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14 界相應 Dhātusaṃyuttaṃ 摘要
SN14.1 草木經 Tiṇakaṭṭh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教導比丘種種界,那就是六根界、六塵界、六識界
SN14.2 種種觸經 Phassanānatt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教導比丘緣於種種界而生起種種觸
-種種界=六根界
-整句意思是緣於六根而生起六觸
SN14.3 非種種觸經 Nophassanānatt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教導比丘緣於種種界而生起種種觸,而非緣於種種觸而生起種種界
-種種界=六根界
-整句意思是緣於六根而生起六觸,而非相反
SN14.4 種種受經 Vedanānānatt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緣於種種界生起種種觸,緣於種種觸生起種種受
--種種界=六根界
-種種受=六觸而生的受
SN14.5 種種受經第二Dutiyavedanānānatt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緣於種種界而生起種種觸,緣於種種觸生起種種受,非緣於種種受生起種種觸,非緣於種種觸生起種種界
--種種界=六根界
-種種受=六觸而生的受
SN14.6 外部的種種界經 Bāhiradhātunānattasuttaṃ 摘要
-佛陀有一次教導比丘們種種界:六塵界
SN14.7-8 摘要
-有一次,佛陀教導比丘:
1. 緣於種種界生起種種想
a. 六塵上之想
b. 義注:連結六識的想
2. 緣於種種想生起種種意向
a. 六塵上之意向
3. 緣於種種意向生起種種意欲
a. 六塵上的意欲
4. 緣於種種意欲生起種種焦熱
a. 六塵上的焦熱
5. 緣於種種焦熱生起種種遍求 (SN14.7)
a. 對六塵的遍求
-而非相反的(SN14.8)
SN14.9-10 摘要
-有一次,佛陀說,
1. 緣於種種界生起種種想
a. 六塵上之想…(下面如此類推)…
2. 緣於種種想生起種種意向
3. 緣於種種意向生起種種觸
a. 義注:對非色法所緣的觸
4. 緣於種種觸生起種種受
5. 緣於種種受生起種種意欲
6. 緣於種種意欲生起種種焦熱
7. 緣於種種焦熱生起種種遍求
8. 緣於種種遍求生起種種獲得 (SN14.9)
-而非相反的(SN14.10)
SN14.11 七界經 Sattadhātu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有以下七界。經比丘的提問後指出這七界是緣於各別的東西而顯明
1. 光界
a. 黑暗
2. 淨界
a. 不淨
3. 空無邊處界
a. 色
b. 義注:透過色界禪成就
4. 識無邊處界
a. 空無邊處
5. 無所有處界
a. 識無邊處
6. 非想非非想處界
a. 無所有處
7. 想受滅界
a. 滅
b. 義注:透過四蘊的不顯現
比丘再問,以上這些界應被什麽成就所到達呢?佛陀回答:
1. 上面1-5應被想的成就所到達
2. 非想非非想處界則該被殘行成就所到達
a. 義注:因爲殘餘的微細行。根據清净導論,在這個成就裏,想和其他精神元素只是存在於很微細、殘餘的模式,所以不能表現他們關鍵的功能
3. 想受滅界則應被滅盡定所到達
SN14.12 有因緣經 Sanidān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欲尋、惡意尋、加害尋有因緣生起,非無因緣。
-欲尋生起的因緣:上面的作爲下面生起的緣
1. 欲界
a. 義注:欲界=欲的想法、普遍上所有欲界現象、和所有除了惡意、加害界界的東西
2. 欲想
a. 欲想透過取欲界為目標或透過聯繫(在同一顆心生起的欲的想法)而生起
3. 欲的意向
4. 欲的意欲
5. 欲的熱惱
6. 欲的遍求
-遍求欲的無聞凡夫進入三處的錯誤:身、語、意。
-惡意尋、加害尋亦同論
-佛陀說,凡生起不正想的任何沙門或婆羅門,假如不急速地將它驅離,他當生便住於苦,有熱惱,死後能預期惡趣。
-接著佛陀反面論證
SN14.13 磚屋經 Giñjakāvasath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緣於界,想、見、尋生起
-迦旃延尊者聼罷問佛陀:緣於什麽而--把非遍正覺者看為遍正覺者—這個見被了知呢?
-佛陀便回答:是大的無明界
-緣於下劣/中等/勝妙的界,而下劣/中等/勝妙的以下生起,他開示下劣/中等/勝妙的,佛陀說他的往生是下劣/中等/勝妙的
1. 想
2. 見
3. 尋
4. 思
5. 欲求
6. 願求
7. 個人
8. 言語
SN14.14 下劣志向者經 Hīnādhimuttik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眾生由於界而會合。傾向於下劣者會和傾向於下劣者會合;傾向於良善者會和傾向於良善者會合
-過去、現在、未來也是一樣
SN14.15 經行經 Caṅkam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各大尊者率領各自的比丘群在佛陀附近經行
-佛陀便引導比丘們認識,跟隨以下尊者經行的比丘都具有和他們相同的特質
1. 舍利弗--大慧
2. 大目揵連--大神通力
3. 大迦葉--頭陀論
4. 阿那律—天眼
5. 富樓那滿慈子--論法者
6. 優波離--持律
7. 阿難--多聞
8. 提婆達多--惡欲求
-佛陀說,眾生由於界而會合。傾向於下劣者會和傾向於下劣者會合;傾向於良善者會和傾向於良善者會合
-過去、現在、未來也是一樣
SN14.16 經行經 Caṅkam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眾生由於界而會合。傾向於下劣者會和傾向於下劣者會合;傾向於良善者會和傾向於良善者會合
-過去、現在、未來也是一樣
-這就如乳與乳、油與油會合
-接著佛陀說偈
1. 從接觸生渴愛,透過不接觸而切斷
a. 義注:透過見、聞、接觸等而渴愛、情愛
2. 就如爬上小木後,會沉沒大海
3. 如是來到懶惰者,會從善生活中沉沒
4. 因此避開那個—懶惰、下劣精進的
5. 隱居的聖者,堅決地禪修
6. 恆常地發起精進,與智者一起居住
SN14.17-24 摘要
-佛陀說眾生由於界而會合。以下特質的人也會與相同特質的人會合
1. 無信
2. 無慚
3. 無愧
4. 少聞
5. 忘失念
6. 劣慧
7. 懈怠 (SN14.18)
8. 不得定 (SN14.23)
9. 劣戒 (SN14.24)
-和以上相反特質的人也會和相關的人會合
-過去、現在、未來也是這樣
SN14.25-29 摘要
-佛陀說眾生由於界而會合。以下特質的人也會與相同特質的人會合
1. 行五戒相反之事 (SN14.25)
2. 行十惡業的首七個 (SN14.26)
3. 行十惡業 (SN14.27)
4. 行八邪道 (SN14.28)
5. 行八邪道+邪智+邪解脫(SN14.29)
-和以上相反特質的人也會和相關的人會合
-過去、現在、未來也是這樣
SN14.30 四界經Catudhātu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有四界,即:地界、水界、火界、風界
SN14.31 正覺以前經 Pubbesambodhasuttaṃ 摘要
-佛陀還未覺悟、還是菩薩時思考而得出—地/水/火/風界的
1. 樂味--緣於地/水/火/風界樂、喜悅生起
2. 過患--地/水/火/風界是無常的、苦的、變易法
3. 出離--捨斷、調伏在地/水/火/風界上的意欲貪
-佛陀說,只要自己不這樣如實證知這些四界的樂味為樂味、過患為過患、出離為出離,他就不會在這個包含天神、梵天神、魔、人類的世間中自稱『已現正覺無上遍正覺』
-但自己確實如實證知,所以才這樣自稱。
-而且佛陀的智與見生起,知道『我的解脫是不動搖的,這是最後的出生,現在,沒有再有了。』
SN14.32 我曾行經Pubbesambodhasuttaṃ 摘要
-佛陀曾遍求、到達、以慧善見地、水、火、風界的樂味、過患、出離
-佛陀說,只要自己不這樣如實證知這些四界的樂味為樂味、過患為過患、出離為出離,他就不會在這個包含天神、梵天神、魔、人類的世間中自稱『已現正覺無上遍正覺』
-但自己確實如實證知,所以才這樣自稱。
-而且佛陀的智與見生起,知道『我的解脫是不動搖的,這是最後的出生,現在,沒有再有了。』
SN14.33 如果沒有這個經 Nocedaṃ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如果沒有地/水/火/風界的樂味,眾生便不會在地/水/火/風界上貪著;但因為有地/水/火/風界的樂味,因此眾生在地/水/火/風界上貪著。
-如果沒有地/水/火/風界的過患,眾生便不會在地/水/火/風界上厭。但因為有地/水/火/風界的過患,因此眾生在地/水/火/風界上厭。
-如果沒有地/水/火/風界的出離,眾生便不從地/水/火/風界出離;但因為有地/水/火/風界的出離,因此眾生從地/水/火/風界出離。
--佛陀說,只要衆生不如實證知這四界的樂味為樂味、過患為過患、出離為出離,就還未從這世代中出離,未能以離被限制之心而住。
1. 義注:被限制=輪回的限制、煩惱的限制
-反之則能
SN14.34 一向的苦經 Ekantadukkh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如果這地/水/火/風界是唯有苦的,沒有樂的,那麽眾生便不在這地/水/火/風界上貪著。但因爲地/水/火/風界有樂,所以眾生在地/水/火/風界上貪著。
-如果這地/水/火/風界是唯有樂的,沒有苦的,那麽眾生便不在這地/水/火/風界上厭。但因爲地/水/火/風界有苦,所以眾生在地/水/火/風界上厭。
SN14.35 歡喜經 Abhinand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凡歡喜地/水/火/風界者,他歡喜苦
1. SN36.11:無常故是苦
-凡歡喜苦者,佛陀說:『他不從苦被解脫。』
-接著佛陀反面論證
SN14.36 生起經 Uppād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地/水/火/風界的生起、存續、生出、顯現,是苦的生起、病的存續、老死的顯現
1. SN36.11:無常故是苦
-而凡地/水/火/風界的滅、平息、滅沒,這是苦的滅、病的平息、老死的滅沒
SN14.37-38摘要
-佛陀說,凡任何沙門或婆羅門不如實知道四界的集起、滅沒、樂味、過患、出離者
-他們不被佛陀認同為沙門中的沙門,或婆羅門中的婆羅門
-而且,那些尊者也不以證智自作證後,在當生中進入後住於沙門或婆羅門的利益(涅槃)。
-接著佛陀反面論證
SN14.39 沙門婆羅門經第三 Tatiyasamaṇabrāhmaṇ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凡任何沙門或婆羅門不知道地/水/火/風界,不知道地/水/火/風界集,不知道地/水/火/風界滅,不知道導向地/水/火/風界滅道跡
-他們不被佛陀認同為沙門中的沙門,或婆羅門中的婆羅門
-而且,那些尊者也不以證智自作證後,在當生中進入後住於沙門或婆羅門的利益(涅槃)。
-接著佛陀反面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