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利聖典•小部•鬼的故事》
petavatthu
翻譯與編輯:正智居士
目錄
序... i
1.1以田地作為譬喻的鬼故事 khettūpamapetavatthu. 1
1.2 「豬面餓鬼」故事sūkaramukhapetavatthu. 5
1.3 口中散發惡臭的餓鬼之故事pūtimukhapetavatthu. 7
1.4 背女玩偶鬼事piṭṭhadhītalikapetavatthu. 9
1.5 牆外鬼的故事 tirokuṭṭapetavatthu. 10
1.6 食五子鬼故事 pañcaputtakhādapetivatthu. 16
1.7 食七子鬼故事 sattaputtakhādapetivatthu. 19
1.8 關於牛犢的鬼故事 goṇapetavatthu. 21
1.9 大織工鬼故事 mahāpesakārapetivatthu. 24
1.10 禿頭女鬼故事 khallāṭiyapetivatthu. 26
1.11 象鬼故事 nāgapetavatthu. 31
1.12 蛇鬼的故事 uragapetavatthu. 36
2.1輪迴解脫的故事 saṃsāramocakapetivatthu. 39
2.2舍利弗長老母親的故事 sāriputtattheramātupetivatthu. 45
2.3 摩達鬼的故事 mattāpetivatthu. 48
2.4 難達餓鬼的故事 nandāpetivatthu. 54
2.5 摩偷昆達利餓鬼的故事 maṭṭhakuṇḍalīpetavatthu. 57
2.6迦那鬼的故事 kaṇhapetavatthu. 58
2.7長者財護的鬼故事 dhanapālaseṭṭhipetavatthu. 62
2.8 小長者餓鬼故事 cūḷaseṭṭhipetavatthu. 65
2.9 Ankura, Krishna 哥哥的故事... 68
2.10 烏陀羅之母餓鬼故事 uttaramātupetivatthu. 75
2.11 線餓鬼故事 suttapetavatthu. 79
2.12 狗耳切斷者女餓鬼故事 kaṇṇamuṇḍapetivatthu. 82
2.13 優波利女的鬼故事 ubbaripetavatthu. 87
3.1 阿毗闍摩尼那餓鬼故事 abhijjamānapetavatthu. 92
3.2 桑那瓦西長老人的鬼故事 sāṇavāsītherapetavatthu. 96
3.3 車匠餓鬼的故事 rathakārapetivatthu. 104
3.4 粗暴餓鬼的故事 bhusapetavatthu. 106
3.5 童子餓鬼的故事 kumārapetavatthu. 108
3.6 娑利尼餓鬼的故事 seriṇīpetavatthu. 111
3.7 鹿獵人的鬼故事 migaluddakapetavatthu. 114
3.8 第二獵人餓鬼的故事 dutiyamigaluddakapetavatthu. 115
3.9 詐偽判官餓鬼的故事 kūṭavinicchayikapetavatthu. 118
3.10 誹謗舍利餓鬼的故事 dhātuvivaṇṇapetavatthu. 120
4.1 阿姆巴薩卡羅餓鬼的故事 ambasakkarapetavatthu. 122
4.2 舍利薩迦備塔餓鬼的故事 serīsakapetavatthu. 136
4.3 南達卡餓鬼的故事 nandakapetavatthu. 147
4.4 雷瓦蒂餓鬼的故事 revatīpetavatthu. 157
4.5 甘蔗餓鬼的故事 ucchupetavatthu. 165
4.6 王子餓鬼的故事 kumārapetavatthu. 167
4.7 王子餓鬼的故事(另一則) rājaputtapetavatthu. 169
4.8 食糞餓鬼的故事gūthakhādakapetavatthu. 172
4.9 食糞餓鬼的故事gūthakhādakapetavatthu. 174
4.10 群體餓鬼的故事 gaṇapetavatthu. 175
4.11 波吒釐子城餓鬼的故事 pāṭaliputtapetavatthu. 178
4.12 芒果林餓鬼的故事 ambavanapetavatthu. 179
4.13 車軸樹餓鬼的故事 akkharukkhapetavatthu. 181
4.14 積聚財富餓鬼的故事 bhogasaṃharapetavatthu. 182
4.14 長者子餓鬼的故事 seṭṭhiputtapetavatthu. 183
4.16 六萬鐵尖餓鬼的故事 saṭṭhikūṭapetavatthu. 186
序
《鬼的故事》收錄於聖典中的《小部》。相較於《天宮的故事》,它牽涉了比較黑暗的內容—例如一個人如何因為貪心、妒忌、吝嗇和種種不善業,而投生為悲慘的鬼;頗有警世意味。
現時雖有一些中文譯本,但只翻譯了偈言的部分,讀者未能了解和明白到當中的背景故事。
因此末學發心填補漏洞,把整個《鬼的故事》的原經文(偈言部分)和義注故事一併翻譯為中文,讓讀者們都能一窺究竟,還原種種鬼魂的事跡。有數字標註的詩句屬於原經文,其餘屬於義注的故事。
其中要鳴謝 Wikipitaka 的英文翻譯,和 Pali Digital Reader 所提供的原巴利文。兩者都非常有參考價值。 也要感謝AI 工具 Deepseek 作出大部分基礎的翻譯,讓末學及後加以檢查、修改和粉飾詞句。
最後,也要感謝 Poe.com 免費為本書創造出精美的封面圖像
願以此功德,迴向給一切眾生,讓他們遠離痛苦,早日抵達終極的快樂—涅槃!
正智居士
2025.8.26
那麼,世尊(bhagavā)住在王舍城(Rājagaha)的竹林精舍(Veḷuvana)、迦蘭陀供養處(Kalandakanivāpe)時,針對某一位富商之子的鬼(seṭṭhiputtapeta),講述了這個故事。
據說,在王舍城(Rājagaha)有某一位擁有巨大財富、龐大家產、豐厚資產、積累了數以億計錢財的富商(seṭṭhi)。因為他擁有巨額財富,所以他獲得了「大財富富商(Mahādhanaseṭṭhi)」的稱號。他只有一個兒子,深受疼愛。當這個兒子達到懂事的年齡時,他的父母這樣想:「我們的兒子即使每天花費一千(金幣),連續花費一百年,這筆財富積累也不會耗盡,何必讓他承受學習技藝的辛苦呢?讓他不疲倦身心,隨意享受財富吧。」於是他們沒有讓他學習技藝。
然而,當他到了適婚年齡,他們為他娶了一位具備家族相貌、青春美貌,但傾向於愛欲、遠離法(正法)觀念的女子。他與她一起享樂,連一絲對正法(dhamme)的心念都未曾生起,對沙門、婆羅門及師長等人毫不尊重,被一群敗德之人圍繞著,沉迷於統治者般的享樂,沉溺於五種感官欲望,貪婪、被愚痴蒙蔽地度過時光。
在他的父母去世後,他依照(那些)舞者、戲子、歌者等人的意願給予(錢財),耗盡了財富,不久後就陷入極度貧困。他借貸來維持生計,後來連貸款也借不到了。被債主們催逼,他將自己的田地、財產、房屋等給了他們,成為一個手持乞食碗、靠托缽乞食維生的人,就住在同一座城市的無依者之屋(anāthasālāyaṃ)裡。
後來有一天,一群盜賊聚集起來,對他這樣說:「喂,先生,你過著這樣艱難的生活有什麼意義?你年輕,具有體力和速度的力量,為什麼像手腳殘廢一樣待著?來吧,和我們一起偷盜,奪取他人的財物,輕鬆地維持生活吧。」他說:「我不知道怎麼偷盜。」盜賊們說:「我們會教你,你只要聽從我們的話就行。」他答應說:「好的。」然後就和他們一起去了。
接著,那些盜賊給了他一把大鐵鎚,破壞了(房屋的)連接處(牆縫/門閂),進入屋內,讓他守在連接處的入口(sandhimukhe),並說:「如果有任何人來到這裡,你就用這把鐵鎚打他,一擊就把他打死。」那個愚蠢的人,不知道利害,只是守望著是否有人來,就站在那裡。
然而,盜賊們進入屋內,拿取了容易攜帶的財物,屋內的人剛一察覺,他們就從這裡那裡逃跑了。屋內的人起身,迅速奔跑,四處張望,看到那個男人站在牆縫門處,就抓住他,喊道:「抓壞蛋盜賊!」他們用手、腳、鐵鎚等打他,然後把他帶去見國王,說:「陛下,這個盜賊在牆縫入口處被抓住了。」國王命令城市守衛官(nagaraguttikaṃ):「砍了這個人的頭。」城市守衛官說:「遵命,陛下。」他抓住他,將他的雙手在背後緊緊捆綁,給他脖子上綁上紅黑色的花環,頭上塗抹了磚粉灰塵,宣告了(處決)方式:「(這是)將被處決的人!」(然後)讓他沿著一條又一條的街道,一個又一個的十字路口遊街,同時用皮鞭抽打他,帶往刑場(āghātanābhimukhaṃ)。「這個在城裡搶劫的盜賊被抓住了!」這樣的喧鬧聲響起。
那時,在那城市裡,有一位名叫蘇拉薩(Sulasā)的城市美人,她站在華麗的宮殿(pāsāde)中,透過窗戶(vātapānantarena)眺望,看見他正被那樣帶走。由於過去曾與他相識,(她想到)「這個男人曾在這同一座城市享受巨大的繁榮,現在卻遭遇這樣的不幸、災禍與毀滅」,對他生起了憐憫之心,派人送去了四個糕點(modake)和飲料(pānīyañca)。並且告知城市守衛官:「請長官稍等,讓這個人吃了這些糕點、喝了飲料再說。」
就在此時,具備天眼(dibbena cakkhunā)的尊者大目犍連(Āyasmā Mahāmoggallāno)正在觀察,看到了他遭遇的災難,內心被慈悲(karuṇāya)所驅動(想到):「這個人沒有累積福德(akatapuñño),造作了惡業(katapāpo),因此他將投生於地獄(niraye)。但如果在我(接受供養)之後,他給予了糕點和飲料,他將能投生於地居天(bhummadevesu)。但願我能成為他的依靠(avassayo)。」他這樣想後,就在飲料和糕點被拿給那個男人的時候,出現在他面前。
那個男人看見長老(theraṃ),內心變得澄淨有信心(pasannamānaso),想道:「現在我被這樣處決,吃了這些糕點又有什麼用?但這(供養)將成為我前往來世的旅途資糧(pātheyyaṃ)。」於是他將糕點和飲料佈施給長老。長老為了增長他的信心(pasādasaṃvaḍḍhanatthaṃ),就在他看著的地方,坐在那樣的位置上,享用了糕點,也喝了飲料,然後從座位起身離開了。
然而,那個男人被劊子手(coraghātakehi)帶往刑場,執行了斬首。他本來因為在無上的福田(anuttare puññakkhette)——大目犍連長老(Mahāmoggallānatthere)那裡所做的福德,有資格投生於崇高的天界(uḷāre devaloke)。但是,因為他想著「我是依靠蘇拉薩(Sulasā)才得到這佈施之物(deyyadhamma)的」,臨死時心念因對蘇拉薩(sulasāya)的貪著(sinehena)而染污(upakkiliṭṭhaṃ)。因此,他沒有投生到高等的去處,而是投生到一座山區叢林中具有濃密樹蔭的大榕樹(mahānigrodharukkhe)上,成為了一位樹神(rukkhadevatā hutvā)。
據說,如果他在青年時期(paṭhamavaye)努力建立家族血脈,他本會成為那城市中第一流的富商(seṭṭhīnaṃ aggo);在中年時期(majjhimavaye)成為中等的;在晚年時期(pacchimavaye)成為末流的。又或者,如果他在青年時期出家(pabbajito),他本會成為阿羅漢(arahā);在中年時期成為斯陀含(sakadāgāmī)或阿那含(anāgāmī);在晚年時期成為須陀洹(sotāpanno)。但是,由於結交惡友(pāpamittasaṃsaggena),他成為沉迷女色者(itthidhutto)、沉迷酒醉者(surādhutto)、樂於惡行(duccaritanirato)、不知尊重(anādariko),逐漸喪失了一切繁榮,遭遇了大災難——人們這樣說。
後來,過了一段時間,他(那位樹神)看到蘇拉薩(Sulasā)去了公園(uyyānagataṃ),對她生起了愛欲(sañjātakāmarāgo),他製造了黑暗(andhakāraṃ māpetvā),將她帶到自己的住所(bhavanaṃ),與她一起生活了七天,並向她表明了自己的身份。
蘇拉薩的母親找不到她,哭泣著四處徘徊。人們看到這情形,就說:「大目犍連(Mahāmoggallāno)尊者具有大神通、大威力,他會知道她的去向,你去拜見他詢問吧。」她說:「好的,尊者。」於是就去拜見長老,詢問了那件事。長老說:「從今天起第七天,世尊在竹林精舍(Veḷuvanamahāvihāre)說法時,你將在法會(parisapariyante)的邊上看到她。」
於是蘇拉薩對那位天子(devaputtaṃ,即樹神)說:「我住在你的住所是不合適的。今天已經是第七天了,我的母親找不到我,將會陷入悲傷憂愁(paridevasokasamāpannā),請您,天神(deva),把我帶回那裡吧。」他就帶她回去,將她安置在竹林精舍(Veḷuvane)世尊說法時的法會邊上,然後自己以隱形的形態(adissamānarūpo)站在那裡。
接著,人們看見了蘇拉薩,就對她說:「蘇拉薩女士(amma sulase),這麼多天你去了哪裡?你的母親找不到你,陷入悲傷憂愁,幾乎要發瘋了(ummādappattā viya)。」她向大眾說明了事情的經過。大眾問:「那樣一個傾向於惡行、未積善業的人,怎麼能獲得投生為天神的果報呢?」蘇拉薩說:「他佈施了我供養的糕點和飲料給大目犍連(Mahāmoggallānattherassa)尊者,憑藉那個福德,他獲得了投生為天神的果報。」
大眾聽聞後,內心充滿了驚奇與不可思議(acchariyabbhutacittajāto),體驗到極大的喜悦與快樂(uḷāraṃ pītisomanassaṃ),(想到):「阿羅漢(Arahanto)實在是世間無上的福田(anuttaraṃ puññakkhettaṃ),即使對他們做微小的侍奉,也能為眾生帶來投生天界的果報。」
比丘們將此事告訴了世尊(bhagavato)。於是,世尊針對這事件的因緣,說出了這些偈頌:
「阿羅漢(Arahanto)譬如田,佈施者(Dāyakā)如農夫;所施之物(deyyadhammaṃ)猶如種子,由此能生長出果實(phalaṃ)。」
「此是種子、耕作與田,屬於鬼(petānaṃ)與佈施者(dāyakassa)。鬼們享用那(果實),佈施者(dātā)則因福德(puññena)而增長。」
「在此世間(Idheva)行善(kusalaṃ katvā),鬼(pete);受到尊重行善業(kammaṃ katvāna)後,前往(kamati)稱為天界(saggañ)的善趣(ṭhānaṃ bhaddakaṃ)。」
**(對偈頌的註釋)**
1. 其中,「譬如田(khettūpamā)」:所播下的稱為種子(bījaṃ),能守護(tāyati)它、使其能結出巨大果實的(地方),稱為田(khettaṃ),是稻穀等種子生長的地方。以它為譬喻(upamā)的(聖者)們(etesanti)就是「譬如田(khettūpamā)」,意思是如同良田。「阿羅漢(arahantoti)」:是諸漏已盡者(khīṇāsavā)。因為他們遠離(arānañca hatattā, ārakattā)煩惱之敵(kilesārīnaṃ)和輪迴之輪(saṃsāracakkassa),因為值得(arahattā)接受供養(paccayādīnaṃ),因為無(rahābhāvā)造惡(pāpakaraṇe),所以被稱為「阿羅漢(Arahanto)」。其中,正如一塊沒有雜草等過失的田(khetañhi tiṇādidosarahitaṃ),如果播下優良的種子(svābhisaṅkhatabījamhi),再加上適時的雨水等條件(utusalilādipaccayantarūpetaṃ),就能為農夫(kassakassa)帶來巨大的果實(mahapphalaṃ);同樣地,諸漏已盡者(khīṇāsavasantāno)的傳承是沒有貪欲等過失的(lobhādidosarahito),如果播下優良的所施之法(佈施物)的種子(svābhisaṅkhate deyyadhammabīje),再加上時機等條件(kālādipaccayantarasahito),就能為佈施者(dāyakassa)帶來巨大的果報(mahapphalo)。因此,世尊說:「阿羅漢譬如田(khettūpamā arahanto)」。這是對阿羅漢的殊勝說明,因為否定了有學(sekha)等人也具有同樣的「田」性。
在這教法(desanā)結束時,以天子(devaputtaṃ)和蘇拉薩(sulasañca)為首,共有八萬四千(caturāsītiyā)位眾生(pāṇasahassānaṃ)證悟了法(dhammābhisamayo ahosi)。
「你的身體全身都是金色(kāyo te sabbasovaṇṇo)」這句偈頌,是世尊(satthari)住在靠近王舍城(Rājagahaṃ)、竹林精舍(Veḷuvane)、迦蘭陀供養處(Kalandakanivāpe)時,針對某一位豬面餓鬼(sūkaramukhapetaṃ)所說的。
據說,在過去迦葉佛(Kassapassa bhagavato)的教法時期(sāsane),有一位比丘(bhikkhu),他在身體行為(kāyena)上是有節制的(saññato),但在言語上(vācāya)是沒有節制的(asaññato),他會辱罵(akkosati)、斥責(paribhāsati)其他比丘(bhikkhū)。他死後(kālaṃ katvā)投生於地獄(niraye nibbatto),在那裡經歷了一個佛的間隔期(ekaṃ buddhantaraṃ)承受果報(paccitvā),從那裡死後(tato cavitvā),在此佛陀(imasmiṃ buddhuppāde)出現的時期,在王舍城(Rājagaha)附近、靈鷲山(Gijjhakūṭapabbata)山腳下(pāde),由於他過去那個業(kammassa)的殘餘果報(vipākāvasesena),他極度地被飢餓與口渴所折磨(khuppipāsābhibhūto),成為一個餓鬼(peto hutvā)而投生(nibbatti)。他的身體(kāyo)是金黃色的(suvaṇṇavaṇṇo ahosi),但他的臉(mukhaṃ)像豬的臉一樣(sūkaramukhasadisaṃ)。
那時,住在靈鷲山(Gijjhakūṭe pabbate)的尊者那羅陀(Āyasmā Nārado),清晨完成了對身體的照料(pātova sarīrapaṭijagganaṃ katvā),拿著缽與袈裟(pattacīvaramādāya),正前往王舍城(Rājagahaṃ)托缽乞食(piṇḍāya gacchanto)。在半路上(antarāmagge),他看見了那個餓鬼(taṃ petaṃ disvā),就問他過去做了什麼業(tena katakammaṃ pucchanto),說出了這首偈頌:
4.
「你的身體全身都是金色(kāyo te sabbasovaṇṇo),
照亮了所有的方向(sabbā obhāsate disā)。
你的臉卻像豬的臉一樣(mukhaṃ te sūkarasseva),
你過去造了什麼業(kiṃ kammamakarī pure)?」
這樣被長老(therena)詢問所造的業(katakammaṃ puṭṭho)後,那個餓鬼用偈頌回答(gāthāya vissajjento)說:
5.
「我在身體上是有節制的(kāyena saññato āsiṃ),
在言語上我是沒有節制的(vācāyāsimasaññato)。
因此(tena)我才有這樣的外貌(metādiso vaṇṇo),
正如你所看見的那樣,那羅陀(yathā passasi nāradā)。」
這樣,餓鬼(peto)被長老(therena)詢問後,回答了那個原因(tamatthaṃ vissajjetvā),並以那個原因(tameva kāraṇaṃ katvā)來教誡長老(therassa ovādaṃ dento),說出了這首偈頌:
6.
「因此(taṃ)我告訴你(tyāhaṃ),那羅陀(nārada),
這是你自己親眼所見的(sāmaṃ diṭṭhamidaṃ tayā)。
不要用口造惡業(mākāsi mukhasā pāpaṃ),
不要成為豬面者(mā kho sūkaramukho ahū)。」
khasā pāpaṃ)」。
後來,尊者那羅陀(Āyasmā Nārado)在王舍城(Rājagaha)乞食(piṇḍāya caritvā)後,午飯後(pacchābhattaṃ)托缽回來(piṇḍapātapaṭikkanto),向坐在四眾弟子中間(catuparisamajjhe nisinnassa)的導師(satthuno)報告了那件事(tamatthaṃ ārocesi)。導師(satthā)說:「那羅陀(Nārada),那個眾生(so sattho)我以前就已經見過了(pubbeva mayā diṭṭho)。」然後,他開示佛法(dhammaṃ desesi),闡明(pakāsento)了依賴於各種各樣(anekākāravokāraṃ)惡語(vacīduccarita)的許多過患(sannissitaṃ ādīnavaṃ),以及與善語(vacīsucarita)相關聯的(paṭisaṃyuttañca)利益(ānisaṃsaṃ)。那次說法(sā desanā)對在場的集會眾(sampattaparisāya)是有益的、有幫助的(sātthikā ahosīti)。
「他擁有天界美麗、光彩的色身」這一句,是世尊在竹林精舍(Veḷuvana)、迦蘭陀池塘(Kalandakanivāpe)居住時,針對某一位口中散發惡臭的餓鬼(pūtimukhapeta)所說的。據說在過去迦葉佛(Kassapa)世尊的時代,有兩位良家青年在祂的教法中出家,他們具備戒行與端正行為,實踐去除煩惱的生活,共同住在某個村落住所。那時,有一位心懷惡念、喜歡挑撥離間的比丘,來到了他們居住的地方。兩位長老對他表示歡迎,給了他住處,並在第二天帶他進入村落乞食。人們見到這些長老後,對他們極度恭敬,以粥飯等食物供養他們。那位(惡意的)比丘進入寺院後,心想:「這施食的村落真好啊,人們又有信心、又虔誠,布施非常美味的食物,這寺院又陰涼又有水,我可以在這裡舒服地住下來。但如果這些比丘也住在這裡,我就不能安穩居住了,會像有弟子同住一樣(不自在)。讓我去離間他們,讓他們無法再住在這裡。」
有一天,大長老(Mahāthera)對他們兩位給予教導後,進入了自己的住處。那位挑撥離間的比丘過了一小會兒,就去拜見大長老,向他禮拜。大長老說:「道友,你為什麼在不適當的時間來了?」他回答:「尊者,是有些事要說。」大長老允許後說:「那麼,道友,你說吧。」他便說道:「尊者,您的那位朋友、另一位長老,當面像朋友一樣表現自己,背後卻像敵人一樣毀謗您。」當被問到「他說什麼?」時,他回答:「尊者,請聽,他說:『那位大長老狡猾、欺詐、詭計多端,以邪命維持生活。』他在說您的壞話。」大長老說:「道友,別這麼說,那位比丘不會這樣毀謗我,從在家時起他就知道我的本性,知道我是『善良、戒行良好』的人。」他卻說:「尊者,如果您因為自己內心清淨而這樣想,那是您自己的事,但我和他之間並沒有怨恨,我為什麼要無中生有呢?算了,過一段時間您自己就會知道了。」大長老由於還是凡夫(puthujjana)的過失,內心產生了猶豫,心想「也可能真是這樣」,變得憂慮擔心,信心有些動搖了。那個愚人先破壞了大長老(對同伴的信心),又用同樣的方式破壞了另一位長老。於是,那兩位長老在第二天彼此不交談,拿著衣缽到村落乞食,取得食物後,各自在自己的住處食用,沒有任何交流,當天就住在那裡,天亮後也沒有互相告知,就各自前往自己覺得舒適的地方去了。
而那位挑撥離間的比丘則心滿意足,當他進入村落乞食時,人們見到他,就問:「尊者,長老們去哪裡了?」他說:「他們整夜互相爭吵,即使我說:『不要爭吵,要和合相處,爭吵會帶來不幸、導致長遠的痛苦、產生不善法,過去也有人因為爭吵而失去了巨大的利益。』即使我這樣勸說,他們也不聽我的話,已經離開了。」於是人們說:「長老們既然走了,就請您憐憫我們,不要厭煩(這裡),就住在這裡吧。」他答應說:「好的。」就住在了那裡。但幾天後,他想到:「我因為貪圖住所,離間了戒行良好、品德高尚的比丘們,我確實造了很多惡業啊!」他被強烈的悔恨壓倒,因憂愁的衝擊而生病,不久就死了,並投生到無間地獄(Avīci)中。
後來那兩位友善的長老,在地方上行腳時,在某個住所相遇了,他們互相問訊後,將那位比丘所說的離間話告訴了對方,知道了那些話並非事實,於是就和合了,並逐漸回到了原來那個住所。人們見到兩位長老,非常高興歡喜,生起了愉悅之心,以四種資具(衣、食、住、藥)供養他們。兩位長老就住在那裡,由於獲得適宜的食物,內心得以安定,增長了內觀智慧(vipassanā),不久後就證得了阿羅漢果(arahatta)。
那位挑撥離間的比丘,在地獄中承受了一整個佛劫(buddhantara)的痛苦後,在現在這位佛陀出現的時期,在王舍城(Rājagaha)不遠處,投生為一個口中散發惡臭的餓鬼(pūtimukhapeta)。他的身體是金黃色的,但從他口中不斷有蛆蟲爬出,到處啃咬他的嘴,那惡臭散播到很遠的地方都能聞到。那時,尊者那羅陀(Āyasmā Nārada)從靈鷲山(Gijjhakūṭa)下山時,看見了他——
7.
「你擁有天界美麗、光彩的色身,你停留在虛空之中。
但你的嘴為何發出腐爛的惡臭?是什麼在啃咬它?你過去造了什麼業?」——
這樣被長老詢問後,那餓鬼回答那個問題,解釋自己所做的業——
8.
「我曾是個卑劣、言語極惡的沙門,外表裝作修苦行,卻無法管束自己的口。
因此,我獲得了這黑暗的色身,而我的嘴因挑撥離間而腐爛。」——
這樣,那餓鬼說出了自己所做的業,接著給予長老教誡說——
9.
「那羅陀(Nārada)道友,這(果報)是你親自見到的,
那些慈悲、善巧者(佛等)也會這樣勸告。
勿說離間語,亦勿說妄語,
若能節制口業,你將成為能享受欲樂的夜叉(yakkha)。」——
聽完後,長老就前往王舍城(Rājagaha),乞食後,在午飯後托缽回來時,將此事告訴了世尊。世尊以此為因緣,開示了佛法。那次說法對在場的眾人大有裨益。
「以任何所緣為由」(yaṃ kiñcārammaṇaṃ katvāti)——這件事是這樣開始的:世尊(satthā)住在舍衛城(sāvatthiyaṃ)的祇樹給孤獨園(jetavane)時,針對給孤獨長者(anāthapiṇḍikassa gahapatino)的布施而開示。據說,給孤獨長者(anāthapiṇḍikassa)的女兒,為她自己的女兒(即孫女)安排了一位保姆(dhāti),並給了女兒一個女玩偶(piṭṭhadhītalikaṃ),說:「這是你的女兒,帶著她去玩吧。」女兒對玩偶產生了「這是女兒」的想法的執著。後來有一天,當她帶著玩偶玩耍時,因為不小心,玩偶掉落摔碎了。於是,小女孩哭喊著:「我的女兒死了!」哭個不停。家中有人試圖安慰她,卻無法說服她停止哭泣。那時,世尊(satthā)正坐在給孤獨長者(anāthapiṇḍikassa ghapatino)家中預設的座位上,而大長者(mahāseṭṭhi)也坐在佛陀(bhagavato)附近。保姆抱著小女孩來到長者(seṭṭhissa)面前。長者看見後問:「這小女孩為什麼哭?」保姆便將事情經過告訴了長者。長者讓小女孩坐在自己膝上,安慰她說:「我會為妳的女兒布施」,然後向世尊(satthu)報告:「尊者(bhante),我想為我的孫女(nattudhītaraṃ)那個女玩偶(piṭṭhadhītalikaṃ)而布施,請您明天與五百位比丘一同接受我的供養。」佛陀(bhagavā)以沉默表示同意。
於是,第二天,佛陀(bhagavā)與五百位比丘一同前往長者(seṭṭhissa)的家,用食完畢後,在迴向功德時說道:
10.
「不論以什麼為所緣,布施者應當慷慨布施。
可以為了先亡(pubbapete),或者為了住地神明(vatthudevatā)。
11.
還有四大天王(cattāro ca mahārāje),作為世間守護者、具榮耀者——
即:俱吠羅(kuveraṃ)、持國天王(dhataraṭṭhañca)、廣目天王(virūpakkhaṃ)、增長天王(virūḷhakaṃ)。
若能禮敬他們,布施者也不會沒有果報。
12.
因為哭泣、憂傷,或其他種種悲嘆,
並不能利益亡者(petassa),親族如此做也是徒然。
13.
但這布施(dakkhiṇā)若能妥善立於僧團(saṅghamhi),
將長期為他(亡者)帶來利益,作為產生利益的原因。」
世尊說了這些偈頌。
這樣,世尊說法後,讓大眾心樂於為亡者布施,然後從座起身離開。第二天,長者的妻子及其餘親屬跟隨長者,如此持續進行了長達三個月的大布施。後來,波斯匿王(pasenadi kosalo)去見世尊,問道:「尊者,為什麼比丘們有一個月沒有來我家?」世尊說明了原因後,國王也跟隨長者,為以佛陀為首的比丘僧團舉行大布施。城民們見到後,也跟隨國王,進行了長達一個月的大布施。如此,以背女玩偶(piṭṭhadhītalika)為起因,持續了兩個月的大布施。
「站在牆外」(tirokuṭṭesu tiṭṭhantīti)——這件事是世尊(satthā)住在王舍城(rājagahe)時,針對許多鬼(pete)而講說的。
其詳細故事如下:在九十二劫以前,有一個城市名叫迦尸(kāsi)。那裡有一位名叫闍耶犀那(jayaseno)的國王統治著國家。他的王后名叫吉祥(sirimā)。王后懷中懷了菩薩(bodhisatto),名叫弗沙(phusso),他逐漸成就了正等正覺(sammāsambbodhiṃ)。闍耶犀那(jayaseno)國王心想:「我的兒子出家成就了佛果,佛陀是我的,法是我的,僧團也是我的」,於是生起了佔有慾,總是親自供養,不讓其他人有機會。
佛陀(bhagavato)的三位年幼弟弟——三位同父異母的兄弟心想:「佛陀是為了利益一切世間而出現,不是只為了一個人的利益。而我們的父親不給其他人機會。我們要怎樣才能供養佛陀(bhagavanta)和比丘僧團(bhikkhusaṅghañca)呢?」他們想到:「讓我們想個辦法吧。」於是他們假裝邊境叛亂。國王聽到「邊境叛亂」的消息後,就派三個兒子去平息邊境。他們去平息後回來。國王很高興,給予他們許願:「你們想要什麼,就拿吧。」他們說:「我們想供養佛陀(bhagavanta)。」國王說:「除了這個,其他都可以。」他們說:「我們不需要其他。」於是國王說:「那麼限定時間吧。」他們請求七年,國王不給。這樣依次請求六年、五年、四年、三年、兩年、一年、七個月、六個月、五個月、四個月,直到三個月。那時國王才說:「拿去吧。」允許了。
他們去拜見佛陀(bhagavanta)說:「尊者(bhante),我們想供養世尊三個月,請世尊(bhagavā)答應我們在這三個月雨季安居(vassāvāsan)。」佛陀(bhagavā)以沉默表示同意。那三位王子派信使到自己的領地,送信說:「這三個月我們要供養佛陀,請準備精舍(vihāra)以及一切供養世尊所需的物品。」信使準備好一切後回報。三位王子穿著袈裟,帶著一千名僕從和服務人員,恭敬地供養佛陀和比丘僧團,帶領他們到自己的領地,安排住進精舍,讓他們雨季安居。
他們有一位掌管倉庫的居士子(gahapatiputto)和他的妻子,對佛法有信心、淨信。他恭敬地承擔以佛陀為首的比丘僧團的供養事務。領地的信使(niyuttakapuriso)連同一萬一千名領地居民,也恭敬地持續進行布施。那裡有些領地居民心懷阻礙,他們破壞布施,自己吃掉應布施的物品,還放火燒了食堂。三位王子在結束供養後,對佛陀表示敬意,以佛陀為首,回到父親身邊。後來,佛陀在那裡般涅槃(parinibbāyi)。三位王子、領地信使、倉庫管家及其眷屬依次命終後都轉生天界(sagge),而那些心懷阻礙的人則轉生地獄(niraye)。這樣,這兩群人一代又一代地轉生,從天界到天界,從地獄到地獄,經過了九十二劫。
後來,在這個賢劫(bhaddakappe)迦葉佛(kassapassa bhagavato)的時代,那些心懷阻礙的人轉生為鬼(petesu)。那時,人們為了自己已故親族(ñātakānaṃ petānaṃ)的利益而布施,並迴向說:「願這布施利益我們的親族。」那些鬼眾因此獲得福報。這些鬼眾看到後,去見迦葉正等正覺(kassapaṃ sammāsambuddhaṃ),問道:「尊者(bhante),我們也能獲得這樣的福報嗎?」佛陀說:「現在你們不能得到,但在未來將會有一位名叫喬達摩(gotamo)的正等正覺出現,那時有一位名叫頻毘娑羅(bimbisāro)的國王,他是你們九十二劫以前的親族,他將布施給佛陀並為你們迴向,那時你們就能得到。」據說,佛陀這些話對那些鬼眾而言,就像是說「明天你們就能得到」一樣。
之後,經過一佛間隔,我們的世尊(bhagavā)出現了。那三位王子連同一千名僕從從天界命終後,轉生於摩揭陀國(magadharaṭṭhe)的婆羅門家族,逐漸出家成為苦行者,在象頭山(gayāsīse)成為三位結髮苦行者(jaṭilā)。領地信使轉生為頻毘娑羅王(rājā bimbisāro),倉庫管家居士子轉生為名叫毘舍佉(visākho)的長者,他的妻子轉生為名叫法施(dhammadinnā)的長者之女,其餘眷屬則轉生為國王的隨從。
我們的世尊(bhagavā)出現在世間後,過了七週,逐漸到了波羅奈(bārāṇasiṃ),轉法輪(dhammacakkaṃ),從五比丘(pañcavaggiye)開始,直到度化了一千位包括三位苦行者在內的隨從,然後前往王舍城(rājagahaṃ)。在那裡,當天就使頻毘娑羅王(rājānaṃ bimbisāraṃ)證得須陀洹果(sotāpattiphale),連同十一那胡多(ekādasanahutehi)的盎伽國和摩揭陀國(aṅgamagadhavāsīhi)的婆羅門居士。之後,國王邀請世尊第二天接受供養,世尊默然接受。第二天,以青年形貌的釋迦天王(sakkena devānamindena)在前引導,唱誦著:
「已調伏者與調伏者同行,已解脫者與解脫者同行,
如金似象牙色,世尊(bhagavā)進入王舍城(rājagahaṃ)。」(《大品》58)
以這樣的偈頌讚歎著,世尊進入王舍城,在國王的住處接受了盛大的供養。那些鬼眾懷著希望:「現在國王會為我們迴向,現在就要迴向了」,圍繞著站在一旁。
國王布施後,心想:「世尊該住在哪裡呢?」只考慮世尊的住處,沒有將布施迴向給任何人。得不到布施的鬼眾希望破滅,夜晚在國王的住處發出極其恐怖的聲音。國王感到恐懼、驚慌與危機,天亮後去告訴世尊:「尊者,我聽到這樣的聲音,我會發生什麼事嗎?」世尊說:「大王,不要害怕,你不會有任何災難。而是你有一些過去親族轉生為鬼(petesu),他們經過一佛間隔,一直期望著『國王布施給佛陀後會為我們迴向』,但你昨天布施後沒有迴向,他們希望破滅,所以發出那樣的聲音。」國王問:「尊者,現在布施他們還能得到嗎?」世尊說:「是的,大王。」國王說:「那麼,尊者,請答應我今天的供養,我將為他們迴向。」世尊默然同意。
國王回到住處準備盛大供養,通知世尊時間。世尊與比丘僧團來到王宮,坐在預設的座位上。那些鬼眾心想:「今天也許我們能得到」,於是來到牆外(tirokuṭṭādīsu)站著。世尊以這樣的方式,使他們全部進入國王的視線範圍。國王布施時,灑出迴向水,迴向說:「願這布施利益我的親族。」立刻,鬼眾那裡出現了遍佈紅蓮、青蓮的池塘。他們在那裡沐浴、飲用後,疲勞、憂苦、渴愛得以平息,變成金色。國王供養粥、硬食、軟食後迴向,頓時他們那裡出現了天界的粥、硬食、軟食。他們享用後,諸根滿足。接著國王供養衣物、臥具後迴向,他們那裡出現了天界的衣物、宮殿、鋪蓋、臥具等各種莊嚴具。所有這些福報都如國王所見那樣明顯,世尊以神通力使之實現。國王見到後極為歡喜。之後,世尊用餐完畢,為頻毘娑羅王(rañño bimbisārassa)作迴向,講說了牆外鬼事(tirokuṭṭapetavatthuṃ):
14.
「他們站在牆外,在十字路口和三角路口,
也站在門邊,來到自己的家。
15.
「雖然準備了豐盛的食物飲料,備好了硬食和軟食,
但無人記得他們,因為眾生業力的緣故。
16.
「同樣地,那些有慈悲心的人如此布施給親族:
清淨、優良、適時、如法的飲料和食物。
17.
「『願這布施利益我們的親族,願親族們快樂!』
那些親族鬼眾聚集而來,齊聚在一起,
對豐盛的食物飲料,虔誠地隨喜。
18.
「『願我們的親族長壽,他們憑藉我們而獲得(這些福報)!』
我們作供養,布施者不會沒有果報。
19.
「因為在那裡沒有耕種,也沒有畜牧,
沒有那樣的商業,沒有以金錢買賣。
在那裡的已故鬼眾,依靠這裡的布施而維生。
20.
「如同高地上降下的雨水,流向低處,
同樣地,這裡的布施,利益鬼眾。
21.
「如同充滿水的河流,充滿大海,
同樣地,這裡的布施,利益鬼眾。
22.
「『他曾給予我,他曾為我做,他是我的親族、朋友、同伴』,
應當憶念過去所做的,布施供養給鬼眾。
23.
「因為哭泣、憂傷,或其他種種悲嘆,
並不能利益鬼眾,親族如此做也是徒然。
24.
「但這布施若能妥善建立於僧團,
將長期為他(亡者)帶來利益,作為產生利益的理由。」
25.
「這親族義務已被指出,對鬼眾的供養也已盛大舉行,
並且為比丘們增添了力量,你們所積累的功德廣大無量。」
15. 這樣,世尊指出許多鬼眾因為以前未曾居住過,但由於是過去親族的家,他們以為是自己的家而來到頻毘娑羅王(bimbisāra)的住處,站在牆外等地,感受嫉妒、吝嗇的果報,顯現極難看、恐怖的形象,為了顯示他們所做業的殘酷,而說了「雖然準備了豐盛的食物飲料」(pahūte annapānamhīti)這第二首偈。
「無人記得他們」(na tesaṃ koci sarati)是指對那些轉生鬼界的眾生,無人記得,母親、父親、兒子、孫子等無人記得。為什麼?「因為業力的緣故」(kammapaccayāti),因為自己過去所做的吝嗇業、拒絕布施等業的緣故,那種業使親族無法記得他們。
在此有人問:「只有轉生鬼界的親族才能憑此獲得福報,還是其他也能?」這不應由我們來說,因為世尊已有說明。因為世尊曾說:
「喬達摩先生,我們婆羅門布施、做功德時說:『願這布施利益已故的親族血緣,願已故的親族血緣享用這布施。』喬達摩先生,這布施是否利益已故的親族血緣?他們是否享用這布施?」「婆羅門,在某些情況下利益,在某些情況下不利益。」
「喬達摩先生,什麼情況利益?什麼情況不利益?」「婆羅門,這裡有人殺生……(中略)……具邪見,他身壞命終後轉生地獄。地獄眾生的食物維繫他在地獄的存在,他依靠那食物而住。婆羅門,這是不利益的情況,處在這種情況下的眾生,這布施不利益他。」
「婆羅門,又有人殺生……(中略)……具邪見,他身壞命終後轉生畜生道。畜生道眾生的食物維繫他在畜生道的存在,他依靠那食物而住。婆羅門,這也是不利益的情況,處在這種情況下的眾生,這布施不利益他。」
「婆羅門,又有人離殺生……(中略)……具正見,他身壞命終後轉生人間……(中略)……轉生天界。天人的食物維繫他在天界的存在,他依靠那食物而住。婆羅門,這也是不利益的情況,處在這種情況下的眾生,這布施不利益他。」
「婆羅門,又有人殺生……(中略)……具邪見,他身壞命終後轉生鬼界。鬼界眾生的食物維繫他在鬼界的存在,他依靠那食物而住。或者,他的朋友、同伴、親族血緣從人間布施給他,他依靠那而住。婆羅門,這是利益的情況,處在這種情況下的眾生,這布施利益他。」
「但是,喬達摩先生,如果那個已故的親族血緣沒有轉生在那種情況,誰享用那布施呢?」「婆羅門,其他已故的親族血緣轉生在那種情況,他們享用那布施。」
「但是,喬達摩先生,如果那個已故的親族血緣沒有轉生在那種情況,其他已故的親族血緣也沒有轉生在那種情況,誰享用那布施呢?」「婆羅門,那是不可能的,無機會的,因為在這麼長的時間裡,那個地方不可能沒有親族血緣的鬼眾。而且,婆羅門,布施者也不會沒有果報。」(《增支部》10.177)
19. 現在,為了指出轉生鬼界的眾生在那裡沒有其他獲得福報的途徑,如耕種等,只能依靠這裡的布施維生,而說了「因為在那裡沒有耕種」(na hi tattha kasi atthīti)等。
在此,「因為在那裡沒有耕種」(na hi tattha kasi atthīti)是指在鬼界沒有耕種,無法憑此安樂生活。「也沒有畜牧」(gorakkhettha na vijjatīti)是指在鬼界不僅沒有耕種,連畜牧也沒有,無法憑此安樂生活。「沒有那樣的商業」(vaṇijjā tādisī natthīti)是指也沒有那樣的商業,能為他們帶來福報。「沒有以金錢買賣」(hiraññena kayākayanti)是指也沒有以金錢買賣,能為他們帶來福報。「依靠這裡的布施而維生」(ito dinnena yāpenti)是指只能依靠這裡親族或朋友同伴的布施而維持存在。「已故鬼眾」(petāti)是指轉生鬼界的眾生。「已故」(kālagatāti)是指到達死亡之時、完成死亡。「在那裡」(tahinti)是指在鬼界。「命終者」(kālakatāti)也是一種讀法,指死亡完成者。
說法結束時,通過描述轉生鬼界的過患,使八萬四千眾生心懷悚懼、如理精進,穿透了法(dhammābhisamayo)。第二天,世尊為天人也講說這同樣的牆外教法(tirokuṭṭadesanaṃ)。如此直到第七天,都有同樣的佛法穿透。
「赤裸、醜陋形體」(naggā dubbaṇṇarūpāsīti)——這件事是世尊(satthari)住在舍衛城(sāvatthiyaṃ)時,針對食五子鬼(pañcaputtakhādakapetiṃ)而講說的。
據說,在舍衛城(sāvatthiyā)附近的一個村莊裡,某個家主(kuṭumbikassa)的妻子是不孕的(vañjhā)。她的親屬對她說:「你的妻子是不孕的,我們為你另娶一位女子。」但家主因為對妻子的愛戀而不願意。妻子聽聞此事後對丈夫說:「夫君,我是不孕的,應當另娶一位女子,不要讓你的家族斷絕。」在家主的妻子不斷勸說下,他另娶了一位女子。後來,這位新妻懷孕了。不孕的妻子心想:「她若生下兒子,將成為這個家的主人」,於是心生嫉妒(issāpakatā),尋找流產的方法。她以食物飲料等結交一位遊行女(paribbājikaṃ),透過她使新妻流產(gabbhapātanaṃ)。胎兒流產後,新妻告訴自己的母親,母親聯合自己的親屬告知此事。他們問不孕的妻子:「是你使她流產的嗎?」她回答:「不是我。」他們說:「如果不是你,你就發誓。」她虛偽地發誓說:「如果是我使她流產,我將投生惡道,被飢渴折磨,每晚生下五個兒子並吃掉他們卻不得滿足,且永遠身體惡臭、被蒼蠅圍繞。」發了假誓。不久她死後,就在同一個村莊附近轉生為形體醜陋的鬼(dubbaṇṇarūpā petī)。
那時,地方上住著八位已度過雨安居的長老(vutthavassā aṭṭha therā),為了見世尊而前往舍衛城(sāvatthiṃ),在那村莊附近一處有樹蔭和水的林地住下。於是,那女鬼向長老們顯現自己。僧眾中的上座長老(saṅghatthero)以偈頌問那女鬼:
26.
「你赤裸、形體醜陋,散發惡臭、腐爛氣息,
被蒼蠅圍繞,你是誰?為何站在這裡?」
於是,那女鬼被大長老如此詢問後,揭示自身,令眾生心生悚懼:
27.
「尊者(bhadante),我是鬼(petīmhi),投生惡道(duggatā),屬於閻魔世界(yamalokikā)。
因造作惡業,死後來到鬼道(petalokaṃ)。
28.
「早晨我生下五子,傍晚又再生五子,
生下後我便吃掉,他們仍不能使我滿足。
29.
「飢餓使我心燃燒、冒煙,
找不到水飲用,看我陷入如此災難。」
她說了這三首偈頌。
長老聽後,詢問她所造的業:
30.
「你以身、口、意造了什麼惡業(dukkaṭaṃ)?
因何業報(kissa kammavipākena),你竟吃自己兒子的肉?」
於是,那女鬼向長老講述自己造的業:
31.
「我的共夫者(sapatī)懷孕了,我對她起了惡念,
我心懷惡意(paduṭṭhamanasā),使她流產(gabbhapātanaṃ)。
32.
「她兩個月大的胎兒,流出血水(lohitaññeva pagghari),
她的母親憤怒,帶我的親屬來質問,
並要我發誓(sapathañca),威逼(paribhāsāpayī)我。
33.
「我發了可怕的假誓(musāvādaṃ),說:
『若是我做的,我就吃自己兒子的肉(puttamaṃsāni khādāmi)』。
34.
「因那業的果報,及妄語的雙重報應,
我吃兒子的肉,沾滿血污(pubbalohitamakkhitā)。」
她說了這些偈頌。
這樣,那女鬼說明自己的業報後,又對長老說:「尊者(bhante),我原是這村莊某個家主(kuṭumbikassa)的妻子,因嫉妒造惡,才轉生為這樣的鬼(petayoniyaṃ)。尊者,請你們去那個家主的家,他會布施給你們,請你們將功德迴向(dakkhiṇaṃ)給我,這樣我就能從這鬼道解脫。」長老們聽後,出於慈悲,懷著救拔之心,前往那個家主家乞食。家主見到長老們生起信心,上前迎接,接過缽,請長老們就座,開始以美味食物供養。長老們將事情經過告訴家主,並請他將布施功德迴向給那女鬼。頓時,那女鬼從痛苦中解脫,獲得殊勝福報(uḷārasampattiṃ),夜晚向家主顯現自身。之後,長老們依次到達舍衛城,將此事稟告世尊。世尊以此為緣起(aṭṭhuppattiṃ katvā),為與會大眾說法。說法結束時,大眾心生悚懼,遠離嫉妒與吝嗇(issāmaccherato paṭivirami)。如此,這次說法對大眾大有利益。
「赤裸、醜陋形體」(naggā dubbaṇṇarūpāsīti)——這件事是世尊(satthari)住在舍衛城(sāvatthiyaṃ)時,針對食七子鬼(sattaputtakhādakapetiṃ)而講說的。
據說,在舍衛城(sāvatthiyā)附近的一個村莊裡,某位優婆塞(upāsakassa)有兩個兒子——他們正值青年(paṭhamavaye ṭhitā),相貌端正(rūpasampannā),具足戒行(sīlācārena samannāgatā)。他們的母親心想「我有兒子」,憑藉兒子的力量而輕蔑丈夫(bhattāraṃ atimaññati)。丈夫被妻子輕視,心生厭離(nibbinnamānaso),另娶了一位女子。新妻不久就懷孕了。於是,元配妻子心生嫉妒(issāpakatā),以財物賄賂(āmisena upalāpetvā)某位醫生(vejjaṃ),透過他使新妻三個月大的胎兒流產(temāsikaṃ gabbhaṃ pātesi)。之後,她被親屬(ñātīhi)和丈夫(bhattārā)質問:「是你使她流產的嗎?」她虛偽地說:「不是我。」他們不信,說:「你發誓吧。」她便發誓說:「若是我做的,我願每晚生下七個兒子並吃掉他們的肉(puttamaṃsāni khādāmi),且永遠身體惡臭、被蒼蠅圍繞。」
後來她死後,正是因為那流產業和妄語的果報,轉生為鬼(petayoniyaṃ),以產子方式吃兒子的肉,就在同一個村莊附近徘徊。那時,許多長老(sambahulā therā)在村莊附近結束雨安居(vutthavassā),為了見世尊(bhagavantaṃ dassanāya)而前往舍衛城(sāvatthiṃ),在那村莊附近一處地方夜宿。於是,那女鬼向長老們顯現自己。大長老(mahāthero)以偈頌問她:
35.
「你赤裸、形體醜陋,散發惡臭、腐爛氣息,
被蒼蠅圍繞,你是誰?為何站在這裡?」
她被長老詢問後,以三首偈頌回答:
36.
「尊者(bhadante),我是鬼(petīmhi),投生惡道(duggatā),屬於閻魔世界(yamalokikā)。
因造作惡業,死後來到鬼道(petalokaṃ)。
37.
「早晨我生下七子,傍晚又再生七子,
生下後我便吃掉,他們仍不能使我滿足。
38.
「飢餓使我心燃燒、冒煙,
我不得寂靜(nibbutiṃ),如同被火焚燒於烈日下(aggidaḍḍhāva ātape)。」
大長老聽後,詢問她所造的業:
39.
「你以身、口、意造了什麼惡業(dukkaṭaṃ)?
因何業報(kissakammavipākena),你竟吃自己兒子的肉?」
於是,那女鬼講述自己轉生鬼道及吃兒子肉的原因:
40.
「我曾有兩個兒子,皆具足成就與青春(sampattayobbanā),
我憑藉兒子的力量(puttabalūpetā),輕蔑丈夫(sāmikaṃ atimaññisaṃ)。
41.
「於是丈夫憤怒,為我娶來共夫者(sapatiṃ)。
她後來懷了孕,我對她起了惡念(pāpaṃ acetayiṃ)。
42.
「我心懷惡意(paduṭṭhamanasā),使她流產(gabbhapātanaṃ),
她三個月大的胎兒,流下腐臭血塊(pūtilohitako pati)。
43.
「她的母親憤怒,帶我的親屬來質問,
並要我發誓(sapathañca),威逼(paribhāsāpayī)我。
44.
「我發了可怕的假誓(musāvādaṃ),說:
『若是我做的,我就吃自己兒子的肉(puttamaṃsāni khādāmi)』。
45.
「因那業的果報,及妄語的雙重報應,
我吃兒子的肉,沾滿血污(pubbalohitamakkhitā)。」
她說了這些偈頌。
「他怎麼像個瘋子一樣呢?」這件事,是世尊(satthā)住在祇樹給孤獨園(jetavane)時,針對某個父母雙亡的家主所講述的。據說,在舍衛城(sāvatthiyaṃ)有某個家主的父親去世了。他因為父親的死,內心被憂傷燒灼,哭著像瘋子一樣到處遊蕩,無論看到誰,都問:「你有看到我的父親嗎?」沒有人能消除他的憂傷。然而,在他的心中,就像燈放在燈台上一樣,證悟須陀洹果(sotāpattiphala)的潛在條件正在燃燒著。
世尊在清晨觀察世間時,看到了他證得須陀洹果的潛在條件,心想:「應當找出他過去世的因緣,平息他的憂傷,授予他須陀洹果,這樣做是合適的。」考慮之後,在第二天午後,世尊托缽回來,沒有帶隨從的比丘,獨自前往他的家門。那人聽說「世尊來了」,就出來迎接,請世尊進入家中,請世尊坐在準備好的座位上後,自己禮敬了世尊,然後坐在一邊,說道:「尊者啊,您知道我父親去哪裡了嗎?」於是世尊對他說:「居士,你詢問你的父親,是問在這個身體(此生)的父親,還是在過去世中的父親呢?」他聽了這話之後,心想:「據說我有過很多父親」,原本強烈的憂傷減輕了一些,心情暫時平復了些。接著,世尊為他講說消除憂傷的法語,知道他憂傷已除、心已柔順,便以直接了當的說法方式,使他安立於須陀洹果中,然後就回到寺院去了。
後來,比丘們在法堂中引發了討論:「朋友們,請看佛(buddha)的威力!那位被憂傷悲嘆折磨的居士,瞬間就被世尊引導證得了須陀洹果。」世尊去到那裡,在預備好的殊勝佛座上坐下後,問道:「比丘們,你們現在聚集在一起討論什麼呢?」比丘們將此事稟告了世尊。世尊說:「比丘們,並非只在現在由我消除了他的憂傷,在過去世也曾被消除過。」說了之後,應比丘們的請求,說起了過去世的事。
在過去世,在波羅奈(bārāṇasiyaṃ),某個居士的父親去世了。他因為父親的死,陷入憂傷悲嘆,淚流滿面,眼睛哭紅,哭嚎著繞行火葬堆。他有一個名叫善生(sujāto)的兒子,是一位聰明、有智慧、才慧圓滿的年輕人,他思考著消除父親憂愁的方法。有一天,在城外看到一頭死去的牛(matagoṇa),就拿來草和水,放在那頭牛面前,站著說:「吃啊,吃啊,喝啊,喝啊!」來來往往的人看到這情形,就說:「善生朋友,你是瘋了嗎?你怎麼給死牛送草和水呢?」他一句話也不回答。人們去到他的父親那裡,說:「你的兒子發瘋了,他在給死牛草和水。」聽了這話,那位家主因為(擔心)兒子,原本停駐的對父親的憂傷就消失了。他心想「我的兒子難道真的發瘋了嗎?」,感到驚慌,急忙趕去,責備道:
46.
「你怎麼像個瘋子一樣,割了青草帶來。
對著已經失去生命、年老衰敗的牛,
還一直說『吃啊,吃啊』。
47.
「因為,憑藉其他的食物和飲料,
死去的牛絕不可能再站起來。
你真是又愚笨又沒有智慧,
就像其他沒有智慧的人一樣。」—
聽了這話,善生為了讓父親明白,說明自己的意圖:
48.
「這雙腳在這裡,頭在這裡,這個帶著尾巴的身體也在這裡。
眼睛也同樣還在,
這頭牛會因此站起來嗎?(註:意指並不會)
49.
「然而,(我們)祖先的手腳、身體和頭顱都看不見了。
(你卻)在泥土堆(墳墓)上哭泣,
難道不正是你自己沒有智慧嗎?」—
聽了這話,菩薩(指善生過去世,即佛陀前生)的父親心想:「我聰明的兒子是為了讓我明白(道理)才做這件事的。」於是說道:「善生我兒,『一切眾生皆有死』,這個道理我是知道的。從今以後,我不再憂傷了。為了消除憂傷,就應該像這樣有智慧的人那樣做。」他稱讚兒子,說道:
50.
「真是確實啊!我雖然內心平靜,(憂傷之火)卻像傾倒在鍋中的烈火一樣燃燒著。
(你)就像用水澆灑一樣,熄滅了我所有的(內心)苦痛。
51.
「真是確實啊!你拔除了依附在我心中的憂傷之刺。
為我這被憂傷擊垮的人,驅散了對父親的憂傷。
52.
「好啊!我的刺被拔除了,我變清涼了,我熄滅了(憂傷之火)。
年輕人(māṇava,指兒子),聽了你的話後,我不再憂傷,不再哭泣了。
53.
「有智慧、懷有慈悲心的人,就像善生對父親所做的那樣,
他們如此行動,將人從憂傷中引導出來。」—
聽了年輕人(指兒子善生)的話後,父親的憂傷消失了,他洗了頭,吃了飯,繼續經營事業,命終之後,轉生到了天界。世尊舉出這個說法的例子後,為那些比丘們闡明了真理(四聖諦),在真理講述完畢時,許多人證得了須陀洹果等(聖果)。那時(過去世)的善生就是世尊(佛陀)本人。
「糞、尿與血,將成為(她的)食物」這一段,是世尊(satthā)住在舍衛城(sāvatthiyaṃ)時,針對某個織工(pesakāra)餓鬼(peti)所說的。據說,有十二位比丘從世尊那裡領受了禪修的業處(kammaṭṭhāna,修行主題)後,為了尋找適合居住的地方,在雨安居(vassūpanāyikā,結夏安居)即將開始時,找到了一處林野之地,那裡有樹蔭和水源,環境怡人,而且不遠處就有一個可供托缽的村落。他們在那裡住了一晚,第二天就進入村落托缽乞食。村裡住著十一位織工,他們見到比丘們,心生歡喜,就各自把比丘帶回家中,以美味的食物供養他們,然後問道:「尊者們,您們要去哪裡呢?」比丘們回答:「我們要去覺得安穩舒適的地方。」織工們說:「如果是這樣,尊者們,就請住在這裡吧。」並請求他們留下來度過雨安居。比丘們接受了。居士們就在那裡為他們建造了林中的小屋(araññakuṭikāyo)供他們居住。比丘們就在那裡進入了雨安居。
在那裡,為首的織工(jeṭṭhakapesakāro)以四種資具(catūhi paccayehi,指衣、食、住、藥)恭敬地照料兩位比丘,其餘的織工則每人照料一位比丘。這位為首織工的妻子沒有信心(assaddhā)、不虔誠(appasannā)、持有邪見(micchādiṭṭhikā)、且吝嗇(maccharinī),她不恭敬地照料比丘們。丈夫看到這種情況,就把她最小的妹妹接來家中,將家中的管理權交給了她。這位妹妹有信心(saddhā)、虔誠(pasannā),恭敬地照料比丘們。所有的織工在雨安居結束後,都各自供養了每位比丘一件衣服(sāṭakamadaṃsu)。然而,那位吝嗇的、為首織工的妻子,心懷惡意(paduṭṭhacittā),辱罵她的丈夫說:「你供養給那些釋迦子(sakyaputtiyānaṃ)沙門的食物和飲料,願它們在來世變成糞、尿和濃血,成為她的食物!願那些衣服變成燃燒的、鐵片做的衣服!」
後來,這位為首的織工(jeṭṭhapesakāro)去世後,投生到一個名為「空曠林(viñjhāṭaviyaṃ)」的地方,成為一位具有神通力的樹神(rukkhadevatā)。而他那個吝嗇的妻子去世後,則投生在他住所不遠處,成為一個餓鬼(petī)。她赤身裸體,形貌醜陋(dubbaṇṇarūpā),被飢渴(jighacchāpipāsā)所折磨,她來到那位地居天神(bhūmadevassa)面前說:「主人啊,我總是感到很冷,被極度的飢渴折磨著到處遊蕩,請給我衣服、食物和飲料吧。」天神就為她提供了天界精美(uḷāraṃ)的食物和飲料。但她一拿到手,那些東西就變成了糞、尿和濃血;給她的衣服,她一穿上,就變成燃燒的、鐵片做的衣服(ayomayapaṭṭaṃ)。她承受著巨大的痛苦,只好丟掉那些東西,哭嚎著四處遊蕩。
就在那個時候,有一位度過了雨安居的比丘,在前往禮敬世尊的途中,與一個大商隊(satthena)一起進入了空曠林(viñjhāṭaviṃ)。商隊的人夜間趕路,白天在林中找到一處有濃密樹蔭和水源的地方,就解開車乘,休息片刻。這位比丘因為喜好獨處(vivekakāmatāya),就稍微走開一點,在一處有濃密樹蔭、被叢林遮蔽的樹下,鋪好僧衣(saṅghāṭiṃ),躺下休息。由於夜晚趕路的疲勞,身體睏倦,他就睡著了。商隊休息過後就繼續上路了,這位比丘卻沒有醒來。後來,他在傍晚時分醒來,沒有看到商隊,就誤入了一條岔路(kummaggaṃ),漸漸地走到了那位天神的住所。那位天子(devaputto)看到他,就化現為人形上前接待,向他表示歡迎,帶他進入自己的天宮(vimānaṃ),提供洗腳水、按摩油等(pādabbhañjanādīni),然後坐在一旁恭敬侍奉。就在這個時候,那個女餓鬼(petī)來了,說道:「主人啊,請給我食物、飲料和衣服吧。」天神就把那些東西給了她。但她一拿到手,那些東西立刻就變成了糞、尿、濃血和燃燒的鐵片衣服。比丘看到這個景象,心生警惕(sañjātasaṃvego),就用兩首偈頌向那位天子詢問:
54.
「她享用著糞、尿和血作為食物,這是什麼業報造成的?
這位女人過去究竟造了什麼業,以致她總是吃著血和濃液?」
55.
「那些新衣服,本是美好、柔軟、潔淨且細緻的,
一給了她,就變得像佈滿蟲子(或:鐵刺)一樣;
這位女人過去究竟造了什麼業呢?」—
於是,那位天子被比丘詢問後,為了說明她過去世所造的業,說道:
56.
「尊者,她曾經是我的妻子,是個不肯施捨、吝嗇小氣的人。
當我布施給沙門和婆羅門時,她就辱罵我、斥責我。
57.
「『願你永遠吃不淨的糞、尿和血作為食物!
願這成為你來世的果報,
願你的衣服變得像佈滿蟲子(或:鐵刺)一樣!』
她造了這樣的惡行之後,來到這裡,長久地吞食這些。」—
那位天子這樣講述了她過去所造的業之後,又問那位比丘:「但是,尊者,有什麼方法可以讓她從這餓鬼的世界解脫出來嗎?」比丘回答說:「有的。」天子就說:「請說吧,尊者。」(比丘說:)「如果為世尊、聖僧團(ariyasaṅgha),或者哪怕只是一位比丘,舉行一次布施,並將功德迴向(uddisiyati)給這個女餓鬼,而她也能隨喜(anumodati),這樣她就能從這個痛苦中解脫出來。」天子聽了這話,就供養了那位比丘精美的食物和飲料,並將那份供養的功德(dakkhiṇaṃ)迴向給那個女餓鬼。立刻,那個女餓鬼就變得安樂(suhitā)、諸根滿足(pīṇindriyā)、飽足於天界的食物(dibbāhārassa tittā)。接著,天子又在同一位比丘手中,為了世尊(bhagavantaṃ uddissa)供養了兩件天衣(dibbasāṭakayugaṃ),並將那份功德也迴向給女餓鬼。立刻,那個女餓鬼就穿上了天衣,以天界的飾品莊嚴自身,具足一切欲樂,變得如同天女(devaccharā)一般。而那位比丘憑藉那位天子的神通力,當天就到達了舍衛城(sāvatthiṃ),進入祇樹給孤獨園(jetavanaṃ),來到世尊面前,禮敬之後,獻上那兩件天衣,並報告了這件事的經過。世尊也為了此事而說法,闡明其中的道理(aṭṭhuppattiṃ katvā),為聚集的眾人說法。這次說法對大眾產生了巨大的利益。
「是誰在那天宮之中呢?」這一段,是世尊(satthā)住在舍衛城(sāvatthiyaṃ)時,針對某個禿頭女(khallāṭiya)餓鬼(peti)所說的。據說,在過去世,波羅奈(bārāṇasiyaṃ)有一個以美貌謀生的女人,她長得非常美麗、好看、端莊,具有最上等的容貌光華,擁有一頭極其迷人的秀髮。她的頭髮是青黑色的、長長的、細細的、柔軟的、光滑的、髮梢捲曲的,當她散開頭髮時,那長長的髮束可以垂到腰間(mekhalā)。年輕男子們看到她那頭秀髮的美麗,大多都會對她傾心。當時,有幾個嫉妒心強的女人無法忍受她這頭秀髮,就一起商量,用物質利益(āmisena)賄賂了她的隨侍女僕(paricārikadāsi),透過那個女僕給了她一種會導致脫髮的藥(kesūpapātanaṃ bhesajjaṃ)。據說那個女僕把那種藥混入沐浴用的粉末(nhāniyacuṇṇena)中,在恆河(gaṅgāya)沐浴的時候給了她。那藥浸入她的髮根,她一潛入水中,剛一潛下去,頭髮就連根脫落(samūlā paripatiṃsu),她的頭變得像個光滑的葫蘆(tittakalābusadisaṃ)一樣。於是,她完全成了禿頭(vilūnakesā),頭皮被扯光(luñcitamatthakā),像隻被拔毛的鴿子(kapotī)一樣醜陋(virūpā)。她因為羞恥(lajjāya),無法進入內室(antongaraṃ),就用布裹著頭,在城外某個地方住了下來。過了幾天,羞恥心減退後,她又回來,靠榨芝麻油(tilāni pīḷetvā)做賣油和賣酒的生意(telavaṇijjaṃ surāvaṇijjañca)來維持生計。有一天,當兩三個人在喝了酒後陷入沉睡時,她趁他們鬆懈(sithilabhūtāni),偷走了他們身上穿的衣服(nivatthavatthāni)。
後來有一天,她看到一位已經斷盡煩惱(khīṇāsava)的長老比丘(thera)正在托缽,心生虔誠(pasannacittā),就把他帶到自己家裡,請他坐在準備好的座位上,給了他一碗混了油的芝麻渣(telasaṃsaṭṭhaṃ doṇinimmajjaniṃ piññākaṃ)。長老出於對她的慈悲(anukampāya),接受了並享用了它。她滿心歡喜(pasannamānasā),站在一旁為他打傘(chattaṃ dhārayamānā)。那位長老為了讓她心生歡喜(cittaṃ pahaṃsento),為她做了迴向(anumodanaṃ),然後就離開了。而這個女人在做迴向的時候,發願(patthanamakāsi)說:「願我的頭髮變得長長的、細細的、光滑的、柔軟的、髮梢捲曲的。」
後來,她去世了,由於她混合業(善惡夾雜,missakakammassa)的果報,她投生到大海中間的一個黃金天宮(kanakavimāne)裡,孤獨一人(ekikā hutvā)。她的頭髮果然如她所願(patthitākārāyeva)變得完美(sampajjiṃsu)。但是,由於她偷過人類的衣服(sāṭakāvaharaṇena),她是赤身裸體(naggā)的。她在這個黃金天宮裡一再地投生,整整一個佛的間隔期(buddhantaraṃ)都是赤身裸體地度過。後來,在我們的世尊(bhagavati)的教法時期,當無上法輪(varadhammacakke)已經轉動後,世尊漸漸地住在舍衛城(sāvatthiyaṃ)時,有七百個舍衛城的商人(sāvatthivāsino vāṇijā),為了前往黃金之地(suvaṇṇabhūmiṃ),乘船進入了大海。他們所乘坐的船隻被不穩定的強風(visamavātavegukkhittā)吹得四處飄蕩(ito cito ca paribbhamantī),來到了那個地方(指餓鬼所在之處)。這時,那個天宮餓鬼(vimānapetī)連同她的天宮,向他們顯現了自己。看到這個景象,為首的商人(jeṭṭhavāṇijo)問道,並說了一首偈頌:
58.
「是誰在那天宮之中,站立著卻不出來?
出來吧,賢淑的女子(bhadde),讓我們看看你站在外面的樣子。」—
於是,她向他們顯示自己無法出來的狀況,說道:
59.
「我感到苦惱(aṭṭīyāmi),我感到羞恥(harāyāmi),赤身裸體無法到外面去。
我僅能以頭髮遮蔽(kesehamhi paṭicchannā),因為我過去所做的功德很少(puññaṃ me appakaṃ kataṃ)。」—
於是,那個商人想把自己的上衣(uttarisāṭakaṃ)給她——
60.
「來,我把上衣給你,請穿上這塊布吧。
穿上這塊布後,出來吧,美麗的人(sobhane)。
出來吧,賢淑的女子,讓我們看看你站在外面的樣子。」—
她這樣說了之後,當他獻上自己的上衣時,她表明那件衣服對自己無用,以及怎樣給予才有用,說道:
61.
「你親手交給我的,對我沒有用處。
這裡有一位虔誠(saddho)的優婆塞(upāsako),他是正等覺者(sammāsambuddha)的聲聞弟子(sāvako)。
62.
「請讓他穿上這個,然後將功德迴向(dakkhiṇamādisa)給我。
如此一來,我將會獲得快樂(sukhitā),並具足一切欲樂(sabbakāmasamiddhinī)。」—
商人們聽了這話,就為那位優婆塞沐浴(nhāpayitvāna)、塗香(vilimpetvāna),並用一套衣服(vattheha,指上下衣)讓他穿上。為了說明這件事,結集經典者(saṅgītikārā)說道:
63.
「那些商人為他沐浴後,並為他塗香。
用衣服讓他穿上後,將那份功德迴向給了她。
64.
「就在迴向剛完成的那一刻,果報立刻顯現了。
食物、衣服和飲料,這就是那份功德所帶來的果報。
65.
「之後,她變得潔淨(suddhā),穿著潔白的衣服(sucivasanā),穿著最高級的迦尸(kāsika)衣。
她笑著從天宮中出來,這就是那份功德所帶來的果報。」—
他們說出了這三首偈頌。
65
於是,那些商人親眼見到功德的果報(paccakkhato puññaphalaṃ)如此殊勝,心生驚奇讚嘆(acchariyabbhutacittajātā),對那位優婆塞生起極大的尊敬和重視(sañjātagāravabahumānā),合掌(katañjalī)恭敬地侍奉他(payirupāsiṃsu)。優婆塞也為他們說法(dhammakathāya),使他們更加確信(bhiyyosomattāya pasādetvā),使他們安立於歸依(saraṇesu)和戒律(sīlesu)之中。他們向那位天宮餓鬼詢問她所造的業:
66.
「你的天宮閃耀著,色彩精心繪製(sucittarūpaṃ),令人喜悅(ruciraṃ)。
天女(devate)啊,請告訴我們詢問的事,這是什麼業的果報呢?」—
她被這樣詢問後,就告訴他們兩方面的事:「這是我過去所做的微小善業所帶來的果報,而惡業的果報將來會在地獄中如同這樣(受苦)」:
67.
「我曾布施給一位正在行走的、行為正直(ujubhūtassa)的比丘,
一碗流淌著油的芝麻渣(doṇinimmajjaniṃ),以清淨的心(vippasannena cetasā)。
68.
「由於那個善業的果報,經過了很長的時間(dīghamantaraṃ),
我才能在這天宮中享受,但如今這(福報)已經很微少了(parittakaṃ)。
69.
「再過四個月(uddhaṃ catūhi māsehi),我就要死亡(kālaṃkiriyā),
我將會墜入那極端痛苦(ekantakaṭukaṃ)、恐怖(ghoraṃ)的地獄(nirayaṃ)。
70.
「那地獄有四角(catukkaṇṇaṃ)、四門(catudvāraṃ),劃分均勻(vibhattaṃ),度量得當(mitaṃ),
以鐵牆(ayopākāra)為邊界,以鐵蓋(ayasā)封閉。
71.
「那地獄的地面是鐵製的(ayomayā bhūmi),燃燒著(jalitā),充滿火焰(tejasā yutā),
永遠(sabbadā)向四周擴散(pharitvā tiṭṭhati),遍及一百由旬(yojanasataṃ)。
72.
「在那裡,我將在漫長的時間裡,感受痛苦的感受。
這就是惡業的果報,因此我非常地憂傷(socāmahaṃ bhusan)。」—
她說出了這些偈頌。
當她這樣說明了自己所造業的果報以及未來地獄的恐怖後,那位優婆塞內心被慈悲所推動(karuṇāsañcoditamānaso),心想「我應該成為她的依靠(patiṭṭhā)」,於是說道:「天女(devate),你因為布施給我一個人,就獲得了具足一切欲樂、擁有崇高成就(uṭṭhārasampattiyuttā)的出生。現在,如果你布施給這些優婆塞們,並隨念(anussaritvā)世尊的功德,你就能從投生地獄中解脫出來。」那個女餓鬼歡喜雀躍(haṭṭhatuṭṭhā),說「善哉(sādhū)」,就用天界的食物和飲料使他們滿足,並給了他們各種天衣和各種寶物,又將一對天布(dussa-yuga)放在他們手中,為了世尊(bhagavantaṃ uddissa),並託付禮敬說:「尊者們,有一位天宮女餓鬼以頭頂禮世尊的雙足,請你們到達舍衛城後,代我向世尊禮敬。」然後,她憑藉自己的神通力(iddhānubhāvena),當天就將那艘船帶到了他們所想去的港口(icchitapaṭṭanaṃ)。
於是,那些商人從那個港口依次前行,到達了舍衛城(sāvatthiṃ),進入祇樹給孤獨園(jetavanaṃ),將那對布獻給世尊,並轉達了禮敬,從頭開始將整個經過報告給世尊。世尊為了闡明其中的道理(aṭṭhuppattiṃ katvā),為聚集的眾人詳細說法,這次說法對大眾產生了巨大的利益。而那些優婆塞在第二天,供養了以佛陀為首的比丘僧團(buddhappamukhassa bhikkhusaṅghassa)一次大布施(mahādānaṃ),並將功德迴向給了她。她於是從餓鬼世界命終,投生到三十三天(tāvatiṃsabhavane)一個閃耀著各種寶物的黃金天宮(kanakavimāne),有上千天女(accharāsahassaparivārā)圍繞著她。
「前方有一頭白色的象在行進」這一段,是世尊(satthā)住在祇樹給孤獨園(jetavane)時,針對兩個婆羅門餓鬼(brāhmaṇapete)所說的。據說,尊者僧吉陀(āyasmā saṃkicco)在七歲時,就在剃刀邊緣(khuraggeyeva,喻年紀極小或處境危險)證得了阿羅漢果(arahattaṃ),但他仍停留在沙彌(sāmaṇera)階段。他與大約三十位比丘一起住在林野之地(araññāyatane)時,從五百名強盜(corasatānaṃ)手中救下了那些比丘,使他們免於死亡(maraṇampi bāhitvā),並調伏了那些強盜,為他們剃度出家(pabbājetvā),然後帶他們去見世尊。世尊為那些比丘說法,說法結束時,那些比丘都證得了阿羅漢果。後來,尊者僧吉陀圓滿了戒臘(paripuṇṇavasso),獲得了具足戒(laddhūpasampado),就與那五百位比丘一起前往波羅奈(bārāṇasiṃ),住在仙人墜處(isipatane)。人們去到長老那裡聽法後,心生虔誠(pasannamānasā),就成群結隊地(vaggavaggā hutvā)來提供招待來客的飲食(āgantukadānaṃ)。其中有一位優婆塞(upāsako)勸導人們提供日常飲食(niccabhatte),人們就根據自己的能力設立了日常供養。
那時,在波羅奈有一個持邪見(micchādiṭṭhika)的婆羅門,他有兩個兒子和一個女兒。他的長子(jeṭṭhaputto)是那位優婆塞的朋友。優婆塞就帶著他去到尊者僧吉陀(āyasmato saṃkiccassa)那裡。尊者僧吉陀為他說法。他心變得柔順(muducitto)。於是那位優婆塞對他說:「你供養一位比丘日常飲食吧。」他回答:「我們婆羅門沒有供養沙門釋子(samaṇānaṃ sakyaputtiyānaṃ)日常飲食的習慣(anāciṇṇaṃ),所以我不會供養。」優婆塞說:「難道你連飯也不給我吃嗎?」他回答:「我怎麼會不給你呢?」優婆塞說:「如果是這樣,那你把我給你的(食物),供養給一位比丘吧。」他答應說:「好的(sādhū)」,第二天一早就去到寺院,請了一位比丘來,供養他食物。
隨著時間過去,看到比丘們的修行(paṭipattiṃ),並聽聞佛法(dhammañca)後,他的弟弟(kaniṭṭhabhātā)和妹妹(bhaginī)對教法產生了極大的信心(sāsane abhippasannā),並且樂於行善(puññakammaratā)。就這樣,他們三個人根據各自的財力進行布施(dānāni),尊敬、尊重、榮耀、供養沙門和婆羅門。然而,他們的父母沒有信心(assaddhā)、不虔誠(appasannā),對沙門和婆羅門不恭敬(agāravā),對行善業(puññakiriyāya)不關心、沒有意願(acchandikā)。親屬們為他們的女兒(dhītaraṃ dārikaṃ)安排了一門給她表哥(mātulaputta,舅舅的兒子)的親事。而那位表哥在尊者僧吉陀那裡聽法後,心生悚懼(saṃvegajāto),出家了,但他經常去自己母親家吃飯。他的母親(指那位表哥的母親,也是女孩的姑姑)就用她兄弟的女兒(即自己的姪女,指那個女孩)來誘惑他(palobheti)。他因此感到苦惱(ukkaṇṭhito),去見他的戒師(upajjhāyaṃ),說:「尊者,我要還俗(uppabbajissāmahaṃ,意為離開僧團),請允許我。」戒師觀察到他證得(聖果)的潛力已經成熟(upanissayasampattiṃ),就說:「沙彌,你再等一個月吧。」他答應:「好的。」一個月過後,他又同樣地報告。戒師又說:「再等半個月吧。」半個月過後,當他又同樣說時,戒師再次說:「再等七天吧。」他答應:「好的。」就在這七天之內,那位沙彌的舅舅家(mātulāniyā gehaṃ)的屋頂坍塌了(vinaṭṭhacchadanaṃ),房子老舊(jiṇṇaṃ)、破敗不堅固(dubbalakuṭṭaṃ),被風雨摧毀(vātavassābhihataṃ),完全倒塌了(paripati)。在那裡,那個婆羅門、婆羅門婦人以及兩個兒子,都被房子壓住(ghītā ca gehena ajjhotthaṭā),去世了(kālamakaṃsu)。其中,婆羅門和婆羅門婦人投生到餓鬼道(petayoniyaṃ),兩個兒子和女兒則投生為地居天(bhummadevesu)。其中,長子(jeṭṭhaputta)獲得了一輛象車(hatthiyānaṃ),次子(kaniṭṭha)獲得了一輛駿馬車(assatarīratho),女兒(dhītā)獲得了一輛黃金轎子(suvaṇṇasivikā)。而婆羅門和婆羅門婦人則拿著巨大的鐵鎚(mahante mahante ayomuggare),互相捶打(ākoṭenti),在被擊打的地方(abhihataṭṭhānesu)會腫起像大鍋(ghaṭappamāṇā)那麼大的腫塊(gaṇḍā),瞬間就成熟(pacitvā)並破裂(paribhedappattā)。他們互相砸開對方的腫塊(gaṇḍe phāletvā),被憤怒控制(kodhābhibhūtā),毫無慈悲(nikkaruṇā),用粗惡的言語斥責(tajjentā),喝下流出的濃血(pubbalohitaṃ),但永遠得不到滿足(na ca tittiṃ paṭilabhanti)。
這時,那位沙彌被苦惱所壓倒(ukkaṇṭhābhibhūto),去見他的戒師,說:「尊者,我答應(等待)的日子已經過了,我要回家去了,請允許我。」於是戒師對他說:「等太陽下山後,在黑分(kālapakkha,陰曆下半月)的十四日(cātuddasiyā)舉行(布薩)時你再來吧。」說完後,他走到仙人墜處寺院(isipatanavihārassa)的後面稍遠處站著。就在那時,那兩位天子(devaputtā)帶著他們的妹妹(bhaginiyā)正沿著那條路走來,要去參加夜叉的集會(yakkhasamāgamaṃ)。而他們的父母則手持鐵鎚(muggarahatthā),說著粗惡的言語(pharusavācā),膚色黝黑(kāḷarūpā),頭髮蓬亂糾結(ākulākulalūkhapatitakesabhārā),像被火燒過的棕櫚樹幹(aggidaḍḍhatālakkhandhasadisā),流著濃血(vigalitapubbalohitā),身體皺縮(valitagattā),樣貌極其可厭可怕(ativiya jegucchabībhacchadassanā),在後面追趕著他們。
於是,尊者僧吉陀施展神通變化(iddhābhisaṅkhāraṃ abhisaṅkharitvā),使得那位沙彌能看到他們全部人正在行走的樣子,然後對沙彌說:「沙彌,你看到那些正在行走的人了嗎?」沙彌回答:「是的,尊者,我看到了。」尊者說:「那麼,你去問問他們做了什麼業吧。」於是沙彌依次向乘坐象車等正在行走的人詢問。他們回答說:「你去問那些跟在後面的餓鬼吧。」於是沙彌用偈頌對那些餓鬼說道:
73.
「前方有一頭白色的、四足行走的象在行進(puratova setena paleti hatthinā),
中間則有一輛駿馬車(assatarīrathena),
後面還有一位少女(kaññā)乘著轎子(sivikāya)被抬著(nīyati),
她的光芒照亮了整個十方(dasa sabbaso disā)。」
74.
「而你們卻手持鐵鎚(muggarahatthapāṇino),滿口哭嚎(rudaṃmukhā),身體傷殘破裂(chinnapabhinnagattā)。
曾經為人時,你們究竟造了什麼惡業(kimakattha pāpaṃ),
以致於現在要互相飲血(yenaññamaññassa pivātha lohitan)?」—
被沙彌這樣詢問後,那些餓鬼用四首偈頌回答了整个經過:
75.
「那走在最前面、由白色的、四足行走的象(nāgena)所帶領的,
是我們的長子(jeṭṭhako),他過去布施(dānāni datvāna),現在快樂歡喜(sukhī pamodati)。
76.
「那走在中間、由四匹駿馬駕轅、步伐優美(suvaggitena)的車中的,
是我們的次子(majjhimo),他慷慨不吝嗇(amaccharī),是位施主(dānapatī),現在光彩耀人(virocati)。
77.
「那走在後面、乘著轎子被抬著的、有智慧的女人(nārī sapaññā),有著鹿眼(migamandalocanā),
是我們最小的女兒(kaniṭṭhikā),她因分享自己所得(bhāgaḍḍhabhāgena)而快樂歡喜(sukhī pamodati)。
78.
「這些人過去曾以清淨心(pasannacittā)布施給沙門和婆羅門。
而我們卻吝嗇(maccharīno),辱罵(paribhāsakā)沙門和婆羅門。
他們因布施而享受(paricārayanti),我們卻像被砍下的蘆葦(naḷova chinno)一樣乾枯(sussāma)。」—
這樣訴說了自己的罪惡後,他們告訴他:「我們是你的舅舅和舅母(mātulamātulāniyo)。」沙彌聽了之後,心生悚懼(sañjātasaṃvego),問道:「像這樣造惡業的人,他們的食物是怎麼煮熟的?(意指他們如何獲得食物維持存在?)」:
79.
「你們吃的是什麼(kiṃ tumhākaṃ bhojanaṃ)?睡的是什麼(kiṃ sayānaṃ)?
你們這些極惡之人(supāpadhammino)是怎樣維持生命的(kathañca yāpetha)?
失去了(virādhāya)眾多(anappakesu)豐饒的(pahūtabhogesu)快樂(sukhaṃ)之後,
如今(ajja)你們卻陷入了痛苦(dukkhaṃ pattā)。」—
被沙彌這樣詢問後,那些餓鬼回答了他所問的問題:
80.
「我們互相傷害(vadhitvāna)後,飲用流出的濃血(pubbalohitaṃ)。
即使喝了很多(bahuṃ vitvā),我們也得不到滿足(na dhātā homa),我們並不喜歡(nacchādimhase)它。
81.
「正是如此(icceva),死者(maccā)們在悲嘆(paridevayanti),
這些不施捨者(adāyakā),死後成為閻魔(yama)的住處(ṭhāyino,指餓鬼界)的居民。
那些獲得了(adhigamma)財富(bhoge)的人們(ye te vidicca),
既不自己享受(na bhuñjare),也不修習福德(na karonti puññaṃ)。
82.
「這些眾生(te)在來世(parattha)被飢渴(khuppipāsūpagatā)所折磨,
長久地(ciraṃ)憂悔燃燒(jhāyare ḍayhamānā)。
造作了(katvāna)導致痛苦(dukhudrāni)的業之後,
他們承受(anubhonti)著痛苦(dukkhaṃ),這些業結出苦澀(kaṭukapphalāni)的果實。
83.
「因為(hi)財富(dhanaṃ)與穀物(dhaññaṃ)是短暫的(ittaraṃ),
此生(idha)的生命(jīvitaṃ)也是短暫的。
智者(paṇḍito)了知(ñatvā)一切事物都是短暫的(ittaraṃ ittarato)之後,
應當營建(kayirātha)(彼岸的)島嶼(dīpaṃ)(喻積累福德)。
84.
「那些如此理解(evaṃ pajānanti)的人們(narā),這些通曉法(dhammassa kovidā)的人,
在布施(dāne)中不放逸(nappamajjanti),
聽聞了阿羅漢(arahataṃ)的言語(vaco)之後。」—
他們說了這五首偈頌。
這樣,那些餓鬼回答了沙彌的詢問,說明了情況後,表明身份:「我們是你的舅舅和舅母。」沙彌聽了之後,心生悚懼(sañjātasaṃvego),驅散了苦惱(ukkaṇṭhaṃ paṭivinodetvā),以頭頂禮戒師的雙足,這樣說道:「尊者,出於慈悲(anukampāya)所應做的事,您為我做了,您出於慈悲關懷了我。我確實從巨大的災禍(anatthapātato)中被拯救(rakkhito)了。現在我不再需要在家生活了,我將在梵行生活中感到快樂(abhiramissāmi brahmacariyavāse)。」於是,尊者僧吉陀根據他的意向(ajjhāsayānurūpaṃ),教導了他一個禪修的業處(kammaṭṭhānaṃ)。他精進修行禪業處,不久就證得了阿羅漢果(arahattaṃ)。而尊者僧吉陀將這件事的經過報告給了世尊。世尊為了闡明其中的道理(aṭṭhuppattiṃ katvā),為聚集的眾人詳細說法,這次說法對大眾產生了巨大的利益。
世尊在祇樹給孤獨園(Jetavane)居住時,針對某位在家居士講述了這個故事,其開頭是「蛇蛻去舊皮」。據說,在舍衛城(Sāvatthiyaṃ),某位在家居士的兒子去世了。這位居士因兒子死亡而陷入悲傷與哀痛,無法外出從事任何工作,只能待在家中。那時,世尊在清晨時分從大悲定中起身,以佛眼觀察世間,看見了這位居士。於是世尊在早晨穿上衣服,拿起缽與袈裟,前往他的家,站在門口。這位居士聽聞世尊到來,迅速起身迎接,從世尊手中接過缽,請他進入家中,準備座位並供養。世尊坐在備好的座位上。居士禮敬世尊後,坐在一旁。世尊問他:「居士,你看起來充滿憂傷,是嗎?」他回答:「是的,世尊,我親愛的兒子去世了,因此我悲傷。」於是,世尊為了消除他的憂傷,講述了《蛇本生故事》(參見《本生經》JaA.154等)。
據說,過去在迦尸國(Kāsiraṭṭhe)的波羅奈(Bārāṇasiyaṃ),有一個名叫法護(dhammapāla)的婆羅門家族。那裡,婆羅門、婆羅門女、兒子、女兒、媳婦、奴僕等所有人,都樂於修習死亡隨念。他們中任何人離開家時,都會先教導提醒其他家人,然後毫無牽掛地離開。有一天,婆羅門和兒子一起離家前往田地耕種。兒子正在點燃乾草、樹葉和木柴。那時,一條黑蛇(kaṇhasappo)因害怕火焰,從樹洞中爬出,咬了這位婆羅門的兒子。他因蛇毒而昏迷,當場倒地身亡。死後,他轉生為帝釋天(sakko devarājā)。婆羅門看見兒子死亡,對一個正經過工作地點附近的人這樣說:「朋友,請去我家,對婆羅門女這樣說:『沐浴後,穿上乾淨的衣服,帶上一份飯食、花、香等物品,趕快過來。』」那人去後如此傳達了消息,家中的人也照做了。婆羅門沐浴、進食、塗抹香膏後,在隨從圍繞下,將兒子的遺體抬到火葬堆上,點燃火後,如同燃燒木柴般,沒有憂愁、沒有苦痛,專注於無常想而站著。
那時,婆羅門的兒子轉生為帝釋天(sakko),而他正是我們的菩薩(佛陀的前生)。他觀察自己過去世的功德後,出於對父親和親屬的慈悲,以婆羅門的形象來到那裡,看見親屬們並不悲傷,便說:「喂,你們在燒什麼動物?給我們肉吧,我們餓了。」他們回答:「不是動物,是婆羅門的人。」帝釋天問:「他是你們的敵人嗎?」回答:「不是敵人,他是親生、具有大德的年輕兒子。」帝釋天問:「那麼,為什麼你們對這樣有德行的年輕兒子死亡不悲傷呢?」聽聞此言,婆羅門便解釋不悲傷的理由,說了兩首偈頌:
85.
「如同蛇蛻去舊皮,捨棄其身而離去。
同樣地,當身體無用,死者命終之時,
86.
「正在焚燒者不知,親屬們的哀哭。
因此我不哭泣,他已去往他的歸宿。」
如此,婆羅門解釋了自己不悲傷的理由,並顯示了思惟法義的善巧後,化現為婆羅門的帝釋天問婆羅門女:「母親,那你當死去的兒子是什麼人?」她回答:「夫君,他是我懷胎十月,餵以乳汁,教導他手腳動作,撫養長大的兒子。」帝釋天說:「如果是這樣,父親首先作為男人不應哭泣,但母親的心通常是柔軟的,你為什麼不哭泣呢?」聽聞此言,她解釋自己不哭泣的理由,說了兩首偈頌:
87.
「他未曾被邀請而來,也未經允許而離去。
正如他來時那樣離去,對此有何可哀傷?
88.
「正在焚燒者不知,親屬們的哀哭。
因此我不哭泣,他已去往他的歸宿。」
聽聞婆羅門女的話後,帝釋天問她的妹妹(女兒?):「母親,他是你什麼人?」她回答:「他是我的兄弟,夫君。」帝釋天說:「母親,姐妹通常疼愛兄弟,你為什麼不哭泣呢?」她也解釋自己不哭泣的理由,說了兩首偈頌:
89.
「若我哭泣,會有何益?那裡我有何果報?
親屬、朋友、親愛之人,只會更加悲痛。
90.
「正在焚燒者不知,親屬們的哀哭。
因此我不哭泣,他已去往他的歸宿。」
聽聞妹妹的話後,帝釋天問他的妻子:「他是你什麼人?」她回答:「他是我的丈夫,夫君。」帝釋天說:「賢女,女子通常疼愛丈夫,丈夫死後,她們成為寡婦、無依無靠,你為什麼不哭泣呢?」她也解釋自己不哭泣的理由,說了兩首偈頌:
91.
「如同孩童追逐月亮,當它離去時。
那哀悼死者之人同樣如此。
92.
「正在焚燒者不知,親屬們的哀哭。
因此我不哭泣,他已去往他的歸宿。」
此處,「dārakoti」指幼童。「candanti」指月輪。「gacchantanti」指正在虛空中運行。「anurodatīti」意指哀求說「抓住我的車輪,給我吧」,即追逐。「evaṃsampadamevetanti」意思是:那哀悼已死死者的人,其哀悼正是如此,如同想要抓住虛空中運行的月亮一樣,是對無法獲得之事物的欲望,這是其涵義。
聽聞妻子的話後,帝釋天問奴隸:「母親,他是你什麼人?」她回答:「他是我的主人,夫君。」帝釋天說:「如果是這樣,他可能曾打罵你並讓你工作,因此我想『我終於從他那裡解脫了』,所以你不哭泣嗎?」她說:「夫君,請不要這樣說我,這不合適。他是極具忍耐、慈悲、憐憫、言語得當的人,對我如同在懷中撫養長大的兒子一般。」帝釋天於是問:「那麼你為什麼不哭泣呢?」她也解釋自己不哭泣的理由,說了兩首偈頌:
93.
「如同婆羅門的水罐,破裂後無法復原。
同樣如此,是那哀悼死者之人。
94.
「正在焚燒者不知,親屬們的哀哭。
因此我不哭泣,他已去往他的歸宿。」
帝釋天聽聞他們的話後,心生淨信,說道:「你們確實修習了死亡隨念,從今以後,你們無需從事耕種等工作。」他使他們的家中充滿七寶,教導說:「謹慎精進,布施、持戒、履行布薩業。」勸誡後,表明自己的身份,便返回自己的住處。那些婆羅門等人行持布施等福德,盡其壽命後,往生天界。
世尊引出這個本生故事後,拔除了那位居士憂傷之箭,並在結尾開示真理;真理教導結束時,那位居士證入了須陀洹果。
「赤裸、醜陋形體的她」這個開頭,是世尊在竹林精舍(veḷuvane)居住時,針對摩揭陀國(magadharaṭṭhe)一個名叫磚村(iṭṭhakavatī)的村子裡的某個餓鬼(petiṃ)所說的。據說,在摩揭陀國(magadharaṭṭhe),有磚村(iṭṭhakavatī)和長陣村(dīgharāji)兩個小村落,那裡住著許多持有「輪迴解脫」(saṃsāramocaka)邪見(micchādiṭṭhikā)的人。在過去某個時期,正好是五百年結束的時候,有一位女子就在那個磚村(iṭṭhakavatiyaṃ)某個持有「輪迴解脫」邪見的家庭中投生,由於邪見的緣故,她殺害了許多昆蟲和小生物,死後轉生為餓鬼(petesu nibbatti)。
她遭受了五百年的飢渴等痛苦,在我們的世尊出現於世間、轉動無上法輪之後,世尊依序(遊行),以王舍城(rājagahaṃ)為依止處,住在竹林精舍(veḷuvane)時,她再次投生到磚村(iṭṭhakavatiyaṃ)某個持有「輪迴解脫」邪見的家庭中。當她長到七、八歲,能和其他女孩們在街道上玩耍的時候,那時,尊者舍利弗(sāriputtatthero)與十二位比丘一起,從他所依止的、位於磚村附近的黎明村(aruṇavatī)精舍出來,正經過那個村子的門口附近。那時,許多村裡的小女孩從村子出來,正在門口附近玩耍,她們心生淨信,為了讓父母看見(自己恭敬的)行為,迅速過來,以五體投地的方式禮敬了長老和其他比丘們。但是,這個(女孩)由於出生於不虔誠的家庭,長久以來沒有積習善法,缺乏善士的業,她好像不受重視、沒有福報似的站在那裡。長老觀察到她過去的業,以及現在投生於「輪迴解脫」邪見家庭,未來應該會墮入地獄,知道:「如果她禮敬我,將不會墮入地獄,即使轉生為餓鬼後,也能依靠我獲得幸福」,心生慈悲,於是對那些女孩們說:「你們禮敬比丘們吧,而這個女孩好像沒有福報似的站著。」於是,那些女孩們抓住她的手,強拉她,迫使她禮敬了長老的腳。
後來,她長大成人,嫁給了長陣村(dīgharāji)某個持有「輪迴解脫」邪見家庭的一位青年,懷孕足月後去世了,轉生為餓鬼(petesu uppajjitvā),赤裸(naggā)、形體醜陋(dubbaṇṇarūpā)、被飢渴所折磨(khuppipāsābhibhūtā)、樣貌極其恐怖(ativiya bībhacchadassanā),她四處遊蕩。夜晚,她向尊者舍利弗(sāriputtattherassa)顯現自身後,站在一邊。長老看見她,用一首偈頌問道:
95.
「你赤裸、形體醜陋,消瘦、筋脈凸出,
肋骨突出、身體乾枯,你是誰,站在這裡?」
聽聞此言,那個女餓鬼(petī)表明自己的身份,說了一首偈頌:
96.
「尊師,我是餓鬼(petī),墮入惡趣、前往閻魔世界,
因為造作了惡業,從此世死後去了餓鬼世界(petalokaṃ)。」
說完偈頌後,長老又(問道):
97.
「你是以身、口、意,造作了什麼惡行?
由於什麼業的果報,使你從此世死後去了餓鬼世界(petalokaṃ)?」
被問及所造的業,她為了顯示「我因為吝嗇、不布施,轉生到餓鬼趣(petayoniyaṃ),遭受如此巨大的痛苦」,說了三首偈頌:
98.
「尊師,我的父親、母親,或是親屬中,沒有人慈悲對我,
沒有人能以淨心,勸導我說:『妳應布施給沙門、婆羅門。』
99.
「因此,我五百年來,以如此(醜陋)形態,赤裸地遊蕩,
被飢餓和渴愛所啃食,這是我惡業的果報。
100.
「尊師(ayya),我以淨心禮敬您,英雄、大威力者,請慈悲對我,
請您布施任何東西,並將功德迴向給我,尊師(bhadante),請將我從惡趣(duggatiyā)中解救出來。」
這個女餓鬼(petiyā) 這樣說後,為了顯示那位長老是如何做的,結集者們說了三首偈頌:
101.
那位具悲憫心的舍利弗(sāriputto) 答應說:「好的」,
他將食物團(ālopaṃ) 給予比丘們,還有一手帕大小的布(pāṇimattañca coḷakaṃ),
以及一缽水(thālakassa ca pānīyaṃ),並將功德迴向給了她。
102.
就在(功德)被迴向的瞬間,果報立刻產生了,
(她得到了)食物、衣服、飲料,這是(布施)迴向的果報。
103.
隨後,她變得清淨、穿著潔淨的衣服,披著最好的迦尸棉衣(kāsikuttamadhārinī),
穿著多彩的衣服、佩戴飾品,來到舍利弗(sāriputtaṃ) 面前。
然後,尊者舍利弗(sāriputto) 看見那個女餓鬼(petiṃ) 諸根飽滿、膚色清淨、以天衣和飾品莊嚴、周身以自己的光芒照亮著,來到自己身邊站立,為了讓她親自明了業果,說了三首偈頌:
104.
「天女(devate),你以卓越的容顏站立在此,
照亮一切方所,如同群星中的醫藥星(osadhī)。
105.
「你為何有如此容顏?你在此享受什麼(福報)?
你所心愛的任何財物,都會(隨意)出現。
106.
「具有大威力的天女(devi mahānubhāve),我問你:當你生為人時,做了什麼福德?
因為什麼,你有如此輝煌的威力,你的容顏照亮一切方所?」
這樣被長老再次詢問後,那個女餓鬼(petī) 為了顯示她獲得這些成就的原因,說了其餘的偈頌:
107.
「(以前)我膚色黃黑、消瘦、寒冷,赤裸、皮膚破裂,
世間具慈悲的智者(muni kāruṇiko),看見我那樣陷入惡趣(duggataṃ)。
108.
「他將食物團(ālopaṃ) 給予比丘們,還有一手帕大小的布(coḷakaṃ),
以及一缽水(pānīyaṃ),並將功德迴向給了我。
109.
「請看那食物團的果報:十萬年來,
我,一個隨心所欲者(kāmakāminī),享用著具足各種滋味醬料的飯食(bhattaṃ)。
110.
「請看那一手帕大小的布(coḷassa),所帶來的是怎樣的果報:
(我的衣服)遍滿難陀王(nandarājassa) 所征服的領域內(所有的)覆蓋物(paṭicchadā)。
111.
「尊師(bhante),除此之外,我還有更多得多的衣服與覆蓋物,
有絲綢(koseyya)、毛毯(kambalīyāni)、亞麻(khoma) 和棉布(kappāsikāni)。
112.
「它們寬大、貴重,這些衣服在空中懸垂飄蕩,
我穿戴任何我心中所喜愛的(衣物)。
113.
「請看那一缽水(pānīyaṃ),所帶來的是怎樣的果報:
(我有)深廣、四方形、建造優美的池塘(pokkharañño)。
114.
「(池水)清澈、有美好的堤岸,涼爽、無惡臭,
覆蓋著蓮花與青蓮,充滿著(長滿)水草的水。
115.
「我享受、遊戲、歡喜,無所畏懼(akutobhayā),
尊師(bhante),我來禮敬您,世間具慈悲的智者(muniṃ kāruṇikaṃ)。」
此處,這位名叫難陀王(nandarājā)的是誰呢?據說,在過去人類壽命十萬歲的時候,有一位住在波羅奈(bārāṇasivāsī)的戶主,在森林中經行時,於森林某處看見一位獨覺佛(paccekabuddhaṃ)。那位獨覺佛正在那裡做染衣的工作,因為風小,他剛開始把(布)收起來放下。那位戶主看見後,問道:「尊師,您在做什么?」雖然獨覺佛因為少欲而沒有說什麼,但他知道「衣布無法展開」,便將自己的上衣放在獨覺佛的腳邊後離開了。獨覺佛拿起那塊布,迎風展開,做成衣服穿上了。那位戶主生命結束、死亡後,轉生到三十三天(tāvatiṃsabhavane),在那裡盡其壽命享受天界的幸福後,從那裡命終,投生於離波羅奈一由旬的某個村子裡的一個大臣家庭。
他長大後,有一天,村子裡星辰聚會(慶典)。他對母親說:「媽媽,給我一件上衣,我要去參加星辰慶典。」母親拿出一件洗好的衣服給他。他說:「媽媽,這個太粗糙了。」母親又拿出另一件,他也拒絕了。於是母親對他說:「孩子,就我們出生的這種家庭,沒有福報獲得比這更細軟的布料了。」他說:「媽媽,我去找找看能獲得的地方。」「去吧,孩子,我今天就為你在波羅奈城(bārāṇasinagare)求得王位。」他說:「好的,媽媽。」禮敬母親,右繞後說:「媽媽,我走了。」「去吧,孩子。」據說當時她心裡想:「他會去哪裡呢?會在家裡這裡或那裡坐著吧。」但他被福業的力量引導著,離開村子,前往波羅奈,在吉祥石臺上,連頭蓋著(衣服)躺下了。那天正好是波羅奈國王去世後的第七天。
大臣和國師處理完國王的葬禮後,坐在王宮庭院裡商議:「國王有一個女兒,沒有兒子,無王的國家無法存在,我們放出『福運車』吧。」他們套上四匹 Kumuda 顏色的駿馬,將五種王權標誌,連同白傘為首,都放在車上,放出車子,讓樂器在後面奏響。車子從東門出來,朝向公園方向。「按照慣例,它是朝公園方向去的,讓它轉回來吧。」有些人說。國師說:「不要讓它轉回來。」車子右繞了那位青年後,停下來準備讓他乘坐。國師掀開(蓋著他的)衣角,看著他的腳底,說:「讓這位天子留下,在環繞兩千小島的四大洲中,他適合成為唯一的君王。」然後說:「奏響樂器,再奏響,再奏響!」他讓樂器奏響了三次。
然後,青年張開嘴看了看,說:「父親們,你們為了什麼事而來?」他們回答:「天子,王位傳給您了。」「你們的國王在哪裡?」「去世了,主公。」「過了幾天了?」「今天第七天了。」「沒有兒子或女兒嗎?」「有女兒,天子,沒有兒子。」「那麼,我將治理國家。」他們立刻搭建了登基禮堂,將公主盛裝打扮後帶到公園,為青年舉行了登基儀式。
登基後,他們獻上一件價值十萬(錢)的衣服。他問:「父親們,這是什麼?」「是衣服,國王。」「父親們,這不是很粗糙嗎?」「國王,在人受用的衣服中,沒有比這更細軟的了。」「你們的國王穿這樣的衣服嗎?」「是的,天子。」「我想你們的國王沒有福德。拿金瓶來,我將得到衣服。」他們拿來了金瓶。他起身洗手漱口後,用手取水,向東方灑出。那時,劈開厚地,長出了八棵劫波樹(kapparukkhā)。他又取水,向南方、西方、北方灑去。每個方向都長出八棵,共三十二棵劫波樹。有些人說每個方向長出十六棵,共六十四棵業樹(kammarukkhā)。他穿上一件天衣,披上一件,然後說:「在難陀王(nandarañño)的領土內,願婦女們不要紡紗織布。」他下令鳴鼓宣告,升起華蓋,裝備好最優秀的象轎後,進入城市,登上宮殿,享受巨大的幸福。
這樣過了一段時間,有一天,王后看到國王的幸福,表現出憐憫的樣子。被問到「王后,這是為什麼?」她說:「王,您的幸福太大了。過去世您沒有做善業,現在也不為未來利益而行善。」「我們布施給誰呢?沒有具戒行者。」「國王,贍部洲並非沒有阿羅漢,您準備布施吧,我來尋找阿羅漢。」她說。第二天,國王準備了極豐盛的布施。王后祈願:「如果這個方向有阿羅漢,願他們來接受我們的供養。」然後面向北方躺下。就在王后剛躺下時,住在雪山(himavante)的、蓮華(Padumavatī)夫人的五百個兒子——都是獨覺佛(paccekabuddhānaṃ)——其中的長者大蓮華獨覺佛(mahāpadumapaccekabuddho)對兄弟們說:「賢士們,難陀王(nandarājā)邀請你們,請接受他的邀請。」他們接受後,立刻從空中而來,降落在北門。人們報告國王:「天子,來了五百位獨覺佛。」國王和王后一起前去禮敬,接過缽,將獨覺佛們請上宮殿,在那裡對他們行布施。飲食事畢後,國王在僧眾上座面前,王后在僧眾新學比丘面前,五體投地地說:「尊師們不會因(生活)資具疲憊,我們也不會因福德減損,請答應住在我們這裡。」求得承諾後,在公園裡建造住處,終生侍奉獨覺佛們。在他們般涅槃後,妥善地(為遺體)舉行儀式,用香、木等處理遺體,取得舍利,建立塔廟後,心想:「像這樣具有大威力的偉大仙人都會死亡,何況像我這樣的人呢?」心生悚懼,將長子立為國王後,自己出家成為苦行者。王后也想:「國王出家了,我做什麼呢?」也出家了。兩人住在公園裡,生起禪那,以禪那之樂度過生命,壽命終結後轉生到梵天界。據說,那位難陀王(nandarājā)就是我們世尊的大弟子大迦葉長老(mahākassapatthero),他的第一夫人就是名叫跋陀·迦比羅尼(bhaddā kāpilānī)的女子。
而這位難陀王(nandarājā)自己穿著天衣一萬年,將自己整個征服的領土變得像北俱盧洲一樣,並將天衣給予後來的人們。針對這天衣的豐足,那個女餓鬼(petī) 說:「遍滿難陀王(nandarājassa)所征服的領域內所有的覆蓋物(paṭicchadā)」。此處,「所征服的領域內」(vijitasmiṃ) 是指在國土內。「覆蓋物」(paṭicchadā) 是指衣服。因為它們能覆蓋(身體),所以稱為「覆蓋物」(paṭicchadā)。
這個女餓鬼(petiyā) 這樣說後,尊者舍利弗(sāriputto) 對聚集到他身邊的、來自磚村和長陣村(iṭṭhakavatiyaṃ dīgharājiyanti) 兩個村子的人們,詳細講述了這件事,使他們感到悚懼,將他們從「輪迴解脫」的邪見和惡業中解救出來,使他們安立於居士的境地。這件事在比丘們中間傳開了。比丘們將此事報告了世尊。世尊以此為因緣,說法開示,當時聚集的眾會獲得了利益。
「赤裸、醜陋形體的她」這個開頭,是世尊在竹林精舍(veḷuvane)居住時,針對尊者舍利弗(āyasmato sāriputtattherassa)過去第五世時曾是他母親的一個餓鬼(petiṃ)所說的。有一天,尊者舍利弗(sāriputto)、尊者大目犍連(mahāmoggallāno)、尊者阿那律(anuruddho)和尊者劫賓那(kappino)住在王舍城(rājagahassa)附近某個森林住處。
過去,在波羅奈(bārāṇasiyaṃ)有一位富裕、擁有巨大財富、龐大資產的婆羅門,他成為沙門、婆羅門、窮人、乞丐、乞討者們的依靠處,布施食物、飲料、衣服、臥具等。他在布施時,對所有來臨的人,按照時節和適宜的方式,依次給予洗腳水、擦腳油等一切可供布施的東西,並在午前恭敬地以食物、飲料等侍奉比丘們。他有一次要去外地,對妻子說:「夫人,請不要廢弛這已制定的布施規則,要恭敬地維持。」她答應說:「好的。」但就在他剛離開後,她就破壞了為比丘們制定的布施規則,並對前來求宿的旅客,指示從屋後丟棄的破舊帳幕說:「你們就住這裡吧。」當旅客們為了食物、飲料等來到那裡時,她以各種不淨、可厭之物的名稱,如「吃糞便吧,喝尿吧,喝血吧,吃你們母親的腦髓吧」等,說出殘酷的話。
後來,她死亡了,由於業力的推動,轉生到餓鬼趣(petayoniyaṃ),承受與自己言語惡業相應的痛苦。她回憶起過去世的親屬關係,想到尊者舍利弗(sāriputtassa)身邊去,到達了他的住處門口。住處的守護神(devatāyo)阻止她進入住處。據說,她在過去第五世時曾是長老的母親,因此她說:「我是尊者舍利弗(sāriputtattherassa)過去第五世的母親,請允許我進門見長老。」聽聞此言,守護神(devatā)准許她進入。她進去後,站在經行臺的盡頭,向長老顯現了自己。長老看見她,心生慈悲,用一首偈頌問道:
116.
「你赤裸、形體醜陋,消瘦、筋脈凸出,
肋骨突出、身體乾枯,你是誰,站在這裡?」
她被長老詢問後,回答說:
117.
「我是你過去其他生中的親屬母親,
我轉生到了餓鬼世界(pettivisayaṃ),被飢餓與口渴所壓迫。
118.
「被拋棄的嘔吐物、吐出的痰、鼻涕、唾液,
還有正在焚燒(屍體)的脂肪,以及產婦的血液。
119.
「還有被割鼻斷頭者的血液,商販們(的血),
我被飢餓所驅迫而食用,這些依於男女(身體)的東西。
120.
「我食用動物和人類的凝血,
無依無靠、無家可歸,以青黑色的臥榻(墳場)為歸宿。
121.
「孩子,請給我布施,布施後請將功德迴向給我,
或許我能從食用凝血中得到解脫。」
她說了五首偈頌。
聽聞此言後,尊者舍利弗(sāriputtatthero) 在第二天,邀請了大目犍連長老(mahāmoggallānatthera)等三位長老,和他們一起在王舍城(rājagahe)托缽時,去了頻毘娑羅王(rañño bimbisārassa)的住處。國王看見長老們,禮敬後問道:「尊師們,為什麼而來?」詢問來意。尊者大目犍連(mahāmoggallāno) 將此事經過告訴了國王。國王說:「尊師,我明白了。」然後送走了長老們,召來負責一切事務的大臣,命令道:「在城附近安靜、有蔭涼和水的地方,建造四間小屋。」並在後宮內,根據送來的物品種類分為三份,準備了四間小屋,自己親自去那裡做了該做的事。小屋建成後,準備好一切供品,備齊食物、飲料、衣服等,為以佛陀為首的四方僧團(bhikkhusaṅghassa)準備了所有適宜的資具,將這一切都交託給尊者舍利弗(sāriputtattherassa)。於是,長老為了那個女餓鬼(petiṃ),將這一切都布施給了以佛陀為首的四方僧團(bhikkhusaṅghassa)。那個女餓鬼隨喜後,轉生到天界(devaloke),具足一切欲樂。第二天,她來到尊者大目犍連(mahāmoggallānattherassa)身邊,禮敬後站在一邊。長老詢問她,她詳細講述了自己作為餓鬼的轉生和再次轉生為天人的經過。因此說:
122.
優波低舍(舍利弗的另一名字, upatissa)聽聞母親的話後,出於慈悲,
邀請了目犍連(moggallānaṃ)、阿那律(anuruddhaṃ)和劫賓那(kappinaṃ)。
123.
「建造了四間小屋,布施給四方僧團(saṅghe cātuddise),
將小屋、食物和飲料,迴向給母親作為功德。
124.
「就在(功德)被迴向的瞬間,果報立刻產生了,
食物、飲料和衣服,這是(布施)迴向的果報。
125.
「隨後,她變得清淨、穿著潔淨的衣服,披著最好的迦尸棉衣(kāsikuttamadhārinī),
穿著多彩的衣服、佩戴飾品,來到劫賓那(kolikaṃ)面前。」
然後,尊者大目犍連(mahāmoggallāno) 問那個女餓鬼(petiṃ):
126.
「天女(devate),你以卓越的容顏站立在此,
照亮一切方所,如同群星中的醫藥星(osadhī)。
127.
「你為何有如此容顏?你在此享受什麼(福報)?
你所心愛的任何財物,都會(隨意)出現。
128.
「具有大威力的天女(devi mahānubhāve),我問你:當你生為人時,做了什麼福德?
因為什麼,你有如此輝煌的威力,你的容顏照亮一切方所?」
129-133. 然後,她回答說:「我是舍利弗(sāriputtassa)的母親」等等。其餘部分意義已明。然後,尊者大目犍連(mahāmoggallāno) 將此事經過報告了世尊。世尊以此為因緣,說法開示,當時聚集的眾會獲得了利益。
「赤裸、醜陋形體的她」這個開頭,是世尊在祇樹給孤獨園(jetavane)居住時,針對一個名叫摩達(mattaṃ)的餓鬼(petiṃ)所說的。據說,在舍衛城(sāvatthiyaṃ)有一位居家者(kuṭumbiko),他是有信心、虔誠的。他的妻子沒有信心、不虔誠、易怒,而且名叫摩達(mattā),她還是不孕的。於是,那個居家者因為害怕家族血脈斷絕,從一個門當戶對的家庭娶了另一位名叫蒂莎(tissā)的女子。她是有信心、虔誠的,並且深受丈夫的喜愛和喜歡,她不久後就懷孕了,滿十個月後生下了一個兒子,取名為「有」(bhūto)。她成為家庭主婦後,恭敬地護持四位比丘,而不孕的摩達(mattā)則嫉妒她。
她們兩人在同一天洗了頭,頭髮還濕著站著,那個居家者因為蒂莎(tissā)的品德而對她產生執著,懷著喜悅的心,和她說了許多話。摩達(mattā)無法忍受,被嫉妒擊敗,將打掃後放置的垃圾撒在蒂莎(tissā)的頭上。後來,她死亡了,轉生到餓鬼趣(petayoniyaṃ),憑藉業力承受五種痛苦。而那種痛苦從經文(原文)中就可以理解。有一天,傍晚過後,那個女餓鬼(petī)在屋子後面洗澡的蒂莎(tissā)面前顯現了自己。蒂莎(tissā)看見她,用一首偈頌問道:
134.
「你赤裸、形體醜陋,消瘦、筋脈凸出,
肋骨突出、身體乾枯,你是誰,站在這裡?」
(女餓鬼)用一首偈頌回答:
135.
「我是摩達(mattā),你是蒂莎(tissā),我過去是你的敵對者(sapattī),
因為造作了惡業,我從此世死後去了餓鬼世界(petalokaṃ)。」
再次,蒂莎(tissā)用一首偈頌問道:
136.
「你是以身、口、意,造作了什麼惡行?
由於什麼業的果報,使你從此世死後去了餓鬼世界(petalokaṃ)?」
再次,另一個(女餓鬼)用一首偈頌說明自己所做的業:
137.
「我曾經兇惡、惡口、嫉妒、吝嗇、狡詐,
我說了惡語後,從此世死後去了餓鬼世界(petalokaṃ)。」
從這裡開始,以下的偈頌根據她們之間的問答而展開:
138.
「我也完全知道,你曾經是多麼兇惡。
但我現在另外問你:你為什麼渾身塵土(污穢)?
139.
「你曾洗過頭,穿著潔淨的衣服,裝飾著。
而我當時比你更加盛裝打扮。
140.
「當我看到我的丈夫與你交談時,
於是我產生了巨大的嫉妒,我的瞋怒生起了。
141.
「於是我抓起塵土,用塵土撒在你身上。
由於那個業的果報,因此我渾身塵土(污穢)。
蒂莎:
142.
「我也完全知道,你用塵土撒了我。
但我現在另外問你:你為什麼被痔瘡所啃食?
143.
「我們兩人曾是採藥者,我們去了森林。
你採了(真正的)藥,而我採了鉤果藤(kapikacchuno)(的果實)。
144.
「當我看到你輕視(我的藥)時,我就用(鉤果藤果實)撒了你的床鋪。
由於那個業的果報,因此我被痔瘡所啃食。
蒂莎
145.
「我也完全知道,你用(鉤果藤果實)撒了我的床鋪。
但我現在另外問你:你為什麼是赤裸的?
餓鬼:
146.
「曾有朋友們的聚會,親屬們的集會。
你被邀請了,和丈夫一起,而我沒有被邀請。
147.
「當我看到你輕視(我)時,我就偷了你的衣服。
由於那個業的果報,因此我是赤裸的。
蒂莎:
148.
「我也完全知道,你偷了我的衣服。
但我現在另外問你:你為什麼有糞便的臭味?
餓鬼:
149.
「我將你的香、花、昂貴的香膏,
丟進了糞坑,那惡業是我做的。
由於那個業的果報,因此我有糞便的臭味。
蒂莎:
150.
「我也完全知道,那惡業是你做的。
但我現在另外問你:你為什麼陷入惡趣(貧困)?
餓鬼:
151.
「家中發現的財富,我們兩人本是平等的。
在現有的可供布施的物品中,我沒有為自己建立(福德的)根基(島嶼)。
由於那個業的果報,因此我陷入惡趣(貧困)。
蒂莎:
152.
「那時你對我說:『你從事惡業,
憑藉惡業,確實難以獲得善趣。』
153.
「你從反面對待我,並且還嫉妒我。
請看惡業的果報是怎樣的。
154.
「那些房屋、那些女奴,還有這些飾品,
其他人正在享用它們,財富並非永恆的。
155.
「現在『有』的父親(即她的前夫),將從市集回家來。
或許他會給你一些東西,請你先不要從這裡離開。
156.
「我赤裸、形體醜陋,消瘦、筋脈凸出,
這是婦女們應該遮蓋的(羞恥處),不要讓『有』的父親看見我。
蒂莎:
157.
「來吧,我給你什麼好?或者我為你做些什麼?
以使你能夠快樂,具足一切欲樂。
餓鬼:
158.
「從僧團中請四位比丘,再請四位個別比丘,
供養了八位比丘後,請將功德迴向給我。
那時我將會快樂,具足一切欲樂。
159.
「她答應說:『好的』,供養了八位比丘後,
並以衣服 (布施),將功德迴向給了她。
160.
「就在(功德)被迴向的瞬間,果報立刻產生了,
食物、衣服、飲料,這是(布施)迴向的果報。
161.
「隨後,她變得清淨、穿著潔淨的衣服,披著最好的迦尸棉衣(kāsikuttamadhārinī),
穿著多彩的衣服、佩戴飾品,來到敵對者(sapattiṃ)(蒂莎)面前。
蒂莎:
162.
「天女(devate),你以卓越的容顏站立在此,
照亮一切方所,如同群星中的醫藥星(osadhī)。
163.
「你為何有如此容顏?你在此享受什麼(福報)?
你所心愛的任何財物,都會(隨意)出現。
164.
「具有大威力的天女(devi mahānubhāve),我問你:當你生為人時,做了什麼福德?
因為什麼,你有如此輝煌的威力,你的容顏照亮一切方所?」
原先的餓鬼:
165.
「我是摩達(mattā),你是蒂莎(tissā),我過去是你的敵對者(sapattī),
因為造作了惡業,我從此世死後去了餓鬼世界(petalokaṃ)。
166.
「由於你所做的布施,我隨喜,無所畏懼,
姐妹,願你長壽,與所有親屬一起。
(願你到達)無憂、無塵垢的處所,vasavattī(他化自在天天子)的住所。
167.
「在此世實踐佛法、行布施後,在美麗的(天界),
根除吝嗇的污垢後,無可指責地,前往天界(saggaṃ)的處所吧。」
然後,蒂莎(tissā) 將此事告訴了那個居家者(kuṭumbikassa),居家者告訴了比丘們,比丘們告訴了世尊。世尊以此為因緣,說法開示,聽聞後,大眾獲得了悚懼感,根除了吝嗇等污垢,樂於布施、持戒等,以善趣為歸宿。
「黑色的、醜陋形體的她」這個開頭,是世尊在祇樹給孤獨園(jetavane)居住時,針對一個名叫難達(nandaṃ)的餓鬼(petiṃ)所說的。據說,在舍衛城(sāvatthiyā)附近某個村子裡,有一位名叫難達西那(nandisena)的居家者(upāsako),他是有信心、虔誠的。但是他的妻子名叫難達(nandā),她沒有信心、不虔誠、吝嗇、兇惡、言語粗惡,對丈夫不尊敬,並且用盜賊的罪名辱罵、斥責她的婆婆。後來,她死亡了,轉生到餓鬼趣(petayoniyaṃ),在那個村子附近遊蕩。有一天,難達西那(nandisena)居士從村子出來時,她在附近顯現了自己。他看見她,用一首偈頌對她說道:
168.
「你是黑色的、形體醜陋,粗暴、樣貌可怕,
你的眼睛黃濁、牙齒黑青,我不認為你是人類。」
聽聞此言後,那個女餓鬼(petī) 表明自己的身份,說了一首偈頌:
169.
「我是難達(nandā);難達西那(nandisena),我過去是你的妻子,
因為造作了惡業,我從此世死後去了餓鬼世界(petalokaṃ)。」
170.
「你是以身、口、意,造作了什麼惡行?
由於什麼業的果報,使你從此世死後去了餓鬼世界(petalokaṃ)?」
這是那位居士的詢問。於是,她回答:
171.
「我曾經兇惡、言語粗惡,並且對你也不尊敬,
我說了惡語後,從此世死後去了餓鬼世界(petalokaṃ)。」
再次,他(說):
172.
「來吧,我給你這件上衣,穿上這件衣服吧,
穿上這件衣服後,來吧,我帶你回家。
173.
「回到家後,你將得到衣服和食物飲料,
你將見到你的孩子們,也將看到你的媳婦們。」
於是,她(說):
174.
「你親手給我的(東西),對我沒有用處,
而對於戒行圓滿、離欲、多聞的比丘們,
175.
「請以食物和飲料供養他們,並將功德迴向給我,
那時我將會快樂,具足一切欲樂。」
她說了兩首偈頌。於是:
176.
「他答應說:『好的』,並廣大地散播布施,
食物、飲料、嚼食,以及衣服和臥具,
傘、香和花,還有各種鞋子。
177.
「對於戒行圓滿、離欲、多聞的比丘們,
以食物和飲料供養後,將功德迴向給了她。
178.
「就在(功德)被迴向的瞬間,果報立刻產生了,
食物、衣服、飲料,這是(布施)迴向的果報。
179.
「隨後,她變得清淨、穿著潔淨的衣服,披著最好的迦尸棉衣(kāsikuttamadhārinī),
穿著多彩的衣服、佩戴飾品,來到丈夫(sāmikaṃ)面前。」
這四首偈頌是結集者們所說的。然後:
180.
「天女(devate),你以卓越的容顏站立在此,
照亮一切方所,如同群星中的醫藥星(osadhī)。
181.
「你為何有如此容顏?你在此享受什麼(福報)?
你所心愛的任何財物,都會(隨意)出現。
182.
「具有大威力的天女(devi mahānubhāve),我問你:當你生為人時,做了什麼福德?
因為什麼,你有如此輝煌的威力,你的容顏照亮一切方所?」
183.
「我是難達(nandā),難達西那(nandisena),我過去是你的妻子,
因為造作了惡業,我從此世死後去了餓鬼世界(petalokaṃ)。
184.
「由於你所做的布施,我歡喜,無所畏懼,
家主(gahapati),願你長壽,與所有親屬一起。
(願你到達)無憂、無塵垢、安穩的住所,vasavattī(他化自在天子)的住所。
185.
「在此世實踐佛法、行布施後,家主(gahapati),
根除吝嗇的污垢後,無可指責地,前往天界(saggaṃ)的處所吧。」
這是居士和女餓鬼之間的問答偈頌。
這樣,她向他顯示了自己的天界幸福及其原因後,就返回了自己的住處。居士將此事告訴了比丘們,比丘們告訴了世尊。世尊以此為因緣,說法開示,這次說法對大眾是有益的。
「裝飾著的、戴著耳環的摩偷昆達利(maṭṭhakuṇḍalī)」這個開頭,是世尊在祇樹給孤獨園(jetavane)居住時,針對摩偷昆達利(maṭṭhakuṇḍalī)天子(devaputtaṃ)所說的。在此,凡是應當說明的,都已經在《勝義燈註》(Paramatthadīpanī)的《天宮事經註》(vimānavatthuvaṇṇanāyaṃ)中,關於摩偷昆達利天宮事(vimānavatthuvaṇṇanāya)的部分(參見《天宮事》第八品,1206,摩偷昆達利天宮事解釋)說過了,因此應當按照那裡所說的方式來理解。
在此,雖然摩偷昆達利(maṭṭhakuṇḍalī)天子的事蹟,因其身為天宮的天神(deva)的性質,其故事要點已被收錄在《天宮事經》(vimānavatthupāḷiyaṃ)中,但是,由於這位天子為了消除名叫adinnapubbaka的婆羅門因喪子之痛而前往火葬場(susānaṃ),繞行焚屍堆(āḷāhanaṃ)哭泣時的悲傷,他收起了自己的天人身形(attano devarūpaṃ),顯現出如同一個手臂上塗著黃檀香膏(haricandanussado)、伸著手臂哭泣、被痛苦征服樣貌的餓鬼(peto viya)(的形象)。因為他已經離開了人界(的狀態),所以也可以被歸類為與餓鬼相關的範疇,因此應當理解,他的故事要點也被收錄在《餓鬼事經》(petavatthupāḷiyampi)之中。
「起來,迦那(kaṇha),你為何躺臥?」這個開頭,是世尊在祇樹給孤獨園(jetavane)居住時,針對某位喪子的在家居士所說的。據說,在舍衛城(sāvatthiyaṃ),某位在家居士的兒子去世了。他因悲傷之箭所擊中,不洗澡、不進食、不處理工作、不去侍奉佛陀,只是不斷地胡言亂語,說著:「親愛的、心愛的兒子啊,你拋下我先去了哪裡?」等等。世尊在清晨時分觀察世間,看見他具有證得須陀洹果的潛力,於是第二天,在比丘僧團的圍繞下,在舍衛城(sāvatthiyaṃ)托缽結束,做完飲食事宜後,遣散了比丘們,由阿難(ānandattherena)長老作為侍從,前往那位居士的家門口。居士的家人報告了世尊到來的消息。於是,他的家人在家門口準備了座位,請世尊坐下後,扶著那位居士來到世尊面前。看見他坐在一旁,世尊問:「居士,你為何悲傷?」他回答:「是的,世尊。」世尊說:「居士,古代的智者們聽聞智者的話後,並不哀悼死去的兒子。」這樣說後,應他的請求,講述了過去的故事。
在過去,在陀羅婆提城(dvāravatīnagare)有十位兄弟國王:廣脩(vāsudevo)、力天(baladevo)、月天(candadeva)、日天(sūriyadevo)、火天(aggidevo)、水天(varuṇadevo)、阿周那(ajjuno)、怖軍(pajjuno)、髻鉢羅(ghaṭapaṇḍito)和瓶腹(aṅkuro)。其中,廣脩(vāsudevamahārājassa)大王心愛的兒子去世了。國王因此被悲傷壓倒,放棄了一切事務,抓著床腳,胡言亂語地躺著。那時,髻鉢羅(ghaṭapaṇḍito)心想:「除了我,沒有其他人有能力消除我兄長的悲傷,我將想辦法消除他的悲傷。」於是他裝扮成瘋子的樣子,望著天空,喊著「給我兔子!給我兔子!」,走遍了整個城市。「髻鉢羅瘋了!」整個城市都騷動起來。
那時,有一位名叫盧醯尼(rohiṇeyyo)的大臣,來到廣脩(vāsudevarañño)國王身邊,與他交談,說了一首偈頌:
207.
「起來,迦那(kaṇha),你為何躺臥?睡眠對你有何利益?
你那親如心臟和右眼的同胞兄弟,
他的瘋病加劇了,正在念叨著兔子,凱沙婆(kesavā)!」
世尊(在講述中)為了顯示他聽聞此言後從臥床起來的情形,成為正覺者後,說了一首偈頌:
208.
「聽聞了盧醯尼(rohiṇeyyassa)的話後,凱沙婆(kesavo),
迅速起身,因兄弟的悲傷而苦惱。」
國王起身後,迅速從宮殿下來,來到髻鉢羅(ghaṭapaṇḍitassa)身邊,緊緊抓住他的雙手,與他交談,說了三首偈頌:
209.
「你為何像瘋子一樣,走遍這整個陀羅婆提城(dvārakaṃ)?
你念叨著『兔子、兔子』,你想要什麼樣的兔子?
210.
「是金製的、寶石製的、銅製的,還是銀製的?
或是貝殼、石頭、珊瑚製的?我將為你造一隻兔子。
211.
「還有其他兔子,在荒野森林中活動的,
我也將為你帶來它們,你想要什麼樣的兔子?」
212.
「我不要那些在地上的兔子,
我想要月亮中的兔子,凱沙婆(kesavā),請為我取來。」
他說了一首偈頌。此處,「取來」(oharāti) 意思是請取來。聽聞此言,國王想「無疑我的兄弟瘋了」,陷入憂傷,說了一首偈頌:
213.
「親愛的兄弟啊,你恐怕將捨棄甜美的生命,
你追求著不可能得到的东西,想要月亮中的兔子。」
髻鉢羅(ghaṭapaṇḍito) 聽聞國王的話後,鎮定地站著,為了闡明「兄長,你知道對於追求月亮中兔子的人,因為得不到它,生命就會結束,那麼你為什麼因為得不到死去的兒子而悲傷呢?」這個道理,說了一首偈頌:
214.
「迦那(kaṇha),如果你如此明白(道理),如你教導他人那樣,
那麼為何對於早已死去的兒子,你至今仍在悲傷?」
這樣,他站在街道中,說道:「我至少還追求著看得見的東西(月亮),而你卻為根本看不見的東西(死去的兒子)而悲傷。」並為他說法:
215.
「無論是人還是非人,都無法得到(這樣願望):
『願我生的兒子不死』,無法得到的東西從何而來?
216.
「無論是咒語、根藥、藥草,還是財富,
迦那(kaṇha),都不可能帶回你所悲悼的死者。」
說了兩首偈頌。
再次,髻鉢羅(ghaṭapaṇḍito) 為了顯示「兄長,這種死亡,是無法通過財富、種姓、知識、戒行或修行來阻止的」,說道:
217.
「擁有巨大財富、龐大資產、統治王國的剎帝利(khattiyā),
以及擁有豐足錢糧的人,他們也並非不老不死。
218.
「剎帝利(khattiyā)、婆羅門(brāhmaṇā)、吠舍(vessā)、首陀羅(suddā)、旃陀羅(caṇḍāla)和浦格薩(pukkussā),
這些以及其他種姓的人,他們也並非不老不死。
219.
「那些誦讀咒語、精通六支(吠陀支)、思考梵語的人,
這些以及其他有知識的人,他們也並非不老不死。
220.
「即使是仙人(isayo),那些寂靜、調伏自心、苦行的人,
這些苦行者的身體,到時候也會捨棄。
221.
「已修心、阿羅漢(arahanto)、已完成任務、無漏(anāsavā)的人,
他們也捨棄這個身體,隨著善惡業的耗盡。」
用了五首偈頌為國王說法。
這樣,髻鉢羅(ghaṭapaṇḍitena) 說法後,國王聽聞後,悲傷之箭已被拔除,心生淨信,讚嘆髻鉢羅,說了其餘的偈頌:
222.
「我確實像著火的人,如同點燃的火盆,
你像用水澆灌一樣,熄滅了我所有的恐懼。
223.
「你確實拔出了我心中的箭,那依止於心的悲傷,
你為我這被悲傷壓倒的人,驅散了喪子之悲。
224.
「我現在已拔出箭,已冷卻、已寂滅,
我不再悲傷哭泣,兄弟啊,聽聞你的(教導)後。
225.
「有智慧、有慈悲心的人如此行事,
他們使人從悲傷中回頭,如同髻鉢(ghaṭo)對待兄長。
226.
「誰擁有這樣的大臣和隨從,
以善說(法)隨順(他),如同髻鉢(ghaṭo)對待兄長。」
世尊引出這個說法後,說道:「居士,古代的智者們就是這樣,聽聞智者的話後,消除了喪子之悲。」然後開示真理,結合了本生故事。真理教導結束時,那位居士證入了須陀洹果。
「你赤裸、形體醜陋」這個開頭,是世尊在祇樹給孤獨園(jetavane)居住時,針對財護(Dhanapāla)餓鬼所說的。據說,在佛陀尚未出現的時代,在般那國(paṇṇaraṭṭhe)的伊羅卡車城(erakacchanagare),有一位名叫財護(Dhanapālako)的長者(seṭṭhi),他沒有信心、不虔誠、吝嗇,持有虛無邪見(natthikadiṭṭhiko)。他的行為從經文中就可以了解。他死後,轉生為餓鬼(peto hutvā),投生於荒野(marukantāre)。他的身體有棕櫚樹幹般大小,皮膚粗糙、毛髮豎起、頭髮雜亂、樣貌可怕、極度醜陋、形相恐怖。他五十五年來,得不到一口飯食或一滴水,喉嚨、嘴唇、舌頭都乾枯了,被飢渴所征服,到處遊蕩。
後來,在我們的世尊出現於世間、轉動無上法輪之後,世尊依次在舍衛城(sāvatthiyaṃ)居住時,舍衛城的商人們裝滿了五百輛車的貨物,前往北方地區(uttarāpathaṃ),賣掉貨物後,將換來的貨物裝上車,正在返回。傍晚時分,他們到達一條乾涸的河流,在那裡解開車輛,準備過夜。那時,那個餓鬼(peto)被口渴征服,為了找水而來,但在那裡連一滴水也得不到,他失望了,像一棵根被砍斷的棕櫚樹一樣,雙腳折斷地倒下了。商人們看見他,用這首偈頌問道:
227.
「你赤裸、形體醜陋,消瘦、筋脈凸出,
肋骨突出、身體乾枯,尊貴的人,你是誰?」
於是,那個餓鬼(peto)說:
228.
「尊貴的人們(bhadante),我是餓鬼(petomhi),墮入惡趣、前往閻魔世界,
因為造作了惡業,我從此世死後去了餓鬼世界(petalokaṃ)。」
表明自己的身份後,再次被他們詢問:
229.
「你是以身、口、意,造作了什麼惡行?
由於什麼業的果報,使你從此世死後去了餓鬼世界(petalokaṃ)?」
被問及所造的業,他從過去投生之處開始,顯示自己過去、現在、未來的經歷,並給予他們教誡:
230.
「有一個般那(paṇṇānaṃ)族的城市,著名的伊羅卡車(erakaccha),
過去我曾是那裡的長者(seṭṭhi),眾人皆知我是財護(Dhanapālo)。
231.
「我有八十車載的黃金(hiraññassa),我還有大量的黃金(jātarūpaṃ),
還有許多珍珠、琉璃(muttā veḷuriyā)。
232.
「雖然我如此富有,但我卻不喜歡布施,
我關上門進食,以免乞求者看見我。
233.
「我沒有信心、吝嗇,吝嗇且辱罵他人,
我阻止許多人布施和行善。
234.
「(我說)布施沒有果報,吝嗇又有何果報?
我破壞了池塘(pokkharañño)、水井(udapānāni)和種植的園林(ārāmāni),
還有飲水處(papāyo)和難行處的橋樑(dugge saṅkamanāni)。
235.
「我這樣未行善、已造惡,從那裡死後,
轉生到餓鬼世界(pettivisayaṃ),被飢渴所壓迫。
236.
「自從我死亡以來,五十五年過去了,
我不記得吃過或喝過任何飲水。
237.
「吝嗇就是毀滅,毀滅就是吝嗇,
據說餓鬼們知道,吝嗇就是毀滅。
238.
「我過去吝嗇,在擁有巨額財富時不曾布施,
在現有的可供布施的物品中,我沒有為自己建立(福德的)根基(島嶼)。
我後來懊悔,承受自己業的果報。
239.
「再過四個月,死亡將會來臨,
我將墜入極端痛苦、可怕的無間地獄(ekantakaṭukaṃ ghoraṃ nirayaṃ)。
240.
「(那地獄)四角、四門,劃分區域、有度量,
以鐵為圍牆,以鐵覆蓋頂部。
241.
「那裡的地面是鐵製的,燃燒著、充滿火焰,
總是遍滿周圍一百由旬。
242.
「在那裡,我將在長時期中,遭受痛苦的感受,
那是惡業的果報,因此我非常悲傷。
243.
「因此我對你們說:願你們吉祥(bhaddaṃ vo),
所有聚集在這裡的人,無論公開或私下,都不要造作惡業。
244.
「如果你們將來造作惡業,或現在正在造作,
你們無法從痛苦中解脫,即使飛逃也無法逃脫。
245.
「要孝順母親(matteyyā)、孝順父親(petteyyā),在家族中尊敬長者(kule jeṭṭhāpacāyikā),
要尊敬沙門(sāmaññā)、尊敬婆羅門(brahmaññā),這樣你們將往生天界(saggaṃ)。」
他說了這些偈頌。
那些商人(vāṇijā)聽聞他的話後,心生悚懼,出於對他的慈悲,用容器取水,讓他躺下,澆在他的嘴上。但是,由於那個餓鬼(petassa)的惡業力量,眾人長時間澆灌的水,沒有流下去一滴,怎麼能解除他的口渴呢?他們問他:「你得到一些安慰了嗎?」他說:「這麼多人澆灌這麼長時間的水,沒有一滴流下去,願我能從這餓鬼趣中解脫。」於是,那些商人們聽聞此言後,極度心生悚懼,問道:「那麼有什麼辦法可以止息口渴嗎?」他說:「當這個惡業耗盡後,如果對如來(tathāgatassa)或如來弟子(tathāgatasāvakānaṃ)行布施,並將功德迴向給我,我將從這餓鬼狀態中解脫。」聽聞此言,商人們前往舍衛城(sāvatthīṃ),親近世尊,報告了此事,皈依三寶(saraṇāni)、受持戒律(sīlāni),並以佛陀為首,對比丘僧團(bhikkhusaṅghassa)行七天的布施,將功德迴向給那個餓鬼(petassa)。世尊以此為因緣,說法開示,大眾也捨棄了貪婪等吝嗇的污垢,樂於布施等福德。
「裸體、消瘦、出家人(Bhante)啊」,這是在導師(Satthari)住在竹林園(Veḷuvane)時,針對小長者(Cūḷaseṭṭhi)餓鬼所講的故事。
據說,在波羅奈(Bārāṇasiyaṃ)有一個在家居士,沒有信仰、不虔誠、吝嗇、小氣、對行善積德之事毫不關心,名叫小長者(Cūḷaseṭṭhi)。他死後投生到餓鬼道,他的身體沒有肉與血,只剩下骨骼、筋腱和皮,是個禿頭且沒有穿衣服的(狀態)。而他那個住在安達卡賓達(Andhakavinde)家主家中的善良女兒,為了父親的緣故,想供養婆羅門,準備了米等布施的用品。那個餓鬼知道了這件事,懷著期望,從空中前往那裡,途中到了王舍城(Rājagahaṃ)。
那時,國王阿闍世(Ajātasattu)被提婆達多(Devadattena)唆使,殺害了父親的生命,因為對此感到懊悔以及被惡夢困擾,無法入睡,於是在宮殿上層的優美住所經行時,看見那個正在空中行走的餓鬼,便用以下這個偈頌問道:
246.
「裸體、消瘦、出家人(Bhante)啊,夜晚你要去哪裡?是什麼原因?
請告訴我,或許我們能夠(為你)辦到,我將盡一切財富來供養你。」
這樣被國王詢問後,餓鬼講述自己的情況,說了三個偈頌:
247.
「波羅奈(Bārāṇasī)城,聲名遠播,我曾是那裡一個富有的在家居士,但(內心)卑劣。
吝嗇者,貪著於物質,心靈增長(貪欲),因惡行而墮入閻魔(Yama)的領域。
248.
「我因此被名為『針』的(飢餓)所折磨,
正是因為這(飢餓),我為了尋求一點點食物而走向親屬。
(他們是)慣於不布施且不相信『布施在來世有果報』的人。
249.
「而我的女兒不斷地說:『我將為父親和祖父們行布施。』
婆羅門們正在享用她已準備好的(食物),我正要去安達卡賓達(Andhakavinda)。」
之後,結集者們說:
250.
「國王對他說:『即使享用了那個(你女兒準備的食物)之後,
你也趕快回來,我也將供養(你)。
請告訴我,如果還有(其他)原因,(讓我)能相信的話,我們想聽聽有道理的話。』
251.
「(餓鬼)說了『好的』之後,就去了那裡,(但那些)不值得接受供養的(婆羅門)卻享用。
他再次返回王舍城(Rājagahaṃ),出現在眾人之主(國王)的面前。
252.
「看見餓鬼又回來了,國王說:『我也要布施些什麼(給你)呢?
請告訴我那個原因,好讓你能夠長久地感到滿足。』
253.
「『國王啊,請供養佛陀(Buddha)和僧團(Saṅgha),
以食物、飲料和袈裟(cīvara)供養。
請為了我的利益,將那供養的功德迴向給我,
這樣我就能長久地感到滿足。』
254.
「於是,國王立刻(從宮殿)下來,親手以無與倫比的(物品)布施給僧團(Saṅgha)。
他向如來(Tathāgata)報告了所做(的布施),並將那供養的功德迴向給那個餓鬼。
255.
「他(餓鬼)受到(功德迴向的)供養,極其光輝耀目,出現在眾人之主(國王)面前。
『我是一位天神(Yakkho),獲得了最高的成就,人間沒有與我同等或相似的人。』
256.
「『請看我这無量的神力,這是你以無與倫比的(物品)布施僧團後所見到的(果報)。
(由於你)持續不斷地以許多(資具)供養(僧團),我總是感到滿足,
我將幸福地(前往)人間或天界。』」
這樣,餓鬼告別離開後,國王阿闍世將此事告訴比丘們,比丘們去到世尊(Bhagavato)面前報告。世尊為此說法,揭示了其中的道理,並向聚集的群眾說法。聽聞之後,大眾捨棄了吝嗇的污垢,變得樂於行布施等善業。
義註:當佛陀待在沙瓦提城的時候,他說了這個故事。
在這個個案,Ankura 不是鬼,但因為他和鬼的聯繫,這個故事被說為Ankura鬼故事。在Asitanjana城鎮,Kamsabhoga的領域,Uttarapatha(北印度)省,Upasagara—為國王Mahasagara,Uttaramadhura之主的兒子—出生了。Devagabbha—Mahakamsaka之女—也出生了。以下的十一個戰士孩子也誕生了:
1. Anjanadevi
2. Vasudeva(Krishna)
3. Baladeva
4. Chandadeva
5. Suriyadeva
6. Aggnideva
7. Varunadeva
8. Ajjuna
9. Pajjuna,
10. Ghatapandita
11. Ankura
Vasudeva(Krishna)和他的兄弟們,開始在Asitanjana城,然後在適當的時候殺死了印度6萬3千個城市的國王。他們停在Dvaravati,建造了自己的住處。然後他們把王國分為十份,但是忘了他們的姐妹:Anjanadevi。當他們記起她時,其中一個說‘讓我們分十一份吧’ 然後在他們之中最小的Ankura說 ‘我將會以經商為生,你們在各自的領域免除我的稅吧’ 他們同意。在他們給了妹妹他的份額後,那九個國王住在Dvaravati。
Ankura從事經商,然後經常地大捐款。現在他有一個奴隸,看守著他店鋪的人,他對自己的幸福感到興趣。Ankura為他找到了一個良家女子結婚,然而那個奴隸很年輕便死了,Ankura因此給了相同的薪水給予那個奴隸的兒子。當那個男童長大成人時,在國王庭上生起了那個奴隸不是奴隸的見解。當Anjanadevi聽見了,她便用奶牛的例子來釋放了他,說‘一個自由的母親不亞於一個自由的兒子’。 然而恥辱讓那個青年離開並前往Roruva市,在那裡他娶了某個裁縫師的女兒,然後他以裁縫買賣為生。
那個時候,在Roruva市有一個大協會領袖—Asayha—他大量地捐贈予隱士,婆羅門,流浪漢,旅行者,乞丐和禪修者。那個裁縫,以喜樂和滿足,為那些不懂的人指路—Asayha的住處,並說‘讓他們去到那裡,接受他們應得的吧’ 他的行為被巴利聖典引據。當他死後,他再生為某個荒漠地方的菩提樹的地居天神,他的右手能生出讓人快樂愉悅的事物。
現在在相同的城市Roruva,那裡有某個男人,他被Asayha的慷慨捐助所佔據。但是因為他不信,沒有宗教,異端的,對功德行為不尊重,所以死後再生為上面那位天神住處附近的鬼。他做了什麼也可以在聖典中找到。
現在Asayha也死了,然後成為沙迦--33天天神的天帝—的伴屬。在之後的時候,Ankura把他的貨品放到500個馬車,另外一位婆羅門也這樣做。這兩個男人進入了一個匱乏的沙漠然後迷路了。當他們在相同的地方遊蕩,草,水和食物耗盡了。Ankura派他的信使去找水。然後那個手變出讓人喜悅事物的夜叉(地居天神)看到他們的困境,然後回憶起Ankura過去世幫過自己。於是向他展示出自己在住的菩提樹,然後想‘現在,我一定要幫這個男人’ 現在這顆菩提樹長滿了樹枝和厚葉,給予稠密的陰涼處和有成千條新支。它有一由旬長,闊和高。Ankura看到後很歡喜,在樹下面紮了營。那位夜叉伸展了自己的右手,然後立刻向整隊人供應了水,並向每位人給予了他們所欲的東西。之後許多人都得到了他們所欲的必需品,然後休息。
然而,那位婆羅門沒有智慧地這樣想‘從這裡去到Kamboja是為了找尋財富,我們會得到些什麼呢?讓我們以某種方式抓住這隻夜叉,然後放他到馬車上吧。然後應該和他一起去到我們的城市。’ 他和Ankura說起自己的計謀:
257 ‘我們帶著貨品去Kamboja的目標已經達成了,當遇見了這位給予了我們所有所欲的夜叉,讓我們帶這位夜叉走!‘
258’這位夜叉,得到他的同意或強行地,讓我們抬他到馬車,然後快速地去Dvārakan城‘
Ankura:
259’對於我們曾經坐下或躺下的樹蔭,一條樹枝也不應該斷,因為他會是朋友的背叛者,作惡者‘
當回應的時候,那位婆羅門就如是常識般斷言--事情的根源就是要移除欺瞞:
260 ’ 對於我們曾經坐下或躺下的樹蔭,切斷他的幹吧,如果那對我們有利‘
Ankura:
261’ 對於我們曾經坐下或躺下的樹蔭,不要破壞它,傷害朋友是惡的‘
婆羅門
262’ 對於我們曾經坐下或躺下的樹蔭,就算是根也要一起拉出來,如果那對我們有利‘
263‘對於那些我們住過就算是一晚他的家的人,透過他我們取得食物和飲料,一個人不應該對他以心思維邪惡的。感恩被好人所讚歎。‘
264‘對於那些我們住過就算是一晚他的家的人,我們被食物和飲料所招待,一個人不應該對他以心思維邪惡的。不傷害生類,把對朋友背信棄義放到一邊。‘
265‘誰人在過去時有良好的行為,但之後罪惡地犯下傷害,那位貧於淨手的人,不會看見好運‘
然後婆羅門沉默起來。那位夜叉卻聽見了兩人的對話,對婆羅門感到生氣,然後說‘讓這位邪惡的婆羅門獲得他自己應得的東西,之後我應該會明白‘ 之後,為了顯示他不會被任何人所征服,他說:
266‘我不那麼容易被天神,人類,或國王所制服。一位像我的夜叉,有著最高的支配力,我可以(在一閃間)去到很遠的地方,被賦予美麗和力量‘
Ankura:
267 ‘你的手是完全的金色,滴著蜜糖,然後一連串的禮物由你的五指發出,不同的甜汁從你的手指滴出。我認為你是Purindada (帝釋天)
夜叉:
268’我不是神或音樂神/植物神甚至不是沙迦天帝。Ankura,記住我是鬼,我從Roruva 來到‘
Ankura:
269 ‘你過去有著什麼樣的戒?你過去在roruva的行儀是怎樣?由於什麼樣的梵行,而功德使你的手成就?‘
夜叉:
270‘在過去,我是roruva的裁縫,過著悲慘的生活。我沒有錢做布施。‘
271‘我的工作室在Asayha的鄰近,它是法的追隨者,一位修習布施的大師,他做好事,謙遜。‘
272‘然後那裡有乞丐,不同家庭的窮人,他們問我Asayha的住處,然後說
273‘我們應該去哪裡?祝你好運!布施在哪裡給予?‘
274‘當我被問到這些,我讓他們知道Asayha的屋子,因為我伸展我的右手,然後說‘‘那裡,祝你好運!那裡就是Asayha布施的地方了’’’
275 ‘因此我的手給你所欲的因為這個原因,我的手滴著蜜糖;因為我的梵行,我的好事是透過我的手而完成的。’
Ankura:
276‘因此我們見到你並沒有以自己的手給予禮物給別人,但是隨喜別人的布施,然後伸展雙手。‘
277 ‘ 因此你的手給出被願欲的,以這個原因,你的手滴著蜜糖,以這個原因你的好事被你雙手完成。‘
278‘尊者,那位用自己雙手布施,有淨信的人,他死後去到哪一個領域?‘
279 ‘我不知道Asayha—那位不可能的達成者--的死亡與再生,但我聽Vessavana 說,Asayha已成為沙迦天帝的伴屬。
Ankura:
280 ‘根據能力做好事和給予布施是足夠的。當他已經看到一個以手給予所欲的人時,誰不會作福德的行為?’
281 ‘肯定地,現在,我要從這裡離去,然後當我到達Dvārakaṃ,我應該給予帶來我快樂的布施。’
282 ‘我應該給予食物和飲料,衣服和住處,路旁的飲水處和水井,然後在難行的地方造通道。’
然後鬼出現了,Ankura問
283‘為什麼你的手指彎曲?你的嘴被扭曲,你的眼睛濕淋淋的?你做了什麼壞事?‘
鬼回答:
284 對於那位虔誠的屋主Asayha,我連接著他的慈善,我看著他的慷慨。‘
285 ‘在那裡,我看到願欲食物的乞丐們來臨,我走到一邊,做了鬼臉。’
286‘所以我的手指變形,嘴巴走樣,然後我的眼睛濕淋淋。這是我所作的惡事。’
Ankura:
287‘公正地,壞蛋,你的嘴巴成為走樣的,正是因為你對其他人的布施做鬼臉。’
288 ‘怎會一個給予包含食物飲料,固體食物,衣服,住處的人,依靠別人的服務?’
289 ‘肯定地,當我到達Dvārakaṃ,我應要布施出去,那會為我帶來快樂。’
290 ‘ 我應該要給出食物和飲料,衣服和住處,路邊水處和井,然後在難行之處造公路’
291 之後他轉回然後到達Dvārakaṃ城。Ankura確立了這樣的布施,那將會帶給他快樂。
292以平靜的心,他給予食物和飲料,衣服和住處,路邊水處和井。‘
293‘誰肚餓?誰口渴?誰要穿上衣服? 誰有交通工具?從這裡讓交通工具上軛
294誰要雨傘?誰要香水?誰要花環?誰要涼鞋?如是他向理髮師,廚師,和香水上人不斷日夜喊叫,就在Ankura 自己的住處。
然後以下是Ankura 和 Sindhaka—被前者任命負責他慈善的人—的對話
Ankura:
295 ‘那些人想‘Ankura睡得好。’ 然而,Sindhaka,我睡得不好,因為我見不到任何乞丐。‘
296‘那些人想‘Ankura睡得好。’ 然而,Sindhaka,我睡得不好,因為旅行者太少了。‘
Sindhaka:
297 ‘如果沙迦,三十三天之主給你一個願望,你自己選擇,你要什麼願望?’
Ankura:
298如果沙迦,三十三天之主給我一個願望,那我就會請求,當早上我起床時,天界的食物,有戒的乞丐都顯現
299 ‘這樣,當我布施時,我布施的美德不會浪費掉,然後當我布施,我不會感到後悔。當我給予時,我讓我的心愉悅。這就是我從沙迦天帝那裡選擇的願望。’
Ankura 這樣讓他的願望被了知。在那裡,坐著一個名為sonako 的男人,他想遊說Ankura放棄過份的布施,然後說:
300 ‘不要把你所有的資產送出去,但保護你的禮物和財富。以此原因財富肯定地比布施好。如果過分布施,家庭就不存在’
301‘智者不會認可不布施和過分布施。因此,看你吧,財產比布施好。均等地發生為智者之法。
Ankura:
302 ‘嗯,我會給予,希望所有善士善人都求助於我。就如雲朵充溢峽谷,我都想補充所有乞丐。
303‘誰見到乞丐,容色明淨,布施後變得愉悅,他會快樂地住家。’
304‘誰見到乞丐,容色明淨,布施後變得愉悅,那個布施成就。‘
305‘布施之前,一個人應該快樂,當布施時,他應該讓他的心愉悅;布施後他也應該愉悅。這就是布施成就。‘
306 . 6000個車量的食物每日在Ankura的屋子裡被分發給人們。Ankura有著行善的慾望。
307.3000位廚師以珠寶和耳環裝飾自己,和Ankura住在一起,熱心地給予布施。
308. 6萬個青年,戴著珠寶和耳環,為了Ankura廣泛的布施而折斷木柴
309. 1萬6千個女人以裝飾物裝飾,排列著,女人以不同形式(把食物)弄成團,參與著Ankura的大布施
309. 1萬6千個女人以裝飾物裝飾,排列著,手拿著匙,參與著Ankura的大布施
311. 他給了許多給許多人,很長時間,這位聖潔的人繼續恭敬地以自己雙手布施,一再一再地。
312. 許多個月,半月,和季節和許多年。對的,很長時間,Ankura繼續他的大布施。
313.所以Ankura給予和奉獻施物很長時間,然後他離開了這個肉身,然後投生到三十三天。
義註:當他投生到那裡,正在享受天樂,在我們佛陀的時候,一個年輕人名叫Indaka ,他以淨信之心給了一定份量的食物給予正在托缽的阿那律尊者。當Indaka 死後,透過功德田的威力,他再生於三十三天,這被說:
314. Indaka 給了阿那律尊者一勺量的食物。當他死去之後,他進入了三十三天。
315.在十處Indaka 勝過Ankura:
1. 色
2. 聲
3. 香
4. 味
5. 觸
(在以上)意愉悅
316.
6. 壽命
7. 追隨者
8. 容色
9. 快樂
10. 主權
317.從前,當在三十三天,在Pandukambala 石頭上,珊瑚樹下,佛陀現身探望天界。
318.當十個世界的天神都聚集在一起時,他們皈依待在山峰上的佛陀
319沒有天神在容貌上勝過佛陀,他超越一切天神,他一個已經是極好的
320那時Ankura在那裡,離佛陀十二由旬。但Indaka 離佛陀不遠,Indaka 勝過Ankura
321. 當佛陀看見Ankura和Indaka,然後想讓他們值得被獎賞,他說了這些話:
322.‘大布施給了很長時間,Ankura你給了大量的,你坐得離我太遠了,過來一些。‘
323 被觸發,沉著的Ankura這樣說‘有什麼是由於那個布施而給予我的?(原本)值得獎賞的卻變為空虛的
324’雖然Indaka 在這裡給了一點禮物,但他勝過我們,就如月亮勝過許多星星。‘
佛陀因此說:
325‘就如貧瘠的田地,雖然許多種子被種植,
然而卻沒有收得大果,或讓主人愉悅。
326同樣地,大量的布施確立於劣戒的人,
沒有大果,也不讓布施者愉悅
327就如良田,種子少量地被種植
恰當地給予(雨)流,果讓農夫愉悅。
328同樣地,有戒,有道德的人
作少量的,便有功德和大果
329審察而布施予適合被布施者,在那裡布施有大果
審察而布施被善至讚賞—(布施在)在這個生命大眾中值得被布施的
330這個布施後有大果報,就如種子散播在良田中。
「走向日間住處的比丘」這段話,是關於烏陀羅(Uttara)之母餓鬼的事蹟。這裡是其中義理的闡明:
在世尊(Satthari)般涅槃後,第一次大結集(Paṭhamamahāsaṅgītiyā)正在進行期間,尊者大迦旃延(Mahākaccāyano)與十二位比丘一起,住在拘睒彌(Kosambiyā)附近某個林野住處。
那時,優填(Udenassa)國王的一位大臣去世了,他生前在城裡負責一些事務。於是,國王召喚那位大臣名叫烏陀羅(Uttara)的年輕兒子,對他說:「你要好好管理你父親生前負責的事務」,並讓他接替了那個職位。
他答應說:「好的」,之後有一天,他帶著木匠們去森林裡,為了取得修繕城牆所需的木材。在那裡,他走近尊者大迦旃延長老(Mahākaccāyanattherassa)居住的地方,看見長老穿著糞掃衣(Paṃsukūlacīvara),獨自靜坐,僅僅透過(長老的)威儀舉止就生起了信心,他向長老禮敬、問訊後,坐在一邊。長老為他講說佛法。他聽聞佛法後,對三寶(Ratanattaye)生起了淨信,安住於皈依(Saraṇesu),並邀請長老說:「尊者,請您慈悲,明天與比丘們一起接受我的飯食供養。」長老以沉默表示同意。他從那裡出來,回到城裡,告訴其他居士們:「長老已經接受我明天的邀請,你們也應該來我家,作為我布施的主要參與者。」
第二天一大早,他準備了精美的硬食(Khādanīyaṃ)和軟食(Bhojanīyaṃ),派人通知時間已到,然後出去迎接與比丘們一同前來的長老。他禮敬長老,以長老為前導,將大家請進家裡。接著,在鋪設了極具價值、適宜的上等坐具上,長老和比丘們坐下後,他以香、花、薰香進行供養,並以精美的食物和飲料使他們滿足。他生起了淨信,合掌聆聽迴向功德。在(長老)做完飯食的迴向功德後離開時,他拿著(長老的)缽跟隨著送行,送出城後,在返回時,他請求說:「尊者,請你們一定要常來我家」,知道長老同意後,他才返回。
就這樣,他侍奉著長老,安住於(長老的)教誡,證得了須陀洹果(Sotāpattiphalaṃ)。他還建造了一座寺院(Vihārañca),並使他所有的親屬都對教法生起了投入。
然而,他的母親內心被吝嗇的污垢所纏縛,這樣辱罵他:「你在我不同意的情況下,將食物飲料布施給沙門,但願那些(布施物)在來世對你變成血!」不過,她曾同意布施一束孔雀尾羽,用於寺院的大節日(Vihāramahadivase)。她死後投生到餓鬼道(Petayoniyaṃ),但由於她曾隨喜(Anumodanena)那束孔雀尾羽的布施功德,她的頭髮變得青黑、潤澤、髮梢捲曲、細緻且長。每當她下到恆河(Gaṅgānadiṃ)想喝飲用水時,那條河就會充滿鮮血。她被飢渴所征服,遊蕩了五十五年(Pañcapaṇṇāsa vassāni)後,有一天,她看見闡那雷瓦塔長老(Kaṅkhārevatattheraṃ)白天在恆河岸邊的日間住處靜坐,便用她自己的頭髮遮蓋住身體,走近前去乞求飲用水。關於此事,這樣說道:
331.
「一位走向日間住處的比丘,坐在恆河(Gaṅgā)岸邊。
一個醜陋、樣貌可怕的餓鬼(Petī)走近他。
332.
「她的頭髮極長,一直垂到地面。
她用頭髮遮蔽著(身體),對沙門(Samaṇa)這樣說。」 —
這兩首偈頌是結集者們在此從一開始就安立的。
然而,那個餓鬼(Petī)走近長老,乞求飲用水時說 —
333.
「自從我死去,至今五十五年,
我不記得吃過(食物),也沒喝過飲用水。
尊者,請給我飲用水吧,我渴求飲用水(Pāniyāya)。」 — 她說了這首偈頌。
在這之後 —
334.
「這條涼爽的恆河(Gaṅgā),從雪山(Himavantato)流下來。
從這裡取水喝吧,為何向我乞求飲用水?
335.
「尊者,如果我親自從恆河(Gaṅgāya)取水喝,
(水)就會為我變成血,因此我才乞求飲用水。
長老:
336.
「究竟是身、口、意,造作了什麼惡業?
由於什麼業的果報,恆河(Gaṅgā)對你變成了血?
337.
「我有個兒子名叫烏陀羅(Uttaro),是個有信心的優婆塞(Upāsako)。
他在我不同意(Akāmāya)的情況下,布施給沙門們(Samaṇānaṃ)。
338.
「袈裟(Cīvaraṃ)、團食(Piṇḍapātañca)、資具(Paccayaṃ)、臥坐具(Sayanāsanaṃ)。
我被吝嗇(Maccherena)所逼迫,因而辱罵他。
339.
「『你在我不同意(Akāmāya)的情況下,布施給沙門們(Samaṇānaṃ)。
袈裟(Cīvaraṃ)、團食(Piṇḍapātañca)、資具(Paccayaṃ)、臥坐具(Sayanāsanaṃ)。
340.
「『烏陀羅(Uttara)啊,但願這些在來世對你變成血!』
正是那個業的果報,使恆河(Gaṅgā)為我變成了血。」 —
這些是長老和餓鬼之間一問一答的偈頌。
於是,尊者雷瓦托(Revato)為了那個餓鬼(Petiṃ),將飲用水布施給比丘僧團(Bhikkhusaṅghassa);他托缽乞食後,將飯食取來布施給比丘們;他從垃圾堆(Saṅkārakūṭādito)撿來糞掃衣(Paṃsukūlaṃ),清洗後做成坐墊(Bhisiñca)和枕頭(Cimilikañca),布施給比丘們。藉由這些(功德),那個餓鬼獲得了天界的成就(Dibbasampattiyo)。她去到長老那裡,將自己獲得的天界成就展示給長老看。長老向來到他身邊的四眾(Catunnaṃ parisānaṃ)說明了這件事的經過,並講說了佛法。由此,大眾產生了悚懼感(Sañjātasaṃvego),捨離了污垢與吝嗇(Vigatamalamacchero),變得樂於行布施、持戒等善法(Dānasīlādikusaladhammābhirato)。
應當注意,這個餓鬼事蹟(Petavatthu)被收入了第二次結集(Dutiyasaṅgītiyaṃ)的結集中。
「我過去曾布施給一位出家的比丘」這段話,是關於線(Sutta)餓鬼的事蹟。它的緣起是怎樣的呢?
據說,在舍衛城(Sāvatthiyā)附近某個村落,在我們的導師(Satthari)還未出現於世的、超過七百年(Sattannaṃ vassasatānaṃ upari)的期間,有一個小男孩侍奉一位獨覺佛(Paccekabuddhaṃ)。當他長大到了適婚年齡,他的母親為了他,從一個同等地位的家庭帶來一位女孩。就在結婚當天,這個年輕人和朋友們一起去洗澡時被蛇咬了而去世,也有人說是被「夜叉附身」(Yakkhagāhenā)了。他由於侍奉獨覺佛,積累了許多善業,雖然如此,但因為他的心繫念於那個女孩,死後成為擁有天宮的餓鬼(Vimānapeto),而且具有大神通和大威力。
那時,他想帶那個女孩到自己的天宮,思惟著:「用什麼方法,能讓她造作現世就能感受果報的業,從而喜歡和我一起在這裡呢?」為了讓她能享受天界的福報,他正在觀察方法時,看見那位獨覺佛正在做袈裟,便以人的形貌前去,禮敬後問道:「尊者,您需要線(Suttakena)嗎?有需要嗎?」獨覺佛說:「優婆塞(Upāsaka),我正在做袈裟。」他說:「那麼,尊者,請您到某個地方去乞線吧。」並指出了那個女孩的家。獨覺佛就去到那裡,站在她家門口。那女孩看見獨覺佛站在那裡,心生淨信,知道「尊者需要線」,就給了一團線(Suttaguḷaṃ)。
於是,那個非人(Amanusso)以人的形貌去到那個女孩的家,向她母親求婚,並和那個女孩一起住了幾天。透過她母親的協助,他將那個家裡所有的容器都裝滿了黃金(Hirañña)和黃金飾物(Suvaṇṇassa),並在所有東西上面寫上名字:「這是天授(Devadattiyaṃ)的財富,任何人不得取用。」然後,他帶著那個女孩去了自己的天宮。她的母親得到了大量財富,分給了自己的親屬以及貧窮困苦的人等,自己也享用,臨終時對親屬們說:「如果我女兒回來,請把這些財富交給她。」說完就去世了。
在那之後,經過了七百年(Sattannaṃ vassasatānaṃ accayena),我們的世尊(Bhagavati)出現於世,轉動了無上法輪(Varadhammacakke),並依次在舍衛城(Sāvatthiyaṃ)居住。當時,那個女人和那個非人住在一起,心中產生了不滿。她對他說:「善哉,貴人子(Ayyaputta),請帶我回我自己的家吧。」並說道:
341.
「我過去曾走近一位出家的比丘(Bhikkhuno),
在被(他)乞求後,我布施了線(Suttaṃ)。
那個(布施)的果報,現在獲得了廣大豐碩的成果,
我這裡也生起了許多(數)十萬件的衣服(Vatthakoṭiyo)。
342.
「(我有)遍布鮮花、令人喜悅的天宮(Vimānaṃ),裝飾著各種寶石(Anekacittaṃ),有男女侍奉(Naranārisevitaṃ)。
我享受它,也穿戴它,擁有豐饒財富(Pahūtavittā),至今仍未耗盡。
343.
「正是由於那個業的果報,在此獲得了快樂與舒適。
貴人子啊,請帶我再次去人間吧,讓我去做福德(Puññāni)。」 —
她說了這些偈頌。
344.
「你來到這裡已經七百年(Satta vassasatā)了,
(但如果回去)你會在那裡變得衰老、年邁。
你所有的親屬也都已經去世了,
從這裡去那裡後,你又能做什麼呢?」 —
聽他這麼說,她不相信他的話,再次說道:
345.
「我感覺來到這裡才僅僅七年(Satteva vassāni),
並享受了天界的快樂。
貴人子啊,請帶我再次去人間吧,讓我去做福德。」 —
雖然她這樣說了,但那個天宮餓鬼(Vimānapeto)用各種方式教誡她後,說:「你現在只剩下七天的壽命,之後在那裡也活不了了。你母親留下的、由我給予的財富還在,你把它布施給沙門和婆羅門後,就祈願再投生到這裡吧。」說完,用手臂強拉著她,把她放在村子中央,說:「你告訴以後來到這裡的其他人:『隨力去做福德吧。』」說完就離開了。關於此,這樣說道:
346.
「他用手臂強拉著她,把她帶回(人間),
帶回那個衰老、極其孱弱的老婦(Theriṃ)。
(你應該)告訴『其他來到這裡的人:去做福德吧,快樂是可以獲得的。』」
「極其孱弱」(sudubbalanti)意思是:由於衰老而極其虛弱。據說,她剛從天宮離開,立刻就變得衰老、年邁、高齡、上了年紀。「告訴」(vajjesīti)意思是:你應該說。為了說明應該說的話的樣式,說了「其他的人」(aññampi jana)等等。它的意思是:賢女(Bhadde),你也應該做福德,也應該教誡其他為了見你而來到這裡的人:「善面者(Bhadramukhā)啊,即使看著頭或衣服著火了,也應該去做布施、持戒等福德,做了福德後,確實能獲得作為其果報的快樂,在這件事上不應有懷疑。」你應該這樣教誡。
這樣說完,他離開後,那個女人去到她親屬居住的地方,讓他們認出自己,拿了他們交還的財富,正在布施給沙門和婆羅門時,她對來到她身邊的人們,用這首偈頌給予教誡:
347.
「我親眼見到:沒有行善(Akatena sādhunā)的人,餓鬼(Petā)和人間眾生同樣受苦。
而造作了能感得快樂的業(Sukhavedanīyaṃ)後,天界(Devā)和人間(Manussā)的眾生都安住於快樂。」
她這樣給予教誡,為沙門、婆羅門等人舉辦了七天的大布施(Mahādānaṃ),在第七天去世後,投生到三十三天(Tāvatiṃsesu)。比丘們將這件事的經過報告給世尊(Bhagavato)。世尊為此說法,揭示了其中的道理,並向聚集的群眾說法,特別闡明了對獨覺佛(Paccekabuddhesu)行布施的巨大果報和巨大利益。聽聞之後,大眾捨離了污垢與吝嗇(Vigatamalamacchero),變得樂於行布施等善業(Dānādipuññābhirato)。
「金階與果板」這一句,是針對世尊住在(Sāvatthī)舍衛城時,所講述的關於(Kaṇṇamuṇḍa)狗耳切斷者女餓鬼的故事而說的。據說,在過去(Kassapa)迦葉佛的時代,(Kimila)金彌拉城裡,有一位優婆塞(男居士),是一位須陀洹(初果聖者),他與五百位優婆塞同心同願,熱衷於從事種植園林、修建橋樑、建造精舍、製作禪修步道(caṅkamana)等福德善行,他建造了一座僧侶居住的精舍(vihāra),並時常與那些優婆塞們一起去精舍。他們的妻子們也成了優婆夷(女居士),彼此和睦相處,手中拿著花、香、塗香等,時常前往精舍,在路上會在園林、會堂等處休息後再繼續前行。
有一天,幾個惡棍(dhuttā)正坐在某個會堂裡,當那些婦女在那裡休息後離開時,他們看到她們容貌美麗,心被繫縛(迷住了),但知道她們具備戒行與道德的品質,於是商量著如何能引誘她們:「誰有本事能誘使她(們)中的哪怕一位犯下戒行(通姦)呢?」其中一人說:「我有本事。」他們就與他打賭:「我們用一千(金幣)來打賭(abbhutaṃ karomā)。」他們就這樣打了賭。那人用了許多方法努力嘗試,當那些婦女來到會堂時,他彈著鬆了七根弦、聲音甜美的琵琶(vīṇa),用甜美的聲音唱著與愛欲相關的歌曲,藉著歌聲的吸引,他誘使其中一位婦女犯下戒行(通姦),使她成了不貞者(aticāriniṃ),並從那些惡棍那裡贏得了一千(金幣)。那些輸了一千(金幣)的惡棍就去告訴了她的丈夫。丈夫質問她:「妳真的做了像那些男人所說的那種事嗎?」她拒絕承認說:「我不知道這種事。」並在丈夫不相信的情況下,指著站在旁邊的一隻狗,發下誓言:「如果我做了那樣的惡行,就讓這隻耳朵被切斷(chinnakaṇṇo)的黑狗(kāḷasunakho),無論我生在哪裡,都來啃咬我!」其他五百位婦女,雖然知道這位婦女是不貞者,但當被質問「她是否真的做了那樣的惡事,還是沒做?」時,她們卻說謊:「我們不知道有這種事。」並發誓說:「如果我們知道(她通姦),願我們世世代代都做她的奴隸!」
後來,那位不貞的婦女,內心因懊悔而煎熬,身體消瘦,不久就死了。之後,她在(Himavati)雪山山脈中,七個大湖之一的(Kaṇṇamuṇḍadahassa)狗耳切斷者湖岸邊,轉生為一位女餓鬼(vimānapetī),擁有一座宮殿。在她的宮殿附近,由於業報成熟的力量,出現了一個可供她享用的蓮花池(pokkharaṇī)。其餘五百位婦女死後,由於發誓的業力,轉生為她的奴隸。她(女餓鬼)在那裡,憑藉過去所造善業的果報,在白天享受天界的幸福,但在半夜,由於惡業力量的驅使,她會從床上起來,走向蓮花池岸邊。在那裡,一隻體型如小象崽般巨大、形狀兇惡、耳朵被切斷(chinnakaṇṇo)、牙齒尖利堅硬、眼睛如同燃燒的赤鐵木(khadira)炭火堆、舌頭如同不斷閃爍的閃電群、爪子堅硬鋒利、毛髮粗糙難看的黑狗,會過來把她撲倒在地,像是被極度的飢餓所征服一樣,強行啃咬她,把她咬得只剩下一串骨骸(aṭṭhisaṅkhalikamattaṃ),用牙齒叼著她,把她扔進蓮花池裡,然後就消失了。而她(被扔進池中)之後,立即恢復成本來的形貌,登上宮殿,躺在床上。而其餘的(五百位)婦女,則只承受著為她奴隸的痛苦。就這樣,她們住在那裡,度過了五百五十年。
後來,她們(指那五百位女奴)因為沒有丈夫(purisehi vinā,或譯:沒有那些男人在旁)而享受天界幸福,感到厭煩(不滿足)。從那(Kaṇṇamuṇḍadaha)狗耳切斷者湖流出的水,通過山巖的裂縫匯入,形成了一條河流(指恆河(Gaṅgā))。在她們居住地附近,有一處像園林般的森林地帶,景色優美,有長著天界果實的芒果樹、波那娑樹(panasa)、香蕉樹(labuja)等。她們這樣商量:「來吧,我們把這些芒果果實投入這條河中,也許有人看到這果子,因為想要果子而來到這裡,我們就可以和他一起享樂了。」她們就這樣做了。她們投下的芒果,有些被仙人(tāpasā)撿到,有些被森林居民(vanacarakā)撿到,有些被烏鴉啄開,有些則停在岸邊。但有一個果子順著恆河(Gaṅgā)的水流,逐漸地漂到了(Bārāṇasiṃ)波羅奈城。
那時,(Bārāṇasirājā)波羅奈國王正在用鐵網圍著的恆河(Gaṅgā)水中沐浴。那個果子順流而下,逐漸漂來,卡在了鐵網上。國王的侍從們看到這個具備色、香、味,巨大的天界芒果,就獻給了國王。國王切下一部分,為了測試,給了關在監獄裡的一個被判處死刑的強盜(vajjhacorassa)吃。他吃了之後說:「陛下,我從未吃過這樣的東西,這想必是天界的芒果吧。」國王又給了他一塊。他吃了之後,皺紋和白髮消失了,變得極具魅力,如同站穩在青年時期一樣。國王見了,驚奇不已,自己享用了那個芒果後,身體也獲得了顯著的(改善),他問人們:「這樣的天界芒果在哪裡可以找到?」人們這樣回答:「據說是在(Himavante)雪山,陛下,在山脈中。」「有可能把它們取來嗎?」「森林居民(vanacarakā)知道,陛下。」
國王召來森林居民,向他們說明了這件事,與他們商量好,給了其中一位森林居民一千(金幣),派遣他說:「去,趕快為我取來那個芒果。」那人把那一千錢幣交給妻兒,帶著旅途的乾糧,逆恆河(Gaṅgā)而上,朝向(Kaṇṇamuṇḍadaha)狗耳切斷者湖走去。越過人行的道路後,在(Kaṇṇamuṇḍadaha)狗耳切斷者湖此岸六十由旬遠的地方,他見到一位仙人,沿著他所指的路前行;又在三十由旬遠的地方,見到另一位仙人,沿著他所指的路前行;又在十五由旬遠的地方,見到另一位仙人,向他說明了自己來此的原因。那位仙人指導他:「從這裡開始,離開這條大恆河,沿著這條小河逆流而上,當你看到山巖裂縫時,就在夜間舉著火把進去。這條河在夜間不流動,因此適合你行走。再走過幾由旬,你就會看到芒果樹。」他照著做了,在太陽升起時,到達了一個芒果林,那裡的地面被各種寶石的光網照亮,樹枝被果實的重量壓彎垂下形成華蓋,樹群優美,充滿各種鳥群的鳴叫,極其迷人。
那些非人(amanussi)婦女(即女餓鬼及奴隸們)從遠處看見他走來,就喊著「這是我的所有物!這是我的所有物!」並跑向他。但是,他由於沒有足以(與她們)在那裡享受天界幸福的福德善業,一看見她們就害怕地叫喊着逃走了,逐漸地回到了(Bārāṇasiṃ)波羅奈城,將此事報告了國王。國王聽後,產生了想要見到那些婦女並享用芒果的欲望,將國政委託給大臣們,佩帶好弓箭,繫上劍,帶著幾個人作為隨從,由那位森林居民指引道路前往。在幾由旬距離的地方,他讓其他人留下,只帶著森林居民,逐漸前行,最後也讓他返回了。在太陽升起的白天,他進入了芒果林。那些婦女看見他,如同新出現的天神之子,上前迎接,知道是「國王」後,心生愛慕與尊敬,恭敬地為他沐浴,用天界的衣服、飾品、花鬘、香、塗香莊打扮得極其美麗,讓他登上宮殿,用各種天界美味的食物款待他,並依照他的意願侍奉他。
一年半(*應指天界時間,對應人間已很久)過去後,有一天國王在半夜起來,坐著時,看見那位不貞的女餓鬼(aticāriniṃ petiṃ)正走向蓮花池岸邊,他想知道:「為什麼她在這個時候去呢?」於是跟隨在後。在那裡,他看見她被狗啃咬,不知道「這是怎麼回事」,觀察了三天后,心想「這一定是她的敵人」,就用磨利的箭射殺了她(那隻狗),結束了它的生命。他並責打那位婦女,把她推入蓮花池中,(她)恢復了之前的形貌後,他看見了(並帶她回來)——
(國王對她說了以下偈頌,詢問原因:)
348.
「(你的池中)有黃金台階與果板,鋪滿了金沙。
在那裡有芬芳的(蓮花)根莖,香氣潔淨,令人喜悅。
349.
「被各種樹木遮蔽,瀰漫著各種香氣。
覆蓋著各種蓮花,遍布著白蓮。
350.
「吹拂著芬芳的(風),由微風攜帶,令人愉悅。
天鵝、麻鷸鳴叫,赤麻鴨喧鬧。
351.
「充滿各種鳥群,擁有各種鳥群。
樹木結著各種果實,森林開著各種花。
352.
「在人間沒有這樣的城市,像你的這個一樣。
你有很多宮殿,由黃金與白銀造成。
光芒閃耀,照亮四周四方。
353.
「你有五百女奴,她們是你的侍從。
她們佩戴海螺手鐲與寶石,裝飾著金髮飾。
354.
「你有許多臥榻,由黃金與白銀造成。
鋪著虎皮(*或譯香蕉葉色獸皮)墊,覆蓋著優質羊毛毯。
355.
「當你睡在那(臥榻)上,一切願望都能滿足。
到了半夜,你卻從那裡起來離開。
356.
「去到園林的地帶,那蓮花池的四周。
你站在它的岸邊,在青綠柔軟的草地上。
357.
「然後那(Kaṇṇamuṇḍo)耳朵被切斷的狗,就來啃咬你的四肢關節。
當你被啃咬後,變成了一串骨骸。
你浸入蓮花池中,身體就恢復如初。
358.
「然後你,四肢健全,形貌可愛美麗。
穿上衣服後,來到我的身邊。
359.
「究竟是身、口、意做了什麼惡行?
由於什麼業的果報,那(Kaṇṇamuṇḍo)耳朵被切斷的狗,
來啃咬你的四肢關節呢?」——
(國王)用這十二首偈頌詢問她這件事的經過。
(就這樣,被國王詢問後,那位女餓鬼從頭開始向他講述自己的經歷:)
360.
「在(Kimila)金彌拉城,有一位家主,是虔誠的優婆塞。
我是他的妻子,卻破戒不貞。
361.
「當我行為不貞時,我的丈夫對我這樣說:
『這是不隱蔽、不適當的,你竟然對我不貞。』
362.
「我卻發了兇惡的誓言,並說了妄語:
『我沒有對你不貞,無論是身體上還是心意上。』
363.
「『如果我對你不貞,無論是身體上還是心意上。
就讓這(Kaṇṇamuṇḍoyaṃ)耳朵被切斷的狗,來啃咬我的四肢關節。』
364.
「那個惡業(不貞)的果報,以及妄語(兩者)的果報,
從那以來,我已經承受了整整七百年。
這(Kaṇṇamuṇḍo)耳朵被切斷的狗,就來啃咬我的四肢關節。」——
(女餓鬼)說了這五首偈頌。
365.
「而您,陛下,對我有大恩惠,為了我而來到這裡。
我從(Kaṇṇamuṇḍassa)狗耳切斷者(的折磨)中完全解脫了,無憂無慮,無所畏懼。
366.
「陛下,我禮敬您,合掌祈求您。
請享受這非人的欲樂吧,陛下,請與我一同享樂!」——
國王又堅決地想回城,表明自己的意圖說道:
367.
「非人的欲樂我已享受,我已與你一同享樂。
賢慧的女子啊,我請求你,請趕快送我回(城)吧!」——
後來,那位宮殿女餓鬼聽到國王的話,無法忍受分離,因悲傷而苦惱,內心紛亂,身體顫抖,用了各種方法請求,也無法讓他留在那裡,只好帶著許多極貴重的寶物,送國王回城,讓他登上宮殿,哭泣悲嘆後,自己回到了她的住處。國王看到這一切後,心生警惕,行了布施等福德善業,以升天為目標。後來,我們的世尊出現在世間,轉動無上法輪後,依次住在(Sāvatthiyaṃ)舍衛城時,有一天,尊者大目犍連(Mahāmoggallāno)在山上經行時,看見那位婦女及其隨從,詢問了她們過去所造的業。她從頭開始全部告訴了長老。長老為她們說法。長老將這件事報告了世尊。世尊把握其中的義理,為聚集的眾人說法。大眾因此獲得警惕,遠離罪惡,行了布施等福德善業,以升天為目標。
「曾經有位國王名叫(Brahmadatto)梵授」這一句,是世尊住在祇樹給孤獨園(Jetavane)時,針對某位優婆夷(女居士)所講述的關於(Ubbarī)優波利女餓鬼的故事。據說,在(Sāvatthiyaṃ)舍衛城,某位優婆夷的丈夫去世了。她因與丈夫分離的痛苦而憂傷,哭泣著前往火葬場(āḷāhanaṃ)。世尊觀察到她已具備證得須陀洹果(初果)的成熟條件,心生慈悲,於是前往她的家,在預備好的座位上坐下。那位優婆夷走近世尊,禮敬後,坐在一邊。於是世尊對她說:「優婆夷,你為什麼哭泣呢?」她回答說:「世尊啊,我是因為與親愛的人分離而哭泣。」聽她這麼說,世尊為了消除她的悲傷,講述了過去的故事。
過去,在(Pancāla)般遮羅國,(Kapilanagare)迦毗羅城,有一位名叫(Cūḷanībrahmadatto)小梵授的國王。他放棄了(無謂的)出行,樂於為自己王國的人民謀福利,堅守十種王道(rājadhamme),公正地治理國家。有時,他想聽聽「人們在我的王國裡說些什麼」,於是扮成紡織工(tunnavāya)的模樣,獨自一人離開城市,從一村到另一村,從一地到另一地巡行。他看到整個王國沒有紛爭壓迫,人們和睦相處,家家戶戶門戶敞開,彷彿(無所防備),心生喜悅,於是返回,朝城市方向走來。途中在某個村子,他走進一位貧窮寡婦的家。她看見他,就問:「尊者是誰?從哪裡來?」他回答:「賢女啊,我是紡織工,為了生計而從事紡織工作到處行走。如果你們有紡織的工作,請給我飯食和工錢,我也為你們工作。」「尊者,我們沒有工作,也沒有飯食和工錢,請為其他人工作吧。」他在那裡住了幾天,看到她的女兒具備(象徵福德的)穀物堆般的吉祥相貌(dhaññapuññalakkhaṇasampannaṃ),就對她的母親說:「這個女孩是已經許配給某人了,還是沒有許配?如果還沒有許配給任何人,請把她給我吧,我能讓你們生活安樂。」母親說:「好的,尊者。」就把女兒給了他。
他和那個女孩一起住了幾天後,給了她母親一千錢幣,說:「我過幾天就回來。賢女啊,你不要憂愁。」說完就回到了自己的城市。他命人修整並裝飾了那座城市和那個村子之間的道路,以偉大的國王威儀前往那裡,讓那位女孩站在一堆錢幣上,用金瓶銀瓶(的水)為她沐浴,給她取名為「(Ubbarī)優波利」,立她為第一王后(aggamahesi),並將那個村子賜給她的親屬。他以偉大的國王威儀將她帶回城市,與她共享歡樂,終生享受王國的快樂,直到生命盡頭時去世。國王去世後,葬禮也完成了,(Ubbarī)優波利因與丈夫分離而心如箭傷,前往火葬場,多日以來用香、花等供養,稱揚國王的功德,如同瘋癲般哭泣悲嘆,繞行火葬場。
那時,我們的世尊還是菩薩(Bodhisattabhūto),他出家成為修行的仙人(isipabbajjaṃ),證得禪那與神通(adhigatajjhānābhiñño),住在(Himavantassa)雪山附近某處森林地帶。他以天眼(dibbena cakkhunā)看到被悲傷之箭射中的(Ubbarī)優波利,便從空中而來,顯現形相,站在空中,問那裡站著的人們:「這是誰的火葬場?這位婦女是為了誰而哭泣悲嘆,喊著『(Brahmadatta)梵授啊,(Brahmadatta)梵授啊』?」人們聽後說:「有一位名叫(Brahmadatto)梵授的,是(Pancālānaṃ)般遮羅人的國王,他在生命盡頭時去世了,這是他的火葬場。這是他的第一王后,名叫(Ubbarī)優波利,她抓著他的名字哭泣悲嘆著『(Brahmadatta)梵授啊,(Brahmadatta)梵授啊』。」為了說明這個道理,結集經典者(Saṅgītikārā)放置了以下偈頌:
368.
「曾經有位國王(Brahmadatto)梵授,是(Pancālānaṃ)般遮羅人中的英雄(rathesabho)。
隨著晝夜的流逝,國王去世了。
369.
「他的妻子(Ubbarī)優波利前往火葬場哭泣。
見不到(Brahmadatta)梵授,她哭喊著『(Brahmadatta)梵授啊』。
370.
「一位德行圓滿的牟尼(muni,指仙人)來到了那裡。
他問那些聚集在那裡的人:
371.
「『這是誰的火葬場,瀰漫著各種香氣?
這是誰的妻子在哭泣,為了已遠去他方的丈夫?
見不到(Brahmadatta)梵授,她哭喊著『(Brahmadatta)梵授啊』。』
372.
「那些聚集在那裡的人回答了他:
『是(Brahmadatta)梵授的,尊者(bhaddante),是(Brahmadatta)梵授的,先生(mārisa)。』
373.
「『這是(Brahmadatta)梵授的火葬場,瀰漫著各種香氣。
這是他的妻子在哭泣,為了已遠去他方的丈夫。
見不到(Brahmadatta)梵授,她哭喊著『(Brahmadatta)梵授啊』。』」——
(結集者)放置了這六首偈頌。
(以下是對偈頌中詞句的解釋:)
370. 「仙人(isī)」意思是追求禪定等功德(jhānādīnaṃ guṇānaṃ)的人,故稱為仙人(isi)。「那裡」意思是指(Ubbarī)優波利所站的地方,即墓地(susāne),這是其含義。「來到了」意思是「去了」。「德行圓滿(sampannacaraṇo)」是指戒行圓滿(sīlasampadā)、守護根門(indriyesu guttadvāratā)、飲食知量(bhojane mattaññutā)、努力醒寤(jāgariyānuyogo)、信(saddhā)等七善法(satta saddhammā)、四種色界禪(cattāri rūpāvacarajhānanī)——具備這十五種稱為「德行(caraṇa)」的功德,即德行圓滿(caraṇasampanno),這是其含義。「牟尼(munī)」意思是能了知(munāti)自利和他利,故稱為牟尼(muni)。「他問那裡」意思是他在那個地方問了站著的人們。
於是,那位仙人聽了他们的话,出于憐憫,走到(Ubbarī)優波利身边,为了消除她的悲傷,說道:
374.
「在這個火葬場,有六萬八千名名叫(Brahmadatta)梵授的人被火化。
你是在為其中的哪一個悲傷呢?」——
被仙人這樣詢問後,(Ubbarī)優波利說明了自己所指的那位(Brahmadatta)梵授:
375.
「那位國王是(Cūḷanī)小王的兒子,(Pancālānaṃ)般遮羅人中的英雄。
尊者啊,我是在為他悲傷,我的丈夫,能滿足一切願望者。」——
(Ubbarī)優波利這樣說了之後,仙人又說:
376.
「所有的國王都名叫(Brahmadatta)梵授,
所有的都是(Cūḷanī)小王的兒子,(Pancālānaṃ)般遮羅人中的英雄。
377.
「你依次都曾是他們所有人的第一王后。
為何捨棄了先前(那些丈夫),而只為最後一位悲傷呢?」——
(仙人)說了這兩首偈頌。
聽了這話,(Ubbarī)優波利心生警惕,又對仙人說:
378.
「先生啊,對我這長久以來身為女人者,您說了許多關於輪迴的事。」——
聽了這話,仙人為了說明「輪迴中沒有定法,並非‘女人永遠是女人,男人永遠是男人’」,說道:
379.
「曾為女人,曾為男人,也曾投生畜生胎。
如此看來,對於過去(眾生)的(輪迴),看不到盡頭。」——
聽了這位仙人闡明輪迴無有盡頭及業是自己所有的法之後,(Ubbarī)優波利對輪迴心生警惕,對法生起淨信,悲傷之箭得以消除,她顯示自己的淨信與悲傷的消除,說道:
380.
「啊!我就像被點燃一樣,如同澆了油的罐子著火。
(您)就像灑水一般,熄滅了我所有的恐懼。
381.
「啊!您拔出了我心中的箭——依止於心的悲傷。
為我這被悲傷擊垮者,您驅除了隨煩惱(patisokaṃ)。
382.
「我已拔除了箭,我已清涼,我已寂滅(nibbutā)。
我不再憂傷,不再哭泣,聽聞了您——大牟尼(mahāmuni)——的教導之後。」——
(她)說了這三首偈頌。其含義如上所述。
(現在,世尊為了顯示心生警惕的(Ubbarī)優波利之後的修行,說道:)
383.
「聽聞了那位沙門(samaṇassa)善說(subhāsitaṃ)的話之後,
她取了衣缽,出家而成為非家者(anagāriyaṃ)。
384.
「她出家之後,成為寂靜者(santā),從在家而出家(agārasmā anagāriyaṃ)。
她修習慈心觀(mettacittaṃ ābhāvesi),為了往生梵天界(brahmalokūpapattiyā)。
385.
「她從一村到另一村(gāmā gāmaṃ)遊行,在市鎮與王城(nigame rājadhāniyo)。
(最後到了)一個名叫(Uruveḷā)優樓頻羅的村子,她在那裡去世。
386.
「修習了慈心觀,為了往生梵天界,
她對女身生起了厭離(itthicittaṃ virājetvā),得以往生梵天界(brahmalokūpagā ahū)。」——
(世尊)說了這四首偈頌。
世尊講述了這個說法後,消除了那位優婆夷的悲傷,接著為她開示四聖諦。在諦的究竟時(saccapariyosāne),那位優婆夷證入了須陀洹果(sotāpattiphale)。這次說法對聚集的會眾也產生了效益。
「在不能沉沒的水中」這一句,是世尊在竹林園(Veḷuvana)居住時,針對某一位獵人餓鬼而說的。
據說,在波羅奈(Bārāṇasī)另一邊的地區,越過了恆河(pāragaṅgāya)的瓦薩巴村(vāsabhagāma),在一個名叫準陀石(cundaṭṭhila)的村子裡,曾經住著一個獵人。他在森林裡獵殺鹿隻後,會將最好的肉放在炭火上烤熟吃掉,剩下的則用樹葉包起來綁好,用棍子扛著返回村莊。那些愚痴的小孩們在村口看見他,就會伸出手跑向他,喊著:「給我肉!給我肉!」他就會一點一點地分一些肉給他們。
然而有一天,他沒有打到肉,就用優陀羅卡花(uddālakapuppha)編成花環戴在頭上,手裡也拿了很多,正走回村莊。孩子們在村口看見他,又伸出手跑向他,喊著:「給我肉!給我肉!」他這次就給了他們每人一簇花。
後來,過了一段時間,他死了,投生到餓鬼道,成為一個赤裸、形貌醜陋、樣貌可怕的餓鬼,即使在夢中也得不到食物飲水。他頭上綁著優陀羅卡花做的花環,心裡想著:「也許能在準陀石(cundaṭṭhilā)親戚那裡得到點什麼」,就在恆河(gaṅgāya)的水流中(因為餓鬼身輕,無法沉入水底),逆流徒步而行。
就在那時,有一位名叫科利耶(Koliyo)的頻婆娑羅王(Bimbisāra)的大臣,剛平息了邊境的叛亂正要返回。他讓象兵、馬兵等隨從部隊從陸路先走,自己則乘船順著恆河(gaṅgāya)而下。他看見那個正如此行走的餓鬼,就問他——
387.
「在這不能沉沒的恆河(Gaṅgāya)水中,你正逆流而行。
赤裸如同前半身被削去的餓鬼,卻戴著花環裝飾著。
你要去哪裡呢,餓鬼?你將住在何處?」—
現在,為了顯示當時那位餓鬼和科利耶(Koliyo)所說的對話,結集經典者們說了(以下偈頌)—
388.
「我要去準陀石(Cundaṭṭhila),」那個餓鬼這樣說道。
「它位於瓦薩巴村(vāsabhagāma)和波羅奈(Bārāṇasī)附近的中間。
389.
「看到他那樣,那位大名鼎鼎、名叫科利耶(Koliyo)的大臣,
給了餓鬼炒米粉、飯食,以及一個黃色的箱子和一套衣服。
390.
「當船還停著的時候,他讓(這些東西)給了一位理髮師。
當給了理髮師之後,立刻就在原地見到了那個餓鬼(已穿上衣服)。
391.
「於是,他衣著整齊,戴著花環,裝飾著。
站在原地的餓鬼,那份佈施對他產生了效益。
因此,應出於憐憫,一次又一次地佈施給餓鬼們。」— 他們說了這些偈頌。
後來,那位科利耶(Koliyo)大臣憐憫那個餓鬼,完成了佈施的儀式後,順流而下,在太陽升起時到達了波羅奈(Bārāṇasī)。而世尊為了幫助他們,從空中而來,站在恆河岸邊。科利耶(Koliyo)大臣也從船上下來,歡欣鼓舞地邀請世尊:「尊者,世尊啊!請憐憫我,接受我明天的供食。」世尊以沉默表示接受。他知道世尊已接受邀請後,立刻在那優美的地方,搭建了一個大枝葉棚,在四面掛上各種不同顏色、色彩斑斕、各式各樣的衣服作為裝飾,在那裡為世尊準備好座位並供養。世尊坐在備好的座位上。
然後,那位大臣走近世尊,用香、花等供養禮拜後,坐在一邊,將自己之前所說的話和餓鬼的回答告訴了世尊。世尊心想:「讓比丘僧團也來吧。」剛一想到,由於佛的神力所催動,比丘僧團就如金鵝群圍繞金翅鵝王(dhataraṭṭhahaṃsarāja)一般,圍繞著法王(dhammarāja)。立刻,大批民眾聚集起來,心想:「將有殊勝的法說。」看到這個景象,心生淨信的大臣,用精美的嚼食和噉食滿足以佛為首的比丘僧團。世尊用完餐後,出於對大眾的憐憫,決意:「讓住在波羅奈(Bārāṇasī)附近村莊的人都聚集過來吧。」所有那些人都以神通力聚集起來,世尊並使那些大量的餓鬼顯現出來。他們之中,有些披著破碎褴褛的布片,有些只用自己頭髮遮蓋著羞恥處,有些赤裸如初生,被飢渴所壓垮,皮膚緊包著僅剩骨架的身體,四處遊蕩,清楚地顯現在大眾面前。
於是,世尊作了這樣的神通決意,使那些餓鬼一起聚集起來,向大眾公開自己過去所造的惡業。為了說明這個道理,結集經典者們說—
392.
「有些餓鬼衣衫襤褸,另一些以髮為衣。
餓鬼們為求食而前往,又離開走向各方。
393.
「有些餓鬼從遠處奔跑而去,一無所獲又返回。
飢渴、昏昧、迷亂,仆倒在地上。
394.
「有些在那裡跌倒後,就仆倒在地上。
往昔未曾行善者,如同烈日下被火焚燒。
395.
「我們往昔是惡法者,身為家庭主婦、家族之母。
當有可佈施之物時,我們未曾為自己建立(福德的)島嶼。
396.
「即使有豐盛的食物和飲料,也被浪費拋灑。
當正行、出家的修行者出現時,我們什麼也沒有佈施。
397.
「不願行善、懶惰,貪求美味、奢求昂貴。
我們對佈施一撮飯食者,和接受者加以譴責。
398.
「那些房屋、那些奴婢,還有那些飾品,如今已不屬於我們。
他人在享用它們,我們卻成為痛苦的分享者。
399.
(投生為人後)「(我們)將成為結髮者或被輕蔑者,或成為製造戰車的(工匠)且缺乏食物,
或成為賤民(caṇḍālī)、貧窮者,或一再地成為理髮匠(kappakā)。
400.
「無論是哪一種低劣、貧窮的家族,
就在那些家族中投生,這就是吝嗇者的歸趣。
401.
「反之,往昔行善、佈施、無吝嗇的人,
他們充滿天界,並照亮難陀園(nandana)。
402.
「在天界的勝殿(vejayante pāsāde)中,盡情享受欲樂後,
他們投生於高貴家族,擁有豐饒財富,從天界死後(而來)。
403.
「在高樓、宮殿中,在鋪設豪華毯子的臥榻上,
身體塗香,侍女手持孔雀羽扇,他們生於顯赫的家族。
404.
「從一個懷抱到另一個懷抱,戴著花環,裝飾著。
乳母們侍奉著,早晚追求安樂。
405.
「這(天界的樂園)並非未行善者所能得,這只能是行善者所有。
那無憂、可喜樂的,三十三天(tidasānaṃ)的大林園——難陀園(nandana)。
406.
「未行善者,於今生後世皆無樂。
而行善者,於今生後世皆有樂。
407.
「那些希望與(天人們)為伴的人,應當努力行諸善。
行善者確會歡喜,在天界享受著諸樂。」— 他們說了這些偈頌。
就這樣,透過那些餓鬼共同地、以及根據自己所造業的歸趣和福德業的歸趣所作的公開,世尊針對那時聚集在那裡的、內心深受震撼的科利耶(Koliyo)大臣為首的大眾的意向,詳細地說法。說法結束時,八萬四千眾生體證了法。
「拘丁那嘎利(Kuṇḍināgariyo)長老」這個稱呼,是在世尊(Satthari)住在竹林精舍(Veḷuvane)時,針對尊者桑那瓦西長老(Āyasmato Sāṇavāsittherassa)的親戚餓鬼(ñātipete)這件事而說的。
據說,過去在波羅奈(Bārāṇasiyaṃ),有一位名叫基塔瓦(Kitavassa)的國王之子。他在花園遊玩後返回時,看到一位名叫蘇涅達(Sunettaṃ)的獨覺佛(Paccekabuddha)托缽完正從城裡出來。這位王子因權力而驕傲自大,心想:「這個光頭(muṇḍako)怎麼敢不在我面前合掌致敬就走過去?」於是心生惡念(paduṭṭhacitto)。他從象背上(hatthikkhandhato)下來,一邊問著:「你得到乞食(piṇḍapāto)了嗎?」,一邊從獨覺佛手中搶過缽,摔到地上打破了。
那時,獨覺佛以遍一切處、無分別、充滿慈悲散發、喜悅傾注而變得清淨的心(nibbikāraṃ karuṇāvipphārasomanassanipātapasannacittameva),只是平靜地注視著他。但王子因在不該生氣的地方生氣(aṭṭhānāghātena)而心靈污穢(dūsitacitto),說道:「你不知道我是基塔瓦國王的兒子嗎?你這樣看著我,能把我怎麼樣?」然後嘲笑(avahasanto)著離開了。
就在他剛離開(pakkantamattasseva)的時候,他身上生起了猶如地獄烈火灼燒般(narakaggidāhapaṭibhāgo)的猛烈高燒(balavasarīradāho)。他被這巨大的痛苦所征服(mahāsantāpenābhibhūtakāyo),遭受非常強烈的苦受(atibāḷhaṃ dukkhavedanābhitunno),死後(kālaṃ katvā)就投生到無間大地獄(avīcīmahāniraye)中。
他在地獄裡,時而右側臥,時而左側臥,時而仰臥,時而俯臥(dakkhiṇapassena vāmapassena uttāno avakujjoti),以多種方式翻滾(bahūhi pakārehi parivattitvā),受折磨了八萬四千年(caturāsīti vassasahassāni paccitvā)。從那裡死後(tato cuto),他投生到餓鬼道(petesu)中,在無法計量的時間裡(apirimitakālaṃ)遭受飢渴等痛苦(khuppipāsādidukkhaṃ anubhavitvā)。從那裡死後(tato cuto),在此佛陀出現的時期(imasmiṃ buddhuppāde),他投生在拘丁那嘎拉城(Kuṇḍinagara)附近的漁夫村(Kevāṭṭagāme)。
他生起了憶念宿世的智慧(jātissarañāṇaṃ)。藉此,他回憶起(anussaranto)自己過去曾經歷過的痛苦,所以即使長大成人(vayappattopi),也因害怕惡報(pāpabhayena)而不願與親戚們(ñātakehipi)一起去捕魚(macchabandhanatthaṃ)。當他們去捕魚時,他不願殺魚(macche ghātetuṃ anicchanto),就躲藏起來(nilīyati)。即使去了,他也會破壞漁網(jālaṃ bhindati),或者抓住活魚(jīvante vā macche gahetvā)放回水裡(udake vissajjeti)。他的親戚們(ñātakā)報告(arocantā)了他的這種行為(taṃ kiriyaṃ),就把他從家裡趕了出去(gehato taṃ nīhariṃsu)。但他有一位兄弟(eko panassa bhātā),與他感情深厚(sinehabaddha)。
那時,尊者阿難(Āyasmā Ānando)依靠著拘丁那嘎拉城(Kuṇḍinagara),住在桑那山(Sāṇapabbate)。後來,那個漁夫的兒子(kevaṭṭaputto)被親戚們拋棄(ñātakehi pariccatto hutvā),四處流浪(ito cito ca paribbhamanto),到了那個地方(taṃ padesaṃ patto)。在吃飯的時間(bhojanavelāya),他來到長老(therassa)附近(santikaṃ)。長老問了他(taṃ pucchitvā),知道(ñatvā)他需要食物(bhojanena atthikabhāvaṃ),就給了他飯食(tassa bhattaṃ datvā)。做完吃飯的事情後(katabhattakicco),長老知道了全部經過(sabbaṃ taṃ pavattiṃ ñatvā),並知道(ñatvā)他因聽法(dhammakathāya)而內心喜悅(pasannamānasaṃ),就問:「朋友(āvuso),你要出家(pabbajissasi)嗎?」他回答:「是的,尊者(Bhante),我要出家(pabbajissāmī)。」長老就讓他出家(pabbājetvā),並帶著他前往世尊(Bhagavato)那裡(santikaṃ agamāsi)。
於是世尊對(阿難)說:「阿難(Ānanda),你應該照顧(anukampeyyāsi)這位沙彌(sāmaṇeraṃ)。」但這位沙彌因為過去沒有積累善業(akatakusalattā),所以得到的(供養)很少(appalābho ahosi)。於是世尊為了幫助他(atha naṃ satthā anuggaṇhanto),就安排他負責為比丘們裝滿飲水壺(bhikkhūnaṃ paribhogatthāya pānīyaghaṭānaṃ paripūraṇe niyojesi)。居士們(upāsakā)看到這個情況(taṃ disvā),就為他設立了許多固定的飯食(bahūni niccabhattāni paṭṭhapesuṃ)。
後來(aparena samayena),他得到具足戒後(laddhūpasampado),證得了阿羅漢果(arahattaṃ patvā),成為長老(thero hutvā),與十二位比丘(dvādasahi bhikkhūhi saddhiṃ)一起住在桑那山(Sāṇapabbate)。然而,他的大約五百名親戚(pañcasatamattā ñātakā),因為沒有積累善業(anupacitakusalakammā),卻積累了吝嗇等惡法(upacitamaccherādipāpadhammā),死後(kālaṃ katvā)都投生為餓鬼(petesu nibbattiṃsu)。他的父母(mātāpitaro)心想:「他以前曾被我們從家裡趕出去(esa amhehi pubbe gehato nikkaḍḍhito)」,感到羞愧(sārajjamānā),不敢親自去見長老(taṃ anupasaṅkamitvā),就派了那位對長老仍有深厚感情的兄弟(baddhasinehaṃ bhātikaṃ)去。
當長老進入村子托缽時(therassa gāmaṃ piṇḍāya paviṭṭhasamaye),那位(餓鬼兄弟)將右膝蓋(dakkhiṇajāṇumaṇḍalaṃ)放在地上(pathaviyaṃ patiṭṭhāpetvā),合掌(katañjalī)顯現自己(attānaṃ dassetvā),說出了「尊者,您的母親和父親(mātā pitā ca te, bhante)」等偈頌(gāthā avoca)。而「拘丁那嘎利(Kuṇḍināgariyo)長老」等開頭的五首偈頌(ādito pañca gāthā),是法藏編纂者(dhammasaṅgāhakehi)為了顯示與這些(後面偈頌的)關聯(tāsaṃ sambandhadassanatthaṃ)而安立(ṭhapitā)的。
408.
「名為缽多波陀(Poṭṭhapādoti)的拘丁那嘎利(Kuṇḍināgariyo)長老,是居住在桑那(Sāṇavāsī)的修行者(nivāsiko)。他是已調伏諸根(bhāvitindriyo)、寂止惡法(samaṇo)的沙門。」
409.
「他的母親、父親和兄弟,死後去了惡趣(duggatā)的閻魔世界(yamalokikā)。因為造作了惡業(pāpakammaṃ karitvāna),從這裡死後去了餓鬼世界(petalokaṃ ito gatā)。」
410.
「這些不幸者(te duggatā)身體乾瘦如針刺(sūcikaṭṭā),疲憊不堪(kilantā),赤裸(naggino),枯瘦(kisā)。極度恐懼(uttasantā),充滿大怖畏(mahattāsā),不願顯現(na dassenti)他們殘酷(kurūrino)的樣子。」
411.
♦ 「他的兄弟(tassa bhātā)擺脫了(vitaritvā,意指克服恐懼),獨自一人(ekapathekako),赤裸(naggo)。他以四肢著地(catukuṇḍiko bhavitvāna,意指像動物一樣爬行),來向長老顯現自己(therassa dassayītumaṃ)。」
412.
「長老沒有留意(thero amanasikatvā),沉默地(tuṇhībhūto)走了過去(atikkami)。而他(指餓鬼兄弟)向長老表明(viññāpayī theraṃ):『我是(您已成為餓鬼的)兄弟(bhātā petagato ahaṃ)。』」
413.
♦ 「尊者(Bhante),您的母親和父親(mātā pitā ca te),死後去了惡趣(duggatā)的閻魔世界(yamalokikā)。因為造作了惡業(pāpakammaṃ karitvāna),從這裡死後去了餓鬼世界(petalokaṃ ito gatā)。」
414.
「因此他們不幸(tena duggatā),身體乾瘦如針刺(sūcikaṭṭā),疲憊不堪(kilantā),赤裸(naggino),枯瘦(kisā)。極度恐懼(uttasantā),充滿大怖畏(mahattāsā),不願顯現(na dassenti)他們殘酷(kurūrino)的樣子。」
415.
♦ 「慈悲者(kāruṇiko)啊,請憐憫我們(anukampassu no),布施後請迴向(datvā anvādisāhi)給我們。憑藉您所給予的布施(tava dinnena dānena),讓這些殘酷者(kurūrino)得以維持生命(yāpessanti)。」
長老聽完後,做了些東西,為顯示此事而說:
416.
「長老(thero)托缽(caritvā piṇḍāya)回來後,其他十二位比丘(bhikkhū aññe ca dvādasa)也聚集到一處(ekajjhaṃ sannipatiṃsu),為了進行用餐後的事宜(bhattavissaggakāraṇā)。」
417.
「長老對他們所有人(thero sabbeva te āha)說:『請將你們(各自)得到的(食物)(yathāladdhaṃ)都給我(dadātha me)。我將為僧團舉行飯食供養(saṅghabhattaṃ karissāmi),以憐憫我的親屬(anukampāya ñātinaṃ)。』」
418.
「(比丘們)將(食物)交給了長老(niyyādayiṃsu therassa)。長老邀請了僧團(thero saṅghaṃ nimantayi,指邀請那十二位比丘代表僧團接受供養)。布施之後,長老作了迴向(datvā anvādisi thero),(說:)『願此(功德)歸於我的母親、父親和兄弟(mātu pitu ca bhātuno)。願此(食物)屬於我的親屬(idaṃ me ñātīnaṃ hotu),願親屬們快樂(sukhitā hontu ñātayo)。』」
419.
「就在(迴向)剛結束之後(samanantarānuddiṭṭhe),食物(bhojanaṃ)就(為餓鬼們)出現了(udapajjatha)。這些食物清淨(suciṃ)、美妙(paṇītaṃ)、完備(sampannaṃ),具備多種滋味和咖喱(anekarasabyañjanaṃ)。」
420.
「之後(tato),那位兄弟(bhātā)顯現出來(uddassayī),(變得)容光煥發(vaṇṇavā)、強壯(balavā)、快樂(sukhī)。他(對長老)說:『尊者(Bhante),(我們得到了)大量的食物(pahūtaṃ bhojanaṃ)。請看,我們是赤裸的(passa naggāmhase mayaṃ)。尊者(Bhante)啊,請如此努力(tathā bhante parakkama),以便我們能獲得衣服(yathā vatthaṃ labhāmase)。』」
421.
「長老從垃圾堆(saṅkārakūṭamhā)裡,搜集(uccinitvāna)了一些破舊的碎布(nantake,指邊緣破損丟棄的碎布)。將它們做成一件糞掃衣(pilotikaṃ paṭaṃ katvā),布施給四方僧團(saṅghe cātuddise adā)。」
422.
「布施之後,長老作了迴向(datvā anvādisī thero):『願此(功德)歸於我的母親、父親和兄弟(mātu pitu ca bhātuno)。願此(衣)屬於我的親屬(idaṃ me ñātīnaṃ hotu),願親屬們快樂(sukhitā hontu ñātayo)。』」
423.
「就在(迴向)剛結束之後(samanantarānuddiṭṭhe),衣服(vatthāni)就(為餓鬼們)出現了(udapajjisuṃ)。」
424.
「(那位兄弟)穿著漂亮的衣服(suvatthavasano),來向長老顯現自己(therassa dassayītumaṃ)。他說:『尊者(Bhante),(我們得到的)覆身衣物(vatthānacchādanāni)的數量,遠超過(bahutarā)難陀王(Nandarājassa)統治領域內(vijitasmiṃ)所有的(yāvatā)(衣物)(paṭicchadā)。』」
425.
「(我們有)絲綢的、羊毛的(koseyyakambalīyāni),亞麻的和棉布的(khomakappāsikāni ca)。它們寬大(vipulā)且昂貴(mahagghā),懸掛在空中(tepākāsevalambare)。」
426.
「我們可以穿(te mayaṃ paridahāma)任何我們心中喜愛的(yaṃ yañhi manaso piyaṃ)。尊者(Bhante)啊,請如此努力(tathā bhante parakkama),以便我們能獲得房屋(yathā gehaṃ labhāmase)。』」
427.
「長老建了一座葉屋(paṇṇakuṭiṃ katvā),布施給四方僧團(saṅghe cātuddise adā)。布施之後,長老作了迴向(datvā ca anvādisī thero):『願此(功德)歸於我的母親、父親和兄弟(mātu pitu ca bhātuno)。願此(屋)屬於我的親屬(idaṃ me ñātīnaṃ hotu),願親屬們快樂(sukhitā hontu ñātayo)。』」
428.
「就在(迴向)剛結束之後(samanantarānuddiṭṭhe),房屋(gharāni)就(為餓鬼們)出現了(udapajjisuṃ)。這些住宅是樓閣(kūṭāgāranivesanā),規劃良好(vibhattā),大小適中(bhāgaso mitā)。」
429.
「(兄弟說:)『在人間(manussesu)沒有像我們這樣的(na īdisā)房屋。我們在這裡(idha,指餓鬼界)的房屋(gharā idha),就像(yādisā)在天界(dibbesu)的那樣(tādisā)。』」
430.
「(房屋)光輝閃耀(daddallamānā),照亮(ābhenti)四周四方(samantā caturo disā)。尊者(Bhante)啊,請如此努力(tathā bhante parakkama),以便我們能獲得飲料(yathā pānīyaṃ labhāmase)。』」
431.
「長老裝滿了一個水罐(karaṇaṃ pūretvā),布施給四方僧團(saṅghe cātuddise adā)。布施之後,長老作了迴向(datvā anvādisī thero):『願此(功德)歸於我的母親、父親和兄弟(mātu pitu ca bhātuno)。願此(水)屬於我的親屬(idaṃ me ñātīnaṃ hotu),願親屬們快樂(sukhitā hontu ñātayo)。』」
432.
「就在(迴向)剛結束之後(samanantarānuddiṭṭhe),飲料(pānīyaṃ)就(為餓鬼們)出現了(udapajjatha)。」
433.
「(那是些)深陷、四方形、建造精良(gambhīrā caturassā ca sunimmitā)的水池(pokkharañño,意為有蓮花的水池)。池水清涼(sītodikā),有良好的堤岸(suppatitthā),涼爽(sītā)且無臭(appaṭigandhiyā)。」
434.
「(水池)覆蓋著紅蓮與白蓮(padumuppalasañchannā),充滿了清澈(如水晶般)的水(vārikiñjakkhapūritā)。他們在那裡沐浴、飲用後(tattha nhatvā pivitvā ca),向長老報告(therassa paṭidassayuṃ):『尊者(Bhante),(我們有)大量的飲水(pahūtaṃ pānīyaṃ)。但我們的腳(pādā)因(長途跋涉)而痛苦(dukkhā),並且開裂(phalanti no)。」
435.
「我們徘徊(āhiṇḍamānā)時,只能跛行(khañjāma),(踩在)碎石和帶刺的草(sakkhare kusakaṇṭake)上。尊者(Bhante)啊,請如此努力(tathā bhante parakkama),以便我們能獲得車乘(yathā yānaṃ labhāmase)。』」
436.
「長老得到了一雙拖鞋(sipāṭikaṃ laddhā),布施給四方僧團(saṅghe cātuddise adā)。布施之後,長老作了迴向(datvā anvādisī thero):『願此(功德)歸於我的母親、父親和兄弟(mātu pitu ca bhātuno)。願此(鞋)屬於我的親屬(idaṃ me ñātīnaṃ hotu),願親屬們快樂(sukhitā hontu ñātayo)。』」
437.
「就在(迴向)剛結束之後(samanantarānuddiṭṭhe),餓鬼們(petā)乘坐馬車(rathena)而來(māgamuṃ)。」
438.
「(他們說:)『賢者(Bhadante),我們因(您的)飯食、衣服、房屋、飲料的布施,以及車乘的布施(bhattenacchādanena ca, gherena pānīyadānena, yānadānena cūbhayaṃ)這兩方面而受到憐憫(anukampitamha)。我們是來敬拜(vanditumāgatā)世間(loke)中慈悲的牟尼(muniṃ kāruṇikaṃ)您(bhante)的。』」——他們說了這些偈頌(gāthāyo āhaṃsu)。
長老將這件事的經過(taṃ pavattiṃ)報告了世尊(Bhagavato ārocesi)。世尊闡明了其中的道理(tamatthaṃ aṭṭhuppattiṃ katvā),說道:「正如他們現在(yathā ime etarahi)這樣,你在緊接著的過去世(ito anantarātīte attabhāve)也曾成為餓鬼(peto hutvā),遭受了巨大的痛苦(mahādukkhaṃ anubhavī)。」世尊應長老的請求(therena yācito),講述了相應的餓鬼故事經文(suttapetavatthuṃ kathetvā),並為聚集的群眾(sampattaparisāya)說法(dhammaṃ desesi)。大眾聽聞之後(taṃ sutvā mahājano),心生悚懼(sañjātasaṃvego),變得樂於從事布施、持戒等福德善業(dānasīlādipuññakammanirato ahosīti)。
「青琉璃柱,光彩耀眼,明亮輝煌」——這是在世尊於舍衛城居住時,針對某一位餓鬼所説的。據説,在過去迦葉佛的時代,有一位婦女,具足戒行與善行為,親近善知識,對教法深具信心。她建造了一處極爲美觀的居所,其中牆壁、柱子、台階和地板都精心劃分、色彩斑斕,並請比丘們坐在那裏,以美味的食物供養他們,然後將(功德)迴向給比丘僧團。後來,她在某個時候去世了,由於另一個惡業的緣故,投生於喜馬拉雅山王中的車匠湖邊,成為一位擁有天宮的餓鬼。由於她供養僧團住所的功德力量,她生起了一座由各種寶石所成、極爲宏偉、各方面都令人喜悅、迷人、優美的宮殿,並有蓮花池裝飾著,如同難陀林一般;而她自己也呈現出金色的樣貌,美麗、可觀、莊嚴。
她在那裏,沒有男子陪伴,享受著天界的成就。由於她長期在那裏居住而沒有男子,心中產生了不滿足。她感到憂鬱,想著「這是一個方法」,於是將天界的芒果果實投入河中。所有(過程)應當按照〈禿頭餓鬼事〉中所述的方式來理解。這裏,有一位住在波羅奈的年輕男子,在恆河中看見其中一個芒果果實,爲了尋找它的來源,逐漸走到那個地方,看見河流,並順著河流找到她的住處。她看見他後,帶他到自己的住處,熱情接待他,讓他坐下。他看見她住處的殊勝,就問道:
439.
「登上這青琉璃柱,光彩耀眼,明亮輝煌,具有各種圖紋的天宮。
具有大威力的天女啊,你住在這裏,就像十五日的明月高懸於天空。」
440.
「你的容色猶如純金,極其熾熱,非常可觀。
你坐在無與倫比的最上寶座上,獨自一人,卻沒有丈夫。」
441.
「你周圍這些蓮花池,充滿許多花蔓與許多白蓮。
四周鋪滿金色的細沙,那裏沒有淤泥與汙濁。」
442.
「這些可悅可愛的天鵝,始終在水面上遊行。
適時地,全都發出甜蜜的鳴叫,聲音凝聚,如鼓聲一般。」
443.
「具足榮耀與名聲者啊,你光輝燦爛;你倚靠著舟船站立。
睫毛長而青黑,面帶微笑,言語可愛,具足一切肢體之美,你極爲照耀。」
444.
「這座天宮無塵,平坦矗立,擁有園林,增長喜樂與歡欣。
容貌無瑕的女子啊,我希望能與你一起,在這難陀林中歡樂。」
他說了這些偈頌。
這樣,當那位年輕男子説了之後,那位天宮餓鬼女神回答他:
445.
「在此造作應當感受(善報)的業,讓你的心專注於此。
在此造作了應當感受的業後,你就能得到我——這貪求愛欲者。」
那位年輕男子聽到那位天宮餓鬼的話後,回到人間,在那裏發心,造作了相應的福德業,不久去世,投生到那裏,成為那位餓鬼的同伴。爲了説明那個意義,結集者説:
446.
「他對她説了『好的』表示同意後,
就在那裏造作了應當感受(善報)的業。
在那裏造作了應當感受的業後,
那位年輕男子就投生為她的同伴。」
這樣,他們在那裏長久享受天界的成就後,男子由於業耗盡而去世了;而那位女子,由於她的福德業成為(業果)增長處,在那裏度過整整一佛劫(直到下一佛出現)。之後,我們的世尊出現在世間,轉動無上法輪,依次在祇樹園居住時,大目犍連尊者有一天在山中行走,看見那座天宮和天宮餓鬼,就以「青琉璃柱,光彩耀眼,明亮輝煌」等偈頌詢問。她從頭開始告訴了他自己的經歷。長老聽後,回到舍衛城,告訴了世尊。世尊為此説法,開示其中的意義,聚集的大眾聽聞後,都樂於行布施等福德之法。
「一人粗暴地篩著米,而這女人(吃著)自己的血肉,你則吃著不淨、令人厭惡的糞便,這是什麼業報?」——這是在世尊居住於舍衛城時,針對四位餓鬼所說的。
據說,在舍衛城附近的一個村莊裡,有一個詐欺的商人以欺騙的度量衡(如秤、斗等)來維持生計。他拿取米糠,用黃銅粉攪拌,使其更重,然後混入好米當中一起販賣。他的兒子因為(父親)「對來到家中的我的朋友們沒有給予恰當的尊重」而發怒,拿起軛和皮革,擊打母親的頭。他的兒媳婦偷吃了為所有人準備的肉,當被他們質問時,她發誓說:「如果我吃了那塊肉,願我生生世世割下自己背上的肉來吃。」而他(商人)的妻子,當別人向她乞求一些小物品時,她說「沒有」,在被他們逼迫時,她發了妄語的誓言說:「如果(東西)明明有,我卻說沒有,願我生生世世都以糞便為食。」
這四個人在後來去世後,在維紐阿提(Viñjhāṭavī,可能為一森林或地域名)投生為餓鬼。在那裡,由於業報,那個詐欺商人用雙手拿起正在燃燒、熾熱(的米糠),撒在自己的頭頂上,承受巨大的痛苦。他的兒子由於業報,用鐵製的杵自己敲碎自己的頭,承受無量的痛苦。他的兒媳婦由於業報,用變得極其鋒利且異常長的指甲,割下自己背上的肉來吃,承受無盡的痛苦。他的妻子,當香噴噴、非常潔淨、沒有黑點的米飯被端到她面前時,立刻變成了充滿各種蛆蟲、極度惡臭、令人作嘔的糞便;她用雙手捧著吃,感受著巨大的痛苦。
當這四個人投生為餓鬼,正在承受巨大痛苦時,大目犍連尊者在山中行走,有一天來到了那個地方。看見那些餓鬼後,他用這首偈頌詢問他們所造的業:
447.
「一人粗暴地篩著米,而這女人(吃著)自己的血肉。
你則吃著不淨、令人厭惡的糞便,這是什麼業報?」
當尊者這樣詢問他們所造的業時,那個詐欺商人的妻子(即吃糞的餓鬼)向尊者說明了所有這些人(包括自己)所造的業,她說了這些偈頌:
448.
「這個人過去傷害母親,而這個人是詐欺商人。
這個人(她指自己)吃了肉後,用妄語欺騙(他人)。」
449.
「我過去在人間作為人時,是一家之主,是所有親族的女主人。
即使東西存在,我也隱藏(不說)『我沒有從這裡給過任何人任何東西。
450.
「我用妄語來掩蓋:『我家裡沒有這個。』
如果東西存在我卻隱藏,願糞便成為我的食物。」
451.
「由於那個業的果報,由於那兩種妄語,
香噴噴的米飯,為我轉變成了糞便。
452.
「業確實不會徒勞無功,業絕不會消失。
我吃著、喝著這惡臭、生蛆的糞便。」
這樣,尊者聽聞了那位女餓鬼的話後,將這件事的經過告訴了世尊。世尊為此說法,闡明其中的道理,並為聚集的群眾開示佛法。這次說法對大眾是有益的。
「善逝的智慧真是不可思議」——這是《童子餓鬼事》。它的緣起是什麼呢?
據說,在舍衛城,有許多皈依的在家信徒(優婆塞)組成法眾,他們在城裡建了一座大廳堂,用各種顏色的布裝飾它,一大清早就邀請世尊和比丘僧團(前來應供)。他們讓以佛為首的比丘僧團坐在鋪有極貴重、優質墊子的座位上,以香、花等供養,並舉行盛大的布施。
看到這個場景,一個內心被吝嗇污穢纏繞的男子,無法忍受那種禮敬,這樣說道:「寧願把所有這些都丟到垃圾堆裡,也不給這些光頭們!」在家信徒們聽到後,內心震驚,說道:「唉!這個人造了重罪,他竟如此冒犯了以佛為首的比丘僧團。」他們將此事告訴了他的母親,並說:「去吧,你帶著你的弟子(指兒子)去向世尊和僧團請求寬恕。」她答應說:「好的。」然後警告、說服兒子,前往世尊和比丘僧團那裡,陳述兒子所造的過失,請求寬恕,並以粥食供養世尊和僧團,持續七天。她的兒子不久後去世,投生到一個以卑劣行業為生的妓女腹中。她剛一生下他,知道是個「嬰兒」後,就叫人把他丟棄在墓園裡。他在那裡,僅僅依靠自己過去善業的力量而得到守護,沒有被任何(人或動物)傷害,就像在母親懷裡一樣安樂地睡著。據說天神們也保護了他。
其後,世尊在清晨時分從大悲定中起來,以佛眼觀察世間,看見那個被丟棄在屍陀林(墓園)的嬰兒,便在日出時分前往屍陀林。「世尊來到這裡了,這裡必定有原因。」大眾聚集起來。世尊對聚集的群眾說:「不應輕視這個嬰兒,雖然他現在被丟棄在墓園,孤苦無依,但在將來,就在現世和來世,他將獲得殊勝的成就。」當那些人們問:「尊者,這個人過去生造了什麼業呢?」世尊(以偈頌)回答:
「民眾曾對以佛為首的比丘僧團,舉行了盛大的供養。
在那時,他的心卻起了變化,說出了粗惡、不善的言語。」
世尊以這樣的方式,說明了這個童子過去所造的業以及他將來將獲得的成就後,又根據聚集群眾的意向(根機)說法,並作了更上一層的勝妙說法。在真理的結尾(說法結束時),八萬四千眾生達到了法現觀(證悟)。而那個童子,一位擁有八十俱胝(千萬)財富的戶主(長者),就在世尊面前認領他,說:「他是我的兒子。」世尊想道:「這個童子已得到如此(豐足)的保護,也利益了大眾。」便回到了寺院。
後來,當那個戶主去世後,他(童子)繼承了留給他的財富,經營家業,就在那個城市裡成為一位大富長者,樂於布施等善行。有一天,比丘們在法會上發起討論:「世尊真是慈悲眾生啊!那個當時孤苦無依被丟棄的童子,現在正享受著巨大的成就,並且還在造作殊勝的福德。」世尊聽到後,為他們授記說:「比丘們,他的成就還不止如此,在壽命終盡時,他將投生到三十三天,成為天帝釋的兒子,獲得廣大的天界成就。」比丘們和大眾聽後,讚歎世尊那非凡的智慧,說道:「原來世尊是具足遠見的,他看到這個原因,所以在那嬰兒剛被丟棄在自家墓園時,就前往那裡給予幫助。」他們並講述了那個童子(現今)的情況。為了說明這個意義,結集者們說了這些偈頌:
453.
「善逝的智慧真是不可思議,世尊如此為人授記。
有些(人)雖具足豐厚福德,卻(變得)低劣;有些(人)雖只有微小福德,卻(變得)殊勝。」
注釋:「有些(人)雖具足豐厚福德,卻(變得)低劣;有些(人)雖只有微小福德,卻(變得)殊勝。」它的意思是:有些具足深厚善法的人,由於已造惡業的力量,在投生等方面變得低劣;而有些福德微小、善法較少的有情,由於(善業)遇上了肥沃的福田等緣故,使得那善業產生巨大的光輝,從而變得殊勝。
454.
「這童子被丟棄在墓園,僅憑(天神的)一指油度過夜晚。
無論是夜叉、鬼類,還是蛇類,都不能傷害這有福德的童子。」
注釋:「在墓園中」是指在墳場。「僅憑一指油」是指從指尖流出的油,意思是天神從指尖流出的乳汁。「無論是夜叉、鬼類」是指畢舍遮(食屍鬼)或夜叉鬼類,或是蛇類,任何(眾生)無論是記著還是走著,都不能傷害、擾亂(他)。
455.
「狗兒甚至舔了他的腳,烏鴉和豺狼圍繞著(保護他)。
鳥群帶走了胎污(胞衣),烏鴉則清除了他眼睛的污垢。」
456.
「沒有人為他安排守護,沒有使用藥草或芥子燻煙(的儀式)。
也沒有觀察星宿時辰,更沒有撒佈各種穀物(驅邪)。」
457.
「這樣一個陷入極度困境者,在夜晚被帶到墓園丟棄。
如同顫動的奶油團,僅存一絲微弱的生命氣息,令人懷疑(能否存活)。」
458.
「那位受天與人供養的(世尊)看見了他,具足廣大智慧的(世尊)看見他後授記:
『這童子將是這城市中,最尊貴的族姓,並且財富第一。』」
459.
「他持守了何種戒行?實踐了何種梵行?造作了何種業而得到這樣的果報?
遭遇如此巨大的災難後,他竟能獲得那樣的神通威力?」
現在,世尊被那些優婆塞詢問後,如同當時那樣為他們授記,為了顯示這點,結集者們說了這四首偈頌:
460.
「民眾曾對以佛為首的比丘僧團,舉行了盛大的供養。
在那時,他的心卻起了變化,說出了粗惡、不善的言語。」
461.
「他清除了那個惡念後,隨後生起了欣喜與淨信。
在喬達摩(世尊)居住的祇樹園,他以供粥的方式侍奉了七天。」
462.
「那就是他持守的戒行與梵行,那就是他所實踐(的善業)帶來的果報。
遭遇如此巨大的災難後,他將獲得那樣的神通威力。」
463.
「他將在此(人間)住壽百年,具足所有欲樂。
身壞命終之後,來世將成為天帝釋的同伴。」
「赤裸、醜陋形貌者」——這是在世尊住祇樹給孤獨園時,針對娑利尼餓鬼所說的故事。據說在在拘樓國(Kururaṭṭhe)的哈提尼城(Hatthinipure)中,有一位名叫娑利尼(Seriṇī)、以美貌維生的妓女。那時,為了舉行布薩儀式,比丘們從各處聚集到那裡。又一次,有大群比丘集合。人們見到後,準備了芝麻、米穀、酥油、新鮮奶油、蜂蜜等許多布施資具,舉辦了大布施。那時,這位妓女沒有信仰、不淨信,心被吝嗇污垢纏繞,即使被人們勸說:「來吧,至少隨喜這個布施!」她卻說:「剃光的沙門們施捨的東西有什麼用?」只表達了對他們的不滿,更不用說捨棄微不足道的東西了。
後來,她死後投生在某邊境城市的壕溝邊,成為餓鬼。那時,象女城的一位男居士為經商去到那座城,在黎明時分因事來到壕溝邊。她在那裡見到他,認出後,以赤裸、僅剩骨架與皮膚的身體、極可怕的樣貌,站在不遠處展示自己。他見到後——
464.
「你赤裸、形貌醜陋,消瘦、筋脈凸出,
骨節突起、瘦弱不堪,你是誰?為何站在這裡?」
——以偈頌詢問。她對他——
娑利尼:
465.
「先生,我是餓鬼,不幸、屬於閻魔世界,
因造作惡業,死後來到鬼世界。」
——以偈頌表明自己。他又以——
男居士:
466.
「你是以身、口、意,造作了什麼惡行?
由於何種業報,死後來到餓鬼世界?」
娑利尼:
467.
「在未遮攔的渡口處,我尋覓半摩沙迦(小錢),
雖有應施之物,卻建造自己的島嶼(未施捨)。
468.
「我渴求走向河流,它卻變成空無(乾涸);
炎熱時尋求樹蔭,烈日卻轉而出現(蔭涼消失)。
469.
「先生,我的風如火焰般,灼燒著吹來,
我應受此苦,以及從彼而來的其他惡果。
470.
「請去象女城,告訴我的母親:
『你的女兒被我見到,不幸、屬於閻魔世界,
因造作惡業,死後來到餓鬼世界。』
471.
「我在那裡有藏匿的、未曾告知的財物,
四萬錢,在床榻下方。
472.
「請從中為我布施,並讓母親得以維生,
布施後請母親為我迴向功德,
那時我將得快樂,具足一切願望。」
——以這六首偈頌,說明了自身所造之業以及要他做的事。
她這樣說後,那位優婆塞接受她的話,辦完自己的事後,去到象女城,告訴她的母親此事。為說明此事——
473.
他答應:「好的!」後去了象女城,
對她的母親說:
「你的女兒被我見到,不幸、屬於閻魔世界,
因造作惡業,死後來到餓鬼世界。
474.
「她在那里囑咐我,告訴我的母親:
『你的女兒被我見到,不幸、屬於閻魔世界,
因造作惡業,死後來到餓鬼世界。
475.
「『我在那裡有藏匿的、未曾告知的財物,
四萬錢,在床榻下方。
476.
「『請從中為我布施,並讓母親得以維生,
布施後請母親為我迴向功德,
那時我將得快樂,具足一切願望。』
477.
「於是母親為她布施,並為她迴向,
餓鬼因此得快樂,母親也得以維生。」
——結集者們說。這些易於理解。
母親聽後,布施給比丘僧團,並為她迴向。她因此獲得資具豐足後,向母親顯現自身,說明此事緣由。母親告知比丘們,比丘們將此事報告世尊。世尊為此說起因緣,為聚集的眾人說法。該說法對大眾有益。
義註:在王舍城,某個獵人以日夜射殺鹿兒為生。然而,他有一個在家佛教徒為朋友,他教誡了他某部分,因而再生為天宮鬼。Narada長老看見了他,然後以偈頌問他:
478.年輕的你被男女所侍奉。在夜晚,你以感官享樂而輝耀;但在日間,你卻因為一些原因而受苦。你在過去世做了什麼?
那隻鬼這樣解釋:
479. 在過去世,在美麗的王舍城,在怡人的giribbaje,我是一位鹿獵人,殘忍的男人,有著血淋淋的手
480.在無害的有情當中,我懷著邪惡的心行走,非常殘忍,一直樂於屠殺其他有情,沒有節制
481. 這樣的我,有一個友善的朋友,一個虔誠有信心的居士。他悲憫我,一再一再地制止我,說:
482. 不要作惡把!我的朋友,你會來到悲慘的困境的!假如你希望死後快樂,不要再樂於不受控的殺害生命。
483. 雖然我聽了這位憐憫並希望我快樂的人的忠告,我沒有完全地跟隨他的教導,因為我已經樂於邪惡很久了,很愚蠢。
484. 再一次,這個非常有智慧的人,出於憐憫,讓我建立節制而說:假如你在日間殺害動物,那就在夜間節制吧!
485.所以我在日間殺害動物,而在夜間自制戒絕。現在我在夜間行走,卻在日間受苦。
486. 因為那個善業,我享受著非人的夜晚,但在日間,那些狗卻在四方八面吞噬我。
487.那些虔誠的人,一直都依靠著如來的教導。他們,我想,會達證完全的不死,無條件組合處。
「在高樓與宮殿中」——這是在世尊住竹林精舍時,針對另一個獵人餓鬼所說的故事。據說在王舍城,有一位年輕的獵人,雖然擁有豐盛的財富,卻捨棄了享受財富的快樂,日夜不停地到處殺鹿。他有一位身為優婆塞的朋友,出於憐憫而勸告他:「朋友啊,請好好停止殺生吧,不要讓這行為長久地對你造成損害與痛苦。」但他不聽從。於是那位優婆塞請求一位自己敬重的、已斷盡煩惱的阿拉漢長老:「尊者,太好了,請您以這樣的方式對那個人說法,使他能停止殺生。」
有一天,那位長老在王舍城托缽時,站在他的家門口。那位年輕獵人見到他,表現出極大的尊敬,上前迎接,請他進入家中,準備好座位供養。長老坐在備好的座位上,他也上前靠近長老坐下。長老為他闡明殺生的過患,以及停止殺生的利益。他聽了之後,仍然不願意完全停止殺生。於是長老對他說:「朋友,如果你完全無法徹底停止,那麼至少先在夜晚停止吧。」他回答:「尊者,好,我將在夜晚停止。」於是他在夜晚停止了殺生。其餘部分與前一個故事相同。而在偈頌中——
488.
「你在高樓與宮殿中,在鋪設羚羊皮的床榻上,
以五種樂器演奏的音樂,享受著美妙的樂音。
489.
「但在夜晚結束、太陽升起之後,
你被拋棄在墓園中,遭受許多痛苦。
490.
「你是以身、口、意,造作了什麼惡行?
由於何種業報,你遭受這樣的痛苦?」
——那羅陀長老以這三首偈頌詢問他。於是那位餓鬼——
491.
「我曾在可愛的王舍城,在令人愉悅的山城,
過去是一名獵人,是殘酷無節制的人。
492.
「我有一位好友,心地善良,是虔誠的優婆塞,
有一位常去他家的比丘,是喬達摩(佛陀)的弟子。
他出於慈悲,一再地勸阻我。
493.
「『不要造作惡業,親愛的,不要走向惡趣,
如果你來世想要快樂,就應停止殺生,節制自己。』
494.
「我聽了他的話,他渴望快樂、利益我、慈悲我,
但我愚痴,長久樂於惡行,沒有完全聽從他的教導。
495.
「那位極具智慧者,出於慈悲,又勸我約束自己:
『如果你白天殺害生命,那麼至少夜晚應保持節制。』
496.
「於是我白天殺害生命,夜晚則停止、節制自己,
如今我墮入惡趣,夜晚享受(欲樂),白天被啃食。
497.
「由於那善業(夜間不殺),我夜晚享受非人的(天宮)快樂,
白天被驅趕的狗,從四面八方衝來啃食我。
498.
「而那些恆常精進、堅定致力於善逝教法的人們,
我想他們必定證得完全的不死,達到無為的境界。」
——他說明了此事的原因。這些偈頌的意義與前面所說的方式相同。
「佩戴花環、頭飾、臂鐲」——這是在世尊住竹林精舍時,針對詐偽判官餓鬼所說的故事。那時,頻婆娑羅王在每月的六個布薩日持守布薩戒,許多民眾也跟隨持戒。國王會詢問來到他面前的人們:「你們持守布薩戒了嗎?還是沒有持守?」當時有一位被指派處理事務的官員,是個愛挑撥離間、欺詐無恥的人,他不敢說「我沒有持戒」,便對國王說:「陛下,我持戒了。」後來,當他離開國王身邊時,他的朋友問他:「朋友,你今天持戒了嗎?」他回答:「朋友,我是因為害怕,才在國王面前那樣說的,其實我並不是持戒者。」
於是那位朋友對他說:「如果是這樣,那麼至少今天你先持個半日戒吧,請受持布薩戒的學處。」他答應說:「好的。」便回家去了。他沒有吃飯,只漱了口,就受持了布薩戒,當晚睡臥時,因空虛感所生的強風之矛(劇痛)而壽命斷絕,死後投生在山腹中,成為一座天宮的餓鬼。他僅因一夜持守布薩戒,就獲得天宮、一萬名天女圍繞以及廣大的天界繁榮。但由於他詐偽判官(虛假裁決)和挑撥離間的行為,他自己的背肉會自己陷落(裂開)讓他啃食。尊者那羅陀(nārado)從靈鷲山(gijjakūṭato)下來時看見了他——
499.
「你佩戴花環、頭飾、臂鐲,你的身體塗滿檀香,
面容清澈,容貌光彩,如太陽般照耀。
500.
「你有非人的隨從,那些是你的侍從,
一萬名天女,那些是你的侍女,
她們身穿絲綢,佩戴臂鐲,裝飾著金環。
501.
「你具有大威力,樣貌令人毛骨悚然,
卻自己挖取自己背上的肉來吃。
502.
「你是以身、口、意,造作了什麼惡行?
由於何種業報,你把自己背上的肉,
自己挖取來吃?」
503.
「過去我在人世間,為了自己的利益而行,
以挑撥離間、妄語,以及詭計欺騙。
504.
「那時我進入集會中,在應當說實話的時刻,
我捨棄了利益與正法,卻隨從非法而行。
505.
「所以,那自食其身者,就是吃自己背肉的人,
正如我今天這樣,吃自己背上的肉。
506.
「那羅陀啊,這是你親眼所見,願慈悲賢善者宣說:
勿行離間,勿說妄語,願你不要成為吃自己背肉的人。」
——長老以四首偈頌詢問,他也以四首偈頌回答了這個問題。
其餘全部與前面所說的方式相同。
「站立在空中」——這是關於誹謗舍利餓鬼的故事。當世尊在拘尸那羅城(kusinārāyaṃ)末羅族(mallānaṃ)的娑羅林(sālavane)間,於雙娑羅樹間(yamakasālānamantare)般涅槃,且舍利已被分配後,阿闍世王(ajātasattu)將自己分得的舍利帶回,在七年七個月又七天的時間裡,憶念佛陀的功德,舉行了盛大的供養。在那期間,有無數無量的人們生起淨信之心,死後得生天界。然而,有八萬四千人,由於長久以來懷抱的不信與邪見,心已顛倒,即使在可生信心的場合,也玷污了自己的心,死後投生為餓鬼。就在那個王舍城,有一位富裕家主的妻子、女兒和媳婦,內心虔誠,想著:「我們要去供養舍利。」便拿著香、花等物品,開始前往舍利安奉處。那位家主卻說:「供奉骨頭有什麼用?」他羞辱她們,並誹謗舍利供養。她們不理會他的話,去那裡供養舍利後回家,不久後就因一種疾病而死亡,投生到天界。而他卻因憤怒所迫,不久後也死了,由於那個惡業,投生為餓鬼。
有一天,尊者大迦葉出於對眾生的慈悲,施展了這樣的神通力,使人們能夠看見那些餓鬼和那些天女。如此施展後,他站在塔院中,以三首偈頌詢問那位誹謗舍利的餓鬼。那位餓鬼回答說:
507.
「你站立在空中,散發惡臭、腐爛的氣味,
你的嘴像是蟲蛀的,散發腐臭,是什麼在啃食你?你過去造了什麼業?
508.
「然後他們拿著刀,一次又一次地刺入,
用鹹水潑灑後,又一次又一次地刺入。
509.
「你是以身、口、意,造作了什麼惡行?
由於何種業報,你遭受這樣的痛苦?」
510.
「我曾在可愛的王舍城,在令人愉悅的山城,
是財富與穀物的主人,擁有極豐盛的財產,尊者。
511.
「這是我的妻子,這是我的女兒,這是我的媳婦,
她們拿著花環、青蓮花、嶄新的(供品)和香膏,
正要前往供養佛塔時,我阻止了她們,那惡行是我所做的。
512.
「我們八萬四千人,各自感受果報,
因誹謗佛塔供養,正在地獄中遭受劇苦。
513.
「然而,那些對於偉大阿羅漢的佛塔供養,
卻宣說其過患、欲使人遠離的人,應當使他們遠離那。
514.
「且看這些前來的女子們,佩戴花環、裝飾華麗,
正享受供花(供塔)的果報,她們繁榮且有名聲。
515.
「智者們見到這奇特、驚人、令人毛骨悚然的(果報)後,
便敬禮、禮拜那位大牟尼(佛陀)。
516.
「我從這裡死後,若獲得人身,
必定毫不放逸,一次又一次地供養佛塔。」
餓鬼這樣說後,大迦葉為此說起因緣,為聚集的眾人說法。
名為《阿姆巴薩卡羅餓鬼之事》(ambasakkarapetavatthu) 的故事,它是關於「毗舍離城(Vesālī) 和跋祇人(Vajjī)」的。它的起因是什麼呢?當世尊住在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個名叫阿姆巴薩卡羅(ambasakkaro) 的離車族(Licchavi) 國王,是持有邪見、主張虛無主義(無因無果論)的人,他在毘舍離治理國家。在那個時候,毘舍離城裡某個商人的店鋪附近有一個泥濘的水坑,許多人在那裡跳過或經過時會感到疲憊,有些人還會被泥巴弄髒。看到這個情況,那個商人想著「不要讓人們踩到這污穢的泥沼」,就叫人拿來沒有惡臭、顏色像海螺殼的牛糞乾,並放置在那裡。他本性是持戒的、不瞋怒、言語柔和,並且會如實地稱讚他人的美德。
有一天,他趁他的朋友洗澡時不注意,開玩笑地藏起了他的衣服,讓他苦惱一番後才還給他。然而,他的外甥從別人家偷了財物,就放在他的店裡。財物的主人們調查後,連同財物和那個外甥一起帶去見國王。國王下令說:「砍掉這個(商人)的頭,並把他的外甥刺穿在尖樁上。」國王的侍從照做了。他(商人)死後,投生為地居天。由於他放置了牛糞乾(作為踏腳石)的緣故,他獲得了一匹具有天界顏色、令人喜悅的白色神駒;由於他稱讚有德者的美德,他的身體散發出天界的香味;但因為他藏起了(朋友的)衣服,他(作為天眾)是赤裸的。他觀察自己過去所做的業,根據那個業,他看到自己的外甥被刺穿在尖樁上,出於憐憫而受到驅策,他騎上那匹令人喜悅的神駒,在午夜時分來到他外甥被刺穿尖樁的地方,站在不遠處,每天都會說:「朋友,活著吧!生命確實更好。」
那時,阿姆巴薩卡羅(ambasakkaro)國王乘坐著最好的象背,正在右繞城市巡行,他看到一戶人家打開了窗戶,有一個女人正在觀看國王的威儀,國王看到後心生貪著,他對坐在身後座位上的(一個)男人示意(記下)「留意這間房子和這個女人」,然後逐漸回到自己的王宮後,就派遣那個男人去:「去吧,朋友,去查明那個女人是有丈夫的還是沒有丈夫的。」那人去了,知道那女人是有丈夫的,就報告了國王。國王思考著奪取那個女人的方法,就把她的丈夫召來,說:「來吧,朋友,來服侍我。」雖然不願意,但他(丈夫)因為害怕「國王可能會對不遵從他命令的我施加王罰」,於是出於恐懼接受了服侍國王的工作,每天去服侍國王。國王也給他食物和薪水,過了幾天後,在他清晨來服侍時,這樣對他說:「去吧,朋友,在某個地方有一個蓮花池,從那裡拿一些朱紅色的泥土和紅蓮花來。如果你今天不回來,你就沒命了。」在他離開後,國王對守門人說:「今天在太陽還沒下山之前,就要關閉所有城門。」
那個蓮花池離毘舍離有三由旬遠,但那個男人被死亡的恐懼所逼迫,乘著風速,在清晨時分就到達了那個蓮花池。他聽說「那個蓮花池是被非人(鬼神)佔據的」,更是出於恐懼,他四處巡視想著「這裡有什麼危險嗎?」看到這個情況,守護蓮花池的非人出於憐憫,以人的形貌走近他,問道:「朋友,你來這裡是為了什麼?」他向他說明了事情經過。那個非人說:「如果是這樣,你需要多少就拿多少吧。」顯示了自己天界的形貌後就消失了。
他從那裡拿了朱紅色的泥土和紅蓮花,在太陽還沒下山之前就到達了城門。守門人看到後,就在他叫喊著(要開門)的時候關上了城門。他在關閉的城門處找不到入口,看到附近有一個被刺穿在尖樁上的男人,就(對他)作證說:「(你看)我在太陽還沒下山之前就回來了,他們卻在我叫喊時關上了門。『我很早就回來了,我沒有僕人(為我作證)』,這件事也要讓你知道。」聽到這個,那(尖樁上)的人說:「我被綁在尖樁上,面臨死亡,我怎麼能為你作證呢?但這裡有一個具有大神通的大力鬼,他會來到我附近,你請他作證吧。」「但我怎麼能見到他呢?」「你就在這裡站著,你自己會看到的。」他站在那裡,在午夜時分看到那個鬼來了,就(請他)作了證。天亮後,國王對他說:「你違抗了我的命令,因此我要對你施加王罰。」他回答說:「天王啊,我沒有違抗您的命令,我在太陽還沒下山之前就來到了這裡。那裡有誰能為我作證呢?」他指向那個被綁在尖樁上的男人附近走來的赤裸的鬼,說「(他就是)證人」。國王說:「我們怎麼能相信這個呢?」他回答說:「今天夜裡,請派一個人跟我一起去,你們就會相信了。」聽到這個,國王親自和他一起去到那裡站著。(當那個鬼)來到那裡說:「朋友,活著吧!生命確實更好」時,國王用「臥具與坐具,他都沒有」等五首偈頌來詢問他。現在,最初「毘舍離城名,屬於跋耆族」的偈頌,是結集者為了顯示與這些(偈頌)的關聯而安立的——
517.
「跋耆族有城,名毘舍離,那裡有離車,名為阿姆巴薩卡羅。」
「見城外有鬼,為求因由故,即於那裡問。」
518.
「臥具與坐具,此人皆沒有,前進與後退,亦皆全無。」
「飲食衣受用,以及侍奉事,此人亦沒有。」
519.
「那些親屬們,曾見聞好友,以及憐愍者,於其往昔時。」
「如今雖想見,亦不能再得,因其已離棄,他的諸親人。」
520.
「失意識者無朋友,朋友見殘缺便棄。」
「見其財利則圍繞,顯赫之時友眾多。」
521.
「貧乏一切資具者,苦惱、塗血、身破碎。」
「如露水滴淌流下,今日明日命將終。」
522.
「如此極苦之境地,驚恐縛於尼拘留樁上。」
「夜叉你以何理由言:『朋友活著,生命確實更好』?」
於是,國王這樣問他,那個鬼為了說明自己的意思,說道:
523.
「此人曾是我血親,我憶起過去生。」
「見之我生悲憫心,願此惡法者不墮地獄。」
524.
「離車此男從此死,將墮七重地獄,形態極可畏。」
「造作惡業者,生於大火熾,極苦極恐怖。」
525.
「以眾多優點而言,此樁勝彼地獄。」
「那個地獄唯有苦,極痛極恐怖,必定極猛烈,將墮於地獄。」
526.
「聞我此語後,他為痛苦所逼,或將捨生命。」
「所以我靠近而不說,免其因此斷命根。」
這樣,鬼表明了自己的意圖後,國王為了詢問鬼的情況而請求許可,說了這首偈頌:
527.
「此人之事我已知,我還想問你其他。」
「若你給予我機會,我便詢問你勿瞋怒。」
528.
「那時我確有承諾,(但)對不信者不說。」
「(現在)已有信心,隨你所欲問我吧,我將盡所知答。」
鬼給予詢問的許可後,國王說:
529.
「凡我眼所見一切,我皆會完全相信。」
「若見後仍不信,夜叉願你對我行制罰。」
聽到後,鬼說:
530.
「願你的承諾真實,聞法後得淨信。」
「我為其他人非惡心,凡你所聞未聞法,我盡所知如實說。」
然後(國王問):
531.
「以莊嚴白馬,來近樁上人,此事甚奇特,此業何果報?」
鬼:
532.
「毘舍離城中,泥濘道路坑,我曾以淨心,取一牛糞乾。」
533.
「置彼於坑中,我與他人過,此事甚奇特,此業之果報。」
534.
「你光耀四方,香飄四方,得夜叉神通,有大威力卻為何赤裸?」
535.
「不瞋恆淨心,以柔語近人,此業之果報,我恆耀天光。」
536.
「見聞住法者,聲譽與名望,我以淨心說,此業之果報,我恆飄天香。」
537.
「於朋友沐浴處,嬉戲心非惡,取衣藏匿之,是故我赤裸,生活亦困苦。」
538.
「若以嬉戲心造惡,也受此業果報。」
「若非戲心故意造,那業果報又如何?」
539.
「心懷惡思惟,身口皆污穢,身壞死後世,無疑墮地獄。」
540.
「其他求善趣,樂以布施攝集,身壞死後世,無疑生善趣。」
這樣,鬼簡要地分別解說了業果之後,國王不相信,說道:
541.
「我如何能確知,善惡業此果報?」
「或我見何能信?誰又能使我相信?」
聽到後,鬼為了向他說明那個道理,說道:
542.
「見聞後應信,善惡業此果報。」
「若善惡二業無,眾生豈有善趣惡趣?」
543.
「若人世眾生,不造善惡業,則無善趣惡趣眾生,人間亦無劣勝。」
544.
「正因人世眾生,造作善惡業,所以有善趣惡趣眾生,人間亦有劣勝。」
545.
「今說二種業果報,即可感受樂與苦。」
「天眾(享樂者)受用(天界)侍奉,愚人不見此二法而受苦。」
這樣,相信業果後,(國王問:)「那你為何受這樣的苦?」
鬼說道:
546.
「我無自造善業,亦無人替我迴向。」
「無衣臥具食飲,所以我赤裸生活困苦。」
聽到後,國王希望他能獲得衣服等,說道:
547.
「夜叉可有任何方法,使你能獲得衣服?」
「請告訴我其原因,我願聽可信因由語。」
於是,鬼告訴他那個方法:
548.
「此處有比丘,名為劫毘陀kappitako,禪修戒清淨,值得供養且解脫。」
「守根護波提木叉,清涼得最高見。」
549.
「說話友善,慷慨,溫順,有好的特質;善來善解脫。」
「功德田住林間,是天人應供者。」
550.
「寂靜、無煙、無憂,無渴望、脫刺、解脫、無‘我的’ 、無曲。」
「無依止盡一切虛妄,證得三明具光輝。」
「寂靜」(santoti):煩惱已止息。「無煙」(vidhūmoti):無邪思惟之煙。「無憂」(anīghoti):無苦。「無渴望」(nirāsoti):無渴愛。「解脫」(muttoti):從一切有中解脫。「無刺」(visalloti):離貪等刺。「無我所」(amamoti):無「我所」的執著。「無曲」(avaṅkoti):離身曲等彎曲。「無依著」(nirūpadhīti):捨棄煩惱、業、生存(蘊)、欲樂等四種依著。「已斷一切戲論」(sabbapapañcakhīṇoti):已完全斷除渴愛等虛妄。「具光輝」(jutimāti):具有無上的智慧光輝。「不為人所知」(appaññātoti):因為極度的少欲及隱藏功德,不為人所知曉。
551.
「即使見到他也不能認出,離車稱為牟尼,諸夜叉知他無欲,行世間善法者。」
「即使見到他也不被認出」(disvāpi na ca sujānoti):因為(德行)深奧,即使見到他,也不能清楚地知道「他是這樣的持戒者、這樣的達法者、這樣的具慧者」。「非人(yakkhabhūtā)、無欲者(離貪)知道」(jānanti taṃ yakkhabhūtā anejanti):夜叉(yakkhabhūtā) 以及無欲、離貪者知道他是阿羅漢。「正法」(kalyāṇadhammanti):美好的戒行等德行。
552.
「你為他備一雙或兩雙衣,為我迴向布施。」
「若他能接受,你將見我穿著整齊衣。」
(鬼說了這些偈頌)
於是國王(問):
553.
「沙門住何處?我今可往見。」
「能除我今日疑惑猶豫,及諸邪見之毒。」
於是鬼說:
554.
「他坐獼猴舞處kapinaccanāyaṃ(地名),為眾多天眾圍繞。」
「名實相符說法語,於自教誡不放逸。」
他說這首偈頌。其中,「『猴舞』之地」(kapinaccanāyanti):在一個因猴子跳舞而名為「猴舞」的地方。「名實相符」(saccanāmoti):以「禪修者、戒行良好、阿羅漢、解脫者」等功德之名而名實相符,名稱不虛。
鬼這樣說後,國王立刻想去長老那裡,說道:
555.
「我今將去行事,以衣雙供養沙門。」
「願他能接受,並見你穿著整齊衣。」
於是鬼為了指示「天眾正聽法,現在不是去接近的時候」,說道:
556.
不要在非時去接近出家者,離車族(Licchavi) 啊,這對你們不合適。
在適當的時間去拜訪,你將看到他在那裡獨坐於靜處
鬼這樣說後,國王答應說「好的」,回到自己的住所,到了合適的時候,準備了八雙衣服,去接近長老,坐在一邊,寒暄後說:「尊者,請接受這八雙衣服。」聽到後,長老為了引出話題,說:「大王,你以前不是樂施者,而是屬於傷害沙門婆羅門那類人,怎麼現在想布施精美的衣服了呢?」聽到這個,國王向他說明了原因,報告了與鬼的相遇以及他們之間的所有對話,然後布施了衣服,並為鬼迴向。於是,那個鬼穿著天衣,裝飾莊嚴,騎著馬,出現在長老和國王面前。看到這個,國王歡喜雀躍,心生愉悅,說道:「我親眼見到了業果!從今以後我不再作惡,我只作善業。」並請那個鬼作證。那個鬼說:「離車國王,如果你從今以後捨棄非法、行於正法,我就為你作證,並且會來到你身邊。趕快把那個刺樁上的人釋放了吧,這樣他獲得生命後行於正法,將能從痛苦中解脫。你也應該時常去親近長老,聽聞佛法,積累功德。」說完就離開了。
於是國王禮敬長老後,進入城中,迅速召集離車民眾集會,獲得他們的同意後,將那個人從尖樁上釋放,命令醫生們:「治好他。」然後又去親近長老,問道:「尊者,造了會導向地獄的業之後,有可能從地獄中解脫嗎?」長老說:「大王,如果他能造作廣大的福德,就能解脫。」於是長老使國王皈依三寶並受持戒律。國王在那裡確立(信心),依照長老的教誡,成了須陀洹(初果聖者)。而那個從尖樁釋放的人恢復健康後,心生悚懼感,於佛教中出家,不久後就證得了阿羅漢果。結集者為了顯示這個道理,說道:
**557.**
他說了「就這樣吧」之後,便由僕人群圍繞著,前往了那個地方。他到達那座城市後,就安住於自己的住所中。
**558.**
然後,在適當的時候,他處理完在家人的事務,沐浴、飲用(飲料)後,得到了片刻空閒。他讓僕人從箱子中選出並取出八對(上等)衣物。
**559.**
他前往那個地方後,看見那位內心寂靜的沙門。(尊者)已從托缽處返回,正清涼安適地坐在樹下。
**560.**
他走近(尊者),問候尊者少病少惱、安樂住否:「大德!在毘舍離的離車族人認識我,我是離車族的阿姆巴薩卡羅。」
**561.**
「大德!我這裡有八對精美的衣物,大德!請接受它們,我供奉給您。我就是為了這個目的而來,以便我能感到滿意。」
**562.**
(尊者說:)「沙門和婆羅門從遠處就會避開你的住所。(因為)在你的住所裡,缽會被打破,僧伽梨(大衣)也會被撕破。」
**563.**
「此外,其他人會用腳跟(或鞋履)推撞沙門,使他們跌倒。出家人們受到你所作的這類困擾。」
**564.**
「你既沒有施捨油(甚至)給(需要)草(的人),也沒有為迷路者指路。你自己拿走了盲人的手杖。你就是這樣一個吝嗇、不自律的人。那麼,你是看到什麼好處、看到什麼了,才與我們行布施分享呢?」
**565.**
(阿姆巴薩卡羅說:)「大德!我承認您所說的,我確實曾困擾沙門和婆羅門。我是出於嬉戲(作弄)之心,而非懷有惡意,大德!但這對我來說也是錯誤的(行為)。」
**566.**
「一個出於嬉戲而造作惡業的夜叉,由於享受(果報)不圓滿,而遭受痛苦。對於一個年輕、青春、享有娛樂份額的人,有什麼比那(地獄之苦)更痛苦的呢?」
**567.**
「大德!看到(這個道理)後,我產生了悚懼感(對惡業的恐懼),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我才行布施。大德!請接受這八對衣物,讓這些供養歸於(指迴向給)那位夜叉吧!」
**568.**
長老:「誠然,布施有多種被稱讚的方式,願你作為施主獲得功德不朽壞的法(果報)。我接受你這八對衣物,讓這些供養歸於那位夜叉吧。」
**569.**
於是,那位離車族人(阿姆巴薩卡羅)取水(行布施儀式)後,供奉了八對衣物給長老(世尊)。(他心想:)『但願它們(衣物)被接受,但願我能看見那位夜叉,他已穿戴整齊(準備接受供養)。』
**570.**
他看見那位夜叉,身上塗滿了栴檀香和沙羅香,擁有駿馬般的顏色(光潔亮麗),容貌莊嚴,乘坐著優良的(馬或車),穿著得體美好的衣服,被具有大威神力的夜叉眾圍繞著。
**571.**
看見他(夜叉如此莊嚴)後,(阿姆巴薩卡羅)感到喜悦、興奮,內心快樂,容貌變得吉祥。他親眼見證了(布施)行為的巨大果報,現世可見,並以眼睛確證了(這果報)。
**572.**
他走近那位夜叉,對他說:「我將布施給沙門和婆羅門們。我沒有任何(東西)是不能布施的,而您,夜叉,對我有很大的幫助。」
**573.**
(夜叉說:)「而你,離車族人,給了我一部分(功德),這布施並非無效。我將以你作為見證人,(為你作證),(建立)非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574.**
(阿姆巴薩卡羅說:)「您是我的歸依、親族、依靠,您是我的朋友,也是我的天神(保護者)。我合掌請求您:夜叉,我希望再次見到您。」
**575.**
(夜叉說:)「如果你沒有信心、吝嗇、心術不正,你不僅不能見到我,即使見到了,我也不會和你說話。」
**576.**
「但是,如果你尊重法,樂於布施,具有攝受(他人)的品格,成為沙門和婆羅門的(幫助者)源泉,這樣你就能見到我。」
**577.**
「並且,見到尊者後,請迅速將刑犯從木樁(刑罰)上釋放。
自從我們互相作了見證後,我想他還因木樁而被折磨。」
**578.**
「我們互相作了見證,而他(指刑犯)也迅速從木樁上被釋放了。誠敬地實踐正法的人,能從那樣的地獄中解脫。業可能成為無需再受報的(業)。」
**579.**
「你去接近迦賓闍(Kappitaka,一位比丘的名字),在適當的時候供養他,親自靠近並開口詢問,他會向你解釋這件事的意義。」
**580.**
「你去接近那位比丘(迦賓闍),懷著求法之心而非惡意地詢問。他會將你所聽過和未聽過的法,全部按照他所了知的向你解釋。」
**581.**
於是,他在那裡(與夜叉)秘密地約定,與非人(夜叉)建立了見證關係。然後他離開,前往離車族人那裡,對聚集在一起的集會眾人說:
**582.**
「諸位請聽我一句話,我將願求,我將實現目的。
有一個被木樁刑刺穿的人,行為殘暴,手持精製的刑杖,形貌可怖。」
**583.**
「他被這樣刺穿了大約二十晝夜,既非活也非死。我現在要釋放他,請集會大眾准許。」
**584.**
(眾人說:)「釋放這個和其他人吧,誰會說些什麼呢?
按照你所知曉的去做吧,集會大眾准許。」
**585.**
他前往那個地方,迅速地釋放了那個被木樁刺穿的人。
對他說『不要害怕』,並為他安排了醫護人員。
**586.**
然後,離車族人阿姆巴薩卡羅去接近迦賓闍(比丘),
在適當的時候供養了他,親自靠近坐下,懷著想知道原因的目的,同樣地詢問他。
**587.**
「有一個被木樁刑刺穿的人,行為殘暴,手持精製的刑杖,形貌可怖。」
**588.**
「他被這樣刺穿了大約二十晝夜,既非活也非死。我現在去釋放了他,大德!這是那位夜叉所說的話。是否可能有某種原因,使得他不會墮入地獄呢?」
**589.**
「大德!如果存在任何原因,請告訴我們,我們聽聞您基於信心的因果之言。那些業不會消失,若不在這裡(現世)償報,就不會結束。」
**590.**
(迦賓闍比丘說:)「如果他能夠誠敬地、日夜不放逸地實踐正法,他就能從那樣的地獄中解脫。業可能成為無需再受報的(業)。」
**591.**
(阿姆巴薩卡羅說:)「我明白了這個人的事,大德!現在也請您憐愍我。教導我、勸誡我吧,具廣大智慧者,以便我不墮入地獄。」
**592.**
(迦賓闍比丘說:)「從今天起,你當以淨信之心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
**593.**
「並且,應當受持五學處中完整無缺的(戒條):立即停止殺生,在世間遠離不與取(偷盜)。不飲酒,不說妄語,對於自己的妻子感到滿足。並受持這八支聖道的善法,能導向快樂。」
**594.**
「對於正直的人們,當以清淨之心布施僧衣、團食、資具、臥坐具、飯食、飲料、硬食、衣服與住所。」
**595.**
「對於戒行圓滿、離貪、多聞的比丘們,也當以飯食飲料令他們喜悅,功德總是會增長。」
**596.**
「如此實踐正法(或業),誠敬地、日夜不放逸,你將從那樣的地獄中解脫。業可能成為無需再受報的(業)。」
**597.**
(阿姆巴薩卡羅說:)「從今天起,我以淨信之心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
**598.**
「我立即停止殺生,在世間遠離不與取(偷盜)。我不飲酒,也不說妄語,對於自己的妻子感到滿足。我受持這八支聖道的善法,導向快樂。」
**599.**
「我將布施僧衣、團食、資具、臥坐具、飯食、飲料、硬食、衣服與住所。」
**600.**
「對於戒行圓滿、離貪、多聞的比丘們,我將布施而毫不猶豫,樂於諸佛的教誨。」
**601.**
離車族的阿姆巴薩卡羅,這位在毘舍離的優婆塞(在家居士)就是這樣的人:有信仰、柔順、樂於為比丘做事,並且那時誠敬地侍奉僧團。
**602.**
而被木樁刺穿的人恢復健康後,變得安穩、快樂,並出家了。他親近最勝者迦賓闍比丘,後來兩人都證得了沙門果位。
**603.**
親近善士(賢善之人)對於有智慧的人來說,是有大果報的。被木樁刺穿者證得了最高果位(阿羅漢果),而阿姆巴薩卡羅則證得了較低的果位(初果)。」
就這樣,劫毘陀(Kappitako)長老將國王、餓鬼以及自己所說的事情向世尊禮拜後,前往舍衛城(Sāvatthiṃ)報告給世尊(bhagavato ārocesi)。
世尊(satthā)以那個事件為因緣(tamatthaṃ aṭṭhuppattiṃ katvā),為聚集的群眾(sampattaparisāya)說法(dhammaṃ desesi)。
那次說法(sā desanā)對大眾(mahājanassa)是有益的(sātthikā ahosīti)。
好的,這就為您將提供的巴利文註釋(vaṇṇanā)逐字逐句、完整地翻譯成通順的現代繁體白話文,並去除文言句式:
「夜叉(Yakkha)與商人們啊,請聽」這(開頭的偈頌)是關於舍利沙卡(Serīsaka)天宮的。它是如何產生的呢?世尊般涅槃後,具壽鳩摩羅迦葉(Kumārakassapo)尊者與五百位比丘一起來到了設睹巴(Setabya)城。在那裡,他使偏執邪見的婆雅瑟(Pāyāsi)王族遠離(邪見),安立於正見。從那以後,那位王族熱衷於功德,向沙門、婆羅門行布施,但由於不熟悉(布施的儀軌),他馬虎地、不恭敬地行了布施,後來命終,轉生於四大王天中一座空無一人的舍利沙卡(Serīsaka)天宮裡。
據說,在過去迦葉(Kassapa)世尊的時代,有一位阿羅漢長老在某個村落乞食後,在村外一處地方進行日常的用餐。一位牧牛人見了,心想:「尊者在烈日下勞累了」,於是生起淨信,用四根舍利沙(sirīsa)樹的柱子搭了一個有枝葉的涼棚供養給他,據說還在那涼棚附近種了一棵舍利沙(sirīsa)樹。他命終後,就憑藉那個功德轉生到四大王天中。他過去業行的標誌——一片開滿具足色香的花朵、始終莊嚴美麗的舍利沙(sirīsa)林——出現在天宮門口,因此那天宮被稱為「舍利沙卡(Serīsakam)」。那位天子在一個佛與佛之間的時期,在天界和人間輪迴,在此佛出世時,他成為耶舍(Yasa)長老四位在家好友(維摩羅(Vimala)等)中的一位,名叫伽梵婆提(Gavampati),聽聞世尊說法後證得阿羅漢果。由於過去的習氣,他看見那座空天宮後,常常在午後去那裡休息。
後來,他在那裡看見了婆雅瑟(Pāyāsi)天子,問道:「朋友,你是誰?」對方回答:「尊者,我是婆雅瑟(Pāyāsi)王族,轉生在此。」(長老)便說:「你不是持有邪見、見解錯誤的人嗎?怎麼會轉生到這裡呢?」於是婆雅瑟(Pāyāsi)天子說:「尊者,是鳩摩羅迦葉(Kumārakassapa)長老使我從邪見中脫離出來,但由於行善業時馬虎不恭敬,所以轉生在這座空天宮中。尊者,善哉!當您去人間時,請告訴我的親屬:『婆雅瑟(Pāyāsi)王族因馬虎行布施,轉生到空的舍利沙卡(Serīsaka)天宮。你們應當恭敬地行善業,發願轉生到那裡。』」出於對他的慈悲,長老照做了。他們(婆雅瑟的親屬)聽了長老的話,如此發願並行善業後,也轉生到舍利沙卡(Serīsaka)天宮。而毘沙門(Vessavaṇa)大王任命舍利沙卡(Serīsaka)天子為沙漠道路的守護者,以保護行路的眾生免遭非人的侵害,因為那條路缺乏蔭涼和水。
後來有一次,住在盎伽國(Aṅga)和摩揭陀國(Magadha)的商人們,裝滿了一千輛車的貨物,前往信度(Sindhu)和蘇尾喇(Sovīra)地區。他們在摩嚕(Maru)沙漠中,因害怕白天的炎熱而不行路,卻在夜晚依靠星象來認路行進。他們迷路了,走向了錯誤的方向。他們之中有一位近事男(優婆塞),他有信仰、具足淨信、戒行圓滿,已具備證得阿羅漢的強力基礎(近依),是為了照料父母而從事商業。為了幫助他,舍利沙卡(Serīsaka)天子連同天宮一起顯現了自己。顯現後,問道:「你們為什麼要走進這缺乏蔭涼和水的沙礫沙漠呢?」他們向他說明了來此的緣由。為了闡明此事,有天子與商人們問答的偈頌。最初兩首偈頌是後世法藏編纂者為了顯示與(前面故事)的關聯而安立的——
604
「夜叉(Yakkha)與商人們,請聽,那時他們相遇在哪裡。
以及他們彼此之間是如何對話的,也請大家都聽聞那善說。」
605
「那位名叫婆雅瑟(Pāyāsi)的王者,享有盛譽,得生於地居天眾中。
他在自己的天宮中歡喜,這位非人(天子)對人們說了話。」
(註解:)此處,「請聽(Suṇotha)」是請聽的詞語。意思是:「請聽我們現在要說的」。「夜叉(Yakkhassa)」指天子。因為天人是某些人和天所應供養的,故稱為「夜叉(Yakkho)」。此外,帝釋(Sakko)天、四大天王、毘沙門(Vessavaṇa)的眷屬、乃至(有威德的)人,也都可稱為「夜叉(Yakkho)」。例如,在(《中部‧天現經》)「這位夜叉實在太放逸了,讓我來警醒這位夜叉吧」等語句中,帝釋(Sakko)被稱為「夜叉(Yakkho)」;在「四位手持劍的夜叉」等語句中,指的是四大天王;在(《長部‧大典尊經》)「尊者,有些高傲的夜叉不信仰世尊」等語句中,指的是毘沙門(Vessavaṇa)的眷屬;在(《經集‧犀牛角經》)「至此,夜叉得清淨」等語句中,指的是(有威德的)人。這裡則是指毘沙門(Vessavaṇa)的眷屬
現在是夜叉(天子)詢問的偈頌:
606.
「在曲折、荒野、非人盤踞之處,在缺乏水、缺乏食物的沙漠中,
在沙路中央極難行進之處,人們因恐懼曲折而迷失心意。」
607.
「這裡沒有果實和根莖類(食物),哪裡有可取得的食物呢?
除了塵土、沙礫,以及灼熱、險惡(的環境)。」
608.
「這曠野如同燒紅的鐵鍋,無鐵(卻)堪比彼岸世界(地獄)。
這是獵人們古老的住處,這片土地彷彿被詛咒過。」
609.
「那麼你們是以何緣故,期望著什麼而進入這地方呢?
是貿然、輕率地進入,是出於貪婪、恐懼,還是純粹迷惘了呢?」
現在商人們說道:
610.
「我們是來自摩揭陀(Magadha)和盎伽(Aṅga)的商隊領袖,裝載了各種貨物。
我們為了財富,追求利潤,正前往信度(Sindhu)和蘇尾喇(Sovīra)地區。」
611.
「白天我們無法忍受口渴,也考慮對牲畜的慈悲,
因此我們全體快速前行,在非時(夜晚)行路。」
612.
「我們行路不善,誤入歧途,在荒野中如盲人般混亂、迷失。
在沙路中央極難行進之處,我們心意迷惘,不知方向。」
613.
「見到這前所未見的、最殊勝的天宮,以及你這位夜叉(Yakkha),
我們超越了(對死亡的)疑慮,期望著(更長的)生命,見後我們欣喜、愉悅、振奮。」
如此,商人們說明了他們的情況後,天子又用兩首偈頌問道:
614.
「海洋的彼岸與這樣的沙地,藤蔓遍佈與佈滿樹樁的道路,
還有河流與山巒的險阻,你們為了財富而前往各方。」
615.
「你們闖入他人征服的領域,看見異鄉的人們,
你們聽聞或見到的任何奇事,朋友啊,我願聽聞。」
如此被天子詢問後,商人們說道:
616.
「王子(Kumāra)啊,這(本身)就是更奇特的事,我們從未聽聞或見過。
見到你這具足無上色身者,我們一切(人間)所經歷的都感到不滿足。」
617.
「空中流淌著紅蓮池,盛開著許多花環與白蓮,
這些樹恆常結果,吹來極其芳香、美妙的香風。」
618.
「青琉璃柱百根高聳,還有水晶的長璎珞,
紅玉髓柱與赤銅柱,這些閃耀著寶石光輝的柱子。」
619.
「這難以想像威力的一千根柱子上,有這極好的天宮,
充滿各種寶物,有黃金欄楯,並以精緻的金箔覆蓋。」
620.
「這(天宮)以閻浮檀金精心打磨而成,有宮殿、台階和平台,
堅固、優美、結構極佳,極耐觀賞、令人愉悅。」
621.
「在充滿各種寶物的(天宮)內,有豐富的食物和飲料,
被天女群圍繞,鼓、琴、樂器之聲不斷響起,你備受讚頌與敬禮。」
622.
「你在最可愛、悅意的天宮殿宇中歡喜,喚醒(陪伴的)女眾,
具足一切無法想像的功德,如同毘沙門(Vessavaṇo)王在那梨尼(Naḷinyā)園中。」
623.
「你是天(Devo)神?還是住在此處的夜叉(Yakkho)?
或者你是人間出生的天帝釋(Devindo)?
商隊領袖商人們詢問你,
請告知,你這位夜叉(Yakkho)名叫什麼?」
現在,那位天子說明自己(以偈頌)說道:
624.
「我是名叫舍利沙卡(Serīsako)的夜叉(Yakkho),被任命守護沙漠中的沙路。
我保護這片地區,遵行毘沙門(Vessavaṇassa)王的命令。」
現在,商人們詢問他(獲得天宮)的業行等原因,說道:
625.
「這是偶然獲得、自然成熟、自己造成,還是天眾所賜?
商隊領袖商人們詢問你,這悅意(天宮)你是如何得到的?」
此處,「偶然獲得(Adhiccaladdhaṃ)」意思是偶然發生的、隨意得到的。「自然成熟(Pariṇāmajaṃ)」意思是依必然法則而成熟的,或是隨時間而成熟的。「自己造成(Sayaṃkataṃ)」意思是你自己造成的,即憑藉你的神通力自己變現出來的。「還是天眾所賜(Udāhu devehi dinnaṃ)」意思是你所討好的天眾因歡喜而賜予的。
現在,天子否定了所有這四種方式,指出只是因為功德而獲得,說偈頌道:
626.
「我這(天宮)非偶然獲得,非自然成熟,
非自己造成,也非天眾所賜。
是因我自己無惡的、善妙的業行,
因功德而獲得這悅意(天宮)。」
聽了之後,商人們又藉著「非偶然獲得」這首偈頌,將那四種方式都歸屬於功德,並詢問功德的具體內容:
627.
「你持了何戒?修了何梵行?修習了何(善業)而有此果報?
商隊領袖商人們詢問你,這天宮你是如何得到的?」
此處,「戒(Vataṃ)」意思是持戒。「梵行(Brahmacariyaṃ)」意思是最高尚的行為。
天子再次否定他們(的猜測),說明自己積累的功德,說道:
628.
「我曾有『婆雅瑟(Pāyāsī)』之名,當我統治拘薩羅(Kosala)國時,
我持有斷滅見、慳吝、具惡法,那時我是持斷滅論者。」
629.
「然而,有一位沙門鳩摩羅迦葉(Kumārakassapo),博學、善於說法、偉大。
那時他為我說法,為我祛除(各種)邪見的扭曲。」
630.
「我聽聞他的說法後,表白了(成為)近事男(優婆塞)的歸依。
我遠離殺害生命,在世間遠離不與取(偷盜),
我離酒不飲,且不妄語,對於自己的妻子感到滿足。」
631.
「那就是我持的戒,那就是我修的梵行,修習那(善業)而有此果報。
正是因這些無惡的、善妙的業行,因這些功德,我獲得這天宮。」
於是,商人們親眼見到天子和他的天宮,相信了業果,表達對自己業果的信心,說道:
632
「有智慧的人們說的是真實語,智者們的話確實不虛。
福業無論去到哪裡,追求欲樂者就在那裡歡喜。」
633.
「憂悲、殺戮、束縛與污穢無論去到哪裡,
惡業就去到那裡,(造業者)永遠無法從惡趣解脫。」
正當他們這樣交談時,天宮門前的舍利沙(sirīsa)樹上,一串完全成熟的豆莢果實掉落了下來。因此,天子連同他的眷屬都變得憂愁苦悶。商人們見了,說道:
634.
「這天眾彷彿心神迷亂,此刻猶如凝乳般(沮喪)。
這天眾與你,王子啊,是因何而不悅呢?」
天子聽了,說道:
635.
「朋友啊,這些天界的舍利沙(sirīsavanā)林,吹來天界的、極其芳香的香風。
這些香風吹拂這天宮,日夜驅散黑暗。」
636.
「而這些(舍利沙樹)每一棵,要經過一百年(人間時間),才結一次豆莢果。
自從我轉生到這天眾身體中以來,人間一百年已經過去了。」
637.
「朋友啊,我看見(剩下的)五百年(天壽),
站在這天宮中(即將過去)。
我將因壽盡、福盡而逝去,
正因此憂傷而使我苦悶。」
於是,商人們安慰他道:
638.
「他這樣的人,長久獲得這無與倫比的天宮,為何還要憂愁呢?
而那些轉生更低(境界)者,福德微少,他們才應該憂愁吧。」
天子就這樣被安慰了,接受他們的話,並給予他們教導,說道:
639.
「你們對我說合宜、勸導的話,因為你們對我說愛語。
而朋友們啊,你們受我保護,請隨意平安地離去吧。」
於是,商人們表達感恩,說道:
640.
「我們為了財富,追求利潤,將前往信度(Sindhu)和蘇尾喇(Sovīra)地區。
我們將按照能力,舉行盛大的布施,舉辦盛大的舍利沙(Serīsa)慶典。」
天子再次拒絕盛大的儀式,並指導他們應做的事,說道:
641.
「切勿舉辦舍利沙(Serīsa)慶典,你們所說的一切都將實現。
你們應遠離惡業,並應致力於法。」
而天子為了幫助那位近事男(優婆塞),想為他們提供保護,稱讚他的功德,並將他指示給他們,說了這些偈頌:
642.
「在這群眾中有一位近事男(優婆塞),博學、具戒、有德行。
他有信仰、樂施、極溫和,聰明、知足、有智慧。」
643.
「他不說明知故犯的妄語,不為損害他人而起念。
他不作粗惡語與離間語,而說柔軟、友善的話語。」
644.
「他恭敬、謙逊、調柔,離惡、於增上戒清淨。
他以正法贍養父母,行為高尚。」
645.
「我想他為了父母而尋求財富,非為自己。
在父母過世後,他傾向出離,將修習梵行。」
646.
「他正直、不彎曲、不奸詐、不欺誑,也不以虛偽的藉口說話。
他這樣行善業、立於法者,怎會遭受痛苦呢?」
647.
「正因那緣故,我親自顯現,因此商人們啊,你們應看法(而行)。
若沒有他,你們早已化為灰燼,在荒野中如盲人般混亂、迷失。
因此,與善士交往,迅速、輕易、(勝過)其他,實在是安樂。」
如此總體地稱讚後,商人們想具體地了解他,說道:
648.
「他名叫什麼?他作何業?他叫何名?他姓什麼?
夜叉(Yakkha)啊,我們也想見他,你出於對誰的慈悲而來此?
確實,他所獲得的(利益),正是你所愛護的。」
現在,天子說明他的姓名種族等,說道:
649.
「他名叫三婆浮(Sambhava),是理髮師(Kappako),
是近事男(優婆塞),以梳子(Koccha)和果實為生。
你們應知他是你們的使者,
切勿輕蔑他,他是極溫和者。」
現在,商人們認出他後,說道:
650.
「夜叉(Yakkha)啊,我們知道你所說的是誰,但我們不知他是如此(有德)者。
聽聞你殊勝的話語後,夜叉(Yakkha)啊,我們也將禮敬他。」
現在,天子讓他們登上自己的天宮,為了教導他們,說道:
651.
「這商隊中所有的人們,無論年少、年長或中年,
讓他們全都登上天宮,讓慳吝者看看功德的果報吧。」
現在,最後有六首偈頌是法藏編纂者所說的:
652.
「在那裡,他們全都以我為先,並以那位理髮師(Kappaka)為首。
他們全都登上了天宮,如同(登上)帝釋(Vāsavassa)的摩薩迦沙羅(Masakkasāra)宮。」
653.
「在那裡,他們全都以我為先,表白了(成為)近事男(優婆塞)的歸依。
他們遠離殺害生命,在世間遠離不與取(偷盜),
他們離酒不飲,且不妄語,對於自己的妻子感到滿足。」
654.
「在那裡,他們全都以我為先,表白了(成為)近事男(優婆塞)的歸依後,
商隊歡喜地離去,一再得到夜叉(Yakkha)神力的允許。」
655.
「他們為了財富,追求利潤,前往信度(Sindhu)和蘇尾喇(Sovīra)地區後,
按照願望,獲得圓滿利潤,平安返回波吒釐子(Pāṭaliputta)城。」
656.
「他們平安回家,與子女妻子團聚,
歡喜、滿足、愉悅、欣喜,舉行了盛大的舍利沙(Serīsa)慶典。
他們建造了一座名叫舍利沙卡(Serīsaka)的精舍。」
657.
「如此是親近善士,有大利益;如此是親近法德,有大利益。
因為一位近事男(優婆塞)的緣故,一切眾生都得到安樂。」
而近事男三婆浮(Sambhava)根據婆雅瑟(Pāyāsi)天子和那些商人們的問答過程所組成的偈頌,如實聽聞並背誦下來,向長老們報告。有些人說婆雅瑟(Pāyāsi)天子向具壽三婆浮(Sambhavatthera)長老說了(此事)。耶舍(Yasa)長老等大長老們在第二次結集時將其收錄入藏。而近事男三婆浮(Sambhava)在父母去世後出家,並證得了阿羅漢果。
這段是「名為賓伽羅王的」南達卡餓鬼之事。它的起因是什麼呢?在世尊(佛陀)般涅槃後兩百年,在蘇拉特國Suraṭṭha)有一位名叫賓伽羅(Piṅgala)的國王。他的將軍名叫南達卡(Nandaka),是持有邪見、見解顛倒的人,他執持「沒有布施(果報)」等錯誤的見解並以此生活。他的女兒名叫烏塔拉(Uttarā),是一位優婆夷(女居士),已嫁到一個合適的家庭。然而,南達卡死後,在維恩賈塔維亞(Viñjhāṭaviya)地方的一棵大榕樹中,轉生為一個擁有宮殿(或樹上豪宅)的鬼(peta)。當他(南達卡)死後,烏塔拉將一個裝滿清涼芳香水的飲水罐,以及一些顏色、香氣、味道俱佳、用酸粥粉製成的糕點,裝滿了一個盤子,布施給某位已斷盡煩惱(阿羅漢)的長老比丘,並迴向說:「願此布施功德利益我的父親。」由於她這次布施(的功德),天界的飲料和無量的糕點(立刻)出現在(她父親)面前。(南達卡餓鬼)看到這個後,如此思惟:「我確實做了惡事啊!我執持了『沒有布施(果報)』等錯誤的見解,使大眾(也跟我一樣)被誤導。現在賓伽羅王去給法阿育王提供建議,他(給完建議後)將會回來。讓我去除他的邪見(無因無果論)吧!」不久之後,賓伽羅王在給法阿育王提供建議後,正在返回的路上。
於是,那個鬼幻化出一條朝向他自己住所的道路。國王在正午停留的時間過後,正沿著那條道路行走。他往前走時,前面有路出現,但身後的卻消失了。所有跟在後面行走的人,看到道路消失後,感到害怕,大聲哭喊著奔跑去向國王報告。國王聽到後,心生恐懼與震驚,站在象背上,環顧四方,看到了餓鬼所居住的榕樹,便率領四軍(象兵、馬兵、車兵、步兵)朝那個方向前進。接著,當國王逐漸到達那個地方時,餓鬼佩戴著所有的飾品,走近國王,給予招待,並提供糕點和飲料。國王和他的隨從們沐浴後,吃了糕點,喝了飲料,旅途的疲勞得到緩解,便問鬼:「你是天神嗎?還是乾達婆(天界的樂神)?」等等。餓鬼從頭開始講述自己的經歷,將國王從邪見中解脫出來,並使他皈依三寶和受持戒律。為了說明這個意義,結集經典者(長老們)說了這些偈頌:
658.
「有一位名叫賓伽羅的國王,曾是蘇拉特國的統治者。
他去謁見了摩利亞族Moriyānaṃ(阿育王家族)的國王後,返回了蘇拉特國。
659.
「在炎熱的正午時分,國王來到了一處泥濘之地。
他看見一條愉悅的道路,那是鬼所幻化的美麗之路。
660.
國王召喚御者説:
「這條路令人愉悅,安全、吉祥、無災難。
御者啊,我們就從這條路走吧,從這裡很快就能到蘇拉特國附近。」
661.
「於是蘇拉特王出發了,帶著四軍組成的軍隊。
一個驚慌失措的人,對蘇拉特王這樣説道:
662.
「『我們走上了一條邪路,恐怖、令人毛骨悚然。
前面看得到路,但後面卻看不見。』
663.
「『我們走上了一條邪路,接近了閻魔的使者(或死神僕從,指餓鬼)。
非人的氣味飄來,聽到了可怕的聲響。』
664.
「驚慌的蘇拉特王,對御者這樣説道:
『我們走上了一條邪路,恐怖、令人毛骨悚然。
前面看得到路,但後面卻看不見。』
665.
「『我們走上了一條邪路,接近了閻魔的使者。
非人的氣味飄來,聽到了可怕的聲響。』
666.
「(國王)登上象背,環顧四方。
他看見一棵愉悅的榕樹,一棵枝葉茂盛、樹蔭廣大的樹。
顏色猶如藍雲,形貌好似雨雲的頂端。
667.
「國王召喚御者説:『那看起來巨大的是什麼?
顏色猶如藍雲,形貌好似雨雲的頂端。』
668.
「『那是一棵榕樹,大王,一棵枝葉茂盛、樹蔭廣大的樹。
顏色猶如藍雲,形貌好似雨雲的頂端。』
669.
「於是蘇拉特王出發了,朝那個看似巨大、
顏色猶如藍雲,形貌好似雨雲頂端的方向走去。
670.
「從象背上下來後,國王走近那棵樹。
國王與大臣及隨從們,坐在樹蔭下。
他看見了裝滿飲水的罐子,以及精美的糕點。
671.
「一個具有天神形色、佩戴所有飾品的人,
走近蘇拉特國王,對他這樣説道:
672.
「『歡迎您,大王,您的到來絕非不幸。
請大王飲用這水,請降伏敵人者享用這些糕點。』
673.
「國王與大臣及隨從們飲用了水,
吃完了糕點喝完了水後,蘇拉特王這樣説道:
674.
「『你是天神嗎?還是乾達婆?或者你是天帝釋?
我們不認識你而詢問,我們該如何知道你是誰呢?』
鬼:
675.
「『我不是天神,也不是乾達婆,我也不是天帝釋。
我是一隻鬼,大王,來自蘇拉特國,來到這裡。』
王:
676.
「『你在蘇拉特城時,是持什麼戒?行什麼行為?
你是以什麼樣的梵行,獲得了這樣的(神通)威力?』
鬼:
677.
「『請聽我說,大王,降伏敵人者、增長國土者。
讓大臣、朝臣、還有婆羅門國師也聽。』
678.
「『在蘇拉特國時,大王啊,我是一個心念邪惡的人。
持有邪見並且行為惡劣,吝嗇且辱罵(他人)。』
679.
「『我阻止許多人布施和行善。
對於其他正在布施的人,我是他們(行善)的障礙者。』
680.
「『布施沒有果報,節制(持戒)又有何成果?
沒有所謂的老師(指導善行),未調伏者誰能調伏他人?』
681.
「『眾生都是平等相同的,哪有尊敬長輩?
沒有(努力所得的)力量或精進成果,哪來的奮發作為?』
682.
「『所謂布施的果報並不存在,它不能淨化有罪惡的人。
眾生所能得到的,只是命運轉變所帶來的。』
683.
「『沒有母親,沒有父親,沒有兄弟,沒有此世來世。
沒有布施(的功德),沒有供養(的功德),妥善儲存(功德)並不存在。』
684.
「『如果有人殺害他人,砍下另一個人的頭。
實際上無人殺害任何人,(刀劍)只是穿過七種物質(地、水、火、風、空、識、節間空)的空隙。』
685.
「『因為生命是不可切割、不可破壞的,
它有時是八邊形,有時是圓球狀(意指形態不定,但本質恆常)。
(生命)遍及五百由旬,誰有權力砍斷生命?』
686.
「『就像拋出線球,它滾動著離開。
同樣地,那個生命,滾動著離開(這個身體)。』
687.
「『就像離開一個村落,進入另一個村落。
同樣地,那個生命,進入另一個身體。』
688.
「『就像離開一間房屋,進入另一間房屋。
同樣地,那個生命,進入另一個身體。』
689.
「『八十四百千大劫(84*100,000大劫),
無論愚者或智者,在輪迴中流轉耗盡後,
都將會結束痛苦。』(註:此為餓鬼過去所持的邪見,認為輪迴有固定期限且會自動結束,無關善惡業報)
690.
「『苦與樂是有限量的,如同用斗和籃子衡量。
勝者(佛陀)悉知一切,其餘的眾生則迷惑無知。』(註:此亦為餓鬼過去引用的錯誤觀點)
691.
「『我過去持有這樣的邪見,被迷惑與愚癡所覆蓋。
持有邪見並且行為惡劣,吝嗇且辱罵(他人)。』
692.
「『再過六個月,我將會死亡。
我必定會墜入那極端痛苦、可怕的地獄。』
693.
「『(那地獄)有四角、四門,劃分區域、有界限。
以鐵為圍牆,用鐵覆蓋著。』
694.
「『那地獄的地面是鐵製的,燃燒著、充滿烈火。
它始終擴散蔓延,遍及一百由旬的範圍。』
695.
「『在那裡,可怕的聲響持續被聽到十萬年之久。
那是(地獄眾生壽量)的標誌,大王啊,相當於一百乘一俱胝(十億)年。』(註:此處描述地獄壽量極長)
696.
「『數百千俱胝(數百億)的人,在地獄中受煎熬。
他們是持有邪見、行為惡劣、以及誹謗聖賢的人。』
697.
「『在那裡,我將在漫長的時間裡,遭受痛苦的感受。
那是惡業的果報,因此我深深地憂悔。』
698.
「『請聽我說,大王,降伏敵人者、增長國土者。
我的女兒,大王,名叫烏塔拉——願她吉祥如意。』
699.
「『她行善業,樂於持戒與布薩。
她是自律的、樂於分享的、言辭友善的、離慳貪的。』
700.
「『她圓滿實踐學處(戒律),在夫家(或他人家中)行為得體。
她是具威德的釋迦牟尼佛陀的優婆夷。』
701.
「『一位具戒的比丘,為了乞食進入村莊。
他目光低垂、具足念、守護根門、善於調伏。』
702.
「『他次第乞食,來到了她的住所。
大王,您的(臣民)吉祥的烏塔拉看見了他。』
703.
「『她奉上了裝滿飲水的罐子以及精美的糕點,並說:
「尊師,願此(功德)利益我已故的父親。」』
704.
「『就在她迴向之後,(布施的)果報立刻顯現了。
如今我能隨心所欲地享受(這些天物),就像毘沙門天王vessavaṇo一樣。』
705.
「『請聽我說,大王,降伏敵人者、增長國土者。
於一切天人之世界,佛陀被稱為最上。
大王啊,降伏敵人者,請您與您的妻子兒女皈依佛陀。』
706.
「『以八支聖道,人們觸達不死之境(涅槃)。
大王啊,降伏敵人者,請您與您的妻子兒女皈依法。』
707.
「『四向與四果(的聖者),
此僧團是正直的、具足智慧與戒行的。
大王啊,降伏敵人者,請您與您的妻子兒女皈依僧伽。』
708.
「『請立即停止殺生,在世上遠離不與取(偷盜)。
不飲酒,不說妄語,對於自己的妻子感到滿足。』
王:
709.
「『夜叉啊,你希望我得到利益,天神啊,你希望我得到安樂。
我遵行你的話語,你是我的老師。』
710.
「『我皈依佛陀,亦皈依無上法。
我皈依人天導師(佛陀)的僧團。』
711.
「『我立即停止殺生,在世上遠離不與取。
不飲酒,亦不說妄語,對於自己的妻子感到滿足。』
712.
「『我在大風中搖落(邪見),在急流的河中漂棄(邪見)。
我嘔吐出邪惡的見解,樂於諸佛的教導。』
713.
「這樣説後,蘇拉特王捨棄了邪惡的見解,
向世尊(所在的方向)禮敬後,作為領袖登上了馬車。」 — 這些偈頌被誦出。
注釋: 這是結集經典者所安立的最後偈頌。在那裡,「作為領袖」:面向東方。「登上了馬車」:國王登上了為出行準備的自己的王家馬車,依靠夜叉(餓鬼)的神通力,當天就到達了自己的城市,進入了王宮。後來,在某個時候,他把這件事告訴了比丘們,比丘們告訴了長老們,長老們在第三次結集時將其收錄(入藏)。
「起來,Revatī(雷瓦蒂),你這行為惡劣的人!」這便是「Revatī天宮」的起源。它的因緣是什麼呢?世尊當時住在(Bārāṇasī)波羅奈國的(Isipatana)仙人墜處(Migadāye)鹿野苑。那時,在(Bārāṇasī)波羅奈城,一個充滿信心的家庭裡,有一位名叫(Nandiyo)難提優的優婆塞(男居士),他充滿信心、樂於佈施、是佈施者、是僧團的侍奉者。當時,他的父母想從自己娘家帶來一位名叫(Revati)雷瓦蒂的女孩。然而,她沒有信心、沒有佈施的習慣,(Nandiyo)難提優不想要她。他的母親對(Revati)雷瓦蒂說:「女兒啊,你來到這個家後,用綠色的牛糞塗抹僧團的坐處,準備好座位,放置好水壺;比丘們來的時候,禮拜他們,接過他們的缽,請他們就坐,用扇子為他們扇風送上飲用水,在他們吃完後清洗缽具。這樣做,你就能讓我兒子滿意了。」她照著做了。之後,他們(父母)告訴兒子:「她已經能接受教導了。」兒子同意說:「很好。」於是他們擇日為他們舉行了婚禮。
之後,(Nandiyo)難提優對她說:「如果你能侍奉我的父母和比丘僧團,你就能住在這個家裡。要謹慎不懈啊!」她答應說:「好的。」有一段時間,她假裝有信心,不違逆丈夫,並生了兩個兒子。(Nandiyo)難提優的父母去世了,家裡的一切權力都歸了她。(Nandiyo)難提優也成為了大施主,為比丘僧團設立了佈施,也為貧窮困苦的人等在自家門口設立了食物分配。他在(Isipatana)仙人墜處的大精舍裡,建造了一座有四間房間、裝飾華麗的四廳堂大殿,鋪設了床和椅等,向以佛陀為首的比丘僧團舉行大佈施,並在如來手中傾瀉了功德水,將功德迴向。隨著功德水佈施的功德,在(Tāvatiṃsa)三十三天界,一座長寬各十二由旬、高一百由旬、由七寶所成、有上千天女群聚的輝煌天宮出現了。
那時,尊者(Mahāmoggallāno)大目犍連正在遊行天界,看見了那座天宮。當天子們來禮敬他時,他問道:「這是誰的天宮?」他們回答:「尊者,這座天宮的主人,是在人間世界(Bārāṇasī)波羅奈城的名叫(Nandiyo)難提優的戶主之子。他為僧團在(Isipatana)仙人墜處的大精舍建造了四廳堂大殿,這天宮就是因此產生的。」生在那天宮的天女們也禮敬了長老,並說:「尊者,我們是在(Bārāṇasī)波羅奈城名叫(Nandiyo)難提優的優婆塞的侍女,因此生到這裡。請您這樣告訴他:『(為了)成為你的侍女,我們生到了這裡。天女們對你長久不來(天界)感到焦急。天界的成就,就像是打破了陶器而取得金器一樣,是極其令人渴望的啊!』請這樣說,勸他來這裡。」長老答應說:「好的。」隨即從天界瞬間返回,在四眾團體中間問世尊:「尊者,那些積累了功德、仍住於人間的人,天界的成就也會產生嗎?」世尊說:「(Mahāmoggallāno)目犍連,你不是親眼見到了(Nandiyo)難提優在天界產生的天界成就嗎?為什麼還問我呢?」(長老回答:)「是的,尊者,它會產生。」於是,世尊為了開示「正如親友們歡迎、接受一個長期外出後平安歸來的人,同樣地,積累了功德的人從此世去到彼世時,他們自己的功德會手持成就來歡迎、接受他」的道理,而說了以下的偈頌:
「長期在外後,從遠方平安歸來的人,
親屬、朋友、親愛者,都歡迎他的歸來。
「同樣地,對於積累功德者,從此世去到彼世時,
功德(也會)迎接他,如同親人迎接親愛者歸來。」
(Nandiyo)難提優聽到這些話後,更加努力地佈施、做功德。他因商務外出時,對(Revati)雷瓦蒂說:「賢妻,我為僧團設立的佈施,以及對貧苦者的食物分配,你要謹慎不懈地持續進行啊。」她答應說:「好的。」但即使他外出住在各地時,他仍然根據自己的能力在那裡向比丘和貧苦者佈施。出於對他的慈悲,已斷盡煩惱的阿羅漢們即使從遠處也會來接受他的佈施。然而,(Revati)雷瓦蒂在他離開後,只持續了幾天佈施,就中斷了對貧苦者的飯食,給比丘們的也只是劣質、摻雜著穀殼和石子的飯食。在比丘們用餐的地方,她把自己吃剩的殘渣、混有魚肉塊的飯粒、骨頭碎片等撒在地上,給人們看,並說:「看這些沙門的行為!他們就是這樣拋棄信眾佈施的食物!」
後來,(Nandiyo)難提優生意成功,滿載而歸,聽說了這件事後,就把(Revati)雷瓦蒂趕出家門,自己進了家。第二天,他向以佛陀為首的比丘僧團舉行了大佈施,並妥善地恢復了常設的飯食和對貧苦者的飯食分配。他把她安置在朋友們送來的(僅夠維持)最基本食物和衣著的水平上。後來,他去世後,就生在(Tāvatiṃsa)三十三天界他自己的天宮裡。而(Revati)雷瓦蒂卻中斷了一切佈施,並說「因為這些人,我的利得和尊敬都減少了」,她辱罵、誹謗比丘僧團,到處遊蕩。於是,(Vessavaṇo)毘沙門(天王)命令兩個夜叉:「喂,你們去(Bārāṇasī)波羅奈城宣布:『從今天起第七天,(Revati)雷瓦蒂將在她還活著的時候就被投進地獄!』」人們聽到後,產生了悚懼感,充滿了恐懼和驚慌。
那時,(Revati)雷瓦蒂爬上高樓,關上門坐著。第七天,受她惡業驅使,奉(Vessavaṇo)毘沙門王之命,兩個頭髮如火燃燒、鼻子扁平難看、牙齒外凸、眼睛血紅、身體顏色像濕衣、極其恐怖可怕的夜叉來到她面前,說著「起來,(Revate)雷瓦蒂,你這行為惡劣的人」等等話,抓住她的四肢,為了「讓大眾看見」,帶著她繞行全城的所有街道,然後升上天空,帶往(Tāvatiṃsa)三十三天界,讓她看到(Nandiyo)難提優的天宮及其繁榮後,就在她還在哀嚎的時候,把她丟到了(Ussada)嚎叫地獄附近。閻羅王的使者們把她投入了(Ussada)嚎叫地獄。因此(世尊)說:
714.
「『起來,(Revate)雷瓦蒂,你這行為惡劣的人,地獄之門已敞開、沒有佈施習慣的人。
我們將帶你到那裡,不幸者在那裡因痛苦而呻吟,地獄眾生備受煎熬。』」
這裡,「起來」意思是「起來吧!」因為那座天宮無法保護你免於地獄的恐懼,所以意思是「快起來,過來吧!」。「(Revate)雷瓦蒂」是以名字稱呼她。「你這行為惡劣的人」等語說明了要她起來的原因。「因為你通過辱罵、誹謗聖者等,是個行為極其惡劣低下的人;又因為地獄之門已為你進入而敞開,所以起來吧!」「沒有佈施習慣」是指對任何人任何東西都沒有佈施習慣的吝嗇者,這也是在說要她起來的原因。「因為有佈施習慣、不吝嗇、像你丈夫那樣的人,會住於善趣;而像你這樣沒有佈施習慣、吝嗇的人,會住於地獄。所以起來吧!我們一刻也不會讓你再待在這裡了」這是其中的含意。「不幸者在那裡因痛苦而呻吟」:因為遭遇痛苦所以是不幸者(duggatā)。「地獄眾生」(nerayikā)是指受地獄之苦折磨、結合在一起的人。「在那個地獄裡,只要惡業尚未窮盡,他們就無法逃脫,只能呻吟(thunanti)。我們將帶你到那裡,引導你、丟棄你」應該這樣理解。
715.
「如此說完後,閻羅王的這兩個使者,那兩個眼睛血紅、巨大的夜叉,
各自抓住(Revataṃ)雷瓦蒂的手臂,將她帶到天眾面前。」—
這樣,那些夜叉把她帶到(Tāvatiṃsa)三十三天界,放在(Nandiyo)難提優天宮不遠處。(Revati)雷瓦蒂看到那天宮像日輪一樣極其光明輝煌,說道:
716
「這天宮如太陽般色彩輝煌,明亮閃耀,美妙,覆蓋著金網。
這是誰的、人群聚集的天宮?像太陽光芒一樣照耀著。
717.
「塗了栴檀香水的天女群,在天宮的內外莊嚴著它。
它看起來像太陽一樣色彩,誰如此快樂,得生天界,在這天宮中?」—
她問那些夜叉。他們也告訴她:
718.
「在(Bārāṇasī)波羅奈城,有一位名叫(Nandiyo)難提優的優婆塞,不吝嗇,是施主,樂善好施。
這是他那人群聚集的天宮,像太陽光芒一樣照耀著。
719..
「塗了栴檀香水的天女群,在天宮的內外莊嚴著它。
它看起來像太陽一樣色彩,他如此快樂,得生天界,在這天宮中。」—
他們告知了她。
於是(Revati)雷瓦蒂說:
720.
「我是(Nandiyo)難提優的妻子,是一家之主,整個家庭的女主人。
我將在我丈夫的天宮享受(富樂),我不願去看地獄。」—
正當她這樣說的時候,(夜叉說:)「不管你願不願意,你的意願有什麼用?」他們把她帶到地獄附近,說了一首偈頌:
721.
「這就是你的地獄,(Supāpadhamme)行為惡劣的人,你在人世時沒有積累功德。
因為吝嗇、好爭吵、行為惡劣的人,無法獲得與生天者為伴的資格。」—
這樣說完後,那兩個夜叉就在那裡消失了。(Revati)雷瓦蒂看到兩個類似(之前夜叉)的地獄獄卒,正要把她拖去投入一個叫做(Saṃsavako)湧洩地獄的糞尿地獄,她問道:
722.
「為什麼這裡看到糞便和尿液,這些不淨物?
這惡臭的排泄物是什麼?這是什麼散發著惡臭?」
她問那個地獄。
723.
「這叫做(Saṃsavako)湧洩地獄,深不可測,有一百由旬深。
你將在那裡被烹煮,(Revate)雷瓦蒂,長達數千年。」—
聽完這話,她問起導致她投生那裡的行為(業):
724.
「我以身、口、意,做了什麼惡行?
為什麼我得到了這(Saṃsavako)湧洩地獄,這深不可測、一百由旬深的地獄?」— 她問。
725..
「你對沙門、婆羅門,以及其他遊行者,
用妄語欺騙了他們,那是你所做的惡業。」—
他們告訴她那個業之後,又對她說:
726.
「因此你得到了(Saṃsavako)湧洩地獄,這深不可測、一百由旬深的地獄。
你將在那裡被烹煮,(Revate)雷瓦蒂,長達數千年。」—
不僅你在此得到這(Saṃsavako)湧洩地獄,而且在那裡被烹煮數千年後,即使得以脫身,還會得到被砍手腳等果報,為了說明這一點,他們說出了獲得(這些果報)的原因:
727.
「他們砍斷手,然後又砍斷腳,他們割掉耳朵,然後又割掉鼻子。
還有烏鴉群聚集過來,圍在一起啄食掙扎的你。」—
他們說了她會遭到這些(折磨)的原因。這裡,「烏鴉群」(kākoḷagaṇā)是指烏鴉群。據說,它們落在她三伽浮塔(約45肘)大小的身體上,成百上千地用它們如棕櫚樹幹般大小、尖端鋒利的鐵喙,一次又一次地啄食她;在她身體被啄食的地方,由於業力的作用,肉又會長滿。因此說「烏鴉群聚集過來,圍在一起啄食掙扎的你」。
接著,她為了能被帶回人間,以哀求等方式胡言亂語。因此說:
728.
「求求你們帶我回去吧,我將做許多善事:
通過佈施、善行、克制、調伏。
做了這些事後,人們會快樂,事後不會後悔。」
地獄獄卒們又說:
729.
「從前你放逸,如今才哀嘆。
你將自己承受自己行為所帶來的果報。」—
他們這樣說。她又說:
730.
「誰能從天界去人間,被問起時,能這樣替我傳話:
『對放下棍棒(止息暴力)者應佈施,應給予衣物、臥具、以及食物飲料。
因為吝嗇、好爭吵、行為惡劣的人,無法獲得與生天者為伴的資格。』
731..
「我從這裡離開後,若能獲得人身,
我將樂善好施,具足戒行,做許多善事:
通過佈施、善行、克制、調伏。
732..
「我將以清淨的心,建造林園,在險處建造橋梁,
以及休憩處和水井。
733..
「在十四日、十五日,以及齋期的第八日,
還有神變月(雨安居),具備八支(的布薩日)。
734..
「我將持守布薩,始終防護戒律。
我將不放逸於佈施,這是我親眼所見(的果報)。」
735..
「正當她如此胡言亂語、四處掙扎時,
他們把她投入可怕的地獄,頭朝下、腳朝上。」—
這是結集經典者所說的話。接著,她(在地獄中)說出了總結的偈頌:
736.
「我過去是個吝嗇者,誹謗沙門和婆羅門。
用虛假的藉口欺騙了我的丈夫,如今我在可怕的地獄中遭受報應。」—
她說了這首結束的偈頌。這裡,「我過去是個吝嗇者」這偈頌應理解為是投生地獄後所說,其餘的是未投生時所說。其餘的含義容易理解。
比丘們將(Revati)雷瓦蒂被夜叉抓走的經過告訴了世尊。世尊聽後,從頭開始講述了這件事,並詳細開示了法義。說法結束時,許多人證得了須陀洹果等果位。雖然這個故事主要與(Revati)雷瓦蒂相關,因而被稱為「(Revatīvimānaṃ)雷瓦蒂天宮」,但因為(Revati)雷瓦蒂並不是天宮的天神,而這是與(Nandiyo)難提優天子天宮等成就相關的故事,因此應當理解為這是歸類在「男子天宮」之中。
「這是我的甘蔗園,很大」的這個,是甘蔗餓鬼的故事。它的起因是什麼呢?世尊住在竹林精舍時,有一個男人把一捆甘蔗扛在肩上,一邊吃著一根甘蔗一邊走路。那時,有一位持戒、具有善法的優婆塞(在家居士),和一個小孩子一起跟在他後面走。小孩子看到甘蔗,就哭喊著說:「給我!」。優婆塞看到小孩子在哭,為了勸誡那個男人,就和他交談。但那個男人完全不跟他說話,也沒有給小孩子哪怕一小段甘蔗。優婆塞指著那個小孩子說:「這個小孩子哭得非常厲害,請給他一段甘蔗吧。」聽了這話,那個男人忍不住了,生起抗拒的心,因為不尊重(對方),就從背後扔了一根甘蔗桿(打他)。
後來,那個男人死後,由於長期懷有的貪婪(的業力),他投生到餓鬼道。他的果報確實是與自己行為相似的:他(的餓鬼形體)有八卡里薩(長度單位)大的地方,覆蓋著深藍色,被像杵棒一樣大小的甘蔗緊密覆蓋著,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甘蔗叢林。當他因為想吃甘蔗而心想「我要拿甘蔗」並靠近時,那些甘蔗就朝他打來,他因此被打中而倒下。
有一天,尊者大目犍連前往王舍城托缽,在半路上看見了那個餓鬼。餓鬼見到長老後,就詢問自己過去所做的業(導致的果報)——
737.
「這是我廣大的甘蔗園,(但)所產出的福德果報卻一點也不(給我)享用。
現在它完全不能讓我享用,尊者啊,請告訴我這是什麼業的果報。
738.
「我受折磨、被啃咬、並且努力嘗試,我竭力想享用一點(甘蔗)。
但我力量已被切斷,可憐地哀嚎著,這究竟是什麼業的果報?
739.
「我苦惱不堪,倒在地上翻滾,像熱天裡(擱淺)的魚一樣掙扎。
我哭泣著,眼淚不斷流下,尊者啊,請告訴我這是什麼業的果報。
740.
「我又餓又累又渴,受盡煎熬,得不到安穩與快樂。
尊者,我問您這件事的緣由,我究竟要怎樣才能享受到甘蔗呢?」
741.
(長老說:)「過去你自己造了業,那是你前一生作為人的時候。
我現在就告訴你這件事的緣由,你聽完後就會明白了。
742.
「當時你正吃著甘蔗走路,有一個男人跟在你後面。
他在你身後向你請求說話,但你完全沒有跟他說任何話。
743.
「他向你請求,對你說:『請給(他)甘蔗吧。』
你卻從背後扔甘蔗(打他),這就是那個業的果報。
744.
「來,你現在走到(甘蔗叢)後面去拿,拿到後就可以盡情地吃。
這樣你就會感到滿足、高興、愉悅和快樂。」
745.
「於是他就走到後面去拿,拿到後就盡情地吃。
他因此感到滿足、高興、愉悅和快樂。」—
這些偈頌是餓鬼與長老之間一問一答的對話。
(對偈頌745的解釋:)「gahetvāna taṃ khādi yāvadatthaṃ」(拿到後就盡情地吃)意思是依照長老的指示,拿到甘蔗後隨意地吃,他拿了一大捆甘蔗獻給長老,長老為了幫助他,就讓他拿著那捆甘蔗,前往竹林精舍獻給世尊,世尊和比丘僧團一起享用了它,並作了迴向。餓鬼心生淨信,禮拜(世尊)後離去。從那以後,他就能隨意地享用甘蔗了。
後來,那個(餓鬼)死後,投生到三十三天。而這個餓鬼的故事也在人間傳開了。後來,人們去見導師(世尊),詢問這個故事的經過。導師為他們詳細講述了這件事的始末,並為他們說法,人們聽後,都從慳吝的污穢中解脫出來了。
名叫「舍衛城」的這個(故事),是導師(世尊)住在祇樹給孤獨園時,針對兩個餓鬼所講述的。據說在舍衛城,拘薩羅國王的兩個兒子,相貌英俊,正處於青春年少時期,沉醉於青春驕傲,與他人之妻行邪淫之事,死後成為餓鬼,投生在城壕的邊上。他們在夜晚發出令人恐懼的哭嚎聲。人們聽到後,感到害怕恐懼,認為「這樣做了之後,這個不祥之事就能平息」,於是供養了以佛陀為首的比丘僧團一場盛大的布施,並將這件事的經過報告了世尊。世尊說:「居士們,聽到那個聲音對你們不會有任何危害。」然後說明了其原因,並為他們說法——
746.
「有一個城市名叫舍衛城,位於雪山附近。
那裡曾有兩位年輕人,是國王的兒子。
747.
「他們沉迷於令人貪戀的事物,喜愛感官欲樂的享受。
貪著於當下的快樂,他們沒有考慮到未來(的果報)。
748.
「他們死後失去了人身,從這裡去了來世。
他們在這裡(雖)不可見,卻發出哭嚎聲,宣揚自己過去所做的惡行。
王子:
749.
「唉!雖然有許多(福田)存在,應供養的物品也準備好了。
我們卻未能為自己積累哪怕一點能帶來未來安樂(的福德)。
750.
「還有什麼比這更糟糕的呢?我們從王族身份中墮落。
投生到餓鬼的世界,被飢渴所折磨。
751.
「在此世曾是擁有者,在他世卻成為一無所有者。
人們(因業力)或高或低,因飢渴而徘徊流浪。
752.
「知道了這種因權力驕傲而產生的過患後,
捨棄權力驕傲的人,追求善趣,能往生天界。
有智慧的人身體壞滅後,他就能轉生到天界。」——世尊說了這些偈頌。
就這樣,導師講述了這些餓鬼的故事後,那些人(居士們)將所做的布施功德迴向給那些餓鬼,並根據(聽眾)集會的根機和意向,為他們說法。那次說法對大眾產生了效益。
「過去所造的業」的這個(故事),是導師(世尊)住在祇樹給孤獨園時,針對一個王子餓鬼所講述的。在那裡,從前有一位名叫基塔瓦沙(Kitavassa)國王的兒子,在過去(世)曾侮辱一位獨覺佛,之後在地獄中遭受了數萬年的痛苦,並由於那個業的殘餘果報,投生為餓鬼。他在這裡被稱為「王子餓鬼」。他的故事已經在前面(第3.2個故事)「桑那瓦西餓鬼的故事」中詳細敘述過了,因此應該按照那裡所說的方式來理解。那時,導師在Kuṇḍināgariyo長老講述了自己親屬餓鬼的經歷後,對他說:「不僅是你的親屬是這樣,你自己在不久前的過去世中也曾成為餓鬼,遭受了巨大的痛苦。」在被長老請求後(,世尊說道)——
753.
「過去所造的業,其果報會擾亂人的心。
在令人喜愛的色、聲、香、味、觸(的誘惑下)。
(對偈頌753的解釋:)在那裡,「過去所造的業,其果報會擾亂人的心」意思是,在過去生中所造的不善業,其果報巨大,產生時會擾亂愚痴無聞凡夫的心,通過損害他人的方式而給自己帶來利益——這是所要表達的旨趣。
754.
「享受了相當多的舞蹈、歌唱、愛欲與嬉戲,
在園林中遊樂後,正要進入山城(王舍城)。
755.
「看見了一位牟尼,目光清澈,已調伏自心,專注安定。
他少欲知足,具備慚愧,樂於依靠乞食所得(放在)鉢中的食物。
756.
「(王子)從象背上下来,為了獲取(對方的)信任,說道:『尊者,得到(食物)了嗎?』
然後那位剎帝利(王子)拿過(獨覺佛的)鉢,高高舉起。
757.
「在硬地上摔碎鉢盂,笑著離開了。
(還說:)『我是基塔瓦沙國王的兒子,你這個比丘能把我怎麼樣?』
(對偈頌757的解釋:)「在硬地上摔碎鉢盂」意思是,扔在堅硬粗糙的地面上,把鉢摔碎了。「離開了」意思是稍微走開一點。當他走開時,那位王子對正以悲憫的眼光看著他、心想「這個無緣無故的愚痴人給自己造成了巨大的損害」的獨覺佛說:「我是基塔瓦沙國王的兒子,你這個比丘能把我怎麼樣?」
758.
「他那粗暴行為的果報,是極其痛苦的。
那位王子所經歷的,是墮入地獄(的果報)。
759.
「整整八萬四千年,還有數萬年,
你這個造惡者,在地獄中遭受了極大的痛苦。
760.
「你仰面躺著受煎熬,也俯臥著受煎熬,向左側臥,向右側臥,
頭朝下倒立著,長久地,愚痴者,你遭受折磨。
761.
「數萬個千年,數以萬計/無量(nahutāni)個聚合(的年歲),
你這個造惡者,在地獄中遭受了極大的痛苦。
762.
「就是如此痛苦啊,那些造作惡業的人,
因為侮辱了這位戒行清淨的、無過的牟尼(獨覺佛),而遭受(這樣的果報)。
763.
「他在地獄中度過許多歲月,經歷了巨大的痛苦後,
死後從那裡脫離,成為一個名叫『被飢渴折磨』的餓鬼。
764.
「知道了這種因權力驕傲而產生的過患後,
捨棄權力驕傲,應追隨(聖者)那無風(般寧靜)的境界。
765.
「在現世就獲得讚譽的,是那些對佛陀恭敬的人;
有智慧的人身體壞滅後,就能轉生到天界。」——
(世尊)講述了這個餓鬼的故事。
760.
「你仰面躺著受煎熬,也俯臥著受煎熬,向左側臥,向右側臥,
頭朝下倒立著,長久地,愚痴者,你遭受折磨。」
就這樣,世尊通過王子餓鬼的故事,警策了那裡聚集的大眾,並在最後開示了真理(四聖諦)。在真理教導結束時,許多人證得了須陀洹果等(聖果)。
「從糞坑中爬出來」的這個(故事),是導師(世尊)住在祇樹給孤獨園時,針對一個食糞餓鬼所講述的。據說在舍衛城附近的一個村莊裡,有一個家主為了他家關係密切的比丘,建造了一座精舍。從各地來的比丘們來到那裡居住。人們看到他們後,心生淨信,以優質的資具供養他們。那位與家關係密切的比丘無法忍受這件事,因為嫉妒,就說那些比丘壞話,並責怪那個家主。家主於是輕蔑地辱罵了那些比丘。後來,那位關係密切的比丘死後,就在那座精舍的廁所裡投生為餓鬼;而那個家主死後,也投生為餓鬼,就在他(那個比丘餓鬼)的上方。那時,尊者大目犍連看到後,問道——
766.
「從糞坑中爬出來後,你是誰?如此悲慘地站立著。
無疑是造作惡業的人,你現在相信(因果)了嗎?」——
說了這首偈頌。餓鬼聽後——
767.
「尊者,我是餓鬼,命運悲慘,屬於閻魔世界(餓鬼道)。
因為造作了惡業,從人間死後來到了餓鬼世界。」——
用這首偈頌說明了自己的身份。於是長老(目犍連)又問他——
768.
「你究竟是以身體、言語,還是心意造作了惡行?
是由於什麼業的果報,使你遭受這樣的痛苦?」——
用這首偈頌詢問他過去所造的業。那個餓鬼——
769.
「我曾有一位常住(我院的)比丘,他嫉妒、吝嗇於家庭。
他貪著住在我家,慳吝且辱罵(他人)。
770.
「我聽了他的話後,也辱罵了其他比丘們。
由於那個業的果報,我從人間死後來到了餓鬼世界。」——
聽了這些,長老(目犍連)詢問另一個(餓鬼,即那位比丘)的去處,說道——
771.
「那個以朋友模樣出現的、你家的非真實朋友(偽善者),
身體壞滅後,那個愚痴者,死後去了什麼去處呢?」——
說了這首偈頌。在那裡,「以朋友模樣」意思是帶著朋友的偽裝,以朋友的樣子(出現)。
於是餓鬼再次向長老說明那件事的緣由——
772.
「我現在就站在那個造惡者的頭上,就在他的頭頂上。
而他已經轉生到其他領域(餓鬼道),反而成了服侍我的人。
773.
「尊者,當其他人在那裡排便時,那就是我的食物。
而我吃了之後所排出的,那就是他所賴以維生的東西。」——說了這兩首偈頌。
(對偈頌773的解釋:)「尊者,當其他人在那裡排便時」意思是:尊者大目犍連啊,當其他人在那個廁所裡排便、放下糞便時。「那就是我的食物」意思是,那些糞便每天就是我的食物。「而我吃了之後所排出的」意思是,但是我吃了那些糞便之後,我所排出的糞便。「那就是他所賴以維生的東西」意思是,那個與家關係密切的餓鬼,每天就靠吃我排出的糞便來維生,維持他的生命——這是意思。
在他們當中,那個家主(餓鬼)辱罵善良的比丘們說:「與其這樣從食物享用(的角度看),你們吃糞還更好些!」而那個與家關係密切的(比丘)不僅慫恿家主說那樣的話,自己也那樣辱罵,因此他(作為餓鬼)的生活狀況比那個(家主餓鬼)還要更糟糕。尊者大目犍連將這件事的經過報告了世尊。世尊闡明了這件事的緣起,說明了毀謗(他人)的過患,並根據(聽眾)集會的根機為他們說法。那次說法對大眾產生了效益。
774.
(尊者問:)「從糞坑中爬出來後,你是誰?如此悲慘地站立著。
無疑是造作惡業的人,你相信了誰?」
775.
(餓鬼答:)「尊者,我是餓鬼(女性),命運悲慘,屬於閻魔世界(餓鬼道)。
因為造作了惡業,從人間死後來到了餓鬼世界。」
776.
(尊者問:)「你究竟是以身體、言語,還是心意造作了惡行?
是由於什麼業的果報,使你遭受這樣的痛苦?」
777.
(餓鬼答:)「我曾有一位常住(我院的)比丘,他嫉妒、吝嗇於(信徒)家庭。
他貪著住在我家,慳吝且辱罵(他人)。
778.
「我聽了他的話後,也辱罵了其他比丘們。
由於那個業的果報,我從人間死後來到了餓鬼世界。」
779.
(尊者問:)「那個以朋友模樣出現的、你家的非真實朋友(偽善者),
身體壞滅後,那個愚痴者,死後去了什麼去處呢?」
780.
(餓鬼答:)「我現在就站在那個造惡者的頭上,就在他的頭頂上。
而他已經轉生到其他領域(餓鬼道),反而成了服侍我的人。
781.
「尊者,當其他人在那裡排便時,那就是我的食物。
而我吃了之後所排出的,那就是他所賴以維生的東西。」
(偈頌 774-781)「從糞坑中爬出來」的這個(故事),是導師(世尊)住在祇樹給孤獨園時,針對另一個食糞餓鬼(女性)所講述的。她的故事與前面(第8個故事)的故事相似。在那裡(第8個故事),精舍是由一位優婆塞(男居士)建造的,意思是(精舍)因一位男居士而來;而在這裡(第9個故事),(精舍)是由一位優婆夷(女居士)建造的——這是唯一的區別。其餘部分,在故事內容和偈頌中,沒有什麼前所未有(不同)的內容。
「赤裸、容貌醜陋」的這個(故事),是導師(世尊)住在祇樹給孤獨園時,針對許多餓鬼所講述的。據說在舍衛城,有許多人結成群體,沒有信心、不虔誠、內心被吝嗇的污穢所纏繞,遠離布施等善行,他們長壽久住,身體壞滅後,就在城市附近投生到餓鬼道。有一天,尊者大目犍連前往舍衛城托缽,在半路上看見了這些餓鬼,於是問——
782.
「你們赤裸、容貌醜陋,瘦弱、筋脈暴露,
肋骨突出、枯瘦,先生們,你們究竟是誰?」——
聽了這話,餓鬼們——
783.
「尊者,我們是餓鬼,命運悲慘,屬於閻魔世界(餓鬼道)。
因為造作了惡業,從人間死後來到了餓鬼世界。」——
用這首偈頌表明了自己是餓鬼的身份後,長老又(問)——
784.
「你們究竟是以身體、言語,還是心意造作了惡行?
是由於什麼業的果報,從人間死後來到了餓鬼世界?」——
用這首偈頌詢問他們所造的業,他們(回答)——
785.
「在(福田)未被遮蔽的(開放)時期,我們(卻)挑選了(布施的)半個月(的時機,意即只在特定時間或極少布施)。
雖然有應供養的物品存在,我們卻沒有創造自己的島嶼。
786.
「我們口渴時走向河流,河流卻變成空無(乾涸)。
我們在炎熱時尋求樹蔭,樹蔭卻轉變成烈日(曝曬)。
787.
「風(也)像火焰一樣顏色,灼熱地吹來。
尊者,我們承受著這些(痛苦),以及除此之外的其他惡報。
788.
「即使我們走過數由旬(極遠)的路程,飢餓、貪求著食物,
得不到任何食物,我們只好返回,啊!我們福德如此微少。
789.
「我們飢餓、昏厥、迷亂,癱倒在地上。
我們有時仰面翻滾,有時俯身倒下。
790.
「我們就這樣倒在那裡,癱倒在地上。
我們碰撞著胸膛和頭顱,啊!我們福德如此微少。
791.
「尊者,我們承受著這些(痛苦),以及除此之外的其他惡報。
因為雖然有應供養的物品存在,我們卻沒有創造自己的島嶼。
792.
「從這裡死後,獲得人身時,
我們必然將會慷慨、具足戒行,我們(那時)將積聚許多善業(福德)!」——
(餓鬼們)如此講述了自己所造的業。
長老將這件事的經過報告了世尊。世尊闡明了這件事的緣起,並根據(聽眾)集會的根機為他們說法。大眾聽後,都捨棄了吝嗇的污穢,樂於行持布施等善行。
「你已見到了地獄、畜生道」的這個(故事),是導師(世尊)住在祇樹給孤獨園時,針對某一個宮殿餓鬼(vimānapeta)所講述的。據說,住在舍衛城和住在波吒釐子城(Pāṭaliputta)的許多商人,乘船前往黃金之地(Suvaṇṇabhūmi)。在那裡,有一位生病的優婆塞(男居士),內心貪戀著一位女子,去世了。他雖然造過一些善業,卻未能往生天界,由於對那位女子心有貪著,而在大海之中投生為一個擁有宮殿的餓鬼(vimānapeta)。而那位他所貪戀的女子,正搭乘前往黃金之地的船隻。那個餓鬼想要抓住那位女子,便阻擋了船隻的行進。於是商人們思惟:「是什麼原因導致這艘船無法前行?」他們便用黑檀木籤(進行占卜)。由於非人(鬼神)的力量,(木籤)直到第三次都指向那位女子,正是他所貪戀的那位。商人們看到後,將一捆竹子投入海中,並讓那位女子站在竹捆上面。就在女子被放下去的那一刻,船隻便快速地駛向黃金之地了。那個非人(餓鬼)則將那位女子帶到自己的宮殿中,與她共度歡樂。
她在那裡住了一年之後,感到厭倦,便向那個餓鬼請求說:「尊者,我住在這裡,無法為我的來世積聚功德(謀求利益)。請您帶我回波吒釐子城吧。」他被她請求後——
793.
(餓鬼說:)「你已見到了地獄、畜生道,
餓鬼、阿修羅,以及人間、天界(的眾生)。
你親眼見到了自己業的果報,
我將帶你前往繁榮的波吒釐子城。
去到那裡後,你應行持善業。」——
那位女子聽了他的話後,心生歡喜,說道——
794.
(女子說:)「夜叉(Yakkha,指餓鬼)啊,你是為我著想;
天神(Devatā)啊,你是希望我獲得利益。
我將遵行你的話語,你就是我的老師。
795.
「我已見到了地獄、畜生道,
餓鬼、阿修羅,以及人間、天界(的眾生)。
我親眼見到了自己業的果報,
我將積聚大量的福德。」——
說了這首偈頌。
於是,那個餓鬼帶著那位女子,從空中飛行,將她安置在波吒釐子城的市中心後,就離開了。那時,她的親屬、朋友等人看見她,說道:「我們之前以為她被扔進海里已經死了。看啊,諸位!她竟然平安歸來了。」他們高興地聚集過來,詢問她事情的經過。她從頭開始,將自己所見和經歷的一切都告訴了他們。那些舍衛城的商人們,後來也逐漸回到了舍衛城,他們去到導師(世尊)的跟前,禮拜後,坐在一邊,將這件事的經過報告了世尊。世尊闡明了這件事的緣起,並為四眾弟子(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說法。大眾聽後,心生悚懼感(對輪迴過患的警覺),都樂於行持布施等善法。
「這個屬於你的蓮池,如此可愛」的這個(故事),是導師(世尊)住在舍衛城時,針對一個芒果餓鬼(ambapeta)所講述的。據說在舍衛城,有一個家財耗盡的家主。他的妻子去世了,只留下一個女兒。他將女兒託付給自己朋友的家,然後借了一百錢(kahāpaṇa)作為本金,與商隊一起經商去了。不久後,他連本帶利獲得了五百錢,便與商隊一起返回。在半路上,強盜們襲擊了商隊,商隊的人從這裡、從那裡四散逃跑了。而那個家主將(部分)錢藏在某個樹叢裡,自己則躲在附近。強盜們抓住他,奪走了他的生命。他由於對錢財的貪著,就在那個地方投生為餓鬼。
商人們回到舍衛城後,將這件事的經過告訴了他的女兒。她因父親的死亡和對生計的擔憂,感到極度憂傷,悲痛地哭泣。這時,她父親的那位朋友,一位家主,安慰她說:「就像陶器的器皿最終都會破碎一樣,一切眾生的生命也終將結束。死亡是所有人都無法避免、也無法對抗的。因此,你不要過度哀悼你的父親,不要悲傷了。我就是你的父親,你就是我的女兒。我會承擔你父親的責任,你不要感到自卑,就像在你父親家裡一樣,在我這個家裡快樂地生活吧。」她因他的話而從憂傷中平復下來,對他生起了如同對父親般的尊敬和重視。她因自己貧窮,就作為他的僕人服務他,並想為父親做福德(死後的功德)。她煮了粥,並將顏色如青玉般、熟得恰到好處、甜美的芒果放在銅盤裡,讓女僕拿著粥和芒果,前往精舍。她禮拜世尊後,這樣說道:「請世尊以接受我的供養來幫助我(使我獲得功德)。」世尊出於大悲心,為了滿足她的願望,示現了準備就座的姿勢。她歡喜雀躍,在自己鋪設的、親自帶來的極潔淨的布上,鋪設了預備給最勝佛陀的座位。世尊在鋪設好的座位上坐下。
於是,她將粥獻給世尊,世尊接受了粥。然後,她將粥供養給僧團,也分給比丘們。之後,她洗淨雙手,將芒果獻給世尊,世尊享用了那些芒果。她禮拜世尊後說道:「尊者,我以鋪設座具、供養粥和芒果所產生的功德,願此功德能利益我的父親。」世尊說:「就這樣成就吧。」並作了隨喜迴向。她禮拜世尊,右繞(以示尊敬)後離開了。就在她迴向功德的那一刻,那隻鬼就獲得了芒果林、園林、宮殿、如意樹、蓮池以及廣大的天界成就(快樂)。
後來,那些商人有一次經商時,又走上了同一條路,並在以前駐留的地方住了一晚。他們看見了那個擁有宮殿的餓鬼,他與園林、宮殿等一起向他們顯現了自己。商人們看見後,詢問他獲得這些成就的原因——
796.
(商人們問:)「這個屬於你的蓮池,如此可愛,平坦、岸堤優美且水量豐沛,
盛開著花朵,遍滿蜂群,你是如何獲得這令人喜悅的(蓮池)?
797.
「這個屬於你的芒果林,如此可愛,四季常青,結著果實,
盛開著花朵,遍滿蜂群,你是如何獲得這個宮殿的?」——
說了這兩首偈頌。
餓鬼聽後,為了說明獲得蓮池等原因,說道——
798.
(餓鬼答:)「芒果、淨水、粥,以及涼爽、令人喜悅的樹蔭,
這是由於女兒布施的功德,因此我在此獲得了這些。」——
這樣說了之後,那個餓鬼帶著那些商人去看了那五百錢,並說:「你們拿走其中一半,把另一半交給我的女兒,讓她清償我所欠的債務,安樂地生活。」商人們逐漸回到舍衛城後,告訴了他的女兒,並將屬於她父親的那份也給了她。她將一百錢還給了債主,將其餘的給了那位她父親的朋友、那位家主,自己則繼續做僕役的工作,住在那裡。那位家主說:「這一切都屬於你。」將錢還給了她,並讓她成為自己長子的妻子。
她在臨產時,生了一個兒子,一邊撫養他一邊說道——
799.
(她說:)「請看業報的現世可見(的例證),布施、調伏、調御的果報就是如此。
我曾是奴僕,在尊貴的家庭中,如今我成了家庭的主人。」——
說了這首偈頌。
有一天,導師觀察到她智慧的成熟,放出光芒,如同親自站在她面前般開示道:
(世尊說:)「不樂之事以樂相呈現,不喜之事以喜相呈現,
痛苦以快樂的形式呈現,它襲擊放逸者。」(出自《自說經》Udāna 18;《本生經》Jā. 1.1.100)——
說了這首偈頌。在這首偈頌結束時,她證得了須陀洹果(Sotāpattiphala,初果)。第二天,她供養了以佛陀為首的比丘僧團,並將這件事的經過報告了世尊。世尊闡明了這件事的緣起,並根據(聽眾)集會的根機為他們說法。那次說法對大眾產生了效益。
「所布施之物並不會消失」的這個(故事),是關於布施車軸的餓鬼的故事。它的起因是什麼呢?當世尊住在舍衛城時,有一位住在舍衛城的優婆塞(男居士),用車子裝滿貨物,到外地經商。他在那裡賣掉自己的貨物後,將換來的貨物裝上車,啟程返回舍衛城。在他行路的途中,在森林裡,一輛車的車軸斷了。這時,有一個人為了砍樹,帶著斧頭和鐮刀,從自己的村子出來,在森林裡徘徊。他到了那個地方,看見那位優婆塞因為車軸斷了而苦惱,心想:「這個商人因為車軸斷了,在森林裡受苦。」於是心生憐憫,砍下一根樹幹,做成堅固的車軸,裝到車上,給了他。
後來,那個人死後,就在那片森林地區,成為一位地居天神(bhummadevatā)而投生。他省思自己的業(所造的善行),在夜晚去到那位優婆塞的家,站在家門口——
800.
(天神說:)「所布施之物並不會消失,應當布施,布施後能渡過兩種(困境)。
憑藉那個布施,能獲得兩種(利益),請保持警覺,不要放逸!」——
說了這首偈頌。在那裡,「所布施之物並不會消失」意思是:布施者所布施的可供養之物,並不是以同樣的形式在來世成為那個布施的果報,而是會變成其他許多可喜、可意的果報。因此,「應當布施」意思是無論如何都應當布施。其中原因,它說:「布施後能渡過兩種(困境)」,意思是通過布施,能超越現世的痛苦和不幸,以及來世的(痛苦和不幸)。「憑藉那個布施,能獲得兩種(利益)」意思是能獲得現世的快樂和來世的快樂這兩種利益。從自他雙方都能獲得利益和安樂的角度,也應當這樣理解其意義。「請保持警覺,不要放逸」意思是:為了成就這種能避免兩種損害、能成就兩種利益的布施,請保持警覺(準備好),置辦布施的資具,並且在那方面不要放逸——這是意思。為了強調和說明,這裡以重複的方式(ubhayaṃ, 兩種)來說。
那位商人辦完自己的事情後返回,逐漸到達舍衛城。第二天,他去到導師(世尊)那裡,禮拜後,坐在一邊,將這件事的經過報告了世尊。導師闡明了這件事的緣起,並根據(聽眾)集會的根機為他們說法。那次說法對大眾產生了效益。
「我們積聚了財富」的這個(故事),是關於積聚財富的餓鬼(女性)的故事。它的起因是什麼呢?當世尊住在竹林精舍時,據說在王舍城,有四位婦女因為驕傲,通過販賣酥油、蜜、油、穀物等,以不正當的方式積聚財富來維持生活。她們身體壞滅、死後,在城外護城河的邊上投生為女性餓鬼(petiyo)。她們在夜晚被痛苦所折磨——
801.
(餓鬼們哭喊:)「我們積聚了財富,以正當和不正當的方式。
現在他人在享用(那些財富),而我們卻承受痛苦。」——
她們精神錯亂地哭訴,發出令人恐懼的巨大聲響。人們聽到後,感到害怕恐懼。天亮後,他們準備了盛大的供養給以佛陀為首的比丘僧團,迎請導師和比丘僧團,以優美的嚼食(硬食)和噉食(軟食)招待,等世尊吃完後,洗淨了手和缽,他們坐在一旁,報告了這件事的經過。世尊說:「居士們,那個聲音對你們沒有危害。那四位女性餓鬼被痛苦征服,講述了自己所造的惡行,以悲嘆的方式大聲哭喊:
『我們積聚了財富,以正當和不正當的方式。
現在他人在享用(那些財富),而我們卻承受痛苦。』——
她們在說這首偈頌。」世尊如此說道。
在那裡,「以正當和不正當的方式」意思是,以合法和不合法的方式,或者以看似合法但實則不合法的方式。
就這樣,世尊說出了那些女性餓鬼所說的偈頌,講述了她們的故事,闡明了其中的緣起,根據(聽眾)集會的根機為他們說法,並在最後開示了真理(四聖諦)。在真理教導結束時,許多人證得了須陀洹果等(聖果)。
「六萬年」的這個(故事),是關於長者子餓鬼的故事。它的起因是什麼呢?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那時,波斯匿王(Pasenadi Kosala)裝飾整齊,乘坐最勝的象輿,以廣大的王威和大王的威勢,巡行城市。他在一戶人家的上層樓閣,打開了窗戶,看見一位正在觀看國王威嚴景象的女子,她容貌端莊,猶如天女,是他從未見過的對象。由於突然生起的煩惱湧流,他的心被佔據了。儘管(宮中)有具備家族、容貌、行為等絕倫特質的後宮女子,但他輕浮難調的心,卻對那位女子生起了貪著。他坐下後,對身邊的人使了個眼色,示意「留意這座樓閣和這位女子」,然後就進入了王宮。其餘所有部分,應按照「芒果與糖餓鬼的故事」(第12個故事)中所述的方式來理解。
但這裡的區別是:在這裡,那個男子在太陽還沒下山時就回來了,城門關閉後,他把自己帶來的赭色黏土和蓮花,掛在城門的門扇上,然後去祇樹園躺下休息了。而國王睡在華麗的床上,在午夜時分,聽到了像是有人用很大的聲音清晰地喊出「sa-iti, na-iti, du-iti, so-iti」(薩、那、杜、索)這四個音節。據說,這是在過去世,舍衛城的四個長者子,因財富而驕傲,在年輕時與他人之妻行邪淫,造下了許多惡業,後來死後,就在同一個城市的附近,投生在赤銅甕地獄(lohakumbhi niraya)中,在赤銅甕裡被煎煮。當他們到達甕口時,因為極度痛苦,他們喊出了那些偈頌,但只說出了每首偈頌的第一個音節,就因無法忍受痛苦而沉入赤銅甕底了。
國王聽到那個聲音後,害怕恐懼,感到悚懼,毛骨悚然,在痛苦中度過了後半夜。天亮後,他召來國師,告訴了他這件事的經過。國師知道國王害怕恐懼,出於貪圖利養,心想:「這正是為我和婆羅門們獲取利養的機會。」於是對國王說:「大王啊,這確實是大災難發生了,請您舉行所有的四祭(sabbacatukka yañña)吧!」國王聽了他的話,命令大臣們:「準備所有四祭所需的物品。」茉莉夫人(Mallikā devī)聽到後,對國王說:「大王啊,您為什麼聽了婆羅門的話,就想做那會殺害許多生命、造成傷害的事情呢?難道不是應該去詢問那位在任何事情上都無礙通達、智慧自在的世尊嗎?應該按照世尊所開示的去行持。」國王聽了她的話,去到導師那裡,將這件事的經過報告了世尊。世尊說:「大王啊,那件事不會對你造成任何危害。」然後從頭開始,講述了那些投生在赤銅甕地獄中的眾生的故事,並將他們各自開始喊出的偈頌完整地說了出來——
802.
(第一個餓鬼喊:)「整整六萬年,完全圓滿了(在地獄中的年歲),
在地獄中被煎煮,何時才是盡頭?」
(對偈頌802的解釋:)在那裡,「六萬年」意思是六萬個年頭。據說,投生在那個赤銅甕地獄中的眾生,向下沉時,經過三萬年到達底層,再向上浮時,也要經過三萬年才能到達甕口。懷著這樣的認知,他想說出「整整六萬年,完全圓滿了」這首偈頌,但只說了「sa-iti」(薩)之後,就因無法忍受劇烈的痛苦而臉朝下倒下了。世尊則為國王完整地講述了(這首偈頌)。其餘的偈頌也應同樣理解。在那裡,「何時才是盡頭」意思是:在赤銅甕地獄中被煎煮的我們,這種痛苦何時才會有終結、有盡頭呢?
803.
(第二個餓鬼喊:)「沒有盡頭,從何而來盡頭?看不到盡頭。
因為確實是如此造作了惡業,先生們啊,你和我。
804.
(第三個餓鬼喊:)「我們度過了邪命的生活,因為有應供養者存在,我們卻沒有布施。
雖然有應供養的物品存在,我們卻沒有為自己建造島嶼。」
(對偈頌804的解釋:)「邪命的生活」意思是智者所譴責的生活方式。
805.
(第四個餓鬼喊:)「我無疑將從這裡離去,獲得人身之後,
將會慷慨、具足戒行,我將積聚大量的善業。」——
世尊完整地講述了這些。
導師說了這些偈頌後,詳細地說法,在說法結束時,那位帶赭色黏土和蓮花的男子證得了須陀洹果(Sotāpattiphala,初果)。國王產生了悚懼感(對輪迴過患的警覺),捨棄了對他人所有物的貪求,安於自己的妻子。
「你像是發狂的模樣」的這個(故事),是導師(世尊)住在竹林精舍時,針對某一個餓鬼所講述的。據說在過去,波羅奈城有一個精通「皮塔薩皮」(pīṭhasappī,可能指某種投石技巧或幻術)和「薩利塔卡」(sālittaka,可能指彈射技巧)技藝的人,他在投擲石塊的技藝上也達到了精通。他坐在城門附近的榕樹根上,通過投擲石塊,在榕樹葉上顯現出大象、馬、人、馬車、樓閣、旗幟、滿瓶等形狀。城裡的孩子們為了玩耍,給他錢、豆子等,隨心所欲地讓他表演那些技藝。
有一天,波羅奈城的國王出城,來到那棵榕樹下,看見榕樹葉上附著各種各樣的形狀,如大象形狀等,就問人們:「這些榕樹葉上的各種形狀是誰做的?」人們指著那個精通皮塔薩皮技藝的人說:「大王,是他做的。」國王把他召來,問道:「朋友,你能夠在我指示下,在一個正在說話、但自己並不知情的人時,用(無花果)果莢(ajalaṇḍikā,一種果實)填滿他的肚子嗎?」「能夠,大王。」國王把他帶到自己的王宮,他對多話的國師感到厭煩,於是召來國師,和他一起坐在一個隱蔽、用麻布牆圍起來的地方密談,並召來了那個精通皮塔薩皮技藝的人。精通皮塔薩皮技藝的人拿著一籃子無花果果莢過來,知道了國王的意思後,面對國師坐下,透過麻布牆的縫隙,將一個個果莢塞進他的喉嚨根部。國師因為羞恥,無法吐出,只好全部吞了下去。於是國王打發那個肚子被果莢填滿的國師離開,說:「去吧,婆羅門,這是你多話所得的果報,去喝用摩陀那果、畢揚拘果等調製的飲料,然後吐出來,這樣你就會沒事了。」國王對那個精通皮塔薩皮技藝的人所做的這件事感到非常滿意,給了他十四個村莊。他得到村莊後,自己享受安樂,養育自己,也讓隨從享受安樂,並根據情況布施給沙門、婆羅門等,成就現世和來世的利益,安樂地生活。他還給那些來他這裡學習技藝的人提供食物和報酬。
後來,有一個人來到他那裡,說:「善哉,老師,請也教我這個技藝吧,我不需要食物報酬。」於是他就教那個人那個技藝。那個人學成技藝後,想測試技藝,就去到恆河邊,用投石擊中了名叫蘇涅塔(Sunetta)的獨覺佛的頭部,打破了頭。獨覺佛就在恆河邊般涅槃了。人們聽到這件事後,當場就用石塊、棍棒等打那個人,奪走了他的生命。他死後,投生到無間大地獄(avīci mahāniraya),在地獄中遭受了數萬年的痛苦後,由於那個業的殘餘果報,在這個佛陀出世的時代,在王舍城附近投生為餓鬼。由於那個業的相似果報,他過去業力所拋出的(鐵尖),在早晨、中午、傍晚三個時段,各有六萬個鐵尖(ayokūṭa)落在他的頭頂上。他的頭被擊破粉碎,遭受極度的痛苦,倒在地上;然而,當鐵尖剛一離開,他的頭又恢復原狀(以便再次承受痛苦)。
有一天,尊者大目犍連從靈鷲山下來時,看見了他——
806.
(尊者問:)「你像是發狂的模樣,像迷路的鹿一樣奔跑。
無疑是造作惡業的人,你現在發出聲響了嗎?」——
餓鬼聽後——
807.
(餓鬼答:)「尊者,我是餓鬼,命運悲慘,屬於閻魔世界(餓鬼道)。
因為造作了惡業,從人間死後來到了餓鬼世界。
808.
「整整六萬個鐵尖,完全圓滿了(數量),
落在我的頭上,它們擊碎了我的頭頂。」——
用這兩首偈頌作了回答。「完全圓滿了」意思是沒有減少。「完全」意思是從所有方面。據說,他有一個巨大的、像山頂一樣大的頭,是為了承受那六萬個鐵尖的打擊而產生的。那些落下的鐵尖,連一根頭髮尖那麼大的地方也不放過,擊碎了他的頭頂,因此他發出慘叫聲。所以說「完全落在我的頭上,它們擊碎了我的頭頂」。
於是長老問他所造的業——
809.
(尊者問:)「你究竟是以身體、言語,還是心意造作了惡行?
是由於什麼業的果報,使你遭受這樣的痛苦?
810.
「整整六萬個鐵尖,完全圓滿了(數量),
落在你的頭上,它們擊碎了你的頭頂。」——
說了這兩首偈頌。
那個餓鬼為了說明自己所造的業,說道——
811.
(餓鬼答:)「那時我看見了一位正等覺者(獨覺佛),蘇涅塔,已修練諸根,
他坐在樹根下,禪修,無所畏懼。
812.
「我用薩利塔卡(彈射)的打擊,擊碎了他的頭頂。
由於那個業的果報,我遭受這樣的痛苦。
813.
「整整六萬個鐵尖,完全圓滿了(數量),
落在我的頭上,它們擊碎了我的頭頂。」——
說了這三首偈頌。
長老聽後,為了說明「他現在獲得的這個果報,正是與他過去所造的業相應的」,說道——
814.
(尊者說:)「惡人啊,依法(業果法則)而言,
整整六萬個鐵尖,完全圓滿了(數量),
落在你的頭上,它們擊碎了你的頭頂。」——
說了這首總結的偈頌。在那裡,「依法」意思是按照相應的因緣。「你的」意思是你的,由於你侮辱了那位獨覺佛而造作的惡業,這個與之相稱的果報就帶給了你。因此,這表示即使是任何天神、魔羅、梵天,甚至是正等覺者,也無法阻擋(這個業果)。
這樣說了之後,長老到城裡乞食,吃完飯後,在傍晚時分去到導師那裡,將這件事的經過報告了世尊。世尊闡明了這件事的緣起,根據(聽眾)集會的根機為他們說法,開示了獨覺佛的功德威力以及業果的不虛妄性,大眾產生了悚懼感(對輪迴過患的警覺),都捨棄惡業,樂於行持布施等福德。
(完)
《巴利聖典•小部•天宮的故事》
vimānavatthu
版權:© 正智居士 (陳孝準)
只要不增添刪減,任何人皆可重印
非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