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利聖典•小部•天宮的故事》
vimānavatthu
翻譯與編輯:正智居士
目錄
序... i
1.1第一個椅子的宮殿 paṭhamapīṭhavimānavatthu. 1
1.2第二個椅子的宮殿 dutiyapīṭhavimānavatthu. 3
1.3第三個椅子的宮殿 tatiyapīṭhavimānavatthu. 3
1.4第四個椅子的宮殿 catutthapīṭhavimānavatthu. 4
1.5象宮殿 kuñjaravimānavatthu. 5
1.6第一個艇宮殿 paṭhamanāvāvimānavatthu. 7
1.7 第二個艇宮殿 dutiyanāvāvimānavatthu. 8
1.8 第三個艇宮殿 tatiyanāvāvimānavatthu. 9
1.9 燈宮殿 dīpavimānavatthu. 11
1.10 芝麻施物宮殿 tiladakkhiṇavimānavatthu. 12
1.11 第一個貞淑妻子的宮殿 paṭhamapatibbatāvimānavatthu. 13
1.12 第二個貞淑妻子的宮殿 dutiyapatibbatāvimānavatthu. 13
1.13 第一個媳婦的宮殿 paṭhamasuṇisāvimānavatthu. 14
1.14 第二個媳婦的宮殿 dutiyasuṇisāvimānavatthu. 15
1.15 Uttara的宮殿 uttarāvimānavatthu. 15
1.16 sirimā的宮殿 sirimāvimānavatthu. 20
1.17 髮髻師天宮故事 (kesakārīvimānavaṇṇanā)... 25
2.1 女僕天宮 dāsivimānavatthu. 27
2.2 拉克胡瑪天宮(Lakhumāvimāna)... 31
2.3 施粥女天宮 ācāmadāyikāvimānavatthu. 34
2.4 旃陀羅天宮 caṇḍālivimānavatthu. 36
2.5 善賢天宮 bhadditthivimānavatthu. 40
2.6 須摩提天宮 soṇadinnāvimānavatthu. 44
2.7 優波斯天宮 uposathāvimānavatthu. 45
2.8-2.9 沉睡者(Niddā)與熟睡者(Suniddā)天宮 niddāvimānavatthu & suniddāvimānavatthu. 48
2.10 第一位供養比丘食物的女子之天宮 paṭhamabhikkhādāyikāvimānavaṇṇanā. 49
2.11 第二位供養比丘食物的女子之天宮 dutiyabhikkhādāyikāvimānavatthu. 51
3.1 殊勝天宮 uḷāravimānavatthu. 51
3.2 供養甘蔗的女子之天宮 ucchudāyikāvimānavatthu. 54
3.3 天床天宮 pallaṅkavimānavatthu. 56
3.4 蔓藤天宮 latāvimānavatthu. 59
3.5 古帝拉天宮 guttilavimānavaṇṇanā. 61
3.6 閃耀的宮殿 daddallavimānavatthu. 70
3.7 貝薩瓦蒂天宮 pesavatīvimānavatthu. 72
3.8 Mallika的宮殿 mallikāvimānavatthu. 75
3.9 廣目天女宮殿 visālakkhivimānavatthu. 76
3.10 波利質多樹天宮 pāricchattakavimānavatthu. 79
4.1 赤紅天宮故事 mañjiṭṭhakavimānavatthu. 81
4.2 極光天宮 pabhassaravimānavatthu. 83
4.3 象天宮 nāgavimānavatthu. 86
4.4 無鹽天宮故事 alomavimānavatthu. 89
4.5 施粥女天宮故事 kañjikadāyikāvimānavatthu. 90
4.6 寺院宮殿 vihāravimānavatthu. 93
4.7 四位女子天宮故事 caturitthivimānavatthu. 94
4.8 芒果林天宮 ambavimānavatthu. 97
4.9 黃色天宮 pītavimānavatthu. 99
4.10 甘蔗天宮 ucchuvimānavatthu. 103
4.11 禮敬天宮 vandanavimānavatthu. 106
4.12 繩鬘天宮 rajjumālāvimānavatthu. 107
5.1 青蛙天神的宮殿 maṇḍūkadevaputtavimānavatthu. 115
5.2 雷瓦蒂天宮 revatīvimānavatthu. 116
5.3 持傘青年天宮 chattamāṇavakavimānavatthu. 123
5.4 螃蟹羹布施者天宮 kakkaṭakarasadāyakavimānavatthu. 129
5.5守門人天宮 dvārapālavimānavatthu. 131
5.6 第一應作之事天宮 paṭhamakaraṇīyavimānavatthu. 133
5.7 第二《應作之事天宮》 dutiyakaraṇīyavimānavatthu. 134
5.8 第一《針天宮》 paṭhamasūcivimānavatthu. 135
5.9 第二《針天宮》 dutiyaupassayadāyakavimāna. 136
5.10 第一《象天宮》 paṭhamasūcivimānavatthu. 137
5.11第二《象天宮》 dutiyanāgavimānavatthu. 139
5.12 第三《象天宮》 tatiyanāgavimānavatthu. 141
5.13小車天宮事 cūḷarathavimānavatthu. 143
5.14大戰車天宮 mahārathavimānavatthu. 153
6.1在家者天宮 paṭhamāgāriyavimānavatthu. 161
6.2 第二閣樓天宮 dutiyāgāriyavimānavatthu. 162
6.3果實布施者天宮 phaladāyakavimānavatthu. 163
6.4 第一精舍布施者天宮 paṭhamaupassayadāyakavimānavatthu. 165
6.5第二精舍布施者天宮 dutiyaupassayadāyakavimānavatthu. 166
6.6 比丘食物布施者天宮 bhikkhādāyakavimānavatthu. 167
6.7 大麥守護者天宮 yavapālakavimānavatthu. 168
6.8 第一戴耳環者天宮 paṭhamakuṇḍalīvimānavatthu. 169
6.9 第二戴耳環者天宮 dutiyakuṇḍalīvimānavatthu. 170
6.10 (優多羅) 粥施者天宮 (uttara) pāyāsivimānavatthu. 172
7.1花鬘天宮 cittalatāvimānavatthu. 173
7.2 歡喜園天宮 nandanavimānavatthu. 175
7.3 寶柱天宮 maṇithūṇavimānavatthu. 176
7.4 寶柱天宮 suvaṇṇavimānavatthu. 177
7.5 芒果園天宮 ambavimānavatthu. 180
7.6 牧童天宮 gopālavimānavatthu. 182
7.7 犍陀天宮 kaṇḍakavimānavatthu. 184
7.8多種色彩天宮 anekavaṇṇavimānavatthu. 189
7.9瑪塔昆達利天宮 maṭṭhakuṇḍalīvimānavatthu. 191
7.10舍利沙卡天宮 serīsakavimānavatthu. 197
7.11 善置天宮 sunikkhittavimānavatthu. 208
《天宮的故事》收錄於聖典中的《小部》。屬於比較少人接觸到的巴利經文,但頗有趣味性,因為在說人類肉眼未能看見的崇高存在---天神。
現時雖有一些中文譯本,但只翻譯了偈言的部分,讀者未能了解和明白到當中的背景故事。
因此末學發心填補漏洞,把整個《天宮的故事》的原經文(偈言部分)和義注故事一併翻譯為中文,讓讀者們都能一窺究竟,還原佛陀時代的種種天神事跡。有數字標註的詩句屬於原經文,其餘屬於義注的故事。
其中要鳴謝 Wikipitaka 的英文翻譯,和 Pali Digital Reader 所提供的原巴利文。兩者都非常有參考價值。 也要感謝AI 工具 Deepseek 作出大部分基礎的翻譯,讓末學及後加以檢查、修改和粉飾詞句。
最後,也要感謝 Poe.com 免費為本書創造出精美的封面圖像
願以此功德,迴向給一切眾生,讓他們遠離痛苦,早日抵達終極的快樂—涅槃!
正智居士
2025.8.24
義註:當世尊住在沙瓦提,在揭德林,給孤獨長者的寺院,在憍薩羅國的波斯匿王向以佛陀為上首的僧團布施了無比布施後;然後給孤獨長者—那位大銀行家--布施了三天以迎合國王的布施;然後大女居士追隨者--毗舍佉--也做了相應的布施後;那次無比布施的消息聞名於全印度。然後四周的人們提出了一個問題 ‘是否只有如這般宏偉的慷慨布施會得到大果,還是根據自己的財富而布施會得到?’
當比丘們聽到這樣的討論,他們對世尊說起此事。世尊說‘不只是施物成就會得到大果,但施者的心愉悅,和田(受施者)成就也會產生大果’ .因此,就算是少量的,或許是赤小豆,或一塊破布,或一把草,或葉,或在腐爛尿液中的五倍子,只要以清淨快樂的心,給予一個值得接受禮物的人,就會有大果,大光輝,大的擴散。
如是,沙迦天帝說:
如果心是愉悅的,不存在微不足道的禮物
在如來,正等覺者上,和其聲聞弟子上
現在,這個故事聞名於全印度。人們依據自己的財產布施給比丘和婆羅門,流浪漢,旅行者,貧窮者,他們在他們的庭院提供飲用水,在大門口放置椅子。
那時候,某個長老比丘以完美的舉止,在適當的時候,因為托缽到達某家。那裡有個在好家庭的虔誠女人,她歡迎長老進來,致以尊敬的問候,在自己的椅子上佈置燙過的黃布,供給比丘。她以食物招待長老,然後以扇為長老撥涼,她以歡喜的心想‘已現起我的最高福德田了!’當長老吃完後,他給了一段關於布施椅子和食物的開示等等,然後離開。當女人想到他的布施和長老的法談後,她立刻充滿喜樂,然後送了那個椅子給長老。
一段時間過去後,她因病離世,然後再生於三十三天,在一個二十由旬的黃金宮殿.她有1000個天女隨從。因為她布施了椅子,所以為她產生了一個黃金長沙發—有一由旬長。那個沙發可以快速地在天界旅遊,就像尖頂屋子的頂端。所以這被稱作椅子宮殿。因為椅子在被布施時覆蓋著金色的布,所以那個宮殿是金黃色的,展示了業(行為)和結果的相似性,布施物讓受者滿意,所以宮殿可以隨其所好移動;因為女人的歡愉信心,那座宮殿是壯麗和明亮的。
現在在一個節日的日子,天神們各自以天神的力量來到歡喜園娛樂,他們以天的裝飾物裝飾自己,被一千個天女侍奉。他們進入了椅子宮殿,以大威力來到遊樂園。
當時大目犍連尊者正在遊天界,來到三十三天,靠近並讓天女看到他。當天女見到他,便以大喜和尊敬,迅速從椅子落下,來到長老那裡俯伏,並以五重敬禮來禮敬他,之後站著以合掌尊敬他。雖然大長老透過他的智慧能夠清楚地自己看見—就如看見櫻桃梨放在自己的手掌上那樣—她和其他眾生累積了的善惡業,由於他的相應業果智。儘管天神們一出生就會說‘我從哪裡死去,然後再生於這個世間?’ ‘我過去做了什麼好事而接受到這般的成功?’ 。因為這是個定律,他們會得到正確的結論,所以長老想向世界弄清楚天神們的業果,讓天神說起她做的業,因此長老這樣說:
(以下是原經文:)
1.‘你的椅子,用金造成,輝煌,隨你的意欲以想念的速度前行。你被裝飾,戴著花環,穿著好看的裙子,你像閃電般在帽狀雲中閃耀。
2.因為什麼導致你的美麗?因為什麼而讓你在這裡繁榮,然後生起你心裡喜歡的東西?
3.我問你,莊嚴的女神,你在生為人時做了什麼福德?因為什麼而導致你極好的莊嚴,你的美麗閃耀四方?’
4.那位女神,被大目犍連尊者問到時歡喜,當被問到時解釋了什麼業導致了這個結果:
5.‘當我生為人時,我給了一個小椅子予參訪者,我尊敬地敬禮,舉起了我合起來的手,然後根據我的財力給了禮物。
6.因為這個,我有如此的美麗,因為這個,我在這裡繁榮,然後生起我心中喜歡的東西。
7.比丘陛下,我向你解釋了我生為人時做了什麼福德。因此而有極好的莊嚴,美麗閃耀四方。
義註:這被說:一個住在沙瓦提城的女人,看到一個長老來到自己的屋子,有著愉悅的心,她給了長老一張凳--她鋪了一塊藍布在椅子上,然後讓給了長老。所以當她再生到天界,那裡為她生起了用綠柱石而造成的天宮。因此,以下被說:
(大目犍連尊者問:)
8.你的座椅,用青金石製成的,壯麗,以隨心所欲的速度而行。你被裝飾,戴著花環和花朵,穿著迷人的裙子。。你閃得像在帽狀雲的閃電。
9.因為什麼而有你這樣的美麗?因為什麼而你那麼繁榮,生起你心裡喜歡的東西?
10.我問你,大威力的天神,你為人時做了什麼功德?因為什麼而有你極好的莊嚴,然後你的美麗閃耀四方?
11.那位女神被大目犍連尊者問得很開心,當被問到時解釋了什麼業造成這個結果:
12.我為人時,給予客人小凳子,敬禮,舉手合十作禮,根據我的能力給予布施
13..因為這個,有我這樣的美麗。因為這而我那麼繁榮,生起我心裡喜歡的東西
14.我讓你知道,大莊嚴的比丘,過去為人時做了什麼功德。因為這樣而有我極好的莊嚴,然後我的美麗閃耀四方。
…(如1.1的序言)…一位女人,當把椅子交給(一位長老)時,發了願:願這個業成為我未來獲得金椅子的原因!根據這件事,這被說:
(大目犍連尊者問:)
15.你的椅子,以黃金來做,輝煌,根據你的意願,以你想到速度前行。你被裝飾,戴著花環,在可愛的裙子中,你閃耀得像帽狀雲上的閃電。
16. 因為什麼而有你這樣的美麗?因為什麼而你那麼繁榮,生起你心裡喜歡的東西?
17.我問你,大威力的天神,你為人時做了什麼功德?因為什麼而有你極好的莊嚴,然後你的美麗閃耀四方?
18. 那位女神被大目犍連尊者問得很開心,當被問到時解釋了什麼業造成這個結果:
19.因為我的一件小事,這就是結果,因為這樣我有這極好的莊嚴。
我生為人時,生在人類世界
20.見到沒有煩惱的比丘,清淨乾淨
我愉悅地,以自己雙手給了他一張椅子
21.因為這個,有我這樣的美麗。因為這而我那麼繁榮,生起我心裡喜歡的東西
22..我讓你知道,大莊嚴的比丘,過去為人時做了什麼功德。因為這樣而有我極好的莊嚴,然後我的美麗閃耀四方。
義註:這件事發生的場景也是在王舍城。要明白,因為這位女人在給予座位時蓋了一塊藍布在上面,所以也為她生起了一座以青金石造的宮殿。根據這件事,這被說:
(大目犍連尊者問:)
23.你的椅子,以青金石來做,輝煌,根據你的意願,以你想到速度前行。你被裝飾,戴著花環,在可愛的裙子中,你閃耀得像帽狀雲上的閃電。
24. 因為什麼而有你這樣的美麗?因為什麼而你那麼繁榮,生起你心裡喜歡的東西?
25.我問你,大威力的天神,你為人時做了什麼功德?因為什麼而有你極好的莊嚴,然後你的美麗閃耀四方?
26. 那位女神被大目犍連尊者問得很開心,當被問到時解釋了什麼業造成這個結果:
27.因為我的一件小事,這就是結果,因為這樣我有這極好的莊嚴。
我生為人時,生在人類世界
28.見到沒有煩惱的比丘,清淨乾淨
我愉悅地,以自己雙手給了他一張椅子
29.因為這個,有我這樣的美麗。因為這而我那麼繁榮,生起我心裡喜歡的東西
30..我讓你知道,大莊嚴的比丘,過去為人時做了什麼功德。因為這樣而有我極好的莊嚴,然後我的美麗閃耀四方。
那時佛陀住在王舍城栗鼠飼養處的竹林.有一日,王舍城舉辦了一場節慶,所有人都穿得最好,參與了這場節日。
頻婆娑羅王,受到人民的善意,從宮殿出來,然後以大的壯麗環遊整個城鎮。那個時候,一位良家婦女,亦是王舍城的居民,看見了國王的盛況,充滿好奇,她問那些被認知為博學者,‘這等同於天神的力量,繁榮成就—透過什麼的業而獲得?’
他們對她說‘親愛的,功德的行為就如一顆給予慾望的寶石,就如給予願望的樹。田成就心成就,然後許願,那就會達成願望。給予座位就會變得高貴。給予食物就會獲得力成就,布施衣服就會獲得容色成就,給予交通工具就會獲得舒適成就,布施燈就會獲得眼成就,布施住處就會獲得一切成就’
當她聽到後,她對自己說‘我想天界的成就因此會是絕倫的’ 自此她就非常雀躍於做功德。
現在,她的父母給了她一套新衣,一張新椅子,一束蓮花和酥油,蜜糖,糖,飯和奶享用。當她看見後,她說,‘我想做布施,現在這個值得給出去的禮物成為我的了。‘ 然後,以快樂的心,他為隔天準備了她的施物。她的家,她自己。
那時候舍利佛尊者放下了肩包,在王舍城化緣,進入了一條街。這時女人的傭人看見了長老,然後說,‘尊貴的先生,給我你的缽吧。‘為了幫忙一位女居士,來這邊吧。’ 長老把自己的缽給了她,然後她帶長老來到那所屋子。那位女人歡迎和服侍長老。然後當他在服侍時,她發了願‘透過這個功德業,希望我會有天神似的輝煌,以天神似的大象輝煌,有小尖頂的屋和長沙發,然後希望沒有地方沒有蓮花。’ 然後當長老用膳後,她洗了缽,然後在那裡裝滿了酥油,蜜糖,糖等等。把長老坐的坐墊和布放到長老的手中。
之後長老離開,她命令兩位男人,‘把這個長沙發和長老手中的缽帶到長老的住處。’他們照辦。
隨後她也死了,然後再生於三十三天的一座金宮殿,它有一百由旬高,她也有一千位天女隨從。因為她的發願,五由旬高的高貴大象為她生起。她被蓮花花環裝飾著,和被黃金色的裝飾布料裝飾。
現在,在一個節日,天神們利用天神的力量到達歡喜園娛樂。……從這裡起故事和第一個椅子宮殿的義註相同。所以應這樣明白,但是這裡這位長老(大目犍連尊者)說了以下的句子:
31.‘你的大象有著絕倫的高度,排列著不同的寶石,怡人的,有力量的,速度成就,在天空移動。’
32戴著蓮花,有著輝煌的蓮花,藍色蓮花,黃金蓮花。
33.蓮花鋪灑在道路上,以蓮花裝飾。住立著,美麗的,不動搖。他是均勻地行走的動物。
34他前行,有著金色銅色的(肚子),悅耳的聲音,他的聲音就如五重樂器的音樂。
35 當你坐在那個大象的背部時,你的容色勝過大天女眾
36. 這是否你布施,或再一次,持戒,或舉起的合掌的結果?當你被問到時讓我知道吧。’
37. 那位女神被大目犍連尊者問得很開心,當被問到時解釋了什麼業造成這個結果:
38.見到德行成就,禪修的,樂於禪修的善士後,給予撒到四周的花,以布覆蓋座位。
39.以自己雙手,愉悅地,讓座位到處都已撒滿了分開了一半的蓮花,
40.如此便是我那慷慨行為的結果,我獲得了天界的恭敬,尊重和光榮。
41.任何人已完全地解脫,為善士,有著梵行;愉悅地給予座位的話,便會快樂如我
42,因此願欲自己巨大的快樂,應該對持最後身者給予座位。
義註:當佛陀住在沙瓦提城時,16位比丘已在一個村莊雨安居,於是在這個熱季出發前往沙瓦提城,然後說:‘我們會見到佛陀,然後聽他的法。’ 在途中,他們遇到一個沒有水的沙漠。因為他們被熱征服,找不到水,他們去到郊區的某個村莊。在那裡,一個女人提著水瓶,正在前往井子。現在比丘們看到她了,然後說,‘如果我們前往這位女士去的地方,我們就可以得到水。’他們跟著她,看見了井子,然後在她附近停下了。她在那裡取水,然後看到比丘們。‘這些值得尊敬的人口渴了。’她對自己說,然後非常尊敬地邀請他們喝。他們在背包拿出濾水器,過濾然後隨心所欲地喝水,弄涼了手腳,對那位女人說了祝福的說話,然後繼續前行。她把這件功德事存於心中,然後時不時也想起它。
之後她死了,然後再生於三十三天。透過功德的力量,那裡為她生起以授願樹而裝飾的大的宮殿。圍繞著大樹的是一串水流,它如寶石般純潔,而且有著廣闊白色沙質的岸,如珠寶串和銀般閃爍。在岸的兩邊和遊樂園的門口,有著一個大的蓮花池,以一叢五色蓮花和金艇裝飾。那位天女住在那裡享受著天樂,在艇裡嬉戲和閒置。
然後一日,大目犍連尊者遊歷天界,見到天女,消遣著然後說:
43‘女士,你登上有著金色的雨蓬的艇子並站著,,你蘸進蓮花池,然後以手折斷了蓮花。’
44因為什麼而有你這樣的美麗?因為什麼而生起享樂,生起你心裡喜歡的東西?
45.我問你,大威力的天神,你為人時做了什麼功德?因為什麼而有你極好的莊嚴,然後你的美麗閃耀四方?
46.那位女神被大目犍連尊者問得很開心,當被問到時解釋了什麼業造成這個結果:
47. ‘當在過去生時,我生為人,然後看見口渴和疲倦的比丘們。充滿活力地,我給了他們水喝。
48.確實地,誰人疲倦口渴,而他起來給予那人水喝,那就會有清涼的水和河,大量的白蓮。
49.那個河流一直流著,河流裡有清涼的水,被沙覆蓋著,那裡有芒果樹,娑羅雙樹,tilakā樹,葡桃,肉桂和盛開的喇叭花
50. 她的美麗被這樣的四周提升,在最好的宮殿中,閃爍著。這就是那個業的結果,誰人做功德就會得到這樣的。
51. 因為這樣而有我這樣的美麗。因為這樣而生起享樂,生起我心裡喜歡的東西。
52..我讓你知道,大莊嚴的比丘,過去為人時做了什麼功德。因為這樣而有我極好的莊嚴,然後我的美麗閃耀四方。
當佛陀住在沙瓦提城時,某個摧毀了煩惱的長老比丘,在雨季開始時想在村落裡開始這個雨季。他在用餐後走上了由沙瓦提城到那村落的公路。但變得口渴和疲倦,他來到村落,在最近的屋門前停下。那裡有一個女人,在見到他後問‘你從哪裡來的?先生‘ 然後看到他很口渴和疲倦,便邀請他進入家中,然後給了他一張座椅。她給了長老的腳一點水,然後塗了一點油在上面,然後為他撥涼。當他的熱被減輕後,她準備了一杯甜美,清涼的飲料給他。那位長老喝了它之後,口渴被驅除,感謝她並繼續上路。之後那位女人死後再生於三十三天。(接著內容和第一個艇故事相同)
53‘女士,你登上有著金色的雨蓬的艇子並站著,,你蘸進蓮花池,然後以手折斷了蓮花。’
54因為什麼而有你這樣的美麗?因為什麼而生起享樂,生起你心裡喜歡的東西?
55.我問你,大威力的天神,你為人時做了什麼功德?因為什麼而有你極好的莊嚴,然後你的美麗閃耀四方?
56.那位女神被大目犍連尊者問得很開心,當被問到時解釋了什麼業造成這個結果:
57. ‘當在過去生時,我生為人,然後看見口渴和疲倦的比丘們。充滿活力地,我給了他們水喝。
58.確實地,誰人疲倦口渴,而他起來給予那人水喝,那就會有清涼的水和河,大量的白蓮。
59.那個河流一直流著,河流裡有清涼的水,被沙覆蓋著,那裡有芒果樹,娑羅雙樹,tilakā樹,葡桃,肉桂和盛開的喇叭花
60. 她的美麗被這樣的四周提升,在最好的宮殿中,閃爍著。這就是那個業的結果,誰人做功德就會得到這樣的。
61. 因為這樣而有我這樣的美麗。因為這樣而生起享樂,生起我心裡喜歡的東西。
62..我讓你知道,大莊嚴的比丘,過去為人時做了什麼功德。因為這樣而有我極好的莊嚴,然後我的美麗閃耀四方。
義註:當佛陀和大比丘僧團在一個省中遊行時,到達了一個身處在Kosala 國,叫Thuna的婆羅門村落。Thuna村的婆羅門屋主們聽見‘隱士苟答馬,他們說,已經到達了我們村莊的範圍。‘ 現在,婆羅門屋主們,不相信的人,邪見的人,抱著吝嗇的本質,說’假如沙門苟答馬進入這條村莊,然後逗留2-3日的話,他就會讓所有人都確立在他自己的道上,然後婆羅門教便沒有支持了。‘他們嘗試阻止佛陀在那裡停止,他們在岸邊拿走所有艇子,然後讓橋和通道無法使用。他們把所有,除了一個井以野草堆滿,然後封閉所有出水的地方,休息屋,和遮涼處。如此在Udana 被說。
佛陀認識到他們的劣行之後,因為對他們有慈悲,因此和大比丘僧團騰空越過河流,繼續行,然後在適當的時候抵達婆羅門Thuna村。他離開道路,然後坐在樹底下。在那時許多女人在佛陀附近經過,拿著水。在村裡,這樣的約定被立下了‘假如佛陀來到這裡,那將不會有歡迎之類的,當他進入了屋子,他和他的弟子將不會被給予食物。‘ 然後某個婆羅門的女傭,拿著一樽水,看到了佛陀被大比丘僧團圍繞著,意識到他們疲倦且口渴。有著快樂的心,她想布施水給他們。’就算這些村里的人決議沒有任何東西應該給予佛陀,然後不給哪怕一點點尊重。然而,如果我在找到這些最上的福德田,和值得接受布施的人後,我不透過布施水以支持自己,我何時能夠從悲慘的人生中解脫呢?就讓我的主人和所有在村里的人打我束縛我吧,我仍然會布施水給予如此的福德田。當她做出了如此多決意後,雖然其他婦女嘗試阻止她,但對自己生命完全不重視的她從頭部放下水瓶,放到一邊,然後充滿著喜悅和快樂地抵達佛陀處,向他致以五重疊尊敬,然後供養了水。佛陀意識到她的心充滿著極樂,為了幫助她,他以她的水洗了手和腳,然後喝下了她的水。水瓶裡的水並沒有減少。那個女子看到了這個現象,所以之後,有著喜悅的心,她一個接一個地給了其他比丘,然後給了所有的比丘。然而水仍然沒有減少。愉悅地,帶著始終滿滿的水的水瓶,她回了家。
她的主人,那個婆羅門,聽到她布施了水。‘她破了村裡的規矩,我是會被取笑的!’他說。然後被憤怒燃燒著,他拋她落地,然後以手腳打她。因為這樣的鞭打,她死後再生三十三天,然後一個就如第一個艇的故事的宮殿為她顯現。
現在,佛陀叫阿難長老‘現在來吧,阿難,為我從井裡帶來點水’ 阿難說‘尊貴的,這裡的井被thuna人給污染了。我不能帶來水。’但佛陀命令他第二然後第三次。第三次,阿難尊者才拿了佛陀的缽然後前往水井。當他前去的時候,井裡的水充滿到頂,滿到邊際,然後四處溢出。
所有垃圾浮到頂然後被清理掉。透過上升的水,其他出水處也被充滿,整條村莊被圍繞,然後在村四周的地區都潛入水中。婆羅門們看見了這個奇蹟,然後他們的心充滿著驚奇,向佛陀懺悔了。然後洪水立即消失。他們為佛陀和僧團提供了住處,邀請了他們在明天和後天都接受飲食供養。他們準備了施物後,向以佛陀為上首的僧團布施了軟硬度飲食。當佛陀用餐後,他的手離開了缽,然後所有的thuna 人都圍坐著向佛陀致敬。
在那時,那位天女反思到自己的成就後,意識到它的原因是自己布施了水。充滿著喜悅後,她說‘好,現在我就會去向佛陀致敬。我會讓世間的人知道業的大果---就算是一點點,當向那些已經踏上正道的人(施予時)。充滿著熱枕,她和她的千位仙女,加上她的樂園和宮殿,一起來到大眾的視線。她從宮殿落下,抵達佛陀處,向他致敬,然後以尊敬的態度站著。然後佛陀,想要在大眾中讓功德的結果明顯化,便問她:
63‘女士,你登上有著金色的雨蓬的艇子並站著,,你蘸進蓮花池,然後以手折斷了蓮花。’
64你的住處是尖頂屋,分隔著的,各部分都均衡。在四方閃耀著。
65.因為什麼而有你這樣的美麗?因為什麼而生起享樂,生起你心裡喜歡的東西?
66.我問你,大威力的天神,你為人時做了什麼功德?因為什麼而有你極好的莊嚴,然後你的美麗閃耀四方?
67.那位女神被全知者問得很開心,當被問到時解釋了什麼業造成這個結果:
68. ‘當在過去生時,我生為人,然後看見口渴和疲倦的比丘們。充滿活力地,我給了他們水喝。
69.確實地,誰人疲倦口渴,而他起來給予那人水喝,那就會有清涼的水和河,大量的白蓮。
70.那個河流一直流著,河流裡有清涼的水,被沙覆蓋著,那裡有芒果樹,娑羅雙樹,tilakā樹,葡桃,肉桂和盛開的喇叭花
71. 她的美麗被這樣的四周提升,在最好的宮殿中,閃爍著。這就是那個業的結果,誰人做功德就會得到這樣的。
72. 我的住處是尖頂屋,分隔著的,各部分都均衡。在四方閃耀著
73. 因為這樣而有我這樣的美麗。因為這樣而生起享樂,生起我心裡喜歡的東西。
74..我讓你知道,大莊嚴的佛陀,過去為人時做了什麼功德。因為這樣而有我極好的莊嚴,然後我的美麗閃耀四方。
當佛陀住在沙瓦提城時,在布萨日,許多在家居士,不論男女都在上午布施。各人都透過自己的方式,在適當的時候用餐,穿上清潔的衣服和斗篷,手上拿著香水和鮮花,在下午去到寺廟。他們侍奉著啟發心的比丘,然後在傍晚聆聽法。當他們仍然在聽,然後想在寺院過夜時,天黑了。然後某個女人想‘他們應該在這裡點燃一盞燈’ 。她當時從家中已經帶來了一盞燈,和燃點的工具,她點亮了那盞燈,放在在法座前,然後聆聽著法。滿意於自己的燈布施,她充滿著喜悅和快樂。當敬禮後,她回到自己的家中。之後,她死了並投生到三十三天,在一個有著極好珠寶店宮殿中。但因為她身體的光芒非常大,她的光芒蓋過其他天神,然後光芒射向十方。有一日,大目犍連尊者遊歷天宮,見到了這位天女,然後問:
75‘天女,你以卓越的美麗站著,讓四處都閃耀得像星星’
76.因為什麼而有你這樣的美麗?因為什麼而生起享樂,生起你心裡喜歡的東西?
77.因為什麼你有著純潔的光輝,蓋過其他天神?因為什麼而你的肢體讓四方發亮?
78.我問你,大威力的天神,你為人時做了什麼功德?因為什麼而有你極好的莊嚴,然後你的美麗閃耀四方?
79.那位女神被全知者問得很開心,當被問到時解釋了什麼業造成這個結果:
80. ‘當在過去生時,我生為人,當有著濃密的黑暗,在很黑的夜晚時,我在需要燈的時候給了一盞燈。
81.誰人,當有著濃密的黑暗,在很黑的夜晚時,在需要燈的時候給了一盞燈。就會生起有著大量極好珠寶的宮殿,而且有許多白蓮。‘
82. 因為這樣而有我這樣的美麗。因為這樣而生起享樂,生起我心裡喜歡的東西。
83.因為這樣我有著純潔的光輝,蓋過其他天神。因為這樣而我的肢體讓四方發亮。
84..我讓你知道,大莊嚴的比丘,過去為人時做了什麼功德。因為這樣而有我極好的莊嚴,然後我的美麗閃耀四方。
義註:佛陀當時住在沙瓦提城,在給孤獨園。那時,王舍城的某個帶著孩子的婦女,洗了一些芝麻,然後在太陽底下曬乾它們,這是因為她想喝一點芝麻油。她的生命在這時將會完結,然後她注定會在當天死去。她所累積的業會導致她再生於地獄。現在佛陀,當在破曉視察地球時,以天眼看到她,然後想‘這個將會在今天死去的女人,會再生於地獄。現在,就讓我接受芝麻作施物,使她再生於天堂吧。’在一陣子,他便從沙瓦提城到達王舍城。然後他在王舍城行走,到達了那個女人的門口。當這個女人看見佛陀時,她充滿了喜悅和快樂,突然站起來,合掌。看見沒有任何其他東西適合布施,她洗了自己的手和腳,以手托著一些芝麻種子,然後放到佛陀的缽裡。對她施以悲心的佛陀,說:‘願你快樂’。然後便離開了。那夜近破曉的時候,那位女人死了,然後再生於三十三天中一個20由旬的金色宮殿。大目犍連尊者這時正在遊歷天界,看見了她,並問她:
85‘有著最怡人的容貌,你這位站著的天神。在一切方位閃耀,就如晨星那樣’
86因為什麼而有你這樣的美麗?因為什麼而生起享樂,生起你心裡喜歡的東西?
87.我問你,大威力的天神,你為人時做了什麼功德?因為什麼而有你極好的莊嚴,然後你的美麗閃耀四方?
88.那位女神被大目犍連尊者問得很開心,當被問到時解釋了什麼業造成這個結果:
89. ‘當在過去生時,我生為人,
90.我看見了沒有煩惱的佛陀,純潔乾淨,。
他抵達後我給予施物予他,沒有任何欲求地,給了芝麻作為施物。
我愉悅地,以自己的手給了值得布施的佛陀。
91. 因為這樣而有我這樣的美麗。因為這樣而生起享樂,生起我心裡喜歡的東西。
92..我讓你知道,大莊嚴的比丘,過去為人時做了什麼功德。因為這樣而有我極好的莊嚴,然後我的美麗閃耀四方。
義註:佛陀當時住在沙瓦提城。在那個城市中,有一個忠貞的婦女。她對她的丈夫來說是怡人的,她耐心且善解人意,不會顯露憤怒,不會粗惡語,說真實的,而且有信心,愉快地依照經濟能力給予布施。因為染上某種疾病,她死後投生33天。餘下的就如之前所說。(那時大目犍連尊者這時正在遊歷天界,看見了她,並問她:)
93‘天界的鷺,孔雀,鵝,和甜聲布穀鳥在這個讓人快樂的宮殿裡飛舞。這裡撒滿了不同顏色的花,被男人女人常到訪。
94在這裡停住的大威力天女,化現多樣形式的神通。在你這裡,到處都是女神,歌舞且歡愉。
95 天的神通成就且有大威力,你為人時做了什麼功德?因為什麼而有你極好的莊嚴,然後你的美麗閃耀四方?
96.那位女神被大目犍連尊者問得很開心,當被問到時解釋了什麼業造成這個結果:
97. ‘當在過去生時,我生為人,.我是一位貞淑的妻子,不想其他(男人)。就如母親保護兒子,當憤怒時我也不說粗惡語。
98.住立於真諦,捨棄虛假的,樂於給予布施。有歡愉之心,我恭敬地大量給予飲食布施。
99. 因為這樣而有我這樣的美麗。因為這樣而生起享樂,生起我心裡喜歡的東西。
100..我讓你知道,大莊嚴的比丘,過去為人時做了什麼功德。因為這樣而有我極好的莊嚴,然後我的美麗閃耀四方。
義註:在沙瓦提城,聞說有另一位佛陀的在家追隨者,她是位貞淑的妻子,她有信心,忠誠,五戒善清淨作守護,她根據自己的經濟能力給予布施。死後投生到三十三天,其餘如先前所說。(那時大目犍連尊者這時正在遊歷天界,看見了她,並問她:)
101.青金石的柱子,美麗,明亮,登上有許多美麗的宮殿。大威力天女,在這裡您居住,你化現多樣形式的神通。在你這裡,到處都是女神,歌舞且歡愉。
102. 天的神通成就且有大威力,你為人時做了什麼功德?因為什麼而有你極好的莊嚴,然後你的美麗閃耀四方?
103.那位女神被大目犍連尊者問得很開心,當被問到時解釋了什麼業造成這個結果:
104. ‘當在過去生時,我生為人,.我是具眼者的女信徒。我戒絕殺害眾生,我在這世界中避開不被給予的。
105我不是一個喝酒的人,我也不說謊。我滿足於自己的丈夫。有著歡喜的心,我恭敬地大量給予飲食布施。
106. 因為這樣而有我這樣的美麗。因為這樣而生起享樂,生起我心裡喜歡的東西。
107..我讓你知道,大莊嚴的比丘,過去為人時做了什麼功德。因為這樣而有我極好的莊嚴,然後我的美麗閃耀四方。
在沙瓦提城某間屋,有個來自好家庭的媳婦見到一位長老比丘,他已經摧毀一切煩惱,來到屋子那裡求施物。那位媳婦充滿喜悅和快樂,想‘這裡為我出現了一塊最上的福德田。‘她拿了一部分她接收了的米糕,然後尊敬地給予長老。長老接受了它,感謝她,然後繼續走。隨後這位媳婦死了然後再生於33天。其餘就如先前所說明的。(那時大目犍連尊者這時正在遊歷天界,看見了她,並問她:)
108‘天女,你以卓越的美麗站著,讓四處都閃耀得像星星’
109.因為什麼而有你這樣的美麗?因為什麼而生起享樂,生起你心裡喜歡的東西?
110.我問你,大威力的天神,你為人時做了什麼功德?因為什麼而有你極好的莊嚴,然後你的美麗閃耀四方?
111.那位女神被大目犍連者問得很開心,當被問到時解釋了什麼業造成這個結果:
112. ‘當在過去生時,我生為人, 我是我外父家中的媳婦。
113.我看見無染的比丘,他純潔乾淨。對他,我有著歡喜的心,親手給予米糕。給了我自己那部分的一半後,我在歡喜園中歡愉。
114. 因為這樣而有我這樣的美麗。因為這樣而生起享樂,生起我心裡喜歡的東西。
115..我讓你知道,大莊嚴的比丘,過去為人時做了什麼功德。因為這樣而有我極好的莊嚴,然後我的美麗閃耀四方。
在沙瓦提城某間屋,有個來自好家庭的媳婦見到一位長老比丘,他已經摧毀一切煩惱,來到屋子那裡求施物。那位媳婦充滿喜悅和快樂,想‘這裡為我出現了一塊最上的福德田。‘她拿了一部分她接收了的粥,然後尊敬地給予長老。長老接受了它,感謝她,然後繼續走。隨後這位媳婦死了然後再生於33天。其餘就如先前所說明的。(那時大目犍連尊者這時正在遊歷天界,看見了她,並問她:)
116‘天女,你以卓越的美麗站著,讓四處都閃耀得像星星’
117.因為什麼而有你這樣的美麗?因為什麼而生起享樂,生起你心裡喜歡的東西?
118.我問你,大威力的天神,你為人時做了什麼功德?因為什麼而有你極好的莊嚴,然後你的美麗閃耀四方?
119.那位女神被大目犍連者問得很開心,當被問到時解釋了什麼業造成這個結果:
120. ‘當在過去生時,我生為人, 我是我外父家中的媳婦。
121.我看見無染的比丘,他純潔乾淨。對他,我有著歡喜的心,親手給予粥。給了一團粥後,我在歡喜園中歡愉。
122. 因為這樣而有我這樣的美麗。因為這樣而生起享樂,生起我心裡喜歡的東西。
123..我讓你知道,大莊嚴的比丘,過去為人時做了什麼功德。因為這樣而有我極好的莊嚴,然後我的美麗閃耀四方。
佛陀當時住在王舍城栗鼠飼養處的竹林。那時,一個窮人punna 依靠一個王舍城的銀行家居住。他的妻子 Uttara 和女兒 Uttara (同名) 是他家中唯一的二人。有一日,在王舍城有一個七日的節慶。那位銀行家聽說了它,然後當punna 在清早來到後便對他說,‘親愛的,我們的傭人想要慶祝節慶,你會慶祝節慶,還是為了薪金而做工?’。
Punna說,‘主人,節慶這回事是給富人的,在我家,我甚至沒有米去造明天的粥。對我來說節慶是什麼呢?如果我拿到牛就會去耕作。‘
‘好吧,那拿牛去吧。‘主人說。
Punna 拿了一隻強壯的牛和一個犁,然後對他的妻子說:‘親愛的,鎮民們在慶祝節慶。因為我們窮,我會去賺工資。但今天為我煮雙倍的食物,然後帶來給我吧。’ 然後他就去田裡了。
這時舍利佛長老進入滅盡定七日,出定後審視世間然後想‘今天我幫助誰合適呢?’然後他看見punna 來到自己的智網,於是繼續審視‘這位男人是否信徒?他是否能夠對我行善?’意識到punna 是位信徒,加上能夠行善,以此為緣他能獲得大的成就,長老便拿來缽和僧袍,去到Punna在耕的田中,然後站在那裡望著草叢。
當Punna看見長老,他停止耕作,向長老以五重禮敬打招呼,然後對自己說,‘他需要一支牙籤。’於是便給了他牙籤。然後長老從他的包裡拿出缽和濾水器,交給punna 。punna 對自己說‘他需要水。’punna 拿了它們,濾了水然後交給長老。長老想,‘這個男人住在最尾的一間屋。如果我去到他家的門口,他的妻子便看不到我。我會留在這裡,等到他的妻子帶著他的食物出發走上公路。’ 他在那裡等待了一會兒,然後當他等了一會兒,他知道妻子已經在途中了,他便朝向城市的方向出發。當女人在途中看見長老,她想:‘有時當我有某些值得布施的東西,我看不見值得接受者。有時我看見值得接受者,卻沒有值得給予的東西。今天我看見值得被布施的人,同時我有值得布施的禮物。他肯定會幫助我的。她放下裝著食物的碟子,以五重敬禮向長老打招呼,然後說’先生,不要想這是粗劣還是勝妙的,但請幫助你的僕人吧。‘ 然後長老拿出他的缽。當她以一隻手拿了她的碟子,然後以另一隻手給他飯菜,長老說’夠了‘—當恰好半碟被施捨,然後他以手覆蓋他的缽。她說:’先生,一份不能分作兩份。假如你不能夠幫助你的僕人的今生,幫助下一生吧。我想給予全部,無有剩餘。‘當這樣說後,然後把所有的食物放到他的缽裡後,她發了願’讓我了知到你已經證悟到底法‘長老便說‘就這樣吧。’然後當站立時對她道謝。當坐在一個方便有水的地方時,他便吃了食物。那個女人回到家中,找了一些米,然後再煮了飯。Punna這時已經耕了一半田地,不能抑制自己的飢餓,他解放路牛,走到樹蔭處,然後坐下看著道路。這時當他的妻子帶著食物在途中,她見到他,然後想‘他在坐著等我,受飢餓壓迫。如果他罵我,說’她那麼遲!‘然後以杖打我,那麼我做的這件事便沒有效果了。我要先和他說話以避免它。’ 這樣想時,她說‘丈夫,就今天這一天讓心喜悅吧,不要讓我的所作變成無效的。當我晨早帶著你的飯時,在途中我看見了法將。我把你的食物給了他,然後我回家再煮,才來到。讓心喜悅吧。’ 他問‘你在說什麼?’當他再聽了整件事一遍,他說‘妻子,你做得非常對,給了我的食物予尊者。我今日很早時也給了他牙籤和水。’ 然後帶著快樂的心,他滿意於她的故事。因為用餐後而困倦,他在她的大腿上睡覺了。
這時,在朝早所耕作過度地方,包括哪些搗碎了的泥土,全都變得金黃,然後變得像kanikara花那樣發光。當punna 起來然後看見後,他對妻子說‘妻子,這些耕過的土地對我來說就如變成了黃金。現在,和我說吧,是否我的眼睛因為吃得太晚而出問題?’ ‘丈夫,我看的就是一樣’ 他站起來,到達那裡,拿起來土塊,打了落犁那裡,看見那是黃金後,便大喊:‘ aha! 布施給法將的成果在今天顯現了!但顯然地,我不能夠秘密地享用這麼多的財富。’ 他把妻子帶來的碟子裝滿了金,去到皇帝的宮殿,然後取得頻婆娑羅王的批准進了去。國王問‘這時什麼?’ 他說‘陛下,今天我所耕作過度土地全變成了黃金。’
國王問‘你是誰?’
punna 回答‘我的名字是punna’
國王問‘你今天做了什麼?‘
Punna 回答‘今天很早時,我給了法將牙籤和水。我的妻子也給了原本帶給我的食物給他‘
當國王聽見後便說,‘就在今天這個布施的果報顯現了。‘ 然後問’先生,我們應該怎樣做?’
Punna 回答‘派許多千輛馬車然後帶來這些黃金給你。‘ 國王於是便派出馬車。
當國王的人拿了黃金然後說‘這屬於國王的‘ 那些黃金便變回泥土。當他們回去然後和皇帝說後,國王便問那些人在拿起它們時說了些什麼。 他們回答’這屬於你的‘ 國王便說,’這樣的話,我的人們,再去然後當你們在收集時便說‘‘這屬於punna 的’’ ’ 他們這樣做,然後每塊黃金依然是黃金。他們帶來所有黃金,然後在皇家園林那裡堆成一堆。那有八腕尺那麼高。國王聚集了鎮民‘有沒有任何人有這麼多黃金?’
‘沒有,陛下’
‘但應該給這人什麼?’
‘富翁的傘蓋,陛下’
‘就讓他成為多財富翁吧’然後便給了他他大財富和富翁的傘蓋。
之後Punna對國王說‘陛下,這段時間我們都寄人籬下,給我們一個地方住吧。’
國王說‘這樣的話,看,這裡有一片樹林,除去他並建議建屋子吧。’ 然後便向他顯示之前的富翁的家。只在數天,他就在那裡建了屋,然後舉行了進屋儀式和授職儀式。他向以佛陀為上首的僧團布施了七天的食物。
之後王舍城的銀行家請求punna 的女兒嫁給他兒子。Punna 說‘我不會給出她’
銀行家說‘不要這樣做’
Punna 說‘我的女兒不能沒有三寶而活。正因為這樣我就是不會給我的女兒予他’然後許多地位顯赫的人請求他‘不要破掉你和他的友誼吧,給你的女兒給他吧’ 最後他遵照他們的請求,在asadh 月圓日給出她的女兒,那天她去到丈夫的家中。
從她去到丈夫的家中開始,她便不被允許接近比丘和比丘尼,不論是布施還是聞法。兩個半月過後,她問她的傭人‘雨季還有多久?’
‘半個月,主人’她們說
她向她的父親傳訊息‘為什麼他們把我關進監牢?把我作為其他人的傭人比把我送進無信者的家庭好。從我來到,我就不被允許做甚至一丁點的功德,就算是看見比丘都不行。’
她的父親在顯示悲傷後,說‘我的女兒真是不快樂啊!’於是送她一萬五千個銅幣,然後送出這樣的訊息‘在這個城市中有一個高等妓女,sirima 是她的名字。她一天收1000個銅幣。以這些錢把她帶來吧,把她交給你的丈夫,然後你去做功德吧。’
Uttara 照做,然後他的丈夫看見sirima 後問‘這是什麼?’
她回答:‘丈夫,這半個月就讓我的夥伴照顧你吧,但這半個月我只想布施和聞法。’
他看著這個漂亮的女人,有著被激起的性慾,同意了,說‘很好。’
Uttara 接著向以佛陀為上首的僧團送出邀請,說‘尊貴的,這半個月不要去別處,但只在這裡接受布施吧。’然後當她取得了佛陀的同意,她說‘從現在到自恣日,我應該能夠服侍佛陀然後聞法了!’ 然後以滿意的心,她去廚房安排一切,說‘這樣煮粥,這樣煮糕。’
她的丈夫想‘明天會是自恣日。’ 他在窗邊看進廚房,然後驚嘆‘那個傻婆在忙什麼?’他看見她被汗水濕透,撒滿了灰,被炭塗抹,然後說‘那個傻女人不享受奢華和這樣舒適的地方。她只是因為服侍這些剃頭比丘而快樂。’ 然後笑著離開了。
當他離開,sirima 正在他附近站著,然後對自己說‘他看見什麼而笑呢?’ 然後在同樣的窗戶看見uttara 然後想‘他看著她笑了。他和她之間一定有著親密的關係。’ 雖然這個女人在這半月身為一個外人住在這間屋,然後,她享受著這裡的奢華和舒適,她沒有意識到自己為外人的身份,然後有著這樣的觀念‘我是這間屋的主人’ 她對uttara 生起惡意,然後對自己說‘我會找她麻煩!’ 於是從露台走下,進入廚房,然後就在他們在煮糕點的地方,以杓拿了一些沸騰的酥,然後走向uttara . Uttara看見了她走來,然後想‘ 我的同伴幫了我,大地的圓圈太窄,梵天界太低,但我這位同伴的美德很大,因為透過她的幫助,我的以布施和聞法。假如我對她生氣,就讓這些酥燒我吧。不然,不要燒傷我。’ 那些酥雖然在她的頭上淋下,但就如冷水般,因為她佈滿慈心。之後 Uttara 的傭人看見 sirima 走向她們,盛滿另一個杓的酥,然後在想‘這會否是冷的?’—他們威脅她‘啊,你這個邪惡的女人!你竟敢在我們的主人頭上淋熱油?’然後在廚房四方攻擊她,他們以手腳打她,然後把她拋到地下。雖然 Uttara 嘗試阻止他們,但她不能停止他們。然後她站在 sirima 旁,支開所有傭人,然後責備sirima ‘你為何做出這般的惡行?’ 然後她以暖水為sirima 沐浴,然後以百次精煉的油塗抹sirima 的手。
那時候,sirima 意識到她只是一個外人,然後想‘我造了一個嚴重的事,向她的頭撒滾水,只是因為她的丈夫的一個笑容。沒有命令她的傭人說‘‘捉住她’’,她甚至推走她們,當她們正在傷害我時。然後對我做應該做的事。假如我不向她求懺悔,我的頭便會裂成七塊‘ 她落到uttara 的腳下,然後說’姑娘,原諒我吧‘
‘我是還在生的父親的女兒。假如我的父親原諒你,我就原諒你。’ Uttara 說。
Sirima ‘ 就這樣吧,姑娘,我應該也要向你銀行家父親punna 求懺悔。’
Uttara ‘punna 是生我的父親,但假如在不輪轉的週期中生我的父親寬恕你,我就寬恕你。’
Sirima ‘那誰是你在不輪轉的週期中的父親?‘
Uttara :‘那位圓滿覺悟者。’
Sirima ‘ 我不熟他,我該怎麼辦?‘
Uttara:’老師明天會伴隨著他的僧團一起來。帶來任何你可以取得的供養物,然後來這裡求懺悔吧。’
Sirima:’非常好,姑娘。‘然後她起來,回到自己的家中,命令五百個女隨眾準備多種軟硬食物,然後在隔天,帶著供養物來到uttara的家中然後等待,不敢放任何東西進入以佛陀為上首的僧團的缽中。 Uttara 拿了所有東西然後作出安排。
Sirima 和她的隨眾在僧團用餐後落到佛陀的腳上。然後佛陀問她‘你犯了什麼錯?’
Sirima ‘先生,昨天我做了這樣這樣,但我的同伴阻止了她在傷害我的傭人。她反而對我行善。我意識到她的美德,然後請求她的原諒。但她說要取得你的原諒後她才原諒。’
佛陀:‘uttara ,是否如她所說?’
Uttara: ‘對的,尊貴的先生。我的同伴向我的頭淋滾油’
佛陀:‘那你想了些什麼?’
Uttara: ‘我想‘‘大地的圓圈太窄,梵天界太低,但我這位同伴的美德很大,因為透過她的幫助,我的以布施和聞法。假如我對她生氣,就讓這些酥燒我吧。不然,不要燒傷我。’’這樣想時我對她充滿慈愛’
佛陀說‘十分好,Uttara ,如此征服憤怒。’然後這樣解釋義理‘應該透過不憤怒而征服憤怒者,透過不辱罵征服辱罵者,透過布施征服非常吝嗇者,透過真實語征服虛妄。’ 然後佛陀說偈:
‘應該透過不憤怒征服憤怒
應透過善征服惡
透過慷慨征服吝嗇
和以真實征服說虛妄者‘
佛陀說完後,他說起來四聖諦。在總結時, Uttara 證得二果。她的丈夫和岳父母體證初果。 Sirima 和她五百個妓女隨眾證初果。 Uttara 死後再生到三十三天。
那時大目犍連尊者這時正在遊歷天界,看見了她,並問她:
124‘天女,你以卓越的美麗站著,讓四處都閃耀得像星星’
125.因為什麼而有你這樣的美麗?因為什麼而生起享樂,生起你心裡喜歡的東西?
126.我問你,大威力的天神,你為人時做了什麼功德?因為什麼而有你極好的莊嚴,然後你的美麗閃耀四方?
127.那位女神被大目犍連者問得很開心,當被問到時解釋了什麼業造成這個結果:
128妒忌,吝嗇和惡意從來都不是我的,當我住在家中我沒有憤怒,順從我的丈夫,在布萨日一向勤奮。
129在每兩個星期的第十四,十五和第八日,加上神變日我都良好地連接八重(戒律)
130我遵守布萨日,一向透過戒而自制。如此我自制和慷慨地住在宅中。
131克制於殺害眾生,克制於謊話,偷盜與邪淫,飲酒也被去除。
132樂於五戒,精於聖諦,具眼的女居士,為有名聲的喬達摩種
133我透過我的戒,群眾成就,光榮。經歷著自己的福德,快樂我無病
134. 因為這樣而有我這樣的美麗。因為這樣而生起享樂,生起我心裡喜歡的東西。
135..我讓你知道,大莊嚴的比丘,過去為人時做了什麼功德。因為這樣而有我極好的莊嚴,然後我的美麗閃耀四方。
136然後,尊貴的先生,你能夠以頭落在佛足禮敬他,說‘那位女在家人 Uttara 以頭落在佛足上禮敬你。’嗎?的確地,先生,佛陀不驚訝地會記說我得到某個沙門果。’
佛陀的確為她宣布一還(果)的利益。
義註:佛陀那時居住在王舍城,在王舍城栗鼠飼養處的竹林 rājagahe veḷuvane kalandakanivāpe中。在那時,sirimā,在上個故事提到的高級妓女,在證得初果後便捨棄了她的不潔職業,然後開始每天都以派籌的方式供養僧團中八位僧侶。
一開始,八位比丘每天都來到她的家中。她這樣說:‘要些酥油,有些牛奶吧!’ 她會充滿他們的缽。一位比丘所獲得的份量,是三到四個人的份量。每天16 kahapana(銅幣)的食物被施予。有一天,一位比丘享用完食物後,回到三由旬遠的寺院。在那個傍晚,當他坐著侍奉長老時,長老們問他:‘賢友,你剛剛從哪裡取得食物?’
‘長老,我剛剛在sirimā的家中接受了八份的供養呢!’
長老:‘她弄的食物開胃嗎?’
比丘:‘我簡直不能描述她的食物。她給予的食物太好吃了。一位比丘所得到的食物,夠3-4位食用了。但比起她給予的食物,她的容貌甚至更吸引。她有這樣這樣的美麗….’ 接著他描述了她的魅力。
那時,其中一位比丘聽到關於她的美貌,雖然他未見過她,但只是聽到關於她的事情,便墮入愛河了。他自己想:‘我想見她!‘
他於是對其他比丘說關於他渡過了的雨安居,然後問另一位比丘他的戒臘。聽後,那位比丘說:‘明天,賢友,因為你是戒臘最高的長老,你能夠接受八份的供養。‘
於是,他拿了衣缽,在黎明時出發,進入了籌室,成為了戒臘最高的長老去sirimā的家中接受供養。
但在那位在昨天去到sirimā家中受供的比丘離開後,sirimā便生病了。她拿下所有的飾物,然後躺下。她的傭人看見比丘們來到後,便告訴她。然而,她不能親手拿缽,或者邀請比丘們就座。她命令僕人:‘女人,拿他們的缽,邀請他們坐下,給他們稀粥喝,以硬食招呼他們。當是時候用膳,充滿他們的缽,然後還給他們。’ 僕人們照做。
她再說‘把你的手臂圍著我,然後讓我進來。我會親自和尊敬的先生們打招呼。’ 被他們扶住的她被帶去見比丘們,然後向他們打招呼。她的身體搖晃著。
當那位墮入愛河的比丘看見她,他想:‘就算這個女人生病了,依然那麼美麗。假如她健康的時候,裝戴著所有飾物,她會美麗到什麼程度呢?‘ 在他心中累積了一千萬年的煩惱此時困擾著他。他變得心煩意亂,不能吃飯,帶著缽回到寺院中。把缽放到一邊,攤開袈裟,然後躺下。雖然同梵行的比丘請求他,他也吃不下飯。
就在那天的傍晚,sirimā死了。頻婆娑羅王送訊給佛陀。‘尊貴的先生,sirimā,Jivaka的最小妹妹死了。‘ 當佛陀聽到後,便送訊給國王:’ 先不要埋葬sirimā 。讓她的遺體遺下,讓人守護它,使烏鴉等等不能吃她。‘ 國王這樣做了
於是過了三天,到第四天,屍體開始腫脹了。從身體的九孔鑽出了蛆蟲。整個身體就如破掉了的一鍋飯。國王在城中打鼓宣告:‘任何人,除了小孩子應被保護在室內外,不去見sirimā的話,將被罰款八kahapana‘ 然後他向佛陀送訊:’讓以佛陀為上首的僧團來見sirimā‘
佛陀於是向比丘們宣布:‘讓我們一起去看看sirimā吧。‘
那位躺了四天的年輕比丘沒有注意到任何人的說話,然後他已經沒有任何食物了。雖然他缽裡的食物已經變壞了,他也不起來。
那時,一位同修走去對他說:‘賢友,佛陀現在正要去見sirimā。‘ 當他聽到’ sirimā‘一詞時,那位年輕比丘,雖然被飢餓征服,快速地起來。
‘佛陀正要去見sirimā,你也會去嗎?‘ 他的同修問。
他說:‘我會去。‘於是丟掉米飯,洗缽,然後和僧團一起去。
佛陀被僧團圍繞,站在其中。比丘尼的僧團,國王的隨從,在家人等等都各自一群地站著。
佛陀問國王:‘大王,她是誰?‘
‘先生,這是Jivaka的妹妹,名叫sirimā‘
佛陀問:‘這是否sirimā?‘
國王:‘先生,是的。‘
佛陀說:‘好的,那麼鳴鼓在城中宣告,看看誰人以1000Kahapana要了sirimā吧。‘國王照辦
沒有任何人說‘好‘ 或’不‘
國王對佛陀說:‘沒有人接受。‘
佛陀說:‘那麼,好,大王,把價錢降低。‘
國王再次打鼓宣告:‘現在500 Kahapana 就可以拿她走了。‘
當他看到沒有人拿的時候,他再打鼓宣告:‘250 Kahapana‘
‘200‘
100‘
‘50’
‘25’
‘19’
‘1‘
‘0.5’
‘0.25’
‘1masaka’
‘1kakanika’
最後他擊鼓:‘現在不用錢也可以拿她走了!‘
雖然這樣說,但沒有人說‘好‘ 或 ‘不好’。
國王對佛陀說:‘尊貴的先生,就算不用錢,也沒有人想拿她走。’
佛陀對比丘們說:‘看吧,比丘們,一個被這個世界那麼喜愛的女人。之前在這個城市,人們會給她1000 Kahapana來和她共渡一日。現在就算不用錢也沒人要了。美麗就是如此,充滿腐爛和敗壞。只是透過裝飾物放上去,讓它吸引。一堆瘡,九個孔,被300條骨組合在一起。一直都是病,愚蠢的人會看視它,那是個許多人談及的話題,這個不恆久的身體。’ 為了教導這個,佛陀說偈:
‘看這個刷上油漆的傀儡,一堆瘡,組合的東西。
有病的,許多想法的東西,它不是恆久的。‘
就在這個教導的完結,那位喜歡上sirimā的年輕比丘失去了他的激情。他發展觀,然後達證阿羅漢果了。84000個人類也見法了。
Sirimā死後再生到天界。那時,sirimā成為了天女,然後沉思她的成就和繁榮,然後當她從哪裡來的時候,她看見佛陀被大比丘僧團和人群所圍繞,在她的身體隔壁。然後她和她的五百位天女和馬車,以看見之身,從她的馬車落下,向佛陀致敬,然後以虔誠之心站立著。
在那時,Vaṅgīsa長老站在佛陀附近。他對佛陀說:‘佛陀,我想問一條問題。’
佛陀回答:‘Vaṅgīsa,問吧!’
Vaṅgīsa於是問Sirimā:
(原經文開始:)
138天女,你的馬車很漂亮。拉著它的天上之馬既有力量又快。他們被不同的裝飾物所裝飾。這些馬從天上旅走下來。就如馬服從他們的司機,這些馬會帶你到你心中想去的任何地方。你已經獲得了500架馬車。這不是功德的力量嗎?
139當你坐在被裝飾物裝飾的馬車裡,你就如火一樣帶來明亮的光。天女!你真的極之漂亮。你從哪個天界來探望佛陀?
Sirimā:
140尊者,我那個天界相比起其他天堂,是一個很好的地方。在那裡,天神們會製造任何他們欲求的天界欲樂,然後樂於他們的製造物。
我是從那裡來的天神,我也隨心所欲地創造不同的絕妙東西。我從那裡來向佛陀致敬
Vaṅgīsa尊者:
141天女,你有大神通力,你的身體照亮了一切方位,被許多天神所圍繞和尊重,你在天空中旅走。告訴我那再生為天神前在哪裡居住吧!你是跟隨誰的教導的?你是否佛陀的追隨者?你過去做了什麼功德?
Sirimā:
142在人類世界,有一個很美麗的城市(叫王舍城Rajagaha)在山上
我是頻婆娑羅王的僕人,我在歌舞方面很有天份。他們都叫我Sirimā
143佛陀是位大老師。他精於訓練天神與人類。我的大老師佛陀,教導了我苦集—那是無常的。苦的止息—那是常的。然後關於那個道路—那是不彎曲的,直接的,吉祥的。
144當我聽見那個不死,不由條件組合的狀態,如來佛的教導
於是我的戒變為最高的善節制,在法上住立,因為由絕倫的人類佛陀所教導
145 當我了知到無染處,不由條件組合的(涅槃)--那由如來世尊所教導的。觸達到(義註:出世間的)止。此是我的最上確定性
146.我已經獲得了不死的絕倫特徵,肯定地穿透傑出的
我無疑被大眾所尊敬,體驗許多的欲樂並樂於它們
147.如是我是不死的味道中的天神,是如來世尊的女弟子
已見法在初果上確立,不再有壞的去處
148.我來到禮敬世尊,怡人樂於善巧的比丘們
禮敬吉祥的沙門眾,尊敬光輝的法王
149.看見牟尼心喜悅滿足,他是被訓練的絕倫人類的車夫
切斷渴愛,樂於良善的大領袖,我禮敬具有最上幸福和悲憫者
在 sirima 離開後, 佛陀對大眾宣說佛法, 那位迷戀 sirma 的比丘證得阿羅漢果, 大眾也獲益不少
這座天宮美麗、光明,稱為「髮髻師天宮(kesakārīvimānaṃ)」。它的因緣是什麼呢?世尊曾在波羅奈(Bārāṇasī)的仙人墜處(Isipatana)鹿野苑(Migadāya)居住。那時,有許多比丘在清晨穿著衣服,手持缽與袈裟,進入波羅奈城乞食。他們經過某位婆羅門的家門附近。在那戶人家中,婆羅門的女兒名叫髮髻師(Kesakārī),正在家門口為母親抓頭上的蝨子,她看見這些比丘經過,便對母親說:「母親,這些出家者擁有青春的容貌,相貌端正、莊嚴、細緻,似乎未被任何煩惱所勝。為什麼他們在這樣的年紀出家呢?」母親回答:「女兒,有一位從釋迦族出家的釋迦子(Sakyaputto),在世上成佛了。他宣說的法,開頭善、中間善、結尾善,具足義理與文句,完全圓滿、清淨的梵行。這些人聽聞他的法後而出家。」
那時,有一位已證得果位、通曉教法的在家居士(upāsako)正經過那條街,聽到這段對話後,便走近她們。婆羅門婦女問他:「居士啊,如今許多良家之子捨棄巨大的財富與廣大的親族,在釋迦教法中出家。他們是見到什麼利益而出家呢?」居士聽後回答:「他們是看到了欲樂的過患,以及出離的功德。」並依據自己的智慧力,詳細解釋了其中的意義,闡明三寶的功德,又宣說了五戒的現世與來世的功德利益。婆羅門的女兒便問:「那麼,我們是否也能皈依三寶、受持戒律,並獲得你所說的功德利益呢?」居士回答:「這些法是世尊所說,為一切眾生所共通,為什麼不能呢?」於是為她授與皈依與戒律。她接受皈依、受持戒律後,又問:「除此之外,還有什麼應該做的嗎?」居士觀察到她的根器,知道她「將具足證悟的條件」,便為她分析身體的本質,講解三十二身分的業處修行法,引發對身體的厭離,再以無常等相應的法義使她產生警覺,並指導她修習觀智(vipassanā)之道後離去。她將所教的方法全部專心思惟,以厭惡作意專注心念,建立觀智,由於條件具足,不久便證得須陀洹果(sotāpattiphala)。
後來,她命終之後,生為天帝釋(Sakka)的侍女,有一萬天女圍繞她。天帝釋看見她,心生驚奇與歡喜,說道:
150.
「這座天宮美麗、光明,如琉璃柱般始終善造,
四周環繞著黃金樹,這是我業果所生之處。
151.
「因自己的業力, 十萬天女先生在這裡,,
你,具榮耀者,也已生此,照耀著先前的天女眾。
152.
「如月擁眾星,如星王勝過群星,
同樣地,你以榮耀照耀,輝耀於這天女群中。
153.
「從何而來,具殊勝容貌者?你生於我這宮殿中,
即使梵天與三十三天眾(包括帝釋在內),我們所有人都無法滿足於見你。」
他以這四偈詢問她過去所造的業。
如此被天帝釋(Sakka Devānaminda)詢問後,那位天女闡明其中的意義:
154.
「帝釋天啊,你所詢問我的:從何處死歿而來生到此地?
有一座城名叫波羅奈(Bārāṇasī),位於迦尸國(Kāsinaṃ),從前我在那裡是髮髻師(Kesakārikā)。
155.
「我對佛、法淨信,不懷疑僧伽,
持戒圓滿無缺,已證得果位,肯定趣向正覺之法,無有煩惱。」
天帝釋再次隨喜她的福業與天界成就,說道:
156.
「我們為你的兩種成就感到歡喜,歡迎你的到來,
你以正法與榮耀而照耀。
對佛、法淨信,不懷疑僧伽
持戒圓滿無缺,已證得果位,肯定趣向正覺之法,無有煩惱。」
他如此說。
天帝釋將這件事告訴了大目犍連長老(Mahāmoggallānatthera),長老又稟告了世尊。世尊闡明其中的意義,為聚集的群眾說法。這次說法對天、人世界皆有益利。
關於「天帝釋(Sakkova devinda)的女僕天宮(dāsivimānaṃ)」。它的起因是什麼呢?
世尊(Bhagavati)住在祇樹給孤獨園(Jetavane)時,有一位住在舍衛城(Sāvatthi)的優婆塞(男居士),與許多優婆塞們一起,在傍晚時分前往寺院,聽聞佛法。集會結束後,他走近世尊,說道:「尊者(Bhante),從今天起,我將供養僧團(Saṅghassa)四份固定的飯食。」
於是,世尊為他講說了相應適宜的法語後,便讓他回去了。那位居士說:「尊者,我已經準備了供養僧團的四份固定飯食。從明天開始,請尊者們來我家吧。」他告訴了負責分配食物的執事人(bhattuddesakassa)後,就回到自己的家,告訴他的女僕這件事,並說:「在那裡,妳必須時常保持謹慎(負責此事)。」她回答說:「好的。」並接受了任務。
本來她就具足信心、樂於行善、持戒嚴謹。因此,她每天都很早起床,準備精美的食物和飲料,把比丘們的座位處打掃得十分潔淨,備齊所有必需品,擺好座位。當比丘們來到時,她請他們就坐,向他們禮敬,用香、花、薰香、燈供養他們,然後恭敬地侍奉他們。
有一天,比丘們用齋完畢後,她走近(他們),禮敬後這樣問道:「尊者,要怎樣才能從這種生(等)苦中獲得解脫呢?」比丘們給予她三皈依和五戒,並向她說明了身體的真實本質,教導她作不淨觀(paṭikūlamanasikāre)。另外一些(比丘)則為她講說與無常相關的法語。她持守戒律十六年,時常如理作意。有一天,她獲得了聽聞佛法的適當時機,並且由於智慧已經成熟,她修習觀禪(vipassanaṃ)並增長它,證得了須陀洹果(sotāpattiphalaṃ)。
後來,過了一段時間,她去世了,轉生為天帝釋(Sakkassa)——諸天之王(devarañño)——所寵愛的侍女(paricārikā)。由六萬天女樂隊所侍奉,被十萬天女所圍繞,享受著偉大的天界成就,她歡喜愉悅,與隨從們在園林等地遊玩。
尊者大目犍連(Mahāmoggallāno)(以天眼)看見了她,正如前面(描述其他天宮)所說的方式一樣,(他問她:)
157.
「即使天帝釋(Sakkova devinda),在這可愛的、名為『心蔓(Cittalatā)』的林園中,
被一群女子圍繞著,遍行四周,
照耀一切方向,如同藥草(明月)與星辰。
158.
「妳為何有這樣的光輝?為何妳在此享受(這果報)?
並且,任何心中所喜愛的資生之具都會為妳出現?
159.
「具大威神力的天女(devi mahānubhāve),我詢問妳:
當妳是人時,妳做了什麼福德?
為何妳有如此輝煌的威神力,
妳的光輝照耀一切方向?」
160.
那天女(devatā)因目犍連(Moggallānena)的詢問而心生歡喜,
被問到問題後,便解釋了(這是)哪種業的果報:
161.
「當我在人間為人時,我是一個在他人家庭中服務的女僕(dāsī ahosiṃ parapessiyā kule)。
162.
「我是具眼者(佛陀)(cakkhumato)、大名聲的喬達摩(Gotamassa)的優婆夷(upāsikā)。
對於我這樣的人,在那位(與德同行者)的教法中,產生了出離 (nikkamo)。
163.
「『寧願這個身體破碎,在此(修行)上也絕不鬆懈!
五學處(sikkhāpadānaṃ pañcannaṃ)(的實踐)是道路,是安穩的、吉祥的,
164.
「『無荊棘、無障礙(akaṇṭako agahano),是正直者所宣說的正直之道。
請看這出離的果報,正如我(作為一個低微女子)所獲得的這樣!』
165.
「我是統治者(vāsavattino)、天帝釋(Sakkassa)可以召喚對話的人(āmantanikā)。
六萬天女樂隊(saṭṭhi tūriyasahassāni)為我奏樂(paṭibodhaṃ karonti)。
166.
「(樂師如)ālambo, gaggaro, bhīmo, sādhuvādī, saṃsayo,
pokkharo, suphasso, 以及彈奏琵琶(vīṇāmokkhā)的女子們,
167.
「(天女如)Nandā, Sunandā, Soṇadinnā, Sucimhitā,
Alambusā, Missakesī, 以及(名為)Puṇḍarīkā 的嚴厲者,
168.
「Eṇīphassā, Suphassā, Subhaddā, Muduvādinī(柔聲者),
這些以及其他更優秀的(seyyāse)天女(accharānaṃ),她們來喚醒我(pabodhikā)。
169.
「這些天女(devatā)在適當的時候來到我這裡,對我說話(abhibhāsanti):
『來吧!讓我們跳舞、歌唱!來吧!讓我們令你歡喜!』
170.
「這(種快樂)不是沒有積累福德者所能得的,這只能是積累了福德者所得。
這無憂(asokaṃ)、歡喜(nandanaṃ)、可愛(rammaṃ)的,是三十三天(Tidasānaṃ)的大園林(mahāvanaṃ)。
171.
「沒有積累福德者,無論在此世或他世,都沒有快樂。
而積累了福德者,在此世與他世都有快樂。
172.
「那些希望與(天眾)為伴(sahabyakāmānaṃ)的人,應當多做善行(kusalaṃ bahuṃ)。
因為積累了福德者感到歡喜,在天界享受著諸種資具。」——天女如此回答。
這樣,長老(目犍連)聽聞天女(devatāya)說明自己的福德行為後,為她及其隨從說法,然後從天界返回,將此事向世尊報告。世尊把握這個機會(作為教材),為聚集的眾人說法。這次說法對具有天眾的世間(sadevakassa lokassa)是有益的。
「具有殊勝容色」(abhikkantena vaṇṇenāti)指的是拉克胡瑪天宮(lakhumāvimānaṃ)。它的起源是什麼呢?當世尊(Bhagavati)住在波羅奈(Bārāṇasiyaṃ)時,波羅奈城(Bārāṇasinagarassa)有一個城門名叫漁夫之門(Kevaṭṭadvāraṃ),在離它不遠處建立的一個村莊,也同樣以「漁夫之門(Kevaṭṭadvāra)」之名而聞名。在那裡,有一位名叫拉克胡瑪(Lakhumā)的女子,她擁有信心、淨信且智慧具足。她看到比丘們從那個城門進入時,會向他們禮拜,將他們帶到自己的家,給予他們簡單的食物(殘食?kaṭacchubhikkhaṃ)。因為這樣的交往,她的信心不斷增長,她建造了一座休息廳(āsanasālaṃ),並為進入那裡的比丘們提供座位,準備飲用水和食物(pānīyaṃ paribhojanīyaṃ)。凡是自己家中有的米飯、麵食(kummāsa)、蔬菜(ḍāka)等,她都供養給比丘們。她在比丘們面前聽聞佛法後,皈依了三寶(saraṇesu)並受持戒律(sīlesu),內心變得專注(samāhitā),開始修習觀禪的業處(vipassanākammaṭṭhānaṃ),熱衷於修行觀禪(vipassanaṃ ussukkāpentī)。由於具足了(成就的)親近緣(upanissayasampannatāya),她不久之後便證入了須陀洹果(sotāpattiphale patiṭṭhahi)。後來,她去世後,往生於三十三天(Tāvatiṃsa)的廣大天宮(mahati vimāne)中,並有一千位天女(accharāsahassañcassā parivāro)作為她的隨從。她在那裡享受著天界的成就(dibbasampattiṃ),快樂地生活著。尊者大目犍連(Āyasmā Mahāmoggallāno)在遊歷天界(devacārikaṃ caranto)時,以「具有殊勝容色」等偈頌詢問她,所有過程都如同之前(別的天女故事)所說的一樣。因此這樣說(tena vuttaṃ)—
173.
「天女(devate)啊,你以殊勝的容色站立著,
照亮了一切方位,就像藥草(osadhī)和星辰(tārakā)一樣。
174.
「因為什麼(功德),你擁有如此般的容色?因為什麼,你在此(天界)獲得成功(繁榮)?
並且,所有你心中所喜愛的享受(bhogā)都會出現。
175.
「具有大神通的女神(devi mahānubhāve)啊,我請問你:當你還是人類(manussabhūtā)時,你做了什麼福德(puññaṃ)?
因為什麼原因,你擁有如此光輝的神通(jalitānubhāvā),並且你的容色照亮一切方位?」
176.
那天女(sā devatā)對目犍連(Mogallānena)的詢問感到歡喜(attamanā),
她被問到問題(pañhaṃ puṭṭhā),便解說了(viyākāsi)這是哪種業(yassa kammassidaṃ)所帶來的果報(phalaṃ」。
177.
「從漁夫之門(Kevaṭṭadvārā)出來的地方,曾有我的住所(nivesanaṃ)。
在那裡,對於那位大仙(Mahesinaṃ,指佛陀)的弟子們(sāvakānaṃ),那些正在行走(遊化、托缽)的人(sañcaramānānaṃ),
178.
「我以正直(無欺)的心(ujubhūtesu, vippasannena cetasā),布施了米飯(odanaṃ)、麵食(kummāsaṃ)、蔬菜(ḍākaṃ)、
以及一種(鹹酸)的飲品(loṇasovīrakañcahaṃ)。
179.
「我在(布薩日的)十四日(cātuddasiṃ)、十五日(pañcadasiṃ),以及(半月中)的第八日(yā ca pakkhassa aṭṭhamī),
還有神變月(pāṭihāriyapakkhañca,指從正月白分一日至十五日)中,
(我)具足八支(aṭṭhaṅgasusamāgataṃ,指八戒),
180.
「我持守布薩日(uposathaṃ upavasissaṃ),始終防護於戒律之中(sadā sīlesu saṃvutā)。
(透過)節制(saññamā)與分享(saṃvibhāgā ca),我得以居住於這天宮(vimānaṃ āvasāmahaṃ)。
181.
「我遠離殺生(pāṇātipātā viratā),也克制妄語(musāvādā ca saññatā),
以及(遠離)偷盜(theyyā ca)與邪淫(aticārā ca),並且遠離飲酒(majjapānā ca ārakā)。
182.
「我樂於實踐五學處(pañcasikkhāpade ratā),通曉(kovidā)四聖諦(ariyasaccāna)。
我是具眼者(cakkhumato)、大名聲者(yasassino)喬達摩(Gotamassa,即佛陀)的優婆夷(upāsikā)。
183.
「因為這個(功德)(tena),我擁有如此般的容色…(… pe … 省略部分如前所述)…並且我的容色照亮一切方位。」
「並且,尊者(Bhante)啊,請您以我的名義,以頭頂禮世尊(Bhagavato)的雙足,請這樣說:尊者(Bhante),有一位名叫拉克胡瑪(Lakhumā)的優婆夷,以頭頂禮世尊的雙足。』」
「然而,尊者(Bhante),如果世尊能授記我證得某種沙門果位(aññatarasmiṃ sāmaññaphale byākareyya),這並非不可思議(anacchariyaṃ)之事。」
隨後,世尊授記她證得了斯陀含果(sakadāgāmiphale)。
問答結束後(pucchāvissajjanāvasāne),她因為聽聞了長老(therassa,指目犍連)說法,而證得了斯陀含果(sakadāgāmiphalaṃ pāpuṇi)。
「為正在托缽行走的你」這句偈頌指的是施粥女天宮。它的起源是什麼呢?世尊住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即迦蘭陀飼料場。那時,在王舍城有一個家庭,因瘟疫而遭受苦難。那裡所有人都死了,只除了一位女子。她丟棄了家中和從各家各戶得來的所有錢財與穀物,因為害怕死亡,從牆洞逃出,變得無依無靠,去到別人的家,在那家的後面住下。那家人可憐她,將鍋等容器裡剩下的粥、飯、漱口水或米湯給她。她就靠吃這個維持生命。
那時,尊者大迦葉入滅盡定了七天,從定中出來後,思考著:「今天我應該透過接受誰的食物供養來幫助他/她,並將其從貧困和苦難中解救出來呢?」他看見那位女子已接近死亡,並且她所做的業會導致她墮入地獄,於是想到:「這位女子在我到她那裡去的時候,會將她自己得到的漱口水或米湯布施給我,僅憑此功德,她就能往生到化樂天的世界,這樣我就能將她從墮入地獄的危險中解救出來,好,那麼我將為她成就天界的幸福。」清晨時分,他穿上衣服,拿起缽與袈裟,朝著她居住的地方走去。此時,天帝釋化身為一個陌生人,帶著多種美味和多種湯與菜餚的天界食物來供養。長老知道後,說:「憍尸耶!你已做過很多功德,為什麼要這樣做?不要剝奪貧困者和窮人的獲得功德的機會!」他拒絕了,並站在那位女子的面前。
她看到長老後,心想:「這是一位有大神通的長老,這裡沒有適合供養給他的嚼食或噉食。而這裡只有放在髒容器裡、混雜著草屑和灰塵、沒有鹹味、冷了、沒什麼味道、僅僅是漱口水或米湯的東西,我不敢將這樣的東西布施給這樣一位尊者。」於是對他說:「您來得太晚了。」長老只是稍微移動了一步的距離,就站在那裡。住在家裡的人們拿來食物供養長老,但長老不接受。那位貧困的女子知道:「他是為了幫助我而來到這裡的,他是想接受我所有的東西。」她內心變得淨信,生起恭敬,將那份漱口水或米湯撒入長老的缽中。長老為了增長她的信心,做出要吃的樣子,人們為他準備了座位。長老在那裡坐下,吃了喝了那份漱口水或米湯,清洗好缽和手後,做了迴向,對那位貧困的女子說:「你在過去第三世曾是我的母親」,說完就離開了。她因為對那位長老師生起了極大的淨信,在那天晚上的初更時分去世,往生到了化樂天的眾神之中。後來,天帝釋知道她已經去世,思惟著:「她生到哪裡去了呢?」他在三十三天沒有找到她,在午夜時分,就去到尊者大迦葉那裡,詢問她往生的地方,說道:
185.
「當你正為了托缽而行走,靜默地站立著時,
一位貧窮的、可憐的女子,無依無靠,
186.
「她懷著淨信,親手將漱口水或米湯布施給了你。
她捨棄了人身後,現在究竟去到了哪一界呢?」
他說出了這兩首偈頌。
於是,長老對他說道:
187.
「當我正為了托缽而行走,靜默地站立著時,
一位貧窮的、可憐的女子,無依無靠,
188.
「她懷著淨信,親手將漱口水或米湯布施給了我。
她捨棄了人身,從這裡死後,已得解脫。
189.
「有名為化樂天的,具有大威力的眾神。
那位施粥女女子在那裡很快樂,正享受著喜樂。」
他以回答問題的方式,講述了她往生的地方。
接著,天帝釋聽聞她那個布施的巨大果報和巨大利益後,讚歎道:
190.
「啊!那位可憐女子的布施,在迦葉身上得到了很牢固的確立!
依靠別人給的食物所作的布施,這供養確實成功了!
191.
「即使有人能為轉輪王舉行大帝王的灌頂禮,
一位具足一切肢體美的女子,並且容貌令丈夫滿意,
她的功德也抵不上這份漱口水布施的十六分之一。
192.
「即使布施一百頭母牛、一百匹公馬、一百輛由公馬駕馭的戰車、
以及十萬位佩戴著寶石與耳環的少女,
這樣的功德也抵不上這份漱口水布施的十六分之一。
193.
「即使布施一百頭出自雪山的、象牙如車轅、雄壯威武、
有著金黃色項頸、體型適中、披著黃金飾物的象王,
這樣的功德也抵不上這份漱口水布施的十六分之一。
194.
「即使有人在此能讓自己成為四大洲的主宰,
這樣的功德也抵不上這份漱口水布施的十六分之一。」
他這樣說道。
在這裡,天帝釋自己所說的全部內容,尊者大迦葉長老都向世尊報告了。世尊以此為因緣,為聚集的眾生詳細地說法。那次說法對大眾是有益的。
「旃陀羅(caṇḍāli),禮拜雙足吧」——因此稱為「旃陀羅天宮」。它的因緣是什麼呢?世尊住在王舍城(rājagaha)時,於清晨時分,進入佛陀慣行的大悲定,出定後觀察世間,看見在同一城市中,住在旃陀羅聚落的一位年老婆羅門女,壽命將盡,並且導致地獄轉生的業已現前。世尊以強烈的大悲心振奮心意,想道:「我應讓她造作能導致天界的業,以此阻止她投生地獄,並使她在天界立足。」如此思慮後,便與大比丘僧團一起進入王舍城(rājagaha)乞食。
那時,這位旃陀羅女拄著拐杖正要出城,看見世尊迎面走來,便停步面對世尊。世尊也好像要阻止她前行似的,停在她面前。於是,尊貴的大目犍連(mahāmoggallāno)知道了世尊的心意,也察覺到她壽命將盡,便勸導她禮拜世尊——
195.
「旃陀羅(caṇḍāli),禮拜雙足吧,
歸於聲名顯赫的喬達摩(gotamassa)。
為了慈悲她,
第七聖者(isisattamo)停步而立。
196.
「於應供者、偉大者,
淨化你的心吧。
快快合掌禮拜,
你的生命已所剩無幾。」
——説了這兩首偈頌。
195. 其中,「旃陀羅(caṇḍālī)」是以她出身種族的名稱呼她。「禮拜(vanda)」即恭敬問訊。「雙足(pādāni)」是指與天眾共處的世間的歸依處、行跡。「為了慈悲她(tameva anukampāya)」是為了幫助她,目的是阻止她投生惡道,使她轉生天界。「停步而立(aṭṭhāsi)」是指沒有進城而站著。「第七聖者(isisattamo)」是超越世俗的有學、無學、獨覺聖者中最卓越、最殊勝的;或者,是諸佛聖者中的第七位,如毗婆尸佛(vipassi)等,故稱第七聖者。
196. 「淨化你的心吧(abhippasādehi manaṃ)」是指「世尊是正等覺者」,你應淨化你的心。「於應供者、偉大者(arahantamhi tādini)」:因為遠離煩惱,因為摧毀了那些敵人(煩惱),因為摧毀了輪迴之輪的輻條(苦因),因為遠離諸緣(不再造業),因為遠離造惡,所以是應供者(arahante);又因為在可意等境中達到了平靜狀態,故是偉大者(tādimhi)。「快快合掌禮拜(khippaṃ pañjalikā vanda)」是指應迅速恭敬合掌禮拜。為什麼呢?因為「你的生命已所剩無幾(parittaṃ tava jīvitaṃ)」,因為(生命)此刻即將毀壞,所以是微小、短暫的。
於是,長老以這兩首偈頌稱揚世尊的功德,立足於自己的威力,並以她壽命將盡的危急情況警策她,勸導她禮拜世尊。她聽後,心生警惕,對世尊生起淨信之心,以五體投地禮拜,合掌敬禮,專注一心,住於趨向佛陀的喜悦中。世尊想道:「這些(善業)足以使她轉生天界了。」便與比丘僧團進入城中。
那時,一頭受驚的母牛,是一頭年輕的牛犢,從那裡衝過來,以牛角頂撞她,奪走了她的生命。結集者為了説明這一切,説道:
197.
「被具德者、持最後身者(sarīrantimadhārinā)所勸導,
旃陀羅(caṇḍālī)禮拜了
聲名顯赫的喬達摩(gotamassa)的雙足。
198.
「隨後,一頭母牛殺死了她,
殺死了那位合掌站立、
敬禮正等覺者的旃陀羅(caṇḍāliṃ)——
驅散黑暗者(andhakāre pabhaṅkaraṃ)。」
——説了這兩首偈頌。
她死後,轉生於三十三天(tāvatiṃsesu),擁有十萬天女作為她的隨從。就在同一天,她與天宮一同前來,從天宮下來,拜見尊貴的大目犍連(mahāmoggallānaṃ),並禮敬他。為了説明此事,説道:
199.
「斷盡漏、離塵、無動、獨一,
於林中僻靜處獨坐。
我以天神威力前來,
禮拜您——大雄、大威力者(vīra mahānubhāvaṃ)。」
——天女(devatā)説道。
長老問她:
200.
「金色身光、輝煌、大名聲,
乘駕天宮、具多種心念,
被天女群圍繞著,
善女子(subhe),您是哪位天女(devate)?為何禮拜我(mama)?」
被長老如此詢問後,她再次説道:
201.
「尊者(bhaddante),我是旃陀羅(caṇḍālī),
被您——大雄(vīrena)——所派遣,
禮拜了應供者、
聲名顯赫的喬達摩(gotamassa)的雙足。
202.
「我禮拜雙足後,
從旃陀羅胎(caṇḍālayoniyā)中死歿,
轉生於難陀(nandane)園中,
具足一切祥瑞的天宮。
203.
「有十萬天女,
作為前導圍繞著我。
我是她們中最卓越、第一的,
以容色、名聲、壽命(而論)。
204.
「我具足廣大福德與善行,
正知、具念。
我是來禮拜世間那位
慈悲的牟尼(muniṃ)的,尊者(bhante)。」
——説了這四首偈頌。
201-4. 其中,「所派遣(pesitā)」是指以「旃陀羅,禮拜雙足吧」等語勸導她禮拜。雖然那禮拜所生的福業在生起的刹那看來是微小的,但由於福田(佛陀)的廣大和果報的廣大,它實際上是極其廣大的,因此説「具足廣大福德與善行(pahūtakatakalyāṇā)」。同樣地,由於以佛陀為所緣而生起的喜悦在生起刹那具有慧與念的明淨狀態,故説「正知、具念(sampajānā paṭissatā)」。接著——
205.
「旃陀羅(caṇḍālī)如此説後,
這位知恩、感恩者,
禮拜了應供者的雙足,
隨即就在那裡隱沒了。」
——此偈由結集者所安立。
尊貴的大目犍連(mahāmoggallāno)將此事向世尊報告。世尊以此為緣起,為聚集的眾人説法,該説法對大眾有益。
「青色的、黃色的、黑色的」——因此稱為「善賢天宮」。它的因緣是什麼呢?世尊住在舍衛城(sāvatthiyaṃ) 祇樹給孤獨園(jetavane anāthapiṇḍikassa ārāme)。那時,在金彌羅城(kimilanagare)有一位名叫羅哈卡(rohako)的優婆塞,他虔誠、有信心、具足戒行。在同一城市中,有一個擁有同等巨大財富的家庭,家中有一位女孩,她虔誠、有信心,並且天生賢良,因此名字就叫善賢(bhaddā)。後來,羅哈卡(rohaka)的父母為他求娶這位少女,在適當的時候將她迎娶來,為他們舉行了婚禮。他們兩人和睦同居。她由於自身行為的圓滿,在那城中被稱為「善賢婦(bhadditthī)」而聞名、知名。
那時,兩位上首弟子(舍利弗與目犍連)各有五百比丘隨從,正在地方遊行,來到了金彌羅城(kimilanagaraṃ)。羅哈卡(rohako)知道他們到來後,心生喜悦,前去拜見長老,禮拜後,邀請他們第二天應供。第二天,他以美味的嚼食、噉食供養他們及其隨從,並與妻子、兒女一起聽聞他們所開示的法義後,遵循他們的教導,皈依三寶,受持五戒。而他的妻子則在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及神變月齋日持守布薩戒,尤其具足戒行,並受到天神的護佑。正是由於天神的這種護佑,她清除了落在自己身上的錯誤指控,以極其清淨的戒行,在世間獲得了廣泛的名聲。
事情是這樣的:她本人住在金彌羅城(kimilanagare),她的丈夫因商業事務住在德叉尸羅城(takkasilāyaṃ)。在節慶日,她的朋友們慫恿她去看星象娛樂活動(她沒有去)。家中的守護天神(gharadevatāya)以自身的神力,將她帶到丈夫那裡,讓她與丈夫相會。正是通過這次相會,她懷了孕。當她懷孕的狀態逐漸明顯後,她的婆婆等人懷疑她「有外遇」。同一位天神(devatāya)以自身威力,當恆河(gaṅgā)大洪水彷彿要淹沒金彌羅城(kimilanagaraṃ)時,讓她(善賢)在眾人面前,以一個能表明自己妻子身份、先前曾發真實誓願的誓言,使那因風力而興起浪濤的恆河(gaṅgā)大洪水,在湧向她時退轉了回去。即使後來她與丈夫團聚,丈夫起初也像婆婆等人一樣懷疑她(因懷孕)。她出示了丈夫在德叉尸羅(takkasilāyaṃ)給她的帶有印章的指環和信物,消除了這份懷疑,獲得了丈夫、親屬和大眾的敬重。因此說她「以極其清淨的戒行,在世間獲得了廣泛的名聲」。
後來,她去世後,轉生於三十三天(tāvatiṃsabhavane)。其後,世尊從舍衛城(sāvatthito)前往三十三天(tāvatiṃsabhavanaṃ),坐在波利質多羅(pāricchattaka)樹下的紅蓮色石(paṇḍukambalasilāyaṃ)上。天眾聚集後,前去拜見世尊,禮拜後坐在一邊。善賢(bhadditthī)也前去拜見世尊,禮拜後站在一邊。那時,世尊在聚集於一萬個世界(dasasahassilokadhātūsu)中的天眾和梵眾當中,詢問那位天女過去所做的福德業行,說道:
206.
「青色的(nīlā)、黃色的(pītā)和黑色的(kāḷā),
還有赤黃色的(mañjiṭṭhā)以及紅色的(lohitā)。
具有各種高低層次的顏色,
被花蕊(kiñjakkha)所圍繞。
207.
你頭上戴著曼陀羅(mandārava)花的花環。
智者(sumedhase)啊,這些樹木在其他天眾身體(所在之處)中是沒有的。
208.
你是憑藉什麼(業)而轉生此身,
成為有名聲的三十三天(tāvatiṃsaṃ)天女(devate)?
被詢問的天女,請說明,
這是哪種業的果報?」——世尊說道。
如此被世尊詢問後,那位天女以這些偈頌回答:
209.
「在金彌羅城(kimilāyaṃ),人們稱我為善賢婦(bhadditthikā)優婆夷(upāsikā)。
我有信心(saddhā),具足戒行(sīlena sampannā),總是樂於佈施(saṃvibhāgaratā sadā)。
210.
我以清淨的心,對正直的人們,
佈施了衣服(acchādanaṃ)、食物(bhattaṃ)、
臥具座具(senāsanaṃ)和燈明(padīpiyaṃ)。
211.
十四日(cātuddasiṃ)、十五日(pañcadasiṃ),
以及每半月的第八日(aṭṭhamī),
還有神變月(pāṭihāriyapakkhañca),
我持守具足八支(aṭṭhaṅgasusamāgataṃ)的布薩戒(uposathaṃ)。
212.
我總是持守布薩戒(uposathaṃ upavasissaṃ),
永遠防護於戒律(sīlesu saṃvutā)。
由於調伏(saññamā)和佈施(saṃvibhāgā),
我得以居住於這天宮(vimānaṃ āvasāmahaṃ)。
213.
我遠離(pāṇātipātā viratā)殺生,
節制於妄語(musāvādā ca saññatā),
遠離偷盜(theyyā)、邪淫(aticārā),
也遠離飲酒(majjapānā ca ārakā)。
214.
我樂於實踐五學處(pañcasikkhāpade ratā),
通曉聖諦(ariyasaccāna kovidā)。
我是有眼者(佛陀)的優婆夷(upāsikā cakkhumato),
住於不放逸(appamādavihārinī)。
我完成了(善行的)住所(katāvāsā),完成了善業(katakusalā),從那裡死後,
以自身的光明,我遊行於難陀園(nandanaṃ)。
215.
而且我以食物供養(abhojayiṃ)比丘(bhikkhū)——
這些利益他者、慈悲者(paramahitānukampake),
這對具足苦行(tapassiyugaṃ)的大牟尼(mahāmuniṃ)(的弟子)。
我完成了(善行的)住所,完成了善業,從那裡死後,
以自身的光明,我遊行於難陀園。
216.
我總是持守(satatamupāvasiṃ ahaṃ)那
能帶來無量快樂(aparimitaṃ sukhāvahaṃ)的八支布薩戒(aṭṭhaṅgikaṃ uposathaṃ)。
我完成了(善行的)住所,完成了善業,從那裡死後,
以自身的光明,我遊行於難陀園(nandanan)」。
後來,世尊為以摩耶夫人轉世的天子(mātudevaputta)為首的、住於一萬世界中的天眾和梵眾,講授了三個月的阿毗達摩藏(abhidhammapiṭakaṃ),然後返回人間,將善賢天宮(bhadditthivimānaṃ)的(故事)開示給比丘們。這次說法對聚集的眾人有益。
「以卓越的色彩(abhikkantena vaṇṇena)」——因此稱為「須摩提天宮」。它的因緣是什麼呢?世尊住在舍衛城(sāvatthiyaṃ) 祇樹給孤獨園(jetavane)。那時,在那爛陀(nāḷandāyaṃ)有一位名叫須摩提(soṇadinnā)的優婆夷(upāsikā),她虔誠、有信心,恭敬地以四種資具(衣、食、住、藥)侍奉比丘們,具有極清淨的恆常戒行,也持守具足八支(aṭṭhaṅgasamannāgataṃ)的布薩戒(uposathampi)。她獲得了聽聞佛法的機會,並且具足了(證悟的)親近緣(upanissayasampannatāya),修習四諦(catusacca)業處(kammaṭṭhānaṃ)而增長(智慧),成為了一位須陀洹(sotāpannā)。後來,她罹患某種疾病而去世,轉生於三十三天(tāvatiṃsesu)。
關於她,尊貴的大目犍連(mahāmoggallāno)以這三首偈頌問道:
217.
「天女(devate)啊,你以卓越的色彩站立著,
照耀所有的方向,如同藥草(osadhī)(照耀)星辰(tārakā)一般。
218.
你是憑藉什麼而擁有如此色彩?
又是憑藉什麼而在這裡(天界)享有(這一切)?
並且,任何心中所喜愛的財物(bhogā),
都會為你產生。
219.
大威力者(mahānubhāve)天女(devi)啊,我詢問你:
當你還是人的時候,你做了什麼福德?
你是憑藉什麼而具有如此熾盛的威力(jalitānubhāvā)?
並且你的色彩照耀一切方向?」
220.
「那天女(devatā)被目犍連(moggallānena)詢問,感到歡喜(attamanā),
被問到問題後,解釋了這是哪種業的果報。」
221-226.
(天女回答:)「人們稱我為須摩提(soṇadinnāti maṃ aññaṃsu)……(中略)……歸於聲名顯赫的喬達摩(gotamassa yasassino)。」
227.
「因此,我擁有如此的色彩……(中略)……並且我的色彩照耀一切方向(vaṇṇo ca me sabbadisā pabhāsatī)」。
——天女(devatā)如此解釋。這所有(內容的解釋)都按照前面(所述故事)的方式(理解)。
「以卓越的色彩(abhikkantena vaṇṇena)」——因此稱為「優波斯天宮」。在這裡,關於它的因緣(與前一個故事相比)的區別是:在沙計提城(sākete)有一位名叫優波斯(uposathā)的優婆夷(upāsikā),其餘部分與前面緊接的天宮(故事,即須摩提天宮)相似。因此說道:
229-231.
「以卓越的色彩……(中略)……
並且你的色彩照耀一切方向(vaṇṇo ca te sabbadisā pabhāsatī)」。
232.
「那天女(devatā)感到歡喜(attamanā)……(中略)……這是哪種業的果報(yassa kammassidaṃ phalaṃ)」。
233-238.
(天女回答:)「在沙計提城(sāketāyaṃ),人們稱我為優波斯(uposathāti maṃ aññaṃsu)優婆夷(upāsikā)……(中略)……
我是有眼者(佛陀)的優婆夷(upāsikā cakkhumato),歸於聲名顯赫的喬達摩(gotamassa yasassino)。」
239.
「因此,我擁有如此的色彩……(中略)……
並且我的色彩照耀一切方向(vaṇṇo ca me sabbadisā pabhāsatī)」。
——天女(devatā)如此解釋。
接著,她指出自己的一個過失(dosaṃ),說道:
241.
「反覆地(abhikkhaṇṃ)聽聞了難陀園(nandanaṃ)(的快樂)後,
我的欲望(chando)生起了(udapajjatha)。
我將心願投向於那裡(tattha cittaṃ paṇidhāya),
因而轉生(upapannāmhi)於難陀園(nandanaṃ)。
242.
「我沒有遵行(nākāsiṃ)導師(satthu)的教誨(vacanaṃ),
(導師)是佛陀(buddhassa)、日種(ādiccabandhuno)(的後裔)。
我將心願投向於低劣的(事物)(hīne cittaṃ paṇidhāya),
因此我現在事後感到懊悔(sāmhi pacchānutāpinī)。」
——她說了這兩首偈頌。
242. 「我沒有遵行導師的教誨(nākāsiṃ satthu vacananti)」是指我沒有遵行導師所說的「諸比丘,我甚至不稱讚(對)有(的存在)有絲毫(的貪愛)」等(增支部 1.320-321)教誨;意思是沒有捨棄對諸有(生命存在)的貪愛(bbavesu chandarāgaṃ)。
「低劣的(hīneti)」是指卑下的、不好的(lāmake)。她是針對自己對生命存在的貪著(bhavābhiratiṃ)而說的。「我現在是(sāmhīti)」即我(sā)現在是(amhi)。
如此,在那位天女(devatāya)表達了因對生命存在的貪著為因而產生的懊悔(vippaṭisāre)後,長老為了安慰她,通過說明生命存在(即使在天界)也有確定的壽命限制(paricchinnāyubhāva),指出未來若能保持人身,則容易超越輪迴的痛苦(vaṭṭadukkhassa samatikkamo),而完全斷盡煩惱(khīṇāsava)的狀態(涅槃)則具有巨大利益,於是說道:
243.
「優波斯(uposathe)天女(devate)啊,你將在這天宮(vimānamhi)住多久(kīva ciraṃ)?
請說明,如果你知道你的壽命(āyuno)的話。」
——他說了這首偈頌。
然後她(回答):
244.
「大牟尼(mahāmuni)啊,我將在這裡住六萬六千歲(saṭṭhi vassasahassāni, tisso ca vassakoṭiyo),
從這裡死後(ito cutā),我將去往(gamissāmi)人間(manussānaṃ sahabyatan)。」
——她說道。
然後長老(說):
245.
「優波斯(uposathe)啊,你不要害怕(mā tvaṃ bhāyi),
你已被正等覺者(sambuddhena)授記(byākatā)(為須陀洹)。
你已證得須陀洹果(sotāpannā visesayi),
你的惡趣(duggatī)已被斷除(pahīnā)。」
——他用這首偈頌鼓勵(samuttejesi)她。
第八和第九天宮的故事發生在王舍城(Rājagaha)。在第八個故事中,應當按照順序如此說明:「有一位名叫沉睡(Niddā)的優婆夷(upāsikā)……(省略部分)……屬於名聲顯赫的喬達摩(Gotama)(佛陀)。因此,我擁有如此容貌……(省略部分)……另一位名叫熟睡(Suniddā)的優婆夷(upāsikā)」。其餘部分應按照已述的方式理解。在偈頌中也沒有先前未提及的內容。事實上,在某些典籍中,巴利文經文是以重複段落的形式編排的。因此說道——
♦ 246.
♦ 「以極美妙的容貌……(省略部分)……
♦ 你的光芒照耀一切方向。」
♦ 247.
♦ 「那位天神滿心歡喜……(省略部分)……這是何種業行的果報?」
♦ 248.
♦ 「人們稱我為沉睡(Niddā),是王舍城(Rājagaha)的優婆夷(upāsikā)……(省略部分)……
♦ 屬於名聲顯赫的喬達摩(Gotama)。
♦ 256.
♦ 「因此,我擁有如此容貌……(省略部分)……我的光芒照耀一切方向。」
♦ 258.
♦ 「以極美妙的容貌……(省略部分)……照耀一切方向。」
♦ 261.
♦ 「那位天神滿心歡喜……(省略部分)……」
♦ 262.
♦ 「人們稱我為熟睡(Suniddā),是王舍城(Rājagaha)的優婆夷(upāsikā)……(省略部分)……
♦ 屬於名聲顯赫的喬達摩(Gotama)。
♦ 268.
♦ 「因此,我擁有如此容貌……(省略部分)……
♦ 我的光芒照耀一切方向。」
(註:文中「…… pe ………」為巴利文典籍省略標記,表示此處重複前文或省略標準段落,翻譯時保留原意並註明省略。)
「以極美妙的容貌」這段是關於「供養比丘食物的女子之天宮」的記述。它的因緣是什麼呢?世尊當時住在舍衛城(Sāvatthī)的祇陀林(Jetavane)。那時候,在北方的馬圖拉(Uttaramadhurā)地方,有一位壽命將盡、死後可能投生於惡道的女子。世尊在清晨時分從大悲定中出定,以佛眼觀察世間,看見了這位死後可能投生惡道的女子。出於大悲心,他的心受到驅動,想要幫助她投生到善道,於是獨自一人(沒有帶其他比丘)前往馬圖拉(Madhura)。
到達後,世尊在上午時分穿好袈裟,拿著缽與僧衣,進入城內乞食。那時,那位女子剛好在家里準備好食物,收拾到一邊,然後拿著水罐前往渡口。她洗完澡,用水罐裝了水,正走回自己的家。在半路上,她看見了世尊,就問道:「尊者,您得到乞食的食物了嗎?」當世尊回答說:「會得到的」時,她明白(世尊)還沒有得到食物。於是(她)放下水罐,走向世尊,禮拜後說道:「尊者,我將供養您食物,請您接受(我的供養)。」世尊以沉默表示接受。她知道世尊已接受供養後,就提前趕回家,在一個打掃得乾淨平整的地方準備好座位,然後站著等候世尊進來。世尊進入屋子後,就在預備好的座位上坐下。接著,她就供養食物給世尊。世尊用完餐後,洗淨了手和缽,為她做了迴向祝福,然後就離開了。她聽了(世尊的)迴向祝福後,體驗到無比的喜悦與快樂,直至(世尊)離開她的視線範圍為止,她都沒有失去那份以佛陀為對象的喜悦,她一直禮拜著站立(目送世尊)。僅僅過了幾天之後,她就去世了,並投生到三十三天(Tāvatiṃsa)的天界中,成為有一千位天女(accharā)隨從陪伴的天神。於是,尊者大目犍連(Mahāmoggallāna)——
270.
「你以極美妙的容貌……(省略部分)……如同群星中的藥草星(Osadhī)(般明亮)。
271.
「你是因為什麼(業因)而擁有如此的容貌……(省略部分)……
並且你的光芒照耀一切方向?」——(尊者大目犍連)用這些偈頌詢問(她)。
273.
「那位天神滿心歡喜……(省略部分)……這是何種業行的果報?」
274.
「當我前世在人世間時,我曾是人類中的一員,
275.
「我見到了一位離塵(無垢)的佛陀(Buddha),(他)內心澄淨無染。
我懷著淨信,親手供養了食物(bhikkhaṃ)給祂。
276.
「因此,我擁有如此的容貌……(省略部分)……
並且我的光芒照耀一切方向。」——
那位天神(Devatā)如此解釋道。其餘所有(未詳細說明)的部分,因為(其涵義)已經按照前面所述的方式(闡明),所以(其)意思已經很明顯了。
「以極美妙的容貌」這段是關於「第二位供養比丘食物的女子之天宮」的記述。它的因緣是什麼呢?世尊當時住在王舍城(Rājagaha)。在那裡,有一位生起信心、內心清淨的女子,看見某一位已經斷盡煩惱的長老比丘(khīṇāsavattheraṃ)正在乞食,就邀請他進入自己的家中,並供養了食物。後來過了一段時間,她去世了,並投生到三十三天(Tāvatiṃsa)的天界中。其餘(部分,例如天神的樣貌、與尊者的問答等)都與前面那個「(第一個)緊接出現的天宮」(的故事)完全相同。
278.
「你以極美妙的容貌……(省略部分)……照耀一切方向。」
281.
「那位天神滿心歡喜……(省略部分)……這是何種業行的果報?」
282.
「當我前世在人世間時,我曾是人類中的一員……(省略部分)……
並且我的光芒照耀一切方向。」
(以上是)第二位供養比丘食物的女子(的故事)。
(在《波利質多樹品》(Pāricchattakavagge)中,)「殊勝(Uḷāro)是你的名聲與容貌」這段是關於「殊勝天宮(Uḷāravimāna)」的記述。它的因緣是什麼呢?世尊當時住在王舍城(Rājagaha)的竹林精舍(Veḷuvane),即迦蘭陀養育處(Kalandakanivāpe)。那時候,在王舍城(Rājagaha),有一位在尊者大目犍連(Mahāmoggallāna)的護持家庭(供養者家庭)中的少女,她具有布施的意願,並且喜愛分享布施之物。在那戶人家中,凡是早餐時出現的可嚼食的、可食用的食物,她都會將自己分得的那一份,拿出一半來布施,自己只食用另一半;如果不先布施,她就不會食用。即使沒有看到值得布施的對象(dakkhiṇeyye),她也會先把食物留起來,等見到合適的對象時再布施;她也會布施給來乞討的人。她的母親見她如此,心想:「我的女兒具有布施的意願,並且喜愛分享布施之物」,感到非常高興和喜悅,於是給了她雙倍份量的食物。而當她(女兒)在(母親給的)一份食物中進行了分享布施之後,(母親)又會再給她另一份,她就這樣持續地進行分享布施。
時光流逝,當她長大成人後,她的父母將她嫁給了同城中的另一戶人家。然而,那戶人家是持有邪見的(micchādiṭṭhika),沒有信仰(assaddha),對(佛法)不虔誠(appasanna)。後來,尊者大目犍連(Mahāmoggallāna)在王舍城(Rājagaha)逐戶乞食時,站到了這位少女的公公家的門口。這位少女看見後,內心充滿淨信,說道:「請進來,尊者」,並邀請他進入屋內。她禮拜了尊者後,沒有徵詢她婆婆的意見,就拿走了她婆婆預備好的糕餅(pūvaṃ)。她心想:「我會(事後)告訴她並請她隨喜」,出於(對婆婆的)信任,她拿起糕餅就供養給了長老比丘(thera)。長老比丘為她做了迴向祝福後就離開了。這位少女(事後)對她的婆婆說:「我把您預備好的糕餅供養給大目犍連長老(Mahāmoggallānatthera)了。」她的婆婆聽了之後,說道:「這是何等魯莽無禮的行為!你未經我的允許,就把屬於我的東西給了沙門!」她對少女又罵又打,被憤怒所征服,不考慮什麼是合理什麼是不合理,順手拿起眼前的一根搗杵棒(musalakhaṇḍaṃ)就擊打在她的肩頸處(aṃsakūṭe)。這位少女由於身體嬌嫩,並且壽命本來就已將盡,受到這猛烈一擊的痛苦折磨後,僅僅幾天就去世了,並投生到了三十三天(Tāvatiṃsa)中。她過去所做的其他善行,以及她對長老比丘(thera)所做的布施,產生了非常強大的果報,並支持著她(在天界的生活)。於是,尊者大目犍連(Mahāmoggallāna)按照前面所述的方式前往(天界)——
286.
「你的名聲(yaso)與容貌(vaṇṇo)皆殊勝(Uḷāro),你的光芒照亮一切方向(disā)。
天女們(nāriyo)舞蹈、歌唱,天子們(devaputtā)盛裝打扮。
287.
「天女(devate)啊,他們歡喜、環繞著你,為了禮敬你。
那些黃金造就的宮殿(vimānāni),你這美麗者啊,就是你的天宮(tava imāni)。
288.
「你是他們的主宰(issarā),具足一切欲樂(sabbakāmasamiddhinī)。
你出身高貴(abhijātā),你偉大(mahantāsi),你在天眾(devakāye)中感到歡喜。
天女(devate)啊,請回答並說明,這是何種業行的果報?」——
(尊者)用這三首偈頌詢問(她)。
被長老這樣詢問後,那位天神(devatā)回答了這個問題——
289.
「當我前世在人世間時,我曾是人類中的一員。
我出生在一個戒行不良(dussīlakule)的家庭,成為人家的媳婦(suṇisā),我(那時)是沒有信仰的(assaddhesu)、吝嗇的(kadariyesu)。
290.
(但後來我)具足了信心(saddhā)與戒行(sīlena),並且總是樂於分享(saṃvibhāgaratā sadā)。
我向正在乞食(piṇḍāya caramānassa)的您,供養了糕餅(apūvaṃ)。
291.
「當時我告訴了我的婆婆(sassuyā):『有一位沙門(samaṇo)來到這裡。
我懷著淨信(pasannā),親手(sehi pāṇibhi)將糕餅(pūvaṃ)供養給了他。』
292.
「聽我這樣說,我的婆婆就辱罵(我):『你這個沒教養的(avinītāsi)媳婦(vadhu)!
你不想先問我(就自作主張),(說)「我要給沙門(samaṇassa)」。
293.
「於是,我的婆婆發怒(kupitā),用搗杵(musalena)擊打(pahāsi)我。
(搗杵的)頂端(kūṭaṅga)擊中(cchi)並殺害(avadhi)了我,我無法再活下去了(nāsakkhiṃ jīvituṃ ciraṃ)。
294.
「我的身體壞滅(kāyassa bhedā)之後,我從那(痛苦)中徹底解脫(vippamuttā),死後離去(cutā)。
我就投生(upapannā)到三十三天(Tāvatiṃsānaṃ)的天神(devānaṃ)當中,成為他們的一員(sahabyataṃ)。
295.
「因此,我擁有如此的容貌……(省略部分)……
並且我的光芒照耀一切方向。」
「照亮了大地,連同諸天(Sadevakaṃ)」這段是關於「供養甘蔗的女子之天宮(Ucchudāyikāvimāna)」的記述。它的因緣是什麼呢?(故事背景如)「世尊住在王舍城(Rājagaha)」等等,所有(細節)都與前面那個「(第一個)緊接出現的天宮」(的故事)相同。但這裡的特殊之處在於:在這個故事中,(她)供養了甘蔗(ucchu),並且被她的婆婆用凳子(pīṭhakena)擊打(pahaṭā),就在那當下(mataṃ)死去,隨即投生到三十三天(Tāvatiṃsesu)中。就在她投生的同一天晚上,她來到長老(大目犍連)的住處侍奉(upaṭṭhānaṃ)。她照亮了整個靈鷲山(Kevalakappaṃ Gijjhakūṭaṃ),如同月亮(cando viya)和太陽(sūriyo viya)一般。她禮拜了長老(theraṃ),雙手合十(pañjalikā),恭敬地頂禮(namassamānā),然後站在一邊(ekamantaṃ aṭṭhāsi)。於是,長老(大目犍連)問她——
296.
「你照亮了大地(pathaviṃ),連同諸天(sadevakaṃ),你的光芒勝過(atirocasi)了月亮與太陽(candimasūriyā viya)。
憑藉你的吉祥(siriyā)、容貌(vaṇṇena)、名聲(yasena)與威德(tejasā),你就像大梵天(brahmāva)在三十三天(tidase)的天神(deve)之中,成為他們的主宰(sahindake)。
297.
「我詢問你,佩戴著青蓮花鬘(uppalamāladhārinī)者啊,你的身體如同磨光的黃金(kañcanasannibhattace)般光潔(āveḷinī)。
你裝飾著(alaṅkate)最上等的花環(或:穿著最上等的衣服-uttamavatthadhārinī),美麗的(subhe)天神(devate)啊,你是誰?為何禮拜我(vandase mamaṃ)?
298.
「你過去(pure)曾親自做(akāsi attanā)了什麼業行(kammaṃ)?當你前世(purimāya jātiyā)是人類(manussabhūtā)時,
你修習了(suciṇṇaṃ)怎樣布施(dānaṃ)、戒律(sīla)與克制(saṃyamaṃ)?憑藉什麼(kenūpapannā),你得以投生(sugatiṃ)(天界)並享有盛名(yasassinī)?
天神(devate)啊,請回答並說明,這是何種業行的果報?」——
(長老)用這些偈頌詢問(她)。
被長老這樣詢問後,那位天神(devatā)用這些偈頌回答——
299.
「尊者(bhante),不久前(idāni),您為了乞食(piṇḍāya),來到我們家(amhākaṃ gharaṃ upāgami),就是這個村子(imameva gāmaṃ)。
那時,我懷著無比的(atulāya)喜悦(pītiyā),以淨信之心(pasannacittā),供養了您一塊甘蔗段(ucchussa khaṇḍikaṃ adāsi)。
300.
「後來,我的婆婆(sassu)追問(anuyuñjate)我:『媳婦(vadhuke)啊,你把甘蔗(ucchuṃ)丟到(kahaṃ nu... avākiri)哪裡去了?』
『既不是我丟掉的(no chaḍḍitaṃ),也不是我吃掉的(no pana khāditaṃ mayā),是我親自(sayaṃ)供養給了那位寂靜的(santassa)比丘(bhikkhussa)。』
301.
「我的婆婆就辱罵(paribhāsate)我說:『這(家)的權力(idaṃ issariyaṃ)到底是屬於你的(tuyhaṃ nū)還是屬於我的(mama nū)?』
她拿起凳子(pīṭhaṃ gahetvā),給了我一擊(pahāraṃ adāsi me)。因此,我死去了(kālakatāmhi),從(人間)逝去(cutā),成為了天神(devatā)。
302.
「那就是我所做的善業(tadeva kusalaṃ kammaṃ kataṃ mayā),我親自(attanā)享受著那業所帶來的快樂(sukhañca kammaṃ anubhomi)。
我與天神們(devehi saddhiṃ)一起享樂(paricārayāmahaṃ attānaṃ),我歡喜於(modāmahaṃ)五種欲樂(kāmaguṇehi pañcahi)。
303.
「那就是我所作的善業(tadeva kusalaṃ kammaṃ kataṃ mayā),我親自(attanā)享受著那業所帶來的快樂(sukhañca kammaṃ anubhomi)。
我受到天帝釋(devindaguttā)的保護,受到三十三天(tidasehi)(天神)的守護(rakkhitā),我具足(samappitā)五種欲樂(kāmaguṇehi pañcahi)。
304.
「這就是那不小的(anappakaṃ)福德果報(puññaphalaṃ),我那甘蔗布施(ucchudakkhiṇā)產生了巨大的(mahāvipākā)(果報)。
我與天神們(devehi saddhiṃ)一起享樂(paricārayāmahaṃ attānaṃ),我歡喜於(modāmahaṃ)五種欲樂(kāmaguṇehi pañcahi)。
305.
「這就是那不小的(anappakaṃ)福德果報(puññaphalaṃ),我那甘蔗布施(ucchudakkhiṇā)具有巨大的光芒(mahājutikā)。
我受到天帝釋(devindaguttā)的保護,受到三十三天(tidasehi)(天神)的守護(rakkhitā),就像(歡喜園(Nandane)中的)千眼者(帝釋天-sahassanettoriva)在歡喜園(vane)中一樣。
306.
「而您,尊者(bhante),我知道(viduṃ)您是一位悲憫者(anukampakaṃ),(所以我)前來親近(upecca),禮拜您(vandiṃ),並問候您的安康(kusalañca pucchisaṃ)。
(這讓我想起)那時,我懷著無比的(atulāya)喜悦(pītiyā),以淨信之心(pasannacittā),供養了您一塊甘蔗段(ucchussa khaṇḍikaṃ adāsi)。」
「在最上等的天床(pallaṅkaseṭṭhe)上,鑲嵌著寶石與黃金(maṇisoṇṇacitte)」這段是關於「天床天宮(Pallaṅkavimāna)」的記述。它的因緣是什麼呢?世尊當時住在舍衛城(Sāvatthiyaṃ)的祇陀林(Jetavane)。那時候,在舍衛城(Sāvatthiyaṃ),有一位優婆塞(upāsakassa)的女兒(dhītā),因為家族地位(kulapadesādinā)相當(sadisassa),就被嫁給了當地(tattheva)另一位良家子弟(kulaputtassa)。她是一位不嗔怒(akkodhanā)、具足戒行(sīlācārasampannā)、敬重丈夫(patidevatā)並受持了五戒(samādinnapañcasīlā)的女子。在布薩日(uposathe),她也恭敬地(sakkaccaṃ)守護著布薩戒(uposathasīlāni)。後來(aparabhāge),她去世了(kālaṃ katvā),並投生(uppajji)到三十三天(Tāvatiṃsesu)。於是,尊者大目犍連長老(Āyasmā Mahāmoggallānatthero)按照前面所述的方式(heṭṭhā vuttanayeneva)前往(天界)後——
307.
「(你躺臥)在最上等的天床(pallaṅkaseṭṭhe)上,那床榻鑲嵌著寶石與黃金(maṇisoṇṇacitte),佈滿了花朵(pupphābhikiṇṇe),是殊勝的(uḷāre)臥榻(sayane)。
具有大威力(mahānubhāve)的天女(devi)啊,你就在那裡(tattha)安坐(acchasi),運用著(uccāvacā)各種神通(iddhi),變化自在(vikubbamānā)。
308.
「這些(imā)你的(te)天女們(accharāyo)也環繞在你四周(samantato),她們為你舞蹈(naccanti)、歌唱(gāyanti)、使你歡喜(pamodayanti)。
具有大威力(mahānubhāve)者啊,你已獲得天神的種種成就(deviddhipattāsi),當你前世是人(manussabhūtā)時,你做了什麼福德(puññaṃ)?
你是憑藉什麼(kenāsi),才擁有如此熾盛的光輝(jalitānubhāvā)?並且你的光芒(vaṇṇo ca te)照耀一切方向(sabbadisā pabhāsatī)?」——
(長老)用這些偈頌詢問(她)。
她(那位天神)也用這些偈頌回答他——
309.
「當我前世在人世間(manussesu)時,我曾是人類中的一員(manussabhūtā),我出生在一個富有的(aḍḍhe)家庭(kule),成為人家的媳婦(suṇisā ahosiṃ)。
我不嗔怒(akkodhanā),順從丈夫(bhattu vasānuvattinī),並且在布薩上(uposathe)毫不放逸(appamattā ahosiṃ)。
310.
「當我還是人類(manussabhūtā)時,我年輕(daharā),沒有惡行(apāpikā),內心清淨(pasannacittā),我令我的丈夫(patim)滿意(abhirādhayiṃ)。
無論白天(divā)還是夜晚(rattoca),我的行為都令人喜悅(manāpacārinī),過去(pure)的我,是持戒清淨的(sīlavatī ahosiṃ)。
311.
「我遠離(pāṇātipātā viratā)殺生,不偷盜(acorikā),身業清淨(saṃsuddhakāyā),過著潔淨的梵行生活(sucibrahmacārinī)。
我不飲酒(amajjapā),也不說謊(no ca musā abhāṇiṃ),並且圓滿地實踐(sikkhāpadesu paripūrakārinī)(所有的)學處。
312.
「(在)十四日(cātuddasiṃ)、十五日(pañcadasiṃ),以及每個半月(pakkhassa)的第八日(aṭṭhamī),
還有神變月(pāṭihāriyapakkhañca)(的這些齋日),我懷著清淨歡喜的心(pasannamānasā)(持戒)。
313.
「我懷著喜悦的心(pītimanā),遵行隨順正法(anudhammacārinī),守持(upāvasiṃ)這具足八支(aṭṭhaṅgupetaṃ)的布薩戒(uposathaṃ)。
並且,我受持(samādiyitvā)了這聖潔的(ariyaṃ)、由最上等的八支(aṭṭhaṅgavarehi upetaṃ)所莊嚴的(戒法),這善業(kusalaṃ)能帶來快樂的果報(sukhudrayaṃ)。
在丈夫面前(patimhi),我是一位賢慧的妻子(kalyāṇī),順從丈夫(vasānuvattinī),我過去(pubbe)曾是善逝(Sugata)(佛陀)的女弟子(sāvikā)。
314.
「我在人世間(jīvaloke)做了這樣的(etādisaṃ)善業(kusalaṃ kammaṃ karitvāna),分享了殊勝的果報(visesabhāginī)。
身體壞滅(kāyassa bhedā)之後,在來世(abhisamparāyaṃ),我獲得了天神的成就(deviddhipattā),來到了善趣(sugatimhi āgatā)。
315.
「在這最殊勝的(vare)、令人意悅的(manorame)天宮樓閣(vimānapāsāda)中,我被天女眾(accharāsaṅgaṇena)所環繞(parivāritā)。
我自己發出光明(sayaṃpabhā),天眾們(devagaṇā)使我快樂(ramenti maṃ),我獲得了(dīghāyukiṃ)長壽的(dīghāyukiṃ)天宮(devavimāna),並已來到(此處-āgatan)。」
「蔓藤與莊嚴,還有最殊勝的天神」這段是關於「蔓藤天宮」的記述。它的因緣是什麼呢?世尊當時住在舍衛城的祇樹林(Jetavane)。那時候,舍衛城的居民中,有一位優婆塞的女兒,名叫蔓藤(Latātveva),她是一位有智慧、精明、聰慧的女子。她嫁到夫家後,她的行為令丈夫、婆婆、公公喜悅,她言語慈愛,善於攝受眷屬,有能力擔負家庭的重任,她不嗔怒,具足戒行,樂於布施分享,完整地持守五戒,並且在守護布薩戒方面毫不放逸。後來,她去世了,投生成為毘沙門大王(Vessavaṇassa)的女兒,名字仍然叫做蔓藤(Latātveva)。她還有另外四位姐妹,名叫莊嚴(Sajjā)、最殊勝(Pavarā)、無比(Accimatī)、善聞(Sutā)。這五位姐妹都被帝釋天(Sakkena devarājena)請去(ānetvā),以舞伎(nāṭakitthibhāvena)的身份安置在侍從(paricārikaṭṭhāne)的職位上(ṭhapitā)。而蔓藤因為在舞蹈歌唱方面非常熟練,所以是最受喜愛的。
有一次,她們五姐妹聚在一起,舒適地坐著閒談時,因為討論歌舞技藝而發生了爭論。她們全都去到毘沙門大王面前,問道:「父親啊,我們姐妹中誰在舞蹈等方面最擅長?」毘沙門這樣回答:「女兒們啊,你們去無熱惱池岸邊的天眾集會處表演歌舞,在那裡,你們之間的優劣差異就會顯現出來。」她們就照做了。在那裡,當蔓藤跳舞時,天子們都無法自持,無法保持平常的儀態,他們爆發出大笑,內心充滿驚奇,不停地發出讚歎聲,並且發出歡呼聲和拍掌聲,那巨大的喧鬧聲彷彿震動了雪山。然而,當其他姐妹跳舞時,觀眾們就像寒季的杜鵑鳥一樣默然靜坐。就這樣,在那場歌舞表演中,蔓藤的優勝之處就顯現出來了。
後來,在天神的女兒們當中,名叫善聞(Sutā)的天女心裡想:「這位蔓藤究竟是做了什麼業行,才能超越我們,在容貌和名聲上都如此出色地安立?我應該去問問蔓藤她做了什麼業行。」她就去問了蔓藤。蔓藤也向她解釋了其中的原因。所有這些事情都被毘沙門大王告訴了以天神遊行者身份來到的大目犍連尊者。長老為了詢問這個問題的根源,而向世尊報告時說了這些偈頌——
316
「蔓藤與莊嚴,還有殊勝,以及無比,她們是具光輝的最勝王的侍女。
還有善聞,她是毘沙門王的女兒,她們這些具王者光輝者,以法功德而莊嚴。
317
這五位女子來到這裡沐浴,來到這條吉祥的、清涼的、盛開著蓮花的河流。
這些天神在那裡沐浴後,嬉戲之後,善聞對蔓藤說:她們舞蹈、歌唱之後。
318
我詢問你,佩戴著青蓮花鬘者啊,你的身體如同磨光的黃金般光潔。
你的眼睛如同赤銅與金般明亮,你如同天空般明淨,長壽者啊,你的名聲是因何業而成就的?
319.
賢慧的女子啊,你是憑藉什麼而比丈夫更受寵愛?請你說明你在容貌上的殊勝原因。
你在舞蹈、歌唱、奏樂方面是如此地善巧,我們是被人與天女們所詢問的,請你告訴我們。」
這是善聞的詢問。
320.
(蔓藤回答:)「當我前世在人世間時,我曾是人類中的一員,我出生在一個擁有巨富的家庭,成為人家的媳婦。
我不嗔怒,順從丈夫,並且在布薩日毫不放逸。
321.
當我還是人類時,我年輕,沒有惡行,內心清淨,我令我的丈夫滿意。
我令與丈夫一起的、與公婆一起的、以及與所有僕從一起的全家都感到滿意,我的名聲就是在那時、由我成就的。
322.
我正是憑藉那個善業,而在四個方面獲得了殊勝的成就。
即長壽、容貌、安樂與力量,我享受著些許天界的嬉戲之樂。
323.
(其餘三位天女問善聞:)「我們這位蔓藤姐姐所說的話,你們聽到了嗎?她向我們說明了我們所詢問的內容。
在丈夫眼中,我們這些女子究竟誰是最殊勝的?她們作為盡責的妻子們的歸趣與最殊勝的天神位又是怎樣的?」
324.
(善聞回答姐妹們:)「我們所有女子都應當實踐對丈夫應盡的義務,正是在這些方面盡責,女子們才被稱為賢妻。
我們所有女子只要實踐了對丈夫應盡的義務,就能獲得我們這位蔓藤姐姐所說的果報。」
325.
就像獅子棲息於山野,它佔據了名為摩訶因陀羅的大山之後,
就能征服、殺死其他的四足獸,無論是弱小的還是巨大的動物,以肉為食。
326.
同樣地,在此世,一位有信心的、作為聖者女弟子的女子,依靠她的丈夫、她的主人,並順從他,
她摧毀了嗔恚,克服了吝嗇,這位依法而行者就能在天界歡喜。」
這稱為蔓藤的回答。
這座名為「七弦琴」的古帝拉(Guttila)天宮,非常美妙悅耳。它是如何產生的呢?當世尊住在王舍城(Rājagaha)時,尊者大目犍連(Mahāmoggallāna)如同之前所說的方式一樣,進行天界遊行,他去了三十三天(Tāvatiṃsa)的宮殿,在那裡依次排列的三十六座天宮中,看到了三十六位天女,每一位都由一千天女圍繞著,享受著偉大的天界繁榮。看到她們後,他依次用「以殊勝的容貌」等三首偈頌,詢問她們過去所做的業。她們也在他詢問之後,用「是布施最上等衣物的女子」等偈頌回答了他。然後,長老回到人間,將此事告訴了世尊。世尊聽後說:「目犍連(Moggallāna),這些天女不僅在你詢問時這樣回答,事實上,從前在我詢問時,她們也是同樣這樣回答的。」說了之後,應長老的請求,講述了自己過去世作為古帝拉(Guttila)老師的故事。
在過去世,當梵授王(Brahmadatta)在波羅奈(Bārāṇasī)治理國家時,菩薩投生到乾達婆(gandhabba,一種樂神)家族,他在乾達婆的技藝上達到了精通熟練的程度,如同天界的丁巴魯(Timburu)和那拉達(Nārada)一樣,在所有地方都被公認為著名的老師,名字叫做古帝拉(Guttila)。他奉養著年老失明的父母。一位住在優禪尼(Ujjeni)、名叫牟西羅(Musila)的乾達婆,聽聞他技藝圓滿的消息後,前來禮拜他,然後站在一邊。當被問到「你為什麼來?」時,他說:「我想跟您學習技藝。」古帝拉(Guttila)老師觀察他後,憑藉著善於看相的本領,心想:「這個人內心不正、粗暴嚴厲、不知感恩,不能收他為徒。」於是沒有同意他學習技藝。牟西羅(Musila)就去親近侍奉古帝拉(Guttila)的父母,並請求他們(為他說情)。古帝拉(Guttila)老師被父母逼迫,心想「尊長的話不可違背」,便收他為徒開始教導。由於他沒有吝嗇之心且懷有慈悲,他沒有保留老師的祕訣,毫無保留地教導了他全部的技藝。
牟西羅(Musila)也因為聰明、過去世的積習以及不懈努力,不久之後也成為了技藝精湛的樂師。他心想:「這波羅奈(Bārāṇasī)是閻浮提(Jambudīpa,印度古稱)最重要的城市,何不讓我在此地,在國王與大眾面前展示技藝?這樣我就能在整個閻浮提(Jambudīpa)變得比老師更有名、更著名。」於是他就告訴老師:「我想在國王面前展示技藝,請您帶我去見國王。」大士(指菩薩,即古帝拉)懷著慈悲心想:「讓這個在我這裡學成技藝的人獲得地位吧。」便帶他去見國王,說:「大王,請看看我這位學生彈奏維納琴(vīṇā,一種弦樂器)的熟練程度。」國王答應說:「很好。」聽了牟西羅(Musila)的維納琴演奏後,非常滿意,想阻止古帝拉(Guttila)離開,就說:「就住在我這裡吧,我會把給老師的份額分一半給你。」牟西羅(Musila)說:「我不會比老師差,請給我們相等的份額。」國王說:「別這麼說,老師是偉大的,我只能給你一半。」牟西羅(Musila)聽了說:「那麼請看看我和我老師的技藝吧。」說完便走出王宮,到處巡遊宣告:「從今天算起第七天,我和古帝拉(Guttila)老師將在皇家廣場進行技藝比賽,想觀看的人請來看吧。」
大士(古帝拉)聽到這個宣告後,心想:「這個年輕人強壯有力,而我卻年老體弱。如果我輸了,對我來說死亡比活著更好。因此我還是進入森林上吊自殺吧。」於是他走向森林,但因害怕死亡又折返回來。再次想去死,走過去又因害怕死亡而折返。他這樣來來回回,把那塊地方的草都踏平了。此時,天帝釋(Sakka / Devarāja)來見大士,顯現出形相,停留在空中,這樣說道:「老師,您在做什麼?」大士便說出了自己心中的痛苦:
327.
「我曾教導(他彈奏)那極為悅耳、優美動人的七弦琴。
如今他卻在競技場上挑戰我,憍尸耶(Kosiya,帝釋的氏族名)啊,請您成為我的庇護所。」
聽完這些,天帝釋(Sakka / Devarāja)說:「老師,不要害怕,我就是你的庇護所和依靠。」為了表明這點,他說:
328.
「我將成為你的庇護所,我是尊敬老師的人。
學生不會戰勝你,老師啊,你將戰勝學生。」
據說,在過去世,天帝釋(Sakka)曾是這位大士(古帝拉)的學生。因此他說「我是尊敬老師的人」。我是尊敬老師的人,不像牟西羅(Musila)那樣忘恩負義。有像你這樣的老師在,怎麼會輸給那樣的學生呢?因此,學生不會戰勝你,相反地,老師你啊,將會戰勝學生牟西羅(Musila)。他的意思是,牟西羅(Musila)將會失敗並毀滅。這樣說了之後,他又安慰道:「第七天我會來到比賽場地,你們安心地比賽吧。」說完就離開了。
到了第七天,國王與隨從們坐在王宮大殿中。古帝拉(Guttila)老師和牟西羅(Musila)也準備好展示技藝,他們上前禮拜國王後,坐在各自的位置上,開始彈奏維納琴。天帝釋(Sakka)到來,停留在空中。只有大士(古帝拉)能看到他,其他人都看不到。在場大眾對兩人的演奏都同樣專注傾聽。天帝釋(Sakka)對古帝拉(Guttila)說:「切斷一根弦。」即使斷了一根弦,維納琴依然發出同樣甜美的聲音。同樣地,天帝釋(Sakka)依次說:「切斷第二根、第三根、第四根、第五根、第六根、第七根。」即使所有弦都斷了,維納琴仍然發出甜美的聲音。看到這個景象,牟西羅(Musila)知道自己已經失敗,沮喪地垂下肩膀。在場大眾歡欣鼓舞,揮舞著衣物,向古帝拉(Guttila)喝采歡呼。國王下令將牟西羅(Musila)趕出大殿,民眾用石頭、棍棒等打他,當場就結束了他的性命。
天帝釋(Sakka)(釋提桓因,Devānaminda)與大士(古帝拉)互相問候後,就返回了天界。那些天女問他:「大王,您去哪裡了?」聽完事情的經過後,她們說:「大王,我們想見見古帝拉(Guttila)老師,請您帶他來這裡展示給我們看吧。」天帝釋(Sakka)聽了天女們的話,命令御者摩多利(Mātali)說:「去吧,用我的最勝戰車(Vejayanta)去請我們的古帝拉(Guttila)老師來,天女們想見他。」摩多利(Mātali)照做了。天帝釋(Sakka)與大士互相問候後,這樣說:「老師,請彈奏維納琴吧,天女們想聽。」(古帝拉)說:「我們是靠技藝謀生的人,沒有報酬是不展示技藝的。」(天帝釋問:)「那麼你想要什麼樣的報酬呢?」(古帝拉)說:「我不需要別的報酬,就讓這些天女們各自講述自己過去所做的善業作為我的報酬吧。」天女們同意了,說:「善哉。」於是,大士就一個一個地詢問她們,通過請她們講述如今所獲得繁榮名聲的因緣,來探詢其根本——在過去世所做的善行,就像尊者大目犍連(Mahāmoggallāna)詢問時一樣,用「以殊勝的容貌」等偈頌來詢問。她們也如同現在回答長老一樣,用「是布施最上等衣物的女子」等偈頌來回答他。因此世尊才說:「目犍連(Moggallāna),這些天女不僅在你詢問時這樣回答,從前在我詢問時,她們也是同樣這樣回答的。」
據說,這些女子在迦葉佛(Kassapa Sammāsambuddha)的時代,生而為人時,各自做了不同的功德。其中一位女子布施了衣物,一位布施了花鬘,一位布施了香,一位布施了優美的水果,一位布施了甘蔗汁,一位在佛陀的塔廟布施了五指的香(或塗香),一位持了布薩戒(uposatha),一位在臨近用餐時間時,布施水給正在用餐的比丘,一位以不瞋怒的態度侍奉易怒的公公婆婆,一位作為女僕時不懈怠地工作,一位布施奶飯給托缽的比丘,一位布施了糖蜜,一位布施了甘蔗段,一位布施了酸棗(? timbaru),一位布施了刺山柑(? kakkārika),一位布施了黃瓜(? eḷāluka),一位布施了藤果(? valliphala),一位布施了某種果子(? phārusaka),一位布施了盛滿炭的火盆(供暖?),一位布施了一把蔬菜,一位布施了一把花,一位布施了一束根莖(蔬菜),一位布施了一把酸橙(? nimba),一位布施了酸粥(? kañjika),一位布施了芝麻粉(? tilapiññāka),一位布施了腰帶(? kāyabandhana),一位布施了披肩(? aṃsabaddhaka),一位布施了織機的零件(? āyogapaṭṭa),一位布施了扇子(? vidhūpana),一位布施了棕櫚葉扇(? tālavaṇṭa),一位布施了孔雀尾扇(? morahattha),一位布施了傘(chatta),一位布施了鞋(upāhana),一位布施了糕餅(pūva),一位布施了粽子(? modaka),一位布施了餅乾(? sakkhalika)。她們每一位都有一千天女圍繞,以偉大的天神威力照耀著,出生在三十三天(Tāvatiṃsa)的宮殿,成為天帝釋(Sakka)的侍女。當被古帝拉(Guttila)老師詢問時,她們依次用「是布施最上等衣物的女子」等偈頌,各自說明了自己所做的善業。
329.
「天女啊,你以殊勝的容貌站立著,
如同星辰般照亮四方,猶如藥草(Osadhī)之星(Tārakā,可能指某種特別明亮的星或行星)。
330.
「你這樣的容貌是因何而得?是什麼令你在此(天界)繁榮?
你所喜愛的一切財富,又是如何產生的?
331.
「具大威力的天女啊,我請問你,
當你生為人時,做了何種福德?
為何你能有如此光輝的威力,
你的容光照亮了四面八方?」
332.
那天女被目犍連(Moggallāna)詢問,心中歡喜,
在被問到問題後,解釋了這是何種業的果報。
333.
「(我是)那位布施最上等衣物的女子,她在男子與女子中都是最優秀的。
同樣地,布施令人喜愛的衣物者,能獲得可愛的(果報),得以往生並獲得天界的地位。」
334.
「比丘啊,請看我的天宮,我是擁有欲界妙色的天女(Accharā)。
我是千位天女中的最優勝者,請看福業的果報。
335.
「正因如此,我才有這樣的容貌,正因如此,我在此繁榮。
我所喜愛的一切財富,也因此而產生。
336.
「具大威力的比丘啊,我告訴你,我生為人時所做的福德。
正因如此,我才有如此光輝的威力,我的容光照亮了四面八方。」
341.
「(我是)那位布施最上等花的女子,她在男子與女子中都是最優秀的……等等……(餘偈類推,應如上述詳細理解)」
349.
「(我是)那位布施最上等香的女子,她在男子與女子中都是最優秀的……等等……」
357.
「(我是)那位布施最上等水果的女子……等等……」
365.
「(我是)那位布施最上等飲品/味道(rasa)的女子……等等……」
373.
「我曾布施(塗香用的)五指量的香(gandhapañcaṅgulikaṃ)於迦葉(Kassapa)世尊的塔廟(thūpa)上……等等……」
381.
「我曾見到比丘和比丘尼,行於道路中。
我聽聞他們說法後,受持了一日的布薩戒(uposatha)。」
382.
「請看我的天宮……等等……」 (此偈結構與334相同,描述天宮及果報)
389.
「我曾站在水中,以清淨的心布施水給一位比丘……等等……」
397.
「我曾侍奉性情兇暴、易怒、粗惡的婆婆(sassu)和公公(sasura),
以不嫉妒、不懈怠、謹守自己戒行的態度侍奉他們……等等……」
405.
「我曾是為他人工作的僕役(dāsī),為了生計而毫不懈怠。
不瞋怒、不驕慢,並將自己所得的一份與人分享……等等……」
413.
「我曾布施奶飯(khīrodana)給一位正在托缽(piṇḍāya carantassa)的比丘。
做了這樣的業之後,我轉生到善趣,現在正歡喜……等等……」
421.
「我曾布施糖蜜(phāṇita)……等等……」
429.
「我曾布施甘蔗段(ucchukhaṇḍika)……等等……」
437.
「我曾布施酸棗(? timbarusaka)……等等……」 (註釋解釋為一種類似triphala的藤生植物果實)
445.
「我曾布施刺山柑(? kakkārika)……等等……」 (註釋解釋為一種小黃瓜或類似triphala的果子)
453.
「我曾布施黃瓜(? eḷāluka)……等等……」
461.
「我曾布施藤果(? valliphala)……等等……」
469.
「我曾布施某種果子(? phārusaka)……等等……」
477.
「我曾布施手爐(? hatthappatāpaka,註釋解為mandāmukhi,一種暖手器)……等等……」
485.
「我曾布施一把蔬菜(sākamuṭṭhi)……等等……」
493.
「我曾布施一把花(pupphakamuṭṭhi)……等等……」
501.
「我曾布施根莖(蔬菜)(mūlaka)……等等……」
509. 「我曾布施一把酸橙(? nimbamuṭṭhi)……等等……」
517. 「我曾布施芒果醯(? ambakañjika,一種芒果製的酸飲)……等等……」
525. 「我曾布施一桶芝麻粉(? doṇinimmajjani,註釋解為含油的tilapiññāka)……等等……」
533. 「我曾布施腰帶(kāyabandhana)……等等……」
541. 「我曾布施披肩(? aṃsabaddhaka)……等等……」
549. 「我曾布施織機零件(? āyogapaṭṭa)……等等……」
557. 「我曾布施扇子(vidhūpana,註釋解為四角形的扇)……等等……」
565. 「我曾布施棕櫚葉扇(tālavaṇṭa,註釋解為用棕櫚葉做的圓形扇)……等等……」
573. 「我曾布施孔雀尾扇(morahattha,註釋解為用孔雀尾做的驅蠅拂塵)……等等……」
581. 「我曾布施傘(chatta)……等等……」
589. 「我曾布施鞋(upāhana)……等等……」
597. 「我曾布施糕餅(pūva)……等等……」
605. 「我曾布施粽子(modaka)……等等……」
613. 「我曾布施餅乾(sakkhalika)給一位正在托缽的比丘……等等……」
614.
「請看我的天宮,我是擁有欲界妙色的天女。
我是千位天女中的最優勝者,請看福業的果報。
615. 「正因如此,我才有這樣的容貌……等等……我的容光照亮了四面八方。」 (此偈結構與335-336相同)
這樣,大士(古帝拉)聽到這些天女們講述各自所做的善行後,心中喜悅,與她們互相問候,並表明自己也是樂於並致力於實踐善行、心志清淨的人,他說道:
617.
「今天對我來說真是可喜的到來(Svāgataṃ),真是極好的黎明(Suppabhātaṃ),真是極好的起身(Suhuṭṭhitaṃ)!
因為我見到了這些天女,這些擁有欲界妙色的天女(Accharā)。
618.
「聽聞了她們這些法(事蹟)之後,我將廣行眾善,
透過布施、善行(samacariyāya)、自制(saññamena)與調伏(damena)。
如此,我將能前往那個去了之後不再憂愁的地方。」
這樣,這篇開示,雖然如同尊者大目犍連(Mahāmoggallāna)的情形一樣,是為了說明古帝拉(Guttila)老師(的事蹟),而包含了三十六天宮的教說(並以「古帝拉天宮」為總稱),但這些天宮是與女性相關的,因此實際上只彙集了女性天宮。然而,應知這些女子在迦葉(Kassapa)十力世尊的時代,依照上述的善行實踐,透過一次又一次生起的意願,從第二次(迦葉佛時代之後)開始,整整一個佛劫(buddhantara)期間,持續在天界輪迴,在我們(釋迦牟尼)世尊的時代,也轉生於三十三天(Tāvatiṃsa)的宮殿中,並被尊者大目犍連(Mahāmoggallāna)詢問,由於她們的業相似,所以就像被古帝拉(Guttila)老師詢問時一樣地回答了。
義註:佛陀當時住在沙瓦提城,給孤獨園。在那時,在Nalaka的一個小村莊有一個男人,他是Revata長老的志願義工,他有兩個女兒。其中一個叫Bhadda,另一個叫Subhadda。Bhadda,較年長的那個去到丈夫的家中,她充滿信心,快樂,有智慧,但是不育。她對丈夫說‘我有一個妹妹名叫Subhadda。帶她來吧。她會生到兒子,那兒子也會是我的兒子,這樣這個血統就不會斷了。’她的丈夫同意,‘很好’然後照做了。
之後,Bhadda建議Subhadda,‘Subhadda,樂於做布施,精勤於法行吧,這樣就會為此世和他世帶來利益。’
有一日,Subhadda由於她姐姐的勸導而照做了,她邀請了Revata尊者和其他七位比丘來到家中。有著愉悅的心,她親手侍候他們。她以豪華的食物,不論軟硬,滿足了Revata尊者和其他比丘。長老感謝後離開。之後Subhadda死了,然後再生於化樂天。但Bhadda因為布施給個人,再生為沙迦天帝的從屬。現在的Subhadda,思索起自己的成就然後驚嘆‘我是由於什麼功德而再生於這裡?’ 意識到她由於bhadda 的建議而布施給僧團後,她心想‘現在,bhadda在哪裡?’ 她看見bhadda再生為沙迦天帝的從屬,悲憫她然後進入了她的宮殿。Bhadda 問她:
619 ‘在美麗中閃耀,有著光彩,光輝的你以美麗亮過每一位33天的天神。
620 我不能憶起你,這是我對你的第一眼。你從哪一個天神群眾來?然後叫我的名字?‘
以兩句偈頌她解釋:
621. ‘bhadda ,我過去為人時是Subhadda。我和你一樣是同一人的妻子,我是你的妹妹。
622. 我自己在身體崩解後,善解脫,再生於化樂天眾。’
再一次,bhadda 問她:
623做了大量良善的事者,會來到你所說的那些天神那裡。
624. 但怎樣,透過什麼方法,或什麼人指導,你做了什麼樣的布施,什麼良好的行為,讓你閃耀?
625. 抵達如此的聲譽,找到大量的卓越,天女,當問到時,解釋這是什麼業的果吧!
Subhadda再一次說:
626 ‘只是以我雙手布施了八份,有著愉悅的心,我布施給值得領受布施的僧團
627因為這樣有我這樣的美麗,因為這樣我在這裡繁榮,生起我心鍾愛的東西。
628.我已經讓你知道了,大威嚴的天女,我過去為人時做了什麼。因為這樣我有這樣輝煌的莊嚴,然後我的美麗照耀所有方位
Bhadda 問:
629 ‘以我雙手,有著愉快的心,我布施了食物和飲料給比你更多的比丘,他們自制,行梵行
630. 比你布施得還要多,我來到低下的群體。你怎樣只是布施更少,卻有大量的卓越?天女,當被問到時,解釋這是什麼業的果。
再一次Subhadda說:
631 ‘我看見了一位受尊敬的比丘,他之前成為了我的朋友。我邀請了以Revata 尊者為第八的比丘們來用餐
632. Revata,意圖我的利益,和出於憐憫,對我說,‘布施給僧團吧。‘ 我做了他所說的。
633. 那個對僧團的布施確立於無量。你對個人的布施對你沒有大果
當Subhadda說了這樣後,Bhadda接受了那個意思,希望之後仿效她,於是說了偈頌:
634. 現在我知道布施給僧團有大果。當我去到人類的狀態時,慷慨沒有吝嗇。我會勤向僧團一再一再地布施。
之後Subhadda回到她自己的天界。沙迦天帝看到了那個天女閃耀著,她色身的光亮超越一切三十三天的天神,然後聽見了她們的對話。立刻地,Subhadda 消失了,因為他不知道他可以是誰,他問Bhadda:
635. Bhadda,誰是那位熱心地和你說話的天女?她的美麗蓋過一切33天的天神。
然後她對他說:
636. ‘天主,當她過去生為人時,她是和我一樣是某人的妻子,和是我的妹妹。布施了給僧團後,她以造了的功德閃耀,’
然後沙迦天帝說法,顯示她對僧團所造的布施的大果:
637. 她之前是你的妹妹, bhadda 。 透過法閃耀,她在無量的僧團中確立她的施物
638. 在Gijjakuta山上,我問佛陀關於慷慨的結果—在哪裡布施有大果
639 對於欲求功德的眾生,布施的人類,作再生基礎的功德,在何處布施有大果?
640. 然後知道業果,慷慨的結果,在哪裡布施有大果的佛陀向我解釋:
641. ‘四個在道中,四個確立於果。這個僧團是正直的,有戒,定和慧。
642.對於人類,眾生,誰布施希望取得功德,慷慨地向僧團布施帶來功德,用於再生。那個布施有大果
643 這個僧團是廣大,崇高,無量,如海。這些最好的英雄之弟子,帶來光,說法。
644. 他們誰布施給僧團,他們的,是正確地給予。那份布施給僧團的禮物,是有大果的,被世間知者所讚美。
645. 回憶起如此的功德,那些在世間遊走的人生起歡愉,已經破壞吝嗇之垢和根,無過失地到達天界處。‘
沙迦天帝對大目犍連尊者說明了這件事,大目犍連尊者也對佛陀說了這件事。佛陀見那個利益會生起,於是對大眾說法。
「由水晶、銀、金網所覆蓋的」,這是指貝薩瓦蒂(Pesavatī)天宮。它的因緣是怎樣的呢?世尊住在舍衛城(Sāvatthī)的祇陀林(Jetavane)。那時,在摩揭陀國(Magadhesu)的娜拉卡村(Nālakagāme),有一個屬於大富家的家庭主婦,名叫貝薩瓦蒂(Pesavatī)。據說,在迦葉佛(Kassapassa bhagavato)時代,那時正在建造一由旬寬的金塔時,她還是一個小女孩,和母親一起前往塔的地點。她問母親:「媽媽,這些人在做什麼?」母親回答說:「他們在做金磚來建造塔廟。」女孩聽了之後,心生淨信,對母親說:「媽媽,我脖子上有一個小的金飾品,我為了造塔的緣故,要布施這個。」母親說:「好啊,你布施吧。」說完,就從她脖子上解下來,交給金匠的手上,說:「這是這個女孩布施的,請把這個也熔進去製作磚塊。」金匠就照做了。那個女孩後來命終,由於那個福德業,轉生到天界,在善趣中一次又一次地輪迴,在我們世尊的時代,轉生到娜拉卡村(Nālakagāme),逐漸長大到十二歲。
有一天,她拿著母親吩咐要買的東西,為了買油而去到一家店鋪。在那店鋪裡,有一個農家子弟,他的父親埋藏了並存放了許多金銀、珍珠、寶石等財寶,他正在把它們挖出來拿取。由於店主的業力,那些財寶顯現為(在他眼中像是)陶器碎片、石頭、砂礫的樣子。他看到後,把一部分堆成一堆放著,心想:「這可能是屬於有福德之人的金銀等物吧,我要試探一下。」這時,那個女孩看見了,就說:「為什麼這些寶物在店裡這樣放著?不是應該好好地收拾起來嗎?」店主聽了之後,心想:「這個女孩有大福德!因為她的緣故,所有這些金銀等物將會變成(真正的財寶),並歸我們使用,我要照顧她(與她結親)。」想完後,就到她母親那裡,請求說:「請把這個女孩給我的兒子吧。」他給了許多財物,舉行了迎娶儀式,把她帶回自己的家。後來,他知道了她的德行和品格後,就打開倉庫,對她說:「你在這裡看到什麼?」當她回答說:「我看到堆積成山的金銀和珠寶」時,他說:「這些東西以前由於我們的業力會隱沒消失,但因為你特殊的福德,它們又再次特別地顯現了。因此,從今以後,在這個家裡一切都由你來管理,我們只享用你所給予的。」從那以後,他們就稱呼她為「貝薩瓦蒂(Pesavatī)」。
在那個時候,法將(舍利佛)尊者(Dhammasenāpati)知道自己的壽命將盡,心想:「我將布施給我母親——盧帕沙利婆羅門女(Rūpasāribrāhmaṇiyā)——養育之恩的根源(食物)後,再入般涅槃。」他這樣想後,就去到世尊那裡,請求准許入般涅槃。得到導師的允許後,他示現了大的神通,以無數的偈頌讚嘆世尊,然後正面朝向(世尊)離開,直到超出視線範圍之外。他再次禮拜(世尊)後,在比丘僧團的圍繞下離開寺院,給予比丘僧團教誡,安慰了阿難尊者,讓四眾弟子返回後,逐漸到達娜拉卡村(Nālakagāma)。他讓母親證得了須陀洹果後,在黎明時分,在出生的臥室中入了般涅槃。為了對入般涅槃的他做遺體的供養,天和人們忙碌了七天,用貴重的栴檀木等(柴薪)堆砌了有(象王身高的)六百肘高(的柴堆),做了火葬堆。
貝薩瓦蒂(Pesavatī)也聽聞了長老入般涅槃的消息,心想:「我要去禮拜供養。」她讓人準備了裝滿金色花朵和各種香料的籃子,想要前去。她向公公辭行,公公對她說:「你身體沉重(懷孕),而且那裡人群擁擠,你把花朵和香料派人送去,就留在這裡吧。」但她生起信心,即使在那裡可能有生命危險,她也不接受他的話,說:「我還是要去,我要去禮拜供養。」於是她就帶著隨從人員去了那裡,用香和花等供養後,合掌站在一邊。在那個時候,為了禮拜長老而來的國王隨從中,有一頭大象發狂,衝向了那個地方。看到這個情況,人們害怕死亡危險而逃跑了。在人群的推擠中,貝薩瓦蒂(Pesavatī)跌倒,被眾人踩踏而死。她由於做了供養恭敬,並對長老懷有充分的信心,內心圓滿(地死去),之後轉生到三十三天,有一千天女作為她的隨從。
她立刻觀察自己天界的成就,想道:「我是由於什麼樣的福德而獲得這些的呢?」當她正思惟其原因時,看到了她對長老所做的供養恭敬(的業),於是對三寶生起極淨信的心,為了禮拜世尊,在一千天女的圍繞下,帶著裝飾著六十車載量的寶物、具有極大天神威力、如月亮、如太陽般照耀十方的天宮前來。她從天宮下來,禮拜世尊後,合掌站在一邊。那時,婆耆沙(Vaṅgīso)尊者正坐在世尊附近,對世尊這樣說:「世尊,我想詢問這位天女她所做的業。」世尊說:「婆耆沙(Vaṅgīsa),那就依你的想法吧。」於是,婆耆沙尊者想要詢問那位天女所做的業,首先讚嘆她的天宮說道:
646.
「水晶、銀、金網所覆蓋,我看到有各種彩繪美妙地面的、極可愛的天宮;這善造的高樓,具備門樓,散佈著『魯卡』金,這美麗的天宮。
647.
「如同秋季驅暗、具有千道光芒的太陽在虛空中照耀十方;同樣地,您的這座天宮也如此輝耀,如同夜晚在天空中的火焰(或:如同在山頂上的火焰)。
648.
「這令人喜悅的(天宮)置於空中,幾乎奪人眼目,猶如閃電;充滿琵琶、小鼓、拍手、擊掌之聲,繁榮如帝釋天城(Indapura)一般,這就是您的(天宮)。
649.
「有紅蓮、白蓮、青蓮、藍蓮,還有優曇花、班陀鳩迦( Bandhujīvaka)、諾迦(Nojaka)花;開滿花朵的沙羅樹和無憂樹,這(天宮)有各種樹木、極香的氣息所圍繞。
650.
「優薩拉(Yasassinī)(有德者)啊!您的附近有一座可愛的蓮池,池邊有沙羅樹、蘆葦樹、優曇缽(Bhujaka)樹相連,還有茂盛傾垂的吉祥草、婆娑草葉,池水如寶網般(美麗)。
651.
「水中生的(花)在那裡盛開,陸地生的(花)和樹上生的(花)也存在;人間所欲求的、非人(所欲求的)以及天界的(花),全都生長在您的住所裡。
652.
「這是什麼(樣)的克制與調伏的果報?您是由於什麼業果而得以轉生(於此)?以及您如何獲得這座天宮?請您詳細地、毫無隱瞞地依次告訴我。」
這時,天女說道:
653.
「以及我如何獲得這座天宮——有仙鶴、孔雀、鷓鴣群活動,
有天界水鳥、天鵝王漫步,有鴨群、鳧鳥、杜鵑鳥鳴叫的(天宮)。
654.
「有各種蔓藤、花朵、樹木,繁多各異,有波吒厘樹、閻浮樹、無憂樹等樹木。
以及我如何獲得這座天宮,尊者,我將告訴您,請您諦聽。
655.
「尊者,在優勝的摩揭陀國(Magadha)的東方,有一個名叫娜拉卡(Nālaka)的村子。
從前,我曾是那裡的一個年輕女子,他們在那裡稱我為貝薩瓦蒂(Pesavatī)。
656.
「我懷著歡喜的心,用花朵撒布在那位已達無量(涅槃)、已寂滅的、為天與人所恭敬的、偉大的、善於義與法的烏波提舍(Upatissa)(舍利弗尊者)身上。
657.
「並且,我恭敬了已達最高境界(涅槃)、持有最後身體的、尊貴的聖者之後,
就這樣,婆耆沙(Vaṅgīsa)尊者和天女之間對話完成了,世尊為已聚集的群眾詳細說法。那次說法對大眾是有益的。
佛陀,世間的庇護所完成佛陀的責任後,即由轉動法輪,到教導遊方者subhadda 後,在visakha月的月圓夜接近黎明的時分,他在upavattana 的sala樹之間 去世,完全進入涅槃,沒有生命的燃料。正當天神和人類向他的遺體敬禮時,在kusinārā居住的malla 族bandhula 的妻子,亦是malla族王女的mallika,她有著信心,快樂地以香水清洗著她的‘大爬行者’全套珠寶,那等同於visahka 那套珠寶。她以一塊細布磨亮它,然後拿著大量的其他東西,有香水,花環等等,對佛陀的遺體致敬。
這只是一個總結,在法句義註中有對於mallika 有詳細的故事
之後,mallika 死了然後投生到33天。以她致敬的威力,他有著不共的崇高天的成就。衣服,裝飾,宮殿,七寶閃耀著,它們一起發出金黃色的光澤,讓一切方位都變得金黃。
這時narada 長老正在天神間遊歷,看見她然後走近。她恭敬地向他打招呼,然後以虔誠的態度雙手合十。他問她:
658.天女,你穿著金色的衣服和金色的珠寶,金色的横幅在天空中揮舞。就算沒有這些珠寶,你的美麗仍然明亮地閃耀。
659你戴著金色手镯和珠寶頸鏈。你頭上戴著金色王冠,然後你的身體被金色的網覆蓋著。
660你被不同種類的花環所裝飾,它們以黃金,紅寶石,珍珠,綠柱石和貓眼石所造。
661.這裡的孔雀,鵝和布穀鳥在歌唱,就如五重音樂在演奏。
662你天界的馬車也被漂亮的珠寶所裝飾,然後馬車的每部分顏色也絕配。
663當你在這輛馬車上遊歷,你的美麗在一切方位閃耀。天女,你做了什麼福行而接受到這樣的結果?
天女:
664有著快樂的心,我造了一個黃金網,然後以珠寶,黃金和珍珠裝飾它。然後我向無可測量,般涅槃的喬達摩致敬
665我已經作了這樣的業,這被佛陀稱讚為善巧。因此無憂快樂,喜悅無病
名為「廣目」(Visālakkhī) 的你,這是關於「廣目天女宮殿」(visālakkhivimānaṃ) 的故事。它的起因是什麼呢?在世尊(佛陀)般涅槃(完全涅槃)後,阿闍世 (Ajātasattu) 王取得了世尊的舍利子,並在王舍城 (Rājagaha) 建造了佛塔和寺院。當時,住在王舍城 (Rājagaha) 有一位名叫須難陀 (Sunandā) 的優婆夷(女居士),她是編織花環者的女兒,是一位聖弟子,已證得須陀洹(初果)。她將父親從家中送來的大量花和香,派人送去,並每日安排對塔廟的供養。而在布薩日(齋戒日),她則親自前往進行供養。後來,她染上某種疾病而去世,並轉生為帝釋天 (Sakka)(天神之王)的侍女。
後來有一天,她和天眾之王帝釋 (Sakkena devānamindena) 一起進入了歡喜林園 (cittalatāvanaṃ)。在那裡,其他天女們的光芒都被花朵等的光芒所遮蔽,因而顯得色彩斑斕(她們自身的光彩被蓋過)。然而,須難陀 (Sunandā) 的光芒沒有被那些(花的光)所勝過,它自然地保持著(原本的狀態)。看到這個景象後,帝釋天王 (Sakko devarājā) 想要知道她曾做過什麼善行,便用以下這些偈頌問她:
666.
「名為廣目 (Visālakkhī) 的你,是誰啊?在這美麗的歡喜林園 (cittalatāvane) 中,
你被成群的女侍圍繞著,環繞巡行(四方)。
667.
「當三十三天 (Tāvatiṃsā) 的天神們,進入這座林園時,
所有(天神)都駕著自己的車乘而來,來到這裡都變得光彩奪目。
668.
「然而你,來到這裡,在園中漫步時,
(別的天女)身上的光彩卻看不見了,為什麼你的形貌是如此(明亮)?
哦,天女啊,被詢問了就請說明,這是哪種業的果報呢?」
這樣被帝釋 (Sakkena) 詢問後,那位天女用以下這些偈頌回答:
669.
「因那個業,天主 (Devinda) 啊,我的形貌以及我的歸趣(去處),
還有神通與威德,請聽我說,施予者之王 (Purindada)(指帝釋)。
670.
「我曾在美麗的王舍城 (Rājagaha),是一位名叫須難陀 (Sunandā) 的優婆夷(女居士),
具足信心與戒行,總是樂於布施。
671.
「衣服、食物,以及住所與燈明,
我以清淨的心,布施給正直的人們。
672.
「十四日、十五日,以及每半月的第八日,
(還有)神變月(的齋戒日),我都持守具足八支(的布薩戒)。
673.
「我持守布薩齋戒,總是防護於戒律之中,
(透過)自制與布施,我得以住於這(座)天宮。
674.
「遠離殺生,也克制妄語,
以及偷盜與邪淫,並且遠離飲酒。
675.
「樂於實踐五學處(五戒),通達聖諦(真理),
我是具眼者(佛陀)、大名聲的喬達摩 (Gotama) 的優婆夷。
676.
「從我父親的家裡,婢女總是送花來,
我將所有那些(花),全都供養了世尊的塔。
677.
「在布薩日我親自前往,將花、香與塗香,
以親手(奉上),懷著淨信,供養在塔上。
678.
「因那個業,天主 (Devinda) 啊,我的形貌以及我的歸趣(去處),
還有神通與威德,即是我所供養的花。
679.
「而我曾持守的戒行,它的果報尚未成熟,
然而,天主 (Devinda) 啊,我的願望是能成為一來者(斯陀含果)。」
679. 「它的果報尚未成熟」(na taṃ tāva vipaccati) 意思是:我曾持守戒行,那個戒行的守護、被守護的戒,由於供養所產生的福業力量強大,尚未得到機會(成熟),還沒有開始成熟,將在未來的生命裡才產生它的果報。就是這個意思。「然而,天主啊,我的願望是能成為一來者」(āsā ca pana me devinda, sakadāgāminī siyan) 意思是:「天主啊,但我的願望是『我如何才能成為一來果聖者呢?』」這願望是屬於聖法(涅槃之道)領域的,而非(追求)更好的生命狀態(輪迴中的優勝處)。然而,這(願望)就像想要從凝乳中提煉酥油,卻(暫時只)得到生酥一樣,尚未達成(最終目標)。其餘的(解釋)按已說的方式理解即可。
而這個事件的意義,帝釋天王 (Sakko devānamindo) 自己連同那位天女所說的話,就如實地告知了尊者婆耆沙 (Vaṅgīsa) 長老。尊者婆耆沙 (Āyasmā vaṅgīso) 在結集(經典)的時候,又告知了負責結集法藏的大長老們,他們也就這樣將其採納編入結集之中。
「在波利質多樹 (Pāricchattake) 旁,如科維拉羅 (Koviḷāra) 樹般(美麗的宮殿)」,這是指波利質多樹天宮 (pāricchattakavimānaṃ)。它的起因是什麼呢?世尊(佛陀)住在舍衛城 (Sāvatthī) 的祇樹給孤獨園 (Jetavane)。那時,一位住在舍衛城 (Sāvatthī) 的優婆塞(男居士)去拜見世尊,邀請世尊第二天(接受供養)。他在自己家門口準備了一座大帳篷,周圍用麻布圍牆圍起來,上方綁好了頂篷,升起了旗幟幡幢,懸掛了各種彩色和不同顏色的布匹、香花環和花環,在打掃乾淨並抹平的地方設置了座位,然後向世尊告知時間已到。
於是,世尊在清晨穿好衣服,拿起缽與衣,進入了那座裝飾布置得如同天宮般的帳篷,像千光太陽照亮深淵一樣照亮了(帳篷內部),在預備好的座位上坐下。那位優婆塞用香、花、熏香、燈明來供養世尊。
就在那時,有一位撿柴的女子,在暗林 (Andhavana) 中看到一棵盛開著花的無憂樹 (Asokarukkha),她採集了許多帶著嫩葉嫩芽、成束的無憂花 (Asokapupphāni),正走回來。她看到世尊坐在那裡,心生淨信,便在座位四周用那些花鋪撒成花毯,對世尊做了供養,禮拜了世尊,向右繞行三圈,然後頂禮著離開了。後來過了一段時間,她去世了,轉生於三十三天 (Tāvatiṃsa) 中。她有大約一千天女圍繞著,大多在難陀園 (Nandana) 中跳舞、歌唱,佩戴著波利質多 (Pāricchattaka) 花環,歡喜、娛樂、享受快樂。
於是,尊者大目犍連 (Mahāmoggallāno) 依照前面所說的方式行於天界,到了三十三天 (Tāvatiṃsa) 的天宮,看見了她,便用以下這些偈頌詢問她曾做過什麼業:
680.
「在波利質多樹 (Pāricchattake) 旁,如科維拉羅 (Koviḷāra) 樹般(美麗的宮殿)中,在那令人喜悅、心曠神怡的地方,
你佩戴著天花環,歌唱著,充滿歡喜。
681.
「當你跳舞時,你的四肢百骸(全身各處),
都發出天界的聲音,悅耳動聽,令人心曠神怡。
682.
「當你跳舞時,你的四肢百骸(全身各處),
都散發出天界的香,清香美妙,令人心曠神怡。
683.
「當你轉動身體時,那些在你髮辮上的飾物,
它們發出的聲響可以被聽到,就像五種樂器(合奏)一樣。
684.
「你的耳環(Vaṭaṃsakā)隨風搖動,被風吹得劇烈搖晃,
它們發出的聲響可以被聽到,就像五種樂器(合奏)一樣。
685.
「還有你頭上的花環,清香美妙,令人心曠神怡,
香氣飄散到四面八方,就像曼殊沙 (Mañjūsaka) 樹一樣。
686.
「你嗅聞那清香,看見那天人(非人)的形色(容貌),
哦,天女啊,被詢問了就請說明,這是哪種業的果報呢?」
於是,那位天女用兩首偈頌回答:
687.
「(我)將光亮、熾盛、具足色與香的,
無憂花 (Asokapuppha) 環,獻給了佛陀。
688.
「我做了那個業之後,那個善業是佛陀所稱讚的,
(如今我)離於憂愁,快樂,充滿歡喜,心滿意足。」
於是,尊者大目犍連 (Āyasmā mahāmoggallāno) 在那位天女講述了自己所做的善業之後,為她及其隨從說法,然後返回人間,將這件事告訴了世尊。世尊以此為因緣(事例),為聚集而來的大眾說法,這次說法對大眾是有益的。
在「赤紅(Mañjiṭṭhaka)品」中,提到「在赤紅(Mañjiṭṭhaka)天宮裡」,這就是「赤紅天宮(Mañjiṭṭhaka-vimāna)」。它是如何產生的呢?世尊(Bhagavā)住在舍衛城(Sāvatthiyaṃ)的祇樹給孤獨園(Jetavane)。在那裡,有一位優婆塞(upāsako,在家男信徒)邀請世尊應供,並依照前面(經典)所說的方式,準備好帳篷,在那裡供養已就座的導師(Satthāraṃ),並布施食物。
就在那時,有一位某戶人家的女奴,在名為「暗林(Andhavane)」的森林裡,看見一棵盛開著花的沙羅樹(sālarukkhaṃ)。她在那裡採了花,用線串起來,做成花環(vaṭaṃsake)。然後又採了許多已掉落的花和上等的花,進入城裡。
她看見世尊正坐在那個帳篷裡,散發著六色佛光,如同初升的太陽,照亮了猶如「雙持山(Yugandhara-pabbatakucchiṃ)」般的(帳篷)內部。她心生淨信,用那些花供養世尊,並將花環放在座位的四周,其餘的花則撒(向世尊),恭敬地禮拜後,向右繞行三圈,然後離開了。
後來,她命終之後,轉生到三十三天(Tāvatiṃsa-bhavane)的世界。在那裡,出現了一座屬於她的、由紅寶石(ratta-phalika)所構成的天宮。在這天宮的前方,一片鋪滿金沙(suvaṇṇa-vālukā)的大地上,出現了一座廣大的沙羅樹林(sālavanaṃ)。
每當她從天宮出來,進入沙羅樹林時,沙羅樹的枝條就會低垂下來,並在她的上方灑下花朵。
尊者(Āyasmā)大目犍連(Mahāmoggallāno)依照先前(經典中描述)的方式,前去(天界)拜訪她,並用以下這些偈頌詢問她過去所做的業行:
689.
「你於赤紅(Mañjiṭṭhaka)天宮中,宮殿矗立金沙地。
以五種樂器演奏,美妙音聲中享樂。
690.
「你從那天宮下來,步入(林中),那天宮由珍寶所化成。
你進入沙羅樹林,此林四季常花開。
691.
天神啊!無論你站在哪一棵沙羅樹下,
那最上等的樹(dumuttamo)都會低垂,為你灑下花朵。
692.
「沙羅樹林隨風搖動,微風輕拂,眾鳥棲居。
香氣瀰漫一切方所,猶如一個香匣(mañjūsako)樹。
693.
「嗅聞那純淨香氣,目睹非人(amānusaṃ)的殊妙形色。
天神(Devate)啊!請回答我所問:這是何種業行的果報?」
如此,被長老(Therena,指大目犍連)詢問後,那位天神(Devatā)用以下這些偈頌回答說:
694.
「我往昔於人世間,生而為人時,
曾是阿夷羅(Ayira)家族中的一名女奴。
我看見坐著的佛陀(Buddhaṃ),便用沙羅花撒向祂。
695.
「我還將一個製作精美的、沙羅花所做的花環(vaṭaṃsakaṃ),
以虔誠的心,用我的雙手,獻給了佛陀(Buddhassa)。
696.
「我做了那個業行之後,這善業是佛陀所稱讚的。
(如今我)離於憂愁,快樂歡喜,心滿意足。」
之後,尊者(Āyasmā)大目犍連(Mahāmoggallāno)為那位天神和她的隨從們說法,然後返回人間,將此事向世尊(Bhagavā)報告。世尊以此為緣由,講述了這件事的始末(aṭṭhuppattiṃ),並為聚集而來的大眾說法。這次說法對具有天神(deva)在內的一切世間(loka)眾生,都帶來了利益。
「具有極光(Pabhassara)一般、殊勝、光彩耀人特質的」天宮,就是「極光天宮(Pabhassara-vimāna)」。它是如何產生的呢?世尊(Bhagavā)住在王舍城(Rājagahe)。那時,在王舍城(Rājagahe)有一位優婆塞(upāsako,在家男信徒),對大目犍連長老(Mahāmoggallānatthera)有著極深的淨信。他有一個女兒,也充滿信心與淨信,並且她對長老也非常尊敬,常常表達敬意。
有一天,尊者(Āyasmā)大目犍連(Mahāmoggallāno)在王舍城(Rājagahe)乞食時,來到了他們家。那位女兒看見長老,心生喜悅,準備好座位。當長老坐下後,她用一串素馨花(sumana-mālāya)供養長老,並將甜美的糖蜜(guḷa-phāṇitaṃ)撒入長老的缽中。長老為了要為她做迴向祝福(anumoditukāmo),就坐了下來。她因為家務繁忙,表示沒有空(聽法),說道:「我改天再聽法(Dhamma)」,於是禮拜了長老後,便請長老離開。
就在那天,她命終了,並轉生到三十三天(Tāvatiṃsesu)。尊者(Āyasmā)大目犍連(Mahāmoggallāno)前去(天界)拜訪她,並用以下這些偈頌詢問她:
697.
「(你居住)在具有極光(Pabhassara)一般、殊勝、光彩耀人特質的天宮中,
身穿鮮紅色的衣物(suratta-vattha-vasane)。
具大神通力(mahiddhike),身體美麗如塗了檀香(candana-rucira-gatte),
這位美麗的天神(subhe devate)啊,你是誰?為何禮敬我?
698.
「你那極其珍貴的床座(pallaṅko),
鑲嵌著各種珍寶(nānā-ratana-cittito),美麗奪目(ruciro)。
當你坐在上面時,你光芒四射,
就像天王(deva-rājā)在難陀那(Nandana)林園中一樣。
699.
「賢淑的女子(bhadde)啊!你往昔做了什麼善行(sucaritam-ācarī)?
這是何種業行(kamma)的果報(vipākaṃ)?
使你能在天神的世界(deva-lokasmiṃ)中享受?
天神(Devate)啊!請回答我的詢問,
這是何種業行的果報?」
如此,被長老(Therena,指大目犍連)詢問後,那位天神(Devatā)用以下這些偈頌回答說:
700.
「尊者(Bhante)啊!當您正在乞食(piṇḍāya carantassa)時,
我供獻了花(mālaṃ)和糖蜜(phāṇitañca)給您。
這正是那個業行的果報(vipākaṃ),
使我能享受這天神的世界(deva-lokasmiṃ)。
701.
「然而,我也有懊悔(anutāpo),
尊者(Bhante)啊,我犯了過錯(aparaddhaṃ),並因此感到痛苦(dukkhitañca)。
因為我那時沒有聽聞法(Dhamma),
那是由法王(Dhammarājena,指佛陀)善妙開示的法。
702.
「因此,尊貴的賢者(Bhaddante),我對您說這話,
您若是對任何(koci)值得憐憫的人有所關懷,
請勸導他(或她)於法(Dhammesu)之中,
那由法王(Dhammarājena)善妙開示的法。
703.
「那些對寶藏(ratane)——佛(Buddhe)、法(Dhamme)、僧(Saṅgha)——具有信心(saddhā)的人們,
他們在壽命(āyunā)、名譽(yasasā)、繁榮(siriyā)上都遠超越(ativirocanti)我。
704.
「他們在威德(patāpena)、容貌(vaṇṇena)上比我更優越(uttaritarā),
其他(aññe)天神(devā)也比我有更大的神通力(mahiddhikatarā)。」
701. 「懊悔(anutāpo)」是指後悔(vippaṭisāro)。她說明其原因道:「尊者(Bhante)啊,我犯了過錯(aparaddhaṃ),並因此感到痛苦(dukkhitañca me)」。接著,她具體說明那情況:「我那時沒有聽聞法(sāhaṃ dhammaṃ nāssosiṃ)」——「我那時(tadā),在您(指長老)想要說法(tava desetukāmassa)的時候,我沒有聽法(dhammaṃ na suṇiṃ)」。是什麼樣的法呢?——「那由法王善妙開示的(sudesitaṃ dhammarājenāti)」,意思是:由正等正覺者(sammā-sambuddhena)所開示的,因其具有「初善、中善、後善(ādikalyāṇāditāya)」與「完全導向涅槃(ekanta-niyyānikatāya)」的特質,所以是「善說(svākhāta)」的。
703-704. 「他們遠超越我(te maṃ ativirocanti)」:那些對三寶(ratanattaye)具有信心的天子(devaputtā),他們超越(atikkamitvā)我,並且光芒顯赫(virocanti)。「威德(patāpena)」是指透過威望與影響力(tejasā ānubhāvena)。「其他(aññe)」是指其他那些。「比我(mayāti)」這是離格(nissakka)的用法(表示比較)。那些在天神的容貌(vaṇṇena)和神通力(mahiddhikatarā)上都比我更優越的(uttaritarā),正是那些對三寶具有極度淨信的人啊——這說明了(其原因)。其餘(的解釋)依照先前所說的方式。
「(她)乘坐著裝飾華麗、鑲滿珠寶與黃金(maṇi-kañcanācitaṃ)的」天宮,就是「龍天宮(Nāga-vimāna)」。它是如何產生的呢?世尊(Bhagavā)住在波羅奈(Bārāṇasiyaṃ)的仙人墜處(Isipatane)鹿野苑(Migadāye)。
那時,有一位住在波羅奈(Bārāṇasiyaṃ)的女優婆塞(upāsikā,在家女信徒),她充滿信心與淨信,具足戒行(sīla-ācāra-sampannā)。她為了世尊(Bhagavantaṃ)而叫人織造了一對布料(vattha-yugaṃ),並叫人將其清洗得十分潔淨(suparidhotaṃ kārāpetvā)。然後她前去拜見世尊,將那對布料放在世尊的腳邊,這樣說道:「尊者(Bhante)!世尊(Bhagavā)啊!請出於憐憫(anukampaṃ upādāya)而接受這對布料吧,但願這能為我帶來長遠的利益與快樂(dīgharattaṃ hitāya sukhāya)。」
世尊接受了它。看到她的根器已經成熟(upanissaya-sampattiṃ),便為她說法(dhammaṃ desesi)。在說法結束時(desanāvasāne),她證入了須陀洹果(sotāpatti-phale patiṭṭhahitvā)。她禮拜了世尊,向右繞行後,就回家去了。
她不久之後就去世了,轉生到三十三天(Tāvatiṃsesu),成為了帝釋天王(Sakkassa deva-rājassa)所鍾愛、親近的妃子之一,名字叫做耶輸多羅(Yasuttarā)。
由於她的福德威力(puññānubhāvena),一頭優勝的龍象(kuñjara-varo)出現了,牠的身上覆蓋著金網(hema-jāla-sañchanno)。在這象的背上(khandhe),出現了一個由珠寶(maṇi-mayo)構成的華蓋(maṇḍapo);在(華蓋)中央(majjhe),出現了一個鋪設得極好的、由珍寶(ratana)做成的床座(pallaṅko)。在牠的兩根(dvīsu)象牙(dantesu)上,也出現了兩座可愛的、充滿青蓮與白蓮(kamala-kuvalaya-ujjalā)的蓮花池(pokkharaṇiyo)。在那裡,站在蓮花蕊(paduma-kaṇṇikāsu)上的天女們(devadhītā),演奏著激昂的五種樂器(paggahita-pañcaṅgika-tūriyā),一邊跳舞(naccanti)一邊唱歌(gāyanti)。
導師(Satthā,指佛陀)在波羅奈(Bārāṇasiyaṃ)隨意住了一段時間後,便向舍衛城(Sāvatthi)的方向開始遊行(cārikaṃ pakkāmi)。他逐漸地到達了舍衛城(Sāvatthiṃ patvā)。在那裡,世尊(Bhagavā)通常住在舍衛城(Sāvatthiyaṃ)祇樹給孤獨園(Jetavane)給孤獨長者(Anāthapiṇḍikassa)的園林(ārāme)中。
那時,那位天神(Devatā)觀察著自己所享受的天界成就(dibba-sampattiṃ),並思惟其因緣(kāraṇaṃ upadhārentī)。她知道「這是因為供養布料(vattha-yuga-dāna)給導師(Satthu)的緣故」,於是心生喜悅(sañjāta-somanassā),對世尊(Bhagavati)產生了深厚的淨信與尊敬(pasāda-bahumānā),想要去禮拜世尊。
在一個極美的夜晚(abhikkantāya rattiyā),她乘坐著一頭優勝的象背(hatthi-kkhandha-varagatā),從空中(ākāsena)前來。她從那裡下來(otaritvā),禮拜了世尊,合掌(añjaliṃ paggayha)後,站在一邊(ekamantaṃ aṭṭhāsi)。
於是,尊者(Āyasmā)vaṅgīso得到世尊的允許(bhagavato anuññāya),用以下這些偈頌詢問她:
705.
「(你)乘坐著裝飾華麗、鑲滿珠寶(maṇi)與黃金(kañcanā)的巨大(mahantaṃ)龍象(gaja-varaṃ),
這象還裝飾著金網(sovaṇṇa-jāla-citaṃ)。
你乘著這精心準備(sukappitaṃ)的優勝龍象,
從空中(vehāyasaṃ)來到這裡(idhāgamā),出現在天際(antalikkhe)。
706.
「在這龍象(Nāgassa)的兩根(duvesu)象牙(dantesu)上,化現(nimmitā)了兩座(dve)充滿盛開蓮花的清水蓮池(acchoda-kā paduminiyo suphullā)。
在蓮花(padumesu)上,樂器群(tūriya-gaṇā)發出聲響(pabhijjare),
而這些(imā ca)(天女們)也跳著令人心醉神迷(manoharāyo)的舞蹈(naccanti)。
707.
「你已獲得天神的威力(dev-iddhi-pattāsi),具有大神通力(mahā-anubhāve),
(請問)當你還是人(manussa-bhūtā)的時候,你做了什麼福德(puññaṃ)?
是什麼(業行)使你擁有如此輝煌的威力(jala-ita-anubhāvā)?
並且你的容光(vaṇṇo)照耀著一切方向(sabbadisā pabhāsati)?」
如此,被長老(Therena,指瓦ṅgīso)詢問後,那位天神(Devatā)用以下這些偈頌回答:
708.
「我曾去到波羅奈(Bārāṇasiyaṃ),
向佛陀(Buddhassa)供養了一對布料(vattha-yugaṃ)。
我禮拜了(祂的)雙足(pādāni vanditvā)後,在地上(chamā)坐下,
並且我滿心歡喜(vittā cahaṃ),合掌(añjalikaṃ)作了(祈請)。
709.
「膚色猶如純金(kañcana-sannibha-taco)的佛陀,
為我開示了『苦集』與『無常(』(的道理)。
(也開示了)無為的(asaṅkhataṃ)、永恆的苦滅(dukkha-nirodha)的
以及(苦滅之)道(maggaṃ);由此(yato)我得以了知(vijānisaṃ)真理。
710.
「(但)我壽命短促(appāyukī),在那之後不久就去世(kālakatā)了,
從(人世)死後(cutā),我轉生(upapannā)到三十三天眾(tidasagaṇaṃ)中,成為有名望(yasassinī)的天神。
我是帝釋天王(Sakkassa)的其中一位妃子(aññatarā pajāpati),
名為耶輸多羅(Yasuttarā),聲名遠播於諸方(disāsu vissutā)。」
「以殊妙(Abhikkantena)的容光(vaṇṇenāti)」...(這就是)「無鹽天宮(Aloma-vimāna)」。它是如何產生的呢?
世尊(Bhagavā)住在波羅奈(Bārāṇasiyaṃ)的仙人墜處(Isipatane)鹿野苑(Migadāye)。一天早晨(pubbaṇha-samayaṃ),他穿好下衣(nivāsetvā),拿著衣缽(patta-cīvaram-ādāya),進入波羅奈城(Bārāṇasiṃ)乞食(piṇḍāya pāvisi)。
在那裡,有一位名叫阿羅瑪(Alomā,意為「無鹽」)的貧窮婦女(duggati-itthī),看見世尊(Bhagavantaṃ)後,心生淨信(pasanna-cittā)。她看不到其他可以布施的東西(aññaṃ dātabbaṃ apassantī),心裡想道:「即使供養這樣的東西給世尊,對我來說也會有很大的果報(mayhaṃ mahapphalaṃ bhavissatī)」,於是將一份顏色不佳(paribhinna-vaṇṇaṃ)、沒有鹽(aloṇaṃ)的乾粥(sukkha-kummāsaṃ)呈獻(upanesi)給世尊。世尊接受了它(paṭiggahesi)。
她以那次布施(dānaṃ)為所緣(ārammaṇaṃ katvā),生起了喜悅(somanassaṃ pavedesi)。後來(aparabhāge),她去世了(kālaṃ katvā),轉生(nibbatti)到三十三天(Tāvatiṃsesu)。
於是,尊者(Āyasmā)大目犍連(Mahāmoggallāno)...
711.
「以殊妙(Abhikkantena)的容光(vaṇṇena)...(偈頌內容與前篇相同,故以省略號表示)...並且你的容光(vaṇṇo ca te)照耀著一切方向(sabbadisā pabhāsatī)。」—
...(用這樣的偈頌)詢問了她。她也向他解釋(byākāsi)了(原因)。為了說明那個(原因,經文)說道:—
714.
那位天神(Sā devatā)滿心歡喜(attamanā)...(偈頌內容與前篇相同,故以省略號表示)...這是何種業行的果報(yassa kammassidaṃ phalan)?」— (這部分)是已經說過的(標準問句,此處略去)。
715.
「我(Ahañca)在波羅奈(Bārāṇasiyaṃ),
向佛陀(Buddhassa)——日族的親屬(ādicca-bandhuno)——
供獻(adāsiṃ)了乾粥(sukkha-kummāsaṃ),
以虔誠的心(pasannā),用我自己的雙手(sehi pāṇibhi)。
716.
「請看(passa)這乾燥(sukkhāya)且無鹽(aloṇikāya ca)的粥團(kummāsa-piṇḍiyā)所帶來的果報(phalaṃ)吧!
看見(disvā)我這『無鹽女(Alomaṃ)』如此快樂(sukhitaṃ),
還有誰(ko)會不去行善(puññaṃ na karissati)呢?
717.
「因此(Tena),我才有這樣的容光(metādiso vaṇṇo)...(偈頌內容與前篇相同,故以省略號表示)...並且我的容光(vaṇṇo ca me)照耀著一切方向(sabbadisā pabhāsatī)。」
「以殊妙的容光...」這就是「施粥女天宮」。它是如何產生的呢?世尊住在安闍賓陀(Andhakavindamhi)。
那時,世尊的腹部生起了風疾。世尊對尊者阿難說:「阿難,你去吧,去乞食後,為我拿治療用的粥來。」「好的,尊者。」尊者阿難應允了世尊,拿著一個屬於大國王所供養的缽,站在他自己的護持者醫生的家門口。
醫生的妻子看見他後,上前迎接,禮拜後,接過缽,問長老說:「尊者,您需要什麼樣的藥呢?」據說,她是有智慧的人,她察覺到:「既然是需要藥,長老才會來這裡,而不是來乞食。」當長老說「需要粥」時,她心想:「這藥不是為了我家的先生,因為這是世尊的缽。來吧!讓我為世間主準備合適的粥吧!」
她心生喜悅,生起極大的尊敬,用棗汁煮了粥,將缽盛滿。並且,考慮到侍從所需,她又準備了其他的食物,然後一併送去。
就在世尊享用之後,世尊的那個病痛就平息了。
後來,她去世了,轉生到三十三天,享受著廣大的天界成就,快樂地生活。
那時,尊者大目犍連正在天界巡行,看見她被成千天女圍繞著,正在遊玩。於是就用以下這些偈頌詢問她過去所做的業行:
719.
「以殊妙的容光...並且你的容光照耀著一切方向。」—
她也解釋了原因。
721
「那位天神滿心歡喜...這是何種業行的果報?」
(以下是她的回答:)
723
「我在安闍賓陀,
向佛陀——日族的親屬——
供獻了精心烹煮的粥,
這粥用油調了香。
724
「粥裡混合了長胡椒、大蒜、
以及薑。
我供獻了,以正直的心,
以清澈淨信的心意。
725.
「如果有人能獲得大威權,成為轉輪王的國王,
並擁有一位具足一切美貌、令丈夫賞心悅目的王后——
這一切價值還達不到一次粥供養的十六分之一。
726.
「一百頭價值百金的馬,一百輛馬拉戰車,
一百位佩戴著寶石耳環的少女——
這一切價值還達不到一次粥供養的十六分之一。
727.
「一百頭來自金山的、象牙如犁鏵、體型高大的龍象,
這些黃金臀部的象王,披著金黃色的外衣——
這一切價值還達不到一次粥供養的十六分之一。
728.
「即使有人能在這世上獲得統治四大洲的權力——
這一切價值還達不到一次粥供養的十六分之一。」
如此,尊者大目犍連在那位天神親自說出自己所累積的善行業之後,就為她和她的隨從們說法。然後他返回人間,將這件事的經過報告給世尊。
世尊以這件事為緣由,在四眾弟子中間說法。這次說法為廣大的群眾帶來了利益。
佛陀當時住在沙瓦提城。在那時,Visakha那位大女追隨者,被她的朋友和隨從在一個節慶日慫恿去一個公園遊歷。洗澡和塗油後,她吃了一頓好飯,以‘大爬行者’珠寶系列裝飾自己,被五百個同伴一起出發。當正前往公園時,她想‘像年輕女子般毫無意義的娛樂對於我來說有什麼用呢?我會去寺院,向佛陀和尊者們致敬,然後聆聽法。’ 她去到寺院,停在一側,除下‘大爬行者’飾物,交給女傭,然後尊敬地向佛陀致敬,坐到一邊。
她聆聽法,尊敬地向佛陀致敬,向佛陀作出儀式化的繞圈,然後離開寺院。走了一段路後,她對女傭說‘來吧,現在我會戴上那個飾物’那個女子把它捆綁為一束,在寺院放下,在到處遊走,當是時候離開時,她忘記了她。她承認‘我忘了它。它應該在那裡,我會找到它。’然後她想回去。 Visakha 說‘好,如果它被遺漏在寺院,那為了寺院的利益我應該要捨棄它。’然後她去到寺院,抵達佛陀處,向佛陀尊敬地打招呼,然後宣示自己的意向‘尊敬的,我會建一間廟,希望佛陀慈悲允許我。’ 佛陀默許了。當visakha 供養了那件值9千萬零10萬的飾物時,大目犍連尊者監督著整個工程。
整個寺院用了九個月完成,為了佛陀和僧團有個合適的地方居住。它有著1000間房間,五百間在地下,五百間在樓上。這被說:它就像天宮一樣。它的地下被造成模仿馬賽克式的珠寶,镶嵌著花環和渦卷型的作品,以白石灰而怡人,有著美麗細緻琢磨的木工。也有善分隔的分隔牆,柱子,椽,横梁,檐板,門柱,窗,樓梯等等,被妥善地安排好。迷人地,也建造了輔助大樓,小屋,樓閣,迴廊。
當寺院完工時,一共用了價值9千萬的未加工黃金來造。當Visakha和五百個同伴一起走上去時,她看見了大樓的輝煌,然後愉悅地向他們說‘我建廟所得到的任何功德,你們隨喜吧!我迴向功德給你們!’
‘就如此吧。’他們帶著信心地說,他們所有都隨喜。
在那時,某個女信徒也參與了那次迴向功德。她死後投生到33天,透過功德的力量,為她顯現了一座可以遊行於天空的大宮殿。那被許多尖頂的屋子和花園,蓮花池等所美化。它有著16由旬長和闊和高,它的光亮擴散至100由旬。無論天女去到任何地方,她都帶著千位仙女和宮殿一起去。
而visakha ,因為她的大慷慨和達到信心,她再生於化樂天,做了sunimmita天王的首席妻子。現在阿那律尊者遊歷天界,他看見visakha的朋友再生於33天,於是問她:
729 天女,你以過人的美麗站立,讓四方閃耀得像星星。
730. 當你在揮舞你的肢體跳舞時,發出了天的聲音,很悅耳。
731. 當你在揮舞你的肢體跳舞時,散發出天的香味,又甜又怡人。
732.當你搖動身體時,你身上的小飾物發出五重樂器般的音樂。
733.當耳環被微風所吹動時,聲音有如五重樂器
734你頭上的香味怡人花環,它的香水吹向一切方位,就如manjusaka樹般
735.聞著那清淨的味道,你有著非塵世的美麗。天女,當問到時說說這是你做了什麼業的果吧!
她這樣回答:
736. 在沙瓦提城,先生,我的朋友為僧團建造了大宮殿。我,有著信心,隨喜了那個對我來說怡人的住處。
737.就是精確地那個隨喜,讓我取得了這個絕妙的宮殿。它好看,在一切方位都是16由旬,透過我的神通力,它在空中遊歷
738.我的尖頂樓住處,均勻地分隔。在100由旬間到處閃耀
739.這裡的蓮花池被puthuloma魚常到訪,清澈閃爍的水下有著金沙
740.被不同的蓮花所覆蓋,睡蓮延伸,使人入迷,被微風所吹動,它們散發出怡人的香味
741. 蔷薇果,波羅蜜,棕櫚,和椰子樹叢,和其他不被種植的樹在住處裡生長。
742.許多樂器響著,混合著大群天女的噪音。誰看見我所見,他也會喜悅
743.如這樣的宮殿,絕倫,好看,在一切處發光。它被我的業所造,它讓人做功德
然後長老想知道visakha 的再生處,於是說:
744:精確地透過那個隨喜,你得到了一個宮殿,絕倫,好看的。那那個女人,給予施物的那個,告訴我她的再生,她在那裡生起?
天女答:
745:她是我的朋友,先生。她為僧團建造了大廟。明白了法的她布施後再生到化樂天
746:她是sunimmita的首席皇后。難以想像那業的結果。你問我她再生於那裡?我已經解釋了
747:因為這樣足以促使對僧團布施財富,聽聞法而喜悅—難以獲得的人類狀態他獲得了
748:那個道大師已經宣說了,他有著梵音,他的皮膚像黃金。向僧團布施資產,那會有大果
749:被智者所稱讚的四雙八士,他們值得受施。他們是善逝的信徒,布施給他們有大果
750:四個進入道,四個確立於結果。僧團是正直的,有著戒定慧。
751:對於布施想要獲得功德的人類,慷慨地給予僧團帶來再生用的功德,那個布施有大果
752:僧團廣大,如大海般不可計量。這些最上英雄的弟子,開顯法說
753:誰布施給僧團—那布施得正確!布施給僧團有大果,被世間解所讚美
754:隨念著如此的功德,在世間遊走者生起喜悅。捨棄吝嗇的污垢,他無過失抵達善趣。
「以殊妙的容光...」這就是「四位女子天宮」。它是如何產生的呢?當世尊住在舍衛城時,尊者大目犍連依照先前經典中描述的方式,到天界巡行,去到了三十三天。
在那裡,他看見依次排列的四座天宮中,有四位天女,每一位都有成千天女圍繞著,正在享受天界的成就。看見她們後,他依次詢問她們過去所做的業行,用以下這些偈頌:
755.
「以殊妙的容光...並且你的容光照耀著一切方向。」—
他依次用這些偈頌詢問。她們也在他的詢問之後,依次回答了他。為了說明那個回答,經文說道:
758.
「那位天神滿心歡喜...這是何種業行的果報?」—
這句偈頌是作為標準問句說過的。
據說,她們在迦葉佛的時代,生於鶯伽國一個名叫波那卡德的優美城市中的良家。長大成人後,她們都嫁到了同一城市的夫家,和諧地共同生活。
她們之中,有一位看見一位正在乞食的比丘後,心生淨信,供獻了一束青蓮花。另一位供獻了手持的藍蓮花給另一位比丘。另一位供獻了手持的白蓮花。另一位則供獻了素馨花的花蕾。
後來,她們去世了,轉生到三十三天。她們每一位都有成千天女作為隨從。她們在那裡享受天界的成就,直到天壽終盡。從那裡死後,由於那個業行殘餘的果報力量,她們一次又一次地就在那個天界輪迴。
在此佛陀出現的時期,她們又轉生在那裡。尊者大目犍連依照前述方式詢問了她們。
其中一位,向長老講述自己過去所做的業行時,說道:
759.
「我曾供獻了一束青蓮花,
給一位正在乞食的比丘。
那是在鶯伽國境內,位於高處、
優美可愛的波那卡德大城中。
760.
「因此,我才有這樣的容光...並且我的容光照耀著一切方向。」—
她這樣說。
另一位說道:
766.
「我曾供獻了手持的藍蓮花,
給一位正在乞食的比丘。
那是在鶯伽國境內,位於高處、
優美可愛的波那卡德大城中。
767.
「因此,我才有這樣的容光...並且我的容光照耀著一切方向。」—
她這樣說。
另一位說道:
773.
「我曾供獻那白根、綠葉、
在水中湖裡生長的蓮花,
給一位正在乞食的比丘。
那是在鶯伽國境內,位於高處、
優美可愛的波那卡德大城中。
774.
「因此,我才有這樣的容光...並且我的容光照耀著一切方向。」—
她這樣說。
另一位說道:
780.
「我,素娜,為了一位心地善良的比丘,
供獻了素馨花的花蕾,
這些花蕾顏色如象牙般潔白。
給一位正在乞食的比丘。
那是在鶯伽國境內,位於高處、
優美可愛的波那卡德大城中。
781.
「因此,我才有這樣的容光...並且我的容光照耀著一切方向。」—
如此,在她們親自講述了自己過去所做的業行之後,長老為她們依次說法,闡明了真理。在真理教說結束時,她們所有人連同她們的隨從都證得了須陀洹果。
長老返回人間後,將這件事的經過報告給世尊。
世尊以這件事為緣由,為聚集而來的信眾說法。這次法教為廣大的群眾帶來了利益。
世尊(bhagavā)當時住在舍衛城(sāvatthiya)的祇樹給孤獨園(jetavane)。那時,舍衛城(sāvatthiya)中有一位女居士(upāsikā),聽聞供養僧舍(āvāsadāna)具有大功德和大利益後,心生渴望,向世尊禮拜後這樣說:「尊者(bhante),我想要建造一處僧舍(āvāsa),希望您指示合適的地點。」世尊吩咐比丘們,比丘們便指示她地點。她在那裡建造了一座優美的僧舍,並在四周種滿芒果樹(ambarukkha)。這座僧舍被芒果樹林環繞,具備陰涼與水源,地面鋪著如珠網般細緻的白沙,極為迷人。她用各種顏色的布帛、花環、香環等裝飾這座僧舍,猶如天宮一般,並點燃油燈,以嶄新的布匹纏繞芒果樹幹,然後以虔誠的雙手將它供養給僧團(saṅgha)。
後來,她去世後轉生到三十三天(tāvatiṃsabhavane),出現了一座被芒果林環繞的宏偉天宮(vimāna)。她在那裡享受天界福樂,被天女(accharā)群圍繞。尊者大目犍連(mahāmoggallāno)前去訪問她,以這些偈頌問道:
783.
「你的芒果林(ambavana)天宮美妙如天界,
這裡有宏偉的宮殿(pāsāda)。
各種天樂器齊鳴迴響,
天女(accharā)群的聲音縈繞其中。」
784.
「這裡永遠燃燒著一座巨大的黃金燈盞,
被結著布果(dussaphala)的樹木環繞四周。」
785.
「你為何有如此容貌……(省略部分)……你的光芒照耀一切方向?」
787.
「這位天神(devatā)歡喜地……(省略部分)……這是何種業行的果報?」
天女:
788.
「我前世在人間時,曾作為人類,
在人間世界建造了一座僧舍(vihāra),
並以芒果樹(amba)環繞它。」
789.
「當僧舍建成、圓滿完工時,
我以芒果(amba)作為布果(dussamaya phala)懸掛裝飾,
覆蓋整座僧舍。」
790.
「我在那裡點燃燈火(padīpa),
供養最上等的僧眾(gaṇuttama),
以虔誠的雙手將它布施給僧團(saṅgha)。」
791.
「因此,我擁有這美妙的芒果林(ambavana)天宮,
這裡有宏偉的宮殿(pāsāda)。
各種天樂器齊鳴迴響,
天女(accharā)群的聲音縈繞其中。」
792.
「這裡永遠燃燒著一座巨大的黃金燈盞,
被結著布果(dussaphala)的樹木環繞四周。」
793.
「因此我有如此容貌……(省略部分)……我的光芒照耀一切方向。」
這位天神(devatā)如此解釋。
「穿著黃衣,豎立黃旗」指的是黃色天宮(pītavimāna)。它是如何產生的呢?世尊(bhagavā)般涅槃(parinibbute)後,阿闍世王(ajātasattunā)取得世尊的舍利(sarīradhātuyo),建造了舍利塔(thūpe)並舉行盛大供養。當時,王舍城(rājagaha)有一位女居士(upāsikā),清晨整理好自身後,心想「我要供養導師(satthu)的舍利塔」,便拿著她僅有的四朵絲瓜花(kosātakīpupphāni),懷著強烈的信心,不顧路途危險,一心朝著舍利塔方向前進。這時,一頭年輕的母牛突然衝向她,以牛角猛撞,導致她當場死亡。她即刻轉生到三十三天(tāvatiṃsabhavane),當帝釋天(sakka)這位天王(devarājā)前往花園遊玩時,她出現在其隨行隊伍中——三億天女(aḍḍhatiyānaṃ nāṭakakoṭīnaṃ)的中央,自身的光輝勝過所有天女,與天車一同顯現。帝釋天見狀驚奇萬分,心生訝異:「這位天女是憑藉何等殊勝業行,獲得如此宏偉的天界成就?」於是以下列偈頌詢問:
795.
「你身著黃衣,豎立黃旗,
以黃色飾品莊嚴自身,
身體塗抹黃色檀香,
佩戴黃色蓮花環。」
796.
「你的宮殿(pāsāda)、臥榻(sayane)、座椅(pītāsane)、容器(pītabhājane)、
傘蓋(pītachatte)、天車(pītarathe)、衣著(pītasse)與食物(pītabījane)皆為黃色。」
797.
「善女子(bhadde),你過去於人間時造了何業?
天神(devate)啊,我既詢問,請你説明:
這究竟是何种業行的果報?」
她以這些偈頌回答帝釋天:
798.
「尊者(bhante),有一種名為絲瓜(kosātakī)的藤蔓,
其花味苦,無人貪求。
我採了四朵這樣的花,
虔誠供養舍利塔(thūpaṃ)。」
799.
「我為導師(satthu)的舍利(sarīra)獻供,
內心充滿淨信(vippasannena cetasā)。
我未曾留意那母牛來的道路,
亦未保持警覺之心。」
800.
「那母牛因而殺害了我——
當時我一心只想著舍利塔,尚未抵達。
若我真能完成供養,
想必能獲得更勝於此的福報。」
801.
「天王(devinda)啊,摩伽婆(maghavā),天眾之象(devakuñjara),
憑此業行,我捨棄人身,
得以來到您的身旁(sahabyamāgatā)。」
802.
「三十三天主(tidasādhipati)、摩伽婆(maghavā)、天眾之象(devakuñjaro)帝釋天聽聞此事後,
為了令三十三天眾生起淨信(pasādento),
對御者摩多利(mātaliṃ)如此説道。」
此句為法藏編纂者(dhammasaṅgāhakavacanaṃ)所言。隨後,帝釋天(sakka)以這些偈頌向以摩多利(mātali)為首的天眾説法:
803.
「摩多利(mātali)啊,請看這不可思議之事!
此乃心與業果的顯現:
即使所作供養微小,
所成福業卻得巨大果報。」
804.
「若以清淨信心供養,
即使供物微薄,亦非『小』布施(dakkhiṇā)——
無論是對如來(tathāgate)正等覺者(sambuddhe),
或是對他的弟子(sāvake)。」
805.
「來吧,摩多利!讓我們也應
愈加頻繁地積聚福德。
於如來(tathāgata)舍利(dhātuyo)作供養,
實為積聚福德的安樂之道。」
806.
「即使(佛陀)已入涅槃(nibbute),
若以等同的心供養,果報亦同等。
眾生憑藉發心(cetopaṇidhi)之力,
得以往生善趣(suggatiṃ)。」
807.
「為利益眾多眾生之故,
如來(tathāgatā)出現於世。
供養者(dāyakā)於彼處行供養後,
便得往生天界(saggaṃ)。」
如此説後,帝釋天(sakko devānamindo)平息了遊園的興致,從該處返回,並親自於最應供養之處——珠璣寶塔(cūḷāmaṇicetiye)——連續七日進行供養。其後某時,當尊者那拉達長老(āyasmato nāradattherassa)行至天界時,帝釋天將此事以偈頌告知,長老又轉告法藏編纂者(dhammasaṅgāhakānaṃ),他們便如此將其收錄於藏經中。
「照亮了大地,連同天界眾神(sadevakaṃ)」指的是甘蔗天宮(ucchuvimāna)。這個天宮與下面(第4品)的甘蔗天宮(ucchuvimānena)在巴利文(pāḷito)和內容要點(aṭṭhuppattito)上完全相同。唯一的區別在於:那個故事中是婆婆(sassu)用凳子(pīṭhakena)擊打媳婦(suṇisaṃ)致死,而這裡是用土塊(leḍḍunā)擊打。由於故事內容不同,應知兩者雖屬同品,但應作為獨立的篇章來理解。
808.
「你照亮了大地,連同天界眾神(sadevakaṃ),
你的光芒勝過日月(candimasūriyā)。
憑藉你的吉祥(siriyā)、容貌(vaṇṇena)、名譽(yasena)、威光(tejasā),
你如同大梵天(brahmāva)一般,統領著三十三天(tidase)的諸神。」
809.
「頭戴蓮花環(uppalamāladhārinī)的天女啊,我詢問你,
你肌膚如黃金(kañcanasannibhattace),身姿優美(āveḷinī),
身穿華服(uttamavatthadhārinī),莊嚴無比(alaṅkate)。
善女子(subhe),你是哪位天神(devate)?為何向我禮拜(vandase mamaṃ)?」
810.
「你過去作為人類(manussabhūtā)時,
曾做了什麼業行(kammamakāsi attanā)?
是修習布施(dānaṃ suciṇṇaṃ)、持戒(sīla)、克制(saññamaṃ)嗎?
名譽顯赫者(yasassinī),你是憑藉何業轉生善趣(sugatiṃ)?
天神(devate)啊,我既詢問,請你説明:
這究竟是何种業行的果報?」
這是尊者大目犍連(mahāmoggallānatthero)所問。於是,這位天神(devatā)以這些偈頌回答:
811.
「尊者(bhante)啊,不久前,您為了托缽(piṇḍāya),
來到我們村莊(imameva gāmaṃ),走入我家(gharaṃ)。
那時,我心懷淨信(pasannacittā),充滿無比的喜悅(atulāya pītiyā),
將一塊甘蔗(ucchussa)段(khaṇḍikaṃ)布施給了您。」
812.
「後來,婆婆(sassu)卻來責問我:
『媳婦(vadhuke)啊,你把甘蔗丟到哪裡去了?』
我回答:『我沒有丟棄它,也沒有自己吃掉;
我是親自布施給了一位寂靜的比丘(santassa bhikkhussa)。』」
813.
「她卻辱罵(paribhāsate)我:
『這(甘蔗)是你的還是我的財產(issariyaṃ)?』
説完,她便拿起土塊(leḍḍuṃ)擊打(pahāraṃ)我。
我因此當場死亡(kālakatāmhi),轉生為天神(devatā)。」
814.
「正是我所做的這件善業(kusalaṃ kammaṃ),
使我自身享受著樂果(sukhañca kammaṃ anubhomi attanā)。
我與諸天(devehi)共同嬉戲(paricārayāmahaṃ),
享受並歡喜於五欲之樂(kāmaguṇehi pañcahi)。」
815.
「正是我所做的這件善業(kusalaṃ kammaṃ),
使我自身享受著樂果(sukhañca kammaṃ anubhomi attanā)。
我受天王(devinda)護佑(guttā),為三十三天(tidase)諸神所守護(rakkhitā),
安然享受五欲之樂(samappitā kāmaguṇehi pañcahi)。」
816.
「我那甘蔗(ucchu)布施(dakkhiṇā)的果報(puññaphalaṃ),
是如此廣大(anappakaṃ),具有巨大異熟(mahāvipākā)。
我與諸天(devehi)共同嬉戲(paricārayāmahaṃ),
享受並歡喜於五欲之樂(kāmaguṇehi pañcahi)。」
817.
「我那甘蔗(ucchu)布施(dakkhiṇā)的果報(puññaphalaṃ),
是如此廣大(anappakaṃ),具有巨大光輝(mahājutikā)。
我受天王(devinda)護佑(guttā),為三十三天(tidase)諸神所守護(rakkhitā),
猶如千眼天王(sahassanettoriva)在歡喜園(nandane vane)中一般。」
818.
「尊者(bhante)啊,我知道您是懷著悲心(anukampakaṃ)而來,
我於是上前禮拜(upecca vandiṃ),並問候您的安康(kusalañca pucchisaṃ)。
那時,我心懷淨信(pasannacittā),充滿無比的喜悅(atulāya pītiyā),
將一塊甘蔗(ucchussa)段(khaṇḍikaṃ)布施給了您。」
「具有殊勝的容貌(abhikkantena vaṇṇena)」指的是禮敬天宮(vandanavimāna)。它是如何產生的呢?世尊(bhagavā)住在舍衛城(sāvatthiyaṃ)祇樹給孤獨園(jetavane)的給孤獨 (anāthapiṇḍikassa)園林(ārāme)中。那時,有許多比丘(bhikkhū)在某個村落(gāmakāvāse)結夏安居(vassaṃ vasitvā),雨安居期滿(vutthavassā)並舉行自恣儀式(pavāretvā)後,整理好住處(senāsanaṃ paṭisāmetvā),拿著衣缽(pattacīvaramādāya),為了覲見世尊(dassanatthāya),正向舍衛城(sāvatthīṃ)方向前行。他們途中經過某個村莊(gāmassa)的中心。那裡有一位婦女(itthī)看見這些比丘,心生淨信(pasannacittā),生起恭敬與尊重(sañjātagāravabahumānā),她以五體投地的方式(pañcapatiṭṭhitena)禮拜(vanditvā),雙手合十(añjaliṃ)高舉過頭(sirasmiṃ paggayha),懷著淨信與柔軟之心(pasādasommāni),睜大雙眼(akkhīni ummīletvā)注視著(olokentī)他們,一直站著(aṭṭhāsi)直到目送他們離開。後來,她去世後轉生到三十三天(tāvatiṃsesu)。當時,尊者大目犍連(āyasmā mahāmoggallāno)見她在那裡享受天界福樂(dibbasampattiṃ anubhavantiṃ),便以下列偈頌詢問她:
819.
「你具有殊勝的容貌(abhikkantena vaṇṇena)……(省略部分)……你的光芒照耀一切方向(sabbadisā pabhāsatī)。」
822.
「這位天神(sā devatā)歡喜地(attamanā)……(省略部分)……這是何種業行的果報(yassa kammassidaṃ phalaṃ)?」
823.
「我過去在人間作為人類(manussabhūtā)時,
看見了寂靜的(samaṇe)、持戒的(sīlavante)沙門。
我禮拜他們的雙足(pādāni vanditvā),令內心生起淨信(manaṃ pasādayiṃ),
並且滿心歡喜地(vittā)合掌(añjalikaṃ)行禮(akāsiṃ)。」
824.
「因此,我有如此容貌(metādiso vaṇṇo)……(省略部分)……我的光芒照耀一切方向(sabbadisā pabhāsatī)。」
她以這些偈頌回答。
823 註釋:
對於善良的比丘們(pesalānaṃ bhikkhūnaṃ),僅僅睜大因淨信而閃亮的雙眼(pasādavikasitāni akkhīni ummīletvā)注視他們一眼(dassanamattampi),對眾生就有極大利益(bahūpakāraṃ),更何況是禮拜(vandanā)呢!因此她說「因此我有如此容貌(tena metādiso vaṇṇo)」等語。其餘部分按已述方式理解。
「具有殊勝的容貌」指的是繩鬘天宮。它是如何產生的呢?世尊住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那時,在伽耶村(gayāgāmake)有一位婆羅門的女兒,嫁給同村的一位婆羅門青年,到了夫家,在那個家庭中掌握權力而住。她見到家中一位女奴的女兒就無法忍受。從見面那一刻起,她就因憤怒而咬牙切齒,辱罵、斥責她,並給她粗劣的食物。當那女孩長大到能做事時,她就用膝蓋、手掌和拳頭打她,正如過去世中她曾是被綁起來殺害的人一樣。
據說,這位主婦在迦葉佛時代曾是那位女奴,而女奴則是主人。那時她常用土塊、棍棒和拳頭不斷地打那位女奴。女奴因此感到厭倦,盡其所能地行布施等善行,並發願:「願我未來能成為主人,對她行使權力。」後來那位女奴死後,不斷輪迴,在此佛陀出現的時代,轉生到伽耶村的婆羅門家,並嫁到夫家;而那位主婦則轉生為她的女奴。正是由於過去「被綁殺」的業緣,現在這位(轉生為主人的)女奴才這樣折磨她。
她這樣折磨她,無緣無故地抓住她的頭髮,用手腳狠狠地毆打。女奴去到浴室,叫人剃光頭後就離開了。主婦說:「你這惡毒的女奴,你以為剃光頭就能解脫嗎?」於是用繩子綁在她頭上,抓住她,壓彎她的身子要殺她,並且不讓她解開那繩子。從那時起,這位女奴就有了「繩鬘」的名字。
有一天,導師在清晨時分從大悲定出定後,觀察世間,看到繩鬘具有證得須陀洹果的潛質,以及那位婆羅門婦女具有皈依三寶和持戒的根基,於是進入森林,在一棵樹下坐下,放出六色佛光。繩鬘也是日復一日被那樣折磨,心想:「這種痛苦的生命有什麼意義?」感到厭倦,想要尋死,拿著水罐,假裝要去汲水而走出家門,逐漸地進入森林,在離世尊所坐樹不遠處,將繩子綁在一棵樹的樹枝上,做了個套索,正想要上吊而四處張望時,看見世尊坐在那裡,容貌莊嚴,令人淨信,已達最上的調伏與寂靜,正放射出六色佛光。見到後,她內心被對佛陀的恭敬所吸引,心想:「世尊是否也會為我這樣的人說法,讓我聽聞後能從這痛苦的生命中解脫呢?」
於是世尊觀察到她的心念,叫道:「繩鬘!」她聽到後,猶如被甘露灑頂,充滿連續不斷的喜悅,走向世尊,禮拜後,站在一邊。世尊為她次第開示四聖諦,她於是證得了須陀洹果。導師想:「對繩鬘的幫助到此已足夠,現在她已不會被任何人毀害。」於是走出森林,在離村莊不遠處的一棵樹下坐下。繩鬘也因為自己已不可能再墮惡道,且具備了忍耐、慈愛與悲憫,心想:「讓那婆羅門婦女打我也好,折磨我也好,隨她做什麼吧。」於是取水後就回家了。女主人的丈夫站在家門口,看見她後問道:「你今天去汲水,去了很久才回來,而且面容神色極為明亮愉悅,你的舉止也顯得不同,這是怎麼回事?」她將事情的經過告訴了他。
婆羅門聽了她的話後,很高興,進屋後對妻子說:「你不准再對繩鬘做任何事。」然後懷著歡喜的心,迅速去到導師那裡,禮拜後,恭敬地問候,邀請世尊接受供養,將他請到自家,以精美的軟硬食物供養。世尊用餐後,洗淨了手缽,他上前禮拜後坐在一邊;他的妻子也上前禮拜後坐在一邊。住在伽耶村的婆羅門居士們聽聞此事後,也來拜見世尊,有的禮拜後坐在一邊,有的問候後坐在一邊。
導師詳細地講述了繩鬘和那位婆羅門婦女過去世所造的業後,為在場的群眾宣說相應的法。聽聞之後,那位婆羅門婦女和廣大群眾都在那裡皈依三寶和受持戒律。導師從座起身,就返回舍衛城去了。婆羅門將繩鬘安置在如同女兒的地位上。他的妻子用充滿愛意的眼神看著繩鬘,一生都以關愛之心照顧她。繩鬘後來去世後,轉生到三十三天,有一千位天女作為她的眷屬。她裝飾著重達六十車廂的天界寶物,被一千天女圍繞,在歡喜園等處享受著廣大的天界福樂,以歡喜的心遊玩。後來,尊者大目犍連行至天界,看見她以廣大的天界威力和宏偉的天界成就而光明照耀,便以下列偈頌詢問她過去所做的業行:
826.
「天神啊,你以殊勝的容貌站立著,
你以各種方式擺動手足,
在美妙的樂聲中舞蹈。」
827.
「當你舞蹈時,
全身都發出
天界之音,悅耳動聽,令人歡喜。」
828.
「當你舞蹈時,
全身都散發出
天界香氣,清香,令人歡喜。」
829.
「當你扭動身體時,
髮髻上的飾物所發出的聲響,
如同五支樂器的合奏一般被聽到。」
830.
「頭飾隨風搖曳,
被風吹動時所發出的聲響,
如同五支樂器的合奏一般被聽到。」
831.
「你頭上的花環,
清香,令人歡喜,
其香氣遍吹一切方向,
猶如曼殊沙樹一般。」
832.
「你嗅到那清香,
見到非人所能有的容貌。
天神啊,我既詢問,請你說明:
這究竟是何种業行的果報?」
這位天神被長老如此詢問後,便以這些偈頌講述自己過去世等事:
833.
「過去我曾是一位女奴,
在伽耶一位婆羅門的家中。
福報淺薄,不幸,
人們稱我為『繩鬘』。」
834.
「我遭受辱罵、毆打、
和恐嚇,因而憂愁苦悶。
我拿著水罐出門,
假裝要去汲水而離去。」
835.
「我將水罐放在偏僻處,
走入樹叢。
心想:『就在這裡讓我死去吧,
生命對我還有何意義?』」
836.
「我做了個牢固的套索,
拋掛在樹枝上。
然後我環顧四方,
心想:『有誰也在這森林裡?』」
837.
「在那裡,我看見了正等覺者、
牟尼、一切世間的福利者。
他坐在樹下,
禪修,無所畏懼。」
838.
「那使我產生了震撼,
奇特,令人毛骨悚然。
心想:『這是誰在森林裡,
是人還是天神?』」
839.
「看見他莊嚴、令人淨信、
已出離塵垢,
我的心變得澄淨,
(心想)他絕非尋常之人。」
840.
「他守護根門,樂於禪那,
心不向外攀緣。
他是一切世間的福利者,
這必定是佛陀。」
841.
「他令人敬畏,難以接近,
如獅子居於洞穴。
能見到他實屬難得,
猶如優曇鉢花一般。」
842.
「那位如來以柔和的聲音
呼喚我:『繩鬘!
皈依如來吧!』」
843.
「我聽聞那無瑕、
有益、清淨的聲音,
柔和、溫順、美妙,
能驅除一切憂愁。」
844.
「如來知道我心柔順、
淨信、心意清淨,
他是一切世間的福利者,
便教導了我。」
845.
「他對我說:『這是苦,
這是苦集,
這是苦滅,這是導向不死、
直接的道。』」
846.
「我安住於那位悲憫者、
善逝的教誨中,
證得了不死、寂靜、
涅槃、無死之境。」
847.
「我對三寶的信仰堅定不搖,
於正見中毫不動搖,
因這從根本生起的信心,
我成為佛陀親生的女兒。」
848.
「我現在歡喜、嬉戲、
快樂,無所畏懼。
我戴著天界花環,
飲用甜蜜的飲品。」
849.
「六萬種樂器
為我奏響:
阿藍婆、伽伽羅、毗摩、
善妙音和珊闍耶。」
850.
「波羅迦羅(pokkharo)和蘇發蘇(suphasso)、
毗那摩卡(viṇāmokkhā)等天女(nāriyo)、
難陀(nandā)和孫難陀(sunandā)、
須那提那(soṇadinnā)和蘇欽彌多(sucimhitā)。」
851.
「阿藍浮沙(alambusā)、彌薩契西(missakesī)、
芬陀利迦(puṇḍarīkā)和阿提達盧尼(atidāruṇī)、
伊尼發沙(eṇīphassā)和蘇發沙(suphassā)、
蘇跋陀(subhaddā)和柔音天女(muduvādinī)。」
852.
「這些及其他天女,
前來喚醒我。
她們適時地來到我這裡,
對我說話:」
853.
「來吧,我們舞蹈、歌唱,
來吧,讓我們使你歡喜!
這(快樂)並非無福者所能得,
唯是有福者所能享。」
854.
「在無憂樹、歡喜園、美妙的、
三十三天眾的大園林中,
無福者於此世他世
都無快樂。」
855.
「而有福者於此世他世
皆有快樂。
欲得與他們為伴,
應多行善。
行善者歡喜,
於天界享受財富。」
856.
「為利益眾多眾生,
如來出現於世。
他們是人類的應供者,
是福田。
供養者在那裡行供養,
便於天界歡喜。」
佛陀當時待在campā市,在Gaggara蓮花池岸邊。在黎明快到時,他從大悲定出定,然後看見‘今日在傍晚的時候,當我在教法的時候,一隻青蛙會聽見我的聲音然後受它吸引,他會遭受某人手中的暴力,然後被殺。他會再生到天界,然後在眾目睽睽時到來,那裡會有大量法的體現。當佛陀一天的工作完成後,在池塘旁邊,他開始教導四眾。然後一隻青蛙,想,’這就是被說成是法的東西了。‘ 他從池塘跳出,然後蹲在大眾的背後。然後一個牧牛者看見佛陀在說法,大眾在安靜地聽法時,站著傾斜他的曲柄杖,然後壓扁了青蛙。青蛙再生到三十三天,有著12由旬的金色宮殿,被仙女們侍候著。當反思到是什麼業導致他投生到這裡時,他看見幾乎沒有,除了吸引於佛陀的聲音外。立刻地,他從他的宮殿中落下,看見佛陀然後向他敬禮。佛陀為了顯示佛陀的雄偉力量而問他:
857. 是誰禮敬我的足?繁榮,有大群眾,發光的。有最怡人的容貌,發光於一切方位
然後天神講述他的過去生,以以下偈頌解釋:
858. 我先前是青蛙,水中的棲息者。然而當我在聆聽你的法時,一個牧牛人殺了我。
859.心一刻的明淨,看我的神通力,隨從,然後看我的莊嚴,美麗,看我的明亮
860.那些長期已聽你的法者,喬達摩(佛陀),他們已抵達不動處,在那裡已去到不悲傷
然後佛陀看到已抵達親依成就的群眾,詳細地教導法。在教法的最後,天神確立於入流果。他禮敬佛陀,然後回去天神的世界。
「起來,Revatī(雷瓦蒂),你這行為惡劣的人!」這便是「Revatī天宮」的起源。它的因緣是什麼呢?世尊當時住在(Bārāṇasī)波羅奈國的(Isipatana)仙人墜處(Migadāye)鹿野苑。那時,在(Bārāṇasī)波羅奈城,一個充滿信心的家庭裡,有一位名叫(Nandiyo)難提優的優婆塞(男居士),他充滿信心、樂於佈施、是佈施者、是僧團的侍奉者。當時,他的父母想從自己娘家帶來一位名叫(Revati)雷瓦蒂的女孩。然而,她沒有信心、沒有佈施的習慣,(Nandiyo)難提優不想要她。他的母親對(Revati)雷瓦蒂說:「女兒啊,你來到這個家後,用綠色的牛糞塗抹僧團的坐處,準備好座位,放置好水壺;比丘們來的時候,禮拜他們,接過他們的缽,請他們就坐,用扇子為他們扇風送上飲用水,在他們吃完後清洗缽具。這樣做,你就能讓我兒子滿意了。」她照著做了。之後,他們(父母)告訴兒子:「她已經能接受教導了。」兒子同意說:「很好。」於是他們擇日為他們舉行了婚禮。
之後,(Nandiyo)難提優對她說:「如果你能侍奉我的父母和比丘僧團,你就能住在這個家裡。要謹慎不懈啊!」她答應說:「好的。」有一段時間,她假裝有信心,不違逆丈夫,並生了兩個兒子。(Nandiyo)難提優的父母去世了,家裡的一切權力都歸了她。(Nandiyo)難提優也成為了大施主,為比丘僧團設立了佈施,也為貧窮困苦的人等在自家門口設立了食物分配。他在(Isipatana)仙人墜處的大精舍裡,建造了一座有四間房間、裝飾華麗的四廳堂大殿,鋪設了床和椅等,向以佛陀為首的比丘僧團舉行大佈施,並在如來手中傾瀉了功德水,將功德迴向。隨著功德水佈施的功德,在(Tāvatiṃsa)三十三天界,一座長寬各十二由旬、高一百由旬、由七寶所成、有上千天女群聚的輝煌天宮出現了。
那時,尊者(Mahāmoggallāno)大目犍連正在遊行天界,看見了那座天宮。當天子們來禮敬他時,他問道:「這是誰的天宮?」他們回答:「尊者,這座天宮的主人,是在人間世界(Bārāṇasī)波羅奈城的名叫(Nandiyo)難提優的戶主之子。他為僧團在(Isipatana)仙人墜處的大精舍建造了四廳堂大殿,這天宮就是因此產生的。」生在那天宮的天女們也禮敬了長老,並說:「尊者,我們是在(Bārāṇasī)波羅奈城名叫(Nandiyo)難提優的優婆塞的侍女,因此生到這裡。請您這樣告訴他:『(為了)成為你的侍女,我們生到了這裡。天女們對你長久不來(天界)感到焦急。天界的成就,就像是打破了陶器而取得金器一樣,是極其令人渴望的啊!』請這樣說,勸他來這裡。」長老答應說:「好的。」隨即從天界瞬間返回,在四眾團體中間問世尊:「尊者,那些積累了功德、仍住於人間的人,天界的成就也會產生嗎?」世尊說:「(Mahāmoggallāno)目犍連,你不是親眼見到了(Nandiyo)難提優在天界產生的天界成就嗎?為什麼還問我呢?」(長老回答:)「是的,尊者,它會產生。」於是,世尊為了開示「正如親友們歡迎、接受一個長期外出後平安歸來的人,同樣地,積累了功德的人從此世去到彼世時,他們自己的功德會手持成就來歡迎、接受他」的道理,而說了以下的偈頌:
861.
「長期在外後,從遠方平安歸來的人,
親屬、朋友、親愛者,都歡迎他的歸來。
862.
「同樣地,對於積累功德者,從此世去到彼世時,
功德(也會)迎接他,如同親人迎接親愛者歸來。」
(Nandiyo)難提優聽到這些話後,更加努力地佈施、做功德。他因商務外出時,對(Revati)雷瓦蒂說:「賢妻,我為僧團設立的佈施,以及對貧苦者的食物分配,你要謹慎不懈地持續進行啊。」她答應說:「好的。」但即使他外出住在各地時,他仍然根據自己的能力在那裡向比丘和貧苦者佈施。出於對他的慈悲,已斷盡煩惱的阿羅漢們即使從遠處也會來接受他的佈施。然而,(Revati)雷瓦蒂在他離開後,只持續了幾天佈施,就中斷了對貧苦者的飯食,給比丘們的也只是劣質、摻雜著穀殼和石子的飯食。在比丘們用餐的地方,她把自己吃剩的殘渣、混有魚肉塊的飯粒、骨頭碎片等撒在地上,給人們看,並說:「看這些沙門的行為!他們就是這樣拋棄信眾佈施的食物!」
後來,(Nandiyo)難提優生意成功,滿載而歸,聽說了這件事後,就把(Revati)雷瓦蒂趕出家門,自己進了家。第二天,他向以佛陀為首的比丘僧團舉行了大佈施,並妥善地恢復了常設的飯食和對貧苦者的飯食分配。他把她安置在朋友們送來的(僅夠維持)最基本食物和衣著的水平上。後來,他去世後,就生在(Tāvatiṃsa)三十三天界他自己的天宮裡。而(Revati)雷瓦蒂卻中斷了一切佈施,並說「因為這些人,我的利得和尊敬都減少了」,她辱罵、誹謗比丘僧團,到處遊蕩。於是,(Vessavaṇo)毘沙門(天王)命令兩個夜叉:「喂,你們去(Bārāṇasī)波羅奈城宣布:『從今天起第七天,(Revati)雷瓦蒂將在她還活著的時候就被投進地獄!』」人們聽到後,產生了悚懼感,充滿了恐懼和驚慌。
那時,(Revati)雷瓦蒂爬上高樓,關上門坐著。第七天,受她惡業驅使,奉(Vessavaṇo)毘沙門王之命,兩個頭髮如火燃燒、鼻子扁平難看、牙齒外凸、眼睛血紅、身體顏色像濕衣、極其恐怖可怕的夜叉來到她面前,說著「起來,(Revate)雷瓦蒂,你這行為惡劣的人」等等話,抓住她的四肢,為了「讓大眾看見」,帶著她繞行全城的所有街道,然後升上天空,帶往(Tāvatiṃsa)三十三天界,讓她看到(Nandiyo)難提優的天宮及其繁榮後,就在她還在哀嚎的時候,把她丟到了(Ussada)嚎叫地獄附近。閻羅王的使者們把她投入了(Ussada)嚎叫地獄。因此(世尊)說:
863.
「『起來,(Revate)雷瓦蒂,你這行為惡劣的人,地獄之門已敞開、沒有佈施習慣的人。
我們將帶你到那裡,不幸者在那裡因痛苦而呻吟,地獄眾生備受煎熬。』」
這裡,「起來」意思是「起來吧!」因為那座天宮無法保護你免於地獄的恐懼,所以意思是「快起來,過來吧!」。「(Revate)雷瓦蒂」是以名字稱呼她。「你這行為惡劣的人」等語說明了要她起來的原因。「因為你通過辱罵、誹謗聖者等,是個行為極其惡劣低下的人;又因為地獄之門已為你進入而敞開,所以起來吧!」「沒有佈施習慣」是指對任何人任何東西都沒有佈施習慣的吝嗇者,這也是在說要她起來的原因。「因為有佈施習慣、不吝嗇、像你丈夫那樣的人,會住於善趣;而像你這樣沒有佈施習慣、吝嗇的人,會住於地獄。所以起來吧!我們一刻也不會讓你再待在這裡了」這是其中的含意。「不幸者在那裡因痛苦而呻吟」:因為遭遇痛苦所以是不幸者(duggatā)。「地獄眾生」(nerayikā)是指受地獄之苦折磨、結合在一起的人。「在那個地獄裡,只要惡業尚未窮盡,他們就無法逃脫,只能呻吟(thunanti)。我們將帶你到那裡,引導你、丟棄你」應該這樣理解。
864.
「如此說完後,閻羅王的這兩個使者,那兩個眼睛血紅、巨大的夜叉,
各自抓住(Revataṃ)雷瓦蒂的手臂,將她帶到天眾面前。」—
這樣,那些夜叉把她帶到(Tāvatiṃsa)三十三天界,放在(Nandiyo)難提優天宮不遠處。(Revati)雷瓦蒂看到那天宮像日輪一樣極其光明輝煌,說道:
865.
「這天宮如太陽般色彩輝煌,明亮閃耀,美妙,覆蓋著金網。
這是誰的、人群聚集的天宮?像太陽光芒一樣照耀著。
866.
「塗了栴檀香水的天女群,在天宮的內外莊嚴著它。
它看起來像太陽一樣色彩,誰如此快樂,得生天界,在這天宮中?」—
她問那些夜叉。他們也告訴她:
867.
「在(Bārāṇasī)波羅奈城,有一位名叫(Nandiyo)難提優的優婆塞,不吝嗇,是施主,樂善好施。
這是他那人群聚集的天宮,像太陽光芒一樣照耀著。
868.
「塗了栴檀香水的天女群,在天宮的內外莊嚴著它。
它看起來像太陽一樣色彩,他如此快樂,得生天界,在這天宮中。」—
他們告知了她。
於是(Revati)雷瓦蒂說:
869.
「我是(Nandiyo)難提優的妻子,是一家之主,整個家庭的女主人。
我將在我丈夫的天宮享受(富樂),我不願去看地獄。」—
正當她這樣說的時候,(夜叉說:)「不管你願不願意,你的意願有什麼用?」他們把她帶到地獄附近,說了一首偈頌:
870.
「這就是你的地獄,(Supāpadhamme)行為惡劣的人,你在人世時沒有積累功德。
因為吝嗇、好爭吵、行為惡劣的人,無法獲得與生天者為伴的資格。」—
這樣說完後,那兩個夜叉就在那裡消失了。(Revati)雷瓦蒂看到兩個類似(之前夜叉)的地獄獄卒,正要把她拖去投入一個叫做(Saṃsavako)湧洩地獄的糞尿地獄,她問道:
871.
「為什麼這裡看到糞便和尿液,這些不淨物?
這惡臭的排泄物是什麼?這是什麼散發著惡臭?」
她問那個地獄。
872.
「這叫做(Saṃsavako)湧洩地獄,深不可測,有一百由旬深。
你將在那裡被烹煮,(Revate)雷瓦蒂,長達數千年。」—
聽完這話,她問起導致她投生那裡的行為(業):
873.
「我以身、口、意,做了什麼惡行?
為什麼我得到了這(Saṃsavako)湧洩地獄,這深不可測、一百由旬深的地獄?」— 她問。
874.
「你對沙門、婆羅門,以及其他遊行者,
用妄語欺騙了他們,那是你所做的惡業。」—
他們告訴她那個業之後,又對她說:
875.
「因此你得到了(Saṃsavako)湧洩地獄,這深不可測、一百由旬深的地獄。
你將在那裡被烹煮,(Revate)雷瓦蒂,長達數千年。」—
不僅你在此得到這(Saṃsavako)湧洩地獄,而且在那裡被烹煮數千年後,即使得以脫身,還會得到被砍手腳等果報,為了說明這一點,他們說出了獲得(這些果報)的原因:
876.
「他們砍斷手,然後又砍斷腳,他們割掉耳朵,然後又割掉鼻子。
還有烏鴉群聚集過來,圍在一起啄食掙扎的你。」—
他們說了她會遭到這些(折磨)的原因。這裡,「烏鴉群」(kākoḷagaṇā)是指烏鴉群。據說,它們落在她三伽浮塔(約45肘)大小的身體上,成百上千地用它們如棕櫚樹幹般大小、尖端鋒利的鐵喙,一次又一次地啄食她;在她身體被啄食的地方,由於業力的作用,肉又會長滿。因此說「烏鴉群聚集過來,圍在一起啄食掙扎的你」。
接著,她為了能被帶回人間,以哀求等方式胡言亂語。因此說:
877.
「求求你們帶我回去吧,我將做許多善事:
通過佈施、善行、克制、調伏。
做了這些事後,人們會快樂,事後不會後悔。」
地獄獄卒們又說:
878.
「從前你放逸,如今才哀嘆。
你將自己承受自己行為所帶來的果報。」—
他們這樣說。她又說:
879.
「誰能從天界去人間,被問起時,能這樣替我傳話:
『對放下棍棒(止息暴力)者應佈施,應給予衣物、臥具、以及食物飲料。
因為吝嗇、好爭吵、行為惡劣的人,無法獲得與生天者為伴的資格。』
880.
「我從這裡離開後,若能獲得人身,
我將樂善好施,具足戒行,做許多善事:
通過佈施、善行、克制、調伏。
881.
「我將以清淨的心,建造林園,在險處建造橋梁,
以及休憩處和水井。
882.
「在十四日、十五日,以及齋期的第八日,
還有神變月(雨安居),具備八支(的布薩日)。
883.
「我將持守布薩,始終防護戒律。
我將不放逸於佈施,這是我親眼所見(的果報)。」
884.
「正當她如此胡言亂語、四處掙扎時,
他們把她投入可怕的地獄,頭朝下、腳朝上。」—
這是結集經典者所說的話。接著,她(在地獄中)說出了總結的偈頌:
885.
「我過去是個吝嗇者,誹謗沙門和婆羅門。
用虛假的藉口欺騙了我的丈夫,如今我在可怕的地獄中遭受報應。」—
她說了這首結束的偈頌。這裡,「我過去是個吝嗇者」這偈頌應理解為是投生地獄後所說,其餘的是未投生時所說。其餘的含義容易理解。
比丘們將(Revati)雷瓦蒂被夜叉抓走的經過告訴了世尊。世尊聽後,從頭開始講述了這件事,並詳細開示了法義。說法結束時,許多人證得了須陀洹果等果位。雖然這個故事主要與(Revati)雷瓦蒂相關,因而被稱為「(Revatīvimānaṃ)雷瓦蒂天宮」,但因為(Revati)雷瓦蒂並不是天宮的天神,而這是與(Nandiyo)難提優天子天宮等成就相關的故事,因此應當理解為這是歸類在「男子天宮」之中。
「他是人類中說法者裡最優秀的」這段話是關於持傘青年天宮的。它的起源是什麼呢?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陀林。那時,在舍多卑(setabyāyaṃ),某一位婆羅門艱難得到的兒子,名叫傘(chatto)的婆羅門青年長大了。他長大成人後,被父親派去優迦羅(ukkaṭṭhaṃ),在婆羅門博迦羅薩提(ukkaṭṭhaṃ)跟前學習。由於他的聰慧和不懈怠,沒過多久就學會了咒語、明處(知識領域),並在婆羅門學藝上達到了圓熟。他禮敬老師後說道:「我已在您跟前學了技藝,我該給您什麼貴重的謝禮呢?」老師說:「所謂貴重謝禮,是根據學生的財力而定的,要價值一千迦利沙波拏。」持傘青年禮敬了老師,回到舍多卑,禮拜了父母,受到他們的歡迎和款待後,將那件事告訴了父親,並說:「請給我該給的東西,我今天給了就回來。」他的父母說:「親愛的,今天已經晚了,你明天再去吧。」說完便取出迦利沙波拏,讓人捆成包裹後放好。盜賊們知道了這件事,就在持傘青年要走的道路上的某個樹林隱蔽處埋伏起來,心想:「殺了這青年,奪取迦利沙波拏。」
世尊在清晨時分從大悲定中出定,觀察世間,看到了持傘青年將要皈依和受持戒律,被盜賊殺死後將往生天界,以及他帶著天宮從那裡前來,聚集的群眾也因此證悟佛法。看到這些後,世尊率先前往,在青年要走的道路上的某一棵樹下坐下。青年拿著給老師的錢,從舍多卑出發,面向優迦羅走去。在路上,他看見坐著的世尊,便走近站在一旁。世尊問他:「你要去哪裡?」他回答:「喬達摩,我要去優迦羅,給我的老師博迦羅薩提貴重的謝禮。」於是世尊說:「但是,青年,你知道三皈依和五戒嗎?」當他回答「我不知道,這些是什麼,有什麼用處,又是什麼樣的呢?」時,世尊說:「是這樣的。」並詳細解說了皈依和受持戒律的果報與利益,然後說:「青年,你先學習皈依的儀式吧。」他請求說:「好的,我會學習,世尊,請您講說吧。」應他的請求,世尊順應他的心意,以偈頌的方式為他開示皈依的儀式——
886.
「人類中說法者裡最優秀的,釋迦牟尼世尊已完成了應做的事。
已到達彼岸,具足力與勇猛,為了尋求皈依,你應趨近那位善逝。
887.
「離貪、無惱、無憂的,是無為法,無可厭逆的。
此法甜美、熟練、善分別的,為了尋求皈依,你應趨近這個法。
888.
「他們說在此(僧團)佈施能得大果報,在四對清淨的人中。
以及八種見法的聖者,為了尋求皈依,你應趨近這個僧伽。」
說了這三首偈頌。
就這樣,世尊以三首偈頌連同顯示皈依功德解說了皈依的儀式後,青年隨念那些皈依的功德,顯示皈依儀式已在自己心中建立,緊接著每一首偈頌之後,他都重複誦出了「『人類中說法者裡最優秀的』等」偈頌。如此重複誦出後,他站著,世尊又詳細解說了五條學處的相狀和果報利益,以及受持它們的儀式。他善加領受後,內心淨信,說道:「那麼,世尊,我去了。」便憶念著三寶的功德,沿著那條路前行。世尊心想:「對他來說,這些善業足以往生天界了。」便返回了祇陀林。
然而,對於內心已淨信的青年,由於他以審察三寶功德的方式,生起了「我皈依」的心念,因而已安立於皈依中;又由於依照世尊所說的方式受持了五戒,因而也安立於戒律中。他正如此憶念著三寶功德前行時,盜賊們在路上襲擊了他。他不理會他們,依然憶念著三寶功德前行。其中一個盜賊,倚靠著灌木叢站著,用塗了毒的箭,突然地射中他,導致他命終,奪取了迦利沙波拏的包裹,和他的同夥們一起離開了。而青年命終後,往生到三十三天,在一座三十由旬的黃金天宮中,如同從睡夢中醒來,被上千天女圍繞,身體裝飾著相當於六十車的寶物。那天宮的光輝,遍照超過二十由旬的範圍。
後來,人們看到青年已死,舍多卑村的人們去到舍多卑,告訴了他的父母;優迦羅村的人們也去到優迦羅,告訴了婆羅門博迦羅薩提。聽聞此事後,他的父母、親友、婆羅門博迦羅薩提及其隨從,淚流滿面地前往那個地方。大多數舍多卑、優迦羅和伊車那伽羅的居民也都聚集了,形成了一個盛大的集會。於是,青年的父母在離道路不遠處準備好了火葬堆,開始辦理遺體的火化事宜。
那時,世尊思惟:「我離開後,持傘青年會來禮敬我。等他來了,我將詢問他所做的業,讓他現見業果,並說法。這樣,大眾將能證悟佛法。」如此思惟後,他便與大比丘僧團一同前往那個地方,在一棵樹下坐下,放射出六色佛光。那時,持傘天子也省察自己的成就,探究其因,看到了皈依和受持戒律的功德,充滿驚奇,對世尊生起了極大的淨信與尊敬,心想:「我現在就去禮敬世尊和比丘僧團,並向大眾彰顯三寶的功德。」懷著感恩之心,他令整個林野地區一片光明,與天宮一同前來。他從天宮下來,與大批隨從一起,顯現出身形,走近世尊,以頭頂禮其足,禮敬後,合掌站在一邊。大眾見此情景,心生驚奇讚嘆,走近並圍繞著世尊,心想:「這究竟是哪位天神或梵天呢?」世尊為了彰顯天子所做的福德業,問道:
889.
「天空中的太陽不如此照耀,月亮也不如此發光,普星亦然。
這無與倫比、極其光明的是什麼?你是誰,從天界來到這大地?
890.
「它遮斷了日輪的光芒,其光輝超過二十由旬。
即使在夜晚,它也如同白晝一般,這清淨、無垢、美妙的天宮。
891.
「佈滿了許多紅蓮、雜色白蓮,
散落著各種花朵。
無塵、離塵,覆以金網,它在虛空中照耀,猶如太陽。
892.
「(有天女)身穿紅衣、黃衣,
塗抹著沈香粉、青木香粉、檀香粉。
膚色猶如純金,
她們充滿虛空,如同群星。
893.
「眾多的天男天女,有許多種種形色,在此天宮中,以花裝飾著飾品,心懷喜悅。
(天宮)散發著芬芳,如同被風吹送的,覆蓋著金箔,有黃金的頂蓋。
894.
「這是什麼調伏的果報?你是憑藉什麼業果而往生於此?
以及你是如何獲得這天宮的?當被詢問時,請你依次詳細說明。」
他如此詢問那天子。
於是,天子以這些偈頌回答道:
895.
「在此路上,您遇見了那位青年,
您作為導師,慈悲地教導他。
聽聞了您這位最上寶的法後,那位名叫傘的青年說:『我將這樣做。』
896.
「『你應趨近最勝寶勝者的皈依,
以及法,還有比丘僧團。』
世尊,起初我回答說:『不,我不知道。』
後來,我依照您的教導,確實那樣做了。
897.
「『你切勿行各種殺生,那是不淨的,
因為有智慧的人們不曾稱讚對生物不節制。』
世尊,起初我回答說:『不,我不知道。』
後來,我依照您的教導,確實那樣做了。
898.
「『你切勿拿取他人守護的、未給予的財物。』
世尊,起初我回答說:『不,我不知道。』
後來,我依照您的教導,確實那樣做了。
899.
「『你切勿親近他人守護的、他人的妻子,這是非聖之法。』
世尊,起初我回答說:『不,我不知道。』
後來,我依照您的教導,確實那樣做了。
900.
「『你切勿說虛妄不實、顛倒的話,
因為有智慧的人們不曾稱讚妄語。』
世尊,起初我回答說:『不,我不知道。』
後來,我依照您的教導,確實那樣做了。
901.
「『你應完全避免任何能令人的正念退失的酒類。』
世尊,起初我回答說:『不,我不知道。』
後來,我依照您的教導,確實那樣做了。
902.
「我在此受持了五學處,
如此實踐了如來的法。
我走到了兩村邊界之間的道路,在盜賊們中間,
他們在那裡為了財物而殺害了我。
903.
「我憶念起的就是這麼多善業,
除此之外,我沒有其他的了。
憑藉那善行和業,我往生到三十三天,享受欲樂。
904.
「請看,世尊,對於僅在剎那片刻持戒、如法修行者,其果報是如此!
那些業卑劣者,看到我如火焰般輝煌的成就,都非常渴望能像我一樣擁有眾多欲樂。
905.
「請看,僅憑簡短的教導,我已往生善趣並獲得安樂。
而那些持續聽聞您法的人們,我想他們已觸達了不死、安穩的涅槃。
906.
「即使少量的善行,在如來的法中,也會產生廣大的果報。
請看,名叫傘者憑藉其所做的福德,照耀大地,猶如太陽。
907.
「『什麼是善?我們該做什麼?』
確實,有些人思惟後如此討論。
願我們再次獲得人身後,
能成為持戒者,實踐並安住於戒行中。
908.
「導師您是有大恩且慈悲的,
我懷著這樣的正念,在白天去世。
我已趨近了真實名號(的佛陀),
請再次慈悲垂憫,讓我們聽聞法吧。」
天子如此表達著感恩不盡之情,並表示對於親近導師和聽聞佛法仍不滿足,繼續說道。世尊觀察了天子和那裡聚集的群眾的意向,為他們次第說法。然後,知道他們的心已變得柔軟,便開示了最勝妙的法義。說法結束時,天子和他的父母都證入了須陀洹果,並且廣大的人群也都證悟了佛法。
909.
「那些在此教法中站穩的人,若斷除了欲貪,
他們將不再入於母胎。
而那些斷除了無明並且斷除了有貪隨眠的人,根本不能說他們會再入於母胎。
為什麼?因為他們是上等人,已進入無餘依涅槃界,即在此生中,由於一切感受和一切熾熱煩惱的完全息滅,他們已是清涼寂靜的。」
如此,天子宣告自己已得入聖者之流,並把握關於無餘依涅槃界的教說之機,禮敬了世尊,右繞以示尊敬,並向比丘僧團表示了敬意,辭別了父母,便返回天界去了。導師也從座而起,與比丘僧團一同離去。而青年的父母、婆羅門博迦羅薩提以及所有大眾,跟隨了世尊一段路後便返回了。世尊回到祇陀林後,對聚集的會眾詳細地講述了這個天宮的故事。那次說法對大眾是饒益有果的。
「這高聳如寶石柱子的天宮」被稱為「螃蟹羹布施者天宮」。它的因緣是什麼呢?世尊當時住在王舍城(Rājagahe)的竹林精舍(Veḷuvane)。那時,有一位比丘,他已經開始修習觀禪(vipassanā),但因為耳痛(kaṇṇasūlena)的折磨,身體不適,無法專心致力於觀禪。即使醫生們按照指示配製了藥物,病痛也沒有平息。他把這件事告訴了世尊。世尊知道後,知道「螃蟹羹(kakkaṭakarasa)作為食物對他有益」,就對他說:「比丘,你去摩揭陀(Magadha)的田地裡乞食吧。」
這位比丘心想:「由具有遠見的世尊長久以來所預見的,必定有什麼(原因)吧。」於是回答世尊說:「好的,尊者。」他向世尊禮敬後,拿著缽和袈裟,前往摩揭陀(Magadha)的田地,站在一位田莊看守人的小屋門口乞食。那位田莊看守人準備好了螃蟹羹,也煮好了飯,正坐下來想著「稍微休息一下再吃」,他看到了長老,就拿起長老的缽,請他進屋坐下,給了他螃蟹羹做的飯。長老只吃了一點那個飯,耳痛就平息了,就像用一百個水罐的水沐浴過一樣舒暢。他因為得到了有益的食物,內心感到安樂舒適,於是將心導向觀禪,甚至在食物還沒吃完時,就徹底滅盡了所有的煩惱,證得了阿羅漢果。然後他對田莊看守人說:「居士,因為你的飲食布施,我的病痛平息了,身心都變得舒適了。你也將因為這個功德的果報,遠離身心的痛苦。」他這樣說完,表示隨喜後就離開了。
後來,那位田莊看守人去世後,就生在三十三天界(Tāvatiṃsabhavane)一座高十二由旬、由黃金建造的天宮裡,這天宮裝飾著七百座尖頂閣樓,房間是由琉璃(veḷuriya)所造。在他的門口,懸掛著一個綴有珍珠、形狀如螃蟹(kakkaṭako)的金螃蟹,這標誌著他過去所累積的業(功德)。那時,尊者大目犍連(Mahāmoggallāno)像之前所說的方式那樣去到那裡,看到這個景象,就用以下這些偈頌問道:
910.
「這高聳如寶石柱子的天宮,四周環繞(範圍達)十二由旬。
有七百座宏偉的尖頂閣樓,琉璃的柱子,鋪設著黃金地板,非常美麗。
911.
「你在那裡躺臥、飲用、食用(各種美味),天界的琴也演奏出美妙的樂曲。
在這裡,有天界的妙味和五種欲樂(的享受),還有戴著黃金飾物的天女們在跳舞。
912.
「因為什麼(業)你擁有如此(殊勝)的容貌?因為什麼(業)你在這裡享受(這些)?
還有,你所喜愛的任何享受都會出現。
913.
「具大威神力的天子啊,我問你,當你還是人的時候,你做了什麼功德?
為什麼你擁有如此輝煌的威神力,你的容貌光芒照耀四面八方?」
那位天子(對大目犍連的提問感到歡喜,當被問到問題時,他解釋了那是什麼業的果報)為了說明這一點,他回答道: — (經文註:)如上所述。
914.
「那位天子內心喜悅,被目犍連(Moggallānena)詢問。
當被問到問題時,他解釋了這是哪種業的果報。」 — 這是(結集者)所說的話。
915.
「(那)能令人憶起(其業因)的(金螃蟹),懸掛在門口。
這隻十隻腳的(金螃蟹)是由純金製成,閃閃發光。
916.
「因為那個(業),我擁有如此的容貌;因為那個(業),我在這裡享受(這些)。
還有,我所喜愛的任何享受都會出現。
917.
「具大威神力的大德比丘啊,我告訴你,當我還是人的時候,我所做的功德。
正因為那個(業),我擁有如此輝煌的威神力,我的容貌光芒照耀四面八方。」
「這高聳如寶石柱子的(天宮)」被稱為「守門人天宮」。它的因緣是什麼呢?世尊當時住在王舍城(Rājagahe)的竹林精舍(Veḷuvane)。那時,在王舍城(Rājagahe)有一位優婆塞(男居士),他固定為僧團提供四份日常飯食。但是,他的家位於郊區,因為害怕盜賊,大多數時候門都是關著的。比丘們去了,有時因為門關著而得不到飯食,就返回了。優婆塞問他的妻子:「賢妻,為什麼沒有恭敬地供養尊者們飯食呢?」她回答說:「有些日子尊者們沒有來。」「是什麼原因呢?」「我想是因為門關著的緣故吧。」聽到這個,優婆塞產生了悚懼感,就安排一個人擔任守門人(dvārapālaṃ),讓他站著,對他說:「從今天起,你就坐著看守大門。當尊者們要來的時候,你就迎接他們進來,他們進來後,接過他們的缽、為他們準備座位等所有適當和該做的事,你都要知道並做好。」他答應說:「好的。」他這樣做著,在比丘們身邊聽聞了佛法,產生了信心,相信業果,並皈依了三寶,受持了戒律,恭敬地侍奉比丘們。
後來,那位提供日常飯食的優婆塞去世後,生在了夜摩天(Yāmesu)界。而那位守門人,因為恭敬地侍奉比丘們,通過為他人(施主)的布施提供服務(veyyāvaccakaraṇena)以及隨喜(anumodanena),而生在了三十三天(Tāvatiṃsesu)界。他(擁有)的那座十二由旬高的黃金天宮等等所有(描述),都應當按照螃蟹羹天宮(kakkaṭakavimāne)所述的方式(vuttanayeneva)來理解。問答的偈頌如下而來 —
918.
「這高聳如寶石柱子的天宮,四周環繞(範圍達)十二由旬。
有七百座宏偉的尖頂閣樓,琉璃的柱子,鋪設著黃金地板,非常美麗。
919.
「你在那裡躺臥、飲用、食用(各種美味),天界的琴也演奏出美妙的樂曲。
在這裡,有天界的妙味和五種欲樂(的享受),還有戴著黃金飾物的天女們在跳舞。
920.
「因為什麼(業)你擁有如此(殊勝)的容貌?...(中略)... 你的容貌光芒照耀四面八方?」
922.
「那位天子內心喜悅,...(中略)... 這是哪種業的果報。」
923.
「(我將擁有)天界的、長達一千年的壽命,(這業)是由言語的唱誦和心意的運轉(所成就)。
僅憑這麼多的(善業),這功德業將持續存在,(使我)具足享受天界的欲樂。」
924.
「因為那個(業),我擁有如此的容貌,...(中略)...
我的容貌光芒照耀四面八方。」
(對第923偈的解釋:)這裡,「(我將擁有)天界的、長達一千年的壽命」(dibbaṃ mamaṃ vassasahassamāyu)是指他投生到那個天眾群中,他所說的就是那些三十三天(Tāvatiṃsa)眾天的壽命量。因為對人類的計算來說,他們的一百歲是(天界的)一晝夜,以那樣的三十個晝夜為一個月,以那樣的十二個月為一年,以那樣的一千年為壽命,這對人類的計算來說,就是三億六千萬年(註:原傳統計算三十三天壽命為人間3,600萬年)。「由言語的唱誦(所成就)」(vācābhigītaṃ)是指用言語唱誦,例如說:「尊者們請來,座位已經準備好了,請坐在這裡」,以及用「尊者們身體健康嗎?住處安適嗎?」等語進行歡迎接待,這些僅僅是用言語所說的。「和心意的運轉(所成就)」(manasā pavattitaṃ)是指內心運轉(產生)的淨信,例如想:「這些尊者是善良的梵行者、正法行者」,這僅僅是內心的淨信;這(也)表明我並沒有捐獻任何屬於自己的財物。「僅憑這麼多的」(ettāvatā)意思是僅僅憑藉這麼一點點,即僅僅是這樣的話語和一點點的淨信。「這功德業將持續存在」(ṭhassati puññakammoti)意思是(我)成為了已作功德者,將在天界長久地存續、運轉;並且,存續之時,將在那天眾群中,如同適合天眾的方式一樣,具足(samaṅgībhūto)享受天界的五種欲樂,擁有它們,養護著諸根而生活 — 這就是其中的含意。其餘部分的含義與之前所說的方式一樣。
這座高聳如寶石柱般的天宮,名為「應作之事天宮」。它是如何產生的呢?世尊(Bhagavā)住在舍衛城(Sāvatthī)的祇樹給孤獨園(Jetavane)。那時,一位住在舍衛城的在家信徒拿著沐浴用具,前往阿致羅筏底河(Aciravati)沐浴;回程時,他看見世尊正進入舍衛城乞食,便上前禮拜並問道:「尊者(Bhante),您受邀於誰家?」世尊沉默不語。此人明白世尊並未受任何人邀請,便說:「尊者,請世尊憐憫我,接受我的供食。」世尊以沉默表示同意。此人便帶領世尊到自己的家中,準備了適合佛陀的座位,請世尊坐下後,以精美的食物款待。世尊用完餐後,為他誦經祝福,然後離開。其餘過程與前述「相續天宮」的故事相同。因此有偈頌說——
926. 「這高聳如寶石柱的天宮……(中略)……諸天女歌舞不息,遍覆黃金之頂。」
928. 「你以何因緣得如此容貌……(中略)……你的光芒遍照一切方向?」
930. 「那位天子歡喜無比……(中略)……此乃何等業行之果報。」
931.
「智者應當了知,應勤修福德,
於佛陀(Buddhesu)那裡,佈施能得大果報。」
932.
「為利益我故,佛陀(Buddho)從森林來到村落,
我於此淨心供養,故得生三十三天(Tāvatiṃsūpago)。」
933. 「因此我得如此容貌……(中略)……我的光芒遍照一切方向。」
其餘部分與前述解釋方式相同。
這第七個天宮與第六個天宮相似。不同之處在於:第六天宮的故事中,是有一位在家居士(upāsakena)供養食物給世尊(bhagavato),而在這個故事裡,則是供養給某一位長老比丘(aññatarassa therassa)。其餘的敘述方式與前一個故事完全相同。因此有偈頌說——
935.
「這座高聳如寶石柱的天宮,四周廣達十二由旬。
其中有七百座宏偉的多層樓閣,以青琉璃為柱,以紅寶石為桁,莊嚴美妙。
936.
「你在那裡躺臥、飲用、品嚐,天界的琴樂演奏著美妙的曲調。
在此可享受五種欲樂的天界妙味,眾多天女(nāriyo)且歌舞不息,遍覆黃金之頂。
937. 「你以何因緣得如此容貌……(中略)……你的光芒遍照一切方向?」
938.
「那位天子歡喜無比……(中略)……此乃何等業行之果報。」
940.
「智者應當了知,應勤修福德,
於正直行道的比丘(bhikkhūsu)那裡,佈施能得大果報。
941.
「為利益我故,那位比丘(bhikkhu)從森林來到村落,
我於彼處淨心供養,故得生三十三天(Tāvatiṃsūpago)。
942. 「因此我得如此容貌……(中略)……我的光芒遍照一切方向。」
(偈頌中提到的)「這座高聳如寶石柱的天宮」,指的就是「針天宮 (sūcivimānaṃ)」。它是如何產生的呢?世尊 (Bhagavā) 住在王舍城 (Rājagahe) 的竹林精舍 (Veḷuvane)。那時,尊者舍利弗 (Āyasmato Sāriputtassa) 需要縫製袈裟,因此他需要一根針。他在王舍城乞食時,站在一位工匠 (kammārassa) 的家門口。工匠看見他後就問:「尊者 (Bhante),您需要什麼?」(舍利弗回答:)「我需要縫製袈裟,需要一根針。」工匠心生淨信,拿出兩根已經穿好線的針(katapariyositā dve sūciyo)交給尊者,並說道:「尊者,如果以後還需要針,請務必告訴我。」說完,他以五體投地的方式(pañcapatiṭṭhitena)禮拜(尊者)。長老比丘(指舍利弗)為他誦經祝福後便離開了。這位工匠在後來去世之後,轉生到了三十三天(tāvatiṃsesu)。後來,尊者大目犍連 (Āyasmā Mahāmoggallāno) 在遊歷天界時,用以下這些偈頌詢問那位天子 (devaputtaṃ):
944.
「這座高聳如寶石柱的天宮……(中略)……
你的光芒遍照一切方向?」
948. 「那位天子歡喜無比……(中略)……此乃何等業行之果報。」
949.
「人所布施之物並不會消失,所布施出去的(福報)反而更為殊勝。
布施了針,這布施(行為)本身就更為殊勝。
950.
「因此我得如此容貌……(中略)……
我的光芒遍照一切方向。」
949. 在此句中,「人所布施之物」(yaṃ dadāti) 是指他所布施的那類可布施之物(如針)。「並不會消失」(na taṃ hoti) 並不是指他得不到與那物品(針)完全相同的果報,而是指憑藉(布施)對象的殊勝(khettasampattiyā,指受施者如聖者)和(布施)心態的殊勝(cittasampattiyā),他所得到的果報會比(所施物品)更為廣大、更為殊勝。因此,「所布施出去的(福報)反而更為殊勝」(yañceva dajjā tañceva seyyo) 意思是:無論布施任何現有的東西,那布施行為本身(所帶來的福報)就是更為殊勝的;對任何無過失的、應受供養的對象進行布施,這行為本身就是更殊勝的。為什麼呢?「布施了針,這布施(行為)本身就更為殊勝」(sūci dinnā sūcimeva seyyo) 的意思是:對我而言,布施針的這個行為本身就是殊勝的,因為我正是通過這個(布施)行為才得到了如此(天宮)的成就。這就是所要表達的涵義 (adhippāyo)。
這座高聳如寶石柱般的(建築)就是第二針天宮 (dutiyasūcivimāna)。它的起源是什麼呢?世尊 (bhagavā) 住在王舍城 (Rājagaha) 的竹林精舍 (Veḷuvana)。那時,有一位住在王舍城的縫衣匠 (tunnakārako),他成為了寺院(vihāra)的護持者(pekkhako,意即關心照料者),前往了竹林精舍 (Veḷuvana)。在那裡,他看見一位比丘正在竹林精舍裡,用(一把)已經做好的針(katasūciyā)縫製袈裟(cīvaraṃ),於是就連同針盒(sūcigharena)一起,將針(sūciyo)布施給了(那位比丘)。(這個故事的)其餘所有部分,都按照先前所說的方式(進行)。
952.
「這座高聳如寶石柱般的天宮 (vimāna) ...(省略部分)...
且你的容光 (vaṇṇo) 照亮一切方向?」——(天神)如此問道。
956.
「那位天子 (devaputto) 心懷喜悅 ...(省略部分)... 這是何等業行的果報。」
957.
「我過去在人羣中,作為人類(manussabhūto),在上一世(purimajātiyā)的人間(manussaloke)。
958.
「我看見一位離塵(virajaṃ)、心靈澄淨(vippasannamanāvilaṃ)的比丘(bhikkhuṃ)。
我懷著淨信(pasanno),親手(sehi pāṇibhi)將針(sūciṃ)布施給了他。
959.
「因此,我獲得如此容光 ...(省略部分)... 且我的容光照亮一切方向。」
(偈頌中提到的)「乘坐著膚色極白的象 (nāgaṃ)」,指的就是「象天宮 (nāgavimānaṃ)」。它是如何產生的呢?世尊 (Bhagavā) 住在舍衛城 (Sāvatthiyaṃ) 的祇樹給孤獨園 (Jetavane)。那時,尊者大目犍連 (Āyasmā Mahāmoggallāno) 如同先前所述的方式(heṭṭhā vuttanayeneva)遊歷天界,來到了三十三天界 (tāvatiṃsabhavanaṃ)。在那裡,他看見一位天子 (devaputtaṃ) 乘坐著一頭全身純白、巨大的天界象 (dibbanāgaṃ),伴隨著龐大的隨從隊伍 (mahantena parivārena),以廣大的天界神通力 (mahatā dibbānubhāvena) 在空中飛行;他照耀著四面八方,如同月亮,也如同太陽。看見之後,(目犍連)便走向那位天子。於是那位天子從象背上下來,向尊者大目犍連頂禮,合掌恭敬地站在一旁。接著,長老比丘(大目犍連)以偈頌問道:
961.
「你乘坐著膚色極白、無瑕、長著長牙、強壯且極迅捷的象,
乘坐著這頭裝飾華美的殊勝象王,來到這虛空之中。
962.
「在那象的雙牙上,變現出充滿清水的、盛開的蓮花池;
蓮花上有眾多樂器正在演奏,還有這些令人喜悅的天女正在舞蹈。
963.
「你已獲得天界神通,具有大威德力,(但)過去身為人時,你做了什麼福德?
你是因何業行而有如此光輝的威德?你的光芒遍照一切方向?」
——(尊者)透過讚嘆他(天子)的成就(sampattikittanamukhena)作為開端,來詢問他所造的業行。
961. 在此句中,「膚色極白 (susukkakhandhaṃ)」是指身軀非常潔白。雖然那象 (nāgassa) 有四隻腳、陰囊、面部、雙耳和尾巴這些部位,但除了這些部位之外,整個身體都是純白的;而說「膚色極白的軀幹部分 (susukkakhandhan)」是為了特別強調其軀幹部分異常的潔白。「象 (nāgaṃ)」是指天界的象王 (dibbaṃ hatthināgaṃ)。「無瑕 (akācinaṃ)」是指無過失的,意思是沒有白斑、黑點、雜色等皮膚瑕疵;巴利文也稱之為「ājānīyan」(純種的),意思是具備純種(良駒)的特徵。「長著長牙 (dantiṃ)」是指有著又長又美的牙齒。「強壯 (baliṃ)」是指強而有力,具有大力量。「極迅捷 (mahājavaṃ)」是指速度極快,行走迅速。再者,「乘坐著 (abhiruyha)」在此處應視為省略了鼻音音節(anunāsikalopo),意思是「被乘坐的、可供乘坐的」。其餘部分(的解釋方式)與先前所述相同。
這樣被長老比丘詢問後,天子講述自己過去所造的業行,以這些偈頌回答道:
965.
「我以雙手,懷著淨信之心,
將八顆檳榔花果 (muttapupphāni) 供奉在
迦葉 (Kassapassa) 大仙(佛)的塔廟 (thūpasmiṃ) 上。
966.
「因此我得如此容貌……(中略)……
我的光芒遍照一切方向。」
——他用這些偈頌說明了(因緣)。
這故事的意思是:從前,在迦葉正等覺佛 (Kassapasammāsambuddhassa) 那座一由旬高的金塔 (yojanike kanakathūpe) 上,從蒂頭脫落、掉在樹根旁的八顆檳榔花果 (aṭṭha muttapupphāni),我得到了它們;我拿著這些花,懷著淨信之心 (pasannacitto),為了供養而將它們敬獻 (abhiropesiṃ pūjesiṃ)(在塔上)。
據說在過去迦葉正等覺佛入滅後,(人們)建造了一座一由旬高的金塔。偕同著隨從的基基王 (kikī kāsirājā)、象王 (nāgarā ca)、市民 (negamā ca) 和鄉民 (jānapadā ca) 日復一日地以鮮花供養。在他們這樣做的期間,花朵變得非常昂貴且難以獲得。那時,有一位在家信徒 (upāsako) 在花匠街 (mālākāravīthiyaṃ) 尋找,即使以一枚錢 (kahāpaṇena) 也買不到一朵花;於是他拿了八枚錢 (aṭṭha kahāpaṇāni),去到花園 (pupphārāmaṃ),對花匠 (mālākāraṃ) 說:「請給我八朵花,這是八枚錢。」花匠說:「先生 (ayyo),沒有花了,早就被仔細挑選並買走了。」(在家信徒)說:「讓我親自看看挑選吧。」(花匠)說:「如果是這樣,請進花園裡自己找吧。」他進去尋找,找到了八朵掉落的 (patitāni) 花,便對花匠說:「朋友 (tāta),請收下這些錢吧。」花匠說:「這是憑你的福德得到的,我不收這些錢。」另一人(即在家信徒)說:「我不能白白拿花去供養世尊。」於是他把錢放在花匠面前,拿著花,去到塔廟的庭院 (cetiyaṅgaṇaṃ),懷著淨信之心 (pasannacitto) 進行了供養。後來他去世之後,轉生到三十三天 (tāvatiṃsesu),在那裡住滿了天壽;之後又再度在天界、再度在天界,如此一再地只在諸天界中輪迴 (saṃsaranto),由於那個業行的殘餘果報 (vipākāvasesena),在此佛陀出現的時期,他仍然轉生於三十三天。正是針對這一點,前面才說「在那裡,他看見一位天子……」等等 (tattha addasa aññataraṃ devaputtan”tiādi)。
而尊者大目犍連 (Āyasmā Mahāmoggallāno) 將這個事件的經過 (pavattiṃ) 帶回人間,報告了世尊 (Bhagavato)。世尊 (Bhagavā) 將此事作為講法的契機 (aṭṭhuppattiṃ katvā),為聚集的眾人 (sampattaparisāya) 詳細地說法。那次說法對大眾是有益的 (sātthikā)。
(偈頌中提到的)「乘坐著巨大的象 (nāgaṃ)」,指的就是「第二象天宮 (dutiyanāgavimānaṃ)」。它是如何產生的呢?世尊 (Bhagavā) 住在王舍城 (Rājagahe) 的竹林精舍 (Veḷuvane)。那時,在王舍城有一位在家信徒 (upāsako),他充滿信心、心地淨信 (saddho pasanno),安立於五戒之中 (pañcasu sīlesu patiṭṭhito)。在布薩日 (uposathadivasesu),他受持了布薩戒 (uposathasīlaṃ samādiyitvā),在午前 (purebhattaṃ) 依照自己的能力 (attano vibhavānurūpaṃ) 對比丘們行作布施後,自己才進食。飯後 (pacchābhattaṃ),他身穿潔淨的下衣與上衣 (suddhavatthanivattho suddhuttarāsaṅgo),通常會準備八種飲品 (aṭṭha pānāni gāhāpetvā),前往精舍 (vihāraṃ gantvā),將飲品獻給比丘僧團 (bhikkhusaṅghassa niyyādetvā),然後去親近世尊 (bhagavantaṃ upasaṅkamitvā) 聽聞佛法。如此,他恭敬地 (sakkaccaṃ) 累積了許多由布施和持戒所構成的善行 (dānamayaṃ sīlamayañca bahuṃ sucaritaṃ upacinitvā),從這裡(人間)死後,轉生到了三十三天 (tāvatiṃsesu)。由於他的福德威力 (puññānubhāvena),一頭全身純白、巨大的天界象王 (sabbaseto mahanto dibbo hatthināgo) 出現在他面前。他乘坐著這頭象王,由龐大的隨從隊伍 (mahantena parivārena) 伴隨著,以廣大的天界神通力 (mahantena dibbānubhāvena),時常前往園林遊樂 (uyyānakīḷaṃ gacchati)。
有一天,在半夜時分 (aḍḍharattisamaye),他受到(內心)感恩 (kataññutāya) 的驅使 (codiyamāno),便乘坐著那頭天界象 (dibbanāgaṃ),帶著龐大的隨從隊伍 (mahatā parivārena),心想:「我要去禮敬世尊 (bhagavantaṃ vandissāmī)」,於是從天界 (devalokato) 前來。他的光芒照亮了整個竹林精舍 (kevalakappaṃ veḷuvanaṃ obhāsetvā),他從象背 (hatthikkhandhato) 下來,走近世尊,向世尊頂禮,合掌恭敬後,站在一邊。當時,站在世尊附近的尊者鵬耆舍 (Āyasmā Vaṅgīso) 得到世尊的允許 (bhagavato anuññāya) 後,用這些偈頌詢問他(天子):
968.
「你乘坐著巨大的、全身純白的殊勝象王 (nāgaṃ),
由眾多天女 (nārīgaṇa) 在前導引 (purakkhato),從一處林園到另一處林園漫遊。
你照耀著一切方向,如同藥草(照亮夜空),又如同繁星。
969.
「你以何因緣得如此容貌……(中略)……
你的光芒遍照一切方向?」
被這樣詢問後,那位天子也用偈頌回答他(鵬耆舍):
971.
「那位天子歡喜無比,當他被鵬耆舍 (Vaṅgīsena) 詢問時,
他被問了問題,便解釋了(答案),此乃何等業行之果報。」
972.
「當我過去在人間身為人時,我曾是(佛陀)這位有眼者(智者)的在家信徒 (upāsako)。
我遠離殺生 (pāṇātipātā virato ahosiṃ),在世間我避免竊取不給與之物 (adinnaṃ parivajjayissaṃ)。
973.
「我不飲酒 (amajjapo),也不說妄語 (no ca musā abhāṇiṃ),我對自己的妻子感到滿足 (sakena dārena ca tuṭṭho ahosiṃ)。
我以淨信之心 (pasannacitto),恭敬地 (sakkacca) 廣大地 (vipulaṃ) 布施了食物和飲品 (annañca pānañca)。
974.
「因此我得如此容貌……(中略)……
我的光芒遍照一切方向。」
在此,「前所未有 (apubbaṃ natthi)」意指(此天子的善行並非獨特,)其餘(解釋)與先前所述的方式 (heṭṭhā vuttanayameva) 相同。
(偈頌中提到的)「是誰以天界的車乘 (dibbena yānenā)?」指的就是「第三象天宮 (tatiyanāgavimānaṃ)」。它是如何產生的呢?世尊 (Bhagavā) 住在王舍城 (Rājagahe) 竹林精舍 (Veḷuvane) 的卡蘭達卡水池邊 (Kalandakanivāpe)。那時,三位已斷盡煩惱的長老比丘 (tayo khīṇāsavattherā) 在一個邊地的村落 (gāmakāvāse) 結夏安居 (vassaṃ upagacchiṃsu)。他們結束雨安居 (vutthavassā) 並舉行自恣儀式 (pavāretvā) 後,心想「我們要去禮敬世尊 (bhagavantaṃ vandissāmā)」,便朝著王舍城的方向出發。途中,傍晚時分他們來到某個村落,靠近一位持有邪見的婆羅門 (micchādiṭṭhikabrāhmaṇassa) 的甘蔗田 (ucchukhettasamīpaṃ),他們向那位看守甘蔗的人 (ucchupālaṃ) 詢問:「朋友 (āvuso),今天能到達王舍城嗎?」他回答:「尊者 (Bhante),從這裡到王舍城還有半由旬 (aḍḍhayojane),不可能了。請就在這裡住下,明天再走吧。」(比丘們問:)「這裡有什麼適合住宿的地方嗎?」(他回答:)「沒有,尊者。但我會為你們找個住宿的地方。」長老們同意了。
於是,就在甘蔗田裡 (ucchūsuyeva),他用甘蔗枝 (sākhā) 像搭棚子 (maṇḍapākārena) 一樣地把竿子 (daṇḍakāni) 綁起來,用甘蔗葉 (ucchupaṇṇehi) 蓋在上面,底下鋪了稻草 (palālaṃ attharitvā),給了第一位長老 (ekassa therassa)(居住)。他為第二位長老 (dutiyassa therassa) 用三根甘蔗 (tīhi ucchūhi) 簡略地綁了個棚架 (daṇḍakasaṅkhepena bandhitvā),用草 (tiṇena) 蓋上,底下也鋪了草蓆 (tiṇasantharaṃ katvā),給了他(居住)。他為另一位(第三位)長老 (itarassa),從自己的小屋 (attano kuṭiyaṃ) 裡拿出兩三根竿子和樹枝 (dve tayo daṇḍake sākhāyo ca nīharitvā),用自己的袈裟 (cīvarena) 遮蓋著,做成一間袈裟小屋 (cīvarakuṭiṃ katvā),給了他(居住)。他們就在那裡住下了。到了天亮時分 (vibhātāya rattiyā),他一大清早 (kālasseva) 就煮好飯 (bhattaṃ pacitvā),給了(他們)齒木(牙籤)和漱口水 (dantakaṭṭhañca mukhodakañca datvā),連同甘蔗汁 (ucchurasena) 一起供養了飯食 (bhattaṃ adāsi)。他們用餐並為他誦經祝福 (anumodanaṃ katvā) 後正要離開時,他給了每人一根甘蔗 (ekekaṃ ucchuṃ adāsi),心想:「這將是我的(一份)福分 (mayhaṃ bhāgo bhavissatī)。」他送長老們走了一小段路 (thokaṃ maggaṃ there anugantvā) 後返回,一路上回味著自己所做的服務和布施 (attano veyyāvaccañca dānañca ārabbha),體驗著巨大的喜悅和快樂 (uḷāraṃ pītisomanassaṃ paṭisaṃvedento),然後就回去了。
然而,那塊田地的主人 (khettasāmiko) 正從對面走來,在路上遇見了這些比丘,就問他們:「你們的甘蔗是從哪裡得到的?」(比丘們回答:)「是看守甘蔗的人 (ucchupālakena) 給的。」婆羅門聽了之後,憤怒、不滿 (anattamano),氣得咬牙切齒 (taṭataṭāyamāno),被瞋恨所征服 (kodhābhibhūto),從他(看守人)背後追上去 (piṭṭhito upadhāvitvā),用木槌 (muggarena) 打他,只一擊 (ekappahāreneva) 就奪走了他的生命 (jīvitā voropesi)。那位(看守人)臨終時正憶念著自己所做的福德善行 (attanā katapuññakammameva anussaranto),死後便轉生到了善法堂天宮 (sudhammādevasabhāyaṃ nibbatti)。由於他的福德威力 (puññānubhāvena),一頭全身純白、巨大殊勝的天界象王 (sabbaseto mahanto dibbavaravāraṇo) 為他出現 (nibbatti)。
(人們)聽聞看守甘蔗的人 (ucchupālaka) 死了,他的父母和親友們 (mātāpitaro ceva ñātimittā ca) 淚流滿面 (assumukhā rodamānā) 地前往那個地方,所有村民 (gāmavāsino) 也都聚集了。他的父母開始為他辦理喪事 (sarīrakiccaṃ kātuṃ ārabhiṃsu)。就在那個時刻,那位天子 (devaputto) 乘坐著那頭天界象 (dibbahatthiṃ abhiruhitvā),由各種鼓樂 (sabbatāḷāvacara) 圍繞著,伴隨著五種樂器 (pañcaṅgikena tūriyena) 的演奏聲 (pavajjamānena),帶著龐大的隨從隊伍 (mahantena parivārena) 和廣大的天界神通 (mahatiyā deviddhiyā),從天界 (devalokato) 而來,在那群眾人 (tāya parisāya) 都能看見他的形像 (dissamānarūpo) 的情況下,停留在虛空中 (ākāse aṭṭhāsi)。當時,在場一位有智慧的男子 (paṇḍitajātiko puriso) 就用這些偈頌詢問他,關於他過去所做的福德善行 (tena katapuññakammaṃ):
976.
「是誰乘坐著天界的車乘,那全身純白的象王?
鼓樂敲擊演奏的聲音,在虛空中隆重地迴響。
977.
「你是天眾 (devatā) 嗎?還是乾達婆 (gandhabbo)?或許你是天帝釋 (Sakko),眾生的施主 (Purindado)?
我們不認識你所以詢問,我們該如何知道你呢?」
他(天子)用這些偈頌向他解釋了其中的道理 (etamatthaṃ byākāsi):
978.
「我不是天眾 (devo),也不是乾達婆 (gandhabbo),我也不是天帝釋 (Sakko)。
我是屬於那些名叫『善法』(Sudhammā) 的天眾中的其中一位。」
979.
「(那麼)我們詢問您這位善法天 (devaṃ sudhammaṃ),我們恭敬地合掌 (puthuṃ katvāna añjaliṃ) 請教:
在人間時做了什麼業行,才能轉生到善法天 (sudhammaṃ upapajjatī)?」——(那人)又再次詢問。
980.
「若有人布施甘蔗屋 (ucchāgāraṃ)、草屋 (tiṇāgāraṃ),或是布施布屋 (布帳篷) (vatthāgārañca),
只要布施了這三種(住所)中的任何一種,就能轉生到善法天。」——(天子)又再次解釋。
978.所謂「善法天眾 (Sudhammā devatā)」其實是三十三天眾 (tāvatiṃsadevanikāyassa) 中的一個特定天眾群體 (aññataradevanikāyo)。據說,這位看守甘蔗的人 (ucchupālo) 聽聞了這些天眾的繁榮後,甚至發願心嚮往生那裡,有些人這樣說。
這樣,他回答了那人的問題後,闡明了三寶的功德 (ratanattayaguṇaṃ pakāsento),與他的父母互相問訊致意 (sammodanaṃ katvā),就返回天界去了 (devalokameva gato)。人們聽了天子的話後,對世尊和比丘僧團生起了淨信和尊重 (sañjātapasādabahumānā),準備了許多布施用品 (bahuṃ dānūpakaraṇaṃ sajjetvā),裝滿了車子 (sakaṭānaṃ pūretvā),前往竹林精舍 (veḷuvanaṃ gantvā),以佛陀為首的比丘僧團 (buddhappamukhassa bhikkhusaṅghassa) 作了廣大的布施 (mahādānaṃ datvā),並將此事報告了世尊 (satthu taṃ pavattiṃ ārocayiṃsu)。世尊(Satthā)將那問答的內容如實地說出,並以那個事件為契機 (tameva atthaṃ aṭṭhuppattiṃ katvā),詳細地說法 (vitthārena dhammaṃ desetvā),使他們安立於皈依和戒之中 (te saraṇesu ca sīlesu ca patiṭṭhāpesi)。他們這些建立起信心的人 (te ca patiṭṭhitasaddhā) 禮敬世尊後,回到自己的村落,在看守甘蔗者死去的地方 (ucchupālassa mataṭṭhāne) 建造了一座精舍 (vihāraṃ kārayiṃsūti)。
名為「堅弓良材」(Daḷhadhammā Nisārassa)的小車天宮。他的因緣是怎樣的呢?
世尊(Bhagavati)般涅槃(parinibbute)後,舍利被分配,並在各地為導師建立舍利塔。以大迦葉長老(Mahākassapatthera)為首的弟子們被選出並召集起來,為了誦出佛法(法結集),他們懷著對可教化眾生的關懷,與各自的團體一起,在那些地方居住直到雨安居開始。那時,尊者大迦旃延(Āyasmā Mahākaccāyano)正住在邊境地帶某個林野住處。
那時,在阿槃提國(Assakaraṭṭhe)的波陀梨城(Potalinagare),阿槃提王(Assakarājā)治理國家。他的元配王后生了一個兒子,名叫善生(Sujāto)王子,他已近十六歲。由於年幼王后的懇求(維護),國王(他的父親)將他從國中放逐。王子進入森林,依靠林中的獵人們,住在森林裡。
據說,這位王子曾在迦葉佛(Kassapassa bhagavato)的教法中出家,但僅安住於戒行(sīlamatte patiṭṭhito),還是凡夫時就死了(puthujjanakālakiriyaṃ katvā),轉生到三十三天(Tāvatiṃsesu)。在那裡享盡天壽後,他繼續在善趣中流轉,直到現在這位佛陀出現時,在世尊(Bhagavato)正覺後三十年,於阿槃提國(Assakaraṭṭhe)阿槃提王(Assakarañño)的王后(aggamahesiyā)胎中投生,他的名字就叫「善生」(Sujāto)。他在龐大的隨從圍繞中長大。
然而,在他的母親去世後,國王又立了另一位公主作為王后(aggamahesiṭṭhāne ṭhapesi)。過了一段時間,她也生了一個兒子。國王見到兒子,很歡喜,說:「賢妃,妳拿取一個妳所期望的願望吧。」並賜予她一個願望。她記住了這個(被允諾的)願望,先將它存放起來。當善生(Sujātakumāro)王子年近十六歲時,她才對國王說:「大王啊!當您見到我的兒子時,心中歡喜而賜予的願望,現在請實現它吧。」(國王說:)「王后,拿取吧。」(她說:)「請將王位賜給我的兒子。」(國王說:)「不行,賤婦(vasali)!我的長子、猶如天子般的善生(Sujātakumāre)王子還在,你為什麼這樣說?」並拒絕了。王后一再堅持請求,但未能如願。有一天,她說:「大王啊!如果您堅守承諾(真實語),就請這樣賜予吧。」國王心想:「我未加思索就賜給了這個女人願望,而她現在這樣說。」他感到懊悔(vippaṭisārī hutvā),召來善生王子,告訴他這件事,並流下了眼淚。王子看到父親正在悲傷,也感到憂愁,流著淚說:「大王,請允許我,我將前往別處。」國王聽了,對王子說:「我將為你建造另一座城市,你住在那裡吧。」但王子不願意。(國王又說:)「我將送你到我朋友國王們那裡去。」王子也不同意(nānujāni)。他只說:「大王,我將前往森林。」國王擁抱兒子,親吻他的頭頂,說:「在我死後,你要回來繼承王位。」然後讓他離開了。
他進入森林,依靠獵人們居住。有一天,他去打獵(migavaṃ gato)。在他打獵的時候,他一位非常親愛的朋友(sahāyavaro),是一位天子(devaputto),出於想要幫助他的心意,化身為鹿(migarūpena)跑來引誘他,一直跑到大迦旃延尊者(Āyasmato Mahākaccāyanassa)居住的地方附近,然後就消失了。王子心想:「我現在要抓住這隻鹿。」便追趕過來,到達了長老的住處。他沒有看到鹿,卻看見長老坐在草庵(paṇṇasālāya)外面,便倚靠著弓梢(cāpakoṭiṃ olubbha),站在長老旁邊。長老觀察他,從一開始就知道了他所有的經歷(sabbaṃ tassa pavattiṃ ñatvā),為了攝受他、幫助他,卻裝作不知道似的,說道:
981.
「持堅弓(Daḷhadhammā),良材(nisārassa)所造,你倚靠著弓站立。
你是剎帝利,王子(rājañño),還是殘暴的林中獵人(vanecaro)呢?」
於是,他表明自己的身份,說道:
982.
「尊者(Bhante),我是阿槃提王(Assakādhipatissa)的兒子,一個林中居住者(vanecaro)。
比丘(Bhikkhu)啊,我告訴您我的名字,智者們都知道我叫善生(Sujāto)。
983.
「我正在尋找鹿,進入了大森林(brahāvanaṃ)。
但我沒有看到那隻鹿,看見您(或:到達此地)後,我就站在這裡了。」
長老聽了之後,與他友好交談(paṭisanthāraṃ karonto),說道:
984.
「有大福徳者(mahāpuñña),歡迎你的到來(Svāgataṃ te),而且你的到來並非不善(adurāgataṃ)。
從這裡取水,清洗你的雙足吧。
985.
「這清涼的飲用水,是從山窟(girigabbharā)中取來的。
王子(Rājaputta)啊,喝了之後,請坐在鋪好的座位(santhatasmiṃ)上吧。」
於是,王子接受了長老的友好接待(paṭisanthāraṃ sampaṭicchanto),說道:
986.
「大仙(mahāmuni)啊,您的話語(vācā)實在是善妙(Kalyāṇī),悅耳動聽(savanīyā)。
無瑕(nelā),有益(atthavatī),優美(vaggu),您了知意義(mantvā)而說出有益的話(atthañca bhāsasi)。
987.
「樂於住林野的仙人中之雄牛(isinisabha)啊,當被詢問時,請告訴我,
聽聞了您的言教(vacanapathaṃ)後,我們將實踐那帶來利益與法義的道路(atthadhammapadaṃ)。」
現在,長老為了說示適合他(王子)的正確實踐方法(sammāpaṭipattiṃ),說道:
988.
「王子(Kumāra)啊,我們喜悅於不傷害(ahiṃsā)一切生靈(sabbapāṇīnaṃ)。
以及遠離(ārati)偷盜(theyyā)、邪淫(aticārā)和飲酒(majjapānā)。
989.
「以及遠離(ārati)和正當的行為(samacariyā),多聞(bāhusaccaṃ)與知恩(kataññutā)。
這些在現世(diṭṭheva dhamme)就被稱讚(pāsaṃsā)的法(dhammā),是應被讚歎的(pasaṃsiyā)。」
第989頌中,「多聞」(bāhusacca)指聖典的多聞(pariyattibāhusaccaṃ)。「
就這樣,長老為他說了適合的正確實踐方法後,以預知未來(anāgataṃsañāṇena)的神通觀察他壽命的業力(āyusaṅkhāre olokento),看到「只剩下五個月左右了」(pañcamāsamattamevā),為了警策他(taṃ saṃvejetvā),並讓他堅固地安立於正確的實踐中,說了這首偈頌:
990.
「王子(Rājaputta)啊,你的死亡已臨近(Santike maraṇaṃ tuyhaṃ),就在五個月之內(oraṃ māsehi pañcahi)。
你應當了知(vijānāhi),讓你自己解脫(attānaṃ parimocayā)吧。」
其中,「讓你自己解脫」(attānaṃ parimocayā)指將自己從惡趣之苦中解脫出來。
於是,王子詢問自己解脫的方法(muttiyā upāyaṃ),說道:
991.
「我應去往哪個地方(janapadaṃ)?應做何業(kammaṃ)?人應盡何責(porisaṃ)?
或者應憑藉何種知識(明vijjāya),才能成為不老不死(ajarāmaro)呢?」
於是,長老為了為他說法,說出了這些偈頌:
992.
「王子(Rājaputta)啊,不存在那樣的地方(padeso)、業(kammaṃ)、明(vijjā)或人的責任(porisaṃ),
去了那裡,做了那些,凡人(macco)就能成為不老不死(ajarāmaro)。
993.
「擁有巨富(mahaddhanā)、大財富(mahābhogā)的剎帝利(khattiyā),乃至統治國家(raṭṭhavanto)者,
以及擁有豐盛財穀(pahūtadhanadhaññāse)的人,他們也並非不老不死(no ajarāmarā)。
994.
「如果你聽說過安達迦-文荼(Andhakaveṇḍu)的兒子們,他們是勇士(Sūrā)、英雄(Vīrā),是擊退強敵的猛士(vikkantappahārino),
他們也走到了壽命的盡頭(āyukkhayaṃ pattā),被摧毀了(viddhastā),(儘管曾)如同永恆(sassatīsamā)一般。
995.
「剎帝利(Khattiyā)、婆羅門(Brāhmaṇā)、吠舍(Vessā)、首陀羅(Suddā),以及旃陀羅、補羯娑(caṇḍālapukkusā),
這些以及其他各種種姓(jātiyā)的人,他們也並非不老不死。
996.
「那些精通咒語(mantaṃ parivattenti)、六支(吠陀支)[註1](chaḷaṅgaṃ)、梵天所思惟[註2](brahmacintitaṃ)的人,
這些以及其他憑藉技術(vijjāya)的人,他們也並非不老不死。
997.
「還有那些寂靜(santā)、調伏自心(saññatattā)、修苦行(tapassino)的仙人(Isayo),
這些苦行者(tapassino)也在時限到時捨棄了身體(sarīraṃ vijahanti)。
998.
「即使是已修心(bhāvitattā)的阿羅漢(Arahanto),完成了任務(katakiccā)、無漏(anāsavā)者,
他們也捨棄這個身體(imaṃ dehaṃ nikkhipanti),(隨著)善業與惡業的耗盡(puññapāpaparikkhayā)。」
[註1] 六支 (chaḷaṅgaṃ):通常指六種輔助學習吠陀的學科,即:語音學 (śikṣā)、儀軌 (kalpa)、文法 (vyākaraṇa)、詞源 (nirukti)、詩律 (chandas)、天文 (jyotiṣa)。
♦ [註2] 梵天所思惟 (brahmacintitaṃ):可能指由古聖賢(Brahmā指聖賢或梵天)所思考、了悟的深奧知識。
好的,這是根據您的要求,將後續巴利文經文逐字逐句翻譯成的現代繁體白話文:
現在,王子(kumāro)說明自己應當做的事(attanā kattabbaṃ vadanto),說道:
999.
「大仙(mahāmuni)啊,您所說的偈頌(gāthāyo)是善說(subhāsitā)、有益的(atthavatī)。
我已被這善妙的言辭(subhaṭṭhena)所說服(nijjhattomhi),而您(tvañca)則成為我的歸依處(saraṇaṃ bhavā)。」
他如此說。其中,「我已被說服」(nijjhattomhī)意思是我已被(您的法語)所勸導,因對法之威力的信服而被吸引(nijjhāpito dhammojasaññāya saññattigato amhi)。「善妙的言辭」(subhaṭṭhena)意思是非常善巧的說法(suṭṭhu bhāsitena)。
於是,長老教導他(taṃ anusāsanto),說出這首偈頌:
1000.
「不要以我(maṃ)為歸依處(saraṇaṃ gaccha),你應當趨向(vaja)那位(tameva)作為歸依處。
即那位大英雄(mahāvīraṃ)釋迦之子(Sakyaputtaṃ),我所歸依(saraṇaṃ gato)的那位。」
於是,王子(rājakumāro)說:
1001.
「尊者(mārisa),那位導師(satthā)在哪个地方(janapade)?
我也要去見(daṭṭhuṃ gacchissaṃ)那位無與倫比的(appaṭipuggalan)勝者(jinaṃ)。」
長老再次(puna)說:
1002.
「在東方的國度(puratthimasmiṃ janapade),(他)生於奧卡卡(Okkāka)族。
那裡曾有位(tatthāsi)人中之牛王(purisājañño),但他(so ca kho)已經般涅槃(parinibbuto)了。」
其中,「在東方的國度」(puratthimasmiṃ janapade)這句話,是長老從他所坐的位置(nisinnapadesato)來看,因為中印度地區(majjhimadesassa)的東部方位(pācīnadisābhāgattā)而這樣說的。
這樣,這位王子(rājaputto)聽聞了長老的說法(dhammadesanaṃ)後,內心變得淨信(pasannamānaso),並安立於(patiṭṭhahi)三歸依(saraṇesu)和戒律(sīlesu)之中。因此他說:
1003.
「尊者(mārisa),如果佛陀(buddho)還在世(tiṭṭheyya),如果您的導師(satthā)還在,
即使有數千由旬(yojanāni sahassāni)之遠,我也會去禮見(payirupāsituṃ gaccheyyaṃ)他。
1004.
「但是,尊者(mārisa),既然您的導師(satthā)已經般涅槃(parinibbuto)了,
我仍然歸依(saraṇaṃ gacchāmi)那位已涅槃(nibbutampi)的大英雄(mahāvīraṃ)。
1005.
「我趨向(upemi)佛陀(buddhaṃ)為歸依處(saraṇaṃ),以及無上(anuttaraṃ)的法(dhammañcāpi)。
我也趨向(gacchāmi saraṇaṃ ahaṃ)人天(naradevassa)之尊的僧伽(saṅghañca)為歸依處。
1006.
「我即刻(khippaṃ)遠離(viramāmi)殺生(pāṇātipātā),在世間(loke)我避開(parivajjayāmi)不與取(adinnaṃ)。
我不飲酒(amajjapo),也不說妄語(no ca musā bhaṇāmi),並且對自己的妻子(sakena dārena)感到滿足(ca homi tuṭṭho)。」
然而,雖然他這樣安立於三歸依和戒律中,長老還是對他說:「王子(rājakumāra),你住在這森林裡沒有什麼利益(attho natthi),你的壽命(jīvitaṃ)也不長久了,再過五個月(pañcamāsabbhantare)你就會死亡(kālaṃ karissasi)。因此,你應該回到你父親身邊(pitu santikameva gantvā),行布施等(dānādīni puññāni katvā)福德,成為以天界為歸趣(saggaparāyaṇo bhaveyyāsī)的人。」這樣說了之後,長老將自己(擁有的)舍利(attano santike dhātuyo)給了他,然後讓他離開了。他(王子)在離開時說:「尊者(bhante),我會遵照您的話(tumhākaṃ vacanena)從這裡離開,也請您們出於對我的悲憫(mayhaṃ anukampāya),到時候去(那裡)一趟(tattha āgantabban)。」在得到長老的同意(adhivāsanaṃ viditvā)後,他禮敬了長老,右繞(padakkhiṇaṃ katvā)後,就前往父親的城市(pitu nagaraṃ)。進入園林(uyyānaṃ pavisitvā)後,他向國王通報了自己已經到來(attano āgatabhāvaṃ rañño nivedesi)。
國王聽到消息後,帶著隨從(saparivāro)前往園林,擁抱了王子(kumāraṃ āliṅgitvā),想帶他進後宮(antepuraṃ netvā)並為他行灌頂禮(abhisiñcitukāmo ahosi)(立為太子)。王子說:「大王(deva),我的壽命很短(mayhaṃ appakaṃ āyu),過了這四個月(ito catunnaṃ māsānaṃ accayena)後我就會死亡(maraṇaṃ bhavissati),王位(rajjena)對我還有什麼用?我將依靠您(行善),只做福德(puññameva karissāmi)。」他這樣說了之後,說明了長老(therassa)的功德(guṇaṃ)和三寶(ratanattayassa)的威力(ānubhāvaṃ)。國王聽後,心生悚懼(saṃvegappatto),並對三寶和長老生起淨信(pasannamānaso),他建造了一座大精舍(mahantaṃ vihāraṃ kāretvā),然後派遣使者(dūtaṃ pāhesi)到摩訶迦旃延大長老(Mahākaccāyanattherassa)那裡。長老為了幫助(anuggaṇhanto)國王和大眾(mahājanañca),也來了。國王和隨從從遠處(dūratova)出來迎接(paccuggamanaṃ katvā),請長老進入精舍(vihāraṃ pavesetvā),並以四種資具(catūhi paccayehi)恭敬地侍奉(sakkaccaṃ upaṭṭhahanto),也安立於三歸依和戒律中。王子(kumāra ca)受持戒律(sīlāni samādiyitvā)後,恭敬地侍奉長老和比丘們(theraṃ bhikkhū ceva sakkaccaṃ upaṭṭhahanto),行布施(dānāni dadanto),聽聞佛法(dhammaṃ suṇanto),四個月後(catunnaṃ māsānaṃ accayena)去世(kālaṃ katvā),轉生到三十三天(tāvatiṃsabhavane nibbatti)。由於他的福德威力(puññānubhāvena),一輛裝飾著七寶(sattaratanapaṭimaṇḍito)、長達七由旬(sattayojanappamāṇo)的車(ratho)出現了(uppajji),並且有許多(anekāni)成千的天女(accharāsahassāni)作為他的隨從(parivāro ahosi)。
國王辦理了王子的喪禮(sarīrasakkāraṃ katvā),並為比丘僧團(bhikkhusaṅghassa)舉辦了大施(mahādānaṃ pavattetvā),也為塔(cetiyassa)做了供養(pūjaṃ akāsi)。那時大眾聚集(mahājano sannipati),長老也帶著隨從(saparivāro)來到了那個地方(taṃ padesaṃ upagañchi)。於是,天子(devaputto)省思(oloketvā)自己所做的善業(attanā katakusalakammaṃ),出於知恩(kataññutāya),他想(cintetvā):「我要去禮敬(vandissāmi)長老,並讓(大家)明了(pākaṭe karissāmī)教法的功德(sāsanaguṇe)。」他這樣想後,便乘上(āruyha)天車(dibbarathaṃ),在大批隨從(mahatā parivārena)的簇擁下,顯現出身形(dissamānarūpo),來到現場(āgantvā)。他從車上下來(rathā oruyha),禮敬(vanditvā)長老的雙足,與父親(pitarā saddhiṃ)互相問訊交談(paṭisanthāraṃ katvā)後,合掌(añjaliṃ paggayha)恭敬侍坐(payirupāsamāno)於長老面前,站著(aṭṭhāsi)。長老用這些偈頌詢問他:
1007.
「猶如具有千光(sahassaraṃsī)的大光明者(mahappabho),如同依次(anukkamaṃ)照耀(bhāti)虛空(nabhe)的方位(disaṃ)。
同樣形狀(tathāpakāro)的,你的(tavāyaṃ)這輛大車(mahāratho),周圍(samantato)延伸(āyato)達七由旬(yojanasattamā)。
1008.
「四周(samantato)覆蓋著(otthaṭo)金薄片(suvaṇṇapaṭṭehi),車身(urassa)用心裝飾(cittito)著珍珠(muttāhi)和寶石(maṇīhi)。
由精心製作的(sunimmitā)青琉璃(veḷuriyamayā)所造的紋飾(lekhā),以及黃金(suvaṇṇassa)和白銀(rūpiyassa ca)的,莊嚴著(sobhenti)(車乘)。
1009.
「這車轅前端(sīsañcidaṃ)是由青琉璃(veḷuriyassa)所造(nimmitaṃ),這軛(yugañcidaṃ)則用紅寶石(lohitakāya)精心裝飾(cittitaṃ)。
還有這些(ime)迅疾如心念的馬(manojavā assā ca),套著(yuttā)黃金(suvaṇṇassa)和白銀(rūpiyassa ca)(的轡絡),莊嚴無比(sobhanti)。
1010.
「你站在(tiṭṭhasi)這黃金車(hemarathe)上,安住於(adhiṭṭhito)其上,猶如(iva)駕駛千匹馬(sahassavāhano)的帝釋天(devānamindo)。
具名譽者(yasavanta)啊,有智慧者(kovidaṃ),我詢問(pucchāmi)你(tāhaṃ),你是如何獲得(kathaṃ tayā laddho)這殊勝(uḷāro)的(車乘)?」
這樣,被長老詢問(therena puṭṭho)後,天子(devaputto)用這些偈頌回答(byākāsi):
1011.
「尊者(bhante),我名叫善生(Sujāto nāmahaṃ),過去(pure)曾是一位王子(rājaputto ahuṃ)。
您(tvañca)出於對我的悲憫(anukampāya),將我安立於(nivesayi)戒律(saññamasmiṃ)之中。
1012.
「您知道(ñatvā)我壽命將盡(khīṇāyukañca maṃ)後,給了我(pādāsi)導師(satthuno)的舍利(sarīraṃ)。
(您說:)『善生(sujāta)啊,供奉(pūjehi)這個(imaṃ),那將對你有益(taṃ te atthāya hehiti)。』
1013.
「我於是備辦了(samuyyuto)香(gandhehi)和花鬘(mālehi),供奉(pūjayitvā)了(舍利)。
捨棄(pahāya)了人身(mānusaṃ dehaṃ)後,我就轉生(upapannomhi)到了歡喜園(nandanaṃ)。
1014.
「在可愛的(ramme)歡喜園(nandane)林中,充滿了(āyute)各種飛禽走獸(nānādijagaṇā)。
我在天女們(accharāhi)圍繞(purakkhato)下,享受著(ramāmi)舞蹈與歌曲(naccagītehi)。」
這樣,天子向長老說明了被詢問的事情(therena pucchitamatthaṃ kathetvā)後,禮敬了長老(theraṃ vanditvā),右繞(padakkhiṇaṃ katvā)後,向父親告別(pitarā āpucchitvā),乘上車(rathaṃ āruyha),就返回天界(devalokameva gato)去了。長老也將這件事的始末(tamatthaṃ aṭṭhuppattiṃ katvā)為聚集的群眾(sampattaparisāya)詳細地(vitthārena)講說了佛法(dhammakathaṃ kathesi)。這次說法(sā dhammakathā)對大眾(mahājanassa)很有利益(sātthikā ahosi)。後來,長老(atha thero)將這全部經過(taṃ sabbaṃ),連同他自己和天子所說的(attanā ca tena ca kathitaniyāmeneva),在結集法藏的時候(saṅgītikāle),告訴了(ārocesi)結集法藏的長老們(dhammasaṅgāhakānaṃ),他們也這樣將它收入了結集(te ca taṃ tathā saṅgahaṃ āropesunti)。
名為「千乘駿馬所拉,極佳的大戰車天宮」。它的起因是什麼呢?世尊住在舍衛城(Sāvatthiyaṃ)的祇樹給孤獨園(Jetavane)。那時,尊者大目犍連(Mahāmoggallāno)如同之前所說的方式進行天界巡遊,在三十三天(Tāvatiṃsa)的天宮中,一位名叫牧者(Gopāla)的天子,從他自己的天宮出來,乘上一輛由千匹馬拉的大天車,帶著龐大的隨從隊伍,以極大的天神威神力,正要去花園遊樂。尊者大目犍連在不遠處顯現了。看到尊者後,那位天子心生恭敬與尊重,立刻從車上下來,走近尊者,以五體投地的方式禮拜,合掌於頭頂,站在一旁。
他過去世的業行是這樣的:據說,他在過去世曾以金花環供養毘婆尸(Vipassi)世尊,並發願:「願以此善業的威力,使我在生生世世中,胸膛上自然生出金花環。」他這樣發願後,在多個劫中都在善趣輪迴。在迦葉(Kassapa)佛的時代,他投生為迦尸國(Kāsirañño)王的王后的腹中胎兒。正如他所發的願,他得到了金花環,因此被取名為「胸飾(Uracchadamālā)」。她是一位像天女一樣美麗的公主。當時,有一位名叫牧者(Gopāla)的婆羅門老師,為迦葉(Kassapa)世尊的僧團及其弟子們舉辦了無與倫比的大布施等巨大供養。但是,由於(他與公主的)根器尚未成熟,即使聽聞了世尊所開示的法,也未能產生(證悟的)殊勝智慧,最終還是以凡夫之身去世了。憑藉著所累積的福業威力,他在三十三天(Tāvatiṃsa)一座百由旬大的黃金天宮中化生,有無數億的天女圍繞。他那由七寶製成、由千匹馬所拉的天車也化生出來了,(天車)有清晰區分的隔間、裝飾華麗,發出甜美、深沉、悅耳的聲音,它自身散發的光芒,彷彿要勝過太陽的光輪。
他在那裡盡其天壽享受了天界的福報,之後繼續在天界輪迴。在此佛陀出現的時代,由於過去那個業報的殘餘力量,他成為了名叫牧者(Gopāla)的天子,擁有如前所述的榮華富貴,並在三十三天(Tāvatiṃsa)化生。正是針對這一點而說:「那時,尊者大目犍連……合掌於頭頂,站在一旁。」
於是,尊者大目犍連以這些偈頌問候那位走近並站定的天子:
1015.
「這輛極佳、由千匹駿馬所拉的戰車,多種多樣,
你乘著它,環繞著花園之地行走,
就像眾主、眾生之主、吠舍婆(Vāsavo,帝釋天)一般。」
1016.
「你的戰車兩側的車轅是黃金所造,
與(連接車軸與轅的)『果』和『肩』緊密結合;
由技藝精湛的工匠精心製作完成,
它輝耀著,宛如十五的滿月。」
1017.
「這輛戰車覆蓋著黃金網,以各種珍寶裝飾得光彩奪目,
聲音悅耳,音聲優美,並因(天女們)手持犛牛尾拂塵的手臂而輝耀。」
1018.
「這些車輪的輪轂,是依心意化現而成,
裝飾在戰車輪輻之間與中央。
這些輪轂,裝飾著百道金線,光彩奪目,
如同閃電一般明亮耀眼。」
1019.
「這輛戰車覆蓋著多種裝飾,輪緣寬廣,光芒萬丈,
它們的聲音可以被聽見,如同旋律,如同被演奏的五種樂器。」
1020.
「在(戰車的)頂部,有一個裝飾著寶珠與明月寶的華蓋,
永遠清淨、美妙、光輝燦爛;
它緊密鑲嵌著黃金條紋,極其輝煌,
宛如鑲嵌著青琉璃的條紋。」
1021.
「這些馬匹,裝飾著寶珠與明月寶,
體高頸曲,速度極快,雄壯如梵天;
牠們高大、強壯、速度極快,
知曉你的心意,便如是奔馳。」
1022.
「所有這些(馬匹)都是四足動物,步伐一致,
知曉你的心意,便如是奔馳;
平穩地拉著(車),溫順而不躁動,
這些最上等的駿馬顯得歡喜愉悅。」
1023.
「(馬飾)搖動、擺盪、飄揚,
(馬匹)抖動著精心製作的鞍具;
它們的聲音可以被聽見,如同旋律,如同被演奏的五種樂器。」
1024.
「戰車的聲音,以及鞍具(的聲響),
還有馬蹄的踏地聲,為了加速前行;
這聚集(一堂)的悅耳聲音可以被聽見,
如同乾闥婆(Gandhabba)的樂器在奇妙的林中奏響。」
1025.
「站在車上的這些(天女),眼睛如鹿眼般圓大,
睫毛濃密,笑容可愛,言語親切;
身軀纖細,覆蓋著青琉璃網,
受到天、乾闥婆(Gandhabba)與阿修羅中最高者的禮敬。」
1026.
「她們身穿鮮紅與黃色的衣裳,
眼睛寬大,眼神迷人;
出身高貴,身材美妙,笑容純淨,
站在車上,合掌恭敬侍立。」
1027.
「她們佩戴著手鐲與臂釧,衣著華麗,
腰身纖細,大腿豐滿勻稱;
手指圓潤,容貌端莊秀麗,
站在車上,合掌恭敬侍立。」
1028.
「有些(天女)梳著美好的髮辮,頭髮細軟而捲曲,
以均勻、光亮且閃耀的(飾品)裝點;
她們順從(你),在你的心意中感到歡喜,
站在車上,合掌恭敬侍立。」
1029.
「(有些天女)頭髮盤繞,以蓮花與青蓮花覆蓋(為飾),
妝點著,塗抹著栴檀香精;
她們順從(你),在你的心意中感到歡喜,
站在車上,合掌恭敬侍立。」
1030.
「那些(天女)戴著花環,以蓮花與青蓮花覆蓋(為飾),
妝點著,塗抹著栴檀香精;
她們順從(你),在你的心意中感到歡喜,
站在車上,合掌恭敬侍立。」
1031.
「在你頸項上的那些飾品,同樣在手、腳和頭上,
照亮了所有十個方向,
如同秋季升起的太陽。」
1032.
「被風的力量所搖動,
手臂上的花環與飾品,
發出悅耳、清淨、美妙的聲音,
所有智者聽了都覺得堪聽。」
1033.
「站在花園之地兩旁的戰車、大象,以及樂器之聲,
天主啊,這些令你歡喜,
如同用蓮花瓣般手臂演奏的琵琶(令聽者歡喜)。」
1034.
「當這些眾多、悅耳、美妙的琵琶被演奏時,
天女們激起了心中的喜悅;
她們極其熟練地在(虛空)蓮花上舞動。」
1035.
「當歌聲、樂聲與舞蹈同時協調進行時,
有些天女在這裡舞蹈,有些天女在那裡(觀看),
以她們(自身及衣飾)的光輝,照亮兩邊所有方位的女子。」
1036.
「你因此歡喜,被樂器群所喚起的喜悅所充滿,
備受尊敬,如同手持金剛杵的(帝釋)一般;
這些眾多、悅耳、美妙的琵琶,激起了心中的喜悅。」
1037.
「你過去世身為人時,自己做了什麼業?
你遵守了哪一種布薩?你喜歡哪一種法行與戒行?」
1038.
「這無疑是你過去所做業行的果報,
或是你先前善持布薩的(果報);
你的神通威力廣大,因此你能極其輝耀天眾。」
1039.
「這是布施的果報?還是持戒的果報?
或者是恭敬合掌的果報?我請問你,請告訴我。」
這樣被大長老詢問後,天子說明了那個原因。因此說:
1040.
「那位天子滿心歡喜,被目犍連所詢問;
被問到問題,他解釋了,這是哪種業的果報。」
1041.
「(我)見到了迦葉(Kassapa),調御諸根者、佛陀、心意精進者、
人中至尊、至上者,開啟涅槃之門者,
天中天、具足百福莊嚴者。」
1042.
「我見到了那位度越暴流的大象,
宛如金角、閻浮金像;
見到祂後,我立刻清淨了心,
見到那位正法旗幟者後。」
1043.
「我將食物、飲料以及衣服,
清淨、美妙、充滿滋味(的供品),
在我自己撒滿鮮花的住所中,
以無執著之心供奉了那位無著者。」
1044.
「以食物、飲料、衣服、
點心、硬食以及晚餐,
供養了兩足尊中最勝者後,
我於天界、天城中享受快樂。」
1045.
「以此方式,我舉行了無障礙、
三種清淨的祭祀後,
捨棄了人間的身體,
我如明月般於天城中享受快樂。」
1046.
「想要獲得長壽、容貌、快樂、力量、
美妙形色的人們(應知),
應以無執著之心,供奉
大量精心準備的食物與飲料。」
1047.
「因為在此世間或他方世界,
沒有比佛陀更勝或同等者存在;
祂已達到應供者中的最高供養,
是求福者廣大果報的源泉。」
這樣,當(天子)講述時,長老知道他的心變得柔軟、柔和、無蓋、歡喜、淨信,便為他開示真諦。在真諦結束時,他安住於須陀洹果位。然後長老回到人間,將天子和他自己所說的話,按照固定的方式告訴了世尊。世尊以此為因緣,說明了過去世的故事,並應時機說法。這次說法對大眾有益。
如同樹林中光彩奪目的心願藤蔓,故名「在家者天宮」。它的起因是什麼呢?世尊住在王舍城(Rājagahe)的竹林精舍(Veḷuvane)。那時,在王舍城(Rājagahe)有一個家庭,對雙方(比丘與比丘尼)都親近,具足戒行與端正行為,成為比丘和比丘尼的依靠處(opānabhūtaṃ)。那對夫婦以三寶為歸依處,盡其一生行善積福,死後往生到三十三天(Tāvatiṃsa),他們在那裡化生出一座十二由旬大的黃金天宮。他們在那裡享受天界的福報。然後,關於尊者大目犍連(Mahāmoggallāno)等等,應當按照下面所說的方式來理解。
1048.
「如同在樹林中,心願藤蔓光彩奪目,
(如同)天眾中最優勝、最上等的花園。
同樣地,你的這座天宮也是如此,
照耀著,停留在虛空中。」
1049.
「你獲得了天神威力,具有大神通力,
過去身為人時,你做了什麼善業?
因為什麼原因,你擁有如此光耀的威力,
你的容顏光芒照耀一切方向?」 —
長老問道。
1050.
「那位天子滿心歡喜,被目犍連(Moggallānena)所詢問;
被問到問題,他解釋了,這是哪種業的果報。」
1051.
「我和妻子在人間時,
以家為住處,成為(僧眾的)依靠。
我們以淨信之心,恭敬地廣大布施了
食物和飲料。」
1052.
「因此,我擁有這樣的容顏……(中略)……
我的容顏光芒照耀一切方向。」 —
他說明了自己的成就。在偈頌中也沒有(更多)前所未有(的內容)了。
如同森林中心般華麗的藤蔓,第二閣樓天宮(dutiyāgāriyavimāna)也是如此。在這裡,八種奇蹟(aṭṭhuppatti)立即出現,與前述天宮完全相同。
1054.
「如同森林中華麗的藤蔓般閃耀,這天宮是諸天(tidasāna)中最卓越的園林(uyyānaseṭṭha)。
你的這座天宮也是如此,懸浮於空中,光芒遍照四方。」
1055.
「你已獲得天神的神通力(deviddhipatta),具大威力(mahānubhāvo),
曾為人類時,究竟做了何等福德?
因何緣故,你擁有如此光耀的威德,
且你的容光(vaṇṇo)照亮一切方向?」——(天神)如此問道。
1056.
那位天子(devaputto)心懷喜悅……(省略部分)……這是何等業行的果報。」
1057.
「我與妻子在人間時,曾作為施捨飲食者(opānabhūtā),安居於家中。
我們以清淨心(pasannacittā)布施食物與飲料,
恭敬地廣大行持布施(dāna)。
1058.
「因此,我獲得如此容光……(省略部分)……
且我的容光遍照一切方向。」——
(天子)如此宣說自己的成就。偈頌部分亦無此前未說之內容。
這座高聳如寶石柱般的(建築)就是果實布施者天宮 (phaladāyakavimāna)。它的起源是什麼呢?世尊 (bhagavā) 住在王舍城 (Rājagaha) 的竹林精舍 (Veḷuvana)。那時,頻婆娑羅王 (Bimbisāra) 生起了在不合時令的季節享用芒果的欲望。他對園丁 (ārāmapāla) 說:「喂,朋友,我對芒果產生了欲望,所以去拿些芒果來給我吧。」「陛下,現在不是芒果結實的季節,但我會試著這麼做:如果陛下願意等待一些時間,我會讓芒果樹很快地結出果實。」「很好,朋友,就這麼做吧。」園丁去到園林,清除了芒果樹根周圍的土,撒上(一種)特殊的土,並澆上特殊的水,以致於沒過多久,芒果樹就長出了新葉。接著,他再次清除那些土,撒上混雜了鋤頭碎屑的普通土,並好好地澆了水。那時,芒果樹沒過多久就長出嫩芽、生出嫩葉、生出花蕾,接著就開花了,然後(花朵)變成小果實,最後結出了成熟的果實。在其中一棵芒果樹上,有四個果實最先成熟,它們的顏色像磨碎的精神之石 (manosilā) 粉末,具足完美的香氣與味道,完全成熟了。
他(園丁)拿著這些果實,心想「要拿去給國王」,在前往(王宮)的路上,他看見正在托缽的大目犍連尊者 (Āyasmanta Mahāmoggallāna),心裡想:「這些是最好的芒果,我要把它們給這位尊者。即使國王因此殺了我或驅逐我,我也願意。因為,獻給國王的(供品),只是在現世得到一點點榮耀,那只是微不足道的果報;但獻給尊者的(供品),將會在現世和來世帶來無量的果報。」他這樣想了之後,就把那些果實給了長老,然後去見國王,向國王說明了這件事。國王聽了之後,就命令侍從們:「喂,朋友們,先去調查一下,看看他說的是不是真的。」然而,長老(大目犍連)把那些果實獻給了世尊 (bhagavā)。世尊將其中一個給了舍利弗長老 (Sāriputtatthera),一個給了大目犍連長老 (Mahāmoggallānatthera),一個給了大迦葉長老 (Mahākassapatthera),自己享用了一個。侍從們將這個過程報告了國王。
國王聽了之後,滿心歡喜地說:「這個人真是勇敢啊!他為了追求功德,甚至願意捨棄自己的生命,並且讓自己的努力得到了最好的結果(指果實供養給了最應供養的人)。」於是(國王)給了他一個最好的村莊、衣物、裝飾品等等,並說:「喂,朋友,請將你因布施芒果而積聚的功德,分送(一份)給我吧。」他回答說:「陛下,我給您,請隨您高興地領受(一份)吧。」後來,這位園丁死後,轉生到了三十三天 (Tāvatiṃsa)。他的一座十六由旬 (yojana) 大的黃金天宮 (kanakavimāna) 出現了,裝飾著七百座尖頂閣樓。看見這個(景象後),大目犍連尊者 (Āyasmā Mahāmoggallāno) 問道:
1060.
「這座高聳如寶石柱般的天宮 (vimāna),四面(環繞)十六由旬。
七百座宏偉的尖頂閣樓 (kūṭāgārā),以青琉璃 (veḷuriya) 為柱,美麗耀眼,非常莊嚴。
1061.
「你在那裡躺臥、飲用、食用(各種美味),天界的琴 (dibbā vīṇā) 演奏著美妙的(樂曲)。
九十六位(aṭṭhaṭṭhakā,8x12=96)訓練有素、樣貌端正、氣質佳妙的(天女),以及宏偉、行於三十三天 (tidasā) 的天界少女 (dibbā kaññā),
她們舞蹈、歌唱、令人歡喜。
1062.
「你已獲得天神的神通力 (deviddhipatta),具大威德 (mahānubhāvo) ...(省略部分)...
且你的容光 (vaṇṇo) 照亮一切方向。」
1063.
「那位天子 (devaputto) 心懷喜悅 ...(省略部分)... 這是何等業行的果報。」
1064.
「果實布施者 (phaladāyī) 獲得廣大的果報 (phalaṃ vipulaṃ),以清淨的心 (pasannamānaso) 向正直的人 (ujugatesu) 布施 (dadam)。
他轉生天界 (saggagato) 於三十三天 (tidive) 而歡喜,並享受著廣大的功德果報 (puññaphalaṃ vipulaṃ)。
1065.
「大牟尼 (mahāmuni) 啊,正是我,布施了那四個果實。
1066.
「因此,確實應當布施果實 (phalaṃ alaṃ dātuṃ),對於追求快樂的人 (sukhatthikena) 來說,這應是恆常的(功課),
無論是渴望天界 (dibbāni) 快樂的人,或是期望獲得人間榮華富貴 (manussasobhaggati) 的人。
1067.
「因此,我獲得如此容光 ...(省略部分)...
且我的容光照亮一切方向。」——他如此解釋了自己的(業報)。
如同沒有雲霧的天空中的月亮一般,這就是精舍布施者天宮 (upassayadāyakavimāna)。它的起源是什麼呢?世尊 (bhagavā) 住在王舍城 (Rājagaha) 的竹林精舍 (Veḷuvana)。那時,有一位比丘在一個村落住處結夏安居,雨安居結束並舉行自恣儀式後,為了禮敬世尊而前往王舍城。他在途中,傍晚時分進入某個村落,尋找住宿的地方時,看到一位在家居士 (upāsaka),就問道:「居士,這個村子裡有什麼適合出家人居住的地方嗎?」這位在家居士心懷淨信,回家後與妻子商量,為長老劃定了一處適合居住的地方,在那裡準備好座位,備好洗腳水與腳凳,迎請長老進入(屋內)。當(長老)在那裡洗腳時,(居士)點亮了燈,並在床鋪上鋪好床單供養(長老)。第二天,他又邀請(長老),在第二天供養長老飲食,並為了(供養)飲料而給了糖塊(guḷapiṇḍa)。然後在長老離開時,跟隨送行了一段路才返回。後來,他與妻子死後,轉生到了三十三天 (Tāvatiṃsabhavane),出現了一座十二由旬 (yojanika) 的黃金天宮 (kanakavimāne)。大目犍連尊者 (Āyasmā Mahāmoggallāno) 用兩首偈頌問他:
1069.
「如同沒有雲霧 (vigatavalāhake) 的天空 (nabhe) 中的月亮 (cando),光芒照耀地運行於天際 (antalikkhe)。
你的這座天宮 (vimāna) 也是如此,光芒照耀地懸浮於天際。
1070.
「你已獲得天神的神通力 (deviddhipatta),具大威德 (mahānubhāvo),
曾為人類時,究竟做了何等福德?
因何緣故,你擁有如此光耀的威力 (jalitānubhāvo),
且你的容光 (vaṇṇo) 照亮一切方向?」
那位天子 (devaputto) 用這些偈頌解釋:
1071.
「那位天子心懷喜悅 ...(省略部分)... 這是何等業行的果報。」
1072.
「我與妻子在人間時,向阿羅漢 (araho) 布施了精舍(住處)(upassayaṃ)。
我們以清淨的心 (pasannacittā) 布施食物與飲料,
恭敬地廣大行持布施 (dānaṃ vipulaṃ)。
1073.
「因此,我獲得如此容光 ...(省略部分)... 且我的容光照亮一切方向。」
在這裡,關於這些偈頌中應該說明的(部分),其解釋方式與前面所說的一樣。
如同沒有雲霧的天空中的太陽一般,這就是第二精舍布施者天宮 (dutiyaupassayadāyakavimāna)。它的起源是什麼呢?世尊 (bhagavā) 住在王舍城 (Rājagaha) 的竹林精舍 (Veḷuvana)。那時,有許多比丘在村落住處結夏安居後,為了見世尊而啟程前往王舍城。傍晚時分,他們到達了某個村落。(這個故事的)其餘部分與前面那個天宮(的故事)完全相同。
1075.
「如同沒有雲霧 (vigatavalāhake) 的天空 (nabhe) 中的太陽 (sūriyo) ...(省略部分).....
(應按照前面那個天宮(故事中偈頌)的方式來詳細說明。)
1079.
「且我的容光 (vaṇṇo) 照亮一切方向。」
在這裡,關於這些偈頌,也沒有此前未說之內容(其內容與前述天宮的偈頌相同)。
「這座高聳如寶石柱般的天宮」指的是比丘食物布施者天宮 (bhikkhādāyakavimāna)。它的起源是什麼呢?世尊 (bhagavā) 住在王舍城 (Rājagaha) 的竹林精舍 (Veḷuvana)。那時,有一位比丘在長途旅行中,進入某個村落托缽,站在一戶人家的門口。在那裡,有一位剛洗完手腳的男子,正坐下來準備「我要用餐了」,當食物被送上來放進碗裡時,他看見了那位比丘,於是就用碗將飯食倒入那位比丘的缽中;即使那位比丘說「只給一部分就好」,他還是把全部(食物)都倒給了(比丘)。那位比丘(為他)做了迴向祝福後就離開了。那位男子回想著:「我把自己還沒吃過的飯食,布施給了一位飢餓的比丘」,因而生起了極大的欣喜與快樂。後來,他死後轉生到了三十三天 (Tāvatiṃsa),出現了一座十二由旬 (yojanika) 的黃金天宮 (kanakavimāne)。大目犍連長老尊者 (Āyasmā Mahāmoggallānatthero) 在行於天界時,看見這座以偉大神通力 (deviddhiyā) 輝煌照耀的天宮,就用這些偈頌問道:
1081.
「這座高聳如寶石柱般的天宮 (vimāna),四面(環繞)十二由旬。
七百座宏偉的尖頂閣樓 (kūṭāgārā),以青琉璃 (veḷuriya) 為柱,美麗耀眼,非常莊嚴。
1082.
「你已獲得天神的神通力 (deviddhipatta),具大威德 (mahānubhāvo) ...(省略部分)...
且你的容光 (vaṇṇo) 照亮一切方向?」
那位(天子)也用這些偈頌向他解釋:
1083.
「那位天子 (devaputto) 心懷喜悅 ...(省略部分)... 這是何等業行的果報。」
1084.
「我過去在人羣中,作為人類 (manussabhūto),看見一位比丘 (bhikkhuṃ) 又飢餓又疲憊 (tasitaṃ kilantaṃ)。
我布施了一餐食物 (ekāhaṃ bhikkhaṃ) 給他,那時我以飯食使他滿足(擁有了所需)。」
1085.
「因此,我獲得如此容光 ...(省略部分)... 且我的容光照亮一切方向。」
「這座高聳如寶石柱般的天宮」指的是大麥守護者天宮 (yavapālakavimāna)。它的起源是什麼呢?世尊 (bhagavā) 住在王舍城 (Rājagaha) 的竹林精舍 (Veḷuvana)。那時,在王舍城有一個貧窮的少年 (duggatadārako) 看守著大麥田 (yavakhettaṃ)。有一天,他為了早餐得到了一些粥 (kummāsaṃ),心裡想著「我要去田裡吃」,就拿著那粥來到大麥田,坐在樹下。就在那個時候,有一位煩惱已盡的長老比丘 (khīṇāsavatthero) 正在行路,在接近(午)餐的時間到達了那個地方,走向少年大麥守護者 (yavapālakena) 所坐的樹下。大麥守護者看了看時間,問道:「尊者,您得到食物了嗎?」長老沉默不語。他明白(長老)沒有得到食物,便說道:「尊者,時間已經很接近(午後)了,現在去托缽再回來吃已經不可能了。請憐憫我,享用這碗粥吧。」說完,就將那粥給了長老。長老出於對他的憐憫,就在少年注視著的情況下享用了它,然後做了迴向祝福便離開了。那位少年也心生歡喜,想著:「啊!我確實很好地布施了這樣的一碗粥,因為我是以受折磨之施而給出的。」後來,他死後,就以先前所說的方式,轉生到了三十三天 (Tāvatiṃsabhavane),出現了一座天宮 (vimāne)。大目犍連長老尊者 (Āyasmā Mahāmoggallānatthero) 用這些偈頌問他:
1087.
「這座高聳如寶石柱般的天宮 (vimāna) ...(省略部分)...
且你的容光 (vaṇṇo) 照亮一切方向?」
那位(天子)也用這些偈頌向他解釋:
1089.
「那位天子 (devaputto) 心懷喜悅 ...(省略部分)... 這是何等業行的果報。」
1090.
「我過去在人羣中,作為人類 (manussabhūto),曾是一位大麥守護者 (yavapālako)。
我看見一位離塵 (virajaṃ)、心靈澄淨 (vippasannamanāvilaṃ) 的比丘 (bhikkhuṃ)。
1091.
「我懷著淨信 (pasanno),親手 (sehi pāṇibhi) 將我的一份(食物)(bhāgaṃ) 布施給了他。
布施了那團粥 (kummāsapiṇḍaṃ) 之後,如今我在歡喜園 (nandane) 林中歡喜( modāmi )。
1092.
「因此,我獲得如此容光 ...(省略部分)... 且我的容光照亮一切方向。」
在這裡,關於這些偈頌,也沒有此前未說之內容(其內容與前述天宮的偈頌相同)。
「裝飾著(花)環、戴著花鬘、穿著良好」指的是戴耳環者天宮 (kuṇḍalīvimāna)。它的起源是什麼呢?世尊 (bhagavā) 住在舍衛城 (Sāvatthiyaṃ) 的祇樹林 (Jetavane)。那時,兩位上首大弟子 (aggasāvakā) 與他們的隨從們正在迦尸國 (Kāsīsu) 遊行,在日落時分到達了某一座寺院 (vihāraṃ)。聽到這個消息後,那位寺院護持村落 (gocaragāme) 中的一位在家居士 (upāsako) 就去到長老們那裡,禮敬他們,供備了洗腳水、擦腳油、床、凳、床單和燈,並且在第二天邀請(他們應供),在第二天舉辦了盛大的布施(供養)。長老們為他做了迴向祝福後便離開了。後來,他死後轉生到了三十三天 (Tāvatiṃsesu),出現了一座十二由旬 (yojanike) 的黃金天宮 (kanakavimāne)。大目犍連長老尊者 (Āyasmā Mahāmoggallānatthero) 用這些偈頌問他:
1094.
「(你)裝飾著(alaṅkato),戴著花鬘(malyadharo),穿著良好(suvattho),戴著漂亮的耳環(sukuṇḍalī),鬚髮修剪得整齊(kappitakesamassu)。
佩戴著手飾(āmuttahatthābharaṇo),有名望的(yasassī),在天界的天宮 (dibbe vimānamhi) 中,就如同月亮(candimā)一般。
1095.
「天界的琴 (dibbā vīṇā) 演奏著美妙的(樂曲),
九十六位(aṭṭhaṭṭhakā,8x12=96)訓練有素、樣貌端正、氣質佳妙的(天女),
以及宏偉、行於三十三天 (tidasā) 的天界少女 (dibbā kaññā),
她們舞蹈、歌唱、令人歡喜。
1096.
「你已獲得天神的神通力 (deviddhipatta),具大威力 (mahānubhāvo) ...(省略部分)...
且你的容光 (vaṇṇo) 照亮一切方向?」
那位(天子)也用這些偈頌向他解釋:
1097.
「那位天子 (devaputto) 心懷喜悅 ...(省略部分)... 這是何等業行的果報。」
1098.
「我過去在人羣中,作為人類 (manussabhūto),看見了具戒行 (sīlavante) 的沙門 (samaṇe)。
(他們是)明與行圓滿 (sampannavijjācaraṇe)、有名望的 (yasassī)、博學的 (bahussute)、已達渴愛滅盡 (taṇhakkhayūpapanne)(境界)的人。
我以清淨的心 (pasannacitto) 布施食物與飲料,
恭敬地廣大行持布施 (dānaṃ vipulaṃ)。」
1099.
「因此,我獲得如此容光 ...(省略部分)... 且我的容光照亮一切方向。」
「裝飾著(花)環、戴著花鬘、穿著良好」指的是第二戴耳環者天宮 (dutiyakuṇḍalīvimāna)。它的起源是什麼呢?世尊 (bhagavā) 住在舍衛城 (Sāvatthiyaṃ) 的祇陀林 (Jetavane)。那時,兩位大弟子 (aggasāvakā) 正在迦尸國 (Kāsīsu) 行腳遊化 (janapadacārikaṃ carantā) 等等,所有(情節)都與前面那個(天宮的故事)完全相同。
1101.
「(你)裝飾著(alaṅkato),戴著花鬘(malyadharo),穿著良好(suvattho),戴著漂亮的耳環(sukuṇḍalī),鬚髮修剪得整齊(kappitakesamassu)。
佩戴著手飾(āmuttahatthābharaṇo),有名望的(yasassī),在天界的天宮 (dibbe vimānamhi) 中,就如同月亮(candimā)一般。
1102.
「天界的琴 (dibbā vīṇā) 演奏著美妙的(樂曲)。
九十六位(aṭṭhaṭṭhakā,8x12=96)訓練有素、樣貌端正、氣質佳妙的(天女),
以及宏偉、行於三十三天 (tidasā) 的天界少女 (dibbā kaññā),
她們舞蹈、歌唱、令人歡喜。
1103.
「你已獲得天神的神通力 (deviddhipatta),具大威力 (mahānubhāvo) ...(省略部分)...
且你的容光 (vaṇṇo) 照亮一切方向?」——(天神)如此問道。
1104.
「那位天子 (devaputto) 心懷喜悅 ...(省略部分)... 這是何等業行的果報。」
1105.
「我過去在人羣中,作為人類 (manussabhūto),看見了樣貌端正 (sādhurūpe)、具戒行 (sīlavante)、心懷淨信 (pasanne) 的沙門 (samaṇe)。
(他們是)學問與修行圓滿 (sampannavijjācaraṇe)、有名望的 (yasassī)、博學的 (bahussute) 的人。
我以清淨的心 (pasannacitto) 布施食物與飲料,
恭敬地廣大行持布施 (dānaṃ vipulaṃ)。」
1106.
「因此,我獲得如此容光 ...(省略部分)... 且我的容光照亮一切方向。」
關於這些偈頌,也沒有此前未說之內容(其內容與前述天宮的偈頌相同)。
「如同天王的善法堂一般」指的是(名為)優多羅 (uttara) 的天宮 (vimāna)。它的起源是什麼呢?在世尊 (bhagavati) 般涅槃後,舍利被分配,並在各地安奉於塔中。當時,為了結集法與律 (dhammavinayaṃ),推選並召集了以大迦葉 (Mahākassapa) 為首的大長老們,以及其他直到雨安居為止的長老們,他們各自與自己的隨眾們住在各地。那時, Kumārakassapa (童子迦葉) 尊者與五百位比丘一起,前往設捨婆 (Setabya) 城,住在尸舍婆 (Siṃsapā) 林中。後來,王族 (rājañño) 粥施 (Pāyāsi) 聽聞長老住在該地,便帶著一大群人前往拜見,在表達了歡迎之意並坐下後,闡述了自己的邪見。於是,長老為了向他闡明來世的存在,舉出了月亮、太陽等例子,說明了多種多樣以因、喻裝飾的,以各種方式巧妙破除見解糾結的《粥施經》(Pāyāsisuttaṃ) (DN23),使他確立了正見。
他(粥施)成為具有清淨見解的人後,在布施給沙門、婆羅門、窮人、乞丐等時,由於心態吝嗇 (anuḷārajjhāsayatāya),只布施了粗劣的物品:僅僅是嚼食和遮蓋物(食物與衣物)、劣質的粥 (kaṇājakaṃ)、第二等的碎米 (bilaṅgadutiyaṃ)、以及麻布衣 (sāṇāni ca vatthāni)。他這樣不恭敬地布施後,身體壞死後,轉生到了低等的境界,即四大天王天 (Cātumahārājikānaṃ) 的伴隨中。然而,在那裡,有一位負責處理各種事務,名叫優多羅 (Uttara) 的年輕婆羅門,他熱衷於布施。他(優多羅)以恭敬心布施,死後轉生到了三十三天 (Tāvatiṃsakāyaṃ),出現了一座十二由旬 (yojanika) 的天宮 (vimāna)。他(粥施天子)為了報恩,思惟著(優多羅的恩惠),就與天宮一起前往 Kumārakassapa (童子迦葉) 長老那裡,從天宮下來後,以五體投地的方式禮敬,合掌站立著。那位長老(以偈頌問他):
1108.
如同天王的善法堂 (sabhā sudhammā) 一般,天眾 (devasaṅgho) 和睦地 (samaggo) 聚集在那裡 (yattha)。
你的這座天宮 (vimāna) 也是如此,光芒照耀地懸浮於天際 (antalikkhe)。
1109.
「你已獲得天神的神通力 (deviddhipatta),具大威力 (mahānubhāvo) ...(省略部分)...
且你的容光 (vaṇṇo) 照亮一切方向?」——(長老)用偈頌問道。
1110.
「那位天子 (devaputto) 心懷喜悅 ...(省略部分)... 這是何等業行的果報。」
1111.
「我過去在人羣中,作為人類 (manussabhūto),曾是國王粥施 (Pāyāsissa) 的年輕婆羅門 (māṇavo)。
我得到財富後,進行了分配布施 (saṃvibhāgaṃ akāsiṃ),我所喜愛的(施物)都是具戒行者 (sīlavanto)(所應得)。
我以清淨的心 (pasannacitto) 布施食物與飲料,
恭敬地廣大行持布施 (dānaṃ vipulaṃ)。」
1112.
「因此,我獲得如此容光 ...(省略部分)... 且我的容光照亮一切方向。」——
那位天子 (devaputto) 用這些偈頌向他解釋了。
1111. 「曾是國王粥施的年輕婆羅門 (pāyāsissa ahosiṃ māṇavoti)」:我是粥施王族 (Pāyāsirājaññassa) 處理各種事務的年輕婆羅門,但名字是叫做優多羅 (Uttaro nāma)。「進行了分配布施 (saṃvibhāgaṃ akāsinti)」:我自己沒有享用,而是將所得的財富,透過捨棄給布施對象的方式,進行了分配布施。「布施食物與飲料 (annañca pānañca pariccajantoti)」:這是句子的其餘部分。或者(應理解為)「我廣大行持了布施 (dānaṃ vipulaṃ adāsiṃ)」。怎麼行的?恭敬地 (sakkaccaṃ)。什麼樣的布施?食物與飲料等等——應該這樣連接。
正如森林中的花鬘(cittalata)熠熠生輝,故稱為「花鬘天宮(cittalatāvimāna)」。它是如何產生的呢?世尊(bhagavā)住在舍衛城(sāvatthiyaṃ)的祇樹林(jetavane)。那時,在舍衛城(sāvatthiyaṃ)有一位貧窮、缺乏財富的優婆塞(upāsako),依靠為他人工作維生。他虔誠、有信心,並奉養年老的父母。他心想:「女子若嫁入夫家,便能掌權,但能討好公婆的卻很難得」,為了不讓父母心憂,他不成家娶妻,親自照料他們,持守戒律,守持布薩日(uposatha),並依自己的能力布施。後來,他去世後,誕生於三十三天(tāvatiṃsesu)一座十二由旬(yojanike)大的天宮(vimāne)。尊者大目犍連(āyasmā mahāmoggallāno)依照先前所述的方式前往,以這些偈頌詢問他過去所做的業:
1114.
「如同森林中的花鬘(cittalataṃ)熠熠生輝,這座天宮是三十三天(tidasāna)中最卓越的園林。
你的這座天宮也是如此,閃耀著光芒,懸浮於空中。」
1115.
「天男(deva)啊,你已獲得神通,具有大威德力……(…… pe …… 省略部分)
你的容光照亮一切方向。」
1116.
「這位天男(devaputto)心懷喜悅……(…… pe …… 省略部分)這是何種業的果報?」
1117.
「當我於人間為人時,貧窮、無依、困苦,以替人工作為生。
我奉養年老的父母,我鐘愛他們,且我持戒嚴謹。
我以清淨之心,恭敬地廣施飲食與飲品。」
1118.
「因此,我擁有如此容光……(…… pe …… 省略部分)我的容光照亮一切方向。」——
他也如此解釋。其餘部分與先前所述方式相同。
正如森林中的歡喜園(nandana)熠熠生輝,故稱為「歡喜園天宮(nandanavimāna)」。它是如何產生的呢?世尊(bhagavā)住在舍衛城(sāvatthiyaṃ)的祇樹林(jetavane)。那時,在舍衛城(sāvatthiyaṃ)有一位優婆塞(upāsako)等等所有細節,都與前一個天宮(即花鬘天宮)的故事相同。但這裡的不同之處在於:這位優婆塞是成了家、娶了妻子之後,仍然奉養父母。
1120.
「如同森林中的歡喜園(nandanaṃ)熠熠生輝,這座天宮是三十三天(tidasāna)中最卓越的園林。
你的這座天宮也是如此,閃耀著光芒,懸浮於空中。」
1121.
「天男(deva)啊,你已獲得神通,具有大威德力……(…… pe …… 省略部分)你的容光照亮一切方向。」
1122.
「這位天男(devaputto)心懷喜悅……(…… pe …… 省略部分)這是何種業的果報?」
1123.
「當我於人間為人時,貧窮、無依、困苦,以替人工作為生。
我奉養年老的父母,他們對我慈愛且持戒嚴謹。
我以清淨之心,恭敬地廣施飲食與飲品。」
1124.
「因此,我擁有如此容光……(…… pe …… 省略部分)我的容光照亮一切方向。」——
他以這些偈頌解釋了原因。在這裡,這些偈頌(的內容)與前面(的花鬘天宮偈頌)相比,並沒有新的(不同)內容。
這座天宮高聳,有如寶石(maṇi)打造的柱子(thūṇa),故稱為「寶柱天宮(maṇithūṇavimāna)」。它是如何產生的呢?世尊(bhagavā)住在舍衛城(sāvatthiyaṃ)的祇樹林(jetavane)。那時,有許多長老比丘(therā bhikkhū)住在森林地區(araññāyatane)。有一位優婆塞(upāsako)在他們前往村落托缽(piṇḍāya)所經過的道路上,將崎嶇不平的路修整平坦,清除路上的荊棘(kaṇṭake),移除阻擋通行的樹叢(gacchagumbe),在雨季時於泥濘處(mātikāsu)搭建橋梁(setuṃ),在荒僻無遮蔭之處(vivanaṭṭhānesu)種植可供遮蔭的樹木(chāyārukkhe),將水庫(jalāsayesu)中的淤泥挖出(mattikaṃ uddharitvā),使那些水庫變得寬闊而深邃(puthulagambhīre karoti),整修渡口(titthe)使其易於通行,並依自己的能力行布施(dānaṃ),持守戒律(sīlaṃ)。後來,他去世後,誕生於三十三天(tāvatiṃsesu)一座十二由旬(dvādasayojanike)大的黃金天宮(kanakavimāne)中。尊者大目犍連長老(āyasmā mahāmoggallānatthero)前往他那裡,以這些偈頌詢問他:
1126.
「這座高聳的寶柱天宮(maṇithūṇaṃ vimānaṃ),四周環繞(廣達)十二由旬(yojanāni)。
其中有七百間宏偉的尖頂閣樓(kūṭāgārā),以青琉璃(veḷuriya)為柱,以紅寶石(rucaka)為椽,極為美麗。
1127.
「你在那裡居住、飲用、食用,天界的琴(dibbā vīṇā)演奏著美妙的音樂。
在此處,有五種天界的欲樂(dibbā rasā kāmaguṇā),還有身披黃金的女子(suvaṇṇacchannā nāriyo)翩翩起舞。
1128.
「由於什麼(業因),你擁有如此的容光……(…… pe …… 省略部分)你的容光照亮一切方向?」
這位天男也以偈頌向他解釋道:
1130.
「這位天男(devaputto)心懷喜悅……(…… pe …… 省略部分)這是何種業的果報?」
1131.
「當我於人間為人時,我常在森林(vivane)與道路(pathe)上行走(從事修路等工作)。
我種植如同園林般(可供休憩)的樹木(ārāmarukkhāni),他們(指樹木,或指受益的修行人)對我而言是可敬且持戒嚴謹的(piyā ca me sīlavanto ahesuṃ)。
我以清淨之心,恭敬地廣施飲食與飲品。
1132.
「因此,我擁有如此容光……(…… pe …… 省略部分)我的容光照亮一切方向。」
1131. 在這裡,「森林(vivane)」指的是荒野(araññe)。「園林般的樹木(ārāmarukkhāni)」則是指(種植)如同成為園林(ārāmabhūte)的樹木(rukkhe),意思是(他)建造園林(ārāmaṃ katvā),並在那裡種植樹木(tattha rukkhe ropesi)。其餘所有部分都與先前所述的方式相同。
(這座天宮)如同從一座黃金(sovaṇṇamaye)山(pabbata)中(出現),故稱為「黃金天宮(suvaṇṇavimāna)」。它是如何產生的呢?世尊(bhagavā)住在安陀迦賓陀(andhakavinde)。那時,有一位優婆塞(upāsako),他虔誠、有信心且財富豐足,在那村落不遠處一座名叫門達迦(muṇḍaka)的山上,建造了一座具足一切優點、適合世尊居住的香舍(gandhakuṭiṃ)。他迎請世尊入住,並恭敬地侍奉。他自己也安住於恆常的戒律(niccasīle),成為持戒非常清淨謹嚴的人。去世後,他轉生於三十三天(tāvatiṃsabhavane)。由於他過去業力的影響,一座由各種寶石光芒交織而成、無比輝煌的天宮出現了。這座天宮環繞著色彩斑斕的欄杆(vicittavedikāparikkhittaṃ),裝飾著各種豐富華麗的飾物(vividhavipulālaṅkāropasobhitaṃ),有規劃分明的牆壁、柱子和階梯(suvibhattabhittitthambhasopānaṃ),並有令人喜悅如園林般的景緻(ārāmaramaṇīyakaṃ),它座落在一座黃金山(kañcanapabbatamuddhani)的頂端。尊者大目犍連(āyasmā mahāmoggallāno)在行於天界時看見了它,便以這些偈頌詢問他:
1134.
「在這座黃金(sovaṇṇamaye)形成的山上,有一座光芒向四周遍照(sabbatopabhaṃ)的天宮(vimānaṃ)。
它覆蓋著金網(hemajālapaṭicchannaṃ),裝飾著鈴鐺交織成的網(kiṅkiṇijālakappitaṃ)。
1135.
「有八根精心製作的柱子(aṭṭhaṃsā sukatā thambhā),全部都是由青琉璃(veḷuriyāmayā)所造。
在每一根柱子(ekamekāya aṃsiyā)上,都創造了七種寶石(ratanā satta nimmitā)。
1136.
「(這些寶石包括)青琉璃(veḷūriya)、黃金(suvaṇṇassa)、水晶(phalikā)、白銀(rūpiyassa)、
紅玉髓(masāragalla)、珍珠(muttā)、以及紅寶石(lohitaṅgamaṇīhi)。
1137.
「(天宮的)地面(bhūmi)色彩斑斕(citrā)、令人心曠神怡(manoramā),塵埃(rajo)不會從那裡揚起(na tatthuddhaṃsati)。
一群群黃色(pītā)的(天界)牛(gopānasīgaṇā),它們是化現出來的(nimmitā),正承托著(dārenti)屋頂的尖頂飾(kūṭaṃ)。
1138.
「還有四道階梯(sopānāni ca cattāri),是化現出來(nimmitā)通往四方(caturo disā)的。
憑藉著各種寶石造的内室(nānāratanagabbhehi),(天宮)如太陽(ādicco)一般照耀(virocati)。
1139.
「在那裡,有四條(catasso)欄杆(vediyā),被劃分(vibhattā)得均勻對稱(bhāgaso mitā)。
它們閃耀著(daddallamānā)、發出光芒(ābhanti),環繞在四周(samantā),面向四方(caturo disā)。
1140.
「在這座殊勝的天宮(tasmiṃ vimāne pavare)中,天男(devaputto)啊,你這位具大光明者(mahappabho),
你的容光(vaṇṇena)超越一切,如同正在升起的(udayanto)太陽(bhāṇumā)。
1141.
「這是布施(dānassa)帶給你的果報(idaṃ phalaṃ),還是持戒(sīlassa)的(果報)?
或者是恭敬合掌(añjalikammassa)的(果報)?我詢問你,請告訴我。」
這位天男也以這些偈頌向他解釋:
1142.
「這位天男(devaputto)心懷喜悅(attamano)……(…… pe …… 省略部分)這是何種業的果報?」
1143.
「我曾在安陀迦賓陀(andhakavindasmiṃ),為佛陀(buddhassa)——這太陽族(ādiccabandhuno)的導師(satthu)——
親手(sehi pāṇibhi)以虔誠之心(pasanno)建造了一座精舍(vihāraṃ)。
1144.
「在那裡,我以清澈歡喜的心(vippasannena cetasā),向導師(satthu)供獻(adāsiṃ)了香(gandhañca)、花鬘(mālañca)、資具(paccayañca)和塗香(vilepanaṃ)。
我為導師(satthu)獻上了精舍(vihāraṃ)。
因此(tena),我獲得了(laddhaṃ)這(一切),如今我在歡喜園(nandane)享受著福樂(vasaṃ vattemi)。
1145.
「在這令人愉悅的歡喜園(nandane vane ramme)中,充滿了各種飛禽走獸(nānādijagaṇāyute),
我在天女(accharāhi)們圍繞(purakkhato)下,沉醉於舞蹈與歌曲(naccagītehi)之中。」
就這樣,在那位天眾(devatāya)說明了自己的功德業(puññakamme)之後,長老(thero)為那位天男(devaputtassa)及其隨從(saparivārassa)說法,然後將此事稟報(nivedesi)了世尊(bhagavato)。世尊將它作為一件往事(aṭṭhuppattiṃ katvā),為到來的集會大眾(sampattaparisāya)說法。那次說法對大眾(mahājanassa)是很有益的(sātthikā)。
(這座天宮)高聳,有如寶石打造的柱子,故稱為「芒果園天宮」。它是如何產生的呢?世尊住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那時,在王舍城有一個命運悲慘的窮人,受雇於他人,以換取飯食為工資,看守著一座芒果園。有一天,在夏季,天氣被烈日灼熱,地面佈滿了令人痛苦的滾燙沙粒,閃爍著晃動的熱浪波紋。這位窮人看見尊者舍利弗正從離那座芒果園不遠的路上走過,身體因流汗而濕透。他心生敬意,走上前去這樣說道:「尊者,現在非常炎熱,看起來極度令人疲憊。太好了,尊者,請您進入這座芒果園,休息片刻,消除旅途的疲勞,然後懷著慈悲再上路吧。」長老為了特別增長他的淨信之心,便進入那座園子,在一棵芒果樹的樹蔭下坐了下來。
接著,那個人又說:「尊者,如果您想要沐浴,我可以從這邊的井打水來為您沐浴,並提供飲水。」長老以沉默表示同意。那人從井中打水,過濾澄清後,為長老沐浴。沐浴後,又為已坐下的長老清洗了手腳,並送上飲水。長老飲水後,疲勞得到平息,對那位窮人給予水和沐浴的行為表示了隨喜,然後就離開了。那時,那窮人心想:「我確實平息了被酷熱折磨的長老的炎熱疲勞,我確實積累了大量的功德」,並感受到了極大的喜悅和快樂。後來,他去世後,轉生於三十三天。尊者大目犍連前往他那裡,以這些偈頌詢問他過去所做的功德。
1146.
「這座高聳的寶柱天宮,四周環繞(廣達)十二由旬。
其中有七百間宏偉的尖頂閣樓,以青琉璃為柱,以紅寶石為椽,極為美麗。
1147.
「你在那裡居住、飲用、食用,天界的琴演奏著美妙的音樂。
在此處,有五種天界的欲樂,還有身披黃金的女子翩翩起舞。
1148.
「由於什麼(業因),你擁有如此的容光……(……省略部分)你的容光照亮一切方向?」
1150.
「這位天男心懷喜悅……(……省略部分)這是何種業的果報?」
1151.
「在夏季的最後一個月,當太陽正猛烈地灼燒時,
我是一個受雇於人的工人,(當時)正在澆灌芒果園。
1152.
「那時,一位比丘來到那裡,他就是聞名遐邇的舍利弗。
他的身體顯得疲憊,但內心卻毫不疲倦。
1153.
「我,那個澆灌芒果園的人,看見他走來,
便說道:『尊者,太好了,讓我為您沐浴吧,這會給我帶來快樂。』
1154.
「出於對我的慈悲,他放下了衣缽。
他身著單衣,坐在樹蔭下的樹根處。
1155.
「當時,我這個心懷淨信的人,用清涼的水,
在那樹蔭下,為那位身著單衣的他進行了沐浴。
1156.
「芒果樹得到了澆灌,沙門也得到了沐浴,
而我也積累了不少功德。
就這樣,喜悅充滿了他自己的整個身體。
1157.
「在那一生中,我只做了這麼一點點業,就是那件事。
捨棄了人間的身體後,我轉生到了歡喜園。
1158.
「在這令人愉悅的歡喜園中,充滿了各種飛禽走獸,
我在天女們圍繞下,沉醉於舞蹈與歌曲之中。」——
他也以這些偈頌向尊者(解釋了)。
1157. 註釋:「就是那件事,這麼一點點業」:意思是我只做了這麼一點點,僅僅是提供飲水那樣的業。「在那一生中」:用意是說我不記得在那一生中還做過其他什麼了。其餘部分(的理解方式)都與先前所述相同。
那時世尊住在王舍城(Rājagaha)的竹林精舍(Veḷuvana)。那時,住在王舍城的某位牧牛人,為了吃早餐,拿著用布包裹的乳粥,從城裡出來,到達了作為牛群行走處的牧場。尊者大目犍連知道:「這個人即將死亡,並且他若將乳粥布施給我,將投生到三十三天(Tāvatiṃsa)。」於是就走到他附近。牧牛人看了看時間,想要布施乳粥給長老。但那時,牛群進入了豆子田。於是牧牛人思考:「我應該先布施乳粥給長老,還是應該先把牛群趕出豆子田?」接著他心想:「豆田的主人會對我為所欲為,但若錯過了向長老布施乳粥的機會,對我將是障礙。讓我先布施乳粥給尊者吧。」於是他就將乳粥呈給長老。出於慈悲,長老接受了。
當時,牧牛人沒有注意趕回牛群的危險,急忙奔跑時,腳被一條毒蛇(āsīvisa)咬傷。長老出於慈悲,開始食用那乳粥。牧牛人趕回牛群後回來,看見長老正在食用乳粥,心生淨信,感受到極大的喜悅與快樂,坐了下來。就在那時,毒液蔓延了他的全身。瞬間,毒液衝上頭頂,他就死了。死後,他投生到三十三天的一座十二由旬大的黃金天宮中。尊者大目犍連看見後,以這些偈頌問他:
1159.
「看見後,比丘向天神(deva)詢問:『在高聳的天宮中長久居住者,
佩戴著手飾與寶飾,具聲譽者,在天界天宮中猶如月天子(candimā)一般。』」
1160.
「裝飾著花環,穿戴整齊,戴著美麗耳環,梳理鬚髮,
佩戴手飾與寶飾,具聲譽者,在天界天宮中猶如月天子一般。」
1161.
「天界的琴樂器演奏美妙音樂。八組(樂器)由訓練有素、姿態優美的(天女)演奏。
天界的少女,三十三天的天女,尊貴非凡,她們舞蹈、歌唱、令人歡喜。」
1162.
「你已獲得神通,具大威力……(省略)……
你的容光輝耀一切方向。」
那位天子回答他:
1163.
「那位天子歡喜地……(省略)……這是那種業的果報。」
1164.
「我在人間作為人時,聚集並看守他人的牛群。
那時,一位沙門來到我附近,而牛群進入豆田吃食。」
1165.
「尊者,那時我如此思慮:『今天有兩件事必須做,兩者都應完成。』
然後我如理地獲得了認知:『我布施。』我迅速遞出了乳粥。」
1166.
「我急忙衝進豆田,在這群牛破壞主人的財物之前。
在那裡,一條黑色的毒蛇,咬傷了急忙奔跑中的我的腳。」
1167.
「我因此遭受痛苦折磨,而那位比丘出於對我的慈悲,
食用了那乳粥,之後我死亡,成為了天眾。」
1168.
「我所做的正是那個善業,我自己享受這業的樂果。
尊者,因為你極大地悲憫了我,我以感恩之心向你禮敬。」
1169.
「在具有天眾與魔眾的世間,沒有其他牟尼(muni)像你這般悲憫者。
尊者,因為你極大地悲憫了我,我以感恩之心向你禮敬。」
1170.
「在此世間或他世,沒有其他牟尼像你這般悲憫者。
尊者,因為你極大地悲憫了我,我以感恩之心向你禮敬。」
於是,尊者大目犍連就將他自己與那位天子的對話內容告訴了世尊。導師重述了那個故事,以此因緣開示法義,對聚集的眾會說出了「看見後,比丘向天詢問……」等開示。
1159. 那裡,「天」(deva)是指牧童天子(gopāladevaputta)。「比丘」(bhikkhu)是導師指尊者大目犍連而說的。他因為完全斷盡煩惱,所以是比丘。由於天宮能存在很長的時間,直至劫末,所以說「長久居住者」(ciraṭṭhitike);也有些版本讀作「ciraṭṭhitikan」。這應與「天」字連接。因為他在那裡居住的時間長達三千六百萬年(saṭṭhisatasahassādhikā tisso vassakoṭiyo),所以堪稱為「長久居住者」。「猶如月天子」(yathāpi candimā)意思是:猶如月天子(candimā devaputto)以令人喜愛、清涼、美妙的光網輝耀於他自己在天界的天宮中,如此輝耀著。這是省略句的其餘部分。
名為「猶如滿月時之月」的犍陀天宮 (kaṇḍakavimāna)。它是如何產生的呢?世尊當時住在舍衛城 (Sāvatthī) 的祇陀林 (Jetavane)。那時,大目犍連尊者 (Āyasmā Mahāmoggallāno) 如同之前所說的方式,正在神遊諸天,來到了三十三天 (Tāvatiṃsabhavanaṃ)。就在那一刻,一位名叫犍陀 (Kaṇḍako) 的天子 (devaputto) 剛從自己的天宮出來,登上天車,帶著龐大的隨從隊伍,以巨大的天神威力,正要去遊樂園。他看見了具壽大目犍連,立刻生起恭敬與尊重,急忙從車上下來,走近長老,以五體投地的方式禮拜,然後合掌舉過頭頂,站在一旁。於是長老(對他說了以下的偈頌)—
1171.
“猶如滿月時的月亮,被眾星團團圍繞。
那有兔影的明月,眾星之主,巡行遍照四方。
1172.
“同樣地,這座天宮,在天神之城中也屬天界,
它的光彩勝過一切,如同正在升起的、光芒萬丈的太陽。
1173.
“(這天宮)是由青琉璃、黃金、
水晶、白銀、
紅玉珠、珍珠、
以及紅寶石(所造成)。
1174.
“(宮內)有五彩繽紛、悅人心意、鋪滿青琉璃的地面。
有美麗可愛的尖頂閣樓,你的宮殿建造得極好。
1175.
“你也有美麗的池塘,池邊覆蓋著金沙,
池水清澈涼爽,有許多天鵝前來飲用。
1176.
“(池塘)覆蓋著各種蓮花,盛開著白蓮,
被風神所吹動的、令人愉悅的香風吹拂著。
1177.
“在那池塘的兩岸,建造了成簇的樹林,
兩邊都長滿了開花的樹和結果的樹。
1178.
“你坐在有黃金椅腳、鋪著柔軟厚毛墊的躺椅上,
就像天界之王(帝釋)一樣,天女們侍候著你。
1179.
“(她們)裝飾著所有的珠寶,以各種花環打扮,
她們娛樂你這位有大威神者,你就像Vasavattī(他化自在天天子/ 魔王)一樣歡喜。
1180.
“你具足享受,以鼓、螺號、小鼓、
琵琶、小鑼等(樂器),
以及舞蹈與歌唱(來娛樂),(這些音樂)都非常悅耳動聽。
1181.
“各種天界的色相、天界的聲音、還有天界的味道、
你所喜愛的天界香氣,以及悅意的觸感,(你都能享受)。
1182.
“在這最殊勝的天宮中,天子啊,大威德者!
你的容光勝過一切,如同正在升起的太陽。
1183.
“這是布施的果報呢?還是持戒的果報?
或者是合掌恭敬的果報?我問你,請告訴我。” —
(長老)透過詢問他如何獲得這些成就,來問他過去所做的業。
1184.
那天子滿心歡喜,被目犍連詢問後,
被問到問題,便解釋了這是哪種業的果報。
1185.
“我過去在迦毘羅衛城 (Kapilavatthusmiṃ),釋迦族最勝的城中,
是淨飯王 (Suddhodanassa) 兒子(悉達多太子)的犍陀 (Kaṇḍako),我是他與生俱來的(伙伴)。
1186.
“當他在中夜時分,為了證悟(菩提)而出離(皇宮)時,
他用柔軟的雙手,以及紅潤發亮的指甲,
1187.
“輕拍著(我的)腿側,說道:‘犍陀,載我走吧,好朋友!’
‘我將要度化世間,證得無上正等覺。’
1188.
“我聽到他那句話,心中生起了巨大的歡喜,
我那時心意高揚、滿心歡喜,並發出了祝願。
1189.
“那位有大名聲的釋迦王子,知道我已讓他騎乘(上來),
他心意高揚、歡喜,(於是)我載著這位人中至尊離去。
1190.
“我載著他到達了被他人征服的領土(即越過國境),(當時)太陽已經高升,
他下了車,捨棄了我和車具(Channa,車匿),毫不留戀地離開了。
1191.
“我用舌頭舔著他那有著紅潤指甲的雙足,
哭泣著目送那位大英雄離去。
1192.
“因為見不到那位具榮耀的釋迦王子,
我患上了重病,很快就死去了。
1193.
“正是憑藉他的威德力,我得以住進這座天宮,
它具備所有欲樂的功德,就像天神在天神之城一樣。
1194.
“而且,我那時因為聽到‘菩提’的話語而生起的歡喜,
正是以那個善根,我將證得諸漏盡(涅槃)。
1195.
“尊者,如果您要去到導師、佛陀的跟前,
也請以我的名義,向他頂禮叩首。
1196.
“我自己也將前去見那位無與倫比的勝者,
像他那樣的世界導師,是難得一見的。” —
他也講述了自己所做的業。事情是這樣的:在不前一世,他是我們的菩薩(佛陀前世)與生俱來的伙伴,名叫犍陀 (Kaṇḍako) 的馬王。在菩薩出離的夜晚,他載著菩薩,越過了三個王國的領土,將菩薩送到了阿諾瑪河 (Anomānadī) 岸。然後,在太陽升起時,菩薩從陶師般茶迦 (Ghaṭikāra) 大梵天那裡接過了缽與袈裟,出家後,就將犍陀和車匿 (Channa) 遣返回迦毘羅衛城 (Kapilavatthu)。犍陀懷著充滿深情的心,用舌頭舔著大士(菩薩)的雙足,睜開他那清澈柔和的雙眼,盡其視線所能及地凝望著(菩薩)。當世間之主(菩薩)超出了他的視線範圍後,他心想:“我竟然載過這樣一位世間無上的大士,我的身體真是沒有白費啊!” 他內心充滿淨信,但由於長久以來積聚的愛執,他無法忍受分離的痛苦,依循(業報的)法則,被來世的天界成就所催動,他死去了,並投生到三十三天 (Tāvatiṃsabhavane)。正是針對這件事,才說了“猶如滿月時之月……我過去在迦毘羅衛城”等等這些話。
1185.名叫犍陀的馬王,因為與大士(菩薩)在同一天出生,所以是與生俱來的伙伴。
1197.
“那位知恩、感恩的天子,前去見了導師。
聽聞了具眼者(佛陀)的話語後,他淨化了法眼。
1198.
“淨化了邪見,以及疑與戒禁取(之後),
禮拜了導師的雙足,就在那裡隱沒不見了。” —
這兩首偈頌是結集者(編輯者)所添加的。
1197. 那裡“聽聞了具眼者(佛陀)的話語”(sutvā giraṃ cakkhumato) 意思是:聽聞了具有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的正等覺者的話語之後。“法眼”(dhammacakkhuṃ) 是指須陀洹道(初果)。 “淨化了”(visodhayīti) 意思是證得了。證得就是他的淨化。
「多種色彩」,是指「令人愉悅的座位」,即「多種色彩的天宮」。它是如何產生的呢?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那時,尊者大目犍連以先前所述的方式巡遊天界,前往三十三天。那時,一位名為「多種色彩」的天子看見他後,心生恭敬與尊重,上前合掌站立。長老——
1199.
「登上多種色彩、令人愉悅座位的天宮,多種樣式。
被天女群圍繞,你如同sunimmita天王(化樂天)般歡喜。」
1200.
「沒有與你相等者,何況有超越者?
以榮耀、功德與神通而言,一切三十三天眾聚集後,都向你禮敬,如同諸天禮敬月亮一般。
這些天女們也圍繞著你,舞蹈、歌唱、令你歡喜。」
1201.
「你已獲得天神的神通,具有大威力,
過去身為人時,你做了何種功德?
為何你有如此熾盛的威光,
你的容光照耀一切方向?」
——透過稱嘆所獲成就的方式,詢問他所做的業。為了開示這點——
1202.
「那天子歡喜……(中略)……這是何種業的果報?」
——如此說。他也——
1203.
「尊者,我過去曾是,名為善慧(Sumedha)的勝者的弟子。
我是凡夫,未證悟,我出家遊行七年。」
1204.
「我於善慧勝者、導師、已般涅槃、渡過瀑流、如來的舍利塔,
禮拜以金網覆蓋、寶石莊嚴的塔,令心淨信。」
1205.
「我沒有布施,也沒有東西可布施,
但我勸導他人在那裡(布施):
『應禮敬那值得禮敬的舍利,
據說如此便能從天界往生。』」
1206.
「那正是我所做的善業,
我自身享受天界的快樂。
我在三十三天眾中歡喜,
那功德的果報尚未耗盡。」
——他如此述說。
據說,從那時起,經過三萬劫後,名為善慧的正等正覺出現於世間,以唯一光明照耀包括天界在內的世界,完成佛事後般涅槃。人們取走世尊的舍利,建造寶石塔。其中一位男子於導師的教法出家,修行梵行七年,但因心不堅定而成為憂悔者,還俗了。還俗後,他因強烈的悚懼感和好樂佛法,在塔園從事清掃、整理用具等事務,持守恆常的戒和布薩戒,聽聞佛法,並勸導他人行善業。他壽命終盡死後,生於三十三天。由於善業的殊勝,他成為極具威望、大威神力者,受帝釋等天眾尊重禮敬,在那裡住滿天壽後命終,其後不斷於天界與人間輪迴。在此佛出興時,由於那業報的餘果,他再生於三十三天界。諸天稱他為「多種色彩」。針對此事,才說「那時,名為多種色彩的天子……(中略)……那功德的果報尚未耗盡。」他如此述說。
所謂「裝飾著瑪塔昆達利(Maṭṭhakuṇḍalī)」的天宮,就是瑪塔昆達利天宮。它是如何產生的呢?世尊住在舍衛城(Sāvatthī)的祇樹林(Jetavane)。那時,舍衛城住著一位婆羅門,他非常富有、財產眾多、資財豐厚,但他沒有信仰、缺乏信心、持有邪見,從不施捨任何東西給任何人,因為從不布施,所以被稱為「從未施捨者()」。由於他邪見和慳吝的本性,他甚至不願見到如來或如來的弟子。他還教導自己名叫瑪塔昆達利(Maṭṭhakuṇḍala)的兒子說:「親愛的孩子,你不應該去親近或見沙門喬達摩(Gotamo)和他的弟子們。」他(兒子)也就照做了。後來,他的兒子生病了,婆羅門因為害怕錢財耗盡而不準備藥物;然而,當病情加重時,他才請來醫生給他看診。醫生們檢查了他的身體,知道「這病無法治癒」後就離開了。婆羅門想:「兒子死在屋內,搬運(屍體)會很痛苦」,於是讓兒子躺臥在大門外的門房裡。
世尊在黎明時分,從大悲定中起來,觀察世間,看見瑪塔昆達利(Maṭṭhakuṇḍalī)青年壽命將盡,就在當天面臨死亡,而他(過去)所做的業將導致他投生地獄。世尊想:「但如果我去那裡,他對我生起淨信後,將能轉生天界,然後可以去到他正在火葬場哭泣的父親那裡,令父親警醒(覺悟)。這樣,他和他父親都會來到我這裡,大眾也將聚集,在那裡我宣說佛法後,將會有偉大的悟道(場面)。」如此了知後,世尊在早晨穿好衣服,拿起缽與衣,與一大群比丘僧團一起進入舍衛城乞食。他站在瑪塔昆達利青年父親的家附近,放射出六色的佛光。青年看到這些光,心想:「這是什麼?」並環顧四周,看見了世尊——已調伏(身業)、防護(語業)、寂靜(意業)、具足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種隨形好,以彌漫的光輝和頂髻之光而照耀著,擁有無與倫比的佛陀威德,以不可思議的佛力而光芒顯赫。看到後,他心裡想:「莫非世尊佛陀來到這裡了?他的色身圓滿,以自己的光芒勝過太陽,以美妙勝過月亮,以寂靜勝過一切沙門、婆羅門。寂靜必定就在這裡,我想,這就是世間最上等的人。他是出於對我的慈悲而來到這裡的。」他的心持續充滿以佛為所緣的喜悦,全身瀰漫著不小的喜悅與快樂,生起淨信,合掌致敬,然後(因病弱而)躺下。世尊見此情景,心想:「這些(淨信)足以讓他轉生天界了」,便離開了。
他(青年)沒有失去那份喜悦與快樂,就在那時命終,轉生於三十三天中一座十二由旬大的天宮裡。而他的父親處理完遺體的儀式後,在第二天黎明時分前往火葬場,一邊繞着火葬場行走,一邊哭泣哀嘆:「嗚呼!瑪塔昆達利(Maṭṭhakuṇḍali)!嗚呼!瑪塔昆達利(Maṭṭhakuṇḍalī)!」天子觀察自己豐盛的繁榮後,思惟:「我是從哪裡來到這裡的?我做了什麼業(得以如此)?」他憶起了自己過去的存在狀態,並在那裡(憶起)臨終時對世尊生起的令人愉悅的淨信,僅僅是合掌的動作。看到後,他(讚嘆)道:「啊!世尊佛陀確實具有大威力!」對如來生起了極大的淨信與尊敬。他接著思惟:「那位『從未施捨者(Adinnapubbako)』婆羅門現在在做什麼呢?」他看見(父親)正在火葬場無益地哭泣,心想:「這個人以前連一點藥物都不為我準備,現在卻在火葬場無意義地哭泣。讓我來警醒他,使他建立於善業之中。」於是,他從天界下來,以瑪塔昆達利(Maṭṭhakuṇḍalī)的形相,伸展雙臂,哭泣著說:「嗚呼!月亮啊!嗚呼!太陽啊!」並站在父親身邊。婆羅門心想:「這是瑪塔昆達利來了」,便以偈頌對他說:
1207.
「裝飾著的瑪塔昆達利(Maṭṭhakuṇḍalī)啊,戴著花環,塗滿黃檀香。
你伸展雙臂哭泣,在樹林之中,你為何痛苦呢?」
於是,天子(以偈頌)回答他:
1208.
「我有一輛黃金造、光輝閃耀、出現的馬車廂。
但我找不到它的兩個輪子,因此痛苦而捨棄生命。」
於是,婆羅門對他說:
1209.
「(無論是)黃金造的、寶石造的、紅寶石造的,或是銀造的,
賢明的青年啊,請告訴我,我將為你備好一對車輪。」
青年聽了心想:「這個人不在兒子生病時準備藥物,看見像我這樣像他兒子的人就哭泣,還說要為我做黃金等的車輪。好吧,我要制止他。」這樣想後,他說:「你要為我做多大的車輪呢?」(婆羅門)說:「你想要多大(我就做多大)。」(青年)便請求道:「我需要月亮和太陽,請把它們給我。」並說(偈頌):
1210.
「青年對他說:『月亮和太陽兩者都在這裡顯現。
我的馬車是黃金造的,配上那對車輪才會莊嚴。』」
於是,婆羅門對他說:
1211.
「你真是個愚人啊,青年,你竟追求那不可追求之物。
我想你會死去,因為你無法得到月亮和太陽。」
於是青年說:「那麼,為顯而易見之物哭泣的人是愚人,還是為無法得到之物(哭泣的人是愚人)呢?」說完,便(以偈頌)說道:
1212.
「(日月)的運行與回歸可見,兩者在天上的軌道中色光亦可見。
死者逝去則不可見,在此(世間),誰的哭泣更為愚痴呢?」
婆羅門聽了,思惟「他說得合理」,便(以偈頌)說道:
1213.
「你說的是實話,青年,我才是哭泣得更愚痴的人。
就像孩童哭泣祈求月亮,我哭泣祈求已逝的死者。」
說完,因(青年)的話而得到安慰,他讚嘆那位青年,說了這些偈頌:
1214.
「我確實如同被點燃,猶如潑了油的火焰。
你如同用水澆灑,熄滅了我所有的恐懼(與憂苦)。」
1215.
「你確實拔出了我的箭,那深植於心中的憂傷。
為我這被憂傷擊垮者,你驅散了喪子之痛。」
1216.
「我的箭已被拔出,我已清涼,已寂滅。
我不再憂愁不再哭泣,聽聞了你的話後,青年啊。」
然後,婆羅門排遣了憂傷,看見以天人形相站立的(那位)教導者,問道:「你究竟是誰?」並說(偈頌):
1217.
「你是天女?還是乾達婆?或許是帝釋天(Sakko),眾神之主(Purindado)?
或者你是誰?是誰的兒子?我們該如何認識你呢?」
他(天子)向婆羅門說明自己(以偈頌回答道):
1218.
「你所哭泣、你所哀悼的,親手在火葬場焚燒的兒子,
就是我。我做了善業,得以前往忉利天眾的同伴之中。」
於是,婆羅門對他說:
1219.
「我們未曾見(你)在自己家中布施者,給予任何或多或少的布施,
或那樣的布薩業(持戒等)。你是以何業而前往天界的呢?」
於是,青年對他說:
1220.
「我有病、痛苦、患病,在自己家中為病苦所折磨。
我見到了佛陀,離塵、渡疑、善逝(Su-gata)、具足圓滿智慧(Anoma-paññaṃ)。」
1221.
「我心意欣喜、生起淨信,向如來合掌致敬。
我做了那個善業,得以前往忉利天眾的同伴之中。」
正當他(天子)這樣說的時候,婆羅門全身充滿了喜悦。他表達那份喜悦,說道:
1222.
「實在奇特啊!實在稀有啊!
合掌行為的果報竟是如此巨大。
我也心意欣喜、生起淨信,
今日就皈依佛陀。」
於是,天子勸導他皈依和受持戒律,說了兩首偈頌:
1223.
「今日就以淨信之心皈依佛,皈依法,以及皈依僧。
同樣地,你應受持學處中的五支(五戒),受持完整無缺、圓滿清淨的(戒)。」
1224.
「快快遠離殺害生命,在世間遠離不與取(偷盜)。
離酒不飲,且勿妄語,對於自己的妻子應感到滿足。」
如此被天子勸導皈依和受持戒律後,婆羅門以頭頂禮接受他的話,說道(偈頌):
1225.
「夜叉(Yakkha)啊,你對我有益,天神(Devate)啊,你希望我幸福。
我遵行你的話,你是我的老師。」
說完這偈頌後,他當下安立(於皈依與戒),說了兩首偈頌:
1226.
「我皈依佛陀,亦皈依無上法。
我亦皈依人天(之尊)的僧伽,我走向皈依。」
1227.
「我快快遠離殺害生命,在世間遠離不與取(偷盜)。
我離酒不飲,且不妄語,對於自己的妻子感到滿足。」
之後,天子想:「我已完成對婆羅門應做的、合適的事,現在他會自己去見世尊了。」於是就在那裡隱沒了。婆羅門也對世尊生起了極大的淨信與尊敬,並受天子督促,想道:「我將去親近沙門喬達摩。」便朝著寺院走去。大眾看見他,心想:「這位婆羅門這麼長時間不曾親近如來,今日因喪子之痛而去親近,將會是怎樣的說法呢?」於是跟隨著他。
婆羅門親近世尊,互相問訊後,這樣說道:「喬達摩尊者啊,是否可能有人未曾布施任何東西,也未守護戒行,僅僅對你們生起淨信,就能轉生天界呢?」世尊說道:「婆羅門啊,難道今天黎明時分,瑪塔昆達利(Maṭṭhakuṇḍalinā)天子沒有向你講述他自己轉生天界的原因嗎?」就在那一刻,瑪塔昆達利天子連同天宮一起到來,顯現形相,從天宮下來,向世尊禮敬,合掌站在一邊。於是,世尊在那集會中,講述了那位天子所做的善行,知道集會大眾心已調柔,便作了殊勝的佛法開示。開示結束時,包括天子、婆羅門以及聚集的群眾——共八萬四千生類——都證悟了佛法。
「夜叉(Yakkha)與商人們啊,請聽」這(開頭的偈頌)是關於舍利沙卡(Serīsaka)天宮的。它是如何產生的呢?世尊般涅槃後,具壽鳩摩羅迦葉(Kumārakassapo)尊者與五百位比丘一起來到了設睹巴(Setabya)城。在那裡,他使偏執邪見的婆雅瑟(Pāyāsi)王族遠離(邪見),安立於正見。從那以後,那位王族熱衷於功德,向沙門、婆羅門行布施,但由於不熟悉(布施的儀軌),他馬虎地、不恭敬地行了布施,後來命終,轉生於四大王天中一座空無一人的舍利沙卡(Serīsaka)天宮裡。
據說,在過去迦葉(Kassapa)世尊的時代,有一位阿羅漢長老在某個村落乞食後,在村外一處地方進行日常的用餐。一位牧牛人見了,心想:「尊者在烈日下勞累了」,於是生起淨信,用四根舍利沙(sirīsa)樹的柱子搭了一個有枝葉的涼棚供養給他,據說還在那涼棚附近種了一棵舍利沙(sirīsa)樹。他命終後,就憑藉那個功德轉生到四大王天中。他過去業行的標誌——一片開滿具足色香的花朵、始終莊嚴美麗的舍利沙(sirīsa)林——出現在天宮門口,因此那天宮被稱為「舍利沙卡(Serīsakam)」。那位天子在一個佛與佛之間的時期,在天界和人間輪迴,在此佛出世時,他成為耶舍(Yasa)長老四位在家好友(維摩羅(Vimala)等)中的一位,名叫伽梵婆提(Gavampati),聽聞世尊說法後證得阿羅漢果。由於過去的習氣,他看見那座空天宮後,常常在午後去那裡休息。
後來,他在那裡看見了婆雅瑟(Pāyāsi)天子,問道:「朋友,你是誰?」對方回答:「尊者,我是婆雅瑟(Pāyāsi)王族,轉生在此。」(長老)便說:「你不是持有邪見、見解錯誤的人嗎?怎麼會轉生到這裡呢?」於是婆雅瑟(Pāyāsi)天子說:「尊者,是鳩摩羅迦葉(Kumārakassapa)長老使我從邪見中脫離出來,但由於行善業時馬虎不恭敬,所以轉生在這座空天宮中。尊者,善哉!當您去人間時,請告訴我的親屬:『婆雅瑟(Pāyāsi)王族因馬虎行布施,轉生到空的舍利沙卡(Serīsaka)天宮。你們應當恭敬地行善業,發願轉生到那裡。』」出於對他的慈悲,長老照做了。他們(婆雅瑟的親屬)聽了長老的話,如此發願並行善業後,也轉生到舍利沙卡(Serīsaka)天宮。而毘沙門(Vessavaṇa)大王任命舍利沙卡(Serīsaka)天子為沙漠道路的守護者,以保護行路的眾生免遭非人的侵害,因為那條路缺乏蔭涼和水。
後來有一次,住在盎伽國(Aṅga)和摩揭陀國(Magadha)的商人們,裝滿了一千輛車的貨物,前往信度(Sindhu)和蘇尾喇(Sovīra)地區。他們在摩嚕(Maru)沙漠中,因害怕白天的炎熱而不行路,卻在夜晚依靠星象來認路行進。他們迷路了,走向了錯誤的方向。他們之中有一位近事男(優婆塞),他有信仰、具足淨信、戒行圓滿,已具備證得阿羅漢的強力基礎(近依),是為了照料父母而從事商業。為了幫助他,舍利沙卡(Serīsaka)天子連同天宮一起顯現了自己。顯現後,問道:「你們為什麼要走進這缺乏蔭涼和水的沙礫沙漠呢?」他們向他說明了來此的緣由。為了闡明此事,有天子與商人們問答的偈頌。最初兩首偈頌是後世法藏編纂者為了顯示與(前面故事)的關聯而安立的——
1228.
「夜叉(Yakkha)與商人們,請聽,那時他們相遇在哪裡。
以及他們彼此之間是如何對話的,也請大家都聽聞那善說。」
1229.
「那位名叫婆雅瑟(Pāyāsi)的王者,享有盛譽,得生於地居天眾中。
他在自己的天宮中歡喜,這位非人(天子)對人們說了話。」
(關於偈頌1228-9的註解:)此處,「請聽(Suṇotha)」是請聽的詞語。意思是:「請聽我們現在要說的」。「夜叉(Yakkhassa)」指天子。因為天人是某些人和天所應供養的,故稱為「夜叉(Yakkho)」。此外,帝釋(Sakko)天、四大天王、毘沙門(Vessavaṇa)的眷屬、乃至(有威德的)人,也都可稱為「夜叉(Yakkho)」。例如,在(《中部‧天現經》)「這位夜叉實在太放逸了,讓我來警醒這位夜叉吧」等語句中,帝釋(Sakko)被稱為「夜叉(Yakkho)」;在「四位手持劍的夜叉」等語句中,指的是四大天王;在(《長部‧大典尊經》)「尊者,有些高傲的夜叉不信仰世尊」等語句中,指的是毘沙門(Vessavaṇa)的眷屬;在(《經集‧犀牛角經》)「至此,夜叉得清淨」等語句中,指的是(有威德的)人。這裡則是指毘沙門(Vessavaṇa)的眷屬
現在是夜叉(天子)詢問的偈頌:
1230.
「在曲折、荒野、非人盤踞之處,在缺乏水、缺乏食物的沙漠中,
在沙路中央極難行進之處,人們因恐懼曲折而迷失心意。」
1231.
「這裡沒有果實和根莖類(食物),哪裡有可取得的食物呢?
除了塵土、沙礫,以及灼熱、險惡(的環境)。」
1232.
「這曠野如同燒紅的鐵鍋,無鐵(卻)堪比彼岸世界(地獄)。
這是獵人們古老的住處,這片土地彷彿被詛咒過。」
1233.
「那麼你們是以何緣故,期望著什麼而進入這地方呢?
是貿然、輕率地進入,是出於貪婪、恐懼,還是純粹迷惘了呢?」
現在商人們說道:
1234.
「我們是來自摩揭陀(Magadha)和盎伽(Aṅga)的商隊領袖,裝載了各種貨物。
我們為了財富,追求利潤,正前往信度(Sindhu)和蘇尾喇(Sovīra)地區。」
1235.
「白天我們無法忍受口渴,也考慮對牲畜的慈悲,
因此我們全體快速前行,在非時(夜晚)行路。」
1236.
「我們行路不善,誤入歧途,在荒野中如盲人般混亂、迷失。
在沙路中央極難行進之處,我們心意迷惘,不知方向。」
1237.
「見到這前所未見的、最殊勝的天宮,以及你這位夜叉(Yakkha),
我們超越了(對死亡的)疑慮,期望著(更長的)生命,見後我們欣喜、愉悅、振奮。」
如此,商人們說明了他們的情況後,天子又用兩首偈頌問道:
1238.
「海洋的彼岸與這樣的沙地,藤蔓遍佈與佈滿樹樁的道路,
還有河流與山巒的險阻,你們為了財富而前往各方。」
1239.
「你們闖入他人征服的領域,看見異鄉的人們,
你們聽聞或見到的任何奇事,朋友啊,我願聽聞。」
如此被天子詢問後,商人們說道:
1240.
「王子(Kumāra)啊,這(本身)就是更奇特的事,我們從未聽聞或見過。
見到你這具足無上色身者,我們一切(人間)所經歷的都感到不滿足。」
1241.
「空中流淌著紅蓮池,盛開著許多花環與白蓮,
這些樹恆常結果,吹來極其芳香、美妙的香風。」
1242.
「青琉璃柱百根高聳,還有水晶的長璎珞,
紅玉髓柱與赤銅柱,這些閃耀著寶石光輝的柱子。」
1243.
「這難以想像威力的一千根柱子上,有這極好的天宮,
充滿各種寶物,有黃金欄楯,並以精緻的金箔覆蓋。」
1244.
「這(天宮)以閻浮檀金精心打磨而成,有宮殿、台階和平台,
堅固、優美、結構極佳,極耐觀賞、令人愉悅。」
1245.
「在充滿各種寶物的(天宮)內,有豐富的食物和飲料,
被天女群圍繞,鼓、琴、樂器之聲不斷響起,你備受讚頌與敬禮。」
1246.
「你在最可愛、悅意的天宮殿宇中歡喜,喚醒(陪伴的)女眾,
具足一切無法想像的功德,如同毘沙門(Vessavaṇo)王在那梨尼(Naḷinyā)園中。」
1247.
「你是天(Devo)神?還是住在此處的夜叉(Yakkho)?
或者你是人間出生的天帝釋(Devindo)?
商隊領袖商人們詢問你,
請告知,你這位夜叉(Yakkho)名叫什麼?」
現在,那位天子說明自己(以偈頌)說道:
1248.
「我是名叫舍利沙卡(Serīsako)的夜叉(Yakkho),被任命守護沙漠中的沙路。
我保護這片地區,遵行毘沙門(Vessavaṇassa)王的命令。」
現在,商人們詢問他(獲得天宮)的業行等原因,說道:
1249.
「這是偶然獲得、自然成熟、自己造成,還是天眾所賜?
商隊領袖商人們詢問你,這悅意(天宮)你是如何得到的?」
此處,「偶然獲得(Adhiccaladdhaṃ)」意思是偶然發生的、隨意得到的。「自然成熟(Pariṇāmajaṃ)」意思是依必然法則而成熟的,或是隨時間而成熟的。「自己造成(Sayaṃkataṃ)」意思是你自己造成的,即憑藉你的神通力自己變現出來的。「還是天眾所賜(Udāhu devehi dinnaṃ)」意思是你所討好的天眾因歡喜而賜予的。
現在,天子否定了所有這四種方式,指出只是因為功德而獲得,說偈頌道:
1250.
「我這(天宮)非偶然獲得,非自然成熟,
非自己造成,也非天眾所賜。
是因我自己無惡的、善妙的業行,
因功德而獲得這悅意(天宮)。」
聽了之後,商人們又藉著「非偶然獲得」這首偈頌,將那四種方式都歸屬於功德,並詢問功德的具體內容:
1251.
「你持了何戒?修了何梵行?修習了何(善業)而有此果報?
商隊領袖商人們詢問你,這天宮你是如何得到的?」
此處,「戒(Vataṃ)」意思是持戒。「梵行(Brahmacariyaṃ)」意思是最高尚的行為。
天子再次否定他們(的猜測),說明自己積累的功德,說道:
1252.
「我曾有『婆雅瑟(Pāyāsī)』之名,當我統治拘薩羅(Kosala)國時,
我持有斷滅見、慳吝、具惡法,那時我是持斷滅論者。」
1253.
「然而,有一位沙門鳩摩羅迦葉(Kumārakassapo),博學、善於說法、偉大。
那時他為我說法,為我祛除(各種)邪見的扭曲。」
1254.
「我聽聞他的說法後,表白了(成為)近事男(優婆塞)的歸依。
我遠離殺害生命,在世間遠離不與取(偷盜),
我離酒不飲,且不妄語,對於自己的妻子感到滿足。」
1255.
「那就是我持的戒,那就是我修的梵行,修習那(善業)而有此果報。
正是因這些無惡的、善妙的業行,因這些功德,我獲得這天宮。」
於是,商人們親眼見到天子和他的天宮,相信了業果,表達對自己業果的信心,說道:
1256.
「有智慧的人們說的是真實語,智者們的話確實不虛。
福業無論去到哪裡,追求欲樂者就在那裡歡喜。」
1257.
「憂悲、殺戮、束縛與污穢無論去到哪裡,
惡業就去到那裡,(造業者)永遠無法從惡趣解脫。」
正當他們這樣交談時,天宮門前的舍利沙(sirīsa)樹上,一串完全成熟的豆莢果實掉落了下來。因此,天子連同他的眷屬都變得憂愁苦悶。商人們見了,說道:
1258.
「這天眾彷彿心神迷亂,此刻猶如凝乳般(沮喪)。
這天眾與你,王子啊,是因何而不悅呢?」
天子聽了,說道:
1259.
「朋友啊,這些天界的舍利沙(sirīsavanā)林,吹來天界的、極其芳香的香風。
這些香風吹拂這天宮,日夜驅散黑暗。」
1260.
「而這些(舍利沙樹)每一棵,要經過一百年(人間時間),才結一次豆莢果。
自從我轉生到這天眾身體中以來,人間一百年已經過去了。」
1261.
「朋友啊,我看見(剩下的)五百年(天壽),
站在這天宮中(即將過去)。
我將因壽盡、福盡而逝去,
正因此憂傷而使我苦悶。」
於是,商人們安慰他道:
1262.
「他這樣的人,長久獲得這無與倫比的天宮,為何還要憂愁呢?
而那些轉生更低(境界)者,福德微少,他們才應該憂愁吧。」
天子就這樣被安慰了,接受他們的話,並給予他們教導,說道:
1263.
「你們對我說合宜、勸導的話,因為你們對我說愛語。
而朋友們啊,你們受我保護,請隨意平安地離去吧。」
於是,商人們表達感恩,說道:
1264.
「我們為了財富,追求利潤,將前往信度(Sindhu)和蘇尾喇(Sovīra)地區。
我們將按照能力,舉行盛大的布施,舉辦盛大的舍利沙(Serīsa)慶典。」
天子再次拒絕盛大的儀式,並指導他們應做的事,說道:
1265.
「切勿舉辦舍利沙(Serīsa)慶典,你們所說的一切都將實現。
你們應遠離惡業,並應致力於法。」
而天子為了幫助那位近事男(優婆塞),想為他們提供保護,稱讚他的功德,並將他指示給他們,說了這些偈頌:
1266.
「在這群眾中有一位近事男(優婆塞),博學、具戒、有德行。
他有信仰、樂施、極溫和,聰明、知足、有智慧。」
1267.
「他不說明知故犯的妄語,不為損害他人而起念。
他不作粗惡語與離間語,而說柔軟、友善的話語。」
1268.
「他恭敬、謙逊、調柔,離惡、於增上戒清淨。
他以正法贍養父母,行為高尚。」
1269.
「我想他為了父母而尋求財富,非為自己。
在父母過世後,他傾向出離,將修習梵行。」
1270.
「他正直、不彎曲、不奸詐、不欺誑,也不以虛偽的藉口說話。
他這樣行善業、立於法者,怎會遭受痛苦呢?」
1271.
「正因那緣故,我親自顯現,因此商人們啊,你們應看法(而行)。
若沒有他,你們早已化為灰燼,在荒野中如盲人般混亂、迷失。
因此,與善士交往,迅速、輕易、(勝過)其他,實在是安樂。」
如此總體地稱讚後,商人們想具體地了解他,說道:
1272.
「他名叫什麼?他作何業?他叫何名?他姓什麼?
夜叉(Yakkha)啊,我們也想見他,你出於對誰的慈悲而來此?
確實,他所獲得的(利益),正是你所愛護的。」
現在,天子說明他的姓名種族等,說道:
1273.
「他名叫三婆浮(Sambhava),是理髮師(Kappako),
是近事男(優婆塞),以梳子(Koccha)和果實為生。
你們應知他是你們的使者,
切勿輕蔑他,他是極溫和者。」
現在,商人們認出他後,說道:
1274.
「夜叉(Yakkha)啊,我們知道你所說的是誰,但我們不知他是如此(有德)者。
聽聞你殊勝的話語後,夜叉(Yakkha)啊,我們也將禮敬他。」
現在,天子讓他們登上自己的天宮,為了教導他們,說道:
1275.
「這商隊中所有的人們,無論年少、年長或中年,
讓他們全都登上天宮,讓慳吝者看看功德的果報吧。」
現在,最後有六首偈頌是法藏編纂者所說的:
1276.
「在那裡,他們全都以我為先,並以那位理髮師(Kappaka)為首。
他們全都登上了天宮,如同(登上)帝釋(Vāsavassa)的摩薩迦沙羅(Masakkasāra)宮。」
1277.
「在那裡,他們全都以我為先,表白了(成為)近事男(優婆塞)的歸依。
他們遠離殺害生命,在世間遠離不與取(偷盜),
他們離酒不飲,且不妄語,對於自己的妻子感到滿足。」
1278.
「在那裡,他們全都以我為先,表白了(成為)近事男(優婆塞)的歸依後,
商隊歡喜地離去,一再得到夜叉(Yakkha)神力的允許。」
1279.
「他們為了財富,追求利潤,前往信度(Sindhu)和蘇尾喇(Sovīra)地區後,
按照願望,獲得圓滿利潤,平安返回波吒釐子(Pāṭaliputta)城。」
1280.
「他們平安回家,與子女妻子團聚,
歡喜、滿足、愉悅、欣喜,舉行了盛大的舍利沙(Serīsa)慶典。
他們建造了一座名叫舍利沙卡(Serīsaka)的精舍。」
1281.
「如此是親近善士,有大利益;如此是親近法德,有大利益。
因為一位近事男(優婆塞)的緣故,一切眾生都得到安樂。」
而近事男三婆浮(Sambhava)根據婆雅瑟(Pāyāsi)天子和那些商人們的問答過程所組成的偈頌,如實聽聞並背誦下來,向長老們報告。有些人說婆雅瑟(Pāyāsi)天子向具壽三婆浮(Sambhavatthera)長老說了(此事)。耶舍(Yasa)長老等大長老們在第二次結集時將其收錄入藏。而近事男三婆浮(Sambhava)在父母去世後出家,並證得了阿羅漢果。
這座高聳如寶石尖頂的天宮,被稱為「善置天宮」(sunikkhittavimāna)。它的因緣是什麼呢?世尊(bhagavā)當時住在舍衛城(sāvatthiyaṃ)的祇樹給孤獨園(jetavane)。那時,尊者大目犍連(āyasmā mahāmoggallāno)如同先前所述,正在天界遊行,來到了三十三天(tāvatiṃsabhavanaṃ)。就在那一刻,有一位天子(devaputto)站在自己的天宮門前,看見尊者大目犍連(āyasmantaṃ mahāmoggallānaṃ)後,心生恭敬與尊重,上前以五體投地的方式禮拜,合掌躬身而站。
據說,在過去迦葉正等覺者(kassapasammāsambuddhe)般涅槃後,人們將他的舍利安置在一由旬高的金塔(kanakathūpe)中。當時有四種團體定期前來,以香、花、燭等供養塔廟。其中有一位優婆塞(upāsako),在其他人獻花供養後離開時,看見那些被隨意棄置的花朵,便將它們妥善整理排列,以令人賞心悅目、莊嚴殊勝的方式重新獻花供養。完成後,他憶念佛陀的功德,心生淨信,並將此善業銘記於心。
後來他去世後,由於此業的威力,他投生到三十三天(tāvatiṃsabhavane)一座十二由旬高的金色天宮(kanakavimāne)中。他具有大威德,擁有眾多眷屬。正是針對這一點,經中說:「就在那一刻,有一位天子……乃至……躬身而站。」接著,尊者摩訶目犍連(āyasmā mahāmoggallāno)以偈頌詢問他過去所作善業,如何獲得如此福報:
1282.
「這座高聳如寶石尖頂的天宮,周邊達十二由旬。
其中有七百座宏偉的樓閣,以琉璃為柱,頂部黃金莊嚴,極為美妙。」
1283.
「你在那裡臥、飲、食,天界的琴箏演奏妙音。
此處具足五種欲樂的天界美味,還有身披黃金飾物的天女舞蹈。」
1284.
「你是因何而有如此容貌?因何在此享受福樂?
一切心中所喜愛的資具,為何都能顯現?」
1285.
「具大威德的天子,我詢問你:當你生為人時,作了什麼善業?
為何你有如此光輝的威德,你的容顏照亮一切方向?」
這位天子也以偈頌說明自己過去所作業行。為顯示此事,結集者說:
1286.
「那天子心生歡喜,被目犍連(moggallānena)詢問後,
解答所問,說明此業果報。」
1287.
「我將散亂的花環善加整理,妥善安置於善逝(sugatassa)的塔廟上。
因此我具大神通、大威德,享有天界欲樂。」
1288.
「因此我有如此容貌,因此我在此享受福樂。
一切心中所喜愛的資具,都能為我顯現。」
1289.
「具大威德的比丘,我告訴你:我生為人時所作業行。
因此我有如此光輝的威德,我的容顏照亮一切方向。」
如此,天子說明自己善業後,長老為他說法,然後返回向世尊報告此事。世尊以此為因緣,為聚集的大眾說法。說法對大眾有益。
《巴利聖典•小部•天宮的故事》
vimānavatthu
版權:© 正智居士 (陳孝準)
只要不增添刪減,任何人皆可重印
非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