakaṃ 菴摩羅果本生經 (冤冤相報的故事)
翻譯者: Rachel Leung
「我忍耐了很久····」這個故事是佛陀在祇園精舍時,關於居住在拘薩羅王宮的蒼鷺所說的談話。這隻蒼鷺負責傳遞國王的的音信,且養育著兩隻雛鳥。某天國王派牠給另一位國王送信件。當牠飛走後,宮中的小孩將雛鳥用手捏死。當牠回來時,沒有看到雛鳥,問:「誰殺了我的雛鳥?」小孩回答:「是他和她。」
這時,宮中有一隻性情凶猛的老虎,被鐵鍊拴著並所在牢籠裏。這些小孩來看老虎,蒼鷺也跟著,心想「我的孩子被他們殺了,我也要讓他們受到懲罰。」於是,牠抓住小孩們,把他們扔到老虎的面前,老虎隨即將撕咬致死。蒼鷺心滿意足地說:「這正是我所希望的。」,然後牠飛向喜馬拉雅山而去。
這件事傳到真理殿中,僧人開始討論:「據說這隻蒼鷺將殺了自己幼崽的人投向老虎,在他們被殺時逃跑。」佛陀來到時,詢問弟子們在討論甚麼病告訴他們:「你們這些比丘,今天來這裡有何言語?」比丘回答:「如是,如是。」佛告訴他們:「比丘們!不但現在,早在前世就有因有人殘害蒼鷺之子而被殺的事。」接著,佛陀為他們說講述過去的故事。
從前,貝拿勒斯的菩薩以正義和公平統治他的王國。在他的宮殿裏有一隻蒼鷺負責傳遞消息,情況與前述相似。但不同的是,牠在孩子們被老虎殺後思考:我無法再在此居住,必須向國王報告此事,然後才能離開。」鳥便前往國王那裏,向他行禮,站在不遠處說:「國王,正因閣下的疏忽,讓我的幼崽被小孩殺了。我無法忍受,為復仇而致他們與死地,現在我不得不離開這裏。」於是牠吟詠第一首偈:
169.
居住在你的家,(我)長久以來受尊敬;
如今因這件事,我將離去。
國王聽後,牠唱了第二首偈:
170.
他們作惡,你也以惡相報,
請平息怨恨,蒼鷺,請不要離開。
蒼鷺接著說了第三偈:
171.
被作和作者,一再連接友誼
心不允許,國王,我會離去
國王再次唱了第四首偈:
172.
被作和作者,一再連接友誼
智者不和愚人一起,蒼鷺,請不要離開。
蒼鷺說:「如您所見,我已無法再留在這裏。」於是牠拜別國王,飛到空中,直奔喜馬拉雅山而去。
佛陀結束講課,闡明故事道理:「前述的蒼鷺就是現在的蒼鷺,而那位國王就是我。」
344. ambajātakaṃ芒果樹本生經 (行為不檢的比丘的故事)
翻譯:Rachel Leung
「她吃了你的芒果···」這段故事講述了佛陀在祇園精舍時,提到一位守護芒果樹的老者。他年老成家,成為了苦行僧,並在祇園精舍邊緣的芒果園裏,搭建了一個樹葉而成的小屋。他靠樹上掉落的熟芒果為生,更將果子分享給與他關係密切的人
某天,在他出外托缽化緣歸來時,一些小偷將芒果打落、偷吃還逃走了。這時,四位富商的女兒在阿恃多伐底洗完澡後,迷路來到了這片芒果園。當老者回來看到她們時,指責她們:「你們是吃了我的芒果嗎?」女兒們回答:「尊者,我們剛到這裏,並沒有吃您的芒果。」老者說:「你們必須發誓。」她們答應並發了誓。老者讓她們感到羞恥,才放她們。
比丘們得悉這件事,在法堂中開始討論:「各位佛門弟子,這位老者讓商人的女兒們發誓,使她們蒙受恥辱離去。」佛陀前來詢問:「比丘們,你們集合在這裏討論甚麼麼?」比丘們解釋向他事情的經過。他告訴弟子們:「這位老者不僅是今天這樣,早在過去他也曾讓商人的女兒們發誓,使她們受到恥辱。接著,佛陀講述了過去的故事。
從前,梵授王在貝拿勒斯統治時,菩薩是帝釋天。那時,有一位狡猾的苦行僧在貝拿勒斯岸邊的芒果樹林中,搭建了一個樹葉小屋,看守芒果。他不但吃掉掉落的果實,更把芒果送給和自己關係密切的人,並以此維生,過著不正當的生活。
帝釋天心想:在這世間,誰能夠供養父母、尊敬年長者、布施、持戒、遵守道德法則,並且守齋戒呢?又有誰在出家後持續奉行合乎僧侶的職責,又有誰犯了不當行為?」他發現這位苦行僧的惡劣行為,心想:這個虛假的苦行僧,放棄作為僧侶的職責,只是看守芒果園度日,於是決定要給他一點教訓。於是當苦行僧到村裏托缽化緣時,他用神通將芒果打落,假裝是被小偷偷走的。
這時,四位商人的女兒來到芒果園,苦行僧看到她們攔阻並立刻指責:「你們偷吃了我的芒果。」女兒們重申:「尊者,我們剛來並未偷吃。」苦行僧要求她們發誓。她們詢問:「是否我們發誓後就可以離開了?」苦行僧回答:「當然。」「好的,尊師」她們當中最年長的發誓吟詠了第一首偈:
173.
誰人用靛藍色的染料來裝飾,鉗子會卡住
她的那個影響力跟隨,誰人帶走了芒果
苦行僧說:「請你站到一旁」』然後讓次女兒發誓,她吟詠了第二首偈:
174.
20或25,或者30歲前
如此不會獲得丈夫,誰人帶走了芒果
第三位女兒接著吟詠了第三首偈:
175.
她的確長久行走,孤單而有秘密戀情的女人
在指定的地方卻看不見丈夫,誰人帶走了芒果
第三位女兒發誓後走到一旁,輪到最年幼吟詠了第四首偈:
176.
以好的衣服裝飾,裝戴花環的女人身體塗上檀香
獨自在床上就寢,誰人帶走了芒果
苦行僧聽後說:「你們誠信發誓,顯然是別人吃了芒果。你們可以走了。」隨後,帝釋天化身為可怕的形象,將這位邪惡的苦行僧驅趕了。
佛陀結束講道,說到:「當時這位假苦行僧就是現在看後芒果樹的老人,四位商人的女兒們還是她們自己,而帝釋天就是我自己。」
345 gajakumbhajātakaṃ 龜本生經 (懶人的故事)
翻譯:Rahcel Leung
「如果火焰橫掃過····」這個故事講述了佛陀在祇園精舍對一位懶惰的比丘的教導。這位比丘原本是舍衛城的良家子弟,誠心皈依佛教並出家,卻逐漸變得懶惰。對於誦習、修行、正念思維及各種僧務都漠不關心,沉浸在懈怠中,四處遊蕩消磨時光。
佛陀來到的法堂,問道:「你們為甚麼聚集在此?」比丘回答說:「我們在談論這位懶惰的比丘,出家後他卻不精進,困於懈怠而虛度日。」佛陀告訴他們:「這個的懶惰比丘不僅現在,過亦如此。」隨後,佛陀開始講述一個過去的故事。
從前,梵王在貝拿勒斯統治時,菩薩成為他的尊貴大臣。國王性情懶惰,菩薩希望喚醒他,讓他意識到自己的問題。
有一天,國王在花園中遊玩,看到一隻懶惰的烏龜,這隻烏龜整天只向前爬行一兩寸。國王好奇地問:「這是甚麼東西?」菩薩回答:「國王,這是烏龜。儘管牠每天都在移動,但牠一天只走一兩寸。」接著,菩薩對烏龜說:「烏龜啊,你這樣的行動緩慢,假若發生山火,你怎麼辦呢?」於是,他唱出了第一首偈:
177.
何時山林有火燒,明亮的火焰
怎樣作移動,如是緩慢的努力?
烏龜聽後,回答道:
178.
許多樹洞,也有大地的裂縫
假如那個中心出現,不存在死亡的時候
菩薩接著又唱了兩首偈:
179.
誰在應緩慢時快速, 在緊急時緩慢
就好像乾的樹葉那樣被踐踏,破壞自己的利益
180
誰在應緩慢時緩慢,緊急時緊急
就如月亮在夜晚中被辨識,那個利益成為圓滿的
國王聽了菩薩的話,從此之後不再懶惰。
最後,佛陀總結道:「當時的烏龜正是那位懶惰的比丘,而賢臣就是我。」
346 kesavajātakaṃ kesava本生經 (親厚之心是最好的味道)
翻譯:Rachel Leung
「你頓悟遲了···」這個故事講述了佛陀在 祇園精舍對佛門弟子供養的教誨,闡述信仰與供養之間緊密的聯繫。
據說,有五百位比丘在給孤獨長者家中被供養。這個地方是僧團的休憩所,就像泉水一樣源源不斷地閃耀著明亮的光輝,瀰漫著神聖的氣息。有一天,國王繞城巡遊時看見了這班僧團,心想:我也要為這些僧侶提供永久的供養。隨後,他來到僧院禮佛,並為這五百位比丘設立了供養。從此,王宮便增設恆常的佈施。
但儘管有豐盛的佳餚和精緻的飯菜,但國王卻缺乏誠心供養的心。雖然官吏們會把食物送到僧團那裏,但僧侶們不願享用這些食物,反而攜帶美味的食物前往居士的家中與他們分享,而自己則享用信徒所供的食物。
有一天,國王得到許多野果,便說:「把這些供養僧團。」當侍者來到僧舍卻發現沒有僧侶在那裏,國王問道:「怎麼沒有人?難道還未到就餐時間嗎?」他們告訴國王:“雖然到了吃飯的時間,但僧侶們在宮中取了食物後,便回到弟子家中,享用他們供養的食物,不論食物是豐盛或簡單。」
國王驚訝地問:「我們的食物這麼美味,為甚麼他們不吃,而要吃他人的食物。」他心想:我要到寺院請教佛陀。佛陀告訴他:「最好的食物是以親厚之心而給予的。缺少親厚之心施食的人,僧侶們便將食物帶走,自己在居士的地方吃。沒甚麼食物比親厚之心更美味了。即使用了五位醫術精湛醫生提供的珍貴藥物,若無法舒緩病痛,病人寧願用簡單食材,如茭白筍、菜葉不加調味的熬成湯食用,疾病反而獲得康復。
佛陀接著講述了一個過去的故事:
在過去,當梵授王在貝拿勒斯統治期間,菩薩出生在卡西的一個婆羅門家庭,名叫卡帕。他成年後,修習了各種技藝,隨後選擇了修行。此時,一位名叫毗濕奴的苦行僧和五百名弟子住在喜馬拉雅山。菩薩來到這,也成為了五百名弟子的長老,他們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不久,毗濕奴帶著弟子們去貝拿勒斯購買鹽醋,來到國王的花園裏。第二天,國王看到這班僧團托缽化緣,便邀請他們進宮用餐,並安排住宿在他的花園。當雨季結束後,毗濕奴告別國王,國王請求他:「尊者,你年紀已經很大,不如您留在這裏長住,您的弟子們就回到喜馬拉雅山。」卡帕留在山上,毗濕奴因失去卡帕的陪伴而感到不安,無法入睡,導致食慾不振,最終生病。
國王派醫生前來治療他,但病情沒有好轉。毗濕奴問國王:「您希望我病死還是康復痊癒?」國王回答:「我當然希望您康復痊癒。」於是,毗濕奴要求國王送他回喜馬拉雅山。國王同意,派了一名名叫那拉達的侍從陪送他回去。
毗濕奴看到kappo,病情得以緩解,痛苦隨之消失。帕卡給他喝了用米和野菜和做的湯,沒有添加任何鹽和香料,毗濕奴的大病痊癒。國王得知後派那拉達去詢問,他的情況。
那拉達見到他驚訝地問:「尊者,醫術精湛的醫生都無法治癒你的疾病,請問卡帕用了甚麼方法讓您的疾病痛苦消失?」並吟唱第一偈:
181.
你曾與國王同住,
一位準備滿足你心願的君王,
kappo住的地方有何魅力,
使得毗濕奴願長住在這?
毗濕奴聽後唱了第二首偈:
182.
很好的怡人的,他說平靜的話讓心愉悅
恰當的,善說的;nārada,他的話給予我快樂
說完這些,他說:「kappo給我喝了由小米和野生米混合葉子熬成的清湯,沒有添加鹽和香料,我的病痛便得以緩解,最終療癒。」
那拉達聽後,吟誦了第三首偈:
183.
你沒吃到最高級的米,
配上豐盛的肉類鮮香,
你怎麼喜歡如此平淡無奇的食物,
又與帕卡共享小米和野菜呢?
聽到這話,毗濕奴吟誦了第四首偈:
184.
雖然有怡人的住處,雖然少或者多
無論任何地方都會享用親厚的,親密是最上的味道
那拉達聽了他的話,回去告訴國王:「毗濕奴就是這麼說。」
佛陀結束講道,說到:「當時的國王就是阿難,那拉達就是舍利弗, 毗濕奴就是Baka梵天,而kappo就是我。」
347 ayakūṭajātakaṃ 鐵鎚本生經 (行善不用怕的勵志故事)
翻譯者:Rachel Leung
「為甚麼為在半空中···」這個故事是佛陀在袛園精舍,講述關於對眾生行善的故事。這則故事將在《大黑天誕生》中陳述。
從前,當梵授王統治貝拿勒斯統治時,菩薩轉世為王后的兒子。當他成年後,修習了各種藝術的教導,父王去世後,繼承王位,開始治理國家。
那時,人們熱衷於崇拜神明,通過屠殺許多山羊、公羊等生物進行祭祀。菩薩說:「所有人不應該殺死任何生物」因此,夜叉們因失去祭品而對菩薩憤怒,便在喜馬拉雅山召集了集會,派出一個野蠻的夜叉來殺死菩薩。他拿起一塊如房屋圓頂般巨大的熾熱鐵塊,打算給菩薩致命一擊。在半夜,來到菩薩的床頭。這時,帝釋天的寶座突然發熱,帝釋天察覺緣由,手持金剛杵趕來,站在夜叉上方。
菩薩看到夜叉時,心想:他在這裏做甚麼?是來保護我,還是想要殺我?”他與夜叉交談時,吟詠了第一首偈:
185.
夜叉啊,你為甚麼站在我面前?
你手拿著鐵鎚,
是來保護我免受傷害,
還是用它來傷害我?
菩薩只看到了夜叉,卻沒有看到帝釋天。夜叉因害怕帝釋天而不敢攻擊菩薩。聽到菩薩的話,夜叉說:「偉大的國王,尊者,我本想用鐵鎚擊殺你,但因為害怕帝釋天,我不敢動手。」隨後他吟詠了第二首偈:
186.
我作為夜叉的使者,
是為了殺你而來;
但因為帝釋天對你的保護
我不敢去奪下你的頭顱。
聽到這些話,菩薩吟詠了另外兩首偈:
187.
管治天神的因陀羅,
願意支持我,
即使可怕的妖魔在空中吼叫,
也無法令我懼怕。
188.
即使甕形夜叉喊叫,一切泥鬼
也無法與如此強大的天神對抗。
帝釋天將夜叉趕走,告訴菩薩說:「尊者,你不需要恐懼。從今以後,我們會保護你。別害怕。”說完,他便回到了自己的居所。
佛陀講完這則故事後,總結道:『當時的帝釋天是阿尼律陀,而我自己是貝拿勒斯的國王。」
348. araññajātakaṃ 森林本生經 (什麼人應該結交的故事)
翻譯者: Rachel Leung
「父親,請解答···」這則故事是佛陀在祇園精舍時,講述一位粗俗少女如何誘惑一位修行者。這個故事在《小那羅陀菩薩》的本生譚中有詳細的記載。
從前,梵天在貝拿勒斯治國時,菩薩誕生於婆羅門家庭。他長大後,便在塔克西拉
學習各種學問。由於妻子過世,他帶著幼子出家修行,並居住在喜馬拉雅雪山中。
有一天,他把兒子留在道院,自己出去採集各種果實。正當此時,盜賊襲擊了附近的村落,抓走許多村民。其中有一位少女逃出,跑進道院,色誘他的兒子違反戒律。她說:「你和我一起偷走。」兒子回答:「我父親要回來了,我想等他見面後再走。」她說:「好吧,你與他見面告別後再走。」於是,他們兩人一起等待父親歸來。
當修行者的兒子看到父親來了,便唱了第一首偈:
189.
從森林去到村落,對於什麼戒什麼守則的遵守
我應該結交他呢,父親。
如今我講要離開片樹林到某個村落,
我的父親!我問您,請求您的回答
父親則以訓誡的方式,唱了三首偈:
190.
兒子,任何人是可信賴的;可信賴且忍耐
肯聆聽您和寬恕您的,從這裡離去後結交那個
191.
誰人身與口,和意上不存在惡作
在他胸前能夠找到依靠,從這裡離去後結交那個
192.
如同薑黃的染料,這個像猴子的心;那人有時貪有時離貪
兒子,那人不要結交;假如缺乏這樣的人存在
聽到這些話,兒子說:「父親,我在那裏才可以找到具備這些德行的人呢?我不想離去,願意跟在您的身邊。」最後,他沒有與女子前行離開。父親繼續教導他修行,兩人都不懈怠地修行禪定,最終成為了生於梵天世界的存在。
故事結尾時,佛陀總結道:「當時的兒子和少女就是這兩個人,而修行者就是我。」
349 sandhibhedajātakaṃ 獅子和公牛本生經 (友誼被離間的故事)
翻譯者: Rachel Leung
「沒有共同點···」這個故事佛陀在祇園精舍時,講述關於誹謗戒律的故事。某次,佛陀聽說六位僧侶在散播挑撥離間他人的話語,就召集他們來問:“你們為甚麼要散播那些造成誤會、喧嘩的話語?這不但引起了紛爭,更讓原有的矛盾加劇,這是真的嗎?』
僧侶們回答:「確實如此。」
佛陀責備他們:「誹謗的言語就像鋒利的刀子,牢固的友誼因此受到影響,甚至破裂。聽信誹謗的人會與朋友疏遠,正如獅子和公牛的故事。」接著,他講述了一個過去的故事。
從前,梵授王在貝拿勒斯統治時,菩薩誕生並成為他的兒子,修習各種技藝。在父親去世後,繼承王位,並繼續管理王。某天,一名放牛的牧人不小心留下了一頭懷孕的母牛在森林,這頭母牛和一隻母獅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它們經常一起行動。後來,母牛生下小牛,母獅也生下小獅子,這兩隻幼獸因母親緣故也成為了好朋友。
有一天,一位獵人帶著獵物獻給國王。
國王問:「你在森林到王宮來的路上,有看到甚麼特別的事情嗎?」
獵人回答:「國王,我看到一頭母獅和一頭母一起漫步森林,相處非常融洽。」
國王說:「如果再出現第三種動物,一定引起災難,假如你看見,請回來告訴我。」
獵人回答:「好的,國王。」
獵人離開後,在那片森林看見一隻豺狼,心想:我要回去告訴國王這件事,於是他轉身走向王宮。豺狼看見獅子和公牛,心想:我從未吃過獅子和公牛的肉,如果能讓它們反目成仇,我就能好好享受一頓。於是,它開始散播誹謗,導致獅子和公牛爭吵,最終雙方都受了重傷。
獵人再次回到國王這裏,匯報:「陛下,第三種動物出現了。」
國王問:「是甚麼動物?」
他回答:「是一隻豺狼。」
國王說:「它會挑起爭吵,導致母獅和母牛死亡。當我們到達時,肯定會發現牠們死了。」於是,國王乘著馬車出發,來到獅子和公牛爭吵後相互爭鬥的地方,看到牠們都死了,而豺狼正得意洋洋地在吃牠們的肉。國王看見這一幕,站在戰車上,對著車夫吟唱一首偈頌:
193.
車夫啊
獅子和公牛是不相同的品種,
牠們不是為爭奪雌性而爭吵,
也不是為掠奪食物而爭鬥,
破壞牠們和睦相處的人,
用了不當的手段。
194.
你看看誹謗的話語,
就像鋒利的刀劍刺入母牛和母獅的肉中,
這隻豺狼是卑鄙的野獸,
牠吃了牠們的肉。
195.
離間的人會引起紛爭,
相信誹謗者的話語必定遭殃。
車夫啊,
就像這頭獅子和公牛,
兩者躺死在這裏。
196.
儘管如此,
車夫啊!
不要相信破壞友誼的話語,
不要相信誹謗人的說話
就像天上的神仙一樣快樂,
他們不會被誹謗分開,
友誼永存,無所畏懼
國王說了這些偈頌,吩咐侍從收集獅子的鬃毛、皮、爪子和牙齒,返回宮中。
在最後,佛陀說:「當時的國王就是我。」
350 devatāpañhajātakaṃ 天女問本生經
詳見JaA.542
351. maṇikuṇḍalajātakaṃ 寶珠耳環本生經(菩薩教誡敵王的故事)
導師(指佛陀)住在祇樹給孤獨園時,針對拘薩羅國王宮中一個作惡多端的大臣,講述了這個故事。具體情節已在前面詳細說明。這裡要說的是:菩薩(佛陀前世)曾是波羅奈國(Bārāṇasi)的國王。那個邪惡大臣把拘薩羅國王(Kosala)引來,讓他奪取迦尸國(Kāsi)的王位,還把波羅奈國王關進監獄。國王進入禪那,以盤坐姿勢升到空中,盜賊國王(指拘薩羅王)的身體突然燃燒起來。他來到波羅奈國王面前,首先說出這段偈頌:
1.
「你已被剝奪戰車、馬匹和寶珠耳環,同樣也已被剝奪了兒女與妻子。
擁有全部無遺漏的財富,為何在應悲傷時仍不悲傷?」
聽到這些話,菩薩說了以下兩首偈頌:
2.
「資產先捨棄人,而非人更先捨棄資產。
貪求感官之樂者的財富不會恆久,因此我在悲傷時不憂愁。
**3.**
「月亮升起、圓滿又消逝,太陽驅散黑暗後又西沉。
敵人,我已明白世間法,因此我在悲傷時不憂愁。」
大士(菩薩)這樣為盜賊國王說法後,又譴責他說:
**4.**
「懶散在家的享樂者不好,不自律的出家人不好,
不經思考行事的國王不好,聰明卻易怒者也不好。
**5.**
「剎帝利應三思而後行,統治者更不可輕率。
深思熟慮的國王,聲譽與光榮必增長。」
這兩首偈頌的含義前面已詳述。盜賊國王向菩薩請求寬恕,歸還王位後便回到自己的國家。
導師(佛陀)講完這個法義後,將本生故事與當下因緣連結起來:「那時的拘薩羅國王是阿難(Ānanda),而波羅奈國王就是我。」
352. sujātajātakaṃ 善生本生故事(菩薩去除父親悲傷的故事)
世尊在祇樹給孤獨園時,講述了一位因父母去世而悲傷的居士的故事。這位居士在父親死後終日哀泣,無法從憂愁中解脫。世尊觀察到他具備證得須陀洹果的潛力,於是某日托鉢結束後,帶著比丘們前往居士家中。就座後,世尊問道:「居士,你悲傷嗎?」居士回答:「是的,尊者。」世尊便說:「賢者啊,古時的智者聽聞智者的教誨後,即使父親去世也不會哀傷。」應居士請求,世尊講述了過去的故事。
### 過去世
過去世,波羅奈城(Bārāṇasi)由梵授王(Brahmadatta)統治時,菩薩投生為一位居士之子,取名「善生童子」(Sujātakumāra)。當他長大後,祖父去世了。父親自祖父死後便沉浸在悲痛中,常去墓地將遺骨帶回,在自家園中堆起土塚,每逢時節便以鮮花供養,並對著塚哭泣,既不沐浴、不塗油、不進食,也不處理家業。
菩薩見狀,心想:「父親自祖父去世後便憂傷過度,除我之外無人能勸解他。我得想個辦法讓他脫離悲傷。」於是他去村外找了一頭死牛,帶回草料和清水放在牛前,反覆喊:「吃啊!喝啊!」路人見了便嘲笑他:「善生啊,你是瘋了嗎?竟給死牛餵草餵水!」菩薩不回應。消息傳到父親耳中,他立刻趕來問:「兒啊,你一向聰明,為何做這種傻事?」隨即說了兩首偈頌:
**6.**
「為何匆忙,像他仍活著,割取青草頻呼喚?
『吃吧!喝吧!』對屍喊,此牛已死命早斷。
**7.**
「飲食豈能令死者,倒臥之牛再站起?
你今空言無意義,恰似愚人亂哭泣。」
菩薩聽後,也以兩偈回應:
**8.**
「牛首四肢尾依舊,雙耳亦如生前樣,
我見此形便以為:『此牛或能再站起!』
**9.**
「祖父頭手腳何在?土塚之上無蹤跡,
你卻對塚頻哭泣,豈非更愚不可及?」
父親聽完醒悟,心想:「我兒子真的智慧非凡啊,通曉世間與出世間之理,此舉實為開導我。」於是說道:「善生智者啊!我已明白『諸行無常』,今後不再悲傷。能有你這樣的兒子為我拔除憂愁,實是幸事。」接著讚歎兒子:
**10.**
「我如烈火焚燒心,又如鍋中沸騰水,
你以法水澆熄它,一切苦痛皆平息。
**11.**
「深刺我心之利箭,你已為我全拔除,
憂傷纏身如死者,你驅散父親的悲痛。
**12.**
「今我脫箭無瘡痕,離憂清淨無塵垢,
不再哭泣不哀嘆,全因聽你智慧言。
**13.**
「智者如此做,成為悲憫者,
如此令善生的父親離憂苦。」
世尊說完法義,揭示真諦,並連結過去與今生:「當時的善生就是我,居士父親即是今日這位悲傷的居士。」法會結束時,居士證得須陀洹果。
353. venasākhajātakaṃ 韋那沙迦本生經(菩提王子前世今生挖人雙眼的故事)
世尊在跋蹉國的犍陀山(Saṃsumāragira)附近,住在貝沙卡林(Bhesakaḷāvana)時,講述了關於菩提王子(Bodhirājakumāra)的故事。
#### 今生事緣
菩提王子是優填王(Udena)的兒子,當時住在犍陀山(saṃsumāragire)。他召來一位技藝精湛的木匠,命他建造一座名為「黃金宮」(Kokanada)的樓閣,要求比其他國王的宮殿更華麗。完工後,王子卻擔心:「這木匠可能為其他國王建造同樣的樓閣。」出於嫉妒,他下令挖掉木匠的雙眼。這件事在比丘僧團中傳開,比丘們在法堂議論:「聽說菩提王子對那位木匠如此殘忍,真是兇暴冷酷啊!」
世尊到來後問:「比丘們,你們在討論什麼?」比丘們回答後,世尊說:「不僅現在,過去他也同樣兇暴。他不只挖人眼睛,還曾殺害上千剎帝利,用他們的肉祭祀。」接著講述過去的故事。
#### 過去世
過去,波羅奈城(Bārāṇasi)由梵授王(Brahmadatta)統治時,菩薩是德叉尸羅(Takkasilā)的一位著名導師,教授各方而來的王子與婆羅門青年技藝。波羅奈王的兒子梵授王子(Brahmadattakumāra)也來學習三吠陀。這位王子天生殘暴冷酷。
菩薩通過相術看出他的性格,告誡他:
「孩子,你性格兇暴,但靠暴力獲得的權力不會持久。一旦失去權勢,就像海中破船,無處立足。」並說了兩首偈頌:
**14.**
「梵授啊,這不是永恆的——
安穩、豐足、身體的快樂終會消逝。
莫在利益盡失時迷惑,
如破船沉沒大海中央。」
**15.**
「人所造業,必自受報:
行善得善,作惡得惡。
如同播種,必得相應之果。」
王子學成後返回波羅奈,展示所學技藝,父親賜他副王之位。父親死後,他繼承王位,任命一位名叫頻耆耶(Piṅgiya)的殘暴祭司。頻耆耶出於野心,慫恿國王:「若您征服整個閻浮提,就能成為唯一君王,而我將是唯一祭司!」國王聽從他的計謀,率大軍出征,包圍一座城後俘虜其國王。
他用同樣手段征服整個閻浮提,最後進軍德叉尸羅。菩薩早已加固城池,使其難以攻破。波羅奈王在恆河岸邊一棵大榕樹下紮營,設帳篷與床榻。頻耆耶獻上毒計:「大王,若挖出千位國王的雙眼,殺死他們,剖腹取五種甜肉,在此榕樹下祭祀樹神,再以血塗樹、用紅布纏繞,必能速勝!」
國王採納此計,命力士將國王們一一帶出,壓昏後挖眼殺害,取肉祭祀,屍體拋入恆河。正當擊鼓備戰時,突然一夜叉從空中襲來,挖掉國王右眼。國王劇痛難忍,躺回榕樹下的床榻。此時,一隻禿鷲叼著尖骨飛到樹頂,吃肉後丟下骨頭,骨尖刺中國王左眼,使他雙目失明。
國王猛然想起菩薩的教誨:「我們的導師曾說『眾生隨業受報』,他一定是預見此果才告誡我!」於是哀嘆兩偈:
**16.**
「這是導師昔日的教誨,
如其他聖者般告誡我:
『莫造惡業,以免後悔』。
我卻未聽從!」
**17.**
「就是這頻耆耶,這韋那沙迦(Venasākha,意為『毒枝』),
慫恿在此樹下殺害千位剎帝利。
如今,這塗滿旃檀香的樹,
竟將痛苦還報於我!」
他接著想起愛妻,又哀嘆一偈:
**18.**
「我的妻子蘇跋娜·優波利(Suvanna-Ubbarī),
身塗檀香,如善見樹的嫩枝搖曳生姿。
我將在失明中死去,
再不能見她,這比死亡更痛苦!」
國王在哀嘆中死去,墮入地獄。權勢與祭司都無法救他,軍隊也隨即潰散。
世尊開示後,總結因緣:「當時的波羅奈王是菩提王子,頻耆耶是提婆達多(Devadatta),而德叉尸羅的導師就是我。」
354. uragajātakaṃ 蛇皮本生經(菩薩一家不為死者哭泣的故事)
世尊在祇樹給孤獨園時,講述了一位喪子的居士的故事。(背景與先前喪妻、喪父母的故事類似。)
#### 今生事緣
某日,世尊前往這位居士家中,見他悲傷地坐著,便問:「居士,你為何哀傷?」居士回答:「尊者,自從兒子死後,我一直無法釋懷。」世尊開示:「賢者啊,會毀壞的終將毀壞,會消亡的終將消亡。這不僅發生在一個家庭或村莊,而是遍及無量世界——三界中無一眾生能免於死亡。沒有一個生命是永恆的,一切眾生皆會死,一切條件組合的事物皆會壞滅。古時的智者即使喪子,也明白『死者必死,滅者必滅』而不哀傷。」應居士請求,世尊講述過去的故事。
#### 過去世
過去,波羅奈城(Bārāṇasi)由梵授王(Brahmadatta)統治時,菩薩投生為城郊村莊的婆羅門,務農為生。他有一子一女,兒子成年後娶了門當戶對的女孩,全家六口和樂生活:菩薩、妻子、兒子、女兒、媳婦和女僕。
菩薩常告誡家人:「你們應量力布施、持戒、持守布薩、修習死隨念,常觀生命無常。眾生必死,生命脆弱,一切現象皆歸壞滅,務必精進不放逸!」家人謹記教誨,勤修死隨念。
某日,菩薩帶兒子去田裡耕作。兒子清理雜草焚燒時,煙霧燻到附近蟻丘中的一條毒蛇(āsīviso)。蛇怒而竄出,心想「這煙害我受苦!」便露出四顆毒牙咬了他。兒子倒地身亡。
菩薩見狀,將屍體抬到樹下安放,覆蓋白布後既不哭泣也不哀嘆,只默念:「會壞滅的終究壞滅,會死亡的終究死亡。」繼續耕作。
他託路過的鄰居帶話回家:「今天只需準備一人份的飯食,且讓家中四位女性穿戴整潔,持香花前來。」妻子聽完立刻明白:「兒子死了。」但她毫不動搖,與女兒、媳婦、女僕盛裝持花前往田裡。全程無人哭泣。
菩薩在兒子遺體旁用餐後,眾人堆起柴堆,以香花供養並火化。沒有一人落淚——他們都已深修死隨念。
#### 帝釋天現身
眾人的戒德之威勢竟使帝釋天(Sakka)的寶座發熱。帝釋天察覺後,決定親自測試這家人的智慧。他化作普通人來到火葬場問:「你們在做什麼?」菩薩回答:「火化一個人。」
帝釋天故意說:「這不是人吧?可能是獵物?」菩薩平靜道:「是我們的親生兒子。」
帝釋天追問:「既是愛子,為何不哭?」菩薩以偈回答:
**19.**
「如蛇蛻去舊皮,
捨棄衰老身軀遊走。
當生命離去,軀殼無用,
死者已赴其應往之處。
**20.**
「焚燒中的軀體不知親人哀泣,
因此我不悲傷——
他已去了該去的地方。」
帝釋天轉問妻子:「母親啊,這孩子是你懷胎十月哺乳養大的,為何不哭?」妻子以偈回答:
**21.**
「未受邀而來,未獲允而去,
來時隨己意,去時亦如是。
既如此,何必哀嘆?
**22.**
「焚燒中的軀體不知親人哀泣,
因此我不悲傷——
他已去了該去的地方。」
帝釋天問女兒:「姊妹通常疼愛兄弟,你為何不哭?」女兒回答:
**23.**
「若我哭到形銷骨立,
對他有何益處?
只會令親友更痛苦。
**24.**
「焚燒中的軀體不知親人哀泣,
因此我不悲傷——
他已去了該去的地方。」
帝釋天問媳婦:「妻子在丈夫死後將孤苦無依,你為何不哭?」她比喻道:
**25.**
「如孩童哭求天上月,
徒勞追念逝者亦如是。
**26.**
「焚燒中的軀體不知親人哀泣,
因此我不悲傷——
他已去了該去的地方。」
最後帝釋天問女僕:「你曾被這孩子責打,現在解脫了才不哭吧?」女僕正色道:「請別這樣說!少主待我如親生,充滿耐心與慈悲。」並以偈回答:
**27.**
「如破損的水罐,
再難復原盛水;
追念逝者亦如是。
**28.**
「焚燒中的軀體不知親人哀泣,
因此我不悲傷——
他已去了該去的地方。」
#### 結局
帝釋天深受感動,顯露身份:「我是帝釋天。你們如此精進修持,從今以後不必親手勞作,我將讓你家充滿七寶!」說完賜予無盡財富後離去。
#### 連結
世尊揭示過去因緣:「當時的女僕是現在的庫朱達拉(Khujjuttarā),女兒是蓮華色(Uppalavaṇṇā),兒子是羅睺羅(Rāhulo),妻子是憍賞彌(Khemā),而婆羅門就是我。」法會結束時,喪子的居士證得須陀洹果。
355. ghaṭajātakaṃ 陶罐本生經(菩薩當國王時被俘虜的故事)
當導師住在祇樹給孤獨園時,針對拘薩羅國一位大臣的事件,講述了「他人悲泣哀號」這個開示。故事背景與先前所述類似。這裡的國王因聽信離間者的讒言,將一位曾幫助過自己的大臣戴上枷鎖,關入監獄。那位大臣在獄中證得了須陀洹(初果)。國王後來察覺他的德行,便下令釋放他。大臣帶著香花前往禮拜佛陀,坐下後,佛陀問他:「聽說你遭遇了不幸?」他回答:「是的,世尊。但這不幸卻為我帶來了利益——我證得了須陀洹果。」佛陀說:「居士,不僅是你,古代的智者也曾從不幸中獲益。」應大臣請求,佛陀講述了過去的事。
過去,在波羅奈城(Bārāṇasī),梵授王(Brahmadatta)統治時,菩薩投生為王后的兒子,取名「陶罐王子」(Ghaṭakumāra)。他長大後在德叉尸羅(Takkasilā)學藝,以正法治國。宮中有一位奸臣,菩薩當面揭露其惡行並將他流放。當時,舍衛城(Sāvatthī)由一位名叫曇卡王(Dhaṅkarājā)的國王統治。那奸臣投靠曇卡王,煽動他攻打波羅奈,並以先前所述的方式奪取王位。曇卡王即位後,用鐵鏈鎖住菩薩,將他關入監獄。菩薩卻在獄中修得禪那,盤坐虛空,曇卡王的身體突然燃起烈火。他趕到監獄,見到菩薩面容如金色蓮花般光輝,便問出第一首偈頌:
29.
「他人悲泣淚滿面,你卻平靜無哀顏。
陶罐(Ghaṭa)為何不憂傷?神情安詳為哪般?」
菩薩隨即以四首偈頌解釋自己不悲傷的原因:
30.
「追憶過去徒增悲,期盼未來亦無益。
曇卡(Dhaṅka),因此我不悲傷,不存在叫悲傷的朋友。
31.
「悲者形枯面色萎,食不甘味人憔悴。
仇敵見之心歡喜,如箭穿身徒受罪。
32.
「無論村林或山野,低處高處皆可棲。
念都來到我這裡不搖動,就這樣我看見此處。
注釋:
「我立正念不搖動」(ṭhitaṃ maṃ nāgamissatīti)——親愛的曇卡王(samma Dhaṅkarāja),無論是在村落、森林、低地或高地(gāmādīsu yattha katthaci),只要我安住於正念(ṭhitaṃ maṃ),那些因憂愁而生的憔悴、消瘦(paṇḍukisabhāvādikaṃ),以及一切根源於悲傷的災禍(sokamūlakaṃ byasanaṃ),都無法侵擾我(na āgamissati)。
「就這樣我看見此處」(evaṃ diṭṭhapadoti)——正如那些災禍無法侵擾我(yathā taṃ byasanaṃ nāgacchati),我亦已親證禪那之境(evaṃ mayā jhānapadaṃ diṭṭhaṃ)。這個境界也被稱為「不被八世間法所動搖的狀態(aṭṭhalokadhammapadan)」,人們都是這樣稱呼它的(tipi vadantiyeva)。
33.
「單靠自己,不能帶來一切欲樂。
縱得整片大地,亦不帶來快樂。」
如果一個國王(yassa rañño)放棄其他同伴(pahāya aññasahāye),光靠自己一個人(attāva eko)是沒有能力(nālaṃ)獲得一切欲樂(sabbakāmarasāharo)的。如果一個人沒有能力獲得(asamattho)這種禪那所帶來的感官愉悅(jhānasukhasaṅkhātaṃ kāmarasaṃ āharituṃ),那麼就算他擁有整個大地的財富(tassa rañño sabbāpi pathavī),也無法為他帶來真正的快樂(na sukhaṃ āvahissati)。
因為對於沉迷欲樂的人來說(kāmāturassa hi),根本不存在真正的快樂(sukhaṃ nāma natthi)。但是,如果有人能夠獲得沒有煩惱污染的禪那之樂(yo pana kilesadaratharahitaṃ jhānasukhaṃ āharituṃ samattho),這樣的國王才是真正快樂的(so rājā sukhī hotīti)。
聽完這四偈,曇卡王向菩薩懺悔,歸還王位後離去。菩薩將國政託付大臣,隱居雪山出家修行,保持禪那不退,終證梵天界。
佛陀結束開示後,連結本生因緣:「當時的曇卡王是阿難(Ānanda),陶罐王即是我。」
356. koraṇḍiyajātakaṃ 柯蘭迪亞本生經(舍利佛尊者強迫別人持戒的故事)
關於「獨居林中」的故事,這是導師住在祇樹給孤獨園(Jetavane)時,針對法軍大將(Dhammasenāpati,指舍利弗)所講述的。據說長老(指舍利弗)經常對那些前來的不持戒者,如獵人、漁夫等,一見面就說:「持戒吧!持戒吧!」強迫他們受戒。這些人因為尊敬長老,無法拒絕而勉強受戒,但實際上並不遵守,依然我行我素。長老召集同住的比丘們說:「諸位,這些人在我面前受戒,卻不遵守。」比丘們建議:「尊者,您明知他們不情願還強迫受戒,他們只是不敢違抗您。以後請不要再強迫這種人受戒了。」長老聽了不悅。這件事傳開後,比丘們在法堂議論:「聽說舍利弗長老見人就強迫受戒。」佛陀到來詢問:「比丘們,你們在討論什麼?」得知原委後,佛陀說:「比丘們,不僅現在,過去他也曾這樣強迫人受戒。」於是講述了過去的事。
過去,在波羅奈城(Bārāṇasī)梵授王(Brahmadatta)統治時,菩薩投生在婆羅門家庭,長大後成為德叉尸羅(Takkasilā)一位精通方術的老師的首席弟子,名叫柯蘭迪亞(Koraṇḍiyo)。當時,這位老師經常對前來的漁夫等人,未經請求就強迫說:「持戒吧!持戒吧!」但他們受戒後也不遵守。老師把這件事告訴弟子們,弟子們說:「老師,您明知他們不情願還強迫受戒,所以他們會違犯。從今以後,請只對主動請求的人才授戒,不要強迫不情願的人。」老師雖然懊悔,但之後依然見人就強迫受戒。
有一天,某個村莊的人來邀請老師去誦經。老師叫來柯蘭迪亞青年說:「孩子,我不去了。你帶這五百青年去那裡誦經,把我們應得的那份帶回來。」在返程途中,柯蘭迪亞看見一處山澗,心想:「我們老師總是不問意願就強迫人持戒。從今以後,我要讓他只對請求者授戒。」於是他趁同伴們休息時,一次次搬起大石頭扔進山澗。青年們驚醒後問:「老師,您在幹什麼?」他不回答。青年們趕緊回去報告老師。老師趕來詢問時,先說出第一首偈:
34.
「獨居山林深澗中,屢次投石為何因?
反覆搬運不厭倦,柯蘭迪亞是何心?」
柯蘭迪亞聽後想點醒老師,便說出第二首偈:
35.
「我要讓這大地,如手掌般平坦,
連同山丘峻嶺,全數投入深淵。」
婆羅門聽後說出第三首偈:
36.
「凡人豈能平大地?獨力難成此工程。
妄想填海實愚痴,柯蘭迪亞枉送命。」
青年聽後說出第四首偈:
37.
「若人難平此大地,同理可知此真理:
眾生見解各不同,強迫歸一終無益。」
這段話的意思是(tassattho):如果一個普通人(eko manusso)沒有能力(na sakkā na samattho)把這片承載眾生的大地(imaṃ bhūtadharaṃ pathaviṃ)變得完全平坦(samaṃ kātuṃ),同樣的道理(evameva),你(tvaṃ)也無法強迫這些品行不良的人(ime dussīlamanusse)和見解各異的人(nānādiṭṭhike)服從你的教導(nānayissasi)。即使你對他們說「持戒吧!持戒吧!」("sīlaṃ gaṇhatha, sīlaṃ gaṇhathā"ti vadanto),也無法真正讓他們順從你的意願(attano vasaṃ na ānayissasi)。
因為(hi)只有智慧之人(paṇḍitapurisāyeva)才會譴責(garahanti)殺生等行為是「不善的」(pāṇātipātaṃ "akusalan"ti)。而那些沉迷輪迴解脫論等見解的人(saṃsāramocakādayo),他們對善法的認知完全不同(panettha kusalasaññino),你又要如何(kathaṃ)引導(ānayissasi)這些人呢?因此(tasmā),不要(adatvā)隨便見到人就強迫他們持戒(diṭṭhadiṭṭhānaṃ sīlaṃ),應該只對主動來請求的人授戒(yācantānaññeva dehīti)。
婆羅門聽後醒悟:「柯蘭迪亞說得對,我以後不再這樣做了。」明白自己的錯誤後,他說出第五首偈:
38.
「簡明扼要一語中,柯蘭迪亞顯真諦。
如人不能平大地,強求一致終無益。」
老師稱讚了青年,讓自己醒悟後回家。佛陀說完這個法義後,連結本生因緣:「當時的婆羅門是舍利弗(Sāriputta),柯蘭迪亞青年就是我。」
357. laṭukikajātakaṃ 鵪鶉本生經(提婆達多前世今生兇殘的故事)
關於「我禮拜您,六十歲的象王」的故事,這是導師住在竹林精舍(Veḷuvane)時,針對提婆達多(Devadatta)所講述的。有一天,比丘們在法堂討論:「各位,提婆達多性格粗暴殘忍,對眾生毫無慈悲心。」佛陀到來詢問:「比丘們,你們在討論什麼?」得知內容後說:「比丘們,不僅現在,過去他也同樣殘忍。」於是講述了過去的事。
過去,在波羅奈城(Bārāṇasī)梵授王(Brahmadatta)統治時,菩薩投生為象,長大後成為一頭莊嚴雄偉、有八萬頭象隨從的象群領袖,住在喜馬拉雅山區。當時有一隻鵪鶉(Laṭukikā)母鳥在象群活動的地方產卵,孵出小鳥後,幼鳥還未長出羽毛、無法飛行時,菩薩帶領八萬頭象來到該處覓食。鵪鶉看見後心想:「這象王會踩死我的孩子,我要為孩子們請求合法的保護。」於是牠把雙翅合攏,站在象王面前說出第一首偈:
39.
「我禮拜您,六十歲的象王,
森林中的領袖,聲名遠揚。
我合掌向您祈求,
請別殺害我這弱小者的孩子。」
象王安慰牠:「鵪鶉別擔心,我會保護你的孩子。」於是站在小鳥上方,等八萬頭象都經過後,對鵪鶉說:「我們後面還有一頭獨行的象,牠不會聽從我的命令。等牠來時,你也要向牠請求保護孩子。」說完就離開了。鵪鶉前去迎接那頭象,同樣合掌說出第二首偈:
40.
「我禮拜您,獨行的象王,
山野中的漫遊者。
我合掌向您祈求,
請別殺害我這弱小者的孩子。」
那頭象聽後卻說出第三首偈:
41.
「我要踩死你的孩子,鵪鶉,
你這弱小的東西能奈我何?
就算有十萬隻像你這樣的,
我左腳一踏就能全部粉碎!」
說完就用腳踩碎小鳥,甩著鼻子吼叫著離開。鵪鶉躲到樹枝上,憤怒地說:「現在你得意地吼叫離開,但很快就會看到報應!你不知道智慧的力量遠勝蠻力,等著瞧吧!」於是說出第四首偈:
42.
「並非凡事都靠蠻力,
蠻力只會毀滅愚者。
象王啊,你殺害我弱小孩子,
我必讓你遭受災禍!」
鵪鶉找來一隻烏鴉,請求牠啄瞎那頭獨行象的雙眼;又找來一隻藍蠅,在傷口產卵生蛆;最後找來一隻青蛙,當失明的象尋找水源時,先在山頂鳴叫引誘,再跳下懸崖發出水聲誤導。果然,那頭象循聲前進,最終墜崖而死。鵪鶉見仇敵死去,高興地在象屍上跳舞後離開。
佛陀總結道:「比丘們,不該與任何人結怨。看啊,這四種弱小生物合力殺死了強大的象。」並說出覺悟偈:
43.
「看那烏鴉與鵪鶉,
藍蠅青蛙齊協力。
他們殺害了這頭大象,
以怨報怨。
因此切莫結仇怨,
即使對不喜之人。」
佛陀連結本生因緣:「當時那頭獨行象是提婆達多(Devadatta),象群領袖就是我。」
358. cūḷadhammapālajātakaṃ 小法護本生經(提婆達多前世為王時殘暴殺害菩薩王子的故事)
這段內容是佛陀在竹林精舍時,針對提婆達多(Devadatta)謀害佛陀的行為所講述的。在其他本生故事中,提婆達多甚至無法傷害菩薩一絲一毫,但在這個《小法護本生》中,當菩薩還是七個月大的嬰兒時,提婆達多卻下令砍斷他的手、腳和頭,並將他做成名為「刀砧」的肉塊。在《大鼓聲本生》(Daddarajātaka, JaA.172,304)中,他掐住菩薩的脖子殺死他,並在火爐上烤他的肉來吃。在《忍辱言者本生》(Khantīvādījātaka, JāA.313等)中,他用兩條鞭子抽打菩薩一千下,並砍斷他的手腳、耳朵和鼻子,抓住他的頭髮拖行,讓他仰面躺下,用腳踩他的胸口後離開。菩薩當天就去世了。在《小難提本生》(Cūḷanandiyajātaka, JāA.222)和《大猿本生》(Mahākapijātaka, JāA.407 等)中,他也殺害了菩薩。如此,他長期謀害菩薩,甚至在佛陀時代仍繼續嘗試。
有一天,比丘們在法堂討論:「各位,提婆達多一直試圖殺害佛陀,他拉弓射箭想『殺死正等覺者』,推下巨石,還放出狂象那羅吉利(Nālāgiri)。」佛陀到來後問:「比丘們,你們現在討論什麼?」比丘們回答後,佛陀說:「比丘們,不僅現在,過去他也一直試圖殺害我,但如今他連傷害我一絲一毫都做不到。從前,當我是小法護王子時,他殺害了自己的親生兒子,還將我做成刀砧。」接著佛陀講述了過去的故事。
過去,在波羅奈(Bārāṇasī)城,有一位名為大殘暴(Mahāpatāpa)的國王統治。菩薩投生為他王后旃陀(Candādevī)的兒子,取名為「法護」(Dhammapāla)。當他七個月大時,母親用香水為他沐浴、打扮,讓他玩耍,自己坐在一旁。國王來到她的住處,旃陀因對兒子的愛沉浸其中,看到國王也沒有起身。國王心想:「她現在就因兒子而傲慢,不把我放在眼裡。等兒子長大後,她甚至不會把我當人看。我現在就要殺了他。」於是國王返回王座,下令:「按我的命令行事!」並召喚劊子手。
劊子手穿著紅衣,戴著紅色花環,肩上扛著斧頭,帶著砧板和放置手腳的木架前來,向國王行禮後問:「陛下,有何吩咐?」國王命令:「去旃陀的后宮,把法護帶來。」旃陀知道國王憤怒而返回,便將菩薩放在胸前哭泣。劊子手進去,用手拍打菩薩的背部,將他從母親懷中奪走,帶到國王面前問:「陛下,要怎麼做?」國王命人拿來一塊木板放在面前,說:「把他放在這裡。」劊子手照做了。
旃陀跟在後面哭喊著趕來。劊子手又問:「陛下,要怎麼做?」國王說:「砍斷法護的手。」旃陀哭訴:「大王,我的兒子才七個月大,什麼都不懂,他沒有過錯。如果有錯,那也是我的錯。請砍斷我的手吧!」並說出第一首偈頌:
44.
「我才是罪人,破壞了國王(Mahāpatāpa)的威嚴。
請放過法護,陛下啊,砍斷我的手吧!」
國王看向劊子手問:「該怎麼做?」「別猶豫,砍他的手。」劊子手拿起鋒利的斧頭,像砍斷嫩竹般砍下菩薩的雙手。菩薩被砍時沒有哭喊,只是以忍辱和慈心承受。旃陀抱住斷手,將他放在腿上,渾身染血,哭喊著走來走去。劊子手又問:「陛下,接下來呢?」國王說:「砍斷他的雙腳。」旃陀聽到後說出第二首偈頌:
45.
「我才是罪人,破壞了國王(Mahāpatāpa)的威嚴。
請放過法護,陛下啊,砍斷我的腳吧!」
國王再次命令劊子手。劊子手砍斷菩薩的雙腳。旃陀抱住斷腳,將他放在腿上,渾身染血哭喊:「大王啊,手腳被砍的孩子需要母親撫養。我會乞食養育我的孩子,請把他還給我!」劊子手問:「陛下,您的命令完成了嗎?」國王說:「還沒。」「那接下來呢?」「砍斷他的頭。」旃陀聽到後說出第三首偈頌:
46.
「我才是罪人,破壞了國王(Mahāpatāpa)的威嚴。
請放過法護,陛下啊,砍斷我的頭吧!」
說完,她甚至伸出自己的頭。
劊子手問:「陛下,要怎麼做?」「砍斷他的頭。」劊子手砍下頭後問:「完成了嗎?」國王說:「還沒。」「那還要做什麼?」「用刀鋒接住他的身體,做成『刀砧』。」劊子手將屍體拋向空中,用刀鋒接住,做成「刀砧」並散落在廣場上。旃陀將菩薩的肉塊放在腿上,在廣場上哭喊,說出以下偈頌:
47.
「難道這國王沒有忠臣或朋友嗎?
竟無人勸阻:『別殺親生兒子!』
48.
「難道這國王沒有親族或好友嗎?
竟無人勸阻:『別殺自己的骨肉!』」
說完這兩首偈頌,旃陀雙手捧著心臟,說出第三首:
49.
「塗滿檀香膏的手臂啊,法護的手被砍斷了!
這王國的繼承人,陛下啊,我的生命正破碎!」
旃陀如此哀嚎時,她的心像竹林中的竹子般爆裂,當場死去。國王也從王座跌落,腳掌裂成兩半,又從高處摔到地上。接著,厚達四萬二千由旬的大地也無法承受他的惡業而裂開,地獄火焰如網般升起,像用黑毯包裹他一樣,將他拖入無間地獄(Avīci)。旃陀和菩薩的遺體由大臣們安葬。
佛陀開示後,總結本生故事:「當時的國王是提婆達多,旃陀王后是摩訶波闍波提(Mahāpajāpatigotamī),而法護王子就是我。」
359. suvaṇṇamigajātakaṃ 金鹿本生經(女人前世今生幫助丈夫的故事)
「奮力啊,金蹄!」這段開示是佛陀在祇樹給孤獨園(Jetavane)時,針對舍衛城(Sāvatthī)一位良家女子所講述的故事。據說,這位舍衛城的女子出生於兩位上首弟子的供養家庭,她虔誠、有信心,將佛法僧三寶視如父母,行為端正,智慧明達,樂於佈施等善行。她試圖勸化舍衛城中另一個同階層但持邪見的家庭。她的父母對那家人說:「我們的女兒虔信三寶,樂善好施,而你們持邪見,既不願隨喜佈施,也不聽法、不訪寺院、不持戒、不守布薩戒,我們不會把她嫁給你們,去找與你們相似的邪見家庭吧!」被拒絕後,那家人說:「讓她來我們家後,可以隨意佈施或做任何善行,我們絕不阻攔,請把她嫁給我們吧!」最終,父母同意道:「那就娶她吧。」於是他們擇吉日迎娶,將她帶回家。她恪守禁戒和適合的行為,敬奉家神(丈夫),妥善侍奉公婆與丈夫。
有一天,她對丈夫說:「老公,我想供養常來我們家的比丘們。」丈夫回答:「賢妻,按你的意願佈施吧。」她便邀請比丘們,隆重款待,供養美食。飯後,她在一旁坐下說:「尊者,這個家庭持邪見,不信三寶的功德。懇請長老們持續來此托缽,直到他們明白三寶的殊勝。」比丘們應允,此後固定來此用餐。後來她又對丈夫說:「比丘們常來家裡,你為何不來見他們?」丈夫答:「好,我會見他們。」次日飯後,她通知丈夫。丈夫前去與比丘們問候後坐下。法將長老(Dhammasenāpati)為他說法,他因長老的法語與威儀而生起信心,從此為比丘備座、供水,午後聽法,不久便破除邪見。
後來有一天,長老宣說四聖諦,二人聽聞真理後,夫妻雙雙證得須陀洹果。從此,不僅他們,連父母乃至奴僕全都捨棄邪見,皈依三寶。又有一天,妻子對丈夫說:「夫君,我不想再留在家中了,我想出家。」丈夫回答:「賢妻,我也要出家。」於是他帶著大批隨從送她至比丘尼寺院出家,自己亦前往佛陀處求出家。佛陀為他剃度,二人修習觀智,不久證得阿羅漢果。某日,比丘們在法堂談論:「那位年輕比丘尼不僅自己覺悟,還度化丈夫,使他出家證果。」佛陀到來後問:「比丘們,你們在討論什麼?」比丘們回答後,佛陀說:「不僅現在,往昔她也曾救古賢者脫離死網。」接著佛陀講述過去的故事。
過去,波羅奈(Bārāṇasī)由梵授王(Brahmadatta)統治時,菩薩投生為鹿,長大後相貌端嚴,金色身軀如塗漆般光潤,蹄如銀鐲,鹿角如寶珠,雙眼如紅毯球,儀態非凡。他的配偶是隻美麗的年輕母鹿,二者和睦生活,八萬隻花色各異的鹿群跟隨菩薩。當時獵人在鹿徑設下陷阱。有一天,菩薩率領鹿群前行時,前腳被陷阱夾住。他想:「我要扯斷它!」一拉,皮被扯裂;再拉,肉被撕開;再使力,筋腱斷裂;陷阱卡在骨頭上無法掙脫。他因死亡恐懼而發出被縛的哀鳴。鹿群聞聲驚逃,唯獨他的配偶回頭不見他,心想:「這危險必與我摯愛的丈夫有關!」便急速趕回,見他流血哀嚎,淚流滿面鼓勵道:「夫君啊,你如此強壯,為何不能忍痛扯斷陷阱?快奮力掙脫吧!」並說出第一首偈頌:
50.
「奮力啊,金蹄!奮力啊,大鹿!
快掙斷這纏縛的陷阱——
我無法獨活於林中!」
鹿王聽後回答第二首偈頌:
51.
「我已奮力,卻難掙脫,
我猛力踏地,
但這陷阱太堅固,
正撕裂我的腳!」
母鹿安慰他:「別怕,夫君!我將以己力向獵人求情,若哀求無效,我願以命換你!」她擁抱流血的菩薩站立。獵人持刀矛如火炬般逼近,母鹿見狀說:「夫君,獵人來了,我會盡力,你別怕。」她安撫鹿王後,走向獵人,退至路旁行禮,讚揚菩薩:「先生,我的丈夫金色莊嚴、德行具足,是八萬鹿群之王。」接著為救鹿王,她甘願先受死,說出第三首偈頌:
52.
「鋪好樹葉吧,獵人,
拔出你的刀,
先殺了我,
再殺那大鹿!」
獵人聽後心想:「人類尚且難為配偶捨命,這畜生竟願獻身,還以人語柔聲懇求!今天我必饒恕她與她的丈夫。」他心生感動,說出第四首偈頌:
53.
「我從未聽聞或親見,
有母鹿能說人語。
願你幸福,賢善的女子,
願這大鹿也平安!」
獵人安撫她後,走近菩薩,以刀割斷皮繩,慢慢取出腳上殘留的陷阱,按筋連筋、肉接肉、皮覆皮的順序撫平傷口。剎那間,因菩薩已圓滿的波羅蜜之力、獵人的慈心之力與母鹿的慈法之力,筋骨皮肉自然癒合。菩薩安然無恙站立。
母鹿見菩薩脫險,歡喜地向獵人致謝,說出第五首偈頌:
54.
「獵人啊,願你與親族
同享今日之喜,
如我見大鹿解脫
這般歡欣!」
菩薩心想:「這獵人於我有恩,我當報答。」便將林中一處所知的寶石礦贈予他,勸導:「朋友,從今莫再殺生,以此寶石安家育子,勤修佈施持戒等善業。」給予教誨後,菩薩返回森林。
佛陀總結:「當時的獵人是闡那(Channa),母鹿是那位年輕比丘尼,而鹿王正是我。」
360. suyonandījātakaṃ 善臂本生經(女人難以被守護的故事)
「香風吹拂提彌蘭樹……」** 這段開示是佛陀在祇樹給孤獨園(Jetavane)時,針對一位心生不滿的比丘所講述的。當時,佛陀問那位比丘:「比丘,聽說你內心煩躁,是真的嗎?」比丘回答:「是的。」佛陀問:「你看到了什麼?」比丘說:「我看見一位盛裝打扮的女子。」佛陀便說:「比丘啊,女子確實難以守護,就連古時的智者將她安置在金翅鳥(Supaṇṇa)的宮殿中,也無法保護她。」接著,應比丘的請求,佛陀講述了過去的故事。
**過去的故事**
從前,在波羅奈(Bārāṇasī)城,有一位名叫 **檀巴王(Tambarājā)** 的國王統治。他的王后名叫 **善臂(Suyonandī)**,容貌極其美麗。當時,菩薩投生為 **金翅鳥(Supaṇṇa)**,居住在 **龍島(Nāgadīpa)** 和 **賽杜島(Sedumadīpa)**。菩薩在那座島上的金翅鳥宮殿中生活,有時會飛到波羅奈城,以年輕婆羅門的形象與檀巴王玩骰子遊戲。
王后的侍女們見到菩薩俊美的容貌,便向善臂王后報告:「王后啊,有一位如此英俊的婆羅門常與國王玩骰子。」王后聽後心生好奇,有一天精心打扮,來到骰子廳,躲在侍女群中偷看。菩薩也注意到了她,二人四目相對,彼此心生愛慕。
金翅鳥王(菩薩)運用神通,在城中掀起一陣狂風,人們因害怕房屋倒塌而紛紛逃離王宮。他又施展黑暗籠罩四周,趁機抱起王后,飛回蛇島的金翅鳥宮殿。沒有人知道王后去了哪裡。
菩薩與王后共享歡樂,之後仍繼續以婆羅門形象回去和國王玩骰子。
**國王尋找王后**
檀巴王有一位名叫 **薩格(Saggo)** 的乾闥婆(Gandhabba,音樂神)。國王不知道王后的去向,便召喚薩格,命令他:「孩子,你去遍尋大地與海洋,找到王后的下落。」
薩格帶著樂器出發,從城門開始搜索,最終來到 **庫魯卡恰(Kurukaccha)**。當時,庫魯卡恰的商人們正乘船前往黃金之地(Suvaṇṇabhūmi)。薩格上前對他們說:「我是乾闥婆,如果你們讓我免費搭船,我可以為你們演奏音樂。」商人們答應了,讓他上船。
航行途中,商人們請他演奏:「乾闥婆啊,請為我們演奏吧!」薩格說:「如果我演奏,魚群會受驚騷動,船可能會翻覆。」商人們回答:「人類演奏音樂時,魚群不會受驚,你儘管演奏吧!」薩格說:「那你們別怪我。」
他調好琴弦,以琴聲配合歌聲,歌聲配合琴聲,完美演奏。但音樂聲太大,魚群果然騷動起來。一條巨大的 **摩竭魚(Makaro,海怪)** 躍出水面,砸在船上,船隻碎裂。薩格抱住一塊木板,隨波漂流,最終漂到蛇島,靠近金翅鳥宮殿旁的 **榕樹(Nigrodharukkha)**。
**王后與乾闥婆相遇**
善臂王后趁金翅鳥王外出玩骰子時,從天宮下來,在岸邊散步,看見了薩格。她認出他,問道:「你怎麼來到這裡的?」薩格將經過告訴她。王后安慰他:「別害怕。」並用雙臂抱住他,帶回天宮,讓他躺在華麗的床上,以天界美食款待,用天香水為他沐浴,穿上天衣,飾以天花,再讓他躺回天床。
她每天這樣照顧他,並在金翅鳥王回來前隱藏他的蹤跡。但隨著時間流逝,王后因情欲而與他纏綿。
一個半月後,波羅奈的商人們為採集木材和淡水來到龍島,停泊在那棵榕樹下。薩格趁機搭他們的船回到波羅奈。當國王玩骰子時,他拿起琴,為國王演奏,並唱出第一首偈頌:
55.
「香風吹拂提彌蘭樹,
小小海洋波濤洶湧。
善臂遠離此處,檀巴王啊,
欲望正刺痛我的心。」**
**金翅鳥王的質問**
金翅鳥王聽後,問出第二首偈頌:
56.
「你如何渡過海洋?
如何抵達賽杜島?
你與她如何相會?
薩格啊,告訴我真相!」**
薩格以三首偈頌回答:
57.
「庫魯卡恰商人出發,
滿載財富的船隻被摩竭魚摧毀。
我抱住木板漂流,
最終抵達那座島。」**
58.
「她溫柔地擁抱我,
身上散發檀香芬芳。
如母親抱起親子,
美麗的她將我救起。」**
59.
「她以美食、飲料、衣裳、床榻,
以及她溫柔的目光款待我。
檀巴王啊,你應當明白,
她是如何對待我的。」**
金翅鳥王聽後,心生懊悔:「我住在金翅鳥宮殿,卻無法守護她,何況她已不守戒律?」於是他將王后帶回,歸還給國王,從此不再回來。
佛陀講完這個法義後,揭示真諦,並連結本生的今昔:「當時的國王是阿難(Ānando)。金翅鳥王就是我(佛陀)。」
說完,那位不滿的比丘證得 **須陀洹果(Sotāpattiphala)**。
361. vaṇṇārohajātakaṃ 提升美貌本生故事(友誼被離間的故事)
翻譯者:Rachel Leung
「是這樣嗎,須達······」這個故事是佛陀住祇園精舍時,對舍利弗、目犍連這兩位優秀弟子的談話。
有一次,兩位首席長老決定在雨季期間隱居。於是,他們行禮告別世尊,離開了弟兄們的陪伴,攜帶衣缽離開了祇園,在邊境村莊附近的森林居住下來。有一個侍奉長老,靠吃他們的剩餘食物為生的男人,也住在同一個地方。看到這些長老們相處得十分和睦,心裏琢磨:「這兩人相處得這麼融洽,我是否可以讓他們產生分歧,關係破裂呢?」
於是他走近舍利弗,說道:「尊者,您與目犍連長老之間是否有甚麼矛盾?」
「為什麼會這樣說?」舍利弗問。
「聖尊,他曾在我面前說您的壞話。辱罵您在出身、種姓、家族、書本知識和神通的各方面,與他相比,沒有哪一點比上他。」
長老微笑道:「你別亂說,走吧!」
隔天,他又到目犍連長老,說了同樣的話。目犍連長老也微笑著說:「你別亂說,走吧!」
隨後目犍連長老到舍利弗長老那裡,問道:「那個吃剩飯為生的人,有沒有到您這裏說甚麼?」
「是的,朋友。他跟我說不實的說話,把他趕走比較好。」
目犍連說:「確實如此,我們必須把他趕走。」
目犍連長老對該男子說:「你不准再留在這裏。」揮了揮手,把他趕走了。兩位長老人仍舊和好相處,再回到世尊那裏,行禮後坐下。佛陀見到他們,並詢問:「你們在這期間過的愉快嗎?」
他們說:「世尊,有一人想離間我們,但沒有成功,他就走了。」
世尊說:「確實,舍利弗,不但現在,以前也曾離間你們,但沒有成功就逃走了。」佛陀於應長老的要求,講述了一個過去的故事。
從前,當梵授王統治貝拿勒斯時,菩薩是森林中的樹神。當時,森林裡的一個山洞裏住著一隻獅子和一隻老虎。一隻豺狼伺候著牠們,靠吃牠們吃剩的碎肉為生,身體變得越來越強壯。有一天,豺狼心想:我從來沒有吃過獅子或老虎的肉。我要想辦法讓牠們相互仇視,爭鬥起來直至死亡,這樣我就吃牠倆的肉。於是他走近獅子問到:「主人,您和老虎之間有甚麼爭執嗎?」
「為甚麼這麼問?」
「主人,牠曾在我面前侮辱您說,您的毛色、個頭大小、天性、力量和能力,都無法達到牠個人的十六分之一。說盡您的壞話“」
獅子對牠說:「你別亂說,走吧。牠永遠不會這樣談論我。」
隨後豺狼又到老虎那,說了同樣的話語。老虎一聽,趕緊跑向獅子前問道:「兄長,你真的說過這些話語嗎?」
接著,老虎吟誦了第一偈語:
60.
由於外貌和出身,及力量忍耐。
我不如subāhu(那頭獅子),sudāṭha(那頭豺狼)如是說。
你有沒有說過這些話語呢?
獅子聽了,吟誦四首偈語做為回應:
61.
由於外貌和出身,及力量忍耐。
sudāṭho不如我,subāhu如是說。
62.
假如和我這樣居住,subāhu正正被陷害
我現在不和你一起,在共住中找到快樂
63.
誰對他人的話,如是相信
很快會在友誼中破裂,並產生許多怨恨。
64.
那些總是警覺謹慎的人,並不會因分裂的觀察者而有分裂的恐懼
有如同兒子的心的人,這個友誼無法被任何人所分裂
獅子用這四首偈語闡述朋友應有的品德,老虎聽了說:「是我的過錯。」,向獅子賠禮道歉。此後,牠們仍在同一個地方和睦地生活在一起,而豺狼卻離開逃往別處。
佛陀在結束祂的教導後,點明了這個本生故事前世今生的對應關係:「當時,豺狼就是靠吃剩飯為生的男子,獅子是舍利弗,老虎是目犍連,而森林中目睹整件事的樹神就是我本人。」
362. sīlavīmaṃsajātakaṃ 試驗德行本生經 (德行還是學問重要?)
翻譯者: Rachel Leung
「戒德與學問···」這是佛陀住在祇園精舍時,講述一位以德行試驗自己的婆羅門的故事。國王曾就這位婆羅門說:「這位婆羅門是德行具備的人。」因此,國王對這位婆羅門比其他人更加器重。他心想:國王對我特別尊敬,是因為我有德行;又認為我過目不忘、學識淵博,是好學的人。我要試驗一下德行和學問哪一個更重要。
有一天,他從掌管庫房的官員房間偷走了金銀財物,庫員出於對他的尊重,沒有說話。然而到了第三次,庫員以搶劫為由,將他逮捕,帶到國王面前。國王問:「這是怎麼回事?」
官員說:「他偷了國王的財產。」
國王問:「婆羅門,這是真的嗎?」
「我沒有偷竊您的財。我想要探討美德和學問哪個更重要,產生了疑問,所以三次竊取財物,然後我被拘留並帶到你面前。現在我知道德行比學問更重要,我就不再願意過俗人的生活了,我請求出家。」
他獲得許可後,連家門口都沒有回,直接前往祇園精舍向佛陀祈願出家。佛陀准許他出家受戒,,受戒不久後,就通過完成觀禪修行,達到了最高的果位成為阿羅漢。
在法堂中,大家議論:「各位弟兄,像這位婆羅門,為試驗自己的德行,出家修行觀禪,最終成為阿羅漢。」
當佛陀到達,他問比丘們:「比丘們,你們聚集在這裡討論甚麼?」比丘們解釋事情緣由,佛陀說:「比丘們,不只是這個婆羅門,在過去賢者就曾發生試驗自己德行而出家,確立了自己的依靠」』接著,佛陀講述一個過去的故事。
從前,當梵授王在貝拿勒斯統治時,菩薩出生在一個婆羅門家庭。當他成年後,他在塔卡西拉修習所有的學問技藝,回到貝拿勒斯後拜見國王。國王任命他為家庭祭司,由於他嚴守五戒,國王尊重他,認為他是一個有德行的人。他想:究竟國王對有敬意,是因爲我的德行,還是我的學問?之後整個故事與上述情況完全一致,但在這個故事中,婆羅門說:「現在我知道與學習相比,品德更重要。」於是他吟唱了五首偈頌:
65.
德行和學問哪個更重要,我內心有疑問,
現在我知道德行比學問重要,我已經不再有疑惑。
66.
無論是甚麼宗族,什麼樣貌,德行的確才是最上等,
如果沒有德行的人,有再多學問也是毫無意義。
67.
國王不正直、vesso種姓的人依靠著非法
這兩種人捨棄世間後,會再生到惡道。
68.
王族,婆羅門,vesso種姓;suddā種姓,caṇḍālapukkusā種姓
在這裡行法,將來在三十三天都是平等的
69.
不透過他世的吠陀,出身,親屬
透過自己的戒清淨,在他世快樂
婆羅門講述這個有關德行戒律的故事後,國王准許他出家。他即日前往喜馬拉雅山地,開始苦行僧修行旅程,最後獲得神通和禪那,往生梵天。
佛陀說完這番話語後,對這個本生故事總結道:「當時為試驗德行而出家的苦行僧就是我。」
363 hirijātakaṃ 慚本生經 (關於朋友)
翻譯者: Rachel leung
「跨越慚···」這本生經是佛陀在祇園精舍時,對住在偏僻地方孤獨長者的長者的富有朋友的談話。這個故事在第90 個故事中詳細說明。
住在偏僻地方的長者的兒子們被掠奪所有金錢,失去個人擁有的一切,逃亡到波羅奈的長者那裏求助。長者說:「對於來到自己身邊的人,若不做應該做的事情,則是不會得到回報的。」於是他唱了幾首偈語。
70.
跨過慚而讓人反感地說:我是你的朋友
說會做更好的行為,但卻沒做,這個不是我的(朋友)
71.
自己做,才說;不做,就不要說
智者明白只說不做的人
72.
他不是一個一直疏忽大意的朋友,對分裂起疑,旁觀分裂
如子女在他懷中睡,他才是真正的朋友,無法被他人所分裂
73.
製造喜悅處(義註:指善友誼),導向讚賞和快樂
增長和利益,負載人的負擔(義註:四種負擔有布施,持戒,禪修,和善友)
74.
喝獨處的味道和寧靜的味道
他無痛苦無罪,喝飲法的喜悅味
佛陀講述完這些話語後,總結道:「那時的波羅奈長者就是我。」
364 khajjopanakajātakaṃ 螢火蟲本生經
這個螢本生故事在大墜道本生故事(第546經)詳細說明
365. ahituṇḍikajātakaṃ 耍蛇人本生經 (沙彌前世今生逃離老比丘的故事)
翻譯:Rachel Leung
「我是個騙子」──世尊住在祇樹給孤獨園(Jetavana)時,針對一位年老比丘,講說了這件事。這個故事(的詳細情形)已在前面(莎盧迦本生經sālūkajātake (286))中說明了。在這裡也是,那位年老(比丘)為一個村莊的男孩剃度出家後,卻辱罵他、打他。男孩逃走了,並還俗了。第二次又為他剃度,也做了同樣的事。第二次還俗後,即使(年老比丘)再次請求(他回來),(男孩)連看(他一眼)都不願意。比丘們在法堂中引發了議論:「道友們,那位某某年老比丘,無論有或沒有他的沙彌在身邊,都無法履行(職責),而那位(沙彌)看到他的過失後,連再看(他一眼)都不願意。個心性善良的年輕人(kumārako)」世尊到來後,問道:「比丘們,你們現在因為什麼話題而坐在一起呢?」當(比丘們)回答說:「是因為這個話題」時,(世尊)說:「比丘們,不只是現在,過去這位沙彌也是心性善良的,但一旦看到了(對方的)過失,就再也不願意看他了。」說了之後,他講述了過去的故事。
在過去,波羅奈(Bārāṇasī)由梵授王(Brahmadatta)統治時,菩薩投生在一戶穀物商人的家庭中。長大後,他以販賣穀物維生。當時,有一個耍蛇人(Ahituṇḍika)捉了一隻猴子(makkaṭaṃ),訓練牠,並讓牠與蛇玩耍。在波羅奈的節慶集會上,人群擁擠,他讓那隻猴子在穀物商人的附近與蛇玩耍,這樣遊蕩了七天。那位商人也給了猴子嚼食和食物。在第七天,耍蛇人從節慶遊戲處回來,用竹鞭打了那隻猴子三下,然後帶著牠前往公園,把牠綁起來後就睡著了。猴子解開了束縛,爬上一棵芒果樹,坐著吃芒果。耍蛇人醒來,看到樹上的猴子,心想:「我應該用哄騙的方法捉住牠。」於是和牠交談,說了第一首偈頌:
80.
「(嘿)漂亮的臉(Sumukha),老兄啊,
我在賭博中因骰子而輸了,過著潦倒的生活
去拿些熟芒果來吧,
我們將享用你的努力成果。」
猴子聽了之後,把其餘的偈頌說了出來:
81.
「哎呀,老兄啊,你實在是在說謊,
你用不實的話來稱讚我。
你曾聽說或看見過哪一隻猴子,
名叫『漂亮的臉』(Sumukha)呢?
82.
「耍蛇人(Ahituṇḍika)啊,直到今天我還記著那件事,
當你進入穀物市場後,
你這個殘忍的(matto)傢伙,打我這個飢餓虛弱(chātaṃ)的。
83.
「我,記著那痛苦的臥處(指在市場的遭遇),
即使你讓我統治整個王國(rajjampi kāraye),
我也不會在被請求時給予(任何東西),
因為我確實是被(你)用恐懼逼迫(bhayatajjito)的。
84.
「一個人若生於良善的家庭(kule jātaṃ),
在母胎(gabbhe)中就感到滿足(tittaṃ)且不吝嗇(amacchariṃ),
智者(dhīro)才應該與那樣的人重建友誼(sakhiñca mittañca)。」
「在母胎中就感到滿足且不吝嗇」(gabbhe tittaṃ amacchariṃ):意思是在母胎(mātukucchiyaṃ)中,僅僅因為有美味的食物(subhojanarasena)就已經感到滿足(tittaṃ),或者即使在裝飾布置好的臥室(alaṅkatapaṭiyatte sayanagabbhe)中也對享受(bhogāsāya)感到滿足(tittaṃ),不貧乏(akapaṇaṃ)。「友誼」(sakhiñca mittañca)意思是友誼之情(sakhibhāvañca)和友好關係(mittabhāvañca)。智者(paṇḍito)應該與那樣一個出身良善家庭(kulajātena)、感到滿足(tittena)、不貧乏(akapaṇena)、不吝嗇(amaccharinā)的人重建(saddhiṃ sandhātuṃ puna ghaṭetuṃ)關係。但是,與你這樣一個貧乏的(kapaṇena)耍蛇人(ahituṇḍikena),又有什麼友好關係(mittabhāvaṃ)需要再次建立(puna ghaṭetu)呢?這就是其意義。這樣說了之後,那隻猴子(vānaro)迅速地進入了森林(vanaṃ)。
世尊作了這番法語開示後,連結了本生故事:「那時的耍蛇人(Ahituṇḍika)是那位年老比丘,猴子是沙彌,而穀物商人就是我。」
366. gumbiyajātakaṃ 棍比耶本生經 (夜叉投毒的故事)
翻譯:Rachel Leung
「如蜜糖般的毒藥·······」這個故事是佛陀在祇園精舍時,與一位對出家生活感到厭倦的比丘的談話。 佛陀問他:「比丘,你真的對出家生活感到厭倦嗎?」比丘答:「是的,世尊,這是真的。」
佛陀又問:「你看到了甚麼,讓你產生這種想法?」比丘答:「我看到了穿著華麗裝飾具有魅力的女人。 」
佛陀說:「比丘,這五欲就似棍比耶夜叉在路上放置的摻有毒物的蜜糖。 」
在比丘的請求下,佛陀講述了過去的故事。
從前,在波羅奈國梵授王統治時,菩薩出生在一個商人家中。 成年後,他從波罗奈帶著五百辆車的商品出發去經商。 當他們到達大森林的入口時,菩薩召集商隊並告誡他們:「這條路上有毒的樹葉、花和果實,如果碰見以前沒有吃過的陌生東西,詢問我之前就不可以吃。 而且鬼怪也可以放置摻有毒物的蜜糖果實,如果沒有告訴我耶不可以進食。 」然後他們繼續前行。
有一個名叫棍比耶的夜叉,在森林中央的道路上放置摻入毒蜜的食物,自己則在路邊假裝採集蜜汁,敲擊樹木,四處徘徊。 不知情的人以為這是為修功德而放置的,便取來食用,結果喪命,成為鬼怪的食物。
菩薩的商隊中有些貪欲重的人忍不住吃了,而聰明的人則說:「我們先問過菩薩後再吃。」于是他們拿著食物站在那裡。 菩薩看到後,讓拿著食物的人丟棄,而那些已經吃了的人已經死去,只吃了一半的人則被給予催吐藥,吐出毒物,再給予四種甜食。菩薩用自己的能力而救了他們的命。 菩薩安全前往目的地,賣掉商品,回到自己的家。
佛陀於是說偈:
85
甜美的外觀,甜美的味道,甜美的氣味,它們卻是毒藥。
棍比耶夜叉吃著食物,卻在森林中放置毒藥
86.
以為是蜜的人,吃下了那毒藥。
對他們來說,那是痛苦的,因而面臨死亡
87.
而那些有反思的人,卻避開了那毒藥。
他們在病痛中幸福,在痛苦中安寧
88.
就像這樣,在人間;(五)欲被毒藥覆蓋
他們像誘餌般束縛著心意,而死亡潛伏在洞穴(義註:這個身體)中
89.
就像這樣,在這些欲中,便做了患病的僕人。
那些總是避開它們的人,便在這世界上自由於執著。
佛陀講述了這些偈頌,說明了聖諦的道理。 聽完聖諦的道理後,那位對出家生活感到厭倦的比丘證得了初果。 佛陀總結說:「那時的商隊首領就是我。 」
367. sāḷiyajātakaṃ 薩利耶本生經(提婆達多前世害人卻害了自己的故事)
翻譯:Rachel Leung
「誰得到了他的朋友······」這個故事是佛陀在祇園精舍時所講的。佛陀說:「各位比丘們,即使是提婆達多,也無法讓我感到恐懼。」接著,佛陀講述了過去的故事。
從前,在波羅奈國梵授王統治時,菩薩出生在一個富裕的家庭。幼年時,他和其他孩子一起在村口的尼拘律樹下玩耍。這時,有一位貧困的醫生,在村裡找不到工作,便離開自己的家來到這裡。他看到一條蛇在樹枝間伸出頭睡覺,心想:「我在村裡賺不到錢,不如騙這些孩子被蛇咬,然後我來治療他們,這樣就能賺到錢。」
他對菩薩說:「你看,那裡有隻九官鳥的幼鳥,你可以去抓它。」
菩薩回答:「好的,我去抓。」
醫生指著樹枝說:「你看,它在那裡睡覺。」
菩薩不知道那是蛇,便爬上樹去抓,結果發現是蛇,但已經來不及退回去。他迅速抓住蛇頭,將蛇扔了出去。蛇掉在醫生的脖子上,緊緊纏繞並狠狠咬了他。醫生倒地不起,蛇則逃走了。
眾人聚集過來,菩薩走上前為大家誦出以下偈語:
90.
他指著這條黑蛇,說是九官鳥的幼鳥,
他用邪惡的教導欺騙人,結果被黑蛇咬死了
91.
不殺的大士,而他卻想錯誤地殺了他
如是他被摧毀而躺下,這個人就這樣被殺
92.
就如人握住塵垢,逆風而投
他想打擊塵,塵卻反過來打擊他
93.
誰冒犯無過失的人,清淨無可指責的人
那個愚人的惡行便反回他那裡,就如把微小的塵土逆風投
佛陀講完這個故事後,總結說:「那時貧困的醫生就是提婆達多,而聰明的少年就是我。」
368. tacasārajātakaṃ 塔卡薩拉本生經 (被冤枉的菩薩透過智慧應對國王的故事)
翻譯: Rachel Leung
「落入敵人手中······」這個故事是佛陀在祇園精舍時,關於智慧波羅蜜所作的談論。佛陀說:「比丘們!不只是現在,如來在前生就已經具備智慧與資源善巧了。」接著,佛陀講述了過去的故事。
從前,在波羅奈國梵授王統治時,菩薩出生在一個富裕的家庭。故事的前半部分與之前的故事相同:一位貧困的醫生欺騙孩子們去抓蛇,結果自己被蛇咬死。村人認為這些孩子殺了人,便用繩索將他們綁起來,說:「這件事應該交給國王處理。」於是,孩子們被帶往波羅奈城。
在途中,菩薩教導其他孩子:「你們不要害怕,到了國王面前要保持冷靜。國王會先問我們,然後由我來應對。」孩子們都同意並按照菩薩的話去做。
國王看到其中一個孩子(菩薩)受了這般的苦但毫不畏懼,心想:「村人說這些孩子殺了人,用繩索綁來,但他們卻不害怕,氣度從容。他們為什麼不憂慮?我要問問他們。」於是,國王唱出第一首偈頌:
368
落入敵手中,被竹銬捆綁,
你的神色如此愉悅,為何你不憂傷?
菩薩聽後,唱出另外四首偈頌:
369.
不用憂傷或悲嘆,這樣獲得的利益微不足道
看見傷心的人,敵人變得開心
370
一個智者在麻煩的時期,不會因為不安而苦
看見面不改容的前者,敵人不高興
371
透過為了利益之語、建議、善說的話,
一個人為了獲得利益,在那裡顯示勇氣
372
因為我和其他人了知到不能獲得的利益,
不悲傷、忍耐,‘現在應該作什麼實在的行為?’
國王聽完菩薩的說法,調查了事情的真相,發現孩子們無罪,便解開了他們的繩索。國王授予菩薩極高的榮譽,任命他為國王利益和法的顧問大臣。其他孩子也被授予榮譽,並各自得到了土地。
佛陀講完這個故事後,總結說:「那時的波羅奈王是阿難,其他孩子是長老們的前身,而那位賢明的少年就是我。」
369 貪婪者本生經 (因為貪欲太厚而墮入地獄的比丘)
翻譯者: Rachel Leung
「我做了甚麼不好的事······」這個故事是佛陀在祇園精舍時,和一位不聽從教導的比丘對話。 這個故事在《四門本生經》中也有提及。
從前,有一位比丘因為慾望深重,不聽從教導,最終墮入地獄。 在地獄中,他看到一個像是繁華都市的地方,便走了進去。 然而,那裡其實是地獄中的一處酷刑之地,他的頭被掛上了帶有剃刀的車輪,痛苦不堪。
這時,菩薩投生為一位天子,巡遊到地獄中。 那位比丘看到天子,便以一首偈問到:
100
我做了甚麼惡事?
為何我的頭要被拔去,
車輪再頭上旋轉折磨我呢?
菩薩聽到後,唱了另外一首偈語:
101.
超越了美好的宮殿,永遠擁有著銀色的。
以及金色的宮殿,究竟是因為什麼而來到這裡。
比丘聽后,歎息道了第三首偈:
102.
我以為這裡的財寶會有更多
以此想法,看看我遭遇的災難
菩薩接著說道偈:
103.
慾望從四增長到八,
從八增長到十六,
再從十六增長到三十二。
你因為貪欲,最終得到了這個輪子。
104.
就如上方是寬廣的,慾望也是難以滿足的
那些追求它的人,肯定會擁有輪子
比丘聽完這些話,身體被磨碎,車輪倒下,他再也無法說話。 天子則回到了天界。
佛陀講完這個故事後,解釋說:「那時的比丘就是現在這位不聽從教導的比丘,而天子就是我。 」
370 palāsajātakaṃ 無憂樹本生經(不要縱容微小煩惱的故事)
翻譯: Rachel Leung
「鵝對無憂樹說······」這個故事佛陀在祇園精舍時,為了教導比丘們消除煩惱,講述了這個故事。 這個故事在《水本生譚》(第459則)中也會再次提到。 佛陀對比丘們說:「煩惱是可怕的東西,即使微小如榕樹苗,也會導致毀滅。 古代的智者們都認為這是值得警惕的。 」於是佛陀講述了過去的因緣。
從前,在波羅奈國由梵授王統治的時代,菩薩轉生為一隻金色的鵝王。 成年後,他住在心峰山的黃金洞窟中,以雪山自然池塘裡的野稻為食,每天往返於住處與覓食地之間。 途中有一棵高大的無憂樹,鵝王每次路過都會在那裡休息,久而久之與住在樹上的樹神成了朋友。
後來,一隻鳥在附近的無憂樹上吃了一顆果實,飛過無憂樹時把糞便排在了樹杈間。 糞便里未消化的種子發芽生長,很快長出一株四指高的榕樹苗,嫩葉鮮紅,十分美麗。 鵝王看到後對樹神說:「無憂樹啊! 這棵榕樹長在你的樹上,等它長大就會毀掉你。 它會用根莖纏住你的樹幹,最終毀掉你的宮殿。 你應該趁早拔掉它,對危險的事物要保持警惕,未雨綢繆。 「接著鵝王對樹神說了第一首偈:
105.
天鵝棲息於蘆葦叢中,無憂樹啊,它正在生長;
如同坐在你枝頭的鳥兒,它將啄食你的果實
無憂樹神聽了卻不以為然,回答第二首偈:
106.
「正如榕樹不斷生長,我願成為他的依靠;
如同父母養育之恩,他亦將如此待我。! 」
鵝王見勸說無效,便說了第三首偈:
107.
「這樹會吸乾你樹的養分,你的樹幹真讓人擔心。
我要飛走了,我可不想看著它毀掉你。 」
說完,鵝王展開翅膀飛回心峰山,從此再也不來無憂樹休息。 後來榕樹越長越大,樹上還住進了一個新的樹神。 隨著無榕樹的擴張,無憂樹逐漸枯萎,樹枝斷裂,樹神的宮殿也倒塌了。 這時無憂樹神才後悔莫及,悲歎道:「鵝王早就預見到這場災難,可惜我沒有聽他的勸告。 於是唱出第四首偈:
108.
「我現在害怕極了,像須彌山崩塌一樣絕望!
沒聽進鵝王的勸告,現在大禍臨頭了! 」
最終,榕樹徹底佔據了無憂樹的位置,原本茂盛的無憂樹只剩下一截樹樁,樹神的宮殿也消失無蹤。
109.
「智者不會善讚美它的增長,無論是誰它的增長都會吞噬支撐
害怕自己被毀滅的人,就該趁早斬斷禍根! 」
佛陀講完這個故事后,開示了四聖諦的真理。 聽完開示,五百位比丘證得了阿羅漢果。 最後佛陀揭示因緣:「那時的金色鵝王就是現在的我。 」
371. dīghītikosalajātakaṃ 長災拘薩羅王本生譚 (止息仇恨的故事)
翻譯者:Leung Kar Ho
義註故事:
這個本生故事是佛陀在祇園精舍時講述的,是當時因憍賞彌城民眾間存有紛爭而說的教法。存有紛爭的大眾來到祇園精舍期間,佛陀在他們調解時,對他們說:「弟兄們,你們是我在信仰上的合法兒子,是我口中所生。孩子們不應該踐踏父親給他們的教誨,而你們卻沒有聽從我的勸告。古代的智者們,當那些殺害他們父母並嘗試奪取王位的人落入他們手中時,智者們並沒有殺死叛逆者,儘管他們是叛逆者,而是說『我們不會踐踏我們父母給予我們的教誨。』,因此沒有殺害。」於是,佛陀為此向大眾說過去世的事跡。而此本生故事之過去世事跡,包括事情的起因及中間的事情經過亦被記載於 Sanghabhedaka 本生經。
當時,長壽王子在森林中發現波羅奈王側臥著,抓住他的髮髻,威脅道:「我現在要將這個殺了我父母的叛徒切成十四塊。」就在他高舉劍的瞬間,他想起了父母的教誨,心想:「即使我犧牲自己的生命,我也不會踐踏他們的教導。我只可對他予以責難。」於是他吟誦了第一句偈:
110.
「你在我的掌控之中,國王,
你如此無助地躺在這裡
你現在有什麼方法
來使你脫離恐懼? 」
然後國王吟誦了第二句詩:
111
「我在你掌控之中,我的朋友,躺在地上,
無助地不知道任何辦法,
來找到我的解脫。 」
接著菩薩吟誦了剩餘的詩句:
112
「唯有善行和良言,國王,
在死的時刻,才是如此的財富。
113
’打我,罵我,戰勝我;用武力帶走我。 ’
無論什麼而懷敵意,那個怨恨不被平息
114
打我,罵我,戰勝我;用武力帶走我。 ’
無論什麼而不懷敵意,那個怨恨被平息
115
無論何時不以怨恨止息怨恨,
而是以不怨恨來止息的:
這是永恆的法則。 」
在說完這些話後,菩薩說:「我不會對你作惡,陛下。但你可以殺了我。」他把劍放在國王手中。
國王也說:「我也不會對你作惡。」
於是國王發誓,與王子一起回到城市,並將他介紹給大臣們,說:「這位是長壽王子,是拘薩羅王之王子。他饒了我的命。我不能對他做任何傷害。」
國王之後將女兒許配給他,並將他安置在他父親曾經擁有的王國中。從此,兩位國王和睦地共同統治。
佛陀在此結束了他的教誨,並道出了轉世:「那時的父母即是如今的王族,而長壽王子就是我自己。」
372. Migapotakajātakaṃ 鹿兒本生經(為死者悲傷的故事)
翻譯者:Leung Kar Ho
義註故事:
這故事是佛陀在祇園居住時,講述給一位長老聽的。據說長老收納了一位年輕的出家人,這位年輕人一直熱心服侍長老,而年輕人不久就因病去世。長老因年輕人的死而悲痛欲絕,走來走去大聲哀悼。僧眾們皆無法安慰他,於是在法堂中大家展開了討論,稱:「這位長老因他的年輕弟子去世而四處哀悼。若繼續沉浸在死亡的念頭中, 讓他成為了門外漢。 」當佛陀來到時,詢問僧眾他們討論的主題,聽後說:「這不僅僅是現在,早在過去,當這年輕人死去時,老者也曾如此哀悼。」隨後他講述了一個過去的故事。
昔日,於波羅奈梵授王治國時,菩薩是帝釋天。在那時,一個居住在迦尸國的人來到喜馬拉雅地區,過著苦行者的生活,以野果為食。有一天,他在森林中發現了一隻失去母親的小鹿。他把小鹿帶回隱居處,餵養並寵愛它。小鹿長大後成為一隻既強壯又美麗的鹿,苦行者把它視為自己的孩子。有一天,小鹿因吃草過量而消化不良以致死去。苦行者四處哀悼,稱:「我的孩子死了。」這時, 帝釋天巡視世界,看到了這位苦行者,想要教化他,於是在空中吟第一句偈:
116.
「為已逝的人悲傷,對出家的沙門來說,
並不合適,他應已擺脫了家庭的束縛。」
苦行者一聽,便吟出了第二句偈:
117.
「帝釋天! 不論人或獸,同為共住者,
胸中起愛念,眼淚因憂傷而不禁流下」
然後帝釋天再述了兩句偈:
118
「哭泣的人仍沉著於哀嘆死亡。
不必哭泣了,智者說這是無謂的。
119
若淚水能戰勝死亡,
那我們皆能與所愛之人團聚。」
當帝釋天如此說時,沙門意識到哭泣是無用的,隨後讚美帝釋天 ,吟唱了三句偈:
120
「我如被油火熊熊燃燒,
現在又如被水撲滅,我的痛苦得以平息。
121
我如被悲傷的箭刺痛我的心,
你為我拔箭療傷,煩惱已經去除。
122
拔出刺後,滿心充滿歡喜與寧靜,
在聽到菩薩的話語後,我不再悲傷與哭泣。」
在勸誡苦行者後, 帝釋天回到了自己的居處。
佛陀在此結束了他的教導,並說明了轉世——“那時,長老是苦行者,年輕的出家人是小鹿,而我是帝釋天 。”
373. Musikajātaka 鼠本生譚 (佛陀警告頻毘娑羅王的故事)
翻譯:Leung kar ho
義註故事:
這故事是佛陀在竹林精舍時,對阿闍世王所作之談話。此本生經於稃本生譚(第338經)中詳細說明。此時,佛陀觀察到國王(頻毘娑羅王)與他的兒子玩耍,並聆聽著教法。佛陀知道國王會因他的兒子而面臨危險,因此說:「陛下,古代的國王懷疑那些可疑的事物,將其繼承人囚禁,說『讓他們在我們的遺體被火葬後繼承統治。 』」隨後,他講述了一個過去的故事。
從前,在婆羅門城的波羅奈梵授王統治時期,菩薩出生於一個婆羅門家庭,並成為一位享譽的教師。波羅奈王的王子,名叫雅瓦,在努力向菩薩學習所有方面的知識後,渴望離去並向他道別。菩薩知道,根據菩薩的預言能力,王子會因王子的兒子而面臨危險,於是考慮如何能消除這個危險,開始尋找合適的例子。
當時教師有一匹馬,馬的腳上出現了一個傷口。為了給這個傷口適當的照顧,馬被留在馬廄裡。附近有一口井。一隻老鼠經常冒出洞來,啃咬馬的傷口。馬無法阻止他。有一天,他無法忍受痛苦,當老鼠來咬它時,它用蹄子把老鼠打死,並把它踢進井裡。馬夫們沒有看到老鼠,便說:「平常老鼠會來咬傷口,但現在卻不見了。它去哪裡了?」菩薩見證了這一切,說:「別人因為不知道而問,『老鼠在哪裡?』但我卻知道,老鼠已被馬殺死,掉進了井裡。」於是,他以此為例,作了第一首詩並給了年輕的王子。
另一個例子,他看到那匹馬在傷口癒合後,出去到大麥田裡吃大麥,將頭伸過圍欄的洞,並以此為例,作了第二首詩,給了王子。
但第三首詩是他憑藉自己的智慧所作,也給了他。他說:「朋友,當你在王國中建立自己的地位時,傍晚去浴池時,走到樓梯前,重複第一首詩;當你進入你所居住的宮殿時,走到樓梯底部,重複第二首詩;然後你從那裡走到樓梯頂部,重複第三首詩。」說完這些話,他就讓他離開了。
年輕的王子回到家中,擔任副王,父親去世後,他成為國王。生下了一個獨生子,當獨生子十六歲時,渴望成為國王。於是他心生殺父之念,對他的隨從說:「我父親還年輕。當我看到他的火葬堆時,我將變成一個精疲力竭的老頭。那時我登基又有何意義?」
隨從們說:「我的主,您不可能去邊境叛變。您必須想辦法殺掉您的父親,奪取他的王位。」他欣然同意,於是晚上拿起劍,站在國王的宮殿附近的浴池旁,準備殺死父親。國王晚上派了一名叫做鼠的女奴,說:「去清理浴池的表面。我將去洗澡。」她去那裡,清理浴池時看到了王子。王子擔心他的行為會被揭發,便用劍將她殺死,並將她的屍體扔進了浴池裡。國王來洗澡。大家都說:「今天奴隸「鼠」不回來。她去哪裡了?」國王走到浴池邊,重複著第一首詩:
123
「人們呼喊著,『她去哪裡了? 「鼠」,你逃到哪裡去了?』
這只有我知道:她在井裡死去。」
王子心想:「我父親已經發現我所做的事情。」驚慌失措的他逃跑了,告訴了他的隨從。七、八天後,他們再次對他說:「我的主,如果國王知道,他不會沉默。他所說的一定是隨便猜測。殺了他吧。」於是有一天,他手握劍站在樓梯底部,當國王來時,他四處尋找機會來襲擊他。國王來到時重複著第二首詩:
124
「像一頭負重的獸,
你仍在轉來轉去,
你殺了「鼠」,
我懷疑你想吃雅瓦。」
王子心想:「我父親看見我了。」驚恐之下逃跑了。但過了一個星期後,他想:「我要用鏟子殺死國王。」於是他拿起一個長柄的湯匙型工具,準備好要用。國王爬上樓梯的頂部,重複著第三首詩:
125
「你不過是個弱小的傻瓜,
像個玩具的嬰兒,
握著這個長湯匙的工具,
我會殺了你,這可憐的孩子。」
那天他無法逃脫,便在國王的腳下跪下,說:「陛下,饒我一命。」國王責備了他,將他用鐵鏈束縛,扔進了監獄。坐在華麗的王座上,白色的遮陽傘遮著,他說:「我們的教師,一位享譽盛名的婆羅門,預見了這個危險,並給了我們這三首詩。」他非常高興,因為極大的喜悅,國王吟出了剩下的詩句:
126.
不是靠在天界的宮殿,也不是靠(頂禮)盎迦王(aṅga)的王子(putta)
那個被兒子(puttena)渴望(殺害)的人,名譽已經被釋放。
127.
應當學習一切(種類的)知識:低劣的、卓越的,以及中等的。
應當知曉一切(知識)的用途(或:意義),但並非(在實踐時)要運用上全部(知識)。
會有那樣一個時機到來,那時(所學的)知識會帶來益處。
隨著國王的去世,年輕的王子登上了王位。
佛陀在這裡結束了他的教導,並陳述仔他的轉世:「那時的著名教師便是我。」
374. Cūḷadhanuggahajātakaṃ 小弓術師本生經 (失去丈夫和情人的女人的故事)
翻譯:Leung Kar Ho
這故事是佛陀在祇園精舍時,關於一位比丘被他妻子誘惑的事情。當那位比丘承認是因為他的妻子才厭倦出家生活的時候,佛陀說:「比丘,不僅僅是現在,這女人曾經也對你造成過傷害。以前也是因為她,你的頭才被割下。」於是應比丘的請求,他講述了一個過去的故事。
昔日於波羅奈梵授王治國時,菩薩轉世為帝釋天(Sakka)。當時一位年輕的婆羅門在達卡希拉(Takkasila)學會了所有技藝與知識,並且在射箭方面達到精通,因此被稱為聰明的小弓箭手。然後他的師父想:「這年輕人獲得的技藝與我相當」,於是把女兒嫁給了他。他帶著妻子,想要返回波羅奈,便踏上了旅程。
在路途中,一頭大象在某處肆虐,沒有人敢靠近。雖然人們試圖阻止聰明的小弓箭手前進,但他仍帶著妻子進入到森林的入口。當他進入樹林中,大象向他發起攻擊。小弓箭手用箭射中了大象的前額,箭穿透其頭部,從後面出來,大象當場倒地死去。聰明的弓箭手在穩定這個地方後,繼續前往另一片樹林。
那裡有五十個強盜在路上出沒。即使人們試圖阻止聰明的小弓箭手前進。強盜們殺死了鹿,並在近路邊的地方烤鹿肉。強盜們見他帶著穿著華麗的妻子接近,便抖摟精神想要抓住他。強盜首領擅長看人的相,僅僅看了他一眼,認出他不是一位常人,於是不讓其他人起身攻擊他。
聰明的弓箭手對妻子說:「去告訴他們給我們一串肉,然後帶回來。」於是她去說:「給我一串肉。」
強盜首領說:「他是一位我未曾見過的人」,於是讓他們給她。
強盜們說:「什麼!他要吃我們的烤肉嗎?」於是給了她一塊生肉。弓箭手的自尊很強,對強盜們提供生肉感到憤怒,怒斥:「竟然膽敢給予我生肉?」。
強盜們回斥:「什麼!你是個大男人嗎?但我們也不是女人!」說話的狠毒讓雙方也磨拳擦掌。弓箭手用四十九支的箭射倒了五十個強盜中的四十九個,但卻已沒有箭去射倒強盜首領。原來,他的箭袋裡原本有五十支箭,其中一支射倒了大象,剩下的箭則射倒了四十九個強盜。於是他用身體打倒了強盜首領,坐在他的胸口上,讓妻子把刀帶到他手中以割掉強盜首領的頭。在那一刻,妻子對強盜首領產生了情感,將劍柄放在他的手中,劍鞘卻在她丈夫的手中。強盜抓住劍柄抽出劍,割掉了弓箭手的頭。
殺了丈夫後,強盜首領帶走了這位女子,並在一起途中詢問她的來歷。「我是達卡希拉一位著名老師的女兒。」
他問:「他是怎麼得到你做妻子的?」
「是我父親」她說,「因為父親對他獲得的技藝感到非常高興,所以把我嫁給他。因為我愛上了你,我讓你殺了我合法的丈夫。」
強盜首領心想:「這個女人現在殺了她的合法丈夫。一旦她見到其他男人,她也會對我如此。我必須擺脫她。」
當他們繼續前行時,看到他們的路被一條通常是淺小溪的河流阻斷,但現在卻被淹沒了,他說:「親愛的,這條河裡有一條兇猛的鱷魚。我們該怎麼辦?」
她說:「把我身上的所有飾品、隨行物品包裹在你的上衣裡,然後帶到河的另一邊,然後回來接我過去。」
「好的,」他說,於是把她所有的飾品、隨行物品都拿下,他一人帶著這些東西成功地過了河的另一邊,卻留下她在原岸,準備獨自逃跑。
她看到這一幕大喊:「我的主人,你走得就像要拋棄我一樣。為什麼這樣?快回來,帶我一起去。」並朝他吟誦第一句詩:
128.
「既然你已越過河岸,
我所有財物皆綑在你處;
請你快點歸來, 帶我同行過河旁。」
強盜聽見她的話,站在對岸,吟誦第二句詩:
129.
「透過長久熟悉的而去得到不熟悉的我;你透過穩定的去換不穩定的
我也可以被你以其他人換走,從這裡我遠遠越過而去。」
強盜說:「我會離開得更遠了,你就留在這裡吧!」她哭泣地叫著
而強盜帶著她的所有飾品逃跑。這樣個女人因為愚蠢而慾望深厚。無助的她走近耶拉伽拉草叢,卧地而哭。
此時,帝釋天俯視世間,看見她因過慾而悲傷,為失去丈夫和愛人而哭泣。於是他想去責備她並讓她感到羞愧,便帶著摩兜麗(天之御者)及五髻(乾闥婆) ,來到河岸邊,說:「摩兜麗,你變成一條魚。五髻,你變成一隻鳥。我變成一隻豺狼。然後我口中含一塊肉,站在這位女士面前。摩兜麗,當你看到我時,你要從水中跳起來,落在我面前,當我將嘴裡的肉掉下來,然後跳起來抓住魚的時候,你,五髻,要抓住那塊肉,飛向空中,而你,摩兜麗,要掉進水裡。」
於是帝釋天這樣指示他們。他們說:「好的,主人。」摩兜麗變成了一條魚,五髻變成了一隻鳥,而帝釋天變成了一隻豺狼。然後他口中含著一塊肉,站在這位女士面前。魚從水中跳起來,落在豺狼面前。豺狼掉下嘴裡的肉,跳起來想抓住魚。魚跳起來又掉進了水中,鳥抓住那塊肉,飛向空中。結果豺狼失去了魚和肉,心情沮喪地望著耶拉伽拉草叢。女士看到這一幕說:「因為慾望過重,而魚和肉也得不到。」她看見後縱聲大笑。
豺狼聽到這個,吟誦第三句詩:
130.
「誰使這個叢林有這樣的迴響,
雖然沒有舞者或歌唱,亦沒有拍掌者?
你這美人,為何在悲傷時笑。
聽了這句話,她吟誦第四句詩:
131.
「豺狼你愚蠢沒有智慧,少慧的豺狼
失去了肉和魚,就如乞丐一樣憂慮」
然後豺狼吟誦第五句詩:
132.
「別人的過錯顯而易見,
卻難以看見自己的,真是如此。
配偶和情人雙雙失去, 我認為你也在憂慮。」
聽了他的話,她說出這句詩:
133.
「如是這個獸王,豺狼如是說
我從這裡離去後,會順從丈夫的。」
於是帝釋天聽到這位不貞和不潔的婦人的話,吟誦了最後一句詩:
134.
「偷土器的人,也會偷金器;
你作了惡後,將會再作惡。」
如此,帝釋天讓她感到羞恥,讓她懊悔,然後回到了自己的住所。
佛陀述完此法語後,也再說明了聖諦之理。該位厭出家的比丘入了預流果。
佛陀為本生及過去世的轉世作一結語:「那時之弓術師是厭出家之比丘,那位女士是比丘之故妻,帝釋天王即是我。」
佛陀在此結束了他的教導,宣示了聖諦,並揭示了事實,並且確認了前生——在開示聖諦結束時,退道的兄弟獲得了初果——「在那時,厭出家的比丘是聰明的小弓箭手,他在家的妻子是那位婦女,而我自己則是帝釋天。」
375 kapotajātakaṃ 鴿子本生經 (貪心烏鴉的故事)
翻譯: Leung Kar Ho
這個故事是佛陀住在祇園精舍時講述的,是關於與一位貪欲深重的比丘的談話。佛陀詢問他是否貪婪,比丘坦承不諱。佛陀便開示道:「比丘,你不僅今生被貪欲所困,往昔也因貪婪而喪命。」隨即講述了這段前世因緣。
在波羅奈國梵授王統治時期,菩薩轉世為商人廚房裡的一隻鴿子,住在波羅奈城一位富商家的屋簷下。。有隻覬覦魚肉的烏鴉假意與鴿子結交,共同棲息在此。某日,烏鴉看見廚房擺滿魚鮮肉食,暗想:「這些美味都該歸我享用。」便蜷縮在籠中大聲呻吟。當鴿子邀請:「朋友,我們一起去覓食吧?」烏鴉推辭道:「我身體不適,你自己去吧。」
待鴿子飛遠,烏鴉竊喜:「討厭的傢伙終於走了!現在可以盡情享用美食了。」於是念道:
135.
「我現在感覺非常自在,
因為那礙事的鴿子已經飛走。
現在我要盡情享受——
這些魚肉讓我精力充沛。」
廚師剛烤完魚肉後,擦著滿身大汗離開廚房。烏鴉急忙跳出籠子,躲進裝滿香料的陶罐。罐蓋「哐當」作響,廚師聞聲衝回,拔光牠所有羽毛,混合薑黃、酸醬料和大蒜搗成糊狀,塗滿烏鴉全身後,用鐵籤刺穿牠的身體,再用繩子綁住脖子扔回鳥窩便離開了。
鴿子歸來見狀,故意調侃:
136.
「這是哪來的白鷺,竟霸佔我朋友的窩?
我那朋友脾氣火爆,快滾出去!」
烏鴉聞言悲鳴,回應道:
137.
「你竟有閒情開玩笑?見我慘狀樂陶陶。
廚師已經把我的毛拔光,全身醃透像佳餚!」
鴿子繼續調侃說:
138.
「看來你剛沐浴淨身、塗滿香膏,想必已經飽餐暢飲享用了佳餚。
你脖子上那些琉璃項鍊——莫非是專程去了咖漿伽嗎,我的朋友?」
註釋:kaṇṭhe ca te veḷuriyo(你頸間的琉璃)暗諷綁在脖子上的繩子:「這『寶石項鍊』藏了這麼久才展示?」kajaṅgalan(咖漿伽)此處指波羅奈城,意思是:「你溜出城去玩了嗎?」
烏鴉續說:
139.
「願我的朋友或最痛恨的敵人,永遠不要造訪咖漿伽!
那裡人們拔羽毛,繩圈套頸當飾品。」
鴿子最終警醒道:
140.
「你必重蹈覆轍再招禍,畢竟本性難移。
人類的食物,並不是給鳥類享受的。」
菩薩訓誡完畢,振翅飛離此地。貪心的烏鴉最終死在籠中。
佛陀講完故事後揭示因果,說明貪心比丘正是當年那隻烏鴉,而自己就是智慧的白鴿。聽聞教法的貪心比丘當下證得三果。
376 avāriyajātaka 渡守本生經 (只應教誡適合的人)
翻譯:Leung Kar Ho
"大王請勿發怒"(māsu kujjha bhūmipati)這段開示,是世尊在祇園精舍時,針對一位渡船夫所說的。據說此人愚昧無知:他不知曉三寶的功德;他性情急躁、粗魯暴戾。某日傍晚,一位鄉村比丘欲覲見佛陀,來到阿致羅筏底河(Aciravati)渡口,對船夫說:“居士,我想過河,請讓我用你的船。”
“尊者,天色已晚,請在此留宿吧。”
“居士,我不能在此留宿,請載我過河。”
船夫怒道:“那就來吧,尊者。”便帶他上了船。但他操舟不善,使船進水,弄濕了比丘的僧袍,待到靠岸,天色已黑。比丘抵達寺院時,已無法當日拜見佛陀。次日,他前往世尊處,頂禮後坐於一旁。世尊問候他並詢問何時到達。“昨日。” “那為何直到今日才來覲見我?” 聽聞緣由後,世尊說:“不僅今世如此,此人往昔亦粗魯無禮:他曾如困擾你一般,困擾過古時的賢者。” 應比丘之請,世尊便講述了一個往昔的故事。
昔時,梵授王于波羅奈治國,菩薩投生於婆羅門之家。長大後,在得叉尸羅(Takkasila)學通一切技藝,後出家為修行者。在喜馬拉雅山以野果為生多年後,為求鹽醋來到波羅奈,住於御花園中。次日入城乞食。國王在宮庭中見他,對其威儀心生歡喜,便請入宮中供養,並求得承諾,請其住於御花園中。國王每日前往禮敬。菩薩對他說:「大王啊,實應捨離四種非道,以不放逸、具備忍辱、慈悲之心依法治國。」” 每日如此勸誡時,他說了以下兩首偈頌:
1.
切勿動怒,大地之王;切勿動怒,車乘之主;
切勿以怒還怒:如此方為值得敬仰之君。
2.
在村中,在林中,在海上,在岸邊,
切勿動怒,車乘之主:此乃我在任何地方的忠告。
菩薩每日如此向國王宣說此偈。國王心悅誠服,欲將一處年入十萬錢幣的村莊供養他,但菩薩拒絕了。菩薩如此居住了十二年。其後他想:“我停留過久,將在國內游方後返回此地。”於是未告知國王,僅對園丁說:“朋友,我厭倦了,將去鄉間游方後返回,請轉告國王。”便離去,來到恒河(gaṅgāya)邊一渡口。那裡住著一個愚癡的船夫,名叫阿伐利耶毗陀(Avariyapita)。他既不懂善人之功德,亦不明利害得失:有人欲渡恒河,他總是先渡人過河,然後才索要船資;若對方不給,他便與之爭吵,招來諸多辱駡毆打,所得甚少,實乃愚昧的瞎子。
關於此人,具足智慧的世尊說了第三首偈頌:
3.
阿伐利耶之父,其舟浮於恒河波:
他先渡眾人過河,然後才向眾人索船:
正因如此, 爭鬥不絕,財富始終難增長!
菩薩來到此船夫面前說:“朋友,載我到對岸去。”
船夫說:“沙門,你給我什麼船資?”
“朋友,我將告訴你如何增長財富、利益與法。”船夫心想:“他必定會給我些什麼。”便渡他過河,然後說:“付我船資。”
菩薩說:“好的,朋友。”於是先告訴他增長財富之法,說了此偈:
4.
渡河前要索船資,切勿待到彼岸後才索船資;
你所渡之人,心思各異,前後不同。
"渡客心思各不同":朋友船夫啊,已渡河的人想法不同,會想不付錢就走。而這些"未渡者"是想渡河的人,會願意多付錢。因此你應該在未渡前收費,這是增長財富的方法。
船夫心想:“這只是他對我的告誡,現在他會給我什麼吧?”
但菩薩說:“朋友,你已得到增長財富之法,現在聽增長利益與法之法。”便說了一首勸誡的偈子:
5.
在村中,在林中,在海上,在岸邊,
切勿動怒,我的好船夫:此乃我在任何地方的忠告。
如此告知他增長利益與法之法後,菩薩說:“此即增長利益之法,亦是增長法之法。”
那愚人卻視其勸誡為無物,說道:“沙門,這就是你給我的船資嗎?”
“是的,朋友。”
“這對我沒用,給我別的。”
“朋友,除此之外我一無所有。”
“那你為何上我的船?”說著,便將修行者摔在岸上,坐其胸口,擊打其嘴。
世尊說:“你們看,當修行者以此勸誡國王時,他得到了一個村莊的供養;而當他對愚癡船夫作同樣的勸誡時,卻被打了一巴掌。因此,勸誡需給予適宜之人,而非不適宜之人。”於是,以其圓滿智慧說了另一偈:
6.
同樣教誡施國王,獲得富饒大村莊
同樣教誡施船夫,換來耳光臉上響
當此人擊打修行者時,其妻送飯前來,見到修行者便說:“夫君,這是國王座下的修行者,莫打他。”
他勃然大怒:“你竟敢阻攔我打這假修行者!” 跳起來將她打倒在地。
飯盤摔碎,腹中胎兒流產。眾人圍攏過來,喊道:“殺人的惡棍!” 便將他捆綁起來帶到國王面前。國王審判後處以死刑。
世尊以圓滿智慧解釋此事,說了最後一偈:
7.
米飯灑落,妻子被打,胎兒未生即夭亡;
良言勸告於他,如投金於獸,毫無價值可言。
世尊說法完畢,宣示真諦——真諦宣示後,那位比丘證得了初果;世尊點明宿世因緣:“那時之船夫即今日之船夫,國王即阿難,修道人即是我。”
377. setaketujātakaṃ 白幢本生經 (苦行者被迫還俗的故事)
關於「父親請勿生氣,憤怒實非善事」的故事,這是佛陀在祇園精舍時,針對一位詐欺比丘所講述的。當代事件的背景將在《優陀羅本生經》(Uddālaka-jātaka, JāA.70等)中說明。
過去,在波羅奈(Bārāṇasi)城由梵授王(Brahmadatta)統治時,菩薩投生為該城的首席教授,教導五百名學生。其中最年長的學生名叫白幢(Setaketu),出生在北方的婆羅門家族,因出身而驕傲自大。有一天,他與其他學生出城時,看見一個賤民(Caṇḍāla)正要進城,便問:「你是誰?」對方回答:「我是賤民。」白幢立刻動手打他,又怕沾染到賤民的氣息,喊道:「滾開!黑耳朵的賤民!往下風處走!」說完就快步往上風處移動。沒想到賤民反而更快地站到他的上風處。白幢怒罵:「滾開!黑耳朵的!」賤民反問:「那你又是誰?」「我是婆羅門學生。」「好,既然你是婆羅門,能回答我的問題嗎?」「當然能。」「如果答不出來,我要從你胯下鑽過!」白幢自恃學問,答應了。
賤民召集眾人見證,問道:「年輕人,『方向』指的是什麼?」白幢回答:「方向就是東南西北四方。」賤民說:「我不是問這個。你連這點都不懂,竟敢嫌棄我的身體氣息!」說完抓住他的脖子按彎腰,從他胯下鑽過。其他學生將此事報告老師。老師問:「親愛的白幢,你真的被賤民從胯下鑽過嗎?」白幢辯解:「老師,那個賤民奴隸的兒子連基本方向都不懂!」老師告誡:「白幢,不要對那賤民生氣。他是個聰明人,問的不是普通方向。你所見所聞所知的,遠不及未知的事物。」接著說了兩首偈:
8.
「孩子別生氣,憤怒非善事,
你未知未聞的還很多。
父母被稱為『東方』,
老師被聖者譽為『南方』。」
9.
「供養衣食飲料的在家者,
與應供的修行者,
他們是殊勝方向——
到達後,苦者得安樂。」
註解:
- 「憤怒非善事」:憤怒會蒙蔽判斷力,使人不分善惡利害。
- 「父母是東方」:因父母是最早出現的,如日出東方。
- 「老師是南方」:因老師值得供養,如南方是吉祥方向。
- 「在家施主」:供養衣食者形成另一重要方向。
- 「殊勝方向」:指涅槃,能讓眾生離苦得樂。
(經文引用《長部》3.273說明各方象徵意義)
菩薩為學生闡明方向的真諦。但白幢仍耿耿於懷,便前往塔克西拉(Takkasilā)學習一切技藝,成為學者後雲遊四方。某日他帶著五百苦行者到波羅奈,國王見其威儀,請他們住進御苑。 白幢(Setaketu)來到御苑後,召集所有苦行者說:「尊者們,今天國王將會到來。若能獲得國王一次青睞,終生都能安樂生活。今天請各位展現不同的苦行:有些人練習蛇行(Vaggulivataṃ),有些人鋪設荊棘床(Kaṇṭakaseyyaṃ),有些人進行五火炙烤(Pañcātapaṃ),有些人修習蹲坐禪(Ukkuṭikappadhānaṃ),有些人做浸水修行(Udakorohaṇakammaṃ),有些人則誦讀經咒(Mante sajjhāyatha)。」安排妥當後,他自己坐在講堂門口的無靠背座椅上,身旁擺放著一本五彩繽紛、鑲嵌寶石的華麗經典,由四、五位訓練有素的學生不斷提問,他則一一解答。
國王到來時,見苦行者們的極端修行很滿意,向白幢禮敬後坐下,與祭司交談中說出第三偈:
10.
「披獸皮、結髮、齒垢的苦行者,
形貌醜陋卻誦讀經典——
這些智者真的已遠離惡道,
在人間修行得解脫嗎?」
祭司回答第四偈:
11.
「國王啊,若人造作惡業,
縱然博學多聞卻不修持正法,
即使通曉千偈經典,
無法依此解脫痛苦。」
國王聽後對苦行者們生起信心。白幢心想:「國王對苦行者的敬意已被祭司像用斧頭砍斷般破壞,我必須與他辯論。」於是他在對話中說出第五首偈:
12.
「即使通曉千偈經典,
若未實踐聖行仍難脫苦,
我認為吠陀經典毫無效用,
唯有持戒修行才是真理。」
祭司反駁第六偈:
13.
「吠陀經典並非無效,
但持戒修行確是至上真理;
精通經典能獲現世名譽,
持戒者終將證得寂靜涅槃。」
註解:
- 祭司指出:經典能帶來現世利益,但真正解脫需靠戒定慧。
就這樣,祭司駁倒白幢的論點。他讓所有苦行者還俗,授予更高級的官職和木製武器(Phalakāvudhāni)。據說這就是大祭司(Mahantataraka)家族的起源。
佛陀講完這個法義後,揭示過去因緣:「當時的白幢就是現在這位詐欺比丘(Kuhakabhikkhu),賤民是舍利弗(Sāriputta),國王是阿難(Ānanda),而祭司就是我本人。」
378. darīmukhajātakaṃ 山洞之口本生經 (獨覺佛說服菩薩王出家的故事)
導師住在祇園精舍時,針對「欲望如泥沼」的教誨,講述了關於偉大出離的故事。當下的因緣已在前面敘述過。
**(過去的故事)**
從前,在王舍城(Rājagaha),摩揭陀國王(Magadharājā)統治國家。當時,菩薩投生於王后的腹中,被命名為梵授童子(Brahmadattakumāra)。在他出生的同一天,國師的兒子也誕生了,因為他的面容極其端正,所以取名為「山洞之口」(Darīmukha)。兩人在王宮中一同長大,成為親密的朋友。十六歲時,他們前往得叉尸羅(Takkasila)學習一切技藝,心想:「我們要學習所有技藝,並了解各地的風俗。」於是他們遊歷村莊與城鎮,最終抵達波羅奈(Bārāṇasi),住在天神廟中。次日,他們進入波羅奈乞食。
當時,有一戶人家準備了米粥,打算供養婆羅門後請他們誦經,並擺好了座位。人們看到這兩位乞食者,以為是婆羅門來了,便邀請他們進屋,為菩薩鋪上潔白的布,而為山洞之口(Darīmukha)鋪上紅毯。山洞之口看到這個徵兆,心想:「今天我的朋友將成為波羅奈的國王,而我將成為將軍。」他們用餐後,接受誦經的供養,祝福完便離開,前往皇家花園。菩薩躺在吉祥石板上,山洞之口則坐在一旁為他按摩雙腳。
那時,波羅奈國王剛去世第七天。國師處理完國王的葬禮,因國王無子,便在第七天放出了「福運馬車」(Phussaratha)。(關於福運馬車的儀式細節,可參考《大本生經》 JaA.539等文獻。)福運馬車在軍隊和樂隊的簇擁下離開城市,抵達花園大門。山洞之口聽到樂聲,心想:「我朋友的福運馬車來了,今天他將成為國王,並任命我為將軍。但我何必留戀家庭生活?不如出家吧!」於是,他未向菩薩告別,便悄悄躲到一旁。
國師在花園門口停下馬車,進入花園後,看見菩薩躺在吉祥石板上。他觀察菩薩腳上的吉祥相,心想:「這位有福者能統治兩千島嶼和四大洲,但他的意志如何?」於是,他命令所有樂器齊鳴。菩薩醒來,拉開臉上的衣角,看了看人群,又蓋上臉,稍作休息後平靜地坐起身來。國師跪下說:「陛下,王位屬於您了!」菩薩問:「是無主的王位嗎?」國師回答:「是的,陛下。」菩薩便接受了。眾人當場在花園中為他灌頂。由於盛大的名聲,菩薩(此時已成為國王)未及尋找山洞之口,便乘上馬車,在民眾簇擁下進入城市,繞城一周後停在王宮門口。他分配大臣們的職位,登上宮殿。
此時,山洞之口心想:「現在花園空了吧?」便返回吉祥石板處坐下。突然,一片枯葉落在他面前。他在枯葉上觀想無常,體悟三相,震撼大地,證得獨覺菩提。剎那間,他的在家形象消失,神通變化的袈裟從天而降,披在身上。他立刻具備八種修行資具,舉止莊嚴如六十歲的長老,以神通飛向雪山地區的難陀穆拉石窟(Nandamūlakapabbhāra)。
菩薩(即梵授王)以正法治國,但因名聲盛大而驕傲,四十年間都未想起山洞之口。四十年後,他突然回憶起:「我有個朋友叫山洞之口,他在哪裡?」便想見他。從那時起,無論在後宮或公共場合,他總說:「我的朋友山洞之口在哪裡?我要告訴他住處,賜他巨大的榮耀!」這樣反覆念叨,又過了十年。
獨覺佛山洞之口在五十年後察覺:「我的朋友還記得我。」便想:「如今他已年老,子孫滿堂,我去為他說法,勸他出家吧!」於是,他以神通從天而降,落在花園中,如金色雕像般坐在吉祥石板上。園丁看見他,上前詢問:「尊者,您從哪裡來?」「從難陀穆拉石窟。」「您叫什麼名字?」「我是獨覺佛山洞之口。」「尊者,您認識我們的國王嗎?」「認識,在家時他是我的朋友。」「國王想見您,我去通報您來了。」「去吧。」園丁急忙趕回,向國王報告獨覺佛坐在石板上的情形。國王說:「我的朋友來了,我要見他!」便乘馬車率眾前往花園,禮敬獨覺佛後坐下。
獨覺佛問他:「梵授(Brahmadatta),你是否以正法治國?是否遠離非法?是否不為財富壓迫百姓?是否行布施等善行?」接著,他為國王說法,並誦出第一首偈:
14.
「欲望如泥沼,欲望如深淤,
這被稱為恐懼之根。
塵埃與煙霧,我已為你顯示,
捨棄此一切,出家吧梵授!」
**(偈頌解釋)**
- **「欲望如泥沼」**:指水中生長的草、蘆葦、蓮花等植物,如同渡水者被纏住,五欲或一切物質與煩惱的欲望也會纏縛眾生。天、人、畜生皆因此疲憊、哭泣、哀嘆。
- **「欲望如深淤」**:如野豬等動物陷入大泥沼無法脫身,智者一旦沾染欲望,也難以迅速掙脫,達到無礙的出離。
- **「這被稱為恐懼之根」**:此恐懼因現世、來世的自責及三十二種業報、九十八種疾病而生,被佛陀、獨覺佛等宣說為極大恐怖。
- **「塵埃與煙霧」**:欲望如塵埃污染潔淨者,又如煙霧遮蔽白牆,即使智慧清淨者,一旦沾染欲望,也會失去光彩。
- **「捨棄此一切」**:勸國王捨欲出家。
國王聽完後,訴說自己被煩惱束縛的處境,念出第二首偈:
**(偈頌15)**
「我被貪欲纏縛、染著、迷惑,
婆羅門(指獨覺佛)啊,我對欲望如此恐怖。
但我為了生活無法捨棄,
只能多做些功德善業了。」
這位被煩惱欲望束縛的國王,即使獨覺佛向他解說出家的功德,他仍堅持說:「我無法出家。」
然而,這位大人物(指國王前世)曾在燃燈佛(Dīpaṅkara)座下,以自身智慧觀察成佛之道時,已見證第三出離波羅蜜(nekkhammapāramī),並曾發願:
**(過去發願)**
「你應堅守這第三波羅蜜,
實踐出離,若想證得菩提。
如人久困牢獄,受盡苦楚,
不再貪戀,只求解脫。
同樣,你應視一切生命如牢獄,
專注出離,終將證悟。」
儘管他曾如此讚歎出離的功德,但如今被獨覺佛勸說「捨棄煩惱成為修行者」時,他卻回答:「我無法捨棄煩惱出家。」
### (世間的八種瘋狂)
據說,世間有八種瘋狂之人:
1. **欲望瘋狂**:被貪婪控制。
2. **憤怒瘋狂**:被憎恨控制。
3. **邪見瘋狂**:被錯誤見解控制。
4. **愚痴瘋狂**:被無知控制。
5. **鬼神附體瘋狂**:被鬼神控制。
6. **膽汁失衡瘋狂**:被生理失調控制。
7. **酒癮瘋狂**:被酒精控制。
8. **災難瘋狂**:被悲傷控制。
在本生故事中,這位大人物(國王)就是「欲望瘋狂」的典型,被貪婪控制,無法認清出家的價值。
為什麼眾生難以擺脫這種毀滅善根的貪婪?因為在無始輪迴中,眾生已被貪欲束縛無數劫。即便如此,智者仍能通過觀察「欲望少樂多苦」等真理而捨棄它。因此,獨覺佛山洞之口(Darīmukhapaccekabuddha)並未因國王拒絕出家而放棄,繼續勸誡他,並念出以下兩偈:
**(偈頌16)**
「若人懷抱利益與慈悲勸誡,
愚者卻不遵教導,
自以為『這才是最好』,
他將一再重返母胎。」
**(偈頌17)**
「他終將墜入恐怖地獄,
充滿糞尿與污穢。
貪欲眾生不能捨棄自我,
無法捨離欲望染著。」
獨覺佛進一步以親身智慧揭示出生的痛苦,念出最後一偈:
**(偈頌18)**
「嬰兒裹著糞血黏液出生,
身體所觸皆是痛苦。」
**(偈頌19)**
「我親眼所見,非道聽途說——
我憶起無數過去生。」
佛陀在法會結尾時,以半偈總結:
**「山洞之口(Darīmukho)以妙偈,
說服了智者梵授(Brahmadatta)。」**
獨覺佛以善巧言辭讓國王信服,儘管他最終未出家。
獨覺佛揭示欲望的過患後,對國王說:「現在,出家與否由你決定,但切記莫放逸!」說完如金翅鳥般飛返難陀穆拉石窟(Nandamūlakapabbhāra)。
國王合十禮敬,隨後召來長子繼位,捨棄欲望進入雪山修行。他建造草棚,出家不久便證得禪那神通,命終後投生梵天。
佛陀揭示這則本生故事的真實義,許多人當場證得初果等聖位。最後佛陀說:「當時的國王就是我。」
379. nerujātakaṃ 尼盧本生經 (村民沒眼光的故事)
關於「烏鴉群與烏鴉眾」的故事,是世尊住在祇樹給孤獨園時,針對某位比丘所講述的。據說那位比丘從世尊那裡領受禪修業處後,前往一個邊境村落。村民們對他的威儀心生敬信,供養飲食並取得承諾後,在林中為他搭建草堂安置居住,且給予極高的禮遇。後來,一些主張「永恆論」的人來到該村。村民聽信其言論後,便捨棄長老比丘的教導而改信永恆論,並轉而禮敬那些人。接著又來了一批主張「斷滅論」的人,村民又拋棄永恆論轉而接受斷滅論。之後更來了一群裸形外道,村民再次改宗,捨棄斷滅論轉奉裸形外道的學說。這些人因無法辨識人的優劣,讓比丘在他們身邊度過了一段艱難時光。雨安居結束後,他前往世尊處所,問訊禮拜時,世尊問:「你在何處度過雨安居?」他回答:「尊者,我住在邊境地區。」世尊又問:「過得安樂嗎?」比丘說:「尊者,我與那些無法辨別優劣的人共處,過得很痛苦。」世尊開示:「比丘啊!古代的智者即使投生為畜生,也不願與不辨優劣者共處一日。你為何要待在無法識別優劣之處呢?」說完應其請求,講述了過去世的因緣。
過去世,在波羅奈國(Bārāṇasī)梵授王(Brahmadatta)統治時,菩薩投生為黃金天鵝,還有一位弟弟天鵝。他們住在奇塔山(Cittakūṭapabbata),每日到喜馬拉雅山區啄食自然生長的稻穀。某天返程時,途中看見一座名為尼盧(Neru)的黃金山,便降落山頂休息。這座山附近的鳥群與獸類原本毛色各異,但自從接觸此山後,全都因山體光芒映照而變成金色。弟弟天鵝不明緣由,與兄長交談時吟誦了兩首偈頌:
20.
「烏鴉群與烏鴉眾,以及我等飛行佼佼者,
皆因此山映照故,全都化作相同色。
21.
「此處獅子與老虎,豺狼以及諸野獸,
無不呈現相同貌,此山究竟名字是什麼?」
菩薩聽完後,說出第三偈:
22.
「世人皆知此山名,尼盧聖山最殊勝,
一切眾生居此處,皆得光輝莊嚴身。」
弟弟天鵝聽罷,繼續說出餘下偈頌:
23.
「在何處不存在尊重,輕藐善人
尊卑混淆時,不應住在那裡。
24.
「懶惰勤奮無差別,勇者懦夫同受敬,
善人不在那裡住,在尼盧裡不作分別!
25.
「此尼盧山不分辨,劣等中等與優異,
不住在尼盧裡,現在要捨棄尼盧了!」
說完這番話,兩隻天鵝振翅飛回奇塔山。
世尊講完這段法義,闡明真諦後,將本生故事作連結:「當時的弟弟天鵝是阿難尊者,而天鵝首領正是我(世尊)本人。」聽法結束時,那位比丘證得了須陀洹果。
380. āsaṅkajātakaṃ 阿桑卡本生經 (因頑固而死亡的故事)
關於「名為阿薩瓦提的蔓藤」的故事,是世尊住在祇樹給孤獨園時,針對被舊情人誘惑之事所講述的。事件詳情記載於《根本生》(JaA.423)。在此,世尊問那位比丘:「聽說你感到憂鬱,是真的嗎?」比丘回答:「是的,世尊。」世尊追問:「誰讓你憂鬱的?」比丘說:「是我的舊情人,世尊。」世尊開示:「比丘啊!這個女人從前也對你不利。過去你因為她,捨棄了四軍部隊,在喜馬拉雅山區遭受巨大痛苦,度過了三年時光。」說完便講述過去世的因緣。
過去世,在波羅奈國(Bārāṇasī)梵授王(Brahmadatta)統治時,菩薩投生於迦尸國(Kāsigāma)的婆羅門家庭。長大後在德叉尸羅(Takkasilā)學成技藝,出家成為仙人,以山林野果為食,證得神通與禪那,居住在喜馬拉雅山區。當時有位福報深厚的眾生從三十三天轉生,在蓮花池的一朵蓮花中化為女嬰,其他蓮花則凋謝,唯獨承載她的那朵蓮花始終盛開。仙人到蓮花池沐浴時看見這現象,心想:「其他蓮花都凋謝了,唯獨這朵碩大鮮豔地綻放,是什麼原因呢?」便披上水衣潛入池中,撥開蓮花發現女嬰,視如己出地帶回草堂撫養。女孩十六歲時,容貌絕世超凡,已超越人類形貌,接近天女之美。當時帝釋天(Sakko)常來供養菩薩,見到少女便問:「這女孩從哪來的?」得知來歷後又問:「她需要什麼?」女孩回答:「尊者,我需要住所、衣物、裝飾和飲食。」帝釋天說:「好的,尊者。」隨即在她住處附近用琉璃建造宮殿,備齊天衣、天飾與天界飲食。
這座宮殿會在她上下時配合升降——當她踏上時便落地,登臨後即升空懸浮。少女遵循菩薩教導,安居宮中。某天,一位森林行者看見宮殿,詢問菩薩:「尊者,這是什麼?」得知是「我的女兒」後,便前往波羅奈城稟報國王:「陛下!我在喜馬拉雅山區見到某位仙人的女兒,相貌非凡。」國王聽聞後心生渴慕,率領四軍部隊由森林行者帶路,到山區紮營後,帶著大臣們拜見菩薩。禮畢坐定,國王說:「尊者,女色實為梵行的障礙。請讓我照顧您的女兒吧!」
(菩薩之前對蓮花存疑,潛水查證後,因這少女是從水中帶回的緣故,為她取名「阿桑卡(Āsaṅkā,意為『疑慮』)」。)他對國王說:「你可以帶她走,但必須先知道她的名字。」國王回應:「請尊者告知。」菩薩堅持:「我不會告訴你。你必須靠自己的智慧猜出名字才能帶她走。」國王應允後,便與大臣們開始推測名字。他列舉各種生僻名字詢問,都被菩薩否決。
國王苦思名字整整一年。期間象馬士卒遭猛獸襲擊,長途跋涉造成困頓,蚊蟲侵擾不斷,許多人凍餓而死。國王終於憤怒地說:「我要這女人做什麼!」向菩薩告別準備離去。此時阿桑卡少女打開琉璃窗現身。國王見後說:「我們無法猜出你的名字,你就留在喜馬拉雅山吧,我們要回去了。」少女勸道:「大王啊!您去哪裡還能找到我這樣的女子呢?請聽我說:三十三天有座心悅蔓藤園(Cittalatāvana),其中有株名為阿薩瓦提(Āsāvatī)的蔓藤,其果實內藏天界甘露,飲用一次能醉四個月,躺在天床上享樂。但這蔓藤要千年才結果,嗜酒的天子們為獲得這甘露,甘願忍受千年渴望去守候,只為問一句『蔓藤還健康嗎?』。而您僅過一年就放棄了。懷抱希望本身就是快樂,不要憂鬱啊!」隨即吟誦三偈:
26.
「心悅園中有蔓藤,其名阿薩瓦提,
千年方結一果實,眾神為此長守候。
27.
「縱使果期尚遙遠,天神依舊虔誠待,
王啊請懷希望心,期待本身就是樂。
28.
「飛鳥憑希望翱翔,走獸依期盼生存,
當願望終得實現,漫長等待皆值得,
王啊請懷希望心,期待本身就是樂。」
說完這番話,少女讓國王繼續猜名。菩薩見國王誠心,最終允許他帶走阿桑卡。國王立她為王后,返回波羅奈城善加對待。
世尊開示此法後,將本生故事作連結:「當時的國王是這位煩惱比丘,少女是你的前妻,而仙人正是我(世尊)本人。」
381. migālopajātakaṃ 米伽羅巴兀鹰本生經 (因頑固而死亡的故事)
翻譯者:匿名
這個本生經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一位粗暴的比丘所作的談話。佛向這位比丘問道:「人們說你頑固,這是事實嗎?」
比丘回答:「世尊,確實如此。」佛說:「比丘!你不是從今開始,前生你也曾頑固,並且依然行頑固之事,不守賢者的教誨,因此遭遇毘藍婆風而死。」於是,佛陀便開始講述過去的故事。
昔日,在波羅奈的都城,當時的國王統治國家,菩薩出生為兀鷹,名叫阿婆藍那兀鷹,他被眾多兀鷹的眷屬圍繞,居住在耆闍崛山(靈鷲山)。他的兒子名叫米伽羅巴,力氣非常強大,能飛得比其他兀鷹都高。他的兀鷹同伴們擔心:「他飛得太遠了。」於是將這件事報告給兀鷹之王。
兀鷹之王呼喚他的兒子到跟前說:「眾鳥啊,你飛得太高了,如果飛得太高,有可能會遭遇死亡。」於是他說了以下三首偈:
34.
米伽羅巴!你如此高飛,使我最不安;
你飛得太高,超越了飛行的極限。
35.
當你俯視大地,看到方形的田地;
便快點回來,切勿再高飛。
36.
鳥兒乘著翅膀飛行,疾風忽然襲來;
翅膀折斷,身體破碎,失去長壽命。
然而米伽羅巴傲慢不遜,不聽父親的話,越飛越高,已經達到父親所警告的極限,但他仍然超越了這個極限。即使黑風來襲,他也向上衝去,最終正面遭遇毘藍婆風。這股強烈的風猛烈地吹打著他,讓他身體被擊碎,飛散在空中。
37.
阿婆藍那父親賢者,他的兒子不聽父親的勸告;
超越黑風的頂端,遭遇毘藍婆的強風。
38.
妻子與僕人,這鳥不容他們勸告;
最終遭遇慘禍,粉身碎骨。
39.
這裡的尊者,誰人不明白他的話語;
過度地行;對於傲慢禿鷹的教導傲慢
一切不幸將到達,如果不作佛陀的教導的話
這三首偈是為現等覺者所說。
佛述完這段法語後,做了本生與今昔的結語:「這位米伽羅巴就是那位粗暴的比丘,而阿婆藍那就是我自己。」
382. sirikāḷakaṇṇijātakaṃ 持明者本生經 (善惡天女爭奪有清淨眷屬的菩薩的床之故事)
翻譯者:匿名
這個本生經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給孤獨長者所作的談話。給孤獨長者因為得到須陀洹果,始終守持不壞的五戒,他的妻子、子女、侍女、傭人乃至奴婢,都能善守這些戒律。有一天,在法堂上開始討論:「各位法友!給孤獨長者日常所行,十分清淨,他的眷屬是否也同樣清淨呢?」
這時,佛出現並問:「你們比丘!你們現在聚集在這裡有什麼話要說?」
比丘回答:「正是這樣的原因。」
佛說:「比丘!古代的賢者,他的眷屬也是清淨的。」於是佛開始講述過去的故事。
昔日,在波羅奈的都城,當時的國王治理國家,菩薩出生為一位富豪商主,他施舍許多財物,遵守戒律,這是菩薩的修行;他的妻子也保持著五戒,從子女到奴婢都持守五戒,因此他被人知名為「清淨眷屬的商主」。他思考:「如果有比我更善於保持清淨戒律的人來到此處,我就不應該讓他坐我的椅子或用我的臥榻,而應該給他一個我從未使用過的潔淨物品。」於是他在自己家旁邊預備了未曾使用的椅子和臥榻。
此時,四天王的廣目天王之女名叫黑耳,持國天王的女兒名叫吉祥。她們攜帶著許多香料和花鬘,說:「我們去無熱惱湖遊玩。」來到無熱惱湖邊,那裡有很多浴場。佛的浴場供佛入浴,獨覺佛的浴場供獨覺佛入浴,比丘的浴場供比丘入浴,苦行者的浴場供苦行者入浴,四天王的六欲天子們的浴場供天子們使用,天女們的浴場則為天女們設置,各有各的入浴場所。
兩位天女來到這裡,互相爭執說:「我先入浴!」「不,我應該先!」
黑耳說:「我守護和環遊世界,因此我應該先入浴。」
吉祥則說:「我確立於為大眾帶來財富之道,因此我應該第一入浴。」
於是她們決定請四天王來判斷誰該先入浴。四天王難以判斷,於是讓增長天和多聞天負責。二位天王也無法決定,於是把這件事送到帝釋天那裡。
帝釋天聽了她們的話後說:「這兩位都是我的臣女,在這種情況下,我也無法判斷。」
於是告訴她們:「在波羅奈有位清淨眷屬的商主,他家裡有未曾使用的椅子和臥榻,先得到者就應該先入浴。」
黑耳聽後,立刻穿上碧綠的衣服,塗上綠色的香油,裝飾碧綠的寶石,像石弩一樣從天而降,於午夜三更時分,站在豪商的住處入口,距椅子不遠的地方,放出光明立於空中。
商主凝視著她,依照觀察,對她不太悅意,於是與她交談,唱出第一首
40
黑色的女子,你是誰?不太順眼?
你是誰的女兒?請告訴我你的名字。
41.
我是廣目天王的女兒,擅長發怒的女兒。
我面黑且兇,叫我黑耳;希望你能給我一個地方,就在你身邊。
於是菩薩再次唱出第三首偈:
42.
你如何行為,如何守戒,生活在人群中?
我想知道你,黑女!請好好回答我的問題。
43.
貶低他人的價值,惡意,魯莽衝動;妒忌吝嗇和奸詐
這樣的人我都愛,他們所得都不會失去
她接著唱了第五至第七首偈:
44.
易怒和惡意,背後中傷和破壞友誼者
如刺之粗惡語,我愛這樣的人
47.45.
今天和明天,不明白自己福祉(義註:責任)的人
被教誡的時候卻生氣,比他更好的人他卻以為自己比那人優越
46.
被感官欲樂所掩蓋,從所有朋友中脫離
這人被我喜歡,他讓我健康
因此,菩薩責備她,唱出第八首偈:
47.
黑女!這裡沒有這樣的人,如此邪惡者,
你快離開這裡,去別的國都吧。
黑耳聽後,感到憂慮,唱出第九首偈:
48.
我也知道你,這些不存在在你身上;
存在世間上的不幸(義註:其他沒有智慧的人),積累大量財富
我和我的天神哥哥,一起毀掉他們的財富
我在天界上有許多欲樂和床,你給還是不給,關我什麼事?
當她離開後,吉祥女神,身著金色衣裳和珠寶,出現在入口處,站在地上散發著金色的光輝,與剛才的女神一樣。看到她後,大菩薩吟誦了第一句詩:
49.
地上站著的是誰?有著天神般的美麗
你是誰的女兒?我怎麼稱呼你?
吉祥女回唱第十一首偈:
50
我是一位叫吉祥的女子,持國天王的女兒;
我叫吉祥和吉慶Lakkhī,有寬廣的智慧;
請給我位置,讓我能住在你的旁邊。
於是商主接著問:
51.
你和住在一起的人,怎麼行為,怎麼守戒?
吉慶女!我現在問你,我想知道你的情況。
她回答:
52.
誰能忍受寒暑、風熱,忍受蚊蜂毒蛇的叮咬;
晝夜不斷地從事(他們的工作義務)
53.
隨著時間的推進都不忽視利益,他讓我合意,確立在他身上
他們不易怒,是朋友,慷慨;擁有戒,無欺詐
54.
(以四攝法)攝持,善言,柔和語;到達偉大卻仍謙遜
在那裡我使這人成為充裕的,如同海洋的浩瀚
55
無論是朋友或敵人,在最好或最壞之中,
無論他們是行利益還是損害,這樣的人總是忙於(以四攝法)攝集
不說出任何尖銳的話;對生者和死者都是如此。
56.
在他們之中,誰獲得了一個品質,
任何人獲得了怡人的財富,迷醉進去,是少智慧的
對於那些不平彎曲而行的人,我就如避開不平的地方那樣避開
57
自己創造成功,不幸亦是自己創造的
的確地,沒有人為其他人創造成功或不幸
吉祥女對商主的問話,作如是之答。
於是菩薩對吉祥天女的話感到歡喜,告訴她:「這裡有清淨的椅子和臥榻,與你相應,可以坐於其上,臥於其上。」她於是停留在此處,翌朝離去,前往四天王天界,第一個入無熱惱湖水入浴。由於吉祥天女使用了這張臥榻,後來人們稱之為吉祥臥榻,這就是此臥榻的由來。因為這些理由,至今仍稱之為吉祥臥榻。
佛述完這段法語後,作了本生與今昔的結語:「這位吉祥天女是蓮華色尼,而清淨眷屬的商主就是我。」
383. kukkuṭajātakaṃ 鷄本生經 (雞菩薩識破貓奸計的故事)
註釋:這段故事是佛陀為了去除比丘對異性的執著而說的。相信如果是對比丘尼開示,可能就會說回男人。因此不要生氣說是歧視女人
翻譯:匿名
這則本生經是佛陀在祇園精舍時,對一位心煩惱的比丘所說的話。佛陀問他:“你有什麼煩惱?”
比丘回答:“世尊!我看到一位打扮美麗的婦人,心中產生了欲望。”
佛陀說:“比丘啊!(這個)女人就像狡猾的貓一樣,擅長欺騙別人,用哄騙別人,當落入她們的控制,就會帶來破壞和羞辱。”於是,佛陀講了一個過去的故事。
很久以前,在波羅奈國的梵王治國時,菩薩曾投生為一隻森林中的雞,與許多雞一起生活在森林裡。森林附近住著一隻母貓,她除了菩薩外,巧妙地欺騙其他的雞,把牠們誘騙到手,全部吃掉。然而,菩薩沒有被她的計謀所誘惑。母貓心裡想着:“這隻雞非常聰明,也許她並不知道我的巧妙計策,我可以用甜言蜜語誘惑她,說‘我願意做你的妻子’,這樣他就會落入我的掌控,我就能吃掉她。”於是,母貓走到菩薩棲息的樹根下,唱了第一首偈:
57.
你有美麗的雙翅,長長的垂羽像戴冠的鳥
你從樹下飛下來,我願意做你的妻子
菩薩聽後心想:“我的所有親屬都已經被她吃掉,現在她又想吃我,我一定要追趕她,趕她離開。”於是,菩薩心裡思索後,唱了第二首偈:
58.
你貓雖美妙,四足的你與我二足的鳥
鳥與獸不能結婚,你去找別的丈夫吧
母貓心裡想着:“這個雞說得對,但我還得想出更好的計謀來欺騙她。”於是,她唱了第三首偈:
59.
我會做你的嫩妻,用甜言蜜語對你說
來找擁有甜美話語的我吧,假如你想要,就來取我作你的女傭
菩薩聽後更加生氣,追逐著母貓,唱了第四首偈:
60.
屍體等和血,你是女盜,吃雞者
儘管有甜美的話語,但你不想要我,只想吃掉我
母貓聽了菩薩的話,被追趕著,無法再靠近,最終逃走了。
61.
如此,聰明的女人看見有錢的男人
以甜言蜜語欺騙他,就如貓欺騙雞一樣
62.
誰不快速地明白生起的意涵
就會落入敵人的控制,之後後悔
63.
那些快速明白生起的意涵者
就能從敵人的束縛中解脫出來,就如雞對貓那樣
這就是現在的覺者所說的偈。
佛陀說完這些話,闡述了聖諦的道理——當講解完聖諦後,煩惱的比丘得到了須陀洹果——然後佛陀總結了這個過去的故事,並說:“那隻雞王,就是我。”
384. dhammadhajajātakaṃ 法幢本生經 (欺詐的鳥的故事)
翻譯者:匿名
此本生經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某欺瞞比丘所作之談話。佛對比丘們說:「大家,比丘們!這個人不是從現在才開始欺騙他人,早在前生,他就有過欺騙的行為。」佛接著開始說過去的故事。
很久以前,在波羅奈的梵授王治國時,菩薩曾生為一隻鳥。當他成長後,許多其他鳥群保護著他,他居住在海中的一座孤島上。當時,迦尸國有一位商人,捕捉到一隻能夠指引方向的鴉,並與它一起乘船航行。途中,船隻遭遇船難,這隻能指引方向的鴉飛到了這座孤島上。它心想:「這裡有許多鳥群,我打算欺騙它們,食用這些鳥的卵和雛鳥。」
它迅速飛到鳥群中,站在地上並立起一隻腳。其他的鳥群見狀,覺得很奇怪,便問:「你究竟是什麼?」那隻鴉回答:「我是持法者。」
鳥群又問:「為何你只用一隻腳站著?」它說:「若我用雙腳站著,這大地就無法支撐我。」
鳥群接著問:「為何你開口說話,還站著一隻腳?」
鴉回答:「我的食物,除了風露外,沒有其他。」
它如此說明後,告訴其他的鳥群:「現在我要為你們講解法則,你們要仔細聽。」
然後它用這樣的語氣,唱出了第一首偈:
64.
同胞!你們要行(正)法,
行(正)法會帶來幸運。
無論現世還是未來世,
行法者會睡得快樂。
它以這些欺騙的話語欺騙了鳥群,鳥群不明白它的真正意圖,反而讚美它,並唱出了第二首偈:
65.
這真是一隻吉祥(bhaddako)的鳥(pakhī)啊,這位極其正直(paramadhammiko)的鳥(dijo)!
他用一隻腳站立著,正在教導正法(dhamma)
鳥群完全相信了這隻偽善的鴉,對它說:「你只吸取露水,不吃其他的食物,請你一定要幫我們守護卵和雛鳥。」
於是,鳥群開始去尋找食物,而這隻邪惡的鴉趁機吞食了卵和雛鳥,飽腹後,它回到原處,繼續站著一隻腳。
當鳥群返回時,它們發現卵和雛鳥不見了,便大聲鳴叫,並質問鴉:「是誰吃掉了我們的卵和雛鳥?」但它們並未起疑。
這時,菩薩心想:「至今這裡沒有發生過任何災難,然而自從這隻鴉來後,一切都變了,所以我們有必要加強監視。」
於是,菩薩便隨同其他鳥群一起出發尋找食物,然後悄悄回來,藏在不被察覺的地方。
這隻鴉見鳥群離開,毫無戒心,便飛去食卵和雛鳥,然後回到原地繼續站立。
鳥王對其他鳥群說:「今天我才知道我們的雛鳥有多危險,原來這隻能指引方向的壞鴉在吃它們。所以我們必須趕快捉住它。」
於是,鳥群圍住了這隻鴉,並決定抓住它。鳥王在此時唱出了最後的偈:
66.
♦ 你們並不了解他的戒行(sīlaṃ),在不了解(真相)的情況下就讚美他。
♦ (他)吃掉了蛋(aṇḍañca)和幼鳥(potañca),卻一直說著「正法(dhammo)!正法(dhammoti)!」。
♦ 67.
♦ 他用言語說一套,卻用身體做另一套。
♦ (只)用言語而非身體(實踐),他並沒有安住於正法(dhammaṃ)之中。
♦ 68.
♦ 他言語溫和(vācāya sakhilo),內心卻充滿敵意(manoviduggo),就像一口被草蓆遮蓋的井(channo kūpasayova)裡的黑色毒蛇(kaṇhasappo)。
♦ 他在村莊與城鎮(gāmanigamāsu)中被譽為善人(sādhu),是高舉正法旗幟(dhammadhajo)者,但愚痴的人(bālisena)難以看透他。
♦ 69.
(所以)用你們的喙(tuṇḍehi)、翅膀(pakkhehi)和腳(pādā)來攻擊他吧!
徹底消滅這具(虛偽的)屍體(chavañhimaṃ)吧,他不值得與大家共處(saṃvāsanāraho)!
鳥王唱完這些偈語後,飛到那隻鴉的頭上,用嘴啄它。其他的鳥也開始用嘴、翅膀和爪子攻擊它,最終那隻鴉死於鳥群的襲擊。
佛講完這番法語後,為本生和今生的事情做了結語:「這隻鴉就是欺騙比丘的那個人,而鳥王就是我。」
385. nandiyamigarājajātakaṃ 鹿王本生經 (鹿菩薩以慈心活命和救全族的故事)
翻譯者:匿名
這個本生經是佛陀在祇園精舍對一位照顧父母的比丘所說的。佛陀問這位比丘:「比丘啊!你照顧家庭的事情是真的嗎?」
比丘回答:「是的,世尊,這是真的。」
佛陀接著問:「那這是誰的家庭呢?」
比丘答道:「世尊,是我父母。」
佛陀說:「很好!比丘,古時的賢者們也都照顧家人,古時的賢者曾經生為動物,為了父母甚至捨命。」於是佛陀開始講述過去的故事。
很久以前,在拘薩羅國的娑祇多城,當時拘薩羅王在治國,菩薩以鹿的形態出生。當菩薩長大後,他的名字叫做難提,為鹿群的王。他行為端正,經常照顧父母。那時,拘薩羅王熱衷於打獵,對於人民的農業活動毫不關心,每天都帶著一大群臣子出來狩獵。百姓們開始商討:「我們的國王阻礙了我們的工作,威脅著我們的生活。我們應該怎麼辦呢?我們要圍住安闍那林的宮苑,設置門,挖水槽,種植草木。每個人手拿棍棒,進入森林,敲打草木,把鹿趕出來,就像把牛趕進牧場一樣。我們將四面包圍,把鹿驅入宮苑,然後關上門,告訴國王,然後各自回家繼續做自己的事。大家怎麼看?」大家一致同意,於是開始準備包圍森林。
這時,難提和父母一起在一片小灌木叢中休息。許多人帶著盾牌、槍矛等武器圍住了草叢。有一個人進來查看。
難提見狀心想:「我應該捨命救父母。」於是他起身走到父母旁邊,悄悄告訴他們:「父母啊,這些人進來了,我們會被發現。唯一的辦法就是我捨命救父母。我會站在草叢邊,等他們開始敲打草叢的時候,我就跳出來,他們會以為這裡只有一隻鹿,便不會懷疑其他鹿,不會進一步深入。我會再回來的,請你們保重。」父母答應後,難提高聲喊叫,從草叢中跑出。那群人看到後,以為草叢裡只有一隻鹿,便不再深入,難提加入其他的鹿群。這些鹿被驅逐進入宮苑,並關上了門,告訴國王事情的經過。後來,人們各自回家繼續工作。
從那時起,國王開始親自射鹿,把鹿一隻隻射死。等著輪到自己的難提沉著冷靜地在水池邊飲水,嚼著草,並不急於逃避。
過了很多天,難提的父母一直想見他,心想:「我們的兒子難提鹿王像大象一樣強大。如果他還活著,應該能越過宮苑的圍牆來見我們。我們該怎麼向他傳遞消息呢?」
就在他們這樣思考時,他們看到一位婆羅門走過,便問道:「賢者,你要去哪裡?」
婆羅門答道:「我要去娑祇多。」
父母請他幫忙把信傳給他們的兒子,並唱出第一首偈:
70.
「婆羅門啊,如果你往娑祇多,
經過安闍那林,
請告訴我們的長子,
我們年老的父母希望見他。」
婆羅門答應後,第二天抵達宮苑,詢問:「難提鹿在哪裡?」
難提飛奔過來,站在他旁邊,回答說:「我就是難提。」婆羅門向他傳達父母的訊息。
難提聽後說:「婆羅門,如果我想走,我當然可以越過圍牆。但我從國王那裡得到食物和照顧,與這些鹿一同生活已久。我還未報答這些恩惠,也未展現全力就離開,這實在不合適。所以,當我的輪班來到時,我會報答這些恩情,然後快樂地回去見父母。」他表達這個意思後,唱了第二首和第三首偈:
71.
「每天所吃所喝,
全是國王所賜,
婆羅門啊,我若食用了他的食物,
怎能輕易離開?」
72.
「我會展示自己給拿著利箭的國王
在那時,我就會快樂地釋放,看到我的母親。」
婆羅門聽後回去了。當難提的輪班來到時,國王帶著大臣來到宮苑,菩薩依然安靜站在一旁。國王拿起弓箭準備射鹿,其他的鹿看到威脅後四散逃跑,而難提卻冷靜地站立,散播慈心。國王因為難提的慈心而無法射箭。難提大聲說:「大王,為何不放箭?請快點放箭。」
國王回答:「鹿王!我無法這麼做。」
難提嚴肅地說:「大王,那麼了知到有德者的德行吧。」
國王被感動,放下弓箭說:「若連這無情的箭也能感受到你的德行,更何況我是有情的眾生,怎能不理解呢?請原諒我,我會保障你的安全。」
難提問道:「大王,您饒了我一命,那這宮苑裡的其他鹿該怎麼辦?」
國王答道:「我也會保障他們的安全。」於是所有的鹿都得到了保護。難提像一棵榕樹一樣,保護了所有的鹿群、空中的鳥和水中的魚。接著,難提教導國王護持五戒:
「布施、持戒與捨離,
正直、柔和與節欲,
無瞋無殘忍,能忍辱,無對抗。」
「這些善法,我見在自己那裡住立
從那裡我生起喜悅,大量的喜。」
難提繼續在國王面前講述這些法教幾天,然後國王宣布在全國範圍內保護一切眾生的生命,並敲起金鼓來宣佈這一消息。接著,菩薩回到了父母身邊。
73.
「昔日我為鹿王,住在拘薩羅,
難提為我名,是俊美的四足。」
74.
「國王欲射我,在安闍那園林,
拘薩羅王來,拉弓要射我。」
75.
「我向國王展示自己,他裝備著尖銳的箭
那時我喜悅被釋放,得以回到母親那裡。」
這是現正覺者所說的偈。
佛陀講完這段故事後,說明了聖諦的道理。當他講完聖諦的理論後,那位照顧母親的比丘便證得了須陀洹果。佛陀接著說:「那時的父母是王族,那位婆羅門是舍利弗,國王是阿難,而鹿王就是我。」
386. kharaputtajātakaṃ 驢馬子本生經 (帝釋天菩薩救助將因皇后而喪命的國王的故事)
翻譯:匿名
這則本生經是佛陀在祇園精舍時,對一位比丘所說的。
這位比丘因為前妻的誘惑而心生煩惱。佛陀問他「你很煩惱,這是事實嗎?」
比丘向佛陀說:「世尊!這確實是事實。」
佛陀再問:「你為何煩惱?」
比丘答道:「因為前妻而煩惱。」
於是佛陀告訴他,這位不為你帶來任何利益的婦人不只是讓你煩惱,還在你前生讓你進入火中,但因為智者而保住了生命。然後佛陀開始講述過去的故事。
很久以前,在波羅奈城,賽那迦王治國時,菩薩投生為帝釋天。當時賽那迦王與一條龍王有密切的交往。有一天,龍王出門尋找食物,當地的兒童見到他,誤以為是蛇,便開始投石擲打。賽那迦王剛好見到,便命令兒童們停止攻擊,並讓他們快速逃走。龍王因此獲救,帶著許多寶物回到龍國。深夜,他帶著寶玉來到王宮,向王獻上寶物,感謝王的救命之恩。從此以後,龍王與賽那迦王的關係愈加親密,並且常常前來見國王。
在龍女中,龍王選擇了一位最有力量的龍女來服侍國王並保護他。龍王告訴國王,如果他見不到龍女的真實模樣,就要反覆念一個咒語。一天,國王前往宮苑,與龍女一起在某個蓮池裡洗澡。這時,龍女看到一條水蛇,突然變身為蛇,與水蛇親昵交談。國王沒有注意到她的變化,心中疑惑:「她去哪裡了?」於是反覆念誦咒文,最終揭露了她的不端行為。隨後,他用竹杖猛烈地擊打她,龍女非常生氣,隨即返回了龍王的國度。
龍王問她:「你為何回來?」
她回答:「因為你的朋友不遵從主人的命令,強行攻擊我。」
於是她展示了被擊的痕跡。龍王不知真相,於是命令四隻小龍:「你們去賽那迦王的寢所,用怒氣驅動他,使他如同吹飛的穀殼般粉碎。」
小龍們接到命令,前往國王的寢室。當他們潛入室內時,國王對王妃說:「王妃!你知道今天龍女回來的事嗎?」
王妃回答:「不知道,大王!我完全不知情。」
國王接著說:「今天我在蓮池遊玩時,她變身與一條水蛇共謀邪行,因此我懲戒了她,用竹杖強擊她,使她不再做這種事。她回到龍王的國度,對我的朋友們虛偽言辭,恐怕會傷害我們的友情,所以我感到憂心。」
小龍聽後,立刻離去,回到龍王那裡報告了事情的經過。龍王非常後悔,瞬間來到國王的寢室,詳細詢問事情的真相,並請求國王的原諒,說:「這是我贖罪的印鑑。」於是,他給了國王一個能知曉所有聲音的咒文,說:「大王!這是貴重的咒文。如果你將它告訴他人,到了授予之時,你將會在火中化為灰燼。」
國王回答:「很好。」
於是接受了這個咒文。從此以後,他能聽懂蟲蟻的聲音。
有一天,國王坐在大多羅樹下,正在享用蜜餅和糖果。突然,一塊蜜餅掉到了地上,一隻螞蟻發現了它,並召集其他螞蟻來享用。王聽到螞蟻的對話,不禁笑了出來。王妃坐在王身旁,心中疑惑:「大王為何會笑?」
但她還是繼續默默地吃著糖果。接著,國王去沐浴,並結跏趺坐。此時,一隻蠅對他的妻子說:「來吧,我們相互享受感官欲樂吧!」
碰巧王妃回應:「等一下,我的僕人會來為王塗香粉。」
蠅和妻子的對話再次讓王失笑。王妃心中又覺得困惑:「王為何會笑?」
接著,國王在晚餐時,一塊飯掉到地上,螞蟻們聚集並發出聲音:‘王家的食物籃已經破掉了,吃食物吧!’ 。國王聽後再次笑了出來。王妃也心生疑問,想:「王為何會笑?」
當他們回到寢宮休息時,王妃再次問王:「大王,為何你笑?」王答道:「我並無什麼可笑的。」但王妃繼續追問,王最終告訴她。她便要求王將那個神秘的咒語告訴她,並強烈要求。王拒絕並警告她,如果告訴她這個咒語,他將會死。王妃仍然堅持要求,最終王在無法抵擋的情況下答應了她。
就在王準備去交付這個咒語時,帝釋天見到了這一幕。他心生憐憫,決定救救賽那迦王,免得他因為一個婦人的要求而自殺。於是他帶著他的妻子、阿修羅之女須闍,前往波羅奈。那女子變成了一隻母山羊,而他自己變成了一隻公山羊,計劃著:「絕不讓他人看到。」他們走在王的馬車前,只有拉馬車的辛頭馬能看到他們,其他的任何生命都無法看到。
為了引出話題,和母山羊一起低語,就如剛性交完那樣。駕馬的辛頭馬看到他們說:「山羊君!我之前聽說山羊愚蠢且無恥,但從未真正見過,今天你們在這些人面前,竟敢做這樣隱秘的事情,毫無羞恥之心。如今的事實與我以前聽到的完全一致。」於是他唱了第一首偈:
76.
的確地,他們說了真諦;智者說愚人就如羊一樣
看見愚人隱秘的行為,他們卻不知道他們公開地作
山羊聽後唱了第二首偈:
77.
你的確是愚人,噢馬兒,請這樣了知
你被軛約束,你的面向下望
78.
另一樣關於你的愚蠢是,馬啊,你就算被釋放時也不逃走
你的確比你在馬車載著的人還愚蠢
王聽到他們的話能夠理解,因此命令馬車前進。馬聽到這些話唱了第四首偈:
79.
山羊王!我真的是愚鈍,這被你知道
那麼告訴我為什麼在馬車上的那個是愚蠢吧
山羊聽後唱了第五首偈:
80.
已經獲得最高的東西,他卻向他的妻子顯示
這人會捨棄他自己,因此她不再會是他的了
王聽到這首偈,向他乞求:「山羊王!你必使我們能得幸福,請告訴我應該怎麼做?」
於是山羊王告訴他:「大王!在所有生物中,沒有不愛自己者,為了一個愛人而捨棄自己,失去所獲的名聲,這是不可稱讚的。」
於是唱了第六首偈:
81.
大王,這樣的人並沒有真的珍視;忽略了自己而拋下可愛的
自己是更好和最好的,所愛的東西是要經過努力才得來的 (義註:這意味著只有那些擁有聲望和成就的人的努力,才能獲得所愛的東西,而不必因此而失去自我。)
菩薩如此與王教誨,王大為滿足,問道:「山羊王!你要往哪裡去?」
山羊王答:「大王!我是帝釋天,我非常憐憫你,為了救你的命而來。」
於是王問:「天王!我曾經答應要給咒文那個女人,我現在應該怎麼處理?」
山羊王說:「你們兩人其中一人實在沒有必要死。告訴她:『這是妖術。』並鞭打她,依此方法,她便會停止要咒語。」如此教導王,王非常高興地說:「好啊!」我記住了。菩薩教導王後,便回到了天界。
國王回到宮殿,叫王妃過來問:「我的妃子!你想念那個咒語嗎?」
王妃回答:「是的,大王!」
王說:「那你應該依照這個方法而獲得。」
王妃問:「那方法是什麼?」
王答:「需要鞭打背部一百次,而不出聲。」
她為了得到咒語,說:「很好。」於是我答應了。
國王讓奴隸用鞭子猛烈地擊打她的肩膀,她忍耐了二三下,但最終忍不住說:「我再也不想要這個咒語了。」
於是王對她說:「你不是說即使死也想要這個咒語嗎?」於是打到她的背皮裂開才停止。她此後再也不能對此事有任何說話。
佛陀述說完這個法語後,解釋了聖諦之理——說完聖諦之理,煩惱中的比丘得到了須陀洹果——而佛陀為這個故事作了今昔的結語:「這位國王是煩惱中的比丘,王妃是以前的妻子,辛頭馬是舍利弗,帝釋天即是我。」
387. sūcijātakaṃ 縫針本生經 (菩薩以精湛的技藝贏得妻子的故事)
翻譯:匿名
這個本生經是佛陀在祇園精舍時,針對智慧波羅蜜所說的談話。這個故事將在大墜道本生經〔第546故事〕中進一步說明。當時佛陀對比丘們說:「比丘們!不只是今天,過去的如來就已經有智慧,懂得運用善巧方便。」於是,佛陀開始講述過去的事情。
很久以前,在波羅奈的都城,梵授王統治國家時,菩薩投生於迦師國某個貧困鐵匠的家庭,父母生活艱難。離他們的村莊不遠,有一個由千戶組成的鐵匠村,這裡的鐵匠中有一戶最為出色,受到了國王的關愛,擁有許多財寶。這人家有一位美麗的女兒,宛如天女一般,容貌極為出眾,是國中所有美人中的佼佼者。鄰近的村民為了訂製剃刀、斧頭、鋤頭、鍬等工具,常常到這個村來,幾乎每個人都看過這位女孩,並在回村後,無論是在飲茶閒聊或是集會中,都會不斷稱讚她的美貌。
菩薩聽說這位女子的美麗後,僅憑聽到的傳聞就被她吸引,心想:「我希望她能成為我的妻子。」於是,為了能震撼她;他選擇了最好的鐵,製作了一根細長堅硬的針,通過這些方法,逐漸完成了七根針的製作。關於他如何完成這件事,任何人都無法學會,為什麼呢?因為只有菩薩那博大的知識才能完成。菩薩將針放入圓筒中,然後到那個村子去,詢問哪家鐵匠住在哪條街道,當他到達那裡時,站在門前叫賣:「我手製的針,是否有合適的價格來購買呢?」他邊說邊唱出第一首偈:
82
不尖、不粗,精緻製作,
細膩,帶有細尖,誰想要這根針?
接著他又唱出第二首偈:
83.
製作精良,逐步善製造的。
堅固而穩定的針,誰想要這根針?
這時,這位女子正在休息,倚在小床旁,後面用棕櫚扇為她扇風,聽到了菩薩優雅的聲音,彷彿被千雷轟擊。她心想:「這優雅的聲音是誰發出的?他在鐵匠村賣針,為什麼會來這裡?」她放下棕櫚扇,走到露台上,與菩薩交談。菩薩正是為了這個目的而來到這個村子。
女子與他對話說:「年輕人!這裡的人來村裡購買針和其他工具,但你來這個鐵匠村賣針,這實在太愚蠢了。即使你談論針的美麗,也沒有人會從你手中拿走。;如果你想要得到利益,請去別的村子。」她隨後唱了兩首偈:
84
「現在從這裡,只有針和工具飛出 (被送往不同地方)
誰在這個工匠村想要買針?」
85.
「從這裡,各種工具都去往瓦拉那西。
誰在這個工匠村想要買針?」
菩薩聽後說:「貴女!你什麼都不懂,卻說出這樣的話。」於是,他唱出兩首偈:
86.
針在鐵匠村應被了知
只有老師知道這是善製的還是劣製的
87.
親愛的女士,假如你有父親,這個被我製造的針是善製造的
你應該邀請我去到你家中,讓我得到任何財富
鐵匠長者聽到他們的對話後,問女兒說:「我的女兒!你在和誰談話?」女子回答:「父親!我在和一個年輕的針販子交談。」
長者命令她說:「叫賣針的年輕人過來。」
女子立刻前去,帶著他來到鐵匠長者面前。菩薩向長者行禮,站在他旁邊。長者問道:「你住在哪個村子?」
菩薩答道:「我住在遠方的某個村子,是那裡鐵匠的兒子。」
長者又問:「你來這裡做什麼?」
菩薩答道:「我來賣針。」
長者說:「那讓我看看你的針。」
菩薩心想,要在眾人面前顯現自己的才能,便對長者說:「讓我在眾人面前展示針,這樣是否更好?」
長者說:「這樣很好。」
於是,所有工匠都聚集過來,他們圍著菩薩說:「來吧,兄弟,我們要看看你的針。」他們請求道:「老師,請把針和工具也一起帶來。」菩薩於是將針拿出來,並給了工匠首領(長者)。工匠首領取出針後問:「兄弟,這是針嗎?」
菩薩回答:「這不是針,這是針的容器。」長者仔細查看,卻沒有找到針的尖端。於是菩薩將針的容器放下,並用指甲取出針,對大眾展示:「這是針,這是針的容器。」然後他把針放在老師的手上,將容器放在他的腳下。
當他再次被問到「我想這是針」時,他回答:「這也是針的容器。」
於是菩薩用指甲輕輕一擊,將六根針的容器放在工匠首領的腳下,並告訴他:「這是針。」於是數百名工匠的手指都發麻了,發生了混亂。
工匠首領問:「兄弟,這根針有什麼力量?」
菩薩回答:「尊師!您可以命力士把鐵砧舉起,並將水器放在砧下,再將針刺入其中以驗證。」當針順利穿透鐵砧並刺入水面時,所有鐵匠都拍手叫好,歡聲雷動。所有工匠都說:「我們聽過這些話,但是從未見過這樣的針。」工匠首領呼喚女兒,並在圍觀的人群中說:「這位小姑娘是你的妻子,她是如此出色。」於是他把水倒在她的身上,並給了她針。後來,長者去世了,而菩薩成了那個村莊的工匠首領。
釋迦牟尼佛在講述這個故事後,總結道:「那時工匠首領的女兒是羅睺羅的母親,而智慧的工匠之子卻是我自己。」
388. tuṇḍilajātakaṃ 鼻豚本生經 (有大智慧的豬菩薩)
翻譯者:匿名
這個本生經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一位畏懼死亡的比丘所說的。這位比丘出生於舍衛國的某個名門家庭,雖然依佛教出家為僧,但他極其害怕死亡。每當他聽見樹枝微微搖動、棍棒掉落的聲音,或者鳥獸的叫聲,他就會立刻感到恐懼,像腹部受傷的兔子一樣,顫抖著逃跑。
其他比丘在法堂上聚集開始討論:“各位法友!這位比丘被死亡的恐懼所困擾,聽到一點點微小的聲音,就會顫抖並逃跑。在這個世界上,死亡是事實,生命無常,我們應該深入思考這個事實。”
這時佛出現,問:“你們這些比丘,為什麼聚在一起談論這些事情?”比丘們回答:“就是在討論這樣的事。”
佛問那位害怕死亡的比丘:“你害怕死亡,這是事實嗎?”
比丘回答:“是的,世尊,這是事實。”
佛說:“比丘!這種恐懼不是從現在開始的,前生他也曾被死亡的恐懼所困擾。”於是佛開始講述過去的故事。
很久以前,當梵授王在波羅奈都治國時,菩薩出生在一隻母豬的腹中。當母豬懷孕滿月時,她生下了兩隻小豬。一天,母豬帶著兩隻小豬出去,躺在一個凹地裡。這時,在波羅奈都附近的村莊裡,一位老太太正在從棉花田裡收棉,將一籠滿滿的棉花抬回家。她拄著杖走在地上,母豬聽到這些聲音,害怕死亡,丟下小豬們逃走了。老太太發現了這兩隻小豬,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把牠們抱回家,並將大的命名為“大鼻”,小的命名為“小鼻”,像養育自己的孩子一樣照顧牠們。
隨著時間的推移,兩隻豬長大了。有人問老太太:“你不賣這些豬換些錢嗎?”
老太太回答:“這些是我可愛的孩子,我決不賣掉。”
然而在某個節日,一群賭徒喝酒吃肉,他們心裡想:“哪裡能找到最好的肉呢?”得知老太太家裡有豬,他們就拿著錢來到老太太家,問:“婆婆,我們用這些錢換一隻豬吧。”
老太太低聲自語:“各位,請不要再說了,賣掉這些豬給食肉的人,真是罕見又愚蠢的事情。”
她拒絕了。賭徒們說:“婆婆,豬不是人子,別這麼說,請讓我們買一隻。”他們一次又一次地請求,但老太太始終不賣。
賭徒們於是計劃讓老太太喝醉酒,到了適當的時候,他們說:“婆婆,你對這些豬這麼重視,究竟是為了什麼呢?請不要說這些不近人情的話,拿著這些錢,買些你自己喜歡的東西吧。”
他們將錢交到老太太手中,她收下錢後回答:“各位,我不賣大鼻,請帶小鼻走吧。”
他們問:“他在哪裡?”
老太太回答:“他在那邊的樹叢裡。”
他們要求老太太叫他出來。老太太說:“我現在沒有食物來引誘他。”賭徒們馬上去買了食物,老太太拿著食物將它放入門旁的餌槽裡,並在旁邊等待。三十個人手持繩子站在一旁。
老太太喊道:“小鼻,快來!”大鼻聽見後心想:“以前母親總是先叫我,而不是先叫小鼻,今天一定有什麼不對勁的事。”
他對弟弟說:“母親叫你了,去看看,然後回來。”
小鼻去看時,發現自己被帶到餌槽旁,而賭徒們正等著他:“唉,今天我一定會被殺了。”
他突然被死亡的恐懼襲來,身體顫抖地回到大鼻那裡。大鼻見狀,問:“弟弟,今天你怎麼這麼不穩,走路這麼搖晃?你去看了入口處,怎麼會變成這樣?”小鼻說明了所見之事,並唱起了第一首偈:
88.
今天有人為我們提供食物,
餌槽裡食物滿滿,女主人站在旁邊,
很多人手持繩網,
我們該怎麼接近食物呢?
菩薩聽後說:“小鼻!我們的母親養我們這些豬到今天,目的究竟是什麼呢?今天她的目的已經達成,你為什麼還被恐懼困擾呢?”菩薩以慈愛的語氣教導佛法,並唱起了第二和第三首偈:
89.
在那裡吼叫願欲安全,沒有保護處可以去哪裡?
安逸地過活享受食物吧,別人就是為了我們的肉而養育我們
90.
躍進那條無泥的河流,去除一切汗水和塵垢
塗抹新的香膏,它的香氣永不消失。
小鼻聽後,內心清明。菩薩的聲音傳遍四方,直到波羅奈都,距離這裡十二由旬。聽到菩薩的聲音後,波羅奈王和大臣們以及所有波羅奈的人都紛紛出動,無法親自出來的人也都在家中傾聽。國王的侍臣圍繞著樹叢,將地面鋪平,撒上砂石。賭徒們從醉酒中醒來,放下繩索,站起來聽法。老太太也從醉酒中驚醒。
菩薩走到大眾中,開始為小鼻說法。
小鼻聽後問:“哥哥,你為我說的這些話,跳入蓮池洗去身上的汙垢,抹上香油,這些都不是我們的習慣,為什麼你要這樣說呢?”接著他唱起了第四首偈:
91.
哪條河流是清澈的,什麼是污垢。
哪種新的香膏,它的香氣永不消失。
菩薩聽後說:“請你細心聽。”然後,他解釋了佛法的方便法:
92
法就是清澈的河流,邪惡是污垢。
戒德是新的香膏,它的香氣永不消失。
93.
殺生者歡喜,保存身體的人(持戒者)則不歡喜。
在圓滿的滿月之夜,愉快地放下生命。
如此,偉大的菩薩以甘美的法音講述法。當時的大眾手指著他,爭相聚集,充滿了讚美的聲音,空中充滿了讚美的聲音。巴拉納西的國王尊敬菩薩,賜予他榮譽,兩隻豬都沐浴在芬芳的水中,並被用香等物品來裝飾,讓寶石嵌在脖子上,帶回家中,把他們當成兒子,並以許多的隨侍圍繞著他。
菩薩授予國王五戒,所有巴拉納西的居民和卡西拉國的居民都遵守這五戒。偉大的菩薩在他們的聚會日講述法,坐下來進行解說。當時,沒有狡猾的裁判者存在。後來,國王去世。偉大的菩薩在他的身體火葬後,讓人記錄(自己的教導)在冊,並告訴大眾:「看這本冊子,你們應該要理解。」然後,他以少許的教誨告訴所有人。人們一起哭泣、哀傷,菩薩然後與弟弟一起進入森林。那時,菩薩的教誨持續了六萬年。
佛陀說完此故事後,講解了四聖諦的真理。當時,那位畏懼死亡的比丘聽後,達到了初果(須陀洹)的境界。佛陀最後總結道:“這故事中的國王就是阿難,比丘小鼻就是那位畏懼死亡的比丘,波羅奈的百姓是我的弟子,而大鼻就是我。”
389. suvaṇṇakakkaṭajātakaṃ 金色蟹本生經 (阿難前世為菩薩捨命的故事)
翻譯:匿名
這則本生經是佛陀在竹林精舍講述的,與阿難長老為他人犧牲的故事有關。
這個故事與《司祭官本生譚》(本生經542)中雇用弓術教師的事件,以及《小鵞本生譚》(本生經533)中討論守財象咆哮的故事相連。
在一次法堂的集會中,僧眾開始討論:「法友們,當阿難長老獲得出世間智慧後,當那隻守財象來臨時,他無私地為了佛陀獻出了生命。」
佛陀出現並問道:「比丘們,你們今天在討論什麼?」
僧眾回答說:「這樣這樣的話題。」
佛陀說:「比丘們,阿難為我犧牲生命的事並非今天才開始,他在過去生中也曾如此。」然後,佛陀開始講述過去的一個故事。
昔日,王舍城東方有一個叫薩林提耶的婆羅門村。那時,菩薩出生於村中一位農夫的婆羅門家庭。隨著年歲增長,他繼承了家族的財產,擁有位於村東北某摩揭陀地方的千頃田地,並開始進行耕作。某一天,他與雇工一起前往田地,命令他們開始工作,而自己則前往田邊的大池中洗臉。
當時,池中住著一隻金色的蟹,這隻蟹非常美麗可愛。菩薩在洗臉時,突然用牙籤咬住了一根木棍,並準備進池。當他走近池邊時,那隻蟹游了過來。菩薩便將它捉起來,包進自己的外衣中,然後回到田地裡。
工作結束後,每當菩薩離開時,他都會把蟹放回池中,然後回家。自此之後,菩薩每次去田地時,都會先到池邊,把蟹包起來帶回,然後開始工作。這樣,他與那隻蟹建立了深厚的友情,菩薩也持續不斷地去田地工作。
菩薩的眼睛具有五種光彩,清澈明亮。在他所擁有的田地一隅,有一棵多羅樹,樹上住著一對烏鴉。雌烏鴉在見到這位婆羅門的眼睛後,心生食慾,產生了想要食用他眼睛的願望。於是,這隻雌烏鴉向雄烏提出請求,她說:「老公,你能為我實現這個願望嗎?」
雄烏則回問她:「你究竟希望得到什麼呢?」
她回答说:“我没有其他願望,只想吃那位婆羅門的眼睛。”
雄烏說:「你這是太過奢望了,我們怎麼可能吃到他的眼睛呢?」雄烏對雌烏進行了勸戒,說:「雖然你不能直接做到,但你可以想想其他的辦法。」
雌烏回答:「雖然你不能直接做到,但你可以考慮一下,離這棵多羅樹不遠的地方有一個蟻窩,裡面住著一條黑蛇,如果你能將它馴服,然後由他去殺死那個婆羅門,那時你可以剖開他的眼睛,我也可以得到食物。沒多久,他馴服了一條黑蛇,而菩薩則在播種穀物。那時那隻蟹已經長得非常大了。
某天,蛇對烏鴉說:「感謝你一直照顧我,我覺得我必須為你做點什麼。」
烏鴉回答:「如果是這樣,我的朋友!我的妻子想要得到這個人的眼睛,請你幫忙拿他的眼睛,這對我們算是一種照顧。」
蛇答應了,並告訴烏鴉:「這不會太困難,你會得到它的。」
第二天,婆羅門在路上走來,烏鴉躲藏起來,蛇也躲在田邊的樹叢中,準備出擊。菩薩先到池塘邊洗臉,然後和金蟹擁抱,讓它躺在自己的披肩上,之後進入田地。蛇看到菩薩回來,突然跳出,咬住他的腳,菩薩當即倒下,蛇迅速向蟻窩逃去。金色的蟹在菩薩倒下的同時,從外衣中跳出,烏鴉也飛來落在菩薩的胸前。
烏鴉落下後,立即用嘴巴向菩薩的眼睛攻擊。這時,蟹突然想到:「這隻烏鴉會對我的親友造成恐怖的事情,如果我不抓住它,蛇就會出來。」
於是,蟹像鐵匠一樣用火烤烙夾物的方式,緊緊夾住烏鴉的頭,讓烏鴉痛苦得力氣漸弱,稍微放鬆後,烏鴉向蛇呼救:「我的朋友!你為什麼拋棄我而逃?這只蟹讓我痛苦,求你不要讓我死,來幫助我。
烏鴉呼喚蛇唱出了第一首歌:
94.
「金色的生物,雙眼暴露在外;
光滑無毛的皮膚,常年生活在水中;
我現在被他攻擊,我的朋友!你為何拋棄我? 」
蛇聽到這話,抬起頭,準備出來救烏鴉。
佛陀講解這個道理時,唱出了第二首歌:
95.
「頭上怒氣吐毒,黑蛇來襲蟹;
舉鋏想要救友,蟹便捉住這條蛇。 」
蟹使蛇的力量逐漸減弱,稍微放鬆。此時,蛇心中思索:「這蟹其實並不想吃烏鴉或蛇肉,究竟為何要捉住我們?」蛇便向蟹發問,唱出了第三首歌:
96.
「你這隻蟹!烏鴉和我蛇王,雖然被捉,但不是你的食物;
雙眼突出者,為何要抓住我們? 」
蟹聽後,說明了捕捉的理由,唱出了接下來的兩首歌:
97.
「這是我的親友,被我從蓮池捉住;
他死了我會苦惱,他和我是一體的。 」
98.
「看見我強壯的身體,所有人卻錯誤地傷害我
甜美、巨大、柔軟的肉,烏鴉看見我也會壓迫」
蛇聽後暗自思忖:「我可以用計謀欺騙他,讓烏鴉和自己脫身。」於是蛇欺騙蟹,唱出了第六首歌:
99.
「假如你用這個原因抓住兩者,讓我們受到折磨
快速讓我和烏鴉鬆脫,在劇毒要到來之前」
蟹心想:「他在用計謀欺騙我,想讓兩者逃脫,他還不知道我的巧妙計策。我現在讓蛇動一下,稍微放鬆我的鋏,但烏鴉可不放鬆。」於是蟹唱出了第七首歌:
100.
「允許蛇不允許烏,烏將成為俘虜;
假如這人快樂無病,蛇和烏都就會同被赦免。 」
蟹這樣說,讓蛇只能適當地活動,然後放鬆了鋏。蛇去除毒素,菩薩的身體恢復自由,沒有任何痛苦地站起來,像平常一樣。蟹心想:「如果我放了這兩者,那我的朋友就不能繁榮,殺掉他們才是正當的。」
於是像折斷枯萎的蓮臺,蟹用鋏切斷了蛇和烏的頭,讓他們斷命。雌烏見狀,便不知向何處地飛去。
菩薩用棍子強擊蛇的死屍,將其丟棄在樹叢中,然後把金色的蟹送回池中,自行洗浴,然後回到薩林提耶村。從此以後,他與蟹的友誼更加牢固,愈加睦地生活。
佛陀講述完這個法語後,說明聖諦的道理──講述聖諦的道理後,許多人得到了須陀洹等果位──佛為本生今昔的結語唱出了最後的偈:
101.
「提婆達多是烏鴉,黑蛇是魔王;
賢蟹是阿難,婆羅門是我。 」
雌烏在歌中未提及,她是少女金佳(Ciñcamāṇavikā)
390. mayhakajātakaṃ我有鳥本生經 (吝嗇富翁的故事)
翻譯:匿名
這個本生經是佛在祇園精舍時,關於某位商主所作的談話。
某時,舍衛城有一位商主,他非常富有,擁有大量財產。然而,他並不為自己享樂,也不施與他人,對於各種珍美的食物,他並不喜歡,反而喜歡吃酸米粥。即使準備了香氣四溢的絲綢,他也只是拿來放著,而自己卻穿著粗糙的毛織衣服;即使預備了駿馬所拉的金色華麗馬車,他也放棄不坐,選擇乘坐用樹葉做的簡陋馬車。這樣一生中,他沒有做過一樣功德,最終在他死後,墮入了叫喚地獄。
因為他沒有繼承的子嗣,他的財產被國王沒收。國王的大臣花了七天七夜,才逐漸將財產運入宮中。當所有的財產運完之時,國王吃過早餐後,前往祇園精舍,向佛陀恭敬地作禮。這時,佛問道:「大王!為何近期未來佛這裡拜訪?」
國王回答:「舍衛城中的某位商主去世了,他的財產沒有繼承者,現在正在運往宮廷,花了七天七夜的時間。他擁有許多財寶,卻不為自己享樂,也不施與他人;他的財產就像被鬼神保護的蓮池,他從不享受品質好的食物,面對死亡卻從未體驗過快樂。這樣一位吝嗇無功德的人,怎麼會積聚如此多的財產?又為何對這些財產不生享樂之心?」
國王向佛詢問,佛回答:「大王!擁有財產卻無法享受的人,這其中有其理由。」佛應國王的請求,開始講述過去的故事。
昔日,在波羅奈的都城,當時的國王治理國家,波羅奈有一位商主,他富有,卻不信任任何人,也很吝嗇,從不布施給任何人或接受任何人的東西。有一天,他去拜見國王,途中看見名為多迦羅支(Tagarasikhi)的獨覺佛,便向他敬禮並問道:「尊者,你現在是否接受施食?」
獨覺佛回答:「我現在正在乞討。」
商主命令僕人:「你陪這位尊者回家,請坐在我的座位上,為他準備食物,滿滿地放入乞鉢,然後送給他。」
僕人帶著獨覺佛回到商主的家,請他坐下,並告訴商主的妻子。於是她準備了各種珍美的食物,滿滿地放入鉢中,捧獻給獨覺佛。
獨覺佛吃完食物後,離開商主的家,走上街道。商主從宮中出來,途中見到獨覺佛,向他敬禮並問:「尊者,您得到了食物嗎?」
獨覺佛答道:「大商主,我已經得到了。」
商主看到鉢中的食物,心中感到不滿。他心想:「如果我的僕人和佣人也吃了這些食物,他們將更加努力地為我工作,我多麼不幸啊。」他隨後的心意使得這個布施的功德不圓滿。
實際上,布施者的布施若符合以下三個條件,就會有大果:
• 布施之前快樂;
• 布施的時快樂;
• 布施後不後悔。
「施與的時候心歡喜,施與的心應當豐滿;施與結束後心快樂,年輕人,我們因而謙卑。」
佛告訴國王:「大王!這位商主依賴布施多迦羅支的獨覺佛而獲得了許多財寶。然而,由於他在布施後心不絕倫,因此無法享受他的財產。」
國王問道:「那麼,為何他沒有子嗣?」
佛回答:「大王!他無法得到子嗣也是因為這個原因。」佛應國王的請求,開始講述過去的故事。
昔日,在波羅奈的都城,當時的國王治理國家,菩薩出生在一位富有的長者之家。當他長大時,失去了雙親,必須撫養弟弟,管理家務。他在門前建了布施堂,進行大布施,自己則住在其中。期間,他有了一個兒子,當兒子漸漸能夠走路時,他意識到世間的欲望所帶來的苦惱,以及捨家行布施的功德,於是將所有財產託付給弟弟,並命令他:「努力多行布施。」
於是菩薩出家修行,學習仙人之道,獲得了神通力與定力,住在雪山的山腳下。弟弟又得了一個兒子,他看到兒子長大,心中暗自思忖:「如果我兄弟的兒子活著,財產就得分兩份,那我就殺了我兄弟的兒子。」於是有一天,他帶著兄弟的兒子到河邊,將他沉入水中而殺了,自己則在水中洗浴回家。
兄弟的妻子對他詢問:「我兒子去哪裡了?」
他回答:「他去河邊遊玩,突然失蹤了,我四處尋找也找不到。」她悲傷地哭泣,沒有再多說什麼。
菩薩得知此事,心想:「這件事情必須查明。」於是他從空中飛來到波羅奈,穿著美麗的衣服站在弟弟的門前,但布施堂已經完全不見。他心想:「我的家已被這些不善之人所破壞。」弟弟聽到他的來訪,前來向菩薩敬禮,邀他進入室內,用各種珍美的食物招待他。飯後,兩人坐下來聊得很愉快。
菩薩問:「我兒子不見了,他去哪裡了?」
弟弟回答:「我兄弟,他已經死了。」
菩薩問:「怎麼會死的?」
弟弟回答:「他在水浴場中死去,不知道死因。」
菩薩責備他說:「你怎麼會不知?你心中明白,依據你的行為,難道不正是你殺了他嗎?在國王的統治下,你能保得住財產嗎?你為什麼要這樣做?」
於是菩薩以佛陀的威德說法,唱出了以下詩句:
102
有一隻鳥,名叫「我有」,住在山腹的洞穴中;
停在畢鉢羅樹上,專門啄食熟果。他叫道「這是我的!」
103
這隻鳥發出這樣的鳴聲,其他鳥兒圍繞著來聚集;
吃了它的果實後,牠們便飛走,而牠的鳴聲仍不斷。
104
同樣地,有些人積蓄了很多財富;
對自己或親族,卻不願意如他們所欲地分享。
105
不願意分配,他們不樂於衣食;
花環和粉黛,
他不給自己任何東西,也不給予他的親戚
106
「我有,我有」他們叫喚,終日只知道守著財產;
盜賊、國王及不肖子,無情地掠奪他們的財物;
遺下這人哀嚎
107
若是智者獲得財富,便以它攝集親屬;
他在這世上會得到名聲,死後在天上快樂。
菩薩這樣說法,讓弟弟重新行布施,然後回到雪山,修習不壞的禪定,死後去往梵天界。
佛述完這段法語後,告訴國王:「某位商主殺了他的兄弟的兒子,最終沒有得到子女。」然後佛為本生與今昔的結語說:「這位弟弟就是某商主,而他的兄長正是我自己。」
391. vijjādharajātakaṃ 持明者本生經 (讓國王破除邪見的故事)
翻譯者: Tommie
《高貴的面容》(本生故事)——當佛陀在祇樹給孤獨園時,講述了這個關於他為眾生謀福的故事。這個因緣會在《大黑本生經》中詳述。當時佛陀說:「比丘們,這並不是如來第一次為世人行善。」於是講述了這個古老的故事:
從前,在波羅奈城的梵達多王統治時期,菩薩轉世為帝釋天。那時有一位巫師,運用法術在半夜潛入王宮,玷污了波羅奈城的王后,侍女們都知道此事。王后親自去見國王說:「陛下,有個男人每到半夜就潛入王室,玷污我。」國王問:「你能在他身上做個記號嗎?」王后說:「可以。」於是她準備了一碗朱紅色的顏料。當那個男人在夜裡來臨並準備離開時,她在他背上留下了五指印記,第二天早上就告訴了國王。
國王下令手下到處搜尋,要捉拿背上有朱紅色記號的人。那位巫師白天會在墳場裡單腳站立膜拜太陽。國王的人發現了他並包圍了他,巫師見自己行為敗露,立即使用法術飛走了。士兵回來後,國王問他們:「你們見到那人了嗎?」「是的,我們看見了。」「他是誰?」「陛下,是一位出家人。」原來,這個巫師夜裡行惡,白天則偽裝成出家人。
國王認為:「這些人白天披著修行者的外衣,夜裡卻行不義之事。」於是他對出家人們產生憤怒,採納了邪見,並下令敲鼓公告要求所有出家人離開他的國土,並威脅若發現仍在國內的比丘將予以處罰。所有修行者都從迦尸國逃了方圓三百里外的其他王國。結果國內再也沒有沙門或婆羅門來向民眾說法、講解教義。導致百姓變得野蠻,厭惡布施和持戒,大多數人在死後墮入惡道,無法轉生天界。
帝釋天發現沒有新的天人,思考其中的原因,發現是因為波羅奈王為那個巫師的事而憤怒,接受了邪見,驅逐了所有出家人們,導致邪見蔓延。他想:「除了我沒有人能破除國王的邪見,我要幫助國王和他的臣民。」於是他去難陀根洞請求諸位獨覺佛說:「諸位尊者,請給我一位年長的辟支佛,我想教化迦尸國。」所以他請來了一位德高望重的獨覺佛。帝釋天攜帶著這位辟支佛的缽和僧衣,讓獨覺佛走在前面,自己則在後,恭敬地向他行禮。當時帝釋天變化為一位年輕俊美的出家人,與獨覺佛繞城三圈後,最後來到王宮大門前的空中。
侍衛們告訴國王:「陛下,有一位英俊的年輕的出家人和一位長老正站在王宮門前的空中。」國王起身走到欄杆前說:「年輕的修行者啊,你如此英俊,為何要恭敬這位相貌醜陋的長老,還替他拿著缽和袈裟?」
於是國王吟誦第一首偈頌:
108
「容貌高貴的人你低頭禮敬,跟隨在相貌平凡之人後,
他是你的師長還是平輩?請告訴我你們二人的名號。」
帝釋天回答說:「大王,修行者的地位如同師長,我不該說出他的名字,但我可以告訴你我的名字。」
於是帝釋天說出第二首偈頌:
109
「諸神不述說聖者的世系與名號,至於我自己,
我將宣告我的稱號,我是統領三十三天的帝釋天。」
國王聽後問出第三首偈頌:
110
「若看見功德圓滿的聖者,恭敬地跟隨在他身後,
天帝啊,這樣將獲得什麼福報,來世如何?」
帝釋天以第四首偈頌回答:
111
「若看見擁有品行的出家人,恭敬地合掌禮敬,
此世將得到讚譽,死後將會往生天界。」
國王聽了帝釋天的話,放棄了邪見,歡喜地說出第五首偈頌:
112.
「今日好運已升起,我看見了帝釋天
得見您帝釋天和比丘,我將行諸多功德。」
帝釋天聽到國王讚美他的師長,說出第六首偈頌:
113.
「侍奉他們確實有智慧, 他們多聞且能思維許多事情,
如今你看見了比丘與我,大王啊,願您多做功德。」
國王聽後說出最後一首偈頌:
114.
「不易怒,一直有愉悅虔誠之心,堅定地累積努力
當下我慢而禮敬—聽聞了天帝的善說後」
說完後,國王從台階上下來,向獨覺佛行禮,站在一旁。獨覺佛在空中結跏趺坐,對國王說:「大王,那位巫師並非真正的比丘。今後您應明白世間並非虛妄,世間確有善良的佛教徒和婆羅門,因此要布施、持守戒律、恪守齋戒。」獨覺佛為國王說法。帝釋天也以神通立於空中,向城中居民說法:「從今以後要精進修行。」還下令敲鼓宣告,請回所有離開了的沙門和婆羅門返回迦尸國。之後二人各自回返住處。而國王謹記教誨,堅持行善,廣行功德。
說完這個故事後,佛陀開示真理,並解說本生:「當時的獨覺佛已入涅槃,國王是阿難,帝釋天就是我自己。」
392. Bhisapuppha蓮花香本生經 (警醒修行的故事)
翻譯者: Tommie
「你不是第一個……」——當佛陀在祇樹給孤獨園時,他講述了關於一位出家人經歷的故事。據說,這位比丘離開祇樹給孤獨園後,住在憍薩羅國某片森林附近。一天,他走進一個蓮花池,看到一朵盛開的蓮花,便站在下風處聞其芳香。此時,住在那片森林的樹神警示他說:「尊者,你在偷取香氣,這也是一種偷盜。」他嚇得回到祇樹給孤獨園,禮拜佛陀並坐下。佛陀問:「比丘,你剛才在哪裡逗留?」比丘就告訴了佛陀在森林中發生的事。佛陀說:「你不是第一個因聞花香而被樹神驚嚇的人,從前的智者也曾有過相同的遭遇。」應比丘的請求,佛陀講述了這個古老的故事:
從前,當梵達多王統治波羅奈城的時代,菩薩出生在迦尸國一個婆羅門家庭。他長大後在得叉尸羅學習技藝,後來成為苦行者,住在一個蓮花池附近。一天,他走入蓮花池,站著聞一朵盛開蓮花的香氣。
此時住在樹洞中的樹神為了警醒他,說出第一首偈頌:
115.
「這朵花從未屬於你,卻去聞它的香;即便僅僅是一朵,這也是偷盜,尊者。」
菩薩聽後,回答了第二首偈頌:
116.
「我沒有採摘,也沒有損壞這朵花:只是遠遠地聞其芳香。不知你憑什麼說我在偷香呢?」
這時,有人正在池中挖掘蓮根,弄斷了蓮花莖。菩薩看見後對樹神說:「你說聞香的人是賊,為何不對那個人說話呢?」並說出第三首偈頌:
117.「那人挖掘蓮根、折斷蓮莖,為什麼你不說他的行為有問題呢?」
然後樹神說出第四首及第五首偈頌:
118
「無道之人如同污穢的褓姆衣, 我不與這樣的人說話,但願意與你交談。」 ,
119.
「當人追求清淨無染,即使如髮絲般細微的罪過,也顯得格外明顯。」
被樹神警醒後,菩薩感動地說出第六首偈頌:
120.「仙女啊,你一定很了解我,才會這樣憐憫我。如果你再見我犯同樣的過失,請再次告誡我。」
樹神接著說出第七首偈頌:
121.
「我不是來服侍你的,我們也不是受雇的傭人,智者啊,你要自己尋找通往幸福的道路。」
講述完教誨後,樹神回到她的住處。菩薩精進禪修,後來往生梵天界。
故事講完後,佛陀開示聖諦,並解說本生:在開示結束時,那位比丘證得初果。『那時的樹神是蓮花色比丘尼,苦行者就是我自己。』
393. vighāsādajātakaṃ 剩食本生經 (菩薩削減修行人貪欲的故事)
翻譯者:Tommie
「沉迷快樂生活的人……」——當佛陀住在東園時,提到一些喜歡娛樂的比丘。大目犍連尊者曾經震動他們的住處來警戒他們。其他出家人在法堂中討論他們的過失,佛陀得知此事後對他們說:「他們並不是第一次沉迷於娛樂。」於是講述了一個過去的故事。
從前,當梵授王統治波羅奈城時,菩薩是帝釋天。在迦尸國的某個村莊,有七兄弟因看透欲望的過患而出家為隱士。他們住在梅吒林中,但生活懶散沉迷於各種娛樂,不專心修行使身體也因此變得肥胖。
帝釋天為了警醒他們,化作一隻能說人話的鸚鵡,飛到他們的住處停在一棵樹上,說出第一首偈頌:
122.
「靠施捨的殘餘物過活的人多麼幸福!
他們在此世受讚揚,來世也能得到快樂。」
其中一個隱士聽到後,對其他人說出第二首偈頌:
123.
「鸚鵡說話了!智者們應該要聽
兄弟們,聽這個吧,他在誇獎我們!」
鸚鵡卻否認,並說出第三首偈頌:
124.
「我不是在讚美你們,你們這些屍體聽我吧
你們吃的是廢棄物,不是吃剩的食物。」
隱士們感到困惑,便一起說出第四首偈頌:
125.
「我們頭髮剃除出家七年,是在梅吒林中的隱士
靠施捨後的餘物為生:如果你指責我們低劣,那麼你究竟在讚美誰呢?」
鸚鵡說出第五首偈頌,揭露他們行為中的問題:
126.
「你們是獅子、老虎和野獸
以廢棄物為生,即便你們稱之為吃剩的食物。」
隱士們更加疑惑,問道:「如果我們不是吃吃剩的食物的人,那麼誰才是呢?」於是鸚鵡解釋真正的含義,並說出第六首偈頌:
127.
「那些先供養婆羅門和沙門,或其他乞丐
先給予而享用剩下的,那才是真正靠吃剩食物為生的人。」
帝釋天用這番話讓他們感到警醒,然後飛回自己的住處。
故事講完後,佛陀闡明真理,並解釋本生:「當時的七兄弟就是這些耽於娛樂的比丘們,帝釋天就是我自己。」
394. vaṭṭakajātakaṃ 鵪鶉本生經 (知足常樂的故事)
翻譯:Tommie
「油和奶油……」——當佛陀住在祇樹給孤獨園時,他講述了這個故事,是關於一位貪吃的比丘。發現這位比丘很貪吃後,佛陀對他說:「這不是你第一次這麼貪吃。以前在波羅奈城時,你就因為貪念,對象、牛、馬及人類的屍體仍不滿足;為了想得到更好的食物,你還跑到森林裡去。」於是佛陀講述了一個古老的故事。
過去,在波羅奈城由梵達多王統治的時代,菩薩轉生為一隻鵪鶉,住在森林中,以粗糙的草籽為食。當時波羅奈城中有一隻貪婪的烏鴉,牠對大象、牛、馬及人類的屍體仍不滿足,為了尋找更好的食物便跑到森林裡。牠在那裡食用野生果實,看到菩薩後心想:「這隻鵪鶉很肥胖,我猜牠一定吃著美味的食物。我要問問牠吃什麼,然後自己也去吃,希望能變得肥美。」於是牠飛到菩薩頭頂的一根樹枝上棲息。
菩薩見狀,未等烏鴉開口便先行問候,並說出第一首偈頌:
128.
「油和奶油是你的食物,你的飲食如此豐富,
但為何你的身形如此消瘦?請告訴我,烏鴉大哥。」
聽到這番話,烏鴉回答了三首偈頌:
129.
「我生活在眾多敵人之間,四處覓食時心驚膽戰,
內心充滿恐懼,怎麼可能長得強壯?」
130.
「透過惡業,烏鴉一生都活在恐懼之中,
獲得食物而不滿足,鵪鶉,我因此而瘦弱。」
131.
「你只吃粗糙的草籽,只吃少量油脂的食物
那麼請告訴我,鵪鶉,你為何如此肥美?」
菩薩聽後,回答了兩首偈頌,解釋自己肥胖的原因:
132.
「我少欲少考量(今天去哪裡獲得食物?明天去哪裡?),和不遠行
透過獲得或不獲得維持生命,烏鴉,我因此而肥美。」
133.
「人因為少欲,少考慮而快樂。
鵪鶉的確善收集」
故事講完後,佛陀開示聖諦,那位比丘也證得初果了。佛陀便解說本生:「當時的烏鴉是那位貪婪的比丘,而鵪鶉則是我自己。」
395. pārāvatajātakaṃ鳥本生經 (貪婪招致災禍的故事)
翻譯:Tommie
「我們的老朋友……」——佛陀住在祇樹給孤獨園時,講述了這個故事,關於一位貪婪的比丘。這個故事的起因與之前相同。
過去,在波羅奈城由梵達多王統治的時代,菩薩轉生為一隻鴿子,住在一個波羅奈商人廚房裡的巢籃中。有一隻烏鴉與他成為了密友,也住在那裡。故事的細節如下:
這隻烏鴉因為過於貪吃,引起了廚師的不滿。廚師憤怒地拔掉了牠的羽毛,用麵粉將牠全身撒白,又在一個貝殼上穿孔,掛在烏鴉的脖子上,最後將牠丟進一個籃子裡。
這時,菩薩剛從森林裡飛回來,看到這副模樣,忍不住開玩笑,吟誦第一首偈頌:
134.
「看看我們的老朋友!他頸上戴著閃耀的貝殼,
羽毛修剪得整整齊齊,多麼華麗風光!」
烏鴉聽後,回答了第二首偈頌:
135.
「我的指甲和羽毛長得太快,妨礙了我的一舉一動,
幸好來了一位理髮師,幫我修剪掉多餘的毛髮。」
菩薩聽後,又說出第三首偈頌:
136
「就算你找到了理髮師,幫你修剪了羽毛,
那麼請告訴我,你脖子上那個像鈴鐺般叮噹作響的是什麼?」
烏鴉聽後,再吟誦兩首偈頌:
137
「時尚人士都在脖子上戴著飾品,這很常見。
我只是在模仿他們,別以為這只是為了好玩。」
138
「如果你真的羨慕我這副新造型,那麼我可以幫你找個理髮師,
你也可以得到這樣的貝殼飾品。」
菩薩聽後,微笑著說出第六首偈頌:
139.
「不,修剪整齊的羽毛和貝殼飾品,這種裝扮與你最相應,
對於我,你先前的樣貌才是可愛的;我將不請而去。」
說完這話,菩薩振翅飛走,另覓棲身之所。而那隻烏鴉不久後便死去。
故事講完後,佛陀闡述了真理,並解說本生:「當時的烏鴉是那位貪婪的比丘,而鴿子則是我自己。」
396. kukkujātakaṃ孔雀本生經 (以譬喻導國王向善的故事)
翻譯者: Tommie
「屋頂的尖端有一寸長……」——佛陀住在祇樹給孤獨園時,講述了這個故事,關於佛陀對某位國王的規勸。這個因緣會在《三鳥本生經 Tesakuna Jātaka (JaA.521)》中詳述。
從前,當梵授王統治波羅奈城時,菩薩是他在世俗和宗教事務上的顧問。然而,這位國王走上邪惡的道路,不公正地統治王國,透過壓迫人民來累積財富。菩薩想要勸誡他,便四處尋找合適的比喻。
當時,國王的寢宮尚未完工,屋頂仍未完全搭建完成,橫梁雖然已經固定好,但仍未牢固地連接到屋脊的尖端。
一天,國王外出遊樂,在御花園中盡情享樂後返回宮殿。當他仰望未完成的屋頂時,看見圓形的屋脊尖端,心中不禁擔憂:「這屋脊會不會掉下來砸到我?」他於是站到屋外,再次抬頭觀察,心想:「這屋脊到底是如何固定的?這些橫梁又是怎麼支撐它的?」他不解地詢問菩薩,並吟誦第一首偈頌——
1.
「屋頂的尖端有一肘半高,八個手掌長圍繞四周,以莿竹與莎羅木搭建而成,為何它如此穩固不倒?」
菩薩聽後心想:「現在我找到了一個適合勸誡國王的比喻了。」 於是,他吟誦以下偈頌——
2.
「三十根橫梁,由莎羅木製成,等距排列,環繞四周,它們緊密相扣,彼此支撐,才能穩固堅挺,不致崩塌。」
3.
「智者也是如此,由堅固的朋友環繞,他們無瑕、清淨且明智: 被善加護持者,榮耀不衰敗。」
國王聽完菩薩的話,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如果沒有屋脊,橫梁就無法固定;如果沒有橫梁支撐,屋脊也無法穩立;若橫梁斷裂,屋脊便會倒塌。同樣的道理,一個國王若不善於團結友伴與臣僚;軍隊、婆羅門及百姓若離心離德,王權也將無法維持,最終會失去一切。因此,國王必須行事公正,施政以仁義為本。」
此時,有人奉上一顆香櫞果作為貢品。國王將果實遞給菩薩,說道:「朋友,請吃這顆檸檬吧。」
菩薩接過香櫞後,對國王說:「大王,愚人不知如何享用這果實,會令其變得又苦又酸。然而,智者則懂得去除苦澀之部分,在不損害果肉風味的情況下細細品味。」
藉此譬喻,菩薩向國王闡述積聚財富的正確之道,並吟誦兩首偈頌——
4.
「香櫞若不經刀削,皮苦難嚥,酸澀不堪;若取其果肉,味美甘甜,若連果皮同食,則毀其風味。」
5.
「如此地,智者在村莊與城市中不施行暴力,來積累王財;
他如法而行道,增長而不惱害他人。」
明智的國王也應避免暴力,不被貪欲驅使,放棄不當行為,不壓迫國民,如同螞蟻築丘般累積財富,如蜜蜂採蜜般聚斂資財——
「布施、持戒、犧牲放捨、正直、柔和、精勤、不嗔、不暴力、忍耐、不阻礙」——
如是遵循這十種王法,成為依法而行者,如此行事者既能增長自他福祉,亦能不侵害他人
國王聽後意猶未盡,決定進一步請教菩薩探求智慧之道。
他們來到一座蓮花池畔,國王見池中有一朵蓮花綻放,猶如初升的太陽般絢麗奪目,雖然生長於水中,卻絲毫未被污泥沾染。他讚嘆道:「朋友啊!這朵蓮花雖然生於水中,卻不為水所染。」
菩薩告誡道:「大王,國王亦當如此。」接著,他吟誦以下偈頌——
6.
「蓮花生長於池水,依賴潔淨之根而茁壯;在陽光下綻放芬芳,不染塵埃,不為污泥玷污。」
7.
「同樣地,他法治純潔不暴力,清淨的業而遠離邪惡
不沾染業的污垢,就如生在池塘的蓮花那樣。」
國王聽完菩薩的教誨,從此以正道治國,施行仁政,行善積德,廣作布施等善業,最終得以往生天界。
佛陀說完故事後,闡述四聖諦,並解說本生:「當時的國王即是阿難尊者,而那位賢明的顧問,正是我自己。」
397. manojajātakaṃ瑪諾迦本生經 (關於結交損友的故事)
翻譯:Tommie
「弓已鬆弛……」——佛陀住在竹林精舍時,講述了這個故事,對象是一位與惡友來往的比丘。這段因緣在《女面本生經(JaA26)》中已有詳細記載。佛陀說:「諸比丘,他不是第一次結交惡友。」於是講述了一則過去的故事。
從前,當梵達多王統治波羅奈城時,菩薩轉生為一頭威猛的獅子,與一頭母獅共同生活,育有一子一女。兒子名叫瑪諾迦(Manoja)。他長大後娶了一頭年輕的母獅為妻,於是一家共五口。
瑪諾迦經常捕獵野水牛和其他大型獵物,供養父母、妹妹與妻子。某日,他在狩獵途中遇見一隻名叫吉利亞(Giriya)的豺狼,牠筋疲力盡地伏在地上無法逃跑。瑪諾迦問:「朋友,怎麼了?」豺狼答道:「主人,我希望能夠侍奉您。」獅子說:「善哉,那就來服侍吧」,便帶牠回獅穴同住。
當菩薩看到豺狼後,告誡兒子說:「親愛的瑪諾迦,豺狼陰險奸詐、經常教唆作惡,不要讓他親近你。」然而瑪諾迦並未聽從父親的忠告。
不久之後,豺狼想吃馬肉,說:「主人,我們什麼肉都吃過了,現在只剩馬肉還沒嚐過。不如去抓一匹馬來吃吧!」
瑪諾迦問:「哪裡可以抓到馬?」
豺狼說:「波羅奈城的河岸邊有馬會下水洗澡。」
於是他們一起前往河邊。瑪諾迦突襲一匹馬,扛在背上,迅速跑回獅穴。當父親吃到馬肉時說:「孩子啊,馬是國王的財產。國王智謀深遠,手下還有神射手,專門設法獵殺猛獸。吃馬的獅子,命都不長久。你以後可別再去抓馬了。」但瑪諾迦依舊我行我素。
國王聽聞有獅子捕馬,便建馬池。獅子照樣來襲。國王又建起馬廄,備有飼料與水源,獅子依舊跳牆進入,連馬廄裡的馬也不放過。
於是國王召來一位箭術如雷電般迅疾的神射手,問他能否殺死獅子。射手答:「能。」於是便在獅子必經之路上建起一座高台,守候其中。
那日,瑪諾迦依舊前來,讓豺狼在城外墓地等候,自己翻牆進城捉馬。牠行動迅速,射手未及出手。但當牠扛起馬準備離開時,因背負重物速度放慢,射手發箭,一箭穿膛,從後腿入,從胸前穿出。瑪諾迦慘叫:「我中箭了!」那支箭如雷鳴般破空飛出。
聽到獅子的哀嚎與弓弦之聲,豺狼心中暗想:「牠死定了。和死人之間沒有友誼。我得趕快回森林去。」於是吟出兩首偈頌:
8.
「如弓向下彎,弓弦亦鳴響;我的獸王朋友瑪諾迦必被殺
9.
如今我將隨心所欲,安樂地離去;這樣的朋友不存在了,朋友,我要活命。」
此時,瑪諾迦拖著中箭的身體,扛著馬回到獅穴,把馬丟在入口,隨即倒地身亡。他的親人見牠滿身鮮血,傷口流血不止,知道牠是因結交惡友而喪命,悲痛欲絕,各自吟出一首偈頌:
父親說:
10.
「不與惡人交往者,終將獲得大安樂;看瑪諾迦躺臥,正因被豺狼所教唆。」
母親說:
11.
「結交惡友之子,母親焉能歡喜過一日?看,我的瑪諾迦,如今血染全身。」
妹妹說:
12.
「結交如此之人,來到邪惡; 誰聽見利益之語,卻不作別人意圖我們利益的建議」
妻子說:
13.
「他就這樣成為更邪惡的,絕倫的他卻結交下劣之人
看見絕倫的卻與下劣之人結交,獸王今伏弓下斃命亡。」
最後,佛陀總結道:
14.
「親近卑劣者,人必趨墮落;與同等者交,不致退步;若遇勝己者,速疾得升進。是故當親近,更勝於己者。
比丘們,所謂'墮落',指與低劣者為伴的心,如同這隻獅子般墮落、衰退,終至毀滅。
'與同等者為伴',是指持戒等德行與自己相當者為伴,不會衰退,反而增長。
'親近最勝者',是指親近持戒等德行比自己更勝一籌者。
'迅速升起',是指持戒等功德迅速升起,獲得增長。」
講完這段教誨後,佛陀宣說四聖諦。那位結交惡友的比丘當下證得初果須陀洹果。
佛陀並辨識本生中的人物:「當時的豺狼是提婆達多,瑪諾迦是那位比丘,其妹妹是蓮華色比丘尼,其妻是姬摩khemā比丘尼,瑪諾迦的母是羅睺羅的母親,其父正是我自己。」
398. sutanujātakaṃ 蘇多那本生經(孝子智退夜叉的故事)
翻譯:Tommie
「國王已派遣人來……」——當佛陀住在祇樹給孤獨園時,他講述了這個故事,關於一位奉養母親的比丘。這個因緣的完整背景可見於《薩摩本生經》(Sama Jātaka JaA.540)。
從前,當梵授王(Brahmadatta)統治波羅奈(bārāṇasī)時,菩薩出生於一個貧苦的家庭,被取名為蘇多那(Sutana)。他長大後靠打工賺錢養家,在父親過世後,繼續奉養母親。
那時,國王喜愛狩獵。某日,他帶著龐大的隨從前往一片廣達一至二由旬的森林狩獵,並向眾人宣告:「若有鹿從某人守衛的崗位逃脫,該人需賠償該鹿的價值。」
大臣們在鹿經常出沒的路線上為國王搭建了一座隱密的瞭望棚。獵人們四處喧鬧,驚動了鹿群,一頭羚羊朝著國王的崗位奔來。國王心想:「我會射中牠。」於是射出一箭。但這頭羚羊精通保命之術,看見箭朝自己側腹飛來,迅速轉身裝作被箭射中而倒地。國王以為射中牠,便衝上前去捉牠,結果那頭羚羊立刻起身,風一般逃走了。
大臣們見此情景,都嘲笑國王。國王怒而追趕,最終在牠疲憊之時用劍將牠劈成兩半,把鹿肉掛在一根棍子上挑著走。他走到路邊一棵榕樹下想歇一會兒,便躺下睡著了。
那棵榕樹中住著一位名叫摩迦提婆(Makhādeva)的夜叉,他是由毘沙門大王vessavaṇo mahārājā (四大天王)所授權,能吞食一切來到此樹下的生命。
國王醒來後,夜叉對他說:「站住!你是我的食物。」並拉住他的手。
國王問道:「你是誰?」
夜叉回答:「我是這棵樹中的夜叉,任何來到此地的人都是我的食物。」
國王鼓起勇氣問:「你只會吃今天的,還是以後都會吃?」
夜叉答:「我會一直吃我得到的人。」
國王說:「那你今天吃這隻鹿放我一馬吧,從明天開始我每日派人送飯給你。」
夜叉回應:「記住了!若哪天沒人來,我就吃你。」
國王說:「我乃波羅奈國王,沒有我辦不到的事。」夜叉於是接受了他的承諾,放他離開。
國王返城後,將此事告訴隨侍的大臣,問該如何處理。
大臣問:「陛下,有約定期限嗎?」
「沒有。」國王答。
「這樣不妥。但沒關係,監獄裡還有很多死囚。」
於是,大臣開始從監獄每日挑出一人,送飯給夜叉,卻沒告知真相。夜叉照常吃人也吃飯。
過了一陣子,監獄的人都送光了,國王恐懼自己命不久矣。大臣安慰他說:「陛下,世人貪財勝於惜命,我們帶上一千金幣裝袋綁上大象,擊鼓宣告:『誰願意送飯給夜叉者,得此千金!』」
此事被菩薩得知,他心想:「我現在賺的是零星小錢,勉強養活母親。若我能得此千金給她,即使自己犧牲也值得。如果我能戰勝夜叉,那就更好了。」
他告訴母親這個計劃,母親說:「孩子,我已有足夠,不需要這些錢財。」並再三阻止他。但菩薩在第三次未徵得母親同意後,便對官員說:「把那千金拿來吧,我願意送飯。」
他將金幣交給母親,說:「親愛的,別擔心;我會戰勝夜叉,讓百姓安樂;我會讓你從淚眼變歡顏。」說罷向母親辭行,與王的隨從一同前往王宮。
國王問他:「你願意送飯嗎?」
「是的,陛下。」
「你需要帶些什麼?」
「請賜我陛下的金鞋。」
「為什麼?」
「夜叉只吃那些腳踩他樹下土地的人,我穿金履就不算站在他的地上了。」
「還要什麼?」
「陛下的白傘。」
「為什麼?」
「夜叉只吃站在他樹蔭下的人,我要站在傘蔭中。」
「還有嗎?」
「請賜我陛下的寶劍。」
「有什麼用?」
「夜叉也怕持劍之人。」
「還要什麼嗎?」
「請賜我陛下金碗一只,裝有王家自用的飯食。」
「為什麼?」
「像我這樣的智者,不應提著粗糙陶碗盛食。」
國王應允,派人備齊所需。菩薩說:「陛下莫怕,我今日必定回來,戰勝夜叉,令您安樂。」
他著金履、佩寶劍、撐白傘、手持金碗,帶著數人同行,站在離榕樹不遠處。他用劍尖將金碗推入樹蔭中,自己站在傘蔭裡,高聲誦道:
15.
「國王為你送來食物,純淨的肉汁作調味料; 摩迦提婆若在,請出來享用。」
夜叉見他與先前來者不同,心想:「我要引他入蔭,再將他吞吃。」便說:
16.
「來吧,年輕人,快些來送上布施的熟食;你這位年輕人與食物,兩人都能成為食物。」
菩薩再誦二偈曰:
17.
「夜叉啊,因小失大,實為愚行; 若你吃我,將無人再送飯來。」
18.
「你會得源源美食, 清淨鮮美且合口; 但若將我吞下肚, 無人再來送佳餚。」
夜叉心想:「這青年說得有理。」於是善意地回答,誦二偈曰:
19.
「年輕的蘇多那,確實如你所說; 回去探望你的母親吧,我准你離開。」
20.
「帶上劍、寶傘與金碗,少年此刻當歸去; 願你的慈母得安樂,你亦速返慰母親的心吧。」
聽聞夜叉之語後,菩薩心喜:「我已完成使命,戰勝夜叉,得財富,又履行王命。」他向夜叉感恩道:
21.
「願夜叉你與眷屬,永享安樂; 我已奉王命,亦得財富。」
之後菩薩開導夜叉:「朋友,過去你作不善業,才成為兇殘暴戾、噉食他人血肉的夜叉;從今以後不可殺生或作惡了。」
他告誡持戒的功德和破戒的過患,使夜叉發心持守五戒。又說:「你何必獨居林中?我將安置你在城門旁,每日得享美食。」
於是菩薩令夜叉帶上劍與傘等物,一同返城。城中傳來消息:「蘇多那與夜叉一同回來了。」國王率群臣出迎,將夜叉安置在城門旁,並安排每日供應上等飯食。國王隨後召集百姓,敲鼓宣告,讚揚菩薩的德行,任命他為將軍。自己亦皈依其教誨,修行布施等諸善業,成為往生天界的有緣者。
佛陀說完這番話後,闡明四聖諦。那位奉養母親的比丘當下證得初果。佛陀接著說:「當時的夜叉是aṅgulimālo,國王是阿難尊者,那位青年就是我。」
399. mātuposakagijjhajātakaṃ 禿鷲本生經 (禿鷲孝子的故事)
翻譯:Tommie
「老父老母如今將如何……」——當佛陀住在祇樹給孤獨園時,講述了這則故事,關於一位奉養雙親的比丘。
從前,當梵授王(Brahmadatta)統治波羅奈(Benares)時,菩薩轉生為一隻禿鷲。當牠長大後,便將年老眼盲的雙親安置在一處山中的禿鷲巢穴中,靠自己飛出去尋找牛肉等食物供養雙親。
那時,有個獵人在波羅奈附近的墳場設下陷阱,專門捕捉禿鷲。有一天,菩薩在尋找食物時來到墳場,不幸被陷阱困住腳。
牠當下並不為自己擔憂,而是惦念年邁的父母:「我若死了,父母該怎麼活下去?他們不知我已被困,將在山洞中無依無靠地餓死。」想到這裡,牠悲傷地說出第一首偈語:
22.
「那些住在山洞中的長者,將如何是好呢?我被繩索所縛,已落入尼利亞的掌控之中。」
獵人之子尼利亞聽到牠悲傷哀鳴,驚訝地問,牠們便輪流對話,逐偈而答:
獵人之子:
23.
「為何禿鷹你哀鳴? 我未曾聽聞或目睹過,雀鳥說人類的語言。」
24.
禿鷲答:
「我養育著在山中巢穴的父母親,如今落入你的掌控當中,還可以怎樣做呢?」
獵人之子:
25.
「禿鷹雖能遠望百由旬,腐屍之味亦能嗅得清;為何落入羅網與陷阱,至被打擊卻不知道?」
禿鷲答:
26.
「當要毀滅、人的生命耗盡時,即使羅網和陷阱近在眼前也無法察覺。」
獵人之子:
27.
「去吧,返回山中,奉養你老邁的父母;你已得我允許,可平安見親人。」
禿鷲答:
28.
「願獵人你和所有親族一起歡愉;我將返回山中,照料我年老的雙親。」
菩薩脫離死亡威脅後,滿心感激與喜悅,又說了一首偈語表示感恩。然後叼起一口肉,飛回山中巢穴,奉養雙親。
佛陀說完這個故事後,宣說四聖諦,那位比丘證得了初果。
佛陀說:「當時的獵人是闍那channo,那對父母是王族親人,而那位禿鷲之王就是我。」
400. dabbhapupphajātakaṃ 柔毛花本生經 (爭奪之禍的故事)
翻譯者: Tommie
「阿努提羅遮利友啊……」——當佛陀住在祇樹給孤獨園時,講這個故事,是關於釋迦族的優波難陀(upanandaṃ)尊者。他已出家修行,但不具備知足等諸多美德,反而極其貪婪。每逢雨季開始,他便同時探訪兩三座寺院,在一處留下雨傘或鞋子,在另一處放下手杖或水壺,自己則住在其中一處。他選擇在鄉間寺院安居,又對比丘們宣稱:「比丘應當知足過活」,說得好像在空中升起一輪明月一樣,極力讚嘆知足於四事供養的重要。聽了他的話,諸比丘便丟棄原先的好袈裟與器物,改用破布袈裟與陶罐。他便將他們的好物品收為己用,雨季與自恣日一過,便裝滿一車東西前往祇園精舍。
途中,他來到一座森林中的寺院後方,用藤蔓纏腳,心想:「這裡應該也能弄到些什麼。」便走進寺院。那裡住著兩位老比丘,他們剛度過雨季,得到兩件粗袍和一條柔軟的毯子,因為無法分配而相爭。見到優波難陀,便心喜地說:「這位長老可以幫我們分配了。」便請求道:「長老,這些是我們雨季所得的衣物,我們無法妥善分配,請為我們裁決。」他欣然接受,將兩件粗袍分給了他們,卻將毯子據為己有,說道:「這毯子該歸懂律儀者所有。」然後就離開了。
這兩位老比丘非常喜愛那條毯子,便一起前往祇園精舍,把整件事告訴了熟知律法的比丘們,說道:「請問,懂戒律者是否可以如此掠奪別人的東西?」比丘們見到優波難陀帶來一大堆袈裟與缽,便說:「長老真有大福報,獲得許多衣缽啊!」他說:「各位,我哪裡有什麼功德?我都是這樣、那樣得來的。」然後詳細道出前因。
於是,比丘們在法堂裡議論起來:「諸位,這位釋迦族的優波難陀非常貪婪、貪得無厭。」佛陀得知後便說:「比丘們,優波難陀的行為是不恰當的。教導他人修行的比丘,應當先自己做好榜樣,然後再教導他人。」
接著佛陀以《法句經》158中的偈語闡明教法:
「先當自安住,於善法中住;然後教導他人,智者無染污。」
佛陀接著說:「諸比丘,優波難陀不只是今生貪婪,他過去世亦曾貪奪他人之物。」於是講述一段過去的故事。
從前,波羅奈國由梵波達王統治,菩薩當時是住在河岸邊的一位樹神。那裡住著一隻名叫摩夜毘(Mayavi,意為幻術者)的狐狸,他娶了一位妻子,與她一起生活在河邊。有一天,妻子對他說:「夫君,我忽然渴望吃一條新鮮的鱅魚(rohita)。」狐狸安慰她道:「別急,我會帶回來的。」便走到河邊,用藤蔓纏腳沿著岸邊行走。
當時,兩隻水獺——深行者(Gambhiracari)與徧行者(Anutiracari)正在河岸邊尋魚。深行者發現一條大鱅魚,猛地跳入水中,用嘴咬住魚尾,但那魚力氣極大,將他拖走。他喊道:
29.
「徧行者友,速來助我!我捉到一條大魚,卻快被它拖走啦!」
徧行者回答道:
30.
「深行者友,用力緊緊地抓住他吧!我會像金翅鳥抓蛇般將它提起!」
兩獺合力將鱅魚拖上岸並殺死。但他們爭論不休,誰也無法決定怎麼分配魚肉,便擱在一旁,彼此僵持不下。這時狐狸走到跟前,兩獺看見他來了,便恭敬請求:
31.
「公平分配莫遲疑,我等爭執難平息。請你裁決分魚肉,各得其所皆歡喜。」
狐狸聽後自信地說:
32.
「我過去都是公正者,裁決了許多案例;就讓爭論平息吧。」
他便這樣分配:
33.
「魚尾歸徧行者,魚頭歸深行者,中段自然歸仲裁者所有。」
他說完便叼起中段,轉身迅速逃離。他們兩個茫然望著狐狸離去,神情宛如損失千金,喟嘆說:
34.
「若非爭執,這條魚足夠我們享用多時。如今卻只剩魚頭魚尾,狐狸叼走了魚身。」
狐狸得意地想:「我現在可以帶魚給妻子吃了!」便回到妻子身邊。她見他滿口叼魚,喜不自勝地說:
35.
「正如國王歡喜納土歸統治,我見夫君口含魚肉,也感喜悅無比。」
接著她問他是如何得來此魚的:
36.
「夫君,您是陸地動物,怎麼從水中捉來魚呢?請為我解惑。」
狐狸回答說:
37.
「他們因爭執而自陷弱勢,財物因爭而喪;水獺因爭失魚,我摩夜毘得食其肉。」
佛陀又補充一句源於其無上智慧的偈語:
38.
「人類也是如此,若生起爭執,便需仲裁者出面主持;財富在那裡耗損,卻增長了國庫。」
說法完畢,佛陀宣示四聖諦,並作本生經的結語:「當時的狐狸是優波難陀upanando,兩隻水獺是那兩位老比丘,而那位樹神便是我。」
401. paṇṇakajātakaṃ 達桑那國製劍本生經 (菩薩開導皇后和人私奔的國王)
翻譯:Jojo
「達善那的好劍……」
這則本生經是佛陀住在祇樹給孤獨園(Jetavana)時,針對一位比丘因前世妻子的誘惑而動搖而說的。佛陀問他:「你起煩惱一事是事實嗎?」這位比丘坦承佛陀問:「因為誰而煩惱?」比丘說:「因為前妻而煩惱」。佛陀告誡他:「這個女人對你有害。過去你也曾因她而患上精神病步向死亡,但賢者們拯救了你。」於是佛陀講述了一則過去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當偉大的摩達瓦王(Maddava)統治波羅奈(Benares)時,菩薩出生在一個婆羅門家庭。他被取名為青年塞那迦(Senaka)。長大後,他前往塔克西拉(Takkasila)學習所有學術,返回波羅奈後,成為摩達瓦王的國師,指導世間與宗教的事務。他如日月般閃耀全城,人稱他為「智者塞那迦」。
這時,國王的大臣之子進宮侍奉,看見王后佩戴華麗飾品、極其美麗,便對她一見鍾情。回家後,他因相思而寢食難安。朋友們詢問緣由,他便坦白說出。國王察覺到他許久未曾出現,於是詢問原因,得知他的苦惱後,便對他說:「我將王后賜給你七天,你可帶她回家,七日後送回。」
那人欣然接受,將王后帶回家,二人沉溺於愛慾之中。他們互相迷戀,於是密謀私奔,趁機離開王宮,來到另一個國家。無人知道他們的行蹤,如同船跡無痕。
國王得知王后失蹤後,派人四處搜尋,卻毫無線索。他因思念王后而憂愁成疾,內心苦痛,口中溢血,繼而腸胃潰爛,病情加重。所有御醫皆束手無策。
這時,菩薩塞那迦思索道:「國王並非身體有疾,而是因思念王后而陷入心病。我可以用某種方式治癒他。」於是,他召集王宮中的兩位智者——阿育羅(Ayura)與卜古薩(Pukkusa),告訴他們:「國王只是心病纏身,並無實質病症。他是我們的恩主,我們必須設法治好他。我們可以在宮殿前廣場舉行一場表演,邀請一位吞劍者進行表演,然後讓國王從窗戶觀看。當國王見到吞劍者後,他一定會問:『還有比這更困難的事嗎?』」
「這時,阿育羅,你要回答:『說‘我將如此如此給予’,比吞劍更困難。』國王接著會問你,卜古薩,你應回答:『大王,若有人說「我願意捨棄某物」,但實際上並未捨棄,那就只是空話;應諾後真正給予,那才是最困難的事。』然後,我會再想辦法繼續開導國王。」
智者們同意了這個計畫,於是,他們在宮殿前舉辦表演,並告知國王:「大王,廣場上有盛會,觀看它能讓人忘卻煩憂,請您前往一觀。」於是,他們扶著國王來到窗邊觀看。
在廣場上,各種藝人各展絕技。其中,一位吞劍者手持一柄鋒利、長達三十三寸的寶劍,將劍吞入腹中。國王見狀,心想:「這人竟能吞劍,我來問問賢者們,是否還有比這更難的事?」於是他向阿育羅提問,並吟誦第一首偈頌:
39.
「一把鋒利的劍,它被成功吞下,
一個人在大會中吞下它;還有什麼比這更困難的呢?
當被問到,'還有什麼困難的呢?' 請告訴我。」
阿育羅回答道:
40.
「一個人可能因為貪婪而吞下劍,
但是說“我會給”比這更困難。
知道其他一切都是容易的,請明白這一點,哦,Maddava」
國王聽後,心想:「原來捨棄某物比吞劍更難!我曾說『我願將王后賜予祭司之子』,這的確是件困難的事。」他的心情稍微輕鬆了一些。然而,他又想:「還有比這更難的事嗎?」於是他向卜古薩提問,吟誦第三首偈頌:
41.
「阿育羅已回答了我的問題,但我仍想知道,
還有比這更困難的事嗎?」
卜古薩回答道:
42.
「人不依賴於無果的說話;
若一個人給予後不收回,那才是真正最困難的事。
知道其他一切都是容易的,請明白這一點,哦,Maddava」
國王聽後,思索道:「我曾說要把王后給予大臣之子,並且真的實行了。我的確做了難作之事」到此事國王的苦惱減輕了,然後想:「這個世界沒有比賽那伽賢者更賢明的人,我將質問他。」於是王問彼唱第五之偈:
43.
'這位智者解釋了問題,懂得法的意義。
現在我問Senaka,還有什麼比這更困難的呢?
當被問到其他困難的事情時,請告訴我。'
然後,Senaka在解釋時吟詠了第六首詩—
44.
'一個人給予禮物,無論是少量還是大量。
而那個給了卻不後悔的人,比這更困難。
知道其他一切都是容易的,明白這一點,哦,Maddava。'
國王聽後,思索道:「我曾說要捨棄王后,並且真的實行了。但如今我卻仍為她悲傷,這樣的情緒實在不應該!她若真愛我,怎會捨棄王宮,隨他人私奔?既然她不愛我,我又何必為她憂愁?」
當這個念頭生起時,他心中的悲傷如露水落於蓮葉,瞬間消失。他的腸胃病立即痊癒,恢復健康。他內心充滿喜悅,並對菩薩塞那迦讚頌道:
45.
「阿育羅回答了問題,卜古薩亦然;
但塞那迦的智慧遠超一切!」
於是,國王因極度喜悅,賜予菩薩豐厚的財寶。
說完這則故事後,佛陀闡述了四聖諦,並讓這位厭倦的比丘悟得初果。接著,他說明當時的身份:
「當時的王后即是此比丘前世的妻子,國王即是這位比丘,阿育羅是目犍連尊者(Moggallana),卜古薩是舍利弗尊者(Sariputta),而賢者塞那迦,正是我自己。」
402. Sattubhastajātaka 薩圖巴斯塔本生經(菩薩以大智慧讓婆羅門逃過劫難取得幸福)
翻譯:Jojo
「你心煩意亂……」
這則本生經是佛陀住在祇樹給孤獨園(Jetavana)時,針對智慧波羅蜜(Paññā Pāramī)而說的。其詳細因緣可見於《優摩迦本生經》(Ummagga Jātaka)。
往昔之事
很久以前,波羅奈(Benares)有一位名叫闍那迦(Janaka)的國王統治著國家。當時,菩薩出生於婆羅門家庭,被取名為年輕的塞那迦(Senaka)。
長大後,他前往塔克西拉(Takkasila)學習一切學術,回到波羅奈後謁見國王。國王任命他為首席大臣,賦予他極大的榮耀。他在國王身旁教授世間與出世間的知識,以悅耳的語調說法,使國王堅持五戒、布施、布薩業、十善業,並引導他走向正道。
在他的治理下,整個王國如同佛陀出世的時代一般,每逢布薩日,國王、王子與眾臣民皆會齊聚一堂,佈置莊嚴的法堂。菩薩端坐於鋪有鹿皮的講座中央,擁有如佛陀般的威嚴說法,他的法音猶如天界甘露,深深觸動人心。
當時,一位年長的婆羅門外出化緣,得到一千金幣,便將錢存放在某個婆羅門家庭後,再次出門行乞。然而,他離開後,那戶婆羅門人家便將錢全部花光。當他返回時,那戶人家無法還錢,於是將家中女兒嫁給他,以作為賠償。
這位婆羅門帶著妻子,移居至波羅奈城外某婆羅門村。然而,由於他的妻子年輕,慾望未滿足,便與另一位年輕婆羅門私通。世間有十六種永不滿足的事物,其中包括:
1. 大海永不滿足於河流的注入;
2. 火焰永不滿足燃料的供應;
3. 國王永不滿足於自己的疆土;
4. 愚人永不厭倦造作惡業;
5. 女人對於性交、裝飾、生兒永無滿足;
6. 婆羅門對於聖言咒語永無滿足;
7. 禪修者對於禪那永無滿足;
8. 有學對於減少再生的可能性永無滿足;
9. 少欲者對於頭陀行永無滿足;
10. 發起精進者對於努力永無滿足;
11. 說法者對於交談永無滿足;
12. 自信者對於群眾永無滿足;
13. 有信心者對於護持僧團永無滿足;
14. 慷慨者對於布施永無滿足;
15. 智者對於聆聽佛法永無滿足;
16. 四眾弟子對於見佛永無滿足。
這位婆羅門的妻子因欲望未滿足,想要擺脫丈夫,好讓自己能夠自由地行淫。於是有一天,她假裝身體不適,躺在床上不願起身。
丈夫關心地詢問:「怎麼了,妻子?」
她回答:「婆羅門啊,我無法再操持家務了,請你為我找一位女僕吧。」
「妻子,我沒有錢,該如何買女僕呢?」
「你可以外出行乞籌錢,這樣就能買女僕了。」
「那好吧,請你準備行囊。」
於是,她為丈夫準備了一個皮袋,內裝熟麵粉與生麵粉,讓他帶上路。這位婆羅門便四處行乞,走遍鄉村、城鎮與城市,最後籌得七百金幣。他心想:「這些錢足夠買奴僕了!」於是啟程返回家中。
途經一處水源,他解開袋口,取出一些食物吃,然後放下袋子去飲水,卻忘了重新綁緊袋口。一條住在樹洞中的黑蛇聞到麵粉的氣味,便爬進袋中,盤繞著食物躺下。
婆羅門回來後,未察覺袋中異狀,便直接繫好袋口,背起袋子繼續前行。
這時,住在樹中的夜叉對他說:「婆羅門,若你繼續趕路,今日你的妻子將死;若你在途中停留,你將會死。」說完,夜叉便消失了。
婆羅門大驚失色,陷入恐懼與哀傷。他一路哭泣,來到波羅奈城門口。當時正值十五日布薩日,菩薩正坐在莊嚴的法座上講述佛法,無數人攜帶香花供品,匯聚於法堂聆聽他的說法。
婆羅門問道:「你們要去哪裡?」
人們回答:「婆羅門,今天賢者塞那迦將以悅耳的聲音,施展如佛陀般的智慧講道。難道你不知道嗎?」
他想:「他們說這位賢者擅於開導人心,而我正為死亡恐懼所苦。賢者能化解大的苦惱,我應該去聽他說法。」
於是,他隨人群前往法堂。當大眾與國王坐定後,他站在人群外圍,肩上仍背著裝有毒蛇的皮袋,心中滿懷恐懼。
菩薩以具有五種清澈的眼睛環視四方,見眾人皆心生歡喜,唯獨那位婆羅門神色悲戚,淚流滿面。他想:「這婆羅門心中必定有極大的痛苦,讓他無法專心聆聽講道。我將如酸液去除鐵銹,或如水滴滾落蓮葉,為他解開憂愁,讓他心生喜悅。」
於是,他喚道:「婆羅門,我是智者塞那迦,請大膽說出你的煩惱,我將助你擺脫憂苦。」
並吟誦第一首偈頌:
46.
「你心煩意亂,思緒紛亂,
淚水流滿雙頰,顯示你內心的痛苦。
你失去了什麼?又渴望得到什麼?
請直言告訴我。」
婆羅門回答:
47.
「若我回家,妻子將死;
若我留在此地,我將喪命。
這個念頭令我痛苦不堪,
賢者塞那迦,請為我解答。」
菩薩以智慧洞察一切,如同撒網捕魚般展開思維。他見婆羅門肩上的皮袋,心想:「這袋中必藏有黑蛇。」
於是他說:「婆羅門,放下你的袋子,置於人群中央,然後站遠一點,用棍子敲打它。若有一條黑蛇探出頭來,怒視眾人,便能證明我的話。」
婆羅門依言照做,果然,一條黑蛇從袋中竄出,怒目圍觀眾人……
後續故事內容
婆羅門聽從菩薩的話,雖然內心害怕,仍按照指示行事。他將皮袋放在地上,站在遠處,然後用棍子敲擊袋子。突然,一條黑色毒蛇從袋口竄出,怒氣沖沖地豎起蛇冠,對著眾人發出嘶嘶聲。
這一幕令所有圍觀者震驚不已,讚嘆菩薩的智慧如同佛陀一般。因此人們如同雷陣雨般開始喜悅,發出了成千上萬的歡呼聲,千指擊掌,像下七寶雨,就如大地震動之聲。這是佛陀的神奇力量的顯現。
♦ 然而,這樣的問題的解答,不是來自於種姓、家族或地點的力量,而是來自於智慧的力量。因為有智慧的人能夠增長觀(vipassanaṃ),開啟聖道之門,進入不死大涅槃。能穿透弟子波羅蜜、獨覺菩提和正覺菩提。導致不死的大涅槃之法中智慧是最重要的,其餘的都是隨從。因此有這樣的說法:
♦ “智慧被說是最重要的善,如群星之王般輝耀。
♦ 戒的財富和百法,皆源於智慧”
菩薩用柔和的語氣對婆羅門說:
「在深思熟慮(vicintayitvā)了許多可能(bahūni ṭhānāni)之後,我將要在此說出的(yamettha vakkhāmi),那必定就是真相(tadeva saccaṃ)。」
(於是說:)「婆羅門(brāhmaṇa)啊,我認為(maññāmi)有一條黑蛇(kaṇhasappo)在你不自知(ajānato)的情況下,鑽進了你的皮袋(sattubhastaṃ)裡。」
49.
(塞那迦(Senaka)指示:)「拿(ādāya)起一根棍子(daṇḍaṃ),去輕輕敲打(parisumbha)那個皮袋(bhastaṃ),你將會看到(passeḷa)那條無耳無眼的蛇(mūgaṃ uragaṃ),那條有兩個舌頭的(dujivhaṃ)(毒蛇)。」
「今天就(ajja)斬斷(chinda)那疑慮(kaṅkhaṃ)與猶豫不決(vicikicchitāni)(的源頭),看著那條蛇(bhujaṅgamaṃ passa),然後放開(pamuñca)那個皮袋(bhastaṃ)(讓牠出來)吧。」
50.
那位婆羅門(brāhmaṇo)驚恐萬分(saṃviggarūpo),在眾人(parisāya)中間(majjhe),放開了(pamuñci)那個皮袋(sattubhastaṃ)。
於是(atha),一條威力強大(uggatejo)的毒蛇(urago)爬了出來(nikkhami),那是一條蝰蛇(āsīviso sappo),並張開了牠的頸部(phaṇaṃ karitvā)。
這時,人群中有一位擅長馴蛇的術士,他走上前來,取來一條口罩,將黑蛇的嘴緊緊束住,然後抓住它,將其帶往森林深處放生。
國王與眾人見此神跡,紛紛讚嘆:「賢者塞那迦的智慧真是無與倫比!」
婆羅門心懷感激,向國王頂禮,並讚頌道:
51.
「闍那迦(janakassa)國王(rañño)真是獲得了極大的幸運(suladdhalābhā)啊,能有智慧超凡(sādhupaññaṃ)的賽那卡(senakaṃ)為他洞察一切(passatī)。」
「你就像是個揭開了頭蓋(vivaṭṭachaddo)的全知者(sabbadassī nusi)。婆羅門(brāhmaṇa)啊,你的智慧(ñāṇaṃ)真是令人感到恐懼(bhiṃsarūpaṃ)啊!」
說完後,他拿出七百枚金幣,雙手捧著遞給菩薩,並讚嘆說:
52.
「我擁有(me atthi)這七百(sattasatāni)(個金幣),請你全部(gaṇhāhi sabbāni)拿去吧,我把它們都送(dadāmi)給你(tuyhaṃ)。」
「因為靠你(tayā hi),我今天(ajja)才得以活命(jīvitamajja laddhaṃ),而且你還讓我妻子(bhariyāya)的性命得以安全(makāsi sotthiṃ)。」
然而,菩薩回答:
53.
「智者(paṇḍitā)不會接受(na ādiyanti)(作為解謎的)報酬(vetanam),即使是以優美(subhāsitāhi)而多彩(citrāhi)的偈頌(gāthāhi)。」
「因此(itopi),婆羅門(brahme)啊,讓他們(指國王等人)將財物(vittaṃ)贈予(dadantu)你吧。你(ādāya tvaṃ)拿了之後,就回自己(sakaṃ)的家(niketanti)去。」」
菩薩說完這番話,給了婆羅門一千金幣。菩薩問道:「婆羅門!你得這筆錢,打算給誰?」
婆羅門回答:「賢者!這筆錢是我為了妻子而得的。」
菩薩又問:「你的妻子是年輕還是年老?」
婆羅門回答:「賢者!我妻子年輕。」
菩薩接著說:「如果是這樣,你的妻子可能會與其他男人私通,為了避免被發現,她把你逐出家門。如果你帶著這筆金子回家,你辛苦得來的錢,最終會被你的妻子和她的情人一起享用。所以,你不要直接回家,應該把金子放在村外的一棵樹根下藏好,然後再進入家中。」菩薩說完,便送他離開。
揭露妻子的背叛
當他回到家時,剛好撞見妻子與她的情人正在家中相會。婆羅門站在門口喊道:「妻子,我回來了!」
她聽到丈夫的聲音,大驚失色,急忙熄滅燈光,將情人藏在門後,然後才假裝若無其事地開門迎接丈夫。
進門後,妻子問道:「婆羅門,你這次行乞得到了什麼?」
他回答:「我這次得到了整整一千金幣。」
妻子滿心歡喜,趕忙追問:「錢在哪裡?」
他答道:「我將它藏在村外的大樹下,明天我們再一起取回。」
妻子聽後,趕緊趁夜深時將這個消息告訴情人。她悄悄對他說:「我丈夫將錢藏在村外的某棵樹下,你今晚趕緊去把它取回來,這樣我們就能私奔了!」
她的情人立刻動身,趁著夜色偷偷地拿走了婆羅門的錢財,然後離開村莊。
隔天,婆羅門前往藏錢的地點,發現金幣已經消失無蹤。他懷疑是妻子洩露了秘密,便再度前往波羅奈,向菩薩求助。
智者的裁決
婆羅門來到宮殿,向菩薩哭訴:「賢者,我的金幣不見了!」
菩薩問:「你是否告訴過你的妻子?」
婆羅門低頭承認:「是的,賢者。」
菩薩沉思片刻,接著問:「你的妻子是否有一位交情深厚的婆羅門?」
婆羅門回答:「是的,賢者。」
「那麼,你自己是否也有一位信賴的婆羅門朋友?」
「有的,賢者。」
菩薩微笑道:「那麼,我要教你一個方法。」
於是,他給予婆羅門七天的開銷,並指導他:「這七天內,每天邀請十四位婆羅門來家中用餐,前七天,你與妻子各邀請七位客人。接下來的幾天,每天減少一人,直到第七天,你邀請一位婆羅門,你的妻子也邀請一位。你要仔細觀察,看看妻子邀請的那位是否是每天都出席的同一人。如果是的話,請來告訴我。」
婆羅門依照指示辦事,到了第七天,他發現妻子所邀請的婆羅門正是每日到訪的同一人。他立刻回去告知菩薩。
菩薩派遣僕人捉拿那名男子,並直接質問:「你是否在某棵樹下拿走了這婆羅門的金幣?」
那名男子心知無法隱瞞,便驚恐地承認:「是的,賢者。」
「你把錢藏在哪裡?」
「我藏在某處,還沒花光。」
於是,菩薩命人將金幣取回,並問婆羅門:「你要繼續與這位妻子生活,還是另娶賢良之人?」
婆羅門深思後回答:「賢者,我願與妻子繼續生活。」
菩薩便將金幣歸還給他,並對妻子與她的情人施以懲罰——那名情人被逐出城外,而妻子則受到相應的懲戒。最後,婆羅門獲得妥善的安置,被安置在國王身邊,過上安穩的生活。
佛陀的結語
佛陀講完這個故事後,闡述了真諦,並使許多弟子證得初果。
「當時的婆羅門即是阿難尊者(Ānanda),夜叉即是舍利弗尊者(Sariputta),聽法的會眾即是佛陀的弟子,而智慧的塞那迦,即是我自己。」
403. aṭṭhisenakajātakaṃ 阿提塞那本生經(乞求者不會讓人喜歡)
翻譯:Jojo
「阿提塞那,許多乞者……」
這則本生經是佛陀住在阿羅毘(Alavi)附近的阿迦拉婆(Aggalava)聖地時,針對僧房建造的規範所說的。其因緣詳見於《摩尼犍陀本生經》(Manikantha Jātaka)。
佛陀對比丘們說:「諸比丘,過去,在佛陀未出世之時,異教的沙門雖然受到國王的恩賜,也從不向他人乞求,因為他們認為向人乞討是不愉快且不應為之的。」於是,佛陀講述了一則過去的故事。
往昔之事
很久很久以前,當波羅奈(Benares)由梵授王(Brahmadatta)統治時,菩薩出生於一個婆羅門家庭,被取名為阿提塞那(Atthisena)。
當他長大後,前往塔克西拉(Takkasila)學習所有學問,並精通一切技藝。然而,他洞察到世間欲望帶來的痛苦,於是捨棄世俗生活,出家修行,最終證得神通與禪那。
長期在喜馬拉雅山隱居修行後,他決定下山,前往人間尋找鹽與醋等日常所需。一路來到波羅奈,他先在王城外的御花園住下,隔日便進城托缽乞食。
當他來到國王宮殿前,國王見他威儀端正、舉止高雅,內心生起敬仰之心,便邀請他入宮,請他端坐於宮殿露台上的座位,並親自供養美食。菩薩用餐後向國王致謝,國王非常歡喜,遂請求菩薩住在御花園中,每日清晨與黃昏時分,他都會親自前來侍奉菩薩。
某日,國王聽聞菩薩講法後,內心極為歡喜,便說道:「請您開口向我索求任何東西,除了王國以下的,我都願意奉獻給您。」然而,菩薩始終沒有開口索求任何事物。
一般而言,世人若有需求,便會主動向國王請求,而若國王不特別執著於某物,通常也會慷慨賜予。然而,阿提塞那賢者自從被允許索求以來,卻始終保持沉默,從不向國王請求任何東西。
國王心生疑惑,於是決定親自詢問他:「為何其他人都向我索求各種物品,而你卻從未向我提出任何要求?」於是,國王吟誦第一首偈頌:
54.
「阿提塞那,許多陌生的乞者,
總是紛紛向我提出請求;
但你卻始終不曾請求我任何事物,
這是為何呢?」
賢者的回應
聽聞此言,菩薩答道:
55.
「無論是乞求者,還是拒絕請求者,
都不會讓人感到愉快;
正因如此,國王,請您不要動怒,
我才從未向您請求任何東西。」
國王聽後,進一步思考,並吟誦三首偈頌:
56.
「若一個人以乞求維生,
該是時候乞求卻不乞求,
那麼他不僅難以維生,
還會讓施主損失功德。」
57.
「然而,若一個人是時候乞求而乞求,
他不僅能讓施主累積功德,
自己也能獲得生活所需。」
58.
「有智慧的人,當看到乞者來到,不會抗拒;
梵行者對我來說是可愛的,請你說你所想乞討的。」
儘管國王誠心邀請,菩薩依然未曾開口索求任何事物。
這時,菩薩想向國王闡述修行者的態度,於是他說道:
59.
「智者(sappaññā)確實不(主動)乞求(na ve yācanti),而一位賢智者(dhīro)(的品格)是應當這樣被了解的(veditumarahati)。」
「聖者(ariyā)只是懷著(布施的)期望(uddissa)而站立著(tiṭṭhanti),這(esā)就是聖者(ariyāna)的乞求方式(yācanā)。」
國王聽後,內心讚嘆:「賢者啊,一個聰明的隨從會知道應該給予的東西,同樣地,我也會給你這個那個。」
於是,國王吟誦第七首偈頌:
60.
「婆羅門啊,我願贈送您千頭牛,
其中包括紅牛與領頭的公牛;
對於聖者;我有何理由不給;在聽了你的偈頌和相應的法後。」
然而,菩薩拒絕了國王的供養,他說:「大王,我是一無所有的出家人,對這些牛隻毫無需求。」
國王尊重菩薩的教誨,並受其啟發,行布施與各種善行,死後再生天界。菩薩也最終往生於梵天界。
佛陀的結語
佛陀講完這則故事後,闡述了四聖諦,許多弟子因此證得初果(須陀洹果)。
最後,佛陀說明當時各人物的身份:
「當時的國王即是阿難尊者(Ānanda),而賢者阿提塞那,正是我自己。」
404. kapijātakaṃ 猴王本生經 (應遠離怨恨者)
翻譯:Jojo
「智者不可居住在怨恨者的附近……」
這則本生經是佛陀住在祇樹給孤獨園(Jetavana)時,針對提婆達多(Devadatta)被大地吞噬的事件而說的。
當時,比丘們在法堂中談論提婆達多的遭遇。佛陀來到法堂後,對比丘們說:「提婆達多與他的隨從,並非第一次毀滅,他在過去世時就已經自取滅亡了。」於是,佛陀講述了一則過去的故事。
往昔之事
很久以前,當波羅奈(Benares)由梵授王(Brahmadatta)統治時,菩薩投生為一隻猴王,擁有五百隻猴子的隨從,居住在國王的御花園中。同時,提婆達多也投生為一隻猴子,並率領另一群五百隻猴子,同樣住在御花園裡。
有一天,國王的祭司來到御花園中沐浴更衣,並且裝飾自己。這時,有一隻狡猾的猴子偷偷跑到御花園大門的拱門上,趁著祭司經過時,故意將糞便落在他的頭上。
家庭祭司生氣地抬頭望去,這只猴子又立即將糞便丟進他的嘴裡!祭司氣得渾身發抖,便憤怒地說道:「很好,我知道該怎麼對付你們了!」說完,他憤怒地離去,並去河中清洗自己。
猴子們將此事告訴菩薩。菩薩聽後,對他的猴群們說:「住在心懷怨恨之人的附近,終究不會有好下場。我們應該立即離開這裡,搬遷到別處。」於是,他帶領自己的五百隻猴子,逃入森林之中。
然而,提婆達多所投生的那隻猴王卻不願離開,他帶著自己的猴群留在御花園,並說:「等以後看看情況再說吧。」
災禍降臨
某日,宮中的一名女奴正在舂米,將米粒放在陽光下曬乾時,一隻山羊跑過來偷吃米粒。她用火把狠狠地打了山羊一下,山羊驚慌逃跑,結果身上的毛被點燃。
山羊帶著燃燒的毛跑向象舍附近的一間茅草屋,開始在牆上摩擦自己的身體,結果火焰蔓延,點燃了象舍。象舍中的大象們被大火灼傷,牠們的背部嚴重燒傷,宮中的獸醫們急忙為這些大象治療。
此時,那位祭司仍然懷恨在心,伺機報復。他正在國王身旁侍奉,國王問他:「祭司啊,我的許多大象都受了重傷,但御醫們束手無策。你知道有什麼藥物可以治好牠們嗎?」
家庭祭司回答:「大王,我知道一種特效藥。」
國王問:「是什麼?」
祭司說:「猴子的脂肪,大王。」
國王問:「該如何取得呢?」
祭司說:「御花園裡有許多猴子,讓人去捕殺牠們吧。」
於是,國王下令弓箭手前往御花園射殺所有猴子,並取牠們的脂肪製成藥物。弓箭手們照辦,結果提婆達多所率領的五百隻猴子全部被殺光。
然而,其中有一隻年老的猴子身中一箭,雖然受了傷,卻沒有當場死亡。他奮力逃走,一路來到菩薩的住處,最終倒地而亡。
猴子們看見牠死在菩薩面前,便向菩薩報告:「尊貴的猴王,他被國王的弓箭手殺害了!」
菩薩的教誨
菩薩來到猴群的中央,為牠們講述智慧的道理。他說:「那些選擇住在怨恨者附近的人,最終都會招致毀滅。」
於是,他吟誦了以下幾首偈頌:
61.
「智者不可居住在怨恨者附近,
否則,雖住一兩日,
也會招來不幸。」
62.
「對於一個心念輕浮(lahucittassa)、總是順從(anuvidhīyato)他人的人(posassa)來說,(他的)方向(diso)(是容易動搖的)。
因為一隻猴子(ekassa kapino)的緣故(hetu),(導致)整個猴群(yūthassa)被帶向了災難(anayo kato)。。」
63.
「一個愚人(bālo)卻自以為是智者(paṇḍitamānī),成為了猴群(yūthassa)的領導者(parihārako)。
(他)受自己輕浮的心念(sacittassa)所主宰(vasaṃ gantvā),就像那隻猴子(yathā kapi)一樣地躺下睡覺(sayethāyaṃ)。」
64.
「有勢力的愚人保護群眾,
反而會成為族人的損害,
就像被用來作為誘餌的鳥一般。」
65.
「唯有有勢力且具智慧的人保護族群,
利益族群,如同帝釋天(因陀羅)對諸天一樣。」
66.
「誰人具足戒德、智慧與看見博學義理的人,
他便能行於兩者的利益。」
67.
「因此(tasmā),他應當權衡(tuleyya)自己(mattānaṃ),(衡量)自己的戒行、智慧與所聞之學識(sīlapaññāsutāmiva)。
賢智者(dhīro)應當領導(parihare)群眾(gaṇaṃ vā),或者(vaapi)獨自(eko)遊行(paribbaje)(於世)。。」
佛陀的結語
佛陀講完這個故事後,對比丘們說:「提婆達多與他的隨從,並非第一次毀滅,他們在過去世就已經自取滅亡了。」
最後,佛陀說明當時各人物的身份:
「當時那隻愚蠢的猴王,即是提婆達多,
他的猴群,即是當時跟隨他的隨從,
而那位充滿智慧的猴王,正是我自己。」
405. Bakajātakaṃ 婆迦梵天本生經(佛陀破除婆迦梵天的邪見)
翻譯:Jojo
「七十二位梵天……」
這則本生經是佛陀住在祇樹給孤獨園(Jetavana)時,針對婆迦梵天(Baka Brahma)的錯誤見解(邪見)所說的。
當時,婆迦梵天生起了一種錯誤的見解,他認為:「這個當下的存在是永恆不變的,它是恆常的、固定的、永恆的、不死之法,除此之外,沒有其他出世間的涅槃可言。」
實際上,在過去世中,這位梵天曾修習禪定,因此他往生到遍淨天(Vehapphala Brahma),並在那裡住了五百劫(kalpas)。其後,他轉生遍淨天(Subhakinna Brahma),住了六十四劫,最終又轉生至光音天(Abhassara Brahma),住了八劫。然而,當他在光音天時,他忘記了自己曾經歷過更高層次的梵天,也忘記了自己是如何輪迴到這個境界的。因為他的記憶受限,他便認為自己所在的世界是永恆不變的,生起邪見。
佛陀以洞悉了他的心念,便如同伸展或彎曲手臂那般輕易地,從祇樹給孤獨園消失,瞬間顯現在婆迦梵天的天界。
婆迦梵天見到佛陀後,便恭敬地說:「世尊,請到這裡來!歡迎您,世尊!你已經很久沒來了。永恆不變的,它是恆常的、固定的、永恆的、不死之法,除此之外,沒有其他出世間的涅槃可言。」
佛陀聽後,便對婆迦梵天說道:「婆迦梵天你陷入了無明之中,你竟然會說無常的事物是恆常的,變化的事物是不變的,雖然確實存在除此以外更上的解脫,卻錯誤地認為除此之外,沒有其他更上的解脫。」
聽到佛陀這番話,婆迦梵天心想:「 ‘你這樣說’ ‘你這樣說’ 他這樣追著我!」於是,他感到驚恐,如同一個小偷在遭受兩三下痛擊後,開始指認他的同夥,以減輕自己的罪責。他害怕佛陀的質問,於是舉發其他同伴;他吟誦第一首偈頌:
68.
「喬達摩!我們共有七十二位功德業,支配著過去的生老
在這裡是最後了,獲得最高知識者再生梵天;許多人都向我們祈禱。」
佛陀聽後回答:
69.
「婆迦,你以為自己的壽命長,實則不長久,
十萬nirabbudānaṃ(一個巨大數目);我清楚地了知到你的壽命,梵天。」
婆迦梵天再說:
70.
「世尊,我見無限,
我已經超越了生老與悲傷,
我過去有什麼戒德和遵守
請對我說讓我知道。」
佛陀揭示婆迦梵天的過去
佛陀聽後,便開始向婆迦梵天揭示他的過去世,並吟誦了四首偈頌:
71.
「你讓大量被炎熱口渴所折磨的人有水喝
這是你過去的戒德和遵守,我如睡醒般憶起明白。」
(據說,巴卡梵天在某一個時期做了一位修行者,住在沙漠邊緣,為許多進入沙漠的人提供水。某一天,一位駕駛者帶著五百輛車進入沙漠。人們因無法確定方向,七天來一直在游蕩,體力耗盡,沒有食物,受到熱浪的侵襲,便說:「現在我們活不下去了。」於是他們轉向車輛,放走了牛群,然後在車下休息。當時,修行者注意到他們,看到他們心想:「當我在這裡時,不能讓他們失去。」於是,他用自己的神通力量,提升了恆河的水流,朝著駕駛者的方向發出,並在不遠處形成了一片樹林。人們喝水、洗浴,安撫牛群,從樹林中撿起草,取下木材,觀察四周,然後安然無恙地越過了沙漠,這就是提到的事情。)
72.
「對於在eṇiyā河被捉住的人,你釋放了他們讓他們逃離
這是你過去的戒德和遵守,我如睡醒般憶起明白。」
(據說,那位修行者在某個時期依靠一個偏遠的村莊,住在河邊的樹林中。某一天,山上的小偷們下山,襲擊了那個村莊,擄走了很多人,並把他們帶到山上,讓他們在途中被留在那裡,然後進入山谷,開始烹煮食物。修行者聽到牛和孩子們的哭聲,心想:「當我在這裡時,不能讓他們失去。」於是,他以神通的力量,化身為一位被四軍包圍的國王,敲擊戰鼓,前往那個地方。那些行者看到國王的到來,告訴了小偷們。小偷們說:「與國王對抗是毫無意義的。」於是,他們拋下所有的掠奪物品,甚至連食物都沒吃,就逃跑了。修行者將所有人都帶回了自己的村莊,這就是所提到的事情)
73.
「在恆河(Ganges)的水流中,人們的船被龍(Nāga)抓住,
而你當時讓他們逃脫,這是你過去的戒德和遵守,我如睡醒般憶起明白。」
(在某個時期,那位修行者住在恆河岸邊。當時,人們將兩到三艘船連接在一起,他們坐在船上,一邊吃一邊喝,朝著親戚的家前進。他們將剩下的酒、食物和魚肉等拋入恆河中。恆河的守護神怒氣沖沖地說:「這些人把剩下的東西扔在我身上!」於是他心中憤怒,決定「我將把所有這些人抓住,讓他們沉入恆河。」於是他化身為一個巨大的水流,破開水面,朝著他們的方向衝去。
人們看到那位河神,因為害怕死亡而發出巨大的聲音。修行者聽到他們的哀嚎,知道河神生氣了,心想:「當我在這裡時,不能讓他們失去。」於是,他迅速運用自己的力量,化身為一隻金翅鳥,朝著河神的方向飛去。河神看到這一幕,因為恐懼而潛入水中。人們則安全地回到了岸上,這就是所提到的事情。)
74.
「我曾是你的徒弟迦葉,你被認為是有正覺和遵守者
這是你過去的戒德和遵守,我如睡醒般憶起明白。」(JaA.346)
婆迦梵天的覺悟
當婆迦梵天聽到佛陀如此清晰地描述他的過去世時,他憶起了自己所作的業,並吟誦最後一首偈頌,讚美佛陀的功德:
75.
「佛陀啊!您確實知道了我的壽命,其他也了知
您的威力如此閃耀,光輝住於梵天世界。」
佛陀的結語
佛陀向婆迦梵天及眾多天神開示法義,並闡述了四聖諦(苦、集、滅、道)。在佛陀的說法之後,有一萬位梵天斷除煩惱,解脫於生死輪迴。
佛陀再在許多梵天神面前說法,並從梵天界返回祇樹給孤獨園,對比丘們講述這件事,最後揭示這則本生經的因果關係:
「當時的婆迦梵天,即是過去世的苦行者迦葉(Kesava),而他的弟子迦波(Kappa),即是我自己。」
406. gandhārajātakaṃ 犍陀羅本生經(出家人不宜囤積東西的故事)
翻譯:Jojo
「你曾捨棄萬千村莊,如今卻執著於鹽……」
這則本生經是佛陀在祇樹給孤獨園(Jetavana)時,針對儲存藥物的戒律(七日內必須使用藥品)所說的。這件事發生在王舍城(Rajagaha)。
當時,尊者畢鄰陀瓦遮(Pilindiyavaccha)運用神通,將國王的宮殿變為黃金,解救了被囚禁的御園管理者及其家人。人們見此奇蹟,內心充滿歡喜,紛紛將五種藥物(酥、油、蜜、糖、鹽)供養給尊者。他將這些藥品分發給僧團,導致比丘們囤積大量藥物,甚至儲存於瓶罐、袋子中。
當信眾見到這種情況時,便開始議論:「這些比丘竟然像貪婪的在家人一樣,儲藏這麼多的物品!」
佛陀得知此事後,便制定了戒律:「任何藥品必須在七天內使用,不得囤積。」
接著,佛陀對比丘們說:「諸比丘,在佛陀尚未出世之前,雖然外道僅持守五戒,但他們囤積鹽與糖的行為仍遭人指責。然而,你們已經受戒成為佛教僧人,卻仍然執著於儲存物品」
於是,佛陀講述了一則過去世的故事。
往昔之事
很久很久以前,在犍陀羅國(Gandhara),有一位王子(菩薩)即將繼承王位。他的父親去世後,他成為國王,並且秉持正義治理國家。
同時,在毘提訶國(Videha),有一位名叫毘提訶(Videha)的國王統治著國家。這兩位國王雖然從未見過彼此,但卻是互相信任的好友。當時,人類的壽命長達三萬年。
某日,正值十五日滿月布薩日,犍陀羅國王遵循戒律,在王宮中向大臣們講述法義。他坐在高座上,透過東邊的窗戶眺望夜空。此時,**羅睺(Rahu)**遮蔽了明亮的滿月,使整片夜空陷入黑暗。
大臣們見狀,驚訝地說:「大王,月亮被羅睺吞噬了!」
國王抬頭望向夜空,思索道:「月亮的光輝因外在因素而消失,就像人受到世俗牽絆而失去內在的光明。如今,我身處宮廷,承擔著國王的責任,這些世俗事務讓我失去了內心的清淨。與其勸導他人,我應當放下一切,如照亮天空的月亮,捨棄王位而出家。為對家族家臣也沒有執著,我應遊方四周為恰當」
於是,他對大臣們說:「你們按照自己的方式治理國家吧!」說完,他捨棄王位,前往喜馬拉雅山,出家修行,並證得神通與禪定。
不久後,毘提訶國王聽聞此事,便向商人們詢問:「我的朋友是否安好?」
當他得知犍陀羅國王已出家修行時,他思索道:「我的朋友已經捨棄了王位,選選擇了修行之路。我又怎能執著於王權呢?」
於
是,他放棄了廣達三百由旬的毘提訶王國,包括十六萬個村莊、無數的財富與十六萬名宮廷舞女,甚至不曾回頭看自己的兒女,毅然前往喜馬拉雅山出家修行。他完全依靠野果維生,並且沉浸於寂靜與禪修之中。
兩位隱士的相遇
多年後,這兩位國王在山中相遇,但彼此不認識。他們在禪修的寂靜生活中結為好友,並且共同修行。
毘提訶隱士尊敬犍陀羅隱士,視他為老師。某日,正逢滿月之夜,兩人坐在樹下談論法義。這時,羅睺再次遮蔽了明亮的月亮,毘提訶隱士抬頭望向夜空,驚訝地說:「月亮的光輝怎麼消失了?」
當他發現月亮被羅睺吞噬時,他便問:「老師,為何羅睺要遮蔽月亮?」
犍陀羅隱士回答:「學者啊,這就是月亮唯一的困擾——羅睺阻擋了它的光明。當年我看見這個景象,心想:『月亮的光輝因外在因素而消失,如同世俗的國王受到王位的束縛。為了不讓王位成為我的羅睺,我決定出家修行。』」
毘提訶隱士驚訝地問:「老師,您曾是犍陀羅國王嗎?」
「是的。」
毘提訶隱士說:「老師,我曾是毘提訶國王,我們雖然從未見過面,但我們曾是摯友。我當年得知您出家後,也跟隨您的腳步,放棄王位,選擇了修行之路。」
從此,他們成為真正的道友,並且共同修行。
囤積鹽巴的過失
多年後,兩位隱士下山乞食。他們來到一個邊境村落,當地居民敬重他們的威儀與品行,便供養他們食物,並在林中為他們搭建茅屋,還在路邊建了一個食堂,讓他們每日前來用餐。
有一天,居民用葉片裝了些鹽供養他們;另一日,居民則供應不含鹽的食物。某天,他們給予了大量的鹽,毘提訶隱士便將多餘的鹽存放在草葉中,想著:「這些鹽可以留在未來缺鹽的日子使用。」
後來,他在沒有鹽的日子裡,從草葉中取出鹽來調味。
犍陀羅隱士見狀,立刻責備道:
76
「你曾捨棄一萬六千個村莊與無數財富,
如今卻執著於一小撮鹽!
你已經出家修行,應當遠離貪著。」
毘提訶因此受到指責,感到難堪並抱著敵意地說:「尊師!您只看到我的過錯,卻不見自己身上的罪過。其實,您應該想:『教誨他人,對自己又有什麼必要,應該先教誨自己。』因此,您捨去了王位出家,但在這裡卻對我進行教誨,這是為何?」於是他唱了第二首偈:
77.
「你離開了原本有大量財富的犍陀羅之地
為了遠離教誡,現在卻在這裡教誡」
犍陀羅隱士答道:
78.
「我所說的只是正法,毘提訶,為不樂於非法
在我說法時,我不染罪惡。」
毘提訶聽了菩薩的話,說:「尊師!即便您所說的是有益的事,但您卻反對他人,讓他們生氣,這終究不是善舉。您對我就像用鈍刀剃刮,實在是粗暴。」於是唱了第四首偈:
79.
「無論以什麼樣的理由,但惱害他人,
即便說話有大利益,智者也不會說的。」
犍陀羅隱士(菩薩)聽後便說:
80.
「肯定地,就算惱人或不惱,都散落如穀粉(不沾身),
宣說法時,我不染罪惡。」
菩薩說完,引用了善逝(佛)的教誨:「(毘提訶)!我將不會像陶匠對未烘的黏土那樣對你,(毘提訶)!我將一再斥責後說;凡是真髓的,我都會讓它住立。」(MN121)這是善逝(佛)的教誨,應該遵循相應的行為,就像陶師多次敲打瓶子而不取燒得不好的陶器,只取燒得好的陶器。為了說明這一點,他再次唱了兩首偈:
81.
「如果沒有智慧,或是沒有良好的訓練,
很多人就會像森林中的盲水牛,四處游蕩。」
82.
「然而有些人,則在行為上受過良好的訓練,
因此,受過良好教導的人,會安定地行。」
最終,毘提訶隱士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懺悔並接受指導,最終證得禪定與神通。
佛陀的結語
佛陀說明這則故事後,揭示了當時各人物的身份:
「當時的毘提訶隱士,即是阿難尊者(Ānanda),
而犍陀羅國王,即是我自己。」
407. Mahākapijātaka大猴王本生經(猴王菩薩英勇救助猴群的故事)
翻譯:Jojo
「你為了他們,捨身為橋,他們與你有何關係?」
這則本生經是佛陀住在祇樹給孤獨園(Jetavana)時,針對對親屬行善的主題所說的。
當時,比丘們在法堂中討論:「世尊對他的親屬行善。」
佛陀來到法堂後,對比丘們說:「諸比丘,這並非我第一次對親屬行善,在過去世,我亦曾如此。」於是,他講述了一則過去的故事。
往昔之事
很久很久以前,當波羅奈(Benares)由梵授王(Brahmadatta)統治時,菩薩投生為一隻猴子,長大後成為一位猴王,統領八萬隻猴子,居住在喜馬拉雅山的森林中。
在恆河(Ganges)岸邊,有一棵大芒果樹(另一說為榕樹),樹枝茂盛,濃密的樹葉如同山峰一般蔽日。這棵樹上結滿了甜美芳香的果實,每顆都大如水壺。一些果實落在地上,一些掉進恆河,一些則留在樹上。
菩薩與猴群經常在這棵樹上享用果實,但他內心思索:「這些果實若落入河中,終將帶來災禍。」因此,他命令猴群在果實成熟前,要麼吃掉,要麼摘下丟棄,確保沒有任何果實掉進河裡。
然而,某一天,一顆成熟的果實被螞蟻窩遮住,未被猴群發現,最終掉入了恆河。
果實漂流到國王的網中
當時,波羅奈國王正在恆河中嬉戲,他的漁網分為上下兩層,用來捕魚。當他結束娛樂,準備回宮時,漁民拉起漁網,發現這顆不知名的果實,便呈獻給國王。
國王問:「這是什麼果實?」
漁民回答:「我們不清楚,大王。」
「誰知道呢?」
「林間獵人應該知道。」
於是,國王召來獵人,得知這顆果實是芒果。他切開果實,先讓獵人品嚐,接著自己食用,並分給王后與大臣們。芒果的香甜滋味令國王陶醉,他問獵人:「這棵樹生長在哪裡?」
獵人回答:「大王,這棵樹在喜馬拉雅山附近的河岸邊。」
於是,國王下令建造巨型竹筏,沿著河流逆流而上,前往尋找這棵神奇的芒果樹。
國王來到芒果樹下
經過數日的航行,國王一行人抵達目標地點,獵人指著大樹說:「大王,這就是芒果樹!」
國王停泊竹筏,帶著大隊人馬登陸,來到樹下。大臣們在樹下準備御床,讓國王在品嚐美味芒果後休息。他們在樹周圍設置守衛與營火,防止任何人偷取果實。
夜晚降臨,人們逐漸入睡,而菩薩帶領著猴群來到樹上,開始享用芒果。
國王突然醒來,發現樹上滿是猴子,便大聲喊道:「弓箭手!包圍這些猴子,不要讓牠們逃走!明天我們要吃芒果佐猴肉!」
弓箭手立刻包圍大樹,張弓待發。猴群驚慌失措,紛紛求助於菩薩猴王:「大王,我們該怎麼辦?我們逃不掉了!」
菩薩安撫牠們:「不要害怕,我會拯救你們。」
菩薩為猴群捨身為橋
菩薩尋找逃脫的方法,他選擇了一根筆直向上的樹枝,沿著樹幹疾行,然後一躍而起,跳過百弓長的距離,降落在恆河岸邊的樹叢中。
他測量距離後,砍下一根堅固的竹竿,將其一端綁在河岸邊的樹上,另一端綁在自己的腰上,然後奮力一跳,返回大樹,懸掛在半空中,成為了一座橋樑。
他大聲喊道:「快!沿著竹竿踩著我的背逃走!」
八萬隻猴子感激地向菩薩行禮,然後依次踩著他的背與竹竿逃往安全的河岸。
此時,提婆達多(Devadatta)也投生為猴子,他想:「這是我見我敵人最後的一次。」
當他來到竹竿上時,他故意用力踩踏菩薩的背部,導致菩薩劇痛難耐,最終傷重倒下。
國王的敬仰與哀悼
國王尚未入睡,看到猿和菩薩所做的行為,心中思索:「猿是動物,卻不顧自己的生命,讓同伴們得以安全。」到天亮時,國王對菩薩感到非常滿意,便想:「殺了這猿王,實在是不善,應該想辦法把他解救下來。」於是在恆河中立了一根柱子,將筏子繫在上面,慢慢地把菩薩解下來,為他的背上披上袈裟,用恆河的水為他沐浴,讓他喝砂糖水,然後在清潔的身體上塗上千度淨化的油,床上鋪上用油般光滑的皮革供他臥榻,王坐在低座上唱了第一首偈:
83.
「你以自己為橋,他們才能安渡,
你和他們之間,大猿!究竟有何關係?」
菩薩對國王教誨:
84.
「我是他們的首領,守護著猴群,
他們被悲痛所折磨,因為征服者而恐懼。」
85.
「自己跳起,跳過百張弓,
從那裡握住竹莖,堅固地束縛後足。」
86.
「如風斬過雲朵,迅速接近樹,
我未到其處,手握住樹枝。」
87.
「枝與莖之間,由我背伸懸,
他們足踏越過,猿子得以安然渡過。」
88.
「對我的束縛不能折磨我,就算是懲罰也不能折磨我,
為他們帶來快樂,這是統治者所作的。」
89.
「大王!同樣地,征服者聽聞了這個
這對國王的國家為恰當的,對軍隊和市鎮也是
讓這一切都快樂,身為王族(剎帝利)應了知。」
菩薩這樣教誨王後便去世了。王召喚大臣們下令說:「這猿王應進行王者的葬儀。」接著又對後宮的彩女們說:「你們應穿上紅衣散髮,手持火炬,前往火葬場圍繞猿王。」
大臣們堆積百乘的薪木,建造如同王者的火葬所,舉行菩薩的葬儀。他們將頭蓋骨獻給國王,國王在菩薩的火葬場建立廟宇,點燃燈火,供奉香火與花環,然後在頭蓋骨上貼上黃金,將其放在槍尖上作為前導,捧著香火與花環等前往波羅奈,停在城門的內側,裝飾整個城市,作為期七天供養。在此期間,王將頭蓋骨視為舍利,納入廟中,終生奉獻香火與花環等。國王遵循菩薩的教誨,開始行布施,做各種善事,正當治理國家,最終生於天界。
佛陀的結語
佛陀講完這個故事後,揭示當時各人物的身份:
「當時的國王即是阿難尊者(Ānanda),
猴群即是當時的比丘僧團,
而猴王正是我自己。」
408. kumbhakārajātakaṃ 陶工本生經 (幾位國王成為獨覺佛的故事)
翻譯:Jojo
「森林中的一棵芒果樹……」
這則本生經是佛陀在祇樹給孤獨園(Jetavana)時,針對調伏煩惱所說的。
當時,五百名比丘住在舍衛城(Sāvatthī)的由黃金敷成得祇園精舍中。午夜時分,他們心生淫欲之念。
佛陀每日六次(三次晝間,三次夜間)觀察弟子們的修行狀態,就如同雉鳥保護自己的卵、犛牛護持自己的尾巴、母親珍愛自己的獨子、獨眼之人珍視自己的眼睛。佛陀察覺到這些比丘的內心動搖,便思索道:「若這些不善的念頭繼續增長,將會摧毀他們證得阿羅漢果的機會。我必須立即調伏他們的煩惱,使他們覺醒。」
於是,佛陀離開香室,召喚阿難尊者(Ānanda),命令他召集所有比丘,並對他們開示:「諸比丘,不應該被煩惱掌控下行。煩惱增大,就如仇敵坐大,導致破壞。你們應當調伏即使是微小的煩惱。
「過去,古代的賢者,看見微小的所緣而調伏煩惱,最終成為獨覺佛(Paccekabuddha)。」
說完後,佛陀講述了一則過去世的故事。
往昔之事
很久很久以前,當波羅奈(Benares)由梵授王(Brahmadatta)統治時,菩薩投生於一個陶工家庭,居住在城郊。他長大後與妻子育有一子一女,靠著製陶為生,供養妻兒。
當時,在羯陵伽國(Kaliṅga)的檀陀城(Dantapura),有一位國王名叫迦蘭杜(Karandu)。一天,他帶領大臣與隨從前往御花園遊樂。當他來到園門口時,見到一棵結滿甜美果實的芒果樹(一說是菩提樹或榕樹),便伸手摘下一串芒果,並進入花園,在御座上享用果實,並賞賜群臣。
當國王吃下芒果後,大臣與人民見狀,紛紛效仿。
一開始,他們只是摘取果實,後來開始攀爬樹木,折斷樹枝,甚至用棍棒敲打樹幹,不僅摘走成熟的果實,連未熟的果實也搶奪一空。
到了黃昏,國王離開花園時,再次看向這棵芒果樹,發現它已經被破壞殆盡,樹枝斷裂,果實皆無。
他繼續前行,途中看見另一棵未結果實的芒果樹,仍然完好無損,姿態優美,宛如一座閃耀寶石的山峰。
國王心生感慨,思索道:
「這棵樹因為結果實而遭到毀滅,
那棵樹因為不結果而得以保存。
在家生活就如同結果的樹,充滿危險與苦惱;
修行生活就如同不結果的樹,清淨無憂。
富貴者常懷恐懼,貧者卻無所畏懼。
我亦應該成為不結果的樹木!」
於是,國王站在芒果樹下,思索著世間的三相(無常、苦、無我),終於證得「獨覺佛(Paccekabuddha)」的智慧。
他內心歡喜,自語道:「如今,我已超越輪迴,再也無須轉生受苦!」
這時,大臣們詢問:「大王,您怎麼站著不動呢?」
國王回答:「我已非國王,我已成為獨覺佛。」
大臣們說:「獨覺佛不像您這樣,他們剃除鬚髮,身穿袈裟,遠離世俗,住在喜馬拉雅山的南達牟羅洞(Nandamūla Cave)。」
國王聽後,伸手觸摸自己的頭頂,剎那間,頭髮自動落下,他的衣服變為僧袍,他的手中出現缽、剃刀、腰帶等出家人的八種物品(比丘所需之物)。
他升至空中,對人民宣講佛法後,便飛往喜馬拉雅山,住於南達牟羅洞。
其他三位國王的出家
在犍陀羅國(Gandhāra)的德卡西拉城(Takkasilā),有一位國王名叫那伽支(Naggaji)。
有一天,他看見一位女子在製作香料時,雙手各戴著一隻寶石手鐲。當手鐲各自獨立時,彼此毫無碰撞聲。然而,當女子將右手的手鐲戴到左手,兩隻手鐲開始彼此碰撞,發出聲響。
國王思索道:「獨處之人不會受人干擾,而兩人、三人聚在一起,必定會發生爭執。現在我統治著兩大國土,應當如同單獨的手鐲,離群索居,過著自在無爭的生活。」
於是,他在座上熟思三相(無常,苦,無我),證得「獨覺佛」的智慧。
在毘提訶國(Videha)的彌釋羅城(Mithilā),有一位國王名叫尼彌(Nimi)。
他看見一隻老鷹銜著肉飛行時,許多禿鷲與烏鴉紛紛追逐,啄擊老鷹。最終,老鷹無法忍受攻擊,放下肉塊,其他鳥類則立即爭奪起來。
國王思索道:「任何一隻鳥,想要得到肉就會感到痛苦;而任何一隻鳥,如果選擇放棄,就會獲得幸福。任何人如果貪戀五欲,就會感到煩惱;不貪戀的人則會感到幸福。這些事情,其實是許多事物的普遍現象。不過我有六千的後宮,若我像老鷹一樣放棄一片肉,拋棄五欲的快樂,那麼就能夠得到真正的幸福。」
於是,他熟思三相(無常,苦,無我),證得「獨覺佛」的智慧。後續發展就如上一位國王那樣
在北般闍羅國(Uttarapañcāla)的劍毗羅城(Kampillā),有一位國王名叫頓目訶(Dummukha)。
他看見一頭公牛因為爭奪母牛,與另一頭公牛發生激烈的鬥爭,最終被犀利的牛角刺穿,腸子流出而亡。
國王思索道:「從動物到人類,皆因情慾而產生爭執與痛苦。我應當遠離情慾,修行解脫之道。」
於是,他熟思三相(無常,苦,無我),證得「獨覺佛」的智慧。後續發展就如上一位國王那樣
某天,這四位獨覺佛在出門乞食的時候,出離難陀姆羅洞窟,於阿耨達湖中使用潔齒的蒟醬楊子,注意清潔身體。他們在平原上整理下衣,穿好衣服,手持鉢,憑藉神通力升至空中,踩著五色之雲,在波羅奈附近不遠的地方降落,然後在適當的地方掛好衣服,拿著鉢走進市外,持續乞食,最終來到了菩薩的門前。
菩薩見到他們很高興,邀請他們進家,設座讓他們坐下,為他們洗手,供上好吃的食物,然後坐在一旁,向長老致敬,問道:「尊師!您出家的生活真是美妙,非常清淨,膚色也顯得清澈;您是如何得以進入比丘阿闍梨的出家生活的呢?」他們向其他長老詢問了同樣的問題。
此時,四位獨覺佛回答:「我們來自這樣的國家、這樣的城市、這樣的王。」並告訴他們隱遁於世間的理由,接著各自歌唱一首偈:
90.
我在森林深處(vanamantarasmiṃ)看見一棵成熟的(phalaṃ)芒果樹(ambaṃ),它枝葉茂密(saṃvirūḷhaṃ),呈現出深綠的光澤(nīlobhāsaṃ)。」
「我看見(tamaddasaṃ)它為了果實(phalahetu)而(被砍得)支離破碎(vibhaggaṃ),看到這個(taṃ disvā)後,我便過著出家人(bhikkhācariyaṃ)的生活(carāmi)。
91.
石頭被善打磨至完成,女人掛著一對(手環)
兩環發出聲響,我看見那個後因此而行梵行
92.
那鳥帶著其腐肉,
一個擁有,其他許多鳥就來搶
因為食物的緣由而來搶,我看見那個後因此而行梵行
93.
我看到一隻公牛在牛群中,移動而擁有容色和力量。
他因為慾望的原因而被刺穿,我看見那個後因此而行梵行
菩薩聽了他們的偈詩說:「善哉,尊師!這些對象隨順於您等的出家生活。」他對四位獨覺佛表達讚美之詞,聽完他們的教誨後,菩薩對家庭生活失去了希望。獨覺佛回去的時候,早餐後安坐,菩薩對妻子說:「我妻!四位獨覺佛棄國出家,沒有任何執著,也沒有障礙,得到了快樂的出家生活;而我卻依賴工資生活,家庭生活到底有什麼用呢?請你留在家中,照顧兒子。」他接著唱了兩首偈:
94.
羯陵伽國的迦蘭杜,犍陀羅國的那伽支,
毘提訶國的尼彌,般闍羅國的頓目訶。
他們捨棄王位,出家而沒有世間的執著。
95.
所有這些國王聚集在一起,就像火焰一樣燃燒。
我也將獨自而行而幸福,放下諸多的感官欲樂
他的妻子聽到這些話說:「因為貴君聽了獨覺佛的教誨,我也在這個家庭中無法滿足了。」她又唱了一首偈:
96.
「這正是時機,沒有其他可言,
如果我不跟從教誨,我之後便不能了。
我也將獨自行走,像一隻鳥解脫於人類的手掌。」
菩薩聽了妻子的話,默默無語。然而,她卻瞞著菩薩,想先行出家。她說:「貴君!我去水槽取水,請您照看孩子。」於是她走到水槽那裡,取了水出來,然後前往市外的苦行者那裡出家。
菩薩知道她不會回來,自行撫養孩子。隨著孩子們漸漸長大,理解事物的時候,讓他們試著做飯。有一天飯稍硬,有一天稍軟,有一天很好,有一天很差,有一天毫無鹽分,有一天則味道過鹹。孩子們對父親說:「父親!今天的飯硬,今天的飯軟,今天很好,今天無鹽,今天則鹽味過重。」菩薩說:「是的,愛兒!」他心中思索:「這些孩子已經知道怎麼煮飯、煮得好、有鹽、無鹽,他們可以自己生活,該是我出家的時候了。」然後他把孩子托付給親戚,出家修行,住在市外。
每天前往波羅奈乞食的比丘尼(菩薩的前妻)見到他,詢問:「尊者!您托付的孩子們都被殺了嗎?」菩薩回答:「我沒有殺孩子們,我在他們理解事物時出家;而你卻未看顧他們就出家自樂。」於是他唱了最後一首偈:
97.
他們能分別生與熟,已知咸與不咸。
我看到這一幕而出家,於是我也如你一般修行
於是菩薩教誡比丘尼,讓她離去,她也信受教誡,向菩薩告別,前往她想去的地方。事實上,從那天起,他們再也沒有見面。菩薩依靠禪定得到神通,再生梵天界
最後,佛陀講完這段法語,說明聖諦的道理,講完聖諦後,五百比丘成為阿羅漢,而佛陀則作了本生今昔的結語:「那時的女兒是蓮華色尼,兒子是羅睺羅童子,遊行尼是羅睺羅之母,遊行者即是我。」
佛陀的結語
佛陀講完這則故事後,揭示當時各人物的身份:
「當時的陶工之子是羅睺羅(Rāhula),
陶工之女是優波羅花比丘尼(Uppalavaṇṇā),
他的妻子是羅睺羅之母**,
而那位陶工,正是我自己。」
409. Daḷhadhammajātakaṃ堅持正義本生經(佛陀恢復老象榮譽的故事)
翻譯:Jojo
「我曾為國王效力,如今卻被遺忘……」
這則本生經是佛陀在瞿師羅林(Ghositārāma),位於憍賞彌(Kosambi)時所說關於母象跋陀伐提迦(Bhaddavatikā)和優填王(Udena)的。優填王和母象的故事會在 JaA.497中詳說
當時,優填王的母象跋陀伐提迦遭受冷落。她年輕時,曾為國王出征、運送訊息,備受寵愛。然而,當她年老體衰,無法再服侍國王時,所有的榮耀與恩寵都被剝奪,她被驅逐到森林中,靠著吃刺果(Ketaka)**為生。
某日,這頭母象外出時,遠遠看見佛陀,正被一群阿羅漢聖者圍繞,展現出無比的佛陀威儀,準備進入城中托缽乞食。
母象看到佛陀,立即伏倒在地,淚流滿面,向佛陀懇求道:
「世尊,您是全知者,是拯救世界的導師。
當我年輕力壯時,優填王視我如寶,曾說:
『我的性命、王國與王妃,皆是因她而得。』
他極為寵愛我,讓我佩戴金飾,住在鋪滿香泥的象廄裡,
夜晚燃點香油燈,為我設置薰香器皿,
在我的糞堆放在黃金甕,
讓我站在華麗的地毯上,享受各種美味佳餚。
但如今,我年老無用,他已不再關愛我,
所有的榮耀與寵愛都被剝奪,
我只能在森林中,靠吃刺果維生,
如今我無依無靠,除了您,我別無依靠。
請您憶念我的功勞,使優填王想起我的貢獻,
讓我能夠恢復往日的榮耀!」**
佛陀安慰她:「去吧,我會向國王開示,讓他恢復你的榮耀。」
說完後,佛陀前往王宮門口,國王見佛陀到來,恭敬地迎請他入宮,並設供僧眾。
用餐結束後,佛陀問國王:「大王,跋陀伐提迦現在在哪裡?」
國王回答:「世尊,我不知道。」
佛陀開示道:「大王,對曾經效忠的人,給予榮耀之後,不應在他們年老時就棄之不顧,而應當懷抱感恩之心。
「跋陀伐提迦年輕時,曾為您奔波,保護您的王國,如今卻無依無靠,淪落荒野,以刺果為食,讓她受苦對您來說並不恰當。」
國王聽後,深感愧疚,當即下令恢復她的尊榮。
這件事傳遍了整座城市,百姓們紛紛議論:「佛陀因述說她的功勞,使她重新獲得尊榮!」
比丘們也在法堂中討論此事。佛陀來到法堂,聽見比丘們的討論後,說道:「諸比丘,這並非我第一次因述說功德而使她獲得尊榮。」
於是,佛陀講述了一則過去世的故事。
往昔之事
很久很久以前,當波羅奈(bārāṇasī)由堅持正義王(daḷhadhammo)**統治時,菩薩投生於一位大臣家庭,長大後成為國王的重要顧問,深受器重。
國王擁有一頭極為強壯的母象,她一天可奔走百由旬,不僅負責傳遞皇家訊息,更在戰場上衝鋒陷陣,擊敗敵軍。國王非常珍愛她,為她安排所有的榮耀與恩寵,就如同優填王對待跋陀伐提迦一般。
然而,當這頭象年老力衰後,國王便撤去她的所有尊榮。她變得無依無靠,只能靠吃野草與樹葉維生。
某日,宮中器皿不足,國王召喚陶工進宮,詢問:「我們的器皿不夠,該如何是好?」
陶工回答:「大王,我沒有牛車來運送牛糞(製陶所需的燃料)。」
國王聽後,命人尋找那頭老象,大臣回報:「她現在在森林裡任意流浪。」
國王之後將她賜給陶工,讓她拉車運送牛糞。
陶工領受命令後,便將母象駕於車前,使她日復一日地拉牛糞車。
母象的哀求
某日,當她拉著牛糞車走出城門時,迎面遇見了菩薩(當時為大臣),她立即淚流滿面,伏倒在地,向他哀求:
「大人,當我年輕力壯時,國王曾賜予我無比的榮耀。
如今,我因年老而被棄如敝屣,無依無靠。
現在,國王竟將我賜給陶工,
讓我拖著這滿載牛糞的車輛!
除了您,我無依無靠,
請您為我向國王陳情,讓我恢復昔日的榮耀!」
她悲泣地吟誦了三首偈頌:
98
「我曾為daḷhadhammassa王效力,負載承受重擔
胸前承擔著箭矢,戰鬥中勇敢無畏。」
99
「難道國王不知道,我所作的偉業?
在戰鬥中表現得好,且擔當信使向各方傳信」
100
「如今,我孤苦無依,我的死期恐怕已近!
淪為陶工的奴役,只能運送牛糞,」
菩薩聽後,安慰她:「不要悲傷,我會向國王進言,讓你恢復榮耀。」
菩薩的勸諫
菩薩入宮後,對國王說道:
「大王,這頭母象年輕時,曾在戰場上浴血奮戰,曾日行百由旬傳遞您的詔令,您曾恩寵她,如今卻將她交給陶工運送牛糞,如此待她,難道合適嗎?」
接著,菩薩以偈頌勸諫國王:
101
「只要他還是熟練的時候就養育他,
當失去利益時,王就捨棄戰象。」
102
「誰過去對自己作善的,但對他已作的善不記得
他所渴望的幸福就會崩解。」
103
「誰過去對自己作善的,但對他已作的善心記得
他所渴望的幸福就會增長。」
104.
「尊敬的,在這裡聚集的,我要和你們說
所有感恩的人,會長久在天界停留!」
國王聽完後,深感懺悔,立即下令恢復母象的所有榮耀。
從此,國王依照菩薩的教誨,廣行布施,修持善行,最終往生天界。
佛陀的結語
佛陀說完這個故事後,揭示當時各人物的身份:
「當時的老象即是跋陀伐提迦(Bhaddavatikā),國王即是阿難尊者(Ānanda),而充滿智慧的大臣,正是我自己。」
410. somadattajātakaṃ 須摩達多象本生經(帝釋天菩薩去除隱士的悲傷)
翻譯:Jojo
「深入森林之中……」
這則本生經是佛陀在**祇樹給孤獨園(Jetavana)**時,針對一位年長比丘的悲傷所說的。
當時,一位年長的比丘收了一名年輕的沙彌為弟子,這名沙彌從順恭敬,精進修行。然而不久後,他因病去世。年長比丘無法承受喪失弟子的悲痛,日夜哭泣,哀傷不已。比丘們見狀,便在法堂討論:「這位老比丘一直在悲傷,顯然他沒有修習死隨念(Maraṇasati)。」
佛陀來到法堂,詢問比丘們在討論什麼。當他聽完之後,便說道:「這不是他第一次因失去至親而哀傷不已。」
於是,佛陀講述了一則過去世的故事。
往昔之事
很久很久以前,當**波羅奈(Benares)由梵授王(Brahmadatta)**統治時,菩薩是帝釋天(Sakka)。
當時,波羅奈城裡有一位富裕的婆羅門,捨棄世俗生活,前往喜馬拉雅山修行,成為隱士,以採集野果與樹根為生。
某日,這位隱士在森林中尋找果實時,發現了一隻年幼的象寶寶,孤零零地站在樹下,顯然與象群失散了。
他憐憫地收養了這頭小象,取名為「須摩達多(Somadatta)」,並視如己出,用嫩葉與青草餵養他。
多年過去,須摩達多逐漸成長為一頭強壯的公象,與隱士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如同父子一般。
然而,某日,須摩達多吃了過量的樹葉與水果,導致消化不良,最終倒地不起,奄奄一息。
隱士當時外出採集果實,回來時,發現須摩達多並未如往常般迎接自己,內心頓時充滿不安。他說:
105.
‘還在森林遙遠處,我的兒子就來迎接我了
那隻象因為什麼而不出現?須摩達多現在在哪裡?‘
當他四處尋找時,終於在森林小徑的盡頭,看見須摩達多倒在地上。當隱士上前撫摸時,須摩達多已經停止了呼吸。
他痛苦地抱住象屍,淚流滿面,哀號道:
106.
「他就這樣倒下,如同嫩芽被無情地割斷。
我心愛的須摩達多,如今躺在冰冷的大地上……」
(第二首偈頌)
帝釋天的開示
此時,身為帝釋天(Sakka)的菩薩,正在天界觀察世間,見到這位本已捨離妻兒的隱士,如今卻因為一頭象的死而痛哭不已。
他心想:「這位隱士當年捨棄妻兒,選擇修行,應當心無掛礙,但如今卻因須摩達多的死而悲傷不已。我應當開導他,使他振作起來。」
於是,帝釋天立即降臨人間,懸浮於空中,對隱士說道:
107.
「作為出家人,應當解脫具念,
為了死者哀嚎,這對沙門來說是不善的」
(第三首偈頌)
隱士聽後,仍然無法放下悲傷,回應道:
108.
「沙迦,人與野獸一同共住,
心生起情愛,對於那個不能不悲傷」
(第四首偈頌)
天帝釋開示道:
109.
「哀嚎於死亡,哭泣咕嚕
因此仙人你不要哭泣,哭泣他們說是沒用的
110.
婆羅門,如果哭泣能使死去的人復生
所有人都一起為彼此的親屬哭泣了
隱士聽聞此言,內心的悲傷頓時去除。他便天帝的教誨說:
111.
「烈火存在在我的心中,就如酥油灑進火中,
現在如水般熄滅,我一切的悲傷也熄滅。」
(第七首偈頌)
112.
「我的心曾被悲傷的箭矢刺傷,
我被憂傷所折磨,不能去除對於兒子的憂傷!」
(第八首偈頌)
113.
「我如同被刺的痛苦已去,
離開憂傷,心中寧靜。
我不再悲傷,不再哭泣,
因為聽了你的教誨。」
(第九首偈頌)
結語
帝釋天這樣給予隱士教誨後,便回到了自己的天界。
佛陀說完這個故事後,對比丘們說道:「當時的小象,即是現在這位已故的沙彌;那位悲傷的隱士,即是這位年長的比丘;而當時的天帝釋,正是我自己。」
411 haritacajātakaṃ 須尸摩王本生經 (國王菩薩見衰老而出家的故事)
翻譯:匿名
「從前我的頭髮是黑色的」——世尊住在祇園精舍時,針對大出家之事而說法。當時比丘們在法堂中談論著佛陀出家的功德。世尊到來後問道:「比丘們,你們現在聚集討論什麼?」比丘們回答後,佛陀說:「比丘們,這並不稀奇。如今我已圓滿波羅蜜,歷經無數個萬億劫的修行而出家。事實上,我早在過去世就曾捨棄統治三百由旬的迦屍國而出家。」接著講述了過往因緣。
故事發生在波羅奈國,當時梵授王統治國家,菩薩投生在王的國師妻子腹中。正是在那一天,波羅奈王也生下了一位王子。在命名的時刻,菩薩被稱為「須尸摩童子(Susīmakumāro)」,王子則被稱為「梵與童子(Brahmadattakumāro)」。國王得知兩位嬰兒同日出生,便派人將菩薩帶來,交給乳母與王子一同撫養。兩人成年後,容貌俊美如天童,共赴得叉尸羅(Takkasilā)學習諸藝後歸來。王子成為副王後,與菩薩同食共寢。父王去世後,王子繼位,賜予菩薩崇高地位並任命為國師。一日,國王裝飾都城如帝釋天宮,自己騎著如伊羅婆那象(Erāvaṇa)般的寶象,讓菩薩乘象後座繞城巡行。國王的母親站在獅籠旁觀望,當看見兒子坐在象背繞城歸來時,竟心生愛戀。回宮後她絕食躺臥,心想:「若得不到他,我寧願死在這裡。」
王沒有見到母親,便問:「母親在哪裡?」母親回答:「我生病了。」王聽後趕往母親床前,問道:「母親的病如何?」母親感到羞愧,不知該如何回答。王於是轉身回到王座,召來妃子,並說:「我看母親似乎不開心。」王后為太后按摩後背時詢問,女性之間沒有秘密,太后如實相告。王后回報後,國王說:「好吧,去安慰她。我將讓國師當國王,立她為第一王后。」使者轉達後,國王召國師表明心意:「親愛的,請救我母親性命。你將成王,她作王后,我當副王。」菩薩拒絕:「這不可行。」但經再三懇求最終同意。於是國王讓位給菩薩,立母親為王后,自己退居副王之位。
眾人和諧共處一段時間後,菩薩在宮中感到厭倦,生起離欲之心,決意出家。他獨處時如牢中囚徒、籠中困雞。此時第一王后心想:「國王不喜與我共處,總是獨居。他年輕俊美,而我已老邁白髮。不如謊稱『陛下頭生白髮』,設法讓他與我歡好。」
某日,她假裝為王檢查頭蝨,便對國王說道:「大王,您年紀大了,頭上長了一根白髮。」菩薩回應:「我的妃子,既然如此,請你將這根白髮拔下來,放在我手上。」於是,她從王的頭上拔下了一根頭髮,然後扔掉,取下自己頭上的一根白髮,遞給國王,說:「大王,這就是您的白髮。」
菩薩看到這一幕,心中感到恐懼,額頭如金色的板子般流出冷汗。他自言自語:「須尸摩,你年輕時虛度光陰,正如村裡的豬在污泥中打滾,沉溺於欲望的污濁而無法自拔。難道現在不是放棄欲望,去雪山出家修行的時候嗎?」於是,他吟唱了第一首偈。
114.
往昔黑髮何處去?今於頭頂見白絲。
須尸摩見此景象,正法修行時已至。
菩薩讚歎梵行功德後,王后驚恐心想:「我本想束縛他,反而促使他決心離去。」於是為勸阻出家,她以兩偈讚美其容顏:
115.
大王!我有白髮,你卻沒有。
白髮在我頭上,我為私心說謊,願王寬恕此過
116.
陛下青春正盛,如嫩芽初發。
請治王國並憐妾,莫追虛幻修行
菩薩聽了王后的話,回應說:「我的妃子!你雖如此說,但當我衰老時,這些黑髮終將如麻絮般變白。我見過那些戴青蓮華鬘的俊美青年,那些剎帝利少女巔峰時的嬌容,最終都走向衰老毀壞。這生命的本質就是如此啊!」
菩薩進一步以佛的教化方式說法:
117.
「我曾見青春少女,肌膚柔滑腰纖細。
如黑藤蔓搖曳行,令男子心蕩神馳。
118.
再見彼女老邁時,八九十歲彎腰行。
拄杖顫抖步蹣跚,如破損牛軛吱鳴。」
菩薩繼續以二偈表達對世俗的厭離:
119.
「我獨臥榻思緒長,觀此變遷悟無常。
既見自身亦如是,不樂家居正是梵行時
120.
家宅歡愉如繩縛,智者斷此
不願求並捨棄欲樂。」
菩薩如此開示欲樂的誘惑與過患後,召集親友交代國事。在眾人哭泣聲中,他捨棄榮華進入雪山出家,修得禪那神通,最終轉生梵天界。
世尊說完法義,揭示真理,為眾人施予甘露法雨後總結本生。佛陀為本生和今世作了總結:「當時的王后是羅睺羅之母,友伴國王是阿難,而須尸摩就是我。」
412. koṭasimbalijātakaṃ 綿樹頂本生經 (應謹慎於煩惱的故事)
翻譯:匿名
這則本生譚是佛陀在祇園精舍時,為了調伏比丘們的煩惱,講述了這則本生故事。佛陀在用黃金鋪成的精舍內,看到五百位比丘被欲望的念頭所困擾,便召集僧眾。於是,他對他們說道:「你們這些比丘!對於可怕的事物應當保持警覺。煩惱就像森林中的尼拘律樹(Nigrodha)一樣,不斷生長,最終會摧毀一個人。」
接著,佛陀開始講述過去的故事:「昔日,我曾住在綿樹頂(Koṭasimbali)的樹神,看到一隻鳥在啄食尼拘律樹的種子。牠心中思忖:『我家今後將遭破壞。』」
於是,佛陀繼續講述過去的事情。
從前,在波羅奈國,梵授王統治時,菩薩轉生為住在綿樹頂的樹神。那時,有一隻金翅鳥王,展翅高飛,身長達到一百五十由旬,鼓動翅膀掀起大海的波浪,抓住了千尋長的龍王。龍王因此放棄了口中所含的食物,被金翅鳥叼著飛向森林。龍王心想:「我得設法自救!」
於是,龍王化作蛇身,伸入一株尼拘律樹中,纏繞在樹上。由於金翅鳥的強大力量和龍王的龐大身軀,尼拘律樹連根拔起。然而,龍王決不放棄這棵樹。金翅鳥將尼拘律樹和龍王一同捕獲,飛到綿樹頂時,龍王橫臥在樹幹上。金翅鳥撕裂龍王的腹部,吃掉了他的脂肪,然後將殘骸扔進海裏。
此時,有一隻鳥棲息在尼拘律樹上。當尼拘律樹被拔起時,牠高飛落在了綿樹頂。樹神看到這一幕,心中思忖:「這隻鳥會在我的樹幹上拉屎,屆時我的住所將受到污染,我的家也將被毀壞。」
樹神心中生起恐懼,導致綿樹從頂到根都開始震動。
金翅鳥王見樹在震動,便詢問原因,唱出了兩首偈:
121.
「我長達千尋,擒龍至此處,
你我皆巨軀,為何你顫抖?」
122.
「這鳥比我小,身形極微小,
你卻如此懼,綿樹頂震動,
究竟為何故,你對牠恐懼?」
為了說明原因,樹神唱出了四首偈:
123.
「大王!你吃的是龍的肉,而這隻鳥卻吃樹的果,
尼拘律樹的種子,無花果實等,
優曇婆羅華和菩提樹的子嗣,
若牠在樹上拉屎,我的樹就要枯死了。」
124.
「樹木茂盛成長,遮蔽了我的樹幹,
我的樹被覆蓋隱匿,我將會變成枯木。」
125.
「其他種類的樹,根枝繁茂生長,
由於這種鳥,(此樹)的種子也會枯萎。」
126.
「樹木攀附生,侵佔大樹身,
大王!因此我恐懼,預見未來禍。」
金翅鳥聽了樹神的話後,唱出了最後一首偈:
127.
「可怕的事情也可防護,智者能預見未來,
觀察彼此的世界,智者怖畏未來。」
金翅鳥說完,便用自己的威力將那隻小鳥趕走。
佛陀說:「對於可怕的事物應當感到恐懼。」在講述完這些法語後,闡述了聖諦的道理。五百位比丘因此成就了阿羅漢。佛陀為本生和今世作了總結:「當時的金翅鳥王是舍利弗,而樹神就是我。」
413. dhūmakārijātakaṃ 都瑪伽利牧羊者本生經 (因優待新兵而戰敗的拘薩羅王)
翻譯:匿名
這個本生譚是佛陀在祇園精舍時,針對拘薩羅國王對新人的優待所作的談話。
某天,拘薩羅國國王(Kosala)沒有好好照顧那些長期效忠的老兵,反而特別禮遇新來的士兵。後來邊境發生動亂,當國王準備出征時:
他想:「這些受禮遇的新兵應該會奮戰吧?」但新兵們不願作戰。
又想:「老兵們應該會奮戰吧?」但老兵也不願參戰。
結果,匪賊最終獲勝。
戰敗的國王因優待新人而失敗,意識到這是自己敗北的原因。撤退回舍衛城後,他思索:
「難道只有我因為這樣而戰敗嗎?還是過去也有其他國王遭遇過同樣的情況?」
於是,國王在用完早餐後前往祇樹給孤獨園,恭敬禮拜佛陀後提出這個疑問。
佛陀回答:
「大王!這並非你一人如此,昔日的國王們也曾因優待外來者而遭遇敗北。」
應國王的請求,佛陀開始講述過去的故事。
從前,在拘留國(Kuru)的因陀羅婆羅薩多城(Indapatta),有位優第提拉族出身的國王,名叫財勝(Dhanañjaya)。
當時,菩薩轉生為一位國師的家庭。成年後,他在得叉尸羅(Takkasilā)學習了一切學藝,隨後回到因陀羅婆羅薩多城。父親去世後,他繼承了國師的地位,成為國王在聖事和俗事上的指導者,被稱為「毘都拉賢者」(Vidhura)。
此時,財勝王只關注新兵,卻忽視老兵。當邊境發生騷動、準備出征時,國王心想:
國王想:「新兵應該懂怎麼作戰。」但新兵們不願出戰。
又想:「老兵應該會作戰。」但老兵也不願參戰。
戰敗的國王撤退回因陀羅婆羅薩多城,心中思索:
「我因優待新人而敗北。」
某日,他再次思考:
「難道只有我會因為優待外來者而戰敗嗎?還是過去也有其他國王遭遇同樣情況?」
於是,他決定向毘都拉賢者請教。
國王在毘都拉賢者面前坐下,詢問原因。此時,佛陀(以毘都拉賢者的身份)說明了他的問題,並唱出第一首偈:
128.
「國王詢問毘都拉:
『樂於法的優第提拉啊...』」
「『婆羅門啊,你可知道
是否有誰獨自承受巨大悲傷?』」
菩薩聽後說道:
「大王!您為何如此痛心?過去有一位名叫都瑪伽利(Dummedha)的牧羊者婆羅門,他帶著一大群山羊在森林中圍欄放牧,點燃火焰看守羊群,以羊乳等為生。
有一天,他發現幾頭金色的鹿來到圍欄,心生愛慕,便放棄看護山羊,轉而關注那些鹿。
隨著秋季到來,鹿群匆匆奔向雪山,而山羊因無人照料而死去。最終,他因悲傷患上黃疸病而亡。
這位婆羅門因優待新來的鹿,付出了慘痛代價,最終身心俱疲,慘遭敗亡。」
菩薩以此為例,繼續唱出以下偈頌:
129.
「婆悉咤姓的婆羅門,
與山羊群居森林中,
他升起裊裊炊煙,
日夜辛勤不敢懈怠。。」
130.
「因那煙霧的氣味,鹿群和蚊蟲被驅趕。
雨季來時他們靠近山羊,和諧共處似無憂。」
131.
「他棄守山羊群,
將愛寄託於諸鹿,
不知這樣的後果,
就是導致山羊全死亡。」
132.
當秋季來臨,林中蚊蟲消失後,
鹿群便進入山峽深處,回到河流源頭。
133.
見鹿群離去,山羊也已消失,
這婆羅門變得消瘦憔悴,面色蒼白如患重病。
134.
就像這樣,若有人捨棄原有親友,
轉而親近外來者,
他將如這都瑪伽利婆羅門般,獨自承受巨大痛苦。
菩薩如此開導國王。國王聽從勸告後心生喜悅,賜予大量財物。從此國王專心關照國內臣民,行善積德,最終得生天界。
佛陀講完這個法義後,揭示本生因緣:「當時的拘留國王(Korabyarājā)就是阿難(Ānando),都瑪伽利婆羅門是波斯匿王(Pasenadikosalo),而智慧大臣維杜拉(Vidhurapaṇḍito)就是現在的我。」
414. jāgarajātakaṃ 覺醒者本生經 (因保持清醒讓盜賊退下的故事)
翻譯:匿名
此本生經是佛在祇園精舍時,針對某位男居士所作的談話。事實上,這位男居士是初果聖者。他與車乘的商隊從舍衛城出發,途中經過艱難險阻。
此時,隊長在一處清淨的水源旁,解開了五百乘的車,準備調整軟硬適中的美食,以此作為宿處。隊中的人們紛紛躺下入睡,而這位男居士則在隊長身側的一株樹根下開始經行。
在那個時候,有五百個盜賊想要掠奪商隊,帶著各種武器將商隊包圍。他們發現男居士在經行,便說:「等這個人睡著後,我們就開始掠奪。」於是他們藏身在各處。
然而,男居士在夜裡一直經行直到天明。破曉時分,盜賊們丟下已準備好的石塊和木槌,對商隊隊長說:「喂!領主!多虧這位不放逸的人保持清醒,你們才能保住性命。他現在是你的恩人了,你應當禮敬他。」說完便離開了。
眾人很快醒來,看到那些丟棄的石頭等物,紛紛說:「我們能活命全靠這位」,於是對這男居士表達敬意。
男居士完成了前往目的地的工作後,回到舍衛城,來到祇園精舍,恭敬地向佛陀頂禮,禮拜之後坐下。佛陀問:「男居士!你看起來很疲憊哦?」他向佛陀解釋了事情的經過。佛陀說:「男居士!你不只是唯一因保持覺醒而獲得成就的人,古代智者也曾如此。」應其請求,佛陀講述了過去世的因緣。
很久以前,在波羅奈的都城,梵授王治國時,菩薩再生在婆羅門家族。成年後,他在得叉尸羅學習了各種學問,之後回到家庭生活。然而,不久便證得禪那與神通,在雪山地區以站立與經行的姿勢修行,整夜不眠持續經行。
他常常站著不眠,整夜步行,已成為他的習慣。在他步行的終點,有一棵樹的樹神,對他的修行感到非常滿意。樹神站在樹幹的裂口處,吟唱出第一首偈:
135.
「誰在這裡覺醒者中沉睡,誰在這裡沉睡者中覺醒?
誰能明白此中意?誰能解答我疑問?」
菩薩聽到樹神的話,回答說:
136.
「我於覺醒中沉睡,我於沉睡中覺醒。
我明白此中意,我來解答你疑問。」
樹神繼續追問:
137.
「如何覺醒中沉睡?如何沉睡中覺醒?
如何明白此中意?如何解答我疑問?」
面對樹神的提問,菩薩為了說明其意義,唱出這首偈:
138.
「那些不知正法者,不識戒律與調伏,
當他們沉溺昏睡,我在他們之中常覺醒。
接著說:
139.
「那些已斷貪瞋痴,遠離無明垢染者,
當他們保持覺醒,我在他們之中得安眠。
140.
「如是覺醒中沉睡,如是沉睡中覺醒,
如是明白此中意,如是解答你疑問。」
當菩薩這樣解答問題時,樹神感到滿足,讚嘆菩薩唱出的最終一首偈:
141.
「善哉!覺醒中沉睡,善哉!沉睡中覺醒,
善哉!明白此中意,善哉!解答我疑問。」
樹神讚嘆菩薩後,便回到自己的居所。
最後,佛陀為這段法語作結語:「那時的樹神是蓮華色尼(Uppalavaṇṇā),苦行者就是我。」
415. kummāsapiṇḍijātakaṃ 酢味粥食本生經 (菩薩因為供養獨覺佛食物而下生成為國王的故事)
翻譯:匿名
這個本生談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對茉莉(Mallika)王后所作的談話。她是舍衛城(Sāvatthiyaṃ)一位花匠首領的女兒,容貌絕倫且福德深厚。十六歲那天,她和其他女子一起去花園,把三杯酢味粥裝入花籃。
她從市裡出發時,看見全身放光的佛陀在比丘僧團圍繞下正要進城,便將那三團酸粥獻上。世尊以四天王所獻的缽收下了供養。茉莉卡也以頭頂禮如來的雙足,心中生起對佛陀的歡喜,然後退立一旁。世尊注視她後展露微笑。尊者阿難(Ānando)問道:「世尊,如來因何緣故而微笑?」世尊解釋說:「阿難,這少女因供養這三團酸粥的果報,今日將成為憍薩羅王(Kosala)的王后。」
那天,拘薩羅國王波斯匿與摩揭陀王阿闍世(Ajātasattu)發生戰爭,戰敗後騎馬返回時,聽見了她的歌聲,心被吸引便驅馬前往花園,便策馬奔向花園。這位具足福德的少女看見國王並未逃跑,反而上前抓住馬的韁繩。國王在馬背上問她:「妳有主人嗎?」他知道她未婚配後,便下馬休息片刻,然後讓她同乘一馬,在軍隊護送下進城,先送她回娘家,傍晚派車以隆重儀式迎娶,立為第一王后。從此她深受國王寵愛,具備早起等五種美德,如同天女般侍奉國王,也成為佛陀虔誠的信徒。全城都知道她因供養世尊三團酸粥而獲得如此福報
某日,比丘眾在法堂上開始談話:「法友們!茉莉夫人只因供養佛陀三團酸粥,當日就獲得加冕,佛陀的功德真是不可思議啊!」
佛從他的地方出來,問道:「比丘們,今天聚在這裡有什麼話要說?」比丘們回答:「我們在談論這個緣由。」佛說:「比丘們,茉利夫人向一切知智者的佛供養三碗酢味粥,得以成為拘薩羅王的王后,這並非不可思議,為什麼呢?因為佛的功德偉大。過去的賢者們也曾向獨覺佛供養無鹽無油的酢味粥,依此果報,在第二生中得到了三百由旬迦尸國王的榮耀。」
於是,佛為大家講述了過去的故事。
昔日,在波羅奈梵授王(Brahmadatte)統治時,菩薩再生於某個貧窮之家。長大後,他在一個豪商那裡工作以維持生計。某天,他從店中得到了四杯酢味粥,心想:「這正好適合我當早餐。」
出發工作時,他看見四位獨覺佛正在波羅奈城中托缽,心中思忖:「他們來波羅奈,而我有四杯酢味粥,如果我能把這些供養給他們該多好!」於是,他走近獨覺佛,恭敬地說:「尊者,我手中有四團酸粥,誠心供養,願此功德長久利益安樂我」
接著,他為四位獨覺佛準備了座位,鋪上草墊,然後獨覺佛依次就坐。他用棕櫚葉運水來灑清水,最後把四杯酢味粥盛入四個缽中,敬禮道:「願此功德使我永離貧窮,成為證得一切智智的因緣。」
獨覺佛用餐後為他祝福,飛往難陀母鹿園(Nandamūlakapabbhārame)。
菩薩合十心生喜悅,目送獨覺佛離去後繼續工作,終生憶念此善行。命終後因這功德投生為波羅奈王后的胎兒,取名梵授童子(Brahmadattakumāro)。
當他去世時,依其果報,轉生於波羅奈國王的王妃之胎,名為梵授童子(Brahmadattakumāro)。他自學會走路起,就以宿命通憶起前世:「我原是本城的工人,供養四位獨覺佛四團酸粥,因此轉生王家。」成年後到得叉尸羅(Takkasilā)學成諸藝,回國向父王展示所學,被欣喜的父王立為副王。父王去世後繼位,又迎娶容貌絕倫的憍薩羅國公主為王后。登基大典時,將全城裝點如天界般莊嚴。
他在街市遊行後,登上華麗的露台,坐在高座中央,白色天蓋懸於上,四周圍繞著——一方是大臣,一方是穿著華美服飾的婆羅門和居士,一方是手持貢物的市民,一邊是如天女般的六千舞姬
當他看到這恍惚而華麗的繁榮時,他憶念前業:「這些金器瓔珞、白傘華蓋、無數象馬車乘、滿藏珠寶的倉廩、各種穀物堆積如山的領土、天女般的妃嬪,全都是我的財富!這一切榮華都源於供養四位獨覺佛四團酸粥的功德。」
憶及此事,全身充滿喜悅,心中的歡愉如泉湧般湧現。他在大眾中吟唱起感慨之歌,唱出了以下兩首偈:
142.
「供奉覺者雖微小,不可輕視其果報。
看看無鹽無油粥,所帶來殊勝福報。
143.
我擁有眾多的象、馬和牛,
財寶和穀物遍布全土。
這些婦女如同天人,
請看!這就是酸粥的果報。
注釋:
「酸粥團」指將四團酸粥一起供養。意思是:若人確信果報,以清淨心供養具德沙門婆羅門,即使供品微少也能帶來巨大福報。偈云:
「對清淨心供養者,沒有所謂小布施。
無論是如來佛還是其弟子。
在住立於涅槃上者,如此的心就有如此的果」
為說明此義,可舉例:
「我曾施粥予比丘,乞食途中得供養。
看我如今天宮殿,成為天女享欲樂。
千名天女隨侍我,此乃善業果報現。
因此我有此容光,因此我享此安樂。
心願所求皆實現,光明普照十方界。」(vi. va. 804, 806).
「比丘們啊,如果眾生能如我所知般了知布施分享的果報,他們必定不會不先布施就享用食物,也不會讓吝嗇的污垢佔據他們的心。即使只剩下最後一口食物,若有接受者,他們也不會不分享就獨自食用。但比丘們,正因為眾生不能如我所知般了解布施分享的果報,所以他們才會不先布施就享用食物,讓吝嗇的污垢佔據他們的心。」(《如是語》26)
菩薩在自己天蓋祝日時感到歡喜悅樂,吟唱出這兩首偈。從那時起,這被稱為「國王心愛之歌」
菩薩的舞女、其他舞蹈家、音樂家,以及城中大眾和大臣們都齊聲說:「此為我們王喜悅之歌。」並紛紛歌頌。
經過一段時間後,王妃想要了解這首歌的意義,但她沒有直接向菩薩詢問。某日,王對妃子的一些美德感到非常滿意,便問道:「我妃!我該如何才能滿足你的願望,請你告訴我。」
妃子回答:「依靠陛下我什麼都不缺,這些對我無用。若真要賜予,請為我解釋那首歌的含義」
王終於同意:「好吧愛妃,我會解釋。但不會私下告訴你一人。我要命人巡行十二由旬寬的波羅奈城(Bārāṇasiyā),在王宮門前搭建寶石亭閣,鋪設寶座,召集大臣、婆羅門、十六千宮女和全城百姓,在眾人環繞的寶座上講述。」王后欣然接受。
國王如言準備後,如帝釋天王(Sakko devarājā)般在人群環繞中坐於寶座。盛裝的王后鋪設金椅,在一旁注視著這莊嚴場景說:「陛下,請懷著喜悅為我解釋這首吉祥之歌的含義,就像將滿月升起在天空般清晰。」然後她念出第三首偈頌:
144.「憍薩羅王(Kosalādhipa)啊,您不斷重複這偈頌。
國家之主啊,我詢問您,為何如此歡喜放光?」
當時,菩薩為了闡明這首偈的意義,唱出了以下四首偈:
145.
就在這座城市裡,我曾生於某個家庭。
作為受雇的工人,持戒維生計。
146.
「某日我出門工作,遇見四位沙門。
他們具足威儀,清涼無煩惱。
147.
「我以清淨信心,請他們坐葉墊。
親手奉上酸粥,虔誠供養佛陀。
148
「這善業的果報,使我享此榮華。
統治繁榮國土,擁有無上珍寶。」
聽完菩薩詳細講述自身業果,王后心生淨信說:「大王啊,既然您親證布施果報,從今往後請您將每份食物先布施給如法修行者再享用。」她讚歎菩薩說出偈頌:
149.
「憍薩羅王請布施後享用,切莫放逸。
轉動法輪吧,國王啊!莫行不義,請護持正法!」
注釋:「莫放逸」指在布施等善行上不懈怠。「轉動法輪」指善法之主(國王)應推行四種如法統治。「莫行不義」指不要像某些統治者般貪婪壓榨百姓。「護持正法」指應守護十種國王正法(布施、持戒、捨棄pariccāgaṃ、正直ajjavaṃ、柔和maddavaṃ、苦行tapaṃ、不瞋akkodhaṃ、不害avihiṃsañca、忍耐khantiñca、不違逆avirodhanan)。
菩薩同意她的話,唱出了以下偈:
150.
「賢淑的憍薩羅王后啊,我將反覆行此正道。
效仿聖者行誼,我樂見阿羅漢(arahanto)。」
說完後,國王觀察王后的成就,問道:「愛妃,我已詳述前世善行。但在這些女子中,論容貌風姿無人及你。你曾做何善業獲得如此福報?」於是又說偈問:
151.
你如天女般美麗,在眾多女性中光彩照人,
你做了何等善業,而擁有如此美貌的,善見妃!
此時,妃子對菩薩解釋了自己前世的美舉,唱出了以下偈:
152.
「我曾是安巴塔族(ambaṭṭhakulassa)的剎帝利(khattiya),為人作僕婢女(dāsī)。
持禁戒如法而活,遠離惡見。
153.
「當時我將自己的飯食,布施給一位比丘(bhikkhuno)。
現在有財富,成為快樂的女人,這是我善業的果報。」
注釋:
她也具有宿命智,因此能清楚講述。
「比丘」指一位獨覺佛。
在兩人共同詳細述說各自前世的行跡後,他們在都市的四門、市場中央及宮廷城門建立了六處布施堂,激勵全閻浮洲的眾生應當行大布施。兩人皆守戒律,持守布薩,最終命終後得以生天界之身。
佛述此法語後,作本生今昔之結語:「當時的王后是羅睺羅的母親(即耶輸陀羅),而國王就是我。」
416. parantapajātakaṃ 波蘭陀婆本生經 (提婆達多前世為父王時企圖殺害菩薩的故事)
翻譯:匿名
這個本生譚是佛在竹林精舍(veḷuvane)時,針對提婆達多企圖殺人的事件所作的談話。那時,比丘們在法堂開始討論:「各位,提婆達多(devadatta)為了殺害如來(tathāgata),竟如此處心積慮:他拉弓射箭、破壞戒律、放出狂象(nāḷāgiri),一心只想毀滅如來!」
佛來到他們那裏問道:「比丘們,你們剛才在討論什麼?」眾人回答:「是關於這些事。」佛陀說:「比丘們,這並非現在才發生。過去他也曾試圖殺害我,但未能得逞,反而自食惡果。」接著,佛陀講述了過去的故事。
過去,在波羅奈城(bārāṇasi),梵授王(brahmadatta)統治時,菩薩(bodhisatta)投生為王后的兒子。長大後,他在德叉尸羅(takkasilā)學習一切技藝,精通所有學問與咒術。學成歸來後,父親立他為副王。儘管身為副王,父王卻對他心懷殺意,甚至不願見他。
那時,有一隻母豺帶著兩隻幼崽,在夜間人們休息時,經過溝渠進入市集,靠近菩薩的宮殿寢室。在一間房間裏,有一位旅人把鞋子脫下,放在腳前,自己橫臥在地板上,尚未入眠。豺的幼崽因為飢餓而叫喚,母豺對它們說:「你們不要叫,這個房間裏的旅人把鞋子放在地上,橫臥在地上,等他入睡後,我們就可以拿他的鞋子來吃。」
菩薩憑藉智慧聽懂了牠的話,便從寢室開窗問:「誰在裏面?」
旅人回答:「大王!我是一個旅人。」
菩薩問:「你的鞋子放在哪裏?」
旅人說:「大王!放在地上。」
菩薩說:「你把鞋子掛起來。」
母豺聽了,心中對菩薩感到憤怒。
又有一天,母豺進入街道,一位醉漢想喝水,走到蓮池邊時不慎掉入水中,溺水而亡。那人身上穿著兩件衣物,其中一件裏藏有一千金幣,還有一個戒指。此時,豺的幼崽又開始叫喚:「我們肚子餓了。」母豺說:「你們不要叫,這個蓮池裏有一個死人,他身上有錢和衣服,他死後會被放在臺階上,你們可以吃這個人。」
菩薩聽到這件事,便開窗問:「屋裏誰在?」
一個人站起來回答:「大王!我在。」
菩薩說:「你去蓮池,把死人的衣物、那一千金幣和戒指拿來,不要讓屍體浮上水面,要讓它沉下去。」
那人依言而行。
母豺大怒說:「前幾天我的孩子們無法吃到靴子,今天又無法吃到死人。很好,接下來的三天,敵王將來圍城,那時,你父親會派你前去應戰,軍隊會斬下你的頭顱,我會飲你的喉血,以報這仇。你既與我結怨,走著瞧!」母豺怒吼著威脅菩薩,然後帶著幼崽離去。
第三天,敵王前來圍城。王對菩薩說:「我的兒子,去應戰。」菩薩回答:「陛下,我預見不祥,恐怕有生命危險,不敢去。」王說:「你死活與我何干?必須去!」菩薩答道:「謹遵王命,大王!」他率領軍隊,不從正門出城,而是另開側門離開。他走後,全城幾乎空無一人,民眾都隨他撤離。他在一處合適的地方紮營駐守。
國王心想:「副王帶兵棄城逃跑,敵王又圍城,我命休矣!」為保命,他帶著王后、祭司(purohita)、一名叫波蘭陀婆(parantapa)的侍從(pādamūlika)和奴僕,趁夜喬裝逃入森林。菩薩得知國王逃跑,便回城作戰,擊退敵王,奪取王位。
菩薩得知王逃走的消息後,便進入城中奮戰,擊退敵人,繼承了王位。
與此同時,逃亡的王在一條河岸邊結草為庵,靠吃野果過活。王和祭司常常出門採果,而巴蘭塔巴和王妃則留在草庵中。儘管皇后懷有王的孩子,但她與波蘭陀婆私通,幹著不義之事。
某天,她對波蘭陀婆說:「如果這件事被王知道,我們都沒命了,你必須殺了他。」巴蘭塔巴問:「我該如何殺他?」妃子回答:「王和你一起去浴池沐浴,等他疲憊時,用劍斬下他的頭,然後將屍體切成細末,埋入地下。」巴蘭塔巴同意了:「很好。」
某天,祭司單獨出去採集野果,攀爬到離王的浴場不遠的一棵樹上採果。王說:「我想去沐浴。」於是將劍和浴衣交給巴蘭塔巴,來到河邊沐浴。王感到疲憊,巴蘭塔巴心生殺意,便抓住王的脖子,舉起利劍。王因害怕而大叫,祭司聽到叫聲俯身查看,見波蘭陀婆在殺王,驚恐不已,手一鬆從樹上掉落,躲進灌木叢裡藏了起來。
波蘭陀婆聽到樹枝落下的聲音後,殺了王並將其埋入地下。然後他想:「這個聲音是誰發出的?」但四下無人。洗完澡後,他回去了。回去時,祭司從躲的地方出來,看到王的屍體被切成碎塊埋在地上,心中確認了事情的真相。
祭司完成沐浴,擔心自己會被殺,假裝失明,回到草庵。波蘭陀婆見他,問道:「婆羅門,你怎麼了?」祭司故作無知地回答:「大王!我的眼睛瞎了。我在森林裡被毒蛇咬傷,毒液噴進我的眼睛,所以失明了。」
波蘭陀婆心裏想著:「他不知道是我做的,卻稱我為大王,我要幫助他。」於是他說:「婆羅門!你不必擔心,我會照顧你的。」接著,他給祭司一些果子,讓他安心。
從那時起,波蘭陀婆繼續去採集果子,妃子也生下了孩子,孩子漸漸長大。某天,妃子在午間愉快地坐著,低聲對波蘭陀婆說:「你殺王的時候,有誰看到嗎?」
波蘭陀婆回答:「沒有人看到我,但我聽到了樹枝落下的聲音,那是被誰放下的,我就不知道了。不過,每當我害怕時,就會想起那個樹枝斷裂的地方。」他們交談時,波蘭陀婆先念了第一首偈:
154.
惡事將要降臨我,
我心中感到恐懼,
這全因一根樹枝搖動,
不知是人還是野獸。
他們以為祭司已經入睡,實際上祭司並未入睡,聽到了他們的對話。後來有一天,波蘭陀婆出去採果時,祭司想起自己的妻子,悲傷地唱起了第二首歌:
155.
我那膽小的妻子,住在不遠之處。
她使我憔悴,如同樹枝對波蘭陀婆
祭司只念偈,不解釋意思,所以王后沒聽懂,問:「婆羅門,你在說什麼?」祭司回答:「我在自言自語。」
又一天,他念出第三首偈:
156.
「我的愛妻將為我哀傷,她在城中無可指摘。
她使我憔悴,如同樹枝對波蘭陀婆。」
又在某一天,他唱起了第四首歌:
157.
她的黑眼睛多麼美麗,
嬌笑著說著柔和的話。
她使我憔悴,如同樹枝對波蘭陀婆。
後來,王子長大到十六歲。這時,祭司讓他拿著棍子的一端去浴場(河的淺處),並睜大眼睛盯著他。王子問:「婆羅門,你不是盲的嗎?」婆羅門回答:「我不是盲人,但這是為了保護生命。」
之後,婆羅門又問:「你知道你的父親是誰嗎?」王子說:「我知道。」婆羅門接著說:「他不是你的父親,你的父親是波羅奈王,而他是你們的僕人。他與你的母親有不正當的關係,後來在這裏殺了你的父親並埋藏了屍體。」說完,他取出屍骨給王子看。
王子非常憤怒,便向婆羅門問:「我該如何處理?」婆羅門回答:「那位婆羅門在這裏對你父親所做的,你也可以照樣做。」於是,婆羅門詳細說明了一切經過。在接下來的幾天裏,他教王子如何握劍。
後來某天,王子拿著劍和浴衣說:「父親,請去沐浴。」波蘭陀婆回答:「很好。」於是兩人一起出發。當他們到達河邊準備沐浴時,王子右手握劍,左手抓著波蘭陀婆的頭飾,說:「你曾在這淺流中殺了求助的我父親,我也讓你像我父親被殺那樣。」
巴蘭塔巴因恐懼而顫抖,嘆息著唱出了兩首歌:
158.
「那聲音終究來了,它果然告訴了你。
那搖動樹枝的人,揭露了我的罪行。」
159.
「如今我的愚蠢算計,終究迎來報應。
那時樹枝斷裂,不知是人或獸。」
於是王子唱出了最後一首歌:
160.
「你欺騙我父親,帶他來此殺害。
如今恐懼降臨,你將自食惡果。」
說完,王子當場殺了波蘭陀婆,把屍體剁碎埋掉,用樹枝掩蓋,洗淨劍後回到草棚(paṇṇasāla)。他向祭司說明波蘭陀婆已死,並嚴厲責備母親,最後三人決定返回波羅奈城(bārāṇasi)。
菩薩(bodhisatta,指前世的佛陀)讓弟弟繼位為副王,自己則廣行佈施、積累功德,最終往生天界。
佛陀在述說完此法語後,作了本生今昔的結語:「當時的父王是提婆達多,祭司(purohita)是阿難(ānando),而王子就是我。」
417. kaccānijātakaṃ 迦旃尼本生經 (媳婦挑撥母子關係的故事)
翻譯:匿名
「身著白衣,髮淨如光」的典故,是佛陀在祇園精舍時,針對一位侍奉母親的居士所述。
據說,在舍衛城(Sāvatthiyaṃ)有一位品行端正的富家子弟。父親去世後,他視母親為神明,為她洗臉、梳理牙齒和幫她洗腳,還用粥和米飯餵養她。 有時,母親對他說:「孩子,你還有家業要操持,不如娶一位門當戶對的女子,讓她來照顧我,你也能專心自己的事業。」
兒子回答:「母親,我若不親自侍奉您,還有誰能如此盡心?」
母親說:「延續家族是你的責任啊。」
兒子回應:「我不想過家庭生活,我只想照顧您,等您去世後我就會出家。」 然而,儘管母親多次催促,希望兒子能夠答應她的請求,他始終未能同意。
於是,母親未能獲得他的同意,就為他從門當戶對的家庭中娶來了一位妻子。兒子不敢違抗母命,於是與妻子同居。 妻子心中想道:「我的丈夫如此努力地對待母親,我也應該好好照顧她。」於是,妻子也全心全意地侍奉丈夫的母親。看到妻子如此用心,丈夫將自己所獲得的美味食物全部與她分享。 不久後,但後來妻子起了邪念:「他總把好東西給我,莫非是想趕走婆婆?我得設法除掉她。」
某一天,妻子對丈夫說:「親愛的,當你外出時,你的母親對我很不好。」丈夫默默無語。妻子心中暗想:「我必須激怒她,讓她引起丈夫的反感。」 自此以後,妻子在照顧公婆的時候,從食物開始作怪。她煮的粥要麼過熱,要麼過冷;要麼鹽太多,味道過鹹,要麼又完全無味。母親對媳婦說:「這粥太熱、太鹹了。」妻子便在粥中添了冷水;當母親說粥太冷、味道太淡時,她則大聲辯解:「之前說過熱過鹹,現在又說冷無味,這要怎麼才能讓您滿意?」
在沐浴的時候,水溫過高時,妻子把熱水澆在母親的背上,母親感覺到如火燒般的熱。於是妻子又用冷水澆下去,母親抱怨:「兒媳!怎麼又這麼冷!」妻子便說:「一會兒說熱,一會兒說冷,誰能忍受你這般刁難?」還向鄰居抱怨。
母親對媳婦說:「我的床上跳蚤很多。」媳婦便把床鋪拿出來,自己在上面撢掃了一遍,然後又把床鋪放回去,讓母親再次受到跳蚤的叮咬,整夜無法入眠。
母親告訴媳婦:「我整夜都被跳蚤咬。」而媳婦則冷冷地回應:「我昨天已經撢掃過床了,之前也撢掃過,這樣的任務誰能做到完美呢?」 她心中暗想:「我將再激怒他的母親。」她四處吐痰、擤鼻涕,再指責婆婆弄髒屋子,對丈夫說:「你母親這般行徑,勸她還吵架。我無法與這黑心婦同住,要麼趕她走,要麼我走!」
丈夫聽後道:「賢妻,你年輕,去哪兒都能活。但我母親年老體弱,唯有依靠我。請你回娘家吧。」妻子聞言驚恐,心想:「離間不了他們。他顯然更愛母親。若我回娘家守寡,必會受苦,不如重新討好婆婆。」於是她恢復往日恭敬。
某日,這位男居士前往祇園精舍聽法,恭敬地禮佛,坐在一旁。佛陀問他:「居士!你是否不懈怠於修福業?有在侍奉母親嗎?」他回答:「世尊,我母親因不滿我獨身,為我娶妻。但那女子屢屢無禮。」他詳述經過,並說:「她雖未能離間我與母親,如今倒也安分了。」
佛陀聽後告訴他:「居士,你此次未聽她挑撥,但過去曾因她之言驅逐母親,後又悔悟接回。」
於是,佛陀應他之請,開始講述過去的故事。 昔日,當梵授王在波羅奈城治國時,有一家之子在父親去世後,全心全意地侍奉母親,與前述情況如出一轍。
媳婦對丈夫說:「我無法與這黑心婦同住,趕她走或我走」時,他聽信讒言,對母親說:「您常在家生事,請另尋住處吧。」母親含淚離開,投靠一戶富家當幫傭,艱難度日。
後來,她生下了一個孩子,對丈夫說:「當初你母親在家時我無法懷孕,現在終於有了孩子。這件事也證明了她是個黑心腸的人。」
老婦聽到媳婦的話後,心中思索:「便想:「看來這世間的正道已經消亡了。如果正道還在,那些毆打並驅逐母親的人,怎麼可能得到孩子?他們怎麼可能活得安樂?我要為已消亡的正道獻上祭品。」
於是,有一天,老婦帶著胡麻粉、米、小鍋和羹匙,來到墓場。她以三具骷髏作為爐灶,點燃火焰,然後走到水邊洗淨自己的頭髮和衣服,隨後回到窯邊,解開頭髮,開始洗米。
這時,菩薩為帝釋天主,菩薩們總是警覺的,他在巡視人間時,看到這位因「正道消亡」而痛苦的婦人,明白她想為正道獻祭,便想:「今天我要展現我的力量。」
他化身為一位婆羅門,走在大道上。 當他見到老婦時,從路上走下來,站在她身旁,「婦人啊,墳場裡沒人會煮飯。你在這裡煮這鍋芝麻飯,是要做什麼?」接著他先誦出第一首偈:
1.
「白衣潔淨髮濕潤,迦旃尼(Kaccāni)啊為何伏身鍋灶旁?
背對芝麻淘洗米,煮這芝麻飯為哪般?」
於是她解釋緣由,誦出第二首偈:
2.
「婆羅門啊非為食,此飯煮得香噴噴。
今日法已消亡,我於墳場祭其靈。」
帝釋天聽後誦出第三首偈:
3.
「迦旃尼啊請細思,誰言法今已逝?
千眼天神威難量,絕倫之法何嘗死?」
4.
「婆羅門啊我堅信,法已滅無疑問。
如今惡人得勢,他們反成安樂人。
5.
「我媳本是不孕婦,驅我離家卻得子。
如今得到全家的主權,我獨被棄如敝屣。」
接著帝釋天(Sakko)誦出第六首偈:
6.
「我乃活神非亡者,特為你事來此方。
那趕你走卻得子者,我將讓她與子同成灰。」
婦人聽完說:「哎呀!不好,我不希望我孫兒死去」隨即誦出第七首偈:
7.
「天帝啊您為我而來,若您滿意此安排,
願我、兒子與媳婦,和睦同住一家中。」
帝釋天聽後誦出第八首偈:
8.
「迦旃尼啊我成你願,雖遭迫害仍守德。
你與兒孫將和睦,共享天倫在家中。」
說完這番話,帝釋天顯現莊嚴法相,立於虛空宣告:「迦旃尼勿懼!因我神力,你兒子與媳婦將前來道歉,帶你回家。你當謹慎。」言畢即返回天界。那對夫妻因帝釋天威力想起她的美德,在村中詢問:「母親在哪?」得知「往墳場去了」,便沿途哭喊「母親啊!」找到她後立即跪地認錯:「母親請原諒我們的過錯!」媳婦也牽起她的手。於是他們歡歡喜喜回家,從此和睦共處。
9.
「迦旃尼與媳婦和樂同居,
兒孫盡心奉養,
全因天帝護佑得團圓。」
世尊開示此法後,闡明真諦,聯結本生故事。聽聞真理後,那位居士證得須陀洹果。「當時的孝子就是現在這位侍母居士,當時的妻子就是現在這位妻子,而帝釋天正是我(佛陀)的前身。」
418. aṭṭhasaddajātakaṃ 八聲本生經 (隱士菩薩解釋國王聽到的八種聲音)
翻譯:匿名
這句「昔日人稱此為低窪處」的故事,是世尊在祇樹給孤獨園時,因聽到拘薩羅國王在半夜聽見恐怖不可分割的八種聲音而講述的。其背景故事與《赤銅鉢本生經》(見JaA.314等)所述相同。當時世尊對國王說:「大王勿懼,您聽到這些聲音並不會帶來危險。大王啊,這種恐怖的聲音並非只有您一人聽見。古時也有國王聽聞此聲後詢問婆羅門,本想舉行四大祭祀,但聽從智者勸告後,釋放了為祭祀抓來的牲畜,並在城中巡行宣告免罪之鼓。」
過去在波羅奈(Bārāṇasi)國梵授王(Brahmadatta)統治時,菩薩投生於擁有八千萬財富的婆羅門家族。他學成技藝後,父母去世時檢視寶庫,將全部財產布施,捨棄欲樂入喜馬拉雅山出家為仙人,證得禪那神通。後來為尋鹽酸食物來到人間,住進波羅奈的王家園林。當時波羅奈王睡在華麗寢床,半夜聽見八種聲音:
第一聲是王宮附近園林中蒼鷺的鳴叫;
第二聲是象舍門柱上的雌烏鴉叫聲;
第三聲是王宮閣樓上躲在甕中的甲蟲聲;
第四聲是王宮儲藏室的杜鵑聲;
第五聲是同處儲藏室的鹿鳴;
第六聲是同處儲藏室的猿啼;
第七聲是同處儲藏室的緊那羅聲;
最後,一位獨覺佛經過王宮上方,向園中發出感興之偈聲。
波羅奈王聽聞這八種聲音後驚恐不安,次日詢問婆羅門。婆羅門們說:「大王將有災難,須舉行四大祭祀。」國王許可後,他們歡喜地離開王宮準備祭祀。這時首席祭師婆羅門的聰慧弟子勸阻老師:「師父不要作此殘酷無益、害眾生之事!」師父卻說:「孩子懂什麼?就算無其他好處,至少能飽食魚肉。」弟子說:「師父勿為滿足肚腹而造墮地獄之業!」其他婆羅門聞言怒斥:「這小子要斷我們財路!」弟子畏懼地說:「那你們自便吧。」便出城尋找能勸阻國王的持戒沙門婆羅門,在王家園林遇見菩薩,禮拜後說:「尊者難道不憐憫眾生?國王要殺大量生命祭祀,您為何不救民眾?」菩薩答:「年輕人,國王不認識我,我也不認識國王。」弟子問:「那您可知國王所聞聲音的因由?」菩薩答:「我知道。」「既然知道為何不說?」「年輕人,豈能自誇『我知曉』如額頭綁角行走?若國王來問,我自會告知。」
弟子急返王宮稟報:「父王!有位林中苦行者知曉您所聞聲音的因由,他說若被詢問便會解答。」
國王立刻前往,禮敬菩薩後詢問:「尊者真知那些聲音的緣由嗎?」
「是的,大王。」
「請為我解說。」
「大王不要憂慮,您園中蒼鷺因覓食不得飢餓而鳴。」菩薩以智慧觀察後說出第一偈:
10.
「昔日人稱此為池塘,魚群豐饒水充盈。
曾是蒼鷺王居所,亦為我先祖家園。
今僅以蛙維生計,猶不捨此舊巢穴。」
菩薩繼續說:「大王,那蒼鷺是因飢餓而鳴。若想解救,可命人清理園林並注滿池水。」國王當即下令照辦。
「大王啊,在您的象廄門柱上住著一隻雌烏鴉,牠因喪子之痛發出第二聲鳴叫,這對您也毫無危險。」菩薩說完便道出第二首偈頌:
11.
「誰將懲治這無恥之徒,這名為班達羅(Bandhara)的惡霸?
誰能保護我巢中幼雛,使我母子得享平安?」
接著菩薩詢問:「大王,您象廄裡是否有一頭名叫班達羅的公象?」「有的,尊者。」「牠是否獨眼?」「確實如此。」菩薩解釋道:「大王,那隻雌烏鴉在象廄門楣築巢育雛。當獨眼象班達羅騎著母象出入時,總用象牙戳刺烏鴉母子,毀壞鳥巢。雌鴉不堪其擾,正詛咒說:『若你尚有慈悲心,就該召來這頭惡象,制止牠繼續破壞我的巢穴。』」國王聞言立即召來馴象師,嚴厲訓斥後將那頭象轉給他人照料。
「至於王宮閣樓中住著的那隻甲蟲,大王啊,牠啃食完鬆軟的木質後,發現無法啃動堅硬的芯材。因飢餓難耐又無法脫身,絕望哀鳴發出第三聲,這對您同樣無害。」菩薩洞悉其困境後,說出第三偈:
12.
「表層木質已啃噬殆盡,直至再無可食之處。
大王啊,飢腸轆轆的甲蟲對硬芯無可奈何。」
菩薩補充道:「大王,這隻甲蟲因找不到出路而悲鳴,請派人將牠取出吧。」國王便命人巧妙地将甲蟲解救出來。
「大王宮中的儲藏室裡,是否養著一隻杜鵑?」「有的,尊者。」「這隻鳥回憶起曾經棲息的森林,因思念故土而哀鳴:『何時才能逃離牢籠,重返那片枝繁葉茂的樂園?』這是您聽到的第四聲,同樣無需憂慮。」接著菩薩吟誦第四偈:
13.
「但願我能逃離此地,掙脫國王宮殿牢籠。
我將在枝頭盡情歡唱,與繁花綠葉為伴。」
菩薩建議:「大王,這隻憂鬱的杜鵑渴望自由,請放歸自然吧。」國王當即照辦。
「您宮中儲藏室是否還養著一頭鹿?」「確實養著,尊者。」「這頭鹿首領思念配偶,因情慾煎熬發出第五聲哀鳴,這對您亦無威脅。」隨即說出第五偈:
14.
「願我能逃離這宮殿,重獲自由的時刻來臨。
我將率先暢飲山泉,率領鹿群漫步林間。」
大士(指菩薩)接著安排釋放這頭鹿,繼續詢問:「大王儲藏室裡是否還關著一隻猿猴?」「有的,尊者。」「這猿猴本是喜馬拉雅山區的猴群首領,終日與母猴縱情歡樂。後被名叫婆羅多(Bharata)的獵人捕獲獻入宮中。如今牠思鄉情切,渴望返回山林而發出第六聲哀嚎,這同樣不會危及您。」隨即吟誦第六偈:
15.
「沉溺慾海的我啊,被情慾蒙蔽了心智。
獵人婆羅多將我俘獲,願賓迦羅(Bāhika)之地吉祥。」
「賓迦羅」指獵人婆羅多居住的邊境地區。猿猴實則在說:「願你(國王)獲得福報,現在請放我自由吧。」
大士(指菩薩)釋放那隻猿猴後,繼續詢問:「大王,您的儲藏室裡是否還關著一位緊那羅(Kinnara)?」得到肯定答覆後解釋道:「這位緊那羅因思念伴侶而痛苦哀鳴,發出第七聲。他與緊那羅女曾共登險峰採集香花,沉醉忘返直至日落。下山時緊那羅女牽著他的手叮囑:『老公,天色已暗,注意安全,別摔倒』,此刻他正回憶這段溫情而鳴,這對您同樣無害。」菩薩以智慧洞察後,朗誦第七偈:
16.
「險峻峰頂暮色沉,黑暗籠罩四野時。
她以溫柔聲音提醒:『請留心腳步啊,我的主人』」
菩薩闡明緊那羅鳴叫原因後,也讓國王釋放了他,接著說明第八聲:「大王,第八聲是獨覺佛的感嘆。那位獨覺佛在難陀山麓感知壽命將盡,決定『我將入人間,於波羅奈國王的園林中涅槃,讓人們為我建塔供奉,助他們升天』,便以神通力來到您宮殿上方,卸下肉身重擔時,為宣示進入涅槃之城而發出感嘆。」隨即誦出獨覺佛所說的偈頌:
17.
「我已親見生死盡頭,決不再入母胎輪迴。
這是最後生,我的輪迴之鏈已斷。」
菩薩繼續說明:「這位獨覺佛誦完偈頌後,來到園林中一株盛開的娑羅樹下入滅。大王請隨我來,我們該處理他的遺體了。」便帶領國王來到獨覺佛涅槃處。國王見遺體後,率眾以香花供養,依菩薩建議取消祭祀,赦免所有待宰牲畜,在城中宣告免罪鼓聲,舉行七日盛大慶典。最後用各種香料火化獨覺佛遺體,在四衢大道建塔供奉。菩薩則為國王說法,告誡「當精進修行」後重返喜馬拉雅山,持續修習梵住禪那,終生不退轉,最終往生梵天界。
世尊講完這段法義後總結:「大王,您聽見那些聲音並無災厄」,便取消祭祀、頒布赦免令、宣說正法,最後點明本生經的因緣:「當時的國王是阿難(Ānanda)前世,婆羅門弟子是舍利弗(Sāriputta)前世,而林中仙人正是我的過去身。」
419. sulasājātakaṃ 金項鍊本生經 (女僕殺匪的故事)
翻譯:匿名
這則故事是世尊在祇樹給孤獨園時,針對給孤獨長者的一位女僕所講述的。據說在某個節慶日,這位女僕與其他僕人一同前往花園時,向她的女主人——一位福德相具備的貴婦——請求借出首飾。女主人將價值十萬的首飾借給了她。女僕佩戴後與僕人們一起進入花園。
這時,一名盜賊對她的首飾起了貪念,心想:「我要殺了她,奪走首飾。」於是假意與她攀談,跟隨進入花園,並給她魚肉酒食等。女僕心想:「他大概是出於愛欲才給我這些。」享用完園中娛樂後,傍晚時分,趁其他僕人躺臥休息,她起身走近盜賊。盜賊說:「姑娘,這地方不夠隱蔽,我們往前再走一點吧。」
聽到這話,女僕警覺:「這地方明明可以秘密行事,他卻非要換地方,肯定是想殺我奪首飾。好吧,我要教訓他!」於是假意說:「主人,我喝了酒身體乾渴,請先給我些水。」她帶盜賊到一口井邊,指著繩子和水罐說:「從這裡打水給我喝。」
當盜賊將繩子垂下井時,這位力大無窮的女僕——突然用雙手猛擊他的後頸,將他推入井中,並喊道:「你這樣還死不了!」隨即搬起一塊大石砸向他頭頂。盜賊當場斃命。女僕回城後,歸還首飾時對女主人說:「今天我差點因這些首飾送命。」並詳細說明經過。女主人轉告給孤獨長者,長者又稟告佛陀。
世尊說:「長者啊,這女僕並非如今才具備隨機應變的智慧,過去世亦然。而且她不僅現在殺了這人,過去也曾殺過他。」應長者請求,佛陀講述了過去世的因緣。
過去世,在波羅奈(Bārāṇasi)城梵授王(Brahmadatta)統治時,有位絕色妓女蘇拉薩(Sulasā),擁有五百名侍女隨從,一夜收費千金。當時城中有個力大如象的盜賊薩圖卡(Sattuko),常在夜間闖入富豪家肆意搶劫。市民集會向國王投訴,國王命令城防官在各處設伏,最終捕獲盜賊,下令:「斬首示眾!」
盜賊被反綁雙手,由四人持鞭抽打押往刑場。消息傳開,全城騷動。當時蘇拉薩正倚窗眺望街道,見盜賊被押解,頓時心生愛慕,暗想:「若我能救下這死囚,就不必再做污穢營生,可與他安穩度日。」於是如《小鵪鶉本生譚》(JāA.318)所述方法,派人送千金賄賂城防官,成功解救盜賊,從此與他恩愛同居。
三四個月後,盜賊心想:「此地不宜久留,但空手逃亡也不行。蘇拉薩的首飾值十萬,殺了她就能得手。」某天他對蘇拉薩說:「親愛的,當初我被押赴刑場時,曾向某山頂的樹神許願獻祭。如今樹神因未得祭品而恐嚇我,我們去還願吧。」蘇拉薩答應:「好的,您準備好就出發。」盜賊卻說:「派人去不合禮數。我們該盛裝打扮,帶大批隨從親自祭祀。」蘇拉薩再度同意。
抵達山腳時,盜賊又說:「親愛的,神明見人多不肯受祭,我們單獨上山吧。」獲得同意後,他讓人抬著祭品,自己全副武裝登頂,選了處百仞深崖旁的樹下擺放祭器,突然攤牌:「我根本不是來祭祀的!今天要殺了你奪首飾!快把首飾摘下來包在上衣裡!」
蘇拉薩問:「為何殺我?」盜賊答:「為了錢。」她立刻勸說:「請念我的恩情!當初你被綁赴刑場,是我花重金救你性命。即便每日收入千金,我也從未另結新歡。我對你如此有益,請別殺我!我願給你更多錢財,永遠做你的奴隸!」隨即吟誦第一首偈:
18.
這金項鍊與眾多珍珠、青玉,
請全部帶走吧,大人!
但求您當眾宣告收我為奴。
盜賊薩圖卡回以第二偈:
19.
快摘首飾吧,美人!莫再哀嘆。
我不知道,如果不殺了你,
是否能得到這些寶物。」
蘇拉薩見他鐵了心,暗忖:「這盜賊不會饒我,得先發制人把他推下懸崖!」便假意吟誦兩偈:
20.
自有記憶以來,
自通曉事理始,
我從不知有誰,
比您更珍貴。
21.
來吧!讓我擁抱您,
為您右繞祈福。
此後我們再無,
相會之期了。」
不明就裡的盜賊說:「好啊,來擁抱吧!」蘇拉薩便右繞三圈,假裝擁抱,接著說:「現在讓我向四方禮拜。」她先俯身觸其足背,再拜雙臂,最後到背後時——這位力大無雙的名妓突然抓住盜賊雙腳,頭朝下將其拋入百仞深淵。盜賊粉身碎骨而亡。
山頂目睹此事的天神,當即誦出五偈:
22.
並非所有場合,
男子才具智慧。
女子亦能睿智,
隨機應變鋒芒。
23.
並非所有場合,
男子才具智慧。
女子亦能睿智,
瞬間明察秋毫。
24.
迅捷如電光,
近身施巧計。
似獵人張弓,
蘇拉薩誅賊。
25.
遲鈍不悟險境者,
必如愚盜葬深淵。
26.
洞悉危機即刻應變,
終脫大難——
如蘇拉薩般。」
蘇拉薩下山與隨從會合,面對「少爺在哪」的詢問,只答:「別問了。」乘車返回城中。
世尊說完法義,點明前世因緣:「當時的盜賊是薩圖卡,妓女是蘇拉薩,而那位天神正是我。」
420. sumaṅgalajātakaṃ 善吉祥本生經 (國王菩薩抑制怒氣的故事)
翻譯:匿名
「盛怒之時」---這則故事是世尊在祇樹給孤獨園時,針對《教誡王經》(*Rājovādasutta*)所講述的。當時,世尊應國王的請求,講述了過去世的因緣。
**過去世**,在波羅奈(*Bārāṇasi*)城梵授王(*Brahmadatta*)統治時,菩薩投生為王后的兒子,長大後繼承王位,廣行布施。當時有一位名叫**善吉祥(*Sumaṅgala*)**的園林守護者。
某日,一位獨覺佛(*Paccekabuddha*)從**難陀山麓(*Nandamūlakapabbhāra*)**出山遊化,來到波羅奈城,暫住於皇家園林。隔日,他入城托缽,國王見到他心生歡喜,恭敬禮拜後迎請他入宮,請他坐上王座,並以各種美味供養。聽完獨覺佛的祝福後,國王更加歡喜,邀請他長期住在園林中,並親自安排他的日夜起居,指派**善吉祥**負責照料。獨覺佛從此固定接受國王的供養,長期住下,而善吉祥也恭敬侍奉他。
某天,獨覺佛告訴善吉祥:「我將離開幾天,去某村莊住一陣子再回來,請稟告國王。」善吉祥照辦,獨覺佛便離開了。幾天後,他在傍晚時分返回園林,但善吉祥不知他已回來,便自行回家。獨覺佛整理衣缽,稍作經行後,坐在一塊石板上休息。
但當日,園丁家中恰好來了幾位客人,他們想要供應咖哩飯。園丁心想:「不如殺一隻園中的馴鹿來款待客人。」於是,他拿著弓箭進入園中尋找鹿,卻見到獨覺者,以為是大鹿,便搭弓射箭。獨覺佛轉頭露出面容,喊道:「善吉祥!」善吉祥驚恐萬分,連忙跪拜求饒:「尊者,我不知道您回來了,誤以為是鹿才射箭,請原諒我!」
獨覺佛說:「事已至此,還能如何?來吧,幫我把箭拔出來。」善吉祥恭敬拔箭,但劇痛隨即襲來,獨覺佛當場入滅。善吉祥心想:「若國王知道此事,必會處死我!」於是帶著妻兒連夜逃亡。同一時刻,天神顯現神通,讓全城皆知:「獨覺佛圓寂了!」
隔日,人們前往園林,發現獨覺佛的遺體,便向國王報告:「園林守護者殺了獨覺佛後逃跑了!」國王率眾前往園林,舉行七日遺體供養,並以盛大儀式火化,將舍利建塔供奉,此後依法治國。
善吉祥在外流浪一年後,心想:「我該試探國王的態度。」於是回城,見到一位大臣,請他代為打聽國王的想法。大臣向國王提起善吉祥的德行,國王假裝沒聽見。大臣察覺國王不悅,便如實轉告善吉祥。第二年,善吉祥又回來試探,國王仍沉默。第三年,他終於帶著妻兒回城。
大臣見國王態度軟化,便安排善吉祥在王宮門口等候,並稟報國王。國王召見他,親切問候後質問:「善吉祥,你為何殺害我的福田——那位獨覺佛?」善吉祥解釋:「陛下,我並非蓄意謀殺,而是因緣際會犯下此錯。」並詳細說明經過。國王安慰他:「別怕。」並恢復他園林守護者的職位。
大臣問國王:「為何前兩次您聽聞善吉祥的德行卻不表態,第三次卻召見並寬恕他?」國王回答:「親愛的大臣,君主盛怒時不該倉促決斷。因此我前兩次沉默,直到第三次確認自己心平氣和,才召見他。」接著,國王以六偈闡明治國之道:
**27.**
「君主若察覺自己盛怒,
切莫急於施加刑罰。
無理暴行不合身份,
只會徒增他人痛苦。」
**28.**
「待心境平和時,
再審慎權衡過失。
明辨是非後,
方能施以相稱懲戒。」
**29.**
「不因私慾殺害他人 ,引領判斷。
依法持杖的君主,榮耀不衰敗。」
**30.**
「衝動妄為的剎帝利, 草率施刑害人害己。
遭遇譴責,捨命後更墮惡道。」
**31.**
「樂於聖者教誨之法,身口意皆無與倫比。
安住於平靜,柔和,禪定,今生來世皆安樂。」
**32.**
「我雖為萬民之主,縱然憤怒亦自制。
恰當審慎,以悲憫心施刑罰。」
聽完國王的六偈,群臣讚歎:「陛下的德行與善吉祥的忠誠相得益彰!」善吉祥也起身禮敬國王,合掌稱頌三偈:
**33.**
「願榮耀與福佑永隨您,
人主啊!
願您無瞋恆清明快樂,
統御百年無憂患。」
**34.**
「具足德行的君王,
謙和無怒的舉止
不以武力壓迫
從這裡解脫后往生善道。」
**35.**
「如密雲降甘霖,
平息大地焦渴;
願您以善法正理,
安撫眾生惶惑。」
世尊**以這則因緣開示後,總結道:「當時的獨覺佛已入滅,善吉祥是阿難,而國王就是我。」
421. gaṅgamālajātakaṃ 炭火本生經 (菩薩因持半日布薩戒而得以成為國王的故事)
翻譯:Look Yuen Kei
這是佛陀住在祇園精舍時,因討論持戒功德而講述的故事。有一天,佛陀召集持戒的在家信徒說:「善男子們,你們應當遵守布薩,布施、持戒、不應發怒、修習慈心。古代的智者們甚至僅憑半日持戒的功德就獲得了巨大聲譽。」說完後,應眾人請求,佛陀講述了過去的故事。
過去,在波羅奈國(Bārāṇasi)梵授王(Brahmadatta)統治時,城中有位名叫淨護(Suciparivāro)的富商,擁有八千萬財富,樂善好施。他的妻子兒女乃至家中牧童,每月都會持布薩戒六日。當時菩薩投生於一個貧窮家庭,靠打工艱難維生。有一天,菩薩去富商家求職,行禮後站在一旁。富商問:「你來做什麼?」他回答:「想在您家打工。」富商對其他工人總會在僱用當天就告誡:「在我家工作必須持戒,能持戒者才能留下。」但對菩薩卻未提持戒要求,只說:「好的,孩子,做好你的工作就行。」從此菩薩勤懇工作,早出晚歸毫無怨言。
某日城中宣告節慶,富商吩咐女僕:「今天是布薩日,要提前給工人們備飯,讓他們用餐後持戒。」菩薩照常早起出門工作,無人告知他今日要持布薩戒。其他工人用餐後都開始持戒,富商全家也受持齋戒,眾人各自靜坐修持。菩薩工作到日落才回來,女僕端水給他洗手後盛飯。菩薩發現今日異常安靜,詢問原因,女僕回答:「大家都在持戒。」菩薩心想:「這麼多持戒者中,唯獨我破戒不合適。現在還能開始持戒嗎?」他詢問富商,富商說:「孩子,因你清晨未受戒,全日持戒已不完整,但半日持戒仍可行。」
菩薩說:「半日也好。」便在富商見證下受持布薩戒,回房靜坐修持。由於整日未進食,後半夜他突發急病。富商找來各種藥物勸他進食,他堅持:「寧死也不破戒。」劇痛加劇,到黎明時已無法保持正念。眾人以為他將死,便把他抬到走廊。此時波羅奈王正乘華麗馬車巡城,恰經此地。菩薩瞥見國王威儀,生起貪念渴望王位,死後因半日持戒功德投生為王后腹中胎兒。王后懷胎十月生下王子,取名優陀耶(Udaya)。王子長大後精通諸藝,憑宿命通回憶前世,常感嘆:「我僅因微小善業就得此果報!」繼承王位後,他仍常如此感嘆。
某日城中舉辦慶典,百姓歡樂遊玩。當時有位住在波羅奈北門的打工者,靠挑水賺得半枚錢幣,將錢藏在城牆磚縫後繼續工作。後來他到南門打工,與一名貧窮老婦同居。老婦提議:「老爺,城裡有慶典,我們若有錢也能去玩。」打工者回答:「我有錢。」老婦問:「多少?」「半枚錢。」「在哪?」「藏在北門牆磚縫,離此十二由旬。妳有錢嗎?」老婦說:「我也有半枚。」打工者高興地說:「合起來正好一枚錢,一半買花環,一半買香粉,再買點酒,我們去玩吧!你去把錢取來。」他興奮地想:「妻子找我商量事情了!」安慰老婦:「別擔心,我這就去拿。」便頂著正午烈日出發。他貪念熾盛,無視灼熱沙地,腰繫破布,耳夾棕櫚葉,邊走邊唱穿過王宮廣場。
優陀耶王(Udayarājā)打開獅子籠時,見此人頂著酷熱歡唱而行,好奇派人召見。使者傳喚時,打工者卻說:「國王與我何干?我不認識國王!」被強行帶到一旁。國王用兩首偈頌問他:
36.
「大地如燃炭,沙礫似火燒,
你卻唱不停,炎熱奈何你?」
37.
「上有烈日灼,下有滾沙燙,
你卻唱不停,炎熱奈何你?」
打工者聽完回答第三偈:
38.
「炎熱不足懼,慾火更煎熬,
國王啊!是種種渴望折磨我,非這烈日。」
國王追問詳情,打工者說:「陛下,我與南門一貧婦同居。她提議慶典玩樂,我告訴她北門牆縫藏有半枚錢。她催我去取,這念頭讓我心焦。為趕快取錢與她同樂,我才歡唱而行。」國王問:「你藏的錢很多嗎?」打工者答:「只有半枚錢。」國王逐一詢問:「有十萬嗎?五萬?四萬?...乃至一枚?半枚?」最後確認:「就半枚錢?」打工者說:「是的,陛下。只要拿到錢與她同樂,這份快樂就讓我忘卻炎熱!」
國王對他說:「喂,這位先生,別在這種酷熱天氣下趕路了,我給你半枚錢幣。」打工者回答:「陛下,我若接受您的錢,仍要取回原本那半枚,不能讓那筆錢白白損失。請允許我前往,兩邊的錢我都要拿。」國王不斷加碼:「回來吧!我給你一枚錢、兩枚錢...」甚至逐步提高到「無數億萬財富」,打工者仍堅持:「陛下,我拿了您的錢,還是要去取那半枚。」於是國王用大臣職位、總督地位等層層利誘,最後說:「我把半個王國分給你,回來吧!」打工者這才同意。
國王命令侍從:「帶我的朋友去理髮沐浴,穿戴整齊後帶來。」侍從照辦後,國王真的將王國一分為二,讓打工者成為「半錢王」(Aḍḍhamāsakarājā)。據說這位國王拿到半個王國後,仍因對那半枚錢的執念去了北門。某日,兩位國王和樂出遊園林。嬉戲後,優陀耶王(Udayarājā)枕在半錢王膝上睡著。趁侍從們四散遊玩時,半錢王突然起念:「我何必永遠只當半個國王?殺了他就能獨掌大權!」他拔出劍正要下手,卻猛然醒悟:「這位國王將我這貧賤之人提拔到如此高位,我竟想殺害恩人,實在不該!」於是收劍入鞘。但惡念再三浮現,他警覺到:「這反覆的邪念會引我墮入惡道!」便將劍擲地,搖醒優陀耶王跪地懺悔:「陛下請寬恕我!」
優陀耶王問:「愛卿,你對我做了什麼錯事嗎?」半錢王坦白:「大王,我剛才企圖...」國王當即原諒:「你若想要王位,儘管拿去,我願為副王輔佐你。」半錢王卻說:「陛下,我不再渴望王位了。這貪欲會使我墮入惡道。請您繼續統治,我要出家修行。我已看清欲望根源——它因妄念滋長,今後我將斷除妄念。」隨即吟誦第四偈:
39.
「我見欲望根,妄想生貪著;
不再起妄念,欲望自枯竭。」
接著他為勸誡沉迷享樂的群眾,說出第五偈:
40.
「少欲不足滿,多欲亦難饜;
愚者空悲嘆,智者當遠離。」
半錢王說法後,將王位歸還優陀耶王。在眾人哭泣送別中,他前往雪山出家,證得禪那神通後獨居修行。優陀耶王感懷此事,吟出第六偈:
41.
「微業得大果,我享至上榮;
斷欲出家者,實為真幸運。」
這首偈頌的深意無人知曉。某日王后詢問偈義,國王不答。宮中有位名叫恒河髻(Gaṅgamāla)的理髮師,他替國王修面時總是先刮鬍再拔毛——刮鬍舒適而拔毛疼痛。國王舒服時想給予獎賞,在疼痛時卻想殺了他。王后得知後,暗中吩咐理髮師:「下次先拔毛再刮鬍,等國王說『許你願望』時,你只要他解釋那首偈頌,我必重賞。」理髮師照辦後,國王驚訝問:「恒河髻,你怎麼改變程序了?」理髮師回答:「陛下,理髮師本該創新。」當國王許諾時,他堅持:「我別無所求,只求您解釋那首偈頌。」國王羞於透露貧困往事,勸他換個願望未果,最終像《米粉團本生 JaA.415》記載的那樣,在寶座上公開了過去世:
「我前生就是這波羅奈城的貧民。」然後一切如上面故事那樣敘述,解釋上半句偈。「半錢王是我的好友,他出家後我卻沉迷王位。」如此解釋後半句偈
理髮師聽後心想:「原來半日持戒就有如此福報,我更該出家修行!」他捨棄家產,向國王辭別後到雪山修行,證得獨覺菩提,獲得神通與自然生成的袈裟。他在香醉山(Gandhamādana)居住五年後,想探望波羅奈王,便飛至王宮花園坐在吉祥石上。園丁通報後,國王驚喜道:「我要禮拜獨覺佛!」立即帶母親與群臣前往。國王以族名「梵授」(Brahmadatta)稱呼恒河髻問候:「您精進否?是否依法治國行善?」這讓王母大怒:「這賤民剃頭匠出身,竟敢直呼我剎帝利兒子的族名!」當場呵斥第七偈:
42.
「苦行可斷惡,賤業亦能除;
恒河髻恃修,妄稱梵授名!」
國王阻止母親,讚歎獨覺佛功德而說第八偈:
43.
「母親請看現世報,忍辱柔和之果;
一切人都禮敬他,包括國王也禮敬。」
其他大臣也抗議:「這賤民不配直呼您名諱!」國王制止眾人,總結說第九偈:
44.
「勿責恒河髻,智者在智慧道上訓練自己;
已渡生死海,離憂自在行。」
國王禮拜後請求:「尊者,請原諒我母親。」恒河髻答:「我原諒她。」當王室眾人見證下,國王邀請他長住王宮。但獨覺佛未應允,當眾騰空示現神通,給予教誨後返回香醉山。
佛陀講完這個故事後總結:「居士們應當如是持守布薩戒。」並點明本生因緣:「當時的獨覺佛已般涅槃,半錢王是阿難(Ānando),王母是摩訶摩耶(Mahāmāyā),王后是羅睺羅母(Rāhulamātā),而優陀耶王就是我的前世。」
422. cetiyajātakaṃ 舍利塔本生經 (提婆達多今生前世因妄語而墮入地獄的故事)
翻譯:Look Yuen Kei
「法若被殺,實能殺人」——這是世尊在祇樹園(Jetavane)時,針對提婆達多(Devadatta)陷入地中的事件所講的話。當時,比丘們在法堂上議論:「各位,提婆達多說了妄語後陷入地中,注定要墮入無間地獄。」世尊到來後問道:「比丘們,你們現在聚集討論什麼?」比丘們回答:「是關於這件事。」世尊說:「比丘們,這不是現在才發生的,過去他也曾陷入地中。」接著便講述了過去的事。
在過去的劫初時,有位名為大眾敬(Mahāsammato)的國王,壽命無量。他的兒子名為羅闍(Rojo),羅闍的兒子名為善羅闍(Vararojo),善羅闍的兒子名為迦利亞諾(Kalyāṇo),迦利亞諾的兒子名為善迦利亞諾(Varakalyāṇo),善迦利亞諾的兒子名為優婆沙他(Uposatho),優婆沙他的兒子名為善優婆沙他(Varauposatho),善優婆沙他的兒子名為曼陀多(Mandhātā),曼陀多的兒子名為善曼陀多(Varamandhātā),善曼陀多的兒子名為善(Varo),善的兒子名為優婆善(Upavaro),而優婆善的兒子也叫這個名字。這位國王在舍利塔國(Cetiyaraṭṭhe)的蘇提耶城(Sotthiyanagare)統治,具備四種神通:能飛行空中、有四位持劍的天神在四方守護、身上散發檀香、口中吐出蓮香。他的國師名為迦比羅(Kapilo)婆羅門。迦比羅婆羅門有個幼弟名叫拘羅迦蘭波(Korakalambo),與國王同拜一位老師學習技藝,是國王童年的玩伴。拘羅迦蘭波從小就對國王承諾:「若我得王位,必讓你當國師。」但當國王即位後,卻無法廢除父親任命的迦比羅國師之位,只能在國師前來侍奉時表現出恭敬禮遇。迦比羅察覺後心想:「王位需與眾人共同維護,我應向國王辭行出家。」於是稟告國王:「陛下,我已年老,家中尚有幼子,請立他為國師,我願出家修行。」獲得准許後,他讓兒子繼任國師之位,自己進入王家園林出家為沙門,修得禪那神通,依賴兒子供養,長期居住該地。
拘羅迦蘭波怨恨地想:「這人即使出家也不肯讓位給我。」某日,國王與他閒談時問:「拘羅迦蘭波,你為何不擔任國師?」他回答:「陛下,我不當國師,因我兄長在任。」國王問:「他不是已出家了嗎?」答:「雖出家,卻將職位傳給兒子。」國王說:「那你來當吧。」他推辭:「陛下,按傳統繼承的職位,若要我取代兄長之子,實難從命。」國王便提議:「既然如此,我可藉妄語將你兄長貶為幼弟,使你成為長兄。」拘羅迦蘭波問:「陛下此話何意?」國王答:「透過妄語達成。」他警告:「陛下可知?我兄長具大神通,能幻化奇術。他會讓四位守護天神隱形,使你們身上香氣變臭,將你從空中拽落地面。屆時你將如陷地中,無法自辯。」國王堅持:「不必多慮,我自有辦法。」問何時實施,答:「七日後。」此事傳遍全城,民眾議論紛紛:「聽說國王要用妄語顛倒長幼次序,將國師之位給年幼者。究竟何謂妄語?是青色、黃色還是其他顏色?」當時世人誠實,不知妄語為何物。
國師之子聽聞此事,向父親稟報:「父親,國王企圖用妄語貶您為幼弟,將職位交給我這『小叔叔』。」父親安撫道:「孩子,國王縱使妄語也奪不走我們的地位。他定在何日實施?」答:「據聞七日後。」父親說:「屆時通知我。」第七日,民眾聚集王宮廣場,搭設高臺,聲稱要「親眼見識妄語」。王子通知父親後,國王盛裝出場,立於空中。這時隱士(指迦比羅)從天而降,在國王面前鋪設坐具,結跏趺坐於空中質問:「大王,你當真要藉妄語顛倒長幼,奪我兒職位?」國王承認:「確有此意。」隱士告誡:「大王,妄語罪重毀德,招致四惡道報應。國王妄語即是毀法,毀法者終自毀。」隨即誦出第一偈:
45.
「法若被殺實能殺人,未被殺者不傷分毫。
是故切莫摧毀正法,免遭正法反噬其身。」
此處「法」特指尊重長輩的傳統法則。
接著隱士繼續告誡國王:「大王啊,如果你執意說謊,四種神通將會消失。」隨即誦出第二首偈頌:
46.
說謊之人吐虛言,守護天神皆離散。
口出腐臭難遮掩,終將墜地失尊嚴。
明知真相被詢問,刻意歪曲實可嘆。」
國王聽後驚恐地望向拘羅迦蘭波(Korakalambo)。後者卻說:「別怕,大王,我早就警告過你了。」儘管國王聽到迦比羅(Kapila)的勸誡,仍執意說謊:「尊者啊,其實您才是弟弟,拘羅迦蘭波才是長兄。」話音剛落:
- 四位護法天神立刻丟下寶劍說:「我們不保護說謊者!」隨即消失無蹤
- 國王的口腔散發如腐敗雞蛋的惡臭
- 身體散發像露天糞坑的臭味
- 從空中墜落站在地面上
- 四種神通全部喪失
這時大國師安慰他:「別怕,大王。只要說真話,我能讓一切恢復原狀。」隨即誦出第三偈:
47.
「若願吐露真實言,王位如昔得保全。
倘若執意再欺騙,便墮落在舍利塔(Cetiyā)的地上。」
國師繼續勸說:「看啊大王!才第一次說謊就失去四種神通。現在醒悟還來得及恢復。」但國王反懷疑:「你們合夥騙我!」第二次說謊:「尊者真是弟弟,拘羅迦蘭波才是長兄」,結果膝蓋以下陷入地中。國師再次告誡:「請醒悟吧大王!現在還能挽回。」並誦第四偈:
48.
「違逆天時降甘霖,應雨季節反旱情。
明知真相被詢問,扭曲事實招災禍。」
此處指說謊的國王,其領土將出現反常氣候:旱季下雨,雨季乾旱。
當國王因謊報第三次「你確實是弟弟」,大腿以下全陷地中時,國師誦出第五偈:
49.
「若願吐露真實言,王位如昔得保全。
倘若執意再欺騙,舍利塔前陷地中。」
國王第三次說謊後,腰部以下全陷地中。國師誦出第六、七偈:
50.
「說謊之人口生歧,如蛇吐信分兩支。
明知真相被詢問,扭曲事實招恥嗤。
51.
若願吐露真實言,王位如昔得保全。
倘若執意再欺騙,愈發深陷舍利地。」
國師提醒:「現在回頭還來得及。」但國王第四次說謊「你真是弟弟」,結果陷至胸口。國師誦出第八、九偈:
52.
「說謊之人舌萎縮,如魚缺舌難辯駁。
明知真相被詢問,扭曲事實招惡果。
53.
若願吐露真實言,王位如昔得保全。
倘若執意再欺騙,愈發深陷舍利地。」
此處「如魚缺舌」比喻說謊者就像魚類沒有真正的舌頭,喪失語言能力變成啞巴。
國王第五次堅持說謊:「你確實是弟弟,拘羅迦蘭波(Korakalambo)才是長兄」,結果陷地至肚臍位置。隱士再次警告:「請醒悟吧,大王!」並誦出第十、十一偈:
54.
「說謊之人生女兒,家中不生男孩。
明知真相被詢問,扭曲事實招厄運。
55.
若願吐露真實言,王位如昔得保全。
倘若執意再欺騙,愈發深陷舍利塔(Cetiyā)地。」
這裡「家中盡生女兒身」指說謊者將來只會生下女兒,無法生育男性繼承人。
國王無視勸告,第六次說同樣的謊言,導致胸部以下全陷地中。隱士誦出第十二、十三偈:
56.
「說謊之人絕子嗣,他們四散奔他方。
明知真相被詢問,扭曲事實招禍殃。
57.
若願吐露真實言,王位如昔得保全。
倘若執意再欺騙,愈發深陷舍利塔地。」
「兒女四散」指即使說謊者僥倖有子女,這些孩子也會背棄父母逃往各地。
由於結交惡友的過患,國王第七次堅持說謊,大地突然裂開,無間地獄(Avīci)的火焰竄出將他吞噬。
58.
「此王曾具大神通,凌空飛行顯威榮。
陷於舍利塔地,卑賤沉淪地獄中。
59.
是故智者不贊同,放縱慾望任意行。
當懷無惡心而說,伴隨真實的言語。」
民眾驚恐傳言:「舍利塔王辱罵隱士又說謊,現在墮入無間地獄了!」國王的五個兒子跪在婆羅門腳下哀求:「請做我們的依靠!」婆羅門告誡:「孩子們,你們父親因毀壞正法、說謊辱聖而墮地獄。正法若被摧毀必將反噬,此地已不宜居住。」接著分別指導五位王子:
1. 對長子說:「從東門直行,你會遇見全白七肢端正的象寶,在那裡建城,命名為象城(Hatthipura)。」
2. 對次子說:「從南門直行,會遇見馬寶,建城命名為馬城(Assapura)。」
3. 對三子說:「從西門直行,會遇見金鬃獅子,建城命名為獅城(Sīhapura)。」
4. 對四子說:「從北門直行,會遇見鑲滿寶石的輪寶,建城命名為北般遮羅(Uttarapañcāla)。」
5. 對五子說:「你無法留在此地。先在此城建大塔後,向西北方直行,會聽見兩座山互相撞擊的轟隆聲,在那裡建城命名為雷音城(Daddarapura)。」
五位王子依指示各自建城定居。
世尊講完這個法義後總結:「比丘們,提婆達多(Devadatta)說謊陷地並非今日才有,過去亦然。」於是連結今昔因緣:「當時的舍利塔王就是提婆達多,而迦比羅婆羅門(Kapilabrāhmaṇo)正是我自己。」
423. indriyajātakaṃ 根本生經 (菩薩勸導弟子克服欲樂的故事)
翻譯:Look Yuen Kei
關於「控制諸根」的故事,是世尊在祇園精舍時,因一位被舊情婦誘惑的比丘而講述的。據說,舍衛城有一位良家子弟聽聞佛陀說法後,心想:「在家生活無法實踐完全清淨的梵行,我應當在導向解脫的教法中出家,以終結痛苦。」於是變賣家產,安置妻兒後,前往請求世尊准許出家。世尊為他授戒。這位新比丘與師父、比丘們一起托缽時,由於資歷淺且僧眾眾多,無論在俗家或齋堂都得不到座位,只能坐在新比丘群的角落或板凳、木板上。所得食物也常是粗糙的碎米、發酸的稀粥、腐臭的乾糧或燒焦的菜湯,根本吃不飽。他拿到食物後,就偷偷帶去舊情婦那裡。那女人會接過他的缽,恭敬行禮後取出飯食,精心準備熱粥、米飯、湯和配菜給他。老比丘被口腹之慾束縛,無法捨棄那女人。女人心想:「我要試試他是否真的被套牢了。」
某日,她讓村民用白泥洗澡後坐在家中,又吩咐幾個隨從準備少量飲食用品。眾人正吃喝時,她在門口拴了牛車,自己則在裡屋烤餅。老比丘來到門前站立。一位老僕看見後通報:「夫人,有位長老站在門口。」她說:「行禮後請他稍候。」僕人多次傳話「請稍等,尊者」,見他仍不離開,便回報:「夫人,長老不肯走。」女人掀開簾子一看,驚呼:「哎呀!這不是我孩子的父親嗎?」便出門接過缽,領他進屋侍奉飲食。用餐結束時,她禮拜後說:「尊者,您就在此涅槃吧。我們這些年沒找別人家,但沒主子的房子住不得,我們要另尋依靠,遠走他鄉了。請您自己保重。若我有過錯,請原諒。」老比丘聞言如遭雷擊,當即說:「我離不開妳,別走!我要還俗。派人送袈裟到某處,我藏好衣缽就回來。」她答應:「好的。」老比丘回寺院收拾衣缽時,師父問:「道友為何如此?」他坦白:「我捨不得舊情婦,要還俗了。」眾人強行帶他去見佛陀。佛陀問:「比丘們,為何強迫他來?」眾人答:「世尊,這比丘不滿修行想還俗。」佛陀問:「比丘,據說你心生不滿,是真的嗎?」他答:「是的,世尊。」佛問:「誰讓你動搖?」答:「是舊情婦,世尊。」佛陀說:「比丘,那女人現在雖未害你,但過去也曾因她令你喪失四禪,遭受大痛苦。後來靠我幫助才脫離苦難,重獲禪那。」接著講述過去之事。
過去世,波羅奈國由梵授王統治時,菩薩投生為國師之子,誕生當日全城武器自燃,故取名「護火童子」。他長大後在德叉尸羅學盡諸藝,回宮展示技能後,未告知國王便從正門出走,入森林在薩卡達迦芒果林出家為隱士,修得禪那神通。隨眾聚集無數隱士,形成大僧團,人稱「薩拉班加大師」。他有七位首席弟子:薩利沙羅隱士,門迪沙羅隱士,山隱士,黑天衣隱士,鬚髮隱士,阿努皮亞苦行者,那羅陀隱士。薩利沙羅隱士離開芒果林後,率數千隱士住蘇羅吒國東境的娑多底河岸;門迪沙羅隱士依附波闍國般闍羅王的卡藍巴村,有數千隨從;山隱士率眾住某邊境叢林;黑天衣隱士住阿槃提南道的獨石山,亦有數千追隨者;鬚髮隱士獨居丹達基國昆婆提城的公園;阿努皮亞苦行者作為菩薩侍者隨侍在側;那羅陀隱士是黑天衣的幼徒,獨居中域阿蘭若山脈的岩窟中。
阿蘭若山附近有座繁華村莊,村間有條大河,許多人渡河。某日,一位盛裝妓女在河岸勾引男子,被那羅陀看見後,他心緒紛亂喪失禪那,絕食憔悴陷入煩惱,躺了七日。其兄黑天衣以神通察覺緣由,飛來進入洞窟。那羅陀問:「尊者為何而來?」答:「知你不適,特來照料。」那羅陀斥責:「你胡言亂語!」黑天衣以妄語的理由遭責難,自覺無法勸解,便找來薩利沙羅、門迪沙羅和山隱士,三人同樣以妄語的理由被訓斥。黑天衣最後請來薩拉班加大師。大師見狀即知「他已被感官欲望征服」,問道:「那羅陀,你是否屈服於欲望?」那羅陀起身禮拜承認:「是的,老師。」大師告誡:「那羅陀,屈服欲望者今生枯竭受苦,來世更墮地獄。」隨即說出第一首偈——
60.
「那羅陀(Nārada)啊,若有人因欲望而屈服於感官的掌控,
他將在今生與來世皆被剝奪,即使活著也會枯萎凋零。」
「在今生與來世皆被剝奪」指的是他將失去人間與天界的福報,最終墮入地獄等惡道。
「即使活著也會枯萎凋零」是指他還活著時,因無法滿足內心渴望的煩惱對象,而被憂愁折磨,遭受極大的痛苦。
那羅陀(Nārada)聽後問道:「老師,追求感官欲望不是快樂的嗎?您為何說這樣的快樂會帶來痛苦呢?」
於是,薩拉班加(Sarabhaṅga)尊者說:「那麼,你仔細聽吧。」並說出第二首偈:
61.
「快樂之後緊接著痛苦,
痛苦之後緊接著快樂。
你已因追求快樂而陷入痛苦,
但應期待更高尚的快樂。」
這裡「快樂之後緊接著痛苦」指的是:感官快樂之後,緊接著就是地獄的痛苦。
「痛苦之後緊接著快樂」指的是:持戒修行的痛苦之後,將獲得天界、人間的快樂,乃至涅槃的究竟安樂。
「你已因追求快樂而陷入痛苦」是指:那羅陀(Nārada),你現在因捨棄禪那的快樂,轉而追求感官欲望,導致內心陷入極大的痛苦。
「但應期待更高尚的快樂」是指:你應當放下煩惱的痛苦,重新追求那更殊勝的禪那之樂。
那羅陀(Nārada)說:「老師,這種痛苦太難忍受了,我無法承受!」
於是,大士(薩拉班加尊者)告訴他:「那羅陀(Nārada),痛苦一旦生起,就必須忍耐。」並說出第三首偈:
62.
「在艱難時刻能忍耐艱難,
不讓艱難壓倒自己的人,
這位苦惱的智者終將快樂,
努力地證得。」
那羅陀(Nārada)又說:「老師,感官快樂是最極致的快樂,我無法捨棄它!」
於是,大士告訴他:「那羅陀(Nārada),正法絕不應因任何理由而被捨棄。」並說出第四首偈:
63.
「欲樂並非真正的快樂,
它們既不帶來利益,也無真實意義。
不要毀棄已作的(禪那)
捨棄法。」
薩拉班加(Sarabhaṅga)用這四首偈頌講完法義後,黑天衣(Kāḷadevilo)尊者為了教導自己的年輕弟子(那羅陀),接著說出第五首偈:
64.
「家主聰明能幹為善,分享食物也是善,
獲得利益後保持謙遜,損失利益不憂惱。」
這裡「勤勞持家是善行」的意思是:那羅陀(Nārada),對在家居士來說,為了累積財富而保持勤奮、不懶惰的善行是很好的,這種勤勞的態度非常可貴。「分享食物也是善」是指:辛苦賺來的財物,應該與持戒的沙門、婆羅門分享使用,這是第二種善行。「獲得利益不驕縱」是指:即使獲得巨大權勢時,也要保持不放逸、不驕傲自滿,這是第三種善行。「損失利益不憂惱」是指:當遭遇利益損失或名譽受損時,能夠保持不憂傷苦惱,這是第四種善行。因此,那羅陀(Nārada),你不該因為「我的禪那消失了」而憂傷,只要你能控制感官欲望,即使失去的禪定也會自然恢復。
佛陀知道黑天衣(Kāḷadevilo)再次勸誡那羅陀(Nārada)的情況後,以完全覺悟者的身份說出第六首偈:
65.
「黑天衣(Devilo)所說的智慧,
已經達到如此高度。
沒有比這更糟的事,
就是屈服於感官欲望。」
這段的意思是:比丘們,黑天衣(Devilo)所說的智慧就到這裡為止。但是,如果有人因為煩惱而屈服於感官欲望的控制,那就沒有比這更糟糕的事了。
接著,薩拉班加(Sarabhaṅga)叫住那羅陀(Nārada)說:「那羅陀,現在聽我說這個故事:如果有人一開始就不做該做的事,就會像那個進入森林的年輕婆羅門一樣後悔哭泣。」於是講述過去的故事:
過去,在迦尸國的一個村莊裡,有一位年輕的婆羅門,相貌端正且力大無窮,擁有像大象般的力量。他想:「我為什麼要像父母要求的那樣耕田種地?為什麼要照顧妻兒?為什麼要做佈施等功德?不如不養活任何人,也不做任何功德,直接進入森林獵殺動物養活自己!」於是全副武裝前往雪山,獵殺各種動物為食。後來他來到雪山深處一條名叫維達瓦(Vidhavā)的河邊,進入一個被群山環繞的大叢林,在那裡獵殺動物,烤食獸肉維生。他想:「我不可能永遠這麼強壯,等虛弱時就無法在森林活動了。不如現在就把各種顏色的動物趕進這個叢林,封住入口,這樣不必到處走動就能隨心所欲地獵食。」他照做了。隨著時間流逝,這個行為的果報現前,他發現自己的手腳無法動彈,連翻身都做不到,找不到任何可吃的食物或飲水,身體逐漸消瘦,變成了人形餓鬼。在炎熱季節,他的身體像乾裂的大地一樣出現裂痕,變得醜陋不堪,承受著極大的痛苦。
很久以後,在尸毗(Sivi)國,有位名叫尸毗羅闍(Sivirāja)的國王想:「我要去森林吃烤獸肉!」於是把國家交給大臣們,全副武裝進入森林獵食。他逐漸來到這個地方,看到這個人時雖然害怕,但還是保持念問道:「喂,你是誰?」那人回答:「主人,我是人形餓鬼,正在承受自己行為的果報。您是誰?」國王說:「我是尸毗(Sivi)國王。」「那您為什麼來這裡?」「為了吃獸肉。」於是這個人詳細講述了自己的經歷,向國王描述自己的痛苦狀況,並說出剩下的偈頌:
66.
「尸毗(Sivi)王啊!就像敵人手中的武器,
如今我也落入同樣境地。
正當工作、專業技能、勤奮努力、
美滿婚姻、持戒與溫和性情——
這些榮耀的來源我都已失去,
如今因自己的惡業承受苦果。」
解釋:
「就像敵人手中的武器」:如同敵人手中的武器會帶來毀滅,我也因自己的惡業招致毀滅。這是對尸毗(Sivi)國王說的。
「正當工作」:指耕種等正當謀生方式。
「專業技能」:包括馴象術等各種技藝。
「勤奮努力」:指善於創造財富的能力。
「美滿婚姻」:指正式的婚嫁關係。
「持戒與溫和性情」:包括五戒、善語、利益他人、遠離惡行和親近善友。這裡特別強調「溫和」的態度。
67.
「我就像失去千輛戰車的戰士,
無親無友,無處可歸,
背離了聖者的正道,
活著卻如同已死的餓鬼。」
68.
「我追求快樂卻帶來痛苦,
如今落入這般境地。
就像站在烈火中的人,
再也無法感受任何快樂。」
說完這些後,他繼續告訴國王:「大王啊,我因為追求自己的快樂而給他人帶來痛苦,現世就變成餓鬼。所以請您不要作惡,回到城中多行佈施等善業吧!」國王照做後,最終往生天界。
薩拉班加(Sarabhaṅga)尊者用這個故事勸導苦行者(那羅陀)。那羅陀(Nārada)聽聞佛法開示後心生警惕,向尊者禮拜懺悔,重新修習遍處禪,恢復了失去的禪那。薩拉班加沒有讓他繼續留在原地,而是帶他回到自己的修行處。
世尊講完這個教法並揭示真諦後,總結這個本生故事:「當時的
不滿的比丘就是那羅陀(Nārada),舍衛城的舊情婦是城市美女,薩利沙羅(Sālissaro)是舍利弗(Sāriputta),門迪沙羅(Meṇḍissaro)是大迦葉(Kassapo),
山隱士(Pabbato)是阿那律(Anuruddho),黑天衣(Kāḷadevilo)是迦旃延(Kaccāyano),阿努皮亞(Anupiya)是阿難(Ānando),鬚髮隱士(Kisavaccho)是大目犍連(Mahāmoggallāno), 而薩拉班加(Sarabhaṅga)正是我(佛陀)自己。」聽聞開示結束時,那位不滿修行的比丘證得了須陀洹果(初果)。
424. ādittajātakaṃ 燃燒本生經 (審察而布施的故事)
翻譯:Look Yuen Kei
關於「燃燒」的故事,這是佛陀在祇園精舍時,針對「無比布施」所講述的。關於「無比布施」的詳細內容,應參考《大典尊經》的註釋(長部註2.296)。在布施當日的隔天,比丘們在法堂談論:「各位,拘薩羅國王經過慎重考察,確認了最殊勝的福田後,向以佛陀為首的聖僧團獻上了無與倫比的布施。」佛陀到來後詢問:「比丘們,你們現在聚集討論什麼?」比丘們回答後,佛陀說:「比丘們,國王經過考察後將布施安置於無上福田,這並不稀奇。古代的智者們也是經過考察後才進行大布施。」接著佛陀講述過去的故事。
過去,在斯維拉國(Siviraṭṭha)的羅魯婆城(Roruvanagare),有位名叫羅魯婆大王(Roruvamahārājā)的君主,他堅守十種王道,以四攝法攝受民眾,如同眾生父母般關懷百姓,持續向貧民、乞丐、流浪者等施行大布施。他的王后名叫海勝利(Samuddavijayā),是位智慧具足的賢后。有一天,國王視察布施時心想:「享用我布施的都是品行不端的貪婪之徒,這讓我無法歡喜。我真正想供養的是持戒清淨、最應受供的獨覺佛們。但他們住在雪山地區,該派誰去邀請他們呢?」他將這個想法告訴王后。王后回答:「大王不必憂慮,我們可以憑藉布施之力、持戒之力和真實之力,先派遣花朵去邀請獨覺佛。等他們到來時,我們將準備一切必需品進行供養。」國王欣然同意,下令全城居民持戒,並親自帶領臣民受持布薩戒。準備妥當後,他讓人裝滿一金盒的蘇曼那花,從宮殿走下,站在王宮廣場,設置五供具,面朝東方禮拜說:「我禮敬東方的阿羅漢,若我們有任何功德,請慈悲接受我們的供養。」說完撒出七把花束。因東方沒有獨覺佛,花朵當日沒有返回。第二天向南方禮拜,同樣無果。第三天向西方禮拜,仍無回應。第四天向北方禮拜時說:「住在北方雪山的獨覺佛們,請接受我們的供養吧!」撒出七把花束後,這些花朵飛至雪山南麓,落在五百位獨覺佛上方。
獨覺佛們感知到國王的邀請,次日選出七位代表。他們對這七位說:「尊者們,國王邀請你們,請去應供吧。」七位獨覺佛從空中飛來,降落在王宮大門。國王見後歡喜禮敬,迎請他們登上宮殿,隆重款待並進行供養。飲食結束時,國王連續六天邀請他們「明日再來」,到第七天準備了所有必需品,陳設鑲嵌七寶的床座等物,將三衣等一切僧用資具擺放在七位獨覺佛面前說:「我們將這些物品供養給你們。」供養結束時,國王與王后一同恭敬站立。這時,僧眾上座為他們說偈祝福:
69.
「當房屋燃燒時,能搶救出的器物,
才對主人有用,而非被燒毀之物。
70.
「世間亦如是,被老死之火燃燒,
應以布施搶救,所施才得保全。」
僧眾上座這樣祝福後,對國王說:「大王,請精進不懈。」給予教誨後,他飛上天空,將宮殿的簷角一分為二,飛往南雪山(Nandamūlakapabbhāra)降落。國王供養的資具也隨之飛起,一同降落在南雪山。國王與王后的全身充滿喜悅。當上座離去後,其他獨覺佛也依次說偈:
71.
「若人能以正法得財布施,
在人們中奮起精進獲得,
此人將超越閻羅王的vetaraṇiṃ地獄之河,
命終得生天界。」
注釋:
「勤奮精進」(uṭṭhānavīriyādhigatassa):此人透過努力獲得正法,或指「應以精進心選取最勝供物布施持戒者」。
72.
「布施與戰爭,世人說相似:
少數精進者能戰勝多數。
即使少量布施,若懷信心,
來世必因此得享安樂。」
注釋:「布施與戰爭相似」(dānañca yuddhañca samānamāhu):
貪吝者無法布施,怯戰者不能作戰。
唯有捨命者能戰,捨財者能施,故稱二者相似。
「少數勝多數」:少量捨心能戰勝多數貪吝
73.
「審察而布施,受善逝所讚歎,
向那些在生命世間中值得供養的人
如此給予有大果報
如良種播於沃土。」
「審察而布施」(viceyya dānaṃ):應審察供物與受施者。
供物:不隨便施劣物,而選最勝物品。
受施者:不隨便施人,而選戒德具足者。
「佛陀讚歎的布施」:指供養佛、獨覺佛、僧團等。
74.
「不傷害眾生而行,不出言侮辱不作惡,
英雄在那裡怖畏而被稱讚
善人怖畏而不作惡。」
75.
「下品梵行生為剎帝利,
中品得生天界,
上品梵行則得清淨解脫。」
注釋:外道僅僅持守梵行戒而生為王族
中品:得初禪近分定,生天界。
上品:成就八定,生梵天得清淨。
佛教中:
下品:持戒但僅發願生天。
中品:持戒清淨,而再生禪定之地(梵天界)
上品:修觀證阿羅漢。
76.
「布施雖有多種功德,
但法行更勝布施。
往昔有智者,
終證涅槃寂滅。」
雖布施有多種功德,但修習止觀乃至證涅槃更為殊勝。
例如過去迦葉佛時代的達沙巴拉(Dāsabala)等智者,皆因修法證涅槃。
每位獨覺佛各以一偈祝福後,同樣帶著資具離去。
七位獨覺佛以祝福為國王開示不死涅槃的殊勝,並勸勉精進後,依前述方式返回住所。國王與王后終生行布施,命終往生天界。
佛陀講完這個法義後總結:「古智者亦善擇福田布施。」並連結本生因緣:「當時的獨覺佛已入涅槃,王后海勝利(Samuddavijayā)是現在的羅睺羅母,而羅魯婆大王(Roruvamahārājā)就是我本人。」
425. aṭṭhānajātakaṃ 不可能本生經 (女人不知恩感恩的故事)
關於「恆河蓮花」的故事,這是佛陀在祇園精舍時,針對一位心生不滿的比丘所講述的。當時佛陀問那位比丘:「比丘,聽說你感到不滿,是真的嗎?」比丘回答:「是的,世尊。」佛陀問原因,比丘說:「因為煩惱的影響。」佛陀便說:「比丘啊,女人就是不知感恩、背叛朋友、不可信任的。過去有智者每天布施一千金錢,卻連一個女人都無法取悅。她只因為一天沒拿到一千金錢,就抓住他的脖子把他趕出去。女人就是如此不知感恩,你不該為此陷入煩惱。」接著佛陀講述過去的故事。
過去,在波羅奈(Bārāṇasi)城,梵授王(Brahmadatta)統治國家,他的兒子梵授王子(Brahmadattakumāra),以及波羅奈首富的兒子大財王子(Mahādhanakumāra),兩人從小一起玩耍長大,並在同一位老師門下學習技藝。王子在父親去世後繼承王位,而富商的兒子也依然陪伴在他身邊。當時波羅奈城有一位容貌出眾的妓女,名叫「城光」(Nagarasobhiṇī),長得美麗動人。富商的兒子每天給她一千金錢,沉迷於與她相處,即使父親去世後繼承了家業,依然沒有改變這個習慣,繼續每天給她一千金錢作樂。富商的兒子每天會去覲見國王三次。有一天,當他正在王宮與國王交談時,太陽已經西沉,天色變暗。他離開王宮後心想:「現在回家已經太晚,不如直接去城光的家吧。」於是打發隨從離開,獨自一人進入她的住處。
城光一見到他便問:「少爺,今天帶了一千金錢來嗎?」他回答:「親愛的,今天我來得太晚了,所以沒帶隨從就獨自進來了,明天我會給你兩千金錢。」城光心想:「如果我今天讓他進來,以後他也會空手而來,我的財富就會減少,今天絕不能讓他進來。」於是她說:「主人啊,我們這些妓女就是這樣,沒拿到一千金錢就不能玩樂。」他再三請求:「親愛的,明天我會加倍給你。」城光便命令其他妓女:「別讓他站在這裡看我,抓住他的脖子趕出去,然後關上門!」妓女們照做了。他心想:「我已經為這女人花了八千萬金錢,她只因為今天看到我空手而來,就叫人抓住我的脖子趕我出去。唉,女人真是邪惡、無恥、不知感恩、背叛朋友!」他反覆思考女人的缺點,對她們產生了厭離,並生起不淨想,甚至對在家生活感到厭倦,心想:「我何必繼續過在家生活?今天就出家吧!」於是他沒有回家,也沒再見國王,直接離開城市進入森林,在恆河岸邊搭建茅棚,出家成為隱士,修得禪那與神通,以森林的根果為食,住在那裡。
國王許久未見他,便問:「我的朋友去哪了?」此時城光對他所做的事已在全城傳開。人們告訴國王:「陛下,您的朋友因為羞愧,沒有回家就直接進入森林出家了。」國王聽後,召來城光質問:「聽說你因為一天沒拿到一千金錢,就抓住我朋友的脖子趕他出去,是真的嗎?」她回答:「是真的,陛下。」國王怒斥:「你這罪人!立刻去我朋友所在的地方把他帶回來,如果帶不回來,你就別想活命!」城光聽後非常害怕,乘上馬車,帶著大批隨從離開城市,四處打聽他的下落,最終找到他的住處。她上前禮拜並請求:「尊者,請原諒我這個盲目愚昧之人所犯的過錯,我以後再也不敢了。」他回答:「好吧,我原諒你,我對你沒有怨恨。」她接著說:「如果您原諒我,請和我一起上車回城吧,我會把家中所有的財富都給您。」他聽後說:「親愛的,現在我不能跟你回去。但如果這世上發生不可能的事,或許那時我會回去。」接著他說出第一首偈:
77.
「恆河平靜開滿蓮,
杜鵑鳥鳴海螺般的聲音,
棕櫚樹結出棗子,
或許那時有可能。」
說完後,城光(Nagarasobhiṇī)又催促:「尊者,請跟我回去吧!」他回答:「我會回去的。」她問:「什麼時候?」他便列舉各種不可能的情況,接著說出其餘的偈頌:
78.
「當烏龜的毛能織成三種斗篷,
足以抵禦寒冬時,
或許那時有可能。」
79.
「當蚊子的腳能建成堅固的樓閣,
穩固不動搖時,
或許那時有可能。」
80.
「當兔子的角能做成天梯,
讓人登上天界時,
或許那時有可能。」
81.
「當老鼠爬上梯子,
啃食月亮並驅逐羅睺時,
或許那時有可能。」
82.
「當成群結隊的蒼蠅,
喝完一桶酒後,
還能躺在火炭上睡覺時,
或許那時有可能。」
83.
「當驢子長出櫻桃般的嘴唇,
成為美麗的歌唱舞蹈家時,
或許那時有可能。」
84.
「當烏鴉和貓頭鷹躲起來密謀,
互相羨慕對方的優點時,
或許那時有可能。」
85.
「當芭蕉葉能做成堅固的傘,
足以遮擋大雨時,
或許那時有可能。」
86.
「當小麻雀能用嘴叼起,
整座香醉山(Gandhamādana)時,
或許那時有可能。」
87.
「當一個小童能單手提起,
裝備齊全的遠洋大船時,
或許那時有可能。」
這位大士(指隱士)用這十一首偈頌描述各種不可能的事。城光聽完後,向大士道歉,回到城裡向國王稟報,並乞求饒命,最終保住了性命。
佛陀講完這個法義後總結:「比丘們,女人就是這樣不知感恩、背叛朋友。」接著揭示真理,並連結本生因緣:「當時的國王是阿難(Ānanda),而那位隱士就是我。」
聽完真諦的教導後,那位不滿的比丘證得了須陀洹果(初果)。
426. dīpijātakaṃ 獵豹本生經 (獵豹和山羊的故事)
關於「忍耐可行」的故事,這是佛陀住在竹林精舍(Veḷuvana)時,針對一隻母山羊(eḷika)所講述的。
某個時候,大目犍連尊者(Mahāmoggallānatthero)在一座只有單一入口、被山環繞的山城寺院(giribbajasenāsana)中居住。他的經行處就在入口附近。當時牧羊人(eḷakapālaka)們為了放牧,把山羊(eḷaka)趕進山城,讓牠們在那裡遊玩。有一天傍晚,當牧羊人準備趕羊群離開時,有隻走得較遠的母山羊沒注意到羊群已經離開,被落下了。後來當牠要離開時,一隻獵豹(dīpika)看見牠,心想:「我要吃掉牠!」就守在山城入口處。
這隻母山羊左顧右盼,看見獵豹後想:「這傢伙想殺我吃掉。如果我轉身逃跑,肯定活不成。今天必須用計謀才行。」於是牠豎起羊角,快速衝向獵豹,獵豹不斷掙扎著想「這邊抓、那邊抓」,卻抓不住牠,母山羊趁機快速逃回羊群中。
第二天,目犍連尊者看到這情景後,向佛陀報告:「世尊,那隻母山羊靠著機智和努力逃脫了獵豹的追捕。」佛陀說:「目犍連,現在這隻獵豹確實抓不到牠,但過去牠曾殺死並吃掉一隻咩咩叫的母山羊。」應尊者請求,佛陀講述了過去的事。
過去在摩揭陀國(Magadharaṭṭha),菩薩投生為一個大富人家的兒子。長大後捨棄欲樂出家修行,證得禪那神通,長期住在喜馬拉雅山。後來為了補充鹽分來到王舍城(Rājagaha),在一座山城中搭了間草屋居住。
當時同樣的情況發生了:牧羊人放羊時,有隻落單的母山羊被一隻獵豹盯上。母山羊看見獵豹後想:「今天我肯定活不成了,必須用甜言蜜語軟化牠的心,保住性命。」於是遠遠地就開始友好地打招呼,首先說出這首偈頌:
88.
「能忍耐,足夠維持生命嗎?舅舅您可安好嗎?
我母親也問候您,我們都願您快樂。」
獵豹聽了心想:「這狡猾的傢伙想用『舅舅』的稱呼騙我,不知道我的兇殘。」於是說出第二偈:
89.
「踐踏我的趾甲來,傷害我的山羊啊!
今日想用舅舅稱,以為能逃脫嗎?」
母山羊聽了說:「舅舅,別這樣。」然後說出第三偈:
90.
「您面向前方坐,我從正面來,
怎會踩到您,後方的趾甲?」
獵豹說:「山羊啊,你在胡說什麼?我的趾甲根本無處不在。」然後說出第四偈:
91.
「四大洲與大海,連同眾山嶽,
全是我趾甲,你怎能避開?」
母山羊聽了想:「這壞蛋不吃甜言蜜語這套,我要反駁牠。」於是說出第五偈:
92.
「父母兄弟早告知,您趾甲長又惡,
所以我從空中來。」
獵豹說:「我知道你是從空中來的,但你這樣來已經毀了我的食物。」然後說出第六偈:
93.
「看見你從天來,山羊啊!
獸群都逃散,食物被你毀。」
母山羊聽了,害怕死亡卻想不出其他辦法,哭喊道:「舅舅,別這麼殘忍,饒我一命吧!」但獵豹還是抓住牠的脖子咬死吃掉了。
94.
「母山羊如此哀求,嗜血的獵豹仍壓碎牠喉嚨,
不存在在惡徒上的善說。
95.
「不存在在惡徒上的引導方法,沒有法也沒有善說,
應當全力對抗惡徒,因惡人不喜良善。」
這兩首是佛陀補充的偈頌。
注釋:
,這些對惡人都沒用。「應當全力對抗」意思是比丘們,對惡人應該全力抵抗。「惡人不喜良善」指這種人不喜歡美好的善言。那位隱士看見了這整個過程。
佛陀講完這個法義後,將本生故事連結起來:「那時的母山羊就是現在的母山羊,獵豹還是獵豹,而那位隱士就是我的前世。」
427. gijjhajātakaṃ 鷲本生經 (不受教誡的比丘)
關於「險峻之路」的故事,這是佛陀住在祇樹給孤獨園(Jetavana)時,針對一位難調伏的比丘所講述的。據說有位良家子在能導向解脫的教法中出家後,當師長、阿闍黎和同修們教導他:「應該這樣前進、這樣後退、這樣前視、這樣環顧、這樣收攝、這樣伸展、這樣穿下衣、這樣披上衣、這樣持缽、取適量食物觀察後才食用、應該守護根門、飲食知量、專修清醒,這是新學比丘的規矩,這是遊行比丘的規矩,這是十四種犍度的規矩,這是八十種大規矩 (mahāvattāni),你要正確遵守這些,這是十三頭陀支的功德,應該受持實踐」時,他卻難以調教,缺乏耐心,不善於接受教導,還說:「我不需要你們指導,你們為何要管我?我自己知道什麼有利什麼有害。」拒絕接受勸誡。
比丘們發現他這種難調伏的性格後,在法堂裡談論他的缺點。佛陀到來後詢問:「比丘們,你們現在聚集討論什麼?」得知情況後,便召來那位比丘問道:「比丘,聽說你難以調伏,是真的嗎?」得到肯定答覆後,佛陀說:「比丘啊,你在這能導向解脫的教法中出家,為何不聽從善知識的勸告?過去你也因不聽從智者勸告,在毗藍婆風(Verambhavāta)口被吹得粉身碎骨。」於是講述過去的事。
過去在鷲峰山(Gijjhakūṭa pabbata),菩薩投生為鷲鳥。他的兒子名叫善翼(Supatta),成為擁有數千鷲鳥隨從、力量強大的鷲王。他奉養父母,但因力量過強常常飛得太遠。父親告誡他:「孩子,不要飛越這個範圍。」他雖答應,卻在某個雨天與鷲群一起飛翔時,拋下同伴飛得太遠,到達毗藍婆風口,結果被吹得粉碎。
佛陀為了說明這個道理,成佛後說出這些偈頌:
1.
「自古鷲鳥飛行道,險峻難行名遠揚;
曾有鷲鳥居此處,奉養年邁父母親。
巨蟒油脂作食物,常為雙親多採集。
2.
「父親告誡空中子,深知高空墜落險:
『善翼我兒力強健,具有威勢能飛極遠方。
3.
「『當你看見大地時,如葉漂浮海面上,
被海環繞如圓輪,至此就該速回轉,
切莫飛越此界限。
4.
「勇猛展翅疾飛翔,強健鳥王昂首望,
俯瞰群山與森林。
5.
「鷲鳥見大地景象,正如父親所描述,
被海環繞如圓輪。
6.
「他卻執意越界限,超越終極飛行處,
鋒利毗藍婆風暴,撕裂強健鳥王身。
7.
「無力返回飛行者,終將遭遇大災難,
落入毗藍婆掌控。
8.
「子女妻妾與眷屬,凡依此鳥生存者,
皆因不受勸誡故,同遭毀滅之大難。
9.
「世間不聽長者教,固執己見過度者,
如同違逆教導的鷲,終將自取滅亡果。」
佛陀開示後,那位比丘從此變得易受教導。佛陀將法義與本生故事連結:「當時難調伏的鷲鳥就是現在這位難調伏的比丘,而鷲鳥父親就是我的前世。」
428. kosambiyajātakaṃ 憍賞彌爭端本生經 (僧團爭執的故事)
關於「喧囂之聲」的故事,這是佛陀住在憍賞彌(Kosambi)的瞿師羅園(Ghositārāma)時,針對憍賞彌爭吵的比丘們所講述的。事件詳情記載於《憍賞彌犍度》(Kosambakakkhandhake,《大品》451等處),這裡簡要說明。
當時有兩位比丘共住一處:一位精通戒律(vinayadhara),一位精通經藏(suttantika)。某日,精通經藏的比丘做完身體清潔後,將洗手剩水留在容器裡就外出了。後來精通戒律的比丘進來看見那水,出去後詢問:「道友,這水是你放的嗎?」「是的,道友。」「你不知道這有犯戒問題嗎?」「不知道,道友。」「那麼這算犯戒嗎?」「若是無心非故意所為,就不算犯戒。」這位經藏比丘因此認為該行為無罪。而戒律比丘卻對自己的弟子們說:「這位經藏比丘犯了戒卻不自知。」弟子們見到經藏比丘的弟子時就說:「你們的師父犯了戒都不知道。」這些話傳回經藏比丘耳中,他反駁:「這個戒律比丘先前說『無罪』,現在又說『有罪』,根本是妄語!」雙方就這樣互相指責,爭端愈演愈烈。
後來戒律比丘獲得僧團許可,以「不見罪」為由對經藏比丘作出擯出處分(ukkhepanīyakamma)。從此,他們的在家施主也分裂成兩派,接受教誡的比丘尼們和守護神(ārakkhadevatā)也都分成兩派。甚至空中天神(ākāsaṭṭhadevatā)乃至梵天界(brahmalokā)的凡夫眾生全都分成兩派,這場紛爭一直傳到阿迦尼吒天(akaniṭṭhabhavana)。
有位比丘前去稟告佛陀:「世尊,作出擯出處分的一方認為自己是依法行事,而跟隨被擯出者的另一方則認為這處分非法。」儘管擯出派試圖阻止,這些比丘仍圍繞著被擯者修行,並將情況報告佛陀。佛陀說:「讓他們和好吧。」兩次派人勸和都失敗,第三次得知「僧團已分裂」後,親自前往憍賞彌。
佛陀先指出擯出處分的過失,以及「不見無心之罪」的問題,但勸解無效。後來即使在同一界場(sīmā)內舉行布薩等活動,他們在用餐時仍爭吵不休。佛陀制定「用餐時須間隔就座」的規定,但聽說他們依舊爭鬥,便再次勸解:「夠了,比丘們,停止爭吵吧!」此時有位秉持正法的比丘不願佛陀困擾,說道:「請世尊安心住世,享受現法樂住吧!這些爭吵就由我們自己承擔。」於是佛陀說:
「比丘們,往昔在波羅奈(Bārāṇasī),有位迦尸國(Kāsi)的梵授王(Brahmadatta)篡奪了憍薩羅國(Kosala)長壽王(Dīghīti)的王位。當長壽王隱姓埋名流亡時被殺,其子長壽童子(Dīghāvu)卻救了梵授王生命,此後雙方反而和好。比丘們啊,這些執持刀杖的國王尚能如此忍辱柔和,你們在如此善說的法律中出家,更應展現忍辱與柔和的品德。」
佛陀再三勸解無效,見這些愚人難以調伏,便收拾衣缽離開。次日托缽回來後,在香室(Gandhakuṭī)稍作休息,整理好住所,手持衣缽站在僧團中央的虛空中,宣說這些偈頌:
10.
「群眾喧嘩的聲音,愚者卻不認為(自己愚昧);
僧團分裂時,不是其他人卻更認為是他人所起
11.
「忘失智者的光芒,空談高論逞口舌;
只顧擴張己言路,被導至此卻不覺。
注釋:「空談高論」(vācāgocarabhāṇino)指言論不涉及念處等聖法,只會滔滔不絕。「擴張言路」形容他們甚至不顧僧團尊嚴,肆意發言。「被導至此」指被爭端引至無恥境地卻不自知。
12.
「『他罵我、打我、勝我、奪我』,
懷恨此念者,怨結永不消。
13.
「『他罵我、打我、勝我、奪我』,
不懷此念者,怨結自然消。
14.
「怨恨從不能止息怨恨,
唯有無怨恨能平息怨恨,
此乃永恆之法則。
15.
「他人不知『我們將死亡』,
悟此真理者,爭端自平息。
16.
「斷骨奪命盜牛馬,劫掠國土者尚能和,
為何你們做不到?
注釋:第16偈是針對梵授王與長壽童子的典故。佛陀質問:「那些斷人骨、奪人命、盜牛馬、劫國土的惡人都能和好,你們這些既未傷父母、未奪生命、未盜財物的出家人,為何連自己的怨恨都不能放下?這算什麼比丘?」
17.
「若得明智善友伴,智者共行善同住,
克服一切危難後,歡喜具念同行。
18.
「若不得明智善友伴,如王捨國獨自行,
當如林象獨遊蕩。
19.
「寧可獨行不與愚者伴,
如象獨居不造惡,
無憂自在如林象。」
佛陀開示後仍無法調和這些比丘,便前往婆羅村(Bālakaloṇakagāma),讚歎跋古(Bhagu)長老獨居的功德,又到三位良家子的住處稱讚和合共住的利益,最後在波梨耶(Pālileyya)森林獨居三個月。回到憍賞彌後,當地居士們商議:「這些比丘造成許多紛爭,連佛陀都被煩擾了。我們不再禮敬他們,不供養食物,要逼他們離開或認錯。」比丘們受此壓力,只好去舍衛城(Sāvatthi)向佛陀懺悔。
佛陀說完這法義後,連結本生故事指出:「當時的父王是淨飯王(Suddhodana),母后是摩耶夫人(Mahāmāyā),而長壽童子就是我的前世。」
429. mahāsuvajātakaṃ 大鸚鵡本生經 (佛陀前世今生少欲知足的故事)
◆ 樹木的比喻 ◆
當佛陀住在祇樹給孤獨園時,針對某位比丘講述了這個故事。據說那位比丘從佛陀那裡領受禪修業處後,前往憍薩羅國邊境某個村落附近的森林居住。村民們為他準備好日夜修行的場所,在交通便利處搭建住所,悉心照料。當雨季來臨時,才第一個月,那個村子就遭遇饑荒,村民們連一粒糧食都沒能留下,無法供養他精緻的托缽食。即使住在適宜的住所,這位比丘也因乞食困難而無法證得道果。
三個月後,當他返回禮敬佛陀時,佛陀親切詢問:「比丘啊,托缽乞食沒有讓你太疲憊吧?住所還合適嗎?」比丘如實稟告。佛陀知道他的住所確實適宜後,開示道:「比丘,修行者若擁有適宜住所,就應捨棄貪求,隨所得而安住,知足修行聖道。古時的智者即使轉生為動物,寧願啃食自己棲息樹上的樹皮粉末,也要捨棄貪欲,堅守友誼之道而不離去。你為何要因『托缽食物粗劣稀少』就放棄適宜的住所呢?」應比丘請求,佛陀講述了過去的故事。
◆ 過去世 ◆
往昔在雪山恆河岸邊的無花果林中,住著數十萬隻鸚鵡。其中有隻鸚鵡王(Suvā),當棲息樹的果實耗盡後,僅剩的嫩芽、葉片、樹皮或樹屑,牠都啃食,飲用恆河水,極度知足從不他往。牠這種知足少欲的德行甚至震動了帝釋天(Sakka)的宮殿。帝釋天察覺後,為考驗牠,用神力使那棵樹乾枯。樹木變得光禿殘破,風吹時枝幹相互撞擊發出空洞聲響,裂縫中不斷飄落木屑。鸚鵡王啃食這些木屑,飲用恆河水,不避風雨日曬,靜坐在無花果樹樁上。
帝釋天見牠如此少欲,決定:「我要以友誼之法測試牠,賜予恩惠後將這無花果樹化為不死之果樹。」於是化作鵝王(Haṃsa),帶著阿修羅女蘇闍(Sujā)來到無花果林,停在不遠處的樹枝上,首先說出偈頌:
20.
「當樹木果實豐盈時,飛鳥群聚共享盛宴;
知果實耗盡那刻起,眾鳥四散各奔東西。」
意思是:鸚鵡王啊,當樹木結果時,鳥群飛聚枝頭享用;但當知道果實耗盡,鳥群便會離去。
說完這偈,又說第二偈勸離:
21.
「紅喙者何苦守枯木?徘徊覓食莫待斃亡。
春色滿林時節至,為何不棄此朽株?」
鸚鵡王回答:「鵝王啊,我懂得感恩,不會離開這棵樹。」隨即說了兩偈:
22.
「真朋友在患難時,生死苦樂永相隨;
智者不棄舊情誼,縱使貧富皆如故。
23.
「鵝王啊我乃其一,此樹於我如親友;
為求生計棄故交,非智者所當為行。」
帝釋天聽後十分歡喜,讚歎說:
24.
「善哉!我已親眼見證,你展現友誼與親密;
我意樂於此法,應知你值得受讚賞。
25.
「鸚鵡王啊我賜你願,選擇任何心之所向;
紅翼者請隨意求取,一切願望皆可實現。」
鸚鵡王接受恩賜時說第七偈:
26.
「鵝王若賜我所願,但求此樹重獲生;
枝繁葉茂果實盈,如蜜豐美耀世間。」
帝釋天實現其願望時說第八偈:
27.
「看啊朋友!這棵壯碩果樹,將永遠與你相伴;
枝繁葉茂果實盈,如蜜豐美耀世間。」
說完後,帝釋天恢復本相,展示神通力與蘇闍同在。他從恆河掬水灑向樹樁,霎時間,那棵樹便枝葉扶疏、果實纍纍,猶如戴著寶石冠冕的山峰般璀璨莊嚴。鸚鵡王見狀歡喜讚歎,說第九偈:
28.
「帝釋天啊願你安樂,與諸親眷共吉祥;
如今我得見果樹,心中喜悅難衡量。」
帝釋天賜予恩惠,將無花果化為不死之果後,與蘇闍返回天界。為闡明這個道理,結集者加入這首證悟偈:
29.
「賜予鸚鵡王恩惠後,令其果樹重獲新生;
攜妻同返忉利天宮,歡喜園中享安樂。」
佛陀開示後總結:「比丘啊,古聖賢即使生為動物也不貪求。你既已出家,為何還如此貪著?回去繼續修行吧。」於是為他解說禪修業處,並連結本生故事‘當時的帝釋天是阿那律(Anuruddha),鸚鵡王則是我的前世。
’。那比丘返回後精進修行,終證阿羅漢果。
430. cūḷasuvajātakaṃ 小鸚鵡本生經 (佛陀前世今生少欲知足的故事)
「樹木存在」這段開示,是世尊在舍衛城(Sāvatthi)祇園精舍(Jetavane)時,針對韋蘭迦(Verañja)事件所說的。當時世尊在韋蘭迦度過雨期後,逐漸返回舍衛城。比丘們在法堂中議論道:「諸位,如來身為剎帝利貴族,雖具大神通力,卻被韋蘭迦婆羅門邀請居住三個月期間,因魔王作祟,竟連一日也未能獲得布施。然而如來捨棄貪求,僅以馬麥(patthapulaka)和洗米水(piṭṭhodaka)維持生命三個月,卻未前往他處。啊!如來真是少欲知足!」世尊到來後詢問:「比丘們,你們現在聚集討論什麼?」比丘們回答:「是這樣的...」世尊便說:「比丘們,如來現今捨棄貪求並不稀奇,往昔投生為畜生時也曾捨棄貪求。」接著講述了過去的事。(故事內容應如前例詳細展開)
帝釋天:
30.
「青翠樹葉覆滿枝,眾多樹木果實累。
為何枯槁無葉樹,鸚鵡(Suvassa)心偏獨歡喜?」
鸚鵡:
31.
往昔百雨期共度,同享此樹豐碩果。
縱知今已無果實,我待此樹如往昔。」
帝釋天:
32.
「枯槁無葉枝幹裂,凋零無果空樹木。
眾鳥皆棄此遠去,但鸚鵡你見到什麼?」
鸚鵡:
33.
「眾鳥趨附為果來,見無果實便相棄。
愚者只有謀求自己利益的智慧,此等皆是偏心輩。」
帝釋天
34.
「善哉!我親自作見證,宣說友誼與親睦。
我意樂於此法,你應當被稱讚。」
35.
「鸚鵡!我賜你一願,羽族之王請聆聽。
隨心所欲擇所求,黃金鳥(Suvassa)啊請開口。」
鸚鵡:
36.
「若得重見此樹木,枝葉繁茂果滿枝。
如貧人獲寶藏庫,我將反覆生歡喜。」
37.
「於是取來甘露水,傾注滋潤大樹王。
枝椏立時新芽發,清涼樹蔭悅心意。」
鸚鵡:
38.
「帝釋(Sakka)願你得安樂,親族團圓共歡欣。
如我今見結果樹,心生歡喜無邊際。」
39.
「賜願給鸚鵡後,枯樹木重結果。
帝釋攜妻返天界,歡喜園(devānaṃ nandanaṃ vana)中享安樂。」
注釋:
「已知」指鵝王如今已知此樹無果,但仍如往昔般保持友誼,這種友誼我們不會破壞,因破壞友誼者非聖賢善士。
「愚者唯謀自身利」愚者只有謀求自己利益的智慧。
「偏心輩」指只顧自身發展,背棄朋友者;或指只傾向自己一方者。
世尊說法後,將本生譚作連結:「當時的帝釋是阿那律(Anuruddha),鸚鵡王即是我。」
431. haritacajātakaṃ 哈利達仙本生經 (隱士菩薩破戒犯邪淫的故事)
翻譯者:匿名
在佛陀的年代,曾經有一位弟子因為看到一位穿著美麗衣服的女子後燃起心裡的欲望。那位弟子變得沮喪,決定要離開僧團。當佛陀聽到他的問題時,告訴這位弟子,欲望會使人墮入地獄。然後,他講述了過去一個故事,讓弟子知道他自己也曾經屈從於欲望,但最終能夠克服它。
在過去,有位名叫哈里塔的菩薩,他原本出身於一富有家庭,他的父母離世後,他布施了自己大部份的財物,他之後進入了喜馬拉雅山,過上了修行生活,成為一位隱士,平時靠吃水果和根莖過活。有一次,他下山到城裡去買鹽和醋,並在王宮的公園裡過夜。第二天早上,國王看到菩薩出來乞食,對他的舉止印象非常深刻,便邀請他進宮享用豐盛的餐點。交談後,國王邀請菩薩留在城裡,長期住在他的公園裡。菩薩接受了這個提議,在那裡待了十二年,接受國王的供養和照顧。
當國王需要去平定邊境地區的叛亂時,他告訴皇后照顧菩薩。一天早上,菩薩晚了去宮裡用餐,因此皇后洗了澡,躺在小床上讓風幫她吹乾。因為菩薩遲到了,所以他飛過空中而不是步行。當皇后聽到他來到窗邊時,她匆忙起身迎接他,結果衣袍滑落。菩薩看到她赤裸,潛伏在他內心無數世的煩惱如同躺在箱子裡的蛇般湧現,他突然失去了禪那。失去正念的他拉住皇后的手,拉起帷幕,二人發生了性行為。隨後,他吃了東西,回到了他的茅屋。菩薩繼續被欲望燃燒,兩人日復一日地持續不當行為。
這段情事在城中傳開了,國王的顧問們給他寫信通報王宮裡的情況。但國王對菩薩非常尊敬,因此拒絕相信這一切。戰鬥結束後,國王回來詢問皇后,皇后坦白承認了。但國王仍然不相信菩薩會做出如此可怕的事情,於是去直接詢問菩薩。
40.
「我聽說,偉大的婆羅門,hārito享受感官之樂。」
「這句話是否空洞?你的行為純淨嗎?」
菩薩思考:「這位國王相信我不沉迷於享樂。但在這個世界上,像‘真實’這樣無與倫比的根基並不存在。捨棄真實而能在菩提樹下開悟是不可能的。因此,我應該說出真相。」對於菩薩而言,在各種情境下,確實存在殺生、偷盜、沉迷於感官享樂以及飲用麻醉品的情況,但歪曲事實而說謊則不存在。因此他說出了真相,吟誦了第二句詩 —
41.
「偉大的國王,你所聽到的話就是如此。」
「我已經走上錯誤的道路,被感官享樂所困。」
♦ 聽完這些後,國王吟誦了第三句詩 —
42.
「智慧如果不善巧,這智慧又有何用呢?
因為這智慧是為了去除隨之而生的欲望。」
Haritacatāpaso(菩薩)看到煩惱的力量,吟誦了第四句詩 —
43.
「這四種,偉大的國王,確實在世間中是強大的。」
「貪欲、嗔恚、我慢,愚癡;在這裡智慧無法確立。」
44.
♦ 聽完這些後,國王吟誦了第五句詩 —
「具足戒德的阿羅漢,純淨無染地生活著。
聰明而智慧的人,這樣才是值得讚賞的」
♦ 然後菩薩吟誦了第六句詩 —
45.
這位沉浸在法德上的聖賢,這位智者也受傷了
思想是邪惡的國王,(關於)乾淨美麗(的想法)伴隨染欲。
♦ 當他在描述煩惱時,菩薩吟誦了第七句詩 —
46.
對於身體產生貪欲,貪欲就如樣子的污垢。
斷除這些就是吉祥;會受到許多智者的尊重。
在這之後,這位大人物重新獲得了正念,反思感官享樂的過患,吟誦了第八句詩 —
47.
「那些被感官享樂所遮蔽的人,忍受著許多痛苦和巨大的折磨。」
我將尋找它們的根源,切斷與貪欲相關的束縛
然後他說:「大王,請給我一個空間。」於是開了地方,他進入小屋,注視遍處的圓盤,然後再次進入定境,從小屋出來,坐在空中,對國王講解法義:「大王,我由於在這個位置而受到大眾的責備。不要疏忽大意!現在我將去那無香的林子。」於是,當國王哭泣、哀號時,他前往喜馬拉雅山,最終達到無所執著的狀態,進入了梵天界。
導師知道這一切的原因——
48.
「說完這些話,聖賢致力於真實。
斷除感官欲樂的貪欲,於是往生梵天界。」
他成就了正覺,說出了這首詩,闡明了真理,並結束了這個故事,結果,因圓滿了聖諦的那位厭倦僧人達到了阿羅漢的境界。
♦ 當時國王是阿難,而那位名叫haritacatāpaso的修行者則正是我自己。
432. padakusalamāṇavajātakaṃ 擅於辨認腳步的男孩本生經
翻譯:匿名
在佛陀的生涯中,一位佛陀的在家信徒有一個七歲的兒子,擅長追蹤足跡,他喜歡考驗兒子。一天,這位父親繞了很長的路來到佛陀的寺院,途中停留在幾個家中,繞著城鎮行走。當他坐下來聆聽講道時,他的兒子出現了,佛陀聽說了他的能力。佛陀說這個孩子的技藝其實並不令人印象深刻;在過去,他自己甚至能在空中追蹤足跡。佛陀於祇園精舍講述了這個故事。
以前,菩薩是一位擅長追蹤足跡的孩子。他的母親是一個臉如馬的女夜叉。他的母親前生為的一位王后,她和另一個男人犯了罪。為了掩蓋她的罪行,她向國王發誓,如果她真的做了這件事,她將在下輩子投生為馬面的女夜叉;而事情就真的是這樣發生了。
她住在森林深處的一個洞穴裡,專吃那些在她家附近的路上旅行的人。有一天,她捕獲了一位富有英俊的婆羅門並愛上了他,因此沒有吃掉他,而是選擇結婚。這名男子也對她也有感情,他們在洞穴裡幸福地生活;她從她所殺的旅行者那裡獲得食物、衣物等。但為了不讓丈夫逃跑,她每次出門時都用一塊大石頭封住洞口。
後來,他們有了一個孩子,就是那一位擅長追蹤足跡的孩子,也即是菩薩。他是一個特別強壯聰明的孩子。一天,當他的母親不在時,他打開了洞口,因為他不想坐在黑暗中。而因為他母親非常愛她的兒子,所以她允許了。後來,菩薩問父親為什麼他們兩個與母親看起來如此不同,他解釋說他們是人類,而她是一個妖怪。知道這一點後,菩薩覺得他們應該和其他人類一起生活。儘管父親說如果他們試圖逃跑,母親會殺了他們,但菩薩決心要離開。
第二天早上,當母親不在時,菩薩背起父親逃跑。但當她回來發現他們不見時,她追了上去並把他們帶回來。菩薩不放棄,他想到了妖怪王可能給他的母親設定了一個能讓她殺人的有限範圍。因此,過了一段時間,當母親不會懷疑時,他問母親將來會繼承什麼土地。她指著山脈、河流和其他地標——長三十里,寬五里——界定了她的領土。利用這些信息,菩薩制定了理想的逃跑路線,幾天後,他把父親扛在肩上,朝著河流最快的方向跑去。
當母親回到家看到他們不見時,她再次追了上去,但直到菩薩站在河中央,超出她的範圍,她才追上。她因對家庭的愛而淚如雨下,懇求他們留下。她的丈夫選擇留下,但菩薩說他不該生活在那裡,並且他永遠不會回去。母親警告他,與人類生活是困難的。而且由於他從未學會手藝,找到工作會很難,因此她給了菩薩一個魔法咒語,讓他能追蹤任何人的足跡。然後,因悲傷及心碎最後死去了。
菩薩和他的父親舉行了莊嚴的火葬儀式,然後帶著淚水走向城市。他們直接去到宮殿,告訴國王菩薩的特殊技能。國王印象深刻,以每天一千枚錢聘請他。過了一段時間,國王和國師決定測試他所謂的技能。那晚,他們帶走了最珍貴的皇家珠寶,沿著一條長長的曲折路徑走,然後把它們藏在宮殿的一個水箱之中。
第二天早上,當“盜竊”被發現時,發出了很大的喧嚷,國王假裝震驚,召喚菩薩。他承諾會找回珠寶,立刻開始工作,宣布有兩個小偷。他的直覺引導他沿著陽台,繞著宮殿走了三圈,然後來到一面牆,宣布:“我的主,有足跡在空中。請給我一個梯子。”他們都爬出了宮殿,跟隨菩薩來到司法殿堂,然後再回到宮殿的水箱。繞著水箱轉了三圈後,菩薩像是自己放進去的一樣,把珠寶從水中拉出來。
圍觀的人們拍手叫好,揮舞著布料表示讚賞,但國王想要更多,問菩薩是否知道小偷是誰。菩薩說小偷就在他們當中,但他不會指出來。然而,傲慢的國王不相信菩薩能做到,堅持道:“我每天付你一千枚錢。對我來說,抓到小偷比找回寶藏更重要。”菩薩告訴國王,他不會說出名字,但他會講一個故事:“如果你聰明,你會明白這意味著什麼。”
菩薩開始講故事,說曾經有一位著名的吟遊詩人喝醉了酒,把他的琵琶琴繞在脖子上,帶著妻子在河裡游泳。正如吟遊詩人應該預見的那樣,水灌滿了琵琶琴,讓他沉下水裡去。他的妻子游回岸邊,看到丈夫快要淹死,呼喊著讓他快教她一首歌,好讓她在他死後能賺錢:
49.
恒河帶走Pātali--博學且有智慧
溺水的受尊敬者,請給我一首小歌
但他卻說:‘親愛的,我為什麼要顯示歌曲給你呢?現在這個水是人們的依靠,它不會淹死我的’ 。但最後因為他的愚蠢,他最終被水淹死了,水成為了他的禍害。聽了這個故事後,國王說:“我無法理解這樣的隱喻。快抓住小偷,帶給我。”但菩薩決心要保護這位愚蠢的國王,於是又講了一個故事:
‘一位村莊的陶工從一個洞穴裡的深坑挖土,深坑裡了他的陶瓷品。有一次,當他在裡面挖掘時,突然暴風雨來臨,大雨造成洪水,淹沒了深坑,大地壓垮陶工。
陶工便悲嘆:
50.
「(樹說:)『人們用它(水)來澆灌(yena siñcanti)憂苦者(dukkhitaṃ),人們用它來澆灌(yena siñcanti)病者(āturaṃ)。』」
「我卻要在它(水)之中(tassa majjhe)死去了(marissāmi),這恐懼(bhayaṃ)生起(jātaṃ)於我所尋求的庇護(saraṇato)啊。」
51.
「『萬物從那裡生長(yattha rūhanti bījāni),眾生在那裡安住(yattha patiṭṭhitā sattā)。』」
「它(大地)卻壓迫(nipīḷeti)著我的頭(sīsaṃ),這恐懼(bhayaṃ)生起(jātaṃ)於我所尋求的庇護(saraṇato)啊。」
陶工因此而死了。
大王,作為大眾的庇護的大地,卻破壞了陶工的頭顱;同樣地,當作為世界的庇護者時,誰能承受得起盜賊的行為呢?你能明白這個隱喻嗎,大王? 但國王說:「我不了解這樣隱晦的意思,請你明言:『這個就是盜賊』,希望捉來給我。」但菩薩為了不公開指責國王,又講了一個故事。
一個人的房子著火了,他命令另一個人跑進去救他的財產。但他沒有及時逃出。火焰通常用來烹飪食物和保暖,但火焰卻殺了他並成為了他的禍端。
52.
用來煮吃的食物,也讓我忍受寒冷。
但它卻燒著我的四肢,皈依處卻成為了恐懼處
國王不理解,說:“快把小偷帶來。” 菩薩為了不公開指責國王,又講了一個故事。
有個人一次吃了太多食物,無法消化。因此,通常用來維持生命的食物卻讓他承受痛苦:
53.
用來吃的食物,讓許多婆羅門和剎帝利享用。
但它讓我受苦,皈依處卻成為了恐懼處
國王不理解,說:“快把小偷帶來。” 菩薩為了不公開指責國王,又講了一個故事:
有一次,一陣強風,通常能為人們帶來舒適的涼爽,卻讓損壞了一個人的四肢,他說:
54.
在夏季的最後一個月,智者們受到風的影響。
它使我的四肢感到痛苦,皈依處卻成為了恐懼處
國王不理解,說:“快把小偷帶來。” 菩薩為了不公開指責國王,又講了一個故事:
一棵樹上住著一大群鳥。兩根樹枝擦在一起,點燃了樹。首領鳥告訴其他鳥逃跑:
55.
我們依靠大樹,
他卻釋放了火焰。
四方都在逃離,皈依處卻成為了恐懼處
曾經是他們庇護所的樹,現在成為了他們的禍。
國王不理解,說:“快把小偷帶來。” 菩薩為了不公開指責國王,又講了一個故事:
一個獨生子的父親死去,遵循孝道的獨生子照顧母親。母親為兒子找了一位妻子,並和自己的母親一起搬進了家裡。起初,妻子對婆婆很親切,但生了許多孩子後,妻子想讓她離開。於是,她經常提起婆婆的過錯,讓丈夫對母親產生敵意,說服他殺了她。他們密謀把婆婆的床搬到河邊,以便不讓她醒來,然後把她扔給鱷魚。兩位母親睡在同一個房間,為了避免在黑暗中出錯,妻子把繩子綁在婆婆的床上。但是丈夫卻換了繩子,於是那晚他們殺了妻子的母親,而不是他的。
早上,妻子發現母親死了,告訴丈夫他們需要殺了他的母親。於是他們在墓地裡搭了一個火葬堆,那晚把她的床抬到那裡,打算活活燒死她。但他們忘了帶火,於是在回家拿火的路上,老太太醒來,意識到自己將要死去。她在床上放了一具屍體,成功地欺騙了兒子和媳婦,讓他們相信自己已經殺了她,並逃到了附近的洞穴。
一個小偷把他的贓物藏在這個洞穴裡,當他看到老太太在那裡時,他認為她必定是妖怪。小偷找來一位巫醫將妖怪趕走,但當他來到時,老太太堅持說她不是妖怪,並建議他們一起分享小偷的贓物。為了證明自己是人類,她告訴巫醫把他的舌頭放在她的舌頭上。當他這樣做時,她咬下他的舌頭並吐到地上。受驚的巫醫留著血確信她是妖怪,逃跑了,留下所有的財寶給她。
第二天,這名男子的母親帶著贓物回家。驚訝的媳婦問她這些珠寶從哪裡來,她說在墓地裡被活活焚燒的人都能得到一些。沒有告訴丈夫,貪婪的妻子去了墓地,放火自焚。當男子問他的妻子在哪裡時,母親便告訴他:‘你這個惡人,死人怎能回來呢?‘ 然後說偈罵他:
56.
我曾以帶來快樂的香花,喜悅地迎娶媳婦
我卻被逐出家中,皈依處卻成為了恐懼處
國王因延誤而感到不耐煩,說:“我無法理解你在告訴我的事情。快把小偷帶來!”但菩薩仍然想保護國王,於是講了最後一個故事。
一個人祈求得一個兒子,最終他有了一個。他珍惜兒子長大,但當這個人年紀大到無法工作時,兒子把他趕出家門,讓他靠乞討為生。他便說:
57.
因為他的出生而感到喜悅,我願欲他的生存
但他卻從家中把我逐出,皈依處卻成為了恐懼處
這次,憤怒的國王說:“這是真實的還是虛構的,我都不明白。如果你無法把他們帶給我,那你就是小偷了。”
對國王的愚蠢感到厭倦,菩薩終於放棄了,當著聚集的人群說:
58.
「『讓聚集(samāgatā)於此的鄉民(jānapadā)與市民(negamā ca)都聽(suṇantu)我說:』」
「『有水之處(yatodakaṃ),便有火災(tadādittaṃ);有安穩之處(yato khemaṃ),便有危險(tato bhayaṃ)。』」
59.
「『國王(rājā)掠奪(vilumpate)國家(raṭṭhaṃ),(甚至)身為國師(purohito)的婆羅門(brāhmaṇo ca)(也如此)。』」
「『你們要安住(viharatha)於自我保護(attaguttā)之中,這恐懼(bhayaṃ)生起(jātaṃ)於(你們)所尋求的庇護中(saraṇato)啊!』」
人們驚訝不已,不僅國王是小偷,而且他還試圖將責任推給別人。他們舉起棍棒和棍子,將國王和國師打死。然後,他們推舉菩薩作為他們的新國王。
佛陀說完這番話後,告訴男居士:「你們知道地上的足跡,這並不是什麼不可思議的事情。昔日的賢人也能在空中知道足跡的存在。」佛陀接著為他們講解四聖諦的道理。當講完四聖諦後,男居士和他的兒子都證得初果。最後,佛陀總結了以前的故事,說道:「菩薩的父親是迦葉的前身,擅長追蹤足跡的菩薩孩子便是我。」
433. Lomasakassapajātaka 多毛迦葉本生經 (菩薩差點因女人而殺生的故事)
翻譯:匿名
「像帝釋天的國王」——這個故事是佛陀在祇園精舍告訴一位為女人而煩惱的比丘。佛陀問他是否屬實,當他承認是如此時,佛陀說:「比丘,即使是名聲顯赫的人,有時也會陷入惡名。淨化煩惱的人也有墮落的時候,更何況像你這樣的人。」然後他講述了一個過去的故事。
從前,婆羅門城的國王婆羅門達塔的兒子與他的家祭司卡薩帕的兒子是同班同學,並在同一位老師的家中學習所有學科。隨著時間的過去,年輕的王子在父親去世後繼承了王位。卡薩帕想:「我的朋友已經成為國王,他將會賦予我巨大的權力;我不想與權力有關。我將辭別國王和我的父母,成為一名苦行者。」
於是他進入喜馬拉雅山,過上苦行生活,在第七天他便進入了各種神通能力和成就。卡薩帕靠著在田野中拾取的食物維生。人們給這位苦行者起了個外號,叫做「毛茸茸的卡薩帕」。他透過克制自己的感官,成為一位極端苦行者。憑藉著他的苦行,天神帝釋天的居所都受到震動。帝釋天觀察到他,心想:「這位苦行者,極其猛烈的德行,會使我從天帝的地位墜落。我會先與婆羅門城的國王會面,並毀掉他的修行。」於是,天神在午夜時分進入了婆羅門城的國王的臥室,用祂的神通發光照亮整個房間,並懸浮在空中喚醒了國王,說:「陛下,起來。」國王問:「你是誰?」
他回答:「我是天神帝釋天。」
國王說:「你來這裡做什麼?」祂說:「陛下,你想不想在整個印度獨自統治?」
國王回答:「我當然想。」
於是天神說:「那麼,請把卡薩帕帶來,讓他進行動物祭祀,你將像天神一樣免於老死,並能統治整個印度。」並說了第一首詩:
60.
「你將成為像帝釋天的國王,
永遠不見老死的命運,
若卡薩帕聽你之言,
獻上活祭的獻祭。」
聽到這些話,國王欣然同意。天神說:「那麼,請不要耽擱。」然後就離開了。第二天,國王召喚了一位名叫薩耶哈的顧問,說:「好吧,去找我親愛的朋友卡薩帕,代我告訴他:國王希望你進行祭祀,這樣他就能成為整個印度的統治者,並將給你你所渴望的土地:請與我一起來進行祭祀。」薩耶哈回答:「非常好,陛下。」。薩耶哈透過一位樵夫找到了卡薩帕後,薩耶哈向智者致敬,恭敬地傳達了國王的留言。然後卡薩帕問:「薩耶哈,你這是什麼意思?」並拒絕了他,並說出了以下的詩:
61.
「這是大海的同義詞。就算是大地或大海中的珠寶
我都不願欲伴隨的斥責,應該了知到這樣更好
62.
婆羅門,願你獲得名聲
還有如同婆羅門的富裕吧(反諷)
若是以墮落的生活方式,
或是非法的行儀
63.
即使(api ce)手持乞食缽(pattamādāya),成為無家者(anagāro)而遊行(paribbaje)(乞食)。』」
「『這種生活(sāyeva jīvikā)也遠勝(seyyo)於那種以不法手段(adhammena)進行的追求(esanā)」
64.
「『即使(api ce)手持乞食缽(pattamādāya),成為無家者(anagāro)而遊行(paribbaje)(乞食),在世上(loke)不傷害(ahiṃsayaṃ)任何眾生(aññaṃ)。』」
「『這樣的生活也比(api varaṃ)通過(不法手段獲得)王權(rajjena)(更好)。』」
顧問聽了他的話後,回去告訴國王。國王想:「如果他拒絕來,我該怎麼辦?」於是保持沉默。天神帝釋天在午夜又來到國王的房間,站在空中說:「陛下,為什麼不召喚卡薩帕並讓他進行祭祀?」
國王說:「當我叫他來時,他拒絕了。」
天神說:「陛下,讓你的公主女兒坎達瓦蒂好好打扮,並讓她由薩耶哈帶去,讓薩耶哈告訴他:『如果你來進行祭祀,國王將把這位少女嫁給你。』他一定會被公主所打動,然後他就會來。」
國王欣然同意,第二天讓他的女兒由薩耶哈帶去。薩耶哈帶著國王的女兒前往再去會見卡薩帕。薩耶哈在對卡薩帕問候和一番恭維之後,便將這位如天女般美麗的公主呈現給他,並在一旁恭敬地站著。卡薩帕注視著她,僅僅一瞥便脫離了禪定。薩耶哈看到卡薩帕被公主的美色所打動,便說:「尊敬的,如果你進行祭祀,國王會把這位少女嫁給你。」
他因情欲的力量而顫抖,問道:「他真的會把她嫁給我嗎?」
顧問回答:「是的,如果你進行祭祀,他就會。」
卡薩帕說:「好的,如果我能得到她,我就會進行祭祀。」
於是卡薩帕保持著苦行者的打扮,和公主駕著華麗的戰車前往婆羅門城。國王一聽說他會來,便開始為祭祀儀式進行準備。當他看到卡薩帕來了,他說:「如果你進行祭祀,我將成為與天神帝釋天平起平坐的人,祭祀完成後,我將把我的女兒給你。」卡薩帕欣然同意。於是國王第二天帶著公主坎達瓦蒂來到了祭祀坑。在那裡,所有的動,象、馬、公牛等等都排成一行。卡薩帕將會殺死它們以進行祭祀。聚集在那裡的群眾說:「這對你來說並不合適,卡薩帕:你為什麼要這樣做?」他們悲嘆著吟唱了兩句詩:
65.
「日的力量月的力量,
沙門婆羅門的力量
河岸力量
但女性的力量遠超過他們。」
66.
「一直有如此強大苦行的聖賢lomasakassapaṃ
為了父親利益的candavatī,使他進行活祭。」
此時,卡薩帕舉起寶劍準備砍向皇家大象的脖子。大象看見劍,因為對死亡的恐懼而發出一聲撕叫。聽到這叫聲,其他的獸類也因為恐懼而發出了驚恐的叫聲,民眾也大聲呼喊。卡薩帕聽到這些嘈雜的叫聲,心情激動,反思起自己的行為,他意識到自己蓬亂的頭髮和鬍鬚,以及身體和胸部的毛髮的苦行模樣。他便充滿悔恨的他喊道:「哎呀!我做了不符合我身份的罪惡行為。」他激動地說出了第八句詩:
67.
「這贪欲所造的業,痛苦且因欲而生。
我將尋求其根源,切斷所有與欲望相關的束縛。」
然後國王說:「朋友,別害怕:進行祭祀,我現在會把公主坎達瓦蒂和我的王國以及一堆七寶給你。」聽到這話,卡薩帕說:「陛下,這些誘惑對我沒有意義」,並說出了最後一節詩:
68.
「世上(loke)眾多的(subahūpi)感官慾望(kāme)實在可鄙(dhiratthu)!大王(rāja)啊,苦行(tapo)遠勝(seyyo)於感官享受(kāmaguṇehi)。』」
「『我將捨棄(pahāya)愛欲(kāme),實踐苦行(tapo karissāmi)。您的王國(tava raṭṭhaṃ)和旃陀瓦蒂(candavatī ca)就留給您自己吧(hotu)!。」
說完這句話,他在遍禪的所緣上集中精神,恢復了失去的禪定,雙腿盤坐在空中,對國王講說法,並勸誡他熱心於善行,命令他摧毀祭祀坑並給予人民大赦。然後應國王的請求,他飛上空中回到了自己的住所。在他的那生中,他繼續修行,並往生到梵天界。
佛陀講完這個故事後,述說聖諦。當說完後,這位被女人所煩惱的比丘證了初果。佛陀道出在故事中的過去生,那位顧問薩耶哈便是舍利彿,而佛陀便是卡薩帕。
434. cakkavākajātakaṃ鵝本生經 (貪婪於食物的烏鴉)
翻譯;匿名
「雙鳥」——這個故事是大師在祇園精舍告訴一位貪婪的比丘的。據說,他貪圖佛教僧團所受的供養,但拋棄了作為比丘和傳道的所有責任,他會早早地進入舍衛城,在維薩卡(佛陀時代的一位富有的貴族婦女)的家中享用美味的米粥,搭配各種食物,並在白天吃各種美味佳餚、稻米、肉類和煮熟的米飯,但他對此仍然不滿足,於是他又去找小給孤獨(佛陀七個俗家弟子之一,佛陀的傑出護法)的家、kosala國王和其他各種人家。某天,僧團中有針對他的貪婪展開了討論。當佛陀聽到他們的討論時,便召喚了那位比丘,詢問他是否真的貪婪。當他回答「是」時,佛陀問道:「比丘,為什麼你會貪婪?以前因為你的貪婪,不滿足於吃死去的大象屍體,你離開了婆羅門城,徘徊在恆河岸邊,進入了喜馬拉雅山。」於是大師講述了一個過去的故事。
從前,當婆羅門達塔在婆羅門城統治時,一隻貪婪的烏鴉四處吃著死去的大象屍體,但它對此仍然不滿意,於是想:「我去恆河岸邊吃魚。」於是它在那裡待了幾天,吃著死魚,然後進入了喜馬拉雅山,靠吃著各種野果生活。之後它又來到一個盛產魚和龜的蓮花池,它看到兩隻金色的鵝,牠們以苔蘚及水生植物為食。它心想:「這些鳥非常美麗,姿態優雅,牠們的食物必定非常美味。我要問牠們平時吃甚麼,通過吃同樣的食物,我也定會變得金光閃閃。」於是它走向牠們,向坐在樹枝末端的牠們致以友好的問候,並說出第一句詩:
69.
「我談到金色的鳥,成雙成對地在南達林中漫遊。
在人類中,哪種卵生生物受到讚美?請說吧!」
紅色的鵝聽後,回應道第二句詩:
70
在我們上人類上傷害人類(指烏鴉),順從的鵝這樣說。
我們被認可為良善的雀;我們在森林中優雅地漫遊
聽到這話,烏鴉唱出了第三句詩—
71.
「你們在池塘中吃什麼果實?鵲鵲們,你們從哪裡吃肉?
你們吃的食物是什麼呢?你們的力量和容色都不尋常。」
然後紅色的鳥回答道第四句詩:
72.
「池塘中並沒有果實,作為鵝的我們從哪裡能吃到肉?
我們只吃水生植物和喝水,而且不因為吃而做壞事。」
接著烏鴉說出兩句詩:
73.
「這種食物我不喜歡,鵝你們對這個世上食物的描述。
我以前看到的食物與此不同,這就是我在這裡產生的疑惑。」
74.
「我也吃肉和果實,以及其他的食物和鹽油。
我在人的食物中獲得美味,像勇士在戰鬥中擊敗對手一樣。
但我卻沒有像你那樣的顏色,鵝。」
然後紅色的鳥解釋了烏鴉為何無法獲得個人美麗,而他自己卻獲得美麗,並說出剩下的詩句:
75.
「你是不潔的食客(因為貪婪而不斷掠食),隨時隨地都在吃,
你勉強才能獲得食物和水。
你不會因樹上的果實而感到滿足,
也不會滿足於美味的肉。」
76.
「那個貪婪地獲得享樂的人,
在隨時隨地都在吃。
的確從那裡性情被譴責
被譴責同時失去了容色和力量。」
77.
「假如吃得少卻快樂,
柔和不傷害
那麼他的力量和容色將會存在,
因為容色並不是全依賴食物而來。」
紅色的鳥以多種方式責備烏鴉。烏鴉因而發怒說:「我不需要你們的美麗。」隨著一聲「喀、喀」,他飛走了。
佛陀以這篇故事作引入,之後說明聖諦,那貪婪的比丘得到啟悟並達到了二果,佛陀道出:「在那些日子裡,烏鴉是貪婪的比丘,雌鵝是羅睺羅的母親,而雄鵝則是我自己。」
435. Haliddiragajātaka 貪欲本生經 (被少女誘惑的比丘)
翻譯:匿名
「在寂靜的森林中」這個故事是大師在祇園精舍講的,與一位被某位少女誘惑的青年有關。引言故事可見於《Cullanarada 本生經》#477
故事是這樣的:
一位少女知道,相傳,如果可以使這位年輕的修行者捨棄戒律,那麼他就會落入她的掌控之中,於是她想要誘惑他,讓他回到俗世中,便說:「在沒有美色誘惑五官,而在森林中守護的戒德並不會結出豐碩的果實,但在充滿誘惑的人類社會中,接近美色時,它卻能結出豐富的果實。所以來吧,與我一起去那裡守護你的美德。你何必留在森林中呢?」於是她吟誦了第一句詩:
78.
在寂靜的森林中,人可保持純潔,
在那裡抵擋誘惑是容易的;
但在村莊裡,誘惑充斥,
一個人可以過上更高尚的生活。
聽到這話,年輕的修行者說:「我父親已進入森林,當他回來時,我會請求他的允許,然後跟隨你。」
她心想:「看來他有一位父親;如果他發現我在這裡,他會用他的桿打我,甚至殺了我:我必須提前離開。」
於是她對年輕人說:「我會在你之前出發,留下一條路徑讓你稍後跟隨。」
她離開後,他既不去砍柴,也不去取水,只是坐著沉思,當他的父親回來時,他沒有出去迎接他。於是父親知道他的兒子已落入一個女人的掌控中,便說:「我的兒子,你為何既不去砍柴,也不取水來喝,或食物來吃,卻只坐著沉思?」
年輕的修行者回答:「父親,有人說在沒有美色誘惑五官,而在森林中守護的戒德並不會結出豐碩的果實,但在充滿誘惑的人類社會中,接近美色時,它卻能結出豐富的果實。我的同伴已經先行,讓我跟隨她:所以我將與我的同伴同行。但當我住在那裡時,我應該效法什麼樣的人呢?」他問完這個問題後,吟誦了第二句詩:
79.
這疑問,父親,請為我解答;
如果我從這樹林走向村莊,
我該具有什麼的戒什麼的
兒子應結交?
請父親告訴我
然後他的父親回答並吟誦了其餘的詩句:
80.
「能獲得你的信任
能信任你的話,忍耐你的人,
聆聽與寬恕,離開後就和他結交
81.
在思想、言語和行為上永不冒犯——
能以他的胸膛作為休息處,離開後就和他結交
82.
誰透過法而行,舉止不傲慢
清淨的作者有智慧,離開後就和他結交
83.
強烈的貪欲,像猴子的心;那人充滿貪欲
兒子,如此的人不要結交;就算缺乏人都好
84.
就如生氣的蛇,塗滿大便的道路
遠離避開,就如車輛避開不平的道路
85.
兒子,災禍增長;假如結交愚人
不要會見愚人;那一直都是敵人
86.
兒子請求我的話語,我作此說話
不要與愚人會合;透過會合愚人會得到苦」
在父親的勸導下,年輕人說:「如果我去人類的聚集地,我將找不到像您這樣的智者。我害怕去那裡。我將留在您身邊。」於是他的父親進一步勸導他,教他進入禪定的方法。不久之後,兒子發展了神通和禪定成就,與父親一起再生在梵天界。
佛陀講完這個故事後,解釋聖諦。當結束了他的教誨,那位渴望返回俗世的兄弟達到了初果——「在那個時候,年輕的修行者便是渴望世俗的比丘,少女則是那位少女,而父親就是我自己。」
436. Samuggajātaka 箱本生經(怎樣守護都守護不到的女人)
註釋:這段故事是佛陀為了去除比丘對異性的執著而說的。相信如果是對比丘尼開示,可能就會說回男人。因此不要生氣說是歧視女人
翻譯:匿名
「你們從哪裡來,朋友們?」——這個故事是佛陀在祈園精舍講述的,關於一位心向世俗的比丘。據說,大師問他是否真的渴望世俗,當他承認是時,佛陀說:「比丘,你為什麼對女人產生渴望?女人是邪惡而且不知感恩的。古時候,阿修羅鬼吞下女人,雖然他們能在肚子裡保護她們,但卻無法讓她們忠於一個男人。那麼,你又怎麼能做到呢?」於是,他講述了一個古老的故事。
從前,當婆羅門達達在瓦拉那西統治時,一位菩薩修行者放棄了愛欲的享樂,進入喜馬拉雅山,過著修行的生活。他在那裡以野果為生,並發展出神通和禪定。不遠處的樹葉小屋裡住著一個阿修羅惡鬼。他不時靠近菩薩,聆聽教法。並在森林中站在高路上,抓住並吃掉路過的人。此時,鄰國有一位極其美麗的貴族女子,定居在一個邊境村莊。有一天,她去看望父母,回程時,這個惡鬼看到了她的隨行男子,便以可怕的形象衝上前去。那些男子放下手中的武器,逃之夭夭。惡鬼看到坐在車上的美麗女子,愛上了她,便把她帶回他的洞穴,把成為了他的妻子。從此,他帶給她酥油、米、魚、肉等食物,還有水果,並用衣服和飾品裝扮她。為了保護她,他把她放在一個盒子裡,然後把盒子吞下肚,這樣就能把她保護在肚子裡了。
一天,他想洗澡,來到水池,把盒子吐出來,將她取出來洗澡和抹油,然後說:「你可以在外面享受一段時間。」他毫無防備地走開洗澡。此時,風神的兒子,一位佩戴寶劍的魔法師,正在空中走動。當她看到他時,便用手做了一個姿勢,示意他過來。魔法師迅速降落到地面。然後,她把他放進盒子裡,然後她自己坐在盒子上面,等待阿修羅到來。當她看到他來時,便打開盒子,躺在魔法師身上,用衣服把他包裹起來。阿修羅來了,沒有檢查盒子,以為只有女人,便吞下盒子,向他的洞穴出發。在路上,他想:「我好久沒見到那位修行者了,今天就去拜訪他吧。」於是他去拜訪他。
修行者在遠處看到他,知道惡鬼肚子裡有兩個人,便說出了第一句詩:
87.
「你們從哪裡來,朋友們?
歡迎你們三位!
請在這裡稍作休息,
希望你們生活安逸快樂;
好久沒有人路過這裡了。」
聽到這話,阿修羅想:「我今天是單獨來看這位修行者的,卻說有三個人:他是什麼意思?他是知道真相,還是瘋了在胡言亂語?」於是他靠近修行者,向他致敬,坐在一旁,與他交談,並說出了第二句詩:
88.
「我今天是單獨來拜訪你,
沒有其他生物陪伴我。
那聖修行者,你為什麼,說:
『你們從哪裡來,朋友們?
歡迎你們三位。』」
修行者說:「你真的想知道原因嗎?」阿修羅回答:「是的,聖者。」修行者說,並說出了第三句詩:
89.
「你和你的妻子是兩個人,確信吧;
她安全地躺在盒子裡:
永遠被保護在你肚子裡,
她和風神的兒子快樂玩耍。」
聽到這話,阿修羅想到:「魔法師肯定滿是詭計:如果他的劍在手中,他會割開我的肚子,讓他逃跑。」於是他非常驚慌,吐出了盒子,放在了自己面前。
佛陀繼續使事情顯現,重複了第四句詩:
90.
「惡鬼因劍而驚恐,
從喉嚨裡吐出了盒子在地上;
他的妻子,像新娘一樣裝飾著花環,
與風神的兒子取樂。」
盒子一打開,魔法師念了咒語,抓起劍,跳入空中。看到這一幕,阿修羅對菩薩感到非常高興,便重複了剩下的詩句,主要是讚美他:
91.
(隱士說:)「那些因放逸(pamadāvasaṃ gatā)而墮落(hīnā)的人(narā)啊,其真實面目(sudiṭṭharūpaṃ)已被清楚顯露(uggatapānuvattinā)!」
「看啊(have)!這個被我如同保護生命(pāṇarivettha rakkhitā)般呵護的女人,竟是如此邪惡(duṭṭhā),她在我面前(mayī)取悅(abhippamodayi)另一個男人(aññaṃ)。」
92.
「無論白天(divā)或夜晚(rattā),我都像侍奉(upaṭṭhitā)林中(vane)苦修的(tapassinā)光明(jotirivā)(聖火般)守護著她。」
「她卻違背(dhammamukkamma)正法,行非法(adhammamācari),那放逸(pamadāhi)的交往(santhavo)實乃無益之舉(akiriyarūpo)。」
93.
「我曾自傲地認為(aṭimaññahaṃ)她就在(ṭhita)我的掌控(sarīramajjhamhi)之中,認為她不會離開(mayhaṃ ayanti)(我)、不會不守規矩(asaññataṃ)。」
「她卻違背(dhammamukkamma)正法,行非法(adhammamācari),那放逸(pamadāhi)的交往(santhavo)實乃無益之舉(akiriyarūpo)。」
94.
「我怎能說(kathaṃ nu vissase)『她已被妥善守護(surakkhitaṃ meti)』而信任她?對於心念多變(anekacittāsu)者,根本不存在(na hatthi)可靠的守護(rakkhaṇā)。」
「她們猶如(pātālapapātasannibhā)深淵(pātāla)般難測,於此(ettha)若稍有不慎(pamatto),便會遭逢災厄(byasanaṃ nigacchati)。」
95.
「因此(tasmā hi),那些脫離(nissaṭā)與女性(mātugāmehi)交往、獨自行事(caranti)的人,才是安樂(sukhino)、無憂(vītasokā)的(te)。」
「應追求(ābhipatthayaṃ)這最上(uttama)的吉祥(sivaṃ etaṃ),切勿(na kareyya)與女性(mātugāmehi)親近交往(santhavaṃ)。」
說完這些話,惡鬼跪在菩薩的腳下,讚美他:「聖者,因為你我的生命得以拯救。由於那邪惡的女人,我差點被魔法師殺死。」然後菩薩給他講法,說:「不要對她造成傷害:遵守戒律。」並使他遵守五戒。阿修羅說:「雖然我在肚子裡保護了她,但卻無法守護她。還有誰能守護她呢?」於是他放了她,直接回到了自己的森林家園。
佛陀結束講述這個故事,講了聖諦的道理,而那位心向世俗的比丘得到啟悟並達到了初果——「在那個時代,那個擁有天眼通的修行者就是我自己。」
437. pūtimaṃsajātakaṃ 腐肉豺本生經 (佛陀教誡比丘節制眼睛的故事)
翻譯:匿名
「為何普提曼薩如此盯著?」——這是佛陀在給孤獨園講述的故事,關於抑制五個感官的故事。某時,曾經有許多僧侶對感官之門毫無防範。
佛陀對阿難尊者說:「我必須教誡這比丘。」
由於他們缺乏自我約束,佛陀召集了僧眾,坐在華麗的寶座中央,對他們說:「僧侶們,不應該對色等取美麗(乾淨)的相,因為若在那一刻死去,他將轉生於地獄及其他惡道;因此,不要對色等取美麗(乾淨)的相。僧侶不應該執著色的領域,因為假如執著它們,那些人將會在今生遭遇很大的損害。如果是這樣,眼睛被燃燒更好。」
隨後,他補充道:「你們有看見色與不看見色的時候。當美麗的就不看,不美麗的就看。如此,你們將不會偏離自己的正確地方。那麼,你們的正確地方是什麼?就是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八聖道和九出世間法。如果你們在這個正當的領域行走,魔羅將無法進入,但如果你們受煩惱影響,像豺狼普提曼薩一樣為了見美妙的事物,你們將會偏離真正的領域。」說完這些話,他講述了一個古老的故事。
曾幾何時,在於波羅奈之都,梵授王治國時,數百隻野山羊居住在喜馬拉雅山坡的一個山洞中。在他們的居所不遠處,有一隻名叫普提曼薩的豺狼和他的妻子維尼住在一個洞穴裡。有一天,當他和妻子一起遊蕩時,他看到了那些山羊,心想:「我必須想辦法吃到這些山羊的肉。」他用某種手段殺了一隻山羊。他和他的妻子因吃山羊肉而變得強壯。漸漸地,山羊的數量減少了。其中有一隻名叫梅拉馬塔的具智慧的母山羊。雖然普提曼薩擅長計謀,但無法殺死她,他與妻子商量說:「我的親愛的,所有的山羊都已經死光了。我們必須想辦法吃掉這隻母山羊。這是我的計劃。你要單獨去接近她,當你們之間建立信任時,我會躺下假裝死去。然後你要靠近山羊,說:『親愛的,我的丈夫死了,我很孤獨;除了你,我沒有朋友:來吧,讓我們一起悲傷,埋葬他的身體。』然後帶她來,我會跳起來咬她的脖子。」她很快同意了,並且在與山羊建立友誼後,用她丈夫建議的話語對她說。山羊回答:「親愛的,我的親戚都被你的丈夫吃掉了。我很害怕;我不能來。」她說:「不要害怕;死者能對你造成什麼傷害?」
山羊說:「你的丈夫心地殘忍;我很害怕。」但在被一再催促後,山羊想:「他一定是死了。」於是同意和她一起去。但在路上,她想:「誰知道會發生什麼?」於是她讓母豺狼走在前面,自己保持警惕。
普提曼薩聽到了她們的腳步聲,心想:「山羊來了。」他抬起頭,翻著眼睛四處張望。山羊看到他的舉動說:「這個惡棍想要欺騙我並殺了我:他躺在那裡假裝死。」於是她轉身逃跑。當母豺狼問她為什麼逃跑時,山羊說出了理由並吟唱了第一首詩:
96.
「為何普提曼薩如此盯著?
他的目光讓我不快;
這樣的惡朋友應當小心,
應遠離,有好像沒有一樣。」
說完這些話,她轉身直奔自己的住所。母豺狼未能阻止她,對她感到憤怒,於是去找她的丈夫,坐下來悲歎。然後,丈夫豺狼責備她,吟唱了第二首詩:
97.
「這個維尼真是瘋了,
自誇交了朋友;
對於沒有來到的羊而傷心。」
聽到這話,母豺狼吟唱了第三首詩:
98.
「你也是,我的主人,並不明智,
愚蠢的生物,抬起了頭,
睜著眼睛四處張望,
雖然假裝死去。」
99.
智者在合適的時候開眼,在不合適的時候閉眼,
那些在錯誤的時刻看的人,將會像腐肉一樣受苦。
---這首詩是由佛陀所說的。
但母豺狼安慰普提曼薩,說:「我的主人,別擔心,我會找到方法把她帶回來,當她來的時候,你要謹慎,抓住她。」然後她去找山羊,說:「我的朋友,你的到來對我們有幫助;因為你一來,我的丈夫就恢復了意識,現在他還活著。來吧,和他友好交談。」說著,她吟唱了第五首詩:
100.
「我的丈夫甦醒了,來送我禮物
我的丈夫再次活命,你來問候他吧。」
山羊想:「這個惡棍想要欺騙我。現在又有惡意的行為;我會想辦法欺騙她。」於是她吟唱了第六首詩:
101.
「為了重燃我們的友誼,
我很樂意作為來賓來;
我將帶著一大群隨從來,
快快去準備饗宴。」
然後母豺狼詢問她的隨從,吟唱了第七首詩:
102.
「你將帶來什麼樣的隨從,
以便我能好好招待你?
他們有多少人?請告訴我所有的名字,。」
山羊吟唱了第八首詩,說:
103.
「māliyo和caturakkho犬,piṅgiyo犬和豺狼
這些是我的隨從:
請為他們作食物。」
「每一隻獵犬,」她補充道,「都有五百隻狗相伴:所以我將會被兩千隻狗圍繞而出現。如果他們找不到食物,他們會殺了你和你的配偶。」聽到這,母豺狼非常驚恐,心想:「我已經受夠了她來我們這裡;我會想辦法阻止她來。」於是她吟唱了第九首詩:
104.
「你現在離開自己的家,家裡的財務會滅去
我現在是你的朋友,會為你傳言
你留在這裡,不要有到訪的思想了!」
說完這些話,她急忙逃跑,帶著她的丈夫逃走了。他們再也不敢回到那個地方。
佛陀在此結束了他的教誨,並識別了前世:「那時我是在一棵古老森林樹中居住的樹神。」
438. daddarajātakaṃ 鷓鴣本生經 (提婆達多前世曾殺鷓鴣菩薩的故事)
翻譯:匿名
「無辜的後代」——此故事是佛陀在靈鷲山居住時講述的,關於提婆達多謀殺害他。當時,大家在真理殿中討論,「唉,各位,提婆達多是多麼無恥和卑鄙啊!他與阿闍世王聯手,策劃殺害這位卓越至上的佛陀,通過收買弓箭手、投擲石頭和放出大象。」佛陀來詢問弟子們在集會中討論什麼,聽後說:「提婆達多不僅現在,昔日也曾密謀要殺我,但如今他甚至無法嚇到我。」然後他講述了一個古老的傳說。
很久以前,在波羅奈之都梵授王的統治下,有一位名師在巴那拉斯教導五百位年輕的婆羅門。有一天,他想:「只要我待在這裡,我就會遇上障礙,我也無法有效地教導我的學生們。我將退到喜馬拉雅山的森林中,繼續教學。」他告訴學生們,讓他們帶來芝麻、去殼大米、油、衣物等,然後他進入森林,建了一個葉子的小屋,住在靠近公路的地方。他的學生們也各自建了每人一個小屋。他們的親屬送來大米等食物,當地人聽說「一位著名的導師在森林的某處居住並教授學問」,也帶來大米的禮物,樵夫們也提供了禮品,而一位先生則送來一頭奶牛和一隻小牛,以供應他們的牛奶。
這時,一隻蜥蜴和她的兩隻幼崽來到教師的小屋居住,一隻獅子和一隻老虎也照顧著導師。還有一隻鷓鴣常住在那裡,因為聽到主人教導他的學生們聖典,這隻鷓鴣也學會了三部吠陀。年輕的婆羅門們與這隻鳥非常友好。不久,當這些年輕人還未完成學業時,他們的老師便去世了。學生們火化了他的遺體,在他的骨灰上搭起一座沙土塔,並用各種花朵裝飾,悲傷地哀悼。鷓鴣問他們為什麼哭泣。
「我們的老師,」他們回答,「在我們的學業尚未完成時去世了。」鷓鴣說:「如果是這樣,請不要傷心:我會教你們學問。」
他們問:「你怎麼知道?」
鷓鴣回答:「我曾經聽你們的老師教你們,並記住了三部吠陀。」
他們說:「那你就把你所學的告訴我們吧。」
鷓鴣說:「好吧,請聽。」
然後他輕鬆地向他們講解難題,像是從山高處放下水流一樣。年輕的婆羅門們心滿意足,從這隻博學的鷓鴣那裡學到了學問。這隻鳥代替了那位著名的老師,開始講授學問。弟子們為他製作了一個金色的籠子,並在上面搭起遮陽篷,給他端上蜜糖和炒穀物,並用各種顏色的花朵呈獻他,對這隻鳥非常尊敬。在整個印度都傳開了這樣的消息:一隻在森林中的鷓鴣正在教導五百位年輕的婆羅門聖典。
此時,人們舉辦了一場盛大的節日——就像山上人們的聚會。弟子們的父母發了消息,要求他們回來參加節日。他們告訴鷓鴣,並把這隻博學的鳥和整個隱居地委託給蜥蜴,然後各自回到他們的城市。就在此時,一位不良的惡仙人四處遊蕩,來到了這個地方。蜥蜴看到他,與他展開了友好的交談,「在某某地方,你會找到大米、油等;煮些大米後享用吧。」說完,他就去找自己的食物。
清晨,這個卑鄙的人煮了大米,殺了兩隻幼蜥蜴,做了一道美味的菜。中午,他殺了博學的鷓鴣和小牛,到了晚上,當看到母牛回來的時候,他也殺了她,吃了肉。然後,他在樹下躺下,發出咕嚕聲,然後睡著了。晚上,蜥蜴回來,發現自己的幼崽失踪了,四處尋找。樹神看到蜥蜴因找不到幼崽而驚慌失措,便運用神通站在樹幹的空洞裡說,「停止顫抖,蜥蜴:你的幼崽、鷓鴣、小牛和母牛都被這個惡徒殺了。咬他一口,讓他死去。」這樣和蜥蜴交談的神靈吟詠了第一首詩:
105
「雖然你給了他豐富的大米,
他卻殺了你無辜的兒子;
用你的牙齒咬他,
不要讓這個惡徒活著逃脫。」
然後蜥蜴吟詠了兩首詩:
106
「一個行為卑劣(ākiṇṇaluddo)的人,就像被(塗抹)乳汁弄髒的布(dhāticelaṃva makkhito)一樣。
我不見那個地方,是牙齒可以落下的」
107.
「對於一個不知感恩(akataññussa)、總是挑剔他人過失(niccaṃ vivaradassino)的人(posassa)。」
「即使將整個大地(sabbaṃ pathaviṃ)都賜予他(dajjā),也無法(neva)令他滿意(naṃ abhirādhaye)。」
蜥蜴如此說道,心想:「這傢伙醒來會吃掉我的。」為了保命,他逃跑了。獅子和老虎與鷓鴣非常友好。有時他們會去看鷓鴣,有時鷓鴣會去教他們法。今天,獅子對老虎說:「我們好久沒見到鷓鴣了,應該有七八天了:去探知他的近況。」老虎樂意答應,剛好在蜥蜴逃跑的時候,他到達了那個地方,發現這個卑鄙的人正在睡覺。從他蓬亂的頭髮中可以看到幾根鷓鴣的羽毛,旁邊出現了母牛和小牛的骨頭。獅子看到這一切,發現籠子裡缺少了鷓鴣,心想:「這些生物一定是被這個惡徒殺了。」他用一腳踢醒了他。看到獅子,這個人驚恐不已。然後獅子問:「你殺了並吃掉這些生物嗎?」
他回答:「我既沒有殺也沒有吃。」
獅子說:「卑鄙的傢伙,如果你沒有殺,那麼還有誰會呢?如果你不告訴我,你就是死定了。」
他驚恐於自己的生命,說:「是的,尊敬的,我殺了並吃掉了幼蜥蜴、母牛和小牛,但我沒有殺鷓鴣。」儘管他再三抗辯,老虎卻不相信他,問:「你從哪裡來的?」
他說:「我在卡林加國做小商品的商販,嘗試了各種事物,才來到這裡。」但當他告訴老虎他所做的一切時,老虎說:「你這個惡徒,如果你沒有殺鷓鴣,還有誰能這麼做?來,我帶你去見獅子,野獸之王。」於是老虎就帶著他走,驅趕著他。
當獅子看到老虎帶著人來時,便用疑問的口氣說了第四首詩:
108
「為何如此匆忙,蘇巴胡,你在這裡,
還有這位好青年與你同來?
這裡何需如此急迫,我請問?
快告訴我真相,無需延遲。」
聽到這話,老虎吟詠了第五首詩:
109.
「你的朋友鷓鴣的,今日已經死去
聽見此人的行為後,我不覺得我看見了快樂。」
然後獅子吟詠了第六首詩:
110.
「什麼行為是他的領域?你結合他的習性後
他讓你聽見後知道了些什麼,而懷疑鷓鴣因為這位年輕人而死?」
接著,老虎向獅子王重複了剩下的詩句:
111.
「穿越卡林加而作買賣,
他走過崎嶇的道路,手裡拿著拐杖;
帶著捕鹿網與雜技演員一起旅行,
透過棍棒在節日聚會中打鬥
112.
誘捕鳥兒,精通於骰子(賭博)忽略了節制
在午夜流血,但卻接受燙手的施食
113.
因為那個行為的領域,聯繫到他的習性
看到(羽毛)在頭髮上堆積,又殺了牛,也應該殺了鷓鴣」
獅子問那人:「你殺了博學的鷓鴣嗎?」他回答:「是的,尊敬的,我殺了。」獅子聽他說了真話,雖然想放他走,但老虎卻說:「這個惡徒應該死。」於是當場用牙齒撕裂了他。然後他挖了一個坑,把屍體扔進去。年輕的婆羅門們回到家中,沒找到鷓鴣,悲傷地離開了那個地方。
佛陀結束了他的教導,說道:「因此,各位,提婆達多古時候也曾密謀要殺我。」他識別了前生:「那時,苦行僧是提婆達多,蜥蜴是迦沙喬達彌uppalavaṇṇā,老虎是目犍連,獅子是舍利弗,著名的教師是大迦葉,而博學的鷓鴣是我自己。」
439. catudvārajātakaṃ 四門本生經 (不聽從賢人之言而陷入大苦難的故事)
翻譯:匿名
「四門」──這個故事是佛陀在祈園精舍講的,講的是一位頑固不順從的比丘。情況在《九部經》的第一生中已經說明過了。在這裡,佛陀再次問這位兄弟:「他們說你惡口,這是真的嗎?」他回答:「是的,尊者。」佛陀說:「很久以前,你因不從順,不服從智者的說話,而獲得了一個剃刀輪。」於是他講了一個過去的故事。
很久以前,在迦葉佛時代,波羅奈都有一位商人,財富達八億,他有一個名叫米塔文達卡的兒子。這位兒子的父母已經是初果聖者了,但他卻沒有戒德,不信任何教法。
隨著父親的去世,母親替他管理財產,對兒子說:「我的兒子,人身難得;請多布施、持戒、行布薩、聆聽佛法。」
他回答:「母親,沒有布施的必要;你大可不必說話,我喜歡怎樣就怎樣。」在某個布薩日的聚會,對於這個大言不慚的人,母親回答:「兒子,今天是布薩日。你應該在布薩日勤奮,去寺院整夜聽法,回來後我會給你一千錢。」
因為渴望這筆錢,兒子同意了。吃過早餐後,他去了寺院,整天待在那裡;但到了晚上,為了讓自己聽不到法,他躺在一個地方,睡著了。第二天一大早,他洗了臉,回到家中坐下。
母親心想:「今天我的兒子聽完法就會帶著講法的長老早早回來。」於是她準備了粥和食物,準備了座位,等待他的回來。當她看到兒子單獨回來時,便問:「兒子,為什麼沒有帶講法的人回來?」
他說:「我不需要講法的人,母親!」
她說:「那麼,你喝這碗粥吧。」
他說:「你答應我一千錢,母親,先把錢給我,然後我才喝。」
她說:「先喝,兒子,然後你才能拿到錢。」
他堅持說:「不,我不喝,直到拿到錢。」於是母親拿出一個裝有一千錢的錢袋放在他面前。他喝了粥,拿了錢袋,然後就去忙自己的事,隨後不久便賺到了兩百萬。
然後他心裡想著要準備一艘船,開始做生意。於是他準備了一艘船,對母親說:「母親,我打算在這艘船上做生意。」她說:「你是我唯一的兒子,這裡有很多財富,海上充滿危險,別去!」但他說:「我一定要去,你不能阻止我。」她說:「我會阻止你。」她抓住他的手,但他把她的手推開,打倒了她在地上,瞬間就離開了。
第七天,因為米塔文達卡的緣故,船在深海中動不了。抽籤三次,籤都落在米塔文達卡手上。於是他們給了他一個筏子,說:「不要讓太多人因為他而喪命。」於是把他扔到了大海中。瞬間,船迅速啟航。
他在筏子上來到一個島嶼。在那裡,他看到一座水晶宮殿有四位女靈。她們常常在七天的悲傷和七天的快樂中度過。在她們的陪伴下,他享受著幸福。當她們受苦的時候,她們對他說:「我們要離開你七天;在我們不在的時候,你要在這裡,不要感到悲傷。」說完她們就離開了。
然而,他因為渴望又搭上了筏子,越過海洋來到另一個島嶼;在那裡,在一座銀色的宮殿裡他看到了八位女靈。同樣,他在另一個島嶼上看到了十六位在珠寶宮殿裡的女靈,而再在另一個島嶼上,看到了三十二位在金色大廳裡的女靈。和她們一樣,他也在天界的快樂中生活,當她們去修行時,他又一次乘筏子越過海洋;直到最後,他看見一座有四扇門的城市,被牆包圍。據說那就是烏薩達地獄,許多因行為不端而受苦的眾生在那裡受著苦:但對於米塔文達卡來說,這座城市卻看起來美麗無比。他想:「我進入那座城市,就會做到國王。」於是他進入了城市,看見一個正在受苦的地獄靈體,頭上頂著一個鋒利的輪子;但對於米塔文達卡來說,這個剃刀輪在他頭上卻像一朵蓮花;胸前的五重束縛對他來說似乎是一件華麗的長袍;從他頭上流下的血像是香紅檀木的粉末;而呻吟的聲音卻像是最甜美的歌。於是他走上前說:「嘿,朋友!你背著這朵蓮花真久了,現在把它給我!」
他回答:「我這不是蓮花,而是剃刀輪。」
米塔文達卡說:「啊,你這樣說是因為你不想給我。」
懷著這樣的想法,受刑者想:「我的過惡業一定已經耗盡。這家伙和我一樣,都是因為打母親而來的。好吧,我把剃刀輪給你。」
於是他說:「那麼,拿去吧,這是蓮花。」說完便將剃刀輪扔在他頭上,正好壓下去。瞬間米塔文達卡明白那是剃刀輪,他喊道:「拿回你的輪子,拿回你的輪子!」痛苦地呻吟著;但那人卻消失了。
此時,菩薩作為樹神帶著一大群隨從在烏薩達地獄中巡遊,來到了那裡。米塔文達卡看到他,呼喊道:「天神之王,這個剃刀輪像捣黃豆的杵一樣刺穿我!我究竟犯了什麼罪?」他在詢問這個問題的時候,重複了這兩句詩:
1.
「這座鐵城有四扇門,我被困在裡面:
一道城牆將我圍住:我究竟犯了什麼罪?
2.
「如今城門緊閉,這輪子正在折磨我:
為什麼我像困在籠中的鳥?夜叉,我為什麼會這樣被輪子打擊?」
然後天神為了向他解釋,吟唱了以下詩句:
3.
「你曾擁有二十萬:
卻對悲憫你的親屬之話不以為然。
4.
「你越過海洋渴望得到幸福
由四走向八,由八走向十六
5.
「十六到三十二,因為大貪而得到輪子
被慾望摧毀的人,輪子在你頭上轉動。
6.
「誰走上廣闊難充滿,欲望的道路上,那寬廣的街道,
誰貪婪——他們將背負這個輪子。
7.
「不願犧牲財富,或留意(正)道,
不認同這個——他們將背負這個輪子。
8.
「考慮到業,而有大量的財富,
有欲望,不利用而連接不幸
憐憫者因此對你說話,
如此不接受就會有輪。」
聽到這些話,米塔文達卡心想:「這位天神正確地解釋了我的所作所為。毫無疑問,他也知道我所受的懲罰。」於是他重複了第九首詩:
9.
「夜叉,這輪子在我頭上要持續多久?
要多少千年?請告訴我,別讓我白白詢問!」
然後菩薩宣告了事情的真相,吟唱了第十首詩:
10.
「這輪子將轉動,將永遠轉動,將不會有救贖者出現,
直到你死去——哦,米塔文達卡,聽著!」
說完,天神回到了自己的地方,而米塔文達卡則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
佛陀在結束這段教誡後,揭示了前生的身份——「那位頑固的比丘就是米塔文達卡,而我自己就是天神之王。」
440. Kanhajātaka 黑賢者本生經 (菩薩的修行感得天帝下凡賜願的故事)
翻譯:匿名
「看那個人」—這個故事是佛陀在迦毘羅衛的尼拘律樹園裡所說的,關於微笑所作的談話。
當時,據說佛陀與他的弟子們在尼拘律樹園裡漫步,傍晚時分,在某一個地方微笑。長老阿難說:“世尊為何微笑?世尊的微笑必有原因。我去問問他。”
於是他行禮後詢問了這個微笑的原因。佛陀告訴他:“阿難,往昔有一位名叫卡那(Kanha)的仙人,曾在這片土地上生活,他樂於禪那;憑藉他的德行,就連天帝的宮殿都被顫動。”但因為長老對這段話關於微笑的意思不太明確,於是應長老的請求,他講述了一個過去的故事。
從前,在梵授王統治巴那拉斯的時候,有一位無子女的婆羅門,擁有八十億的財富,她受持戒律,祈求能有一子;菩薩投生在這位婆羅門妻子的子宮中。後來生下了菩薩,因為他的膚色黑而在命名日被稱作黑(卡那)童子。當卡那十六歲時,他光彩照人般英俊,宛如一塊珍貴的寶石,父親送他到塔卡西拉,在那裡學習各種文學藝術,然後又回來。然後他的父親為他娶了一位合適的妻子。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繼承了父母的所有財產。
有一天,他在檢查他的寶庫後,坐在華麗的座位上,手中拿著一個金盤,閱讀盤上由他的親戚所刻的字句:“這麼多財產是某某人所得,這麼多是另一個人所得。”他心想:“那些獲得這些財富的人已不再見,但財富依然存在;他們無法將它帶到他們所去的地方;我們不能把財富打包帶到來世。既然這與五種罪惡相關聯,布施會是更好的選擇;這個虛幻的身體與許多疾病相關,對持戒者表現出尊重和禮敬是更好的選擇;既然這短暫而虛幻的生命只是短暫的,以無常等來觀照是更好的選擇。因此我將把這些無價值的財產布施出去,以此來獲得更好的利益。”於是他從座位上起身,並請求國王的同意,慷慨地施捨。
直到第七天,他看到自己的財富沒有施盡,他心想:“對我來說,財富有什麼意義?在我尚未受到衰老的支配之前,我現在就要決心出家,努力修得神通和禪那,以再生梵天界!”
於是他命令將他住所的所有門打開,讓人們來自由取用;他把這些視為不潔之物,帶著眾多人的哀號和淚水,他離開了城市,來到了喜馬拉雅山。那裡他過著獨居的生活;他找到了一個舒適的地方,並決定在那裡居住;選擇了一棵葫蘆樹作為他的食物來源,他便住在那棵樹的根部;從未在村莊裡住宿,也不曾搭建任何葉子的小屋,而是住在這棵樹下,露天而居,經常坐著,若想躺下,便在地上躺下,沒有槌子等等的工具,只用牙齒來磨食,僅吃未經火烹煮的食物,甚至一粒殼米都未曾入口,每天只吃一次,成為一日一食者。他就這樣修習這樣的苦行的美德。在那一生中,菩薩非常少欲。
不久,他便修成了五通和禪那,生活在禪悅之中。他不再去其他地方;當樹上有果實時,他便吃果實;在花開的時候,他吃花;當樹葉長出來時,他吃葉子;當沒有葉子時,他吃芽。就這樣,他非常滿足於這個地方。每當早晨,他都會撿起那棵樹的果實,從未因貪心而起身去摘其他地方的果實。在他坐著的地方,他伸出手來,收集到所有在他手邊的果實;這些他會隨意吃掉,沒有區分是否美味。隨著他持續享受這一切,因他最上的滿足和戒德的威力,天帝的寶座變得炙熱。據說,當天帝的生命即將結束,或者他的功德耗盡時,或者當某大威力的人在那裡發願時,或當有大神通的沙門或婆羅門有戒德的威力,這寶座就會變熱。)
然後天帝想到:“誰會把我趕下去呢?”環顧四周,他看到住在森林裡的某個地方,聖人卡那正在撿果,便思索道:「這位聖人具有可怕的苦行,卓越地征服感官(根門),若讓他通過獅子吼說法,聽到後讓自己滿足,我將會讓這棵樹的果實穩定地增長。」於是他迅速下降,憑藉他的力量,站在那棵樹的根部,想測試他是否會因提及他的醜陋而生氣,於是對著仙人說了第一句:
11.
“看那個人,膚色全黑,住在這黑暗之地,
他吃的肉也全是黑色——我心不喜歡他!”
黑黝黝的卡那聽見了。“誰在對我說話?”——憑藉他的神通,他察覺到是天帝;而不轉身,便用第二句回答道:
12.
「一個人不會因外表而被視為黑暗,真正的婆羅門是內在的。
在他身上若有不善的行為,那麼他確實是黑暗的。」
然後,在這之後,他解釋了各種罪惡的類型,指責使人變黑的罪行,並讚戒德的美好,對天帝講述,彷彿月亮升起在天空。天帝聽了他的講述,感到高興和愉悅,便向這聖人許下了祝福,並重複了第三句:
13.
「在這裡,我給你好的禮物,適合你的。
我將賜予你任何你心中所想的,婆羅門。」
聽到這,卡那在心中思索:“我知道這一切。天帝想要測試我,看看我是否會因提及我的醜陋而生氣;因此他貶低了我的膚色、我的食物、我的居所;他看到我不生氣,他就高興,並向我提供祝福;他無疑認為我過這種生活是因為渴望得到天帝或梵天的權力;現在,為了讓他確信,我必須選擇這四種祝福:
願我不生起對他人的憤怒
對他人的貪和情愛不生
成為中捨的。”於是,為了消除天帝的疑慮,仙人說出了第四句,要求這四個祝福:
14.
“天帝,世間之主,給我選擇的願望。
我希望自己的生活解脫於憤怒、嗔恚、貪婪之中,
並讓我遠離情愛和願求:這四個祝福我所求。”
於是天帝心想:“聖人卡那在選擇祝福時,選擇了四個最無可指責的祝福。現在我會問他這四件事的好與壞。”於是他重複了第五句詢問:
15.
“在憤怒、嗔恚、貪婪和情愛中,婆羅門,請說
你看到了什麼壞處?請回答我。”
“聽著,” 聖人回答,並說出了四句:
16.
“小的可以成為大的,一直增長的話便不能承受
執著會生大量的悲傷,因此我不愛憤怒
17.
惡毒尖酸的說話,觸碰緊隨
在那裡有拳頭和棍棒,最後來到刀劍
而這些都是以嗔恚憤怒為起源,所以我不愛嗔恚
18
為了食物而施暴,欺詐和行騙
在貪法上顯現,所以我不愛貪
19
被情愛所束縛,它們在心中廣泛存在
這些束縛使人非常痛苦,因此我不喜歡情愛”
天帝聽完這些問題,回應道:“聰明的卡那,你的回答非常好,像佛陀般的智慧;我對你非常滿意;現在再選擇另一個願望。”於是他說:
20
“說得好,這是恰當的善說:
婆羅門,我會再給你願望,請隨你所願地願求。”
於是菩薩說出了他的願望:
21.
“哦,天帝,世間之主:
在我居住的森林—那個恆常獨自居住的
願疾病不生,沒有很大的障礙。”
聽到這些話,帝釋天思考:「卡納所求的願望並不是建基於物質的,而是建基於修行的。」因此,他更加滿意,於是給予了他另一個願望,並說出了下一首詩:
22.
“說得好,這是恰當的善說:
婆羅門,我會再給你願望,請隨你所願地願求。”
菩薩也以願望的方式教導他這個法理,並說出了結尾的詩:
23.
「世間之主沙迦給我願望
願我不因為身體或意念,而傷害別人
這是我的願望,沙迦。」
因此,這位大菩薩在六個地方所求的願望中,僅僅求得了與出離相關的願望。他知道:「身體本質上是有疾病的性質的,沙迦無法讓它轉變成無病的性質。」
也無法讓眾生的三門(身口意)達到清淨的狀態。即便如此,為了教導這個法理,他仍然求取了這些願望。沙迦也讓這棵樹穩定地結果,向大菩薩致敬,將雙手合十,說:「願你在此地安住於無病。」隨後,他返回了自己的地方。菩薩也因此在不失禪那的狀況下,升入了梵天界。
佛陀將這段法教引述出來,並對阿難說:「阿難,這就是我以前所經歷的地方。」於是總結了這個故事:「那時,帝釋天是阿那律,而卡納潘迪塔則是我自己。」
441. catuposathiyajātakaṃ 四布薩誓願本生經(菩薩論比四種戒德而得四種至寶供養的故事)
詳見 「546. vidhurajātaka 維杜拉本生經」前半部份 (2796-2803頁)
442. saṅkhajātakaṃ 桑伽婆羅門本生經 (布施了給獨覺佛當世就獲得善報的故事)
翻譯:法緣隨喜
這個本生經是佛在祇園精舍時,關於布施的開示。
在舍衛城,有一位居士聽到佛陀的法後,心生歡喜,邀請佛陀及五百名比丘到訪。自己預先在家門口豎起帳篷及裝飾作準備。當日居士與家人供養了佛陀及僧團,連續七天如是。這七天內居士捐贈了所有物資。這些物資之中,居士特別重視鞋子。布施佛陀的鞋子價值千金,兩位上首弟子的鞋子價值五百金,其餘比丘的鞋子各值一百金。呈上物資後,居士及自己的隨從坐在佛陀前。佛陀感謝說道:「居士你的布施甚多,十分感激。過去我布施過一雙鞋給獨覺佛。這福報使及後遭遇海難之時得救。現今你布施的這一切,又怎會沒有果報呢﹖」說完,他應邀講述了過去的故事。
從前,在摩里尼城有一個叫桑伽的波羅門,他在六個地方設立布施堂,每日派發六十萬金來供養窮人及旅人。某日,他想到:「家產差不多耗盡,到時將不能繼續行善。我應該趁財物用盡前乘船往金地國換來錢財。」船隻裝好商品後,桑伽跟妻子說:「在我回來之前,行善不要停。」於是帶着僕人及隨從,正午出發往港口。此時獨覺佛於香醉山窟以天眼看見桑伽為取財而上船,並將遭遇海難。看到桑伽有帶傘及鞋子,決定想辦法幫助他。獨覺佛從天空飛到桑伽附近的地方,走在熱風中腳踏炙熱沙礫來到他面前。
桑伽看見獨覺佛心想:「難得遇上,我應該如田裏播種那樣,借此機會行善」滿心歡喜急步走向獨覺佛,敬禮後說:「尊者,請移玉步到路旁樹下。」桑伽先鋪好沙地,脫下上衣作地毯讓辟支佛坐下,用清潔的水洗腳,再用香油按摩。然後脫下自己的鞋,撥走塵土再塗上香油後遞給獨覺佛,並說:「請穿上這雙鞋,拿我的傘去吧。」為了及後幫助桑伽,獨覺佛答應後於他面對飛起,回香醉山窟。桑伽看到這一幕,非常歡喜地繼續在港口上船。航行七天後,船底破洞,無法排水。船上各人祈求各自的神明打救。唯獨桑伽及隨從用香油塗抹全身,食下糖粒,分辨方向後不顧凶險一躍入海。渡海的七日期間,只用鹽水嗽口,保持布薩齋戒。
與此同時,四大天王派遣天女保護那些歸依三寶、具足戒行、侍奉父母的落難人。然後疏忽之下第七天望向大海,看見桑伽符合保護的條件,想着:「此人渡海已是第七天。若他死了,我一定被責罰。」於是恐懼之下用金碗裝滿各種上等美食,風速到達桑伽面前說:「婆羅門!你已經七天沒進食。吃下這天界的美食吧。」桑伽見後回答:「尊神,食物請收去,我仍守齋戒。」
桑伽的隨從後面游來,但不見女神,只聽到桑伽的回話,心想:「桑伽一向體質柔弱,七天斷糧如此一來大概精神失常了,我還是去安慰一下他吧。」於是唱偈:
39.
桑伽,你大量聽聞法,又見沙門婆羅門,
在死亡的時候這個時候卻顯示悲傷,除了我之外還有誰回答你﹖
桑伽如此一聽,心想:「大概隨從看不見天女吧」。於是說了自己不是怕死,是在跟某人對話,唱偈道:
40.
她眉目清秀,衣裝得體,戴金項鍊,手持金碗,
說「請享用這些佳餚吧」。不過我堅決地婉拒了。
然後隨從回了偈:
41.
桑伽,若有人看到夜叉,就問這個住於安樂的人吧
爬上木板,雙手合十恭敬問她是人還是神吧
桑伽說:「也是」。轉問天女唱偈:
42.
剛才你用慈愛的眼神,請我食糧。
如此廣大的神力,請問祢是神或人類﹖
天女回偈:
43.
桑伽,我是有神力的天女。
只是帶着慈悲而非惡意,來到這汪洋中幫你。
44.
食糧、飲品,不同的交通工具
只要你想要的,我都可以安排給你
桑伽聽到後,心想:「這位天女在海上說給我這些東西。是基於我的福報還是只為我自己的力量呢﹖我應該問問她。」於是說偈:
45.
我所做的一切布施及供養,妳是主宰(表示她全知道的意思)。
擁有美麗臀部、眉貌、腰部的你,請問這是我某個業的果報嗎﹖
天女想:「這位婆羅門不知道他做的善業才會這樣問。我還是說給他聽吧」。其後頌偈:
46.
之前有一位婆羅門於大熱天走得腳傷,又累又渴。
桑伽,你當時將鞋送贈了。如今善業成熟結果了。
知道真相的桑伽想:「在這無依無靠的汪洋,當初我作的布施的竟成了實現願望的因緣。這一布施真作得好」。後唱偈:
47.
希望這塊木板化成一艘船,不漏水而且能見風使舵。
這片海上沒有其他可行的了,今日請送我到摩利尼城。
天女聽後,滿意地造了一艘由七種寶物製成的船。此船有千肘長,五百肘寬,深二十肘高。船上有三條藍寶石製的桅杆,金製的纜繩,銀製的帆布,金製的舵及槳。裝滿財物後天女抱起桑伽上船,無視了隨從。桑伽以自己的福德,迴向了給隨從,隨從也隨喜了。因此天女亦救起了隨從,引導船回到麟里尼城,將財物安置好後回去天界。回到現世,佛陀最後說偈:
48.
天女歡喜地造出了船隻,
帶着桑伽及隨從,送了他們回那個善的城。
桑伽最後住在家中,擁有無盡財富卻一生一直供養及守戒。死後隨從亦升天。導師說了這篇開示,解釋了四聖諦,然後總結了這個本生經,那位居士馬上就證得初果了。
「那時的天女是蓮華色尼,從者是阿難,桑伽就是我。」
443. cūḷabodhijātakaṃ 小菩提童子本生經 (抑制怒氣的故事)
翻譯:法緣隨喜
這個本生經是佛陀在祇園精舍時,對一名急躁的比丘的開示。
這名比丘即使在主張解脫的佛道出家,但仍無法克服易怒,常因小事生氣。佛陀知道了叫他來,問「真有其事嗎﹖」。比丘:「世尊,是的。」佛陀就說:「比丘,憤怒必須加以遏制。因為它總會帶來禍害。你已在修不主張憤怒的佛法,為何會發怒﹖過往的智者即使修的是外道,也不會生氣。」說完,佛陀就講起過去的故事.
從前,梵授王統治波羅奈都時,在迦尸國某村住了一位婆羅門,非常富有但無子。他的妻子祈求生個兒子,於是有梵天神便投生到她的腹中,出生後被名為「菩提童子」。童子長大後前往叉尸羅,習得技能後回家。父母安排了童子貿與一位同姓的女子盲婚。這女子也是從梵天界下生的,擁有極佳的外貌。婚後童子夫妻相敬如賓,交流沒有出於情欲,夢中也沒有交合的念頭。戒行就是這樣清淨。
父母死後,童子處理好後事就跟妻子說:「你帶着這八憶財產快樂地生活吧。財富對我來說沒有意思。我想獨自到雪山出家修行。」妻子反問:「出家修行只有男性可以做嗎﹖反正我也沒有興趣接管這筆錢財,倒不我也出家去吧。」於是二人布施大量財產,離開城市,找到野外建居而住,摘蔬果充飢。如是者過了十年仍未得禪定。為了獲得必需品,穿州過省,輾轉回到波羅奈城,居住於王家的園林內。
某日,國王看見園丁拿着禮物走過,便對他說:「我想在園林耍樂,你去清理一下吧」。之後國王帶着隨從入園,見到童子及尼子坐在園林一角,享受出家的安樂。遠遠望着外貌姣好的尼子,國王心生煩惱,於是去問:「和尚,此尼子與你相熟的嗎﹖」童子回答:「大王,沒有關係,只是出家之前是我妻子。」國王心想:「如二人沒有關係,我應該先試探一下。」說起偈:
49
「她雙目明亮,笑容甜美,
若被強行帶走,婆羅門,你將會如何做﹖」
童子聽完便獅子吼了偈句:
50
「如果我的(生氣)生起我將不能自由,我將不能自由而活
就如大雨落在灰塵一樣,會快速把它限制。」
國王聽見後由於盲目與愚癡不能控制自心,仍叫大臣把尼子帶王王宮。童子聽到尼子哀嚎「世間存在著不法,這不恰當」,看了一眼後沒有再望。國王沒有逗留,馬上回宮以豐厚的待遇對尼子。尼子說着俗世名譽的有害、和出家的好處。國王無論如何亦不能使她動容,最後把她關在一個房間裏。想着:「這個出家人不欲榮譽, 他的隱士當被拿走女人也不會憤怒地看著我,出家人有大量的詭計,會從事對我構成損害的事情。讓我看看他會做什麼。」於是無法忍住,出發到園林去。
此時的童子獨坐正在縫衣。國王只帶着數個隨從,靜靜靠近童子。童子沒有理睬繼續縫衣。國王想:「他因生氣而不與我交談」,便誦了偈。
51
「你之前在吹噓,依附著力量
現在卻沉默,就如魚被網捕住。」
童子聽到心想:「原來國王認為我因為惱怒而不理他。我應該告訴他我對憤怒的控制」。說道:
52
「如果在我那裡生起而我不解脫它,那我就不能自由而活
就如大雨落在灰塵一樣,會快速把它限制」
國王心想:「這到底是指怒氣,還是其他法理呢﹖」反問:
53
「什麼在你那裡生起,而你不解脫它的話,就不能自由而活?
如大雨落在灰塵一樣,你會快速把它限制—這是什麼?」
童子回答:「大王,憤怒有很多危害,會帶來巨大的破壞。這種憤怒在我內心生起,但我通過修習慈心避免了。」一連說起幾對偈:
54
「無論什麼,生起的(自他利益)不見, 不存在的卻善見
它生起我會擺脫它, 因為憤怒就是愚人的去處」
55.
「透過生起的(憤怒)而愉悅,敵人在尋找(我們的)痛苦
它生起我會擺脫它, 因為憤怒就是愚人的去處」
56
「無論什麼生起,自己的利益卻不明白
它生起我會擺脫它, 因為憤怒就是愚人的去處」
57
「因為被(憤怒)征服,而捨棄了聰明善巧; 捨棄了大量的利益
它凶狠,具威力,能夠壓碎人;大王,因此我不會不從憤怒中解脫」
58
「就如用柴枝往木頭裏鑽,火苗因而生起。
從木頭生出的火苗,最後焚燒着同一塊木頭。」
59
「同樣地,愚蠢的人;因為愚蠢而不了知。
憤怒生憤怒,他因此而被燃燒。」
60
就如火對草木那樣,憤怒不斷生長
將損害名聲, 就如月亮漸缺的那半月
61.
就如沒有燃料的火那樣, 平息憤怒
名聲則會充滿, 就如月亮漸圓滿的那半月
國王聽了開示後非常滿意,便命人帶來尼子,對童子說:「尊者,他們二人在這園林繼續你們的安樂吧。我會保證你們不被打擾」,之後道歉並鞠躬離去。若干年後,尼子死去。童子往雪山修得神通、禪定,及慈悲喜捨四梵住,往生梵天界。
佛陀講完之後揭示苦集滅道四聖諦。那位易怒的比丘斷了欲界煩惱,證得不還果。
「那時的尼子是羅睺羅之母,國王是阿難,童子就是我。」
444. Kaṇhadīpāyanajātakavaṇṇanā黑燈仙人本生經 (菩薩因慚愧心而保持出家的故事)
翻譯:法緣隨喜
這個本生經是佛陀在祇樹給孤獨園時,為一名對心生厭倦的比丘的開示。(對同一位比丘的另一開示可見531篇「姑尸王本生經」)
佛陀跟這位比丘確認後,說:「比丘啊,往昔的智者們在佛陀未出世時,即使出家修習外道法長達五十餘年,因對梵行感到厭倦,卻因畏懼破壞慚愧心(hiri-ottappa)而未曾向他人表露不滿。你為何在這能導向解脫的教法中出家,卻於四眾(比丘,比丘尼,男居士,女居士)之中,在我——尊貴的佛陀面前公然顯露不滿?為何不守護自己的慚愧心?」說完,世尊講述了過去之事。
從前在拔沙國(Vaṃsaraṭṭhe)的憍賞彌都城(Kosambiyaṃ),憍賞彌迦王治國時有兩位友好的婆羅門:燈仙人(Dīpāyana)、曼陀婆耶(Maṇḍabya)。他們擁有八千萬財產。他們看清愛欲的過患後,舉辦盛大布施,捨棄欲樂,在眾人哭泣哀嘆中離家,前往喜馬拉雅山區建立淨修處,出家以乞食、野果為生,度過五十年,卻未能證得禪那。
為了鹽及調味品,他們周遊列國,來到迦尸國的小鎮(Kāsiraṭṭhaṃ)。那裏住着一位燈仙人的在家好友 - 孟達比(Maṇḍabya),所以兩位前去拜訪。孟達比看到有朋自遠方來,非常歡喜,為他們搭了草庵,供養了四資具(註:衣物、食物、住處、藥物)。故此兩位婆羅門就住了三、四年,才告別孟達比,到達波羅奈城(Bārāṇasiṃ)的阿提目多迦墓地(Atimuttakasusāne)暫居。後來燈仙人回到孟達比的草庵,剩下曼陀婆耶繼續居住墓地。
有一天,一名盜賊於城內偷竊,帶着贓物一路跑出城外,把贓物在墓地拋下便逃之夭夭。物主及守衛發現後從後追趕,在曼陀婆耶居住附近發現被盜的贓物,邊罵邊毒打曼陀婆耶「你這歹毒的人,白天以婆羅門示人,入黑便偷盜犯案」,然後帶去見國王。可是國王無仔細查究就命人把他帶往墓地用釘刑來以儆效尤。刑官用兒茶樹(khadira)的木橛,發現不能剌穿曼陀婆耶的身軀。換上苦楝樹(nimba)木橛,同樣沒法剌入。再用上鐵樁亦是同樣。曼陀婆耶於是自省:「我過去造何業障?」遂生起宿命智,憶起前世:他曾是木匠之子,在父親的工場用黑檀木(koviḷāra)的木刺來戲弄蒼蠅。明白是當時惡業之報不能避免,使對刑官說:「釘刑就用黑檀木橛吧。」果然,用黑檀木橛刺通後,留下守衛於附近藏身監視後離去。
那時候,燈仙人想念起好友很久不見,便起程往墓地住處。途中打聽到曼陀婆耶被用刑釘在樁上,便轉而來到。燈仙人站在一旁問:「朋友,你做了甚麼?」曼陀婆耶回答:「甚麼都沒有做。」燈仙人又問:「那你有守住內心,保持無瞋嗎?」曼陀婆耶回答:「朋友,不論國王,還是抓我、為我行刑的人,對他們都沒有瞋恨。」燈仙人說:「若如此,讓我分享你持戒者的蔭涼之樂。」於是整晚坐在樁柱之下。曼陀婆耶受刑的血,滴在燈仙人金光的身上,乾涸後氧化成為黑斑。因此後來以「黑燈仙人」(Kaṇhadīpāyana)之名為人熟知。
翌日,守衛向國王回報釘刑的經過及黑燈仙人的對話。國王說:「發生如此事竟然沒有先回報於我」,便急往墓地問黑燈仙人:「婆羅門,你為何倚着刑樁而坐?」黑燈仙人回答:「大王,我為看守這位婆羅門而坐在這裏。反之你是否知悉整個案發經過才下判? 大王應公正治國,懈怠享樂非在家者之德。」
國王認知到曼達宇耶無辜受罪,叫人拔釘。雖然人從樁上解下,但橛釘始終拔不出來。原來前世曼達宇耶從蒼蠅尾部刺入木橛,橛在蠅身體內沒造成致命傷,蒼蠅直至壽盡才死。曼達宇耶便說:「大王,我是因前世惡業而受此報,這橛定必無法拔出。你若免刑保住我性命,就用鋸切走外露皮膚的木橛吧。」因此曼達宇耶的木橛同樣留在體內而死不去,從此被稱為「木橛曼達宇耶」(Āṇimaṇḍabya)。國王向兩位婆羅門頂禮,安頓他們在花園休養。黑燈仙人在曼達宇耶傷好之後,回到孟達比的草庵。
孟達比見到黑燈仙人歸來,心生歡喜,帶備許多香料、花環、油、糖蜜等供品過去。先行禮,洗足及塗油,奉上飲品後,坐下聆聽關於木橛曼達宇耶的近況。
此時,孟達比的兒子祭施童子(Yaññadatta)在草庵的行人路盡頭玩球。一下球擲中附近蟻丘的毒蛇。童子一手伸入蟻丘打算拾球,被毒蛇咬傷,毒素使童子當場昏倒。孟達比聞聲抱起童子來黑燈仙人前,說:「尊者,出家者通常懂得咒語或醫藥。請救救這孩子!」黑燈仙人:「我不懂藥理,也不懂行醫。」孟達比懇求:「那麼請您慈悲為孩子做『真實(語)祈願』吧。(saccakiriyā)黑燈仙人答應,把手放在祭施童子的頭頂,準備誦出祈願:
62.
「我曾在七日間以清淨心,為求福德而行梵行,
其後五十年梵行,雖不樂仍堅持。
以此真實語,願祭施痊癒,毒消命存。」
說畢,胸部的毒素即從祭施童子流出,落入地面。童子瞇眼叫了聲「爸媽」,轉身繼續躺着。燈仙人跟孟達比說:「我已盡力,現在換你使用你的實言力量。」於是孟達比把手放在童子胸口,誦出祈願:
63.
「我見客來從未吝嗇於布施,對於多聞的沙門婆羅門,
他們不知我有所不喜,雖不樂仍常布施。
以此真實語,願祭施痊癒,毒消命存。」
以孟達比的祈願,再有毒素從童子的腰部流出,落入地面。童子嘗試站起,但只能坐了起來。於是孟達比對妻子說:「妻子啊,我也盡力了。請你也以真實語,祈願孩子能起來行走。」妻子只說:「我有一個實言,但我無法在你面前說出。」孟達比回答:「妻子,無論如何,首要是讓我們的孩子康復。」於是妻子誦出祈願:
64.
「兒子啊,那條凶猛的毒蛇從蟻穴爬來咬傷了你,
今天這事造成我對這蛇的厭惡。但比較起來,那與我對你父親的厭惡其實沒兩樣。
以此真實語,願你平安,使毒素除去,讓此祭施童子得以活命。」
妻子的那份實言,使童子剩餘的毒素都流出,落入地面。祭施童子脫離蛇毒後,起來又再去玩耍。孟達比就黑燈仙人的實言問他的想法:
65.
「除了尊者你之外,皆自制如調伏之象,無人非自願出家。
黑燈仙人啊,你厭倦些甚麼而無心修行?」
於是黑燈仙人誦出偈說明修行的理由:
66.
「本持淨信而出家,若轉而還俗,如愚童般荒廢光陰。
厭棄此等言行,故勉強修梵行。
智者讚歎此道,我願以此積福。」
之後黑燈仙人反過來問孟達比那個實言的心意,誦偈:
67.
「沙門、婆羅門,甚至遊人來到,你都用食物飲料款待他們。
你的家就如布施堂那樣,大量供應飯食飲料。
那麼,你厭惡的是甚麼? 為何對布施沒感?」
於是孟達比誦偈說起自己的心意:
68.
「我父親及祖父均信奉布施又慷慨,
我選擇遵從家族的傳統,從而避免蒙上傳承中斷的污名。
正是厭惡此情形,即使沒有喜悅之下繼續布施。」
然後孟達比轉而問妻子的實言,誦偈:
69.
「年輕女子不成熟便被捲入親事,
包含情欲之事在內也侍奉,我從不察覺你如此的厭惡着我。
妻子啊,為何今日與我相處,竟如面對毒蛇?」
妻子以下偈回應:
70.
「我們的家族世代沒有改嫁他人遠走高飛,
我選擇遵從家族的傳統,從而避免蒙上傳統中斷的污名。
正是厭惡此情形,即使沒有愛慕之下繼續侍奉你。」
如此說完,妻子心想:「我剛才在丈夫面對說出這樣的心底話,他大概會生氣吧。要不我就在我們家供養的婆羅門前懺悔。」於是跪下誦了第十首偈:
71.
「孟達比啊,剛才那些話如地府一樣殘酷,但也是為了孩子。請你原諒我。
這世上沒其他事比愛子之情更大。祭施童子現在得以活命,不就好了嗎?」
然後孟達比對妻子說:「親愛的,起來吧。我原諒你,從今不要懷有無情的心了。我也不會做令你不悅的事。」黑燈仙人對孟達比說:「朋友,你辛苦累積家中財富,卻不是出於慈善之心、相信果報而行布施。從今帶着善念作布施吧。」孟達答應後比對黑燈仙人說:「尊者!您作為應供者卻厭離梵行,亦非正途。望您今後如實知見修行功德,以清淨心樂住梵行。」
隨後二人向黑燈仙人敬禮後離去。從此夫妻二人相敬如賓,孟達比以淨信之心布施。黑燈仙人亦得以去除焦躁,證得禪那及神通,最終往生梵天界。
故事說完後,佛陀說明了四聖諦。那位厭倦修行的比丘心結解開,證得初果。
「孟達比是阿難,妻子是毘舍佉,祭施童子是羅睺羅,木橛曼達宇耶是舍利弗。黑燈仙人即是我。」
445. Nigrodhajātakavaṇṇanā 尼拘陀童子本生經 (玩伴忘恩負義的故事)
翻譯:法緣隨喜
這個本生經是佛陀在竹林精舍(Veḷuvana)時,提及提婆達多的開示。
某日,比丘向提婆達多說:「法友,佛陀對你恩重如山:得以出家、得以受具足戒、得以學習三藏佛法、得以修得禪定,甚至名利也全因佛陀的恩德而得。」然而,提婆達多拿起一根草棄掉,邊說:「我一點也看不出沙門悉達多對我有什麼恩惠!」此事在法堂裏牽起大波。佛陀剛巧來到問在討論甚麼,得知後說道:「比丘們,提婆達多忘恩、背叛朋友,不僅是現世,過去世也是同樣。」於是說起前世的故事。
昔日摩揭陀(Magadha)大王治國的時代,王舍城的一位富商為兒子娶了一位鄉村首富家族的妻子。不過婚後發現妻子不育,漸漸冷落忽視她。富商故意向外人發話說:「媳婦一直無所出,家族如何繁衍呢﹖」不久此話傳到媳婿耳邊,決定假裝懷孕來暪騙他們。於是問乳母關於懷孕的經歷,並模仿生理行為,例如偏好酸味食物、拍打四肢令其腫脹、用布帶紮住腹部使它脹起,乳頭變黑。除了那名乳母之外,不讓其他人看見,連富商兒子也深信不疑地猶如孕婦的照料。九個月過去了,媳婦想是時候分娩了,便向富商說回娘家分娩。帶着隨從出發。路上有一隊長征的商隊日出後離去,而媳婦一行接替商隊之後來到休息處。
商隊中有一名貧困婦人,前夜於尼拘陀樹(今稱孟加拉榕樹)下分娩。日出時商隊快要再上路,她想:「若果脫離商隊母子二人一定不能存活。但活着保命的話,說不定能再懷孕。」於是將胎盤及羊水在樹根處墊好,安放好胎兒後忍痛隨商隊而去。胎兒受樹神護蔭,直至不育媳婦及乳母到達附近休息,想在樹下如廁時,發現這名帶金光的胎兒,驚喜地說:「乳母,此行之目的達成了!」說罷將胎血及羊水塗在自己下擺,假裝剛分娩。隨從馬上向富商傳訊,得到回訊:「既然途中分娩,不便繼續長途回娘家,回程吧。」回到王舍城時,富商迎接了媳婦,並為胎兒取名「尼拘陀(Nigrodhakumāra)童子」。同日出生的還有兩名嬰兒:富商之妹同樣在回娘家途中,於某樹之枝下分娩,取名為「樹枝童子(Sākhakumāra)」;與富商相熟的裁縫,妻子於布帶內產子,取名為「布童子(Pottika)」。
富商見三名童子同日出生,於是一同撫養。富商家族的尼拘陀童子及樹枝童子向師尊支付二千金幣學費,往德叉尸羅(Takkasilā)學藝。而尼拘陀童子又讓布童子在身邊學藝。學畢後三人向師尊告別,開始周遊列國,來到波羅奈斯國附近的一棵樹下睡着。那時,波羅奈斯國王已駕崩七天,王室宣佈翌日舉行選王儀式。黎明時份布童子醒來,坐在尼拘陀童子旁。樹上有兩隻雄鳥,一隻站在高樹枝,一隻站在低樹枝。突然下方的雄鳥喊道:「是誰排便弄髒了我﹖」上方的雄鳥回答:「朋友,我不是故意的,請原諒我。」於是兩鳥開始對話,下方雄鳥:「你把我當成你的廁所,難道不知道我如何重要﹖」上方雄鳥:「朋友,我都說了不是故意把你惹怒。那麼你又是如何的重要﹖」下方雄鳥:「誰殺了我並吃了我的肉,早晨就能得到一千錢,所以我很重要。」上方雄鳥:「哼,原來你就因為這麼一千錢而自豪。聽吧:誰殺了我並吃了我的嫩肉,早晨就成為國王;誰吃了我的中等肉就成為將軍;誰吃了我的連骨肉就成為財務大臣。」
布童子聽到牠們的對話後,心想:「與其得一千錢幣,不如要王國要職。」於是布童子慢慢爬上樹,捕捉上方的雄鳥,殺掉並烤熟。他把嫩肉分給尼拘陀童子,中等肉給樹枝童子,自己吃了連骨肉。三人食完之後布童子才說:「尼拘陀童子你將會成為國王,樹枝童子你將會成為將軍,我將會成為財務大臣。」其餘二人表示不解,因此布童子再講了樹上雄鳥的經過。
及後三人於早餐時間進入波羅奈斯國,在一位婆羅門家中享用了加入酥油及砂糖的粥食後,離開城市進入公園。尼拘陀童子在園內石座上休息,樹枝童子及布童子則臥在他附近。與此同時,王室的選王儀式正式開始:載有五件王室象徵的馬車從王室出發,由馬車選出新任國王,一直奔馳直至來到下任候選人面前。(詳細過程於本生經539另一世類似的經歷中有描述) 於是馬車奔出城市,來到公園前停下,猶如等候乘者上車。主持的祭司心想:「馬車這樣停下,大概候選人就在公園內吧。」果然看到躺在公園石座上的尼拘陀童子,掀開服履檢查足相之後宣佈:「此童子不僅適合成為波羅奈斯國王,還堪能統治整個閻浮提。」並叫人準備王室寶物,鳴奏諸種樂器。
被樂器聲吵醒的尼拘陀童子,掀起臉上的頭巾環望四周,轉身淺睡多一會後,醒來於石座上結跏趺坐(兩腳交疊盤坐)。祭司見此跪在面前說:「陛下,王位屬於您。」尼拘陀童子回答道:「好,應允。」於是以石座作為寶座當場加冕,並立樹枝童子為將軍,在布童子陪同下廣受威望下入城。自此,尼拘陀童子如法治理王國。
有一天,尼拘陀童子思念雙親。於是對樹枝童子說:「朋友,沒有父母在身邊實在無法生活。請帶人馬去接我們的父母來吧。」不料樹枝童子推搪道:「這可不是我的職責。」於是派布童子前往。先找上尼拘陀童子父母向他們說「你們之子繼承了王位,請讓我接你們去王國吧。」,得到他們的答覆「我們也有足夠財富,無需前往王國了」。布童子再找上樹枝童子的父母同樣表示不想前往。最後布童子找自己父母,同樣答覆「我們靠裁縫織布維生就夠了」。
布童子此行落空而回,打算「我先去將軍家稍作休息,然後再會尼拘陀童子吧。」布童子來到樹枝童子門前,向門衛通報「將軍之友布童子求見,請轉告將軍。」自尼拘陀童子登基後,樹枝童子想着:「當初布童子殺雄鳥,把嫩肉連同王位給了尼拘陀童子。」一直懷恨在心,如今布童子還找上門,馬上大怒:「誰是他朋友,他只是個瘋狂的奴僕。給我打!」守衛遵命擊打布童子的手腳關節,然後拖出門外。
布童子心想:「樹枝童子當初因我分肉而得到將軍之位。現今卻忘恩負義,命人毆打我再逐出。相反尼拘陀童子賢明、感恩,我還是去找他吧。」布童子轉而來到王宮向門衛通報求見。尼拘陀童子見到布童子入殿,動身相迎,親切招待,使人替他整理鬢髮,遞出華麗裝飾及佳餚款待。兩人愉快地交談,問起了父母近況,及得知雙親不願來宮。與此同時的樹枝童子猜度:「那個布童子大概正在國王面前誹謗我吧。若我不在場,豈不是連辯解機會也沒有﹖」於是動身又來到王宮。
三人於王宮內對質。布童子首先說:「陛下,我舟車勞頓,原本打算先往樹枝童子處休息再過來匯報。然而樹枝童子說不認識我,打了我一頓之後趕我離開。請你明察。」,然後說偈:
72.
「『我不知道那人(門外通報的是誰),也不知道他跟誰有關係』
樹枝童子這樣的說出口,尼拘陀童子你覺得呢﹖」
73.
「當時我被男守衛抓住咽喉拖走,
又被掌摑毆打,說是樹枝童子吩咐。」
74.
「此人邪惡,忘恩負義、尋求傷害
樹枝童子正正做了這些卑劣的事情。大王,就是你那位『朋友』。」
尼拘陀童子聽布童子說完後,連續說了四偈:
75.
「關於這個我實在不知道,先前沒有人說明過。
是朋友你提起,才知道樹枝童子這樣命人施暴。」
76.
「你資助了朋友我和樹枝童子二人,
你賜我們榮耀,人中最尊位
因你而獲得繁榮,在這裡我沒有疑惑。」
77.
「就如種子落入火裏,會被燒掉不能發芽生長。
如此對待不善人,便消失不生長」
78.
「知恩,持戒奉行聖行儀的人,
就如種子落入善田裏,所作不消失。」
布童子及尼拘陀童子都說完偈後,樹枝童子還只是站在原地。尼拘陀童子問他道:「樹枝童子,你認識布童子嗎﹖」樹枝童子仍一言不發。於是尼拘陀童子頒下罰則,再頌偈:
79.
「這個卑劣、狡詐、心懷惡念的樹枝童子,
應以長矛處死,我不希望留他活命。」
布童子聽到後心想:「可不希望這愚人因我而喪命。」於是馬上唱偈:
80.
「大王,請饒恕他吧。生命一死不能復生。
請放過這惡人,我不願見他受死刑。」
尼拘陀童子赦免了樹枝童子的死刑及將軍之職,原本打算改封布童子為將軍。但他不接受,反之答應出任新設的職位「財政大臣」,負責管理財物。若干年後,即使布童子家族開枝散業,仍不忘留下本篇最後一偈語作訓:
81.
「寧與尼拘陀近侍,莫與樹枝近交,
寧與尼拘陀共亡,莫與樹枝共活。」
佛陀說;「比丘們,提婆達多前生亦是同樣忘恩。」最後再補充了法義。
「那時的樹枝童子就是提婆達多,布童子就是阿難,尼拘陀童子就是我。」
446. takkalajātakaṃ 球莖植物本生經 (被慫恿謀殺親父的故事)
翻譯:法緣隨喜
這個本生經是佛陀在祇園精舍時,提起一位奉養父親的居士。
據說他生於貧困家庭。自從母親去世,居士清晨梳洗後便出外打工或耕作。所得收獲用來準備糧食供養父親。有一日父親跟居士說:「兒子,你既顧外又顧內。我不如為你娶位淑女幫輕家務。」
居士答:「女人來到家裏不會讓我快樂,也不會讓你快樂。不要這樣想。我會養你一輩子,等你走了之後再打算。」
然而父親仍然為居士娶了妻,可惜這女子心術不正。居士見妻照顧父親妥當,將自己喜愛的物品帶來給妻子,妻子也將物品送給了家翁。後來妻子心想:「居士現在都不贈物品給家翁,而是給我。大概他們關係已經沒以前好了。我應該設法離間他們,把家翁趕出去。」
自此妻子照料時用過冷或過熱的水、食物煮得過鹹或不加鹽、飯弄得過硬或過軟,引起家翁不滿。家翁發怒時就罵他「真難服侍」,製造衝突,又到處吐口水。又向居士說:「你看看你父親這樣嫌三嫌四」。見居士生氣後更說:「這個家裏,要不你父親住,要不我住。」
不料居士說:「妻子。你還年輕,哪裏生活也不是問題。不過父親已經老了。你不能忍受他就離開這個家吧。」
妻子震驚說:「我以後不會再這樣做了」。跪向家翁,如以前一般正常照料。
居士一直有去聽佛陀說法。自妻子鬧事後因心煩,中斷了一段時間。落幕後恢復聽法,佛陀問:「沒見你七八天了﹖」居士說起了最近發生的那些事,佛陀說:「你知道你曾經聽從過她的話嗎﹖幸好當時七歲的我阻止了你殺父。從那時聽了我的話你一生供養父親,往生後去了天界。當時的教導過了多世後你都沒遺忘。這次你沒有聽妻子的話,把父親趕出去」。之後佛陀開始講起那一世的故事。
在那一世,波羅奈都梵授王治國時,迦尸國某村有一個家庭,有一名叫瓦西塔伽的獨生子。背景及他的娶妻經過跟居士現世剛經歷的一樣,不同的是,妻子說完「你看看你父親這樣嫌三嫌四」後,見瓦西塔伽生氣後補說:「你父親暴躁易怒,每日爭吵。看他年老病弱,命不久矣。我不能和他同住。反正過兩三天後他就會死去,你帶他去墳地挖個坑使他入內,再用鋤頭重擊他斷氣後埋了他再回來吧。」妻子不斷勸說,瓦西塔伽反說:「殺人是大罪,我怎可能殺他﹖」妻子就說:「聽我說,明天黎明時份去找你父親,大聲說這個給所有人聽到—『父親!某村欠你債的人,之前我去追債他不還,又說你死後會直接一筆勾消。所以你跟我坐車過去吧』。其餘的就照我說的那樣殺了他。」
瓦西塔伽覺得可行,於是按妻子所說的去安排了車。不過他有一個七歲聰明的兒子,當時兒子聽到之後想:「母親心地邪惡,想讓父親犯下殺父之罪。我不會讓這件事發生」。於是前一晚預先與祖父同睡,動身去取債時也跟上車。瓦西塔伽阻止不了兒子,只能三人一起去到墓地。把車停下來後,自己拿起鋤頭在隱蔽的地方開始挖坑。此時兒子也下了車走到瓦西塔伽身邊,假裝不知道而說了偈:
82
「這裡既沒有芋頭、沒有馬鈴薯、沒有番薯、也沒有山藥。
父親,在這片深林的墓地中,你挖掘地洞是為了甚麼?」
於是瓦西塔伽吟說了:
83.
「你祖父身體十分虛弱,飽受各種病痛折磨。
我不希望他過著痛苦的生命,將會埋他在這坑中。」
為此,兒子說了偈:
84.
「你正在拿起的想法是邪惡的
親愛的,你正在作惡」
然後,兒子搶過瓦西塔伽手上的鋤頭,開始在附近挖另一個坑。瓦西塔伽問兒子為何挖坑,兒子唱偈:
85.
「父親,當你年老時,我也會對你同樣地做。
遵從這個家族的傳統,我往後也會把你埋在這坑裏。」
瓦西塔伽回應說:
86、
「兒子,你粗惡地對我說話,你在傷害我
你是我親生兒子,卻竟然對我無憐憫?」
如此一來,聰慧的兒子感歎說着:
87.
「父親,我不是為了傷害你。正正相反,
我是為了你的福祉
因為你正在做的惡行,我無法停止它。」
88.
「任何人對無辜無過失的父母干犯傷害的惡行,
身體敗壞之後來生必墮地獄。」
89.
「任何人對父母奉行飲食供養的照料,
身體敗壞之後來生必升天界。」
瓦西塔伽聽到之後:
90.
「兒子,你果然不是想害我,而是願欲我的利益。
其實聽了你母親的驅使,我才這樣作惡。」
兒子就說:「父親,女人遇到過錯如果不被糾正,會一而再地犯惡。為了令母親以後不再重犯,應該讓她認錯」。然後頌了:
「這位妻子是不善之人,剛巧是我的親母。
假如把她逐出家門,就不會帶來其他苦。」
瓦西塔伽聽到兒子這樣說十分滿意。於是祖父子三人上車離去。與此同時,在家的妻子想「那個『瘟神』終於給搞走了」。於是用濕牛糞塗抹房子取個吉利意頭,煮了飯,等瓦西塔伽及兒子回來。卻看到家翁沒死而回,妻子脫口而出:「怎麼又把『瘟神』帶回來﹖」瓦西塔伽打了妻子一巴掌:「你這個無恥之人,居然口出狂言。這個家不歡迎你,離去吧。」說畢趕了妻子出家門。
瓦西塔伽安頓好之後,祖父子三人洗好澡吃飯。兒子想起當初母親如何慫恿父親犯惡,機靈的跟父親說:「父親,只趕出家的話,母親還未得到教訓。不如這樣吧,對外散播傳言說在其他村子有位舅父的女兒,能照料我們三個,想去把那位女子帶來。然後帶着花圈,香水等酬禮上車出發。實質於別處散遊,直至黃昏時候才回歸」。於是瓦西塔伽就如此照做。
鄰居婦女見此通風報訊給妻子說:「你丈夫出發去村外準備帶另一個女子回家啊」。原本在外面借宿幾天的妻子聽後大驚:「完了,其他女子來到了我就無機會了。唯有去求我的兒子。」馬上去到兒子那裡跪下哭訴:「兒子,除了你,我已經沒有其他靠依。今後我會好像打理神殿那樣照顧你父親及祖父,讓我回來吧。」兒子回覆:「好吧,媽媽如果你不再犯的話我會讓你回來。你要好好記住」。於是兒子在瓦西塔伽回來時再次唱了偈:
91.
「這位妻子是不善之人,剛巧是我的親母。
不過她現在馴如大象,深藏的劣根或者會再現啊。」
說後就去接母親回家。妻子向瓦西塔伽及家翁賠罪。自此之後,她果然變得溫順,洗心革面,照顧好整個家。夫妻二人亦順從了兒子的教誡,多行布施等善事,死後上了天界。
佛陀最後補充了聖諦之理後,居士就證得"預流果"/初果。
「當時的瓦西塔伽、家翁、妻子,今生也是同樣。而那時聰慧的兒子就是我。」
447. Mahādhammapālajātakavaṇṇanā 大護法本生經 (家族七代也不會早死的故事)
翻譯:法緣隨喜
這個本生經是佛陀第一次造訪迦毘羅城,於尼拘律樹園時對他父王(名叫「淨飯王」)的引導。
當時淨飯王向佛陀及其二千名比丘供齋。用膳時淨飯王談起:「尊者,之前你在修行期間,有天神來到面前跟我說『你的王兒悉達多王子(佛陀開悟那一生的俗名)因苦行斷食而死去了』」。
佛陀問:「你當時相信了嗎﹖」
淨飯王回答:「尊者,我沒有相信。雖然是天神現身跟我說,但我堅信你的誓願『未於菩提樹下成佛前決不圓寂』」。
佛陀就說:「大王,前生為大護法時,被尊師刻意試探亦不信。你又怎會相信這個呢﹖」
從前波羅奈之都梵授王執政時,在迦尸國有一叫做「護法村」的村莊,因居住着一戶遵守十善業道的人家而得名。在他的家族及家庭裏,即使是下人及僕工也會布施、持戒、遵守布薩。當時名字是「護法童子」誕生於這戶。成年後得到父親的一千枚銀幣前往叉尸羅,師從一位馳名的導師習技藝,成為了首席弟子。那時候,導師的長子去世。導師於弟子及親屬陪同下,哭着前往墓地辦後事。眾人泣不成聲,唯獨護法童子無動於衷。
當天禮成後回歸,弟子們坐於導師周圍,交談着:「唉,這麼品行端正的年輕人竟然父母白頭人送黑頭人,真可惜」。
童子回應:「弟兄呀,他的確年輕。英年早逝真不合常理呀!」
其他弟子說着:「這位弟兄,難道你不知道所有有情眾生亦有一死嗎﹖」
童子答:「當然知道!只不過年輕時不死,年老時才死。」
弟子繼續辯理:「一切萬物不是諸行無常,生滅變化嗎﹖」
童子稱:「對呀,無常乃是真理。但眾生年輕時不死,年老時才死。」
弟子就問:「那你們家沒有人年輕時死去嗎﹖」
童子堅定地答:「是,這是我們家族的傳統。」
如是者,這段對話由弟子傳到導師那裏。於是導師叫來護法童子問:「聽說你們家族在年輕時沒有人會死去。真有其事嗎﹖」
童子說:「是的。」
經歷喪子的導師心想:「他所說的真不可思議。我要去問問他的父親。如果屬實,我也要實踐他們家的善德。」
過了七八天把所有喪事完成後,導師再次叫來護法童子跟他們說:「弟子,我要去一趟遠門。我回來之前,請先教導其他弟子學藝。」
然後執起一塊小羊的骨頭,潔淨一番之後放入袋內。帶着一名年輕隨從由叉尸羅出發,漸漸來到護法村,打聽了童子家的去路之後來到門前。僕人見到後接過導師的傘及靴,及隨從手上的行裝。隨從說起來歷:「護法童子的導師前來拜訪,請去通傳。」童子父親聽聞馬上出門迎接,讓導師坐上主席之上,做好淨腳及招待等禮數。
導師用餐後閒聊地說:「婆羅門,貴兒童子聰慧,通曉三吠陀經文及十八種技藝。可惜因不幸身故,世間無常,請節哀。」
童子之父拍手大笑。導師問為何而笑,童子之父回答:「我的兒子不會死,死的是別人吧。」
導師拿出了袋中的骨頭說:「婆羅門,此骨為證,貴兒真已死去。」
童子之父回答:「這骨是小羊骨或狗骨,兒子沒有死。我家族連同過去七代均無出現英年早逝之喪。導師所言非實吧。」
說完所有人都拍手大笑。導師親自知道如此不可思議的真相十分歡喜,提了偈問:
92.
「是何樣的遵行、何樣的梵行,遵從了便累積如此的果報﹖
婆羅門,為何你們的青年沒有早逝﹖請為我說明。」
童子之父就開始講述他們的那些善行:
93
「我們不說妄語,奉行法1,避離惡業,
摒棄一切非聖2的過失。因此我族沒有英年早逝。」
1.我們修習十善業,我們不會為了自己的生命殺害甚至是螞蟻。我們不會以貪婪之心看待別人的財產。
2. 迴避一切被聖者譴責不恰當、不清淨的業
94.
「我們善法不善法也會聽取,但惡法卻不同意,
割捨不善友但不離善友。因此我族沒有英年早逝。」
95
「我們布施前善意,布施時成為喜悅的,
布施後不感反悔。因此我族沒有英年早逝。」
96
「不論沙門、婆羅門、過路客,乃至貧民、行乞者、流浪漢,
我們也以飲食滿足他們。因此我族沒有英年早逝。」
97
「我們不對妻子不忠,同樣妻子亦不對我們不忠,
在伴侶以外行梵行。因此我族沒有英年早逝。」
98
「我們戒絕一切殺生,世間非我之物迴避(不盜),
戒酒,不說謊。因此我族沒有英年早逝。」
99
「生於我家的子嗣,聰賢又有慧根,
多聞及通曉吠陀經典。因此我族沒有英年早逝。」
100
「我們父母、兄弟姊妹、子女、配偶,
為了他世之因而行(正)法。因此我族沒有英年早逝。」
101
「我們勞工、隨從、僕人、管家,
為了他世之因而行(正)法。因此我族沒有英年早逝。」
最後童子父親再補充了兩偈:
102
「法肯定會保護行法者,修習法會帶來快樂。
這些就是善行法的利益,行法者不會去到惡道。」
103
「法肯定會保護行法者,恰如用於雨季的大傘。
因此我的法護會受法所守護,此骨頭是快樂的童子之外的。」
聽完之後,導師心師愉快地跟童子父親致歉:「果然不枉此行。貴兒的確平安無事。我帶上這塊山羊骨頭來測試護法家的善業。請傳授你們遵守的善業之道給我。」導師記下了剛才說到的種種善行,在童子家小住幾天後返歸叉尸羅,教導了童子所有技藝。
佛陀補充了聖諦之理後,淨飯王證得不還果了。
「當時的父母是今生的父母,導師是舍利弗,比丘是佛陀的弟子,護法童子就是我。」
448. Kukkuṭajātakavaṇṇanā 雄雞本生經 (鷹為捕食而欺詐的故事)
翻譯:法緣隨喜
這個本生經是佛陀於竹林精舍時,提及提婆達多(佛陀當生的堂兄弟)謀害他的故事。當時,比丘們在法堂說着:「提婆達多特別雇用弓箭手暗算佛陀呢!」剛巧佛陀來到,問:「比丘們,你們正在討論甚麼﹖」聽到是關於提婆達多之後就說:「比丘們,不僅是現在,在先前某世,提婆達多也曾試圖謀害我。」然後就說起故事。
過往在憍薩羅國時代,有一隻雞王率領數百隻雞,居住在一片竹林中。附近同時也住了一隻鷹,每日設法獵食雞群一隻雞,終於只食剩雞王。雞王小心謹慎,避開鷹出沒的時間動身覓食,然後馬上回竹林棲息,使鷹無法捕捉到牠。於是鷹心想:「我應該用計謀誘騙,然後抓住牠。」
某天,鷹站在樹枝上,對樹下的雞王說:「親愛的雞王,你為甚麼害怕我呢﹖我想跟你交個友。我知道有個地方有充足的食物,我們可以在那裏覓食,過和平共處的生活。」
雞王回答說:「朋友,我不能信任你,你走吧。」
鷹沒有放棄:「朋友,如果是因為我過往捕獵雞群而使你決定不信,我保證以後不會再做那樣的事了。」
雞王仍無動於衷:「我不需要像你這樣的朋友,你走吧。像你這種人,不能建立信任。」如此三次拒絕後,菩薩高聲鳴叫震動山林,天神們紛紛贊嘆。它宣說正法道:『具備這些特質的人啊,與之建立信任實不應。反覆欺騙成習性,怎能期待它真誠呢?三次拒絕還糾纏,豺狼本性終難改。我現在振翅發清音,警示眾生要遠惡朋友!」
104.
「不相信作惡業的人;不相信說謊的人;
不相信為了利益而運用智慧的人;不相信不善人。」
105.
「有些人,就像口渴的牛般。
想要耗用我們的朋友,只說不做。」
比喻某有些人用甜言蜜語「啃食」友情,卻從不兌現承諾,對此類人信任將招大禍,故闡明此理
106.
「緊握空手,言語纏繞,
不親近沒有價值的人,他們不存在感恩之心。」
107.
「心意飄忽不定的人,不論是男是女,
會和我們作各種交往,不能相信他們的。」
108.
「墮入非聖的業,他們不值得信賴,會破壞一切
他們覆蓋自己的利刃,不能相信他們。」
109.
「他們假為友,利用朋友而心不好,
以不同的方式(尋求可乘之機),因此不能相信。」
110.
「有些人見到物質財富,
愚人作欺騙,來到摧毀。」
然後佛陀補充:
111.
「許多人以朋友之名,隱藏着敵意來交往。
那時應如雞對鷹一樣,遠離那些惡人。」
112.
「面對生起的事情假如不快速了悟
將墮入敵人的控制,事後只有後悔莫及。」
113.
「面對生起的事情時,假如快速地醒悟,
就會如雞對鷹一樣,脫離敵人的壓迫。」
114.
「就如那些森林中佈下的陷阱,他們不斷作許多不義之事,
具智慧的人應該遠離他們,就如竹林的雞遠離鷹那樣。」
最後雞王說所有偈後,對鷹說:「如果你繼續在附近逗留,我將知道要做什麼。」鷹受到威嚇後轉身飛去別處。
「當時的鷹是提婆達多,雞王就是我。提婆達多前生也是如此試圖殺我。」
449. Maṭṭhakuṇḍalījātakavaṇṇanā 輝煌耳環本生經 (沉溺死者哀痛的故事)
翻譯:法緣隨喜
這個本生經是佛陀在祇園精舍時,對一名喪子的居士所說的。
據說在舍衛城的這位居士向來修佛,但自喪子後沉溺在悲痛中,不洗澡、不吃飯、不工作、懶於侍奉佛,終日反覆嗟嘆「親愛的孩子啊,你竟然撇下我,先我一步而去」。
某日佛陀黎明時以神通觀察世間,注意到這位居士因緣成熟能證得初果。於是翌日率領比丘僧團前往舍衛城托缽。飯後打發眾人歸去,只帶上阿難尊者來到居士住所。居士家人設好座位招待佛陀,告訴居士佛陀來了並帶他出來。居士向佛陀行禮後於席間坐下。佛陀慈悲和善地問:「居士,你因兒子離位而悲痛﹖古代的賢士雖然也同樣喪子,但聽了智者的教導後,了解到逝者一去不返,而不再悲傷。」。然後說起故事。
過去,波羅奈都治國時,有一位富有的婆羅門,其子於十五歲時病逝,死後得往天界。婆羅門自此每天前往墓地撥弄兒子的骨灰,只沉於愁思無法工作。於天界的兒子見到後心想決定用一個比喻來消除居士的悲傷。他幻化成相似前生時的身軀,出現在墓地一處,雙手抱頭大聲痛哭。居士聞聲看見是兒子,生起情愛,走到面前問:
115
「戴有精緻耳環及各種華麗佩飾,纏着花環、全身散發着黃壇香,
卻在野外墓地中舉臂哭泣,年輕人你在悲傷着甚麼﹖」
年輕人回了偈:
116
「我有一輛黃金製成、金光閃閃的馬車,
但就是欠着一對車輪。我就是為此憂鬱欲死。」
居士答:
117
「金製、珠寶製、銅製、銀製也好,
即管說出來,我來為你配製相應的車輪。」
118
「日月如兄弟相互成對,
只有配上它們作為車輪,我的黃金馬車才算完美。」
119
「年輕人,你就在痴人說夢,這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天上的日月不能擁有,所以我認為如你所說將會憂鬱而死。」
年輕人再回答:
120
「日月運行升降姑且也能從天色或軌跡可見,
而逝去的人卻已無跡可尋。那你我之中誰又是『痴人』呢﹖」
居士聽到這話後,沉思着道:
121
「年輕人,的確如此,我真的太愚昧。
就像小孩鬧着想要月亮一樣,我在鬧着想要已逝的人。」
居士聽到了年輕人的話後從悲中解脫,回應地說:
122
「我的確被燃燒,就如酥油著火。
就像灌下水那樣,撲熄了所有的悲痛。」
123
「我心中的那條刺一下子給拔除掉,
連同煎熬着我的哀傷都給驅除了。」
124
「如今刺已拔除,悲痛除去,
我不再哀悼,不再哀哭,都是因為聽了你的這番話啊。」
最後年輕人說:「居士!你面前的就是你哀悼的兒子,我已經往生天界。因此,今後不要再為我悲傷了。去布施,持戒,不要懈於布薩吧。」然後就離去了。居士有生之年按照他的勸告,行善積德,死後亦轉生到天界。
佛陀說完整個故事後,顯示了聖諦,那位居士證得了初果。
並連結今昔說:「那時那個年輕的居士之子就是我。」
450. Bilārakosiyajātakavaṇṇanā 吝嗇商人與帝釋天本生經 (布施家族勸諭子孫布施的故事)
翻譯:法緣隨喜
這個本生經是佛陀於衹樹給孤獨園內,針對一位布施的比丘而說的。
有位比丘某時得受佛法之後,決心出家。自那時一直以行布施為樂,例如托缽所得的食物必先分給他人再自己進食、飲水前必先分給他人才喝。如此美德在僧團之間所談論。佛陀此時來到法堂問比丘在談論甚麼,然後召喚那位布施比丘來問如此傳聞是否屬實,然後於眾人面前說:「各位,此比丘前生沒有信心,連一滴油也不願分享。後來因一事被教化後,使他理解布施的功德,布施之心於今生仍沒被捨去。」於是說起前生的那一事。
昔日梵授王於波羅奈國治國時代,佛陀出生於富裕商人的家族。長大後打理家業有成,父親去世後也繼承了大量財產。某天他看着這些財產,心想:「這堆財產點滴累積而來,卻從未決定如何處理,不如布施開去吧。」於是興建布施堂,終生致力於行善。壽終前吩咐後人世世代代奉行布施之道,死後轉生為帝釋天。
往後家族的兒子遵循遺訓布施,他的兒子(第二代)死後轉生為月天子、三代為日天子、四代為天之御者mātali、五代為乾闥婆之子五頂pañcasikho。可惜第六代子孫時沒有沿家族布施的傳統,吝嗇而且沒慈心。不但燒毀了布施堂,拒絕任何布施,並毆打及驅逐乞者。
轉生成帝釋天的菩薩觀察自己的遺訓最後有無延續下去時,看見布施的世襲於第六代這樣中斷了,起了個念頭:「我應該教導這個不義之人,讓他認識布施的福報」。於是集合了上述五代子孫說:「我們家族的第六代,燒毀布施堂,追擊乞者,完全不布施。因此我們去教化他吧。」說罷一行來到波羅奈城。
此時的六代回家後,出門去到第七道門的倉庫。菩薩向其他四位說:「我先上,進到處所後各位依次出現吧。」然後就向六代乞求:「大商主,請給我一些食物吧。」
六代冷漠回應:「婆羅門,這裏沒有你的食物,去別處吧。」
菩薩再求:「大爺,當婆羅門求食物時,不應拒絕。」
六代說:「我家既無煮飯,亦無生米可供,去別處吧。」
菩薩回答:「大爺,那麼請聽我一首偈吧。」
六代不耐煩了:「我不需要你的頌偈,請即離去。」初代不顧打發,口裏直接頌了偈;
125.
「善人即使沒去炊煮食材,也會樂於分享乞來之糧。
你有炊煮食材,卻沒分享布施出去。」
126.
「吝嗇與疏忽大意,就會令布施不成。
透過願欲功德,就會願意施予。」
六代聽罷只好勉強答應:「那麼進屋坐下吧,或許找些食糧給你。」於是菩薩入了處所。
其後二代來到倉庫同樣地向六代乞食。
六代同樣說「婆羅門,這裏沒有你的食物,去別處吧。」
二代聽見初代在處所內吟經,就說:「商主,屋內有一名婆羅門。若果今天有辨供養,我也可以進內吧。」
六代只是說:「除了那名婆羅門的供養外沒有其他了,請離去吧。」
二代沒有理會,說「大爺,先聽我說一首偈吧」,再直接頌了偈,希望喚起六代的良知;
127.
「吝嗇者因為怖畏而不給予,但正正是這個而帶來怖畏
吝嗇者恐懼飢渴
但這些卻觸達愚人,在這個世間和他世。」
128.
「因此,捨棄吝嗇吧!給予布施以征服垢染
功德會在他世資助生類。」
六代聽罷只好勉強答應:「那麼進屋坐下吧,或許找些食糧給你。」於是二代也入了處所。
再過了一會,三代來到倉庫同樣地向六代乞食,六代同樣拒絕。三代就頌了偈來喚醒六代的善念:
129.
「連難施之物也捨得給予的人,這是做了艱難之舉。
不善人不模仿,難以善人法引導。」
130.
「因此善人與不善的人,他們命終各赴不同途:
不善的人去到地獄,善人以天界為終點。」
六代聽罷沒借口拒絕,只好再勉強答應:「那麼進屋坐下吧,或許找些食糧給你。」於是三代也入了處所。
四代來到倉庫同樣地向六代乞食,六代同樣說「這裡沒有你的食物…」也沒說完,四代就頌了偈:
131.
「某些人縱使有少量也給予,有些人縱使有大量也不願意給予。
擁有少的人而奉出的布施,等同於千倍之量。」
六代聽罷同樣沒借口拒絕,只好再勉強答應:「那麼進屋坐下吧,或許找些食糧給你。」於是四代也入了處所。
隔了一後時間,五代來到倉庫同樣地向六代乞食,六代同樣說「這裡沒有你的食物,去別處吧。」五代說了:「我從未空手而歸,這裡應該也在供養婆羅門吧?」於是頌起偈來:
132.
「若一個人靠撿拾落穗行於法中養育妻子,即使只布施少量,
百千次的千(牲)大祭,也不及如是行者十六分之一。」
六代聽到後,不懂五代的偈裏所講的布施與功德"多"與"少",唱了偈反問:
133.
「何解昂貴鋪張的祭祀,價值卻比不上平靜的布施,
為何百千次的千(牲)大祭,價值也不等同這類型布施的十六分之一?」
五代的回偈是:
134.
「有些人的布施確立在不義,令眾生受折磨、殺害、或悲痛,
當中牽涉眼淚、傷害,不能比擬那些平靜的布施。
百千次的千(牲)大祭,不及這類型的布施十六分之一。」
六代聽罷開始有點改觀:「那麼進屋坐下吧,我布施少許食糧。」於是五代也入了處所,坐在其他三位旁邊。六代吩咐僕人每位給予小包糠米,僕人在婆羅門面前派發時說:「拿這些糠米去別處煮食吧。」
各位都拒絕:「我們不食糠米,這些我們不會拿走。」
僕人只好向六代交代。六代便說:「那麼給他們生米吧。」
婆羅門們同樣拒絕:「我們不會取這些生米。」六代就叫僕人煮牛隻食剩的糧渣供養。糧渣塞在喉嚨無法吞嚥,婆羅門們如窒息般倒下。僕人見到大驚,向六代回報:「婆羅門們不能吞下剛才的牛糧,看來已經死去!」
六代一想到傳開去會惹人非議,馬上叫僕人用上等的米飯換走原本碗內的糧渣。完成後召集街外的人來,解釋道:「我只是提供我日常的膳食供養這班婆羅門。不料他們過於貪婪,大口地吃,結果食物卡在喉嚨而死。各位,罪過不在於我。」人群聽到出意外後蜂擁而至。此時婆羅門們站起來反駁:「諸位,看看這位商人的謊言!剛才他聲稱供養自己的膳食,實際給予的是牛的殘食,導致我們像死者一般倒下。我們昏迷的時候他才換上你們看見的這些食物。」然後吐出口內的糧渣為證。圍觀的人開始非議:「這富商,破壞家規把布施堂燒掉,又掌摑乞者並驅逐他們。現今又為婆羅門餵上殘食。如此吝嗇,你死的時候難道又能帶走家財嗎?」
初代直接問群眾:「你們知道這家族的一切財富源自誰?又有否聽過從前有位大富商建造了布施堂,終生行善布施﹖那位富商就是我。當年行布施,累積善業,最終轉生為帝釋天。我的子孫亦承襲布施的家訓,五代子孫同樣因善行轉生為月天子、日天子、天之御者、乾闥婆之子五頂,正是各位面前的四位。」說罷,各代升空,以光輝照耀整個市鎮:「我們放下天界的享樂,只為了教化這個毀滅家族福德的富商。他慳吝無比,若不加以引導,恐怕將會轉生為地獄眾生。這正是我們到來的原因。」然後講述布施的功德,為群眾說法。
六代見此而懺悔,合十向初代承諾:「天神,從今起我不忘祖傳家訓,多行布施,不論一滴清水、一份食物,未分予他人之前決不入口。」初代訓示他需自制,授與五戒,撥惡歸正,便與其餘四位離去。六代餘生亦遵守布施之道,死後亦轉生於三十三天。
佛陀說完後,再補充:「這位比丘過去就是如此不信佛法,不願布施。經引導後,讓他理解布施的果報。經輪迴轉生後仍保持布施之念。」
「六代就是這位比丘,二代月天子是舍利弗,三代日天子是目犍連,四代天之御者是迦葉,五代乾闥婆之子五頂是阿難。初代帝釋天就是我。」
451. cakkavākajātaka 紅頭雁本生經 (貪婪比丘的故事)
翻譯:Chin wai ming
這個故事是佛陀在祇園精舍時,對一位貪婪的比丘所講的。這位比丘對於自己的衣食等資具不滿足,整天想著「哪裡有僧團供食?哪裡有邀請?」到處尋找,只熱衷於談論物質享受。這時,一些對他懷有善意的比丘,出於對他的憐憫,向佛陀報告了此事。佛陀召喚他來問道:「比丘,聽說你很貪心,是真的嗎?」比丘回答:「是的,尊者。」佛陀說:「比丘!你依靠我的教導出家,為什麼還會如此貪婪呢?貪婪是惡習;你在前生因為貪婪,不滿足象屍和其他殘骸,闖入大森林。」於是,佛陀講述了一個過去的故事。
從前,梵授王統治波羅奈時,城中有一隻貪婪的烏鴉,對象的屍體和其他殘骸不滿足。牠心想:「森林是什麼樣子的?」於是他去了森林,但對那裡找到的果實也不滿意。接著,他來到恆河岸邊巡遊,看到一對非常美麗的紅頭雁,心想:「牠們一定在恆河岸邊找到很多肉吃。我去問問牠們,看看能不能找到和牠們一樣的食物,變得和牠們一樣美麗。」於是他靠近紅頭雁,坐下來,吟誦兩首詩問道:
135.
「你色彩斑斕,形態優美,身體豐滿,羽毛鮮紅,
哦,紅頭雁!你如此美麗,面容清澈明亮。
136.
在恆河岸邊,你以鱖魚、鯉魚、羅非魚、鯉魚,
和所有在恆河游動的魚為食嗎?」
紅頭雁用第三首詩反駁他說:
137.
「我不吃潮水中的屍體,也不吃躺在林中的;
我吃的是水草和小蟲,朋友!這就是我的食物。」
烏鴉於是吟誦兩首詩:
138.
「紅頭雁,我無法相信你的話。
我吃的是村子裡用鹽和油醃過的東西,
由人製作乾淨美味的米飯配肉醬;
但我的羽毛顏色,為何不如你?」
139.
「人類的飯食潔淨,佐以肉醬,
可我的羽色黯淡無光,
孔雀啊,為何你能如此美麗?」
於是紅頭雁告訴烏鴉他羽色醜陋的原因,並對牠說法,吟誦以下詩句:
140.
當你傷害人類時,
心中充滿恐懼戰慄,
戰戰兢兢地進食,
這就是你醜陋的原因。
141.
烏鴉啊!你因惡行與全世界為敵,
即使得到食物也無法安心享用,
這就是你醜陋的原因。
142.
朋友!我進食時不傷害任何生命,
我心中無憂無懼,安然自在。
143.
你應當培養這種特質,超越惡習,
以不傷害之心在世間行走,
你會像我一樣受人喜愛。
144.
不殺生、不傷害、不壓迫、不唆使(別人殺生),
對一切眾生懷抱慈心,
這樣的人永遠不會與任何人結怨。」
紅頭雁告訴烏鴉:「如果你希望被世人所愛,就必須完全遠離惡意。」
但烏鴉聽完卻大喊:「你們不告訴我真正的覓食處,可惡!」便飛回波羅奈的垃圾堆去了。
當佛陀結束這個開示時,他宣講了真理——在講完真理後,貪婪的比丘證得三果——佛陀總結道:「那時的烏鴉就是貪吃的比丘,雌紅頭雁是羅睺羅的母親,而雄紅頭雁則是我。」
452. bhūripaññajātaka
詳細故事: JaA.542
453. mahāmaṅgalajātaka 大吉祥本生經 (何謂吉祥的故事)
翻譯:Chin wai ming
這個故事是佛陀在祇園精舍時講述的,關於《大吉祥經》(Mahāmaṅgala Sutta)。在王舍城,由於某種原因,一大群人聚集在王宮的休息處。其中有一個人突然起身說:「今天我有吉祥儀式要辦」便離去
另一個人聽到後說:「他說『吉祥』就走了,到底什麼是吉祥?」
有人說:「看到任何吉祥的東西就是一個好徵兆;比如,一個人早起看到一頭潔白的公牛,或一個懷孕的女人,或一條紅魚,或一罐滿滿的食物,或新熬的牛奶酥,或一件未洗的新衣服,或米粥,這就是無上的吉祥。」
在場的一些人稱讚了這個解釋:「說得好。」
但另一個人反駁說:「不,這些都不是吉祥;聽到的才是吉祥。一個人聽到別人說『滿了』,接著聽到『成熟』或『成長』,或者聽到他們說『吃』或『咀嚼』:沒有比這些更好的吉祥。」
一些旁觀者說:「說得好」,對這個解釋表示贊同。
另一個人說:「這些都不是吉祥;你所觸摸的才是吉祥。如果一個人早起,觸摸大地,或觸摸綠草、新鮮的牛糞、一件乾淨的袈裟、一條紅魚、黃金或白銀、食物,這才是無上的吉祥。」
於是,關於視覺的吉祥、聲音的吉祥和觸覺的吉祥形成了三派,彼此無法說服對方。從地球的神明到梵天的天界,沒有人能準確說明什麼是吉祥。帝釋思索道:「在神和人中,除了世尊,沒人能解決這個吉祥的問題。我會去向世尊請教。」
於是,他在夜裡拜訪世尊,頂禮和恭敬地合掌發問:「有許多神和人……」
然後,佛陀用十二首詩告訴他三十八個大吉祥。當他一個接一個地重複這些吉祥經典時,數以萬計的天神證得了阿羅漢果位,證得其他果位的更是無法計算。帝釋聽完這些吉祥後,返回了自己的地方。世尊說法令三界歡喜
這時在法堂裡,大家開始稱讚如來的德行:「世尊以非凡智慧解答了連天神都困惑的吉祥之問,就像讓月亮升空般照亮眾生疑暗。」
佛陀進入時問他們在談論什麼,他們告訴了他。佛陀說:「弟子們,解決吉祥的問題並不奇怪,因為我擁有一切知智;即使在我作為菩薩時,也曾為眾生解答吉祥真諦。」說完,他講述了一個過去的故事。
很久以前,波羅奈(Bārāṇasī)由梵授王(Brahmadatta)統治時,菩薩出生在一個富裕的婆羅門家庭,名叫拉基塔·庫瑪拉(Rakkhitakumāra)。當他長大並在塔卡希拉(Takkasilā)完成學業後,他娶了一位妻子。在父母去世後,他開始檢視家產;心生覺悟而廣行布施,捨棄欲樂到雪山出家,修得禪定神通,以野果根莖為食,定居林中。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追隨者人數逐漸增多,跟隨他的有五百名弟子。
一天,這些修行者走近菩薩,向他說:「老師,雨季來臨時,讓我們從喜馬拉雅山下山,去鄉間獲取鹽和調味品;這樣既能強健身體,也可行腳弘法。」菩薩說:「好吧,你們可以去,但我會留在這裡。」於是他們向他辭別,順著山路下山,直到來到波羅奈市,在國王的公園中安家,受到了很高的尊重和款待。
有一天,王舍城集會堂中,也發生了與前文相同的吉祥爭論。
大家發現沒有人能解答人們的疑惑,解決吉祥的問題;於是他們轉向公園,向隱士們提出了他們的問題。智者們對國王說:「偉大的國王,我們無法解決這個問題,但我們的老師,隱士拉基塔,是位大智者,住在喜馬拉雅山,他能為三界眾生開示吉祥真諦。」
國王說:「喜馬拉雅山離這裡很遠,難以到達;我們不能去那裡。不如你們親自去找你們的老師,問他這個問題,等你們知曉答案後再回來告訴我們。」他們答應了這個要求;當他們回到老師那裡,問候他,菩薩關心國王和鄉民的情況,他們把關於視覺吉祥等的故事從頭到尾告訴菩薩,並解釋了他們因國王的請求,為親耳聽到問題答案而前來;「現在,老師,」他們說,「請您為我們澄清這個吉祥問題,告訴我們真相。」於是,最年長的弟子用第一首詩向老師提問:
155.
人在求吉祥時應誦讀什麼?
該學何種知識或經典?
今生來世如何作為,
才能以吉祥得守護?
面對弟子的提問,菩薩為消除天人之疑,以佛陀般的智慧開示吉祥:
(偈頌156)
「若有人對諸天、父親、蛇類、
及一切眾生常懷慈心,
這才是真正的吉祥。」
(註解:)「諸天」指從地居天起的所有欲界天;「父親」指色界梵天眾;「蛇類」指龍族;「一切眾生」包含其餘所有生命;「常懷慈心」指通過十方遍滿的慈心禪修;「真正的吉祥」指此人於一切眾生中獲得的無間斷、無過失的吉祥。修習慈心者必受眾生愛戴,不遭敵意。
菩薩宣講了第一個吉祥,然後繼續宣講第二個及其他所有吉祥:
157.
謙遜對待一切世間,男女和兒童
面對惡言不惡語相向
忍辱為吉祥。
註釋:
「謙遜對待一切世間,男女和兒童」指以柔軟心態處世;
「面對惡言不惡語相向」指忍受他人惡語;不以「他罵我、打我」記恨,反而善言相向;「忍辱」被智者稱為無過吉祥。
158:
不輕視同伴——無論因其技藝、
出身、財富或種姓,
明智者在適時深思後,
在朋友上這樣作為是吉祥。
註釋:Ref. JaA.121
159.
「擁有正直、可信、
不背叛、樂善好施的朋友,
這才是真正的吉祥。
註釋:
「正直朋友」指智慧善士;「可信」指進屋後可隨意取用所需;「不背叛」指不傷害朋友;「樂善好施」指分享財物;「朋友」被視為吉祥的例證見Ref. JaA.486
160.
「妻子年齡相仿,團結,
順從,喜愛法
生於良家,有戒律遵守,忠誠
如此的妻子為吉祥。
Ref.JaA.194, 519, 542
161.
君主知道自己純潔和努力,
不猜忌,當自己是朋友
如此是國王的吉祥
162.
有信心地布施飲食、花鬘、香品,
心懷喜悅隨喜功德,
這才是生天的吉祥。
163.
「透過聖法增長清淨
獲得平靜寂靜
德行圓滿的博學智者、
持戒多聞的,
這是阿羅漢的吉祥。」
菩薩將他的講述引向頂點,講述了八首詩解釋吉祥,並在讚美這些吉祥的同時吟誦最後一首詩:
161.
「這些世間公認的吉祥,
能引至安樂,
智者當奉行,
真實吉祥唯在此中」
隱士們聽完這些吉祥後,停留了七八天,然後辭別離去。
國王見到他們後詢問,他們按照老師的教導解釋了吉祥的問題,然後返回喜馬拉雅山。從此人間確立了吉祥真諦,實踐者皆得生天。菩薩修習四梵住後,帶著仙眾往生梵天。
佛陀講完這個故事後說:「比丘們,我不僅今生,過去世也曾解答吉祥之問。」並連結因緣:「當時的隱士眾即今佛陀法會眾,提問的首席弟子是舍利弗,而老師正是我。」
454. ghaṭapaṇḍitajātaka 陶器智者本生經 (菩薩驅除喪子哥哥悲傷的故事)
翻譯:Chin wai ming
「起來吧,坎哈(Kanha)!」——這是世尊住在祇樹給孤獨園(Jetavana)時,針對一位喪子的居士所講的故事。故事情節與《瑪塔昆達利本生》(Maṭṭhakuṇḍalijātaka JaA.449)相似。這裡,世尊問那位居士:「居士啊,你在憂傷?」居士回答:「是的,尊者。」於是世尊說:「居士啊,古代的智者聽聞智者的教誨後,不曾為死去的兒子悲傷。」說完這番話,應居士的請求,世尊講述了過去的故事。
過去,在北方的甘薩波迦城(Kaṃsabhoga),有一座阿西檀那城(Asitañjananagara),國王名叫大甘薩(Mahākaṃsa)。他有兩個兒子:甘薩(Kaṃsa)和優婆甘薩(Upakaṃsa),還有一個女兒名叫天胎(Devagabbhā)。在她出生那天,占相師婆羅門預言:「此女腹中所生的兒子,將滅絕甘薩族與甘薩王朝。」國王因強烈的親情無法殺害女兒,心想「她的兄弟們會處理」,便讓她活到壽終。國王死後,甘薩繼位為王,優婆甘薩成為副王。他們商議:「如果我們殺害妹妹,會招致譴責,不如把她嫁給某人,讓她無人保護地生活。」於是,他們建了一座單柱樓閣,讓她住在那裡。她有一位侍女名叫難提瞿波(Nandigopā),還有一個奴隸名叫闍迦槃荼(Andhakaveṇḍa)負責看守她。
那時,在北方的摩度羅城(Uttaramadhurā),有一位國王名叫大娑伽羅(Mahāsāgara),他有兩個兒子:娑伽羅(Sāgara)和優婆娑伽羅(Upasāgara)。父親去世後,娑伽羅繼位為王,優婆娑伽羅成為副王。優婆娑伽羅與優婆甘薩是同學,曾一同拜師學習技藝。後來,優婆娑伽羅因在王兄的後宮行為不端,畏懼懲罰而逃往甘薩波迦城,投奔優婆甘薩。優婆甘薩引薦他見國王,國王賜予他崇高的地位。當優婆娑伽羅前往侍奉國王時,看見天胎所住的單柱樓閣,便問:「這是誰的住所?」聽聞緣由後,他對天胎心生愛慕。天胎也有一天看見優婆娑伽羅與優婆甘薩一同前往王宮,便問:「此人是誰?」從難提瞿波那裡得知:「他是大娑伽羅之子,名叫優婆娑伽羅。」於是,她也對他心生愛慕。
優婆娑伽羅賄賂難提瞿波,說:「妹妹,你能讓我見天胎一面嗎?」她回答:「主人,此事重大,不可輕易答應。」隨後,她將此事稟報天胎。天胎本就對優婆娑伽羅有意,聽聞此言便欣然接受,並讓難提瞿波傳遞暗號。夜半時分,難提瞿波將他帶上樓閣。優婆娑伽羅遂與天胎共處。後來,兩人頻繁相會,天胎因而懷孕。
後來,天胎(Devagabbhā)懷孕的事顯露出來。兄弟們質問難提瞿波(Nandigopā),她請求免罪後說出實情。他們聽後心想:「我們無法殺害妹妹,若她生女兒,我們也不會殺害;但若生兒子,就必須除掉。」於是將天胎許配給優婆娑伽羅(Upasāgara)。天胎足月後產下一女,兄弟們聽聞大喜,為她取名「阿闍那提毘」(Añjanadevī),並賜予名為「財增」(Bhogavaḍḍhamāna)的村莊。優婆娑伽羅攜天胎定居財增村。
不久,天胎再度懷孕,難提瞿波也在同一天懷孕。兩人足月後,天胎於同日產下一子,難提瞿波產下一女。天胎因擔心兒子被害,暗中將兒子交給難提瞿波,並帶回她的女兒。兄弟們得知分娩消息時,問:「生的是兒子還是女兒?」回答「女兒」後,他們說:「那就養育吧。」
用這種方法,天胎共生下十子,難提瞿波生下十女。十個兒子在難提瞿波身邊長大,十個女兒由天胎撫養。此事無人知曉。天胎的長子名為婆藪天(Vāsudevo),次子力天(Baladevo),三日天子(Candadevo),四太陽神(Sūriyadevo),五火神(Aggidevo),六水神(Varuṇadevo),七阿周那(Ajjuno),八巴周那(Pajjuno),九陶智(Ghaṭapaṇḍito),十日幼苗(Aṅkuro)。這十兄弟被稱為「闍迦槃荼奴隸之子」(Andhakaveṇḍadāsaputtā),公開身份是十名僕從。
後來,他們長大後強壯有力,變得兇暴橫行,甚至搶劫國王派出的稅收隊伍。民眾聚集控告:「闍迦槃荼奴隸的十個兒子正在搶劫國家!」國王召來闍迦槃荼責問:「你為何縱容兒子搶劫?」第二次、第三次控告後,國王嚴厲警告他。闍迦槃荼畏懼死刑,向國王求饒並坦白:「陛下,他們不是我的兒子,是優婆娑伽羅的兒子。」
國王驚恐,詢問大臣:「該如何捉拿他們?」大臣建議:「他們精通摔跤,可在城中舉辦摔跤大賽,待他們進入競技場時擒殺。」於是國王培養兩名摔跤手——巧力(Cārura)與拳師(Muṭṭhika),並宣布:「七日後將舉行比賽!」全城擂鼓,王宮廣場搭建競技場,設置圍欄,裝飾旗幟。全城轟動,觀眾層層疊坐。
巧力與拳師入場吼叫示威。十兄弟也來了,搶劫染坊的彩衣穿上,又搶香料店的香膏、花店的花環,渾身塗香、頭戴花鬘、耳塞花飾,叫嚷著入場。
此時巧力正揮臂示威。力天(Baladevo)見狀心想:「我不用手碰他!」便從象廄拖來大象韁繩,甩出纏住巧力腹部,絞緊後高舉頭頂旋轉,猛砸地面,再拋出圍欄外。巧力當場死亡。
國王命拳師出戰。拳師起身吼叫,力天直接擊碎其骨頭。拳師喊著「我不是弱者!」力天卻說:「誰管你弱不弱!」抓起他摔地致死,屍體拋出場外。拳師臨終發願:「願成夜叉吃你!」後來投生為「死林夜叉」(Kālamattikāṭaviya)。
國王下令:「抓住這十個惡僕!」瞬間,婆藪天(Vāsudevo)擲出鐵輪,斬下兩名舅父的頭顱。民眾驚懼跪伏哀求饒命。兩兄弟殺死舅父後,佔領阿西檀那城(Asitañjananagara),奉養父母,並宣稱:「我們要征服全閻浮提!」他們逐步進軍,包圍迦樓延王(Kālayonakarāja)的都城阿踰闍(Ayujjha),摧毀護城密林,攻破城牆,奪取王權,最終抵達多門城(Dvāravati)。據說該城一側臨海、一側靠山,且有非人守護。
守護那座城的夜叉看到敵人逼近時,會化作驢形發出驢鳴。就在那一刻,整座城會因夜叉的神力騰空而起,落到大海中的一座小島上。等敵人退去後,城池又會原封不動地落回原地。每當這十兄弟前來攻城時,那頭驢(夜叉)察覺到他們的到來就會嘶鳴,導致城池飛走。他們找不到城,只好撤退;等他們一退,城池又落回原處。如此反覆多次,他們始終無法攻占多門城(Dvāravati)。
於是,他們前往黑島仙人(Kaṇhadīpāyana)處,頂禮後請教:「尊者,我們無法攻占多門城,請為我們指點方法。」仙人回答:「在護城河畔某處有一頭遊蕩的驢。它一見到敵人就會嘶鳴,那時城池就會飛走。你們要抓住它的腳,這是破解之法。」十兄弟禮拜仙人後離開,找到那頭驢,緊緊抱住它的腿懇求:「主啊!除了您,我們別無依靠。在我們攻城時,請您不要嘶鳴!」驢回答:「我無法不叫,但你們可以這樣做——先派四人帶著巨大的鐵犁頭,在四座城門處將鐵樁深深釘入地下。等城池要飛起時,立刻用鐵鏈把犁頭綁在鐵樁上,這樣城就無法飛走了。」
他們依言行事,趁驢未叫時,四人各持鐵犁頭,在四座城門的鐵樁旁守候。當驢一嘶鳴、城池開始騰空時,他們立刻用鐵鏈將犁頭牢牢綁在鐵樁上,城池再也無法飛起。十兄弟趁機攻入城內,殺死了國王,奪取了政權。
就這樣,他們征服了整個閻浮提(Jambudīpa)六萬三千座城池,誅滅諸王,定都多門城,並將國土分成十份。但姐姐阿闍那提毘(Añjanadevī)並未分得領地。後來他們商議:「我們分成十一份吧。」幼弟幼苗(Aṅkuro)說:「把我的那份給她吧,我可以經商維生,只要你們免去我的商稅即可。」兄弟們同意,將妹妹也納入分配,於是九位國王共同統治多門城,而幼苗則從事貿易。隨著歲月流逝,他們的子孫繁衍,父母也相繼離世。
據說當時人類的壽命長達兩萬歲。有一次,婆藪天大王(Vāsudevamahārāja)的一個兒子去世,國王悲痛欲絕,放棄一切政務,臥床哀泣。此時,陶智(Ghaṭapaṇḍito)心想:「除我之外,無人能消除兄長的悲傷,我得想辦法讓他振作。」於是他扮成瘋子,披頭散髮在城中遊蕩,仰望天空不停叫嚷:「給我兔子!給我兔子!」全城轟動,紛紛傳言:「陶智瘋了!」
當大臣(amacca)這樣說完,佛陀(satthā)覺知了缽陀槃陀(Ghaṭapaṇḍita)裝瘋的用意後,說出第二首偈頌:
165.
「起來吧,坎哈(Kaṇha)!為何還在躺臥?
睡眠對你有何益處?
你那視如心臟與右眼的親弟,
他的癇症(vātā)正在加劇,
陶智(Ghaṭa)正不斷喃喃自語『給我兔子』啊!」
覺者聽聞大臣這番話,明白陶智是在佯裝瘋癲,便說出第二偈:
166.
「婆藪天(美髮者Kesavo)聽完牧牛 (Rohiṇeyya)之言,
因憂心兄長而迅速起身。」
國王立即起身下樓,來到陶智面前緊握其雙手,交談中說出第三偈:
167.
「為何像瘋子走遍多門城(Dvāraka),
聲聲叫嚷『兔子!兔子!』?
究竟誰奪走了你的兔子?」
儘管國王這樣問,陶智還是不斷重複同樣的話。國王又說了兩首偈頌:
168.
「金兔、寶石兔、銅兔、銀兔,
象牙兔、珊瑚兔,我都能為你打造。」
169.
「林中還有其他野兔,
我都能為你找來——
說吧,,
你究竟想要什麼樣的兔子?」
陶智聽完回答第六偈:
170.
「這些地上的兔子我都不稀罕,
我只要月亮上的玉兔,
美髮者啊,為我取來吧!」
國王聽完後,更加憂傷,心想:「我的弟弟真的瘋了!」並說出第七首偈頌:
171.
「親愛的弟弟啊,你恐怕會失去生命,
因為你竟想要不可能的東西——月亮上的兔子!」
陶智(Ghaṭapaṇḍita)聽完國王的話,靜立不動地說:
「兄長(bhātika) ,你想要月亮上的兔子卻得不到。那你為何還要為死去的兒子悲傷呢?」
接著說出第八偈:
172.
「坎哈(Kaṇha)啊!既然你明白這個道理,
也能教導他人,
為何至今仍在為
四個月前死去的兒子悲傷?」
接著,陶智站在街道中央,繼續說道:
「兄長,我追求的是可見之物,而你卻為不可得之物悲傷。」
接著說出兩偈:
173.
「凡人與天神都無法實現:
『願我的兒子不死』——
這根本不可能得到啊!」
174.
「咒語(mantā)、草藥(mūlabhesajjā)、錢財(dhanena)都沒用,
坎哈啊!你悲悼的亡者(peta)
豈能因此復生?」
國王聽後讚歎:「弟弟啊,你說得對,你這樣做是為了消除我的悲傷。」接著,他稱讚陶智(Ghaṭapaṇḍita),並說出四首偈頌:
接著用四偈讚揚陶智:
176.
「若有像陶智這樣智慧的臣子,
能如今天這般開解君主
那該有多好啊!」
176.
「我心中燃燒的悲傷之火,
被你如澆水般完全熄滅。」
177.
「你拔出了我心中的毒刺,
消除了喪子之痛。」
「如今我已解脫痛苦
不再悲傷哭泣——
聽從完你的話後,我不再哭泣」
佛陀總結道:
「智者慈悲如是去除悲傷,
如陶智勸慰長兄般」
在陶智(Ghaṭakumāra)解除婆藪天(Vāsudeva)的悲傷後,經過漫長歲月,十位王子商議:「聽聞黑島仙人(Kaṇhadīpāyana)具有天眼通(dibbacakkhuko),我們且去試探。」他們將一名少年裝扮成孕婦,在其腹中綁上豆莢,帶到仙人處詢問:「尊者,這位『孕婦』將分娩何物?」
仙人觀想:「十位王子的滅亡時刻已至,我的壽命還剩多少?」隨即了知「今日即當命終」,便問:「諸位王子所求為何?」他們堅持要答案,仙人預言:「七日後將產下『一把木杵』(Khadiraghaṭika),毀滅婆藪天家族。你們須將其焚化成灰投入河中。」
王子們怒斥:「騙子!男人豈能分娩?」遂以絞刑(tantarajjukaṃ)處死仙人。國王召問行刑緣由,聽完預言後驚恐萬分,嚴加防範。七天后,果然從「孕婦」腹中掉出一把木杵,他們立刻燒掉它,將灰撒入河中。然而,灰燼順流而下時,有一塊黏在河岸,後來長出一片蘆葦(eraka)。
某日,十王子赴海邊嬉戲,在華美亭閣飲宴作樂。醉後互相拉扯引發鬥毆。一人未獲武器,折取岸邊蘆葦葉,葉片竟化作刺棘棍(khadiramusala)。其餘人折取的蘆葦亦皆如此。他們互擊致死,僅婆藪天、力天(Baladeva)、妹妹阿闍那提毘(Añjanadevī)與祭司乘戰車逃脫
這四人乘戰車逃到黑土森林(Kāḷamattikāṭavi)。那裡住著一位曾是摔角手(muṭṭhikamalla)的夜叉(yakkho),他預知力天(Baladevo)會來,便偽裝成村民,在森林裡建了一座村莊,穿上摔跤手的裝束,四處挑釁:「誰敢和我決鬥?」
力天看到後,對婆藪天說:「兄長,我要跟他打一場!」不顧婆藪天阻攔,他跳下戰車,衝到夜叉面前,大聲咆哮示威。夜叉伸出雙手抓住他,像啃蘿蔔一樣把他吃掉了。
婆藪天見弟弟慘死,帶著妹妹和國師連夜逃跑。日出時,他們抵達一個邊境村莊(paccantagāma)。婆藪天對妹妹和國師說:「你們到村裡煮些食物帶回來。」等兩人離開後,他自己躲在路邊的樹叢裡休息。
獵人‘老’(Jarā)見草叢晃動以為野豬,射箭誤中國王腳踝。發現誤傷人類正欲逃跑,國王忍痛呼喚:「舅舅(mātula)勿怕!過來吧!」詢問姓名後,國王想起古預言「你將被『老』(jarā)所殺」,便說:「請為我包紮傷口。」包紮後劇痛難忍,無法進食。他召集二人說:「我今日必死。你們嬌貴難自謀生,且學此術。」授畢技藝後獨自逝去。除阿闍那提毘外,眾人皆亡。
世尊說完這則法義,告誡居士:「古智者如是消除喪子之痛,你當效法。」開示四聖諦後,居士證得初果。並說:「當時的牧牛(Rohiṇeyya)是阿難,婆藪天是舍利弗,其餘會眾為佛弟子眾;陶智 則是我前世」
455. mātuposakajātaka 孝養母親本生經 (比丘孝養母親的故事)
翻譯:Chin wai ming
「因那條象的離群...」——這是世尊住在祇樹給孤獨園(Jetavane)時,針對一位孝養母親的比丘所說的故事。當下的因緣與《沙摩本生》(Sāmajātaka JaA.540)類似。世尊對比丘們說:「比丘們,不要責備這位比丘。古時的智者即使投生為畜生,在被迫與母親分離七天後,即使獲得國王享用的美食,也堅持『不見母親就不進食』。」應比丘們請求,世尊講述了過去的故事。
過去,在波羅奈(Bārāṇasi)梵授王(Brahmadatta)統治時,菩薩投生在喜馬拉雅山區,成為一頭全身雪白、相貌莊嚴、具足相好的象王,有八萬頭大象隨從。他奉養著年邁失明的母親,總是將最甜美的果實先送給母親。但其他大象卻自己吃掉而不給母親。菩薩發現後決定:「我要捨棄象群,獨自奉養母親。」於是趁夜帶著母親離開,來到旃陀羅山(Caṇḍoraṇa)腳下一處長滿蓮花的山洞中安頓母親。
當時有位迷路的波羅奈村民,因無法辨別方向而大聲哭嚎。菩薩聽到後想:「此人無助,我不能坐視不管。」便前去相助。那人見象王驚恐逃跑,菩薩安慰道:「別怕,我不會傷害你。為何在此哭泣?」村民回答:「大人,我迷路七天了。」菩薩說:「別怕,我帶你出去。」便讓村民騎在背上送出森林。這個忘恩負義之人卻想:「我要向國王告密。」便假裝記路返回了波羅奈。
那時國王的吉象去世,國王下令:「若有人見到適合當御象的象王,速來稟報。」那村民覲見國王說:「陛下,我見過一頭通體雪白、德行高尚的象王,我知道路,請派馴象師隨我去捕獲。」國王大喜,派大批馴象師隨他前往。他們看見菩薩正在蓮池覓食。菩薩心想:「這危險必是那村民引來。我雖有能力摧毀千象軍隊,但若動怒就會破戒。今日即便被矛刺傷也決不動怒。」於是低頭靜立。
馴象師涉入蓮池,見菩薩具足相好,便用銀鏈般的象鼻牽引說:「來吧孩子。」七日後抵達波羅奈。菩薩的母親久候不歸,悲泣道:「我兒定是被王公大臣帶走了,這森林將因此荒蕪。」隨即誦出兩偈...
1.
「因象王(nāgassa)的離去,
沙羅樹(sallakī)與枯檀樹(kuṭajā)茂盛生長,
庫魯賓達草(kuruvindaka)、卡羅維拉草(ravīrā)、
比薩草(bhisa)與沙摩草(sāmā)叢生,
無風處(kaṇikārā)的金色花也綻放了。」
2.
「某處(suvannakāyurā)的人們,
正以美食供養象王(nāgarājaṃ),
在那裡,國王或王子將無畏地(achambhito)
擊破敵人的鎧甲(kavacamabhihessati)。」
馴象師在途中就派人向國王報告。國王聽聞後,下令裝飾城市。馴象師將菩薩(Bodhisatta)沐浴薰香,裝飾妥當後帶入象廄,用華麗象繩繫住,然後稟報國王。國王帶著各種美味前去供養菩薩,但菩薩心想:「不見母親絕不進食」,拒絕接受食物。於是國王懇求著說出第三偈:
3.
「象王啊,請接受食物,
莫要挨餓變得消瘦。
王國諸多重要事務,
都需仰仗你來承擔。」
菩薩聽聞後,說出第四偈:
4.
「那可憐的女人,
雙目失明無人照料。
如今只能以腳觸探木樁,
徘徊在旃陀羅山(caṇḍoraṇaṃ)邊。」
國王詢問詳情,說出第五偈:
5.
「偉大的象王啊,
那位失明無人照料的,
用腳觸探木樁,
徘徊在旃陀羅山邊的,
究竟是誰?」
菩薩回答第六偈:
6.
「大王啊,那是我的母親,
失明無人照料,
用腳觸探木樁,
徘徊在旃陀羅山邊。」
國王聽完第六偈,立即下令釋放,並說第七偈:
7.
「快釋放這偉大的象王,
他如此孝養母親。
讓象王與母親團聚,
與所有親族重聚吧!」
第八、九偈為佛陀自說偈:
8.
「解除了束縛的象王,
帶著解下的象鏈,
稍作休憩後,
便向山林而去。
9.
「來到蓮池旁,
清涼的象群棲息處,
用長鼻汲水,
為母親沐浴洗塵。」
據說這頭象王(nāgo)被釋放後稍作休息,便以《十王法經》(dasarājadhammagāthāya)向國王說法,告誡道:「大王啊,您當精進不懈(appamatto hohi)」。在眾人以香花(gandhamālādīhi)供養下,象王離開城市,當天就抵達蓮池(padumasaraṃ)。他心想:「我要先讓母親進食,自己再用餐」,於是用長鼻捲取大量蓮藕(bhisamuḷālaṃ)並汲滿清水,來到洞穴出口處。看見母親坐在洞口,便為已斷食七日的母親淋水淨身。世尊為說明此事,說出兩偈。象王之母誤以為下雨,怒罵著說出第十偈:
10.
「這是何等無禮的天神(devo),
竟在非時降雨?
我那孝順的兒子已離我而去,
他原是照料我的人啊!」
菩薩安慰母親,說出第十一偈:
11.
「母親啊,請起身,為何還躺著?
您的親兒(atrajā)已歸來。
我已被迦屍國(Kāsirāja)的
威德赫王(Vedeha)釋放了。」
象母歡喜地為國王祝福,誦出結偈:
12.
「願這位迦屍國王長壽,
願迦屍國繁榮!
他釋放了我一直敬重長者的兒子,。」
當時國王深感菩薩德行,在蓮池附近建村,專為菩薩與其母設立供養制度。後來象母去世,菩薩處理後事後,前往名為卡蘭達卡(Kāraṇḍaka)的修行處。該處有五百仙人從喜馬拉雅山來此居住,菩薩為他們制定修行規範。國王命人按菩薩形象雕刻石像,廣設供養。全閻浮提(sakalajambudīpa)民眾每年聚集舉行「象王祭」(hatthimahaṃ)。
世尊說完此法義,開示四聖諦後,將本生故事作結。聽聞此法,孝養母親的比丘證得初果。佛陀說:「當時國王是阿難(ānando),惡人是提婆達多(devadatto),馴象師是舍利弗(sāriputto),象母是摩訶摩耶夫人(mahāmāyā),而孝養母親的象王正是我的前世。」
456. Juṇhajātaka 月光王本生經 (佛陀前世今生賜予阿難願望的故事)
翻譯:Chin wai ming
「王中之王啊,請聽我說...」——這是世尊住在祇樹給孤獨園(Jetavane)時,針對阿難尊者(Ānandatthera)獲得八項殊勝許可之事所說的故事。最初證悟的二十年間,佛陀並無固定侍者。有時由那伽薩摩羅尊者(Nāgasamāla)侍奉,有時是那吉多(Nāgita)、烏帕瓦那(Upavāṇa)、蘇那卡特(Sunakkhatta)、淳陀(Cunda)、難陀(Nanda)、娑伽多(Sāgata)或梅吉亞(Meghiya)輪流侍奉。一日,佛陀對比丘們說:「比丘們,我年事已高。有時我對侍者比丘說『走這條路』他卻走另一條路,有些把我的衣缽丟在地上。你們應為我指定一位固定侍者。」眾比丘爭相請求,舍利弗(Sāriputtatthera)等大弟子都被佛陀婉拒:「你們已達成最高目標,不必了。」於是比丘們請阿難尊者出面請求。
阿難尊者提出八項條件:
「
1. 若世尊不賜予我其所得衣
2. 不賜予其所得食物
3. 不讓我同住香室
4. 不讓我隨行受邀供養 (避免引人詬病,以為是為了依仗佛陀而取得名聞利養)
5. 世尊能一同隨我接受邀請
6. 允許我先引見來自邊遠地區的訪客
7. 允許我生起疑惑時,可以覲見解惑
8. 並將對別人所说的法義轉告於我——如此我才願擔任侍者。」佛陀應允了這四項拒絕與四項請求。
從此阿難尊者擔任固定侍者二十五年,在五個領域達到最勝,具足七種幸福:經教的成就(āgamasampadā)、知識成就(adhigamasampadā)、宿因成就(pubbahetusampadā)、為自己的利益發問的成就(attatthaparipucchāsampadā)、住於著陸點成就(titthavāsasampadā)、如理作意成就(yonisomanasikārasampadā)、依佛圓滿(buddhūpanissayasampadā)。他在佛陀座下獲得八種殊勝許可,在佛教中如空中明月般顯著。一日,比丘們在法堂議論:「世尊以許可令阿難尊者歡喜。」佛陀前來詢問議論內容後說:「比丘們,不僅現在,往昔我也曾以許可令他歡喜。」於是講述過去因緣。
過去,波羅奈(Bārāṇasi)梵授王(Brahmadatta)統治時,菩薩投生為其子月光王子(Juṇhakumāra)。他在德叉尸羅(Takkasilā)學成技藝後,某夜摸黑離開老師家舍,匆忙返家途中誤將一位托缽的婆羅門擊倒,打碎其食缽。婆羅門跌倒哭喊,王子心生憐憫,扶他起身。婆羅門說:「孩子,你打破我的乞食缽,該賠償我飯錢。」王子回答:「婆羅門,我現在無法賠償。我是迦尸國王之子月光王子,待我登基後你可來索要。」說完辭別老師返回波羅奈,向父親展示所學。國王心想:「能活著見到兒子已是幸運,何況見他為王!」便為他灌頂。月光王(Juṇharājā)以正法治國。婆羅門聽聞後,心想:「現在該去討債了。」來到波羅奈,見國王正右繞裝飾華麗的城市,便站在高處伸手呼喊。國王視若無睹地走過。婆羅門見被忽視,便說出第一偈...
13.
「人中之王(janinda)啊,請聽我言,
我來此確有要事。
當婆羅門(brāhmaṇa)遠道而來站立於此,
人中之王豈能視而不見?」
國王聽聞此言,立即用金剛鉤(vajiraṅkusena)制止大象,回答第二偈:
14.
「婆羅門啊,我正駐足聆聽,
請說明來此的緣由。
你對我有何所求?
速速道來。」
隨後婆羅門與國王對話,引出以下偈頌:
15.
「請賜我五個上等村莊,
百名女奴,七百頭牛,
上千金幣,
再賜兩位賢惠妻子。」
(國王):
16.
「婆羅門啊,你可是有怖畏苦行?
或是精通變幻咒語?
還是驅使著精靈?
抑或知曉我的秘密?」
(婆羅門)
17.
「我無怖畏苦行,
亦無變幻咒語,
更無精靈驅使,
也不知你秘密。
我們只是舊相識。」
(國王)
18.
「自我記事以來,
不記得曾見過你。
請告訴我,
我們何時何地相識?」
(婆羅門)
19.
「在甘陀羅國(gandhārarājassa)美麗都城,
您曾住德叉尸羅(takkasīlāyaṃ)。
某個黑暗深夜,
我們擦肩相撞。」
20.
「那時我們站立交談,
互相表明身份。
僅此一面之緣,
再無其他交集。」
(國王)
21.
「婆羅門啊,人與人相遇,
尤其是善人相逢,
智者不會毀棄先前的交往中所作的承諾。」
22.
「愚者才會毀棄先前的交往中所作的承諾
愚人作再多的承諾也終成空,
因愚人不知感恩。」
23.
「智者不毀壞先前遇上所作的承諾,
即便是一點點,也不損失
因智者知恩圖報。」
24.
「我將賜你五個上等村莊,
百名女奴,七百頭牛,
上千金幣,
和兩位賢惠妻子。」
(婆羅門)
25.
「如滿月照耀群星,
您公正如迦尸王(kāsipatī)。
今日得見君王,
重續前緣實屬難得。」
菩薩賜予婆羅門極大榮耀。
世尊開示此法後總結:「比丘們,不僅現在,往昔我也曾以許可令阿難歡喜。」並說明本生因緣:「當時的婆羅門是阿難,而國王就是我的前世。」
457. dhammadevaputtajātaka 法天子本生經(佛陀和提婆達多過去世在天界對壘的故事)
翻譯:Chin Wai Ming
「我行善業,積德無量」——這是世尊住在祇樹給孤獨園(Jetavane)時,針對提婆達多(Devadatta)陷入地中的事件所說的故事。當時比丘們在法堂議論:「諸位,提婆達多與如來對抗後陷入地中。」世尊前來詢問議論內容後說:「比丘們,不僅現在,往昔他也曾攻擊我的法輪而陷入地獄。」於是講述過去因緣。
過去,波羅奈(Bārāṇasi)梵授王(Brahmadatta)統治時,菩薩投生在天界(devaloke),名為法(Dhammo)的天子;提婆達多則投生為非法(Adhammo)天子。法天子身披天界瓔珞(dibbālaṅkārapaṭimaṇḍito),乘坐華麗天車(dibbarathavaramabhiruyha),有天女(accharāgaṇa)圍繞,常在人們享用晚餐後,於滿月布薩日(puṇṇamuposathadivase)站在村莊、城鎮、國土與王城上空,勸導眾生:「當遠離殺生(pāṇātipāta)等十不善業,奉行孝養父母、三善行等法門,如此將得生天界,獲大名譽。」並讓閻浮提右旋(jambudīpaṃ padakkhiṇaṃ karoti)。非法天子卻教唆:「當行殺生等十不善業」,讓閻浮提左旋。當他們的天車在空中相遇時,隨從們互相詢問:「你們是誰的隨從?」答:「我們是法天子的」、「我們是非法天子的」,於是分道而行。法天子喚住非法天子說:「朋友,你是非法,我是正法。此道與我相應,請移開你的車,讓路於我。」並說出第一偈...
26.
「我是名譽賜予者(yasokaro),功德創造者(puññakaro),
常受沙門與婆羅門讚賞(sadātthuto samaṇabrāhmaṇānaṃ)。
非法請讓路於法!」
(非法天子回答)
27.
「我已牢固登上非法之車(adhammayānaṃ),
無所畏懼,力量強大。
為何今日要將道路讓與你?
正法啊,我從未讓路於人!」
(法天子回應)
28.
「正法自古存在於世(dhammo have pāturahosi pubbe),
非法(adhammo)後來才出現。
我乃最長、最勝、古老的(sanantano),
幼當為長兄讓路!」
29.
「非因哀求,亦非合理,
我不應為你讓路。
今日就讓我們一戰定勝負,
勝者將得此道路!」
30.
「我的榮譽遍滿十方(sabbā disā anuvisaṭo),
力量無邊,無與倫比
非法啊,你如何能勝我?」
31.
「黃金能摧毀鐵 (lohena ve haññati jātarūpaṃ),
鐵卻不能毀黃金。
若今日非法摧毀正法,
猶如鐵勝金般荒謬!」
32.
「若你非法而以戰鬥的力量,
毫不敬老。
無論可意不可意,我仍讓路給你,
縱你惡語相向,我亦忍受。」
當菩薩說完這些偈頌,非法天子無法穩立車中,頭下腳上墜入大地裂縫,直墮無間地獄(avīci)。世尊了知此義後,以正覺者身份說出結偈...
33.
「非法(adhammo)聽聞此言後,
頭下腳上墜落(avaṃsiro patito uddhapādo)。
好戰卻不得戰,
非法就這樣被擊敗!」
34.
「以忍辱力(khantībalo)戰勝武力,
摧毀非法,將其擊落大地。
(法天子)登上車乘喜悅地出發,
以真實和精進走上道上。」
35.
「若人在家中不敬:
母親、父親、沙門與婆羅門(asammānitā yassa sake agāre),
捨此肉身(sarīradehaṃ)後,
身壞命終必墮地獄(nirayaṃ vajanti),
如非法頭下腳上墜落。」
36.
「若人在家中恭敬:
母親、父親、沙門與婆羅門(susammānitā yassa sake agāre),
捨此肉身(sarīradehaṃ)後,
身壞命終必生善趣(sugatiṃ vajanti),
如法天子乘勝車昇天。」
世尊開示此法後說:「比丘們,不僅現在,往昔提婆達多(devadatto)與我對抗後也墮入地中。」並說明本生因緣:「當時的非法天子是提婆達多,他的隨眾是提婆達多的追隨者,而法天子正是我的前世,其隨眾即是佛弟子眾。」
458. udayajātaka 優陀耶本生經 (帝釋天菩薩考驗前妻的故事)
翻譯:Chin Wai Ming
「獨坐沉思...」——這是世尊住在祇樹給孤獨園(Jetavane)時,針對一位心生不滿的比丘所說的故事。其因緣將在《蘆葦本生》(Kusajātaka JaA.531)中詳述。世尊詢問該比丘:「你是否真的心生不滿?」比丘承認後,世尊說:「比丘啊,你為何在這導向解脫的教法中出家卻仍生煩惱?古時的智者即使與天女般美麗的女子同住一室七百年,也能調伏諸根不起貪著。」於是講述過去因緣。
過去,在迦屍國(Kāsiraṭṭha)殊倫陀那城(Surundhananagara),迦屍王統治時無子嗣。王命后妃們祈求子嗣。王后遵命而行,當時菩薩從梵天界轉生,投胎王后腹中。眾人見王子出生皆大歡喜,取名「優陀耶跋陀」(Udayabhadda)。另有一位梵天眾生投生另一位王妃腹中為公主,亦名「優陀耶跋陀」(Udayabhaddā)。王子長大後精通一切技藝,卻持守梵行,連夢中也不知淫欲之事,心不染著煩惱。國王欲傳位時想:「王子已到享樂年紀」,便安排娛樂活動。菩薩拒絕說:「我不貪求王位,心不染著煩惱。」再三請求後,他命人造一尊黃金女像:「若得此女,我便接受王位。」父母派人遍尋閻浮提,未得匹配者,便將優陀耶跋陀公主盛裝打扮帶至菩薩面前。公主超越金像之美,二人雖被立為王儲,仍保持梵行。
父母去世後,菩薩繼位。二人雖同住一室七百年,卻因調伏諸根互不相視,並約定:「誰先去世,當從轉生處回來告知所在。」後來菩薩灌頂七百年後去世,轉生為三十三天(Sakkatta)沙迦天王,因榮耀極盛竟七日未能憶起前約。按人間計算七百年後,他想起約定:「我當考驗優陀耶跋陀公主,讓她獅子吼,然後對她說法,解除約定後返回。」當時人壽十萬歲。公主於某夜在七重寶殿最上層的華美寢宮獨坐,門窗緊閉,侍衛守護,正憶念自身戒德。帝釋天(Sakko)手持滿盛金幣的金鉢突然現身寢宮,站在一旁與公主交談,說出第一偈...
37.
「獨坐有乾淨的衣服和器官,登臨無瑕宮(pāsādamāruyha aninditaṅgī),
美目如緊那羅(kinnaranettacakkhu),
我今夜將與你共度一宵(imekarattiṃ ubhayo vasemā)。」
公主回答兩偈:
38.
「此城殊倫陀那(surundhanapura),
壕溝重重(okiṇṇantaraparikhaṃ),
城門堅固(daḷhamaṭṭālakoṭṭhakaṃ),
劍士守護(khaggahatthehi),
無人能潛入(duppavesamidaṃ puraṃ)。」
39.
「少年勇士亦難入,
你憑何能與我相會(saṅgamaṃ icchase mayā)?」
帝釋天說第四偈:
40.
「我是夜叉(yakkhohamasmi),
美人(kalyāṇi)啊來到你身旁。
取悅我吧,賢女(bhaddante),
我將賜你滿鉢金幣(puṇṇakaṃsaṃ dadāmi te)。」
公主回答第五偈:
41.
「天(devaṃva)夜叉(yakkhaṃ)或人(manussaṃ),
我都不願欲,已超越對他人的興趣,。
走吧,大神通者(mahānubhāva),
勿再重返此地(mā cassu gantvā punarāvajitthā)。」
帝釋天聽聞獅吼聲,隱身離去。次日同一時辰,持銀鉢滿盛金幣而來,說第六偈:
42.
「享受欲樂者乃最上歡愉(yā sā rati uttamā),
眾生也為之行不正行(visamaṃ caranti)。
純潔的朋友不貪將會減損,
我將賜你滿鉢銀錢(rūpiyaṃ kaṃsapūran)。」
公主心想:「此人得寸進尺,我不再應答。」遂默然。
帝釋天知她不語,隱身而去。第三日持鐵鉢滿盛銅錢而來,說:
「賢女(bhadde)啊,以愛欲取悅我,我將賜你滿鉢銅錢。」
公主見之,說第七偈...
43.
「男子以財誘女子(nāriṃ naro nijjhapayaṃ dhanena),
會稱讚他而投其所欲。
你的天界法則反常(vipaccanīko tava devadhammo),
竟逐日降低賞賜(paccakkhato thokatarena esī)!」
註釋:愚人啊,凡人用錢財引誘女子得逞後會更慷慨,你卻反其道而行,首日帶金鉢金幣,次日銀鉢金幣,今日竟帶鐵鉢銅錢。
帝釋天說:「公主啊,我非無的放矢的商人。若你青春永駐,我當厚禮相贈。但你日漸衰老,故我亦減禮。」遂說三偈:
44.
「人壽與容顏(āyu ca vaṇṇo ca),
於人界必衰(nihīyati manujānaṃ sugatte)。
因你容顏衰(teneva vaṇṇena),
今日賞賜亦減(dhanampi tuyhaṃ nihīyati),
你已更衰老(jiṇṇatarāsi ajja)。」
45.
「我親眼所見(evaṃ me pekkhamānassa),
榮耀的公主(rājaputti yasassini),
日夜流逝間(ahorattānamaccaye),
容顏正凋零(hāyateva tava vaṇṇo)。」
46.
「趁此盛年時(imināva tvaṃ vayasā),
明智的公主(rājaputti sumedhase),
當修梵行吧(brahmacariyaṃ careyyāsi),
未來便會更好(bhiyyo vaṇṇavatī siyā)。」
公主問:
47.
「天神不衰老(devā na jīranti),
無皺紋纏身(gattesu tesaṃ valiyo na honti)。
大神通者啊嗎?(yakkha mahānubhāva),
請問天身奧秘(kathaṃ nu devāna sarīradeho)」
帝釋天答:
48.
「天神不像人類衰老
身體沒有皺紋(gattesu tesaṃ valiyo na honti)。
日復一日間卻會更好,
不論是天界的容貌,
還是財富的廣大。」
註釋:「更加增盛」意味著天神的殊勝容貌與豐足財富會不斷增長。在人間,容貌的衰退是長壽者的見證;而在天界,殊勝的容貌與眾多眷屬則會不斷增長。這就是天界不會衰退的特性。因此,你應當在尚未衰老之前就捨棄世俗生活出家修行。這樣,當你離開這個注定衰退的人間後,就能投生到像這樣永不衰退的天界。
公主聽聞天界的殊勝後,向帝釋天詢問通往天界的道路,接著說出下一首偈頌:
49.
「為何這裡眾生如此恐懼?
關於天界的道路,有各種不同的說法。
大威力的天神啊,請告訴我:
立足何處,才能無懼來世?」
帝釋天答:
50.
「言語與心意皆端正,
身不作惡業,
居住飲食豐足之家,
具備信心、柔軟心、樂於分享、慷慨,
以親切友善的話、溫和的話來攝持——
立足於此,來世無懼。」
註釋:
「十善業道」:若能奉行這十種善行,並住在衣食豐足、樂善好施的家庭中,懷抱信心、柔軟心,慷慨布施,對修行者供養所需,明白布施的果報,言語溫和友善——具備這些德行的人,走向來世時不會恐懼。
公主聞法讚頌...
51.
「天神啊,你教導我(yakkha anusāsasi maṃ),
如母如父般慈愛(yathā mātā yathā pitā)。
莊嚴殊勝者(uḷāravaṇṇa),
請問您究竟是誰(ko nu tvamasi subrahā)?」
菩薩回答:
52.
「我是優陀耶(udayohamasmi)啊,美人(kalyāṇi),
為履行約定而來(saṅgarattā idhāgato)。
現在我要告辭了(āmanta kho taṃ gacchāmi),
已解除與你的約定(muttosmi tava saṅgarā)。」
(註釋:「為履行約定而來」:我來此並非因煩惱,而是為了考驗你,解除我們前世的約定。)
公主淚流滿面說:「主君(udayabhaddarājā)啊,我無法獨活,請繼續教導我。」隨即誦出:
53.
「若你真是優陀耶(sace kho tvaṃ udayosi),
為履約而來(saṅgarattā idhāgato)。
王子啊(rājaputta)請教導我,
願我們再次相會(yathāssa puna saṅgamo)。」
菩薩以四偈開示:
54.
「光陰飛逝不停留(atipatati vayo khaṇo),
眾生終將歸滅亡(cavanti sattā)。
此身無常必衰壞(parijīyati addhuvaṃ sarīraṃ),
優陀耶啊,勤修勿放逸(udaye mā pamāda carassu dhammaṃ)。」
55.
「縱有滿大地財富(kasiṇā pathavī dhanassa pūrā),
獨享一切不與人共(ekasseva siyā anaññadheyyā)。
貪者臨終仍捨棄(taṃ cāpi jahati avītarāgo),
優陀耶啊,勤修勿放逸。」
56.
「父母兄弟與愛妻(mātā ca pitā ca bhātaro ca),
即使用錢買來的妻子(bhariyā yāpi dhanena hoti kītā)。
終將彼此永分離(te cāpi jahanti aññamaññaṃ),
優陀耶啊,勤修勿放逸。」
57.
「知身終成他人的食物(kāyo parabhojananti ñatvā),
輪迴善惡諸趣(saṃsāre sugatiñca duggatiñca)。
明白生命短暫無常 (ittaravāsoti jāniyāna),
優陀耶啊,勤修勿放逸。」
公主聞法歡喜,說結偈:
58.
「善說啊,天神(sādhu bhāsatiyaṃ yakkho)!
人命短暫脆弱(appaṃ maccāna jīvitaṃ)。
充滿痛苦艱難(kasirañca parittañca),
我當獨自出家(sāhaṃ ekā pabbajissāmi),
捨棄迦屍殊倫陀那(hitvā kāsiṃ surundhanan)。」
菩薩離去後,公主次日交託國政,於王宮園林出家修行,命終轉生三十三天成為菩薩侍女。
世尊說完此法,開示四聖諦,那位不滿的比丘證得初果。當時的公主是羅睺羅母(rāhulamātā),而帝釋天正是我的前世。
459. Pānīyajātaka 飲水本生經 (獨覺佛們啟發菩薩出家的故事)
翻譯:chin wai ming
「朋友對朋友...」——這是世尊住在祇樹給孤獨園(Jetavane)時,針對調伏煩惱(kilesaniggaha)所說的故事。當時,舍衛城(Sāvatthī)五百在家好友聞法出家,夜半時分在中庭共住時生起欲念。佛陀命阿難尊者(Ānanda)召集僧眾,未點名指出此事,而以包容的態度開示:「比丘們,沒有所謂的『小煩惱』,比丘應當調伏每一個生起的煩惱。古時的智者甚至能在煩惱未生時就加以調伏,證得獨覺佛果(paccekabodhiñāṇa)。」於是講述過去因緣。
過去,梵授王(Brahmadatta)統治波羅奈(Bārāṇasī)時,迦尸國(Kāsiraṭṭha)某村莊有兩位好友,常帶水罐(pāṇīyatumbāni)到田間耕作,口渴時回來飲水。某日一人先回,為守護自己的水罐卻偷喝朋友的,傍晚沐浴時省察:「今日可曾犯身口意過?」發現偷水行為後驚覺(saṃvegappatto):「這貪念若增長會將我推向惡道,我要調伏此煩惱!」即以偷水為所緣修觀,證得獨覺佛果。當朋友喚他回家時,他說:「你先回吧,我已無家事,今成獨覺佛(paccekabuddhā)了。」朋友質疑:「你這樣的怎會是獨覺佛?」
獨覺佛問:「真正的獨覺佛是何樣?」
朋友答:「二指長髮,著袈裟,住北雪山(Nandamūlakapabbhāra)。」
瞬間他的在家相消失,現獨覺佛相:
- 鮮紅下裙(surattadupaṭṭaṃ)自然纏腰
- 閃電色腰帶(vijjulatāsadisaṃ kāyabandhanaṃ)自動繫縛
- 朱紅偏衫(alattakapāṭalavaṇṇaṃ uttarāsaṅga)披掛左肩
- 雲色糞掃衣(meghavaṇṇaṃ paṃsukūlacīvaraṃ)覆右肩
- 蜂色陶缽(bhamaravaṇṇo mattikāpatto)懸左肩
他升空說法後,飛往雪山。
另有一位迦尸村民在集市見人攜美妻同行,起貪念後又警覺:「這貪欲增長會毀我!」遂修觀證獨覺佛果,同樣升空說法後往雪山。
另外還有住在迦尸國村莊(Kāsigāmavāsin)的父子兩人一同上路。在森林入口處,強盜們出現了。他們抓住這對父子後,帶走兒子並對父親說:「帶錢來才能贖回你的兒子」,然後放走了父親。同樣地,強盜們抓到兩兄弟時會帶走弟弟放走哥哥;抓到師徒時會帶走老師放走學生;而學生出於對技藝的貪求,會帶錢來贖回老師後離開。後來這對父子知道強盜經常在那裡出沒,便互相約定:「你別叫我『父親』,我也不會叫你『兒子』。」當他們被強盜抓住並問「你們是什麼關係?」時,他們明明知道卻故意說謊回答:「我們沒關係。」離開森林後,傍晚洗澡時,兒子反省自己的行為,看到這個謊言後心想:「這個惡行不斷增長會將我推向惡道,我要克制這個煩惱。」於是修習觀禪,證得獨覺智慧,在空中為父親說法後,便前往難陀根竹林(Nandamūlakapabbhāra)。
又有一位迦尸村長(gāmabhojako)舉辦祭祀(māghātaṃ)。眾人請示:「主人(sāmi),我們獵殺鹿豬等祭祀夜叉(yakkhānaṃ balikammaṃ)。」村長說:「按舊例辦。」導致大量殺生(pāṇātipātamakaṃsu)。見堆積的魚肉,他懊悔(kukkuccaṃ):「這些人因我一句話殺生!」遂倚窗修觀,證獨覺佛果後,升空為大眾說法,飛往雪山。
另有一位迦尸村長禁酒(majjavikkayaṃ vāretvā)。眾人問:「主人,往年此時有酒節(surāchaṇo),現該如何?」答:「循舊例。」結果人們醉酒鬥毆,斷手折足,頭破耳裂,多人受罰。村長見之思量:「若非我允許,他們不會遭此苦。」深自懺悔後倚窗修觀,證獨覺佛果,升空告誡「慎勿放逸(appamattā hothā)」,說法後飛往雪山。
後來,這五位獨覺佛(paccekabuddhā)為了托缽乞食,從(Bārāṇasī)波羅奈城門下來,穿著整齊的僧衣,威儀莊嚴地托缽行乞,來到了王宮大門。國王見到他們後心生淨信,將他們迎入王宮,為他們洗腳、塗抹香膏,並以精緻的點心和食物供養。隨後國王恭敬地坐在一旁問道:「尊者們,您們年輕時出家最為相宜。但在這個年紀出家,是看到了愛欲的什麼過患?是什麼因緣促使您們出家呢?」於是他們依次講述道——
59.
「朋友啊,我飲用了朋友的水,卻未經允許擅自享用。
事後我深感懊悔,這惡行是我所為。
願不再造作惡業,因此我選擇了出家。
60.
「當我看見他人的妻子,心中生起了慾望。
事後我深感懊悔,這惡行是我所為。
願不再造作惡業,因此我選擇了出家。
61.
「大王啊,盜賊在森林中擄走了我的父親。
當他們質問我時,我明知真相卻說了謊。
62.
「事後我深感懊悔,這惡行是我所為。
願不再造作惡業,因此我選擇了出家。
63.
「在舉行蘇摩祭(somayāge)時,我參與了殺生。
當時我竟認可了這種行為。
64.
「事後我深感懊悔,這惡行是我所為。
願不再造作惡業,因此我選擇了出家。
65.
「那些最先在我們村莊裡的人,釀造了穀酒(surā)、花酒(meraya)和蜜酒(mādhukā)。
他們為了眾多人釀造酒飲,實則帶來無盡禍患。
當時我竟認可了這種行為。
66.
「事後我深感懊悔,這惡行是我所為。
願不再造作惡業,因此我選擇了出家。」
他們依次說完了這五首偈頌。國王聽完每位尊者的回答後,讚歎道:「尊者們,這樣的出家對您們確實是最恰當的。」
國王聽聞他們的法教後,心生淨信,供獻了袈裟布料與藥品,隨後恭送獨覺佛(paccekabuddhe)離去。獨覺佛向他致謝後便離開了。從那時起,國王對世俗享樂產生了厭離,不再留戀,他不再享用各種珍饈美味,也不與后妃交談、不再注視她們,心無繫著地起身進入黃金寢宮(sirigabbhaṃ),坐定後於白牆上修習遍處禪(kasiṇaparikammaṃ),證得禪那(jhānaṃ)。他在禪定中覺悟,並譴責愛欲道:
67.
「可恥啊!這些充滿惡臭與荊棘的愛欲,
我曾沉溺其中,卻從未獲得真正的快樂。」
註釋:「充滿荊棘」指愛欲伴隨眾多敵人。「真正的快樂」指遠離煩惱的禪定之樂。
此時,他的王后(aggamahesī)心想:「國王聽完獨覺佛說法後顯得憂鬱,未與我們交談就進入黃金寢宮,我得去勸慰他。」她站在寢宮門外,聽見國王譴責愛欲的感嘆,便反駁道:「大王啊,您譴責愛欲,但世上哪有比愛欲更快樂的事呢?」隨即唱出另一偈頌:
68.
「愛欲令人陶醉、快樂無比,
世間無樂能與之相比。
享受感官之欲者,必將生天界。」
菩薩(未來佛)聽後呵斥道:「愚昧的女人!胡說什麼?愛欲何來快樂?它們本質是變易之苦!」接著連續宣說數偈:
69.
「感官之欲的快樂微少而苦痛,
世間無苦能與之相比。
沉溺愛欲者,必墮地獄中。
70.
「如同鋒利之劍、銳利之矛,
刺入胸膛般劇痛難忍,
感官欲樂之苦更勝於此。
71.
「如墜燃燒的深炭坑,
如觸烈日炙烤的鐵犁,
感官欲樂之苦更勝於此。
72.
「如飲劇毒(halāhalaṃ),
如吞沸騰熱油,
如陷熔銅地獄,
感官欲樂之苦更勝於此。」
大士(菩薩)為王后說法後,召集大臣宣布:「諸卿,請你們治理國家,我將出家。」在萬民哭泣哀號中,他騰空而立給予教誨,隨即如乘風般飛往北方雪山(Himavanta),在風景優美處建立淨修林,出家為沙門,壽終後往生梵天界。
佛陀(satthā)講完這段法教後開示:「比丘們!即使微細如『小蟲』(khuddako)的煩惱,智者亦應徹底斷除。」接著闡明四聖諦,連結本生故事(jātaka)。法音結束時,五百比丘證得阿羅漢果。當時的獨覺佛們已般涅槃,王后即是羅睺羅之母(Rāhulamātā),而國王正是我的前世。
460. yudhañcayajātakaṃ 戰勝王本生經 (王子菩薩捨棄王位出家的故事)
翻譯:chin wai ming
「被大臣與親友圍繞」——世尊(satthā)住在祇樹給孤獨園(Jetavane)時,因談及「大出離」而講述此故事。某日,比丘們聚集在法堂中談論:「賢友們!倘若十力尊者(dasabalo,指佛陀)仍住在家中,他必能成為擁有七寶、具足四神通的轉輪聖王(cakkavattirājā),統治整個閻浮提(cakkavāḷagabbhe),並有上千王子隨侍。然而,他卻在半夜捨棄如此榮華,僅帶車匿(Channa)一人騎馬離宮,目睹愛欲的過患,於阿諾瑪河(Anomanadī)岸出家,苦修六年後證得正覺!」正當他們如此讚歎世尊的功德時,佛陀到來,問道:「比丘們,你們現在在討論什麼?」比丘們回答:「世尊,我們正在談論此事。」佛陀便說:「比丘們!如來並非今生才首次大出離,早在過去,我也曾捨棄十二由旬廣的波羅奈城(Bārāṇasinagare)王位而出家。」接著,他講述過去因緣。
過去世
從前,在 樂城(Rammanagare),有位國王名為 **一切施(Sabbadatta)。
一切施王(Sabbadatta)有一千名兒子,他將副王之位授予長子 **戰勝(Yudhañcaya)**。戰勝王子每日廣行布施。某日清晨,菩薩(即戰勝王子)乘坐華麗馬車,率領盛大儀仗前往園林遊樂。途中,他看見樹梢、草尖、枝頭、猴網等處懸掛的露珠如珍珠串般晶瑩,便問御者:「朋友,這是什麼?」御者回答:「大王,這是寒季凝結的露珠(hima-samaye patana-kaussava-bindū)。」
王子在園林遊玩至傍晚,回程時卻不見露珠,便問:「御者,那些露珠去哪了?現在怎麼看不見?」御者答:「大王,太陽升起後,它們全都蒸發消散了。」王子聞言心生警醒,想道:「眾生的生命就像草尖的露珠般短暫!而我尚未被疾病、衰老、死亡逼迫,應當先向父母辭別出家。」他將露珠視為修行因緣,如見三界燃燒,返家後未去裝飾華麗的議事廳,而是直接來到父王面前,頂禮後站在一旁,請求出家,並誦出第一偈:
偈頌
73.
「我禮敬被大臣與親友圍繞的車中雄獅(戰車之王),
我欲出家,願大王允許。」
國王試圖勸阻,誦出第二偈:
74.
「若你對欲樂不滿足,我可令你圓滿無缺。
誰傷害你?戰勝啊,不要出家!」
王子聽後,以第三偈回應:
75.
「我對欲樂無不滿,亦無人迫害於我,
但我欲尋求——不被衰老摧毀的光明。」
(註:「光明」意為:父王啊!我並非因欲樂不足或受人逼迫,而是想為來世奠定根基。何種根基?那不被衰老破壞的——我欲追求不死、大涅槃。我不再需要欲樂,請准許我出家吧!)
儘管王子(kumāro)一再請求出家,國王(rājā)仍不斷勸阻:「不要出家!」為闡明這段對話,世尊(satthā)補充了半偈:
76.
「兒子向父親請求,父親也懇求親生兒子。」
國王接著說出剩餘的半偈:
「全城百姓也懇求你,戰勝啊,莫出家!」
王子再次堅定回應,誦出第五偈:
77.
「大王啊,莫阻我出家,戰車之雄獅!
勿讓我沉迷欲樂,終被衰老征服。」
國王聽後無言以對。此時,王后(mātā)聽聞侍從報告:「娘娘,您的王子正向國王請求出家!」她驚慌問道:「你們在說什麼?」隨即坐上金轎,匆忙趕至議事廳,含淚懇求兒子,誦出第六偈:
78.
「孩子啊,我懇求你——讓我阻止你吧!
我渴望長久見你,戰勝啊,莫出家!」
王子聽後,以第七偈回應母親:
79.
「如草尖露珠,遇朝陽即消逝,
人命亦如是。母親啊,不要阻我!」
儘管王子如此開示,王后仍再三哀求。於是,大士(菩薩,即王子)轉身對父王說出第八偈:
80.
『戰車之雄獅啊,速讓此人(母親)乘轎離去!
莫讓她阻礙我——正穿越生老病死荒漠的旅人。』
國王(rājā)聽完兒子的話,對王后說:「賢后(bhadde),請坐上妳的金轎,返回寢宮吧。」王后聞言無法站立,在宮女們攙扶下登上高樓,含淚眺望議事廳方向,心想:「我的兒子究竟會如何抉擇?」
菩薩(bodhisatto,即戰勝王子)見母親離去,再次向父王請求出家。國王無法再阻攔,終於同意:「孩子,既然你心意已決,那就出家吧。」就在國王准許的瞬間,菩薩的幼弟 **勇旗王子(Yudhiṭṭhilakumāro)** 也上前頂禮父王:「父王,請准許我一同出家!」於是,兩位王子向父王禮拜後,捨棄王位與欲樂,在萬民簇擁下離開王城。
王后(devī)見狀悲痛哭喊:「我的兒子們出家後,樂城(Rammanagaraṃ)將成空城啊!」隨即誦出兩偈:
81.
「快追上去啊,姑娘們!樂城即將空無一人——
戰勝(Yudhañcayo)已獲一切施王(Sabbadatta)准許出家!」
82.
「那千位王子中最尊貴、如黃金般耀眼的青年,
如今披上袈裟,成為出家的勇者!」
菩薩並未立即出家。他先禮別父母,帶著幼弟勇旗王子(Yudhiṭṭhilakumāro)出城,勸退送行的百姓後,兄弟二人共入雪山(Himavanta),在風景優美處建立淨修林,出家為沙門。他們修得禪那神通(jhānābhiññaṃ),終生以野果根莖為食,最終往生梵天界。
世尊(satthā)以證悟偈總結此段因緣:
83.
「戰勝與勇旗,二王子皆出家,
捨離父母親,斬斷死神枷鎖。」
世尊開示此法教後,闡明四聖諦,並連結本生故事:「當時的父母是王族成員,勇旗王子是阿難(Ānando),而戰勝王子正是我的前世。」
461. dasarathajātakaṃ 十車王本生經 (菩薩不因父親死去而悲傷的故事)
翻譯:Irish Jhang
【緣起】
導師(satthā)住在祇樹給孤獨園(jetavane)時,針對一對失去雙親的夫婦講述了這個故事。當時那位丈夫因父親去世而悲痛欲絕,放棄一切事務,終日沉浸在哀傷中。導師清晨觀察世間,見他具備證得初果(sotāpattiphala)的潛質,便於次日到舍衛城(sāvatthi)托缽結束後,遣散其他比丘,只帶一位隨行沙彌前往他家。問候後,導師以溫和語氣問道:「居士,你為何憂傷?」對方回答:「尊者,我正因喪父而痛苦。」導師開示:「居士,古代智者深知世間八法(aṭṭhavidha lokadhamma)(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無常,即使父親去世也未曾過度悲傷。」應其請求,導師開始講述過去世的因緣。
【過去世】
從前,波羅奈城(bārāṇasi)有位國王名為十車王(dasaratha),他公正治國,不偏私行事。他有十六千名后妃,其中第一王后(aggamahesī)生下兩子一女:長子名為羅摩智者(rāmapaṇḍito),次子名為羅睺羅童子(lakkhaṇakumāro),女兒名為悉多公主(sītā devī)。後來王后去世,國王長期哀傷,經大臣勸慰後完成喪儀,另立新王后。新王后深受寵愛,不久懷孕,產下一子取名婆羅多童子(bharatakumāro)。國王出於愛子之心說:「愛妃,我許你一個願望,儘管提出。」王后卻將願望保留,直到王子七、八歲時才向國王請求:「陛下曾許諾願望,現在請實現它——將王位賜予我兒。」國王震驚拍掌呵斥:「賤人!我兩子如熾燃火柱,你竟想殺害他們讓親兒繼位!」王后恐懼躲入寢宮,此後仍不斷索求王位。
【流放與隱居】
國王始終未應允,心想:「女子忘恩負義、背叛信義,她必會設計謀害我子。」於是召來兩子告知實情:「孩子們,若你們留在此地恐有危險,可暫往邊境或森林居住,待我死後再回來繼承王位。」又請占星婆羅門預測壽命,得知尚有十二年壽命,便囑咐:「十二年後務必回來舉行傘蓋儀式(加冕)。」兩子答應後含淚拜別,步下宮殿。悉多公主(sītā devī)也堅持同行:「我願隨兄弟們離去。」三人率大批隨從出發,遣返民眾後漸入雪山(himavanta),在物產豐饒、水源充足處建淨修所,靠採集果實維生。
【林中生活】
羅睺羅智者(lakkhaṇapaṇḍito)與悉多(sītā)請求羅摩智者(rāmapaṇḍita):「您如同父親,請留在淨修所,我們外出採果供養。」自此羅摩留守,另兩人每日採果返回供養。如此生活九年後,十車王(dasaratha)因思子成疾去世。喪儀畢,王后要求立即為婆羅多(bharata)舉行加冕,但大臣們拒絕:「王位繼承人尚在林中。」婆羅多便率五種皇家儀仗、四軍部隊前往淨修所,駐紮附近後,帶少數大臣趁羅睺羅與悉多外出時進入,見羅摩如黃金塑像般無憂安坐,便跪地痛哭稟報父王死訊。羅摩卻無悲泣,神色如常。傍晚時分,另兩人採果歸來,羅摩心想:「他們年輕缺乏自制力,若驟聞父喪恐心碎而死,需先讓他們入水冷靜再告知。」於是引導他們到水池邊說:「你們遲歸,當受懲罰——現在下水站立。」並誦出前半偈:
84.
「來吧羅睺羅(lakkhaṇa)與悉多(sītā),兩人一同入水中。」
二人剛下水站定,羅摩便告知後半偈:
「婆羅多(bharato)如此說:十車王(dasaratha)已逝去。」
聽聞父喪,兩人當場昏厥。羅摩重複三次,大臣們才將他們撈起安置岸邊。待其甦醒,眾人相擁痛哭。此時婆羅多思索:「弟弟羅睺羅與妹妹悉多聞父喪便崩潰,為何羅摩智者毫不悲傷?」於是問出第二偈:
85.
「羅摩(rāma)以何種威力,竟能不陷憂傷?
聞父死訊卻無恙,痛苦無法將你撼動。」
於是,羅摩智者(rāmapaṇḍito)開始解釋自己為何不悲傷:
86.
「連拼命哭喊也無法守護的事物,
智者何必折磨自己?
87.
「無論幼童或老人、愚者或智者(paṇḍitā),
富人或窮人(daliddā),
全都注定走向死亡(maccuparāyaṇā)。
88.
「就像熟果終將墜落,
眾生也時刻面臨死亡威脅。
89.
「有人傍晚還活著,清晨已不見;
有人早晨尚在,傍晚卻消失。
90.
「若哭泣能換來什麼,
聰明人或許會做;
但悲痛只會傷害自己,
如同瘋子自殘。
91.
「消瘦憔悴、傷害自己,
亡者不會因此得守護,
悲泣根本沒有意義。」
92.
「就像房屋著火時,可以用水來撲滅,
智者(dhīro)聽聞正法後,
應如風吹散棉絮般,
迅速驅散湧現的悲傷。
93.
「每個人都獨自死去,
獨自投生到某個家庭,
眾生的相聚終有盡頭。」
94.
「因此,多聞的智者(bahussutassa)
洞察今生來世,
心意明白法,
再大的悲傷也無法灼燒他。」
95.
「我將照顧妹妹(sītā)與弟弟(lakkhaṇa),
扶持親族(ñātake),
並治理王國——
這才是明理者的責任。」
眾人聽完羅摩智者(rāmapaṇḍita)關於無常的開示後,不再悲傷。婆羅多(bharatakumāro)懇請羅摩接管波羅奈(bārāṇasi)王位,但羅摩拒絕:「父親囑咐我十二年後才回國,我不能違背誓言。這三年間,請讓我的草鞋(tiṇapādukā)代我治國。」
大臣們將草鞋放在王座上裁決政事:若判決不公,草鞋會互相碰撞;公正判決時則靜止不動。三年後,羅摩帶悉多和羅睺羅返回波羅奈,在花園接受加冕(abhiseka),以悉多為王后,乘華麗馬車入城,繞城巡禮後登上王宮頂層。此後,他公正統治一萬六千年(註:偈頌96稱「一萬零六百年」),命終後往生天界。
96.
「頸如螺貝、臂膀雄偉的羅摩(rāmo),
統治王國一萬六千年。」
導師(satthā)說完此法,揭示真諦後家主便證得初果。「當時十車王(dasaratha)即淨飯王(suddhodanamahārājā);王后即摩耶夫人(mahāmāyādevī);悉多(sītā)是羅睺羅之母;婆羅多(bharato)是阿難(ānando);羅睺羅(lakkhaṇa)是舍利弗(sāriputto);集會眾即佛陀的僧團(buddhaparisā);羅摩智者(rāmapaṇḍito)正是我自己」
462. saṃvarajātakaṃ 制戒本生經 (菩薩獻計讓最年幼王子繼承王位的故事)
世尊在祇樹給孤獨園時,針對一位懈怠的比丘講述了這個故事。據說,這位比丘原是舍衛城(Sāvatthi)的良家子弟,聽聞佛陀說法後出家受具足戒。他盡心侍奉師長,背誦兩部波羅提木叉,滿五年後取得業處,心想:「我該去森林修行。」於是向師長告假,前往拘薩羅國(Kosala)邊境村落。當地居民見他威儀莊嚴,便為他搭建草棚,供養衣食。他精進修行三個月,卻連一絲光明都未能生起,便想:「顯然我只是世尊所說四種人中的『僅能理解字句者』。何必苦修?不如回祇園瞻仰如來的莊嚴相好,聽聞妙法,或許能得解脫。」於是放棄精進,離開森林,逐步返回祇園。
師長與同門見他回來,詢問原因。他如實相告,眾人責備道:「為何如此懈怠?」便帶他去見世尊。佛陀問:「比丘們,為何強帶不願者來?」眾人稟告:「世尊,此人放棄精進而回。」佛陀確認後說:「比丘啊,為何懈怠?在這教法中,懈怠者不可能證得最高阿羅漢果,唯有精進者能成就。你過去曾是勤勉之人,因聽從智者教導,雖身為波羅奈國(Bārāṇasi)百子中最幼者,卻最終獲得白傘(王權)。」接著佛陀講述過去因緣。
**過去世**
波羅奈國由梵授王(Brahmadatta)統治時,制戒王子(Saṃvarakumāra)是他百子中最年幼者。國王將每位王子託付一位大臣教導技藝,制戒王子的老師正是菩薩——一位智慧深厚、深得國王信任的大臣。其他王子學成後,國王賜予領地讓他們治理。制戒王子學完所有技藝後問菩薩:「父親若派我去領地,我該如何?」菩薩教他回答:「請告訴國王:『我是幼子,若我也離開,您腳下將空無一人。我願常侍左右。』」
國王考問技藝後,果然要賜他領地。制戒王子依教回答,國王大喜應允。此後他常伴國王左右,又請教菩薩下一步。菩薩建議他求取一座舊園林,並在城中聚集花果商販。之後再請示國王負責宮中膳食分配。他謹慎執行,不剋扣任何人。接著按菩薩指導,逐步接管宮中僕役、象馬、軍隊事務,乃至邊境使節與商旅稅收。他依菩薩教誨,以種種善巧團結內外臣民,成為眾人所愛。
國王臨終時,大臣們問:「王位該傳給誰?」國王答:「我所有兒子都有繼承權。但你們若有所屬意,便立他為王。」國王逝世後,大臣們在第七日集會,一致認為制戒王子最得人心,便為他戴上金冠,立為新王。
**王位之爭**
其餘九十九位王子不滿:「幼弟憑何得位?我們應立長兄!」於是聯合圍城,要求制戒王讓位或開戰。國王向菩薩求助,菩薩說:「不必交戰。將先王遺產分為百份,送九十九份給兄長們,聲明無意爭鬥。」國王照辦。
長兄優婆沙他王子(Uposathakumāra)卻對兄弟們說:「無人能真正戰勝國王。幼弟已讓步,我們不該全體爭位。讓他為王,我們各自回領地吧。」眾王子於是開城入宮,恭敬行禮。制戒王坐於白傘下的獅子座,威光赫赫。優婆沙他王子見狀暗想:「父王或許早知幼弟堪當大任。」便以三偈問王:
**97.**
「大王(mahārāja)啊,您是否知曉?
我們的父王(janādhipo)有否曾讚歎您的德行。
如今禮敬您的這些王子(ime kumāre),
卻無人敢輕視您的權威?」
**98.**
「父王(deva)逝世(divaṅgate)後,
您穩坐王位(tiṭṭhante no mahārāje)。
親族(ñātī)一致認可您,
因見您能帶來繁榮。」
**99.**
「制戒王(saṃvara)啊,您憑何德行(vattena),
能超越同輩(sañjāte)而統治?
為何眾親族(ñātisaṅghā)聚集於此,
卻無人能動搖您的王權?」
制戒王的回答
100.**
「我不嫉妒(usūyāmi)王子與沙門聖賢(samaṇānaṃ mahesinaṃ),
虔誠禮敬(namassāmi)有德者,
甚至頂禮(vandāmi)他們的雙足。」
**101.**
「那些沙門(samaṇā)見我具備法德(dhammaguṇe yuttaṃ),
願意學習(sussūsaṃ)且不嫉妒(anusūyakaṃ),
便教導我:『應行善,莫作惡。』」
**102.**
「我聽從沙門聖賢(samaṇānaṃ mahesinaṃ)的教誨,
從不傲慢(na kiñci atimaññāmi),
心常安住於法上(dhamme me nirato mano)。」
**103.**
「象兵(hatthārohā)、步兵(anīkaṭṭhā)、
戰車兵(rathikā)、持盾戰士(pattikārakā),
我從不剋扣他們的糧餉(bhattavetanaṃ),
讓他們安心服役。」
**104.**
「我有智慧大臣(mahāmattā)、謀士(mantino)與侍從(paricārakā),
他們治理波羅奈(Bārāṇasi),
使城中豐盛(bahumaṃsasurodanaṃ,指肉食與米粥充足)。」
**105.**
「還有繁榮(phītā)的商人(vāṇijā),
從各國(nānāraṭṭhehi)而來,
我妥善保護他們。
優婆沙他(uposatha)啊,您應知曉這些!」
**優婆沙他王子的回應:
**106.**
「制戒王(saṃvara)啊!原來您以法(dhammena)
統御親族(ñātīnaṃ),
您具有智慧(medhāvī)且賢明(paṇḍito),
更是親族的守護者(ñātinaṃ hito)。」
**107.**
「您被親族(ñātiparibyūḷhaṃ)圍繞,
國土充滿諸寶(nānāratanamocitaṃ),
敵人(amittā)無法撼動您,
如天帝釋(indaṃva)不敗於阿修羅王(asurādhipo)!」
制戒王(saṃvaramahārāja)讓眾兄弟(bhātikānaṃ)共享榮耀。他們停留半月後,告辭道:「若邊境有盜賊生亂,我們必來支援,請您安心治國。」便各自返回領地。國王終生依菩薩教誨治國,命終後往生天界。
**本生因緣**
佛陀總結:「當時的制戒王是這位懈怠比丘,優婆沙他王子是舍利弗(Sāriputta),其餘兄弟是諸長老比丘,集會大眾是佛弟子,而那位獻策的大臣正是我。」聽聞真諦後,比丘證得須陀洹果(sotāpattiphala)。
463. suppārakajātakaṃ 蘇帕拉卡本生經 (菩薩作船長時具備大智慧的故事)
「浮出又沉沒」——這是世尊在祇園精舍居住時,為講述智慧波羅蜜而說的故事。某天傍晚,比丘們等待佛陀前來說法時,在法堂中坐下交談:「諸位,導師的智慧何等廣大!他的智慧深廣、迅捷、銳利、透徹,能穿透一切。他的智慧如大地般寬廣,如海洋般深邃,如虛空般無邊。在這整個閻浮提(Jambudīpa)中,沒有任何問題能難倒十力者。就像大海的巨浪無法超越海岸,觸及岸邊便消散;同樣,沒有任何問題能超越十力者,一旦觸及導師的腳下便會瓦解。」他們如此讚歎十力者的偉大智慧。
世尊到來後,問道:「比丘們,你們剛才在討論什麼?」比丘們回答:「是這樣這樣的內容。」世尊說:「比丘們,如來並非僅在今日才有智慧。即使在過去,他的智慧尚未完全成熟時,便已具足智慧。他曾身為盲人,卻能憑對大海水流的感知,認出『此處海域有某某珍寶』。」接著,佛陀講述了過去的事。
過去,在拘樓國(Kururaṭṭha),有位名為拘樓王(Kururājā)的國王統治國家,國中有個港口城市叫拘樓卡恰(Kurukaccha)。那時,菩薩投生為拘樓卡恰一位領航長(niyāmakajeṭṭhaka)的兒子,相貌端莊,膚色如金,人們為他取名「蘇帕拉卡童子(Suppārakakumāra)」。他在眾多隨從中長大,十六歲時便精通領航技藝,後來父親去世,他繼任領航長,智慧淵博。凡是他登上的船隻,從未遭遇災禍。
後來,他的雙眼因鹽海水的侵蝕而失明。從此,他雖保留領航長頭銜,卻不再領航,心想:「我要依靠國王維生。」於是前往覲見國王。國王任命他負責估價工作。從此,他為國王評估象寶、馬寶、珍珠、寶石等珍寶的價值。
某日,人們帶來一頭膚色如黑石山的象,說:「這將成為國王的吉祥象。」國王見到後,吩咐:「讓智者(paṇḍita)看看。」人們將象帶到智者面前。智者用手撫摸象身後說:「這頭象不適合作為國王的吉祥象。牠的腳有缺陷,因出生時母親無法用膝蓋接住牠,導致牠落地時後腳受傷。」人們詢問象的來歷,證實智者所言屬實。國王聽後很高興,賜給他八迦訶波那(kahāpaṇa)。
又一日,人們帶來一匹馬,說:「這將成為國王的吉祥馬。」國王也讓智者評估。智者撫摸馬身後說:「這匹馬不適合作為吉祥馬。牠出生當日母親便去世,因缺乏母乳而未正常成長。」這番話也被證實屬實。國王再次高興地賜他八迦訶波那。
另一日,人們帶來一輛車,說:「這將成為國王的吉祥車。」國王仍讓智者評估。智者撫摸後說:「這車用蟲蛀的木材製成,不適合國王。」此話同樣屬實。國王又賜他八迦訶波那。
後來,有人獻上一塊昂貴的羊毛毯,國王仍交給智者評估。智者觸摸後說:「這毯子有一處被老鼠咬過。」檢查者發現後稟告國王。國王再度高興地賜他八迦訶波那。
智者心想:「國王見到如此奇妙之事,卻只給八迦訶波那。他的賞賜像對剃髮師的施捨。我何必侍奉這樣的國王?不如回到故鄉。」於是他返回拘樓卡恰港。
居住期間,商人準備船隻時商議:「該選誰當領航員?」眾人說:「蘇帕拉卡智者(Suppārakapaṇḍita)登船從無災禍。他智慧巧妙,即使失明,仍是最優秀的領航員。」他們去請求他:「請做我們的領航員吧!」智者回答:「朋友,我是盲人,如何領航?」商人說:「主人,即使失明,您仍是我們的最佳人選。」再三懇求下,智者答應:「好吧,既然你們堅持,我會依你們的指示領航。」於是登船。
商船航入大海,前七日平安無事。隨後突發逆風,船隻在普通海域漂流四個月,最終抵達名為「刀鬘海(Khuramālīsamudda)」的區域。那裡的魚長著人臉和刀形鼻子,在海中浮沉。商人見到後,驚恐地問大海的名字,先誦出偈頌:
108.
「浮出又沉沒,人面刀鼻魚。
蘇帕拉卡啊,請問這是何海?」
被問的智者(大士)依據領航經典,以第二偈回答:
109.
「駛離拘樓卡恰,求財眾商旅。
漂泊遠離船,此海名刀鬘。」
此海中多產金剛石。智者心想:「若告知這是金剛石海,他們必因貪婪大量採集導致船沉。」於是未說明真相,只讓船停泊,巧妙用繩索結網,打撈金剛石核心裝入船中,並丟棄其他廉價貨物。
船離開此海後,前方出現名為「火鬘海(Aggimālī)」的區域。那裡如燃燒的火柱或正午太陽般閃耀。商人問:
110.
「如火似太陽,大海現光芒。
蘇帕拉卡啊,請問這是何海?」
智者緊接著以偈頌回答:
111.
「駛離拘樓卡恰,求財眾商旅。
漂泊遠離船,此海名火鬘。」
此海中多產黃金。智者如法炮製,讓人採集黃金裝入船中。
船繼續航行,抵達如凝乳或乳汁般閃耀的「乳鬘海(Dadhimālī)」。商人問:
112.
「如凝乳似奶,大海放光輝。
蘇帕拉卡啊,請問這是何海?」
智者以偈頌回答:
113.
「駛離拘樓卡恰,求財眾商旅。
漂泊遠離船,此海名乳鬘。」
**這片海域盛產白銀**。智者(bodhisatto)同樣用巧妙的方法讓人打撈白銀,並裝到船上。船隻繼續航行,穿越這片海域後,抵達一片呈現深藍色、如同茂密青草或成熟穀物般閃耀的海域,名為「草鬘海(Kusamālī)」。商人們問道:
114.
「如青草似穀物,大海如此顯現。
蘇帕拉卡啊,請問這是何海?」
——他們用偈頌詢問這片海的名字。
智者緊接著用偈頌回答:
115.
「駛離拘樓卡恰(Kurukaccha),求財眾商旅。
漂泊遠離船,此海名草鬘。」
*這片海域盛產青金石(nīlamaṇiratana)**。智者同樣用巧妙的方法讓人採集青金石,並裝到船上。船隻繼續航行,穿越這片海域後,抵達一片如同竹林或藤叢般搖曳的海域,名為「竹鬘海(Naḷamālī)」。商人們問道:
116.
「如竹子似藤蔓,大海如此顯現。
蘇帕拉卡啊,請問這是何海?」
——他們用偈頌詢問這片海的名字。
大士(mahāsatto)緊接著用偈頌回答:
117.
「駛離拘樓卡恰(Kurukaccha),求財眾商旅。
漂泊遠離船,此海名竹鬘。」
**這片海域盛產紅玉髓(masāragalla)和琉璃(veḷuriya)**。智者同樣用巧妙的方法讓人採集這些珍寶,並裝到船上。大士隨後讓人採集珊瑚。
商人們穿越「竹鬘海」後,看到了名為「狂暴漩渦海(Balavāmukhasamudda)」的海域。那裏的海水不斷翻騰,從四面八方湧起,形成如同斷裂懸崖般的巨大漩渦。當巨浪掀起時,一側如同深淵,發出令人恐懼的聲響,彷彿要震碎耳膜、撕裂心臟。商人們見到後,驚恐戰慄地誦偈問道:
118.
「恐怖又駭人,聲響非人聲。
如深淵斷崖,大海如此現。
蘇帕拉卡啊,請問這是何海?」
——他們用偈頌詢問這片海的名字。(註:「非人聲」指不似人類能發出的可怕聲響。)
119.
「駛離拘樓卡恰(Kurukaccha),求財眾商旅。
漂泊遠離船,此海名狂暴漩渦。」
——菩薩用偈頌回答後,補充道:「朋友們,一旦進入這片海域,沒有任何船隻能夠返回。它會將抵達的船隻吞噬殆盡。」船上共有七百人,所有人因死亡恐懼而哀嚎,如同在無間地獄受苦的眾生般淒慘。
大士心想:「除我之外,無人能救他們。我要用真實語的力量為他們帶來安全。」於是他召集商人說:「快用香水為我沐浴,給我穿上新衣,準備一滿壺清水,放在船頭。」商人們迅速照辦。大士雙手捧起水壺,站在船頭,誦出總結性的真實語偈頌:
120.
「自我有記憶以來,自從獲得智慧起,
我未曾故意傷害,哪怕一隻小生靈。
以此真實語之力,願船隻平安折返。」
(註:此處「未曾傷害」指菩薩甚至不曾故意傷害一隻螞蟻。實際上,他一生嚴守五戒。他以這五戒的功德發起真實語之力,並將壺中水灑向船頭。)
**原本需要四個月航程的外海船隻**,因真實語的力量,如神通般一日之內便返回拘樓卡恰港。靠岸時,船隻甚至未擦傷一寸船身,直接停泊在船主家門前。大士將黃金、白銀、寶石、珊瑚、珍珠和金剛石等分給商人們,並勸誡:「這些珍寶足夠你們生活,別再冒險出海了。」他一生行布施等善業,最終往生天界。
世尊結束法義開示後,說:「比丘們,如來往昔便已具足大智慧。」接著將本生故事作總結:「當時的群眾是佛陀的聽眾,而蘇帕拉卡智者(Suppārakapaṇḍita)就是我。」
464. cūḷakuṇālajātakaṃ 小拘那羅本生經
詳見 JaA.536
465. bhaddasālajātakaṃ 賢善娑羅本生經 (佛陀前世今生庇佑親屬的故事)
「你為何穿潔淨衣?」這段開示是世尊在祇園精舍時,針對親屬關係而說的。當時在舍衛城,給孤獨長者家中固定供養五百比丘飲食,毗舍佉和憍薩羅國王也是如此。雖然各處提供的飲食風味各異,但比丘們對國王的供養缺乏信任,因此不在王宮用餐,而是領取食物後前往給孤獨長者、毗舍佉或其他可信賴的居士家中進食。某日,國王收到粗食貢品,便下令:「分給比丘們。」侍從前往食堂回報:「食堂裡沒有比丘。」國王問:「他們去了哪裡?」得知「都在信任的施主家用餐」後,國王早餐後前往世尊處請教:「尊者,什麼是最上等的飲食?」世尊答:「大國王,信任最殊勝。即使是酸粥,若出自可信之人亦覺甘美。」國王又問:「但比丘們對誰產生信任?」世尊答:「大國王,或是親屬,或是信仰家庭。」國王思忖:「若迎娶一位釋迦族公主立為王后,比丘們便會如信任親屬般信任我。」於是起身回宮,遣使至迦毗羅衛城傳訊:「請賜公主與我聯姻,願與貴國結為親家。」
釋迦族聞訊集會商議:「我們依附憍薩羅國王統治,若拒絕聯姻恐引發戰禍,若允諾則玷污血統,該如何是好?」此時摩訶男發言:「諸位勿憂,我女奴那伽摩陀nāgamundā懷孕所生之女名瓦薩婆卡蒂雅vāsabha,現年十六,容貌絕倫,以父系論屬剎帝利種姓,可偽稱『剎帝利公主』送出。」釋迦族應允後召見使者:「同意聯姻,請即刻迎娶。」使者暗忖:「釋迦族素來傲慢,聲稱門當戶對卻可能以卑劣者充數,不如觀察其共食者。」於是提出:「迎親時需帶走與諸位共餐的女子。」釋迦族安排使者住所後,摩訶男授計:「我進食時,你們為瓦薩婆卡蒂雅盛裝,待我取食入口即刻呈上公文稱:『某王來函,請先聽宣』。」
摩訶男宣稱「讓女兒與我共餐」,眾人為少女稍作打扮便引至席間。她伸手向父親餐盤取食時,摩訶男亦與她同取一團共食。當侍從遞上公文,摩訶男右手持盤,左手展閱道:「女兒先用餐吧。」使者見父女共食確認其血緣,未能察覺真相。摩訶男以盛大儀仗送女出嫁,使者攜至舍衛城宣稱:「此貴族女子乃摩訶男之女。」國王大喜,全城裝飾,立她為第一王后。瓦薩婆卡蒂雅深受國王寵愛。
不久王后懷孕,國王派侍從咨詢國師:「釋迦公主瓦薩婆卡蒂雅產子,當取何名?」這侍從耳背,誤將國師所言「此女未孕時已令國王傾心,得子後更受專寵」中的「寵(vallabhā)」聽作「毗琉璃(viṭaṭūbha)」,遂稟告:「陛下,王子可名毗琉璃。」國王以為此乃釋迦族傳統名諱,便如此命名。王子七歲時,見其他王子從外祖家獲贈象玩偶等禮物,詢問母親:「為何無人贈禮予我?莫非母親無親族?」王后謊稱:「釋迦王族路途遙遠,故未饋贈。」
十六歲時,毗琉璃再三請求探訪外祖家,雖遭勸阻仍堅持。王后只得應允,毗琉璃率大隊侍從出發。王后提前送信叮囑:「我在此安好,請勿露破綻。」釋迦族得知毗琉璃將至,派少年們外出避見。當王子抵達迦毗羅衛城,釋迦族集會接待廳。毗琉璃入廳站立,眾人介紹:「這是你外祖父,這是舅舅……」他逐一行禮至最末座,發現無人回禮,質問:「為何無人向我行禮?」釋迦族解釋:「年輕王子們皆外出。」隨後隆重款待數日。離城時,一婢女擦拭他所坐木板,辱罵:「這是奴女瓦薩婆卡蒂雅之子的坐板!」一武士聽聞後查證,向民眾揭露真相,全城嘩然。
毗琉璃聞訊暗誓:「暫且任他們以乳酪水洗我坐處,待我繼位當以鮮血清洗!」侍從返舍衛城後向國王稟報,國王怒斥:「竟以奴女許我!」剝奪母子待遇,僅保留最低配給。數日後世尊入王宮,國王禮拜後坦言:「尊者,您的親族以奴女許我,故削減其待遇。」世尊開示:「大王,釋迦族行為不當,聯姻當門當戶對。然瓦薩婆卡蒂雅既以剎帝利公主身份受封王后,毗琉璃亦屬剎帝利血統——古賢以父系定尊卑,縱使貧婦拾柴女亦可為后。其子曾統治十二由旬的波羅奈,稱木柴王。」遂講述《木柴本生》。國王聞法歡喜,恢復母子原有待遇。
話說國王有統帥名班度拉,因妻子茉莉卡不孕,遣返故鄉拘尸那羅。茉莉卡請求先禮佛,至祇園頂禮世尊後,佛問去向,她答:「夫君因我不育遣返。」佛言:「無此必要,可留下。」她歡喜歸家。班度拉問緣由,答:「十力者令我留下。」統帥思忖:「如來必有深意。」不久茉莉卡懷孕,告知:「我想去毗舍離城的離車族聖池沐浴飲水。」班度拉攜千弓戰車離舍衛城,入毗舍離時,盲智者摩訶利mahāli(曾與統帥同師學藝)聞車輪聲預言:「今日離車族將遭難!」聖池內外戒備森嚴,上有鐵網覆罩。班度拉斬守衛破鐵網,攜妻入池沐浴飲水後驅車返程。離車族聞訊大怒,率五百戰車追擊。摩訶利勸阻:「班度拉將殲滅我們。」眾人執意出擊,智者遂囑:「那你們看到他的車輪陷進地裡直到輪軸時就該回頭;如果還不回頭,就會聽到像雷聲一樣的巨響,那時一定要回頭;如果還不回頭,就會看到你們的車轅被射穿,那時必須回頭;再往前就必死無疑了。」但他們不聽勸告,繼續追趕。
茉莉卡看到追兵後說:「主人,戰車出現了。」班度拉說:「等他們看起來像一輛車時再告訴我。」當所有戰車排成一列時,茉莉卡說:「現在看起來像一輛車了。」班度拉說:「那你抓緊韁繩。」把韁繩交給她後,他站在車上張弓搭箭,讓車輪陷地直到輪軸。離車族人看到這個景象仍不回頭。又前進一段距離後,他拉緊弓弦,發出雷鳴般的響聲,他們還是不停。班度拉站在車上射出一箭,射穿五百輛戰車的車轅,貫穿五百位王公的鎧甲,最後插入地面。那些人不知道自己已被射穿,還喊著「站住!站住!」繼續追趕。班度拉停下車說:「你們已經是死人了,我不和死人作戰。」他們說:「我們這樣的怎麼可能是死人?」班度拉說:「那就解開最後一個人的鎧甲看看。」他們解開後,那人立刻倒地而死。班度拉說:「你們都會是這樣。回家安排好後事,囑咐妻兒,然後卸下鎧甲吧。」他們照做後,全都喪命。
班度拉帶著茉莉卡回到舍衛城(Sāvatthi)。茉莉卡後來生了十六對雙胞胎兒子,個個勇猛有力,精通各種技藝,每人都有上千隨從。他們和父親一起去王宮時,整個王宮廣場都擠滿了人。有一天在審判時,一些被不公正判決的人看到班度拉經過,就大聲喊冤,向他訴說法官受賄的事。班度拉去法庭查清事實後,公正地判決:有主的歸原主,無主的歸公。民眾歡聲雷動。國王問明原因後很滿意,撤換了所有法官,讓班度拉全權負責審判。從此他公正執法。原先那些受賄的法官得不到賄賂,就誣陷說:「班度拉想篡位。」國王聽後雖想克制,卻無法消除疑慮,心想:「若在此處殺他,會招來罵名。」於是又想到:「可以派他去邊境鎮壓盜匪,等他完成任務返回時,在半路上連他兒子們一起殺掉。」於是召來班度拉說:「邊境有叛亂,你帶兒子們去剿匪。」同時秘密命令三十二名勇士:「等他們完成任務回來時,在半路砍下他們父子的首級帶來。」班度拉帶著兒子們和一批精兵出發。盜匪們聽說將軍來了,立刻逃散。班度拉平定邊境後班師回朝。
在離城不遠的地方,那些武士砍下了他和兒子們的頭顱。那天茉莉卡正好邀請五百比丘和兩位上首弟子來應供。早晨有人送來消息說:「你丈夫和兒子們都被砍頭了。」茉莉卡知道後不動聲色,把信揣在懷裡繼續供養僧眾。侍女們給比丘們分飯時,在長老面前打翻了奶油罐。法將(指舍利弗)說:「女施主,打碎的東西已經碎了,不必在意。」茉莉卡從懷中取出信說:「有人送來消息說我丈夫和三十二個兒子都被殺了,我聽了都不在意,何況是打翻的奶油罐呢?」法將說了「心不隨相而動」等法語後離開。茉莉卡召集三十二個媳婦說:「你們的丈夫是因前世業報而死,不要悲傷哭泣,也不要怨恨國王。」
國王的探子聽到這些話,向國王報告了她們的清白。國王深感慚愧,親自去茉莉卡家道歉,並答應滿足她一個願望。茉莉卡說:「我別無所求,只求您允許我和三十二個媳婦各自回娘家。」國王同意了。茉莉卡送媳婦們回娘家後,自己去了拘尸那羅(Kusināra)的娘家。國王讓班度拉的外甥長弓(Dīghakārāyana)繼任將軍。長弓一直尋找機會為舅舅報仇。國王自從殺害無辜的班度拉後,內心不安,享受不到王位的快樂。
那時世尊住在釋迦族附近的竹林村(Veḷu)。國王帶大批隨從去禮拜世尊,把五個王室徽章交給長弓後獨自進入香殿。(此處描述與《中部注疏》2.364等相同)長弓拿到五個徽章後,立即宣布毗琉璃(Viṭaṭūbha)為王,只給老國王留了一匹馬和一個侍女,自己趕回舍衛城。國王與世尊談法後出來,發現軍隊不見了,詢問侍女才知道真相。他說:「我要帶著阿闍世王子(Ajātasattu)去抓回毗琉璃。」但在返回王舍城(Rājagaha)途中,因城門關閉無法入城,在一間涼亭休息時受風寒而死。天亮時,侍女哭喊:「我現在成了無主之人了!」人們聽到後報告了新王。
毗琉璃即位後,想起舊怨,決定:「我要殺光所有釋迦族人!」就率大軍出發。那天早晨世尊觀察世間,預見到釋迦族將遭滅族之災,心想:「我應當去保護親族。」於是托缽回來後在香殿休息,傍晚騰空飛到迦毗羅衛城(Kapilavatthu)附近一棵樹蔭下打坐。不遠處有一棵在毗琉璃國境內的榕樹,樹蔭交界處正在移動。毗琉璃見到世尊,禮拜後問:「世尊為何在這炎熱時節坐在移動的樹蔭下?不如到那邊榕樹的固定樹蔭下休息。」世尊說:「國王啊,親族的樹蔭總是涼爽的。」毗琉璃心想:「世尊是來保護親族的。」於是禮拜後返回舍衛城。世尊也飛回祇園。
國王想起對釋迦族的怨恨,第二次出兵,又遇到世尊而返回。第三次出兵時同樣折返。第四次出兵時,世尊觀察釋迦族往昔的業報,看到他們曾經在河中下毒的惡業即將成熟,知道無法挽救,就沒有再去阻止。毗琉璃王從喝奶的嬰兒開始,殺光了所有釋迦族人,用他們的血洗淨了當年受辱的座位,然後回國。世尊在第三次勸阻國王返回後的第二天,比丘們聚集在法堂議論:「世尊示現神通讓國王退兵,救了親族免於死亡,真是利益親族的典範啊!」世尊回來後問他們在討論什麼,比丘們如實相告。世尊說:「不僅是現在,過去世如來也曾利益親族。」於是講述了過去世的故事。
從前,在波羅奈城(Bārāṇasī)有一位名叫梵授王(Brahmadatta)的國王,他完美地遵守十種王法,以正法治國。有一天他心想:「閻浮提洲的國王們都住在有許多柱子的宮殿裡,所以用很多柱子建造宮殿並不稀奇。不如我建造一座只有一根柱子的宮殿,這樣我就能成為眾王之王了。」於是他召來木匠們說:「給我建造一座宏偉的單柱宮殿。」木匠們答應後,進入森林尋找適合建造單柱宮殿的大樹。他們發現許多合適的樹木,但道路崎嶇無法運輸,就回去稟告國王:「陛下,無論如何都無法運回這些樹木。」國王說:「那就從我的御花園裡選一棵樹吧。」木匠們來到御花園,發現一棵筆直挺拔、備受城鄉民眾敬仰、接受王室供奉的吉祥娑羅樹,就向國王報告。國王說:「御花園裡的樹都屬於我,去把它砍了吧。」木匠們答應後,帶著香花等供品來到花園,給那棵樹塗上香料,繫上彩繩,掛上花環,點燃油燈,舉行祭祀儀式,然後宣布:「七天後我們來砍這棵樹。是國王命令砍伐的。住在這棵樹上的神靈請另尋住處,這不是我們的過錯。」
這時,住在樹上的天神之子聽到這些話,心想:「毫無疑問這些木匠要砍這棵樹,我的天宮將會毀滅。我的生命與天宮共存亡。而且周圍那些年輕的娑羅樹裡住著我的親屬神靈,他們的天宮也會毀滅。他們的生命也與天宮相連。比起自己的毀滅,我更擔心親屬們的安危。所以我應該救他們的性命。」於是半夜時分,他身著天界華服,進入國王的寢宮,使整個寢宮大放光明,站在國王床頭哭泣。國王看見後驚恐萬分,與他交談時首先說了一首偈頌:
13.
「你是誰,身著潔淨衣,凌空而立?
為何淚流滿面,因何恐懼來臨?」
於是天神之子說了兩首偈頌:
14.
「陛下,在您的國土上,人們稱我為賢善娑羅(Bhaddasāla)。
六十萬年來,我一直在此受人供奉。
15.
「歷代國王修建城池,建造房屋宮殿,
卻從未輕視過我。
正如他們尊敬我,願您也如此尊敬。」
這裡「六十萬年來」表示他在波羅奈城和周邊鄉村一直受到供奉和禮敬。「修建城池」指修築城牆等工程。「建造房屋」指地面建築。「歷代國王」啊,那些修築城池的古代國王從未輕視我,沒有砍伐我的住處來建造自己的宮殿,反而對我表示尊敬。「正如他們」是說古代的國王們都這樣尊敬我,沒有一個人砍伐這棵樹,願您也這樣尊敬我,不要砍伐我的樹。
國王聽了又說了兩首偈頌:
16.
「我看不到其他樹木,能像你那顆這樣粗壯挺拔。
它的軀幹如此優美,天生就適合單柱宮殿。
17.
「我要建造一座美麗的單柱宮殿,
將你安置其中,讓你長生不老。」
「將你安置其中」是說親愛的天神啊,我要把你安置在宮殿裡,讓你與我同住,享受最好的香花供奉,快樂地生活。不要擔心失去住處而毀滅,你將獲得長久的生命。
天神之子聽後說了兩首偈頌:
18.
「若您心意已決,要我與樹身分離,
請將我分段砍伐,一塊塊地切割。
19.
「先砍樹梢,再砍中間,最後砍斷樹根。
這樣砍伐我時,死亡就不會痛苦。」
國王又說了兩首偈頌:
20.
「若先砍手腳,再割耳鼻,最後斬首,
這樣處死罪犯才會痛苦。
21.
「賢善娑羅啊,分段砍伐怎會安樂?
你為何要求,要分段砍伐?」
賢善娑羅於是解釋原因,說了兩首偈頌:
22.
「大國王啊,請聽我說,
我要求分段砍伐確有原因,
這原因符合正法。
23.
「我的親屬們安樂成長,
在我庇護下免受風吹。
若我倒下會傷害他們,
給他人帶來不該有的痛苦。」
國王聽後深受感動:「這位天神寧可自己天宮毀滅,也不願親屬的天宮遭殃,真是關愛親屬,我要給他安全保證。」於是歡喜地說出總結偈頌:
24.
「賢善娑羅啊,你為親屬著想,
心地如此善良。
我賜你安全保證,不必再擔憂。」
「安全保證」是說賢善的天神啊,我因你的美德而感動,給你安全保證。我不需要那座宮殿了,不會砍伐你。回去和你的天神眷屬一起快樂生活吧。
天神之子向國王說法後離去。國王遵循他的教導,廣行布施等善業,最終往生天界。
佛陀說完這個法義後,總結道:「比丘們,不僅現在,過去世如來也曾利益親屬。」然後將本生故事聯繫起來:「當時的國王是阿難,那些小娑羅樹上的天神是佛陀的隨眾,而賢善娑羅天神就是我。」
466. samuddavāṇijajātakaṃ 海商本生經 (提婆達多前世今生不見未來過患的故事)
「人們耕種播種卻不知道...」這段偈頌是世尊在祇園精舍時,針對提婆達多(Devadatta)帶著五百信徒墮入地獄的情況所講述的。當時,提婆達多在首席弟子們帶領信眾離開後,因無法承受憂愁,口吐熱血,被強烈的痛苦折磨。他想起如來的功德,心想:「是我在九個月裡一直想著要害如來,但導師心中對我並無惡念,八十位大長老也不怨恨我。現在連我的親族長老舍利弗(Sāriputta)、羅睺羅(Rāhula)長老和釋迦王族都拋棄了我。這都是我自作自受,現在我成了無依無靠的人。我要去向導師懺悔。」於是他假裝要召集信眾,讓五人抬著自己,連夜趕路到達憍薩羅國(Kosala)。阿難(Ānanda)長老向世尊報告:「尊者,聽說提婆達多要來向您懺悔。」世尊說:「阿難,提婆達多見不到我了。」
當提婆達多到達舍衛城(Sāvatthi)城門時,阿難長老再次通報,世尊依然這樣回答。提婆達多來到祇園精舍的蓮池邊時,惡業成熟,身體突然燃燒起來。他想洗澡喝水,就說:「朋友們,把我從擔架放下來,我要喝水。」當他被放下地面時,因業報現前,大地裂開,無間地獄的火焰立刻升起將他包圍吞噬。他意識到「我的惡業已經成熟」,隨即憶念如來的功德,誦出偈頌:
「以此骨骸頂禮最勝者,天中天,該被調御者的調御丈夫的導師,
全知者,具足百福相,我以生命歸依佛陀。」
誦完這偈頌,他就在歸依中墮入無間地獄。他的五百信徒家庭也因支持他、辱罵十力者(佛陀),同樣轉生無間地獄。就這樣,提婆達多帶著五百家庭墮入無間地獄。
有一天,比丘們在法堂討論:「各位,提婆達多這個惡人,因貪求利養恭敬,對正等正覺者生起無理瞋恨,不顧未來危險,帶著五百家庭墮入無間地獄。」世尊到來詢問:「比丘們,你們現在討論什麼?」聽完回答後說:「比丘們,提婆達多不只現在因貪求利養不顧未來危險,過去也曾因只顧眼前享樂,導致眾人遭受大災難。」於是講述過去的事。
過去,波羅奈國(Bārāṇasī)由梵授王(Brahmadatta)統治時,離波羅奈不遠有個住著千戶人家的大工匠村。村裡工匠們常說:「我們會為你們做床、做椅、造房子。」但收了人們的訂金後卻什麼也做不出來。村民們當面指責他們,工匠們被債主逼得無法安住,決定:「我們去外地謀生吧。」於是進入森林砍樹造了大船,推到河裡又拉回岸邊,在離村半由旬的地方停放。半夜他們帶著妻兒登船,漸漸駛入大海,隨風漂流到海中一座島。這島上自然生長著稻米、甘蔗、香蕉、芒果、麵包果、椰子等各種果實。有個先前船難的男子最早到達此島,吃著米飯啃著甘蔗,變得體型肥胖,赤身裸體鬚髮蓬亂地住在島上。
工匠們商量:「如果這島是羅剎的地盤,我們都會完蛋,先佔領它。」於是七八個勇猛全副武裝的人登島佔領。這時那男子剛吃完早餐,喝著甘蔗汁,正舒服地躺在美麗如銀毯的沙灘涼蔭下,唱道:「閻浮提的人們耕種勞作,可享受不到這種快樂,這島比閻浮提好多了!」世尊為比丘們解說時,先誦出這首偈頌:
25.「人們耕種又播種,人類靠業果維生,
他們無緣這島嶼,這島才是我們樂園。」
那些登島的人聽到歌聲:「像是人聲,去看看。」發現那人後以為是夜叉,嚇得僵在原地。那人怕被殺,哀求:「大人,我不是夜叉是人,饒我一命!」對方說:「人哪有像你這樣赤身裸體的?」他再三哀求證明自己是人。雙方寒暄後,工匠們詢問他來島經過。他詳細說明後說:「你們是因福報來此。這是極好的島,這裡不用勞動就有吃不完的自然稻米和甘蔗,你們安心住下吧。不過要注意:這裡雖沒其他危險,但非人會生氣,看到你們大小便會發怒。所以你們要挖沙掩蓋,這是唯一要注意的。」於是他們定居下來。這千戶人家中有兩個首領工匠,一個愚癡貪戀美味,一個聰明不沉溺美味。
後來他們生活安逸變得肥胖,想:「一直喝甘蔗汁沒意思,我們釀酒吧。」醉酒後唱歌跳舞嬉戲,隨地便溺不掩蓋,把島弄得很髒。天神們怒道:「這些人弄髒我們遊樂場!要讓大海漲潮清洗這島。」他們商議:「現在是黑月,今天聚會結束。十五日滿月時月亮升起的時刻,就讓大海漲潮淹死他們。」有位正直天子心生憐憫,黃昏時見他們飯後在門前閒聊,就全身放光照亮全島,站在北方天空說:「工匠們,天神對你們發怒了!別住在這裡,半月後天神會讓海潮上漲淹死你們,快逃吧!」並誦出第二偈:
26.「待到三五夜過後,大海將起大狂濤,
淹沒此島極廣大,速尋他處避難去。」
這天子勸告後離去。這時有個魯莽冷酷的天子想:「要是他們聽勸逃走,我就阻止他們,讓他們全滅亡。」於是也全身放光來到南方天空問:「剛才是否有天神來過?」得到肯定答覆後問說了什麼,聽完就說:「那天神不想讓你們住這,是出於惡意說的。大海從不會漲潮淹沒此島,你們就住這吧。」並說了兩偈:
27.「大海的浪潮絕對不會,淹沒這座宏偉的島嶼。
我親眼見過許多徵兆,不必害怕,為何憂愁?應當歡喜!
28.這裡有豐盛飲食,這座宏偉島嶼已為你們準備妥當,
我看不到任何危險,帶著兒孫們盡情歡樂吧!」
這個(冷酷的)天子用這兩首偈安慰他們後就離開了。等他走後,那個愚痴的工匠首領不聽如法天子(dhammikadevaputta)的警告,召集其他工匠說:「諸位請聽我說!」接著念出第五首偈:
29.「那位從南方來的神明,說這裡安全可信,
北方來的卻不懂安危,別怕!為何憂愁?應當歡樂!」
聽完這話,五百個貪圖美味的愚痴工匠採納了他的意見。但那位聰明的工匠首領不認同,他召集工匠們念出四首偈:
30.「這些鬼神說法矛盾,一個說危險,一個說安全,
現在快聽我的勸告,全體迅速行動以免滅亡!
31.大家齊心造艘堅固船,裝備齊全的大船艙,
若南方神明說真話,北方就是在說謊,
這船能助我們渡難關,同時不必放棄此島。
32.但如果北方所言屬實,南方神明就是騙子,
那我們就全體登船,這樣才能平安到彼岸。
33.智者不該輕信先聽的,也不該盲從後到的話,
要親自審查選擇真理,這樣的人才能得至上。」
他繼續解釋:「各位,我們應該對兩位天神的話都做準備。先造好船但別急著離開。如果第一位天神說的是真的,我們就登船逃離;如果是第二位說得對,就把船停在岸邊繼續住下。」聽完這番話,愚痴的工匠首領反駁:「喂!你看水盆裡的鱷魚(比喻片面之見)太狹隘了。第一位天神對我們有惡意,第二位才是真心為我們好。放棄這麼好的島能去哪?你要走就帶自己的人造船吧,我們不需要船!」於是聰明工匠帶著自己的追隨者造好船,備齊物資在船上待命。
滿月之夜月亮升起時,海浪開始漲潮,最初只有膝蓋高,沖刷島嶼後退去。聰明工匠察覺海水異常立刻揚帆出航。愚痴的工匠們還笑著說:「看吧!海水只是來沖洗島嶼而已。」但隨後浪頭越來越高,從人高到棕櫚樹高,最後七倍於棕櫚樹的巨浪吞沒整座島。聰明工匠憑藉智慧不貪圖享樂,安全脫險;愚痴的工匠首領因貪戀美味無視未來危險,與五百戶人家同歸於盡。
為闡明這個道理,世尊又說了三首覺悟偈:
34.「如同那些海中的商人,憑己作所為平安航行,
智者能預見未來危機,再小隱患也不放過。
35.愚人沉迷慾望蒙蔽心,對未來危險毫無覺察,
當災難臨頭才陷絕境,就像那些海中遇難者。
36.應當提前準備未來事,『免得事到臨頭受阻礙』,
未雨綢繆的智慧之人,臨事決不會手忙腳亂。」
世尊開示完這段法義後總結:「比丘們,提婆達多不只現在沉迷眼前享樂無視未來危險,過去也是如此。」接著點明本生因緣:「當時的愚痴工匠首領是提婆達多,南方來的惡天子是誹謗者拘迦利(Kokālika),北方來的善天子是舍利弗(Sāriputta),而聰明的工匠首領就是我。」
467. kāmajātakaṃ 愛欲本生經 (佛陀今生前世安慰別人的故事)
「愛欲貪求者」的典故——這是世尊在祇樹林時,針對某位婆羅門所講的故事。據說,有一位住在舍衛城(Sāvatthī)的婆羅門,為了耕種田地而在阿致羅伐底河(Aciravatī)岸邊砍伐樹林。世尊看見他居住的地方後,某次進城乞食時特意繞道與他寒暄,問道:「婆羅門,你在做什麼?」婆羅門回答:「喬達摩(Gotama)啊,我在整理田地。」世尊說:「很好,婆羅門,你繼續工作吧。」說完便離開了。之後,世尊又多次以同樣的方式與他互動——無論是清除樹根、翻土、築田埂或播種時,都會順道問候他。到了播種當天,婆羅門說:「喬達摩啊,今天是我播種的吉日。等這季莊稼豐收後,我將以您為首的比丘僧團為對象舉行大布施。」世尊默然接受後離去。
後來某天,婆羅門正在查看莊稼長勢,世尊又來問:「婆羅門,你在做什麼?」婆羅門答:「喬達摩啊,我在看莊稼。」世尊說:「很好。」便離開了。婆羅門心想:「沙門喬達摩常來這裡,必定是想要食物,我該供養他。」正這麼想時,世尊次日又來了。婆羅門對他的信任愈發加深。
莊稼成熟後,婆羅門決定:「明天就收割。」但當晚阿致羅伐底河上游下了一整夜暴雨,洪水沖來,連一根麥稈都沒留下,所有莊稼都被捲入大海。婆羅門見洪水毀了收成,無法承受打擊,捶胸痛哭,倒地哀嚎。
黎明時分,世尊見婆羅門被悲傷淹沒,心想:「我將成為他的依靠。」於是次日到舍衛城乞食後,讓比丘們先回精舍,自己帶著侍從來到婆羅門家。婆羅門聽聞世尊到來,心想:「我的朋友來安慰我了。」便重拾希望,準備座位。世尊入座後問:「婆羅門,你為何憂愁?有什麼困擾嗎?」婆羅門說:「喬達摩啊!您知道我在河邊從砍樹開始辛勤耕作,還承諾等收成後供養您。如今洪水把一切沖進大海,連一車穀物都沒剩下,我因此悲痛欲絕。」世尊說:「可是婆羅門,悲傷能讓失去的回來嗎?」「不能,喬達摩。」「既然如此,為何悲傷?眾生的財富與穀物,該出現時便出現,該消失時便消失。一切條件組合之法皆無常,不必執著。」世尊如此安慰他,並應機說法,講解《愛欲經》(Kāmasutta Sn.772-777)。經文結束時,悲傷的婆羅門證得須陀洹果。世尊使他解脫憂愁後,起身返回精舍。
消息傳遍全城:「世尊拔除了某婆羅門心中的悲傷之箭,讓他證得初果!」比丘們在法堂討論:「道友們,十力尊者與那婆羅門建立友誼,贏得信任後巧妙說法,使他解脫悲傷並證果。」世尊到來時間:「比丘們,你們在討論什麼?」聽完回答後說:「不僅現在,過去我也曾使他解脫憂愁。」於是講述往事。
過去,波羅奈(Bārāṇasī)國王梵授(Brahmadatta)有兩個兒子。他封長子為副王,幼子為將軍。國王逝世後,大臣為長子加冕,但他反覆推辭:「我不要王位,請給弟弟。」最終幼弟即位後,他連副王之位也不要,說:「我對權力沒興趣。」眾人勸他:「那至少留在城裡享用美食吧!」他仍拒絕:「我在這城裡無事可做。」便離開波羅奈,到邊境依附一個富商家族,親手勞作維生。後來人們知道他是王子,不再讓他工作,只恭敬侍奉。某日,稅官來村裡丈量土地,富商對王子說:「主人,我們供養您,請寫信讓您弟弟免除我們的稅賦。」王子答應後寫信:「我現居某富商家中,請看在我的面子上免除他們的稅務。」國王准許照辦。
這時,整個村莊的居民和鄉下的人都來找他,說:「我們也願意向您繳稅,請幫我們免除關稅吧!」他於是也為他們寫信,替他們免除了稅賦。從那時起,所有人都向他繳稅。他的財富和名聲因此大增,同時,他的貪欲也變得越來越強烈。後來,他甚至向整個國家索要稅收,並要求分得半個王國,而他的弟弟(國王)也真的給了他。
然而,隨著貪欲不斷增長,他對半個王國仍不滿足,心想:「我要奪取整個王國!」於是他率領軍隊包圍首都,駐紮在城外,派人送信給弟弟:「要麼把王位讓給我,要麼開戰!」
他的弟弟(國王)心想:「這個愚蠢的人,當初明明拒絕了王位和副王的職位,現在卻說要用武力奪取。如果我殺了他,一定會被人譴責。我要這王位做什麼?」於是回信說:「不必打仗了,王位讓給你吧。」
他奪得王位後,讓弟弟擔任副王。然而,他成為國王後,被貪欲控制,連一個王國都無法滿足,又開始渴望兩三個王國,貪欲的盡頭在哪裡,他根本看不到。
♦ 天帝釋的干預
當時,天帝釋(Sakka)觀察世間:「誰在孝順父母?誰在行布施等善行?誰又被貪欲所控制?」當他發現這位國王被貪欲束縛時,心想:「這個愚人連波羅奈(Bārāṇasī)的王位都不滿足,我要教訓他。」於是化身為一位年輕的婆羅門,站在王宮門口,讓人通報:「有一位精通策略的年輕婆羅門在門口等候。」
國王准許他進入。年輕婆羅門向國王行禮後,國王問:「你來這裡有什麼事?」他回答:「大王,我有重要的事要私下稟報。」由於天帝釋的神力,周圍的人立刻退下。
年輕婆羅門說:「大王,我看見三座繁榮富庶、人口眾多、兵力強大的城市。我可以憑我的能力幫你奪取它們,不必費力,很快就能到手。」
貪欲深重的國王一聽,立刻答應:「太好了!」他甚至沒問:「你是誰?從哪裡來?你想要什麼報酬?」而年輕婆羅門說完這些話後,就直接返回了三十三天(Tāvatiṃsa)。
♦ 國王的懊悔與病痛
國王召集大臣,下令:「有個年輕婆羅門說要幫我奪取三座王國,快去把他找來!同時在全城擊鼓召集軍隊,我們要迅速拿下那三座城!」
大臣們問:「可是大王,您有沒有好好招待那位婆羅門?有沒有問他住在哪裡?」國王回答:「我既沒招待他,也沒問他住處。你們快去找他!」
大臣們搜遍全城,回報:「大王,我們找不到那個婆羅門。」
國王聽後,陷入憂鬱:「我失去了三座城的王位,也失去了巨大的榮耀!一定是因為我沒給他報酬,也沒問他住處,他生氣了才不回來。」他反覆這樣想著,內心焦灼。
由於貪欲的折磨,他的身體開始發熱,體內彷彿燃燒著火焰,肚子劇痛,甚至吐血。血一會兒湧出,一會兒又止住,醫生們束手無策,國王痛苦不堪。他的病情很快傳遍全城。
♦ 菩薩醫生的治療
這時,菩薩(Bodhisatta)從德叉尸羅(Takkasilā)學完所有醫術後,回到波羅奈(Bārāṇasī)父母身邊。他聽聞國王的病情,便說:「我要去醫治他。」
他來到王宮門口,讓人通報:「聽說有位年輕的婆羅門前來為您治病。」
國王說:「連各地最著名的醫生都治不好我,這年輕婆羅門怎麼可能做到?給他些禮物,打發他走吧。」
年輕婆羅門聽後說:「我不收醫療費,我只是來治病,只要給我藥材就行。」
國王這才答應:「好吧,讓他進來。」
菩薩向國王行禮後說:「大王,別害怕,我會治好您。但請先告訴我,這病的起因是什麼?」
國王羞愧地說:「病因有什麼重要的?你只管開藥就好。」
菩薩解釋:「大王,真正的醫生必須知道病因,才能對症下藥。」
國王終於說:「好吧,孩子。」於是他詳細講述:「有個年輕婆羅門來找我,說要幫我奪取三座城……(如前所述)……這就是我的病因,都是因為貪欲。如果你能治,就治吧。」
菩薩問:「可是大王,您覺得靠憂傷能奪回那三座城嗎?」
國王:「不能,孩子。」
菩薩說:「既然如此,何必憂傷?世間一切有生命或無生命的事物,包括我們自己的身體,最終都要捨棄。即使您得到四座城的王位,您一次也只能吃一盤飯、睡一張床、穿一套衣服。被貪欲控制的人,永遠不會滿足。貪欲增長時,甚至會把人推向四惡道(Apāya),不得解脫。」
♦ 菩薩說法
菩薩(Bodhisatta)這樣勸誡國王後,為他宣說法義,並誦出以下偈頌:
37.
「貪求感官欲樂者,若得其所願,
歡喜滿心意,獲得欲求物。
38.
「貪求感官欲樂者,若得其所願,
隨即生新欲,如渴者尋水。
39.
「如牛犢生角,隨成長而長,
如此愚蠢的人,愚蠢不明白。
更多的貪愛與饑渴,增長又增長。
40.
「得到全大地,稻穀與牛羊,
奴僕與傭人,縱得一切仍不足。
如此知道後平靜而行。
41.
「國王征服地,統治至海邊,
不滿意此岸土,猶望彼岸國。
42.
「憶念諸感官欲樂,心永不知足,
看到這樣而謹慎停止,有智慧的人知足滿意。
43.
「透過智慧而滿足最好,不因感官欲樂而被折磨,
智者心知足,不被貪欲控制。
44.
「遠離諸感官欲樂,少慾不貪,
如大海那樣,欲樂難填足。
45.
「如皮匠割皮,製作皮鞋時,
捨棄多餘料,反得真安樂。
若求一切樂,應捨一切感官欲樂。」
♦ 菩薩說法的後續
當菩薩(Bodhisatta)宣說這些偈頌時,國王以白色華蓋為禪修對象,證得了白遍禪那(odātakasiṇajjhāna),他的病也痊癒了。國王高興地從床榻起身,說道:「那麼多醫生都治不好我,但這位聰明的年輕婆羅門卻用自己的智慧良藥讓我恢復健康。」他與菩薩交談時,又說了第十首偈頌:
46.
「您已說了八首偈頌,
每一首都價值千金。
大婆羅門啊,請接受吧,
您的教誨令我歡喜。」
菩薩聽後,說了第十一首偈頌:
47.
「我不需要千金,
也不需要百金。
當我說最後一偈時,
我的心已不再貪戀感官欲樂。」
國王更加歡喜,稱讚菩薩並說出總結的偈頌:
48.
「這位年輕婆羅門真是殊勝,
他是通曉世間的智者。
他徹底明白貪欲——
這痛苦之源。」
菩薩勸誡國王:「大王,請精進修行正法。」隨後,他飛向雪山(Himavanta),出家成為沙門,一生修習梵住(brahmavihāre),禪那不退,最終往生梵天界(brahmaloka)。
世尊講完這個法義後,說:「比丘們,正如我過去使那位婆羅門解脫憂愁,現在我也一樣。」他將本生故事作連結:「當時的國王就是現在這位婆羅門,而聰明的年輕婆羅門就是我。」
468. janasandhajātakaṃ 闍那桑陀本生經 (國王菩薩無師自通渡民眾升天的故事)
導師在祇園精舍時,為教誡憍薩羅國王而講述了「十種愚者」的故事。當時,國王因沉迷權勢與煩惱之樂,既不裁決政務,也懈怠於禮敬佛陀。某日,他憶念佛陀功德,心想:「我要去禮敬大師。」早膳後乘坐華麗馬車前往精舍,禮拜佛陀後坐下。佛陀問:「大王,為何許久不見?」國王答:「世尊,因事務繁忙,無暇禮佛。」佛陀開示:「大王!當如我全知的佛陀,教誡給予者在臨近的寺廟時,疏忽大意實屬不當。作為國王應勤勉政務,如父母般,以無偏私之心秉持十種王道(注:即十種國王應守的道德準則)治理國家。若國王依法而行,臣民亦會效法。這並不稀奇——當受我教誡時你依法治國。古昔智者即使沒有導師指引,仍能依自身智慧確立三種善行(身口意),為大眾說法,鋪就通往天界之路。」說罷,應國王請求講述過去因緣。
往昔波羅奈國由梵授王統治時,菩薩投生為王后之子,取名「闍那桑陀王子」。成年後赴得叉尸羅學藝,歸國時國王命人特赦所有監獄罪犯,立他為副王。父王逝世後繼位,於四城門、市中心及王宮前建立六所施食所,每日布施六十萬金錢,震動全閻浮提。他把監獄清空,以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攝眾,持守五戒,守布薩日,依法治國。並定期召集國民訓誡:「應布施、持戒、禪修,依正法經營事業;年少時要勤學技藝、積累財富;勿作偽證、挑撥離間;勿暴躁刻薄;孝養父母;家族中要尊敬長輩。」如此教導大眾確立善行。某個月圓齋日,他決意:「為大眾的福利安樂,我要更精進地說法。」便鳴鼓聚眾,從王宮侍衛開始,召集全城百姓於裝飾莊嚴的王宮廣場,坐於珠寶天蓋下的華麗高座宣告:「諸位市民!我將開示『應作與不應作』之法,請專心諦聽!」隨即說法。
導師以真理莊嚴的妙音宣說法義,向憍薩羅王清晰揭示:
49.
「確有十種事,未作後悔恨——
闍那桑陀王,如是親口陳述。
50.
「少時不積財,老來貧苦嘆:
『昔未勤聚富』,如此感到悔恨。
51.
「少壯輕技藝,老大謀生艱:
『當年未學藝』,如此感到悔恨。
52.
「往昔作偽證,兩舌背後中傷,
殘暴粗惡語,如此感到悔恨。
53.
「昔行殺生業,殘忍非聖賢,
未有忍辱憐憫,如此感到悔恨。
54.
「的確有許多未婚的女士,
偏犯他人婦,如此感到悔恨。
55.
「豐食當前時,慳吝未施餐,
『昔未行布施』,如此感到悔恨。
56.
「父母年衰邁,青春不復還,
有力未奉養,如此感到悔恨。
57.
「作為老師和教誡者,提供一切欲樂,
卻輕藐父親,如此感到悔恨。
58.
「沙門婆羅門,多聞戒德全,
未曾親近學,如此感到悔恨。
59.
「善修苦行,侍奉善人,
昔未修苦行,如此感到悔恨。
60.
「誰在這十處,有智慧地實行
盡人的義務,他之後便不會後悔。」
菩薩每半月以此模式為大眾說法。民眾遵其教誡,圓滿這十事後皆得生天。
佛陀結束開示後總結:「古昔智者無師自通,依自智慧說法引眾生天。當時的聽眾即今佛弟子眾,而闍那桑陀王即是我。」將本生經作連結。
469. mahākaṇhajātakaṃ 大黑犬本生經 (帝釋天菩薩振興佛教的故事)
關於「黑啊!黑啊!」的教導,世尊在祇樹給孤獨園講述了一段利益眾生的修行經歷。有一天,比丘們在法堂坐下談論:「尊者啊!世尊捨棄自己的安樂,為眾生謀福利,證得無上正覺後,親自托缽持衣,行走十八由旬的路程,為五比丘轉法輪(參見《相應部》SN56.11;《大品》13等;《毗奈耶》2.30),在第五個半月講解《無我相經》(參見《相應部》SN22.59;《大品》20等),使他們全部證得阿羅漢果。前往優樓頻螺,為三兄弟迦葉顯示千百種神通,度化他們出家,在伽耶山頂講解《燃燒經》(參見《相應部》SN35.28;《大品》54),使一千名迦葉行者證得阿羅漢果。為大迦葉行走三伽浮陀的路程,以三次教導授予具足戒。獨自飯後行走四十五由旬,使普庫沙提族之子pukkusātikulaputtaṃ證得阿那含果。為大劫賓那mahākappinassa行走二百由旬,使他證得阿羅漢果。獨自飯後行走三十由旬,使兇暴的指鬘aṅgulimālaṃ證得阿羅漢果。行走三十由旬,使阿羅婆迦夜叉āḷavakaṃ證得須陀洹果,並保護了王子。在三十三天居住三個月,使八千萬天眾通達佛法。前往梵天界,破除婆伽梵天(bakabrahmuno)的邪見,使一萬梵眾證得阿羅漢果。每年在三界遊行,為有善根的眾生授予皈依、戒律及道果。甚至為龍、金翅鳥等各種眾生謀福利。」比丘們如此讚歎十力者的利世功德。世尊到來後問道:「比丘們,你們現在討論什麼?」比丘們回答後,世尊說:「比丘們,這並不奇怪。如今我證得正覺後利益眾生,過去在未斷煩惱時也曾如此。」接著講述了過去的故事。
過去迦葉佛的時代,波羅奈城由烏西那卡(Usīnako)國王統治。迦葉佛通過四聖諦的教導,解脫眾生的煩惱束縛,使涅槃之城充滿,然後入滅。經過漫長的時間,教法逐漸衰微。比丘們以二十一種邪命維生,與在家人交往,生養子女。比丘尼也與在家人交往,生養子女。比丘捨棄比丘法,比丘尼捨棄比丘尼法,優婆塞捨棄優婆塞法,優婆夷捨棄優婆夷法,婆羅門捨棄婆羅門法。大多數人造作十不善業,死後充滿惡道。當時,天帝釋(Sakko)觀察天界不見新來者,再看人間,見眾生墮入惡道,知道佛法衰微,心想:「我該怎麼辦?」決定:「先恐嚇大眾,使他們恐懼,再安慰他們,說法提振衰微的教法,讓正法再住世一千年。」於是命令工匠天子mātali製造māpetvā一隻恐怖的黑犬——體型如摩車(Mocappa)般巨大,四根獠牙放射光芒,能讓孕婦見之流產,顏色漆黑,名為大黑犬(Mahākaṇhasunakha)。用五條繩索捆綁,頸掛紅色花環,手持長鞭,自己穿著兩件袈裟,頭髮分五束紮起,戴紅色花環,背負閃耀如寶石的巨大弓箭,指甲撥動金剛箭,扮作獵人模樣,在城外一由旬處降落,三次高喊:「世界要毀滅了!世界要毀滅了!」嚇唬眾人後進入城區,再次吼叫。
人們見犬驚恐逃入城中,向國王報告。國王迅速關閉城門。天帝釋以十八手跨越城牆,與黑犬一同站在城內。人們嚇得躲進屋裡。大黑犬(Mahākaṇho)當眾追逐恐嚇眾人,直奔王宮。宮中之人因恐懼逃入內殿關門。烏西那卡(Usīnako)國王持劍登樓。大黑犬抬起前腿趴在窗戶上,發出震耳欲聾的吼聲。這聲音下至阿鼻地獄,上至梵天界,震動整個世界。在《維杜拉本生》(JāA.546等)中富那迦夜叉王、《蘆葦本生》(JāA.531等)中蘆葦王、《大護法本生》(JāA.543 等)中善見龍王,以及此《大黑犬本生》中的吼聲,被稱為閻浮提四大巨響。
城中居民嚇得無人敢與天帝釋交談,唯有國王保持鎮定,透過窗戶問道:「獵人啊,你的狗為何吼叫?」回答:「因為飢餓,大王。」國王說:「那我給牠食物。」便將自己和侍從的食物全部餵犬。黑犬一口吞下,再次吼叫。國王詢問後,獵人說:「我的狗還是餓。」國王便命人取來象馬等牲畜的食物,黑犬同樣吃完又吼。國王再命人提供全城食物,結果依舊。國王心想:「這絕非普通犬,必是夜叉!我要問明來意。」於是恐懼地問出第一首偈:
61.
「漆黑恐怖大黑犬,獠牙白亮閃寒光,
五繩纏頸束縛緊,獵人此犬想做什麼?」
天帝釋聽後回應第二偈:
62.
「此犬非為獵獸來,烏西那王聽清楚,
當這黑犬從我手中解脫,牠便會為人間帶來災禍。」
國王追問:「這犬要吃所有人,還是只吃你的敵人?」獵人答:「只吃我的敵人。」國王問:「誰是你的敵人?」獵人答:「那些樂於非法、行為不端者。」國王說:「請指出他們。」於是天帝釋以十偈說明:
63.
「手持鉢盂偽沙門,剃髮披衣裝模樣,
當他們扶犁耕田,黑犬那時便被釋放。
64.
「剃髮尼眾披袈裟,表面修行實虛偽,
當她們沉迷世俗,黑犬那時便被釋放。
65.
「長鬚編髮苦行者,牙齒污垢滿身塵,
放貸逼債謀生計,黑犬那時便被釋放。
66.
「婆羅門雖學吠陀詩句,和祭祀儀軌
但只為錢財行祭祀,黑犬那時便被釋放。
67.
「父母年老力衰時,子女眾多卻不養,
當他們拒絕奉養,黑犬那時便被釋放。
68.
「父母年老力衰時,愚者出言辱罵道:
『你們這些老糊塗』,黑犬那時便被釋放。
69.
「師母,朋友妻,伯母,嬸母,
何時和她們性交,黑犬那時便被釋放。
70.
「婆羅門持劍盾牌,揮舞刀劍行搶劫,
當他們攔路殺人,黑犬那時便被釋放。
71.
「皮膚蒼白寡婦們,粗臂無財,
挑撥離間朋友時,黑犬那時便被釋放。
72.
「狡詐欺騙,懷有邪惡者的思想,
當這些人出現時,黑犬那時便被釋放。」
解釋完後,天帝釋假裝要撲向這些惡人。待眾人恐懼至極時,他佯裝用繩索拉回黑犬,褪去獵人裝束,顯現威光赫赫的天神本相,立於空中宣告:「大王,我是天帝釋。見世界將毀而來。眾生因放縱惡行墮入惡道,天界空虛。從今起我將懲治惡人,望大王警醒!」隨後以四百偈說法,使眾人建立布施持戒的善根,令衰微的佛法再住世千年,然後帶馬夫(Mātali)返回天界。民眾行善後皆得生天。
世尊結束這段開示後說:「比丘們,過去我也曾如此利益眾生。」並點明本生因緣:「當時的馬夫是阿難,天帝釋即是我。」
470. kosiyajātakaṃ 孔雀本生經
詳看 JaA.535
471. meṇḍakapañhajātakaṃ 青蛙問難本生經·
故事在542中詳說
472. Mahāpadumajātakaṃ大蓮華王子本生經(佛陀在今生和前生被誹謗的故事)
翻譯:匿名
這個故事講的是佛陀在祇園精舍時,對一位名叫ciñcam的外道女性進行的談話。當時,佛陀剛覺悟不久,無量的聲聞弟子和天人眾已成為聖者。他的功德廣大,所受到的布施和所獲得的名聲都是非常巨大的。而那些外道就像螢火蟲在晨曦面前,他們所獲得的布施和名聲完全是微不足道的。這些外道心中疑惑,認為:「為什麼只有喬達摩才是佛?我們也是佛!為什麼只有對他布施的人才能獲得大果報?對我們布施的人也獲得大果報!請大家向我們施以布施吧!」他們這樣對周圍的人進行教導,但仍然無法得到布施和名聲。於是,他們私下聚集思考:「我們究竟該用什麼方法,讓人們對喬達摩佛產生非難,使他失去布施和名聲呢?」
這時,舍衛城中有一位美麗的青年女ciñcam,像天女一樣美麗,身體散發著光芒。某位外道對這些怨恨的集會人士說:「如果能夠讓ciñcam,令人們對沙門喬達摩產生非難,那麼他的布施和名聲就會受到損害。」
這些人聽後都表示:「這也是一個方法。」於是就同意了。
隨後,ciñcam來到外道的僧院,按照禮節問候,但外道們卻不跟她交談。她問:「我到底犯了什麼罪?我難道不是已經三次向你們問好嗎?」
外道回答:「我的妹妹!沙門喬達摩讓我們感到困擾,我們所獲得的布施和名聲完全不值一提,你難道不知道嗎?」ciñcam說:「我完全不知道,那我能為你們做什麼呢?」外道回答:「我的妹妹!如果你希望我們安穩,請你用自己的力量讓沙門喬達摩受到非難,希望能夠破壞他的布施和名聲。」
ciñcam回答:「好吧,諸位!這正是我擅長的事情,請你們放心。」她這樣說完就離開了。
接著,她用了女人的欺騙手段,於是凡是在舍衛城的人們,當他們從祇園精舍聽法出來的時候,ciñcam會穿著鮮紅色的衣服,手持香花,朝著祇園的方向走去。如果有人問她:「你現在要去哪裡?」
她會回答:「關你們什麼事?」於是,她便在祇園精舍附近的外道僧院住宿。
早晨,當居士們第一次出城時,她就像是在祇園住宿一樣進入市內。當被問及「你住在哪裡?」
她會回答:「關你們什麼事?」
過了一段時間後,當被問及時,她則說:「我和沙門喬達摩一起住在同一個香室裡。」
眾人都在懷疑:「這真的嗎?」
幾個月後,她開始以布片包住腹部,假裝懷孕,並穿著紅色的衣服說:「我因為沙門喬達摩而懷孕。」使得那些愚笨的人信以為真。
過了八九個月,她又用木製圓板綁住自己的腹部,並將紅色的衣服纏繞在上面,還用牛的下顎骨擦腫自己的手腳和背部,讓自己看起來疲憊不堪。當如來在華麗的座位上講法時,她來到法堂站在如來面前說:「大沙門!你在這麼多人面前講法,聲音是多麼美妙,嘴唇是多麼好看,但我卻因為依賴你而懷孕,卻沒有得到臥室和香油。你自己不照顧我,也不向其他侍者比丘、拘薩羅王、給孤獨長者、大女居士毘舍佉提起這位年輕女子的困苦。你只知道享樂,而不見我懷孕的煩惱。」她這樣說,像是屎團想要污染月亮,公然在大眾中誹謗如來。佛陀停止講法,用如獅子般的聲音大聲說:「姐妹!你所說的事情的真偽,只有我和你知道。」女旃闍說:「確實如此,沙門!只有你和我知道這件事。」
此時,帝釋的寶座出現了熾熱的徵兆,他凝神觀察,知道這ciñcam在無稽之事上誹謗如來,於是他心中想:「我必須澄清此事。」他與四位天子一起來到此處,天子們化為小老鼠,一口咬斷了ciñcam綁住木製圓板的繩子,隨著風吹起她的衣物,木製圓板掉落在她的腳上,將她雙足的腳尖一齊斬斷。眾人罵道:「這不吉利的女人,為什麼要誹謗正覺者呢?」還對她吐痰,用土塊、木杖和手追打她,將她趕出祇園精舍。當她離開如來的視野時,大地開裂,從無間地獄噴出火焰,她穿著親族所贈的衣物,墮入無間地獄。其他外道所獲得的布施和名聲也隨之消失,而十力尊所獲得的卻更加增多。
第二天,僧團在法堂中討論此事,像花朵盛開一般:「各位法友!ciñcam因為無稽之事誹謗如此有大德的正覺者,因此招來了大破滅。」佛陀出現後問:「你們比丘!你們今天在這裡有什麼話?」比丘們回答:「如此如此。」佛陀說:「你們比丘!她不是從今開始就這樣,早在前生她就已經因為誹謗我而遭受懲罰。」於是佛陀開始講述她的過去。
故事回到很久以前,當梵授王在波羅奈治國時,菩薩出生於第一後妃的胎中,擁有如盛開的蓮花般的美貌,於是被命名為蓮華王子。他長大後學習了所有的學問和技藝。然而,他的母后去世後,國王又娶了另一位女子為第一后妃,並讓王子擔任副王。
後來,國王為了平定邊境的擾亂,準備出發,對第一后妃說:「后妃!你請留在這裡,我要去鎮壓邊境。」后妃回答:「大王!我不應當停留,我也想一起去。」國王講述了戰場的危險,說:「在我回來之前,請你不要悲傷地生活。我命令蓮華王子照看你,讓你不至於感到孤單,這樣我就可以安心出發。」國王按照自己的話命令后妃,然後出發了。隨後,他成功擊退敵人,讓地方安定,回到都城外的營地。
菩薩知道父王回來的消息,於是裝飾街道、保護王宮,他一個人去找后妃。后妃見到他美麗的容貌,心中產生了愛慕之情。菩薩在問候後問道:「母后!我該為你做什麼呢?」
后妃回答:「你叫我母親嗎?」
她起身握住他的手說:「請你上床躺下。」
菩薩問:「這是為什麼呢?」
后妃說:「在國王回來之前,我們應該先享受愛欲之樂。」
菩薩回答:「母后!你是我的母親,已經有丈夫了。已婚的女人因為愛欲而破壞貞操,我從未見過,您怎能做出這種不潔的行為呢?」
后妃三番五次地強求,但他都堅決拒絕。后妃怒道:「你敢不聽我的話?」
菩薩回答:「我絕對不能。」
后妃威脅道:「我會告訴國王,斬了你的頭。」
菩薩說:「請隨意。」
說完,他對后妃的行為感到不屑而離開了。后妃心中恐懼,暗想:「如果他告訴父王,我就完蛋了。我得先向王說。」
於是,她不吃不喝,穿上髮製的污穢衣物,身上留下抓撓的痕跡,告訴看護的人:「如果王問后妃去哪裡,告訴他我病倒在床上。」於是,她假裝生病躺下。
國王繞著城市走,進入王宮,卻沒有看到后妃。於是問:「后妃去哪裡了?」看護的人回答:「她正在生病。」
國王聽後進入臥室,問:「我的妃子!你怎麼了?」
后妃聽了卻像沒聽見似的,國王又問了兩三次,后妃說:「大王為何如此多問?王請不要詢問,擁有丈夫的女子,都是像我這樣的。」
國王問:「誰在惱你,請快告訴我,我會斬了這奴才的頭。」
后妃說:「那麼,大王!你留著誰在城中才出發呢?」
國王回答:「蓮華王子留在這裡。」
后妃接著說:「大王離城期間,蓮花王子闖入我居所,我雖然告訴他:『孩子不要這樣做,我是你的母親。』他卻說:『除了我之外沒有其他國王。我要納你入我的后宮中享受愛欲之樂。』他拉扯我的頭髮,幾次強迫我,我不從他的話,他便將我推倒在地拳打腳踢後離去。」
國王沒有調查,怒火中燒,如同毒蛇一般,命令道:「你們快把蓮華王子抓來。」眾人隱藏在城市中,前往王子的住處,將他捕捉並打傷,強行綁住他的手,頭上繫著夾竹桃花環,如同死刑犯般受到殘酷對待,拖著他走。王子如此遭遇,認為是后妃所為,悲聲呼喊:「各位!我對王並沒有犯什麼罪,我是無辜的。」市民們紛紛騷動,說:「大王聽信女人之言,想要殺掉大蓮華王子。」
眾人聚集王子足下叩首哀告:「殿下啊,此事不公!」
侍衛仍將王子押至王前。國王一見就無法抑制怒火:『這個兒子僭越王權!雖然是我的兒子卻竟敢凌辱王后!拖去懸崖把他拋下!』
菩薩說:「我沒有犯下這樣的罪,請不要聽信女人的話而殺了我。」他懇求了幾句,國王仍對他的話充耳不聞。於是,一萬六千宮女等人大聲悲嘆說:「大王!大蓮華王子!這事不應該發生在你身上。」於是,王族、富豪、大臣和廷臣等都說:「大王!王子具足戒德,守護王族的血脈,是國家的繼承者。請不要聽信女人的話而不調查就殺了王子,王者應該善於處理事務。」於是,眾人唱出了七首詩:
106
不論事大小,見到他的罪過,
國王還未自己省察,便施予懲罰與責難。
107
不加思索便懲罰的王,
恰如盲眼的人,吞下帶刺的蠅子。
108
不應懲罰的卻懲罰,應懲罰的卻不懲罰
就如盲人般,不知平坦與不平坦。
109
誰在這些地方,粗細的一切事情
善見而統治,便確實有能力地做
110
僅憑極度柔和,或僅憑極度嚴厲,
皆無法使自身立於崇高之位;因此,應兩者兼行
111.
柔和受輕視,嚴酷帶來怨恨,
知道此兩者後,應行中道。
112.
貪者多言,憤怒者也多言,
大王!不要因為女人而殺害王子。
雖然大臣們如此說,但王仍然不聽,這位愚蠢的王命令說:「你們將這奴才投入盜賊的谷中。」他們唱出了第八首詩:
113.
全世界的人都偏袒王子,只有這位女人這樣說,
所以我應該聽從她的話,速將王子投谷去。
聽到這話後,一萬六千宮女中,沒有人能保持自己的位置而不動,城中的人們紛紛揮手撓頭,捶胸嘆息。王說:「把王子扔進谷中,眾人不得接近。」在眾多悲嘆聲中,王子被抓住腳踝,扔進了谷中。
然而因為慈愛,山神來到說:「大蓮華!你不要害怕。」使他安下心來,雙手抱住他置於胸前,放出天界的光明護送他降落。他被帶到山腳龍王的棲息處,放在龍王的龍蓋中。龍王陪著菩薩到他的棲息之處,將自己的榮譽一半分給他。菩薩在那裡住了一年後說:「我想回到人間交往的地方。」當被問到「你想去哪位國王的國」時,菩薩回答:「我要去雪山出家。」
龍王說:「很好。」於是,龍王抱著他回到人間交往的地方,給他必要的物品後,回到自己的棲息之處。
菩薩進入雪山,出家成為仙人,修得禪定和神通,吃樹根和樹實,住在那裡。
後來有位住在波羅奈的居民來到菩薩的所在,認出菩薩,問:「你不是大蓮華王子嗎?」
他回答:「是的。」
於是,獵師向菩薩行禮,數日之後返回波羅奈告訴國王:「大王!您的王子在雪山出家為仙人,住在葉之庵中。我和王子同住而回來。」
國王問:「你真的親眼見到嗎?」
獵師回答:「大王!這是真的。」於是,國王帶著軍隊來到那個地方,在森林邊上安營。國王只帶著大臣前往葉之庵,向坐在庵口,向閃耀著金色光輝的菩薩問候後坐下,大臣們也致以問候,表示親切的情意後也坐下,菩薩則送國王各種果物以示親愛之意。於是國王問:「你被我扔進深谷,為什麼你還活著?」國王唱出了第九首詩:
114.
在許多tāla樹的‘地獄’中,深和難逃脫,
跌落險峻山崖下,何人能救你出坑?
他回答:
115.
那龍生來有冠冕,力蓋山脊
他捲縮身體保護我,所以我沒有死
116.
來吧,我將帶你回去,王子啊,回到你自己的家;
享受你的王國吧,尊貴的人,何必在森林中徘徊。
王子說:
117.
‘‘如同吞下帶鉤的魚餌,又將它連血帶肉地吐出;吐出了鉤便得安樂,我看自己就是如此。"
國王問:
118.
"你為何稱它為魚鉤,你為何稱它為帶血之物?
你為何稱它為被拉出之物?請回答我的提問。 "
王子答:
119
‘’我稱慾望為魚鉤,那是帶血的象戰場;我說捨棄它們為把它拔出,王啊你當知此。"
菩薩對國王說:「大王!這樣一來,對我來說,這個國家也沒有什麼執著。請王受持十王法,停止不正當的生活,以正法好好治理國家。」
菩薩給予國王忠告,國王悲嘆不已,於是回到了城中。在路上,他問大臣:「我為什麼和這位正直的王子分開呢?」
大臣回答:「大王!這是因為第一后妃的緣故。」
於是國王便命人把她扔進盜賊的谷中,然後回到城裡,好好治理國家。
佛陀講完這番話後,說:「比丘們!這位女子在前生因誹謗我,最終招來了大破滅。
120.
那時的母親是ciñcam,父親是提婆達多,
阿難是龍王,舍利弗是山中的神,
我那時是王子,應如此記住這段本生故事。」
473. Mittāmittajātakaṃ 真友非友本生經(分辨真假朋友的方法)
翻譯:匿名
這個故事講的是佛陀在祇園精舍時,對拘薩羅王的臣子進行的談話。這位臣子在幫助國王方面貢獻頗多,因此國王對他非常尊敬。然而,其他臣子對此感到妒忌,於是計劃離間,說:「大王!那位臣子對您會有不利的影響。」國王調查後,卻沒有發現他有什麼罪行。國王心中思索:「我並未發現他有任何過錯,那我該如何區分他是真朋友還是假朋友呢?」
「除了如來,誰能幫我判斷呢?我去請教佛陀。」
於是,國王在用完早飯後,來到佛陀面前詢問:「世尊!人應該如何判別真朋友還是假朋友呢?」
佛陀回答:「大王!前生的賢者們也曾思考這個問題,並向賢者請教,根據他所言來判別。然後遠離惡友,親近善友。」佛陀應國王的請求,講述了一段過去的故事。
從前,梵授王在波羅奈治國時,菩薩是教導國王關於聖事和俗事的大臣。當時有其他的臣子想要離間其中一位忠臣與波羅奈王的關係。國王沒有看到他有任何罪行,於是心中想道:「我該如何分辨真朋友與假朋友呢?」國王向菩薩詢問,並唱出第一首詩:
121.
智者該如何行事,如何努力精進? 智者者見聞後,知道誰是敵人嗎?
於是,菩薩向王解釋假朋友的特徵:
122
不對他人展顏微笑,也不歡迎別人。
眼睛不凝視他人,反而轉身背對。
123.
對敵人他卻親近,對朋友卻不往來;
阻撓他人得讚美,對辱罵者卻稱讚
124.
不會說出自己的秘密,也不隱瞞他人的秘密。
對你的行為不表示讚賞,也不讚美你的智慧。
125.
他人沒有時他歡喜,擁有時他卻不感到高興
獲得珍奇的食物,他卻不生起對你的憶念。
對你不憐憫,不會希望你能獲得。
126.
這些十六種特徵,存在於假朋友身上。
賢者能夠看見並辨別出這些非朋友的特徵。
菩薩唱完以上五首詩後,國王又問:
127.
知道什麼的業,智者怎樣努力
智者怎樣見和聞而知道朋友?
菩薩於是唱出真朋友的特徵:
128.
憶念離去的人,歡喜於回來的人。
歡喜之情隨著喜悅而來,柔和的語言作為歡迎。
129
與你的朋友交往,不與你的朋友交往
制止對你的辱罵,讚美對你的讚賞者
130
會對你說出秘密,能夠保守你的秘密。
會讚美你的行為,並讚美你的智慧。
131
對你的得到而感到歡喜,對你沒有不歡喜。
得到稀有的食物,便會生起對你的憶念。
對他寄予同情,希望你也能獲得。
132
這些十六種特徵在真朋友上實際存在。
賢者能夠看見並辨別出這些真朋友的特徵。
國王聽了菩薩的話,感到非常高興,並賜予他最高的榮譽。
佛陀講完這段法語後,說:「大王!在前生也曾有類似的問題,賢者們也曾說過。根據這三十二種特徵,這是非朋友還是真朋友呢?請你分辨一下。」於是,佛陀總結了本生和今昔的故事:「那時的國王是阿難,賢明的大臣正是我。」
474. ambajātakaṃ 芒果本生經(提婆達多在今生和過去世也曾拋棄導師的故事)
翻譯:匿名
這個故事講的是佛陀在祇園精舍時,對提婆達多的談話。提婆達多自言自語地說:「我已經成佛,沙門喬達摩不是我的師父,也不是我的指導者。」他因此拒絕了佛陀的教導。結果,他失去了禪定,開始分裂僧團,逐漸來到舍衛城。然而,當他靠近祇園精舍時,大地突然裂開,把他吞入無間地獄。
於是,僧團在法堂聚集,討論這件事,像花開一樣熱烈:「各位法友!提婆達多拒絕了師尊的教導,招來了大破滅,現在他已經出生在無間地獄中。」佛陀從那裡出來,問道:「比丘們!你們今天在這裡在討論些什麼?」比丘們回答:「這樣,這樣。」佛陀說:「你們比丘!這不是提婆達多第一次這樣,他前生也曾拒絕導師的教導,最終導致大破滅。」於是,佛陀開始講述過去的故事。
從前,當梵王在波羅奈治國時,國王的祭司一家因為一種可怕的疾病而全死了,只有一個兒子逃出了。這個兒子來到叉尸羅,向一位著名的阿闍梨學習三吠陀及其他知識。學習結束後,他告別阿闍梨,前往各地行腳,經過某個邊國的城市。附近有一個賤民旃陀羅族的大村莊,當時菩薩住在這村中,智慧通達,他知道如何獲得不合季節的果實的咒語。每天早上,他提著籃子從村中出發,來到森林中的一株菴羅樹下,站在離樹七步遠的地方,唱念咒語,並用一杯水灌溉菴羅樹。於是,樹上的枯葉脫落,新的葉子長出來,花開結果,果實成熟,味道美妙,猶如天界的果實般從樹上掉落。菩薩把想吃的果實都撿起來,其餘的裝滿籃子帶回家,將這些果實賣掉以養活妻子。
這位年輕的婆羅門看到菩薩能夠得到不合季節的熟芒果並賣掉,心中想:「他能做到這一切,必定是因為咒語的力量。我也想向他學習這個無與倫比的咒語。」於是,他窺探到菩薩獲得芒果的方法,明白了,但他不會咒文。於是,他在菩薩尚未回來的時候,來到他家,故作不知地問菩薩的妻子:「師尊去哪裡了?」回答說:「去森林了。」他於是站在那裡,等著菩薩回來。不久,他看到菩薩回來,便迎上前,接過菩薩的籃子放回家中。菩薩見狀後便對妻子說:「這年輕人想來學習咒語,但他不是正直的人,若讓他接觸,咒語就會失效。」
而這位年輕人也暗想:「我要透過侍奉老師來獲得這個咒語。」
從那時起,他在菩薩家中做各種雜務,採薪、搗米、煮飯、洗面或洗腳等等。某天,菩薩對他說:「小徒弟!你能幫我找一個足架嗎?」然而,沒有足架,他便整夜坐着,讓菩薩的腳搭在他的腿上。後來,菩薩的妻子生孩子時,他則全心全意地處理產房的所有事務。某天,菩薩的妻子對菩薩說:「老公!這年輕人性格很好,只希望您教他咒文。我們需要他幫忙種種事情,至於他能否得到咒語的力量姑且不論,請您教他吧。」
菩薩說:「好吧。」於是便答應教他咒語,然後對他說:「這是世間無與倫比的咒語,依此你可以獲得莫大的財寶和名聲,當王和王的大臣問你,誰是你的師父時,你可不要隱藏我的名字,為什麼呢?如果你以在旃陀羅門下學到的咒語為恥,卻說是由高種姓的婆羅門教的話,那麼這個咒文的力量將會永久消失。」
他回答:「我怎麼會隱藏您的名字呢?無論誰問我,我都會說是您教的。」
他這樣回答後,與菩薩告別,離開了賤民旃陀羅的村莊。途中,他默念咒語,不久便來到波羅奈都城。於是,他依靠這咒語賣芒果,變得非常富有。
某日,王的園丁從他手中購得芒果,獻給國王。王吃後問道:「你從哪裡得到如此美味的芒果?」大臣回答:「大王!有一位年輕人正賣季節外的芒果,我是從他那裡得到的。」王說:「那好,讓他以後也向這裡帶來芒果,你可以告訴他。」園丁照辦了。自此以後,這位年輕人便向宮廷提供芒果,王命他成為王近侍,於是他逐漸成為王的用人,得到很多財寶,也逐漸贏得王的信任。
某日,王對他問道:「年輕人!你在適宜生長的季節之外,從哪裡得到如此色香味俱佳的芒果?究竟是龍、金翅鳥、天人,還是某人授予你的?或者是依靠咒語的力量?」
年輕人回答:「大王!並沒有任何人授予我這果實,我擁有世無雙的咒語,這些芒果全是依靠咒語的力量得來的。」
國王問道:「那麼,什麼時候我們能親眼見到你的咒語的力量?」
年輕人回答:「很好,大王!我會讓您見識的。」
於是,第二天,王與他一起前往王的園中,王命他:「讓我看看。」他答應,走到芒果樹前,距離七步,唱誦咒語,向樹灌水,芒果樹如前所述,果實突然掉落,就像大雷雨般。眾人為之驚嘆,拍手喝彩。王吃完果實後,給他許多財寶,接著問道:「年輕人!如此世間珍奇的咒語,究竟是由誰所教的?」
年輕人心中思索:「若我說是由賤民旃陀羅教的,這會是可恥的事情,讓人們對我惡言相向。我既然已經學會了咒語,現在沒有理由失去它,應該說是名聲顯赫的導師教我的。」
於是,他說謊道:「是得自叉尸羅世間無雙的導師教的。」他這樣說,拋棄了真正的導師。此時,咒語的力量忽然消失。王卻不知,依然非常高興地和他一起回城。
又有一天,王想再次吃芒果,來到王的園中坐在吉祥的石台上說:「年輕人!你持芒果來。」
他回答:「遵命。」
走到芒果樹前,站在離七步的地方,唱誦咒語。然而,這時他的咒語力量已經消失,他知道這個情況後,面色通紅地站在那裡。國王心中思索:「他以前取來的芒果如厚雲帶來的雨水般,掉下很多芒果。這次為何卻全然不動,究竟是什麼原因?」於是,國王問他,唱出第一首詩:
1.
梵行者!你曾為我帶來芒果,
有大有小
婆羅門!如今你再以咒語的力量
為何不現出一顆果實?
年輕人聽後心中思索:「如果我說今天無法取得芒果,王必定會發怒,我需要說謊來欺騙他。」於是唱出第二首詩:
2.
我等待著星宿的組合,卻不見剎那與須臾的結合;
只要剎那間得到星宿的組合,必將獲得豐碩的果實
國王非常驚訝:「之前這年輕人未曾提及星辰,現在怎麼會這樣?」於是唱出接下來的兩首詩:
3.
你之前未曾言說星宿之合,亦未提及剎那須臾;
透過自己取得豐碩的芒果,色香味美皆具足。
4.
「婆羅門啊,從前你誦咒祈求,樹木果實便顯現;
如今你雖誦咒祈求,卻不見任何果實,這究竟是何道理? 」
年輕人聽後心中思索:「說謊來欺騙國王已經不可能了。如果我說出實情,會被國王懲罰,但即使如此也應該說出真實。」於是唱出接下來的兩首詩:
5.
「我本是賤民旃陀羅的學生,他依法傳授咒語;
若隱瞞姓名與種姓,咒術就會失效。」
6.
「國王詢問時我欺瞞,妄語出口咒術散;
謊稱為婆羅門所教授,如今失去咒唯有悲嘆。」
王聽後怒斥:「這惡人奴,對如此珍貴的寶物不在乎,既然得到殊勝的咒語,出身的高低又有何價值?」
於是王憤怒地唱出以下的詩:
7
蓖麻樹與絍婆樹,肉色花樹也無妨。
索蜜之人尋找蜂巢處,蜜糖所在的就是殊勝了。
8
剎帝利與婆羅門,吠舍、首陀旃、陀羅。
補羯婆與任何族,誰了知法,他就是人中之主。
9
應當施鞭笞與極刑,絞殺這卑劣之徒;
艱難地得到無上的利益,卻因為傲慢與過慢而毀滅
國王的臣子們依照國王的命令對他施行懲罰。國王說:「你快去向你的師尊謝罪,如果能重新獲得咒語,便可以回到這裡,若得不到,斷然不許再來這裡。」於是,他被放逐。
他已無處可依:「除了師尊之外,自己已經無依無靠,前往何處呢?我得去向師尊謝罪,並重新請求授予咒語。」他悲痛地走向師尊的村莊。菩薩看到他來了,對妻子說:「你看,他這個不良者失去了咒語,又回來了。」他來到菩薩面前,向師問好,坐在一旁。師問:「你為什麼又來了?」他回答:「師尊!我因為說謊而拋棄了您,導致了大毀滅。」他這樣說,向師逐一講述了自己的過錯,並請求教導咒語,唱出詩:
10
如同一個人自以為這是平坦之地,卻踏入了一個坑洞、洞穴、地面上的凹陷處、糞池;
以為踏在繩索上卻發現是黑蛇,盲人執火以為明;
如是我冒犯了智者,摧毀了咒語想再成就它
於是老師說:「你為何這樣說?若盲人預先被指示,則應注意坑洞而行。我以前也曾對你指示過,現在為何還有面目來到我這裡?」
於是唱出下一首詩:
11
我依法而給了你這個咒語,你也依法地獲得了
因為自己的傲慢卻不說明本質,在法上住立的話便不會失去咒語了
12
愚者雖經艱辛得咒語,此乃人世間難得之物;
縱得咒語卻沒有智慧去維持,因為妄語而身敗名裂
13
「愚者迷亂不知恩,說妄語而無節制,
我不再教你這些了,從哪裡再來咒語?走吧!我不高興!
於是,他被導師所驅逐。他想:「我活著還有什麼意思呢?」於是,他進入森林,悲痛而死。
佛陀講完這番話後說:「比丘們!這不是提婆達多第一次這樣,前生也曾拋棄導師,最終導致大破滅。」於是,佛陀總結了本生和今昔的故事:「當時忘恩的年輕人就是提婆達多,國王是阿難,賤民旃陀羅正是我。」
475. phandanajātakaṃ 攀達納樹本生經(佛陀調解紛爭的故事)
翻譯者:匿名
這個故事講的是佛陀在盧奚多河岸時,對一群人爭論的談話。這段故事在拘那羅本生譚(第536)中會有詳細的說明。當時,佛陀在眾人面前說:「大王!」並開始講述以下故事。
從前,當梵授王在波羅奈治國時,城外有一位木工以製作馬車為生。
那時,雪山地區有一棵名叫攀達納的大樹,樹下有一隻黑獅子為了獵食而橫臥在樹根下。某天,突然一陣大風吹起,吹落了枯枝,掉在獅子的肩上,讓他的肩膀受了些傷。獅子驚慌地跳起來,回頭察看來路,卻什麼也沒有發現。「或許是這棵樹的樹神不能容許我在這裡休息。好!讓我弄個明白。」獅子心中怒火中燒,便對大樹喊道:「我從未吃過你樹上的一片葉子,也未曾傷害過你樹上的一根枝條,你容忍其他野獸來,卻不允許我在此休息,我究竟做了什麼?你等著,幾天後我會把你連根拔起,切成碎片。」獅子如此威脅樹神,然後離開。
此時,這位婆羅門木工與幾個人一起去尋找製作馬車的木材,偶然來到現在的這個地方。他們在某處停下車,手握斧頭和刀,尋找合適的樹木,正好來到攀達納樹前,便走近。黑獅子見到他,低聲自語:「今天該到我復仇了。」於是他在攀達納樹的根部等待。木工四處觀望,從攀達納樹的附近向外走,獅子心中想:「在他未走之前,我先和他談談。」於是唱出第一首詩:
14.
你手持斧的男人,深入森林中,
我問你,你想伐哪種樹木?
木工聽到這話,心中驚訝:「這真是奇事,獸類竟然會說人類的語言,這是我從未見過也未曾聽過的事情,這隻獅子一定知道什麼樹木適合做馬車。」於是他回答道,唱出第二首詩:
15.
你在森林中行走,平坦崎嶇皆經歷;
我問你,朋友,請告訴我,什麼木材最堅硬?
獅子聽後,心中暗自得意:「我終於可以實現自己的願望了。」於是唱出第三首詩:
16.
既非娑羅樹,也非竭地羅,
阿沙于那樹非,況且樹達瓦。
有樹攀達納,堅固適合車輪。
木工聽後非常高興:「今天真是幸運,進入森林有獸教我馬車的適材,真是太好了。」於是詢問獅子,唱出第四首詩:
17.
這樹的葉子是什麼形狀?它的樹幹又是怎麼樣的?
我問你,你可知道攀達納樹?
獅子回答,唱出兩首詩:
18.
樹枝垂而彎,柔軟卻並未折斷,
樹名攀達納,我正在其下立。
19.
車輻與轂軸,所有車的輞,
一切都適合你用,攀達納樹皆具。
獅子教完後,便轉身走去,而木工開始伐樹。樹神心中思索:「我並未向獅子身上掉下任何東西,但獅子如此憤怒,想使我的家園崩潰,我也將隨之滅亡。現在必須想一個辦法,讓獅子消失。」
於是,他假裝成樵夫,走到木工面前問道:「你找到了好樹,想用來做什麼?」木工回答:「想做馬車的輪子。」
樵夫說:「這樹要製作馬車,是由誰教你的?」
木工說:「是黑獅子教的。」
樵夫說:「如果真是他教的,那麼這樹固然能做出很好的馬車,但如果能割下獅子的皮,做成四指寬的鐵板包裹於車輪邊緣,那麼車輪會更加堅固,你就能獲得巨大的財產。」
木工問:「但獅子的皮從哪裡來呢?」
樵夫回答:「你真愚蠢,這樹長在森林裡,怎能逃去。你可以去找教你砍樹的獅子,問他:『你指的樹應從哪裡砍起的?』然後跟著他去。如此一來,他就會毫無疑慮地告訴你從這裡砍,從那裡砍,然後你就用利斧將它砍斷。接著取下他的皮,吃掉他的肉,最後再砍樹。」於是,他就這樣挑起了仇恨。
佛陀為了說明這件事情唱出了這首詩:
20.
攀達納樹(的樹神)如此說:
我也有話說,bhāradvāja請聽我
21.
這獸肩上的皮,切成四指寬,
用它包裹車輪,會更堅固。
22.
如攀達納(樹神),如此復仇,
(獸王)生起未生(的事端),惡意帶來痛苦。
木工聽了樹神的話,心中歡喜,認為有理,說:「今天真是幸運的一天。」於是,他殺了黑獅子,伐樹取回了皮。
佛陀說明這件事時說:
23.
如此對攀達納樹起惡意
攀達納樹(神)也跟著起惡意,
互相爭吵,最終導致彼此滅亡。
24.
在這世間,當爭吵生起時,
就像這兩者的例子,如孔雀的舞蹈般起舞。
(就像孔雀跳舞時必然要顯露其隱密的羽毛那樣,人們互相揭露對方的弱點)
25.
我現在對你們說吉祥的話,在這裡聚集的你們
應該互相友好地問候,不要怨恨如攀達納(樹神)
26.
應該學習團結,這是佛陀所讚美的,
樂於和諧是如法的,那就不離執著的解脫
大王聽到這番法語後,眾人皆和解。
佛陀講完這段法語後,為這個故事的今昔做結語:「當時在那同一片森林中,見到這一切事情的樹神就是我。」
476 javanahaṃsajātakaṃ 天鵝王本生經 (佛陀今生前世開示生命短暫的故事)
翻譯:匿名
此一本生經是佛在祇園精舍時,關於堅法經(SN20.6)之教說所作之談話
佛陀說:「比丘們!我給你們舉個例子:有四個強壯的射手,技術高超,分別站在四個方向。這時有一個男子走來,說:『這四個射手力量強大,技術熟練,站在四方射箭。等我在箭還沒到達之前,就把箭抓住。』你們怎麼看?比丘們回答:『這名男子真是敏捷啊。』佛陀說:『實際上,他的敏捷還不如日月運行的速度。比丘們!比起月亮和太陽的速度,天神在天上飛行的速度更快;而且還有比這更快的速度。比丘們!這名男子直到神明的速度,都還比不上壽命耗盡的速度。所以,比丘們,你們應該要學會『不要疏忽大意地生活』。』
在講完這段經文的兩天後,比丘們聚集在法堂,互相討論:「各位法友!佛陀站在佛的境界,告訴我們生命是如此衰減脆弱;令凡夫比丘生起極大的怖畏,佛陀的力量真的不可思議啊!」
這時佛陀從那裡出來詢問:「你們在這裡談論什麼呢?」
比丘們回答:「是的,世尊。」
佛陀說:「這不是什麼奇特的事情。現在我以一切知智而告訴你們生命短暫來警策比丘。在過去,我也曾生為鵝,告訴大家生命的短暫,令波羅奈王及他的臣下感到警悟,為之說法。」
於是,佛陀講述了過去的故事。
在很久以前,波羅奈王治國的時候,菩薩生為金翅鵝王,周圍環繞著九萬隻金翅鵝。某天,他帶領其他金翅鵝一起飛到閻浮提的平原,吃著湖邊自然生長的米;之後在空中展開像筵席一樣的飛舞,從波羅奈的一端飛到另一端,然後又返回心峯山。
波羅奈國王看到這情景,對朝臣們說:「這樣的威儀才稱得上是王。」因此他對菩薩產生了敬愛之情。他手持花環、香料和膏藥,仰望表示敬意,並命令家臣們準備樂器為其演奏。菩薩看到國王對自己表示敬意,便問其他金翅鵝:「國王為什麼對我們這麼尊重呢?」其他金翅鵝說:「希望與您交朋友。」菩薩回應:「好吧,我就與國王做朋友吧。」
某天,國王出游時,菩薩來到阿耨達池,用一隻翅膀沾水,另一隻翅膀取來檀香粉,為王洗澡,然後撒上檀香粉,隨著眾人圍觀,一起飛回心峯山。自那以後,王急切希望再次見到菩薩,說:「今天一定能見到我的朋友。」國王坐著朝那方向眺望。
這時,菩薩有兩隻年輕的金翅鵝跟隨,他們想要和太陽比速度,告訴菩薩。可是菩薩說:「太陽的速度非常快,你們這些年輕的鳥根本無法比擬。你們一定會在半途死去,絕對不能去。」他們卻反覆請求,菩薩也再三阻止,但他們執意要去,結果在太陽升起之前就飛了出去。菩薩沒有看到他們,心想:「他們無法與太陽比速,必定會在途中死亡,我必須救他們。」於是他飛到犍陀羅山的山頂。不久,太陽升起,兩隻年輕的金翅鵝和太陽一起飛翔,菩薩也跟著一起飛。然而其中一隻年輕的金翅鵝在早晨已經飛得疲憊不堪,感覺翅膀根部如火燒般熱,向菩薩求救:「兄弟!我已經無力了。」菩薩回答:「不要害怕,我來救你。」便用翅膀將他包起來,帶回心峯山,放在其他金翅鵝中。然後菩薩再次飛向太陽,與另一隻一起向天空奔馳。當第二隻年輕的金翅鵝在午間時也感到疲倦,向菩薩求救,菩薩也同樣安慰他,將他包起來,帶回心峯山。此時,太陽已經升到空中。
菩薩心想:「今天可以測試一下自己的體力。」他用某種速度飛到犍陀羅山的山頂;接著從那裡起飛,以某種速度飛向太陽,有時快些,有時慢些。他心想:「與太陽比速度根本沒有意義,我是因為不如裡作意才這樣做。這樣做又有什麼好處?不如回到波羅奈,和國王朋友談一些有意義的事情。」於是他折返,在太陽還未行走到天空中央時,以極速圍繞整個圍輪世界一周,逐漸減緩速度,又環繞整個閻浮提,最終回到波羅奈城。波羅奈的市集因為金翅鵝的飛行而好像被天鵝覆蓋般,不見絲毫空隙。當他逐漸放慢速度,空中才出現間隙。菩薩慢慢減速,從空中降落,站在獅子籠中。王見狀非常高興,說:「我的朋友來了!」於是為他準備了一個黃金的座位,說:「請進來,坐這裡吧。」
然後唱了第一首詩:
27
金翅鵝降臨在這裡,看見你的樣貌讓我心喜悅!
你作為主宰者現在來到了,請在這裡和我交流
菩薩坐在黃金座位上,國王用百金千金的香油塗在他的翅膀下,又準備了美味的食物和蜜糖水盛在金碗裡款待他。
國王親自詢問:「朋友!你從哪裡來的?是你一個人來的嗎?」他向王詳細講述了自己的故事。王又問:「朋友!與太陽比速度,你能讓我見到嗎?」
菩薩說:「大王!那樣的速度很難展示出來。」
國王說:「那麼請為我展現相似的速度吧。」
菩薩答應:「很好,大王!請讓我來做一個類似的示範。請大王召集四名神射手。」
國王便召集了射手。菩薩在其中挑選了四個人,帶他們到廣場,在那裡豎起一根石柱,然後把一個小鈴鐺掛在石柱的頂端,四名射手則在石柱附近向四方站立。菩薩說:「這四個人同時向四方射出四支快速的箭,我會在箭還沒落地之前取來,讓它們落在他們的腳前。我的行動可以用鈴聲來告訴你,但我的身影你卻不會看見的。」於是他輕易地取回四支箭,將它們放在射手的腳前,而他自己則停留在柱頂,讓眾人看到他的身影。
菩薩說:「大王!你已經看到我的速度了。」
「大王!這種速度不是我最快的,也不是最中等的,而已經是較慢的了。大王!」
國王又問:「那麼是否有比你更快的速度?」
菩薩回答:「大王!有的。在世間,這些有情壽命消逝的速度,實際上比我最快的速度要快上百倍、千倍乃至十萬倍,沒有任何比那更快的速度。人命就是如此的脆弱。」他以剎那壞滅的方式指出色法的壞滅,接著指出名法的壞滅。國王聽了菩薩的話,因為害怕死亡而無法保持正念,倒在地上。眾人驚慌,向國王的面噴水,使他恢復正念。菩薩對國王說:「大王!不要害怕,修習死隨念,行持正法,廣修布施等福德,精進不要懈怠。」
國王說:「朋友!如果我沒有你這樣智慧的導師,將無法生存。請你離開心峯山,住在這裡,教我法,成為我的導師。」
國王向他請求,唱了第二首詩:
28.
某些人聽到聲音而生愛, 某些人看到姿態後失去了欲
既見且聞都生愛,我因見你而生愛
29.
聽到你的聲音也會生愛,看到你的姿態更加喜悅
既然我那麼愛見你,金翅鵝!願您留在我身邊吧!
菩薩說:
30.
我住在王宮受恭敬,常常禮奉住無憂
但國王喝醉就會命令:「請立即為我煮掉天鵝來讓我吃!」
國王說:「從今以後,我必然永遠戒酒!」並發誓唱了詩:
31.
去吧那些酒!我愛你勝過自己
你住在我家時 我不會喝酒
然後,菩薩用最後的詩說:
32.
狼或鷹的叫聲容易理解
可是大王!人聲比這更難理解(人心難測)
33.
即使以為他是親友、知己或同伴
也可以先歡喜後成為敵人
34.
心若安住於某人,縱遠亦近如親鄰;
心若遠離於某人,縱近亦遠似天涯
35.
如果在這岸有清淨心,越過大海那邊也一樣可以保持清淨心
如果在這岸有邪惡之心,越過大海那邊也一樣有邪惡之心
36.
遠離還是共住,無論在什麼方位你都能愉悅的
無論是遠離還是共住,有如此的意也能增長國家
37.
過長地居住時,愛者成不愛
我請求離去,為免讓之前的愛成為不愛
國王又說:
38.
若有人如此懇求,合掌向你致敬;
侍從百人圍繞你,你卻不應諾我的言語;
我如此向你求,願你再作安排。
菩薩回答:
39.
假如你如此安住,就不會存在障礙
大王你與我的國度也增長
願我們能相見,在日夜流逝之間
況且我已將教誡授予您,您只需將我的位置安置妥當,如此短暫生命中於世間居住時,當精勤不懈,行持布施等善業,不違十種王法,依法治國。若能如是奉行我的教誡,必能與我相見。大士如此教誨國王後,便前往支提山。
如是,菩薩教導國王之後,便回到了心峯山。
佛陀講完這番話後,說:「比丘們!我在前生生於動物的胎中,也曾開示關於壽命短暫的道理。」於是,佛陀為這個故事做了結語:「那時的國王是阿難,一隻年輕的金翅鵝是目犍連,另一隻是舍利弗,而那群金翅鵝是佛的弟子,金翅鵝王就是我。」
477 cūḷanāradajātakaṃ 小那羅陀苦行者本生經 (菩薩幫助兒子渡過女人關的故事)
翻譯者:匿名
這個故事是佛陀在祇園精舍時,對一位少女誘惑的事件所講的談話。住在舍衛城,有一人家有一位十六歲的少女,容貌非常美麗,卻尚未結婚,也沒有人來提親。她的母親心想:「女兒年紀大了,卻沒有人來求婚。在這種情況下,不如用女兒作為誘餌,就像釣魚一樣,引誘一位釋迦族的比丘,使他還俗,這樣我們就可以依賴他生活。」
恰巧有舍衛城有一位良家子弟,初發心出家受具足戒後,便懈怠修行,終日沈溺懶散,熱衷於裝飾身體。那位女居士備辦粥食美味,立於門首觀察往來比丘。她見持三藏持律大德們威儀莊嚴,隨從眾多;又見說法美妙的托缽僧們如不散烏雲般走過,皆難以下手。
忽見一人:目光流盼向外,髮髻半垂,身著細軟內衣,披著皺褶袈裟,手持瑪瑙色缽與美麗的傘蓋,神情放逸,體格粗壯。女居士暗喜:"此人可以誘惑!"於是上前禮拜,接過缽,恭請道:"尊者請入寒舍。"引他入室內設座,供養粥
食。用餐過後,便對比丘言:「尊者從今以後請來應供.」
從那以後,他常常到這家,雙方也變得非常親密。
某天,少女的母親對他耳語:「我們家有些可以享用的事情,但繼承人卻只有一個女兒,還沒有丈夫。」他聽後心中就如被箭所傷。回家後,她告訴女兒:「你可以用你的魅力來誘惑他。」於是,少女打扮得很美,展現出女性的魅力去誘惑比丘。
所謂「醜惡之女」,並非指那些身形肥胖的女人,是指那些沉溺於五欲的人,並不是單純從外貌來判斷。
於是,這位年輕比丘最終成為了煩惱的俘虜,無法再守住佛教的教誨,選擇回到俗世,退還了他的衣鉢,告訴他的導師和其他比丘們:「我厭倦了這種生活。」他們將比丘帶到佛陀面前。
佛陀問他:「比丘,你真的厭倦這種生活嗎?」比丘回答:「是的,世尊,確實如此。」
佛陀問:「為什麼會厭倦呢?」
比丘答道:「因為一位醜惡的女孩。」
佛陀接著說:「比丘,在你前生時住在森林中,那位女孩妨礙了你的梵行,對你造成了很大的傷害。你怎麼又因為她而厭倦呢?」
佛陀應比丘的請求,開始講述過去的故事。
從前,在波羅奈國,梵授王治理國家。菩薩出生在迦尸國的富豪婆羅門家庭,管理家業,但妻子生產一子後去世。他心想:「既然我愛妻也如此死去,我也不免一死,何必再貪戀家庭生活?我應該出家修行。」
於是他拋棄了所有的愛著,與他的兒子一起進入雪山,成為仙人,修煉禪定與通,吃樹果和草根,住在森林中。
這時,住在邊境的盜賊入村襲擊,抓住村民作為奴隸,負擔如山的重物。俘虜中有一位聰慧過人的美女,她心裡想:「他們強迫我們行動,讓我們淪為奴隸。我必須想辦法逃跑。」
於是她說:「各位,我的身體疲憊,希望能稍作休息,再行前進。」她欺騙盜賊,逃往森林中,四處徘徊的時候,菩薩留著他的兒子在仙人那裡,自己去尋找果實。
此時,當早晨來臨時,這位美女來到一個小屋,見到修行者的兒子,試圖用愛欲誘惑他,使他破戒。她說:「你為什麼住在這森林中?快跟我回到村裡生活吧。那裡有色聲香味等欲樂。」
他回答:「我父親去取果實,等他回來後,我們一起出發。」
她心想:「這個天真的年輕人雖然一無所知,但他的父親是一位出家已久的人。如果他回來問我『你在這裡做什麼?』一定會抓住我的腳拖拽,把我丟到森林裡,不如在他父親回來之前逃跑。」於是,她對年輕人說:「我先行,你隨後來。」她指引他路標而去。年輕人看到她離開,心中感到悲哀,無法繼續工作,抱著頭躲在樹葉下。
菩薩回來時,發現了她的足跡,心想:「這是女人的足跡,必會使我的兒子破戒。」他進入樹葉中,卸下肩上的果實,問他的兒子,唱了第一首詩:
40.
木柴未被劈開,水也未被打來;
祭祀之火亦不燒,為何你如愚人般靜坐?
聽到父親的話,年輕人站起來,向父親問好,告訴他自己不想再留在森林中,唱了第二首詩:
41.
我不想住在森林,迦葉父!我現在就和你告別
住在森林中實在艱苦,希望能返回國家去
42.
假如我離此去往他方,安居於某國某鄉;
願婆羅門教我學行儀,指引我遵循法
「我的兒子!那好,我就告訴你在人的世界該怎麼行。」於是,菩薩唱了兩首詩:
43.
如果你離開森林,拋棄果實和草根
而快樂住在國家中,請聽取正法的教誨
44.
小心不要追逐毒物,應該避免深淵
不要陷入泥濘中,小心蛇出沒的地方
修行者的兒子對這些簡單的話不懂其意,便問道:
45.
什麼東西如毒液和深淵?或如泥沼纏行者?
你說的蛇又是什麼?請您告訴我。
父親這時向他解釋:
46.
我的兒子!世上有毒液,叫做酒
香氣容易醉人,悦目怡心
愚人視之為蜜糖,聖者稱它為毒藥,那是梵行的敵人
47.
世間女子啊,她們迷惑著放逸者;
她們偷走年輕人的心,如同風吹散棉絮;
這是墮落的深淵,那羅陀啊,那是梵行的障礙
48.
利得、名聲與恭敬,在他人家中受供養;
此被說為是泥沼,為梵行者的障礙
49.
我兒!擁有軍隊的國王,住在大地上
擁有強大的威力,那羅陀,這就是人間的王
50.
統治者君主,要離開他們的足而行
那被稱為蛇,梵行的那羅陀!
51.
乞食之時抵達他們的住處,當知何處有善德,就在那個地方而行乞食
52.
入他人家為飲食,適量而食勿貪多,於那些色相莫動心
53.
牛欄酒肆與賭場,集會散財諸場所,猶如險道當遠離
年輕人聽了父親的話,恢復了理智,說:「父親!你說的人的世界,我已夠了。」於是,父親接著教導他修習慈心。年輕人遵循父親的教誨,不久修得定力與神通。父子二人都得到不退失的禪定,最終再生於梵天界。
佛陀講完這段法語後,為這個故事做了總結:「當時的女孩就是如今的醜惡之女,苦行者的兒子就是厭倦出家的比丘,而他的父親就是我。」
478 dūtajātakaṃ 使者本生經 (菩薩善巧地從國王那裡獲得黃金的故事)
翻譯:匿名
這個故事是佛陀在祇園精舍時,讚美自己智慧的談話。
比丘們聚集在法堂,相互討論:「各位法友!讓我們看看十力尊者如何巧妙地運用各種方便:對同族的難陀,讓他看到天女群,使他證到阿羅漢果位;給了周利槃陀迦一塊布,並讓他連同無礙解智證到阿羅漢果;對鐵匠的兒子,他讓他看到蓮花,同樣讓他證得阿羅漢果位等等。這些都是用不同的方便來引導眾生。」
這時佛陀走出來,問:「你們比丘們,今天聚在這裡談什麼呢?」
比丘們回答:「如此如此。」
佛陀說:「比丘們!如來並非現在才『依此法而得此果』而善巧方便,前生也是如此巧妙。」於是,他開始講述過去的故事。
從前,在波羅奈國梵授王統治時,有一個國土遭受旱災。那位國王壓榨百姓,只知道聚斂財富。菩薩當時出生在迦尸國的一個婆羅門家庭,成年後前往叉尸羅。他心想:「待我學成後,將以正法乞食,帶回東西來供養師長。」於是,他向一位老師學習知識。學成後,他告訴老師:「師尊,我要去獲得謝禮的供養。」這樣發誓後便出發。
他在國中正直地行乞,最終積攢了七尼伽的金子,準備獻給師尊。在途中,他乘船想渡過恒河,但舟船翻覆,金子全部落水。他心想:「在國中獲得金子現在變得艱難,再次去取謝禮的金子,已經太遲了。若我坐在恒河堤上絕食,國王必會知道,然後派大臣來,我對這些人保持沉默,國王必會親自來見我,屆時我或許可以獲贈對師長的供養。」於是,他便坐在恒河堤上,穿上衣服,將祭祀用的結繩放在外面,自己坐在銀色的沙子上,像是安置了一個黃金的雕像。
許多人看到他斷食而坐,便問他:「你為何坐在這裡?」他卻不發一言。第二天,城門附近的村民聽到他絕食的消息,便來詢問,但他依然無語,村民們看到他憔悴的面容,悲嘆地離去。第三天,城中的人們來了;第四天,官員貴族來了;第五天,王的臣下也來了;第六天,王派廷臣前來,但他仍然不說話。第七天,國王終於感到恐懼,來到他面前,問道:
54.
「婆羅門啊,我曾派遣使者,前往恆河岸邊找禪修中的你;
他們詢問你卻未得答复,莫非你心中藏著痛苦秘密? 」
菩薩回答:「大王!我只想對能解除我痛苦的人發言,其他人對我來說都是無用的。」於是,他唱了七首詩:
55
假如作為迦尸國增長者的你生起苦,
但誰也不能讓你解脫苦,那就不要宣告
56.
誰對於那個生起的苦
能夠以法來使自己解脫哪怕是一部份,
應該愉悅地和他說
57.
豺狼的嚎叫易辨識,鳥類的鳴聲亦分明;
人王的言語最難懂,比前二者更費思量
58.
即使以為他是親友,或者以為是知己或同伴
先前喜悅,之後卻成為敵人
59.
誰問起自己的苦,自己卻不恰當地宣告
你的朋友不愉悅,尋求利益卻變成苦
60.
智者如此地知道時機,因而找到一心專注
智者對其他人宣告痛苦,以柔和語說出義理
61.
假如知道自己不能承受,他人也不能使快樂來到自己那裡
智者便獨自承受痛苦,應當考慮慚愧的真諦
菩薩以七首詩教導王後,接著提到向師尊索取謝禮金的事情,唱了四首詩:
62.
我行於國中,遊歷諸城邑;
大王啊!我為求師之財而乞食
63.
居士廷臣與長者 和有大財富的婆羅門
在那裡獲得七尼伽的黃金,大王!
我失去那個,因此我極度悲傷,大王!
64.
對於大王的人們,我心思量
他們不能夠去除我的苦,因此我不對他們說
65.
大王!對於你,我心思量
能夠去除我的苦,因此我對你說
王聽到他這番話後說:「婆羅門!你無需如此憂慮,我會給你師尊的謝禮。」於是,贈予他失去金子的兩倍金額。
佛陀為了說明此事,唱了最後的詩:
66.
迦尸國的增長者者,獻上了虔誠的供奉
贈送了十四尼伽的黃金
菩薩為國王提供教誨後,向老師布施財物,並廣行布施等福德善業。國王遵循其教誨,依法治國。最終二人都依業報各得其所。
佛陀講完這段話後,說:「比丘們!這不是從今開始,前生已經是這樣的善巧方便了。」於是,佛陀為這個故事作了總結:「那時的國王是阿難,師尊是舍利弗,而那位弟子就是我。」
479 kāliṅgabodhijātakaṃ迦陵伽王菩提樹供養本生經 (阿難尊者今生和前世供養菩提樹的故事)
翻譯者:匿名
這本生經講的是佛陀在祇園精舍時,對於阿難長老供養大菩提樹的事而說法。佛陀為了教導攝受那些根基成熟的眾生而出外遊行的時候,舍衛城的人們各自手持香和花環來到祇園精舍,但卻沒有找到供養的對象。於是,他們把手中的供品放在香室的入口處就離開了;儘管如此,他們仍然感到非常喜悅。
給孤獨長者聽到這件事後,當佛陀回到祇園時,立刻去找阿難長老,說:「尊者!這精舍在如來出發的時候,已經成為無可供養的地方,眾人手持香和花環來供養,卻沒有對象,希望尊者能向如來詢問供養的對象是否存在。」
阿難答應了,於是向佛陀詢問:「世尊!請問有幾類佛塔?」
佛陀回答:「阿難!有三種。」
阿難接著問:「世尊!這三種分別是什麼?」
佛陀說:「分別是舍利塔、物品塔和標示塔。」
阿難再問:「世尊!在您還在世的時候,是否能夠供養這些塔?」
佛陀回答:「阿難!舍利塔是不能供養的,因為那是諸佛入滅後才有的;而標示塔沒有基礎,僅僅是對我的依戀程度而已。然而,諸佛所使用的大菩提樹無論在世和滅後,皆可以為其建塔。」
阿難聽後,說:「世尊!您外出行腳時,祇園精舍無人可以依靠,因此大家都想行供養,但卻沒有供養的對象。我想從大菩提樹取來種子,植於祇園的門口。」
佛陀說:「這很好,阿難!你可以去種植。如是,我在祇園的居住將更為穩固。」
阿難長老告知給孤獨長者、毘舍佉以及國王,準備在祇園門邊挖一個坑,作為種植菩提樹的地方;他又請大目犍連說:「長老!我想在祇園的門口種菩提樹,請您從大菩提樹上取來果實。」大目犍連答應了,飛向菩提道場,那時恰巧從樹上掉下果實,還未落地之前,他用上衣接住,帶著果實回來,交給阿難。
長老阿難告訴拘薩羅王:「今天要植菩提樹。」於是,國王派了很多臣子來準備所需的物品;同樣,給孤獨長者、毘舍佉以及其他信徒們也都前來。長老阿難在種植大菩提樹的地方放了一個金罐,罐底穿孔,裝滿泥土,並在泥土中加香水,然後對國王說:「請把這菩提樹的果實放入罐中,大王!」
國王想:「王權不是永久的,因此種這棵樹,給孤獨長者處理最為合適。」
於是,國王將果實交給給孤獨長者,後者用香泥將果實放入罐中。
香泥剛一離開他的手,眾人都看到一棵像樹幹如鋤頭粗幼的菩提樹強健地長出來,樹高達五十肘,四面上下各伸出五根粗枝,也長五十肘;在瞬間,這棵樹成為祇園中林中之王,實在是壯觀的奇蹟。國王用八百黃金和白銀的罐子裝滿香水,並用盛開的蓮花等裝飾品灑在大菩提樹周圍;又用盛滿香水的罐子一列擺好,並建造七寶的欄杆圍繞,撒上混合著黃金的沙子作為圍牆,還建造了七寶的樓門,形成莊嚴的供養。
長老去見佛陀,說:「世尊!世尊在大菩提樹下成道,願你為了眾生的利益,今天再一次坐在我所植的菩提樹下吧。」
佛陀回答:「阿難!你在說什麼?我在菩提樹下成道,如果在這裡再坐一次成就,那麼其他地方的地面將無法承載我的身體。」
阿難說:「世尊!為了利益眾生,願您以禪定之樂住於此地,享用這菩提樹下的福地吧。」於是,佛陀於菩提樹下以禪定之樂渡過一夜。
長老告訴拘薩羅國王和其他人,舉辦菩提樹的祭典。因為這棵樹是由阿難所植,所以被稱為阿難菩提樹。
這時,比丘們聚集在法堂,相互談論:「各位法友!阿難尊者在如來在世的時候,能夠為植菩提樹行大供養,長老的功德實在是不可思議啊!」佛陀從那裡出來詢問:「你們比丘!你們今天聚在這裡談論什麼?」
比丘們回答:「如是如是。」
佛陀說:「比丘們!這不是從今開始,阿難在前生也曾集合四大洲的人和他們的眷屬,持著許多香和花環,在這大菩提座上舉行菩提樹的祭典。」於是,佛陀開始講述過去的事情。
從前,迦陵伽王在迦陵伽王國的㮈多布囉治國時,有兩位王子,名叫大迦陵誐和小迦陵誐。占相者預言說:「這兩人中,長兄會在父王死後繼承王位,而弟弟則會出家成為仙人,過著乞討的生活,但他的兒子將會成為轉輪聖王。」
多年後,父王去世,長兄繼承了王位,弟弟則成為副王。然而,他總是認為自己的孩子會成為轉輪聖王,這使得他感到驕傲,讓兄王無法忍受,於是抓住小迦陵誐。使者去告訴他:「王子殿下!大王想要抓住您,請您為了保命,快點逃走。」小迦陵誐聽後,帶著自己的印章、細軟毛毯和寶劍三樣東西,對使者說:「憑此信物,請將王位傳給我的兒子。」說完後,他便進入森林,在一條合意的河邊建了庵,開始出家的生活。
摩達國的沙竭市,摩達王有一個女兒,占相者預言:「這位公主將會過乞討生活,但她的兒子會成為轉輪聖王。」全閻浮提的諸王聽聞此事後,立刻前來圍攻這座城市。摩達王想:「如果我將這位公主嫁給其中一位王,那麼必定會激怒其他王,我必須保護好這位公主。」於是,國王帶著女兒和妃子,悄悄逃出城市,進入森林,來到距離迦陵伽王子庵不遠的恆河邊,安定下來,開始出家,撿拾樹上的果實過活。雙親為了保護女兒,將她留在庵中,自己外出採集樹實;女孩則摘取各種花,製作花環。她在恆河岸上爬上開滿花的菴羅樹,向河水中投擲花環,獨自享樂。
某天,她的花環不小心懸掛在正在恆河中沐浴的迦陵伽王子頭上。王子見此,心想:「這一定是某位女性的作品,但這位女性恐怕還不成年,應該是個纖細的少女。我必須去尋找她。」
於是情慾驅使之下,他向上游走去。女孩坐在菴羅樹上,歌唱著美麗的歌曲,王子聽到歌聲,走近樹根下,見到她的樣子,便問:「你叫什麼名字?」女孩回答:「我是一人間女子。」
王子說:「請下來與我交談。」
女孩說:「不,我不能降下來,我是王族所生的。」
王子說:「我也是王族所生的,請降下來與我交談。」
女孩回答:「不,我不能降下來,若你是王族所生的,請誦王族的咒語。」
於是,兩人互相吟唱咒語,女孩才從樹上降下來,兩人非常投契。雙親回來後,女孩將迦陵伽王子的事告訴父母,雙親聽後說:「很好。」於是答應讓女兒與王子成為夫妻。
兩人在一起和睦相處,女孩懷孕十個月後,生下了一位男孩,命名為迦陵誐。男孩在父親和祖父面前成長,學會了所有的知識。
此時,父親通過宿曜的運行判斷出他的兄弟已經去世。「你不能留在森林中,你的伯父大迦陵誐已經去世,你應該去㮈多布囉繼承我們的王國。」說完,他將印章、細軟毛毯和寶劍交給兒子,並告訴他:「在㮈多布囉某某街上住著我們的忠臣,你去找他,向他展示這三樣物品,告訴他你是我的孩子;這樣,他會幫助你繼承王位。」
於是,父親派兒子去完成這件事。孩子向父母和祖父告別,憑著自己的福德和神通,飛上天空,找到忠臣的家,進入內室,被問:「你是誰?」
他回答:「我是小迦陵誐的兒子。」他展示了三樣物品,忠臣通知了王宮的人。
於是,廷臣們立即在全城宣佈,要求全市裝飾,為他豎起國王的象徵之傘,讓他即位。
此時,有迦陵誐婆羅豆婆遮祭司告訴他成為轉輪王的十種功德,他一一完成,到了十五日的布薩會,從東方出現了金輪寶,從象群中出現了白象寶,從馬群中出現
了駿馬寶,從毘富羅山出現了摩尼寶,同時顯現了玉女寶、居士寶和主兵臣寶。他統治了整個閻浮提世界,有一天,他乘坐全身潔白如雪山般的大象,在盛大儀仗的簇擁下,前往拜見父母。那時,那隻象無法登上一切佛陀的勝利寶座、征服大地的無上菩提座的上方。國王再三催促,它依然無法做到。為了闡明這個道理,世尊首先說出偈頌:
67.
轉輪王,王名迦陵誐,
如法統治大地的人;
具大威德的象,前來靠近菩提(座)
此時,國王的祭司與國王同行,自己思維:「天空應該無障礙之物,為何國王的象無法前進?我應善加調查。」於是他從空中降下,看見一片形如大地臍輪、為一切佛陀證道所用的金剛座地面。據說當時在那八王肘尺見方之地,連髮絲般細小的草莖都不生長,散落著銀沙般閃耀的沙粒,四周草木藤蔓皆環繞菩提場盤旋生長,面向金剛座而立。婆羅門觀察此地後思忖:「此處乃一切佛陀摧毀所有煩惱之所,即便帝釋等天神也無法凌越其上。」便前往迦陵伽王的地方,盛贊菩提場的殊勝,對國王說:「請下象吧。」為闡明此義,世尊宣說偈頌
他向迦陵伽王報告菩提座的狀況,並告訴王應下乘。
佛陀為此事再唱幾首偈:
68.
迦陵伽王與婆羅門,雙手合十執輪相勸:
“轉輪聖王請諦聽”,恭敬地對國王如是說。
69.
大王!請下來,
在這片土地有如此崇高的沙門
這裡,世尊佛陀的無上覺悟閃耀
70.
草木藤蔓皆右旋,此聖地中現瑞相;
大地臍輪金剛座,我們的咒典如是記載
71.
汪洋環繞此大地,承載眾生無遺漏;
這是大地最佳處,下來作禮敬
72.
縱有大象具威德,血統高貴力無窮;
至此聖地臨界處,諸象亦難再近前
73.
肯定純種的大象,
被馴服的大象被派遣
來到此地方,大象也不能到達
74.
迦陵伽王聽到此話後,
便細辨智者的話是否真確;
他派遣寶象去試驗真偽
便知道此言是否屬實
75.
大王鞭策,大象吼叫
回來坐下,如耐重荷難舉步
這頭象經過王子的多次刺擊,忍受著痛苦,最終死去。然而,國王還未意識到象已經死了,仍坐在象背上。此時,迦陵誐婆羅豆婆遮對王說:「大王!那頭象已經死了,請換一頭象來。」
佛陀為此事再唱第十首偈:
76.
婆羅豆婆遮,見象的壽命已經完結;
便急忙告知迦陵伽王:大王此象已命終了,請速換其他象乘
於是,依靠國王的福德力,從布薩族現出另一頭象,立即來到國王面前,國王乘坐在其上;而之前死去的象則倒在地上。
佛陀為此事再唱第十一首偈:
77.
迦陵伽王聽聞此,急忙移乘此新象;
先象落往大地上,相士之言證如實。
如是,王子從天空降下,注視著菩提座許久,見其奇蹟,讚嘆婆羅豆婆遮說:
78.
迦陵伽國的迦陵伽王如此對婆羅門說:
你是一切覺,一切知,一切見
然而,婆羅門拒絕接受這樣的讚美,仍然以謙虛的姿態讚美諸佛,因為只有他們才能如此。佛陀為此事再唱幾首偈:
79.
婆羅門不接受迦陵伽王的讚美
我們只是相士,佛陀才是全知啊!大王!
80.
全知一切見,佛陀並非透過相而知;
我依聖典力,佛陀卻悉了知
國王聽到諸佛的德行後,心中無比歡喜,命令居住在鐵圍山內的人,帶著許多香和花環來到大菩提座前,進行為期七天的菩提樹供養。
佛陀為此事再唱兩首偈:
81.
歡悅那個圓滿覺悟,演奏不同的樂器
帶來花環香膏,然後大王出發
82.
六萬輛馬車,來集諸花朵;
迦陵伽王供奉無與倫比的菩提座。
於是,王子在菩提樹進行了大供養後,去拜訪雙親。隨後,與雙親一起回到㮈多布囉,做了各種布施功德的事,死後再生於三十三天。
佛陀說完這段法語後,說:「比丘們!這並不是從今天開始,前生的阿難也曾經供養菩提樹。」於是,佛陀做了本生今昔的結語:「那時的迦陵伽王就是阿難,而迦陵誐婆羅豆婆遮則是我。」
480 akittijātakaṃ 阿吉提婆羅門本生經 (隱士菩薩對帝釋天所求的願望)
翻譯者:匿名
這本故事講的是佛陀在祇園精舍的時候,對住在舍衛城的一位施主所說的話。這位施主招待佛陀到他的家中,七天之內,以佛陀為首,向僧團進行了宏大的布施。在最後一天,他向這個僧團布施了所有必要的物品。佛陀在眾人面前開口說:「居士!您所施捨的確很廣大,您做了人所難以做到的事。其實,這樣的布施習慣,自古以來賢人們就已經多有行之,無論是在家還是出家的人,都應行布施。古時的賢人出家後,靜靜地住在森林中,僅吃無鹽的煙熏食物,少許清水, 嚼食樹葉衛生. 但仍全數將自己乞來的任何東西施予他們,內心感到喜悅和幸福。」
施主聽後說:「世尊!如您所言,今日供養一切資具之事所有人也知道了。但您所提到的故事,我尚未聽過,請您為我們講述。」
佛陀應他的請求,開始講述過去的事情。
從前,當梵授王在波羅奈都治國時,菩薩生在一位擁有八十俱胝財產的婆羅門富豪之家,名叫阿吉提;當他站立行走的時候,他的妹妹耶沙瓦提從出生。菩薩在十六歲時成年,去到叉尸羅求學,學會了一切學藝後回來。沒多久,他的雙親便去世了,他在送葬完畢後整理家產。「這些財寶雖然還在,但積累這些財寶的人早已不在;他們都留下一切而逝去。而我要帶著這些財富去哪裡呢?」他這樣思考,於是呼喚他的妹妹說:「這些財寶請你繼承。」
妹妹問:「那麼,哥哥打算怎麼辦?」
哥哥回答:「我想出家。」
妹妹說:「兄長!我無法接受您所捨棄的唾液。擁有財寶又有什麼用,我也要出家。」
於是,他得到國王的許可,在城裡敲鼓通知:「想要財寶的人,請來賢者家。」在七天內,他大行布施。雖然如此,財寶仍未用盡。他獨自思考:「一切條件組合的事物終將耗盡,我不能愚蠢地玩弄這些財寶。凡有需求的人,皆可隨意取用。」於是,他打開家門說:「這些家產全部奉獻出來,請隨意取用。」這樣,阿吉提將金銀留在後面,無視親友的悲泣,帶著妹妹離開波羅奈。他們出行的門叫做阿吉提門,渡河的地方稱為阿吉提渡。
他們來到二三由旬的地方,發現了一個愉快的地方,於是建立了一個樹葉造的庵,與妹妹一起出家。自從出家以來,住在村莊、城市和王城的許多人也跟著出家,甚至有不少人隨著他,因此他們所得的物品也變得豐富,受到的尊敬也極大,恰似佛陀出現時的情形。然而,菩薩自思:「雖然我在這裡得到的物品豐富,受到的尊敬也很大,但我只想一個人居住。」
他這樣想,於是悄悄離開,妹妹也不知情,便獨自一人離開,漸漸走遠,來到了陀眉羅王國。他在伽維拉港附近的一個公園裡定居,修行禪定和神通。在那裡,雖然也得到了豐富的物品,受到極大的尊敬,但他不喜歡這種生活,於是放棄了那個地方,飛到空中,降落到龍島附近的迦羅樹島。
那時,迦羅樹島被稱為蛇島,他在島上的迦羅大樹旁邊搭建了樹葉的庵,隱居於此,無人知曉。
然而,他的妹妹搜索著他的行踪,漸漸來到陀眉羅王國,但在那裡已經找不到他的身影。她居住在與哥哥相同的地方,修習禪定,但未能成功。另一方面,菩薩則滿足於他所處的地方,當樹上的果實成熟時,便吃樹上的果實;當樹葉萌生時,則取葉子撒水而食。
諸天神王帝釋天看到他,因為他的德行而顯示出熾熱的徵候:「是誰讓自己從這個座位上降落呢?」
他思考後發現這位賢者。「這位苦行者為什麼守戒呢?是想要帝釋的位子嗎?還是有其他的期望呢?我必須好好調查一下,這個人為什麼要選擇這樣苦的生活,只吃撒水的迦羅樹葉。如果他想要帝釋的位子,那麼必然會與我分享撒水的迦羅樹葉;如果不想,那麼就不會分享。」於是,他變成一位婆羅門的樣子,來到菩薩的面前。菩薩坐在葉庵的門口,向迦羅樹葉撒水,然後放在地上,心想:「等它冷卻後再吃。」就在這時,帝釋化身為一位乞食者,出現在他面前求食。菩薩見此,心中暗喜:「終於來了,乞食者出現,今天我將為了滿願而行布施。」他準備食物放入鉢中,為了布施而前進。「這是我施予的食物,願以此獲得一切智。」他把所有的食物全部放入婆羅門的鉢中。
婆羅門得到食物,稍微走了一段路便消失了。菩薩施捨完後,自己沒有準備食物,但心中充滿了安逸和歡樂度過了一天。第二天,他再準備食物,像前一天一樣坐在葉庵的門口,帝釋又以婆羅門的樣子前來,菩薩照樣施捨,這一天也如往常一樣過去。第三天也是如此,他心中充滿歡喜,因為「我真有福啊!靠著這些草葉,竟能種下如此大功德。」然而,三天之內他未曾進食,身體越來越虛弱,於是到了午餐時間,從葉庵出來,坐在庵門口思考施食的事情。帝釋見此,低下頭思考:「這位婆羅門三天未曾進食,如此虛弱; ,卻仍以歡喜心布施,心志毫無動搖。我不知他究竟為何而施,當問明其發心,以知其布施緣由.」
於是,過了正午,他裝扮得華麗,宛如初升朝陽般光芒萬丈地來到菩薩面前,問道:「你這位苦行者!你為何在這樣的熱風中,受鹹水的包圍?為何要從事這樣的苦行?」
佛陀為了說明此事,唱出第一首偈:
83. 阿吉提見到寂靜的帝釋,眾神之王.
(帝釋問:)「大婆羅門!你只是獨自住在這裡,為何在這熱中住?」
菩薩聽後,知道他是帝釋,於是回答:「我並不希冀成就什麼法,我只希望得到一切智。」接著為了說明這個意思,唱出第二首偈:
84.
帝釋!再生是為苦,身體的壞滅是苦;
迷妄和死亡也是苦,所以我住在這裡,天帝!
帝釋聽後非常高興,心中思索:「這個人對一切事物都心懷厭倦,現在住在這森林中尋求涅槃。我應賜予他恩惠。」於是,唱出第三首偈:
85.
你真的說得好!
迦葉!我將再賜予你任何願望,
讓你得心所願。
菩薩選擇他的願望,於是唱出第四首偈:
86.
若我向一切眾生之主,沙迦天所求願,
對於子女與妻子,財富穀物及所愛;
世人得之永不饜足,願此貪慾不居我心
帝釋非常歡喜,於是更適惠與他,菩薩接受後,彼此應答以以下偈:
87.
你真的說得好!
迦葉!我將再賜予你任何願望,
讓你得心所願。
菩薩:
88.
一切眾生之主、帝釋天!
由於珍寶, 田地、住所、黃金、牛馬、奴僕與傭人,
他們生起而會消逝,願對此等的憂愁不存我心。
帝釋天:
89.
你真的說得好!
迦葉!我將再賜予你任何願望,
讓你得心所願。
菩薩:
90.
帝釋!一切有情主!
願不見愚人,亦不聞其聲;
不與愚人交往,不與愚人交談,亦不喜其言。
帝釋天:
91.
愚者對你做了什麼,迦葉,請說出原因; 迦葉啊,為何你不願見那愚者?
菩薩:
92.
愚者導向不幸, 從事於不負責任;
他認為邪惡的原則更好,當被說正確的時,他就會憤怒
他不知道戒律,不見他們實為善
帝釋天:
93.
你真的說得好!
迦葉!我將再賜予你任何願望,
讓你得心所願。
菩薩:
94.
帝釋!一切有情主!
願見智者、聽聞智者,
與智者交往;與智者交談,願行此且樂於此
帝釋天:
95.
智者對你做了什麼?說吧,迦葉是何緣由?
迦葉啊,你為何渴望見到智者?
菩薩:
96.
智者會引導我的行為,不從事於不負責任之事;
他們認為善的行為更好,當被說正確的事情時不會憤怒
他們知道戒律, 遇見他們為善
帝釋天:
97.
你真的說得好!
迦葉!我將再賜予你任何願望,
讓你得心所願。
菩薩:
98.
帝釋!一切有情主!
願在夜晚消逝,太陽升起之時,
天界美食自然顯現,持戒者與乞求者皆得滿足
99.
願我的施捨永不竭盡,施捨之後不會後悔;布施之時心喜悅,此乃更好的願望
帝釋天:
100.
你真的說得好!
迦葉!我將再賜予你任何願望,
讓你得心所願。
菩薩:
101.
帝釋!一切有情主!
若你賜我願,
願不再來擾我,沙迦,此為我所求之願。
帝釋天:
102.
眾人遵守戒律,男子與女子皆然;他們都渴望見我,見我有什麼可怕?
菩薩:
103.
見你天人色相,具足一切欲樂;會因此而懈怠修行,這就是見你的懼畏
「尊者!我明白了.今後決不會打擾您。」帝釋這樣說,便告別而去。菩薩在那裡修行到盡壽,再生於梵天界中。
佛陀講完這段法語後,做了本生今昔的結語:「當時的帝釋是阿那律,而賢者阿吉提就是我。」
481 takkāriyajātakaṃ 塔卡利亞本生經(拘迦利今生前世因言而遭遇不幸的故事)
導師住在祇樹給孤獨園時,針對拘迦利(Kokālika)講述了這個故事:「愚者說惡語,實則害自己。」事情是這樣的:
在某個雨安居期間,兩位上首弟子希望離開僧團獨居修行,便向導師告假,前往拘迦利(Kokālika)居住的拘迦利國(Kokālikaraṭṭha),到他住處後說:「道友拘迦利,我們想依靠你在此安居三個月,這樣我們能安穩修行,你也能獲益。」拘迦利問:「道友,你們依靠我能得到什麼利益呢?」他們回答:「若你不向任何人透露『兩位上首弟子住在這裡』,我們就能安心修行,這就是我們依靠你得到的利益。」「那我又能依靠你們得到什麼利益?」「我們會在這三個月內教你佛法、為你說法,這就是你依靠我們得到的利益。」拘迦利說:「那就請按你們的意思住下吧。」於是為他們安排了合適的住所。兩位長老沉浸在果定之樂中安然度日,無人知曉他們的行蹤。
雨安居結束後,他們向拘迦利告別:「道友,我們已安穩度過安居期,現在要去禮敬導師。」拘迦利同意後,帶著他們到村莊托缽。兩位長老用完齋飯準備離開村莊時,拘迦利送別他們後,卻對村民說:「各位居士,你們真是愚昧無知!兩位上首弟子在此修行三個月,你們竟毫無察覺,現在他們已經離開了!」村民驚訝地問:「尊者,為何不早告訴我們?」隨即準備了大量酥油、藥品及衣物供養,前去禮敬長老並道歉:「尊者恕罪!我們不知您二位是上首弟子,今日才從拘迦利尊者處得知。請慈悲接受這些醫藥與衣物。」
拘迦利心想:「這些長老少欲知足,拿到供養後肯定會分給我。」便跟著居士們一起去見長老。然而長老們因持戒清淨,既未自取供養,也未分給拘迦利。居士們懇求:「尊者若不接受,請日後再來關照我們。」長老們未作承諾,直接返回導師身邊。拘迦利因此心生怨恨:「這些長老自己不拿,也不分給我!」
後來,長老們帶著五百比丘與千餘僧眾遊行至拘迦利國。居士們熱烈迎接,將他們迎回原住處,每日殷勤供養。大量醫藥衣物湧現,但隨行比丘們分發衣物時,只給同來比丘,完全不給拘迦利,長老們也未替他爭取。拘迦利得不到衣物,便辱罵道:「舍利弗(Sāriputta)和目犍連(Moggallāna)貪得無厭!過去有供養時不拿,現在卻來搶奪,根本填不飽他們的貪欲,眼裡完全沒有別人!」長老們嘆息:「此人因我們造作惡業。」便帶著隨行僧眾離開。儘管村民再三挽留:「請再多住幾天吧!」他們仍堅持離去。
當時一位年輕比丘對村民說:「居士們,長老們不會留下了。你們親近的這位拘迦利尊者,他的行為讓長老們無法安住。」村民聞言立刻去找拘迦利:「尊者,聽說您讓長老們無法安居。您應該去道歉並請他們回來。若您不去,就自己離開吧!」他因懼怕村民,只好去追長老們請求,但長老們說:「道友,我們不會回去了。」便繼續前行。拘迦利無法勸回長老,獨自返回住處。村民問:「尊者,長老們回來了嗎?」他回答:「我沒能勸回他們。」村民當即決議:「只要有這個惡人住在此處,善戒比丘就不會來。我們應該驅逐他!」於是對拘迦利說:「尊者,請別再住這裡了。我們與你毫無瓜葛!」被驅逐的拘迦利拿著衣缽回到祇園,向導師告狀:「世尊!舍利弗和目犍連心懷惡念、貪欲熾盛!」導師勸誡:「拘迦利,別這麼說!你應對舍利弗、目犍連生起信心,他們是清淨比丘。」儘管再三勸阻,拘迦利仍堅持:「世尊!您信任自己的上首弟子,但我親眼所見絕無虛假!他們偽裝清淨,實則戒行敗壞!」說完便起身離去。
就在他離開的瞬間,全身突然冒出芝麻大小的膿瘡,逐漸腫大如棕櫚果,最終破裂流膿血。他哀嚎著倒在祇園大門邊。「拘迦利辱罵上首弟子」的消息甚至驚動了梵天界。
此時,他的戒師陀樓(Turu)梵天知道此事,心想「我該勸他向長老懺悔」,便從天而降,立於虛空中說:「拘迦利!你造了惡業,快對上首弟子生起信心!」拘迦利問:「你是誰?」梵天回答:「我是陀樓梵天。」拘迦利竟反譏:「道友,世尊不是授記你為不還果聖者嗎?不還聖者應不再來此界才對。你現在卻變成垃圾堆的夜叉了!」如此褻瀆大梵天。梵天見無法說服他,只得預言:「你的話將讓你自食惡果!」隨即返回淨居天。不久拘迦利死亡,墮入紅蓮地獄(Padumaniray)。
大梵天沙巷波提(Sahampati)將此事稟告佛陀,佛陀便向比丘們宣說。比丘們在法堂議論:「聽說拘迦利因辱罵舍利弗、目犍連,自作自受墮入紅蓮地獄了。」導師到場詢問:「比丘們,你們在討論什麼?」聽完回答後,佛陀開示:「比丘們,拘迦利並非現在才因口業受苦,過去也是如此。」接著講述了過去世的本生因緣。
過去世,在波羅奈(Bārāṇasī)城由梵授王(Brahmadatta)統治時,他的國師名叫「黃褐色斷牙者(Piṅgalo nikkhantadāṭho)」。這位國師的妻子與另一個婆羅門私通,而那個婆羅門也是個斷牙的黃褐色皮膚者。國師多次勸阻妻子無效後,心想:「我無法親手殺死這個仇敵,必須用計謀除掉他。」
於是他去見國王,說:「大王!您的城市在整個閻浮提(Jambudīpa)是最殊勝的,您也是至尊的國王。但這樣的至尊王城,您的南門卻設計不當、風水不吉。」國王問:「老師,現在該怎麼辦?」國師回答:「應該選吉日重修城門。」國王問:「需要準備什麼?」國師說:「要拆掉舊門,用吉祥木材重建,並向守護城市的鬼神獻祭,再選吉時舉行安門儀式。」國王說:「那就照你說的做吧。」
當時,菩薩投生為一位名叫「塔卡利亞(Takkāriyo)」的青年,正在國師門下學習技藝。國師拆毀舊門、建好新門後,向國王報告:「陛下,城門已完工。明天是吉日,若錯過就要再等一年才能舉行安門儀式。」國王問:「老師,獻祭需要什麼供品?」國師回答:「陛下,這座重要的城門由強大的鬼神守護,必須殺死一位『黃褐色斷牙、血統純淨的婆羅門』,用他的血肉獻祭,再把屍體埋在門下奠基,這樣才能讓您和國家興旺。」國王說:「很好,老師!就找這樣的婆羅門來殺吧。」
國師暗自歡喜:「明天就能看到仇敵的屍體了!」他興奮地回家,卻因得意忘形而對妻子脫口而出:「你這邪惡的賤婦!從今往後還能跟誰偷情?明天我就要殺死你的姦夫來獻祭!」妻子驚問:「他無罪無過,你為何要殺他?」國師說:「國王下令要用『黃褐色斷牙婆羅門』的血肉獻祭城門。你的姦夫正是這種人,我要殺他來完成儀式!」妻子立刻偷偷送信給情夫:「聽說國王想殺黃褐色斷牙的婆羅門獻祭。若你想活命,就帶上同類型的婆羅門連夜逃走!」情夫照做了。消息傳開後,全城所有黃褐色斷牙的婆羅門全都逃光了。
國師不知道仇敵已逃走,第二天清晨去見國王:「陛下,某處住著一位黃褐色斷牙的婆羅門,請派人抓他來。」國王派大臣去搜查,但他們回報:「那人已經逃了。」國王命令擴大搜索,結果全城都找不到符合條件的人。大臣們稟告:「陛下,除了國師本人,城裡再沒有其他黃褐色斷牙的婆羅門了。」但他們不敢殺國師。
大臣們商議:「陛下,若今天不完成安門儀式,城門無法守護城市。國師說過,若錯過今日吉時,得再等一年才有適合星象。這一年間,無門的城池會讓敵人有機可乘。不如殺了他,另找一位精通儀式的婆羅門來主持奠基。」國王問:「還有哪位學者能代替國師?」大臣回答:「有的!他的學生『塔卡利亞(Takkāriyo)』青年就是智者。請任命他為新國師,由他主持儀式。」
國王召來塔卡利亞,給予尊榮並任命為國師,命他執行儀式。塔卡利亞率領大隊人馬來到城門,派人捆綁國師押送過來。菩薩先在安門處挖坑、圍上籬笆,然後與老師一起站在籬笆內。國師看到深坑,明白自己無處可逃,絕望地想:「我的目的原本已達成,卻因愚蠢失言而自掘墳墓!」於是他對菩薩說出第一首偈頌:
104.
「愚者自說惡語招禍,
如同林中蛙鳴引蛇。
塔卡利亞啊!我墜入自掘的深淵——
多言過患,實非善事。」
聽完後,菩薩(指塔卡利亞)說出第二首偈頌:
105.
「多言過度者終將自食惡果,
招來捆綁、殺害、憂愁與哀嚎。
此刻你該責備的只有自己——
老師啊!這深坑正是為你所挖。」
菩薩接著說:「老師,你不謹言慎行,不僅害了自己,還會連累他人。」隨後舉了過去世的例子來說明:
過去世在波羅奈(Bārāṇasī)有位名妓叫卡莉(Kāḷī),她有個弟弟叫屯迪羅(Tuṇḍilo)。卡莉日賺千金,但屯迪羅沉迷女色、酗酒賭博,把姐姐給的錢揮霍一空。卡莉多次勸阻無效。
某天屯迪羅賭輸一切,連衣服都押上,只能裹著麻布片去找姐姐。卡莉早已命令女僕:「若屯迪羅來要東西,就直接掐脖子趕走!」女僕照辦,屯迪羅只能在門口痛哭。
一位常給卡莉千金的富商之子見狀問:「屯迪羅為何哭泣?」他回答:「我賭輸了來找姐姐,女僕卻掐我脖子趕人。」富商之子說:「我去幫你說情。」他對卡莉說:「你弟弟衣衫襤褸站在門外,為何不給他衣服?」卡莉冷笑:「我偏不給!你若心疼,自己給他吧!」
這時,有一位經常支付卡莉(Kāḷī)一千金幣的富商之子,看到屯迪羅(Tuṇḍila)在哭泣,就問他:「你為什麼哭?」
屯迪羅回答:「主人啊,我賭輸了一切,來找我姐姐,但女僕們掐著我的脖子把我趕出來了。」
富商之子說:「那你先在這裡等著,我去跟你姐姐說說。」
他進去對卡莉說:「你弟弟穿著破麻布片站在門口,你為什麼不給他衣服穿?」
卡莉回答:「我現在就是不想給。如果你這麼關心他,那你自己給他吧!」
(註解:在這位名妓的家裡有這樣的規矩——
客人支付的一千金幣中,五百歸妓女所有,另外五百用於購買衣物、香水和花環。
來訪的客人會穿上妓院提供的衣服過夜,第二天離開時必須穿回自己原來的衣服走。)
於是,富商之子穿上妓院提供的衣服,然後把自己的外套給了屯迪羅。
屯迪羅穿上衣服,歡呼雀躍地跑去酒館喝酒。
卡莉則暗中吩咐女僕們:「明天他離開的時候,你們要把衣服搶回來!」
第二天,當富商之子準備離開時,女僕們從四面八方衝上來,硬是把他的衣服扒光,
還嘲笑說:「現在你可以走了,小子!」
富商之子全身赤裸地離開,路人紛紛嘲笑他。
他羞愧難當,哭喊著:「這都是我自找的!都怪我管不住自己的嘴!」
菩薩用此事舉例,說出第三首偈頌:
106.
「我為何要過問屯迪羅的事?
偏要替卡莉的弟弟出頭。
如今輸光衣服赤身裸體——
這下場與你如出一轍!」
另有一例:波羅奈的牧羊人疏忽職守,兩頭公羊打架時,一隻鵪鶉(kuliṅgasakuṇo)飛來勸架:「舅舅們別打了!會頭破血流的!」但公羊不理。鵪鶉索性站到它們背上繼續勸,最後乾脆飛到兩羊頭中間喊:「要打先殺我!」結果被羊角夾成肉泥。
菩薩以此說第四首偈頌:
107.
「勸架者飛入戰局中央,
鵪鶉擠在公羊角之間。
終被羊角碾成肉醬——
這下場與你一模一樣!」
還有一例:波羅奈的牧人見結滿果實的棕櫚樹,一人爬樹摘果時,洞裡鑽出黑蛇(kaṇhasappo)跟著上樹。樹下的人用棍子打蛇無效,大喊:「有蛇上樹了!」摘果人嚇得亂叫。下面四人拉起毯子四角喊:「跳下來接住你!」結果他墜落時衝力太猛,四人頭撞頭當場死亡。
菩薩說第五首偈頌:
108.
「四人張開毯子想救人,
反因衝力撞碎頭顱。
全數斃命無一倖免——
這下場與你毫無二致!」
另外,住在波羅奈城(Bārāṇasī)的偷羊賊們在夜裡偷了一隻山羊,心想「白天我們要在森林裡吃掉牠」,於是為了防止牠叫喊,綁住牠的嘴巴,把牠放在竹籠裡。第二天,他們準備去吃掉牠時,卻忘記帶武器就離開了。他們商量:「我們要殺了這隻羊,煮肉來吃,去把武器拿來吧!」但發現連一個人都沒帶武器,便說:「沒有武器,既不能殺牠也拿不到肉,放了牠吧!這樣也算積點功德。」於是他們放了羊。當時有個做竹器的人來砍竹子,心想「我下次再來拿」,就把砍竹刀留在竹籠裡離開了。山羊以為「我得救了」,高興地在竹子旁玩耍,後腿一踢,把刀踢了出來。賊人們聽到刀落地的聲音,注意到這個情況,開心地宰了羊,把肉吃掉了。因此,為了說明「這隻山羊是自己害死自己的」,第六首偈頌說道:
109.
「就像這隻被綁在竹籠裡的山羊,自己踢出了刀。
正是牠自己的行為割斷了喉嚨,這道理在許多事情上都是如此。」
接著又說:「謹慎說話、誠實的人才能免於死亡的痛苦。」並講述了緊那羅(Kinnara)的故事。
據說有個住在波羅奈城的獵人(luddako)去了雪山(Himavanta),用某種方法抓了兩隻緊那羅夫妻,帶回來獻給國王。國王從未見過緊那羅,很高興,問獵人:「獵人,他們有什麼本事?」獵人回答:「陛下,他們能用美妙的聲音唱歌,跳迷人的舞蹈,這是人類做不到的。」國王賞了獵人很多財寶,對緊那羅說:「唱歌跳舞吧!」但緊那羅說:「如果我們唱歌時無法完美控制音節,唱得不好,人們會責罵甚至殺害我們。而且說太多話可能犯妄語戒。」由於害怕妄語,即使國王一再命令,他們也不肯唱跳。國王生氣了,下令:「殺了他們,煮了他們的肉拿來!」並說了第七首偈頌:
110.
「這些既非天人也非乾闥婆之子,不過是野獸,對我毫無用處。
一隻今晚煮來吃,另一隻明早當早餐。」
雌緊那羅心想:「國王發怒肯定會殺我們,現在是該說話的時候了。」便說了第八首偈頌:
111.
「千句惡言,不如一句善語。
猶豫惡言帶有煩惱,因此我們緊那羅沉默非因愚痴。」
國王聽後很滿意,立刻說出第九首偈頌:
112.
「既然妳開口了,就放了這隻吧!帶牠回雪山去。
但這隻要交給廚房,明早就煮來當早餐。」
雄緊那羅聽到國王的話,心想:「他會殺我這個不說話的,現在該說了。」於是說了第十首偈頌:
113.
「草食動物以雲為庇護,人類靠牲畜維生。
大王啊!您是臣民的依靠,而我是妻子的依靠。
請體諒我倆的關係,放我們回山去吧!」
接著他又說:「大王啊!我們不是故意違抗您,而是看到多言的過患才沉默。」並補充兩首偈頌:
114.
「責難難以完全避免,大王!有各類人來結交。
有人因此得讚美,也有人因此受批評。
115.
「世人皆有心識,心識超越心識。
眾生各有獨立心,誰能掌控他人心?」
最後,這位緊那羅向國王說法開示。
國王聽完後心想:「這緊那羅(Kinnaro)說得真有道理,果然是智者!」他感到歡喜,接著說出總結的偈頌:
116.
「先前沉默的緊那羅(Kimpuriso)和妻子,如今因恐懼而開口。
現在你們已獲自由,健康快樂無憂愁,
人類的言語若能如實,便能帶來真正利益。」
國王讓兩隻緊那羅坐在黃金籠子裡,再把那個獵人(luddako)叫來,對他說:「去吧!把他們放回原來抓到的地方。」
這時,菩薩對國師說:「老師啊,緊那羅謹慎言語,只在適當時機說善語,因此獲得自由;而你因為惡言,遭受了極大的痛苦。」他舉了這個例子後,安慰說:「老師別怕,我會讓你活命。」
國師說:「那你能保護我嗎?」菩薩回答:「現在還不是星象合適的時候。」他們等到半夜,找來一隻死山羊,對國師說:「婆羅門,你可以去任何地方活命。」他們教他一些方法,讓他用山羊肉獻祭,然後安置在門邊。
佛陀(satthā,指說法的世尊)講完這個教誨後,對比丘們說:「諸位比丘,不僅是現在,過去拘迦利(Kokālika)也是因言語而遭殃。」接著,他點明本生故事的關聯:「那時的國師(Kaḷārapiṅgalo)就是拘迦利,而聰明的弟子(Takkāriyapaṇḍito)就是我。」
482. rurumigarājajātakaṃ 金鹿本生經(提婆達多前世今生忘恩負義的故事)
當佛陀住在竹林精舍時,針對提婆達多(Devadatta)的事蹟講述了這段話。據說,提婆達多曾被比丘們勸告:「道友(Devadatta),佛陀對你有很大幫助,你因佛陀得以出家,學習了三藏經典,獲得名聞利養。」他卻反駁說:「道友,佛陀連一根草的恩惠都沒給過我!我是靠自己出家,自己學通三藏,自己獲得名利的。」比丘們在法堂議論:「道友啊,提婆達多真是忘恩負義。」佛陀到來後詢問:「比丘們,你們在討論什麼?」聽完回答便說:「比丘們,提婆達多並非現在才忘恩,過去也是如此。即使我曾救過他的性命,他也從不記得我的恩惠。」接著講述過去之事。
過去,波羅奈(Bārāṇasi)國由梵授王(Brahmadatta)統治時,有位擁有八千萬財產的富商,老年得子後心想:「我兒子學習技藝會太辛苦」,便未讓他學習任何技能。這孩子長大後只懂歌舞娛樂,其他一無所知。父母為他娶妻後不久便去世了。父母死後,他沉迷女色、賭博、酗酒,負債累累。債主們追討時,他想:「我活著還有什麼意義?不如死了好!」便騙債主們:「你們帶著借據跟我來,恆河(Gaṅgā)岸邊埋著我家傳財寶,我會還債。」當債主們隨他來到河邊,他假裝指認藏寶地點時突然跳河自盡。激流中,他發出淒厲哀嚎。
當時菩薩轉生為金鹿(Rurumiga),離群獨居在恆河轉彎處一片美麗的沙羅樹林。牠的皮膚如打磨的金箔般閃耀,蹄爪似塗漆般光亮,鹿角如銀鏈般晶瑩,眼睛像拋光的寶珠,仰頭時宛如紅毯包裹的寶石。某夜,金鹿聽見哀嚎聲,心想:「是人的聲音!若我能救他,就讓他活命吧。」便躍出巢穴趕到河岸,安慰道:「別怕,我救你!」隨即截斷水流,將他馱上岸帶回住處,餵食野果。兩三天後說:「我送你出森林到波羅奈大道。但切記——不可為錢財向國王或大臣透露我的住處!」那人答應:「好的,主人。」
金鹿背著他來到波羅奈大道後返回。當天清晨,王后僑賞彌(Khemā)夢見金色鹿為她說法,醒後想:「若非真實存在,我不會做此夢。」便向國王請求:「大王,我想見那隻金色鹿聽牠說法。若見不到,我寧願死去!」國王安撫道:「若人間真有此鹿,必能找到。」於是召集婆羅門詢問:「世上可有金色鹿?」得到肯定答覆後,國王裝飾象輦,備妥裝有千金的金盤,宣布:「誰指出金鹿所在,可得千金與象車,另有重賞!」並寫成詩句,命大臣向全城宣誦。本生故事的第一首詩如下:
117.
「我願賜予優渥村莊,與盛裝美女為賞。
誰能為我指認那鹿,眾鹿中最殊勝者。」
大臣手持金盤,在城中四處宣誦詔令。那位富商之子剛進入波羅奈(Bārāṇasi)城就聽到消息,立即前往大臣面前說:「我能為國王指出那隻鹿的所在,請帶我去見國王。」大臣從象輦下來,帶他覲見國王稟報:「陛下,此人聲稱知道金鹿下落。」國王問:「此話當真?」他回答:「千真萬確,大王。只要您兌現承諾的榮耀。」隨即說出第二首詩:
118.
「請賜我優渥村莊,與盛裝美女成雙。
我將為您指認那鹿,眾鹿中最殊勝之王。」
國王聽後對這背信之人(註:指富商之子)感到滿意,追問:「那鹿住在何處?」對方回答:「在某處森林,陛下。」國王便命他帶路,率大隊人馬前往。途中,背信者建議:「請讓軍隊駐紮在此。」待軍隊停下後,他伸手指向密林說出第三首詩:
119.
「這片繁茂森林中,沙羅芒果正花紅。
遍地金龜蟲點綴,金鹿棲息在此叢。」
國王聽罷立即命令大臣:「速派持械士兵包圍森林,絕不能讓鹿逃脫!」士兵們迅速行動,吶喊聲震天。國王帶著少數隨從站在不遠處,背信者也緊隨在側。金鹿聽見喧囂聲,心想:「這龐大軍隊的動靜,定是那個人因恐懼而引來的。」牠起身環視,發現國王站立處後思忖:「唯有靠近國王身邊才安全,我該朝那裡去。」於是徑直走向國王。國王見牠迎面而來,暗自盤算:「這鹿氣勢如象王衝鋒,我要拉弓威嚇。若牠逃跑,就射傷後活捉。」便張弓搭箭瞄準菩薩。為闡明此景,世尊說出兩首詩:
120.
「國王穩穩挽強弓,利箭上弦步從容。
金鹿遙見君王面,隔空傳來清朗聲:
121.
『且請停手莫放箭,偉大王尊請聽言。
究竟何人指此地,透露金鹿棲息點?』」
這番溫言軟語讓國王放下弓箭,肅然佇立。金鹿走近國王,以柔和態度致意後靜立一旁。民眾也紛紛放下武器前來護衛國王。此刻金鹿搖動頸間金鈴,以清潤聲音追問:「究竟何人向您透露我的居所?」這時,那個背信者悄悄退到路旁。國王指著他說出第六首詩:
122.
「此行惡之人,畏縮躲藏遠處駐。
正是此人告密來,指認鹿王棲息處。」
金鹿(Rurumiga)聽完後,譴責那個忘恩負義者,同時與國王對話,說出第七首詩:
123.
"世人誠然有諺語:『某些人類實可鄙,
木漂流尚有用,惡人不如爛木頭。』"
國王聽後追問另一首詩:
124.
"金鹿啊你譴責誰?是走獸、飛鳥或人類?
你人語出口驚我心,莫名恐懼驟然生。"
金鹿回答:「大王,我既不責備走獸,也不怪罪飛鳥,唯獨要譴責人類。」隨即說出第九首詩:
125.
"我曾救起激流中,恆河(Gaṅgā)怒濤吞沒人。
如今恐懼由此起,君王啊!結交惡徒實是苦。"
國王聽罷震怒:「這等忘恩負義之徒,該當萬箭穿心!」說出第十首詩:
126.
"我今張開四羽箭,釋放鋒鏑直指他心間。
必殺背信棄義者,竟對恩德視不見!"
金鹿心想:「不要讓他因我喪命。」於是說出第十一首詩:
127.
"大王!智者從不稱讚對愚人的懲罰:
任惡人攜賞歸去,您當履行承諾言。
我願順從您心意,甘為你的寵物。"
國王聞言大悅,讚美金鹿並立即回應第十二首詩:
128.
"金鹿確是百智首,未以怨報背信者。
惡徒可攜賞歸去,我必如約賜千金。
更贈你自由生存權,從此安居無懼心。"
這時金鹿(Rurumiga)繼續勸誡國王:「大王啊,人類往往口是心非。」隨即說出兩首詩:
129.
"豺狼嚎叫易辨識,飛鳥鳴聲亦分明。
人心偽裝最難測,猶勝野獸千萬層。
130.
"縱使親友相稱呼,滿口甜言又蜜語。
前刻笑臉相迎合,轉身即成仇敵路。"
國王聽後鄭重承諾:「鹿王切勿多慮,即便要我放棄王位,也絕不違背對你的諾言!」隨即正式賜予特權。金鹿接受這份恩典時,不僅為自己求取安全,更為一切眾生爭取保護。國王將金鹿迎入都城,為牠與城池裝飾莊嚴,並讓王后僑賞彌(Khemā)聽聞佛法。金鹿對王后為首,用甜美的人語為國王與群臣說法,以十種君王之道(十王法)勸誡國王後,返回森林與鹿群同住。國王下令在全城鳴鼓宣告:「一切眾生皆得庇護!」從此無人敢傷害鳥獸,鹿群甚至啃食農作物也無人阻止。民眾聚集王宮廣場抗議:
131.
"城鄉百姓齊憤慨,鹿群肆虐田園災。
懇請陛下速制止,莫讓莊稼盡毀壞!"
國王堅定回應兩首詩:
132.
"寧失疆土與百姓,王國傾覆亦不惜。
既已許諾保金鹿,背信之事絕不為!
133.
"縱使領土化荒蕪,王朝崩解終不悔。
既賜鹿王安全誓,豈能食言當妄語?"
民眾聽後無言以對,只得退去。金鹿得知此事,召集鹿群訓誡:「從今不得再食人類莊稼!」並讓人類在田邊綁紮警示葉束(註:古代防鹿裝置)。此後鹿群終生遵守禁令,再未侵害農作。
佛陀結束這個法義闡述後,總結道:「比丘們,提婆達多(Devadatta)不僅現在忘恩,過去亦然。」並點明本生角色:「當時的富商之子是提婆達多,國王是阿難(Ānanda),而金鹿正是我自己。」
483 sarabhamigajātakaṃ 鹿王本生經(舍利佛前世今生善解簡義的故事)
當佛陀住在祇樹給孤獨園時,針對自己曾簡要提問而由法將(舍利弗)詳細解答的因緣,講述了這段話:「男子應被讚歎。」那麼,佛陀是何時簡要提問長老的呢?是在天降事件時。以下是簡要的經過:當時王舍城的富商在旃檀缽供養中,賓頭盧頗羅墮piṇḍolabhāradvājena尊者以神通取得缽,佛陀因此禁止比丘們展示神通。外道們心想:「喬達摩沙門已禁止展示神通,現在他自己也不會施展了。」於是當他們的弟子以輕蔑態度問:「尊者為何不用神通取得(葉片)?」時,外道回答:「朋友,這對我們並非難事。但若為粗劣的缽展示我們柔細的技藝,何必向在家眾顯露?倒是那些釋迦弟子沙門因貪欲才用神通取得。別以為『我們施展神通是負擔』。讓喬達摩沙門的弟子們等著瞧吧!若我們願意,將與喬達摩沙門較量神通。倘若他只展示一種神通,我們就展現雙倍!」
比丘們聽聞後禀告世尊:「尊者,聽說外道要展示神通。」佛陀說:「比丘們,讓他們展示吧,我也會展示。」頻毘娑羅王得知後前來詢問:「尊者,您真要展示神通嗎?」佛陀回答:「是的,大王。」王問:「但您不是制定過戒律(禁止神通)嗎?」佛陀解釋:「大王,那是我為弟子制定的。諸佛本無戒律限制。譬如您的園中花果禁止他人採摘,但您自己無礙,此事同理。」王問:「那麼將在何處展示?」佛陀答:「在舍衛城門的甘曇樹下。」王問:「我們需要準備什麼?」佛陀說:「不必,大王。」次日,佛陀用畢齋食後啟程。人們詢問比丘:「尊者要去哪裡?」比丘們回答:「到舍衛城門甘曇樹下,為降伏外道展示雙重神通。」民眾紛紛拋下家務跟隨佛陀,心想:「據說將有驚人神通,我們要親眼見證!」
外道們宣稱:「我們也要在喬達摩沙門展示神通處較量!」便帶著信徒尾隨佛陀。佛陀漸次抵達舍衛城後,國王詢問:「尊者真要展示神通嗎?」佛陀確認:「七日後的阿沙荼月滿月日。」王問:「需要搭建祭壇嗎?」佛陀說:「不必,大王。帝釋天王會在我的神通展示處建造十二由旬的寶壇。」王請求:「我可以宣告此事嗎?」佛陀許可。於是國王讓裝飾華麗的象背宣告者每日宣講:「世尊將於七日後在舍衛城門甘曇樹下展示降伏外道的神通!」直至第六日。外道聽聞地點後,花錢僱人砍光了舍衛城周邊所有甘曇樹。滿月日清晨,宣告者高呼:「今日世尊將展示神通!」因天神威力,整個閻浮提都如聞其聲。所有心生前往念頭者,瞬間發現自己已抵達舍衛城,聚集群眾達十二由旬。
世尊清晨入城托缽時,園丁甘陀(Kaṇḍa)正捧著國王飯缽大的熟芒果準備進獻,見佛陀於城門處,心想:「這正適合如來。」便獻上芒果。佛陀接過後當場食用,對阿難說:「將此芒果核種於此地,它將名為甘曇樹(Kaṇḍamba)。」長老照辦。園丁鬆土栽種後,種核當即裂開,根系下扎,長出犁頭高的紅芽。在眾人注視下,樹幹長至五十肘高,枝展五十肘,樹高百肘,瞬間開花結果。金黃果實累累的樹冠直達天際,蜜蜂環繞。微風吹拂時,熟果紛紛墜落。隨後到來的比丘們食用後才離去。
傍晚時分,帝釋(Sakko)天王察覺:「建造世尊的寶壇是我們的責任。」便派遣工巧天神(Vissakamma)建造了一座覆蓋青蓮、長寬十二由旬的七寶壇。此時,一萬個世界的天神都聚集而來。世尊先展示雙重神通降伏外道,這是他弟子們無法企及的特殊能力。見到眾生心生淨信後,佛陀從空中降下,端坐於法座開始說法。兩億眾生飲用了甘露法味。接著佛陀思惟:「過去諸佛展示神通後去了哪裡?」得知是「三十三天(Tāvatiṃsa)」後,便從法座起身,右足踏在由犍陀羅山(Yugandhara)頂,左足踏上須彌山(Sineru)巔,來到波利質多羅(Pāricchatta)樹下的紅寶石座上,為天神講解《阿毗達磨論藏》長達三個月。不知世尊去向的群眾心想:「等見到世尊再離開」,於是原地等候三個月。臨近自恣日時,大目犍連(Mahāmoggallāna)長老前往禀告佛陀。世尊詢問:「舍利弗(Sāriputta)現在何處?」長老回答:「尊者,他因見證神通而生信心,現正與五百比丘在僧伽施(Saṅkassana)城附近修行。」佛陀說:「目犍連,七日後我將從天降臨僧伽施城,想見如來者都應前往聚集。」長老應允後返回告知大眾,瞬間將所有與會者從舍衛城移送至三十由旬外的僧伽施城。
世尊結束雨安居並作自恣後,向帝釋表示:「我將返回人間。」帝釋命工巧天神:「為十力者鋪設三條階梯。」天神便在須彌山頂設置階梯起點,於僧伽施城門建造主階梯——中央為寶石階,一側白銀階,另一側黃金階,周圍環繞七寶欄杆。世尊展現「開顯世界」的神通後,從中央寶石階降下。帝釋捧著衣缽,須夜摩(Suyāma)執拂塵,大梵天(Sahampati Mahābrahmā)持寶蓋,一萬世界天神以天香花鬘供養。當世尊踏上主階梯時,舍利弗長老率先禮敬,隨後大眾依次頂禮。此時世尊心想:「目犍連以神通聞名,優波離(Upāli)以持律著稱,但舍利弗的大智慧尚未顯揚。除我之外無人能與他智慧匹敵,我當彰顯他的智慧。」於是先向凡夫提問法義,凡夫們只能回答凡夫層次的問題;接著向須陀洹提問,須陀洹僅能解答相應境界,凡夫則茫然不解。如是漸次提升至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大弟子境界的問答,每層境界者僅能回應自身所證,下位者皆不能知。最後向首座弟子(舍利弗)提問時,唯有首座弟子能解答,餘眾無從知曉。
人們詢問:「這位能與世尊對答的長老是誰?」得知是「法將舍利弗尊者」後,紛紛讚歎:「真是大智慧者!」從此,舍利弗的智慧在天人間廣為人知。於是世尊誦出偈頌:
「在這體證法者上,此處眾有學和凡夫,
我問你他們的行儀,智者請詳說。」
接著佛陀在自身境界提問後說:「舍利弗,對此簡要開示應如何廣解其義?」長老觀察問題後確信:「世尊是為詢問有學和無學應到之道。」但思惟:「應到之道可從五蘊等多角度闡釋,我該如何說才能契合世尊本意?」因而對詮釋方式有所猶豫。世尊知其心念:「舍利弗已明問題,但對解說方式存疑。若我不指點方法,他將難以完整闡述,我當給予引導。」便提示:「舍利弗,你應如實觀察。」這暗示:「舍利弗若知我意,當從五蘊角度解說。」獲得方法指引後,長老立刻從百千種角度穿透法義,隨即依佛陀所示方法詳解佛境提問。
世尊為十二由旬廣的群眾說法,三億眾生飲用法味甘露。遣散集會後,佛陀次第遊行返回舍衛城。次日托缽畢返回精舍,聽取比丘報告後進入香室。傍晚,比丘們在法堂讚歎長老功德:「賢友啊,舍利弗智慧廣大、迅捷、銳利、透徹,能將十力者簡問詳答!」世尊到來詢問:「比丘們,你們在討論什麼?」聽聞內容後說:「不僅現在,過去生他也曾詳解簡義。」便講述過去因緣。
過去世,波羅奈(Bārāṇasi)國梵授王(Brahmadatta)統治時,菩薩投生為鹿王(Sarabhamiga),住在森林。國王熱衷狩獵,性情暴戾,不把其他他人當人看待。某日他命令大臣:「誰讓獵物從身邊逃脫,就處罰誰。」大臣們商議:「有時射中靜立之鹿,有時射中躍起之鹿,有時射中逃跑之鹿。今日無論如何都要讓獵物看似從國王面前逃脫。」於是劃定區域,用棍棒敲擊地面驅趕。鹿王率先起身,繞圈三周觀察,見四面八方人牆緊密,弓矢相接毫無空隙,唯有國王站立處有空隙。牠閉目佯裝揚沙,直衝國王而去。國王見其迅猛衝來,張弓射箭。須知鹿王(Sarabhamiga)天生善避箭矢:若箭迎面來,會減速靜立;若從後來,會加速前衝;若從上方來,會弓背低頭;若從側面來,稍作閃避;若瞄準腹部,會翻滾倒地;若箭已掠過,便如風捲殘雲般逃離。
國王見鹿翻身倒地,高喊:「我射中鹿王(Sarabhamiga)了!」但鹿王突然躍起如風逃竄。包圍圈被突破時,兩側大臣見鹿逃脫,聚在一起質問:「這鹿是從誰的站位逃走的?」「從國王的位置。」「可國王自稱射中了,我們該信誰?」「他根本沒射中,只是把箭插在地上罷了!」眾人用各種方式嘲弄國王。國王暗想:「他們在戲弄我,根本不懂我的能耐。」便緊束腰帶,手持利劍發誓:「我要親手抓住那鹿!」猛衝追趕。當他追出三由旬時,鹿王鑽入森林,國王也跟了進去。在鹿王逃跑的路徑上,有個深六十肘、充滿惡臭的「大腳地獄坑」,坑深三十肘,積水覆蓋雜草。鹿王嗅到水氣察覺陷阱,便輕巧繞過。但國王直線追趕,當場墜入坑中。
鹿王聽不見腳步聲,回頭不見人影,心想:「他肯定掉進地獄坑了。」儘管曾被國王傷害,牠卻不生怨恨,反而悲心湧現:「不能讓國王在我眼前喪命,我要救他脫離苦難!」便站在坑邊喊:「別怕,大王!我來救您脫離大苦!」牠像要救親生孩子般,將岩石固定成支點,把追殺自己的國王從六十肘深坑拖出,安撫後背出森林,在軍隊不遠處放下,教導他持守五戒。國王離不開大士(鹿王),請求:「鹿王主人,請隨我回波羅奈(Bārāṇasi),我將把十二由旬的國土賜予您治理。」鹿王拒絕:「大王,我們是畜生,不需王權。若您念我恩情,請讓全國百姓都遵守我授您的戒律。」勸誡完便返回森林。
國王含淚思念鹿王恩德,率軍返城後立即下令:「即日起,全城居民須持五戒!」並鳴響法鼓宣告。當晚,大士(鹿王)享用各種珍饈後,臥於華麗床榻。黎明時國王憶起菩薩的德行,從床榻盤坐,滿心歡喜誦出六偈:
134.
「智者當永懷希望,永不生退卻之心,
我今親身證得,所求皆如願成。
135.
「智者當永懷希望,永不生退卻之心,
我今親身證得,如令水離地升。
136.
「智者當精進不懈,永不生退卻之心,
我今親身證得,所求皆如願成。
137.
「智者當精進不懈,永不生退卻之心,
我今親身證得,如令水離地升。
138.
「苦難雖抵達智者,希望不切斷而後快樂到來,
禍福大量接觸,不經思考死亡卻到訪。
139.
「不思議事竟發生,深思熟慮反成空,
財富確不由思維而得,不論男女皆相同。」
此處「永懷希望」指未達目標前應持續抱持願景,不輕言放棄。「如願成」指鹿王想救國王脫離六十肘深坑,果然成功。「水離地」喻不可能之事竟成真。「禍福接觸」指生死無常——眾生視死亡為禍、生存為福,然死亡常不期而至。「不思議事」指鹿王未預料國王墜坑,國王原想殺鹿卻反被救,深思之事落空,未慮之事反成,故智者當重實踐而非空想。
國王誦偈時,曙光初現。祭司清晨前來請安,在宮門外聽見誦偈聲,心想:「昨日國王狩獵,必是錯失鹿王遭群臣嘲弄,逞強追趕時墜入六十肘地獄坑,幸得仁慈鹿王不計前嫌相救。」他如照鏡般清晰推知經過,便叩門求見。國王問:「誰?」答:「臣祭司也。」入內祝禱後,祭司直言:「大王,我知您在森林遭遇——您追捕鹿王墜坑,被牠以岩石為支點救起。此刻您正感念其恩誦偈。」隨即說出二偈:
140.
「昔追金鹿險峰間,勇猛無畏君生還,
今賴其恩得存活,心無怯懦人中王。
141.
「地獄深坑救君出,鹿王踏石施援手,
死神口邊解苦難,此鹿堪稱心雄傑。」
國王驚嘆:「此人未隨我行獵,卻知悉全程,莫非有神通?」便問第九偈:
142.
「當時你在現場嗎?或得他人轉述知?
抑或天眼通無礙?婆羅門智實可畏!」
祭司表明:「我非全知佛陀,是從您誦偈推知。」以第十偈解釋:
143.
「當時臣實不在場,亦無人來相告詳,
智者善解詩偈義,句句推究見真章。」
國王聽後大悅,賞賜祭司大量財寶。從此他樂善好施,百姓也紛紛行善,死後皆生天界。某日國王帶祭司去花園狩獵,帝釋(Sakko)天王見天界新增許多天人,察覺是因鹿王(Sarabhamiga)救國王後勸持五戒,民眾行善使天界充盈。此刻國王正要射箭,帝釋心想:「我要顯現鹿王身影,讓國王回憶其恩德,再以獅子吼宣說佛法,講解慈心與五戒功德後返回。」便來到花園。當國王搭箭瞄準時,帝釋以神力在國王與箭靶間顯現鹿王身影。國王見狀鬆開弓弦,帝釋便附身祭司誦偈:
144.
「執銳箭能破敵勇,張弓遲疑為何因?
速射金鹿莫猶豫,此乃具智國王的食物。」
國王回偈:
145.
「婆羅門啊我深知,鹿本剎帝利之饈,
然念昔日救命恩,豈能殺此金鹿王?」
帝釋再誦二偈:
146.
「大王此非尋常鹿,實為阿修羅 (Asureso),
殺他可登天界主,統領諸天享榮光。
147.
「若王猶疑殺故友,
妻兒和絕倫的英雄,閻魔(Yama)刀山苦難當!」
國王堅定回覆:
148.
「寧捨國土與萬民,妻兒摯友皆可拋,
縱墮閻魔刀山地,不傷救我性命者。
149.
「當我孤身陷絕境,恐怖林間救命恩,
婆羅門啊憶此德,縱知天位豈忍奪?」
帝釋脫離祭司身體,現出天王威儀懸立空中,誦偈讚歎:
150.
「善友悅樂壽長久,正法治國享天福,
如帝釋(Vāsavo)居忉利,后妃環繞樂無憂。
151.
「無瞋常懷清淨心,回應一切客人的乞求,
量力布施受用時,無過失地抵達天界處。」
帝釋最後告誡:「大王,我本為考驗而來。你已通過考驗,當繼續精進。」言畢返回天界。
佛陀總結:「諸比丘,不僅現在,過去世舍利弗(Sāriputta)也善解簡義。」並點明本生角色:「當時國王是阿難(Ānanda),祭司是舍利弗,而鹿王正是我自己。」
484 sālikedārajātakaṃ 稻穀田本生經(鸚鵡菩薩孝養父母的故事)
當導師住在祇樹給孤獨園時,講述了關於一位供養母親的比丘的故事。這個當代事件將在《須摩本生經》(JaA.540)中詳細説明。導師召喚那位比丘問道:「比丘,聽說你確實曾奉養在家人,是真的嗎?」比丘回答:「是的,世尊。」導師又問:「你奉養的是誰?」比丘答:「是我的父母,世尊。」導師說:「善哉,比丘!古代的智者即使生為動物,也會讓年邁的父母臥在巢中,用嘴喙叼來食物奉養他們。」説完便講述過去的事。
過去,在王舍城(Rājagaha)有位摩揭陀國王(Magadharājā)統治國家。當時在王舍城東北方有個婆羅門村莊叫沙利迪亞(Sāliddiya)。在村莊東北方有片摩揭陀農田,當地住著一位姓憍尸耶(Kosiya)的沙利迪亞婆羅門,他擁有千畝田地並種植稻穀。當稻穀成熟時,他加固圍欄,將五十畝、六十畝不等的田地分給自己的僕人看守,總共分配了五百畝;其餘五百畝則雇傭一名工人看守。工人在田間搭棚日夜守護。農田東北方的山麓有片高大的木棉林,林中住著許多鸚鵡。當時菩薩投生為該鳥群中的鸚鵡,長大後體型健壯如車輪般大。後來牠年邁的父親說:「我現在無法遠行,你來統領鳥群吧。」便將領導權交給牠。但從第二天起,菩薩為父母覓食時不再隨鳥群同行,而是率領鸚鵡群飛往雪山,在野生稻田飽食後,返程時總會為父母叼回滿嘴的食物奉養雙親。
有一天,鸚鵡們告訴菩薩:「以往這個季節摩揭陀農田的稻穀已成熟,現在情況如何?」菩薩說:「你們去查看吧。」便派兩隻鸚鵡前往。牠們飛到摩揭陀農田,降落在工人看守的田裡啄食稻穀,並叼回一穗稻穀放在菩薩腳邊報告:「那裡有這樣的稻穀。」次日,菩薩率領鳥群飛到工人的田裡降落。工人看見鸚鵡啄食稻穀,四處奔跑驅趕卻無法阻止。其他鸚鵡吃飽後空著嘴飛走,唯有鸚鵡王將許多稻穗集中叼回給父母。此後鳥群天天來此啄食。工人心想:「若讓牠們這樣吃幾天,田裡將顆粒無收。婆羅門會估價稻穀損失並要我賠償,我該去向他報告。」於是抓了一把稻穀和殘渣前往沙利迪亞村,見到婆羅門後禮拜並遞上殘渣,站在一旁。婆羅門問:「工人啊,稻穀田豐收嗎?」工人回答:「是的,婆羅門,豐收。」隨即說了兩首偈頌:
1.
「憍尸耶(Kosiya)的稻穀田豐收滿盈,卻遭鸚鵡群啄食不停。
婆羅門啊我向您稟明:任我驅趕終是徒勞無功。
2.
「其中有隻非凡鳥王,羽色華美超群絕倫。
飽食稻穀隨心所欲,更以利喙滿載而歸。」
偈中「豐收」指完全成熟無瑕疵;「稻穀田」即稻田;「超群絕倫」形容牠全身完美:紅喙如赤銅、雙眼似寶石、紅足如朱砂、頸環三道金紋、體型如大孔雀。牠吃飽稻穀後,總會用喙另叼一束帶回。
婆羅門聽完這番話後,對鸚鵡王心生憐愛,便問田間守衛:「喂,你會設陷阱嗎?」守衛回答:「會的。」於是婆羅門用偈頌吩咐他——
3.
「快去張開鬃毛陷阱,務必活捉那隻神鳥。
將牠完好無損帶來,我要親自見這珍寶。」
田間守衛聽命後,想到稻穀被啄食卻能免除債務而暗自欣喜。他立即用馬尾搓繩,標定鸚鵡王常降落的區域,次日黎明便編好竹籠大小的陷阱。當他坐在棚屋裡監視鳥群動向時,鸚鵡王果然率領鳥群飛來。由於天性不貪婪,牠直接降落在昨日進食處的陷阱上,一腳踏入圈套。
發現自己被縛後,鳥王冷靜思考:「若此刻立即哀鳴求救,親族們受驚必會棄食逃散。不如等牠們吃飽再說。」等確認鳥群都飽食後,面臨死亡威脅的牠才連發三聲求救鳴叫。所有鸚鵡頓時四散飛逃。鳥王見狀悲嘆:「這些血親竟無一回頭看我,難道我犯過什麼罪孽?」隨即吟誦偈頌——
4.
「同族飽食振翅遠颺,
獨留我陷羅網中央。
平生未作虧心事,
為何今日遭禍殃?」
田間守衛聽見鳥王哀鳴與群鳥振翅聲,急忙衝出棚屋查看陷阱。發現「目標果然落網」後狂喜,立刻解開陷阱,將鳥王雙腳捆牢,親自押往沙利迪亞村(Sāliddiyagāma)交給婆羅門。
婆羅門強忍激動,雙手緊抱這珍貴生物讓牠坐在膝上,邊撫摸邊吟誦兩首偈頌——
5.
「尋常鳥腹只求果腹,
唯你喙囊似無底深淵。
恣意飽餐我的稻穀,
還要滿喙攜返巢穴。
6.
「莫非在林囤積糧倉?
或與我結過仇怨?
老實回答別隱瞞——
究竟藏穀在何方?」
鸚鵡王聽罷,用人類語言溫柔回應第七首偈頌——
7.
「我與你無冤無仇,
體內更無儲糧腔囊。
啄食稻穀實為還債,
飛往木棉林(Koṭasimbali)是為報償。
智者當知此中深意——
我在那裡埋藏債償。」
(註解:
-「還債」指前世業報
-「債償」暗喻善業功德)
婆羅門追問——
8.
「且說這『債』如何償還?
是解脫何種債務?
所謂『埋藏』真相為何?
答完才給你鬆綁!」
鸚鵡王聞言,以四首偈頌詳盡解釋——
9.
「憍尸耶(Kosiya)啊請聽端詳:
巢中幼雛羽翼未豐,
牠們將來反哺育我,
故先分糧是還親情債。
10.
「雙親年邁青春不再,
垂垂老矣行動遲緩。
我以喙尖餵養盡孝,
償還往昔養育恩債。
11.
「林中病弱折翼同類,
奄奄一息難覓食糧。
我願慾功德而給予,
智者稱此為藏寶。
12.
「這便是我還債方式,
這般解脫業力束縛。
所謂埋藏真相如此,
憍尸耶你當理解。」
婆羅門聽完大士的法語開示後,心生淨信,吟誦兩首偈頌:
13.
"這鳥兒何等殊勝,
堪稱飛禽中的法王。
即便在人類之中,
也罕見如此德行。"
14.
"從今往後隨意啄食吧,
帶著你的親族共享。
鸚鵡(Suva)啊但願再相見,
你的容顏令我歡暢。"
婆羅門像疼愛親子般溫柔注視著大士,先解開腳鐐,用百種香藥油按摩牠的雙足,讓牠坐上鑲金寶座,餵食蜂蜜糕點與糖水。此時鸚鵡王告誡道:「婆羅門啊,請謹記我的勸誡。」隨即說出第十五偈:
15.
"你的飲食我已享用,
憍尸耶(Kosiya),在你家中我更感歡欣。
但請對無害者布施,
並奉養年邁的雙親。"
(註解:
-「無害者」原文nikkhittadaṇḍesu(放下棍棒者),指不傷害眾生的修行人
-「在你家中」直譯為「在你的住所」)
婆羅門聽後滿心歡喜,感動地發出讚歎,誦出第十六偈:
16.
"今日我真是福星高照,
得見鳥中至尊。
聽聞鸚鵡(Suva)的善說,
我將廣修大福德!"
大士謝絕了婆羅門贈送的千畝田地,只取八畝耕。婆羅門將地契刻在石柱上,以香花供養鸚鵡王,含淚請求原諒後說:「尊者請回吧,您淚流滿面的父母正等待安慰。」鸚鵡王欣喜啣著稻穗返巢,將穀穗放在父母面前呼喚:「父親母親,請起身。」雙親淚流滿面地站起時,所有鸚鵡群立刻聚集詢問:「陛下如何脫險?」牠詳述經過。憍尸耶婆羅門聽完鳥王教誨後,終生以正法供養沙門婆羅門。
佛陀總結這個故事時,以結偈闡明要旨:
17.
"歡欣鼓舞的憍尸耶,
精心備辦飲食,
懷著清淨信心,
供養沙門與婆羅門。"
佛陀開示後強調:「比丘們,這就是智者傳承中孝養父母的典範。」接著闡明四聖諦,連結本生故事因緣——聽法比丘當場證得初果。佛陀揭示過去生角色:鸚鵡群即今日佛陀的僧團,鳥王父母轉生為王族,田間守衛(Khettapālo)是闡陀(Channa),婆羅門即阿難(Ānanda),而鸚鵡王正是我本人。
485 candakinnarījātakaṃ月光緊那羅女本生經(耶輸陀羅忠貞不渝的故事)
導師(指佛陀)住在迦毗羅衛城(Kapilavatthu)附近的尼拘律園(Nigrodhārāma)時,針對羅睺羅母親的事蹟講述了這段話。這個本生故事必須從久遠的因緣開始說起。相關的因緣故事從「杖林事件」、「優樓頻螺迦葉獅子吼」、「決定性本生JaA.1」一直延續到「迦毗羅衛城之行」和「毘輸安呾囉本生 JaA.547」都會詳細說明。
導師在父王的宮殿用過午齋後,講完《大護法本生》(JaA.447),完成用餐事宜,心想:「我要在羅睺羅母親的住處,讚揚她的美德,講述《月光緊那羅女本生》(JaA.485)。」於是讓國王準備好缽盂,與兩位上首弟子一同前往羅睺羅母親的住所。當時那裡住著四萬名舞妓,其中光是剎帝利出身的少女就有九萬一千人。她(羅睺羅之母)得知如來將至,便命令所有女子:「一律只准穿袈裟!」眾人遵命而行。導師到來後,在預設的座位上就座。霎時間所有女子齊聲慟哭,哀嚎之聲震天。羅睺羅母親也哭泣發洩悲傷後,向導師禮拜,懷著對國王般的崇高敬意就座。
國王開始讚揚她的德行:「尊者!這位妻子聽聞『你們應穿袈裟』後就只穿袈裟;聽說『應捨棄花飾』便捨棄所有裝飾;聽說『應席地而臥』就堅持睡在地上。當您出家時,她寧願守寡也不接受其他國王送來的聘禮。她就是如此對您堅貞不渝。」國王用各種方式稱述她的美德。
導師回應:「大王,這並不稀奇。即便在今生最後階段,她對我懷有母子之情而堅貞不二。事實上,她前世投生為畜生時,也曾對我如此堅貞不移。」應國王請求,導師開始講述過去因緣。
【過去因緣】
從前,波羅奈城(Bārāṇasi)的梵授王(Brahmadatta)統治時期,菩薩投生為喜馬拉雅山區的緊那羅(半人半神生物),其妻名為月光(Candā)。這對夫婦住在銀色山脈的月光山(Candanāmaka)上。當時波羅奈國王將國政交給大臣,自己披上兩件袈裟、全副武裝獨自進入喜馬拉雅山。他獵食獸肉,沿著一條小溪逆流而上。
月光山的緊那羅們在雨季不下山,只在旱季下山。當時月光緊那羅(Candakinnara)與妻子下山後,在各處塗抹香粉、咀嚼花粉、穿著花瓣衣、纏繞藤蔓嬉戲,用甜美歌聲歌唱。他們來到小溪轉彎處,在水中撒花戲水,鋪設銀沙般閃亮的花床。月光緊那羅手持竹竿坐在花床上,吹奏出美妙旋律;月光緊那羅女(Candakinnarī)則舒展柔軟的手掌,在附近邊舞邊唱。
國王聽見歌聲,為避免腳步聲驚動他們,便悄悄靠近躲在暗處。當他看到這對緊那羅,立刻被緊那羅女迷住,心想:「我要射殺那雄性緊那羅,奪其性命,與這雌性同住!」於是他射中了月光緊那羅。中箭的緊那羅痛苦哀嚎,唱出四首偈頌:
18.
「我以為『這生命將延續』,月光啊!紅唇的愛妻!
今日我將捨棄生命,月光啊!我的氣息正斷絕。
19.
痛苦正吞噬我的心,我灼燒著、極度煎熬。
當你月光為我哀傷,不要為他人悲痛。
20.
我如野草枯萎凋零,如乾涸的斷流河川。
當你月光為我哀傷,不要為他人悲痛。
21.
淚水如雨傾瀉腳邊,我的淚流奔湧不止。
當你月光為我哀傷,不要為他人悲痛。」
菩薩用這四首偈頌哀嘆後,倒在花床上失去意識昏厥過去。國王站在原地不動。另一邊(指月光緊那羅女Candā),當菩薩哀嚎時,她原本沉醉在自己的歡愉中沒察覺丈夫受傷,直到看見他失去意識翻倒,才驚覺:「我心愛的丈夫發生什麼事了?」仔細觀察後,發現他傷口正湧出鮮血。她無法承受這突如其來的強烈悲痛,放聲痛哭。
這時國王心想:「這緊那羅應該死了吧?」便現身走出來。月光(Candā)看見他,顫抖著喊道:「就是這個盜賊殺了我心愛的丈夫!」她逃到山頂上,對著國王怒罵,唱出五首偈頌:
22.
「你這惡毒的王子啊!竟殺害我這可憐女子深愛的丈夫!
在森林深處射殺他,如今他渾身是血倒臥塵土!
23.
「願這撕心之痛,王子啊!轉嫁到你母親身上!
當我看著你這卑劣之人,這心痛誰能承受?
24.
「願這撕心之痛,王子啊!轉嫁到你妻子身上!
當我看著你這卑劣之人,這心痛誰能承受?
25.
「願你母親永遠見不到,王子啊!她的兒子與丈夫!
就像你殺害這無辜緊那羅,只為滿足自己私慾!
26.
「願你妻子永遠見不到,王子啊!她的孩子與丈夫!
就像你殺害這無辜緊那羅,只為滿足自己私慾!」
國王聽完這五首譴責的偈頌,仍站在山頂上安慰她,唱出另一偈:
27.
「別哭了月光,別再悲傷,你這森林晨曦般眼眸的女子!
來當我的王后吧,在後宮佳麗中享盡尊榮!」
月光聽完這番話,發出獅子吼般怒斥:「你憑什麼對我說這種話!」隨即唱出最後一偈:
28.
「我寧願立刻死去,也絕不當你的玩物!
你這殺害無辜緊那羅的兇手,只為滿足自己私慾!」
國王聽完這番話,慾火全消,冷漠地唱出最後偈頌:
29.
「膽小鬼,貪生怕死,
低賤的緊那羅女啊,滾回你的喜馬拉雅山吧!
去吃你的棕櫚嫩葉,其他野獸會與你作伴!」
說完這些話,國王便頭也不回地離開了。
月光緊那羅女(Candā)見國王離開後,從山頂下來,緊緊抱住菩薩(Mahāsatta)的遺體。她將他抬到山頂,安放在山腰平台上,讓他的頭枕在自己大腿上,悲痛欲絕地唱出十二首偈頌:
30.
「這些山巒依舊在,這些峽谷仍如常,
這些山洞也未變,唯獨不見你的身影。
親愛的緊那羅啊,叫我如何承受這一切?
31.
「鋪滿落葉的林間多麼美,曾是猛獸徘徊的地方,
如今景色依然如故,唯獨不見你的身影。
親愛的緊那羅啊,叫我如何承受這一切?
32.
「鋪滿花瓣的林間多麼美,曾是猛獸徘徊的地方,
如今景色依然如故,唯獨不見你的身影。
親愛的緊那羅啊,叫我如何承受這一切?
33.
「清澈的山澗仍在流淌,水中飄滿繽紛花朵,
如今溪水依然清澈,唯獨不見你的身影。
親愛的緊那羅啊,叫我如何承受這一切?
34.
「喜馬拉雅(Himavanta)的青色峰巒多壯麗,
如今山色依舊青翠,唯獨不見你的身影。
親愛的緊那羅啊,叫我如何承受這一切?
35.
「喜馬拉雅的金色峰巒多壯麗,
如今山色依舊輝煌,唯獨不見你的身影。
親愛的緊那羅啊,叫我如何承受這一切?
36.
「喜馬拉雅的赤銅峰巒多壯麗,
如今山色依舊燦爛,唯獨不見你的身影。
親愛的緊那羅啊,叫我如何承受這一切?
37.
「喜馬拉雅的險峻峰巒多壯麗,
如今山勢依舊陡峭,唯獨不見你的身影。
親愛的緊那羅啊,叫我如何承受這一切?
38.
「喜馬拉雅的銀白峰巒多壯麗,
如今山色依舊皎潔,唯獨不見你的身影。
親愛的緊那羅啊,叫我如何承受這一切?
39.
「喜馬拉雅的七彩峰巒多壯麗,
如今山色依舊斑斕,唯獨不見你的身影。
親愛的緊那羅啊,叫我如何承受這一切?
40.
「香醉山(Gandhamādana)上夜叉群聚,
藥草芬芳覆滿山嶺,
如今仙境依然如故,唯獨不見你的身影。
親愛的緊那羅啊,叫我如何承受這一切?
41.
「香醉山上緊那羅族聚居,
藥草芬芳覆滿山嶺,
如今家園依然如故,唯獨不見你的身影。
親愛的緊那羅啊,叫我如何承受這一切?」
月光緊那羅女(Candā)唱完這十二首哀歌後,將手放在菩薩(Mahāsatta)胸口,感受到他仍有一絲體溫。她心想:「月光(Cando)還活著!只要施展天界投訴的力量,就能讓他復活。」接著又想:「難道諸天護法都不存在嗎?還是他們都離開了?或者都死了?為什麼不保護我心愛的丈夫?」於是開始施展天界投訴。
由於她強烈的悲痛,帝釋天(Sakka)的寶座突然發熱。帝釋天察覺後,立即明白發生了什麼事。他化身為婆羅門的形象快速趕來,從水壺中取出水灑在菩薩身上。剎那間,毒素完全消失,傷口癒合,連箭傷的痕跡都不見了。菩薩恢復健康,安然甦醒。
月光(Candā)看到心愛的丈夫康復,滿心歡喜地向帝釋天跪拜,並唱出最後一首偈頌:
42.
「我禮敬您,聖婆羅門!
您拯救了我這可憐女子深愛的丈夫,
用不死甘露為他沐浴,
讓我與至愛重新團聚!」
帝釋天告誡他們:「從今以後,不要從月光山(Candapabbata)下來到人類活動的地方,就留在山上生活吧。」說完這番勸告後,帝釋天便返回自己的居所。
月光(Candā)對丈夫說:「親愛的,我們何必留在這個危險的地方?我們回月光山吧。」接著唱出結束全篇的偈頌:
43.
「讓我們漫遊在群山溪澗間,
在落英繽紛的河流旁,
在各種樹林環繞中,
永遠甜蜜地呼喚彼此的名字。」
導師(指佛陀)講完這個法義後,總結道:「不僅今生如此,往昔她也曾對我如此堅貞不渝。」於是將本生故事作連結:「當時的國王是提婆達多(Devadatto),帝釋天是阿那律(Anuruddho),月光(Candā)是羅睺羅的母親(Rāhulamātā),而月光緊那羅(Candakinnaro)正是我自己。」
486 mahāukkusajātakaṃ 大貓頭鷹本生經(因結交朋友而幸福的故事)
「貓頭鷹被野貓抓住了」這個故事,是世尊在祇樹給孤獨園時,針對一位名叫密多班陀迦(mittabandhaka)的居士所講的。據說這位居士是舍衛城(Sāvatthī)一個沒落家族的兒子,他派人向某個家族的女兒提親後,當被問到「是否有能處理緊急事務的朋友或夥伴」時,他回答「沒有」,於是對方說:「那麼先去結交朋友吧。」他聽從建議,首先與四位守門人建立友誼,接著逐步與城市守衛、會計官、大臣等結交,甚至與將軍、副王建立友好關係。後來他透過這些人引薦,與國王成為朋友,又與八十位大長老及阿難尊者(Ānanda)一同親近佛陀。世尊於是為他授三皈五戒,國王也賜予他權位。從此他以「密多班陀迦」(善結交者)聞名。國王賜他大宅並為他舉辦婚禮,以國王為首的民眾紛紛贈送禮物。他的妻子更透過副王、將軍等人層層牽線,最終與全城居民建立關係。婚後第七天,他隆重供養雙足世尊及五百比丘僧團,飯食結束時聽聞世尊開示,夫妻二人同時證得須陀洹果。
比丘們在法堂議論:「各位,密多班陀迦居士依靠妻子建議廣結善緣,從國王處獲得尊榮,更與佛陀結緣使夫妻同證初果。」世尊到來詢問:「你們在討論什麼?」比丘們回答後,世尊說:「比丘們,他不僅今生靠此女子獲得榮耀,過去世也曾因聽從她的話廣結善緣而脫離喪子之痛。」應眾人請求,世尊講述過去因緣:
過去世,波羅奈(Bārāṇasī)國梵授王(Brahmadatta)統治時,有些邊境居民專挑獵物豐富之地建村,捕殺鹿等動物養活家小。他們村子附近有個大蓮花池,池東住著一隻雄性鵪鶉(sena),池西住著雌性鵪鶉(senī),池北住著獅子(sīha),池南住著貓頭鷹王(ukkusa),池中央高處則住著烏龜(kacchapa)。當時雄鵪鶉對雌鵪鶉說:「做我的妻子吧!」雌鵪鶉問:「你有朋友嗎?」「沒有,親愛的。」她說:「我們需要能危難時相助的朋友,先結交朋友吧!」雄鵪鶉問該結交誰,她指示:「與池南的貓頭鷹王、池北的獅子、池中的烏龜建立友誼。」雄鵪鶉照做後,兩鳥在池中一處被水環繞的卡丹巴樹(kadambaruukkha)上築巢同居。
後來他們生下兩隻幼鳥。某日村民打獵空手而歸,心想:「不能空手回家,抓魚或烏龜吧!」便來到蓮花池卡丹巴樹下,摩擦火絨生火冒煙。煙燻到鳥巢,幼鳥驚叫。村民聽見說:「聽!有小鳥聲,快起來綁火把!餓得睡不著,吃了鳥肉再睡!」便點火綁火把。雌鵪鶉聽見後說:「他們想吃我們的孩子。我們正是為防此危難才結交朋友,現在該通知貓頭鷹王。」於是對丈夫說:「主人啊!去告訴貓頭鷹王孩子們有危險!」並先說了這首偈:
44.
「他們綁火把圍樹,眾人欲食我孩兒。
速告友伴貓頭鷹王,親族危難請知悉。」
他(雄鵪鶉)迅速飛到貓頭鷹王(ukkusa-rāja)的住處,鳴叫示意自己到來,恭敬行禮後站在一旁。貓頭鷹王問:「你來這裡有什麼事?」雄鵪鶉說明來意,接著說出第二首偈:
45.
「鳥中之王,翅翼尊貴,貓頭鷹王啊,我們來尋求您的庇護。
獵人想吞食我的孩子,請為我們帶來平安!」
貓頭鷹王安慰他:「親愛的鵪鶉(senaka),別害怕。」隨即說出第三首偈:
46.
「智者結交朋友,在適時不適時尋求安樂。
鵪鶉啊,我必為你解決此事,因高尚者本該幫助高尚者。」
(註解:「適時與不適時」指無論白天黑夜;「高尚者」在此指行為端正者,行為端正者自然會幫助同類,何必多言?)
接著貓頭鷹王問:「朋友,野貓爬上樹了嗎?」雄鵪鶉回答:「還沒,他們正在綁火把。」貓頭鷹王說:「那你先回去安撫你的伴侶,告訴她我馬上就到。」雄鵪鶉照做了。
貓頭鷹王飛到卡丹巴樹(kadamba)附近,觀察野貓們的動向,停在一根高枝上等待。當一個獵人開始爬樹時,他潛入水中,用翅膀和嘴叼水,潑向火把,火被澆滅了。獵人們心想:「算了,先吃這對小鵪鶉吧!」便下樹重新點火,再次攀爬。貓頭鷹王又一次撲滅火焰。
就這樣反覆多次,直到半夜。貓頭鷹王精疲力盡,胸口劇烈起伏,雙眼通紅。雌鵪鶉見狀,對丈夫說:「主人,貓頭鷹王太累了,快去請烏龜王(kacchapa-rāja)來幫忙,讓他稍作休息。」雄鵪鶉聽從她的話,飛到貓頭鷹王身邊,誦出第四首偈:
47.
「您已盡了慈悲者的責任,高尚者為同類付出一切。
請先保護自己,別過度耗損,只要您活著,我們的孩子就有希望!」
貓頭鷹王聽完,發出獅子般的吼聲,說出第五首偈:
48.
「即使粉身碎骨,我也要守護你們,絕不退縮!
真正的朋友願為摯友捨命,這才是至高的法則。」
第六段中,世尊(satthā)成佛後,為讚揚貓頭鷹王(ukkusa-rāja)的功德,說出以下偈頌:
49.
"這卵生鳥類做了極難的事,
為保護鵪鶉(senaka)的孩子們,
在深夜裡持續奮鬥不懈。"
鵪鶉(sena)對貓頭鷹王說:"朋友,請先休息一下。"然後去找烏龜(kacchapa),叫醒他後,烏龜問:"朋友,你來做什麼?"鵪鶉回答:"發生了這樣的危險,貓頭鷹王從初夜開始奮鬥到現在已經很疲憊了,所以我來找你。"接著說出第七首偈:
50.
"有些人即使失去地位或犯錯,
仍會出於對朋友的慈悲而站出來。
我的孩子們正處於危險中,
我來向你求助,請你這位水中行者幫助我們。"
烏龜聽完後,說出另一首偈:
51.
"智者會用財富、糧食甚至自己的生命,
來幫助朋友和夥伴。
鵪鶉啊,我會為你解決這件事,
因為高尚者本就該幫助高尚者。"
這時,烏龜的孩子躺在附近,聽到父親的話後心想:"不要讓父親太勞累,我來代替父親完成這個任務。"於是說出第九首偈:
52.
"父親請安心坐著休息,
兒子將代替父親完成使命。
我會去保護鵪鶉的孩子們,
履行這個責任。"
父親用偈回答:
53.
"確實啊,孩子,這是智者們認可的道理,
兒子代替父親履行責任。
但也許那些獵人看到我年邁的樣子,
就不會傷害鵪鶉的孩子們了。"
說完後,大烏龜(mahākacchapo)說:"朋友別害怕,你先走,我馬上就來。"送走鵪鶉後,烏龜潛入水中,帶上淤泥和水草,游到小島處把火撲滅,然後躺下偽裝。獵人們說:"管那些小鵪鶉幹嘛?我們把這隻黑烏龜翻過來殺掉,夠我們所有人吃了。"他們拔出藤蔓做成繩索,甚至解下纏腰布,試圖綁住烏龜翻面,但都失敗了。烏龜拖著他們往深水處走,獵人們因為貪圖烏龜肉,全都跟著掉進水裡,肚子灌滿水,精疲力竭地爬上岸說:"先是被貓頭鷹搞到半夜都無法點火,現在又被這隻烏龜拖下水喝飽了水。等天亮後我們一定要重新生火吃掉這些鵪鶉幼鳥!"
雌鵪鶉(sakuṇī)聽到他們的談話後說:"主人啊,這些人隨時可能吃掉我們的孩子,快去找我們的朋友獅子(sīha)幫忙!"鵪鶉立刻飛到獅子那裡,獅子問:"你怎麼在這個不尋常的時間來?"鵪鶉從頭到尾說明情況,然後說出第十一首偈:
54.
"眾獸之王,無論是獸類還是人類
恐懼中的眾生都會尋求最強者的庇護。
我的孩子們正處於危險中,
我來向您求助,您是我們的王,請給我們平安。"
獅子聽完後說出偈:
55.
"鵪鶉啊,我會為你解決此事,
我將前去消滅那些敵人。
因為明智而清醒的人,
怎能不努力保護親如己出的朋友?"
獅子(sīha)這樣說完後,對鵪鶉(senaka)說:「你先回去安撫孩子們吧。」然後讓鵪鶉離開,自己踏著水面激起珍珠般的波紋前進。獵人們看見獅子逼近,驚恐地說:「先是貓頭鷹(ukkusa)撲滅我們的火把,接著烏龜(kacchapa)害我們連纏腰布都丟了,現在獅子要來取我們性命了!」嚇得四散逃竄。獅子來到樹下時,敵人已經不見蹤影。這時貓頭鷹、烏龜和雄鵪鶉(sena)都過來向獅子行禮。獅子為他們講述結交朋友的好處,告誡說:「從今以後要謹守朋友之道,不可違背。」說完便離開了,其他動物也各自回到住處。
雌鵪鶉(senasakuṇī)看著平安的孩子,在幸福安坐時與丈夫談論朋友之道,說出六首偈頌:
56.
「要結交心地善良的朋友,
和聖潔的人結交能帶來快樂。
就像穿著盔甲抵擋箭矢,
我們因孩子們得救而歡聚。」
57.
「因忠實朋友的奮鬥,
因獅王不棄的守護。
雛鳥們啾啾鳴叫,
那絨毛未豐的稚嫩聲音溫暖我心。」
58.
「智者獲得真正的朋友後,
就能享受子女、牲畜與財富。
我和孩子們、我的丈夫,
都因朋友的慈悲而重聚。」
59.
「擁有如國王般尊貴的朋友,
擁有如勇士般強大的夥伴。
這重視友誼者聲名遠揚,
在現世享受所求的快樂。」
60.
「應結交朋友,身處困境的鵪鶉,
因朋友的慈悲,我們全家才能團圓。」
61.
「當鳥兒與勇猛的獅王結為朋友,
就會像我與你(丈夫)這般幸福。」
雌鵪鶉通過這六首偈頌闡明朋友之道的功德。所有結盟的動物們都謹守朋友之道,終其一生都按照各自的業報生活。
世尊(satthā)講完這個法義後總結:「比丘們,不僅今生他依靠妻子獲得幸福,過去世也是如此。」接著點明本生故事的因緣:「當時的雄鵪鶉(seno)和雌鵪鶉(senī)就是現在的夫妻,小烏龜是羅睺羅(Rāhulo),烏龜父親是大目犍連(Mahāmoggallāno),貓頭鷹是舍利弗(Sāriputto),而獅子就是我本人。」
487 uddālakajātakaṃ 烏達拉卡本生經(詐騙苦行者的故事)
關於「披粗皮、結髮髻、齒垢積」的典故,這是世尊在祇園精舍時,針對一位欺詐比丘所講述的。該比丘雖在導向解脫的教法中出家,卻為獲取四資具而行三種欺詐。比丘們在法堂揭露他的惡行:「諸位,某比丘在如此殊勝的教法中出家,竟靠欺詐維生。」世尊到來後詢問:「比丘們,你們現在聚集討論何事?」比丘們回答後,世尊說:「不僅現在,此人過去就是欺詐者。」於是講述了過往因緣。
過去,波羅奈城(Bārāṇasi)由梵授王(Brahmadatta)統治時,菩薩是其博學多聞的國師。某日國師遊園,見一美貌妓女而心生愛染,遂與她同居。妓女懷孕後稟告:「主人,我已懷孕,分娩時該取何名?」國師思忖:「此子生於賤妓腹中,不可用族姓。」便說:「賢女,此有名為烏達羅(Uddāla)的祛風樹,因在此得胎,可取名『烏達拉卡(Uddālaka)』。」並給予指環印信:「若生女兒,你自行撫養;若生男孩,待其成年帶來見我。」後妓女生子,取名烏達拉卡。
男孩成年後詢問母親:「母親,我父親是誰?」「兒啊,是國師。」「若如此,我當學習經典。」他從母親處取得印信與拜師禮,前往德叉尸羅(Takkasilā)求學。途中見一群苦行者,心想:「他們必精通殊勝技藝。」為學藝而出家,遵循苦行戒律後請求:「尊者們,請教授你們所知技藝。」眾人依各自所知教導他。五百苦行者中,無一人智慧能超越他,他遂成眾人之首。苦行者們集會推舉他為導師。他建議:「諸位常居山林食野果,為何不入人間?」眾人答:「尊者,世人布施後求祝福、請說法、問難題,我們因此畏懼。」他保證:「縱有轉輪王前來,應對皆由我承擔,諸位勿懼。」便率眾遊行,漸至波羅奈城,宿於王苑。次日入村乞食,民眾慷慨布施。次日入城,民眾再次大施。烏達拉卡主持迴向祝福,演說吉祥的話,解答疑問,民眾歡喜供養豐厚。全城轟動:「智者率眾正法苦行者到來!」消息傳至國王耳中。
國王詢問住處,得知在御苑後表示:「今日當往拜見。」使者通知烏達拉卡:「國王將來覲見。」他召集眾苦行者:「諸位,國王將至。若得君王一日歡心,這生便足夠了。」眾人問:「導師,我們該如何做?」他指示:「部分修習蝙蝠戒(註:倒掛樹枝),部分精勤蹲踞,部分臥荊棘床,部分受五熱炙身,部分行水中潛修,部分各處誦咒。」眾人遵行。他自選八至十位善辯者,鋪設華美坐具,陳列悅意經典,在精心準備的吉祥座中,由弟子圍繞而坐。此時國王率國師與大批隨從入園,見眾苦行者顛倒修持,心生歡喜:「他們已脫惡道!」近前禮敬烏達拉卡,就座後與國師交談,先誦此偈:
62.
「披粗皮衣結髮髻,齒垢堆積形醜陋,持誦真言諸苦行者,
他們在人間行持時,智者知此修持故,得脫惡道否?」
聽完這些話後,國師心想:「國王在不適當的地方產生了信心,我不能保持沉默。」於是說了第二首偈頌:
63.
「即使博學多聞,若不實踐正法,國王啊,他們仍會造作惡業。
縱然通曉千部吠陀,若未達到行儀,也無法從痛苦中解脫。」
這裡「博學多聞」的意思是:即使自認為「我學識淵博」,熟練掌握吠陀經典,但若不實踐十善業道,仍會透過三種途徑造作惡業。就算精通三部吠陀,甚至通曉千部吠陀,若未能達到八種禪定的修行境界,也無法從惡道的痛苦中解脫。
聽完這番話,烏達拉卡(Uddālaka)心想:「無論如何,國王已經對苦行者群體產生了信心。但這個婆羅門就像用棍子打正在吃草的牛,又像往正在增長的飯食裡扔垃圾一樣破壞氣氛。我要和他辯論。」於是與他論辯時,說了第三首偈頌:
64.
「即使通曉千部吠陀,若未達到行儀,也無法從痛苦中解脫。
我認為吠陀是無效的,唯有節制而行才是真理。」
於是國師說了第四首偈頌:
65.
「吠陀並非無效,節制而行確實是真理。
精通吠陀能獲得聲譽,持戒者透過修行達到寂靜。」
聽完這些,烏達拉卡心想:「我無法繼續以對立的方式與他辯論。俗話說『兒子對父親』,沒有不帶感情的。我要告訴他我們的父子關係。」於是說了第五首偈頌:
66.
「母親、父親與親族,都是需要供養的。
生育我的人就是您自己。
我是您的烏達拉卡,屬於蘇提亞(Sottiya)家族。」
當對方說:「你確實是烏達拉卡」並得到肯定回答後,又問:「我給你母親的信物在哪裡?」烏達拉卡回答:「在這裡,婆羅門。」並將指環放在他手中。婆羅門認出指環後,確信地說:「你確實懂得婆羅門的教法。」於是詢問婆羅門教法,說了第六首偈頌:
67.
「怎樣才算是婆羅門?怎樣成為完全者?
如何達到究竟涅槃?被稱為住於正法者是怎樣的?」
烏達拉卡為他解釋,說了第七首偈頌:
68.
「不間斷地供奉火神,舉行灌頂儀式,設立祭祀柱。
這樣做的婆羅門能獲得安穩,
因為住於法,人們稱他為不死者。」
聽完這些,國師駁斥他所說的婆羅門教法,說了第八首偈頌:
69.
「不是靠沐浴淨化,也不是這樣就成為完全的婆羅門。
不是靠忍耐,也不是柔和,
這樣的人並未達到究竟涅槃。」
於是烏達拉卡(Uddālako)繼續追問:「如果這樣不能成為婆羅門,那要怎樣才能成為呢?」並說了第九首偈頌:
70.
「怎樣才算是真正的婆羅門?如何成為完全者?
如何達到究竟涅槃?被稱作住於正法者是甚麼樣?」
國師回答他,說了另一首偈頌:
71.
「不執著田地與親族,無貪求、有貪滅盡,
如此修行者成為安穩的婆羅門,
因住於法,人們稱他為不死者。」
接著烏達拉卡說偈:
72.
「剎帝利、婆羅門、吠舍,
首陀羅和旃陀羅,
只要他們調柔自制,
都能達到究竟涅槃。
這些平靜的眾生中,
是否還有優劣之分?」
為了說明從證得阿羅漢果開始就沒有高低之分,婆羅門說偈:
73.
「剎帝利、婆羅門、吠舍,
首陀羅和旃陀羅,
只要他們調柔自制,
都能達到究竟涅槃。
這些平靜的眾生中,
已無優劣之分。」
然後烏達拉卡為了駁斥他,說了兩首偈頌:
74.
「剎帝利、婆羅門、吠舍,
首陀羅和旃陀羅,
只要他們調柔自制,
都能達到究竟涅槃。
75.
「這些平靜的眾生中,
已無優劣之分。
但你卻執著婆羅門種姓,
敗壞蘇提亞(Sottiya)家族的傳統。」
意思是:如果具有這些品質的人沒有差別,種姓就都一樣了。但你卻執著雙重高貴出身,敗壞婆羅門傳統,與旃陀羅無異,摧毀了蘇提亞家族的傳統。
於是國師用比喻讓他明白,說了兩首偈頌:
76.
「用各種顏色的布料,
可以覆蓋房屋或涼亭。
但這些布料的影子,
不會顯現不同顏色。
所有影子都一樣。
77.
「同樣在人世間,
當年輕人淨化自己時,
他們超越種姓差別,
通過正法成為善行者。」
這裡「房屋或涼亭」指房屋或亭子。「這些布料的影子」指雖然布料顏色各異,但它們的影子都是同一種顏色。同樣,有些無知的婆羅門毫無理由地主張四種姓的純潔性,不要執著這種觀點。當年輕人通過聖道淨化自己,了悟涅槃正法成為持戒的智者時,他們就超越了種姓差別。因為證得涅槃後,種姓就毫無意義了。
烏達拉卡無法反駁,只能無言地坐著。於是婆羅門對國王說:「大王,這些人都是騙子,在全閻浮提行騙。請驅逐烏達拉卡,立為副國師,驅逐其他人,給他們農具武器,讓他們做僕人。」國王說:「好的,老師。」就照辦了。這些人侍奉國王,最終各得其所。
世尊講完這個法義後說:「比丘們,不僅現在,過去他也是個騙子。」然後把本生故事聯繫起來:「當時的烏達拉卡就是現在這個騙人比丘,國王是阿難(Ānanda),國師就是我。」
488. bhisajātakaṃ 根莖本生經(菩薩等仙人厭惡欲樂的故事)
當佛陀住在祇樹給孤獨園時,針對一位不滿的比丘講述了這個關於「馬、牛、銀子與黃金」的故事。這個故事的背景將在《蘆葦本生經》(JaA.531)中說明。當時佛陀問那位比丘:「比丘,聽說你確實感到不滿,是嗎?」比丘回答:「是的,世尊。」佛陀又問:「原因是什麼?」比丘回答:「因為煩惱,世尊。」佛陀說:「比丘啊!你既然在能導向解脫的教法中出家,為何還會因煩惱而不滿?古時的智者們甚至在佛陀尚未出現時,就出家修習外道,他們發誓要斷除對物質與感官欲望的執著,並以此為修行目標。」說完,佛陀講述了過去的故事。
過去,在波羅奈(Bārāṇasi)國,梵授王(Brahmadatta)統治時,菩薩出生在一個擁有八千萬財富的婆羅門大長者家中,父母為他取名「大金童子」(Mahākañcanakumāro)。當他學會爬行時,家中又誕生了一個兒子,取名「小金童子」(Upakañcanakumāro)。依此順序,他們共有七個兒子,最小的是女兒,取名「金天女」(Kañcanadevī)。大金童子長大後,從德叉尸羅(Takkasilā)學成一切技藝歸來。父母想讓他過在家生活,便對他說:「我們會從與我們門當戶對的家庭為你娶妻,你安住在家吧。」他回答:「父親、母親,我不想過在家生活。對我而言,三界如同燃燒般恐怖,如同監獄般束縛,如同糞堆般污穢。我甚至在夢中都不曾起淫欲之念。你們還有其他兒子,就留在家吧。」儘管父母再三懇求,甚至派朋友勸說,他仍不為所動。
朋友們問他:「賢友,你究竟追求什麼?為何不願享受欲樂?」他表明了自己出離的志向。聽聞此事後,父母轉而勸其他兒子,但他們也拒絕了。金天女同樣不願在家。後來,父母去世了。大金智者辦理完父母的喪事,將八千萬財富布施給貧苦者,帶著六個兄弟、妹妹、一名男僕、一名女僕和一位朋友,進行了大出離,進入喜馬拉雅山。他們在那裡依傍一座蓮花池,於風景優美處搭建草庵,出家後以野果根莖為生。他們進入森林時會一同行動,若有人發現果實或樹葉,便招呼其他人分享,並互相談論所見所聞,猶如村莊的勞作場所。後來,導師大金仙人思惟:「我們捨棄八千萬財富出家,卻仍像貪求者般四處覓食,實在不妥。從今以後,由我獨自採集食物。」他回到草庵,傍晚召集眾人說明此事,並宣布:「你們專心修行,由我負責採集食物。」但小金童子等人說:「導師,我們依您出家,請您專心修行,讓妹妹也留在這裡,女僕照顧她即可。我們八人輪流採集食物,您三人不必輪值。」他們堅持這個承諾。
從此,八人輪流採食,其餘人各自留在草庵中,無故不得聚集。輪值者採回食物後,會將食物放在一塊劃分為十一份的石板上,敲響木板後取走自己那份,進入用餐處。其他人聽到木板聲,會莊重有序地取用自己那份,之後專心修行。後來,他們開始食用藥草,實踐嚴酷的苦行,調伏諸根,修習遍處定。由於他們的戒德威力,連帝釋天的宮殿都震動了。帝釋天察覺後心生疑慮:「這些仙人是否仍執著欲樂?」他決定試探他們,便以神力連續三日隱沒大仙人的那份食物。第一日,大仙人未見到自己的份額,心想:「或許分配者遺漏了我。」第二日,他想:「可能是我的過失,他們因不滿而未分配給我。」第三日傍晚,他敲響木板召集眾人,說:「今日是我第三日未獲得食物。第一日我以為是疏忽,第二日以為是我的過錯,今日特此道歉。你們聲稱分配了藥草,我卻未得到。出家者偷藏藥草實在不當,這與捨棄欲樂的初衷相違。」眾人聽後震驚不已,紛紛表示:「這行為太魯莽了!」
在那座草庵附近的森林中,一棵古老的樹上住著一位樹神(deva)。這位樹神從天界降下,來到仙人群體中坐下。當時,一隻被馴養的象因無法忍受訓練的痛苦,掙脫束縛逃入森林,時常會來禮拜仙人們,這天也來到一旁站立。還有一隻從耍蛇人手中逃脫的猴子,也進入森林並定居在草庵附近,這天同樣來禮拜後坐在一旁。帝釋天(Sakka)為了試探仙人們,隱身站在他們附近。就在此時,菩薩最小的弟弟——小金仙人(Upakañcanatāpaso)從座位起身,向菩薩頂禮後對其他人致歉,說道:「導師,能否允許我在不指控他人的情況下,只為自己發誓澄清?」菩薩回答:「可以。」於是小金仙人站在仙人們中間,發誓說:「如果我偷吃了藥草,願我遭受如下報應——」隨即念出第一首偈頌:
78.
「願我得駿馬、牛群、銀子與黃金,
再獲稱心美滿妻;
兒女成群家和樂——
婆羅門啊!偷你藥草者必如此。」
(註解:此處「駿馬、牛群」等詞,是為了譴責物質欲望——「當這些珍愛之物失去時,將帶來相應的痛苦」。)
聽完這番話,仙人們摀住耳朵說:「尊者,請別這樣說!您的誓言太重了!」菩薩也勸道:「弟弟,你的誓言確實過重。你沒有偷吃,請回到座位吧。」當小金仙人發完誓坐下後,第二位兄弟突然起身,向菩薩頂禮後發誓自清,念出第二首偈頌:
79.
「願他頭戴花環抹栴檀,
子孫滿堂福綿長;
深陷慾望渴求中——
婆羅門啊!偷你藥草者必這般。」
(註解:「深陷」指對物質與煩惱欲望的強烈執著。此偈意在說明:「對此執著愈深,失去時痛苦愈大」。)
接著,其他仙人依次根據各自的想法念出偈頌:
80.
「願他五穀豐登田連阡,
在家富足享諸欲;
老來無依守空屋——
婆羅門啊!偷你藥草者如願。」
關於第三首偈頌中「五穀豐登」的解釋:這是指擁有肥沃的農田。「在家富足享諸欲」意思是願他獲得子女、成為在家人、擁有七種珍寶財富,並享受色欲等所有感官快樂。「老來無依守空屋」描述即使到了適合出家的高齡,他仍執著於五欲之樂,寧願留在家中。這首偈頌實際是在說:「沉迷五欲之人,一旦失去這些享樂,必將遭受巨大痛苦。」
81.
「願成剎帝利征戰狂,
威震四方霸業王;
統御天下至邊疆——
婆羅門啊!偷你藥草者稱皇。」
第四首偈頌中「威震四方霸業王」的「霸業王」指的是眾王中最強大的統治者。這首偈頌是在說明:「當統治者失去權力時,會感到極度痛苦。」藉此譴責權力帶來的危害。
82.
「願那婆羅門貪未盡,
日夜追星卜吉辰;
國王尊崇受供奉——
婆羅門啊!偷你藥草者蒙恩。」
第五首偈頌的「貪未盡婆羅門」指的是對祭司地位充滿貪欲的人。這是在說明:「當祭司失去地位時,會陷入極度憂鬱。」
83.
「願他成為一切吠陀的導師,
一切世人都知道他的苦行;
百姓齊聚爭禮敬——
婆羅門啊!偷你藥草者得名。」
第六首偈頌的「苦行僧」指的是具備苦行與德行的人,但這裡是諷刺世人對他的虛假推崇。這首偈頌指出:「當這樣的人失去名聞利養時,會感到巨大痛苦。」藉此批評對名利的追求。
84.
「願得繁華富庶村,
天賜享用樂無窮;
至死貪欲終不醒——
婆羅門啊!偷你藥草者沉淪。」
那位朋友仙人(sahāyatāpaso)所說的偈頌中「繁華富庶村」,「富庶」包含四方面:人口稠密、糧食充足、木材易得、水源豐富。「天賜享用」既可理解為像帝釋天賜予般穩固,也可解讀為憑藉福報獲得國王賞賜。「至死貪欲終不醒」則是比喻像豬陷在泥沼中,完全沉溺於欲望。這位仙人也是通過這些話來譴責欲望的危害。
85.
「願為村長友朋繞,
歌舞昇平樂逍遙;
王怒降災無處逃——
婆羅門啊!偷你藥草者難饒。」
僕人(dāsa)偈頌中的「村長」指的是村莊首領。他同樣是在譴責感官欲望。
86.
「若有女王征四海,
千名佳麗冊封來;
願她榮耀冠群釵——
婆羅門啊!偷藥草者得此彩。」
金天女(Kañcanadevī)的偈頌中「若有女王」的「若」是指某位女性。「千名佳麗」是誇張說法,實際指十六位妃嬪中的首席。「榮耀冠群釵」指成為佩戴頭巾的妃嬪之首。雖然身為女性,她仍將欲望比喻為散發惡臭的糞堆來加以譴責。
87.
「眾仙宴集正用餐,
願她坦然享美饌;
樂於此並誇耀所得——
婆羅門啊!偷藥草者這般。」
女僕(dāsī)的偈頌中「眾仙宴集」意思是當所有仙人聚集用餐時,願她能毫不畏懼、不受阻礙地享用美食。據說女僕在主人身邊用餐會感到不自在。「誇耀所得恣意歡」是指為了獲得利益而虛偽作態、追求名聞利養。這位女僕雖然身為奴僕,也在譴責煩惱欲與物質欲。
88.
「願守大寺作常住,
在象村裡成為建築專家;
造窗而耗光陰——
婆羅門啊!偷藥草者這般樣。」
樹神(devatā)偈頌中的「常住」指的是寺院總務。「象村(Gajaṅgalāya)」是某個城市的名稱,據說那裡容易取得茅草。「開窗補隙耗時光」是指要花一整天來修補窗戶縫隙。據說這位天神在迦葉佛時代曾是象村附近一間破舊大寺的常住長老,終日為修理寺院而苦不堪言,所以藉此偈頌表達當時的痛苦。
89.
「願他被六重鐵鍊綁,
押出樂林赴刑場;
亂棍痛擊骨肉傷——
婆羅門啊!偷藥草者這下場。」
大象的偈頌中「六重鐵鍊」是指用許多鐐銬捆綁。「六處」是指四肢、頸部與腰部六個部位。「亂棍」是指雙節長棍。「刑具」是指十種刺棒或鐵鉤。這頭大象是根據自身被囚禁的經歷來說這番話
90.
「願他項掛骯髒鬘,
耳穿三孔受嘲弄;
棍棒驅趕遇毒蛇,
鎖頸遊街示眾中——
婆羅門啊!偷藥草者此路通。」
猴子(vānara)的偈頌中「項掛骯髒鬘」是指被耍蛇人掛在脖子上的污穢花環。「耳穿三孔」是指耳朵被三重束縛勒緊。「棍棒驅趕」是指因訓練表演而被棍棒擊打。這隻猴子同樣是以自身被耍蛇人虐待的痛苦經歷來作此譴責。
當這十三人(terasahi janehi)發完誓後,大智者(mahāsatto)心想:「萬一這些人懷疑『他明明沒丟東西卻說丟了』而對我不滿,我也該發個誓。」於是念出第十四首偈頌:
91.
「若有人無失卻喊失,
或對諸位心懷猜忌,
願他沉溺欲樂至死,
終生困守世俗家宅。」
仙人們發完誓後,帝釋天(Sakka)驚恐地想:「我為了試探他們而藏起藥草,結果他們像吐掉嚼過的食物般譴責欲望,還發下重誓。我得問問他們譴責欲望的原因。」於是現身向菩薩頂禮,隨即念出偈頌提問:
92.
「世人追求諸欲樂,
愛染歡喜皆貪著。
為何仙人厭五欲,
不讚世間此等樂?」
為回答這個問題,大智者念出兩首偈頌:
93.
「欲望令人遭殺縛,
痛苦恐懼由此生。
沉迷欲樂眾生主,
愚癡造作諸惡行。
94.
「惡人積惡終墮地獄,
見此欲樂過患者,
是故仙人不讚嘆,
五欲禍患實深重。」
帝釋天聽完大智者的開示,心生震撼,立刻念偈:
95.
「為試仙人貪欲否,
我取岸邊藥草藏。
今見諸位皆清淨,
梵行者啊藥草還。」
菩薩聽後回應:
96.
「我們並非你的戲子,
亦非親友與同伴。
千眼天王憑什麼,
竟戲弄此諸仙人?」
帝釋天隨即道歉,念出第二十首偈頌:
97.
「您是我師如生父,
過犯之人依怙處。
大智請恕單次罪,
智者不以瞋怒立。」
大智者原諒帝釋天王(sakka)後,又替仙人們接受道歉,念出最後偈頌:
98.
「仙人一夜淨居此,
得見天王實幸甚。
願諸聖者皆歡喜,
婆羅門已還藥草。」
帝釋天禮敬仙人們後返回天界。仙人們證得禪那神通後往生梵天界。
佛陀講完這個法義後總結:「比丘們,古聖者就是這樣發誓斷除煩惱的。」接著揭示四聖諦,聽法的憂鬱比丘當下證得初果。最後佛陀連結過去現在,念出三首偈頌作結:
99.
「我與舍利弗(Sāriputto),
目犍連(Moggallāno)迦葉(Kassapo),
阿那律(Anuruddho)富樓那(Puṇṇo),
阿難(Ānando)即七兄弟。
100.
「蓮華色(Uppalavaṇṇā)是妹妹,
女僕即為久壽多(Khujjuttarā),
居士質多(Citto)是僕從,
夜叉即為善臂(Sātāgiro)。
101.
「盤繞(Pālileyyo)是那象,
蜜柔(Madhudo)乃猴王,
黑賢(Kāḷudāyī)即帝釋,
如是當知本生緣。」
489 surucijātakaṃ 蘇魯奇本生經(毘舍佉前世今生獲得佛陀恩惠的故事)
世尊在舍衛城(Sāvatthi)的彌伽羅母講堂居住時,因大女居士毘舍佉(Visākhā)獲得八項特許而講述此事。當時毘舍佉在祇園聽法後,邀請佛陀與僧團次日應供,但當夜四大洲普降大雨。佛陀召集比丘說:「諸比丘,此雨遍及四大洲,是最後一次四大洲大雨,你們可沐浴淨身。」說完,佛陀以神通力與沐浴後的比丘們從祇園消失,瞬間現身於毘舍佉的宅院。女居士驚歎:「尊者啊!如來的神力實在稀有!即使水深及膝、及腰,竟無一比丘的衣角沾濕!」她歡喜供養僧團後,向佛陀請求:「世尊,我想向您求八項特許。」佛陀答:「毘舍佉,如來已超越許願。」她說:「世尊,這些都是如法且無過失的。」佛陀便允諾。
毘舍佉所求八願為:
1. 終生供養僧團雨衣
2. 供養外來比丘飲食
3. 供養出行比丘飲食
4. 供養病比丘飲食
5. 供養照顧病者飲食
6. 供養病者藥物
7. 終生供養常備粥食
8. 終生供養比丘尼浴衣
佛陀問:「你為何求此八願?」聽完她的理由後,佛陀讚許:「善哉!毘舍佉,你具足智慧而求。」遂准許八願。
某日,佛陀在東園時,比丘們議論:「毘舍佉雖為女身,卻能從十力尊者獲八項特許,真是功德殊勝!」佛陀到來詢問,得知後便說:「比丘們,她非今日始得我特許,過去世亦曾得。」隨即講述過去因緣。
**兩位王子的約定**
往昔在彌提羅城(Mithilā),蘇魯奇王(Suruci)統治國家,得子後命名為「蘇魯奇王子」(Surucikumāra)。王子成年後,為學藝前往塔克西拉城(Takkasilā),在城門涼亭休息。同時,波羅奈國王(Bārāṇasirañño)之子梵授王子(Brahmadattakumāra)也來此,兩人同坐一席,結為好友,共赴師門學藝。學成後,他們在分岔路口擁別,立下誓約:「若我生兒子,你生女兒,便結為親家;反之亦然。」
**聯姻的波折**
蘇魯奇王欲為王子繼位,派人向梵授王求娶其女蘇美妲公主(Sumedhā)。但梵授王告訴王后:「女子最大的痛苦是什麼?」王后答:「嫉妒之痛。」國王遂宣布:「誰能獨娶我女,免其嫉妒之苦,我便將她許配。」使者回報後,蘇魯奇王猶豫:「我國廣大,彌提羅城方圓七由旬,領土三百由旬,按傳統應有后妃一萬六千人。」
**王后的決斷**
蘇魯奇王子聽聞蘇美妲的美德,堅持獨娶。父母只得備厚禮迎娶,立她為正妃。二人恩愛治國,但十年無子。臣民進諫:「王室需繼承人,請納妃嬪。」國王拒絕:「我既承諾不二娶,不可妄語。」
王后心想:「國王為了信守承諾,不願再娶其他女子,那就由我來為他安排吧!」於是,她以王太后(國王之母)的地位,按照自己的意願,親自挑選了:
• 剎帝利(Khattiya)女子一千人
• 大臣(Amacca)之女一千人
• 富家(Gahapati)之女一千人
• 精通各種技藝的舞女(Sabbasamayanāṭakitthī)一千人
總共四千名女子,帶進王宮。然而,她們在王宮住了一萬年,仍然沒有生下任何孩子,無論是兒子還是女兒。
蘇美妲又用同樣的方法,三次各挑選了四千名女子帶進王宮,但這些女子同樣無法生育。就這樣,王宮裡總共有了一萬六千名妃子。四萬年過去了,加上最初蘇美妲自己的一萬年,總共已經過了五萬年。
臣民的憂慮與建議
這時,彌提羅城(Mithilā)的臣民們再次聚集,向國王進諫:「陛下,請命令您的妃嬪們祈求子嗣吧!」國王同意了,對她們說:「你們都去祈求子嗣吧!」於是,妃嬪們開始向各種天神祈禱,並進行各種宗教儀式,但仍然沒有孩子出生。
國王轉向蘇美妲
國王見狀,便對蘇美妲說:「賢妻啊,妳也來祈求子嗣吧!」蘇美妲回答:「好的。」於是,她在十五布薩日(Pannarasauposathadivase),持守八關齋戒(Aṭṭhaṅgasamannāgataṃ uposathaṃ),在王宮的黃金寢殿(Sirigabbhe)中,專心思惟戒律,坐在迦毘羅羊毛毯(Kappiyamañcake)上。其餘的妃嬪們則像母羊找不到羊羔一樣,求子不得,只好到花園散心。
因戒德震動天界
蘇美妲的戒德之光甚至震動了帝釋天(Sakka)的宮殿。當時,帝釋天察覺後心想:「蘇美妲在祈求子嗣,我應該賜她一個兒子。但不能隨便給,必須賜予一個與她相配的孩子。」於是,他開始尋找合適的人選。
那羅迦羅天子(Naḷakāradevaputta)的過去因緣
帝釋天發現了一位名叫那羅迦羅(Naḷakāra)的天子。這位天子過去世曾累積極大福德:
• 他曾在波羅奈(Bārāṇasi)生活,是個製竹匠。
• 有一次,他在播種季節去田裡時,遇見一位獨覺佛(Paccekabuddha),便讓僕人先去播種,自己則親自帶獨覺佛回家供養。
• 之後,他又帶獨覺佛到恆河岸邊,並與兒子一起用竹子和茅草搭建了一座精舍(Paṇṇasāla),設有門廊、走廊,讓獨覺佛在那裡住了三個月。
• 雨季結束後,父子倆還供養了獨覺佛三衣(Ticīvara)。
• 他們以同樣的方式,供養了七、八位獨覺佛。
轉生天界
那羅迦羅父子死後,轉生到三十三天(Tāvatiṃsabhavana),在六欲天(Kāmāvacarasaggesu)中輪流享受極大的天福。後來,他們想轉生到更高的天界。
帝釋天的安排
帝釋天知道他們的心願後,便來到那羅迦羅天子的宮殿門口,向他禮拜後說:「尊者,您是否願意轉生人間?」
那羅迦羅回答:「天王啊,人間污穢不堪,眾生在那裡行善,只為投生天界,我為何要去?」
帝釋天勸說:「尊者,您將在人間享受比天界更殊勝的福報!您會住在長二十五由旬、寬九由旬、高八由旬的寶石宮殿裡,請答應吧!」
那羅迦羅終於同意。
天神的考驗
帝釋天取得承諾後,便以神通力來到王宮的花園上空,在眾妃嬪頭頂上漫步,並宣告:「我要賜予一位女子『最優秀的兒子』,誰想要?」
「給我!給我!」一萬六千名妃子全都舉手高喊。
帝釋天說:「我只賜給持戒清淨的女子,你們的戒行如何?」
妃嬪們聽了,紛紛放下手,說:「如果您要賜給持戒者,那就去找蘇美妲吧!」
帝釋天現身蘇美妲面前
帝釋天瞬間飛到蘇美妲的寢宮,站在金獅座上(Sīhapañjare)。其他妃子趕緊通知蘇美妲:「王后!帝釋天王來了,說要賜予持戒女子一個『最優秀的兒子』,現在正站在您的獅座上!」
蘇美妲立刻莊嚴起身,打開獅座,問道:「天王,您真的只賜予持戒者嗎?」
帝釋天回答:「是的,王后。」
蘇美妲說:「那請賜給我吧!」
帝釋天說:「妳的戒行如何?說來聽聽,如果我滿意,就賜予妳。」
蘇美妲回答:「好的,請聽我說——」
蘇美妲開始講述自己的戒德,並以十五首偈頌宣說:
102.
「我是蘇魯奇王(Surucino)的正妃(Mahesī),
最初被迎娶入宮時,
與蘇魯奇王共度了**一萬年**。」
*103.**
「婆羅門啊,我身為彌提羅城(Mithilaggaha)韋提訶王(Vedeha)的王后,
無論身、口、意,
從未輕視過蘇魯奇王,
無論公開或私下。」
**104.**
「憑此真實語的力量,
願智者(指帝釋天)賜予我一個兒子!
若我此言虛妄,
願我的頭裂成七塊!」
**105.**
「我的丈夫、婆婆、公公,
都是教誡我的善知識,
直到他們生命終結。」
**106.**
「我樂於不傷害眾生,
行為正直,持戒精嚴,
日夜不懈地侍奉他們。」
**107.**
「憑此真實語的力量,
願智者賜予我一個兒子!
若我此言虛妄,
願我的頭裂成七塊!」
**108.**
「婆羅門啊,宮中一萬六千名妃嬪,
我對她們從未有過
嫉妒或憤怒。」
**109.**
「我因她們的快樂而歡喜,
無一令我厭惡,
我對待她們如對自己,
視所有妃子為姐妹。」
**110.**
「憑此真實語的力量,
願智者賜予我一個兒子!
若我此言虛妄,
願我的頭裂成七塊!」
**111.**
「對待奴僕、工人與依附者,
我總以正法派遣他們,
內心恆常歡喜。」
**112.**
「憑此真實語的力量,
願智者賜予我一個兒子!
若我此言虛妄,
願我的頭裂成七塊!」
**113.**
「對沙門、婆羅門及林中修行者,
我總以食物與飲水供養,
雙手恭敬奉上。」
**114.**
「憑此真實語的力量,
願智者賜予我一個兒子!
若我此言虛妄,
願我的頭裂成七塊!」
**115.**
「每月十四、十五與初八日,
以及特殊布薩日(Pāṭihāriyapakkha),
我持守**八關齋戒(Aṭṭhaṅgasusamāgataṃ uposathaṃ)**,
恆常守護戒律。」
**116.**
「憑此真實語的力量,
願智者賜予我一個兒子!
若我此言虛妄,
願我的頭裂成七塊!」
**帝釋天讚嘆蘇美妲(Sumedhā)的德行**
當蘇美妲用十五首偈頌講述自己的美德時,這些美德的偉大程度根本無法用百千言語來衡量。就在她宣說的當下,帝釋天(Sakko)因事務繁忙,便打斷她的話,便讚嘆道:「妳的美德確實廣大無邊!」並說了兩首偈頌:
**117.**
「王女啊,妳所宣稱的一切善法,
確實都存在於妳身上,
妳是一位光輝耀眼的女子。」
**118.**
「一位出身高貴、聲名顯赫的剎帝利,
將成為韋提訶(Videhā)族的法王,
他將成為妳的兒子。」
**蘇美妲的歡喜與疑問**
蘇美妲聽完後心生歡喜,向帝釋天提問,並說了兩首偈頌:
**119.**
「無垢無染、超越塵埃者啊,
你凌空而立,
所說的言語如此悅耳,
深入我的心。」
**120.**
「你是從天界而來的神明嗎?
還是一位具大神通的大仙?
你究竟是誰?請告訴我你的真實身份。」
#### **帝釋天表明身份**
帝釋天回答她,並說了六首偈頌:
**121.**
「眾天神聚集在善法堂(Sudhammā)禮拜的那位,
就是我——千眼帝釋(Sakko Sahassakkho),
我來到妳的面前。」
**122.**
「在人間,若有女子行為端正、
智慧具足、持戒清淨、
孝順公婆、忠於丈夫——」
**123.**
「像妳這樣純潔的蘇美妲(Sumedhā),
行善積德的女子,
不僅人類,連天神也會前來拜見。」
**124.**
「賢女啊,由於妳過去善行的累積,
如今投生王室,
一切願望皆得滿足。」
**125.**
「王女啊,妳已獲得雙重成就:
未來將生天界,
今生也享有美名。」
**126.**
「蘇美妲啊,願妳長久安樂,
繼續持守正法。
現在我要返回天界了,
能見到妳,令我歡喜。」
#### **那羅迦羅天子(Naḷakāradevaputta)投胎**
帝釋天給予蘇美妲教誨後便離去。而那羅迦羅天子於黎明時分離世,投生到蘇美妲的胎中。她感知到懷孕後,便向國王報告,國王便安排妥善照顧胎兒。十個月後,她生下一個兒子,取名為「大響(Mahāpanādo)」。
兩國的居民都說:「這是我們主人的兒子,我們要供養他!」於是,他們在王宮廣場上每人投下一枚金幣,堆積成巨大的財寶堆。即使國王勸阻,他們仍堅持:「等王子長大後,這些將成為他的財富。」王子在眾多侍從的照料下長大,十六歲時便精通一切技藝。國王見兒子已成年,便對王后說:「賢妻啊,現在是為兒子舉行加冕典禮的時候了,我們要為他建造一座華麗的宮殿。」王后回答:「好的,陛下。」國王召來建築師,命令他們:「大師們,請在離王宮不遠處為我兒子設計一座宮殿,我將在那裡為他加冕。」建築師們回答:「遵命,陛下。」並開始勘察地基。
**帝釋天(Sakka)的宮殿建造**
就在這時,帝釋天的宮殿突然發出熾熱的光芒。他明白原因後,立刻召來工巧天神毗首羯磨(Vissakamma),命令道:「親愛的,去為大響王子(Mahāpanādakumāra)建造一座宮殿!長度要九由旬,寬度八由旬,高度二十五由旬,全部用珍寶打造!」毗首羯磨化身工匠首領,來到工匠們面前說:「你們吃完早餐後過來。」然後他用棍子敲擊地面,瞬間一座七層樓的華麗宮殿拔地而起,完全符合規格。
**三大慶典同時舉行**
大響王子的**宮殿落成慶典(Pāsādamaṅgala)**、**王傘慶典(Chattamaṅgala)**和**登基慶典(Āvāhamaṅgala)**三大慶典同時舉辦。兩國民眾聚集在慶典場地,整整慶祝了七年。期間國王從未打斷他們,所有食物、衣物和裝飾品都由王室提供。
七年後,民眾向蘇魯奇大王(Surucimahārāja)請願:「陛下,我們參加慶典已經七年了,什麼時候才能結束呢?」國王回答:「親愛的民眾,我的兒子至今從未笑過,等他笑了,你們就可以離開。」於是民眾敲響鼓聲,召集演員們前來。
六千名演員分成七組表演,卻無法讓國王發笑。原來大響王子長期觀看天界舞蹈,對人間的表演根本不感興趣。
這時,兩位首席演員班度康多(Bhaṇḍukaṇḍo)和潘度康多(Paṇḍukaṇḍo)站出來說:「我們能讓國王笑!」他們進入王宮廣場:
1. **班度康多**先在宮門前造了一棵巨大的「阿圖拉芒果樹(Atulamba)」,據說是毗沙門天王(Vessavaṇa)的聖樹。他用繩子爬上樹後,假裝被天王的僕人抓住,四肢被砍斷扔下來。其他演員把肢體拼回去,灑水「復活」他。他穿著花衣跳舞,王子還是不笑。
2. **潘度康多**則在廣場搭木柴堆,帶著同伴們跳進火中。火滅後他們被灑水「復活」,同樣穿著花衣跳舞,王子依然面無表情。
帝釋天見狀,派出一位天界舞者(Devanaṭa)。這位舞者在王宮廣場上空表演「半身舞(Upaḍḍhāṅga)」:只有一隻手、一條腿、一隻眼睛和一顆牙齒在動,其他部位完全靜止。大響王子終於微微笑了一下。民眾卻笑得東倒西歪,直接癱在廣場上——慶典就此圓滿結束。
大響王子一生行善,命終後升天享福。
佛陀開示完這個法義後,總結道:「比丘們,毘舍佉(Visākhā)過去世就曾從我這裡獲得特許。」並將本生故事的人物對應:
- 當時的大響王子(Mahāpanādo)是跋達季(Bhaddaji)
- 蘇美妲王后(Sumedhādevī)就是現在的毘舍佉
- 工巧天神毗首羯磨(Vissakamma)是阿難(Ānando)
- 帝釋天(Sakko)就是我本人
490 pañcuposathikajātakaṃ 五布薩日譬喻本生經(菩薩和各種動物持守布薩戒的故事)
導師(巴利文:satthā)住在祇樹給孤獨園(巴利文:jetavane)時,對五百位遵守布薩的在家信徒(巴利文:upāsake)講述了這個故事:「如今你像鴿子(巴利文:kapotā)一樣懈怠啊。」當時,導師在法堂(巴利文:dhammasabhāyaṃ)裝飾莊嚴的佛座上就座,以柔軟心觀察會眾,知道「今日該為在家眾說何種教法」後,便召喚他們問道:「居士們是來遵守布薩的嗎?」眾人回答:「是的,尊者。」導師說:「善哉!遵守布薩是古聖賢(巴利文:porāṇakapaṇḍitā)的傳統。古聖賢們為降伏貪慾等煩惱而守持布薩戒。」應眾人請求,他開始講述過去的故事。
過去,在摩揭陀國(巴利文:magadharaṭṭhā)等三國交界處有座森林(巴利文:aṭavī)。菩薩投生為摩揭陀國的婆羅門大族子弟,成年後捨棄欲樂出家,進入森林建造茅棚,過著沙門生活。在他住處不遠處:
- 一處竹林裡住著一對鴿子(巴利文:kapotasakuṇo)夫婦
- 一處蟻丘住著一條蛇(巴利文:ahi)
- 一處灌木叢住著一隻豺(巴利文:siṅgālo)
- 另一處灌木叢住著一隻熊(巴利文:accho)
這四者時常來聽仙人說法。
某日,雄鴿(巴利文:kapoto)與雌鴿離巢覓食時,一隻老鷹(巴利文:seno)抓走雌鴿。雄鴿聽見哀鳴回頭,見伴侶被攫走。老鷹不顧雌鴿慘叫將牠啄食。雄鴿因喪偶被貪慾之火煎熬,心想:「這貪慾令我極度痛苦,今後若不降伏它,我絕不外出覓食。」於是放棄覓食,到仙人處為制伏貪慾而受持布薩戒,隨後臥在一旁。
蛇(巴利文:sappo)為覓食離巢,到村邊牧牛處尋找獵物。當時村長有頭純白吉祥牛(巴利文:maṅgalausabho)正在蟻丘前屈膝嬉戲,用角挑弄泥土。蛇被牛蹄聲驚嚇想鑽回蟻丘,卻被白牛踩中。蛇怒而咬之,白牛當場斃命。村民聞訊趕來痛哭,以香花供養後將牛埋葬。蛇見眾人離去後鑽出,心想:「我因瞋怒奪其性命,令大眾心碎。今後若不降伏瞋恚,絕不外出覓食。」便返回茅棚,為制伏瞋怒受持布薩戒後臥下。
豺(巴利文:siṅgālo)覓食時發現死象,大喜:「得此大餐!」先咬象鼻——如咬木柱;無味轉咬象牙——如咬石塊;咬象腹——如咬草堆;咬象趾——如咬鐵籤;咬肛門時——如咬米糕。牠貪婪鑽入象腹,餓時吃肉,渴時飲血,睡時攤開腸肺當床褥,心想:「此處飲食臥具俱全,何需他求?」便安居象腹不再外出。
後來日曬風吹,象屍乾縮,糞便通道閉合。豺在腹內因缺血色憔悴,找不到出口。某日暴雨浸軟象糞通道,豺見縫隙喜道:「困守多時,終可逃脫!」以頭衝撞時,因通道狹窄,濕滑身體被擠出,體毛全黏在糞道上,如無毛棕櫚樹幹般光禿脫困。牠醒悟:「我因貪慾遭此大苦,今後絕不未降伏貪婪便覓食。」遂返茅棚為制伏貪慾受持齋戒後臥下。
熊(巴利文:accho)離開森林後,因極度飢餓闖入摩羅國(巴利文:mallaraṭṭhe)邊境的村莊。村民們聽說「有熊來了」,便拿著弓箭棍棒出來,包圍牠躲藏的灌木叢。熊發現被眾人包圍後衝出逃跑,逃跑時仍被弓箭和棍棒打傷。牠頭破血流地逃回住處,心想:「這痛苦源於我過度的貪婪,今後若不降伏此心,絕不外出覓食。」於是返回茅棚,為制伏貪慾受持布薩戒後臥在一旁。
仙人(巴利文:tāpaso)因執著自己的種姓而驕慢,始終無法進入禪定。一位獨覺佛(巴利文:paccekabuddho)察覺他的傲慢,心想:「這非平庸眾生,是未來佛種。在此賢劫中,他將證得無上正覺。我應當破除其傲慢,助他成就禪定。」便從北方雪山(巴利文:uttarahimavanta)來到仙人茅棚,直接坐在他的石座上。
仙人回來見狀,傲慢心起,不悅地上前掌摑對方,罵道:「滾開!你這賤民、黑耳、禿頭、偽沙門!憑什麼坐我的石座?」獨覺佛說:「善士啊,為何如此傲慢?我已證獨覺智慧。而你將在此賢劫成佛,名為悉達多(巴利文:siddhattho),現正積聚波羅蜜。未來你的上首弟子們...」詳細說出其姓名、種姓、家族後,勸誡道:「這般粗魯言行與你身份不符。」
仙人聽完既不禮拜,也不問「我何時成佛」等問題。獨覺佛便說:「若你自認高貴,可像我這樣凌空而行嗎?」說完飛升空中,將足塵灑在仙人髮髻上,隨即返回雪山。
仙人見獨覺佛離去後深受震撼:「這聖者身軀如此莊嚴,竟能如風中棉絮般騰空飛行!我卻因種姓傲慢,未禮拜這位獨覺佛,也未請教成佛之事。種姓在這世間有何用?唯有戒行最尊貴。我的傲慢若繼續增長,必墮地獄!今後若不降伏傲慢,絕不為求果食外出。」他進入茅棚,為制伏傲慢受持布薩戒,坐在木板上。
這位具大智慧的剎帝利青年降伏傲慢後,修習遍處定,證得神通與禪那。出定後,他在經行處石座就座。此時鴿子(巴利文:kapotā)等四獸前來禮拜,退坐一旁。菩薩(指仙人)問鴿子:「你往日此時都在覓食,今日為何遵守布薩?」鴿子答:「是的,尊者。」仙人便以第一首偈頌詢問原因——
127.
「鴿子(巴利文:kapota)啊,如今你如此悠閒自在,飛鳥啊,你不再為食物奔波。
忍飢耐渴地,為何今日持布薩呢?」
鴿子聽後說了兩首偈頌——
128.
「從前我與雌鴿沉溺愛欲,在此地共享歡愉。
獵人(巴利文:sākuṇiko)強行抓走我的伴侶,使我被迫獨活。」
129.
「因與她生死分離,我承受著心靈煎熬。
因此我守持布薩戒,願貪欲永不再生。」
鴿子講述持齋原因後,菩薩(指仙人)逐一詢問其他動物。他們如實回答——
130.
「蛇(巴利文:sappa)啊!你這蜿蜒雙舌者,獠牙如武器的劇毒生物,
忍飢耐渴地,為何今日持守布薩?」
131.
「村中有頭強壯白牛(巴利文:usabho),力大敏捷又俊美。
牠踩到我,我怒而咬噬,痛苦加劇致其死亡。」
132.
「村民們出村痛哭哀悼後離去。
因此我守持布薩戒,願瞋恨永不再生。」
133.
「豺(巴利文:siṅgāla)啊!墳場多的是美味屍肉,
忍飢耐渴地,為何今日持守布薩?」
134.
「我貪吃象肉鑽入象腹,沉迷腐屍之味。
烈日狂風使象糞通道乾涸閉合。」
135.
「尊者啊!我變得消瘦蒼白,找不到出路。
突然暴雨浸軟糞道。」
136.
「我終於逃脫,如月脫羅睺之口。
因此我守持布薩戒,願貪婪永不再生。」
137.
「熊(巴利文:accha)啊!你往日會在蟻丘翻找螞蟻(巴利文:kipillikāni),
忍飢耐渴地,為何今日持守布薩?」
138.
「我輕視自家領地,因貪婪闖入摩羅村莊(巴利文:mallagāma)。
村民持弓棍將我痛打。」
139.
「我頭破血流逃回巢穴。
因此我守持布薩戒,願貪慾永不再生。」
這四位(動物)各自講述完遵守布薩的緣由後,起身向菩薩(巴利文:mahāsatta)禮拜,並問道:「尊者,您往日此時都會外出採集果實,為何今日卻為持布薩而來?」他們以偈頌發問:
140.
「尊敬的聖者啊,您所詢問的,
我們都已如實回答。
現在我們也想請教您:
婆羅門(巴利文:brahme)啊,您為何今日持齋?」
菩薩回答他們:
141.
「一位獨覺佛(巴利文:paccekabuddho)曾短暫來到我的茅棚(巴利文:assamamhi),
他未被任何煩惱所染。
他告訴我過去未來的一切,
包括我的名號、種姓和所有行為。」
142.
「然而我因傲慢,既未禮拜他的雙足,
也未向他請教(成佛之事)。
因此我守持布薩戒,
願傲慢永不再生。」
如此,菩薩講述完自己持守布薩的緣由後,開示並勸勉他們,然後回到自己的茅棚。其他動物也各自返回居所。菩薩持續修習禪定,最終往生梵天界(巴利文:brahmalokaparāyaṇo)。而其他動物因遵從他的教導,死後都往生天界。
佛陀講完這個法義後總結道:「各位居士,持守布薩確是古聖賢的傳統,應當勤修布薩戒。」然後點明本生故事的因緣:「當時的鴿子就是現在的阿奴律陀(巴利文:anuruddho),熊(是迦葉(巴利文:kassapo),豺是目犍連(巴利文:moggallāno),蛇是舍利弗(巴利文:sāriputto),而那位仙人就是我本人。」
491 Mahāmorajātaka大孔雀本生經(孔雀菩薩因異性而被捕獲的故事)
翻譯:匿名
這個故事是佛陀在祇園精舍時,針對一位心生煩惱的比丘所講述的。
佛陀問那位比丘:「聽說你心生不滿,是真的嗎?」比丘回答:「是的,世尊!」佛陀便說:「比丘啊,這種貪愛的喜悅能帶來什麼呢?就像毗富羅山(Sineru)的強風不會對枯葉留情,這眾生雖在七百年間遠離煩惱染污,終究還是被貪欲侵擾。」於是,佛陀講述了過去的因緣。
從前,在波羅奈國由梵授王統治時,菩薩投生為邊境地區一隻雌孔雀的孩子。他在母胎中成長時,母親在覓食的地方產下蛋後便離開了。由於母體健康,也沒有蛇等野獸的侵害,這顆蛋完好無損。後來,這顆如迦尼迦羅樹芽般金色的蛋成熟了,幼鳥自己破殼而出,誕生了一隻金色的小孔雀。他的雙眼如紅寶石般閃耀,嘴如珊瑚般紅豔,頸部環繞著三條紅線,延伸到背部中央。他長大後,身體大如商隊的馬車,極其美麗,其他青孔雀等都聚集在他周圍,尊他為王。
有一天,他在池邊飲水時,看見自己美麗的容貌,心想:「我在所有孔雀中最美,但如果我和牠們住在人類出沒的地方,可能會遭遇危險。不如去雪山,安心生活。」於是,趁夜晚其他孔雀休息時,他悄悄離開,翻越三座山脈,來到第四層山脈。那裡有一片森林,林中有一個被蓮花覆蓋的大湖,不遠處的小丘上有一棵高大的尼拘律樹,他便棲息在樹枝上。這座山的中央有一個舒適的洞窟,他想在那裡定居,於是從山口的平地降落。
那個地方既無法從下方攀登,也無法從上方降落,是遠離鳥、貓、蛇和人類威脅的安全之地。他想:「這裡就是我的安居之處。」當天他就住下了。第二天,他從洞中出來,坐在山頂面向東方,看見太陽升起,便念誦護身咒祈求庇護:「此具眼的唯一之王升。」然後下山覓食。夜晚歸來時,他面向西方,見太陽西沉,又念誦護身咒:「此具眼的唯一之王沉。」他就這樣安穩地生活著。
有一天,一個獵人在森林裡遊蕩,看見了山頂的孔雀。獵人回家後,臨終前告訴兒子:「孩子,在第四層山脈的森林裡,住著一隻金色孔雀。如果國王想要,你可以告訴他。」
後來有一天,波羅奈王的王妃懺摩在天亮時做了一個夢:她夢見一隻金色孔雀王在說法,她恭敬聆聽;孔雀王說完法後起身離去,她喊道:「快抓住那隻孔雀王!」隨即驚醒,才發現是夢。她想:「如果我說是夢,國王可能不在意,但如果假裝是孕婦的願望,國王一定會重視。」於是她裝作孕婦臥床不起。國王來看她時問:「妃子,你哪裡不舒服?」她說:「我有一個願望。」國王問:「什麼願望?」她回答:「我想聽金色孔雀說法。」
國王安慰她:「別擔心,如果真有這樣的孔雀,我一定會找到。」
國王召集大臣問:「你們見過金色的孔雀嗎?」大臣們回答:「婆羅門或許知道。」國王又問婆羅門,他們回答:「大王,水中的魚、龜、蟹,陸上的鹿、雁、孔雀、鷓鴣等,甚至人類,都有金色的,這是相術典籍中所記載的。」
國王召集全國的獵人,問:「你們見過金色孔雀嗎?」大家都說沒見過,只有一個人說:「我父親曾說過,某處有一隻金色孔雀。」國王很高興,說:「太好了!你去把牠抓來,救王妃的命。」並賞賜他許多財物。
獵人帶著財物出發,設網捕捉孔雀,心想:「今天一定要抓到!」但始終未能成功,最終死去。王妃也因願望未實現而死去。國王憤怒地說:「都是那隻孔雀害死了我的愛妃!」他在金板上寫下:「雪山第四層山脈有一隻金色孔雀,吃牠的肉能長生不老。」然後藏入木匣。後來國王去世,繼位的國王看到金板上的字,心想:「得到長生不老!」便派獵人前去,結果獵人也死在那裡。
就這樣,六代國王相繼派遣獵人,六名獵人都死在雪山。第七代國王派出的第七個獵人,七年都沒能抓到孔雀。他想:「為什麼這隻孔雀的腳從不踏入我的網?」於是暗中觀察,發現孔雀早晚念誦護身咒。獵人推測:「這裡沒有其他孔雀,牠一定是修行者,靠梵行的力量和護身咒避開我的網。」於是,他抓了一隻雌孔雀,訓練牠鳴叫跳舞,帶到雪山。當孔雀王念咒時,獵人彈指讓雌孔雀鳴叫。孔雀王聽到雌孔雀的聲音,七百年來壓制的慾望瞬間被激起,像蛇被激怒時昂起頭一樣,無法再念護身咒,急忙飛向雌孔雀,結果落入網中。七百年來無人能抓的孔雀王,瞬間被網纏住。
獵人心想:「六代獵人都抓不到的孔雀王,我七年都沒成功,今天牠卻因慾望而落入網中。這麼高貴的生物,如果獻給國王,實在不合適。不如放了牠。」但他又想:「這鳥力量強大,如果我靠近,牠可能會因恐懼掙扎而受傷。不如暗中割斷網,讓牠自己飛走。」於是他躲在暗處,準備射箭切斷網繩。
孔雀王心想:「獵人知道我被慾望所困,才抓住我。他現在在哪裡?」牠四處張望,看見獵人張弓搭箭,以為要殺牠,嚇得發抖,哀求道:
143.
若你求財寶,捕我勿殺我!
帶我見國王,你得大富貴。
獵人聽了,心想:「孔雀王以為我要殺牠,我得安慰牠。」於是說:
144.
我箭已上弓,非為殺你命。
我欲斷此網,任你自由行。
孔雀王問:
145.
獵人忍飢渴,追我整整七年,
今終捕得我,為何又放生?
146.
今日離殺業,施眾生無畏,
既已捕得我,又欲解我縛?
獵人回答:
147.
誓離殺生者,施眾生無畏,
死後得何福?孔雀王,請告訴我。
孔雀王說:
148.
離殺生惡業,施眾生無畏,
現世得讚譽,死後生天界。
獵人又問:
149.
他們說無神靈,死後皆斷滅,
善惡無果報,布施是愚行。
阿羅漢等說,故我捕鳥禽。
註:此處「阿羅漢」實指獵人所遇斷見外道,彼等否認業果,誘他殺生。
孔雀王為了說明輪迴業報的真實性,低頭誦偈:
150.
日月雙輝耀天際,光明遍照此虛空。
此世他世誰能說,人間如何論他的存在?
獵人繼續問:
151.
日月雙輝耀天際,光明遍照此虛空。
那屬他世非此界,人間皆稱是天界
孔雀王回答:
152.
你師邪見今已破,無因論者妄語人。
善惡業果真實有,布施功德豈虛無?
獵人深思後問:
153.
你言真實理,如何施無報?
善惡皆有果,為何他們說為愚呢?
154.
應修何業行何事,奉行何法近何德?
孔雀王請為我說,如何免墮地獄苦?
孔雀王心想:「若不解答,世人將疑正法」於是說:
155.
大地上諸沙門眾,著袈裟衣離俗家。
晨起準時行乞食,聖者遠離非時行。
156.
當適時往詣那裡,詢問心中所願知。
他將如實為你說,此世他世真利益。
孔雀王更以地獄怖畏警策獵人。此時獵人圓滿波羅蜜,見日光映蓮成熟,智慧已熟,聞法間站立思惟諸行,觀三相證獨覺佛智。其悟道與菩薩脫網同時成就。獨覺佛斷盡煩惱,住於生死邊際,說偈抒懷:
157.
如蛇蛻舊皮,如樹落黃葉,
今日我捨棄,獵師之生活。
唱完偈頌後,他心想:「我已解脫煩惱,但家中還有許多被囚禁的鳥,該如何釋放牠們?」於是問孔雀王:「我家還有許多鳥被束縛,該如何解救?」
因為一切知智菩薩的掌握方法智慧比獨覺佛更廣大,所以開示:「你可依斬斷煩惱的獨覺佛道智作真實語,讓全閻浮提束縛眾生皆得解脫。」獵人依教,說偈發願:
158.
我家中囚禁眾鳥,數逾百隻皆束縛。
今我施予生命給他們,願他們各歸其巢窟。
此願一出,所有被縛的鳥立刻獲得自由,歡欣鳴叫,飛回各自的家。同一瞬間,整個閻浮提世界,從貓到一切被縛眾生,全部解脫。獨覺佛舉手觸頭,家居的標記消失,出家的威儀顯現,如六十歲長老一般,披上袈裟,手持僧具,向孔雀王合掌說:「您是我的大恩人。」右繞禮拜後,騰空飛往難陀姆羅山頂。孔雀王則展翅飛離,覓食歸巢。
獵人七年結網捕鳥,因孔雀王而得解脫。佛陀總結這個故事,誦出最後的偈頌:
159.
獵人住山林,親手結羅網,
光耀孔雀王,終被他捕獲。
他離苦解脫,如我之解脫。
佛陀講完這個故事後,開示四聖諦,那位煩惱的比丘因此證得阿羅漢果。最後,佛陀點明本生因緣:「那時的孔雀王就是我。」
492 Tacchasūkarajātaka木匠野豬本生經(很會用兵的弓術師帝須長老)
翻譯:匿名
這個本生經,是佛陀在祇園精舍的時候,對兩位年老長老所講的談話。當摩訶拘薩羅王把他的女兒嫁給頻婆娑羅王時,也把迦尸村給了女兒作為沐浴用地。後來,波斯匿王在阿闍世王殺了他的父親頻婆娑羅王時,毀壞了這個村子,因此發生了戰事。一開始,阿闍世王獲勝,拘薩羅王失敗。他問大臣:「要用什麼辦法,才能活捉阿闍世王?」大臣說:「大王,比丘們精通咒語,您可以派使者到精舍,聽聽比丘們的意見。」王說:「很好。」國王同意後,就命大臣們說:「你們去,可以躲著偷聽尊者們的意見。」
在祇園精舍裡,有很多王族的親屬出家。他們當中有兩位年老長老住在精舍附近的草庵裡,一位是弓術師帝須長老(dhanuggahatissatthero),一位是曼提達陀長老(mantidattatthero)。他們晚上睡覺,第二天一早醒來,帝須長老點火說:「尊者達陀長老!」
達陀說:「尊者,有什麼事?」
帝須說:「你昨晚睡得好嗎?」
達陀說:「我沒有睡好,該怎麼辦呢?」
帝須說:「尊者,這拘薩羅王真是愚蠢,他只知道吃碗裡的飯,結果被阿闍世王打敗了。」
達陀說:「尊者,你這話什麼意思?」
帝須說:「他竟然被那個像肚子裡小蟲一樣的阿闍世打敗。」
達陀說:「尊者,那該怎麼辦呢?」
帝須說:「尊者達陀長老,戰陣分車陣、輪陣、蓮陣三種。欲擒阿闍世,當布車陣:於某山道兩側埋伏精兵,佯裝主力在前,待敵軍深入後,如漁夫收網捕魚般圍剿即可。」
國王派來的人把這話告訴國王,國王帶領大軍,照這個方法活捉了阿闍世王,把他關了幾天,懲罰後,對他教誨:「你以後不可以再做這種事。」然後把他釋放,交給他的母親金剛女vajirakumāriṃ,帶著大軍回國。
「拘薩羅王靠弓術師帝須長老的計謀捉住了阿闍世王。」比丘們這樣傳說,法堂裡也開始議論。佛陀來到這裡問:「你們比丘在這裡談什麼?」比丘們對佛說:「就是這些事。」佛說:「你們比丘,這不是現在才有的事,弓術師帝須早在過去生就很會用兵了。」於是講起了過去的事。
昔日,在波羅奈城靠近城門的村子裡,住著一個木匠。他到森林裡砍木頭,看到一頭小豬掉進洞裡,就把牠帶回家,取名「木工養豬」來飼養。這頭豬聽他的使喚,用鼻子推木頭過來,用牙齒拖拉墨繩,用嘴叼斧頭、鑿子、木槌給他用。
這頭豬長大後,力氣很大,身體也很壯,木匠很疼牠像兒子一樣。木匠因為住在這裡,怕有人會傷害牠,就把牠放回森林。豬心裡想:「我在這森林裡不能單獨生活,應該找我的同類,大家圍在一起住。」於是牠到森林深處去找,發現有很多豬,牠很滿足地吟誦了三首偈頌:
160.
我為尋親族,遍歷山與林,
今終得團聚,心願已達成。
161.
此處根果豐,飲食皆充足,
山澗景緻美,安居真適意
162.
我願居此處,與眾親同住,
無憂亦無懼,安穩離怖畏
這些豬聽了之後,唱了第四首偈頌:
163.
速尋他處居!此有恐怖主——
他會是木工豬的殺手,擇肥而噬之
木工豬:
164.
誰為我們的敵人?親族!你們善來集
尚未被殺者 我問請答我
眾豬:
165.
獸王有條紋 有力具銳齒
木工!他來此處時,擇肥而吞噬。
木工豬:
166.
我們非無牙 身體具有力
眾心齊一致,合力將戰勝
167.
木工你所言,悅耳又順心,
我們追斬逃兵,誓死共進退
於是「木工養豬」讓豬們團結一致,然後又問:「虎什麼時候會來?」
豬們說:「今天早上牠抓走一隻,明天早上還會再來。」
牠就開始巧妙地佈陣:「戰陣分車、輪、蓮三型。」採蓮花陣:中央置哺乳幼豬,外圍母豬,次列不孕母豬,再外青壯獠牙豬,最外圍老豬,分十、二十、三十組層層駐守。自掘兩坑:一為藏身,一作虎陷坑,兩坑間設指揮台。選精銳駐守要地,鼓舞士氣至日出。
這樣布置後,太陽升起,虎王從結髮隱士的草庵出來,站在山頂。豬們對木工說:「敵人來了。」牠說:「不要怕,大家照計劃行動。」虎搖動身體,像要出發並撒尿,豬們也學牠那樣。虎看到豬群,大聲怒吼,豬們也跟著學。虎看到豬群的動作,心想:「這和以前不一樣,今天牠們對抗我,分隊站好,有軍師指揮,今天我還是不要靠近,回去吧。」牠怕死就回去,跑到結髮隱士那邊。修行人看到虎空手回來,唱第九之偈:
168.
你於今日離殺生 對諸生物施予無畏
利齒已殘缺?落魄如乞丐!
於是虎唱之後的三偈:
169.
我齒未損缺,體力仍充沛,
但見他們親族,同心齊抵禦
170.
昔見我即散,驚惶各逃竄,
今聚成鐵壁,勢難再輕取
171.
彼等有軍師 齊心聲一致,
團結可傷我,故避其鋒芒
結髮隱士聞此唱次之偈:
172.
帝釋戰勝阿修羅 一隻之鷹殺羣鳥
虎王當如昔威猛,擇肥而噬顯神力
於是虎唱偈曰:
173.
不要說帝釋和鷹了, 就算我是獸王老虎
親族同心協力時,縱使猛虎亦臣服
結髮隱士再行對彼激勵,唱次二偈:
174.
百舌鳥群飛,歡鳴共翱翔,
若有離隊者,鷲王即攫噬
175.
此乃猛虎道,分擊潰敵眾!
結髮隱士這樣說:「虎王!你不知自己之力嗎?你不要怕,你就一直大吼,即飛撲上去,他們必難以兼顧。」他再激勵,虎依其言而行動。
為說明此意義,佛為唱偈:
176.
結髮隱士激勵,貪餌虎妄動,
自恃牙鋒利,猶如昔時勇
於是虎又回來,暫時站在山頂。豬們又告木工:「賊又來了。」
牠鼓勵大家:「不要怕。」牠站到兩個洞之間的休息處,虎用最快的速度衝到木工養豬面前,撲上來,木工養豬推入前坑,虎剎不住腳,掉進後面的陷阱,像個土塊卡在裡面。木工養豬突然跳出來,用牙齒咬進虎的腹部,刺破心臟,吃牠的肉,掉到外面的洞裡,牠說:「我已經抓住這奴才了。」最早來的豬吃得滿嘴都是,最後來的豬問:「虎肉到底是什麼味道?」木工養豬從洞裡爬上來,看著大家說:「你們還不滿足嗎?」豬們說:「大王,你殺了一隻虎,還有比十隻虎更壞的。」木工問:「那是誰?」豬們說:「那是一直吃虎送肉的結髮隱士。」大家說:「既然如此,抓那個壞蛋。」大家一起跑去。結髮隱士以為虎馬上會回來,結果看到豬們從路上衝來,心想:「這些豬已經殺了虎,現在是來殺我了。」於是急忙爬上烏曇跋羅樹。豬們說:「不用擔心,他馬上就會被抓住。」於是叫小豬從樹根挖土,母豬用嘴含水澆樹根,大樹露出根來,豬們又咬斷樹根,用牙齒像斧頭一樣把大樹咬斷,大樹猛然倒下,結髮隱士摔下來摔死,身體分裂,肉都被豬吃了。樹神見此不可思議,而唱偈曰:
177.
「可喜眾親族,雖是山林畜,
齊心協力下,獨虎終伏誅!」
佛再偈示二者結局:
178.
「婆羅門與虎,俱亡豬群手,
歡欣鼓舞眾,高聲慶勝利!」
於是木工養豬問:「還有其他敵人嗎?」豬說:「大王,沒有了。」豬們都說:「我們要給你灌頂,讓你當我們的王。」於是找水,看到結髮隱士用過的法螺,把右旋法螺盛滿水,請木工養豬在烏曇跋羅樹根下接受灌頂佛結偈:
179.
「眾豬聚無花果樹下,
齊為木工行灌頂:
『你是我們的王,你是我們的主!』」
佛述此法語後,佛言:「比丘們,這不是現在才有的事,弓術師帝須在前世就很會用兵了。」於是作本生今昔之結語:「那時的結髮隱士是提婆達多,木工養豬是弓術師帝須,樹神就是我。」
493. rohaṇamigajātakaṃ大商人本生經(因為貪心惹來殺身之禍的故事)
翻譯:匿名
這個本生故事是佛陀住在祇園精舍時,對舍衛城商人們所說的。這些商人要出門做生意前,先向佛陀作了大布施,皈依受戒後對世尊說:「如果我們能平安回來,一定要來頂禮世尊的雙足。」於是他們帶著五百輛車出發,走到荒野時迷了路,沒水沒食物,在森林裡轉來轉去,最後看見一棵住著龍神的尼拘律樹,就卸下車坐在樹下休息。
他們發現樹葉濕潤、樹枝充滿水分,心想:「這棵樹應該通水,不如砍斷東邊的樹枝,說不定能找到水。」於是有人爬上樹砍斷東枝,沒想到樹幹竟然湧出清水,大家就洗澡喝水;接著砍斷南邊的樹枝,裡面流出各種食物,大家吃得飽飽的;然後砍斷西邊的樹枝,走出打扮華麗的女子,商人們和她們一起享樂;最後砍斷北邊的樹枝,裡面裝滿七寶,他們把這些寶物裝滿五百輛車,高高興興地回到舍衛城守著財寶。
商人們帶著香和花環來到祇園精舍,向佛陀禮拜供養,坐在一旁聽法,第二天又作了大布施。他們說:「世尊!我們要把這次布施的功德回向給賜予我們財寶的樹神。」佛陀用完齋飯後問:「你們回向給什麼樣的樹神?」商人們就把從尼拘律樹得到財寶的事告訴佛陀。佛陀說:「你們懂得知足,不被貪欲控制,所以能得到財寶。但前世有些人不知足,被貪欲控制,結果不但失去財寶,還丟了性命。」應商人們的請求,佛陀講了過去的故事。
從前在波羅奈城附近的荒野有棵尼拘律樹,一群商人迷路後看見這棵樹。
佛陀為說明這個道理,說了以下偈頌:
180.
商人們聚集 從各國而來
一人當隊長 出發尋財寶
181.
他們走荒野 缺糧又缺水
看見大榕樹 樹蔭真涼快
182.
商人們坐於樹蔭下,
愚者被貪欲蒙蔽,共謀算計:
183.
『這樹濕潤如流淌泉水,
來吧!商人們,我們砍下東側枝幹!』
184.
「枝幹斷裂時湧出清澈淨水,
眾人沐浴飲用,滿足所欲。
185.
「愚者再度被貪欲蒙蔽商議:
『來吧!我們砍下南側枝幹!』
186.
「枝幹斷裂時湧出大量美食——
上等米飯、咖哩醬汁、薑湯與豆羹。
187.
「他們飽食後,
第三次被貪欲驅使共謀:
『來吧!砍下西側枝幹!』
188.
「枝幹斷裂時湧出盛裝女子(Nāriyo),
身披華服、佩戴寶石瓔珞與耳璫。
189.
每位商人各得二十五名女子,
環繞樹蔭嬉戲,
與她們歡娛直至滿足
190.
第四次被愚癡蒙蔽商議:
『來吧!砍下北側枝幹!』
191.
「枝幹斷裂時湧出珍珠、琉璃、
金銀、象牙蓆與絲毯,
192.
「更有迦尸(Kāsikāni)細布與羊毛氈,
他們綑載貨物,盡數取用。
193.
「第五次貪念又起:
『來吧!砍斷樹根,必得更多!』
194.
此時商隊領袖(Satthavāho)合掌懇求:
『榕樹(Nigrodho)何罪?願商人們得福!
195.
『東枝賜水,南枝施食,
西枝出女,北枝獻諸寶。
榕樹何罪?願商人們得吉祥!
196.
『凡受樹蔭庇護者,
不應折其枝——
傷害恩友者,實為惡人。』
197.
「眾人卻不理會,多數壓倒一人,
執利斧砍向樹根。」
198.
「此時二十名全副武裝的龍(Nāgā)現身,
三百名持弓者與六千名持盾戰士(Vammī)隨行。」
199.
「殺了他們!捆住他們!
不留任何活口!
唯獨放過商隊領袖(Satthavāhaṃ),
其餘全部燒成灰燼!」
——此為龍王(Nāgarājena)所說偈頌。
佛陀說完這故事
又說兩首警世偈:
200.
「因此,智者應當審察自己的利益,
莫受貪欲所制,
當摧毀那如敵般的心念。」
201.
「如此了知貪欲的過患,
明白渴愛(Taṇhā)是苦的根源,
離渴愛、無執取,
比丘應當具念遊行。」
佛陀最後告誡說:「各位在家居士們!就像前世那些貪心的商人自取滅亡一樣,千萬不可放縱貪欲。」接著佛陀開示四聖諦的道理。聽完開示後,商人們都證得初果(預流果)。佛陀總結這個本生故事的因緣:「當時的龍王就是舍利弗,而那個商隊首領就是我。」
494 sādhinajātakaṃ娑提那王本生經(國王菩薩因行大善而被帝釋天邀請上天界享樂的故事)
翻譯:匿名
這則本生故事是佛陀在祇園精舍時,對參加布施會的在家信徒們所講的。當時佛陀說:「各位居士!古代的賢人們因為持守布薩戒的善業,能以凡人之身長期居住在天界。」應他們的請求,佛陀講述了過去的事蹟。
從前,在彌絺羅城(mithilāyaṃ)有一位名叫娑提那(sādhino)的國王,以正法治國。他在城的四門、城中央和宮殿門前建造了六座布施堂,每逢閻浮提的休假日便舉行盛大布施,每日花費六十萬金錢。他持守五戒,參加布薩會。王國的百姓遵循他的教誨,累積布施的功德,死後轉生天界,在帝釋天的善法講堂中,眾天子齊聚一堂,讚歎娑提那王的戒行等美德。其他天神聽聞後,心生想見國王的願望。諸神之王帝釋天知道他們的心意,便問:「諸位想見娑提那王嗎?」眾神回答:「是的,天王!」於是帝釋天命令御者摩兜麗mātali:「你去備好天馬駕馭的殊勝寶車,帶娑提那王前來。」摩兜麗回答:「謹遵王命。」隨即駕車前往毘提訶王國。
當時正值滿月之夜,摩兜麗趁人們晚餐後在門前談笑時,駕車與月輪一同出現。人們仰望天空說:「天上有兩個月亮!」當他們看見馬車穿過月輪前行時,又說:「那不是月亮,是馬車!這是一位天神的座駕。究竟是誰能駕馭這隨心所欲的辛頭天馬呢?除了我們的國王,不會有別人。我們的國王確實是虔誠敬法的聖王。」眾人歡喜不已,合掌而立,唱出第一首偈頌:
202.
歡喜得汗毛直豎,
這世間真是不可思議,
天車現於虛空之中,
我們的國王何等榮耀!
摩兜麗駕車前行,接受人們供養的香花與花環等禮敬,他繞城三圈,來到王宮門前停車,站在西邊窗下,準備登門迎接。
這一天,國王巡視各布施堂,指示說:「布施應當如此進行。」隨後參加布薩會度過這一日。當時,他被大臣們圍繞,坐在裝飾華麗的宮殿露臺上,向東窗談論正法。摩兜麗向他招手示意乘車,佛陀為說明此景,唱出偈頌:
203.
神力廣大的天子,
天界御者摩兜麗,
召請彌絺羅城主,
毘提訶王受邀請。
204.
眾王中最殊勝的王啊,
請乘此天車前來,
帝釋渴望見到你,
在三十三天之上,
諸天神皆懷念你,
共聚善法堂。
娑提那王見狀,轉身乘上天車,天車由千匹天馬拉動,飛馳向諸天神面前。
205.
於是,韋提河國(Vedeho)國王,娑提那(Mithilaggaho)的娑提那(Sādhino),
駕著千匹駿馬的戰車,來到了天眾的居所。
眾天神看見國王到來,紛紛向他致敬。
205.
「歡迎您,大王,您的到來真是難得。
請您現在就座,坐在天王的身旁吧,賢王啊。」
207.
帝釋(Sakko)也向韋提河王致敬,
並以天界的享樂與寶座邀請他:「眾神之王(Vāsavo)誠摯歡迎您。」
208.
「您來得正好,來到了這統治者的居所。
請您住在天界吧,賢王啊,這裡滿足一切願望。
在這三十三天(Tāvatiṃsa)中,盡情享受非人所能得的欲樂吧。」
帝釋天將廣大一萬由旬的天城分一半給他,並分享半數天女與天宮。娑提那王享受這份幸福,依照人間的時間計算,已過了七百年。然而,當他在天界的功德即將耗盡時,心中感到不滿足,便對帝釋天說出以下偈頌:
209.
往昔我升天時,沉醉於舞蹈、歌唱與音樂,
如今卻不再樂住天界——是我的壽命將盡,還是死亡臨近?
抑或我迷失了,諸天中最尊貴的王啊?
帝釋天回答他:
210.
您的壽命未盡,死亡亦遙遠,
您亦未迷失,人中最勝的勇士啊。
只是您曾累積的福業有限,
如今已在此享盡其果報。
211.
請依天神之力安住吧,
諸王之首、四方之主啊!
在這三十三天中,
盡情享受非人之樂吧!
註釋:「依天神之力安住」是帝釋安慰他:「我將分出自己的福業與您共享。」
然而,娑提那王拒絕道:
212.
「如借他人的車乘,
如借他人的財寶,
靠他人施捨而享福,
本質亦是如此
213.
我不願追求這種——
依賴他人施捨而得的事物。
親手積累的福德,
才是我獨有的財富
註釋:
「依他施予」指依賴他人給予之物,如同乞討所得——施主歡喜時給予,不悅時便奪回。
214.
我將返回人間,
廣行善業:
布施、善行、克制、調伏,
如此行為令我安樂,
永不後悔!」
註釋:
「善行」指身口意遠離惡業。「克制」是戒律的約束,「調伏」是降伏根門。他強調:「我要做能讓自己真正快樂且無悔的事。」
帝釋天聽完他的話,命令摩兜麗:「你去把娑提那王送回彌絺羅城,安置在王家的遊園中。」摩兜麗依言而行。國王在遊園中漫步,園丁見到他,連忙向那羅陀王稟報。那羅陀王得知後,吩咐園丁:「你先去準備兩個座位,一個給那位國王,一個給我。」園丁照辦。娑提那王見狀問:「為何設兩個座位?」園丁回答:「一個給您,一個給我王。」國王說:「他是什麼人,敢坐在我面前的席位上?」於是他坐一個座位,卻把腳放在另一個座位上。那羅陀王前來,向他的腳行禮,坐在一旁。原來那羅陀王是娑提那王的第七代後裔,當時的人壽僅百歲,而娑提那王因功德之力,已活過如此漫長的歲月。他握住那羅陀王的手,在遊園中散步,唱出以下三偈:
215.
「這裡曾有農田,
水流灌溉溝渠,
如今這些小溪,
已被綠草遮蔽。
216.
這裡曾有蓮池,
鴛鴦鳴聲滿佈,
曼陀羅花盛開,
白蓮青蓮遍佈,
曾與我同住的人,
如今去了何方?
217.
這些曾是農田,
那裡曾是樂園森林,
熟悉的人都不見,
那羅陀!我看這一切如荒漠。」
那羅陀王對他說:
「大王!您去了天界七百年,我是您的第七代後裔。您的臣民都已逝去,但這仍是您的王國,請您收回。」
娑提那王回答:
「那羅陀!我不是為王位而來,是為行善而來。我只想累積功德。」
接著唱出以下四偈:
218.
我已親眼見到那些照亮四方的天宮,
就在天王(Devarāja)面前,
在三十三天眾(Tidasā)的注視之下
219.
我曾住過天界的華美宮殿,
享盡非人所能得的欲樂,
在那一切願望皆滿足的
三十三天(Tāvatiṃsa)之中。
220.
如今,我捨棄了如此殊勝的享受,
為累積福德而重返人間。
我將只奉行正法——
王權於我毫無意義。
221.
「我將實踐那無刀杖威逼的道路,
正等正覺者(Sammāsambuddha)所開示的聖道,
追隨善行者們的足跡,
走向他們所達成的境界。」
娑提那王唱誦這些偈頌。那羅陀王又說:「大王!請您治理國家吧。」 他回答:「王子!我不要王位,只希望能在七日內行七百年未做的布施。」 那羅陀王答應,並舉行盛大布施。娑提那王布施七日後,於第七日逝世,轉生三十三天。
佛陀講完這個故事後,說:「這是真正應實踐的布薩功德。」 接著開示四聖諦,聽聞的居士們有的證得初果,有的證得二果。佛陀總結本生故事的今昔對應:「當時的那羅陀王是阿難,帝釋天是阿那律,娑提那王就是我。」
495 dasabrāhmaṇajātakaṃ 十婆羅門本生經(審察而布施的故事)
翻譯:匿名
這個故事是世尊住在祇樹給孤獨園時,關於一份無比布施所講的。本故事在第八本的《須持羅本生ādittajātaka JaA.424》中已經解釋過。我們得知,當國王在做這次布施時,供養了以佛陀為上首,由自己挑選的五百位漏盡比丘的僧團。之後,他們坐在真理大堂裡,談論著國王的善德,這麼說:「朋友啊!國王行無等布施時,精心選擇了功德殊勝的對象。」世尊進來後,想知道他們坐在那裡談論什麼,他們便告訴了他。世尊說:「比丘們,拘薩羅國王kosalarājā作為佛陀的侍奉者,審察而布施,這並不奇怪。古時候的智者,在佛陀還未出現之前,他們也懂得審察而布施。」說完這些話,他就給他們講了一個過去的故事。
過去,在拘樓國(kururaṭṭha)的因陀波陀城(indapatthanagare),有位名叫科拉比亞(korabyo)、族姓為尤帝提拉(yudhiṭṭhilagotto)的國王統治。他有一位名叫維杜拉(vidhuro)的大臣,教導他利益與正法。國王震動整個閻浮提(jambudīpa)行大布施,但受施者中連一位持守五戒的人都沒有,全是破戒者,布施未能令國王滿意。國王心想:「審察而布施才有大果報。」於是希望尋找持戒者布施,並決定:「我要與維杜拉智者(vidhurapaṇḍita)商議。」當維杜拉前來侍奉時,國王請他坐下並提出問題。為闡明其意義,導師說了半偈:
世尊為解釋這段情節,誦出了第一首偈頌的一半。接下來所有偈頌,都是國王與毘陀羅一問一答的內容。
222.
「國王(rājā)對維杜拉(vidhura)說,渴求正法的尤帝提拉(yudhiṭṭhilo)。」
隨後,國王與維杜拉之間問答如下:
「維杜拉啊,請為我尋找婆羅門——持戒、博學
223.
遠離淫欲之法者,讓他們享用我的食物。
朋友啊,我們將布施,使供養得大果報。
維杜拉回答道:
224.
「陛下,持戒博學的婆羅門難尋,
他們遠離淫欲之法,能享用您的食物。
225.
「大王啊,婆羅門種姓共有十類,
請聽我詳細分析它們的區別。
226.
「有人手持藥草束,紮緊根部,
調製藥劑、沐浴、誦咒。
227.
「陛下,他們如同醫生,也被稱為婆羅門。
大王啊,這些已向您說明,但我們不應供養此類。
國王說:
228.
「他們已遠離梵行,
不配稱為婆羅門。
維杜拉啊,請另尋持戒博學者,
229.
遠離淫欲之法者,讓他們享用我的食物。
朋友啊,我們將布施,使供養得大果報。
大臣又說:
230.
有人手持鈴鐺,在城中喧嘩,
奔走傳訊,或駕車遊行。
231.
「陛下,他們如同僕從,也被稱為婆羅門。
大王啊,這些已向您說明,但我們不應供養此類。
國王說:
232.
「他們已遠離梵行,
不配稱為婆羅門。
維杜拉啊,請另尋持戒博學者,
233.
遠離淫欲之法者,讓他們享用我的食物。
朋友啊,我們將布施,使供養得大果報。
大臣:
234.
「婆羅門手持水瓶與彎杖,
在村鎮向國王乞求:
『若不施捨,我們便不離開此村或森林。』
235.
「陛下,他們如同勒索者,也被稱為婆羅門。
大王啊,這些已向您說明,但我們不應供養此類。
國王:
236.
「(國王科拉比亞說)他們已遠離梵行,
不配稱為婆羅門。
維杜拉啊,請另尋持戒博學者,
237.
遠離淫欲之法者,讓他們享用我的食物。
朋友啊,我們將布施,使供養得大果報。
大臣:
238.
「有人長髮蓬亂、指甲骯髒、滿身塵垢,
遍體污穢,四處乞討。
239.
「陛下,他們如同盜賊,也被稱為婆羅門。
大王啊,這些已向您說明,但我們不應供養此類。
國王:
240.
「他們已遠離梵行,
不配稱為婆羅門。
維杜拉啊,請另尋持戒博學者,
241.
遠離淫欲之法者,讓他們享用我的食物。
朋友啊,我們將布施,使供養得大果報。
大臣:
242.
「有人販賣訶子、餘甘子、芒果、蒲桃、
棗子、牙刷木、貝魯瓦果、棗棗等,
243.
或王紫礦、甘蔗汁、煙草、蜂蜜眼藥,
陛下啊,他們販賣各種貨物。
244.
「陛下,他們如同商人,也被稱為婆羅門。
大王啊,這些已向您說明,但我們不應供養此類。
國王:
245.
「他們已遠離梵行,
不配稱為婆羅門。
維杜拉啊,請另尋持戒博學者,
246.
遠離淫欲之法者,讓他們享用我的食物。
朋友啊,我們將布施,使供養得大果報。
大臣:
247.
「有人務農經商,飼養牛羊,
嫁出女兒,或為人媒合。
248.
「陛下,他們與農夫、牧者無異,也被稱為婆羅門。
大王啊,這些已向您說明,但我們不應供養此類。
國王:
249.
「他們已遠離梵行,
不配稱為婆羅門。
維杜拉啊,請另尋持戒博學者,
250.
遠離淫欲之法者,讓他們享用我的食物。
朋友啊,我們將布施,使供養得大果報。」
251.
「有人放下乞食缽,在村中擔任祭司,
眾人向他們詢問吉凶,看相、刺青、占卜。
252.
「他們還宰殺牲畜——羚羊、豬、山羊,
陛下,這些人如同屠夫,也被稱為婆羅門。
大王啊,這些已向您說明,但我們不應供養此類。
國王:
253.
「他們已遠離梵行,
不配稱為婆羅門。
維杜拉(vidhura)啊,請另尋持戒、博學、
254.
遠離淫欲之法者,讓他們享用我的食物。
朋友啊,我們將布施,使供養得大果報。」
大臣:
255.
「有人手持盾與劍,高舉刀鋒,
站在商道旁,甚至威脅商隊。
256.
「陛下,他們如同護衛或獵人,也被稱為婆羅門。
大王啊,這些已向您說明,但我們不應供養此類。
國王:
257.
「他們已遠離梵行,
不配稱為婆羅門。
維杜拉啊,請另尋持戒、博學、
258.
遠離淫欲之法者,讓他們享用我的食物。
朋友啊,我們將布施,使供養得大果報。」
大臣:
259.
「有人在林中搭草屋,設下陷阱,
捕捉野兔、貓鼬、蜥蜴、魚和龜。
260.
「陛下,他們如同獵人,也被稱為婆羅門。
大王啊,這些已向您說明,但我們不應供養此類。
國王:
261.
「他們已遠離梵行,
不配稱為婆羅門。
維杜拉啊,請另尋持戒、博學、
262.
遠離淫欲之法者,讓他們享用我的食物。
朋友啊,我們將布施,使供養得大果報。」
大臣:
263.
「另有人貪圖財富,躺在珠寶床下,
當祭祀舉行時,國王在他們上方沐浴。
264.
「陛下,他們如同搓澡工,也被稱為婆羅門。
大王啊,這些已向您說明,但我們不應供養此類。
註釋:他們為了進行「驅除罪惡(kalipavāha)」的儀式,製作寶石床後躺在下面。當他們的蘇摩祭(somayāga)準備好時,國王會在他們上方沐浴。據說當蘇摩祭完成後,他們會回來坐在這個寶座上。然後其他婆羅門會說「我們要為他驅除罪惡」而為他沐浴。這樣,寶石床和國王的所有裝飾品都屬於躺在下面的人
國王:
265.
「他們已遠離梵行,
不配稱為婆羅門。
維杜拉啊,請另尋持戒、博學、
266.
遠離淫欲之法者,讓他們享用我的食物。
朋友啊,我們將布施,使供養得大果報。」
267.
「確實存在這樣的婆羅門(brāhmaṇā),陛下(deva),
他們持戒(sīlavanto)、博學(bahussutā),
遠離淫欲之法(methunā dhammā),
這些人值得享用您的食物(bhojanaṃ)。
268.
「他們日食一餐(ekañca bhattaṃ),不飲酒(majjaṃ),
大王(mahārāja)啊,我們應當供養(tādise nipatāmase)這樣的人。」
國王聽完這話,便問:「朋友,這樣的婆羅門住在哪裡?他們值得受到最好的供養。」維杜拉說:「國王啊,他們住在遙遠的喜馬拉雅山,南陀山的山洞裡。」國王說:「那麼,賢者,請你用你的力量把這些婆羅門帶來!」
國王非常高興,便誦出這一首偈頌:
「維杜拉啊,這些才是真正的婆羅門(brāhmaṇā),
他們持戒(sīsavanto)、博學(bahussutā)。
維杜拉啊,快去尋找這些人,
並立即邀請(nimantayā)他們吧!」
菩薩維杜拉回應說:「善哉(sādhu)!」接受國王的指示後,說道:「那麼,大王(mahārāja),請裝飾城市(nagara),讓所有市民都行布施(dānaṃ),受持布薩戒(uposathaṃ),嚴持戒律(samādinnasīlā)。」於是派人擊鼓宣告,並說:「請您與隨從們也一起受持布薩戒。」
他自己在清晨,用餐後受持八戒,傍晚時準備了茉莉花(jātipuppha)和裝滿黃金的容器(suvaṇṇasamuggaṃ),與國王一同在五處佈置供養處(pañcapatiṭṭhitaṃ)。並憶念獨覺佛的功德,口中念道:「北方喜馬拉雅山南陀山洞中,五百位獨覺佛,明天請來接受我們的供養吧!」說完,將八把花灑向空中。這些花立刻落在了五百位獨覺佛所居之處。他們思惟後明白了這個事實,接受了邀請,並說:「各位長老,我們受到了睿智的維杜拉邀請,他不是普通人,他有佛的種子,在今劫中終將成佛。我們應當成全他的善舉。」於是接受了邀請。菩薩見花朵未返回,知道邀請已被接受,便告訴國王:「國王啊!明天獨覺佛們會來,請您好好供養、禮敬他們。」隔天,國王為他們準備了珍貴的座席,設在大高台上,盛大迎接。獨覺佛們在阿那塔陀池(anotattadahe)等到身體所需準備好後,從空中飛到王宮院落。國王與菩薩滿懷信心,親手接過他們的缽,請他們上高台落座,雙手奉上供水,並以最美味的乾濕食物供養他們。
供食結束時,他們連續七日如此邀請供養,第七日更供獻所有資具(sabbaparikkhāre)。獨覺佛們隨喜後當場騰空而去,供品也隨之消失
世尊說完這段故事後,總結道:「比丘們,拘薩羅國王作為我的侍者,能行審察的布施,這並不奇怪,因為古時的智者在沒有佛陀出世時,也懂得這樣做。」接著他指出本生的對應人物:「那時,阿難是國王,聰慧的維杜拉就是我。」
496. bhikkhāparamparajātakaṃ次第供養本生經(供養物輾轉相讓的故事)
翻譯者:匿名
佛陀在祇樹給孤獨園居住時,針對某位家主說了這件事。據說那位家主虔誠信仰,對如來(Tathāgata)和僧團(Saṅgha)持續恭敬供養。某日他思忖:「我常以精美飲食與細軟衣物供養佛寶(Buddharatana)與僧寶(Saṅgharatana),如今也想供養法寶(Dhammaratana),該如何表達對法寶的恭敬?」於是他攜帶諸多香花等物前往祇園,問世後祇園,問世禮拜後。問:「尊者,我想供養法寶,應如何行事?」世尊回答:「若欲供養法寶,可恭敬供養法藏守護者阿難尊者(Ānanda)。」家主應諾,邀請長老次日上門,以盛大禮座高貴席位,以香花供養,獻上各種鐧衣,並供養大禮。長老心想:「此供養屬法寶,非我應得,當屬佛法大將舍利弗尊者(Sāriputta)。」遂將飲食衣物送至舍利弗處。舍利弗亦思:「此供養屬法寶,唯有無上正覺者(Sammāsambuddha)方堪受供。」便轉呈十力者(世尊)。世尊見無更高福田,便受用飲食,收下衣料。
比丘們在法堂裡談論此事:「大家看,這位地主為了恭敬法寶,先供養了法寶的總管阿難長老,阿難覺得自己不夠資格又給了法將舍利弗,舍利弗也覺得自己不夠資格,最後又給了如來佛陀。佛陀知道自己是最高的,就接受了這些供養。這樣一來,食物和布料終於找到最合適的主人了。」佛陀進來問他們在聊什麼,他們就把這件事告訴他。佛陀說:「供養依相應次第傳遞非獨今日,很久以前,在我還沒成佛之前也發生過類似的事。」接著,他講了一個過去的故事。
很久以前,波羅奈城有位國王名叫梵授達,他遵守十王法,治理國家非常公正,所以法院幾乎都沒案子審理。國王為了檢查自己有沒有做錯事,從身邊的人開始問起,但不管是在後宮、城裡、還是附近的村莊,都沒有人能指出他的錯誤。於是他決定去更遠的鄉下看看。他把政務交給大臣,帶著祭司,偽裝成外邦人到迦尸國各地走訪,但還是沒有人說他有什麼錯。
最後他來到邊境一個村子,在村外的會堂裡坐下。這時,村裡有個大家主,家產八十億,非常富有,他帶著大隊人馬去河邊洗澡時,看見國王坐在會堂裡,外貌端莊,皮膚金黃,立刻對他產生敬愛,就邀請他等等別走。然後他回家準備了各種美食,帶著一大群僕人端著食物回到會堂。同時,從喜馬拉雅山來了一位苦行僧,也進來坐下,這人具有五種神通。還有一位獨覺佛,也從南陀山洞Nandamūlakapabbhāra來到這裡坐下。
家主請國王洗手,為他準備了各種精美料理擺在國王面前。國王收到後,轉手給了他的祭司。祭司又把食物給了苦行僧。苦行僧手裡拿著食物和水壺,走到獨覺佛面前,先獻上供水,再把食物放進他的缽裡。獨覺佛就開始吃飯,沒有邀請別人分享,也沒詢問大家。飯後,地主心想:「我這份供養給了國王,國王又給祭司,祭司又給苦行僧,苦行僧又給獨覺佛,最後獨覺佛也沒問大家就自己吃了,這是怎麼回事?為什麼最後一個人沒問就吃了呢?我要一個個去問清楚。」
於是他一一問每個人,他們分別這樣回答:
家主問國王:
270. 「見你身形妙莊嚴,離國入林似金殿,以高廣大床侍奉。
271. 我以愛敬獻慶宴,香米米飯淨無染,肉奶豐美悉周遍。
272. 你受此食轉婆羅門,自身未食是為什麼呢?此法深意願開示。
273.國王回答:「此婆羅門是我師,諸事勤勉常顧問,尊長應供理當先。」
家主問祭司:
274.
「連國王都尊敬您,王獻淨食肉羹盈。
275.
您受此食轉仙人,不知憑據於什麼法呢?」
祭司回答:
276.「我養妻兒陷家累,享世欲樂輔王政。
林中仙人久苦行,德高堪受此供養。」
家主詢問仙人:
278.
「今問仙人筋脈顯(Kisaṃ dhamanisanthataṃ),
髮爪纏結塵滿面(Parūḷhakacchanakhalomaṃ),
齒垢頭染泥與土(Paṅkadantaṃ rajassiraṃ)。
279.
「獨居林野(Eko araññe viharasi),
不願慾性命,
比丘(Bhikkhu)究竟有什麼地方勝你?
竟使你供養其食!」
苦行僧回答:
280.
「我掘薯芋與蕉根(Khaṇantālukalambāni),
拾取落果與殘核(Bilālitakkalāni ca),
抖去粗糠與野稗(Dhunaṃ sāmākanīvāraṃ),
反覆篩選再舂搗(Saṅghāriyaṃ pasāriyaṃ)。
281.
「野菜、根莖、蜜與肉(Sākaṃ bhisaṃ madhuṃ maṃsaṃ),
棗子、庵羅果亦食(Badarāmalakāni ca),
此等皆是我所取(Tāni āharitvā bhuñjāmi),
僅此便是我資具(Atthi me so pariggaho)。」
282.
「煮食者(Apacantassa)對無煮食者(Amamassa),
有執著者(Sakiñcano)對無執著者(Anādānassa),
執著世間者(Sādāno)對不執著世間者,
此即我供養之因。」
家主問獨覺佛:
283.
「今問比丘(Bhikkhu)默然坐(Tuṇhīmāsīna subbataṃ),
仙人供你淨食肉(Isi te bhattaṃ pādāsi),
你受此食獨享用(Taṃ tvaṃ bhattaṃ paṭiggayha),
284.
不邀他人共分享(Nāññaṃ kañci nimantesi),
此法深意願開示(Koyaṃ dhammo namatthu te)! 」
獨覺佛回答:
285.
「我不烹調也不教煮(Na pacāmi na pācemi),
不割也不教他人割(Na chindāmi na chedaye),
知我無著離諸惡(Taṃ maṃ akiñcanaṃ ñatvā),
故我默然受此食。 」
286.
「左手持食物右執瓶,
仙人供我淨食肉。 」
287.
「在這裡,有家者不值得供養
我認為這是對於施主邀請的次序。 」
聽聞此言後,家主心生歡喜,說了兩首總結偈頌——
288.
「今日真為我利益,車乘之主(Rathesabho,指國王)來此地,
今我方真正知曉,何處佈施果報大。
289.
「諸國君王貪權勢,婆羅門貪事務,
仙人貪求根與果,比丘(Bhikkhavo)解脫無所貪。」
說完後,獨覺佛和苦行僧分別回到自己的地方,國王在村裡住了幾天後也回到波羅奈城。
佛陀講完故事後說:「這不是第一次,食物最後落在最合適的人手上,以前也發生過。」最後他說明前世因緣:「那時候的居士就是現在供養法寶的居士,阿難是國王,舍利弗是祭司,而我自己就是那位住在喜馬拉雅山的苦行僧。」
497 mātaṅgajātaka摩登伽本生經(迫害出家人的故事)
翻譯:匿名
「你這愚昧之人從何而來?」世尊(satthā)在祇樹給孤獨園(jetavane)居住時,針對名叫優陀那(udena)的斑足王(vaṃsarājā)講述了這段話。當時,尊者畢陵伽婆蹉(piṇḍolabhāradvājo)從祇園騰空飛行,通常會前往憍賞彌(kosambiyaṃ)國王優陀那(udenassa)的花園午休。據說這位長老前世為王時,曾長期率領大眾在此園中享樂。由於前世習氣,他常在此處午憩,沉浸於禪定之樂。某日,優陀那(udeno)在盛開的沙羅樹下飲宴七日後,帶著大批隨從到花園遊玩,因醉酒躺在吉祥石臺上一名女子懷中酣睡。唱歌的女子們見長老到來,便放下樂器前去禮拜,坐聽他說法。另一名女子搖醒國王,國王怒問:「那些賤婢去哪了?」得知她們圍繞一位沙門而坐,便怒沖沖前去辱罵威脅:「來人!我要用銅針刺爛這沙門!」盛怒之下,他命人將銅針筒砸向長老身體。長老騰空而立,對其開示後,徑直飛回祇園香室門前。世尊問:「婆蹉(bhāradvāja),你從何處來?」長老稟明原委。世尊道:「婆蹉,優陀那不僅今生迫害出家者,過去世亦曾如此。」應長老請求,佛說起過去因緣。
往昔波羅奈(bārāṇasiyaṃ)梵授王(brahmadatte)治世時,菩薩投生城外賤民家,取名「摩登伽(mātaṅgo)」。後因智慧超群,人稱「摩登伽智者(mātaṅgapaṇḍito)」。當時波羅奈首富之女吉祥女(diṭṭhamaṅgalikā)每月率眾遊園。某日菩薩進城辦事,在城門遇見吉祥女,退避路旁站立。吉祥女從紗窗窺見他,問:「此人是誰?」侍從答:「小姐,是個賤民(闡陀羅)。」她驚嘆:「竟見前所未見的人!」便用香水洗眼折返。隨從們遷怒於菩薩:「該死的賤民!因你害我們白白損失酒宴!」將摩登伽智者拳腳相加致其昏迷後離去。甦醒後,菩薩決意:「吉祥女的隨從無故傷我,我定要得到她!」遂守在其父宅門前。眾人問他為何臥地,他答:「別無他求,只為吉祥女。」如此臥地六日。菩薩的誓願得以成就,第七日眾人終於帶來吉祥女。
菩薩因為種姓不同,並沒對她做什麼,只是讓她在家中住了幾天。他心想:「我必須出家,讓這個女人得到最大的財富和榮譽。除此之外,沒有別的辦法。」於是他對她說:「貴女!我得去森林裡採集食物,否則我們無法生活。你在我回來之前不要擔心,我很快就回來。」並叮囑家人不要怠慢她,然後就出發去森林。他出家成為沙門,七天內精進不懈,獲得了八等至(八定)和五種神通;他心想:「這樣我就能養活吉祥女了。」他用神通來到闡陀羅村口,從空中降落,來到吉祥女的門前。她聽說他回來,出來迎接,哀傷地說:「你為什麼丟下我一個人出家?」「你不要這麼想,我會讓你的榮譽比從前更高。——你能不能在眾人中說:『我的丈夫不是智者摩登伽,我的丈夫是大梵天』?」「我能這麼說,親愛的。」「如果有人問你:『你丈夫去哪兒了?』那時你就回答:『他去了梵天世界。』如果又問什麼時候回來,請你說:『從現在算起七天後,就是滿月那天,會從月亮裡回來。』」他說完這些話就去了喜馬拉雅雪山。
吉祥女在波羅奈各處宣揚此事,民眾深信:「大梵天既臨,必會接走吉祥女。」月圓之夜,菩薩停駐虛空月輪中,顯現梵天相,令整個迦尸國(kāsiraṭṭhaṃ)十二由旬境內與波羅奈城同放光明。他從月輪降下,三次盤旋城市上空,受民眾香花供養後飛向賤民村。梵天信徒們齊聚該村,以白布覆蓋吉祥女屋舍,用四種姓香粉鋪地,散花薰香,張掛天幕,備設高床,燃香脂燈,門前撒銀沙鋪花結幡。莊嚴殿堂後,菩薩降臨入內,稍坐床沿。
這時吉祥女正好有月經,他用拇指碰了她的肚臍,只這麼一碰,她便懷孕了。菩薩對她說:「你肚子裡已經有了孩子,不久就要生了,你和你的孩子將會得到無上榮譽——你洗腳的水,將被全印度的國王用來灌頂;你洗澡的水,會成為不死的藥,這水灑到人頭上,可以避開不吉利的黑耳病。誰碰你的腳台禮拜,就要給你千金;能聽到你聲音範圍內的禮拜者給你百金;能看到你範圍內合掌者,要給你一迦利沙鉢拏。所有這些向你禮拜的人,你都不要懈怠。」說完這些,從家裡出來,在眾人遠望之下,升入月亮之中。
信奉梵天的人,都聚集站著,一夜到天亮。第二天一早,讓吉祥女坐上黃金輿台,大家抬著她進城,人們都把她當成大梵天的夫人,來到她面前供養香和花環。碰她腳台禮拜的人,給她一袋千金;聽到她聲音範圍內禮拜者,給她一袋百金;看到她範圍禮拜者,給她一迦利沙鉢拏。就這樣隊伍走遍波羅奈城十二由旬,最後得到了十八億財寶。隨後,他們在城中央搭建華麗大帳,圍以紗帳,設高床,以盛大儀式讓吉祥女居住。帳旁更動工興建七門七層的宮殿(pāsādaṃ),工程浩大。其間,吉祥女在帳內產子。命名日當天,婆羅門們聚集,因孩子生於華帳,故取名「曼陀婆耶王子(maṇḍabyakumāro)」。宮殿十個月後竣工。從此吉祥女享有盛譽,曼陀婆耶王子也在龐大隨從簇擁下成長。
王子七八歲時,請來全印度最優秀的老師教他三吠陀。十六歲起,他每日供養婆羅門,固定有一萬六千婆羅門受供,並在第四門樓(catutthe dvārakoṭṭhake)施食。某次大祭典,他家準備了很多乳米,一萬六千婆羅門坐在四個樓門處,吃新鮮奶油、煮過的蜂蜜、搗碎的砂糖和乳米混合而成——顏色像金沙——享受美味佳餚。王子也穿著各種裝飾,腳穿金靴,手拿金杖,走來走去說:「給奶油和蜂蜜。」
這時,摩登伽賢者坐在雪山的仙人住處,他心想:「吉祥女的兒子現在怎麼樣了?」見他心生傲慢,當即決意:「今日便去調伏這青年,令他行大功德之施後再歸。」」於是騰空飛至阿耨達池(anotattadahaṃ)洗漱,立於摩尼石臺(manosilātale),著深紅袈裟,束腰帶,披糞掃衣(paṃsukūlasaṅghāṭiṃ),持陶缽(mattikāpattaṃ),從天而降,直接落於第四門樓的施食處,靜立一旁。
曼陀婆耶王子四處張望,見此形容枯槁、猶如腐屍夜叉(saṅkārayakkhasadiso)的沙門,便質問:「這等醜陋出家人從何處闖來此地?」隨即以偈頌嘲諷:
1.
愚昧流浪者,你從何處來?
形如垃圾中鬼,襤褸纏頸間。
解開你那污穢衣,
你是誰?不配受供!」
菩薩聽到這些話,充滿慈愛地回應,說了第二首偈語:
2.
此食被你準備,尊貴者啊,
供人咀嚼、吞嚥、啜飲。
你既知我靠他人施捨維生,
連賤民(sapāko)亦得殘羹,何不施我?
但曼陀婆耶又說偈語:
3.
我信此施能增己福。
速離此地!你為何逗留?
高貴如我者,豈施你賤種(jammā)?
於是菩薩又說偈語:
4.
農夫播種於高地、低田與荒原,
皆盼果實豐收。
懷此信心施捨吧!
或許你將遇真應供者(dakkhiṇeyye)。
曼陀婆耶聽了又說偈語:
5.
我知世間何處為良田,
只將種子播於彼處。
那些出身高貴、精通吠陀的婆羅門,
方是我心中最勝福田(supesalānī)
於是摩訶薩又連續說了兩首偈語:
菩薩連續宣說兩偈破其執念:
6.
「若人懷種姓驕慢(jātimado)、自負(atimānitā),
貪(lobho)、瞋(doso)、醉(mado)、癡(moho),
此等惡德具足者,
實為毒蛇巢般的劣田(apesalāni)。
7.
「若人無種姓驕慢、不自負,
離貪、瞋、醉、癡,
此等惡德皆無者,
方是真正的勝福田(supesalānī)。」
菩薩一再這樣說明,激起了他的怒氣:「這個傢伙太多嘴,守衛去哪裡了?快把這個闡陀羅奴才拉走。」又說偈語:
8.
守衛(upajotiyo)、導師(upajjhāyo)、腫腹者(gaṇḍakucchi)何在?
速來杖擊此獠,
絞其咽喉,
將這賤種(jamman)拖出毆打!」
註解:「守衛等三人」:指王子安置在三道門的守衛,如今全數失職。)
他們聽見王子的命令,趕緊來問:「叫我們過來幹什麼?」「你們見過這個骯髒的闡陀羅奴嗎?」「我們沒見過,不知道他從哪裡來。」「他是誰,是幻術師還是持咒的人?你們怎麼還站在這裡?」「我們能做什麼?」「用棍棒擊碎他的嘴,打斷他的脊椎骨!先處死再拖出去,把這個賤種(jamman)丟到城外!」但菩薩在他們還沒到他身邊時,就已經升到空中站著說偈語:
就如指甲挖山,用牙齒啃鐵,
又如欲吞火焰者,
辱仙人的人就是這樣
菩薩說這首偈語時,他在這年輕人和婆羅門的注視下,升上高空。
佛陀為了說明這件事,也說了一首偈語:
10.
摩登伽(mātaṅgo)說完此言,
這精進求真的聖者(isi saccaparakkamo),
便飛向天際,
留下婆羅門們仰首驚嘆
菩薩朝東方飛行,在某條街道降下,發願"願乞食足跡顯現",便在東門附近托缽。他收集到混合食物後,坐在一間大廳食用。城中護法神(nagaradevatā)憤慨道:「此人竟敢傷害我們的尊者!」為首夜叉(jeṭṭhakayakkho)立即扭住曼陀婆耶(maṇḍabyassa)的脖子,其他神靈也紛紛扭住其他婆羅門的脖子。菩薩因慈悲心念"那是她兒子"而未下殺手,只是略施懲戒。曼陀婆耶的頭顱被扭轉至背後,四肢僵直如屍,眼珠翻白。其餘婆羅門口吐白沫,不斷翻滾。侍從們急忙向吉祥女(diṭṭhamaṅgalikāya)報告:"夫人!公子出事了!"她趕來見兒慘狀,悲誦:
11.
"頭顱反轉後背,
雙臂僵直不自然。
雙眼慘白似亡者,
誰會將我兒害至此? "
在場者稟告:
12.
"有個骯髒遊客僧侶(samaṇo dummavāsī),
形如腐屍餓鬼(paṃsupisācakova),
頸纏穢佈(saṅkāracoḷaṃ),
將令郎害成這般。 "
吉祥女暗忖:"除摩登伽智者(mātaṅgapaṇḍito)外無人有此能力。這位具足慈心的賢者(dhīro)必不忍眾人受苦,不知他往何方去了?"於是詢問:
13.
"那位大智者(bhūripañño)去往何方?
少年們請告訴我。
我要當面懺悔罪過,
或許能救回孩兒性命。 "
侍從們回答:
14.
"大智者飛向虛空,
如十五滿月行天路(pathaddhuno)。
但他最終往東方去,
那位形貌美好的仙人(isi sādhurūpo)。 "
她聽了這些話,說:「我去找自己的丈夫。」帶著侍女,拿著黃金水罐和水瓶,來到地上留有腳印的地方,按著足跡走,看到他坐在木凳上吃飯。她走到他面前問候,站著;他看見她,把一點飯放進缽裡,吉祥女用黃金水罐供水。菩薩洗手漱口後,她問:「為什麼讓我的兒子變成這樣?」她又唱偈語:
15.
"頭顱反轉後背,
雙臂僵直不自然。
雙眼慘白似亡者,
誰會將我兒害至此? "
菩薩:
16.
"夜叉(yakkhā)具大威力,
仙人(isayo)隨行護法。
見你兒惡心嗔怒,
故施懲戒成這般。 "
吉祥女:
17.
"縱是夜叉懲我兒,
求您莫怒修行者(brahmacāri)。
我今皈依您足下,
為子哀求比丘。 "
菩薩:
18.
"我本無絲毫嗔恨,
你兒醉心吠陀傲(vedamadena)。
雖通經典不解義,
妄自尊大實愚癡。 "
吉祥女:
19.
"剎那迷惑人心智,
大智者(bhūripañña)請恕一時過。
真智者不以怒勝,
願您展現真慈悲。 "
菩薩(mahāsatto)接受吉祥女(diṭṭhamaṅgalikā)的懺悔後說道:"為讓這些夜叉(yakkhā)退散,我將賜予不死甘露(amatosadhaṃ)。」隨即誦偈:
20.
"讓我這殘餘的食物(uttiṭṭhapiṇḍaṃ),
給你愚癡的曼陀婆耶(maṇḍabyo)食用。
夜叉將不再侵擾,
你兒必得痊癒。 "
吉祥女聽聞此言,立即獻上金瓶(suvaṇṇasarakaṃ)說:"請賜甘露!"菩薩將漱口水倒入瓶中,指示道:"先取半瓶澆在你兒子臉上,剩餘混入淨水後分給其他婆羅門,眾人皆可痊癒。"說完便飛往雪山(himavantameva)。吉祥女頂戴寶瓶高喊"我得甘露了!"回家後先為兒子澆注,夜叉即刻逃散。曼陀婆耶拍去塵土起身問:"母親,這是怎麼回事?"她回答:"你親自去見應供者(dakkhiṇeyyānaṃ)就明白了。"兒子見菩薩後深自懺悔。母親告誡:
21.
"曼陀婆耶,你愚癡少慧(parittapañño),
不識真正福田(puññakkhettānaṃ)。
竟作污穢者(kiliṭṭhakammesu)上的布施,
那些放縱無度的惡行者(asaññatesu)。 "
22.
"他們結發(jaṭā)披獸皮(ajinā),
口如枯井(jarūdapānaṃva)長滿須。
看這群醜陋眾(dummarūpaṃ),
髮髻獸皮難庇愚人(appapaññaṃ)。 "
23.
"只有斷盡貪嗔和無明(rāgo ca doso ca avijjā),
漏盡阿羅漢(khīṇāsavā arahanto),
供養他們才得大果報。 "
吉祥女繼續教導:"兒啊!你那些應供者中,有人將頭髮結成髒辮(jaṭā),披著獸皮(ajinā),嘴巴像長滿苔蘚的枯井(jarūdapānaṃ)。這種愚癡者(appapaññaṃ)無法保護你。戒定慧的成就者。
每個婆羅門拍去塵土就痊癒了。但他們得知飲下的是旃陀羅(caṇḍāla)漱口水後,宣稱彼此已失去婆羅門身份,羞愧地離開波羅奈(bārāṇasi),前往中印度(majjharaṭṭhaṃ)投靠當地國王。只有曼陀婆耶留下。
當時,毗提訶城(vettavatīnagara)附近的河邊,有位出高貴的婆羅門(jātimanto brāhmaṇo)出家後仍以種姓自傲。菩薩為粉碎其傲慢,特意來到上游居住。某日菩薩嚼完潔牙木(dantakaṭṭhaṃ)後發願:"願此木逆流纏住那個種姓傲慢者(jātimantassa)的髮髻!"便將木片投入河中。當婆羅門低頭漱口時,木片果然纏住他的髮髻。他怒罵:"該死的賤民(vasalā)!哪裡來的黑耳(kāḷakaṇṇī)?我要查個明白!"溯流而上見到菩薩,質問:"你是什麼種姓? "菩薩答:"我是旃陀羅(caṇḍālo)。 ""是你丟的潔牙木? ""正是。但此後他每次丟的潔牙木都逆流纏住婆羅門的髮髻。婆羅門威脅:"若再住這裡,七日內你腦袋會裂成七瓣!"
菩薩心想:「如果我現在對他生氣,就破了戒行,現在得用方法讓他改掉驕傲。」第七天,他阻擋太陽升起。。民眾驚慌地詢問那位種姓傲慢的苦行者(jātimantaṃ tāpasaṃ):「尊者,為何太陽不升起?」他回答:「非我所為。河邊住著個旃陀羅(caṇḍālo),必是他的作為。」大家又去找菩薩問:「尊者!是你讓太陽升不起來嗎?」「確實是我幹的。」「為什麼?」「因為你們這一族的苦行者無故咒罵我。你們把他叫來,讓他在我腳前認錯,我就讓太陽升起。」大家就把他綁來,讓他跪在菩薩腳前認錯,然後說:「請讓太陽升起。」「不行,現在還不能讓太陽升起,如果讓太陽升起,他的腦袋就會碎成七瓣。」
「那怎麼辦呢?」「請拿塊黏土來。」大家拿來。「把黏土放在苦行者頭上,讓他下水站著。」於是太陽升起,陽光照射下,黏土裂成七塊,苦行者跌到水裡。
菩薩這樣糾正了他的驕傲後,他心想:「那一萬六千婆羅門住在哪裡?」他知道他們在中印度王majjharañño那裡,「我也要讓他們改過。」他用神通飛到那裡,降落在城市附近,拿著缽進城化緣。婆羅門們看見他:「這傢伙在這裡住一天兩天,我們就待不下去了。」急忙去見國王:「有個會法術和咒語的人來了,請國王把他抓起來。」「好!」國王答應了。
婆羅門們見後驚恐:「只要這幻術師(māyākāro)住上兩日,我們將無立足之地!」便向國王誣告:「有大盜或持明者(vijjādharo)入城,請逮捕他!」國王允諾。菩薩正倚牆坐於矮凳進食時,王遣刺客以劍斬首。菩薩命終後轉生梵天界(brahmaloke)。
天神震怒,降下熾熱灰雨(uṇhaṃ kukkuḷavassaṃ),使整個中印度(majjharaṭṭhaṃ)荒廢。如偈所言:
「觸怒尊貴摩登伽(mātaṅgasmiṃ yasassine),
王臣俱滅中印度(majjhāraññaṃ tadā ahū)。 」
(《本生經》2.19.96)
佛陀開示後總結:「優陀那(udeno)不僅今生迫害出家者,過去世亦曾如此。」並點明本生因緣:
「當時的曼陀婆耶(maṇḍabyo)即今優陀那,
摩登伽智者(mātaṅgapaṇḍito)即是我的前世。 」
498. cittasambhūtajātakaṃ 質多、三浮陀本生經(兩位密友的故事)
翻譯:匿名
這個本生故事是佛陀在祇園精舍時,對長老大迦葉尊者的兩個友誼非常深厚的弟子所作的談話。據說這兩位比丘彼此的資具共享,極度信任,乞食時同行同返,形影不離。當比丘們坐在法堂裡,讚嘆這兩人親密的友誼時,佛陀來到他們那裡,問道:「諸位比丘!你們坐在這裡談論什麼呢?」聽完後,佛陀說:「比丘們!這兩人一生的親密並不值得驚奇,因為在過去的賢人之中,有些人即使經過四世,也從未破壞彼此的友愛。」於是佛陀開始講述過去的事情。
從前,在阿槃提國(avantiraṭṭhe)的鬱闍尼城(ujjeniyaṃ),有一位阿槃提大王治理國家。那時,在鬱闍尼城郊外有一個闡陀羅村,菩薩出生在這個村子裡,另一個人是他母親的外甥。這兩個人,一個名叫質多,另一個名叫三浮陀。兩人長大後,熟練掌握了闡陀羅族世代相傳的多波那技藝。有一天,他們說:「今天我們要在鬱闍尼城門展示技藝。」於是,一個人在城的北門,另一個人在城的東門,各自表演技藝。
當時城中有兩位吉祥的少女,一個是富豪的女兒,另一個是祭司的女兒。她們帶著大量的食物、花環和香料,準備去王苑遊玩。結果,一個從北門出城,一個從東門出城,兩人都看見闡陀羅子在表演技藝,便詢問他們是什麼人,得知是闡陀羅子後,兩個少女說:「今天我們看到了不該看的東西。」於是用香水洗眼,然後返回。隨從們說:「你們這些卑賤的闡陀羅奴,因為你們,我們白白失去了酒肉的享用。」於是,他們痛打這對兄弟。兄弟倆遭受了慘烈的毆打,等到他們恢復意識後,起身回到他們的住處,在某個地方相遇,互相訴說了各自的遭遇,並悲傷地哭泣。他們心想:「這一切都是因為我們出生卑賤,才遭受這樣的痛苦。我們再也不能做闡陀羅的工作了,應該拋棄生來的種姓,成為婆羅門,前往得叉尸羅學習各種技術。」兩人下定決心,出發前往得叉尸羅,在一位名聲遠播的阿闍梨門下學習各種技術。他們隱瞞了闡陀羅的身份,學得了許多技術,並在閻浮提中聲名遠播。質多賢者完成了技術的學習,而三浮陀則尚未學成。
有一天,一個村子準備舉辦婆羅門儀式,邀請老師參加。然而當晚下雨,路上積滿了坑洞。第二天早晨,老師對質多賢者說:「我不能前往,你帶弟子們去吧,並代我說幾句祝福的話。你們吃到的食物,記得帶一份回來給我。」說完便派他們出發了。質多賢者接受命令,帶著弟子們出發。在弟子們洗臉沐浴的時候,村民們準備了乳米,擱置一旁冷卻,但弟子們在乳米還未冷卻時就進入坐下。村民們布施了弟子們水,將食物放到他們面前。三浮陀性情有些迷糊,他以為乳米已經冷了,便取了一塊入口,但它就像炙熱的火球,燙傷了他的口腔。他全身顫抖,沒多想便用闡陀羅語說:「真的很熱!」質多賢者也慌亂中,未加深思,同樣用闡陀羅語回答:「吐出來,吐出來!」弟子們面面相覷,私下議論:「這是什麼語言?」質多賢者完成祝福的話,當場並未出事。
弟子們回來後,分散成幾群討論,終於明白那是闡陀羅語,便怒罵說:「這些卑賤的闡陀羅奴,長期以來一直假裝是婆羅門!」於是痛毆二人。有一個善心的人阻止後對他們說:「這是你們天生的罪孽,你們還是去別處出家吧。」於是將兩人趕走。弟子們將二人是闡陀羅的事實告訴了老師。
兩人進入森林出家,成為仙人。不久,他們死後轉生為尼連禪河邊(nerañjarā)母鹿的孩子。他們從母胎出生後,總是一起行動,從不分離。有一天,他們找到食物,在一棵樹下,頭角和鼻子緊緊相接,反芻著吃食物。一個獵人看見,放箭一擊,將他們射殺。
後來,他們轉生為耐秣陀河邊的鶚鳥。長大後,他們一起找食物,頭和嘴緊緊相接著吃,結果被一個用網捕鳥的獵人發現,一網打盡,雙雙被殺。
在這之後,質多賢者轉生為憍賞彌國一位司祭官的兒子,三浮陀賢者則轉生為北般闍羅國王的兒子。他們從出生命名的那一刻,就記起了自己前世的事情。然而,兩人之中,三浮陀賢者只能部分記憶,僅能回想起前四世作為闡陀羅的生活;而質多賢者則能依照順序,清晰地回憶起四世的經歷。質多賢者十六歲時便出家,前往喜馬拉雅山修行禪定與神通,過著禪定安樂的生活。三浮陀賢者在父親去世後即位,登上王位。即位的那一天,在眾人面前,他滿心感激,唱出了兩首偈頌來慶祝。
百姓聽到這些偈頌後,認為是國王為慶祝登位而創作的歌。於是,宮中的女官、音樂師等人也開始歌唱這些偈頌,漸漸地,整座城市的人都開始唱國王喜愛的這首歌。
另一邊,質多賢者居住在喜馬拉雅山,他心裡想:「我的兄弟三浮陀是否已得王位?現在前往勸化時機未熟,待他年老時再去說法度化。」他用神通仔細察看後得知,三浮陀已經就位,便想:「這位國王還年輕,恐怕尚未覺悟。等他年老時,我會去向他說法,幫助他出家。」於是,他在五年內並未外出。
後來,當三浮陀國王的兒子和女兒長大成人,質多賢者憑藉神足通從空中降臨到了王苑,坐在吉祥石台上,金光閃閃,宛如一尊金像。此時,一位年輕人正在拾柴,邊走邊唱國王的歌。質多賢者招呼他,年輕人走上前來,問候後站立在一旁。質多賢者問他:「你從早到晚都在唱這首歌,難道不知道其他的歌嗎?」年輕人回答:「尊者,我當然知道許多其他的歌,但這是我們國王最喜歡的歌,所以我只唱這首。」質多賢者又問:「那麼,沒有人唱出這首歌的回應歌嗎?」年輕人答:「尊者,沒有人唱回應歌。」質多賢者說:「你會唱回應歌嗎?」年輕人說:「如果有人教我,我就會。」質多賢者便教他唱回應歌,並囑咐道:「去國王面前唱這首回應歌,國王一定會非常高興,給你豐厚的賞賜。」說完,他送走了年輕人。
年輕人回到家,興奮地告訴母親,換上華麗的衣服,裝扮好後前往王宮。到了宮門口,他稟告守衛說:「我想向國王展示回應歌。」守衛將此事報告國王,國王說:「讓他進來。」年輕人進入宮中,向國王行禮後說:「大王,我可以為您的歌唱出回應歌。」國王聽後非常高興,召集了文武百官和眾臣,準備聽歌。
國王先唱了兩首偈頌:
24.
「眾生所行皆得果,無有業報會落空。
現在三浮陀(sambhūta)有大威力,善業福報得成就。」
25.
「眾生所行皆得果,無有業報會落空。
不知質多(citta)可安好?願他繁榮如我般。」
國王唱畢,年輕人接著唱第三首偈頌:
26.
「眾生所行皆得果,無有業報會落空。
陛下當知質多(citta)事,其心富足如您般。」
國王聽到這首偈頌後,驚訝地問道:
27.
「你在哪裡聽過質多這個名字?或者有人指點你?
此偈妙唱無可疑,賜你百座富庶村」
年輕人回答第五偈:
28.
「我非親聞質多(citta)名,亦無他人相告知。
林中仙人(isī)教此偈,願王歡喜賜恩賞。」
國王聽後說:「那一定是我的兄弟質多!快帶我去見他。」於是國王下令準備車馬,同時唱了兩首偈頌:
29.
「速備王家金車駕,配以駿馬與寶鞍。
繫緊象群皮韁繩,解開鈴鐺聲瑯瑯。」
30.
「擊鼓鳴鑼吹海螺,快馬輕車急整裝。
今日我往仙人庵,親見大智聖者顏。」
國王說完,便急忙乘坐華麗的車馬出發,來到王苑。停車後,他步行走近質多賢者,向他問候,並坐在一旁。國王滿心歡喜,唱道:
31.
「我今獲大幸運,於眾中得妙偈。
見戒德仙人(isi),心生大歡喜。
國王見到質多賢者後,充滿喜悅,命令侍臣鋪設座席,並唱偈:
32.
「請受座位與清水,及此吉祥供養物。
我們施予食物,尊者請受之。」
國王甚至願意將王國的一半讓給質多賢者,並唱道:
33.
「為您建華麗精舍,侍女環繞勤侍奉。
請開恩允我供養,共治此國兩殊榮
質多賢者拒絕了國王的提議,並為他說法,唱了六首偈頌:
34.
「大王,我看見惡行的果報,
也應該看見善行的果報,
因此我自行克制,不再貪求兒女、財產和牲畜。」
35.
「這世間人的壽命,
不過是有限的百年,
然而還未達到壽限時,
就像被折斷的蘆葦般枯萎。」
36.
「世間歡娛何足戀?五欲追求豈為樂?
妻子於我復何益?王啊!我已解脫諸繫縛。」
37.
「我已經明白,
死亡時什麼都帶不走,
被死神抓住的人,
還有什麼可以貪戀或歡顏?」
38.
「我們曾生最賤種,闡陀羅(caṇḍāla)中極卑劣。
因造深重惡業故,往昔墮此污穢胎。」
39.
「我們過去曾經是住在阿槃提的闡陀羅,
然後在尼連禪河畔,從母鹿的胎中出生;
也曾在耐秣陀河邊,以鶚鳥的形態出生,
而今,我是婆羅門,你是剎帝利王。」
質多賢者向國王講述了他們過去卑賤的出生,以及現在尊貴的身份。他進一步闡明生命的短暫和易逝,讓國王瞭解到福德的力量,並唱了以下四首偈頌:
40.
「生命如露漸消逝,衰老臨時無庇護。
般闍羅!我這樣告訴你,莫造苦因惡業行」
41.
「生命如露漸消逝,衰老臨時無庇護。
般闍羅!我這樣告訴你,莫造苦果惡業行。」
42.
「生命如露漸消逝,衰老臨時無庇護。
般闍羅(pañcāla)王聽我言,莫造染垢惡業行。」
43.
「生命如露漸消逝,容顏終被衰老蝕。
般闍羅(pañcāla)王聽我言,莫造地獄惡業因。」
聽了質多賢者的話,國王感到非常滿足,便唱了以下三首偈頌:
44.
「您所說的話是真理,
恰如仙者所說的語言;
我今難捨諸妙欲,如我凡夫難出家。」
45.
「就像大象陷入泥海,
雖然眼前看見陸地,卻無法前行;
我也同樣陷入欲樂的泥海,
難以遵循比丘的聖道。」
46.
「猶如父母教愛子:『如何得享安樂果』。
尊者(bhante)請也如是教,令我終得長夜樂。」
質多賢者對國王說:
47.
「若王無力捨人欲,般闍羅(pañcāla)王且聽諫:
當以正法治國土,莫令非法行境內。」
48.
「應遣使者四方行,邀請沙門(samaṇa)婆羅門(brāhmaṇa)。
供養飲食與衣物,臥具資具皆備齊。」
49.
「以食以飲淨信心,供養沙門婆羅眾。
隨力施食自受用,無愧直往天界生。」
50.
「若王難捨驕慢心,嬪妃圍繞享欲樂,
當常思惟此偈頌,並於眾中宣此語:」
51.
「曠野臥地飲犬乳,群犬環繞此嬰孩,
昔日賤民今為王,思之令人慨然嘆。」
質多賢者這樣忠告國王後說:「我只是在盡我的責任,告訴您應該做的事。至於您是否出家,完全由您自己決定。您將按照您自己的業果而行。」說完,他便升入空中,足跡落在國王的頭上,然後離開,前往雪山。
國王見到這一幕,深受感動,於是將王位傳給長子,召集軍隊,向雪山出發。質多賢者知道國王即將到來,便與一群仙人迎接,並帶領國王登上山頂,幫助國王剃髮出家,教導他遍處定。國王最終也獲得禪那與神通。就這樣,兩人都往生梵天界。
佛陀講完這段法語後,說道:「比丘們!在過去的三世、四世中,賢人們的友誼都非常親密。」接著,佛陀做出本生故事的結語:「當時的三浮陀賢者是阿難,質多賢者就是我。」
499. sivijātakaṃ 西毗國王本生經(菩薩施眼的故事)
翻譯:匿名
這個故事是佛陀在祇樹給孤獨園時所講,關於「無上布施」的故事。在這裡,國王於第七日布施所有所需之物,並請求感謝,但佛陀並未回禮。早餐後,國王來到寺院,問:「尊者,為何您不作隨喜呢?」佛陀回答:「大王,因為集會中的人不純淨。」接著說出《法句經》第177偈:「吝嗇者必不能升天。」國王聽後心喜,向如來頂禮,並奉上一件價值千金的西毘國外袍,然後回城。
第二天,僧眾在法堂中談論此事:「諸位,大王供奉了無上布施;而且,不僅如此,當佛陀向他說法後,國王還獻上了一件價值千金的西毘袍。國王在布施上實在是無窮盡的慷慨啊!」此時佛陀進來,詢問僧眾討論什麼,他們如實相告。佛陀說:「諸位,外物的布施固然可貴;但昔日智者行布施,甚至讓整個印度傳頌其美名,每天布施六十萬金錢,仍因外物布施不能滿足而說:『施所愛者得所愛』,最後甚至挖出眼珠施予乞求者。」說完這些,佛陀開始講述過去的故事。
很久以前,偉大的西毗國王(Sivimahārāja)統治著阿利陀城(Ariṭṭhapura)。在這一世中,菩薩誕生為國王的兒子,名為「西毗太子」。長大後,他到塔克西拉(Takkasila)學習,歸來後向父王展示了自己的學識,於是被立為副王。父王駕崩後,西毗太子繼位為王。他摒棄邪惡行為,遵行十王法,正義治國。他建造了六處布施堂,分別設於城四門、城中心及內宮門口。他每天布施六十萬金錢,極其慷慨。每逢八日、十四日及十五日,他必定親自前往布施堂視察布施情況。
一天,正值滿月,御用白傘清晨便已高舉,國王坐在王座上,回想自己過去的布施,心中思忖:「世上所有的外物,我都已布施無遺;但這樣的布施仍無法滿足我。我想捨棄某些屬於自己的東西。」他發願:「今天,若有人來到布施堂,要求的不是外物,而是屬於我自身的東西——即使是我的心臟,我也願以長矛刺開胸膛,如同從平靜的湖水中取出整根蓮藕一樣,將心臟拔出並奉獻給他。若有人要求我的血肉,我也願如同木匠雕刻般,把自己的血肉割下,奉獻給他。若有人來乞求我的血,我將滴入他的口中,或盛裝於碗中奉上。若有人說:『我無法完成家務,請來幫我做奴隸吧,』我也會脫下王袍,在家門外宣告自己為奴,並做奴隸的工作。若有人要求我的眼睛,我便會挖出雙眼,奉獻給他,如同從棕櫚樹中取出髓一樣。」他心中默念道:
「凡人所施一切物,我無一物未曾捨。
即使有人索我眼,亦當不懼而施予。」(《所行藏》1.52)
隨後,他以十六桶香水沐浴,盛裝華麗,享用珍饈美食後,登上一頭裝飾華美的大象,前往布施堂。
帝釋天察覺到國王的決心,想試探他的誓願是否堅定,於是化身為一名年邁且雙目失明的婆羅門,站在高處,當國王到達布施堂時,伸出手高聲喊道:「大王萬歲!」國王驅象靠近,問:「婆羅門,你有何所求?」天帝釋回答:「偉大的國王啊!您的布施之名已傳遍世間。我雙目失明,而您擁有雙眼,請賜我一隻眼睛!」並以偈說:
52.
「老朽遠道而來,為求眼目特來此。
請賜一眼成單目,求王施眼莫遲疑。」
大王聽後心中歡喜,想到:「這正是我在宮中所希望的!今日我終於能完成無人能及的布施。」他回以偈語:
53.
「誰指引你來到此地,
向我開口乞求眼睛?
你所求的是難捨物,他人都說眼睛乃難捨之物。」
婆羅門答道:
54.
「諸天稱彼為蘇闍帕提(sujampati),人間尊為摩伽婆(maghavā)。
受其指引我來此,林中行者特來求眼。」
國王欣然應允:
55.
「超越一切乞求者,既來求眼我當施。
應汝所求贈妙目,世人謂此最難施。」
56.
「你以何願來此,你心所望的物品
但願所求皆成就,婆羅門,且取雙目去。」
57.
「雖只求取單一目,我將雙目盡相贈。
願你明眸觀世間,凡有所求皆如意。」
國王言畢,思忖:「在此挖眼布施不甚莊重」,便攜婆羅門入內宮,坐於王座後召喚名為「希維卡」(sīvika)的御醫下令:「為我洗淨雙眼。」當「國王欲挖眼施婆羅門」的消息傳開,全城譁然。將領、大臣、宮眷與市民齊聚勸阻,連說三偈:
58.
「王啊莫施珍貴眼,勿令我們盡遭棄。
請施金銀與珠寶,琉璃瑪瑙盡可賜。」
59.
「可贈駿馬與戰車,配備精良象輦座。
王啊當賜金甲象,何必施此無價眼?」
60.
「昔西毗(sivayo)眾乘戰車,象馬輜重常圍護。
今請依例賜外財,車隊首領當如是。」
國王以三偈回應:
61.
「若人承諾願布施,臨施反悔生吝心。
如自設套陷頸中,終將墮入深淵裡。」
62.
「若人承諾願布施,臨施反悔生吝心。
此惡更甚諸惡業,直赴閻魔(yama)審判庭。」
63.
「但有所求即應施,未求之物可不贈。
今此婆羅門所求,唯眼我當如實贈。」
註解:「陷頸中」比喻自食惡果;「更甚諸惡業」謂此罪尤重;「閻魔審判」指死後受業報;「如實贈」強調守信之重。
大臣們追問:「王為何願施眼?」於是誦偈說:
64.
「為壽為色為樂為力?人主究竟求何果?
西毗之王(sivinaṃ)最殊勝,為何捨眼求來世?」
菩薩:
65.
「非為聲名施此眼,不為子嗣財與國。
唯遵古聖正道行,布施令我心歡悅。」
註釋:「非為」即絕非;「聲名」指天人或凡人讚譽;「不為子嗣」強調施眼非為求子嗣、財富或國土;「古聖正道」指一切智菩薩們傳承的波羅蜜修行傳統,未圓滿波羅蜜者不可能成就佛果,而我志在成佛;「心歡悅」表明我心意已決。
正等覺者(sammāsambuddho)在《所行藏》中對法將舍利弗(dhammasenāpatisāriputtatthera)開示時,曾闡明「我視一切知智慧更勝雙目」:
「雙目於我非所愛,自身亦非我所珍。
一切智慧最可貴,是故我願施此眼。」(《所行藏》1.66)
菩薩言畢,群臣默然。他於是對御醫希維卡(sīvika)誦偈曰:
66.
「希維卡友聽我言,醫術精湛當從命。
速將我眼慎取出,置於乞者掌心中。」
希維卡勸諫:「陛下,施眼非同小可,請三思。」國王答:「已深思熟慮,勿多贅言。」御醫暗想:「為國王挖眼實非醫者本分」,遂研磨多種藥粉,以藍睡蓮(nīluppala)汁調和,先敷右眼。眼球轉動時劇痛驟起,御醫顫抖道:「請陛下明鑒,手術痛苦難當!」國王厲聲:「勿遲疑!」二次敷藥後,眼球脫出眼眶,痛楚更甚。「臣恐難繼續...」「速行之!」第三次強效藥敷上,眼球受藥力牽引,連帶視神經(nhārusuttaka)懸垂晃動。御醫冷汗涔涔:「陛下...」話音未落,鮮血已浸透王袍。宮眷大臣伏地痛哭:「求王收回成命!」
王忍痛呵斥:「速速完成!」御醫顫聲領命,左手托眼右手執刀,切斷視神經後將眼球置於菩薩掌中。國王以左眼凝視右眼,強忍劇痛召喚婆羅門:「聽著!我此眼價值百千萬倍,但為成就一切知智,今當布施。」說完獻眼。帝釋天(sakko)將眼植入己眶,霎時如藍蓮綻放般完美契合。菩薩見左眼所贈右眼光彩依舊,喜不自勝:「此眼布施殊勝!」旋即奉上左眼。帝釋天如法安置後,當眾升空返回天界(devaloka)。為印證此事,世尊說偈:
67.
「應西毗王(sivirājena)命,希維卡(sīviko)遵令行。
剜出國王雙明目,虔奉婆羅門手中。
乞者得眼重見光,王者失明坐殿廷。」
國王眼眶不久癒合,新生肉質如棉球般填滿眼窩,表面光滑如漆器,痛楚漸消。數日後,王思:「盲者何以治國?」於是召群臣宣布:「我將捨王位入林修行,只需留一侍從洗漱,喪葬事宜從簡。」侍從備金轎(suvaṇṇasivikā)送王至蓮池畔安坐後離去。王於榻上正念布施功德時,帝釋天寶座驟然發熱。察覺因緣後,他決定:「當賜王願望並復原其眼。」於是隱身來到菩薩身旁徘徊。
世尊為闡明此義而說偈:
68.
「數日後眼傷癒合,西毗國(sivīnaṃ)王召車夫:
『速備車駕整裝待,我欲前往遊蓮池園。』」
69.
「御者(sārathi)聽令備車乘,裝配完成即稟報。
將赴園林蓮池畔,幽靜森林好修行。」
70.
「王至蓮池(pokkharaṇī)岸邊坐,鋪設軟榻暫休憩。
忽見天帝釋(sakko)現身,天界之主蘇闍波提(sujampatī)。」
菩薩聽見帝釋天的腳步聲,先問:「何人?」隨即誦偈:
71.
「我是天帝釋(sakko),忉利天主今降臨。
隨意所求皆可許,西毗王(rājīsi)速言願。」
國王聽後答偈:
72.
「財富兵力我具足,國庫充盈無所缺。
如今雙目既已盲,唯求死亡為解脫。」
天帝釋(sakko)追問:「西毗王(sivirāja),你求死是因厭世,抑或僅為失明?」王答:「僅為失明。」天帝釋開示:「大王,布施功德不僅利益來世,現世亦得福報。你當初被乞單眼卻贈雙目,今當以真實語力復原。」遂說偈:
73.
「人中牛王(dvipadinda)諦聽,你曾所修真實語。
但能如實宣說之,雙目必將復光明。」
菩薩聞言回應:「天帝釋(sakka)若欲還我眼目,勿用他法,唯願以我布施功德力令眼重生。」天帝釋解釋:「縱為天王(devarāja)亦無能贈眼,唯你布施果報可成。」王即宣言:「我之布施確無虛妄!」隨即以真實語誦偈:
74.
「種種姓族乞者來,凡有所求我皆喜。
無論何人有所需,於我心中盡珍愛。
以此真實語之力,願我雙目得重生!」
話音剛落,國王右眼立即重生。為求左眼復原,他再誦二偈:
75.
「昔有婆羅門(brāhmaṇo)來求,向我索討雙目時。
身為乞者(vanibbato)所求物,我即奉上雙眼珠。」
76.
「當時喜悅湧心頭,無量歡欣遍充滿。
以此真實語之力,願我左眼得復明!」
剎那間左眼亦復明。此雙眼既非凡眼(pākatikāni),亦非天眼(dibbāni)——因天帝釋(sakka)無法將布施之眼還原為肉身眼,而受損器官亦不能生天眼。此乃真實波羅蜜(saccapāramitā)功德所生之眼。同時,天帝釋以神力召集全體臣民齊聚。他在萬眾前讚歎誦偈:
77.
「西毗國(sivīnaṃ)王所誦偈,句句皆含正法義。
如今你眼顯神變,天眼威力現世間。」
78.
「能透城牆越山巖,穿石破壁無障礙。
方圓百由旬(yojanasataṃ)內景,你眼皆可清晰見。」
註釋:「百由旬」即能穿透一切障礙觀十方景象。
天帝釋(sakko)於虛空宣偈後,囑咐菩薩「當精進修持」便返天界(devaloka)。國王在萬民簇擁下回城,登上善見殿(sucandaka pāsāda)。雙眼復明之事傳遍西毗國(siviraṭṭha),各地民眾攜禮物前來朝見。王遂命宮門搭建大帳,高懸白傘坐於寶座,擊鼓召集全軍,當眾開示:
79.
「世間何人被乞求,珍寶雖愛猶能捨?
今我天眼(dibbāni nettāni)現威力,西毗(sivayo)眾民皆見證!」
80.
「此眼能透諸城牆,穿巖越嶺無阻礙。
方圓百由旬(yojanasataṃ)境內,一切景象盡收攝。」
81.
「人生至寶非壽命,施捨方為無上珍。
我捨凡胎肉眼故,今得天眼(amānusaṃ)勝果報。」
82.
「西毗國民當諦聽,廣行布施享福樂。
依照自己的能力施捨而行,無過失直往天界處。」
如此,菩薩以這四首偈頌講說法義後,從那時開始,每半個月在十五布薩日(uposatha)聚集大眾,持續以這些偈頌說法。大眾聽聞後,持續實踐佈施等功德,最終圓滿成就天界(devaloka)的福報而往生。
佛陀結語:「諸位,昔日的智者,對任何乞求者,不僅布施外物,甚至捨出自己的雙眼。」接著,佛陀揭示:「當時的御醫希維卡是阿難,天帝釋是阿那律,我自己便是那時的西毗國王。」
500 sirīmantajātakaṃ 榮者之愚本生經
詳見 JaA.542
501 rohaṇamigajātakaṃ rohaṇo鹿本生經(阿難尊者在今生前世捨身救佛陀的故事)
翻譯:Rachel Leung
「因恐懼死亡······」這部故事是佛陀在祇園精舍時,對尊者阿難為佛陀犧牲生命所作的談話。 此外,阿難尊者的這次的犧牲故事,在第二十一篇《小鵝本生經》(第五三三)中,關於調禦守財象的故事將會作詳細敘述。 當時,法堂中的比丘們紛紛議論:「阿難尊者雖然已經達到有學的無礙解辯的境界,卻為了十力尊(佛陀)犧牲生命。」
佛陀見狀問道:「比丘們,你們聚集在這裡談論甚麼?」
比丘們回答:「是這樣這樣的......」
佛陀便說:「比丘們,阿難為我犧牲生命,並非始於今日,在前世也是如此。 」於是佛陀講述了過去的故事。
從前,梵授王統治波羅奈國時,他的第一王妃名叫凱瑪。 那時,菩薩轉生為一隻黃金色的鹿,名叫rohaṇo(魯般達),住在雪山中。 他的弟弟名叫支陀鹿,妹妹名叫須陀娜,都是金黃色的。 魯般達作為鹿王,居住在名為魯般達湖的附近,統領八萬隻鹿,並奉養年邁失明的雙親。
當時,在離波羅奈不遠的獵戶村,有一位獵人的兒子進入雪山,見到了菩薩,回到村莊後,臨終前告訴兒子:「孩子,在我們這片區域,某處住著一隻金黃色的鹿。 如果國王問起,你可以稟告他。 」
有一天黎明時分,凱瑪王妃做了一個夢,夢見一隻黃金色的鹿坐在黃金寶座上,用如金鈴般悅耳的聲音向她說法。 王妃聽得歡喜,但在法義未講解時,鹿便離去。 王妃喊道:「快抓住這隻鹿! 」隨即驚醒。 侍從聽到她的喊聲,笑著說:「宮殿門窗緊閉,密不透風,王妃卻說抓鹿。 王妃這才意識到是夢。 她想:「雖然是夢,國王是不會在意的;但告訴他這是我的願望,反而會重視,讓我聽到黃金色鹿的聲音。 」於是她假裝生病,躺在床上。
國王來問:「愛妃,哪裡不舒服? 」
王妃回答:「大王,我有個心願。」
國王問:「你想要甚麼?」
王妃說:「我想聽金黃色的鹿講解法義。 」
國王說:「愛妃,你對不存在的東西產生慾望了,世上哪有金黃色的鹿? 」
王妃說:「如果得不到,我寧願死。 」說完背對國王躺下。
國王說:「如果真的存在,我一定滿足你的願望。 」
於是國王召集大臣和婆羅門,詢問黃金色鹿是否存在。 獵人的兒子根據父親的描述稟告國王。 國王說:「如果你能把鹿帶來,我會厚待你的。 」並給了他費用,派他出行。 獵人的兒子說:「大王,如果我不能帶來活鹿,就帶它的皮; 如果連皮也帶不來,就帶它的毛。 請大王放心。!」他回家安頓好妻子後,前往雪山尋找鹿王。 他心想:該在哪裡設陷阱捕捉它? 他看到水邊有一片空地,便在鹿王飲水的木樁旁設下蹄套。
第二天,鹿王帶領八萬隻鹿覓食後去飲水。 鹿王像往常一樣走到水邊,踩中了蹄套。 它想:如果我大聲叫喊被捕,鹿群會因恐懼而逃散。 於是它安靜地站在木樁旁,裝作喝水。 八萬隻鹿喝完水后,鹿王三次掙扎試圖掙脫蹄套:第一次割破皮,第二次割破肉,第三次割斷肌腱,蹄套深陷至骨。 它無法掙脫,終於發出被捕的叫聲,鹿群驚恐,分三路逃散。 弟弟支陀鹿發現鹿王不在,心想:這次的恐懼一定是兄長引起的。 它走到鹿王身邊,見它被捕。 鹿王說:「弟弟,別靠近,這裡危險! 」為了讓弟弟離開,它唱了第一首偈:
104.
支陀!你看其他鹿都嚇跑了,
你也快逃吧!別猶豫,不要依戀而留在我身邊!
接著,弟弟說:
105.
魯般達!我不走。我的心被拉著!
我寧可死也不丟下你!
菩薩說:
106.
失明的雙親無人照料,
他們將陷入死地。
你也該離開,別猶豫,
與它們一起生存下去。
弟弟:
107.
魯般達!我不走。我的心被拉著!
我寧可死也不丟下你!
支陀鹿站在菩薩右側,安慰它。 妹妹須陀娜也在鹿群中尋找兩位兄長,心想:這恐懼一定是兄長引起的。 她返回那裡後見到他們,鹿王對她說:
108.
妹妹,你膽小,快逃吧!
我已經被陷阱綁住了,
你也不要猶豫逃跑吧!
跟其他鹿一起活命!
妹妹:
109.
魯般達!我不走。我的心被拉著!
我寧可死也不丟下你!
菩薩說:
110.
失明的雙親無人照料,
他們將陷入死地。
你也該離開,別猶豫,
與它們一起生存下去。
妹妹:
111.
魯般達!我不走。我的心被拉著!
我寧可死也不丟下你!
妹妹同樣拒絕離開,站在左側安慰鹿王。
獵人聽到鹿群的叫聲,知道鹿王被捕,便拿著武器趕來。 鹿王看到獵人,唱道:
112.
獵人面目猙獰,手持武器逼近,
他將用箭矛殺害我們。
支陀鹿沒有逃走。但須陀娜因本性難改,被死亡恐懼所逼,稍逃幾步後心想:「我怎能拋棄兩位兄弟獨自逃命?」於是決定捨棄自己的生命,以額頭迎向死亡,又返回站在兄長的左側。為闡明此義,導師說了第十偈:
佛陀用偈頌描述這一幕:
113.
他雖片刻逃離,恐懼戰慄心惶惶;
怯者難行此壯舉,為赴死而返回
獵人走近,見三隻鹿站在一起,心生慈悲。 他問:
114.
這兩隻鹿為何對你如此親近?
它們原本是自由的,卻伴隨著被束縛的你,
寧願捨去生命,也不願捨棄你。
菩薩回答:
115.
獵人! 它們是我的兄妹,
同母所生的手足
即使捨棄生命, 也不願離開我。
獵人聽後更加感動。 支陀鹿知道獵人心軟,便說:「善良的獵人啊,你不要以為這不過是只普通鹿王。他乃是八萬鹿群之主,具足威儀德行,對一切眾生心懷慈悲,更是智慧超群,奉養年老失明的雙親。你若殺害這樣一隻具德的鹿,不只殺害了他,也等於殺害了他的父母、我的兄弟姊妹和我,共害五命。不如放我們一條生路,救助五條生命吧。」
116.
雙親失明無所依,必然隨著兒子一同命終
請賜五命讓我們得以存活
獵人請你放掉我們吧
獵人聽後歡喜,說:「大王不要擔憂」唱道:
117.
我現在就放掉能奉養雙親的鹿兒,令你重獲自由身
父母如果見到愛子歸來,一定會生起無量的歡喜心。
獵人又自思惟:『王賜的榮譽於我何益?若殺此鹿王,大地或將裂開吞我,雷霆或擊我頂,我決意釋放他。」於是走近菩薩,折斷木杖,割斷皮繩,擁抱鹿王,引至水邊臥下,以柔軟心慢慢解開套索,將筋與筋、肉與肉、皮與皮仔細接合,以水洗淨血跡,懷著慈心反覆撫慰。因菩薩慈心的力量與波羅蜜的功德,所有筋脈皮肉自然癒合,四肢皮毛完好如初,不見絲毫捆綁痕跡。菩薩康復後安然站立。見此情景,支陀鹿歡喜讚嘆,為獵人隨喜誦偈曰:
他解開蹄套,細心為鹿王療傷。 因獵人的慈悲和菩薩的功德,傷口癒合如初。 支陀鹿感謝獵人:
118.
獵人! 你可以一起歡慶
親眷都因為團圓而樂無窮,
他們見到大王歸來,必會心生無量歡喜
菩薩心想:「這位獵人捉我,是出於自己的私慾,還是奉他人之命?」於是詢問被捕緣由。
獵人之子答道:「尊者,我與您無冤無仇,但國王的元配凱瑪王后渴望聽聞您說法,為此我奉王命前來捉您。
「賢者啊,既然如此,你放我走反是難事,不如帶我去見國王,我將為王后
說法。」
「尊者啊,君王性情暴戾,誰知會如何處置?我奉王命行事才身不由己,您且自便。」
菩薩又思維:「他這樣放我實屬不易,我應當為他謀取名譽。」
然後便說:「賢者,請用手撫我脊背。」
獵人照著撫摸,手掌沾滿金色的毛髮。 「尊者,這些毛髮有何用處?」
「賢者,你將這些金毛呈獻國王王后,就說'這是金色神鹿之毛',然後代我站立,用這些偈頌為王后說法。她聞法後,胎動自會平息。」
於是教他十首法偈,授以五戒,勸勉他精進修行後,讓他離去。獵人之子將菩薩奉若師長,右繞三匝,四向禮拜,以蓮葉盛金毛而去。
那三人稍送一程,取水與果品後便返父母處。父母問:「羅睺羅兒啊,聽聞你身陷險境,如何得脫?」遂說偈言:
鹿王問獵人為何捕捉它,獵人說:「是國王的妃子凱瑪想聽你講義。 」鹿王說:「那你帶我見國王吧。 」獵人擔心國王懲罰自己,鹿王便讓他取自己的金色鹿毛帶給國王,並教他十法行的偈頌,讓妃子滿足慾望。 獵人恭敬地取了鹿毛,告別鹿王。
鹿王回到雙親身邊,雙親問它如何脫險,便說偈:
119.
命懸一線險遭殃,我兒如何得釋放?
獵人設下致命網,你以何計脫羅網?
鹿王回答:
120.
說悅意的話,作為心的肢體支撐心;
以善說的話,支陀促使我被釋放。
121.
說悅意的話,作為心的肢體支撐心;
以善說的話,須陀娜促使我被釋放
122.
說悅意的話,作為心的肢體支撐心;
以善說的話,獵人釋放了我
雙親歡喜地說:
123.
願獵人歡喜,和他的妻子共渡時光
就如我們今天歡欣地見魯般達歸來,
獵人帶著鹿毛見國王,國王問:
124.
「獵人,你說要帶鹿皮來, 為何只帶了鹿毛? 」
然後憤怒地說偈:
125.
那隻鹿兒透過陷阱與繩索而落入手中
卻捉不到鹿王,自由地遊走
獵人回答:
126.
"我心中生起恐懼,毛髮直豎,驚駭不已;
如果我獵殺此鹿,就會失去自己的生命。"
那時,大王啊,那隻鹿來到我這裡,我的手和繩子都準備好了,我設下了陷阱,他也踩中了那個陷阱。其他兩隻鹿逃跑後又回來,它們互相安慰,依靠彼此站在那裡。真是奇妙啊,前所未有的事。然後我想:「如果我殺了這隻鹿,今天就會在這個地方,我將失去生命。 」
國王聽後說:
127.
獵人,那是怎麼樣的鹿兒?怎樣如法的鹿兒?
有怎樣的容貌和怎樣的戒,而促使你大大地讚美他?
128.
它有著潔白的角,純潔的毛,金色的皮膚
他有紅色的腿,閃耀著明亮的眼睛,讓人意愉悅。
於是,獵人如此說道,將金色毛髮放在國王手中,展現這些鹿的體色,唱誦偈頌道:
129
一切眾生皆畏懼刀杖,一切眾生皆愛惜生命,以自己的心推度他心,勿殺勿教殺。
"大王啊,這些是正直的鹿,這些是守法的鹿;它們奉養年邁的父母,不應被您獵殺。"
如此讚嘆了大菩薩心鹿和母鹿的美德後,說:“大王,我曾受到鹿王的指示,要在我這裡展示他的毛髮,教導皇后法義。”
聽到這話,國王讓他洗澡,穿上華麗的衣服,坐在裝飾著七寶的長椅上。他自己則在皇后的旁邊坐下,坐在低位上,並在這個姿勢下提出請求。當他講授法時,他說——
「大王當實踐法,剎帝利!在父母上;若能在此實踐法,國王將能去到天界。
大王當實踐法,剎帝利!在妻兒上;若能在此實踐法,國王將能去到天界。
大王當實踐法,剎帝利!在朋友與親戚上;若能在此實踐法,國王將能去到天界。
大王當實踐法,剎帝利!在駕車的動物和軍隊上;若能在此實踐法,國王將能去到天界。
大王當實踐法,剎帝利!在城鎮上;若能在此實踐法,國王將能去到天界。
大王當實踐法,剎帝利!在國家上;若能在此實踐法,國王將能去到天界。
大王當實踐法,剎帝利!在沙門婆羅門上;若能在此實踐法,國王將能去到天界。
大王當實踐法,剎帝利!在野獸和雀鳥上;若能在此實踐法,國王將能去到天界。
大王當實踐法,修習法帶來快樂;若能在此實踐法,國王將能去到天界。
大王當實踐法,在有天帝和梵天的天界裡;
透過善修習便能抵達天界,國王不要在法上疏忽大意。 "
於是,獵人之子透過鹿兒的說法,以佛陀的魅力開示,猶如傾瀉虛空恒河之水般,以佛陀遊戲之姿演說妙法。大眾發出千萬讚嘆之聲。
王后聽聞法語後,胎動立刻平息。國王心生歡喜,以崇高榮耀滿足獵人,宣說三偈:
130.
「獵人!給你一百金幣,還有那粗大的寶石與耳環;四足床榻,如同烏瑪花般閃耀。
131.
「我有兩位賢惠的妻子,還有百頭強壯的牛;我將依法治理國家,獵人啊,你對我有大恩。
132.
“耕種、經商、放貸, 或是為國王服務、為軍隊效力; 以此謀生養家, 莫再作惡業。”
他聽了國王的話後,說:「我不需要家居生活,請允許我出家吧,陛下。」獲得國王許可後,他將財產分給妻兒,進入喜馬拉雅山,以仙人身份出家修行,證得八種禪定境界,最後往生梵天界。國王也遵循菩薩的教導,抵達天界。這樣的教誡繼續流傳一千年
佛陀講完故事後說:「比丘們,阿難前世也曾為我犧牲生命。 」並點明前世因緣:「當時的獵人是闡陀迦channo ,國王是舍利弗,凱瑪妃是某位比丘尼,雙親在大王的家族中,須陀娜鹿是蓮花色尼,支陀鹿是阿難,八萬鹿是釋迦族,魯般達鹿王就是我。 」
502 cūḷahaṃsajātaka 白鳥本生經(阿難前世今生為佛陀捨命的故事)
翻譯: Rachel Leung
這個故事發生在佛陀住竹林精舍時,談論阿難尊者曾為佛陀捨棄生命的往事。當時比丘們在法堂討論阿難的德行,佛陀看見後詢問他們。佛陀說:「比丘們!阿難為我捨命並非始於今生,過去世便已如此。」於是佛陀講述過去世的因緣。
從前,巴布浮達迦王(Babbuvādaka)統治波羅奈國(Bārāṇasī)時,有位名為凱瑪(Khemā)的王妃。當時菩薩投生為金黃色的天鵝,率領九萬隻天鵝,住在奇達庫陀山(Cittakūṭa)。王妃(凱瑪(Khemā))如先前故事所述夢見金黃天鵝為她說法,醒後向國王懇求想親見天鵝聽法。國王詢問臣民,得知:「金黃天鵝住在奇達庫陀山。」國王下令建造凱瑪(Khemā)池,在池畔種滿各類穀物飼料,並每日宣稱此池安全無陷阱。更派獵人之子假裝看守池畔,暗中設置陷阱蹄套,企圖捕捉菩薩天鵝王。天鵝將軍蘇木伽(Sumukha)巡視三羣天鵝未見異常而返回(詳見《大鵝本生經》JaA.534)。此處菩薩被木樁陷阱所縛,懸掛樁下伸頸眺望天鵝羣離去的方向,等待蘇木伽(Sumukha)歸來,心想:「等他回來時我要考驗他。」當蘇木伽(Sumukha)飛回時,天鵝王(菩薩說出三首偈頌:
133.
天鵝羣因恐懼全飛走了,
金黃的蘇木伽(Sumukha)啊,
你儘管離開吧!
134.
親族群眾拋棄
獨自落入羅網中的我。
他們無顧慮地離去,
為何你獨自滯留?
135.
飛鳥中最優者啊!
被縛者哪有同伴?
莫因無災禍而遲疑,
蘇木伽(Sumukha)啊,
儘管離去!
蘇木伽(Sumukha)降落在泥地上回應:
136.
天鵝王啊!您正受苦難,
我絕不離棄
無論生死,我必與您同在!
聽聞蘇木伽(Sumukha)的堅定誓言,菩薩天鵝王回應:
137.
你所說實為聖者良言,
但經我考量,
你仍應速離!
獵人之子持杖衝向交談處。蘇木伽(Sumukha)對獵人恭敬行禮,並讚歎天鵝王的德行。獵人心生慈悲,蘇木伽(Sumukha)察覺後,轉身安撫天鵝王。獵人走近天鵝王(菩薩)說第六首偈語:
138.
天鵝行於空界,
以翅代步翱翔天際。
天鵝中最卓越者啊!
你竟未察覺遠處的陷阱。
天鵝王(菩薩)回答:
139.
當人臨近命終衰敗時,,縱然災禍臨頭,
人也渾然不覺。
獵人對天鵝王之言感到歡喜,轉而對蘇木伽(Sumukha)說三首偈語:
140.
天鵝羣恐懼逃散,
為何唯獨你這金黃天鵝留下?
141.
這些飛鳥飽食暢飲後,
紛紛離去。
他們無所顧慮,
唯你獨自侍立於此。
142.
你本可自由,
卻侍奉受縛者,
他究竟是你何人?
蘇木伽(Sumukha)回答:
143.
那鳥是我的王、摯友,情同生命的夥伴。
只要活著,我絕不捨棄他!
獵人大受感動,心想:「若我傷害如此戒成就者,大地必將裂開懲罰我。縱得國王賞賜又有何益?我當釋放他們!」於是對蘇木伽(Sumukha)說:
144.
你為友誼甘願捨命,
我現在釋放你的朋友,
隨你的王去吧!
獵人解開天鵝王(菩薩)的陷阱,帶到河邊鬆綁,溫柔地洗淨傷口、接合筋肉。因獵人的柔軟心與菩薩的功德,傷口瞬間癒合如初。蘇木伽(Sumukha)見天鵝王(菩薩)康復,感激地說:
145.
獵人啊!
你與親族當同享歡喜,
天鵝王獲釋,
正如我此刻的喜悅!
獵人回應:「朋友,你們可以離開了。」天鵝王問獵人:「朋友,你設陷阱是自願,還是受人指使?」得知是國王之命後,天鵝王思量:「我該回奇達庫陀山,還是去城裡?」若進城,獵人可得賞賜,王妃的渴望能滿足,蘇木伽(Sumukha)的忠義將被傳頌,而凱瑪(Khemā)池也將因我的智慧成為和平之地——這比回山更有意義。於是對獵人說:「請用木棒扛著我們去見國王。若王願釋放,我們便得自由。」獵人勸阻:「國王兇暴,你們快逃吧!」天鵝王(菩薩)說:「連你都被感化,何況國王?請帶我們去。」獵人依從。
國王見天鵝大喜,請他們坐黃金座,奉上蜜漬穀物與蜜水,合掌求法。天鵝王(菩薩)知其誠意,先以吉祥話問候,雙方對答如下:
146.
陛下是否安好?
是否無病無憂?
是否依法治理這繁榮國土?
國王答:
147.
天鵝啊!我生活安樂,
亦無病痛,且依法治理這繁榮國土。
天鵝王(菩薩)問:
148.
您的大臣是否盡忠職守?
你的仇敵是否如樹蔭向南移般退避遠方?
國王答:
149.
我的大臣中,
確無過失,
仇敵亦如南移樹蔭般遠離。
天鵝王(菩薩)問:
150.
你是否有賢德之妻,
貞潔且言語溫順?
子女是否俊美有德,
且孝順遵從?
國王答:
151.
我確有賢德之妻,貞潔且言語溫順,
育有俊美子女,且順從我的心意。
天鵝王(菩薩)問:
152.
你是否有眾多兒女,出身尊貴,
能興邦安國? 具足智慧活力,
彼此和睦相處?
國王答:
153.
天鵝王(菩薩)啊,
我有一百零一個兒子,
請您教導他們盡責之道,
他們必遵從您的教誨!
天鵝王(菩薩)為國王子女說法:
154.
若人雖出身尊貴或具律儀,
而之後才努力,在困境或災難中就會崩潰
註釋:
指那些在應學習[sikkhitabbasikkhāsu]的年輕時期[daharakāle]不努力,等到年老[mahallakakāle]才用功的人。這樣的人遇到痛苦[dukkhe]或災難[āpadāsu]時就會崩潰[sīdati],無法自救[uddharituṃ na sakkoti]。
155.
其智慧日益萎縮,缺陷便日益擴大,
如夜盲者於黑暗中,只見模糊形影。
註釋:
就像夜盲者在夜間[rattiṃ]只能靠月光[candobhāsādīhi]看見粗略[thūlarūpāneva]的形狀,無法辨識細微[sukhumāni]之物;同樣地,未經訓練[asikkhito]的淺慧者[saṃhīrapañño]在危險[bhaye]來臨時,也無法看清細微事務[sukhumāni kiccāni],只能看到表面[oḷārikeyeva]。因此,你應該在孩子年輕時[daharakāleyeva]就教導他們[sikkhāpetuṃ]。
156.
在無實質的事物中以為有實質的人,確實無法獲得智慧。
就像在險峻山路上的羚羊,中途就會墜落
157.
縱使出身卑微,若奮發堅毅,
具足戒德,必如火焰照亮黑夜。
158.
我以此譬喻為據,教導諸子學藝,
智者當令其精進成長,如雨水滋潤田間種子。
天鵝王(菩薩)徹夜說法,滿足了王妃。菩薩為國王授戒並諄諄教誨後,與蘇木伽(Sumukha)從北窗飛返奇達庫陀山。
佛陀講完故事後說:「比丘們!正如過去世,阿難(蘇木伽(Sumukha))也曾為我捨命。」的渴望。佛陀揭示前世因緣的人物對應:國王是舍利弗(Sāriputta),天鵝羣是釋迦族(Sakyā),天鵝王即是我(佛陀)。」
503 sattigumbajātaka薩提坤巴鸚鵡本生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故事)
翻譯:Rachel Leung
這個故事發生在佛陀住鹿野苑時,談論提婆達多的惡行。提婆達多退下大石,碎片擊傷佛陀的腳,佛陀劇痛難忍。為救護佛陀,大批比丘聚集過來。佛陀見人多聚集,便說:「比丘們!這裡太擠了,用擔架抬我去鹿野苑吧。」比丘們照辦了。名醫耆婆為佛陀療傷時,比丘們在旁議論:「各位同修!提婆達多本性邪惡,他的同夥也都是惡人,惡人總是和惡人混在一起。」佛陀問他們在談什麼,比丘們如實回答。佛陀說:「提婆達多被惡人圍繞,並非始於今生,過去世便是如此。」於是講述前世因緣。
從前,般遮羅王(Pañcāla)統治優多羅般闍羅市(Uttara Pañcāla)時,菩薩投生為森林木棉樹上的鸚鵡王之子,他與兄弟共兩隻小鸚鵡。山上風處有盜賊村,住著五百盜賊;山下風處有仙人淨修林,住著五百修行者。小鸚鵡換羽毛時突遇旋風,一隻被吹進盜賊村的武器堆中,盜賊給他取名槍羣(Sattigumba);另一隻落在仙人居所的花(Puppha)叢沙地上,仙人為他取名花(Puppha)。槍羣(Sattigumba)在盜賊中長大,花(Puppha)則由仙人教養成人。
某天,國王盛裝乘華車,帶大批隨從到城郊花(Puppha)果繁茂的園林狩鹿。國王下令:「若鹿從誰身邊逃脫,就砍誰的頭!」國王下車躲進小屋持弓待命。眾人拍打樹叢驅鹿時,一頭羚羊驚慌四竄,見國王藏身處無人防守,便從那兒逃脫。大臣們問:「鹿從誰那兒逃的?」發現是國王後紛紛嘲笑。國王惱羞成怒:「我自己去抓!」他命御者駕車疾追羚羊。隨從們跟不上車速,被遠遠拋下。追到中午仍不見鹿,御者調頭回程。在盜賊村附近發現舒適山洞,國王下車沐浴喝水,御者用車篷在樹蔭下搭棚,國王躺臥休息,御者為他按摩。國王半睡半醒之際,盜賊們全進森林護衛國王,村裡只剩槍羣(Sattigumba)鸚鵡和帕提寇蘭巴(Paṭikolamba)。這時槍羣(Sattigumba)鸚鵡出村看見國王,心想:「殺了這睡著的,搶走珠寶!」便去找帕提寇蘭巴(Paṭikolamba)商量。
佛說明此事唱偈:
159
偉大的彌迦羅陀王(Migaludda),
般遮羅國(Pañcāla)的戰車之主
他率大軍離城,獨自進入森林。
160.
於林間見一獵人小屋,
為盜賊(Takkarā)所造。
有鳥從屋中飛出,
對獵人(Ludda)鳴叫。
161.
這人裝備齊全,年輕俊美,耳戴圓環,
頭戴紅巾,光輝如正午的太陽。
162.
正午時分,
國王與御者沉沉睡去。
來,
我們趁機奪走所有珠寶!
163.
深夜寂靜時,
國王與御者仍在酣睡。
搶走衣物與寶石耳環,
殺人後以樹枝掩埋屍體!
帕提寇蘭巴(Paṭikolamba)偷看後發現是國王,嚇得發抖說:
164.
搶羣(Sattigumba)啊!
你瘋了嗎?
國王像團烈火,
招惹他只有死路一條!
槍羣(Sattigumba)鸚鵡反嗆:
165.
喂,帕提寇蘭巴(Patikolamba),你喝醉後胡言亂語,
對我赤裸的母親,為何感到厭惡?
註釋:
「對我赤裸的母親」(mātari mayha naggāya):指盜賊首領的妻子,當時她僅以樹葉蔽體。
「為何感到厭惡?」(kinnu tvaṃ vijigucchase):質問他為何現在對盜賊的行為感到厭惡,而不願繼續參與。
國王被吵醒,聽見鸚鵡和帕提寇蘭巴(Paṭikolamba)說人話爭吵,暗想:「此地不宜久留。」急忙叫醒御者:
166.
御者!
速速起身,
快備戰車!
此鳥令我不安,
我們另尋靜修林(Assama)。
御者跳起來套馬備車:
167.
大王啊!
戰車已備,
駿馬亦已套好
請上車吧!
我們前往其他靜修林。
馬車如風疾馳時,槍羣(Sattigumba)鸚鵡氣急敗壞大叫:
168.
所有隨從去了何方?
竟無人侍奉在側!
般遮羅王(Pañcāla)獨行離去,
擺脫眾人視線。
169.
拿弓箭刀槍堵路!
殺了這國王,
別讓他活著離開!
就在槍羣(Sattigumba)亂叫時,國王已抵達仙人居所。仙人們外出採果,只剩花(Puppha)鸚鵡看家。他恭敬迎接國王:
佛說明此事唱偈:
170.
此時另一紅喙善鳥(Suvo Lohitatuṇḍako)恭敬相迎:
「歡迎您,大王,願您平安抵達,
您是此地之主,請隨意取用所需。」
171.
「這裡有提恩杜卡果(Tiṇḍukāni)、皮亞拉果(Piyālāni)、
蜜果(Madhuke)、卡蘇瑪利果(Kāsumāriyo),
各種小果實,大王請盡情享用。」
172.
「這是清涼的飲水,取自山間岩洞,
若您渴望,大王,請飲用吧。」
173.
「其他侍奉此林的仙人,
已入林採集野果,
請您自行取用,我手邊無物可奉上。」
國王深受感動唱了兩首偈:
174.
「這隻鳥兒真是吉祥,
鳥中最上遵正法者!
而另一隻鳥(蘇婆,Suvo),
卻在盜賊群中厲聲叫喊:
175.
『殺了他!綁住他!
別讓他活著逃走!』
正當他如此咆哮時,
我平安抵達了這靜修林。」
花(Puppha)鸚鵡聽完解釋:
176.
「大王啊,我們是兄弟,
同母所生,一樹成長,
後因分赴不同領域,
命運從此各異——
177.
「荊棘叢(Sattigumbo)成了盜賊的同夥,
而我在此追隨仙人。
他親近惡人,我親近善士,
因此,正法將我們分離。」
他進一步說明差異:
178.
「他那裡學的是殺戮、捆綁、
欺詐、詭計與暴力,
179.
「而這裡學的是真理、正法、
不害、節制與自制。
我供養來客座位與清水,
在此成長茁壯。」
花(Puppha)鸚鵡對國王開示:
180.
「大王啊,無論親近善士或惡人,
你終將染上他們的習氣。
181.
「結交怎樣的朋友,
效仿怎樣的行為,
他是怎樣的人,同住者便成為怎樣
182.
如同沾毒的箭矢污染整筒箭,
接觸惡友者亦被惡習沾染。
智者因畏懼污染,
絕不與惡人為伴。
183.
若用草繩綁腐魚,
連草繩也會發臭;
愚人親近惡友,
亦復如是。
184.
「若用樹葉包香木,
連樹葉也染芬芳;
智者親近善士,
亦復如是。
185.
「因此,智者應如挑選香葉般,
明辨自身成長所需:
勿親近惡人,
當追隨善士。
惡人引向地獄,
善士導向天界。」
國王聽法歡喜時仙人們回來了。國王請求:「尊者們!請憐憫我,移居我的王城吧。」仙人們同意後,國王帶他們和花(Puppha)鸚鵡回城,並保證鸚鵡安全。國王讓仙人住進御花(Puppha)園,終生供養,死後升天。他的兒子繼位後,繼續護持仙人團體。這個王族連續七代國王廣行布施。菩薩(花(Puppha)鸚鵡)則在森林精進修行正道。
佛陀總結:「比丘們!提婆達多前世就被惡人包圍,今生亦然。」最後揭示前世人物對應:盜賊是提婆達多之夥伴,王是阿難(Ānanda),花(Puppha)鸚鵡即是我(佛陀)。
504 bhallātiyajātakaṃ 巴拉提雅本生經 (佛陀和合拘薩羅王夫妻的故事)
翻譯:Rachel Leung
此本生經是佛陀在祇園精舍時,對茉莉王妃所說的故事。 某日國王與王妃因寢室之事爭執,國王一怒之下冷落王妃。 王妃心想:「到現在為止如來尚且不知國王對我發怒之事。」佛陀知曉後,隔日由比丘眾圍繞,進入舍衛城托缽,來到王宮門前。 國王出門迎接,接過缽,引導佛陀入宮殿。 比丘眾依次就座,國王奉上洗手水,以精美食物招待。 用餐結束后,佛陀坐於一旁問道:「大王! 茉莉王妃為何不出席?」國王答:「她只沉迷於自身享樂。」佛陀說:「你前世生為非人,因與非人妻子分離一夜,竟悲傷徘徊七百年。」應國王請求,佛陀講述過去之事。
昔日波羅奈的帕拉提雅王治國時,國王心想:「想吃炭烤的鹿肉。」他將國政委託大臣,身配五種武器,帶著一群訓練有素的獵犬,從都城出發進入大雪山。 沿恆河前行至無法攀登的高處,發現一條匯入恆河的支流,便順流前進。 獵殺鹿與野豬後,用炭火烤食,接著登上一處高地。
那裡有條美麗的河流:
- 漲水時深及胸口,淺處僅沒膝蓋
- 各類魚龜悠遊其中
- 水邊鋪著銀白色的細沙
- 兩岸果樹碩果低垂,醉飲花蜜的鳥群與蜂群環繞
- 樹蔭下有各樣野獸出沒
在這絕美的雪山河岸,國王看見兩個*非人*相擁親吻,以各種姿態哀泣。 帕拉提雅王登上香醉山(gandhamādanaṃ)見此情景,暗忖:「這些非人為何如此悲傷? 我且問問緣由。」
國王對獵犬彈指示意,訓練精良的純種犬依令藏入樹叢。 國王將弓箭武器擱在樹根旁,躡足悄聲走近非人問道:「你們因何哭泣?」
佛陀為說明此事,唱誦以下偈頌:
186
有位國王名叫帕拉提雅(Bhallātiya),他捨棄王國去狩獵。
他前往繁花盛開的香醉山(Gandhamādana),那裡聚居著緊那羅(Kimpurisa)。
187.
他安置好獵犬群和弓箭,
想上前說話,走向緊那羅(kimpurisa 人頭雀身的生物)站立之處。
188.
「雪季結束時,你們站在雪山(Hemavata)河岸,
頻頻商議什麼?
看似人形者啊,我問你們:
人間如何知道你們的名字?」
(緊那羅答:)
189.
「我們遊蕩在馬拉山(Malla)、般達拉伽山(Paṇḍaraka)、提庫達山(Tikūṭa),
沿著清涼河流漫步。
獵人!我們形似人類卻非人,
世人稱我們『緊那羅』。」
(國王三度追問:)
190.
「你們形貌美好卻在悲泣,
相擁的愛侶為何不樂?
看似人形者啊,我問你們:
為何在森林中哭泣/哀號/悲傷?」
(緊那羅夫妻答:)
191.
「我們被迫分離僅一夜,互不相見卻彼此思念。
為那一夜悔恨不已,悲嘆著:『那夜永不復返!』」
(國王問:)
192.
「你們為那一夜悔恨,
如同喪失財富或痛失父親。
看似人形者啊,
分離後你們如何度日?」
(女緊那羅答:)
193.
「你看這湍急河流,亂岩巨樹阻水道,
我的愛人渡河到彼岸,我卻無法相隨!」
194.
「我採集安寇拉花(Aṅkolaka)、阿提穆塔花(Atimuttaka)、薩塔利花(Sattali),
心想:『愛人將戴此花環,我要為他親手戴上!』」
195.
「我採集拘羅婆花(Kuravaka)、鬱陀羅花(Uddālaka)、
波吒利花(Pāṭali)與信度花(Sinduvāra),
盼著:『愛人將戴此花環,我要為他親手裝飾!』」
196.
「我從盛開的娑羅樹(Sāla)搖落花朵編花環,
期待:『愛人將戴此花環,我要為他親手戴上!』」
197.
「我採摘了庫拉瓦卡花(Kuravaka)、烏達拉卡花(Uddālaka)、帕塔利花(Pāṭali)和信杜瓦拉花(Sindhuvāra)。
『願我的愛人成為戴花環的人,而我將成為為他戴上花環的人。』
198.
「我從盛開的沙羅樹(Sāla)上採集花朵,編織成花環。
『願我的愛人成為戴花環的人,而我將成為為他戴上花環的人。』
199.
「我從盛開的沙羅樹(Sāla)上採集花朵,捆成花束。
願這些花成為我們的床鋪,讓我們今晚在此共度一夜。」
200.
「我研磨黑沉香(Agaḷu)和檀香(Candana),心不在焉地將它們在石板上搗碎。
『願我的愛人塗抹香膏,而我將成為為他塗抹的人。』
201.
「隨後,湍急的河水奔湧而來,沖走了沙羅花(Sāla)、薩拉拉花(Salaḷa)和坎尼卡拉花(Kaṇṇikāra)。
片刻之間,河水暴漲,夜晚的河流對我來說變得難以跨越。」
202.
「我們站在兩岸,互相凝視彼此。
我們時而哭泣,時而歡笑,最終,黑夜艱難地降臨,將我們分隔。」
203.
「清晨,太陽升起後,我渡過了淺淺的河流,獵人(Ludda)。
我們相擁,時而哭泣,時而歡笑。」
204.
「我們曾經在此處別離,距今七百年少三年,國王(Bhūmipāla)。
如今我們的生命僅剩一年,誰能在沒有愛人的情況下獨活?」
國王:
205.
「你們的壽命究竟有多長?朋友(Samma),如果你們知道,請告訴我你們的壽命。
無論是從傳說中聽聞,還是從長者那裡得知,請毫不猶豫地告訴我。」
緊那羅夫妻:
206.
「我們的壽命是一千年,獵人(Ludda),其間沒有致命的疾病。
痛苦很少,快樂更多,但我們仍未斷愛欲就要捨棄生命。」
聽完這些話後,國王心想:「這些畜生道(tiracchānagatā)的生物,僅僅因為一夜的分離就悲傷哭泣了七百年。而我卻放棄了方圓三百由旬(tiyojanasatike)的廣大王國和巨大財富,在森林中流浪。唉!我真是太不負責任了!」
於是國王立即返回波羅奈城(Bārāṇasiṃ)。當大臣們問他:「大王啊,您在喜馬拉雅山(Himavante)看到什麼奇蹟了嗎?」國王便將一切經過告訴他們。從那時起,他開始在享有的財富上廣行布施。
為了闡明這個故事的意義,導師(佛陀)繼續說道...
佛陀闡明此義,唱偈:
207.
聽聞非人之語,巴剌提亞醒悟生命短暫,
於是他不再遊蕩山林,停止狩獵,開始在享有的財富上給予布施
208.
「聽聞這些非人類(amānusānaṃ)的話後,你們應當和睦相處,不要爭吵。
不要因自己行為的過失,而像那些緊那羅(Kimpurisa)一夜分離。」
209.
「聽聞這些非人類(amānusānaṃ)的話後,你們應當和睦相處,不要起爭執。
不要因自己行為的過失,而像那些緊那羅(Kimpurisa)一夜分離。」
茉莉王妃聞佛陀法語,起身合掌讚歎具十力之佛,唱出終偈:
210.
「尊者,我以虔誠之心聆聽您種種深奧的開示,
您的言語充滿意義,如同甘露滋潤我心。
您釋放柔和的音聲,驅散我心中的憂苦,
沙門啊,願您長壽,為世間帶來安樂!」
此後拘薩羅王與王妃和好如初。
佛陀說完故事,點明前世因緣: 「當時的男性非人是拘薩羅王,女性非人是茉莉王妃,而帕拉提雅王即是我。」
505 somanassajātakaṃ 蘇馬拿薩王子本生經 (提婆達多前世嘗試殺害王子菩薩的故事)
翻譯:Rachel Leung
這個本生故事是佛陀在祇園精舍(Jetavana)時,針對提婆達多(Devadatta)企圖傷害佛陀這件事所講述的談話。當時佛陀告訴眾比丘:「各位比丘!他想殺害我並非始於現在,在前世也發生過同樣的事。」佛陀接著講述過去的故事。
很久以前,在拘樓國(Kururattha)的優多羅般闍羅市(Uttarapañcāla),由雷努王(Renu)統治的時候,有一位名叫摩訶羅棄多(Mahāraṭṭha)的苦行者,被五百位苦行者圍繞著,居住在雪山(Himavanta)。為了尋求鹽和酸味的調味品,他們旅行到優多羅般闍羅市(Uttarapañcāla),住在國王的花園裡。摩訶羅棄多與同伴們一起出去乞食,來到了王宮門口。國王看到這群仙人的威儀,感到非常滿意,讓眾人坐在高位上,用精美的飲食招待他們,給予他們豐厚的禮遇。國王說:「各位尊者!請在雨季期間,住在我的花園裡。」國王和他們一起前往花園,為他們建造住處,並提供出家生活所需的物品,國王在妥善安排後才離開。從那時起,他們的一切生活所需都由國王供給。國王沒有子女,非常渴望能生下王子。
雨季結束時,摩訶羅棄多說:「雪山風景優美,我們要返回那裡。」他們得到國王的允許,接受了國王的款待和尊敬後出發。途中在正午時分,他們離開道路,摩訶羅棄多和同伴們一起坐在一棵枝葉茂盛的大樹下的嫩草地上。苦行者們開始交談:「國王家沒有能繼承血統的王子,他如果能得到兒子,就能延續他的家族,國王就真的非常幸福了。」摩訶羅棄多聽到他們的話,他心想:「國王究竟能不能生兒子呢?」他知道國王可以生子,於是告訴大家:「我的朋友們!請不用擔心,今天清晨時分,一位天子將降生進入國王第一王妃的胎中,得以再生。」其中有一位編髮的偽苦行者(假裝的婆羅門),他心想:「我現在要去成為國王家的夥伴。」當苦行者們要出發時,他假裝生病;眾人催促他:「我們要走了」,他卻說:「我走不動。」摩訶羅棄多已經知道了他假裝生病的原因,就說:「如果你能走的時候,請隨後趕來。」於是摩訶羅棄多就伴隨著仙人們往雪山去了。那位欺騙者急忙返回,站在王宮前告訴國王說:「摩訶羅棄多帶領的一眾苦行者回來了。」國王立刻召他登上宮殿,讓他坐在指定的席位上。國王向欺騙者問候後坐在一旁,詢問仙人們的健康。國王說:「尊者!您這麼早就回來了,為什麼這麼快就回來呢?」「大王,我確實快樂地住在仙人羣中。他們曾說,如果國王能生下兒子,護持家族,得到王子出生,那就非常幸福了。我聽到這話,心想國王是否真的能生兒子,我用天眼觀察,看到一位有大威力的天子降生進入第一王妃蘇月瑪(Sujumā)的胎中,以再生。我就是為了這件事來告訴大王您。大王!我的話說完了,我要走了。」國王說:「尊者!您別回去。」國王非常滿足歡喜,引導欺騙者住進花園,為他準備了場所。從此以後,他就住在國王的花園裡接受供養的食物,於是自稱「天眼苦行者」。
當時,菩薩(未來的佛陀)從三十三天(Tāvatiṃsa)降下轉世(再生)。在命名的那一天,人們稱呼他的名字為蘇馬拿薩王子(Somanassa Kumāra)。王子受到妥善的照顧而長大。
這個欺詐的苦行者在花園的一角,種植各種蔬菜和瓜果,播種蔓藤植物,然後把這些東西賣給菜販,積攢財富。菩薩七歲的時候,國王因為邊境發生戰亂,為了平定邊境而出發。出發前,國王囑咐王子:「不可怠慢天眼苦行者。」
於是有一天,王子想去見那位編髮的婆羅門(苦行者),就前往國王的花園。他看到那個偽裝的編髮婆羅門,上下穿著打結的黃色衣服,兩手拿著水瓶在給菜田澆水。王子知道:「這個偽裝的編髮婆羅門,自己不修行沙門法,竟然在做販賣蔬菜的生意。」他問道:「賣菜的老闆!你在做什麼?」王子羞辱了他,看也不看就走了。
偽婆羅門心想:「他現在就已經是我的敵人了,以後還不知道他會做什麼事。在這期間,我應該把他殺了。」等到國王回來的時候,他把石板扔到一邊,打破水瓶,拆散草庵的草頂,全身塗上油,進入草庵裡,遮住頭部,裝作非常痛苦的樣子,橫臥在床上。
國王回到城裡,沒有直接進王宮,先向右繞行(表示敬意),心想要去見「我的朋友天眼」,於是來到草庵門前,看到這情況就問:「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國王進入草庵,看到他橫躺著,就撫摸他的腳,唱出第一首偈:
211.
是誰惹惱傷害了你? 為什麼你這樣沮喪?
今天你沒有父母在旁, 你是對著誰哭泣?
今天你在地上, 為什麼像斷了氣一樣躺臥?
偽裝的編髮婆羅門聽到這話,呻吟著坐起來,唱出第二首偈:
212.
大王!見到您我很滿足, 大地的保護者!很久不見您了。
雷努王(Renu)!您的兒子侵害我, 我無法抵抗他。
213.
(偽苦行者對國王說:)「帶劍的守衛們快去! 執行死刑進入內室!
蘇馬拿薩王子(Somanassa)必須死! 快把他的人頭帶來!」
214.
國王的使者被派去了, 他對王子這樣說:
「你現在已被國王捨棄了, 王子!你免不了要遭毀滅(被殺)。」
215.
王子心中悲痛, 十指合掌說:
「我懇求見國王父親一面,請帶我活著去見他,再處死我吧!。」
216.
「聽完他的話後,他們帶王子去見國王。」
「王子遠遠看見父親,便高聲呼喊:」
217.
「持劍的守衛和穿褐衣的劊子手來了,君王啊,他們要殺我!」
「請告訴我,我究竟犯了什麼錯?今日我在此有何罪過?」
國王說:「地位最高的人也可能變成最低,你的過錯很大。」為了說明他的過失,唱出下一首偈:
218.
早晚沐浴於水中, 從不懈怠地供奉聖火,
像這樣修行的婆羅門, 你為什麼稱呼他為『賣菜的』?
王子說:「大王!我叫他『賣菜的』,有什麼過錯?」於是唱出偈:
219.
大王!多羅樹(Tāla)的根和果實, 還有其他許多種類,都是他所有的。
他儲藏保護這些東西從不懈怠, 這位婆羅門就是個賣菜的(菜主)!
王子接著說:「我稱呼他為『賣菜的』,是有理由的。如果大王不信,可以去問四個城門的菜販。」國王果然派人去問,那些人回答說:「我們確實是從他手上買到各種蔬菜和果實。」國王又調查了各種蔬菜物品,事實已被查明。王子的同伴進入草庵,把賣蔬菜得到的金幣以及磨沙加(Māsaka)貨幣(小銅幣)捆成的錢串拿來給國王看。國王知道菩薩(指王子)沒有罪,唱出下一首偈:
220.
王子!你說的是真實語, 他確實擁有多種(蔬菜)。
他儲藏與保護(這些東西), 為此他從不懈怠。
所以這位婆羅門, 你稱呼他為賣菜的(菜主)。
此後,菩薩(王子)心想:「與這樣愚癡的國王住得這麼近,不如進入雪山出家比較好。我要向眾人顯示他的錯誤,我得到許可後,就在今天之內出發去出家。」他向眾人敬禮,唱出下一首偈:
221.
「請聚集在此的群眾、城鎮與鄉村的居民們,都聽我說!」
「這位愚昧的國王,聽信另一個愚者(Kūṭajaṭilo)的話,毫無理由地要處死我,君王啊!」
他這樣說後,要求離開家(出家),唱出下一首偈:
222.
樹木根深蒂固,卻蔓延出扭曲的枝條,像難以剷除的竹子,枝葉繁茂
大王!我向您的雙足敬禮, 大王!請允許我出家。
國王:
223.
王子!你享受廣大財富吧, 我把王權給你。
今天你就當國王吧, 出家實在太苦了。
王子:
224.
「陛下,您所擁有的財富,對我而言算什麼呢?」
「過去我曾在天界享樂,那裏有怡人的色相、聲音、味道、香氣、觸感。」
225.
大王!我在三十三天(Tāvatiṃsa)之中, 被天女圍繞著享受財寶。
(但)國王愚癡被他人支配, 這樣的王族生活我不想住下去。
國王:
226.
被他人支配確實是我愚癡, 王子!請原諒我這一次的罪過吧!
然而如果再有像這樣的過錯, 你可以隨心所欲去做你喜歡的事(指出家)。
王子為了教誡國王,唱出接下來的八首偈:
227.
做事不謹慎注意, 思慮不周詳確實,
就就像錯誤配製的藥物,
終將帶來惡劣的果報。
228.
「經過深思而做的行為,
正確衡量後作的決定,
就像妥善調配的良藥,
終將帶來美好的結果。」
229.
懶散的在家享慾樂者不好,
缺乏自律的出家者不好,
不經思考行事的國王不好,
聰明卻易怒的人也不好。
230.
「剎帝利(Khattiyo)應謹慎行事,
統治者(Disampati)不可輕率,
凡是深思熟慮的國王,
名聲與榮耀都會增長。」
231.
「君王(Issaro)應慎重施予懲罰,
倉促行事只會帶來悔恨,
大地之主(Bhūmipāla)啊,
正確的決策能利益人民,
事後才不會感到懊悔。」
232.
「那些在世上審慎行事,
仔細分辨行為後果的人,
他們的行為受智者讚嘆,
帶來安樂且符合佛陀教導。」
233.
持劍的守衛們衝進來,穿褐衣的劊子手要殺我,
大王!他們粗暴地將我從母親懷中拖走
234.
「陛下,我本已陷入痛苦的絕境,
卻奇蹟般獲得重生,
如今我雖艱難逃脫死亡,
但一心只願出家修行。」
就在菩薩說法後,國王和王妃交談,唱出下一首偈:
235.
蘇月瑪(Sujumā)!,這是你的年輕孩子,
慈悲的蘇曼那沙(Somanasso)王子。
我今日懇求他卻無法如願,
現在該由你來勸說他了。」
然而王妃(蘇丹瑪)卻勸兒子出家,唱出下一首偈:
236.
「孩子啊,去享受比丘的生活吧,
謹慎地修習佛法出家。
對一切眾生放下刀杖,
你將無可指責地達到梵行境界。」
於是國王唱出下一首偈:
237.
妳說的話真是稀有奇特, 蘇丹瑪(Sujumā)!妳的話實在讓我苦惱。
我說請兒子暫且留住, 妳卻反而慫恿他出家!
王妃再次唱偈說:
238.
「那些已解脫、無可指責地享受者,
已涅槃卻仍在世間行走的人。
我的兒子正走向這聖道,
我不敢阻止他啊,陛下!」
國王聽到這話,唱出結束的偈:
239.
「確實應當親近有智慧的人,
那些博學多聞、深思熟慮者。
聽聞他們善說的法語後,
便能無憂無愁。」
菩薩(王子)向父母問候說:「如果我曾有任何過失,請原諒寬恕我。」王子向大眾合掌後,就向雪山出發了。眾人回去時,眾天神化為人形而來,陪伴菩薩越過七座山的山頂到達雪山。在由毘首羯磨(Vissakamma)(天界的巧匠)所建造的草庵裡,菩薩為了修行仙道而出家了。他在那裡十六年間,眾天神以王族侍從的姿態侍奉他。騙子苦行者(Kūṭajaṭila)被民眾毆打致死。大士修得禪定神通後,往生梵天界
佛陀說完這個故事後,說:「各位比丘!在過去世也是這樣,他也企圖殺害我。」於是佛陀作出本生故事今昔對應的結語:「那時的欺詐婆羅門就是提婆達多(Devadatta),母親(王妃蘇丹瑪)就是摩耶夫人(Mahāmāyā),摩訶羅棄多(Mahāraṭṭha)就是舍利弗(Sāriputta),王子蘇馬拿薩(Somanassa)就是我。
506 campeyyajātakaṃ 羌培耶本生經(龍菩薩持守布薩戒的故事)
翻譯:Rachel Leung
這個本生故事是佛陀在祇園精舍(Jetavana)時,針對布薩(Uposatha)所作的一場談話。**當時佛陀說:「優婆塞們(Upāsakā男居士)!遵守布薩是適宜的,古代的賢者捨棄了龍族的榮耀也要遵守布薩。」佛陀應他們的要求,講述了過去的事情。
很久以前,鴦伽國(Aṅga)的鴦伽王(Aṅgarājā)和摩揭陀國(Magadha)的摩揭陀王(Magadharājā)各自統治自己的國家。在鴦伽國和摩揭陀國之間有一條河叫做瞻波河(Campā),那裡是龍王的住處,由羌培耶龍王(Candabhagā Nāgarājā)所統治。有時候摩揭陀王攻佔鴦伽國,有時候鴦伽王攻佔摩揭陀國。某一天,摩揭陀王和鴦伽王發生戰爭,摩揭陀王戰敗,騎著馬逃跑,被鴦伽王的士兵追趕到氾濫的瞻波河(Campā)邊。國王心想:「與其死在敵人手中,不如跳進河裡死掉比較好。」於是就和馬一起跳進河裡。那時,羌培耶龍王(Candabhagā)建造了一座珍貴的寶石亭閣,被大群水族圍繞著享受欲樂。馬和國王都沉入水中,降落到龍王面前。龍王看到這位裝飾華麗的國王,心生愛慕,從座位上站起來說:「大王不要害怕。」讓國王坐在自己的長椅上,詢問他沉入水中的原因。國王講述了全部經過。於是龍王安慰他說:「大王不要害怕,我會讓您成為兩國的統治者,並享受七天的巨大榮耀。」到了第七天,摩揭陀王和龍王離開龍王的住處。依靠龍王的力量,摩揭陀王抓住了鴦伽王,奪取了他的性命,統治了兩個國家。從此以後,國王和龍王的友誼更加深厚。國王每年在瞻波河(Campā)岸邊建造珍寶的亭閣,花費巨大,向龍王獻上供品。龍王由大群水族圍繞著從龍宮出來接受供品,大眾都瞻仰著龍王的幸福。
當時,菩薩(未來的佛陀)出生在一個貧困的家庭,作為國王的隨從和國王一起來到河岸。他看到龍王的幸福,產生了欲望(指羨慕或渴望)。他為了布施和持戒(累積善業),在羌培耶龍王(Candabhagā)死後第七天也死去了,轉世再生在龍王的寢床上。他的身體特別巨大,如同素馨樹的花冠。他看到自己的身體後悔了:「我因為善業的結果,本應轉生到六欲天享受天福,就像倉庫裡儲存的穀物一樣,一切都可以由我得到。然而現在我卻轉生到這畜生(龍)的胎裡,這樣的生命有什麼必要呢?」他起了念頭想自殺。那時,有一位名叫蘇摩娜(Sumanā)的龍族少女看到他,心想:「這是有大威力的帝釋天(Sakka)轉生啊!」她指示其他龍族少女們,手拿各種樂器前來演奏供養,使他的龍宮如同帝釋天(Sakka)的住處一般。於是他捨棄了自殺的念頭,脫去蛇身(恢復龍形),裝飾上所有的莊嚴飾物,坐在床上。從此以後,他的名聲越來越高,之後治理了龍國。但後來他又悔恨地心想:「生為畜生類,又有什麼好處?應該為了遵守布薩(Uposatha),可以自由地前往人間界,證得真諦,作為滅除痛苦之道。」於是在宮殿裡舉行布薩(Uposatha)。然而盛裝打扮的龍族少女們來到他身邊,使他破了戒。在那之後,他就離開宮殿前往花園,但她們又跟隨前往,於是布薩(Uposatha)又被破壞了。他心想:「今後我要離開龍宮,前往人間世界,真正地遵守布薩(Uposatha)之道。」後來在布薩日(Uposatha day),他離開龍宮,來到某個邊境村莊,在大路旁某個蟻丘的頂上坐下,說:「想要我這身皮的人可以來取;想要我表演蛇技的人,我就為他表演。」他不顧自己的身體作為無條件的施捨物,盤捲著身體坐著,遵守布薩(Uposatha)。
大路上來往的人看到他,都用香花等物品供養他然後離開。邊境村莊的人們說:「龍王有大威力。」在他的座位上蓋了一座小屋,撒上沙子供養香等。從此以後,人們都信仰摩訶薩(偉大的菩薩,指龍王),供養他,祈求子女。菩薩在每半月的第十四日和第十五日(布薩日)遵行布薩(Uposatha),坐在蟻丘頂上;而在每半月的第一天,則回到龍宮。就這樣遵守布薩(Uposatha)過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有一天,龍王的妃子蘇摩娜(Sumanā)說:「大王!您前往人間世界舉行布薩會(Uposatha)而住在那裡。人間世界充滿恐怖,非常危險。如果您發生危險有恐怖的事時,我們能根據什麼前兆得知呢?請您告訴我。」於是菩薩帶著妃子來到吉祥蓮池(Mangalapokkharani)岸邊說:「愛人!如果有人打我使我受困,那麼蓮池的水就會混濁;如果我被金翅鳥(Garula)捕捉,那麼水就會乾涸;如果我被弄蛇者捕捉,那麼水就會變成血色。」他告訴她這三種前兆後,為了舉行第十四日的布薩(Uposatha),龍王從龍宮出來前往那個地方,坐在蟻丘頂上。他身體的光輝,照亮了蟻丘。他身體的顏色像銀蒼蠅一樣白,頭部像一團赤羊毛球。菩薩(龍王)在這一世的身體,大小像鋤頭柄;在槃達龍王(Bhūridatta)那一世,大小像人的大腿;而在護蠅龍王(Campeyya)那一世,則像獨木舟那麼大。
在那個時候,有一位住在波羅奈(Bārāṇasī)的青年前往得叉尸羅(Takkasilā),在一位有名的老師(Ācariya)身邊,學習有關控制五根(眼耳鼻舌身)的咒文。他在回國途中看見了菩薩(龍王)。他心想:「抓到這條蛇,在村莊、市鎮、都城裡表演技藝,可以得到無數的財富。」於是他拿著有魔力的藥品,念誦魔法的咒文,走近龍王。菩薩聽到魔法咒文時,耳朵裡像被投入燃燒的木片一樣灼熱,頭部像被劍尖粉碎一樣劇痛。他想:「那個人到底是誰?」從盤捲的身體中抬起頭觀看,他看見了弄蛇的青年。他想:「我的毒液非常強烈,如果我發怒,噴出鼻息(毒氣),那麼他的身體就會像一把穀殼一樣碎裂。但那樣我就破戒了,我不能這麼做。」他閉上眼睛,把頭埋進盤捲的身體裡。弄蛇的婆羅門,嘴裡嚼著藥,念誦咒文,向菩薩的身體吐口水。依靠藥和咒文的力量,口水碰到的地方,那裡就腫脹起來。於是,他抓住龍的尾巴,把它拉直拉長,壓在山羊腳做成的杖上(使之無法動彈),強行捆綁住他無力的頭部,迫使菩薩張開嘴巴。他往龍嘴裡吐藥,打斷了龍的牙齒,血充滿了口中。菩薩因為害怕破戒,閉著眼睛忍受這痛苦的狀況,不去看對方。弄蛇者心想:「我已經讓這條龍變弱了。」於是從尾巴開始,好像要把全身打得粉身碎骨一樣施行毆打,然後用捲帶(或繩索)纏繞他抽打,用粗糙的繩子摩擦他,抓住尾巴用布片抽打。菩薩的全身,塗滿了血污,他忍受著極大的痛苦。
弄蛇者知道他虛弱的狀態後,就用蔓草編了個籠子,把龍放進去,帶著他進入邊境的村莊,在眾人面前表演技藝。菩薩(龍王)變換青色等等色彩,變換圓形、四角形等形狀,做出大小的變化,按照婆羅門所希望的跳躍,並且千百次地用頭頂起物品。大眾看了很高興,給了他許多財物。一天之內,弄蛇者得到了一千金幣和價值一千(金幣)的道具。起初,婆羅門想得到一千金幣後,就放龍回去。但接著又想:「在這個邊境村莊,不過只得到這麼多財物,如果能接近國王和大臣,就能得到更多。」他得到一輛滿意的貨車,把道具放在車上,心情愉快地坐在車上,帶著許多隨從,前往各個村莊、市鎮,讓摩訶薩表演技藝。他說:「我們去波羅奈(Bārāṇasī)烏伽塞那王(Uggasena)那裡表演後就放他回去。」他拿青蛙給龍王吃,龍王幾次心想:「我不能殺生。」終究不吃。他又給美味的穀物,菩薩心想:「我如果吃了這食物,就會老死在籠子裡。」於是終究還是不吃。婆羅門經過一個月後,到達波羅奈(Bārāṇasī),在城門前的村莊表演技藝,獲得了無數的財物。國王召喚他說:「你為我們表演吧。」「大王!謹遵王命,明天十五日為大王表演。」國王說:「明天龍王在王宮庭院跳舞,可以集合大眾前來觀賞。」下令擊鼓通知。第二天,裝飾了王宮庭院,叫婆羅門進來。他把菩薩放進寶籠裡,上面蓋著美麗的毛布,他自己也坐下。國王從高臺下來,被大眾圍繞著,坐在王座上。婆羅門把菩薩引出籠子讓他跳舞。大眾無法自制,掀起數千件衣服的波浪(興奮揮舞),紛紛解囊,於是七寶(金、銀、琉璃等)像雨一樣,降落在菩薩(龍王)身上。
龍王被抓以來過了一個月,期間沒有吃任何東西。蘇摩娜(Sumanā)心想:「我的丈夫長久滯留在外面,一個多月不見回來,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她來到池邊眺望,看到水變成紅色,知道丈夫被弄蛇者抓走了。她從住處出來,前往蟻丘附近,看到菩薩被抓的場所和他受苦的痕跡,她悲痛地前往邊境村莊尋找。她聽說了發生的事情,就來到波羅奈(Bārāṇasī),站在聚集群眾的王宮庭院上空哭泣。國王在龍王被放進籠子的時候說:「這究竟是怎麼回事?」於是向各處眺望,看見她站在空中,就唱出第一首偈:
240.
眼睛像電光、像晨星一樣明亮, 照耀著天空的你是誰?
你是天女(Devatā)還是乾闥婆(Gandhabba)? 我想你不是人間的人。
龍女:
241
我不是天女(Devatā), 也不是乾闥婆(Gandhabba),
更不是人類, 大王!我其實是龍女(Nāgakaññā)。
為一事而來。
國王:
242
「你心神散亂,感官疲憊,雙眼淚如雨下。
你失去了什麼?又在渴望什麼?女人啊,既然來到這裡,就快說出來吧!」
龍女:
243.
「人們稱這條昂首挺立的巨蛇為『龍(nāga)』,百姓啊,王中之王(janinda)!
這人為謀生而捕捉了牠--我的丈夫啊---請放了這條被捆縛的龍(nāga)!」
244.
「這龍(nāga)力大精進,為何會落入這林中隱士(vanibbaka)之手?
龍女(nāgakaññe)啊,告訴我這緣由,我們如何辨識被捕的龍(nāga)?」
245.
龍可以使城市化為灰燼, 具備那樣的勇力,
然而龍敬重正法(Dhammacariyā), 所以努力實踐苦行(Tapocarita)。
國王問:「龍是在哪裡被抓的?」於是龍女為了解釋,唱出下一首偈:
236,
大王!龍在十四、十五日(布薩日), 在十字路口遵守,(Uposatha)。
某人為了謀生抓了他, 請大王解開他的束縛!
說完這些話,她再次請求,唱出接下來的兩首偈:
247.
戴著寶珠耳環, 家住在依水之處,
有一萬六千位女子, 都向您(指國王)尋求庇護。
248.
不依靠暴力威嚇, 我依法(正法)請求:
以一座村莊、百頭牛作為贖金,
讓這蛇(uraga)自由離去,
願你為福德而解開束縛!」
當時國王唱出三首偈:
249.
「我將依法釋放,不施暴力,
以一座村莊、百頭牛作為贖金,
讓這蛇(uraga)自由離去,
願你為福德而解開束縛!
250.
「捕蛇人(ludda)啊,我再給你百枚金幣(nikkhasataṃ),
一對粗大的寶石耳環(maṇikuṇḍalaṃ),
一張四足臥榻(catussada pallaṅka),如優曇花(umāpuppha)般潔白。
251.
「再加兩位同等美貌的妻子,
以及百頭公牛(usabha),
讓這蛇(uraga)自由離去,
願你為福德而解開束縛!」
於是獵師(弄蛇者)對國王說:
252.
「王中至尊(janinda)啊,即便沒有這些財物,
僅憑您的命令,我們也會釋放這蛇(uraga)。
讓牠自由離去,
我將為了福德而解開束縛!」
說完這些話,菩薩(龍王)從籠子裡出來。龍王出來後,進入花叢間,捨棄自己(蛇)的身形,莊嚴地變化為童子的形貌,大地如同崩裂般(形容威勢),他出來站立著。蘇摩娜(Sumanā)也從空中降下,站在他身邊。龍王合掌,向國王敬禮而立。
佛陀為了說明這件事,唱出接下來的兩首偈:
羌培耶伽龍(Candabhagā Nāgarājā), 向國王行禮說:
253.
迦尸王(Kāsirājā)!我現在禮敬您, 迦尸國(Kāsi)的增益者(使國家繁榮者)!我現在禮敬您。
我向您合掌,請您來看看我的居所。
254.
「人們常說:『信任非人(amānusa)是危險的。』
但若您願意請求我,
我將讓您看看我們龍族(nāga)的宮殿。
於是菩薩為了使國王相信而發誓,唱出接下來的兩首偈:
255.
假使風能運走山嶽, 日月能墜落地上,
一切河川能逆流, 大王!我也不會說妄語。
256.
「即使天空裂開、海洋枯竭,
即使這承載眾生的大地(vasundharā)崩裂,
即使須彌山(Meru)連根拔起飛向空中,
我對您說的話也絕無謊言,國王啊!」
當菩薩這樣說時,國王仍然不相信,:
257.
人間曾有這樣的話說: 龍蛇(Nāga)的話不可信。
你如果對我說真話, 龍王!我願意看看你的居所。
258.
龍王進一步解釋自己的誠意:
「你們人類認為我們龍族(nāga)劇毒無比(ghoravisā),
力量強大且易怒(mahātejā khippakopī)。
但您釋放了我,使我脫離束縛,
您應當知道我對您的感恩。」
259.
龍王再次發誓以證明誠意:
「若我違背誓言,願我墮入地獄(niraya),
承受極端痛苦,不得絲毫安樂。
願我被關回籠中死去,
若我不知感恩您的恩情!」
國王終於相信,並祝福龍王:
260.
「願你的誓言真實不虛,
願你無瞋無恨(akkodhano anupanāhī)。
願所有龍族(nāgakula)遠離災禍,
如人們在炎熱時避開烈火(aggi)。」
菩薩為了讚歎國王,唱出下一首偈:
261.
就像母親對待最愛的兒子, 大王!你對龍族(Nāga)施予哀愍。
我現在與我的龍族一起, 為您做最大的奉侍。
國王聽了這話想去龍宮,為了讓軍隊準備出發,唱出下一首偈:
262.
「準備華麗的皇家戰車(rājaratha),
套上訓練有素的駿馬(kambojaka-assa)。
裝飾黃金象輦(suvaṇṇakappana-nāga),
我們要去參觀龍王(nāga)的宮殿!」
263.
軍隊出發時,樂器齊鳴:
「鼓(bherī)、小鼓(mudiṅgā)、鈴鼓(paṇavā)與螺號(saṅkhā)
為國王(Uggasena-rañño)奏響。
國王在眾多嬪妃(nārīgaṇa)簇擁下,
威嚴無比地出發了。」
國王從城裡出發時,菩薩(龍王)自己運用神通力,在龍宮處造出各種寶石的牆壁,建造有門樓的塔,莊嚴裝飾通往龍宮的道路。國王和隨從們經由通道進入龍宮,看見美麗的場所和宮殿。
佛陀為了說明這件事,唱出接下來的偈:
264.
迦尸國(Kāsi)之主(國王), 看見這黃金殿,
黃金堆砌的地面, 覆蓋著琉璃板。
265.
「國王走進了
龍王羌培耶(campeyya)的居所(nivesanaṃ),
它如太陽般耀眼(ādiccavaṇṇa),
如閃電般明亮(kaṃsavijjupabhassara)。」
266.
被各種樹木遮蔽, 充滿各種顏色與香氣,
迦尸國王(Kāsirājā)進入, 羌培耶(Candabhagā)的宮中。
267.
迦尸國(Kāsi)之王, 進入龍宮(Nāgabhavana)時,
龍女(Nāgakaññā)為他跳舞, 齊奏天上的音樂。
268.
國王心裡歡喜, 訪問龍女的群眾(Nāgakaññāparisā)。
身上塗抹白檀香, 是宮中最上等的。
坐在有支柱的椅子上, 黃金所造成的。
當國王坐在這裡時,他們端來最上等的美味,向國王運送天上的食物,又(安排)一萬六千名女子及其他隨從侍奉。國王和隨從們七天裡吃著天上的食物,享受天界的欲樂,坐在幸福的席位上。國王稱讚菩薩(龍王)的榮耀,問道:「龍王!你捨棄這樣的幸福,在人間界坐在蟻丘上,是為了什麼目的而修行苦行(Tapocarita)呢?」他回答國王。
為了說明此事,佛陀說(龍王回答的偈):
269.
國王愉快地向龍王說: 天宮光輝如同太陽,
這些最勝妙(的享受)非人間所有, 龍王!你為了什麼目的而苦行(Tapocarita)?
(國王繼續問:)
270.
「你的龍族少女(nāgakaññā)們
戴著珍珠與寶石(kambukāyūradharā),
手指圓潤如珊瑚芽(vaṭṭaṅgulī),
手掌紅潤柔軟(tambatalūpapannā)。
她們恭敬地為你奉上飲品,
人間哪有這樣的侍女?
你究竟追求什麼,竟要苦修?」
271.
河川平靜有鰭魚(Susukā), 阿達薩鳥(Addasa)、昆達鳥(Kundala),
錦鱗(魚)游泳天真快樂, 淺灘充滿美妙的聲音。
像這樣最勝妙(的享受)非人間所有, 龍王!你為了什麼目的而苦行(Tapocarita)?
272.
蒼鷺(Koñca)、孔雀(Mayūra)、天鵝(Haṃsa)、白鳥(Cakkavāka), 美妙鳴聲的杜鵑(Kokila)飛翔。
像這樣最勝妙(的享受)非人間所有, 龍王!你為了什麼目的而苦行(Tapocarita)?
273.
菴羅(Amba)、娑羅(Sāla)、提拉伽(Tilaka), 閻浮樹(Jambu)與鬱多羅(Udumbara),
這些樹木開滿花朵, 還有波吒梨樹(Pāṭali)花。
像這樣最勝妙(的享受)非人間所有, 龍王!你為了什麼目的而苦行(Tapocarita)?
274.
到處都有你的蓮池, 散發著天界的香氣。
像這樣最勝妙(的享受)非人間所有, 龍王!你為了什麼目的而苦行(Tapocarita)?
龍王:
275.
不是為了財產,不是為了子女, 大王!也不是為了長壽。
我渴望轉生為人, 所以我努力修行苦行(Tapocarita)。
當他這樣說時,國王唱出下一首偈:
276.
你有赤紅的眼睛、廣闊的胸膛, 修剪頭髮與鬍鬚作為裝飾,
巧妙地塗抹紫檀香樹的原料(香料), 像乾闥婆(Gandhabba)一樣照耀各方。
277.
「你已獲得天神般的神力(deviddhipatta),具大威能(mahānubhāva),
享受一切欲樂(sabbehi kāmehi samaṅgibhūta)。
龍王(nāgarāja)啊,我問你:
人間(manussaloka)究竟有何優勝之處?」
於是龍王為了向他說明而這樣說:
278.
「王中至尊(janinda)啊!唯有在人間(manussaloka),
才能獲得真正的清淨(suddhi)與節制(saṃyama)。
我若得人身(manussayoni),
必將終結生死輪迴(jātimaraṇassa anta)!」
國王(rājā)聽後感嘆:
279.
「確實,智者(sapañña)應當親近
博學多聞(bahussuta)、深思熟慮(bahuṭhānacintī)之人!
見到這些龍族少女(nāriyo)和你(nāga),
我也要廣修福德(puññāni anappakāni)!」
280.
龍王(nāgarāja)回應:
「確實,智者(sapañña)應當親近
博學多聞(bahussuta)、深思熟慮(bahuṭhānacintī)之人!
國王(rāja)啊,見到這些龍族少女(nāriyo)和我,
請你廣修福德(puññāni anappakāni)吧!」
這樣說完後,國王想回去了,向龍王請求允許:「龍王!我們停留很久了,現在想回去。」於是菩薩(龍王)對他說:「大王!請取走您想要的財物。」龍王展示他的財產,唱出偈:
281.
我擁有眾多的黃金, 堆積得有棕櫚樹(Tāla)那麼高。
帶回你的王城後,可建造黃金宮殿(suvaṇṇaghara),並以白銀築牆(rūpiyapākāra)!」
282.
「還有五千串珍珠(muttā),混雜青琉璃(veḷuriyamissāni),
帶回去鋪滿王宮(antapura)的地面,
讓宮殿一塵不染(nikkaddamā)、潔淨無垢(nīrajā)吧!」
283.
「國王(rājaseṭṭha)啊,願你擁有
如此殊勝的宮殿(vimānaseṭṭha),輝煌無比(bahu sobhamāna)!
願你的都城波羅奈(bārāṇasinagara)繁榮興盛(iddha phīta),
以無上智慧(anomapaññā)治理國家(rajja)!」
龍王(mahāsatto)命人在龍宮(nāgabhavana)擊鼓宣告:
「所有國王的隨從(rājaparisā),可隨意取走金銀財寶(hiraññasuvaṇṇa)!」
他還派數百輛馬車(sakaṭasata)為國王運送財寶。
國王(rājā)帶著極大的榮耀(mahantena yasena)離開龍宮,返回波羅奈(bārāṇasi)。據說從那時起,整個閻浮提(jambudīpa)遍地黃金(sahiraññaṃ jātaṃ)。
佛陀說完這個故事後,說:「像這樣,古代的賢者捨棄了龍族的幸福而遵守布薩(Uposatha)。」於是佛陀作出本生故事今昔對應的結語:「那時的弄蛇者就是提婆達多(Devadatta),蘇摩娜(Sumanā)就是羅睺羅(Rāhula)的母親(指耶輸陀羅 Yasodharā),烏伽塞那王(Uggasena)就是舍利弗(Sāriputta),羌培耶龍王(Candabhagā Nāgarājā)就是我。」
507 mahāpalobhanajātakaṃ 大誘惑本生經 (清淨的王子菩薩被女人成功誘惑的故事)
翻譯:Rachel Leung
關於「從梵天界逝去」的教導:世尊住在祇樹給孤獨園(Jetavane)時,針對「清淨者如何被染污」的議題說法。故事背景已在前面詳細說明。此處世尊說道:「比丘們,所謂的女人,即使對清淨眾生也能造成染污。」接著講述過去世的因緣。
從前,在波羅奈(Bārāṇasī)城——這個故事詳細的內容記載在《小誘惑本生譚》(第263篇)的昔日之事裡。那時候,菩薩(Bodhisatta)從梵天世界(Brahmā-loka)降生,成為迦尸國(Kāsi)的王子,他的名字叫做阿尼提健多(Anitthigandha,意為「不好婦人之香」)王子。王子不喜歡被女人觸碰,即使是喝母奶的時候,也要母親穿著男人的衣服來餵他;他住在遠離人群的禪堂裡,不看女人的臉。
佛陀為了說明這件事,說了接下來的四個偈頌
284.
從梵天界逝去後,具大威神的天子,
投生為國王之子,具足一切欲樂資具。
285.
「欲樂或欲樂想,在梵天界皆不存在。
正因保持彼處(梵天)的想,故對欲樂心生厭離。」
286.
「王宮深處建有,一座精美禪堂。
他獨居靜處,於隱蔽處修禪。」
287.
兒子只專注禪修的心意讓父親煩惱,國王為此嘆息:
「我只有這麼一個兒子,他卻不享受欲樂。」
第五個偈頌是國王表達苦惱的話:
288.
這裡有什麼方法?誰能告訴我?
誰能喚起我兒子的愛欲?誰能誘導他享受欲樂?
接下來一個半偈頌)是等覺者(佛陀)講述的:
289.
「彼處有位少女,容貌端莊美麗,
善於歌舞音律,技藝精湛純熟。」
290.
「她上前稟告國王:『我能勸服王子——』」
少女接著說半首偈:
「只要他成為我夫,我必能勸服他。」
291.
國王對少女說:
「妳若能誘惑王子,他就做妳的丈夫。」
國王又說:「給這個少女一切方便。」國王派少女去侍奉王子。她在天剛亮的時候,帶著琵琶,走到王子寢室旁邊的房間附近站著;她想誘惑王子,就用指尖彈奏琵琶,發出優美的聲音,並且歌唱。
佛陀為了說明這件事,說了以下的話:
292.
「她進入後宮時,唱著誘人歌曲,
動人心弦的,美妙即興詩謠。」
293.
少女的歌聲傳入王子的耳中;對欲樂的渴望在他心中湧起,他便向侍臣詢問。
294.
「這是誰的歌聲?何人能唱出,
高低起伏的,動人旋律呢?
如此悅耳啊,沁入我心扉!」
295.
「王子啊!這是一位少女,歡愉不少;
若您享受欲樂,她會更取悅您。」
296.
「帶她過來,靠近我的禪堂;讓她進入那個房間,我就能聽到她唱歌。」
297.
「她隔牆唱畢,踏入禪堂內,
逐步誘導他,如馴林中象。」
298.
「當他嘗愛欲,嫉妒隨即生:
『唯我能享樂,不許他人近!』
299.
「(王子)隨即拔劍,殺害(接近少女的)男人,
聲稱:『唯我能獨享(她),不許他人染指!』」
300.
「全國百姓見狀,聚集高聲抗議:
『大王啊!您的兒子,正在無故迫害人民!』」
301.
「國王便將他(與少女)正式婚配,同時召集全國剎帝利宣告:
『凡我統治之境,你們不得再接近(此女)。』」
302.
「(婚後)王子攜妻前往海邊,
搭建棕櫚葉屋,隱居叢林採食(野果)。」
303.
「其時有位仙人(Isi),慣於飛越海面(修行),
恰在供食時分,進入他們家中。」
304.
「其妻竟誘惑仙人,看啊!何等可怖——
(仙人)由此從梵行墮落,神通盡數消逝。」
305.
「採集野果的王子,傍晚滿載而歸時,
發現(仙人)正從他的茅舍倉皇逃出。」
306.
「仙人見剎帝利(王子)返回,急忙奔向大海,
意圖飛空逃離,卻在浪中沉浮掙扎。」
307.
「王子見仙人溺水,心生憐憫而說偈:」
308.
『你曾破浪凌空,憑神通自在來往,
今與女子交會,竟沉溺汪洋之中!』
309.
『(女色)如漩渦巨網,能摧毀清淨梵行,
智者洞悉其害,必當遠避千里。』
310.
『(女子)言辭雖柔似水,卻如河淵難填滿,
智者洞悉其危,必當遠避千里。』
311.
『凡貪戀追求者,無論因愛欲或財富,
將如烈火焚身,速速吞噬其心。』
312.
「仙人聞此偈語,頓生厭離之心,
重獲昔日神通,飛騰虛空而去。」
313.
「王子見仙人飛昇,深受震撼啟發,
這位智者(當即)決意出家修行。」
314.
「他出家後斷盡愛欲,
捨離貪著後,終至梵天界。」
世尊講完這段教法後總結:「比丘們,正如這個故事所示,即使是清淨眾生,也會因為女性而染污。」接著揭示真理(四聖諦),並將本生故事與當下因緣結合。聽法結束時,那位原本煩惱的比丘證得阿羅漢果。最後世尊點明:「當時的阿尼提健多童子(Anitthigandhakumāro)就是現在的我。」
508 pañcapaṇḍitajātakaṃ 五智者本生經
詳見 JaA.542
509 hatthipālajātakaṃ 護象本生經(菩薩放棄繼承王位率領整國人出家的故事)
翻譯:Rachel Leung
這個本生故事是佛陀住在祇園精舍時,針對大出離這件事所作的開示。那時,佛陀說:「比丘們啊!這種出離不是從現在才開始的,我在過去中,就已經實踐出離了。」 於是,佛陀為了說明這個道理,就講述了過去的事情。
從前,在波羅奈城,有一位國王名叫埃蘇卡利(Esukārī)。國王的司祭官是國王幼年時的好友。這兩個人都沒有子女。有一天,他們兩人愉快地交談著坐下,他們各自心想:「我們的榮華富貴已達到頂點,但沒有子女,這該怎麼辦呢?」這時,國王對司祭官說:「朋友啊!如果你家有兒子,就讓他繼承我的王位;如果我家有兒子,就讓他繼承你家的財產。」兩人就這樣彼此約定了。
有一天,司祭官前往自己食邑的村莊,回來時準備從南門進城。在城外,他看到一個貧窮的婦人抱著好幾個孩子,總共有七個,都很健康;一個孩子拿著吃飯的碗和器皿,一個孩子拿著長凳和草蓆,又一個孩子走在前面,一個孩子跟在後面一起走,一個孩子被婦人牽著手,下一個孩子掛在腰間,最後一個孩子被背在肩上。司祭官問婦人說:「這些孩子父親,現在在哪裡?」
「大人啊!這些孩子確實都是沒有父親的。」
「那麼你怎麼會有七個孩子呢?」婦人沒有指向森林,而是指向城門邊生長的一棵尼拘律樹說:「大人啊!我向住在那棵尼拘律樹上的樹神祈求,樹神就賜給了我這些孩子。」
司祭官說:「妳帶我去那棵樹那裡。」於是,在婦人的引導下,他從馬車上下來,走到尼拘律樹的根部前,用手抓住樹枝用力搖晃:「你這樹神!你對國王不公!國王每年用一千金幣向你奉獻供品,你卻不賜給國王子嗣。而那個貧窮的女人,究竟給了你什麼供養,你竟賜給她七個孩子?如果你不賜給我國王子嗣,從今天起七天後,我一定會剝掉你的樹根,把你砍斷剁碎!」司祭官這樣威脅樹神後就離開了。他用這種方法,日復一日,連續六天都來威脅。到了第六天,他抓住樹枝說:「樹神!現在只剩一晚,如果你不賜給我國王一個王子,那麼明天你就要離開這個世界了」
樹神仔細思考,事情已經很清楚了:「如果不賜給那個婆羅門子嗣,我的棲身之所必定會被毀壞。我必須好好計劃,賜給他子嗣。」於是,他前往四大天王告知此事。然而這些天神沒有賜子的能力,沒有接受他的請求;接著他又去向二十八位夜叉大將那裡請求賜子,同樣沒有用;於是,他向諸神之王帝釋稟告。
帝釋心想:「究竟要不要賜給國王子嗣呢?」他發現有四位有福的天子。他們前世在波羅奈當織布工,把工作所得分成五份,其中四份各自使用,而第五份則共同用來布施行善。因此死後依序輪迴於三十三天、夜摩天等六重天界享樂。當時他們正要從三十三天轉生夜摩天。帝釋來到他們那裡,阻止他們離開:「諸位賢兄!你們需要去人間一趟,轉生為埃蘇卡利王第一后妃腹中的孩子。」
「我們願意前往。」但他們說:「不過,我們不願出生在埃蘇卡利王王后腹中,而要生在司祭官的家裡。我們將在青年時期,捨棄欲樂而出家。」帝釋只好承諾,並將他們同意的條件告知樹神。樹神非常高興,問候帝釋後,回到自己的棲身之所。
第二天,司祭官召集強壯的男人,拿著斧頭和劈刀,來到樹根前。他抓住樹枝說:「樹神!今天是你答應我的第七天,也是你告別(這世界)的時候了。」於是,樹神以神通現身,用美妙的聲音對他說:「婆羅門!你只求一個兒子,但我賜給你四個兒子。」
「我不要兒子,請賜給我的國王子嗣吧。」
「不行,只能賜給你。」
「這不公平,請賜給我和我的國王各兩個子嗣。」
「不,不能賜給國王。只能賜四個兒子給你。但唯有一點:這四個兒子不能留在家裡,在青年時代就必須出家。」
「你只要賜給我們子嗣就好。讓不讓他們出家,是我們的事。」樹神為司祭官安排好賜予子嗣的事宜後,就回到自己的棲身之所了。從此以後,對樹神的崇拜變得非常盛大。
最年長的天子從天界消失後,投生在司祭官夫人的腹中。命名那天,給他取名為護象(Hatthipāla)。為了不讓他出家,就交給馴象師撫養。當他能夠站立走路時,第二位天子從天界消失,投生在同一位夫人的腹中。出生後命名為護馬(Assapāla),交給馴馬師撫養長大。第三位命名為護牛(Gopāla),交給養牛人。第四位命名為護羊(Ajapāla),交給牧羊人。於是,他們各自成長,都長成英俊的少年。但是,因擔心這些青年出家,國王下令凡是出家的人都要被驅逐出國,使得迦尸國境內沒有一個出家的人。這四位青年性情粗野,無論走到哪,所到之處必定從那邊搶奪東西帶走。
此時護象已經十六歲了,身體看起來像成年人。國王和司祭官心想:「孩子們都長大了。到了樹立王權標誌的時候,他們會怎麼樣呢?他們在灌頂儀式完成後,之後必定會有人破壞規定而出家。那時,出家者也會前來。這些孩子們見到出家者,必定都會出家。如此一來,國內就會大亂。現在先拿一個兒子試試看,然後再舉行灌頂儀式比較好。」他們這樣想著,就扮成仙人的模樣,假裝來乞食,走到護象青年住所的入口處。 護象見到兩人非常高興,走到兩人跟前,問候完畢後,唱出以下三個偈頌:
337.
「久違得見婆羅門,形貌如天神,
牙齒沾滿泥垢,頭髮蒙著塵土。
338.
「久違得見仙人,樂住正法功德中,
身披袈裟樹皮衣,草編腰帶有威儀。
339.
「請受我們座位與水,還有燈火,
我們奉上佳餚,願尊慈悲納微誠。 」
他這樣一一禮敬兩人後,司祭官說:「護象啊!你不知道我們是誰才這樣說。你以為我們是住在雪山的仙人,我們不是仙人。這是埃蘇卡利王,我是你的父親司祭官。」
「那麼為什麼要扮成仙人的樣子?」
「是想試探你。」
「為什麼要試探我?」
「如果你見到我們而不想出家,我們就打算讓你行灌頂禮,登上王位。因此才來。」
「父親!王國對我來說毫無意義,我想出家。」
「護象啊!不行。」
父親說:「現在不是你出家的時機。」他為了說服兒子,表達自己的意願,唱出第四個偈頌:
340.
世人意外獲得財富後,
便在吠陀經典中尋求意義;
安頓好子女在家後。
充分享受了一切香與味之後,
對那位被稱讚的聖者來說,
隱居森林才是善道。
於是護象用偈頌回答:
341.
吠陀經典並非真理,獲得財富也不是;
人們不會因為有了子女就能停止衰老。
聖者說應捨離香與味,眾生依自業得果報
國王聽了青年的話,唱偈說:
342.
確實,
你說的這句話是真理,
業的果報是由自己的行為所決定的。
願你年邁的父母,能健康地活到百歲。」
青年聽了這話說:「大王啊!您為什麼說這種話?」於是唱出接下來的兩個偈頌:
343.
「死亡為證人啊,國王!衰老如友伴,人中英傑啊!
誰人知道有不死的人呢?頂多百年無病。
344.
「如人在激流中划船,努力將船划向彼岸,
疾病與衰老亦如此,將眾生帶往死神掌控。」
他向兩人開示生命如此短促:「大王,就在說這些話的時候,我們已被病、老、死所逼迫。請大王不要疏忽大意!」他留下這忠告,向國王和父親行禮後,帶著自己的隨從人員,離開波羅奈國出家去了。許多人說:「出家是極其正當的事。」於是一同跟隨他出發。隊伍長達一由旬,跟隨護象的人一起來到恒河岸邊。他他凝視河水,修習遍處禪定,證得禪那後思惟:「這次聚集的規模太大。若我的三位弟弟、父母、國王與王后都帶隨眾出家,波羅奈將成空城。不如在此等待他們到來。」於是坐下為大眾說法。
第二天,國王和司祭官心想:「護象捨棄王國和許多人到恒河岸邊出家了。現在試探一下護馬,讓他行灌頂禮。」兩人仍舊扮成仙人的模樣,來到護馬家的門前。護馬見到兩人,心裡非常歡喜,走到近前。彼此問答的內容和之前一樣。兩人也說明了前來的動機。「兄長護象地位比我高,為什麼首先拿白傘蓋來找我?」
「這是因為你兄長無意於王國而請求出家。」
「我兄長現在在哪裡?」
「現在坐在恒河岸邊。」
「我兄長所唾棄的東西(指王位),對我來說有什麼用?世間的有情眾生,真是愚昧沒有智慧,所以不能捨棄煩惱。但我一定要捨棄它。」於是,他向國王和自己的父親說法,唱出以下兩個偈頌:
345.
欲樂是泥沼,欲樂也是污泥;
它們迷人難渡,屬死神領域。
沉溺此泥沼者,卑劣心性無法到彼岸。
346.
「往昔我造殘暴業,今此業果已縛我,
我將封閉守護,不再造殘暴業!」
不讓這罪業再次像狂暴的野獸一樣傷害我。。
注釋:
「往昔」(ayaṃ pure)指大王啊,我過去與護馬一同成長時,曾掠奪傷害民眾,造作許多殘暴惡行。「今此業果已縛我」(svāyaṃ gahīto)指此業果已抓住我。「無法解脫」(na hi mokkhito me)指輪迴中無法從此惡果解脫。「我將封閉守護它」(orundhiyā naṃ parirakkhissāmi)指今後將以言行意守護,不再造惡業。「不令再造殘暴業」(māyaṃ puna luddamakāsi kamman)指從此只行善業
「在和兩位談話時——我們已被病、老、死所追迫。」留下這忠告後,許多人跟隨他,隊伍綿延一由旬,前往護象所在的地方。護象坐在空中(顯示神通)說法:「弟弟啊!聚集的人很多,我們留在這裡比較好。」護馬回答說:「很好。」又過了一天,國王和司祭官來到護牛的住處,受到同樣的歡迎。他們說明了來訪的緣由,護牛也和護馬一樣拒絕了。「我很久以前就想出家了。就像在森林中走失的牛,我為了實現出家生活而徘徊。現在我已發現那頭牛的足跡,我將走那條路。」於是他唱出下面的偈頌:
347.
大王啊!
就像一個人在森林中遺失了牛,他四處尋找卻看不見。
同樣地,
埃蘇卡利王(Esukārī)啊!失去了(出家)利益
我怎能不去尋求呢,
大王?
兩人說:「親愛的護牛(gopāla),請等待一兩天,安撫我們後再出家吧。。」「大王啊!今天該做的事,不能留到明天。善行應該在今天,當下就做。」他這樣說,唱出下面的偈頌:
348.
「『今日』過去即成『昨日』,『明日』到來又成『今日』。
明白未來不可靠,智者怎會壓抑已生起的善願?」
護牛以上面兩個偈頌說法後:「就在與你們交談時,老、病、死已經在追迫我們了。」於是,許多人跟隨他,隊伍綿延一由旬,前往兩位兄長所在的地方。護象也在空中向他說法教導。
又過了一天,國王和司祭官一起去拜訪護羊,受到歡迎並說明了來訪的緣由。國王這樣說:「你樹立白傘蓋即王權標誌,繼承王位吧。」他馬上問道:「我的兄長們現在在哪裡?」「他們無意於王國,拋棄白傘蓋而出家了。三由旬的人跟隨他們,現在坐在恒河岸邊。」「兄長們唾棄的東西(指王位),卻要我的頭來承受?這對我來說真是愚蠢的事。我也想出家。」
「你還年幼,還是需要我們照顧的年紀,等到年老再出家吧。」
「這是什麼話?——實際上,有情眾生無論年少或年老,同樣都會死去。誰能預知『這人年輕死,那人年老死』?死亡的時刻無跡可尋,因此現在我就要出家。」於是唱出下面兩個偈頌:
349.
我確實看見一位年輕的少女,
她的眼睛像醉人的蓋多迦花一般迷人。
在青春初盛、尚未享受欲樂之時,
死神就帶走了這位少女。
350.
「一位俊美青年,面容如滿月,髮如金絲(sāmo)混雜紅花(kusumbha),
將捨棄欲樂與家庭,請准許我出家吧,陛下!」
他這樣說:「就在我和你們談話時,我們已被病、老、死所追迫。」他向兩人行禮後,許多人伴隨一由旬,前往恒河岸邊。護象在空中說法後說:「聚集到這裡的人,必定很多。」他依然坐在那裡。第二天,司祭官坐在坐墊上心想:「我的兒子們都出家了,我完全像一株枝葉掉光了的斷樹。我也要出家。」於是和他的妻子商量。他唱出這個偈頌:
351.
樹因有枝葉而被稱為樹;
然而,枝葉落盡的樹,人們只稱它為樹樁。
我今日已被子女捨棄,
瓦塞提(Vāseṭṭhi)啊!
現在是實踐比丘生活的時候了。
他唱完此偈後,召集婆羅門們。六萬婆羅門集合而來。他問:「你們想做什麼?」
「尊師!您想做什麼?」
「我想去我兒子們那裡出家。」「這樣的話,地獄之火不只燃燒您一人,我們也想出家。」他和妻子捨棄了千萬的財產,由婆羅門羣跟隨,隊伍長達一由旬,前往兒子們的居所。護象在空中為他和他的隨從們說法。第二天,婆羅門妻心想:「我的四個兒子拋棄白傘蓋,出家而去;我的丈夫婆羅門也捨棄了司祭官的職位和八十俱胝的財產,去我兒子們那裡了。這樣的話,我該怎麼辦?—對了!我也要去走和兒子們相同的道路。」她依照古例,敘述她激動的偈頌:
352.
「如天鵝在雨季結束時,掙破羅網飛向天空,
我的孩子與丈夫都已離去,覺悟的我怎能不追隨?」
「知道以上這些情形,怎能不出家?」她下定決心,召集婆羅門婦女們。
「各位有何打算?」
「夫人!您想做什麼?」
「我想出家。」
「這樣的話,我們也想出家。」她捨棄榮華富貴,由婆羅門婦女們伴隨,隊伍長達一由旬,前往兒子們所在的地方。護象也在空中為她和隨從的婦女們說法。
第二天,國王問:「司祭官去哪裡了?」「大王!司祭官閣下和他的夫人,完全捨棄了自己的財寶,由眾人隨從,隊伍長達二、三由旬,前往他兒子們居住的地方了。」國王說:「這樣的話,就把那些無主的財產沒收,運到我這裡來。」下令從司祭官家運走財產。然而,國王的第一后妃看到這情形,問國王究竟想做什麼。「從司祭官家運來財產。」「司祭官現在去哪裡了?」「他和夫人出家去了。」后妃聽了心想:「這個國王真是愚昧!現在他把婆羅門和他的夫人以及四個兒子所拋棄的糞便、唾沫(指他們捨棄的財物)運到自己家裡,實在太執迷了。我要用比喻讓他睜開眼睛。」
於是,她從屠宰場拿來牲畜的肉,堆積在王家花園裡,周圍張網圍住,只在正上方留一條垂直向上的通道。禿鷹從遠處看到肉,就降落下來。其中聰明的禿鷹發現了網子,心想:「如果身體太重,就不能直飛上去。」於是吐出吃下去的肉,身體變輕,沒有被網子掛住,直接飛上去了。但愚笨的禿鷹們,連吐出來的肉也吃掉,身體變重,不能直飛上去,就被網子掛住了。侍臣們捕捉了一隻(掛網的禿鷹),獻給后妃。后妃拿著它來到國王面前說:「大王!請來,請觀賞王庭裡有趣的事情。」后妃說完,打開大窗戶:「大王請看!請觀賞那些禿鷹。」於是唱出下面兩個偈頌:
353.
這些鳥兒吃後又嘔吐,得以自由飛離,
那些貪吃不吐的,如今落入我手中。
354.
「婆羅門已吐盡欲望,你卻要吞回穢物,
食人嘔吐者啊國王,智者絕不會讚嘆。」
國王聽後悔恨交加,如同三種地獄之火在燃燒。他感到三界如同火燒:「今天我要捨棄王國出家。」他深受感動,唱出讚歎后妃的偈頌:
「如強壯者拯救陷入泥沼的弱者,
你以善巧偈頌將我拉起,般遮利(pañcāli)啊!」
他這樣說完,瞬間就想出家。他召集廷臣們來:「你們有何打算?」
「大王!您想做什麼?」
「我想去護象那裡出家。」
「這樣的話,我們也想出家,大王!」國王捨棄了方圓十二由旬的波羅奈市和他的王國。國王說:「想要白傘蓋的人可以立起來繼承王位。」國王被廷臣們圍繞著,眾人跟隨,隊伍長達三由旬,向兒子們所在的地方出發。護象在空中為國王和他的隨從們說法。
佛陀為彰顯國王出家的殊勝,補充偈頌:
356.
「說完這番話後,偉大的國王——眾王之主埃蘇卡利(esukārī),
捨棄王國出家去,如象掙斷鎖鏈般自由。」
隔天,波羅奈(bārāṇasi)城的居民們聚集起來,前往王宮向王后報告:「城裡已經沒有人了!」他們進入宮殿禮拜王后,站在一旁誦出偈頌:
357.
「人中之王的國王已經出家,捨棄了整個王國。
請您也像國王一樣,保護我們並治理國家吧!」
后妃聽完眾人所說的話,唱出其餘的偈頌:
358.
那位人中之王捨棄王國後,
決意出家。
那位人中之王捨棄王國後,
決意出家。
我也將獨自出家在世間遊行,
捨棄那些可愛迷人的欲樂。
359.
「人中之王的國王已經出家,捨棄了整個王國。
如今我也要獨自在世間修行,捨棄這些層層束縛的欲樂。」
360
時光不斷流逝,黑夜接連消逝;
生命逐步步向衰敗。
我也將獨自出家在世間遊行,
捨棄這些層層束縛的欲樂
361.
時光不斷流逝,黑夜接連消逝;
生命逐步步向衰敗。
我也將獨自出家在世間遊行,
捨棄這些層層束縛的欲樂
362.
時光不斷流逝,黑夜接連消逝,生命階段逐步衰敗。
如今我也要獨自在世間修行,冷靜超脫一切執著。」
后妃用這些偈頌教導民眾後,召集廷臣的夫人們:「你們想做什麼?」
「后妃夫人!您想做什麼?」
「我想出家。」
「那麼我們也想出家。」后妃答應了她們的請求。於是在宮廷中開啟金庫,到處都充滿了巨大的財寶。后妃在黃金板上刻字:「這些是為了布施,可以隨意拿走。」然後將黃金板綁在宮殿的柱子上,並派人擊鼓巡迴,向全城宣告此事。這樣毫無吝嗇地捨棄了一切榮譽和財產后,她離開城市。那時,城裡的人們大為騷動:「國王和后妃都說要捨棄國家出家而去,我們該怎麼辦?」於是,人們放棄了自己的家園,牽著子女的手,離開城市而去。店鋪排開,卻空無一人,也沒有一個人回頭看。眾人跟隨后妃,隊伍長達三由旬,前往護象他們所在的地方。護象在空中為后妃和她的隨從們說法。於是,長達十二由旬的人們跟隨護象向雪山出發。
護象讓方圓十二由旬的波羅奈城變成空城。他率領出家的眾人前往雪山。他們到達那裡,準備過出家生活。消息傳開後,整個迦尸國(kāsiraṭṭha)為之震動。最終追隨者達到三十由旬長,象護帶領這龐大隊伍進入雪山。
天帝釋(sakko)察覺此事後心想:「護象青年率眾大規模出家,這場集會將需要居住場所」於是命令天匠毗首羯磨vissakamma:「去建造長三十由旬、寬十五由旬的精舍,備齊出家所需物品。」天匠接受命令,在恒河岸邊一個居住舒適的地方,依照命令建造了仙境。在草庵中鋪設小枝的墊褥和樹葉的墊褥——這樣設置了座席,以及造作出家人所需的一切物品。每個草庵的入口都有一條經行的路徑,並區分了白天和夜晚使用的場所。各處都備有塗漆的板凳。在各個場所都有盛開著各種顏色、芬芳花朵的花叢(花藪)。每條經行路的盡頭都有一個盛滿清水的水桶。在各個草庵前生長著果樹——樹上都結著各種成熟的果實。這一切都是依神力造成的。毗首羯磨這樣完成精舍布置後,在草庵中為出家者們準備好必需的物品後,用天然形成的朱砂,在牆壁上刻寫:「不論是誰,凡是想出家的人,都可以取用這些資具。」更運用神力,讓令人恐懼的鳥獸叫聲以及人非人等遠離這個場所。然後離去。
護象青年經由小徑進入帝釋所贈送的仙境,看見了朱砂刻寫的文字。「帝釋知道我實踐了這次偉大的出離。」他打開門進入草庵。他拿著仙者的標誌(如缽、杖)出來到經行路上,於是一時來回經行後,讓其他人也依法而行。他妥善地安排仙人處:讓帶著年幼孩子的婦女住在中央的草庵裡;其次是年老的婦女;再其次讓未生育過的婦女(未產子之婦人)住進草庵;最外圍則由男人的草庵圍繞。那時,有一位國王聽說波羅奈沒有國王居住就前來了。他看到城市裝飾得美麗整齊,登上王宮,到處堆滿財寶。他想:「能捨棄如此都城出家,這種出家必定殊勝!」詢問酒館老闆路線後,他追尋象護而去。象護預知他來訪,提前在半路空中為其說法,接引至精舍剃度。用同樣方法,陸續又有六位國王出家。七位國王捨棄財富後,三十由旬長的精舍完全住滿。若有人生起欲念,象護便為其說法,教授梵住(brahmavihāra)與遍處(kasiṇa)禪修。多數人證得禪定與神通,其中三分之二往生梵天界,剩餘三分之一又分三類:一類往生梵天,一類生六欲天,一類侍奉仙人後轉生人間三種富貴家庭。象護的教法使眾生遠離地獄、畜生、餓鬼與阿修羅道。
在楞伽島(tambapaṇṇidīpa),地震法護長老(pathavicālakadhammaguttatthero)、黑暗窟住的普沙天長老(kaṭakandhakāravāsī phussadevatthero)、上區住的大僧護長老(uparimaṇḍalavāsī mahāsaṅgharakkhitatthero)、摩羅耶大天長老(malayamahādevatthero)、無畏山住的大天長老(abhayagirivāsī mahādevatthero)、村邊山窟住的大西瓦長老(gāmantapabbhāravāsī mahāsivatthero)、黑蔓棚住的龍護長老(kāḷavallimaṇḍapavāsī mahānāgatthero)等,都在鋤頭集會kuddālasamāgame、穆伽鳥集會mūgapakkhasamāgame、小蘇多索瑪集會cūḷasutasomasamāgame、鐵屋智者集會ayogharapaṇḍitasamāgame與象護集會中成為最後的出家者。因此世尊說:
「應速修行善法,防止心生惡念。
懈怠行善之人,其心必樂惡行。」(《法句經》116)
所以善行應當立即實踐。
佛陀結束這段開示後總結:「比丘們,如來過去世也曾如此大規模出家。」並點明本生因緣:「當時的埃蘇卡利國王(esukārī rājā)是淨飯王(suddhodanamahārājā),王后是摩耶夫人(mahāmāyā),司祭是迦葉(kassapo),婆羅門女是跋陀迦比羅尼(bhaddakāpilānī),護羊是阿那律(anuruddho),護牛是目犍連(moggallāno),護馬是舍利弗(sāriputto),其餘隨眾是佛陀的僧團,而護象就是我本人。」
510 ayogharajātakaṃ 鐵屋本生經 (王子菩薩放棄王位大出家的故事)
翻譯:Rachel Leung
這個本生故事是佛陀住在祇園精舍時,針對大出離這件事所作的開示。佛陀說:「比丘們啊!這不是從現在才開始的,在過去中如來也曾大出離。」 於是,佛陀為了說明這個道理,就講述了過去的事情。
從前,梵授王在波羅奈的都城治理國家時,他的第一后妃懷孕了。她細心看顧著胎兒。正好在月圓之夜,她生下了一位王子。在過去生中,有一位和她共事一夫的女子,是她的情敵。這個女子發誓說:「妳所生的孩子,我一定要吃掉!」事實上,這個女子本身是個不能生育的石女,對她們母子懷恨在心,於是懷著這個誓言投生為夜叉。
而另一方的她則投生為國王的第一后妃,現在生下了這個兒子。那個夜叉女子現在看到了機會,她前來顯現恐怖的形相,出現在后妃面前,攫取王子逃走了。后妃大聲尖叫:「夜叉抓走我的王子逃了!」但是,那個夜叉女子像吃洋蔥頭一樣吃掉孩子,頃刻間就嚼食殆盡,還揮舞著手勢,怒視后妃威脅一番後才離開。國王知道這件事後,心想:「該用什麼方法對付這個夜叉女子?」除了沉默之外,別無辦法。
后妃再次分娩王子時,國王嚴密地加強了警戒。然而,在后妃產下王子的同時,夜叉女子再次出現,吃掉王子離開了。
到了第三次,菩薩投生到后妃的腹中。國王召集了許多人問道:「后妃生產時,這個夜叉女子會來吃掉孩子,究竟有什麼保護的方法才好?」有人回答說:「夜叉害怕多羅樹的葉子,可以在后妃的手腳上綁多羅樹葉。」又有其他人回答說:「夜叉害怕鐵屋,應該建造一座鐵屋。」國王採納了後者的建議,召集國內的鐵匠,命令建造一座鐵屋,並任命了一位監督者。他們在城內選擇了合適的地方建造鐵屋。所有的樑、柱以及房屋的各個部分,全都用鐵打造。花了九個月的時間,完成了一座四方形、完全用鐵建造的屋子,裡面日夜點著燈火照明。國王知道后妃的產期將近,就和后妃一起進入這座裝飾美麗的鐵屋。后妃在這屋子裡生下了一位具有吉祥相的王子,命名為鐵屋王子。國王將王子交給乳母,並派遣許多人守護。國王與后妃一起右繞巡行市區後,登上了高閣。另一方面,那個夜叉女子在為毘沙門天王取水時因此喪命。
菩薩在鐵屋中長大,富有智慧,在鐵屋中學習了各種技藝。國王問廷臣:「我的兒子今年幾歲了?」「大王!王子現在十六歲了,勇敢又有力,即使面對一千個夜叉,也能應付。」國王聽了,想將王國讓給他,於是下令將整個城市裝飾起來,並命令將王子從鐵屋帶出來。廷臣們奉命,把方圓十二由旬的波羅奈市裝飾得煥然一新,並牽來一頭裝飾華麗的吉祥象,前往鐵屋。王子也穿上華美的服飾,坐在象背上。「王子殿下!屬於您家族的整個城市都裝飾好了,請右繞這座城市,向您的父王——迦尸國之王問候。今天,大白傘蓋(象徵王權)將交到您手中。」菩薩右繞巡行市區,他巡視眺望著令人心曠神怡的森林、悅目的色彩、池沼、土地以及令人愉悅的高樓等等。他心想:「我的父王長期把我關在牢獄裡,不讓我看見如此美麗的城市,我究竟是犯了什麼過錯?」他問廷臣們,他們回答說:「王子殿下沒有過錯。殿下有兩位兄長,被一個夜叉接連吃掉了。因此,殿下的父王讓您住在鐵屋裡。有了這鐵屋,才能保護殿下的生命安全。」
他聽了這話,心想:「我在母胎中的十個月,如同在鐵籠地獄或沸屎地獄中受苦;從母胎出生開始,十六年來都住在這牢獄般的鐵屋裡,無法舒適地眺望外界。雖然從夜叉女手中逃脫了,但我也不能不老、不死。王國又有什麼意義?一旦登基為王,就很難再有出離的希望了。今天我就向父王請求,允許我出家。這樣我就能如願前往雪山出家了。」
他繞城巡行後進入王宮,向國王問候,站在一旁。國王不斷望著他美麗的儀容,心中充滿強烈的父愛。國王轉頭看著廷臣們,廷臣們問:「大王!我們該做什麼?」「把我堆積如山的財寶,全都交給王子。吹響三個法螺,戴上黃金花鬘,為他樹立大白傘蓋。」但是菩薩向父王行禮說:「王國對我沒有用處,我想出家,請父王允許。」「你拒絕王國,究竟是為了什麼原因請求允許出家?」「大王啊!我在母親胎中的十個月,如同住在沸屎地獄,嚐盡痛苦;出生後又因為害怕夜叉,讓我十六年的歲月都住在牢獄中,無法舒適地眺望外界,完全像是墮入了擁擠的地獄。雖然這樣能從夜叉女手中逃脫,但我既不能免於衰老,也不能免於死亡。沒有人能戰勝死亡。我對生命的愛戀已經窮盡。希望在病、老、死尚未追迫我之前,能夠出家實踐法。王國對我來說已經足夠了,請父王允許我出家。」於是,他向父王說法,唱出以下二十四首偈頌:
363.
「生命最初一夜間,胎中嬰兒初結生。
一旦出生便前行,如雲逝去不復返。
364.
「非因爭鬥非力屈,世人難免老與死。
一切皆受生老迫,我今決意實踐法。
365.
「四軍威武戰象陣,國王憑此勝敵國。
無能戰勝死神軍,我今決意實踐法。
366.
「象車步卒所圍護,或有人能逃脫單獨行。
無人能脫死神手,我今決意實踐法。
367.
「象車步卒齊衝鋒,勇士破敵如洪流。
無人能破死神軍,我今決意實踐法。
368.
「醉象暴怒斷鐵鍊,摧城殺人肆破壞。
無人能擋死神摧,我今決意實踐法。
369.
「射手勇士技精湛,百步穿楊箭無虛發。
無箭能傷死神身,我今決意實踐法。
370.
「山巖森林終將消逝,萬物終有竭盡時。
時節一到皆崩壞,我今決意實踐法。
371.
「一切男女,壽命微,
似賭徒骰子、岸樹易墜,我今決意實踐法。
372.
「如樹果實終墜落,幼者老者皆難免。
男女壯年皆如是,我今決意實踐法。
373.
「青春如星瞬即逝,過去時光永不返。
老者無樂何來喜?我今決意實踐法。
374.
「夜叉羅剎或幽靈,忿怒能奪人命息。
無能竊取死神息,我今決意實踐法。
375.
「縱遇夜叉羅剎眾,若人懇求或得恕。
死神從不接受求,我今決意實踐法。
376.
「國王依法懲罪人,審明過失施刑罰。
無人能判死神罪,我今決意實踐法。
377.
「罪犯惡人得寬恕,向國王求或赦免。
死神從不赦罪人,我今決意實踐法。
378.
「無論剎帝利( Khattiya)、婆羅門(Brāhmaṇa)、富豪、強者、智者,
死神 (Maccu-rāja)皆無偏袒,我今決意實踐法。
379.
「獅虎豹等猛獸類,強噬掙扎眾生軀。
無能啃食死神身,我今決意實踐法。
380.
「幻師戲法惑人眼,暫時迷亂觀眾心。
無能迷惑死神智,我今決意實踐法。
381.
「劇毒怒蛇極兇猛,咬人致死不留情。
無能叮咬死神軀,我今決意實踐法。
382.
「毒蛇咬人注毒液,醫者或能解其毒。
無人能解死神毒,我今決意實踐法。
383.
「除毒專家醫蛇咬,自身終難免一死。
我今決意實踐法。
384.
「持咒者學怖畏術,隱形藥草避災厄。
無術避開死神眼,我今決意實踐法。
385.
「法確實護佑行法者,如實修行得安樂。
此乃法之利益,行者不墮惡趣中。
386.
「正法非法不同果,兩者報應分明現。
非法導向地獄苦,正法引至善趣樂。」
就這樣,菩薩用二十四首偈頌向父王說法後,說:「大王啊!您的王國請由您自己統治,王國對我沒有用處。當我和您談論這些話的時候,病、老、死正向我追迫而來。請父王留下。」他就像強壯的大象,掙斷所有的鐵鎖鏈;又像獅子,破壞了黃金的牢籠。他捨棄了感官欲樂,向父母行禮告別後離去。他的父王心想:「王國對我來說也沒有意義了。」也捨棄了王國,跟隨兒子一起出城而去。國王出走後,后妃、廷臣、婆羅門等、富有之家,乃至市內所有人都放棄家庭追隨而去。聚集的人非常多,跟隨國王的人多達十二由旬。菩薩和他們一起前往喜馬拉雅山而去。
帝釋知道他的出離,於是派遣毗首羯磨,建造了一個長十二由旬、寬七由旬的仙境,為出家者們準備好一切必需的物品。此後大菩薩的出家生活、說法指導、往生梵天及信眾得不退轉等事蹟,都如前文所述。
佛陀說完這個故事後,說:「比丘們啊!佛陀在過去生中就是這樣實踐大出離之事的。」於是將過去和現在連接起來,說:「當時的父母是王族成員,其他追隨者是佛陀的僧團,而鐵屋智者就是我自己。」
511 kiṃchandajātakaṃ 何欲本生經(因持半日布薩戒而享大天福的故事)
翻譯:Tommie
「『你為何……』等等——這個故事是世尊住在舍衛城(Jetavana)時,為了闡述布薩日的意義而說的。
有一天,許多在家信眾(男女居士)正在持守八戒,前來法堂聽法並端坐其中。世尊問他們是否在持布薩戒,他們回答:「是的,世尊。」世尊便讚歎說:「你們能持布薩戒實在很好。從前的智者,甚至僅持守半日布薩,就因為這樣而獲得極大的功德與榮耀。」信眾們聽後請求世尊說一則過去的故事,於是世尊講述如下:
過去,在波羅奈(Bārāṇasī)有一位名叫波羅奈王(Brahmadatta)的國王,他正直地治理國家,虔誠信奉正法,勤於守布薩、持戒與布施。他也鼓勵他的臣子與人民發願修福行善。然而,國王的祭司婆羅門卻是一個喜好毀謗、貪圖賄賂並作出不正審判的人。
某一布薩日,國王召集群臣,命他們一同持布薩。那位婆羅門卻未曾發願守戒。當天他受了賄賂、做了不公的判決後,照常入宮向國王行禮。國王逐一詢問臣子是否持布薩,當問到婆羅門時,問道:「你也持布薩嗎?」婆羅門撒謊說:「是的。」說完便離去。這時,一位大臣責備他說:「你真的持布薩嗎?」他回答:「我早上已進食了,但回家後我會漱口,發願持戒,晚間不再進食,整夜守持戒律,這樣我也算是持了半日齋。」眾人說:「好吧。」於是他回家依其所言去做了。
有一天,他正在審案時,有一位守戒的婦人來訴訟,因無法回家而心想:「我不能違背戒律。」便在布薩戒時間將近時開始漱口。正此時,有人獻上一堆熟透的芒果給那婆羅門。他察覺婦人正在持布薩,便對她說:「你可以吃下這個,然後持布薩戒。」婦人便照做了。
婆羅門後來死去,轉生到喜馬拉雅地區(Himavanta),在恒河(Ganges)支流哥西基河(Kosikī)畔的一片佔地三由旬的芒果林中,以天神的身份誕生在一座金色宮殿中的王者床榻上。那時他宛如從睡夢中甦醒般誕生,穿戴華麗、容貌莊嚴,身邊圍繞著一萬六千名天女。
他夜夜享受極大的榮耀與快樂,這是他轉生為夜叉(yakkha)所獲的果報。每天黎明來臨時,他便進入芒果林。進入林中時,他的神形消失,化成一具高達八十肘、高如棕櫚樹的巨大身體,全身如開滿花的阿勞勒樹(judas tree)一般閃耀。他雙手各只有一指,指甲如鋤頭般巨大,便用這些指甲從自己背上挖肉而食,痛苦至極,發出撕心裂肺的哀號。日落時,他又恢復神形,重回天堂,接受天女們的奉侍,享受極樂。
他因為曾將芒果果實給予持戒的婦人,所以得到一整片芒果林的果報;但因收受賄賂、作出不義判決,便天天剝食自己背上的肉;又因持了「半日布薩」,才每夜享受天福,身邊有萬六天女圍繞。
這時,波羅奈王自覺欲望是罪源,便捨棄王位,出家修道,獨居於恒河下游的一片林中草庵,以撿拾野果為食。
有一天,一顆熟透的芒果,碗般大,從那片芒果林落入恒河,被水流送到他苦行處對岸。他正在漱口時,見到芒果漂浮河中,便渡河拾起,帶回住所,置於供奉聖火的草庵內。他用刀切開,吃了少許以維持生命,剩下的用芭蕉葉蓋好。接下來數天,他每天都吃一小部分,直到吃完。
吃完後,他再也吃不下其他果子,味如嚼蠟。他沉溺於口欲,發誓只吃熟芒果,便下至河邊凝視河水,決心不獲芒果不離去。他連續六天絕食,風吹日曬令他形銷骨立。
第七天,河神(河中女神)以神通觀察此事,思忖:「這苦行者因口欲而七日絕食,凝望恒河。若不給他芒果,他將死去。我應賜他一果。」於是她出現在空中,與他對話,吟出第一偈:
1.
你有什麼渴望?有什麼目的?
獨自坐在這棵高大的芒果樹(sammasi ghammani)下?
你在追求什麼?期望什麼?
婆羅門(brāhmaṇa),這究竟是為了什麼?
苦行者聽後,接連吟出九首偈言:
2.
就像大雨雲(vāridharo)傾瀉雨水,
灌滿陶罐般滋潤大地。
那熟透的芒果(ambapakkaṃ)也是如此,
擁有最美好的色澤、香氣與味道。
3.
我看見它隨溪流(sotena)漂來,
純淨無瑕地停在河中央。
我親手將它撈起,
帶回自己的火祭場(agyāyatanam)。
4.
將它放在芭蕉葉(kadalipattesu)上,
親自用刀切開食用,
頓時消除了我的飢渴。
5.
那刻我無憂無慮,
已超越所有痛苦。
卻在其他果實中,
找不到這樣的滿足。
6.
或許死亡(maraṇaṃ)將至,
這芒果會成為我的終結。
誰的果實如此甜美?
這從深海(udadhismā)漂來的芒果,
為何如此令人著迷?
7.
我已向你坦白一切,
毛髮蓬鬆的婆羅門。
為何在此居住。
如今坐在美麗河岸,
8.
現在輪到你了,無畏的女子,
告訴我你的來歷:
你是誰,美麗的人(kalyāṇi)?
為何來到我面前?端莊的女士(sumajjhime)
9.
你像被揉皺又撫平的絲綢,
又如山中的母虎(byagghīva)。
即使天界(devesu)的仙女,
侍奉天神(devānaṃ)的侍女,
也無法與你相比。
10.
人間的女子們,
縱然容貌出眾,
卻無人能及你——
不論天神(devesu)、乾闥婆(gandhabba)或人類。
我已提問,美麗的女子(cārupubbaṅgi),
請告訴我你的名字與親族。
河神聽完苦行者的敘述,便吟出八首偈言回應:
11.
婆羅門(brāhmaṇa),我坐在你對岸,
那美麗如絲綢的河岸。
我從洶湧的洪流(varavārivahoghasā)中誕生,
穿越重重山嶺而來。
12.
群峰(girikandarā)間林木茂密,
無數溪流向我看齊,
在雨季時奔流匯聚。
13.
還有那些深藍的巖縫,
如蛇(nāgavittodā)般蜿蜒的山澗,
全都注入我的水流。
14.
芒果(amba)、蒲桃(jambu)、無花果(labujā),
尼波樹(nīpā)、棕櫚(tālā)、野棗(cudumbarā)——
它們的果實不斷墜落,
持續流入我懷中。
15.
凡是兩岸掉落的果實,
必定會隨波逐流,
毫無疑問歸我所有。
16.
「智者啊,請明白這一點,廣聞多慧的你聽我說。
人主啊,不要沉溺於貪愛,應當拒絕它。」
17.
「你所說的『國家繁榮』,我不認為是真正的增長。
年輕的國王啊,你被貪欲驅使,竟渴望死亡。」
18.
你的祖先、乾闥婆(gandhabbā),
還有天界眾神(sadevakā),
還有世間那些自律苦行的聖者(Isayo)
毫無疑問,那些具備聲望的侍從(Paṭṭhabhūtā Yasassino)也全都知道。」
聽到河神這番訓話,苦行者便吟出四首偈言回應:
19.
「智者(Vidū)已如此明白一切法(Sabbadhamma),
明白生命的毀滅(Viddhaṃsana)與消逝(Cavana),
若此人無意傷害他人,
他的罪惡就不會累積。」
20.
你被尊為聖賢(isipūgasamaññāte),
世人皆知你的德行。
如今卻追求(jigīsasi)罪惡,
陷入卑劣的言行。
21.
若我死在你岸邊,
寬廣的河岸啊,
惡名必將隨我之死,
而降臨於你。
22.
因此,端莊的女子啊,
請遠離罪惡!
就像避開深淵中的羅剎(Rakkhasseva)。
別讓所有人將來因我的死而指責你。」
河神聽完,便吟出五首偈言:
23.
「無畏者(Avisayhasāhi)啊,我已知你的意圖,
我願將自己和芒果都給你。
你已捨棄難馴的感官之樂(Kāmaguṇa),
安住於寂靜(Santi)與法(Dhamma)。」
24.
「若人斷除舊有的束縛(Pubbasaññoga),
卻又陷入新的枷鎖(Pacchāsaṃyojana),
行於非法(Adhamma),
他的罪惡必將增長。」
25.
「來吧,我將滿足你的欲望,
別再憂慮,放鬆身心。
我將帶你到清涼處(Sītasmiṃ),
安住於無憂之中。」
26.
「這裡有醉人的花香,
曲頸的鳥兒(Vakkaṅga)、天界的孔雀(Mayūrā diviyā)、
鳩鳥(Koñcā)、蜜雀(Kolaṭṭhimadhusāḷikā),
天鵝群(Haṃsapūga)啼鳴,杜鵑(Kokila)喚醒晨曦。」
27.
「這裡的芒果樹枝垂果熟,
如稻草堆般豐碩,
還有優曇婆羅(Kosambasalaḷā)、尼波樹(Nīpā),
熟透的果實低垂。」
說罷,她以神力將苦行者帶往此清幽美境,並囑咐他隨意取食芒果,直至飽足後她便離去。苦行者食後稍作休息,開始在林中漫步,忽然看到那位受苦的夜叉。他見夜叉相貌可怖,心中憐憫,不忍開口問話。
然而,當夕陽西下,夜叉恢復天神之形,被萬六天女圍繞,一派神聖歡樂的景象,苦行者便吟出三首偈語:
28.
戴著花環(mālī)、臂釧(kāyūrī),
塗滿檀香(candanussado)的你啊——
夜晚有人侍奉,
白日卻獨自受苦。
29.
「一萬六千名天女侍奉你,
你的威力如此廣大,
真是不可思議,令人毛骨悚然(Lomahaṃsano)。」
30.
「你過去造了什麼惡業?
竟招致這樣的苦報?
以至於如今在人間,
必須啃食自己背上的肉?」
那夜叉認得他,答道:「你不認得我了,但我正是你當年的祭司。如今我夜間享樂,是因為我持了半日布薩戒;而我日間受苦,則是因為我作了惡業。
「我曾經在審判時收受賄賂,做出不公正的判決,甚至讓人遭受鞭刑,導致他們背部皮開肉綻。
正因如此,我現在必須啃食自己的背肉,承受這樣的苦果。」
他接著吟出二首偈:
31.
「我學習經典(Ajjhenāni),卻貪著五欲(Kāmesu gadhito),
長久以來,我傷害他人,只為自己的利益。」
32.
「那些在背後誹謗、傷害他人的人(Piṭṭhimaṃsiko),
終將像我今日一樣,啃食自己的背肉。」
說完這些,夜叉問苦行者:「你為何來到此地?」苦行者便將自己如何為芒果所迷而至此的經過,詳細說與夜叉聽。夜叉問:「你要住在這裡,還是回你的苦行處去?」苦行者答:「我不願久留,我要回去。」
夜叉說:「好吧,尊者。我將每日供給你一顆熟芒果。」便以神通將他送回原本的草庵,並囑咐他安心居住。自此之後,夜叉日日以芒果供養苦行者。
苦行者享用這些芒果後,專心修習遍處定(Kasiṇaparikamma),證得禪那與神通(Jhānābhiññā),最終往生梵天界(Brahmalokaparāyaṇo)。
世尊講完這段故事後,向在座的在家信眾開示佛法,並作了真理的揭示。於是,有的信眾證得初果(須陀洹果),有的證得二果(斯陀含果),有的則證得三果(阿那含果)。
最後世尊說:「那時的河神是優波羅梵那(Uppalavaṇṇā),那位苦行者,就是我自己。」
512. kumbhajātakaṃ瓶子本生經(飲酒過患的故事)
翻譯:Tommie
「你是誰……」——此本生故事,是佛陀住在祇樹給孤獨園(Jetavana)時,針對毘舍佉(Visākhā)的五百位友人所說。她們皆為嗜飲烈酒的婦女。
當時,舍衛城(Sāvatthi)宣佈舉辦飲酒節。這五百名婦女在為丈夫準備完烈酒後,節慶末尾便想:「我們自己也要參加慶典。」於是她們一起前往毘舍佉家中說:「朋友,我們也想共襄盛舉。」毘舍佉答道:「這是飲酒節,我不喝烈酒。」她們說:「那妳不如供養佛陀吧,我們自己會慶祝。」毘舍佉欣然答應,便送她們離開。當晚,她供養世尊豐盛的食物後,手持多串香花花環,帶著這群女子一起前往祇園聽法。
然而,這些女子出發時便已心繫烈酒。她們來到法堂的屋簷下,喝了烈酒,然後與毘舍佉一同進入佛前。毘舍佉恭敬問訊後,在一旁正坐;其他婦人中,有人在佛前跳舞,有人唱歌,有人作出不雅手勢與腳步動作,甚至還有人彼此爭吵。
為了震懾她們,佛陀從眉間放出一道強光,瞬間使四周陷入黑暗。眾女大驚失色,心中懼死,酒意全消。佛陀隨即從座上消失,現身於須彌山(Sineru)頂,再次放出眉間白毫光,猶如千月同時升起。
佛陀站於空中,為使她們震醒,便說出一偈:
此處非歡笑之地,
無喜悅可言;
欲火焚世間,
你們何不尋光明?(DhpA.146)
此偈一說畢,五百婦女皆證得初果(須陀洹果)。
佛陀之後回到香室之座坐下。毘舍佉向他頂禮,問道:「世尊,請問這種令人失去慚愧、傷害善念的烈酒,是如何起源的?」於是佛陀講述過去的故事——
本生故事:烈酒的起源
從前,在波羅奈城(Bārāṇasī)由波羅奈王(Brahmadatta)統治時,有一位名叫蘇羅(Sura)的獵人,住在迦尸國(Kāsi)。他為了尋找可以交易的貨物而進入喜馬拉雅山。
當地有一棵奇特的大樹,高至雙臂伸展之處後分出三枝,在三枝交會處有一個酒甕般大的凹洞,每當下雨,洞中便積水。周圍長有兩株訶梨勒(myrobalan)與一株胡椒樹。成熟的果實會掉入凹洞中。不遠處還長有天然生長的稻米。鸚鵡會飛來啄食稻穗,有些米粒掉落樹洞。經日曬後,洞中水液發酵,變成血紅色。
夏天來臨時,口渴的鳥群飛來飲用,喝醉後便倒在樹下,睡一會兒後再愉快地飛走。野狗、猴子等動物亦然。獵人見此情形心想:「若是毒藥,牠們早該死了。但牠們只睡一下就沒事,這不是毒。」他便也嘗試飲用,喝醉後想吃肉,便起火烤了倒地的鷓鴣與雞。左手吃肉,右手比劃,他連續待了一兩天。
不久,他想到山林中住著一位苦行者,名叫婆嚕那(Varuṇa),自己曾時常探訪他,心想:「這麼好的酒應該與他一起分享。」便用竹管盛酒,帶上烤肉到婆嚕那的茅屋邀他一同享用。兩人一起喝酒吃肉。
由於這酒是蘇羅與婆嚕那發現的,因此後人稱為「sura(蘇羅酒)」與「varunī(婆嚕那酒)」。
兩人又想到可以販賣此物,便裝滿竹管,用扁擔挑到鄰村,派人通報國王:「有酒販前來。」國王召見後喝了幾次,便醉了,之後便問:「還有嗎?」他們答:「在喜馬拉雅山。」國王說:「那快取來。」他們往返幾次後便覺麻煩,於是記下配方,自製此酒。人們喝後懶散無為,城中如死城,兩人便逃往波羅奈。結果又導致同樣崩壞。再逃往舍衛、再至沙奇多(Sāketa)、最後回到舍衛城。
當時的國王名叫薩巴彌多(Sabbamitta),十分歡迎他們。兩人說:「請賜我們材料、米與五百酒甕。」國王便應允。他們將酒釀入五百甕中,每甕綁一隻貓守衛。發酵後,酒液外溢,貓便舔飲,被酒醉倒睡去,老鼠便來咬斷牠們的耳鼻尾。
衛士見狀,報告國王:「貓皆中毒而死!」國王大驚:「這兩人恐是製毒之人!」遂命將兩人斬首。二人臨死仍喊:「給我酒!給我甜酒!」
酒甕也被下令打破。不久,貓醒來活動如常,官員報告國王。國王說:「若是毒,牠們應死。這應是酒,我也要喝!」
國王命人布置全城,在宮中設涼亭,自坐寶座、撐起白傘,群臣簇擁,開始飲酒。
帝釋天現身阻止國王飲酒
此時,三十三天之主帝釋(Sakka)自忖:「誰仍在孝敬父母、修三業正行?」他觀世後見此國王正要飲酒,便思:「若他飲酒,整個印度將淪亡,我應當加以阻止。」他變作婆羅門,手持一甕酒,現身空中說:「買酒囉!來買酒!」
薩巴彌多王見他立於空中,問道:
33.
是誰在天空三界(tidivā)顯現,
如同月光照亮黑暗?
你的身軀散發光芒,
如閃電劃破天際?
34.
你如風中飄蕩的雲朵,
在虛空自由來去。
這非凡的神通力,
連天神(devatānaṃ)也難以企及。
35.
你為何停駐虛空,
像在尋找什麼容器?
這陶罐有何意義?
請告訴我,婆羅門(brāhmaṇa)。
帝釋答道:
36.
這不是裝酥油的罐,
也不是盛油的器皿,
更非蜜糖或糖漿的容器。
聽我說這陶罐的種種過患。
37.
飲用後會跌落深淵,
墜入洞穴或泥沼。
吃下不該吃的東西,
這滿罐之物誰願購買?
38.
飲後心智昏沉,
如牛般四處遊蕩。
無助地唱歌跳舞,
這滿罐之物誰願購買?
39.
飲後赤身裸體,
在村巷間遊走。
神志不清終日昏睡,
這滿罐之物誰願購買?
40.
飲後起身顫抖,
搖頭晃臂不停。
如木偶般手舞足蹈,
這滿罐之物誰願購買?
41.
飲後臥倒路邊,
被火燒或被野狼(sigālehipi)啃食。
招致捆綁與殺戮,
這滿罐之物誰願購買?
42.
飲後胡言亂語,
在集會上赤身裸體。
嘔吐昏厥倒地,
這滿罐之物誰願購買?
43.
飲後傲慢自大,
以為大地皆屬己。
聲稱四境之王(cāturantopi rājā)不如己,
這滿罐之物誰願購買?
44.
引發驕傲與爭執,
使人醜態百出,裸體,逃跑。
成為盜賊(corāna)惡徒的溫床,
這滿罐之物誰願購買?
45.
令顯赫家族衰敗,
萬貫家財消散。
斷絕家族傳承,
這滿罐之物誰願購買?
46.
毀壞穀物錢財,
金銀與田地。
斷送富家根基,
這滿罐之物誰願購買?
47.
飲後面目猙獰,
辱罵父母尊長。
甚至毆打岳母,
這滿罐之物誰願購買?
48.
飲後婦人失態,
辱罵公婆丈夫。
虐待僕從侍女,
這滿罐之物誰願購買?
49.
飲後傷害聖者,
修行人(brāhmaṇaṃ)或沙門。
死後墮入惡道,
這滿罐之物誰願購買?
50.
飲後造作惡業,
以身口意行惡。
死後直墮地獄(nirayaṃ),
這滿罐之物誰願購買?
51.
從前求而不得,
現在捨棄大量黃金。
飲後卻說謊言,
這滿罐之物誰願購買?
52.
當緊急的事務生起時
喝酒後(不親自處理)卻派遣手下處理,
不清楚真實的利益
這滿罐之物誰願購買?
53.
使知恥者無恥,
醉酒(madanāya)後放縱妄為。
讓智者善人說許多(狂妄之)話,
這滿罐之物誰願購買?
54.
那些喝了(酒)後像土堆一樣躺倒的人,
失去覺知地躺在堅硬讓人痛苦的地上。
(他們)面容憔悴、身體枯槁,
這滿罐之物誰願購買?
55.
那些喝了(酒)後像被砍倒的樹幹一樣躺倒的人,
像被斧頭砍殺的牛群,毫無防備之力。
(他們)的衝動就像乾渴之人(渴望水),
這滿罐之物誰願購買?
56.
世人避之如蛇(sappaṃ),
畏其劇毒傷身。
明知是世間毒物,
何人敢飲用?
57.
那些喝了(酒)的安達卡文達(Andhakaveṇḍa)族人,
在海邊遊蕩,
互相用木杵攻擊致死,
這滿罐之物誰願購買?
58.
過去諸天(pubbadevā)因它墮落,
從三十三天墜落。
明知是無益的迷醉物,
大王(mahārāja)為何要飲?
59.
此罐無乳無蜜,
王當明智遠離。
我已如實告知,
這陶罐的真相。
國王聽後大受感動,吟道:
60.
我父母從未如此,
像你這般教誨我。
(你是)真正為我著想、希望我得到最高利益的人,
今天我要聽從你的話。
61.
我贈五座富村,
七百頭牛與百名侍女。
十輛駿馬戰車,
請做我導師。
帝釋此時現出神形,說:
62.
讓那一百名女奴歸你吧,國王,
那些村莊和牛群也都歸你,
那些駿馬拉的戰車也歸你,
我是三十三天的天帝釋(Sakko)。
63.
去吃肉飯、奶油粥吧,
享用蜂蜜和麵包。
樂於正法的人主(janinda),
將無咎升天界。
說完後,帝釋返回天界。國王從此戒酒,下令打碎飲酒器皿,守戒布施,生天有份。
佛陀講完本生故事後,宣說正法,有人證得初果、二果、三果。
最後佛陀說:「當時的國王是阿難(Ānanda),我就是帝釋天。」
513 Jayaddisajātaka勝光本生經(菩薩甘為父親捨棄王權和性命的故事)
翻譯:Tommie
『看哪!七日之後——』等等」這則故事,是世尊在祇樹給孤獨園時,為了一位供養雙親的比丘所說。故事的開端與《莎摩本生》(Samajātaka JaA.540)相似。然而這次,世尊說:「古代的智者,曾為了奉養父母,捨棄帶有金飾的白傘王權。」於是他講述了過去的故事。
從前,在北班遮羅國(Northern Pancala)甘毘羅(Kampilla)城裡,有一位名為班遮羅(Pañcala)的國王。他的王后懷孕生下一位王子。在前世中,王后的後宮對手因忿怒發願:「總有一天我能吃掉妳的孩子!」結果她轉世為一位羅剎女。當她找到機會時,就在王后眼前抓走孩子,如同生肉般咬碎吞食。第二次,她又做了一樣的事。但到了第三次,當王后進入產房時,王宮周圍布滿了警衛嚴密看守。
當王后再次產下嬰兒時,那羅剎女又現身奪子。王后驚叫「羅剎!」武裝士兵聞訊趕來追擊。由於她來不及吃掉孩子,只好抱著孩子逃進陰溝藏匿。孩子誤以為她是母親,含吮她的乳房。羅剎因此生起母愛,將他藏在墓地裡的石洞中,照顧養育。他漸漸長大,羅剎女給他吃人肉為食。他以為自己是羅剎的兒子,但外形卻仍是人,無法隱藏。
為了幫他隱身,羅剎給他一種根藥,服用後他得以隱形,繼續吃人肉為生。後來羅剎女前去侍奉毗沙門王(Vessavaṇa)時去世了。由於羅剎女已經去世,王后第四次所生的孩子終於倖免於難。因為他出生時戰勝了天敵,因此被命名為‘闍耶提舍’(Jayaddisa),意為‘勝利之子’。
王子長大後,學習一切技藝,舉傘登基為王。他的王后又生下一子,即菩薩,名為「阿利納薩圖」(Alinasattu)。王子長大後,也學得一切技藝,被立為副王。
而那羅剎之子因不慎毀掉根藥,無法再隱形,仍居墓地,以人形現身吃人。人們見之驚恐,向國王報告:「陛下,墓地裡有一名吃人肉的妖怪,以人形出現。日後定會入城殺人。請下令捉拿他。」國王聽從,命武士布防全城。
這位羅剎子赤身裸體、狀貌恐怖,面對死亡威脅時怒吼一聲,衝入士兵之間。士兵見狀驚叫:「羅剎來了!」嚇得兵分兩路逃跑。羅剎子逃入森林,再不敢靠近人類住處。他住在一棵榕樹下,那是森林中大路旁。他等人經過時,就抓進林中擒殺吞食。
此時,一位婆羅門率領五百輛車的商隊進入此路,曾付一千金給森林守衛作為通行費。羅剎子突然撲出,眾人四散倒地。羅剎子抓住婆羅門,卻被木片刺傷,且遭守衛追趕,只好丟下婆羅門,回到榕樹下休息。
七日後,國王闍耶提舍宣布出城狩獵。正欲出發時,來了一位名叫難陀(Nanda)的婆羅門,他從德薩羅國(Takkasila)來,奉養父母,帶來四首詩,每首值百金。國王聽後甚喜,賜他居處。出發前,國王下令:「今日若獵物從誰那邊逃走,便由他付錢賞詩。」
一隻花鹿衝向國王並從他身旁逃脫,眾人哄堂大笑。國王大怒,拔劍追鹿,行三由旬後斬其為二,將鹿掛在扁擔上返回。
途中,他路過羅剎子所居之處,坐於茅草地休息。羅剎子忽然起身攔住,說道:「站住!你是我的獵物!」他抓住國王的手,吟出第一首偈:
64.
長久以來,直到今天,
在我用餐時才終於出現。
你是誰?來自何方?
請告訴我你的身世來歷。
國王驚恐如石柱般僵住,回神後答以第二首偈:
65.
我是般遮羅國(Pañcāla)的王,
名為勝軍(Jayaddiso)。
在森林中狩獵,
請吃這隻獵物,然後放我離開。
羅剎子聞言說出第三首偈:
66.
你以自己的資產討價還價,說鹿兒作為我的食物
但讓我先吞下這鹿,之後再吃你——不要說廢話!
國王記起對難陀婆羅門之承諾,答以第四首偈:
67.
我不能解脫於我的承諾——
等我出去後,我會回來。
這是我對婆羅門的保證,
我必堅守真實,並會再度回來!
羅剎子聞言,再問第五星偈:
68.
你做了什麼讓自己後悔的事?
死亡已近在眼前,國王啊。
告訴我實情,
或許我能准許你回去。
國王答以第六偈:
69.
我已經向婆羅門(brāhmaṇassa)許諾給予財富的承諾,
這個約定尚未完成。
為了履行對婆羅門的這個承諾,我必須堅守真實,然後再回來
羅剎子聽完,再念第七偈:
70.
你向婆羅門(brāhmaṇa)許下的承諾,
這個約定尚未完成。
請遵守與婆羅門的承諾,
信守誓言回去。
說罷便放國王離去。國王答道:「你勿因我擔憂,我明晨定會回來。」他沿路記下標誌,回軍入城。召見婆羅門難陀,令其登上寶座,聽完四首詩後,賜四千金,並命人送他回德薩羅。
翌日,他召見兒子並吩咐交代政事。
為了交代後事,世尊講述如下兩首偈頌:
71.
"從食人魔(porisādassa)手中獲得自由後,
這位隨心所欲的國王回到了自己的宮殿。
為了履行對婆羅門的承諾,
他召喚了名為阿利納薩圖(alīnasattu)的兒子
72.
"今天就為你舉行加冕典禮,
你要依法治理國家,也要公正對待他人。
不要讓國家出現不法的行為,
我要前往食人魔那裡履行諾言
阿利那薩都聽後說出第十首偈:
73.
父王啊,我犯了什麼過錯?
為何您不滿意我?我想知道原因。
為何今日您要將王位交給我?
若沒有您,我寧願不要這個王國
國王回應下一首偈:
74.
親愛的孩子,無論是行為或言語,
我都不記得你有任何冒犯我的地方。
但我已與食人魔(purisādakena)達成協議,
為了堅守諾言,我必須再回去
王子再答一偈:
75.
請您留在這裡,讓我去吧。
從那個食人魔手中活著回來是不可能的。
如果父王您執意要去,
那我們兩人一起去,要死一起死
國王聽後說出一偈:
76.
孩子啊,這確實是智者的法則,
但對我來說,死亡比這更痛苦:
當那個食人魔抓住你後,
會把你串在尖木樁上烤熟吃掉
王子再答一偈:
"我願用我的生命換取您的生命,
請您不要去食人魔那裡。
正因為我願為您犧牲生命,
所以我讚頌死亡勝過生存
國王見兒子如此德行高尚,便接受了他的提議,說:「好吧,孩子,去吧。」王子向雙親告別,離開皇城。
世尊為了說明此事,又說出半偈:
78.
於是,這位堅定的王子,
向父母雙足頂禮後離去。
接著,王子的父母、妹妹、妻子和大臣們都跟著一起出來。王子出城後,向父親問清楚路線,妥善安排後向父母頂禮,並給其他人留下教誨,然後像無畏的獅子般踏上通往夜叉住處的路。看著他離去,母親因無法承受而昏倒在地;父親伸開雙臂痛哭。佛陀為了說明這個情景,說道:
"悲傷的母親昏倒在地,
父親伸開雙臂痛哭。"
隨後,世尊再述父親的祈願、母后與妹妹、妻子所行的真實語(Saccakiriya):
79.
看著兒子離去,父親合掌致敬:
'願月神(Somo)、水神(varuṇo)、生主(pajāpatī)、
月神(candimā)和日神(sūriyo)保佑你,
讓你從食人魔手中平安歸來
80.
就像從前憍賞彌王(Daṇḍakirañño)之母,
為遠行的兒子羅摩(rāma)祈求平安,
現在我也為你祈求平安,
願眾神記得這個真實誓言,
保佑你平安歸來。"
81.
無論公開或私下,我從未對你,
我親愛的兒子(alīnasatte)有過惡念。
願眾神記得這個真實誓言,
保佑你平安歸來,我的兄弟。
82.
"因為你從未輕視過我,
在我心中你永遠珍貴。
願眾神記得這個真實誓言,
保佑你平安歸來,我的主人
王子遵照父王指示,走向羅剎的住處。而羅剎想:「剎帝利多奸計,誰知他會做甚麼?」便爬上樹,觀察來人。
他見王子到來,自想:「是兒子阻止父親前來,自己代之,這人靠得住。」便從樹上跳下,背對王子坐著。王子來到,站立其前。羅剎說出一偈:
83.
高大英俊的年輕人,你從哪裡來?
在這森林裡居住的我,你難道不認識嗎?
既然知道我是殘暴的食人魔(purisādako),
為何還敢冒險來到這裡?
王子回以一偈:
84.
怎麼會不認識住在森林裡的你?
我是勝光(jayaddisa)國王的兒子,
今天請吃掉我,放過我的父親。
羅剎再答一偈:
85.
我認出你是勝軍之子,
因為你們父子的面容如此相似。
你做的事實在太難得,
竟願意為救父親而犧牲自己。
王子說出一偈:
86.
我不認為這有什麼困難,
為救父親甘願犧牲。
也因母親的原因去到來世,
死後昇天享樂。
羅剎問他:「世間萬物都怕死,你為何不怕?」王子答以兩偈:
87.
我從未做過任何惡事,
無論公開或私下都問心無愧。
我清楚明白生死之理,
今生來世都一樣坦然
88.
大能者啊,現在就吃我吧,
處理這具身體。
我可以從樹上跳下,
讓你更方便食用。
羅剎聞此,心中驚懼:「我不能吃這樣的人!」他想試探王子,便說:
89.
王子啊,你願意犧牲自己救父親,
這行為令人敬佩。
現在請你快去撿柴生火,
我要烤熟你的肉來吃。
世尊說偈:
90.
於是堅定的王子,
收集木柴生起大火。
準備好後宣告:
大火已經燃起。
羅剎見王子毫無退縮之意,驚歎道:「我從未見過如此無畏之人!」他凝視著王子,久久不語。王子見狀,再說一偈:
91.
殘忍的食人魔啊,
為何猶豫不決?
我已按你要求準備妥當,
為何還站著發呆?
羅剎聽完說:
92.
誰忍心吃這樣的人?
他在法上住立,說真實語,又慷慨。
若傷害這樣誠實的人,
腦袋會裂成七塊。
王子問:「你不吃我,為何讓我拾柴、生火?」羅剎答:「我只是試你,看你會不會逃。」王子說:「當我過去為野兔時,連天王帝釋都來考驗我!」
王子說偈:
93.
從前有隻兔子(brāhmaṇaṃ maññamāno),
自願獻出自己身體。
因此月神(candimā devaputto)身上,
至今還有兔子的形象。
這講述了一個典故:從前有隻聰明的兔子以為一個帝釋天化身的婆羅門是真正的修行者,自願跳入火中獻身給他吃。帝釋天(sakka)被感動,將兔子的形象永遠印在月亮上,所以現在月亮被稱為「有兔者」(sasī),夜叉也因此得到「能滿足願望者」(kāmaduhajja)的美名。這是一個持續一劫的神奇事蹟。
夜叉(Yakkho)聽完後,決定放王子離開,並說出偈頌:
94.
"如同月亮從羅睺(Rāhu)口中逃脫後,
在十五日重現光明;
如同太陽永遠燦爛輝煌。
偉大的你啊,從食人魔(porisādā)手中獲得自由後,
回到迦毗羅(kapila)國繼續發光吧!
讓你父母歡喜,
讓所有親族同慶。
羅剎聞此感動,說:「去吧,勇者!」遂放他離開,並受他教導,守持五戒。王子心想:「夜叉的眼睛應該是紅色且不眨眼的,也沒有影子,而且會讓人恐懼。但這人不是夜叉,是人類。我父親確實有三個兄弟被夜叉女(yakkhiniyā)抓走,其中兩個可能已被吃掉,剩下一個因為父子情深被養大。這應該就是我叔叔,我要帶他去見父親,讓他繼承王位。」於是說:
「你不是羅剎,你是我父王的兄長。來吧,讓我們接你回去繼承祖國王位。」
對方說:「我不是人。」王子問:「那你相信誰的話?」他答:「在某處有位具有天眼通的苦行者」
於是王子帶著他前往。王子請示仙人,以證實兩人是否同宗。仙人一見便說:「你們是同族之人,為何同行?」並道出其兄弟關係。食人魔(porisādo)相信後說:「弟弟,你回去吧。我已經一分為二(指半人半魔狀態),對王位沒有興趣,我要出家了。」於是在苦行者座下出家。王子頂禮後返回城市。佛陀為說明此事說:
世尊說偈:
95.
於是堅定的王子,
向食人魔合掌行禮。
獲得准許後平安離開,
回到迦毗羅城(Kapila)。
當王子回到城市時,全城居民都來迎接。佛陀用偈頌描述這場景:
96.
"所有市民和鄉民,
象兵、車兵和步兵,
都合掌恭敬前來迎接:
'禮敬您這位難行能行的英雄!'"
國王聽聞王子歸來,親率隨從出城迎接。王子跪拜父王,父王問:「孩子,你怎麼能從那恐怖羅剎手中逃脫?」
王子答:「父王,那不是羅剎,是您的兄長,我的叔父。」並詳述一切經過。他說:「您該親自去探望叔父。」國王立即擊鼓召集群臣,前往仙人處。
仙人告訴國王真相:此人幼時被羅剎掠走,未遭吞食,反被視如己子撫養成人,兩人實為至親。
國王說:「兄長,請你登基為王吧。」對方回答:「不必了,大王。」國王又說:「那請住在我的園林裡,我會供養您四事所需。」對方仍拒絕:「我不去,大王。」
國王就在苦行者住處不遠的山中,建造精舍,開鑿大水池,整理田地,帶來五百戶人家形成大村落,讓苦行者們可以托缽。這個村落後來被稱為「小甘味村」(cūḷakammāsadammanigamo)。而菩薩馴服食人魔的地方,則被稱為「大甘味村」(mahākammāsadammanigamo)。
世尊講完此法後,說明真諦。說法畢,供養雙親的比丘證得初果。
世尊作出本生身分對應揭示:
「那時的父王與母后,今為王族的眷屬;
仙人即是舍利弗,
羅剎子即是央掘魔羅(Angulimala);
妹妹是優波羅婆娜(Uppalavanna),
首席王后是羅睺羅之母,
王子阿利納薩圖都是我。」
514 chaddantajātakaṃ 六牙本生經(比丘尼又笑又哭的故事)
翻譯:Tommie
『大眼無雙者』等——這是世尊在祇樹給孤獨園時,對一位女沙彌尼所說的故事。
據說,舍衛城有一位出身良家的女子,認清了在家生活的過患,便出家修行。有一天,她與其他比丘尼一同前往聽聞佛陀說法。當時佛陀端坐於一座華麗的法座之上,她觀察到佛陀因無量功德力所成的莊嚴相貌,便心想:「我過去輪迴時,是否曾侍奉過這位大士的雙足?」就在那一刻,她回想起過去世的記憶:「過去我曾為象王六牙象(Chaddanta)的妻子,而那時的象王正是這位菩薩。」想及此事,她心中生起極大的歡喜,情不自禁地笑出聲來。
笑聲過後,她又思及:「世間的妻子多半不善待丈夫,能善待者實在稀少。我當時對他是善意的還是惡意的呢?」於是她再次追憶前世,發現自己曾對那尊高大的六牙象王懷有一點怨恨,並派遣了名為蘇努多羅(Sonuttara)的獵人,用帶毒的箭將他射殺。念及於此,她的悲痛頓生,情緒翻湧,控制不住自己,大聲地抽泣啜泣起來。
世尊見此情景微笑了。眾比丘問道:「尊者,您為何微笑?」世尊回答:「這位年輕的女沙彌尼,在回憶起她過去對我所犯的過錯時,因悲傷而哭泣。」於是世尊說起了過去的故事:
昔日,喜馬拉雅山中有八千頭王象,具神通之力,可飛行於空中,居住在六牙湖(Chaddanta)附近。當時,菩薩轉生為象王之子,是一頭純白色的大象,腳與臉皆紅,長成之後,身高八十八肘,身長一百二十肘,象鼻如銀繩,長五十八肘,象牙周長十五肘,長三十肘,放射六種光芒。他領導著八千頭象,恭敬供養獨覺佛(Pacceka Buddha)。
他有兩位正妃,一名小善賢(Cullasubhadda),一名大善賢(Mahāsabhadda),他們一同居住在金山內的一個十二由旬大的金洞中。六牙湖方圓五十由旬,湖中心十二由旬內水色清澈如寶石,周圍各有一由旬寬的七重水生植物圍繞——白睡蓮、藍蓮花、白紅蓮、紅白睡蓮與白食用蓮。最外圍是一帶混合花種的水草。其外是一片紅稻區,水深及象。再外則是矮灌木叢,盛開著藍、黃、紅、白各色芳香花朵。其外依次為多種豆類、蔓生植物如瓜類、甘蔗林(如檳榔高)、象牙大小的香蕉林、稻田、水罐般大的麵包果林、羅望子樹林、象蘋果樹林、各種森林與竹林。
竹林外圍,是七座環湖群山:小黑山、大黑山、水山、月山、日山、寶山與金山。金山環湖成環,狀似鉢口,內壁呈金色,光芒使湖面宛如初升太陽般閃耀。其他山峰高度分別為六、五、四、三、二、一與半由旬。
湖的東北角,有一株大榕樹,樹幹周長五由旬,高七由旬,四根橫枝各延伸六由旬,上方直枝也長六由旬,總高十三由旬,枝展十二由旬,樹上有八千分枝,盛開繁茂,宛如裸露的寶山。
而湖西側的金山中,正是金洞所在。象王與八千象群,雨季住於金洞中,熱季則於榕樹下避暑。某日,象群告訴象王:「大娑羅林已盛開。」象王便率象群前往嬉戲,他用額上的凸骨撞擊一棵盛開的娑羅樹。
那時,小善賢站在順風處,被乾枝、枯葉與紅蟻落身,感到狼狽;而大善賢則站在逆風處,被花粉、花枝與綠葉灑滿一身。小善賢心生不滿:「他將花與花粉撒在所愛之人身上,卻讓我被紅蟻和枯枝砸中,我記住了!」從此,她心懷怨恨。
另一天,象王率群象至湖中沐浴,兩頭年輕象以香草擦拭象王身體,象王出水後,他們又為兩位皇后沐浴。八千象則戲水採花,裝飾象王如銀神祠,接著再裝飾皇后們。後來有一頭象摘來一朵七莖蓮花獻給象王,象王取花灑粉於額,再將其奉予大善賢。小善賢見狀,再度怨懟:「這樣的蓮花也給她不給我。」
某日,象王以水果與蓮梗等供養五百位獨覺佛,小善賢亦將所得野果供獨覺佛,並發願:「願我死後轉生為摩達國王的王女蘇帕達(Subhadda),適婚之年嫁給迦尸國王,成為其最寵愛的王后,屆時我必定能使他派人殺死六牙象,將放光的象牙帶回給我。」
發願後,她便絕食而死,轉生為摩達王后的女兒,名為蘇帕達。長成後,果然嫁給迦尸國王,並深受寵愛,為萬六妃后之首。她憶起前世,知道願望已成,便計畫報復。她以粗油塗身、穿著污衣,裝病臥床。國王聽說她病重,便親自前往探視,坐在床邊撫慰她,誦道:
97.
美麗的王后啊,你為何憂愁?
為何臉色如此蒼白?
像被揉碎的花環般憔悴,
你的大眼睛失去了光彩。
她回答:
98.
大王啊,我有個強烈的願望,
在夢中出現的渴望。
這願望難以實現,
讓我日夜思念。
國王答:
99.
人間所有的珍寶,
這世上令人歡喜的事物,
我全都擁有,
我只想要滿足你這個心願。
皇后說:「陛下,我的願望難以實現,非口頭能說清楚。請召集國內所有獵人,屆時我再親自說明。」她續誦:
100.
讓獵人們都來吧,
王國內所有的獵手。
我要告訴他們,
我心中渴望的是什麼。
國王遂令遍傳國內三百由旬之地,召集所有獵人。眾獵人攜帶禮品前來,共約六萬人。國王從宮殿向皇后示意並說:
101.
王后啊,這些獵人,
個個技藝高超、經驗豐富。
熟悉森林和野獸,
願為我付出生命。
皇后對他們說:
102.
獵人們都聽著,
聚集在此的各位。
我夢見一頭六牙白象,
需要牠的象牙。
若得不到,我寧願死去。
獵人們驚訝回應:
103.
我們從未見過或聽說,
祖先時代有六牙象。
王后夢見的這頭象,
請告訴我們牠的模樣。
他們又問:
104.
東南西北四方位,
東北等四隅方,
加上上下共十方。
請告訴我們,
六牙象王(nāgarājā)住在哪個方向?
蘇帕達環視獵人,見一人腳大脛粗、膝肋突兀、滿臉鬍鬚、黃牙斑斕、滿身疤痕、面貌醜陋,名為蘇努多羅,發現他過去曾與菩薩有仇。她心想:「他定可成事。」於是請國王允許,帶他登上七層樓的最高處,打開朝北的窗戶,伸手指向北方的喜馬拉雅山,誦出四頌:
105.
往正北方向去,
越過七座高山。
有座金色山(Suvaṇṇapasso)雄偉壯麗,
開滿鮮花,緊那羅(kimpurisa)常出沒。
106.
登上緊那羅(kinnarānaṃ)居住的巖石,
觀察山腳下的情況。
你會看見如雲般龐大的身影,
那是千足榕樹王(nigrodharājaṃ)。
107.
那裡棲息著六牙象王,
全身雪白,威猛難擋。
八千頭戰象守護著牠,
都是長牙速行的猛象。
108.
那些象看見樹根搖動,
連微風吹拂都會發怒。
若發現有人類靠近,
會讓他灰飛煙滅。
蘇努多羅聞之膽寒,回應道:
109.
王宮有許多黃金飾品,
珍珠、寶石、琉璃裝飾。
為何偏要象牙飾品?
是想殺六牙象,
還是要害死這些獵人?
蘇帕達誦道:
110.
獵人啊,我痛苦難耐,
日夜思念無法忘懷。
請為我達成這個心願,
我將賜予五座富庶村莊。
她補充說:「我當初向獨覺佛供果時,便發願誅殺此象,得其牙。今我宿願將成,你莫畏懼,去吧!」蘇努多羅答應後問她象王所在、如何捕象。他誦道:
111.
象王在哪裡棲息?
行走時走哪條路?
象王如何沐浴?
我們該如何找到牠的蹤跡?
蘇帕達誦道:
112.
附近有個美麗池塘,
水清又深,鮮花盛開,
蜂群環繞。
象王就在那裡沐浴。
113.
沐浴後的象王頭戴蓮花環,
全身雪白如白蓮。
歡喜地返回住處,
由最吉祥的大象引路。
蘇努多羅答應說:「我定殺象,取牙獻妳。」皇后欣喜,賞銀千枚,並命工匠打造斧、鏟、鑽、錘、割草刀、鐵杖、鐵椿、三叉叉等器具;又命皮匠製作能裝一桶重物的皮袋、皮繩、象鞋與皮傘等。
七日後,蘇努多羅背起重裝,毫不費力。皇后備齊乾糧與隨從,一一交付,獵人辭別國王與皇后後出發。
他歷經三十由旬無人地,經十八種地形:草原、藥草林、甘蔗林、荊棘林、竹林、泥地、水域、山嶺等。他用鐮刀割草、斧頭伐木、鑽孔爬山、竹梯過林、木板過沼、皮舟涉水、攀繩登山、滑繩飛下,如鳥一般降落。如此翻山越嶺,終抵金崖。
114.
獵人帶著弓箭,
悄悄越過七座高山,
來到雄偉的金色山(Suvaṇṇapasso)。
115.
他登上緊那羅(kinnarānaṃ)居住的巖石,
觀察山腳下的情況。
看見如雲般龐大的身影,
那是八千足榕樹王。
116.
他看見六牙象王,
全身雪白,威猛難擋。
八千頭戰象守護著牠,
都是長牙速行的猛象。
117.
他看見附近的美麗池塘,
水清又深,鮮花盛開,
蜂群環繞。
象王正在那裡沐浴。
118.
觀察象王的行蹤習慣,
掌握牠沐浴的路線。
這殘忍的獵人設下陷阱,
被貪念驅使行動。
119.
他挖了深坑用木板掩蓋,
自己躲藏起來。
當龐大的象王經過時,
這作惡者射出了毒箭。
120.
中箭的象王痛苦哀嚎,
所有大象都發出可怕吼聲。
踩踏草木造成混亂,
向八方奔逃。
121.
當獵人準備給予致命一擊,
象王突然看見比丘的袈裟。
痛苦的象王頓時覺悟,
這是無可指責的阿羅漢標誌。
122.
若人未淨除煩惱,
卻穿著袈裟,
缺乏調伏與真實,
他不配穿這袈裟。
123.
若人已斷除煩惱,
持戒清淨,
具備調伏與真實,
他才真正配穿袈裟。
124.
被毒箭射中的象王,
毫無怨恨地對獵人說:
為什麼要傷害我?
是誰指使你這麼做?
獵人回答:
125.
迦尸國(Kāsissa)王后,
在王宮備受尊敬。
她夢見你後心生貪念,
說需要我的象牙。
126.
我祖先留下許多珍貴象牙,
都在王宮收藏。
這任性的公主知道後,
出於愚痴起了殺心。
象王道:
127.
獵人啊,快起來,
趁我還沒死前,
用鋸子鋸下我的牙。
回去告訴那任性的公主:
"象王已死,這是牠的牙"。
128.
獵人起身拿鋸子,
鋸下象王完美的長牙。
帶著世上無雙的珍寶,
迅速離開。
129.
其他大象因象王遇害而驚恐,
向八方逃散。
沒看見象王的親密夥伴,
又回到象王身邊。
130.
大象們哭泣哀嚎,
將塵土撒在自己頭上。
最後由最吉祥的大象帶領,
返回各自的住處。
131.
獵人帶著象王完美的長牙,
這世上無雙的珍寶,
用金箔包裹邊緣,
前往迦尸城(Kāsipuraṃ)。
他向公主呈上象牙:
"象王已死,這是牠的牙"。
132.
公主看見這前世丈夫的牙,
當場心碎而死。
這愚痴的女子,
就這樣結束生命。
133.
已成佛的大能者,
在眾比丘中微笑。
比丘們請教佛陀:
"佛陀不會無故微笑"。
故事講完後,世尊說道:
134.
你們看見那位年輕比丘尼,
穿著袈裟過出家生活嗎?
她就是當年的公主,
而我正是那頭象王。
135.
帶著象王完美長牙,
這世上無雙的珍寶,
前往迦尸城的獵人,
就是現在的提婆達多(Devadatto)。
136.
這古老的輪迴故事,
歷經長久歲月。
斷除痛苦憂悲,
佛陀自證後講述。
137.
比丘們,那時的我,
正是那頭象王。
請如此記住這個本生故事。
聽聞這次說法後,許多人證得須陀洹等果位。而那位比丘尼後來通過修習觀,證得了阿羅漢果。
515 Sambhavajātaka善生本生經(年幼菩薩智慧超群的故事)
翻譯:Tommie
『此法則⋯⋯』等」──這則故事,是世尊在祇樹給孤獨園時,為了讚歎智慧波羅蜜而說。與本故事有關的因緣,將在《大優昧伽本生》(Maha-ummagga Jātaka JaA.542)中詳細說明。
從前,在俱盧國的因陀鉢多(Indapatta)城,有一位名叫提婆那闍耶·拘羅婆(Dhananjaya Korabya)的國王治理天下。他的國師是一位婆羅門祭司,名為須持羅多(Sucirata),在世俗與出世間法上皆為國王提供諮詢與指導。國王以布施等善行統御國家,奉行正法。
有一天,他心中產生一個關於「奉行真理」的問題。他恭敬迎請須持羅多入座,設禮款待後,便以四首偈語問道:
138.
我正治理著王國,
以善的方式執政。
渴望獲得更大成就,
征服這整個大地。
139.
不以非法手段,
非法行為非我所願。
依法行事才是正途,
這是賢明君主的準則。
140.
現世不受譴責,
來世亦無過失。
在天人之中獲得聲譽,
婆羅門啊,這是我所追求的。
141.
我想實踐利益與正法,
婆羅門啊,請告訴我,
關於利益與正法的道理,
現在就請你解答。
這個問題非常深奧,屬於佛或發願為佛者能解的智慧。只有全知佛或發願求得全知的菩薩才能解答。但須持羅多既非菩薩,自知無法解答,不敢虛妄應對,便坦承自己能力不足,說了一首偈:
142.
除了智者維杜拉(Vidhurā),
無人能解答這個問題。
剎帝利啊,你想知道的
利益與正法的道理。
國王聞言,即對婆羅門說:「那就立刻去找他吧。」為表誠意與急切之情,他又說了一首偈:
143.
去吧,受派遣的使者,
帶著這塊純金,
前往維杜拉(Vidhurassa)的住處。
為求教利益與正法,
將這禮物獻給他。
於是國王賜他一塊價值十萬金幣的金板,讓他書寫答案,並備馬車、軍隊及供品隨行,立即遣他前往。
他從因陀鉢多城出發,並未直奔波羅奈(Benares),而是遍訪全印度的賢者。結果遍尋不著能答者,漸次來到波羅奈。他住下來後,在一天早上前往毘陀羅家中拜訪。當時維杜拉正在家中用早餐。
世尊為說明此事,便誦出第七首偈:
144.
婆羅門跋羅墮闍(Bhāradvājo)立即出發,
來到維杜拉的住處。
看見這位大智者,
獨自在家中。
原來他與維杜拉是舊日好友,同師學藝。二人共進早餐後,須持羅多坐定,維杜拉問他來意,他便道出緣由,並誦出第八首偈:
145.
光榮的拘羅婆(Korabyassa)國王派我來,
優帝提羅(Yudhiṭṭhilo)說:
"請教利益與正法的道理"。
維杜拉啊,請為我們解答。
當時,那位婆羅門心想:「我要贏得大眾的心意。」就像試圖阻擋恆河(Gaṅga)一樣,他開始思考這個問題。但他找不到回答問題的機會。於是,他解釋這個情況,並說了第九首偈頌:
146.
「他們要我阻擋恆河(Gaṅga),婆羅門啊,我做不到。
連阻擋大海洋(Mahāsindhu)都無能為力,
我該如何找到解答的機會?
你問我法和義,我無法向你說明。」
這段的意思是:婆羅門啊,當我面臨「要阻擋大眾紛雜心念之恆河(Gaṅga)」的任務時,我發現自己連阻擋大海洋(Mahāsindhu)都做不到,更何況找到解答的機會?由於我既無法專心,也找不到時機,因此無法回答你關於法和義的提問。
說完這些,他又補充道:「我的兒子比我更有智慧,他能回答你的問題,請去他那裡吧。」接著,他說了第十首偈頌:
147.
「我的兒子名叫善作(Bhadrakāro),
他是我親生的血脈。
婆羅門啊,請去問他,
他會為你解答法和義。」
須持羅多便前往善作之家,正見他與眾人共食早餐。
為說明此事,世尊誦出第十一首偈:
148.
婆羅門跋羅墮闍立即出發,
來到善作的住處。
看見這位大智者,
正坐在家中。
善作熱情迎接他,獻座奉禮。坐定後問其來意,須持羅多便誦第十二首偈:
149.
光榮的拘羅婆國王派我來,
優帝提羅說:
"請教利益與正法的道理"。
善作啊,請告訴我。
善作答:「我正與人妻有染,心亂如麻,不能答你。但我弟山闍耶(Sanjaya)遠勝於我,你可問他。」他並誦兩首偈:
150.
我追蹤一隻蜥蜴,
放棄了獵物而來。
無法回答這個問題,
關於利益與正法的教導。
151.
我有個弟弟叫山闍耶(Sañcayo),
年紀最小但很賢明。
婆羅門啊,請去問他。
須持羅多即赴山闍耶之家,受熱情款待。他說明來意後,世尊為釐清情節,又誦兩首偈:
152.
婆羅門跋羅墮闍立即出發,
來到的山闍耶住處。
看見這位大智者,
正坐在聚會中。
153.
光榮的拘羅婆國王派我來,
優帝提羅說:
"請教利益與正法的道理"。
山闍耶啊,請告訴我。
山闍耶答道:「我亦陷於與人妻的私情,為赴之每日往返恆河兩岸,朝夕如在鬼門關,身心惶亂,不能作答。但我有幼弟善生(Sambhava),年僅七歲,其智慧遠勝我萬倍,你可問他。」
世尊又誦兩首偈以說明情況:
154.
死神『吞噬者』日夜威脅着我,
我無法向你說明,
你問的法和利益。
155.
我有個弟弟叫善生(Sambhavo),
年紀最小但很賢明。
婆羅門啊,請去問他。
婆羅門聽後心想:「這問題在世間真是罕見!恐怕無人能解答。」於是說了兩首偈頌:
156.
「這法實在奇特,
我們無法理解。
父子三人,
雖有智慧卻不通達。
157.
「你們都無法回答,
關於法和利益的提問。
一個年幼的孩子,
又怎能知曉這些?」
山闍耶答道:「請莫小看我弟善生。他雖年幼,卻智慧超群。你若誠心求知,當前往問他。」他接著以諸種譬喻頌揚善生(Sambhava),誦出十二首偈:
158.
婆羅門啊,不要因為他年輕就輕視,
不詢問就妄下判斷。
請先詢問善生(Sambhava),
他會解答利益與正法。
159.
就像無雲夜空的明月,
照耀著滿天星斗。
它的光芒超越群星,
照亮整個世界。
160.
年輕的善生也是如此,
以智慧之光照耀。
不要因他年輕就輕視,
不詢問就妄下判斷。
請先詢問善生,
他會解答利益與正法。
161.
婆羅門啊,就像春季,
在炎熱季節中最美好。
比其他月份更優美,
因樹木開花而絢麗。
162.
年輕的善生也是如此,
以智慧之光照耀。
不要因他年輕就輕視,
不詢問就妄下判斷。
請先詢問生支,
他會解答利益與正法。
163.
婆羅門啊,就像雪山(Himavā),
香醉山(Gandhamādano)般雄偉。
生長各種樹木,
蘊藏珍貴藥草。
光芒照耀四方,
香氣飄散各處。
164.
年輕的善生也是如此,
以智慧之光照耀。
不要因他年輕就輕視,
不詢問就妄下判斷。
請先詢問生支,
他會解答利益與正法。
165.
婆羅門啊,就像熊熊烈火,
帶著光焰與榮耀。
在森林中燃燒,
黑煙滾滾上升。
166.
火神(Ghatāsano)以煙為旗,
具有極大破壞力。
在山頂燃燒時,
展現驚人威力。
167.
年輕的善生也是如此,
以智慧之光照耀。
不要因他年輕就輕視,
不詢問就妄下判斷。
請先詢問生支,
他會解答利益與正法。
168.
從奔跑知道馬的優劣,
從耕作知道牛的價值。
從產奶知道母牛的好壞,
從言談知道智者的深淺。
169.
年輕的善生也是如此,
以智慧之光照耀。
不要因他年輕就輕視,
不詢問就妄下判斷。
請先詢問善生,
他會解答利益與正法。
須持羅多聽完後問:「他在哪裡?」山闍耶便開窗指道:「你看那個金膚童子,正在宅前街上與孩童玩耍,那就是我弟善生。你上前問他吧,他必能如佛般為你解答。」
須持羅多下樓,見善生正袒衣露肩、雙手捧土而玩。
世尊又誦一偈來敘述:
170.
婆羅門跋羅墮闍立即出發,
來到善生的住處。
看見這位大智者,
正在城外玩耍。
善生見須持羅多立於面前,問道:「朋友,你來此有何貴幹?」婆羅門答:「我遍遊印度,無人能答我之問,今來求你。」善生心想:「此一問題,傳言無人能解,竟來問我。我的智慧夠老成了。」一念慚愧,便放下手中泥土,理衣端坐,說:
「婆羅門啊,儘管問吧,我將如佛一般為你解說。」
婆羅門便誦偈提問:
171.
光榮的拘羅婆國王派我來,
優帝提羅說:
"請教利益與正法的道理"。
善生啊,請告訴我。
善生即如滿月現於空中,了知其意。他說:「你聽著!」並誦出解答之偈:
172.
我會如實告訴你,
盡我所知地回答。
國王自己會判斷,
這些教導是否有用。
他立於街頭,聲如蜜音,講述真理,音聲傳至波羅奈四方十二由旬。波羅奈國王、諸大臣及各方人民悉皆聞聲而來。
在眾人面前,善生童子如月出空中,宣說「奉行真理」之法。以下諸偈即是其開示:
向提婆那闍耶王傳達我語:
173.
須持羅多,當國王提起時,你要指出‘今天明天’
不要讓國王停止,當優帝提羅的利益生起時
意思是:Sucirata,如果你們的國王問:「今日我們是否該布施、持戒、行布薩?」你應當回答:「大王啊,今日切勿殺生、縱欲、飲酒,善行不要留待明日再做。」即使大臣如此建議,優帝陀羅(Yudhiṭṭhilo)王該聽從,應把握當下善念,不讓它退失,立即行善。這便是你該教導他的。
大士(指佛陀)透過此偈,同時教導:
「今日就該精進,誰知明日是否會死?」(《中部》3.272)
「不放逸是不死之道,放逸是死亡之路。」(《法句經》21)
174.
「須持羅多啊,當被國王詢問時,應當只向內指出,
莫讓他走上邪道,如愚昧無知者一般。
注釋:婆羅門啊,愚癡無知的凡夫會陷入六十二種邪見。你應勸國王遠離此道,只行十善業之正道。
175.
不要讓自己被征服,不要實行非法
不適當的地方不要讓他前往,沒有利益的事情不要從事
注釋:
莫讓此生善趣之身因惡業而墮入惡道。「非法(adhamma)」指三種惡行(身、口、意),莫行此事。「莫涉足邪見之流(atitthe nappatāreyya)」指莫陷入六十二種邪見。「莫執著於無益之事(anatthe na yuto siyā)」指莫與無意義之事糾纏。婆羅門啊,若國王願聽「法供養之問」,你應如此教導他。
176.
若剎帝利(Khattiyo)懂得實踐這些道理,
他將如月輪漸盈,日漸壯大。
177.
他將為親族所愛,在朋友中閃耀,
智者命終之後,必生天界
善生童子如明月現空,解答婆羅門之問,宛如佛陀講經。群眾轟然喝采,拍掌歡呼,衣物飛舞,響指不絕。他們紛紛脫下手上珍寶投入空中,所擲財寶總值達一千萬。波羅奈王歡喜非常,對善生大加禮敬。
須持羅多以黃金千兩為謝禮,並將所答之語以朱砂書於金板上,帶回因陀鉢多城,向國王報告真理之答。國王依正法行治政務,命終得生天界。
世尊說法完畢,總結道:
「不僅今世,過去世時,我亦擅於應對難問。」
然後說出本生諸角色的前身:
「當時的提婆那闍耶王即是阿難,
須持羅多是阿那律,
毘陀羅是迦葉,
善作是目犍連,
山闍耶是舍利弗,
而我,則是那位智者善生。」
516 Mahakapijātaka大猴本生經(提婆達多前世忘恩負義的故事)
翻譯:Tommie
「迦尸國王」等——這個故事,是世尊住在竹林精舍時,針對提婆達多投擲石頭的事件而說的。當時諸位比丘譴責提婆達多先是買通弓箭手射殺佛陀,之後又親自擲石加害,世尊便說:「不僅是現在,以前提婆達多也曾朝我擲石。」於是講述一段過去的故事。
從前,波羅奈由梵摩達王(Brahmadatta)統治時,迦尸國一個村子的婆羅門農夫,在耕田後解開牛軛,改用鐵鍬作業。他的牛隻走到樹叢間吃葉子,不知不覺逃入森林。這名農夫發現天色已晚,便放下鐵鍬去找牛,但未能找到。他心急如焚,一路在森林中尋牛,最後迷路走入喜馬拉雅山區。這樣又餓又渴地遊蕩七日後,他看見一棵tinduka樹,便爬上去想吃果腹。不料一失足從樹上跌落,墜入六十肘深的地裂深谷,如同地獄般,困在裡面十日。
當時,菩薩轉生為猴子,正在吃野果時發現了這個人。他先用石頭試練,再將他救上來。但那人竟在猴子睡覺時,用石頭砸破牠的頭。菩薩一醒即明白所發生之事,立刻跳到樹上說道:「喂,先生,你是走地上的人,我會從樹上為你指路,然後離開。」他指引那人走出森林,自己則回到山林之中。
那人因辜負大善知識的救命之恩,得了癩病,現世便如餓鬼一般,受盡痛苦。七年之間,他滿身瘡癬、痛苦萬分,在流浪中走到波羅奈的彌伽支羅(Migacira)園,鋪上蕉葉躺臥在園內,神智錯亂、哀苦不堪。
正巧波羅奈國王來園中遊覽,看到這個可憐人後問:「你是誰?為何受此苦報?」那人便向國王娓娓道來整個經過。
世尊為了說明此事,便誦出以下偈頌:
178.
在波羅奈(Bārāṇasī)有一位國王,他是迦尸(Kāsī)國的統治者。這位被大臣和朋友圍繞的國王,前往了米迦吉羅(Migājina)森林。
179.
在那裡,他看見一位皮膚蒼白、佈滿斑點的婆羅門。那人像被折斷的柯維拉羅(Koviḷāra)樹枝一樣瘦弱,青筋暴起。
國王見狀大驚問:
180.
見到這位陷入困境的可憐人,充滿慈悲的國王問道:"你是哪一類夜叉(Yakkha)?"
181.
"你的手腳蒼白,頭更白,身體呈現黃褐色,全身佈滿斑點。"
182.
"你的背部凹凸不平,像螺旋貝殼,四肢如黑色樹枝。我從未見過這樣的人。"
183.
"你雙腳顫抖、飢餓消瘦、青筋暴露,寒冷而身體發燙。你從哪裡來?要往哪裡去?"
184.
"你相貌醜陋、身形矮小、面容可怕。即使是生你的母親,也不會想看見你。"
185.
"你過去做了什麼惡業?傷害了誰?犯了什麼罪導致現在受苦?"
癩人回答:
186.
"我將如實告訴你,智者都讚揚在這世間說真話的人。"
187.
"我獨自在森林尋找牛群時迷路了,走進這片荒蕪、充滿大象的森林。"
188.
"這片野獸出沒的叢林中,我徘徊了七天,飢渴交加。"
189.
"我看見一棵結滿果實的丁杜卡(Tinduka)樹,飢餓難耐時爬上去。"
190.
"我吃了風吹落的果實,覺得很美味。沒吃飽又爬上樹,想坐在那裡。"
191.
"剛吃了一個果實,正要摘第二個時,樹枝像被斧頭砍斷一樣折斷了。"
192.
"我和樹枝一起墜落,頭朝下掉進無依無靠的險峻山崖。"
193.
"因為水深緩衝墜勢保性命,我孤身苦在那裡絕望地躺了十天。"
194.
"這時來了一隻山居的貢安古羅(Gonaṅgula)猴子,在樹枝間跳躍覓食。"
195.
"看見我蒼白消瘦,牠對我產生憐憫,問:'你是誰?為何如此痛苦?'"
196.
"無論你是人是非人,請告訴我。"我合掌說道。
197.
"我是遭遇不幸的人類,無處可去。祝你安好,請做我的庇護。"
198.
"猴子鄭重承諾後,在山上尋找,找到合適的石頭對我說:"
199.
"來,爬上我的背,用手抱住我的脖子。我會用力把你從山崖拯救上來。"
200.
"聽完這隻尊貴猴王的話,我爬上牠的背,用手臂抱住脖子。"
201.
"這隻強壯有力的猴子艱難地將我從山崖救上來。"
202.
"平靜地救我上來後,猴子說:'請保護我一會兒,我要小睡片刻。'"
203.
"獅子、老虎、豹子和熊可能會傷害熟睡的我,請你看到時阻止牠們。"
204.
"猴子這樣請求保護後小睡。這時我產生邪惡念頭:"
205.
"人類會吃猴子,就像吃其他森林動物。我何不殺了牠充飢?"
206.
"帶著肉乾糧,我就能穿越荒野,這將是我的旅途食物。"
207.
"我拿起石頭砸向牠的頭頂,但因虛弱無力,打擊很輕。"
208.
"猴子驚醒,渾身是血,牠雙眼充滿淚水(assupuṇṇehi nettehi),一邊哭泣(rodanto)一邊望著我(maṃ udikkhati)
209.
"尊者啊,別這樣做!你怎能如此?你本該長壽,更應阻止他人才對!。"
210.
"哎呀!我費力把你從險峻懸崖救上來,你卻恩將仇報。"
211.
「你以為已將我送進陰間(ānīto paralokāva),認定我必死無疑(dubbheyyaṃ maṃ amaññatha)。」
「出於惡法(taṃ tena pāpadhammena),他用邪惡心思(pāpaṃ pāpena cintitaṃ)作惡!」
212.
「墮落者啊(adhammaṭṭha),但願你不會嚐到這般劇痛(mā heva tvaṃ vedanaṃ kaṭukaṃ phusi)!」
「但願你的惡業(mā heva pāpakammaṃ taṃ),不會像竹子開花般迅速結果(phalaṃ veḷuṃva taṃ vadhi)!」
213.
"對你這種邪惡無自制力的人沒有信任。走吧,別離我太近。"
214.
「你已從猛獸爪下逃脫(muttosi hatthā vāḷānaṃ),如今抵達人類境地(pattosi mānusiṃ padaṃ)。」
「墮落者啊(adhammaṭṭha),這條路隨你自在離去(esa maggo tena gaccha yathāsukhaṃ)!」
215.
"說完這些,這隻山居猴子洗掉頭上血跡,擦乾眼淚回到山上。"
216.
我(sohaṃ)因他的詛咒(tenābhisattosmi),被灼熱折磨(pariḷāhena aṭṭito)。
身體如火焚燒(ḍayhamānena gattena),只得爬向水邊(vāriṃ pātuṃ upāgamiṃ)。
217.
像被烈火炙烤(agginā viya santatto),血池(rahado)浸染全身(ruhiramakkhito)。
我整個人(sabbo me)如同腐肉膿血堆(pubbalohitasaṅkāso samapajjatha)。
218.
身上血水落下(yāvanto udabindūni kāyasmiṃ nipatiṃsu me),
長出如葫蘆般大的膿瘡(addhabeluvasādisā)。
219.
膿血(pubbalohitā)從潰爛處(kuṇapā)噴湧(pabhinnā pagghariṃsu me)。
無論走到哪裡(yena yeneva gacchāmi),村莊或城鎮(gāmesu nigamesu ca)——
220.
男女(itthiyo purisā ca)都持棍驅趕我(daṇḍahatthā nivārenti maṃ)。
因腐臭瀰漫(okkitā pūtigandhena),喊著『別靠近我們(māssu orena āgamā)!』
221.
"這樣的痛苦我已承受七年,這是我自己過去惡業的果報。"
222.
"在場的各位請聽我說:不要背叛朋友,背叛朋友是極惡之事。"
223.
"背叛朋友者會得痲瘋病,死後必墮地獄。"
就在他對國王訴說的當下,大地裂開,那人瞬間墜入地中,轉生地獄。國王見狀,驚駭離開園林,回到王城。
世尊說完這番話後,總結道:「不僅是現在,過去提婆達多也曾擲石害我。」並說出本生身份:「當時那忘恩負義者即是提婆達多,而那隻猴王,就是我。」
517 dakarakkhasajātakaṃ 大水鬼本生經
JaA.542
518 tesakuṇajātaka白龍王本生經(提婆達多前世今生說謊背叛朋友而墮落地獄的故事)
翻譯:Tommie
『那個口無遮攔的人……』等等」——這則故事是佛陀住在祇樹給孤獨園時所說,談論提婆達多說謊,以及他如何被地裂吞沒的事。當時提婆達多正在被比丘們責備,佛陀說:「不只是現在,諸位比丘,過去提婆達多也曾說謊,被大地吞噬。」於是佛陀講了一則過去的故事:
從前,波羅奈(Benares)有位名叫波羅奈王(Brahmadatta)的國王。當時有五百名商人出海航行,第七天,船已遠離陸地,卻在大海中遇難,全數葬身魚腹,只剩下一人倖存。他靠著風力漂流至卡林比耶港(Karambiya),上岸後赤裸無依,只能四處乞討。當地人見他這副模樣,以為他是一位對世無所求、安貧樂道的苦行者,於是好心款待他。他說自己已有足夠的生活資源,連衣物都不接受。人們認為他極具克己精神,更加尊敬他,甚至為他建了一座茅舍供他居住,大家便稱他為「卡林比耶苦行者」。
他在當地聲望日隆,備受禮遇,就連龍王與金翅鳥王都前來拜訪。他們互相敬重,常來看望他。龍王名叫般達羅迦(Pandaraka)。
某天,金翅鳥王拜訪苦行者,禮敬後坐在一旁說:「尊者,我族人在捕龍時損失慘重,許多同族都死了。我們不懂正確的捕蛇方法,據說其中有個秘密,也許你能從龍族那裡套出來。」苦行者回答:「好吧。」
金翅鳥王走後,龍王照常來訪。苦行者向他行禮並問:「龍王啊,金翅鳥說他們在捕你們時會死傷無數。你們是怎麼抵抗牠們的呢?可以告訴我嗎?」蛇王說:「尊者,這是我們的秘密,若我洩露了,就會害死整個族群。」苦行者再三保證自己不會說出去:「我只是出於個人好奇,不會告訴任何人。你可以放心。」龍王猶豫了幾天,最後在第三天答應透露這個秘密。他讓苦行者發誓保密,才說道:
「我們會吞下大石頭讓身體變重,然後躺在地上張口露牙,等金翅鳥飛來。牠們總是從我們頭部抓起,試圖帶走我們,但因為我們太重,牠們最終筋疲力盡、力竭而死。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能殺死這麼多金翅鳥。如果牠們從尾部抓起,把我們倒吊,我們就會吐出吞下的石頭,變得很輕,牠們就能輕易抓走我們了。」
隔天,金翅鳥王來訪。苦行者把蛇王的秘密一五一十地告訴了他。金翅鳥王聽後說:「龍王真是愚蠢,不該把會害死自己族人的祕密說出去。今天我就要捉住他。」於是他振翅生風,飛去抓龍王。
他用爪子抓住龍王的尾巴,將他倒吊。龍王因而將吞下的石頭吐了出來,金翅鳥王便輕鬆地將他帶到空中。般達羅迦被倒吊在空中,痛苦哀號地吟誦道:
258.
他散播不該說的話,洩露未受保護的祕密語,缺乏自制且不謹慎。
恐懼會追隨這種愚昧之人,就像金翅鳥(Supaṇṇa)追捕般達羅迦(Paṇḍaraka)一樣。
259.
如果有人因愚痴而笑著說出應該保守的祕密語,
這個被破壞的秘密語會迅速帶來恐懼,如同金翅鳥追捕般達羅迦。
260.
僅是表面上的朋友,不配知曉深奧的意義與秘密。
即使是親密的朋友,若未覺悟或雖覺悟卻沒有利益(anatthavā),也不應告知
261.
我曾信任一個無衣修行者(Acela),認為他是真正的沙門(Samaṇa)和修心者。
我向他透露了祕密,如今可憐地哭泣。
262.
我向他說了最神聖的祕密,無法控制自己的言語。
因此恐懼降臨於我,如今可憐地哭泣。
263.
如果有人以為對方是好友,向品行惡劣者說出祕密,
無論出於憎惡、恐懼或貪愛,這無疑是個愚蠢的人。
264.
隱藏真意(tirokkhavāco)混入人群(asataṃ paviṭṭho),在集會中洩露他人私語者
人們說他像毒蛇般危險,應當遠離這樣的人。
265.
"捨棄美食、飲料、迦屍綢(kāsika)、檀香(candana),
拋下心儀的女子、花環與香料;金翅鳥(supaṇṇa)啊!我現在遠離一切欲望,如同(之前)逃離蛇口那樣(pāṇūpagatāva)!
般達羅迦在空中倒吊,吟唱了八首哀歌。金翅鳥王聽見後譴責他說:「你既然已經將秘密透露給那苦行者,現在還悲嘆什麼?」並詠道:
266.
266.
「在這世上,誰會譴責我們三者(指龍王、沙門、金翅鳥)?
生命之主(pāṇabhū)啊!龍王(nāgarāja)!
是那位沙門(samaṇo)?金翅鳥(supaṇṇo)?還是你自己?
般達羅迦(paṇḍaraka)啊!你為何被抓?」
龍王答道:
267.
我以為他是真正的沙門,心中喜愛這位修心者。
我向他透露了祕密,如今可憐的我只能哭泣。
金翅鳥王接著說了四首偈語:
268.
「世上沒有不死(amaro)的生命,
但智慧(paññāvidhā)確實存在且不可輕蔑。
憑真實(saccena)、法(dhammena)、堅忍(dhitiyā)與自制(damena),
人能達成難得的成就——你卻責備他人,該責備自己!」
269.
父母是至親(paramā bandhavā),
再無第三人如此慈愛(anukampaka)。
但連對他們也不該透露最高秘密(guyhaṃ paramaṃ),
慎防機密(mantassa bhedaṃ)洩露!
270.
無論是母親、父親、姐妹、兄弟,或是支持自己的朋友,
對他們也不該說出最高祕密,要警惕洩露秘密語的危險。
271.
即使是可愛的妻子——年輕、言談動人,
擁有子女、榮譽,受親族圍繞,對她也不該說出最高祕密。
接著還有數首偈語:
272.
不該揭露祕密,要像守護寶藏般保護它。
對智者而言,公開祕密絕非好事。
273.
智者不向女人(thiyā)、敵人(amittassa)透露秘密,
也不輕信受物質利益(āmisena)驅使或虛偽友善(hadayattheno)之人
274.
若有人向未覺悟者揭示祕密,
他將因恐懼洩密(mantabhedabhayā)而淪為奴隸(dāsabhūto)
275.
知道秘密(mantinaṃ)的人越多,
你的憂懼(ubbegā)就越深——故絕不可洩密!
276.
白天談秘密須遠離人群(vivicca),
夜晚莫長談(nātivelaṃ),因竊聽者(upassutikā)無處不在。
秘密一旦出口,轉眼就會敗露(upeti bhedan)!
龍王(paṇḍaraka)總結教訓:
277.
「如堅固鐵城(āyasaṃ nagaraṃ)無門無隙,
環繞三重壕溝(samantakhātāparikhā)——
我的秘密本該如此嚴守,
如今卻因疏忽而失守!」
278.
「嚴守秘密(avikiṇṇavācā),雙舌者之龍堅定(daḷhā)於自己的利益(sadatthesu),
遠離敵人,如同眾生畏懼毒蛇(āsīvisā)!」
當金翅鳥王說完這些真理後,龍王般達羅迦說道:
當金翅鳥(supaṇṇo)說完這些法義後,白蛇(paṇḍarako)問道:
279.
「有人捨棄家庭(hitvā gharaṃ)成為裸體苦行者(acelo),
赤裸(naggo)、剃髮(muṇḍo)只為乞食(ghāsahetu)而遊走。
若向這樣的人揭露秘密(guyhamatthaṃ),
我們是否已背離(apaggatāmhā)真正的利益(atthā)與法(dhammā)?」
280.
「金翅鳥王(supaṇṇarāja)啊!
究竟該如何行事(kathaṃkaro)才能成為真正的沙門(samaṇo)?
需具備何種戒行(kiṃsīlo)?遵守何種禁戒(vatena)?
捨棄執著(mamāyitāni)而過出家生活者,
該如何修行(kathaṃkaro)才能到達天界(saggamupeti ṭhānan)?
金翅鳥王回答:
281.
「具備羞恥心(hiriyā)、忍耐力(titikkhāya)與自制(damena),
不發怒(akkodhano)、不挑撥離間(pesuṇiyaṃ pahāya),
捨棄執著(mamāyitāni)而行沙門(samaṇo)之道者,
如此修行必達天界(saggamupeti ṭhānan)。」
般達羅迦聽聞後,向金翅鳥王懇求饒命,並詠道:
282.
「如同母親擁抱幼子(taruṇaṃ tanujjaṃ),
以全身(sabbagattaṃ)觸碰愛撫(samphassatā phareti),
金翅鳥王(dijinda)啊!請你也如此顯現慈悲,
如母護子般憐憫我吧!
金翅鳥王遂饒他一命,並說:
283.
「好吧!雙舌者(dujivha),今日我釋放你,
因你已成為我的『三種兒子』之一——
學生(antevāsī)、養子(dinnako)或親生子(atrajo),
從今起,你當安樂(rajjassu)如我子!
說完後,他從空中降落,把蛇王放回地面・
佛陀為了讓比丘們更明白此事,又說兩首偈語:
284.
金翅鳥聽完這番話,落地釋放了雙舌者:
「今日你已超越一切恐懼,在我的保護下,水陸皆安。」
285.
如良醫治病人,如清涼湖解渴,
如寒冬中的屋舍,我成為你的庇護所。
他說完後便讓龍王離去・龍王消失在龍族的住處・金翅鳥王回到
自己的住處,心想:「我放了般達羅迦,現在該試探他對我是否真誠・」於
是他飛往那伽的住處,再次振翅生風。
龍王見他到來,以為他又來捉自己,便吞下石頭與沙土,使自己變重,將尾
巴藏在身下,昂首豎起,擺出進攻姿勢・
金翅鳥王見此,詠道:
286.
與卵生、胎生的敵人立約後,
你鬆開毒牙睡了,恐懼從何而來?
龍王答以三首偈語:
287.
對敵人(amittasmiṃ)立約後仍不可輕信,
對朋友(mittasmimpi)也須保持警覺(na vissase)。
看似安全處(abhayā)突生的恐懼(bhayamuppannaṃ),
連根(mūlāni)都能斬斷(kantati)!
288.
我怎敢信任你?我們曾有爭鬥(kalaho kato)。
智者當恆常謹慎(niccayattena ṭhātabbaṃ),
不因表象(disabbhi)而鬆懈(na rajjati)
289.
要讓別人對你產生信任(vissāsaye),但你自己卻不能輕易信任別人(na ca taṃ vissayeyya);
要表現得毫無戒心(asaṅkito),但實際上必須保持警惕(saṅkito ca bhaveyya)。
智者(viññū)應當這樣努力(parakkameyya),
讓外人(paro)無論如何都無法看透你的真實情況(bhāvaṃ na jaññā)
雨人對話後,便和解言歡,共同前往苦行者的茅舎。
佛陀說:
290.
這兩位具天神般容貌(devavaṇṇā)、細膩身形(sukhumālarūpā)的存在,
同樣莊嚴(samā)、光輝純淨(sujayā),如同兩座福德蘊(puññakhandhā),
一起接近那位裸體苦行者(karampiyaṃ acelaṃ),
如同兩匹並駕齊驅的馬(assavāhāva),又像兩條交纏的龍(nāgā)般親密無間
到達後,金翅鳥王(supaṇṇarājā)心想:「這龍王(nāgarājā)不會讓裸體苦行者活命,我不該禮拜這種惡人。」於是留在門外,只讓白蛇獨自進去。對此,導師補充另一偈:
291.
「於是般達羅迦(paṇḍarako)親自走近裸體苦行者(acelaṃ),
說道:『我如今已從一切恐懼中解脫(sabbabhayātivatto),
顯然(na hi nūna),我們從未真正討你歡心(tuyhaṃ manaso piyamhā)。』」
(註解:
「從未討你歡心(piyamhāti)」是諷刺語氣,暗示:「我們這種持戒者,在你這裸體妄語者(dussīlanaggabhoggamusāvādi)眼中自然不受歡迎。」)
裸體苦行者聽後回應:
292.
「金翅鳥王(supaṇṇarājā)確實曾是我最愛,
但般達羅迦(paṇḍarakena)啊,你無疑更得我心。
我是因貪欲(rāgarattova)明知故犯(sampajāno),
絕非出於無知(na mohā)才作此惡業(pāpakammaṃ)
龍王聽了,怒道:
293.
「對徹見今生來世(imaṃ parañca lokaṃ)的修行者而言,
根本不存在愛憎(piyaṃ appiyaṃ)之分。
而你這偽裝者(byañjanena)卻披著修行外衣,
無戒(asaññato)妄行,欺騙世人(lokaṃ vañcento)!」
294.
「你假扮聖者(ariyāvakāsosi),實為卑劣之徒(anariyovāsi),
表面持戒(saññatasannikāso),內裡放縱(asaññato)。
你是黑暗所生(kaṇhābhijātikosi),具備惡人本質(anariyarūpo),
多行不義(pāpaṃ bahuṃ duccaritaṃ acārī)!。」
他詠道:
295.
「你背叛無辜者(aduṭṭhassa dubbhi),
既是叛徒(dubbhī)又是挑撥者(pisuṇo)。
以此真實語(saccavajjena),
願你頭顱七分(muddhā te phalatu sattadhā)!。」
話一說完,他當場就在龍王眼前,頭被裂為七塊,地面裂開,他直墜地底。那苦行者墮入無間地獄(Avīci)。
金翅鳥王與龍王各自返回住處。
佛陀最後說道:
293.
「因此千萬別背叛朋友(mittānaṃ na dubbhitabbaṃ),
沒有比叛友(mittadubbhā)更重的罪業。
這中毒(āsittasatto)的惡人墜入地獄(pathabyā),
如同被天帝(indassa)之言擊潰的偽善者(saṃvaro hato)。」
說完這段故事後,佛陀作結:「不僅今日如此,當年提婆達多也曾說謊,結果被地裂吞沒。」並闡明本生身份:
「那時的苦行者就是提婆達多,龍王是舍利弗(Sāriputta),而金翅鳥王,就是我自己。」
519 Sambulajātaka三布拉本生經(茉莉皇后前世今生皆為賢妻的故事)
翻譯:Tommie
「被困於此⋯⋯」等句。這個故事是世尊在祇樹給孤獨園時,關於茉莉王后所說。故事開頭在《酸米粥本生》(Kummasapinda Jātaka JaA.415)中已有詳細描述。話說她當天供養如來三份酸米粥,因這功德立刻被立為正宮王后。她既擁有忠誠的僕人,又具備五種女性的天賦魅力,智慧充足,並成為佛陀的弟子,展現出一心一意奉侍丈夫的美德。她的賢淑忠貞聲名遠播整座城市。
有一天,大眾在法堂議論起茉莉王后是位忠貞的賢妻。世尊進入後詢問比丘們正在討論什麼,聽後便說:「不僅現在,她在過去生中也是一位賢妻。」說罷,他便講述起過去的故事。
從前,迦尸國有一位名叫波羅奈王的國王,他的兒子名叫薩提仙那(Sotthisena)。當王子長大成人後,國王立他為太子。他的正宮名叫三布羅(Sambula),容貌極為美麗,身上的光芒宛如風中燈火般閃耀動人。
後來,薩提仙那王子患上了癩病,群醫束手無策。當潰爛流膿時,他變得極為可憎,心中絕望地說:「這王位對我還有什麼用?我不如孤身一人死在荒野中吧!」他吩咐人轉告國王後,便離開宮殿前往森林。
三布羅雖多次被勸退,但堅決不肯回頭,說:「我願意在森林中照顧您,我的夫君。」於是與他一同離開城市。進入森林後,他搭起一座以樹葉築成的小屋,選擇了一處樹蔭濃密、水源充足、果實豐富的地方定居。
那麼這位王后如何照顧他呢?她每天清晨早起,打掃屋子,準備飲用水,供奉牙籤與漱口水。當王子潔淨口腔後,她調製草藥為他塗抹潰瘍,並餵他吃甜美的野果。待他漱口洗手後,她合掌對他說:「老公,要保重啊。」
之後,她提著籃子、鋤頭與鐮刀進入森林採集野果,收集好後放在一旁,再用水壺取水,並用藥粉與黏土為王子沐浴。餐後,她端來香水自己稍食果實,然後鋪好床榻,替他洗腳、清理頭背雙足,最後才自己上床與他共枕。她就是這樣每日無怨無悔地照顧丈夫。
某天,她在林中採果時發現一個山洞。她放下頭上的籃子,走到山洞邊緣,準備沐浴。她先用黃染塗滿全身,再入水清洗,之後換上樹皮衣,站立在池邊,整個森林都被她身上發出的光芒照亮。
這時,有一位夜叉正在覓食,見到她後被她迷住,於是吟詩兩首表達愛慕:
297.
當山崖被劈開時,你獨自站在峽谷中(girikandarāyaṃ),身形挺拔(saṃhitūru)。
我雙手合十向你詢問,請告訴我你的名字和親族(bandhave)。
298.
你照亮了這美麗的森林,連獅虎(sīhabyaggha)也在此棲息。
美麗的女子啊,你是誰?又屬於誰?
我向你致敬(abhivādemi),我是dānava神,向你問好。
她聽後回答三首偈:
299.
憍薩羅王(kāsirāja)之子,名為索提西那(sotthisena)。
我是他的妻子三布羅(sambulā),dānava神啊,請明白這一點。
尊者,我向您致敬,桑布拉向您問好。
300.
尊者(bhaddante),韋提哈之子(vedehaputta)病弱地住在森林裡。
我獨自照顧這被病痛折磨的人。
301.
我在森林採集蜂蜜、獸肉(madhumaṃsa)和鹿的內臟(migābila)。
當我帶回食物時,那的確成為了他的保護物
接著,夜叉與她互相輪流說偈:
夜叉:
302.
你為何要照顧這病弱的王子?
三布羅啊,若你侍奉我,我將成為你的丈夫。
三布羅:
303.
我因悲傷憔悴(sokaṭṭāya),容貌盡失。
尊者啊,去找比我更美麗的女子吧。
夜叉:
304.
來吧!登上這座山,我有四百妻子(catussatā)。
你將成為她們之首,滿足一切慾望。
305.
你如星辰般閃耀(tārakavaṇṇābhe),凡心中所願,
我皆能滿足。今日就與我共歡樂吧!
306.
若不願成為我的王后,桑布拉啊,
你將淪為我的早餐,成為食物!
307.
那個頭戴七綹髮辮的殘暴獵人(sattajaṭo luddo),名叫卡拉羅(kaḷāro),是個食人魔(purisādako)。
他在森林中抓住毫無依靠的三布羅(sambula),捉住了她的手臂。」
308.
她被食人魔(pisācena)控制,被那貪婪血肉的殘暴者(luddena āmisacakkhunā)盯上。
三布羅(sā)落入敵手,只能為自己悲嘆。
309.
「被羅剎(rakkhaso)吃掉,對我而言不算真正的痛苦;
真正令我痛苦的,是想到我的夫君(ayyaputtassa)會因此心碎。」
310.
難道諸神(devā)不存?護世者(lokapālā)何在?
對這些肆意妄為、毫無節制的惡徒,竟無人來阻止嗎?
這時,因為三布羅貞潔的德行,天帝釋的座位震動,黃金寶座發熱。帝釋天因觀察得知緣由,手持金剛杵即刻趕來,站在夜叉上方朗聲誦偈:
311.
此女(itthī)尊貴非凡(pavarā),聲名顯赫(yasassinī),
寂靜(santā)如熄滅的火焰(aggirivuggatejā),智慧成就。
羅剎(rakkhasā),若你敢吞食這少女(kaññaṃ),
你的頭顱將裂為七片(muddhā sattadhā phaleyya)!
莫逼迫她——放開這貞潔者(patibbatāyā)!
夜叉聽後放開了三布羅。帝釋天想:「這夜叉還會再犯。」便以天界鎖鏈將他綁住,丟到第三座遠山,免得他重返原地。接著,他鼓勵三布羅一番,便返回天界。
三布羅等到日落,藉著月光走回草庵。為說明此事,世尊誦出八首偈語:
312.
她(sā)終於逃離食人魔(purisādakā)的魔掌,
來到隱士的居所(assama),
像一隻鳥兒回到草編的巢(nīḷaṃ paḷinaṃ sakuṇīva),
又像母牛回到空無一犢的牛欄(gatasiṅgaṃva ālayaṃ)。
313.
那位聲名顯赫的公主(rājaputtī yasassinī),
三布拉(sambulā)在林中尋不見她的依靠(nāthaṃ apassantī),
因悲傷而雙眼模糊(utumattakkhā),
在那裡哀泣(paridevesi)。
314.
「我禮敬沙門(samaṇe)與婆羅門(brāhmaṇe),
那些德行圓滿的聖者(sampannacaraṇe ise)。
尋不見王子(rājaputtaṃ apassantī)的我,
如今向你們尋求庇護(tumhaṃmhi saraṇaṃ gatā)。」
315.
「我禮敬獅子(sīhe)與老虎(byagghe),
以及林中其他野獸(vane migā)。
尋不見王子的我,
如今向你們尋求庇護。」
316.
「我禮敬青草(tiṇā)、藤蔓(latāni)、山丘(pabbatāni)與森林(vanāni)。
尋不見王子的我,
如今向你們尋求庇護。」
317.
「我禮敬藍蓮花(indīvarīsāmaṃ),
禮敬繁星點綴的夜空(nakkhattamāliniṃ)。
尋不見王子的我,
如今向你們尋求庇護。」
318.
「我禮敬聖河恆河(bhāgīrathiṃ gaṅgaṃ),
那匯聚百川的河流(savantīnaṃ paṭiggahaṃ)。
尋不見王子的我,
如今向你們尋求庇護。」
319.
「我禮敬群山之王(pabbatarājaseṭṭhaṃ),
禮敬積雪皚皚的喜馬拉雅山(himavantaṃ siluccayaṃ)。
尋不見王子的我,
如今向你們尋求庇護。」
當時,薩提仙那聽她這樣悲泣,心想:「她哭得這麼厲害,但我不知道她的真實情況。如果她是因為對我的愛才這樣,她的心可能會碎,我還是先安慰她吧。」於是走到草屋門口坐下。三布羅哭著走來,向他頂禮說:「我夫君,你剛剛去了哪裡?」薩提仙那說:「你平日從不這麼晚才來,今天怎麼耽擱了?」並吟出一偈:
320.
聲名顯赫的公主(rājaputti yasassini),
今日為何遲歸?
是誰讓你留步?
難道有人比我更得你心?
三布羅答道:「我在林中採果返途中遇到夜叉,他愛慕我,拉住我說:『不聽話我就吃掉妳。』那時我為你哀傷,便唱出那些哀詞。」並誦偈:
321.
「我被那惡徒(sattunā)抓住時,
曾這樣對他說:
『被羅剎(rakkhaso)吃掉不算真正的痛苦,
真正讓我痛苦的,是怕夫君(ayyaputtassa)的心會因此破碎。』」
她繼續解釋:「我被食人魔(dānava)抓住,無法脫身,只好向天神控訴。後來帝釋天(sakko)手持金剛杵(vajirahattho)降臨,在空中威嚇食人魔,將我救出,並用天鎖(devasaṅkhalikāya)捆住他,丟到第三座山後才離開。我靠著帝釋天的幫助才保住性命。」
薩提仙(sotthiseno)聽完後說:「賢女(bhadde),女人之中少有誠實者。喜馬拉雅山(himavante)有許多修行者、巫師和咒術師,誰會相信你的話?」並誦出偈頌:
322.
「狡詐多端的女人(corīnaṃ bahubuddhīnaṃ),
誠實(saccaṃ)在她們身上難尋。
女人的心思難以捉摸,
就像水中游魚的蹤跡。」
她聽完後說:「夫君(ayyaputta),既然你不信我,我就用『真實語的力量』(saccabalena)來證明。」她裝滿一壺水,進行真實語儀式(saccakiriyaṃ),並將水倒在他頭上,誦出偈頌:
323.
「願真實語(saccaṃ)守護我,
若我所言屬實,
願它證明——
我從未愛過他人勝過你。
以此真實語的力量,
願你的病痛消散!」
真實語儀式完成後,水剛一觸及薩提仙(sotthiseno)的身體,他的皮膚病(kuṭṭhaṃ)就像被酸果汁(ambilena)洗淨一般,污垢立刻消失。
他們在森林住幾天後,離開荒野,回到波羅奈城(bārāṇasiṃ),進入皇家花園(uyyānaṃ)。國王得知他們歸來,親自前往花園,為薩提仙納撐起王傘(chattaṃ),並立三布拉(sambulā)為王后(aggamahesiṭṭhāne)。之後,國王自己出家為沙門(isipabbajjaṃ),住在花園修行,但仍享用王宮的供養。
薩提仙雖立三布拉為王后,卻不再關心她,甚至不知她是否還活著,只顧與其他女人享樂。三布拉因嫉妒和憂傷日漸消瘦,膚色枯黃,青筋凸顯。
某日,她的岳父(出家王)用完餐後,她走來頂禮坐於一旁。王見她憔悴,誦偈:
324.
「七百頭雄偉戰象(kuñjarā sattasatā uḷārā),
日夜守備,武裝齊全(uyyutāvudhā),
還有千六百名弓箭手(dhanuggahānañca satāni soḷasa),
賢女(bhadde),這樣的防衛下,你為何仍恐懼敵人(sattavo)?」
三布拉(sā)聽完後回答:
「陛下(deva),您的兒子(putto)已不像從前那樣待我了。」接著誦出五首偈頌:
325.
「那些裝飾華麗、膚色如蓮花(padumuttarattacā)的女子,
纖細如天鵝(haṃsagaggarā)般優雅,
當他聽聞她們甜美的歌聲,
父親(tāta)啊,他再不像從前那樣愛我了。」
326.
「她們戴著金飾(suvaṇṇasaṃkaccadharā),身段曼妙(suviggahā),
裝扮如天女(accharūpamā)般耀眼,
那些無可挑剔的剎帝利少女(khattiyakaññā),
如今正誘惑著您的兒子(naṃ)。」
327.
「父親啊,若我能像從前一樣,
在森林(vane)靠乞食(uñchāya)養活患病的丈夫(patiṃ),
他至少會尊重我,而非輕視我——
比起王宮的榮華,那時的苦日子反而更好。」
328.
「若一個女人身處豐盛飲食(annapāne)之家,
穿戴珠寶(vimaṭṭhābharaṇā)卻被丈夫厭棄(appiyā),
與其苟活,不如死去!」
329.
「即使貧困潦倒(daliddā kapaṇā),睡草蓆(kaṭādutīyā),
只要丈夫疼愛(piyā),
也比錦衣玉食卻遭厭棄強百倍!」
她說完後,出家王喚來薩提仙那說:「當你患癩避世時,是她伴你入林、照料飲食;你能康復登位,也是她真實語所致;如今你卻不知她坐在哪裡、何時起身,這樣對她太不應該。對曾救你一命的人如此薄情,實屬不義。」他說完誦偈:
330.
「難得的忠貞妻(sīlavatī bhariyā),
君王啊!請為三布拉堅守正法(dhamma)。」
訓誡完,他便離去。薩提仙那隨即召見三布羅說:「親愛的,請原諒我這段時間的過錯。從今起,我將賦予妳全權。」並誦末偈:
331.
「若你坐擁無盡財富(vipule laddhabhoge),
卻因嫉妒(issāvatiṇṇā)尋死——
我與所有妃嬪(rājakaññā),
願悉聽尊命!」
此後,國王與三布拉和睦相處,廣行佈施(dānādīni puññāni),最終依業報轉生。隱士則修得禪那與神通(jhānābhiññāyo),往生梵天界(brahmalokūpago)。
說完此法語,世尊說:「不僅今日,往昔茉莉也是位賢妻。」並作本生經對應身份揭示:「當時三布羅就是今生的茉莉王后,薩提仙那是波斯匿王,而那位出家父王,就是我本人。」
520 Gandatindujātaka甘達丁杜本生經(菩薩樹神教誡國王的故事)
翻譯:Tommie
「精進是通往涅槃之道……」等。
這則故事,是佛陀住在祇樹給孤獨園時,為了教誡一位國王而說。至於這位國王接受教誡的事,在前文中已經詳細敘述過。
從前,在北般闍羅(Northern Pancala)的甘毘羅國(Kampilla),有一位國王名叫般闍羅王(Pancala)。他不務正道、放縱邪行,胡亂治理國政,因此整個朝廷的官員也都跟著不正直。他的百姓因為承受重稅與壓迫,只好帶著妻子兒女逃入森林,像野獸一樣生活。原本有村莊的地方如今空無一人,人民因白天害怕官兵侵擾,不敢住在自己的家中,只能以荊棘圍起房屋遮掩,待天一亮就逃進森林。白天他們被官兵掠奪,夜晚又遭強盜搶劫。
那時,菩薩投生為城外一棵酸棗樹(tinduka tree)的樹神。每年,國王都會供奉價值一千錢的供品給這位樹神。菩薩心想:「這位國王只是個無所作為的君主,他的國家正一步步走向毀滅。如今,除了我,沒有人能開導他。他年年敬奉我、對我有恩,我應當勸誡他。」
於是,某夜他進入皇宮寢室,來到國王床頭的空中,站立發出如初升太陽般明亮的光芒。國王見他光輝耀眼,問他是誰,為何來此。菩薩答道:「大王,我是酸棗樹神,特來給您忠告。」
國王問:「你有什麼忠告?」
菩薩說:「大王,您不重視政務,導致國家衰敗,就像是被雇傭兵掠奪一般。放縱的國王既無法掌控國政,在今生會遭到滅亡,來世則墮入地獄。而且,如果國王放逸,那國內外的百姓也會變得放逸,因此,國王應該特別謹慎。」
說完這些話,菩薩為了教導他正道,便誦說下列偈頌:
332.
不放逸(appamādo)是通往不死(amataṃ)的道路,放逸(pamādo)是通往死亡(maccuno)的道路。
不放逸者不會死亡,放逸者如同已死之人。
333.
因驕傲(madā)而生放逸,因放逸而生毀滅。
毀滅又生起過失,婆羅多族(bharatūsabha)啊,切勿放逸!
334.
許多剎帝利(khattiyā)因放逸而失去財富與王國。
無家者失去住所,有家者失去家園。
335.
若剎帝利君王(khattiyassa)放逸,王國(raṭṭhasmiṃ)的繁榮將衰退。
一切財富終將消失,這被稱為國王(rañño)的災難(aghaṃ)。
336.
大王(mahārāja)啊,這不是正法(dhammo),你長期放逸。
繁榮的國土(janapadaṃ)將被盜賊(corā)摧毀。
337.
你將失去子嗣、黃金與穀物(dhāniyaṃ)。
當王國(raṭṭhe)崩壞時,你將失去一切財富。
338.
當一切財富耗盡,即使是剎帝利國王(rājānaṃ vāpi khattiyaṃ)。
親友(ñātimittā)也不再尊重他。
339.
象兵(hatthārohā)、步兵(anīkaṭṭhā)、車兵(rathikā)與弓箭手(pattikārakā)。
這些依賴他的人也不再視他為尊。
340.
愚者(bālaṃ)不妥善安排工作,決策錯誤。
幸運(sirī)將離他而去,如蛇蛻去舊皮。
341.
智者行事有規劃,適時起床不懶惰。
財富自然增長,如牛群繁衍興旺。
342.
大王(mahārāja)啊,請巡視國土(raṭṭhe)與村莊(janapade)。
親眼所見、親耳所聞後,你便知如何行動。
菩薩以這十一首偈頌勸誡國王後,又說道:「大王,快去好好治理國家,切莫毀壞它!」說罷,便回到自己本來的住處。
國王聽從教誨,深受感動,翌日清晨將國政交予大臣,與他的祭司(婆羅門)一同自東門出城,走了一段距離。他們看見一位老翁正從森林中扛來荊棘,環繞著自己房子築起障蔽,關好門,便帶著妻子與孩子前往森林。
傍晚,等到官兵離開後,他才回家。走到門口時,一根荊棘刺穿了他的腳。他便盤腿坐下拔刺,一邊詛咒國王,說出一首偈頌:
343.
般闍羅王(Pancālo)啊,你應當這樣理解:在戰場上我被箭射中。
就如我今天所感受到的——是被荊棘刺傷的痛苦啊!」
(這位老者)用這首偈頌辱罵了國王。但這辱罵其實是菩薩(Bodhisatta)的神通力所致。須知,這辱罵是由菩薩暗中操控的。當時國王和祭司(purohito)其實偽裝成陌生人站在他身旁。聽完這話後,祭司說了另一首偈頌:
344.
「你年老眼衰視力弱,連東西都看不清。
這關梵授王(Brahmadattassa)什麼事?難道路上荊棘是他放的?」
老翁聽了,又說出三首偈頌:
345.
梵授王的罪過可多了!婆羅門啊,我倒在荊棘路上時,
他的國土無人守護,百姓被不義之徒殘害。
346.
夜間盜賊(corā)肆虐,白晝稅吏(tuṇḍiyā)橫行。
在這奸詐國王的領土上,盡是無法無天之徒
347.
當這樣的恐怖籠罩時,孩子啊,人們嚇得躲藏,
他們拆毀自家房屋,帶著荊棘逃進森林。
聽到這些話,國王對祭司說:「導師,老翁說得沒錯,這的確是我們的錯。來吧,讓我們回去善治國政。」
這時菩薩進入祭司體內附身,對國王說:「大王,我們應當繼續探查真相。」
於是他們從這個村落前往另一村。途中他們聽見一位老婦人正在說話。據說這位老婦人家境清貧,有兩個成年女兒,為了保護她們,不讓她們進森林。她自己去砍柴與採樹葉來養育女兒。某天,她為了採葉子而爬上樹叢,卻從上面跌落滾到地上,於是便詛咒國王並說出:
348.
梵授王(brahmadattassa)何時會死?
他的國中,連年輕女孩都找不到丈夫!
婆羅門責備她,說:
349.
老頭子,你這話說得真難聽!你根本不懂道理。
國王哪裡需要替這些女孩找丈夫?
老婦人聽了後,又說出兩首偈語反駁:
350.
婆羅門啊,我沒說錯話!我最懂什麼是道理。
他的國土無人守護,百姓被不義之徒殘害
351.
夜裡盜匪肆虐搶劫,白天稅吏橫徵暴斂。
在這奸詐國王的領土上,盡是無法無天之徒。
生活艱難,負擔沉重——年輕女孩去哪找丈夫?
他們聽了之後說:「她說得有道理。」接著再往前行,來到另一個村子,看見一位農夫正在犁田。他的牛名叫薩利耶(Sāliya),被犁頭劃傷倒地。他悲憤地詛咒國王,吟道:
352.
般闍羅王(pañcālo)啊,願你如我中矛(sattiyā)倒地,
像這可憐稻穗(sāliyo)被鐮刀(phālena)割斷。
婆羅門又說:
353.
你無理詛咒(sapasi)梵授(brahmadattassa)王,
卻未反省自身過錯。
農夫回應了三首偈語:
354.
婆羅門(brāhmaṇa)啊,我依法(dhammena)譴責布拉瑪達塔。
未受保護的百姓正被不義之力摧殘。
355.
夜裡盜匪肆虐搶劫,白天稅吏橫徵暴斂。
在這奸詐國王的領土上,盡是無法無天之徒
356.
我那送飯的妻子,今天肯定又遲到了!
因為等飯等到餓昏頭,我才失手用犁打死沙利耶(Sāliyo)牛!
注釋:「送飯遲到」是因為惡王的爪牙阻攔,妻子被迫先伺候他們,拖到下午才送飯來
他們又往前走,在某村投宿。第二天早上,一位擠奶人被一頭性烈的母牛踢倒,連奶桶也被踢翻,他因而詛咒國王,說:
357.
般闍羅啊,願你在戰場被劍(asinā)所殺,
如我今日受創,乳汁(khīrañca)流盡。
婆羅門又說:
358.
棄奶之牛傷害牧人(pasupālaṃ),
這與梵授何干?你為何譴責他?
擠奶人答以三首偈:
359.
婆羅門(brahme)啊,該受譴責的是梵授王。
未受保護的百姓正被不義之力摧殘。
360.
夜裡盜匪肆虐搶劫,白天稅吏橫徵暴斂。
在這奸詐國王的領土上,盡是無法無天之徒。
361.
連溫馴的母牛都變兇暴了!以前從不亂跑的牛,
如今被逼著天天擠奶——就因為那些貪圖牛奶的人來騷擾!
他們認同了擠奶人的說法,繼續前行,來到一條大路上。又到一村落,稅吏殺了一頭年幼的斑牛,剝皮做成劍鞘。母牛傷心欲絕,不吃草、不喝水,來回哀鳴。村童見此悲景,詛咒國王道:
362.
般闍羅啊,國王也這樣哀嚎!願他失去兒子枯萎而死!
就像這可憐的母牛,失去牛犢後發狂亂跑!」
婆羅門說:
363.
牲畜本來就會亂跑亂叫,這關牧牛人什麼事?
梵授王(Brahmadattassa)到底哪裡做錯了?
村童回答兩首偈:
364.
大婆羅門(mahābrahme),梵授確有罪過。
他的國土無人守護,百姓被不義之徒殘害
365.(內容重複,略)
夜裡盜匪肆虐搶劫,白天稅吏橫徵暴斂。
在這奸詐國王的領土上,盡是無法無天之徒。
我們的人民為什麼要為了一面破鼓,白白犧牲能產奶的牛犢?
注釋:「破鼓」影射國王爪牙為娛樂強徵民財。
孩子們最後痛斥:現在母牛因喪子哀傷,願這國王也嚐嚐同樣痛苦
他們又說:「這話真實無誤。」繼續上路,來到一處乾涸的水池,看見一群烏鴉正在啄食青蛙。菩薩便藉青蛙之口發出詛咒:
366.
願般闍羅(Pañcālo)國王也這樣被啃食!願他和他的兒子們戰死沙場!
就像我這隻森林青蛙,今天被村民帶來的烏鴉啄食一樣!
婆羅門對青蛙說:
367.
青蛙啊,人間的國王不可能保護所有生物。
難道只因為有國王不守法,烏鴉就吃掉你這種生命嗎?
青蛙答兩首偈:
368.
這位自稱梵行者的婆羅門啊,你說的話真不討人喜歡!
當廣大民眾正在受苦,你卻讚美這個極度失職的國王!
369.
婆羅門啊!如果這是個善治的國家——繁榮、歡樂、安定,
烏鴉吃飽了人們供奉的食物,又怎麼會來吃我這種小生命?
國王與婆羅門聽後思索:「連林中的青蛙都在詛咒我們!」便返回首都,從此依法治國,遵從菩薩的教誨,勤修布施與其他善行。
佛陀在此故事結束時對波斯匿王說:「大王,應當捨棄惡行,依正法治理國政。」
接著他說明本生故事中的角色身分:「當時的酸棗樹神就是我。」
521 tesakuṇajātaka鳥巢本生經(三隻智慧超群的鳥輔助朝政的故事)
我詢問毘桑塔羅(Vessantara)之事——這是世尊在祇樹給孤獨園為憍薩羅國王說法時所講。當時世尊為前來聽法的國王開示道:「大王!君王當以正法治國。若君王不依法而行,朝廷百官亦將效仿其非道。」接著以《增支部·四集》(A. Ni. 4.70)的教導為基礎,詳述正道與非道的利弊,並以「欲樂如夢中井」等譬喻闡明感官欲樂的過患,進而說道:「大王!這些眾生——
『對於死亡,不存在戰爭,賄賂亦不存在;
對於死亡,不存在會勝利的戰爭,一切終歸於死亡。』
當他們往生來世時,除自身所造善業外,別無其他依怙。因此必須捨棄這些短暫虛幻之物,切莫因貪著名利而放逸,應常懷警醒以正法治國。古時賢王即便在無佛時代,亦能遵循智者教誨行正法,最終成就天界榮光。」應國王請求,世尊繼續講述過去因緣。
往昔,波羅奈國由梵授王(Brahmadatta)統治,他雖貴為國王,卻膝下無子,即便祈求多年,仍未能得子嗣。一日,他率領群臣出遊園林,於吉祥沙羅樹下小憩。醒來時,王抬頭望見樹上有鳥巢,心中頓生慈愛,便命侍從探查巢中情況。侍從回報:「巢中有三枚鳥卵。」
國王下令:「小心取下鳥卵,以棉絮包裹,安置於金籠中孵化。」並召來獵人辨識卵的種類。獵人稟告:「大王,此三卵分別是鴞鳥卵、鷓鴣卵與烏鴉卵。」國王疑惑:「為何三種不同的鳥會同巢?」獵人解釋:「若無外敵侵擾,鳥卵即使混雜亦能安然孵化。」
國王大喜,將三枚卵分別託付三位大臣,囑咐道:「此三子將為我的兒女,待破殼時,立即稟報!」
[三鳥誕生]
毘桑塔羅(Vessantara)——鴞鳥王子
第一枚鴞鳥卵破殼,相師斷為男胎。國王賜名「毘桑塔羅」,厚賞孵化的大臣,並囑咐:「悉心養育此子,待他長大後輔佐國政。」
毘桑塔羅智慧超群,深得國王寵愛。
崑達利尼(Kuṇḍalinī)——鷓鴣公主
數日後,鷓鴣卵破殼,相師斷為女胎。國王賜名「崑達利尼」(意為「耳環女」,因她耳後有環狀紋路),同樣厚賞養育者。
崑達利尼端莊賢慧,國王視如掌上明珠。
瞻部果(Jambuka)——烏鴉智者
最後,烏鴉卵破殼,相師斷為男胎。國王舉行盛大慶典,賜名「瞻部果」(意為「智慧果」)。
瞻部果雖年幼,卻展現非凡智慧,國王常讓他坐於膝上,親暱稱呼。
三鳥在宮中備受禮遇,國王常向群臣宣稱:「此乃我的兒女!」然而,群臣私下譏笑:「王竟稱畜生為子女,實在荒謬!」
王知群臣輕慢,決意彰顯三子智慧。先遣使問毘桑塔羅:「你的父欲請教治國之道,何時得便?」使者傳達後,毘桑塔羅定七日後相見。王如期率眾至其居所,讓他受盛大禮遇。之後國王於宮廷設座,當眾以偈問法:
♦ 1.
「毘桑塔羅我垂詢,善慧鳥王願吉祥,
若欲正統治國土,何為至上應行事?」
王未直接作答,先以偈責父王懈怠:
2.
「久違了父親梵授王,波羅奈主名凱撒,
放逸者問精進的我,生父現在問兒子!」
繼而開示治國要訣:
3.
首當杜絕虛妄語,次制瞋怒與戲笑,
從那裡作應作的事,此乃剎帝利的慣例。
關於「妄語」的教誨
「父親啊,國王首先應禁止『虛妄之言』(妄語)。」
因為說謊的國王,其國土將失去滋養(nirojaṃ)。土地的豐饒源自人民的勞作,但若國王妄語,連七寶(sattaratana)的價值也會崩落,食物、油、蜜、藥草等皆失其滋養。人民食用無營養之物,將多病衰弱;國中水陸貿易斷絕,國王因此陷入困境。無法庇護臣屬的國王,必遭輕視。
「故妄語如毒,縱為保命亦不可為;真理(sacca)才是最甘美的滋味,應堅守之。」
妄語摧毀德行,招致災禍,更會令人心智墮落(avīciparāyaṇaṃ)。此處可引用《本生經·柴堆篇》(Cetiyajātaka)中「正法若毀,必反噬其身」的教誨。
關於「瞋怒」的教誨
「父親啊,國王尤應克制『瞋怒』。」
常人之怒易消,但國王之怒如利劍,一瞥便能毀滅他人。因此,國王須以超越常人的忍耐、慈悲之心視民如子。
「暴怒的國王必喪聲譽。」
此理可證於《忍辱仙人所生經》(Khantivādijātaka)與《小法護所生經》(Cūḷadhammapālajātaka)。後者中,大威德國王(Mahāpatāpana)因怒殺子,王后悲慟而亡,三人共焚一柴堆。故國王首戒妄語,次戒瞋怒。
關於戲笑(輕浮):此處或作「戲笑」解。王者應戒除因事務繁忙而生的輕佻戲謔之態。親愛的(國王),王者不可有戲笑習氣,當以莊重威儀親力親為。若心浮氣躁處事不公,已得榮耀亦將敗壞。為闡明此理,當述《沙羅槃鴆本生》(Sarabhaṅgajātaka)中:國王因聽信檀迦國王基沙瓦車之言,致國土盡毀、墮入炙熱地獄;《摩登伽本生》(Mātaṅgajātaka)中:中境國王聽信婆羅門讒言輕慢摩登伽仙人,終至亡國墮獄;《賢愚本生》(Ghaṭapaṇḍitajātaka)中:十車王諸子愚痴聽信黑島耶那之言,導致婆藪提婆一族覆滅。
4.
父親您應作清心寡欲之修習,對於往昔(賢者)所作的有什麼疑惑?
對於已作的貪婪與嗔怒,不要再做了
5.國王若放逸,在國家不會增長
一切財富損耗,這是國王的罪過
6.
「父親啊,吉祥女神(Sirī)與厄運女神(Alakkhī)曾被詢問,她們如此回答:
『我(吉祥女神)喜樂於精進勤奮之人,喜樂於不妒忌別人的人。』」
「精勤者(uṭṭhānavīriya)不妒他人成就,我深隨喜。」
此為吉祥女神(Sirī)對淨居長者(Suciparivāra)的回答。
「而嫉恨者(usūyaka)毀人善行,我厭離此心。」
黑耳女(Kāḷakaṇṇī)正因此類心態,成為善法之輪的破壞者。
7.
「(厄運女神說:)『我樂於親近那些
心懷嫉妒(usūyaka)、性情惡劣(duhadaya),
並破壞他人善業(kammadussaka)之人。』
「所謂『嫉妒』(usūyaka)——父親啊,當厄運女神(Alakkhī)被詢問時,她這樣回答:
『我樂於親近那些因他人成就而嫉妒(parasampatti-usūyaka)、心性險惡(duhadaya)、思想汙濁(ducitta),且專門破壞善業(kalyāṇakamma-dūsaka)之人。他們對他人的善行感到憎惡(appiyāyanta)、煩躁(aṭṭīyanta),自己卻從不行善。我(厄運女神)正以此類人為樂。』
大王啊!這黑耳女(Kāḷakaṇṇī,即厄運女神)便是如此——她依附於那些虛偽表相(patirūpadesa-vāsī)之人,成為善法之輪(kusalacakka)的摧毀者(bhañjanī)。」
8.
「願你(國王)以善心對待一切眾生,成為一切眾生的守護者。
大王啊!當驅散厄運之際,願你安住於吉祥之中。」
9.
「具足力量與堅定之人,實為崇高偉大者;
敵人kāsi國之王啊,他能斬斷(盜賊的)根源與(敵人)頂端。
10.
諸天之主帝釋天,於精進之事亦不懈怠;
他立下善行決心,專注於勤奮努力。
此天王專注勤奮,棄惡修善,堅定行善,警覺不懈。為彰顯勤修善業之力,《沙羅槃鴆本生sarabhaṅgajātake JaA.522》述其兩度從天界偕諸神至猴林聞法;《大黑本生》(mahākaṇhajātake JaA.469等)載其以威德安民,令退失的教法重興
11.
「乾達婆、祖先與諸天,皆與如是(行善之)王同命相連;
對精進不懈者,天神們常隨護佑。
「乾達婆」(gandhabbā):居四天王天之下、四種胎生天眾,因其胎生特性得名乾達婆。「祖先」(pitaro):指梵天眾。「諸天」(devā):依輪迴為天的六欲界天眾。「如是」(tādino):指樂行善法的國王。「同命相連」(sājīvā honti):共享生命資糧。此類國王行布施等善業,令天神得享福德,天神隨喜受用後,以天威增長其榮耀。「常隨護佑」(anutiṭṭhanti):對此勤奮不懈的如法國王,天神們隨行守護,為其安排合法護衛。
12.
「因此,親愛的(國王),你應不瞋不放逸,妥善處理事務;
於諸事勤奮努力,懈怠者永不得安樂。」
13.
「這些正是對你的教誨之言,亦是應遵循的準則;
足以令友伴歡喜,令敵眾苦惱。」
毘桑塔羅鳥以一首偈頌警醒國王放逸,再以十一偈闡述正法後,大眾驚歎稱善,喝采聲久久不息。國王心生歡喜,召群臣問道:「諸卿!我兒毘桑塔羅如此教誨,當委派他何種職務?」大臣摩訶斯那護答:「陛下,應委以元帥之職。」王於是任命毘桑塔羅為元帥,自此他居此位輔佐父王。
其後,國王數日後再度派遣使者以先前方式召見昆達莉妮(Kuṇḍalinī),於第七日前往該處,歸來後於帳篷中央就座,命人帶來昆達莉妮,讓她坐於金椅,詢問治國之道而誦偈曰:
14.
「昆達莉妮啊,你能回答嗎?身為剎帝利之友,
若欲治國,當優先完成何事?」
♦ 此處「你能回答嗎」(sakkhisi)意為詢問她能否解答所提問題。「昆達莉妮」是依其特徵稱呼——據傳她雙耳後有兩道螺旋紋(kuṇḍala形胎記),故得此名。「身為剎帝利之友」(khattabandhuni)指她與大元帥剎帝利·摩訶斯那護(Mahāsenagutta)的兄妹關係。
為何國王不先問毘桑塔羅鳥而直接問她?因女性智慧較淺,國王心想:「若她能答便問,否則作罷」,故先試探性提問後才正式詢問。
當國王如此詢問治國之道時,昆達莉妮回應:「父王啊,您懷疑『婦人能說什麼』吧?但我將所有治國要義歸納為兩點,即可闡明。」隨即誦偈:
15.
「唯此二事,父王,乃一切根基:
未得者令得,已得者善護。
「唯此二事」(dveva padakāni):指「開源」(未得之利)與「節流」(守成之責)。守成更難——有人建功後因懈怠殺盜,終被國王處決;或沉迷五欲敗盡家產,淪為乞丐;或出家得供養卻因放逸還俗;或得禪定又因失念退失。故《義註》舉提婆達多、柔首仙人(JaA.66)、金毛獅王(JaA.433)等例,說明守成需如月漸圓,當以正法治國護榮耀
16.
「當知,父王,大臣須睿智明察利益,
不欺瞞、不酗酒、不敗壞(國庫)。
你要仔細考量如何管理國庫(bhaṇḍāgārika)等事務。(國庫官員必須是)『不欺瞞、不狡詐、不懶惰、不貪婪』之人。不沉迷於美食(pūva)、酒(surā)、香料(gandha)、花環(mālā)等享樂。(官員必須)妥善守護你的財富(dhana)、穀物(dhañña)等資產,不使其損耗。若有大臣(amacca)能謹慎管理王室財庫(ghare dhanaṃ),就應任用他。
17.
「那守護你財富之人,應如御者控韁般謹慎,
委其處理政務。
就像馬車夫(sārathi)駕馭馬匹……馬車夫會控制馬匹,避免馬車偏離道路;同樣的,能妥善管理財富的人,才適合擔任國庫官。若有大臣能如此守護你的財富(bhoga),他就是真正值得信賴的官員。你應選用這樣的人,委派他管理國庫(bhaṇḍāgārika)等職務。
18.
「善於攝集臣子,親自檢視庫藏,
儲備與借貸,勿託他人。
「如果一個國王沒有好好照顧(susaṅgahita)自己的內臣(antojana)——包括親信、侍從等,那麼:王宮的金銀財寶(suvaṇṇa-hiraññādīni)會因這些未被善待的人而流失;內臣們會逐漸離開(bahi gacchanti),不再效忠。
因此,你應當 妥善關照內臣(suṭṭhusaṅgahitāntojano),並做到以下幾點:
-清楚掌握自己的財富(vittaṃ),時常檢視:「我的財產有多少?」
-妥善管理金錢:
「這裡該埋藏寶藏」(nidhiṃ nidhema)
「那裡該償還債務」(iṇaṃ demā)
但切記! 這些事 不該完全交給他人(parapattiyā),否則可能被欺瞞。
你應當親自監督(attapaccakkhaṃ),確保一切執行妥當。」
19.
「當自察收支,明辨功過,
應懲者罰,當賞者賞。
收入(āya)與支出(vaya)必須親自掌握,知道錢從哪裡來、該花在哪裡,絕不假手他人。
「無論是戰爭、建設,或其他事務,你都要清楚:
『這件事我做到了』(iminā idaṃ nāma mayhaṃ kataṃ)
『這件事我還沒完成』(iminā na kataṃ)
並親自追蹤進度,不可完全依賴他人回報。」
國王對待『該懲罰的人』(如背叛者、貪官)時,應:
審慎調查(upaparikkhitvā)
依證據定罪(sodhetvā)
參考歷代國王的判例(porāṇakarājūhi ṭhapitadaṇḍaṃ oloketvā)
按罪量刑(dosānurūpaṃ niggaṇheyya)
至於『該獎賞的人』,例如:
瓦解敵軍者(parabalassa bhedetā)
鞏固我方勢力者(sakabalassa ārādhako)
開疆拓土者(aladdhassa rajjassa āharako)
穩定政權者(laddhassa thāvarakārako)
救命恩人(jīvitaṃ dinnaṃ hoti)
國王應給予隆重禮遇(mahantaṃ sakkārasammānaṃ),這樣其他人也會效忠盡力。」
20.
「親自治理國土,車士之王啊!
莫讓不法官吏毀你財國。
對於地方百姓(janapadavāsī)的福祉,國王應當親自關注(attapaccakkhena),不可完全委託他人。若地方官員(adhammikā niyuttā)不依法辦事,反而貪污受賄(lañjaṃ gahetvā)、扭曲判決(vinicchayaṃ bhindantā),就會損害你的財富(dhana)與國家(raṭṭha)。因此,國王必須保持警覺(appamatto),親自監督地方治理。
21.
「處事莫衝動,無論親為或委派,
輕率所為事,愚者後必悔。
草率行事(vega)是指未經深思熟慮(atuletvā)、急躁衝動(atīretvā)的決策。因貪欲(chanda)或憤怒而倉促做出的決定,往往既不恰當(na sādhu),也不明智(na sundaraṃ)。為什麼?因為草率行事者(mando)後必後悔(vippaṭisāra),今生承受苦果(apāyadukkhaṃ),來世亦受煎熬(anutappati)。這個道理可參考《婆羅王本生經》(Bharujātaka JaA.213)中的故事——婆羅王因輕率決策,導致國家衰敗,最終懊悔不已。
22.
「縱遇極怒境,心勿隨之轉,
瞋火盛燃處,望族終傾覆。
當你的心(hadayaṃ)被善念(kusalaṃ)包圍時,若有人以惡行(akusalakamma)激怒你,使你怒火中燒(suṭṭhu bāḷhaṃ adhikopitaṃ),千萬不要放任這股怒氣(mā muñca),別讓它生根(mā patiṭṭhāyatu)。
這是什麼意思呢?舉例來說——
當你正在審判案件時,有人向你報告:
『這人殺了誰!』或『他破壞了盟約!』或『這是盜賊!』
此時,即使你被他們的話激怒(suṭṭhu kopitaṃ),也別讓憤怒控制你(kodhavasena mā muñca)。
未經查證前,切勿急著懲罰(apariggahetvā mā daṇḍaṃ paṇehi)。
為什麼?
因為有人會把無辜者(acoraṃ)當成盜賊押來("coro"ti gahetvā ānenti)。
所以,你應當:
1.不發怒(akujjhitvā)
2.聽取雙方說法(ubhinnaṃ attapaccatthikānaṃ kathaṃ sutvā),
3.徹底調查(suṭṭhu sodhetvā),
4.親自確認罪行(attapaccakkhena tassa corabhāvaṃ ñatvā),
5.再依法判決(paveṇiyā ṭhapitadaṇḍavasena)。
國王即使心生憤怒,也必須先冷靜(hadayaṃ sītalaṃ akatvā),不可衝動行事。
只有當內心平靜(hadayaṃ nibbutaṃ)、柔軟(mudukaṃ)時,才能做出公正裁決(vinicchayakammaṃ)。
為何要如此謹慎?
因為當人心被憤怒(pharusa citta)灼燒時,就像沸水(pakkuthite udake)表面浮現的泡沫——無法看清真相(kāraṇaṃ na paññāyati)。
歷史上多少興盛的王朝(phītāni rājakulāni),都因憤怒(kodhasā)而衰敗(akulabhāvaṃ gatāni),最終走向毀滅(mahāvināsameva pattāni)。
這個道理,可以從以下故事得到印證:
《忍辱仙人所生經》(Khantivādijātaka JaA.313)
椰子王(Nāḷikerarāja)的事蹟
百臂王(Sahassabāhu)與阿周那(Ajju)的典故
23.
「莫言『我乃霸主』而陷民於不義,
願你境內男女,皆離苦因。
「孩子啊!不要想著『我是這片土地的統治者』(ahaṃ pathavissaro),就放縱百姓(mahājanaṃ patārayi)去造作惡業——例如身體的惡行(kāyaduccarita)等有害的行為。
這是什麼意思呢?
不要因為手握大權,就允許或鼓勵(otārayi)人民走向邪道。
不要讓你的國家因你的放任,而陷入混亂與痛苦(anatthaṃ)。
♦「願你的國土沒有苦難……」(國王對子民的責任)
「孩子啊!願在你的領土(vijite)上——無論是人類(manussajātikānaṃ)還是動物(tiracchānajātikānaṃ),無論男女(itthipurisānaṃ),都不會因苦難而哭泣(dukhudrayo),也不會因惡業而遭受痛苦(dukkhuppatti)。
為什麼這樣說?
在不依法治理的國王(adhammikarājūnaṃ)統治下,百姓因造作身口意惡業(kāyaduccaritādīni),死後墮入地獄(niraye uppajjanti)。
但你的子民(raṭṭhavāsīnaṃ)不該承受這種苦果!
所以,你應當以正法治國,確保他們遠離這樣的痛苦。
24.
「去除身毛豎立,國王追隨欲樂
一切財富終散盡, 此謂王者之大患。
若有一個國王:對任何事都毫無顧慮(āsaṅkaṃ akatvā),只隨心所欲(attano kāmameva anussarati),憑一時喜好行事(chandavasena yaṃ yaṃ icchati, taṃ taṃ karoti),
他就會像:失去手杖的盲人(vissaṭṭhayaṭṭhi viya andho)——失去指引,
脫離鉤鐮的狂象(niraṅkuso viya caṇḍahatthī)——失控暴走。
這樣的國王,終將導致:所有財富耗盡(sabbe bhogā vinassanti),這種因放縱而生的敗亡(bhogabyasanaṃ),被稱為『國王的災禍』(aghaṃ dukkhaṃ)。
25.
「此即治國準則,亦是對你教誨,
如今你當勤修福德,不酗酒不自毀。
持戒吧,大王!破戒者必墮惡趣。」
如是,昆達莉妮女亦以十一偈頌說法。
國王歡喜,召諸大臣而問曰:
「諸卿!大臣等,朕女昆達莉妮作如是言時,當以何人擔任何職何事?」
大臣官答:「陛下,財政大臣。」
國王言:「既如此,朕當授彼女財政大臣之職位。」遂將昆達莉妮置於此職。
自那時起,她即居財政大臣之位,代行父職。
此後,國王又隔數日,依先前方式派遣使者召見智者闍姆布迦(Jambukapaṇḍita),於第七日前往該處享受圓滿後歸來,於帳篷中央就座。大臣請闍姆布迦坐於鑲金寶座,自己頂禮其座椅後前來。智者先坐父王膝上嬉戲,而後返回金座。於是國王提問誦偈:
26.
「我已問過拘翅羅族(Vessantara),
亦問昆達莉妮(Kuṇḍalinī),
今請闍姆布迦闡明——
諸力之中何者為最上力?」
(註:此偈意為「孩子闍姆布迦,我已詢問你兄拘翅羅族毘桑塔羅與姊昆達莉妮治國之道,他們各憑智慧作答。如今同樣問你:請為我開示治國要義與諸力中最勝之力。」)
國王以特殊方式提問(不同於前兩次常規問法),智者合掌如千臂尊者說法般開示:
27.
「世間人之五力,
體力最為下劣。
若身體之力堪稱強大,則相較於象之力,蜥蜴之力微不足道。然象之力因愚盲(無智),反成致死之因;蜥蜴卻憑其智慧善巧,促使象命終。
關於此義,當引此經(JaA.357)為證:
「非一切事皆須以力成,愚者之力實為自害之因。」
28.
「長壽者!財富力,
此為第二力;
長壽者! 臣僚力,
此乃第三之力。
財富之力(bhogabalaṃ)者,謂以金銀等資生資具為支撐,此力較身體之力更為強大。
大臣之力(amaccabalaṃ)者,謂有堅定謀略、勇猛善心之臣僚輔佐,此力因征戰之勇,超越前述諸力。
29.
「無疑地,血統力
是為第四之力;
智力能超越此四,
是為最上之力。
尊貴血統之力(abhijaccabalaṃ)者,謂超越三種階級[註1]而生於剎帝利種姓,此力較其他諸力更為殊勝。何以故?唯具足血統者得清淨,餘者不然。
智慧之力(paññābalaṃ)者,智者以慧力攝受、降伏上述四力,此力被譽為一切力中最勝、最上。何以故?依此力增上,智者能成就義利、獲致繁榮。
為闡明此義,當說以下典故:
「渡滿河者」(《滿河本生經》JaA.214)
獅子與黑耳者之問答,五智者問答 《七賢者本生經》(JaA.402)
《生起本生經》(JaA.515)
《沙羅槃鴆本生經》(JaA.522)等
30.
「此即諸力中最勝,智慧力為最高之力,
智者依慧得成就利益。
♦ 31.
「縱愚者得豐饒國土,
或強取不願之財——
終被他智所奪。
32.
「剎帝利縱獲王權,
若無智慧一切也不能維持。
33.
「慧能決斷所聞,慧能增長聲譽;
具慧者於苦中,亦能得見安樂。
「於苦中得樂」(dukkhe sukhāni vindati) 者,謂即使遭遇苦難,亦能無畏,並以善巧方便獲得安樂。
參看 JaA.57, 342
34.
不願聽聞智慧,因此而不明白
不來到多聞,便不能夠知道法義
35.
「知法分別、適時起來不懶惰
透過適時而實行,他的業果得成就。
36.
「行非處戒、近惡友、
厭於做事者,正當的利益不成熟
「非處」(anāyatana)指耽著利養安樂而造作惡行(dussīlyakamma),
37.
專注內修、親近如是應親近者、
勤行善業者,正果必成熟
「內修」(ajjhattañca)者,謂專注修習自身無常等觀。
「親近如是應親近者」(tathāyatanasevino)者,即親近如是具戒之人。
「成熟」(vipaccati)者,謂業果圓滿,得大榮耀。
38.
「當修善巧精進,
善守所積財富;
父王勿因妄行耗損,
愚者因不正行如蘆葦屋終傾覆。」
菩薩(指闍姆布迦智者)如此闡明五力、高舉慧力猶如撈取月輪般殊勝後,更以十偈教誡國王:
39.
「大國王啊,剎帝利!當對父母行正法,
此生依法而行者,王必得生天界。
「此處法」(idha dhammaṃ)指孝養父母之法。應於適當時起身,為父母奉上洗漱用水、齒木等,照料其身一切所需,圓滿其願。
40.
「大國王啊,剎帝利!當對妻兒行正法,
此生依法而行者,王必得生天界。
對子女,應先防護其免於惡行,教導善法,令其學習技藝,適齡時為其安排門當戶對之婚嫁,適時給予財物,是名「於子女中行法」。
對妻子,應尊重、不輕蔑、不背叛通姦,給予主權,適時贈與裝飾,是名「於妻室中行法」。
41.
「大國王啊,剎帝利!當對朋友行正法,
此生依法而行者,王必得生天界。
以四攝法攝受,言行一致,是名「於朋友臣僚中行法」
42.
「大國王啊,剎帝利!當對作為交通工具的動物行正法,
此生依法而行者,王必得生天界。
適時供養象馬等乘具與力役,給予禮遇,年老時不令其勞作,是名「於乘力中行法」
43.
「大國王啊,剎帝利!當對城鄉行正法,
此生依法而行者,王必得生天界。
不以刑罰逼迫村鎮居民,是名「於村鎮中行法」
44.
「大國王啊,剎帝利!當對國土百姓行正法,
此生依法而行者,王必得生天界。
若無故擾民,不存利益之心,是名「於國土中行非法」;反之,以利益之心遍滿,是名「於國土中行法」。
45.
「大國王啊,剎帝利!當對沙門婆羅門行正法,
此生依法而行者,王必得生天界。
供養四事資具,是名「於沙門婆羅門中行法」。
46.
「大國王啊,剎帝利!當對走獸飛禽行正法,
此生依法而行者,王必得生天界。
施予一切四足眾生與鳥類無畏,是名「於走獸飛禽中行法」。
47.
「大國王啊,剎帝利!正法實踐能致安樂,
此生依法而行者,王必得生天界。
48.
「大國王啊,帝釋天與梵眾天,
皆因正行得生天——王勿輕忽正法!」
如是,菩薩如引天河之水般,以佛陀之妙智演說正法。大眾極度敬重,獻上千聲讚歎。
國王歡喜,召集群臣問道:
「諸卿!大臣等,當我的兒子『Jambukapaṇḍita』如此說法時,應委任何種職責?」
大臣答說:「陛下,將軍!」
王言:「既如此,朕當授其將軍之位。」遂將稚莓安置他職。自此,稚莓任將軍職,為父行務。
三鳥備受尊崇,他們亦輔佐國王政務與正法。
菩薩教誡之下,國王廣行布施等善業,終得生天。
群臣處理王喪後,告知眾鳥:
「主公Jambukapaṇḍita鳥!王曾命你們執掌王權。」
菩薩說:「我無意於王位,你們當勤勉治國。」
於是讓大眾安住戒行,又命以金箔書寫判決正法,囑咐「當依此施行裁決」,隨即隱入山林。其教誡流傳四萬年。
世尊為國王說此教誡後,結集本生因緣:
「當時的國王即阿難,昆達莉妮女即蓮華色,毘桑塔羅即舍利弗,而闍姆布迦鳥實乃我的前身。」
522 sarabhaṅgajātaka破箭本生經(目犍連尊者般涅槃的故事/擁有絕頂智慧的菩薩被國王和帝釋天求問的故事)
【莊嚴瓔珞的具德者】世尊在竹林精舍Veḷuvana居住時,針對大目犍連尊者的涅槃因緣,講述了這段關於「佩戴瓔珞、耳環、華鬘」的本生故事。當時舍利弗尊者於祇樹給孤獨園向如來告別後,回到那羅卡村Nāḷakagāma的出生處入滅。聞知此事,世尊前往王舍城竹林精舍暫住。彼時大目犍連尊者正居於伊西基利山Isigilipassa的黑巖石窟Kāḷasilāyaṃ,以神通力往來天界與地獄——見佛弟子在天界享大自在,外道弟子則在地獄受極苦。返回人間後,他向眾人開示:「某男居士、某女居士生天享福;某外道徒眾墮入地獄惡道。」民眾因而皈信佛法,遠離外道。佛弟子備受禮敬,外道勢力日衰。
【外道的謀害】外道眾心生怨恨,商議道:「這比丘在世時,我們的供養者流失,威望日減,當設計除之!」於是付千金給盜賊首領善護Samaṇaguttaka,率眾前往黑巖。尊者見賊眾逼近,即騰空避去。賊人連日追襲六日,尊者皆以神通脫身。至第七日,尊者往昔惡業成熟。昔為子時曾受妻唆使,偽裝盜賊以車載父母至林中毆打。盲目父母不知是兒子,慈心叮囑:「兒啊,這裡的盜賊兇殘,快逃吧!」聞此言他悔悟自責,安撫父母後載歸家中。此業如覆灰炭堆,久無機緣,今終遇緣成熟。如獵犬追鹿,業力亦如是——時機若至,必得果報,無可逃脫。
【尊者的抉擇】尊者了知業力牽引,未再避走。昔日能降伏難陀Nanda、優波難陀Upananda龍王,震動勝利殿的神通,此刻因業報現前而失效。賊眾捉住尊者,將其骨節搗碎如米粒,混入草屑棄於灌木叢中。尊者以正念恢復意識,思惟:「當禮佛後才入滅。」即以禪定力穩固身形,飛至佛前頂禮稟告:「世尊,我壽命已盡,將入涅槃。」
佛問:「目犍連,你欲於何處涅槃?」
答:「黑巖平臺Kāḷasilāpaṭṭe,世尊。」佛言:「且為我說法後再去。如你這般的弟子,今後再難得見。」尊者應允,頂禮後騰空一多羅樹高,於涅槃日仿效舍利弗尊者顯現種種神通,說法畢禮佛,重返黑巖林中入滅。
【天人同悲】霎時六天界同聲哀慟:「我們的導師涅槃了!」諸天持天香花鬘、旃檀末、珍木而來,以九十九種寶檀堆砌荼毗堆。世尊親臨主持火化,方圓一由旬內天花如雨。天人與人間眾生交雜共聚——天眾中有夜叉(介乎人類與高級天神之間的靈體),夜叉中有乾闥婆gandhabbā (音樂神),乾闥婆中有龍眾,龍眾中有金翅鳥venateyyā,金翅鳥中有緊那羅kinnarā (人頭鳥身的靈體),緊那羅中有傘蓋,傘蓋神中有金拂,其間旌旗飄揚,華幡圍繞。大眾哀悼七日。佛命令將尊者的舍利供奉於竹林精舍門樓塔中。
其後比丘們在法堂議論:「舍利弗尊者因未在接近佛涅槃前涅槃,未獲大供養;目犍連尊者親近佛入滅,故得殊榮。」佛聞知開示:「諸比丘,非獨今日。目犍連往昔亦曾親近我而得大恭敬。」於是說過去因緣。
過去在波羅奈城(Bārāṇasī),梵授王(Brahmadatta)統治國家時,菩薩投生到國師婆羅門妻子的腹中。滿十個月後,菩薩在黎明時分從母胎出生。就在那一刻,十二由旬範圍的波羅奈城中,所有武器都自動燃燒起來。國師在兒子出生時走出屋外,觀察天象,見到星宿排列後心想:「這孩子出生時的星象顯示,他將成為全閻浮提(Jambudīpa)最優秀的弓箭手。」於是立即前往王宮,詢問國王是否安睡。國王說:「老師,我怎麼能安睡?今天宮中所有武器都在燃燒。」國師回答:「大王請勿驚慌,不僅是王宮,整個城市的武器都在燃燒,這是因為我家今天有男孩出生的緣故。」國王問:「老師,這孩子將來會如何?」國師答:「大王,他不會有危險,但將成為全閻浮提最優秀的弓箭手。」國王說:「很好,老師,請好好養育他,待他長大後帶來見我。」說完便賜予一千金錢作為哺乳費。國師帶錢回家交給妻子,並因孩子出生時武器燃燒的異象,為他取名「炬面(Jotipāla)」。
孩子在眾多侍從照顧下長大,十六歲時已相貌堂堂。父親觀察他的體格後,給了他一千金錢,說:「孩子,去得叉尸羅(Takkasilā)城,跟隨世界聞名的老師學習技藝吧。」孩子答應後,帶著拜師禮,向父母頂禮,前往得叉尸羅。他奉上千金,開始學習技藝,僅用七天就完全掌握。老師很高興,將自己珍貴的鑲寶石劍、羚羊角弓、箭袋、鎧甲和頭巾都賜給他,說:「親愛的炬面,我已經老了,現在由你來教導這些學生吧。」於是將五百學生都託付給他。菩薩帶著所有裝備,頂禮老師後返回波羅奈,向父母頂禮問安。父親問:「孩子,你學會技藝了嗎?」他回答:「是的,父親。」父親便去王宮稟報:「陛下,我兒子學成歸來,該如何安排?」國王說:「老師,讓他來侍奉我吧。」國師說:「請國王決定他的俸祿。」國王說:「讓他每日領取千金。」國師同意後回家召來兒子說:「孩子,去侍奉國王吧。」從此,炬面每日領取千金,開始侍奉國王。
王室侍從們抱怨說:「我們沒見過炬面做過什麼事,他卻每日領取千金,我們想看看他的技藝。」國王聽到後告訴國師。國師轉告兒子,炬面說:「好的,父親,七天後我會展示技藝,請國王召集境內所有弓箭手。」國師稟報國王後,國王下令在城中擊鼓宣告,召集弓箭手。六萬弓箭手聚集而來。國王知道後,又下令擊鼓宣告:「城中居民都來看炬面展示技藝!」並裝飾王宮廣場,在眾多民眾圍繞下,坐在華麗寶座上,召來弓箭手們說:「讓炬面前來。」炬面將老師所贈的弓、箭袋、鎧甲和頭巾放在更衣處,只佩帶寶劍,從側門來到國王面前站立。
弓箭手們議論:「聽說炬面要展示箭術,但他沒帶弓就來了,想必是要從我們手中奪弓,我們不給他。」國王對炬面說:「展示你的技藝吧。」他讓人圍起布幔,站在幔內脫下外衣,穿上鎧甲,戴上頭巾,在羚羊角弓上裝好紅寶石色的弦,背上箭袋,左佩寶劍,用指甲轉動金剛箭鏃的箭,掀開布幔,如裝飾完美的象王般走出,向國王行禮後站立。眾人見狀歡呼喝彩。國王說:「炬面,展示技藝吧。」他說:「陛下,請召集您弓箭手中四位最擅長:無間射、連射、穿射和聲射的射手。」國王便召來四人。
菩薩在王宮廣場劃定四方形區域,在四角各安置一位弓箭手,每人配備三萬支箭,各派一名遞箭侍從。他自己手持金剛箭鏃的箭,站在場中央說:「大王,請讓這四位弓箭手同時射箭攻擊我,我將攔截所有箭矢。」國王下令:「照他說的做。」弓箭手們說:「大王,我們精通無間射、連射、穿射和聲射,炬面只是個年輕人,我們不願射殺他。」菩薩說:「如果你們有能力,就射中我吧。」他們同意後同時射箭。菩薩用箭擊落所有來箭,如同用棕櫚葉擋棕櫚葉、用頭髮擋頭髮、用棍擋棍、用雷擋雷般,不讓任何一箭越過防線,最終將所有箭聚成箭堆。弓箭手們的箭都射完了。菩薩知道他們箭已用盡,保持箭堆原狀,躍起走到國王面前站立。群眾激動歡呼,發出巨大喧鬧聲,紛紛投擲衣物首飾。就這樣,他獲得了堆積如山的財寶,共計十八億金錢。
這時國王問道:「炬面(Jotipāla),這叫什麼技藝?」「陛下,這叫箭障術(sarapaṭibāhanaṃ)。」「還有其他人會這個嗎?」「全閻浮提(Jambudīpa)除我之外無人能會,陛下。」「再展示些別的,孩子。」「陛下,剛才這四人站在四角都無法射中我,而我只需一箭就能同時射中他們。」弓箭手們嚇得不敢站立。菩薩命人在四角放置四根芭蕉樹幹,用紅線綁住箭尾,瞄準第一根射去。箭矢貫穿第一根後連續穿透第二、第三、第四根,最後回轉射穿第一根,最終穩穩落回他手中。四根芭蕉樹被紅線串連直立。民眾歡呼雷動。國王問:「孩子,這叫什麼技藝?」「陛下,這叫輪射術(cakkaviddhaṃ)。」「再展示些別的。」菩薩接著展示:直箭術(saralaṭṭhiṃ)、繩箭術(sararajjuṃ)、穿箭術(saravedhiṃ)、箭樓術(sarapāsādaṃ)、箭梯術(sarasopānaṃ)、箭亭術(saramaṇḍapaṃ)、箭牆術(sarapākāraṃ)、箭池術(sarapokkharaṇiṃ),還讓蓮花綻放術(sarapadumaṃ),降下箭雨(saravassaṃ)。如此展示十二種獨門絕技後,又用七箭射穿:八指厚的無花果木板、四指厚的鐵板、二指厚的銅板、一指厚的鋼板;射穿百片相疊的木板;讓箭從草堆、沙堆、木屑堆前端射入後端穿出,或從後端射入前端穿出;在水中完成四牛力射,在陸地完成八牛力射;憑風聲辨位射中牛毛粗細的目標。菩薩射箭至空中形成箭樓等物,再用一箭將其全部擊碎,因此得名「碎箭者(sarabhaṅgo)」。正當他展示這些絕技時,夕陽已西沉。
國王當即許諾他將軍之位:「炬面,今日已晚,明日你將受封為將軍。先去剃鬚沐浴更衣吧。」當日便賜他十萬金錢。菩薩心想:「這些對我無用」,將十八億金錢全數歸還原主,帶著大批隨從到河中剃鬚沐浴。當他身披華服、光輝無比地回到住所,享用各種美味後,臥於華床。前兩更天安睡,第三更醒來盤坐床榻,審視自己技藝的始末:「我的技藝始於殺戮,中間將會以煩惱來享用欲樂,終將墮入地獄。殺生與放縱煩惱必招地獄果報。國王封我為大將軍,我將獲得大權力,妻妾子女成群。但煩惱熾盛難以捨棄,現在就該獨自離家,入林出家。」於是未告知任何人,從樓閣下來,獨自走向森林,前往戈達瓦里河(Godhāvarinadī)畔三由旬寬的劫比陀樹林(kapiṭṭhavana)。
帝釋天(Sakko)知他出家,召來毗首羯磨(Vissakamma):「親愛的,炬面已出家,將有大集會。去戈達瓦里河畔劫比陀林建造精舍,備齊出家用品。」匠神立即照辦。菩薩抵達該處,見一條小徑心想:「這必是修行者住處」,沿路走去卻不見人影。進入草堂看見出家用具,暗忖:「帝釋天王必已知我出家」,便脫下外衣,穿上紅褐袈裟,將鹿皮披單搭在一肩,結髮髻圈,肩上掛水瓶,手持三叉杖,走出草堂經行。來回踱步數次後,以出家威儀莊嚴森林,修習遍處禪定。出家第七日即證得八定五通,獨居林中以拾穗野果為生。他的父母親友不見其蹤,四處哭泣尋找。
某日,一位林居者入林,在劫比陀樹下看見菩薩,認出後上前問訊,回城告知其父母。父母又稟告國王。國王說:「帶我去見他」,便帶著炬面父母與大批民眾,由林居者引路來到戈達瓦里河畔。菩薩知眾人來臨,升空說法後引他們進入精舍,繼續在空中開示欲樂過患。以國王為首,眾人全部出家。菩薩與仙眾共住於此,聲名傳遍閻浮提。各地國王帶臣民前來皈依,集會日益盛大,最終達數十萬之眾。若有人生起貪瞋害念,菩薩便飛至其面前空中說法,教授遍處禪修。在他的指導下,眾人證得八定,其中七位大弟子成就最勝:舍利弗羅(Sālissaro)、目犍連羅(Meṇḍissaro)、山堅(Pabbato)、黑天(Kāḷadevilo)、童子迦葉(Kisavaccho)、阿奴律陀(Anusisso)、那羅陀(Nārado)。後來劫比陀林不敷使用。
菩薩召來舍利弗羅:「此林已容不下仙眾,你帶他們去中天竺(Majjhimadesa)王境卡羅巴卡村(Kalappacullakanigama)附近居住。」舍利弗羅應允,帶數千仙人前往定居。隨著凡人陸續出家,精舍又告客滿。菩薩依次派遣:目犍連羅帶眾至蘇羅吒國(Suraṭṭha)邊境的索多迪卡河(Sātodikā);山堅率眾往大林中的安闍那山(Añjanapabbato);黑天領眾至南道阿槃提國(Avantiraṭṭha)的堅固石山(Ghanaselapabbato)。最終五大道場容納數十萬仙人。童子迦葉向菩薩辭別,至檀多迦王(Daṇḍakirājā)境內的昆婆提城(Kumbhavatinagara)園林居住;那羅陀在中天竺安闍那山(Añjanagiri)網形石窟修行;阿奴律陀則留在菩薩身邊。
當時檀多迦王daṇḍakirājā貶黜一位得寵妓女。她按慣例遊園時看見童子迦葉,心想:「這黑耳修士(Kāḷakaṇṇī)能除穢氣」,便嚼著潔牙木,將大量口水吐在他髮髻上,又把潔牙木砸他頭上,自己洗頭離去。國王得知後竟恢復其位。這愚痴妓女誤以為:「因我向黑耳修士身上潑穢水,國王才復我職位」,故技重施。不久國王又貶黜祭司,祭司找到妓女問緣由,妓女坦言因向黑耳修士潑穢水得寵。祭司也照做,果然官復原職。後來邊境叛亂,國王率軍親征。愚痴祭司問:「大王要勝還是敗?」王答:「求勝。」祭司說:「那就先去王園向黑耳修士潑穢水。」國王聽從,帶著隨從嚼潔牙木,將口水吐在修士髮髻,拋擲潔牙木後洗頭。將士們群起效仿。
當將軍(senāpati)離去後,他看見那位苦行者,立即取出潔牙木等物,仔細為他沐浴後問道:「尊者,國王將會如何?」「朋友,我心中並無怨恨,但天神已然震怒,七日之內將使整個國家化為廢墟。你應速帶妻兒逃往他處。」將軍驚恐萬分,趕去稟告國王,國王卻不信其言。將軍返家攜帶妻兒倉皇出逃。碎箭大師知曉此事後,派遣兩位年輕苦行者用擔架將童子迦葉(kisavacchaṃ)從空中接回。國王與盜匪交戰後返回都城。就在他抵達時,天神們首先降下暴雨,沖走所有糞穢;接著降下純淨細沙;沙堆頂端降下天界花雨;花堆上降下銅幣雨;銅幣堆上降下金幣雨;金幣堆頂降下天界寶飾雨。人們歡喜爭奪金銀珠寶時,突然有燃燒的各種兵器從天而降,將眾人肢體切碎。繼而落下巨大燃煤,煤堆上又降下熊熊火山,最後落下深達六十肘的細沙掩埋一切。方圓六十由旬全成廢墟,此劫傳遍整個閻浮提。
與該國接壤的鄰國三位君主——羯陵迦王(kāliṅgo)、阿吒迦王(aṭṭhako)和怖軍王(bhīmaratho)商議道:「昔日波羅奈城(bārāṇasiyaṃ)的卡拉布卡西卡王(kalābukāsikarājā)因傷害忍辱仙人(khantivāditāpase)而滅入大地;那利吉拉王(nāḷikerarājā)縱犬噬仙;千臂阿周那(sahassabāhu ajjuno)與安吉羅仙(aṅgīrase)結怨;如今檀多迦王(daṇḍakirājā)因迫害童子迦葉(kisavacche)而國破身亡。我等不知這四位國王轉生何處,但除碎箭大師外無人能解此惑,當前往請教。」三位國王各自率大軍出發,卻互不知情,各自以為「唯我獨行」。他們在戈達瓦里河(godhāvarinadito)附近會合,下車共乘一輦抵達河岸。
此時帝釋天正坐於赤色石座,思慮七個問題:「除碎箭大師外,三界無人能解此惑。這三位國王前來請教,我當先問。」便率天眾從天界(devalokato)降臨。同日童子迦葉圓寂。數千仙人在四處道場為其舉行荼毗:搭建五座喪棚,以檀香木火化遺體。仙人周圍半由旬(aḍḍhayojanamatte)降下天界花雨(dibbakusumavassaṃ)。碎箭大師安奉遺骸後,與萬千仙人共坐精舍。此時三位國王的軍隊號角聲傳至河岸。大師聞聲派阿奴律陀(anusissaṃ)查看:「孩子,去探明此聲來歷。」阿奴律陀持水瓶(pānīyaghaṭaṃ)前往,見國王們便以首偈相詢:
50.
「佩瓔珞戴耳璫 著華服繫寶劍(veḷuriyamuttātharukhaggabandhā)
諸位戰車之主 世人如何稱呼」
註:寶劍(khaggaratanehi)飾有青玉(veḷuriyamaṇīhi)與珍珠串(muttālambakehi)
國王們下車禮敬後,阿吒迦王(aṭṭhako)與之交談,誦第二偈:
51.
「我名阿吒迦 此為怖軍王
彼乃羯陵迦 為見善調仙(susaññatānaṃ isīnaṃ)
為問諸疑惑 特來至此地」
註:「善調仙」指持戒嚴淨(sīlasampannānaṃ)、善調身心(kāyādīhi susaññatānaṃ)的修行者
阿奴律陀道:「善哉大王,請沐浴歇息後入精舍禮敬仙眾(isigaṇaṃ),再向碎箭大師(sarabhaṅgasatthāraṃ)請教。」正當他持水瓶擦拭水跡時,忽見帝釋天王率天眾乘象王(erāvaṇakkhandhavaragataṃ)從天而降,遂誦第三偈:
52.
「凌虛而立者 如十五滿月(pathaddhuno pannaraseva cando)
請問大威神(mahānubhāva) 世人如何稱」
帝釋天以第四偈回應:
53.
「天稱善法王(sujampatī) 人呼摩伽婆(maghavā)
今我天帝釋(devarājā) 為禮調御仙(susaññatānaṃ isīnaṃ)」
註:表明為請教問題(pañhaṃ pucchanatthāyāti)而來
阿奴律陀道:「善哉天王,請隨後前來。」他持水瓶回精舍稟報。碎箭大師(mahāsatto)在廣大講堂(mahāvisālamāḷake)與仙眾就座。三位國王禮敬後退坐一旁。帝釋天亦降臨禮敬,合掌(añjaliṃ paggayha)誦出第五偈:
54.
"遠聞聖者(isayo)集會 具大神通力(mahiddhikā)與神變(iddhiguṇūpapannā)
我以淨心禮敬 人天中最勝者(manussaseṭṭhā)"
註:此處"遠聞(dūre sutā)"指帝釋天(sakko)在天界(devaloke)即已聽聞聖者威名;"大神通"指具足五種神變(pañcavidhena iddhiguṇena);"最尊者"指人間(jīvaloke)最尊貴者。
帝釋天如是讚歎仙眾(isigaṇaṃ)後,為避免六種坐姿過失(nisajjadose),退坐一旁。阿奴律陀(anusisso)見仙眾坐於下風處,誦第六偈:
55.
"久修仙人(ciradikkhitānaṃ)隨風飄散體味
千眼天王(sahassanetta)請退避 免染此濁穢"
註:"久修"指長期修行(cirapabbajitānaṃ);"千眼"因帝釋天能同時觀察千事(amaccasahassehi cintitaṃ atthaṃ),或因其為千天神之首(sahassanettānaṃ devānaṃ)。
帝釋天聞已回誦:
56.
"任隨仙人體氣 如風送花香(vicittapupphaṃ surabhiṃva mālaṃ)
我等反覺芬芳 天眾(devā)不厭此味"
註:帝釋天顯示天界眾生(devā)只厭惡破戒者(dussīleyeva),對持戒者(sīlavante)絕無嫌惡。
繼而請求:「尊者(bhante),我費盡心力前來請教,請允提問。」阿奴律陀起身向仙眾告請,誦二偈:
57.
「施主(purindado)眾生主(bhūtapatī) 威名顯赫者(yasassī)
天中帝釋(devānamindo)摩伽婆(maghavā)善法王(sujampati)
摧伏阿修羅眾(asuragaṇappamaddano) 今想請益解惑"
58.
「智者(paṇḍitānaṃ)前所問 微妙(nipuṇe)難題誰堪答
三王(raññaṃ)與人主 及天帝釋(vāsavassa)共待解"
註:此列舉帝釋天七種尊號:因往昔布施稱"施主"(pure dānaṃ dinnattā);為眾生首領稱"眾生主"(bhūtesu jeṭṭhakattā);眷屬圓滿稱"威名顯赫"(parivārasampadāya);最上之主因而稱"天中帝釋"(paramissaratāya);圓滿前生稱呼為"摩伽婆"(maghavā); 因與阿修羅女善法(sujāya asurakaññāya)結為伴侶,故稱"善法王"(sujampati);因能令天眾(devānaṃ)歡喜,故稱"天王"(devarājā
仙眾(isigaṇo)聽聞後說:「賢士(mārisa),你如同立足大地(pathaviyaṃ ṭhatvā)卻不見大地般說話。除碎箭大師(sarabhaṅgasatthāraṃ)外,誰能解答這些難題?」隨即誦偈:
59.
"此苦行者(isi)碎箭仙(sarabhaṅgo) 自出生即離性交(virato methunasmā)
國師(ācera)之子威儀具 必能解彼眾疑惑"
仙眾接著對阿奴律陀(anusissaṃ)說:"請代為禮敬大師(satthāraṃ),轉達仙眾之意,請允帝釋天(sakkena)提問。"阿奴律陀應允(sādhūti sampaṭicchitvā),禮拜後誦請法偈::
60.
"憍陳如(koṇḍañña)請開示 眾仙(isayo)虔誠求教
人中之法,智者當擔此重任"
大師(mahāpuriso)應允開示,隨即誦偈:
61.
"各位但問無妨 隨心所欲問所疑
我當一一解答 自己所知關於此世和他世的"
獲得許可後,帝釋天提出精心構思(abhisaṅkhataṃ)的問題:
62.
摩伽婆(maghavā)帝釋 具慧眼(atthadassī)施主(purindado)
首問心中疑 ,其義請開顯
63.
殺何不後悔?捨何聖者(isayo)讚?
誰能忍惡言? 憍陳如請解! "
註:此偈含三問:1.斷除何物永不悔(yañcāsi abhipatthitaṃ);2.捨棄何物得聖人的讚美;3.如何忍辱(pharusaṃ khametha)。
大師解答:
64.
「滅嗔(kodhaṃ vadhitvā)永不悔,去除貶低人(makkhappahānaṃ)聖者讚
能忍一切粗惡語,此忍(khantiṃ)最上善"
註:
1.嗔怒(kodhaṃ māretvā)滅後不會因怨恨心(paṭighacittena)再生悔;
2.聖賢(isayo)讚歎棄貶人功德(akataññubhāvasaṅkhātassa mahassaca)之德;
3. 智者稱許能忍一切粗語(sabbesampi pharusaṃ vacanaṃ)為最勝忍辱。
帝釋天追問:
65.
能忍平等(sadisassa)與勝己(seṭṭhatarassa)者語
如何忍比下劣者(hīnassa)? 請再開示我"
碎箭仙答:
66.
"畏故忍勝者,因避免衝突(sārambhahetū)忍平等
若能忍卑劣 此乃最勝忍"
註:闡明三種忍辱層次:
1.因畏懼(bhayā)而忍上位者;
2.為避免衝突(sārambhahetū)忍同輩;
3.古德(porāṇakapaṇḍitā)認為能忍同輩(jātigottādihīnassa)方為真忍辱者。
帝釋天質疑:"先前說'能忍一切惡語是最勝忍',現在又說'忍卑劣者方為最勝',前後似乎矛盾。"
大師解釋:"後者特指明知對方卑鄙仍能忍耐。
67.
"四威儀(catupattharūpaṃ)中如何辨別,上中下品眾生性?
善人(santo)常現醜陋相,是故應忍一切語"
註:"四威儀"指行住坐臥中隱藏的本性;"平凡相"指最高之德的善人可能顯現為卑微者(virūpānaṃ lāmakapuggalānaṃ rūpena)的外相。
帝釋天問忍辱功德,大師答:
68.
縱有包含國王的大軍(mahatīpi senā),也難透過戰爭而獲得
忍辱的善人卻能得,透過忍辱力而平息怨恨
註:此偈闡明忍辱能平息仇恨(veravūpasamanippaṭighasabhāvaṃ)的殊勝功德。
三位國王見帝釋天獨佔提問機會,心有不平。帝釋天察覺後,代他們提出關於四位惡王下場的疑問:
69.
"讚歎妙答已,我還有四問
檀多迦(daṇḍakī)那利吉羅(nāḷikero)
阿周那(ajjuno)與卡拉布(kalābu)
這四惡王(rājā)害聖者 今在何處受惡報? "
註:特別問這四位迫害仙人(isīnaṃ viheṭhakā)的國王轉生何處(gatiṃ)。
大師以五偈詳答:
70.
檀多迦王吐向童子迦葉,因此斷根親屬和王國
墮入號叫地獄(kukkuḷanāme nirayamhi)中
身遭火炭(phuliṅgāni)燒 苦痛哀嚎無間斷"
註:描述檀多迦王(daṇḍakī)因向童子迦葉(kisavacchaṃ)吐唾(niṭṭhubhanadantakaṭṭhapātenena)而墮入百由旬期的熾熱灰獄(uṇhachārikaniraye),九口都墮入熱灰的痛苦。
♦ 71.
出家無害,說法無辜的隱士
那利吉羅在他世被狗啃食,撕咬掙扎受劇苦
註:此王(nāḷikero)在檀多迦國(kaliṅgaraṭṭhe)殺害五百比丘,被地獄巨犬(mahāhatthippamāṇā pañcavaṇṇā sunakhā)分食。
72.
"阿周那(ajjuno)王墮槍林(sattisūle)地獄 頭下腳上受倒懸
曾害安吉羅仙人(aṅgīrasaṃ gotamaṃ) 忍辱苦行梵行者
註:此王以毒箭(visapītakaṇḍena)殺害散發光芒(aṅgehi raṃsīnaṃ niccharaṇato)的仙人,在槍林地獄(sattisūlaniraye)被燒紅的武器(jalitehi āvudhehi)穿刺。
73.
卡拉布王(kalābu)肢解仙人 迫害說忍(khantiṃ vadantaṃ)修行者
今在無間(avīciṃ)地獄中 猛火煎熬(mahāpatāpaṃ)受極刑"
註:此王將修行者四肢(cattāro hatthapāde)耳鼻(kaṇṇanāsañca)砍斷,用雙鞭(dvīhi kasāhi)抽打千次,最終墮入最苦的無間地獄(pāpiṭṭhatarāni nirayāni)。
74.
智者聞此諸地獄 尚有更惡(pāpiṭṭhatarāni)苦報處
當敬沙門婆羅門 如法而行生天界"
註:教導帝釋天(sakka devarāja)應透過四資具布施(dānadhammikārakkhāvaraṇasaṃvidhāna)供養和保護修行者,避免惡報。
當碎箭大師(mahāsattena)指明四位國王(catunnaṃ rājūnaṃ)的轉生處(nibbattaṭṭhāne)後,三位國王(tayo rājāno)疑慮盡消。帝釋天(sakko)繼而提出剩餘四個問題,誦偈問道:
75.
"讚歎妙答已 我還有四問
何謂持戒者(sīlavantaṃ)? 何謂具慧者(paññavantaṃ)?
何謂善士(sappurisaṃ)? 何人不失榮華(siri no jahātī)? "
註:末句意為"何種人不會失去已獲得的榮耀(paṭiladdhasirī)"。
大師以四偈作答:
76.
"身(kāyena)語(vācāya)皆調伏;意(manasā)不造諸惡
不為己利妄語(alikaṃ) 是名持戒者
77.
"深奧問答心思維,不作殘暴凶狠業
及時不忽視利益處,是名具慧者
第二偈解釋智慧(paññavantaṃ)特徵:
可參考如《兔本生》(sattubhastajātaka JaA402)、《誕生本生》(sambhavajātaka JaA.515)、《大護目本生》(mahāumaṅgajātaka JaA.542)等深奧經義
不行粗暴事(na atiahitaṃ luddaṃ)
掌握布施(dāna)、持戒(sīla)、禪修(vipassanā)等善法時機(kālāgataṃ atthapadaṃ)
78.
知恩感恩者,具有善友和堅固的信仰
(朋友)受苦自己細心地作應該作的,是名真善士
第三偈引用《天鵝本生》(haṃsajātaka JaA.533-534)等典故,說明善士(sappurisaṃ)特質。
知恩如《百葉本生》(satapattajātaka JaA.279)中的天鵝王能為友人分擔苦難(dukkhaṃ attani āropetvā)
79.
具足諸美德(etehi sabbehi guṇehupeto),有信心(saddho)柔軟(mudū 說好聽的話)慷慨大方
說善言柔軟語等來攝集,此人不失榮華
第四偈總結完美人格:
具足信(saddhā)、施(dāna)、戒(sīla)等功德
善用愛語(madhuravacana)、利行(atthacariyā)等四攝法(catūhi saṅgahavatthūhi),如是者榮華(sirī)永駐
碎箭大師(mahāsatto)猶如在虛空升起滿月(puṇṇacandaṃ uṭṭhāpento viya),圓滿解答了四個問題。
帝釋天再問:
80.
"讚歎妙答已 我還有四問
戒律(sīlaṃ)、榮華(siriñca)、善法(satañca dhammaṃ)與智慧(paññañca)
何者最殊勝(seṭṭhataraṃ)? "
碎箭大師答:
81.
"智者(kusalā)說慧最勝,如眾星(tārakānaṃ)拱月(nakkhattarājā)
戒律、榮華與善法皆為慧者(paññavato)伴"
帝釋天:
82.
"讚歎妙答已 我還有四問
如何修持(kathaṃkaro)? 如何思維(kintikaro)?
如何實踐(kimācaraṃ)? 如何親近(sevamāno)得智慧?
請說智慧道(paññāya dānippaṭipadaṃ) 凡人(macco)如何成慧者? "
83.
"親近(sevetha)長老(vuddhe)智者,勤學(uggāhako)善問(paripucchako)
恭敬聽善說的,如是成就智慧
84.
「慧者觀(avekkhati)感官欲樂(kāmaguṇe)為:
無常(aniccato)、苦(dukkhato)、病(rogato)相
如是觀照(vipassī)捨貪欲(chandaṃ)---在苦上,欲樂上,在大怖畏上
85.
"離貪(vītarāgo)除嗔(dosaṃ) 修無量(appamāṇaṃ)慈心(mettāṃ cittaṃ)
於一切眾生上(sabbesu bhūtesu)捨刀杖(daṇḍaṃ)
無咎(anindito)達梵天界(brahmamupeti)"
碎箭大師(mahāsatto)如東方升日(pācīnalokadhātuto sūriyaṃ uṭṭhāpento viya)演說智慧時,三位國王(rājūnaṃ)斷除五欲(pañcakāmaguṇarāgo)。
大師歡喜說:
86.
"大利益已到來, 阿吒迦王(aṭṭhaka)、怖軍王(bhīmaratha)
及尊勝羯陵迦王(kāliṅgarājassa uggatassa)
你們皆已斷欲結(kāmarāgo pahīno)"
註:此"斷"指暫時伏斷(tadaṅgappahānena),非究竟斷。
國王們回應:
87.
知他心者(paracittavedi)如實說,我們確已離欲染
請許我等求出家(anuggahāya) 願證尊師所達境"
大師應允:
88.
"我今允許你們出家 既已捨離諸欲染
讓身體遍滿廣大的喜悅,來證我所證境界"
眾王誓言:
89.
「大智(bhūripañña)尊師所教誡的,我們必將全奉行
讓身體遍滿廣大的喜悅,必證尊師所達境"
大師為眾人授出家戒後,勸勉仙眾(isigaṇaṃ):
90.
"供養完童迦葉(vacchassa kisassa),諸位聖者(sādhurūpā)可歸去
常樂禪那心集中 此乃出家最勝樂"
仙眾頂禮(sirasā sampaṭicchitvā)後騰空(ākāsaṃ uppatitvā)返回各自住處。帝釋天(sakko)亦率眾(sapariso)禮拜離去。
佛陀為闡明此義,說總結偈:
91.
"聞智者(paṇḍitena)仙人(isinā), 所說第一義(paramatthasaṃhitā)妙偈
諸天(vedajātā devā)歡喜讚 ,與大隨從(yasassino)返天宮(devapuraṃ)"
92.
"此偈(gāthā imā)義深(atthavatī)文妙(subyañjanā),為智者仙人善說(subhāsitā)
凡專心(aṭṭhikatvā)諦聽者,得證前後殊勝的成就
已獲前後殊勝後,終不見(adassanaṃ)死王(maccurājassa)面"
註:
"前後殊勝"指次第證得八定(aṭṭhasamāpatthi)與四道(catumagga)。
"不見死王"指證涅槃(nibbānaṃ)者超越生死。
佛陀最後揭示本生因緣:
93.
"舍利弗(sāriputto)即舍利弗羅(sālissaro) 迦葉(kassapo)即目犍連羅(meṇḍissaro)
阿那律(anuruddho)是山堅(pabbato) 迦旃延(kaccāyano)即黑天(devalo)"
94.
"阿難(ānando)是阿奴律陀(anusisso) 目犍連(kolito)即童子迦葉(kisavaccho)
那羅陀(nārado)是優陀夷(udāyitthero)
碎箭仙(sarabhaṅgo)即是我佛弟子眾(buddhaparisā)
當如是 受持本生(jātakan)真義"
523. alambusājātaka阿藍婆本生經(前任帝釋天剷除競爭對手的故事)
那時,世尊住在祇樹給孤獨園(jetavane),針對一位比丘被舊情人誘惑之事說法。本生故事的詳細內容已在《根本生》(indriyajātaka,JāA.423等)中闡明。世尊問那位比丘:「比丘,聽見你因憂愁而憔悴,是真的嗎?」比丘回答:「是的,尊者。」世尊追問:「是什麼令你憂愁?」比丘答:「因為舊情人。」世尊說:「比丘,這女子只因著她而失去了禪定,那三年間僦宥錯定,直到我死了
過去世,波羅奈城(bārāṇasi)由梵授王(brahmadatta)統治時,菩薩(bodhisatto)投生迦屍國(kāsiraṭṭha)的婆羅門家族,成年後精通一切技藝,出家為沙門,在林中以野果根莖為食。當時有隻母鹿在菩薩解手處吃了混有精液的草並飲水,由此受孕,此後不再遠行,只在草庵附近吃草徘徊。菩薩察覺緣由,待母鹿產下人類男嬰後,出於慈愛撫養他,取名「獨角仙人(isisiṅga)」。待孩子長大,菩薩為他剃度,臨終前帶他到喜馬拉雅山(himavante)的尼連禪河(nārivana)邊告誡:「孩子,這雪山中有如花朵般美麗的女子,她們會迷惑人心帶來毀滅,你切不可受其誘惑。」隨後菩薩往生梵天界(brahmaloka)。
獨角仙人(isisiṅga)在喜馬拉雅山區修習禪定,具足嚴苛的苦行與殊勝堅定的根器。其戒德威力甚至震動帝釋天(sakka)的宮殿。帝釋天體察覺後思忖:「此人可能威脅我的天位,須派天女破壞他的戒行。」他遍觀天界,發現三十三天(tāvatiṃsa)中唯有天女阿蘭浮沙(alambusā)能擔此任,便召她下令。世尊為說明此事,先誦出偈頌:
95.
「於是崇高的帝釋(indo)說,戰勝阿修羅之父:
於善法堂中的天女阿蘭浮沙堪任!
帝釋天(sakka)坐在赤毯石座(paṇḍukambalasilāsane)上召喚阿蘭浮沙(alambusā)說道:
96.
眾神(misse devā)皆請求你,三十三天(tāvatiṃsā)諸神亦然:
去吧阿蘭浮沙(alambusā),去誘惑那位獨角仙人(isisiṅga)。
帝釋天命令阿蘭浮沙:「去使獨角仙人屈服於你,破壞他的戒行。」再說:
97.
此仙人具足德行,持戒精嚴,
年老且樂求涅槃(nibbāna)-請阻斷他的升天之路。 」
阿蘭浮沙聞言,誦出兩偈:
98.
「天界之主(devarāja)啊!為何獨獨指派我?
若需誘惑仙人(isippalobhane),其他天女(accharā)亦可勝任。
99.
在無憂園(asoke)與歡喜園(nandane vane)中,
多有比我更殊勝者,何不讓她們輪流前往?
帝釋天以三偈答覆:
100.
「誠然你所言屬實,確有其他天女,
無憂園與歡喜園中,不乏更卓越者。
101.
但她們不如你清楚怎樣侍奉男人,
不似你通曉——女人一切美麗的組成部分
102.
去吧,佳麗(kalyāṇi),你本來是女中翹楚,
憑你的姿容(vaṇṇarūpena),必能令他臣服。 」
「不懂侍奉男人」指其他天女不諳誘惑男性(purisaṃ upasaṅkamantā)之法。 「全具美貌」即形體端嚴(sarīravaṇṇa)與容貌圓滿(rūpasampatti)。
聽聞此言,天女阿蘭浮沙(alambusā)誦出兩偈:
103.
「既然是天帝所派遣,我得不去
我心害怕冒犯他,那婆羅門(brāhmaṇa)有大威力!
104.
多少冒犯仙人(isi)者,墮入地獄(niraya),
永溺愚痴輪迴(mohasaṃsāra),思之令我毛骨悚然!」
105.
言畢即動身,這具有容色的天女(accharā),
渴求染著(missitumicchantī),直趨獨角仙人(isisiṅga)處。
106.
她闖入那座由獨角仙人守護(isisiṅgena rakkhitaṃ)的森林,
其方圓半由旬(addhayojanaṃ),密布紅藤羅網(bimbijālakasañchannaṃ)。
107.
破曉時分(pātova),正當晨齋(pātarāsamhi)之際,
日升(udaṇhasamayaṃ)時,見他拂拭火室(aggiṭṭhaṃ),
天女便近前誘惑。」——此為佛陀親誦之偈(abhisambuddhagāthā)。
仙人夜間修禪(padhānamanuyuñjitvā),清晨沐浴後(nhatvā)稍享禪悅(jhānasukhena),出庵打掃火室(aggisālaṃ)時,天女現身展示媚態(itthivilāsaṃ)。
仙人見狀詢問:
108.
「你似閃電(vijju)耀目,如藥草星般閃耀,
手飾(hatthābharaṇā)斑斕,耳懸寶石金環(āmuttamaṇikuṇḍalā)。
109.
如太陽般閃耀,散金檀香,
大腿勻稱,幻術非凡,少女姿容絕麗。
110.
纖腰(vilaggā)柔軟(mudukā)無瑕(suddhā),雙足(pādā)穩踏(suppatiṭṭhitā),
步姿(gamanā)令人傾心(kāmanīyā),奪我心神(harantiyeva me mano)。
111.
你腿(ūrū)漸次豐盈,似象鼻(nāganāsa)曲線,
腰臀(sussoṇī)光滑(vimaṭṭhā),如金板(phalakaṃ)平整。
112.
肚臍(nābhi)深如青蓮(uppala)芯,
遠望若黑膏(kaṇhañjana)暈染。
113.
雙乳(urajā)自然挺立(avaṇṭā),豐滿(sādhupaccudā)不下垂(apatitā),
宛如半截葫蘆(aḍḍhalābusamā),蓄滿瓊漿(payodharā)。
114.
頸項(gīvā)修長如羚羊(eṇeyyaka),膚若金絲(kambutalābhāsā),
皓齒(paṇḍarāvaraṇā)美好,唇(catutthamanasannibhā)似第四味蕾甘美。
115.
上下齒列(uddhaggā adhaggā)潔白,經木條(dumagga)打磨,
雙排(duvijā)如銀蘆(nelasambhūtā),貝齒(dantā)光潤奪目。
116.
眼瞳(nettā)非全白(apaṇḍarā),邊緣赤紅(lohitantā),
形似棗核(jiñjūkaphalasannibhā),大而明亮(visālā)。
117.
秀髮(kesā)長短適中(nātidīghā),塗金橙(kanakabyāsa)香油,
頂髻(uttamaṅga)散旃檀(candana)香。
118.
農牧(kasigorakkhā)商旅(vāṇijā)所至,乃至仙人(isīnaṃ)苦行(parakkantaṃ)之境——
119.
世間(pathavimaṇḍale)無人能與你匹敵(samasamaṃ)者,
你是誰(ko vā tvaṃ)?誰的女而(kassa vā putto)?我應當如何知曉?」
最終仙人詢問其來歷,暗示已知其天女(itthibhāva)本質,仍以凡人(purisavohāra)方式探問。
當天女阿蘭浮沙(alambusā)從足部開始展現姿容直至秀發(kesā),見仙人(tāpase)已神魂顛倒,便把握時機誦偈:
120.
「尊者(bhaddante)此刻非問答時,當迦葉(kassapa)族心念如此動盪,
來吧愛人(samma),讓我們共赴草庵歡娛,
我要擁你入懷-你必諳情慾(ratīnaṃ)之道。 "
說完言畢,阿蘭浮沙(alambusā)暗忖:"若停留此處,他不敢近身,應當佯裝離去。"她深諳女子媚術(itthimāyākusalatāya),不直接靠近而作勢返程。世尊(satthā)為顯此意念偈:
121.
此言方落,具足色相(kāmavaṇṇinī)的天女(accharā),
懷著染著(missitumicchantī)之心,離獨角仙人(isisiṅga)而去。 "
仙人見其離去,立刻中斷修行(dandhaparakkamaṃ),狂奔抓住她髮髻。世尊(satthā)顯此情景:
122.
"他疾沖而出,拋卻遲緩修持,
伸手攥住天女(tamuttamāsu)烏亮髮辮(veṇīsu)。 "
123.
"那天女(kalyāṇī)驀然回首,容光煥發(susobhanā),
梵行(brahmacariyā)既毀,如願以償(tositā)。 "
124.
她的心念直抵帝釋(inda),那時他正居歡喜園(nandane vane)。
她的意圖被帝釋和天象所了知
125.
帝釋(sakka)即刻遣來金寶座(sovaṇṇaṃ pallaṅkaṃ),
隨從(sopavāhanaṃ)千眾,華蓋(sauttaracchada)五十重。 "
126.
"當天女(sobhanā)將仙人(isisiṅgaṃ)放在膝上(ure katvā),
三年歲月(tīṇi vassāni),恍如彈指(ekamuhuttaṃva)。 "
127.
"婆羅門(brāhmaṇo)痴迷(vimado)三年後甦醒(pabujjhitvāna),
但見火室(aggiyāyaṇaṃ)四周綠樹(haritarukkhe)環繞。 "
128.
新葉(navapatta)滿林,杜鵑(kokila)群啼,
環顧四野,不禁哭泣
129.
不供火不習咒語,也忽略了火供*
是誰來侍奉我,是誰惑我心? "
*指修行功課荒廢
130.
昔日我住的林居,由我所生的威德
如寶船渡苦海(aṇṇave),今竟消散!
「寶船喻」:將禪定功德(jhānaguṇaṃ)比喻為滿載珍寶(nānāratana)的渡船,現沉沒於慾海(mahaṇṇave)。
聽聞這番話後,天女阿蘭浮沙(alambusā)心中思量:「若我不說實話,他必會詛咒我。我當如實相告。」於是她顯現身形(dissamānena kāyena),站立原地誦出偈頌:
131.
「我為侍奉(pāricariyāya)而來,乃天帝(devarājena)所派遣。
以心攻心(cittena),是你未能覺察(bujjhasī)疏忽大意!」
仙人聽完她的告白,憶起父親(pitarā)昔日的教誨(dinnaovādaṃ),懊悔地哭訴:「我因違背父命(pitu vacanaṃ akatvā)而招致大禍(mahāvināsaṃ pattomhī)!」隨即誦出四首偈頌:
132.
「父親迦葉(kassapo)曾如此教誨我:
『兒啊!要識破(bujjhesi)如蓮(kamalā)般女子,
她們如花(pupphasadisā),切莫沉溺!』」
133.
『要警覺(bujjhesi)那雙乳(uregaṇḍāyo)的誘惑,
兒啊!她們會引你走向毀滅(vināsaṃ pāpentīti)』
慈父(anukampako)當年如此諄諄教導(anusāsati)。」
134.
「我卻違背(nākaṃ)年老(vuddhassa)父親的訓誡(sāsanaṃ),
在這非人(nimmanussamhi)所居的森林(araññe),
如今獨自(ekako)悲嘆(jhāyāmi)!」
135.
「我將重拾修行,生命(jīvitena)何足惜!
若不恢復(tādiso)往日德行,
寧願就此死去(maraṇaṃ bhavissatī)!」
仙人捨棄欲貪(kāmarāgaṃ)後,重新修得禪定(jhānaṃ)。當天女阿蘭浮沙(alambusā)見到他重現的沙門威光(samaṇatejaṃ)與禪那成就(uppāditabhāvaṃ),驚懼不已,連忙求饒。世尊(satthā)為闡明此義,說出兩首偈頌:
136.
他威德(tejaṃ)、精進(vīriyañca)與能量重新起來,
阿蘭浮沙(alambusā)即俯首(sirasā)禮拜獨角仙人(isisiṅgaṃ)雙足(pāde)。
137.
大勇者(mahāvīra)勿怒!大仙人(mahāise)請息嗔!
我已達成(ciṇṇo)三十三天(tidasānaṃ)交付的重任(mahā attho),
因您之故,整個天宮(devapuraṃ)都曾震動(pakampitaṃ)。
仙人寬恕道:「善女(bhadde),我原諒你,且隨意離去吧(yathāsukhaṃ gacchā)。」隨即誦偈:
138.
「三十三天(tāvatiṃsā)諸天眾,帝釋(vāsavo)居其上,
願你安樂(sukhī),天女(kaññe)自歸去(yathāsukhan)。」
天女禮拜(vanditvā)後,乘坐那黃金寶座(suvaṇṇapallaṅkena)返回天宮(devapuraṃ)。世尊(satthā)為說明此景,再誦三偈:
139.
她雙手合十(añjaliṃ),恭敬禮拜其足(pāde),
右繞(padakkhiṇaṃ)三匝後,從彼處(tamhā ṭhānā)離去(apakkami)。」
140.
「那具黃金(sovaṇṇaṃ)寶座(pallaṅko),隨從(sopavāhano)環繞,
華蓋(sauttaracchada)五十重,侍衛(sahassapaṭiyatthato)逾千眾,
她乘此寶座,返回天界(devāna santike)。」
141.
如燈塔(dīpakaṃ)照耀,似閃電(vijjutaṃ)劃空,
天帝(devindo)歡喜(patīto),賜予(adadā)恩典(varan)。
天女阿蘭浮沙(alambusā)在仙人面前領受恩典時,誦出結偈(osānagāthamāha):
142.
若天帝(sakka)賜我恩典(varañce),眾生之主(sabbabhūtānamissara),
願永不再作(nisippalobhikā)誘惑仙人之行——此為我所求(vare)!」
世尊為比丘開示此法,闡明聖諦後,將本生故事作結。聽聞聖諦後,該比丘證得初果。佛陀說:‘當時,阿蘭浮沙(alambusā)即是比丘的舊情人(purāṇadutiyikā),獨角仙人(isisiṅgo)是這憂惱比丘(ukkaṇṭhitabhikkhu),而大仙人(mahāisi)正是我的前世(ahameva ahosinti)。’
524. saṅkhapālajātaka龍王商伽波羅本生經(龍菩薩忍辱持戒的故事)
"請給予聖者機會"-世尊(satthā)在祗樹給孤獨園(jetavane)講述有關布薩日的開示。當時,世尊讚歎持戒的居士們說:"古聖賢者即使捨棄巨大的龍族富貴也要持守布薩戒",應他們請求講述了過去的故事。
過去世,摩揭陀國(magadharājā)有位國王統治著王舍城(rājagahe)。菩薩(bodhisatto)投生為王后腹中胎兒,取名"難敵"(duyyodhano)。成年後,他到德叉屍羅(takkasilā)學習各種技藝,回國向父王展示所學。父王為他灌頂即位後,自己出家為沙門,住在御花園裡。菩薩每天三次前往探望,因供養豐厚產生困擾,心想:"我在此居住無法專心修習遍處禪,不如不告而別。"於是悄然離開花園,穿越摩揭陀國(magadharāṭṭhaṃ),來到摩酰沙國(mahisakarayaṭṭhe)的康毘尼河畔(kaṇṇaveṇṇāya nadiyā),在旃陀羅山(candakapabbata)附近搭建草庵,修習遍處定,證得禪通後靠拾穗維生。龍王商伽波羅(saṅkhapālo nāgarājā)常率眾從河中出來聽他說法。
後來王子思念父王,派人尋訪得知住處,便率大臣們前往。他們卸下行李在附近等候時,恰逢商伽波羅正率眾聽法。龍王見國王到來,禮敬沙門後避讓。國王禮拜父親後詢問:"這位前來禮敬的王者是誰?""是龍王商伽波羅。"聽聞龍王富貴,他心生貪戀,停留數日請父王應供後,回國在四城門設施食堂,震動整個閻浮提。他持守布薩戒,命終轉生為商伽波羅龍王。臨終時卻後悔貪戀富貴,從此希求人身,持守布薩戒。但轉生龍宮後無法持戒,於是離開龍宮,在康毘尼河與大道之間築起蟻塚,發願:"願需要皮肉者取用我的皮肉!"在月齋日臥於塚上修行。
聽見腳步聲,他從龍身中探首睜眼,心想:"今日將滿所願!我既已發願布施,當堅固決心。即便他們將我刺得千瘡百孔也決不動怒。"於是縮回蛇身。村民抓住龍尾拖行,用利矛在八處穿刺,插入帶刺黑藤棍,沿著大路抬行。菩薩始終未睜眼怒視。當龍頭垂下觸地時,他們放在路上休息,又用新矛刺穿鼻隔繫繩抬起。
就在此時,毗提訶國(videharaṭṭhe)彌提羅城(mithilanagara)的富商阿羅羅(āḷāro kuṭumbiko)帶著五百輛車隊出行,看見那些波迦族(bhojaputte)人正抬著菩薩。他立刻用十六頭牛車和大量金錢贖下菩薩,給那些獵人衣物飲食後遣散他們。隨後龍王(saṅkhapālo nāgarājā)邀請阿羅羅來到龍宮(nāgabhavana),以三百龍女相伴,賜予他廣大名聲與天界欲樂(dibbehi kāmehi)。阿羅羅在龍宮享樂一年後請求出家,獲得龍王應允後便離開龍宮前往雪山(himavantappadesa)修行。多年後雲到波羅奈(bārāṇasi),住於王家園林。隔天入城乞食時,波羅奈王見他威儀莊嚴,請入宮中供養,以偈相詢:
143.
「聖者(ariyāvakāsosi)目光澄淨(pasannanetto),想必出身望族(kulamhā),
何以捨盡財富(vittāni pahāya),智者(sapaññā)離家求道? "
接下來,通過苦行者與國王之間的問答,這些偈頌的關聯性應當被理解——
144.
"我親眼看見(vimānaṃ disvā)那位具大威力的龍王(mahānubhāvassa mahoragassa)的宮殿,
目睹善業(puññāna)的偉大果報後,懷著信心(saddhāya)我出家了,陛下(rāja)。"
145.
"不是因為慾望(kāmakāmā)、恐懼(bhayā)或瞋恨(dosā)而這樣說,出家人(pabbajitā)不說妄語(vācaṃ musā)。
這就是我對你問題的回答了,願你聽聞我的話後生起淨信
146.
"國王(raṭṭhādhipa)啊,我經商(vāṇijja)途中,
看見波迦族人(bhojaputte)抬著一條巨龍(pavaḍḍhakāyaṃ uragaṃ)。
他們興高采烈(pamodamāne)地搬運著..."
147.
"我毛骨悚然(pahaṭṭhalomo)地上前詢問:
'這可怕(bhīmakāyo)的生物要被帶往何處?
波迦族的年輕人(bhojaputte),你們要對這龍(nāgena)做什麼?'"
148.
"這條巨龍(pavaḍḍhakāyo nāgo)將被宰殺食用(bhojanatthā),
它的肉(sāduñca thūlañca muduñca maṃsaṃ)鮮美肥嫩,
毗提訶人(videhaputta)啊,你不懂這美味!"
149.
"我們要回家(niketaṃ)取刀具(satthāni),
切開(vikopayitvā)龍肉大快朵頌。
我們向來是龍族(pannagānaṃ)的仇敵(sattavo)!"
150.
"若這巨龍真是食物,
我願給你們十六頭牛(balibaddāni soḷasa),
請放了這條龍(nāgaṃ imaṃ)!"
151.
"這確實是我們喜愛的食物,
但看在你誠懇的份上,阿羅羅(aḷāra)啊,
我們願聽從你,毗提訶的友人(videhaputta)!"
152.
於是他們解開龍王(nāgarājā)的束縛,
那個拖著他的鼻的繩
龍王的束縛被解開了,他向東方(pācīnamukho)稍行片刻.
153.
"它含淚(puṇṇehi nettehi)回首望我,
我合十(añjaliṃ)追隨其後。"
154.
"快走吧!別讓獵人(luddehi)再抓住你。
與這些兇徒重逢(samāgamo)實在不妙,
波迦族人(bhojaputte)啊,永別了!"
155.
"龍王游向清澈(vippasannaṃ)的湖泊(rahadaṃ),
那藍色(nīlobhāsaṃ)美境兩岸,
長滿閻浮提樹(jambuhi)與蘆葦(vetasāhi)。
它安然無懼(nittiṇṇabhayo)地潛入水中..."
156.
"不久,龍王(nāgo)以天界形相(dibbena rūpena)現身,
如孝子般對我柔聲細語(kaṇṇasukhaṃ bhaṇanto):
'陛下(janinda),讓我侍奉您!'"
157.
"你是我再生父母(mātā ca pitā),
骨肉至交(abbhantaro sahāyo)!
看看我的龍宮(nivesanāni)吧,
飲食(pahūtabhakkhaṃ)豐盛如帝釋天宮(vāsavassa),
堅固(masakkasāraṃ)似須彌山(sinerupabbata)!"
大王(mahārāja)啊!龍王(nāgarājā)繼續描述他的龍宮(nāgabhavanaṃ),又說了兩首偈頌:
158.
"那處地面(taṃ bhūmibhāgehi)柔軟(mudū)無碎石(asakkharā),
青草低矮(nīcattiṇā)無塵埃(apparajā),
莊嚴之地(pāsādikā)能消除憂愁(jahanti sokaṃ)。"
159.
"琉璃寶(veḷuriyūpanīlā)鋪就的芒果園(ambavanaṃ),
四邊平直(anāvakulā catuddisaṃ)極美妙(surammaṃ),
熟果(pakkā)、半熟果(pesī)與盛開花果(suphullā),
四季(niccotukā)結實纍纍(dhārayantī phalānī)。"
160.
"諸園林(vanānaṃ)中央(majjhe),
矗立著金光(bhassara)宮殿(nivesanaṃ),
銀門(rajataggaḷa)金牆(sovaṇṇamaya)極莊嚴(uḷāraṃ),
如閃電(vijjuri)劃破天際(antalikkhe)。"
161.
"寶石(maṇīmayā)黃金(soṇṇamayā)所造,
種種裝飾(anekacittā)精巧無比(sunimmitā),
滿是盛裝(alaṅkatāhi)龍女(kaññāhi),
金鍊(suvaṇṇakāyūra)纏身的她們侍奉著您啊,大王(rāja)!"
162.
"俊美無雙(anomavaṇṇo)的商伽波羅(saṅkhapālo),
速登(pāsādamāruyha)千柱宮殿(sahassathambhaṃ),
威德無量(atulānubhāvaṃ)之處,
正是龍后(mahesī)所居。"
163.
"一位迅捷(taramānarūpā)龍女(nārī),
捧來珍貴(mahagghaṃ)琉璃座(veḷuriyamayaṃ),
鑲嵌天生(jātimantūpapannaṃ)寶石(subhaṃ maṇiṃ),
未經吩咐(acoditā)便為我敷設(abbhihāsi)。"
164.
"龍王(urago)執我手(hatthe gahetvā),
請坐首席(pāmukhāasanasmiṃ):
『請尊者(bhavaṃ)就此座(nisīdatu),
您如我父母(garūnaṃ)般尊貴!』"
165.
"另位龍女(nārī)迅即前來,
持水(vāriṃ)為我洗足(pādāni pakkhālayī),
如妻(bhariyāva)侍奉摯愛丈夫(bhattū piyassa),
這般恭敬啊,人主(janinda)!"
166.
"又有龍女持金盤(sovaṇṇamayāya pātiyā),
獻上種種(anekasūpaṃ)美味(vividhaṃ viyañjanaṃ),
飯食(bhatta)精緻可口(manuññarūpaṃ),
恭敬呈上(upanāmayī)。"
167.
"婆羅多後裔(bhārata)啊!見我用膳畢(bhuttavantaṃ),
樂伎(turiyehi)便奏天樂相娛,
知我心意(bhattu mano viditvā),
龍王更以無量(dibbehi kāmehi anappakehī)天界欲樂款待。"
龍王(nāgarājā)上前(evaṃ upasaṅkamitvā)說道:
168.
"阿羅羅(aḷāra)啊!我有三百(bhariyā tisatā)位如蓮(padumuttarābhā)般美麗的妃嬪,
她們腰肢纖細(sabbattamajjhā),
全都任你差遣(te kāmakārā),
我將她們贈予你(te dadāmi)作侍女(paricārayassū)。"
阿羅羅回應:
169.
"享盡天界美味(dibbarasānubhutvā)一年後,
我向龍王提出疑問:
'這般龍宮(nāgassidaṃ vimāna)如何獲得?
您如何成就這最勝宮殿(vimānaseṭṭhaṃ)?'"
170.
"是偶然得(adhiccaladdhaṃ)?主人更替 (pariṇāmajaṃ)?
自造(sayaṃkataṃ)或天賜(devehi dinnaṃ)?
龍王啊!請為我解惑,
這殊勝宮殿從何而來?"
龍王回答:
171.
非偶然(nādhiccaladdhaṃ),非主人更替(na pariṇāmajaṃ),
非自造(nā sayaṃkataṃ)亦非天賜(nāpi devehi dinnaṃ),
此宮殿因我純淨無染(apāpakehi)的善業(sakehi kammehi),
由福德(puññehi)自然成就。"
阿羅羅:
172.
"您曾修何誓願(vataṃ)?行何梵行(brahmacariyaṃ)?
是何善業(suciṇṇassa)得此果報(vipāko)?
龍王(nāgarāja)啊!請為我開示,
這宮殿(vimānaṃ)如何獲得?"
龍王:
173.
"我昔為摩揭陀(magadhāna)國君(issaro),
名難敵(duyyodhano),具大威德(mahānubhāvo),
悟生命(jīvitaṃ)短暫(ittaraṃ),
知諸行(vipariṇāmadhammaṃ)無常(asassataṃ)。"
174.
"以淨信(pasannacitto)心,
恭敬(sakkacca)廣施(vipulaṃ)飲食(annañca pānañca),
我家(gharaṃ)如泉源(opānabhūtaṃ),
供養(santappitā)沙門(samaṇa)婆羅門(brāhmaṇā)。"
175.
"花鬘(mālañca)、塗香(gandhañca)、香油(vilepanañca),
燈明(padīpiyaṃ)、車乘(yānam)、精舍(upassayañca),
衣服(acchādanaṃ)、臥具(sayanam)、飲食(annapānaṃ),
皆悉(sakkacca)布施(adamha)。"
176.
"此即我誓願(vataṃ),此即我梵行(brahmacariyaṃ),
由那些善業(suciṇṇassa)得此果報(vipāko),
故獲此宮殿(vimānaṃ),
飲食豐足(pahūtabhakkhaṃ),歌舞(naccehi gītehi)莊嚴,
雖久住(ciraṭṭhitikaṃ),終非永恆(na ca sassatāyaṃ)。"
177.
"小威力者害大力者,能殺人之火為何不燃燒?
為何不用毒牙武器?讓遊者得手?
178.
恐懼(bhayaṃ)可侵你?火焰不追隨你的牙根嗎?
為何不用毒牙武器?墮落到遊者手中?
179.
"大恐懼(bhayaṃ)不侵我,火也不能殺死我
正法(dhammāni)被善讚歎,如大海難渡過
180.
"阿羅羅(aḷāra)!我恆持(niccam)
布薩日(uposathaṃ)十四(cātuddasiṃ)、十五(pañcadasiṃ),
忽有十六個獵人,持繩(rajjuṃ)矛(pāsaṃ)來襲。"
181.
"刺穿(bhetvāna)我鼻(nāsaṃ),
以粗繩(atikassa rajjuṃ)牽行,
我忍此劇痛(dukkhamahaṃ titikkhaṃ),
護戒(uposathaṃ)不退轉(appaṭikopayanto)。
阿羅羅:
182.
"那些獵人在獨道(ekāyane pathe)看見你,
威德(balena)相好(vaṇṇena)具足,
你具福慧(siriyā paññāya),
龍王(nāga)啊!為何苦修(tapo karosi)?"
183.
"不為子嗣(na puttahetū),
不為財富(na dhanassa hetū),
亦非長壽(na āyuno),
唯求轉生人間(manussayoniṃ),
故精進修行(parakkama tapo karomi)。"
阿羅羅:
184.
"你赤目(lohitakkho)寬肩(vihatantaraṃso),
鬚髮莊嚴(kappitakesamassu),
塗赤檀(lohitacandanena)香,
光耀如乾闥婆王(gandhabbarājāva)!"
185.
"你具天界神通(deviddhipattosi),
威德(mahānubhāvo)具足,
享受一切欲樂(sabbehi kāmehi),
為何說人間(manussaloko)更勝(seyyo)?"
龍王:
186.
"阿羅羅(aḷāra)!唯有人間(manussalokā),
能得清淨戒行(suddhīva saṃyamo),
我得人身(manussayoniṃ)後,
必將終結生死輪迴(jātimaraṇassa antaṃ)。"
阿羅羅:
187.
"我居你處(saṃvaccharo vasato)一年,
得蒙供養(annena pānena),
今將辭別(palemi),
回到久離故土(cirappavuṭṭhosmi)啊,人王(janinda)!"
龍王:
188.
"子女(puttā)妻眷(dārā)與侍從(anujīvino),
皆常受你教誨(niccānusiṭṭhā),
可有人咒罵你?
見你容顏(dassanaṃ)亦令我歡喜(piyañhi me)!"
阿羅羅:
189.
就如在父母家中,親愛的兒子在內入住
這裡對我甚至更好。龍啊!你讓我心愉悅
龍王:
190.
我有赤寶(maṇī lohitaṅko),
珍貴由財神(dhanāharo)所持,
請帶此寶(uḷāraṃ maṇiratanaṃ)歸鄉,
獲得財富(dhanaṃ)後可把它歸還
「阿羅羅(āḷāra)賢友(samma)啊!若你決意離去,我有一顆赤寶(lohitaṅko),此乃財神(dhanahārako)所持、能滿一切願(sabbakāmadado)的殊勝寶石(uḷāraṃ maṇiratanaṃ)。」
龍王繼續說道:
「帶此寶石回你家中(tava gehaṃ),憑其神力(ānubhāvena)獲取所需財富(yāvadicchakaṃ dhanaṃ)後,可將寶石歸還。歸還時勿棄他處,當投於我的水界(udakacāṭiyaṃ)之中。
阿羅羅(āḷāro)向龍王(nāgarājānaṃ)說道:「大王啊!我不貪求財富,唯願出家」——他請求出家資具後,與龍王一同離開龍宮,辭別龍王後進入雪山(himavantaṃ)出家。
接著他向國王宣說法,誦出兩偈:
191.
「我已親見(diṭṭhā)人間(mānusakā)諸欲(kāmā),
無常(asassatā)變易(vipariṇāmadhammā),
見欲樂(kāmaguṇesu)過患(ādīnavaṃ),
故懷信心(saddhāya)出家,陛下(rāja)!」
192.
「如樹果(dumapphalānīva)凋落,
少年(daharā)老者(vuddhā)皆終歸死(sarīrabhedā),
見此真相(etampi disvā)我出家,
這是真實不虛(apaṇṇakaṃ),梵行(sāmaññaṃ)更勝(seyyo)!」
國王聽後,隨即誦偈:
193.
「當親近(savitabbā)智者(sapaññā),
多聞(bahussutā)多思維(bahuṭhānacintino)!
聞龍王(nāgañca)與阿羅羅(aḷāra)教,
我當廣修無量(anappakānī)福德(puññāni)!」
【註解】:
"善思者"(bahuṭhānacintino):指通達諸緣起法(bahūni kāraṇāni jānanti)
"聞教":特指聽聞龍王精進不放逸(appamādavihārinaṃ)的事蹟
為激勵國王,苦行者(tāpaso)再說結偈(osānagāthamāha):
194.
「誠然當親近智者,
多聞善思聖者!
聞龍王與我教誨,
陛下(rāja)當修無量福!」
說法完畢後,苦行者駐留四個月(cattāro vassānamāse),重返雪山終生修習四梵住(cattāro brahmavihāre),命終往生梵天(brahmalokūpago)。商伽波羅龍王(saṅkhapālo)終生持守布薩戒(uposathavāsaṃ),國王廣行布施(dānādīni)後各隨業報(yathākammaṃ gatā)。
世尊(satthā)開示此法後,揭示本生因緣:「當時的苦行者(tāpaso)是迦葉佛(kassapo),波羅奈王(bārāṇasirājā)是阿難(ānando),阿羅羅是舍利弗(sāriputto),而龍王商伽波羅正是我的前身。」
525. cūḷasutasomajātaka小蘇多沙摩本生經(菩薩過去世大出家的故事)
導師(巴利文:satthā)住在祇樹給孤獨園(巴利文:jetavane)時,為闡明「出離波羅蜜」而講述此故事。那個事件與《大那羅陀迦葉本生》(巴利文:mahānāradakassapajātaka JaA.544)雷同。
過去世,波羅奈城(巴利文:bārāṇasī)名為善見城(巴利文:sudassanaṃ),梵授王(巴利文:brahmadatto)統治該地。菩薩投生於王后腹中,滿十月後誕生。其面容如滿月輝耀,故取名「蘇摩王子」(巴利文:somakumāro)。他天資聰穎、博學多聞、樂善好施,又被稱為「善聞蘇摩」(巴利文:sutasomo)。成年後赴得叉尸羅(巴利文:takkasilāyaṃ)學通諸藝,歸國後獲賜白傘,依法治國,權勢盛大。有月光妃(巴利文:candādevī)等一萬六千后妃,後因子女眾多漸厭宮廷生活,欲入林出家。
一日,他召喚理髮師(巴利文:kappaka)囑咐:「賢友,若見我頭生白髮,當即告知。」理髮師應允,後見白髮便稟報。王命:「且拔下置我掌中。」理髮師以金鑷拔髮獻上。菩薩見後驚覺:「衰老已征服此身!」遂持白髮下樓,於群臣覲見處坐於王座,召集將軍(巴利文:senāpati)為首的八萬大臣、國師(巴利文:purohita)為首的六萬婆羅門,以及地方官吏、城鎮民眾等,宣告:「我頭生白髮,已衰老,諸位當知我將出家。」隨即誦出首偈:
195.
「我今宣告舉國知,摯友大臣齊近前。
白髮已現頭頂上,出家時機今成熟。」
聽聞此語,一位有膽識者回應一偈:
196.
「王言如刺穿我心,何出此語令我驚?
七百后妃皆年少,王若出家他們依靠誰?」
菩薩以第三偈答覆:
197.
「眾妃皆知道這個,她們還青春尚可另擇偶。
我今志求生天界,是故決意出家去。」
群臣無言以對,轉而稟報菩薩母后。她匆忙趕來泣訴:「兒啊!你真要出家嗎?」隨即誦出二偈:
198.
「我很難才得到善聞蘇摩(巴利文:sutasoma),現在作為母親要供奉你出去!
我今悲泣你不顧,王竟忍心棄家去。
199.
「我很難才得到善聞蘇摩,懷胎分娩苦盡嘗。
我今哀號你卻無視,王竟決意出家行。」
菩薩(巴利文:bodhisatto)即便面對母親如此哀嘆,依然沉默不語。母親哭泣良久,最終獨自退至一旁。隨後眾人向父王稟報此事。父王到來後,首先誦出一偈:
200.
「善聞蘇摩(巴利文:sutasoma),此為何法?出家又為何物?
我們年邁需照料,王竟不顧棄家去。」
菩薩聽後默然。其父續言:「兒啊!若你對父母已無眷戀,尚有眾多年幼子女無法自立,待他們成年後再出家吧。」隨即誦第七偈:
201.
「你的子眾多年尚幼,未及青春正稚齡。
孩童稚語呼父卻不得見,我想他們必陷苦難中。」
菩薩回應第八偈:
202.
「縱有稚子繞膝前,與你同享天倫樂,
稚語相伴歲月長,終歸敗壞無常法。」
菩薩以此法義開示父親。國王聞法默然。此時七百王妃聞訊,自宮殿奔至菩薩跟前,緊抱其足跟泣訴:
203.
「王心是否已切斷?對我們竟無悲憫!
妾等哀泣你不顧,毅然捨家求出離。」
菩薩轉身來到她們腳邊,聽聞眾妃哀泣之聲後,立即回應一偈:
204.
「我心未曾切斷(巴利文:chinnaṃ hadayaṃ),對你們亦存悲憫(巴利文:karuṇā)。
唯因渴求天界樂,是故決意出家去。」
此時王后(巴利文:aggamahesiyā)聞訊趕來。她雖懷孕、負荷沉重,仍上前禮敬菩薩,立於一旁誦出三偈:
205.
「善聞蘇摩(巴利文:sutasoma)我難得成為你的妻子!
我今悲泣你不顧,王竟忍心棄家去。
206.
「善聞蘇摩我難得成為你的妻子
腹中胎兒正孕育,王竟不顧出家行。
207.
「此胎成熟將臨盆(巴利文:paripakko me gabbho),懇請待我分娩後。
莫令寡居獨承受,來日苦痛無盡時。」
菩薩以偈回應:
208.
「你胎既已成熟(巴利文:paripakko te gabbho),且安心分娩無礙。
等待生得俊美王子吧!(巴利文:puttaṃ anomavaṇṇaṃ),我將捨離出家去。」
王后聞言無法抑制悲痛,雙手按心淚如雨下,哀泣道:「從今往後,陛下,我們的榮華盡逝了!」菩薩撫慰而誦:
209.
「月光(巴利文:cande)莫再哭泣,莫要傷懷——林間幽暗般的明眸(巴利文:vanatimiramattakkhi)啊!
請回華麗宮殿(巴利文:varapāsādaṃ)去,我將無牽無掛離去。」
(註:「林間幽暗般的明眸」原文另作「如楴檀花般的赤瞳(巴利文:koviḷāratambakkhī)」,形容王后眼眸如楴檀花般深紅美麗。)
王后(巴利文:devī)聽完這番話後,再也站立不住,登上宮殿(巴利文:pāsādaṃ)哭泣而坐。此時菩薩的長子見到母親,疑惑地問道:「母親為何哭泣?」並誦偈詢問:
210.
「母親啊誰惹怒您?為何痛哭凝視我?
難道我誤傷何人?親族都在看著呢!」
王后含淚回答:
211.
「非你所能懲治者,征服大地之人令我傷悲。
你的父親方才對我說:『我將無牽掛離去』。」
(註:「征服大地者」(巴利文:vijitāvī)指國王,王后解釋:「你父親以不近人情的言行讓我心碎,這非你能阻止。他說要捨棄王位與我,入林出家,這才是我哭泣的原因。」)
長子聽罷哀嘆:「母親!這豈非意味我們將成孤兒?」隨即悲泣誦偈:
212.
「昔日我駕四馬車,園林嬉戲鬥醉象。
善聞蘇摩(巴利文:sutasoma)若出家,今後我該如何活?」
這時,年僅七歲的幼弟見母親與兄長哭泣,上前詢問原因。明白後安慰道:「別哭了,我不會讓父王出家!」他帶著乳母(巴利文:dhātiyā)下殿,衝到父親面前緊抱其頸項宣誓:
213.
「母親哭泣兄不願,我必緊握您雙手。
您豈能違背親情,強行離我們而去!」
菩薩暗忖:「這孩子阻我修行,該如何勸退?」他望向乳母說:「嬤嬤,取那串寶石項鍊(巴利文:maṇikkhandhapiḷandhanaṃ)給他。帶孩子離開,莫阻我求道。」當發現無法親自抱開孩子時,菩薩為避免尷尬而誦偈:
214.
「乳母速起身,帶王子去玩耍。
莫阻我求天界(巴利文:saggaṃ),此乃我願望。」
乳母(巴利文:dhāti)既得體面下台階,便哄著王子帶往他處,邊走邊哀泣誦偈:
215.
「縱得璀璨寶石(巴利文:pabhaṅkaraṃ)有什麼用?
善聞蘇摩(巴利文:sutasoma)若出家,此物於我復何益?」
此時大將摩訶斯那(巴利文:mahāsenagutto)心想:「國王定以為我們貪戀宮中財富。」遂起身禮拜而誦:
216.
「陛下庫藏(巴利文:koso)何其豐,倉廩(巴利文:koṭṭhāgārañca)盈滿物充盈。
既已征服廣大地(巴利文:pathavī),請享王樂莫出家!」
菩薩回應:
217.
「我庫藏(巴利文:koso)雖豐實,倉廩(巴利文:koṭṭhāgārañca)雖滿物雖多。
縱已征服全大地(巴利文:pathavī),我亦捨此必出家!」
大將退下後,族長富商(巴利文:kulavaḍḍhanaseṭṭhi)上前禮拜誦偈:
218.
「臣之財富難計數,願盡獻王享榮華。
懇請留位莫出家!」
菩薩答曰:
219.
「族長(巴利文:kulavaḍḍhana)我知你富足,亦感汝之誠敬心。
然我志求天界樂,是故決意出家行。」
待族長退下,菩薩召幼弟蘇摩達多(巴利文:somadatta)近前:「賢弟!我如籠中野雞(巴利文:vanakukkuṭo)焦躁難安,厭家之情已不可抑,今日必出家去,王位由你繼承。」隨即傳位誦偈:
220.
「蘇摩達多(巴利文:somadatta)聽我言,我心焦灼厭俗世。
雖有萬般阻礙在,今日決意出家去!」
幼弟聞之亦起出家念,為表心跡而誦:
221.
「善聞蘇摩(巴利文:sutasoma)既決志,今日出家實可喜。
我亦隨兄同離塵,獨留世間難為繼!」
菩薩立即制止,誦半偈開示:
222.
「此時出家不可行,城鄉(巴利文:nagare...janapade)百姓皆未備。」
(註解:當我出家意願傳開,這十二由旬寬的善見城(巴利文:sudassananagare)與全國境內,百姓尚未生火煮飯。若我二人同時出家,舉國將成無主之境,故你不可出家,唯我獨行。)
大眾聽聞此言後,紛紛在菩薩腳邊打轉哀泣,誦出半偈:
「善聞蘇摩(巴利文:sutasoma)既出家,我們今後當如何?」
菩薩開示:「莫再悲傷!縱使我長久在世,終將與你們分離。一切有為法皆非常住。」隨即為大眾說法,誦出三偈:
223.
「生命如染缸(巴利文:caṅkavāramhi)中水,轉瞬即乾涸。
人生既如此短暫(巴利文:suparittake jīvite),豈可放逸度時光?
224.
「生命如染缸(巴利文:caṅkavāramhi)中水,剎那便消盡。
愚癡眾生(巴利文:andhabālā)不知覺,竟於此中縱放逸。
225.
「放逸增長地獄(巴利文:nirayaṃ)、畜生(巴利文:tiracchānayoni)、餓鬼(巴利文:pettivisayaṃ)道,
貪愛(巴利文:taṇhāya)繫縛諸眾生,更使阿修羅(巴利文:asurakāya)族增盛。」
(註解:「染缸水」比喻生命短暫如染工缸中水迅速蒸發;「愚癡眾生」指如豬陷糞坑般沉溺欲樂者;「阿修羅」特指黑耳阿修羅道眾生kāḷakañjikāsura。)
說法畢,菩薩登上東殿(巴利文:pubbakaṃ pāsādaṃ)第七層,以劍斷髮束後宣告:「我不再是你們的君主,請另立新王!」將髮束拋向人群。大眾接住髮束,於地上翻滾哀泣,現場塵土飛揚。退至遠處的民眾見狀哭喊:
226.
「東殿(巴利文:pubbakamhi)附近塵飛揚,
想是法王(巴利文:dhammarājassa)斷髮時!」
(註解:「塵飛揚」(巴利文:rajaggaṃ)指人群激動掀起的塵埃;「法王」即指菩薩以正法治國的君王身份。)
菩薩遣侍從取來出家資具,令理髮師剃除鬚髮,將王冠華服拋於臥榻,剪碎十件紅氈染作袈裟。他將陶缽掛左肩,手持傘杖,在宮殿高臺往返經行後,下樓步入街巷。離去時竟無人識破。
此時七百剎帝利妃(巴利文:khattiyakaññā)登上宮殿,不見王影只見遺落的首飾,便下樓向其他一萬六千嬪妃哭喊:「我們摯愛的夫君善聞蘇摩大王已出家!」眾妃聞訊嚎啕衝出宮門。剎那間全城騷動,民眾驚呼:「聽說我們的王出家了!」聚集宮門尋找。人們奔走於宮殿(巴利文:pāsāda)等王室居所,卻遍尋不著國王蹤影——
227.
「此乃王之宮(巴利文:pāsādo),金花瓔珞(巴利文:sovaṇṇapupphamālyavītikiṇṇo)遍莊嚴。
昔日王常遊此處,嬪妃(巴利文:itthāgārehi)環繞侍左右。
228.
「此乃王之宮殿,金花瓔珞遍莊嚴。
昔日王常遊此處,親族(巴利文:ñātisaṅghena)簇擁伴君側。
229.
「此乃王之高閣(巴利文:kūṭāgāraṃ),金花瓔珞滿堂輝。
昔日王常遊此處,嬪妃環繞侍左右。
230.
「此乃王之高閣,金花瓔珞滿堂輝。
昔日王常遊此處,親族簇擁伴君側。
231.
「此乃王無憂林(巴利文:asokavanikā),四時花開(巴利文:supupphitā)恆芬芳。
昔日王常遊此處,嬪妃環繞侍左右。
232.
「此乃王無憂林,四時花開恆芬芳。
昔日王常遊此處,親族簇擁伴君側。
233.
「此乃王禦花園(巴利文:uyyānaṃ),四季花開(巴利文:sabbakālikaṃ)永絢爛。
昔日王常遊此處,嬪妃環繞侍左右。
234.
「此乃王禦花園,四季花開永絢爛。
昔日王常遊此處,親族簇擁伴君側。
235.
「此乃王金盞林(巴利文:kaṇikāravanaṃ),終年花開(巴利文:sabbakālikaṃ)常艷麗。
昔日王常遊此處,嬪妃環繞侍左右。
236.
「此乃王金盞林,終年花開常艷麗。
昔日王常遊此處,親族簇擁伴君側。
237.
「此乃王紫礦林(巴利文:pāṭalivanaṃ),四季花開永繽紛。
昔日王常遊此處,嬪妃環繞侍左右。
238.
「此乃王紫礦林,四季花開永繽紛。
昔日王常遊此處,親族簇擁伴君側。
239.
「此乃王芒果林(巴利文:ambavanaṃ),終年花開(巴利文:sabbakālikaṃ)恆繁盛。
昔日王常遊此處,嬪妃環繞侍左右。
240.
「此乃王芒果林,終年花開恆繁盛。
昔日王常遊此處,親族簇擁伴君側。
241.
「此乃王蓮池(巴利文:pokkharaṇī),水鳥(巴利文:aṇḍajehi)群聚滿池畔。
昔日王常遊此處,嬪妃環繞侍左右。
242.
「此乃王蓮池,水鳥群聚滿池畔。
昔日王常遊此處,親族簇擁伴君側。 」
民眾以這些偈頌哀傷徘徊。
民眾各處哀悼後,又回到王宮廣場(巴利文:rājaṅgaṇaṃ),唱道:
243.
「吾王已出家,善聞蘇摩(巴利文:sutasomo)捨王位,
身著袈裟衣,獨行如大象。 」
眾人唱完此偈,紛紛捨棄家產,攜兒帶女追隨菩薩(巴利文:bodhisatta)而去。父母妻兒、一萬六千舞姬皆隨行,整座城池頓時空蕩,連郊野居民也陸續跟隨。菩薩率領十二由旬長的隊伍向雪山(巴利文:himavanta)進發。
帝釋天(巴利文:sakko)知悉菩薩出離,召來工巧天神毗首羯磨(巴利文:vissakamma)囑咐:「毗首羯磨,善聞蘇摩大王已啟程出家,需為他們準備住處。這將是一場盛大集會,速往雪山恆河畔規劃一處長三十由旬、寬十五由旬的淨修地(巴利文:assamapadaṃ)。
菩薩率眾沿此路抵達淨修地,先自行出家,再為他人剃度。後來出家者日增,終使三十由旬之地人滿為患。 (關於毗首羯磨規劃淨修地、眾人隨菩薩出家、菩薩建立淨修地的經過,應參照《護像本生》(巴利文:hatthipālajātaka JaA.509)的記載。)
每當弟子生起愛欲等邪念,菩薩便飛升虛空,結跏趺坐於空中開示兩偈:
244.
「莫憶昔日歡愛情,勿念往昔嬉笑聲,
莫被愛欲所摧毀,關於善見城(巴利文:sudassanaṃ nagaraṃ)的快樂。
245.
「晝夜不疏忽大意地修習慈心
勤修福業(巴利文:puññakamminan)者,當去到天界的城市。 」
這些修行者依循教導,最終皆以梵天界為歸宿。整個過程應參考《護像本生 JaA.509》所述。
佛陀開示此法後,說:「諸比丘!不但今世,往昔我也作大出離。」於是連結本生:「當時的父母是王族,巴雷妃(巴利文:candādevī)是羅睺羅母,長子是舍利弗(巴利妃:sāriputto),幼子是羅睺羅,乳母是瞿曇彌(巴利文:khujjuttarā),族長大富是迦葉(巴利文:kassapo),大將是目犍連(巴利文:moggallāno),蘇摩達多王子是阿難(巴利文:ānando),其餘隨行者是佛陀的僧團,而善聞蘇摩王則是我。」
526. niḷinikājātaka尼梨尼迦本生經(前任帝釋天毀隱士戒行的故事)
導師(satthā)在祇樹居住給孤獨園(jetavane)時,針對一位因舊情人而心神不寧的比丘講述"國土荒蕪"的故事。導師詢問該比丘:"你為何煩惱?"比丘回答:"因為舊情人。"導師開示:"比丘啊,她不僅今生害你,往昔也曾令你失去禪定,遭受巨大損失。"於是講述過去因緣。
過去世,波羅奈城(bārāṇasiyaṃ)梵授王(brahmadatte)統治時,菩薩投生在北境婆羅門大富之家,成年後學藝有成,出家為沙門,證得禪定與神通,在雪山(himavantapadese)隱居修行。如《阿蘭浮沙本生 JaA.523》所述,一隻母鹿因菩薩而受孕,產下一子取名"鹿角仙人"(isisiṅgo)。其父待子成年後為他剃度,教授遍處禪修法門。鹿角仙人很快證得禪定與神通,享受禪悅,成為苦行精進的修行者。其戒德威光甚至震動帝釋天(sakka)的宮殿。
帝釋天觀察緣由後心想:「我要設法破壞他的戒行。」於是連續三年阻止整個迦屍國(kāsiraṭṭhe)降雨,國土乾旱如遭烈火焚燒。穀物歉收,百姓飢荒聚集王宮廣場(rājaṅgaṇe)抱怨。國王在窗邊詢問:"發生何事?"臣民回答:"大王啊,三年不雨,全國荒蕪,百姓受苦,請設法降雨吧!"國王雖持戒布薩,仍無法令天降雨。
當時,帝釋天在午夜進入國王寢宮,放出光明立於虛空。
國王問:「你是誰?」
帝釋天:"我是帝釋天。"
國王:"為何而來?"
帝釋天:"大王國土可曾降雨?"
國王:"沒有。"
帝釋天說:"可知不雨原因?"
國王答:"不知,天帝。"
帝釋天王解釋:"大王,雪山有大苦行者嗎?"
國王答:"不知,天帝。"
帝釋天:「大王(mahārāja),在雪山地區(himavantapadese)住着一位名叫鹿角(isisiṅgo)的苦行者(tāpaso),他修習極端苦行(ghoratapo),具有極強的定力(paramadhitindriyo)。每當下雨時,他都會發怒並仰望天空,因此雨就停下來了。」
國王:「那麼現在該怎麼辦呢?」
帝釋天:「只要破壞他的苦行(tapaṃ bhinde),天就會下雨了。」
國王问:"但誰能破壞他的苦行(巴利文:tapaṃ bhindituṃ)呢?"帝釋天回答:"大王,您的女兒尼梨尼迦(巴利文:niḷinikā)有此能力。請召她來,命她前往某處破壞苦行者的修行(巴利文:tāpasassa tapaṃ bhindāhī)。"帝釋天如此指示國王後,便返回自己的居所(巴利文:sakaṭṭhānameva)。
次日,國王與大臣們商議,召來女兒先誦出第一偈:
1.
「國土正荒蕪(巴利文:uddayhate janapado),王國將覆滅。
尼梨尼迦啊,去把那婆羅門(巴利文:brāhmaṇaṃ)帶回來!」
(註解:「帶回來」(巴利文:ānayā)意指以愛欲為繩,將那危害我的婆羅門束縛,破壞他的戒行(巴利文:sīlaṃ bhindāhi)。)
公主聽後回應第二偈:
2.
「父王啊我難忍艱苦,更不識長途路徑。
如何能至那象群(巴利文:kuñjarasevitaṃ)棲息的森林?」
於是國王又說兩偈:
3.
「先乘象車(巴利文:hatthinā ca rathena ca)至富庶地,
再換木筏(巴利文:dārusaṅghāṭayānena)續前行。
尼梨尼迦啊,如此前往吧!
4.
「可帶象馬車船(巴利文:hatthiassarathe pattī)與剎帝利隨從。
憑你美貌(巴利文:vaṇṇarūpena)必能使他臣服。」
國王以護國為由說服女兒,這些本不必明言。公主應允後,國王備齊所需物品,派大臣護送。大臣們帶公主抵達邊境(巴利文:paccantaṃ),安頓好軍隊營地(巴利文:khandhāvāraṃ),讓公主乘轎,由森林嚮導引路進入雪山(巴利文:himavantaṃ),清晨時分抵達仙人居所(巴利文:assamapadaṃ)附近。
此時菩薩讓兒子留在茅棚(巴利文:assamapade),自己入林採果。嚮導獨自走近茅棚,站在可見之處為尼梨尼迦指點,誦出兩偈:
5.
「芭蕉為旗可辨認(巴利文:kadalīdhajapaññāṇo),藤蔓纏繞作圍籬(巴利文:ābhujīparivārito)。
此即鹿角仙人(巴利文:isisiṅgassa)莊嚴的淨修處。
6.
「被認為那火,是炊煙裊裊現眼前。
想必大神通者(巴利文:mahiddhiko)鹿角仙人正在祭火。」
當大臣們護送公主進入森林時,他們圍繞著(assamaṃ)茅棚設立守衛,讓公主裝扮成仙人模樣,給她穿上金絲編織的衣物,佩戴所有飾品,並讓她拿著彩線纏繞的球玩耍,然後將她送到茅棚處,自己則在外面守護著。她玩著球時,球滾落到散步道的盡頭。這時,仙人童子(isisiṅgo)正坐在茅棚(paṇṇasālā)門口的石板上。看到她走來,驚恐地起身躲進茅棚站著。她走到茅棚門口繼續玩耍。導師為了闡明這個故事和更深層的意義,說了三首偈頌——
7.
「看見她佩戴寶石耳環走來,
仙人童子驚恐地躲進,
那覆蓋著樹葉的茅棚。」
8.
「她在茅棚門口,
玩著那顆球。
展露肢體,
顯現隱藏之處。」
9.
看見她玩耍的模樣,
束髮的修行者走出茅棚,
說了這些話。」
這裡「玩著那顆球」指在仙人童子的茅棚門口玩球。「展露肢體」指展示身體。「顯現隱藏之處」指顯露秘密部位和明顯的臉、手等。據說他站在茅棚裡想:「如果這是夜叉,會進茅棚把我咬碎吃掉。這不是夜叉,應該是苦行者。」於是走出茅棚詢問,說出偈頌——
10.
「喂!這是什麼樹?
竟結出如此果實。
遠遠拋出又滾回,
從不離你而去。」
這裡「如此果實」指你那棵樹結出這般美妙的果實。「這是什麼樹」因未見過彩球,以為是樹的果實而這樣問。
於是,她指出樹木說偈——
11.
「婆羅門啊,在我的茅棚附近,
甘陀瑪達納(gandhamādane)山上,
有許多這樣的樹,
結出這般果實。
遠遠拋出又滾回,
從不離我而去。」
她這樣說了謊言。他信以為真,認為「這是苦行者」,於是熱情接待,說偈——
12.
「請進這座茅棚,
接受飲食供養。
這是座位請坐,
享用根莖果實。」
當她進入茅棚坐在草蓆上時,金絲衣分開,身體顯露。苦行者從未見過女性身體,見狀以為是傷口,於是說——
13.
「你雙腿間那物,
如黑玉般閃亮。
請回答我的疑問:
是否頭鑽進了鞘?」
這裡「雙腿間」指兩腿交會處如蛤殼開口形狀。因無吉相者該處凹陷,有吉相者隆起如蛤口。「如黑玉」指兩側看似黑色。「頭鑽進了鞘」指你身體頂端的性器官不見了,是否藏進了身體的鞘中?
此時,她(sā)為了欺騙他,說了兩首偈頌——
14.
「我在森林尋找根果時,
遇見一頭形貌可怖的白象。
牠突然撲向我,將我壓倒,
奪走了我的『絕倫珍寶』(uttamaṅgaṃ)。
15.
「如今這傷口發癢潰爛,
使我日夜不得安寧。
婆羅門啊,請您發慈悲,
為我消除這難忍之癢。」
他(so)信以為真,心想:「若真如此,我當助妳解脫。」仔細察看患處後,隨即說偈——
16.
「妳這傷口既深且血紅,
未潰爛卻散發惡臭。
讓我為妳調製藥膏,
使妳得享至極安樂。」
於是,這隱藏真意的女子(niḷinikā)說偈回應——
17.
「咒術藥膏皆無效,
草木靈藥亦枉然。
唯君柔軟之物能止癢,
使我得享至極樂。」
他(so)仔細思量:「此女所言不虛。」因未見過女性身體,亦不知淫欲之事,誤以為真是「醫療行為」,遂與她行淫。頃刻間,他的戒行(sīlaṃ)崩壞,禪那(jhānaṃ)退失。交合兩三次後,他疲憊地離開,到湖中沐浴淨身,平靜歸來。坐回茅棚(paṇṇasālāyaṃ)時,仍視她為「苦行者」,於是詢問住處,說偈——
18.
「尊者茅棚(assamo)在何方?
可樂山林否?
根果(mūlaphalaṃ)豐足否?
猛獸(vāḷā)不擾否?」
隱藏真意的女子(niḷinikā)隨即說出四偈——
19.
「由此直向北去,
有源自雪山(himavatā)的凱瑪河(khemā nadī)。
河岸是我怡人茅棚(assamo),
願君能見我居所。
20.
「沙羅(sālā)、帝羅迦(tilakā)與閻浮(jambuyo),
優陀羅迦(uddālakā)與盛開的波吒利(pāṭaliyo)。
更有緊那羅(kimpurisā)歌聲環繞,
願君能見我居所。
21.
「多羅(tālā)根果皆具足,
色香俱全形貌美。
土地肥沃物產豐,
願君能見我居所。
22.
「根果(mūlā)豐碩色香俱,
更有獵人(luddakā)常來訪。
莫讓他們奪我根果,
願君護我林中藏。」
聽聞此言後,仙人童子(tāpaso)為拖延至其父歸來,說偈道——
23.
「我父(pitā)採根果(mūlaphala)去,
日暮必將歸。
不如待父攜果回,我們共赴茅棚(assamaṃ)等,。」
女子暗忖:「此人久居山林,尚不知我女兒身。若其父歸來見我,必怒斥『你在這裡做什麼?』,用棍棒擊碎我頭顱。不如趁未生變故先行離去,我此行目的已達。」於是假意指路,另說一偈——
24.
「此道多善仙人,國王和仙人亦住此
你可問他們我的住處,自有人引至我居。」
她如此設下脫身之計,走出茅棚,佯裝回望道:「你且留步」,隨即沿來時路徑返回大臣處。眾人護送她至軍營,輾轉回到波羅奈城(bārāṇasiṃ)。帝釋天(sakko)當日即降雨,令全國豐饒,百姓得免饑饉。
而仙人童子(isisiṅgatāpaso)自她離去,身體如燃燒般。他顫抖著披上樹皮衣(vākacīraṃ),哀泣臥倒。菩薩(bodhisatto)日暮歸來,不見愛子蹤影,遂放下柴擔(kājaṃ),入茅棚見其臥榻,撫背問因由,說三偈——
25.
「柴薪(kaṭṭhāni)未劈,水(udakaṃ)未汲,
爐火(aggi)亦未熄。
何故懶惰於禪修?」
26.
「往日柴備火常燃,
熱粥(tapanī)溫暖待我歸。
座席(pīṭhaṃ)清水皆齊整,
先前你樂於梵行的利益。」
27.
「今未劈柴未取水,
火滅未備食(asiddhabhojano)。
我兒為何不應聲?
莫非心中(cetasikaṃ)隱藏著悲苦?」
他聽從父親的話後,解釋此事由說道——
28.
「有位結髮(jaṭilo)、梵行者(brahmacārī)來到此地,儀容端莊、身形勻稱。
既不過高亦不過矮,尊者(bhoto)的髮絲烏黑光亮如蜂群。
29.
「他未生鬍鬚,膚色如新,頸間戴著飾物。
胸前有兩顆渾圓凸起,色如金棗,光澤明亮。
30.
「他的面容極其俊美,耳垂懸著捲曲飾物。
青年(māṇavassa)行走時,束髮的繩結亦閃耀生輝。
31.
「另有四條束帶纏繞其身,青、黃、赤、白四色交織。
青年(māṇavassa)走動時,它們如雨季雷鳴般沙沙作響。
32.
「他不繫草繩腰帶,不披粗布衣。
那些束帶垂落腰際,如空中閃電般奪目。
33.
「他腰間繫著光滑無疤的果實,
它們碰撞嬉戲,發出清脆聲響。父親啊!那究竟是何樹之果?
34.
「他的髮髻(jaṭā)極其美觀,末梢捲曲,香氣馥郁。
雙分頭頂,整齊分明——啊!但願我的髮髻也能如此!
35.
「當他甩動髮束時,色香兼具,
如風中搖曳的青蓮,林居處(assamo)亦隨之芬芳飄散。
36.
「他身上的塵垢,非我身上這般污濁。
微風拂過時,他如盛夏綻放的森林般燦爛。
37.
「他摘取樹上果實(rukkhaphalaṃ),色澤鮮麗,令人愉悅。
果實拋出又飛回手中——父親啊!那究竟是何樹之果?
38.
「他的牙齒潔白齊整,如打磨的螺貝般光潤。
啟唇時令人心悅——他定未以這些牙齒嚼食粗食!
39.
「他的言語溫和(akakkasaṃ)不刺耳,柔軟(muduṃ)而流暢,
正直(ujuṃ)不浮誇,穩重(acapalam)不輕躁。
聲如蜜雀(karavīka)般悅耳,句句沁入我心。
40.
「音節分明(bindussaro),言不散亂,絕非勤誦所致。
尊者啊!我渴望再見他一面,那青年(māṇavo)早是我的摯友。」
41.
「他大腿間有一道傷痕(vaṇaṃ),接合細密,周邊平滑,
形如張開的貝殼,寬闊勻稱,似新綻蓮瓣。
青年(māṇavo)以衣角覆蓋它,卻在擁抱時壓痛了我。」
42.
「他的臂膀柔軟(mudū),膚如塗膏,毛髮細膩,
指節圓潤如珊瑚芽,光采熠熠。
43.
「體毛疏密得宜,指甲修長泛紅,
他以柔軟雙臂擁抱我,俊美身形令我歡喜。」
44.
「他的手掌(hatthā)如棉絮般柔軟(mudū),膚若金鏡光潔,
觸碰我後離去——父親啊!那觸感至今灼燒著我。」
45.
「他定未扛過重擔,未親手劈柴,
更未以斧伐樹,因他掌中毫無繭痕。」
46.
「他的傷口疼痛,然後說:『願你令我快樂。』
我照做後獲得快樂,他亦道:『婆羅門(brahme),我亦快樂。』
47.
「這藤葉鋪墊(māluvapaṇṇasanthatā)因我與他翻滾而凌亂,
戲水疲憊後,我們反覆返回葉棚(paṇṇakuṭiṃ)。」
48.
「父親啊!如今咒語(mantā)不再浮現我心,
火供(aggihuttaṃ)與祭祀(yaññatantaṃ)亦失卻意義。
在你覓得根果前,我拒食——直至再見那位梵行者(brahmacāriṃ)。」
49.
「你必知他所在,父親啊!請速指引方向,
莫讓我因思念喪命於此林居處(assame)。」
50.
「我聞此林(vanaṃ)花樹繁茂,鳥群棲息,
父親啊!速帶我前往,趁我尚未棄絕生命。」
當他如此哀嘆時,菩薩聽見這番話,了知「此子因一女子毀戒」,便以六偈開示——
51.
「我居此光耀林(jotirase vanamhi),
乾闥婆(gandhabba)、天女(devaccharā)群聚之處,
仙人(isīnam)所住聖地,
你竟生此等厭離(aratiṃ)!」
52.
「世間友誼(mittāni)忽存忽滅,
人對親友(ñātīsu)生起情愛。
此人的出身也不確定,何來知他從何來?
53.
「友誼的親密(mittāni)唯賴頻繁往來,
反覆相處(saṃvāsena)方能維繫。
若不相聚(asaṃgantu),情誼(mitto)就會毀滅。」
54.
「若見梵行者(brahmacāriṃ),
若與梵行者(brahmacārinā)交談,
如旱田逢甘霖,你此熾熱(tapoguṇaṃ)速將熄滅。」
55.
「若見梵行者(brahmacāriṃ),
若與梵行者(brahmacārinā)共語,
如豐穗遇暴雨,你此火(usmāgataṃ)頃刻消散。」
56.
「眾生(bhūtāni)以異形遊蕩人世,
智者(sapañño)切莫親近——
觸碰它們者,梵行(brahmacārī)必遭毀滅!」
這段話的意思是——孩子啊,在人間有這些被稱為夜叉(yakkhinī)的眾生(bhūtāni),它們以各種偽裝的形態,將人誘入自己的掌控中加以吞噬。有智慧的人(sapañño naro)不應親近它們。因為若接觸此類眾生(bhūtāni),梵行者(brahmacārī)必將毀滅。你已親見那夜叉(yakkhinī)吞噬你。」父親如此告誡兒子。
青年聞父言驚懼,知曉「彼乃夜叉(yakkhinī)」,便退轉心意告求:「父親,我不再前往,請寬恕我。」父親安撫他,教導修習四梵住:
「來吧,青年(māṇava),當培育慈、悲、喜、捨。」
青年依教修行,再度證得禪那神通(jhānābhiññā)。
佛陀說完此法教,闡明真諦後,連結本生因緣:
「當時的尼梨尼迦(niḷinikā)是前世妻,青年(isisiṅgo)是憂惱比丘(ukkaṇṭhitabhikkhu),而其父正是我自己。」
法談終結時,該比丘證得須陀洹果(sotāpattiphale)。
527. ummādantījātaka瘋狂本生經(菩薩克制自己最終沒有奪取他人妻的故事)
【住所與迦薩努達·蘇難陀】世尊在祇園精舍時,針對一位煩惱比丘講述此故事。該比丘某日在舍衛城托缽時,瞥見一位盛裝打扮、姿容絕世的女子,從此心意纏縛無法自拔,返回精舍後如中毒箭般為愛欲所苦,形貌枯槁如迷途之鹿,經行時亦不得心安,甚至放棄對師長的義務、背誦問答與禪修業處。同修比丘問:「賢友!你昔日諸根寂靜容光煥發,如今何以至此?」他答:「賢友,我心不樂。」眾人勸誡:「當安住於教法!佛陀出世難值難遇,得聞正法又獲人身更為稀有。你既捨親族涕泣出家以求滅苦,何故反被煩惱征服?煩惱實如毒蟲,乃一切愚者共性。諸感官欲樂少苦多、憂患無窮,過患尤甚——感官欲樂如骨鎖、肉塊、火炬、炭坑、夢境、借貸、樹果、刀砧、槍尖、蛇首、火團。你既於佛陀教法中出家,豈可沉溺此等無益煩惱?」眾人見勸誡無效,便引其至佛前。佛問:「比丘們,為何帶來不情願者?」答:「世尊,此比丘為愛欲所困。」佛確認後開示:「古昔智者縱為國師,遇煩惱生起時亦能自制不為非宜之事。」遂述往昔因緣。
【往昔因緣】昔時西維羅國(Siviraṭṭha)阿利吒補羅城(Ariṭṭhapura)有西維王(Sivi)治國。菩薩投生為王后之子,命名為西維太子(Sivikumāra)。宰相亦得一子,名阿毗帕羅(Abhipāraka)。二人自幼友愛,十六歲共赴得叉尸羅(Takkasila)學藝,歸國後繼承王位,任命阿毗帕羅為元帥。城中富商帝利帝婆叉(Tiriṭivaccha)有女誕生,容色超絕具足妙相,命名為烏摩檀蒂(Ummādantī)。此女十六歲時美貌非人可比,凡見者皆失神自持如醉如迷。
其父帝利帝婆叉稟王:「臣宅有女寶,當配國王。」王遣婆羅門相師赴宴。烏摩檀蒂盛裝現身時,相師們迷亂失智:或執食團置頭頂,或拋食物入衣襟,或擊牆壁,狀若瘋癲。女子命人驅逐他們。相師羞憤誣告:「此女乃災星,不配大王。」王於是不納。烏摩檀蒂聞訊怒誓:「若見國王,必雪此辱。」後嫁與阿毗帕羅,夫妻恩愛。
【宿世因緣】此女絕色乃因過去世曾於波羅奈(Bārāṇasi)貧家生,見富家女著紅染衣嬉戲,心生羨慕。父母允其為富戶幫傭三年換取紅衣。得衣後於河邊沐浴時,見迦葉波佛(Kassapa)弟子著割截衣而來,思及前世因偷盜致衣難得,遂將紅衣裁半供僧。比丘立即通身光耀如旭日,她更將餘布盡施,並發願:「願我世世具絕世容顏,令見者心蕩神馳,無女勝我。」比丘為其祝願而去。
【現世果報】後於阿利吒補羅城慶祝卡提迦節時,阿毗帕羅囑妻勿現身,免國王巡城時見而失神。烏摩檀蒂卻命侍女通報王至。當明月升空、全城燈火輝煌之際,國王率眾至元帥宅第,見其青琉璃牆圍繞、雕飾華麗如天宮。女子立窗前散花,王見之頓時意亂情迷,竟不識臣屬宅邸,遂問御者二偈:
57.
「迦薩努達(Sunanda)!這是誰家宅邸?
白牆環繞嚴守護,遠望如焰放光芒,
似山巔火雲中燃,輝耀虛空勝天光。
58.
蘇難陀!此女是誰家明珠?
抑或他人賢內助?速速為我解疑惑,
可曾婚配或有主?」
此時御者稟告以下二偈:
59.
「人主啊!我知此女來歷,
從母系父系乃至其夫家。
陛下!那日夜勤政的忠臣,
正是您麾下的阿毘帕羅(Abhipāraka)。
60.
「這富貴顯赫的臣子,
乃您親信的重臣啊!
此女名喚烏摩檀蒂(Ummādantī),
正是阿毘帕羅的妻室。」
(註解:此女令見者癲狂失智,故稱「烏摩檀蒂」。)
國王聞其名而讚歎,隨即吟誦偈頌:
61.
「妙哉!此女父母取名甚善,
當她凝視我的瞬間,
確然令我癲狂迷亂,
『烏摩檀蒂』名不虛傳!」
女子察覺國王動搖,立即關閉窗扉返回內室。國王自睹其貌後,巡城時心神俱失,遂命御者:「蘇難陀(Sunanda),調轉車駕!今日慶典與我不合,此乃元帥阿毗帕羅應享之榮,王權亦當屬他。」回宮臥於寶榻,恍惚間呻吟道:
62.
「滿月之夜現身的鹿眼女,
如紅蓮膚色的天仙臨窗。
當我見她身披紅裳佇立,
恍見雙月同輝於中天。
63.
「那修長美目凝視我時,
如山中乾闥婆女誘人。
她慵懶睥睨的姿態啊,
奪我心魄似魔魅攝魂。
64.
「豐腴身段佩寶石耳璫,
單薄羅衣的窈窕女子,
宛若驚鹿回眸顧盼時。
65.
「何時那金爪柔膚的佳人,
能將塗檀香的玉臂舒展?
圓潤纖指配勻稱指甲,
從髮梢開始撫慰我心?
66.
「何時帝利帝(Tiriṭi)之女,
那細腰纏金縷的嬌軀,
能如林間葛藤纏巨樹,
用柔軟雙臂將我緊抱?
67.
「何時那朱砂染就的紅唇,
蓮瓣膚色綴露珠的佳人,
能將芳唇與我相貼合,
如酒甕與汲器緊相吻?
68.
「自見那絕世姿容一刻,
我心便再不由己主宰。
69.
「見戴寶璫的烏摩檀蒂,
我如敗軍徹夜難成眠。
70.
「若帝釋許我實現心願,
但求暫代阿毘帕羅身:
一夜兩夜與她共纏綿,
再復歸西維(Sivi)王位。」
於是,那些大臣們向阿比帕拉卡薩(Abhipārakassapi)稟告說:「主公國王啊!當您繞城巡行時,曾到達您的家門前卻轉身返回,登上了宮殿。」他回到自己的家後,喚來烏瑪丹蒂(Ummādanti)問道:「賢妹啊,妳可曾讓國王見到妳自己?」(烏瑪丹蒂回答:)「主公啊,有個大腹便便、長著大牙的人站在車上來到這裡。我不知道他是國王還是非王,但當有人喊『這位是主宰者』時,我站在窗邊扔下花朵,那人就立刻轉身離去了。」他聽完後說:「我被妳害慘了!」次日清晨,他登上王宮,站在獅子窟門前,聽到國王因思念烏瑪丹蒂而胡言亂語,心想:「這人已對烏瑪丹蒂心生愛戀,若得不到她必死無疑。為避免國王與我蒙受非議,我應當救他一命。」於是返回住所,召來一名忠心的侍從吩咐道:「孩子啊,在某處有棵蘇西拉舍提亞樹(Susiracetiyarukkho)。你暗中在日落時前往該處,藏身樹中。當我到那裡祭祀時,會向天神禮拜祈求:『尊貴的天神王啊!我國王在城中發生騷亂時,不娛樂便進入獅子窟躺著胡言亂語。我們不明緣由。國王年年布施千兩供養天神,請告知國王為何狂言,賜他生命吧!』此時你便變換聲音說:『將軍啊!你們國王並無疾病,只是迷戀你妻子烏瑪丹蒂。若得到她便能活,否則必死。若想救他,就把烏瑪丹蒂獻給他吧!』」如此教導後便遣他前往。
侍從藏身樹中。次日,將軍在大臣簇擁下到該處祭祀時,侍從依言傳達神諭。將軍聞言稱善,禮拜天神後告知大臣們,入城登上王宮叩響獅子窟門。恢復理智的國王問:「來者何人?」「陛下,我是阿比帕拉卡(Abhipāraka)。」國王遂開門。他入內禮拜後,以偈頌言:
71.
「臣禮諸神王,樹神親臨示:
『王心系烏摩檀蒂,今獻此女侍君側。 ’」
國王驚問:「賢卿,樹神竟知朕為烏摩檀蒂相思成疾?」
答:「是的。」
王羞愧說:「朕的醜態豈非舉世皆知?」於是正衣冠吟偈:
72.
「剝奪功德和不死。
若奪臣妻樂,萬民知此惡。
雖得心頭好,後患實難測。 」
二人對答如下:
阿毘帕羅:
73.
「人主啊!除您與我,誰知此事因果?
今獻烏摩檀蒂,滿足大王所生的慾望。 」
國王:
74.
「誰人造惡業,他認為能夠欺瞞其他
但其實有人看見已生起的所為,這作為人王才為恰當 」
阿毘帕羅:
75.
「世間誰好像我對王上有那麼大信心?
你的心遭受很大的痛苦,臣下因此獻上妻子烏摩檀蒂。 」
76.
「王上啊!我確實愛她,不是不愛他。
但讓尊貴的你烏摩檀蒂,如獅返其洞窟。 」
國王:
77.
「智者不輾壓自己,捨棄樂果之業。
不會痴迷地因為想要快樂而造作惡業。 」
阿毘帕羅:
78.
「您既是我的母親也是父親,是給我食物者、天神。
我與妻兒都是您的奴僕,主公請隨意處置。」
國王:
79.
「若有人自稱『我是主宰』而行惡,
作惡後不畏懼他人——
此人必不長壽,諸天亦將因惡業看顧他。」
阿毘帕羅:
80.
「當非血緣者的丈夫當作禮物給予,那將能住立於法而接受,
施受雙方皆能成就快樂果報。」
81.
「世間誰好像我對王上有那麼大信心?
你的心遭受很大的痛苦,臣下因此獻上妻子烏摩檀蒂。 」
82.
「王上啊!我確實愛她,不是不愛他。
但讓尊貴的你烏摩檀蒂,滿足大王的慾望。」
國王:
83.
「若以己苦加諸他人,或要他人給予自己的快樂給自己——
我這樣對待別人,這般行徑豈能稱知法?」
阿毘帕羅:
84.
「世間誰好像我對王上有那麼大信心?
你的心遭受很大的痛苦,臣下因此獻上妻子烏摩檀蒂。 」
85.
「君王請知道,我不是不愛我的妻子
但我為親愛的國王獻上妻子,讓大王獲得鍾愛的。」
國王:
86.
「我不會因為感官之慾的緣故而摧毀自己?
我不會透過非法而摧毀法。」
阿毘帕羅:
87.
「若國王,人之最勝者不想出於慾望而要她,
我將當眾放棄她。從此稱呼她為您的人。」
國王:
88.
「若阿毘帕羅你無故拋棄她
會遭到大眾的斥責,
不僅招致惡名,王城中也再無您的支持者。」
阿毘帕羅:
89.
「我願承受一切譭謗,
讚譽或指責皆歸於我。
請隨心處置吧,大地之主啊!」
國王:
90.
「不抓取譭譽與褒貶者,
吉祥與幸福如雨水從大地流失——」
阿毘帕羅:
91.
「凡因這事生的苦樂、
法之逾越與心煩擾,
我願全部承擔,如大地承受萬物。」
92.
「我不願見他人受苦、違法或心煩惱。
願獨自負此重擔,持法而不推諉。」
93.
「這善業將引生天界,請莫阻我功德。
我歡喜獻上烏摩檀蒂,如王祭天布施婆羅門。」
國王:
94.
「您確利益我,烏瑪丹蒂與您皆我朋友。
但若行此事,諸天和祖先皆將譴責,來世必遭惡報。」
阿毘帕羅:
95.
「西維王(Sivirāja)啊,全城百姓都知此事合法——
既已獻上烏瑪丹蒂,請盡情消解愛欲吧!」
國王:
96.
「您確利益我,烏瑪丹蒂與您皆我朋友。
善法被善稱讚,如大海難被越過」
97.
「您如應供者般憐憫我,是養母、提供者與感官欲樂的提供者。
獻祭於您有大果報,請隨我願接受烏瑪丹蒂的感官之欲。」
98.
「阿毘帕羅啊,你確是遵行正法之子。
這裡還有誰比你更吉祥?兩足人類的世界中。」
阿毘帕羅:
99.
「你最尊貴、無上,是護法、知法的具智慧者。
你長久護法而活,請教導我這護法王法。」
國王:
100.
「來吧!阿毘帕羅,且聽我言:
我將為你說法,我所修習的善法。」
101.
"樂於正法的君王為善,具足智慧為善。
善哉!不欺壓朋友之人為善,遠離罪惡即是安樂。"
102.
"在不瞋怒的國度,安住正法的王治下,
人們安居樂業,如處涼蔭之家。"
103.
"我不讚同未經思慮的業,那是不善的。
那些明知故犯者,且聽我為你說喻。"
104.
"若領頭公牛偏離正途,
所有牛群皆隨之歪斜,
只因領路者已迷失方向。"
105.
"人間亦復如是,被尊為上首者,
若行非法之事,百姓更甚於此。
全國陷入苦難,皆因君王不依法。"
106.
"若領頭公牛直行正道,
所有牛群皆跟隨直進,
只因領路者保持正直。"
107.
"人間亦復如是,被尊為上首者,
若行正法之事,百姓更甚於此。
全國共享安樂,皆因君王依法行。"
108.
"我絕不以非法手段,而追求不朽
阿毘帕羅(Abhipāraka)啊,即便為統治整個大地。"
109.
"世人珍視的諸寶:牛群、奴僕、黃金、
華服與黃檀香,
駿馬、珍珠、摩尼寶..."
110.
"乃至日月照耀的萬物,
我都不因此行偏邪,
因我生為西維國(Sivi)的雄牛。"
111.
"作為引導者、施益者、國之守護,
我謹守西維族古法。
唯思正法故,不隨心所欲。"
阿毘帕羅:
112.
"大王啊!您必將長久治國,
恆享安穩無災,
因您具足如是智慧。"
113.
"我們隨喜您不忽視正法,
剎帝利若輕慢正法,
必將失去國土與王權。"
114.
"大王!請對父母行正法,
今生依法而行,
死後必生天界。"
115.
"大王!請對妻兒行正法,
今生依法而行,
死後必生天界。"
116.
"大王!請對臣僚行正法,
今生依法而行,
死後必生天界。"
117.
"大王!請對作為交通工具的動物正法,
今生依法而行, 死後必生天界。"
118.
"大王!請對城鄉行正法,
今生依法而行,
死後必生天界。"
119.
"大王!請對全國行正法,
今生依法而行,
死後必生天界。"
120.
"大王!請對沙門婆羅門行正法,
今生依法而行,
死後必生天界。"
121.
「大王啊!請對走獸飛禽行正法,
今生依法而行,
王啊,死後必生天界(sagga)。
122.
「大王啊!請行正法,依法而行能得安樂,
今生依法而行,
王啊,死後必生天界(sagga)。
123.
「大王啊!請行正法
諸天(devā)與梵眾(brahmakā)
他們皆因善行得生天界,
王啊,切莫輕忽正法(dhamma)!」
當將軍阿毘帕羅(Abhipāraka)如此為國王宣說正法後,國王對烏瑪丹蒂(Ummādanti)的執著心便消除了。
導師(satthā)引用這個說法開示,闡明四聖諦(saccāni)後,將本生故事作結。在真理的終結處,那位比丘(bhikkhu)證得了須陀洹果(sotāpattiphala)。那時,御者蘇難陀(Sunanda)就是阿難(Ānanda),阿毘帕羅就是舍利弗(Sāriputta),烏瑪丹蒂就是蓮華色(Uppalavaṇṇā),其餘眾人就是佛陀的隨眾(buddhaparisā),而西維王(Sivirājā)就是我的前身。
528. mahābodhijātaka大菩提本生經(菩薩擊破外道邪見的故事)
世尊在祇園精舍(jetavane)時,為說明智慧波羅蜜而說此偈:「何故持杖著鹿皮?」其因緣將在《大烏芒伽本生》(mahāumaṅgajātaka)中闡明。當時世尊說:「諸比丘,不只今世,往昔如來亦曾以智慧摧伏外道。」於是講述過去之事。
過去世,波羅奈城(bārāṇasi)由梵授王(brahmadatta)統治時,菩薩投生於迦屍國(kāsiraṭṭha)擁有八千萬財富的優提迦婆羅門(udiccabrāhmaṇa)家中,取名「菩提童子」(bodhikumāroāro)。成年後,他在德叉屍羅(takkasilā)學成技藝歸家,不久即捨離欲樂,入喜馬拉雅山(himavantapadesa)出家為遊方行者(paribbājaka),長期以野果根莖為食。雨季安居後下山雲遊,漸至波羅奈城,宿於王家園林。次日著行者裝束入城乞食,來到王宮門前。國王從獅欄見他,心生喜悅,邀入宮中,請坐王座,殷勤接待。略聞法義後,以種種珍饈供養。菩薩受食後思惟:「王宮多險多敵,誰能護我免難?」見不遠處有國王寵愛的黃毛犬(piṅgalasunakha),於是取大食團示以投餵之意。王會意,命取犬盆盛食物餵他。菩薩投食餵養完畢,之後也完成用餐。國王承諾為其在林園建草堂(paṇṇasāla),備齊行者資具,使其安居。此後十二年,國王每日親往問候二三次。菩薩也常坐王座受王供養。
當時國王有五大臣,各持邪見:一無因論者(ahetukavādī),二自在天造世論者(issarakatavādī),三宿作論者(pubbekatavādī),四斷滅論者(ucchedavādī),五利己論者(khattavijjavādī)。
無因論教眾說:「眾生因輪迴而自淨」;
自在天論者說:「世界由大自在天所造」;
宿作論者謂:「苦樂皆由前世定」;
斷滅論者言:「死後無來世,唯此一生」;
利己論者謀求:「就算殺父母,只要是為了自己的利益,也應該做」。
這些裁判官顛倒是非,枉判曲直。
一日,有受枉判者見菩薩入宮乞食,禮拜後泣訴:「尊者!您在王宮受供,眼見裁判官受賄害民,為何默然?今有五大臣受賄,使我原本是業主變成不再是業主了。」
菩薩心生悲愍,依法重判,還其產業。民眾齊聲喝采。王聞聲詢知此事,飯後問菩薩:「尊者今日判案了?」
答:「對的。」王言:「由您判案,民眾得福。今後請專司此事。」
菩薩拒絕而說:「出家者不宜此事。」
「尊者,為憐憫眾生而行是應當的。但請不必終日判案。您從園林來此途中,可先往裁判處判四案;用膳後返園時再判四案。如此民眾自得利益。"國王再三懇請,菩薩答"好的"應允,自此就幫忙判案。
那些舞弊者( kūṭaṭṭakārakā)再無機會收賄。五大臣( amaccā)因不得賄賂而困窘,商議道:"自菩提行者( bodhiparibbājaka)判案以來,我們毫無所得。不如詬其謀反,借王之手把他除去。"
他們進諫國王:"大王,菩提行者對您懷有惡意。"
國王不信:"此人戒和智慧也成就,豈會如此?"
大臣們說:"大王,他已使全城居民皆為其黨羽,僅餘我們五人非其同謀。」若不信,可觀察他來時的隨從。 逮捕他吧,陛下。"
"未見明顯罪狀,如何逮捕?"
"那麼,大王可漸減其供養。這智者見供養衰減,自會不告而別。"
王說:"善哉",遂漸減供養:首日僅供簡陋坐具( tucchapallaṅka)。菩薩見之,即知王心已變,徑往園林,本欲當日離去,轉念"當確知後再行",故未即離。
隔天仍坐陋席,王給粗食( missakabhatta)雜糧。
第三日不准入正殿,僅於階前給粗食。
第四日令在樓下給予糙米( kaṇājakabhatta)。
菩薩皆安然受之。國王問大臣:"縱減供養,菩提行者仍不離去,奈何?"
"陛下,他非為食來,是為王位來。若為食,首日即去。"
"現在應該如何?"
"明日就殺他。"
國王說"善哉",國王說:"善哉!"便將利劍交到他們手中,吩咐道:"明日你們守在宮門內,待他進來時立即斬下他的首級,將屍體剁成碎塊,秘密丟入糞坑,事後沐浴更衣再回來復命。"
他們應諾:"好的!"
當晚,國王在享用晚餐後,躺在寶床(sirisayane),憶念起菩薩(mahāsatta)的種種功德。頓時心生悔恨,全身冷汗直流,在床上輾轉反側,無法安眠。王后(aggamahesī)上前陪伴,他卻一言不發。王后問道:"大王為何不與我說話?莫非我有何過失?"
國王回答:"非也,王后。只是我聽聞菩提行者(bodhiparibbājaka)與我們為敵,已命五大臣明日將他殺害,碎屍後投入糞坑(vaccakūpe)。但他十二年來為我們說法無數,我親眼所見,他從未有過失。"
此時,王室馴養的黃毛犬(koleyyako piṅgalasunakha)聽聞此事,心想:"明日我當盡力救他一命。"
次日清晨,它早早從宮殿下來,來到大門處,趴伏在門檻上,注視著菩薩必經之路。五大臣也一早就持劍(khaggahatthā)來到宮門守候。菩薩察覺時機已到,從庭園出發前往王宮。黃毛犬見他前來,立即齜牙咧嘴,露出四顆獠牙(catasso dāṭhā),大聲吠叫:"尊者啊!難道贍部洲(jambudīpatale)其他地方都討不到飯嗎?我們國王已命五大臣持劍守在宮門要殺您。別自己送死,快進園!轉身走吧!"
菩薩因具足通曉一切語言之智(sabbarutaññutā),轉身出發。國王站在獅欄(sīhapañjare)中,見他來而復返,心想:"若他真是我的敵人,必會召集兵馬前來報復。若非如此,便會收拾行裝離去。且看他如何行事。 "
於是來到園林,見菩薩已收拾好隨身物品(parikkhāre),正從草堂(paṇṇasālā)出來,在經行處(caṅkamanakoṭiya)徘徊。國王上前禮拜,站在一旁,先說出偈頌:
124.
「何故你執杖穿鹿皮?傘鞋何急忙攜取?
鉤缽衣具盡收拾,婆羅門匆忙要去哪裡? 」
菩薩知王不自省,乃說二偈明之:
125.
"十二年來居王側,未聞黃犬(piṅgalena)如此吠。
126.
現在他狂吠露獠牙(sukkadāṭhaṃ),聞王夫婦(sabhariyassa)殺心起。 "
國王聞言知錯,請求寬恕,說第四偈:
127.
"婆羅門啊如你所說,此確是我之過錯。
而今我更信於你,請留下莫離去。 "
菩薩聽聞後說:"大王,智者不與僅依賴他人、不親自查證者同住。"
為揭示國王過失,又說:
128.
"初時白飯淨無瑕,繼而雜摻成斑駁。
今者紅米難下嚥,是我離去之時機。
129.
昔日高坐正殿中,後遷階前今樓下。
未待驅逐當自去,明智之人應知時。
130.
信心已離去者不親近,取用林中之水
假如再挖深些,只會得泥臭水
131.
當親近有信心之人,遠離無信心之輩。
如渴者尋清澈湖,應親近值得信賴者。
132.
當親近和自己親近者,莫近疏遠己之人。
不親近己者,他具有不善人之法(asappurisadhammo)。
133.
如果誰我們和他交往但他不交往*
他為下劣之人, 應如鹿厭棄樹枝
*對自己有利益之心,但自己不交往
134.
過度頻繁交往,不聚會
不合時宜的所求,這些都令友情衰
"不合時宜要求"(akāle yācanāya)指:在不適當的時候向朋友求取心愛之物,會使友情消退。
135.
故勿交往過密,亦勿久不往來,
適時適度請求,如此友情長存。
136.
居留過久親轉疏,臨行告別正當時,
趁你未生厭離,我今告辭而去。 "
國王說:
137.
若我如此懇求合掌,尊者仍不願應允,
百般侍奉奉承之言,您皆不為所動。
我今再次謙卑祈求,願您能回心轉意。 "
菩薩回答:
138.
"若我們如此分離而居,彼此皆無災禍,
無論大王或是我,皆能令王國興盛。
或許有朝一日,我們還能重逢。 "
說完這番話後,菩薩為國王說法開示,囑咐道:"大王當精進不懈。"便離開園林,在一處適當場所乞食後,離開波羅奈城(bārāṇasi),漸行至喜馬拉雅山(himavantokāsa)邊境,居住一段時間後,又來到入住一個村莊。
自菩薩離去後,那些大臣重新坐堂判案,貪污舞弊。他們商議:"若大菩提行者(mahābodhiparibbājako)再回來,我們必死無疑,該如何阻止他返回?"
這時,那些大臣們心想:「這些眾生總是執著於某些事物,不知那位大菩提行者(mahābodhiparibbājako)在此執著於什麼?」
他們想到"國王的王后(aggamahesī) ",
便說:"他為了這個婦人必然會再來,我們應該先下手為強除掉她。
於是他們向國王進言:"陛下,今日城中流傳著一個傳聞。"
國王問:"什麼傳聞?"
他們回答:"據說大菩提行者(mahābodhiparibbājako)和王后(devī)正在互相傳遞指令和密信。"
國王追問:"傳遞什麼?"
於是他們捏造說:‘沙門對王妃說:『你能否用自己的力量讓國王死去,然後把王位讓給我?』
王妃回答沙門:『讓國王死去是你的責任,請你快點回來。』’
他們不斷向國王重複這件事,國王相信了,問:「該怎麼辦?」
大臣們說:「可以殺掉王妃。」
國王沒有多加思考,便說:「那就殺了她,碎成一寸寸的,投入糞壺裡。」於是國王下令,大臣們依照他的話殺了王妃,這個消息傳遍了城中。國王有四個兒子,他們對國王心懷敵意,問道:「我們的母親為何無罪而被殺?」國王聽了非常恐懼。
菩薩輾轉聽聞此事後思忖:"除了我之外,沒有人能說服這些王子原諒他們的父親。我要救國王的性命,也要讓王子們遠離罪惡。"
第二天,他進入邊境村莊,吃了村民給的猴肉(makkaṭamaṃsaṃ),討要猴皮,帶回住處曬乾去味,製成披肩穿戴在身上。為何要這樣做?為說"對我有大恩(bahūpakāro)"之語。他帶著那張猴皮,漸行至波羅奈城(bārāṇasiṃ),前去勸導王子們:"弒父之業極為殘酷,你們不可為之。眾生皆難免老死,我特來調解你們和好,望你們聽從我的勸誡。"勸導王子後,他進入城內的王苑,敷猴皮坐於平石之上。
園丁(uyyānapālako)看見後,急忙跑去稟告國王。國王聽聞後心生歡喜,立刻帶著那些大臣前往園林,向菩薩禮拜後坐在一旁,準備寒暄問候。菩薩不與國王交談,只是撫摸著猴皮。國王便問:"尊者啊,您不與我說話,只顧撫摸這猴皮,難道它對您的恩惠比我更大嗎?"
菩薩回答:"確實如此,大王。這隻猴子(vānaro)對我恩重如山:我曾騎在它背上游歷;它為我取來飲水的水罐,它打掃我的住處;它為我履行各種日常義務。他之所以說"曾騎在它背上",是因為曾將猴皮披在肩上;說"取來水罐",是因為曾用猴皮盛水;說"打掃住處",是因為曾用猴皮舖地;說"履行義務",是因為躺臥時猴皮墊背,行走時墊腳。至於"吃了它的肉",則是因為飢餓時確實吃過猴肉。
那些大臣們聽聞後,誤以為"這是殺生的行為",便拍手訥笑道:"看啊,這出家人的所作所為!據說他殺猴取肉而食,還剝皮攜行。"
菩薩(mahāsatto)見他們如此嘲弄,心想:"這些人為了駁斥我的觀觀點而來,卻不知我攜此猴皮的用意,我要讓他們明白。 "
於是先喚來主張無因論的大臣(ahetukavādiṃ),問道:"朋友,你為何嘲笑我?
139.
"無論說話還是交往,僅僅只是順著自然而作,
無論是應作還是不應作
既然都非自願的,這裡如何有罪惡沾染?
140.
根據你的法義,這是善的而不是罪惡
若你所說的是真諦,我殺猴亦無罪。
141.
若你自知理虧,就不該指責我,
就這樣,菩薩駁斥他後,使他無言以對。那人在王廷集會中,像被擊垮般垂頭喪氣地坐下。
菩薩於是開始擊破那位抱持「主宰造作論」(issarakatavādiṃ)的大臣,召喚他說:
142.
「若主宰者(issaro)能操控一切世間的生命,
以及繁榮、災禍,善業與惡業,
那麼當人們奉命行事時,主宰者便該承擔罪業。
43.
若此說合乎義利與正法,且非邪惡,
若你所言屬實,那我殺獼猴確實無過。
144.
若你自知論點有誤,便不該責備我,
因你的主張本如此矛盾。」
此處「操控生命」(kappeti jīvitaṃ)指:若梵天(brahmā)或其他主宰能命令「你務農維生!你牧牛維生!」,如此隨意安排一切眾生的生命。
繁榮與災禍(iddhiṃ byasanabhāvañca)指:若連繁榮、親族毀滅等災難,以及一切善惡業,都僅由主宰者(issaro)所操控。
「奉命行事者」(niddesakārī)指:若眾人只是遵從主宰命令行事,那麼當有人造惡時,因惡業實由主宰驅使,罪咎便該歸於主宰
於是,菩薩如持棍打落芒果般,先粉碎「主宰造作論」,再召喚「宿作論者」(pubbekatavādiṃ)說道:「朋友,你為何嘲笑我?若你認定『宿世業報說』為真的話...繼而說:
145.
若因宿業(pubbekatahetu),眾生承受苦樂,
那麼償還往昔惡業後,便如清償舊債(iṇaṃ)。
既已從宿債解脫,此人何須再負罪業?
146.
若此說合乎義利與正法,且非邪惡,
若你所言屬實,那我殺獼猴確實無過。
147.
若你自知論點有誤,便不該責備我,
因你的主張本如此矛盾。
此處「宿業因」(pubbekatahetu)指:因過去世(purimabhave)所造業行。「清償舊債」(iṇamokkho)指:若有人遭受刑罰等苦,是因償還往昔(porāṇakaṃ)所作惡業,則我亦同。譬如這獼猴前世為遊方行者時,我曾作獼猴殺食之;今我轉世為人,他墮為獼猴被我殺食,這不過是宿債相償,誰還需背負罪業?
於是,菩薩駁斥他的觀點後,再對「斷滅論者」(ucchedavādiṃ)說道:「朋友(āvuso),你既主張『所謂婦人(itthi)是贈禮(dinna)』等說法,又認為『眾生僅在此世斷滅(ucchijjanti),死後並無他界(paralokaṃ)』,為何還要嘲笑我?」隨即嚴正宣告:
148.
眾生色身(rūpaṃ)唯依四大(catunnaṃ)和合而生,當色身壞滅時,
亦復歸於本源。生命(jīvo)僅存此世,死後即徹底消亡。
149.
此世(loko)終將斷滅(ucchijjati),無論愚者(bālā)或智者(paṇḍitā)。
既然世間皆歸斷滅,何來會沾染罪業(pāpena)?
150.
若此說合乎義利(attho)與正法(dhammo),且非邪惡,
若你所言屬實,那我殺獼猴(vānaro)確實無過。
151.
若你自知論點有誤,便不該責備我,
因你的主張本如此矛盾。
於是,菩薩駁斥他的觀點後,對「利己論者」(khattavijjavādiṃ)說:「朋友(āvuso),你既然宣揚『為達目的甚至可殺害父母(mātāpitaro)』這種邪見,為何要嘲笑我呢? 然後說道:
152.
世間利己論者(khattavidā)宣稱,
這些自以為聰明的愚人(bālā paṇḍitamānino):
若有必要,可殺母親、父親,
乃至長兄(jeṭṭhaṃ bhātaraṃ),
亦可殺害妻兒(puttadāre)’
大士在確立對方觀點後,闡明己見:
153.
「若人在樹下(rukkhassa)乘涼休憩,
便不該折斷其枝條,
傷害恩人(mittadubbho)實為惡行。
154.
但若利益當前,
我連樹根(samūlam)都可挖斷。
既為旅程所需,
殺獼猴(vānaro)亦無過失。
155.
若此說合乎義利(attho)與正法(dhammo),
且非邪惡,
若你所言屬實,
那我殺獼猴確實無過。
156.
「你自知論點有誤,
便不該責備我,
因你的主張本如此矛盾。 」
大士駁倒五派邪見者(pañcasu diṭṭhigatikesu)後,告誡國王(mahārāja):
「大王!你與這五名禍國者交往是蠢事。與此類人交往,現世和來世皆招大苦!」隨即為國王說法:
157.
無因論者(ahetuvādo)、
主宰創世論者(issarakuttiko)、
宿作論者(pubbekatī)、
斷滅論者(ucchedī)、
以及利己論者(khattavido)—
158.
此等非善士(asappurisā),
實為愚者(bālā)卻自詡智者。
他們自造惡業,
更教唆他人作惡。
親近非善士(asappurisasaṃsaggo),
苦果(dukkhanto)劇烈難忍。 」
此時,菩薩以譬喻方式開示正法(dhammadesanaṃ),繼續說:
159.
"從前有隻豺狼(urabbharūpena vakassu)偽裝成羊,
混入羊群(ajayūthaṃ)不被察覺。
它殺害綿羊(uraṇiṃ)、母羊(ajikaṃ)和公羊(ajañca)後,
隨心所欲地逃離。
160.
"有些沙門婆羅門(samaṇabrāhmaṇāse)也是如此,
披著出家外衣(chadanaṃ katvā)欺騙世人。
他們宣稱不食穀物(anāsakā)、臥硬床(thaṇḍilaseyyakā)、
身體佈滿灰塵(rajojallaṃ)、常蹲修行(ukkuṭikappadhānaṃ)、
定期才進食(pariyāyabhattañca)、不飲水(apānakattā),
行為邪惡卻自稱阿羅漢(arahanto vadānā)。
161.
"此等非善士(asappurisā),
實為愚者(bālā)卻自詡智者。
他們自造惡業,
更教唆他人作惡。
親近非善士(asappurisasaṃsaggo),
苦果(dukkhanto)劇烈難忍。
162.
"那些宣稱'精進無用(natthi vīriyaṃ)'、
鼓吹'無因論(ahetu)'者,
貶低他人與自己的努力,
所言皆是虛妄。
163.
"此等非善士,
實為愚者卻自詡智者。
他們自造惡業,
更教唆他人作惡。
親近非善士,
苦果劇烈難忍。
164.
若世間無精進(vīriyaṃ),
亦無善惡業(kalyāṇapāpakaṃ kammaṃ),
國王(rājā)便不會供養工匠(vaḍḍhakiṃ),
也不會製造機械(yantāni)。
165.
"正因為有精進,
善惡業果真實不虛,
國王才製造機械,
並供養工匠。
166.
"天百年不雨(na vasse),
不降霜雪(na himaṃ pate),
此世(loko)必將毀滅,
眾生(pajā)都將消亡。
167.
"正因天降甘霖,
霜雪適時而至,
穀物(sassāni)才能成熟,
國家(raṭṭhaṃ)得以長治久安(pālite ciraṃ)。
168.
"若領頭的公牛(puṅgavo)走歪路(jimhaṃ gacchati),
整個牛群都會跟隨,
因為首領偏離正路。
169.
"人間也是如此,
若受推崇的領袖(seṭṭhasammato)
行為不端(adhammaṃ carati),
百姓更會效法。
舉國陷入苦難,
皆因君王無道(adhammiko)。
170.
"若領頭的公牛走直路(ujuṃ gacchati),
整個牛群都會跟隨,
因為首領正直。
171.
"人間也是如此,
若受推崇的領袖
行為如法(dhammaṃ carati),
百姓更會效法。
舉國安居樂業,
皆因君王有道(dhammiko)。
172.
"若人採大樹(mahārukkhassa)未熟果(āmaṃ phalaṃ),
既不知其味(rasaṃ na jānāti),
又毀其種子(bījaṃ vinassati)。
173.
"以非法(adhammena)治國者,
如同砍伐果樹,
既不知國家利益(rasaṃ na jānāti),
又使國家衰亡(raṭṭhaṃ vinassati)。
174.
"若人採大樹成熟果(pakkaṃ phalaṃ),
既能品嚐美味(rasaṃ vijānāti),
又保留種子(bījaṃ na nassati)。
175.
"以正法(dhammena)治國者,
既能享受治國之樂,
又能使國家長存(raṭṭhaṃ na nassati)。
176.
"君王(khattiyo)若以非法治國,
必與一切藥草星(osadhīhi)相違,
土地將不再肥沃。
177.
"同樣地,他傷害城鎮(negame)中從事買賣(kayavikkaye)者,
透過徵稅(ojadāna)與納貢(balīkāre),
終將耗盡國庫(kosena virujjhati)。
178.
"精通戰場的弓箭手(pahāravarakhettaññū),
在戰役(saṅgāme)中表現出色者,
若君王(rājā)暴虐無道,
必遭軍隊(balena)背叛。
179.
同樣地,傷害聖賢(isayo)的君王,
身為剎帝利(khattiyo)卻行為不端,
必與天界(saggena)無緣。
180.
君王若處死無辜王后(bhariyaṃ adūsikaṃ),
實為自己種下地獄之因(luddhaṃ pasavate ṭhānaṃ),
更會遭子女(puttehi)唾棄。
181.
應在城鄉(janapade negamesu)與軍隊中推行正法,
不可傷害聖賢,
公平對待妻兒(puttadāre samaṃ care)。
182.
"這樣的護國明君(raṭṭhapālo),
不怒(akodhano)而使敵人顫抖
如同帝釋天(Indo)降服阿修羅(asurādhipo)。 "
如是,菩薩為國王宣說正法後,召來四位王子宣說教誨,揭示國王所造惡業並令他們懺悔,說道:「大王啊!從今往後,切勿輕信離間者(paribhedakānaṃ),切勿如此輕率行事。 王子們,你們也不要作叛王之事
此時國王禀白:「尊者(bhante)!我因未察覺您與王后(deviyā)的清白,聽信諦言(kathaṃ gahetvā)鑄此惡業。這五人(pañca)該處死! 」國王再請:「那便砍斷他們手足如何?」
菩薩正色道:「這般刑罰亦不可行。」
國王遂恭敬應允(sādhu, bhante),將五人施以:遂恭敬應允(sādhu, bhante),將五人施以:
1.剃除五處毛髮(pañcacūḷākaraṇa)
2.鐵鍊禁錮(gaddūlabandhana)
3.澆灌牛糞(gomayāsiñcana)
等羞辱刑罰後,驅逐出境(raṭṭhā pabbājesi)。
菩薩(bodhisatto)駐留數日,叮嚀國王「當精勤護國(appamatto hohī)」後,重返雪山(himavantaṃ)修習禪那神通(jhānābhiññā),畢生安住四無量心(brahmavihāre),終往生梵天界(brahmal)。
世尊(satthā)開示此法義時,結集因緣道:「諸比丘(bhikkhave)!非獨今世,往昔如來亦以智慧摧伏邪見(parappavādappamaddano)。」
於是連結本生因緣:
「當時五邪見者(pañca diṭṭhigatikā)即富蘭那迦葉(pūraṇakassapa)、末迦利瞿舍羅(makkhaligosāla)、婆浮陀伽旃那(pakudhakaccāna)、阿多翅躚羅(ajitakeskambaa)、
斑色犬(piṅgalasunakho)即阿難(ānando);
大慧行者(mahābodhiparibbājako)實乃我(ahameva)前世。」
529. soṇakajātaka大菩提本生經(菩薩捨棄王位而出家的故事)
世尊在祇園精舍(jetavane)時,為講述「出離波羅蜜」而開示此本生故事。當時,佛陀於法會中讚歎出離波羅蜜的比丘們中間坐下,說道:「諸比丘,如來不僅今生,往昔亦曾作大出離。」言畢即講述過去因緣。
往昔王舍城(rājagahe)有摩揭陀王(magadharājā)治國。菩薩投生為王后腹中子,命名日被立為「破敵王子(arindamakumāro)」。同日,國師亦得一子,取名「算數童子(soṇakakumāro)」。兩人一同長大,成年後皆具絕色容貌,同赴得叉屍城(takkasila)學藝。學成歸國途中,為遍知各地風俗技藝,漸次遊行至波羅奈(bārāṇasi),宿於王家園林。隔天入城時,有民眾正備甜粥設座,欲行婆羅門祭祀,見二童子即迎入家中請坐。菩薩座敷白布,算數童座則鋪紅毯。算數童子見此徵兆即知:「今日我的朋友破敵王子當為波羅奈王,必授我軍師之位。」二人用餐後返回園林。
時值波羅奈王駕崩第七日,王位的繼承斷絕。群臣清晨集會,備「尋嗣寶車(phussaratha)」出城尋王。寶車至園林門外停駐,準備迎駕。菩薩以吉祥石為枕而臥,算數童子坐侍其側。聞鼓樂聲,算數童子思惟:「破敵寶車已至,他今日登基後將任我為軍師。但我無意權位,當趁機出家。」於是隱身佇立。國師入園見菩薩臥石,即命令奏樂。菩薩翻身稍臥,隨即結跏趺坐。國師合掌稟告:「陛下,王位屬您。」
「王室無嗣嗎?」
「對的。」
「好。」眾人當即灌頂,擁王入城。國王因榮耀極盛,竟忘卻算數童子。
算數童子後至園中石座,見面前拘舍耶樹枯葉飄落,頓悟:「我的身體亦會這樣衰老。」立即觀無常而證得獨覺佛智。剎那間俗相盡除,現出家相。他作無生之頌‘我將不再生來此世‘,往南山而去。菩薩在位四十載,忽然記起:「我的朋友算數今在何處?」雖屢屢追念,侍從皆答「未聞未見」。
國王於華蓋寶座受天樂供養時,宣告:「有報算數所在者賞百金,親見來報者賜千金!」遂作頌而歌:
「聞誰言說賜百金(kassa sutvā sataṃ dammi),能讓我見算數者賞千金(sahassaṃ diṭṭha soṇakaṃ)。
何人能報算數蹤?共戲沙土舊友尋(ko me soṇakamakkhāti, sahāyaṃ paṃsukīḷitan)。 」
一舞姬應聲唱王頌,眾宮女相繼傳唱,漸至都城內外皆知,王亦反覆詠嘆。五十年後,國王育眾多子女,長子名長壽童子(dīghāvukumāro)。時算數獨覺思惟:「破敵王想見我,應當前往示愛欲過患,讚歎出家功德。」於是騰空至王家園林。適逢有七歲總角童子奉母命入園拾柴,口中頻唱王頌。獨覺佛召問:「童子何以只唱此曲?」
答:「尊者,這是國王所愛的歌頌。」
「可知應對之歌?」
「沒有聽過。」
「我現在教你哦,敢在王前對唱嗎?」
「敢!」
獨覺佛於是授應對之頌:「『聞我言說百里金(mayhaṃ sutvā)’等句。
童子應允,學得應對之頌後禮拜獨覺佛:「尊者,在我引國王至此之前,請您在此等候。」說完便急忙趕到母親身邊:「母親!快為我沐浴更衣,今日定當能脫離貧苦。」裝扮完畢後來到宮門,告訴守衛:「賢者!請稟報國王:『有一童子能與王對唱,現正候於宮門。』」守衛急忙稟報國王。
王說:「召見他。」
看到童子後,他問道:「孩子,你要與朕對歌嗎?」
「是的,陛下。」
「那就唱吧。」
「此處非歌唱之地,請國王命人擊鼓召集民眾,我會在大眾面前對唱。」
國王於是命人搭建華麗帳篷,自己坐在中央高座,為童子安排相應座位:「現在可以唱了。」
「請王先唱,我再應對。」國王便先誦出第一偈:
♦ 1.
「聞誰傳報賞百金(kassa sutvā sataṃ dammi),見算數者賜千金(sahassaṃ diṭṭha soṇakaṃ)。
此人若指算數蹤(so me soṇakamakkhāti),共戲沙土舊友尋(sahāyaṃ paṃsukīḷitan)。」
當國王唱完這首偈頌時,已成佛的獨覺為了顯明童子對唱的深意,接著說出後半偈:
2.
「總角童子今答王(athabravī māṇavako, daharo pañcacūḷako):
『聞我所言賞百金(mayhaṃ sutvā sataṃ dehi),見算數者賜千金(sahassaṃ diṭṭha soṇakaṃ)。
我今親指算數蹤(ahaṃ te soṇakakkhissaṃ),共戲沙土舊友尋(sahāyaṃ paṃsukīḷitan)。』」
國王:
3.
「你在何國何城邑?何處得見算數尊?
我今詢問請明示。
4.
「王國園林勝妙處(taveva deva vijite, tavevuyyānabhūmiyaṃ),
挺直高大青翠樹(ujuvaṃsā mahāsālā), 輝映碧空悅人心(nīlobhāsā manoramā)。
5.
「聳立如雲相偎依(tiṭṭhanti meghasamānā, rammā aññoññanissitā),
樹下的算數禪修無執著
在執著的世間中,他的燃燒之火已涅槃(熄滅)
6.
「王率四軍整道路(tato ca rājā pāyāsi, senāya caturaṅgiyā),
平坦大道直通達(kārāpetvā samaṃ maggaṃ), 前往算數聖者處吧!(agamā yena soṇako)。
7.
「既至園林遍搜尋(uyyānabhūmiṃ gantvāna, vicaranto brahāvane),
得見算數安坐處(āsīnaṃ soṇakaṃ dakkhi),他的燃燒之火已熄滅(ḍayhamānesu nibbutan)。」
他(指國王)沒有向獨覺行禮,自顧自地坐在一旁。由於內心充滿煩惱,竟將對方視為"可憐人",而說出以下偈頌:
8.
「看這比丘多可憐(kapaṇo vatayaṃ bhikkhu),剃頭披著糞掃衣(muṇḍo saṅghāṭipāruto)。
無父無母孤苦人(amātiko apitiko),在樹下禪修(rukkhamūlasmi jhāyatī)」
(註釋:jhāyatīti指雖然無親無故,卻因修習慈悲而禪定。)
9.
算數(soṇako)獨覺聽聞此言後,如此回應:
「聽聞此言我回答(imaṃ vākyaṃ nisāmetvā, soṇako etadabravi):
『大王,以身觸法之人非貧者(na rāja kapaṇo hoti, dhammaṃ kāyena phassayaṃ)。
10.
若人捨法行非法(yo ca dhammaṃ niraṃkatvā, adhammamanuvattati),
這些人才是真可憐(sa rāja kapaṇo hoti),自己作惡也成為他人作惡的依靠(pāpo pāpaparāyaṇo)。』」
國王佯裝不知自己已被指責,反而藉由自我介紹來示好,繼續說道:
11.
「我名破敵(arindamoti me nāmaṃ),世人稱我迦尸王(kāsirājāti maṃ vidū)。
算數老友,你在這裡睡得快樂嗎?」
這時,獨覺佛(paccekabuddho)對國王說:「大王啊,不僅在此處,我在任何地方居住都無所不適。」隨即為他講述沙門殊勝偈:
12.
「常樂無家比丘(anāgārassa bhikkhuno),不積穀物無倉儲(na tesaṃ koṭṭhe openti)。
無甕無罐無容器(na kumbhiṃ na kaḷopiyaṃ),依他施食善活命(paraniṭṭhitamesānā)。
13.
「再者無家比丘(dutiyampi...bhikkhuno),清淨乞食無過失(anavajjapiṇḍo bhottabbo)。
不能被障礙(na ca kocūparodhati),此為第二殊勝處。
不以醫術等不正當手段獲取,不以欺詐、諂媚、占相等邪命方式獲得的四資具,或雖如法獲得卻不如理思惟而用的食物,稱為有過失食(sāvajjapiṇḍo)。遠離邪求、捨棄邪命,如法平等獲取,如「如理思惟受用衣」所說方式思惟後受用的食物,稱為無過失食(anavajjapiṇḍo)。比丘享用此無過失食時,不會因此產生任何煩惱,這是無家貧窮比丘的第二種殊勝。
14.
「三則無家比丘(tatiyampi...bhikkhuno),寂滅之食得享用(nibbuto piṇḍo bhottabbo)。
不能被障礙(na ca kocūparodhati),此為第三殊勝處。
凡夫比丘(puthujjanabhikkhuno)如理思惟後受用如法獲得的食物,稱為寂滅食(nibbutapiṇḍo);而完全斷盡煩惱者(khīṇāsavassa)的食物才是真正的寂滅食。為什麼?因為他享用食物如同主人享用自己之物,已超越貪愛束縛,不會因此產生任何煩惱
15.
「四則無家比丘(catutthampi...bhikkhuno),解脫而在國中自在行(muttassa raṭṭhe carato)。
一切繫縛皆遠離(saṅgo yassa na vijjati),此為第四殊勝處。
就像脫離羅睺吞噬的明月,或如斷絕雲層的晴空,那些在城鎮村落中遊行卻不執著於施主家庭、不與父母親屬牽絆的比丘,即使只是凡夫也同樣殊勝
16.
「五則無家比丘(pañcamampi...bhikkhuno),城中大火焚燒時(nagaramhi ḍayhamānamhi)。
無有一物被燒毀(nāssa kiñci aḍayhatha),此為第五殊勝處。
那些擁有眾多資具的人會擔心「不要讓盜賊偷走我的東西」而將多餘的衣具等存放在城中施主家。當城中起火時,聽說「某家起火了」就會憂愁苦惱,這樣的人沒有殊勝可言。而那些僅以隨身資具維生的人,即使城中起火也無一物被燒,這就是第五種殊勝
17.
「六則無家比丘(chaṭṭhampi...bhikkhuno),國遭盜賊劫掠時(raṭṭhe vilumpamānamhi)。
無有一物被奪取(nāssa kiñci ahīratha),此為第六殊勝處。
18.
「七則無家比丘(sattamampi...bhikkhuno),對於守路設障者(corehi rakkhitaṃ maggaṃ)。
僅持衣缽安然行(pattacīvaramādāya),良善之人得平安(sotthiṃ gacchati subbato)。
那些在各地設卡收稅的稅吏所看守的道路。比丘僅攜帶不值錢的陶缽、糞掃衣、針線包等八種隨身資具行走時,不會受到盜賊或稅吏的傷害,能平安通行。這就是持戒清淨者(subbato)的第七種殊勝。
19.
「八則無家比丘(aṭṭhamampi...bhikkhuno),隨欲所至任何方(yaṃ yaṃ disaṃ pakkamati)。
心無掛礙自在往(anapekkhova gacchatī),此為第八殊勝處。」
因為沒有多餘的資具存放在住處,所以離開時也不必回頭張望。無論想去何方,都能毫無牽掛地自在前往,就像從阿努拉德普勒(anurādhapurā)出家的兩位貴族子弟中較年長的那位一樣。這就是第八種殊勝。
如此,算数(soṇaka)獨覺佛(paccekabuddho)講述了八種沙門殊勝後,實際上還能繼續講述百種、千種乃至無量種沙門殊勝。然而國王沉溺欲樂,打斷他的開示,表明自己對欲樂的執著:
20.
「比丘所讚沙門德(bahūni samaṇabhadrāni),我卻貪著諸欲樂(ahañca giddho kāmesu)。
算數尊者請教我(kathaṃ kāhāmi soṇaka),如何能得兩界樂(ubho loke labhāmase)?」(此世和他世)
21.
「人間欲樂我所愛(piyā me mānusā kāmā),天界妙欲亦渴求(atho dibyāpi me piyā)。
究竟該用何方法(atha kena nu vaṇṇena),方能兼得此二者(ubho loke labhāmase)?」
獨覺佛隨即回答:
22.
「貪求欲樂沉溺者(kāme giddhā kāmaratā),執著五欲難解脫(kāmesu adhimuccitā)。
造作惡業後,再生於惡道。
23.
「捨離欲樂出離者(ye ca kāme pahantvāna),無畏解脫得自在(nikkhantā akutobhayā)。
達證心的集中(ekodibhāvādhigatā),則不會墮落惡道中(na te gacchanti duggatiṃ)。
24.
「且為你說一譬喻(upamaṃ te karissāmi),破敵王(arindama)請聆聽(taṃ suṇohi arindama)。
智者常以譬喻法(upamāya midhekacce),了知深奧真實義(atthṃ jānanti paṇḍitā)。
25.
「恆河(gaṅgāya)漂來象屍體(kuṇapaṃ disvā),隨波逐流大海去(vuyhamānaṃ mahaṇṇave)。
烏鴉(vāyaso)見它起貪念(samacintesi),愚癡無智生執著(appapañño acetaso)。
26.
「既得此象為坐處(yānañca vatidaṃ laddhaṃ),更有無量血肉食(bhakkho cāyaṃ anappako)。
日夜貪著不願離(tattha rattiṃ tattha divā),心常繫念此腐屍(tattheva nirato mano)。
27.
「啖食象肉飲恆水(khādaṃ nāgassa maṃsāni),遊觀林中塔廟景(pivaṃ bhāgīrathodakaṃ)。
烏鴉安住不飛離(sampassaṃ vanacetyāni),終日守此腐敗身(na palettha vihaṅgamo)。
28.
「恆河(gaṅgā)水流沖象屍(tañca otaraṇī gaṅgā),烏鴉貪著隨入海(pamattaṃ kuṇape rataṃ)。
一旦漂至大海中(samuddaṃ ajjhagāhāsi),飛鳥絕跡深淵處(agatī yattha pakkhinaṃ)。
29.
「血肉食盡剩骨架(so ca bhakkhaparikkhīṇo),巨浪擊散沉海底(udapatvā vihaṅgamo)。
四顧茫茫無依處(na pacchato na purato),不見東西南北岸(nuttaraṃ nopi dakkhiṇaṃ)。
30.
「尋覓島嶼不可得(dīpaṃ so najjhagāgañchi),飛鳥行至錯道(agatī yattha pakkhinaṃ)。
力竭墜落大海中(so ca tattheva pāpattha),猶如弱者墮深淵(yathā dubbalako tathā)。
31.
「海中鯊魚(sāmuddikā macchā)鱷魚(kumbhīlā),巨鯨(makarā)惡魚(susū)群。
強奪掙扎垂死鴉(pasayhakārā khādiṃsu),分食其肉殘忍狀(phandamānaṃ vipakkhakaṃ)。
32.
「大王貪欲亦如是(evameva tuvaṃ rāja),耽著欲樂諸眾生(ye caññe kāmabhogino)。
若不舍離此貪著(giddhā ce na vamissanti),智慧猶如愚癡鴉(kākapaññāva te vidū)。
33.
「此比喻為你明利害
你當以智慧選擇。」
當獨覺佛(paccekabuddho)給予這番教誡時,他以河流作喻:河流被用來比喻無盡的輪迴(saṃsāro),隨波漂流的大象屍體(hatthikuṇapaṃ)象徵輪迴中的五欲之樂(pañca kāmaguṇājj(Ijjābara)。烏鴉噉食腐屍後飲水的場景,比喻凡夫享受欲樂時的愉悅;烏鴉耽誤著腐屍時欣賞美麗叢林的景象,比喻凡夫沉欲樂時聽聞三十八種所緣的喜悅;當腐屍漂入大海,烏鴉找不到落腳處而滅亡的情形,則比喻為愚癡凡夫因為感官的貪欲而以罪惡為依歸,不能確立善法,而墮落大地獄,遭受大損失。
獨覺佛以此譬喻教導後,為鞏固教誡誦出偈頌:
34.
「悲憫者說一兩次(ekavācampi dvivācaṃ),
多過這便不說了(tatuttariṃ na bhāseyya),
猶如奴僕對家主(dāsovayyassa santike)。 」
註:na bhāseyyāti指若對方不接受教導,繼續勸說就會像在家主面前的奴僕(dāso)般失去尊嚴。因為奴僕無論家主聽或不聽都要說話,所以說「不應再三勸誡」。
35.
「說完即離去(idaṃ vatvāna pakkāmi),具無量慧算數尊(soṇako amitabuddhimā),
教誡完剎帝利後,立即虛空騰身起」
——此為佛陀自說偈(abhisambuddhagāthā)。
菩薩(bodhisatto)目送獨覺佛(paccekabuddho)騰空遠去,直至消失於視線之外,頓生警醒之心,思惟:「此婆羅門(brāhma ṇo)出身低微,卻能在我這未斷絕的剎帝利(khattiyavaṃse)血脈王者頭頂撒下腳塵,騰空而去。
36.
「還執政做什麼(ko nume rājakattāro)?首陀羅種姓的人也已成就(suddā veyyattamāgatā)!
我將讓此王位(rajjaṃ niyyādayissāmi),王權於我如浮雲(nāhaṃ rajjena matthiko)。
37.
「今當即刻出家去(ajjeva pabbajissāmi),誰知明日會不會死(ko jaññā maraṇaṃ suve)?
莫效愚蠢的烏鴉貪腐屍(māhaṃ kākova dummedho),沉溺慾海終成空(kāmānaṃ vasamanvagan)。 」
群臣聞聽讓位之言,隨即進諫:
38.
「陛下有子名長壽(atthi te daharo putto),能讓國家增長(dīghāvu raṭṭhavaḍḍhano)。
請為太子行灌禮(taṃ rajje abhisiñcassu),繼位治國安四方(so no rājā bhavissati)。 」
國王:
39.
「速召太子長壽來(khippaṃ kumāramānetha),能讓國家增長(dīghāvuṃ raṭṭhavaḍḍhanaṃ)。
王位今將傳於彼(taṃ rajje abhisiñcissaṃ),作為你們的新君王(so vo rājā bhavissati)。
40.
「請尊敬童子長壽,讓國增長
國王見到他後(taṃ disvā ālapī rājā),獨子意愉悅(ekaputtaṃ manoramaṃ)。
41.
「六萬村落皆富足(saṭṭhi gāmasahassāni),物產豐饒無匱乏(paripuṇṇāni sabbaso)。
我兒今當領此土(te putta paṭipajjasu),王位傳承付於他(rajjaṃ niyyādayāmi te)。
42.
「我今決志出家去(ajjeva pabbajissāmi),死期難測在朝夕(ko jaññā maraṇaṃ suve)。
不效愚鴉戀腐屍(māhaṃ kāko va dummedho),為欲所縛墮沉淪(kāmānaṃ vasamanvagaṃ)。
43.
「六萬寶象飾金鞍(saṭṭhi nāgasahassāni),莊嚴具足耀人目(sabbālaṅkārabhūsitā)。
銀鎧象師執鉤杖(ārūḷhā gāmaṇīyebhi),黃金覆身光燦然(suvaṇṇakacchā mātaṅgā)。
44.
「讓他上升為元首,交由象矛予他手
我兒當領此(te putta paṭipajjassu),王位今付他手中(rajjaṃ niyyādayāmi te)。
45.
「我今決志出家去(ajjeva pabbajissāmi),死期難測在朝夕(ko jaññā maraṇaṃ suve)。
不效愚鴉戀腐屍(māhaṃ kāko va dummedho),為欲所縛墮沉淪(kāmānaṃ vasamanvagaṃ)。
46.
「六萬駿馬一切都被裝飾,純種良駒
神速疾馳如風電
47.
「騎手持弓佩利劍(ārūḷhā gāmaṇīyebhi),我兒當領此馬軍
我把王國轉讓給他
48.
「我今決志出家去(ajjeva pabbajissāmi),死期難測在朝夕(ko jaññā maraṇaṃ suve)。
不效愚鴉戀腐屍(māhaṃ kāko va dummedho),為欲所縛墮沉淪(kāmānaṃ vasamanvagaṃ)。
49.
「六萬名戰車張虎皮(saṭṭhi rathasahassāni),旌旗飄揚列森嚴(sannaddhā ussitaddhajā)。
豹皮為飾光奪目(dīpā athopi veyyagghā),全副武裝待出征(sabbālaṅkārabhūsitā)。
50.
「穿上盔甲戴上弓,我兒當領此車陣
我把王國轉讓給他
51.
「我今決志出家去(ajjeva pabbajissāmi),死期難測在朝夕(ko jaññā maraṇaṃ suve)。
不效愚鴉戀腐屍(māhaṃ kāko va dummedho),為欲所縛墮沉淪(kāmānaṃ vasamanvagaṃ)。
52.
「六萬犛牛偕公牛(saṭṭhi dhenusahassāni),毛色純赤形健美(rohaññā puṅgavūsabhā)。
我兒當領此牛群(tā putta paṭipajjassu),王位傳承付於他(rajjaṃ niyyādayāmi te)。
53.
「我今決志出家去(ajjeva pabbajissāmi),死期難測在朝夕(ko jaññā maraṇaṃ suve)。
不效愚鴉戀腐屍(māhaṃ kāko va dummedho),為欲所縛墮沉淪(kāmānaṃ vasamanvagaṃ)。
54.
「一萬六千宮女(soḷasitthisahassāni),瓔珞寶飾發光輝(vicitravatthābharaṇā)。
耳懸真珠明月璫(āmuttamaṇikuṇḍalā),我兒當享此等美人(tā putta paṭipajjassu)。
55.
「我今決志出家去(ajjeva pabbajissāmi),死期難測在朝夕(ko jaññā maraṇaṃ suve)。
不效愚鴉戀腐屍(māhaṃ kāko va dummedho),為欲所縛墮沉淪(kāmānaṃ vasamanvagaṃ)。
大臣們說:
56.
「父王啊!兒方年少(daharasseva me tāta),慈母已逝聞噩耗(mātā matāti me sutaṃ)。
若離父王恩蔭護(tayā vinā ahaṃ tāta),此身雖活但不(jīvitumpi na ussahe)。
57.
「如幼象隨父入山(yathā āraññakaṃ nāgaṃ),險峻平夷皆追隨(jessantaṃ giriduggesu)。
國王:
58.
「兒亦如此隨父後(evaṃ taṃ anugacchāmi),在後面獲得(pattamādāya pacchato)。
他是容易養育之人(subharo te bhavissāmi),絕不成為累贅人(na te hessāmi dubbharo)。
59.
「譬如商船載寶貨(yathā sāmuddikaṃ nāvaṃ),突遇海難盡沉沒(vohāro tattha gaṇheyya)。
60.
「此子實為我的障礙(evamevāyaṃ puttakali),速讓太子登位(imaṃ kumāraṃ pāpetha),讓他增輝樓閣和宮殿(pāsādaṃ rativaḍḍhanaṃ)。
61.
「金臂玉手眾宮女(tattha kambusahatthāyo),如天女娛帝釋般(yathā sakkaṃva accharā),必使太子生歡喜(tā naṃ tattha ramessanti)。
菩薩言畢,即令為太子行灌頂禮,遣返王城。自身獨出園林,入雪山(himavantaṃ)於勝妙處建草庵,出家為沙門,以野果根莖維生。民眾則恭迎長壽太子入波羅奈城(bārāṇasiṃ),右繞王宮登殿。為顯此義,世尊說「此後」等偈。宮女初見太子威儀,不識其身分而詢問。太子表明身份後,宮女們暗忖:「國王已棄我等出家,若太子亦不樂欲樂,當設計令其生染著心。」遂以歡迎偈讚頌
62.
「群臣護送太子歸(tato kumāraṃ pāpesuṃ),增輝樓閣和宮殿(pāsādaṃ rativaḍḍhanaṃ)。
宮女見到長壽太子後,不知道如何稱呼他
於是問:
63.
「你是天神乾闥婆(devatānusi gandhabbo),或是帝釋降臨(adu sakko purindado)?
究竟誰家貴公子(ko vā tvaṃ kassa vā putto),我們如何稱呼你(kathaṃ jānemu taṃ mayaṃ)?
♦ 64.
「太子答言:『非天人(namhi devo na gandhabbo),亦非帝釋下凡塵(nāpi sakko purindado)。
迦屍王之嫡子(kāsirañño ahaṃ putto),長壽將增長國家(dīghāvu raṭṭhavaḍḍhano)。
你們當奉我為主(mamaṃ bharatha bhaddaṃ vo),我今為你們的夫君(ahaṃ bhattā bhavāmi vo)。 ’
♦65.
「眾女再問太子(taṃ tattha avacuṃ kaññā):『國王駕臨何處去(kuhiṃ rājā anuppatto)?離此又將往何處(ito rājā kuhiṃ gato)?』
66.
「太子答:『父王已渡淤泥(paṅkaṃ rājā atikkanto),安立於平地(thale rājā patiṭṭhito)。
無棘安穩地(akaṇḍakaṃ agahanaṃ),行於大道(paṭipanno mahāpathaṃ)。
67.
「『而我今行惡趣路(ahañca paṭipannosmi),荊棘叢生險難途(sakaṇṭakaṃ sagahanaṃ),由此而墮落惡道(yena gacchanti duggatiṃ)。』
68.
眾女合掌齊聲贊(tassa te svāgataṃ rāja):「如獅歸窟威勢雄(sīhasseva giribbajaṃ)!
懇請大王教誡我們(anusāsa mahārāja),你是我們的主人(tvaṃ no sabbāsamissaro)! ’」
如此宣告後,所有樂器齊鳴(sabbā tūriyāni paggaṇhiṃsu),各式歌舞表演(nānappakārāni naccagītāni)熱烈展開。長壽太子(so yasamadamatto)聲名遠播,因榮耀而忘卻父王(pitaraṃ na sari),依法治理國家(dhammena rajjaṃ kāretvā),最終隨業往生。菩薩(bodhisatto)則證得禪定神通(jhānābhiññā nibbattetvā),命終後往生梵天界(brahmalokūpago ahosi)。
世尊(satthā)開示此法後,說道:「諸比丘(bhikkhave),如來不僅今生,往昔亦曾作大出離(mahābhinikkhamanaṃ nikkhantoyevā)。」接著連結本生因緣:「當時的獨覺佛(paccekabuddho)已般涅槃,太子是現在的羅睺羅(rāhulakumāro),其餘眷屬即今佛教僧團,而破敵王(arindamarājā)實乃我的前身。」
530. saṃkiccajātaka saṃkicca本生經(菩薩前世今生安慰未生怨王的故事)
‘見王坐定後‘,世尊在耆婆園(Jīvakambavane)居住時,針對未生怨王(Ajātasattu)弒父之事開示。該王因依從提婆達多(Devadatta)教唆殺害父王,在僧團分裂事件結束後,當群眾分裂之際身患重病,心想:「我應向如來懺悔」,便乘臥轎前往舍衛城(Sāvatthi)。聽聞提婆達多與正覺者為敵、陷入大地墮入無間地獄後,驚恐思惟:「我亦因依從他而殺害正直的法王父親,難道我也會陷入大地嗎?」因畏懼而無法享受王權樂趣。正當他稍作小憩做夢時,突然被厚達九由旬的大地裂縫吞噬,猶如被鐵矛穿刺、遭群犬撕咬般慘叫著驚醒。
某日波羅提木叉月圓日,群臣圍繞的未生怨王審視自身名望時思惟:「我父王的聲譽遠勝於我,我竟依提婆達多(Devadatta)殺害如此法王!」此念一生,全身驟然發熱,汗如雨下。繼而思量:「誰能為我消除此懼?唯十力尊者(指佛陀)能為。」又自責:「我對如來犯大不敬,誰能引我前往?」最終認定:「除耆婆(Jīvaka)外別無人選。」便召耆婆籌備行程。王假意感嘆:「今夜月色清朗!」又問:「今日當禮敬哪位沙門或婆羅門?」當大臣們稱讚富樓那(Pūraṇa)等外道時,王未採納,反依耆婆建議備象輿前往耆婆園(Jīvakambavana),禮敬如來。世尊親切接待後,王請示現世沙門果報(詳見《長部·沙門果經》DN2 )。聽聞佛陀甘露法音,法會終結時即皈依為居士,懺悔後離去。自此勤行佈施、持戒,常與如來共處聽聞妙法,因善知識攝受而恐懼消散、毛豎平息,重獲心安,四威儀中皆得安樂。
某日比丘們在法堂議論:「諸位!未生怨王(Ajātasattu)弒父後恐懼不安,因貪王權不得心安,一切姿勢皆苦;今依止如來,得善知識攝受而離怖畏,也享受王權之樂。」世尊到來詢問:「比丘們!今論何事?」比丘們陳述後,佛陀開示:「非獨今世,往昔此王弒父後亦曾因依止我而得安樂。」遂述過去因緣。
往昔波羅奈城(Bārāṇasiya)梵授王(Brahmadatta)在位時,得子名梵授王子(Brahmadattakumāra)。菩薩投生為國師之子,誕生時取名商吉迦童子(Saṃkiccakumāra)。二人於王宮共同成長,結為摯友,成年後共赴德叉尸羅(Takkasilā)學諸技藝後返國。王授予王子副王位,菩薩亦任副王顧問。某日副王見父王出遊時威儀盛大,心生貪念:「我父已衰老,若待其壽終才繼位,縱得王權有何意義?不如殺父奪位!」便向菩薩透露心意。菩薩勸阻:「賢友!弒父罪業深重,乃墮地獄之道,不要這樣做!」副王再三懇求,第三次時更召集親信共謀。菩薩知曉後決意:「不與他們為伍!」未辭父母即從正門離城,入雪山出家為仙人,證得禪那神通,以野果根莖為食。
王子得知商吉迦仙人(Saṃkiccakumāra)出家後,弒父享大權威。聽聞「商吉迦童子已出家」之訊,眾多貴族子弟亦追隨出家。菩薩為大仙眾圍繞而住,眾人皆得禪定成就。國王弒父後僅享短暫王權之樂,旋即陷入恐懼不得心安,因他已造墮地獄業。他憶念菩薩:「我的朋友曾勸『弒父罪重,不要做!』,因無法說服我,為保清白而離去。若他在此,我必不弒父,恐懼亦得消除。今他住在哪裡?若知其住處,當召請歸來。」自此,王於後宮及朝堂皆讚歎菩薩的功德。
時光流逝,菩薩(Bodhisatta)思惟:「國王正憶念我,我應前往為其說法,使他脫離恐懼。」於是在雪山(Himavanta)居住五十年後,率五百仙人騰空而至,降臨名為達雅帕沙(Dāyapassa)的園林,與仙眾圍繞坐於石臺。園監見狀問道:「尊者,眾師之首如何稱呼?」聽聞「名為商吉迦智者(Saṃkiccapaṇḍita)」後,園監自忖認出,便說:「尊者請暫留此地,容我稟報國王,王想見您很久了。」隨即疾赴王宮稟告。國王親赴園林,獻上合宜供養後請法。為闡明其義,導師(Satthā)宣說以下偈頌:
69.
「園監見王坐殿中,戰車之主梵授王(Brahmadatta),
於是向慈憫者稟報:『你所護念之人到了。』
70.
『商吉迦(Saṃkicca)今已蒞臨,被極為尊崇的眾仙來到了,
速起勿遲急前往,覲見大仙莫延怠。』
71.
戰車之主梵授王,聽後迅即登寶輿,
臣僚簇擁如雲集,速向園林奔馳去。
72.
卸下五種王權標:迦尸國(Kāsī)寶幢旌,
纓飾寶冠與金劍,華蓋革鞋盡捨棄。
「卸下」(nikkhippa)指王抵園門時自忖:「出家者應受尊崇,若以憍慢威儀見商吉迦仙人實為不當。」遂捨五種王權標誌:寶石金杖、纓飾寶冠、吉祥金劍、白傘金履。
73.
國王下車除儀仗,步入達雅帕沙園,
趨近端坐石臺者,敬禮商吉迦聖尊。
74.
王近前與仙問訊,寒暄完後坐側旁,
待得時機成熟時,啟問往昔所造業。
75.
「端坐一旁擇機請法,
終問所造的惡業 :
76.
「我今問商吉迦,仙眾共尊大聖者,
坐於達雅帕沙園,為眾仙人前導師:
77.
人若違逆正法行,命終將趣何道去?
我曾造作弒父罪,垂詢於尊祈開示。」
聽聞此語,菩薩(Bodhisatta)說道:「那麼,大王請聽。」隨即給予教誨。導師(Satthā)為闡明其義而說:
78.
「商吉迦(Saṃkicco)仙如是說,迦尸國(Kāsīnaṃ)的統治者啊,
請聽我言,此刻正坐於達雅帕沙(Dāyapassasmiṃ)園中。
79.
「若有人行危險道,智者為其指正路,
若能遵從其教導,道上荊棘皆可除。
80.
「若人誤入邪道行,善士為說正法義,
若能聽從其勸誡,必將遠離惡趣苦。」
繼而為其說法,繼續開示:
81.
「正法即正道,大王啊,非法則是歧途,
非法導向地獄苦,正法引至善趣樂。
82.
「行為非法者,國王啊,生活邪僻之人,
死後將赴何處去?且聽我說地獄苦。
83.
「八大地獄名為:等活(Sañjīvo)、黑繩(Kāḷasutto)、
眾合(Saṅghāto)、二叫喚(Roruvā),
以及大號叫(Mahāvīci)、炎熱(Tāpano)、
大炎熱(Patāpano)。
84.
「此八大地獄難越,充滿殘暴造業者,
更有十六小地獄,層層環繞其周圍。
85.
「恐怖寒冰地獄苦,烈火焚燒極驚懼,
毛髮豎立極可畏,種種痛苦難言喻。
86.
「四角四門皆分明,各處劃分有邊際,
鐵牆圍繞極堅固,鐵蓋覆頂無逃處。
87.
「其地皆為鐵所成,熾燃火燄極猛烈,
遍滿百由旬範圍,恆常燃燒無間斷。
88.
「倒頭墜入地獄中,冒犯苦行的聖賢者,
皆將墮此受極刑。
89.
「如同魚入熱鍋煎,殺父者亦如是燒,
罪人於無量歲月,長時受此極重報。
90.
「身體內外皆燃燒,無時不處劇苦中,
地獄眾生尋出路,卻見門戶皆閉封。
91.
「向東狂奔尋生路,又轉西方急馳走,
北奔南馳皆不得,凡到門前門即閉。
92.
「數千劫歲月流轉,地獄眾生受極苦,
高舉雙臂哀號哭,所受痛苦無量數。」
93.
「如同激怒的毒蛇,熾熱難近之火焰,
不要冒犯修苦行的善人
94.
「身形巨大阿提拘(Ajjuno),驕傲的迦迦王(Kekakādhipo),
(Sahassabāhu)他因冒犯喬達摩(Gotama)仙而千臂被斬斷
95.
「丹達吉(Daṇḍakī)王向如無塵的牛犢般的瘦弱者吐口水(JaA.522)
如斷根的多羅樹,此王終失其國土。
96.
「Mejjha因為傷害馬坦加(Mātaṅga)
全遭殲滅無殘留,其國頓成荒蕪林。
97.
「迦納迪帕亞那(Kaṇhadīpāyana)冒犯安達卡文達(Andhakaveṇḍayo)仙,
以木杵擊殺死他,同赴閻魔之殿前。
98.
「cecco曾凌空而行,被仙人咀咒,
被大地吞噬,墜入地獄受慘災。
99.
「是故智者不讚嘆,隨心所欲任意行,
應不以邪惡心而說,而是說真實的話
100.
若人以憤怒的心來注視聖賢,
那些明行具足者
此人必墮地獄中
101.
粗暴辱罵長者*,以粗惡的話
將無後嗣無繼承人,終如多羅樹斷絕
*長者」(vuḍḍhe)包含兩種:
年長者(vayovuḍḍhe)
德行高者(guṇavuḍḍhe)
102.
「誰殺害已證大仙人,所作已辦聖行者,
此人黑繩地獄(Kāḷasutte)中,長時燒煮受極虐。
103.
「國王若行非法政,敗壞國土如狂獸,
煎迫百姓造眾苦,死後炎熱獄(Tāpane)中受。
104.
「歷經十萬天界年,在此焚燒無間歇,
被火群團團圍繞,感受極烈苦痛切。
105.
「熾燃火舌從身出,光耀刺眼極猛烈,
吞噬全身每一處,髮爪皆燃無遺缺。
106.
內外焚燒無暫停,痛苦逼迫發哀鳴,
如象被矛刺狂吼,地獄慘狀難言明。
107.
「因貪瞋殺父之人,卑劣者中最下等,
將於黑繩地獄中,長時煎熬受極刑。
108.
「同類眾生鐵鍋煮,矛刺剝皮至赤裸,
挖眼餵食糞便後,鹽水淹浸此惡者。
109.
「燒紅鐵丸與鐵鉤,長矛刺身久炙烤,
惡鬼綑綁手足後,強撬其口塞熱烙。
110.
「黑犬猛鷲與禿鷲,鐵嘴鴉群齊聚集,
撕扯掙扎罪人軀,分食舌肉血淋漓。
111.
「惡鬼遊蕩擊打聲,焦黑殘軀碎骨鳴,
彼等以苦為歡樂,弒親者獄中哀驚。
112.
子弒其母赴陰間,閻魔界中受極慘,
自業果報成熟時,劇苦加身無間斷。
113.
「非人大力鬼怪眾,反覆折磨殺母者,
以燒紅鐵矛刺擊,無量痛苦無休歇。
114.
「身流自生膿血河,如銅汁熔混一體,
灌入其口至喉頂,燒燙內臟無迴避。
115.
「浸泡腐爛惡臭屍,污血糞泥沼中滯,
膿血湖泊深難測,殺母者沉於那裡無逃時。」
116.
「鐵嘴巨身的獄卒(kimayo),在那裡撕開他的皮,
貪婪啃食血肉盡,連骨帶髓皆吞吃。
117.
「墮此深淵地獄中,浸泡於百由旬膿池,
腐爛惡臭屍骸味,瀰漫四方極可嗤。
118.
「縱使具眼者見此,惡臭亦令目盲眵,
梵授王(Brahmadatta)當知悉,弒母者受此苦厄。
119.
「越過鋒利刀鋒山(khuradhāra),尖銳難攀極險巇,
墜入子宮形鐵河(gabbhapātiyo),難渡韋陀羅尼(Vetaraṇi)溪。
120.
「十六指長鐵荊棘(simbaliyo),佈滿兩岸密如織,
刺穿墮河罪人體,韋陀羅尼河難踰。
121.
「烈火如柱沖天起,高達一由旬不止,
被火焚燒處,恆常熾燃無盡時。
122.
「通姦婦女與姦夫,墮此燒紅鐵荊地,
尖刺貫體無完膚,輾轉哀嚎長時泣。
123.
「頭下腳上倒墜落,肢體破碎分離析,
日夜不停受煎熬,永無安息時可期。
124.
「晝夜交替盡頭時,被推入鐵鍋山(lohakumbhi)裡,
盛滿熔鐵火海洋,沸騰翻滾無邊際。
125.
「如是晝夜不斷絕,破戒愚痴覆心者,
自造惡業終自受,往昔惡行今報得。
126.
「若妻恃財輕其夫,或藐姑翁與長輩,
欺凌兄嫂與小姑,惡口常造諸罪業。
127.
「其舌扭曲連根拔,伸長達一尋距離,
親見己舌成蛇形(kiminaṃ),炎熱獄(Tāpane)中受苦極,
欲言辯解已不能,業火焚身唯哀泣。
128.
「屠羊(orabbhikā)殺豬(sūkarikā)者,捕魚(macchikā)獵獸(migabandhakā)人,
盜賊(corā)屠牛(goghātakā)殘虐者(luddā),顛倒是非(avaṇṇe vaṇṇakārakā)造惡因。
129.
「被鐵矛(sattīhi)鐵錘(lohakūṭehi)擊,利箭(usūhi)穿身倒墜落,
頭下腳上沉鹽河(khāranadiṃ)
130.
「詐欺者(kūṭakārī)旦夕間,遭鐵錐(ayokūṭehi)穿刺虐,
嘔吐穢物反自食,償還侵吞他人業。
131.
「禿鷲(gijjhā)烏鴉(kākolā)鐵嘴鷲,豺狼(dhaṅkā)虎豹(bheraṇḍakā)群,
撕咬掙扎造罪者,分食其肉飲其血。
132.
「以獸獵獸,以鳥捕鳥,
邪惡者被貪欲覆蓋,他將墮隆起地獄(nirayussadan)。」
菩薩(Mahāsatto)展示諸多地獄後,繼而揭示天界狀貌,向國王開示:
133.
「善行者(Santo)得昇天,皆因今世善業成,
且觀善業之果報,包含帝釋天在內的天神和梵天眾
134.
所以我今告大王知:應以正法治國土,
如是行持正法者,善業不令後悔生。」
註解:
「正法」(Dhamma):指從今起應捨殺生(Pāṇātipāta)等五惡,勤修布施(Dāna)等善業
「不令後悔」(Nānutappeyya):指以善業遮蓋弒父罪業所生悔恨,令其不生追悔)
國王聞菩薩說法後,當下即得安慰。菩薩暫住該處一段時日後,便返回原居處。
世尊(Satthā)開示此法後,結集本生因緣:「非獨今世,往昔我亦曾安慰此王。當時的國王即今之未生怨王(Ajātasattu),仙眾即今佛教僧團,而商吉迦智者(Saṃkiccapaṇḍita)實乃我前身。」
531. kusajātakaṃ 枯素本生經(菩薩因貪婪美色而尊嚴盡失的故事)
世尊在祇樹給孤獨園(Jetavana)時,針對一位不滿修行的比丘講述此本生故事。據傳,有位舍衛城(Sāvatthī)良家子弟出家後,於乞食時見一盛裝婦女,因執取她的影像生起貪染,從此形貌枯槁:長髮垢衣、膚生斑點、青筋暴突。猶如天人將死五衰相現——花鬘萎蔫、衣染塵垢、體散惡臭、腋下流汗、不樂本座;如是,懈怠比丘亦有五相——信心之花凋謝、戒衣染污、身體醜陋失色糊塗、煩惱汗液流淌、不樂樹下空寂處。眾比丘於是引其見佛。世尊問:「比丘,你是否心懷不滿?」比丘坦承後,佛陀告誡:「勿被煩惱征服!女色是禍根來的!應當斷此心結,安住於正法。古來的智者縱具威德,亦因女色喪失威力,遭遇不幸。」隨即述說過去因緣。
◆ 過去世 ◆
往昔摩羅國(Mallaraṭṭha)拘舍婆提城(Kusāvatī),有位名為奧迦迦(Okkāka)的正法治國君王。其第一王后尸羅婆提(Sīlavatī)端莊賢淑卻無子嗣。臣民聚於宮門譁然:「國將無繼!」王開獅籠(sīhapañjara)質問:「朕以正法治國,你們何故喧擾?」臣答:「陛下雖公正,但無子守護王朝,他族奪位將致國衰。請您依法求子!」國王問:「應怎樣做?」臣建議:「最初七天就派遣下等舞女,若沒有效果則派遣中等舞女,再無效果則派遣上等舞女,必讓福厚之后誕嗣。」
王依議進行,每隔七日都詢問眾妃,皆答未懷孕。正當國王憂慮時,臣民再諫:「諸妃無戒福薄,唯尸羅婆提王后(Sīlavatī)戒德圓滿,應派遣她,就必得貴子!」王允諾,宣告七日後與王后行法祭,命臣民齊聚。
◆ 天界介入 ◆
那時尸羅婆提(Sīlavatī)戒德的威力讓帝釋天的宮殿發熱。帝釋(Sakka)察知其求子心願,遍觀天界見菩薩(Bodhisatta)將盡天壽,正欲轉生再上層的天界,於是勸請:「賢者應當入奧迦迦王(Okkāka)王后胎中。」又命另一位天子同為其子。為護王后戒行,帝釋化作老婆羅門(mahallakabrāhmaṇa)現身宮門。
大眾沐浴時,他說:「我要拿到王后,我要拿到王后。」民眾見此老婆羅門,便說:「你為什麼來?」然後嘲笑他。帝釋宣言:「雖然我年老,愛欲未減!若得尸羅婆提,必攜她去然後再回來。」說完因為威神力而立於最前,使他人不能超前。當王后盛裝出宮,帝釋便當眾執其手離去,沿途百姓譁然:「這個老人竟奪絕世王后!」王登樓望見,亦生憂惱。
帝釋攜王后至城郊,幻化精舍,內設鋪草臥榻。對她說:「親愛的,昔日獨居,現在你成為我的同伴。我將乞食,你可先休息。」於是以柔軟之手撫觸她,王后頓時入眠。帝釋立即攜她至天界,置於華麗天宮寶床。七日後王后醒覺,見殊勝的境地,悟到:「這個不是婆羅門,是帝釋來的!」
那時帝釋正坐波利質多羅(Pāricchattaka)樹下,被天女圍繞,王后禮拜而立。帝釋說:「可賜你一願。」王后求子,帝釋便答應:「會賜予你兩個兒子:一者慧勝貌陋,二者貌美智平。你先選誰?」王后選智者。帝釋於是送天界的吉祥草(kusatiṇa)、天衣、天香、波利質多羅花及天琴「拘健陀」(kokanuda),然後把她送返人間國王的寢宮,與王同榻時以拇指觸其臍,菩薩(Bodhisatta)即刻入胎。具有戒德的王后頓覺受孕。
◆ 王子誕生 ◆
王醒後質問:「何人帶走你呢?」王后便講述在天界經歷,王不信。
於是王后(devi)取出天帝釋賜予的天界吉祥草(kusatiṇa)展示:「請看這個為證!」國王(rājā)反駁:「吉祥草隨處可得,這算什麼證據?」王后又陸續展示天衣(dibbavattha)等聖物。國王親眼見到這些非凡之物後終於相信,轉而詢問:「那天帝釋可曾賜予子嗣?」王后回稟:「確已懷孕,陛下。」國王大喜,立即下令悉心照料王后安胎。
◆ 王子誕生 ◆
十月懷胎期滿,王后誕下一子。王室未另取他名,直接以天界聖物「吉祥草」(kusatiṇa)為名,稱其為枯素王子(Kusakumāra)。當枯素開始學步時,另一位天子也入胎王后腹中。又過十月,王后產下次子,命名為闍衍波底(Jayampati)。兩位王子在萬民敬仰中茁壯成長。
◆ 菩薩慧力 ◆
身為菩薩(bodhisatta)轉世的枯素王子(Kusakumāra)智慧超凡,雖曾向師傅學習技藝,但實則憑藉與生俱來的智慧通達一切技藝。其技藝造詣之精湛,令所有教師都驚嘆不已。
◆ 繼位風波 ◆
當枯素王子(Kusakumāra)十六歲時,國王(rājā)召見王后(devi)商議:「妻子,我欲傳位給王子,並為他舉辦加冕慶典。我們應當在世時親眼見證他登基。此外,要在整個閻浮提(Jambudīpa)尋找配得上他的公主為正妃。請探詢王子的心意,看他中意哪位國王之女。」
◆ 金像奇謀 ◆
枯素王子(Kusakumāra)得知後暗忖:「我相貌醜陋,若迎娶美貌公主,她見我容貌必會逃離,這將成為王室恥辱。不如暫居宮中侍奉父母,待他們死後我就出家。」於是回覆:「我對王位與慶典毫無興趣,只願在父母辭世後出家。」
國王(rājā)再三派遣使者勸說,王子(Kusakumāra)始終拒絕。直到第四次,王子心想:「完全違逆父母心意實在不妥,我得另想辦法。」於是召來金匠首領,賜予大量黃金吩咐:「打造一尊等身女子金像。」待金匠離開後,王子親自用黃金另造一尊。奇妙的是,菩薩(bodhisatta)所造之像竟比金匠所造的更加光彩奪目,連舌頭都栩栩如生。王子為金像穿上亞麻衣,供奉在藏寶閣。
◆ 尋妃之旅 ◆
當金匠呈獻所造金像時,王子(Kusakumāra)佯裝不滿:「把這尊搬走,去藏寶閣把我供奉的那尊取來!」金匠進入藏寶閣,見到王子親造的金像竟誤以為是天女下凡,嚇得不敢觸碰,慌忙回報:「殿下!藏寶閣裡有位獨處的天女,我不敢靠近!」王子便鎮定地說:「那是我供奉的神像,去取來便是。」於是命人將金匠所造的金像收入金庫,而將自己製作的金像精心裝飾後安置在馬車上。
◆ 金像巡禮 ◆
王后(devi)召集大臣:「我兒(Kusakumāra)是天帝釋(Sakka)賜福之子,理當匹配非凡公主。你們帶著這尊金像秘密出巡,走遍閻浮提(Jambudīpa)各國。若發現哪位公主容貌與此金像相當,就與該國王訂下婚約,約定迎娶日期。」大臣們領命後,率盛大儀仗隊出發,每至黃昏便將金像盛裝打扮,置於鑲金轎中擺放在城門大道旁,自己則退居暗處觀察路人反應。
◆ 偶遇公主 ◆
當使團來到末羅國(Maddaraṭṭha)的沙伽羅城(Sāgala),該國國王(maddarañño)有八位天仙般的公主,其中長女名為光耀(Pabhāvatī)。她的肌膚能如朝陽般自然發光,即使在暗室中,周身四肘範圍內都無需燈火照明。某日黃昏,光耀公主(Pabhāvatī)的駝背乳母帶領八名侍女取水時,遠遠望見金像竟誤認為是公主,怒斥道:「你這不知禮數的丫頭!打發我們去取水,自己卻先跑來這裡站著!如果傳入大王的耳朵中,我們必將無命」氣得揮掌重擊金像背部,手掌當場腫痛不已。待發現是金像後,乳母邊笑邊向侍女們抱怨:「看我鬧的笑話!錯把金像當公主,這樣的金像當然不能和我們的公主相比啦!這下可把手打疼了!」
◆ 金像之謎 ◆
使者們(rājadūtā)帶著乳母質問:「妳說『我服侍的公主比這金像更美』,究竟指的是誰?」乳母回答:「是末羅國王(maddarañño)的公主光耀(Pabhāvatī),這尊金像連她十六分之一的美貌都不及!」使者們聞言大喜,立即前往王宮通報:「奧迦迦王(okkākarañño)的使節在宮門外候旨。」末羅國王(maddarañño)起身站立吩咐:「宣他們進來。」
◆ 聯姻提議 ◆
使者入殿行禮後說:「敝國國王問候陛下安康。」受到禮遇後,末羅國王(maddarañño)詢問來意。使者稟明:「敝國太子枯素(Kusakumāra)即將繼位,國王特派我等前來求娶貴國光耀公主(Pabhāvatī)。這尊金像乃訂親信物,敬請笑納。」末羅國王(maddarañño)見金像精美絕倫,欣然應允:「能與如此偉大的國王聯姻,實乃幸運之事!」使者補充:「陛下,我們無權久留,需先回國稟告聯姻成功,屆時太子將親迎公主。」
◆ 智后設局 ◆
尸羅婆提王后(Sīlavatī devī)深具智慧,暗自思量:「未來難料,需早做準備。」數日後向末羅國王(maddarañño)請求:「陛下,我想見見未來兒媳。」光耀公主(Pabhāvatī)盛裝前來拜見婆婆。王后見公主美貌非凡,暗忖:「我兒相貌醜陋,若公主見後逃婚,將成笑柄,得用計策。」於是向末羅國王(maddarañño)提議:「陛下,這媳婦甚合我意。不過我家有祖傳規矩:新娘懷孕前不得白晝與夫君相見。若公主願守此規,我便帶她回國。」
◆ 新婚之夜 ◆
奧迦迦王(okkākarājā)攜厚禮迎娶公主返回拘舍婆提城(Kusāvatī),全城張燈結綵,大赦天下。為枯素太子(Kusakumāra)舉行灌頂大典後,宣告「他現在是枯素王!(kusarājassa)」響徹全城。閻浮提(Jambudīpa)各國紛紛遣使來賀,有公主的送來公主,有王子的派王子隨侍。枯素王(bodhisatta)的威德廣被四方,但與光耀公主(Pabhāvatī)始終遵守「白晝不相見」的約定,唯有夜間相會。公主周身光輝在婚後也神奇消失,國王每夜從藏寶閣(sirigabbha)秘密出入寢宮。
◆ 窺君風波 ◆
數日後,枯素王(bodhisatto)向母后請求白晝見妻。尸羅婆提王后(Sīlavatī devī)勸阻:「兒子請忍,待有了兒子再說。」國王再三懇求,王后終於安排:「明日你扮象夫候在象廄(hatthisāla),我引公主前去,你趁機偷看,切莫暴露身份。」次日王后藉口賞象,帶公主至象廄。當公主背對時,國王以象糞擲其背。公主怒斥要稟告國王斬其手,幸得王后安撫。
◆ 巡城妙計 ◆
又一日,公主反欲見君,王后設計:「明日國王將巡城,你從獅籠(sīhapañjara)窺看。」次日讓闍衍波底王子(Jayampatikumāra)著王服乘象首座,枯素王(bodhisatta)則扮象奴坐尾座。王后指著首座王子說:「看妳夫君何等威嚴!」公主心花怒放:「真乃天作之合!」殊不知真王在後座以象戲動作傳情。事後王后問:「見著夫君了嗎?」公主抱怨:「首座者甚好,但那尾座象奴實在無禮,竟對我作輕佻手勢,為何讓這等不祥之人坐王駕尾座?」王后笑答:「傻孩子,國王駕後豈能不設護衛?」
◆ 公主起疑 ◆
光耀公主(Pabhāvatī)暗自思忖:「這象奴膽大包天,連國王都不放在眼裡。難道他才是真正的枯素王(kusarājā)?必定是因為相貌醜陋,才不敢以真面目示我!」她低聲吩咐駝背乳母:「去確認前座與後座究竟誰是國王。」乳母為難:「我該如何分辨?」公主授計:「若前座者先下象,必是國王無疑。」
◆ 真相大白 ◆
乳母暗中觀察,果然看見菩薩(mahāsatto)率先離象,闍衍波底王子(Jayampatikumāra)隨後而下。枯素王(bodhisatta)察覺乳母窺視,心知計謀敗露,嚴令她不得向公主透露真相。乳母回報:「前座者確是最先離象之人。」公主對此深信不疑。
◆ 蓮池相遇 ◆
枯素王(bodhisatta)再次請求見妻。王后無奈安排:「你且喬裝去御花園(uyyāna)等候。」國王潛入蓮池(pokkharaṇi),以池水沒頸,用蓮葉遮頭,盛開的蓮花掩面。王后誘導公主傍晚遊園,當行至蓮池畔時,公主見池中蓮花簇擁,興起沐浴念頭。正當她伸手欲摘那朵異常美麗的蓮花時,國王突然掀開蓮葉宣告:「我乃枯素王(kusarājā)!」隨即握住公主玉手。
◆ 決意逃婚 ◆
公主乍見國王容貌,驚呼「夜叉抓我!」當場昏厥。甦醒後憤恨難平:「原來象廄(hatthisāla)擲象糞、馬廄(assasālā)丟馬糞、象輿尾座調戲我的,正是這醜陋丈夫!我寧死也要另嫁俊美夫君!」立即召來大臣下令備車:「今日就返回父王都城!」國王聞訊暗忖:「強留恐傷其性命,不如日後以德挽回。」於是允許她離去。
◆ 宿業顯現 ◆
菩薩從御花園返回都城後,登上華麗宮殿。原來光耀公主因過去世的誓願力而厭惡他,菩薩也因過去業的果報而容貌醜陋。
◆ 前世因緣 ◆
過去世在波羅奈城門村,有兩戶人家分別居住在上街與下街。其中一戶有兩個兒子,另一戶有個獨生女。菩薩投生為小兒子,那女孩被許配給長兄。小兒子不得寵愛,只能依附兄長生活。
◆ 糕餅風波 ◆
某日這家人烤製了過量的糕餅。當時菩薩前往森林不在家,家人將他的份額藏起,分食其餘部分。恰獨覺佛來家門前托缽,長嫂竟說:「小叔的糕餅可以重做」,便將菩薩那份全部布施給獨覺佛。
◆ 惡業造作 ◆
菩薩剛從森林回來,長嫂告訴他:「小叔請歡喜,你的那份已供養獨覺佛。」他憤怒地說:「你們吃光自己的份額,卻把我的施予他人,我吃什麼?」竟追趕獨覺佛,從缽中搶回糕餅。長嫂急忙回娘家取來新鮮金色酥油,重新盛滿獨覺佛的缽,頓時放出光明
◆ 誓願對立 ◆
長嫂見此神蹟當即發願:「尊者,願以此布施功德,令我生生世世身放光明,容貌絕世,永不與這惡人同居!」正因這過去誓願,今生她才厭惡菩薩。而菩薩將糕餅沉入酥油缽時也發願:「願我縱使在百由旬外,也能將她帶回作婢女!」當初因瞋心搶奪糕餅的惡業,導致今生相貌醜陋;而長嫂的誓願力,更使公主從心底排斥他。
◆ 離宮愁思 ◆
枯素王(菩薩)因光耀公主離去而陷入憂傷。縱使後宮嬪妃百般侍奉,他卻連看都不願看一眼。失去公主的宮殿對他而言,空蕩得如同虛無。黎明時分,他來到母后面前宣告:「母后,我將親自迎回光耀公主,請您暫攝國政。」隨即吟誦第一首偈頌:
第一偈:
「此國豐饒具交通工具(sadhanaṃ sayoggaṃ),
五種王權標誌和一切感官欲樂(sakāyuraṃ sabbakāmūpapannaṃ)。
母后暫代掌朝政(anusāsa amma),
我將尋回愛妻行(gacchāmahaṃ yattha piyā pabhāvatī)。」
註解:
枯素王不將國政交付父兄(pitu vā bhātu vā),獨託母后(mātu niyyādento),實因深知唯有母親能理解他的癡情。
◆ 慈母叮嚀 ◆
尸羅婆提王后(Sīlavatī)聽罷告誡:「我兒應當謹慎,女子不是純潔之人。」她準備鑲金食盒,裝滿珍饈囑咐:「途中務必按時用膳。」枯素王三繞母后辭別:「兒必活著歸來見您。」
◆ 千里疾行 ◆
他入藏寶閣取五武器,將千枚金幣藏於腰囊,攜天琴「拘健陀」離城。日行半程五十由旬,午膳後再行五十由旬,竟一日疾馳百由旬,黃昏抵達沙伽羅城。
◆ 神通感應 ◆
一入城門(nagarā pāvisi),枯素王的威力(tejo)便令寢榻上的光耀公主猛然墜地。疲憊的國王被一婦人邀至家中,沐足安寢。那婦人備膳侍奉,枯素王欣喜賜予千金(kahāpaṇasahassaṃ)。
◆ 天琴妙音 ◆
他將武器暫存民家,攜琴至象廄請求借宿:「今夜我為諸位演奏乾闥婆樂。」小憩後撫琴高歌:「沙伽羅城民,且聽此妙音!」躺臥在地的公主聞聲驚覺:「此非他人琴藝,必是枯素王為我而來!」末羅王亦讚歎:「如此美妙琴音,明日當召他入宮獻藝。」
◆ 陶匠奇緣 ◆
枯素王心知「居此難見公主」,拂曉便離去。用過早膳,他拜訪皇家陶匠,佯裝學徒。一日內填滿陶土,請示:「師父,我可否製陶?」獲准後,他將陶土放上轉輪,僅輕推一次,輪盤竟轉至正午。他製作的器皿造型各異,心中默念:「願這些陶器唯顯現給光耀公主。」
◆ 王賞千金 ◆
陶匠將作品呈獻宮廷,末羅王(maddarājā)驚問:「此非你所能製,如實道來!」得知是學徒所作,王嘆:「此乃大師!從今往後,專為我女兒製陶,賜他千金。」於是命人將這些五彩小器全數送入公主閨閣。
◆ 陶器風波 ◆
陶匠將器皿送至公主們的居所:「這些小器皿供您把玩。」眾公主齊聚,唯獨將菩薩專為光耀公主製作的那件交給她。公主接過陶器,看見上面浮現自己、枯素王與駝背乳母的影像,頓時明白:「這絕非他人所作,必是枯素王(kusarājā)手筆!」怒摔陶器於地:「此物於我無用,誰要誰拿去!」姊妹們見她動怒,連忙哄勸:「妳總疑心是小器乃枯素王所作,實則出自陶匠之手。」公主默然不語,未透露國王已至城中。陶匠將千金轉交菩薩,傳達王命:「國王欽點你專為公主製陶,我負責送貨。」
◆ 竹器奇緣 ◆
菩薩嘆道:「此法仍難見公主。」將千金贈還陶匠,轉投皇家篾匠門下。他為公主編織棕櫚扇,更在扇面顯現白傘、宴會場景與公主芳容。篾匠呈獻作品時,國王如先前般賞賜千金,命將竹器專供公主使用。光耀公主(pabhāvatī)再見影像,怒摔扇子,眾姊妹又來安撫。篾匠帶回千金,向菩薩稟報經過。
◆ 花環妙技 ◆
菩薩三嘆「此法無效」,轉而師從御用花匠。他為公主編織花籃,在花瓣間藏入二人與乳母的影像。國王再度賞賜千金,命其專司公主花藝。公主見花籃顯影,三度怒摔,花匠亦帶回千金覆命。
◆ 御廚顯藝 ◆
菩薩改投御廚門下。某日廚師為國王烹飪時,菩薩接手料理八塊骨邊肉,香氣瀰漫全城。國王驚問:「你另煮了什麼?這香氣——」御廚回稟:「是徒弟料理那八塊肉所致。」國王淺嘗一口,頓覺七千味蕾震顫,當即賞賜千金,下令:「今後由你徒弟負責本王與公主們的膳食!」
◆ 送膳對峙 ◆
菩薩大喜:「夙願將償!」次日備妥餐食,親自為光耀公主送膳。登上寢宮時,公主暗忖:「此人自甘卑賤,若我沉默數日,他必誤認我已回心轉意。不如當面斥退!」她半掩宮門,一手扶門,一手壓閂,吟出第二偈:
2.:
「堂堂國王屈身送膳(anujjubhūtena haraṃ mahantaṃ),
晝夜不分自取其辱(divā ca ratto ca nisīthakāle)。
速返你的拘舍婆提(paṭigaccha tvaṃ khippaṃ kusāvatiṃ),
醜陋之人我不想要(nicchāmi dubbaṇṇamahaṃ vasantan)!」
枯素王聞言欣喜:「終得與妻對話!」即誦三偈回應:
3.
「我不歸去拘舍婆提(nāhaṃ gamissāmi ito kusāvatiṃ),
被你的美色所惑駐此(pabhāvatī vaṇṇapalobhito tava)。
樂於怡人的末羅(ramāmi maddassa niketaramme),
捨棄國土樂見你(hitvāna raṭṭhaṃ tava dassane rato)。」
4.
「你的艷光令我癡狂(pabhāvatī vaṇṇapalobhito tava),
神思恍惚遊走四方(sammūḷharūpo vicarāmi mediniṃ)。
不辨來處迷失方向(disaṃ na jānāmi kutomhi āgato),
鹿目佳人使我醉惘(tayamhi matto migamandalocane)。」
5.
「金縷衣裳寶石腰鏈(suvaṇṇacīravasane, jātarūpasumekhale),
你的玉足勝過王權(sussoṇi tava kāmā hi, nāhaṃ rajjena matthiko)。」
◆ 心機交鋒 ◆
光耀公主(Pabhāvatī)聽完偈頌後暗忖:「我原想羞辱他,讓他會知難而退,未料他竟以王者之姿回應。若他強行抓我,誰能阻止?」於是緊閉宮門,從門縫遞出餐盤,自己退入內室。枯素王不動聲色地為眾公主分餐(,公主卻命乳母(khujjā)傳話:「去告訴枯素王:『我不吃他煮的飯,妳自己吃飽後,另煮一份送來。不許透露國王已到城裡!』」從此乳母暗中吃掉公主餐食,把自己的餐食讓給公主。
國王則思索:「公主對我可有情意?且試探之。」
◆ 苦肉之計 ◆
某日送膳完畢,枯素王刻意在宮門台階絆倒,摔碎餐盤,佯裝昏厥。公主聞聲開門,見這位統治全閻浮提的君主竟為她憔悴倒地,不禁探身查看鼻息。國王突然啐出口水濺她一身!公主怒斥後退回內室,半掩宮門吟誦第六偈:
第六偈:
「強求不願之人(yo anicchantamicchati),
終將徒勞無功(abbhūti tassa bho hoti)。
無愛偏要強娶(akāmaṃ rāja kāmesi),
不是你所該覬覦的(akantaṃ kantumicchasī)!」
◆ 情癡不悔 ◆
枯素王雖遭辱罵,仍無悔意,立即回應第七偈:
7.
「無論情願與否(akāmaṃ vā sakāmaṃ vā),
誰人獲得鍾愛的東西(yo naro labhate piyaṃ)。
我們便在這裡讚賞(lābhamettha pasaṃsāma),
不得方為惡(alābho tattha pāpako)!」
◆ 鐵心拒斥 ◆
公主不為所動,更強硬地誦出第八偈:
8.:
「猶如金香木棍掘硬石(kaṇikārakaṭṭhena pāsāṇasāraṃ khaṇasi),
恰似羅網捕風徒勞力(vātaṃ jālena bādhesi)——
強求不願之人(yo anicchantamicchati),
終究白費心機!」
◆ 三偈剖心 ◆
枯素王(kusarājā)聞言,深情唱出最後三偈:
9.
「你心必是鐵石鑄(pāsāṇo nūna te hadaye),
柔媚女子竟無情(mudulakkhaṇe ohito)。
我越百國來相見(tirojanapadāgato),
難獲卿家半點憐(yo te sātaṃ na vindāmi)。」
10.
「任誰對我傲慢,王子只為看你
成為了廚師,屈居末羅王宮內(rañño maddassantepure),
」
11.
「若得公主對我笑,讓王子看你
便不須再做廚師,再為枯素王。」
光耀公主(Pabhāvatī)聽完偈頌後暗忖:「此人糾纏不休,當用計騙他離開!」於是吟第十二偈:
12.
「若占卜者(nemittānaṃ)所言為真,
『就算粉身碎骨(kāmaṃ chindantu sattadhā),
你終非我夫君(neva me tvaṃ patī assa)』!」
枯素王(kusarājā)立即反駁:「愛卿,我國占師亦斷言:『除獅吼枯素王)外,你無真夫!』」隨即誦第十三偈:
13.
「無論他人或我語(aññesaṃ yadi vā mama),
若此預言皆真實(sace hi vacanaṃ saccaṃ),
你夫除我別無他(neva tuyhaṃ patī atthi),
唯我獅吼枯素王(añño sīhassarā kusā)!」
公主聞言徹底關閉宮門,枯素王只得黯然離去。從此他每日忍受廚役辛勞:劈柴、洗碗、挑水,夜宿木臺,清晨還得煮粥送膳。因貪欲的煎熬,他日漸消瘦。
◆ 駝婢傳情 ◆
某日枯素王在廚房門口喚住乳母。她因懼怕公主而遲疑不前。國王追上低語:「駝背啊!妳與主子向般心硬。我服侍多日,連句問候都得不到。若能說動公主軟化,我必重賞——讓妳的駝背變直,頸戴金圈!」隨即吟出五首偈頌:
14.
「待歸拘舍婆提(patvā khujje kusāvatiṃ),
為妳鑄造金頸(nekkhaṃ gīvaṃ te kāressaṃ)。
若公主肯垂眸(sace maṃ nāganāsūrū),
正眼瞧我一眼(olokeyya pabhāvatī)。」
15.
「待歸拘舍婆提(patvā khujje kusāvatiṃ),
為妳鑄造金頸(nekkhaṃ gīvaṃ te kāressaṃ)。
若公主(pabhāvatī)願與我,說句話(ālapeyya)。」
16.
「待歸拘舍婆提(patvā khujje kusāvatiṃ),
為妳鑄造金頸(nekkhaṃ gīvaṃ te kāressaṃ)。
若公主(pabhāvatī)願對我,
展笑靨(umhāyeyya)。」
17.
「待歸拘舍婆提(patvā khujje kusāvatiṃ),
為妳鑄造金頸(nekkhaṃ gīvaṃ te kāressaṃ)。
若公主(pabhāvatī)願對我,開懷笑(pamhāyeyya)。」
18.
「待歸拘舍婆提(patvā khujje kusāvatiṃ),
為妳鑄造金頸(nekkhaṃ gīvaṃ te kāressaṃ)。
若公主(pabhāvatī)願以手,
輕觸我(pāṇīhi upasamphuse)。」
◆ 乳母勸諫 ◆
乳母聽完枯素王後承諾說:「陛下且候數日,我必讓公主歸順於您!」她先徹底清掃公主寢宮,連碎石屑和拖鞋都不放過,更在門檻鋪設高座(。接著哄騙公主:「小姐,我幫您捉頭蝨」讓她坐在矮凳上,將她的頭按在自己大腿間假意抓癢,實則從自己頭上拔蝨放在公主手心,趁機誦出第十九偈:
19.:
「不在此王子枯素身邊享受快樂
這位做廚師和工人,又不欲薪水的人!」
公主震怒
公主(pabhāvatī)聞言暴怒,抓住乳母脖子將她扔進內室,自己堵在門外怒罵,誦出第二十偈:
20.
「此駝婢(khujjā)舌當斷(labhati jivhāya chedanaṃ),
利劍(sunisitena satthena)割你惡說喉(dubbhāsitaṃ bhaṇan)!」
駝婢反擊
乳母(khujjā)抓住門繩站定,厲聲呵斥:「蠢貨!美貌能當飯吃嗎?」隨即以十三偈連珠砲般讚頌枯素王功德,史稱「駝婢咆哮(khujjāgajjitaṃ)」:
21.
「莫以貌量人,光耀當思量
念他的大群眾,生起愉快喜愛的心。」
22.
「莫以貌量人,光耀當思量
念他的大財富,生起愉快喜愛的心。」
23.
「莫以貌量人,光耀當思量
念他的大力量,生起愉快喜愛的心。」
24.
「莫以貌量人,光耀當思量
念他的大國土,生起愉快喜愛的心。」
25.
「莫以貌量人,光耀當思量
念他為大王,生起愉快喜愛的心。」
註:乃閻浮提(sakalajambudīpe)第一君王(aggarājā)
26.
「莫以貌量人,光耀當思量
念他有如獅之聲,生起愉快喜愛的心。」
註:聲威如獅吼
27.
「莫以貌量人,光耀當思量
念他有美妙聲音,生起愉快喜愛的心。」
註:語音如天界的樂器
28.
「莫以貌量人,光耀當思量
念他聲如雷音,生起愉快喜愛的心。」
註:聲如雷霆震(sampiṇḍitaghanassaro)
29.
「莫以貌量人,光耀當思量
念他的甜音,生起愉快喜愛的心。」
30.
「莫以貌量人,光耀當思量
念他的蜜糖音,生起愉快喜愛的心。」
31.
「莫以貌量人,光耀當思量
念他百藝通才,生起愉快喜愛的心。」
32.
「莫以貌量人,光耀當思量
念他純種剎帝利(王族血統),生起愉快喜愛的心。」
33.
「莫以貌量人,光耀當思量
念他枯素王,生起愉快喜愛的心。」
註:天帝釋(sakkadattiya)親賜聖名,持吉祥草(kusatiṇa)為記
公主聽完她的話後,對駝背女(Khujjā)厲聲說道:「你這駝背的,吼得可真兇啊!等我親手逮到你,就要讓你嚐到滋味!」駝背女被嚇到,反駁道:「我先前顧念父王的情面才沒告發你。罷了,今日我就去稟報國王!」隨即大聲恐嚇她。帕芭瓦蒂只好安撫:「算了,就當沒這回事吧。」
菩薩(Bodhisatta)苦等七個月,始終無法見到公主。他忍受粗食劣寢的折磨,心想:「我在此有何意義?七個月連她一面都見不到。這女人極其冷酷莽撞,不如回去探望父母。」此時,帝釋天(Sakka)察覺他的沮喪,暗忖:「國王七個月未能見帕芭瓦蒂,我該設法成全他。」於是化作是摩達羅王(Maddarāja)的使者,並通知七國國王:「公主已拋棄拘薩羅王(Kusarāja)歸國,如果誰想要她就速來奪取!」分別向七王送出密函。
七王率大軍抵達城下,彼此不知對方來意。互相質問:「你為何而來?」得知真相後怒斥:「聽說他要將同一個女兒許給七人!看看這荒唐行徑,分明在戲弄我們。抓住他!」他們傳訊要求:「要麼交人,要麼開戰!」隨即圍城。
摩達羅王聞訊驚惶,召大臣問策。大臣建議:「陛下,七王皆為公主而來,揚言若不交人便破城屠戮。不如趁城牆未毀前送出她吧。」隨即誦偈:
34.
「群象已列陣,鎧甲閃寒光。
城垣將傾前,速送光耀!」
國王聽後嘆道:「若單給一人,其餘六王必戰。無法只給其一。這女人既嫌棄『醜王』私逃,就該自食惡果。把她剁成七塊分贈七王吧!」隨即誦偈:
35.
「我將光耀,切作七塊血肉。
分贈剎帝利眾,你們來此索命!」
此言傳遍王宮。侍女急報光耀:「王欲將您分屍七塊贈予七王!」她嚇得跳起,在姊妹簇擁下奔向母后寢宮。世尊(Satthā)揭示此景而誦:
36.
公主離金座,素衣淚漣漣。
侍女前引路,泣赴母后前。」
她跪拜母后,哀泣道:
37.
「昔映鏡朱唇,皓齒明眸燦。
無瑕如新月,今棄野供豺餐!」
38.
「我這烏黑蜷曲的髮梢,柔軟塗滿檀香膏,
恐將在亂葬崗中,被禿鷲以利爪撕扯纏繞。」
39.
「我這如銅色指甲的纖柔雙臂,細滑浸潤檀香,
將被剎帝利們斬斷棄於林野,任由烏鴉恣意叼往他方。」
40.
「我這如棕櫚果豐盈的胸脯,曾以迦尸國檀香滋養,
豺狼必如幼子依偎母懷,在其上懸掛啃咬不放。」
41.
「我這圓潤如缽的腰肢,束過金帶瑩瑩生光,
將被剎帝利砍斷裸棄荒林,遭群豺爭奪拖行踉蹌。」
42.
「烏鴉、禿鷲與豺狼,以及其他利齒眾生,
啃食光耀後,想必能得永生不滅之身。」
43.
「若剎帝利們遠行時,帶走我的血肉之軀,
母親啊,請乞回遺骨,在路旁為我焚化安葬。」
44.
「母親啊,請闢建田疇,栽種金楝樹成行,
待寒冬霜雪消融,花開滿樹金黃,
您可輕撫花瓣呼喚:『這般容顏的光耀啊……』」
於是,她被死亡的恐懼所折磨,在母親身旁哭泣。摩達王(Maddarājā)也下令:「讓劊子手帶著斧頭和刑具過來這裡!」他即將到來的消息傳遍了整個王宮。當光輝的母親聽聞此事,她從座位起身,滿懷悲痛地來到國王面前。為闡明此義,導師(Satthā)說道——
45.
「她的母親起身站立,這位擁有天人之姿的剎帝利女子,
在摩達國王(Maddassanta)的內宮裡,看見了斧頭與刑具。」
此處「起身站立」(udaṭṭhāsi)意指從座位站起,走到國王身旁站立。「看見斧頭與刑具」則指她在內宮華麗的大廳中,見到擺在國王面前的斧頭與刑具,邊哭泣邊說出偈頌——
♦ 46.
「用這把斧頭,摩達(Madda)啊,你將殺死,這纖腰的少女——剎帝利之女,
向剎帝利們展示威嚴吧!」
國王試圖安撫她,說道:「王后啊,你在說什麼?你的女兒以『醜陋』為由拋棄整個閻浮提(Jambudīpa)的國王,她在旅途中未被荊棘所傷,如今將要被死神親吻額頭而亡。讓她因自己的容貌承受這果報吧。」母親聽完這話,來到女兒身旁哭訴——
47.
「我女兒啊,你未曾聽從我的勸告,
我為你好才說那些話。
今日你將鮮血淋漓,
走向閻魔的刑場。
其意為:「女兒啊,你在這裡能做什麼?去你丈夫身邊吧,別被容貌的驕傲迷惑。」即使我這樣懇求,你仍不聽勸。今日你將血染其身,前往閻魔的刑場——即走向死亡之王的領域。
48.
「人若如此執迷,必墮更惡境地。
明理者若無視善勸,終將自食其果。
49.
「若你今日接納了
那位王——
剎帝利(Kusena jātaṃ khattiyaṃ)如黃金寶帶閃耀,
受親族敬重的枯素王,
便不必赴閻魔之約。
50.
「那裡戰鼓雷鳴,象群低吟。
剎帝利之家的吉祥女啊,還有何樂勝於此?
51.
駿馬嘶鳴於門前,王子奏樂相迎。
剎帝利之家的吉祥女啊,還有何樂勝於此?
52.
孔雀共鳴,杜鵑啼唱,剎帝利之家的吉祥女啊,
還有何樂勝於此?」
於是,母后用這麼多偈頌與她交談後,心想:「如果今天枯素王能在這裡,他就能驅逐這七位國王,解救我的女兒脫離苦難並帶她離開。」接著說出偈頌:
53.
「那位征服敵人的英雄,摧毀他國的強者,
具足卓越智慧的枯素(Kuso),如今在哪裡?
他才能將我們從苦難中解救。」
隨後,光耀女(Pabhāvatī)心想:「我母親談枯素(Kusa)的功德時,話都說不完。我現在就告訴她,他其實一直在這裡,偽裝成僕人生活。」於是說出偈頌:
54.
「那位征服敵人的英雄,摧毀他國的強者,
具足卓越智慧的枯素(Kuso),就在這裡——
他將為我們殺盡所有敵人!」
她的母親心想:「這孩子是被死亡恐懼嚇壞了,才會胡言亂語。」於是說出偈頌:
55.
「你是瘋了嗎?還是盲目無知地亂說話?
如果枯素(Kuso)真的來了,我們怎麼會不知道?」
光耀女(Pabhāvatī)聽後心想:「我母親不相信我。她不知道他來此已七個月並偽裝生活。我要證明給她看。」於是握住母親的手,打開獅籠,伸手指示並說出偈頌:
56.
「看啊,這位魁梧的男子,
就在公主們的閨房之間。
他繫緊腰帶,彎腰清洗鍋具。」
據說,當時他(Kusa)心想:「今天我的願望將實現。顯然光耀女(Pabhāvatī)因恐懼死亡而透露了我的到來。等我洗完餐具就回去。」於是打水開始清洗。這時她的母親譏諷道:
57.
「你這賤民木匠女,家族污點卻裝清白!
怎敢生於尊貴之家,反將奴僕當情郎?」
光耀女(Pabhāvatī)心想:「我母親因依賴他(卻不知實情),才這樣說吧。」於是回應另一偈頌:
58.
「我非賤民非木匠女,更非家族之恥。
尊貴的母親啊,他是奧卡卡(Okkāka)之子,
你卻當他是奴隸?」
此處「奧卡卡之子(okkākaputto)」指:「母親,他是奧卡卡王族後裔!你卻以為他是奴隸。我為何要稱他為奴隸?」
此時,她讚頌他的隨從而說道——
59.
「每日供養二十位婆羅門(brāhmaṇa),
千位婆羅門(brāhmaṇa)皆如此。
奧卡卡普塔(Okkākaputta)尊者啊,
你竟自認為是奴隸?
60.
「每日驅使二十頭象(nāga),
千頭象(nāga)皆如此。
奧卡卡普塔(Okkākaputta)尊者啊,
你竟自認為是奴隸?
61.
「每日驅使二十匹馬(assa),
千匹馬(assa)皆如此。
奧卡卡普塔(Okkākaputta)尊者啊,
你竟自認為是奴隸?
62.
「每日驅使二十輛車(ratha),
千輛車(ratha)皆如此。
奧卡卡普塔(Okkākaputta)尊者啊,
你竟自認為是奴隸?
每日驅使二十頭牛(usabha),
千頭牛(usabha)皆如此。
奧卡卡普塔(Okkākaputta)尊者啊,
你竟自認為是奴隸?
63.
「每日擠取二十頭乳牛(dhenu)的奶,
千頭乳牛(dhenu)皆如此。
奧卡卡普塔(Okkākaputta)尊者啊,
你竟自認為是奴隸?」
如此,她以五首偈頌讚歎菩薩隨從的榮耀。
隨後,她的母親心想:「這孩子從不說謊,此事必然真實。」便相信她,前往國王處稟報此事。
國王迅速趕往光耀處,問道:「母后,聽說枯素王(Kusarājā)真的來了?」
「是的,孩子,他已經擔任你女兒廚師已七個月了。」
國王不信,詢問駝背者(khujja)後得知真相,便責備女兒,說出偈頌:
64.
「愚女,你確實做了惡事,
竟將力大無比的剎帝利(khattiya),
如象(nāga)般尊貴者當成青蛙(maṇḍūka)模樣,
未如實告知他的到來!」
國王責備女兒後,迅速趕往枯素處,恭敬合掌致歉,並說偈頌:
65.
「大王啊,戰車之主(rathesabha),
請寬恕我們的過錯。
因您以陌生者身份前來,
我們未能認出您的到臨。」
菩薩(mahāsatta)聽後心想:「若我出言嚴厲,他的心會當場碎裂,我應安撫他。」
於是站在器皿旁,說出另一偈頌:
66.
「如我這樣的人,擔任廚師並不恰當。
但願您喜悅,天王啊,你並無過錯。」
國王獲得他的寬恕後,登上宮殿,召來光耀(Pabhāvatī),為請求原諒而說偈頌:
67.
「去吧,愚女,去請求寬恕,
向力大無窮的枯素王(Kusarājā)懺悔。
若得他的寬恕,他將賜你生命。」
光耀(Pabhāvatī)聽從父命,與姐妹及侍女們一同前往枯素王處。
枯素以王者姿態站立,知她前來,心想:「今日我將粉碎光耀(Pabhāvatī)的傲慢,讓她匍匐於我腳下。」
於是倒掉自己取來的水,將地面踩踏至僅剩一席之地,形成泥濘。
帕巴瓦蒂(Pabhāvatī)來到他面前,跪倒在他腳下,匍匐於泥中請求寬恕。
為闡明此事,世尊(satthā)說偈:
68.
「聽聞父親之言後,
天姿玉色的光耀(Pabhāvatī),
以頭頂禮枯素王(Kusarājā)雙足,
這位力大無窮的王者。」
她頂禮後,為請求寬恕而說出三首偈頌:
69.
「天王啊,與您分離後,
過了無數黑夜。
我以頭頂禮您雙足,
戰車之主(rathesabha)啊,請勿憤怒。
70.
「大王啊,請聽我言,
我承認一切過錯。
今後絕不再做,
任何您不悅之事。
71.
「若您仍不接受,
我如此懇求之言,
父親此刻便會殺我,
以向剎帝利王(khattiya)們謝罪。」
國王聽後心想:「若我說『你早該知道此事』,她的心會碎裂,我該安撫她。」於是說道——
72.
「美麗的光耀(Pabhāvatī)啊,
你如此懇求,我怎會不答應?
我已對你毫無怒意,
莫再恐懼,光耀(Pabhāvatī)。
73.
「公主(rājaputti)啊,請聽我說,
你承認一切過錯的話。
今後絕不再做任何令我不悅之事。
74.
「嬌媚的女子(sussoṇi)啊,為了你,
我忍受諸多苦痛。
即便摧毀眾多摩達(Madda)王族,
也要將你帶回,帕巴瓦蒂(Pabhāvatī)。」
隨後,他見她如帝釋天王(Sakka)的侍女般服侍自己,便激起剎帝利(khattiya)的驕傲,心想:「難道他們以為我會容忍別人奪走我的妻子?」
於是他如獅子般在王宮廣場昂首闊步,咆哮、怒吼、拍打臂膀,讓全城居民皆知他的到來,並下令:「現在我要親自擒敵!備好戰車!」緊接著說出偈頌:
75.
「備好戰車(rathe)與馬匹(asse),
裝飾華麗,訓練有素。
且看我之威勢,
如何摧破敵軍!」
他心想:「擒敵是我的責任,你先去沐浴更衣,登上宮殿吧。」於是遣她離開,並派大臣為摩達王(Maddarājā)準備護衛。
大臣們在王宮大門外鋪設墊席,安排理髮師侍候。
他完成沐浴,頭戴寶飾,由大臣們簇擁,環顧四方後拍臂怒吼,震動曾環視之處,宣告:「現在,且看我之威勢!」
為闡明此事,世尊(satthā)緊接著說出偈頌——
♦ 76.
♦ 「摩達王(Maddarājā)宮中的眾人,
如同觀看一頭伸展身軀的獅子般,
注視著他(拘薩羅王/Kusarājā),
看他雙臂交疊拍擊作響。」
(註解:此處指摩達王宮中的婦女們推開窗戶,觀看拘薩羅王如獅子般威猛的行動。)
♦ 於是摩達王派出一頭裝飾華麗、訓練有素的戰象。拘薩羅王高舉白傘,騎上象背,讓帕巴瓦蒂(Pabhāvatī)坐在後方,率領四軍從東門出發。他環視敵軍後,三次發出獅子吼:「我乃拘薩羅王(Kusarājā),想活命的就伏地投降!」隨即擊潰敵軍。世尊(satthā)為說明此事而說:
77.
「騎上戰象(hatthikkhandha),
讓光耀(Pabhāvatī)同乘,
進入戰場後,
枯素王(Kuso)發出獅子吼。」
78.
「聽聞這吼聲後,
其他種姓者如小獸遇獅,
剎帝利(khattiyā)們四散奔逃,
畏懼枯素王(Kusa)的吼聲。」
79.
「象兵(hatthārohā)、步兵(anīkaṭṭhā)、
車兵(rathikā)與弓手(pattikārakā),
在恐懼中互相殘殺,
因畏懼拘薩羅王(Kusa)的吼聲。」
80.
在這場戰役的高潮時刻,
帝釋天(Devindo)見此歡喜,
將維羅迦納寶石(Verocanaṃ maṇiṃ),
賜予枯素王(Kusassa)。」
81.
「他突破戰場陣線,
獲得維羅迦納寶石(Verocanaṃ maṇiṃ),
乘著戰象(hatthikkhandha)的國王,
凱旋進入都城。」
82.
「他生擒七名剎帝利(khattiye),
將他們雙手反綁,
帶到岳父面前:
『天王,這些是你的敵人。』」
83.
「他們都已臣服於你,
你的仇敵已被擊敗,
隨你心意處置他們,
釋放或殺戮皆可。」
國王(rājā)說道——
84.
「這些都是你的敵人,
而非我的仇敵。
偉大的王(mahārāja)啊,
任你處置,釋放或殺戮皆可。」
聽聞此言,菩薩心想:「殺了他們有何意義?不如讓他們此行有所收穫。光耀(Pabhāvatī)有七位摩達王(Maddarājā)的幼妹,就將她們許配給這些人吧。」於是說偈:
85.
「這七位公主(dhītaro)容貌端莊,
猶如天女(devakaññū)般美麗。
請將她們許配給這些人,
讓他們成為你的女婿吧。」
摩達王(Maddarājā)隨即回應:
86.
「無論對我們或這些公主而言,
您(mahārāja)都是共同的主宰者。
偉大的王啊,
請按您的心意分配她們。」
(註解:
tvaṃ no sabbesanti:意為「枯素王(Kusanarinda)啊,您不僅是這七位國王與我的主宰,更是所有人的統治者」。
yadicchasīti:意為「若您願意,請隨心分配」。)
菩薩便為七位公主盛裝打扮,將她們一一許配給七位國王。世尊(satthā)為闡明此事而說五偈:
87.
「獅子王(sīhassaro)枯素(Kuso),
將摩達王(Maddarājā)的七位公主,
一一許配給這些剎帝利(khattiyānaṃ)。」
88.
「獲得如此厚賜,眾人歡喜滿足,
七位剎帝利(khattiyā)帶著喜悅,
返回各自的王國。」
89.
「威武的枯素王(Kuso rājā)帶著光耀(Pabhāvatī),
與璀璨的維羅迦納寶石(verocanaṃ maṇiṃ),
返回拘薩羅城(Kusāvatiṃ)。」
90.
「當他們同乘一車(ekarathe)入城時,
兩人容貌相當,不再誰凌駕誰。」
samānā vaṇṇarūpenāti:因維羅迦納寶石(verocanaṃ maṇiṃ)的加持,大士(mahāsatto)膚色如金,光彩照人。此殊勝莊嚴源自過去供養獨覺佛(paccekabuddha)與塑造佛像的功德。
91.
「母親與兒子重逢,國王與王后團聚。
從此和睦共處,國家繁榮昌盛。」
世尊(satthā)開示此法後,闡明真諦,總結本生故事(jātaka)。聽法比丘證得初果(sotāpattiphale)。佛陀說:當時的角色對應如下:
父母 → 釋迦族王族(mahārājakulāni)
幼弟 → 阿難(Ānanda)
駝背女 → 蓮華色比丘尼(Khujjuttarā)
帕巴瓦蒂(Pabhāvatī)→ 羅睺羅之母(耶輸陀羅/Rāhulamātā)
集會眾 → 佛陀的僧團(buddhaparisā)
而枯素羅王(Kusarājā)正是我(佛陀)的前世。
532. soṇanandajātaka 蘇那難陀本生經(菩薩兄弟孝養雙親的故事)
世尊在祇園精舍時,針對侍奉母親的比丘講述此故事。本緣詳見《須摩本生經》(JaA.540)。當時世尊說:「諸比丘莫責難此比丘,古昔智者縱得統治全閻浮提,亦不執著權位而專心奉養父母。」於是說起過去因緣。
往昔波羅奈國有城名梵增。其時有王名摩諾喬治世。城中住著一位擁有八千萬財富的婆羅門大長者,膝下無子。其妻被勸說:「夫人當祈求子嗣」後便誠心祈願。當時菩薩從梵天界降生其腹中受胎,出生時取名為「蘇那童子」。當此子學步時,另有天人亦從梵天界投胎其母腹中,出生後取名為「難陀童子」。二子精通吠陀,通達諸藝,到成年時見其容貌端嚴,婆羅門便對妻子說:「夫人,我將為蘇那童子成家立業。」妻子應允後告知其子。蘇那卻道:「母親,居家非我所願。我願終生侍奉雙親,待二老百年歸老後便入雪山出家。」母親將此言轉告婆羅門。
雖經再三勸說,蘇那心意不改。父母轉而囑咐難陀:「我兒應當繼承家業。」難陀答:「兄長唾棄之物,我豈能頂戴?待父母百年後,我亦將隨兄出家。」聽聞此語後,父母思忖:「二子年少即能捨離欲樂,何況我們?不如全家皆出家。」於是對兒子們說:「何須待我們等亡故後才出家?不若即刻全家修行。」在稟告國王後,將全部財產布施濟貧,解放奴婢僕役,妥善安置親族後,四人離梵增城,至雪山地區依傍五蓮池畔,於景緻優美的林間結庵出家,安居修行。兄弟二人共同侍奉父母:晨起供給齒木漱水,灑掃精舍庭院,備辦飲食用具,採集林間甘美野果奉親,以冷暖適宜之水為雙親沐浴,梳理髮髻,按摩手足。
時日既久,難陀智者思忖:「當以我親採之果先奉父母。」於是每日凌晨前往固定採摘處,取果供養。雙親食完漱口,即持布薩戒。而蘇那智者遠行採摘極甘美熟果歸來時,父母卻道:「幼子已供果,我們已吃完了,現不需用。」就這樣,他的果實不得受用而腐壞,第二天也是這樣。縱具五神通能遠行採果,雙親亦不進食。
菩薩於是思維:「父母體弱,難陀所獻或生或腐之果,若長此下去恐損健康,當設法制止。」便告難陀:「今後採果須待我同歸,共奉雙親。」然難陀希求自己一人福報,不聽他的話。菩薩再思維:「難陀違逆智者勸誡實為不當,當驅遣之,由我獨力奉親。」於是明言:「難陀!你不聽長者教誡。我是你的哥哥,今後奉養父母乃我的責任,你不得留在這裡,可另覓修行處。」說完便彈指逐他。
被逐者無法停留,禮拜父母說明原委後,獨入草庵觀遍處定,當日即證得五神通八定。繼而思惟:「我可取金沙灑落兄長庵院謝罪,但此舉不顯殊勝;或取阿耨達池水沖洗其院,但亦非上策;縱使召四天王、帝釋天等諸神謝罪,仍不足彰顯;若能令閻浮提諸王自摩諾喬王以下皆來致歉,則兄長的德行將光耀閻浮提,如日月並照。」隨即以神通力瞬速前往梵增城王宮門前,令守衛通報:「有修行者求見。」王忖:「見出家人做什麼?他必是為了乞食而來。」於是遣人送食,但難陀拒絕;國王再贈米糧、衣物、檳榔,皆不受。王派遣使者詢問來意,他便答:「特來侍奉國王。」王聞言道:「我侍從眾多,請尊者自修梵行。」使者回報後,尊者言:「我將以己力助王統領全閻浮提。」
國王聽後暗忖:「出家者多智,必有良策。」於是把他迎入宮中,禮請上座後問:「尊者真能助我得閻浮提王權?」答:「對的,大王。」國王問:「如何取得?」尊者道:「縱令蚊蚋吸血之量亦不傷任何眾生,不耗國庫分毫,純以神通力成就。且無須繁瑣準備,今日即可啟程。」王信其言,率軍出城。途中若軍士酷熱難耐,難陀即以神通布蔭降溫;降雨時令雨不沾軍隊;調節寒暑;清除道上荊棘險障,使道路平整如遍處定圓盤;自身則鋪鹿皮座具於虛空,結跏趺坐,率軍飛行前進。
於是率領軍隊首先前往憍薩羅國,在都城不遠處安營紮寨後,派遣使者向憍薩羅王傳訊:「是要開戰還是獻上白傘蓋(投降)?」憍薩羅王怒道:「難道我不是國王嗎?」於是率軍出戰。兩軍交鋒之際,難陀智者(Nandapaṇḍito)在兩軍之間展開巨大的鹿皮坐具,所有投射而來的箭矢皆被這張皮接住。雙方軍隊無一人被箭所傷,但因箭支耗盡,兩軍皆士氣低落而停戰。難陀智者先到摩諾喬王(Manojarājā)處安慰:「大王不要害怕」,又到憍薩羅王處言:「陛下勿憂,您不會有任何損失,您的王國仍歸您所有,只需臣服於摩諾喬王即可。」憍薩羅王信受應允。難陀便將他帶至摩諾喬王面前稟報:「憍薩羅王願臣服於您,其王國仍由他治理。」摩諾喬王允准後,令其稱臣,隨即率兩軍進軍盎伽國(Aṅgaraṭṭha),征服後繼續征伐摩揭陀國(Magadharaṭṭha)。依此方法使全閻浮提諸王臣服,最後率眾王返回梵增城(Brahmavaḍḍhananagara)。此次征服歷時七年七個月又七日。其間摩諾喬王從各王都徵集各式珍饈美饌,與百位國王共飲七日盛宴。
難陀智者心想:「且讓國王享受七日王權之樂,暫不現身。」於是往北俱盧洲(Uttarakuru)托缽,後至雪山金窟門前(Kañcanaguhādvāre)靜居七日。第七日,摩諾喬王審視自己無上榮華時思惟:「此榮耀非父母所賜,亦非他人所予,全憑難陀行者(Nandatāpasaṃ)之力。然不見這位福德施主已七日,他今在何處?」正思念時,難陀知其心念即現身虛空中。國王見之暗忖:「我不知此行者是天神或凡人。若是凡人,當將全閻浮提王權奉上;若是天神,亦當禮敬。」為試探其身份,先說偈曰:
92.
「你是天神嗎?乾闥婆嗎?
或是帝釋天(Sakko Purindado)?
或具神通人,我們如何知?」
難陀聞已,回答第二偈:
93.
我非天神非乾闥婆,亦非帝釋天,
實是具神通人,婆羅陀(Bhāradhā)當如是知。」
國王聽聞後思量:「此人既為凡人卻如此厚待於我,當以無上榮耀報答。」於是說:
94.
「尊者所行不可思議,我會以無量侍奉施恩惠:
天降暴雨時,尊者令雨歇;
95.
酷熱狂風起,尊者施涼蔭;
敵陣交鋒處,尊者護性命。
96.
令我國土皆豐饒,令諸臣民盡歸附;
今有百王隨我行,皆因尊者威德力。
97.
我們心悅誠服,請說所欲求:
象馬車乘具,瓔珞莊嚴女,
華麗宮殿宅,我都願意奉獻。
98.
或求盎伽摩揭陀,我皆願奉獻;
或求阿槃提(Assakāvantī)國土,亦當獻尊者。
99.
半壁江山願分治,若您有意統天下,
但隨尊意施號令,我必當遵從之。」
聽聞此言後,難陀智者(Nandapaṇḍito)表明心意說道:
100.
王權於我無意義,城邑財富皆不需,
國土疆域非我願,這些事物非所求。 "
接著又說:「若陛下對我存有善意,請允我一事。」隨即誦出兩偈:
101.
"陛下國土雖廣袤,林間卻有修行庵,
我父我母雙尊者,如今安居此庵中。
102.
往日奉親諸善業,今竟無緣再履行。
所以率眾人來懇請,願為(哥哥)蘇那(Soṇa)求寬恕。 "
國王聞言答:
103.
"婆羅門所求之事,我必應允無遲疑。
但請明示於我們,求情者將有多少? "
難陀智者回答:
104.
"百位地方長者眾,眾多婆羅門大德,
所有剎帝利貴族,出身尊貴名聲顯,
更有摩諾喬(Manojo)王您,便足堪為求情的使者。
國王隨即下令:
105.
"速備像馬車乘具,禦者整裝待發令,
攜帶繩索與器物,旌旗高舉迎風展,
我將親赴修行處,瞿師羅(Kosiya)所居庵。 "
註:"瞿師羅(kosiyo)"指該修行庵中住著瞿師羅族(Kosiya)父母。
106.
"於是國王率大軍,四兵俱全浩蕩行,
抵達優美修行處,瞿師羅族安居所。 "
——此為佛陀親說偈頌。
就在國王一行人抵達修行庵當天,蘇那智者(Soṇapaṇḍito)思忖:「我那幼弟已離開七年七個月又七日,如今身在何處?」於是以天眼觀察,發現「他正率領二十四支不可戰勝的軍隊與百位國王前來,專程為我求恕」。轉念又想:「這些國王與隨從曾見我幼弟展現諸多神通,若不知我的威德,必會輕蔑地說『這個戴假髮髻的苦行者不自量力,竟敢與我們尊貴的幼弟爭執』。 我應當向他們示現神通。難陀智者見兄長飛來,自慚形穢不敢現身,就地隱遁逃往雪山。摩諾喬王(Manojarājā)目睹這位苦行者以如此莊嚴威儀凌空而來,誦偈問道:
107.
「誰人穿此迦曇波(Kādamba)衣,虛空飄展四指寬?
衣不觸肩自飛行,為取清水欲何往? 」
菩薩聞言以兩偈作答:
108.
「我名蘇那(Soṇa)大王知,持戒苦行修士身,
晝夜不懈勤奉養,雙親重擔在我肩。
109.
大王!我採擷林間果與根,
來侍養父母,憶念他們往昔的恩德
國王聽後欲表信任,緊接著誦偈:
110.
「我們希望前往修行庵,瞿師羅(Kosiyo)族所居處,
蘇那請為指前路,通達聖庵之坦途。 」
菩薩即以威神力顯現通往修行庵的道路,誦偈曰:
111.
「大王且看此蹊徑,直通如雲庵院處,
繁花高聳紫檀(Koviḷāra)下,瞿師羅族安居所。 」
大王啊,這是一條單人小徑。沿此路而行,向可見那片如雲般蒼翠、開滿繁花的柯維羅樹森林的方向走去。我的父親——屬於瞿師羅(kosiyagotto)族姓者——便住在此處,那即是他的淨修處(assamo)。
112.
說完,大仙人(mahāisi)即刻動身,
於虛空(antalikkhasmiṃ)中教誡剎帝利(khattiye)後離去。
113.
清掃淨修處(assamaṃ),敷設坐具(āsanaṃ),
步入葉庵(paññāsālaṃ),喚醒父親(pitaraṃ)。
114.
「諸王(rājāno)即將到來,帶著大隨從(yasassino),
請出淨修處(assamā)後就座,大仙人(mahāise)啊。」
115.
聽到此語後,大仙人(mahāisi)迅速行動,
步出淨修處(assamā),安坐於善門(sadvāramhi)。」——此為正覺者偈頌(abhisambuddhagāthā)。
聽完兒子的話便速離庵,莊嚴地端坐在庵門處。
菩薩的母親則在他後方低處靜坐一旁。菩薩坐於低座。當智者難陀(nandapaṇḍita)從阿諾達多湖(anotatta)取水歸來淨修處時,見國王已至,便在淨修處不遠處安頓軍隊。那時國王沐浴後,身著全副莊嚴,由百王圍繞,和難陀智者一起以盛大威儀前往淨修處,向菩薩求恕。菩薩之父見其來臨,詢問菩薩,菩薩遂為說明。世尊為闡此義而說:
116.
「見彼熾然如焰(jalantaṃriva tejasā)而來,
為剎帝利眾(khatyasaṅgha)環繞,
拘私耶(kosiyo)族問道:」
117.
「誰的戰鼓(bherī)、小鼓(mudiṅgā)、海螺(saṅkhā)、
鑼鼓(paṇavadindimā)在前導引,
令車中雄者(rathesabhaṃ)歡欣?」
118.
「誰的黃金額帶(kañcanapaṭṭa)如閃電輝耀(vijjuvaṇṇinā),
青年(yuvā)佩箭囊(kalāpasannaddho)而來,
此人光輝熾盛(siriyā jalaṃ)?」
119.
「如鍛爐(ukkāmukha)新煉,似迦提羅(khadira)火炭,
面容輝耀(rucirā bhāti),
此人光輝熾盛(siriyā jalaṃ)?」
120.
「誰持華美傘蓋(chatta),飾以兔毛(sasalākaṃ),
遮擋烈日(ādiccaraṃsā),
此人光輝熾盛(siriyā jalaṃ)?」
121.
「誰有侍從持犛牛尾拂(vālabījanimuttama),
環繞尊貴者(varapuññassa),
象隊(hatthikkhandha)浩蕩隨行?」
122.
「誰被白傘(setāni chattāni)與披甲駿馬(ājānīyā ca vammitā)圍繞著(samantā parikīrenti),
此人光輝熾盛(siriyā jalaṃ)?」
123.
「誰有百名剎帝利(ekasataṃ khatyā),
榮耀者(yasassino)隨從,
四面護衛(samantānupariyanti),
此人光輝熾盛(siriyā jalaṃ)?」
124.
「誰被象馬車步(hatthiassarathapatti)四軍(caturaṅginī)圍繞著(samantānupariyanti),
此人光輝熾盛(siriyā jalaṃ)?」
125.
「誰的廣大軍眾(mahati senā)隨後(piṭṭhito),
如海(sāgara)浪(ūmiyo)無盡(apariyantā),
不可撼動(akkhobhaṇī)?」
菩薩便回答:
126.
「諸王之王(rājābhirājā)悅意(manojo),
如帝釋(inda)最勝主(jayataṃ pati),
為難陀(nanda)所勸來至梵行者(brahmacārinaṃ)淨修處(assamaṃ)。」
127.
「他的廣大軍眾(mahati senā)隨後(piṭṭhito),
如海(sāgara)浪(ūmiyo)無盡(apariyantā),
不可撼動(akkhobhaṇī)。」
世尊(satthā)說道:
128.
「身塗旃檀(candana)香,著迦尸(kāsika)勝衣,
眾人合十(pañjalikā)禮,來至仙人(isīnaṃ)前。」
隨後,悅意的國王(manojo rājā)禮拜畢,坐於一旁殷勤問候,說了兩首偈頌:
129.
「尊者是否安樂?是否無病無惱?
是否以乞食(uñchena)維生?根果(mūlaphalā)是否豐足?
130.
「蚊虻(ḍaṃsā makasā)與蛇蠍(sarīsapā)是否稀少?
猛獸(vāḷamiga)充斥的林中,是否無有傷害?」
之後,雙方問答之間又說了這些偈頌:
131.
「大王啊,我們確然安樂,亦無病痛,
且以乞食(uñchena)維生,根果(mūlaphalā)亦豐。
132.
「蚊虻(ḍaṃsā makasā)與蛇蠍(sarīsapā)確實稀少,
猛獸(vāḷamiga)群聚的林中,我亦不受侵害。
133.
「此淨修處(assama)多年來甚為安樂,
我不曾憶起有何不適之病患生起。
134.
「歡迎您,大王(mahārāja),
君主(issaro)既蒞臨,請告知此來目的。
135.
「此有帝努迦(tinduka)、毗耶羅(piyāla)、
蜜樹(madhuke)、迦蘇摩利(kāsumāriya)等,
種種甜美小果(khuddakappāni),
請隨意享用,大王(rāja),擇最好的(varaṃ varaṃ)而食。
136.
「此清涼飲用水(pānīyaṃ sītaṃ),
取自山窟(girigabbhara),
若您有意,大王(mahārāja),請取飲之。
137.
「請接受我們供養的一切珍寶
亦請傾聽難陀(nandassa)將要宣說之語。
138.
「我們因難陀(nanda)勸請而來尊者座前,
請您聽聽難陀和他隨眾的話。」
如是言畢,智者難陀(nandapaṇḍita)從座起身,禮敬父母與兄長後,與隨眾(parisā)交談時說道:
139.
「百餘城鎮(jānapadā)民眾,大富婆羅門(mahāsālā brāhmaṇā),
與此一切尊貴剎帝利(khattiyā),血統高貴(abhijātā)聲名顯赫(yasassino),
以及悅意王(rājā manojo)陛下,請允准我所說。
140.
「聚集於此的山神(yakkhāni),
荒野(araññe)中的精靈(bhūta)與幼神(bhabyāni),
亦請傾聽我語。
141.
「這樣已作禮敬後,
將對善戒仙人(isi subbata)稟白:
『拘私耶(kosiya)啊,我是你的弟弟,相等於你的右臂
142.
「為供養(bhattukāmassa)我父母(pitaraṃ janettiṃ),
勇士(vīra)啊,此福業(puñña)之地,
請勿阻攔我,拘私耶(kosiya)!
143.
「此孝道(upanissaja)為智者(sabbhi)共許,
您已長久(dīgharattaṃ)勤侍(uṭṭhānapāricariyāya)所得,
願您成我施予天界(lokadado)之緣,
令我能於父母(dhātāpitūsu)上積福(puññāni)。
144.
世間(manujā)亦有如您,
通達法句(dhammapada)真諦者,
天界(saggassa)之道(maggo),
仙人(ise)啊,您當明瞭。
145.
「勤侍(uṭṭhānapāricariyā)父母(mātāpitu),能致快樂(sukhāvahaṃ),
今你卻阻礙我的功德,障礙聖道。
當智者難陀(nandapaṇḍita)如此說完後,菩薩(mahāsatto)說道:「諸位已聽他所言,現在也請聽我一言。」隨即宣說:
146.
「請諸位我弟的隨從傾聽我言,
大王(mahārāja)啊,若忽略古來的家族傳統(kulavaṃsaṃ),
長兄(jeṭṭhesu)若行非法(adhammacārī),便墮地獄(nirayaṃ)。
147.
「然而,大王!誰成功修習善法(dhammassa kusalā)者,
便不墮惡道
148.
「母親(mātā)、父親(pitā)、兄弟(bhātā)、
姊妹(bhaginī)、親族(ñāti)與眷屬(bandhavā),
皆為長兄(jeṭṭhassa)之重擔(bhārā),
如此了知負重者(bhāradha)
149.
「猶如船師(nāviko)擔起重載,
我亦勇猛承擔此責(ussahe)。
我不疏忽於正法(dhammaṃ),
因我為族中上首(jeṭṭho rathesabha)。」
聽聞此言後,所有國王皆心生歡喜,說道:「今日我們方知,原來長兄要肩負一切重擔。」於是他們捨棄難陀智者(nandapaṇḍita),轉而依止菩薩(mahāsatta),並以兩首偈頌讚歎之:
150.
「您已證得智慧(ñāṇa),猶如火神(jātaveda)之焰網(jāla),
如是,尊者(bhavaṃ)為我等闡明正法(dhammaṃ),
拘私耶(kosiyo)族聖者啊!
151.
「猶如初昇之日(ādicco)、
光耀眾生(pāṇīnaṃ)的婆藪天神(vāsudevo)與破暗者(pabhaṅkaro),
昭示善惡(kalyāṇapāpakaṃ)形相(rūpaṃ);
如是,尊者(bhavaṃ)為我等闡明正法(dhammaṃ),
拘私耶(kosiyo)族聖者啊!」
註釋:
「婆藪天神」(vāsudevo)即財光天神(vasujotano dhanapakāsana),喻能照見一切。
菩薩(mahāsatto)見難陀智者(nandapaṇḍita)展現神通(pāṭihāriyāni)後,諸王雖暫起信心(pasannacitta),卻以慧力(ñāṇabala)破除他們的信心(pasādaṃ bhinditvā),令眾皆歸心己說,齊仰其顏。難陀智者遂思:「我兄(bhātā)智慧通達(paṇḍito byatto),善說正法(dhammakathiko),已使諸王傾心;除求助於兄,我別無依怙(paṭisaraṇaṃ)。」即說偈言:
152.
「我今如是懇求,合掌(añjaliṃ)祈請垂察:
願為你的侍者(paricārako),
精勤(vuṭṭhito)奉行無懈怠。」
菩薩原本並無過失或怨恨,但當難陀說出傲慢言語時,為消除其驕傲而如此訓誡。如今聽聞他的話後心生歡喜,為了讓他生起喜悅,對他說:「現在我寬恕你,你也將能侍奉父母了。」
153.
難陀啊,你確實明白,我所宣說的正法
聖者的聖行,你讓我高興。
154.
母親您請聽我言。
這負擔從未成為我的重擔。
155.
「當我侍奉令父母安樂時,
難陀卻前來請求:『請讓我侍奉吧!』
156.
若有人出於愛欲,願延續梵行者之嗣
就讓你們選擇吧,是否讓難陀侍奉您們
其母從座起身,說道:「(Soṇapaṇḍita)兒啊,你幼弟離家已久,他如此久別歸來向我請求,我實難拒絕。如今若得你允許,我願擁抱這位梵行者,以額觸其頂。」為表達此意而說偈:
157.
「蘇那兒啊,我們依賴於你,得你允許後,
讓我們擁抱難陀,以額觸梵行者之頂吧。」
菩薩於是說:「那麼,母親,我允許您。去吧!擁抱難陀,以額觸頂並親吻,平息您心中憂苦。」她上前於眾人中擁抱難陀智者(Nandapaṇḍita),以額觸頂親吻,消解心憂後與菩薩對話:
158.
「如風搖無花果嫩芽,
久別重見難陀,我心震顫。
159.
「夢中見難陀歸來,
我亦歡喜雀躍:『難陀歸來了!』
160.
「醒時未見難陀身影,
憂苦更甚,愁悶難抑。
161.
「今日終得久別重逢,
愛子難陀踏入我與丈夫之家。
162.
「難陀亦是父親所愛,願他不再離家。
兒啊,讓難陀得其所願,讓他侍奉我們吧!」
這位菩薩接受母親所言「就如此吧」後,教誡道:「難陀(nanda),你已獲得長子應得之份,母親實對我們有很大的德行,你當謹慎侍奉。」隨即宣說兩偈頌彰顯母德——
163.
悲憫地支持我為根基,往昔也給予我們食物。
這是通往天界的道路,被母親選擇了的聖賢。
164.
「往昔乳哺,此為母親的功德。
這是通往天界的道路,被母親選擇了的聖賢。。」
165.
「渴盼得子果報時,虔禮諸天神。
也問星宿和年季
166.
適時沐浴經行後,胎藏安住母腹中。
由此她懷孕,被稱為『樂育者』。
167.
懷胎十月或不足,護持誕育受諸艱。
是故得名『生育者』,生養之恩由此彰。
168.
「以乳哺兒歌謠慰,懷抱衣裹止兒啼。
是故得名『撫慰者』,溫言愛語化哭聲。
169.
「寧代孩兒受風曝,癡幼無知勤養育。
是故得名『養育者』,遮風蔽日勝金湯。
170.
「母積財富父蓄產,悉數守護為兒計。
兩者僅僅為了守護兒子
171.
「『兒子!兒子!』,母親這樣苦惱。
放逸於其他女人,到夜晚才歸來
見兒子不在,母親也苦惱
172.
如是艱難養育恩,不孝逆子棄親養。
如此對母親作錯誤的行為,死後便墮落地獄
173.
如是艱難養育恩,不孝逆子棄親養。
如此對父親作錯誤的行為,死後便墮落地獄
174.
我曾聞說貪財者,因為不孝養母親
所以耗盡財富,他因此來到痛苦
175.
我曾聞說貪財者,因為不孝養父親
所以耗盡財富,他因此來到痛苦
176.
愉悅與快樂,常歡笑娛樂---
孝養母親者,便會得到這些
177.
愉悅與快樂,常歡笑娛樂---
孝養父親者,便會得到這些
178.
在布施、愛語、利他的行為,處世平等上;在那裡作恰當的
以此攝集世間,如馬車之輪般運轉
179.
若無如是攝受法,母親便得不到兒子的尊敬
父親也得不到兒子的尊敬
180.
智者正當地看見這些攝持之法
因此而達到偉大的狀態,被受讚賞
181.
父母堪稱梵天,亦是最初的教師。
堪受子女恭敬供,他憐憫後代
182.
是故智者應敬禮,飲食衣物臥具供。
沐浴塗香洗足等
183.
「智者如是侍奉雙親,
現世被讚賞,命終生天界中愉悅。」
菩薩說法如轉須彌山,諸王眾皆信受。世尊再使他們受持五戒,勸勉布施等善行後遣歸。諸王善治國土,壽盡皆生天界。蘇那難陀(soṇapaṇḍita-nandapaṇḍita)二人終生孝養父母,得生梵天。
世尊說完法後,揭示真諦,作本生結語:「當時父母即今王族,難陀(nanda)是阿難,摩訶羅王(manoja-rājā)是舍利弗,八十四王即諸長老,二十四不退轉眾是佛弟子,蘇那(soṇapaṇḍita)即我本人。」
533. cūḷahaṃsajātaka 小天鵝本生經(阿難尊者前世今生捨身救佛的故事)
此事緣起於世尊(satthā)駐錫竹林精舍(veḷuvane)時,為讚歎阿難尊者(ānanda)捨身護佛之舉而宣說。當時提婆達多(devadatta)唆使弓弩手謀害如來(tathāgata)。第一位受派遣者歸來禀告:「尊者,我實無力殺害世尊(bhagavā)啊,他具大神通威力。」提婆達多說:「算了!朋友不用殺沙門喬達摩(samaṇa gotama),我會親自動手。」說完後,當如來在靈鷲山(gijjhakūṭapabbatassa)西側陰影處經行時,提婆達多親自登上靈鷲山,以機械之力推下巨石(silaṃ),企圖以此石殺害沙門喬達摩。當時,兩座山峯突然合攏接住了巨石。然而迸射的碎石擊中世尊足部,導致出血並引發劇痛(balavavedanā)。耆婆醫師(jīvaka)以利刃剖開佛足,排出淤血腐肉,洗淨敷藥後痊癒。世尊仍如常率比丘僧眾示現廣大佛行繼續遊化。
提婆達多見狀暗忖:「凡人睹沙門喬達摩莊嚴色身即不敢近前,但是國王(rājā)有暴象名那羅祇利(nāḷāgiri),兇殘嗜殺,不識佛法僧功德,必可令他命絕。王允准後召象師令:「明日灌醉那羅祇利,清晨釋沙門喬達摩行經街道時放象。」提婆達多更問:「此象平日飲幾許酒?」答:「八甕。」
提婆達多即命令:「明日給他十六甕酒。」
王於是擊鼓宣告:「明日將放醉像那羅祇利入城,民眾須在晨間辦妥事務,勿滯留街巷。」提婆達多離王宮至象厩,囑咐象夫:「我們能令賤者貴、貴者賤,若欲求富貴,明日早晨即以十六甕烈酒灌那羅祇利,待沙門喬達摩將至時,以尖矛激怒此象,毀厩衝街,令沙門喬達摩喪命。」
此事遍傳王城。皈依佛法僧的居士聞訊,到佛的處所說:「尊者!提婆達多聯同國王,明日將放那羅祇利衝擊您行經之路。乞求世尊勿入城托缽,我們會準備食物送至竹林精舍供養僧團。」世尊默然未應,心自決意 :「明日我當降伏那羅祇利顯神通,摧滅外道,不入王舍城(rājagaha)乞食,率僧眾出城即返竹林精舍。王舍城民亦將會把食具送至竹林供養,明日精舍即成齋場。」以此因緣默許。信眾知佛意已決,備辦食具說:「我們會於精舍供養。」即退。
世尊於初夜說法,中夜解答諸天疑問,後夜初分作獅子臥,中分入果定,後分起入大悲定,觀察所度眾生,見降伏那羅祇利當令八萬四千眾生得法眼淨。天明整衣,召阿難尊者(ānanda)命令:「請遍告王舍城週邊十八大寺比丘,皆隨我入城。」長老遵命,諸比丘集於竹林。世尊率大眾入城時,象夫依計行事,民眾蜂擁圍觀。具信者言:「今日佛象將與狂象對決,當睹世尊無等神通降伏那羅祇利。」於是登樓閣屋簷。無信邪見者則言:「那羅祇利兇暴嗜殺,不識佛法功德,今日必毀沙門喬達摩金色身軀取其性命,當見仇敵敗亡。」亦踞高處。
那羅祇利見佛前來,即懼畏民眾、摧毀房屋、碾碎車輛,揚鼻豎耳如山崩般沖向世尊。比丘們急忙說:「尊者!此那羅祇利兇暴嗜殺,不識佛法功德,已衝上街道,乞求世尊速退!」
佛說:「比丘勿懼,我可以降伏此象的。」
那時舍利弗尊者(sāri putta)請命:「世尊!父業當由長子承擔,我願降象。」世尊阻止他:「舍利弗!佛力與聲聞力迥異,你且退。」約八十位大長老相繼請願,皆被佛拒。阿難尊者因深敬世尊,不忍佛涉險,思惟:「讓此像先殺我!」於是捨身擋佛前而立。世尊三度敕退,尊者堅請:「此象兇如劫火,願先殺我後再近佛。」佛即以神通力令退,安置於僧眾中。
就在那一刻(tasmiṃ khaṇe),有一位婦女(ekā itthī)看見醉象那羅吉力(nāḷāgiri),因害怕死亡而逃跑,卻將懷中抱著的孩童丟在醉象與如來(tathāgatassa)之間,自己逃走了。醉象追趕那婦人,但隨即轉身走向孩童。當時,孩童大聲哭叫。
世尊(satthā)以慈心遍滿那羅吉力(nāḷāgiri),並以極柔和的梵音說道:
「喂,那羅吉力啊!他們讓你喝下十六壺烈酒(soḷasa surāghaṭe),使你沉醉,並非為了讓你傷害他人,而是為了讓你攻擊我。不要無故耗費體力四處破壞,來吧,過來!」
牠聽見世尊的話,睜開雙眼,凝視佛陀的莊嚴威光,頓時清醒,醉意全消,垂下象鼻、擺動雙耳,走向如來,跪伏在他的腳前。
世尊(satthā)對牠說:
「那羅吉力,你是畜生道的象,而我是佛陀之象。從今以後,不要再兇暴殘忍、傷害人命,應當對一切眾生懷抱慈心。」
說完,世尊伸出右手,撫摸牠的頭頂,並說偈言:
「莫要執著象力,象力只會帶來痛苦,
因象力而驕傲者,死後不得善趣。
莫要沉醉,莫要放逸,放逸者不得善趣,
你應當如此行,方能趨向安樂。」(cūḷava. 342)並為牠說法。
那羅吉力(nāḷāgiri)全身充滿喜悅(pītiyā),如果牠不是畜生身,必能證得須陀洹果(sotāpattiphalaṃ)。
眾人見此神蹟(pāṭihāriyaṃ),歡呼鼓掌,心生歡喜,紛紛拋出各種飾品,覆蓋在象身上。從此,那羅吉力被稱為財護象(dhanapālako)。
在那場財護象的集會上,八萬四千眾生飲下不死甘露(amataṃ piviṃsu)。
世尊(satthā)讓財護象受持五戒(pañcasu sīlesu)。牠用鼻子捧起塵土灑在自己頭上,恭敬退後,以禮敬之姿站立,向十力者(dasabalaṃ)頂禮,然後返回象廄(hatthisālaṃ)。
從那時起,牠變得極其溫順,不再傷害任何人。
世尊(satthā)生起願望,決意道:「那些拋出財物的人,願他們獲得相應的福報。」 並想:「今日我已展現大神通,此時入城乞食已不合宜。」
於是,世尊降伏外道(titthiye),如勝利的剎帝利(khattiyo)一般,率領比丘僧團離開王城,返回竹林精舍(veḷuvanaṃ)。
城中居民攜帶大量飲食、糕點前往寺院,舉行了盛大的供養(mahādānaṃ pavattayiṃsu)。
當天傍晚(taṃ divasaṃ sāyanhasamaye),比丘們齊聚法堂(dhammasabhaṃ),互相談論:
「尊者們!阿難尊者(āyasmā ānando)為了保護世尊(tathāgata)而捨棄自己的生命,實在難得。即使世尊三次阻止,他仍不退縮,真是難行之事的實踐者啊!」
世尊(satthā)知道他們在讚歎阿難的功德(ānandassa guṇakathā),便從香室(gandhakuṭito)出來,問道:
「比丘們,你們現在在討論什麼?」
比丘們回答:「是關於這件事。」
世尊說:
「比丘們,不只現在,過去世時,阿難即使投生為畜生(tiracchānayoniyaṃ),也曾為我捨棄生命。」
應比丘們的請求,世尊便講述了過去世的因緣。
在過去(atīte),摩訶因薩迦國(mahiṃsakaraṭṭhe)的娑伽羅城(sāgalanagare),有位名為娑伽羅(sāgalo)的國王以正法統治。當時,在城郊的某個獵人村(nesādagāmake),有位獵人(nesādo)以陷阱捕捉鳥類,帶到城中販賣維生。
離城不遠處有個名為摩奴西亞(mānusiyo)的蓮花池(padumasaro),方圓十二由旬,池中盛開五色蓮花(pañcavaṇṇapadumasañchanno),吸引各種鳥群棲息。獵人便在那裡設下陷阱。
天鵝王與天鵝群
那時,天鵝王達多羅吒(dhataraṭṭho haṃsarājā)與九萬六千天鵝(channavutihaṃsasahassaparivāro)住在奇塔山(cittakūṭapabbate)的黃金洞(suvaṇṇaguhāyaṃ),其將軍名為妙面(sumukho)。
某日,幾隻天鵝飛到摩奴西亞蓮花池覓食,飽足後返回奇塔山,向天鵝王報告:
「大王!人間的摩奴西亞蓮花池食物豐足,我們想去那裡覓食。」
天鵝王警告:
「人間之處充滿危險,你們最好不要去。」
但天鵝們一再請求,最終天鵝王答應:
「如果你們堅持,那就去吧。」
於是率領天鵝群前往蓮花池。
當天鵝王從空中降落時,一腳踩中陷阱(pāso),鐵鉤緊緊夾住牠的腳。牠試圖掙脫,第一次拉扯時皮被撕裂,第二次肉被撕開,第三次筋腱斷裂,陷阱卡在骨頭上,鮮血湧出,劇痛難忍。
牠心想:
「如果我哀嚎,親族們會受驚,無法覓食,飢餓虛弱之下可能墜入大海。」
於是強忍痛苦,等天鵝們吃飽後,才在嬉戲時大聲哀鳴。
天鵝們聽見叫聲,驚恐萬分,成群飛回奇塔山。
妙面將軍(sumukho haṃsasenāpati)察覺異狀:
「難道大王遇險了?我得確認!」
便急速飛回,在天鵝群中尋找,未見天鵝王,斷定:
「必定是大王遇險了!」
折返後,發現天鵝王被陷阱所困,渾身是血,痛苦地倒在泥濘中。妙面降落安撫牠,說道:
「大王別怕,我願捨命救您脫離陷阱!」
並坐在牠身旁。
天鵝王(菩薩)試探妙面,先說偈頌:
1.
「妙面啊!眾鳥無情已飛離,
你也速去莫遲疑,
陷阱困者無友伴。」
妙面回答:
2.
「無論我走或留,終難免一死,
豈能捨苦求安樂?」
3.
「寧願與你同死,
不願獨活世間。」
4.
「捨棄危難之友,
不是正法所許,
我願與你同生共死。」
5.
「身陷陷阱者,何來其他歸宿?
若我棄你而去,心豈能安?」
菩薩:
6.
「你我若皆喪命,剩餘親族何益?
盲目追逐虛妄,有何意義?」
妙面:
7.
「即使黑暗蒙蔽雙眼,
正法之光仍應照耀,
豈能對苦難生命冷漠?」
8.
「身為鳥中尊貴者,豈不明正法真諦?
正法安穩,利益一切眾生。」
9.
「我看見法,法生起的利益
看見他而生起喜愛,願捨命相隨。」
10.
「真友在危難時不棄,
即使捨命亦當憶念,
此乃永恆正法。」
11.
「你已實踐正法,我知你忠心,
若你允許,我願留下。」
12.
「即使我死後,望你以智慧統領親族,
守護他們。」
13.
他們這樣商量,聖者聖潔的行為
獵人卻如死神逼近。
14.
「二鳥沉思良久,
默然不動,
決意堅定。」
15.
「天鵝王見獵人逼近,
催促妙面速離。」
16.
「獵人衝來,
心想:『今日捕獲兩隻!』」
17.
「一隻被困,一隻自由卻不逃,
反靠近受困者,毫無畏懼。」
18.
「獵人疑惑,對潔白的天鵝說道:
『你為何不逃?』」
19.
「你既被大陷阱所困,無法逃脫,
為何你這強壯的鳥兒,未被束縛卻不飛走?」
20.
「這隻鳥與你有何關係?你已自由,卻仍守著受困者。
其他鳥兒皆已飛離,為何唯獨你留下受難?」
妙面:
21.
「他是我的王、我的摯友,與我生命同等珍貴。
我絕不捨棄他,直至生命盡頭。」
獵人:
22.
「但這隻鳥王為何如此?竟未察覺陷阱的危險!
偉大者本該警覺,避免陷入此等災厄。」
23.
「當生命臨近衰敗時,
即使面對羅網與陷阱,也會不知而被依附。」
24.
即便智者廣大慧,陷阱亦有多樣隱蔽,
暗中觸及便被縛,生命終盡亦如是。
於是,妙面用這番對話軟化了他的心,向獵人乞求菩薩生命,說:
25.
這人與我們同住,將會帶來快樂的果實
難道您不賜他生命嗎? "
妙面(sumukho)以甜美的言語打動了他,獵人說道:
26.
"你既沒有被我束縛,我也不想傷害你。
請快快離開這裡,願你長久無礙地生活。 "
於是妙面又說了四首偈頌:
27.
"我別無所求,唯願他得生。
若你滿足於一個,請釋放他,吃掉我。
28.
我們體型相當,年齡也相仿。
他的肉不夠你活,用我來替代他吧。
29.
請仔細考慮,貪欲可以置於我上。
先用陷阱綁住我,再釋放鳥王吧。
30.
這樣你既得利益,又成全我的請求。
還能與達多羅吒(dhataraṭṭha 菩薩)結下終生友誼。 "
於是,獵人(nesādo)聽聞這番法教後,心變得柔軟,猶如浸潤油脂的棉花一般,對菩薩(mahāsatta)生起信心,慷慨應允道:
31.
「讓大眾都來見證吧!
因你而獲釋的他將離去,
臣屬、隨從與眷屬,
子嗣、妻子與親族都將知曉。
32.
世間難尋如你這般摯友,
能與達多羅吒(dhataraṭṭha)
生死與共的知己。
33.
我現在釋放你的同伴,願鳥王永遠追隨你。
快帶他返回故土吧,在親族中重現光輝!」
說完這番話後,獵人懷著慈心走向菩薩(mahāsatta),解開他的束縛,擁抱他後將他從沼澤中帶出。讓他在湖岸邊鋪著嫩草的地方坐下,以柔軟的心慢慢解開腳上的捕獸繩索,並將繩索遠遠拋開。他為菩薩準備了強效的藥膏,用慈心取來清水洗淨血跡,並反覆輕撫傷處。由於慈心的力量,菩薩腳上的筋絡、肌肉和皮膚都完美癒合,頃刻間傷腳就恢復如初,長出新皮新毛,與未受傷的腳毫無差別。菩薩舒適地坐著,就像從未受傷一樣。
這時,妙面(sumukho)看到菩薩因自己的幫助而恢復健康,心生喜悅,便向獵人表達讚歎。為了闡明這個道理,世尊(satthā)說道:
34.
他因兄長獲釋而歡喜,
懷著對兄長的敬愛,
彎頸的天鵝開口,
說出悅耳的話語。
35.
「獵人啊,你也當如此歡喜,與所有親族一同慶祝,
就像我今天歡喜一般,看見鳥王獲得自由。」
妙面(sumukho)如此讚歎獵人後,對菩薩(bodhisatta)說道:「大王啊,此人對我們有大恩德。他本可不聽我們的請求,殺死我們這些嬉戲的天鵝(kīḷāhaṃse),將肉賣給權貴獲取大量錢財。但他不顧自身利益,聽從了我們的請求。我們應當帶他去見國王,讓他過上幸福生活。」菩薩同意了。
妙面先用鳥語與菩薩交談,又用人語對獵人說道:「朋友,你設陷阱是為了什麼?」獵人回答:「為了錢財。」妙面說:「既然如此,請帶我們進城覲見國王,我們會讓你獲得大量財富。」接著說道:
36.
「來,我教你方法,讓你如願以償。
達多羅吒(dhataraṭṭho)將為你帶來財富,
絕不會有任何損害。
37.
「速速帶我們進王宮,讓國王見我倆。
自由恢復原貌的我們,將優雅地站在兩側。
38.
「這是達多羅吒,天鵝之王。
我是他們的將軍。
39.
「人王見此天鵝王,必將歡喜又慷慨,
賜予你大量錢財。」
當獵人(Luddo)聽聞此言,便說道:「主人啊,請別讓國王見到你們這些天鵝。國王們心思多變,說不定會把你們當作玩物,或是下令殺害。」
說完後菩薩說:「朋友,別害怕。我曾讓這般兇殘、雙手染血的獵人(Ludda)聽聞佛法後變得柔順,甚至跪伏在我腳下。國王們通常是具福德與智慧之人,能明辨善言惡語。快帶我們去見國王吧!」
聽罷,獵人說:「既然如此,請別生我的氣。我必定順從你們的意願。」於是兩人將天鵝裝入籠中,前往王宮。覲見國王時,獵人如實稟報了一切。為闡明此中真義,導師說道——
40.
「國王聽聞獵人稟報, 便以行動展現仁慈,
迅速前往宮殿大門, 親眼見到那對天鵝。
牠們未被繩索束縛, 自在立於籠中兩側。
41.
『偉大的君王, 這正是天鵝族的領袖天鵝王(Dhataraṭṭha)。
這位是天鵝們的國王, 那位則是軍隊統帥。』
國王:
42.
『但這些飛鳥如何落入你手? 這尋常獵人又如何能,
在此處捕獲這些尊貴者, 牠們本該自在翱翔?』
43.
『我在蘆葦叢設下陷阱, 人主啊,那機關專為,
捕捉鳥類奪其性命, 凡飛禽皆難逃羅網。』
44.
『天鵝之王雖陷險境, 卻未因此喪失尊嚴,
未被束縛的從臣靜候對我說親愛的話。』
45.
『非凡者難行之善舉, 牠實踐了至高美德,
這飛鳥為護主捨身, 謹守正法沒有動搖。』
46.
『甘願捨棄自身性命, 這生命本該被珍視,
但牠靜坐哀鳴懇求, 只為換取君主生機。』
47.
『我聞其言心生淨信, 當下解除所有陷阱,
更許牠們平安離去, 滿懷歡喜予以放行。』
48.
『那天鵝頸項優雅彎曲, 因蒙釋放而欣喜,
懷著對君主的敬意, 吐露悅耳之言說道:』
49.
『獵人啊,願你同親族, 皆能如此歡欣鼓舞,
正如我今見天鵝王, 重獲自由心懷喜悅。』
50.
『且隨我學習此法則, 你亦將得如是福報,
天鵝王(Dhataraṭṭha)賜你利益, 惡業於你不再顯現。』
51.
『速帶我們進入王宮, 讓國王見我倆真容,
雖居籠中無有束縛, 自在分立兩側而立。』
52.
『這是達多羅吒,天鵝之王。
我是他們的將軍。』
53.
『人主親見天鵝之王, 必將心生大歡喜,
滿懷愉悅與振奮, 賜你豐厚財寶賞。』
54.
『我依其言帶牠們來, 二者皆得我應允,
此刻牠們正在此處, 皆獲准許無有拘礙。』
55.
『這飛鳥具至高德行, 實為鳥中至善法者,
對我這般獵人(Ludda)也生起柔軟之心。』
56.
『大王啊,我未曾見, 如此殊勝之犧牲,
我這一切鳥的捕捉者, 如此看到,人王啊!。』」
獵人就這樣站立著講述善面(Sumukha)的美德。隨後,沙咖拉王(Sāgalarājā)命人為天鵝王準備極尊貴的座位,又為善面(Sumukha)備好黃金鑲嵌的矮凳。待牠們入座後,國王用金器盛上炒米、蜂蜜、糖漿等飲食款待。待飲食完畢,天鵝王合掌致敬,請求這位菩薩說法,自己則端坐於黃金寶座。國王先向天鵝王致禮,隨後才開始聽法。為闡明此中真義,導師說道——
57.
「見國王端坐於 輝煌黃金寶座,
彎頸天鵝開口 吐露悅耳之言:
58.
『您安康無恙嗎?您身心康泰嗎?
是否以正法治國?令此國繁榮昌盛?』
國王:
59.
『天鵝啊,我確實安好, 天鵝啊,我無病無憂,
更以正法統御 使國家富強興旺。』
菩薩:
60.
『您與諸大臣和睦無有嫌隙?
臣僕是否願為王事 捨命效忠不辭?』
國王:
61.
『我與諸大臣間 確實毫無隔閡,
他們皆願為我 捨棄生命在所不惜。』
菩薩:
62.
『您可有賢德王后,善解人意言語溫婉?
育有子嗣具足威儀,凡事順從王意?』
國王:
63.
『我確有賢淑王妃 善解人意言語溫婉,
子嗣具足威儀 凡事皆順我心。』」
當菩薩(指天鵝王Dhataraṭṭha haṃsarājā)完成禮貌的問候後,國王與他繼續交談,說道——
64.
「尊者是否曾落入 捕鳥人之手受苦?
在那最初的危難中 可曾遭受巨大痛苦?」
65.
「他們可曾張網捕捉 再用棍棒擊打你們?
這些卑劣之人慣常 首先就會如此對待。」
菩薩:
66.
「大王啊,我們很平安 雖遭遇如此險境,
那獵人未用任何繩索 像對待敵人般傷害我們。」
67.
「那獵人見我們就退避 甚至先向我們致意,
當時這位善面(Sumukha) 以智慧回應了他的話。」
68.
「聽聞他(天鵝將軍)那番言語後 我心中生起淨信,
於是獵人解開羅網,歡喜地放我們自由。」
69.
「而這正是妙面(Sumukha) 為此目的所設想——
讓我能親自來見您,為那獵人求得財富。」
國王:
70.
「您的到來備受歡迎,見您令我歡喜,
就讓您們獲得,隨心所欲的豐厚財寶。」
國王說完這番話後,環顧一位大臣向他使眼色。大臣回答:「請陛下吩咐。」國王便下令:「讓這獵人修剪頭髮鬍鬚,沐浴塗香,佩戴全副裝飾後帶來見我。」大臣照辦後,國王賜予獵人每年十萬錢幣收入的村莊、兩條街道的豪宅、一輛華麗馬車,以及大量金銀財寶。為揭示此中深意,導師說道——
71.
「人主以財寶厚賜獵人後,
彎頸天鵝王開口說出
悅耳動聽的言語。」
接著,菩薩(指天鵝王)為國王說法。國王聞法心生歡喜,決意禮敬說法者,便獻上白色華蓋,同時讓出王位說道:
72.
「凡朕統治所及之處,
一切大小事物,
皆願奉予尊者,
請隨意統治支配。」
73.
「為布施或享樂之用,
或其他任何所需,
朕將此財富贈予您,
並讓渡統治權力。」
於是,菩薩(指天鵝王Dhataraṭṭha)將國王所賜的白色華蓋(setacchatta)又回贈給國王。國王心中思忖:「我已聽聞天鵝王(haṃsarājā)說法,而獵人之子又極力讚歎這位妙面(Sumukha)言辭美妙,我也應當聽聽他的說法。」國王與善面交談後,隨即說出偈頌:
74.
「若此智者妙面(Sumukha)能如我所願,
以充滿智慧的言辭為我說法,
那將是我最珍貴的禮物。」
於是妙面(Sumukha)回應道:
75.
「偉大的國王啊,我如同被困在籠中的龍王(nāgarājā),
無法在您們之間發言,
這不是應有的禮節。
76.
「在我們天鵝群中他是至尊,
而您是人類最尊貴的君主,
作為大地守護者、人中之王,
您值得接受眾多供養。
77.
「當您們兩位尊者在商議時,
我作為僕從不應插嘴,
這才是恰當的行為,人主啊。」
國王聽聞妙面(Sumukha)這番話後,心生歡喜,說道:「獵人讚歎你確有道理,除了像你這樣善說妙法者,再無他人能如此。」隨即說出偈頌:
78.
「獵人(Nesādo)以正理稱讚你為智者,鳥啊!
這等智慧絕非
無德之徒所能擁有。
79.
「你本性如此尊貴,你本質如此卓越,
在我所見眾生中,再無第二個如你。
80.
「我因你本性而歡喜,
更因妙語而欣悅,
這正是我心所願——
願長久瞻仰你二位。」
於是,菩薩(指天鵝王Dhataraṭṭha)讚歎國王,說道:
81.
「您已圓滿達成
至交好友應盡之責,
我們確信無疑
您對我們的深情厚誼。
82.
「如今我們久別
龐大的親族群體,
眾多天鵝眷屬
因不見我們而憂苦。
83.
「為免他們憂傷憔悴,
懇請您允許我們辭別,
人中之王啊,我們將右繞致敬後,
回去探望親族。
84.
「覲見您確實令我
獲得無上歡喜,
而安撫親族牽掛
亦是重要之事。」
聽聞這番話後,國王便允許他們離去。菩薩(指天鵝王Dhataraṭṭha)向國王講解五種惡行的過患與持戒的功德後,勸誡道:「請守持此戒,以正法治國,用四攝法教化百姓。」教誡完畢便飛往奇塔庫塔山(Cittakūṭa)。為闡明此中真義,導師說道——
85.
「天鵝王(Dhataraṭṭha)說完這番話,
天鵝之王告別人主,以極速飛向天際,
返回親族聚居處。
86.
「當這對至尊飛鳥
平安抵達的消息傳來,
天鵝群發出『咯咯』歡鳴,
頓時響起喧鬧聲。
87.
「這些鳥類滿懷喜悅,
對君主心懷敬意,
因重獲依靠而歡欣,
圍繞著王與將領。」
天鵝群圍繞著王問道:「大王啊,您是如何獲釋的?」菩薩便講述依靠妙面(Sumukha)獲救的經過,以及沙咖拉王(Sāgalarājā)和獵人之子所行的善舉。聽聞此事,歡喜的天鵝群讚歎道:「願妙面大將、我們的王與獵人之子長壽安樂,永離憂苦!」為總結這個道理,導師說出結偈——
88.
「如是具善友者,所求皆得圓滿,
天鵝王等,終能回歸親族。」
導師開示此法後,說道:「諸比丘!不僅今日,往昔阿難(Ānanda)也曾為我捨命。」於是將本生故事作連結:「當時的獵人是闡那(Channa),國王是舍利弗(Sāriputta),妙面是阿難,九萬六千天鵝是佛陀的僧眾,而天鵝王就是我。」
534. mahāhaṃsajātaka 大天鵝本生經(阿難尊者前世今生捨身救佛的第二則故事)
「這些天鵝即將離去」——這是世尊在竹林精舍(Veḷuvana)居住時,因阿難長老(Ānandathera)捨棄生命而講述的故事。故事背景與前述相似,此處世尊追溯過去而講述了這個故事。
過去,在波羅奈城(Bārāṇasī),有位名叫善戒(Saṃyama)的波羅奈國王,他的王后名叫克瑪(Khemā)。那時,菩薩轉生為一隻天鵝,與九萬隻天鵝一起住在金頂山(Cittakūṭa)。有一天,克瑪王后在黎明時分做了一個夢:一群金色的天鵝飛來,落在國王的寶座上,以甜美的聲音講述佛法。王后聽得歡喜,沉醉於法音之中,直到天亮。天鵝們講完法後,從獅子籠中飛出離去。王后驚醒,伸手喊道:「快抓住那些逃跑的天鵝!」侍女們聽到後,稍微喧鬧了一陣,問道:「天鵝在哪裡?」王后這才意識到是夢境,心想:「我看到的並非真實,但世上一定有金色的天鵝。如果我告訴國王『我想聽金色天鵝說法』,他可能會說『我們從未見過金色天鵝,天鵝講法更是無稽之談』而置之不理。但如果我說這是孕期渴望(dohaḷa),他必定會想方設法滿足我,這樣我的心願就能實現。」於是,她假裝生病,讓侍女們以為她身體不適,自己躺下休息。
國王坐在王座上,到了見王后的時間卻不見她,便問:「克瑪王后在哪裡?」聽聞她生病後,國王前去探望,坐在床邊輕撫她的背,問道:「你哪裡不舒服?」王后回答:「陛下,我沒有其他不適,只是有了孕期渴望。」國王說:「王后,說吧,你想要什麼?我們會盡快為你準備。」王后說:「大王啊,我想聽一隻金色天鵝坐在鋪著白色華蓋的寶座上,以香花供養後,以歡喜心講述法。若能如願,便是我的福分;若不能,我寧願死去。」國王安慰她:「如果人間有此物,你必能得到,別擔心。」離開後宮後,國王與大臣們商議:「各位,克瑪王后說:『若不能聽金色天鵝說法,我寧願死。』世上真有金色的天鵝嗎?」大臣們回答:「陛下,我們從未見過或聽過。」國王問:「那誰會知道?」大臣們說:「婆羅門(brāhmaṇā)可能知道。」
國王召來婆羅門,恭敬地詢問:「老師們,世上可有金色的天鵝?」婆羅門回答:「有的,大王。我們的經典記載,魚、蟹、龜、鹿、孔雀和天鵝這六種動物中有金色的。其中,達多羅吒族(Dhataraṭṭha)的天鵝聰明睿智。總共有七種金色生物與人類相關。」國王聽後很高興,問:「老師們,達多羅吒天鵝住在哪裡?」婆羅門回答:「我們不知道,大王。」國王又問:「那誰會知道?」婆羅門說:「獵人的兒子們可能知道。」於是國王召集境內所有獵人,問道:「朋友們,金色的達多羅吒天鵝住在哪裡?」一位獵人回答:「陛下,據說他們住在雪山(Himavanta)的金頂山(Cittakūṭapabbata),這是我們家族世代相傳的說法。」國王問:「你知道捕捉牠們的方法嗎?」獵人回答:「不知道,陛下。」國王問:「那誰會知道?」婆羅門說:「婆羅門學者可能知道。」
國王召來博學的婆羅門,告訴他們金頂山有金色天鵝,並問:「你們知道捕捉牠們的方法嗎?」婆羅門回答:「大王,何必親自去抓?我們可以用方法將牠們引到城附近捕捉。」國王問:「什麼方法?」婆羅門說:「大王,可在城北不遠處挖一個長寬各三由旬的湖,取名為克瑪湖(Khema),灌滿水後種植各種穀物,再種滿五色蓮花,並安排一位聰明的獵人暗中看守,禁止人類靠近。在湖的四角宣告安全,聽到消息後,各方鳥類都會飛來。那些天鵝也會因世代相傳此湖安全而前來。屆時可用網捕捉牠們。」國王聽後,按他們所說的地點和方法挖了湖,並召來一位技藝高超的獵人,給他一千金幣,說:「從今以後,你不必再做其他工作,我會撫養你的妻兒。你只需專心守護克瑪湖,阻止人類靠近,在四角宣告安全,並向我報告來往的鳥類。若金色天鵝到來,你將獲得巨大榮耀。」安撫獵人後,國王秘密布置了克瑪湖。獵人從此按國王的指示行事,因「守護克瑪湖」而得名「克瑪獵人(Khemanesāda)」。之後,各種鳥類紛紛飛來,因「安全無懼之湖」的口碑,各色天鵝也陸續到來。最先來的是草天鵝(tiṇahaṃsa),接著是黃天鵝(paṇḍuhaṃsa),然後是紅寶石色天鵝(manosilāvaṇṇā haṃsa),再來是白天鵝(setahaṃsa),最後是果天鵝(pākahaṃsa)。牠們到來後,克瑪獵人向國王報告:「陛下,五色天鵝已來湖中覓食。果天鵝既已到來,金色天鵝數日內必至,請陛下放心。」
國王聽後下令:「任何人不得前往該處,違者將被斷手斷足、抄家滅門!」並命人在城中巡行宣告。從此無人敢靠近該湖。
此時,金頂山(Cittakūṭa)附近的金洞(Kañcanaguhā)中住著一群果天鵝(Pākahaṃsa),他們體型強壯,與達多羅吒族(Dhataraṭṭhakula)天鵝的體色相近。果天鵝王的女兒羽毛純金,被認為配得上達多羅吒天鵝王,因此被送去侍奉他。她深得寵愛,兩族天鵝因而建立起深厚信任。
某日,菩薩(即達多羅吒天鵝王)的隨從天鵝問果天鵝:「近日你們在哪裡覓食?」果天鵝答:「我們去波羅奈(Bārāṇasī)附近的克瑪湖(Khema),你們呢?」隨從天鵝說出自己覓食處後,果天鵝反問:「為何不去克瑪湖?那裡風景絕佳——湖面蓮花遍佈、穀物豐饒、蜂鳥和鳴,四角常年宣告安全,無人能靠近騷擾,更別說傷害了!」他們極力讚美克瑪湖。隨從天鵝聽後說:「原來波羅奈附近有如此安全的湖!果天鵝已去覓食,我們也該稟報達多羅吒王,若他允許,我們也願前往。」便向善面天鵝(Sumukha)轉達。善面天鵝稟告國王,國王思忖:「人類詭計多端,此湖突然出現,必為捕捉我們而設。」便對善面天鵝說:「不准去!此湖絕非善意所建,人類狡猾,你們應留在原覓食地。」
金色天鵝們仍渴望前往,二次、三次請善面天鵝說情。菩薩(天鵝王)嘆道:「親族既依賴我,我不該讓他們失望。」便率九萬天鵝前往克瑪湖,覓食嬉戲後返回金頂山。克瑪獵人(Khemaka)見他們離去,立即向國王報告。國王大喜:「克瑪,試著抓一兩隻天鵝來,我必賜你榮耀!」重賞後派他回湖邊。獵人躲在籠中觀察天鵝習性。菩薩天性謹慎,從落地處開始沿直線啄食稻穀,其餘天鵝則四散覓食。
獵人暗想:「這隻天鵝行止規律,正是目標!」次日趁天鵝未到,他提前藏籠內窺視。此時菩薩率九萬天鵝飛至昨日覓食處,沿固定路線進食。獵人從籠縫窺見其身耀如金塊,頸環三道金紋,胸腹亦有紋路延伸,背羽光澤如金線織就的紅毯,驚嘆:「此必國王所求!我當捕牠!」天鵝王飽食戲水後,率眾返回金頂山。如此連續五日。
第六日,克瑪獵人用黑馬鬃編成堅韌套索,繫於長竿,預判天鵝王次日落點,將陷阱半浸水中。翌日天鵝王降落時,一足踏入套索,鐵鉤立刻緊扣。他猛力掙扎,第一次扯裂金羽,第二次撕裂皮肉,第三次拉斷筋腱,第四次心想:「若斷足脫困,雖能活命,卻成殘廢,有損王者尊嚴。」便不再掙扎。劇痛中他思慮:「若哀鳴驚慌,親族必棄食逃散,虛弱墜海而亡。」於是忍痛佯裝進食,待群鵝飽食嬉戲時,才突然發出被捕的慘叫。眾天鵝聞聲驚惶,成群衝向金頂山,一如來時。
善面天鵝(Sumukha)也如前述般思慮,仔細環顧三處區域後未見大士(Mahāsatta,指天鵝王),心想:「必是他遭遇危難!」便折返尋找。當他看見天鵝王被套索纏縛、鮮血淋漓、痛苦蜷縮在泥濘中時,立即飛降安慰道:「大王勿懼!我願捨命救您!」隨即落於泥地陪伴。天鵝王暗忖:「九萬天鵝皆棄我而逃,唯善面獨返。獵人現身時,他會否也棄我而去?」為試探其心,他任由染血的身軀懸掛套索竿上,誦出三偈——
89.
「群鵝驚飛散,惶惶振翅逃。
金羽翠頸者,善面(Sumukha)且自去!」
90.
「親族皆離棄,獨我陷羅網。
漠然各西東,你何苦淹留?」
91.
「飛鳥遇劫時,誰願共患難?
莫為無益事,善面速離去!」
善面聞偈暗思:「天鵝王不知我以真心待他,誤認我虛情假意,我當表明心跡!」遂以四偈回應——
92.
「縱受千般苦,達多羅吒(Dhataraṭṭha)啊!
我終不棄君,生死永相隨。」
93.
「縱受千般苦,達多羅吒啊!
豈陷自己於不義?此非我所當為!」
94.
「我與君同齡,右翼護君側。
眾鵝皆知我——天鵝大元帥!」
95.
「若獨返族群,何以對眾言?
『捨君於危難,自保獨歸來』?
寧捨此性命,絕不做非聖者的行為!」
善面天鵝(Sumukha)以四偈如獅吼般宣揚己志後,菩薩(Mahāsatta,指天鵝王)為彰顯其德行,說道——
96.
「善面(Sumukha)啊!此乃正法,你立於聖道。
身為我友,誓不棄我。」
97.
「見你如此,我心無懼。
你將使我,重得生命。」
就在他們交談之際,獵人(luddaputto)站在湖邊,看見天鵝群分成三隊飛逃。他疑惑地查看套索處,發現菩薩(bodhisatta)被掛在套索竿上,頓時心生歡喜。他立刻緊束腰帶,手持木棍,如撲滅野火般迅速,踩著泥濘的湖岸,低頭彎腰快步向前。為闡明此景,世尊說:
98.
正當他們以聖者的聖行相互商議時,
獵人手持棍棒,兇猛地逼近。
99.
見其來勢洶洶,善面(Sumukho)挺身而出,
立於王前,安撫驚恐的君王。
100.
'飛行之王勿懼,如您這般智者不該恐懼。
我將運用智慧,依循正法而行。
以此善巧方便,速使您脫困。 '"
善面如此安慰菩薩後,走到獵人跟前,用甜美的人聲說道:"朋友,你叫什麼名字?"獵人回答:"天鵝啊,我叫克瑪可(Khemako)。"善面說:"親愛的克瑪可,別以為你套住的只是普通天鵝。他是九萬隻天鵝中最優秀的達多羅吒王,你不該殺害他。 ;若想賣錢,就把我活著賣掉就好了。"
獵人聽完這番話,心想:"這隻畜生竟能做出連人類都難以做到的友愛行為!人類尚且不能如此友愛。啊!他多麼智慧、善辯又正直啊!"頓時全身充滿喜悅,毛髮豎立,丟下棍棒,雙手合十,如禮拜太陽般讚歎善面的德行。為闡明此景,世尊說——
101.
聽聞這番善說後,來自善面(Sumukha)的妙語,
獵人(nesāda)毛髮豎立歡喜,向合掌者(Anjali)恭敬致意。
102.
「我從未聽聞或目睹,能說人語的鳥類。
您說著優雅無瑕之言,說著人類語言。」
103.
「為何您這鳥類在此,解脫束縛卻仍侍奉?
群鳥皆已飛離,為何獨您甘願留下?」
獵人(nesāda)心懷喜悅提問後,善面(Sumukha)心想:「這位已生柔軟心,我應展現更多美德使他更柔順。」於是說道:
104.
「眾鳥之王(dijāmitta)是我君主,他任命我為軍隊統領。
如今為守護承諾,我不能捨棄鳥王(vihagādhipa)。」
105.
「我有眾多部屬需養育,豈能獨自求安樂?
正如我所言,親愛的獵人(nesāda),我因責任而歡喜。」
獵人聽聞他這番依循正法的柔和話語後,心生喜悅,毛髮豎立,想道:
「如果我殺害這具備戒德等美德的鵝王(haṃsarājānaṃ),必將墮入四惡道不得解脫。國王若對我有任何要求,就讓他做吧!我願將這隻鵝王贈予善面(Sumukha),放他自由。」思慮至此,便誦出偈頌:
106.
「鳥啊!你具足高尚行儀,連所得食物亦當恭敬供養你。
我今釋放你的君主,願你們二者隨意離去。」
獵人(nesādo)說完,懷著柔軟心接近菩薩(mahāsattaṃ),放下棍杖,讓他坐在泥地上,解開套索後將他捧起,從泥沼中帶出,安置於嫩草叢上。他緩緩解開腳上繩索,以強烈的慈心為菩薩(mahāsatta)服務,取水洗淨血跡,反覆輕撫傷處。由於他的慈心之力,菩薩的筋絡、肌肉、皮膚逐漸癒合,一腳恢復如初,另一腳則毫無傷痕。菩薩(bodhisatto)得安樂後,自然端坐。(Sumukho)見國王因自己而得安樂,心生歡喜,思惟:
「此人對我們有大恩,我們卻未報答他。若他為王臣之利捕捉我們,帶去見他們必獲厚賞;若為己利捕捉,賣掉我們同樣得財。我應先詢問。」於是懷著報恩之心問道:
107.
「若你憑己力捕獲我等鵝鳥(haṃsapakkhinaṃ),
賢友啊!我們願獻此『無畏施(abhayadakkhiṇaṃ)』予你。
108.
「若非因自己而捕獲,
無權者啊!你釋放我們,
獵人(luddaka)!你將成盜賊。」
聽聞此言後,獵人說道:「我並非為己利捕捉你們,而是受波羅奈王(bārāṇasiraññā)命令所迫而為。」接著他從王后(deviyā)做夢的時節開始,直到國王聽聞他們到來的消息,並說:「親愛的克馬卡(khemaka),你試著抓一兩隻天鵝(haṃse)吧,我將賜予你巨大聲譽。」說完給予賞金並派遣他出發等所有經過,全都詳細告知。聽完這些,善面(sumukho)心想:「這位獵人(nesāda)不惜冒生命危險釋放我們,做了極困難的事。如果我們就此飛往奇塔山(cittakūṭaṃ),將導致達塔拉塔王(dhataraṭṭharañño)的智慧無法彰顯、我的友誼美德不被知曉、獵人之子無法獲得巨大聲譽、國王無法堅守五戒、王后(deviyā)的心願不能圓滿。」思慮至此,他說道:「賢友啊,既然如此,你不能就這樣放走我們,帶我們去見國王吧!他會按自己的意願處置我們。」為闡明此意,他誦出偈頌:
109.
「你既是那國王的僕從,
就該帶我們去見他本人。
在那王宮之中,
具戒的國王自會按智慧裁決。」
聽完這番話,獵人說:「尊貴的善面(sumukho)啊,請別想去見國王。國王們都是令人畏懼的,他們可能會把你們當作玩物天鵝(kīḷāhaṃse),甚至殺害你們。」善面(sumukho)回應道:「親愛的獵人(luddaka),不必為我們擔憂。我能用嚴正的法語使剛強者柔順,何況是國王?要知道,國王們都是智者,能辨別善言惡語。快帶我們去見國王吧!但運送時不要用繩索捆綁,請用花籠裝載我們。你要為達塔拉塔(dhataraṭṭha)做一個大花籠,覆蓋白色蓮花;為我做個小籠子,覆蓋紅蓮花。讓達塔拉塔在前,我在後方稍低處,這樣迅速帶我們去見國王。」
獵人聽完心想:「善面(sumukho)見到國王後,定會讓其賜我巨大聲譽。」於是歡喜地用柔軟藤蔓編織花籠,覆蓋蓮花,按指示帶著他們出發。為闡明此義,世尊(satthā)說偈:
110.
「黃金膚色的獵人(nesādo),
聽完這番話後,
用雙手捧起兩隻天鵝,
將他們安放花籠中。
111.
這兩隻羽色光輝的鳥兒,
善面(sumukhaṃ)與達塔拉塔(dhataraṭṭhañca),
被獵人(luddo)裝籠帶走。」
當獵人帶他們離開時,達塔拉塔(dhataraṭṭho)想起自己的妻子——帕卡鵝王(pākahaṃsarāja)之女,因煩惱而對善面(sumukhaṃ)泣訴。世尊為說明此事而說偈:
112.
「被帶走的達塔拉塔,
對善面如此說道:
『我極度恐懼啊,善面!
為了金膚豐腿的莎瑪(sāmāya)。
若知我們被殺,
她必將殉情而死。
113.
那帕卡鵝(pākahaṃsā)啊,善面!
名為蘇赫瑪(suhemā)的金膚色者,
就像海邊的母鶴(kapaṇā),
定會悲痛欲絕!』」
聽聞此言後,善面(sumukho)心想:「這位鵝王本應教導他人,卻因迷戀女性而哀嘆,就像火燒時冒煙、又如眾鳥越過耕地貪餌時的樣子。讓我用自己的智慧指出女性的過失來勸服他吧。」於是說偈般自然。
114.
「如此偉大的眾生之主,
無量德行,統領萬民,
竟為一名女子哀傷,
這絕非智者所為。
115.
「如風不分香臭一並吹送,
就如愚者既食生也食熟的果實,又如貪心的盲人吃食物般。
女人(itthiyo)亦復如是!她們被煩惱(kilesavasena)驅使,無論對方是富貴(aḍḍha)或貧賤(duggata)、出身尊貴(kulīna)或卑劣(akulīna)、容貌端莊(abhirūpa)或醜陋(virūpa),皆照單全收,與之糾纏親近。
此等女人(tādisānaṃ pāpadhammānaṃ itthīnaṃ)既具諸惡法(pāpadhammānaṃ),大王(mahārāja)啊!您究竟為何還要為她們癡狂(vippalapasi)?」
116.
「不明事理利益,在我面前顯愚鈍。
不知何時該作什麼,已到生死關頭時。
117.
「你如醉漢胡言亂語,將女子視為至寶。
她們實如酒館般,供眾人共同享用。
118.
「女子如幻影、如陽焰,
是憂愁、疾病與災禍,
是殘酷的枷鎖,是死神的陷阱。
若有人信任她們,便是人中最低劣。 」
女子如幻影(māyā)」善於欺騙;
「如陽焰(marīcī)」難以捉摸;
「是憂愁(sokā)」、「疾病(rogā)」之源;
「殘酷枷鎖(kharā bandhanā)」令人執著;
「死神陷阱(maccupāsā)」藏身女體。 (MN13)
達塔拉塔(dhataraṭṭho)因心係女子,反駁道:「你不懂女性美德,唯有智者能知,她們不該被責難。」於是闡明:
119.
「智者所認知之事,何人有權譴責?
名為大種之女(mahābhūtitthiyo),
早現於此世間。
120.
「嬉戲因她們而存在,歡愉依她們而立,
種子由她們孕育,眾生因此繁衍。
親手觸碰她們者,何人能生厭惡?
註釋:
種子由她們孕育:佛、獨覺、聖弟子等種子皆由女子孕育
121.
「善面(sumukha)唯你一人,對女子妄加評判。
面臨死亡威脅時,恐懼令智識蒙蔽。
122.
「凡陷疑慮者,畏怯只能忍耐。
智者偉大之人,能解困難之事。
123.
「為此諸王欲求勇者與謀士。
勇者能抵擋,臨身之災禍。
124.
「願王宮廚師今日,莫將我們肢解。
我們擁有如此的顏色,就如竹的果實般,毀之反傷其主。
125.
「縱得釋放亦不飛,自願再入牢籠。
今陷生死疑慮,請謀出路莫多言。 」
菩薩(mahāsatto)如此讚美女性的美德後,見善面(sumukhaṃ)無言以對且神情不悅,便繼續鼓勵他說偈:
126.
"你要施展那符合正法(yuttaṃ dhammūpasaṃhitaṃ)的智慧,
以你的善巧,
為我尋求生命庇護。 "
善面(sumukho)心想:「他因極度恐懼而不知我的智慧之力,待見國王後稍作交談便能明白,現在先安撫他吧。」於是說偈:
127.
"飛行之王(patataṃ seṭṭha)莫恐懼,
如此尊貴者不該畏懼。
我將施展符合正法的智慧,
以此善巧速解痛苦束縛(pāsā)。 "
當這兩隻天鵝以鳥語交談時,獵人之子(luddaputto)完全不解其意,只帶著他們進入波羅奈城(bārāṇasiṃ)。在群眾驚奇讚歎的合掌禮敬中,他來到王宮門前,向國王通報自己的到來。世尊(satthā)為說明此事而說偈:
128.
"獵人(luddo)帶著天鵝們(haṃsakājena),
來到王宮大門前:
'請禀告國王——
達塔拉塔(dhataraṭṭha)已到來! '"
守門人(dovāriko)前往通報後,國王欣喜地說:「速速帶來!」隨即在群臣環繞下,端坐於鋪著白傘蓋的御座。當看見克馬卡(khemaka)帶著天鵝群(haṃsakājaṃ)登上大殿,目睹那對金光閃耀的天鵝時,他感嘆:"我的願望圓滿了!"便向大臣們下達指令。世尊(satthā)為說明此事而說偈:
129.
"國王(saṃyamano rājā)見到這兩隻
具足福德所化相好(lakkhaṇasammate)的天鵝,
立即向群臣(amacce)宣令:"
130.
"'賜給獵人(luddassa)衣物、
飲食與珍饈,
任他索取金銀,
盡其所能給! '"
國王滿懷喜悅,又命道:"將他們裝飾後帶來!"大臣們便將天鵝帶入王宮內院,為其們梳理羽毛、沐浴塗香,以各種珍寶莊嚴後呈予國王。國王更賜給獵人十二座村莊、百輛戰車與豪華宅邸等厚賞。獵人獲得殊榮後,為說明真相而禀告:"陛下,我所捕獲非比尋常——這位是九萬天鵝之王達塔拉塔(dhataraṭṭho),這位是統帥善面(sumukho)。"國王便問:"賢友啊,你如何捕獲牠們?"世尊為說明此事而說偈:
131.
「迦屍王(kāsirājā)見獵人(luddaṃ)歡喜,
便詢問克馬卡(khemaka):"
132.
"'若池中滿是天鵝,
你如何捉得居中者?
如何突破親族圍繞,
擒獲這無與倫比之王? '"
當他(指鳥)講述時,說道——
133.
「今日是我在阿達那(adanāni)的第七夜
專注不懈地尋找牠的蹤跡,全神貫注地守候在籠中。」
134.
「終於在第六日,我看見這尋食者行走的足跡。
於是我在那裡設下陷阱,就這樣捉住了這隻鳥。」
國王聽後心想:「這獵人明明站在門口通報,卻說『戴達拉塔(dhataraṭṭha)鳥們』,現在又說只捉到一隻,究竟有何緣故?」於是吟誦偈頌——
135.
「獵人(ludda),你說原本有一隻鳥,如今卻有兩隻。
是你的心亂了,還是另有所圖?」
註解:「另有所圖」(adu kiṃ nu jigīsasi)是問是否想留一隻給他人。
獵人澄清道:「陛下,我的心未亂,也無意將鳥轉贈他人。實因我設下陷阱時,僅一隻落入網中。」隨即解釋——
136.
「那頸如繞三條赤金項鍊,如精金般光輝奪目者,
胸膛閃耀的,正是落入我網的獵物。」
137.
「另一隻羽色純白的鳥,雖未受縛卻為伴哀鳴,
以聖者之姿立於枝頭,說出人類語言而泣。」
當戴達拉塔(dhataraṭṭha)被捕捉的消息傳開後,牠(指另一隻鳥)轉身返回,安慰了牠,並在我(獵人)到來時主動迎接,在空中與我親切交談後,用人類語言講述戴達拉塔(dhataraṭṭha)的美德,站在我面前。牠的話使我心軟化,於是再次站到我面前。陛下,我聽完善面(sumukha)的善言後心生歡喜,便釋放了戴達拉塔(dhataraṭṭha)。這就是戴達拉塔(dhataraṭṭha)從陷阱中獲救的經過,而這天鵝(haṃse)是由蘇目哈(sumukha)帶來我這裡的。」獵人如此講述善面(sumukha)的美德。國王聽後,渴望聆聽善面(sumukha)的法語。正當國王禮遇獵人之子時,太陽西沉,燈火點燃,眾多剎帝利等聚集,凱瑪王后(khemā devī)也帶著各式戲班侍從坐在國王右側。此刻國王想讓善面(sumukha)說法,便誦偈曰:
138.
「善面(sumukha)啊,為何現在緊閉雙唇站立?
莫非因見我這集會大眾,恐懼畏懼不敢言語?」
善面(sumukha)聽罷,為顯無畏之姿而誦偈答:
139.
「迦尸王(kāsipati)啊,我非因畏懼而沉默,
潛入您的集會亦無恐懼,
更非因害怕而不言語,
唯待適切時機說有益之言。」
國王聽完後,為鼓勵牠繼續說法,以輕鬆的語氣說道——
140.
"我未見你有護衛隨行,既無戰車也無步兵,
既無鎧甲也無盾牌,更無弓箭手披甲守護。
141.
"亦無金銀財寶堆積,不見精心建造的城池,
沒有壕溝環繞的險固堡壘,沒有堅固城牆與高聳箭樓。
善面(sumukha)啊,你既未進入這等防禦之處,為何能如此無畏?"
面對國王"你無畏的理由是什麼"的詢問,善面(sumukha)回答道:
142.
"我不需要護衛隨行,亦不依賴城池或財富,
我們飛行於天際,開闢屬於自己的道路。
143.
"我們聽聞智者教誨,精通義理善思惟,
所說皆是真實有益之言,安住於真理之中。
144.
"更何況,對你這樣不真實、非聖者之人,
一個慣於妄語的獵人,縱使說出善言又有何用?"
國王聽後問道:「你為何稱我為妄語者、非聖者?我做了什麼?」善面(sumukho)回答:「那麼,大王請聽——」
145.
「你曾對婆羅門(brāhmaṇānaṃ)承諾,建造這座凱瑪(khema)安全池,
並向十方宣告,由你親授的無畏施。
146.
「我們飛入這蓮花池,池水清澈潔淨,
此處食物豐足,更是鳥類無害之地。
147.
「聽聞這安全宣告,我們才來到你面前,
如今卻被你陷阱所縛,這便是你的虛妄之言。
148.
「尊崇妄語,有邪惡的貪欲,
以這兩種業,終將生起痛苦。」
善面(sumukho)當眾如此責備國王後,國王解釋道:「善面啊,我並非為了殺害你們吃肉而捕捉,而是聽聞你們的智慧,想聆聽善說才這樣做的。」並宣說偈頌:
149.
「善面(sumukha)啊,我們並無過錯,亦非出於貪欲而捕捉,
只因聽聞你們是智者,精通義理善思惟。
150.
「期盼你們能說出,有益的真實言語,
因此才請獵人,將你帶來聽法。」
善面聽後說:「大王啊,用這種方式求法實在不當。」隨即說道:
151.
「迦尸王(kāsipati)啊,我們臨命終時亦無畏懼,
此刻正是說法時,將說有益真實語。
152.
「若以鹿誘捕野鹿,以鳥為餌捉飛禽,
假借聽法名義,誘捕說法智者,
還有比這更卑劣的行為嗎?
153.
「口說聖者之言,行非聖者之事,
此人將毀滅兩世,今生來世皆墮落。
154.
「有名譽時也不疏忽,命危之時不驚慌,
應當精進行義務,限制過失。
155.
「那些具德長老,臨命終時,
行正法者,必生三十三天。
156.
「迦尸王(kāsipati)聽聞此法,當守護正法根本,
請釋放戴達羅塔(dhataraṭṭha),天鵝(haṃsānaṃ)中最殊勝者。」
國王聽完後說道——
157.
「快取洗足水與香膏,備妥珍貴的寶座,
我將釋放籠中的,榮耀的戴達拉塔(dhataraṭṭhaṃ)。
158.
「這位睿智的將領,善解義理的謀士,
國王樂時同歡喜,王憂之時共患難。
159.
「唯有善面(sumukho)這般,堪受國王供養,
與王生命相繫,真正平等的摯友。」
侍從們聽令後立即準備座位,請天鵝們入座,用香湯為其洗腳,並以百種香脂按摩。世尊為說明此景而說:
160.
「八足金座輝煌璀璨,鋪設迦尸(kāsika)細軟織毯,
戴達拉塔(dhataraṭṭho)優雅入座,寶座精心打磨光亮。
161.
「中央安置黃金矮凳,飾以虎皮邊緣華麗,
善面(sumukho)緊鄰而坐,次於戴達拉塔右側。
162.
「迦尸(kāsiyo)臣民手持金盤,獻上各式珍饈美味,
為天鵝(haṃsānaṃ)呈上供養,國王特賜無上佳餚。」
當一切準備妥當後,迦尸王(kāsirājā)親自手持金盤為天鵝們獻上食物。天鵝們享用蜂蜜飯糰與甜水後,菩薩見國王如此供養與誠意,便以禮相待。世尊為說明此景而說:
163.
「見迦尸王(kāsirājā)親獻,最上等珍饈供養,
精通王儀的菩薩,隨即開口詢問:
164.
『陛下是否安康?國土是否無災?
是否以正法治理,令王國繁榮昌盛?
165.
迦尸王答道:
『天鵝啊,我確實安康無恙,
以正法治國,王國繁榮興旺。
166.
『請問陛下朝臣中,是否無有過失?
臣僚為國盡忠,是否不貪生怕死?
167.
王答:
『我朝臣子皆賢良,無人懷有二心,
眾臣為國效命,皆願捨生忘死。
菩薩:
168.
『請問王后是否賢淑,言談溫婉可親?
育有俊美子嗣,順從王之心意?
169.
王答:
『我后德貌兼備,言語溫柔悅耳,
子嗣儀表堂堂,常順寡人心願。
菩薩:
170.
『國內是否無壓迫,四方安穩無患?
是否以非暴力,平等施行正法?
171.
王答:
『我國無有壓迫,全境太平無災,
以無畏正法,平等治理百姓。
菩薩:
172.
『賢者是否受禮遇,惡人是否遠離?
是否棄絕非法,唯行正法之道?
173.
王答:
『賢德之士受尊崇,惡徒皆被驅逐,
我只遵循正法,非法早已斷除。
菩薩:
174.
『是否遠慮深謀,思及未來長遠?
面對誘惑節制,可曾憂懼來世?
國王:
175.
善面說道:
『鳥啊,我不思慮遙遠未來,
安住十種正法,故不懼怕來世。
176.
『布施、持戒、捨離、正直、柔和、
苦行、不瞋、不害、忍耐、不違逆,
177.
『此十善法我已具,見己心生歡喜,
由是得安樂,喜悅油然而生。』
178.
善面(sumukho)未深思量,便出惡言相向,
因瞋心所蔽,不識我等本質。
179.
『他憤怒失察,粗言不合時宜,
此非智者所為,實非明慧之舉。』」
善面(sumukho)聽後心想:「我使他發怒,應當請求寬恕。」於是說道——
180.
「人主(manujādhipa)啊,我確有過失,
當戴達拉塔(dhataraṭṭha)被縛時,我心生極大痛苦。
181.
「您如慈父待子,似大地承載眾生,
請寬恕我們的過錯,象王(rājakuñjarā)啊。」
國王聞言擁抱善面,請其坐於金座,接受懺悔後說道——
182.
「我隨喜你不掩藏的狀態,
如鳥破殼直飛,你乃正直之禽。」
國王因菩薩說法與善面的真誠而歡喜,決意分享王權,宣告——
183.
「迦尸王宮(kāsirājanivesane)一切珍寶:
金銀、琉璃、珍珠,
184.
「寶石、螺貝、絹帛、檀香,
獸皮、象牙、赤鐵、黑銅,
這些財富盡賜予你,更將王權交託。」
如此說完後,他們兩人回贈他王位。當時,菩薩對國王——
185.
「長者(rathesabha)啊,我們確實已從你這裡獲得尊敬與禮遇。
在正法(dhammesu)實踐中,請您成為我們的老師。
186.
「老師(ācariya)啊,我們在得到您的允准後。
讓我們以右繞之禮,去見親族。」
他允許了他們離去,而當菩薩仍在講說正法時,黎明(aruṇa)已然升起。為闡明此義,世尊(satthā)說道——
187.
「整夜思慮又商議,隨其所應細籌量,
迦尸國王(kāsirājā)於是允准,眾鵝(haṃsā)中最勝之王。」
如此得到准許後,菩薩(bodhisatta)告誡國王(rājā):『當以正法勤治國,勿放逸。』並令其安立於五戒(pañcasu sīlesu)。國王以金器奉上蜜炒米與蜜水,完成供養後,又以香花等禮敬菩薩,並親自舉起黃金籠抬起菩薩,而皇后凱瑪(khemā devī)則抬起善面。隨後,他們打開獅子籠(sīhapaṅjara),於日出時分送別他們:『主人們,請啟程吧。』為闡明此義,世尊(satthā)說道——
188.
「其後夜盡天破曉,恰值朝陽升起時,
迦尸國王(kāsirājā)凝望,彼等飛入虛空中。」
菩薩從黃金籠中飛出,停在空中,安慰國王道:「大王啊,請勿憂傷,願您謹記我們的教誨,勿放逸。」隨後帶著善面飛往吉多山(cittakūṭa)。而那九萬隻天鵝(haṃsa)也從金窟(kañcanaguhā)飛出,降落於山腳下,見他們歸來,便紛紛上前迎接,圍繞著他們。於是,這些天鵝被親族圍繞,一同進入吉多山頂(cittakūṭatala)。為闡明此義,世尊(satthā)說道——
189.
「當他們見到,那無病歸來的殊勝鳥王(dije),
眾天鵝(haṃsā)歡聲鳴叫,『咯咯』之聲響徹雲霄。」
190.
「他們滿心歡喜,對兄長(bhattunā)深懷敬意,
這些卵生鳥類(aṇḍajā)得到依靠,紛紛環繞致敬。」
如此圍繞之後,眾天鵝問道:「大王啊,您是如何脫險的?」菩薩便將自己如何因善面(sumukha)而得救,以及獵人和國王所為之事一一講述。聽完後,天鵝群歡喜說道:「願善面將軍、國王與獵人之子皆得安樂無憂,長壽久住!」為闡明此義,世尊(satthā)說道——
191.
「如是,真誠友愛者,一切皆得吉祥圓滿,
如達多羅吒天鵝(dhataraṭṭha haṃsā),與親族眾(ñātisaṅgha)歡聚一堂。」
此即《小鵝本生》(cūḷahaṃsajātaka)所說之義。
世尊開示此法後,說道:「諸比丘,不僅今日,往昔阿難亦曾為我捨棄生命。」接著連結本生:「當時,獵人之子即是闡那(channo),凱瑪王后(khemā devī)即凱瑪比丘尼(khemā bhikkhunī),國王(rājā)是舍利弗(sāriputto),善面(sumukho)即是阿難(ānando),其餘眷屬即佛之眷屬(buddhaparisā),而達多羅吒天鵝王(dhataraṭṭha haṃsarājā)實則是我本人。」
535. sudhābhojanajātaka 甘露食物本生經(帝釋天菩薩降伏子孫吝嗇心的故事)
「我不買也不賣」——世尊於祇園精舍時,針對一位樂善好施的比丘講述此本生故事。據傳,該比丘原是舍衛城(Sāvatthi)的一名良家子弟,聽聞佛陀說法後心生淨信而出家,嚴持戒律、具備頭陀德行,對同修懷慈心,每日三次精勤侍奉佛法僧三寶,威儀具足,天性樂善好施。他雖斷絕飲食仍堅持布施,即使自己僅得少許亦分予他人,故其樂善好施之名廣為僧團所知。某日,比丘們在法堂議論:「諸位,某比丘天性慷慨,連自得的一掬清水亦能斷除貪念分予同修,此乃菩薩(Bodhisatta)之傾向。」世尊以天耳通聞此談話,步出香室詢問:「比丘們,今聚論何事?」眾人稟告後,佛陀開示:「此比丘往昔吝嗇,連草尖油滴亦不施捨。後經我調伏,斷其慳垢,讚嘆布施功德令其立施捨之志,他即發願『縱得一滴水亦不獨飲必分給人』。因其願力,今生便成為樂善好施者。」應眾請,佛陀續說過去因緣。
往昔波羅奈(Bārāṇasi)國梵摩達多(Brahmadatta)王治世時,有位家財八千萬的富豪。國王賜其長者之位,他備受王城與鄉民敬重。一日自省:「此榮耀非由懈怠或惡行得,乃過去勤修善業所致,我未來亦要是這樣。」
於是覲見國王:「陛下,臣有八千萬財富,願獻於王。」
國王答:「朕無需你的財富,國庫充盈,隨你意處置。」
長者請示:「可否允臣布施?」王允許了他。
他於是於四城門、城中及宅邸設六施食處,日耗六十萬錢廣行布施,終生不輟。臨終囑子:「不要斷我家施捨的傳統啊!」命終生為天帝釋(Sakko)。其子繼承布施,死後生為月神(Cando);孫為日神(Sūriyo);曾孫為御者摩多利(Mātali);玄孫為五髻(Pañcasikho);至第六代孫繼承長者位時,卻是吝嗇者瑪恰利亞柯西亞(Macchariyakosiyo),雖坐擁八千萬財富,卻想:「先祖愚昧,辛苦積財卻盡散,我必嚴守錢財,分毫不施!」於是毀施食處、焚施場,鐵心慳吝。
某日乞者群聚其門,振臂高呼:「大長者!不要毀掉先祖施捨傳統,請布施!」民眾聞聲指責:「瑪恰利亞柯西亞斷絕善行!」他羞愧難當,於是於宅門設防阻擋乞者。乞者無獲,不再到其門。此後他唯知斂財,不自享、不濟親眷,食粗糠雜粥,著樹皮粗衣,頭頂葉傘,乘老牛破車。此惡徒擁有巨富,猶如狗得椰子不得其味。
某日他赴王宮,欲邀副長者(anuseṭṭhi)同行,到了他的家。那時副長者正與子女共食新蜜糖粥。見瑪恰利亞柯西亞,副長者起身相迎:「請入座共食!」他見粥即涎湧欲食,卻思:「若受此食,他日副長者來訪須回禮,錢財必損,不可食!」雖再三受邀,仍謊稱「我已飽了」拒絕。然而坐觀他人進食時,涎水直流。待副長者用完餐,同赴王宮覲見後返家,他竟因渴粥成疾,暗想:「若言想食粥,眾人必索食,耗費許多穀米,絕不可說出來!」終日思粥卻懼失財,不敢告人,強忍渴念,漸至全身枯黃。雖如此,仍因懼財損而緘默,後虛弱臥床不起。
這時,他的妻子走近,用手撫摸他的背問道:「夫君啊,您哪裡不舒服?」他回答:「妳只管顧好自己的身體,我沒事。」妻子又問:「夫君全身枯黃,是有什麼憂心事嗎?是國王對您不滿?還是兒子們不孝?又或是起了什麼貪念?」他坦承:「確實起了貪念。」妻子追問:「請告訴我吧!」他遲疑道:「若說了,妳能保守秘密嗎?」妻子保證:「若該保密,我定守口如瓶。」但他仍因懼怕錢財損失而不敢明言。在妻子反覆追問下,他終於坦白:「賢妻啊!那日我見副長者(anuseṭṭhi)食用摻了新蜜與糖粉的粥,從此念念不忘。」妻子聞言怒斥:「你這沒出息的!全城哪戶不吃這種粥?我這就煮一大鍋分送全城!」說著就要去煮。他慌忙阻止:「我知妳娘家富有。若動用妳的嫁妝煮粥施捨,我寧可餓死!」妻子退讓:「那就只煮給一條街的鄰居?」他反問:「何必便宜外人?自家吃就好。」妻子再妥協:「那煮給七戶親戚?」他仍拒絕:「不需要。」妻子又提議:「至少煮給家中僕役?」他斷然否定:「更不該!」最後妻子說:「那就只煮給您我二人。」他竟怒喝:「誰准妳動用我的錢財?」妻子無奈道:「那專為您一人煮吧。」他這才說出荒唐計劃:「妳不必替我煮。若在家中烹煮,眾人必來討要。只需給我四分之一斗米、一勺奶、一盒糖、一盒酥油、一盒蜜和一個煮粥鍋,我將遁入山林獨自享用。」妻子依言備齊物品。他命僕役扛著器具來到河邊樹下,吩咐道:「你到路口守著,見人來便示警。」待僕役走遠,他披頭散髮偽裝成陌生人,生火煮粥。
此刻,統領三萬由旬天宮、黃金大道六十由旬、勝利殿(Vejayanta)高千由旬、善法堂(Sudhammasabha)方圓五百由旬、坐擁六由旬赤檀寶座、撐著五由旬金柄白傘,被八億天女環繞的帝釋天(Sakko)正審視自身威力,思忖:「我此榮耀從何而來?」當他觀見波羅奈(Bārāṇasi)施捨傳統斷絕,便追溯家族命運:「我兒轉生為月天(Cando),其子為日天(Sūriyo),孫為御者摩多利(Mātali),曾孫為五髻(Pañcasikho)——唯獨五髻瑪恰利亞柯西亞(Macchariyakosiyo)這敗家子,斷我族佈施傳統!」帝釋天決意:「這吝嗇鬼既不自享亦不施人,死後必墮地獄。我當點化他重振家風,再為其安排轉生天界。」遂召集群神宣告:「此人現躲入山林獨自煮粥,我們要讓他領悟佈施功德。但若眾神同時現身索粥,恐會嚇死他。我將先化現為婆羅門,待我坐定後,你們再依次化身婆羅門前來。」說罷帝釋天率先化作婆羅門接近,故意詢問:「請問往波羅奈的路怎麼走?」瑪恰利亞柯西亞罵道:「瘋婆羅門!連王城道路都不識?快滾!」
帝釋天佯裝耳背逼近:「你說什麼?」吝嗇鬼怒吼:「聾子!叫你往前直走!」帝釋天反問:「閣下何必動怒?我見炊煙灶火,粥香撲鼻,此處既是宴請婆羅門之地,分我少許粥飯何妨?」對方厲聲驅趕:「這兒沒宴席!快滾!」帝釋天堅持:「分我些許又何妨?」瑪恰利亞柯西亞終於撕破臉:「我連一粒米都不會施捨!這粥是我千辛萬苦求得,只夠自己活命,你另尋他處乞食吧!」為彰顯自己連妻子都要乞求才能得食,他竟吟偈曰:
192.
「我既不買亦不賣,更無餘財可積存。
此粥僅夠維性命,分予他人萬不能。」
帝釋天(Sakko)聽完後說道:「我也要用甜美的聲音為你說一首偈頌,請聽好!」儘管瑪恰利亞柯西亞(Macchariyakosiyo)阻攔說:「我不需要你的偈頌!」帝釋天仍說了以下兩偈:
193.
「少財者當少施,中財者當中施,
多財者當多施,不施實不應理。
194.
「柯西亞(Kosiya)啊,我對你說:布施且享用吧!
登上聖者之道,你將得許多快樂。」
瑪恰利亞柯西亞聽後態度稍緩:「婆羅門,你說得動聽,粥煮好後可分你少許,請坐吧。」帝釋天便在一旁坐下。此時,月天(Cando)以同樣方式前來互動,之後說了以下兩偈:
195.
「若人獨享飲食,而客坐於一旁,
則其供奉成為空虛的,祈願亦成空虛。
196.
「柯西亞啊,我對你說:給予布施才享用吧!
登上聖者之道,你將得許多樂。」
瑪恰利亞柯西亞聽後勉強道:「那...你也坐下吧,可分你少許。」月天子便坐到帝釋天身旁。接著日天子(Sūriyo)以同樣方式前來互動,然後說了以下兩偈:
197.
真實地供奉,真實地祈願,
卻獨享飲食而客坐一旁
198.
「柯西亞啊,我對你說:布施才享用吧!
登上聖者之道,你將得許多快樂。」
瑪恰利亞柯西亞聽後艱難答應:「好吧...你也坐下,分你少許。」日天子遂坐到月天子身旁。隨後,御者摩多利(Mātali)以同樣方式前來互動,然後說了以下三偈:
199.
「有人供奉於聖湖,或於大河恆河畔,
於棟河(Doṇā)、帝姆巴魯渡口(Timbaru-tittha),迅流浩蕩之聖地——
200.
「於此等處供奉,於此等處祈願,
客人坐下,不要獨享飲食,
201.
「柯西亞啊,我對你說:布施後才享用吧!
登上聖者之道,你將得許多快樂。」
如果有人為了祭祀龍神(nāga)、夜叉(yakkhādī)等,前往大海、象鼻池(soṇḍipokkharaṇī)等聖湖進行祭祀儀式(balikammaṃ),或在恆河(gayā)等大河、聖池(pokkharaṇī)、棟河(doṇanāmaka)與帝姆巴魯渡口(timbarunāmaka tittha)等水流湍急的廣闊水域舉行祭祀。即使此人在這些聖地誠心祭祀祈願(hutañceva samīhitañca),若當有客人來訪時卻獨自享用食物,則其功德將無法圓滿。因此我要告訴你——柯西亞(kosiya),你應當布施並分享,追隨樂善好施的佛陀(buddha)等聖者之道。因為獨自飲食者實不能獲得真正的快樂。
瑪恰利亞柯西亞(macchariyakosiyo)聽完這番話後,猶如被山壓頂般艱難地說道:「那...你也坐下吧,可以分你少許。」御者摩多利(mātali)便走到日天(sūriyassa)身旁坐下。接著五髻(pañcasikho)以同樣方式前來勸說,並說了以下兩偈:
202.
「如同魚兒吞鉤餌,長線纏縛難解脫,
客至獨食吝嗇者,終將自食其惡果。
203.
「柯西亞啊聽我言,布施分享莫遲疑,
踏上聖者之正道,方得許多快樂。」
瑪恰利亞柯西亞聽後痛苦呻吟,勉強道:「好吧...你也坐下,分你一點。」五髻龍王隨即坐到御者摩多利身旁。當這五位婆羅門剛就座,鍋中的粥恰好煮熟。柯西亞將鍋從灶上取下說:「把你們的缽拿來。」眾人安坐不動,直接從雪山(himavanta)採來馬魯瓦葉(māluvapatta)製的葉缽。柯西亞見狀急道:「這種葉缽不能盛熱粥!快去取紫檀木(khadirādīna)做的缽來!」他們又變出大如盾牌的巨型木缽。柯西亞咬牙用大勺分粥,奇妙的是即便分給五人後,鍋中粥量竟未見減少。當他剛捧起鍋準備自食時,五髻突然現出原形化為巨犬,當眾撒尿污染了所有木缽。其他天神立即用缽蓋住粥面,而幾滴狗尿濺到柯西亞手背。眾神假裝舀水沖洗缽盂繼續用餐,柯西亞哀求:「也給我些水洗手吧!」眾神拒絕:「你自己去打水!」他爭辯:「我剛分粥給你們,連一點水都不肯給嗎?」眾神答:「我們從不施捨被施予了的東西!」柯西亞只好說:「那請幫我看鍋,我去河邊洗手。」就在他離開時,那巨犬竟將整鍋粥灑滿尿液。柯西亞見狀大怒,抄起木棍追打。那犬忽變駿馬大小,毛色幻化不定——時黑時白、時金時斑、時高時矮,以各種形態引誘柯西亞追逐。他驚恐萬分地跑回眾神處,卻見他們騰空而立。目睹神通變化的柯西亞不禁吟偈:
204.
「婆羅門眾光輝耀,此犬來歷更蹊蹺,
變幻莫測顯神通,你們是誰?請告訴我。」
帝釋天(sakko devarājā)聞言答道:
205.
「月天(cando)日天(sūriyo)齊降臨,御者摩多利隨行,
我乃帝釋天王尊,五髻亦在此。」
隨後帝釋天為彰顯其家族榮耀,再誦一偈:
206.
「鑼鼓琴瑟齊鳴響,天樂喚醒沉迷者,
從睡夢中醒來時,睡醒便得快樂。」
瑪恰利亞柯西亞(Macchariyakosiyo)聽聞後問道:「帝釋天(Sakka)啊!您是如何獲得如此殊勝的天界福報?」帝釋天為開示「吝嗇惡行者不得生天,必墮地獄」之理,先誦偈曰:
207.
「慳吝者,辱罵沙門婆羅門,
捨棄此身命終後,必將墮入地獄中。」
接著為彰顯「持戒布施者得生善趣」之理,再誦偈云:
208.
「希求善趣眾生等,安住正法(持戒)節制和布施,
捨棄此身命終後,必將往生善道。」
帝釋天更進一步開示:「柯西亞(Kosiya)啊!我們非為求粥而來,實因慈悲欲度化你。」遂說偈明因緣:
209.
「我們的過去生曾是你的親族,
今你成慳吝瞋恚惡法纏身之人,
我們特來救拔,免你墮落地獄。」
柯西亞聽後歡喜:「原來諸位是為利益我而來教誨!」即發誓願:
210.
「誠知諸位懷慈心,殷殷教誨為我故,
我今當依善士語,如實奉行無違逆。
211.
「從今日起永斷惡,更不造作諸罪業,
就算只有一滴水,也不獨飲而施予
212.
「若常行施如你們,財富終將漸耗盡,
帝釋天啊那時候,我當捨離諸欲樂,
出家修行求解脫。」
帝釋天(Sakko)調伏了瑪恰利雅柯西亞(Macchariyakosiya),斷除了他的慳吝習氣,使其了知布施功德,並為他說法,令其受持五戒後,與眾神一同返回天界。瑪恰利雅柯西亞也進入城中,禀告國王後,下令:「將所有容器裝滿財物!」將財富施予乞者。當財物耗盡時,他離開城市,在喜馬拉雅山(Himavanta)南面,恒河(Gaṅgā)與一座天然湖之間搭建草棚出家,以森林根果為食,長期居住直至年老。那時,帝釋天有四位女兒-希望(Āsā)、信心(Saddhā)、吉祥(Sirī)與慚(Hirī)。她們攜帶眾多天界香花,為戲水前往阿諾達多湖(Anotattadaha),遊玩後在摩諾西拉石(Manosilātale)上休息。此時,名為那拉陀(Nārado)的婆羅門苦行者,為午休前往三十三天(Tāvatiṃsa),在難陀園(Nandana)的藤蔓涼亭午憩後,手持如傘蓋般盛開的波利質多花(Pāricchattaka),準備返回自己的居所——金恩(Kañcanaguha)。四位天女見他手持此花,便向他求。為闡明此事,世尊說:
213.
「在香氣瀰漫的須彌山(Girivara)頂上,受諸天敬護的天女們正歡喜嬉戲。
遍行三界的聖賢那拉陀(Isivaro Nārado)手持盛開的波利質多花枝而來。
214.
「這純淨芬芳的天界至寶,受諸天頂禮供奉,
非凡夫或夜叉所能得,唯天人與具神通者堪受。 」
215.
「於是四位如金箔般閃耀的天女——希望、信心、吉祥與慚,
起身向婆羅門那拉陀(Nāradadeva brāhmaṇa)合掌祈求:
216.
『若此梵天花(Pārichattassa)未被您指定用途,
請賜予我們!願您一切心願成就,
願您如我們的父親帝釋天(Vāsavo)般慈愛。 ’
217.
「那拉陀觀察她們的乞求後,挑起喧嘩說:
『此花於我無用,你們中誰最年長,便由誰佩戴。」
四位天女聽完那羅陀(Nārada)的話後,誦偈回應:
218.
「至尊聖賢那羅陀啊!請您親自為我們評判,
您認為誰最優秀,就請將花賜給她。
您所指認的那位,就是我們公認的第一名。 」
那羅陀聽聞她們的話語,便對她們誦偈道:
219.
「美麗的天女們啊,此言實為不妥,
哪有婆羅門會挑起這樣的爭執?
你們要詢問眾生之主(Bhūtādhipa),
若你們在此無法區分優劣高低。 」
於是,世尊繼續誦偈闡明:
220.
「被那羅陀拒絕而生起忿怒的四天女,
因對容貌的傲慢心。
來到千眼天王(Sahassacakkhu)面前,
詢問眾生之主:『我們當中誰最尊貴? ’」
她們如此詢問後站立一旁,此時——
221.
「見到她們前來,天王(Purindado)心生憐愛,
天中至尊(Devavaro)慈祥說:
『你們都是最完美的善生天女,
親愛的女兒們啊,是誰引起了這番爭論? 」
於是,她們便唱出這些偈頌——
222.
「那位遍行一切世界的偉大牟尼那羅陀(Nārado),立於正法、精進真實的那羅陀納拉陀(Nārado),
他曾在崇高的香醉山(Gandhamādana)上說:『你們去問眾生之主吧!若在此處分不清優劣。』」
帝釋天(Sakko)聽後心想:「這四位其實都是我的女兒。若我宣稱『她們之中某一位具足德行最優秀』,其餘三人必然惱怒。這爭端難以裁決,我應將她們送往雪山(Himavanta)苦行者柯西亞(Kosiya)處,他會為她們判定優劣。」於是宣告:「我不為你們裁決。雪山有位苦行者名叫柯西亞(Kosiyo),我將派人送去我的天甘露食(sudhābhojana)。他從不未經布施便進食,而是審察德行後施予具德者。你們之中誰能從他手中獲得食物,誰就是最優秀者。」隨即唱偈:
223.
「看啊!那位居於大森林的偉大牟尼柯西亞(Kosiyo),身形莊嚴卻不未施食而自用。
柯西亞(Kosiyo)審察後布施,
他將食物授予誰,誰便是最優勝者。」
帝釋天(Sakko)隨即派遣她們前往苦行者處,又召來御者摩多利(Mātali),接著唱偈指示:
224.
「在那南方公認之地,恆河(Gaṅgā)岸邊雪山(Himavanta)麓,
住著難得飲食的柯西亞(Kosiyo),天御者啊!請將這甘露獻予他。」
於是佛陀說道:
225.
「摩多利(Mātalī)奉天王之命,駕起千駿天車,
瞬抵隱士庵門,隱身獻上甘露。」
註解:adissamāno(隱身)即比丘們啊,摩多利(Mātali)領受天王指示後,隱匿身形至庵中獻上甘露。他在夜間精進修行,黎明時分禮敬火供,待曙光初現,摩多利便將盛滿甘露的食缽置於正禮拜朝陽的苦行者手中。」
柯西亞(Kosiyo)接過甘露後,站立著宣說兩首偈頌——
226.
「因我正禮敬上升之火,驅除世間黑暗的至高光明者,
一切眾生皆被超越的天帝(Vāsavo)啊,
是誰將這未曾有的甘露置於我手中?
227.
「如貝般潔白、似銀光輝映,清淨芬芳、美妙絕倫,
我雙眼從未得見此物。是何天眾將此甘露賜予我手?」
註解:udaggihuttaṃ(禮敬上升之火)指柯西亞(Kosiyo)完成水火供養後,從火室走出立於草庵門前,正禮敬能驅散世間黑暗的至高太陽時,一切眾生皆被其威光超越。他思索:「天帝(Vāsavo)究竟為何將此名為『甘露』之物置我手中?」從「如貝般潔白」開始,他站立著讚歎甘露的殊勝。
於是摩多利(Mātali)回應——
228.
「我奉大天帝(Mahinda)之命疾速而來,偉大牟尼啊!為您獻上甘露。
您當知我——天御者摩多利(Mātali),請享用這無上食,莫要推拒。」
229.
「食此甘露能除十二惡:飢、渴、不滿厭倦、身體勞損、疲憊、
憤怒、敵意、爭論、兩舌,
寒、熱、昏沉——此乃最勝味。」
柯西亞(Kosiyo)聽聞後,表明自己所持戒律:
230.
"摩多利(Mātali)啊,於我而言未先布施便食用不合宜,
此乃我所持最上戒律。
獨食不為聖者所讚,
不分享者不得快樂。 "
說完此偈後,摩多利(Mātali)問道:"尊者,您見他人未施而食有何過患,故受持此戒?"柯西亞(Kosiyo)回答:
231.
殺害女人者、通姦者、
背叛碰友者、罵善人者,
加上吝嗇這一切惡人,
故我不飲未施水。
232.
"不論男人女人皆施予,
智者稱讚如是施。
具信慷慨離吝嗇,
當得清淨和真實的榮譽。 "
摩多利(Mātali)聽聞後,即現出身形站立。此時四位天女分別立於四方:吉利(Sirī)立於東方,希望(Āsā)立於南方,淨信(Saddhā)立於西方,慚(Hirī)立於北方。為闡明此義,世尊說偈:
233.
"奉天王之命前來,四位金色天女,
希望(Āsā)與淨信(Saddhā)、吉利(Sirī)與慚(Hirī),
齊至柯西亞(Kosiyo)苦行林。 "
234.
"見四女分站四方,摩多利(Mātali)歡喜讚歎:
'如孔雀群閃耀,四天女各據一方'。 "
235.
"柯西亞對著東方天女問:'你是何方神明?
如藥星般莊嚴,金色身軀閃耀,
請告知我,你為何種天女? '"
236.
吉利(Sirī)答:"我乃人天共尊之吉利女神(Sirī),
常遠離惡眾生。為甘露而來,
大智聖者啊,請分我甘露! "
237.
"得我眷顧者,諸欲皆滿足。
知我乃祭祀主,大智者請分甘露! "
柯西亞(Kosiyo)聽聞後說:
238.
人以技藝、明行、智慧和精勤,
缺你則一無所獲。你之所為非善! "
239.
"我見懶惰、貪吃、不論貴賤
卻受你守護,如富人驅使奴僕那樣"
240.
你不隨真諦、不辨優劣,和愚智,
不配得座與水,何況甘露?速離! "
吉利(Sirī)被拒絕後,當場隱沒。接著柯西亞(Kosiyo)與希望(Āsā)交談:
241.
你是誰?皓齒、懸耳璫,
佩奇異首飾,著貝殼磨光寶飾,
披浸染彩衣,似火舌般閃耀,
鬢邊戴無憂花枝。
242.
"如驚鹿徘徊,步履蹣跚,
獨行深林不怕嗎? "
希望(Āsā)回答:
243.
"柯西亞(Kosiyo)啊!我無同伴獨行,
我乃三十三天所生女神,
為求甘露而來,
大智聖者,請分我甘露! "
柯西亞(Kosiyo)聽聞後說道:"你只對合意者給予希望(Āsā),對不合意者則不給予,沒有比你更會破壞他人願望的了",並闡釋道:
244.
"商人求財乘船渡海,
或因船沉財盡歸空。 "
245.
"農夫寄望耕種田地,
播種辛勤終無收穫。 "
246.
"戰士為功名赴戰場,
敗北逃亡一無所獲。 "
247.
"捨財棄親求天福,
苦修誤入惡道中。 "
註釋:因邪見而苦行,所以墮入地獄中
248.
"說希望(Āsā)實為欺負者,
你應自除甘露想。
不配得座與水,
何況甘露?速離! "
希望(Āsā)也被拒絕而隱沒。接著柯西亞(Kosiyo)與淨信(Saddhā)交談:
249.
"光輝燦爛具譽者,
從西方而來的來客,
金色身軀閃耀者,
請告知我你是哪位天女? "
淨信(Saddhā)隨即說偈:
250.
"我乃人天共尊淨信女神(Saddhā),
恆遠離諸惡眾生。
為甘露之爭而來,
大智聖者,請分我甘露! "
註釋:
saddhāti指"令人對任何人之言說產生信心"。 pūjitāti指"因無過失而受尊敬"。 apāpasattūpanisevinīti指"淨信(Saddhā)具有絕對信心之特質,能破除他人邪見,故得此名號"。
柯西亞(Kosiyo)說:"眾生因輕信他人妄言,常作不當之事,此皆因你之故",隨即說偈:
251.
"或憑淨信行布施、調禦、捨離與節制,
亦因淨信行偷盜、妄語、欺詐與兩舌。 "
252.
"丈夫見同等種姓、具戒賢妻,
卻對婢女之言生信,於是棄妻"
253.
"淨信(Saddhā)啊!你使人通姦,
作惡棄善。不配得座與水,
何況甘露?速離! "
淨信(Saddhā)隨即當場隱沒。柯西亞(Kosiyo)與立於北方的慚(Hirī)交談,說偈二首:
254.
"黎明破曉夜將盡,
見一絕色天女現。
如是形貌映照我前,
請告知我你為何種仙?
255.
"如暑熱中黑藤蔓,
似無風靜止火焰,
紅葉片片為瓔珞,
默然佇立欲言又止。 "
慚(Hirī)答偈:
256.
「我乃人天共尊慚女神(Hirī),
恆遠離諸惡眾生。
為甘露之爭而來,
卻羞於啟齒求取,
如裸女乞討般令人羞恥。 "
聽聞此言後,苦行者說了兩首偈頌——
257.
「以正法與正道,於善逝處你將得,此乃真實法,非因乞求而得甘露。
故我今邀請不乞之你,凡你所求之甘露,我亦將賜予。」
258.
「你今於我金膚光輝之淨室,受我誠邀。
你實堪受我以一切妙味供養,供養畢後,我亦當享用甘露。」
隨後,世尊說出覺悟之偈——
259.
那位柯西亞(Kosiyā)蒙光耀者允諾後,確然懷慚步入莊嚴淨室。
其處水源豐沛、果實纍纍,恆為聖者所讚,永離惡眾擾亂。
260.
此間枝椏交錯繁花盛開,芒果、印度橘、波那沙及金雀花,
索班迦樹、洛達瑪樹與半開蓮,還有斑鳩鳥偏愛的盛開蒂羅迦樹。
261.
沙羅雙樹、卡萊莉樹與眾多蒲桃,無花果、榕樹、蜜樹與蘆竹樹,
烏達拉卡樹、鉢吒利樹、新杜婆羅迦樹,芬芳的目真鄰陀樹與五色芭蕉。
262.
哈雷努卡樹、維盧卡樹、肯努樹、丁杜卡樹,野生稻、香米與支那穀,
摩卡香蕉及諸多稻種,早稻與自然生長之野穀。
263.
淨室北側有清涼蓮池,
無礫石、不淤塞,善無濁氣。
264.
池中魚群安棲無畏食豐足:
辛古魚、曲紋魚、薩庫拉魚,百曲紋紅鱗魚,
阿利伽伽拉卡魚遍佈,還有帕提納魚與烏魚。
265.
此處群鳥棲息無憂食充足:
天鵝、白鶴、孔雀,赤麻鴨與鷓鴣,
斑斕的鳩鳥眾多,戴勝鳥與吉伐吉伐卡鳥。
266.
更有諸多獸群來此飲水:
獅、虎、野豬,熊與猞猁。
267.
羚羊、野牛與大鹿,魯魯鹿與野豬群,
矮鹿與林豬,成群獠牙山豬,
此處多香蕉鹿,還有狸貓與長耳兔。
268.
大地山巒遍覆斑斕花毯,百鳥爭鳴群禽棲聚。」
此刻為顯示慚(Hirī)天女入淨室等事,世尊說道——
269.
「她身披纖薄天衣,手攀青枝徐行,猶如大雲中閃電連綿。
其髮髻以吉祥草綑束端嚴,潔淨芬芳,覆以羚羊皮。
備此華麗坐具,柯西亞輕語:『善女子,請坐此安樂座。』」
270.
當她入座時,髮皮衣的柯西亞(Kosiyo)大仙,
親持新摘蓮葉盛滿清水,迅捷以甘露相獻。
271.
她雙手恭敬接過,歡喜告束髮仙人:
『婆羅門,今蒙你的供養,我當返忉利天,戰勝者之都。』
272.
光耀的慚(Hirī)獲柯西亞(Kosiyena)允准後,
容光煥發至千眼帝釋前:『天帝,請賜我此甘露的勝利。』
273.
帝釋即率諸天眾,讓他們禮敬此天女中尊。
當她合十入新座,被尊敬且以雨花供。」
帝釋供養畢後思惟:「柯西亞(Kosiyo)何以獨賜甘露予此天女?」為明此因,復遣御者摩多利(Mātali)。世尊為顯此義而說——
274.
千眼天王再問摩多利(Mātali):
『往詢柯西亞(Kosiyo):為何慚(Hirī)得天甘露,而非希望、信心和吉利?』」
摩多利(Mātali)領命駕威德車前往。世尊顯此義云——
275.
「他的車輕捷騰空,輝耀如寶器,
似閻浮金流,若熔金璀璨。
276.
「車上飾金月輪,列金銀寶象馬,
羚羊群與寶石孔雀,青金石的獸軍嚴陣。
277.
「千匹天馬駕轅,壯若幼象,
金網覆頂,鸞鈴不策自鳴。
278.
「摩多利(Mātali)登此勝乘,響徹十方,
震動山海林野和大地。
279.
「速至淨室,偏袒右肩合掌,
禮多聞長老,稱『天中婆羅門』:
280.
「『帝釋問柯西亞(Kosiyo):
為何慚(Hirī)得甘露,而非信心、吉利,抑或希望?』」
柯西亞(Kosiyo)聞其言已,以偈答曰——
281.
「摩多利(Mātali)!吉利於我如盲者,信心無常似電光,
希望虛妄如欺誑,慚(Hirī)根深植聖德中。」
♦ 註釋:andhā(如盲者)謂吉利不論求者具足(德行)與否皆如盲者般不辨實相。aniccā(無常)指信心隨境遷流終歸壞滅。visaṃvādikasammatā(如欺誑)喻願求猶如商人渡海終致破產般虛妄。ariyamhi guṇe patiṭṭhitā(深植聖德)謂慚(Hirī)安住於清淨的慚愧本性中。
復為讚歎慚德而說——
282.
「貴族閨秀與老嫗,有夫少婦皆如是:
若對男子起愛染,以自慚心速遮止。
283.
「戰場箭雨密佈時,敗軍逃竄命如絲,
懷慚勇士寧捨命,轉身再戰顯剛毅。
284.
「如海堤防滔天浪,慚(Hirī)能遮止惡人行,
此德普世聖所敬,御者當稟帝釋知。」
註釋:sampaṭicchanti punā(轉身再戰)謂慚者救回敗兵重整旗鼓。
摩多利(Mātali)聽後說偈言——
285.
「柯西亞(Kosiyo)!誰啟你正見?大梵、帝釋、生主耶?
慚(Hirī)得為天中尊,今成天中之首!」
正當如是對談之際,柯西亞(Kosiyo)頓現命終之相。摩多利(Mātali)即言:「柯西亞(Kosiyo)!你壽命已盡,命終時至,何須再戀人間?當往天界。」遂說偈勸請——
286.
「今請登我所愛車,速離人間昇天界,
同族帝釋正期盼,你當即日為天眷。」
言談間柯西亞(Kosiyo)命終,化生為天子,立於天車之上。摩多利(Mātali)遂引其詣帝釋所。帝釋見而歡喜,即以慚天女(Hiridevi)賜給他為正妃,並授無量權勢。世尊了知此義,為顯「無罪者業報如是清淨」而說結偈——
287.
「無罪業者得清淨,善業果報永不亡,
凡見甘露施食者,皆得同生忉利天。」
註釋:指當時在雪山地區目睹柯西亞(Kosiyo)以施甘露者。謂皆因隨喜淨信而得生三十三天
世尊說此法竟,結集本緣:「當時慚天女(Hirīdevatā)即今蓮花色比丘尼,施主柯西亞(Kosiyo)即今比丘,五髻(Pañcasikho)即阿那律(Anuruddho),摩多利(Mātali)即阿難(Ānando),日天子(Sūriyo)即迦葉(Kassapo),月天子(Cando)即目犍連(Moggallāno),那羅陀(Nārado)即舍利弗(Sāriputto),帝釋(Sakko)即我釋迦佛。」
536. kuṇālajātaka拘那羅本生經(女人過患的故事)
【兩族爭執的故事】
如此講述時:世尊(satthā)住在拘那羅山(kuṇāladahe),針對五百位因不樂修習而苦惱的比丘講述此事。其中的緣起如下——
據說釋迦族(sākiya)與拘利族(koliyā)曾在迦毗羅衛城(kapilavatthunagara)與拘利城(koliyanagara)之間的羅希尼河(rohiṇi nadi)共築一堤壩,引水灌溉農田。某年乾旱,兩城農民齊聚商議水源分配。拘利城民主張:「這水流若兩邊均分,誰都不夠用。但我們的作物只需單一水源即可豐收,請將水全給我們!」迦毗羅衛城民反駁:「你們這些囤積糧倉的人啊!我們連繳納金銀琉璃黑錢的稅賦都困難,更別提向你們挨家乞討了。我們的作物同樣只需單一水源,水該歸我們!」雙方爭執升級,從口角演為鬥毆,最終驚動王室。
拘利族農民嘲諷:「你們迦毗羅衛人不過是抱著釋迦族(sākiya)小兒吠叫的狗!那些與姊妹亂倫的豺狼之輩,他們的象馬兵器對我們有何威脅?」釋迦族農民反擊:「你們這些患癩病的孤兒!像無主野獸般寄生在拘利樹(kolarukkhe)下的賤民,你們的象馬兵器又能奈我們何?」官吏將糾紛上報,兩族王族決定開戰。釋迦族宣稱:「要讓與姊妹同居者見識我等勇力!」拘利族則喊:「該讓樹下野人知道我等威勢!」另有傳說提到:兩族婢女在河邊取水時,因爭奪水罐而互罵「這是我罐子!」「不!是我的!」引發騷動,最終連奴僕、侍從、封臣、大臣乃至副王皆捲入戰事。此說見於多部註釋,更為合理,應予採信。
當兩族軍隊於黃昏列陣時——那時世尊正住舍衛城(sāvatthiya),清晨觀察世間,見此情景思忖:「若我前往,此爭端能否平息?」於是決意:「我當親至說三則本生(jātaka)化解紛爭,再講兩則本生(jātaka)闡明和合,最後開示《自杖經》(attadaṇḍasutta)。聽法後,兩城將各獻二百五十位青年隨我出家,成就大法會。」黎明整衣持缽,悄然離寺,不告而別,獨自飛臨兩軍上空,盤坐天際。為震懾眾人,世尊放光蔽日,六色佛光普照。迦毗羅衛人見佛驚呼:「族長世尊親臨!豈容我們在他面前廝殺?」遂棄兵器喊:「拘利人!要殺要綁悉聽尊便!」拘利軍亦如是棄械。
世尊降臨河畔沙洲,於設定的至尊法座顯現無上威光。兩族國王禮佛就座。世尊明知故問:「諸王何故來此?」答:「非為觀河嬉戲,是想決戰。」世尊問:「所爭為何?」「水源,尊者。」
「水價幾何?」「極少極賤,尊者。」
「大地價值幾何?」「無價,尊者。」
「剎帝利王族(khattiyā)價值幾何?」「剎帝利無價,尊者。」
世尊呵斥:「豈能為賤水毀無價之剎帝利?爭鬥毫無利益!昔日一樹神(rukkhadevatā)與黑獅(kāḷasīha)結怨,竟累劫相殘!」遂說《顫動本生》(phandanajātaka JaA.475)。
繼言:「諸王莫貪他物!昔為一兔之故,四足獸群躍入三萬由旬廣的雪山海(himavanta mahāsamudda)。」說《咆哮本生》(daddarajātaka JaA.172/304/438)。
再言:「弱者亦有勝機:鵪鶉(laṭukikā)曾殺巨象。」說《鵪鶉本生》(laṭukikajātaka JaA.357)。三則本生息諍後,續說二則本生彰顯和合:「諸王!團結者無隙可乘。」說《樹法本生》(rukkhadhammajātaka JaA.74)。「一旦分裂,獵人(nesādaputto)即能奪命,爭端實無樂味。」說《鶉本生》(vaṭṭakajātaka JaA.118)。最後開示《自杖經》(attadaṇḍasutta)。
此時,兩位國王(rājāno)生起淨信,心想:「若非世尊(satthā)降臨,我等早已血流成河。蒙世尊恩德得保性命。若世尊仍住世俗,當有兩千島嶼圍繞的四大洲(catumahādīparajja)歸其統治,更有千餘王子繼承剎帝利(khattiya)王朝。然世尊捨棄王位證悟正覺,今當令其重現王族威儀!」於是迦毗羅衛城(kapilavatthunagara)與拘利城(koliyanagara)各獻二百五十位青年。世尊為他們剃度後前往大林(mahāvana)。此後,世尊每日由比丘們簇擁,輪流至兩城托缽。兩城居民盛大供養,但這些出身尊貴的新出家者因不堪禮敬重負而生退心。其舊日妻妾更故意派人傳話刺激他們。比丘們愈發焦躁不滿。世尊察覺後思惟:「這些比丘與我同住竟不滿足,該以何法開示?」遂決定以《拘那羅本生》(kuṇāladhammadesana)教誨:「我當帶他們至雪山(himavanta),藉拘那羅(kuṇāla)故事揭示女患,令其厭離後證入須陀洹道。」
【帶到林中】
早晨,世尊著衣持缽,進入迦毗羅衛城(Kapilavatthu)乞食。食畢返回時,正值用齋時分,便喚來那五百比丘問道:「諸比丘,你們可曾見過喜瑪拉雅山(Himavantapadeso)那怡人之境?」「尊者,未曾見過。」「那麼,你們可願前往喜瑪拉雅山遊歷?」「尊者,我們無神通力,如何能去?」「若有人攜你們同往,可願前去?」「願往,尊者。」於是世尊以神通攝取眾僧,騰空飛至喜瑪拉雅山,凌虛而立,為他們展示山中勝境:金山(Kañcanapabbata)、銀山(Rajatapabbata)、寶石山(Maṇipabbata)、硃砂山(Hiṅgulikapabbata)、青黛山(Añjanapabbata)、峰巒連綿之山(Sānupabbata)、水晶山(Phalikapabbata)等諸山;五條大河;坎那穆達迦湖(Kaṇṇamuṇḍaka)、拉塔卡羅湖(Rathakāra)、獅子瀑(Sīhapapāta)、六牙湖(Chaddanta)、三穴湖(Tiyaggaḷa)、阿諾達多湖(Anotatta)、庫那拉湖(Kuṇāladaha)等七座湖泊。這座方廣五百由旬、縱橫三千由旬的喜瑪拉雅山(Himavanto),世尊以威神力為他們展現其中一處美景,又指點山中棲息的獅、虎、象等四足獸群。更展示東麓金沙地(Suvaṇṇatala)、西麓硃砂地(Hiṅgulatala)上園林勝景——花果纍纍的樹木、各色禽鳥、水生陸生花卉。比丘們目睹這些美景後,往昔對世俗眷屬的貪愛就此斷除。
【拘那羅鳥王的故事】
隨後世尊攜眾僧從虛空降下,來到喜瑪拉雅山西麓六十由旬寬的摩諾西拉石(Manosilātala)平臺。在七由旬高的劫波樹(Kappaṭṭhikasālā)下,三由旬高的摩諾西拉石臺上,世尊身放六色光芒,如旭日破海般照耀四方,以慈音對比丘們說:「諸比丘,這喜瑪拉雅山中有你們未見之景,儘管提問。」此時,兩隻彩翼杜鵑(Citrakokilā)各銜樹枝兩端,讓伴侶居中歇息;另有八隻在前、八隻在後、八隻在左、八隻在右、八隻在下、八隻在上,結成華蓋,簇擁著那對杜鵑自空中飛來。比丘們見此鳥群便問:「世尊,這些是何禽鳥?」「諸比丘,此乃我往昔親族。昔時我為鳥王這群鳥原極龐大,有二千五百雌鳥侍奉我,後漸凋零,僅剩如今這些。」「但世尊,這些雌鳥何以在叢林中侍奉您?」於是世尊為他們開示因緣:「聽著了,比丘們。」隨即憶念往昔,講述道——
「傳說在那地載萬物、花鬘遍覆的勝境:有象、牛、水牛、羚羊、赤鹿、熊羆、虎皮、犀革為飾;獅、虎、豹、熊、孔雀、鴟鴞相伴;充滿寶石礦脈的摩訶瓦拉哈那伽(Mahāvarāhanāga)象群;伊沙鹿(Issamiga)、沙卡鹿(Sākhamiga)、薩拉巴鹿(Sarabhamiga)、艾尼鹿(Aeṇīmiga)、瓦塔米加鹿(Vātamigapasadamigapurisālukimpurisayakkharakkhasanisevite);無醉意之花枝低垂;鸕鶿、鷓鴣、孔雀、杜鵑、鷦鷯群鳴不絕;青黛石(Añjana)、摩諾西拉石(Manosilā)、綠寶石(Haritāla)、硃砂(Hiṅgulaka)、金(Hema)、寶石(Rajataka)等諸多礦脈交錯裝點之地。諸位,正是在如此美妙的叢林中,住著一隻名為拘那羅(Kuṇālo)的極美彩鳥,其羽色鮮艷無比。」
「諸位,此拘那羅鳥(kuṇāla sakuṇa)當時有八萬四千雌鳥(itthisahassāni)侍奉。其中二雌鳥(dijakaññāyo)共銜枝幹,讓鳥王居中安坐,飛行時輪替承擔長途疲勞。」
「五百雌鳥(pañcasatā dijakaññāyo)在下護衛:『若拘那羅(kuṇāla)墜落,我等當以翼承接!』」
「五百雌鳥在上遮蔭:『勿令烈日灼傷吾王!』」
「五百雌鳥兩翼隨行:『寒、熱、草屑、塵土、強風、濕氣皆不得侵!』」
「五百雌鳥在前開道:『勿讓牧人、樵夫、獵戶以棍棒刀石傷害吾王!勿令猛禽荊棘傷其羽翼!』」
「諸位,這些雌鳥(dijakaññāyo)攜拘那羅鳥王(kuṇāla sakuṇo)迅捷往返——從此園(ārāma)至彼園,此苑(uyyāna)至彼苑,此河津(nadītittha)至彼河津,此山巔(pabbatasikhara)至彼山巔,此芒果林(ambavana)至彼芒果林,此閻浮林(jambuvana)至彼閻浮林,此棗椰林(labujavana)至彼棗椰林,此椰子園(nāḷikerasañcāriya)至彼椰子園——頃刻即達以享樂。」
「諸位,拘那羅鳥王(kuṇāla sakuṇo)終日被雌鳥圍繞,卻如此呵斥:『滾開!妳們這些卑賤、墮落、偷盜、詭計多端、忘恩負義、輕浮、背叛恩友的娼婦!當如風散盡!』」
世尊續言:「諸比丘!我雖墮畜生道,亦知女子(itthī)忘恩、狡詐、無品行、失德。當時我不受制於他們,反令其臣服於我的意思而飛行。」說完此法後便斷了比丘的貪欲,世尊默然。
【布薩鳥的故事】
此時兩隻黑鷽(kāḷakokilā)以枝幹抬雄鳥,四方各四隻護衛飛來。比丘們見狀便問佛陀,佛陀答:「往昔我有朋友叫做滿面(puṇṇamukho),乃布薩鳥(phussakokilo),這些是他的族裔。」如前所問,世尊詳解——
「諸位,雪山王(himavato pabbatarājassa)東邊山腳(puratthimadisābhāge)有極細微精巧、源自山嶽(girippabhavā)、挾帶雪山青草(haritatiṇa)的激流(ogha),匯向拘那羅池(kuṇāladaha)的河流(susukhumasunipuṇagirippabhavaharitupayantiyo)。」
「青蓮(Uppala)、紅蓮(Paduma)、白蓮(Kumuda)、睡蓮(Nalina)、百瓣蓮(Satapatta)、芳香蓮(Sogandhika)、曼陀羅花(Mandālaka)盛開,清新芬芳、賞心悅目,如柔軟的羊毛般鋪滿大地。」
「庫拉瓦卡樹(Kuravaka)、穆查林達樹(Mucalinda)、凱塔卡樹(Ketaka)、維迪沙樹(Vedisa)、班朱拉樹(Vañjula)、普那伽樹(Punnāga)、巴庫拉樹(Bakula)、提拉卡樹(Tilaka)、皮亞卡樹(Piyaka)、哈薩那樹(Hasana)、薩拉樹(Sāla)、薩拉拉樹(Saḷala)、占帕卡樹(Campaka)、阿育迦樹(Asoka)、那伽樹(Nāga)、提里提樹(Tirīṭi)、布賈帕塔樹(Bhujapatta)、洛達檀香樹(Loddacandana)等林木茂密;黑沉香樹(Kāḷāgaru)、蓮花樹(Padma)、皮揚古樹(Piyaṅgu)、天木樹(Devadāru)、可可樹(Coca)叢生;卡庫達樹(Kakudha)、庫塔迦樹(Kuṭaja)、安科拉樹(Aṅkola)、卡奇卡拉樹(Kaccikāra)、卡尼卡拉樹(Kaṇikāra)、坎尼卡拉樹(Kaṇṇikāra)、卡納維拉樹(Kanavera)、科蘭達卡樹(Koraṇḍaka)、科維拉拉樹(Koviḷāra)、金蘇卡樹(Kiṃsuka)、尤迪卡樹(Yodhika)、瓦納瑪利卡樹(Vanamallika)、曼安伽那樹(Manaṅgaṇa)、瑪納瓦佳樹(Manavajja)、班迪蘇魯奇樹(Bhaṇḍisuruci)、巴吉尼瑪拉樹(Bhaginimālā)等花環纏繞;茉莉花(Jāti)、蘇瑪那花(Sumanā)、蜜香花(Madhugandhika)、檀香(Dhanu)、塔卡里樹(Takkāri)、塔里樹(Tālī)、薩塔迦拉樹(Satagara)、穆西拉樹(Musīra)、科塔卡樹(Koṭṭhaka)等覆蓋大地;無憂樹(Atimuttaka)、盛開的藤蔓(Saṃkusumitalatā)裝飾四周;
天鵝(Haṃsa)、琵拉瓦卡鳥(Pilavaka)、阿丹巴卡鳥(Ādambaka)、卡蘭達瓦鳥(Kāraṇḍavā)鳴聲不絕;
仙人(Vijjādhara)、有成就的沙門(Samaṇa)、苦行者(Tāpasa)群集;
天女(Varadeva)、夜叉(Yakkha)、羅剎(Rakkhasā)、達那瓦(Dānava)、乾闥婆(Gandhabba)、緊那羅(Kinnara)、摩睺羅伽龍王(Mahoraga)常遊此地——諸位,正是在如此美妙的叢林中,住著一隻名為圓滿面(Puṇṇamukho)的布薩鳥(Phussakokilo),其聲音極其甜美,眼神迷人,姿態優雅。
「諸位,這圓滿面布薩鳥有二百五十名雌鳥作為侍從。其中二雌鳥銜枝為座,讓圓滿面布薩鳥居中歇息,載牠飛越長途,免其疲勞。」
「五十名雌鳥在下方飛行,心想:『若這圓滿面布薩鳥從座位跌落,我們便以翅膀接住。』」
「五十名雌鳥在上方飛行,心想:『莫讓烈日炙烤圓滿面布薩鳥。』」
「五十名雌鳥在兩側飛行,心想:『莫讓寒風、熱氣、荊棘、塵土、強風或濕氣侵擾圓滿面布薩鳥。』」
「五十名雌鳥在前方飛行,心想:『莫讓牧牛人(Gopālaka)、牧羊人(Pasupālaka)、割草人(Tiṇahāraka)、伐木人(Kaṭṭhahāraka)、樵夫(Vanakammika)以木棍、石塊、拳頭、土塊、刀劍或碎石傷害牠;莫讓牠撞上藤蔓、樹枝、樹幹、石塊或兇猛的鳥類。』」
「五十名雌鳥在後方飛行,以溫柔、親切、悅耳、甜美的聲音勸慰:『願圓滿面布薩鳥安坐無憂。』」
「五十名雌鳥四處飛行,採集各種果實,心想:『莫讓圓滿面布薩鳥因飢餓而疲憊。』」
「諸位,這些雌鳥帶著圓滿面布薩鳥,迅速往返於園林(Ārāma)、花園(Uyyāna)、河岸(Nadītittha)、山巔(Pabbatasikhara)、芒果林(Ambavana)、閻浮林(Jambuvana)、拉布佳林(Labujavana)、椰子林(Nāḷikerasañcāriya),一夜之間便能遍遊各地。」
「諸位,圓滿面布薩鳥整日受這些雌鳥侍奉,便讚歎道:『善哉,善哉,姊妹們!你們如此侍奉夫君,實為良家女子之典範。』」
【拘那羅鳥王和布薩鳥王的互動】
「後來,圓滿面布薩鳥前往庫那羅鳥(Kuṇālo sakuṇo)處。拘那羅鳥的雌鳥侍從遠遠望見圓滿面布薩鳥前來,便迎上去說道:『圓滿面尊者啊,這拘那羅鳥性情粗暴、言語刻薄,但願您能勸他對我們說些溫柔話語。』圓滿面答道:『但願如此,姊妹們。』於是上前與拘那羅鳥問候,就座後說道:『拘那羅賢友啊,你為何對這些出身良好、行為端正的女子如此無禮?據說你對她們說話難聽。賢友啊,對女子應當溫言軟語,何況她們本就言語溫柔?』」
聽聞此言,庫那羅鳥(Kuṇālo sakuṇo)便譏諷圓滿面布薩鳥(Puṇṇamukho phussakokilo)道:「滾開吧,你這卑賤的傢伙!消失吧,你這低劣的東西!你算什麼東西,也配來教訓我?」被如此羞辱後,圓滿面布薩鳥當即轉身離去。
後來,諸位,圓滿面布薩鳥不久便患了重病,吐血不止,痛苦難忍,瀕臨死亡。其侍從雌鳥們商議道:「圓滿面布薩鳥病重,或許我們該設法讓他康復。」於是除留一鳥照料外,其餘皆飛往庫那羅鳥處。庫那羅鳥遠遠望見她們飛來,便問道:「喂,你們這些賤婢,你們的主子呢?」「庫那羅尊者啊,圓滿面布薩鳥病重,但願他能痊癒。」聽罷,庫那羅鳥譏諷道:「你們這些賤婢、小偷、蕩婦、輕浮無信之徒,滾吧!消失吧!你們就像風一樣隨意飄蕩!」說完便飛往圓滿面布薩鳥處,上前呼喚:「喂,圓滿面?」
「喂,庫那羅?」
接著,諸位,庫那羅鳥以翅膀和喙扶起圓滿面布薩鳥,餵他服用各種藥物。不久,圓滿面布薩鳥的病痛便平息了。
【迦那同時享有六位男人的故事】
那時,尊者啊,鳥兒庫那羅(Kuṇālo)對剛從病中痊癒、初癒的圓滿面(Puṇṇamukha)布薩鳥(Phussakokila)說道:
「朋友圓滿面啊,我看見一個名叫迦那(Kaṇhā)的女子,她以五種裝束迷惑第六個男子,就是在頸項塗抹酥油的那位。」
此處還有補充的詩句:
290.
「阿周那(Ajjuno)、那俱羅(Nakulo)、怖軍(Bhīmaseno)、
由提什提羅(Yudhiṭṭhilo)和偕天(Sahadevo)這五位國王,
拋棄了這位女子後,
她因駝背的侏儒而造惡業。」
「我看見(diṭṭhā mayā)」是指過去世中,據說迦尸國王(Kāsirājā)梵授王(Brahmadatto)以強大軍力奪取憍薩羅國(Kosalarajjaṃ),殺害憍薩羅王(Kosalarājānaṃ)後,將其懷孕的王妃帶回波羅奈(Bārāṇasiṃ)立為自己的正妃。後來她生下女兒,而國王原本沒有子嗣,歡喜地說:「賢妃,許個願吧。」她接受了願望卻保留未用。當公主成年時,人們為她取名「迦那(Kaṇhā)」。後來母親對她說:「女兒(amma),妳父親曾賜予妳願望,我一直保留至今,現在妳可選擇自己喜愛的願望。」公主因煩惱熾盛而打破慚愧心對母親說:「母親,我別無所求,請讓我自行選擇丈夫。」母親稟告國王後,國王宣布:「讓她按心意選擇丈夫。」於是眾多盛裝打扮的男子聚集王庭。迦那手持花環立於北面獅座上觀看,卻一個也不喜愛。
當時,從般度王族(Pāṇḍurājagotta)出身的阿周那(Ajjuno)、那俱羅(Nakulo)、怖軍(Bhīmaseno)、由提什提羅(Yudhiṭṭhilo)和偕天(Sahadevo)這五位般度王子,在德叉尸羅(Takkasilā)的博學老師(Disāpāmokkha)座下學習技藝後,為「了解各地風俗」而遊歷至波羅奈(Bārāṇasiṃ)。聽到內城的喧鬧聲,詢問後得知緣由,便說:「我們也去吧。」他們以與黃金同等色澤的裝束前往,依次站立。迦那(Kaṇhā)看見他們,對五位都生起愛著心,將花環拋向五人頭頂,說道:「母親,我選擇這五人為夫。」母親稟告國王。國王因已許諾願望,雖不悅卻未說「不可」,只問:「他們是什麼種姓?誰的孩子?」得知是般度王子後,恭敬接待並讓他們擔任腳侍。
她在七層宮殿(Sattabhūmikapāsāda)以情慾束縛他們。她有位駝背的侍從,總帶著塗酥油的矮凳。當她以情慾控制五位王子後,趁他們外出時與駝背私通,邊交談邊作惡:「你比任何人都更得我心,待我殺害這些王子,就用他們喉中的血為你塗足。」與其他王子獨處時也說:「這四人中你最得我愛,我願為你捨命,父王去世後必讓你繼位。」對其他人也如是說。王子們心想:「她如此愛我,王位也將因此而得。」對她極度滿意。
某日她佯裝病臥。王子們圍繞照料:一人撫頭而坐,餘者各執手足。駝背則坐於腳邊。她讓撫頭的阿周那王子(Ajjunakumāra)低頭時說:「無人比你更得我心,我是你的人,父王去世必讓你繼位。」以頭示意將其俘獲。對其他人也以手足作同樣暗示,對駝背則伸舌示意。眾人皆從先前談話理解其意,各自以為只對自己示愛。唯阿周那察覺她手足舌頭的異狀,心想:「她必對其他人也如此示意,更與駝背有染。」便帶兄弟們外出詢問:「可曾見她對我點頭?」「確實見了。」「可知原因?」「不知。」「那她對你們手足示意可知原因?」「確實知道。」「她也對我同樣示意,可知她對駝背伸舌之意?」「不知。」阿周那說明後,見眾人不信,便召駝背詢問。駝背坦白一切。
眾人聽後頓失愛欲,譴責道:「女子何等邪惡無德!竟拋棄我們這般高貴俊美之人,與可鄙的駝背行惡。智者豈會與此等無恥惡女相歡?」多方指責後,五人捨棄宮廷生活,入喜馬拉雅山(Himavanta)出家,修習遍處定,命終各隨業往生。而鳥王庫那羅庫那羅(Kuṇālo)正是當年的阿周那王子,故現身說法道:「我曾親見」等語。
【真諦邪女沙門尼的故事】
「朋友圓滿面啊,我看見一個名叫真諦邪女(Saccatapāpī)的沙門尼,住在墓地中央,將第四份供養轉給酗酒的賭徒而(性交)造惡業。」
說完先前所見,再舉其他例證道「我曾見」等。第二事例的詳情:往昔波羅奈有位名叫真諦邪女(Saccatapāpī)的白衣沙門尼,在墓地建草庵居住,可以越過四餐而不食,其名聲如日月般傳遍全城。波羅奈人即使跌倒也會喊:「禮敬真諦邪女!」某次節慶首日,金匠們集資搭棚,備辦魚肉酒饌。一金匠倒酒糟時喊:「禮敬真諦邪女!」有智者斥責:「愚人!豈可禮敬輕浮女子?」他回答:「賢者莫出惡言,勿造地獄業。」智者說:「頑愚者且靜聽,我與你賭千金——七日後我將讓她盛裝來此,坐此處接你酒糟而飲。女子豈有恆德?」金匠應賭後告知同業。次日清晨,智者扮苦行者入墓地,在她居所附近佯裝拜日而立。
當她(真諦邪女)前往托缽時看見他(智者假扮的苦行者),心想:「這必定是位有大神力的苦行者。我且先住在墓地旁,他既在墓地中央修行,必已證得寂靜法,我當去禮敬。」於是上前頂禮。他既不看她也不說話。第二日她同樣行事。第三日頂禮時,他低著頭說:「去吧。」第四日他問候道:「乞食不辛苦嗎?」她歡喜地想:「他終於理會我了。」便離去。第五日得到更多問候,稍坐片刻後離開。第六日她再來頂禮坐下時,他問:「姊妹,今日波羅奈(Bārāṇasiyaṃ)為何有盛大樂聲?」她答:「尊者不知嗎?城中慶祝節慶(chaṇo),那是遊樂者的喧鬧。」
他假裝不知又問:「姊妹,你可以不食幾餐?」
「四餐,尊者您呢?」「我可不食七餐。」這是他說的妄語(其實他每晚都進食)。
又問:「姊妹出家幾年了?」她答:「十二年。」
反問:「您呢?」他說:「這是我第六年。」接著問:「你可曾證得寂靜法?」
她答:「沒有,尊者您呢?」他說:「我也沒有。」又嘆道:「姊妹,我們既不得欲樂,又未獲解脫樂,簡直是活地獄!徒為世人勞作。我要還俗了,母親留給我財產,我受不了這苦行。」她聽後因心性動搖(calacittatāya)而生愛著(paṭibaddhacittā),便說:「尊者,我也厭倦了。若您不棄,我願為您妻子。」他說:「來吧,我不棄你,你將成我妻。」帶她入城同居後,同赴酒棚飲酒。他讓她接酒糟飲下,因而贏得千金賭注。後來她為他生兒育女。當時的拘那羅(Kuṇālo)正是那酗酒的賭徒(surādhuttako),故現身說法道「我曾見」等語。
【迦迦婆帝王后】
「朋友圓滿面啊,我看見名叫迦迦婆帝(Kākavatī)的王后,住在海中,與舞者般遮韋那(Venateyya)私通而造惡業。」
第三事例的詳細故事在《本生經》第四集《迦迦婆帝本生》(Kākavatījātaka JaA.327)中已廣說。當時的拘那羅是隻金翅鳥(garuḷo),故現身說法道「我曾見」等語。
【拘倫伽王后】
「朋友圓滿面啊,我看見名叫拘倫伽王后(Kuruṅgadevī)的毛髮美麗者,因貪戀伊梨迦童子(Eḷikakumāra),與六肢童子(Chaḷaṅgakumāra)的隨從私通而造惡業。」
第四事例中,往昔梵授王(Brahmadatto)殺害憍薩羅王(Kosalarājānaṃ)奪取王位後,將懷孕的王妃(aggamahesiṃ gabbhiniṃ)帶回波羅奈(Bārāṇasiṃ)立為正妃。王妃產下如金像般俊美的王子後,心想:「這孩子長大後,波羅奈王必因他是仇敵之子而殺害,莫讓我兒死於敵手。」便命乳母:「用布包裹嬰兒,棄於東墓園(āmakasusāne)後回來。」乳母照辦後沐浴歸來。已故憍薩羅王轉生為守護兒子的天神(ārakkhadevatā)。因他神力,有位牧羊人(eḷakapālako)在墓地放羊時,有母羊(eḷikā)見嬰兒生起慈愛,餵奶後離去,後又往返餵養三四次。牧人見狀尋去,對嬰兒生起父愛,帶回家交給妻子。其妻無子缺奶,只得繼續用羊奶餵養,此後每日都有兩三頭母羊死去。牧人想:「若繼續養他,羊群都會死光。」便將嬰兒放入陶罐密封,用細泥抹縫後投入河中。漂流至下游時,王宮旁有個賤民(caṇḍālo)正與妻子洗漁網,見罐急撈上岸,開罐見嬰,因夫妻無子而生慈愛,帶回家撫養。七八歲時隨父母去王宮做工,十六歲起常去從事修繕工作(jiṇṇapaṭisaṅkharaṇaṃ)。
國王(rañño)與王后(aggamahesiyā)有位名為庫倫伽(kuruṅgadevī)的女兒,容貌極為端莊。她從見到他的那一刻起,心便繫於他,對其他事物不再感興趣,只為見他而頻繁前往他的工作場所。兩人因頻繁相見而心生愛慕,最終在王宮隱蔽處發生了私情。當國王出行時,侍女們察覺此事並向國王告發。國王大怒,召集大臣們說:「這個賤民之子竟做出如此之事,你們說該如何處置?」大臣們回應:「此乃大罪,應以各種刑罰折磨後處死。」就在此時,王子的守護神附身於王子母親的遺體,藉神力現身對國王說:「大王,此子非賤民,他實為我腹中所生,是憍薩羅國(kosalarañño)王之子。我當年謊稱『我的兒子已死』,將他交給乳母棄於自家墓地。後有一牧羊人發現並將他放入竹籃隨河流放,漂流時被您家中的老賤民僕役收養。若您不信,可召喚所有相關者查問。」
國王召來乳母等人查證,確認經過屬實後欣喜道:「此子實為貴種!」便為他沐浴更衣,將女兒許配給他。因他曾被置於竹籃(eḷikā),眾人稱他為「竹籃王子(eḷikakumāro)」。後來國王賜他戰車,命他:「去繼承你生父的王國吧。」王子便攜庫倫伽(kuruṅgadevī)前往即位。其後,波羅奈國王(bārāṇasirājā)認為「他受過良好教育」,派名為六肢童子(chaḷaṅgakumāra)的技藝教師指導他。王子尊其為師,任命他為將軍。不久後,庫倫伽與將軍私通。將軍有一隨從名為財侍(dhanantevāsī),負責為庫倫伽傳遞衣物首飾,庫倫伽竟也與此人行不軌。拘那羅(kuṇālo)揭露此事時說:「我親眼所見」等語。
「我如此知曉,
梵授王(Brahmadatta)的母親,
拋棄了憍薩羅王(Kosalarāja),
與般遮羅暴惡者(Pañcālacaṇḍa)私通造惡業。」
【憍薩羅國王后與五暴惡】
第五往事中,憍薩羅國王(kosalarājā)征服波羅奈國後,將懷孕的王后帶回本國。王后產子,國王因無嗣而撫養他,教其諸藝,成年後遣其「繼承生父王國」。王子即位後,其母思子心切,率眾赴波羅奈,途中於兩國間一村鎮停留。當地有名為五暴惡(pañcālacaṇḍo)的俊美婆羅門青年向王后獻禮,王后見後動情與其私通,滯留數日後才抵波羅奈。返程時又藉口停留該村與青年淫亂。此後她頻繁以探子為由往返,每次皆與青年廝混半月。拘那羅(當時即五暴惡)親述此事道:「圓滿面(puṇṇamukha),女子確是無德妄語者。」
291.
「這些及其他女子都造作惡業,
因此我不信任也不讚嘆女人。
如同大地平等承載萬物,
大地雖能容忍一切卻無動搖,
男子對這般女子不可信任。」
「圓滿面,僅此五女已作諸惡,莫以為僅止於此,實則更多女子皆造惡業。」此時應述世間不貞女子事例:如大地(jagatī)平等承載萬物,女子亦以煩惱為基接納一切優劣男子;她們得機便與任何人行惡,且如大地般隱忍不搖——縱遇心儀男子,亦不顯激動。
292.
「如同嗜血食肉的獅子,
五凶器具足的猛獸雖被嚴密看守,
仍會強行撕咬、樂於傷害,
男子對這般女子不可信任。」
註釋:又如猛獸(vāḷamiga)具五凶器(口與四肢),女子亦以五欲(色聲香味觸)為武器捕食煩惱,粗暴摧毀男子戒行,樂於害人。故男子不應輕信。
【女性的過患 1】
「真的,朋友圓滿面啊,不貞潔的女人不可親近,她們名為束縛者(Bandhakiyo),也是殺手(Vadhikāyo),這些所謂可親近的妓女。」
「女殺手(vadhikāyo)」——殺害丈夫者。昔大鵄本生(mahāhaṃsajātaka)有偈:「欺詐如幻陽焰,憂患如病危難,如荊棘如枷鎖,如死繩如穴居。信此等女子者,是人中至卑劣。」(jā. 2.21.118)
293.
「『如盜賊,如毒蜜,
如商人般誇耀。
如倒轉的矛尖,
如雙舌的毒蛇。』
「她們如同偽裝的盜賊、如毒蜜酒、如商人狡詐的言語、如倒轉的矛尖、如雙舌的毒蛇。如同隱蔽的深淵、如難填的地獄、如兇惡的羅剎女、如奪命的閻魔使者。如吞噬一切的火燄、如席捲萬物的洪流、如隨意吹拂的狂風、如不加辨別的須彌山(Neru)、如常結果實的毒樹。」
「結辮賊(veṇikatā)」如盜匪纏頭巾行劫,女子亦以煩惱劫財;
「如雜毒酒(madirāva diddhā)」令人迷亂;
「巧言(vācāsanthuti)」如商販誇貨;
「反覆如羚羊角(viparivattā)」心志不定;
「如蛇(uragami)」吐虛妄毒舌;
294.
「『如隱蔽的糞坑,
如難填的深淵。
如兇惡的羅剎女,
如奪命的閻魔使者。』
註釋:「如糞坑(sobbhami)」華服掩穢;「如深淵(pātālami)」性交,生育,妝飾永不饜足,故佛言:「比丘,女子於三事永無滿足。」「如羅剎女(rakkhasī)」嗜肉拒財,女子亦貪淫拒富;「如閻魔(yamovā)」奪盡一切,女子毀人戒德導向地獄
295.
「『如食屍鳥、洪流與狂風,
如金山(Neru)般聚集。
如常結果實的毒樹,
她們毀滅家中的財富。
這些毀滅珍寶的女子啊!』」
註釋:「如食屍鳥(sikhīri)」不揀優劣;「如洪流(nadīupamā)」亦同此理;「隨欲狂奔(yenakā maṃcarā)」;「如尼拘陀樹(visarukkho)」華美實毒,親近者墮惡趣。故言:「女子如飾金雪山(nerū),近者皆染其色;如開花毒樹,誘人至死方休。」
「如金山(nerū)」:雪山(himavati)中有座黃金山(suvaṇṇapabbato),凡靠近的烏鴉亦映作金色;這些女子亦如是,使親近者皆化為同類而無差別。
其中「毀寶婦(ratanantakaritthiyo)」指這些女子毀損丈夫辛苦積聚的財寶(ratanānaṃ antarāyakarā),更將珍寶贈予外人而行不軌(anācāraṃ caranti)。
接著,他以各種方式展現自己說法的風采,說道——
「善哉,圓滿面(Puṇṇamukha),有四種事物若被使用卻不當處理,不應留在他人之家:公牛、母牛、車輛、妻子。智者不應讓這四種財富離開自家。關於此,有偈頌曰——
296.
『公牛與母牛及車輛,妻子不應住親族家。
無駕者會毀壞車,過度驅使會殺死公牛。
過度擠奶會殺死牛犢,妻子在親族家會犯罪。』」
「善哉,圓滿面(Puṇṇamukha),有六種事物在義務生起時會帶來不利——
297.
『劣弓與在親族家的妻子,破船與損壞的車輛,
遠方的朋友與惡同伴,這些在義務生起時會帶來不利。』」
「善哉,圓滿面(Puṇṇamukha),妻子會因八種情況輕視丈夫:貧窮、疾病、衰老、酗酒、愚痴、放逸、凡事順從、以及獻出全部財產。關於此,有偈頌曰——
298.
『貧窮與疾病,衰老與酗酒,
放逸與愚痴,凡事皆順從,
獻出全部財,妻子輕丈夫。』」
「圓滿面(Puṇṇamukha),妻子會因九種行為招致過失:常去花園、常去公園、常去河邊渡口、常去親族家、常去別人家、沉迷鏡子與衣飾裝扮、飲酒成性、偷窺成習、常站門口。關於此,有偈頌曰——
299.
『常去花園與公園,河邊,親族,別人家,
沉迷鏡,衣與裝扮,此女飲酒成性者。
300.
『要小心在門看守,此九種行為招過,
妻子因此造罪業。』」
「圓滿面(Puṇṇamukha),妻子會以四十種方式勾引男子:打哈欠、彎腰、賣弄風情、故作羞態、以指甲刮指甲、以腳壓男人的腳、以棍劃地、抱起孩子或讓人抱起、嬉戲或讓人嬉戲、親吻或讓人親吻、進食或讓人進食、贈禮、索求、模仿行為、高聲說話、低聲說話、不當場合說話、私下說話、以舞蹈,歌唱,奏樂,哭泣,賣弄裝扮,笑、注視、扭腰、擺弄私密處、露大腿、夾大腿、露胸、露腰、露肚臍、眨眼、挑眉、舔唇、吐舌、解衣、繫衣、散髮、束髮。圓滿面(Puṇṇamukha),妻子以此四十種方式勾引男子。」
「圓滿面(Puṇṇamukha),妻子若有二十五種表現,當知已墮落:稱讚丈夫遠行、不憶念出門的丈夫、不歡迎接待歸來者、說丈夫壞話、不說丈夫好話、做不利丈夫的事、不做有利丈夫的事、做不該做的事、不做該做的事、穿衣躺臥、背對而臥、翻來覆去發出噪音(是藉侍女點燈製造噪音掩蓋私情)、長嘆、感到痛苦、頻繁如廁、逆向地行事、聽聞其他男子聲音時豎耳、揮霍財產、與近處的男子親密、常離家遊蕩街巷、慣常不敬丈夫、心懷惡念、頻繁佇立門邊、展示腰肢胸部、四處張望。關於此,有偈頌曰——
301.
『稱讚丈夫遠行時,不悲傷其離去,
見夫歸來不歡喜,從不說丈夫好話,
此為邪惡者的特徵。
302.
『做不利丈夫之事,放逸失職不作為,
穿衣躺臥背對夫,此為邪惡者的特徵。
303.
『翻來覆去發出噪音,長嘆息苦惱頻繁,
頻繁如廁無節制,此為邪惡者的特徵。
304.
『逆向行事失職責,傾聽他男言語聲,
揮霍財產親鄰里,此為邪惡者的特徵。
305.
『辛苦所得財富盡,艱難積蓄化烏有,
與鄰親密相交往,此為邪惡者的特徵。
306.
『常離家門遊街巷,心懷惡念對丈夫,
不敬而行邪淫,此為邪惡者的特徵。
307.
『頻繁佇立大門邊,展示腰肢與胸部,
心神恍惚四處望,此為邪惡者的特徵。
308.
『一切河流皆彎曲,一切森林皆木造,
若遇隱蔽無防備,一切女子皆造惡。
309.
『若得時機或隱處,或遇可欺瞞對象,
女子皆會造罪業,就算遇到瘸子。
310.
『人的樂園女子在其中,心思多變不約束,
縱有令喜之行為,勿信如渡口的女子。』」
【緊那羅皇后】
事情是這樣的:從前,在波羅奈城(Bārāṇasīyaṃ),有一位名叫康達利(Kaṇḍarī)的國王,他擁有無比俊美的容貌。每天,大臣們都會為他帶來上千個香料盒。宮中的人會將這些香料盒打開,取出香木來烹煮食物。他的王后名叫緊那羅(Kinnarā),容貌極其美麗。國王的國師名叫般闍羅旃陀(Pañcālacaṇḍo),是一位智慧圓滿的人。在王宮附近的內城牆邊,長著一棵閻浮樹(Jamburukkho),它的枝條垂掛在城牆頂上。樹蔭下住著一條令人厭惡、性情兇惡的跛腳者(Pīṭhasappī)。
有一天,緊那羅(Kinnarā)王后透過窗戶看見那跛腳者,心生愛慕。當晚,她在與國王纏綿後,趁國王熟睡時悄悄起身,將各種美味的食物裝進金盤,繫在腰間,從窗戶爬下,爬上閻浮樹(Jambu),沿著樹枝下去,餵食那條椅座蛇(Pīṭhasappiṃ),並與它行淫。事後,她沿原路返回宮殿,用香料塗抹身體,再與國王同寢。她一直用這種方法與跛腳者私通,而國王毫不知情。
有一天,國王繞城巡視後返回宮殿,看見閻浮樹蔭下躺著那條極其醜陋的跛腳者(Pīṭhasappiṃ),便對國師說:「你看那個餓鬼一樣的人!」國師回答:「是的,陛下,我看到了。」國王又問:「親愛的,會有女人因為貪欲而親近如此令人厭惡的東西嗎?」跛腳者(Pīṭhasappī)聽到這話,心想:「這國王在說什麼?難道他不知道自己的王后來找我嗎?」於是它向閻浮樹(Jamburukkha)合掌說道:「尊者啊,請聽我說!閻浮樹(Jamburukkhe)所生的天神啊,除了你,沒人知道這件事!」國師看到跛腳者的行為,心想:「看來國王的王后確實是爬上閻浮樹(Jamburukkhena)與這人私通。」他問國王:「陛下,王后夜晚與您身體接觸時,感覺如何?」國王回答:「親愛的,其他時候沒什麼特別,但到了午夜,她的身體會變冷。」國師說:「那麼,陛下,請別懷疑其他女人——您的緊那羅(Kinnarā)王后正是與這跛腳者私通。」國王反駁:「親愛的,你在胡說什麼?像她這樣極盡優雅的女人,怎麼會喜歡如此令人作嘔的人?」國師說:「既然如此,陛下,今晚請您假裝擁抱她試試看。」
國王答應了。當晚,他吃完晚餐後與王后同寢,假裝要擁抱她,卻像平常入睡時那樣裝睡。王后起身後,又像往常一樣行動。國王悄悄跟隨,躲在閻浮樹蔭下觀察。跛腳者(Pīṭhasappī)對王后發怒道:「你今天來得太晚了!」說著用抽打她的耳朵。王后連忙安撫:「請別生氣!我剛才一直在觀察國王是否睡著了。」她假裝成那人的侍女。但跛腳者的這一擊讓她的獅面耳環(Sīhamukhakuṇḍalaṃ)從耳朵掉落到國王腳邊。國王心想:「這下真相大白了。」他撿起耳環離開。王后仍與跛腳者纏綿,並在黎明前返回,試圖與國王同寢,但被拒絕了。
第二天,國王命令:「讓緊那羅(Kinnarā)王后戴上我賜予的所有首飾來見我。」王后回報:「我的獅面耳環(Sīhamukhakuṇḍalaṃ)在金匠那裡。」但她只戴了一隻耳環前來。國王問:「你的另一隻耳環呢?」她回答:「在金匠那裡。」國王召來金匠質問:「你為何不還她耳環?」金匠回答:「陛下,我沒有拿。」國王對王后怒斥:「你這邪惡的賤隸!竟敢誣陷金匠!」說著將耳環扔到她面前,並命令國師:「親愛的,你說的是真的。去砍了她的頭!」國師將王后軟禁在宮中一處,然後對國王說:「陛下,請別對緊那羅(Kinnarā)王后發怒。所有女人都是如此。如果您想了解女人的邪淫本性與詭計多端,請讓我帶您以陌生人身份遊歷國土。」
國王說:「很好。」他將王位託付給母親,與國師一同出遊。
【所有女人都是這樣的】
他們走了一由旬路後,看見一個富戶為求子而舉行祭祀,讓一位少女坐在隱蔽的車中,由大批隨從護送。國師對國王說:「如果您願意,可以讓這少女與您行淫。」國王問:「你在說什麼?她這麼多隨從,怎麼可能?」國師說:「那麼請看,陛下。」他走到路前方不遠處,用草蓆圍成一圈,讓國王躲在裡面,自己則坐在路邊哭泣。富戶看見後問:「孩子,你為什麼哭?」國師回答:「我的妻子懷孕負重,我正帶她回娘家,但她在半路流產了。現在她在草蓆中痛苦不堪,附近沒有婦女能幫忙,我也無法靠近。不知該怎麼辦,能否借一位婦女?」富戶說:「別哭,我有很多女眷,可以派一位去。」國師說:「那就讓這位少女去吧,對她也是吉祥的。」富戶心想:「他說得對,這對我的女兒也是吉祥的徵兆,或許她能因此多子多孫。」於是派少女前去。她進去見到國王,立刻心生愛慕並與他行淫。國王還給了她一枚戒指。事後,少女出來時,眾人問:「生的是什麼?」她回答:「一個金色皮膚的男孩。」富戶高興地帶著禮物離開了。
國師回到國王身邊問:「陛下,看到這少女的邪行了嗎?更何況其他女人?您有給她什麼嗎?」國王回答:「給了一枚戒指。」國師說:「我不會讓她保留它。」他快速追上車隊,富商問:「這是什麼事?」「這個女人取去我妻子旁的戒指,我為了取回她而來!」富戶便請她歸還戒指
就這樣,國師(purohito)用各種方法向國王展示了許多不貞的女人,最後說道:「到此為止吧,陛下,我們該去別處了。」國王說:「即使走遍整個閻浮提(Jambudīpe),所有女人恐怕都是如此,我們何必再找?回去吧。」於是他們返回波羅奈城(Bārāṇasī)。國師勸國王:「陛下,女人天生就是如此邪惡,這是她們的本性,請寬恕緊那羅(Kinnarā)王后吧。」國王雖然平息了怒火,但仍將她逐出王宮,廢黜她的王后之位,另立新后。他還命人驅逐那跛腳者(Pīṭhasappiṃ),並砍斷了閻浮樹(Jambu)的枝條。
當時,庫那羅(Kuṇālo)就是般闍羅旃陀(Pañcālacaṇḍo)。為了說明自己親眼所見之事,他說出了以下偈頌:
311.
「康達利(Kaṇḍarī)與緊那羅(Kinnarā)之事,我已親見,
一切女人都不安於家室。
她捨棄如此優秀的丈夫,
卻迷戀那跛腳者(Pīṭhasappin),另尋新歡。」
這段偈頌的意思是:康達利(Kaṇḍarī)國王與緊那羅(Kinnarā)王后的事,正是一切女人不忠的例證。因為她見到那跛腳者(Pīṭhasappiṃ)後,竟捨棄了精通愛欲的國王,與那形似餓鬼的跛腳者行淫。由此可知,一切女人都不會滿足於自己的丈夫。
【五惡女邪淫的故事】
另一個故事:從前,在波羅奈城(Bārāṇasīyaṃ),有位名叫巴卡(Bako)的國王以正法治國。當時,波羅奈城東門附近住著一個窮人,他的女兒名叫五惡女(Pañcapāpī)。據說她前世也是個窮人家的女兒,曾搗碎黏土塗抹牆壁。有一天,一位辟支佛(paccekabuddho)為了修補自己的石窟,心想:「哪裡能找到黏土呢?」想到「在波羅奈城(Bārāṇasīyaṃ)應該能找到」,便披上袈裟、手持缽盂入城,站在她附近。她生氣地抬頭,以惡劣的心態說:「連黏土都要乞討嗎?」辟支佛靜默不動。當她看到辟支佛的平靜姿態後,轉變心意說道:「出家人,你連黏土都得不到嗎?」隨即取來一大塊黏土放入他的缽中。辟支佛用這些黏土修補了石窟。不久後她去世,投生到同一座城的外城區一個貧苦婦人的胎中。十個月後出生。由於前世布施黏土的果報,她的身體觸感極佳;但因憤怒瞪視的業報,她的手、腳、臉、眼睛和鼻子都醜陋畸形,因此人們都稱她為「五惡女(Pañcapāpī)」。
有一天,波羅奈國王(Bārāṇasirājā)夜間微服巡城,來到該處。她正與村裡女孩們玩耍,無意間抓住了國王的手。國王因她的觸碰而無法自持,彷彿被天界的觸感所震撼,迷戀這種觸覺,即使她相貌醜陋仍緊握她的手問:「你是誰的女兒?」得知是「城門守衛的女兒」後,確認她未婚便說:「我要成為你的丈夫,去徵得父母同意吧。」她回去告訴父母:「有個男人想要我。」父母說:「那人肯定也很窮,但既然他不嫌棄,就答應吧。」獲得父母許可後,國王當晚就與她同住,次日清晨才回宮。從此他總是微服去她那裡,對其他女人不屑一顧。
後來,五惡女(Pañcapāpī)的父親患了赤痢(lohitapakkhandikā)。治療需要不摻乳汁的酥油、蜂蜜和糖調製的粥(pāyāsaṃ),但這窮人家負擔不起。母親問女兒:「你丈夫能準備這種粥嗎?」她回答:「媽媽,我丈夫比我們更窮。不過我會問問看,別擔心。」傍晚國王到來時,她悶悶不樂地坐著。國王詢問原因,她說明後,國王說:「賢妻,這是極珍貴的藥方,我該去哪裡找呢?」隨即思考:「我不能長期這樣隱居,途中也有危險。若帶她進宮,不知她觸感之妙的人會嘲笑『國王帶回一個女羅剎』。我要讓全城人知道她的觸感,消除非議。」於是對她說:「別憂慮,我會帶來你父親的藥粥。」與她享樂後回宮,次日命人熬製所需的藥粥,用葉子包成兩包:一包放藥粥,另一包藏入頂珠首飾那裡(cūḷāmaṇiṃ),捆好後深夜送去,交代她:「賢妻,我們窮人艱難籌備的。要對你父親說『今天吃這包,明天吃那包』。」她照做了。父親因藥粥滋養,只吃少許就痊癒,餘下的給妻女分享,全家都恢復健康。藏頂珠的那包則留待次日。
國王回宮洗臉後突然命令:「把我的頂珠(cūḷāmaṇiṃ)拿來。」侍從找不到,他下令搜查全城。當搜查擴大到外城貧戶時,在粥罐裡發現了頂珠,便以「盜賊」罪名逮捕她的父母。父親申辯:「大人,我們不是賊,這寶珠是女婿帶來的。」問及女婿下落,他回答:「我女兒知道。」審問女兒時,她說:「我不知道丈夫是誰。」父親絕望道:「那我們死定了!」她補充:「父親,他總是黑夜來去,我看不清相貌,但通過觸摸能認出。」國王聽聞後假裝不知情,下令:「讓這女人在宮廷廣場的草蓆棚內,開一個伸手大小的洞,召集全城人來,讓她用手觸摸辨認盜賊。」侍從們見到她醜貌就厭惡退縮,罵道:「呸!這女鬼!」但還是將她帶到廣場。每個經過洞口伸手的人都被她觸摸後否定。侍從們卻沉迷於她天界般的觸感無法自拔,暗想:「就算該受罰,我們也要帶她回家。」國王侍從們鞭打驅散他們後,從王子(uparājānaṃ)以下,所有人都像瘋了一般。
這時國王心想:「該輪到我了嗎?」便伸手入洞。她一抓住他的手就大喊:「抓到賊了!」國王問其他人:「你們被她觸摸時有何感受?」眾人如實稟報。國王於是宣布:「我故意安排這場測試,就是怕你們因不知她的觸感之妙而輕視她。現在你們都明白了——告訴我,這女子該屬於誰的家?」眾人齊呼:「屬於您,陛下!」國王便為她行灌頂禮立為王后(aggamahesiṃ),並賜權力給她的父母。從此國王沉迷於她,既不處理政務,也不看其他女人。其他妃子們便開始謀劃陷害她。
一日,王后夢見兩國爭奪王后之位的預兆,向國王稟報。國王召來解夢師問:「此夢主何吉凶?」解夢師暗中受妃子們賄賂,稟告:「大王夢見自己騎著全白象(sabbasetassa hatthino)乃駕崩前兆,王后夢見抱月(candaparāmasanaṃ)則是敵國來犯之兆。」問及對策時,他們說:「殺害王后雖不可行,但可置她於舟中隨河漂走。」當夜國王就備足衣食珠寶,將她送上無槳之舟放入河中。
她順流而下時,被下游玩水的巴瓦利國王(bāvarikarañño)的將軍發現船隻。將軍喊:「這船歸我!」國王卻說:「船上貨物歸我!」當船漂近,國王見她容貌驚呼:「你這羅剎般的女人是誰?」她微笑著自述曾是巴卡國王(bakassa rañño)王后的經歷。此時「五惡女(pañcapāpī)」的艷名已傳遍閻浮提(jambudīpe)。國王一觸其手就神魂顛倒,當場立她為王后(aggamahesiṃ),從此眼中再無別的女子,待她如命。
巴卡國王(bako)得知後大怒:「我豈能讓他得我王后!」便集結軍隊在邊境紮營,送戰書要求:「歸還我妻,否則開戰!」對方回覆:「寧可開戰,不還妻子!」正當兩軍對峙時,大臣們勸解:「為女人赴死不值得。她既曾為巴卡王妻,現又屬巴瓦利王(bāvarikassa),不如讓她在兩宮各住七日。」兩王欣然接受,於邊境建新城共居。她輪流擔任兩國王后(aggamahesittaṃ),但每逢乘船渡河赴約時,總與老船夫在河中行淫。
當時,庫那羅(kuṇālo)是鳥王,巴卡(bako)是國王。為說明親見之事,他說偈曰:
312.
「巴卡王(bakassa)與巴瓦利王(bāvarikassa)之妻,沉溺慾海無止境,
違背倫常隨波逐流,天下女子孰能不逾矩?」
偈中「沉溺慾海無止境(accantakāmānugatassa)」指徹底沉迷情慾;「違背倫常(avācarī)」謂其行為不端;「隨波逐流(paṭṭhavasānugassa)」喻指順從欲望驅使;末句「天下女子孰能不逾矩(kaṃ vāpi itthī nāticare tadaññan)」意指:哪個女人不會對其他男子動心?此偈揭示她與兩王及船夫行淫之事。
【頻吉耶尼王后的故事】
另外,在過去,梵授王(Brahmadatta)的妻子名為頻吉耶尼(Piṅgiyānī)的首席王后,打開獅子籠觀看時,看見名叫吉祥的牧牛人(Maṅgalāssagopaka)。當國王入睡時,她從窗戶爬下,與他私通後又返回宮殿,用香料塗抹身體後與國王同寢。某日國王心想:「為何王后半夜身體總是冰涼?我要查個明白。」於是某日假裝入睡,跟蹤發現她起身離去與牧牛人私通。國王見狀返回寢宮。王后私通回來後躺在小床上。次日,國王當著大臣們的面召見她,揭露此事後說:「所有女人都是惡性的。」雖她該受死刑或肢解,國王仍寬恕其罪,只廢其后位另立新后。當時的國王正是拘那羅(Kuṇālo)梵授王(Brahmadatta),他親眼目睹此事後講述此偈——
313.
「頻吉耶尼(Piṅgiyānī),一切世間主宰、國王摯愛的梵授王(Brahmadatta)之妻,
竟與陸地行者(馬夫)私通,這貪欲者連后位與姦夫皆未守住。」
如此透過往事陳述女性惡性後,又以其他方式繼續指責:
314.
「貪婪輕浮、忘恩負義的惡女,
除非被魔附身,男人實不該信任她們。」
註釋:
• 「貪婪」指如《盜賊本生》(Kaṇaverajātaka JaA.318)中被捕盜賊仍起貪念。
• 「輕浮」指瞬間變心,見《小弓術師本生》(Cūḷadhanuggahajātaka JaA.374)。
• 「忘恩」見《獨一尼泊爾本生》(Ekakanipāta Takkāriyajātaka JaA.481)。
• 「魔附身」指未被天魔附體者不該信任貌似貞潔之女。
315.
「她們不知對父母兄長的責任,
卑劣越過法,
如牛吃農作物那樣。」
316.
「縱然長年相伴,深情款款,
對丈夫生命般憐惜,
危難時刻便棄如敝屣,
是故我絕不信女人。」
317.
「女人心似猿猴跳躍,
如樹蔭斑駁不定。
搖擺動盪是她們的心,
猶如車輪輾轉不休。」
318.
「當她們窺見男人財富可取,
便以甜言蜜語誘惑,
如劍浮人用藻餌馴馬。」
註釋:「劍浮人馴馬」指以蜜塗藻誘馬入籠,如女人誘取錢財
319.
「若不見男人可供榨取,
便四處躲避如渡河者棄筏。」
320.
「吞噬一切如火山熔岩,
湍急似激流,
她們周旋親疏之間,
如船往返兩岸。」
註釋:「如激流(nadīriva)」是指就像山區的河流(pabbateyyā nadī)水流湍急(sīghasotā),她們的詭計(māyā)也同樣迅速(sīgha),這就是比喻的意義(attho)。
321.
「她們不專屬一人或兩人,
如敞開的店鋪。
妄想獨占她們者,
猶如張網捕風。」
322.
「如河流、道路、
客棧、會堂與水井,
世間女人亦如是,
從無節制之時。」
註釋:「她們沒有節制(velā tāsaṃ na vijjati)」——就像河流(nadī)等事物沒有所謂「只能在某個特定時間(asukavelāya)前往」的限制,無論白天黑夜(rattimpi divāpi),隨時都可以接近(upagantabbāneva),也沒有任何規矩(asukenevātipi mariyādā natthi),只要有人需要(atthikena)就能靠近(upagantabbāneva)。同樣地,這些女人(tāsampi)也是如此(iti attho)。
323.
「她們似永不滿足的火盆,
如黑蛇般陰毒。
像牛啃食籬外草,
總貪求更好。」
註釋:「她們像火盆(ghatāsanasamā)」——就像火(aggi)無法被燃料(indhanena)滿足(na tappati),這些女人(etāpi)對欲望(kilesaratiyā)也永不滿足。
「她們如黑蛇頭(kaṇhasappasirūpamā)」——因為五種特質(pañcahi kāraṇehi)與黑蛇相似:
1. 易怒(kodhanatāya)
2. 惡意(upanāhitāya)
3. 可怕(ghoravisatāya)
4. 離間(dujivhatāya,字面意為「雙舌」)
5. 背叛朋友(mittadubbhitāya)
324.
「火盆、狂象、黑蛇、
灌頂國王與所有女人,
親近他們都要一直警惕,他們的本質難以看透。」
註釋:
• 即使長期馴養(cirapariciṇṇo),火(aggi)仍會燒傷人
• 即使長期信任(ciravissāsiko),狂象(kuñjaro)仍可能殺人
• 即使長期相處(ciraparicito),黑蛇(sappo)仍會咬人
• 即使長期效忠(ciravissāsiko),國王(rājā)仍可能翻臉無情
同樣地,即使長期相處(cirāciṇṇāpi),女人(itthiyo)也會顯露惡性(vikāraṃ dassenti)。
325.
「不應親近有如舞妓豔色的女人,被多人追求的女人
擅長歌舞的交際花
也不應親近別人的女人,和為了錢財的女人
此五女切莫親近。」
註釋:
因為(hi)她若得不到錢(dhanaṃ alabhamānā),就會翻臉發怒(kujjhati)。
當這些話說完後,大眾(mahājano)向菩薩(mahāsatta)讚歎道:「啊,說得真好!」並表示認可。而菩薩在列舉了這些理由,講述女性的缺點(aguṇa)後,便默然不語。聽聞此事後,兀鷹之王阿難陀對菩薩說:「賢友(samma)拘那羅(kuṇāla),我也要以自己的智慧之力,講述女性的缺點。」說完便開始闡述。世尊(satthā)為揭示此義,說道:
【兀鷹之王的分享】
「於是,諸位賢者(bho),兀鷹之王阿難陀了知拘那羅(kuṇāla)所說的開端、中間與結尾後,於彼時誦出這些偈頌:
326.
「即使有人以財富充滿整個大地(pathaviṃ),並將其贈予一位受尊敬的女性(itthī),
她一旦得勢(laddhā khaṇaṃ),便會輕視施予者,
切勿屈服於這些無德(asatīnaṃ)女性的控制(vasaṃ)。
327.
「即使男子勤奮不懈(uṭṭhāhakaṃ)、舉止端莊(alīnavuttiṃ),
年少英俊(komārabhattaṃ)、親切可人(piyaṃ manāpaṃ),
她們仍會在不幸之事中拋棄他,
因此,我絕不信任(na vissasāmi)女性(itthīnaṃ)。
328.
「莫信『她愛我(icchati man)』之言,莫信『她為我哭泣(rodati me sakāse)』之態,
她們(piyamappiyañca)如船(nāvā)往返兩岸(orakūlaṃ parañca)般愛憎
皆為利益所驅(sevanti hetā)。
329.
「莫信以舊枝(sākhapurāṇa)鋪設的床榻(santhataṃ),
莫信偽裝成故友(mittapurāṇa)的盜賊(coraṃ),
莫信君王(rājānaṃ)所謂『我是你友(sakhā mama)』,
莫信女性(itthī),即使她自稱『十子之母(dasanna mātaraṃ)』。
註釋:
「舊枝鋪設的床榻」(sākhapurāṇasanthataṃ)指昨日或過往鋪設的、以枯枝(purāṇasākhā)製成的臥具(santhataṃ),不可貿然使用(na vissase),必須先拍打檢查(apapphoṭetvā apaccavekkhitvā)後才能躺臥(na paribhuñjeyya)。因其中可能潛伏長蛇(dīghajātiko),或敵人(paccāmitto)暗藏刀刃(satthaṃ nikkhipeyya)。
「故友盜賊」(mittapurāṇacoraṃ)指駐守路邊(panthadūhanaṭṭhāne)的強盜(coraṃ),即使他聲稱「我是你的老友」(purāṇamitto me),也不可信(na vissaseyya)。因盜賊(corā)專殺熟識者(ye sañjānanti teyeva mārenti)。
「我友」(sakhā mama)指君王(rājānaṃ)若說「我是你友」,切勿輕信(na vissase),因其易怒(khippameva kujjhati)。
「十子之母」(dasannamātaraṃ)指即使老婦(mahallikā)宣稱「我將守護你(attānaṃ rakkhissatī)」,亦不可信(na vissasetabbā)。
330.
「莫信沉溺愛欲(rāmakarāsu)的女子(nārisu),
她們放縱無度(asaññatāsu)、德行極差(accantasīlāsu),
即使妻子(bhariyā)表現出無盡愛意(accantapemānugatassa),
亦不可信,因女性(nāriyo)如渡口(tittha)般眾人皆可涉足。
註釋:何以故?因女性(nāriyo)如渡口(tittha)般為眾人所共用(sabbasādhāraṇāti attho)。
331.
「她們會殺戮(haneyyuṃ)、斬截(chindeyyuṃ)、唆使傷害(chedāpeyyumpi),
甚至割喉(kaṇṭhepi chetvā)飲血(rudhiraṃ piveyyuṃ),
切勿對這些貪欲熾盛(dīnakāmāsu)、無自制力(asaññatāsu)者,
付出情愛(bhāvaṃ kare),她們如恆河渡口(gaṅgatitthūpamāsu)般危險。
332.
「她們的謊言(musā)如真實(saccaṃ),真實卻似謊言,
如同牛群(gāvo)逐新草(tiṇasseva),
她們不斷追求(omasanti)更優者(varaṃ varaṃ)。
333.
「她們以離去(gatena)誘惑(palobhenti),
以凝視(pekkhitena)、微笑(mhitena)勾牽,
更以衣著不整(dunnivatthena)、
甜言蜜語(mañjunā bhaṇitena)迷惑人心。
334.
「女性(coriyo)是狡猾的(kathinā)獵手(hetā),
如猛獸(vāḷā)般出口傷人(lapasakkharā),
她們精通(na tā kiñci na jānanti)
世人(manussesu)的一切欺騙(vañcanaṃ)手段。
335.
「世間女性(lokitthiyo)無滿足(asā)之時,
其欲望(velā)永無止境(na vijjati),
貪婪(sārattā)、粗暴(pagabbhā),
如火焰(sikhī)吞噬一切(sabbaghaso)。
336.
「女性(itthīnaṃ)無所謂愛憎(piyo, appiyo),
她們的愛憎,如船(nāvā)靠岸(orakūlaṃ)又離岸(parañca)。
337.
「女性(itthīnaṃ)無所謂愛憎,
她們依附(paṭivallanti)財富(dhanattā),
如藤蔓(latāva)纏繞樹木(dumanissitā)。
338.
「象夫(hatthibandhaṃ)、馬夫(assabandhaṃ)、
牧人(gopurisaṃ)、舞者(maṇḍalaṃ),
焚屍者(chavaḍāhakaṃ)、掃花人(pupphachaḍḍakaṃ),
女性(nāriyo)皆追逐(anupatanti)富有者(sadhanam)。
339.
「她們拋棄(jahanti)貧困(akiñcanaṃ)的良家子(kulaputtaṃ),
即使他如狗肉(chavakasamasadisampi)般卑微,女性(nāriyo)為財富(dhanahetu)而追逐(anugacchanti)。」
如是,Ānanda 阿難陀作為兀鷹之王,以自己的智慧向婦女們講述其過失後便默然不語。Nārada 那羅陀聞其言後,以自己的智慧對那些婦女宣說其過失。世尊為示此義而說——
【那羅陀天婆羅門的分享】
「那時, Nārada 那羅陀天婆羅門了知Ānanda 阿難陀兀鷹之王所說前後因緣,於那時誦此偈曰——
340.
『有四物永不滿,聽我為你說
大王,那是大海、婆羅門、王,以及女人。』
341.
「大地所有河川,終歸於大海。
然海永不盈滿,因容量無窮盡。
342.
「婆羅門勤誦習,五部吠陀經。
仍渴求更多智,因學問無止境。
343.
「國王征服全地,連海與山嶽。
統治珠寶充盈,猶望越海征伐。
因野心無止盡。
344.
「一婦若有八夫,縱使他們勇猛力強健。
悉能滿諸欲樂,猶思第九丈夫。
因貪欲無止境。
345.
「一切女人如火焰吞蝕一切,一切女人如河流挾帶萬物。
一切女人如荊棘叢的枝椏,一切女人為財富趨附男子。
346.
「若人欲以羅網捕風,單手掬盡海水,
或以自己一隻手掌想要作響,也不如全心託付於女人那麼愚蠢。
347.
「狡婦多詭計,難求得真實。
女心深難測,如魚潛深淵。
348.
「無德言甜膩,難滿似江河。
知道她們沉淪(四惡道),應遠離避開。
349.
「女為引誘的大幻術,能壞梵行志。
知道她們沉淪(四惡道),應遠離避開。
350.
「她們因慾望或財而親近我們,
我們便如火焚身速疾,將急速毀滅。」
如是,Nārada 那羅陀揭示婦女過失後,菩薩更進一步詳述彼等過失。世尊為顯此義而說——
【拘那羅鳥王繼續分享】
「那時,Kuṇālo 拘那羅鳥已知Nārada 那羅陀所說前後因緣,於那時宣此偈頌:
351.
『就如對著持著利劍的人,就如對惡鬼那樣;
也如靠近毒蛇和大火,智者寧願獨處也不跟女人交談。』
「若與我交談,必斬汝首」並持劍而立者;或如惡鬼(pisāca)立誓「只要開口便吞食汝命」;又如「將咬殺靠近者」的大火和毒蛇(uraga)盤踞在側。智者寧可獨處,絕不與放逸婦女(pamadā)私語。
352.
「女人搞亂世間的心,以歌舞言辭為刃,
擾亂無正念之人,如島嶼羅剎噬商。
353.
「她們無律儀節制,耽酒嗜肉不節制,
吞食男子所積財,如海鯨鯊相殘噬。
354.
「沉溺五欲放蕩行,浮躁難定無節制,
女人讓放逸者沖昏頭腦,如鹹河湧入大海。
355.
「女人因為慾望或樂於財富而和男人說話,
如火的具德者,卻被貪嗔之火殺害
356.
「見男子富擁巨財,便來到依附,
纏縛其心如蔓藤,絞殺林間娑羅樹。
357.
「她們盛妝飾容顏,以諸巧技親近,
或佯笑或媚笑,如幻師惑眾生。
358.
「雖著金玉嚴身飾,受尊敬的夫家善守護,
卻背離守護的丈夫和人通姦,如入阿修羅腹中的那個女人那樣(Karaṇḍakajātaka JaA.436)
359.
「縱然是具威力和智慧的男人,受眾人天共尊崇,
若為女惑失光輝,如月被(Rāhu 羅睺)蝕掩光芒。
360.
「敵人以憤怒對待敵人,陷入懷有惡意的他們掌控之中,
若陷入女人的掌控之中,比這個更不幸
361.
「雖遭扯髮爪裂膚,棍棒加身足蹴踢,
女人卻仍來到下劣者那裡,如蠅逐臭屍堆。
362.
「於王城邑村落中,或街衢巷陌之內,
智者當避此陷阱——魔所布殺網。
363.
「若棄善業和苦行德,反效愚人縱欲樂,
便遠離天界墮地獄,如商得偽寶喪資金。
364.
「今生來世皆受譏,惡業自招苦果報,
漂泊不定沉苦海,如驢車困險道。
365.
他墮熾燃鐵刺獄,復入劍葉鐵森林,
輾轉畜生餓鬼界,長劫難脫魔王域。
366.
天界妙樂與王權,人間的轉輪王諸福報,
放逸者皆被女毀,更墮入惡道中
367.
天樂,人間的轉輪王,
金宮天女眾,對於不願求女人的人不難獲得
368.
「超越欲界生色界這
往生於離欲的地方,對於不願求女人的人不難獲得。
369.
「超越眾苦至涅槃,究竟不動非條件組合之境,
清淨涅槃,對於不願求女人的人不難獲得。』」
就這樣,菩薩開示究竟涅槃後,圓滿說法。在Himavanta 喜馬拉雅山空中的緊那羅(kinnara)、摩睺羅伽(mahoraga)龍王等眾天神,皆讚歎道:「善哉!此乃佛陀魅力的說話!」Ānando 阿難陀禿鷹王(gijjharājā)、Nārado 那羅陀天婆羅門(devabrāhmaṇa)、滿面(Puṇṇamukho)與布薩鳥們,各率眷屬返回原處。菩薩亦歸其本所。其餘眾生不時前往菩薩座前請益,依教奉行後皆得生天。
世尊(satthā)總結此法義,誦出本生(jātaka)結偈:
370.
「我即昔時鳥拘那羅(Kuṇālo),布薩鳥為Udāyī 優陀夷
禿鷹王為Ānando 阿難陀,那羅陀即舍利弗(Sāriputto)
此眾即佛眷,當知本生義。」
那些比丘(bhikkhū)來去時,皆仗佛威神力。世尊於大林(mahāvana)中為其講授禪修業處(kammaṭṭhāna),當日皆證阿羅漢(arahatta)果。那時有諸天大集會,佛陀於是為他們說《大集會經》
537. mahāsutasomajātaka 大須陀須摩本生經(佛陀在前世今生降伏指鬘的故事)
【佛陀降伏指鬘】
為何你如此嗜血(rasaka)?---世尊(satthā)在祇樹居住給孤獨園(jetavane)時,針對盎者摩羅尊者(aṅgulimālatthera)的降伏因緣講述了這段故事。關於他的出生、出家與受具足戒的詳細經過,應參照《盎安裝摩羅經註釋》(aṅgulimālasuttavaṇṇanā等)所述。當時,他透過真實語咒力救下一名因胎兒橫位而瀕死的婦人後,從此易於獲得供養,並精進修習獨處,最終證得阿羅漢果,成為八十位大長老中赫赫有名的一員。某日,法堂中有比丘議論:「諸位,世尊不用刀杖武器,便降伏了殘暴嗜血的巨盜盎摩羅(aṅgulimāla),使其徹底斷惡,實在難能可貴。佛陀確行了難行之事的聖者!」世尊在香室以天耳聞此議論,心想:「今日我若前往,將大有裨益,可開展宏大的法談。」於是以無與倫比的佛陀威儀步入法堂,於特設之座就座後問道:「諸比丘,你們聚集討論何事?」比丘們如實禀告。世尊便言:「諸比丘,這不足為奇。我今成圓滿覺悟者後降伏此人,往昔行菩薩道時,即便僅具局部智慧,亦曾調伏過他。」應眾請求,世尊開始講述過去因緣。
【菩薩學藝】
往昔,在拘樓國(kururaṭṭha)的因陀羅波陀城(indapatthanagare),有位名為劫波(korabyo)的國王以正法治國。當時菩薩(bodhisatto)投生為王后腹中之子。懷孕滿十月後,王后產下一名膚色如金的男嬰,因其通曉經典,眾人為他取名「善慧(sutasomo)」。國王待其成年後,賜予千金,派往得叉屍羅(takkasila)拜師學藝。王子攜帶束脩離開王城啟程。同期,波羅奈(bārāṇasi)的迦屍國王(kāsirañño)之子梵授童子(brahmadattakumāro)亦奉父命出發,二人途中相遇。善慧(sutasomo)行至城門口,在涼亭木板上歇息;梵授童子抵達後,與他同坐一板。善慧熱情問候:「朋友,你旅途勞頓,從何處來?」答:「波羅奈。」「父親是何人?」「迦屍王。」
「尊姓大名?」「我的名字是梵授童子。」
「為何來此?」「為學技藝。」
「我們同屬剎帝利,既拜同師,不妨結伴而行。」於是結為摯友,共赴師門。禮拜師長後,稟明身世與求學目的,師言:「善哉!」收下學費後開始授藝。
不只他二人,當時趙部洲(jambudīpe)另有百餘名王子同在此師門下求學。善慧身為首席弟子,不久即精通技藝。他未另投他師,只對摯友梵授童子特別關照,親自輔導其學業。其餘弟子也漸次完成學業。眾人向師長禮敬後,簇擁著善慧啟程返國。途中,善慧駐足勸誡:「各位歸國後,當向父王展示所學以繼承王位。既登王位,望勿忘我教誨。」
「老師有何訓示?」「望你們每月布薩日持戒,戒絕殺戮。」
眾人承諾:「謹行誡命。」菩薩因精通未來相術,預知未來,所以對波羅奈王王子特別警誡。眾王子歸國後,皆向父王展示技藝並繼位,隨後遣使者攜書信向善慧通報近況並請示教誡。菩薩聞訊回信:「務必謹慎行事!」
【食肉緣由】
其中,波羅奈王(bārāṇasirājā)非肉不食。為備布薩日之需,他命人提前儲肉。某日,禦廚疏忽,所儲之肉被王宮之狗偷食。禦廚尋肉不得,持金外出採購亦無所獲,暗想:「若獻無肉之食,我就要命終了!如何是好?」於是於黃昏赴新墳場,割取死人腿肉精心烹調獻上。國王剛將肉塊置於舌尖,七千味蕾頓覺鮮美,全身震顫——因其前世曾為食人夜叉,宿習使然。王想知道究竟這是什麼肉,便佯裝吐肉於地。禦廚言:「此肉無毒,請王享用。」王屏退左右逼問:「朕知此肉異常,究竟是什麼來的?」「往日供奉之肉來的。」
「為何今日風味特別奇怪?」「火候得宜的原因。」
「和往日不同的烹調法嗎?」禦廚便默然處之。
王厲聲道:「如實招來,否則處死!」禦廚求赦後據實以告。
王令:「勿聲張!今後你可食用平時為我煮的肉,再為朕烹煮人肉。」
「此非易事啊,陛下!」「不要怕,不難的。」
「何處覓得人肉?」「獄中囚犯有許多。」自此禦廚依令而行。
後因獄囚耗盡,禦廚請示:「今當如何?」
王命:「於大道擲千金袋,捕拿拾取者充賊處死。」如是施行。
民眾因為畏懼王威,無人敢拾。禦廚再問對策,王令:「當城中擊鼓集會時,你可匿於屋隙、街角或十字路口,殺人取肉。」此後禦廚專挑肥壯者下手,棄屍隨處可見。百姓哀嚎:「我母失蹤!我父不見!兄弟姊妹皆無蹤影!」全城恐慌,議論紛紛:「是獅噬人?虎食人?還是夜叉作祟?」後見傷口乃人力所致,方知是人類食人魔。民眾聚集王宮廣場抗議。王問:「大家有什麼事?」眾人稟:「都城現食人惡賊,請王緝拿!」王推諉:「朕豈能盡知?難道要朕親自巡城?」
人民商議:「國王不顧都城安危,我們應向黑象將軍(kāḷahatthisenāpati)報告!」他們向將軍禀告此事,並說:「必須搜捕此賊。禦廚(bhattakārako)藏身屋隙間,殺害一名婦女,正將肥厚人肉塞入背囊時,伏兵將其擒獲,反綁雙手高聲宣告:「食人惡賊已落網!」民眾聞聲圍攏。黑象將軍命人嚴加捆綁,將人肉懸於其頸,押至面前。將軍暗忖:「此人究竟生食人肉?抑或混售他人?還是受人指使行兇?」為查明真相,他先說第一偈:
371.
「你名噬味者(rasaka),何故行此極兇殘?
癡狂殺男女,為肉或為財? 」
(註:噬味者(rasaka)即對禦廚的稱呼)
此後問答皆依巴利原文直譯——
372.
「非為己利非為財,亦非親友妻兒故。
我主大地統治者(bhagavā bhūmipālo),他食如是人肉塊。 」
373.
「若你真奉王命行,犯此極惡殺戮業。
黎明即赴內廷去,當面向王陳實情。 」
374.
「尊者(bhadante)所言我必從,黑象(kāḷahatthi)之命當遵行。
破曉即入王宮內,在王面前陳明此真相。 」
【緝拿犯人】
黑象將軍接受其承諾,仍命嚴加監禁。當夜召集大臣與市民商議,全城戒嚴,封鎖所有通道,使都城如掌中物。將人肉囊繫於禦廚頸項,押往王宮。舉城肅靜。國王(rājā)前日未進晚餐,整夜枯坐念叨:「噬味者(rasako)快來吧…」直到破曉仍未等到,卻聞城中喧嘩。他憑窗眺望,見囚押隊伍即明緣由,於是正襟危坐。黑象將軍近前質問,國王如實相告。世尊(satthā)為闡明此事而說偈:
375.
「夜盡天明旭日昇,黑象押解噬味者。
來至王前陳此事,以此言詞啟王知。 」
376.
「大王,此噬味者(rasako)是奉王命嗎?
殘殺男女供王食,此事真實或虛妄? 」
國王:
377.
「黑象(kāḷa)!正如你今所知,噬味者(rasako)實奉我命。
當他為我行事時,你何故出言譴責? 」
黑象將軍聞言暗忖:「此人親口招認,何其猖狂!竟長期食人!」遂諫言:「大王,勿再如此!戒食人肉!」王答:「黑象,我無法自制。」將軍警告:「若不止息,必亡國滅身!」王仍言:「縱使如此亦難戒除。」
【魚的故事】
將軍便舉典故勸誡—
往昔大海有六大魚:阿難陀(ānando)、提彌難陀(timinando)、阿吒羅霍提(ajjhārohoti)、提明伽羅(timiṅgalo)、提彌羅賓伽羅(timirapiṅgalo)、他們皆以岩石海藻為食。阿難陀居海一側,眾魚常往覲見。一日群魚議:「陸生飛禽走獸皆有王,我們亦當立王。」遂共推阿難陀為王。自此群魚早晚皆來朝拜。
某日阿難陀啃食山岩海藻時,誤吞一魚,頓覺渾身震顫:「此味何以異常甘美?」吐出後發現魚屍,自忖:「那麼久都不知此美味!」遂生毒計:「今後朝拜時,我可暗殺一二魚食之眾。若公開吞食,他們便會逃。
逐漸魚群漸少,智者生疑:「禍從何起?」一聰慧的魚懷疑阿難陀,朝拜時藏其耳後。阿難陀遣散魚群後,吞食隊尾之魚。智者目睹惡行,告知同類。眾魚驚恐逃散。
阿難陀(ānando) 因貪食魚肉,不再覓食其他食物。它飢渴交迫,虛弱不堪,心想:「這些魚都去哪兒了?」四處尋找時,看見一座山,暗想:「它們定是因懼怕我而躲在此山背後,我要包圍此山,一網打盡!」於是用尾鰭和頭部環繞山的兩側,試圖包圍。它心想:「若它們藏在此處,必會逃走!」然而,在繞山搜尋時,它看見自己的尾鰭,誤以為是一條魚,怒道:「這魚竟敢騙我,躲在山後!」盛怒之下,它咬住自己五十由旬長的尾鰭,誤以為他是另一條劇痛。血腥味引來其他魚群,它們聚集撕咬,直至啃噬到它的頭部。由於身軀太龐大,它無法翻身,最終命喪當場,骸骨堆積如山。空中修行的苦行者與遊方修士目睹此事,告知人間。整個贍部洲(jambudīpa)的民眾皆知曉此事。
黑象將軍(kāḷahatthi) 引用此典故說:
378.
「阿難陀(ānando) 貪戀眾魚味,吞噬同類終自毀。
魚群殆盡獨存時,反噬己身命終亡。 」
379.
「愚者若沉迷美味,不悟未來苦將至。
殘害親子與親友,終將自食惡果報。 」
380.
「聞此譬喻應斷欲,王勿再食人血肉。
莫如阿難陀(ānando) 獨霸海,致使國土成荒蕪。 」
國王聽後說:「黑象(kāḷahatthi),不只你懂譬喻,我也知曉一例。」於是引用古事回答:
381.
「昔有富商名善生(sujāto),其子欲得閻浮果(jambupesi)。
求之不得終喪命。 」
382.
「黑象(kāḷa),我亦然如此,嚐到了最上的人肉香。
若不得食恐難活,寧死亦不捨此欲。 」
【國王辯駁】
往昔,在波羅奈(bārāṇasiyaṃ),有一位名叫善生(sujāto)的富商,整備鹽和酸味食品,從雪山(himavantato)請來五百位仙人(isi),將他們安置在自己的園林中供養。他家中固定供養五百位比丘。這些仙人有時會到村落乞食,有時則會帶回大閻浮果(mahājambupesiṃ)食用。
有一次,當仙人帶回閻浮果(jambupesiṃ)食用時,善生(sujāto)心想:「這些尊者已經三四天沒來了,他們去了哪裡?」於是他牽著兒子的手,前往仙人的住處。當時,老仙人正在漱口,年輕的仙人們正在吃閻浮果皮(jambupesiṃ)。善生(sujāto)向仙人頂禮後坐下,問道:「尊者,您在吃什麼?」仙人回答:「朋友,我們在吃大閻浮果的皮(mahājambupesiṃ)。」
善生(sujāto)的兒子聽到後,立刻生起貪欲,不斷請求:「給我閻浮果皮(jambupesiṃ)!」仙人首領便給了他一點。男孩嚐到甜美的滋味後,更加渴望,不斷哀求:「再給我閻浮果皮(jambupesiṃ)!」善生(sujāto)正在聽法,便哄騙兒子:「孩子,別吵鬧,回家再吃。」他擔心仙人會因此不安,便撫騙他們,沒有告辭就帶回家了。
從那天起,男孩不斷哭喊:「給我閻浮果皮(jambupesiṃ)!」善生(sujāto)心想:「我得去問問仙人。」但當他回到園林時,仙人已經離開,他們早前說:「我們在此住得太久了。」便返回了雪山(himavanta)。善生(sujāto)找不到仙人,只好帶回一些蜂蜜、糖粉和水果,但男孩一嘗,發現味道像劇毒一樣難吃。他絕食七天,最後餓死。
黑象(kāḷahatthi) 心想:「這位國王極度貪戀美味,我得再舉一例勸誡他。」於是說道:「大王,請停止吧!」國王回答:「我無法自制。」
【持五戒兒喝酒墮落的故事】
黑象(kāḷahatthi)說:「陛下,若您不停止,您將失去親族與王國的繁榮。往昔,就在這波羅奈(bārāṇasiyaṃ),有一個持守五戒的善生家族(sotthiyakula),他們有一個兒子,深受父母疼愛。他聰明博學,精通三吠陀。
同伴們商議:「這人不喝酒,不給我們錢,我們得想辦法讓他喝。」於是他們聚集起來,說:「朋友,我們來玩骰子吧!」青年回答:「朋友,你們喝酒吧,我不喝,你們自己玩。」他們說:「朋友,我們為你們準備了牛奶。」他答應了。
這些無賴帶他去花園,在蓮葉上盛滿烈酒。喝酒時,他們給青年牛奶,但其中一人偷偷在蓮葉底部戳洞,用手指堵住,假裝遞給他「蓮花蜜」。其他人也如法炮製。青年問:「這是什麼?」他們回答:「這叫蓮花蜜(pokkharamadhu)。」青年說:「我也要一點,請給我。」他們便給他喝。他誤以為是蓮花蜜(pokkharamadhu),其實是酒。接著,他們又給他烤肉,他也吃了。
他反覆喝醉後,同伴們才說:「這不是蓮花蜜(pokkharamadhu),是酒!」他卻說:「我從未嚐過如此美味,再給我酒!」他們又給他喝。他越來越渴,再要時,他們說:「喝完了。」青年說:「那快去再拿!」他整天與他們喝酒,醉得雙眼發紅,搖搖晃晃,哭哭啼啼地回家躺下。
他父親知道他喝酒後,等他酒醒,便告誡他:「孩子,你出身善生家族(sotthiyakula),不該喝酒,別再這樣了。」青年回答:「父親,我有什麼錯?」父親說:「你喝酒了。」青年說:「父親,您說什麼?我從未嚐過如此美味的飲料。」
婆羅門一再勸阻,但青年說:「我無法戒除。」於是父親心想:「這樣下去,我們的家族將斷絕,財富也會耗盡。」便說出一偈:
383.
「青年(māṇava),你相貌端正,出身善生家族(sotthiye kule)。
孩子,你不該食用不合適之物。 」
父親繼續說:「孩子,停止吧!如果你不停止,我將把你趕出家門,並下令驅逐你。」但青年回答:「即便如此,我也無法戒酒。」並說出兩偈:
384.
「這是諸味中最上者,你為何要阻止我?
我將前往能得此味之處。 」
385.
「我將離開,不再靠近你。
婆羅門啊,我的存在已令你不悅。 」
這樣說了之後,他說道:「我不會戒除飲酒,你喜歡怎樣做就怎樣做吧。」於是婆羅門(brāhmaṇo)說:「既然你捨棄我們,我們也將捨棄你。」接著唱誦了偈頌——
386.
「確實我們還有其他繼承人,青年啊,我們將獲得兒子。
而你將因墮落毀滅,去那我們聽不到你消息之處吧!」
隨後,婆羅門召集會議判定他無繼承權,將他驅逐。後來,這青年一無所有,貧困潦倒,穿著破爛衣服,手持乞食缽遊蕩,最終倚靠一處牆角死去。
黑象(Kāḷahatthi)將此事稟報國王,說:「大王,若您不聽從我們,我們將對您施行放逐之刑。」接著唱誦偈頌——
387.
「國王啊,人中之王,請聽我說。
他們將如驅逐青年索那(Soṇḍa)一樣,把您逐出國土。」
【國王辯駁】
儘管黑象(Kāḷahatthi)以譬喻勸諫,國王仍無法自制,於是黑象又舉一例——
388.
「有位弟子名為善生(Sujāto),
因修心已達清淨。
渴求天女而不得,
從此不食亦不飲。」
389.
「以草葉舀取的水量,
相比大海微不足道。
人間欲樂亦如是,
較天界之樂實渺小。」
390.
「黑象(Kāḷa)啊,同理可知,
我已嘗過最勝美味。
若不得此人間肉,
我命將絕無疑矣。」
關於「修心已達清淨(bhāvitattāna)」:這是指五位大仙(isi)已修習心。至於「渴求天女而不得(accharaṃ kāmayantova)」:據說善生(Sujāto)發現這些仙人在進食時間,未出現在大瞻部樹(mahājambu)下,便想:「他們為何不來?若去了別處,我要查明;若無,就聽他們說法。」於是前往園林,禮敬仙人羣(isigaṇa)後,坐在首座仙人(gaṇajeṭṭhaka)身旁聽法。即使日落時被勸返,他仍說:「今日就住這裡。」禮敬仙人後進入草堂(paṇṇasāla)就寢。
夜半時分,帝釋天王(Sakko devarāja)率天女(devaccharā)羣與侍女們來禮敬仙人,整座園林頓時光明遍照。善生(Sujāto)驚覺:「怎麼回事?」起身從草堂縫隙窺看,見帝釋(Sakko)與天女圍繞仙人,當下對天女產生貪愛。帝釋坐下聞法後便離去。
次日,善生禮敬仙人後詢問:「尊者,昨夜誰來禮敬您們?」「是帝釋(Sakko),朋友。」「那些圍坐的女子是誰?」「是天女(devaccharā)。」他禮別仙人返家後,從此日夜哭喊:「給我天女!給我天女!」親屬圍著問:「你被鬼附身了嗎?」甚至打他耳光。他喊:「我要的不是凡女,是天女!」當家人把盛裝妻妾與妓女給他看,他更怒斥:「這是夜叉女!我要天女!」絕食哭求,最終命絕。因此說——
「渴求天女而不得,從此不食亦不飲。」
「以草葉舀水比大海」:親愛的黑象(Kāḷahatthi),若有人用草葉舀水說『這相當於大海水量』,這種比喻徒勞無功——草葉所盛之水實微不足道。同理,人間慾樂比起天界之樂,猶如草葉對汪洋。因此善生(Sujāto)不看其他女子,只求天女至死。「正如他」:他因得不到天界欲樂而喪命,如今我也說——若嘗不到極味人肉,寧願捨命!
【天鵝族滅絕的故事】
黑象(Kāḷahatthi)聽後心想:「這國王極度貪戀美味,我要讓他明白。」為了說明「連能飛天的金天鵝(suvaṇṇahaṃsā)也會因同類相食而滅絕」,他說了兩首偈頌——
391.
「正如達多羅吒(Dhataraṭṭhā)族的天鵝,
成群翱翔於天際。
因吞食同類血肉,
最終全數滅亡殆盡。」
392.
「國王啊,人中之王,請聽我說。
你正吞食不應食之物,
因此眾人將驅逐你。」
典故:過去在吉多山(Cittakūṭa)的金窟(suvaṇṇaguhāyaṃ)住著九萬隻天鵝,雨季四個月不出洞。若強行飛出,會因翅膀沾水墜海而死。牠們靠洞內自生稻穀維生。每年雨季初,一隻名為『毛球(uṇṇanābhi)』的蜘蛛會在洞口織網(每月一層,絲粗如牛毛)。天鵝們會選一隻年輕天鵝分兩份口糧,讓牠先破網開路。某年連下五個月雨,天鵝們餓極竟先吃同類的蛋,再吃幼雛,最後吃老鵝。等雨停時,蜘蛛已織五層網。年輕天鵝破四層後力竭卡在第五層,蜘蛛吸乾其血。其餘天鵝繼續撞網也全被蜘蛛吸血而死,達多羅吒(Dhataraṭṭhā)族因而滅絕。
「同理,國王啊」——黑象(Kāḷahatthi)勸諫:「正如天鵝食同類自取滅亡,你食人肉已讓全城恐慌,請停止吧!」「眾人將驅逐你」是因你犯下食人之罪。
【最後勸導】
國王還想辯解,但大臣們起身對元帥說:「將軍!為何還帶著這個食人惡魔巡行?若他不改,就該流放!」國王聽眾人議論後恐懼噤聲。元帥再問:「大王能否自制?」國王答:「不能。」元帥便讓親族、大臣、后妃盛裝列隊,說:「請看這些至親與王國榮華,莫為人肉毀滅一切!」國王卻說:「這些人肉對我比他們更珍貴。」元帥遂下令:「那麼請離開都城與國土。」國王說:「黑象(Kāḷahatthi)!王位我不要了,但給我一把劍、調味罐和鍋子吧。」眾人便備齊物品,將他逐出國境。
【流放生涯】
國王帶劍與調味罐進入森林,在榕樹下定居。他埋伏小徑殺人取肉,交給隨從廚師(rasaka)烹煮,兩人以此維生。每次獵人時,他會大喊:「我是食人魔(porisāda)!」聽到這名號者皆嚇癱倒地,他便選合意者倒吊帶回。某日找不到獵物,廚師問:「陛下要煮什麼?」他命:「生火架鍋。」廚師顫聲問:「肉在哪?」國王答:「會有的。」隨即自語:「我活不下去了。」突然揮劍殺死廚師,烹食其肉。此後他獨居森林,自捕自食。「食人魔截殺旅人」的消息傳遍全閻浮提(Jambudīpa)。
當時有位富婆羅門帶五百車隊行商,心想:「聽說食人魔(porisāda)劫殺旅人,不如花錢雇嚮導穿越森林。」他付千金請當地人護送,自己沐浴塗香、盛裝乘坐白牛車,讓傭兵前導,緩緩殿後。此時食人魔正蹲樹上觀察隊伍,本對其他人興致缺缺,但一見婆羅門便垂涎三尺,唾液直流。待隊伍接近,他跳下樹連喊三聲:「我是食人魔!」同時揮劍揚沙迷眼,直撲而來。無人敢抵抗,全趴地裝死。食人魔抓起車上的婆羅門,倒吊其足甩到背上,用劍柄猛擊頭部,揚長而去。
當時,那些隨從起身商議:「諸位!我們從婆羅門手中領了千金酬勞,無論能否成功,總該試著追趕一陣。」於是追了上去。食人魔(Porisāda)回頭查看,見無人能追上,便放慢腳步。
就在此時,一名勇猛的酒徒(sūrapuriso)急速逼近。他見食人魔(Porisāda)跳躍閃避時踩中金合歡樹樁(khadirakhāṇuka),樹樁刺穿腳背,鮮血直流。酒徒大喊:「諸位!我已讓他受傷了!你們只需跟來,我來擒他!」眾人自知力弱,仍緊追不捨。食人魔(Porisāda)察覺追兵,丟下婆羅門(brāhmaṇa)自行逃脫。護林人(aṭavivāsikapurisā)見婆羅門(brāhmaṇa)已安全,便說:「何必為盜賊拼命?」隨即折返。
食人魔(Porisāda)回到榕樹(nigrodha)下,躲進樹洞躺下,向樹神(rukkhadevatā)祈願:「尊貴的樹神!若您能讓我的傷七日內癒合,我將以百位國王的頸血洗滌您的樹幹,再以五種甜肉獻祭!」
因缺食少飲,他的身體日漸枯瘦,但七日內傷口竟奇蹟癒合。他感知此乃樹神(devatā)之力,飽食數日人肉恢復體力後,心想:「樹神厚恩,我該履行諾言了。」於是持劍出洞,誓言:「必擒國王來獻!」
【捉拿各王】
此時,他前世為夜叉(yakkha)時的食人同夥(sahāyakayakkho)現身相認:「兄弟,認得我嗎?」食人魔(Porisāda)起初不識,對方便詳述前世因緣。相認後,夜叉(yakkha)殷勤接待,問其來歷。食人魔(Porisāda)悉數告知:被逐出國、樹樁刺傷、向樹神(devatā)許願等事,並邀夜叉(yakkha)同行。夜叉(yakkha)卻說:「兄弟,我不能去,但我有一項無價之寶——『足相咒(padalakkhaṇa)』,此咒能賜力量、速度與聲音(聲勢),你且學去。」食人魔(Porisāda)欣然接受,得咒後疾如狂風。
食人魔(Porisāda)習得咒語,速度暴增。七日內,他襲擊百名出巡園林的國王,如風暴般撲去,咆哮:「我乃食人魔(Porisāda)!」嚇得眾王癱軟。他倒提俘虜,以腳跟猛擊其頭,用繩穿掌懸吊榕樹(nigrodha)下,令其腳趾堪堪觸地。國王們如風中麻袋般晃蕩。
唯獨未抓善慧王(Sutasomo),心想:「他是我箭術老師,若擒他,全閻浮提(Jambudīpa)將成空城。」食人魔(Porisāda)生火削木樁,準備獻祭。
【樹神介入】
樹神(rukkhadevatā)見狀憂慮:「他誤以為我療傷有功,實則未助分毫!現要釀大禍,如何阻止?」自忖無力,便向四大天王(Cātumahārājikā)求助。天王們亦推辭:「我等奈何不得食人魔(Porisāda)。」樹神(rukkhadevatā)問:「誰能?」答:「唯天帝釋(Sakko devarājā)。」
天帝釋(Sakko)聽罷道:「我亦無能,但有一人可薦:庫魯國(Kururaṭṭha)因陀羅城(Indapattha)的王子善慧(Sutasomo),他能降伏食人魔(Porisāda),救諸王性命,勸其戒食人肉,並為全閻浮提(Jambudīpa)灌輸甘露法雨。若食人魔(Porisāda)願饒諸王性命,可要求他帶善慧(Sutasomo)來獻祭。」樹神(rukkhadevatā)領命,速化為比丘近其居所。
食人魔(Porisāda)聞腳步聲,疑有國王逃脫,見是比丘卻想:「剎帝利(khattiya)常出家,抓他湊百人之數!」於是赤手空拳追趕。連追三由旬(tiyojana)仍不及,汗如雨下,暗驚:「昔象馬戰車皆可擒,今日竟追不上一步行比丘!」
轉念一想:「出家人(pabbajitā)重誓言,若喝止或可行。」便喊:「止步,沙門(samaṇa)!」比丘答:「我本已停,是你狂奔不止。」食人魔(Porisāda)怒斥:「出家人(pabbajitā)縱為保命亦不妄語,你卻說謊!」隨即誦偈:
393.
「『止步』是我言,你卻直前奔。
走者妄稱停,梵行者(brahmacārini)欺人。
此非沙門行,你是把我的劍當作是蘆桿嗎?」
於是,天神說了兩首偈頌——
394.
「大王啊,我已安住於正法,絕不改變我的姓名與種族。
世人稱你為『不離惡行的盜賊』,
死後會墮地獄,承受惡報。」
395.
「大王啊,若你相信我,剎帝利,請聽取我的勸告:
舉行祭祀後,你將如此升天。」
關於「安住於正法」(sadhammesu),大王啊,我始終安住於十善業道之中。
「不改變姓名與種族」(na nāmagottaṃ)——你幼年時曾是(Brahmadatto)婆羅門,父親死後繼承了(Bārāṇasī)波羅奈國王位,成為波羅奈王,卻捨棄名號變成食人魔(Porisāda),如今又自稱(Kammāsapāda)甘馬薩婆達。雖生為剎帝利,卻因食人肉而玷污種姓,故改變名號;而我絕不如此。
「世人稱你為盜賊」(corañca)——因你遠離十善業道。
「死後墮地獄」(ito cutaṃ)——死後必陷惡趣。
剎帝利、大地之主啊,若你信我之言,請聽取勸告,以(Sutasoma)善慧王為祭,如此方能升天。
食人魔啊!你曾妄言:『我將召集閻浮提所有國王行大祭』,如今卻只帶來弱小國王。若未帶來閻浮提最尊貴的善慧王,你的誓言便是謊言。速將他帶來!」
天神說完,隱去比丘形貌,顯現天身光輝,如旭日般凌空而立。王聞其言、見其形,問:「你是誰?」(天神答:)「我是此樹所生之神。」王欣喜道:「我親見守護神了!」他說:「神啊,莫再憂慮善慧王之事,請回你的樹中吧。」言畢即隱入樹中。此時日落月升。
食人魔精通吠陀與星象,觀天象後思量:「明日是(Pussa)普沙星宿日,善慧王將出宮沐浴。我當埋伏園中,但他守備森嚴——三由旬內皆有衛兵巡邏。我須趁黎明守備鬆懈時,披鹿皮潛入園中,藏身吉祥池,以蓮葉掩頭。」於是潛入池中,其威勢逼得魚龜紛紛退散岸邊。
此威勢從何而來?因他過去世處於(Kasapadasabala)迦葉佛時期時,每日供養乳粥,積累大功德;又曾建暖堂供僧禦寒,並布施柴薪、斧鑿,故具威勢。
【捉拿菩薩】
當他潛入園中,黎明時分,三由旬內守備已嚴密布署。國王清晨用膳後,乘莊嚴象輦,率四軍出城。此時,(Takkasilā)塔克西拉來的婆羅門(Nanda)難陀,攜四句偈頌,跋涉二十由旬抵達都城,宿於城門村落。日出進城時,見國王正從東門出發,便伸手祝禱。具遠見的國王於高處望見其舉手之姿,乘象近前問道:
396.
「婆羅門啊,你的故鄉在何國?
為何事來到此地?
請如實告訴我——
今日你欲求何物,我必滿足。」
於是,婆羅門對他誦出偈頌——
397.
「大地之主啊!這四首偈頌,
意義深邃如汪洋珍寶,
我專程為你而來,
請聆聽這至高真理之詩。」
言畢又道:「大王啊,迦葉佛所授的四句偈,我聽聞您博學多聞,特來傳授。」國王心生歡喜:「尊者,您來得正好!但我今日因(Pussa)普沙星宿當值需行沐首禮,無法折返。明日再來聆聽,請勿憂慮。」隨即命令臣屬:「為婆羅門安排住所,備妥寢具飲食。」吩咐畢便入御園。
御園有十八肘高城牆環繞。象兵彼此碰撞著圍守外圈,其後是馬兵、車兵、弓箭手、步兵,軍陣喧騰如翻湧的汪洋。國王卸下沉重飾品,命人按摩後,以王者威儀入池沐浴。出浴時,他披上吸水紗袍,侍從獻上熏香花鬘。
食人魔(Porisāda)心想:「國王盛裝時身體很重,要在此時身輕時動手。」便如電光般甩動頭頂利劍,高喊:「我乃食人魔(Porisāda),人類之敵!」同時以指抵額躍出水面。聞此吼聲,象兵墜象、馬兵落馬、車兵翻車,全軍棄械匍匐在地。
食人魔抓起善慧(Sutasoma)王,其餘國王則被倒提雙腳,頭朝下拖行。唯對菩薩(指蘇陀索瑪)卻躬身托起,讓他騎坐肩頭。為避開正門障礙,食人魔直接躍過十八肘城牆,踩碎發情象的頭顱如踏山巔,掠過疾風般奔馳的駿馬背脊,碾碎青石板路上的榕樹葉,一瞬跨越三由旬。回頭見無人追趕,便放緩腳步。當發現善慧王髮間水滴落自己胸膛時,心想:「世間無人不畏死,蘇陀索瑪想必也在恐懼哭泣。」於是說道:
398.
「智者不哭,慧者不泣——
那些博學多聞、深謀遠慮之人。
這正是人類最殊勝的光明:
智者能平息憂悲。」
註釋:「光明」(dīpañhi)如海難商旅依託的大島——這正是無助者的至高依怙。而智者能為悲者止憂。
399.
「你究竟為何悲嘆?
是為自身、親族、妻兒,
還是穀物、財富、金銀?
善慧啊,且聽我這(Korabyaseṭṭha)科拉比亞最尊者的話。」
註解:「科拉比亞最尊者」(korabyaseṭṭha)指(Kuru)拘盧國最勝者。
善慧答道:
400.
「我不為己悲,不為妻兒財國嘆,
只為古聖奉行的正法——
我與婆羅門的約定,
此刻令我懊悔。」
401.
「我住立於統治國土時,曾與這婆羅門立約,
讓我先遵守和這位婆羅門的約定吧,之後必守護真實回來。」
於是食人魔(Porisāda)對他說道——
401.
「我絕不相信這番話——
有人能從死神口中逃脫後,
還自願回到敵人手裡。
科拉比亞korabya最尊者啊,這不合常理!」
403.
「你既已脫離食人魔的掌控,
大可回到宮殿享受欲樂。
既得珍貴性命,國王啊,
為何還要回到我這裡?」
菩薩聽罷,如雄獅般無畏答道——
404.
「寧願持戒清淨而死,
也不願背德苟活。
說謊者終將墮惡道,
以這個原因為不說謊話。」
405.
「縱使狂風捲走山嶽,
日月隕落大地,
百川逆流回溯——
國王我也絕不說謊。」
406.
「縱使蒼穹碎裂、海洋枯竭,
大地顛覆、須彌山連根拔起——
國王我也絕不說謊。」
食人魔仍不信。菩薩思忖:「此人既不信我,當立誓明志。」便道:「好友啊!先放我下地,我將對你起誓。」被放下後,他莊重立誓——
407.
「我手按刀劍起誓:
『必以真實回報你的釋放。
待我償還婆羅門債務,
必守約重返你身邊。』」
這段話的含義是:親愛的食人魔(Porisāda)啊!如果你願意,我現在手按刀劍立誓——若我違背承諾,願我這出身剎帝利族、受武器護衛的家族血脈斷絕!若你還有其他要求,我也願為你起誓。我必會在你釋放後,前去向婆羅門清償承諾,並堅守真理重返此地。
食人魔心想:「這位善慧(Sutasoma)竟以剎帝利絕不輕許的誓言立約!但我要他何用?他回不回來都無所謂。反正我本是剎帝利王,取自己臂血祭祀天神即可。他這般堅持反倒令我困擾。」於是說道:
408.
「你與婆羅門的約定,
在執掌王權時立下。
如今為守婆羅門教誡,
願你持真實履約歸來。」
菩薩(指蘇陀索瑪)回應:「好友啊,勿憂!待我聽完四百五十偈,供養說法者後,黎明前必返。」隨即誦偈:
409.
「我與婆羅門的約定,
在統治國土時立下。
為護持婆羅門正法,
必守真實重返此地。」
食人魔聞言道:「大王啊!你們剎帝利本不該輕易立誓,望你銘記。」菩薩鄭重回答:「親愛的食人魔,你自幼識我,可曾見我戲言?如今我既登王位明辨正邪,豈會妄語?請相信我,明日必來赴你的祭祀。」終於說服對方後,食人魔叮囑:「那便去吧!但若你逾期未歸,祭祀便無法舉行——天神非你不在場不受供。切勿耽誤我的祭典!」遂放他離去。
【菩薩聽法】
菩薩如月脫羅睺之口,似龍象奮力疾行,頃刻抵達都城。將軍原以為:「智慧善辯的蘇陀索瑪王必會以妙法令食人魔折服,如同醉象脫離獅口般凱旋。若民眾知曉這些國王是被獻給食人魔的祭品,必會譴責我們。」遂在城外列陣等候。遙見國王歸來,立即上前跪拜問候:「大王是否受食人魔折磨?」菩薩卻道:「那殘暴食人魔做了我父母也難做之事,聞法後竟釋放了我。」眾人為國王盛裝,扶上象輿,簇擁入城。百姓見狀皆大歡喜。
菩薩因敬重正法,雖急於見父母仍先入王宮,登寶座後召來婆羅門。他命人為其修剪鬚髮、沐浴塗香、穿戴華服,自己則先行沐浴,再親自招待婆羅門用餐。待對方食畢,又請他上坐鑲寶矮榻,焚香散花供養。為表對正法的虔誠,菩薩自坐低座請求:「請為我誦讀您帶來的四偈吧!」為闡明此義,世尊誦偈:
410.
「脫離食人魔之手後,
他對婆羅門如是說:
『請為我誦有益偈頌,
那四首值百金的法語。』」
婆羅門受菩薩禮請後,以香塗手,從匣中取出一部精美經書,雙手捧持道:「大王請聽!這是迦葉佛所授能粉碎貪慢等、導向涅槃的四偈。」隨即展卷誦讀:
411.
「善慧,與有德者一會,也能守護自己
但與無德者就算作許多交往,也不能夠守護我們
412.
「應與有德者共坐,
應與有德者結交。
了知正法後,
只會更好不會更差。
413.
「王車彩繪終朽壞,
肉身亦必衰老。
但正法不會老,
他被有德者所宣說。
414.
「虛空遙遠地無邊,
大海彼岸更難量。
猶不及此二者遠——
正法與非法。」
婆羅門依照迦葉佛(Kassapadasabala)所傳授的方式,完整講解四偈後默然。菩薩聽畢,心生歡喜:「我此行收穫豐碩!」繼而思惟:「這些偈頌非聲聞所說、非仙人所述,實乃圓滿覺悟者親宣,其價值該如何衡量?」便知道即使以充滿七寶的整個輪圍世界乃至梵天界供養,仍不足匹配其價值;雖可將(Kururaṭṭha)拘盧國三由旬疆域、七由旬王城(Indapattanagare)因陀羅波陀那賜予婆羅門,但觀察其相卻無治國福報。再觀其將帥之相,發現僅堪任村長;檢視財運時,見其出現四千錢幣的運勢,便決定:「以此供養吧!」遂命人備妥四千錢財,問道:「尊者,您為其他剎帝利說法,所得幾何?」婆羅門答:「每偈百錢。」菩薩聞言道:「尊者啊!您連商品估價都不懂。從今起,每偈當值千金(sahassārahā)!」隨即誦偈:
415.
「此偈千金猶嫌少,豈可僅值百金?
婆羅門請速收下,四千錢幣表誠心。」
菩薩備妥舒適車乘,令侍從護送婆羅門平安返家。此刻全城歡呼:「善哉!善慧Sutasoma)王將四首百金偈增值千金供養!」其父母聞聲詢問,得知緣由後,因貪財而對菩薩發怒。菩薩送走婆羅門後,前往禮拜雙親。父親竟不問安危,反因吝財質問:「兒啊!傳聞你聽四偈就付四千錢,可是真的?」確認屬實後,竟誦偈責備:
416.
「有偈值八十、九十金,
百金也可能。
善慧你當自知:
千金一偈豈有此?」
菩薩解釋:「父王,我求法不為財富,只想聽聞。」繼而誦偈明志:
417.
「我願欲自己的聽聞增長,願與善士交往。
如海納百川,對善說永不飽足。」
418.
「烈火焚盡草木不厭足,
江河流入海洋無停歇。
有智慧的最勝國王,怎會滿足於善說?」
419.
「父王啊!即使是自己的奴僕對我說偈頌我也會聽聞,給予恩惠
我將恭敬地聆聽,不在法上滿足。」
【菩薩守信】
菩薩鄭重聲明:「父王勿因錢財責備!我既立誓聽法後返回,現在必須赴食人魔(Porisāda)之約。」隨即誦偈:
420.
「此國富饒具威勢,壽命安樂悉圓滿。
何苦以貪欲責於我?我今赴約食人魔。」
此時父王怒火中燒:「兒啊!何出此言?我當率四軍擒拿惡賊!」即誦偈:
421.
「象兵車騎步弓手,皆為護國而存在。
今當全軍出擊,誓滅此敵!」
此時,父母淚流滿面地哭求:「兒啊!別去,你不能走!」一萬六千宮女與其他侍從也哀泣:「您忍心拋下我們這些無依之人嗎?」全城百姓無不悲慟,紛紛議論:「聽說蘇陀索瑪(Sutasoma)王向食人魔(Porisāda)立誓返回,如今聽完四百五十偈、供養說法者、拜別父母後,竟真要回到惡徒那裡!」整座城市陷入喧騰。菩薩聽完父母勸阻,誦偈回應:
422.
「食人魔已格外開恩——
擒我卻釋放生還。
今當報答此恩義,
父王啊!我豈能背信?」
他安慰父母:「母后、父王請勿憂慮!我已積累善業,王權於我非難得之物。」禮別雙親、囑咐臣民後便離去。世尊為闡明此義而說:
423.
「他禮拜父母辭行,叮嚀臣民與將士。
為守真實持誓言,毅然赴約食人魔。」
註解:「為守真理」(saccānurakkhamāno)指堅守承諾。當夜他仍宿宮中,黎明時分再度拜別父母,在萬民哭送下出城。見眾人追隨不捨,便以杖劃地橫線道:「若對我有情,莫越此界!」百姓敬畏其威勢,只得目送這如獅子般威嚴的身影遠去,直到看不見才嚎啕回城。菩薩則沿原路直奔食人魔處,故偈云「赴約」。
食人魔見火葬柴堆已燃起,心想:「若好友善慧願來便來,不來也罷。樹神既知我意,這些國王宰殺後,正好以五種甜蜜人肉祭祀。」正當他坐著剝皮時,蘇陀索瑪突然現身。食人魔欣喜問道:「好友!可辦完該辦之事?」菩薩答:「大王,我已聽完迦葉佛(Kassapadasabala)所授偈頌,並供養說法者,承諾之事悉數完成。」為表明心跡而誦偈:
424.
「我與婆羅門之約,在執掌王權時立。
今為守護婆羅門法,持真實履約重返於此。
食人魔啊!請宰我祭祀,或啖我血肉。」
食人魔暗驚:「此王竟無懼色,必是偈頌威力所致!我也要聽聞這些法語,才能如他般無畏。」遂決意道:
425.
「吃你之事暫可緩——這堆熾焰濃煙的葬火,
待柴盡焰消烤透肉,先為我誦那四句偈!」
聽聞此言,菩薩心想:「這個食人魔(porisādo)行徑邪惡,我要稍加訓誡使他羞愧。」於是說道:
426.
「你這食人魔行為非法,為飽腹而從國中隕落。
法與非法在此詩中闡明,二者又會於何處交會呢?」
427.
「對你這非法殘暴者,雙手常染鮮血之徒,
真實尚且不存在,何來正法?
你持誦經典又有何用?」
儘管被如此斥責,食人魔並未發怒。為何?因菩薩修習廣大的慈心。他反而說:「賢者善慧(sutasoma),難道唯我非法?」隨即誦偈:
428.
「若人為肉獵殺獸,或為自己而屠戮,
二者死後果報同,為何獨斥我非法?」
此處「為何」指:閻浮提洲諸王盛裝率眾,乘戰車以利箭獵殺禽獸,你卻不提他們,為何獨稱我非法?若他們無罪,我亦無罪。
菩薩聽罷,為破除其謬見而誦偈:
429.
「五類五種不應食,剎帝利智者當知,
君王你食不應食,是故你實為非法。」
其義為:賢者食人魔(porisāda),通曉剎帝利法者皆知,象等五類與其他五種眾生共十種,不應為肉而食。另有一解:通曉剎帝利法者,五爪生物中唯兔、蜥蜴、鼴鼠、猴、龜可食,餘者不可。而你竟食不應食的人肉,故為非法。
食人魔見辯駁無效,又無他法掩飾己惡,遂誦偈:
430.
「你已脫我手得自由,本可歸享欲樂宮殿,
卻重返敵掌之中,王啊!你實不通剎帝利法。」
註釋:此處「不通剎帝利(王族)法」指你於稱作「剎帝利法」的治世術中無能,不辨利害。世人無故譽你為智者,我卻不見你有何智慧,實乃愚者。
菩薩回應:「賢者!通曉剎帝利法者應如我這般。我雖知其法,卻不為之。」隨即誦偈:
431.
「精熟剎帝利法者,多墮地獄受惡報,
是故我捨剎帝利法,護持真實而歸來。
食人魔啊!盡享你的祭品吧。」
食人魔(porisādo)說:
432.
「宮殿居所、大地牛馬、美艷女子、迦尸檀香,
你為君主悉數可得,究竟見真實有何利益?」
菩薩(bodhisatto)說道:
433.
「世間所有諸味中,真實之味最甘美。
安住真實的沙門婆羅門,能渡生死彼岸。」
【菩薩教化】
菩薩(mahāsatto)如此闡述真實的功德後,食人魔(porisādo)望著他如盛開蓮花、滿月般光輝的面容,心想:「這位善慧(sutasoma)看著我準備的炭火床與尖刺,竟無絲毫恐懼。這是四偈的威力?還是真實的力量?或是其他原因?」思量後決定先詢問,於是誦偈:
434.
「你已脫離我手得自由,本可回宮盡享欲樂,
卻自投敵掌重返此地,人主啊!莫非你不畏死亡?
你心無畏懼,只因堅守真實嗎?」
菩薩向他解釋道:
435.
「我已行種種善業,廣大殊勝祭祀皆圓滿,
已清淨通往來世之道,安住正法何懼死亡?
436.
「我已行種種善業,廣大殊勝祭祀皆圓滿,
將赴來世心無後悔,食人魔啊!享用你的祭品吧。
437.
「父母養育我長大,以正法治理國土,
已清淨通往來世之道,安住正法何懼死亡?
438.
「父母養育我長大,以正法治理國土受到讚賞,
將赴來世心無後悔,食人魔啊!享用你的祭品吧。
439.
「親友之間盡己責,以正法治理國土,
已清淨通往來世之道,安住正法何懼死亡?
440.
「親友之間盡己責,以正法治理國土,
將赴來世心無後悔,食人魔啊!享用你的祭品吧。
441.
「我已廣施眾多財物,供養沙門婆羅門,
已清淨通往來世之道,安住正法何懼死亡?
442.
「我已廣施眾多財物,供養沙門婆羅門,
將赴來世心無後悔,食人魔啊!享用你的祭品吧。」
聽到這番話,食人魔(porisādo)心想:「這位善慧大王(sutasomamahārājā)是位賢明、智慧圓滿、善說妙法的善士。若我吃掉他,我的頭將會裂成七塊,大地也會為我裂開。
443.
「明知是毒仍給予,猶如送上熾燃劇毒蛇,
其頭必裂為七分,若傷害說真實語者。 」
食人魔對菩薩說:「你就像哈拉哈拉毒,誰敢吃你?」雖然他想聽偈頌而向菩薩請求,卻因菩薩對法的敬重而遭拒絕。他心想:「整個閻浮提都找不到像他這樣的智者。他明明已從我手中逃脫,聽完偈頌後卻帶著死神重返,這些偈頌必定極為殊勝。」於是他對法產生了極大的渴求,再次請求誦偈:
444.
「人們聽聞正法後,能辨善惡與是非,
但願聽完此偈頌,我心也能樂正法。 」
菩薩心想:「現在食人魔想聽法了,我該為他說法。」於是說:「賢友啊,請專心聆聽。」他讓食人魔專注傾聽,如同婆羅門難陀(nandabrāhmaṇa)所說的方式讚歎偈頌。六欲天的天神們齊聲歡呼表示讚許,菩薩便開始說法:
445.
「大王,與有德者一會,也能守護自己
但與無德者就算作許多交往,也不能夠守護我們
446.
「應與有德者共坐,
應與有德者結交。
了知正法後,
只會更好不會更差。
447
「王車彩繪終朽壞,
肉身亦必衰老。
但正法不會老,
他被有德者所宣說。
448.
「虛空遙遠地無邊,
大海彼岸更難量。
猶不及此二者遠——
正法與非法。」
【食人魔賜願】
由於菩薩說法精妙,食人魔也知道這些偈頌是佛陀親口所說。頓時,五色喜悅充滿全身。他心軟了,視菩薩如持白傘的父親。食人魔心想:「我找不到金銀財寶可以給善慧,不如每聽一首偈頌就賜予一個願望。」於是誦偈:
449.
「人主啊!聽聞您所說,這些意義深遠、
辭句優美的善說偈,令我歡喜愉悅滿足,
賢友啊!我賜給你四個願望。 」
這時,菩薩(mahāsatto)為了試探他,說:
450.
「你連自己終將死亡都不覺悟,
不知善惡、墮落與升天之道,
沉溺於食人惡習不能自拔,
你這惡人又能給我什麼願望?
451.
「向你求願本是不妥,
但你許諾後也未必真能履行。
眼前這個矛盾顯而易見,
智者知曉後豈會參與其中? 」
食人魔(porisādo)心想:「他不信任我,我要讓他信服。」於是誦偈:
452.
「不履行諾言者不配賜願,
既已許諾豈能出爾反爾?
賢友啊請放心選擇願望,
即便要我捨命也必兌現。 」
菩薩心想:「他說話如此豪邁,必會守信。我該先求其他三個願望,最後再禁止他食人,以免他反悔。」於是說:
453.
「聖者與聖者友誼相契,
智者與智者水乳交融。
願你百歲安康無病,
這是我求的第一個願望。 」
食人魔聽後暗喜:「我明明想吃他的肉,他卻先祝我長命,真是為我著想!」不知中計便允諾道:
454.
「聖者與聖者友誼相契,
智者與智者水乳交融。
願我百歲安康無病,
我授你第一個願望。 」
菩薩接著說:
455.
「世間那些灌頂登基的剎帝利王,
個個都有尊貴名號與封地。
望你從此不再傷害這些君主,
這是我求的第二個願望。 」
食人魔應允道:
456.
「世間那些灌頂登基的剎帝利王,
個個都有尊貴名號與封地。
我承諾不再傷害這些君主,
我授予你許的第二個願望。 」
此時被囚的百餘名國王能否聽見?他們並未全數聽見。因食人魔先前怕他們逃跑,在樹林生火圍困,菩薩是在火堆與樹木間與食人魔對話,故國王們只聽到片段。但他們說:「善慧定會降伏食人,別怕。」
菩薩隨即誦出第三個願望:
457.
「那百餘名被囚的剎帝利,正以掌覆面哭泣不止。
請將他們安然送回各自國土,這是我求的第三個願望。 」
就這樣,菩薩在求取第三個願望時,選擇了讓這些剎帝利(khattiyānaṃ)返回自己國家的願望。為什麼?因為即使食人魔(porisādo)不吃他們,也可能出於敵意將他們全部貶為奴隸,或流放荒野,或殺害拋棄,甚至販賣到邊境。因此菩薩為他們求得了歸國的願望。食人魔應允時誦偈:
458.
「那百餘名被囚的剎帝利,
正以掌覆面哭泣不止。
我將讓他們安然返回故土,
我授予你許的第三個願望。 」
【食人魔的掙扎】
當求取第四個願望時,菩薩誦偈:
459.
「你的國土已千瘡百孔,民眾因恐懼而顫抖,
人們紛紛躲入洞穴藏身。
國王啊!請戒除食人惡習,
這是我求的第四個願望。 」
聽到這裡,食人魔拍手大笑:「賢友蘇陀蘇摩(sammasutasoma)啊!你在說什麼?我怎麼能給你這個願望?若想求願,請另選一個吧!」隨即誦偈:
460.
「人肉確實是我最愛的美食,
正為此我才隱居山林。
要我放棄談何容易?
請另選第四個願望吧! 」
菩薩回應:「你說『因為太愛人肉所以無法戒除』。但為貪愛而作惡者實為愚人。」隨即誦偈:
461.
「執著『這是我的所愛』,
為此不捨棄自己追求所愛,這非人主所為啊!
自己更珍貴,至高目標更珍貴,
真正的所愛可透過累積(善業)在之後獲得。 」
註釋:
-「執著所愛」指像你這樣年輕英俊、聲名顯赫者,若因貪著所愛之物而捨棄自己,死後將墮地獄
-「自身最珍貴」因對一個人而言,最珍貴的莫過於自身
-「真正的所愛」指透過累積福業,能在今生來世獲得人天之樂
食人魔聞言驚懼,淚眼婆娑地說:「我既無法收回給善慧的承諾,又戒不掉食人肉,該怎麼辦?」於是誦偈:
462.
「善慧啊!請明白,
人肉對我何其珍貴。
我實在無法戒除,
賢友啊!請另選願望吧。 」
菩薩回答:
463.
「執著『這是我的所愛』而沉迷,
不惜毀己追求愛欲者,
如同醉漢暢飲毒酒,
來世必受無盡痛苦。
464.
「若能捨離貪愛修聖法,
即使艱難亦當堅持。
如病人苦飲良藥,
來世必得安樂果報。 」
聽到這番話,食人魔(porisādo)悲痛哀嘆,誦偈道:
465.
「我已捨棄父母雙親,
拋下五欲諸般妙樂,
只為嗜食人肉來此山林,
如今教我如何履行此諾? 」
菩薩回應:
466.
「智者從不食言背信,
真實承諾方為善人。
『請隨意許願』是你親口所言,
如今豈能出爾反爾? 」
食人魔繼續哭泣誦偈:
467.
「食人致我惡業累累,
聲名狼藉罪業深重,
種種煩惱皆由此起,
教我如何應允此願? 」
菩薩正色道:
468.
「不守承諾者不配賜願,既已許諾豈能反悔?
賢友當堅定履行諾言,即便捨命亦當兌現。 」
繼而激勵道:
469.
「聖者寧舍生命不違正法,真實誓言方顯聖者本色。
速速兌現你所承諾,以此成就至勝之王
470.
「為保肢體可捨錢財,
為護性命可捨肢體,
若能謹記正法,肢體,財富和性命一切皆可捨棄。 」
如此,菩薩基於這些理由,確立了真理後,現在為了展示自己的尊貴地位,而說出偈頌——
471.
「因為一個人若能真正理解法,這樣的賢者能消除他的疑惑。
這對他而言是指引與歸依處,智者不應因此破壞與這樣(師長)的友誼。」
接著菩薩又說:「食人魔(porisāda),具德師長的教誡實不應違背。我年少時曾作為你的背誦師(piṭṭhiācariyo)教導你諸多學問,如今更為你宣說契合佛陀境界的殊勝偈頌。你理當遵行我的勸誡。」聽聞此言,食人魔淚流滿面地起身,跪拜善慧王(sutasomanarinda)雙足,許下誓言並說偈曰——
472.
「那人肉本為我所愛,為此我才進入森林。
若你為此向我祈求,善友啊,我願將此也奉獻予你。」
【成功轉化】
於是,菩薩(mahāsatto)說道:「善哉!堅守戒律者,我接受你連關乎到死亡之事都可捨棄的誓言。王啊,你所賜之誓我已領受。從今日起,你已立於聖道(ariyapatha)。即便如此,我仍要請求:若你對我心存慈念,請受持五戒(pañca sīlāni)。」食人魔答:「善友,請授我戒律。」
菩薩言:「大王,請受戒。」波羅斯陀向確立五戒的大士頂禮後退坐一旁。菩薩即為他授持五戒。此刻,聚集當地的地居天(bhummā devā)為大士生起歡喜,高聲讚歎:「自無間地獄(avīcito)至有頂天(bhavaggā),無人能阻波羅斯陀食人肉,而蘇塔索瑪(sutasomena)竟成就此難行之舉!」諸天巨響震動林野。四天王天(cātumahārājikā)乃至梵天界(brahmalokā)皆聞此喧騰。樹上猿王(rukkhe laggitarājāno)亦聽聞天眾讚歎,樹神(rukkhadevatā)亦駐立空中樓閣(vimāne)隨喜。天眾音聲可聞,形貌不現。諸王聞天讚後思惟:「我等性命因蘇塔索瑪得存,他降伏波羅斯陀實為難行!」於是讚歎菩薩。食人魔頂禮大士後退立一旁。菩薩言:「善友,請釋放剎帝利們(khattiye)。」食人魔暗忖:「我與他們為敵,若釋放後他們說『抓住仇敵』而傷我。縱然捨命,我也不能違背在善慧王前所受之戒。不如同去釋放,如此可保無虞。」於是頂禮菩薩說偈——
473.
「你是我導師(satthā)亦是摯友,善友啊,我已遵行你言。
如今請你也應我所求,讓我們同去釋放他們。」
於是菩薩(bodhisatto)對他說——
474.
「我既是你的導師(satthā)也是摯友,善友啊,你已遵行我的話語。
現在我也應允你所求,讓我們一同前往釋放他們。」
這樣說完後,菩薩走近那些被囚者說道——
475.
「被鐵鍊磨損雙足,纏裹棕櫚葉、淚流滿面哭泣的諸位啊!
切莫對這位國王(imassa rañño)懷恨,請接受我真實的承諾(saccappaṭiññaṃ)。」
此處「被鐵鍊磨損雙足」(kammāsapādena)指:菩薩(mahāsatto)在應允「讓我們同去釋放」後,心想「剎帝利(khattiyā)本性驕慢,若獲釋後可能因『我們曾受他折磨』而毆打甚至殺害食人魔(porisāda),但他(食人魔)不會傷害他們。我應獨自前往先取得他們的承諾。」於是前往該處,見他們手掌被棕櫚葉(talāvutā)纏裹,腳趾懸垂觸地,像暴風中掛在象牙(nāgadante)上的藤箱般晃動。他們見菩薩便大喊:「如今我們得救了!」菩薩安撫道:「莫恐懼,波羅斯陀已被降伏,你們安全了。但請遵從我的話,不要對他懷恨。」
他們回應——
476.
「我們雙足被鐵鍊磨損,纏裹棕櫚葉、淚流滿面哭泣。
絕不會對這位國王懷恨,我們向你立下真實的承諾。」
菩薩說:「那麼請給予承諾。」並誦偈——
477.
「如父或母懷著慈悲,為子女謀求福利,
願你們也這樣對這位國王(ayañca rājā),把它當如兒子般」
他們應允並回應——
478.
「如父或母懷著慈悲,為子女謀求福利,
願這位國王亦如是待我們,我們必當如子侍親。」
菩薩取得承諾後召喚食人魔(porisāda):「來吧,善友,釋放剎帝利們。」食人魔持劍斬斷一位國王的束縛。該王因七日未食又受劇痛,繩斷即昏厥倒地。菩薩心生憐憫:「善友食人魔,別這樣砍。」他雙手緊抱一位國王置於胸前:「現在砍斷束縛。」食人魔揮劍斬斷。菩薩憑藉力量讓他安臥胸前,如親子般輕柔放下。所有國王皆被平放後,菩薩清洗傷口,像從孩童耳中取線頭般慢慢抽除腐爛繩索,清淨傷處後說:「善友,取塊樹皮在石上磨碎帶來。」磨粉後以真實語(saccakiriyaṃ)祝禱,塗抹他們掌心。傷口立刻癒合。食人魔取米煮粥,眾人餵食國王們直至日落。次日早、午、晚繼續餵粥,第三日供給含酥乳糜,眾人因而康復。
【菩薩幫助復位】
菩薩問:「能啟程了嗎?」獲肯定答覆後說:「善友食人魔,我們返回你的王國吧。」食人魔哭拜其足:「善友啊,您帶國王們回去吧,我將在此以野果維生。」菩薩問:「善友,何必如此?你的王國(Bārāṇasi)富饒,當恢復王位。」他泣訴:「全城皆我仇敵,他們會罵『這人吃了我母親、父親、兄弟』,民眾會以棍石殺我。我既受戒於您,寧死也不殺生。我還能活多久?此後再難相見。」菩薩撫其背曰:「善友勿憂,我名善慧(sutasomo),連你這般兇暴者都能調伏,何況(Bārāṇasi)居民?我將助你復位,若需可分半國與你。」當被告知「你城中也有我仇敵」時,菩薩暗忖:「他既遵行我言成就難行,必須設法恢復其舊位(porāṇakayase)。」於是為說服他,開始描述都城殊勝——
479.
「四足獸肉與禽肉,廚師精心烹調,美味而完美,
如帝釋天享用甘露,捨棄這些,你怎能獨自在林中享樂?
480.
「那些剎帝利(khattiyā)女子,腰肢纖細,裝飾華美,圍繞著你,
如天女(devesu)讓帝釋天歡喜,捨棄這些,你怎能獨自在林中享樂?
481.
「在鋪設金絲的柔軟大床上,於華美的宮殿中安眠,
舒適地躺臥在寢榻中央,捨棄這些,你怎能獨自在林中享樂?
482.
「手鼓、陶鼓、銅鈸,以及其他樂器,
眾多美妙的歌唱與演奏,捨棄這些,你怎能獨自在林中享樂?
483.
「園林豐美,花環繁多,城邑充滿歡愉,飾有獸皮,
駿馬、大象、戰車環繞,捨棄這些,你怎能獨自在林中享樂?」
菩薩心想:「或許他回憶起過去享受的快樂後,會願意回去。」於是先以美食誘導,再以美色、寢具、歌舞、園林與城邑等五種方式勸說,並說:
「來吧,大王!我帶你回去,先在Bārāṇasi復位,之後我再回自己的國家。若無法恢復王位,我將分半國給你。何必留在森林?請聽從我的話。」
波羅斯陀聽後,心生嚮往,想:「善慧真心為我著想,先讓我行善,再助我恢復舊位。若他能做到,我應與他同行,何必獨居林中?」於是歡喜讚歎菩薩的德行,說道:「善友善慧,親近善友(kalyāṇamitta)最為吉祥,親近惡友(pāpamitta)則最為不幸。」
484.
「如黑月(kāḷapakkhe)時的月亮,日漸虧損,
大王啊,與惡人(asataṃ)交往,亦如黑月般衰敗。
485.
「正如我因貪求美味,親近卑劣廚師(sūdaṃ kāpurisādhamaṃ),
造作惡業(pāpakaṃ kammaṃ),終將墮入惡趣(duggatiṃ)。
486.
「如白月(sukkapakkhe)時的月亮,日漸圓滿,
大王啊,與善人(sataṃ)交往,亦如白月般增長。
487.
「如今因親近你,善慧啊,請明白——
我將造作善業(kusalaṃ kammaṃ),終得善趣(suggatiṃ)。
488.
「王中尊(janinda)啊,如雨落旱地,
轉瞬即逝,難以久存;
與惡人(asataṃ)交往亦如是,
如旱地之水,終必消散。
489.
「人中雄(naravīraseṭṭha)啊,如雨落湖泊,
長久安住,歷久不衰;
與善人(sataṃ)交往亦如是,
如湖中之水,恆常不竭。
490.
「善友之交(sataṃ samāgamo)永不衰敗,
只要生命存續,情誼長存;
惡友之交(asataṃ samāgamo)速疾消散,
是故智者當遠離惡人(asabbhi ārakā)。」
食人魔(porisādo)以這七偈讚歎菩薩(mahāsatta)的德行後,菩薩便帶著食人魔與眾國王前往自己的邊境村莊(paccantagāma)。邊境居民見菩薩歸來,立即通報城中大臣(amaccā)。大臣率軍迎接,並護送菩薩去到Bārāṇasi。沿途百姓獻上供養,隨行者愈眾,形成盛大隊伍。
此時,波羅斯陀(食人魔)之子已繼位為王,將軍Kāḷahatthi(黑象)攝政。城中官員向國王稟報:「大王!善慧(sutasomo)降伏波羅斯陀(食人魔),正率眾前來。是否准許入城?」他們迅速關閉城門,持武器戒備。菩薩察覺城門緊閉,便暫留波羅斯陀與眾王,僅帶少數大臣上前宣告:「我是善慧王(sutasomarājā),開啟城門!」守衛急報國王,國王下令:「速開!」城門遂開。菩薩入城後,國王與黑象親迎,並恭請他登上王宮(pāsāda)。
他(菩薩)坐上王座後,召來波羅斯陀(porisāda)的王后(aggamahesiṃ)與其他大臣,並對黑象(kāḷahatthi)說:「黑象啊,為何不讓國王(rañño)入城?」黑象回答:「他統治時在城中吞食許多人,對剎帝利(khattiyehi)犯下不該做的事,使整個閻浮提(jambudīpaṃ)陷入混亂。如此惡人(pāpadhammo),因此我們拒絕他。」菩薩說:「如今不必擔心『他會再犯』,我已調伏他並令他持戒(sīlesu patiṭṭhāpesiṃ),即使為保性命,他也不會傷害任何人,你們無須恐懼。切勿如此行事!子女本應奉養父母,孝順父母者得生天界(saggaṃ),不孝者墮地獄(nirayaṃ)。」
接著,菩薩繼續教誡黑象:「黑象啊,你既是國王的親信也是臣子,國王賦予你大權,你應為國王謀利。」又對王后(devi)說:「王后啊,你出身貴族,如今身為王后,應以母親之慈愛對待子女,並為國王盡責。」菩薩為他們開示法義,並誦偈曰——
491.
「不孝父母者不配為王(rājā),
欺騙朋友(sakhāraṃ)者不配為友,
不敬畏丈夫(patino)者不配為妻,
不養老親(jiṇṇaṃ)者不配為子。」
492.
「無智者(asanto)聚會非真集會,
不宣正法(dhammaṃ)者非真智者。
捨棄貪(rāgaṃ)、瞋(dosaṃ)、癡(mohaṃ),
宣說正法者方為善人(santo)。」
493.
「愚人和智者混雜,不說話時不知道
唯有說法闡明不死(amataṃ padaṃ)時,方能知道。」
494.
「應宣揚正法(dhammaṃ),高舉聖賢(isinaṃ)之旗,
善說正法(subhāsita)即聖賢之旗幟(dhajo),
正法(dhammo)實為聖賢之標誌。」
聽聞此法後,國王、將軍與王后皆歡喜,說道:「大王,我們去迎接他吧!」於是擊鼓宣告,召集市民說:「勿懼!國王已皈依正法(dhamme patiṭṭhito),讓我們迎他回城。」眾人隨菩薩前往王宮,為國王沐浴剃髮,以香水塗身,置於寶座上,重新灌頂(abhisiñcitvā)後迎入城中。
波羅斯陀(食人魔)復位為王(porisādo rājā hutvā),並對眾剎帝利與菩薩(mahāsatta)大加禮敬。消息傳遍閻浮提(jambudīpe),眾人皆驚嘆:「善慧王(sutasomanarinda)竟調伏波羅斯陀並助其復位!」連Indapatta(因陀羅波陀)城的居民也遣使來迎:「請我國王歸來!」
菩薩在城中住約一月後,告誡波羅斯陀:「善友啊,我將離去,你當謹慎。在城門與市中心建立五座布施堂(dānasālāyo),持守十王法(dasa rājadhamme),避免邪行(agatigamanaṃ)。」波羅斯陀聽從教誨。
【結局】
當菩薩準備離開Bārāṇasi(波羅奈)時,眾國王率大軍護送。波羅斯陀送行至半途才返回。菩薩為隨行的國王們備好車馬,眾王與他互致問候,頂禮後各自回國。
菩薩抵達因陀帕陀城時,居民將都城裝飾如天宮般輝煌。他禮拜父母,溫言問候後登上大殿。
食人魔以正法治國時思惟:「樹神(Rukkhaddevatā)於我多有恩惠,當為其設祭。」於是在那棵榕樹(Nigrodha)附近開鑿大池,遷徙眾多家族建立村落。此村莊發展為擁有八萬商鋪的大聚落,更將樹下至枝梢間的地面修整平坦,築起圍欄、拱門與通道,樹神因而深心歡喜。那個調伏波羅斯陀之地因此而名為「調伏處(Damitaṭṭhāna)」,此村遂稱「迦摩沙達摩尼村(Kammāsadammanigama)」。諸王皆依菩薩教誨行布施等善業,壽終皆得生天。
世尊(Satthā)宣說此法後,揭示真諦言:「諸比丘(Bhikkhave),非獨今日我調伏指鬘(Aṅgulimāla),往昔亦曾調伏之。」
於是連綴本生因緣:「昔時波羅斯陀王即指鬘,黑象(Kāḷahatthi)即舍利弗(Sāriputta),難陀婆羅門(Nandabrāhmaṇa)即阿難(Ānando),樹神即迦葉(Kassapo),帝釋(Sakko)即阿那律(Anuruddho),其餘諸王即佛陀眷屬(Buddhaparisā),父母即王族,而善慧王即是我。」
538. mūgapakkhajātaka 無惱王子本生經(菩薩裝聾扮啞只為了逃避王權的故事)
世尊在祗園精舍時,針對「大出離」之事講述此本生。某日,比丘們在法堂中集會讚歎佛陀的出家波羅蜜。世尊前來詢問:「諸比丘,你們現在討論什麼話題?」比丘們回答後,佛陀說:「諸比丘,如今我已圓滿波羅蜜,捨棄王位出家並非奇事。往昔我尚未智慧圓滿時,即便仍在修習波羅蜜,也曾捨王位而出家。」佛陀應比丘們請求,佛陀開始講述過去之事。
過世,迦屍國波羅奈城有一個名為迦屍王(Kāsirājā)的正法治國者。他有一萬六千妃嬪,卻無一人誕育子嗣。臣民們憂心:「我王竟無繼承王統的王子!」便如《孤沙本生》(Kusajātaka,JāA.531等)所述,聚集王庭勸諫:「陛下,請祈求子嗣吧!」國王應允,命令一萬六千妃嬪祈子。她們雖向月天等神明獻供祈禱,仍未能得子。而王后-摩陀羅王女月光妃(Maddarājadhītā Candādevī)具足戒德,國王亦勸:「賢後,你也祈子誓吧。」滿月日,她受持布薩戒,臥於小床默念戒德,立真語誓願:「戒我誠然無缺,」願以此言得子!
她的戒德光輝灼熱了帝釋天宮殿。帝釋天察知緣由:「月光妃求子,我當賜予。」正思量合適人選時,見到菩薩(未來佛)。那時菩薩剛結束在波羅奈二十年的統治,死後升入兜率天。帝釋天前往勸說:「尊者,您若降生人間將圓滿波羅蜜,更能利益眾生。迦屍國王後月光妃求子,請入其胎。」又令五百天命將盡的天子一同發願。菩薩應允,與五百天子降凡-菩薩入月光妃胎,餘者皆入大臣夫人胎中。
月光妃腹部如金剛杵般隆起。王后告知國王已懷孕,國王即命令嚴加守護。十月懷胎後,她生下具足「穀穗吉祥相」的王子。同日,五百大臣家亦各誕一子。此刻國王正與群臣在議事廳集會,聞報:「陛下,王子誕生了!」國王頓生慈愛,如皮肉被割、骨髓被觸般震撼,內心湧出清涼喜樂。他問群臣:「我兒誕生,你們歡喜嗎?」臣子答:「何須多問?往昔如孤兒,今得依靠,我們已有主人!」國王召大將軍(Mahāsenagutta)下令:「我兒若有侍從,速查大臣家今日將軍誕生多少男嬰。」這位將軍查得五百嬰孩,就回報國王。
國王為五百嬰孩配備王子所需物資,另遣五百乳母。更精選六十四位乳母照顧菩薩-她們皆避除諸過:身材過高者(哺乳會導致嬰兒頸長)、過矮者(哺乳會導致嬰兒肩背受壓)、過瘦者(哺乳會嬰兒腿疾)、過胖者(哺乳會嬰兒手足蜷縮)、膚色過黑(乳汁過涼)、過白(乳汁過熱)、乳房高(嬰兒鼻洞塌陷)。又排除迦舍國女子(乳汁過酸)與沙薩國女子(乳汁過辣)。如此嚴選後,國王厚待月光妃,她亦發願護持她們。
王子命名日,國王召相師(Brāhmaṇa)厚待,詢問王子命相。相師見其具足穀穗吉相,稟告:「大王,此王子能統禦兩千隨從及四大洲,如島嶼屹立不搖,未見任何障礙。」國王大喜,因王子誕生時:迦屍國普降雨、君臣心生清涼、其性溫和柔順王子,故命名為無惱人(Temiyakumāro)。滿月時,乳母們盛裝晉見王子。國王擁抱愛子,親吻其額,置膝上撫玩,滿心歡喜。
【國王處決盜賊與王子的覺悟】
就在此時,四名盜賊(corā)被押送到王宮。國王見到他們後,下令道:
對第一個盜賊:用帶刺的皮鞭抽打一千下。
對第二個盜賊:用鐵鏈捆綁後關進監獄(bandhanāgāra)。
對第三個盜賊:用長矛刺穿身體。
對第四個盜賊:處以刺刑(sūlāropana)。
無惱王子(Temiyakumāra)聽到父親的命令後,嚇得渾身發抖,心想:
「唉!我的父親因為王權,竟造下如此深重的地獄惡業!」
隔日,侍從們讓王子躺在華麗的白傘(setacchatta)下鑲寶石的床榻上休息。他小睡片刻後睜開眼睛,抬頭看見白傘與王家的盛大威嚴,頓時感到比平常更強烈的恐懼。他困惑地想:
「我究竟是怎麼來到這『盜賊之家』(指王宮)的?」
透過宿命通(jātissarañāṇa),他回憶起自己從天界(devaloka)投生的經歷,接著想起自己曾在喧鬧地獄(ussadaniraya)受苦八萬年,更早之前則是在這座波羅奈城(Bārāṇasī)當過國王。
王子對王權的恐懼
他繼續思惟:
「我在波羅奈統治二十年,卻在地獄受苦八萬年。如今又投生到這『盜賊之家』,我的父親昨天還對那四個盜賊下達如此殘酷的命令!若我繼承王位,必定再次墮入地獄承受極苦!」
這個念頭讓他極度恐懼,原本如黃金般光澤的身體,竟像被手揉捏的蓮花般枯萎黯淡。他躺著思考:「我該如何逃離這盜賊之家?」
【守護女神的指引】
此時,一位曾在前世當過他母親的守護女神(devadhītā)——現為白傘的護持者——現身安慰他:
「親愛的無惱王子(Temiyakumāra),別害怕、別憂傷、別焦慮。若你想逃離這裡,就做到以下三件事:
即使能坐,也要像癱瘓者(pīṭhasappī)一樣不動。
即使能聽,也要像聾子(badhiro)一樣毫無反應。
即使能言,也要像啞巴(mūgo)一樣沉默。
守住這三項原則,絕不要顯露你的智慧。」
接著,女神唱出第一首偈頌:
1.
「莫顯聰明相,偽裝愚癡狀,
讓眾生輕視,方能得解脫。」
【王子的承諾】
王子聽完後獲得安慰,回應第二首偈頌:
2.
「我必遵你教,女神所叮囑,
慈母為利益我,恩德難報答。」
說完,他決心實踐「癱、聾、啞」三項原則。女神隨即隱去身形。
【王子的考驗】
國王為了測試王子,特意讓五百名大臣之子(pañca kumārasatāni)待在他身邊。這些孩子因飢餓哭鬧不休,但無惱王子(mahāsatto)因恐懼地獄之苦,心想:「與其繼承王位,寧可餓死!」於是始終不哭不鬧。
乳母(dhātiyo)們將此事稟報月光妃(Candādevī),王后又轉告國王。國王召來占相師(nemittake brāhmaṇe)詢問,婆羅門回答:
「陛下,王子已過了正常哺乳時間卻不哭鬧,這表示他會自己緊緊含住乳頭吸吮。」從此,乳母們故意不按時哺乳,有時延誤一餐,有時整天不給奶喝。
他(無惱王子/Temiyakumāra)因恐懼地獄之苦,即使飢渴也不為求奶而哭鬧。母親見他不哭,以為「我兒餓了」,便親自餵奶,有時也由乳母(dhātiyo)餵養。其他孩子們沒按時喝到奶就會哭鬧,但大士(mahāsatto)因恐懼地獄之苦,既不哭鬧也不睡覺,手腳不動也不出聲。乳母們心想:「癱瘓者的手腳不該是這樣,啞巴的下頜不該是這樣,聾子的耳道不該是這樣,必須查明原因。」於是決定「先用斷奶來測試」,整天不給他奶喝。即使飢渴,他也不出聲討奶。母親以為「我兒餓了」便親自餵奶。這樣斷斷續續測試了一年,仍找不出破綻。
大臣們(amaccādayo)向國王(rājā)報告:「一歲幼兒通常愛吃糕餅,我們可藉此測試。」便讓五百大臣之子(pañca kumārasatāni)坐在他身旁,擺上各種糕點(pūvakhajjakāni),藏在暗處觀察說:「隨意拿取吧。」其他孩子爭搶互打地吃著,菩薩卻告誡自己:「無惱王子啊,若畏懼地獄就別貪圖糕點。」因恐懼地獄而對糕點視若無睹。如此用糕點斷續測試一年,仍無發現。
之後他們說:「兩歲幼兒愛吃水果,可藉此測試。」便擺上各種水果(phalāphala)測試。其他孩子爭搶打架地吃著,他因恐懼地獄仍不看一眼。如此用水果測試一年,仍無結果。
接著說:「三歲幼兒愛玩玩具,可藉此測試。」便製作金象馬等玩具(kīḷanabhaṇḍaka)測試。其他孩子互相搶奪玩具,菩薩卻毫不理會。如此用玩具測試一年,仍無發現。
之後說:「四歲幼兒貪愛食物,可藉此測試。」便送上各種美食(bhojana)。其他孩子捏成飯糰吃著,菩薩卻告誡自己:「無惱王子啊,餓死也勝過墮地獄。」因恐懼地獄而不看食物。母親心碎般親手餵食。如此用食物測試一年,仍無破綻。
接著說:「五歲幼兒怕火,可藉此測試。」便在王宮庭院(rājaṅgaṇe)建多門大屋,用棕櫚葉覆蓋,讓其他孩子圍坐其中後點火。孩子們見火哭逃,菩薩卻想:「地獄火劫之苦遠勝此火千百萬倍。」遂如入定比丘般靜坐。眾人將他救出。如此用火測試一年,仍無發現。
最後說:「六歲幼兒怕醉象,可藉此測試。」便訓練一頭醉象(mattahatthi),讓其他孩子圍坐庭院後放出。那象甩鼻拍地、吼叫威嚇而來,孩子們嚇得四散逃命。菩薩見象心想:「寧可死於醉象,也不願墮殘酷地獄(caṇḍaniraya)。」因恐懼地獄而坐定不動。訓練有素的大象將他如花環般捲起又放下,未造成傷害便離去。如此用醉象測試一年,仍無結果。
此後(他們想):「七歲孩童理應畏懼毒蛇,我們將以此試探他。」於是讓菩薩(bodhisatta)與其他孩童一同坐在王宮廣場(rājaṅgaṇa),並放出已拔除毒牙、嘴巴被綁住的毒蛇。其他孩童見狀尖叫逃散。然而菩薩(mahāsatto)憶及地獄恐怖,思惟「與其墮入地獄,寧可死於兇猛毒蛇之口」,便如入滅盡定的大長老般紋絲不動。那蛇纏繞他全身,在頭頂豎起頸兜靜止不動。即便如此,他依然不動。如此以毒蛇反覆試探一整年,仍未能發現他的破綻。
此後(他們想):「八歲孩童理應喜愛戲劇表演,我們將以此試探他。」便讓他與五百孩童同坐王宮廣場觀賞戲劇。其他孩童見戲劇表演連聲喝彩、開懷大笑。大士卻憶及地獄恐怖,思惟「墮入地獄時,你連片刻歡笑喜樂都不會有」,始終靜坐不觀戲。如此以戲劇反覆試探一整年,仍未能發現他的破綻。
此後(他們想):「九歲孩童理應畏懼刀劍,我們將以此試探他。」便讓他與五百孩童同坐王宮廣場(rājaṅgaṇa)。當孩童們嬉戲時,一名男子手持水晶般閃亮的刀劍,揮舞吶喊、跳躍恐嚇,高聲叫嚷:「聽說迦尸國王(Kāsirañña)有個叫黑耳(Kāḷakaṇṇī)的獨子,他在哪?我要砍下他的頭!」衝向眾人。其他孩童見此人嚇得哭喊四散。菩薩憶及地獄恐怖,佯裝不知靜坐不動。那人以刀觸其頭部威脅:「我要砍下你的頭!」卻始終無法使他驚慌,只得退去。如此以刀劍反覆試探一整年,仍未能發現他的破綻。
此後到他十歲時,為測試其耳聾與否,讓他臥於華麗床榻,四周圍以布幔並開孔,暗中在床下安排吹螺手。一次齊鳴時,螺聲震天。大臣們從布幔孔洞窺視,發現菩薩整日無絲毫驚惶、手腳顫動或肌肉抽搐。如此以螺聲反覆試探一整年,仍未能發現他的破綻。
此後十一歲時,同樣以鼓聲試探一整年,仍未能發現他的破綻。
此後十二歲時(他們想):「我們將以燈火試探他。」便在夜間黑暗時分點亮燈火又熄滅,留些微昏暗讓他躺臥,突然高舉燈火照亮觀察其舉止。如此以燈火反覆試探一整年,未見他絲毫顫動。
此後十三歲時(他們想):「我們將以蜜糖試探他。」便以蜜糖塗抹他全身,置於多蠅之處臥躺。群蠅飛起,如針刺般叮咬他全身。他卻如入滅盡定的大長老般紋絲不動。如此以蜜糖反覆試探一整年,未見他絲毫顫動。
此後到他十四歲時(他們想):「如今他已長大,愛潔淨厭穢物,我們將以污穢試探他。」從此不再為他沐浴盥洗。他排泄後便躺臥污穢中。惡臭熏天時,連內臟都似要翻湧而出,蒼蠅因穢氣聚集叮咬。他依然不動。侍女們圍著責罵:「親愛的無惱王子(Temiyakumāra),你已長大,誰能永遠照料你?為何不羞愧?為何躺著?起來清理身體!」他即使深陷這般可厭糞堆,仍憶及能令百由旬外眾生心臟爆裂的糞尿地獄惡臭,始終靜止。如此以穢物反覆試探一整年,仍未能發現他的破綻。
此後十五歲時(他們想):「我們將以火炭試探他。」便在他床下放置火炭盆,心想:「或許難耐灼熱痛苦時會顯露掙扎跡象。」他身體因而起水泡。菩薩思惟:「無間地獄(Avīci)熱力能穿透百由旬,此苦較之勝過百倍千倍十萬倍。」便忍受不動。他父母心碎般命人撤去火炭,哭求:「親愛的無惱王子(Temiyakumāra),我們早知你非天生殘障。這般完整手足耳目的孩子,是我們祈求所得,別毀了我們!全閻浮提(Jambudīpa)的國王們都在責備我們啊!」即便被如此哀求,他仍如未聞般靜臥。父母哭泣哀嘆離去。有時母親獨自來求,有時父親獨自來求。如此以火炭反覆試探一整年,仍未能發現他的破綻。
當他十六歲時,大臣與婆羅門等人商議:「無論是天生殘障、瘖啞或耳聾,人到成年時沒有不愛王權的,沒有不厭惡醜惡的,這就像花朵屆時自然綻放的法則。我們將安排戲劇表演來試探他。」於是召來比天女更美貌、風情萬種的女伶,宣布:「誰能逗笑王子或激起他的情慾,就立為正妃。」他們為王子沐浴香湯,裝扮如天子般,讓其坐臥在如天宮般華麗的寢殿寶座上,以香花鬘、熏香、香粉等使整個內殿瀰漫統一香氣後退下。那些女子圍繞王子,竭力以歌舞、甜言蜜語等各種方式取悅他。但智慧圓滿的菩薩(bodhisatta)不看她們,決意「不讓這些女子觸碰我身體」,抑制呼吸使身體僵直。女子們無法觸碰他身體,驚恐道:「這僵硬軀體不是人類,定是夜叉!」嚇得無法自持而逃。如此以戲劇反覆試探一整年,仍未能發現他的破綻。
就這樣,他們用十六種重大考驗與無數細微考驗,歷經十六年仍無法動搖他的心志。
【求繼承王位篇】
於是國王懊悔地召來占相婆羅門,質問:「你們在王子出生時說『此王子具足吉祥徵兆,必無任何障礙』,如今他卻是天生殘障的瘖啞聾人,你們的話豈不矛盾?」婆羅門回答:「大王啊!老師們所授相術從無謬誤。但當初說『這黑耳(Kāḷakaṇṇī)是王室求來的子嗣』時,為免您憂傷才未明言。」國王問:「如今該如何處理?」「大王!只要這王子住在宮中,將有三種危機顯現——性命危機、白傘蓋(王權)危機、正妃危機。因此請陛下勿張揚,準備不祥之車與不祥之軛,讓他臥於車中,從後門運出,在濕屍林挖四肘深坑埋掉。」國王因恐懼危機而應允:「善哉。」
當時月光王妃(Candādevī)聽聞此事,急忙單獨覲見國王,禮拜後請求:「陛下曾賜我恩典,我也已選定願望保留至今,現在請實現它吧!」
「取吧,王后。」
「請將王位賜予我兒。」
「不可,王后。」
「為何?陛下!」
「王后,你的兒子是黑耳(Kāḷakaṇṇī)。」
「請賜他終身王權」「不可,王后。」
「七年...六年...五年...四年...三年...兩年...一年...七個月...六個月...五個月...四個月...三個月...兩個月...一個月...半月...七天!」國王終於說:「善哉,王后,取吧!」她當即為王子盛裝打扮,宣告「無惱王子(Temiyakumāra)繼位」,巡城擊鼓,全城裝飾,讓王子乘象背,頭頂白傘蓋繞城後返回內宮,安臥寶座。慈母整夜哀求:「親愛的無惱王子啊!我因你十六年不得安眠,哭腫雙眼,心碎欲裂。我早知你非真殘障,別讓我成為無依之人!」她如此日復一日哀求了五天。
【逐出王宮】
第六天清晨,國王召御者善喜(Sunanda)下令:「善喜御者啊!明早備好不祥之車與不祥之軛,讓王子臥於車中,從後門運至濕屍林,挖四肘深坑,埋入後用鋤背擊碎頭顱取命,覆土踏平,沐浴後回來。」御者應允:「遵命,陛下。」第六夜裡,王妃哭求:「親愛的無惱王子!你父迦尸國王(Kāsirājā)明早要在濕屍林活埋你,兒啊,你明早就要死了!」菩薩(mahāsatto)聞言思忖:「緬匿王子啊!你十六年的努力終於成熟了。」內心湧現喜悅。而母親心碎欲裂,即便此時他仍因「若開口,十六年努力將付諸東流;若沉默,方能自利利他,救度父母與眾生」的決意,未與母親交談。
破曉時分,善喜御者備車。由於天神加持與菩薩(bodhisatta)波羅蜜之力,不祥車駕竟變成吉祥之車。御者將車停於宮門,登上高臺,入內禮拜王妃說:「王后請勿嗔怒,此乃王命。」便擁抱王子,推開攔阻的王妃,如捧花束般舉起王子下樓。當時月光王妃(Candādevī)捶胸痛哭,癱倒高臺。菩薩見狀心想:「若我不言,母親將心碎而死。」雖欲開口,仍堅持:「若我說話,十六年努力便成徒勞;唯有沉默,才能成為自己、父母與眾生的解脫因緣。」而默然承受。
御者將他抬上車後,心想:「我要讓車朝後門方向駛去。」便驅車前行。此時因大士(mahāsatto)波羅蜜之力,天神操控車輛轉向東方城門,車輪衝撞門的下端。無惱王子(Temiyakumāra)聞聲心想「我的願望已達成」,內心極度歡喜。馬車出城後,在天神加持下疾行三由旬。林中一處濕地如同天然墳場般出現在御者眼前。御者觀察後認定「此處合適」,便將車駛離主道停靠路旁,下車卸下王子身上所有飾物堆置一旁,拿起鋤頭在車旁不遠處開始挖掘四肘深的坑洞。
此時菩薩(bodhisatto)思惟:「這是我展現能力的時刻。十六年來我未曾動彈手足,如今還剩多少力氣?」他以左手摸右手,右手摸左手,又活動雙腳,正欲下車時——大地如被風鼓脹的皮囊般隆起,恰好托住車尾。菩薩下車後,來回踱步數次,確知「以此步伐一日能行百由旬」,繼而思量:「若御者與我衝突,是否有抗衡之力?」便抓住車尾,如孩童嬉戲般舉起馬車旋轉。確認「我確有抗衡之力」後,為建立對方信心而心生善念。
剎那間,帝釋天(Sakka)宮殿震動。帝釋天察知緣由:「無惱王子(Temiyakumāra)心願已遂,現欲建立信心,何須人間裝扮?」便命取天界莊嚴具,召工巧天神子(Vissakammadevaputta)下令:「工巧天神子啊!去為迦尸國王(Kāsirājā)之子無惱王子(Temiyakumāra)嚴飾。」天神領命,自三十三天降臨王子身旁,以萬匹天衣纏裹,配備天人珍寶,將其裝扮如帝釋天般威嚴後隱去。王子展現天王威儀,走到御者掘坑處,立於坑邊以第三偈問道:
3.
「御者何故慌忙掘此坑?
被問應當誠實地答:欲於坑中作何事?」
御者聞聲未抬頭,繼續掘坑誦第四偈:
4.
「王生殘障瘖啞愚痴兒,
王命遣我林間埋親子。」
菩薩隨即回應:
5.
「我非聾非啞,不殘亦不缺。
御者若埋我林間,此乃不義之惡行。
6.
且觀我雙腿與臂,再聽我言語。
御者若埋我林間,此乃不義之惡行。」
御者暗忖:「此人自現身起便自述功德,究竟何人?」遂停掘坑抬頭,見其威儀時疑惑「此乃人或天神?」乃誦第七偈:
7.
「你為天神或乾闥婆?抑是帝釋天王?
你是誰?誰之子?我應該如何知道你?」
菩薩隨即表明身份並說法:
8.
「我非天神非乾闥婆,亦非帝釋天王。
你正掘坑欲埋者,實是迦尸國王子。
9.
你所侍奉之王即我父,
御者若埋我林間,此乃不義之惡行。
10.
若人依樹蔭休憩或臥眠,
不應折其枝,傷友實卑劣。
11.
國王如樹我似枝,你如乘涼仰蔭人。
御者若埋我林間,此乃不義之惡行。」
當他如此勸說時,御者依然不信。於是菩薩心想:「我定要讓他信服!」便以天神們的讚嘆聲與自身宏亮之音震響林間,開始宣講名為《十種敬友偈》的詩頌——
12.
「食物豐盛不匱乏,家宅常得甘霖潤;
眾人皆來相依附,不背叛朋友(mittānaṃ)者如是。
註釋:背叛=傷害
朋友:特指佛陀等善知識(kalyāṇamittānaṃ)
13.
「無論行至何國土,城鎮王都皆周遊;
處處受人敬重待,不背叛朋友者如是。
註釋:
「處處受人敬重」可參考西瓦利長老(Sīvali)事蹟
「盜賊不能加害」應以僧護長老(Saṃkicca)少年時故事闡釋。
14.
「盜賊不能加害他,剎帝利(khattiyā)亦不輕蔑;
一切敵怨皆超越,不背叛朋友者如是。
註釋:
「剎帝利不輕蔑」可舉富商喬提卡(Jotika)事例說明
15.
「無憤怒地歸家,集會之中受讚譽
親族之中為尊長,不背叛朋友者如是。
註釋:
「歸家」(sagharaṃ)指返回己宅。負友者歸家時心懷忿怒,而此人無怒而返
「集會讚譽」指眾人聚會時稱揚非負友者之德行,令其歡喜
16.
「敬人者得人敬重,重人者得人尊重;
美譽聲名隨其身,不背叛朋友者如是。
17.
「禮敬者得人禮敬,跪拜者得人回拜;
隨從聲名皆成就,不背叛朋友者如是。
註釋:「跪拜者」(vandako)指禮拜佛陀等善知識者,未來必得回敬。
「隨從聲名」此偈可引證給孤獨長者(Cittagahapati)故事。
18.
「如火焰般光熾盛,似天神般閃耀;
繁榮永不離其身,不背叛朋友者如是。
註釋:「光熾盛」(pajjalati)喻權勢眷屬如火焰照耀。「福運不離」應述給孤獨長者(Anāthapiṇḍika)生平
19.
「牛群繁衍興旺生,田中播種豐收成;
所植果實得享用,不背叛朋友者如是。
20.
「若人自懸崖墜落,或從樹頂驟跌下;
墜時仍得安穩住,不背叛朋友者如是。
註釋:
「墜時得安穩」可引《小蓮華本生》(Cūḷapaduma-jātaka)說明
21.
「根深幹壯枝蔓延,猶如風吹榕樹王;
仇敵無能撼動他,不背叛朋友者如是。」
註釋:
仇敵無能」當舉庫拉羅長老(Kuraraghariya-Soṇa)之母入盜賊家故事為喻。
御者蘇南多(Sunando sārathi)雖聽聞如此多偈頌法教,卻仍未認出對方,心想:「這究竟是誰?」便放下挖掘坑洞的工作,走到馬車旁查看。當他發現車具與裝飾品皆消失不見,又折返仔細觀察,這才認出菩薩,立刻伏跪在其足前,合掌哀求而說此偈:
22.
「請讓我帶您回宮,王子(rājaputta)啊歸家吧!
尊貴者請治理王國,何必留在森林中?」
於是菩薩回答:
23.
「王權於我已無用,親族財富皆如是。
若因非法得王位,御者啊,我不取。」
御者繼續勸說:
24.
「若您離此返王城,我將獲賜滿缽金;
父母亦會厚賞我,當您歸去時,王子啊!
25.
「后妃(orodhā)童子(kumārā)與宮女(vesiyānā),婆羅門(brāhmaṇā)眾皆歡喜;
他們也將厚賜我,當您歸去時,王子啊!
26.
「象兵(hatthārohā)將領(anīkaṭṭhā),車夫(rathikā)侍從(pattikārakā);
他們也將厚賜我,當您歸去時,王子啊!
27.
「鄉鎮(jānapadā)商賈(negamā)齊聚集,帶來各色珍寶禮(upāyanāni);
他們也將厚賜我,當您歸去時,王子啊!」
註釋:御者心想:「或許因同情我而回心轉意」
菩薩回應:
28.
「我被父王母后棄,舉國城民共捨離;
所有王子亦如是,我已無家可歸依。
29.
「母后允許我,父王決然斷親緣;
獨入林間修梵行,不再貪求諸欲樂。」
當菩薩如此講述自身德行時,內心湧現喜悅,因喜悅之力而發出感嘆,宣說以下偈頌:
30.
「不慌不忙者,果實便成熟;
我的梵行已成熟,御者(Sārathi)你當知此。
31.
「不慌不忙者,正當的利益已成熟;
我的梵行已成熟,已出離並且每個角落也安全。」
御者追問:
32.
「你言談如此惹人喜歡
為何當時在父母面前,你竟沉默不發一語?」
菩薩回答:
33.
「我非折翼之飛鳥,亦非失聰無聞者;
更非無舌瘖啞人,莫將我當沉默者!
34.
「我憶往昔某一世,曾於彼處治王國;
統治彼國造惡業,墮入極苦地獄中。
35.
「二十載短暫王權,換得八萬年地獄;
烈火焚身無間斷,此報方盡彼業終。
36.
「因畏王權再加身,懼怕重受灌頂禮;
是故父母在眼前,我選擇緘默不語。
37.
「父王抱我坐膝上,當眾下令施酷刑:
『此人當殺!彼當縛!此者鹽醋澆傷口!
更將那人插槍尖!』如此反覆下詔令。
38.
「聞此殘暴語句時,我雖能言裝瘖啞;
無翼偽作折翅鳥,糞堆之中蜷身藏。
39.
「生命微小具苦難,連結著苦;
何以世人因為(自己的)生命,而要彼此結仇怨?
40.
「因無智慧,不見正法
愚者貪戀危脆命,竟造五種怨恨業。
世人因為(自己的)生命,而彼此結仇怨
41.
「不慌不忙者,正當的利益已成熟;
我的梵行已成熟,御者(Sārathi)你當知此。」
42.
「不慌不忙者,正當的利益已成熟;
我的梵行已成熟,已出離並且每個角落也安全。」
聽聞這番話後,御者蘇南多(Sunando sārathi)心想:「這位王子(kumāro)竟能捨棄如腐屍般的王權榮耀,堅持自己的決心出家入林。我這般苟活又有何意義?不如隨他一同出家!」於是說出以下偈頌:
43.
「我也要隨您出家,王子啊,在您身旁;
尊貴者請召喚我(來出家),出家生活令我嚮往。 」
菩薩雖被如此懇求,仍考慮:「若我現在就為他剃度,父母將無法前來相見,這會令他們蒙受損失。況且這些馬匹、馬車和裝飾品若留在此處必將損毀,人們還會指責我『這是夜叉,恐怕連御者都被吃掉了』。
44.
「先駕馬車回城去,無債一身輕再來;
無債方能出家,此乃仙人(isīhi)所讚歎。 」
御者聽後心想:「若我回城期間王子離去,國王聽聞經過後命我『帶我兒子來』,我卻找不到人,必將受王法制裁。」於是決定先表明自己的德行並承諾會回來,說了兩首偈:
45.
「您吩咐我的事,雖未完成但祝您安好;
現在換我請求您,請答應我的請託。
46.
「請您暫且留在此,待我迎請國王來;
或許令尊見到您,會心生歡喜欣慰。 」
菩薩回應:
47.
「御者啊,你所請求,我必應允照辦;
我也渴望能見到,父親前來此地。
48.
「去吧朋友請速回,向我親屬報平安;
代我轉達對父母,虔誠禮敬之心意。 」
說完,菩薩如金香蕉樹般躬身,面向波羅奈城(Bārāṇasinagara)方向五體投地禮拜父母,並給予御者指示。御者受教後,繞行王子三匝,登上馬車駛向王城。世尊為說明此情節而說:
49.
「他捧起王子雙足,右繞三匝作禮敬;
御者登車啟程去,直向王宮大門行。 」
比丘們,如此受命的御者(sārathi),捧起王子(kumārassa)的雙足,右繞三匝(padakkhiṇaṃ katvā)禮敬後,登上馬車向王宮大門(rājadvāraṃ)駛去。
就在此時,月光王妃(Candādevī)推開獅子籠(sīhapañjaraṃ)的窗戶,心想:「我的兒子現在如何了?」當她望向御者歸來的道路,卻看見他獨自一人返回,頓時捶胸痛哭。世尊為說明此情節而說:
50.
「母親見空車駛來,唯見御者獨歸返;
淚眼婆娑遙望時,泣不成聲心欲碎。
51.
『這御者獨自歸來,必已殺害我愛兒;
我那如大地支柱的孩兒,定然已遭毒手!
52.
『仇敵此刻必歡欣,怨家定當慶賀忙;
見御者獨自歸來,知我兒已命喪亡。
53.
「空車入眼痛徹心,御者孤身返宮門;
淚如雨下追問他,泣血聲聲問分明:
54.
『他可是真瘖啞?或是肢體殘缺?
被埋入土中時,可曾發出哀鳴?
御者啊,求你如實告訴我!
55.
『當他被按入土裡,如何揮動手腳掙扎?
若非瘖啞亦非殘,為何不發一語?
我今追問於你,請你據實以告!』」
御者回答:
56.
「尊貴的王后,若您能保證我安全,
我將如實稟告您,在王子身邊的所見所聞。」
於是月光王妃(Candādevī)對他說:
57.
「我保證你的安全,親愛的御者(sārathi),請不必害怕,
將你在王子(rājaputta)身邊所見所聞如實道來。 」
御者便回答:
58.
「他既非癤啞亦非殘,言語流暢善說法,
只因畏懼王權故,多次偽裝瞞眾人。
59.
「他憶起往昔某世中,曾於彼處治王國,
因行統治造惡業,墮入極苦地獄間。
60.
「二十載短暫掌權,換來八萬年地獄火,
烈焰焚身無間斷,此報方盡彼業終。
61.
「因懼再受王權累,恐被加冕重執政,
是故父母在眼前,選擇沉默不發聲。
62.
「他四肢健全無殘缺,身形挺拔威儀足,
智慧如海善言辭,已立通往天界道。
63.
「若您欲見親生子,無惱王子(Temiyo)今所在,
我可帶您前往彼處,他正停留修行地。 」
此時王子在遣返御者後,正欲出家。帝釋天(Sakko)知其心意,即刻召來工巧天神子(Vissakammadevaputta):「親愛的工巧天神子,無惱王子(Temiyakumāro)想出家,你當為他建造草庵(paṇṇasāla)並備出家,你當為他建造晝夜皆宜的優美淨居,開鑿蓮池與洞穴,種植四季結果的神樹,在草庵旁鋪設24肘長的經行道(caṅkamaṃ),經行道上撒滿水晶般晶瑩細沙,備齊所有出家器具,在牆上刻字:「欲出家者可自取用具」,並驅散所有猛獸與吵雜鳥群
菩薩見到它們,即知是帝釋天所賜,入草庵後:褪下華服,著樹皮衣(rattavākacīraṃ),斜披一塊布料,將鹿皮(ajinacammaṃ)搭單肩,束髮髻(jaṭāmaṇḍalaṃ),肩掛水囊(kājaṃ),手持剃刀杖(kattaradaṇḍaṃ)。完成出家威儀後,他反覆經行讚歎:「快樂啊!快樂啊!!」隨後入草庵於木座上:
證得五神通(pañca abhiññā),成就八定(aṭṭha samāpattiyo),傍晚取樹葉作器(無鹽無麩的清淨容器),飲如甘露般的濾水,修習四梵住(cattāro brahmavihāre),安住於該處。
迦尸國王(kāsirājā)聽完御者(sunandasārathissa)的稟報後,立刻召來大將摩訶斯那(mahāsenagutta),以十萬火急之勢下令準備車駕:
64.
「速將駿馬套上戰車,給象群繫好腹帶,
吹響海螺與銅鈸,單面鼓要擂得震天響。
65.
「讓繃緊的戰鼓齊鳴,甜美的鼉鼓奏響,
城中百姓皆隨我同行,我要去聽兒子的教誡。
66.
「后宮嬪妃與王子們,娼妓婆羅門眾皆隨行,
快備好所有車駕,我要去聽兒子的教誡。
67.
「象兵與前鋒衛隊,戰車兵與持盾護衛,
速速整備所有座駕,我要去聽兒子的教誡。
68.
「各地聚集的鄉民,與都城匯聚的民眾,
快備好所有車駕,我要去聽兒子的教誡。」
國王下令後,御者們將駿馬套上戰車,列陣宮門前稟報。世尊為闡明此義而說:
69.
「御者套好迅捷駿馬,產自信度、疾馳如風的良駒,
列隊抵達王宮大門,奏道:『陛下,馬匹已備妥』。」
迦尸國王(kāsirājā)聽完御者們的稟報後,朗誦半偈道:
70.
「肥馬奔馳靠腳力,瘦馬耐久勝在韌。」
御者們聞聲亦回應半偈:
「剔除過肥與過瘦,精選勻稱駿馬套車。」
國王為前往探望王子,召集了四種姓階層、十八支軍隊與全部兵力。就在集結期間,三日已過。第四日,迦尸國王離城後命人備妥華麗車駕,行至象廄處與王子互相問候,殷勤接待。世尊為闡明此義而說:
71.
於是國王疾速啟程,登上備妥的戰車,
對后宮嬪妃宣告:「眾人皆隨我同行。」
72.
「戴鑲珠寶冠、佩劍執白傘,
侍女們盛裝金飾,隨駕登上車輦。」
73.
國王令御者為前導,疾馳奔赴目的地,
迅即抵達無惱(Temiyakumāra)靜修之處。
74.
見王者威光熾盛如焰,被臣僚眾星拱月而來,
無惱(Temiyo)王子當即說道:
75.
「父王可安好無恙?母后康泰否?」
王后:
76.
「我兒,我甚安好亦無病痛,
你的母后俱皆安康。」
王子:
77.
「父王可遠離酒癮?是否厭惡醉飲?
心是否樂於真實,法和布施?」
王:
78.
「我兒,我不沾酒亦厭醉飲,
心樂於真實,法和布施。」
王子:
79.
「御用馬匹可健壯?座駕是否運轉如常?
父王可無病痛纏身,軀體無有苦患?」
王:
80.
「御馬皆矯健,車駕運行順暢,
我身無疾病,體膚無不適。」
王子:
81.
「邊疆是否富庶?王國可豐饒?
倉廩與國庫,是否皆充實?」
王:
82.
「邊境皆繁榮,王畿亦沃饒,
穀倉與金庫,無不滿盈。」
王子:
83.
「恭迎大王駕臨,願您來途順遂,
請為國王設座,備妥專屬席位。」
國王(rājā)出於對菩薩的敬重,不敢坐上華榻。於是菩薩說道:「若您不願坐華榻,就鋪設葉席吧。」說完便命人準備葉席,並邀請國王入座,同時誦出偈頌:
84.
「請就坐於此處,這鋪設妥當的葉席上,
取此處清水,洗滌您的雙足。」
國王因敬重大士,連葉席也不肯坐,直接席地而坐。菩薩便進入草庵,取出煮好的藥草,邀請國王食用時誦誦道:
85.
「此葉雖簡陋無鹽,卻是我的所有,
請享用吧,大王,您是我尊貴的客人。」
國王卻回答:
86.
「我不食粗葉,此非我的食物,
我只吃上等白米,佐以淨肉羹湯。」
國王如此誇耀自己的王室飲食後,出於敬意,仍取少許葉片置於掌心,與愛子閒話家常:「孩子,你就吃這樣的食物嗎?」正當此時,月光王妃(Candādevī)在宮女簇擁下沿路趕來,抵達菩薩的修行處。一見愛子便暈厥倒地,甦醒後爬起緊握菩薩雙足痛哭跪拜,淚眼婆娑地退坐一旁。國王便道:「夫人,看看你兒子的食物。」將少許葉片放在她手中,其餘妃嬪也各分得少許。眾人接過葉片頂於頭上哭喊:「主公啊!您為何如此苛待自己!」跪拜後紛紛落座。國王又說:「孩子,我見此景實在驚異。」隨即誦偈:
87.
「令我驚異的是,即便獨居時亦然——
食用如此粗食,面色何以這般光潤?」
於是無惱王子(Temiyakumāra)向父王解釋道:
88.
「我獨臥於此,鋪設整齊的葉席上,
因這獨居之樂,父王啊,我的容光煥發。
89.
「沒有三十名持劍護衛,日夜守護在側,
因這安穩睡眠,父王啊,我的容光煥發。
90.
「不追悔過往,不渴求未來,
只滋養當下生活,因此容光煥發。
91.
「愚人因妄想未來,因追悔過去,
猶如青蘆被割下,在烈日中枯萎。」
國王心想:「就在此為他行灌頂禮後帶回王宮。」便以王位相誘說道:
92.
「象軍、車隊、騎兵與精銳鎧甲武士,
華美的宮殿樓閣,孩子啊,我全都賜予你。
93.
「我將贈你後宮,滿飾珠寶瓔珞,
繼承王位吧孩子,你將成為我們的國王。
94.
「精通歌舞的藝妓,訓練有素的四姓佳麗,
她們將取悅你,何苦留在森林?
95.
「我為你迎娶他國公主,盛裝打扮而來,
待你生下子嗣後,再行出家也不遲。
96.
「你正青春年少,初綻的生命嫩芽,
賢者啊!先治理王國,何必棲身荒野?」
從此處開始,菩薩(指無惱王子Temiyakumāra)開始宣說正法:
97.
「年少當修梵行,青春正該持戒,
幼年出家修行,此為聖者所讚。
98.
「年少當修梵行,青春正該持戒,
我將實踐梵行,王位於我如浮雲。
99.
「我曾見那嬰孩,呼喊父母聲猶在,
得子何等艱難,未及衰老已夭亡。
100.
「我曾見妙齡女,容顏如嫩竹新發,
卻似折斷竹筍,生命驟然凋零。
註釋:「折斷竹筍」指被死亡奪取
101.
「年少男女也會死亡,誰能自信因為年少,
便得生命保障?
102.
「當生命隨晝夜減,如淺水難養魚群,
青春年華何足恃?
103.
「世間恆遭摧殘,永遠被包圍,
不空虛流逝,為何還要為我灌頂?」
迦尸國王(kāsirājā)問道:
104.
「誰在摧殘世間?誰在包圍眾生?
何物無情流逝?請為困惑的我解答。」
菩薩回答:
105.
「死神摧殘世間,衰老包圍眾生,
黑夜不空虛流逝,剎帝利當知此理。
106.
「如織布機運轉,每織一線布匹便減,
眾生壽命亦然,點滴消逝。
107.
「如滿溢的江河,奔流永不復返,
人類壽命如是,逝去不回頭。
108.
「如滿載的河流,沖走岸邊樹木,
一切眾生皆被,老死之流捲走。」
迦尸國王(kāsirājā)聽完菩薩(指無惱王子Temiyakumāra)的說法後,心想:「我何必再留戀宮廷生活?」頓時感到極度厭倦世俗,萌生出家念頭。但他轉念又想:「我暫時還不該回城,就在此處出家吧。不過,若我兒願意回城,我願將白傘王權交給他。」為試探其心意,國王再次以王位相誘說道:
109.
「象兵軍團、戰車部隊,駿馬與精銳武士,
華美的宮殿樓閣,孩子啊,我全都賜予你。
110.
「我將贈你後宮,滿飾珠寶瓔珞,
繼承王位吧孩子,你將成為我們的國王。
111.
「精通歌舞的藝妓,訓練有素的四姓佳麗,
她們將取悅你,何苦留在森林?
112.
「我為你迎娶他國公主,盛裝打扮而來,
待你生下子嗣後,再行出家也不遲。
113.
「你正青春年少,初綻的生命嫩芽,
賢者啊!先治理王國,何必棲身荒野?
114.
「倉廩與國庫財寶,座駕與精銳部隊,
華美的宮殿樓閣,孩子啊,我全都賜予你。
115.
「被如花宮嬪圍繞,由侍女眾星拱月,
賢者啊!請治理王國,何必獨居林野?」
菩薩(指無惱王子Temiyakumāra)為表明自己對王位毫無興趣,於是說道:
116.
「財富有何用?終將耗盡;
妻子有何用?終將離世;
青春有何用?終被衰老征服。
117.
「在這(註釋:充滿老病死的)世間,何來喜悅、娛樂、愛欲與財富的追求?
國王啊,我已從(世俗)束縛中解脫,子嗣與妻妾於我何益?
註釋:指因禪定之力已斷除欲界束縛
118.
「我如此覺知:死亡從不鬆懈(緊追不捨)。
當被死神掌控時,何來歡愉?何需財富?
119.
「如同熟果總有墜落的危險,
眾生自出生起,就恆常面臨死亡的威脅。
120.
「傍晚還相見的人,清晨已不復見;
早晨還相見的人,傍晚已消失無蹤。
121.
「今日就該精進修行,誰知明日是否還活著?
我們與死神的大軍,根本無法訂立任何協議。
122.
「盜賊貪圖財寶,國王啊,我已從(貪欲)枷鎖解脫。
來吧,國王!請您留下,我對王位毫無渴望。」
註釋:「盜賊貪圖財寶」指強盜為錢財不惜殺人,而自己已超越對財富的執著
聽完這番開示,國王、月光王妃(Candādevī)及一萬六千宮女、大臣等皆萌生出家之念。國王更命人在城中宣告:「凡願隨我兒出家者,皆可出家。」並打開所有金庫倉廩,在布告牌上寫明各處藏寶地點,任由需要者取用。城中百姓紛紛拋下敞開的店鋪與家宅,來到國王身邊。國王率眾人在菩薩座下出家。整個三由旬大的修行地頓時人滿為患。菩薩安排比丘尼住在茅棚中心區域,因她們天性膽怯;男眾則住外圍。所有茅棚都由工巧天神(Vissakamma)幻化而成,結滿果實的樹木也是該天神以神通變現。每逢布薩日,眾人便撿拾落地果實食用,勤修沙門法。若有人生起貪、瞋、害等惡念,菩薩便升坐虛空說法。眾人聽聞妙法後專心修行,很快便證得神通與禪定。
其時,某邊境小王聞報:「據傳迦尸國王離波羅奈(Bārāṇasi)城入林出家」,頓起「我當奪取波羅奈」之念。率軍抵達後,但見城門大開,巡視王宮七寶俱在,暗忖:「迦尸王坐擁如此財富竟生畏懼?」遂召酒徒詢問:「你們國王可曾遭遇城中之亂?」答曰:「未曾,陛下。」追問緣由,眾人稟告:「我國王子無惱(Temiyakumāra)誓言『不繼波羅奈王位』,裝聾作啞離城入林求道。因此國王率眾離城,隨王子出家了。」邊境王聞此言心生歡喜,決意:「我亦當出家!」繼問:「你們的國王從何門出離?」答:「東門。」即率侍從循東門而出,沿河岸尋去。
菩薩知其來意,迎至林間升空說法。邊境王即率眾皈依出家。如是又有七位國王為奪波羅奈而來,最終皆棄七國王位,於菩薩座下出家。象馬淪為野象野馬,戰車朽壞林間,庫藏錢幣在修行地散作沙礫。眾人皆證神通禪定,命終直趨梵天。那些墮畜生道的象馬亦對仙眾生淨信心,死後轉生六欲天界。
世尊宣此法已,揭示真諦後說:「諸比丘!非獨今世,往昔我亦曾捨王位出家。」遂連結本生因緣——「當時華蓋護持的天女即蓮花色(Uppalavaṇṇā),善賢御者乃舍利弗(Sāriputto),父母即大王家眷,餘眾即佛弟子,而那裝聾作啞的賢者摩伽婆(Mūgapakkha),正是今成等正覺的我。」
539. mahājanakajātaka 大堅固王本生經(菩薩因精進而獲王位而後出家的故事)
「這海中間的是什麼?」——世尊在祇園精舍時,針對「大出離」之事講述了這個本生故事。某日,比丘們聚集在法堂中,紛紛讚歎如來昔日「大出離」的事蹟。世尊到來後問道:「比丘們,你們現在討論什麼話題?」眾人回答後,世尊說:「不僅是現在,過去世如來也曾為大出離而捨棄王位。」應眾人請求,佛陀開始講述過去因緣。
【國王被殺】
往昔在毘提訶國(Mithilā)有位名為大堅固王(Mahājanaka)的國王統治國家。他有兩個兒子:長子名為阿利陀堅固(Ariṭṭhajanaka),幼子名為波羅堅固(Polajanaka)。國王授予長子副王位,幼子則擔任將軍。後來大堅固王逝世,喪儀結束後,阿利陀堅固繼位,也授予弟弟副王之位。有位佞臣屢次向國王進讒:「陛下,副王企圖謀害您!」國王聽信讒言,斷絕手足之情,用鐵鍊鎖住波羅堅固,將他囚禁在王宮附近的屋舍中嚴加看守。王子立下真實誓言:「若我對兄長懷有惡意,願此鐵鍊永不脫落,門永不開啟;若我心無怨恨,願鐵鍊斷裂,門自開!」話音剛落,鐵鍊應聲碎斷,牢門豁然洞開。王子離開後,前往邊境村莊定居。
邊境居民認出王子身份,紛紛前來侍奉。國王也無法捉拿他。王子逐漸收服邊境領土,率領大軍返抵彌提羅城(Mithilā),在城外駐紮時宣告:「昔日我與王兄無怨,如今已成仇敵!」城中士兵聽聞王子歸來,多數帶著象馬戰具投奔,貴族們也紛紛來附。王子遣使傳訊兄長:「我本無心與你為敵,如今仇怨已成。或讓出王位,或決一死戰!」國王聽後決意開戰,召來王后囑咐:「賢后,戰場勝敗難料。若我有不測,你務必守護腹中孩兒。」隨即率大軍出城。
交戰時,波羅堅固的將士奪取了國王性命。消息傳遍全城:「國王戰死了!」舉城嘩然。王后得知丈夫死訊,迅速收拾金銀細軟藏入包袱,又故意用髒布裹頭,在布上撒滿米粒,身穿汙衣偽裝,將包袱頂在頭上,趁白晝混出城外,無人識破。她從北門離開後,因從未遠行而迷失方向,只記得曾聽聞「迦羅賒婆城(Kālacampānagara)」之名,沿途詢問「可有前往迦羅賒婆城的路?」獨行至一棵沙羅樹下歇息。此時她腹中胎兒(具足波羅蜜的菩薩)正因業力即將誕生。
【菩薩誕生】
胎兒的威勢震撼了帝釋天宮。帝釋天察知緣由後思忖:「此婦腹中將誕大福德者,我當前往護持。」於是幻化為隱蔽的馬車,設好床榻,裝作老車夫在沙羅樹下等候。見王后醒來便問:「夫人要去迦羅賒婆城嗎?」王后答:「正是,長者。」帝釋天說:「請上車吧。」王后推辭:「我臨產在即,不便登車。願緩行於後,請為我安置這包袱。」車夫道:「老朽駕車數十年,從無差錯。夫人莫懼,請安心乘車。」王后登車臥榻時暗忖:「這必是天神!」甫一臥下便沉沉睡去。
帝釋天驅車飛越三十由旬,至河邊喚醒她:「夫人請下車沐浴,車內備有乾淨衣裳與飯食。」王后照辦後再度入睡,傍晚抵達迦羅賒婆城。望見城牆門樓時,王后驚問:「長者,這是何城?」答曰:「迦羅賒婆城。」王后疑惑:「此城距我國都該有六十由旬啊?」車夫解釋:「老朽識得捷徑。」在南門附近放下王后時,帝釋天指著前方說:「村落不遠,您可自行入城。」隨即隱身返回天界。
王后獨坐沙羅樹下時,恰逢迦羅賒婆城一位精通咒術的婆羅門導師,率五百弟子前往沐浴。遙見儀容非凡的王后,因菩薩威勢加持,婆羅門乍見便生兄妹之情。他支開弟子,獨自上前詢問:「妹妹家住何方?」王后答:「長者,我是彌提羅城阿利陀堅固王的王后。」婆羅門追問為何來此,王后泣訴:「波羅堅固弒君,我為護胎逃難至此。」婆羅門再問城中可有親眷,獲知無依後鄭重承諾:「我乃北方大富婆羅門,堪為眾師之首。今後你即我親妹,我必悉心照料。你可稱我『兄長』,抱我雙足痛哭以證親緣。」二人相擁慟哭,聲傳林外。
弟子們聞聲趕來:「老師為何傷心?」婆羅門解釋:「此乃我幼妹,當年我離家後出生。」弟子們紛紛安慰:「既見親妹,老師不必再憂。」婆羅門命人備好隱蔽馬車,安頓王后後囑咐弟子:「你們回去告訴我妻子,這是我幼妹,需妥善照料。」弟子們返家轉達,婆羅門妻子立即備熱湯為王后沐浴,鋪設床榻讓她安歇。婆羅門沐浴歸來,用膳時特意與「妹妹」同席,飯後更親自安排內室供她居住。
不久後,王后誕下金光璀璨的男孩,乳母們為他取名「大堅固王子(Mahājanakakumāro)」。王子成長時,若有孩童玩耍中惹怒他,這出身剎帝利未斷種姓、力大剛毅的孩子便會緊抓對方痛打。當哭聲驚動大人詢問「誰打你?」時,孩子們總回答:「寡婦的兒子打的!」王子聞言暗忖:「他們總稱我『寡婦之子』,待我問問母親。」一日他問:「母親,我的父親是誰?」王后哄騙道:「孩子,你父親是婆羅門。」次日又有孩童挨打後哭喊:「寡婦的兒子打我!」王子反駁:「我父親分明是婆羅門!」對方卻嘲弄:「婆羅門與你何干?」王子頓悟:「母親未說實話,待我逼問真相。」他咬住母親哺乳的乳頭威脅:「說出我生父!若再隱瞞,我就咬斷它!」王后無奈坦白:「兒啊,你本是彌提羅城(Mithilā)阿利陀堅固王(Ariṭṭhajanaka)之子,生父被波羅堅固(Polajanaka)所殺。我為保全你逃到此地,這位婆羅門以兄妹之名養護我們。」自此即便再被稱「寡婦之子」,王子也不再動怒。
未滿十六歲,王子已精通三吠陀與諸般技藝,及冠時更成儀表最出眾者。一日他決意奪回父業,便問母親:「您手頭可有積蓄?我欲經商聚財,收復父王疆土。」王后答道:「兒啊,我豈空手來此?隨身帶有三件珍寶——真珠鏈、寶石鏈、金剛鏈,任一都值整個王國。拿去奪回江山吧,何必經商?」王子卻說:「請將珍寶折半予我,我攜往黃金之國(suvaṇṇabhūmi)經商致富後再圖復國。」他換取半數珍寶作本錢,與商隊同登商船。辭別時跪拜母親:「兒將赴黃金之國。」王后憂慮:「兒啊!海洋險惡多災,既有復國之資,何必遠行?」王子仍拜別登船。
【想去經商】
啟航當日,波羅堅固王(Polajanaka)忽患重病臥床不起。七百商旅同船出發,七日航行七百由旬後,船因風暴失控,船板迸裂,海水倒灌,終沉沒於汪洋。眾人哀嚎祈禱諸神,菩薩(Mahāsatto)卻沉靜自若。他預見沉船之危,先以酥油混粗糖飽食,再以油浸雙衣緊裹其身,緊抱船桅。當船沉沒時,他攀桅杆浮沉。其餘人皆葬身魚龜之腹,方圓半由旬海水盡成赤紅。菩薩立於桅頂辨認方向:「彌提羅城(Mithilanagara)應在此方!」隨即縱身躍過魚群,憑神力如公牛衝刺般破浪前行。同日波羅堅固王逝世。此後七日,菩薩如金柱般在琉璃色浪濤中奮游,每遇月圓日便以鹹水漱口持布薩戒。
那時,四大天王為救渡「具孝母等美德卻將枉死海中的眾生」,特遣名為摩尼腰帶(maṇimekhalā)的護海天女坐鎮。天女連日沉醉天界之樂未察海情(或說赴天界集會),第七日方驚覺:「七日未巡海,不知發生何事?」瞥見菩薩頓悟:「若大堅固王子(Mahājanakakumāro)葬身大海,我必失天界席位!」遂以莊嚴天身凌空而立,試探菩薩時先誦偈曰:
123.
「汪洋中獨泳者,不見岸猶奮力。
你究為何目標,如此精勤前行?」
菩薩聞聲暗驚:「七日泅渡未遇生靈,誰在問話?」仰見天女即答第二偈:
124.
「天女!我觀世間法則,而知要奮鬥
是故身處海中,不見岸猶奮進。」
註解「觀世間法則」:我常思維世間運轉真理;「知奮鬥」:明瞭精進果報。故雖不見彼岸仍堅持——深信「人功不唐捐,終將立勝處」。)
天女聽完菩薩的法義開示,更欲聞法,於是再誦一偈:
125.
「深廣無邊際,不見彼岸處,
你的奮力行,徒勞終將死。」
菩薩聞言答道:「天女啊!此言不好啊,即便奮力而死,我也無悔!」隨即誦偈回應:
126.
「無負親族債,亦無愧諸天,
盡人所能為,後世無悔恨。」
註解:「無負親族債」:精進者對親族、天神、梵天皆無虧欠,不受譴責。「盡人所能為」:如人盡己所能,事後便無悔恨。我亦如此,精進無悔。
天女又誦一偈:
127.
「無盡之行為,徒勞耗身心,
死劫臨頭時,奮力有何益?」
菩薩未被此言動搖,繼續誦偈明志:
128.
「若知事難成,天女請聆聽,
假如不守護自己的生命,便知道是自己疏忽了。」
129.
「天女!世間的眾生皆望某些結果,
盡力而為之,成敗未可知。」
130.
「現世業果報,天女豈不見?
他人皆沉溺,我獨近彼岸。」
131.
「我將竭全力,盡能盡力游,
橫渡此大海,成丈夫事業!」
天女聞此堅定之言,讚歎誦偈:
132.
「你處深廣海,無邊巨浪中,
在船沉沒後,成就法與精進,
你想去哪裡?我會幫你去到你所喜歡的地方。」
天女隨即問道:「智者大勇者,該引你至何處?」菩薩答:「彌提羅城(Mithilanagara)。」天女便如捧花束般雙手托起菩薩,貼於胸前,如抱愛子飛翔天際。菩薩因七日鹹水浸體,觸天女柔膚即沉沉睡去。天女將他送至彌提羅城芒果園的吉祥石臺,安置於右側,囑園神守護後離去。
此時波羅堅固王(Polajanaka)無子,僅有一聰慧公主名為尸婆利(Sīvalidevī)。大臣們問臥病的國王:「陛下若駕崩,王位傳誰?」王答:「能討尸婆利歡心者得王位,或能識寶座頂飾,或能張千輻巨弓者,或能取出十六大寶藏者。」大臣請示寶藏線索,王誦偈曰:
「日出時藏寶,日沒時藏寶,
內藏外亦藏,非內非外藏。
登高藏大寶,降下時藏寶,
四大富家周,一由旬內藏。
象牙尖端藏,髮髻頂上藏,
樹梢藏大寶,十六大寶藏。
千輻寶弓張,尸婆利歡心。」
王說完即駕崩。大臣們處理完喪事,第七日集議:「王曾言『能討公主歡心者得王位』,誰能辦到?」眾人推舉將軍瓦拉婆(Vallabha),他受命至宮門求見公主。公主為試探其膽識,命他速來。將軍從階下疾奔而至,公主卻道:「再跑一次!」他照辦後,公主見其無膽識,便命:「來,為我揉腳。」將軍跪揉時,公主一腳踹翻他,令侍女:「拖走這無膽蠢貨!」侍女們照辦,將軍羞憤道:「此非人間女,乃夜叉也!」
接著,司庫官、富商、持傘官、持劍官等皆來嘗試,全遭羞辱而退。大臣們再議:「既無人能討公主歡心,那就讓能張千輻巨弓者為王。」但無人能張弓。又議:「讓識寶座頂飾者為王。」仍無人能識。最後提議:「讓能取十六大寶藏者為王。」依舊無人能辦到。
國師遂建言:「諸位勿憂,當遣『幸運戰車(Phussaratha)』擇王。此車所選之王,能統治全閻浮提。」眾人同意,裝飾城池,為戰車套上四匹白蓮色駿馬,鋪設華蓋,載五王器,以四軍護送。國師囑:「有主之車,樂器前導;無主之車,樂器後隨。故今樂器皆置車後。」並以金瓶灑車轅與馬鞭,祝禱:「有福為王者,請車赴其前!」
戰車繞王宮右行,疾馳入大道。將軍等人皆暗盼:「幸運戰車該來我處!」但戰車穿過眾宅,繞城後由東門出,直奔芒果園。眾人見車速不減,急呼:「停車!」國師制止:「莫阻!縱行百由旬亦任其行。」戰車入園,繞吉祥石臺右轉三圈後停下待命。
國師見石臺上臥一人,便對大臣們說:「諸位!此人臥於此,不知是否有白傘王之威勢力。若他有福,必不會回看我們;若庸碌之輩,則會驚慌四望。速奏樂!」霎時數百樂器齊鳴,聲如海嘯。
【菩薩覺醒,登基為王】
菩薩被樂聲驚醒,抬頭見人群聚集,心想:「白傘既來迎我,當為王了。」便又蒙頭翻身向左側臥。國師察其足相,讚歎道:「此人獨具威勢,堪統四大洲!」遂命再奏樂。菩薩張口翻身,轉向右側觀察眾人。國師令眾退後,合掌俯首稟告:「請起,陛下!王位屬您。」
菩薩問:「你們的國王在哪裡?」答:「已死去。」又問:「可有子嗣兄弟?」答:「無。」菩薩遂言:「好!我當為王。」起身盤坐石臺,眾人當場為他灌頂。從此,他名為大堅固王(Mahājanako),乘寶車率眾入城。登宮殿時,他思及舊臣,命:「將軍等官留在原職。」便直上大殿。
【考驗智慧,破解謎題】
尸婆利公主(Sīvalidevī)為試探新王,遣人傳話:「陛下,公主召見,請速往。」王聽後故作不聞,反讚宮殿華美。使者回報:「王不應召,只顧賞殿。」公主暗忖:「此人深不可測。」再遣二使,王仍從容如獅,緩步登殿。公主見其威儀,終屈身行禮。
王握其手登殿,坐於白傘寶座,召群臣問:「先王可有遺訓?」臣答:「確有:『能討尸婆利歡心、識四足寶座頂飾、張千輻巨弓、取十六大寶藏者得王位。』」王笑:「討公主歡心?她既親迎,已是認可。下一題!」
臣奏:「須識寶座頂飾。」王取金針交公主:「置此於頂飾處。」她照辦後,王指認無誤。臣再請張弓,王就如婦人支開小弓般挽開,說:「下一題!」臣續請取寶藏,王問:「有線索否?」臣誦先王偈:
「日出藏寶,日沒藏寶,
內藏外藏,非內非外藏。
登高藏寶,降下藏寶,
四大富家周,一由旬內藏。
象牙尖端藏,髮髻頂上藏,
樹梢藏大寶,十六大寶藏。」
王聞偈頓悟如月現雲散,卻道:「今日已晚,明晨取寶。」
翌日,王問臣:「先王曾供養獨覺佛否?」臣答:「有的。」王思:「『日出』非真日,乃喻獨覺佛聖者。寶藏當在其受供處。」遂命掘供佛處,得首寶。續問:「送佛時止步何處?」再掘得次寶。
民眾先前聞偈「日出藏寶」,竟誤掘東方;「日沒藏寶」則掘西方,徒勞無功。
王親指:
內藏:王宮大門內側
外藏:大門外側
非內非外:門檻下方
登高藏寶:象輿金階處
降下藏寶:象背下鞍處
四大富家:御床四腳底
一由旬內:御榻周邊
象牙尖端:禮象牙頂
髮髻頂藏:象額鬃飾下
樹梢藏寶:午時樹影正圓處
十六寶藏盡出,王問:「尚有否?」臣答:「無。」舉國歡慶。
【廣施福德,回憶精進】
王命城中央與四門設五大施堂,散財濟眾。又從迦羅賒婆城(Kālacampānagara)迎回母親與婆羅門養父,厚待之。
時值新王登基,毘提訶國(Videharaṭṭha)民爭睹傳說中「阿利陀堅固王(Ariṭṭhajanaka)之子大堅固王」的智慧。貴族獻禮,百姓雲集。王宮鋪華毯、懸香花、撒彩穀、焚妙香,備百味飲食。銀金器盛滿糕果蜜脯,群臣、婆羅門、富商、舞姬分席而坐。婆羅門誦吉祥祝詞,樂師奏天樂,聲震如海,地動殿搖。
王坐白傘下,見榮華如帝釋天宮,憶及海中奮鬥,心生歡喜:「若當時懈怠,豈有今日?」遂發歡喜偈:
133.
「智者當存願,永不應退心,
今見己成就,如願悉成真。」
134.
「智者當存願,永不應退心,
今見己成就,如水湧陸地。」
註釋-「如水湧陸地」:喻不可能之事竟成。
135.
「智者當勤奮,永不應退心,
今見己成就,如願悉成真。」
136.
「智者當勤奮,永不應退心,
今見己成就,如水湧陸地。」
137.
「智者雖逢苦,莫斷樂的願欲,
我們都會被許多禍福所觸及,如果不這樣深思終屈服於死亡。」
註釋:「禍福皆無常」:苦樂際遇難料,懈怠者未及享福便死,故當精進。
138.
「不思仍可存在,思考後也會失去,
男女諸財富,在人的思慮外。」
註釋:財富非空想而來,我未料能得不戰而王,反失經商復國之計,足見精進方為要道。
【王政與覺悟】
自此,大堅固王(Mahājanako)堅守十王法,以正法治國,並供養獨覺佛(Paccekabuddha)。後來,尸婆利公主(Sīvalidevī)誕下具足福德相好之子,取名「長壽王子(Dīghāvukumāro)」。待王子成年,王授其副王位,自己統治七千年。
某日,園丁獻上各色花果,王悅而厚賞,命裝飾花園。王乘象輿出城,見園中有兩棵青芒樹:一棵無果,一棵碩果累累。甜果珍貴,因王專享,無人敢摘。王在象背上摘果品嚐,果觸舌尖如天饌美味,暗忖:「返程時再多吃些。」副王與象夫見狀,也紛紛摘食。民眾爭搶折枝,致果樹殘破,另一棵無果樹卻如寶山般完好矗立。
王出園見此景,問臣因由。臣答:「因陛下摘食珍果,民眾哄搶所致。」王問:「那無果樹何以無損?」臣答:「因無果實可爭。」王頓生警醒:「結果之樹遭毀,無果之樹安然。王位如結果樹,出家則似無果樹。無所有者無畏,我當捨王位出家!」決意已定,返城後立於宮門,召將軍令:「自今日起,除送膳侍者外,餘人不得見我。舊臣理政,我將於頂樓修沙門行。」
【臣民疑惑】
王獨修四個月後,民眾聚集宮門哀嘆:「我王不似從前!」並誦偈曰:
139.
「我王今非昔,大地之主尊,
不觀舞與戲,不聞樂與歌。」
140.
「不視象與園,不見天鵝群,
默坐如啞者,不問政事由。」
【思慕獨覺佛】
王心向離欲,憶家族供養的獨覺佛之德,思:「誰能指引我至彼無著聖者居處?」遂發三偈:
141.
「享受快樂有隱秘的戒,斷殺止諸惡,
今有何園林,老少和神仙居住?」
註釋:享受快樂=涅槃之樂
隱秘的戒=不會張揚自己的德行
142.
「超越欲求的智者,我禮彼等大仙人,
在世間熱枕努力,心住於熱枕。」
143.
「他斷死神堅固網,破幻縛者絕貪著,
誰能示我彼行跡,令我隨往解脫道?」
王憶聖者功德,生大歡喜,推開北窗合掌祈願:「何時能如彼等無執著?」
【決意出家】
王在宮中修行四月,出離心愈堅,視王宮如地獄,三界如火宅。他思忖:「何時能捨此華麗彌提羅城(Mithilā),入雪山出家?」遂以十六偈讚歎王城,表決絕之心:
144.
「何時我將捨棄這繁榮的彌提羅(Mithila),這規劃有序、分區得當的城市?
何時我將出家修行?那會是什麼時候呢?
145.
「何時我將捨棄這繁榮的彌提羅(Mithila),這四方輝煌的廣大城市?
何時我將出家修行?那會是什麼時候呢?
146.
「何時我將捨棄這繁榮的彌提羅(Mithila),這城門眾多、拱門林立的地方?
何時我將出家修行?那會是什麼時候呢?
147.
「何時我將捨棄這繁榮的彌提羅(Mithila),這城牆堅固、堡壘高聳的地方?
何時我將出家修行?那會是什麼時候呢?
148.
「何時我將捨棄這繁榮的彌提羅(Mithila),這大道寬闊、規劃分明的城市?
何時我將出家修行?那會是什麼時候呢?
149.
「何時我將捨棄這繁榮的彌提羅(Mithila),這市集井然、商鋪林立的地方?
何時我將出家修行?那會是什麼時候呢?
150.
「何時我將捨棄這繁榮的彌提羅(Mithila),這牛馬車乘熙攘往來的地方?
何時我將出家修行?那會是什麼時候呢?
151.
「何時我將捨棄這繁榮的彌提羅(Mithila),這園林環繞、綠意盎然的城市?
何時我將出家修行?那會是什麼時候呢?
152.
「何時我將捨棄這繁榮的彌提羅(Mithila),這花園與森林交織的美麗之地?
何時我將出家修行?那會是什麼時候呢?
153.
「何時我將捨棄這繁榮的彌提羅(Mithila),這樓閣與樹木相映成趣的地方?
何時我將出家修行?那會是什麼時候呢?
154.
「何時我將捨棄這繁榮的彌提羅(Mithila),這三層城牆環繞、王室莊嚴的城池?
這由聲名顯赫的韋提希(Vedeha)王滿懷喜悅所建造的城市,
何時我將出家修行?那會是什麼時候呢?
155.
「何時我將捨棄這繁榮的韋提希(Vedeha)國,這穩固且受正法守護的國度?
何時我將出家修行?那會是什麼時候呢?
156.
「何時我將捨棄這繁榮的韋提希(Vedeha)國,這不可征服且受正法守護的國度?
何時我將出家修行?那會是什麼時候呢?
157.
「何時我將捨棄這華美的後宮,這分區得當、井然有序的居所?
何時我將出家修行?那會是什麼時候呢?
158.
「何時我將捨棄這華美的後宮,這粉刷著純白灰泥的居所?
何時我將出家修行?那會是什麼時候呢?
159.
「何時我將捨棄這華美的後宮,這充滿芬芳、令人愉悅的居所?
何時我將出家修行?那會是什麼時候呢?
160.
「何時我將捨棄這高樓宮殿,這規劃有序、分區得當的居所?
何時我將出家修行?那會是什麼時候呢?
161.
「何時我將捨棄這高樓宮殿,這粉刷著純白灰泥的居所?
何時我將出家修行?那會是什麼時候呢?
162.
「何時我將捨棄這高樓宮殿,這充滿芬芳、令人愉悅的居所?
何時我將出家修行?那會是什麼時候呢?
163.
「何時我將捨棄這高樓宮殿,這塗抹檀香、光彩熠熠的居所?
何時我將出家修行?那會是什麼時候呢?
164.
「何時我將捨棄這黃金床榻,這鋪設華麗毛毯的舒適之處?
何時我將出家修行?那會是什麼時候呢?」
165.
「何時我將捨棄這珠寶鑲嵌的床榻,這鋪設華麗毛毯的舒適之處?
何時我將出家修行?那會是什麼時候呢?
166.
「何時我將捨棄這棉麻絲綢,以及精緻的羊毛織物?
何時我將出家修行?那會是什麼時候呢?
167.
「何時我將捨棄這美麗的蓮池:池中鴻雁鳴叫迴盪,
覆滿青蓮與紅蓮,處處盛開芬芳?
何時我將出家修行?那會是什麼時候呢?
168.
「何時我將捨棄這象群,牠們裝飾華美,
身披黃金鎧甲,穿戴金絲衣裳,
169.
「何時我將捨棄這由持矛握鈎的象師駕馭的象?
何時我將出家修行?那會是什麼時候呢?
170.
「何時我將捨棄這馬群,牠們裝飾華美,
血統高貴的駿馬,迅捷如風的辛頭(Sindhava)駒,
171.
「何時我將捨棄這由持弓佩劍的騎兵駕馭的馬?
何時我將出家修行?那會是什麼時候呢?
172.
「何時我將捨棄這戰車部隊,裝備齊全、旌旗高揚,
雄壯威武,裝飾華麗,
何時我將出家修行?那會是什麼時候呢?
173.
「何時我將捨棄由持弓披甲的將領駕馭?
何時我將出家修行?那會是什麼時候呢?
174.
「何時我將捨棄這黃金戰車,裝備齊全、旌旗高揚,
雄壯威武,裝飾華麗,
175.
「由持弓披甲的將領駕馭?
何時我將出家修行?那會是什麼時候呢?
176.
「何時我將捨棄這精良戰車,裝備齊全、旌旗高揚,
雄壯威武,裝飾華麗,
177.
「由持弓披甲的將領駕馭
何時我將出家修行?那會是什麼時候呢?
178.
「何時我將捨棄這駿馬戰車,裝備齊全、旌旗高揚,
雄壯威武,裝飾華麗,
179.
「由持弓披甲的將領駕馭?
何時我將出家修行?那會是什麼時候呢?
180.
「何時我將捨棄這駱駝戰車,裝備齊全、旌旗高揚,
雄壯威武,裝飾華麗,
181.
「由持弓披甲的將領駕馭?
何時我將出家修行?那會是什麼時候呢?
182.
「何時我將捨棄這牛群戰車,裝備齊全、旌旗高揚,
雄壯威武,裝飾華麗,
183.
「由持弓披甲的將領駕馭?
何時我將出家修行?那會是什麼時候呢?
184.
「何時我將捨棄這山羊戰車,裝備齊全、旌旗高揚,
雄壯威武,裝飾華麗,
185.
「由持弓披甲的將領駕馭?
何時我將出家修行?那會是什麼時候呢?
186.
「何時我將捨棄這公羊戰車,裝備齊全、旌旗高揚,
雄壯威武,裝飾華麗,
187.
「由持弓披甲的將領駕馭?
何時我將出家修行?那會是什麼時候呢?
188.
「何時我將捨棄這鹿拉戰車,裝備齊全、旌旗高揚,
雄壯威武,裝飾華麗,
189.
「由持弓披甲的將領駕馭?
何時我將出家修行?那會是什麼時候呢?
190.
「何時我將捨棄這些象騎兵,他們裝飾華美,
身披藍色鎧甲,勇猛無畏,手持長矛與象鈎?
何時我將出家修行?那會是什麼時候呢?
191.
「何時我將捨棄這些騎兵,他們裝飾華美,
身披藍色鎧甲,勇猛無畏,手持弓箭?
何時我將出家修行?那會是什麼時候呢?
192.
「何時我將捨棄這些戰車兵,他們裝飾華美,
身披藍色鎧甲,勇猛無畏,手持弓箭與箭囊?
何時我將出家修行?那會是什麼時候呢?
193.
「何時我將捨棄這些弓箭手,他們裝飾華美,
身披藍色鎧甲,勇猛無畏,手持弓箭與箭囊?
何時我將出家修行?那會是什麼時候呢?
194.
「何時我將捨棄這些王子們,他們裝飾華美,
身披彩繪鎧甲,勇猛無畏,頭戴金冠?
何時我將出家修行?那會是什麼時候呢?
195.
「何時我將捨棄這些貴族們,他們持戒莊嚴,
身上塗抹黃檀香,穿著最上等的迦尸(Kāsi)細布?
何時我將出家修行?那會是什麼時候呢?
196.
「何時我將捨棄這些大臣們,他們裝飾華美,
身披黃色鎧甲,勇猛無畏,在前引路開道?
何時我將出家修行?那會是什麼時候呢?
197.
「何時我將捨棄這七百位妻子,她們全都裝飾華麗?
何時我將出家修行?那會是什麼時候呢?
198.
「何時我將捨棄這七百位妻子,她們容貌姣好、身材勻稱?
何時我將出家修行?那會是什麼時候呢?
199.
「何時我將捨棄這七百位妻子,她們出身高貴、言語溫柔?
何時我將出家修行?那會是什麼時候呢?
200.
「何時我將捨棄這百個銅盤、百個金盤?
何時我將出家修行?那會是什麼時候呢?
201.
「何時這些象群,牠們裝飾華美,
身披黃金鎧甲,穿戴金絲衣裳,
202.
「由持矛握鈎的象師駕馭,
將不再追隨於我---那會是什麼時候呢?
203.
「何時這些馬群,牠們裝飾華美,
血統高貴的駿馬,迅捷如風的辛頭(Sindhava)駒,
204.
「由持弓佩劍的騎兵駕馭,
將不再追隨於我?那會是什麼時候呢?
205.
「何時這支戰車部隊,裝備齊全、旌旗高揚,
雄壯威武,裝飾華麗,
206.
「由持弓披甲的將領駕馭,
將不再追隨於我?那會是什麼時候呢?
207.
「何時這些黃金戰車,裝備齊全、旌旗高揚,
雄壯威武,裝飾華麗,
208.
「由持弓披甲的將領駕馭,
將不再追隨於我?那會是什麼時候呢?
209.
「何時這些精良戰車,裝備齊全、旌旗高揚,
雄壯威武,裝飾華麗,
210.
「由持弓披甲的將領駕馭,
將不再追隨於我?那會是什麼時候呢?
211.
「何時這些駿馬戰車,裝備齊全、旌旗高揚,
雄壯威武,裝飾華麗,
212.
「由持弓披甲的將領駕馭,
將不再追隨於我?那會是什麼時候呢?
213.
「何時這些駱駝戰車,裝備齊全、旌旗高揚,
雄壯威武,裝飾華麗,
214.
「由持弓披甲的將領駕馭,
將不再追隨於我?那會是什麼時候呢?
215.
「何時這些牛群戰車,裝備齊全、旌旗高揚,
雄壯威武,裝飾華麗,
216.
「由持弓披甲的將領駕馭,
將不再追隨於我?那會是什麼時候呢?
217.
「何時這些山羊戰車,裝備齊全、旌旗高揚,
雄壯威武,裝飾華麗,
218.
「由持弓披甲的將領駕馭,
將不再追隨於我?那會是什麼時候呢?
219.
「何時這些公羊戰車,裝備齊全、旌旗高揚,
雄壯威武,裝飾華麗,
220.
「由持弓披甲的將領駕馭,
將不再追隨於我?那會是什麼時候呢?
221.
「何時這些鹿拉戰車,裝備齊全、旌旗高揚,
雄壯威武,裝飾華麗,
222.
「由持弓披甲的將領駕馭,
將不再追隨於我?那會是什麼時候呢?
223.
「何時這些象騎兵,他們裝飾華美,
身披藍色鎧甲,勇猛無畏,手持長矛與象鈎,
將不再追隨於我?那會是什麼時候呢?
224.
「何時這些騎兵,他們裝飾華美,
身披藍色鎧甲,勇猛無畏,手持弓箭,
將不再追隨於我?那會是什麼時候呢?
225.
「何時這些戰車兵,他們裝飾華美,
身披藍色鎧甲,勇猛無畏,手持弓箭與箭囊,
將不再追隨於我?那會是什麼時候呢?
226.
「何時這些弓箭手,他們裝飾華美,
身披藍色鎧甲,勇猛無畏,手持弓箭與箭囊,
將不再追隨於我?那會是什麼時候呢?
227.
「何時這些王子們,他們裝飾華美,
身披彩繪鎧甲,勇猛無畏,頭戴金冠,
將不再追隨於我?那會是什麼時候呢?
228.
「何時這些貴族們,他們持戒莊嚴,
身上塗抹黃檀香,穿著最上等的迦尸(Kāsi)細布,
將不再追隨於我?那會是什麼時候呢?
229.
「何時這些大臣們,他們裝飾華美,
身披黃色鎧甲,勇猛無畏,在前引路開道,
將不再追隨於我?那會是什麼時候呢?
230.
「何時這七百位妻子,她們全都裝飾華麗,
將不再追隨於我?那會是什麼時候呢?
231.
「何時這七百位妻子,她們容貌姣好、身材勻稱,
將不再追隨於我?那會是什麼時候呢?
232.
「何時這七百位妻子,她們出身高貴、言語溫柔,
將不再追隨於我?那會是什麼時候呢?
233.
「何時我將手持缽盂,剃除鬚髮,披著僧衣,
沿街乞食?那會是什麼時候呢?
234.
「何時我將在大道上拾取被棄的糞掃衣,
穿著縫製的僧衣?那會是什麼時候呢?
235.
「何時我將在連綿七日的雨季中,被雨水浸濕衣衫,
仍堅持托缽乞食?那會是什麼時候呢?
236.
「何時我將走遍各地,從一棵樹到另一棵樹,從一片森林到另一片森林,
無牽無掛地遊行?那會是什麼時候呢?
237.
「何時我將在險峻的山中,捨棄一切恐懼與怖畏,
獨自一人遊行?那會是什麼時候呢?
238.
「何時我將如同琴師調整七弦琴般,
調直自己的心?那會是什麼時候呢?
239.
「何時我將如同車匠削平車輪般,
斷除天上人間的一切愛欲繫縛?那會是什麼時候呢?」
他在人壽一萬年的時代誕生,統治七千年後,於剩餘三千年壽命時出家。當他準備出家時,看見在園林門口的閻浮樹(ambarukkha),也思維自己在王宮中渡過的四個月禪思生活,深思:「這國王裝束不如出家裝束殊勝,我應出家。」於是秘密吩咐侍從:「親愛的,不要讓任何人知道,去市集買來袈裟衣和陶缽。」侍從照辦。國王召來理髮師(kappaka),剃除鬚髮後賜予理髮師一座村莊,遣散他。接著披上一件袈裟,再搭一件於肩,將陶缽裝入袋中掛在肩上,手持行杖,於大殿來回踱步,模仿獨覺佛(paccekabuddha)的舉止。當夜他留宿該處,次日黎明時分開始步下宮殿。
那時,王后尸婆利(Sīvali)召集七百名寵妃說:「許久未見國王,四個月過去了。今日我們要盛裝打扮,盡顯女子嫵媚,以煩惱之繩繫住他!」眾人裝扮完畢,登上宮殿時,見國王正步下階梯,卻未認出他,心想:「這必是來為國王說法的獨覺佛。」便恭敬禮拜而立。菩薩繼續下殿。妃嬪們登上宮殿後,見床上散落的金色髮絲與華麗飾品,驚覺:「這不是獨覺佛,是我們親愛的主人!快追上勸他回來!」她們衝下階梯追至王宮中庭,解開發髻披散長髮,雙手捶胸哀泣:「大王為何做這種事?」全城為之震動。妃嬪們哭喊:「我們的國王竟出家了!今後去哪尋這般正法之王?」緊隨其後。此時,佛陀揭示國王離去的真相,說道:
240.
「七百位妻子,渾身綴滿瓔珞,
伸臂哭嚎問:『為何拋棄我們?』
241.
「七百位妻子,纖腰丰姿綽約,
伸臂哭嚎問:『為何拋棄我們?』
242.
「七百位妻子,言語溫婉動人,
伸臂哭嚎問:『為何拋棄我們?』
243.
「七百位妻子,渾身綴滿瓔珞,
國王捨棄奔離,出家志在前方。
244.
「七百位妻子,纖腰丰姿綽約,
國王捨棄奔離,出家志在前方。
245.
「七百位妻子,言語溫婉動人,
國王捨棄奔離,出家志在前方。
246.
「捨百金盤與百金飾,
唯取陶缽為第二灌頂。」
尸婆利(Sīvali)王后見無法勸回國王,心想:「必須用計!」便召來大將摩訶斯那(Mahāsenagutta)下令:「愛卿,在國王行經方向的舊屋破舍處放火,收集草葉在各處製造濃煙。」將領照辦。王后來到國王跟前跪地哭訴,以兩偈宣告彌提羅(Mithilā)城陷火海:
247.
「烈焰如蛇噬,倉廩逐區焚,
銀金琉璃珠,俱作飛灰揚!」
248.
「瑪瑙珊瑚墜,檀香象牙器,
皮革赤銅鐵,盡付一炬中。
王啊請回轉,莫使珍寶空!」
註解:「莫使珍寶空」(mā tetaṃ vinasā dhanaṃ)勸王回城滅火,免遭「竟不顧都城焚毀而出走」之譏。)
菩薩回應:「王后何出此言?有執著者方受焚燒,我已無所執。」隨即說偈:
249.
「無物最安樂,彌提羅焰中,
我無一灼傷。」
言畢,菩薩從北門離去。七百妃嬪仍追隨。尸婆利(Sīvali)再生一計,命臣屬偽裝盜匪劫掠村邑:當下持械者四散佯攻,身上塗抹血漿,假裝負傷臥板,作廝殺狀。百姓驚呼:「大王尚在國中,盜匪竟敢猖獗!」王后趁機再勸:
250.
「盜匪蜂起亂國土,
王啊請回轉,莫使邦國傾!」
國王識破計謀:「我在位豈容盜起?此必尸婆利所為。」遂冷然答偈:
251.
「無物最安樂,
國土遭劫時,
我無一損傷。」
252.
「無物最安樂,
當如光音天,
以禪悅為食。」
民眾仍緊追不捨。國王行半由旬後,突然止步於大道,問臣屬:「此國屬誰?」答:「屬您。」即用行杖橫劃地界:「越此線者當受王法制裁!」杖痕蘊含王威,無人能改。百姓將界線刻於額頂,慟哭不止。王后試圖抹除界線失敗,見國王背影,捶胸倒地翻滾哀泣。民眾喊著「界主劃界了!」沿王后掙扎痕跡追去。菩薩則向北雪山(Himavanta)前行,王后率全軍追隨六十由旬。
時有苦行者那羅陀(Nārada)居雪山金窟(Suvaṇṇaguhāyaṃ),具五神通,七日禪悅後出定讚歎:「樂哉!樂哉!」以天眼觀瞻閻浮提,見菩薩(mahājanaka)正出家,思忖:「國王雖離宮卻難擺脫尸婆利(Sīvali)與民眾,我當去堅定其志。」即現身空中說偈:
253.
「喧囂如市集,何故追隨忙?
行者且相問:群眾為何狂?」
國王答:
254.
「我離故土眾人逐,欲越塵網證聖道。
你問喜中跋涉者,豈不知我求寂樂?」
註解:
「喜中跋涉」(missaṃ nandīhi)謂每一步皆伴隨捨離之喜。)
那羅陀(Nārada)再勸:
255.
「莫恃袈裟為渡舟,此身仍是載罪軀。
煩惱深海難窮底,障道荊棘萬重途!」
註解:
障道荊棘」(paripanthayo)謂諸煩惱能阻天界之路。
菩薩聽完這番話後,反問修行路上的障礙是什麼:
256.
「我這樣生活的人,
既不貪戀眼見的人間,
也不渴求未見的天界,
還會有什麼障礙呢?」
(註解:
「眼見的人間」(diṭṭhe manussaloke)指現世享樂,「未見的天界」(ādiṭṭhe devaloke)指死後福報。國王表示自己已超越對這兩者的渴望。)
那羅陀(Nārada)為他指出障礙,說偈:
257.
「昏沉、懶惰、打哈欠,
厭煩與飯後睏倦,
這些都依附身體,
成為眾多障礙路。」
註解:
「昏沉」(niddā)像猴子般貪睡。
「懶惰」(tandī)指懈怠。
「厭煩」(aratī)是對修行生起不耐。
「飯後睏倦」(bhattasammado)即飽食後的昏沉。
具體而言:當人們稱讚「這位金光閃閃的尊者曾捨棄王位出家」,並供養精美食物時,你可能會吃飽後回到茅棚,躺在木板上打盹,醒來翻身伸懶腰,慢吞吞披衣繫帶,懶得打掃或取水,再次躺下胡思亂想,甚至對出家生活感到後悔——這些都是身體帶來的障礙。
菩薩聽後讚歎,說偈:
258.
「善哉!尊者教誨我,
請問您是誰?」
苦行者回答:
259.
「我名那羅陀(Nārado),族姓迦葉(Kassapo),
特來拜訪您,智者相逢最吉祥。」
260.
「願您充滿喜悅, 修習四無量心,
以忍辱與平靜,補足未圓滿處。」
261.
「放下傲慢與自卑,重視業、明與法,
如此實踐梵行。」
註解:
「四無量心」(catubbidho brahmavihāro)指慈、悲、喜、捨。
「補足」(paripūrehi)指完善戒律、禪修等。
「忍辱」(khantiyā)要求不因「我曾是國王」而驕傲。
「傲慢與自卑」(sannatañca unnatañca)包括「我是誰」的妄自菲薄和「我出身尊貴」的自大。
「業、明與法」(kammaṃ vijjañca dhammañca)分別指善行、神通及遍處禪修。
最後叮囑:「珍視這些品質,堅定修行,莫生退心。」
那羅陀(Nārado)教導完後,從空中返回居所。此時另一位苦行者彌伽阿吉納(Migājino)剛出禪定,見菩薩後心想:「我要勸阻民眾追隨他。」便現身空中說偈:
262.
「捨棄象馬城邑與國土,
堅固(Janaka)王,
你竟以陶缽為樂?」
263.
「你的臣民與親友,
難道曾傷害你?
為何厭棄王權,
獨愛這缽器?」
苦行者質問:「你拋下如此權勢,卻滿足於一個破缽,是否因臣民冒犯了你?否則為何厭惡王位之樂?」
這時菩薩回答:
264.
"彌伽阿吉納(Migājina)啊,
我從來沒有,
用不正當手段壓制過任何親人,
我的親人也從未這樣對待我。 "
在反駁了這個疑問後,國王開始解釋自己出家的真正原因:
265.
"當我看到世間運作的方式,
看到眾生被煩惱啃食、陷入泥沼,
看到凡夫因為執著而受傷、被束縛,
我就拿取這個比喻,
彌伽阿吉納啊,因此我成為了比丘。 "
註:
國王用這個比喻說明:看到眾生如此受苦,他選擇出家。
苦行者想更詳細地了解這個原因,就說:
266.
"那麼,世尊啊,誰是你的老師?
這麼有智慧的話是誰說的?
因為沒有人能無緣無故地,
像車夫首領那樣,
不靠禪定或智慧就放棄王位。
人們都說修行要遵循方法,
這樣才能超越痛苦。 "
註:
"車夫首領"(rathesabha)是對國王的尊稱。
"禪定"(kappaṃ)指透過反覆修習所獲得的禪定成就。
「智慧"(vijjaṃ)指斷除煩惱的究竟智慧。
苦行者認為,沒有人能不依靠老師指導就正確修行。
菩薩回答說:
267.
"彌伽阿吉納啊,
我從來沒有,
為了尋求指引而特別去禮拜,
任何沙門或婆羅門。 "
說完這些話,國王從頭開始解釋自己出家的原因:
268.
"那時我乘坐華麗的大象,
在歌聲樂聲中出遊,
鼓樂齊鳴的花園裡,
人們隨著節拍起舞。 "
269.
"就在這樣的場合,彌伽阿吉納啊,
我看到一棵結滿果實的芒果樹,
它長在圍牆外,
被貪求果實的人們摧殘。 "
270.
"於是我捨棄了那華麗的排場,
彌伽阿吉納啊,我走下象背,
去觀察那兩棵芒果樹:
一棵果實累累,一棵沒有結果。 "
271.
"我看到結果的樹被毀壞,
枝折葉落,慘不忍睹;
而不結果的那棵,
卻青翠悅目,完好無損。 "
272.
"這讓我明白:權力就像那棵結果的樹,
充滿危險和荊棘,
敵人會來傷害我們,
就像人們傷害結果的樹。 "
273.
"豹子因皮毛被殺,
大象因象牙被殺,
富人因財富被殺,
只有無家無產者才能安全。
那兩棵芒果樹,
就是我的老師啊! "
聽聞此言後,彌伽阿吉納(Migājino)告誡國王說:「你要保持警覺啊!」隨後便返回自己的居所。當彌伽阿吉納離開時,屍婆利(Sīvali)王后撲倒在國王腳邊說——
274.
「萬民皆驚惶不安,只因國王您要出家。
騎兵、象兵與戰車兵,持盾步兵與隨從們。
275.
「請先安撫百姓,安排好護衛再離去。
立太子登基後,那時您再出家也不遲。 」
於是菩薩(指國王)回應:
276.
「我有四方國土,更有臣僚與親族。
毗提訶(Videha)族有子嗣,帝須(Dīghāvu)能興盛王國。
他將治理國家,成為彌梯羅(Mithilā)之主。 」
王后說:「陛下啊,若您執意出家,我該怎麼辦?」國王便教導她:「賢妻,我教你處世之道,請聽我言——」
277.
「且聽我傳授,這番肺腑之言:
你雖將攝政,卻會多行惡業。
身口意造作,終墮惡趣中。
278.
「他人施捨食,依止而活命,智者當如是。」
菩薩如此教導王后。當兩人交談之際,夕陽已然西沉。王后在適當處安頓好行營,菩薩則獨坐樹下。度過一夜後,隔天整理衣冠踏上旅程。王后吩咐軍隊:「你們隨後跟來」,自己則緊隨國王。乞食時分,他們抵達了都靈(Thūṇa)城。
此時城內有個屠夫,剛買了一大塊肉串在鐵籤上炭烤,為降溫正將肉擱在砧板邊。一隻狗趁機叼肉逃跑。屠夫發現後直追到城南門外,終因疲憊折返。國王與王后恰與那狗狗迎面相遇。狗受驚棄肉逃竄。
菩薩見此情景思忖:「這狗棄肉不顧而逃,又不見主人蹤影。如此無過失的塵土糞掃食實屬難得,我當食用。」便取出陶缽,拾起肉塊擦拭後放入缽中,到水源處準備進食。王后暗想:「若他仍貪戀王權,斷不會吃這沾滿塵土、狗嘴碰過的穢食。若真吃了,此刻便不再是我夫君了。」於是出聲:「大王啊,您竟吃這般污穢之物?」國王答:「王后,你因愚癡不識此食殊勝。」說罷檢查食物,如嘗甘露般吃完,漱口洗手。
此刻王后出言非難:
279.
「寧可餓死絕食,也不在第四食時用餐。
貴族形貌的賢者,絕不碰這骯髒食。
此事實在不妥,堅固(Janaka)王啊,你竟吃狗嘴殘食! 」
菩薩(指堅固王)回應道:
280.
「尸婆利(Sīvali)啊,這食物對我並非不可食用,
無論是俗人還是狗的殘食。
凡是依法獲得的資糧,
皆可食用且毫無過失。」
二人如此交談間,已抵達都靈(Thūṇa)城門。當時有群女孩正在玩耍,其中一個小女孩用小木槌敲打沙堆。她一手戴著單只手鐲,另一手戴著雙鐲。雙鐲碰撞時叮噹作響,單鐲則寂然無聲。國王見此暗想:「尸婆利王后緊跟著我,而女人實是修行者的障礙。人們會譏諷我『出家還捨不得妻子』。若這聰慧女孩能說動王后回頭,我便可藉此勸退她。」於是開口:
281.
「可愛的小女孩啊,你雙手總戴著精美飾品,
為何一手鐲聲清脆,另一手卻寂然無聲?」
小女孩答道:
282.
「修行者啊,我這隻手上,
戴著兩只相扣的鐲子。
碰撞才生出聲響,
有伴侶就會如此。
283.
「而我這隻手上,
只有孤單一只鐲。
獨處便無聲息,
宛如寂默聖者。
284.
「爭執源於相伴,獨身能與誰爭?
若你嚮往天界,當選擇獨行之路。」
國王聽完這番話,立即把握機會對王后說:
285.
「尸婆利啊,聽這女孩的智慧之言,
她正指責我的過失:有伴侶就會如此。
286.
「賢妻啊,世人向來有兩條路,
現在請你選擇其一,我則走另一條。
287.
「別再稱我為丈夫,我也不喚你妻子。」
註釋:「兩條路」喻指在家與出家之道。「選擇其一」讓王后自行決定去向。最後兩句宣告彼此解除夫妻關係。
屍婆利(Sīvali)聽完這番話後說:「陛下,您最尊貴,請走右邊道路,我將選擇左邊。」但剛走沒多遠,她因無法承受悲痛又折返,最終仍與國王一同進城。佛陀為說明這段情節,補充了半偈:
他們如此交談著,進入了都靈(Thūṇa)城。」
進城後,菩薩(指堅固王)為乞食來到製箭匠家門口,屍婆利王后則站在一旁。當時匠人正將鐵箭放在炭火上燒紅,用酸粥淬火,閉著一隻眼,用另一隻眼校準箭桿。菩薩見狀心想:「若此人真有智慧,或許能為我解惑。」便上前詢問。佛陀為解釋此景而說:
288.
「當制箭匠用餐時分,
他在工坊校準箭桿。
閉起一隻眼睛,
用另一隻斜眼審視。 」
於是菩薩問道:
289.
「制箭匠啊請聽我說,
為何你要這般看?
閉起一隻眼睛,
偏用另隻斜眼瞧? 」
意思是:朋友,你這樣閉單眼歪頭檢查,可是有什麼講究?
匠人回答:
290.
「修行者啊若睜雙眼,
視野雖廣卻失精準。
未達終極標準前,
難以確保筆直。
291.
「但當閉起一隻眼,
用另隻斜眼審視,
觸及終極標準時,
筆直便自然顯現。
292.
「爭執源於相伴,獨身能與誰爭?
若你嚮往天界,當選擇獨行之路。 」
匠人說完便沉默。菩薩乞得混合飯後離城,在水源處進食漱口,收好食缽後對屍婆利說:
293.
「屍婆利啊聽那匠人智慧,
他也指摘我的過失:有伴侶就會如此。
294.
「世人向來有兩條路,
現在請你選擇其一,我則走另一條。
295.
「別再稱我為丈夫,我也不喚你妻子。」
據說屍婆利即使聽到「別再稱我為丈夫」的告誡,仍執意跟隨。國王無法勸退她,民眾也跟著走。不久臨近森林時,菩薩望見藍草密布的山脊,想藉此勸退王后。他採下一根芒草說:
「屍婆利你看,這芒草纖維一旦分離就難再編織。你我關係也是如此。」隨即誦出半偈:
「芒草纖維既已分離,屍婆利啊你獨自行。」
屍婆利(Sīvali)王后聽完這番話,明白「從今往後,我再也無法與偉大的堅固(Janaka)國王共同生活了」,因無法承受悲痛,雙手搥胸昏倒在路上。菩薩(指堅固王)見她失去意識,便轉身踏入森林。大臣們趕來,用水灑在王后身上,按摩她的手腳使其甦醒。她醒來立刻問:「大臣們,國王去哪了?」大臣反問:「您不是最清楚嗎?」王后哀求:「請幫我尋找啊!」眾人四處奔走,卻再也找不到菩薩的蹤影。
王后放聲痛哭,在國王站立處建造紀念塔,以香花供養後離去。而菩薩進入喜馬拉雅山,七日之內便證得五神通與八定,但並未就此涅槃。王后則在五個重要地點建造紀念塔並供養香花:
1.與制箭匠對話處
2.與小女孩交談處
3.食用狗狗棄肉塊處
4.與彌伽阿吉納(Migājina)相遇處
5.與那拉達(Nārada)仙人論道處
接著她率軍返回彌梯羅(Mithilā),在芒果園為兒子舉行加冕,派軍隊護送他進城,自己則出家為修行者。她在園中修習遍處定,成就禪那後往生梵天界。菩薩(堅固王)也保持禪定不退轉,最後往生梵天界。
佛陀開示完這段法義後總結:「諸比丘,不只今生,過去世如來也曾為大出離。」並點明本生人物:
當時的守海天神是現在的蓮花色(Uppalavaṇṇā)比丘尼
那拉達(Nārada)仙人是舍利弗(Sāriputta)
彌伽阿吉納(Migājina)是目犍連(Moggallāna)
小女孩是纖摩(Khemā)比丘尼
制箭匠是阿難(Ānanda)
屍婆利(Sīvali)王后是羅睺羅之母
長壽(Dīghāvu)王子是羅睺羅(Rāhula)
國王父母是現在的大王族
而偉大的堅固(Janaka)國王正是我-正等正覺者
540. suvaṇṇasāmajātaka 金鬘本生經(佛陀讚歎奉養父母的比丘的故事)
「到底是誰用箭射中了我?」這(句話),是世尊住在祇樹給孤獨園時,針對一位侍奉母親的比丘所講述的。
據說,在舍衛城(Sāvatthi),有一個擁有十八億財富的大長者家族,他們有一個獨生子,深受父母疼愛。有一天,他登上華麗的宮殿,打開獅子籠的窗戶,望向街道時,看見許多人手持香、花環等,為了聽聞佛法正前往祇園(Jetavana)。他(心想):「我也要去聽法。」於是向父母禮拜,讓人拿著香、花環等,前往寺院。他供養僧團衣服、藥品、飲料等,又以香、花環等供養世尊,然後坐在一旁聽法。聽聞佛法後,他看到了愛欲的過患,並思惟出家的利益。當集會大眾起身後,他向世尊請求出家。但(他)聽聞(世尊說):「如來不讓未經父母允許的兒子出家。」於是向世尊禮拜後,再次回家。
他懷著恭敬之心向父母禮拜後,這樣說道:「爸爸、媽媽,我將在如來座下出家。」他的父母聽了這話,因為只有一個兒子,心彷彿碎成七片,因對兒子的愛而顫抖,這樣說道:「親愛的、心愛的孩子啊,親愛的家族繼承人,親愛的(如同我們)眼珠(的孩子),親愛的(如同我們)心臟(的孩子),親愛的(如同我們)生命(的孩子),沒有了你,我們要怎麼活下去?我們的生命是繫於你的啊。親愛的,我們已經年老、衰老、年邁了,今天或明天或後天就會面臨死亡。因此,親愛的,請不要捨棄我們離開。親愛的,出家生活是非常艱難的;需要熱時卻得到冷,需要冷時卻得到熱。所以,親愛的,請不要出家。」
聽了這些話,這位良家子變得憂愁、沮喪,低著頭憂惱地坐著,絕食了七天。於是他的父母這樣思考:「如果我們的兒子未經我們允許(堅持出家),他肯定會死,我們就再也見不到他了。如果他出家還活著,我們還能再見到他。」思考後,他們(對兒子)說:「親愛的、心愛的孩子,我們允許你出家,去出家吧。」聽了這些話,良家子心生喜悅,將自己全身(伏地)禮敬父母,然後前往寺院,向世尊請求出家。導師召來一位比丘,命令道:「讓這位年輕人出家。」那位比丘就為他剃度了。
從他出家那時起,巨大的利養和恭敬就產生了。他取悅了親教師與軌範師,獲得具足戒後,學習了五年的法,然後想道:「我住在這裡(事務)繁忙,這對我不合適。」他想要完成觀禪的義務,於是從軌範師那裡領取了禪修的業處,禮拜了軌範師後,離開祇園,依止一個邊境村落,住在森林裡。他在那裡努力修習觀禪,奮鬥了十二年,卻仍未能證得(道果的)殊勝成就。而他的父母,隨著時間流逝,陷入了困境。以前那些為他們管理田地或經商的人,心想:「在這個家族裡,沒有兒子或兄弟會來討債抓人了。」就拿著自己手中(掌管)的(財物),隨心所欲地逃走了。家裡的奴僕、工人等也拿著黃金、金幣等逃走了。
後來,(他的父母)變成了兩個窮人,連手捧水(布施)的能力都沒有了,賣掉了房子,成為無家可歸者,達到了極可憐的狀態,穿著破舊的衣服,手持(乞食的)鉢,逐戶乞食。那時,有一位比丘從祇園出來,逐漸地來到了他(那位兒子)居住的地方。那位(兒子)比丘為他(來訪比丘)盡了接待客人的義務,當他舒適地坐下時,問道:「尊者,您是從哪裡來的?」(來訪比丘)回答說:「道友,從祇園來。」(聽了這話,兒子比丘)問候了世尊和大弟子們的健康後,詢問了父母的狀況,問道:「尊者,在舍衛城,某個名字的長者家族都健康嗎?」(來訪比丘)說:「道友,請不要問那個家族的情況了。」「為什麼,尊者?」「道友,據說那個家族有一個兒子,他在佛陀的教法中出家了。從他出家那時起,這個家族就衰敗了。現在(他們)兩個人達到了極可憐的狀態,正在逐戶乞食。」
他聽了這些話,無法保持鎮定,眼裡充滿淚水,開始哭泣。(來訪比丘)問:「道友,你為什麼哭?」「尊者,他們是我的父母,我是他們的兒子。」「道友,你的父母因為依賴你而遭到毀滅。去吧,去照顧他們吧。」
他(心想):「我奮鬥努力了十二年,卻既不能產生道,也不能產生果,我將是無能的了。我的出家還有什麼意義?我將還俗,照顧父母,布施,以天堂為歸宿。」這樣思考後,他將森林住處交給那位長老(來訪比丘),第二天就離開森林,逐漸前行,到達了離舍衛城不遠、位於祇園後面的住所。那裡有兩條路:一條通往祇園,一條通往舍衛城。他就在那裡站著思考:「我應該先見父母,還是先見十力者(佛陀)?」他想:「我很久沒見父母了,從今以後,見佛陀將是難得的。所以,我今天就先去見正等正覺者,聽聞佛法,明天一早再去見父母。」於是,他捨棄了通往舍衛城的路,在傍晚時分進入了祇園。
那天,世尊在清晨觀察世間時,看到了這位良家子(證悟)的親近成就(時機已熟)。就在他(即將)來到的時候,世尊以《母親養育經》(《相應部》1.205)來稱揚父母的功德。而那位比丘,站在集會的外圍,聽聞世尊說法時,思考道:「我曾想『我還能還俗照顧父母』,但世尊卻說『即使出家,照顧(父母)也是對父母有益的』。如果我沒見世尊就離開,我將會錯過這樣的出家(利益)。現在,我不必還俗,就以出家身分來養育父母吧。」
他去了領取粥籤的地方,領了粥籤飯和粥籤粥。(雖然)他是在森林住了十二年的比丘,此刻卻像犯了波羅夷罪一樣(慚愧)。他一早就進入舍衛城,思考:「我應該先取粥,還是先見父母?」他想:「空手去窮困的父母那裡是不合適的。」於是先取了粥,前往他們舊家的門口。他的父母乞食粥回來後,正依靠著(門外的)圍牆休息。他走近後,看到他們坐著,生起了憂愁,眼含淚水,站在離他們不遠的地方。他們看見了他,但也沒認出來。於是母親以為他是來乞食的,說道:「尊者,我們沒有什麼適合給您的東西了,請您原諒(我們無法供養)。」他聽了她的話,心中充滿了悲傷,眼含淚水,就站在那裡。第二次、第三次,(即使)被說「請原諒」,他仍然只是站著。於是他的父親對母親說:「去吧,賢妻,去看看,那是不是我們的兒子?」她起身走近,仔細一看,認出來了,倒在他的腳下悲泣;他的父親也同樣做了,場面十分悲慘。
他見到父母,也無法保持鎮定,流下了眼淚。他忍住悲傷,安慰父母說:「爸爸、媽媽,請不要憂愁,我將養育你們。」他讓父母喝了粥,讓他們坐在一邊,然後再次去乞食,拿回來給他們吃;又為了自己(的食物)去乞食,然後回到他們那裡,再次(問候)之後,自己才在之後吃。從那時起,他就以這種方式照顧父母。他自己得到的半月齋食等,都給了父母,自己只吃乞食得來的,得不到就不吃。(得到)安居衣或其他任何東西,也都給了他們。他們用過的破舊衣服,他拿來補綴、染色後自己穿。然而,有很多天他乞討不到食物。於是,他的衣著變得非常破舊。
他就這樣照顧著父母,後來變得消瘦、蒼白,筋脈顯露。於是,平時見面(熟悉)的比丘們問他:「道友,以前你的身體色澤光潤,現在卻變得消瘦、蒼白,筋脈顯露,你是生病了嗎?」他回答:「道友,我沒有病,但我有障礙。」並說明了情況。那些比丘就對他說:「道友,世尊不允許浪費信眾的布施物,而你拿了信眾的布施物給在家人,這樣做是不適當的。」他聽了他們的話,感到羞愧,退縮了。那些比丘即使如此仍不滿意,去到世尊那裡,報告說:「尊者,某某比丘浪費信眾的布施物,養育在家人。」世尊召來那位比丘,問道:「比丘,聽說你拿了信眾的布施物養育在家人,是真的嗎?」(他)回答:「是真的,世尊。」世尊為了稱讚他的行為,並為了顯示自己過去的故事,問道:「比丘,你養育的是哪些在家人?」(他)回答:「是我的父母,世尊。」聽了這話,世尊為了激發他的努力,說了三次「善哉!善哉!比丘!」給予讚許,並說:「你站在我走過的道路上,我在過去行菩薩道時,也曾養育父母。」他因而得到了安慰。世尊為了說明那段過去的故事,應那些比丘的請求,講起了過去世的事。
在過去世,波羅奈(Bārāṇasi)城附近,河的此岸有一個漁村,彼岸也有一個漁村。每個村子都住著五百戶人家。兩個村子裡有兩個漁夫首領,他們是朋友。他們年輕時就立下約定:「如果我們之中一個人生女兒,一個人生兒子,就讓他們結婚。」後來,在此岸的村長家裡生了一個兒子,因為出生那一刻就被細棉布接住,所以就給他取名為「細棉布(Dukūla)」。另一家生了一個女兒,因為生在對岸,就取名為「彼岸女(Pārikā)」。兩人都長得英俊美麗,膚色如金。他們雖然生在漁夫家族,卻從不殺生。
後來,當細棉布王子年滿十六歲時,他的父母對他說:「兒子,我們將為你娶回那位姑娘。」但他像是從梵天界來的純潔者,摀住雙耳說:「爸爸、媽媽,我不想過在家生活,請不要說這樣的話。」即使被勸說了三次,他還是不願意。彼岸女也被父母(勸說):「女兒,我們朋友家有個兒子,他英俊,膚色如金,我們將你許配給他。」她也同樣摀住雙耳。她也像是從梵天界來的,不想過在家生活。細棉布王子還秘密地送信給她:「如果彼岸女渴望男女之樂,就請她去別人家吧,我對男女之樂沒有欲望。」她也送給他同樣內容的信。
於是,儘管他們兩人不願意,他們的父母還是為他們舉行了婚禮。他們兩人沒有陷入煩惱之海,像兩位大梵天一樣純潔地住在一起。細棉布王子不殺魚也不殺獸,甚至連別人帶來(賣)的肉也不賣。他的父母責備他:「親愛的,你生在漁夫家族,卻既不想過在家生活,也不殺生,你究竟要做什麼事業呢?」「爸爸、媽媽,如果你們允許,我們將出家。」聽了這話,父母允許了他們兩人(出家),說:「那麼,就去出家吧。」他們歡喜雀躍,禮拜了父母,離開村子,逐漸沿著恆河岸進入了喜馬拉雅山。他們來到一處地方,那裡有一條從喜馬拉雅山流下、匯入恆河、名叫「獸譽(Migasammatā)」的河,他們就離開恆河,朝向獸譽河前進。
就在那一刻,帝釋天(Sakka)的宮殿出現了熱相。帝釋天觀察後,知道了原因,召來工巧天神毗首羯磨(Vissakamma),說:「親愛的毗首羯磨,有兩位偉人離開村落,進入了喜馬拉雅山,應該為他們準備住處。請在獸譽河半由旬內,為他們建造一座葉屋和準備出家資具,然後回來。」他答應:「好的!」就如《摩訶波羅本生譚》(《本生經》第22等)中所說的方法準備好一切,發出令人不快的聲音嚇走鳥獸,開闢了一條單人步行的道路,然後回到自己的住处。他們兩人看到那條路,就沿著那條路前行,到達了那個淨居處。細棉布智者進入葉屋,看到出家資具,知道這是帝釋天所賜,脫下上衣,穿上赤樺樹皮衣,披上一件(樹皮衣),將鹿皮搭在肩上,束起髮髻,採取了仙人的裝束,也讓彼岸女出了家。兩人都修習了僅限於欲界的慈心觀,並住在那裡。由於他們的慈心威力,所有的鳥獸都對彼此生起慈心,沒有誰傷害誰。從那時起,彼岸女就取來飲用水和食物,打掃淨居處,做所有的工作。兩人都取來各種果子食用後,進入各自的小屋,行沙門之法,在那裡居住。
帝釋天會來侍奉他們。有一天,他觀察後,看到「他們的眼睛將會衰退」,發現了(缺乏鹽和酸味食物的)障礙,就去到細棉布智者那裡,禮拜後,坐在一邊這樣說道:「尊者,你們出現了障礙,應該得到一個照顧的兒子,請你們遵行世間法(生子)吧。」細棉布智者對他說:「帝釋,你為什麼說這個?我們即使住在家裡時,也厭惡這種世間法,視之如糞堆上的唾沫,如今我們進入森林,出家為沙門,怎麼會做這種事呢?」於是帝釋天對他說:「尊者,如果你們不這樣做,就請在彼岸女修行者(月事)不適的時候,用手按摩她的腹部吧。」細棉布智者答應道:「這個可以做到。」帝釋天禮拜他後,就回到了自己的住處。
細棉布智者(Dukūlapaṇḍita)也把那個原因(帝釋天的建議)告訴了彼岸女(Pārika),並在她(月事)不適的時候,用手按摩了她的腹部。那時,菩薩(指金鬘Suvaṇṇasāma的前世)從天界命終,在她的子宮裡結生。她懷胎十月後,生下了一個膚色如金的兒子,因此就給他取名為「金鬘(Suvaṇṇasāma)」。
當彼岸女為了採集果實進入森林時,在山洞裡,有緊那羅女(kinnariyo)(為她)做了(接生的)工作。他們兩人(細棉布和彼岸女)給菩薩洗澡後,讓他躺在葉屋裡,然後為了採集果實進入森林。就在那時,緊那羅們帶走小孩,在山谷等處給他洗澡,然後爬上山顶,用各種花裝飾他,在石頭上研磨綠土、紅硃砂等,在他的額頭上點了吉祥痣,再帶回來讓他躺在葉屋裡。彼岸女回來後,也給孩子餵奶。
後來,隨著(孩子)長大,即使到了十六歲,他們(父母)還在保護他。他們讓父母坐在葉屋裡,自己則為了採集森林的根和果實進入森林。菩薩(金鬘)心想:「我的父母什麼時候可能會遇到危險?」於是留意他們走的路。
有一天,他們採集了森林的根和果實,在傍晚返回時,在離淨居處不遠的地方,升起了一大片烏雲。他們進入一棵樹下,站在一個蟻丘頂上。而那蟻丘裡面有一條毒蛇。從他們身上滴下的混著汗味的水,流進了它的鼻孔。它發怒,從鼻孔噴出氣(攻擊他們)。兩人都瞎了,互相看不見。細棉布智者叫彼岸女,說:「彼岸女,我的眼睛壞了,我看不見你了。」她也同樣說。他們心想:「我們現在活不成了。」因為看不見路,哭著待在那裡。
「那麼,他們過去(造過)什麼業呢?」據說,他們過去生是醫生夫婦。當時,那位醫生治療一個大財主的眼病。那個人沒有給他任何錢財。於是醫生生氣地回到家裡,告訴妻子:「賢妻,我治療他的眼病,現在他不給我錢,我該怎麼辦?」她也生氣地說:「我們不需要他了,給他一副藥,讓他的眼睛瞎掉吧。」他答應:「好的!」然後去到那個人那裡,照做了。那個人不久就瞎了。他們兩人因為這個業,眼睛都瞎了。
那時,菩薩心想:「我的父母在其他日子這個時候都回來了,現在我不知道他們的情況,我要逆著路去找他們。」想著就上路並發出聲音。他們聽出他的聲音,也發出回應的聲音,出於對兒子的愛,說道:「親愛的金鬘(Suvaṇṇasāma),這裡有障礙(危險),不要過來!」於是他們給了他一根長手杖,說:「那麼,請拿著這手杖末端,到我這裡來。」他們拿著手杖末端,來到他身邊。於是他問:「是什麼原因讓你們的眼睛毀壞了?」他的父母對他說:「親愛的,當時天正在下雨,我們站在這樹下的蟻丘頂上,因為那個原因(才這樣的)。」他聽了父母的話,立刻就知道了:「那裡肯定有條毒蛇,它生氣噴出了鼻息。」他看見父母,又哭又笑。於是他們問他:「親愛的,你為什麼又哭又笑呢?」(他回答:)「爸爸、媽媽,我哭是因為你們這麼年輕眼睛就毀壞了;我笑是因為現在我能照顧你們了。爸爸、媽媽,你們不要憂愁,我會照顧你們的。」
他安慰了父母,帶他們回到淨居處,在他們夜晚的住處、白天的住處、經行處、葉屋裡、廁所、小便處等所有地方都綁上了繩子(作為指引)。從那時起,他把他們安頓在淨居處後,自己採集森林的根和果實等,放在葉屋裡。清早打掃完他們住的地方後,禮拜父母,拿著水罐,去到獸譽河(Migasammatā-nadī)取來飲用水和食用水侍奉他們;給他們牙木、漱口水等,給他們甜美的果實;等他們吃過、漱口後,自己才吃;禮拜父母後,由鹿群圍繞著,為了採集果實進入森林。在山腳下,由緊那羅們圍繞著採集果實,在傍晚時分回來,用罐子取水,用熱水隨他們的意願給他們洗澡或洗腳,拿來火盆,為他們摩擦手腳,給坐著的他們果實吃,等他們吃完後,自己才吃,並留下剩下的。他就以這種方式照顧父母。
在那個時候,波羅奈(Bārāṇasī)城有一個名叫畢利多叉(Pīḷiyakkho)的國王在位。他因為貪愛鹿肉,把國政委託給母親,全副武裝地進入喜馬拉雅山,殺鹿吃肉,來到了獸譽河(Migasammatā-nadī),逐漸地到達了金鬘(Sāma)取水的地方。他看到了鹿的足跡,就用有寶石色澤的樹枝搭了一個棚子,拿起弓,搭上塗了毒的箭,隱藏著待在那裡。
菩薩(金鬘)也在傍晚時分採集了果實,放在淨居處,禮拜了父母後,說:「我去取水。」就拿著水罐,由鹿群圍繞著,讓兩隻鹿並排走,把水罐放在它們背上,用手扶著,走向河邊。國王在棚子裡站著,看見他這樣走來,心想:「我遊蕩了這麼久,也從未見過這樣的人。這是天呢?還是龍呢?如果我走近問他,如果是天,他會飛上天;如果是龍,他會鑽入地。但我不能永遠在喜馬拉雅山遊蕩,我要回波羅奈。在那裡他們會問我:『大王啊,您住在喜馬拉雅山時,有沒有見到什麼奇事?』在那裡我會說:『我見過這樣一個眾生。』如果他們問:『那是誰?』而我說『我不知道』,他們就會責備我。所以,我要先射傷他,讓他虛弱,再問他。」這樣想著。
那時,那些鹿先下去喝水,當它們上來後,菩薩就像一位持戒謹慎的大長老一樣,慢慢地下去,平靜安穩地(洗完)上來,穿上赤樺樹皮衣,披上一件(樹皮衣),將鹿皮搭在肩上,舉起水罐,擦乾水,放在左肩上方。就在那時,國王心想:「現在是射擊的時候了。」就舉起塗了毒的箭,從右邊射中了菩薩,箭從左邊穿出。鹿群知道他被射中,害怕地逃走了。而金鬘智者(Suvaṇṇasāma-paṇḍita)雖然被射中,卻無論如何也沒有讓水罐掉落,保持正念,慢慢地(將水罐)放下,撥開沙子放好,辨明方向後,將頭朝向父母住所的方位,像一尊鋪在銀色布上的金色雕像一樣躺下,保持正念,心想:「在這喜馬拉雅山地區,我沒有敵人,我的父母也沒有敵人。」他從嘴裡吐出鮮血,甚至還沒看見國王,就先說了第一首偈頌:
296.
「到底是誰用箭射中了我?這粗心大意的取水者。
是剎帝利、婆羅門、吠舍?射中我後,你為什麼躲藏著?」
在那裡,「粗心大意(pamattaṃ)」是指他(一時)沒有專注於修習慈心觀的正念。因為在那瞬間,他讓自己變得「粗心大意」了。「被射中(viddhā)」是指被射穿。
這樣說了之後,為了顯示自己的肉是不應該被吃的,他又說了第二首偈頌:
297.
「我的肉不是用來吃的,我的皮也沒有用處。
那麼到底是為什麼緣故,你認為應該射殺我?」
說了第二首偈頌後,為了詢問他的名字等,他又說:
298.
「你是誰?又是誰的兒子?我們該如何認識你?
我問你,朋友,請告訴我,為何射中我後你要躲藏?」
在那裡,「你認為(amaññathā)」意思是「這個人為什麼認為應該射殺我?」。
這樣說了之後,他就沉默了。國王聽了,心想:「這個人被我塗了毒的箭射中倒地,卻既不罵我也不辱罵我,彷彿安慰我的心一樣,用親切的話語對我說話,我要去到他身邊。」這樣想著,就走過去,站在他身邊,說了兩首偈頌:
299.
「我是迦尸國(Kāsīnaṃ)的國王,智者稱我為畢利多叉(Pīḷiyakkho)。
出於貪欲,我捨棄了國家,來此追尋鹿群。
300.
「我精通箭術,以『強弓手(daḷhadhammo)』之名而聞名。
即使是大象也逃不過,我弓矢所及的範圍。」
這樣,國王稱揚了自己的力量後,為了詢問他的名字和種姓,說道:
301.
「你是誰?又是誰的兒子?我們該如何認識你?
請說出你父親和你自己的名字與種姓。」
菩薩聽了,心想:「如果我說『我是天、龍、緊那羅、剎帝利等其中之一』,他肯定會相信。但事實上,我應該對他說實話。」於是這樣說道:
302.
「尊者,我是漁夫(nesāda)的兒子,親族們稱我為金鬘(Sāmo)。
他們曾呼喚活著的我(為此名),如今我卻自赴臥榻(瀕死)。
303.
「我被寬闊的、塗有毒藥的箭射中,就像一頭鹿。
國王啊,你看我浸在自己流淌的鮮血中。
304.
「看這從另一側穿出的箭,看我吐出的鮮血。
我雖受重傷仍要問你:為何射中我後你要躲藏?
305.
「豹子因它的皮而被殺,大象因它的牙而被殺。
那麼到底是為什麼緣故,你認為應該射殺我?」
國王聽了他的話,沒有如實告知,反而說著謊話道:
306.
「金鬘(Sāma),有一頭鹿出現,來到了我箭矢的射程內。
看見它我驚慌了,因此憤怒侵佔了我。」
於是菩薩對他說:「你在說什麼,大王?在這喜馬拉雅山,沒有看見我就逃跑的鹿。」接著說道:
307.
「自從我有記憶以來,自從我達到懂事之年。
鹿群不曾因我而驚恐,森林中的猛獸也是如此。
308.
「自從我披上樹皮衣,自從我進入青年時期。
鹿群不曾因我而驚恐,森林中的猛獸也是如此。
309.
「國王啊,連膽怯的緊那羅(kimpurisā),在香醉山(Gandhamādane)上。
我們相遇時都互相問候,一同行走於群山與森林。
310.
「鹿群不曾因我而驚恐,森林中的猛獸也是如此。
那麼到底是為什麼緣故,鹿群會因我而驚慌呢?」
國王聽了,心想:「我射殺了無罪的他,卻說了謊話,我應該說實話。」於是說道:
311.
「金鬘(Sāma),看見你鹿並沒有驚慌,我為何要對你說謊呢?
我被嗔恨與貪欲征服,才對你射出了那一箭。」
在那裡,「並沒有驚慌(na taṃ tasa)」意思是看見你並沒有驚慌,沒有害怕。「我為何要對你說謊(kiṃ tāhaṃ alikaṃ bhaṇe)」意思是我為何要對你這樣一位善相者說謊呢?「我被嗔恨與貪欲征服(kodhalobhābhibhūtāhaṃ)」意思是我被嗔恨和貪欲征服了。這是因為他最初對鹿群生起嗔心,舉起弓想著「我要射鹿」而站著,後來看見菩薩,不知道他是天還是什麼其他身份,生起了「我要問他」的貪念,所以才這樣說。
這樣說了之後,他心想:「這位金鬘(Suvaṇṇasāmo)不會獨自一人住在這森林裡,他肯定有親屬,我要問問他。」於是又說了另一首偈頌:
312.
「金鬘(Sāma)啊,你從何處來?又是受誰的派遣?
『取水者,去河邊吧』,你這樣來到獸譽河(Migasammatā)嗎?」
他聽了這話,忍受著巨大的痛苦,從嘴裡吐出鮮血,說道:
313.
「我的父母雙眼已盲,我在大森林中撫養他們。
我是為他們取水而來,來到了這獸譽河(Migasammatā)。」
這樣說了之後,菩薩哀悼著父母,說道:
314.
「他們的食物僅一餐,但生命或許還能延續六天。
若得不到水,我想盲眼的他們將會死去。
315.
「我此刻的痛苦並非最甚,此傷或許尚可癒合。
無法再見母親容顏,那才是我更大的悲慟。
316.
「我此刻的痛苦並非最甚,此傷或許尚可癒合。
無法再見父親容顏,那才是我更大的悲慟。
317.
「我那可憐的母親,想必正因長久哭泣而消瘦。
如同河流在夜半或深夜,會逐漸乾涸。
318.
「我那可憐的父親,想必正因長久哭泣而消瘦。
如同河流在夜半或深夜,會逐漸乾涸。
319.
「他們將在莽莽林野,呼喚著『金鬘吾兒』,
蹣跚尋覓,為求起身扶持與洗足之水。
320.
「這憂傷是第二支箭,刺痛震顫我的心房。
因見不到盲眼的雙親,我想我將活不下去了。」
國王聽了他的哀悼,心想:「這是一位極端的梵行者,安住於正法,撫養父母,如今遭受這樣的痛苦,卻還在為他們哀悼。我竟然對這樣一位具足功德者犯了過錯,我該如何安慰他呢?」想著:「在墮入地獄受報之時,王位又有何用?我將按照他照顧的方式來照顧他的父母,他的死亡也將如同沒有死亡一樣(有意義)。」他下了決心,說道:
321.
「莫再深切哀悼,善相的的金鬘(Sāma)。
我願成為僕役,在大森林中撫養你(的父母)。
322.
「我精通箭術,以『強弓手(daḷhadhammo)』之名而聞名。
我願成為僕役,在大森林中撫養你(的父母)。
323.
「我將尋覓猛獸吃剩的肉,以及森林的根與果實。
我願成為僕役,在大森林中撫養你(的父母)。
324.
「金鬘(Sāma),那是哪一片森林?你的父母身在何處?
我將如你一般撫養他們,一如你昔日所做。」
於是菩薩對他說:「太好了,大王!那麼請撫養我的父母吧。」說著,為他指示道路:
325.
「國王,這是一條單人小道,指向我頭顱所朝的方向。
從此走去半由旬,那裡有他們的居所。
我的父母就在那裡,請你去撫養他們吧。」
這樣,他為他指示了道路後,憑藉對父母強烈的愛,忍受著那樣的痛苦,為了他們的撫養之事,合掌祈求,再次這樣說道:
326.
「禮敬您,迦尸國(Kāsī)之王!禮敬您,迦尸國的增輝者!
我盲眼的父母在此大森林中,請您撫養他們。
327.
「我向您合掌祈求,禮敬您,迦尸國王。
請將我的敬禮,轉告我的母親與父親。」
國王答應道:「好的!」菩薩也寄去了對父母的敬禮後,便失去了知覺(昏迷過去)。為說明此事,導師(世尊)說道:
328.
「說完這些話後,那年輕善相的金鬘(Sāmo),
因劇毒的效力而昏昧,陷入了失去知覺的狀態。」
這是因為他之前說了那麼多話,彷彿已經氣息奄奄。現在,他的有分心相續被劇毒的效力所壓碎,依靠心臟色法而運轉,話語中斷了,嘴巴閉上,眼睛緊閉,手腳變得僵硬,全身沾滿了鮮血。國王想:「他剛才還和我說話,現在是怎麼了?」便留意他的呼吸。然而呼吸已經停止,身體變得僵硬。他見狀,心想:「金鬘(Sāmo)現在已經死了。」無法承受悲傷,將雙手放在頭上,放聲痛哭。為說明此事,導師(世尊)說道:
329.
「那國王悲痛哭泣,充滿了極大的悲憫:
『我原以為自己不老不死,今日方知並非如此。
見金鬘(Sāma)命終,方知死亡無可避免。』
330.
『剛才還與我對談的他,身中毒箭倒下。
此刻死期終至,卻已一言不發。』
331.
『我必將墮入地獄,對此我毫無疑問。
因我昔日所作惡業,長久積累的罪孽。』
332.
『若在村中犯下罪業,總會有人出言指責。
在此無人荒野之中,誰有資格來責備我?』
333.
『在村中,人們相遇時,總會提醒所作罪業:“喂,殺人者,你犯了重罪,必受某種刑罰。”
在此非人荒野之中,又有誰會來提醒我?』」
「若在村中犯下罪業(tassāti tassa... gāme)」意思是對於那樣造了惡業而行動的人。「出言指責(vattāroti)」意思是會出現指責者,說「你在哪個村子?怎麼犯了罪?」。「在此無人荒野之中(imasmiṃ pana araññe nimmanussamhi)」意思是在這無人的荒野中,如果有(指責者),他會指責吧?——他這樣哀悼。「提醒(sārayanti)」意思是在村子或市鎮等地,許多人聚在一起,會說:「喂,殺人者,你做了殘酷的行為,你必定會受到某種刑罰。」這樣提醒、斥責其罪業。「在此非人荒野之中(imasmiṃ pana nimmanusse araññe)」意思是在這無人的荒野中,誰會來提醒我?——他這樣斥責自己、哀悼著。
那時,有一位名叫「善妙(Bahusundarī)」的天女,住在香醉山(Gandhamādana),她在菩薩(金鬘)第七次轉生時曾是他的母親。她出於對兒子的愛,時常關注著菩薩,但那天她正享受天界的成就,沒有關注他。(有人)說她是「去參加天界的聚會了」。當她(後來)關注並想著「我的兒子現在情況如何?」時,看到了:「這個名叫畢利多叉(Pīḷiyakkho)的國王,用塗了毒的箭射殺了我的兒子,將他殺害在獸譽河(Migasammatā)岸邊的沙灘上,正在放聲痛哭。如果我不去,我的兒子金鬘(Suvaṇṇasāma)就會死在那裡,國王的心也會破碎,金鬘(Sāma)的父母也會因為得不到食物和水而乾渴死去。但如果我去了,國王就會拿著水罐去他父母那裡,去了之後會告訴他們:『你們的兒子被我殺了。』這樣說了之後,他們聽了他的話,會要求帶他們去兒子那裡。那時,他們和我將行使真實語的力量,憑藉真實語的力量,金鬘(Sāma)身上的毒將會消失。這樣,我的兒子就能獲得生命,父母也將重見光明,而國王聽了金鬘(Sāma)的說法(教誨)後,會回到城市行大布施,以天堂為歸宿。所以我要去那裡。」於是她就去了,以隱身的方式站在獸譽河(Migasammatā)岸邊的空中,與國王對話。為說明此事,導師(世尊)說道:
334.
「那位天女隱身於香醉山(Gandhamādane)上,
出於對國王的慈悲,說了這些話:
335.
「大王啊,據說你來了,造下了惡業。
無辜的父子三人,被同一支箭殺害。
336.
「來吧,我將教導你,如何能獲得善趣。
請以正法撫養森林中的盲者,我想你必能得善趣。」
「父子三人(pitāputtā)」即母親、父親和兒子,這三個人被同一支箭殺害了。因為如果兒子被殺,與他相依為命的父母也就等於被殺了。「我將教導你(anusikkhāmi)」即我教導、指導你。「請以正法撫養(posa)」即請你代替金鬘(Sāma)的位置,懷著關愛侍奉他們,像金鬘(Sāma)一樣撫養那兩位盲者。「我想你必能得善趣(maññehaṃ sugatī tayā)」意思是我認為,這樣你必定能趣向善道。
國王聽了天女的話,相信了「我撫養他的父母後將能升天」,心想:「王位對我何用?我就要撫養他們!」他堅定了決心,強烈地痛哭哀悼,減輕了悲傷後,想著「金鬘(Suvaṇṇasāma)想必已經死了」,就用各種花供養他的身體,灑上水,右繞三圈,在四個地方禮拜後,拿起那個裝滿水的水罐,滿懷憂傷,面向南方出發了。為說明此事,導師(世尊)說道:
337.
「那國王悲痛哭泣後,充滿了極大的悲憫,
拿起水罐,面向南方出發了。」
通常,威嚴的國王拿著水罐走去,就像是敲著門進入了淨居處,來到了細棉布智者(Dukūlapaṇḍita)的葉屋門口。細棉布智者正坐在裡面,聽到了他的腳步聲,心想:「這不是金鬘(Sāma)的腳步聲,是誰的呢?」詢問著,說了兩首偈頌:
338.
「這是誰的腳步聲?像是人類的來臨。
這不是金鬘(Sāma)的聲音,先生,您是誰?
339.
「因為金鬘(Sāma)行走寂靜,落腳輕柔安詳。
這不是金鬘(Sāma)的聲音,先生,您是誰?」
國王聽了,心想:「如果我不表明我國王的身分,就說『我殺了你們的兒子』,他們會生氣地對我惡語相向。那樣我會對他們生起瞋心,然後會傷害他們,那將是我的惡業。但如果說了『我是國王』,那麼(他們)肯定不會無所畏懼(而會恭敬)。所以我要先表明國王的身分。」想著,就把水罐放在飲水臺上,站在葉屋門口說道:
340.
「我是迦尸國(Kāsīnaṃ)的國王,智者稱我為畢利多叉(Pīḷiyakkho)。
出於貪欲,我捨棄了國家,來此追尋鹿群。
341.
「我精通箭術,以『強弓手(daḷhadhammo)』之名而聞名。
即使是大象也逃不過,我弓矢所及的範圍。」
細棉布智者也對他表示接待,說道:
342.
「歡迎您,大王!您的到來真是吉祥。
您作為主宰者來臨,這裡所有之物請隨意取用。
343.
「這裡有第倫桃(tinduka)、印度鵝莓(piyāla)、紫鉚(madhuka)、棗子(kāsumārī),
各種細小的果實,大王請隨意享用。
344.
「這是清涼的飲用水,從山腹洞穴中取來。
大王請喝吧,如果您渴望的話。」
這其中的意義在《矛穗本生譚》(《本生經》JaA.503等)中已說明。這裡的「從山腹洞穴中(girigabbharā)」是指獸譽河(Migasammatā)。因為這條河是從山腹流出的,所以被稱為「從山腹來的」。
這樣接待之後,國王心想:「一開始就說『你們的兒子被我殺了』不合適。」便裝作不知道似的,引發話題說道:
345.
「盲眼的你們在森林中無法看見,是誰為你們採來果實?
這堆食物如此潔淨,彷彿為明眼人備辦,呈現在我面前。」
細棉布智者聽了,說道:「大王,不是我們採果實,是我們的兒子採來的。」為了說明這一點,他說了兩首偈頌:
346.
「一位年輕人不高不矮,金鬘(Sāmo)相貌端正。
他長髮烏黑,末端如杵頭般捲曲。
347.
「他採了果實後,從這裡拿著水罐,
作為取水者去了河邊,我想他快要回來了。」
國王聽了,說道:
348.
「我殺死了那位金鬘(Sāma),他是服侍你們的人。
就是您所描述的那位,相貌端正的金鬘(Sāma)年輕人。
349.
「他長髮烏黑,末端如杵頭般捲曲。
如今他躺在血泊中,金鬘(Sāma)已被殺害。」
而離細棉布智者不遠處,有彼岸女(Pārikā)的葉屋。她正坐在那裡,聽到了國王的話,想知道詳情,就從自己的葉屋出來,以為(拉著)繩子(指引),走到細棉布智者身邊,說道:
350.
「細棉布(Dukūla)啊,你在和誰說話?那個說『金鬘(Sāma)被殺了』的人。
聽到『金鬘(Sāma)被殺了』,我的心顫抖。
351.
「就像榕樹(assattha)的嫩葉,被風吹動搖晃。
聽到『金鬘(Sāma)被殺了』,我的心顫抖。」
細棉布智者勸慰道:
352.
「彼岸女(Pārike),這位是迦尸國王(Kāsirājā),他在獸譽河(Migasammata)邊,
因憤怒射殺了金鬘(Sāma),但願我們不要對他起惡念。」
彼岸女又說道:
353.
「難得的愛子,在森林中撫養我們盲眼之人。
對殺害這獨子的人,心怎能不憤怒?」
細棉布智者說道:
354.
「難得獲得的愛子,在森林中撫養我們盲眼之人。
對殺害這獨子的人,智者說不應憤怒。」
這樣說了之後,他們兩人用雙手捶打胸膛,稱揚菩薩的功德,放聲痛哭。於是國王安慰他們說:
355.
「莫要深切哀悼,說『金鬘(Sāma)被殺了』的我。
我願成為僕役,在大森林中撫養你們。
356.
「我精通箭術,以『強弓手(daḷhadhammo)』之名而聞名。
我願成為僕役,在大森林中撫養你們。
357.
「我將尋覓猛獸吃剩的肉,以及森林的根與果實。
我願成為僕役,在大森林中撫養你們。」
這樣,國王安慰他們說:「你們不要憂愁,我不需要王位,我將終生撫養你們。」他們與他交談說道:
358.
「這不合道理,大王,這對我們不合適。
您是我們的國王,我們禮敬您的雙足。」
國王聽了,非常高興,心想:「啊,真是奇妙!對我這樣一個造成傷害的人,他們連一句粗話都沒有,反而如此尊敬我。」想著,說了一首偈頌:
359.
「漁夫們(nesādā)啊,你們說得合乎正法,你們已做到恭敬。
您(細棉布)是我們的父親,您(彼岸女)是我們的母親。」
他們合掌禮敬後,請求道:「大王,不需要您為我們做僕役的工作,但請您拿著手杖帶我們去,讓我們見見金鬘(Sāma)。」說著,說了兩首偈頌:
360.
「禮敬您,迦尸國(Kāsī)之王!禮敬您,迦尸國的增輝者!
我們向您合掌祈求,請帶我們去金鬘(Sāma)那裡。
361.
「我們要摩擦他的雙足,瞻仰他俊美的容顏,
擁抱著他的身體,直到生命終結。」
正當他們這樣說的時候,太陽下山了。於是國王心想:「如果我現在就帶他們去那裡,他們一看到(兒子的慘狀),心就會破碎。這樣他們三人死亡之時,就是我墮入地獄之時。所以我不讓他們去。」想著,說了四首偈頌:
362.
「那大森林充滿猛獸,彷彿直達天際。
金鬘(Sāmo)被殺躺臥之處,猶如月亮墜落大地。
363.
「那大森林充滿猛獸,彷彿直達天際。
金鬘(Sāmo)被殺躺臥之處,猶如太陽墜落大地。
364.
那大森林充滿猛獸,彷彿直達天際。
金鬘(Sāmo)被殺躺臥之處,已被塵土覆蓋。
365.
「那大森林充滿猛獸,彷彿直達天際。
金鬘(Sāmo)被殺躺臥之處,請你們就在此住宿吧。」
於是,他們為了顯示自己對森林猛獸毫無畏懼,說了一首偈頌:
366.
「即使那裡有成千上萬、數十萬的(猛獸),
我們在這森林中的任何猛獸面前,都毫無恐懼。」
國王無法阻止他們,就拉著他們的手,帶他們去那裡。為說明此事,導師(世尊)說道:
367.
「於是,迦尸國王(Kāsirājā)拉著盲人們的手,
將他們帶到大森林中,金鬘(Sāmo)被殺的地方。」
國王帶他們到金鬘(Sāma)身邊後,告訴他們:「這就是你們的兒子。」於是,他的父親抬起(他的)頭,母親抱住(他的)腳,將(他的腳)放在大腿上坐著,開始哀哭。為說明此事,導師(世尊)說道:
368.
「看見倒下的金鬘(Sāma),那被塵土覆蓋的孩子,
被拋棄在莽莽林野,猶如月亮墜落大地。
369.
「看見倒下的金鬘(Sāma),那被塵土覆蓋的孩子,
被拋棄在莽莽林野,猶如太陽墜落大地。
370.
「看見倒下的金鬘(Sāma),那被塵土覆蓋的孩子,
被拋棄在莽莽林野,父母放聲痛哭。
371.
「看見倒下的金鬘(Sāma),那被塵土覆蓋的孩子,
他們伸出雙臂哭喊:『這難道不是非法嗎?』
372.
「你真是極度迷醉啊,善相的金鬘(Sāma),
此刻死期終至,你卻一言不發。
373.
「你真是極度驕傲啊,善相的金鬘(Sāma),
此刻死期終至,你卻一言不發。
374.
「你真是極度憤怒啊,善相的金鬘(Sāma),
此刻死期終至,你卻一言不發。
375.
你真是極度昏沉啊,善相的金鬘(Sāma),
此刻死期終至,你卻一言不發。
376.
「你真是極度憂鬱啊,善相的金鬘(Sāma),
此刻死期終至,你卻一言不發。
377.
「誰來整理這糾結、皺褶、沾滿塵土的髮髻?
金鬘(Sāmo)已然逝去,他是盲者的侍奉者。
378.
「誰會拿起掃帚,為我打掃淨居處?
金鬘(Sāmo)已然逝去,他是盲者的侍奉者。
379.
「誰會用冷熱水,為我沐浴身體?
金鬘(Sāmo)已然逝去,他是盲者的侍奉者。
380.
「誰會以森林的根與果實,為我準備食物?
金鬘(Sāmo)已然逝去,他是盲者的侍奉者。」
於是,他的母親痛哭許久後,將手放在他的胸膛上,感受著餘溫,心想:「我兒子的體溫還在,他一定是因劇毒而失去了知覺。為了讓他恢復意識,我要行使真實語(的力量)。」想著,便行使了真實語。為說明此事,導師(世尊)說道:
381.
「看見倒下的金鬘(Sāma),那被塵土覆蓋的孩子,
母親因喪子之痛而苦惱,說出了真實語:
382.
「憑藉此真實——金鬘(Sāmo)過去是正法行者,
藉此真實語的力量,願金鬘(Sāma)身上的毒消失。
383.
「憑藉此真實——金鬘(Sāmo)過去是梵行者,
藉此真實語的力量,願金鬘(Sāma)身上的毒消失。
384.
「憑藉此真實——金鬘(Sāmo)過去是實語者,
藉此真實語的力量,願金鬘(Sāma)身上的毒消失。
385.
「憑藉此真實——金鬘(Sāmo)過去奉養父母,
藉此真實語的力量,願金鬘(Sāma)身上的毒消失。
386.
「憑藉此真實——金鬘(Sāmo)過去在家族中敬重長輩,
藉此真實語的力量,願金鬘(Sāma)身上的毒消失。
387.
「憑藉此真實——金鬘(Sāmo)比我生命更珍愛,
藉此真實語的力量,願金鬘(Sāma)身上的毒消失。
388.
「無論我與你父親曾積聚何種福德,
願憑藉所有這些善業,金鬘(Sāma)身上的毒消失。」
這樣,母親用七首偈頌行使真實語後,金鬘(Sāmo)翻身躺下。於是他的父親心想:「我的兒子還活著,我也要行使真實語。」同樣行使了真實語。為說明此事,導師(世尊)說道:
389.
「看見倒下的金鬘(Sāma),那被塵土覆蓋的孩子,
父親因喪子之痛而苦惱,說出了真實語:
390.
「憑藉此真實——金鬘(Sāmo)過去是正法行者,
藉此真實語的力量,願金鬘(Sāma)身上的毒消失。
391.
「憑藉此真實——金鬘(Sāmo)過去是梵行者,
藉此真實語的力量,願金鬘(Sāma)身上的毒消失。
392.
「憑藉此真實——金鬘(Sāmo)過去是實語者,
藉此真實語的力量,願金鬘(Sāma)身上的毒消失。
393.
「憑藉此真實——金鬘(Sāmo)過去奉養父母,
藉此真實語的力量,願金鬘(Sāma)身上的毒消失。
394.
「憑藉此真實——金鬘(Sāmo)過去在家族中敬重長輩,
藉此真實語的力量,願金鬘(Sāma)身上的毒消失。
395.
「憑藉此真實——金鬘(Sāmo)比我生命更珍愛,
藉此真實語的力量,願金鬘(Sāma)身上的毒消失。
396.
「無論我與你母親曾積聚何種福德,
願憑藉所有這些善業,金鬘(Sāma)身上的毒消失。」
正當父親行使真實語時,菩薩翻身,換另一側躺下。於是,天女第三次行使了真實語。為說明此事,導師(世尊)說道:
397.
「那位隱身的天女,在香醉山(Gandhamādane)上,
出於對金鬘(Sāma)的慈悲,說出了這真實語:
398.
「我居於香醉山(Gandhamādane),長久居住於此,
無人比金鬘(Sāma)於我更親愛。
藉此真實語的力量,願金鬘(Sāma)身上的毒消失。
399.
「香醉山(Gandhamādane)上,所有樹林皆充滿香氣,
藉此真實語的力量,願金鬘(Sāma)身上的毒消失。
400.
「正當他們如此哀訴,充滿極大悲憫之時,
年輕善相的金鬘(Sāma)迅速起身了。」
比丘們啊,正當他們兩人哀訴,並且在天女的真實語結束之時,金鬘(Sāma)迅速起身了,毒被消除了,就像水從蓮花葉上滾落一樣,病痛消失了,甚至連被射中的地方也找不到了。
就這樣,菩薩(金鬘)恢復健康、父母重獲光明、黎明到來、以及藉由天女的神力使他們四人在淨居處顯現——所有這一切都發生在同一瞬間。父母非常高興,心想:「我們重獲光明,金鬘(Suvaṇṇasāmo)也康復了。」於是,金鬘智者(Sāma-paṇḍito)對他們說了一首偈頌:
401.
「我就是金鬘(Sāmo),願你們吉祥,我已平安起身。
請勿過度哀傷,請以柔和的聲音對我說話。」
於是,他見到國王,表示接待,說道:
402.
「歡迎您,大王!您的到來真是吉祥。
您作為主宰者來臨,這裡所有之物請隨意取用。
403.
「這裡有第倫桃(tinduka)、印度鵝莓(piyāla)、紫鉚(madhuka)、棗子(kāsumārī),
各種細小的果實,大王請隨意享用。
404.
「我有清涼的飲用水,從山腹洞穴中取來。
大王請喝吧,如果您渴望的話。」
國王見到這奇蹟,說道:
405.
「我困惑極了,我迷茫極了,我所有的方向都模糊了。
金鬘(Sāma)啊,我曾見你死去,你究竟是怎麼活過來的?」
菩薩心想:「這位國王認為我死了,我要讓他明白我沒死的狀態。」於是說道:
406.
「大王啊,即使一個人還活著,若遭受劇烈痛苦,
心意陷入(有分)境界,活著也會被認為已死。
407.
「大王啊,即使一個人還活著,若遭受劇烈痛苦,
當他呼吸停止、變得寂靜時,活著也會被認為已死。」
「心意陷入(有分)境界(upanītamanasaṅkappaṃ)」意思是心行已沉入有分心(生命流)的狀態。「活著也會被認為已死(jīvantaṃ maññate mataṃ)」意思是即使還活著,人們也會想「他死了」。「呼吸停止(nirodhagataṃ)」意思是已進入呼吸停止(的狀態)。「變得寂靜(santaṃ)」即存在著的、安詳的。「活著也會被認為已死(jīvantaṃ maññate mataṃ)」意思是世間人就像認為死人一樣,認為我還活著(其實我沒死)。
這樣說了之後,菩薩為了向國王闡明意義並說法,又說了兩首偈頌:
408.
「凡人以正法奉養母親或父親,
天神也會護佑那奉養父母的之人。
409.
「凡人以正法奉養母親或父親,
今生即受讚歎,死後於天界歡喜。」
國王聽了,說道:「先生啊,真是奇妙!對於奉養父母的人,即使生病,天神也會醫治。這位金鬘(Sāmo)真是極其光彩奪目啊!」於是合掌祈求道:
410.
「我因此更加困惑,我所有的方向都模糊了。
金鬘(Sāma)啊,我歸依你,請你做我的歸依處。」
於是,菩薩對他說:「大王啊,即使你渴望前往天界,渴望享受偉大的天界成就,也應當實踐這十種王道(國王的責任)。」為了給他說法,菩薩說了十首關於實踐十種王道的偈頌:
411.
「大王啊,剎帝利,請對父母行正法。
在此世行正法後,大王,你將前往天界。
412.
「大王啊,剎帝利,請對兒女與妻子行正法。
在此世行正法後,大王,你將前往天界。
413.
「大王啊,剎帝利,請對朋友與大臣行正法。
在此世行正法後,大王,你將前往天界。
414.
「大王啊,請對車乘(的動物)與軍隊行正法。
在此世行正法後,大王,你將前往天界。
415.
「大王啊,請對村莊與市鎮行正法。
在此世行正法後,大王,你將前往天界。
416.
「大王啊,請對國家與地方行正法。
在此世行正法後,大王,你將前往天界。
417.
「大王啊,請對沙門與婆羅門行正法。
在此世行正法後,大王,你將前往天界。
418.
「大王啊,剎帝利,請對走獸與飛禽行正法。
在此世行正法後,大王,你將前往天界。
419.
「大王啊,請行正法,實踐正法帶來安樂。
在此世行正法後,大王,你將前往天界。
420.
「大王啊,請行正法,連同帝釋天、諸天與梵天眾。
憑藉善行的實踐而達天界,大王,請勿疏忽正法。」
這些偈頌的意義在《鵪鶉本生譚》(《本生經》第JaA.521等)中已詳細說明。就這樣,菩薩為他解說了十種王道後,又進一步教導他,並授予他五戒。國王以頭頂禮接受了他的教誨,禮拜了菩薩,請求原諒後,回到波羅奈(Bārāṇasī),行布施等福德業,最終以天堂為歸宿。而菩薩終生侍奉父母,與父母一起證得了五神通和八定,往生至梵天界。
導師(世尊)舉出這個說法後,說道:「比丘們啊,奉養父母是智者們的傳統。」並揭示了真諦(四聖諦),將本生故事作了一個總結。在諦的結束時,那位侍奉母親的比丘證得了須陀洹果(初果)。
那時,國王是阿難(Ānando),天女是蓮華色(Uppalavaṇṇā),帝釋天(Sakko)是阿那律(Anuruddho),細棉布智者(Dukūlapaṇḍito)是大迦葉(Mahākassapo),彼岸女(Pārikā)是跋陀迦比羅尼(Bhaddakāpilānī)比丘尼,而金鬘智者(Suvaṇṇasāma-paṇḍito)正是我——正等正覺者。
541. nimijātaka 尼彌王本生經(菩薩遊天堂地獄的故事)
「世間真是奇妙啊!」-世尊在彌提羅(Mithila)附近的摩伽提婆(Maghadeva)芒果林中,針對剃髮之事講述了這個故事。某日傍晚,世尊與眾多比丘在芒果林中經行時,見到一處優美之地,憶及自身過去行誼,便刻意剃發。當阿難尊者(Ānanda)詢問剃髮緣由時,世尊說道:「阿難,昔日在我為摩伽提婆王時,曾於禪定嬉戲中駐足此處。」言畢應請而坐,開始講述過去之事。
過去,在毗提訶國(Videha)的彌提羅城(Mithila),有位名為摩伽提婆(Maghadeva)的國王統治國家。他作為王子嬉戲了八萬四千年,擔任副王八萬四千年,在位統治八萬四千年後,對理髮師說:「親愛的理髮師,若見我頭生白髮,請即刻告知。」後來理髮師見到白髮,便禀告國王。國王命人以金盤取下白髮,置於掌心凝視,如見死神駐額,頓悟:「今是我出家之時。」遂賜予理髮師村莊,召來長子說道:「孩子,繼承王位吧,我將出家。」王子詢問緣由,國王誦偈答:
「我頂所生白髮,正是衰老使者,
天神徵兆已現,出家時機已至。 」
說完為子灌頂即位,並告誡:「孩子,待你見此白髮時,亦當出家。」隨後離城,於芒果林修沙門行,修習四梵住八萬四千年,終往生梵天。其子亦循此例出家,終歸梵天。如此子子孫孫相繼,共有八萬四千剎帝利見頂生白髮後,於此芒果林出家,修四梵住而得生梵天。
其中最早往生的摩伽提婆王,於梵天駐立時,觀察後裔見八萬四千剎帝利皆已出家,心生歡喜。再觀未來是否延續,知將斷絕,便思:「當由我延續血脈。」於是從梵天歿,入彌提羅城王后腹中投胎。十月期滿誕生,國王於命名日召相師卜問。相師觀其相後言:「大王,此子如車輪之圈,將系續我族,故取名尼彌(Nimi)。」遂命名為尼彌童子(Nimikumāra)。
他自幼樂善好施、持戒、持布薩業。後其父亦見白髮,賜理髮師村莊,讓位給子,於芒果林出家往生梵天。而尼彌王因布施之志,於四城門與城中五處建五大施捨,廣行布施。每施捨處日施十萬金,常持五戒,於齋日受持布薩,並勸導民眾行善,開示天道、警示地獄,宣說正法。民眾依其教而行善,命終往生天界,致使天眾充盈,地獄幾乎空虛。時三十三天眾集會於善法堂,共讚:「我們師承尼彌王,依其教導,縱他未得佛智,亦享無盡天福。」其德名如傾油覆海,遍傳人天。世尊顯此因緣,對比丘眾說偈:
421.
「世間實奇妙,慧者現於世,
昔有尼彌王,智者求善利。
422.
毗提訶人王,降敵廣行施,
他施正酣時,忽起此思惟:
『布施與梵行,何者果更大? ’」
註釋:此處「昔有」指比丘們啊,當智者尼彌王自他兼利時,人天皆嘆:「奇哉!未現佛智之世,竟有如此慧者行佛業。」此即贊其功德之義。
據說尼彌王於布薩日受持布薩戒,卸除飾品臥於寶床。前兩時安眠,第三時覺醒,盤坐思惟:「我雖廣行無盡布施,亦嚴持戒律,然布施與梵行,孰果更勝?」困惑難解。此刻,帝釋宮殿驟現熱相。帝釋察知其慮,思「當斷其疑」,於是獨速往,遍照宮室,入勝妙閣,放光駐空,為其解答。世尊闡明此義:
423.
「帝釋知王慮,千眼忽顯現,
威光破暗冥。
424.
王驚毛髮豎,問帝釋:
『你是天神嗎?還是乾達婆?
或為帝釋? ’
425.
『我未見聞此,如此容色者,
祈尊示真相,令我得知曉。 ’
426.
帝釋慰王言:『我乃天帝釋,
特來為你解惑,王勿驚畏,
隨意發疑問。 ’
427.
王得此允諾,遂問帝釋天:
『一切眾生主,大天請告我:
布施與梵行,何者果更勝? ’
428.
帝釋應王問,為他說所知法,
明梵行果報,如實而宣說。
429.
『下品梵行者,轉生剎帝利,
中品生天界,上品得清淨。 ’
註釋:「下品」等句中,在外道中僅離淫欲為下品,得生剎帝利家;若達到近行定為中品,得生天界;八定成就為上品,得生梵天-外道稱此為涅槃。故言「得清淨」。然於佛教中,清淨比丘若願生天,其梵行心因目標低劣而屬「下品」,得生所欲天界;若證八定,屬「中品」,生梵天;若增修觀慧證阿羅漢,屬「上品」,得究竟清淨。帝釋總結:「大王,梵行生活之果,較布施勝百倍、千倍、十萬倍。」如是讚歎梵行。
430.
「此等(梵天)身實非易得,非由乞求或祭祀可獲。
但無家苦行者,便可得此殊勝身。 」
此偈頌已明示梵行生活之殊勝果報,進而舉示自己往昔雖行大布施卻未能超越欲界的諸王,再說道:
431.
「杜提波(Dudīpo)、娑揭羅(Sāgaro)、舍羅(Selo),
牟闍金多(Mujakindo)、婆吉羅索(Bhagīraso),
優辛達羅(Usindaro)、迦葉波(Kassapo),
以及阿薩迦(Asako)與普通凡夫(Puthujjano)。
432.
「此等及其他眾多國王,
剎帝利與婆羅門,
雖廣行種種祭祀,
終未超越餓鬼之境。」
其義如下:大王啊,往昔波羅奈(Bārāṇasi)有王名杜提波(Dudīpo),雖行布施,卻因死魔所斷,仍生於欲界。娑揭羅(Sāgaro)等八王及無數剎帝利、婆羅門,雖行種種祭祀與布施,終未能超越稱為「欲界餓鬼」的境地。
註:欲界天眾因貪著色等煩惱對象,希求他方享樂,故被稱為「餓鬼」。經云:
「不樂獨居、不獲離生喜者,
縱享如帝釋之福,亦是可憐的依他快樂者。」
如是闡明布施功德遠不及梵行後,帝釋天再舉示藉梵行超越餓鬼界、往生梵天者,說道:
433.
「然而這些無家苦行者,卻超越欲界:
薩提沙約(Sattisayo)、雅瑪哈努(Yāmahanu)、
蘇摩雅摩(Somayāmo)、曼諾賈沃(Manojavo),
434.
「娑慕多(Samuddo)、摩伽(Māgho)、婆羅多(Bharato),
以及伊西(Isi)、迦羅普拉卡多(Kālapurakkhato)、
安吉羅索(Aṅgīraso)、迦葉波(Kassapo)、
吉薩瓦喬(Kisavaccho)、阿迦提(Akatti)。」
如是先以傳說彰顯梵行勝過布施,再舉親見實例說道:
435.
「北方有河名悉達(Sīdā),
深邃難渡,
河岸金山光耀如蘆稈,
恆常燦爛。
436.
「岸邊茂密沉香林,
群山覆鬱蒼翠林,
那處曾有古仙人,
一萬之眾住於此。
註釋:彼處曾有古仙人一萬居住,皆證神通與禪定。
那時仙人乞食時,或往北俱盧洲,或取閻浮提果,或採雪山甘果而食,或至閻浮提諸城,無一為味欲所縛,唯以禪悅為食。
437.
「他們以布施、克制、調伏為最勝,
行無上禁制,
於定中遊化四方。
註釋:
「克制(saṃyamena)」指持戒;
「調伏(damena)」指制禦根門;
「無上(anuttaraṃ)」意為持續實踐最勝梵行;
「遊化四方(pakiracārī)」指捨離群居獨修;「於定中(samāhite)」指具近行定。此即顯示我曾護持如是苦行者。
438.
「我恆敬禮那些不論出生、
尊貴正直之人,
青年都是業的繼承人!
439.
「一切種姓若離正法,
必墮下界地獄;
一切種姓若行正法,
皆得清淨解脫。」
註釋: 「正直之人(ujugataṃ naraṃ)」指我(佛陀前世)在那一萬仙人中,見其身無歪斜等過,不論其種姓高低,唯因功德生信,恆常禮敬。何以故? 「青年啊,眾生實為業所繫(kammabandhū hi māṇavā)」-眾生皆依業力連結,故當知「一切種姓(sabbe vaṇṇā)」之義。
某日,一苦行者飛往波羅奈乞食,衣著端嚴行至國師門前。國師見而生信,迎入內室供食,照料數日後問道:「尊者居於何處?」答:「某地。」問:「獨居嗎?或有同伴?」仙人言:「你何出此言?我那裡住著一萬仙人,皆具神通禪定。」國師聞其功德,心生出家之念,請求:「請帶我同去出家!」仙人答:「君為王臣,不可出家。」國師言:「那我今日辭別國王,請尊者明日再來。」仙人允諾。
之後那天,他用過早膳後,前往國王處禀告:「陛下,我欲出家。」王問:「為何出家?」答:「我已見感官欲樂的過患與出離的利益。」
王言:「既如此,你可出家,但出家後要來見我哦。」
答:「好的。」
仙人亦如常飛至,入城進入其家。大臣恭敬供養後問:「尊者,我該如何做?」仙人帶他出城,以神通攜至修行處為其剃度。次日將他安置原地,供食後教導遍處修法。該大臣數日內即證得神通與禪定,獨自托缽乞食。
後來他思及:「我曾允諾王會再相見,當履行承諾。」便禮拜仙人,飛往波羅奈(Bārāṇasi)乞食,行至王宮。國王認出他,迎入內室禮敬,問:「尊者現居何處?」答:「在北喜馬拉雅山金山之間的悉達河(Sīdā)岸,大王。」王問:「是獨居或另有同伴?」答:「大王何出此言?我這裡有一萬位仙人」,遂問:「尊者,我想供養這些仙人,該如何做?」答:「大王,彼等仙人不貪舌識所嘗之味,無法帶他們來此。」王言:「尊者,我想透過您供養他們,請指點方法。」
仙人便指示:「既然如此,大王,如果您真想供養他們布施(dānaṃ),就請離開此城,前往悉達河(Sīdānadī)岸邊居住,在那裡行供養。」
國王應允,備齊物資,率四軍出城至邊境。仙人以神通將王與軍隊帶至悉達河岸,令其紮營,自返居所。次日歸來,國王恭敬供養後說:「尊者,請明日帶一萬仙人來此。」仙人同意,次日於乞食時告知眾仙:「諸位,波羅奈王為供養諸位,已至悉達河岸設宴,請慈悲應供。」眾仙允諾,飛降營地附近。國王出迎,引進營中設座,以精緻食物供養。見仙人威儀,王心生淨信,隔日再邀。以此方式,王持續供養一萬仙人長達十萬年,並在該地建城農耕。然而大王,當時那國王並非他人──正是我。我雖以布施最勝,行此大施卻未能超越餓鬼界往生梵天;而受我供養的仙人們皆超越欲界生梵天。由此可知:梵行生活果報最勝。
帝釋(Maghavā)如此開示後,又告誡毗提訶(Videha)王:「大王!雖梵行果報勝於布施,但二者皆為大丈夫所應思惟,故當於二者不放逸:勤行布施,嚴持戒律。」勸畢,帝釋回天界誡釋。世尊闡明此義,說偈:
440.
「帝釋天Maghavā)言畢,
天王教誡完毗提訶王已,
即返天眾集會處。 」
天眾問帝釋:「大王方才未見蹤影,去了何處?」帝釋答:「諸位,彌提羅(Mithilā)的尼彌王(Nimirājā)生起疑問,我已為其解惑,令王斷疑而歸。」隨即以偈複述此事:
441.
「諸位請聽,在場天眾:
具法善人之功德,
有高有低種類多。
註:指依戒德為高、布施為低的多種功德
442.
如這尼彌王(Nimirājā),
智者自他兼利者,
毗提訶人王降敵,
廣行布施無吝惜。
443.
他正行布施時生念:
『布施與梵行二者,
何者果報更殊勝? ’」
於是,帝釋(Sakka)毫無保留地讚歎了國王的德行。聽聞此事後,天眾們渴望見到這位國王,便對帝釋說道:「我們的導師尼彌王(Nimirājā),我們因遵循他的教導而獲得這天界福報。我們想見他,請召他前來吧,天王(Mahārāja)。」帝釋應允:「善哉!」隨即召來御者摩多利(Mātali),吩咐:「親愛的摩多利,準備好威勢戰車(Vejayantaratha),前往彌提羅(Mithilā),將尼彌王迎至天車,帶來此處。」摩多利領命,即備車出發。
(註:當帝釋與眾天交談、向摩多利下令及備車期間,人間已過一個月。)
此時,正值月圓布薩日,尼彌王打開東面獅形窗櫺,在大殿中與大臣們圍坐,正檢視自己的戒行。忽然,從東方世界升起的明月旁,顯露出一輛天車。百姓們晚餐後坐在家門口閒談,見狀驚呼:「今日竟有兩輪明月升起!」待天車漸近,眾人看清那是由千匹駿馬牽引、摩多利駕馭的威勢戰車時,又議論道:「這絕非月輪,而是天車!但這是為誰而來?我們的國王公正賢明,必是帝釋派車專程迎接--唯有我們的國王配乘此車!」百姓歡欣鼓舞,唱偈讚道:
444.
「世間現奇景,令人毛骨悚然,
威勢天車現,毗提訶(Videha)王榮耀光顯! 」
當民眾議論之際,摩多利乘風而至,調轉車頭,將獅形車轅的後端對準王宮台階,備妥登車踏板,恭請國王登車。世尊闡明此景,說偈:
445.
「有大威力的天子,天者摩多利(Mātali),
邀請毗提訶國王,彌提羅(Mithilā)的君主。
446.
『請登此車吧,舉世無雙的王,
三十三天眾渴望見您,
他們正於善法堂(Sudhammā)集會,
追憶著您的德行。 」
(註:「彌提羅的君主(mithilaggahaṃ)」指紮根彌提羅或以四攝法護持該城者;「集會(samacchare)」指天眾正讚歎國王功德。)
國王聽聞後思忖:「我將得見未曾目睹的天界,摩多利亦對我禮敬,理當前往。」便召集後宮與臣民宣告:「我不久即歸,你們當精勤布施行善。」言畢登車。世尊描述此刻:
447.
「毗提訶王迅即起,彌提羅上主離寶座,
昂首登天車,威儀世無雙。
448.
摩多利見王登車,稟問:
『王中至尊、大地之主啊,
該循何道而行?
是惡業者赴之路,
還是善業者所趨之途? ’」
註:摩多利雖未受命仍自發提出。
國王暗想:「我有兩處未曾得見,今當一併觀之。」遂答:
449.
「摩多利天御者啊,
請帶我遍歷二途:
惡業眾生所墮處,
善業行者所往路。 」
摩多利思量:「無法同時展示兩地,當再請示。」便追問:
450.
「王中至尊啊,
請先擇一途:
惡業者赴之路,
抑或善業者所趨之途? 」
【地獄篇】
國王決心:「既注定赴天界,當先觀地獄。」即說偈:
451.
「我欲先觀地獄,
惡業者所居處,
殘暴者棲止所,
破戒者歸宿地。 」
於是摩多利先示現恐怖的灰河(Vetaraṇī)。世尊描述此景:
452.
「摩多利向王展示,
險惡的灰河:
腐臭鹹苦交織,
沸湧如火焰。 」
【關於灰河(Vetaraṇi)地獄】
比丘們啊,摩多利(Mātali)聽聞國王的意願後,便駕車朝向地獄,先展示了由業報時節所生的灰河(Vetaraṇi)。在那裡,地獄守護手持燃燒的刀劍、長矛、鐵棒、鐵鎚等武器,不斷擊打、刺穿、折磨地獄眾生。這些罪人無法忍受痛苦,紛紛墜入灰河。
灰河表面覆蓋著佈滿尖刺、如鐵蒺藜般的荊棘藤蔓,罪人在其中煎數萬年。他們的身體被熾熱如刀刃的尖刺割裂成碎片,而河底更矗立著如棕櫚樹幹般巨大的燃燒鐵矛。罪人長期被荊棘纏縛,最後墜入矛尖,像串在烤籤上的魚一樣被刺穿,長久煎熬。鐵矛在燃燒,罪人也在燃燒。矛下的水面上,浮滿如剃刀般鋒利的鐵蓮花葉。罪人從矛上滑落後跌入這些鐵蓮葉,承受漫長劇痛。接著,他們又墜入鹹水,水在燃燒,罪人在燃燒,濃煙升騰。而水下河床更佈滿刀鋒。罪人心想:「下面會是怎樣的?」便潛入水中,結果被刀刃切成碎片。他們無法忍受這巨大痛苦,發出恐怖哀嚎,隨波漂流,時而順流,時而逆流。岸邊的地獄守護著舉起燒紅的鐵矛,像叉魚般刺穿他們。罪人痛極慘叫,守衛再用燃燒的鐵鉤將他們拖出,按在熾燃的地面上,將熔化的鐵丸塞入他們口中。
尼彌王(Nimirājā)見到灰河中受苦的地獄眾生,恐懼戰栗,心臟顫抖,問摩多利:「這些人究竟造了什麼惡業?」摩多利便回答。世尊闡明此義,說偈:
453.
「尼彌(Nimi)問摩多利(Mātali):
『見眾生墮此悲慘處,御者啊,我恐懼戰兢,
請問天車御者,這些人造何惡業,竟墜灰河? ’
454.
摩多利被問即答:
『我知惡業果報,為不知者解說。
455.
『世間恃強凌弱者,心懷惡意傷害人,
造作殘暴惡業者,終將墮此灰河中。 ’」
註:
「恃強凌弱(dubbale balavantā)」:指以體力、財富、權勢欺壓無力反抗者。
【野狗地獄】
摩多利解答後,隱去灰河景象,駕車前行,又展示一處被野狗啃食的地獄。國王見之驚恐,再問緣由。世尊說偈:
456.
「黑狗、猛犬與禿鷹,烏鴉群聚懼畏食,
御者啊,我見之恐懼,請問天車御者:
這些人造何惡業,竟遭鴉群啃噬? 」
457.
摩多利被問即答:
『我知惡業果報,為不知者解說。
458.
『吝嗇不肯施捨者,辱罵沙門婆羅門,
心懷惡意傷害人,造作殘暴惡業者,
終遭鴉群啃噬身。 ’」
註釋:
「猛犬(soṇā sabalā)」:指斑紋、白、黑、黃、赤五色巨犬,體型如像,在地面追逐罪人如獵鹿,咬住其肌肉,將三由旬長的身體摔在熾燃地上,踩住胸口撕肉而食。
「禿鷹(gijjhā)」:鐵喙大如牛車,啄碎骨頭吸髓。
「烏鴉群(kākolasaṅghā)」:鐵喙烏鴉群,見罪人即啄食,極為恐怖。
「吝嗇者(maccharino kadariyā)」:自己不肯布施,也阻止他人行善。
王:
459.
「他們全身燃燒,在地面翻滾,被鐵塊擊打粉碎。
御者啊,我見此恐懼戰栗,請問天車御者摩多利(Mātali):
這些人造何惡業,竟被鐵塊砸碎身軀? 」
460.
摩多利被問即答:
『我知惡業果報,為不知者解說。
461.
『世間行惡之人,摧毀善男女眾,
心懷惡意傷害,造作殘暴惡業,
終被鐵塊碎身。」
王:
462.
「另有人墮炭坑,哀嚎肢體焦爛。
御者啊,我見此恐懼戰栗,請問摩多利:
這些人造何惡業,竟在炭坑掙扎? 」
463.
摩多利被問即答:
『我知惡業果報,為不知者解說。
464.
『有人為貪財富,作假證騙債務,
詔騙眾生錢財,造作狡詐惡業,
終墮熾燃炭坑。 ’」
註:「作假證(kūṭasakkhiṃ karitvā)」:指為侵吞寺院供養金或他人財產而偽造債務憑證。
王:
465.
「有巨鍋熾燃發光,烈焰沖天可見。
禦者啊,我見此恐懼戰栗,請問摩多利:
這些人造何惡業,竟倒栽墜入鐵鍋? 」
466.
摩多利被問即答:
『我知惡業果報,為不知者解說。
467.
『有人傷害觸惱持戒者,沙門或婆羅門,
心懷惡意傷害,造作殘暴惡業,
終被倒投鐵鍋。 」
王:
468.
「他們被揪住脖子捆綁,投入滾燙熱水中煎熬。
御者啊,我見此恐懼戰栗,請問天車御者摩多利(Mātali):
這些人造何惡業,竟被割喉倒臥? 」
469.
摩多利被問即答:
『我知惡業果報,為不知者解說。
470.
『世間行惡之人,捕捉鳥類折磨,
殘害飛禽眾生,造作殘酷惡業,
終遭割喉倒臥。」
註:
-「揪住脖子(luñcanti gīvaṃ)」:地獄守護用燒紅的鐵索綁住罪人脖子
-「投入熱水(uṇhodakasmiṃ pakiledayitvā)」:將罪人浸入永恆沸騰的金屬液中
-「捕捉鳥類(pakkhī gahetvāna)」:指生前捕捉鳥類,折斷翅膀、捆綁頸部致死的行為
王:
471.
「這條河水勢洶湧,兩岸淺顯易渡,
烈日灼身的眾生飲用後,變成滾燙糠秕(穀類廢棄不可食的部分)。
472.
御者啊,我見此恐懼戰栗,請問摩多利:
這些人造何惡業,飲後竟變燙糠?
473.
摩多利被問即答:
『我知惡業果報,為不知者解說。
474.
『有人將純淨穀物,摻入糠秕雜物,
心懷不淨施捨,給飢渴眾生食用,
終飲滾燙糠水。 」
註釋:指以欺詐心行布施之人
王:
475.
「他們被長矛利箭,貫穿雙眼哀嚎。
御者啊,我見此恐懼戰栗,請問摩多利:
這些人造何惡業,竟被長矛刺穿?
476.
摩多利被問即答:
『我知惡業果報,為不知者解說。
477.
『世間無德之徒,偷竊維生度日,
竊取糧食財物,金銀珠寶牲畜,
造作盜搶惡業,終被長矛貫體。 」
478.
「這些人被捆住脖子,另些被剖腹開膛而臥。
御者啊,我見此恐懼戰栗,請問天車御者摩多利(Mātali):
這些人造何惡業,竟被開膛破肚? 」
479.
摩多利被問即答:
『我知惡業果報,為不知者解說。
480.
『那些屠宰牛羊(orabbhikā)、殺豬(sūkarikā)、捕魚(macchikā)者,
宰殺牲畜、鹿(mahiṃsa)和山羊(ajeḷaka)後,
將肉鋪陳案板販賣,造作殘暴惡業,
終被開膛破肚。」
王:
481.
「這湖充滿糞便,惡臭污穢熏天,
飢渴交迫的眾生竟吞食糞塊。
御者啊,我見此恐懼戰栗,
請問摩多利:這些人造何惡業,
竟以糞便為食? 」
482.
摩多利被問即答:
『我知惡業果報,為不知者解說。
483.
『那些挑撥離間者(kāraṇikā)心懷惡意(virosakā)者,
常以傷害他人為樂,破壞友誼的愚人(mittadduno),
造作陰險惡業,終食燃燒糞塊。 ’」
註釋:
「挑撥離間者(kāraṇikā)」:指專門製造事端、搬弄是非之人。
「心懷惡意者(virosakā)」:指對親友(mittasuhajjānampi)也心懷害意之人。
「破壞友誼的愚人(mittadduno)」:特指那些在他人家中受盡款待(於其家中飲食、坐臥),卻反過來索取錢財(māsakahāpaṇaṃ,即金錢報酬)或收取佣金(lañjaṃ gaṇhanti)的背恩負義之徒。這些愚痴的友誼破壞者(mittadūsakā bālā),正是如今吞食燃燒糞塊之人。大王啊(mahārājā),此即其業報。」
王:
484.
「這湖充滿膿血,惡臭污穢沸騰,
灼熱難耐的眾生竟飲用膿血。
御者啊,我見此恐懼戰栗,
請問摩多利:這些人造何惡業,
竟以膿血為飲? 」
485.
摩多利被問即答:
『我知惡業果報,為不知者解說。
486.
『世間有人殺害父母(mātaraṃ vā pitaraṃ vā),
或殺阿羅漢(arahante),造作極重惡業,
終飲熾燃膿血。 ’」
在另一處高聳的地獄(ussadaniraye)中,地獄守衛(nirayapālā)用如棕櫚樹般巨大的燃燒鐵鉤刺穿罪人(nerayikānaṃ)的舌頭,將他們拖出後摔在燃燒的鐵地上,如鋪牛皮般攤開,再用鐵刺棒擊殺。這些罪人如離水之魚般抽搐掙扎,因無法忍受痛苦而口吐白沫哀嚎。目睹此景,國王對摩多利(Mātali)說:
487.
「看那被鐵鉤刺穿的舌頭,看那如牛皮般被鐵刺擊打的身體,
他們像離水的魚在地上抽搐,口吐白沫哭嚎──這些人究竟為何會這樣? 」
488.
「御者啊,我見此恐懼戰栗,請問天車御者摩多利:
這些人造何惡業,竟如吞鉤之魚倒臥? 」
489.
摩多利被問即答:
『我知惡業果報,為不知者解說。
490.
『那些在交易中(sandhānagatā)弄虛作假之人,
為貪財虛報價格(agghena agghaṃ),
以詐術掩蓋詐術(kūṭena kūṭaṃ),
如同漁夫隱藏魚鉤(channaṃ yathā vāricaraṃ vadhāya)。
491.
『欺詐者永無庇護,業力必將其吞噬,
造作奸詐惡業者,終如吞鉤之魚倒臥。 ’」
492.
「這些女子肢體破碎,高舉雙臂淒厲哭嚎,
渾身沾滿膿血,如屠宰場的牛隻,
她們半埋燃燒大地,身軀被山碾壓而過。
王:
493.
御者啊,我見此恐懼戰栗,請問摩多利:
這些女子造何惡業,竟被永埋地下,
遭燃燒山岳反覆碾壓? 」
註:
-「肢體破碎」:罪女身體被地獄火焰完全燒毀
-「燃燒山岳」:東方升起燃燒鐵山如雷劈下,將罪女碾成肉醬後又復原,四方鐵山輪流碾壓
494.
摩多利被問即答:
『我知惡業果報,為不知者解說。
495.
『世間有卑劣女子(kolitthiyāyo),行為不檢(asataṃ acāruṃ),
厭棄丈夫(dittarūpā pati vippahāya),為淫樂另尋新歡(aññaṃ acāruṃ ratikhiḍḍahetu),
生前縱欲享樂,死後被燃燒山岳碾壓。 ’」
王:
496.
「為何這些人被倒提雙腳,投入地獄深淵?
御者啊,我見此恐懼戰栗,請問天車御者摩多利(Mātali):
這些人造何惡業,竟被倒吊投入地獄? 」
497.
摩多利被問即答:
『我知惡業果報,為不知者解說。
498.
『世間無德之徒(asādhukammino),
染指他人妻室(parassa dārāni atikkamanti),
如偷取珍寶的小偷(uttamabhaṇḍathenā),
終被倒吊投入地獄。 ’
499.
『他們將在漫長歲月中,
於地獄承受劇痛,
惡業者永無庇護,
被自身業力吞噬,
造作淫邪惡業者,
終被倒吊受極刑。 ’」
接著,御者摩多利隱去該地獄景象,駕車前行,向國王展示邪見者(micchādiṭṭhikānaṃ)受報的「反墮地獄(paccanaṭṭhānaṃ)」。當國王詢問時,他如此解釋:
500.
「地獄中有種種恐怖刑罰,
形形色色殘酷異常。
御者啊,我見此恐懼戰栗,
請問摩多利:
這些人造何惡業,
竟承受如此劇烈、
尖銳、極端的痛苦? 」
501.
摩多利被問即答:
『我知惡業果報,為不知者解說。
502.
『世間持邪見者(supāpadiṭṭhino),
妄言「布施無福」等謬論("natthi dinnan"tiādikāya),
不只自陷邪見(vissāsakammāni karonti mohā),
更誤導他人入邪道(parañca diṭṭhīsu samādapenti),
造作邪見惡業者,
終受極端劇痛折磨。 ’」
註:
-「邪見」:特別指否定因果、誹謗三寶等十種邪見
-「誤導他人」:包括教導他人行邪法、建立邪教團體等行為)
【帝釋天催促】
此時,天界眾神(devagaṇā)在善法堂(Sudhammāyaṃ devasabhāyaṃ)等待國王多時。帝釋(Sakka)察覺延誤,心想:「摩多利為展現使者殊勝,正帶國王遍歷各種地獄(如說『某業墮某獄』),但尼彌王(Nimirājā)壽命有限,地獄無盡」,便派一位迅捷天子傳令:「速帶國王返回」。天子即刻傳令,摩多利聞言不敢耽擱,立刻向國王展示四方地獄後說偈:
503.
「大王已親見,惡業者居所,
殘暴者歸宿,破戒者結局。
如今請啟程,速赴天帝前。 」
【天界之旅的開啟】
摩多利(Mātali)說完這番話後,便駕車朝向天界。途中,國王(rājā)看見一座十二由旬大的寶石宮殿(vimāna),宮殿有五座尖塔(pañcathūpikaṃ),裝飾華麗,內有花園池塘,被劫波樹(kapparukkhaparivuta)環繞——這是天女畢羅尼(Bīraṇāvaītāvaī)的宮殿。
透過敞開的獅形窗櫺,國王看見天女端坐殿內寶床,被千名天女圍繞,正展現各種神通變化。國王詢問摩多利,摩多利以偈頌回答。
王:
504.
「看那五塔宮殿,寶床花鬢莊嚴,
天女居此其中,展現種種神通。
505.
御者啊,我見此心生歡喜,請問摩多利:
這天女曾行何善,得享天宮福樂? 」
506.
摩多利被問即答:
『我知善業果報,為不知者解說。
507.
『她名畢羅尼(Bīraṇī),曾為婆羅門婢女(āmāyadāsī),
見客如母待子,誠心供養布施,
持戒樂善好施,故享天宮福報。 ’」
註:
「五塔宮殿(pañcathūpikaṃ)」:指宮殿五座尖頂象徵五戒圓滿
「婆羅門婢女」:她生前雖為奴僕,卻以純淨心供養比丘,視訪客如親子般歡喜接待
「持戒樂施(saṃyamā saṃvibhāgā)」:強調她嚴持戒律且慷慨佈施的德行
【善施者天宮】
接著,摩多利駕車前行,為國王展示善施者(Soṇadinnadevaputta)的七座金宮。國王見其繁榮,詢問其因,摩多利答以偈頌。
王:
508.
「七座幻化天宮,金光璀璨閃耀,
有位大神通夜叉(yakkho),眾寶嚴飾其身,
天女簇擁圍繞,巡行宮殿四方。
509.
御者啊,我見此心生歡喜,請問摩多利:
此人曾行何善,得享天宮福樂? 」
510.
摩多利被問即答:
『我知善業果報,為不知者解說。
511.
『善施者(Soṇadinno)居士,昔為慷慨施主,
為出家眾修建,七座精舍(vihāre)安居。
512.
誠心供養比丘,衣食臥具燈明,
以正直清淨心而施予。
513.
每半月十四十五,及第八日布薩,
和神變半月(pāṭihāriyapakkhaṃ),八戒圓滿。
514.
恆持清淨戒律,常修布施善行,
故享天宮福樂,威德自在逍遙。 ’」
註:
「七座精舍」:對應七座天宮,象徵他生前為僧團建造的七個修行場所
「神變半月戒」:指在這個月份,在原本每月會持八戒的日子的前後,加持八戒。例如每本月的第七日,第九日,第十三日
【水晶天宮】
摩多利(Mātali)講述完善施者(Soṇadinnadevaputta)的業報後,繼續駕車前行,為國王展示一座水晶天宮(phalikavimāna)。這天宮高達二十五由旬,有數百根七寶柱支撐,裝飾著無數尖頂層閣,周圍環繞金鈴網,懸掛金銀旗幟,花園中百花盛開,池塘清澈優美,更有精通歌舞的天女(accharā)圍繞。國王見此詢問這些天女的善業因緣,摩多利以偈頌回答。
王:
515.
「這座光輝天宮,水晶精巧所成,
天女群聚其中,樓閣莊嚴無比,
飲食歌舞豐足,雙全無缺。
516.
御者啊,我見此心生歡喜,請問摩多利:
這些眾生曾行何善,得享天宮福樂? 」
517.
摩多利被問即答:
『我知善業果報,為不知者解說。
518.
『世間有女子(nāriyo),持戒清淨(sīlavantiyo),
以歡喜心樂於布施,
堅守真實(sacce ṭhitā),精進持布薩(uposathe appamattā),
克制(感官)(saṃyamā),慷慨分享(saṃvibhāgā),
得生此天宮,享受福報。 ’」
註:
「天女(accharā)」:她們生前是迦葉佛(Kassapabuddha)時代波羅奈(Bārāṇasi)的女居士(upāsikā),集體行善而共業生天)
【琉璃天宮】
接著,摩多利又展示一座莊嚴的琉璃天宮(maṇivimāna),它矗立在平坦的地面上,如寶山般閃耀,天樂繚繞,眾多天子(devaputta)圍繞。國王詢問其因緣,摩多利答以偈頌。
王:
519.
「這座光輝天宮,琉璃精巧所成,
坐落妙境之中,佈局分明有序。
520.
鼓樂琴瑟齊鳴,天籟歌聲悠揚,
美妙動聽悅耳,令人心曠神怡。
521.
我從未見過如此,亦未聽聞這般,
如此悅耳音聲,無論看見或聽聞。
522.
御者啊,我見此心生歡喜,請問摩多利:
這些眾生曾行何善,得享天宮福樂? 」
523.
摩多利被問即答:
『我知善業果報,為不知者解說。
524.
『世間若有男子(maccā),持戒清淨(sīlavantā),
興建園林(ārāme)、水井(udapāne)、涼亭(papā)、天橋(saṅkamanāni),
恭敬供養(sakkaccaṃ paṭipādayuṃ)阿羅漢成為清涼者(arahante sītibhūte)。
525.
布施袈裟飲食(cīvaraṃ piṇḍapātañca),醫藥臥具(paccayaṃ sayanāsanaṃ),
以正直清淨心(vippasannena cetasā)而布施
526.
每半月十四十五(cātuddasiṃ pañcadasiṃ),及第八日布薩(aṭṭhamī),
神變半月(pāṭihāriyapakkhañca),八戒圓滿(aṭṭhaṅgasusamāgataṃ)。
527.
恆常持守齋戒(uposathaṃ upavasuṃ),嚴護戒律無缺(sīlesu saṃvutā),
克制(感官)(saṃyamā),樂善好施(saṃvibhāgā),
故得生此天宮,享受福樂。」
註:
「集體善業」:這些天子生前是迦葉佛時代波羅奈的居士(upāsakā),共同修建僧坊、供養僧團)
【第二座水晶天宮】
摩多利(Mātali)解釋完這些天人的善業後,繼續駕車前行,又展示另一座水晶天宮(phalikavimāna)。這天宮裝飾著無數尖頂層閣(kūṭāgāra),被各種天界花樹覆蓋的河岸環繞,清澈的河流中傳來各種鳥類的悅耳鳴叫,河水純淨無染,更有天女(accharā)群圍繞——這是一位有福者的居所。國王見此詢問其因緣,摩多利以偈頌回答:
王:
528.
「這座光輝天宮,水晶精巧所成,
天女群聚其中,樓閣莊嚴無比。
529.
飲食歌舞豐足,雙全無缺,
更有花樹繁茂的河流環繞流淌。
530.
御者啊,我見此心生歡喜,請問摩多利:
此人曾行何善,得享天宮福樂? 」
531.
摩多利被問即答:
『我知善業果報,為不知者解說。
532.
『他是彌提羅(Mithilā)的居士(gahapati),昔為慷慨施主(dānapatī),
興建園林(ārāme)、水井(udapāne)、涼亭(papā)、天橋(saṅkamanāni),
恭敬供養(sakkaccaṃ paṭipādayi)阿羅漢已成清涼者(arahante sītibhūte)。
533.
布施袈裟飲食(cīvaraṃ piṇḍapātañca),醫藥臥具(paccayaṃ sayanāsanaṃ),
以正直清淨心而布施
534.
每半月十四十五(cātuddasiṃ pañcadasiṃ),及第八日布薩(aṭṭhamī),
神變半月(pāṭihāriyapakkhañca),八戒圓滿(aṭṭhaṅgasusamāgataṃ)。
535.
恆常持守布薩戒(uposathaṃ upavasī),嚴護戒律無缺(sīlesu saṃvuto),
克制(感官)(saṃyamā),樂善好施(saṃvibhāgā),
故得生此天宮,享受福樂。 ’」
註:
「彌提羅居士」:此天人前世是迦葉佛(Kassapabuddha)時代彌提羅城的在家施主
【第三座水晶天宮】
摩多利繼續前行,展示第三座更殊勝的水晶天宮(phalikavimāna),其周圍環繞著更多花果繁茂的樹林。國王詢問此天宮主人的善業,摩多利答以相同的偈頌說明:
王:
536.
「這座輝煌天宮,水晶精巧鑄成,
天女眾星拱月,寶塔巍峨莊嚴。
537.
「飲食歌舞豐盛,無一不具足,
花樹環繞的河流,蜿蜒流經其間。
538.
「羅阇耶檀、卡畢塔樹,
芒果樹、沙羅樹,還有閻浮樹,
丁杜卡樹、皮亞拉樹,
539.
御者啊,我見此心生歡喜,請問摩多利:
此人曾行何善,得享天宮福樂? 」
540.
摩多利被問即答:
『我知善業果報,為不知者解說。
541.
『他是彌提羅(Mithilā)的居士(gahapati),昔為慷慨施主(dānapatī),
興建園林(ārāme)、水井(udapāne)、涼亭(papā)、天橋(saṅkamanāni),
恭敬供養(sakkaccaṃ paṭipādayi)阿羅漢已成清涼者(arahante sītibhūte)。
542.
布施袈裟飲食(cīvaraṃ piṇḍapātañca),醫藥臥具(paccayaṃ sayanāsanaṃ),
以正直清淨心而布施
543.
每半月十四十五(cātuddasiṃ pañcadasiṃ),及第八日布薩(aṭṭhamī),
神變半月(pāṭihāriyapakkhañca),八戒圓滿(aṭṭhaṅgasusamāgataṃ)。
544.
恆常持守布薩戒(uposathaṃ upavasī),嚴護戒律無缺(sīlesu saṃvuto),
克制(感官)(saṃyamā),樂善好施(saṃvibhāgā),
故得生此天宮,享受福樂。 ’」
【第四座琉璃宮殿】
摩多利(Mātali)解釋完這些善業後,繼續駕車前行,又展示了一座與前幾座相似的琉璃天宮(veḷuriyavimāna),並說明其中天人所累積的善業功德:
王:
545.
「這座光輝天宮,琉璃精巧所成,
坐落妙境之中,佈局分明有序。
546.
「鼓樂琴瑟齊鳴,天籟歌聲悠揚,
美妙動聽悅耳,令人心曠神怡。
547.
「我從未見過如此,亦未聽聞這般,
如此悅耳音聲,無論看見或聽聞。
548.
「御者啊,我見此心生歡喜,
請問天車御者摩多利(Mātali):
此人曾行何善,得享天宮福樂? 」
549.
摩多利被問即答:
『我知善業果報,為不知者解說。
550.
『祂是波羅奈(Bārāṇasiyaṃ)的居士(gahapati),昔為慷慨施主(dānapatī),
興建園林(ārāme)、水井(udapāne)、涼亭(papā)、天橋(saṅkamanāni),
虔誠供養(sakkaccaṃ paṭipādayi)阿羅漢已成清涼者(arahante sītibhūte)。
551.
『布施袈裟飲食(cīvaraṃ piṇḍapātañca),醫藥臥具(paccayaṃ sayanāsanaṃ),
以正直清淨心布施
552.
每半月十四十五(cātuddasiṃ pañcadasiṃ),及第八日布薩(aṭṭhamī),
神變半月(pāṭihāriyapakkhañca),八戒圓滿(aṭṭhaṅgasusamāgataṃ)。
553.
『恆常持守齋戒(uposathaṃ upavasī),嚴護戒律(sīlesu saṃvuto),
故得生此天宮,享受福樂。 ’」
【如太陽的天宮】
接著,摩多利繼續前行,展示一座如初升太陽般閃耀的金宮(kanakavimāna),並說明其中天人的善業:
王:
554.
「如同初升朝陽,赤紅光輝萬丈,
這座天宮輝煌,純金鑄造而成。
555.
「御者啊,我見此心生歡喜,
請問天車御者摩多利(Mātali):
此人曾行何善,得享天宮福樂? 」
556.
摩多利被問即答:
『我知善業果報,為不知者解說。
557.
『祂是舍衛城(Sāvatthiyaṃ)的居士(gahapati),昔為慷慨施主(dānapatī),
興建園林(ārāme)、水井(udapāne)、涼亭(papā)、天橋(saṅkamanāni),
(ārāme udapāne ca, papā saṅkamanāni ca)
恭敬供養(sakkaccaṃ paṭipādayi)阿羅漢已清涼者(arahante sītibhūte)。
558.
『布施袈裟飲食(cīvaraṃ piṇḍapātañca),醫藥臥具(paccayaṃ sayanāsanaṃ),
以正直清淨心布施
559.
每半月十四十五(cātuddasiṃ pañcadasiṃ),及第八日布薩(aṭṭhamī),
神變半月(pāṭihāriyapakkhañca),八戒圓滿(aṭṭhaṅgasusamāgataṃ)。
560.
『恆常持守齋戒(uposathaṃ upavasī),嚴護戒律(sīlesu saṃvuto),
故得生此天宮,享受福樂。 ’」
此時帝釋(Sakko devarājā)因覺耗時太久,又派另一位迅捷天子傳令。摩多利接令後,立即在四方同時展示眾多天宮,並為國王解說其中天人的善業:
王:
561.
「眾多黃金天宮,高懸虛空之中,
光芒閃耀奪目,穿梭雲層之間。
562.
「御者啊,我見此心生歡喜,
請問天車御者摩多利(Mātali):
這些人曾行何善,得享天宮福樂? 」
563.
摩多利被問即答:
『我知善業果報,為不知者解說。
564.
『他們於被善說的正法有深固信心
奉行佛陀教法,正覺者之教誡。
您所見諸天宮,皆為其果報處。 ’
註:這些天人是迦葉佛(Kassapabuddha)時代出家修行,證得初果(sotāpattiphala)但未證阿羅漢的修行者,命終後生此天界
【到帝釋天那裡】
摩多利(Mātali)展示完這些空中樓閣(ākāsaṭṭhakavimānāni)後,為前往帝釋(Sakka)處而振奮精神說道:
565.
「大王啊,您已親見惡業者居所,
亦知善業者福地,
現在請啟程吧,前往天王面前。 」
接著摩多利駕車環繞須彌山(Sineru),展示七重金山(satta paribhaṇḍapabbate)。世尊描述國王見此景象詢問御者的場景:
566.
「駕馭千匹神馬的天車,
馳騁於天界之路,
大王見山海之間,
詢問御者:『這些是何山? ’」
摩多利(Mātali)詳細回答:
568.
「善見(Sudassano)、迦羅毘鳩(Karavīko)、
持軸(Īsadharo)、持雙(Yugandharo)、
持邊(Nemindharo)、毗那陀(Vinatako)、
馬爾(Assakaṇṇo),及最勝山(Girī brahā)。
569.
「這些沉沒海中的山岳,
層層遞升排列,
正是四大天王的居所。 」
隨後摩多利展示四大王天(cātumahārājikadevaloka),來到三十三天(tāvatiṃsabhavana)的彩畫門樓(cittakūṭadvārakoṭṭhaka),指著帝釋的雕像(indapaṭimā)解釋:
王:
570.
「這門樓絢麗多彩,
繪滿種種圖案,
有著天王般威嚴的守衛,
如猛虎嚴密防護。 」
571.
「御者啊,我見此心生歡喜,
請問這門樓如何稱呼?
如此美妙莊嚴,遠望便令人神往。 」
572.
摩多利恭敬回答:
『我知善業果報,為不知者解說。
573.
『此乃「彩畫門樓」(citrakūṭo),
天王出入必經之處,
位於善見山頂,
展現天界輝煌。 ’
574.
「請大王踏著無塵地面,
進入這繪滿珍寶圖案,
由天王侍衛守護,
莊嚴無比的天門。 」
摩多利(Mātali)說完這番話後,便引導國王進入天界都城(devanagaraṃ)。如經中所言:
575.
「駕馭千匹神馬的天車,
馳騁於天界之路,
大王前進之時,
得見這天界集會堂。 」
國王在天車行進間看見善法堂(sudhammādevasabhaṃ),立刻詢問摩多利,御者便詳細解釋:
576.
「如秋季晴空,呈現蔚藍光輝,
這座天宮亦然,琉璃精巧鑄成。
577.
「御者啊,我見此心生歡喜,
請問這座天宮如何稱呼?
如此美妙莊嚴,遠望便令人神往。 」
578.
摩多利恭敬回答:
『我知善業果報,為不知者解說。
579.
『此即聞名「善法堂」(sudhammā),
您眼前所見集會聖殿,
琉璃光輝閃耀,構造精巧絕倫。
580.
「八根精雕樑柱,俱是琉璃所成,
三十三天眾神(tāvatiṃsā),皆以帝釋(Inda)為首,
581.
「在此思惟人天福祉。
請大王入內,與眾神同喜。 」
此時天眾早已在途中等候。聽聞「國王駕到」,他們手持天香花蔓,從彩畫門樓(cittakūṭadvārakoṭṭhakā)列隊相迎,以天香花鬢供養這位大士(mahāsatta),恭引至善法堂。國王下車入內,天眾敬設寶座,帝釋(Sakka)更以寶座與天界妙欲殷勤接待。世尊闡明此景:
582.
「天眾歡喜迎接,瞻仰來朝聖王,
『恭迎大王駕到,願您福澤綿長,
請就座於此,天王寶座之旁。 ’
583.
「帝釋(Sakka)亦親迎,毗提訶(Videha)聖王,
以寶座妙欲,款待彌提羅(Mithilā)君主。 」
584.
「『善來至此,統御天界之境,
請享天福,具足一切妙樂,
於三十三天,受用非凡欲樂。 ’」
當帝釋(Sakka)以天界妙欲(dibbakāmehi)和寶座(āsana)殷勤招待時,國王婉拒並說:
585.
「如同乞求的車乘,猶如乞討的財物,
他人布施的福樂,亦復如是。 」
586.
「我不貪求此等,仰賴他人施捨的福報,
唯我自造善業,方為真正財富。 」
587.
「我將返回人間,廣行種種善業:
布施、善行、持戒、調伏諸根,
如此行持得安樂,臨終無悔恨。 」
菩薩(mahāsatto)以美妙音聲為天眾說法。說法期間,人間已過七日。他安撫天眾後,站在天眾中讚歎摩多利(Mātali)的功德:
588.
「御者摩多利,您於我等有大恩,
為我示善道,亦顯惡業果。 」
於是國王向帝釋(Sakka)稟告:「天王,我欲返回人間。」帝釋吩咐:「親愛的摩多利(Mātali),請將尼彌王(Nimirājā)送回彌提羅(Mithilā)。」摩多利應當交通後,國王與天眾啟航後,請天眾啟車。摩多利駕車向東行,抵達彌提羅城。百姓見天車降臨,歡欣高呼:「我們的國王回來了!」摩多利繞城右行三匝,在獅形車轅處讓大士(mahāsatta)下車,告辭道:「大王,我且告退。」隨即返回天界。民眾簇擁國王詢問:「陛下,天界是何景象?」國王詳述天眾與天王帝釋(Sakkassa devarañño)的殊勝福報,並開示:「你們也應廣行布施等善業,將來才能往生天界。」
後來理髮師(kappakena)禀告白髮已生,國王命人用金盤取下白髮託在掌心,賜予理髮師村莊,決意出家。他讓兒子繼承王位,當被詢問出家緣由時,誦出偈頌:
「我頂已生白髮,衰老使者降臨,
天神徵兆顯現,出家時機已至。 」
如同先祖們一般,他出家後駐錫芒果林(ambavane),修習四梵住(cattāro brahmavihāre),終證梵天界(brahmalokūpago)。世尊為闡明其出家經過,總結偈頌:
589.
「尼彌王(Nimirājā)說完此話,
毗提訶(Videho)彌提羅(Mithilaggaho)君主,
廣行祭祀布施後,
節制而出家。 」
其子迦羅羅闍那柯(Kāḷārajanako)卻中斷了這個傳承。
世尊開示此法後總結:「比丘們,不僅今世,往昔如來也曾作大出離。」接著連綴本生故事:「當時的帝釋是阿那律(Anuruddho),摩多利是阿難(Ānando),八萬四千剎帝利(王)是佛陀的僧團,而尼彌王則是我--正覺者。
542. umaṅgajātaka 隧道本生經(菩薩彰顯無雙智慧的故事)
世尊在祇園精舍居住時,為闡明「智慧波羅蜜」而講述此本生故事。某日,比丘們於法堂中聚集,共同讚歎如來的智慧:「尊者啊!如來具大智慧、廣博智慧、深邃智慧、迅捷智慧、銳利智慧、穿透智慧,能摧伏外道異說。憑藉智慧之力,祂降服了犍陀羅kūṭadantādayo等婆羅門、sabhiyā等遊方者、aṅgulimālādayo指鬘等盜匪、āḷavakādayo阿羅婆迦等夜叉、帝釋等諸天、梵天等眾,令其捨棄惡行;更度化無數眾生出家,使其安住於道果。如此大智慧的導師啊!」世尊到來後詢問:「比丘們,你們正在談論什麼?」眾人回答後,世尊說:「比丘們,如來不僅今世智慧超凡,過去世尚未圓滿覺悟時,亦已智慧非凡。」應眾人請求,世尊講述了過去因緣。
【夢】
往昔在毘提訶國(Videha)的彌絺羅城(Mithilā),有位名為毘提訶(Vedeha)的國王統治國家。他有四位智者輔佐:舍那迦(Senaka)、弗瞿(Pukkuso)、迦旃延(Kāminda)、提旃延(Devinda)。菩薩投胎當日黎明,國王夢見:王宮四角升起四團如大鍋般的烈焰,中央則湧現一團如米倉大小的火柱,瞬間超越四火直衝梵天,光照三千世界,落地後卻連芥子大的痕跡也未留下。諸天、魔眾、梵天皆以香花供養,眾人可穿行火中而不覺絲毫炙熱。國王驚醒後憂慮沉思,直至天明。
四位智者清晨入宮問安:「陛下夜眠安好否?」國王嘆道:「何來安眠?」遂詳述夢境。舍那迦智者安慰:「大王勿懼,此乃吉兆!預示您的福運將增。」詢問緣由時,他解釋:「我等四位智者如四團烈火,將有第五位智者出世超越我們,猶如中央火柱。他將成為三界無雙之士。」國王追問其所在,舍那迦以神通力觀察後答:「今日此人或將投胎或誕生。」國王自此銘記此言。
【菩薩降生】
當時彌絺羅城四門外有東、南、西、北四村。東村住著富商斯利瓦達那(Sirivaḍḍhana),其妻名須摩那提維(Sumanadevī)。菩薩於國王得夢之際,從三十三天降神入胎。同時另有千位天子亦投生此村長者家族。十月期滿,須摩那提維產下金光熠熠的男嬰。此時帝釋察覺菩薩降生,心想:「應令此佛種顯耀世間。」遂隱身將一藥瓶置於嬰兒手中後離去。嬰兒握瓶時,母親毫無分娩之苦,如水流般自然娩出。
母親見藥瓶問:「孩兒,你拿著什麼?」「是藥,母親。」菩薩將天藥置於母手,並囑:「此藥可治一切病痛,請廣施病患。」欣喜的須摩那提維告知丈夫。商人正患七年頭痛,聞言大喜:「此兒攜藥降世,剛出生即能言語,所贈必具神力!」遂取藥研磨,塗少許於額頭,宿疾立消如露滴蓮葉。商人歡喜讚歎:「天藥神效!」菩薩攜藥而降的事蹟傳遍四方。病患皆來求藥,商人將藥研磨後以水調和分施,觸身即癒。民眾讚歎:「斯利瓦達那家之藥功德無量!」命名日當天,大富商宣告:「我兒無須祖輩名號,因攜藥而生,當名大藥童子(Mahosadhakumāra)。」遂為其定名。
此時富商心想:「我兒具大福德,必非獨自降世,應有同生童子相伴。」他探聽後得知確有千名男童同時出生,便為所有孩童準備衣物,吩咐乳母們:「這些孩子將成為我兒的侍從。」並在菩薩與眾童的吉祥時刻舉行慶典。當孩子們盛裝被帶來侍奉菩薩時,菩薩與他們一同遊戲成長。七歲時,他容貌端嚴如金像。某日眾童在村中遊戲,遇象馬經過導致遊戲場地毀壞;風雨烈日時,孩子們也疲憊不堪。一日遊戲時突降暴雨,菩薩見狀疾奔入一娑羅樹下避雨。其餘孩童追趕時互相踢絆跌倒,多有膝蓋受傷者。菩薩思忖:「此處當建遊戲廳,方能避免風雨烈日之苦。」遂對眾童說:「我們應在此建一座能遮風擋雨的娑羅廳,每人出一錢。」眾人欣然同意。
菩薩召來大木匠吩咐:「在此建廳。」並支付千錢。木匠收錢後整地伐木,開始拉墨線測量。菩薩見其拉線方式不佳,建議:「師傅,請如此調整。」木匠答:「主公,我只懂本行技法。」菩薩遂取回墨線親自校準,其手法宛如工巧天神所為。他問木匠:「你能這樣操作嗎?」木匠承認不能。菩薩說:「那按我規劃施工可行否?」木匠應允。菩薩設計時,將大廳分區:一處為孤寡住所,一處為產婦區,一處供遊方沙門婆羅門暫住,一處接待旅客,一處存放商貨,所有入口皆朝外。廳內設遊戲場、議事處與法堂,數日即成。又召畫師裝飾,大廳輝煌如三十三天善法堂。
菩薩認為「僅此大廳未足莊嚴」,遂命挖池,召陶匠規劃千曲蓮池,池中五色蓮花如難陀池般絢麗。池岸植花果樹木,造園如難陀林。更以廳為中心,建立供養僧眾、旅客的慈善制度。此事傳開後,民眾紛至沓來。菩薩坐鎮廳中,為眾人裁決是非,如佛陀降世般公正。
毘提訶王(Vedeha)七年後憶起:「四智者曾預言『將有第五智者超越我們』,此人何在?」遂派四位大臣分赴四城門探查。其餘三門使者未見異狀,唯東門使者見大廳驚嘆:「能建此廳者必是智者!」詢問民眾:「此廳何人所建?」眾人答:「非匠人所為,乃斯利瓦達那富商之子大藥智者(Mahosadhapaṇḍita)七歲時以自力規劃建成。」使者計算國王得夢至今恰七年,急報:「陛下,東村富商之子大藥智者年方七歲,已建此廳、蓮池與林園,請准帶回。」國王聞言大喜,召舍那迦(Senaka)商議。舍那迦妒忌他,進言:「大王,建廳造園不過小事,豈足稱智?」國王默然,令使者繼續觀察。
【七童問難】
以下是考驗的偈誦:
「肉塊、牛隻、繩結、子嗣、牛徑、戰車、棍杖、
頭顱、蛇患、公雞、寶珠、分娩、
飯食、沙粒、水罐、驢與珠。」
【肉塊考驗】:某日菩薩遊戲時,有鷹叼肉片飛天。眾童追喊:「快丟下肉!」鷹忽東忽西盤旋,童子們仰頭追趕,絆石跌倒疲憊不堪。菩薩說:「我來讓牠丟肉。」他不仰望,乘風躍起拍掌大喝,聲如霹靂貫穿鷹腹。鷹驚墜肉,菩薩未讓肉塊落地即凌空接住。民眾見此神蹟歡呼雷動。使者回報國王,舍那迦又阻:「此雕蟲小技而已。」國王再遣使者觀察。
【牛隻考驗】:東村某農夫購牛備耕,次日牽至草地休息時睡著。小偷趁機偷牛,農夫驚醒追喊:「為何偷我牛?」小偷反稱:「此乃我家養的牛。」爭執引來人群。菩薩聞聲召雙方,觀其舉止即知真偽,仍問緣由。農夫陳情:「尊者,我從某村某戶購得此牛,今早牽來放牧,此人趁我睡著偷牛。村民可證我購牛經過。」小偷卻稱:「此牛自幼養在我家,此人誣陷。」
菩薩對雙方說:「我將公正裁決,你們可願接受?」二人應允後,菩薩為取信民眾,先問小偷:「你用什麼餵養這些牛?」答:「我餵豆渣和粥。」再問農夫,答:「尊者,我這窮人哪來粥和豆渣?只餵青草。」菩薩便命人取來莧菜葉搗碎混水餵牛,牛皆拒食。菩薩向眾人展示後質問小偷:「你是賊嗎?」小偷伏首認罪。菩薩告誡:「今後莫再行竊。」圍觀者已將小偷打得虛弱不堪。菩薩更勸誡:「現世受罰事小,來世地獄苦報難逃,從今當棄惡行善。」並授其五戒。使者將經過稟報國王,舍那迦(Senaka)仍阻撓:「判牛案算不得智慧。」國王再次遣使觀察。(餘事類推,以下僅標要點)
【繩結考驗】:一貧婦用雜色線編織項鍊,沐浴時解下置於池邊。有女子貪愛其精美,戴頸上欲量尺寸仿製。貧婦追討時,對方反稱:「此乃我物。」菩薩召雙方,先問貪女:「你編此結用何香料?」答:「我用混合香。」再問貧婦,答:「尊者,窮人哪來混合香?只用莧花香。」菩薩命人將項鍊浸水,召調香師鑑定,確認為純莧花香。於是誦偈揭穿謊言:「混合香氣本虛妄,莧花芬芳顯真章。狡婦妄語終敗露,老嫗誠實得昭彰。」自此菩薩智慧廣傳。
【關於棉線團的故事】
從前,有一位看守棉花田的婦女(kappāsakkhettarakkhikā itthī),她在守護棉田時,採集了純淨的棉花,紡成細線並搓成線團,將它放在腰間後返回村莊。途中,她想:「我要在智者(paṇḍita)的蓮池中沐浴。」於是走到池邊,解下裙子,把線團放在裙子上,下水沐浴。
另一名女子見狀,心生貪念,拿起線團說:「姊妹,這線真精緻啊,是你做的嗎?」接著假裝查看,趁機將線團藏到腰間帶走。其餘情節與前述案例相同
智者先問第一個女子:「你搓線團時,裡面放了什麼?」她答:「只有棉籽,大人。」接著問第二個女子,她說:「大人,是黃檀木的籽。」智者便召集眾人,解開線團後發現黃檀木籽,揭露了後者的偷竊行為。群眾歡呼:「判得公正!」並發出千次讚歎。
【關於孩子的故事】
某日,一名婦女帶著孩子到智者(paṇḍita)的蓮池洗臉。她先讓孩子坐在自己的裙子上,自己下水洗臉。此時,一名女夜叉(yakkhinī)見到孩子,想吃掉他,便偽裝成婦女的朋友問道:「姊妹,這孩子真可愛,是你的兒子嗎?」婦女答:「是的。」女夜叉說:「讓我抱抱吧。」得到同意後,她假裝逗弄孩子,隨即帶著孩子逃跑。
母親發現後追趕,抓住女夜叉喊:「你要帶我兒子去哪?」女夜叉卻說:「哪是你的兒子?這是我的孩子!」兩人爭吵著來到智者的大廳。智者聽見喧鬧聲,召來她們詢問。聽完雙方陳述後,智者觀察到女夜叉雙眼發紅、不眨眼、無陰影且毫無慈悲,便知她是夜叉,但仍說:「你們願意接受我的裁決嗎?」兩人同意。
智者在地上畫線,讓孩子躺在線中央,命女夜叉抓住孩子的手,母親抓住腳,說:「你們各自拉扯,能拉過去的人就是孩子的母親。」兩人拉扯時,孩子因疼痛大哭。母親心碎鬆手,哭著退開。智者問群眾:「諸位,孩子母親的心柔軟,還是非母親的?」眾人答:「母親的心柔軟。」智者又問:「那現在誰仍抓著孩子,誰放手了?」眾人答:「放手的是母親,智者。」
智者於是宣告:「這偷孩子的正是夜叉!」眾人問:「您如何知道?」智者解釋:「因她雙眼發紅、不眨眼、無陰影且殘忍無情。」接著質問女夜叉:「你是誰?」她承認:「我是夜叉,大人。」「為何抓這孩子?」「為了吃掉他,大人。」智者斥責:「愚癡之徒!你過去造惡業才墮為夜叉,如今又作惡,真是無明!」隨後教導她持守五戒,警告不得再犯,便放她離開。孩子的母親領回孩子,讚歎:「願智者長壽!」隨後帶孩子離去。
【關於牛黑(Gotakāḷa)的故事】
據說,有個因駝背被稱作「牛」(goto)的男子,又因膚色黝黑而得名「牛黑」(gotakāḷo)。他工作七年才娶到妻子,名叫長棕櫚(dīghatālā)。某日,牛黑對妻子說:「賢妻,做些糕餅,我要探望父母。」妻子拒絕:「你哪有父母?」但他再三請求,最終讓她做了糕餅和行糧,兩人一同上路。
途中,他們遇見一條淺灘河流,但兩人都畏水,不敢渡河。此時,一名窮人長背(dīghapiṭṭhi)路過。牛黑夫婦問他:「朋友,這河是深是淺?」長背看出他們怕水,便謊稱:「這河很深,滿是兇猛魚類。」「那你怎麼過河?」「我們與鱷魚熟識,牠們不傷害我。」「請帶我們一起過河吧!」長背答應,收下他們的糧食,吃完後問:「先帶誰渡河?」牛黑說:「先帶我妻子,再來接我。」
長背背起妻子,走到河中央時蹲下假裝渡河,卻帶著她逃走。牛黑在岸上想:「這河果然深!連高個子都這樣,我更過不去了。」此時,長背在河中對妻子說:「賢妻,我會供養你,讓你穿金戴銀、僕從環繞。那駝背矮子能給你什麼?聽我的吧!」妻子聞言,立刻背叛丈夫,答應道:「主人若不放棄我,我願聽從。」
兩人上岸後,當著牛黑的面吃光食物,揚長而去。牛黑見狀,心想:「他們拋下我逃了!」多次嘗試渡河卻因恐懼退回,最終怒喊:「死活不管了!」跳入河中,發現水其實很淺,便追上他們,揪住長背罵:「惡賊!你要帶我妻子去哪?」長背反罵:「醜駝背!哪是你妻子?她是我的!」兩人扭打到智者的大廳,群眾聚集圍觀。
智者問道:「這是什麼吵鬧聲?」聽完雙方爭執後,他說:「你們願意接受我的裁決嗎?」兩人回答:「願意。」
智者先召來長背(dīghapiṭṭhi)問:「你叫什麼名字?」他答:「我叫長背(dīghapiṭṭhiko),大人。」
「你妻子叫什麼名字?」長背不知道,隨口編了一個名字。
「你父母叫什麼名字?」「某某。」
「你妻子的父母呢?」他仍不知,又胡亂回答。
智者讓眾人聽完他的話後,帶走他,再召來牛黑(gotakāḷa),同樣問了所有問題。牛黑如實回答,毫無遺漏。
接著,智者叫來長棕櫚(dīghatālā)問:「妳叫什麼名字?」她答:「我叫長棕櫚(dīghatālā),大人。」
「妳丈夫叫什麼名字?」她不知道,隨口編造。
「妳父母呢?」「某某,大人。」
「妳丈夫的父母呢?」她支支吾吾,又亂編名字。
智者召來另外兩人,問群眾:「她的話和長背一致,還是和牛黑一致?」眾人答:「和牛黑一致,智者。」
智者宣判:「這才是她真正的丈夫,另一個是賊!」接著質問長背:「你是賊嗎?」他承認:「是的,大人,我是賊。」
依智者的裁決,牛黑奪回妻子,讚歎智者後帶她離開。智者告誡長背:「以後別再這樣做!」
【關於戰車(rathena)的故事】
某日,一名男子乘戰車外出洗臉。此時,帝釋天(sakko)心想:「我要展現大藥童子(mahosadhabuddhaṅkura)的智慧之力。」便化身凡人,抓住戰車後部跟隨。
車上男子問:「朋友,你為何而來?」帝釋天答:「來服侍您。」男子欣然接受,下車去處理私事。
這時,帝釋天跳上戰車,疾馳而去。車主回來,見他駕車逃跑,連忙追趕,大喊:「站住!你要帶我的戰車去哪?」帝釋天卻說:「你的車在別處,這輛是我的!」兩人爭吵著來到智者的大廳。
智者問:「這是怎麼回事?」召來兩人後,觀察到帝釋天毫無懼色、雙眼不眨,心想:「這是帝釋天,另一位才是車主。」但仍詢問爭執原因,並說:「你們願意接受我的裁決嗎?」兩人同意。
智者說:「我來駕車,你們倆跟在後面。真正的車主不會放手,假裝的會鬆手。」他命令男子:「駕車!」男子照做。
兩人跟在車後走了一段路。車主很快鬆手停下,帝釋天卻緊抓戰車不放。智者對眾人解釋:「這人走幾步就放手,而這位卻緊抓戰車,身上無汗、呼吸平穩、無懼不眨眼——他正是帝釋天(sakko devarājā)!」
智者問帝釋天:「你是帝釋天嗎?」他承認:「是的,智者。」
「為何而來?」「只為彰顯您的智慧。」
智者告誡:「以後別再這樣!」帝釋天展現神力,凌空而立,讚歎:「智者判得公正!」隨即返回天界。
當時,一位大臣親自覲見國王,稟報:「陛下,智者公正裁決了戰車之爭,連帝釋天都敗給他!您為何還不認可他的才能?」
國王問舍那迦(senaka):「舍那迦,我們該請智者來嗎?」舍那迦因嫉妒,回答:「大王,這種程度還稱不上智者,再觀察一陣子吧。」
【關於棍子(daṇḍa)的故事】
有一天,國王想測試智者(paṇḍita),便命人取來一根鐵棍(khadiradaṇḍa),從中削出一根細棒,召來工匠(cundakāra)仔細雕刻後,送到東耶摩中村(pācīnayavamajjhakagāma),並傳令:「據說東耶摩中村的居民很聰明,讓他們辨認這根鐵棍的頭尾。若無法辨認,罰款一千。」
村民聚集討論,卻無法辨認,於是向村長(seṭṭhi)報告。村長派人從遊戲廣場(kīḷāmaṇḍalā)請來大藥智者(mahosadhapaṇḍita),向他說明情況後問:「朋友,我們無法辨認,你能嗎?」
智者聽完心想:「國王根本不需要知道這根棍子的頭尾,這只是為了測試我。」但他仍說:「拿來吧,我來看看。」
他接過鐵棍,用手一摸就分辨出頭尾,但為了讓眾人信服,他命人取來一個水盆,用繩子綁住鐵棍中間,提著繩子將鐵棍放入水中。由於根部較重,鐵棍先沉入水中。
智者問眾人:「樹木是根部重,還是頂部重?」眾人答:「根部重,智者。」
「那你們看,先沉下去的部分就是根部。」他以此方式指出頭尾。村民便向國王回報:「這端是頭,這端是尾。」
國王問:「是誰辨認出來的?」得知是斯利瓦達那長者(sirivaḍḍhanaseṭṭhi)的兒子大藥智者(mahosadhapaṇḍita)後,便問舍那迦(senaka):「舍那迦,我們該請智者來了嗎?」
舍那迦說:「陛下,請再等等,我們可以用其他方法測試他。」
【關於頭顱(sīsa)的故事】
某日,國王命人送來一男一女兩顆頭顱,下令:「讓他們辨認哪顆是女人的頭,哪顆是男人的頭。若無法辨認,罰款一千。」
村民無法辨認,便去請教智者。智者一看就明白了。
他是如何辨認的呢?
男性頭顱的縫合線(sibbinī)是直的,
女性頭顱的縫合線是彎曲的,且呈螺旋狀。
他憑此特徵指出:「這是女人的頭,這是男人的頭。」村民回報國王,後續與前例相同
【關於蛇(ahi)的故事】
某日,國王命人送來一條公蛇(sappa)和一條母蛇(sappinī),下令:「讓他們辨認哪條是公蛇,哪條是母蛇。若無法辨認,罰款一千。」
村民無法辨認,便去請教智者。智者一看便知:
公蛇的尾巴(naṅguṭṭha)較粗,母蛇的較細;
公蛇的頭較寬,母蛇的較窄;
公蛇的眼睛較大,母蛇的較小;
公蛇的鱗片(sovattika)排列整齊,母蛇的較凌亂。
他憑這些特徵指出:「這是公蛇,這是母蛇。」後續與前例相同。
【關於公雞(kukkuṭa)的故事】
某日,國王下令:「讓東耶摩中村的居民送來一隻全身雪白、腳上有角、頭上有冠、一日三次準時啼叫的公牛(usabha)。若不送來,罰款一千。」
村民無法理解,便去請教智者。智者解釋:
「國王要的是一隻白公雞(kukkuṭa)。因為:
『腳上的角(pādavisāṇa)』指的是雞爪;
『頭上的冠(sīsakakudha)』指的是雞冠;
『一日三次準時啼叫』是指公雞在黎明、正午、黃昏啼叫。
所以,你們只要送一隻符合這些條件的公雞即可。」村民照做。
【關於寶石(maṇi)的故事】
帝釋天(sakka)曾賜給拘薩羅國王(kusarājā)一串寶石項鍊(maṇikkhandha),但項鍊在八處彎曲,且舊繩子斷裂,無人能取出舊繩並穿入新繩。於是國王下令:「讓人從這串寶石中取出舊繩,穿入新繩。」
村民嘗試失敗,便向智者求助。智者說:「別擔心,拿蜂蜜來。」
他命人取來蜂蜜,塗在寶石孔洞的兩端,再將毛線(kambalasutta)的一端浸蜜,輕輕穿入孔中,並將項鍊放在螞蟻(kipillikā)出沒處。
螞蟻被蜜香吸引,鑽入寶石啃咬舊繩,同時咬住毛線往外拉,最終從另一端拉出舊繩。
智者見新繩已穿入,便對村民說:「可以交給國王了。」村民將項鍊送回,國王得知此事後,十分滿意。
【關於分娩(vijāyana)的故事】
有一天,國王讓人把一頭吉祥公牛(maṅgalausabha)養得肥肥胖胖,清洗牛角、塗上油、再用薑黃水沐浴後,送給村民們,並下令:「你們不是自稱聰明嗎?這頭國王的吉祥公牛已經懷孕,讓牠順利分娩,再把母牛和小牛一起送回來。如果做不到,就罰款一千。」
村民們說:「這怎麼可能做到?我們該怎麼辦?」便去請教大藥智者(mahosadhapaṇḍita)。
智者心想:「這個問題必須用巧妙的回答來解決。」於是問村民:「你們能找一個擅長辯論、能和國王對話的聰明人嗎?」村民回答:「這不難,智者。」
智者說:「那把他叫來吧。」村民們便找來一個人。
大藥智者(mahosadhapaṇḍita)對他說:「來,朋友,你去把頭髮披散在背上,裝作非常悲傷的樣子,一路哭喊著走到王宮門口。如果有人問你,什麼都別回答;但如果國王親自召見你,問你為什麼哭,你就說:『陛下,我父親要分娩了,但生不出來,今天已經是第七天了,請您幫幫他,教他怎麼生孩子吧!』
當國王說:『你胡說什麼?男人怎麼可能分娩?』你就反問:『如果男人真的不能分娩,那為什麼國王要命令東耶摩中村(pācīnayavamajjhakagāma)的居民讓公牛分娩呢?』」
那人答應後,便照著智者的話去做。
國王聽完,問:「這是誰想出來的對策?」得知是大藥智者(mahosadhapaṇḍita)的主意後,非常高興。
【關於米飯的問題】:另一天,國王想考驗智者,便派人向東方甘蔗中村(Pācīnayavamajjhakagāma)的村民傳令:「你們要煮一具備八種條件的酸粥送來。這八種條件是:不用稻穀、不用水、不用鍋、不用火鉗、不用火、不用柴、不由女人或男人經手、不經由大路運送。若違反則罰千金。」村民不知如何是好,便去請教智者。智者說:「別擔心。」接著解釋:「『不用稻穀』即用米粒;『不用水』即用雪水;『不用鍋』即用新陶器;『不用火鉗』即用木棍攪拌;『不用火』即捨棄常火改用鑽木取火;『不用柴』即用樹葉煮;煮好後裝入新容器密封,『不由女人或男人經手』即由閹人搬運;『不經由大路』即避開大道從小路送至王宮。」村民照做。國王問:「誰解了這題?」得知是「大藥智者(Mahosadhapaṇḍita)」後,十分歡喜。
【關於沙繩的問題】:又一天,國王為考驗智者,命村民:「國王想盪鞦韆,但宮中舊繩已斷,請你們搓一條沙繩送來,違者罰千金。」村民求助智者。智者安撫道:「這題可用同樣方法解決。」便召來幾位善言者,吩咐:「你們去告訴國王:『村民不知這繩該多粗多細,請從舊沙繩上剪下一段兩指或四指寬的樣品,我們照樣製作。』若國王說『我宮中從未有過沙繩』,你們就反問:『若大王都做不到,東方甘蔗中村村民又如何能辦?』」使者照辦。國王問:「這解法是誰想的?」得知是「大藥智者」後,大悅。
【關於蓮池的問題】:再一日,國王為考驗智者,命村民:「國王想玩水,請送來一座覆蓋五色蓮花的池塘,違者罰千金。」村民告知智者。智者沉思後找來數人,指示:「你們先去玩水,把眼睛揉紅,頭髮衣服弄濕,全身抹泥,拿著繩索棍棒到宮門求見。進去後說:『大王命村民送池塘,我們從森林運來一座巨池。但那池塘因久居荒野,見城牆壕溝塔樓驚恐斷繩逃回森林。我們雖用棍石驅趕仍無效。請賜一座從森林運來的舊池,我們好拼接運回。』若國王說『我從未成功讓人運過池塘』,你們就反問:『若大王都做不到,村民如何能送?』」國王聽聞這妙答出自智者,更加歡喜。
【關於花園的問題】:另一天,國王傳令:「我們想遊園,但舊園荒蕪破敗,命東方甘蔗中村村民送一座新園,須有繁花嫩樹覆蓋。」村民又求助智者。智者笑道:「照先前方法處理。」便派人依樣回覆國王。
【國王召來】
此時國王對舍那迦(Senaka)說:「該請這位智者來了吧?」舍那迦妒忌,答道:「這點本事算不上智者,請暫緩。」國王暗想:「大藥智者以謎題贏我心,其解答如佛般智慧。舍那迦卻阻撓,不如我親自去請。」便率大隊人馬出發。不料御駕的祥馬腳陷地縫折斷,國王只得返城。舍那迦趁機問:「陛下是否去請智者了?」國王承認。舍那迦挑撥道:「您不聽我勸急著出發,果然祥馬斷腳,此乃不祥之兆。」
國王默然。次日再議,舍那迦建議:「若親自去請,可派使者傳話:『我們去接您時御馬折足,請送一匹騾或更勝騾的坐騎。』若送騾他必親自來;若送良駿則會派其父來,這又是一道考題。」國王依言傳訊。智者洞悉用意,對父親說:「國王想見我們。請您率千名富商前往,不要空手而往,要買裝滿蛇脂的檀香盒。國王賜座時,您要看準合適座位就坐。等我到時,國王也會賜座。屆時我使眼色,您就起身說:『孩子大藥,坐這兒。』今日將有一場較量。」
長者(Sirivaḍḍhanaseṭṭhi)依計而行。國王問:「令郎何在?」答曰隨後就到。國王喜道:「大長者請坐合適之位。」長者擇位而坐。此時智者盛裝率千童乘華車入城,見壕溝邊有頭健壯公驢,便命青年:「悄悄綁住驢嘴,用布包裹扛來。」入城時,民眾歡呼:「這就是生持藥罐的智者!解過無數難題!」喧鬧不絕。通報後,國王激動道:「我兒大藥速來!」智者登殿行禮。國王見他相貌歡喜賜座。智者看向父親,長者會意起身讓座。
舍那迦等愚人見狀拍腿大笑:「這瞎子也算智者?竟讓父起而坐其位!」國王亦不悅。智者察問:「陛下為何不悅?」國王直言:「你奪父座,真的聞名不如見面。」智者反問:「您是否認同『天下無如父尊』?」國王稱是。智者遂命人牽來驢子,問:「此驢價值幾何?」國王答:「若有用值八錢。」再問:「若此驢懷孕生下駿馬,價值幾何?」國王說:「那便無價。」智者正色道:「陛下既言『父最尊』,按此理驢當貴於騾。這些所謂智者連此都不懂,竟敢拍腿嘲笑?諸位智者的智慧從何而來?」嘲諷四智者後,以《一集經》偈向國王進言——「若你認為『父勝於子』,國王啊!
那麼這頭驢(gadrabha)對你而言,應當比騾(assatara)更珍貴——
因為驢正是騾(assatara)之父啊!」(《本生經》1.1.111)
這段話的含義是:「國王啊!如果你真的認為『在所有情況下,父親都比兒子尊貴』,那麼這頭驢對你而言,理應比騾更珍貴。為什麼呢?因為騾是駿馬的父親啊!」
說完這番話,大藥智者(Mahosadhapaṇḍita) 接著說道:「陛下,如果您認為父親比兒子尊貴,就該尊重我的父親;如果您認為兒子比父親優秀,就該重用我來為您效力。」 國王聽後,心中充滿喜悅。整個宮廷的人也歡呼道:「智者解答得太妙了!」 他們發出千聲讚歎,鼓掌喝彩。而那四位智者(指舍那迦等人)則臉色陰沉,啞口無言。
有人或許會問:難道世間還有比大藥智者更懂得父母恩德的人嗎?那他為何要這樣做?其實,他並非輕視父親,而是因為國王曾下令「送一匹騾或更勝騾的坐騎來」,所以他藉此機會:
揭露國王問題的矛盾,
展示自己的智慧,
讓那四位智者無言以對。
國王十分歡喜,取來盛滿香水的金瓶,倒在斯利瓦達那(Sirivaḍḍhanaseṭṭhi)手中,宣告:「東方甘蔗中村(Pācīnayavamajjhakagāma)將作為王室的封地賜予你!其餘富商皆須侍奉你們家族!」 接著,國王派人贈送大藥智者的母親全套珠寶,並因「驢之辯論」深受感動,對長者說:「家主啊!請把大藥智者送給我當養子吧!」
長者回答:「陛下,他還太年幼,嘴裡還有奶香呢!等他長大後,再來侍奉您吧。」
國王卻說:「從今日起,你不再是他的監護人!他現在就是我的兒子,我能撫養他。你回去吧!」 於是長者向國王行禮,擁抱大藥智者,讓他靠在自己胸前,親吻他的額頭,叮囑道:「孩子,你要謹慎行事啊!」
大藥智者也向父親行禮,安慰道:「父親,請別擔心。」 隨後送別父親。
國王問智者:「孩子,你想住在宮內還是宮外?」
智者考慮到自己隨從眾多,便回答:「陛下,我適合住在宮外。」
於是國王賜他合適的宅邸,配備千名侍童與豐厚供養。從此,大藥智者開始侍奉國王。
【寶石的難題】
國王想再考驗他。當時,城南門附近的蓮池邊有棵棕櫚樹,樹上的烏鴉巢中藏著一顆寶石(maṇiratana),寶石的影子映在池水上。民眾看見後向國王報告:「蓮池裡有寶石!」
國王召來舍那迦(Senaka),問道:「聽說池中有寶石,該如何取出?」
舍那迦回答:「陛下,必須抽乾池水才能取得。」
國王便命令他負責此事。舍那迦召集大批人力,抽乾池水和淤泥,甚至挖開池底,卻一無所獲。不久,池水重新蓄滿,寶石的影子再次出現。他重複同樣的方法,依然找不到寶石。
於是國王召來大藥智者,說:「孩子,池中有顆寶石,舍那迦抽乾水、挖開池底都沒找到,你有辦法嗎?」
大藥智者回答:「陛下,這不難,我來示範。」
國王很高興,心想:「今天我要見識智者的智慧之力!」 便率眾前往蓮池邊。
大藥智者站在岸邊觀察,立刻明白:「寶石不在池中,而在棕櫚樹上的烏鴉巢裡!」
他對國王說:「陛下,池中根本沒有寶石。」
國王反問:「可影子明明映在水上啊?」
智者說:「請拿一盆水來。」 侍從取來水盆後,他指著說:「陛下請看,寶石的影子不僅出現在池中,連盆裡也有——這證明影子並非來自池底,而是來自高處!」
國王問:「那寶石究竟在哪?」
大藥智者解釋:「陛下,影子同時出現在池水和盆中,說明真正的寶石在棕櫚樹上的烏鴉巢裡。請派人取下來吧!」
國王照做,果然從鳥巢中找到寶石。侍從將寶石交給大藥智者,他接過後親手獻給國王。
民眾見狀,紛紛讚歎:「只有像大藥這樣的智者才能洞察真相! 舍那迦那個蠢貨只會讓人挖池子,白費力氣!」
國王大喜,解下自己頸上的珍珠項鏈賜給大藥智者,並賞賜千名侍童珍珠手環,還准許他的隨從自由進出宮廷。
【驕傲的鳥】
又一日,國王與大藥智者(Mahosadhapaṇḍita)同遊花園。當時有隻戴勝鳥(kakaṇṭaka)棲息在園門頂上。牠見國王前來,立刻飛落地面匍匐。國王見狀問:「智者,這鳥在做什麼?」大藥智者答:「陛下,牠在向您行禮。」國王說:「若真如此,別讓牠白費心意,賞賜些財物吧!」智者卻道:「陛下,牠不需財富,些許食物足矣。」國王追問:「牠吃什麼?」「肉食。」「該賞多少?」「價值半錢的份量即可。」國王當即下令:「王室的賞賜豈能只有半錢?今後每月固定給牠半錢價值的肉!」侍從領命照辦。
某個布薩日,侍從未能取得肉食,便將累積半月的肉量串成肉串,掛在戴勝鳥頸上。這鳥因此驕傲起來。當日國王再度與大藥智者遊園時,戴勝鳥雖見王駕,卻因自恃財富心想:「究竟是你毗提訶王(Vedeha)富貴,還是我更富裕?」竟停在門頂搖頭晃腦,不肯飛下行禮。國王見此異狀,以偈問智者:
「昔日俯首今昂首,園門戴勝態非常。
大藥智者請解惑,此鳥因何敢倨傲?」(《本生經》1.2.39)
大藥智者聽罷即明其理,回以偈頌:
「半月肉串掛頸項,得食戴勝忘形骸。
竟敢輕慢國王尊,毗提訶主當警醒。」(《本生經》1.2.40)
國王召來負責侍從詢問,證實此事後驚歎:「未經詢問便能如佛陀般全知,這智者竟連鳥兒心思都洞悉!」對大藥智者越發敬重,賜他四座城門的稅收權。國王原想取消戴勝鳥的供養,卻被智者勸阻:「陛下不必如此。」
「戴勝鳥難題」至此結束。
【無花果王后】
當時,彌提羅城(Mithilā)有位名叫頻瞿陀羅(Piṅguttara)的青年,赴得叉尸羅(Takkasilā)拜在迪沙波摩大師(Disāpāmokkha)門下學藝,很快精通所學。結業時,大師依傳統將適婚長女許配給首徒——此女美若天女,但頻瞿陀羅卻是福薄的不幸者(kāḷakaṇṇī)。他雖不情願,仍遵師命接受。
新婚夜,當盛裝的新娘躺上華床時,頻瞿陀羅竟厭惡戰慄,滾落地面而臥。新娘下床靠近,他立刻跳回床上;新娘再躺下,他又逃到地板——因「不幸者與福運天生相剋」。如此七日後,他勉強帶妻子辭別師門。歸途上兩人零交流,勉強抵達彌提羅城。
飢餓的頻瞿陀羅見路邊結滿果實的無花果樹(udumbara),爬上去大快朵頤。同樣飢餓的妻子在樹下哀求:「夫君,扔些果子給我吧!」他卻諷刺:「你沒手腳嗎?」妻子只好自己攀樹採食。頻瞿陀羅見狀立刻滑下,用荊棘封住樹幹,大喊:「終於擺脫這黑耳女!」棄妻而逃。
妻子被困樹上時,恰逢國王遊園歸來。象背上的國王對她一見鍾情,派人詢問:「妳有丈夫嗎?」她如實相告:「我乃師門許配之妻,卻被棄於此。」大臣轉述後,國王宣稱:「無主之物歸王室所有!」親自救她下來,用象輦迎入宮中,立為第一王后。因獲救於無花果樹,世人稱她「無花果天女(Udumbaradevī)」。
某日,宮門守衛正在整修道路,淪為苦力的頻瞿陀羅也在其中。當國王攜王后乘車出遊時,王后見他揮鋤修路,不禁嗤笑:「這黑耳男果然不配擁有我這般福相!」國王怒問笑因,王后坦白:「此人原是我夫,當年將我困在無花果樹上逃亡。如今見他落魄,想起『不幸者與福運永不相容』才發笑。」國王拔劍厲喝:「妳若說謊,我必殺妳!」王后恐懼哀求:「請先問智者!」
國王先問舍那迦(Senaka):「你信她所言嗎?」舍那迦斷言:「不可能!怎會有人捨棄這樣的絕世美人?」王后聞言更懼。國王暗想:「舍那迦懂什麼?該問智者!」遂以偈問:
「女子若兼美與戒德,男子卻拒不相求。
大藥可信此事?請為本王解疑惑。」
大藥智者即答以偈:
「福薄之人確如此,不幸者與吉祥本相剋。
譬如汪洋兩岸遙,天地永隔不相接。」
國王聞此釋懷,怒火頓消。他歡喜感歎:「若非智者,我險些因舍那迦的愚見錯失這位王后!」遂以十萬金錢供養大藥智者。王后也趁機請求:「陛下,既因智者保全我性命,請准許認他為幼弟。」國王應允後,她更提出:「從今往後,非經這義弟之手,我不會品嚐任何甜食。請讓我送他美味的食物。」國王欣然允諾。
【山羊與狗的難題】
另一日,國王進食完畢後,在宮殿長廊漫步時,透過窗戶看見一隻山羊(eḷaka)與一隻狗(sunakha)正在親密互動。據說那山羊曾前往象廄(hatthisāla),在大象面前吃著未被觸碰過的草。象夫們發現後便驅趕牠。山羊受驚逃跑,此時有人快速追來,用棍棒橫向擊打牠的背部。山羊忍痛低頭,逃至王宮高牆下,背靠牆面躺臥。同一天,國王御廚裡有隻吃慣了骨頭和獸皮的狗,牠在僕役們備好飯食後,站在室外乘涼時聞到魚肉香氣,難以抑制渴望,便闖入廚房掀開鍋蓋偷肉吃。僕役聽見器皿聲響進門,見狀立刻關門,用石塊棍棒痛打牠。狗吐出嘴裡的肉,哀嚎著逃離。僕役追出門外,用棍棒橫擊其背。狗忍痛弓背抬腳,躲到山羊躺臥之處。山羊問道:「朋友,你為何弓著背來?是風太刺骨嗎?」狗也反問:「你也弓背躺著,難道風也刺你的骨?」兩者便互相傾訴遭遇。
山羊問:「那麼,你還敢再去廚房嗎?」狗答:「不敢了,朋友,再去就沒命了。」山羊又問:「那你能再去象廄嗎?」狗嘆:「我也去不得了,會送命的。」兩者共商:「如今該如何求生?」山羊提議:「若我們能和睦共處,倒有個辦法。」狗催問詳情。山羊解釋:「朋友,你今後去象廄時,象夫見你不吃草便不會起疑,你可替我帶草回來;我則進廚房,僕役見我不吃肉就不防備,我替你帶肉出來。」雙方贊同:「妙計!」於是狗去象廄叼草回來堆在高牆下,山羊則進廚房滿口含肉帶回原處。狗吃肉,山羊吃草,兩者從此和睦共處於高牆之下。國王見牠們化敵為友,暗忖:「此事前所未見!昔日仇敵竟能融洽同居。我且以此為題考問五位智者(paṇḍita),答不出者逐出國境,答對者將受重賞。今日已晚,待明日早朝再問。」
次日眾智者入宮就座,國王提出問題時誦此偈:
「世間七步盟,二者未曾有,
仇敵成知己,何因得共處?」(註:七步盟指短暫交情)
解釋「共處」(paṭisandhāya)意為互信合作。
國王補充道:
「若今晨答不出,
便將你們全驅逐,
無智之徒留何用?」
當時舍那迦(senaka)坐首席,大藥智者(mahosadhapaṇḍita)居末座。舍那迦揣摩題意未解,心想:「國王生性遲鈍,必未能自創此題,應是親見實例。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等這一天過去。」其餘四智者也如入暗室,毫無頭緒。舍那迦觀察大藥神色,大藥亦回望。舍那迦從其眼神領會心意:「智者亦需時間,且成全他。」便大笑對國王說:「大王啊,難道因我們一時答不出,就要驅逐所有人?您可知這是道難題?我們非不能答,但需時間思量。謎題不宜當眾解,請容我們私下研議。」言畢注視大藥,誦雙偈:
「喧嚷人群如雷震,心散難答微妙義,
智者獨處深思索,靜慮方解王疑惑。」
國王聽完舍那迦(senaka)之言雖不悅,仍厲聲道:「好好思量後作答!若答不出,必將你們驅逐!」四位智者離宮殿而下。舍那迦對其餘人說:「諸位,國王此問精微,答不出恐有大禍。且先享用適宜飲食,再專心思索。」眾人各自返家。大藥智者(mahosadhapaṇḍita)起身前往烏曇跋王妃(udumbaradevī)處詢問:「王妃,國王近日可曾久駐何處?」答:「賢者啊,他常在長廊憑窗漫步。」大藥暗忖:「國王必是從此處目睹某事。」遂前往查看,見山羊(eḷaka)與狗(sunakha)互動之狀,斷定:「國王所問必源於此。」便返家。其餘三位苦思無果,同往舍那迦處。舍那迦問:「可悟出答案?」答:「老師,尚未。」「若如此被驅逐,將如何自處?」「您可有見解?」「我亦不知。但我們既已向國王承諾『深思後作答』,若食言必觸怒他。此題非我們能解,大藥智者(paṇḍita)之慧力勝我等百千萬倍,且去尋他。」四人遂至大藥門前通報,獲准入內,行禮後恭立問:「智者可曾參透此題?」答:「已參透,除我之外更有誰能?」「懇請為我等解惑。」
大藥暗思:「若不指點,國王將驅逐他們,反令我受七寶供奉。這些愚昧者不該滅亡,當助之。」遂請四人坐矮座,合掌教導:「待國王詢問時,可如此作答。」為每人各作一偈,令其背誦後遣歸。次日眾人入宮就座,國王問舍那迦:「可知答案?」答:「大王,若我不知,更復誰知?」「且道來。」「請聽偈:
『大臣之子和王子,都愛山羊肉
他們不吃狗肉
羊狗結深交(atha meṇḍassa suṇena sakhyamassā)』」
舍那迦實未解其義,國王因親見其事而明瞭,故贊:「舍那迦已知。」轉問普庫沙(pukkusa)。他傲然道:「我豈非智者?」亦誦所學之偈:
『取羊皮鋪鞍(cammaṃ vihananti eḷakassa),
狗皮不堪用(na ca te sunakhassa attharanti),
羊狗結深交(atha meṇḍassa suṇena sakhyamassā)』」
其義仍未顯,國王因其親見而贊:「此人亦知。」轉問卡明達(kāminda)。他誦偈:
『羊角螺旋生(āvellitasiṅgiko hi meṇḍo),
狗無此異相(na ca sunakhassa visāṇakāni atthi),
羊食草狗食肉(tiṇabhakkho maṃsabhojano ca),
羊狗結深交(atha meṇḍassa suṇena sakhyamassā)』」
國王讚:「此人亦知。」轉問德文達(devinda)。彼誦偈:
『羊食草與葉(tiṇamāsi palāsamāsi meṇḍo),
狗不食草木(na ca sunakho tiṇamāsi no palāsaṃ),
狗能擒兔貓(gaṇheyya suṇo sasaṃ biḷāraṃ),
羊狗結深交(atha meṇḍassa suṇena sakhyamassā)』」
最後國王問大藥:「賢者亦知此題否?」答:「大王,自無間地獄至梵天界,除我更有誰知?」「請解。」「請聽。」大藥為顯明親見之事,誦雙偈:
『四足卻八蹄(aṭṭhaḍḍhapado catuppadassa),
羊蹄八甲隱(meṇḍo aṭṭhanakho adissamāno),
彼為此銜草(chādiyamāharatī ayaṃ imassa),
此為彼啖肉(maṃsaṃ āharatī ayaṃ amussa)。
吠舍離王登高閣(pāsādavaragato videhaseṭṭho),
見互濟食奇景現(vītihāraṃ aññamaññabhojanānaṃ),
飢者滿口得飽足(bubhukkassa puṇṇaṃmukhassa cetan)』」
國王不知其餘智者皆賴大藥啟發,誤以為五人皆自悟,歡喜誦偈:
『我的確得不少,
族出此等智(yassa medisā paṇḍitā kulamhi),
深微精妙義(pañhassa gambhīragataṃ nipuṇamatthaṃ),
以善言通達(paṭivijjhanti subhāsitena dhīrā)』」
為表欣喜,國王又誦偈:
『駿馬寶車各賜一(assatarirathañca ekamekaṃ),
豐饒美村各授一(phītaṃ gāmavarañca ekamekaṃ),
眾智善言悅我心(sabbesaṃ vo dammi paṇḍitānaṃ)』」
於是依言厚賞眾人。
【智慧還是福氣優勝?】
無花果王后(udumbaradevī)見其他智者皆賴大藥(paṇḍita)方知答案,暗忖:"國王如將綠豆與豌豆混煮般平等禮遇五人,豈不該對我幼弟特別嘉獎? "遂覲見國王:"陛下,誰解了您的疑問? ""五位智者共解,賢妃。 ""可知其中四人憑誰之力得悟? ahosadhapaṇḍita)為免這些愚者喪命才傳授答案。 :"不如再設一問,待其解答時厚賞。"構思時想起"吉祥尊者之問",次日趁五智者在座時召舍那迦(senaka):"朕有一問。"舍那迦應允,國王誦出首偈:
"智者無榮光,貴人缺慧明,
舍那迦且答:二者何為勝? "
此問實為舍那迦家學淵源,他即刻應答:
"智愚本有別,巧拙亦分明,
有不好出身者卻要當有好出身者的侍從。
臣據此主張:幸運者勝智者。 "
國王未問其餘三人,轉向默坐的大藥智者(mahosadhapaṇḍita):
「無上慧尊者,徹見真理人,
愚者居高位,智者困貧窘,
二者相較量,你說誰為尊? "
大藥合掌答:
"愚者造惡業,唯重現世榮,
不見來世報,兩界皆沉淪。
臣據此斷言:慧明勝光榮。 "
註釋::愚者因貪權造惡,輪迴地獄再墮賤籍,現世來世俱敗
國王聞言瞥向舍那迦:"大藥分明說智者更勝。"舍那迦急辯:"陛下!大藥年幼尚帶乳臭,豈能真知?"隨即舉例誦偈:
財富從不靠努力獲得,也不靠親友或外表。看看戈羅溫(goravinda)這個流著口水享樂的人-吉祥女神卻主動眷顧他。因此我堅持:有福氣的人勝過聰明的窮人。 "
註:這裡"流口水的人"指的是那個總是口水直流的戈羅溫。據說他是城裡擁有八億財富的富商,長相醜陋,沒有兒女,也不懂任何技藝。他說話時兩邊臉頰都會流下口水。就像天女一樣,兩個盛裝打扮的女子手持盛開的青蓮花站在他兩側,用蓮花將站在他兩側,然後用蓮花接住的女子手持盛住的女蓮。他家門口喊:"戈羅溫老爺!大老闆!"他聽到聲音就會站在窗口問:"什麼事,姑娘們?"這時他的口水就會流下來。
國王聽完後問:"那麼,大藥智者(mahosadhapaṇḍita)你怎麼看?"智者回答:"陛下,舍那迦懂什麼?他就像站在米飯堆上的烏鴉只看得見酸奶,又像被拴住的狗隻盯著眼前的肉,卻看不見即將砸在頭上的大鐵鎚。
智者接著說:
"愚人得到權貴就得意忘形,遭遇痛苦又驚慌失措。
他們被無常的苦樂所困,就像烈日下的魚在淺水中撲騰。
因此我堅持認為:智慧遠比虛名重要。 "
註:這裡"得到快樂"指的是愚人獲得權力後就放縱自己,放縱後就會作惡。"痛苦"指的是身心所受的苦難。"無常"指的是眾生經歷的快樂和痛苦都是暫時的,不會永遠持續。就像被撈出水扔在烈日下的魚會掙扎一樣,愚人被無常的苦樂所折磨
國王聽完後問道:"老師(舍那迦senaka)對此有何看法?"舍那迦回答:"陛下,他(大藥智者)懂什麼?
就像森林裡結滿甜果的樹,自然會吸引眾多鳥兒聚集。
同樣地,有錢有勢的人也會吸引追隨者。因此我堅持認為有大批窮人的人。
國王接著問:"(大藥智者)你怎麼看?"智者回答:"這個(舍那迦senaka)大肚子懂什麼?請聽我說:
'一個愚蠢的強者用暴力獲取財富,最終只會被地獄使者拖進深淵,
在痛苦中哀嚎。因此我堅持認為:智慧遠比虛名重要。'"
國王再次詢問舍那迦時,舍那迦又舉例說:
"所有流向恒河的小溪都會失去自己的名字。
當恒河流入大海時,連它的名字也會消失。
同樣地,在這個世界上,再有智慧的人也不會顯露自己的光芒。
因此我堅持認為:有福氣的人勝過聰明的窮人。"
註:"小溪"指的是所有流向恒河的河流,甚至是小水溝。它們都會被稱為恒河的一部分,失去原有名稱。就像恒河流入大海後不再顯眼一樣,即使是大智者在權貴面前也不會顯露光芒,就像流入大海的恒河一樣。
國王又問智者(大藥智者mahosadhapaṇḍita)的看法。智者回答:"請聽我說,大王:
"人們稱之為'大海'的這個巨大水體,終年有無數的河流注入其中。
但這個大海洋始終保持平靜,永遠不會越過海岸線。 "
「同樣地,愚人的喋喋不休也永遠無法超越智慧。
福氣永遠無法超越智慧。因此我堅持認為:智慧遠比福氣重要。"
註:"人們稱之為"指的是人們所說的。大海洋即使掀起千重巨浪也永遠不會越過海岸線,所有波浪在到達岸邊時都會破碎。同樣地,愚人的言論也無法超越智者,在遇到智者時就會瓦解。智慧永遠不會被福氣超越。因為當人們面臨利益與損害的決策時,唯有以智慧斬斷損害。
國王聽完又問舍那迦:"你怎麼看?"舍那迦回答:"請聽我說,陛下:
'即使一個有權勢的人品行不端,但只要他在會議上發表意見,人們還是會聽從。
這是福氣使然,不是智慧的作用。
因此我堅持認為:有福氣的人勝過聰明的窮人。'"
註:「品行不端」指的是權貴即使行為不檢點。在會議場合發表意見時,即使他說謊讓主人失去財產,人們還是會聽從他的意見。這是福氣的作用,不是智慧。因此我說聰明的窮人不如有福氣的人重要。
國王再次問道:"(大藥智者mahosadhapaṇḍita)你怎麼看?"智者回答:"陛下,這個愚蠢的捨那迦(senaka)懂什麼?"然後說道:
"無論是為了別人還是自己,愚昧無知的人都會說謊。
這樣的人在眾人面前會被譴責,死後會墮入惡道。
因此我堅持認為:智慧遠比虛名重要。 "
於是舍那迦(senaka)回應:
"即使一個極具智慧的人說出真理,
如果他貧窮、沒有財產、身無分文,
他的親族也不會重視他,
因為擁有智慧並不會帶來福氣。
因此我堅持認為:聰明的窮人不如有福氣的人重要。 "
註:這裡"說出真理"指的是即使說出有道理的話。"親族"指的是在眾人面前。大王啊,即使一個有智慧的人來到福氣旺盛的人面前,他原本可能擁有的福氣也會消失不見。就像日出時的螢火蟲一樣黯然失色。)
國王又問:"(大藥智者)你怎麼看?"智者回答:"舍那迦只看得見現世,看不見來世。"然後說:
"無論是為了別人還是自己,真正有智慧的人從不說謊。
這樣的人在眾人面前會受到尊敬,死後還會升上善道。
因此我堅持認為:智慧遠比虛名重要。 "
舍那迦接著說:
"大象、牛群、珠寶首飾,
以及出身權貴之家的女子,
所有這些享樂之物,
都屬於有福氣的人,而不是沒有福氣的人。
因此我堅持認為:有智慧的窮人不如有福氣的人重要。 "
智者(大藥智者mahosadhapaṇḍita)說:"他懂什麼?"然後舉出一個例子說明:
愚昧無知的人行事毫無章法,
福氣終將拋棄這樣的蠢人,
就像蛇蛻去舊皮一樣。
因此我堅持認為:
智慧遠比福氣重要。 "
這時舍那迦(senaka)在國王詢問時回答:"陛下,這個乳臭未乾的小子懂什麼?請聽我說。"他心想:"我要讓智者無言以對",於是說道:
"我們五位智者都恭敬地向您行禮,
您超越我們成為統治者,
就像天帝釋(sakka)成為諸神之王。
因此我堅持認為:有智慧的窮人不如有福氣的人重要。 "
國王聽完心想:"舍那迦說的似乎有理,我的兒子(大藥智者)能否反駁他的論點並提出新的見解?"於是問道:"智者怎麼看?"實際上,除了大智者外,沒有人能反駁舍那迦的這個論點。於是大智者憑藉智慧的力量反駁:
"大王啊,這個愚人懂什麼?
他只看得見虛名,卻不明白智慧的珍貴。
請聽我說:
在遇到重要事務時,
愚人就像智慧的奴隸,
當智者巧妙處理問題時,
愚人只會陷入困惑。
因此我堅持認為:智慧遠比虛名重要。 "
就這樣,大藥智者(mahosadhapaṇḍita)如同從喜馬拉雅山取出金沙,又如在天空升起滿月般,完美地展現了領導者的風範。當他以智慧的力量說明這一切後,國王對舍那迦(senaka)說:「怎麼樣,舍那迦,你還能繼續辯論嗎?」此時的舍那迦就像被關在穀倉裡的糧食一樣,把之前學來的論點都用光了,變得啞口無言,只能愁眉苦臉地坐著。就算他再想出其他論點,菩薩用上千首偈頌也就完成到此本生故事。就在他無言以對時,大藥智者又像引來了深邃的洪水一般,繼續讚美智慧的偉大,他說:
"確實,智者們都稱讚真正的智慧,
人們雖然貪戀財富和虛名,
但佛陀的無上智慧,
永遠不會被虛名所超越。 "
(註:這裡的"智者"指的是佛陀等聖者。大王啊,因為愚昧的人們貪戀財富,所以虛名對他們才有吸引力。實際上,智者們都鄙視這種虛名,因為愚昧的人們貪戀財富,所以虛名對他們才有吸引力。實際上,智者們都鄙視這種虛名,這在《醫師本生 JaA.488》等故事中已有說明。"佛陀的智慧"指的是一切知智。無論何時,智慧都不會被超越。
國王聽完大藥智者的解答後非常高興,就像降下傾盆大雨般慷慨地獎賞他,說道:
"無上智慧的大藥(mahosadha)啊,
你完美解答了我們的疑問。
我要賞賜你一千頭牛和一頭領頭公牛,
一頭裝飾華麗的大象,
十輛由駿馬牽引的戰車,
還有十六座富庶的村莊,
都是為了感謝你精彩的解答。 "
【選妻】
從那時起,大藥智者(mahosadhapaṇḍita)的名聲就變得非常顯赫。這一切都被無花果王后(udumbaradevī)看在眼裡。當大藥十六歲時,王后心想:「我的小弟已經長大成人,名聲也這麼響亮,是時候該為他安排婚事了。」她把這個想法告訴了國王。國王說:"很好,你去安排吧。」王后告訴大藥這件事後,大藥表示同意。王后說:"那麼,弟弟,我會為你挑選一位公主。"
但大藥智者心裡想:『萬一他們選的人不合我意怎麼辦?不如我自己先去找找看。"於是他對王后說:"王后,請您先別跟國王提起這件事。讓我自己去找找看,等我找到合心意的姑娘,再告訴你們。 "王后回答:"就這麼辦吧,弟弟。 "大藥向王后行禮後回到家,告訴朋友們自己的打算,然後喬裝成商人,帶著織布工具獨自從北門出發,前往北方中部的村莊。
當時那裡有一個沒落的古老富商家族。這個家族有個女兒名叫不死天女(amarādevī),長得美麗端莊,相貌出眾,具備一切吉祥相,而且很有福報。那天清晨,她煮好粥正準備送去"父親的耕作處",正好走在大藥走的同一條路上。大藥看見她走來,心想:"這位女子具備一切吉祥相,如果她還未婚配,應該很適合做我的妻子。"
不死天女看見大藥時也在想:"如果能嫁給這樣的男子,我一定能重振家業。"
大藥心想:「我不知道她是否已婚,不如用手勢試探一下。如果她夠聰明就會明白,如果不懂就算了,我直接離開。」於是他站在遠處握緊拳頭示意。不死天女立刻明白他是在問"你是否有丈夫",便張開手掌回應。大藥知道她未婚後,走近問道:"姑娘,你叫什麼名字?"
"先生,過去、現在、未來都不存在的名字,就是我的名字。"(意指"不死")
‘’‘姑娘,世上沒有人叫'不死',你就叫不死吧。"
"好的,先生。"
"姑娘,這粥是要送去給誰的?"
"給先神的,先生。"
"姑娘,'先神'指的是父母,你是要送去給父親的吧?"
"是的,先生。"
"姑娘,你父親在做什麼?"
"先生,他在把'一'分成'二'。"
"'把一分成二'指的是犁田,你父親在耕田吧?"
"是的,先生。"
"他在什麼地方耕田呢?"
"在'一去不返'的地方,先生。"
"'一去不返'的地方就是墓地,你父親在墓地旁耕田吧?"
"是的,先生。"
"姑娘,你今天會回來嗎?"
"如果'它'來,我就不回來;如果'它'不來,我就回來,先生。"
"姑娘,你父親應該是在河邊耕田。如果河水上漲你就回不來,水位正常你就會回來吧?"
"是的,先生。"
大藥就這樣和不死天女進行了一番機智的對話。這時不死天女邀請道:"先生要喝粥嗎?"大藥心想"第一次拒絕不吉利",就回答:"好的,我喝。"不死天女放下粥罐。大藥暗想:「如果她不洗碗就給我倒水洗手,我立刻就走。」但不死天女先洗乾淨碗,盛水給他洗手,然後放好空碗,攪動粥罐倒出粥來,不過粥裡有些大顆粒。
大藥問:"姑娘,這粥怎麼這麼濃稠?"
"因為沒有水,先生。"
"是田裡沒水了吧?"
"是的,先生。"
不死天女把原本要給父親的粥給了大藥。大藥喝完粥漱口後說:「姑娘,我要去你母親家,給我指路吧。」不死天女答應後,一邊指路一邊念了這首偈:
"經過米倉與開花的雙葉樹,
給時用此手,不給用彼手,
此乃中部村之路,請記取這條隱蔽道。 "
意思是:"先生,進村後會先看見米店,然後是酒店,店前有棵開滿花的雙葉樹。你走到樹下後,右手拿東西左手放開,這就是通往中部村我們家的路。我用隱喻告訴你的這條隱蔽小路,請記清楚。"這裡"給時用此手"指的是右手,"不給彼手的左手,"是用此手。
指完路後,不死天女拿著給父親的粥離開了。
那位智者(大藥,Mahosadhapaṇḍita)聽完她的話,便沿著她指的路走到那間屋子。當時,不死天女的母親看見他,便端來座位說:「先生,請喝點粥吧。」他回答:「母親,我的小妹不死天女(Amarādevī)已經給我一點粥了。」老婦人一聽,立刻:「他一定是為了我女兒而來的。」儘管大女兒而來的。」儘管大藥智者清楚他們的貧困處境,仍問道:「母親,我是個織工,您有沒有需要縫補的衣物?」她答:「有的,主人,但沒錢付工錢。」他說:「母親,我不收錢,拿來吧。」菩薩迅速縫好衣物-有智慧者的作為總會成功。接著他說:「母親,請幫我向街坊宣傳一下。」老婦人便告知全村。大藥智者靠著織補手藝,一天內就賺了一千錢。老婦人清早為他煮好早餐,問:「孩子,晚餐要煮多少?」他答:「母親,按這家人的飯量準備就好。」於是她煮了大量飯菜和配菜。不死天女(Amarādevī)傍晚時頭頂柴捆、腋夾樹葉從森林回來,先將柴放在前門,再從後門進屋。她的父親也隨後回家。大藥智者享用各種美味飯菜,待父母和其他人吃完後,自己才用餐,最後為父母洗腳,再洗淨自己的腳。
他停留幾日觀察他們。某天,他試探道:「夫人,請用一匙米為我煮粥、糕點和米飯。」她答應後,將米搗碎:用最粗的米粒煮飯,中等粗細的煮粥,最細的粉做糕點,並配上相應菜餚。她把粥遞給大藥時,粥剛沾唇,七千種美味瞬間充滿口腔。他佯裝發怒吐掉粥,質問:「你不會煮粥嗎?為何浪費我的米?」她平靜遞上糕點:「主人,若粥不合口,請用糕點。」他同樣吐掉。她又端上飯:「若糕點也不合,請用飯。」他再次吐掉,怒斥:「你不會做飯,為何糟蹋我的東西!」說完將三者混成一團,從她頭頂抹到全身,命令:「去門口坐著!」她毫無怨言照做了。後來他察覺她已放下傲慢,便喚她回來。她立刻應聲而至。其實大藥來時已經帶了一千錢和一套衣服,還有檳榔包,把這些全都送給她的父母。此時他取出衣服給她:「夫人,和妳的同伴沐浴後穿上這衣服再來。」她照辦了。
【試探妻子的智慧】
智者又試探她,遞去傘和鞋說:「夫人,撐傘遮陽,穿鞋走路。」她接過傘,卻在陽光下收傘,進入樹林時反而開傘;平地脫鞋,遇水才穿。大藥問:「為何平底脫鞋,遇水反穿?為何陽光下撐傘,樹蔭下收傘?」她解釋:「主人,平地可能有荊棘,水中卻有魚龜之刺,刺傷腳會痛;陽光下收傘?」她解釋:「主人,平地可能有荊棘,水中卻有魚龜之刺,刺傷腳會痛;陽光下無枯枝,但林中枯枝墜落會傷人,故如此防護。」大藥聽後,因這件事而對她滿意。
菩薩因為這兩件事,聽完她的話後感到滿意,繼續前進。途中,他們看到一棵結滿果實的棗樹(Badararukkha),便在樹下坐下。她見菩薩坐在棗樹下,便說:「主人,請您爬上樹摘些棗子吃吧,也給我一些。」菩薩回答:「夫人,我累了,爬不動,你自己上去摘吧。」她聽了他的話,爬上棗樹,坐在樹枝間摘果子。菩薩對她說:「夫人,把果子給我。」她心想:「我要試探這人到底聰不聰明。」於是問:「主人,您要吃熱的棗子,還是涼的?」菩薩假裝不懂,說:「夫人,我要熱的。」她就把棗子扔到地上,說:「主人,請吃吧。」菩薩撿起來,吹涼後吃了。接著,他又試探說:「夫人,現在給我涼的棗子。」她就把棗子丟在草地上。菩薩撿起來吃了,心想:「這姑娘真是聰明絕頂。」於是對她很滿意。接著,菩薩說:「夫人,從樹上下來吧。」她聽了他的話,從樹上下來,拿起水罐去河邊打水,回來遞給菩薩。菩薩喝了水,漱了口,然後起身繼續趕路,最終抵達城裏。
【試探妻子的德行】
為了進一步試探她,菩薩把她安置在守門人(Dovārika)家裡,交代守門人的妻子照顧她,自己則回家召集僕人,對他們說:「我在某戶人家留下了一個女子,你們帶一千錢去試探她。」僕人照做了。她卻說:「這點錢連我主人腳上的塵土都不如。」僕人回來向智者(Paṇḍita,指大藥)禀報。菩薩又派他們去了兩次,第四次時,他命令僕人:「直接抓住她的手,強行把她帶來。」僕人照辦。當她被帶來時,她看見菩薩身處榮華富貴之中,一開始沒認出他,但仔細一看後,又笑又哭。菩薩問她為何如此。她回答:「主人,我笑是因為看到您的富貴,心想:『這絕非偶然得來,必是前世行善的果報。啊,善業的福報真是奇妙!』而我哭是因為想到:『如今他若侵占他人守護的財物,將來必地獄。』我因憐憫而哭泣。
菩薩試探完畢,確認她品性純淨,便說:「把她送回原來的地方吧。」說完,便讓她回去。接著,菩薩再次換上織工的衣服,去找她共度一夜。第二天一早,他進宮向無花果王后(Udumbaradevī)禀報。王后奏明國王,為不死天女(Amarādevī)盛裝打扮,讓她坐在豪華轎子上,以盛大的儀式迎入大藥(Mahāsatta)家中,舉行婚禮。國王賜給菩薩一千金作為賀禮,並下令從守門人開始,向全城居民分發禮物。不死天女(Amarādevī)把國王送來的賀禮分成兩份,一份送回國王。透過這種方式,全城居民都收到了禮物,整座城因此團結和諧。從此以後,大藥智者與她和睦共處,並輔佐國王處理政事與聖事物。
【陷害菩薩】
有一天,舍那迦(Senaka)把其他三位智者叫到身邊,對他們說:「各位,我們比不上那位大藥智者(Mahosadhapaṇḍita),現在他還娶了一個比他更聰明的妻子。我們該怎麼在國王面前破壞他的名聲呢?」其他三人回答:「老師,我們能怎麼辦?您最有智慧,您來想辦法吧。」舍那迦說:「別擔心,我有個計策。我去偷國王的頂冠寶石(Cūḷāmaṇi),普庫沙(Pukkusa),你去偷金花環,卡明達(Kāminda),你去偷羊毛毯,德文達(Devinda),你去偷金鞋。我們四人各自用不同的方法把這些東西偷來,藏在我們家裡,然後再誣陷是大藥偷的。」於是,他們四人就照這個計劃行動了。
舍那迦先把國王的寶石藏在一個酸奶罐裡,交給一個女僕,吩咐她:「這罐酸奶不要給別人,如果大藥家的人來拿,就連罐子一起給他們。」女僕來到大藥家門口,一直喊著:「買酸奶!買酸奶!」
不死天女(Amarādevī)站在門口,看到她的舉動,心想:「這女僕不去別處,一定有問題。」她讓其他侍女退下,自己上前說:「大嬸,來,我要買酸奶。」等女僕走近,她支開其他侍女,假裝要買酸奶,趁機把手伸進罐子裡,發現了寶石。她問女僕:「大嬸,妳是誰家的僕人?」女僕回答:「夫人,我是舍那迦智者(Senakapaṇḍita)的女僕。」不死天女接著問了她的名字和她母親的名字,確認後又問:「這酸奶多少錢?」女僕說:「四錢。」不死天女說:「好,那這罐酸奶我買了。」女僕說:「夫人,錢不重要,您連罐子一起拿走吧。」不死天女便讓她離開,同時寫了一張字條,上面寫著:「某年某月某日,舍那迦智者派了某女僕的女兒,把國王的頂冠寶石藏在酸奶罐裡送來。」
普庫沙(Pukkusa)則把金花環藏在花籃裡,用鮮花蓋住,用同樣的方式送來。卡明達(Kāminda)把羊毛毯藏在樹葉包裹裡送來。德文達(Devinda)則把金鞋藏在麥稈捆裡送來。不死天女把這些東西全部收下,並在每件物品上附上字條,記錄來源,然後交給大藥智者保管。
這四位智者進宮見國王,故意問:「陛下,您怎麼不戴頂冠寶石了?」國王說:「我要戴,去拿來吧。」侍從們找不到寶石,其他物品也都不見了。四位智者立刻說:「陛下,您的寶物都在大藥家裡,他自己在用呢!這個商人之子,竟敢偷國王的東西!」他們這樣誣陷大藥。國王的侍從趕緊去報告大藥。大藥心想:「我得親自見國王解釋。」但當他去見國王時,國王憤怒地說:「誰知道真相?誰能保證什麼?」根本不給他辯解的機會。大藥見國王盛怒,只好先回家。國王下令:「把他抓起來!」大藥聽到風聲,知道情況不妙,便暗中讓不死天女知道他的計劃,自己喬裝離開城市,前往南方一個村莊,改行做陶工。城裡頓時謠言四起:「智者逃走了!」
舍那迦等人得知大藥逃走,互相安慰說:「別擔心,我們難道不比他聰明嗎?」他們假裝不知情,還派人送禮物給不死天女。不死天女收下禮物,回信說:「請在某時某刻來訪。」同時,她命人挖了一個深坑,填入糞便和水混合,上面鋪木板掩蓋,再用草蓆遮住,佈置成陷阱。
傍晚時分,舍那迦沐浴更衣,享用美食後,來到大藥家。他站在門口通報,不死天女說:「老師,請進。」舍那迦走到她面前站定。不死天女說:「主人,我現在是您的人了,但沒洗澡就睡不合適。」舍那迦同意。不死天女假裝去打水,拿著水罐說:「老師,請踩上木板準備沐浴。」舍那迦剛踏上木板,不死天女立刻進屋,一腳踩塌木板,讓他掉進糞坑。
普庫沙、卡明達、德文達也陸續以同樣方式掉進坑裡。他們在惡臭的糞坑中面面相覷,互相問:「你是誰?」「我是普庫沙。」「你呢?」「我是舍那迦。」就這樣,四人全被困在坑裡。
天亮後,不死天女命人把他們拉出來,剃光他們的頭髮,讓他們手捧稻穀,澆水搗碎,煮成濃粥,塗滿他們全身,再黏上棉花,從頭到腳裹住,讓他們痛苦不堪,最後捆起來,準備帶去見國王。她同時帶上那四件失竊的寶物,來到國王面前,行禮後說:「陛下,請收下這份『白猿大禮』。」說完,把四個捆綁的人放在國王腳前。國王打開一看,發現是四個像白猿一樣狼狽的人,全場哄堂大笑,紛紛說:「從沒見過這麼大的白猿!」四人羞愧難當。
不死天女趁機向國王證明丈夫的清白:「陛下,大藥智者(Mahosadhapaṇḍita)不是小偷,這四位才是賊!舍那迦偷寶石,普庫沙偷金花環,卡明達偷羊毛毯,德文達偷金鞋。他們在某年某月某日,派某女僕的女兒送來贓物。請看這張字條,證據確鑿!陛下,請懲治這些賊人!」她讓這四人吃盡苦頭,然後向國王行禮,返回家中。
國王因大藥逃走而擔憂,又找不到其他智者商議,只好對這四人說:「你們洗乾淨,回家去吧。」四人受盡羞辱,向國王行禮後狼狽離開。
【天神設計迎回菩薩】
這時,住在國王華蓋上的天神(Devatā)聽不到菩薩(Bodhisatta,指大藥智者 Mahosadhapaṇḍita)說法,心想:「這是什麼緣故?」祂仔細觀察後,明白了原因,決定:「我要創造一個讓智者回來的機會。」於是,在夜間,天神打開華蓋的頂部,向國王提出四個問題,包括:「『用手腳打擊,又用嘴親吻,這樣的人,國王啊,你為何信任他?』」等四個謎題。
國王不懂,便說:「我不知道,我要去問其他智者。」他請求寬限一天,隔天便下令:「把四位智者叫來!」但這四人回覆:「我們剃光了頭,走在街上會很羞恥。」國王便派人送去四片棕櫚葉,說:「把這個綁在頭上再來。」據說,這就是棕櫚葉頭飾的起源。四位智者來到王宮,坐在指定的座位上。
國王對舍那迦(Senaka)說:「舍那迦,昨晚住在華蓋上的天神問了我四個問題,我因為不懂,所以說『我要去問智者』。現在請你為我解答這些問題。」接著,國王念出第一個偈頌:
「他用手腳打擊,又用嘴親吻,
這樣的人,國王啊,你為何信任他?」
舍那迦完全不懂,反覆思考「什麼是『打擊』?怎麼『打擊』?」卻找不到頭緒,其他三位智者也答不出來。國王非常懊惱。
當晚,天神又來問國王:「你的問題懂了嗎?」國王回答:「我問了四位智者,他們也不懂。」天神說:「他們怎麼可能懂?除了大藥智者(Mahosadhapaṇḍita),世上沒人能解答這些問題!如果你不把他找來問,我就用燒紅的鐵矛刺穿你的頭!」天神嚴厲警告國王,並舉了一個比喻:
「當火就在眼前,卻去吹螢火蟲;
當牛奶就在身邊,卻去擠牛角——
這樣的人,永遠得不到想要的東西。」
接著,天神詳細解釋:
「就像有人明明有火,卻去吹螢火蟲,以為它能照明;
明明可以從牛身上擠奶,卻去擠牛角,以為裡面有奶——
這種人用錯方法,永遠徒勞無功。
同樣地,國王啊,你放著大藥智者這樣真正的智慧之火不用,
卻去問舍那迦這些人,他們就像螢火蟲,根本無法照亮你的問題!
大藥的智慧如同熊熊烈火,能燒盡一切疑惑,
你該立刻召他回來,否則性命難保!」
天神說完,便消失了。
國王因懼怕死亡威脅,第二天便召集四位大臣,下令道:「各位愛卿,你們四人分別乘坐四輛戰車,從四個城門出發,無論在哪裡找到我的兒子大藥智者(Mahosadhapaṇḍita),都要立刻恭敬地將他請回來!
為什麼大藥要做這種工作?原來國王曾懷疑:「大藥一定會回來奪走我的王位!」大藥為了消除他的疑慮,故意裝作靠製陶維生,讓國王放心。)
這位大臣認出大藥後,大藥心想:「今天我的榮耀將重現,我要享用不死天女(Amarādevī)準備的美味佳餚了!」於是丟掉手中的麥飯糰,起身漱口坐下。這時,那位親近舍那迦(Senaka)派系的大臣走過來,不但不恭敬,反而諷刺道:
「智者啊,舍那迦大師說得沒錯——
你的智慧在落魄時根本無用,
如今全身泥巴坐在草堆上,
竟吃著這種粗劣食物! 」
接著,他引用《廣智經》的第一偈嘲諷大藥:
「據說你智慧廣博,卻連財富與毅力都保不住,
如今淪落到吃粗麥飯配豆湯的地步! 」
大藥心想:「這蠢貨!我要用智慧之力讓榮耀重現。」於是回答兩偈:
「我甘願以苦難磨練自身,靜待時機隱忍蟄伏,
只為開啟利益之門——粗茶淡飯亦足慰我心。
深知時機需耐心醞釀,以智謀培養成果,
如雄獅甦醒舒展身軀-你終將再見我的威德! 」
解釋:大藥表示自己刻意忍受艱辛,暗中等待時機,用智慧鋪路。就像獅子暫時休息後必會重新展現力量,他也會再度崛起。)
大臣這才說明來意:「智者,華蓋上的天神向國王提出謎題,國王問了四位智者,卻無人能解,所以派我來請您。」大藥反問:「既然如此,你為何看不見智慧的力量?在這種時刻,權勢毫無意義,唯有智慧才能立足智慧!」他隨即展現智慧的威嚴。
大臣奉國王之命,將一千金幣放在大藥手中。陶匠見狀嚇得發抖,以為大藥會追究強迫他做陶器的事。大藥安慰他:「師父別怕,你對我有恩。」還贈他千金,然後帶著滿身黏土乘戰車回城。
大臣向國王禀報:「陛下,大藥智者(Mahosadhapaṇḍita)在南方陶匠村以製陶維生,一聽到您的召喚,連澡都沒洗就趕來了。」國王心想:「若他真有異心,早該仗著權勢行動。他絕非我的敵人。」國王心想:「若他真有異心,早該仗著權勢行動。他絕非我的敵人。」於是於是下令:「告訴他先回家沐浴更衣,再按禮儀來見我。」
大藥照辦後進宮,國王為試探他,念出一偈:
「有人富貴時不作惡,是怕敗壞名聲;
而你明明能力超群,為何不讓我受苦(指篡位)? 」
國王疑惑:大藥既有能力奪權,為何寧願忍受委屈也不行動?
大藥智者回答:
「智者不會為私利而行惡,
即使遭遇挫折、陷入困境,
也不會因貪瞋背離正道! 」
為了進一步試探大藥智者(Mahosadhapaṇḍita),國王又用武士階級的價值觀對他說了以下偈頌:
「無論用什麼手段——溫和或強硬,
先讓自己脫離困境,
之後再遵循正道也不遲。 」
大藥智者以樹木為比喻,回答:
「若有人在某棵樹的樹蔭下乘涼休息,
就不該折斷它的樹枝——
傷害恩人是最卑劣的行為! 」
接著他進一步解釋:
「大王,如果連享用樹蔭後折斷樹枝的人都算忘恩負義,那麼像我這樣——被你們扶持登上高位,我自己也深受你們恩惠——若還背叛你們,豈不是更可恥?」
他全面闡述了自己絕不會背信棄義的理由,並指責國王的猜疑,繼續說:
「即使一個人只從師長那裡學到一點點道理,
或者智者幫他消除疑惑,
師長就是他的明燈與依靠——
真正的智者絕不會背棄這份情誼。 」
接著,大藥智者用兩偈勸誡國王:
「懶惰的在家享受者不好,
不自律的出家者也不好,
輕率行事的國王不好,
易怒的智者也不好。
王(剎帝利)應當深思熟慮,
一國之君更不可魯莽,
凡是謹慎行事的國王,
隨從與榮耀必會增長。 」
聽完這番話後,國王讓大藥智者(Mahosadhapaṇḍita)坐在鋪著白傘蓋的王座上,自己則坐在較低的座位上,說道:「智者啊,住在白傘蓋上的天神向我提了四個問題,我和四位智者都無法解答。親愛的孩子,請你為我解答這些問題吧。」
大藥智者回答:「大王,無論是住在傘蓋的天神、四大天王還是任何存在提出的問題,我都能解答。請說吧,天神問了什麼問題?」
於是國王按照天神提問的順序,念出第一個問題:
「你用雙手雙腳擊打,
他卻用嘴親吻,這樣的人啊國王,你知道是誰嗎? 」
大藥智者一聽就明白了,就像滿月照亮夜空般清晰。他解釋:
「大王,請聽我說——當幼兒在母親懷裡玩耍時,會高興地用小手小腳踢打母親,扯她的頭髮,甚至用拳頭打她的臉。這時母親不會生氣,反而會充滿愛意地說:『你這個小淘氣,怎麼這樣打媽媽?』然後緊緊抱住孩子,讓他躺在自己胸前,親吻他疼的孩子反而更愛他。
天神聽到這個解答,從傘蓋中現身,露出半個身子稱讚道:「智者解答得太妙了!」並用天界的花香裝滿寶盒,撒向大藥智者以示敬意,隨後消失。國王也獻上鮮花表示讚歎,接著請求解答第二個問題。
國王念出第二個問題:
「他隨心所欲地辱罵你,
卻又期待你的到來——
這樣的人啊國王,實則愛你,
你知道他是誰嗎? 」
大藥智者解釋:
「大王,想像一個七、八歲的孩子,母親叫他:『寶貝,去田裡工作』或『去市場買東西』,孩子卻討價還價:『媽媽,除非你給我零食,否則我不去!』母親妥協後,孩子吃完零食就跑出去玩,完全忘了承諾。母親氣我得拿起棍子追罵:『你吃了我的東西還敢偷懶!小偷!我要把你剁成碎片! ’但其實她心裡根本不希望孩子受傷,只盼他平安回家。當孩子真的回來時,母親會哭著抱住他親吻。這就是『罵得越兇,愛得越深』。 」
天神再次現身讚歎,國王也獻上敬意,延續第三個問題。
國王念出第三個問題:
「他用謊言指控你,
用虛構的理由責備你——
這樣的人啊國王,他卻愛你,
你知道他是誰嗎? 」
大藥智者笑著回答:
「大王,這說的顯然是夫妻間的打情罵俏啊!當恩愛夫妻獨處時,妻子會假裝生氣:『你根本不愛我!你的心早飛走了!』丈夫也會回敬類似的玩笑。這些毫無根據的指控反而讓兩人更親密。」
天神滿意地撒下更多天花,國王迫不及待地提出最後一個問題。
國王念出第四個問題:
「他拿走你的食物飲品,
奪走你的衣物住處——
這些人啊國王,
你卻最是疼愛,
你知道是誰嗎? 」
大藥智者正色道:
「大王,這個問題指的是虔誠供養修行人的善信家庭。當他們看到比丘們享用自己布施的食物、使用自己捐贈的物品時,不但不心疼,反而歡喜地想:『這些聖者只接受我們的供養!』這種無私的奉獻,讓施主對修行人產生更深的敬愛。」
解答完畢後,天神將裝滿七寶的寶盒放在大藥智者腳邊,高呼:「請收下吧,大智者!」國王更是欣喜若狂,當場任命大藥為全軍統帥。從那天起,大藥智者的聲譽傳遍四方。
【再次陷害菩薩】
後來,這四位智者(舍那迦Senaka等)商量道:"哎呀,那個商人之子(指大藥智者Mahosadhapaṇḍita)現在權勢更大了,我們該怎麼辦?"這時舍那迦說:"我有個主意。我們去問他:'秘密應該告訴誰?'如果他回答。
於是四位智者一起來到大藥家中,寒暄後說:"智者,我們想請教一個問題。"大藥說:"請問吧。"舍那迦就問:"智者,一個人應該把什麼當作立足點?"大藥回答:"應該以真實為立足點。"舍那迦繼續問:"立足於真實後應該追求什麼?"大藥答:"應該追求財富。"又問:"得到財富後要做什麼?"答:"要學習聖典。"再問:"學得聖典後呢?"答:"自己的秘密不能告訴別人。"
四位智者假裝讚歎:"說得好啊,智者!"心裡卻暗喜:"這下可以抓住他的把柄了。"他們立即去見國王,禀告說:"大王,那個商人之子已經對您起了反叛之心。"國王說:"我不相信你們的話,他不會背叛我。"
舍那迦說:"大王若不信,可以親自問他:'智者,自己的秘密應該告訴誰?'如果他不是叛徒,就會說可以告訴某人;如果真有反叛之心,必定會說'不能告訴任何人,除非心願達成'。到時候您就知道我們說的是真是假了。"
國王同意了。第二天朝會上,國王當著眾人念出《五智者的疑問》中的第一偈:
「五位智者齊聚在此,請聽我的問題:
無論是該受譴責的事,還是值得稱讚的事,
該向誰透露秘密? "
舍那迦心想:「我要把國王也拉進我們的陣營。」於是回答:
"陛下您先說吧,您是我們的君主,也是承擔責任的人。
等您表明心意後,我們五位智者再說。 "
國王被貪欲蒙蔽,念出:
"那忠貞不渝、順從丈夫、溫柔可愛的妻子,
無論是該受譴責的事,還是值得稱讚的事,
都應該向她透露秘密。 "
舍那迦暗自得意:「這下把國王也拖下水了。」接著表明自己的觀點:
"對於身處困境、患病痛苦的人,
那個成為他依靠和歸宿的朋友,
無論是該受譴責的事,還是值得稱讚的事,
都應該向他透露秘密。 "
國王問普庫沙(Pukkusa)的看法,他回答:
"無論是長兄、次子或幼弟,
只要他品行端正、性情穩重,
無論是該受譴責的事,還是值得稱讚的事,
都應該向兄弟透露秘密。 "
國王又問卡明達(Kāminda),他說:
"那個最懂父親心意,
孝順有智慧的兒子,
無論是該受譴責的事,還是值得稱讚的事,
都應該向兒子透露秘密。 "
國王最後問德文達(Devinda),他說:
"人中之王啊,
那位滿懷愛心養育你的母親,
無論是該受譴責的事,還是值得稱讚的事,
都應該向母親透露秘密。 "
問完所有人後,國王轉向大藥智者:"智者,你認為秘密應該告訴誰?"
大藥智者回答:「大王,在心願達成之前,智者應該保持沉默,不向任何人透露秘密。」接著念出偈頌:
"保守秘密本身就是好事,
輕易洩漏絕非明智之舉。
智者應忍耐到事成之日,
成功後方可隨心所欲地談。 "
大藥智者(Mahosadhapaṇḍita)這樣回答後,國王感到很不高興。舍那迦(Senaka)看著國王,國王也看著舍那迦的臉。大藥智者看到他們的眼神交流,立刻明白:"這四個人一開始就在國王面前中傷我,現在又用這個問題來試探我。"這時太陽已經西沉,燈火點亮。大藥智者心想:「國家大事責任重大,難以預料會發生什麼,我得趕快離開。」於是他起身向國王行禮告退。
【菩薩反擊】
離開後,大藥智者思考:"他們四個人分別說秘密可以告訴朋友、兄弟、兒子和母親。這其中一定有什麼隱情,我今天就要弄清楚。"原來這四位智者每天離開王宮後,都會在王宮門口一個廚子的棚子裡坐下商議事情。大藥智者決定:"我要躲在那位廚師的棚子下面偷聽他們的談話。"
他讓人把廚子的棚子抬起來,鋪好墊子後鑽到下面藏好,並吩咐隨從:"等那四位智者商議完離開後,再來接我。"隨從答應後離開了。這時舍那迦正在對國王說:"大王,您不相信我們的話,現在要怎麼辦?"國王因為害怕而心神不寧,問道:"舍那迦智者,現在該怎麼辦?"舍那迦回答:"大王,不必大張旗鼓,直接秘密處死那個商人之子(指大藥)就行了。 "國王說:"舍那迦,除了你們沒人真心為我著想。國王說:「舍那迦,除了你們沒人真心為我著想。你們帶上我的寶劍,明天一早趁他來上朝時砍下他的頭。」說完就把自己的寶劍交給了他們。
四人離開王宮後,在廚子的棚子裡坐下。舍那迦問:"誰來動手殺那個商人之子?"其他三人說:"老師,當然是您來動手。"
舍那迦(Senaka)首先問道:「你們說『某些秘密只能對某些人說』,這是你們親身實踐過?還是只是聽說?」眾人回答:「這是我們親身實踐的,老師。老師,你說『秘密應該只告訴朋友』,這是你們自己做過的?還是見過聽過?」
舍那迦回答:「這是我親身經歷的。」
「那就請說吧,老師。」眾人催促道。
舍那迦用指甲刮著牆壁說:「要說這個秘密,如果被國王知道我就沒命了。」
「請別害怕,老師。這裡沒有人會洩露秘密,您儘管說。」眾人保證道。
舍那迦終於開始講述自己的秘密:「你們知道城裡某個妓女嗎?」(他刮牆的動作顯示內心的焦慮)
「知道的,老師。」眾人回答。
「現在還能見到她嗎?」
「見不到了,老師。」
「我在沙羅園和她發生關係後,因為貪圖她的首飾,就把她殺了。用她的衣服包著首飾帶回家,藏在我家某層樓某個房間的象牙盒子裡。三年來我都不敢變賣它們,只想著等風頭過去。這種罪行我只告訴過一個朋友,從未對其他人說過。這就是為什麼我說『秘密只能告訴朋友』。」
大藥智者(Mahosadhapaṇḍita)仔細分析這個秘密,默默記在心裡。
普庫沙(Pukkusa)也開始講述自己的秘密:「我的大腿上長了癬疹(kuṭṭhaṃ),每天清晨,我最小的兒子都會偷偷地(不讓任何人知道)幫我清洗患處,塗上藥膏,再用乾淨的棉布包紮好。國王對我特別信任,經常叫我『過來,普庫沙(Pukkusa)』,然後多半會直接枕在我的大腿上休息。要是國王知道這件事,他肯定會處死我。除了我的小兒子,沒有其他人知道這個秘密。正因如此,我才會說『秘密(rahassaṃ)應該只能告訴兄弟』。」
接著卡明達(Kāminda)講述自己的秘密:「每到黑半月(kāḷapakkhe)的布薩日(uposathadivase),有個叫那羅天(Naradeva)的夜叉(yakkho)就會附在我身上。那時我會像瘋狗(ummattakasunakho)一樣狂吠。我把這件事告訴了我的兒子。他知道我被夜叉附身後,就會把我安置在內室(antogehagabbhe),鎖好房門,然後在外面舉辦宴會(samajjaṃ)來掩蓋我的叫聲。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我才會說『秘密(rahassaṃ)應該只能告訴兒子』。」
隨後,他們三人(舍那迦Senaka、普庫沙Pukkusa、卡明達Kāminda)轉向德文達(Devinda)詢問。德文達便講述自己的秘密:
「我做珠寶加工(maṇipahaṃsanakammaṃ)的時候,把屬於國王的一件寶物——那顆從迦尸國王(kusarañño)那裡得來,由帝釋天贈予的『入城吉祥寶石(siripavesanaṃ maṅgala-maṇiratanaṃ)』——偷出來給了我母親。每次我要進王宮前,母親都會悄悄地(不讓任何人知道)把那顆寶石交給我。我戴著這顆寶石進入王宮時,吉祥(siri)就會隨之而入。國王總是先跟我說話,而不是先跟你們交談。他每天給我八個、十六個、三十二個,甚至六十四個金錢幣(kahāpaṇe)當零用錢。要是國王發現那顆寶石(maṇiratanaṃ)是被偷來的,我就死定了。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我才會說『秘密(rahassaṃ)應該只能告訴母親』。」
大藥(Mahāsatta)讓所有人的秘密都在自己面前暴露無遺。這些人就像剖開肚子把內臟外翻一樣互相傾訴秘密後,說:「明天一早你們都要警醒著來,我們要殺了那個商人的兒子!」說完就起身離開了。他們走後,智者的隨從們立刻趕來,拆掉牆壁把大藥救走了。
大藥智者回家後沐浴更衣,享用美食,心想:"明天我的姐姐無花果王后(Udumbaradevī)一定會從王宮送來消息。"於是派人在門口等候,吩咐道:"王宮來的消息要立刻通報我。"說完就去睡了。
同時,國王躺在床上想起大藥智者的種種好處:"從我七歲起,大藥智者就侍奉我,從未做過對不起我的事。要不是他解答了天神的謎題,我早就沒命了。現在我卻聽信謔言要殺他..."想到這裡,國王難過,完全睡得渾身冒汗,完全睡不著。
無花果王后(Udumbaradevī)和國王同床共枕,看到這個情形問:
"最尊貴的國王啊,請告訴我您為何憂愁?
是什麼讓您如此煩惱,是不是我犯了什麼錯? "
"我下令處死智慧超群的大藥,
現在後悔不已輾轉難眠。
王后啊,你沒有犯錯,
都是那些諳言害我做了錯事。 "
無花果王后聽後,對大藥智者的擔憂如同山一般沉重。她決定:「我要先安撫國王,等他睡著後,再派人給我弟弟送信。」於是,她對國王說:「大王,是您自己把大藥智者提拔到高位,任命他為統帥。背叛者從來不會是小人物,該殺就殺吧,您不必自責。」國王聽了這番話,心情稍微平復,終於睡著了。
王后悄悄起身,寫了一封信:"親愛的弟弟,四位智者向國王進諦言,國王大怒,命令明天在宮門口處死你。明天千萬別來王宮!如果一定要來,務必先控制整座城池。"她把信藏在甜點裡,用繩子女侍照了由於國王曾許諾王后可以自由出入,所以沒人敢阻止。大藥智者收到甜點,取出信件讀完後,立即開始規劃對策,然後上床休息。
隔天清晨,四位智者帶著寶劍在宮門口等候,沒見到大藥智者,沮喪地去見國王。
「那個商人之子被殺了嗎?」國王問。
"沒有,我們沒見到他。"他們回答。
同時,大藥智者趁著黎明時分,先控制了整個城池,在各處佈置守衛,然後率領大批隨從乘車前往王宮。國王打開獅籠向外張望。大藥智者下車向國王行禮。國王心想:「如果他真要背叛我,就不會向我行禮了。」於是召他就座。四位智者也跟著坐下。
國王假裝不知道問:「親愛的孩子,你昨天離開,今天才回來,是拋棄我了嗎?聽到什麼消息讓你改變主意?有誰對你說了什麼嗎?請告訴我。」說完念出偈頌:
"昨日離去今方回,是何消息動你心?
哪位智者對你言,請將實情說與我。 "
大藥智者直接揭穿:"大王,您聽信四位智者的諫言下令處死我,所以我沒來。"接著念出偈頌:
"您認定大藥該殺,昨夜與王后私語時,
已將秘密全盤托出,如今我都已知曉。 "
國王聽完後,憤怒地看向王后,心想:「一定是她剛剛通風報信了。」大藥智者察覺後立即說:「陛下為何對王后發怒?我能知曉過去、現在、未來的一切。陛下您對王后說的秘密,還有舍那迦(Senaka)、普庫沙(Pukkusa)等人的秘密,我都一清二楚。」接著他先揭露舍那迦的秘密,念出偈頌:
「舍那迦在娑羅林,犯下卑劣無恥事,
私下只對摯友言,如今全被我知曉。」
(解釋:舍那迦曾與城中某妓女在娑羅林幽會,事後為奪取首飾殺害她,用她的紗麗包裹贓物藏在家中象牙鉤上。這個罪行他只告訴過一位朋友。)
國王轉頭質問舍那迦:「這是真的嗎?」舍那迦承認後,國王立即下令將他關進大牢。大藥智者接著揭露普庫沙的秘密:
「普庫沙身患惡疾,陛下啊實在不體面,
私下只對兄弟言,如今全被我知曉。」
解釋:普庫沙大腿患有皮膚病,每天讓幼弟偷偷為他敷藥包紮。國王卻常枕著他的病腿休息,若知曉實情定會處死他。
國王查證屬實後,也將普庫沙關進大牢。大藥智者繼續揭露卡明達(Kāminda)的秘密:
「卡明達染怪病,夜叉附身常發狂,
私下只對兒子言,如今全被我知曉。」
解釋:卡明達每月黑半月的齋戒日都會被「人天夜叉」附身,像瘋狗般嚎叫。他兒子為遮掩此事,常在家舉辦宴會製造噪音。
最後大藥智者揭露德文達(Devinda)的秘密:
「八稜寶珠世所稀,先王獲贈自帝釋,
如今落在德文達手,私下只對母親言,
如今全被我知曉。」
解釋:德文達借職務之便,將王室傳家寶「吉祥珠」偷給母親,每次進宮前由母親幫他佩戴,以此獲得國王賞賜。
四人全被關押後,大藥智者總結道:「陛下,這就是我說『秘密不可外泄』的原因。泄密者終將自食惡果。」接著他宣說佛法,念出以下教導:
「嚴守秘密最為上,貿然泄露最愚痴,
智者能忍事未成,功成方可暢所言。
隱秘要事莫輕泄,當如寶藏嚴守護,
識者皆知泄密禍,智者應當慎言行。
莫向婦人道機密,莫對仇敵吐真言,
不要因為威迫利誘而告知,心口不一最危險。
若將未成機密事,過早告知他人知,
如奴忍辱度時日,終日恐懼泄密憂。
知曉機密者越多,憂慮恐懼隨之增,
是故智者守口瓶,絕不輕易泄天機。
白日商議隱秘事,須尋僻靜無人處,
夜晚交談莫高聲,隔牆有耳需謹記。」
國王聽完大藥智者(Mahosadhapaṇḍita)的話後勃然大怒:"這些人自己就是叛國者,卻誣陷智者謀反!"立即下令:"把他們趕出城去,要么釘在尖樁上示眾,要么直接砍頭!"當侍衛們反綁四人雙手,各抽一千鞭準備押解出城時,大藥智者向國王求情:"陛下,這些都是您的老臣,請寬恕他們的過錯。"國王同意後把他們送給大藥智者作為奴僕,但菩薩當場給他們自由。國王說:"那就禁止他們住在我的國土上。"大藥智者再次求情:"請原諒這些愚昧之人。"最終讓四人官復原職。國王感嘆:「他對仇敵都如此仁慈,對其他人就更不用說了。」從此對智者更加敬重。而那四位智者(舍那迦Senaka等)就像被拔掉毒牙的蛇,再也不敢多嘴。
【菩薩攝政】
此後,大藥智者全權輔佐國王處理政事與聖事。他心想:「雖然王權象徵的白傘蓋屬於國王,但實際治國的是我,必須謹慎行事。」於是他下令修築高大的城牆,建造內外城門樓,挖掘三重護城河(水濠、泥濠和乾濠),翻新城內老舊房屋,開鑿大型蓄水池確保水源,在糧倉囤滿穀物,還派人從雪山地區運來野稻和蓮藕種子,疏通灌溉渠道後播種。城外也修繕破舊的公共大廳。這些都是為了防範未來的危機。
每當商隊來到都城,大藥智者都會詢問:「客商從何處來?」得知來源地後繼續問:「你們國王最喜歡什麼?」得到答案後,他會厚禮相贈,並秘密召來百名勇士:「帶著這些禮物去各國都城,按當地君王的喜好進獻,然後留下侍奉他們,暗中觀察其言行,隨時向我彙報。你們的家眷我會照顧。」他給一些人耳環,一些人鞋子,一些人佩劍,一些人金項鍊,並在每件禮物暗藏密記:「當我有需要時,你們要立即現身。」
當時,在迦毗羅國(Kapilaraṭṭha),有位名叫商揭婆羅(Saṅkhabalaka)的國王正在整軍備戰。大藥智者安插在那裡的密探立即傳回消息:「大人,我們不清楚他的具體計劃,只見他正在備戰。」大藥智者召來信使蘇婆菩陀(Suvapotaka):「去迦毗羅國查探商揭婆羅王的動向,然後周遊整個閻浮提(Jambudīpa)向我彙報。」他讓信使飽餐蜜飯、暢飲蜜水,用十萬次提煉的酥油塗抹羽翼,然後從東邊的獅籠放飛。
【密謀一統全印度】
信使抵達迦毗羅國後,通過潛伏的密探弄清國王的計劃,隨即飛往閻浮提各地偵察。當他來到北般遮羅城(Uttarapañcālanagara)時,發現朱羅尼婆羅達多(Cūḷanibrahmadatta)王正在統治該地,他的國師是位名叫劫跋陀(Kevaṭṭa)的婆羅門,智慧超群。這位國師黎明醒來,在燈火通明的寢宮裡看著自己的華麗裝飾,心想:「這般榮耀屬於誰?乃屬於朱羅尼婆羅達多王。我應讓國王成為閻浮提霸主,而我將成為首席國師!」於是他沐浴用餐後覲見國王:「陛下睡得好嗎?」得到回應後說:「有要事相商。」國王同意後,他說:「王宮內不便密談,請移步御苑。」國王讓侍衛在外圍警戒後,與婆羅門在御苑的吉祥石臺上密談。
這時,信使蘇婆菩陀(Suvapotaka)看到他們的密謀,心想:「這其中必有緣故,今天一定要把重要情報告訴大藥智者(Mahosadhapaṇḍita)。」他飛入御苑,躲在吉祥娑羅樹的枝葉間。國王說:「國師請講。」劫跋陀(Kevaṭṭa)回答:「陛下請附耳過來,這是絕密計劃。若您採納我的建議,我能讓您成為整個閻浮提(Jambudīpa)的霸主。」國王被貪欲蒙蔽,聽完後欣喜若狂:「請說,我一定照辦。」
劫跋陀獻策:「我們先集結軍隊攻佔小城。我會從側門潛入對守將說:『與我們國王交戰毫無意義,只要臣服就能保留你的領地。若執意抵抗,以我軍強大戰力你必敗無疑。』若他投降就收編,若抵抗就殲滅其軍隊,再攻下一城。如此逐步佔領整個閻浮提後,我們設宴慶功,把各國君主騙來御苑涼亭,用毒酒將他們全部毒死,這樣一百零八個王國的領土就盡歸我們所有。屆時您就是閻浮提的無上君王!」國王激動地答應:「好!就這麼辦!」劫跋陀提醒:「絕密計劃絕不能外泄,請立即行動。」國王欣然同意。
蘇婆菩陀聽完密謀,在會議結束時假裝樹枝晃動,把一團鳥糞精準砸在劫跋陀頭上。當婆羅門抬頭張望時,第二團糞又命中他張開的嘴。信使邊飛邊叫:「劫跋陀!你以為這是四耳密談?現在變成六耳了,馬上還會變成八耳、百耳!」在其他侍衛趕來前,它已乘風飛回彌提羅(Mithila),降落在大藥智者府邸。按照慣例:若情報只需稟告智者,就停在他肩頭;若不死天女(Amarādevī)也可聽取,就停在臂彎;若要公開宣布,就落在地上。這次它停在智者肩頭,眾人會意退下。
大藥智者帶它登上樓閣詢問:「孩子,你看到聽到什麼了?」信使回答:「我巡遊閻浮提各國,唯獨在北般遮羅城(Uttarapañcālanagara)發現朱羅尼婆羅達多(Cūḷanibrahmadatta)王的國師劫跋陀密謀。他們計劃逐步吞併各國,最後用毒酒殺害所有君主。」說完詳細複述了陰謀。當被問及國王是否同意時,它肯定道:「完全贊同。」
大藥智者厚賞信使,讓它睡在鋪著軟墊的金絲鳥籠裡,心想:「劫跋陀顯然不知道我大藥的智慧,這次我要讓他見識真正的謀略。」他立即下令將貧民遷出城外,從各地引進富裕家族入住都城,並囤積大量財富糧食。
與此同時,朱羅尼婆羅達多王採納劫跋陀建議,率軍包圍了一座小城。劫跋陀按計劃潛入勸降,成功將其納入版圖。兩軍合併後繼續攻佔下一座城池。依此策略,他們很快征服了除彌提羅(Mithila)外閻浮提所有王國。大藥智者安插的密探不斷傳回警報:「朱羅尼婆羅達多已攻佔多城,請提高警惕!」智者回覆:「我會嚴加防範,你們也要保持警覺。」
經過七年七個月又七天,朱羅尼婆羅達多對劫跋陀說:「現在該攻佔彌提羅了。」國師勸阻:「陛下,大藥智者坐鎮的城池我們絕無勝算。他智慧超群,謀略無雙...」接著將大藥比作明月般光輝的才能詳細說明。但國王堅持:「彌提羅彈丸小地,我們已掌控整個閻浮提,何必放過?」其他歸降的國王也鼓動:「拿下彌提羅再慶功!」劫跋陀暗中勸阻:「毗提訶(Vedeha)王早已是我們之物,何必多此一舉?」眾王這才罷休。
大藥智者的密探回報:「婆羅達多率聯軍逼近彌提羅後又撤軍了。」智者指示:「繼續監視。」
【殺百王的計謀】
同時,婆羅達多與劫跋陀商議慶功宴事宜:「該喝勝利酒了!」他們下令裝飾御苑,準備四百四十萬罈美酒和各式魚肉珍饈。密探立即向大藥報告,他不知道是要毒殺眾王。唯有智者通過信使的情報,明白這是劫跋陀的計謀,便指示:「等他們確定慶功日期再通知我。」密探們依令行事。
大藥智者(Mahosadhapaṇḍita)心想:「像我這樣的人坐視這麼多國王被害實在不妥,我必須救他們。」於是召集一千名精銳士兵下令:「各位,朱羅尼婆羅達多(Cūḷanibrahmadatta)王準備在御苑宴請各國君主。你們去搶佔席位,如果有人問『你們是誰的部下』,就回答『毗提訶(Videha)王的』。若被驅趕到角落,就高喊『除了婆羅達多,沒人比我們國王更尊貴』,然後掀翻餐桌、砸碎酒罈、拋灑魚肉,製造混亂後迅速撤回城內,像阿修羅大鬧天宮般宣告『我們是彌提羅(Mithila)大藥智者的人,有本事就來抓我們!』」士兵們領命出發。
這支精銳部隊闖入裝飾如難陀園般華麗的御苑,按照大藥智者的指示製造騷亂。他們打翻為一百零八位國王準備的鑲金寶座,砸爛四百四十萬罈美酒,將魚肉珍饈拋灑滿地,在聯軍混亂中高調撤回彌提羅。侍從們慌忙向各國君主報告此事。朱羅尼婆羅達多王怒吼:「竟敢破壞我的盛宴!」其他國王也抱怨:「連慶功酒都不讓喝!」士兵們更是憤慨:「我們白白備戰這麼久!」
【攻進彌提羅】
朱羅尼婆羅達多召集眾王:「諸位,讓我們攻入彌提羅,踩著毗提訶王的頭顱喝慶功酒!全軍備戰!」私下又對劫跋陀(Kevaṭṭa)說:「必須除掉這個絆腳石。」婆羅門暗自思量:「我們根本贏不了大藥智者,只會自取其辱,得想辦法撤軍。」於是勸諫:「陛下,彌提羅有獅穴般的嚴密防禦,全因大藥智者的神機妙算。我們只會徒勞無功。」但被王權衝昏頭腦的國王堅持進軍。
聯軍以十八阿由他(Ayuta)兵力夜襲彌提羅。大藥智者的密探全程監控,不斷回報:「婆羅達多今日抵達某地,明日將兵臨城下。」毗提訶王(Videharājā)聽聞傳言嚇得癱坐在地:「我們死定了!」大藥智者卻鎮定自若地加強城防,像雄獅般無畏地入宮安撫國王。
國王見到大藥智者如見救星,握著他的手說:
「般遮羅(Pañcāla)大軍壓境,婆羅達多率全軍來襲。
這支般遮羅軍隊啊,大藥,簡直深不可測!
他們精通巷戰野戰術,能無聲滲透敵陣。
戰鼓號角指揮若定,鐵甲兵器寒光凜凜。
戰象皆訓左側騎乘,十八般武藝俱全。
更有十位軍師隨行,號稱智慧如海淵。
十一位是國王生母,他的軍隊受褒揚。
百位剎帝利將領,被迫臣服聽命。
如今彌提羅三面被圍,護城河遭填平。
如繁星包圍明月,智者啊,我們該如何突圍?」
從前有個人帶著一斗米、一包飯和一千錢想過河,結果被困在河中央。他向岸邊的人喊:「誰幫我渡河,這三樣東西任選一樣作報酬。」有個壯漢脫衣下水把他背到對岸後索酬,那人卻說:「你只能選米或飯。」壯漢怒道:「我冒著生命危險救你,不要這些,只要錢!」對方堅持:「我說過『任選一樣』。」兩人爭執不下告到法官那裡,法官也束手無策。國王得知後,竟荒唐地判決:「既然無法裁決,就讓他重新回到河中央!」
這時國王的母親卡拉卡母后(Calākadevī)恰好在場,她讓侍從把三樣東西擺在地上,問落水者:「你在河裡承諾什麼?」對方承認說過「任選一樣」。她便判決:「既然你承諾讓救人者任選,現在他選錢,你就該給。」那人哭哭啼啼地交出了錢。這個睿智判決讓在場所有人嘆服,從此卡拉卡天女「十一位智者之首」的美名傳遍天下。這就是毗提訶王(Videharājā)所說「母后是第十一位軍師」的典故。
大藥智者(Mahosadhapaṇḍita)聽完國王的恐懼,心想:「這位嚇破膽的君王就像病人需要醫生,飢餓者需要食物。除了我,沒人能救他。」於是像雄獅般昂首宣告:
「陛下請舒展雙腿,安心享受王權之樂。
般遮羅(Pañcāla)大軍雖眾,婆羅達多必將潰逃!」
安撫國王後,大藥智者下令全城敲響戰鼓,宣告:「百姓們無需驚慌!備好七日份的花環、香料、美酒佳餚,舉辦擲骰大賽。所有開銷由我大藥承擔,你們只管盡情狂歡!」於是城內歌舞昇平,酒香四溢。城外敵軍聽到歡聲笑語大惑不解,密探回報:「彌提羅(Mithila)百姓說他們國王幼時夢想『被全閻浮提國王圍城時開賭局』,如今美夢成真所以在慶祝!」
朱羅尼婆羅達多(Cūḷanibrahmadatta)王聞言大怒:「給我挖通護城河,撞毀城牆,殺光這些狂妄之徒!」但聯軍剛接近城門就遭滾木礌石攻擊,填河的士兵被暗堡射出的火箭長矛重創。大藥智者的士兵還故意在城頭喝酒吃肉,嘲笑敵軍:「餓著肚子看我們享受吧!」
【斷水計】
連續四五天強攻未果,婆羅達多問劫跋陀(Kevaṭṭa)對策,婆羅門獻計:「斷其水源必降。」
大藥智者通過密探得知此計,立即命人劈開六十腕尺長的竹竿,挖空內節填入雪山有神通的仙人所帶來的野稻種,用皮革密封後塗上樹脂,埋入蓮花池底。一夜之間,稻種發芽穿透竹竿,在池面綻放出寶石般的花朵。當敵軍截斷水源時,這株「神蹟蓮花」成了全城的精神象徵。
大藥智者(Mahosadhapaṇḍita)命人挖出那株蓮花,對部下說:「把這個送給朱羅尼婆羅達多(Cūḷanibrahmadatta)王。」士兵們將蓮莖盤成圈狀,嘲笑道:「喂!婆羅達多,別餓死你的隨從,把這蓮花戴在頭上當點心吃吧!」說完就扔了過去。大藥智者的密探立即撿起,呈給毗提訶王(Videharājā)說:「陛下請看這蓮莖,我們從未見過這麼長的。」測量後發現竟有六十腕尺。國王詢問來歷,密探編造道:「有天我口渴進城,看見百姓在蓮花池划船採花。這株長在淺水區,若是深水區的恐怕能有百腕尺長呢!」
【斷糧計】
國王聽完密探的話後,對劫跋陀說:「老師啊,用斷絕水源的方法也抓不到他們。再想別的辦法吧。」劫跋陀回答:「那麼,陛下,我們就用糧食短缺的方式來抓他們吧。」
國王說:「就這麼辦吧,老師。」
但智者大藥(Mahosadhapaṇḍita)像之前一樣預知了這個計劃,心想:「劫跋陀婆羅門根本不懂智者的手段。」於是他命人在城牆頂上挖溝,並在那裡種下稻穀。
菩薩(指大藥)的心願成就——那些稻穀僅僅一夜之間就發芽生長,在城牆頂上呈現出一片青綠的景象。
朱羅尼婆羅達多王(Cūḷanibrahmadatta)看到後,驚訝地問:「喂!為什麼城牆頂上會有一片青綠的東西?」
大藥事先安排的手下假裝不經意地抓抓頭,像是邊思考邊回答:「陛下,居士之子大藥智者預見到未來的危機,早就從全國各地運來糧食,把倉庫都裝滿了,多餘的糧食就堆放在城牆邊。聽說那些稻穀經過日曬乾燥,又因雨水滋潤,直接在原地長出了新穀子。有一天,我從側門進城辦事時,親眼看見有人從城牆頂上的穀堆裡抓了一把稻穀,隨手撒在街上。他們還開玩笑對我說:『你看起來餓了吧?把這些穀子裝進你的衣角帶回家,舂米煮飯吃吧!』」
【斷木材計】
劫跋陀又獻計:「斷絕他們的木材入城,木材耗盡他們必降。」大藥智者如法炮製,在城頭堆滿巨木。守軍還故意對敵軍喊:「餓了吧?來喝粥啊!」把大塊木柴扔下城去。朱羅尼婆羅達多王徹底絕望:「國師,你的計策全被破解了,我們還是撤軍吧。」
【法戰】
劫跋陀卻說:「還有最後一計——『法戰』(Dhammayuddha)。讓雙方智者對決,誰先向對方行禮誰就認輸。大藥年輕,見我這般老者必定行禮,這樣我們就能體面撤軍了。」
劫跋陀解釋:「大王,這不是軍隊作戰。而是兩位國王各自派出一位智者對決。誰先向對方行禮,誰就算輸。大藥不知道這個規矩,而我年長,他年輕。他看到我肯定會先行禮,那時毗提訶王就算輸了。這樣我們就能戰勝毗提訶王,光榮返回自己的城池,也不會丟臉。這就是所謂的『法戰』。」
大藥智者同樣暗中得知這個計劃,心想:「要是我輸給漁夫,就不配稱作智者了。」朱羅尼婆羅達多王(Cūḷanibrahmadatta)則稱讚:「老師,這真是妙計!」並下令:「明天就舉行法戰,兩位智者將依法決勝負。誰拒絕參加法戰,誰就算輸。」他寫好信函,派人從側門送給毗提訶王。
毗提訶王聽完,召來智者說明情況。大藥聽完稟報後說:「很好,陛下。請明天一早就在西門準備好法戰場地,並派人通知他們『請來法戰場』。」國王聽從建議,當場把信交給來使。
第二天,大藥心想:「這次一定要讓劫跋陀認輸。」便在西門布置好法戰場地。他的一百名隨從心想:「誰知道會發生什麼?」為保護智者,他們團團圍住劫跋陀。那一百位國王來到法戰場後,都面朝東方站著,劫跋陀婆羅門也同樣站著。
此時,菩薩(指大藥智者 mahosadhapaṇḍita)清晨用香水沐浴後,穿上價值十萬錢的迦尸絲綢衣,佩戴全套飾品,享用各種珍饈美味,在眾多隨從簇擁下來到王宮大門。當守衛說:「請王子入內」時,他便進去向國王禮拜後站在一旁。國王問:「孩子,你要去哪裡?」他回答:「我要去法戰的會場。」國王問:「你想獲得什麼?」他說:「陛下,我想用八曲寶珠誘騙劫跋陀婆羅門(Kevaṭṭa)。」
國王說:「去吧,孩子。」大藥接過寶珠,禮拜國王後離開王宮。他率領著與生俱來的千名勇士護衛,乘坐價值九萬錢、由白色駿馬拉著的華麗戰車,在早餐時分抵達城門。而劫跋陀(Kevaṭṭa)一直伸長脖子張望,不停念叨「現在該來了,現在該來了」,因長時間張望導致脖子變長,又被太陽曬得汗流浹背。
這位大菩薩(指大藥)猶如被大軍環繞的海洋般氣勢磅礴,又如無畏的獅子般從容不迫。他下令打開城門,出城後從戰車上下來,像獅子般舒展身體後前行。那一百位國王見到他的威儀光彩,紛紛議論:「這就是斯利瓦達那長者(sirivaḍḍhanaseṭṭhi)的兒子大藥智者,他的智慧在整個閻浮提無人能及。」說著便揚聲歡呼了上千次。
大藥被隨從簇擁著,猶如帝釋天般威嚴,手持那顆閃耀的寶珠走向劫跋陀。劫跋陀一見到他,就因無法保持鎮定而主動迎上前說:「智者大藥啊,我們同為智者。你們依靠我們生活這麼久,卻連一片樹葉的禮物都沒送過,為何如此吝嗇?」
大菩薩回答:「智者啊,我們一直在尋找適合你們的禮物。今天終於得到這顆寶珠。來,請收下這顆寶珠吧,世上再沒有比這更珍貴的了。」漁夫見他手中閃閃發光的寶珠,心想:「他真的要送給我嗎?」於是伸手說:「那麼,智者,給我吧。」大藥說:「接著,老師!」說著將寶珠拋向漁夫伸出的手,卻故意讓寶珠從他指間滑落。婆羅門沒能接住沉重的寶珠,寶珠滾落在大藥腳邊。貪婪的劫跋陀立刻彎腰想去撿,嘴裡喊著:「我要拿到它!」
大藥不讓他起身,一手按住他的肩膀,一手抓住他背後的衣襟,反覆說道:「快起來,老師!快起來!我年紀比你小得多,相當於你的孫輩,不該受你禮拜!」同時不斷把他的臉往地上壓,弄得他滿臉是血。大藥抓著他的脖子罵道:「你這瞎眼的蠢貨,竟敢指望我向你禮拜?」說完把他扔了出去。劫跋陀像頭公牛般摔在地上,爬起來就逃跑了。而那顆寶珠則被大藥的隨從們撿了回來。
大藥反覆高喊「快起來,老師!別拜我!」的聲音響徹全場。民眾見狀立刻喧嚷起來:「劫跋陀婆羅門向大藥跪拜了!」包括朱羅尼婆羅達多王(Cūḷanibrahmadatta)在內的所有國王都親眼目睹漁夫在大藥腳下跪拜的場景。他們驚慌地說:「我們的智者向大藥禮拜了,現在我們戰敗了,他不會饒我們性命的!」紛紛跳上馬背,朝北方的般遮羅國方向逃竄。
看到他們逃跑,大藥的隨從們大喊:「朱羅尼婆羅達多王帶著一百個剎帝利逃跑了!」再次引起騷動。聽到喊聲,那些國王更加恐懼,爭先恐後地逃命,導致軍隊潰散。大藥的隨從們歡呼雀躍,製造出更大的喧鬧聲。大藥在軍隊護送下凱旋回城。而朱羅尼婆羅達多王的軍隊則潰逃了三由旬之遠。
劫跋陀(Kevaṭṭa)騎上馬,一邊擦拭額頭的血跡,一邊追趕軍隊。他坐在馬背上喊道:「各位別逃!各位別逃!我沒有向居士之子禮拜!快停下!快停下!」但軍隊不相信他,繼續前進,還邊逃邊罵:「你這邪惡的婆羅門,說什麼要進行『法戰』,結果連個小孩都對付不了,還向他跪拜!你什麼事都辦不成!」他們充耳不聞地繼續逃跑。
劫跋陀拼命追上軍隊後說:「請相信我的話!我真的沒有向他跪拜,他是用寶珠來騙我的!」他用各種理由說服所有國王,終於讓潰散的軍隊掉頭返回。這支龐大的軍隊若每人抓一把土或一塊石頭投向城池,足以填平護城河,堆起與城牆等高的土堆。但菩薩(指大藥智者 mahosadhapaṇḍita)的心願總能實現,結果竟沒有一個人朝城池扔土塊或石頭。所有士兵都撤回各自的營地去了。
【鎖城計】
朱羅尼婆羅達多王(Cūḷanibrahmadatta)問劫跋陀:「老師,我們現在該怎麼辦?」劫跋陀回答:「陛下,我們可以封鎖側門禁止出入。當百姓因無法出城而焦躁時,他們就會打開城門,那時我們就能抓住敵人了。」
大藥智者像往常一樣預知這個計劃,心想:「讓他們長期駐紮在此終非良策,必須設法趕走他們。」他決定「要用計謀驅逐他們」,於是找來一位精通咒術、名叫安努劫跋陀(anukevaṭṭa)的婆羅門,召見後說:「老師,有件事需要您幫忙完成。」婆羅門問:「智者,要我做什麼?請說吧。」大藥詳細指示:
「老師,請您假裝與我們毫無關係,暗中觀察我軍的動向。您要不時向朱羅尼婆羅達多王的士兵投擲糕點、魚肉等食物,並對他們說:『來,吃這個別客氣。再堅持幾天,城裡的居民就像籠中雞一樣焦躁,很快就會主動開城門。到時候你們就能抓住毗提訶王和那個邪惡的居士之子了。』」
「當我軍士兵聽到這話,會辱罵驅趕您。這時您要故意讓朱羅尼婆羅達多王的士兵看見您被我方人員抓住手腳毆打(假裝用竹鞭抽打),剃光您的頭髮留下五撮髮髻,撒上磚粉,耳朵掛上菖蒲花環,挨幾下打後在背上畫線,再被抬上城牆用繩網吊下去,對他們喊:『滾吧,洩密者!』朱羅尼婆羅達多王的士兵會把您帶到國王面前。」
「國王問您『犯了什麼罪』時,您要這樣回答:『大王啊,我原本聲名顯赫,卻被那個居士之子出賣了秘密。他憤怒地向國王告發,奪走了我全部財產。我發誓要砍下那個毀我名譽的居士之子的腦袋!為了報答你們士兵幫我解圍,我提供食物飲料。』您要用各種方式取得信任後說:『大王啊,從此刻起請您放心。毗提訶王和那個居士之子活不久了!我熟悉這座城牆的堅固與薄弱處,知道護城河裡鱷魚出沒的位置。很快就能幫您攻下這座城!』」
「等國王相信後,他會禮遇您並安排軍隊供您指揮。那時您就把軍隊引到有鱷魚出沒的護城河段。士兵們因懼怕鱷魚不敢下水,您就去向國王報告:『陛下,您的軍隊被居士之子嚇破膽了!所有國王和劫跋陀老師都只會圍著您轉,沒人敢真正進攻——他們全是居士之子的人!只有我才是真心為您效忠。若不相信,可以讓所有盛裝的國王來見我!』」
「當他們看到居士之子事先在衣物、飾品、刀劍上刻好的名字標記時,您要驚恐地說:『完了!』等國王嚇得六神無主遣散其他國王后,他會問您:『智者,現在該怎麼辦?』這時您要說:『大王啊,居士之子詭計多端。若再停留幾天,他會控制整支軍隊來抓您。別再耽擱了,今晚午夜就騎馬逃命吧,我們寧死也不要當俘虜!』」
「國王聽從後,請您在他逃跑時立即通知我方人員。」
安努劫跋陀(Anukevaṭṭa)婆羅門聽完後說:「好的智者,我會照你說的做。」大藥智者(Mahosadhapaṇḍita)問:「你能忍受幾下鞭打嗎?」他回答:「智者啊,只要不傷及性命和手腳,其他隨您處置。」
於是大藥智者派人厚待安努劫跋陀的家眷,然後按照計劃對他施以酷刑:剃光頭髮留下五撮髮髻,撒上磚粉,耳朵掛上菖蒲花環,挨了幾鞭後在背上畫線,再用繩網從城牆上吊下去交給朱羅尼婆羅達多王(Cūḷanibrahmadatta)的士兵。士兵們把他帶去見國王。國王審問後深信不疑,對他禮遇有加,並將軍隊交給他指揮。
安努劫跋陀故意把軍隊引到有鱷魚出沒的護城河段。士兵們有的被鱷魚咬傷,有的被城牆上射來的火箭擊中,傷亡慘重。從此再沒人敢靠近護城河。安努劫跋陀趁機向國王進言:「您的手下沒一個真心為您作戰。不信的話可以召他們來,看看他們衣服內襯上寫的字。」國王照做後,果然在眾人衣物上發現暗記,確信:「這些人果然都叛變了!」於是問安努劫跋陀:「老師,現在該怎麼辦?」
安努劫跋陀回答:「陛下,別無他法。若再拖延,居士之子就要來抓您了。劫跋陀(Kevaṭṭa)老師除了額頭帶傷到處晃悠,其實也叛變了。上次他用寶珠騙您撤退三由旬,這次又假裝忠誠回來,根本就是個兩面派。我連一晚都不想多待,建議今晚午夜就立即逃跑,免得落入敵手。現在只有我對您忠心耿耿了。」國王說:「那就請老師為我備馬準備逃亡吧。」
安努劫跋陀知道國王決心逃跑後,安撫道:「大王別怕。」他出去暗中通知潛伏人員:「國王今晚要逃,大家保持警覺。」又故意把國王的馬匹調教得異常敏感,只要稍加牽引就會狂奔。午夜時分,他稟報:「陛下,馬已備好,請把握時機。」國王上馬逃跑,安努劫跋陀假裝跟隨,走了一段就折返。那匹被特意調教的馬果然帶著國王狂奔而去。
【菩薩勝利】
安努劫跋陀混入軍中大喊:「朱羅尼婆羅達多王逃跑了!」潛伏人員也配合著鼓譟起來。其他國王聽聞後嚇得魂飛魄散:「大藥智者一定已經打開城門殺出來了,不會放過我們的!」連隨身財物都顧不上拿,四散奔逃。百姓們高喊:「國王們逃跑了!」守城衛兵也敲鑼打鼓製造聲勢。剎那間,大地彷彿震動,海洋猶如沸騰,城內城外喊聲震天。十八支巡邏隊誤以為「大藥智者已經俘虜了朱羅尼婆羅達多王和那一百位國王」,嚇得連褲腰帶都來不及繫就逃命去了。軍營為之一空。朱羅尼婆羅達多王僅帶著一百名剎帝利逃回自己的城池。
次日清晨,城門大開,軍隊出城查看,發現敵軍遺棄了大量物資。他們請示大藥智者:「我們該怎麼處理?」大藥智者(mahosadhapaṇḍita)說道:「這些被丟棄的財物就歸我們所有。所有國王的財產都收歸我們國王所有,去把那些富商和劫跋陀婆羅門(Kevaṭṭa)的家產也都沒收來,剩下的就讓城裡的居民自行拿取吧。」
他們光是搬運那些貴重的金銀珠寶就花了半個月時間,其餘的物資又用了四個月才全部搬運完畢。大藥智者給予安努劫跋陀(anukevaṭṭa)極高的禮遇和賞賜。據說從那時起,彌提羅城(Mithilā)的居民都變得非常富裕,擁有了大量黃金白銀。
而朱羅尼婆羅達多王(Cūḷanibrahmadatta)和那些國王們在北般遮羅城(Uttarapañcāla)住著,就這樣過了一年時間
【美人計】
有一天,劫跋陀(Kevaṭṭa)照鏡子時,看見額頭上有一道傷痕,心想:「這是那個商人之子幹的好事,害我在這麼多國王面前丟臉!」他越想越氣,盤算著:「什麼時候才能找到機會報復他?」突然靈光一閃:「有辦法了!我們國王的女兒般遮羅旃提(Pañcālacandī)長得傾國傾城,宛如天女下凡。不如把她許配給毗提訶王(Videha),就像用香餌引誘魚兒上鉤一樣,等他和智者大藥(Mahosadha)一起過來時,就把他們倆都殺了,到時候我就能痛飲慶功酒了!」打定主意後,他便去覲見國王:「陛下,臣有一計。」國王說:「老師啊,我們全家都靠您的智謀過活,您這次又有什麼妙計?快說吧。」劫跋陀答道:「陛下,這計策天衣無縫。」接著詳細說明:「我們可以用般遮羅旃提公主的美貌作誘餌。先讓詩人將她的絕世容顏譜成歌曲,在彌提羅城(Mithilā)傳唱,歌詞要強調『這般絕世佳人若不能嫁給毗提訶王,他當這個國王還有什麼意思?』等歌聲傳到他耳裡,他必定心動。屆時我親自去安排婚期,等他帶著商人之子前來迎親時,就像吞餌的魚,咱們就能將他們一網打盡!」
國王聽罷大喜:「妙計!就照老師說的辦。」沒想到這段密謀被朱羅尼婆羅達多王(Cūḷanibrahmadatta)的床頭侍女——一隻聰明的八哥聽見了,牠立刻向大藥智者通風報信。國王召來頂尖詩人,重金賞賜後讓眾人為公主創作讚歌。詩人們寫出令人陶醉的歌詞,國王又厚賞他們。藝人們學會這些歌曲後,開始在各大宴會演唱,很快便傳遍全國。
見輿論造勢成功,國王又命令歌手們:「你們要帶著訓練好的大鳥,深夜爬上樹梢演唱,黎明時分在鳥脖子上繫銅鈸放飛。」這招是為了製造「般遮羅公主美得連天神都歌唱」的神蹟。接著國王又指示詩人修改歌詞,強調「這般絕色公主與毗提訶王才是天造地設的一對」,並大肆宣揚兩國聯姻的盛況。
歌手們帶著新編歌曲來到彌提羅城,在宴會上演唱時引發轟動,觀眾打賞如雨。他們夜間在樹上演唱,黎明時給鳥繫銅鈸放飛。當銅鈸聲從空中傳來,全城沸騰:「天啊!般遮羅公主的美貌竟引得天神歌唱!」毗提訶王聽聞後召見歌手,在內宮設宴時感嘆:「聽說朱羅尼王想將這般絕世公主許配給我?」重賞了來人。
劫跋陀見時機成熟,便向國王請命:「陛下,現在該我去定婚期了。」「需要帶什麼禮物?」「些微乾糧足矣。」帶著簡單行裝和大批隨從,劫跋陀來到毗提訶國。聽聞他的到來,全城騷動:「兩國要結盟了!」「公主就要嫁過來了!」毗提訶王和大藥都聽聞消息,但大藥暗忖:「來者不善,我得查個明白。」他派密探監視,卻得知「國王與劫跋陀在密室商議,只有王后的寵物八哥可能知情」。
大藥心知肚明:「絕不能讓敵人有機可乘。」於是下令從城門到王宮,再到自己府邸的道路兩旁,全部用蘆葦席嚴密遮擋,頭頂也搭起蘆席頂棚。路面撒滿鮮花,擺設彩繪水罐,綁起芭蕉樹,豎起旌旗。劫跋陀進城後,看不見街景,還暗自得意:「國王竟為我專設華蓋通道!」殊不知這是大藥的障眼法。
覲見國王時,劫跋陀獻上乾糧,寒暄後誦出兩首精心準備的詩歌:
599.
「我國君王慕交誼,願贈珍寶結盟契。
他遣能言善辯的使者,蜜語甜言促良緣。
600.
「溫言軟語相商洽,兩情歡悅締姻婭。
般遮羅與毗提訶,兩國從此一家親。」
註釋:詩中所謂「珍寶」實指公主,暗示願以聯姻促成兩國合併。
劫跋陀(Kevaṭṭa)說完這番話後,又補充道:「大王啊,我們國王原本想派其他大臣前來,但又擔心『其他人恐怕無法得體地傳達這份心意』,所以才特地派我前來。他說:『老師,請您好好向國王說明,然後帶他一同回來吧。』陛下若能前往,不僅能迎娶絕世佳人,更能與我們國王建立深厚友誼。」毗提訶王聽後滿心歡喜,心想:「我就要得到這位絕色公主了!」完全被這甜言蜜語所迷惑,說道:「老師啊,聽說您和大藥智者(Mahosadha)曾在法義辯論上有過爭執。不如您先去見見我兒,兩位智者正好可以冰釋前嫌,好好商議後再一同來見我。」
劫跋陀心想:「正好會會那個智者!」便前往拜見。大藥智者早已料到這惡人今日會來,天剛亮就喝了少許奶油,命人用濃稠的牛糞塗抹房屋支柱,又用油塗抹門檻,只留下臥床,其餘桌椅全部撤走。他還囑咐侍從們:「各位,當這婆羅門開始說話時,你們就這樣說:『婆羅門啊,今日智者喝了烈性奶油,請別與他交談。』就算我想與他說話,你們也要阻止我,提醒說:『大人,您喝了烈性奶油,請別說話。』」
安排妥當後,大藥智者披上紅色袈裟,在七重大門的每個門廊都佈置了守衛,自己則躺在第七道門內的矮床上。劫跋陀來到第一道門廊,問道:「智者在哪兒?」守衛們壓低聲音說:「婆羅門,請別喧嘩。若想見他,就安靜地進來。今日智者喝了烈性奶油,不能大聲說話。」每道門廊的守衛都如此提醒。當他穿過第七道門廊來到智者面前時,大藥故意做出要交談的樣子。守衛們立刻勸阻:「大人,請別說話!您喝了烈性奶油,何必與這惡婆羅門交談?」劫跋陀既不能坐下,也找不到倚靠之處,只能站在塗滿牛糞的地上。
這時大藥智者故意表演起來:一隻眼睛半閉,一邊眉毛高挑,還伸手撓了撓腋窩。劫跋陀看到這些怪異舉止,頓時不知所措,心想:「我還是走吧!」剛轉身要走,突然聽到有人呵斥:「喂!你這惡婆羅門,叫你安靜還吵鬧,看我不打斷你的骨頭!」嚇得他渾身發抖,又轉回身來。這時有人要用竹鞭抽他後背,有人要掐他脖子推搡,還有人要用手掌拍打他後背。劫跋陀就像被火把嚇壞的鹿,驚恐萬分地逃回王宮。
國王暗自思量:「今日我兒聽聞此事定會高興。兩位智者將展開精彩的法義辯論,他們今日若能和解,真是我的福氣啊!」見到劫跋陀便詢問他與智者會面的情形,並誦出一偈:
601.
「劫跋陀與大藥相見如何?快將經過詳細道來。
你們可曾達成和解?大藥可曾表示歡喜?」
劫跋陀聽後憤憤地說:「大王啊!你們口口聲聲稱那人為『智者』,簡直荒謬!世上再沒有比他更不堪的人了!」隨即誦偈譏諷:
602.
「此人生就卑劣相,頑固暴躁無涵養。
如同聾啞木頭人,半句道理不會講!」
國王聽完劫跋陀(Kevaṭṭa)的話,雖然心中不悅,但並未當面反駁。他仍為劫跋陀及其隨從安排了住所和日常用品,客氣地說:「老師請先回去休息吧。」等對方離開後,國王暗自思量:「我兒大藥智者(Mahosadha)向來擅長待客之道,這次卻對劫跋陀既不禮遇也不示好,想必是預見了什麼禍端。」想著想著,他不禁自言自語道:
603.
「這謀略實在深奧難測,唯有勇者能洞悉真相。
此刻我渾身戰慄不安——誰會捨棄自家基業,甘願落入他人圈套?」
「我兒必定看出了這婆羅門來訪的惡意。他們此行絕非為了締結盟好,而是想用美色誘騙我入城加害。大藥定是預見了這場危機。」正當國王驚疑不定時,四位智者前來覲見。國王先問舍那迦(Senaka):「你覺得我們該去北般遮羅城迎親嗎?」舍那迦回答:「陛下何出此言?哪有揮棒驅趕上門福星的道理?若您親自前往迎娶,除朱羅尼婆羅達多王(Cūḷanibrahmadatta)外,整個閻浮提再無人能與您比肩。為何?因為您將得到他長女的婚約。那位國王向來認為『其他君主皆是我臣屬,唯有毗提訶王與我平起平坐』,這才願將絕世容顏的公主許配給您。我們只需遵從他的安排即可。況且我們也能藉此獲得豐厚賞賜。」國王又詢問其他三位智者,得到的回答如出一轍。
這時劫跋陀從住所出來求見:「大王,我們不便久留,就此告辭了。」國王禮數周全地送走了他。大藥智者得知劫跋陀離去的消息後,沐浴更衣前來覲見。國王心想:「我兒大藥智謀超群,能通曉過去未來之事。此行吉凶,他必了然於胸。」但國王自己已被貪欲蒙蔽,沒有先說出自己的顧慮,反而問道:
604.
「六位智者中唯你見解獨到,諸位飽學之士皆已表態。
究竟該啟程赴約還是留守本國?大藥啊,請你也來權衡。」
大藥智者(Mahosadha)聽完國王的話,心想:「國王已被貪欲徹底蒙蔽,像個盲目的愚人般聽信那四位大臣的話。我若直接指出此行凶險,能否讓他回心轉意?」於是說出四首偈頌:
605.
「陛下當知那朱羅尼婆羅達多王(Cūḷanibrahmadatta)威名遠播,兵力強盛。
他設局欲取您性命,如同獵人馴養母鹿誘殺群獸。
606.
「就像魚兒貪戀香餌,不識鉤上暗藏殺機。
被食慾蒙蔽的魚啊,怎知自己正游向死亡。
607.
「陛下此刻正如那魚,痴迷朱羅尼王之女。
貪欲熏心不辨危機,如同魚兒自取滅亡。
608.
「若您執意前往般遮羅,死神將迅速降臨。
猶如野獸踏上獵徑,巨大危險正在等候。」
第一首偈頌中「威名遠播」指朱羅尼王聲名顯赫;「兵力強盛」形容他擁有十八支精銳軍團。大藥用獵人馴養母鹿的比喻說明陰謀:獵人會訓練一隻母鹿,用繩索繫住帶往森林,讓牠發出求偶叫聲。其他雄鹿被欲望驅使靠近時,獵人就用利矛將其刺殺。此處朱羅尼王如同獵人,公主如同馴化的母鹿,劫跋陀(Kevaṭṭa)則是獵人手中的武器。
第二、三首偈頌以魚餌作喻:即使生活在百丈深水的魚,也會因貪戀裹著魚鉤的誘餌喪命。同樣,國王正被劫跋陀的甜言蜜語(如同包裹魚鉤的餌料)和公主美色(如同誘餌)蒙蔽,看不到其中暗藏的殺機。
大藥智者(Mahosadha)用這四首偈頌嚴厲告誡國王後,國王感到極度難堪,心想:「這人簡直把我當奴隸看待,完全不把我當國王!明明是最尊貴的朱羅尼王(Cūḷanibrahmadatta)主動提出要將女兒許配給我,他非但不道賀,反倒說我像愚蠢的雄鹿、吞鉤的魚、自投羅網的野獸,注定送命!」勃然大怒的國王當即反駁道:
609.
「我才是真正的蠢貨,竟向你請教這等美事。
你不過是個扶犁長大的農夫,懂什麼王族的大事!」
註釋:「扶犁長大的農夫」暗指大藥出身商賈之家,不配議論王室聯姻這等要事。國王用輕蔑口吻表示:其他智者如劫跋陀(Kevaṭṭa)和舍那迦(Senaka)等才真正懂得王族禮儀,大藥只配談論農事。
盛怒之下,國王甚至下令驅逐大藥:
610.
「來人!立刻抓住這叛逆的脖子,
把他扔出我的勝利宮——
竟敢阻撓我獲得珍寶!」
大藥察覺國王震怒,心想:「若真讓人架著胳膊拖出去,我這輩子都會蒙羞。」於是主動向國王行禮告退。其實國王只是一時氣話,出於對大藥的敬重,並未真正下令驅逐。
【鸚鵡密使】
大藥回到住所後思忖:「這昏君分不清利害,被貪欲蒙蔽雙眼,此去必遭大難。但他畢竟對我恩重如山,我不能坐視不管。不如先派鸚鵡探明虛實,我再作打算。」於是召來心腹鸚鵡。為闡明這段故事,佛陀開示道:
611.
大藥智者(Mahosadha)從毗提訶王(Videha)身邊退下後,
立即召來聰慧的鸚鵡使者瑪陀羅(Mādharasuvapaṇḍita)。
612.
「來吧,我親愛的綠翅膀,
請為我完成這項任務。
般遮羅國王(Pañcālarājassa)那裡,
有隻擔任寢宮守衛的八哥。
613.
「你要用親密的方式向牠打探,
這八哥通曉所有機密——
無論是國王還是劫跋陀(Kevaṭṭa)的密謀,
牠都瞭如指掌。
614.
鸚鵡應聲道:「遵命。」
這隻聰慧的綠翅使者,
立即飛往八哥所在之處。
615.
當瑪陀羅(Mādharo)抵達後,
便向住在華美鳥籠裡的八哥搭話,
用最甜美的聲音說道:
616.
「親愛的,在金籠裡可還舒適?
高貴的鷯哥可還安康?
可有嚐到蜜糖拌炒米?
我親愛的可還歡喜?
守衛八哥:
617.
「感謝關心,我也很好,
親愛的聰慧鳥兒啊,
我也嚐到了蜜糖炒米,
一切都令人滿意。
618.
「但親愛的,你從何處來?
又是受誰差遣到此?
為何我從前從未見過你,
也不曾聽聞你的消息?」
鸚鵡聽完八哥的話,心想:「如果我直接說從彌提羅(Mithilā)來,就算快死了牠也不會相信我。不如謊稱是從尸毗羅國(Siviraṭṭha)的阿利吒城(Ariṭṭhapura)來,說是尸毗羅王派我來的。」於是牠回答道:
619.
「我本是尸毗羅王的寢宮守衛,
那位正直的國王釋放了所有囚犯,
連我也被一併釋放。」
註釋:「釋放所有囚犯」是指尸毗羅王因秉公執法,赦免了所有犯人。鸚鵡藉此表示:「連我這樣的籠中鳥也被放出,現在可以自由進出金籠,不像你永遠被關著。」
這時八哥拿出珍藏的蜜餞和糖水招待:「親愛的,你遠道而來,所為何事?」鸚鵡為套取機密,開始編造故事:
620.
「我曾有個聲音甜美的八哥伴侶,
就在我眼前,被老鷹殺死在籠中。」
註釋:「八哥伴侶」指鸚鵡虛構的妻子。
八哥追問:「老鷹怎麼殺死你妻子的?」鸚鵡詳細解釋道:「親愛的請聽:有一天我們國王去戲水,帶著我和妻子同去。傍晚回宮時,我帶著妻子飛出獅形籠到閣樓休息。突然有隻老鷹撲來,我嚇得逃跑,但懷孕的妻子行動不便,就被老鷹抓走了。國王見我哭泣,安慰說:『別傷心,我給你找個新伴侶。聽說朱羅尼王(Cūḷanibrahmadatta)有隻品性高潔的寢宮八哥,你去問問牠是否願意。』所以我才來到這裡。」說完又誦道:
621.
「我對牠一見鍾情,
若你應允,
我們就能雙宿雙飛。」
八哥聽後心花怒放,卻假裝矜持道:
622.
「鸚鵡該配鸚鵡,
八哥該配八哥。
不同種類結合,
能有什麼好結果?」
註釋:這裡八哥表面拒絕,實則試探。牠擔心:「鸚鵡見到同類就會拋棄我,分手會帶來巨大痛苦,不同物種本就不該結合。」這種口是心非的表現,顯示出八哥已經對鸚鵡產生好感,卻又害怕受傷害的矛盾心理。
鸚鵡聽完八哥的話,心想:「牠並非拒絕我,只是在試探,看來牠對我有意。我要用各種比喻來說服牠。」於是說道:
623.
「當愛情來臨時,
即便是賤民之女也值得追求。
在愛欲面前人人平等,
愛情從不分貴賤。」
說完這個道理,鸚鵡又舉出人類世界跨越種姓相愛的例子:
624.
「曾有位名叫瞻婆伐提(Jampāvatī)的女子,
她是尸毗王(Sivi)的母親。
這位黑天族(Kaṇha)的瓦蘇提婆(Vāsudeva)王,
卻深愛她這位賤民出身的王后。」
註釋:尸毗王的母親瞻婆伐提其實是賤民出身。有一天黑天族的瓦蘇提婆王出城遊玩,看見路旁站著一位美麗的賤民女子,一見鍾情。明知她的種姓,仍將她帶回王宮立為王后。後來她生下了尸毗王。鸚鵡藉此說明:連人類的高種姓君王都能與賤民通婚,何況我們鳥類?
接著鸚鵡又舉出人獸相戀的例子:
625.
「還有位叫羅吒婆提(Raṭṭhavatī)的緊那羅女,
她愛上了名叫犢子(Vaccha)的苦行者。
人類尚且能與獸類相戀,
愛情本就不分界限。」
註釋:從前有位看破紅塵的婆羅門出家修行,住在喜馬拉雅山的草屋中。附近山洞住著一群緊那羅(半人半鳥的生物),常被一隻大猴子欺凌。他們求苦行者除害,苦行者起初拒絕。後來他們派來美麗的緊那羅女羅吒婆提侍奉,苦行者一見傾心,幫她殺死了猴子,並與她生兒育女共度餘生。鸚鵡用這個例子強調:「人類都能與異類結合,何況我們同屬鳥類?在愛情面前,心靈的契合才是唯一標準。」
她聽完他的話後,說道:「主人啊,人心並非始終如一,我害怕與所愛之人分離。」這隻聰明的鸚鵡(suvapotako)精通女性心思,為了試探她,又說了一首偈頌:
626.
「好吧,我這就離開,
親愛的鳥,甜美的歌者啊。
因為你所說的一切,
無非是拒絕的理由,
你大概瞧不起我吧?」
她聽完這番話,心彷彿碎了一般。儘管一見他就心生愛戀,內心如火燃燒,卻仍強裝不願受他誘惑,緩緩說道:
627.
「急迫之人無榮耀,
親愛的聰明鸚鵡啊。
請暫且留在這裡,
直到你見到國王。
你將聽到鼓樂聲,
並見識國王的威嚴。」
註釋:「你將聽到」(sossi)指的是:傍晚時分,你將聽到如天女般絕美的女子們演奏的鼓聲和其他樂曲,並見識國王的無上威嚴與榮耀。「親愛的,你為何如此急躁?難道連這點道理都不懂?先留下吧,之後自會明白。」
隨後,他們在傍晚時分共度雲雨,和諧恩愛地生活在一起。後來,鸚鵡心想:「她現在不會隱瞞秘密了,是時候問清楚再離開。」
於是對她說:「鳥啊!」
「怎麼了,主人?」
「我有話想對你說。」
「請說吧,主人。」
「好吧,今天是我們的吉日,改天再說也行。」
「若是吉利話就說吧,若不是,就請別說,主人。」
「是吉利話,親愛的(bhadde)。」
「那就請說吧。」
鸚鵡便說:「親愛的,若你願意聽,我就告訴你。」接著試探她的秘密,緩緩說道:
628.
「那響徹遠方的傳聞,
連異國都聽聞的消息——
般遮羅國王(pañcālarājassa)的女兒,
如藥草女神般美麗。
她將許配給毗提訶人(videhānaṃ),
這場婚禮即將舉行。」
意思是:這個傳聞強烈而廣泛,連遙遠的異國都聽說了。般遮羅國王的女兒像藥草女神(osadhī)一樣光彩照人,她將許配給毗提訶人,這場婚禮即將到來。我聽到後心想:「這位公主如此美麗,毗提訶王(videharājā)不過是小國君主。還有許多大國君主臣服於朱羅尼婆羅達多王(Cūḷanibrahmadatta),為何不把女兒許配給他們,反而選了毗提訶人?」
她聽完後說:「主人啊,為何在吉日說這種不祥的話?」
「親愛的,我說的是吉利話,你卻當作不祥,這是為何?」
「主人,就連敵人也別讓他們聽到這種『吉利話』。」
「那你說清楚吧,親愛的。」
「主人,我不能說。」
「親愛的,若你明知秘密卻不告訴我,從今往後我們就不再和睦了。」她被逼無奈,只好說:「好吧,主人請聽。」隨即念出這首偈頌:
629.
「親愛的,願敵人的婚禮如此,
但別讓它成真——
就像般遮羅國王的女兒,
即將嫁給毗提訶人。」
說完後,鸚鵡追問:「親愛的,為何這樣說?」她回答:「那麼請聽,我告訴你其中的問題。」隨即念出:
630.
「般遮羅的戰車之王,
將把毗提訶人騙來。
然後殺掉他,
不會與他結盟。」
就這樣,她毫無保留地將秘密全盤告訴了聰明的鸚鵡(suvapaṇḍita)。聽完後,鸚鵡讚嘆道:「老師劫跋陀(Kevaṭṭa)真是善用計謀,國王竟能用這種方法殺人,真是不可思議!」接著說:「這種不祥之事對我們有什麼好處?我們還是安靜地過日子吧。」當他知道出發的準備已完成,便與她共度一夜後說道:「親愛的(bhadde),我要前往斯毗羅國(siviraṭṭha),向斯毗羅王(sivirājassa)和王妃報告我已找到心愛的妻子。」並請求她允許他離開:
631.
「請允許我離開,
只需短短七天。
待我向斯毗羅王——
那位偉大的君主(mahesino)稟報後,
我將獲得居所(āvasatho),
就在你(sāḷikā)附近。」
八哥(sāḷikā)聽後,雖然不願與他分離,卻無法拒絕他的請求,立刻回應道:
632.
「好吧,我准許你離開,
但僅限七天。
若七天後你仍未歸來,
我恐怕自己會陷入絕望,
而你回來時,
只能見到我的屍體。」
鸚鵡表面上說:「親愛的,你在說什麼?若我第八天見不到你,我又怎能獨活?」但心裡卻想:「你活着或死去,與我何干?」隨後起身朝斯毗羅國方向走了一小段,又折返前往彌提羅城(mithila),降落在智者(paṇḍita)的肩膀上。然而,出於對鸚鵡的承諾,他先將鸚鵡帶到高樓上安置,然後再讓他把整件事詳細稟告自己。智者如先前一樣給予他全面禮遇。為闡明此義,導師(satthā)說道:
633.
「於是那聰明的鸚鵡(suvapaṇḍito),
動身前往並告訴大藥:
『這就是八哥(sāḷikā)所說的話。』」
大藥智者(Mahosadhapaṇḍita)聽完後心想:「國王不顧我的反對執意要去,這一去必將招致大禍。若我放任不管,世人會指責我:『這位智者竟對如此慷慨的國王見死不救!』像我這樣的智者既在場,怎能讓他送死?我必須先一步行動——去見朱羅尼王(Cūḷanibrahmadatta),妥善安排一切。我要為毗提訶王(Videharājā)建造一座臨時都城,規劃半由旬(gāvuta)的步行大道和一由旬半(aḍḍhayojana)的主幹道,再讓朱羅尼王的女兒加冕,並安排十八支精銳軍隊護送,同時集結百位附庸國王隨行。屆時,我必須從羅睺魔掌中救出我們的國王,如同拯救被羅睺吞噬的月亮——這才是我的責任!」想到這裡,他全身湧現喜悅,情不自禁高聲吟出半偈:
「受誰供養享財富,
當為誰謀求利益。」
註解:
若人在國王座下獲得權勢與財富,即使對方辱罵、毆打甚至掐喉驅趕,智者仍應以身、語、意三門為其謀福。智者絕不該做損害恩人之事。
【菩薩鋪設後路】
決意已定,他沐浴更衣,盛裝前往王宮。禮拜國王后,他站在一旁問道:「陛下真要前往北般遮羅城(uttarapañcālanagara)嗎?」國王回答:「當然!得不到般遮羅公主(pañcālacandī),王位有何意義?別勸阻我,你跟我一起去吧。此行能達成兩個目的:我將得到絕世美女,還能與那位國王建立友誼。」大藥智者說:「那麼,請容我先去為您準備行宮。等我派人傳信,您再動身。」隨即吟出兩偈:
634
「請准我先出發,人主啊,
前往絢麗的般遮羅王城。
為尊貴的毗提訶王,
建造臨時宮殿。
635.
待行宮落成,
我將派人稟報,
您便可啟程,大王。」
國王聽後大喜:「智者果然沒拋棄我!」問道:「愛卿需要什麼隨行?」大藥回答:「運輸隊伍,陛下。」國王爽快答應:「要多少隨你調遣!」大藥進一步請求:「請下令打開四座監獄,砸開囚犯鐐銬,讓這些人也隨我同行。」國王應允:「全依你安排。」大藥立即釋放獄中死囚和帶備精銳戰士,對他們說:「跟隨我,必有重賞。」接著召集木匠、鐵匠、皮匠、石匠、陶工、畫師等十八類工匠,攜帶斧鑿、繩尺等工具,率大軍離城。為闡明此義,導師(satthā)說道:
636.
於是,大藥智者先行出發,
前往華美的般遮羅王城,
為尊貴的毗提訶王,
建造臨時宮殿。
大藥智者沿途每經一由旬(yojana)便駐紮一村,委派官員下令:「待國王俘獲般遮羅公主後,你們需備好象馬車駕,護送陛下突破敵軍攔截,火速返回彌提羅(Mithilā)。」抵達恆河岸時,他召來阿難陀王子(Ānandakumāra)吩咐:「帶三百木匠溯恆河而上,採伐優質木材,打造三百艘船。完成後用它們運來輕質木材。」自己則乘船渡河,從登陸點開始步步測量,標註:「此處半由旬為大道位置,這裡一由旬半將建主幹道,此處是國王行宮選址,從王宮延伸一伽浮陀(gāvuta)處設步道。」規劃完畢才入城。
朱羅尼王(Cūḷanibrahmadatta)聽聞大藥抵達,狂喜道:「我的心願即將實現!很快就能碾碎仇敵——等毗提訶王自投羅網,我將殺光他們,獨霸整個閻浮提!」全城沸騰,百姓議論紛紛:「聽說這位大藥智者曾用飛石如驅烏鴉般擊退百王!」
大藥智者(Mahosadhapaṇḍita)在城中百姓驚嘆其威儀的注視下抵達王宮,通報後獲准入內。他向國王行禮,坐在一旁。朱羅尼婆羅達多王(Cūḷanibrahmadatta)熱情接待並詢問:「賢弟啊,你們國王何時抵達?」大藥回答:「待我派人通知後,陛下。」國王追問:「那你此行為何?」「為我國王籌建行宮,陛下。」國王欣然同意:「甚好!」隨即為大藥的軍隊安排補給,隆重款待後提供住所,並說:「在你們國王抵達前,請安心住下。若有需要儘管提出,不必拘束。」據載,大藥登上王宮階梯時,站在大臺階底部觀察,心想:「這裡將作為步行大道的入口。」他隨即意識到:「國王要我『隨意行事』,若開挖道路時導致臺階塌陷就糟了。」於是向國王提議:「陛下,我入宮時發現大臺階有損壞。若您允許,我願取木材重修。」國王同意:「有勞智者了。」大藥標記好道路入口位置後,拆除舊階梯,為防止沙土滑落先鋪設木板基座,再穩固地重建臺階。國王不知其用意,還感動地想:「他這是出於對我的情誼啊!」
當日完成修繕後,次日大藥向國王提議:「陛下,若您告知我國王住所位置,我們好著手整修。」國王爽快答應:「除了我的寢宮,全城宅邸任你挑選!」大藥謹慎回應:「偉大的王啊,我們是外來者。您有許多心腹將士,若我們強佔其宅邸,恐生衝突。屆時該如何是好?」國王霸氣道:「不必理會他們!看中哪裡直接徵用。」大藥進一步建議:「但他們若反覆向您抗議,必擾您清淨。不如這樣:在我們選定住所期間,暫由我的人員守衛宮門。他們被阻門外便會離去,如此您也能安寧。」國王欣然採納。
大藥立即在臺階上下及各大門佈防,嚴令:「禁止任何人入內!」隨後帶人前往王太后寢宮,下令:「開始拆除!」工人們從門框地基開始挖除磚土。王太后聞訊趕來質問:「孩子啊,為何拆我宮殿?」工人回答:「大藥智者(Mahosadhapaṇḍita)要為我國王改建行宮。」太后說:「若如此,你們住這裡便是。」工人推諉:「我國王隨行龐大,此地不夠。我們需另建更大宮殿。」太后怒道:「你們不認得我是王太后嗎?我這就找兒子評理!」工人強硬回絕:「我們奉王命行事,要告狀請便!」太后憤而轉向王宮,卻被守衛攔下:「禁止入內!」她表明身份,守衛仍拒絕:「我們只遵王命『任何人不得入內』,請回吧!」見無人敢攔,太后正猶豫時,一名男子竟掐住她脖子摔倒在地。
太后這才醒悟:「這些人必是奉王命行事,否則豈敢如此放肆?我該直接找智者理論!」她找到大藥質問:「孩子,為何拆我宮殿?」大藥沉默以對,身旁侍從代答:「太后,這是為毗提訶王(Videharājā)建造行宮。」太后不解:「偌大城池難道無地可用?」侍從提議:「不如收下這十萬金幣另購宅邸。」太后妥協:「好吧,但請保密此事。若其他貴族也來索賠就麻煩了。」侍從保證:「我們絕不透露太后收錢之事,以免損您顏面。」達成協議後,大藥支付十萬金幣取得宮殿,又如法炮製用魚鉤抽打脊背的威脅手段,從劫跋陀(Kevaṭṭa)等權貴手中低價收購房產。透過這種方式,大藥在籌備建地時竟還賺取九億金幣。
大藥智者(Mahosadhapaṇḍita)巡視完整座城市後返回王宮。國王問他:「智者啊,找到合適的住所了嗎?」大藥回答:「大王啊,沒有人拒絕提供,但強行徵用房屋會讓他們疲憊不堪。讓百姓與心愛的家園分離,這對我們來說並不恰當。我打算在城外距離城牆約一伽浮陀(gāvuta)的地方,靠近恆河(Gaṅgā)與城牆之間的一塊空地上,為我國王建造一座新城。」國王聽完暗喜:「在城內作戰確實困難,敵我雙方都難以施展。但在城外開戰就輕鬆多了,正好可以在那裡設伏殺光他們!」於是欣然同意:「很好,智者!就按你選定的地點動工吧。」大藥接著說:「大王,我會負責建造,但請禁止您的人員進入我們的工地搬運木材和茅草。若他們擅自闖入引發衝突,將影響您和我們的安寧。」國王應允:「沒問題,智者,就照你的方式管理吧。」大藥又補充:「陛下,我們的戰象喜歡戲水。若河水被攪渾,百姓會抱怨『自從大藥來了,我們連乾淨的飲水都喝不到』。要是象群發怒,還請您多包涵。」國王當即下令:「讓你們的戰象盡情玩水!」並派人在城中巡邏宣告:「任何人擅自前往大藥的建城地點,將處以千杖刑罰!」
大藥向國王行禮告退,帶著隨從來到預定地點開始建城。他在恆河對岸建了一座名為瓦古利(Vagguli)的村莊,安置戰象、馬匹、戰車和牛群,然後仔細規劃城建工作。他分配好各項工程:「你們負責這部分」,隨即開始修築大道。主幹道的城門設在恆河渡口,六十隊士兵同時挖掘主幹道。他們用巨大的皮囊運送沙土倒入恆河,象群不斷踩踏使河水變得混濁。城中居民抱怨:「自從大藥來了,我們喝不到清澈的河水,恆河變得這麼渾濁,這是怎麼回事?」這時,大藥安插的眼線就解釋說:「聽說是大藥的戰象在河裡嬉戲,把泥沙都攪起來了。」
菩薩(Bodhisatta,指大藥)的願望成就——所有樹根、樹樁、碎石和岩石都自動沉入地底。步行大道的城門就設在這座城內,三百名工人負責挖掘,用皮囊運土到城內傾倒,再用水牢固後砌築城牆,同時進行其他工程。主幹道的入口城門配備十八腕尺(約9米)高的機械裝置,只需轉動一次絞盤就能關閉,再轉一次就能開啟。大藥用磚塊砌築主幹道兩側牆壁,抹上灰泥,頂部鋪設木板,再塗白堊並繪製彩畫。整座城建有八十座大城門和六十四座小城門,全都裝有機械裝置。轉動一次絞盤,所有城門同時關閉;再轉一次,又全部開啟。通道兩側排列著數百盞油燈,同樣由機械控制——一處機關就能點亮或熄滅所有燈火。兩側還設有一百間貴族臥室,每間都鋪著色彩斑斕的織錦,擺放豪華大床,床頂懸掛白傘。每張床邊都站著一位絕色美女雕像,逼真到讓人不敢觸碰——根本分不清是真人還是藝術品!技藝精湛的畫師在通道兩側繪製了各種壁畫:帝釋天(Sakka)的喜樂園、須彌山(Sineru)、七山(Sattapabbata)、四大洲(Catumahādīpa)、鹹海(Sāgara)、七大湖(Sattamahāsara)、雪山(Himavanta)、阿耨達池(Anotattasara)、摩尼寶石平臺(Manosilātala)、日月星辰、四大天王(Cātumahārājikā)天宮乃至整個欲界天(Kāmāvacara)的勝景全都濃縮在這條通道中。地面鋪灑銀沙閃閃發亮,頂部垂下蓮花裝飾,兩側店鋪琳琅滿目。各處懸掛花環香串,將這條大道裝點得宛如善法堂天宮(Sudhammādevasabhā)般華麗。
那三百名木匠將三艘船的船艙綁紮牢固,裝滿草料物資,從恆河(Gaṅgā)運來後向大藥智者(Mahosadhapaṇḍita)報告。大藥將這些物資運進城內存放,吩咐道:「等我下令的日子再運來」,並把船隻藏在隱蔽處。他在城周挖掘了三道護城河:水壕、泥壕和乾壕。十八腕尺高的城牆、城樓、哨塔、王宮、象廄、蓮花池等所有工程全數完工。就這樣,主幹道、步行道與整座城池僅用四個月便全部竣工。
【菩薩迎來國王】
屆滿四個月時,大藥派使者去迎接國王。為闡明此義,導師(satthā)說道:
637.
「為尊貴的毗提訶王(Videharājā)
建好行宮後,
立刻派遣使者,
前往彌提羅城(Mithilāggaha)傳訊:
『大王請即刻啟程,
您的行宮已備妥。』」
國王聽完使者稟報,滿心歡喜地率大軍離城。為闡明此義,導師說道:
638.
「於是國王率領
象馬車步四軍出發,
欲見那無盡車駕,
繁華的迦毗羅城(Kapiliyaṃ puraṃ)。」
國王沿途行進,終於抵達恆河岸邊。大藥親自出迎,引導他進入新建的城池。國王住進華麗宮殿,享用各種珍饈美味,稍事休息後,於傍晚派使者向朱羅尼王(Cūḷanibrahmadatta)通報自己的到來。為闡明此義,導師說道:
639.
「於是使者出發,
前往婆羅達多王(Brahmadatta)處傳訊:
『大王啊,我已抵達,
特來向您足下頂禮。
640.
請將那位
渾身金飾璀璨、
侍女環繞的
完美佳人賜予我吧!』」
朱羅尼王聽完使者傳話,狂喜心想:「這下我的仇敵能往哪逃?砍下他們兩人的頭顱後,我就能暢飲慶功酒了!」他滿臉喜色厚賞使者,隨即吟誦道:
641.
「歡迎你,毗提訶王!
你的到來令我欣慰。
只管詢問星象吉時,
我必將女兒許配給你——
那渾身金飾璀璨、
侍女環繞的佳人!」
註解:
「毗提訶王」(Vedeha)是朱羅尼王對著使者假裝直接對毗提訶王說話。另一種理解是他在命令使者:「去告訴婆羅達多,就說我這麼宣布。」
使者聽完後回到毗提訶王(Vedeha)身邊稟報:「陛下,國王說要您先詢問適合婚禮的吉星時辰,他才會把女兒嫁給您。」毗提訶王回答:「今天就是吉日!」隨即再次派使者前往。為闡明此義,導師(satthā)說道:
642.
「於是毗提訶王
派人詢問星象,
確定吉時後,
向婆羅達多(Brahmadatta)傳訊:
643.
『請即刻將那位
渾身金飾璀璨、
侍女環繞的
完美佳人賜予我吧!』」
朱羅尼王(Cūḷanibrahmadatta)也回應道:
644.
「我這就將那位
渾身金飾璀璨、
侍女環繞的
完美佳人賜給你。」
他嘴上說著「現在送去、立刻送去」,實則是在撒謊。同時暗中命令附庸的百位國王:「率領十八支精銳軍團全體備戰出擊,今日砍下兩個仇敵的腦袋,明日我們就能暢飲慶功酒!」所有軍隊傾巢而出。朱羅尼王本人離宮前,將母親卡拉卡王妃(Calākadevī)、首席王后(Aggamahesī)、兒子般遮羅旃陀(Pañcālacanda)和女兒般遮羅旃迪(Pañcālacandī)四人連同侍從軟禁在宮殿裡。此時,菩薩(指大藥智者Mahosadhapaṇḍita)正隆重款待毗提訶王及其隨行大軍——有人飲酒作樂,有人大啖魚肉,還有人因長途跋涉而疲憊酣睡。而毗提訶王則帶著舍那迦(Senaka)等四位智者與大臣們,盛裝坐在高大的華蓋下。
【陷入困境】
朱羅尼王親率十八支精銳軍團,以四重包圍陣勢將整座城池圍得水洩不通。數以十萬計的火炬在黎明時分點燃,全軍進入戰備狀態。大藥智者察覺後,立即派出三百名精銳戰士下令:「你們從步行道潛入,將國王的母親、首席王后、王子和公主經由步行道帶回,再通過主幹道運送。記住!離開主幹道城門後,先藏在通道內部,嚴加看守直到我們抵達。待我們到來時,再把他們從通道帶出,安置在城門旁的巨型閣樓裡。」戰士們領命後,沿步行道抵達宮殿臺階底部,撬開木板鋪就的暗門,在臺階上下各處布防,將駝背侍女等宮人捆綁手腳、堵住嘴巴,藏匿在隱蔽處。他們吃掉部分御膳房準備的珍饈,將剩餘食物搗碎毀壞,使其無法食用,隨後登上高層宮殿。當時卡拉卡王妃(Calākadevī)正摟著南達王妃(Nandādevī)、王子和公主同榻而眠,心想:「誰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戰士們守在寢宮門口呼喚,她出來問道:「怎麼了,孩子們?」戰士謊稱:「娘娘,我國王已決定處死毗提訶王和大藥智者,要統一整個閻浮提。今日他將率領百王舉行盛大慶功宴,特派我們來接您四位前去。」王妃等人信以為真,下樓來到臺階底部。戰士們抓住他們進入步行道時,四人疑惑:「我們住這麼久從沒走過這條通道。」戰士解釋:「娘娘,這是專為吉祥日鋪設的御道。今日國王特意下令讓我們由此護送。」四人不再懷疑。部分戰士押送他們離開,另一些人折返王宮,打開寶庫肆意搜刮珍寶帶回。當前往主幹道的四名貴族見到如天宮般華麗的通道時,還讚歎:「這定是國王為婚禮精心準備的!」戰士們將他們帶到距恆河不遠的主幹道內部,安置在豪華密室中。部分人留下看守,其他人回去向大藥智者覆命。聽聞計劃成功,大藥欣喜若狂:「我的心願即將實現!」立即前往國王身旁侍立。
此時沉溺慾念的朱羅尼王不斷從王座站起,透過窗戶張望。當他看見無數火炬將整座城池照得亮如白晝,大軍層層包圍的景象時,頓時驚疑不定,急忙召集智者們商議,並吟誦道:
645.
「披甲大軍嚴陣以待,
象馬車步四軍齊聚。
熊熊火炬照亮夜空,
智者們如何看待這局勢?」
註:
「智者們如何看待」(kiṃ nu maññanti paṇḍitā)是朱羅尼王在詢問:「這些智者(指我方謀臣)認為朱羅尼王是真心歡喜,還是暗藏殺機?」
聽到這番話,舍那迦(Senaka)說道:「大王請勿憂慮,我看這些火雖多卻無實質。國王(指朱羅尼婆羅達多王/Cūḷanibrahmadatta)帶著女兒前來,恐怕是要將公主許配給你們。」普庫沙(Pukkusa)也附和:「他們已做好迎接貴賓的準備,並加強了防衛。」眾人就這樣各抒己見。國王聽見部屬們呼喊「軍隊駐紮在此處」「守衛守住那個位置」「務必提高警覺」的聲音,環顧四周時,突然看見全副武裝的軍隊,頓時恐懼死亡降臨,一邊期盼大藥智者(Mahosadhapaṇḍita)的解救,一邊念出另一首偈:
646.
「披甲戰象馬匹戰車,整支軍隊嚴陣以待。
火花閃爍燃燒,智者們他們究竟有何盤算?」
大藥智者聽後心想:「先讓這愚昧之徒受點驚嚇,之後再用我的智慧安撫他。」於是開口:
647.
「大王啊,那位力大無窮的劫跋陀(Kevaṭṭa)正虎視眈眈。
他與朱羅尼婆羅達多王,明日必來取你性命!」
這番話讓所有人嚇得魂飛魄散。國王口乾舌燥,唾液凝固,全身發燙。他恐懼死亡而哀嚎,念出兩首偈:
648.
「我的心像被撕裂,口腔乾燥如焚。
得不到絲毫安寧,猶如烈日灼燒的焦木。
649.
「就像鐵匠爐中炭火,悶燒不露於外。
我的心亦如此煎熬,內部灼燒卻無外顯。」
大藥智者聽見他的哭喊,心想:「這愚人往日不聽我言,現在更該嚴厲告誡。」於是說道:
650.
「你輕忽諫言逾越分際,剎帝利啊,你的決策已破碎。
如今唯有倚靠智者——那些善謀之人的庇護。
651.
「你拒絕忠臣有益之言,沉溺自我歡愉。
國王啊,你像落入陷阱的鹿,被自己的慾望捕獲。
652.
「如同魚兒貪食餌料,不識藏鉤的腐肉。
被慾望蒙蔽的你啊,就像那魚不知死期將至。
653.
「國王啊,你亦如此——貪戀朱羅尼之女,
如魚般盲目,看不見自己瀕臨毀滅。
654.
「若你執意前往般遮羅,很快會喪命。
如同追逐獵物的鹿,將遭遇巨大危險。
655.
「與卑劣者為伍的君王啊,就像盤踞胸前的毒蛇終將噬咬。
智者絕不與之交友,因與小人交往必招苦難。
656.
「君王若遇博學賢士,當誠心與之結交。
智者親近善士,因這能帶來現世與來生的安樂。」」
註釋:
『卑劣者』指如劫跋陀般無恥的惡人;『不與小人交友』暗示國王卻與劫跋陀結交並聽信其言。
『現世與來生的安樂』指與善士交往在今生來世皆得幸福。
這時,大藥智者(Mahosadhapaṇḍita)為了更嚴厲地告誡國王,讓他明白「你將來還會犯同樣的錯」,便引用過去國王曾說過的話來提醒他——
657.
「國王啊,你真是個愚昧無知的瞎子!
竟敢對至高無上的我口出狂言。
難道我像犁柄一樣無知嗎?
我和其他人一樣,懂得分辨是非!」
658.
「你竟敢揪住我的衣領,
威脅要把我驅逐出城?
是誰膽敢阻撓我
獲得珍寶的機會?」
大藥智者接著說:
「大王啊,我只是個商人之子,像舍那迦(Senaka)他們那樣的智者能明白的事,我又怎麼會懂呢?這不是我的專長,我只懂得商人的技藝。這些道理,舍那迦等智者才清楚。如今你被十八支大軍包圍,舍那迦他們才是你該依靠的人。可當初你竟下令揪住我的脖子把我趕走,現在又何必來問我呢?」他這樣嚴厲地斥責國王。
國王聽完後心想:「這位智者是在指出我過去的錯誤。他早就預見未來的危險,所以現在才如此嚴厲地責備我。但他不會一直袖手旁觀,他一定會救我脫險。」於是,國王試圖安撫大藥智者,說出以下兩首偈:
659.
「大藥啊,真正的智者
不會一直抓著過去的錯誤不放。
為何你要像用馬刺刺馬一樣,
不停地刺痛我呢?」
660.
「如果你看到解脫之道,
或者看到安全的出路,
就請指引我吧!
何必一直追究過去?」
大藥智者心想:「這國王真是愚昧至極,連人的優劣都分不清。我得先讓他吃點苦頭,之後他才會徹底依賴我。」於是他說:
661.
「國王啊,你要明白——
過去的行為一旦鑄成,
就難以更改,難以挽回。
這樣的人。」
662.
「天上有神通廣大的象王,
威名遠播,能騰空飛行。
但即便是它們,也無法帶走
這樣的人。」
663.
「天上有神通廣大的馬王,
威名遠播,能騰空飛行。
但即便是它們,也無法帶走
這樣的人。」
664.
「天上有神通廣大的飛鳥,
威名遠播,能騰空飛行。
但即便是它們,也無法帶走
這樣的人。」
665.
「天上有神通廣大的夜叉,
威名遠播,能騰空飛行。
但即便是它們,也無法帶走
這樣的人。」
666.
「國王啊,過去的行為一旦鑄成,
就難以更改,難以挽回。
即使是我也無法讓你逃脫,
更別說靠飛天神力了。」
國王聽完後,啞口無言地坐著。這時,舍那迦(Senaka)心想:「現在除了這位智者外,國王和我們都沒有其他依靠了。國王聽了他的話後,因恐懼死亡而說不出話來,我該向智者求助了。」於是他懇求道,並說了兩首偈:
667.
「一個人在浩瀚的海洋中,
若能看見對岸,
就能找到立足之處,
並在那裡獲得安樂。」
668.
「大藥智者(Mahosadhapaṇḍita)啊,
你就像我們的依靠。
你是智者中最卓越的,
請把我們從苦難中解救出來吧!」
大藥智者聽後,嚴厲地回應舍那迦,並說了一首偈:
669.
「舍那迦啊,你要明白——
過去的人所作的行為,
既難更改,也難挽回。
即使是我也無法改變它。」
國王見無人能提出辦法,又因恐懼死亡而無法與大藥智者交談,心想:「或許舍那迦能想出什麼辦法?」於是問他:
670.
「聽我說,看看這支可怕的大軍!
舍那迦,我現在問你,
你認為我們該怎麼做?」
舍那迦聽後心想:「國王在問我辦法,無論好壞,我就說一個吧!」於是說:
671.
「我們可以關上城門放火,
或者拿起刀劍互相砍殺,
這樣我們就能快速結束生命,
免得朱羅尼婆羅達多王(Cūḷanibrahmadatta)
讓我們長期受苦而死!」
國王聽後很不高興,說:「你是要我燒死自己的妻兒嗎?」接著又問普庫沙(Pukkusa)、卡明達(Kāminda)、德文達(Devinda)等人,但他們也只會說些幼稚的建議。因此,國王分別問他們:
672.
「聽我說,看看這支可怕的大軍!
普庫沙,我現在問你,
你認為我們該怎麼做?」
673.
「我們可以服毒自盡,
這樣就能快速結束生命,
免得朱羅尼婆羅達多王(Cūḷanibrahmadatta)
讓我們長期受苦而死!」
674.
「聽我說,看看這支可怕的大軍!
卡明達,我現在問你,
你認為我們該怎麼做?」
675.
「我們可以用繩子上吊,
或從高處跳下自盡,
免得朱羅尼婆羅達多王(Cūḷanibrahmadatta)
讓我們長期受苦而死!」
676.
「聽我說,看看這支可怕的大軍!
德文達,我現在問你,
你認為我們該怎麼做?」
677.
「我們可以關上城門放火,
或者拿起刀劍互相砍殺,
這樣我們就能快速結束生命。
但真正能輕鬆救我們的,
只有大藥智者(Mahosadhapaṇḍita)!」
此外,德文達心想:「國王在幹什麼?除了大藥智者,這裡根本沒人有能力解救我們!他不問大藥智者,反而來問我們,我們哪知道怎麼辦?」但他想不出別的辦法,只好重複舍那迦的話,並讚歎大藥智者,補充了兩句:
「大王啊,我們全都向智者求助吧!
但如果連被懇求的他都無法輕鬆救我們,那我們就照舍那迦說的做吧!」
國王聽完後,回想起先前大藥智者(Mahosadhapaṇḍita)指出的過錯,卻無法與他對話,只能在他面前哀嘆著說:
678.
"就像尋找芭蕉樹的樹心,
怎麼找也找不到;
我們尋求解脫的方法,
卻始終找不到答案。"
679.
"就像尋找棉花樹的樹心,
怎麼找也找不到;
我們尋求解脫的方法,
卻始終找不到答案。"
680.
"我們就像在無水的森林中,
被象群包圍的絕望處境;
邊盡是愚昧無知之人,
與這些愚者為伍實在痛苦。"
681.
"我的心臟劇烈跳動,
嘴巴乾燥難受;
找不到任何平靜,
就像被烈火灼燒一般。"
682.
"就像鐵匠爐中的炭火,
在內部燃燒卻不外顯;
我的心也是如此煎熬,
內在燃燒卻不顯於外。"
註釋:"愚昧無知之人"指舍那迦(Senaka)等人無法提供真正幫助。)
【菩薩安慰】
大藥智者聽後心想:"這位國王已經極度痛苦。如果不安慰他,他可能會心碎而死。"於是決定安撫他。佛陀為說明這個情況而說道:
683.
"這時,聰明睿智的大藥智者,
這位深謀遠慮的智者,
看到毗提訶王如此痛苦,
便對他說出這些話:"
684.
"不要害怕,大王啊!
不要恐懼,戰車之主!
我會解救你脫困,
就像解救被羅睺吞噬的月亮。"
685.
"不要害怕,大王啊!
不要恐懼,戰車之主!
我會解救你脫困,
就像解救被羅睺吞噬的太陽。"
686.
"不要害怕,大王啊!
不要恐懼,戰車之主!
我會解救你脫困,
就像把陷入泥沼的大象拉出來。"
687.
"不要害怕,大王啊!
不要恐懼,戰車之主!
我會解救你脫困,
就像把困在籠中的蛇放出來。"
688.
"不要害怕,大王啊!
不要恐懼,戰車之主!
我會解救你脫困,
就像把關在籠中的鳥兒釋放。"
689.
"不要害怕,大王啊!
不要恐懼,戰車之主!
我會解救你脫困,
就像把落入網中的魚兒救出。"
690.
"不要害怕,大王啊!
不要恐懼,戰車之主!
我會解救你脫困,
就像解救被重物壓住的牲畜。"
691.
"不要害怕,大王啊!
不要恐懼,戰車之主!
我會擊退般遮羅大軍,
就像用石頭驅散烏鴉群。"
692.
"如果智慧不能解決困難,
如果大臣不能提供幫助,
那他們又有什麼用?
連這種危難都無法解救!"
【菩薩救國】
國王聽完大藥智者(Mahosadhapaṇḍita)的話後心想:「現在我的性命總算保住了。」他獲得了安心。當大藥智者發出獅子吼般的宣言後,所有人都感到歡喜。這時舍那迦(Senaka)問道:「智者啊,你要帶著我們所有人一起走,打算用什麼方法離開呢?」大藥智者回答:「我會通過裝飾華麗的地下通道帶你們離開,你們做好出發準備吧。」說完便命令士兵打開地下通道的入口,同時念誦偈頌:
693.
「來吧,年輕的戰士們,起來吧!
快把通道入口清理乾淨。
毗提訶王(Vedeha)將帶著大臣們,
從地下通道離開這座城。」
694.
「聽到智者的命令後,
隨從們立即行動起來,
打開了地下通道的大門,
並解開了門閂的機關。」
他們打開地下通道後向大藥智者報告。智者便提醒國王:「陛下,是時候從宮殿下來了。」國王聽後便走下宮殿。這時舍那迦解開頭巾,脫下外衣,緊緊繫好腰帶。大藥智者看見後問道:「舍那迦,你在做什麼?」舍那迦回答:「智者啊,從地下通道走不是應該解開頭巾、繫緊腰帶嗎?」大藥智者說:「舍那迦,別自作主張說什麼『我要彎著腰、跪著爬進通道』。如果你想騎象,就騎象離開;如果想騎馬,就騎馬離開。這條地下通道高達十八肘,大門寬敞,你只管按照自己的喜好穿戴整齊,走在國王前面就好。」
實際上,大藥智者故意安排舍那迦走在前面,國王在中間,自己殿後。為什麼要這樣安排?是為了防止國王因觀看華麗的通道而走得太慢。通道裡為民眾準備了無數粥飯和點心,人們一邊吃喝一邊觀賞通道景觀慢慢前進。大藥智者在後面催促著:「請快走吧,陛下!」國王則像參觀天神集會廳一樣邊走邊欣賞通道。佛陀為說明這個場景而說道:
695.
「舍那迦走在最前面,
大藥智者殿後隨行,
毗提訶王(Vedeha)走在中間,
周圍簇擁著大臣們。」
知道國王已經抵達後,那些年輕侍從便將王太后、王后、王子和公主都從通道帶出來,安置在一座寬敞的亭子裡。國王也在大藥智者的陪同下走出通道。民眾看到國王和智者後,以為「我們肯定要成為俘虜了,這些跟著智者來的人會處置我們」,因恐懼死亡而大聲哭喊。據說朱羅尼婆羅達多王(Cūḷanibrahmadatta)因為害怕毗提訶王逃跑,已經駐軍在距離恆河一伽浮塔(約四公里)的地方。入夜後他聽到哭喊聲,雖然想說「這聲音像是難陀王妃(Nandādevī)」,但因害怕被嘲笑「你還能在哪裡見到難陀王妃?」而保持沉默。
大藥智者在這場合將般遮羅公主(Pañcālacandī)安置在珠寶堆上,為她舉行灌頂儀式,說道:「陛下,您就是為她而來,現在讓她成為您的第一王后吧。」他們準備了三艘船,國王從寬敞的亭子下來後登上了裝飾華麗的御船。那四位剎帝利也登上了船。佛陀為說明這個場景而說道:
696.
「走出地下通道後,
毗提訶王登上了船。
見他安全上船後,
大藥智者開始囑咐:」
697.
「陛下,這位是您的岳父,
這位是您的岳母。
願您對待岳母的禮節,
如同對待自己的母親。」
698.
「就像同父同母的親兄弟,
您要這般疼愛般遮羅,
戰車之主啊。」
699.
「這位是您夢寐以求的
般遮羅公主。
戰車之主啊,
請隨心所欲地
與她共結連理吧。」
(解釋:
大藥智者這樣囑咐是因為擔心:「萬一國王生氣殺害朱羅尼婆羅達多王的母親,或是與美麗的難陀王妃有染,又或是殺害王子,我要事先取得他的承諾。」
「這位是您的岳父」指朱羅尼婆羅達多王
「這位是您的岳母」指難陀王妃(Nandādevī),現在成為國王的岳母
「如同對待自己的母親」指要以對待母親的禮節侍奉岳母,保持恭敬之心,切莫起貪念窺視
「同父同母的親兄弟」指有相同父母的至親
「般遮羅王」指要像對待親兄弟般疼愛
「共結連理」指這是您的王后,請勿輕視她——大藥智者以此取得了國王的承諾)
國王也回應說:「很好。」但對於敵王的王太后,他什麼都沒說。為什麼呢?因為她年紀太大了。
這一切都是大藥智者(Mahosadhapaṇḍita)站在岸邊時交代的。這時國王因為從巨大痛苦中解脫而急著想離開,對站在岸邊的大藥智者說:「親愛的,你怎麼還站在岸邊?」並念誦偈頌:
700.
「我們都已登上船隻準備啟程,
為何你還站在岸邊不動?
好不容易才脫離苦難,
大藥啊,現在該啟程了。」
大藥智者回答:「陛下,我不適合與您同行。」並說道:
701.
「大王啊,這不是正當的做法,
我作為軍隊的統帥,
怎能拋棄自己的部下,
只顧自己逃命?」
702.
「陛下,您的城池中,
還有被遺棄的軍隊。
我要去把他們都帶回來,
那些被朱羅尼婆羅達多王(Cūḷanibrahmadatta)俘虜的人,
戰車之主啊。」
註釋:
- 「正當的做法」指正確的行為準則
- 「您的城池」指彌提羅城
- 「被遺棄的軍隊」指那些被拋棄的士兵。由於長途跋涉,有些人疲憊入睡,有些人正在吃喝,甚至不知道我們已經離開,還有些人生病了。這些人與我共事四個月,都是幫助過我的人,我不能拋棄任何一個人。我要回去把您所有的軍隊都從朱羅尼婆羅達多王那裡完好無損地帶回來。陛下您請盡快啟程,不要耽擱。我會在路上安排好象隊等交通工具,讓疲憊的人可以換乘,讓體力充足的人能快速返回彌提羅。
於是國王念誦偈頌:
703.
「你只有少數隨從,
如何對抗大軍?
智者啊,弱者對抗強者,
你將會受傷啊。」
大藥智者回答:
704.
「即使兵力薄弱,只要善用謀略,
智者也能戰勝無謀的大軍。
就像太陽升起時,
驅散黑暗照亮世界。」
說完這番話,大藥智者向國王行禮告別。國王心想:「我確實從敵人手中解脫了,而且連心中的願望也都實現了。」他滿懷喜悅地想著大藥智者的美德,對舍那迦(Senaka)稱讚智者的功德,念誦偈頌:
705.
「舍那迦啊,與智者同住真是幸福,
就像籠中鳥獲得自由,
又如網中魚重返水中。
大藥將我們從敵人手中解救。」
舍那迦聽後也稱讚智者的功德,說道:
706.
「正是如此,大王啊,
智者確實能帶來安樂。
就像籠中鳥獲得自由,
又如網中魚重返水中。
大藥將我們從敵人手中解救。」
於是毗提訶王(Vedeha)渡過河流,每行進一由旬就到達一個大藥智者事先安排好的村莊。那裡的人為他們準備了象隊等交通工具和食物飲水。國王讓疲憊的大象、馬匹和戰車留下休息,帶著其他人繼續前進到下一個村莊。用這種方式,他們在一日一夜之間走完了一百由旬的路程,第二天清晨就回到了彌提羅城。
大藥智者則來到地下通道入口,解下佩劍,在入口處撒上沙子作為標記。然後他進入通道,穿過城市,登上宮殿,用香水沐浴,享用各種美味佳餚,躺在床上想著「我的願望都實現了」,安然入睡。
【菩薩和朱羅尼婆羅達多王的對壘】
當夜過去後,朱羅尼婆羅達多王(Cūḷanibrahmadatta)在檢閱軍隊時來到了彌提羅城。佛陀為說明這個場景而說道:
707.
「整夜嚴密警戒後,
強大的朱羅尼王,
在黎明曙光初現時,
來到了這座對他有恩的城。」
708.
「騎著六十歲高齡的
尊貴強壯的象王,
般遮羅的朱羅尼王,
對軍隊下達命令。」
709.
「身披寶石鎧甲,
手持弓箭的國王,
在眾多技藝精湛的
使者簇擁下發言。」
註釋: 「對他有恩的城」指因為大藥智者的安排而被稱為「有恩之城」的彌提羅
此刻,國王(朱羅尼婆羅達多王/Cūḷanibrahmadatta)為展示軍威,高聲宣令:
710.
「令象兵將領列陣前鋒,
戰車步卒各守其位,
弓弩手已嚴陣以待,
神箭手盡數集結。」
繼而下令生擒毗提訶王(Vedeha),宣曰:
711.
「遣六十齡之壯象,
體魄雄健力無窮,
踏平此座毗提訶,
苦心營造之城池。」
712.
「象牙皎潔若犢角,
箭鏃貫透八重鎧,
如雨箭矢當齊發,
四面交織成羅網。」
713.
「令鎧甲英武少壯,
執彩繪長矛之士,
似狂象衝鋒陷陣,
直搗敵軍象兵陣。」
714.
「油脂浸潤之長戈,
燃起熾焰耀天光,
猶如夜穹流星隕,
灼灼佇立放光芒。」
715.
「此等全副武裝之銳士,
身披甲胄腕纏釧,
沙場征戰無退卻,
毗提訶將何以逃?
縱然插翅作飛鳥,
難逃我們的掌握中。」
716.
「我有精兵三十萬,
個個都是百中選出來的一位英雄,
走遍天下無覓處,
可堪匹敵之勁旅。」
717.
「此般訓練有素戰象,
盡皆六十壯齡軀,
象鞍端坐皆貴胄,
俊美王子威儀顯。」
718.
「金飾瓔珞披身軀,
金色戰袍映日輝,
織金披風隨風揚,
象背熠熠生光華,
恰似歡喜園中天眾。」
719.
「寒芒閃爍若鱸紋,
脂膏打磨亮如星,
智者千錘百煉成,
鋒刃平衡皆絕倫。」
720.
「強弓勁弩經七試,
校準無誤顯神威,
力士開弓如滿月,
能射中楊柳葉,貫穿蝨子不費力。」
721.
「金絲纏繞飾雕弓,
朱弦緊繃待發時,
烏雲間隙乍現處,
耀眼猶如閃電光。」
722.
「旌旗鮮明之銳卒,
刀劍盾牌盡精通,
俱是百步穿楊手,
象背張弓無虛發。」
723.
「遭此大軍團團困,
你已無路可遁逃。
我觀你們無計施,
怎能重返彌提羅。」
王的意思是:「毗提訶!前番仗那商人之子(大藥智者)僥倖得脫,今遭我大軍合圍,猶如網中之魚,實難見你們還有何計可施,得以逃歸彌提羅城。」
小尼羅王(Cūḷanirājā)為了震懾毗提訶王(Vedeha),心想「現在就要抓住他」,於是像用金剛杵威脅那伽龍一樣,高聲命令軍隊:「抓住!擊潰!射殺!」彷彿要徹底摧毀城池般逼近。此時,大士(指大藥智者Mahosadhapaṇḍita)身邊潛伏的密探們互相示意:「誰知道會發生什麼?」隨即帶著隨從包圍了王宮。就在這一刻,菩薩(指大藥智者)從華麗的寢榻起身,整理儀容,用完早餐,佩戴飾品,穿上價值十萬金的迦尸絲綢衣,將紅色毛毯披在一側肩膀,手持鑲嵌七寶的裝飾杖,踏上金履,如同天女(devaccharā)或盛裝的舞女揮動棕櫚扇般,在裝飾華美的宮殿中推開獅欄,以帝釋天王(Sakka)的威儀向小尼羅王展示自身,來回踱步。小尼羅王見到他容貌的光輝,內心卻無法平靜,仍急促地派出戰象,心想「現在就要抓住他」。智者(指大藥)暗忖:「這人以為『毗提訶王已是我囊中之物』,卻不知自己的妻兒早被我們俘虜,連國王(指毗提訶王)也已回國。讓我像展示金鏡般與他對話。」於是他站在窗前,用柔和的聲音與對方交談:
724.
「為何如此匆忙派遣戰象?
你歡欣雀躍地衝來,
自以為『我已達成目標』。
725.
「放下你的弓與箭囊,
收回你的刀鋒,
脫下這閃亮鎧甲,
連同鑲玉的竹甲一併卸下。」
小尼羅王聽完,心想:「這平民竟敢戲弄我!今日必讓你付出代價。」於是威脅道:
726.
「你面容光彩言語動聽,
卻先發制人開口。
瀕死之刻也有這般容光——
今日我將斬你頭顱飲慶功酒!」
當二人對話時,小尼羅王的巨漢護衛們見到大士(大藥智者)的威儀,議論道:「看!我們的王正與智者密談。他們在說什麼?且去王前聆聽。」智者察覺後高聲道:「你豈不知我是大藥智者(Mahosadhapaṇḍita)?我絕不會坐以待斃!陛下啊,你的計謀已敗露——劫跋陀(Kevaṭṭa)與你心中的盤算從未成形,唯有嘴上空談!」隨即揭露真相:
727.
「王啊,你的咆哮皆徒勞,
剎帝利!你的密謀已破碎。
如同劣騎手馴不服駿馬,
你亦無法掌控局勢。
728.
「昨日毗提訶王已渡恆河,
連同大臣與隨從。
如烏鴉妄想追逐天鵝王,
你若追趕必自取滅亡!」
此時,智者如無畏獅王般舉例闡明:
729.
「豺狼於夜半時分,
見盛開的紫鉚花(kiṃsuka),
誤作血肉聚眾環伺。
730.
「待長夜逝去旭日東升,
豺狼見花識真相,
希望破滅四散逃。
731.
「王啊,你亦復如是,
圍困毗提訶王終成空。
必將如豺狼棄花而去!」
國王聽到他(大藥智者Mahosadhapaṇḍita)毫無畏懼的言辭後,心想:「這個平民竟敢如此囂張地說話,毗提訶王(Vedeha)肯定已經逃走了。」他暴怒之下下令:「從前我們依賴這些平民,連肚兜都要向他們借。如今這叛徒竟放走了我們手中的敵人(毗提訶王)。這禍害必須剷除——我要親自處置他!」隨即命令道:
732.
「砍斷他的手腳,
割掉他的耳鼻!
就是這叛徒放走了
我手中的仇敵毗提訶王(Vedeha)!
733.
「把他像獵物般串在尖樁上炙烤!
就是這叛徒放走了
我手中的仇敵毗提訶王(Vedeha)!
734.
「就像牛皮鋪展大地,
被獅虎利爪撕裂——
735.
「我也要將他釘開肢解,
用長矛貫穿全身!
就是這叛徒放走了
我手中的仇敵毗提訶王(Vedeha)!」
大士(大藥智者)聽聞後反而大笑:「這國王還不知道他的王后和親族早被我派人秘密送往彌提羅(Mithila),現在怒火攻心想殺我。不如讓他明白:若傷我分毫,他的親人將先遭殃。」於是說道:
736.
「若你砍我手腳耳鼻,
潘恰拉旃陀(Pañcālacanda)王子
也會被毗提訶王(Vedeha)同樣處置!
737.
「若你砍我手腳耳鼻,
般遮羅旃提(Pañcālacandī)
也會被毗提訶王同樣處置!
738.
「若你砍我手腳耳鼻,
難陀王后(Nandādevī)
也會被毗提訶王同樣處置!
739.
「若你砍我手腳耳鼻,
你的妻兒
也會被毗提訶王同樣處置!
740.
「若你把我串烤,
潘恰拉旃陀王子
也會被毗提訶王活活烤死!
741.
「若你把我串烤,
般遮羅旃提
也會被毗提訶王活活烤死!
742.
「若你把我串烤,
難陀王后
也會被毗提訶王活活烤死!
743.
「若你把我串烤,
你的妻兒
也會被毗提訶王活活烤死!
744.
「若你釘我四肢,
潘恰拉旃陀王子
也會被毗提訶王穿刺!
745.
「若你釘我四肢,
般遮羅旃提
也會被毗提訶王穿刺!
746.
「若你釘我四肢,
難陀王后
也會被毗提訶王穿刺!
747.
「若你釘我四肢,
你的妻兒
也會被毗提訶王穿刺!
我與毗提訶王早有密約:
『你如何待我,他便如何待你親人』
748.
「如硝製過的柔軟牛皮,
能擋利箭護身軀——
749.
「我為光輝的毗提訶王
帶來安樂、消除苦難。
現在要用智慧之盾,
擋開你射來的毒箭!」
國王聽後暗想:「這平民在胡說什麼?難道毗提訶王真會報復我的親人?他定是怕死才虛張聲勢。」大藥智者看穿其心思,高聲道:
750.
「看看吧,大王!
你的後宮早已空蕩——
嬪妃、王子、母后,
全被押往毗提訶王面前!」
【菩薩所言屬實】
國王聽完這番話後心想:「這智者(mahosadhapaṇḍita)說得如此斬釘截鐵。昨夜我在恆河邊似乎也聽見難陀王后(Nandādevī)的聲音——像大智慧者這般人,或許偶爾也會說真話?」儘管被突如其來的巨大悲痛衝擊,他仍強裝鎮定,裝作若無其事地召來一名大臣,為查明真相派他前去,並誦出這首偈頌:
751.
「快去我的後宮查探,
驗證此人所言真假!」
大臣帶著隨從來到王宮,推開宮門進入內部,發現原本被捆綁堵嘴的宮人早已不見,象牙掛鉤上空空如也,駝背侏儒等侍從的器皿全被砸碎,美食佳餚散落滿地,珍寶庫大門敞開,寢宮門窗全被撬開,只剩烏鴉如飛過荒村墳場般在殿內盤旋——整座王宮死寂如棄宅。他立即返回稟報國王:
752.
「誠如大藥智者(mahosadho)所言,
整個後宮空無一人,
宛如烏鴉盤踞的廢港!」
國王聽聞四位至親可能永別,悲痛得渾身顫抖,心想「這苦難全因這平民而起」,頓時如遭毒蛇咬噬般對大士(大藥智者)暴怒。智者察覺其神色,暗忖:「這威名赫赫的國王若被傲慢驅使傷害我,不如讓他親眼見識難陀王后(Nandādevī)——我要描述她從未示人的絕世容姿,勾起他的思念。等他想起『若殺大藥,將永失此絕世佳人』,愛妻之情必會壓制殺意。」
於是他站在樓閣窗前,從紅毯縫隙伸出金光閃耀的手臂,宛如指引王后去向般開始讚頌:
753.
「從此離去的王后啊——
全身無瑕的絕色美人!
她的腰臀如金檀木寬凳,
嗓音比幼天鵝更清甜。
754.
「從此被帶走的王后啊——
全身無瑕的絕色美人!
身著金絲華服,
琥珀腰帶環纖腰。
755.
「雙足嫣紅的美人,
束著寶石金腰帶;
眼如紅蓮瓣,身段玲瓏,
朱唇似櫻果,腰肢如蜂細。
756.
「優雅如藤蔓的玉臂,
纖細似祭壇的腰身;
烏黑長髮及腰,
髮梢天然微捲。
757.
「靈動似山間幼鹿,
光彩如寒冬焰尖;
像溪流穿行險峰,
被細密絨毛如蘆葦掩映。
758.
「鼻樑挺拔的佳人,
擁有最完美的胸型;
不高不矮,
毛髮疏密恰到好處。」
當大士如此描述王后的容姿時,國王彷彿親眼所見——那本無緣得見的絕色令他愛火狂燃。智者立即乘勝追擊:
759.
「難陀(Nandā)若死,陛下必痛不欲生!
我與難陀王后,
將共赴黃泉同歸一處!」
註釋:此處暗示若國王殺害智者,毗提訶王(Vedeha)必會處死難陀王后,二人將共赴冥界。
大士特意只讚頌難陀而非其他三人,因世人牽掛最深莫過於愛妻——只要憶及母親,對兒女的牽掛也會隨之而來。當智者以甜蜜嗓音描述時,難陀王后彷彿已現身國王眼前。國王不禁暗想:「除大藥外,無人能帶回我的妻子。」思念一起,悲痛更甚。
此時智者安撫道:「請勿憂慮,陛下。王后、王子與太后都將平安歸來——關鍵在於我的生死。請振作,人主啊!」國王卻心生疑慮:「我明明將都城守得固若金湯,這智者竟能帶著大批車馬突破重圍,神不知鬼不覺地把我的妻兒母后送給毗提訶王?他究竟會妖法還是幻術?」於是質問道:
760.
「你可是通曉天界妖術?
或施了迷眼幻法?
否則怎能放走
我手中的死敵毗提訶王(Vedeha)!」
聞此言,大智者(mahāsatto)說道:「我知曉天界幻術。智者們確實修習天界幻術,於危難時能自救濟人。」繼而言道——
761.
「大王,諸智者於此修習天界幻術。
此等智者、謀士能救度己身。」
762.
「我有年少戰士,善能破解困厄。
依彼等開闢之路,毗提訶王(Vedeha)得至彌提羅城(Mithilā)。」
【參觀隧道】
國王聞後暗忖:「聞說是經華麗通道前往,此道究竟何等模樣?」遂生觀道之念。大智者察王心緒,思曰:「王欲觀道,當示之。」便展現通道而說——
763.
「來,大王且觀此精工巧築之通道!
為象、馬、戰車與步卒所設,
輝耀如光,此精工巧築之通道!」
言畢,大智者續道:「大王,依我智慧所建此道,明如日月昇起之處。請觀此華飾通道——有八十大門、六十四小門、百間寢室與數百燈火。願陛下與我歡喜和睦,率軍入此救援之城!」於是命啟城門。國王偕百位諸王入城。大智者下殿禮王,率眾入道。王見通道如天宮,即讚菩薩德行曰——
764.
「毗提訶王(Videha)誠有福,得此大智!
其國有你大藥智者(Mahosadha)居焉。」
大智者復示百間寢室。一門啟則眾門開;一門闔則眾門閉。王行觀道,智者隨其後。全軍皆入通道。王出通道後,智者知其已離,即自退出且阻餘人,踏機關閉道門。頃刻間,八十大門、六十四小門、百寢室門與數百燈室俱闔。全道暗如世界邊緣地獄。眾驚怖戰慄。大智者取昨日入道時插沙之劍,躍十八腕尺高,落地執王手,拔劍脅曰:「大王,閻浮提王權當屬誰?」王懼答:「屬於你,智者!」哀求:「乞饒性命!」智者曰:「勿懼,陛下。我拔劍非為弒君,只是顯示智慧。」遂還劍於王。持劍而立的智者繼續說:「大王,若欲殺我,今可持此劍行之。若欲赦,請諾保我安。」王答:「智者,我已諾保汝安,無憂。」雙方立誓不相害。
王問智者:「你的智慧如此,何不取王權?」智者答:「大王,我若願,今日便可盡殺閻浮提諸王奪權。然智者不當以殺戮求榮。」王說:「民眾困不得出,哀嚎不已,請啟道門救之。」智者於是開門,通道復明,眾得喘息。諸王率軍出,皆集智者側。智者與王立宏殿中,諸王說:「智者,我們仰賴你才得活。若你遲啟門,我們都會死於道中。」智者同意:「諸王,不是現在才仰賴我活命,先前已經是這樣。」諸王問:「何時?」答:「當你們除我城外征服全閻浮提,往北般遮羅城(Uttarapañcāla)園林飲慶功酒時——可記否?」諸王答:「記得。」智者繼續:「那時此王與劫跋陀(Kevaṭṭa)謀,於酒肉下毒想殺死你們。我想:『有我在,不當令眾人枉死』,於是遣兵碎諸器皿,壞其謀而救你們的性命。」
諸王驚問朱羅尼婆羅達多王(Cūḷanibrahmadatta):「陛下,此事當真?」王認:「我聽劫跋陀言確有此謀。智者所言屬實。」諸王擁大智者曰:「你是我們的庇護,我們因你得生。」以諸珍寶供之。智者謂王:「陛下勿憂,此禍皆因交惡友所致。請赦朱羅尼婆羅達多王。」王向諸王懺:「我因親近小人而害諸位,此我之過。乞求寬恕,誓不再犯。」眾相認錯,和好如初。王備盛饌香花,與眾於通道歡慶祝七日,返城隆禮大智者。
【欲收納菩薩】
王攜百王隨侍坐大殿,欲留智者在側而說——
765.
「我將給你雙倍的俸祿與供養,
豐厚的財富任你享用,
盡情享受欲樂吧!
別回毗提訶(Vedeha)了——
那地方能給你什麼呢?」
智者拒絕他的提議,說道:
766.
「若為錢財而背棄主公,
大王啊,
這將使雙方蒙羞——
自己與他人皆會譴責。
只要毗提訶王(Vedeha)還活著,
我就不會侍奉別主。」
767.
「若為錢財而背棄主公,
大王啊,
這將使雙方蒙羞——
自己與他人皆會譴責。
只要毗提訶王(Vedeha)仍在位,
我就不會住進他人的國土。」
國王又說:「那麼,智者,請答應我:當你的國王去世後,你要來我這裡。」智者回答:「好的,陛下。只要我還活著,就會前來。」
國王隆重款待他七日,臨別時說:「智者,我要贈你這些禮物」,並誦出偈頌:
768.
我給你一千金幣,
八十座迦尸(Kāsi)村莊,
四百名女奴,
以及一百位妻子。
帶上全軍將士,
平安歸去吧,大藥智者(Mahosadha)!」
智者對國王說:「陛下,請別擔心親屬們。我在離開我國王時已交代:『請將難陀王妃(Nandādevī)安置在太后之位,讓般遮羅旃陀(Pañcālacanda)擔任幼子應得的位置。』我已讓你的女兒受灌頂禮,並送國王啟程。我會立刻派人接來你的母親、王后和兒子。」國王說:「很好,智者。」並秘密吩咐為大智者準備女奴、僕從、衣物、首飾、黃金、珠寶,以及裝飾華麗的大象、馬匹、戰車等,說:「這些都該給她。」接著安排軍隊補給事宜,誦出偈頌:
769.
「讓他們盡量給大象和馬匹
雙倍的大麥與小麥,
並用食物飲料
滿足車夫與步兵。」
說完這些,國王送別智者,誦道:
770.
「讓大象、馬匹、戰車與步兵
護送智者啟程吧!
願毗提訶王(Vedeha)看見
他平安抵達彌提羅(Mithilā)。」
如此,國王以極大禮遇送別智者。百位國王也隆重禮敬大智者,贈予許多禮物。連那些原本被扣押作人質的人們也圍繞著智者。大智者率領龐大隊伍啟程,途中派人去朱羅尼婆羅達多王(Cūḷanibrahmadatta)贈予的村莊收取稅收,最終抵達毗提訶國。
【勝利而歸】
舍那迦(Senaka)在半路安插探子,吩咐:「若朱羅尼婆羅達多王返回或未歸,立刻向我報告。」探子在三十由旬外看見大智者的龐大隊伍,回報:「智者率大軍歸來!」舍那迦聞言趕往王宮。國王站在宮殿露臺眺望,見龐大軍隊時驚恐問道:
771.
「大象、馬匹、戰車與步兵——
這支大軍氣勢駭人。
智者啊,你怎麼看?」
舍那迦稟報實情,誦道:
772.
「陛下應歡喜,
這是至高的好消息!
大藥智者(Mahosadha)
已帶著全軍平安歸來。」
國王疑惑:「智者的軍隊沒這麼龐大啊?」舍那迦解釋:「陛下,這必是朱羅尼王(Cūḷanibrahmadatta)為表敬意所贈。」國王下令全城鳴鼓宣告:「裝飾城市,出迎智者!」居民照辦。
智者入城後前往王宮,向國王行禮就座。國王起身擁抱他,請他坐上尊位,隆重接待並問道:
773.
「如同人們拋棄四具屍體
在墳場頭也不回地離開,
我們也曾將你遺棄在
迦毗羅耶(Kapilayya)國土——
而你卻回來了!
774.
「究竟憑什麼能力、
什麼方法、
什麼智慧謀略,
你竟能讓自己脫險?」
於是,大智者(mahāsatto)回答道:
775.
「毗提訶王(Vedeha)啊,我用智慧對抗智慧,
用謀略破解謀略,剎帝利啊!
我讓國王被大軍環繞,
如同海洋環繞著閻浮提大地。」
註釋:不僅如此,我還讓那位國王被百王聯軍環繞,就像大海環繞閻浮提一般。」接著他詳細說明了自己所有的行動。)
國王聽後非常滿意。這時,智者開始展示朱羅尼婆羅達多王(Cūḷanibrahmadatta)贈送的禮物,說道:
776.
「他贈我一千金幣,
八十座迦尸(Kāsi)的村莊,
四百名女奴,
還有一百位妻子。
我帶著整支軍隊,
平安回到了這裡。」
國王聽後欣喜若狂,讚歎大智者的才能,不禁高聲感嘆:
777.
「舍那迦(Senaka)啊,與智者共處真是無比安樂!
就像籠中鳥重獲自由,
又如漁網中的魚得解脫。
當我們落入敵手時,
是大藥智者(Mahosadha)拯救了我們!」
舍那迦也附和著國王的話,重複了同樣的偈頌:
778.
「正是如此,陛下!
智者確實能帶來安樂。
就像籠中鳥重獲自由,
又如漁網中的魚得解脫。
當我們落入敵手時,
是大藥智者(Mahosadha)拯救了我們!」
接著,國王下令在全城敲響戰鼓,宣布:「舉行七天慶典!凡是忠於我的人,都要來禮敬智者!」他傳令道:
779.
「讓所有的琴弦樂器齊鳴,
戰鼓與小鼓一同敲響!
讓摩揭陀(Magadha)的螺號吹奏,
讓大鼓雷鳴般震響!」
聽到鼓聲後,原本就敬重智者的市民和鄉民們更加熱情地慶祝。為說明這個場景,導師(佛陀)說道:
780.
「后妃、王子與宮女,
還有婆羅門們,
都獻上豐盛飲食,
向智者表達敬意。
781.
「象兵、將領與車夫,
步兵們也紛紛前來,
獻上豐盛飲食,
向智者表達敬意。
782.
「來自各地的鄉民,
和城裡的居民齊聚,
獻上豐盛飲食,
向智者表達敬意。
783.
「眾人見智者歸來,
無不歡欣鼓舞。
當智者抵達時,
連衣衫都因激動而滑落!」
這時,大士(mahāsatto)在雨季結束後來到王宮,對國王說:「大王啊,應該儘快派遣使者去接朱羅尼婆羅達多王(Cūḷanibrahmadatta)的母親、公主和兒子過來。」國王回答:「好的,賢者,就派你去吧。」於是大士為這三人舉行了盛大的歡迎儀式,同時也對隨自己前來的軍隊給予禮遇,然後派遣大批隨從與自己的部下一起護送這三人。國王還將自己的一百位妻子和四百名侍女,連同難陀王后(Nandādevī)一起送走,並讓隨行的軍隊也一同前往。這支龐大的隊伍抵達了北般遮羅城(Uttarapañcālanagara)。隨後,國王詢問母親:「母親啊,毗提訶王(Vedeha)對您是否友善?」母親回答:「孩子,你怎麼這樣問?他待我如神明般尊敬,將難陀王后(Nandādevī)視如母親,並把般遮羅旃提(Pañcālacandī)當作幼妹般疼愛。」國王聽後非常高興,派人送去了大量禮物。從此以後,雙方和睦相處,安居樂業。
【菩薩投歸朱羅尼婆羅達多王】
般遮羅月光(Pañcālacandī)是毗提訶王(Vedeha)心愛且寵愛的妃子。她在第二年生下一個兒子。到了第十年,毗提訶王去世。菩薩(指大藥智者 Mahosadhapaṇḍita)為他舉行葬禮後,向新王請示:「陛下,我將前往您的外祖父朱羅尼婆羅達多王(Cūḷanirañña)那裡。」新王說:「智者啊,別拋下年幼的我離開!我會將你視如父親般尊敬。」般遮羅旃提(Pañcālacandī)也懇求他:「智者啊,你若離開,我們就無人依靠了,請別走吧!」但菩薩回答:「我已向先王承諾,不能不去。」儘管民眾哀傷哭泣,他仍帶著隨從離開城市,前往北般遮羅城。國王聽說他來,親自出迎,以盛大禮儀迎他入城,賜予豪宅,並在首日賞賜八十座村莊,此後不再賜予其他財富。菩薩從此成為國王的侍臣。
當時有一位遊方女行者名叫跋梨(Bherī),常在王宮用膳。她聰明機敏,但從未見過大士(指大藥智者),只聽聞「據說大藥智者是國王的侍臣」。同樣,大士也僅聽過「有位叫跋梨的遊方女行者常來王宮用膳」,未曾謀面。難陀王后(Nandādevī)卻因菩薩「讓她經歷與愛人分離之苦」而心懷怨恨。她命令五百名親信宮女:「你們要找出大藥的過失,在國王面前挑撥離間!」這些宮女便四處窺探他的把柄。
某日,跋梨用完膳離開王宮時,在宮廷廣場遇見正前往侍奉國王的菩薩。菩薩向她行禮後站立一旁。跋梨心想:「這就是那位智者嗎?我來試試他的智慧深淺。」於是抬手作勢,以手語提問。她心中默問:「智者啊,國王將你從外邦帶來,如今是否還善待你?」菩薩察覺「她用手勢向我提問」,便以握拳的手勢回應,心中默答:「女士啊,國王當初承諾召我來,如今卻緊握拳頭(吝於賞賜),再未給我任何新賞賜。」跋梨明白後,抬手摸頭,暗示:「智者啊,若你疲憊,何不像我一樣出家?」菩薩會意,撫摸腹部回應:「女士啊,我有眾多妻兒需撫養,因此不能出家。」如此以手語問答後,跋梨返回住所。菩薩則行禮後去見國王。
難陀王后指使的宮女們在獅子籠旁看見這一幕,便去挑撥朱羅尼婆羅達多王:「陛下!大藥與跋梨密謀篡位,他是您的敵人!」國王問:「你們親眼所見還是道聽途說?」宮女們說:「大王啊!那遊方女離開時遇見大藥,她像展示國王手掌(比喻權力)般攤開手,又像畫圓(比喻謀劃)般比劃,暗示要奪取王權。大藥也作拔劍狀握拳,表示『數日內將砍頭奪位』。那女人還指著自己頭說『先砍頭』,大藥卻摸肚子說『我要從中間斬斷』。請陛下警惕,該殺大藥了!」國王聽後心想:「智者不可能背叛我,我要問問跋梨。」
次日,國王趁跋梨用膳時詢問:「女士,你可曾見過大藥智者?」她答:「見過,陛下。昨日我離開時遇見他。」國王追問:「你們交談了嗎?」跋梨解釋:「沒有交談。我聽聞他是智者,便以手勢測試:攤手問『國王待你慷慨還是吝嗇?』他握拳答『國王昔諾今吝』;我摸頭示意『何不出家』,他撫腹答『需養家』。」國王問:「如此說來,大藥真是智者?」她肯定道:「陛下,世上智慧無出其右。」國王聽後禮送她離開。待她走後,大藥前來覲見。國王問:「智者,你見過跋梨嗎?」他如實稟報昨日的無言對話。國王當日龍顏大悅,任命他為元帥,委以一切政務。從此,大藥的聲望達到頂峰。
國王賜予榮耀後不久,大藥智者(Mahosadhapaṇḍita)心中思量:「國王一次就賜予我如此大的權力,但歷來國王即便想殺人時也會先假意施恩。我該試探國王是否真心待我。不過常人無法看透,唯有智慧超群的遊方女行者跋梨(Bherī)能洞悉真相。」於是他帶著許多香花供品前往跋梨的住所,禮拜後說道:「女士啊,自從您向國王稱讚我的德行後,國王便不斷賜我極高聲望。但我無法確定這是否出於真心。能否請您用智慧幫我確認國王對我的真實情誼?」跋梨答應道:「好的。」次日她去王宮時,沿途思考著「水魔之問」。她心想:「我要像密探般巧妙提問,藉此判斷國王對智者的心意。」
【試探國王】
抵達王宮用完膳後,跋梨靜坐一旁。國王向她行禮後也坐下。她暗忖:「若國王對智者心存猜忌,當眾質問會使他暴露敵意,這不妥當。我該私下詢問。」便說:「大王,請屏退左右。」國王命人退下後,跋梨提出「水魔之問」的第一偈:
「若七人共渡深淵時,水魔(Dakarakkhaso)索要活人祭,
您會依序交出誰?又該如何說服水魔放人?」(註:七人指您母親、難陀王后(Nandādevī)、提耆那童子(Tikhiṇamantikumāro)、弓術好友(Dhanusekhasahāyo)、國師、大藥智者與您自己)
國王聽後依本心回答:
「先獻母親,次交妻子,再送弟弟,
然後獻上好友,第五給婆羅門,
第六才輪到自己——但絕不交出大藥智者!」(註:他解釋若輪到自己時,會假意讓水魔張嘴,趁機將王權寶劍塞入其喉嚨自盡)
跋梨由此確認國王對大藥的真心,但認為智者的才華如月隱雲中未顯。她決定當眾彰顯其德,便召集宮廷眾人,重複提問。當國王再次回答後,她反駁道:「大王說要先獻母親?可您母親(大朱羅尼王后Mahācūḷanī)對您恩重如山!」隨即誦出兩偈:
「她哺乳養育、長年慈愛,
當婆羅門提耆那(Chabbhī)誣陷您時,
這聰慧母親找替身頂罪救您性命——
如此生身慈母,您竟因何罪過要獻給水魔?」
註:典故詳述如下——
原來朱羅尼婆羅達多王(Cūḷanibrahmadatta)幼時,其父大朱羅尼王遭國師下毒謀害。這婆羅門當上國王後,某日朱羅尼婆羅達多王討甜糕吃時,母親見蒼蠅圍繞,便教他:「先抖落蜜糖引開蒼蠅再吃。」婆羅門見童子如此機敏,擔心他長大奪位,便與王后合謀毒殺。但王后心想:「我既為你殺害親夫,這孩子有何錯?」她暗中命御廚:「我兒與你子同日出生,請救他一命!」御廚將兩童子藏於廚房,後趁夜帶往馬達拉國(Maddaraṭṭha)的沙伽羅城(Sāgalanagara)。朱羅尼婆羅達多王長大後因與公主相戀暴露身份,終被招為駙馬。事發當日,王后(Calākadevī)卻拿山羊骨冒充童子遺骨騙過婆羅門。
跋梨藉此典故點明:「這位母親曾用替身(山羊)救您脫離死劫(vadhā taṃ parimocayi),您懷胎十月所生的至親(orasaṃ gabbhadhāriniṃ),究竟犯了什麼罪要獻給水魔?」
國王聽完後回應:「女士,我母親確實有諸多美德,我也深知她的恩情。但相比之下,我的理由更充分。」接著他列舉母親的缺點,誦出兩偈:
「她年老卻佩戴不適宜的年輕首飾,
腰間金鍊叮噹作響擾亂朝議,
還對守衛與象夫過度嬉笑。
更私自聯絡敵國君王——
因這些過失,我願將母親獻予水魔。」
註解:具體指她佩戴鑲嵌金剛石的腰鏈,行走時聲響傳遍王宮;又常與身份不相稱的侍從調笑。甚至未經國王同意就派密使聯絡他國,聲稱:「我雖為人母卻風韻猶存,某國王可來迎娶。」導致外交困局。
遊方女行者反駁:「就算暫且接受這些指控,但您的妻子(難陀王后Nandādevī)對您助益良多。」隨即稱頌王后德行,誦出兩偈:
「她是眾妃之首,言語永遠溫柔,
自您幼年便如影隨形堅貞相伴。
她無瞋恚、具足福德、智慧深廣——
這樣的王后憑何罪過要獻給水魔?」
註解:特別提及當年在馬達拉國(Maddaraṭṭha)沙伽羅城(Sāgalanagara)時,王后被打卻因顧念國王而隱忍不告,足證其無瞋恚(akkodhanā)與智慧(atthadassinī)。
國王立刻列舉王后罪狀:
「她沉溺享樂致我陷入財政困境,
竟強奪子女珍寶。
事後見子女哭討又後悔不已——
因此過失,我願將她獻予水魔。」
註解:揭露王后常將國王賜予子女的珠寶強行收回,導致宮中頻傳哭聲。次日卻又假稱「這是陛下所賜」重新給回,反覆無常令國王困擾。
遊方女行者追問:「就算如此,您弟弟提耆那童子(Tikhiṇamantikumāro)功勳卓著,他有何過失?」隨即誦偈:
「他為國家增稅納貢,從敵國奪取財富,
更是神射手與睿智謀臣——
這樣的弟弟憑何罪過要獻給水魔?」
國王解釋其中隱情:
據說他(指王子)幼年時曾與母親和一位婆羅門同住。當他長大後,那婆羅門將一把劍交到他手中說:「拿著這把劍來服侍我。」王子誤以為「他是我父親」,便開始侍奉他。
後來有位大臣告訴他:「殿下,您並非他的兒子。當您還在母腹時,卡拉卡王妃(Calākadevī)謀害了國王,讓這婆羅門掌權。您其實是大朱羅尼王(Mahācūḷanirañña)的兒子。」王子聽後大怒,心想:「我要用計殺了他。」
他進入王宮時,先將那把劍交給一名守門衛兵,又對另一人說:「你去宮門前宣稱『這劍是我的』,然後和這人爭吵。」兩人果然爭執起來。婆羅門聽見騷動問:「為何爭吵?」侍從回報:「他們在爭奪一把劍。」婆羅門說:「怎麼回事?那把劍明明是我給他的,怎會變成別人的?」王子立刻接話:「父親若不信,不如把劍取來驗看。」
當劍被取來後,王子突然從劍鞘中拔出,假裝要讓婆羅門辨認,卻趁機一劍斬下他的頭顱,頭顱就滾落到自己腳邊。接著他整頓王宮、裝飾都城,準備舉行加冕禮時,母親才告訴他:「你的哥哥朱羅尼小王子(Cūḷanikumāra)如今住在馬達拉國(Maddaraṭṭha)。」
王子聽聞後,立即率領舍那迦(Senaṅga)等隨從前往該地,將哥哥接回繼承王位。從此以後,人們都稱這位弟弟為「智謀鋒利者(Tikhiṇamantī)」。
這時遊方女行者(Paribbājikā)質問國王:「這樣的兄長,你究竟要憑什麼罪名將他交給食童魔(Dakarakkhasassa)?」
國王在陳述他的過失時說道:
「那些從國家收集的東西都被接收
從敵國奪來的財寶,原本都是為我積累的豐厚財富。
「他本是弓箭手中的佼佼者,勇猛且智謀鋒利。
如今這孩子般的國王享盡安樂,竟開始輕視於我。
「就連對我的侍奉,也不如從前周到。
就因這些過錯,我要把這小子交給食人魔!」(本生經1.16.236-238)
註解:
「從敵國奪來的」指他從敵國帶回大量財寶,卻住在敵國境內,還將我的宮殿當作自己的功勞炫耀。
「不如從前」指過去他總是清晨就來拜見,如今卻不再如此。正因這些過失,我要將他交給食童魔。*
這時,遊方女行者(paribbājikā)說:「兄長啊,先別管這些過錯。弓術王子(dhanusekhakumāra)對你深情厚誼,且多有幫助。」她讚揚其優點道:
「那一夜之間,你與擅長弓術的王子,
兩人同生於般遮羅(Pañcāla),成為摯友,情誼深厚。
「他自幼跟隨你遊歷國土,與你同甘共苦。
日夜為你操勞,事事親力親為。
這樣的摯友,你竟要因何過錯將他交給食童魔?」(本生經1.16.239-240)
*註解:
「同生於般遮羅」指兩人皆出生於北般遮羅城(uttarapañcālanagare),故有此稱呼。
國王聽後繼續陳述過失:
「姐姐啊,這小子與我同行時,總愛當面嘲笑我。
直到今日,他仍舊如此放肆大笑。
「姐姐,我與難陀王后密談時,
他未經通報就闖入,從不事先告知。
「他恃寵而驕,毫無羞恥與尊重。
就因這些過錯,我要把這朋友交給食童魔!」(本生經1.16.241-243)
遊方女行者又勸:「大王啊,暫且放下友人之過。你的國師(purohita)對你貢獻良多。」她讚揚其才能:
「他精通一切徵兆,通曉傳統與預言,
擅解異象與夢境,明瞭出行與入城時機。
「他熟諳大地與天象,深明星宿與天體之道。
這樣的婆羅門,你竟要因何過錯將他交給食童魔?」(本生經1.16.244-245)
*註解:
「精通徵兆」指能根據跡象預言「此兆主吉,彼兆主凶」。
「通曉傳統」指知曉一切聲音的寓意。
「異象」包括日月食、彗星、災變等天象。
「擅解夢境」指能解析夢境的應驗。
「出行與入城」指知道何時星象利於出發或進城。
「熟諳天地」指能判讀大地與虛空的吉凶。
「深明星宿」指精通二十八宿的劃分。
你究竟因何過錯要將他交給食童魔?*
國王陳述其過失道:
「姐啊,這人甚至在群臣面前瞪視我——
他睜大雙眼怒目而視,如此粗野無禮,
我必將他交給食人鬼!」(《本生經》1.16.246)
遊方女行者追問:「大王!您先是說『以母親為首,這五人該獻給食人鬼』,如今又說『寧捨這般榮華,甚至願獻出自己性命給大藥智者(Mahosadhapaṇḍita)』——您究竟看重他何種德行?」隨即誦出偈頌:
您統治著環繞海洋、以巨洋為飾的大地,
疆土廣袤如綴寶珠帶,群臣簇擁威儀赫赫。
「四方邊境皆臣服,戰無不勝兵力強盛,
您已是世間唯一君王,聲名遠播無遠弗屆。
「一萬六千名后妃,耳垂寶石瓔珞璀璨,
來自各邦國的美人,容顏如天女般明媚。
「您具備一切圓滿,滿足所有慾望需求,
這般安樂長久的生命,剎帝利視為至寶——
「究竟為何緣故,您願守護這智者,
甚至甘願捨棄,常人難棄的性命?」(《本生經》1.16.247-251)
國王聽聞後,稱頌智者德行而答:
「姐啊,自從大藥智者來到我身邊,
我從未見這睿智之人,犯過絲毫過錯。
「若我在某個時刻面臨死亡,
他必能庇護我的子孫後代,使他們安樂無憂。
「他洞悉未來與當下,明瞭一切利害得失,
言行從無過失——豈能將他獻給食人鬼?」(《本生經》1.16.252-254)
最終國王高舉智者德行,如托舉月輪般昭示天下。
這時,遊方女行者(paribbājikā)心想:「僅憑這些還不足以彰顯智者的全部德行,我要像在滿城百姓面前傾倒一缸香油般,徹底展現他的光輝。」於是她牽著國王的手下樓,在王宮廣場設座,請國王坐下後召集全城居民,然後從頭開始向食人鬼(dakarakkha)提問。當問題按照先前約定的方式解答完畢後,她向全城宣告:
「般遮羅(Pañcāla)的子民啊,請聽朱羅尼(Cūḷanī)的宣言:
這位君王為守護智者,甘願捨棄常人難捨的生命!
「他願為母親、妻子、兄弟、摯友、婆羅門,
以及自身——這六種親緣,般遮羅王皆可犧牲性命!
「如此廣大無邊的智慧,精微純淨的思辨,
既能利益現世安樂,亦能成就來世幸福。」(《本生經》1.16.255-257)
此處「廣大無邊」指智慧能把握至高真理;「利益現世安樂」意味著不僅對今生有益,更能為來世積累福樂。
她就像高舉珠寶殿頂的寶石尖頂一般,以宣說大士(mahāsatta,指大藥智者)的德行作為教法的頂峰。
世尊(satthā)開示此法後,為連結過去與現在而說:「諸比丘,如來不僅今生具足智慧,往昔亦然。」並以結頌總結本生:
「跋梨(bherī) 是蓮花色(Uppalavaṇṇā)前生,當時的父親是淨飯王(Suddhodano)
那時的母親是摩訶摩耶(Mahāmāyā),不死天女(Amarā)為 耶輸陀羅
「阿難(Ānando)曾是鸚鵡(Suvo),舍利弗(Sāriputto)即朱羅尼王(Cūḷanī),
提婆達多(Devadatto)是劫跋陀(Kevaṭṭo),Thullanandinī是calākā后
「當時的般遮羅旃提(Pañcālacandī)是sundarī,八哥(Sāḷikā)是茉莉(Mallikā
當時的迦旃延(Kāmindo)即現在的阿跋陀王(Ambaṭṭho),當時的普庫沙(Pukkuso)乃波吒婆多(Poṭṭhapādo)。
「當時的提旃延(Devindo)是皮羅提卡(Pilotiko),舍那迦(Senako)即迦葉(Kassapo),
當時的無花果王后(Udumbarā)乃吉祥(Maṅgalikā),毗提訶王(Vedeho)即黑優陀夷(Kāḷudāyako)。
大藥智者(Mahosadho)實為世間之主(我)——當如是憶念本生。」
543. bhūridattajātaka 槃達龍本生經(龍菩薩嚴持戒律的故事)
「世間任何珍寶存在之處」——這是世尊(satthā)在舍衛城(sāvatthiṃ)附近的祇樹給孤獨園(jetavane)居住時,針對持戒的居士們所講的。據說那些居士們在布薩日清晨受持戒律後,供養飲食,飯後手持香花等物前往祇園,在說法時分靜坐一旁。世尊來到法會現場,端坐於莊嚴的佛座,環視比丘僧團後,針對比丘說法後,如來便與他們交談。世尊知道將為居士們講述與過去行誼相關的法義,便與他們對話道:「居士們,你們是為持戒而來嗎?」居士們回答:「是的,尊者。」世尊說:「善哉,居士們!你們所做甚善。更難得的是,你們能獲得像我這樣指導修行的導師而持戒。然而古代的智者即使沒有導師,也能捨棄大名利而持戒。」說罷,應他們的請求,世尊講述了過去的事。
【王子的艷遇】
過去,在波羅奈(bārāṇasiyaṃ)有位名叫梵授(brahmadatto)的國王統治國家。他將副王位授予兒子後,見兒子聲望日隆,心生疑慮:「他可能會奪取我的王位。」於是對兒子說:「孩子,你離開這裡,去你喜歡的地方居住。待我死後,你可繼承家族的王位。」兒子應允:「好的。」禮敬父親後離宮,漸次來到閻牟那河(yamunaṃ),在閻牟那河、大海與山脈之間搭建草庵,以山林野果為生。當時,海底龍宮(nāgabhavane)有位喪夫的龍女(nāgamāṇavikā),見其他龍女皆有丈夫,因煩惱驅使離開龍宮,在海邊徘徊時發現王子的足印,循跡找到草庵。此時王子正外出採果。龍女進入草庵,見鋪設的草蓆等用具,心想:「這是某位出家人的居所。我要觀察他是否因信仰出家——若是為解脫而出家,必不貪著華麗臥具;若是貪戀欲樂,則非真誠出家,必會躺臥我的床榻。屆時我將帶他回去作丈夫,長居於此。」於是龍女返回龍宮取來天界香花,在草庵鋪設花床,散佈香粉,莊嚴草庵後離去。
王子傍晚歸來,見此情景自忖:「誰鋪設了這床榻?」享用果實後感嘆:「這花香怡人,床榻布置得真舒適。」他並非因信仰出家,心生喜悅,在花床翻滾躺臥,沉沉睡去。次日日出後,他未打掃草庵便外出採果。龍女此時前來,見花朵枯萎,斷言:「此人貪欲熾盛,非真誠出家,我可帶走他。」便撤換舊花,重新鋪設花床,裝飾草庵,在步道散花後離去。當日王子又臥花床,次日思量:「誰在裝飾草庵?」於是假裝採果,隱蔽在草庵附近。龍女再度攜香花前來時,王子見其絕色美貌,頓生愛慕,現身問道:「你是誰?」龍女答:「夫君,我是龍女(nāgamāṇavikā)。」
「你有丈夫嗎?」
「夫君,我曾有夫,如今寡居。你原居何處?」
「我是波羅奈國王之子梵授王子(brahmadattakumāro)。」
「你為何離開龍宮來此?」
「夫君,我見其他龍女皆有丈夫,心生煩悶離宮尋夫。」
王子便說:「賢女啊,我亦非為信仰出家,因被父王驅逐居此。你無須憂慮,我願作你丈夫,我倆在此和睦同居。」龍女應允。自此二人同居於此。龍女以神通變現華屋寶床,不再食用野果,改以天界飲食維生。
後來龍女懷孕,產下一子。因誕生於海邊,取名為海天護(sāgarabrahmadatto)。此子學步時,龍女又生一女,因生於海濱,取名為海生(samuddajā)。某日,一位波羅奈的樵夫途經此地,受王子款待後認出他,小住數日後說:「殿下,我將您在此的消息稟告王族。」禮別後返城。此時國王已駕崩,大臣處理完喪事,第七日集議:「國不可一日無君。我們不知王子下落,不如派選王車另立新君。」正當此時,樵夫抵城告知此事,大臣們厚待他,由他引路前往。大臣們恭敬迎接王子,稟告先王駕崩之事,請他繼位。
王子思忖:「我需知龍女心意。」便對她說:「賢妻,父王已逝,大臣們來迎我繼位。你我同去波羅奈統治十二由旬疆土,你將成為一萬六千妃嬪之首。」龍女答:「夫君,我不能同去。」「為何?」「我們龍族毒性猛烈,易因小事暴怒。若我見聞何事而怒目相視,對方將如灰燼般崩散。因此我無法前往。」王子次日再度懇請。龍女便說:「我確實無法同行。但這對兒女因你而生,具人類血統。若你憐愛我,請善待他們。他們是水族後裔,體質嬌弱,長途跋涉恐因風暑夭亡。請命人挖鑿船隻,注滿水讓孩子們嬉戲,在城中亦建造水池。如此他們便不致疲憊。」
龍女(nāgamāṇavikā)說完這番話後,向王子(rājaputtaṃ)禮拜、右繞,擁抱兩個孩子,讓他們躺在自己懷中,親吻他們的頭頂,將他們託付給王子,哭泣著消失不見,返回龍宮(nāgabhavanaṃ)。王子也滿心憂傷,淚眼婆娑地走出住所,擦乾眼淚後與大臣們會合。大臣們當場為他灌頂(加冕),說道:「陛下,請隨我們回城。」王子說:「那麼,請迅速挖鑿一艘船,裝上車輪,注滿水,並在水面撒滿色彩芬芳的各種花朵。我的孩子是水族後裔,他們在水中嬉戲會更快樂。」大臣們照辦了。
【國王和龍族的糾紛】
國王抵達波羅奈(bārāṇasiṃ),進入裝飾一新的城市,在一萬六千名舞女和大臣們的簇擁下,坐上高座,舉行七日的盛大宴會,並為孩子們建造了一座蓮池(pokkharaṇiṃ)。孩子們從此常在池中玩耍。
某日,當孩子們在蓮池戲水時,一隻烏龜(kacchapo)潛入水中,因找不到出口,便沉在池底休息。孩子們玩耍時,烏龜突然探出頭來張望,又迅速潛回水中。孩子們見狀驚恐萬分,跑到父親面前喊道:「父王!池裡有個妖魔(yakkho)嚇唬我們!」國王下令:「去抓住牠!」侍從們撒網捉住烏龜,帶到國王面前。王子們一看就尖叫:「父王,就是這妖怪!」國王出於對兒子的疼愛,對烏龜發怒,命令道:「去,把這東西處決了!」有人提議:「這傢伙犯了欺君之罪,該用杵臼搗成碎末!」另有人說:「該用三種方式烹煮後吃掉!」還有人說:「該在炭火上烤熟!」更有人主張:「直接丟進鍋裡煮!」但一位怕水的官員說:「不如把牠扔進閻牟那河(yamunāya)的漩渦裡,讓牠徹底毀滅。這種處決方式最合適。」烏龜聽完,突然伸出頭喊道:「各位!我犯了什麼罪?為何要這樣殘忍處置我?別的刑罰我都能忍受,唯獨這法子太狠毒,別這麼做啊!」國王聽罷,反而下令:「就用這方法!」侍從便將烏龜扔進閻牟那河的漩渦。烏龜順著水流,竟漂進了通往龍宮的水道。
此時,陀多羅吒龍王(dhataraṭṭhanāgarañño)的兒子們——幾位龍族少年(nāgamāṇavakā)正在水中嬉戲,看見烏龜便喊:「抓住這奴隸!」烏龜暗想:「我剛逃脫波羅奈國王的毒手,又落入這些兇惡龍族手中,該怎麼脫身?」靈機一動,撒謊道:「諸位!你們身為陀多羅吒龍王的子民,怎敢這樣對我說話?我是智頂(cittacūḷo)烏龜,波羅奈國王的使者,奉命來見陀多羅吒龍王。我國王想與龍王聯姻,將女兒海生(samuddajaṃ)許配給他,特派我來提親!」龍族少年們大喜,帶著烏龜去見龍王,稟報此事。龍王下令:「帶他進來。」但一見烏龜寒酸模樣,不悅道:「這等卑微生物,豈能擔當使者?」烏龜立刻反駁:「大王啊!使者何須論體型大小?無論高矮胖瘦,能完成使命才是關鍵。我國使者各有所長——人類負責陸上任務,飛鳥負責天空,而我專司水域。我智頂烏龜深得國王寵信,請別輕視!」陀多羅吒龍王問:「國王派你來所為何事?」烏龜繼續編造:「大王說:『我已與整個閻浮提的國王們結盟,如今想與陀多羅吒龍王締約,願將女兒海生嫁予他。』請您別耽擱,直接派人定下婚期,迎接公主吧!」龍王聽罷龍顏大悅,厚待烏龜,並派出四位龍族少年隨行:「你們去聽取國王旨意,定好日期回來。」龍族少年們帶著烏龜離開龍宮。
烏龜游到閻牟那河與波羅奈之間的湖泊時,看見一片蓮花池,想出一條脫身之計:「諸位龍族少年!我國王的孩子們見我從水中帶回蓮藕,總纏著我要蓮花和藕根。請容我採些帶去,你們先走一步,我隨後趕上。」龍族少年們信以為真,放走了他。烏龜立刻躲藏起來。龍族少年們久候不見,以為他已先去王宮,便以龍族形貌拜見國王。國王接待他們,問道:「諸位從何而來?」「從陀多羅吒龍王處來。」「所為何事?」「大王派我們來問候陛下,並傳達聯姻之意。聽說您願將女兒海生許配給我們龍王作侍女?」說完便吟出第一偈:
784.
「陀多羅吒宮中寶(dhataraṭṭhanivesane),
盡數獻上供君挑(sabbāni te upayantu),
但求陛下賜公主(dhītaraṃ dehi rājino)。」
國王聽罷,以第二偈回絕:
785.
「人龍通婚古未有(na no vivāho nāgehi),
這樣的聯婚悖常倫(taṃ vivāhaṃ asaṃyuttaṃ),
我們凡人豈能為(kathaṃ amhe karomase)?」
龍族少年們怒道:「若您認為與陀多羅吒龍王聯姻不合適,為何先前派使者智頂烏龜來提親?如今又出言羞辱!我們雖是龍族少年,卻不容輕慢!」隨即厲聲吟出兩偈警告:
786.
「你命和王國恐難保(jīvitaṃ nūna te cattaṃ),
龍王一怒,生命便不久了
787.
人主縱貴乏神通(yo tvaṃ deva manussosi),
怎敢蔑視水神裔(iddhimantaṃ aniddhimā)?
閻牟河神聖王子(varuṇassa niyaṃ puttaṃ),
豈容你們輕視(yāmunaṃ atimaññasī)?」
於是,國王(rājā)說了兩首偈頌——
788.
「我豈敢輕視陀多羅吒王(dhataraṭṭhaṃ yasassinaṃ)?
他統御萬千龍眾(dhataraṭṭho hi nāgānaṃ),
縱然權力無邊(bahūnamapi issaro),
789.
但巨龍(ahi mahānubhāvopi)不配娶我女(na me dhītaramāraho),
我女海生(samuddajā)乃吠陀族(videhānaṃ)剎帝利(khattiyo ca),
血統高貴(abhijātā)豈配龍類?」
龍族少年們(nāgamāṇavakā)當場想用毒氣(nāsāvātena)殺死國王,但轉念:「我們奉命來定婚期,擅自殺人不妥,該回去稟報龍王。」便隱身消失。
【龍王憤怒】
回到龍宮後,龍王問:「孩子們,帶回公主了嗎?」他們怒道:「陛下!您為何無故派我們受辱?那國王罵我們是『低賤種族』,還炫耀他女兒血統高貴!」他們添油加醋,激得龍王暴怒。龍王立即召集部眾,下令:
790.
「毯鱗族(kambalassatarā)聽令!
速召所有龍眾(sabbe nāge nivedaya),
進軍波羅奈(bārāṇasiṃ pavajjantu),
但不得傷人(mā ca kañci viheṭhayuṃ)!」
龍眾質疑:「既不傷人,去有何用?」龍王便詳述戰略,又說兩偈:
791.
「盤踞宮殿水池中(nivesanesu sobbhesu),
纏繞街巷樹梢上(rathiyā caccaresu ca),
垂掛城門與牌樓(vitatā toraṇesu ca)!
792.
我將顯現巨龍身(ahampi sabbasetena),
環繞迦尸都城(mahatā sumahaṃ puraṃ),
散佈財寶(parikkhipissaṃ bhogehi)
震懾眾生(kāsīnaṃ janayaṃ bhayan)!」
註解:『水池』(sobbhesu)即蓮花池。『顯現巨龍身』指以龐大龍軀(mahatā sarīrena)遮蔽全城,造成黑暗。用蛇信(phaṇena)發出「嘶嘶」聲製造恐慌(ekandhakāraṃ katvā),但避開孕婦、老人與公主(jarājiṇṇānaṃ gabbhinitthīnaṃ)。)
龍眾依令行動。世尊(satthā)以五偈描述場景:
793.
萬色龍群(uraga anekavaṇṇino)聽令出動,
夜半侵入波羅奈(bārāṇasiṃ pavajjiṃsu),
秋毫無犯顯紀律(na ca kañci viheṭhayuṃ)。
794.
宮殿池沼成蛇窟(nivesanesu sobbhesu),
大街小巷(rathiyā caccaresu ca)
樹頂城門(rukkhaggesu ca)盡懸龍。
795.
婦女見龍垂掛(tesu disvāna lambante),
嚇得放聲哭嚎(puthū kandiṃsu nāriyo),
龍首(nāge soṇḍikate)吐信(passasante)聲攝魂。
796.
全城陷入大恐慌(bārāṇasī pabyathitā),
百姓哀乞(āturā samapajjatha):
『舉手哭求(bāhā paggayha pakkanduṃ)——
快將公主嫁龍王(dhītaraṃ dehi rājino)!』
黎明時分(vibhātāya rattiyā),百姓集結王宮哭喊:「龍王為何降災?國王既派使者提親,如今又拒婚辱龍(paribhāsati)!若不嫁女,全城必亡(sakalanagarassa jīvitaṃ natthī)!」王后與嬪妃(bhariyāyopissa)也挺著孕肚(gabbhesu nipannakāva)哭求:「陛下快嫁女啊!」四名龍族使者(cattāro nāgamāṇavakā)齜牙逼近,國王(so)嚇得三聲宣告:「我願將海生公主(samuddajaṃ)嫁予陀多羅吒龍王!」
【迎娶公主】
龍眾聞言退避三由旬,瞬間造出天界般的城池。他們派使者接親,國王將公主梳妝,戴滿珠寶,藏於轎中交給大臣。龍王率眾隆重迎接,將公主安置天宮。當夜,龍女們為她換上龍族華服,如侍女般環侍。公主觸及天界絲褥,沉沉睡去。
陀多羅吒龍帶著公主,與龍族眾臣一同消失,瞬間現身於龍宮。公主醒來時,看見裝飾華麗的天界床榻、黃金宮殿、寶石樓閣、花園蓮池,以及如同天城般璀璨的龍宮,便問身旁的龍女侍從:「這座華美非凡的城池,不像我們人間的王宮,它屬於誰?」她們回答:「這是您夫君的領地,公主(devi)。若非積累極大福德,絕不可能獲得如此殊勝的果報。」
陀多羅吒更在方圓五百由旬的龍宮傳令擊鼓宣告:「若有人敢對海生公主顯露蛇形真身,必受王法制裁!」因此,宮中無人敢在她面前現出龍相。而公主因仍懷有人間認知,與龍王和睦相處,過著恩愛的生活。
【龍族公主產子與家庭變故】
後來,公主(sā)與陀多羅吒龍(dhataraṭṭhaṃ)生下四個兒子:
第一個兒子因相貌可愛,取名為善見(sudassano)。
第二個兒子取名為達多(datto),即我們的菩薩(bodhisatto)。
第三個兒子取名為妙財(subhogo)。
第四個兒子取名為無害(ariṭṭho)。
儘管生了四個孩子,公主仍不知道自己身處龍宮。直到某天,年輕的龍族少年告訴無害(ariṭṭho):「你母親是人類女子,不是龍女(nāginī)。」
無害決定測試母親,於是某天喝奶時,突然現出蛇身(sappasarīraṃ māpetvā),並用尾巴輕觸母親的背腳。公主見狀驚恐尖叫,一把將他摔在地上,指甲不慎戳瞎了他的眼睛(akkhiṃ bhindi),鮮血直流。
陀多羅吒龍聽見哭聲趕來,得知無害的惡作劇後大怒:「抓住這逆子,處死他!」公主護子心切,求情道:「陛下,我兒眼睛已瞎,請寬恕他的過錯。」龍王無奈,只得作罷。這天,公主終於明白自己身處龍宮(nāgabhavanan)。從此,無害被稱為獨眼無害(kāṇāriṭṭho),而四個兒子也逐漸長大懂事。
【四子分封與菩薩的智慧】
陀多羅吒龍將領土分封給四個兒子,每人統治一百由旬(yojanasatikaṃ),聲勢顯赫。每位王子皆有一萬六千龍女(soḷasa nāgakaññāsahassāni)侍奉,唯獨龍王自己保留一百由旬的王城。
三個兒子每月探望父母一次,但菩薩(bodhisatto)每半個月就回來一次。龍宮中若有疑難問題,皆由菩薩解答。此外,菩薩也常去拜見毗樓博叉龍王(virūpakkhamahārājassa),並為其解答疑問。
某日,菩薩隨毗樓博叉龍王前往三十三天(tidasapuraṃ),眾天神圍繞帝釋天(sakkaṃ)而坐時,出現一道難題,無人能解。菩薩端坐高座(pallaṅkavaragato),從容解答。帝釋天大喜,以天界香花供養,並說:
「達多(datta),你智慧如大地般廣大,從今日起,你名為『廣授(bhūridatto)』!」
【菩薩發願持戒】
菩薩見天宮(alaṅkatavejayantapāsādaṃ)華麗,天女環繞,心想:
「我這蛇身(maṇḍūkabhakkhena attabhāvena)有何意義?不如回龍宮持布薩戒(uposathavāsaṃ vasitvā),修福報以求來世生天!」
於是他返回龍宮,向父母請求:「父王、母后,我要持布薩戒(uposathakammaṃ karissāmi)。」
父母同意,但提醒:「可在宮內空殿修行,勿外出,以免驚擾其他龍族。」
【人間持戒與龍女護持】
菩薩認為在龍宮持戒不夠圓滿,決定前往人間。他未告知父母,只囑咐妻子們:
「賢妻們,我將去閻牟那河(yamunātīre)邊的榕樹下,在一座蟻丘上盤繞寶藏,持守四支具足的戒。整夜靜臥修持,直到黎明時分,你們每十位龍女一組,攜樂器(tūriyahatthā)來供養我,再迎我回宮。」
於是,菩薩來到蟻丘,盤繞寶藏,發願:
「凡需我皮、筋、骨、血者,皆可取用!」
並以四支戒(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為誓,將身體縮小如犁頭(naṅgalasīsappamāṇaṃ sarīraṃ),靜臥修持。
黎明時分,龍女們依約前來,以香花、歌舞供養,再迎菩薩回宮。如此持戒,歷經長久歲月(dīgho addhā vītivatto)。
那時,有一位住在波羅奈城(Bārāṇasi)城門口村莊的婆羅門,帶著兒子蘇摩達多(Somadatta)進入森林。他們用矛、陷阱和網具捕獵鹿群,宰殺後將肉稱重帶回販賣維生。某日他們連一隻蜥蜴都沒捕到,婆羅門便說:「孩子蘇摩達多,若空手而歸,你母親會發怒。我們好歹要帶點東西回去。」說著便朝菩薩(指佛陀前世)棲息的蟻塚方向走去。當他們在耶穆納河(Yamuna)畔看到鹿群飲水留下的足跡時,婆羅門說:「孩子,這裡有鹿群蹤跡。你退後守著,我來射殺前來飲水的鹿。」他持弓守候,站在一棵樹下。
黃昏時分,一頭鹿來飲水。婆羅門射中了牠。中箭的鹿未立即倒下,因劇痛血流如注地奔逃。父子倆追著血跡,在鹿倒地处取了肉。離開森林時天色已晚,他們來到一棵榕樹下,心想:「現在趕路不安全,就在此過夜吧。」將鹿肉放在一旁,爬上樹在枝椏間睡下。婆羅門黎明醒來時,突然聽到某種聲響。
此刻,龍族少女們正前來為菩薩佈置花座。菩薩隱去蛇身,化現飾滿珍寶的天人身,以神通力坐於花座。龍女們以香花供養,奏響天樂,歌舞開場。婆羅門聞聲心想:「這是何人?我要查個明白。」他連喚「兒子、兒子」卻未能喚醒孩子,便自語:「讓他睡吧,想必累了。我獨自去查看。」下樹走近聲源處。龍女們見他後立即帶著樂器潛入地底,返回龍宮。只剩菩薩獨坐。
婆羅門近前以兩偈問道:
797.
「花飾林間誰獨坐?紅瞳寬肩威嚴身。
十女恭敬立左右,配上裝飾衣莊嚴。
798.
「林中寬闊肩膀耀如火,似缽盛焰照四方。
你是大威夜叉眾,抑或神通龍王身?」
菩薩聽聞後思量:「若謊稱我是帝釋天等,這婆羅門或會輕信。但今日我當說實相。」便表明龍王身份:
799.
「我是神通具足的龍,威勢熾盛難逾越。
瞋怒能焚豐饒國,吐息可滅眾生城。
800.
「我母出自大海族,陀多羅吒(Dhataraṭṭho)為父名。
族稱我為善見幼,亦名廣授(Bhūridatta)眾所知。」
【帶往龍宮】
菩薩繼而憂慮:「這婆羅門凶暴粗魯,若向捕蛇者告密,會妨礙我持戒。不如帶他參觀龍宮,賜予盛名後再完成布薩戒。」於是說道:「婆羅門,我將賜你無上榮耀,領你前往美妙龍宮。」婆羅門答:「尊主,我尚有幼子,需帶他同往。」菩薩指引居所:
801.
「恆漩深淵怖畏潭,碧水自湧似雷音。
此即我天界般居所,百千由旬廣無邊。
802.
「孔雀鴻雁和鳴處,青流蜿蜒穿林心。
不要害怕踏入耶穆納,持戒者必得安穩境。」
婆羅門回去把情況告訴兒子後,帶著兒子一起回來。龍王(指菩薩)領著他們父子來到耶穆納河邊,站在河岸上說:
803.
"現在你們可以加入我的隨從隊伍了,
帶著孩子一起來吧,婆羅門。
我會用最好的美食招待你們,
讓你們在這裡過得舒舒服服。"
說完,龍王就用神通力把父子倆帶進了龍宮。他們在那裡都變成了天人的模樣。龍王給了他們天界的福報,還各派了四百個龍族侍女服侍他們。大家都享受著無比美妙的快樂。龍王自己則專心修行,每隔半個月就去看望父母講經說法,也經常去問候婆羅門,說:"有什麼需要儘管說,希望你們住得安心。"對蘇摩達多也很熱情招待,然後才回自己的住處。
婆羅門因為福報不夠,在龍宮住滿一年後就開始覺得無聊,想回人間去了。這時候對他來說——華麗的宮殿就像地獄的牢房,打扮漂亮的龍女就像吃人的妖怪。他暗自琢磨:"我先試探一下兒子。"就走過去問:"孩子,你也覺得無聊了嗎?"兒子回答:"父親怎麼這麼說?我不覺得無聊,倒是您好像不太自在?"婆羅門承認:"是啊,我想念你媽媽和兄弟姐妹了,兒子,我們回去吧。"兒子再三推辭,最後還是拗不過父親的苦苦哀求,只好答應。
婆羅門心裡盤算:"既然說服了兒子,要是直接告訴廣授龍王(菩薩)我想回去,他肯定會加倍挽留。不如先誇讚他的福報,再問:'你放棄這麼好的天界福報來修行,到底是為了什麼?'如果他回答'為了升天',我就說:'你既然放棄天福追求天道,我們怎麼能靠別人的財富過日子呢?我也想回人間見見親人然後出家。'這樣說不定能獲得同意。"第二天,當龍王問他:"婆羅門,你覺得悶嗎?"他避開想回去的話題,先大力稱讚龍宮的奇妙:
804.
"四周鋪滿金磚的地面,
各種寶樹裝飾得富麗堂皇。
金色的甲蟲成群飛舞在翠綠的田野,
琉璃做的圍牆閃耀著光芒。
805.
"花園裡掛滿花環多麼快樂,
大雁的鳴叫聲此起彼伏。
蓮花池邊落花鋪成香徑,
就像天工巧手精心雕琢。
806.
"青玉做的柱子有八個稜面,
上千根柱子讓宮殿熠熠生輝。
美麗的龍女們光彩照人,
像星星佈滿了夜空。
807.
"你因為前世修來的福報住在這裡,
在天宮自由自在無憂無慮。
永遠遠離煩惱只有快樂,
這份美好實在難以想像。
808.
"就算是帝釋天的千眼天宮,
比起這裡也遠遠不如。
你的神力廣大無邊,
威嚴的光芒勝過天王。"
菩薩(指廣授龍王Bhūridatta)聽完後說:「別這樣說,婆羅門。帝釋(Sakkassa)的榮耀與我們相比,就像須彌山旁的芥子。我們連當他的侍從都不配。」接著唱誦偈頌:
809.
「千眼天王(sahassanettassa)的威力,
連想像都無法企及。
那些侍奉天帝的眾神,
包括統領四方的護世天王(vasavattina)。」
菩薩繼續說:「你剛才說『這宮殿堪比千眼天王的居所』,讓我想起件事——我持守齋戒就是為了能往生帝釋的勝利天宮(vejayanta)。」於是又誦偈:
810.
「我渴望那座天宮,
那裡住著長生不死的天神(amarānaṃ),
他們安享極樂(sukhesinaṃ)。
為此我在蟻塚上持戒修行。」
婆羅門聽了暗喜:「機會來了!」便假裝辭行,誦出兩偈:
811.
「我本是獵鹿人(migamesāno),
帶著兒子進森林。
如今親人不知我生死,
就像已從世間消失。」
812.
「告辭了,榮耀的廣授(Bhūridatta),
迦屍國王的外孫(kāsiputtaṃ)。
若蒙您允許,
我們想回去見親人。」
菩薩回應:
813.
「其實我對於你能在我身邊久住感到喜悅。
這樣的人天福樂(kāmā),
凡人很難獲得。」
814.
「若你堅持要離開,
我以厚禮相贈。
現在准許你回家,
願平安見到親人。」
菩薩轉念一想:「他靠這顆寶珠就能享福,應該不會告訴別人。」於是拿出能實現一切願望的如意寶珠(sabbakāmadadaṃ maṇiṃ)說:
815.
「帶上這顆天界寶珠(maṇiṃ dibyaṃ),
牲畜子孫(pasuṃ putte)都會擁有。
無病無災享安樂,
婆羅門啊,帶著它走吧。」
註:持此寶珠者能獲得想要的一切牲畜、子女等。
婆羅門卻誦偈拒絕:
816.
「感謝你的好意,
廣授(Bhūridatta)啊。
但我已年老,
不再貪戀欲樂(kāme)。」
解釋:他說自己年紀大了要出家,不需要寶珠。
菩薩堅持道:
817.
「若你修行受挫,
還俗需要財物。
儘管來找我,
我必慷慨相助。」
婆羅門最後說:
818.
「感謝你的承諾,
廣授(Bhūridatta)啊。
若有需要,
我定會再來。」
菩薩看出他去意已決,便命令四位龍族青年(nāgamāṇavake)送他回人間。佛陀解釋當時情形:
819.
「廣授(Bhūridatta)下完命令,
對四位使者說:
『快起身,立刻
送婆羅門回去。』」
820.
「聽到龍王吩咐,
四人立即行動。
迅速將婆羅門,
送回人間世界。」
註:他們先帶婆羅門渡過耶穆納河(Yamunā),再指給他去波羅奈城(Bārāṇasi)的路,然後返回龍宮。
【婆羅門回到人間】
婆羅門一邊走一邊對兒子蘇摩達多(Somadatta)說:「孩子,我們就是在這裡射中了那頭鹿,那邊是野豬出沒的地方。」途中他們看見一個蓮花池,就說:「孩子,我們洗個澡吧。」兒子回答:「好的,父親。」兩人脫下天界的衣服和飾品,把這些東西捆好放在池邊,下水洗澡。就在這時,那些衣物突然消失——它們自己回到了龍宮。現在父子倆身上只剩原本穿的粗布袈裟,弓箭也變回了普通的樣子。蘇摩達多哭喊:「父親,我們被騙了!」父親安慰他:「別擔心,森林裡還有鹿,我們可以繼續打獵維生。」
蘇摩達多的母親聽說他們回來了,趕緊出門迎接,帶他們回家準備飯菜。婆羅門吃飽後就睡著了。母親悄悄問兒子:「孩子,這麼久你們去了哪裡?」兒子回答:「媽媽,是廣授龍王(Bhūridatta-nāgarāja)帶我們去了龍宮,後來我們住膩了就回來了。」母親追問:「那你們帶回來什麼珍寶嗎?」「沒有,媽媽。」「難道他們什麼都沒給?」「其實廣授給了父親一顆能實現所有願望的寶珠(sabbakāmadado maṇi),但他沒拿。」「為什麼?」「他說要出家。」母親頓時火冒三丈,抓起搗米棍就打丈夫的背:「你這個蠢貨!說什麼要出家所以不要寶珠,那現在怎麼又沒出家就跑回來了?滾出我的房子!」婆羅門趕緊說:「親愛的別生氣,只要森林裡還有鹿,我就能養活你。」說完就帶著兒子回到森林,繼續以打獵為生。
【苦行者,金翅鳥與龍】
與此同時,在南邊的大海裡,住在一棵娑羅樹(Simbali)上的金翅鳥(Garuḷo)用翅膀扇開海水,抓住了一條龍王(nāgarājānaṃ)的頭。其實這時候的金翅鳥還不知道該怎麼正確抓龍,這個知識要到後來的《班達拉本生經》(Paṇḍarajātaka JaA.518)才會被記載。這隻金翅鳥雖然抓住了龍的頭,但龍的身體還泡在水裡沒完全拉出來。最後吊著他帶往喜馬拉雅山(Himavanta)頂。
當時有位從迦屍國(Kāsiraṭṭha)來的婆羅門出家修行,在喜馬拉雅山區搭了間樹葉茅棚(paṇṇasālaṃ)居住。他禪修的地方有棵巨大的榕樹(mahānigrodharukkho),白天他常在樹下打坐。那隻金翅鳥抓著龍從榕樹頂上飛過時,垂死的龍為了求生,用尾巴纏住了榕樹枝。金翅鳥沒注意到,光靠蠻力繼續往天上衝,結果把整棵榕樹連根拔起。它把龍帶到娑羅林(Simbali-vana)後,用喙啄開龍的肚子,吃掉龍的內臟(nāgamedaṃ),把屍體扔進海裡。這時被拔起的榕樹墜落發出巨響。
金翅鳥聽到聲音往下看,發現被拔起的榕樹,心想:「我怎麼把這棵樹也拔起來了?」仔細一看才明白:「這是苦行者的禪修樹啊!」於是決定:「這棵樹對他很重要,我要去問問看這算不算造了惡業。」它化現成青年模樣(māṇavakavesena)來到苦行者面前。
這時苦行者正在整理被破壞的場地。化身為人的金翅鳥王(supaṇṇarājā)向他行禮後假裝不知情地問:「尊者,這裡發生什麼事了?」苦行者解釋:「有位金翅鳥為了覓食抓龍時,龍求生用尾巴纏住了榕樹枝。金翅鳥沒注意,靠蠻力飛走時把整棵樹都拔起來了,這就是樹被拔的痕跡。」金翅鳥問:「那尊者,這隻金翅鳥算造惡業了嗎?」苦行者回答:「如果它不知道,這種無心之舉不算惡業。」「那龍呢?」「龍只是為了求生而纏住樹,所以也不算造業。」
金翅鳥聽後很高興:「尊者,我就是那隻金翅鳥王。您的開示讓我很歡喜。你們在森林修行,我知道一個很有價值的咒語(alampāyanamantaṃ),是無價之寶。我想把它傳授給您作為報答。」苦行者推辭:「我不需要咒語,你請回吧。」但金翅鳥再三懇求,最後不但傳授了咒語,還教他辨認各種藥草(osadhāni),這才離開。
【貧窮的婆羅門】
那時,在波羅奈城(Bārāṇasiyaṃ)有一個貧窮的婆羅門。他欠下大量債務,被債主們追討時心想:「我何必留在這裡?不如進入森林,死了更好。」於是離開城市,進入森林,逐漸來到一處淨修林,通過侍奉獲得了苦行者的信任。苦行者想:「這婆羅門對我幫助很大,我要把金翅鳥王(supaṇṇarājena)賜予的天界咒語傳授給他。」便說:「婆羅門,我懂得一種能帶來豐饒的咒語(alampāyanamantaṃ),現在將它賜予你,拿去吧。」婆羅門卻回答:「尊者,我不需要咒語。」但苦行者反覆勸說,最終強行讓他接受了。隨後,苦行者詳細講解了與咒語相配的藥草和儀式方法。婆羅門心想:「我總算有了活命的辦法。」住了幾天後,他藉口說:「尊者,我被風濕困擾。」向苦行者告辭,禮拜懺悔後離開森林,逐漸來到閻牟那河(yamunāya)岸邊,一邊誦咒一邊走向大路。
同一時期,有一千名服侍廣授龍王(Bhūridattassa)的龍族少女,帶著那顆能實現一切願望的寶珠(maṇiratanaṃ)離開龍宮,將寶珠放在閻牟那河岸的沙堆上。整夜藉著寶珠的光芒在水中嬉戲,黎明時分重新穿戴所有飾品,圍繞寶珠列隊準備返回龍宮。婆羅門誦咒的聲音傳來時,她們驚恐喊道:「這一定是金翅鳥來了!」嚇得丟下寶珠潛入地底,逃回龍宮。婆羅門看見寶珠,欣喜若狂:「我的咒語立刻見效了!」抓起寶珠就走。此時,獵人婆羅門蘇摩達多(Somadattena)正帶著兒子進森林打獵,看見寶珠在對方手中,便對兒子說:「孩子,這不正是廣授賜給我們的寶珠嗎?」兒子答:「是的,父親。」父親說:「那我們就貶低這寶珠,騙這婆羅門交出來。」兒子勸阻:「當初廣授龍王主動贈送時我們沒要,現在怎能欺騙這婆羅門?別出聲了。」但父親堅持:「孩子,等著看是誰騙誰吧!」隨即上前搭話:
821.
「此珠璀璨似祥瑞,珍貴悅心勝財寶。
紋理天成無瑕疵,何人偶得此奇珍?」
捕蛇者(alampāyano)回答:
822.
「千名紅眸龍少女,環繞此珠夜嬉遊。
今晨我沿路經過,偶然拾得此珍寶。」
意思是:今早我趕路時,看見上千名龍族少女圍著這顆寶珠。她們一見我就嚇得丟下寶珠逃走了。
獵人婆羅門想騙走寶珠,故意貶低其價值,連說三偈:
823.
「此石曾被煮千遍,歷來受捧價更高。
妥善保管慎安放,所求皆遂顯神通。
824.
「若違儀軌亂放置,或藏身或隨意戴。
此石必招禍臨身,皆因使用不得法。
825.
「凡夫不配持此珠,天賜珍寶非爾屬。
按價付我百金幣,寶珠讓與我收藏。」
阿蘭帕亞諾回偈:
826.
「此珠非賣品,牛群珍寶換不得。
天成美玉無瑕疵,我的寶珠絕不賣。」
獵人婆羅門追問:
827.
「若你不用換牛群,亦拒珍寶與金銀。
究竟願以何物易?請答我所問。」
阿蘭帕亞諾答:
828.
「誰能為我指路途,尋得巨龍王。
威勢熾盛難近身,我以寶珠贈此人——
如獻烈焰耀光華。」
獵人婆羅門譏諷:
829.
「區區婆羅門之相,豈配自稱金翅王?
尋龍不過為果腹,自求食糧何囂張!」
獵人暗想:「這人找龍族分明是想自己吃。」故出此言。
捕蛇者(alampāyano)回答:
830.
「我非金翅鳥之王,亦未親見其形貌。
婆羅門當知我身份——
我是以毒蛇為財富的醫師。」
注:maṃ vidū指「人們知道我是阿蘭帕亞諾,一個靠治療蛇毒維生的醫師」。
獵人婆羅門追問:
831.
「你有何能耐?精通何種技藝?
憑何敢不敬龍族,
對巨蛇毫無畏懼?」
阿蘭帕亞諾展示實力,說道:
832.
「森林有位苦行者,
長年累月修苦行。
金翅鳥王親口授——
至高無上解毒術。
833.
「我於山間尋得他,
日夜不懈勤侍奉。
他見我誠心修行,
於是將天界咒語傳。
834.
「此咒能顯神奇力,
隨我心意化萬物。
如今我持此咒力,
何須懼怕毒龍族?
835.
「我師承殺毒之術,
世人稱我阿蘭帕亞諾——
解毒醫師威名揚!」
【獵人婆羅門的背叛】
獵人婆羅門聽後暗想:「只要他帶我去見龍,就會把寶珠給我。不如讓他引見廣授龍王(Bhūridattam),再奪寶珠。」於是與兒子商議道:
836.
「兒啊蘇摩達多(somadatta),
速取寶珠莫遲疑!
既入我手豈能放?
寧可動武不空歸!」
蘇摩達多勸阻:
837.
「昔日廣授龍王讓你進入自己的家,如此款待婆羅門
他這樣善良,你為何昏昧起害心?
838.
「若你真需財富, 何不直接求見?
布利達多必慷慨, 賜你金銀如山積!」
獵人婆羅門固執道:
839.
「兒啊你太天真!
眼前到手的肥肉,
豈能放過求遠方?
盤中餐勝畫中餅!」
蘇摩達多警告父親:
840.
「地獄烈火焚,大地裂巨口
背叛朋友者, 生命將乾枯
841.
「縱使得財寶, 惡業終反噬。
廣授生氣的話, 報應頃刻至!」
獵人婆羅門說道:
842.
「我們婆羅門只要舉行大祭祀(mahāyaññaṃ),
就能洗淨一切罪業。
現在我就舉辦大祭,
藉此擺脫所有惡報!」
蘇摩達多(somadatto)回應:
843.
「夠了!我現在就離開,
絕不與你同行一步!
像你這樣作惡之人,
我連一步都不願共走!」**
說完這番話,這位具智慧的年輕人見無法說服父親,便高聲向天神控訴:「我絕不與這樣的惡人同行!」 隨即當著父親的面逃離,進入喜馬拉雅山(himavantaṃ)出家修行,最終證得神通與禪定,死後轉生梵天界。佛陀為此總結道:
844.
蘇摩達多學識廣,
向父說完這番話,
控訴眾生之惡行,
隨即離此永不返。
獵人婆羅門心想:「蘇摩達多丟下家業,還能去哪?」 見捕蛇者(alampāyano)有些沮喪,便安撫道:「別擔心,我這就帶你去見廣授龍王(Bhūridattan)!」於是帶他前往龍王持戒的場所,看見龍王盤繞在蟻丘上休息。獵人遠遠站定,伸手念出兩偈:
845.
「快抓住這條大龍! 讓我奪回那寶珠!
牠頭赤如螢火蟲, 身似棉花堆般白。」**
846.
「看牠蜷伏蟻丘頂,
快去擒住牠,婆羅門!」**
【菩薩嚴持戒律】
此時,菩薩睜眼看見獵人婆羅門,心想:「這人想破壞我的布薩(uposatha),我本已讓他住進龍宮享福,他卻連我送的寶珠都不滿足,現在竟帶捕蛇者來害我。若我動怒,戒德將毀。我既已發願持戒,就任阿蘭帕亞諾砍殺、烹煮、刺穿,我絕不發怒!」於是以決意波羅蜜為先導,捲曲身體,把頭覆蓋
獵人催促道:「喂,阿蘭帕亞諾,快抓住這龍,把寶珠給我!」 阿蘭帕亞諾見龍大喜,沒拿寶珠就說:「婆羅門,你自己拿吧!」把寶珠丟給他。寶珠剛入手就滑落地面,瞬間沉入土中,返回龍宮。
獵人因貪圖寶珠、背叛廣授、兒子叛逆,三重損失。他哀嘆:「我活該!早該聽兒子的話!」 哭喪著臉回家。
阿蘭帕亞諾則用天界藥草塗抹身體,嚼碎後噴在自己身上,念誦神咒走向龍王。他抓住龍尾拖拽,掰開龍嘴灌藥,龍王雖潔癖嚴重,卻因持戒而不睜眼不反抗。阿蘭帕亞諾又掐住龍頸,倒提甩動,逼牠吐出食物,再把它掄在地上像搗豆子般踐踏,骨頭幾乎碾碎。接著揪住龍尾像捶打濕布般猛抽,龍王忍受劇痛仍不瞋怒。佛陀總結道:
847.
「即便他用天界藥, 誦盡咒語與真言,
仍無法捉拿此龍—— 因牠已作自己的守護。」
於是,捕蛇者(alampāyano)將龍王折磨得虛弱無力,用藤蔓編成籠子,想把龍王塞進去。但龍王身軀龐大,無法完全裝入。阿蘭帕亞諾就用腳硬踹,強行把龍王塞進籠子,然後帶著籠子前往一個村莊。
到了村子中央,他把籠子放下,大聲喊道:「想看龍跳舞的,都過來啊!」全村的人都聚集過來。這時,阿蘭帕亞諾命令道:「出來吧,大龍王!」
龍王心想:「今天我就滿足這些人,表演一番吧。這樣阿蘭帕亞諾賺夠錢,高興了就會放了我。他要我做什麼,我就照做。」於是,龍王從籠子裡爬出來。
阿蘭帕亞諾下令:
「變大!」龍王就變得巨大。
「變小!」 龍王就縮成小蛇。
「盤成圈!」 龍王就盤成一團。
「展開一圈、兩圈、三圈、四圈、五圈、六圈、七圈、八圈、九圈、十圈、二十圈、三十圈、四十圈、五十圈、一百圈!」 龍王照做。
「變高!變矮!」
「現出全身!隱身!只露半身!」
「變成藍色、黃色、紅色、白色、深褐色!」*
「噴火!吐水!放煙!」
龍王按照這些命令,變化身形,表演舞蹈。觀眾看得目瞪口呆,有些人甚至忍不住流淚。
人們紛紛獻上金銀、衣物、飾品等財物,阿蘭帕亞諾在這個村子就賺了上千金幣。雖然當初抓龍王時,他說「賺夠一千就放你走」,但現在貪心作祟,他想:「在村子都能賺這麼多,進城豈不是更發財?」於是不肯放龍。
他在村裡安家,打造了一個鑲滿寶石的華麗籠子,把龍王關進去,然後帶著大批隨從,乘坐豪華馬車離開,一路在各個村鎮表演,最終抵達波羅奈城(bārāṇasiṃ)。
為了不讓龍王逃跑,阿蘭帕亞諾只餵牠蜂蜜和死青蛙,龍王因恐懼不被釋放,所以不敢進食。即便牠不吃東西,阿蘭帕亞諾還是在四個城門附近的村鎮輪流表演,每個地方停留一個月。
到了十五日布薩日(uposathadivase),他派人通知國王:「今天我要在您面前表演!」國王下令全城擊鼓召集民眾,王宮廣場搭起層層高臺,百姓蜂擁而至。
【龍王母親的惡夢】
捕蛇者(alampāyano)抓住龍王的那一天,龍王的母親做了一個噩夢——她夢見一個黑皮膚、紅眼睛的男人,用刀砍下她的右臂,鮮血直流,隨後那人帶著斷臂離開。她驚醒後,驚恐地摸了摸自己的右臂,發現只是夢境。但她心想:「我做了個凶兆之夢,恐怕我的四個兒子,或陀多羅吒王(dhataraṭṭhassa),或者我自己,即將遭遇不測!」 尤其想到菩薩,她更加憂慮。為什麼? 因為其他兒子都安穩住在龍宮,唯獨龍王持戒清淨,常去人間遵守布薩業(uposathakammaṃ)。她擔心:「該不會是被捕蛇者或金翅鳥抓走了吧?」於是日夜憂心。
半個月過去,她心想:「我兒子從不會離開我這麼久,一定是出事了!」頓時陷入悲傷。一個月過去,她哭到眼淚乾涸、心臟緊縮、雙眼凹陷,只能呆坐著,不斷望向遠方,喃喃自語:「現在該回來了吧?現在該回來了吧?」
這時,她的長子善見龍王(sudassano)帶著大批隨從前來探望父母。他讓隨從在外等候,獨自上樓向母親行禮。母親因思念廣授(bhūridattaṃ),一言不發。善見心想:「以往母親見到我都很歡喜,今天卻如此憂愁,究竟怎麼了?」於是開口問道:
848.
「母親,您見我歸來——
本應歡喜滿足,
為何面容憔悴,
如蒙塵的金鏡?」
849.
您臉色枯黃,
像被揉爛的蓮花,
見我如此尊榮歸來,
卻無半點笑容?」
母親仍不回答。善見又想:「難道是誰惹怒了她?」於是再問:
850.
是否有人冒犯您?或是身體不適?
為何見我歸來,卻滿面愁容?」
母親終於開口,告訴他那個噩夢:
851.
「孩子,一個月前,我夢見一個黑膚紅眼人,
砍下我的右臂,鮮血淋漓帶走,
任我哭喊也不回頭。」
852.
「自那日起,無論晝夜,
我再無歡愉。」
注:「黑膚紅眼人」**象徵捕蛇者阿蘭帕亞諾;**「右臂」**隱喻她最愛的兒子廣授。)
說完,她哭訴道:「孩子啊!你的小弟至今未歸,恐怕已遭不測!」接著哀嘆:
853.
「從前環繞他的,
是身披金紗的美麗龍女,
如今他在何方?
廣授(bhūridatto)不見蹤影!」
854.
從前護衛他的,
是三十三天眾神,
如今他在何方?
如凋零的金色花樹!」
855.
「走吧,孩子!
我們去廣授的住處,
看看你那戒成就的弟弟,
是否平安!」
於是,她帶著善見和隨從前往龍王的居所。此時,龍王的妻子們因許久未見丈夫,早已不安。聽說婆婆要來,她們連忙迎接,一見面就撲倒在婆婆腳下,放聲大哭:
856.
「婆婆啊!您的兒子——
我們的夫君廣授,
已失蹤整整一月!」
857.
不知他是死是活,
那榮耀的龍王,
生死未卜!」
廣授龍王(Bhūridattassa)的母親與侍女們(suṇhāhi)在宮殿長廊中哀泣後,帶著她們登上宮殿,查看兒子的床榻與座位,繼續哭訴道:
858.
「我如同失去幼雛的母鳥,望著空蕩的巢穴。
我將因長久的痛苦而憔悴,因不見廣授(Bhūridatta)而心碎。」
859.
「我如同失去雛鳥的魚鷹,望著空蕩的巢穴。
我將因長久的痛苦而憔悴,因不見廣授而心碎。」
860.
「我猶如乾涸池塘中的赤頸鴨,
將因長久的痛苦而憔悴,因不見廣授而心碎。」
861.
「如同鐵匠爐中的炭火,內部灼燒而外表無痕。
我亦如是——內心被憂苦焚燒,因不見廣授而煎熬。」
當廣授之母如此悲嘆時,廣授的居所彷彿深海漩渦般迴盪著哭聲,無一人能保持鎮定。整座宮殿如同遭颶風摧殘的沙羅林。為闡明此景,導師(satthā)說道:
862.
「就如沙羅樹林被狂風蹂躪摧折,
廣授的宮殿中,妻兒皆俯首哀臥。」
此時,無害(Ariṭṭho)與妙財(Subhogo)兩位兄弟正前往侍奉父母,聽聞哭聲後進入廣授的宮殿安慰母親。為闡明此景,導師說道:
863.
「聽聞宮殿傳出的哀號,
無害與善見立刻飛奔而至。」
864.
「母親啊,請節哀莫再哭泣,
眾生命運本皆如此——
逝去又重生,此乃世間法則。」
海生公主(Samuddajā)隨即說道:
865.
「孩子啊,我亦明白此理,
眾生命運確是如此。
但憂傷仍吞噬我心,
因不見廣授而絕望。」
866.
「善見(Sudassana)啊,若今夜仍不見廣授,
我想我將無法存活。」
兒子們安慰道:
867.
「母親請振作,莫再悲傷,
我們必將帶回兄長。
我們將踏遍四方,
為尋兄長而行。」
868.
「無論山巔險谷、村莊城鎮,
七日之內,您必見兄長歸來。」
【尋兄之旅】
善見(Sudassana)隨即思量:「若三人同尋一處恐生混亂,應分三路:一人往天界、一人往雪山(Himavanta)、一人往人間。若獨目無害(Kāṇāriṭṭha)往人間,他性情暴烈,或會焚村毀城,不宜派遣。」於是吩咐:「無害,你往天界,若廣授被善法的天神帶走,便帶他回來。」又派善見:「你去雪山,沿五大河尋找廣授。」自己則決意扮作苦行者,心想:「若以婆羅門形貌前往,人類不喜;但出家者備受尊敬。」
此時,廣授有位同父異母姊妹名阿闍牟姬(Ajamukhī),對兄長極度眷戀。見善見出發,她請求同行。善見拒絕:「你無法同往,我現是苦行者裝束。」她堅持:「我可變作小蛙藏你髮髻中。」獲允後便隱身同行。
善見從事發地查起,先詢問廣授持戒地點,見血跡與藤籠痕跡後,確信「廣授被蛇術師所擒」。他淚流滿面,沿捕蛇者(Alampāyana)的路線先至表演村莊,詢問:「是否有蛇術師在此展示龍王?」村民答:「一月前確有,獲千金後離去。」善見追蹤至王城,恰逢捕蛇者沐浴塗香,著華服攜寶籠前往宮門。民眾聚集,國王寶座已備。捕蛇者在內室宣稱:「我將展示龍王!」於宮門鋪毯開籠,命令:「出來吧,大龍王!」
當時善見立於人群外圍。廣授探首環視——龍族慣於兩種情況下觀察觀眾:恐有金翅鳥(supaṇṇa)襲擊,或為見親族。若見金翅鳥則畏懼不舞,見親族則羞慚不舞。廣授環視時,瞥見人群中的兄弟,頓時淚湧如泉。他出籠奔向兄弟,民眾驚散,唯善見佇立。廣授以額觸其足背痛哭,善見亦悲泣。廣授哭罷返籠,善見哀慟不已。
廣授龍王(Bhūridattassa)痛哭後轉身回到籠中。捕蛇者(Alampāyana)心想:「這苦行者可能被龍王咬了,我得去安撫他。」於是上前說道:
869.
「龍王已從我手中掙脫,卻重重跪伏在你腳邊。
兄弟啊,牠可曾咬傷你?別害怕,你會沒事的。」
善見(Sudassana)想與他對話,便以偈頌回應:
870.
「這龍王根本傷不了我,連一絲痛苦都無法造成。
世上所有捕蛇者加起來,都比不上我的能耐。」
註解:「連一絲痛苦」強調龍王對他毫無威脅;「比不上我的能耐」暗示自己才是真正的馴蛇專家。
捕蛇者不知對方身份,憤怒地說:
871.
「這穿婆羅門衣服的瘋子是誰?竟敢在群眾面前挑釁!
來啊!有種就單挑!大夥都聽清楚——錯不在我!」
善見以偈頌反擊:
872.
「你用龍王當武器,我就用這隻小青蛙。
讓我們來場驚天賭局——賭注五千金!」
註解:「小青蛙」暗指藏在他髮髻中的妹妹阿闍牟姬(Ajamukhī)。
捕蛇者嗤之以鼻:
873.
「我可是富豪瓦蘇馬(Vasumā),你只是個窮苦行者。
你能拿出什麼賭注?身上可有半文錢?
874.
要是我輸了,自然付得起。
就照你說的——賭注五千金!」
善見聽完直接走向王宮,站在國王舅父面前宣告:
875.
「請聽我說,尊貴的大王,願您福澤綿長。
我名下擁有五千金,聲譽卓著可作擔保。」
國王暗自懷疑:「這苦行者索要巨款有何企圖?」便問:
876.
「是你父親欠債未還?或你曾借貸於我?
婆羅門啊,為何向本王索取如此巨額?」
註解:國王懷疑對方來討祖債或私人債務。
善見解釋真相:
877.
「捕蛇者用龍王挑戰我,
我將以青蛙咬碎這狂徒!
878.
大王今日親眼見證,將是王國的榮耀。
請率文武百官移駕,觀賞這場馴蛇對決!」
國王決定親赴現場,捕蛇者見狀驚慌追喊:
879.
「小子!我承認你技藝不凡,
但你太過狂妄,竟敢藐視這條神龍!」
善見犀利反駁:
880.
「我從未小看你的技藝,婆羅門。
但你用這條無毒假龍,欺騙世人多久了?
881.
等大家看清真相——就像我早已看穿——
你還能靠虛張聲勢,從哪榨取錢財?」
捕蛇者暴怒咆哮:
882.
「你這纏髮的粗鄙之徒!瘋癲闖入人群!
竟敢說這完美龍王『無毒』?簡直侮辱!
883.
有種靠近試試!感受牠熾烈的毒焰!
轉眼就會讓你,化為一堆骨灰!」
善見(Sudassana)與捕蛇者(Alampāyana)對峙時,以偈頌回應:
884.
「家蛇(silutta)或許有毒,水蛇(deḍḍubha)或藍鱗蛇(silābhu)也可能有毒,
但這條紅頭蛇(lohitasīsa)根本無毒!」
捕蛇者憤怒反駁兩首偈頌:
885.
「聖者們都說:修行者應當知道,
布施者生前慷慨行善,死後必升天界。
若你還有東西能施捨,趁活著快拿出來吧!
886.
這條龍王威力無邊,熾烈難擋,
牠馬上就會咬你,讓你化為灰燼!」
善見冷笑回敬三首偈頌:
887.
「親愛的,我也聽過聖者教誨:
布施者行善確能升天。
該擔心的是你——若還有財產,趁活著快布施吧!
888.
這位阿闍牟姬(Ajamukhī),毒性可比火山爆發,
她會先咬死你,讓你瞬間成灰!
889.
她是陀多羅吒(Dhataraṭṭho)之女,我的異母妹妹,
讓阿闍牟姬用滿溢的劇毒,送你上路吧!」
【毒液】
說完立刻對髮髻中的妹妹喊道:「阿闍牟姬!從我頭髮裡出來,站到我手掌上!」當著眾人的面,原本藏在髮髻裡的妹妹發出三聲蛙鳴,跳到他肩膀上,又躍至掌心吐出三滴毒液,隨即鑽回髮髻。善見托著毒液高喊三次:「這國家要毀滅了!這國家要毀滅了!」聲浪覆蓋方圓十二由旬的婆羅奈斯(Bārāṇasi)全境。
國王驚問:「為何說國家要毀滅?」善見答:「大王,我找不到能傾倒這毒液的地方。」國王說:「就倒在地上吧。」善見拒絕並誦偈:
890.
「婆羅墮提(Brahmadatta)王啊,若倒在地上,
所有草木藥材都將枯萎,毫無疑問。」
國王又建議:「那拋向天空呢?」善見再誦偈說明不可行:
891.
「婆羅墮提王啊,若拋向天空,
未來七年天將不雨,冰雪不降。」
國王又建議:「那就倒進水裡吧?」善見(Sudassana)再度以偈頌說明不可行:
892.
「婆羅墮提(Brahmadatta)王啊,若將毒液倒入水中,
所有水生生物——魚類龜鱉全都會死絕。」
國王無奈道:「孩子,我們實在不知如何避免國家毀滅,只有你知道解決方法。」善見指示:「大王,請在此處依序挖掘三個深坑。」國王立即命人挖掘。善見命人在第一坑填滿各種藥材,第二坑填滿牛糞,第三坑則只放天界藥草。接著將毒液滴入第一坑,瞬間冒出濃煙與火焰。火焰蔓延至第二個牛糞坑,再燒到第三坑的天界藥草後終於熄滅。
當時捕蛇者(Alampāyana)站在坑邊,毒煙燻得他皮膚龜裂、全身慘白。他嚇得連喊三次:「我願釋放龍王!」
【相認】
廣授龍王(Bhūridattassa)聞言從寶籠現身,展現裝飾華麗的真身,如天界君王般威嚴矗立。善見與阿闍牟姬(Ajamukhī)也恢復原貌。
善見問國王:「大王可知我們是誰的孩子?」國王答不知。善見提示:「您至少知道迦尸國王(Kāsirājā)將女兒海生公主(Samuddajā)許配給陀多羅吒(Dhataraṭṭho)吧?」國王恍然:「當然知道!她是我最小的妹妹。」善見宣告:「我們就是她的兒子,您正是我們的舅舅!」
國王聞言激動顫抖,擁抱親吻外甥們,哭泣著將他們迎入王宮盛情款待。他問廣授:「孩子,捕蛇者如何能抓住你這樣強大的龍王?」廣授詳細解釋經過,並告誡國王:「統治者應當以正法治國。」同時為舅舅開示佛法。
善見接著說:「舅舅,我們的母親因思念廣授而憔悴,我們不能再耽擱了。」國王不捨道:「好孩子們先回去吧。但我想見妹妹,該怎麼做?」善見問:「我們的祖父迦尸王現在何處?」國王嘆息:「他因思念女兒無法理政,已退位出家,住在某處森林。」善見提議:「舅舅,母親也想見您和祖父。請您在某日前往祖父隱居處,我們會帶母親前去會合。」商定日期後,三位龍子從王宮潛入地底返回龍宮。國王含淚送別外甥後,獨自佇立良久。
當廣授龍王返回龍宮時,整座龍宮爆發出震天的歡呼聲。但由於他在籠中困居一個月,身體虛弱,只能躺在病榻上休息。前來探望的龍族絡繹不絕,交談使他更加疲憊。
【無害(Ariṭṭho)的任務】
獨目無害(Kāṇāriṭṭho)前往天界尋找廣授未果,率先返回。龍族們認為他性格暴躁粗魯,不適合接待賓客,便安排他擔任廣授寢宮的守衛。
【善見的追蹤】
善見搜遍整個雪山(Himavanta),又探查各大河流,最後來到閻牟那河(Yamunā)時,恰巧看見皮膚潰爛的捕蛇者(Alampāyana)。獵人婆羅門(Nesādabrāhmaṇa)心想:「這傢伙折磨廣授才遭報應變成這樣。而我當初貪圖寶石,把廣授出賣給他,這罪孽遲早會反噬我。得趕快去閻牟那河的淨罪聖地(Payāgatittha)洗清罪業!」
他剛到河邊準備懺悔:「我曾背叛廣授這個朋友,現在要洗淨罪孽!」正當他進行沐浴儀式時,善見抵達現場。聽到這番話,善見怒火中燒:「就是這惡人為了一顆寶石,害我兄長落入捕蛇者手中!絕不能讓他活命!」立刻用龍尾纏住他的雙腳拖入深水。當婆羅門即將窒息時,善見稍鬆力道讓他抬頭喘氣,隨即又將他按回水中。如此反覆折磨多次,婆羅門掙扎著唸出偈頌:
893.
「這舉世公認的聖河啊,
能洗淨一切罪孽。
是誰在水中抓住我?
要將我拖入閻牟那河底?」
善見以偈頌回應:
894.
「那位威震四方、名揚天下的龍王,
環繞波羅奈斯(Bārāṇasi)展現神威者——
我正是他的兒子,
婆羅門啊!記住我的名字『善見』!」
婆羅門暗想:「這是廣授的兄弟,肯定要殺我。不如讚美他父母來博取同情!」於是誦偈:
895.
「若你父親是龍中至尊,
母親更是人間無雙,
迦尸國王(Kāsirājā)的外孫——
如此尊貴者,豈該殺害卑微婆羅門?」
善見冷笑:「惡婆羅門!你以為說好話就能活命?」接著揭露往事:
896.
「你曾躲在樹後偷襲,
用毒箭射殺飲水的黑羚羊。
牠中箭後狂奔遠逃,
因蛇毒迅速發作致死。」
897.
「傍晚時你在森林裡,
看見牠倒斃的身影。
你扛著羚羊肉塊,
來到一棵大榕樹下。」
898.
「那裡有鸚鵡與鷦鷯鳴叫,
金黃樹冠層層疊疊,
杜鵑鳥聲縈繞悅耳,
河岸永遠綠草如茵。」
899.
「就在那裡,你看見——
我那位神通廣大的兄長,
被龍女們簇擁著,
在水中展現威嚴。」
900.
「他款待你享受諸般慾樂,
你卻背叛無辜的他!
這份仇恨今日清算,
901.
「快伸出脖子受死!
我絕不會饒你性命。
為了報復你傷害我兄長,
我要斬下你的頭顱!」
婆羅門:
902.
「誦讀經典者、修行苦行者、
維護聖火的婆羅門——
憑這三種身份,
你們不可殺害我!」
善見:
903.
「那座沉在閻牟那河(Yamunā)底,
陀多羅吒(Dhataraṭṭho)的黃金都城,
緊挨著雪山發光,
904.
「我那些如人中雄獅的兄弟,
此刻正在城中。
他們的判決將決定——
婆羅門!你的下場!」
婆羅門心想:「他顯然不打算饒我,但我總得想辦法活命。」
善見聽完婆羅門的辯解後陷入猶豫:「我該把這傢伙帶回龍宮,讓兄弟們決定。」
說完這些話,善見揪住婆羅門的脖子,一路拖行咒罵,朝著廣授龍王(Bhūridattassa)的宮殿大門而去。
【無害的邪見】
擔任守門人的獨目無害(Kāṇāriṭṭho)看到善見(Subhoga)拖著疲憊不堪的婆羅門走來,立即上前攔住道路說:
「善見!別折磨他了!婆羅門可是大梵天(Mahābrahmā)的子嗣。要是大梵天知道我們虐待他的孩子,一怒之下會毀滅整座龍宮!你要明白,婆羅門是世間最尊貴、最具威能的存在,你根本不懂他們的地位,但我很清楚!」
接著他以過來人身份,召集龍族們開始歌頌祭祀婆羅門的功德:
905.
「善見啊!在這世間,
祭祀與吠陀至高無上,
它們與婆羅門密不可分。
詆毀這至尊者的人,
將失去財富與正法!」
無害又問:「善見,你知道這世界是誰創造的嗎?」見善見搖頭,他繼續說:「是婆羅門的祖父大梵天所造!」並誦出偈頌:
906.
「婆羅門研習聖典,
剎帝利征服大地,
吠舍專注耕作,
首陀羅服務前三姓——
各階層依照大梵天制定的法則,
各司其職至今!」
他更舉例說明連天神都敬重婆羅門:
907.
「創造神、分配神、水神、財神,
月神、閻魔、風神、日神——
這些神明都廣泛施捨,
並向誦經婆羅門獻上一切供品。
908.
「能拉開五百弓力的強弓,
英勇無比的阿周那(Ajjuno),
大地無雙的千臂王(Sahassabāhu)——
他們當年也都點燃祭火供奉婆羅門!」
註解:
- 「jātavedan」指祭祀聖火
- 「bhīmaseno」形容阿周那的軍隊令人畏懼
- 千臂王傳說中曾以千臂拉弓祭祀
最後他強調供養婆羅門的福報:
909.
「那位長期以飲食供養婆羅門,
盡其所能佈施的波羅奈王,
因虔誠歡喜之心,
後來轉生為殊勝天神!」
無害藉此說明婆羅門是世間最應受供養者。他持續以各種例子歌頌婆羅門,試圖說服龍族們釋放這個囚犯。
以下是嚴格按照您的要求,逐字逐句翻譯的繁體白話文版本,保留所有巴利文專有名稱並獨立處理偈頌:
此時(無害龍王)為了展示另一個理由,繼續說道——
第910偈:
「那位以酥油供養能滿足大胃口的、具天界美麗形貌的(火神)者,
他完成祭祀儀式後,選擇最高祭祀,
便到達了天界,成為目真鄰陀(mucalinda)。」
據說從前在波羅奈(bārāṇasiyaṃ)有位名叫目真鄰陀的國王,召請婆羅門詢問升天之道。婆羅門告訴他:「你應當禮敬婆羅門和婆羅門的天神。」當國王問「婆羅門的天神是誰」時,他們回答:「火神就是(婆羅門的天神),你應當用新鮮酥油供養他。」國王照做後,便成就此事。為說明這個道理,故說此偈。
接著展示另一個理由,說道——
第911偈:
「具有大威力、壽命千歲者,
那位出家成為可敬的卓越者。
捨棄無邊的國土與軍隊,
杜提波(dudīpo)王亦得升天。」
註釋:
- 「出家」指在位五百年的國王,在禮敬婆羅門後,捨棄無邊的國土與軍隊出家。
- 「杜提波」是那位國王的名字,他因供養婆羅門而升天。
接著展示更多例證說道——
第912偈:
「那位征服直至海洋盡頭(的國土)者,
樹立了殊勝莊嚴的黃金祭柱,
升起祭祀火,供奉護世火神,
(蘇婆迦)成為享受天福的殊勝天神之一。」
第913偈:
「憑藉他的威力,乳海凝結,
甘伽河(gaṅgā)流淌如凝乳匯入大海。
那位毛足(lomapādo)王修習祭祀之道,
安伽(aṅgo)得生千眼(天神)之城。」
註釋:
「乳海」典故:從前波羅奈有位名叫安伽的毛足王,詢問婆羅門升天之道。婆羅門說:「大王啊,你應進入雪山禮敬婆羅門並供奉火神。」王便帶著無數牛羊入雪山照做。當婆羅門問:「祭祀剩餘的乳汁和凝乳該如何處理?」王說:「倒掉吧。」少量乳汁倒處形成小河,大量倒處形成了甘伽河。那些凝乳凝固堆積之處,就成了乳海。王如此供養後,按婆羅門指示供火,得生千眼帝釋天的都城。
為說明此事,再說此偈——
第914偈:
「具大神通、殊勝天眾、聲名顯赫者,
(他)成為帝釋天的將領居於天界。
通過蘇摩祭清淨罪垢後,
(他)成為享受天福的殊勝天神之一。」
註釋:
「通過蘇摩祭清淨罪垢」指:這位如今身為帝釋天將領的天神,從前也是波羅奈王。當他詢問婆羅門升天之道時,婆羅門告訴他:「你應通過蘇摩祭清除垢染升天。」王便隆重供養婆羅門,依教舉行蘇摩祭,淨罪後轉生為天神。
再展示更多例證說道——
第915偈:
「創造此界與他界者,
(開闢)婆吉羅提河(bhāgīrathi)、雪山與鷲峰,
那位具神通、殊勝天眾、聲名顯赫者,
那時亦曾燃起祭祀之火。」
第916偈:
「摩羅山(mālāgirī)、雪山、鷲峰,
善見山、尼沙陀山、俱吠羅山,
這些以及其他眾多大山,
皆由祭祀者(婆羅門)的威德所造。」
註釋:
- 「創造此界與他界」指大梵天創造的世界體系。
- 「婆羅門威德」典故:從前有波羅奈王詢問婆羅門升天之道,當他準備大施時問:「我還缺什麼?」臣答:「一切具足,唯缺婆羅門座位。」王便命人砌磚造座。因婆羅門威德,這些磚座竟增長成摩羅山等眾山。此即說明這些山是由行祭的婆羅門所造。
這時(無害龍王)又問:「兄弟啊,你知道這大海為什麼會變成無魚的鹹水嗎?」(其他龍回答:)「我們不知道,無害(Ariṭṭho)。」(於是無害龍王說:)「你們只知道傷害婆羅門,聽好了!」接著說出偈頌——
第917偈:
「有位精通經典、具足咒術威德的苦行者,
世人稱他為『乞食行者』。
當他在海邊用海水洗滌罪業時,
大海就把他吞沒了——因此變成不能喝之水。」
註釋:
- 「乞食行者」:世人如此稱呼那位婆羅門。
- 「用海水洗滌」:當時那位婆羅門每天在海邊進行淨罪儀式,站在岸邊取海水澆在自己頭上沖洗。
- 當他持續這樣做時,憤怒的大海突然暴漲將他吞沒。
- 大梵天知道後怒道:「這人殺了我的兒子!」於是詛咒:「讓大海變成不能喝的鹹水吧!」因此大海才變成這樣。
- 由此可見,這些婆羅門確實具有大威神力。
又說道——
第918偈:
「大地上到處都有祭祀的場所,
(這些)婆羅門是帝釋天(vāsavassa)的(福源)。
無論東方、西方、南方或北方,
他們存在之處就能產生(宗教的)喜悅。」
註釋:
- 「帝釋天的」:指從前有位國王因供養婆羅門而轉生為帝釋天。
- 「祭祀場所」:指那些作為功德田、最應受供養的婆羅門遍布大地。
- 「產生喜悅」:至今這些婆羅門仍在四方為帝釋天創造偉大經典,帶來歡喜。
就這樣,無害(Ariṭṭho)用十四首偈頌讚美了婆羅門、祭祀和吠陀。
【菩薩宣說真理】
聽完這番話後,許多來探病的龍眾都認為無害說的是真理,因而陷入邪見。臥病在床的菩薩(指廣授龍王)聽到這一切,龍眾們也向他報告。於是菩薩心想:「無害在宣揚邪道,我要駁倒他的觀點,讓大眾回歸正見。」他起身沐浴,莊嚴地坐在法座上,召集所有龍眾,召來無害(Ariṭṭho)說道:
「無害啊,你說了虛妄的話來讚美吠陀、祭祀和婆羅門。但婆羅門的吠陀儀式和祭祀根本不被聖者認可,也不能導向天界。看看你言論中的謬誤吧!」於是開始批判祭祀,說道——
第919偈:
「智者視吠陀如陷阱,
愚者卻當作珍寶。
無害啊!因不觀察(其虛妄本質),
如追逐陽焰的鹿群,
這些騙術騙不了智者。」
第920偈:
「吠陀不能保護惡人——
那些殺害朋友、屠殺親族的罪人。
即使長期供奉火神,
罪業之火仍會吞噬他們,
凡夫的惡行終將帶來苦果。」
第921偈:
「即使焚盡世間所有財富——
連同草木一起燃燒,
也無法為這無能的火帶來滿足。
誰能用雙舌(指祭祀之火)
品嚐到真正的美味?」
第922偈:
「就像會變質的牛奶,
先成乳酪,再化為酥油。
火也是如此無常——
依因緣而生,隨條件而滅。」
第923偈:
「當人把(木柴)放入時,
看不見火藏在哪裡。
乾柴新柴中不見火蹤,
非因摩擦,非由努力,
火神(jātavedo)不會自生。」
第924偈:
「如果火真住在木頭裡,
世間所有森林都會乾枯,
一切乾柴都會自燃。」
第925偈:
「如果燒木柴能積功德,
那麼廚師、燒炭工、鹽工,
甚至火葬場的焚屍者,
豈不都成了行善之人?」
第926偈:
「如果這些人不算行善,
那麼供奉所謂『聖火』,
世上就無人能靠煙火積德。」
第927偈:
「為何世人厭棄的臭味——
多數人避之唯恐不及的腐肉,
卻被(火神)用雙舌吞食,
還美其名曰『淨食』?」
第928偈:
「有人說火(sikhim)是天神,
還有人稱水(āpaṃ milakkhū)為神明。
這些全是虛妄之言——
火非天神,水亦非聖。」
第929偈:
「那無感官、無意識的『護世火』(vessānaraṃ),
不過是任人驅使的奴僕。
供奉這種火怎能升天?
作惡者憑何得善報?」
第930偈:
『「創造主」為謀生而說謊,
自稱「大梵天是火的侍者」。
若他真是全能主宰,
為何要膜拜自己創造的東西?』
第931偈:
「荒謬可笑、經不起推敲的謊言,
婆羅門為謀利而散播。
當供養斷絕時,
他們就編造經典來維繫殺生祭祀。」
第932偈:
『「王族天生統治大地」、
「吠舍只能務農服役」、
「首陀羅永遠為奴」——
這些都是權貴捏造的謊言。』
第933偈:
「如果婆羅門說的是真理,
那麼:
剎帝利豈不肯定獲得王國?
婆羅門豈不一定學得咒語,
吠舍豈不得從事農業,
首陀羅豈不永無解脫之日?」
第934偈:
「正因這些全是謊言,
那些腹中空空的(婆羅門)才胡說八道。
愚人盲目相信,
智者自能明辨。」
第935偈:
「剎帝利向吠索(農民階級)取稅,
婆羅門持杖(乞食)遊蕩。
為什麼整個世界被安排得這麼不幸?
為何不把整個世界弄得快樂?」
第936偈:
「如果大梵天真是全知全能的世界之主,
為何讓世間充滿不幸?
為何不讓眾生皆得安樂?」
第937偈:
「如果大梵天真是主宰,
為何允許欺詐、妄語、驕傲,
用非法荼毒世間?」
第938偈:
「無害啊!你的『創造主』若是公正,
為何在正法存在時推行邪法?」
第939偈:
「蟲、飛蛾、蛇蛙、螞蟻、蒼蠅——
殺這些也算潔淨?
這些都是賤民(kambojakānaṃ)的邪見,
愚人才相信這種歪理!」
如今(廣授龍王)為揭示這些說法的虛妄,繼續說道——
第940偈:
「若殺生者能得清淨,殺生者該升天。
那麼婆羅門(bhovādi)就該殺婆羅門,
連信徒也該一起殺!」
第941偈:
「沒有鹿、牛或牲畜,會自願求死來獻祭。
(但)為謀生計,祭祀者強行抓來動物宰殺。」
註釋:「殺生邏輯」:若殺牲祭祀真能昇天,婆羅門就該互相殘殺,但事實上他們只殺無力反抗的動物。
第942偈:
「愚人在祭柱和綁牲儀式上,用花言巧語迷惑人:
『這祭柱將為你帶來天界欲樂,來世永恆的幸福!』」
第943偈:
「若祭柱真能生出——
珍珠、珊瑚、金銀、糧食,
若乾柴新木能榨取天界妙欲,
三吠陀(tevijja)僧團早該獨佔祭祀,
絕不會讓非婆羅門參與!」
註釋:「祭柱騙局」:祭柱若真能產生財富,婆羅門早該壟斷祭祀,但他們卻誘騙外人參與分贓。
第944偈:
「祭柱上哪來的珍珠珊瑚?
乾柴新木中哪來的天界妙欲?
(這些)全是謊言!」
第945偈:
「狡詐殘忍的愚人,
用甜言蜜語哄騙:
『給我錢財來供火,
你就能享天界樂!』」
第946偈:
「他們讓人投入火祭,
剃光頭髮剪指甲,
再用吠陀咒語,
榨乾信徒錢財。」
第947偈:
「像群鴉圍攻孤鷹,
騙子們聚眾欺詐。
吃飽喝足後,
剃光受害者頭髮,
丟在祭祀場揚長而去。」
第948偈:
「就像這樣,信徒被婆羅門欺騙,
一人獨對眾人圍攻。
他們用各種手段掠奪,
以看不見的東西(功德)騙走錢財。」
第949偈:
「(婆羅門)假借國王命令,
公然奪取他人財富。
這些偽君子如同盜賊,
卻能在世間逍遙法外!」
第950偈:
『「這是因陀羅(帝釋天)的右臂!」
他們在祭祀時砍斷祭柱。
若此言屬實——
斷臂的因陀羅(maghavā)靠什麼打敗阿修羅?』
第951偈:
「既然因陀羅(indassa)是『無敵戰神』,
為何需要凡人祭祀?
這些婆羅門的咒語全是謊言,
分明是現世可見的騙局!」
第952偈:
『「摩羅山(mālāgiri)、雪山(himavā)、鷲峰(gijjho)、
善見山(sudassano)、尼沙陀山(nisabho)、俱吠羅山(kuveru)——
這些大山說是由古祭祀者(yaññakarehi)堆成的!」』
第953偈:
「但磚塊堆砌的結構,與天然山脈截然不同。
真正的山峰亙古屹立,豈是人力所能偽造?」
第954偈:
「磚石終會風化,山中卻蘊藏金屬礦脈。
(婆羅門)為讚美祭祀,竟編造這等謊言!」
註釋:「地理謊言」:山脈形成有地質證據,絕非古人堆砌
第955偈:
「那位『精通經典、苦行的乞食者』,在海邊洗罪被吞沒後,
大海就變成了無魚之水——這算什麼神力?!」
第956偈:
「上千條充滿吠陀和咒語的河流(有婆羅門在用的河流)奔湧
為何不對它們壞惡意,為何唯獨大海不能被喝?」
第957偈:
「那麼所有世間人工挖掘的水井,應該也充滿鹹水
所以並不是因為吞下婆羅門,而使水不能喝!」
第958偈:
「世界開始之時,誰是誰的妻子?
人類都由意所化生。
因此本質上無人卑賤——
種姓制度根本是後來編造的!」
第959偈:
「若賤民(caṇḍāla)精通吠陀,
想要自殺時背誦咒語,頭也不會裂成七塊。」
第960偈:
「這些精心設計的貪婪話術,
用詩歌形式包裝難辨真偽。
愚人固執於邪見,
低智者卻深信不疑。」
第961偈:
「獅子、老虎、豹,遠勝人力。
人和牛的分別只因出身不同」
第962偈:
「若國王真靠神權統治,
大臣都該是天生輔佐。
何須征服敵人?
百姓早該永享安樂!」
第963偈:
「王族,咒語和三吠陀
本質都是人為創造。
不明此理者,
如盲人行走在洪水淹沒的路上。」
第964偈:
「王族,咒語和三吠陀,
本質上毫無差別。
得失榮辱,所有人都有此四法。」
第965偈:
「就像平民(ibbhā)為謀生從事百工,
今日的『三吠陀僧團』(tevijjasaṅghā)同樣為錢財奔波。」
第966偈:
「這些與平民無異的(婆羅門),
沉迷欲樂貪求無厭。
他們從事各種世俗職業,少慧愚昧!」
菩薩(指廣授龍王Bhūridattassa)駁倒無害(Ariṭṭho)的邪見後,確立了自己的正見。聽聞這番正法開示,所有龍眾都心生歡喜。菩薩命人將獵戶婆羅門逐出龍宮,但未加懲罰。此時海天護(Sāgarabrahmadatto)也如期率領四兵軍團來到父王居所。菩薩心想:「我要去拜見舅舅和祖父」,便命人擊鼓,帶著盛大儀仗從閻牟那河(Yamunā)北岸出發,前往那座淨修林。其餘兄弟與父母隨後同行。
【親屬相見】
就在此時,海天護(Sāgarabrahmadatto)看見大隊人馬前來卻未認出菩薩,便向父親詢問:
第967偈:
「誰的戰鼓、銅鼓與螺號,
誰的鐃鈸與鈴鼓,
在前方列隊行進,
令戰車之王(指自己)歡欣?」
第968偈:
「這青年身披金色鎧甲,
如閃電般璀璨奪目,
全身甲冑齊整,
是誰正涉水而來?」
第969偈:
「他面容如熔爐鍛造的黃金,
似燃燒的迦底羅(khadira)木炭般閃耀,
這光輝燦爛者是誰,
正渡水前來?」
第970偈:
「這精美絕倫的金傘,
飾有兔毛流蘇,
能遮蔽烈日,
是誰正渡水而來?」
第971偈:
「這最上等的氂牛尾拂塵,
由侍從執持,
在具足福德者的頭頂,
來回拂掃?」
第972偈:
「這孔雀羽製成的華扇,
柔軟精美,
金玉為柄,
在尊貴者面前搖動?」
第973偈:
「這對耳環如燃燒的迦底羅炭,
似熔爐鍛造的黃金,
在臉龐兩側,
為誰增添光彩?」
第974偈:
「這烏黑柔亮的髮絲,
隨風輕揚,
映襯著寬廣前額,
如雲中閃電般耀眼,
屬於何人?」
第975偈:
「這雙大而圓睜的眼睛,
這寬闊明亮的眼眸,
這完美無瑕的面容,
究竟是誰所有?」
第976偈:
「這如貝殼般潔白的牙齒,
說話時閃閃發光,
似拘毗羅(kuppila)花般整齊,
是誰的皓齒?」
第977偈:
「這手足如紅寶石般潤澤,
這如滿月般圓滿的唇形,
如日輪般光輝者,
究竟是誰?」
第978偈:
「如雪山頂盛開的娑羅樹(mahāsāla),
披著純白袈裟而來,
如戰勝的因陀羅(Indra)般威嚴,
這位是誰?」
第979偈:
「金飾點綴周身,
寶石權杖在手,
被眾人圍繞卻獨自揮劍,
這位是誰?」
第980偈:
「這金線刺繡的華服,
這精美縫製的錦衣,
脫鞋合掌禮拜大仙時,
這位尊貴者是誰?」
面對兒子的詢問,具足神通與智慧的苦行者(指菩薩的外祖父)回答道:
「孩子,這些是陀多羅吒龍王(Dhataraṭṭha)龍族的王子,你的外甥們。他們具足神通威德,是你妹妹海天女(Samuddajā)所生的龍子。」
正說話間,龍眾們已抵達淨修林,向苦行者頂禮後退坐一旁。海天女(Samuddajā)也向父親禮拜哭泣,隨後帶著龍眾返回龍宮。海天護(Sāgarabrahmadatto)停留數日後返回波羅奈城(Bārāṇasī)。海天女(Samuddajā)最終在龍宮去世。菩薩一生持戒守布薩,命終後與眷屬共赴天界。
佛陀總結道:「古德居士們即使在沒有佛陀的時代,也能捨棄如此榮華守持布薩戒。」他將本生故事作聯結:
當時的父母是王族
獵人婆羅門是提婆達多(Devadatta)
蘇摩達多(Somadatta)是阿難(Ānanda)
阿闍牟姬(Ajamukhī)是蓮花色(Uppalavaṇṇā)
善見(Sudassana)是舍利弗(Sāriputta)
廣福(Subhogo)是目犍連(Moggallāna)
獨眼無害(Kāṇāriṭṭho)是善宿(Sunakkhatta)
而廣授龍王(Bhūridattassa)正是我——成就正覺的佛陀
544. candakumārajātaka 月光王子本生經(提婆達多前世今生企圖殺害佛陀的故事)
這段故事是世尊在靈鷲山(Gijjhakūṭa)居住時,針對提婆達多(Devadatta)所講述的。相關事件記載於僧團分裂的章節中。應從提婆達多出家開始,直至頻婆娑羅王(Bimbisāra)死亡之間的經過來理解此事。提婆達多殺害頻婆娑羅王後,前往拜訪阿闍世王(Ajātasattu)說:「大王,您的心願已達成,而我的心願尚未實現。」
王問:「尊者,您的心願是什麼?」答:「難道不是殺害十力者(指佛陀)後,我就能成佛嗎?」
王問:「那我們需要做什麼?」答:「大王,請召集弓箭手。」
王應允後,召集五百名百發百中的弓箭手,從中選出三十一人派往長老處。長老召見其中為首的弓箭手說:「朋友,沙門喬達摩(Gotama)住在靈鷲山,白天常在某某地方經行。你去那裡用毒箭射殺他,結束其性命後從某某路徑返回。」隨後在每條路徑佈置伏兵:先派兩人守候說:「若有獨行者從你們這條路來,就殺了他從某某路返回」;再派四人守候說:「若有兩人從這條路來,就殺了他們從某某路返回」;接著派八人守候說:「若有四人從這條路來,就殺了他們從某某路返回」;最後派十六人守候說:「若有八人從這條路來,就殺了他們從某某路返回。」
為何要如此安排?是為了掩蓋自己的罪行。那位首席弓箭手左佩劍,背負箭囊,手持大弓來到如來處,心想「我要射殺他」便張弓搭箭,卻因恐懼無法放箭。他試圖放下箭時,連唾液都從嘴角流出,渾身僵硬如受刑具折磨般呆立,被死亡恐懼所震懾。世尊見狀柔聲說道:「別害怕,過來吧。」那人立即丟棄武器,頂禮佛足懺悔:「尊者,我愚癡無智,不知您的功德,受盲目的提婆達多教唆前來殺害您,請寬恕我。」懺悔後坐於一旁。世尊為他說法開示真理,使他證得須陀洹果後囑咐:「朋友,不要走提婆達多指示的路,改從其他路返回。」說完便下經行處,坐於某樹下。
當首席弓箭手遲遲未歸,另兩名弓箭手沿原路尋找,見到十力者(佛陀)便上前禮拜而坐。世尊同樣為他們說法開示,使其證得須陀洹果後囑咐:「不要走提婆達多指的路,改從此路返回。」以此方法,所有弓箭手陸續前來聽法證果,都被指引從不同路徑返回。最後首席弓箭手向提婆達多報告:「尊者提婆達多,我無法殺害正等正覺者,那位世尊具有大神通力。」眾人皆言:「我們因歸依正等正覺者而重獲生命。」後於佛前出家證得阿羅漢果。此事在比丘僧團中傳開,比丘們在法堂議論:「聽說提婆達多因對如來起瞋心,企圖殺害許多人,那些人卻都因歸依世尊而活命。」世尊到來時間:「比丘們,你們在討論什麼?」得知後說:「不僅是現在,過去提婆達多也曾因對我一人起瞋心而企圖殺害多人。」應眾人請求,佛陀講述了過去的事。
過去,波羅奈(Bārāṇasī)城名為花城(Pupphavatī)。統治該城的轉輪王(Vasavatti)之子名為獨王(Ekarājā),其子月光王子(Candakumāra)擔任副王。有個名叫殘羹(Khaṇḍahāla)的婆羅門擔任國師,負責為國王解說義理與法度。國王認為他「博學」而讓其主持審判。此人卻受賄舞弊,將有理判為無理,無理判為有理。某日有位富商敗訴後憤而離席,途中遇見月光王子便跪地痛哭。王子問:「為何哭泣?」商人答:「主公,殘羹在審判中受賄,使我蒙受不白之冤。」王子安慰他:「別怕。」重新審理後公正判決,民眾歡聲雷動。國王聞聲詢問:「這是什麼聲音?」侍從答:「月光王子公正審理案件,民眾在喝彩。」國王聽後很欣慰。王子前來禮拜時,國王說:「孩子,聽說你審理了一個案件?」王子答:「是的,陛下。」國王便宣布:「從今往後由你主持審判。」將司法權交給了王子。
從此殘羹失去收入來源,對王子懷恨在心,伺機報復。這國王本身愚鈍。某天深夜,國王夢見裝飾華麗的城門樓、七寶城牆、六十由旬長的黃金大道、高達千由旬的勝利宮殿、遍佈天人的三十三天樂園,醒來後渴望前往天界,心想:「明早請教殘羹國師通往天界的路,按他指示前往天界。」殘羹次日清晨沐浴用餐後入宮,國王賜座詢問。為闡明此義,世尊說:
982.
「國王乃暴虐之君,獨王治花城。」
「他問(Brahmabandhu)婆羅門,殘羹此愚癡國師:」
983.
「『婆羅門,你善解法和戒律,」
「『請為我示天界道——』」
「『眾生如何修諸善業,從此得趣善道?』」
此問本應請教一切智佛陀、其弟子或菩薩(Bodhisatta),然國王猶如迷途七日者向迷途一月者問路,竟向(Khaṇḍahāla)殘羹求教。殘羹暗忖:「此乃報復仇敵(Candakumāra)月光王子之良機,殺他即可圓滿我的心願。」遂召國王宣說第三偈:
984.
「『當行非常之祭祀,殺害無罪者啊大王,』
「『世人如是修諸善業,方能往生善趣天界。』」
國王追問其義:
985.
「『何謂非常祭祀?此世間誰為無辜者?』
「『請詳為我解說,我當設祭佈施。』」
殘羹答曰:
986.
「『當以子女祭祀啊大王,用王后與城中顯貴,』
「『以公牛與駿馬四種,凡四足獸皆當祭。』」
他表面答王所問,實則以地獄道冒充天界路。
註釋:「四種」謂此等再加象等四足牲畜。「凡四足獸皆當祭」——當以利劍斷其首,以金盤承喉血傾入祭坑,如是祭祀則王可肉身昇天。大王啊,尋常佈施乃供養沙門、婆羅門、乞者衣食,然殺子女等人取其喉血祭祀,方是所謂「非常祭祀」——他如此蠱惑國王。
殘羹暗思:「若獨捕月光王子(Candakumāra),恐被視為私怨」,遂決意當眾行事。聞此邪說後,宮人皆恐懼戰慄,驟然同發巨大哀嚎。為顯此景,世尊說:
987.
「『宮中人聞此皆哭嚎:王子與王后俱當殺!』
「『整座王宮同聲悲泣,淒厲哭聲直徹雲霄。』」
殘羹問王:「大王能成此祭否?」
王答:「師尊,祭畢真可昇天嗎?」
殘羹說:「怯懦軟弱者終不堪成祭。王當召集眾人,我來主持祭壇。」他率黨羽出城,平治祭壇並設圍欄封鎖——此乃古婆羅門傳統,防正直沙門或婆羅門前來阻撓。國王召臣下令:「我將殺子女妻妾以祭昇天,速將他們帶來。」先令押解諸王子:
988.
「『速召(Canda)月光、(Sūriya)日耀與(Bhaddasena)善軍,』
「『及(Sūra)勇將並(Vāmagotta)左護,為祭祀即刻集合!』」
使者們首先來到(Candakumāra)月光王子面前稟報:「王子殿下,您父王欲殺諸位昇天,特遣我等前來押解。」王子詢問:「此乃何人主意?」答曰:「(Khaṇḍahāla)殘羹國師所獻。」復問:「僅捕我一人,抑或兼及他人?」答曰:「殿下,其餘人等皆需押解,聞說要以所有四足生靈祭祀。」王子暗忖:「彼與他人素無仇怨,唯因審案時無法舞弊便獨對我起瞋,竟要害死這許多人。既得面見父王,解救眾生當為吾責。」遂對使者言:「那便執行父王之命吧。」使者將其帶至王宮庭院安置後,復召來其餘三位王子,向國王稟報:「陛下,諸位王子已帶到。」國王聞訊道:「現去將我女兒們也帶來,使她們與兄弟團聚。」復誦另一偈:
989.
「速召(Upasena)近軍、(Kokila)妙聲與(Mudita)喜樂,」
「及(Nanda)歡喜公主,為祭祀即刻集合!」
使者們奉命將正哭泣哀嚎的公主們帶至兄弟身旁。繼而國王下令拘捕王妃們,復誦偈曰:
990.
「押(Vijaya)勝軍王后、(Erāvati)妙耳與(Kesinī)鬘髮,」
「及(Sunandā)善喜此等具足相好者,為祭祀即刻集合!」
註:「具足相好」謂此諸王妃皆具六十四種完美女相。
使者們將哭嚎的王妃們亦帶至王子們身側。國王復令拘押四位富商,誦偈云:
991.
「速請(Puṇṇamukha)滿面、(Bhaddiya)吉祥、(Siṅgāla)豺牙,」
「及(Vaḍḍha)長老此數位家主,為祭祀即刻集合!」
使者押解富商們前來時,舉城噤若寒蟬。然因富商族勢龐大,當其被捕之際,全城震動。民眾團團圍住富商們疾呼:「斷不容國王殺商祭祀!」於是富商們在家眷簇擁下來到王宮,向國王哀哀求饒。世尊描述此景:
992.
「諸家主攜親帶族聚集哀求:」
「『陛下可將我等盡剃髮為奴,」
「『若存疑則調兵監視,我們甘願為奴!』」
雖經如此哀求,富商們終未獲赦。使者驅散群眾後,將富商們亦安置於王子們身畔。繼而國王下令捕捉象群等生靈:
993.
「速押我象(Abhayaṅkara)無畏、(Nāḷāgiri)蘆葦山、」
「(Accuggata)極高與(Varuṇadanta)水神牙前來,」
「他們皆當為祭品。」
994.
「另遣寶馬(Kesi)鬃毛、(Surāmukha)美顏、」
「(Puṇṇaka)滿月與(Vinataka)無耳,」
「速速押來作犧牲。」
995.
「再牽牛王(Yūthapati)群主、(Anoja)無垢、」
「(Nisabha)偉峰與(Gavampati)牛主,」
「待萬物齊備後,我當祭祀佈施。」
996.
「明日朝陽初升時,諸般祭品須完備,」
「傳諭王子們:今宵盡情歡娛。」
997.
「待一切犧牲齊聚,等明朝旭日東昇,」
「便去告王子們:今夜已是最後一夜。」
此時國王的父母尚在人世。大臣們前去稟告王太后:「夫人,您兒子要殺害子孫舉辦祭祀。」太后捶胸痛哭道:「你們在說什麼啊!」立即趕來質問國王:「你真的要舉辦這種祭祀嗎?」世尊描述這一幕:
998.
「他的母親哭泣著從寢宮趕來,」
「『聽說你的祭祀要用四個孩子?』」
國王回答:
999.
「我四個兒子全都要祭獻,當(Canda)月光被殺之時,」
「用子孫祭祀之後,我就能昇天享樂。」
母親勸誡:
1000.
「兒啊別相信這種謊言,殺子怎能昇天?」
「這分明是地獄之路,絕非通往天界之途。」
1001.
「(Koṇḍañña)憍陳如王啊該行布施,對一切眾生不傷害,」
「這才是真正的善道,絕非殺子祭祀可得。」
國王固執己見:
1002.
「我必須聽從導師(Khaṇḍahāla)殘羹的教導,」
「將殺死(Canda)月光與(Sūriya)日耀,」
「獻祭難捨的子孫後,我定能昇天享樂。」
母親見勸說無效只好退下。父親(Vasavattī)持世王得知後也來勸說。世尊描述:
1003.
「他的父親(Vasavattī)持世也來勸誡親生子:」
「『聽說你的祭祀要用四個孩子?』」
國王同樣回答:
1004.
「我四個兒子全都要祭獻,當(Canda)月光被殺之時,」
「用子孫祭祀之後,我就能昇天享樂。」
父親(Vasavattī)持世王痛心勸誡:
1005.
「兒啊別相信這種謊言,殺子怎能昇天?」
「這分明是地獄之路,絕非通往天界之途。」
1006.
「(Koṇḍañña)憍陳如王啊該行布施,對一切眾生不傷害,」
「這才是真正的善道,絕非殺子祭祀可得。」
國王仍堅持:
1007.
「我必須聽從導師(Khaṇḍahāla)殘羹的教導,」
「將殺死(Canda)月光與(Sūriya)日耀,」
「獻祭難捨的子孫後,我定能昇天享樂。」
最後父親(Vasavattī)持世王無奈勸道:
1008.
「(Koṇḍañña)憍陳如王啊該行布施,對一切眾生不傷害,」
「你應當讓子孫環繞膝下,好好治理國家疆土。」
父親(Vasavattī)持世王也無法說服兒子。(Candakumāra)月光王子心想:「這麼多人因我而受苦,我要向父王求情解救他們。」於是與父親懇談:
1009.
「父王別殺我們,寧可讓我們做(Khaṇḍahāla)殘羹的奴隸,」
「就算戴著鐵鐐銬,我們也願照料大象馬匹。」
1010.
「父王別殺我們,寧可讓我們做(Khaṇḍahāla)殘羹的奴隸,」
「就算戴著鐵鐐銬,我們也願清理象糞。」
1011.
「父王別殺我們,寧可讓我們做(Khaṇḍahāla)殘羹的奴隸,」
「就算戴著鐵鐐銬,我們也願清理馬糞。」
1012.
「父王別殺我們,寧可讓我們做(Khaṇḍahāla)殘羹的奴隸,」
「若您執意要滿足他的願望,我們寧願被流放出國,」
「托缽乞食度日也行。」
國王聽完這泣血哀求,心如刀絞,淚流滿面說:「如果殺害兒子,天界對我也無意義。」便下令:
1013.
「你們哭求活命讓我心碎,」
「現在釋放所有王子吧,我不需要殺子祭祀了。」
聽聞國王命令,眾人立即釋放了王子和其他被捕生靈。此時(Khaṇḍahāla)殘羹正在準備祭壇,有人譏諷他:「喂!惡棍(Khaṇḍahāla)殘羹!國王已釋放王子,你該殺自己兒子用他們的血祭祀!」(Khaṇḍahāla)殘羹暴跳如雷:
1014.
「我早說過你辦不到,這祭祀太難完成,」
「為何要破壞已籌備的祭祀?」
1015.
「所有參與祭祀者:主祭、助祭與隨喜者,」
「都能因此昇天享樂!」
這愚昧國王被(Khaṇḍahāla)殘羹的怒火震懾,又改變主意重新抓捕王子們。(Candakumāra)月光王子再次勸諫父王:
1016.
「當初我出生時,為何要請婆羅門祈福?」
「如今卻無故要殺我們祭祀?」
註:「當初祈福」指出生時(Khaṇḍahāla)殘羹曾預言王子會繼承王位;
1017.
「幼時您不殺我們,」
「長大成人反要殺無辜骨肉?」
1018.
「請看我們武裝整齊,父王啊,」
「戰場衝鋒時,何曾見過我們退縮?」
「勇士不該為祭祀枉死!」
1019.
「哪怕派我們去邊疆平亂,」
「或鎮壓森林叛亂都行,」
「為何要無故殺害?」
1020.
「連築巢的母鳥,」
「都疼愛幼雛,」
「父王竟要殺親子?」
1021.
「別相信(Khaṇḍahāla)殘羹,」
「他殺我之後,」
「下一個就是您!」
1022.
「國王們賜他村莊城鎮,」
「讓他家族世代享受供養,」
「頓頓吃最好的食物。」
1023.
「這種忘恩負義之徒,」
「多數婆羅門都如此,」
「父王要明察啊!」
1024.
「父王別殺我們,寧可讓我們做(Khaṇḍahāla)殘羹的奴隸,」
「就算戴著鐵鐐銬,我們也願照料大象馬匹。」
1025.
「父王別殺我們,寧可讓我們做(Khaṇḍahāla)殘羹的奴隸,」
「就算戴著鐵鐐銬,我們也願清理象糞。」
1026.
「父王別殺我們,寧可讓我們做(Khaṇḍahāla)殘羹的奴隸,」
「就算戴著鐵鐐銬,我們也願清理馬糞。」
1027.
「父王別殺我們,寧可讓我們做(Khaṇḍahāla)殘羹的奴隸,」
「若您執意要滿足他的願望,我們寧願被流放出國,」
「托缽乞食度日也行。」
國王聽完王子的哀求後——
1028.
「你們的哭求讓我心碎,」
「現在釋放所有王子吧,我不需要殺子祭祀了。」——
說完再次釋放他們。(Khaṇḍahāla)殘羹趕來又威脅:
1029.
「我早說過你辦不到,這祭祀太難完成,」
「為何要破壞已籌備的祭祀?」
1030.
「所有參與祭祀者:主祭、助祭與隨喜者,」
「都能因此昇天享樂!」——
於是國王再次抓捕王子們。(Candakumāra)月光王子繼續勸說:
1031.
「若殺子真能昇天,」
「請讓(Brāhmaṇa)婆羅門先祭祀,父王隨後再祭。」
1032.
「若殺子真能昇天,」
「該讓(Khaṇḍahāla)殘羹用自己兒子祭祀。」
1033.
「明知如此,(Khaṇḍahāla)殘羹為何不殺親子?」
「為何不殺自己親屬?」
1034.
「這種殺子祭祀的參與者:」
「主祭、助祭與隨喜者,全都墮入地獄!」
1035.
「若殺人者能得清淨,他將抵達天界處」
「那婆羅門應該殺婆羅門—如果他們相信的話!」
儘管(Candakumāra)月光王子如此勸說,仍無法改變父親心意,便轉向圍觀群眾呼籲:
1036.
「城中愛子的主婦們啊,」
「為何不向國王請願:勿殺親生骨肉?」
1037.
「城中愛子的家主們啊,」
「為何不向國王抗議:勿殺王室血脈?」
1038.
「我一心為國謀利,」
「百姓無人怨恨我,」
「全國無人控訴我啊!」
見無人敢回應,(Candakumāra)月光王子讓妻子們去求情:
1039.
「王妃們快去求父王和(Khaṇḍahāla)殘羹,」
「別殺無辜如獅的王子!」
1040.
「王妃們快去求父王和(Khaṇḍahāla)殘羹,」
「別殺舉世愛戴的王子!」
王妃們跪地哀求,國王仍不為所動。絕望的(Candakumāra)月光王子哭訴:
1041.
「早知該生為工匠、陶工或商人子,」
「也不至今日被父王殺祭啊!」
又命王妃們向(Khaṇḍahāla)殘羹求情:
1042.
「所有貴婦都去跪求(Khaṇḍahāla)殘羹,」
「我實在不知犯了什麼錯。」
1043.
「所有貴婦都去跪求(Khaṇḍahāla)殘羹,」
「我們究竟做錯了什麼?」
此時(Candakumāra)月光王子最小的妹妹(Selakumārī)賽拉公主無法抑制悲痛,撲倒在父王腳下痛哭。世尊描述這一幕:
1044.
「可憐的(Selā)賽拉哭喊著:」
看見哥哥們被押赴刑場,
父王為求昇天竟要舉行這種祭祀!
國王對她的哀求仍無動於衷。接著(Candakumāra)月光王子的兒子(Vasulo)瓦蘇羅看見父親悲痛欲絕,便想:「我要去求祖父饒父親一命!」於是跪在國王腳邊哭泣。世尊描述:
1045.
「(Vasulo)瓦蘇羅在國王面前輾轉哀求:」
「『求您別殺我父親,他還這麼年輕啊!』」
國王聽後心碎不已,含淚擁抱孫子說:「孩子別怕,我放你父親走。」並誦偈:
1046.
「(Vasulo)瓦蘇羅啊,快和你父親團聚吧,」
「你在宮中的哭求讓我心碎,」
「現在釋放所有王子,我不需要殺子祭祀了。」
但(Khaṇḍahāla)殘羹又來威脅:
1047.
「我早說過你辦不到,這祭祀太難完成,」
「為何要破壞已籌備的祭祀?」
1048.
「所有參與祭祀者:主祭、助祭與隨喜者,」
「都能因此昇天享樂!」
愚昧的國王再次聽信讒言抓捕王子們。(Khaṇḍahāla)殘羹心想:「這國王優柔寡斷,時而抓人時而放人,等會兒孩子們再哀求又會釋放他們,不如直接帶往祭壇。」於是對國王說:
1049.
「(Ekarāja)獨王啊!您的七寶祭壇已備妥,」
「請立即啟程吧,完成祭祀您將歡喜昇天!」
當(Khaṇḍahāla)殘羹押送菩薩(指月光王子)前往祭壇時,王宮女眷們集體送行。世尊描述:
1050.
「七百名(Candakumāra)月光王子的年輕妻妾,」
「披頭散髮哭喊著跟隨隊伍。」
1051.
「其他女眷也悲痛欲絕,」
「如同(Nandana)難陀園天女送別天人,」
「她們散開發髻哭送親人。」
以下是她們沿途的哭訴偈誦:
1052.
「穿著迦尸細麻衣、戴著耳環、塗著沉香檀香膏的,」
「(Canda)月光與(Sūriya)日耀正被押往(Ekarāja)獨王的祭壇!」
1053.
「穿著迦尸細麻衣、戴著耳環、塗著沉香檀香膏的,」
「(Canda)月光與(Sūriya)日耀正讓母親心碎!」
1054.
「穿著迦尸細麻衣、戴著耳環、塗著沉香檀香膏的,」
「(Canda)月光與(Sūriya)日耀正讓萬民悲痛!」
1055.
「食用肉汁美食、由侍者沐浴剃鬚、塗著沉香檀香膏的,」
「(Canda)月光與(Sūriya)日耀正被押往(Ekarāja)獨王的祭壇!」
1056.
「食用肉汁美食、由侍者沐浴剃鬚、塗著沉香檀香膏的,」
「(Canda)月光與(Sūriya)日耀正讓母親心碎!」
1057.
「食用肉汁美食、由侍者沐浴剃鬚、塗著沉香檀香膏的,」
「(Canda)月光與(Sūriya)日耀正讓萬民悲痛!」
1058.
「昔日乘坐鑲金象轎,有象群隨行的,」
「今日(Canda)月光與(Sūriya)日耀竟徒步赴死!」
1059.
「昔日乘坐駿馬寶鞍,有馬隊隨行的,」
「今日(Canda)月光與(Sūriya)日耀竟徒步赴死!」
1060.
「昔日乘坐華麗戰車,有車隊隨行的,」
「今日(Canda)月光與(Sūriya)日耀竟徒步赴死!」
1061.
「昔日出行有黃金馬具駿馬開道的,」
「今日(Canda)月光與(Sūriya)日耀竟徒步赴死!」
就在王妃們如此哀慟之際,他們已將菩薩(指Candakumāra月光王子)押出城外。全城騷動,百姓都想衝出城門。看見人潮洶湧,(Khaṇḍahāla)殘羹心想:「誰知道會發生什麼變故?」便下令關閉所有城門。無法出城的民眾聚集在城門附近的花園,發出震天哭喊。這哭聲驚飛了滿天鳥群,百姓們對著飛鳥哭訴:
1062.
「鳥兒啊若想吃肉,快飛往(Pupphavatī)花城東郊,」
「昏庸的(Ekarāja)獨王正在那裡,」
「要用四個兒子獻祭!」
1063.
「鳥兒啊若想吃肉,快飛往(Pupphavatī)花城東郊,」
「昏庸的(Ekarāja)獨王正在那裡,」
「要用四個女兒獻祭!」
1064.
「鳥兒啊若想吃肉,快飛往(Pupphavatī)花城東郊,」
「昏庸的(Ekarāja)獨王正在那裡,」
「要用四位王后獻祭!」
1065.
「鳥兒啊若想吃肉,快飛往(Pupphavatī)花城東郊,」
「昏庸的(Ekarāja)獨王正在那裡,」
「要用四位家主獻祭!」
1066.
「鳥兒啊若想吃肉,快飛往(Pupphavatī)花城東郊,」
「昏庸的(Ekarāja)獨王正在那裡,」
「要用四頭大象獻祭!」
1067.
「鳥兒啊若想吃肉,快飛往(Pupphavatī)花城東郊,」
「昏庸的(Ekarāja)獨王正在那裡,」
「要用四匹駿馬獻祭!」
1068.
「鳥兒啊若想吃肉,快飛往(Pupphavatī)花城東郊,」
「昏庸的(Ekarāja)獨王正在那裡,」
「要用四頭公牛獻祭!」
1069.
「鳥兒啊若想吃肉,快飛往(Pupphavatī)花城東郊,」
「昏庸的(Ekarāja)獨王正在那裡,」
「要用所有四足動物獻祭!」
民眾在城外痛哭後,又來到(Candakumāra)月光王子的居所,繞行宮殿,看見內宮、樓閣、花園等建築時,繼續哭訴:
1070.
「這是他的宮殿,這是華麗的內宮,」
「如今四位尊貴的王子,卻被押赴刑場!」
1071.
「這是他的金頂樓閣,鋪滿鮮花瓔珞,」
「如今四位尊貴的王子,卻被押赴刑場!」
1072.
「這是他的花園,四季花開燦爛,」
「如今四位尊貴的王子,卻被押赴刑場!」
1073.
「這是他的無憂林,四季花開燦爛,」
「如今四位尊貴的王子,卻被押赴刑場!」
1074.
「這是他的金香木林,四季花開燦爛,」
「如今四位尊貴的王子,卻被押赴刑場!」
1075.
「這是他的紫鉚樹林,四季花開燦爛,」
「如今四位尊貴的王子,卻被押赴刑場!」
1076.
「這是他的芒果園,四季花開燦爛,」
「如今四位尊貴的王子,卻被押赴刑場!」
1077.
「這是他的蓮花池,覆蓋著紅白蓮華,」
「還有黃金打造、花蔓裝飾的遊船,」
「如今四位尊貴的王子,卻被押赴刑場!」
百姓們在這些地方哀悼後,又來到象廄等地哭訴:
1078.
「這是他的寶象(Erāvaṇa)伊羅缽那,力大無窮的長牙象,」
「如今四位尊貴的王子,卻被押赴刑場!」
1079.
「這是他的寶馬(Ekakhura)獨蹄,千里神駒,」
「如今四位尊貴的王子,卻被押赴刑場!」
1080.
「這是他的鑲金戰車,行進時如妙音鳥般悅耳,」
「王子們曾如(Nandana)難陀園天神般乘之出遊,」
「如今四位尊貴的王子,卻被押赴刑場!」
1081.
「為何要殺害膚色如金、身塗紅檀香的,」
「那四位勻稱俊美的王子來祭祀?這昏君!」
1082.
「為何要殺害膚色如金、身塗紅檀香的,」
「那四位勻稱美麗的公主來祭祀?這昏君!」
1083.
「為何要殺害膚色如金、身塗紅檀香的,」
「那四位勻稱端莊的王后來祭祀?這昏君!」
1084.
「為何要殺害膚色如金、身塗紅檀香的,」
「那四位勻稱威嚴的家主來祭祀?這昏君!」
1085.
「(Pupphavatī)花城將如荒村野林,」
「在(Canda)月光與(Sūriya)日耀被獻祭後,淪為鬼域!」
無法出城的百姓在城內徘徊哭喊。此時菩薩(指Candakumāra月光王子)已被押到祭壇。他的母親(Gotamī)喬達彌王后撲倒在國王腳邊哭求:「陛下,饒孩子們一命吧!」她哭訴道:
1086.
「若殺害(Canda)月光這珍寶,我將瘋癲,」
「如遭雷擊般匍匐塵土,五臟俱焚啊陛下!」
1087.
「若殺害(Sūriya)日耀這珍寶,我將瘋癲,」
「如遭雷擊般匍匐塵土,五臟俱焚啊陛下!」
見哀求無效,王后轉而對四位媳婦說:「我兒定是得罪了國王才遭此難,你們為何不勸阻?」她擁抱哭泣的媳婦們說:
1088.
「為何(Ghaṭṭikā)妙觸、(Uparikkhī)環伺、」
「(Pokkhraṇī)蓮池與(Bhārikā)承重四位愛妻,」
「沒能用歌舞取悅(Canda)月光與(Sūriya)日耀?」
「整個閻浮提都找不到比你們更出色的舞者啊!」
註:王后責備她們未能以才藝挽救丈夫。
哭訴無果後,王后轉而咒罵(Khaṇḍahāla)殘羹,誦出八首偈:
1089.
「(Khaṇḍahāla)殘羹啊!讓你母親也嚐嚐,」
「我因(Canda)月光被殺而心碎的痛苦!」
1090.
「(Khaṇḍahāla)殘羹啊!讓你母親也嚐嚐,」
「我因(Sūriya)日耀被殺而心碎的痛苦!」
1091.
「(Khaṇḍahāla)殘羹啊!讓你妻子也嚐嚐,」
「我因(Canda)月光被殺而心碎的痛苦!」
1092.
「(Khaṇḍahāla)殘羹啊!讓你妻子也嚐嚐,」
「我因(Sūriya)日耀被殺而心碎的痛苦!」
1093.
「願(Khaṇḍahāla)殘羹的母親永世不見子女丈夫,」
「就像他殺害無辜如獅的王子!」
1094.
「願(Khaṇḍahāla)殘羹的母親永世不見子女丈夫,」
「就像他殺害舉世愛戴的王子!」
1095.
「願(Khaṇḍahāla)殘羹的妻子永世不見子女丈夫,」
「就像他殺害無辜如獅的王子!」
1096.
「願(Khaṇḍahāla)殘羹的妻子永世不見子女丈夫,」
「就像他殺害舉世愛戴的王子!」
菩薩(指Candakumāra月光王子)在祭壇前向父王哀求:
1097.
「父王別殺我們,寧可讓我們做(Khaṇḍahāla)殘羹的奴隸,」
「就算戴著鐵鐐銬,我們也願照料大象馬匹。」
1098.
「父王別殺我們,寧可讓我們做(Khaṇḍahāla)殘羹的奴隸,」
「就算戴著鐵鐐銬,我們也願清理象糞。」
1099.
「父王別殺我們,寧可讓我們做(Khaṇḍahāla)殘羹的奴隸,」
「就算戴著鐵鐐銬,我們也願清理馬糞。」
1100.
「父王別殺我們,寧可讓我們做(Khaṇḍahāla)殘羹的奴隸,」
「若您執意要滿足他的願望,我們寧願被流放出國,」
「托缽乞食度日也行。」
1101.
「陛下啊!多少貧婦向天神求子,」
「有的流產,有的胎死腹中,」
「有的雖懷胎卻無法順利生產。」
1102.
「人們祈禱:『願我有子,子又生子』,」
「您卻無故要殺我們祭祀!」
1103.
「求神得來的孩子啊父王,請不要殺害,」
「別用難求的骨肉來獻祭。」
1104.
「求神得來的孩子啊父王,請不要殺害,」
「別讓我們母子永遠分離。」
註: 「求神得來的孩子」暗示母親(Gotamī)喬達彌當年虔誠祈求才生下他們。
見哀求無效,(Candakumāra)月光王子跪在母親腳邊哭訴:
1105.
「含辛茹苦養大(Canda)月光的母親啊,」
「我要向您頂禮告別,願父王來世得福報。」
1106.
「母親啊請擁抱我,讓我禮拜您的雙足,」
「我要永遠離去,成為(Ekarāja)獨王的祭品。」
1107.
「母親啊請擁抱我,讓我禮拜您的雙足,」
「我將永遠離去,讓您心碎。」
1108.
「母親啊請擁抱我,讓我禮拜您的雙足,」
「我要永遠離去,讓萬民悲痛。」
母親(Gotamī)喬達彌哭著為兒子整理儀容:
1109.
「(Gotamiputta)喬達彌之子啊,讓我為你繫上蓮花瓣頭飾,」
「混合著金香木葉的芬芳,這是你往日的裝扮。」
1110.
「讓我為你塗上最後的檀香膏,」
「那曾讓你在朝堂熠熠生輝的香料。」
1111.
「讓我為你穿上最後的迦尸細軟衣,」
「那曾讓你在朝堂光彩照人的華服。」
1112.
「戴上鑲嵌珍珠寶石的金手鐲吧,」
「那曾讓你在朝堂閃耀的首飾。」
此時,(Candā)旃陀王后——菩薩的正妻——跪在他腳邊哭訴:
1113.
「難道這國土守護者、大地之主、國家的繼承者,」
「這偉大的世間主宰,對兒子毫無慈愛嗎?」
國王聽後回答:
1114.
「我也疼愛兒子,也愛自己和他們的妻子,」
「但我渴望昇天,所以必須殺他們。」
(Candā)旃陀王后繼續哀求:
1115.
「請先殺我吧,別讓我的心被喪子之痛撕裂,」
「陛下啊!您那嬌生慣養、裝扮俊美的兒子...」
1116.
「王啊殺了我吧,讓我在來世與(Canda)月光相伴,」
「我們將在來世共享您積累的功德!」
國王冷酷回應:
1117.
「(Candā)旃陀啊別求死,你還有多位丈夫的兄弟,」
「等(Gotamiputta)喬達彌之子被獻祭後,他們會安慰你。」
世尊描述接下來的場景:
1118.
「聽完這話,(Candā)旃陀用手掌自擊胸膛。」
接著她哭喊道:
「我活著還有什麼意義?不如服毒自盡!」
1119.
「這國王身邊哪有忠臣良友?」
「竟無人勸諫:『別殺親生骨肉!』」
1120.
「這國王身邊哪有至親好友?」
「竟無人勸諫:『別殺王室血脈!』」
1121.
「我這些佩戴珠寶項鍊的兒子們,」
「陛下若真要祭祀,就用他們吧,」
「但請放過(Gotamiputta)喬達彌之子!」
1122.
「將我剁成百塊獻祭吧,偉大的王,」
「別殺無辜如獅的長子!」
1123.
「將我剁成百塊獻祭吧,偉大的王,」
「別殺舉世愛戴的長子!」
(Candā)旃陀王后向國王哭訴這些偈頌後,見哀求無果,便來到菩薩(指Candakumāra月光王子)身邊繼續哀泣。這時王子對她說:
1124.
「(Candā)旃陀啊,我生前給過你許多珠寶首飾,」
「那些珍珠、寶石、琉璃的珍貴飾品,」
「如今這沾著我血肉的裝飾,就是最後的禮物了。」
聽聞此言,(Candā)旃陀王后用九首新偈哭訴:
1125.
「從前他們肩頭披掛的鮮花瓔珞,」
「今日將換成利劍刺入肩膀!」
1126.
「從前他們肩頭垂落的華麗花串,」
「今日將換成利劍刺穿肩膀!」
1127.
「轉眼間啊!王子們的肩膀,」
「就要被利劍刺穿——」
「可我的心為何還不碎裂?它明明被捆得這樣緊!」
1128.
「穿著迦尸細麻衣、戴著耳環、塗著沉香檀香膏的,」
「(Canda)月光與(Sūriya)日耀正被押往(Ekarāja)獨王的祭壇!」
1129.
「穿著迦尸細麻衣、戴著耳環、塗著沉香檀香膏的,」
「(Canda)月光與(Sūriya)日耀正讓母親心碎!」
1130.
「穿著迦尸細麻衣、戴著耳環、塗著沉香檀香膏的,」
「(Canda)月光與(Sūriya)日耀正讓萬民悲痛!」
1131.
「食用肉汁美食、由侍者沐浴剃鬚、塗著沉香檀香膏的,」
「(Canda)月光與(Sūriya)日耀正被押往(Ekarāja)獨王的祭壇!」
1132.
「食用肉汁美食、由侍者沐浴剃鬚、塗著沉香檀香膏的,」
「(Canda)月光與(Sūriya)日耀正讓母親心碎!」
1133.
「食用肉汁美食、由侍者沐浴剃鬚、塗著沉香檀香膏的,」
「(Canda)月光與(Sūriya)日耀正讓萬民悲痛!」
就在(Candā)旃陀王后如此哀慟之際,祭壇的一切準備都已就緒。他們將王子帶到祭壇,按低他的脖子讓他坐下。(Khaṇḍahāla)殘羹手持金盤與利劍,準備砍下王子的頭顱。見到這一幕,(Candā)旃陀王后心想:「我已別無依靠,唯有憑真理誓言的力量來拯救丈夫!」於是她雙手合十,在人群中穿行,發下真理誓言。世尊描述這一幕:
1134.
「當一切準備就緒,(Canda)月光被按在祭壇時,」
「這位(Pañcālarājadhītā)般遮羅國公主合掌繞行,」
「在全體圍觀者中發下誓言。」
1135.
「『以這真理之力——那愚痴的(Khaṇḍahāla)殘羹正作惡,』
「『願我與丈夫永不分離!』」
1136.
「『凡在此的非人眾生,一切夜叉與精靈,』
「『請為我作證,願我與丈夫永不分離!』」
1137.
「『降臨此處的諸天神明,一切夜叉與精靈,』
「『請庇護無助的我,我祈求丈夫不要拋棄我!』」
天帝釋(Sakka)聽聞她的哭訴,知曉事情經過後,手持燒紅的鐵矛降臨,威嚇國王並釋放所有人。世尊描述:
1138.
「非人(指天帝釋)聽聞後,揮舞燒紅的鐵矛,」
「威嚇國王並說道:」
1139.
「『醒悟吧,你這墮落的君王!別讓我劈開你的頭顱!』
「『別殺害那無辜如獅的長子!』」
1140.
「『墮落的君王啊——你何曾見過,』
「『殺害無辜妻兒、富商家主之人能昇天堂?』
1141.
「(Khaṇḍahāla)殘羹與國王」
「目睹這前所未見的景象,」
「國王聽聞後釋放了所有人的束縛,未再傷害任何生命。」
1142.
「當所有被捕者獲釋,聚集在那裡的眾人,」
「全都拿起棍棒痛打(Khaṇḍahāla)殘羹,」
「這就是那惡人的下場——當場斃命!」」
殺死(Khaṇḍahāla)殘羹後,憤怒的民眾準備處死國王。菩薩(指Candakumāra月光王子)抱住父親,阻止眾人殺害他。民眾商議道:「我們可以饒這惡王一命,但絕不讓他繼續統治——我們要剝奪他的王權,將他貶為賤民,驅逐到城外居住。」於是他們剝去國王的華服,給他穿上袈裟色粗布,用黃布裹頭,將他作為賤民流放到賤民聚居區。至於那些參與、協助或贊同殺生祭祀的人,全都墮入地獄。世尊開示道:
1143.
「所有作惡者都墮入地獄,」
「造作惡業者,絕無可能昇天。」
民眾隨即取來兩把黑傘(象徵王權)和登基用品,當場為(Candakumāra)月光王子加冕。世尊描述:
1144.
「當所有被捕者獲釋,聚集的朝臣們,」
「共同為(Canda)月光行灌頂禮。」
1145.
「當所有被捕者獲釋,聚集的貴族女子們,」
「共同為(Canda)月光行灌頂禮。」
1146.
「當所有被捕者獲釋,聚集的天神們,」
「共同為(Canda)月光行灌頂禮。」
1147.
「當所有被捕者獲釋,聚集的天女們,」
「共同為(Canda)月光行灌頂禮。」
1148.
「當所有被捕者獲釋,聚集的朝臣們,」
「將彩衣拋向空中慶祝。」
1149.
「當所有被捕者獲釋,聚集的貴族女子們,」
「將彩衣拋向空中慶祝。」
1150.
「當所有被捕者獲釋,聚集的天神們,」
「將彩衣拋向空中慶祝。」
1151.
「當所有被捕者獲釋,聚集的天女們,」
「將彩衣拋向空中慶祝。」
1152.
「所有獲釋者充滿喜悅,」
「歡慶隊伍進城時高呼:」
「枷鎖已除!苦難終結!」
註:「枷鎖已除」既指王子獲救,也隱喻暴政結束。
菩薩(指Candakumāra月光王子)為父親制定了行為規範。然而(被廢黜的)老國王無法再進入內城。當父親用完金錢後,菩薩前往花園遊樂途中遇見父親,雖不再行跪拜禮,但仍會合掌說:「願主人長壽。」。之後他繼續供養父親。菩薩依法治國直至壽終,最終往生天界。
世尊開示此法義後說道:「比丘們,不僅現在,過去提婆達多(Devadatta)也曾因我一人而企圖殺害眾多生命。」於是將本生故事作聯結:當時的(Khaṇḍahāla)殘羹就是現在的提婆達多;(Gotamīdevī)喬達彌王后是摩耶夫人;(Candādevī)旃陀王后是羅睺羅之母;(Vasulo)瓦蘇羅是羅睺羅;(Selā)賽拉是蓮花色比丘尼;(Sūro)蘇羅是(Vāmagotta)婆摩瞿曇;(Bhaddaseno)善軍是目犍連;(Sūriyakumāro)日耀王子是舍利弗;而(Candarājā)月光王就是現在已成正等正覺的我。
545. mahānāradakassapajātaka 大那羅陀迦葉本生經 (佛陀在前世今生破除優樓頻螺迦葉邪見的故事)
關於「有位國王統治著毗提訶國」的故事——這是世尊住在杖林園laṭṭhivanuyyāne時,為了講述降服優樓頻螺迦葉等uruvelakassapādayo的事跡而說的。當時,世尊轉動無上法輪後,降服了優樓頻螺迦葉等拜火外道,為了接受摩揭陀王的邀請,在數千名老拜火教徒的簇擁下前往杖林園。那時,有十二萬群眾前來禮拜具足十力的世尊。當摩揭陀王坐在世尊身旁時,婆羅門和居士們心中生起疑問:「究竟是優樓頻螺迦葉在世尊座下修行?還是世尊在優樓頻螺迦葉座下修行?」於是佛陀以他心通知曉了這十二萬人的心念,心想:「我要讓他們明白迦葉是在我座下出家的」,便說出這首偈頌:
「優樓頻螺的居民啊,你為何放棄火祭?身為樹皮衣修行者,我問你迦葉:為何拋棄火供儀式?」(《大史》55章)
長老(優樓頻螺迦葉)明白了佛陀的用意,回應道:
「色聲香味觸五欲,還有對女性的貪愛,這些祭祀都是污垢。我知這些是執著的雜質,因此不再舉行火供祭祀。」
(《大史》55章)
說完這首偈頌後,為了表明自己是佛陀弟子,長老將頭貼在如來足背上說:「尊者,世尊是我的導師,我是他的弟子。」接著連續七次騰空至一多羅樹、二多羅樹乃至七多羅樹的高度,每次降落都禮拜如來,然後坐在一旁。眾人目睹這番神通後讚歎道:「佛陀的威德真偉大!連優樓頻螺迦葉這樣固執己見、自稱阿羅漢的人,都被如來摧毀邪見之網而降服。」他們紛紛稱頌世尊的功德。聽聞這些,世尊說:「如今我已證得一切知智,降服他並不稀奇。其實在過去世,當我還是凡夫時,曾名為那羅陀梵天,就已破除他的邪見網,使他不再執著。」應眾人請求,世尊講述了這段往事。
過去世,在毗提訶國videharaṭṭhe的彌絺羅城mithilāyaṃ,有位名叫安伽提aṅgati的剎帝利國王,是位公正的法治之王。他有個女兒名叫盧遮rucā,容貌端嚴,猶如天女,具有十萬劫累積的福德,是王后的掌上明珠。其餘一萬六千名妃嬪都未能生育。國王極其寵愛這個女兒,每天派人送去裝滿二十五種名貴鮮花的精美花籃和細軟布料,說:「用這些裝扮自己。」至於飲食更是供應無度。每半個月還送去上千份布施物資。他有三位大臣:毗闍耶(Vijaya)、須那摩(Sunāma)和阿羅陀(Alāta)。
在雨季結束的月圓之夜,整座城市和王宮裝飾得如同天界,國王沐浴香薰,佩戴所有飾品,用過晚餐後,在群臣圍繞下登上高台。當他看見清澈夜空中升起的明月時,問道:「今夜如此美好,我們該如何享樂?」為闡明這個意義,世尊誦出以下偈頌:
1153.
「毗提訶國有位王,名為安伽提剎帝,
財富豐饒兵強盛,擁有無盡大軍力。」
1154.
「雨季終了月圓夜,初更將盡未來臨,
召集智慧博學臣,明察秋毫善言辯。」
1155.
「毗闍耶與須那摩,還有將軍阿羅陀,
國王一一垂詢問:『雨季過去月光明,』
1156.
『黑暗已被驅散盡,今夜該如何歡慶?』」
國王如此詢問大臣們。被問及的大臣們各自表達了意見。為闡明此事,世尊繼續誦偈:
1157.
「統帥阿羅陀(Alāta)先說:『全軍裝備已整頓,
請王率無盡大軍,出征降服叛逆者。』」
1158.
『凡不臣服陛下者,皆令歸順我統治,
這是我的主張,要征服未降之地。』
1159.
「阿羅陀言畢之後,須那摩(Sunāma)接著發言:
『大王所有敵人們,皆已歸順您腳下。』
1160.
『放下武器敵對者,如今皆順從王命,
今日當設大慶宴,戰爭非我所贊同。』
1161.
『速備美食與佳釀,歌舞音樂來助興,
願王享受五欲樂,此乃臣之拙見也。』
1162.
「須那摩言畢之後,毗闍耶(Vijaya)接著陳述:
『一切欲樂,常隨陛下您左右。』
1163.
『這些欲樂非難得,隨時可供王享樂,
我意不在此處求,另有更高遠志向。』
1164.
『應當拜訪沙門或,博學多聞婆羅門,
能解今日疑惑者,通達義理聖賢士。』
1165.
「毗闍耶言畢之後,安伽提王開金口:
『毗闍耶所說之言,深得我心最相應。』
1166.
『應訪沙門或婆羅門,博學多聞聖賢士,
能解今日疑惑者,通達義理真智者。』
1167.
『諸位共同來商議,該請哪位智慧者?
能解我等疑惑者,通達義理聖賢士。』
1168.
「國王言畢之後,阿羅陀又發言:
『鹿野苑中有苦行,智者尊稱裸行者。』
1169.
『迦葉族姓具德行,善說妙法眾敬重,
願王禮謁此聖者,必能消除我等惑。』
1170.
「阿羅陀言畢,王命御者備車:
『速備車駕往鹿苑,即刻出發莫遲疑。』」
國王(rañño)聽完這番話後,御者們立刻準備車駕。為闡明此義,世尊(satthā)誦出以下偈頌:
1171.
「他們為國王備好車,象牙裝飾銀輪轂,
細軟坐墊鋪四周,潔白如月夜生輝。
1172.
「四匹雪白駿馬駕,來自信度(Sindhavā)河域,
迅捷如風訓練佳,黃金韁繩耀眼明。
1173.
「白傘白車白馬隊,白色韁繩皆齊備,
毗提訶(Vedeho)王與群臣,猶如明月照夜空。
1174.
「眾多勇士隨其後,手持刀劍威力強,
或騎戰馬或步行,護衛人中之王者。
1175.
「行進片刻即抵達,剎帝利王下馬車,
毗提訶(Vedeho)與大臣們,徒步走向尊者瞿那(Guṇa)。
1176.
「當時在場眾男女,婆羅門與平民等,
國王未令其迴避,眾人皆可近前聽。」
國王帶著隨行人員坐在一旁,向苦行者致意。為闡明此義,世尊繼續誦偈:
1177.
「於是坐在軟墊上,鋪著舒適羊毛毯,
細軟坐褥層層疊,國王安坐於一側。
1178.
「坐定後國王問候,寒暄過後詢近況:
『尊者起居可安好?四大是否調和順?
1179.
『乞食可得無困難?身體是否無病痛?
眼耳諸根可清明?』
1180.
「瞿那(Guṇo)回應國王問,讚美國王守法行。
大王所問皆如是,我身一切皆安好。
1181.
『敢問毗提訶(Vedeha)國王,邊境是否皆安定?
象馬車乘可健壯?國中可有災疫生?
龍體可無病痛擾?』
1182.
「寒暄過後國王即,迫不及待問正法,
渴求真理車之主,連續提出諸疑問:
1183.
『迦葉(Kassapa)尊者請開示,凡人該如何奉行:
如何孝養父母親?如何侍奉師長們?
如何對待妻與子?
1184.
『如何敬重年長者?如何供養修行人?
如何統御眾軍隊?如何治理全國境?
1185.
『遵行何法得善趣?為何有人因惡行,
墮入地獄受煎熬?』」
這位(苦行者)被如此追問後,就像用棍子驅趕牛群的人,又像把剩飯倒進垃圾桶的人一樣,敷衍地說:「請聽我說,大王。」然後開始宣揚他的邪見。為闡明此義,世尊(satthā)誦出以下偈頌:
1186.
「迦葉(Kassapo)聽聞國王問,如此回答毗提訶(Vedeha):
『請聽真實不虛言,讓我為你說真理。
1187.
『行善行惡無果報,世間沒有善與惡。
根本不存在來世,誰曾死後復歸來?
1188.
『天神祖先皆虛妄,哪有父母與尊長?
所謂師長不存在,誰能教導未調伏的人?
1189.
『眾生本質皆平等,沒有尊卑可分別。
努力精進也無用,勤奮有何意義在?
眾生命運早注定,如同牛車隨繩走。
1190.
『人們獲得皆偶然,布施哪會有福報?
施捨根本無功德,所謂善行是愚癡。
1191.
『布施本是愚人創,智者只是被動收。
無力者給予智者,愚人自以為聰明。』」
否定布施的功德後,迦葉(Kassapa)接著否定惡業的果報:
1192.
「七種永恆不變體,堅固不壞亙古存:
火、地、水、風四大種,苦、樂與命七者同。
生命本質即七體,無人能將其破壞。
1193.
「沒有殺者與被殺,刀刃穿過七體間。
縱使利劍斬頭顱,其實無人受傷害。
1194.
「即便用鋒利刀刃,砍下他人頭顱時,
並非真能傷害他,惡業果報從何來?
1195.
「經過八萬四千劫,眾生自然得清淨。
未來時間未到時,持戒也無法淨化。
1196.
「縱使廣行無數善,未來不會更潔淨。
即便造作諸多惡,時間到了自然消。
1197.
「清淨需要漸進修,八萬四千劫圓滿。
如同海水有漲落,命運規律不可違。」
這個斷滅論者(ucchedavādo)就這樣用自己的一套理論,完整闡述了他的邪見。
聽到迦葉(Kassapa)的言論後,阿羅陀(Alāto)大臣立即附和道:
1198.
「迦葉尊者說的對,完全符合我的經歷。
讓我告訴您實情,我曾有前世記憶。
1199.
「前世我是個屠夫,名叫頻伽羅(Piṅgalo),
專門宰殺牛為業,殘暴凶狠無人及。
1200.
「在繁榮波羅奈(Bārāṇasi)城,我造下無數惡業,
殺害眾多牛與羊,還有野豬和山羊。
1201.
「死後卻投生此處,成為將軍顯貴家。
可見惡業無報應,否則我該下地獄。」
註釋:阿羅陀(Alāto)前世曾是迦葉佛(Kassapa)的信徒,用阿諾迦花(Anojapuppha)供養過迦葉的舍利塔。雖然造過殺業,但因某些善業成熟,今生投生將軍家族。他只記得前世的殺業,卻忘了其他善行,因此支持迦葉的邪見。
這時有個名叫畢迦(Bījako)的奴隸突然哭泣起來:
1202.
「在場有個窮奴隸,名叫畢迦(Bījako),
平日持戒修善法,聽聞邪說淚漣漣。
1203.
「聽完迦葉和阿羅陀,這些荒謬言論後,
不禁長嘆熱淚流,悲傷之情難自抑。」
註釋:
畢迦(Bījako)是個貧窮的奴隸,本想來聽正法,卻被這些邪說觸動傷心事。
毗提訶(Vedeha)王見狀詢問:
1204.
「親愛的為何哭泣?是聽到還是看到?
有什麼痛苦感受?請詳細告訴我。」
奴隸畢迦(Bījako)回答:
1205.
「陛下請聽我訴說,我哭非因現世苦,
而是想起前世事,與這邪說正相反。
1206.
「前世我是沙計多(Sāketa)城,大富長者名善德(Bhāvaseṭṭhi),
樂善好施持淨戒,深受百姓敬重。
1207.
「常布施給婆羅門,持戒清淨無瑕疵,
不記得造過惡業,一生行善無數。
1208.
「死後卻投生此處,成為卑賤奴隸子,
生於陶匠女奴腹,命運何其悲慘。
1209.
「即使如此困苦中,我仍堅持行善法,
將所得飯食半數,分給需要之人。
1210.
「每月持守布薩日,十四十五必清淨,
從不傷害眾生命,更不偷盜欺詐。
1211.
「若按迦葉的說法,我行善都無意義,
持戒精進白費力,正如阿羅陀所言。
1212.
「我就像個笨賭徒,不懂賭博的技巧,
卻學別人下賭注,結果輸得精光。
1213.
「找不到任何出路,能通往善趣之門,
因此聽迦葉邪說,不禁悲從中來。」
註釋:
畢迦(Bījako)前世在迦葉佛時代,曾因對一位比丘無禮而造下口業。雖然今生投生為奴隸,但他前世布施的善業尚未成熟。就像埋在地下的寶藏,善業終將結果。而他只看到眼前的苦難,誤以為行善無果。
1214.
聽聞畢迦(Bījako)的哭訴,鴦伽提(Aṅgati)國王說道:
『根本不存在善道,命運早已注定好。
1215.
『快樂或痛苦遭遇,都是命中注定。
眾生終將得淨化,何必著急求來世?
1216.
『我前世也曾行善,常救濟婆羅門眾,
主持公道斷訴訟,後來卻失去樂趣。』
(註釋:)
國王聽完三人的話(阿羅陀、畢迦和迦葉),更加堅定邪見。他說「命運注定」是指八萬四千劫後自然淨化,勸畢迦不要急著想去天界。「主持公道」指國王過去勤於政務。「失去樂趣」指後來沉溺享樂。
國王接著對迦葉(Kassapa)說:
「尊者,我們長期愚癡,如今找到您這位導師。
從今往後只管享樂,不再聽什麼佛法。
告辭了,後會有期。」
1217.
「若還有緣再相見。」
說完就啟程回宮。
註釋:
國王表示若沒有善業果報,見不見面都無所謂。
國王回到宮殿後:
1218.
「次日清晨升朝會,召集眾臣下命令:
1219.
『在我月光宮殿中,備齊各種享樂物。
政事機密勿打擾,一切交給三臣子。
1220.
『毗闍耶(Vijayo)、蘇那摩(Sunāmo),還有將軍阿羅陀(Alātako),
三人共理朝政事,其他臣子不用管。』
1221.
從此毗提訶(Vedeha)王,沉溺五欲不問政,
不再關心民疾苦,只顧自己享樂事。」
1222.
「十四天後某夜裡,國王愛女名盧遮(Rucā),
這位尊貴王公主,對乳母如此說道:
1223.
『快為我梳妝打扮,我的侍女也裝扮,
明日十五月圓日,我要去見父王面。』
1224.
「眾人立即準備著,獻上珍貴花環飾,
極品旃檀香粉末,珍珠瑪瑙各色衣。
1225.
「五百宮女齊圍繞,黃金寶座映光輝,
如眾天女簇擁著,容光煥發盧遮女。」
自國王(rañño)沉溺五欲享樂那日起算,第十四天(dvesattarattassāti cuddasame divase)夜晚,盧遮(Rucā)公主召喚乳母(dhātimātaramabravīti)說道。這位公主慣例在每月十四日,率領五百宮女自其七層歡樂宮(rativaḍḍhanapāsādā)盛裝而出,前往父王的月光殿(candakapāsādaṃ)。國王見她總是龍心大悅,賞賜千金並囑咐:「愛女,去行布施吧。」公主返宮後,必於齋戒日大規模賑濟貧民。國王甚至曾將整座縣城的稅收權賜予她。
當時舉國上下議論紛紛:「國王聽信迦葉(Guṇa)尊者的邪說後,不僅拆毀四城門的施食處,更強搶民女入宮,荒廢朝政耽於享樂。」盧遮(Rucā)的侍女們稟報:「公主殿下,您父王信奉邪說,如今正在民間強徵女子。」公主聞訊心生不悅,暗自思忖:「父王竟去請教那個寡廉鮮恥的裸形外道(naggabhoggaṃ),卻不向正法修行者求教。除我之外,無人能矯正他的邪見使他安立於正見。我能憶念過去七世和未來七世,共十四生的經歷,因此我要講述自己過去所造的惡業,並展示惡業的果報,以此讓父親從邪見中解脫。但如果我今天就去,父王可能會說:『女兒,你以前都是半個月才來,今天為何這麼快就來了?』如果我回答:『聽說你們接受了邪見,所以我才來。』他不會重視我的話。因此,今天不去,等到十四天後的月黑之夜(Kāḷapakkha),假裝不知情,像往常一樣前往。等到回程時,我會以布施的名義請求一千(金錢),那時父王必定會談到他執持邪見的事。然後,我就能憑自己的能力讓他捨棄邪見。」她這樣思考後,決定在第十四天去見父親
1226.
「她被侍女們環繞著,全身佩戴珠寶飾品,」
「如繁星圍繞明月般,盧遮(Rucā)進入月光殿。」
1227.
「走近毗提訶(Vedeha)王,禮拜這君主,」
「在鑲金寶座旁側,安靜地坐下休息。」
1228.
「毗提訶(Vedeho)王見此景,如見天女聚會般,」
「對居中而坐的愛女,說出這樣的話語:」
1229.
「『在歡樂宮可快樂?池邊嬉戲可盡興?』
「『各種點心與美食,是否按時供奉你?』
1230.
「『宮女們採摘鮮花,編織成各種花環,』
「『各自製作花玩具,終日玩樂可開心?』
1231.
「『還缺少什麼東西?需要立即準備啥?』
「『我可愛的芝麻臉(kuḍḍamukhī),你比明月更珍貴啊!』」
1232.
「聽完毗提訶(Vedeha)王的話,盧遮(Rucā)對父王說:」
「『一切享用都充足,父王無需再費心。』
1233.
「『明日十五月圓時,請賜我千金錢財,』
「『我將如往常一般,廣施所有窮苦人。』」
1234.
「聽完盧遮(Rucā)的話,鴦伽提(Aṅgati)王說道:」
「『你已浪費太多錢,這種行為無意義。』
1235.
「『你總在布薩日持戒斷食,放棄美食不享用,』
「『注定要如此受苦,行善根本無功德!』」
1236.
「畢迦(Bījako)聽完這些話,迦葉(Kassapa)的言論後,」
「長嘆一聲熱淚流,開始哭泣著說道:」
1237.
「『只要盧遮(Ruce)還活著,就別再浪費糧食。』
「『根本不存在來世,為何徒勞折磨己?』」
(註釋:)
畢迦(Bījako)前世曾行善,但因業報投生為女奴之子(dāsikucchiyaṃ nibbattoti)。。
1238.
「毗提訶(Vedeha)王說完後,容光煥發盧遮(Rucā)女,」
「通曉過去未來事,對父親這樣說道:」
1239.
「『古人所言真實不虛,今日我親眼見證:』
「『親近愚者之人,終將變成愚者。』」
1240.
「『愚人追隨愚者後,只會變得更加愚癡。』
「『您竟被阿羅陀(Alātena)和畢迦(Bījakena)迷惑,實在荒謬至極!』」
1241.
「『父王您本具智慧,明辨是非真豪傑,』
「『為何如今墮落到,與愚者同持邪見?』」
1242.
「『若輪迴能自然淨,出家苦行有何用?』
「『如飛蛾撲向火焰,裸形外道(naggabhāvaṃ)自取滅亡。』」
1243.
「『「輪迴自然淨化說」,讓無知者否定業力。』
「『如魚吞鉤難掙脫,似蓮莖絲纏愈緊。』」
註釋:
公主批評「輪迴自然淨化(saṃsārasuddhīti)」的邪見,比喻這些人:
1. 像飛蛾(paṭaṅgakīṭo)不知火會燒死自己
2. 像被蓮莖絲(ambuja)纏住的獵物越掙扎越緊
指出他們否定業力(kammaṃ vidūsenti),卻不知自己已陷入更深的愚癡(mohamūḷho)。
1244.
「我要打個比方,父王請您細聽,」
「智者通過比喻,能領悟深奧義。」
1245.
「如同商船載貨,超載沉重無比,」
「若裝過多貨物,終將沉沒大海。」
1246.
「世人積累惡業,點滴匯聚成多,」
「惡業過於沉重,終將墮入地獄。」
1247.
「阿羅陀(Alātassa)的惡業,尚未達到極限,」
「他仍繼續造作,將導致墮落惡道。」
1248.
「他過去所行善,帶來今生福報,」
「善業尚未耗盡,故得享樂一時。」
1249.
「但善業將耗盡,因他樂行惡法,」
「捨棄正道不行,反追隨邪道去。」
1250.
「如同天平秤盤,一端放置重物,」
「另一端便翹起,重物卸下沉降。」
1251.
「人行善亦如此,點滴積累功德,」
「畢迦(Bījako)雖為奴隸,因善終將升天。」
(註釋:)
「地獄」指八大地獄(aṭṭhavidhe mahāniraye)、十六小地獄(soḷasavidhe ussadaniraye)與世界邊緣地獄(lokantaraniraye)。
1252.
「畢迦(Bījako)今為奴隸,受苦皆因往昔,」
「前世所造惡業,今生必須承受。」
1253.
「但惡業將消盡,因他樂修善法,」
「莫學迦葉(Kassapa)邪見,勿入歧途惡道。」
1254.
「國王啊無論親近,善人或惡人
有戒者或沒戒者,都會受其影響。」
1255.
「結交怎樣的朋友,親近怎樣人,」
「自己也會變成,與其相同者。」
1256.
「互相往來密切,彼此影響深,」
「如箭沾毒液,污染整筒箭。」
「智者因懼沾染,絕不交惡友。」
1257.
「若用草繩綁魚,草也染腥臭,」
「親近愚痴之人,同樣受污染。」
1258.
「若用樹葉包香,葉也染芬芳,」
「親近智者,自然得淨化。」
1259.
「如人挑選容器,當知所盛物,」
「智者應避惡人,常親近善士。」
「惡友導人地獄,善友助升天。」
1260.
「我記得過去七世,輪迴中的經歷,」
「也能預見未來,死後七世去向。」
1261.
「第七世的時候,我曾是個鐵匠,」
「住在摩揭陀(Magadhesu)國,王舍城(Rājagahe)中。」
1262.
「結交邪惡朋友,造作諸多惡業,」
「引誘他人妻子,如天神般放縱。」
1263.
「此惡業暫潛伏,如灰覆火焰般,」
「後來因其他業,投生工匠家族。」
1264.
「在憍賞彌(Kosambiyaṃ)城中,富貴長者之家,」
「成為獨生子,備受寵愛尊敬。」
1265.
「那時結交善友,智慧博學之人,」
「他引導我行善,建立正命生活。」
1266.
「每月持守布薩戒,十四十五精進,」
「此善業暫潛伏,如水邊埋寶藏。」
1267.
「後在摩揭陀(Magadhe)所造,引誘人妻惡業,」
「果報終成熟時,如毒發般痛苦。」
1268.
「死後墮地獄中,長久受煎熬苦,」
「自作業自己受,回憶毫無快樂。」
1269.
「歷經多年受苦,惡報終於耗盡,」
「轉生為山羊,睪丸腫脹而死。」
1270.
「大臣之子騎乘我,或騎背或駕車行,」
「此皆引誘人妻業,所得果報之顯現。」
1271.
「死後轉生毗提訶(Vedeha),成為林中大獼猴,」
「猴王粗暴拔我睪丸,如同摘取樹上果。」
「此皆誘拐人妻業,所得果報之顯現。」
1272.
「後又轉生毗提訶(Vedeha),成為牛中俊美者,」
「自幼被閹割調教,長期負重苦不堪。」
「此皆誘拐人妻業,所得果報之顯現。」
1273.
「再轉生至跋耆國(Vajjīsu),投生豪門卻成中性,」
「非男非女尷尬身,難得人身卻殘缺。」
「此皆引誘人妻業,所得果報之顯現。」
1274.
「此後轉生三十三天(Tāvatiṃsā),住於難陀園(Nandane)中,」
「成為天女美無雙,具足欲樂與莊嚴。」
1275.
「身著華服佩珍寶,耳懸寶珠金瓔珞,」
「善舞能歌侍帝釋(Sakkassa),為諸天眾作娛樂。」
1276.
「如今我住毗提訶中,能憶過去多世生,」
「亦知未來七世路,死後將往何處去。」
註釋:此時天女回顧過去七世,再觀未來:「命終後將投生何處?」得知將繼續作帝釋(Sakkassa)侍女,第三、四世仍如此,第五世將成為迅疾天子(Javanadevaputta)的王后,第六世轉生為鴦伽提王(Aṅgatirañño)的女兒盧遮(Rucā),第七世終得男身成為大威德天子(mahiddhiko devaputto)
1277.
「憍賞彌(Kosambiyaṃ)所積善業,將成熟於天界中,」
「從此命終轉生時,仍將往返人天趣。」
1278.
「七世出身皆尊貴,常受恭敬與供養,」
「卻難脫離女性身,一直到第六世。」
1279.
「第七轉生為天子(deva),具大神通威德力,」
「終得男身成天眾,諸天之中最殊勝。」
1280.
「今天,三十三天難陀園中的santāna樹上,
仍有有名叫迅疾的天子(Javo)為我編織花環,然後送我。」
1281.
「天界片刻如人間,十六年光陰流逝,」
「天界一日一夜長,人間百年歲月過。」
1282.
「業力如影隨形蹤,無盡輪迴生死中,」
「不論善業或惡行,業果終不消亡盡。」
1283.
「若人希望生生世世,常得男子尊貴身,」
「應當遠離他人妻,如避泥濘洗淨足。」
1284.
「若人希望生生世世,常得女子殊勝報,」
「應敬丈夫,如天女侍奉帝釋(Indaṃva)般。」
1285.
「若求天界(dibya)富樂,長壽名聲與快樂,」
「遠離一切惡行後,應當勤修三善業(身口意善業)。」
1286.
「謹慎智者身口意,精進修持三善業,」
「不論男女皆能得,現世來世大利益。」
1287.
「人間一切富貴者,名聲顯赫享豐足,」
「無疑皆因過去世,廣修善業得此報。」
「眾生自作善惡業,必得相應之果報。」
1288.
「請王深思此真理:這些天女般的侍女,」
「金網覆身莊嚴相,究竟從何因緣生?」
1289.
「盧遮(Rucā)女如此勸導,令父鴦伽提(Aṅgatiṃ)歡喜,」
「為迷途者指正道,善說妙法顯威儀。」
盧遮(Rucā)從清晨開始整夜為父親說法,勸誡道:「父王啊,不要聽信那個裸形外道(naggassa)的邪見(micchādiṭṭhikassa),應當接受如我這般善知識(kalyāṇamittassa)的教導,他們宣說『有此世、有他世、善惡業有果報』。切勿急著下結論!」儘管她如此努力,仍未能破除父親的邪見。國王只是因愛女的甜言蜜語(madhuravacanaṃ)感到歡喜,父母總是偏愛子女的言語,但並未放棄邪見。全城都在議論:「聽說盧遮公主正在以正法勸導父王放棄邪見」,民眾歡欣鼓舞,期待這位智慧公主能解救全國。
見無法喚醒父親,盧遮(Rucā)不放棄努力,合掌向十方頂禮後祈願:「世間有護持正法的修行者(dhammikasamaṇabrāhmaṇā)、護世天神(lokapāladevatā)和大梵天(mahābrahmāno),願他們以威德力降臨,或以我的功德、戒行、誠心為證,前來破除父王的邪見,造福世間!」
當時菩薩(bodhisatto)正是大梵天(mahābrahmā),名為那羅陀(Nārado)。菩薩因修習慈心(mettābhāvanāya),時常觀察世間眾生善行惡行。這天他看見公主的祈願,心想:「除我之外無人能救此王,今日我當度化公主與國王全家。」於是決定以比丘形相顯現,因為人類尊敬出家人。
他化作莊嚴的金色人相,頭束美麗的髮髻,髮間插金針,內穿紅袍外披樹皮衣,斜搭鑲金星的銀鹿皮,手持金缽與水晶瓶,如明月般從天而降,進入華麗的月光殿(alaṅkatacandakapāsāda),立於國王面前的虛空中。世尊(satthā)以偈頌描述:
1290.
「那羅陀(Nārado)從梵天界(brahmalokā),降臨南瞻部洲(Jambudīpaṃ),」
「觀察眾生因緣時,看見鴦伽提(Aṅgatiṃ)國王。」
1291.
「於是停駐宮殿上,毗提訶(Vedehassa)王面前現,」
「盧遮(Rucā)見聖者降臨,歡喜頂禮大仙人(isimavandathā)。」
註釋:
「梵天界」指色界初禪天。
國王見大梵天威光,驚懼地從王座起身,站立地面詢問來者名號。世尊以偈頌描述:
1292.
「國王離座心惶恐,恭敬詢問那羅陀(Nāradaṃ),」
「滿心疑惑提問題,如是言說啟請道:」
1293.
「『尊駕從何處降臨?光明如月照十方,』
『請問聖者名與姓,人間如何稱呼您?』」
那羅陀心想:「此王不信他世,我先為他證明。」於是說偈:
1294.
「我今來自天界(devato),光明普照如明月,」
「應你所問告姓名:那羅陀(Nārado)·迦葉(Kassapo)。」
國王暗忖:「稍後再問他世之事,先請教神通緣由。」便問:
1295.
「聖者形貌甚希有,虛空來去自如住,」
「那羅陀(Nārada)請解惑:此等神通何因得?」
那羅陀回答:
1296.
「誠實正法與調伏,布施功德我久修,」
「因勤修習此等法,得如意通(manojalo)自在行。」
(註釋:)
「誠實」(saccaṃ)指不妄語;「正法」(dhammo)包括三善業與禪定;「調伏」(damo)是克制六根;「布施」(cāgo)含捨離煩惱與財物布施。「如意通」(manojavo)指隨意往來天界人間的神足通。
當國王(rājā)這樣說話時,由於他執持邪見、不相信來世,便說道:「真的有善業的果報嗎?」並說出偈頌:
1297.
「你所說的善業成就真是奇妙,如果真如你所說的那樣。
那羅陀(Nārada),我向你詢問此事,請好好回答我的問題。」
此處「善業成就」(puññasiddhi)是指解說善業能帶來果報的特性。那羅陀回答道:
1298.
「大王啊,請問我你所疑惑的事,無論你對什麼有疑問。
我將為你消除疑慮,通過理由、智慧和因緣。」
國王說道:
1299.
那羅陀,我向你詢問此事,請不要對我說謊。
真的有天神嗎?真的有祖先嗎?真的有來世嗎?人們所說的這些是真的嗎?」
那羅陀回答:
1300.
「大王啊,確實有天神,也有祖先,人們所說的來世也是真實存在的。
但沉迷慾望、愚痴的人們,因被迷惑而無法知曉來世。」
國王聽後,以戲謔的語氣說道:
1301.
「那羅陀,如果你真的相信有來世,相信亡者有居所,
那現在給我五百(金錢),我將在來世還你一千。」
於是,大士(mahāsatto,指那羅陀)當眾譴責國王,說道:
1302.
「如果我知道你是持戒、慷慨的人,我願意給你五百,。
但你是殘暴者,將墮地獄,誰能向你來世討要一千?
1303.
「現世中不守法、行為惡劣、懶惰、殘暴的人,
智者不會借錢給他,因為這種人不會有回報。
1304.
人們若知道某人勤奮、持戒、慷慨,
會主動以財富邀請他,等他事業有成再償還。」
國王被如此駁斥,無言以對。民眾歡欣鼓舞,高呼:「今天這位有大神通的那羅陀尊者將破除國王的邪見!」整個城市一片喧鬧。由於大士的威德力,當時七由旬內的彌提羅城(Mithilā)無人不聽此法教。於是,大士心想:「這國王的邪見極其頑固,我要以地獄的恐怖震懾他,破除他的邪見,再以天界的安樂安慰他。」便說道:「大王,如果你不放棄邪見,將墮入無盡痛苦的地獄。」接著描述地獄的景象:
1305.
「死後你將看到那裡,大王,被鐵嘴烏鴉群撕扯。
在地獄中被烏鴉、禿鷲和野狗啃食,身體破碎、鮮血流淌,誰能向你來世討要一千?」
在描述完烏鴉地獄(kākolanirayaṃ)後,那羅陀(Nārada)說:「即使你不投生到那裡,也會投生到其他世界的地獄。」接著,為了展示地獄的景象,他說出偈頌:
1306.
「那裡是極度的黑暗,沒有日月之光,
地獄永遠喧囂,形態可怖。
那裡不分晝夜,
在如此境地,誰會追討債務?」
此處「極度的黑暗」(andhaṃ tamaṃ)是指,在那些邪見者投生的世界中間地獄(lokantaraniraya)中,連眼識都無法生起,完全漆黑。「永遠喧囂」(sadā tumulo)是指地獄永遠充滿混亂的噪音。「形態可怖」(ghorarūpo)是指極其恐怖的樣子。「不分晝夜」(sā neva rattī na divā paññāyati)是指那裡沒有晝夜的區分。「誰會追討債務」(ko vicare dhanatthiko)是指誰會在那種地方討債?
接著,那羅陀詳細描述世界中間地獄(lokantaraniraya)的景象,並說:「大王啊,如果你不放棄邪見,不僅會遭受這些痛苦,還會經歷更多苦難。」為了說明這點,他繼續說出偈頌:
1307.
「兩隻兇猛的巨犬,體型龐大,力量驚人,
用鐵製的牙齒啃咬,
被從人間驅逐,落入來世的地獄。」
1308.
「在地獄中被啃食,被兇殘的野獸撕咬,
身體破碎,鮮血流淌,
誰會向你來世討要一千?」
1309.
「尖銳的長矛和利箭,
敵人刺穿並射殺,
在恐怖的地獄中,
黑與更黑的獄卒折磨作惡者。」
註釋:「黑與更黑的獄卒」(kāḷūpakāḷā)是指名叫「黑」和「更黑」的地獄守衛。
1310.
「在地獄中被折磨,
腹部被刺穿,內臟外露,
身體破碎,鮮血流淌,
誰會向你來世討要一千?」
1311.
「長矛、標槍、鐵刺、尖棒,
各種武器從天而降,
燃燒的炭火如雨落下,
熾熱的石雹砸向惡人。」
1312.
「地獄中的熱風難以忍受,
連一絲快樂都無法獲得,
看著你痛苦奔跑,滿身污穢,
誰會向你來世討要一千?」
1313.
「你被綁在燃燒的戰車上,
拖著熾熱的大地奔跑,
獄卒用刺棒狠狠驅趕,
誰會向你來世討要一千?」
1314.
「你被迫爬上佈滿刀刃的山,
恐怖、燃燒、令人畏懼,
身體破碎,鮮血流淌,
誰會向你來世討要一千?」
1315.
「你被迫爬上如山的火炭堆,
燃燒、恐怖,
身體焦黑,悲慘哭嚎,
誰會向你來世討要一千?」
1316.
「高聳如雲,
佈滿尖刺的樹木,
由鋒利的鐵製成,
啜飲人血。」
1317.
「那些通姦的男女,
被迫爬上這些樹,
被閻魔的使者,
手持長矛驅趕。」
1318.
「看他爬上地獄的(simbaliṃ)鐵刺樹,
渾身浸透鮮血,
身體支離破碎,皮開肉綻,
承受著劇烈痛苦。」
1319.
「看他喘息著吐出熱氣,
這是前世惡業的報應,
在樹梢上皮肉分離,
誰會向這樣的他討債?」
1320.
「高聳入雲如山峰,
長滿鋒利鐵葉的樹木,
由尖銳的鋼鐵構成,
啜飲著人血維持。」
1321.
「看他攀爬鐵葉之樹,
被銳利的刀劍切割,
肢體破碎鮮血橫流,
誰會追討來世債務?」
1322.
「當他剛逃離鐵葉樹,
立刻又墜入(vetaraṇiṃ)劍河,
在這樣的處境中,
誰還會向他討債?」
1323.
「洶湧沸騰的(vetaraṇī)劍河,
佈滿尖銳鐵蓮花,
鋒利的葉片隨流而下,
河水本身就是利刃。」
1324.
「在河中沉浮的軀體,
被切割得支離破碎,
於無依無靠的劍河裡,
誰還計較金錢債務?」
聽聞大士(mahāsatta)描述的地獄景象,國王驚懼萬分,如同尋求庇護般向大士懇求:
1325.
「我像被砍伐的樹般顫抖,
神智昏亂不辨方向,
巨大的恐懼吞噬著我,
聖者啊!您的教誨讓我戰慄。」
1326.
「如同火海中的浮木,
怒濤中的孤島,
黑暗裡的明燈,
聖者啊!您是我唯一的皈依。」
1327.
「請指導我真理之道,
我過去確實犯下過錯,
那羅陀(Nārada)啊!請指明清淨之路,
讓我免墮地獄深淵。」
於是大士以古代賢王為例開示正道:
1328.
「如同往昔的(dhataraṭṭho)陀多羅吒王,
(vessāmitto)毗沙密多、(aṭṭhako)阿吒迦、
(yāmataggi)夜摩提耆、(usindaro)優辛陀羅、
(sivī)尸毗等諸王,
他們都虔誠供養修行者。」
1329.
「這些及其他成就天界的君王,
都因遠離非法、奉行正法,
大王啊!你應當效法他們。」
1330.
「讓傳令官在城中宣告:
『誰在挨餓?誰在口渴?
誰需要花環與香膏?
哪些無衣者需要衣裳?』」
1331.
「『誰需要道路上的華蓋?
誰渴望柔軟舒適的鞋?』
從早到晚都要如此宣告,
讓你的都城充滿仁德之聲。」
1332.
「對年邁的侍從與牲畜,
莫再強求昔日勞役,
應當給予關懷,以稅收資助他們。」
1333.
「你的身體猶如戰車,
以善心為御者,輕快敏捷,
以不傷害為車輪,
以布施為車篷覆蓋。」
1334.
「以足戒為輪轂,
以手戒為輪輞,
以腹戒為潤滑油,
以語戒為無聲的軸承。」
註釋:以飲食節制為潤滑油
1335.
「以真實語為完整車軸,
以不兩舌為良好制動,
以柔言為光滑車轅,
以慎語為精良挽具。」
1336.
「以信與捨為華麗裝飾,
以敬禮為車欄,
以謙遜為低矮車轅,
以戒律為堅固車軛。」
註釋:信心與無貪形成華麗裝飾
1337.
「以無瞋為防撞裝置,
以正法為白傘蓋,
以多聞為穩固扶手,
以定力為高級坐墊。」
1338.
「以知時為車心木,
以無畏為三叉戟,
以溫和為韁繩,
以無慢為輕便軛具。」
註釋:
知道何時該布施、何時該持戒,如同戰車需要適時保養
在公眾場合說法無懼,如同戰車配備三叉戟
接受智者教導如同使用柔軟韁繩
1339.
「以慷慨布施為華美鋪陳,
以敬老為除塵者,
以念為智者馬鞭,
以精進為強韌韁繩。」
1340.
「調伏的心指引道路,
由馴服的馬匹牽引,
貪欲是歧途,
節制則是正道。」
1341.
「當戰車奔向色聲香味,
智慧就是你的剎車桿,
國王啊!你自己就是御者。」
註釋:面對感官誘惑時,智慧能及時制止
1342.
「若以此車具足正行與堅定,
這輛能帶來一切欲樂的戰車,
國王啊!絕不會駛向地獄。」
最後總結:大王啊!你問我"請指明清淨之道,使我免墮地獄",我已用各種方式為你闡明。
這樣為他說法後,導正了邪見,確立了戒行。接著教誡道:「從今以後,你應遠離惡友,親近善知識,常保警醒不懈怠。」又讚歎公主的德行,同時對國王的隨從與后宮眷屬給予教誡。隨後以神通力,在眾人注視下徑直前往梵天界。
世尊開示此法後說道:「諸比丘,不僅今日,往昔我也曾破除邪見之網,降伏優樓頻螺迦葉(Uruvelakassapo)。」接著連結本生因緣,誦出以下偈頌:
1343.
「提婆達多(Devadatto)曾是阿羅陀,賢善(Bhaddaji)曾是蘇那摩
舍利弗(Sāriputto)是當時的毗闍耶(Vijayo),目犍連(Moggallāno)是當時的畢迦(Bījako)。
1344.
善星(Sunakkhatto)離車族(Licchaviputto)之子,是當時的裸形苦行者(Acelako)名。
令國王生喜的盧遮(Rucā),即是阿難(Ānando)前世身。
1345.
優樓頻螺(Uruvelakassapo)為當時懷邪見的王,
大梵天(Mahābrahmā)實為菩薩前身,
當如是憶持本生因緣。」
546. vidhurajātaka 維杜拉本生經 (菩薩以大智慧降伏夜叉將軍的故事)
世尊在祇園精舍居住時,因談論自己的智慧圓滿而講述此事。某日,比丘們在法堂中議論:「諸位,世尊擁有大智慧、廣博智慧、深邃智慧、敏捷智慧、讓人愉悅的智慧、銳利智慧、穿透智慧,能摧伏外道。憑智慧力折服諸王學者等提出的微妙難題,調伏他們後使其皈依三寶、受持戒律,並引導他們走向涅槃之道。」世尊到來時間:「比丘們,你們現在聚集討論什麼?」比丘們回答後,世尊說:「比丘們,如來證得無上正覺後摧伏外道、調伏剎帝利等人實非奇事。過去世尋求菩提智時,如來便以智慧摧伏外道。例如我曾以智慧力在六十由旬高的黑山頂上調伏夜叉將領普那卡(Puṇṇaka),使其皈依五戒,甚至甘願獻出生命。」應比丘們請求,世尊開始講述過去之事。
往昔在俱盧國(Kururaṭṭha)的因陀羅城(Indapattanagara),有位名為檀那迦王(Dhanañcayakorabya)的國王統治國家。他的大臣智者(Vidhura)負責教導正法與真理。這位智者言辭甜美,善於說法,能如馴象師用鉤杖與琴聲馴服狂象般,以美妙法音吸引全閻浮提的國王們放棄本國前來聽法。他以佛陀般的風範為大眾說法,在該城享有盛譽。
當時,波羅奈城(Bārāṇasī)有四位婆羅門富商好友,老年時覺悟欲樂過患,一同出家至雪山修行。他們證得神通與禪定,長期以野果根莖為食。某日為求鹽醋外出遊方,至盎伽國(Aṅgaraṭṭha)的迦羅占波城(Kālacampānagara),暫住王家園林。次日入城乞食時,四位商友見其威儀心生淨信,恭敬迎請,各帶一人回家以美食供養,承諾長期護持後安排他們住於園林。這四位修行者每日禪修後:一位往三十三天(Tāvatiṃsa),一位往龍宮(Nāgabhavana),一位往金翅鳥宮(Supaṇṇabhavana),一位往檀那迦王的鹿苑(Migājinauyyāna)。他們返回後各自讚嘆所見:天界者稱揚帝釋榮耀,龍宮者讚嘆龍王富貴,金翅鳥宮者描述鳥王威勢,鹿苑者講述國王莊嚴。
四位施主聽後各生嚮往,廣行布施等善業。命終後:一位轉生為帝釋(Sakka),一位攜眷屬成為龍宮龍王(Nāgarājā),一位轉生為金翅鳥宮的金翅鳥王(Supaṇṇarājā)居於(Siṃbalivimāna),一位投生檀那迦王王后腹中。四位修行者命終後皆往生梵天。王子繼位後公正治國,但嗜好賭博。在智者(Vidhura)勸導下堅持布施、持戒、守布薩。
某日,國王受持布薩戒,為禪修前往園林禪坐。帝釋同樣為避天界干擾來人界園林禪修。龍王(Varuṇa)與金翅鳥王也各因龍宮、鳥宮干擾來此禪修。傍晚四人離開各自禪坐處,在吉祥蓮池畔相遇。因前世友誼,他們親切問候,互生慈心,熱情交談。帝釋坐於吉祥石座,其餘三人各就適座。帝釋提議:「我們四人皆是國王,誰的戒行最勝?」龍王首先說:「我的戒行最勝。這位金翅鳥王本是我的天敵,見他傷害我族卻能忍怒,故我戒德最高。」隨即誦出《十集本生·四齋戒本生》第一偈:
「面對可怒境,賢者永不怒,
縱使偶生瞋,亦不令增長,
世人稱彼為,真實修行者。」
金翅鳥王接著說:「龍王本是我的主食,我能忍受飢餓,為食亦不作惡,故我戒德最勝。」誦出第二偈:
「節食少欲者,忍飢持淨戒,
不為飲食故,造作諸惡業,
世人稱彼為,真實修行者。」
帝釋隨即說:「我捨棄天界種種妙樂為持戒來人界,故我戒德最勝。」誦出第三偈:
「捨棄一切樂,不因世間所說的一切而動搖,
遠離諸裝飾,不染愛欲事,
世人稱彼為,真實修行者。」
聽完這些後,檀那迦王(Dhanañcayarājā)說:「我今天捨棄了龐大的財富——包括一萬六千名舞女的後宮——來到園林修行佛法,因此我的戒行才是最殊勝的。」接著他說出這首偈頌:
「徹底了知並捨棄一切佔有物與貪欲,
調伏自心、堅定無我、離諸渴求,
世人稱這樣的人為真正的修行者。」(《本生經》1.10.27)
這裡:
- 「佔有物」指各種物質財富;
- 「貪欲」指對這些事物產生的渴愛;
- 「了知」指通過三種認知方式(知解認知、審察認知、斷除認知)來完全理解:
1. 知解認知是明白五蘊等的苦的本質;
2. 審察認知是觀察它們的缺陷;
3. 斷除認知是看到過患後斷除貪愛。
- 「調伏」指完全降伏煩惱;
- 「堅定」指因無邪念而保持穩定;
- 「無我」指脫離「我」與「我的」的執取;
- 「離諸渴求」指對妻兒等毫無貪戀;
- 「世人稱...」指智者稱這樣的人為修行者。
這四位都各自稱讚自己的戒行最殊勝後,帝釋等人問檀那迦王:「大王,您身邊是否有智者能解決我們的疑問?」王答:「有的,各位大王。我的顧問維杜拉智者(Vidhura-paṇḍita)智慧廣大、辯才無礙,他能解決我們的疑問。我們去見他吧。」眾王都同意:「太好了!」
於是他們離開園林,來到法堂,裝飾好寶座,請菩薩(指維杜拉)坐在中央寶座上,恭敬禮拜後坐在一旁說:「智者,我們有個疑問,請為我們解答。」然後說出這首偈頌:
「我們詢問最有智慧的解答者,
因討論中產生了分歧。
請今日斬斷我們的疑惑猶豫,
讓我們都能超越困惑。」(《本生經》1.10.28)
智者聽完他們的陳述後說:「各位大王,我要先了解你們基於戒律產生的爭論,才能判斷誰說得合理。」於是說出這首偈頌:
「智者能洞見真理,
會在適當時機善說。
尚未聽聞各方陳述,
賢明的君王們啊,
我該如何判斷?」(《本生經》1.10.29)
接著他又問:
「請問龍王如何闡述?
金翅鳥王又怎麼說?
帝釋天王如何表達?
俱盧國王怎樣主張?」(《本生經》1.10.30)
於是四位國王回答:
「龍王讚頌忍耐,
金翅鳥王主張少食,
帝釋推崇離欲,
俱盧國王讚嘆無執。」(《本生經》1.10.31)
意思是:
- 龍王稱讚對可怒之境不起瞋恨的忍耐;
- 金翅鳥王主張不為飲食造惡的少欲;
- 帝釋讚嘆捨棄五欲之樂;
- 俱盧國王稱頌無牽無掛的境界。
聽完他們的陳述,大士(指維杜拉)說出這首偈頌:
「這些觀點都很善妙,
沒有任何不當之處。
如同車輪輻條匯聚於轂,
這些美德完美融合於一身。
具足這四種法的人,
世人稱之為真正的修行者。」(《本生經》1.10.32)
大士就這樣將四種戒行統一起來。四位國王聽後心生歡喜,讚嘆道:
「您最尊貴無上,
是護持正法、通達真理的智者。
以智慧理解問題,
勇者斬斷了我們的疑惑。
如工匠用銼刀雕琢象牙,
您徹底消除了我們的猶豫。」(《本生經》1.10.33)
四位國王因他的解答而心滿意足。於是:
- 帝釋(Sakka)以天衣供養;
- 金翅鳥王(Garuḷa)以金鬘供養;
- 龍王(Varuṇa)以寶珠供養;
- 檀那迦王(Dhanañcayarājā)以千頭牛等供養。他們說道:
「這件無價的天衣青蓮般純淨,
如輕煙般柔滑。
因解答問題而歡喜,
我為法供養獻給您,智者。
「這串金鬘有百朵盛開的花,
飾有千顆寶石。
因解答問題而歡喜,
我為法供養獻給您,智者。
「這顆無價的寶珠光輝璀璨,
掛在我飾滿寶石的頸間。
因解答問題而歡喜,
我為法供養獻給您,智者。
「千頭牛與象王,
十輛駿馬所拉的戰車,
十六座最好的村莊,
因解答問題而歡喜,我獻給您。」(《本生經》1.10.34-37)
帝釋等人如是供養大士後,各自返回住處。
當時,龍王(Nāgarājā)的王妃名叫維摩拉(Vimalādevī)。她發現龍王頸上的寶珠不見後詢問:「陛下,您的寶珠去哪了?」龍王回答:「愛妃啊,我聽旃陀婆羅門之子(Candabrāhmaṇaputta)維杜拉智者(Vidhura-paṇḍita)說法後心生歡喜,就把寶珠供養給他了。不僅是我,帝釋(Sakka)用天衣供養,金翅鳥王(Supaṇṇarājā)用金鬘供養,檀那迦王(Dhanañcayarājā)也用千頭牛等物品供養了。」王妃問:「陛下,他是說法者嗎?」龍王讚嘆道:「愛妃你在說什麼?他就像閻浮提出現佛陀般殊勝!全閻浮提一百多位國王都被他甜美的法音吸引,就像被馴象師的鉤杖和琴聲迷住的醉象,連自己的王國都不願回去。他就是如此出色的說法者。」
王妃聽完維杜拉智者的功德後,渴望聽聞說法,心想:「若直接請求『陛下請他來為我說法』,他必定不會答應。不如假裝懷孕。」於是她進入寢宮,囑咐侍女們配合,躺在豪華床榻上裝病。龍王探視時不見王妃,詢問侍女得知「娘娘生病了」,立即起身前往探望。他坐在床邊輕撫王妃身體,首先說出偈頌:
「你面色蒼白又消瘦,
往日的容光已不再。
維摩拉啊請告訴我,
你身體哪裡不舒服?」(1346偈)
王妃隨即回答第二偈:
「人類女性有種天性,
被稱為『孕期渴望』。
龍王陛下啊,
我依法渴求著
維杜拉智者的心臟。」(1347偈)
龍王聽後震驚地說出第三偈:
「你竟渴望月亮太陽,
或想要捕捉清風!
見維杜拉比這些都難,
誰能把他請來此地?」(1348偈)
(解釋:
- 「比這些都難」因為維杜拉(Vidhura)有全閻浮提國王派兵守護,常人根本無法接近)
王妃聽完轉身面壁,用被單蒙頭躺下。龍王鬱悶地回到寢宮,坐在床上想:「維摩拉非要維杜拉的心臟,得不到就會死。我該怎麼取得他的心臟?」這時他盛裝打扮的女兒伊蘭達提(Irandhatī)前來請安,發現父親神色異常,說出第四偈:
「父親為何如此憂愁?
像手中蓮花般萎靡。
為何這般沮喪?陛下啊,
請別被敵人困擾。」(1349偈)
龍王向女兒解釋第五偈:
「你母親伊蘭達提啊,
渴求維杜拉的心臟。
見維杜拉比登天難,
誰能把他請來此地?」(1350偈)
龍王接著對女兒說:「孩子,我沒辦法請來維杜拉。去救你母親吧,找個能帶來維杜拉的丈夫。」隨即說出半偈:
「去尋找那樣的夫婿吧,
能把維杜拉帶來此地。」(1351偈)
佛陀解釋這段時說:「那龍女聽完父親的話,當夜就悄悄出發了。」(註釋:她安慰父母後回房精心打扮,穿著深紅禮服,披著單肩,將水分開離開龍宮,前往六十由旬高的黑山[Kāḷapabbata])
她在雪山採集香花裝飾整座山,在峰頂鋪滿花毯,以曼妙舞姿唱出第七偈:
「哪位天人或羅剎,
哪位龍王或人類,
哪位智者能滿足一切願望?
請成為我長久依靠的夫君!」(1352偈)
此刻,夜叉將軍普那卡(Puṇṇaka)——北方毗沙門天王(Vessavaṇa)的外甥,正騎著三伽浮達長的天馬經過黑山頂,要去參加夜叉集會。這歌聲穿透他的皮膚骨髓,讓他瞬間墜入愛河。他調轉馬頭安慰龍女,說出第八偈:
「美麗的姑娘別擔心,
我將成為你的依靠。
我的智慧足夠特別,
定能讓你安心做我新娘。」(1353偈)
伊蘭達提回答:「那隨我去見父親吧。」佛陀解釋這段時說:
「伊蘭達提懷著前世因緣,
對普那卡說道:
『來吧,去見我父親,
他會告訴你該怎麼做。』」(1354偈)
夜叉想抱她上馬,但她拒絕說:「我非孤女,父親是龍王婆樓那[Varuṇa],母親是維摩拉天女。我們要先舉行婚禮。」
佛陀繼續描述:
「她盛裝華服,戴著花環塗香,
牽著夜叉的手來到父親面前。」(1355偈)
普那卡向龍王提親,說出兩偈:
「尊貴的龍王請聽我言,
請按傳統將女兒許配我。
我深愛伊蘭達提,
求您讓我們結為連理。 (1356)
我願獻上百頭大象、
百匹駿馬、百輛馬車、
百架滿載各種珍寶的貨車。
龍王啊請答應吧,
把伊蘭達提嫁給我!」(1357偈)
於是龍王(Nāgarājā)回答道:
(1358偈)
「讓我先告知親屬,
以及友善的臣民們。
未經商議就做的事,
事後總會讓人後悔。」
(註釋:
- 「後悔」:因為女子出嫁後可能幸福或不幸福,若未經家人同意就出嫁,日後不如意時親屬們會說「當初我們都不知情」,就不會幫忙解決問題。)
說完後,龍王回到王妃寢宮與她商議。佛陀解釋這段時說:
(1359偈)
「於是婆樓那龍王(Varuṇo nāgo)
進入寢宮後,
召來王妃說道:
(1360偈)
『有位叫普那卡(Puṇṇako)的夜叉,
想求娶我們的伊蘭達提(Irandhatī)。
他願意獻上豐厚財寶,
我們該把愛女嫁給他嗎?』」
維摩拉王妃(Vimalā)回答:
(1361偈)
「我們不要金錢財寶,
這些換不來伊蘭達提。
除非他能用正法取得
智者(Paṇḍitassa)的心臟帶到這裡。
只有滿足這個條件,
才能得到我們的公主,
除此之外別無所求。」
(註釋:
- 「正法」:指不靠暴力手段。
- 「條件」:指這個要求就是聘禮。)
龍王與王妃商議後,又回去與普那卡談判。佛陀解釋這段時說:
(1362偈)
「於是婆樓那龍王
離開寢宮後,
召來普那卡說道:
(1363偈)
『我們不要金錢財寶,
這些換不來伊蘭達提。
除非你能用正法取得
智者的心臟帶到這裡。
只有滿足這個條件,
才能得到我們的公主,
除此之外別無所求。』」
普那卡聽後問道:
(1364偈)
「世人所謂的智者,
常被另一些人稱為愚者。
請告訴我這其中的差異,
龍王您說的智者是誰?」
(註釋:
他聽到「智者的心臟」時心想:「有人稱讚的智者,可能被其他人視為愚者。雖然他們說是維杜拉(Vidhura),但我要問清楚。」)
龍王回答:
(1365偈)
「若你聽說過那位
檀那迦王(Dhanañcayassa)的顧問——
名叫維杜拉(Vidhuro)的智者,
就用正法把他帶來。
伊蘭達提將成為
侍奉你足下的妻子。」
普那卡聽後非常高興,立即命令侍從備馬。佛陀解釋這段時說:
(1366偈)
「夜叉聽完龍王的話,
歡欣鼓舞地起身。
他當即吩咐侍從:
『快把天馬準備好!』」
(1367偈)
「它的雙耳由純金打造,
蹄子鑲嵌水晶玻璃,
胸前覆蓋著
精煉的閻浮檀金。」
侍從立即牽來天馬。普那卡騎上馬背,飛往毗沙門天王(Vessavaṇa)的住處,向他描述龍宮景象並說明來意。為說明這段情節,佛陀又補充:
(1368偈)
「普那卡騎著天神坐騎,
精心梳理鬚髮盛裝出發,
騰空飛向天際。
(1369偈)
貪戀愛欲的普那卡,
渴望得到龍女伊蘭達提。
他來到威德具足的
毗沙門面前請求:
(1370偈)
『有座宮殿叫博迦瓦提(Bhogavatī),
又名黃金居所(Hiraññavatī),
整座黃金之城
盤繞著龍族之王。
(1371偈)
八座紅寶石閣樓,
珊瑚瑪瑙砌成牆,
水晶宮殿處處
裝飾金銀珠寶。
(1372偈)
芒果、羅望子樹,
七葉樹、芭蕉叢,
香茅、無花果林,
還有成片忍冬花。
(1373偈)
金香木、龍女花,
姐妹花與無憂樹,
這些樹木相互纏繞,
裝點著龍王的宮殿。
(1374偈)
水晶般的棗椰樹,
開著永不凋謝的金花,
那裡住著化生的
大龍王朝樓那。
(1375偈)
他的王妃維摩拉,
身如純金塑像,
宛如新熟黑莓,
美麗動人的少女。
(1376偈)
她手足紅潤如胭脂,
像迎風綻放的金籃花,
猶如天界仙女,
又似雲中閃電。
(1377偈)
這位懷孕的王妃,
渴求智者維杜拉的心臟。
天王啊請允許,
我要用這個聘禮迎娶伊蘭達提。』」
由於未獲得北方毘沙門天王(Vessavaṇa)的准許,普那卡(Puṇṇaka)無法強行離開,便試圖說服他。於是,他誦出以上偈頌,但毘沙門天王(Vessavaṇa)並未聽到。原因是什麼呢?因為當時有兩位天神的宮殿正在爭奪邊界。普那卡(Puṇṇaka)知道自己的請求未被聽見,便站在勝者天神(Jinakadevaputta)身旁。夜叉王(Vessavaṇa)裁決邊界爭端後,命令敗者退下,對另一方說:「你去吧,這個宮殿歸你了。」
普那卡(Puṇṇaka)在聽到「你去吧」的瞬間,立刻說道:「我的舅舅(指毘沙門天王)派遣我去了!」並讓幾位天神作證。接著,他依照先前的方式帶來辛達馬(Sindhava),騎上馬背離去。為闡明此事,導師(佛陀)說道:
1378.
「普那卡(Puṇṇaka)請求具威德的毘沙門天王(Vessavaṇa Kuvera)後
命人帶來一匹繫好的駿馬
1379.
『馬耳以純金打造,蹄如琉璃般透亮,馬鞍以閻浮檀金製成,胸前覆蓋黃金飾甲。』
1380.
『普那卡(Puṇṇaka)騎上這匹天界駿馬,裝飾整齊,鬚髮梳理,飛越虛空離去。』」
普納卡(Puṇṇaka)在飛行途中思考:「智者維杜拉(Vidhura)隨從眾多,難以強行帶走;但檀那迦王(Dhanañcayakorabya)嗜賭,我可用賭局贏他,再藉此抓住維杜拉(Vidhura)。他家中珍寶無數,若以小賭注誘他,他必不屑一顧,但若以高價珍寶為賭注,他定會接受。在王舍城(Rājagaha)附近的巍峨山(Vepullapabbata)深處,有轉輪聖王曾擁有的『摩尼寶石(Maṇiratana)』,威力無窮。若取得它,便可誘惑國王,進而取勝!」於是他依計行事。為說明此事,導師(佛陀)說道:
1381.
「普那卡(Puṇṇaka)前往繁華難至的王舍城(Rājagaha),此城屬盎伽國王(Aṅga)所有,食物豐盛如帝釋天(Vāsava)的摩薩迦羅宮(Masakkasāra)。
1382.
「孔雀、鶴群喧鬧,眾鳥聚集鳴叫,各種禽鳥聲如甜歌,金色廣場繁花點綴,宛如雪山(Himavaṃ)般美麗。
1383.
「普那卡(Puṇṇaka)登上巍峨山(Vepullapabbata),此山岩石嶙峋,金普利沙鳥(Kimpurisa)常遊其間。他尋找殊勝摩尼寶石,終在山峰間發現。」
1384.
「他見摩尼寶石(Maṇiratana)光輝璀璨,珍稀絕倫,耀眼如天際閃電,榮光遍照。
1385.
「普那卡(Puṇṇaka)取得這稀世青琉璃(Veḷuriya),名為『摩尼寶石』,威力無邊。他騎上駿馬,飛越虛空離去。」
(註:
- 「摩尼寶石」:因能滿足心中所求財寶。
- 此寶石原由夜叉「金毗羅(Kumbhira)」與千名鳩槃荼(Kumbhaṇḍa)守護,但普那卡(Puṇṇaka)怒目一視,守護者便嚇得逃至鐵圍山(Cakkavāḷapabbata),顫抖觀望。普納卡趁機奪寶。)
普那卡(Puṇṇaka)帶著寶石飛至王舍城(Rājagaha)。為說明此事,導師(佛陀)說道:
1386.
「他進入王舍城(Rājagaha),下馬後步入俱盧族(Kuru)的集會廳。百位國王齊聚,普那卡(Puṇṇaka)以夜叉之姿無畏宣稱:
1387.
『誰敢在此挑戰國王?我們以最高賭注對決!究竟誰能贏得無上珍寶?又有誰能以賭注勝我等?』」
(註:
- 「下馬」:普納卡(Puṇṇaka)隱去馬形,化作青年進入會場。
- 「百位國王」:指在場眾王,他挑釁要以賭局決勝負,矛頭直指檀那迦王(Korabya)。)
國王心想:「從未見過如此狂妄之人,他是誰?」於是問道:
1388.
「你生於何國?此言不似俱盧族(Korabya)所出。你毫無畏懼,光采攝眾,請告訴我你的名字與親族!」
普納卡(Puṇṇaka)聽後暗想:「若直言我是奴僕普納卡(Puṇṇaka),他必輕蔑我。不如隱藏真名,提及未來身份。」於是回答:
1389.
「國王啊,我是青年卡佳亞那(Kaccāyana),人們稱我全名無缺。我的親族居於盎伽國(Aṅga)的卡拉占婆城(Kālacampā),為賭局而來此。」
這時國王(指檀那迦王 Dhanañcayakorabya)問道:「年輕人(指普那卡 Puṇṇaka),如果你賭輸了,能拿出什麼?你身上有什麼值錢的東西?」並用偈頌說:
1390.
「年輕人,你有哪些珍寶能當賭注?
若贏了你,能帶走什麼?
國王我擁有無數財寶,
你這個窮小子憑什麼挑戰我?」
普那卡(Puṇṇaka)用偈頌回答:
1391.
「我有一顆名為『悅意』的寶石(Maṇiratana)/「摩尼寶石」,
它是稀世珍寶,能滿足人心所願。
再加上這匹能震懾敵人的駿馬(Ājañña),
若你贏了,這些全歸你!」
國王聽後又用偈頌說:
1392.
「一顆寶石能做什麼?
一匹駿馬又有何用?
我國王有無數珍寶,
還有成千上萬的千里馬!」
普那卡(Puṇṇaka)聽完國王的話,反駁道:「大王啊,您這話不對!一匹好馬價值千匹普通馬,一顆寶石抵得上千顆普通寶石。不是所有馬都一樣,請先看看這匹馬的速度!」說完,他騎上馬衝向城牆頂端。王舍城(Rājagaha)方圓七由旬,這匹馬竟能一步跨越,彷彿整座城被它的步伐包圍。接著,馬和普那卡突然消失,只剩一條綁在馬腹下的金鏈閃閃發光。普那卡從馬背跳下,說:「大王,看到這匹馬的速度了嗎?」國王回答:「看到了。」普那卡又說:「那現在請看這顆寶石的威力!」並開始展示寶石的神奇力量:
1393.
「請看這顆寶石,人中之王(指國王),
它能顯現女人之間的爭鬥,
也能顯現男人之間的爭鬥!
1394.
「還能顯現野獸的廝殺、
鳥群的爭吵,
甚至龍王(Nāgarāja)與金翅鳥(Supaṇṇa)的戰鬥——
全在這寶石中幻化而出!」
註:這顆寶石能投射影像,例如裝飾華麗的女人爭吵、男人打鬥、各種動物鳥類的群戰,甚至神話生物的對抗,全都栩栩如生。
普那卡(Puṇṇaka)繼續說:「再看這個!」並念出偈頌:
1395.
「象兵、車兵、騎兵與步兵,
全副武裝的四軍陣容,
都在這寶石中顯現!
1396.
「象背上的將領、戰車上的勇士、
持盾的步兵列陣,
所有軍隊嚴陣以待——
全在這寶石中幻化!」
1397.
「再看這座城牆高聳的城池,
城門樓閣壯麗非凡,
十字路口與廣場平坦開闊——
全在寶石中顯現!
1398.
「還有城門的立柱、護城河、
柵欄與門閂,
塔樓與城門——
全在寶石中幻化!」
1399.
「看那些城門頂端,
棲息著無數珍禽:
天鵝(Haṃsa)、白鶴(Koñca)、孔雀(Mayūra),
還有鴛鴦(Cakkavāka)與野雞(Kukkuhā)。
1400.
「黑杜鵑(Kuṇālaka)、斑斕的鳥兒,
戴勝鳥(Sikhaṇḍī)、長尾雉(Jīvajīvaka)……
各種鳥群密密麻麻——
全在寶石中幻化!」
1401.
「看這座城牆輝煌的城池,
壯觀得令人毛骨悚然!
旗幟飄揚,金光燦爛,
地面鋪滿金沙。
1402.
「再看那些商鋪,
商品分門別類擺放整齊,
住宅與建築井然有序,
街道交錯縱橫!」
1403.
「看那些酒館(pānāgāra)和酒吧(soṇḍa),
屠宰場(sūnā)和廚房(odaniyāgharā),
還有妓女(vesī)和交際花(gaṇikā)——
全都在這顆寶石(maṇi)中顯現!」
1404.
「花匠(mālākāra)、染工(rajaka),
香料商(gandhika)和織布工(dussika),
金匠(suvaṇṇakāra)與寶石匠(maṇikāra)——
全都在寶石中幻化!」
1405.
「糕餅師(āḷārika)、廚師(sūda),
舞者(naṭa)、戲劇演員(nāṭaka)和歌手(gāyaka),
手鼓(pāṇi)樂師、陶鼓(kumbhathūnika)藝人——
全都在寶石中創造!」
1406.
「看那些大鼓(bherī)、小鼓(mudiṅga),
海螺(saṅkha)、銅鑼(paṇava)和腰鼓(dindima)——
所有打擊樂器齊鳴——
全在寶石中顯現!」
1407.
「精準的鐃鈸(sammatāla)和七弦琴(vīṇā),
舞蹈(nacca)與歌聲(gīta)完美和諧,
各種樂器(tūriya)與節拍(tāḷita)交織——
全在寶石中幻化!」
1408.
「雜技演員(laṅghikā)、拳擊手(muṭṭhikā),
魔術師(māyākāra)和盛裝的人們(sobhiya),
鬼魂表演者(vetālika)和剃頭匠(jalla)——
全在寶石中創造!」
註:
- 「鬼魂表演者(vetālika)」擅長通靈表演。
1409.
「慶典(samajja)正在這裡舉行,
擠滿了男男女女,
層層疊疊的坐榻(mañca-atimañca)和華麗場地——
全在寶石中顯現!」
1410.
「看那慶典中的摔跤手(malla),
他們彎曲雙臂(phoṭenta)展示力量,
有人倒下(nihata),有人被擊敗(nihatamāna)——
全在寶石中幻化!」
1411.
「看那山腳下,
聚集著各種野獸:
獅子(sīha)、老虎(byaggha)、野豬(varāha),
熊(accha)、狼(kokataracchaya)——
1412.
「羚羊(palāsāda)、印度野牛(gavaja),
水牛(mahiṃsa)、羚羊(rohita)和鹿(ruru),
瞪羚(eṇeyya)與山豬(varāha),
成群結隊的豪豬(nīkasūkara)——
1413.
「斑紋鹿(kadalimiga)色彩斑斕,
野貓(biḷāra)、兔子(sasa)和刺蝟(kaṇṭaka)——
無數野獸熙熙攘攘——
全在寶石中創造!」
1414.
"看這些河流(najjāyo)有著優美的河岸(suppatitthāyo),
河床鋪滿金沙(soṇṇavālukasanthatā)。
清澈的河水(ambūni)靜靜流淌,
魚群(macchagumbanisevitā)在水中游動。"
1415.
"這裡有鱷魚(kumbhīlā)、海怪(makarā),
還有海豚(susumārā)和龜類(kacchapā)。
鯉魚(pāṭhīnā)、鱸魚(pāvusā),
以及各種紅鰭魚類(balajā muñcarohitā)。"
1416.
"各種鳥群(nānādijagaṇākiṇṇā)聚集,
周圍環繞著各色樹木(nānādumagaṇāyutā)。
青琉璃(veḷuriyakarodāyo)般的河岸——
全在寶石(maṇi)中幻化!"
1417.
"看這些四方形的蓮池(pokkharaṇiyo),
劃分得整整齊齊(suvibhattā catuddisā)。
各種鳥類(nānādijagaṇākiṇṇā)棲息,
還有長鬚大魚(puthulomanisevitā)游動。"
1418.
"四周環水(samantodakasampannaṃ)的廣闊土地,
像被海洋(sāgarakuṇḍalaṃ)環繞的大地。
還有茂密的森林(vanarājehi)點綴——
全在寶石中創造!"
1419.
"東方顯現毘提訶洲(videha),
西方瞿陀尼洲(goyāniya)。
還有北方俱盧洲(kuru)和南閻浮提洲(jambudīpa)——
全在寶石中幻化!"
1420.
"看那照耀四方的月亮(canda)與太陽(sūriya),
它們環繞著須彌山(sineru)運行——
全在寶石中顯現!"
1421.
"須彌山(sineru)、雪山(himavanta),
海洋(sāgara)與大地(mahītala),
四大天王(cattāro mahārāje)的領域——
全在寶石中創造!"
1422.
"園林(ārāme)、樹叢(vanagumbe),
石臺(pāṭiye)與巖峰(siluccaye),
還有緊那羅(kimpurisākiṇṇe)嬉戲的美景——
全在寶石中幻化!"
1423.
"繁花盛開的樹林(phārusakaṃ),
藤蔓纏繞的奇樹(cittalataṃ),
混生林(missakaṃ)與難陀園(nandanaṃ vanaṃ),
以及毗琉璃宮(vejayanta pāsāda)——
全在寶石中顯現!"
1424.
"善法堂(sudhammaṃ)與三十三天(tāvatiṃsa),
盛開的波利質多樹(pārichattaṃ pupphitaṃ),
還有象王伊羅鉢多(erāvaṇa nāgarājaṃ)——
全在寶石中創造!"
1425.
"看那些天女(devakaññāyo),
如閃電(vijjuri)劃過天際,
在難陀園(nandane)漫步——
全在寶石中幻化!"
1426.
"看那些誘惑天神(devaputtapalobhinī)的天女,
與歡樂的天神(devaputte ramamāne)嬉戲——
全在寶石中顯現!"
1427.
"上千座宮殿(parosahassapāsāde),
鋪著青琉璃瓦(veḷuriyaphalasanthate),
閃耀著璀璨光芒(pajjalante ca vaṇṇena)——
全在寶石中創造!"
1428.
"三十三天(tāvatiṃsa)、夜摩天(yāma)、
兜率天(tusita)的景象,
還有化樂天,他化自在天(paranimmitavasavattino)——
全在寶石中幻化!"
1429.
"看那些蓮池(pokkharaṇiyo),
池水清澈(vippasannodikā)潔淨(sucī),
覆滿白蓮(mandālaka)與青蓮(padumuppalaka)——"
1430.
"這裡有十條白色光帶(dasa setā rājiyo),
十條悅目的藍色光帶(dasa nīlā manoramā),
六條金棕色(cha piṅgalā)、十五條黃色(pannarasa haliddā),
還有十四條薑黃色(catuddasa)。"
1431.
"二十條純金光帶(vīsati sovaṇṇā),
二十條銀色光帶(vīsati rajatāmayā),
三十條螢火蟲色光帶(indagopakavaṇṇābhā tiṃsati),
此刻全都顯現。"
1432.
"十條黑色光帶(dasa kāḷiyo)、六條深紅光帶(cha mañjeṭṭhā),
二十五條雜色光帶(pannavīsati missā),
與金盞花(bandhukapuppha)交織,
還有青蓮色(nīluppala)的斑紋。"
1433.
"這完美無缺(sabbaṅgasampannaṃ)、
光輝四射(accimantaṃ pabhassaraṃ)的寶石,
就是賭注(odhisuṅkaṃ)啊,大王(mahārāja)!
請看吧,人中之王(dvipaduttama)!"
註解:光帶(rājiyo)指寶石內部的天然色紋
普那卡(Puṇṇaka)說完後,對檀那迦王(Dhanañcayakorabya)說:「大王啊,如果我賭輸了,我就獻上這顆寶石(maṇiratana)。那您要拿出什麼來賭呢?」國王回答:「孩子啊,除了我的身體、王后和白傘(setacchatta),其他所有財寶都可以當賭注。」普那卡說:「那麼陛下請快點準備,我遠道而來,請立刻布置賭場吧!」
國王命令大臣們準備。他們迅速布置好賭場,鋪設國王的豪華地毯,為其他國王安排座位,也為普那卡(Puṇṇaka)準備合適的座位,然後向國王報告準備完成。這時普那卡對國王念出偈頌:
1434.
"請開始下注吧,國王(rāja),
您根本沒有這樣的寶石(maṇiratana)。
我們要公平地決勝負(dhammena jissāma),
不用暴力(asāhasena),
若您輸了請立刻兌現承諾(khippamavākarohī)!"
國王回答:「年輕人(māṇava),不必稱我為『國王』而緊張,我們會完全公平地決勝負。」聽到這話,普那卡說:「請各位見證我們的公平賭局!」並讓其他國王作證,念出偈頌:
1435.
"般遮羅王(pañcāla)、蘇羅西那王(sūrasena),
摩蹉王(maccha)和摩達王(madda)連同揭揭王(kekakebhi),
請見證這場沒有欺詐的對決(asaṭhena yuddhaṃ),
在這大廳裡誰都不能耍花招(na karonti kiñcī)!"
夜叉大將(yakkhasenāpati)讓眾國王(rājāno)作見證後,檀那迦王(Dhanañcayakorabya)帶著百位國王隨從,與普那卡(Puṇṇaka)一同進入賭場(jūtasāla)。眾人各自就座,擺出銀盤(rajataphalaka)和金骰子(suvaṇṇapāsaka)。普那卡急切地說:「大王啊,骰子遊戲有二十四種賭法(catuvīsati āyā),包括花環法(mālikaṃ)、旋轉法(sāvaṭṭaṃ)、密集法(bahulaṃ)和吉祥法(santibhadrakaṃ)等,請選您喜歡的玩法吧!」國王選了「密集法」,普那卡則選「旋轉法」。
國王說:「年輕人(māṇava),你先擲骰子吧!」普那卡回答:「大王,按規矩該由您先擲。」國王同意後,由於他過去世的母親現在是一位保護神(ārakkhadevatā),憑母親的庇蔭,國王在賭博中本該獲勝。那位保護神此刻正站在他附近。國王默念守護天神(devadhītaraṃ),唱起賭博歌謠:
「所有河流皆彎曲(sabbā nadī vaṅkagatī),
一切樹林皆木造(sabbe kaṭṭhamayā vanā)。
所有女子會作惡(sabbitthiyo kare pāpaṃ),
得勢便忘恩負義(labhamāne nivātake)。」
「母親啊請看著我(atha passatu maṃ amma),
願勝利向我顯現(vijayaṃ me padissatu)。
憐憫我吧母親(anukampāhi me amma),
讓我獲得大勝(mahantaṃ jayamessatu)。」
「女神啊今日守護(devate tvajja rakkha devi),
別讓我失去財富(passa mā maṃ vibhāveyya)。
以悲心為依歸(anukampakā patiṭṭhā ca),
保佑我吉祥安泰(passa bhadrāni rakkhituṃ)。」
「這閻浮檀金骰子(jambonadamayaṃ pāsaṃ),
四指寬八指長(caturaṃsamaṭṭhaṅguli)。
在眾人中閃耀(vibhāti parisamajjhe),
願你賜予一切所求(sabbakāmadado bhava)。」
「女神請賜我勝利(devate me jayaṃ dehi),
看顧我這不幸者(passa maṃ appabhāginaṃ)。
受母親憐憫之人(mātānukampako poso),
永得見吉祥(sadā bhadrāni passati)。」
「八點花環法(aṭṭhakaṃ mālikaṃ vuttaṃ),
六點旋轉法(sāvaṭṭañca chakaṃ mataṃ)。
四點密集法(catukkaṃ bahulaṃ ñeyyaṃ),
雙點吉祥法(dvibindusantibhadrakaṃ)。
二十四種賭法(catuvīsati āyā ca),
皆由大聖賢展示(munindena pakāsitā)。」
國王唱完賭博歌後,擲出骰子(pāsake)。普那卡(Puṇṇaka)用神通讓骰子顯示國王輸(rañño parājayāya bhassanti)。國王憑藉高超賭技(jūtasippamhi atikusalatāya),發現骰子有異,立刻抓住空中骰子重擲。第二次骰子仍顯示他輸,國王再次抓住骰子。普那卡心想:「這國王竟能從我這夜叉手中搶骰子?(ayaṃ rājā mādisena yakkhena saddhiṃ)」他睜大眼睛(akhīni ummīletvā)怒視,發現是保護神(ārakkhadevatā)作祟。保護神嚇得逃到鐵圍山頂(cakkavāḷapabbatamatthakaṃ),渾身發抖地觀望。
國王第三次擲骰,骰子依然顯示他輸。這次普那卡(Puṇṇaka)施展神通,國王伸手想抓骰子卻撲空。骰子最終判定國王敗北(rañño parājayāya patiṃsu)。普那卡拍手(apphoṭetvā)發出震天獅吼(sīhanādaṃ),連喊三聲:「我贏了!(jitaṃ me)」吼聲傳遍整個閻浮提(sakalajambudīpaṃ)。為說明此事,導師(佛陀)說道——
1436.
"他們滿懷鬥志進入賭場(akkhamadena mattā),
俱盧國王(rājā kurūnaṃ)與夜叉普那卡(puṇṇako yakkho)。
國王抓到『失敗骰』(kaliṃ viccinaṃ),
夜叉卻拿到『勝利骰』(kaṭaṃ aggahī)。"
1437.
"當兩人(ubhaye)在賭場對決,
在眾王(raññaṃ sakāse)與盟友(sakhīnañca)見證下,
夜叉擊敗人中之王(naravīraseṭṭhaṃ),
現場響起巨大喧囂(tumulo babhūvā)!"
國王輸了賭局,非常沮喪。普那卡(Puṇṇaka)安慰他說:
1438.
"勝負乃常事(jayo parājayo ca),
較量總有輸贏(āyūhataṃ aññatarassa hoti)。
人主啊(janinda),您只是輸掉珍寶(varaddhanena),
請快兌現承諾(khippamavākarohī)!"
國王嘆道:「拿去吧,孩子!」並念偈頌:
1439.
"大象(hatthī)、牛馬(gavāssā)、寶石耳飾(maṇikuṇḍalā),
以及我國土(pathabyā)所有珍寶(ratanaṃ),
卡佳亞那(kaccāna)啊,任選最好的(varaṃ dhanānaṃ),
帶走你想要的(ādāya yenicchasi)吧!"
普那卡立即回應:
1440.
"大象牛馬和寶石耳飾,
乃至您國土所有珍寶,
都比不上維杜拉(vidhuro)智者,
他才是賭注,請把他交給我!"
檀那迦王(Dhanañcayakorabya)說:
1441.
「他(維杜拉)是我的生命(attā),也是我的庇護(saraṇaṃ)、歸宿(gatī)、
島嶼(dīpo)、避難所(leṇo)與最終依靠(parāyaṇo)。
世間財富(dhanena)無法與他等價交換(asantuleyyo),
這位智者(kattā)與我的生命(pāṇena)同等珍貴。」
普那卡(Puṇṇaka)回應:
1442.
「我與你的爭論(vivādo)將永無止境(ciraṃ),
不如我們直接去問他本人(tameva gantvā)。
讓他自己(esova)來裁決此事(etamatthaṃ),
無論他說什麼(yaṃ vakkhatī),都將成為我們共同的結論(kathā ubhinnan)。」
檀那迦王(Dhanañcayakorabya)說:
1443.
「你說得對(addhā hi saccaṃ),年輕人(māṇava),
這確實不是強迫(na ca sāhasaṃ)能解決的事。
我們就去問他吧(tameva gantvā),
讓雙方(ubho janā)都心服口服(tussāmu)。」
說完後,國王帶著百位國王(ekasatarājāno)和普那卡(Puṇṇaka)迅速前往正法廳(dhammasabhaṃ)。智者維杜拉(Vidhura)從座位起身向國王行禮後退立一旁。普那卡對這位大士(mahāsatta)說:「智者啊,據說你堅守正法(dhamme ṭhito),即使為保性命也不妄語(musāvādaṃ na bhaṇasī),這美名傳遍世界。今日我要驗證你是否真的如此。」隨即念出偈頌:
1444.
「天神們宣稱(devā vidahū):
『俱盧國(kurūnaṃ)有位堅守正法(dhamme ṭhitaṃ)與真實的大臣,
名叫維杜拉(vidhuraṃ nāmamaccaṃ)』——
你究竟是國王的奴隸(dāsosi rañño),
還是他的親族(uda vāsi ñāti)?
『維杜拉』這個稱號(saṅkhā katamāsi),
在世間(loke)代表什麼?」
大士(mahāsatto,指維杜拉)心想:「他這樣問我。我雖可謊稱是國王親族(rañño ñāti)或更高貴者(uttaritaro),但世間沒有比真實(saccasamo)更重要的依歸(avassayo)。」於是決定說實話,用兩首偈頌表明身份:
1445.
「有些奴隸是世襲的(āmāyadāsā),
有些是用金錢買來的(dhanena kītāpi)。
有些自願為奴(sayampi upayanti),
有些因恐懼逃亡而成奴(bhayā paṇunnāpi)。」
1446.
「人類這四種奴隸(ete narānaṃ caturova dāsā),
而我(ahampi)確實生來就是(addhā hi yonito jāto)。
無論國王興衰(bhavo ca rañño abhavo ca),
即使遠行他方(parampi gantvā),
我永遠是國王之奴(dāsāhaṃ devassa)。
年輕人(māṇava)啊,請依法(dhammena)讓國王將我賜給你(tuyha dajjā)。」
註解:
維杜拉坦承自己屬於世襲奴隸,強調即使國勢衰敗或身處遠方,奴隸身份永不改變。)
普那卡(Puṇṇaka)聽後歡欣鼓舞(haṭṭhatuṭṭho),再次拍手(apphoṭetvā)念出偈頌:
1447.
「這是我今日第二場勝利(dutīyo vijayo),
被質問者(kattā)已親自解答(vivarettha pañhaṃ)!
這位尊貴的國王(rājaseṭṭho)實在蠻不講理(adhammarūpo),
竟不認可(nānujānāsi)我應得的正當主張(subhāsitaṃ)!」
檀那迦王(Dhanañcayakorabya)聽完後非常不悅(anattamano hutvā),心想:「這位智者(paṇḍito)不看顧我這樣能帶來榮耀(yasadāyakaṃ)的人,反而去關注那個年輕人(māṇavakaṃ)!」他憤怒地(kujjhitvā)對大士(mahāsatta,指維杜拉)說:「年輕人,如果他是我的奴隸(dāso me),你就帶他走吧!」隨即念出偈頌:
1448.
「既然他(so)在此(ettha)公開表明(vivare):
『我是奴隸(dāsohamasmi),並非皇族(na ca khosmi ñāti)』,
那麼卡佳亞那(kaccāna)啊,任選最好的財寶(varaṃ dhanānaṃ),
帶走你想要的(yenicchasi)離開吧(tena gacchā)!」
(註解:國王憤怒地承認維杜拉的奴隸身份,但仍試圖用財寶替代,暗示不願交出維杜拉。)
國王說完後又想:「這年輕人(māṇavo)帶走智者(paṇḍitaṃ)後,我將再也聽不到那些美妙的法語(madhuradhammakathā)。不如讓智者坐在裝飾莊嚴的法座(alaṅkatadhammāsane),留在原位解答我的家居生活問題(gharāvāsapañhaṃ)。」於是對維杜拉說:
「智者啊,你離開後我將難以聽聞妙法。請坐在莊嚴的法座上,為我解答家居生活的問題吧。」維杜拉應允(sādhūti sampaṭicchitvā)後入座,回答國王的提問。問題如下:
1449.
「維杜拉(Vidhura)啊,居家者(gahaṭṭhassa)在自宅(sakaṃ gharaṃ)生活時(vasamānassa),
如何獲得安穩(khemā vutti)?
如何攝持(saṅgaho)?
1450.
「如何不傷害(abyābajjhaṃ)?
年輕人(māṇavo)如何成為說真實語者(saccavādī)?
從此世(asmā lokā)往生他界(paraṃ lokaṃ)後,
如何能不悲傷(na socatī)?」
註解:
- 「四攝法」指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四種攝受眾生的方法
- 「避免傷害」指不造成自他痛苦的生活方式
聽完問題,智者開始解答。為說明此事,導師(佛陀)說道:
1451.
「那位具備五種智慧(gatimā dhitimā matimā atthadassimā saṅkhātā)的維杜拉(Vidhuro),
在法廳中(tattha)為王詳解(abravi)——」
1452.
「不應染指他人之妻(na sādhāraṇadārassa),
不獨享美食(na bhuñje sādumekako)。
不學無益的世俗論(na seve lokāyatikaṃ),
這些無助智慧增長(netaṃ paññāya vaḍḍhanaṃ)。」
1453.
「戒禁成就,
警覺(appamatto)、謹慎(vicakkhaṇo)。
謙遜生活(nivātavutti)、慷慨(atthaddho),
柔和(surato)、說話友善(sakhilo)、柔軟(mudu)。」
1454.
「善攝朋友(saṅgahetā ca mittānaṃ),
樂善好施(saṃvibhāgī)、善規劃(vidhānavā)。
常以飲食(annapānena)供養(tappeyya),
沙門與婆羅門(samaṇabrāhmaṇe)。」
1455.
「愛好正法(dhammakāmo)、多聞(sutādhāro),
勤於請教(bhaveyya paripucchako)。
恭敬親近(sakkaccaṃ payirupāseyya),
持戒博學者(sīlavante bahussute)。」
1456.
居家者(gahaṭṭhassa)如此生活(evaṃ),
住在自己的家(sakaṃ gharaṃ)可得安穩(khemā vutti)。
如此攝持(saṅgaho)。」
1457.
「如此(evaṃ)不傷害(abyābajjhaṃ),
年輕人(māṇavo)說真實語(saccavādī)。
從此世(asmā lokā)往生他界(paraṃ lokaṃ)後,
必不悲傷(na socatī)。」
註解:
- 「五種智慧」指:1.通達真理的智慧(gatimā)2.堅忍不拔的智慧(dhitimā)3.深廣思惟的智慧(matimā)4.見解透徹的智慧(atthadassimā)5.總攝一切法的智慧(saṅkhātā)
- 「世俗論」指無關解脫的世間辯論
- 「柔軟」指身口意三業調柔
解說完畢,大士(mahāsatto)從法座(pallaṅkā)起身向國王禮敬(vandi)。國王隆重禮遇(mahāsakkāraṃ katvā)後,在百位國王(ekasatarājūhi)簇擁下返回宮殿(attano nivesanaṃ)。
大士(mahāsatto,指維杜拉 Vidhura)返回住所後,普那卡(Puṇṇaka)對他說:
1458.
「現在(dāni)我們該出發了(gamissāma),
國王(issarena)已將你賜予我(dinno no me)。
履行這項約定(mamevatthaṃ paṭipajja),
此乃自古以來的法則(esa dhammo sanantano)。」
維杜拉智者(vidhurapaṇḍito)回應:
1459.
「我明白(jānāmi),年輕人(māṇava),
自己確實(tayā ahamasmi)被國王賜給你(dinnohamasmi tava issarena)。
但請容我(tīhañca taṃ vāsayemu)在家中停留三日(agāre),
讓我(yenaddhunā)能教導(anusāsemu)兒女們(putte)。」
普那卡(Puṇṇaka)聽後心想:「智者說得對,他確實對我有恩(bahūpakāro)。就算要求停留七天或半月也該同意。」於是念出偈頌:
1460.
「就依你所言(taṃ me tathā hotu)停留三日(vasemu tīhaṃ),
今日起(bhavajja)處理家中事務(gharesu kiccaṃ)。
去教導(anusāsataṃ)妻兒(puttadāre)吧,
願他們在你離世後(pecca)仍得安樂(sukhī bhaveyyā)。」
說完後,普那卡(Puṇṇaka)隨維杜拉前往其居所。為說明此事,導師(佛陀)說道:
1461.
「滿懷財寶(pahūtakāmo)的夜叉(yakkho)說『善哉』(sādhūti vatvāna),
與維杜拉(vidhurena saddhiṃ)同赴華宅。
那佈滿象王(kuñjarāja)與駿馬(aññahaya)的宮殿(antepuram),
尊貴的普那卡(ariyaseṭṭho)昂然踏入。」
維杜拉(Vidhura)有三座季節性宮殿(tiṇṇaṃ utūnaṃ atthāya tayo pāsādā),分別名為孔雀宮(mayūro)、白鳥宮(koñco)與愛樂宮(piyaketo)。關於這些宮殿,有偈頌曰:
1462.
「白鳥宮(koñcaṃ)、孔雀宮(mayūrañca)與愛樂宮(piyañca ketaṃ),
普那卡(Puṇṇaka)踏入如天界(surammarūpaṃ)的殿堂。
美食珍饈(pahūtabhakkhaṃ bahuannapānaṃ)堆積如山,
宛如帝釋天(vāsavassa)的摩薩迦羅宮(masakkasāraṃ)。」
普那卡(Puṇṇaka)進入裝潢華麗的宮殿第七層,菩薩命人布置寢宮與大廳,備妥獅子座與各類飲食,並安排五百名如天女(devakaññāyo)般美麗的女子侍奉,說:「這些侍女將服侍你,請安心在此休息。」交代完畢後便自行離去。當他離開後,這些女子手持各種樂器,為普那卡表演歌舞。為說明此事,導師(佛陀)說道:
1463.
「她們歌舞(naccanti gāyanti)歡慶,
如天女(accharā viya devesu)般盛裝(samalaṅkatā),
不斷獻上(avhayanti)最精彩的表演(varāvaraṃ)。」
1464.
「護法者以娛樂與飲食款待夜叉,
他深思此行目的,
隨即前往正妻的居所。」
註解:"護法者"指維杜拉,因其堅守正法;"正妻"強調家庭地位最高的配偶
1465.
「他對塗抹檀香、
穿戴金飾的妻子說:
『夫人,請召集孩子們,
來聽我最後的教誨,
特別是淡棕眼的幼子。』」
(註解:"淡棕眼的幼子"指家庭中最年幼的孩子,可能特別受寵。)
1466.
「賢妻安優雅(anujjā)聽完丈夫(patino)的話(vākyaṃ),
淚眼喚來淡棕指甲的侍女:
『去叫那些戴首飾的孩子們,
那些青蓮花眸的兒女們。』」
侍女應允(sādhūti sampaṭicchitvā)後,思索著(anuvicaritvā):「這是他們最後一次(pacchimadassanan)見父親了。」便召集所有親生子女(suhadajanañca puttadhītaro ca)。護法童子(dhammapālakumāro)聽聞消息後,哭著(rodanto)帶領弟妹們(kaniṭṭhabhātikagaṇaparivuto)來到父親面前。維杜拉見狀無法自持(sakabhāvena saṇṭhātuṃ asakkonto),含淚(assupuṇṇehi nettehi)擁抱孩子,親吻他們的額頭(muddhani cumbitvā),讓長子(jeṭṭhaputtaṃ)在懷中(hadaye nipajjāpetvā)依偎片刻,隨後來到大廳(mahātale)中央的獅子座(pallaṅkamajjhe),為千名子女(puttasahassassa)作最後開示(ovādaṃ adāsi)。為說明此事,導師(佛陀)說道:
1467.
「護法者(dhammapālo)擁抱(āliṅgitvā)前來的子女,
親吻(cumbitvā)他們的額頭,強忍悲傷(avikampamāno)。
召集(āmantayitvāna)眾人後宣告(avoca vākyaṃ):
『國王(raññā)已將我賜給(dinnāhaṃ)這位年輕人(māṇavassa)。』」
1468.
「從今日起,我將隨他遠行,
成為順從的僕從。
我特來給予你們最後教誨,
豈能不告而別?」
1469.
「若俱盧國王(kururaṭṭhavāsī)——
那位愛民如子、富可敵國的君主問起:
『你們可記得祖先訓誨?
你們父親曾說什麼?』」
1470.
「你們要齊聲回答:
『這裡豈有與國王平起平坐之人?
合掌恭敬稟告:
「陛下,此非正理!
如同豺狼不能與獅王同席,
我們豈敢與您並坐?」』」
註解:維杜拉教導子女保持謙卑,用"豺狼與獅王"的比喻強調階級差異。"平起平坐"暗指不可僭越本分。
聽完這番話,所有兒女、親友與僕役都無法自持,放聲痛哭。維杜拉(mahāsatto)只得含淚安撫眾人。
維杜拉智者(vidhurapaṇḍito)見子女(puttadhītaro)、大臣(amacce)與親族(ñātayo)都沉默不語(tuṇhībhūte),便說道:「孩子們(tātā)不必憂慮(mā cintayittha),一切行(條件組合之物)(sabbe saṅkhārā)皆無常(aniccā),名譽(yaso)終將消逝(vipattipariyosāno)。現在我要教導你們獲得君王寵信(rājavasatiṃ)的方法(yasapaṭilābhakāraṇaṃ),請專心聆聽(ekaggacittā suṇāthā)。」接著以佛陀般的智慧(buddhalīlāya)開始講解侍君之道。為說明此事,導師(佛陀)說道:
1471.
「維杜拉(Vidhuro)意志堅定(alīnamanasaṅkappo),
對子女、與親友(putte amacce ca ñātayo suhadajjane),
如此宣說(etadabravi)——」
1472.
「請坐下(nisīditvā)聽我講述(suṇātha me),
如何(yathā)在王室(rājakulaṃ)獲得榮寵(yasaṃ),
成為受重用的侍從(poso nigacchatī)。」
1473.
「無名小卒(aññāto)難獲君王青睞,
唯有非懦夫(na sūro)、非愚者(na dummedho),
且不疏忽大意者(na pamatto),
方能(kudācanaṃ)在宮廷立足。」
1474.
「當君王認可(adhigacchati)你的:
戒德(sīlaṃ)、智慧(paññaṃ)與純潔(soceyyaṃ),
才會信任(vissasate)並對你敞開心扉(guyhañca na rakkhatī)。」
註解:"純潔"指行事光明磊落;"敞開心扉"指君王不再對你隱瞞秘密。
1475.
「如天平(tulā)持衡(samadaṇḍā)不偏不倚(na vikampeyya),
受命(ajjhiṭṭho)時亦當如此,
此乃與國王共住之道(rājavasatiṃ vase)。」
1476.
「如天平完美平衡(sabbāni abhisambhonto),
處事公正無私,
方配長居宮廷。」
1477.
「無論晝夜(divā vā yadi vā rattiṃ),
處理王事(rājakiccesu)需睿智(paṇḍito),
奉命而行(ajjhiṭṭho)不逾矩(na vikampeyya),
此乃與國王共住之道。」
1478.
「無論何時,
周全處理(sabbāni abhisambhonto)一切王命,
方得君王長久信任。」
1479.
「無論是誰善建造道路,為王善準備
也不該貿然踏上(na tena gaccheyya),此乃與國王共住之道。」
1480.
「絕不享用(na bhuñje)與君王同等(sadisaṃ)的奢華(kāmabhoge),
凡事退居次位(pacchato gacche),此乃與國王共住之道。」
1481.
「衣著(vatthaṃ)、花環(mālaṃ)、香料(vilepanaṃ),
皆不可媲美國王。
儀態(ākappaṃ)與裝束(sarakuttiṃ)須有別,
自創(aññaṃ kareyya)謙卑風格,
方是明智之舉。」
1482.
「當君王(rājā)與后妃(bhariyāhi)、大臣(amaccehi)嬉遊(kīḷe)時,
智者(paṇḍito)絕不可(na amacco)對后妃流露(bhāvaṃ kubbetha)親暱。」
1483.
「不驕傲(anuddhato)、堅定(acapalo),
警覺(nipako)、制伏諸根(saṃvutindriyo),
心志堅定(manopaṇidhisampanno),
此乃與國王共住之道。」
1484.
「不與后妃私會(na bhariyāhi kīḷeyya),
不私下密談(na manteyya rahogato),
不盜取國庫(na kosā dhanaṃ gaṇhe),
此乃與國王共住之道。」
1485.
「不過度地睡(na niddaṃ bahu maññeyya),
不為縱慾飲酒(na madāya suraṃ pive),
不獵殺(na haññe)御苑(dāye)動物(mige),
此乃為臣本分。」
1486.
「未獲准許(sammatomhīti)前,
不坐御座(pīṭhaṃ)、不臥龍床(pallaṅkaṃ),
不乘象輦(kocchaṃ)、戰車(rathaṃ)或御舟(nāvaṃ),
方保平安。」
1487.
「保持適當距離(na atidūre)侍君,
不過於靠近(na accāsanne),
聰慧者(vicakkhaṇo)應(tiṭṭheyya)在君王視線範圍(sammukhañca),
讓所有同僚(sabhattuno)見證(sandissanto)你的忠誠。」
1488.
「君王非朋友(na sakhā hoti),
更非可親暱(na methuno)的對象,
其怒火(khippaṃ kujjhanti)如眼入沙粒(sūkenakkhīva ghaṭṭitaṃ),
瞬間爆發。」
1489.
「即使受寵(pūjito maññamāno),
智者(medhāvī paṇḍito naro)也絕不(na patimanteyya),
當眾(parisaṃgatan)對君王出言不遜(pharusaṃ)。」
1490.
「雖獲通行權(laddhadvāro),
每次仍須請示(labhe dvāraṃ),
莫輕信(na vissase)君王善意。
如臨火堆(aggīva)般謹慎(saṃyato),
此乃與國王共住之道。」
1491.
「當君王賞賜(sampaggaṇhāti)村落(gāmehi)、城鎮(nigamehi)、
乃至整個國土(raṭṭhehi janapadehi)給子弟(puttaṃ bhātaraṃ)時,
你應默然(tuṇhībhūto)觀察(upekkheyya),
不褒(na bhaṇe)不貶(chekapāpakan)。」
1492.
「象兵(hatthārohe)、將領(anīkaṭṭhe)、
車夫(rathike)與步兵(pattikārake),
君王依其功績(kammāvadānena)加俸(vaḍḍheti vetanaṃ),
你切莫從中干涉(na antarā gacche)。」
1493.
「如弓腹(cāpo)凹陷(ūnudaro)仍強韌(dhīro),
似竹(vaṃso)隨風搖(pakampaye)卻不折,
絕不對立,
此乃與國王共住之道。」
1494.
「如弓腹能屈(ūnudaro assa),
似魚(maccho)無舌(ajivhavā)緘默不言,
飲食知適量(appāsī)、聰明(nipako)、勇敢(sūro),
此乃與國王共住之道。」
1495.
「莫沉溺女色(na bāḷhaṃ itthiṃ gaccheyya),
須知它損耗威勢:
導致咳嗽(kāsaṃ)、喘氣(sāsaṃ)、憔悴(daraṃ)、幼稚(bālyaṃ),
損耗智慧(khīṇamedho)。」
1496.
「莫長篇大論(na ativelaṃ pabhāseyya),
也不要永遠沉默(na tuṇhī sabbadā siyā),
言辭(vācaṃ)須簡潔(mitaṃ)有條理(avikiṇṇaṃ),
在適當時機(patte kāle)表達(udīraye)。」
1497.
「不怒(akkodhano)、不激怒(asaṅghaṭṭo),
誠實(sacco)、柔和(saṇho)、不挑撥(apesuṇo),
絕不說無益語(samphaṃ giraṃ na bhāseyya),
此乃與國王共住之道。」
1498.
「孝養父母(mātāpettibharo assa),
尊敬族長(kule jeṭṭhāpacāyiko),
言談(sambhāso)溫柔(saṇho)友善(sakhila),
此乃與國王共住之道。」
1499.
「受過良好教育(vinīto)、精通技藝(sippavā),
自律克制(danto)、行事肯定柔和
不疏忽大意(appamatto)、純潔(suci)、精明能幹(dakkho),
此乃與國王共住之道。」
1500.
「對長者保持謙遜(nivātavutti vuddhesu),
心懷敬意(sappatisso)、舉止莊重(sagāravo),
性情溫和(surato)、易於相處(sukhasaṃvāso),
此乃與國王共住之道。」
1501.
「應遠離(ārakā parivajjeyya)他國密探(sahituṃ pahitaṃ janaṃ),
眼中只認(udikkheyya)自己的君主(bhattāraññeva),
絕不效忠(na ca aññassa)其他國王(rājino)。」
1502.
「對於持戒(sīlavante)博學(bahussute)的
沙門(samaṇe)與婆羅門(brāhmaṇe),
應當恭敬有禮(sakkaccaṃ payirupāseyya),
此乃與國王共住之道。」
1503.
「對於持戒博學的
沙門與婆羅門,
應當虛心追隨(anuvāseyya),
此乃與國王共住之道。」
1504.
對於持戒博學的
沙門與婆羅門,
應當供養(tappeyya)飲食(annapānena),
此乃與國王共住之道。」
1505.
「對於持戒博學的
沙門與婆羅門,
應親近(āsajja)智者(paññe)求教,
方能增長(vuddhimattano)自己的智慧。」
(註:這四偈系統說明對待宗教人士應有的態度,從禮遇到求教)
1506.
「既定的布施(dinnapubbaṃ)不可中斷(na hāpeyya),
對沙門婆羅門的供養應當持續,
在布施時機(dānakāle)來臨時,
絕不拒絕(na nivāreyya)任何乞丐(vaṇibbake)。」
1507.
「富有智慧(paññavā)、智慧成就(buddhisampanno),
聰明於安排管理(vidhānavidhi)各項事務(kovido),
善察時機(kālaññū)、明辨形勢(samayaññū),
此乃與國王共住之道。」
1508.
「在工作上發起能量(uṭṭhātā kammadheyyesu),
不疏忽大意(appamatto)、有智慧(vicakkhaṇo),
妥善安排(susaṃvihitakammanto)各項事務,
此乃與國王共住之道。」
1509.
「要經常巡視(abhikkhaṇaṃ)打穀場(khalaṃ)、倉庫(sālaṃ)、
牲畜(pasuṃ)與田地(khettaṃ),
合理儲存(nidhāpeyya)糧食(dhaññaṃ),
家中用度(ghare)也要量入為出(mitaṃva)。」
1510.
「若子女(puttaṃ)或兄弟(bhātaraṃ)
品行不端(sīlesu asamāhitaṃ),
他們就如餓鬼(yathā petā)般無用,
只配(padāpaye)得到粗衣(coḷañca)殘食(piṇḍañca)。」
1511.
「對於持戒善自制(sīlesu samāhite)、
勤勉能幹(dakkhe)的
奴僕(dāse)與工人(kammakare),
應當委以管理之職(ādhipaccamhi ṭhāpaye)。」
1512.
「持戒(sīlavā)、不貪婪(alolo),
又能守護(anurakkho)君王秘密(raho),
成為國王(rājino)的心腹(hito),
此乃與國王共住之道。」
1513.
「要善解(chandaññū)君王的意願,
能洞察(cittaṭṭho)君主的心思,
言行舉止(vuttiṃssa)不違逆(asaṅkusaka),
此乃與國王共住之道。」
1514.
「為王梳髮(ucchādaye)、沐浴(nhāpaye),
洗腳(dhove pāde)時要低頭(adhosiraṃ),
即使被責打(āhatopi)也不動怒(na kuppeyya),
此乃與國王共住之道。」
註解:"低頭洗腳"強調侍奉時不可直視君王面容的禮儀
1515.
「人們會向盛滿水的陶罐(kumbham)合十(pañjaliṃ kariyā),
或對吉祥鳥(cāṭañcāpi)右繞禮敬(padakkhiṇaṃ),
何況是能滿足(dātāraṃ)一切所求(sabbakāmānaṃ)的
至高智者(dhīramuttamaṃ)呢?」
1516.
「他布施床座(sayanaṃ)、衣物(vatthaṃ)、
車乘(yānaṃ)、住所(āvasathaṃ),
如雨雲(pajjunnoriva)滋潤萬物,
以財富(bhogehi)廣施眾生(bhūtāni)。」
1517.
「這就是(esayyo)侍君之道(rājavasati),
遵循此法(vattamāno yathā)者,
必能取悅(ārādhayati)國王,
獲得(labhati)君主的恩寵(pūjaṃ)。」
維杜拉智者(vidhurapaṇḍito)以佛陀般的智慧(buddhalīlāya)講解完侍君之道後,維杜拉(Vidhura)用三天時間(tayo divasā)教導(anusāsantassa)子女、親友。第三日清晨,他沐浴更衣後,帶著親族(ñātigaṇaparivuto)前往王宮(rājanivesanaṃ)向國王(rājānaṃ)辭行。為說明此事,導師(佛陀)說道:
1518.
「這位智者(vicakkhaṇo)教誨(samanusāsitvā)親族後,
在親友(suhadehi)簇擁(parikiṇṇo)下,
前往謁見國王(rājānamupasaṅkami)。」
1519.
「他頂禮(vanditvā sirasā)王足(pāde),
右繞(padakkhiṇaṃ)致敬後,
合掌(añjaliṃ)稟告(avaca)國王:」
1520.
「『這位年輕人(māṇavo)要帶我離開,
按約定(yathāmati)履行承諾。
臨行前(ñātīnatthaṃ)我有話交代(pavakkhāmi),
請聽(suṇohi),破敵者(arindama)啊!』」
1521.
「『請求看顧(udikkhesi)我的子女(putte),
以及家中(ghare)所有財富(dhanaṃ),
願我離開後(mayī gate),
親族(ñātisaṅgho)不致衰敗(na hāyetha)。』」
1522.
「『如跌倒者(khalatī)倚靠大地(bhūmyā)起身,
我去世後也唯有仰仗您。
這是我最後的囑託(etaṃ passāmi),
猶如重歸大地懷抱(bhūmyāyeva patiṭṭhati)。』」
國王聽後暗想:「不如派人假意召回普那卡(Puṇṇaka)殺之滅口。」於是說道:
1523.
「『何須遠行(sakkā na gantuṃ)?
不如在此(idheva)處決那人(kātiyānaṃ)。
我最敬重的智者(uttamabhūripaññā),
請留下(hohī)別離去(mā agā)!』」
維杜拉(mahāsatto)正色道:
1524.
「『陛下莫起(mā paṇīdahi)惡念(adhammesu),
當遵從(yutto)正法與利益(atthe ca dhamme ca)。
卑劣(anariyaṃ)行為(kammaṃ)終將(pacchā)
導向地獄(nirayaṃ),願您三思(dhiratthu)!』」
1525.
「『這非正法(nevesa dhammo),
人主(janinda)雖有權(issaro)處置奴隸(dāsassa):
殺害(ghātetuṃ)、刑求(jhāpetuṃ)或驅逐(hantuṃ),
但我心無怨恨(na kodhatthi),就此告辭(vajāmi cāhan)!』」
維杜拉(mahāsatto)說完這番話後,向國王(rājānaṃ)禮拜辭行,又對王室成員(rājaparisañca)、子女(puttadāre)與宮廷侍衛(orodhe)給予最後教誨。當眾人放聲痛哭(mahāviravaṃ viravantesu)時,他仍毅然走出王宮(rājanivesanā nikkhami)。全城百姓(sakalanagaravāsino)聽聞智者(paṇḍito)將隨年輕人(māṇavena)離去,紛紛聚集在皇宮廣場(rājaṅgaṇeyeva)送行。維杜拉安撫眾人:
1526.
他緊抱(upaguyha)長子(jeṭṭhaputtaṃ),
強忍心中悲痛(vineyya hadaye daraṃ),
含淚(assupuṇṇehi nettehi)踏入(pāvisī)宏偉宅邸(mahāgharan)。」
維杜拉家中有一千個兒子(sahassaputtā)、一千個女兒(sahassadhītaro)、一千位妻子(sahassabhariyāyo)與七百名各色僕役(sattavaṇṇadāsisatāni),加上其他親友僕從,整個宅邸人潮洶湧,猶如被颶風(yugantavātābhighāta)摧折的娑羅林(sālavanaṃ)。為說明此事,導師(佛陀)說道:
1527.
「如同被狂風(mālutena)摧毀(pamadditā)的娑羅樹(sālāva),
維杜拉(Vidhurassa)宅中(nivesane),
子女妻妾(puttā ca dārā ca)皆倒地(senti)痛哭。」
1528.
「千名妻子(itthisahassaṃ bhariyānaṃ),
七百女僕(dāsisattasatāni),
紛紛伸展雙臂(bāhā paggayha),
在維杜拉宅邸哀號(pakkanduṃ)。」
1529.
「宮女(orodhā)、王子(kumārā)、
藝妓(vesiyānā)與婆羅門(brāhmaṇā),
皆伸展雙臂(bāhā paggayha),
在維杜拉宅邸慟哭(pakkanduṃ)。」
1530.
「象兵(hatthārohā)、將領(anīkaṭṭhā)、
車夫(rathikā)與步兵(pattikārakā),
全都伸展雙臂(bāhā paggayha),
在維杜拉宅邸悲泣(pakkanduṃ)。」
1531.
「來自鄉村(jānapadā)與城鎮(negamā)的人們,
聚集(samāgatā)在一起,
伸展雙臂(bāhā paggayha),
在維杜拉宅邸哀鳴(pakkanduṃ)。」
1532.
「千名妻子與七百女僕哭喊:
『為何(kasmā)拋棄(vijahissasi)我們(no)?
竟忍心看我們伸展雙臂(bāhā paggayha)哀求!』」
1533.
「宮女、王子、藝妓與婆羅門哭喊:
『為何拋棄我們?
竟忍心看我們伸展雙臂哀求!』」
1534.
「象兵、將領、車夫與步兵哭喊:
『為何拋棄我們?
竟忍心看我們伸展雙臂哀求!』」
1535.
來自城鄉的民眾哭喊:
『為何拋棄我們?
竟忍心看我們伸展雙臂哀求!』」
維杜拉(mahāsatto)安撫(assāsetvā)眾人後,處理完家中事務(ghare avasesakiccāni),對內外僕從(antojanañca bahijanañca)給予教誨,交代完所有應辦事項(ācikkhitabbayuttakaṃ),便前往普那卡(Puṇṇaka)處報告已完成準備。為說明此事,導師(佛陀)說道:
1536.
「處理完家務(katvā gharesu kiccāni),
教誨(anusāsitvā)親族(sakaṃ janaṃ):
朋友(mittā)、大臣(amacce)、隨從(bhacce)、
子女妻妾(puttadāre)與親戚(bandhave)。」
1537.
「安排妥當(saṃvidhetvāna)各項事務(kammantaṃ),
清點並交代(ācikkhitvā)家中財物(ghare dhanaṃ):
埋藏的財寶(nidhiñca)與未收債款(iṇadānañca),
這一切(etadabravi)都向普那卡稟明。」
1538.
「我已停留(avasī)三日(tīhaṃ)於住所(agāre),
完成(katāni)所有家務(kiccāni gharesu mayhaṃ),
也教導(anusāsitā)了子女妻妾(puttadārā),
卡佳亞那(kaccāna)啊,現在任你處置(yathāmatiṃ te)。」
普那卡(Puṇṇako)回應:
1539.
「既然(sace hi)你已教導(anusāsitā)隨從(katte)與子女(puttā),
安頓好妻妾(dārā)與僕役(anujīvino ca),
那現在(dānī)就快(taramānarūpo)出發吧(handehi),
前方(puratthā)還有漫長(dīgho hi addhāpi)路途(ayaṃ)。」
1540.
「別猶豫(achambhitova),抓住(gaṇhāhi)駿馬(ājāneyyassa)的鬃毛(vāladhiṃ),
這將是你最後(pacchimakaṃ)看見(dassanan)人世(jīvalokassa)的機會!」
維杜拉大士(mahāsatto)回應道:
1541.
「我何須恐懼(kissa nu bhāyissaṃ)?
身口意(kāyena vācā manasā)皆無過惡(natthi dukkaṭaṃ),
憑什麼(yena)會墮入惡趣(duggatin gaccheyya)?」
說完這番豪言(sīhanādaṃ naditvā),維杜拉如無畏獅王(kesarasīho viya nibbhayo hutvā)般,將華服(aruciyā sāṭako)以決意波羅蜜(adhiṭṭhānapāramiṃ)緊繫身上,雙手(ubhohi hatthehi)抓住(gahetvā)馬鬃(vāladhiṃ),雙腿(dvīhi pādehi)夾緊馬腹(ūrūsu paliveṭhetvā),對普那卡(Puṇṇaka)說:「已抓穩馬鬃,請隨意啟程(yathāruci yāhī)」。此時普那卡讓幻馬(manomayasindhava)顯現神通,載著智者騰空而起。為說明此事,導師(佛陀)說道:
1542.
「神駒(assarājā)載著維杜拉(vidhuraṃ vahanto),
穿越虛空(vehāyasamantalikkhe)疾馳(pakkāmi),
不觸(asajjamāno)枝梢(sākhāsu)與山巔(selesu),
速抵(khippamupāgamāsī)黑山(kāḷāgiriṃ)。」
註解:普那卡原計劃讓維杜拉撞山而死,但因維杜拉的德行,山巒自動退避
當普那卡帶走維杜拉後,智者的親族來到普那卡住所,不見大士蹤影,紛紛倒地痛哭。為說明此事,導師(佛陀)說道:
1543.
「千名妻子(itthisahassaṃ bhariyānaṃ)與七百女僕(dāsisattasatāni),
伸臂(bāhā paggayha)哭喊(pakkanduṃ):
『這偽裝婆羅門(brāhmaṇavaṇṇena)的夜叉(yakkho),
正帶走(ādāya gacchati)我們的維杜拉!』」
1544.
「宮女(orodhā)、王子(kumārā)、
藝妓(vesiyānā)與婆羅門(brāhmaṇā),
伸臂哭喊:
『這偽裝婆羅門的夜叉,
正帶走我們的維杜拉!』」
1545.
「象兵(hatthārohā)、將領(anīkaṭṭhā)、
車夫(rathikā)與步兵(pattikārakā),
伸臂哭喊:
『這偽裝婆羅門的夜叉,
正帶走我們的維杜拉!』」
1546.
「來自城鄉(jānapadā negamā)的民眾,
伸臂哭喊:
『這偽裝婆羅門的夜叉,
正帶走我們的維杜拉!』」
眾人哭著來到王宮,國王(rājā)聽聞哭聲,開啟獅子籠(sīhapañjaraṃ)詢問。他們稟告:「那年輕人(māṇavo)實為夜叉(yakkho),偽裝婆羅門(brāhmaṇavaṇṇena)擄走智者。若七日內(sattame divase)不歸,我們將集柴自焚!」並念偈:
1547.
「若七日內(sattarattena)智者不歸(nāgacchissati paṇḍito),
我們將投身火海(aggiṃ pavekkhāma),
因生命(jīvitena)已無意義(natthattho)!」
國王安慰道:
1548.
「智者(paṇḍito)睿智(viyatto)、
有智慧(vibhāvī)且明察(vicakkhaṇo),
必速(khippaṃ)脫身(mociya attānaṃ)歸來,
毋須憂慮(mā bhāyittha)!」
親族們也獲得安慰,心想:「這位智者(指菩薩)與國王交談後應該會回來吧?」於是各自返回居所。
普那卡(Puṇṇaka)將大士(指菩薩)安置在黑山頂後,心想:「只要這人還活著,我就無法獲得利益。殺了他,取走心臟肉帶到龍宮給維摩拉(Vimalā),就能得到伊蘭達提(Irandhatī)前往天界。」為闡明此意,世尊說道:
1549.
「他抵達那裡反覆思量,
種種惡念不斷生起。
『此人的生命於我毫無用處,
不如殺他取心而歸。』」
接著他又想:「不如我不親自動手,用恐怖形象嚇死他。」便幻化出恐怖夜叉相,張牙舞爪作勢要吞食大士,但大士連一根汗毛都沒顫動。普那卡又化作獅子、巨象等形,用獠牙利齒作勢刺穿,大士依然無懼。他又變出一條足有小船大小的巨蟒,吐著信子發出「嘶嘶」聲纏繞大士全身,在頭頂展開蛇冠,大士仍毫無畏懼。普那卡又掀起狂風想將他摔下山粉身碎骨,卻連髮梢都無法撼動。最後他將大士留在山頂,像大象搖撼棕櫚樹般反覆搖動山體,依然無法移動大士分毫。
普那卡又想:「不如用巨響震破他心臟致死。」便鑽入山腹,發出震天動地的吼聲使天地共鳴,大士仍鎮定自若。因為大士明白:「這不過是夜叉、獅子、大象、龍王等幻象,縱然興風作浪、地動山搖、潛入山腹發出巨響,實質仍是那個少年,別無其他。」普那卡終於醒悟:「外力無法殺他,唯有親自動手。」於是他將大士放在山頂,自己下山腳將寶石項鍊的黃繩如穿山般刺入岩體,恐嚇著、咆哮著從山腹衝出,抓住大士雙腳倒提甩向空中。偈云:
1550.
「他抵達山腹之間,
懷著惡念潛入其中。
在這世間一角,
迦提延倒懸他於空中。」
1551.
「當這位俱盧族最優秀者(菩薩)
倒懸在地獄般的深淵,
面對毛骨悚然的巨大恐怖時,
仍鎮定地對夜叉普那卡說道:」
1552.
「你外表似聖者實非聖,
看似節制卻放縱。
所作皆非善,
你心中毫無清淨業。」
1553.
「你欲置我於深淵,
但我的死對你有何益?
今日你所現實非人相,
坦白吧,你究竟是哪類天神?」
普那卡答道:
1554.
「若你聽過普那卡之名,
我乃北方俱毗羅(Kuvera)近臣。
有龍名婆樓那(Varuṇa)馱負大地,
身如純金具足威光。」
1555.
「我戀慕其名為伊蘭達蒂的龍女。
為贏得這絕色佳人的歡心,
才決意殺你取心。」
大士聽後心想:「世人常因錯誤執著而毀滅。這夜叉為求龍女欲殺我,但我的死對他有何益?不如問明真相。」便說偈:
1556.
「夜叉勿愚癡,
世間多因執取而敗亡。
我與那絕色佳人有何關係?
且說殺我所能得之利。」
普那卡解釋道:
1557.
「我為求娶那大威德龍王之女,
以親屬身份前去提親。
岳父應允時說出條件,
句句如我所願般甜蜜。」
1558.
「『我們願將這體態婀娜、明眸善睐、
檀香塗身的美麗龍女給你——
只要你能依法取得智者之心,
親手帶回這裡。
用此物品可得少女,
我們不奢求其他珍寶。』」
1559.
「因此我非愚癡,亦無錯誤執取。
龍族們聲明:只要你依法獻心,
就將伊蘭達蒂許配給我。」
1560.
「為此我才決意殺你,
你的死關乎我的利益。
此刻將你投入深淵後,
我必取你心臟而歸。」
大士聽罷思忖:「維摩拉要我心臟無用,必是婆樓那龍王(Varuṇa)聽我說法後以寶珠供養,讚歎我為說法者。維摩拉因而渴慕法義,婆樓那誤解其意,命普那卡強取。這夜叉執著妄念令我受苦,但我這智者若死,誰能思慮因果?不如點化他。」便說:
「少年,我知《善賢法》。在我死前,請讓我坐於山頂為你說法,之後任你處置。」於是他闡述《善賢法》以求保命,倒懸中說偈:
1561.
「迦提延快拉我上來,
若你需我心臟。
我將即刻為你宣說,
一切善賢正法。」
普那卡心想:「這必是智者未曾對人天說過的妙法,得快救他聽法。」便拉起大士安坐山頂。世尊為明此義說:
1562.
「普那卡迅速安置,
這位俱盧族最優秀者於山巔。
見他安坐如獲新生,
便詢問這位具足妙慧的智者。」
1563.
「你已脫離深淵,
若你心臟於我有用。
請即刻為我開示,
一切善賢正法。」
大士回應:
1564.
「我已被你救出深淵,
若你需我心臟。
我將即刻為你宣說,
一切善賢正法。」
這時大士(指菩薩)說:「我身體髒了,想先沐浴。」夜叉(指普那卡 Puṇṇaka)回答:「好的。」便取來沐浴用水。當大士沐浴時,夜叉給他天界布料、花環等物品;裝扮妥當後,又提供天界食物。大士用餐完畢,在黑山(Kāḷāgiri)頂端裝飾妥當,準備好法座,以佛陀的威儀坐在莊嚴的法座上講述《善賢法》,說出偈頌:
1565.
「少年啊,你要知恩圖報,
別把濕手伸向火堆。
永遠不要背叛朋友,
也不要受惡女誘惑。」
夜叉聽完簡要開示後,因未能完全理解這四條《善賢法》,便詳細詢問:
1566.
「怎樣才算知恩圖報?
為何說濕手引火?
何謂惡女與叛友?
請為我詳解此義。」
大士為他解釋:
1567.
「即使素未謀面或僅有一面之緣,
若有人讓座,
智者說:為此人盡心效力,
便是知恩圖報。」
1568.
「若在別人家借宿一夜,
或獲得飲食供養,
連惡念都不該起——
背叛朋友就像用濕手引火自焚。」
1569.
「若在樹蔭下乘涼休息,
切勿折斷它的枝葉——
因為傷害施恩者(即使是一棵樹)
就是卑劣的叛友。」
1570.
「即使將充滿財富的大地,
獻給心儀的女子,
一旦得勢就輕視自己——
智者絕不屈服於惡女。」
1571.
「這便是知恩圖報的真諦,
濕手引火的比喻深意,
何為惡女與叛友之惡。
請你遵從正法,捨棄非法。」
大士以佛陀的威儀為夜叉完整講解了四條《善賢法》。
普那卡(Puṇṇaka)聽法時暗自思量:「這智者用四種方式其實是在祈求活命。他待我這個陌生人如此恭敬,我卻因貪戀女色背叛他,完全是個叛友。若殺害智者,就徹底違背《善賢法》了。何必執著龍女?不如快送他回因陀羅波陀城(Indapatta),讓眾人在法會上破涕為笑。」於是說偈:
1572.
「我曾在你的居所住三日,
受你飲食款待。
如今我這朋友要釋放你——
智者啊,請隨意返家吧!」
1573.
「龍族的利益就讓它消逝,
龍女對我已不重要。
憑你美妙的教導,
智慧者啊,今日你已從死亡解脫。」
大士卻說:「少年,先別送我回家,帶我去龍宮吧。」並說偈:
1574.
「來吧夜叉,帶我同行, 讓我為你完成岳父的任務。
我也想見識前所未見的 龍王與他的天宮。」
普那卡回應:
1575.
「對人有危害之事, 智者理應避開。
為何你這位智者,反想去敵人的領地?」
大士回答:
1576.
「我當然明白這道理,智者確該遠離險境。
但我從未造作惡業,所以不懼死亡威脅。」
大士繼續解釋:「夜叉王啊,像你這樣兇暴的夜叉,都被我說法感化得柔軟,現在寧可放棄龍女也要送我回家。讓龍王軟化是我的責任,請帶我去吧。」普那卡聽後歡喜答應:
1577.
「來吧!隨我同去
那無與倫比的奇境——
看龍王在歌舞中安坐,
如毘沙門天王(Vessavaṇa)在娜林迦宮(Naḷiñña)。」
1578.
「龍女們終日嬉遊,
夜夜歡宴不絕。
花鬘纍纍如雲霞,
閃耀似天際雷光。」
1579.
「那裡充滿美酒佳餚,
歌舞音樂不絕。
盛裝少女環繞,
華服璀璨生輝。」
普那卡(Puṇṇaka)說完這些話後,讓大士(指菩薩)騎上馬背,帶他前往龍宮。為闡明此事,世尊說出偈頌:
1580.
「普那卡讓這位俱盧族最優秀者(菩薩)
坐在後方的馬鞍上,
帶著這位具足妙慧的智者,
前往龍王的宮殿。」
1581.
「抵達那座無與倫比的宮殿後,
智者站在普那卡身後。
龍王為確認聯姻成功,
竟先向女婿開口問候。」
龍王(Nāgarājā)問道:
1582.
「你前往人間尋找智者心臟,
如今可如願歸來?
是否帶回那位具足妙慧的智者?」
普那卡回答:
1583.
「這就是您想要的人,
我依法獲得的正法守護者。
請親眼見他宣說妙法,
與善士相聚實乃樂事。」
龍王見到菩薩後說偈:
1584.
「凡人見前所未見的龍宮,
理當恐懼死亡威脅。
你卻鎮定自若不禮拜,
這不像智者的行為。」
菩薩明白龍王期待問候,但心想:「我不該主動禮拜將殺我者。」於是展現智慧說出兩偈:
1585.
「龍王啊,我既不恐懼,
也不畏懼死亡威脅。
不該禮拜欲殺我者,
更不該請殺我者受禮。」
1586.
「人怎會向欲殺己者行禮?
又怎請殺己者受禮?
這種行為根本不合理。」
龍王聽後讚歎說:
1587.
「你說得完全正確,
智者所言皆真理。
被殺者不該禮拜,
殺人者不配受禮。」
1588.
「人怎會向欲殺己者行禮?
又怎請殺己者受禮?
這種行為根本不合理。」
接著菩薩與龍王寒暄:
1589.
「這宮殿看似永恆實則是無常的
您的神通、光輝、力量如何成就?
龍王啊,請告訴我:
這宮殿如何獲得?」
1590.
「是偶然所得、自然生成、
親手建造,還是天界所賜?
龍王啊,請詳述
這宮殿的來歷。」
龍王回答:
1591.
「非偶然所得,非自然生成,
非親手建造,亦非天賜。
我因行純淨善業,
以福德成就這宮殿。」
菩薩追問:
1592.
「您曾持何戒?修何梵行?
何等善業得此果報?
神通、光輝、力量,
還有這座宏偉龍宮?」
龍王詳述:
1593.
「我與妻子在人間時,
同為虔誠施主。
我家如救濟站,
供養沙門婆羅門。」
1594.
「我們恭敬布施:
花鬘、香料、塗香、
燈火、床座、衣物、
晚餐與飲食。」
1595.
「這便是我的遵從與梵行,
善行帶來此果報。
神通、光輝、力量,
賢者啊,還有這宏偉龍宮。」
這裡「人間」指盎伽國(Aṅga)的卡拉占婆城(Kālacampā)。
菩薩開示:
1596.
「既然知曉福德果報,
更應在法上不疏忽大意。
以免未來失去這龍宮。」
龍王請教:
1597.
「此處無沙門婆羅門可供養,
請智者開示:
如何長保這龍宮?」
菩薩教導:
1598.
「您有眾多龍族眷屬,
妻子、兒女與隨從。
以言行善待他們,
永遠不起瞋恨。」
1599.
「龍王啊,維持清淨心,
以言行守護善念。
如此居住龍宮盡壽,
死後必生天界。」
註釋:這裡「眷屬」指其他龍眾。「清淨心」指對眷屬及其他眾生保持慈心。因慈心比布施更能積福。
龍王聽法後心想:「該讓智者見維摩拉(Vimalā),平息她對妙法的渴望,再送他回檀那迦王(Dhanañcayakorabya)那裡逗樂眾人。」於是說偈:
1600.
「那位優秀國王必在憂傷,
因你離去曾是他的近臣。
雖痛苦因你而起,
相聚卻能帶來安樂。」
菩薩讚歎:
1601.
「龍王啊,您所言皆是真理,
這無上妙法我已實踐。
危難時刻方顯,
智者與眾不同。」
龍王欣喜追問:
1602.
「請告訴我們:這(指普那卡)是白得勝利,
還是賭局中贏取?
他說『依法獲得』你,
你如何落入他手中?」
大士(指菩薩)回答:
1603.
「那位人間的彌薩羅王(Missara-rājā),
這人(普那卡 Puṇṇaka)在賭局中擊敗他。
戰敗的國王將我賜予此人,
我因此被合法獲得,非靠暴力。」
龍王(Nāgarājā)聽後十分歡喜。為闡明此事,世尊說偈:
1604.
「大龍(指龍王)聽聞智者妙語,
滿心歡喜雀躍。
他牽起無上智者的手,
引見給自己的妻子。」
1605.
(龍王對妻子維摩拉 Vimalā 說:)
「親愛的維摩拉啊,正因這智者,
妳才茶飯不思日漸消瘦。
世間無人能及他的光彩,
他就是驅散妳心中黑暗的明燈。」
1606.
「妳渴望心臟的對象,
如今這『光明使者』已到來。
請聆聽他的開示,
因這相遇千載難逢。」
維摩拉見到大士後熱情接待。世尊描述此景:
1607.
「廣慧的維摩拉看見他,
立即雙手合十恭敬問訊。
她滿心歡喜容光煥發,
向這位俱盧族最優秀者致意。」
以下是維摩拉與大士的對話偈頌:
1608.(維摩拉先說,重複龍王先前對菩薩的疑問)
「凡人見前所未見的龍宮,
理當恐懼死亡威脅。
你卻鎮定自若不禮拜,
這不像智者的行為。」
1609.
「龍女啊,我既不恐懼,
也不畏懼死亡威脅。
不該禮拜欲殺我者,
更不該請殺我者受禮。」
1610.
「人怎會向欲殺己者行禮?
又怎請殺己者受禮?
這種行為根本不合理。」
龍女聽後讚歎說:
1611.
「你說得完全正確,
智者所言皆真理。
被殺者不該禮拜,
殺人者不配受禮。」
1612.
「人怎會向欲殺己者行禮?
又怎請殺己者受禮?
這種行為根本不合理。」
菩薩:
1613.
「這宮殿看似永恆實則無常
您的神通、光輝、力量如何成就?
龍女啊,請告訴我:
這宮殿如何獲得?」
1614.
「是偶然所得、自然生成、
親手建造,還是天界所賜?
龍王啊,請詳述
這宮殿的來歷。」
龍女:
1615.
「非偶然所得,非自然生成,
非親手建造,亦非天賜。
我因行純淨善業,
以福德成就這宮殿。」
菩薩追問:
1616.
「您曾遵守什麼?修何梵行?
何等善業得此果報?
神通、光輝、力量,
還有這座宏偉龍宮?」
龍女詳述:
1617.
「我與丈夫在人間時,
同為虔誠施主。
我家如救濟站,
供養沙門婆羅門。」
1618.
「我們恭敬布施:
花鬘、香料、塗香、
燈火、床座、衣物、
晚餐與飲食。」
1619.
「這便是我的遵守與梵行,
善行帶來此果報。
神通、光輝、力量,
賢者啊,還有這宏偉龍宮。」
1620.
「既然知曉福德果報,
更應依法精進修行。
以免未來失去這龍宮。」
龍女請教:
1621.
「此處無沙門婆羅門可供養,
請智者開示:
如何長保這龍宮?」
菩薩教導:
1622.
「您有眾多龍族眷屬,
丈夫、兒女與隨從。
以言行善待他們,
永遠不起瞋恨。」
1623.
「龍后啊,維持清淨心,
以言行守護善念。
如此居住龍宮盡壽,
死後必生天界。」
1624.
「那位優秀的國王(指檀那迦王 Dhanañcayakorabya)必定正在悲傷,
因為你——他活著的重臣——不在身邊。
雖然痛苦因你而起,
但重逢能讓苦者獲得安樂。」
菩薩:
1625.
「龍女啊,你所說的確是真理,
這無上妙法我已實踐。
在這等危難時刻,
方顯智者(如我)與眾不同。」
龍女:
1626.
「請告訴我們:這(指普那卡 Puṇṇaka)是白白獲得勝利,
還是在賭局中贏取?
他說『依法獲得』你,
你如何落入他手中?」
菩薩:
1627.
「那位人間的彌薩羅王(Missara-rājā,指檀那迦王),
這人(普那卡)在賭局中擊敗他。
戰敗的國王將我賜予此人,
我因此被合法獲得,非靠暴力。」
維摩拉聽聞大士開示後更加歡喜,親自用千瓶香水為他沐浴,沐浴時提供天界布料、香花等物,裝扮妥當後又以天界飲食供養。大士用餐完畢,坐在莊嚴法座上以佛陀威儀說法。世尊描述此景:
1628.
「如同龍王婆樓那(Varuṇa),
向智者提出疑問;
龍女維摩拉同樣,
向智者請教法義。」
1629.
「如同智者回答,
滿足龍王所問;
這位智者同樣,
滿足龍女求法。」
1630.
「智者明白二者心意,
面對龍王與龍女,
他毫無畏懼顫抖,
毛髮不豎地說道:」
1631.
「龍王勿憂,我主動前來,
為成就你所需。
取我心臟完成任務吧,
我將如你所願自行了斷。」
註釋:「勿憂」指別擔心背叛朋友或殺害智者的罪業。「如你所願」指若你無法親自動手,我願自行結束生命。
龍王(Nāgarājā)說道:
1632.
「智者的心臟就是智慧啊!
我們因你的智慧深感滿足。
普那卡(Puṇṇaka)今日將得全名(指獲得完整稱號),
娶得妻子並送你回俱盧國。」
說完這些話,婆樓那龍王(Varuṇa-nāgarājā)便將伊蘭達提(Irandhatī)許配給普那卡。普那卡獲得龍女後滿心歡喜,與大士交談。世尊描述此景:
1633.
「普那卡獲得龍女伊蘭達提後,
喜悅洋溢容光煥發,
對俱盧族最優秀者(菩薩)說道:」
1634.
你讓我與妻子團聚,
我將為你完成心願。
這顆寶石就贈予你,
今日就送你回俱盧國。」
大士讚許道:
1635.
「願你與愛妻情誼長存,
帶著歡喜滿足的心情,
贈我寶石後送我回因陀羅波陀城吧。」
普那卡照做了。因此世尊說:
1636.
「普那卡讓俱盧族最優秀者(菩薩),
坐在前方的馬鞍上。
帶著這位具足妙慧的智者,
前往因陀羅波陀城。」
1637.
「比人類心念更快,
他們瞬間抵達目的地。
普那卡帶著俱盧族最優秀者,
來到了因陀羅波陀城。」
1638.
(普那卡對菩薩說:)
「看啊!這就是因陀羅波陀城,
四周環繞著美麗的芒果林。
我已與妻子團聚,
你也回到了自己的家。」
就在這天黎明時分,國王(檀那迦王 Dhanañcayakorabya)做了個夢:王宮門口有棵大樹,樹幹是智慧,枝葉是戒行,結著五種美味果實,裝飾著象馬牛羊。眾人向它禮敬跪拜。這時有個穿紅衣、持武器的黑膚男子,當眾哭泣著將樹連根拔起帶走,不久又帶回原地種下後離去。國王自己解夢:「這棵樹無疑就是維杜拉智者(Vidhura-paṇḍita)。那個帶走他的人就是帶走智者的少年。他必會將智者帶回法堂門口!」於是國王下令裝飾全城,準備法座,安慰民眾:「今日你們就能見到智者!」然後與百官百姓一起在法堂等候。這時普那卡將智者送到法堂中央,自己帶著伊蘭達提返回天界。世尊描述此景:
1639.
「普那卡沒有讓俱盧族最優秀者(菩薩)下馬,
就將他留在法堂中央。
自己騎上神駒,
以完美姿態飛向天際。」
1640.
「國王見狀欣喜若狂,
起身張臂擁抱他。
在法堂眾人注視下,
讓他就座於首位法座。」
國王與智者寒暄後,親切地問道:
1641.
「你就像駕馭戰車的御者,
引導著我們。
俱盧國民見到你都歡喜,
請告訴我:你是如何從那少年手中脫身的?」
大士回答:
1642.
「陛下所稱的『少年』,
其實並非人類。
若您聽過普那卡之名,
他乃是北方天王俱毗羅(Kuvera)的臣屬。」
1643.
「有位馱負大地的龍王婆樓那(Varuṇa),
身如純金具足威光。
普那卡愛慕其妹,
名為伊蘭達提的龍女。」
1644.
「為贏得這絕色佳人的歡心,
他決意要殺我取心。
如今他既與妻子團聚,
我也獲准離開並得到寶石。」
大王啊,那位龍王因欽佩我解答四齋日問題,曾以寶石供養,返回龍宮後,維摩拉(Vimalā)妃不見寶石便問:「陛下,寶石何在?」龍王便讚歎我說法的功德。維摩拉聽聞後對我的法義產生渴求,因而對我的心臟產生執念。龍王誤解其意,對女兒伊蘭達提說:「女兒啊,妳母親渴望維杜拉智者(Vidhura-paṇḍita)的心臟肉,去找個能取來的人吧!」她在尋找時,發現毘沙門天王(Vessavaṇa)的外甥普那卡對她有意,便帶去見父王。龍王對普那卡說:「若能取來維杜拉智者的心臟肉,就能得到伊蘭達提。」普那卡從毘富羅山(Vepulla)取來轉輪聖王的寶石,與你們賭博贏得我。我讓他在我家住三日並盛情款待,他讓我騎上神馬,在喜馬拉雅山的樹木山岩間摔打想殺我,卻無法得逞。最後在第七重風暴層與威藍婆風口(Verambha-vāta)將我拋下,落在六十由旬高的黑山(Kāḷāgiri)頂端,又化作獅子等形相仍無法殺我,直到我詢問殺我的緣由,他才說明。我便為他講述《善賢法》,他聽後心生歡喜想帶我回來。
於是我隨他前往龍宮,為龍王、維摩拉及所有龍眾說法,使他們都心生淨信。龍王在六日後將伊蘭達提許配給普那卡。普那卡獲得龍女後滿心歡喜,以寶石供養我,並奉龍王之命讓我騎上神馬。他自己坐在中間座位,讓伊蘭達提坐後座,安排我坐前座,來到此處將我留在集會中央,自己帶著伊蘭達提返回天界。大王啊,普那卡就是這樣為追求伊蘭達提而企圖殺我。如今他既與妻子團聚,我聽法後也獲龍王准許離開,還從普那卡那裡得到這顆能實現一切願望的轉輪聖王寶石。陛下,請收下這寶石吧!」說著將寶石獻給國王。
國王想在黎明時分將自己所做的夢告訴城中居民,便說:「諸位市民,請聽我今日所見之夢!」隨即誦出偈頌:
1645.
「我宮門前有棵妙樹,
智慧為幹戒德為枝,
深植真理與法義,
結五妙果讓象馬歡喜。」
1646.
「在歌舞樂聲中,
有人毀樹帶走眾生。
如今它已歸來,
請向此樹懺悔敬禮!」
1647.
「凡因我而致富者,
今日都應展現財力。
籌備豐盛供品,
向此樹懺悔敬禮!」
1648.
「我國所有囚徒,
今日都應釋放。
如同此樹脫縛,
讓他們也得自由!」
1649.
「本月免除耕賦,
讓婆羅門盡享肉粥。
准許飲酒狂歡,
用滿溢的酒杯痛飲!」
1650.
「裝飾大道,
嚴密守護國土。
彼此不造成困擾,
以此向此樹懺悔!」
國王說完後:
1651.
「后妃、王子與妓女,
婆羅門眾齊獻供,
備辦豐盛飲食,
向智者虔誠奉獻。」
1652.
「象兵、將領與戰車手,
步兵侍從齊獻供,
備辦豐盛飲食,
向智者虔誠奉獻。」
1653.
「各地聚集的鄉民,
城中齊聚的市民,
備辦豐盛飲食,
向智者虔誠奉獻。」
1654.
「大眾見智者歸來,
皆心生淨信歡喜。
智者既已返回,
當廣施衣物錢財!」
歡慶持續六個月。大士(菩薩)如同佛般為大眾說法,教導國王行善,盡壽命後往生天界。國王與所有市民遵循智者的教誨行善布施,命終也都往生天界充滿天宮。
世尊開示此法後,總結道:「比丘們,不僅今生,過去世如來也具足智慧與善巧。」於是將本生故事作連結:「當時智者的父母是王族,正妻是羅睺羅之母(耶輸陀羅),長子是羅睺羅,維摩拉是蓮華色(Uppalavaṇṇā),婆樓那龍王是舍利弗,金翅鳥王是目犍連,帝釋天是阿那律,檀那迦王是阿難,普那卡是闡那(Channa),集會眾是佛弟子眾,而維杜拉智者就是現已成佛的我。」
547. vessantarajātaka須陀須摩王子本生經 (菩薩布施妻兒圓滿布施波羅蜜的故事)
當佛陀(satthā)住在迦毗羅衛城(kapilavatthu)附近的尼拘律園(nigrodhārāme)時,針對花雨(pokkharavassa)的開示,講述了以下故事:
當初,佛陀轉動無上法輪後,依次前往王舍城(rājagaha),在那裡度過冬季。之後,由烏達夷長老(udāyittherena)作為嚮導,帶領兩萬位已斷盡煩惱的阿羅漢,首次回到迦毗羅衛城(kapilavatthu)。那時,釋迦族的國王們心想:「我們要去見我們的尊貴親屬。」於是聚集起來,商議佛陀的住處,認為「尼拘律釋迦園(nigrodhasakkassārāmo)環境優美」,便在那裡做好一切準備,手持香花等供品,盛裝出迎。他們先派出一群年幼的釋迦族少男少女,隨後是王子與公主們。
途中,他們親自以香花、香粉等供養佛陀,然後恭敬地迎請佛陀前往尼拘律園。在那裡,佛陀由兩萬阿羅漢圍繞,安坐在預設的無上佛座上。當時,釋迦族人心高氣傲,心想:「這位悉達多太子比我們年輕,是我們的晚輩、外甥或孫子。」於是,他們吩咐年輕的王子公主們:「你們去禮拜佛陀,我們坐在你們後面。」
當這些人未禮拜便坐下時,佛陀觀察他們的心態,心想:「我的親屬不禮拜我,那我現在就讓他們禮拜。」於是入第四禪,以神通力升上虛空,在他們頭頂作出如降下足塵之相,又在閻浮樹下示現雙神變,如同過去在迦葉佛時所作。淨飯王(suddhodano)見到這奇蹟,說道:「尊者!在您出生當天,我們帶您去見黑天神(kāḷadevalassa),當時您的腳轉向婆羅門頭頂,我便禮拜您的雙足——這是我的第一次禮拜。又在耕犁節(vappamaṅgaladivase),您坐在閻浮樹蔭下的寶座上,樹蔭不動,我再次禮拜您的雙足——這是我的第二次禮拜。現在見到這前所未見的神變,我第三次禮拜您的雙足。」國王禮拜後,沒有一個釋迦族人敢不禮拜,全都恭敬頂禮。
於是,佛陀讓親屬們禮拜後,從虛空降下,重歸佛座。當佛陀坐下時,釋迦族眾聚集,眾人一心靜坐。此時,一場大雲升起,降下波迦羅瓦薩(pokkharavassa)雨——赤銅色的雨水落下時發出聲響。想要淋雨的人被雨淋濕,不想淋雨的人身上一滴水也不沾。眾人見此,皆心生驚歎:「啊,真是神奇!佛陀的威德如此廣大,竟能在親屬聚會時降下這樣的雨!」比丘們因此展開討論。佛陀聽聞後說:「比丘們,不僅現在如此,過去我於親屬聚會時,也曾有大雲降下波迦羅瓦薩雨。」應比丘們請求,佛陀講述了過去的因緣。
在過去,錫維國(siviraṭṭhe)的傑都塔拉城(jetuttaranagare),有位錫維大王(sivimahārājā)統治國家,他得子名為善覺(sañjaya)。當王子成年後,國王為他迎娶摩陀羅國(maddarājadhītaraṃ)的公主弗沙蒂(phussatiṃ),並將王位傳給他,立弗沙蒂為第一王后。她的前世因緣如下:
九十一劫前,毗婆尸佛(vipassī)出現於世。當時,國王般頭摩(bandhumati)以價值十萬的檀香末(candanasārena)與金鬘(suvaṇṇamālaṃ)供養佛陀。國王有兩位女兒,長女得檀香末,幼女得金鬘。她們都想:「我們不用這些裝飾自己,應當供養佛陀。」便對國王說:「父王,讓我們以檀香與金鬘供養十力尊者吧!」國王欣然同意。長女將細檀香末裝滿金盒,幼女則將金鬘製成胸飾,一同前往鹿野苑(migadāyavihāra)。長女以檀香末供養佛陀的金色身軀,餘香散於精舍,並發願:「尊者,願我未來能成為如您一般的佛陀之母!」幼女則以金鬘胸飾莊嚴佛陀的金身,發願:「尊者,願此裝飾直至我證得阿羅漢果,永不脫離我的身體!」佛陀為她們授記祝福。
兩位公主命終後轉生天界,長女天人間輪迴,於九十一劫末我們的佛陀時代,成為摩耶夫人(mahāmāyādevī)。幼女同樣輪迴,在迦葉佛(kassapadasabala)時代,成為基基王(kikissa)之女。她因胸飾業報,天生胸前有莊嚴飾紋,故名胸飾公主(uracchadā)。十六歲時聽聞佛陀說法,證得須陀洹果,後持續聞法,於父親證果當日自己也證阿羅漢果,出家後入滅。基基王另有七女,名為:
「沙摩尼(samaṇī)、沙摩那瞿達(samaṇaguttā)、比丘尼(bhikkhunī)、比卡達伊卡(bhikkhadāyikā)、達摩(dhammā)、蘇達摩(sudhammā)、僧伽達西(saṅghadāsī)。」
她們在現今佛陀時代轉生為:
「讖摩(khemā)、蓮花色(uppalavaṇṇā)、波吒左羅(paṭācārā)、喬達彌(gotamī)、達摩提那(dhammadinnā)、摩訶摩耶(mahāmāyā)、毗舍佉(visākhā)。」
其中,弗沙蒂(phussatī)前世為蘇達摩(sudhammā),因修布施等功德,又因供養毗婆尸佛檀香末的果報,身體如赤檀香汁般紅潤,故名弗沙蒂。她輾轉天人間,後成為天帝釋(sakka)的第一王后。當壽命將盡時,天帝釋察覺她五衰相現,便以盛大儀式帶她往歡喜園(nandanavanuyyāna),讓她坐於華麗寶座,自己坐在床邊說:「賢女弗沙蒂,我將賜你十個願望,請選擇吧!」隨即在《大須陀須摩本生》(mahāvessantarajātake)中說出第一偈:
1655.
「弗沙蒂,具足莊嚴者,請選十種願。
大地上的美好事物,隨你心意挑選。」
如此,這場《大須陀須摩法說》便在天界確立。
她不知自己將死,懈怠地說了第二偈:
1656.
「天帝釋,我向您頂禮,我犯了何罪?
您將我逐出天界,如風吹倒樹木。」
天帝知她懈怠,便說兩偈:
1657.
「你未犯罪,我也未厭你,
只是你的福報已盡,故我如此說。
1658.
「你死期將至,我們將永別,
請接受我賜予的十個願望。」
弗沙蒂聽後,確信自己將死,便接受願望,說道:
1659.
「天帝釋,眾生之主,若您賜我願,
願我轉生為錫維王(sivirājassa)的王妃。
1660.
「藍眼、藍眉,如幼鹿般,
名為弗沙蒂,天王啊!
1661.
「願我得子,慷慨好施,
受諸王敬仰,名聲遠揚。
1662.
「願我懷孕時,腰身勻稱,
腹部平坦,如繪製的弓。
1663.
「雙乳不下垂,白髮永不生,
身不染塵,並能赦免死囚。
1664.
「孔雀、鴻雁圍繞,侍女如雲,
身著華服,歌樂讚頌。
1665.
「宮門飾寶,樂聲悠揚,
美酒佳餚常備,
在錫維王的宮殿中,成為他鍾愛的王后。」
這十個願望依次是:
1. 成為錫維王的第一王妃
2. 藍眼睛
3. 藍眉毛
4. 名弗沙蒂
5. 得子
6. 腰身勻稱
7. 雙乳挺拔
8. 無白髮
9. 肌膚細膩
10. 能赦免死囚
天帝釋回應:
1666.
「美麗的弗沙蒂,我賜你十願,
在錫維王的國土,你必將實現。」
天帝釋賜予弗沙蒂十個願望後,祝福道:「願你一切如願!」為闡明此事,佛陀總結:
1667.
「天帝釋說完,這位天王,
賜願弗沙蒂,歡喜讚歎。」
「歡喜讚歎」指天帝釋滿心歡喜地說:「你必將獲得一切所願。」
弗沙蒂(phussatī)接受十個願望後,從天界逝世,投生為摩陀羅王(maddarañño)第一王后的胎兒。出生時,她的身體如灑滿檀香粉般潔淨,因此在命名日被取名為「弗沙蒂」。她在盛大儀仗中長大,十六歲時已成為絕世美人。錫維大王(sivimahārājā)為王子善覺(sañjayakumārassa)迎娶她,立她為十六千宮女之首,冊封為第一王后。有偈為證:
「弗沙蒂離天界,轉生為王妃,
在傑都塔拉城(jetuttaranagare),與善覺結連理。」
她深得善覺王寵愛。此時天帝釋(sakko)觀察發現:「我給弗沙蒂的十個願望中,已有九個實現,唯獨生子之願尚未圓滿。」當時菩薩(指未來成佛的悉達多太子)正在三十三天(tāvatiṃsadevaloke)居住,壽命將盡。天帝釋告知他:「尊者,您該投生人間了,將在錫維國王的王后胎中轉世。」同時另有六萬天眾也將隨同轉世。菩薩應允後,天帝釋返回天宮。菩薩隨即逝世,投生弗沙蒂腹中,其餘六萬天眾則轉生為大臣之子。
菩薩入胎後,弗沙蒂懷孕時渴望布施,命人在城四門、市中心及王宮前建立六座施舍廳,每日布施六十萬錢糧。國王聽聞王后孕期善舉,召占星師(nemittake brāhmaṇe)詢問。占星師回答:「大王,王后腹中的胎兒天生樂善好施,布施永無厭足。」國王大喜,依言設立六座施舍廳。自菩薩入胎起,國王壽命奇蹟般延長。各國君主紛紛進貢,王后孕期滿十月時,想觀賞王城,國王便以天宮規格裝飾城池,讓王后乘寶車繞城。行至商人街(vessānaṃ vīthiyā)中央時,胎氣震動,大臣急報國王。國王立即在商人街建產房,王后在此分娩。有偈為證:
「懷胎十月滿,繞城遊行時,
商人街中央,弗沙蒂產子。」(《所行藏》1.76)
菩薩剛出生便睜眼清澈,伸手對母親說:「母親,我要布施!您有錢財嗎?」母親回應:「孩子,按你所願布施吧!」將千錢袋放他手中。此景與《JaA.542烏芒果本生》記載相同,顯示菩薩出生即能言語。因誕生於商人街,取名「須陀須摩(vessantaro)」。有偈為證:
「我名非承襲,亦非依父系,
生於商人街,故名須陀須摩。」(《所行藏》1.77)
出生當日,空中出現一頭祥瑞白象(hatthipotakaṃ),被安置為吉祥象後離去。因這頭象隨菩薩降生而來,取名「緣生(paccayo)」。同日,六萬大臣家也誕下男嬰。國王為菩薩避開凶兆,安排六十四位乳母,另為六萬同齡孩童各配乳母。菩薩在盛大儀仗中成長,國王耗十萬金打造童飾,但菩薩四五歲時摘下飾品贈予乳母,即便重製新飾也全數施捨,童年共施捨乳母九次飾品。
八歲時,菩薩坐於宮殿寶座思惟:「我僅作外物布施不夠,若有人求我頭顱,我當斬首相贈;若求心臟,我剖胸取心;若求眼睛,我挖目給予;若求血肉,我割全身肉;若求血液,我放血奉獻;要我為奴,我當自賣為奴。」此念一生,方圓二十萬由旬的大地震動如巨象怒吼,須彌山(sinerupabbatarājā)如被狂風吹彎傾向傑都塔拉城。地聲傳至天界,天神降下花雨,非時閃電劃空,海洋翻騰,帝釋天擊掌,大梵天讚歎,三界齊聲歡呼。有偈為證:
「我八歲幼時,坐於宮殿中,
思惟布施法,決心捨一切:
可獻心臟、眼,血肉與性命,
若人求為奴,甘願自賣身。
正念此志時,不動亦不搖,
大地忽震動,須彌山低昂。」(《所行藏》1.78-80)
菩薩十六歲精通諸藝,父王與母后商議後,從摩陀羅王族迎娶公主曼坻(maddiṃ),立她為十六千宮女之首,為菩薩灌頂即位。菩薩執政後,每日布施六十萬錢糧。後曼坻王后生子,因用金網接生,取名「闍利(jālīkumāro)」。王子學步時,王女生於黑羚羊皮上,故名「羚羊女(kaṇhājinā)」。菩薩每月六次乘莊嚴象輿巡視六施舍廳。時值迦陵伽國(kāliṅgaraṭṭhe)饑荒,民眾餓極行竊,聚眾向國王請願。國王嘗試持戒安居求雨失敗,召集群臣問策。臣子建議:「傑都塔拉城的須陀須摩太子樂善好施,他有一頭能致雨的白象,可派婆羅門求取。」國王允準,選八名德高望重婆羅門,資助旅費後遣往求象。
婆羅門抵達傑都塔拉城,滿月日時故意塵土覆身,守候在東門。菩薩清晨沐浴用膳後,乘象輿至東門布施,婆羅門轉至南門高處,合掌三呼:「願須陀須摩王勝利!」菩薩見其貌:
1668.
「鬚髮指甲長,齒黃塵滿身,
婆羅門伸手,向我求何物?」
婆羅門答:
1669.
「求賜國寶象,錫維國祥瑞,
請贈優流象,巨牙力無窮。」
菩薩心想:「我本願布施頭顱血肉,他們卻只求外物。」於是念偈:
1670.
「我施不猶豫,婆羅門所求,
今贈白寶象,最勝王的交通工具。」
隨即下象宣告:
1671.
「王離象座,慷慨心無吝,
布施婆羅門,錫維國寶象。」
菩薩三次繞象檢查裝飾完整後,取金壺盛香水,執象鼻放婆羅門手中完成布施。此象四足飾品值四十萬金,兩側裝飾各二十萬,腹下毯十萬,背上珍珠網、寶石網、金網各值三十萬,雙耳飾二十萬,象鞍十萬,三頂冠三十萬,耳飾二十萬,象牙飾二十萬,象鼻鏈十萬,尾飾十萬,象梯十萬,食槽十萬,其餘隨身寶具總計二百二十萬金。另有象額寶珠、頂珠、珍珠項鍊、鉤杖珠、象頸珠、象臀珠等六件無價寶,連同寶象本身共七無價寶全數施捨,另贈五百戶象夫家族。布施剎那,大地如前震動。佛陀總結:
1672.
當時恐怖景,令人毛豎立,
寶象施捨時,大地猛震顫。
1673.
當時恐怖景,令人毛豎立,
寶象施捨時,全城皆騷動。
1674.
人群滿街巷,喧嘩聲震天,
當那讓錫維國增輝的寶象被施捨時。
婆羅門得象後從南門騎象穿城,民眾質問:「婆羅門!何得我國寶象?」他們傲慢回答:「須陀須摩王所賜!」推搡人群從北門離去。人民憤怒,聚眾宮門前抗議。有偈為證:
「人群滿街巷,喧嘩聲震天,
寶象施捨時,錫維國增輝。
怒吼聲恐怖,威勢極浩大,
寶象施捨時,全城皆騷動。
怒吼聲恐怖,威勢極浩大,
當那讓錫維國增輝的寶象被施捨時。」
民眾因布施事件群情激憤,向國王稟報。有偈為證:
1675.
「貴族、王子、妓女、婆羅門,
象兵、步兵、車夫、旗手,
1676.
連同全城百姓,錫維族人聚集,
見寶象被牽走,齊向國王控訴:
1677.
『陛下,您的國家將毀於一旦!
太子須陀須摩(vessantaro)怎能把國寶象,
那尊貴如國璽的白象,送給外人?
1678.
為何贈出巨牙寶象?那戰場先知,
能預判戰局的純白象王?
1679.
它身披赤金毯,能粉碎敵軍,
象牙如銀鋤,潔白似雪山,
1680.
配有白傘蓋、象鞍、醫具與象夫,
這王者座駕竟賜給婆羅門!』」
眾人繼續陳情:
1681.
「布施食物飲料,衣物與住所,
這些才恰當,才是婆羅門應得。
1682.
您是我們世襲的國王,錫維國的支柱,
須陀須摩太子怎能分割國寶?
1683.
若您不遵從錫維族的決議,
我們將連您帶太子一同廢黜!」
國王聽出他們想殺害太子,便說:
1684.
「寧可讓國土荒蕪滅亡,
我也絕不因錫維族要求,
放逐無辜的親生王子!
1685.
哪怕國家化為焦土,
我怎忍心流放親子?
1686.
他持守聖戒不曾違犯,
若加害他將使我蒙羞造惡,
我們豈能用刀劍殺害須陀須摩!」
錫維族人改口:
1687.
「不必動刑具,他不該被囚禁,
只要將他流放,棲居崎嶇山林。」
國王妥協:
1688.
「若這是錫維族共識,我不阻攔,
但讓他再住一夜,享受最後歡愉,
1689.
待明日破曉,太陽升起時,
你們再集體決議,將他流放。」
民眾同意暫緩一日。國王派使者通知太子,佛陀以偈描述場景:
1690.
『速起!使者!快去告知:
「錫維族震怒,全城聚集——
1691.
貴族、王子、妓女、婆羅門,
象兵、步兵、車夫、旗手,
全體市民與錫維族人,
1692.
明晨日出時,將一致決議
將你驅逐出境!」』
使者奉命疾行:
1693.
這使者佩戴手飾盛裝,
身塗檀香膏,受王急遣,
1694.
沐髮未乾,寶石耳墜搖晃,
匆匆進入華麗的太子宮殿。
1695.
他見太子如帝釋天王,
被六萬同生大臣環繞,
正在王城歡享榮華。
1696.
使者上前顫聲說:
「我將帶來噩耗,請勿遷怒…」
1697.
他跪地哭訴:
「陛下!您是臣的依靠,
能賜一切欲樂的主君…
1698.
請容許我傳達,
錫維族與全城民眾震怒,
1699.
貴族、王子、妓女、婆羅門,
象兵、步兵、車夫、旗手,
1700.
他們一致決議,明晨日出時,
將您流放出國!」
菩薩(mahāsatto,指須陀須摩太子)問道:
1701.
「錫維族(sivayo)為何對我發怒?
我自覺毫無過錯,
使者啊,請詳細說明,
他們為何要驅逐我?」
使者回答:
1702.
「貴族、王子、妓女、婆羅門,
象兵、步兵、車夫、旗手,
都因您布施寶象而憤怒,
這才決議將您流放。」
太子聞言竟心生喜悅:
1703.
「我連心臟眼睛都可施捨,
何況外在錢財?
黃金、白銀、珍珠、琉璃、寶石...
1704.
若有乞者來到面前,
我必伸出右手慷慨布施,
絕不猶豫——施捨令我歡欣。
1705.
任憑錫維族驅逐甚至殺害,
我永不停止布施,
縱使被碎屍萬段亦在所不惜!」
使者未經國王授意,自行補充:
1706.
「錫維族與全城民眾決議:
您需渡孔提瑪河(kontimārāya),
前往阿蘭賈羅山(girimārañjaraṃ),
循歷代流放者之路離去。」
註:使者受天神附體發言
太子決定:
1707.
「我願走罪人之途,
但請寬限一日一夜,
容我完成最後一次大布施。」
太子遣退使者後,召大臣摩訶色那(mahāsenagutta)籌備:
「明日我將舉行『七百大施』:
七百頭象、七百匹馬、七百輛車、
七百名女子、七百頭母牛、
七百男奴、七百女奴,
以及各種飲食直至酒水,
全部需齊備。」
隨後太子獨往曼坻(maddi)寢宮,坐於寶座告知此事。佛陀以偈誦描述:
1708.
「國王已下旨流放,
曼坻啊,你且收拾——
我贈你的金銀珠寶、
穀物錢財等一切財物,
1709.
還有你從父王處繼承的產業,
全部都要妥善收藏。」
曼坻公主(maddī sabbaṅgasobhanā「具足莊嚴者」)反問:
1710.
「夫君啊,我該將財寶埋藏何處?
請您明示。」
太子教導:
1711.
「曼坻,你當布施給持戒者,
施捨才是最穩固的財富,
眾生皆依布施得安樂。」
曼坻應允後,太子繼續叮囑:
1712.
「要善待子女,孝敬公婆,
若有人願作你丈夫,
你當盡心侍奉。
1713.
若因我離去無人敢娶你,
便另尋新夫婿,
莫因我憔悴消瘦。」
曼坻驚問:「夫君何出此言?」太子說:
1714.
「我將獨居猛獸出沒的森林,
孤身一人在荒野,
生死難料。」
曼坻激動反駁:
1715.
「這話荒謬至極!
您竟說出如此惡言!
1716.
大國君王啊,獨行豈是正理?
我定要隨您同去!
1717.
與您同死勝過獨活,
若不能與您共生,
我寧可選擇死亡!
1718.
縱使跳入烈焰焚身,
也好過沒有您的生命!
1719.
如母象追隨曠野公象,
翻山越嶺不離不棄,
1720.
我亦將帶著孩子隨行,
定要做您稱職的伴侶,
絕不成為負擔!」
曼坻(maddī)說完這些話後,又像親眼見過般描述著雪山(himavantappadesaṃ)的景色,繼續說道——
1721.
「當你看見這兩個孩子,
用甜美可愛的聲音說話,
坐在林間樹蔭下時,
你絕不會想起王權。」
1722.
「當你看見這兩個孩子,
用甜美可愛的聲音說話,
在林間樹蔭下玩耍時,
你絕不會想起王權。」
1723.
「當你看見這兩個孩子,
用甜美可愛的聲音說話,
在幽靜的修行處時,
你絕不會想起王權。」
1724.
「當你看見這兩個孩子,
用甜美可愛的聲音說話,
在美麗的修行處玩耍時,
你絕不會想起王權。」
1725.
「當你看見這兩個孩子,
戴著花環盛裝打扮,
在幽靜的修行處時,
你絕不會想起王權。」
1726.
「當你看見這兩個孩子,
戴著花環盛裝打扮,
在美麗的修行處玩耍時,
你絕不會想起王權。」
1727.
「當你看見戴花環的孩子們,
在幽靜的修行處跳舞時,
你絕不會想起王權。」
1728.
「當你看見戴花環的孩子們,
在美麗的修行處跳舞玩耍時,
你絕不會想起王權。」
1729.
「當你看見六十歲的象王(mātaṅgaṃ kuñjaraṃ),
獨自在森林中漫步時,
你絕不會想起王權。」
1730.
「當你看見六十歲的象王,
從早到晚在林中漫遊時,
你絕不會想起王權。」
1731.
「當你看見六十歲的象王,
走在象群最前方,
用象鼻輕觸年輕母象時,
聽見牠們的鳴叫聲,
你絕不會想起王權。」
1732.
「當你在林間空地兩側,
看見心儀的景色,
四周環繞著猛獸時,
你絕不會想起王權。」
1733.
「當你看見黃昏時分,
戴著五色花環的鹿群,
與緊那羅(kimpurise)共舞時,
你絕不會想起王權。」
1734.
「當你聽見江河奔流,
與緊那羅歌聲交織時,
你絕不會想起王權。」
1735.
「當你聽見山洞中,
夜梟(ulūkassa)的鳴叫聲時,
你絕不會想起王權。」
1736.
「當你在森林中聽見,
獅子(sīhassa)、老虎(byagghassa)、
犀牛(khaggassa)和野牛(gavayassa)的吼聲時,
你絕不會想起王權。」
1737.
「當你看見被孔雀(morīhi)圍繞,
醉態可掬的孔雀王(barihīnaṃ matthakāsinaṃ),
在群鳥中央起舞時,
你絕不會想起王權。」
1738.
「當你看見被孔雀圍繞,
羽色斑斕的鳥王(aṇḍajaṃ citrapakkhinaṃ),
在群鳥中央起舞時,
你絕不會想起王權。」
1739.
「當你看見被孔雀圍繞,
藍頸冠羽的孔雀(nīlagīvaṃ sikhaṇḍinaṃ),
在群鳥中央起舞時,
你絕不會想起王權。」
1740.
「當你在冬季看見,
開滿鮮花的樹木(dharaṇīruhe),
飄散馥郁芬芳時,
你絕不會想起王權。」
1741.
「當你在冬季月份,
看見綠意盎然的大地,
布滿螢火蟲(indagopakasañchannaṃ)時,
你絕不會想起王權。」
1742.
「當你在冬季看見,
開滿鮮花的樹木,
盛開的紅花(bimbajālañca)、
垂枝花(loddapaddhakaṃ),
散發醉人香氣時,
你絕不會想起王權。」
1743.
「當你在冬季月份,
看見森林繁花盛開,
落英繽紛鋪滿小徑時,
你絕不會想起王權。」
弗沙蒂(phussatī)王后心想:「我兒子被嚴厲責備了,我要去看看情況。」於是悄悄前往,站在金殿門外聽見他們的對話後,悲痛哀嘆。佛陀為說明此事而說:
1744.
「聽見兒子與媳婦的對話,
這位光榮的王后,
發出悲痛的哀嘆。」
1745.
「我寧可吞下毒藥,
或從懸崖跳下,
寧可被繩索勒死,
為何要流放無辜的須陀須摩(vessantara)?」
1746.
「他精通經典又樂善好施,
慷慨大方毫無吝嗇,
受各國君王敬重,
聲名遠播德行崇高,
為何要流放無辜的須陀須摩?」
1747.
「他孝順父母,
尊敬家族長輩,
為何要流放無辜的須陀須摩?」
1748.
「他造福國王、王后、
親族、朋友,
利益整個國家,
為何要流放無辜的須陀須摩?」
王后哀嘆完後,安慰了兒子和媳婦,然後去見國王說:
1749.
「就像蜂蜜吸引蒼蠅,
就像芒果墜落地面,
你的國家也將如此,
當你流放無辜之人。」
1750.
「就像折翼的天鵝,
被困在乾涸的池塘,
被大臣們拋棄,
你將孤獨憔悴。」
1751.
「我懇求您,大王,
不要讓利益受損,
別因錫維族(sivīnaṃ)的要求,
流放無辜之人。」
國王聽後回答:
1752.
「我要維護錫維族的傳統,
遵守他們的規範與旗幟,
即使兒子比生命更珍貴,
我仍要流放他。」
王后聽後繼續哀嘆:
1753.
「從前他出行時,
旗幟如盛開的金色花,
眾人跟隨其後,
如今他將獨行。」
1754.
「從前他出行時,
旗幟如金色花林,
眾人跟隨其後,
如今他將獨行。」
1755.
「從前軍隊隨行,
如盛開的金色花,
眾人跟隨其後,
如今他將獨行。」
1756.
「從前軍隊隨行,
如金色花林,
眾人跟隨其後,
如今他將獨行。」
1757.
「從前甘陀羅(gandhārā)紅毯鋪地,
眾人跟隨其後,
如今他將獨行。」
1758.
「從前乘象輿出巡,
如今須陀須摩王,
如何徒步前行?」
1759.
「那塗抹檀香的身軀,
習慣歌舞享樂,
如何忍受草鞋獸皮,
肩扛斧頭水壺?」
1760.
「袈裟與獸皮,
進入荒野時,
怎能纏繞他身?」
1761.
「王室出家之人,
如何穿著樹皮衣?
曼坻(maddī)如何,
披上草編衣裳?」
1762.
「穿慣迦尸(kāsiyāni)細布,
與麻棉衣裳,
如今要穿草衣,
曼坻該怎麼辦?」
1763.
「從前乘轎輿出遊,
如今她只能徒步,
跋涉艱難路途。」
1764.
「那雙柔嫩的手,
精心保養的腳,
如今要徒步跋涉,
走過崎嶇山路。」
1765.
「那柔軟的雙足,
習慣穿金鞋,
如今要徒步跋涉,
走過崎嶇山路。」
1766.
「從前在千名宮女前,
身為花環佩戴者的她領隊,
如今要獨自一人,
走入森林深處。」
1767.
「從前在城裡聽見豺狼嚎叫,
就會嚇得發抖的她,
如今要膽戰心驚地,
獨自走入森林。」
1768.
「從前聽見貓頭鷹(ulūkassa)夜啼,
就像被鬼附身般顫抖,
如今要膽戰心驚地,
獨自走入森林。」
1769.
「像失去幼鳥的母鳥,
看見空蕩的鳥巢,
我將長期憂傷,
當這王宮空蕩。」
1770.
「像失去幼鳥的母鳥,
看見空蕩的鳥巢,
我會消瘦蒼白,
不見愛子身影。」
1771.
「像失去幼鳥的母鳥,
看見空蕩的鳥巢,
我會四處奔走,
尋找愛子蹤影。」
1772.
「像失去雛鳥的魚鷹(kurarī),
看見空蕩的鳥巢,
我將長期憂傷,
當這王宮空蕩。」
1773.
「像失去雛鳥的魚鷹,
看見空蕩的鳥巢,
我會消瘦蒼白,
不見愛子身影。」
1774.
「像失去雛鳥的魚鷹,
看見空蕩的鳥巢,
我會四處奔走,
尋找愛子蹤影。」
1775.
「我就像乾涸池塘中的,
一對鴻雁(cakkavākī),
將長期憂傷,
當這王宮空蕩。」
1776.
「我就像乾涸池塘中的,
一對鴻雁,
會消瘦蒼白,
不見愛子身影。」
1777.
「我就像乾涸池塘中的,
一對鴻雁,
會四處奔走,
尋找愛子蹤影。」
1778.
「當我如此哀嘆時,
國王仍要流放,
無辜的兒子到森林,
我想我會心碎而死。」
王后哀嘆的聲音傳開後,善覺王(sañjaya)所有的妃嬪都聚集起來痛哭。聽到她們的哭聲,須陀須摩的宮殿裡也響起同樣的哭聲。於是兩處王宮中,有些人無法自持,像被狂風吹倒的娑羅樹般倒地翻滾哀號。佛陀為說明此事而說:
1779.
「聽見她的哀號,
後宮眾多妃嬪,
都高舉雙臂,
聚集痛哭。」
1780.
「像被狂風摧折的娑羅樹,
須陀須摩的妻兒,
倒臥在宮中。」
1781.
「后妃、王子、
妓女與婆羅門,
都高舉雙臂,
在須陀須摩宮中痛哭。」
1782.
「象兵、步兵、
車夫與旗手,
都高舉雙臂,
在須陀須摩宮中痛哭。」
1783.
「當夜盡天明,
太陽升起時,
須陀須摩王,
前來行布施。」
1784.
「給求衣者衣服,
給嗜酒者美酒,
給求食者食物,
請妥善分配。」
1785.
「不要怠慢任何,
來此的修行者,
以飲食滿足他們,
讓他們受供後離去。」
1786.
「此時響起喧鬧,
巨大而恐怖,
他們因布施驅趕他,
而他仍在布施。」
1787.
「那些乞丐,
蹣跚地湧來,
當偉大的國王,
錫維國的榮耀離去時。」
1788.
「他們砍倒了,
一棵結滿各種果實的大樹,
就像流放無辜的,
須陀須摩。」
1789.
「他們砍倒了,
一棵能滿足一切願望的大樹,
就像流放無辜的,
須陀須摩。」
1790.
「他們砍倒了,
一棵帶來一切喜樂的大樹,
就像流放無辜的,
須陀須摩。」
1791.
「無論老少或中年人,
都高舉雙臂痛哭,
當偉大的國王,
錫維國的榮耀離去時。」
1792.
「宮中眾多妃嬪,
都高舉雙臂痛哭,
當偉大的國王,
錫維國的榮耀離去時。」
1793.
「城中所有婦女,
都在那裡痛哭,
當偉大的國王,
錫維國的榮耀離去時。」
1794.
「婆羅門、沙門,
和其他修行者,
都高舉雙臂喊:
『這不合法啊!』」
1795.
「正如須陀須摩王,
在自己的城中祭祀時,
因錫維族的要求,
被逐出國家。」
1796.
「他布施七百頭大象,
裝飾著各種珍寶,
配金鞍披金衣,
被逐出國家。」
1797.
「由持矛鉤的村長們,
騎乘這些大象,
這位須陀須摩王,
被逐出國家。」
1798.
「他布施七百匹馬,
裝飾著各種珍寶,
血統純正的駿馬,
快速如風的辛頭馬(sindhave)。」
1799.
「由持弓的村長們,
騎乘這些馬匹,
這位須陀須摩王,
被逐出國家。」
1800.
「他布施七百輛戰車,
配備齊全旗幟高懸,
裝飾著各種珍寶,
有虎皮與豹皮覆蓋。」
1801.
「由持弓穿鎧甲的村長們,
駕馭這些戰車,
這位須陀須摩王,
被逐出國家。」
1802.
「他布施七百名女子,
每人都站在車上,
繫著金鍊裝飾,
打扮得光彩奪目。」
1803.
「戴金色飾品穿黃衣,
佩戴黃金首飾,
笑容甜美腰肢纖細,
這位須陀須摩王,
被逐出國家。」
1804.
「他布施七百頭母牛,
全都帶著銅桶,
這位須陀須摩王,
被逐出國家。」
1805.
「他布施七百名女奴,
與七百名男奴,
這位須陀須摩王,
被逐出國家。」
1806.
「布施大象、馬匹、戰車,
與裝飾的女子後,
這位須陀須摩王,
被逐出國家。」
1807.
「當時景象恐怖,
令人毛骨悚然,
當大布施完成時,
大地為之震動。」
1808.
「當時景象恐怖,
令人毛骨悚然,
當國王合掌,
被逐出國家時。」
須陀須摩(vessantara)就這樣布施了:
七百頭裝飾黃金、懸掛金旗、披著金網的大象,
同樣規格的七百匹駿馬,
覆蓋獅皮等獸皮、裝飾各種寶石、懸掛金旗的七百輛戰車,
七百名盛裝打扮、姿容絕世的剎帝利少女等女子,
七百名訓練有素的男奴,
七百名女奴,
七百頭帶著銅桶的優質母牛,
以及無數飲料食物——這就是「七百大施」。
當他在布施時,傑都塔拉城(jetuttaranagare)的剎帝利、婆羅門、吠舍、首陀羅等人哀嘆:
「主人啊!錫維國(siviraṭṭhavāsino)的居民因為您『樂善好施』而流放您,
您現在卻還在布施!」
1809.
「此時響起喧鬧聲,
巨大而恐怖,
他們用布施趕走您,
而您仍在布施。」
接受布施的人們拿到物品後哭喊:
「現在須陀須摩王要拋下我們這些無助者進入森林了,
今後我們該去投靠誰啊?」
他們像斷腿的人一樣跌倒、轉身、翻滾,大聲哀號。
1810.
「那些乞丐,
蹣跚著湧來,
當偉大的國王——
錫維國的榮耀離去時。」
此時,天神們在整個閻浮提向諸王通報:
「須陀須摩王正在舉行大布施。」
因此那些剎帝利憑藉天神威力前來領取布施物品後離去。
菩薩對父王說:
1811.
「請允許我告別,父王,
最公正的善覺王(sañjaya),
您將我逐出國家,
我要前往崎嶇山林。」
1812.
「一切眾生啊,大王,
無論是過去、現在或未來的,
都永遠貪求欲樂,
最終走向閻魔殿堂。」
1813.
「我在自己的都城祭祀時,
因錫維族的要求,
被逐出國家。」
1814.
「我將在猛獸出沒的森林,
與虎豹為伴,
作功德
而你們深陷慾望泥沼。」
須陀須摩用這四偈與父親交談後,來到母親面前頂禮,請求允許出家:
1815.
「請允許我出家,母親,
我渴望修行。
我在自己的都城祭祀時,
因錫維族的要求,
被逐出國家。」
1816.
「我將在猛獸出沒的森林,
與虎豹為伴作功德
而你們深陷慾望泥沼。」
弗沙蒂(phussatī)聽後說:
1817.
「我允許你出家,兒子,
願你的修行成就。
但這位端莊美麗的曼坻(maddī),
腰肢纖細的佳人,
帶著兩個孩子,
在森林能做什麼?」
須陀須摩回答:
1818.
「即使對一個女奴,
我也不願強迫帶入森林。
若她願意就跟來,
若不願意就留下。」
國王聽到兒子的話後,開始勸曼坻留下。佛陀為說明此事而說:
1819.
「於是偉大的國王,
開始勸她留下:
『不要讓你檀香薰染的身體,
沾染塵土污垢。』」
1820.
「『不要捨棄迦尸(kāsiyāni)細布,
改穿粗陋樹皮衣。
森林生活太艱苦,
你這吉祥之人不該去。』」
1821.
這時,姿容完美的公主曼坻(maddī sabbaṅgasobhanā)對國王說:
我不想要任何快樂,
如果那快樂裡沒有須陀須摩(vessantara)。」
1822.
錫維國(sivīnaṃ)的統治者——偉大的國王對她說:
來吧,曼坻,聽聽森林裡的艱難:
那裡有許多難以忍受的事物。」
1823.
無數的昆蟲、飛蛾、
蚊子和蜜蜂,
牠們都會傷害你,
那將讓你更加痛苦。」
1824.
再看看其他危險——
在河流附近棲息的
那些叫做阿賈加拉(ajagarā)的巨蟒,
牠們雖無毒卻力大無窮。」
1825.
當人或野獸靠近時,
牠們會用身體纏繞,
將其控制在自己身邊。」
1826.
還有黑毛修行的熊(kaṇhajaṭino),
那些叫做阿恰(acchā)的凶猛野獸,
從沒有人能逃脫牠們,
即使爬上樹也無濟於事。」
1827.
野牛(mahiṃsā)晃動著尖角,
極其危險的牠們,
在蘇圖姆巴拉河(sotumbaraṃ)邊遊蕩。」
1828.
看到成群的野獸,
在森林裡移動,
你會像失去牛犢的母牛,
該怎麼辦,曼坻?」
1829.
看到可怕的猴子(plavaṅgame),
在樹梢間跳躍,
不熟悉森林的你,
將會非常恐懼。」
1830.
從前在城裡聽見豺狼(sivāya)嚎叫,
你就嚇得發抖,
如今身處崎嶇山林,
你該怎麼辦,曼坻?」
1831.
正午時分百鳥棲息,
整個大森林發出聲響,
你為何還想去那裡?」
1832.
這時,姿容完美的公主曼坻(maddī sabbaṅgasobhanā)對國王說:
您所說的森林危險,
我全都能夠忍受,
我一定要跟隨戰車之主(rathesabha)離去。」
1833.
我將用胸膛推開
卡薩草(kāsaṃ)、庫莎草(kusaṃ)、
波塔基拉草(poṭakilaṃ)、
烏西拉草(usiraṃ)和穆恩賈草(muñcapabbajaṃ),
絕不會被它們阻擋。」
1834.
多少女子歷經艱辛才找到丈夫——
有的靠節食瘦腰,
有的跪地服務。」
1835.
有的侍奉火神,
有的從水浮上來,
世間求夫多艱難,
我定要隨夫同行。」
1836.
有人被迫接受剩飯,
被人強拉著手走,
世間求夫多艱難,
我定要隨夫同行。」
1837.
扯髮、摔打、拖地,
給予後卻遭拋棄,
多少女子受苦難,
世間求夫多艱難,
我定要隨夫同行。」
1838.
寡婦(vedhaverā)白粉遮面,以化妝
男人卻不願意靠近自己,就像貓頭鷹對烏鴉那樣,
世間求夫多艱難,
我定要隨夫同行。」
1839.
即使出身顯赫家族,
住在金器照耀之家,
仍難免遭受兄弟親友責難,
世間求夫多艱難,
我定要隨夫同行。」
1840.
無水的河流乾涸,
無王的國度荒蕪,
即使有十個兄弟,
寡婦依然無助,
世間求夫多艱難,
我定要隨夫同行。」
1841.
戰車以旗幟為標誌,
道路以煙塵為指引,
國王是國家的標誌,
丈夫是妻子的依靠,
世間求夫多艱難,
我定要隨夫同行。」
1842.
貧窮女子陪伴窮丈夫,
富貴女子陪伴富丈夫,
天神都讚嘆這種女子,
因為她的行為艱難。」
1843.
我將永遠跟隨丈夫,
身著袈裟同行,
即使貪圖整個大地,
改嫁也是最痛苦的事。」
1844.
即使擁有七海環繞,
充滿珍寶的大地,
沒有須陀須摩(vessantara),
對我毫無意義。」
1845.
那些在丈夫受苦時,
只顧自己享樂的女子,
她們的心多麼堅硬啊!」
1846.
當偉大的國王——
錫維國(sivīnaṃ)的榮耀離去時,
我定要跟隨他,
因為他能滿足我一切願望。」
1847.
偉大的國王對姿容完美的曼坻(maddiṃ sabbaṅgasobhanaṃ)說:
你這兩個年幼的孩子——
闍利(jālī)和羚羊女(kaṇhājinā),
就留在吉祥之地吧,
我們會撫養他們。」
1848.
姿容完美的公主曼坻(maddī sabbaṅgasobhanā)回答:
這兩個孩子是我的摯愛,
闍利和羚羊女,
他們將在森林裡,
撫慰我們思念的心。」
1849.
錫維國(sivīnaṃ)的統治者國王又說:
他們吃慣了精米白飯,
配上潔淨的肉湯,
如今只能吃野果,
孩子們怎麼受得了?」
1850.
用金盤銀碗進食,
坐在百葉墊上,
如今只能在樹葉上吃飯,
孩子們怎麼受得了?」
1851.
穿慣了迦尸(kāsiyāni)細布,
與麻棉衣裳,
如今要穿粗陋樹皮衣,
孩子們怎麼受得了?」
1852.
從前乘轎輿出遊,
如今只能徒步跋涉,
孩子們怎麼受得了?」
1853.
睡慣高樓,
有遮風避雨的屋頂,
如今只能睡在樹下,
孩子們怎麼受得了?」
1854.
睡慣繡花床鋪,
鋪著柔軟毛毯,
如今只能睡在草堆,
孩子們怎麼受得了?」
1855.
塗慣香料檀香,
如今滿身塵土,
孩子們怎麼受得了?」
1856.
從前侍女執孔雀羽扇,
精心保養的身體,
如今被蚊蟲叮咬,
孩子們怎麼受得了?」
1857.
姿容完美的曼坻說:
請不要悲傷,陛下,
也不要沮喪,
我們會怎樣,
孩子們就會怎樣。」
1858.
說完這些話後,
姿容完美的曼坻,
帶著孩子們,
沿著錫維族的路離去。」
1859.
須陀須摩(vessantaro)王布施後,
向父母頂禮告別,
環繞他們右繞行禮,
登上四匹馬拉的戰車,
帶著妻兒向崎嶇山林進發。」
1860.
他告別聚集的民眾:
我們要出發了,
願親族們健康平安。』」
1861.
當菩薩(bodhisatte)離去時,
母親派人送來七寶裝滿的馬車,
他卸下身上飾品,
分發給乞求者。」
1862.
出城後他回頭望,
對曼坻說:
「看啊,曼坻,
那如畫般美麗的地方,
就是我父親的家園。」
1863.
四個婆羅門追來求馬,
須陀須摩王慷慨相贈,
四匹馬都給了他們。」
1864.
天神化身為鹿前來拉車,
王對曼坻說:
「看那神奇景象,
如心意般呈現,
這些似鹿的神駿,
正拉著我們向南行。」
1865.
第五個婆羅門來求車,
王毫不猶豫地贈予,
心中毫無不捨。」
1866.
須陀須摩王讓家人下車,
將車馬贈予貪財的婆羅門。」
1867.
王對曼坻說:
「你抱較輕的羚羊女,
我來抱較重的闍利。」
1868.
國王抱著王子,
王后抱著公主,
互相說著溫柔話語,
愉快地向前行去。」
1869.
當他們遇到路人時,就問:
「崎嶇山(vaṅkapabbato)在哪裡?」
人們回答:「還很遠。」
1870.
「當看見有人時,菩薩就問他們
他們就說很難到,崎嶇山還很遠。」
路兩旁結滿果實的樹木讓孩子們哭泣。由於菩薩(mahāsatta)的威力,果樹自動彎下枝條讓他們採摘。曼坻(maddī)看到這奇蹟驚嘆不已:
1871.
當孩子們在森林裡看見果樹,
就會哭著要果實。
高大的樹木自動彎下,
把枝條伸到孩子們面前。」
1872.
看見孩子們哭泣,
這些大樹就彎下腰,
主動靠近孩子們。」
1873.
姿容完美的曼坻看到這奇景,
發出讚嘆:
這真是世間罕見的奇蹟,
令人毛骨悚然的奇觀。
1874.
多麼神奇啊!世間竟有這種奇觀,
因須陀須摩(vessantara)的威勢,
樹木自動彎腰。
從傑都塔拉城(jetuttaranagarato)到金山(suvaṇṇagiritālo)有五由旬,
再到孔提瑪河(kontimārā)五由旬,
再到安查拉山(añcaragiri)五由旬,
再到鄧尼維塔婆羅門村(dunniviṭṭhabrāhmaṇagāmo)五由旬,
最後到舅舅的城(mātulanagaraṃ)十由旬,
全程共三十由旬。
天神們縮短了這條路,
讓他們一天就到達舅舅的城。
1875.
天神們出於對孩子的憐憫,
縮短了路程。
出發當天就到達了,
切塔國(cetaraṭṭhaṃ)。」
1876.
他們長途跋涉後,
來到繁榮的切塔國,
這裡物產豐富,
肉和酒都很充足。」
當時舅舅的城裡有六萬剎帝利居住。
菩薩進城後就在城門的涼亭休息。
曼坻為菩薩拂去腳上塵土後,
站在涼亭門口讓城裡人知道須陀須摩來了。
進出城的婦女們看見她就圍了上來。
1877.
切塔國的婦女們圍著她,
看見這位端莊的美人,
如今卻徒步行走。
『這位尊貴的女士,
如今竟赤腳步行。』」
1878.
從前乘金轎輿出遊,
如今在森林裡徒步。」
民眾看到曼坻和須陀須摩帶著兩個孩子無依無靠地到來,
就去報告國王。
六萬國王哭著來到菩薩面前。
1879.
「切塔國的國王們哭著前來,
『陛下可安好?可無恙?
令尊可安康?
錫維族(sivīnañca)可平安?』」
1880.
「『偉大的國王啊,您的軍隊在哪裡?
您的車馬在哪裡?
您一無所有地長途跋涉而來,
可是被敵人逼迫來到此地?』」
菩薩解釋自己到來的原因:
1881.
「『我很好,也很健康,
家父也安康,
錫維族也平安。』」
1882.
「『但我布施了象王,
那能在一切戰場中象,
純白如雪山,
披著赤金毯,』」
1883.
『象牙如銀鋤,
配有白傘蓋和象鞍,
還有象醫隨行,
我將這王乘坐騎給了婆羅門。』」
1884.
「『因此錫維族憤怒,
父王也生氣,
將我流放到崎嶇山。
請為我們安排住處。』」
1885.
『請為我們安排住處,
讓我們能在森林安居。』」
國王們回答:
1886.
「『歡迎您,偉大的國王,
您的到來是我們的榮幸。
您現在是這裡的主人,
請吩咐您需要什麼。』」
1887.
『蔬菜、蓮藕、蜂蜜、肉類、
純淨的白米飯,
請盡情享用,偉大的國王,
您是我們的貴客。』」
須陀須摩(Vessantara)說道:
1888.
「你們給予的禮物我都接受,
你們對我的尊重我心領了。
但國王已經將我流放,
我必須前往崎嶇山(Vaṅkapabbato)。
請為我們安排住處,
讓我們能在森林安居。」
切塔國(Cetaraṭṭha)的國王們回應:
1889.
「戰車之主(Rathesabha)啊,
請您暫且留在切塔國,
待我們派人去請求,
錫維國(Sivīnaṃ)的統治者國王。」
1890.
「我們要向偉大的國王解釋,
證明您的清白。
切塔國將全力支持您,
帶著禮物前去說情,
請您明白這一點,剎帝利啊。」
須陀須摩回答:
1891.
「請不要派人去請求國王,
即使解釋也無濟於事。
錫維族和城中民眾,
都對我充滿憤怒。」
1892.
「他們勢力強大,
正想藉機推翻國王,
這都是因我而起。」
國王們再次勸說:
1893.
「如果這是您的意願,
就在切塔國統治吧,
讓我們擁戴您為王,
這裡繁榮富庶。」
1894.
「這個國家物產豐饒,
疆域遼闊人口眾多,
請您考慮統治這裡。」
須陀須摩堅定地說:
1895.
「作為一個被流放者
我無意統治任何國家,
聽我說,切塔的王子們」
1896.
「錫維族和民眾都憤怒,
若你們擁戴我為王,
只會引起他們的不滿。」
1897.
「我不願看到你們因我,
與錫維族發生衝突,
爭鬥不合我心意。」
1898.
「若因我一人之故,
引發慘烈戰爭,
導致眾多傷亡,
這絕非我所願。」
1899.
「你們的好意我心領了,
但國王已將我流放,
我必須前往崎嶇山,
請為我們安排森林住處。」
就這樣,這位大士(Vessantara)雖然被以各種方式懇求繼承王位,仍然拒絕統治。於是那些切塔國王(Ceta)對他進行了盛大禮敬。他不想進入城市,眾人便用娑羅木裝飾車輦,圍上亞麻帷幕,鋪設豪華臥榻,並安排全面護衛。在護衛保護下,他在娑羅木車中睡了一夜。次日清晨沐浴後,他享用各種珍饈,在眾人環繞中出發。六萬剎帝利隨行十五由旬路程,送至森林邊界時,他們指向前方道路說道——
1900偈:
「我們確實要告訴您,如同智者應做的那樣:
這裡是諸王修行者(rājisī)靜修之處,如同祭祀之火般專注。」
1901偈:
「這座雪山王(Gandhamādana)名為賽羅峰(Selo),
您將與妻兒在此共住。」
1902偈:
「那些切塔王(Ceta)流淚哭勸:
『從此向北直行吧,大王!』」
1903偈:
「您將看見名為維普拉(Vepulla)的聖山,
鬱鬱蔥蔥的樹林,涼爽蔭蔽令人愉悅。」
1904偈:
「越過那裡後,尊者啊,
您將見到名為凱圖瑪蒂(Ketumatī)的河流,
深邃蜿蜒於山澗中。」
1905偈:
「魚群嬉遊的寬闊水域,有優良渡口,
您可在那沐浴飲水,與孩子們休憩。」
1906偈:
「然後您會看見結滿蜜果的榕樹(nigrodha),
生長在秀麗峰頂,涼蔭怡人。」
1907偈:
「接著將見到那利卡山(Nāḷika),
充滿各類飛禽,岩石間有金普利沙鳥(kimpurisa)。」
1908偈:
「在其東北方有慕卡林陀湖(Mucalinda),
覆滿白蓮與香睡蓮。」
1909偈:
「這片如雲霧繚繞的森林,永遠青翠,
像覓食的獅子般,請深入林間。
處處花樹垂枝,果實纍纍。」
1910偈:
「那裡有群鳥啁啾,羽毛斑斕,
在季節開花的樹梢相和鳴唱。」
1911偈:
「行經山峽與河源後,
您將見到卡蘭賈卡庫達(karañjakakudhā)環繞的波羅池(pokkharaṇī)。」
1912偈:
「魚群悠游的深潭,水質甘美無濁氣,
四方平整的優良水域。」
1913偈:
「在東北角請搭建茅棚(paṇṇasāla),
建好後可實踐拾穗修行(uñchācariyā)。」
切塔王們指明十五由旬路程後,為防範敵人有機可乘,選派一名訓練有素的侍從在森林邊界護衛,便返回都城。須陀須摩(Vessantara)攜妻兒抵達雪山(Gandhamādana),當日停留後向北行至維普拉山腳,在凱圖瑪蒂河(Ketumatī)畔休息,食用獵人提供的蜜肉並回贈金針。沐浴飲水後渡河北上,在峰頂榕樹下小憩,食其果實後繼續前行至那利卡山(Nāḷika),繞行至慕卡林陀湖(Mucalinda)東岸,沿小徑進入密林深處,越過山峽河源後抵達四方波羅池。
此時帝釋天(Sakka)察覺大士進入喜馬拉雅,認為他應得居所,便召工巧天神(Vissakamma):「你去崎嶇山(Vaṅka)幽谷建造精舍。」天神下凡建造兩座茅棚、兩處經行道及日夜修行處,在步道盡頭種植各類果樹與香蕉林,備齊出家用具並留言:「欲出家者可取用這些」,又驅散猛獸鳥類後離去。
大士見小徑心想:「這應是修行者居所」,安置曼坻(Maddī)與孩子們在門口後進入精舍,見字跡明白「帝釋天已知我來」,便卸下刀劍、脫去華服,換上樹皮衣與鹿皮肩帶,結髮髻持修行杖,走出茅棚時歡呼:「快樂啊!我終於出家了!」經行後以獨覺佛(Paccekabuddha)般的寧靜回到家人身邊。曼坻(Maddī)跪泣追隨入精舍,也換上修行服,孩子們隨後成為沙彌。四位剎帝利定居崎嶇山腹。
曼坻(Maddī)向大士請求:「請您留在這裡採果,由我外出覓食。」從此她每日清晨備好飲用水與潔牙木,打掃精舍後將孩子交給父親,持鉤杖入林採集野果,傍晚歸來為全家準備餐食。四人常在茅棚前共食,之後曼坻(Maddī)帶孩子回自己茅棚。他們如此在山中度過七個月。
當時在迦陵伽國(Kāliṅga)的鄧尼維塔婆羅門村(Dunniviṭṭhabrāhmaṇagāma),住著一位名叫朱賈卡(Jūjaka)的婆羅門。他靠乞食得到一百錢幣,將錢存放在某個婆羅門家庭後,又外出尋找更多財富。當他長期未歸時,那戶婆羅門家用掉了這一百錢幣。後來朱賈卡回來索討,他們無力償還,便將名叫「阿密塔塔帕娜」(Amittatāpanā,意為「折磨敵人者」)的女兒送給他。他帶著這女孩回到鄧尼維塔婆羅門村定居。阿密塔塔帕娜細心侍奉老婆羅門。其他年輕婆羅門看見她的賢惠,便責備自己的妻子:「這姑娘如此盡心照顧老丈夫,你們卻對我們漠不關心!」那些妻子們商議:「我們要把這阿密塔塔帕娜趕出村子!」於是聚集在河邊渡口處辱罵她。為說明此事,導師(佛陀)說道——
1914偈:
「從前在迦陵伽國,
有位婆羅門叫朱賈卡。
他有個年輕妻子,
名叫阿密塔塔帕娜。」
1915偈:
「當她去河邊取水時,
婦女們聚眾圍住她,
懷著惡意辱罵道——」
1916偈:
「『你母親必定是仇敵,
你父親也定是仇人!
竟把你這青春少婦,
送給老朽當妻子!』」
1917偈:
「『你的親族真狠毒,
私下商量害了你。
竟把你這青春少婦,
送給老朽當妻子!』」
1918偈:
「『你的親族是仇敵,
私下商量害了你。
竟把你這青春少婦,
送給老朽當妻子!』」
1919偈:
「『你的親族做惡事,
私下商量害了你。
竟把你這青春少婦,
送給老朽當妻子!』」
1920偈:
「『你的親族真邪惡,
私下商量害了你。
竟把你這青春少婦,
送給老朽當妻子!』」
1921偈:
「『你的親族太可憎,
私下商量害了你。
竟把你這青春少婦,
送給老朽當妻子!』」
1922偈:
「『與衰老丈夫同住,
生活毫無樂趣。
寧可死去,
也比這種生命好!』」
1923偈:
「『美麗的姑娘啊,
想必你父母已死,
才會把你許配給老頭!』」
1924偈:
「『你將無法完成第九日祭,
也無法舉行火供儀式。
因為你這青春少婦,
竟嫁給老朽當妻子!』」
1925偈:
「『你必是詛咒過沙門婆羅門,
那些持戒博學的修行者。
否則怎會落得,
與老朽同住的下場!』」
1926偈:
「『被蛇咬的痛苦,
被刀砍的痛苦,
都比不上看見,
衰老丈夫的痛苦!』」
1927偈:
「『與老朽丈夫一起,
沒有歡笑沒有樂趣。
連對話都無意義,
他咧嘴笑時更顯醜陋!』」
1928偈:
「『當年輕男女,
私下甜蜜交談時,
所有心中憂傷,
都會煙消雲散。』」
1929偈:
「『你這美麗的年輕姑娘,
多少男人渴望得到你。
快回自己親族去吧!
老傢伙能給你什麼快樂?』」
阿密塔塔帕娜(Amittatāpanā)在河邊遭受辱罵後,提著水罐哭著回家。當婆羅門朱賈卡(Jūjaka)問:「夫人為何哭泣?」她便將事情告訴丈夫,並說出這首偈頌——
1930偈:
「我不再去河邊取水了,婆羅門啊!
那些婦女辱罵我:
『你竟嫁給這老朽!』」
朱賈卡回應:
1931偈:
「別生氣啊夫人!
妳不必為我取水。
讓我來取水吧,
請別動怒。」
阿密塔塔帕娜反駁:
1932偈:
「我出身高貴之家,
豈能讓丈夫取水?
婆羅門啊你聽著:
我不願留在這種家庭!」
1933偈:
「若不給我帶來奴僕,
婆羅門啊你記住:
我絕不留在此處!」
註解:「我出身高貴」強調自己本該有僕人伺候,而非讓丈夫做粗活。
朱賈卡哀求:
1934偈:
「我既無特殊技能,
也沒錢財穀物,
哪裡找得到奴僕?
請讓我服侍妳,
別生氣啊夫人!」
阿密塔塔帕娜突然說出驚人之語:
1935偈:
「聽著!我要告訴你
一個重要消息——
須陀須摩王(Vessantara)
正住在崎嶇山(Vaṅka)!」
1936偈:
「去向他乞求吧!
他必會賜予你
男女奴僕!」
朱賈卡猶豫:
1937偈:
「我年老體衰,
路途遙遠艱險。
別難過啊夫人,
讓我來服侍妳...」
阿密塔塔帕娜威脅:
1938偈:
「就像逃兵不戰而敗,
你這懦夫不敢去,
註定是個失敗者!」
1939偈:
「若不帶回奴僕,
我立刻離開這個家!
還會讓你難堪——」
1940偈:
當星象吉時到來,
我將盛裝打扮,
與他人尋歡作樂,
那時你必痛苦!」
1941偈:
「看著我離去,
你這老朽只能哀嚎。
屆時你的白髮皺紋,
會比現在更多!」
聽完這番話,朱賈卡嚇壞了。導師(佛陀)描述當時情景:
1942偈:
「這婆羅門被嚇住,
屈服於妻子淫威,
情慾使他盲目,
終於對她承諾——」
1943偈:
「快為我準備乾糧:
炒米、糖糕、
蜂蜜團和七種米飯!」
1944偈:
「我要帶回
那對小奴隸(指須陀須摩的孩子),
讓他們日夜伺候妳!」
阿密塔塔帕娜迅速備好行裝。朱賈卡加固家中脆弱處,鎖好門窗,從森林取來柴火,用陶罐儲滿水,將所有容器裝滿,換上修行者裝束,臨行囑咐:
「夫人,在我回來前,
切勿隨意外出,
務必小心謹慎!」
然後穿上草鞋,將乾糧袋掛在肩上,繞行妻子三圈,淚流滿面地出發。導師描述道:
1945偈:
「這婆羅門說完,
緊了緊草鞋帶,
深思熟慮後,
繞行妻子三圈。」
1946偈:
「他哭泣著出發,
假扮成修行者,
前往繁榮的錫維國(Sivi),
只為尋找奴隸。」
抵達錫維國(Sivi)都城後,他向聚集的民眾打聽:「須陀須摩在哪裡?」導師描述這段對話:
1947偈:
「他來到人群詢問:
『須陀須摩王何在?
我們想見這位剎帝利。』」
1948偈:
「民眾回答他:
『就是你們婆羅門,
因他過度布施,
逼得這位王子
被逐出國土,
現居崎嶇山。』」
1949偈:
「就是你們婆羅門,
因他過度布施,
使他攜妻帶子,
流落崎嶇山!」
「你們這些人在害死我們的國王後,竟然還敢回來!站在那裡別動!」那些手持石塊棍棒的人們追趕著婆羅門(Jūjaka)。由於天神的影響,那婆羅門認得通往崎嶇山(Vaṅka)的路。為闡明此事,導師說道——
偈頌1950:
「這貪慾熾盛的婆羅門,
被婆羅門女子所驅使,
竟闖入猛獸遍佈的險林,
與虎豹為伍的恐怖境地。」
偈頌1951:
「手持貝盧瓦木杖,
帶著火祭器與水壺,
他進入廣袤森林,
只為追尋所欲之物。」
偈頌1952:
「當他深入密林時,
群犬將他團團圍住。
迷途者驚惶哭喊,
偏離正途漸行漸遠。」
偈頌1953:
「那貪圖財富的婆羅門,
放縱無度繼續前行,
在崎嶇山(Vaṅka)徑迷失後,
如此哀嘆出聲。」
被獵犬包圍的婆羅門(Jūjaka)坐在樹下,繼續哭喊這些偈頌:
偈頌1954:
「誰能為我指認,
那如公牛般威嚴的王子,
戰無不勝的施予者,
平安的賜予者——須陀須摩(Vessantara)?」
偈頌1955:
「他如大地承載萬物,
對乞求者堅定不移。
誰能告訴我,
這大地般的偉王——須陀須摩(Vessantara)?」
偈頌1956:
「他如海洋接納百川,
是求告者的歸宿。
誰能告訴我,
這海洋般的偉王——須陀須摩(Vessantara)?」
偈頌1957:
「如蓮池般清淨美好,
涼爽宜人令人欣悅,
覆滿白蓮不染塵埃。
誰能告訴我,
這蓮池般的偉王——須陀須摩(Vessantara)?」
偈頌1958
「如同路邊生長的菩提樹,
提供清涼樹蔭令人歡喜,
是疲憊者的依靠,
是勞頓者的庇護。
誰能告訴我,
這如______般的偉王——須陀須摩(Vessantara)?」
1959
「如同路邊生長的榕樹,
提供清涼樹蔭令人歡喜,
是疲憊者的依靠,
是勞頓者的庇護。
誰能告訴我,
這如______般的偉王——須陀須摩(Vessantara)?」
1960
「如同路邊生長的芒果樹,
提供清涼樹蔭令人歡喜,
是疲憊者的依靠,
是勞頓者的庇護。
誰能告訴我,
這如______般的偉王——須陀須摩(Vessantara)?」
1961
「如同路邊生長的沙羅樹,
提供清涼樹蔭令人歡喜,
是疲憊者的依靠,
是勞頓者的庇護。
誰能告訴我,
這如______般的偉王——須陀須摩(Vessantara)?」
1962
「如同路邊生長的大樹,
提供清涼樹蔭令人歡喜,
是疲憊者的依靠,
是勞頓者的庇護。
誰能告訴我,
這如______般的偉王——須陀須摩(Vessantara)?」
偈頌1963:
「當我在聖林中如此哀嘆,
若有人知曉他的所在,
請為我帶來歡欣!」
偈頌1964:
「當我在聖林中如此呼喚,
若有人願為我指明,
僅憑這一句指引,
就能積累無量功德!」
當負責守衛的切塔王子(Ceta)聽到這陣哀嚎聲時,他正在森林裡打獵。他心想:「這個婆羅門(Jūjaka)是為了尋找須陀須摩(Vessantara)的住處才在這裡哭喊。但他不是循正常途徑來的,肯定是要來討要曼坻(Maddī)或孩子們。我要當場殺了他!」於是切塔王子(Ceta)走近他,張弓搭箭威脅道:「婆羅門,我不會讓你活命!」為闡明此事,導師說道——
偈頌1965:
「切塔(Ceta)聽見了這哭喊,
在林中狩獵的他回應:
『因你們婆羅門的緣故,
這過度布施的剎帝利,
被驅逐出錫維國(Sivi),
如今住在崎嶇山(Vaṅka)。』
偈頌1966:
『因你們婆羅門的緣故,
這過度布施的剎帝利,
帶著妻兒流放至此,
如今住在崎嶇山(Vaṅka)。』
偈頌1967:
『你這愚昧的惹事者,
從王國闖入這森林,
像水鳥追捕魚群般,
尋找我們的王子。』
偈頌1968:
『我不會讓你活命,
就在此地結果你,
這支箭已蓄勢待發,
即將飽飲你的鮮血。』
偈頌1969:
『我要砍下你的頭顱,
挖出你跳動的心臟,
用你的血肉祭祀,
這林間的路神。』
偈頌1970:
『用你的脂肪與骨髓,
還有你的頭顱獻祭,
我要剖開你的胸膛,
舉行這場血祭。』
偈頌1971:
『這將是完美的祭祀,
用你血肉完成的儀式,
這樣你就無法帶走
王子的妻子與兒女。』」
婆羅門(Jūjaka)聽完這番話,嚇得發抖,開始說謊:
偈頌1972:
「使者婆羅門不可殺,
切塔王子(Ceta)請聽我說,
自古不殺來使,
這是永恆的法則。」
偈頌1973:
「錫維國(Sivi)眾人已悔悟,
他父親渴望見他,
母親因終日哭泣,
雙眼即將失明。」
偈頌1974:
「我是受他們派遣的使者,
切塔王子(Ceta)請聽我說,
若你知道王子下落,
請告訴我好帶他回國。」
這時切塔王子(Ceta)聽說他是來帶須陀須摩(Vessantara)回去的,頓時欣喜若狂。他拴好獵犬,扶婆羅門(Jūjaka)從樹上下來,讓他坐在舖好的樹枝座位上,奉上食物後說道:
偈頌1975:
「你為我所愛之人傳訊,
我要讓你滿載而歸,
這罐蜂蜜與鹿肉乾,
都將屬於你,婆羅門。
現在我要為你指路,
前往那布施者的居所。」
切塔王子(Ceta)這樣款待婆羅門(Jūjaka)後,為了讓他旅途順利,不僅給了他裝蜂蜜的葫蘆和風乾的鹿肉,還站在路上高舉右手,為他指明大士(指須陀須摩Vessantara)居住的地方說道——
偈頌1976:
「看那座巨大的岩石,
那是香醉山(Gandhamādana),
須陀須摩(Vessantara)王就在那裡,
與孩子們一同居住。」
偈頌1977:
「他身著婆羅門裝束,
手持鉤杖與火祭勺,
頭頂盤繞的髮髻,
身披獸皮臥草蓆,
每日禮拜聖火神。」
偈頌1978:
「你看那些青翠樹木,
結滿各色累累果實,
高聳如雲霄山峰,
宛如青黛染就的巖壁。」
偈頌1979:
「野梨、金合歡與婆羅雙樹,
沙羅樹與藤蔓纏繞的枝幹,
隨風搖曳沙沙作響,
像醉酒的少年般歡愉。」
偈頌1980:
「樹梢枝椏之間,
傳來天樂般的和鳴,
杜鵑與郭公鳥群,
在枝頭跳躍啼唱。」
偈頌1981:
「搖曳的枝葉彷彿在呼喚旅人,
沙沙作響似要取悅來客,
讓居住者心生歡喜——
那裡就是須陀須摩(Vessantara)王,
與孩子們安居之地。」
偈頌1982:
「他身著婆羅門裝束,
手持鉤杖與火祭勺,
頭頂盤繞的髮髻,
身披獸皮臥草蓆,
每日禮拜聖火神。」
接著切塔王子(Ceta)繼續描述隱居處的環境:
偈頌1983:
「芒果、木蘋果與波那沙果,
沙羅樹、蒲桃與訶子,
餘甘子與阿摩勒果,
菩提樹還有棗椰樹。」
偈頌1984:
「這裡有美麗的無花果樹,
榕樹與木蘋果樹交錯,
甜蜜的蜂蜜樹垂著果實,
低處結滿熟透的野棗。」
偈頌1985:
「葡萄藤與甜瓜蔓纏繞,
流淌著天然蜂蜜,
居民隨手採摘,
就能享用美味。」
偈頌1986:
「有些果樹正值花期,
有些掛著青澀果實,
有些已完全成熟,
斑斕如蛙背色彩。」
偈頌1987:
「站在樹下伸手可得,
青果熟果任君採摘,
色香味皆屬上乘。」
偈頌1988:
「這奇景令我驚嘆,
彷彿天神的歡園,
猶如忉利天宮般莊嚴。」
偈頌1989:
「椰子樹與海棗樹,
在廣袤森林中挺立,
如編織的花環,
似飄揚的旌旗。
繁花似錦點綴,
宛如星空璀璨。」
偈頌1990:
「止瀉木與山黃麻,
盛開的紫鉚花,
紅厚殼與山紅厚殼,
還有綻放的金雀花。」
偈頌1991:
「烏檀樹與月樹,
眾多香脂木,
乳樹與臭椿,
還有怒放的欖仁樹。」
偈頌1992:
「止瀉木、娑羅雙與尼泊爾莓,
柯桑巴、拉布賈和野梨樹,
沙羅樹花開正盛,
落花堆積如草垛。」
偈頌1993:
「附近有座美麗池塘,
鋪滿蓮花與青睡蓮,
宛若天界的歡喜園。」
偈頌1994:
「吸食花蜜的郭公鳥,
唱著甜美的歌謠,
在季節性開花的樹叢間,
讓整座森林充滿歡聲。」
偈頌1995:
「蓮花花粉釀成的蜜露,
在每片蓮葉上閃耀,
南風與西風輕拂,
帶起蓮花粉塵,
灑滿整個隱居處。」
偈頌1996:
「池中有大菱角與浮萍,
魚龜悠游其間,
甘泉如乳汁流淌,
混合奶油般香甜。」
偈頌1997:
「森林飄散混合香氣,
繁花壓枝吐芬芳,
蜂群沉醉花蜜中,
嗡嗡聲四處迴響。」
偈頌1998:
「這裡有各種珍禽,
成雙成對歡鳴,
與伴侶相互唱和。」
偈頌1999:
「南迪卡、吉瓦普塔,
吉瓦普塔,
親愛的兒子,親愛的南達,
這些池畔的鳥兒們。」
偈頌2000:
「如編織的花環懸掛,
似裝飾的旌旗飄揚,
各色花朵精心點綴,
那裡住著須陀須摩(Vessantara)王,
與孩子們共享天倫。」
偈頌2001:
「他身著婆羅門裝束,
手持鉤杖與火祭勺,
頭頂盤繞的髮髻,
身披獸皮臥草蓆,
每日禮拜聖火神。」
當切塔王子(Ceta)這樣向朱賈卡(Jūjaka)指明須陀須摩(Vessantara)的住處後,朱賈卡(Jūjaka)感到非常滿意,為了表示感謝,他說出這首偈頌:
偈頌2002:
「這是我攜帶的乾糧,
混合著香甜蜂蜜,
還有精心製作的蜜塊,
現在我要把它們都送給你。」
聽完這話,切塔王子(Ceta)回應道:
偈頌2003:
「這些乾糧你自己留著,
我並不想要你的食物。
婆羅門啊,帶著它們走吧,
祝你一路順遂。」
偈頌2004:
「這條單人行走的小徑,
筆直通往隱居處。
那裡住著一位名叫阿朱陀(Accuta)的仙人,
他牙齒沾泥、頭髮滿是塵土,
身著婆羅門裝束,
手持鉤杖與火祭勺,
頭頂盤繞的髮髻。」
偈頌2005:
「他身披獸皮臥草蓆,
每日禮拜聖火神。
你到了那裡可以詢問他,
他會為你指明道路。」
偈頌2006:
「聽完這番話後,
這位婆羅門親屬(指朱賈卡Jūjaka)
向切塔(Ceta)右繞行禮,
滿心歡喜地出發,
前往阿朱陀(Accuta)仙人所在之處。」
2007.
"那位婆羅門(Bhāradvājo)前行時,看見了仙人(isiṃ)。"
"婆羅門(Bhāradvājo)見到後,便與仙人互相問候。"
2008.
"尊者是否安康?尊者是否無恙?"
"您是否靠乞食維生?林中根果是否豐足?"
2009.
"蚊虻與蛇類是否稀少?"
"在這充滿猛獸的森林裡,您是否不受侵害?"
仙人回答道:
2010.
"婆羅門啊,我確實安康,而且無病無災。"
"我以乞食為生,林中根果也很豐盛。"
2011.
"蚊虻與蛇類確實稀少,"
"在這滿是猛獸的森林裡,我未曾受過傷害。"
2012.
"我在這苦行林中居住多年,"
"從不記得有過任何不適。"
2013.
"歡迎您,大婆羅門,您的到來甚善。"
"請進屋內休息,先洗淨雙足吧。"
2014.
"這裡有第恩杜卡(tindukāni)、皮亞拉(piyālāni)、馬杜卡(madhuke)、卡蘇瑪利(kāsumāriyo)等"
"各種野果,請隨意享用,尊貴的婆羅門。"
2015.
"這清涼的飲用水,是從山澗取來的,"
"大婆羅門啊,若您口渴,請飲用吧。"
朱賈卡(Jūjaka)說道:
2016.
"您所施與的招待已足夠珍貴。"
"我是來尋找被錫維國(Sivi)流放的善覺王(Sañjaya)之子——"
"那位須陀須摩(Vessantara),若您知曉他的下落,請告訴我。"
仙人回答道:
2017.
"您來此並非為了積德,而是想見錫維國王(Sivirājassa)。"
"我猜您是想求取國王的妃子,"
"或是想要黑羚羊皮的侍女,以及侍童闍利(Jāli)。"
2018.
"又或者您想帶走他們母子三人?"
"婆羅門啊,那位在森林苦修的須陀須摩(Vessantara),"
"早已沒有財富與糧食了。"
聽聞此言,朱賈卡(Jūjaka)說道:
2019.
"仙人啊,我並非懷著惡意而來,也不是來乞討的。"
"能見到聖者是善事,與他們共處總是愉悅的。"
2020.
"我從未見過那位被錫維國(Sivi)流放的國王,"
"我專程來尋訪他,若您知道他的住處,請告訴我。"
仙人聽後相信了他的話,說:"明日我會告訴你,今日請先在此休息。"於是款待他各種水果,次日指路時伸出右手說道:
2021.
"大婆羅門啊,那座香醉山(Gandhamādano)的巨岩,"
"就是須陀須摩王(Vessantara)與孩子們安居之處。"
2022.
"他保持婆羅門裝束,蓄髮留鬚,"
"身披獸皮臥於地上,向火神(Jātavedaṃ)禮敬。"
2023.
"看那些青翠的樹木,結滿各色果實,"
"高聳如雲峰,青如黑鉛山。"
2024.
"陀婆(dhavā)、迦提羅(khadirā)、沙羅(sālā)、潘達那(phandana)與馬魯瓦(māluvā)等樹,"
"隨風搖曳,如醉酒的青年。"
2025.
"樹梢間傳來如合唱般的鳥鳴,"
"杜鵑鳥群在枝頭跳躍飛舞。"
2026.
"枝葉沙沙似在歡迎行客,"
"讓居民與訪客都心生歡喜。"
"那裡就是須陀須摩王(Vessantara)與孩子們安居之處。"
2027.
"他保持婆羅門裝束,蓄髮留鬚,"
"身披獸皮臥於地上,向火神(Jātavedaṃ)禮敬。"
2028.
"地上鋪滿盛開的卡雷里(karerī)花,"
"青草如茵,塵土不揚。"
2029.
"草葉如孔雀頸般艷麗,柔軟似棉花,"
"高度不超過四指寬。"
2030.
"芒果(ambā)、閻浮果(jambū)、卡皮塔(kapitthā)與烏曇跋(cudumbarā)等,"
"各種果樹使這山林如樂園般美好。"
2031.
"如琉璃般清澈的水潭有魚群游弋,"
"那流水潔淨芬芳,從不間斷。"
2032.
"附近還有美麗的蓮花池,"
"佈滿青紅白蓮,如天界歡喜園。"
2033.
"婆羅門啊,池中有三種蓮花:"
"青蓮、白蓮與紅蓮,色彩斑斕。"
描述完四方形蓮花池後,仙人繼續描繪穆卡林達湖(Mucalindasaraṃ)的景緻:
2034.
"那裡有潔白如棉的蓮花,以及白睡蓮(setasogandhikehi)與卡蘭巴卡(kalambakehi)花,"
"這片水域名為穆卡林達湖(Mucalindo)。"
2035.
"湖中盛開的蓮花無邊無際,"
"無論炎夏寒冬都綻放不謝,花莖高聳如人膝,鋪滿水面。"
2036.
"各色花朵散發芬芳,香氣隨風飄送,"
"蜜蜂被花香吸引,嗡嗡聲環繞不絕。"
2037.
"婆羅門啊,湖岸邊矗立著各種樹木:"
"卡丹巴(kadambā)、帕塔利(pāṭalī)正值花期,科維拉(koviḷārā)也花朵盛放。"
2038.
"安科拉(aṅkolā)、卡奇卡拉(kacchikārā)與帕里迦尼亞(pārijaññā)都開滿花,"
"瓦拉納(vāraṇā)和瓦雅納(vayanā)環繞著穆卡林達湖(Mucalinda)兩岸。"
2039.
"西里薩(sirīsā)與白帕里薩(setapārisā)樹枝輕搖,"
"尼昆迪(nigguṇḍī)、黑尼昆迪(sirīnigguṇḍī)和阿薩納(asanā)在此開花。"
2040.
"潘古拉(paṅgurā)樹叢生岩間,索班加納(sobhañjanā)綻放花朵,"
"克塔卡(ketakā)、卡尼卡拉(kaṇikārā)與卡納維拉(kaṇaverā)也都盛開"
2041.
"阿朱納(ajjunā)、阿朱卡納(ajjukaṇṇā)與馬哈納瑪(mahānāmā)樹上,"
"花朵壓彎枝頭,金蘇卡(kiṃsukā)樹如火焰般耀眼。"
2042.
"白葉樹(setapaṇṇī)、七葉樹(sattapaṇṇā)、香蕉樹(kadaliyo)與庫松巴拉(kusumbharā),"
"弓木(dhanutakkārī)開花,紫檀(sīsapā)形成天然圍籬。"
2043.
"阿奇瓦(acchivā)、薩拉瓦(sallavā)與薩拉基約(sallakiyo)樹木開花,"
"白格魯(setageru)、塔加拉(tagarā)、曼西庫塔(maṃsikuṭṭhā)與庫拉瓦拉(kulāvarā)爭豔。"
2044.
"無論幼樹老樹都筆直生長,"
"環繞著苦行林與火祭壇。"
2045.
"湖邊還生長著許多水生植物:"
"帕尼賈卡(phaṇijjako)、穆加提約(muggatiyo)、卡拉提約(karatiyo)和塞瓦拉(sevālasīsakā)。"
2046.
"風吹浪湧處,有辛古賈利卡(hiṅgujālikā)蜂群盤旋,"
"達西馬坎賈卡(dāsimakañjako)與低垂的卡蘭巴卡(kalambakā)隨處可見。"
2047.
"婆羅門啊,還有被埃蘭普拉卡(elamphuraka)藤蔓覆蓋的樹木,"
"即使採摘七日,花香仍不消散。"
2048.
"穆卡林達湖(Mucalinda)兩岸繁花似錦,"
"青蓮(indīvarehi)點綴其間,讓整座森林更顯美麗。"
2049.
"這些花朵採下半月仍香氣不減,"
"藍花(nīlapupphī)、白水蓮(setavārī)與山邊花(girikaṇṇikā)盛開,"
"還有卡萊魯克黑(kalerukkhehi)與圖拉西(tulasī)藤蔓覆蓋林間。"
2050.
"花枝散發的香氣浸潤整座森林,"
"蜜蜂循香而來,嗡鳴聲四處迴響。"
2051.
"婆羅門啊,這湖中生長著三種卡卡魯(kakkāru)藤:"
"一種果實如陶罐大小,另兩種似手鼓般粗壯。"
2052.
"這裡還生長著大量芥菜(sāsapo),以及哈瑞塔優托(haritāyuto)蒜類,"
"八十棵棕櫚般的阿西樹(asī)矗立著,岸邊更有無數可隨手折取的金蓮(indīvarā)。"
2053.
"阿佛塔藤(apphoṭā)與日光藤(sūriyavallī)纏繞,黑色蜜香藤(kāḷīyā madhugandhiyā)散發甜香,"
"無憂藤(asokā)、穆達揚提藤(mudayantī)與矮小花藤(khuddapupphiyo)共生。"
2054.
"科蘭達卡(koraṇḍakā)、阿諾加(anojā)與龍花藤(nāgamallikā)盛開,"
"金蘇卡花藤(kiṃsukavalliyo)攀爬樹幹綻放。"
2055.
"卡泰魯哈(kaṭeruhā)與春季藤(vāsantī)芬芳撲鼻,尤提卡(yūthikā)散發蜜香,"
"藍花藤(niliyā)、蘇瑪娜(sumanā)與班迪(bhaṇḍī)襯托著帕杜穆塔羅樹(padumuttaro)的美麗。"
2056.
"帕塔利(pāṭalī)、海邊棉(samuddakappāsī)與卡尼卡拉(kaṇikārā)爭豔,"
"如金網(hemajālā)般耀眼,花穗似火焰(ruciraggi sikhūpamā)奪目。"
2057.
"所有陸生與水生花卉在此齊聚,"
"讓這片穆卡林達大湖(mahodadhī)成為絕美景緻。"
2058.
"這座蓮花池(pokkharaṇiyā)中棲息著諸多水族:"
"紅魚(rohitā)、蘆葦魚(naḷapī)、犀角魚(siṅgū)、鱷魚(kumbhilā)、海怪魚(makarā)與幼鯊(susū)。"
2059.
"蜜魚(madhu)、蜜杖魚(madhulaṭṭhi)、塔利沙魚(tālisā)與皮揚古卡魚(piyaṅgukā),"
"庫坦達加魚(kuṭandajā)、吉祥珠魚(bhaddamuttā)與貪食白花魚(setapupphā lolupā)。"
2060.
"芳香魚(surabhī)、塔加拉魚(tagarā)與高脊魚(tuṅgavaṇṭakā),"
"半身魚(paddhakā)、人賜魚(naradā)、庫塔魚(kuṭṭhā)、焦紋魚(jhāmakā)與哈雷努卡魚(hareṇukā)。"
2061.
"薑黃魚(haliddakā)、香石魚(gandhasilā)、希里維拉魚(hiriverā)與古古拉魚(guggulā),"
"分裂魚(vibhedikā)、盜賊魚(corakā)、痂皮魚(kuṭṭhā)與樟腦魚(kappūrā)、卡林古卡魚(kaliṅgukā)。"
2062.
"森林中更有獅(sīha)、虎(byagghā)與食人象(purisālū hatthiyo),"
"黑羚(eṇeyyā)、花鹿(pasadā)、紅鹿(rohiccā)與薩拉巴鹿(sarabhā)。"
2063.
"豺(koṭṭhasuṇā)、野犬(suṇo)與圖利亞獸(tuliyā)如蘆葦叢生,"
"拂塵尾獸(cāmarī)、卡蘭尼獸(calanī)、跳躍獸(laṅghī)與紅面猴(jhāpitā makkaṭā)、皮楚猴(picu)。"
2064.
"巨蜥(kakkaṭā)、卡塔瑪亞獸(kaṭamāyā)與瞪羚(ikkā)、野牛(goṇasirā),"
"犀牛(khaggā)、野豬(varāhā)、獴(nakulā)與無數黑獸(kāḷakettha bahūtaso)。"
2065.
"水牛(mahiṃsā)、豺狼(soṇasiṅgālā)與班帕卡獸(pampakā)遍佈四周,"
"阿庫查蜥(ākucchā)、帕卡拉卡獸(pacalākā)、斑紋獸(citrakā)與豹(dīpiyo)。"
2066.
"佩拉卡獸(pelakā)、食腐鳥(vighāsādā)、獅群(sīhā)與獵牛獸(gogaṇisādakā),"
"八足獸(aṭṭhapādā)、孔雀(morā)、白鵝(bhassarā)與野雞(kukutthakā)。"
2067.
"蒼鷺(caṅkorā)、原雞(kukkuṭā)與巨蛇(nāgā)彼此鳴叫,"
"白鷺(bakā)、鶴(balākā)、杜鵑(najjuhā)、丁迪巴鳥(dindibhā)與昆賈瓦吉塔鳥(kuñjavājitā)。"
2068.
"虎紋鳥(byagghinasā)、赤背鳥(lohapiṭṭhā)、班帕卡鳥(pampakā)與吉瓦吉瓦卡鳥(jīvajīvakā),"
"鷓鴣(kapiñjarā)、鷓鴣群(tittirāyo)與帕提庫塔卡鳥(paṭikutthakā)。"
2069.
"曼達拉卡鳥(mandālakā)、切拉凱圖鳥(celakeṭu)與班杜蒂蒂拉鳥(bhaṇḍutittiranāmakā),"
"切拉瓦卡鳥(celāvakā)、金翅鳥(piṅgalāyo)、戈塔卡鳥(goṭakā)與安加赫圖卡鳥(aṅgahetukā)。"
2070.
"卡拉維亞鳥(karaviyā)、薩加鳥(saggā)與呼鳴鳥(uhuṅkārā)、原雞(kukkuhā),"
"構成這片百鳥爭鳴、萬籟齊響的森林樂園。"
2071.
「這裡有許多鳥類,藍色的,鳴聲悅耳的。
牠們與配偶一同歡樂,彼此互相鳴叫。」
2072.
「這裡有許多鳥類,生來就有悅耳的聲音,白色的。
白頂的、吉祥的,卵生的,羽毛斑斕的。」
2073.
「這裡有許多鳥類,生來就有悅耳的聲音,白色的。
冠毛的、藍頸的,彼此互相鳴叫。」
2074.
「有雞鶉、鷦鷯、鶇鳥、水鴨。
黑頸的、強壯的,還有斑鳩與善鳴的鳥。」
2075.
「黃的、紅的、白的,這裡還有許多蘆葦鳥。
象鳥、蜂鳥王,以及斑鳩與美妙的杜鵑。」
2076.
「有魚鷹、白鷺、天鵝,以及河邊的鳴禽。
強壯的野鴨,還有鷓鴣與雙雙對對的鳥。」
2077.
「有鴿子、太陽鳥,河邊行走的鴛鴦。
象鳥的鳴聲美妙,早晚互相呼應。」
2078.
「這裡有許多鳥類,色彩各異,種類繁多。
牠們與配偶一同歡樂,彼此互相鳴叫。」
2079.
「這裡有許多鳥類,色彩各異,種類繁多。
全都發出悅耳的聲音,環繞著穆卡林達山。」
2080.
「這裡有一種鳥,名叫迦拉維亞(Karaviyā)。
牠們與配偶一同歡樂,彼此互相鳴叫。」
2081.
「這裡有一種鳥,名叫迦拉維亞(Karaviyā)。
全都發出悅耳的聲音,環繞著穆卡林達山。」
2082.
「這片森林充滿羚羊與溫馴的鹿,大象也常來棲息。
被各種藤蔓覆蓋,香蕉樹旁有野獸徘徊。」
2083.
「這裡有許多芝麻、優質的野稻、大量的甘蔗。
未收割的稻穀,以及無數的甘蔗叢。」
2084.
「這條小路筆直通向隱士的住所。
飢渴與疲憊,到了那裡便不再困擾。
那裡,切塔國(Ceta)的須陀須摩(Vessantara),與他的孩子們一同安住。」
2085.
「他披著婆羅門的外衣,手持木杖,頭頂髮髻。
身穿獸皮,睡在地上,禮拜火神。」
2086.
「聽到這些後,婆羅門的親族向仙人右繞行禮。
他滿心歡喜地出發,前往須陀須摩(Vessantara)所在之處。」
朱賈卡(Jūjaka)跟隨阿朱塔苦行者(Accutatāpasena)指點的路徑前行,抵達四角蓮池時心想:「現在已經過午,曼坻(Maddī)快要從森林回來了。女人總是布施的障礙,不如明天趁她進森林時,我去隱士居所找須陀須摩(Vessantara),向他討要孩子,等她回來前就帶孩子離開!」於是他在附近找了一座小山,爬到山腰一處平坦處躺下。當夜黎明時分,曼坻(Maddī)做了一個夢:有個皮膚黝黑的人,穿著兩件袈裟,耳垂掛著紅花環,手持武器氣勢洶洶闖進草屋,抓住她的髮髻拖倒在地,在她哭喊時挖出雙眼、砍斷雙臂、剖開胸膛,帶著滴血的心臟揚長而去。她驚醒後渾身顫抖:「這是凶兆!但解夢者中沒人比得上須陀須摩(Vessantara),我得去問他。」於是來到草屋,敲響聖者的門。聖者問:「是誰?」她答:「是我,曼坻(Maddī)。」聖者說:「善女,為何破例在非時來訪?」她說:「聖者,我不是因煩惱而來,而是夢見了凶兆。」聖者說:「那妳說說看。」她便如實描述夢境。
聖者聽完立刻明白:「我的布施波羅蜜即將圓滿。明天會有乞討者來要孩子。」他安撫曼坻(Maddī):「妳是因飲食粗劣才心神不寧,別害怕。」哄慰後讓她回去。天亮後,曼坻(Maddī)做完所有家務,摟著兩個孩子親吻他們的額頭叮囑:「孩子們,今天我夢見凶兆,你們要謹慎。」又將孩子託付給聖者:「請您多看顧他們。」說完擦著淚,帶上鐮刀等工具進森林採集根莖野果。此時朱賈卡(Jūjaka)心想:「曼坻(Maddī)應該進森林了。」便下山沿小路朝隱士居所走去。聖者走出草屋,像金像般坐在門前石板上,如酒鬼渴求酒精般眺望來路,孩子們在他腳邊玩耍。他望見婆羅門走來,宛如重拾擱置七個月的布施重擔,歡喜招呼:「來吧,婆羅門!」並對闍利(Jāli)誦出偈頌:
2087.
「闍利(Jāli)快起身站好,這景象似曾相識。
我看見一位婆羅門,喜悅如泉湧不絕。」
孩子聽後說:
2088.
「父親,我也看見了,那人確實像梵天。
他風塵僕僕而來,將成為我們的客人。」
說完起身向他行禮,主動迎上去詢問婆羅門需要什麼。婆羅門打量著他:「這必定是須陀須摩(Vessantara)的兒子闍利(Jāli),我要從一開始就粗暴對待。」便厲聲喝斥:「滾開!」還彈響舌頭威嚇。孩子退後心想:「這婆羅門極其兇惡,為什麼?」觀察對方身體後,發現他具備十八種男性缺陷。婆羅門則走近菩薩寒暄:
2089.
「尊者是否安康?是否無病無災?
是否靠乞食維生?林中根果可豐足?
2090.
「蚊虻蛇蟲可稀少?猛獸環伺的森林裡,
您是否不受侵害?」
菩薩回應道:
2091.
「我們確實安康,婆羅門啊,亦無病痛。
我們靠乞食維生,林中根果甚豐足。
2092.
「蚊虻蛇蟲極稀少,猛獸環伺的森林裡,
我們未受絲毫傷害。
2093.
「居此憂患森林七個月,今日初見天神般的婆羅門,
手持竹杖火祭瓶,令我歡欣。」
2094.
「歡迎您,大婆羅門!您的到來是吉兆。
請進草屋吧,善士!先洗淨您的雙足。
2095.
「這裡有酸棗、印度榲桲,還有蜜果與棗椰,
各種細軟野果,請隨意享用,婆羅門!
2096.
「這清涼飲水取自山岩深處,
若您需要,大婆羅門,請盡情飲用。」
隨後菩薩思忖:「這婆羅門不會無故來此荒野。」便直接詢問:
2097.
「您為何來到這苦修林?
請告訴我原因,我誠心請教。」
朱賈卡(Jūjaka)回答:
2098.
「如恆河之水永不枯竭,
我為乞求而來——請將孩子賜予我。」
菩薩聽完後滿心歡喜,像攤開手掌的商人般高聲宣布,誦出這些偈頌:
2099.
「我願布施毫不猶豫,婆羅門啊,你現在就是他們的主人。
公主清晨去採集食物,黃昏才會回來。」
2100.
「請住一晚再走吧,婆羅門。
等孩子們沐浴進食後,
再為他們戴上花環。」
2101.
「請住一晚再走吧,婆羅門。
這條路鋪滿各色鮮花,瀰漫芬芳,
沿途有豐富的根莖野果,
婆羅門啊,盡情享用後再啟程。」
朱賈卡(Jūjaka)回答:
2102.
「我不想停留,現在就要離開。
拖延可能帶來阻礙,
車主啊,讓我立刻啟程。」
2103.
「女人不適合乞討,
她們只會製造障礙。
女人精通詭計,
凡事都愛從中障礙。」
2104.
「當你滿懷信心布施時,
別讓孩子見到母親。
她必定會阻撓,
車主啊,讓我現在就走。」
2105.
「快和孩子們道別,
別讓他們驚動母親。
懷著信心布施,
功德才能圓滿增長。」
2106.
「快和孩子們道別,
別讓他們驚動母親。
將財富賜給我這樣的人,
國王啊,你必將升天。」
須陀須摩(Vessantara)說:
2107.
「若你不想見我的妻子,
那位賢德的公主,
至少該讓闍利(jālīkumāro)和羚羊女,
見見祖父聖王。」
2108.
「當他見到這對可愛的孩子,
聽他們甜美的言語,
祖父必會滿心歡喜,
賜予你豐厚財富。」
朱賈卡(Jūjaka)回答:
2109.
「
王子啊請聽我說。
國王可能懲罰我,
把我販賣或處死。
若因貪財奪人子女,
我將被婆羅門婦女唾棄。」
註解:
- 「懲罰我」指大臣們會說「這婆羅門是偷孩子的賊」,然後處罰我。
- 「被婆羅門婦女唾棄」指我只會被我自己的婆羅門妻子譴責。)
須陀須摩(Vessantara)說:
2110.
「當他見到這對可愛的孩子,
聽他們甜美的言語,
堅守正法的國王——
錫維國(Sivi)的統治者,
必會心生喜悅,
賜予你豐厚財富。」
朱賈卡(Jūjaka)堅持道:
2111.
「我不接受你的建議,
我只要這對孩子,
帶回去侍奉我的婆羅門妻子。」
孩子們聽到朱賈卡(Jūjaka)粗暴的言語後,嚇得轉身逃跑。他們先躲到後面的草屋,又從那裡逃進樹叢深處藏身,但總覺得朱賈卡(Jūjaka)隨時會追來抓住他們,嚇得渾身發抖,站都站不穩,最後跑到四角蓮池邊,緊緊裹上樹皮衣,跳進水裡把蓮葉頂在頭上,讓池水完全遮住自己。世尊為說明這段情節而說道:
2112.
「兩個孩子驚恐萬分,
聽完獵人的狠話後,
朝四面八方奔逃——
闍利(Jāli)與可愛的羚羊女(Kaṇhājinā)。」
朱賈卡(Jūjaka)找不到孩子,便指責須陀須摩(Vessantara):「喂,須陀須摩(Vessantara),你明明答應把孩子給我,卻在我說『不帶他們去傑都塔拉城(Jetuttaranagare),只讓他們服侍我的婆羅門妻子』時假裝同意,暗中放走孩子還裝作不知情!世上找不到比你更虛偽的騙子!」菩薩聽得心頭震顫,心想「孩子們真的逃走了嗎?」但仍安慰道:「婆羅門別擔心,我會把孩子帶回來。」他起身走向後屋,發現孩子們躲進樹叢,便沿著腳印追到池邊,看見水中的足跡後明白:「孩子們一定藏在水裡。」於是呼喚:「闍利(Jāli),我的孩子!」並誦出這兩偈:
2113.
「回來吧,親愛的孩子,
幫我圓滿波羅蜜。
浸潤我的心,
遵從我的話。
2114.
「願你們成為我的舟船,
穩渡存在的海洋。
我將超越輪迴,
帶領眾生乃至天神抵達彼岸。」
闍利(Jāli)聽完父親的話,心想「任憑婆羅門處置我吧,但我不願和父親爭辯」,便從水中抬頭撥開蓮葉,上岸後跪在菩薩右腳邊,緊抱他的腳踝放聲大哭。聖者問:「孩子,你妹妹在哪?」他回答:「父親啊,眾生面臨危險時,都只顧自己逃命。」菩薩明白孩子們的舉動,便呼喚:「來吧,羚羊女(Kaṇhājinā)!」並誦偈:
2115.
「回來吧,親愛的女兒,
幫我圓滿波羅蜜。
浸潤我的心,
遵從我的話。
2116.
「願你成為我的舟船,
穩渡存在的海洋。
我將超越輪迴,
拯救眾生乃至天神。」
羚羊女(Kaṇhājinā)同樣心想「不該和父親爭辯」,上岸後抱住菩薩左腳踝痛哭。孩子們的淚水滴在聖者如盛開蓮花般的腳背上,在那如金盤的肌膚上滾落。菩薩扶起孩子安慰道:「闍利(Jāli),你難道不知我立誓布施?孩子啊,我的決心堅若山嶽。」接著像評估牛隻價值般當場為孩子估價:「闍利(Jāli),若你當婆羅門的僕人,只需付他一千錢幣就能贖身。但你妹妹容貌太出眾,恐怕會有低種姓婆羅門付點錢強佔她,玷污我們的血統。除了國王,沒人能付得起全數贖金——所以若要讓你妹妹自由,得給婆羅門一百男奴、一百女奴、百頭象、百匹馬、百頭公牛和百枚金幣。」評估完後,菩薩帶孩子回到草屋,取水盛滿壺,呼喚:「來吧,婆羅門!」為成就一切智智而發願,潑出水後宣告:「聽著,婆羅門!比起這對孩子,我更珍愛百倍、千倍、十萬倍的是證得一切智!」大地為之震動。世尊描述這場布施:
2117.
「他牽起兩個孩子——
闍利(Jāli)與可愛的羚羊女(Kaṇhājinā),
將他們賜給婆羅門,
這位錫維國(Sivi)的守護者。
2118.
「他牽起兩個孩子——
闍利(Jāli)與可愛的羚羊女(Kaṇhājinā),
滿懷喜悅獻上最珍貴的禮物:
將親生子女布施給婆羅門。
2119.
「那是多麼驚心動魄,
那是多麼毛骨悚然——
當孩子被贈出時,
整片大地劇烈震顫!
2120.
「那是多麼驚心動魄,
那是多麼毛骨悚然——
當合掌的國王將備受疼愛的孩子,
錫維國(Sivi)的守護者,
親手獻給婆羅門!」
註解:
- 「大地震顫」指布施的力量讓厚達二十四萬由旬的大地如醉象般轟鳴,海洋翻騰,須彌山王如被狂風吹彎般向崎嶇山(Vaṅka)傾斜。天帝釋擊掌,大梵天讚歎,直至梵天界一片歡騰。大地巨響引來雷鳴,天空落下驟雨,非時閃電劃破長空,雪山上的獅群齊聲吼叫——這就是當時的驚人景象。經文僅簡述「大地震動」。
布施完後,菩薩欣慰想著「這真是圓滿的布施」,凝視孩子們站立片刻。朱賈卡(Jūjaka)卻衝進樹叢咬斷藤蔓,把闍利(Jāli)的右手和羚羊女(Kaṇhājinā)的左手綁在一起,抓著藤條另一端抽打驅趕他們前進。世尊描述這一幕:
2121.
「那殘暴的婆羅門用牙咬斷藤蔓,
將孩子們的手綁在一起,
拖著藤條抽打他們前進。」
2122.
「他抓起繩索和木棍,
毆打著帶走孩子,
錫維國(Sivi)的國王,
就這麼眼睜睜看著。」
孩子們被藤條抽打的地方皮膚破裂,鮮血直流。挨打時他們互相用背抵擋對方。後來朱賈卡(Jūjaka)在一處崎嶇地絆倒,孩子們柔嫩手腕上的藤蔓因此鬆脫。他們哭著逃回菩薩身邊。世尊描述這一幕:
2123.
「孩子們掙脫婆羅門,
淚眼汪汪地奔回,
望向自己的父親。」
2124.
「他(闍利)顫抖如風中樹葉,
跪拜在父親腳前。
頂禮完父親雙足後,
說出這樣的話語:」
2125.
「母親已經出門了,
父親您卻要把我們送走。
至少等見到母親最後一面,
那時您再將我們交出去。」
2126.
「母親已經出門了,
父親您卻要把我們送走。
請別現在就交出我們,
等母親回來再說吧!
到時候這婆羅門要賣要殺,
都隨他高興。」
2127.
「他是個瘸腿的怪物,
指甲發黑腳跟潰爛,
嘴唇歪斜牙齒暴突,
鼻子扭曲不停抽搐。」
2128.
「肚大如鼓背脊畸形,
兩眼歪斜不對稱,
鐵鏽色鬍鬚配綠髮,
渾身皺紋長滿黑斑。」
2129.
「眼睛渾黃身形佝僂,
醜陋粗野非人類,
披著獸皮四處走,
恐怖模樣像惡鬼。」
2130.
「他到底是人是魔?
還是專吃血肉的羅剎?
從村莊闖進森林裡,
父親啊,他來討要財寶。」
2131.
「我們被這食人鬼拖走時,
父親為何只是旁觀?
難道您的心是鐵造的?
還是被鐵箍牢牢鎖住?」
2132.
「當那貪財的兇暴婆羅門,
像綁牛犢般捆住我們,
您竟裝作沒看見——
任憑他鞭打拉扯。」
2133.
「羚羊女(Kaṇhājinā)還懵懂無知,
像離群的小鹿找奶喝,
不見母親只會哭喊——
請讓她留在這裡吧!」
註解:
- 「18種缺陷」指孩子詳細描述朱賈卡(Jūjaka)身體的18處畸形:
1. 腳掌外翻
2. 指甲發黑腐爛
3. 腳跟肉瘤下垂
4. 上唇歪斜突出
5. 口水不停流淌
6. 野豬般的獠牙
7. 扭曲變形的鼻子
8. 鐵鏽色鬍鬚
9. 金毛與皺紋交雜
10. 全身佈滿黑痣
11. 渾黃凸出的眼睛
12. 三處關節畸形(頸、腰、膝)
13. 雙腳扭曲變形
14. 骨節摩擦作響
15. 異常高大的身軀
16. 非人般的恐怖長相
17. 就像是食人血肉的夜叉
18. 披著獸皮嚇人
即使聽完這些話,須陀須摩(Vessantara)依然沉默不語。於是闍利(Jāli)開始為父母哀泣:
2134.
「此刻的痛苦不算什麼,
畢竟來世還能彌補。
但若再也見不到母親,
那才是我真正的痛苦。」
2135.
「此刻的痛苦不算什麼,
畢竟來世還能彌補。
但若再也見不到父親,
那才是我真正的痛苦。」
2136.
「可憐的母親啊,
她將長久哭泣——
當她找不到可愛的
羚羊女(Kaṇhājinā)時。」
2137.
「可憐的父親啊,
他將長久哭泣——
當他找不到可愛的
羚羊女(Kaṇhājinā)時。」
2138.
「可憐的母親啊,
她將在草屋長久哭泣——
當她找不到可愛的
羚羊女(Kaṇhājinā)時。」
2139.
「可憐的父親啊,
他將在草屋長久哭泣——
當他找不到可愛的
羚羊女(Kaṇhājinā)時。」
2140.
「可憐的母親啊,
她將徹夜哭泣,
像乾涸的小溪,
淚水流盡方休。」
2141.
「可憐的父親啊,
他將徹夜哭泣,
像乾涸的小溪,
淚水流盡方休。」
2142.
「這些無花果樹、
藤蔓與白花丹,
各種各樣的樹木,
今天我們都要永別。」
2143.
「這些菩提樹、
麵包果與榕樹,
各種各樣的果樹,
今天我們都要永別。」
2144.
「這片遊樂園,
這條清涼河,
我們曾玩耍的地方,
今天我們都要永別。」
2145.
「山頂盛開的
各種各樣花朵,
我們曾採摘的,
今天我們都要永別。」
2146.
「山頂結滿的
各種各樣果實,
我們曾品嚐的,
今天我們都要永別。」
2147.
「這些大象與馬匹,
這些祭祀用的牲畜,
我們曾騎乘的,
今天我們都要永別。」
正當兄妹倆如此哀泣時,朱賈卡(Jūjaka)過來抓住他們鞭打拖行。世尊描述這一幕:
2148.
「被拖走的孩子們
對父親最後喊道:
『請轉告母親保重,
父親您也要平安。』」
2149.
「這些大象與馬匹,
這些祭祀用的牲畜,
請全部送給母親,
好減輕她的悲傷。」
2150.
「這些大象與馬匹,
這些祭祀用的牲畜,
當母親望著它們時,
或許能稍得安慰。」
此刻,菩薩因孩子們離去而悲痛欲絕,心臟發燙,像被獅子抓住的醉象般顫抖,像落入羅睺口中的月亮般戰慄。他淚流滿面衝進草屋,發出撕心裂肺的哀號。世尊描述道:
2151.
「須陀須摩(Vessantara)王,
布施完剎帝利後,
衝進草屋痛哭,
發出淒厲哀鳴。」
接著菩薩斷斷續續地哀嘆:
2152.
「孩子們現在餓了渴了,
會向誰哭喊求助?
傍晚該睡覺的時候,
誰會給他們食物?」
2153.
「孩子們現在餓了渴了,
會向誰哭喊求助?
當他們喊著:『媽媽我們餓了』
誰會回應這呼喚?」
2154.
「他們赤腳沒穿鞋,
該怎麼走那長路?
嬌嫩的小腳流血時,
誰會牽他們的手?」
2155.
「那婆羅門怎不知羞?
竟當我的面毆打
無辜的孩子們——
真是無恥之徒!」
2156.
「就算對待奴隸的奴隸,
或更低賤的僕役,
稍有良知者都不會動手,
何況是打我的孩子!」
2157.
「我像條被鉤住的魚,
眼睜睜看著愛子被帶走,
只能任人辱罵鞭打——
何等殘酷啊!」
此時,須陀須摩(Vessantara)因對孩子的愛而產生這樣的念頭:「這婆羅門如此虐待我的孩子,我實在無法忍受這種痛苦。不如跟蹤他,殺了他再把孩子帶回來。」但隨即又想:「折磨孩子是極其殘忍的行為,布施後感到後悔不符合聖者的法則。」為說明這個想法,以下是兩首關於內心掙扎的偈頌:
2158.
「我該拿起弓箭,
腰間佩上利劍,
去搶回我的孩子——
孩子受苦讓我心碎。」
2159.
「但折磨孩童太殘忍,
明白聖者之道的人,
布施後絕不後悔——
這才是正確的行為。」
據說,大士在這一刻想起了諸菩薩的傳統。他思惟:「所有菩薩在成佛前,都必須完成五種偉大布施:財富、肢體、子女、妻子和生命的布施。我也是他們中的一員。如果不布施珍愛的兒女,就無法成佛。」他告誡自己:「須陀須摩(Vessantara),你難道不知道被賣為奴的孩子會受苦嗎?竟然想跟蹤婆羅門殺人奪子!布施後悔恨不符合你的身份。」
於是下定決心:「就算這婆羅門殺了孩子,從布施那一刻起就與我無關了。」他堅定地走出草屋,像金像般坐在門前的石板上。此時朱賈卡(Jūjaka)正當著菩薩的面鞭打拖行孩子。孩子哭喊道:
2160.
「人們說得沒錯:
沒娘的孩子,
就像不存在一樣。」
2161.
「來吧羚羊女(Kaṇhājinā),我們去死吧,
活著已沒有意義。
父王把我們送給了
貪財的殘暴婆羅門——
他像鞭打牛犢般虐待我們。」
2162.
「這些無花果樹、
藤蔓與白花丹,
各種各樣的樹木,
羚羊女(Kaṇhājinā)啊,我們要永別了。」
2163.
「這些菩提樹、
麵包果與榕樹,
各種各樣的果樹,
羚羊女(Kaṇhājinā)啊,我們要永別了。」
2164.
「這片遊樂園,
這條清涼河,
我們曾玩耍的地方,
羚羊女(Kaṇhājinā)啊,我們要永別了。」
2165.
「山頂盛開的
各種各樣花朵,
我們曾採摘的,
羚羊女(Kaṇhājinā)啊,我們要永別了。」
2166.
「山頂結滿的
各種各樣果實,
我們曾品嚐的,
羚羊女(Kaṇhājinā)啊,我們要永別了。」
2167.
「這些大象與馬匹,
這些祭祀用的牲畜,
我們曾騎乘的,
羚羊女(Kaṇhājinā)啊,我們要永別了。」
這時朱賈卡(Jūjaka)又在崎嶇處絆倒,捆綁孩子們的藤蔓鬆脫。孩子們像被踢的小雞般顫抖著逃回父親身邊。世尊描述道:
2168.
「孩子們掙脫婆羅門,
朝各個方向奔逃——
闍利(Jāli)與可愛的羚羊女(Kaṇhājinā)
終於回到父親懷抱。」
朱賈卡(Jūjaka)急忙爬起,像著火的草屋般氣勢洶洶追來,罵道:「你們很會逃嘛!」重新捆綁孩子們拖行。世尊描述:
2169.
「那婆羅門抓起繩索和棍棒,
邊打邊拖走孩子,
錫維國(Sivi)的國王啊,
只能眼睜睜看著。」
被拖行的羚羊女(Kaṇhājinā)回頭望著父親哭訴:
2170.
「父親啊,這婆羅門
用棍子打我後背,
像對待家生奴隸一樣。」
2171.
「這不是真正的婆羅門,父親!
他是偽裝的吃人羅剎!
看著我們被妖怪拖走,
父親您為何無動於衷?」
看著年幼的女兒邊哭邊被拖走,菩薩悲痛欲絕,心臟發燙,鼻孔無法呼吸,只能張嘴喘著熱氣,眼中流下血淚。但他用智慧之力平復情緒:「這種痛苦源於執著,必須保持中捨。」於是恢復平靜坐著。此時孩子們已哭喊著被拖向山口:
2172.
「我們的小腳好痛,
漫長的路太難走,
太陽已西沉,
婆羅門還拖著我們。」
2173.
「我們向群山森林跪拜,
向湖泊與河流源頭致敬,
向清澈的渡口與水域祈禱。」
2174.
「野草、藤蔓與藥草啊,
請轉告我們的母親:
『我們被婆羅門帶走了,
願您健康平安。』」
2175.
「請各位幫我們傳話,
告訴母親曼坻(Maddī):
若您想追趕我們,
請快點跟上來!」
2176.
「這條筆直的小路
通往隱士的草屋,
沿著它追來,
或許還能見到我們。」
2177.
「唉!扎髮髻的母親啊,
採集野果歸來時,
看見空蕩的草屋,
您該多麼傷心。」
2178.
「母親採了那麼多野菜,
卻不知道我們已被
貪婪的殘暴婆羅門
像綁牛犢般拖走。」
2179.
「若能見到傍晚歸來的母親,
請讓她給婆羅門
一些混著蜂蜜的野果——
這樣他或許會對我們溫柔些。」
2180.
「吃飽喝足的婆羅門,
或許不會粗暴拖行,
讓我們的小腳
少受點折磨。」
2181.
「我們的小腳好痛,
婆羅門拖得太用力。」
思念母親的孩子們,
就這樣一路哭喊著。
當國王震動大地將愛子布施給婆羅門時,連梵天界都為之震動。住在喜馬拉雅山的天神們聽到孩子們被婆羅門拖走的哭喊聲,商議道:「如果曼坻(Maddī)準時回到草屋,發現孩子不見了,詢問須陀須摩(Vessantara)後得知他們被送給婆羅門,一定會因強烈的母愛而追趕,遭受巨大痛苦。」於是三位天神下令:「你們要化身獅子、老虎和豹子,擋住王妃的去路。即使她哀求,也要拖延到日落後才放行,讓她只能摸黑回到草屋。同時要保護她免受猛獸傷害。」世尊描述這段情節:
2182.
「聽到孩子們的哭喊,
森林裡三頭猛獸——
獅子、老虎與花豹,
說出這樣的話:」
2183.
「別讓公主這麼早回去,
別讓她在我們領地
遭受任何傷害。」
2184.
「若獅子傷害她,
或老虎花豹襲擊,
闍利(Jāli)會怎樣?
更別說羚羊女(Kaṇhājinā)!
這位端莊的女子
將同時失去丈夫與孩子。」
三位天神接受指令後,立即化身猛獸,依次趴在曼坻(Maddī)的歸途上。此時曼坻(Maddī)心想:「今早做了惡夢,得早點採完野果回去。」她心神不寧地收拾根莖野果時,鐮刀從手中滑落,扁擔從肩上掉下,右眼不停跳動,結果樹上本該有果實的卻看似無果,無果的卻看似豐收,十方景象都變得模糊。她疑惑道:
2185.
「我的鐮刀掉落,
右眼不停跳動,
果樹虛實難辨,
方向全都混亂。」
她懷著不安出發,傍晚時分接近草屋。世尊描述:
2186.
「當她傍晚歸來時,
太陽已經西沉,
猛獸擋在路中央。」
曼坻(Maddī)對猛獸們說:
2187.
「太陽低垂將落山,
草屋還在遠方。
這些採集的野果,
請你們享用充飢。」
2188.
「那位剎帝利獨自
在草屋安坐,
安撫飢餓的孩子,
見我不歸會擔心。」
2189.
「我可憐的孩子們,
像沒喝奶的小鹿,
傍晚該睡覺時,
一定餓著肚子。」
2190.
「我可憐的孩子們,
像沒喝水的小鹿,
傍晚該睡覺時,
一定渴得難受。」
2191.
「我可憐的孩子們,
像小牛等母牛,
一定站在門口
翹首期盼著我。」
2192.
「我可憐的孩子們,
像湖畔的天鵝,
一定伸長脖子
等待母親歸來。」
2193.
「我可憐的孩子們,
一定站在不遠處,
望著草屋方向
等待我的身影。」
2194.
「這條單行小路,
池塘水窪遍布,
我看不見其他
能回草屋的路。」
2195.
「森林的猛獸之王啊,
請以正義待我如姊妹,
為我讓開道路。」
2196.
「我是被流放的
尊貴王子之妻,
如同悉達(Sītā)追隨 羅摩(Rāma)不離不棄。」
註釋:「悉達(Sītā)追隨羅摩(Rāma)」引用史詩典故,表明自己忠貞不渝
2197.
「請你們看看我的孩子,
傍晚該休息時分,
讓我見見闍利(Jāli)
和可愛的羚羊女(Kaṇhājinā)。」
2198.
「這些豐盛的根莖野果,
我願分你們一半,
請為我讓開道路。」
2199.
「我身為國王之女,
丈夫是國王之子,
請以正義待我如姊妹,
為我讓開這條路。」
三位天神觀察時機後,心想:「現在該讓她通過了。」便起身離開。世尊描述這一幕:
2200.
「聽完她哀切的懇求,
那真摯動人的言語,
猛獸們終於
讓出了道路。」
曼坻(Maddī)在猛獸離開後繼續前行,那天正是月圓布薩日。當她走到孩子們平日玩耍的地方卻不見人影時,開始呼喚:
2201.
「在這片沙地上,
孩子們總是滿身塵土,
像小牛奔向母牛,
歡喜迎接我歸來。」
2202.
「在這片沙地上,
孩子們總是滿身塵土,
像天鵝游向岸邊,
歡喜迎接我歸來。」
2203.
「在這片沙地上,
孩子們總是滿身塵土,
站在不遠處,
歡喜迎接我歸來。」
2204.
「像兩隻小鹿蹦跳,
繞著我奔跑嬉戲,
歡欣鼓舞搖擺,
今天卻不見闍利(Jāli)和可愛的羚羊女(Kaṇhājinā)。」
2205.
「像母狼拋下幼崽,
像鳥兒飛離牢籠,
我暫時離開孩子,
如母獅覓食般歸來。
今天卻不見闍利(Jāli)和可愛的羚羊女(Kaṇhājinā)。」
2206.
「這片玩耍的足跡,
如象群踏過山徑,
沙堆散落四周,
就在草屋不遠處。
今天卻不見闍利(Jāli)和可愛的羚羊女(Kaṇhājinā)。」
2207.
「沙地上足印凌亂,
孩子們曾在此追逐,
如今我找遍各處,
都不見他們蹤影。」
2208.
「以往從遠方歸來,
孩子們總會飛奔相迎,
今天卻不見闍利(Jāli)和可愛的羚羊女(Kaṇhājinā)。」
2209.
「像幼鹿遙望母鹿,
孩子們曾遠遠迎接我,
如今我極目四望,
都不見他們身影。」
2210.
「這根黃色玩具木棒,
是他們玩耍時掉落,
今天卻不見闍利(Jāli)和可愛的羚羊女(Kaṇhājinā)。」
2211.
「我的乳房脹滿乳汁,
胸口陣陣抽痛,
今天卻不見闍利(Jāli)和可愛的羚羊女(Kaṇhājinā)。」
2212.
「一個孩子會爬上膝頭,
另一個吊著我喝奶,
今天卻不見闍利(Jāli)和可愛的羚羊女(Kaṇhājinā)。」
2213.
「傍晚時分,
滿身塵土的孩子們
總在我膝上翻滾,
如今我找不見他們。」
2214.
「這草屋往日充滿歡笑,
如今我找不到孩子,
整間屋子彷彿
在眼前天旋地轉。」
2215.
「為何如此寂靜?
連烏鴉都不啼叫,
難道我的孩子們
已經遭遇不測?」
2216.
「為何如此寂靜?
連鳥兒都不鳴唱,
難道我的孩子們
已經離開人世?」
她哭喊著來到聖者面前,放下裝滿野果的包袱,看見沉默端坐的須陀須摩(Vessantara),又找不到孩子蹤影,便問道:
2217.
「你為何沉默不語?
我的心如火焚燒。
連烏鴉都不啼叫,
難道孩子們已死?」
2218.
「你為何沉默不語?
我的心如火焚燒。
連鳥兒都不鳴唱,
難道孩子們已死?」
2219.
「告訴我,夫君啊,
是不是野獸吃掉孩子?
在這荒蕪的森林,
誰把他們帶走了?」
2220.
「是否使者被派來說好聽的話?
他們跑出去玩耍,
迷路沒回來嗎?」
2221.
「既沒看見他們的髮絲,
也沒找到手腳痕跡,
難道是被神鳥抓走?
誰帶走了我的孩子?」
即使聽到這些話,須陀須摩(Vessantara)依然沉默不語。曼坻(Maddī)追問:「老公,為何不回答我?我做錯了什麼?」接著哭訴:
2222.
「這比箭傷更痛苦,
如利箭穿透胸膛。
今天看不見孩子——
闍利(Jāli)與可愛的羚羊女(Kaṇhājinā)。」
2223.
「第二支箭更致命,
讓我的心臟顫抖——
看不見孩子們,
你也不願與我說話。」
2224.
「今晚或許就是我生命盡頭,
王子啊,等到天亮,
你將看見我的屍體。」
菩薩心想:「要用嚴厲的話讓她從喪子之痛中清醒。」於是說道:
2225.
「高貴的曼坻(Maddī)啊,
身為尊貴的公主,
你清晨出門乞食,
為何拖到深夜才歸?」
曼坻(Maddī)聽完解釋:
2226.
「難道你沒聽見嗎?
那些來飲水的野獸——
獅子的咆哮,
老虎的低吼。」
2227.
「我在森林行走時,
出現不祥預兆:
鐮刀從手中滑落,
扁擔從肩上掉下。」
2228.
「我嚇得渾身發抖,
合掌向十方禮拜,
祈求平安歸來。」
2229.
「我祈禱著:『願王子
別被獅虎傷害,
孩子們別被豹狼
或熊羆抓走。』」
2230.
「三頭猛獸——獅子、
老虎與花豹,
擋住我的去路,
才耽誤到現在。」
菩薩只簡短回應這些,直到黎明都保持沉默。曼坻(Maddī)開始哀泣:
2231.
「我像侍奉老師的學生,
日夜照料你們三人,
扎髮苦修的貞女,
不曾有片刻懈怠。」
2232.
「披著獸皮採集野果,
日夜在森林奔波,
全是為了你們——
我親愛的孩子們。」
2233.
「我帶回金黃薑塊,
採摘淡黃野果,
收集樹上嫩芽,
都是給你們的玩具。」
2234.
「這串野蕉果實,
這些蓮藕菱角,
混著蜂蜜享用吧,
和孩子們一起,王子啊。」
2235.
「給闍利(Jāli)蓮花,
給羚羊女(Kaṇhājinā)睡蓮,
看他們戴著花環跳舞,
錫維國(Sivi)的王子們啊。」
2236.
「聽聽羚羊女(Kaṇhājinā)的聲音,
車主啊,當她哼著
甜美可愛的曲調,
從遠處走近草屋。」
2237.
「我們同甘共苦,
一起被流放森林,
求你讓我看看孩子——
闍利(Jāli)與可愛的羚羊女(Kaṇhājinā)。」
2238.
「難道我冒犯了
修行梵行的沙門?
或觸怒了博學的持戒者?
今天看不見孩子——
闍利(Jāli)與可愛的羚羊女(Kaṇhājinā)。」
註釋:「冒犯修行者」猜測是否因無意冒犯修行人而遭天譴。)
儘管曼坻(Maddī)如此哀泣,須陀須摩(Vessantara)依然沉默不語。她顫抖著在月光下尋找孩子,來到孩子們曾經玩耍的無花果樹等處,哭喊道:
2239.
「這些無花果樹、
藤蔓與白花丹,
各種各樣的樹木旁,
都不見孩子們蹤影。」
2240.
「這些菩提樹、
麵包果與榕樹,
各種各樣的果樹下,
都不見孩子們蹤影。」
2241.
「這片遊樂園,
這條清涼河,
他們曾玩耍的地方,
都不見孩子們蹤影。」
2242.
「山頂盛開的
各種各樣花朵,
他們曾採摘的地方,
都不見孩子們蹤影。」
2243.
「山頂結滿的
各種各樣果實,
他們曾品嚐的地方,
都不見孩子們蹤影。」
2244.
「這些大象與馬匹,
這些祭祀用的牲畜旁,
他們曾嬉戲的地方,
都不見孩子們蹤影。」
她的哭喊聲和腳步聲驚動了林中的鳥獸。看見它們,曼坻(Maddī)又哭道:
2245.
「這些小鹿與貓頭鷹,
成群的林中小羚羊,
曾與孩子們玩耍的,
如今都不見他們身影。」
2246.
「這些天鵝、白鷺與孔雀,
羽毛斑斕的鳥兒們,
曾與孩子們玩耍的,
如今都不見他們身影。」
在草屋找不到愛子,曼坻(Maddī)走出門進入開滿鮮花的森林,四處張望:
2247.
「這些繁花盛開的
茂密森林角落,
他們曾玩耍的地方,
都不見孩子們蹤影。」
2248.
「這美麗的蓮花池,
鴛鴦鳴叫的地方,
鋪滿睡蓮與青蓮,
都不見孩子們蹤影。」
仍找不到孩子,曼坻(Maddī)回到菩薩身邊,看見他愁眉不展地坐著:
2249.
「你沒劈柴也沒打水,
連火堆都沒有點燃,
為何像傻子般發呆?
我的孩子們在哪裡?」
2250.
「往日與摯愛相聚時,
所有痛苦都會消散,
如今看不見孩子們——
闍利(Jāli)與可愛的羚羊女(Kaṇhājinā)。」
即使被這樣質問,菩薩依然沉默。曼坻(Maddī)像被踢的小雞般顫抖,再次搜尋先前找過的地方,又回到菩薩面前:
2251.
「我找不到
任何謀害他們的痕跡,
連烏鴉都不啼叫,
孩子們恐怕已死。」
2252.
「我找不到
任何謀害他們的痕跡,
連鳥兒都不鳴唱,
孩子們恐怕已死。」
註解: 「烏鴉不啼」被視為死亡的凶兆。)
菩薩仍不回答。被喪子之痛折磨的曼坻(Maddī)第三次像狂風般搜遍各處,整夜尋找的範圍達十五由旬。黎明時分,她回到菩薩身邊站立哭泣。世尊描述這一幕:
2253.
「她哭喊著搜遍
群山與森林,
再次回到草屋,
在丈夫面前痛哭。」
2254.
「我找不到
任何謀害他們的痕跡,
連烏鴉都不啼叫,
孩子們恐怕已死。」
2255.
「我找不到
任何謀害他們的痕跡,
連鳥兒都不鳴唱,
孩子們恐怕已死。」
2256.
「我看不見
任何謀害他們的痕跡
我找遍樹下、
山洞與山巔。」
2257.
「高貴的曼坻(Maddī),
尊貴的公主,
伸出雙臂哭喊,
最終昏倒在地。」
這時,菩薩(指須陀須摩Vessantara)因「曼坻(Maddī)已死」的念頭而全身顫抖,心想:「曼坻(Maddī)不該死在這種地方。若她真在傑圖塔拉城(Jetuttaranagare)去世,必定會有盛大葬禮,兩國都會震動。但現在我獨自一人在森林裡,該怎麼辦?」雖然被強烈的悲傷侵襲,他仍保持正念,決定:「先確認清楚。」於是起身將手放在她心口,察覺到生命跡象後,立刻用取水壺盛水回來。儘管過去七個月從未與她有身體接觸,此刻因強烈悲痛而無法自制,他淚流滿面地托起她的頭放在自己腿上,用水灑淋她,擦拭她的臉和胸口,然後坐下。曼坻(Maddī)稍後恢復意識,重拾正念與羞恥心,起身向菩薩禮拜問道:「夫君須陀須摩(Vessantara),我們的孩子去哪了?」菩薩回答:「夫人,我將他們送給一位婆羅門當奴僕了。」世尊為解釋此事而說——
偈頌2258:
「當王族之女(指曼坻)昏倒在腳邊,
你用水灑醒她後,
確認她還活著,
才說出那句話。」
註解:所謂「那句話」是指「我將孩子送給一位婆羅門當奴僕了」這句話。
曼坻(Maddī)接著說:「陛下啊!你把孩子送給婆羅門時,為何不告訴整夜哭泣徘徊的我?」菩薩回答:
偈頌2259:
「曼坻(Maddī),我本欲向你隱瞞這痛苦,
因有位貧窮年邁的婆羅門,
來到我們家中乞求。
偈頌2260:
「曼坻(Maddī),我已將孩子贈與他,
莫要恐懼,安心吧。
看著我,別只顧孩子,
別過度悲傷。
只要我們活著且健康,
終能再見孩子們。
偈頌2261:
「牲畜、穀物與家中財寶,
善人見乞者來臨皆當施捨。
曼坻(Maddī),請隨喜我的布施,
這是最殊勝的子女布施。」
曼坻(Maddī)回應:
偈頌2262:
「陛下,我隨喜你這至高的布施,
願你布施後心更清淨,
未來持續布施。
偈頌2263:
「眾人之主啊!你竟能對吝嗇眾生,
將孩子布施給婆羅門,
不愧是錫維國(Sivi)的國之棟樑。」
菩薩聽後說:「曼坻(Maddī),你何必說這些?若我布施孩子時心不清淨,這些奇蹟就不會出現。」接著描述大地震動等瑞相。曼坻(Maddī)讚歎這些奇蹟並隨喜布施:
偈頌2264:
「大地為你震動,
聲響傳至三十三天。
閃電四面環繞,
如山鳴般迴響。」
偈頌2265:
「那羅陀雙山為你歡喜,
帝釋、梵天、生主神、月天子、
閻羅王、毘沙門天王皆隨喜,
所有三十三天眾亦然。
偈頌2266:
「如是,端莊的曼坻(Maddī),
這榮耀的王族之女,
隨喜須陀須摩(Vessantara)
至高的子女布施。」
當菩薩如此讚歎自己的布施,並轉述「須陀須摩(Vessantara)大王,您的布施真殊勝」時,曼坻(Maddī)也同樣讚歎布施並隨喜而坐。為此,世尊說出「如是曼坻(Maddī)這端莊者」偈頌。
當他們(須陀須摩Vessantara與曼坻Maddī)正在互相慰問交談時,帝釋天(Sakko)思考:「這位須陀須摩(Vessantara)國王昨日為朱賈卡(Jūjaka)震動大地而贈送孩子,現在若有卑劣之徒前來討要具足一切相好的曼坻(Maddī),讓國王獨自一人被留下,曼坻(Maddī)被帶走,他將陷入無助之境。不如我扮成婆羅門去討要曼坻(Maddī),假裝帶她到遠方後,再秘密將她歸還。」於是他在日出時分來到他們面前。世尊為說明此事而說——
偈頌2267:
「當黑夜消退黎明至,
太陽即將升起之際,
帝釋天化作婆羅門相,
清晨現身於他們面前。」
偈頌2268:
「尊者是否安康?
是否無病無災?
是否靠乞食維生?
林中根莖果實可充足?」
偈頌2269:
「蚊蟲蛇蠍應不多?
在這猛獸充斥的森林,
你們是否不受侵害?」
菩薩(須陀須摩Vessantara)回答:
偈頌2270:
「婆羅門啊,我們確實安康,
而且無病無災。
我們靠乞食維生,
林中根莖果實充足。」
偈頌2271:
「蚊蟲蛇蠍確實少,
在這猛獸充斥的森林,
我們未受任何傷害。」
偈頌2272:
「我們居此森林七個月,
懷抱生命憂患而活。
這是第二次見到,
天神化現的婆羅門——
手持竹杖身披羚羊皮,
來到我們面前。」
偈頌2273:
「大婆羅門,歡迎你的到來,
你的來臨絕非不幸。
請進草庵吧,善士,
先洗淨你的雙足。」
偈頌2274:
「這裡有蒂恩杜卡果、琵亞拉果,
馬杜卡果與卡蘇瑪利果,
各種細小野果,
婆羅門請隨意享用。」
偈頌2275:
「這清涼飲用水,
取自山間岩縫。
大婆羅門啊,
若你渴望請飲用。」
如此殷勤接待後,菩薩(須陀須摩Vessantara)詢問:
偈頌2276:
「你以何種身份、
又因何種緣故,
來到這深山野林?
請回答我的提問。」
帝釋天(Sakko)隨即表明:「大王啊,我是個老人,特此前來向你乞求妻子曼坻(Maddī),請將她賜予我。」並說出偈頌:
偈頌2277:
「如同永不枯竭的河流,
時時刻刻充盈滿溢。
我為乞求而來——
請將妻子賜予乞者。」
菩薩聽後心想:「昨日我才將孩子贈予婆羅門,如今獨居森林,怎能再送出曼坻(Maddī)?」但並未說出口。他如千臂將軍般堅定站立,毫不猶豫、毫不退縮,以震動山岳之勢說出偈頌:
偈頌2278:
「我布施時從不猶豫,
婆羅門所求皆贈予。
擁有之物絕不隱藏,
布施令我心歡喜。」
說完立即取水壺盛水,將水倒在婆羅門手中,將愛妻贈予對方。霎時間,前文所述一切奇蹟再度顯現。世尊為說明此刻情景而說:
偈頌2279:
「他握住曼坻(Maddī)的手,
將水壺與清水一同,
贈予那婆羅門。」
偈頌2280:
「當時發生恐怖景象,
當時毛骨悚然之事——
當他捨棄曼坻(Maddī)時,
整片大地劇烈震動。」
偈頌2281:
「曼坻(Maddī)未皺眉不悅,
不哽咽也不哭泣。
她只是靜默凝視,
深知這是最殊勝佈施。」
註解:「贈予」時菩薩心想:「婆羅門啊,對我而言,一切智慧比曼坻(Maddī)珍貴百千萬倍,願此佈施成為證得全知智慧的助緣。」如《所行藏》所述:
「我捨棄闍利(Jāli)、羚羊女(Kaṇhājinā)、女兒與賢妻曼坻(Maddī)時,只為成就菩提。
非因厭惡孩子與曼坻(Maddī),只因渴求一切知智,故能捨所愛。」
此時菩薩觀察曼坻(Maddī)神情,她察覺後發出獅子吼般宣言:
偈頌2282:
「我自幼便是他的妻子,
我的主人擁有我。
若他想贈我給誰,
可隨意轉賣或殺戮!」
帝釋天(Sakko)見他們(須陀須摩Vessantara與曼坻Maddī)擁有如此崇高的心願,便開口讚歎。世尊為說明此事而說——
偈頌2283:
「察覺他們的決意後,
天帝釋這樣宣告:
『你已戰勝所有障礙——
無論來自天神或人類。』」
偈頌2284:
「大地為你震動,
聲響傳至三十三天。
閃電四面環繞,
如山鳴般迴響。」
偈頌2285:
「那羅陀雙山為你歡喜,
帝釋、梵天、生主神、月天神、
閻羅王、毘沙門皆隨喜,
所有天神都讚歎——
因你行難行之舉。」
偈頌2286:
「難捨能捨者,
難行能行之。
惡人不行善,
善法難踐履。」
偈頌2287:
「因此善惡眾生,
終將各奔前程:
惡人墮入地獄,
善者直達天界。」
偈頌2288:
「你於林中布施子女,
又將愛妻捨離。
這個梵天乘的業,
將帶來天界之果。」
註解:即最殊勝的乘載工具。因為三種清淨善行(指身、語、意善業)與此類布施法(指須陀須摩Vessantara的極致布施),能成為聖道(ariyamagga)的助緣,故稱為『梵天乘』。因此,今日你所行的布施已成就此梵天乘,願你能因此不墮惡趣,直接往生天界。更願這善業在果報圓滿時,成為你證得一切智智(sabbaññutaññāṇa,即佛果)的助緣。)
帝釋天(Sakko)如此隨喜後,心想:「現在我應歸還曼坻(Maddī)而非帶走她。」於是宣告:
偈頌2289:
「我將歸還你的妻子——
這具足一切美的曼坻(Maddī)。
你與曼坻(Maddī)相配,
曼坻(Maddī)也與夫婿相合。」
偈頌2290:
「如乳汁與貝殼粉,
兩者皆純白無瑕。
你與曼坻(Maddī)亦如是,
心意清淨無二致。」
偈頌2291:
「雖被放逐此山林,
你倆當共修梵行。
身為尊貴剎帝利,
血統清淨父母殊勝。
願你們持續行善,
布施不斷積功德。」
說完這番話,帝釋天(Sakko)將曼坻(Maddī)歸還菩薩,並揭示真實身份準備賜予願望:
偈頌2292:
「我實為帝釋天,
特來你面前。
大仙請許願,
我賜八個願。」
話音剛落,他顯現天神本相,如朝陽般輝耀天際。菩薩隨即祈求:
偈頌2293:
「若眾生主宰帝釋賜願,
第一願望是:
願父王接納我,
許我重返家園。
以王座相迎,
此為第一願。」
偈頌2294:
「第二願望是:
即便罪大惡極者,
我絕不判死刑。
當救死囚性命,
此為第二願。」
偈頌2295:
「第三願望是:
無論老幼青壯,
百姓皆依附我,
此為第三願。」
偈頌2296:
「第四願望是:
永不染指人妻,
忠於自己配偶。
不受女色支配,
此為第四願。」
偈頌2297:
「第五願望是:
帝釋啊!願我得子,
且得長壽之子。
以正法征服大地,
此為第五願。」
偈頌2298:
「第六願望是:
每當黑夜消退,
黎明將至之際,
天食自然顯現,
此為第六願。」
偈頌2299:
「第七願望是:
布施永不耗盡,
施後永不後悔。
布施時心歡喜,
此為第七願。」
偈頌2300:
「第八願望是:
此生結束之後,
直往更高天界。
從此不再退轉,
此為第八願。」
註解:「天食顯現」指黎明時自然出現天界飲食。「不再退轉」指從天界命終後必證菩提
偈頌2301:
「聽完這番話後,
天帝釋(devindo)這樣回應:
『不用多久,
你父親就會來見你。』」
註解:「會來見你」指:大王啊,你的父母很快就會迫切想見你,他們將來到此地,把白傘蓋(王權象徵)交還給你,帶你回到傑圖塔拉城(Jetuttaranagare)。你所有心願都將圓滿達成,請勿憂慮,保持正念吧,大王!)
帝釋天(Sakko)如此勸誡菩薩(mahāsatta)後,便返回自己的住處。世尊為說明此事而說——
偈頌2302:
「說完這番話後,
天王摩伽婆(maghavā),
這位善戰的天帝(sujampati),
賜予須陀須摩(Vessantara)願望後,
便返回天界眾中。」
菩薩(bodhisatto)與曼坻(Maddī)在薩卡達蒂耶(sakkadatti)淨修林中和睦共居。朱賈卡(Jūjaka)帶著兩位王子走了六十由旬的路程。天神們一路護佑著王子們。當太陽西沉時,朱賈卡將王子們捆綁後按倒在地,自己因害怕兇猛的野獸而爬上樹枝間睡覺。此時,一位形似須陀須摩(Vessantara)的天神之子與一位形似曼坻(Maddī)的天神之女現身,解開王子們的束縛,為他們按摩手腳、沐浴塗香,賜予天界美食與天床安寢。黎明時分又將他們恢復被捆綁的姿勢後隱去。如此,王子們在天神護持下安然無恙地繼續前行。被天神威力影響的的朱賈卡想「我要去卡陵伽國(Kāliṅga)」,半個月後抵達捷多城(Jetuttara)。當日清晨,善覺王(Sañjaya)做了這樣的夢:有位黑膚男子手持兩朵蓮花置於國王掌中,國王將花佩戴於雙耳時,花粉灑落胸膛。國王醒後召婆羅門解夢,被告知:「陛下,久別的親人即將歸來。」國王晨浴後享用美食,盛裝坐於裁判席。天神們帶著婆羅門與兩名王子現身宮廷。國王眺望道路時看見王子,說道:
偈頌2303:
「這張如純金鍛造的容顏,
似從熔爐取出的金錠般閃耀,
是誰的面龐如此光輝?」
偈頌2304:
「兩者四肢勻稱相仿,
具足相同殊妙特徵,
一如闍利(Jāli)的風采,
一如羚羊女(kaṇhājinā)的姿態。」
偈頌2305:
「如幼獅躍出岩穴,
雙雙顯現完美形貌,
這對孩童宛若黃金鑄造。」
國王以三偈讚歎王子後,命令侍臣:「速將這婆羅門與孩童帶來!」侍臣急忙帶回。國王詢問婆羅門:
偈頌2306:
「婆羅門尊者從何得此二童?
今日初臨我國土,您欲往何方?」
朱賈卡回答:
偈頌2307:
「此二童乃善覺王(Sañjaya)以財施我,
自我獲得他們至今,恰滿十五日夜。」
國王追問:
偈頌2308:
「憑何甘言軟語取信?
或依正理使我確信?
何人竟施無上布施——
將親生子捨作供養?」
朱賈卡答:
偈頌2309:
「如大地承載眾生,
那位應允乞者所求者——
須陀須摩王(Vessantara)居林野時,
將親子布施於我。」
偈頌2310:
「如江河流歸大海,
那位成為乞求者歸依處者——
須陀須摩王(Vessantara)居林野時,
將親子布施於我。」
聽聞此事,大臣們譴責須陀須摩:
偈頌2311:
「哎呀!這居家有信心的國王,
所行實在不當!
被放逐山林者,
怎可捨棄親子?」
偈頌2312:
「諸位請聽!
在場眾人且思量:
須陀須摩王(Vessantara)居林野時,
竟將親子施捨!」
偈頌2313:
「他本可施奴僕婢女,
駿馬寶車與象群,
為何偏要捨棄孩童?」
聽到這些話後,王子無法忍受父親被指責,就像被狂風吹襲的須彌山伸出山臂般,說出這首偈頌:
偈頌2314:
「若祖父家中擁有奴僕、馬匹、駟馬車、
大象與珍貴龍象,
為何還要施捨曾孫?」
國王回答:
偈頌2315:
「我們讚歎他的布施,
而非責難他捨子。
當你們被施予林中修行者時,
你父親的心該有多痛?」
王子聽後說:
偈頌2316:
「那時他的心充滿痛苦,
您也能見他淚水滾燙。
如同紅眼母牛般,
我的父親淚流不止。」
此時王子轉述妹妹的話:
偈頌2317:
「『父親啊,這婆羅門用棍棒抽打我,
就像對待家生奴婢』——
這是羚羊女(kaṇhājinā)當時所言。」
偈頌2318:
「『真正的婆羅門遵行正法,
但這人絕非善類。
父親啊!他是偽裝成婆羅門的夜叉,
要來吞食我們!
當我們被羅剎帶走時,
父親為何只是旁觀?』」
看見婆羅門不放開王子們,國王說:
偈頌2319:
「你們母親是公主,
你們父親是王子。
昔日會撲向我懷抱,
為何如今站得這般遠?」
王子回答:
偈頌2320:
「我們母親雖是公主,
父親雖是王子。
但現在我們是婆羅門的奴隸,
所以只能遠遠站立。」
國王悲痛地說:
偈頌2321:
「別這樣稱呼自己,
我的心像被灼燒。
身體如置火堆,
在座墊上不得安寧。」
偈頌2322:
「別再說這樣的話,
這只會加深我的憂傷。
我將用財富贖回你們,
你們絕不會成為奴隸。」
偈頌2323:
「親愛的孩子,告訴我實情:
你們父親用多少代價,
將你們施予這婆羅門?
我會如數支付給他。」
王子回答:
偈頌2324:
「父親以千錢金價施捨我,
另加妹妹羚羊女(kaṇhājinā),
百頭大象與馬匹。」
國王立即下令支付贖金:
偈頌2325:
「快準備財物!立刻交給婆羅門:
百名女奴、百名男奴、
百頭牛、百頭象與公牛,
再加千金贖回我的孫兒!」
偈頌2326:
「於是侍從迅速執行,
將百名女奴、百名男奴、
百頭牛、百頭象與公牛,
連同千金交付婆羅門。」
國王不僅支付了所有贖金,還為婆羅門建造七層宮殿,使其隨從隊伍極為龐大。婆羅門收下財富後,登上宮殿享用美食,臥於華麗大床。國王則為兩位王子沐浴更衣、盛裝打扮,讓祖父抱孫子、祖母抱孫女,各自坐在膝上。佛陀為說明此景而說:
偈頌2327:
「贖回孩童為其沐浴,
餵食後精心裝扮,
讓他們分坐祖父母膝上。」
偈頌2328:
「當闍利(Jāli)沐浴更衣,
佩戴所有珠寶飾品,
被國王抱在懷中時,
祖父開始詢問:」
偈頌2329:
「耳環閃亮、花環芬芳,
全身佩戴寶飾的王子,
被國王擁入懷中後,
國王開口問道:」
偈頌2330:
「『闍利啊,你父母可安好?
他們是否靠乞食維生?
山林裡可有多種根莖果實?』」
偈頌2331:
「『蚊蟲蛇蠍可會侵擾?
猛獸遍布的叢林中,
他們是否平安無恙?』」
王子(kumāro)回答:
偈頌2332:
「回稟陛下,我的父母都很健康,
他們確實依靠乞食維生,
山林裡也有充足的根莖果實。」
偈頌2333:
「雖然有蚊蟲和少許蛇類,
在猛獸遍布的叢林中,
他們卻未遭受任何傷害。」
偈頌2334:
「竹筍、薯蕷、藤蔓果,
還有天然岩洞庇護所。
棗子、乳木果與樹果,
這些養育著我們。」
偈頌2335:
「每當母親採集山林野果歸來,
我們全家聚在一起,
不分晝夜共同分享。」
偈頌2336:
「我們消瘦蒼白的母親,
採摘果實時的身影,
就像微風中顫抖的蓮花,
柔弱得彷彿一碰就會凋落。」
偈頌2337:
「母親在廣闊森林行走時,
她的長髮逐漸稀疏脫落。
那猛虎獵豹出沒的叢林,
連犀牛都畏懼徘徊。」
偈頌2338:
「她把頭髮紮成苦行者般的髮髻,
腰間纏著破爛的遮羞布,
身披獸皮睡在泥地上,
日夜向火神致敬。」
講述母親的苦境後,王子質問祖父:
偈頌2339:
「世人都疼愛自己的孩子,
這本是天經地義。
難道祖父對我們,
就沒有半點憐惜?」
國王坦承過錯:
偈頌2340:
「孩子啊,這確實是我的罪過,
我犯下嚴重的錯誤。
只因聽信錫維國(Sivi)臣民的話,
竟將無辜者放逐。」
偈頌2341:
「現在我所有的財富與穀物,
都願獻給須陀須摩王(Vessantara)。
讓他回到錫維國(Sivi),
重新執掌這個國家!」
王子回應:
偈頌2342:
「陛下,僅憑我的話語,
無法讓錫維之冠(sivisuttamo)歸來。
請您親自前往去找那揮灑財富的兒子。」
國王立即下令:
偈頌2343:
「傳令全軍統帥!
備齊戰象、駿馬、戰車與步兵,
召集全城百姓與宮廷祭司,
隨我一同出發!」
偈頌2344:
「六萬名英俊戰士,
速速武裝集合,
佩戴各色徽章整裝待發!」
偈頌2345:
「有人身穿靛藍戰袍,
有人披著金黃外衣,
還有人戴深紅頭巾,
或純白無瑕的裝束。
讓他們全副武裝,
以繽紛色彩彰顯軍威!」
偈頌2346:
「香醉山(Gandhamādana)的香風,
喜馬拉雅(Himavā)覆蓋著神木,
充滿各類珍稀藥草,
棲息著無數精靈。」
偈頌2347:
「天界香藥的芬芳,
瀰漫四方八面。
全軍速速整備,
使每個方向都光彩照人!」
偈頌2348:
「準備一萬四千頭戰象,
黃金鞍具裝飾其身,
穿著赤金織造的象衣。」
偈頌2349:
「讓象官們手持長矛與鉤杖,
騎在裝甲象背上,
展示威武的象隊!」
偈頌2350:
「準備一萬四千匹戰馬,
全是純種阿拉伯駿馬(ājānīyāva),
來自信德(Sindhavā)的疾風快騎。」
偈頌2351:
「讓騎兵統領挽弓執箭,
騎在馬背上整裝待發,
展示矯健的馬隊!」
偈頌2352:
「準備一萬四千輛戰車,
車輪以精鋼鑄造,
車身鑲嵌黃金羽飾。」
偈頌2353:
「豎起戰旗,披掛皮甲,
配備強韌的硬弓利箭。
讓戰車兵團全副武裝,
展現所向披靡的氣勢!」
國王(rājā)在檢閱軍隊後,下令修築從捷多城(Jetuttaranagara)到崎嶇山(Vaṅkapabbata)的道路,要求將道路鋪設平坦並進行裝飾:
偈頌2354:
「沿途灑滿炒米、碎米與花瓣,
懸掛花環、香料和香膏,
珍貴供品擺放路旁,
迎接王子歸來的路上。」
偈頌2355:
「每個村莊準備百甕美酒,
蜂蜜酒與烈酒陳列道旁,
供行軍隊伍隨時取用。」
偈頌2356:
「肉食、糕點、米餅,
魚肉佐餐的麵食,
全部擺放在行軍路線。」
偈頌2357:
「酥油、油脂、優酪乳與鮮奶,
高粱釀造的各種酒類,
沿路供應不間斷。」
國王繼續下令準備娛樂活動:
偈頌2358:
「廚師與甜點師隨時待命,
舞者、戲班和歌者列隊,
還有雜耍藝人與魔術師,
擅長驅散憂傷的表演者。」
偈頌2359:
「所有樂器都要奏響——
銅鼓、戰鼓與手鼓,
海螺號角齊聲鳴放,
單簧管樂悠揚迴盪。」
偈頌2360:
「木鼓、小鼓、法螺,
蜥蜴皮鼓與定音鼓,
家族樂團全體出動,
奏響歡慶的樂章。」
如此安排道路裝飾後,朱賈卡(Jūjaka)因暴飲暴食無法消化,當場暴斃。國王為他舉行葬禮,並派人鳴鼓宣告:「若有婆羅門的親屬,可來繼承遺產。」但無人認領,財富重歸國庫。第七日全軍集結完畢,國王率大隊人馬出發,任命闍利(Jāli)為嚮導。佛陀為描述此景而說:
偈頌2361:
「龐大的錫維國(Sivi)軍隊,
在闍利(Jāli)引領下進發,
朝著崎嶇山(Vaṅka)方向行進。」
偈頌2362:
「六十歲的皇家象王,
佩戴黃金鞍具時發出歡鳴,
像在訴說:『終於能見到主人!』」
偈頌2363:
「阿拉伯駿馬(ājānīyā)嘶鳴應和,
車輪聲如雷鳴轟響,
揚起的塵土遮蔽天空,
錫維大軍浩蕩前行。」
偈頌2364:
「這支所向披靡的軍隊,
在闍利(Jāli)帶領下,
持續向崎嶇山(Vaṅka)推進。」
偈頌2365:
「他們穿越廣袤森林,
那裡枝繁葉茂、水源豐沛,
開花結果的樹木,
形成天然拱廊。」
偈頌2366:
「斑斕羽毛的鳥群,
在應季綻放的樹梢鳴唱,
與奔流的山澗合奏,
彷彿歡迎大軍到來。」
偈頌2367:
「經過漫長日夜的行軍,
他們終於抵達目的地——
須陀須摩(Vessantara)
隱居的聖地。」
闍利(Jāli)王子在目支鄰陀湖(Mucalinda)畔安營紮寨後,將一萬四千輛戰車部署在來時道路兩側,並在各處設置防衛以防獅虎豹等猛獸。此時象群等動物的吼聲震天響。須陀須摩(Vessantara)聽到這些聲音後,心想:「難道是我的敵人們殺害了父王,現在要來追殺我嗎?」他因恐懼死亡而帶著曼坻(Maddī)躲上山丘觀察軍隊。佛陀為描述此景而說:
偈頌2368:
「聽聞這喧囂聲響,
須陀須摩(Vessantara)心生恐懼。
他爬上山丘眺望,
驚惶地注視著軍隊。」
偈頌2369:
「曼坻(Maddī)啊,請聽聽,
這森林中的異常聲響——
駿馬嘶鳴、旌旗飄揚,
這絕非尋常景象。」
偈頌2370:
「定是獵人們在森林設下陷阱,
挖好深坑張開羅網,
用尖銳長矛屠殺,
將最美味的獵物一一刺穿。」
偈頌2371:
「我們這些無辜的放逐者,
如今落入敵手任人宰割,
看啊,弱者終被強者欺凌!」
曼坻(Maddī)聽完後觀察軍隊,安慰須陀須摩(Vessantara)說這應該是自家軍隊,並說:
偈頌2372:
「敵人絕無法戰勝我們,
就像火焰不能煮沸海洋。
請回想天帝釋的預言——
或許我們即將得救!」
須陀須摩(Vessantara)稍緩憂慮,與曼坻(Maddī)下山後坐在茅棚門口,曼坻(Maddī)則坐在自己的茅棚前。佛陀描述:
偈頌2373:
「於是須陀須摩(Vessantara)王,
從山丘下來後,
堅定心神坐在茅棚中。」
此時善覺王(Sañjaya)對王后說:「親愛的,如果我們全體同時出現會引發過度悲傷。我先獨自前去,等他們平復情緒後,你再率大隊人馬過來。至於闍利(Jāli)和羚羊女(kaṇhājinā),讓他們稍晚再來。」說完便調轉戰車方向,卸下華麗的象輿,獨自走向兒子所在。佛陀描述:
偈頌2374:
「國王調轉戰車方向,
讓大軍暫時駐紮,
獨自走入森林,
去見隱居的兒子。」
偈頌2375:
「他從象輿下來,
袒露右肩雙手合十,
在大臣們簇擁下前來,
要為兒子行灌頂禮。」
偈頌2376:
「在那裡他看見王子——
容貌莊嚴、心集中,
靜坐茅棚之中,
禪修無所畏懼。」
看見父親前來,須陀須摩(Vessantara)和曼坻(Maddī)上前迎接:
偈頌2377:
「見到渴望兒子的父親走來,
須陀須摩(Vessantara)與曼坻(Maddī),
雙雙向前跪拜行禮。」
偈頌2378:
「曼坻(Maddī)以頭觸公公雙腳:
『陛下,我是您的媳婦,
在此向您頂禮。
請擁抱我們吧,
用手輕撫他們的頭。』」
國王哭泣哀嘆後,待悲傷稍緩,開始問候:
偈頌2379:
「孩子啊,你們可安好?
是否健康無恙?
靠乞食維生艱難嗎?
山林裡根莖果實充足嗎?」
偈頌2380:
「蚊蟲蛇蠍可會侵擾?
猛獸遍佈的叢林中,
你們是否平安無事?」
須陀須摩(Vessantara)回答:
偈頌2381:
「父王,我們勉強維生,
雖然生活極為艱辛。
靠撿拾落穗度日,
這乞食者的生活實在困苦。」
偈頌2382:
「就像馴象師鞭打瘦弱大象,
貧窮這殘酷的馴獸師,
不斷折磨著我們這些被流放者,
逼迫我們學會忍耐。」
偈頌2383:
「長期不見父母的面容,
使我們骨瘦如柴。
在這悲傷的叢林裡,
被放逐者哪有快樂可言?」
接著菩薩急切詢問孫輩下落:
偈頌2384:
「那兩個錫維國(Sivi)的繼承人,
闍利(Jāli)與羚羊女(kaṇhājinā),
可曾屈服於那殘暴婆羅門?
就像牛犢被主人鞭打?」
偈頌2385:
「若你們知道這兩位王子的消息,
請立刻告訴我們,
就像救治被蛇咬的學童般緊急!」
國王(rājā)回答:
偈頌2386:
「兩個孩子都已贖回,
闍利(Jāli)與羚羊女(kaṇhājinā)平安無事。
我已用財富換回他們,
孩子啊,請別害怕,安心吧!」
須陀須摩(Vessantara)聽聞後放下心中大石,開始與父親寒暄:
偈頌2387:
「父王啊,您身體可好?
是否安康無恙?
我的母親雙眼,
可曾因哭泣而受損?」
國王回答:
偈頌2388:
「我的孩子,我很好,
確實健康無礙。
你母親的雙眼,
也未曾因淚水受傷。」
須陀須摩(Vessantara)繼續詢問:
偈頌2389:
「您的御用馬車是否完好?
座駕能否正常行駛?
國家是否繁榮富庶?
雨水是否按時降臨?」
國王回答:
偈頌2390:
「我的御車完好無損,
座駕運行如常。
國家民生富足,
甘霖從不間斷。」
正當他們交談時,弗沙蒂(Phussatī)王后觀察到他們情緒已平復,便率大隊人馬前來。佛陀描述此景:
偈頌2391:
「當他們如此交談時,
母親的身影突然出現——
這位赤足行走的王后,
正穿越山徑而來。」
偈頌2392:
「看見思念孩子的母親走來,
須陀須摩(Vessantara)與曼坻(Maddī),
立即上前跪拜迎接。」
偈頌2393:
「曼坻(Maddī)以頭觸婆婆雙腳:
『婆婆啊,我是您的媳婦,
在此向您頂禮。』」
當弗沙蒂(Phussatī)王后接受禮拜時,被侍從們環繞的闍利(Jāli)與羚羊女(kaṇhājinā)也趕到了。曼坻(Maddī)一直眺望著道路,看見孩子們平安歸來時,再也無法保持鎮定,如同失去牛犢的母牛般嚎啕大哭,向孩子們奔去。孩子們也哭喊著衝向母親。佛陀描述:
偈頌2394:
「看見曼坻(Maddī)與孩子們,
從遠方平安歸來,
他們哭著奔向彼此,
如牛犢奔向母牛。」
偈頌2395:
「曼坻(Maddī)見到孩子們,
從遠方平安出現時,
她渾身顫抖如被附身,
乳汁自然湧出滋潤孩子。」
據記載,曼坻(Maddī)在巨大哭聲中昏厥倒地。兩個孩子也因極度激動而昏倒,壓在母親身上。此時她雙乳自動流出乳汁,直接流入孩子口中。須陀須摩(Vessantara)見到愛子也因過度悲傷昏倒,父母與六萬大臣同樣當場昏厥。整個淨修林如同被末日颶風摧殘的娑羅林般淒涼。此時山岳震動,大地顫抖,海洋翻騰,須彌山王也為之傾斜,六欲天界一片騷動。
天帝釋(Sakko)心想:「這六位王族與隨從全都昏厥,無人能取水喚醒他們,我現在要降下蓮花雨。」於是他在王族聚會處降下特殊雨露——需要涼爽者得涼爽,不欲沾濕者連一滴水珠都不會落在身上,就像水珠從蓮葉滾落般奇妙。六位王族因此甦醒。民眾見證這奇景後驚嘆:「多麼神奇!親人團聚時竟天降蓮花雨,連大地都為之震動!」佛陀描述:
偈頌2396:
「當親人們團聚時,
響徹雲霄的哭聲震動山岳,
連大地都為之顫抖。」
偈頌2397:
「天帝降下及時雨後,
須陀須摩(Vessantara)王,
終於與親人重逢。」
偈頌2398:
「當孫子、孫女、兒子、
國王與王后團聚時,
那情景令人毛骨悚然。」
偈頌2399:
「所有臣民合掌哀求,
在恐怖的森林中哭喊:
『須陀須摩(Vessantara)與曼坻(Maddī)啊,
全國人民都來迎接您們。
請您繼續當我們的國王,
為我們統治這個國家!』」
須陀須摩(Vessantara)聽完後與父親交談,並說出這首偈頌:
偈頌2400:
「我以正法治國時,
您卻將無罪的我放逐。
如今全國城鄉民眾,
全都聚集於此。」
國王向兒子懺悔自己的過錯:
偈頌2401:
「孩子啊,這是我的過錯,
我犯下嚴重罪行。
只因聽信錫維國(Sivi)臣民的話,
竟將無辜的你流放。」
說完這偈後,為消除自己的痛苦,國王又說:
偈頌2402:
「無論用何種方式,
請消除父親的痛苦,
還有母親與妹妹的悲傷,
即使要付出生命代價。」
須陀須摩(Vessantara)雖有意重掌王權,但認為應該先說明情況:「在這些話說清楚前,不該倉促決定。」他接受請求後,大臣們提醒:「大王,該沐浴洗去塵垢了。」須陀須摩(Vessantara)請他們稍等,進入茅棚脫下修行者裝束,換上貝色王袍。他走出茅棚時心想:「這是我九個半月來修行的地方,是我實踐布施波羅蜜的見證,連大地都為之震動。」於是向茅棚右繞三匝,五體投地禮拜後站立。理髮師為他修剪頭髮鬍鬚,當他佩戴全副王飾時,猶如天神般威嚴,眾人立即為他行加冕禮。因此有偈:
偈頌2403:
「於是須陀須摩(Vessantara)王,
洗淨身上塵垢,
換上貝色王袍,
重現王者威儀。」
此時他的榮光達到頂點。所到之處萬民歡騰,祝福之聲不絕於耳,所有樂器齊鳴,聲勢如大海雷鳴。眾人裝扮寶象請他乘坐,他佩劍騎上象背。六萬名盛裝大臣立即簇擁而來,所有宮女也為曼坻(Maddī)沐浴更衣行加冕禮,當她們將灌頂水倒在曼坻(Maddī)頭上時,祝福道:「願須陀須摩(Vessantara)保護您!」佛陀描述:
偈頌2404:
「沐浴更衣後,
佩戴全副寶飾,
騎上生辰寶象,
繫好退敵之劍。」
偈頌2405:
「六萬名英俊戰士,
都是與他同日出生的臣子,
歡欣鼓舞地簇擁著,
這位戰車般尊貴的王者。」
偈頌2406:
「錫維國(Sivi)的貴婦們,
也為曼坻(Maddī)行沐浴禮:
『願須陀須摩(Vessantara)守護您,
闍利(Jāli)與羚羊女(kaṇhājinā)也是,
更願桑迦王(Sañjayo),
永遠庇佑您們。』」
註釋:「生辰寶象」指出生當天同時誕生的吉祥白象;「退敵之劍」是王權象徵。
偈頌2407:
「獲得這般榮耀後,
回想過往的苦難,
他們在美麗的崎嶇山(Vaṅka),
舉辦盛大慶典。」
偈頌2408:
「獲得這般榮耀後,
回想過往的苦難,
具足吉祥相的曼坻(Maddī),
與孩子團聚時滿心歡喜。」
偈頌2409:
「獲得這般榮耀後,
回想過往的苦難,
具足吉祥相的曼坻(Maddī),
與孩子們共享喜悅。」
滿心歡喜的曼坻(Maddī)對孩子們說:
偈頌2410:
「昔日我每日一餐,
總在冰冷地面入睡。
這都是為了你們,
我可愛的孩子們啊。」
偈頌2411:
「如今我的苦修圓滿,
終於與你們團聚。
願這福澤庇護母親,
也庇護父親,
更願桑迦王(Sañjayo),
永遠守護我們。」
偈頌2412:
「我與父親累積的所有功德,
願以此善業之力,
讓我們永離老死。」
弗沙蒂(Phussatī)王后派人送來裝滿黃金的寶箱,並吩咐:「從今以後,我的媳婦只穿這些衣服,佩戴這些首飾。」佛陀描述此景:
偈頌2413:
「婆婆送來棉麻衣裳,
細亞麻與粗麻布,
讓曼坻(Maddī)光彩照人。」
偈頌2414:
「又送黃金臂釧,
與寶石鑲嵌的項鍊,
讓曼坻(Maddī)光彩照人。」
偈頌2415:
「再送黃金臂環,
鑲寶石的手鐲與腰帶,
讓曼坻(Maddī)光彩照人。」
偈頌2416:
「高聳的額飾與花鈿,
各色寶石額鏈,
婆婆全都送來,
讓曼坻(Maddī)光彩照人。」
偈頌2417:
「精緻的腳鍊與踝飾,
華麗腰帶與足飾,
婆婆全都送來,
讓曼坻(Maddī)光彩照人。」
偈頌2418:
「編織與未編的金線,
精心搭配穿戴後,
這位公主閃耀如天女,
在歡樂園中般奪目。」
偈頌2419:
「沐浴更衣後,
佩戴全副寶飾的公主,
美麗如三十三天天宮的仙女。」
偈頌2420:
「如風中搖曳的香蕉樹,
如花園新生的藤蔓,
她展露皓齒微笑時,
公主的容光令人傾倒。」
偈頌2421:
「似化身人形的神鳥,
展翅飛翔於天際,
她那如榕果般豐潤的朱唇,
讓公主更顯絕代風華。」
六萬大臣為曼坻(Maddī)準備一頭年輕力壯、裝飾華麗的戰象,能承受七支箭的攻擊。有偈為證:
偈頌2422:
「他們為她牽來寶象,
正值壯年的巨獸,
能抵禦七箭的攻擊,
長牙如犁的猛獁。」
偈頌2423:
「曼坻(Maddī)騎上這頭,
正值壯年的寶象,
能抵禦箭矢的猛獸,
長牙如犁的坐騎。」
這對夫婦在盛大儀仗中離開營地。善覺王(Sañjaya)與十二支無敵軍團在山上遊玩狩獵長達一個月。由於須陀須摩(Vessantara)的威勢,整座森林的猛獸飛鳥都不互相傷害。佛陀描述:
偈頌2424:
「整座森林所有野獸,
因須陀須摩(Vessantara)的威勢,
不再互相傷害。」
偈頌2425:
「整座森林所有飛鳥,
因須陀須摩(Vessantara)的威勢,
不再互相攻擊。」
偈頌2426:
「整座森林所有野獸,
當須陀須摩(Vessantara)離去時,
全都聚集一處,
為了錫維國(Sivi)的繁榮。」
偈頌2427:
「整座森林所有飛鳥,
當須陀須摩(Vessantara)離去時,
全都聚集一處,
為了錫維國(Sivi)的繁榮。」
偈頌2428:
「整座森林所有野獸,
當須陀須摩(Vessantara)離去時,
發出歡鳴,
為錫維國(Sivi)的昌盛發出歡鳴。」
偈頌2429:
「整座森林所有飛鳥,
當須陀須摩(Vessantara)離去時,
為錫維國(Sivi)的昌盛婉轉啼唱。」
善覺王(Sañjaya)在山上遊玩狩獵一個月後,召來將領詢問:「愛卿,我們在森林停留已久,我兒子返程的道路是否已裝飾完畢?」得到肯定答覆後,便通知須陀須摩(Vessantara)率軍啟程。從崎嶇山(Vaṅka)山谷到捷多城(Jetuttaranagara)六十由旬的道路全被裝點華麗,須陀須摩(Vessantara)率大隊人馬踏上歸途。佛陀描述此景:
偈頌2430:
「國王大道精心鋪設,
沿途繁花似錦裝飾,
從須陀須摩(Vessantara)隱居處,
直達捷多城(Jetuttara)門前。」
偈頌2431:
「六萬名英俊戰士,
簇擁著須陀須摩(Vessantara)前行,
為錫維國(Sivi)的繁榮護航。」
偈頌2432:
「宮女與王子們,
歌姬與婆羅門,
環繞著須陀須摩(Vessantara)前行,
為錫維國(Sivi)的昌盛開道。」
偈頌2433:
「象兵與前鋒將領,
戰車兵與步兵,
護衛著須陀須摩(Vessantara)前行,
為錫維國(Sivi)的強盛保駕。」
偈頌2434:
「來自全國的民眾,
與城市居民匯聚,
圍繞著須陀須摩(Vessantara)前行,
為錫維國(Sivi)的興旺歡呼。」
偈頌2435:
「頭戴鐵盔的戰士,
身披獸皮的弓箭手,
手持長矛的金甲衛隊,
走在須陀須摩(Vessantara)前方,
為錫維國(Sivi)的未來開路。」
國王花了兩個月走完六十由旬路程,進入裝飾一新的捷多城(Jetuttaranagara),登上宮殿。佛陀描述:
偈頌2436:
「他們進入這座華麗都城,
高牆巨門巍峨聳立,
城中糧食飲料充足,
歌舞表演日夜不絕。」
偈頌2437:
「來自鄉村與城市的民眾,
全都歡欣鼓舞,
迎接王子歸來,
見證錫維國(Sivi)的昌盛。」
偈頌2438:
「當這位施主抵達時,
全城拋灑衣裳慶祝,
歡慶鼓聲響徹雲霄,
『釋放所有囚犯』的宣告傳遍四方。」
須陀須摩(Vessantara)入城當天黎明時分思考:「若有乞者在深夜聽聞我回來的消息前來求施,我該給什麼?」此時天帝釋(Sakka)的宮殿突然發熱,他明白原因後,立即在王宮前後院降下如密雲般的七寶之雨,全城積寶深達膝蓋。次日須陀須摩(Vessantara)下令:「各家族前後院落的財寶歸其所有」,其餘財寶全數收入庫房,作為布施儲備。佛陀描述:
偈頌2439:
「當須陀須摩(Vessantara)入城時,
天神降下黃金雨,
滋潤錫維國(Sivi)大地。」
偈頌2440:
「須陀須摩(Vessantara)王廣行布施,
這位有智慧的剎帝利,
命終之後往生天界。」
註釋:「黃金雨」指七寶中的金銀琉璃等;「往生天界」指轉生至兜率天。)
佛陀開示這部以千偈莊嚴的《須陀須摩本生》後,說明輪迴關係:「當時的朱賈卡(Jūjaka)是提婆達多(Devadatta),阿密塔塔帕娜(Amittatāpana)是旃遮女(Ciñcamāṇavikā),切塔國王(Ceta)是闡那(Channa),阿朱塔苦行者(Accutatāpaso)是舍利弗(Sāriputta),天帝釋(Sakka)是阿那律(Anuruddha),桑迦王(Sañjaya)是淨飯王(Suddhodana),弗沙蒂(Phussatī)王后是摩耶夫人(Sirimahāmāyā),曼坻(Maddī)是耶輸陀羅(Rāhulamātā),闍利(Jāli)王子是羅睺羅(Rāhula),羚羊女(kaṇhājinā)是蓮華色比丘尼(Uppalavaṇṇā),其餘隨眾是現在佛陀的僧團,而須陀須摩(Vessantara)王就是已成正覺的我。」
(完)
《巴利聖典•經藏•小部本生經》
jātakapāḷi
版權:©正智居士(陳孝準)
只要不增添刪減,任何人皆可重印
(非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