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記》
《巴利聖典•小部•傳記》
Apadāna
翻譯與編輯:正智居士
目錄
序 1
佛陀事跡 3
長老傳 15
AP.1.3舍利佛長老傳 sāriputtattherāpadānaṃ 15
AP.1.4 大目建連長老傳 mahāmoggallānattherāpadānaṃ 51
AP.1.5 大迦葉長老傳 mahākassapattherāpadānaṃ 58
AP1.6 阿那律長老傳 anuruddhattherāpadānaṃ 73
AP1.7 富樓那彌多羅尼子長老傳 puṇṇamantāṇiputtattherāpadānaṃ 79
AP1.8 優波離長老傳upālittherāpadānaṃ 81
AP1.9 阿若‧憍陳如長老傳 aññāsikoṇḍaññattherāpadānaṃ 93
AP1.10 賓頭盧·頗羅墮誓長老傳 piṇḍolabhāradvājattherāpadānaṃ 95
AP1.11 柽木林住者長老傳 khadiravaniyarevatattherāpadānaṃ 97
AP1.12阿難長老傳 ānandattherāpadānaṃ 99
AP.1.13 獅子座施者長老傳sīhāsan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103
AP.1.14 獨柱長老傳 ekatthambhikattherāpadānaṃ 104
AP.1.15 難陀長老傳 nandattherāpadānaṃ 105
AP.1.16 小徑長老傳 cūḷapanthakattherāpadānaṃ 106
AP.1.17 畢陵伽婆蹉長老傳 pilindavacchattherāpadānaṃ 108
AP.1.18 羅睺羅長老傳 rāhulattherāpadānaṃ 110
AP.1.19 烏波斯那、即瓦甘塔之子長老傳 upasenavaṅgantaputtattherāpadānaṃ 112
AP.1.20 護國長老傳 raṭṭhapālattherāpadānaṃ 113
AP.1.21 蘇帕卡長老傳 sopākattherāpadānaṃ 115
AP.1.22 善吉祥長老傳 sumaṅgalattherāpadānaṃ 116
AP.1.23 須菩提長老傳 subhūtittherāpadānaṃ 118
AP.1.24 優波梵長老傳 upavānattherāpadānaṃ 124
AP.1.25 歸依三寶長老傳 tisaraṇagamaniyattherāpadānaṃ 127
AP.1.26 持五戒長老傳 pañcasīlasamādāniyattherāpadānaṃ 130
AP.1.27 供食長老傳annasaṃsāvakattherāpadānaṃ 131
AP.1.28 獻香長老傳dhūp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132
AP.1.29 供沙長老傳pulinapūjakattherāpadānaṃ 133
AP.1.30 歡喜長老傳 uttiyattherāpadānaṃ 133
AP.1.31 合掌長老傳 ekañjalikattherāpadānaṃ 134
AP.1.32 施細棉布長老傳 khom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134
AP.1.33 軍持長老傳 kuṇḍadhānattherāpadānaṃ 134
AP.1.34 善來長老傳 sāgatattherāpadānaṃ 138
AP.1.35 大迦旃延長老傳 mahākaccānattherāpadānaṃ 139
AP.1.36 黑驅者長老傳 kāḷudāyittherāpadānaṃ 140
AP.1.37 牟伽羅闍長老傳 mogharājattherāpadānaṃ 141
AP.1.38 解脫長老傳 adhimuttattherāpadānaṃ 142
AP.1.39 施蒜長老傳 lasuṇ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142
AP.1.40 施供殿長老傳 āyāg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143
AP.1.41 轉法輪長老傳 dhammacakkikattherāpadānaṃ 143
AP.1.42 劫樹長老傳 kapparukkhiyattherāpadānaṃ 144
AP.1.43 護甥長老傳 bhāgineyyupālittherāpadānaṃ 144
AP.1.44 孫陀羅俱夷長老傳 soṇakoḷivisattherāpadānaṃ 145
AP.1.45 黑瞿毘子賢長老傳 kāḷigodhāputtabhaddiyattherāpadānaṃ 147
AP.1.46 令確立長老傳 sanniṭṭhāpakattherāpadānaṃ 148
AP.1.47 五象長老傳 pañcahatthiyattherāpadānaṃ 148
AP.1.48 蓮華蓋長老傳 padumacchadaniyattherāpadānaṃ 149
AP.1.49 施臥具長老傳 sayan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149
AP.1.50 施經行處長老傳 caṅkaman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149
AP.1.51 善賢長老傳 subhaddattherāpadānaṃ 150
AP.1.52 純陀長老傳 cundattherāpadānaṃ 151
AP.1.53 施拂塵長老傳 vidhūpan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152
AP.1.54 百光長老傳sataraṃsittherāpadānaṃ 153
AP.1.55 施臥具長老傳 sayan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153
AP.1.56 施香水長老傳 gandhodakiyattherāpadānaṃ 154
AP.1.57 被覆長老傳 opavayhattherāpadānaṃ 155
AP.1.58 施具足座長老傳 saparivārāsanattherāpadānaṃ 156
AP.1.59 燃五燈長老傳 pañcadīpakattherāpadānaṃ 157
AP.1.60 施幢長老傳 dhaj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158
AP.1.61 蓮華長老傳 padumattherāpadānaṃ 160
AP.1.62 阿沙那菩提長老傳 asanabodhiyattherāpadānaṃ 162
AP.1.63 薩卡金塔尼耶長老傳 sakacintaniyattherāpadānaṃ 164
AP.1.64 阿沃普菲亞長老傳 avo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165
AP.1.65 歸來長老傳 paccāgamaniyattherāpadānaṃ 166
AP.1.66 令他淨信長老傳 parappasādakattherāpadānaṃ 168
AP.1.67 比沙達雅卡長老傳 bhis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169
AP.1.68 善思長老傳 sucintitattherāpadānaṃ 171
AP.1.69 布施衣者長老傳 vatth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173
AP.1.70 施芒果者長老傳amb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174
AP.1.71 蘇摩那長老傳 sumanattherāpadānaṃ 176
AP.1.72 花閂長老傳 pupphacaṅkoṭiyattherāpadānaṃ 177
AP.1.73 那伽薩摩羅長老傳 nāgasamālattherāpadānaṃ 178
AP.1.74 足印想長老傳 padasaññakattherāpadānaṃ 179
AP.1.75 佛想長老傳 buddhasaññakattherāpadānaṃ 180
AP.1.76 藕根施者長老傳bhisāluv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181
AP.1.77 一想長老傳 ekasaññakattherāpadānaṃ 182
AP.1.78 鋪草施者長老傳 tiṇasanthar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183
AP.1.79 針施長老傳 sūci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185
AP.1.80 優曇波羅花長老傳pāṭali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186
AP.1.81 站立合掌長老傳 ṭhitañjaliyattherāpadānaṃ 187
AP.1.82 三蓮長老傳 tipadumiyattherāpadānaṃ 188
AP.1.83 暗花長老傳 timira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192
AP.1.84 行想長老傳 gatasaññakattherāpadānaṃ 194
AP.1.85 合掌敬禮者長老傳 nipannañjalikattherāpadānaṃ 195
AP.1.86 向下落花長老傳 adho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196
AP.1.87 光想長老傳 raṃsisaññakattherāpadānaṃ 198
AP.1.88 第二位光想長老傳 dutiyaraṃsisaññakattherāpadānaṃ 199
AP.1.89 果施者長老傳 phal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199
AP.1.90 沙達桑尼卡長老傳 saddasaññakattherāpadānaṃ 200
AP.1.91 菩提灌頂長老傳 bodhisiñcakattherāpadānaṃ 201
AP.1.92 蓮華長老傳 paduma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202
AP.1.93 食團長老傳 sudhāpiṇḍiyattherāpadānaṃ 203
AP.1.94 善思長老傳 sucintikattherāpadānaṃ 204
AP.1.95 半布長老傳 aḍḍhaceḷakattherāpadānaṃ 206
AP.1.96 供針者長老傳 sūci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207
AP.1.97 香鬘長老傳 gandhamāliyattherāpadānaṃ 208
AP.1.98 三花長老傳 ti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209
AP.1.99 蜜丸長老傳 madhupiṇḍikattherāpadānaṃ 210
AP.1.100 施臥處長老傳 senāsan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212
AP.1.101 維亞瓦卡卡長老傳 veyyāvaccakattherāpadānaṃ 213
AP.1.102 布杜帕塔卡長老傳 buddhupaṭṭhākattherāpadānaṃ 213
AP.1.103 比卡達亞卡長老傳 bhikkh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214
AP.1.104 念智長老傳 ñāṇasaññikattherāpadānaṃ 215
AP.1.105 蓮花手長老傳 uppalahatthiyattherāpadānaṃ 216
AP.1.106 供養足部長老傳 padapūjakattherāpadānaṃ 217
AP.1.107 握花者長老傳 muṭṭhi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218
AP.1.108 供水者長老傳 udakapūjakattherāpadānaṃ 219
AP.1.109 蘆葦花環長老傳 naḷamāliyattherāpadānaṃ 221
AP.1.110 備座者長老傳 āsanupaṭṭhāhakattherāpadānaṃ 223
AP.1.111 供養蜜粥長老傳 biḷāli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224
AP.1.112 供養檀香粉長老傳 reṇupūjakattherāpadānaṃ 225
AP.1.113 大眷屬長老傳 mahāparivārakattherāpadānaṃ 226
AP.1.114 蘇曼加拉長老傳 sumaṅgalattherāpadānaṃ 228
AP.1.115 皈依者長老傳 saraṇagamaniyattherāpadānaṃ 230
AP.1.116 獨坐長老傳 ekāsaniyattherāpadānaṃ 232
AP.1.117 金花長老傳 suvaṇṇa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233
AP.1.118 塔廟供養者長老傳 citakapūjakattherāpadānaṃ 235
AP.1.119 佛想長老傳 buddhasaññakattherāpadānaṃ 237
AP.1.120 道想長老傳 maggasaññakattherāpadānaṃ 239
AP.1.121 侍奉想長老傳 paccupaṭṭhānasaññakattherāpadānaṃ 240
AP.1.122 供養誕生長老傳 jātipūjakattherāpadānaṃ 242
AP.1.123 舍利耶迦長老傳 sereyyakattherāpadānaṃ 243
AP.1.124 花塔長老傳 pupphathūpiyattherāpadānaṃ 245
AP.1.125 乳粥施者長老傳 pāyas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247
AP.1.126 香水長老傳 gandhodakiyattherāpadānaṃ 249
AP.1.127 當面讚嘆者長老傳 sammukhāthavikattherāpadānaṃ 250
AP.1.128 花座長老傳 kusumāsaniyattherāpadānaṃ 253
AP.1.129 果實施者長老傳 phal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255
AP.1.130 智想長老傳 ñāṇasaññikattherāpadānaṃ 256
AP.1.131 花環長老傳 gaṇṭhi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258
AP.1.132 蓮花供養者長老傳 padumapūjakattherāpadānaṃ 259
AP.1.133 莊嚴長老傳 sobhitattherāpadānaṃ 260
AP.1.134 善見長老傳 sudassanattherāpadānaṃ 262
AP.1.135 旃檀供養者長老傳 candanapūjanakattherāpadānaṃ 263
AP.1.136 花蓋長老傳 pupphacchadaniyattherāpadānaṃ 264
AP.1.137 秘密想長老傳 rahosaññakattherāpadānaṃ 266
AP.1.138 瞻波伽花長老傳 campaka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268
AP.1.139 義見長老傳 atthasandassakattherāpadānaṃ 270
AP.1.140 一信長老傳 ekapasādaniyattherāpadānaṃ 272
AP.1.141 娑羅花供養者長老傳 sālapupph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273
AP.1.142 畢波羅果供養者長老傳 piyālaphal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274
AP.1.143 阿提傘蓋長老傳 atichattiyattherāpadānaṃ 276
AP.1.144 塔柱供奉者長老傳 thambhāropakattherāpadānaṃ 276
AP.1.146 有隨從者長老傳 saparivāriyattherāpadānaṃ 279
AP.1.147 優曇花供養者長老傳 umā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280
AP.1.148 塗香供養者長老傳 anulep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281
AP.1.149 道路供養者長老傳 magg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283
AP.1.150 木板供養者長老傳 phalak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284
AP.1.151 花鬘供養者長老傳 vaṭaṃsakiyattherāpadānaṃ 285
AP.1.152 座椅供養者長老傳 pallaṅk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286
AP.1.153 龍船花供養者長老傳 bandhujīvakattherāpadānaṃ 287
AP.1.154 銅色花供養者長老傳 tamba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289
AP.1.155 掃街者長老傳 vīthisammajjakattherāpadānaṃ 292
AP.1.156 迦迦魯花供養者長老傳 kakkārupupphapūjakattherāpadānaṃ 293
AP.1.157 曼陀羅花供養者長老傳 mandāravapupphapūjakattherāpadānaṃ 294
AP.1.158 迦曇波花供養者長老傳 kadamba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295
AP.1.159 茉莉花供養者長老傳 tiṇasūlakattherāpadānaṃ 297
AP.1.160 龍花供養者長老傳 nāga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298
AP.1.161 布那嘎普菲亞長老傳 punnāga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299
AP.1.162 白蓮供養者長老傳 kumud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300
AP.1.163 善侍奉長老傳 supāricariyattherāpadānaṃ 302
AP.1.164 迦那吠羅花供養者長老傳 kaṇavera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303
AP.1.165 餅食供養者長老傳 khajjak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304
AP.1.166 地點供養者長老傳 desapūjakattherāpadānaṃ 305
AP.1.167傘蓋供養者長老傳 kaṇikārachattiyattherāpadānaṃ 307
AP.1.168 酥油供養者長老傳 sappi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308
AP.1.169 素馨花供養者長老傳 yūthika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309
AP.1.170 布帛供養者長老傳 duss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310
AP.1.171 勸導者長老傳 samādapakattherāpadānaṃ 311
AP.1.172 五指香長老傳 pañcaṅguliyattherāpadānaṃ 312
AP.1.173 白蓮花鬘長老傳 kumudamāliyattherāpadānaṃ 313
AP.1.174 階梯供養者長老傳 nisseṇi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314
AP.1.175 夜花供養者長老傳 ratti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315
AP.1.176 水井供養者長老傳 udapān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316
AP.1.177 獅子座供養者長老傳 sīhāsan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316
AP.1.178 道路佈施者長老傳 maggadattikattherāpadānaṃ 317
AP.1.179 一燈供養者長老傳 ekadīpiyattherāpadānaṃ 318
AP.1.180 寶珠供養者長老傳 maṇipūjakattherāpadānaṃ 319
AP.1.181 醫師長老傳 tikicchakattherāpadānaṃ 320
AP.1.182 僧團侍者長老傳 saṅghupaṭṭhākattherāpadānaṃ 321
AP.1.183 庫塔傑花供養者長老傳 kuṭaja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321
AP.1.184 班度吉瓦卡花供養者長老傳 bandhujīvakattherāpadānaṃ 322
AP.1.185 枸櫞花供養者長老傳 koṭumbariyattherāpadānaṃ 323
AP.1.186 五象供養者長老傳 pañcahatthiyattherāpadānaṃ 324
AP.1.187 仙豆供養者長老傳 isimugg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325
AP.1.188 菩提樹侍者長老傳 bodhiupaṭṭhākattherāpadānaṃ 326
AP.1.189 獨思者長老傳 ekacintikattherāpadānaṃ 327
AP.1.190 三耳花供養者長老傳 tikaṇṇi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329
AP.1.191 獨行者長老傳 ekacāriyattherāpadānaṃ 330
AP.1.192 三環花供養者長老傳 tivaṇṭi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331
AP.1.193 旃檀花供養者長老傳 tamāla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332
AP.1.194 鋪草者長老傳 tiṇasanthārakattherāpadānaṃ 333
AP.1.195 修補者長老傳 khaṇḍapulliyattherāpadānaṃ 334
AP.1.196 阿輸迦花供養者長老傳 asokapūjakattherāpadānaṃ 335
AP.1.197 庵摩羅花供養者長老傳 aṅkolakattherāpadānaṃ 336
AP.1.198 嫩葉供養者長老傳 kisalayapūjakattherāpadānaṃ 337
AP.1.199 頻堵果供養者長老傳 tinduk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338
AP.1.200 一握花供養者長老傳 muṭṭhipūjakattherāpadānaṃ 339
AP.1.201 金盞花供養者長老傳 kiṃkaṇika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340
AP.1.202 素馨花供養者長老傳 yūthika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341
AP.1.203 金盞花供養者長老傳 kaṇikāra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342
AP.1.204 彌尼羅花供養者長老傳 minela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342
AP.1.205 金襟花長老傳 kiṅkaṇi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343
AP.1.206 渡者長老傳 taraṇiyattherāpadānaṃ 344
AP.1.207 尼拘律花長老傳 nigguṇḍi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345
AP.1.208 烏達卡達亞卡長老傳 udak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346
AP.1.209 薩拉拉瑪利亞長老傳 salalamāliyattherāpadānaṃ 347
AP.1.210 薩拉拉瑪利亞長老傳 koraṇḍa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347
AP.1.211 支撐物供養者長老傳 ādhār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348
AP.1.212 防惡者長老傳 pāpanivāriyattherāpadānaṃ 349
AP.1.213 象供養者長老傳 hatthi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350
AP.1.214 飲料供養者長老傳 pānadhi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351
AP.1.215 真諦認知者長老傳 saccasaññakattherāpadānaṃ 352
AP.1.216 一認知者長老傳 ekasaññakattherāpadānaṃ 353
AP.1.217 光明想者長老傳 raṃsisaññakattherāpadānaṃ 353
AP.1.218 桑提塔長老傳 sandhitattherāpadānaṃ 354
AP.1.219 多羅葉供養者長老傳tālavaṇṭ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355
AP.1.220 阿坎塔認知者長老傳 akkantasaññakattherāpadānaṃ 356
AP.1.221 酥油供養者長老傳 sappi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357
AP.1.222 防惡者長老傳 pāpanivāriyattherāpadānaṃ 358
AP.1.223 支撐物供養者長老傳 ālambaṇ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359
AP.1.224 皮革供養者長老傳 ajin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360
AP.1.225 雙寶者長老傳 dverataniyattherāpadānaṃ 361
AP.1.226 守護供養者長老傳 ārakkh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362
AP.1.227 病愈長老傳 abyādhikattherāpadānaṃ 363
AP.1.228 桫欏花長老傳 aṅkola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364
AP.1.229 蘇瓦那瓦塔姆薩基雅長老傳 sovaṇṇavaṭaṃsakiyattherāpadānaṃ 365
AP.1.230 敏佳瓦塔姆薩基雅長老傳 miñjavaṭaṃsakiyattherāpadānaṃ 366
AP.1.231 蘇卡塔維利雅長老傳 Sukatāveḷiyattherāpadānaṃ 367
AP.1.232 埃卡萬達尼亞長老傳 ekavandaniyattherāpadānaṃ 368
AP.1.233 烏達卡阿薩那達亞卡長老傳 udakāsan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368
AP.1.234 維護器皿長老傳bhājanapālakattherāpadānaṃ 369
AP.1.235 薩拉花供養者長老傳sāla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370
AP.1.236 吉蘭賈長老傳 kilañj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371
AP.1.237 欄杆建造者長老傳 vedikārakattherāpadānaṃ 373
AP.1.238 彩繪師長老傳 vaṇṇakārattherāpadānaṃ 373
AP.1.239 皮亞拉花供養者長老傳piyāla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374
AP.1.240 芒果布施者長老傳 ambayāg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375
AP.1.241 地基建造者長老傳jagatikārakattherāpadānaṃ 376
AP.1.242 斧頭布施者長老傳 vāsi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377
AP.1.243 杜瓦拉達亞卡長老傳 tuvar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377
AP.1.244那嘎凱薩利供養者長老傳 nāgakesariyattherāpadānaṃ 378
AP.1.245 蓮花鬚供養者長老傳 naḷinakesariyattherāpadānaṃ 379
AP.1.246 維拉瓦花供養者長老傳 virava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380
AP.1.247 小屋薰香者長老傳 kuṭidhūpakattherāpadānaṃ 381
AP.1.248 缽具布施者長老傳patt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382
AP.1.249 舍利供養者長老傳dhātupūjakattherāpadānaṃ 382
AP.1.250 七朵薩塔利花供養者長老傳 sattalipupphapūjakattherāpadānaṃ 383
AP.1.251 賓比賈利亞長老傳 bimbijāliyattherāpadānaṃ 384
AP.1.252 烏達拉卡花供養者長老傳uddālak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385
AP.1.253 讚嘆者長老傳 thomakattherāpadānaṃ 386
AP.1.254 單座供養者長老傳 ekāsan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387
AP.1.255 火葬堆供養者長老傳 citakapūjakattherāpadānaṃ 388
AP.1.256 三朵瞻蔔花供養者長老傳 ticampaka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388
AP.1.257 七波吒利長老傳 sattapāṭaliyattherāpadānaṃ 389
AP.1.258 供鞋者長老傳 upāhan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390
AP.1.259 供花環者長老傳 mañjaripūjakattherāpadānaṃ 391
AP.1.260 供葉長老傳 paṇṇ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392
AP.1.261 精舍供養長老傳 kuṭi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393
AP.1.262 阿伽普菲亞長老傳 agga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394
AP.1.263 阿卡蘇基比亞長老傳 ākāsukkhipiyattherāpadānaṃ 395
AP.1.264 特拉馬基亞長老傳telamakkhiyattherāpadānaṃ 396
AP.1.265 阿達坎迪亞長老傳 aḍḍhacandiyattherāpadānaṃ 396
AP.1.266 帕蒂帕達亞卡長老傳 padīp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397
AP.1.267 畢拉利達亞卡長老傳biḷāli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398
AP.1.268 馬查達亞卡長老傳 macch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399
AP.1.269 賈瓦哈姆薩卡長老傳javahaṃsakattherāpadānaṃ 400
AP.1.270 薩拉拉普菲亞長老傳 saḷala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401
AP.1.271 優波伽多長老傳 upāgatāsayattherāpadānaṃ 401
AP.1.272 塔拉尼亞長老傳 taraṇiyattherāpadānaṃ 402
AP.1.273 蘇梵那畢波哈尼耶長老傳 suvaṇṇabibbohaniyattherāpadānaṃ 403
AP.1.274 供獻一把芝麻長老傳 tilamuṭṭhi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404
AP.1.275 詹高達吉耶長老傳 caṅkoṭakiyattherāpadānaṃ 405
AP.1.276 供獻藥膏長老傳 abbhañjan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406
AP.1.277 單手合十長老傳 ekañjalikattherāpadānaṃ 406
AP.1.278 供獻書籍/布料長老傳 potthak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407
AP.1.279 塔供養者長老傳 citakapūjakattherāpadānaṃ 408
AP.1.280 供獻芋頭長老傳 āluv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409
AP.1.281 供養一朵蓮花長老傳ekapuṇḍarīkattherāpadānaṃ 409
AP.1.282 渡濟者長老傳 taraṇīyattherāpadānaṃ 410
AP.1.283 供獻樹葉長老傳paṇṇ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411
AP.1.284 供獻果實長老傳phal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412
AP.1.285 迎接者長老傳 paccuggamaniyattherāpadānaṃ 413
AP.1.286 供獻一朵花長老傳 eka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414
AP.1.287 供獻摩伽婆花長老傳 maghava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415
AP.1.288 提供侍者長老傳 upaṭṭhāk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416
AP.1.289 阿帕達尼耶長老傳 apadāniyattherāpadānaṃ 417
AP.1.290 出家七日長老傳 sattāhapabbajitattherāpadānaṃ 418
AP.1.291 侍佛者長老傳 buddhupaṭṭhāyikattherāpadānaṃ 419
AP.1.292 先導者長老傳 pubbaṅgamiyattherāpadānaṃ 420
AP.1.293 火葬堆供養者長老傳 citakapūjakattherāpadānaṃ 421
AP.1.294 持花者長老傳 pupphadhārakattherāpadānaṃ 422
AP.1.295 供傘者長老傳 chatt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423
AP.1.296 聲想長老傳 saddasaññakattherāpadānaṃ 424
AP.1.297 檀香布施者長老傳 gosīsanikkhepakattherāpadānaṃ 425
AP.1.298 足供養者長老傳 pādapūjakattherāpadānaṃ 426
AP.1.299 地域稱頌者長老傳 desakittakattherāpadānaṃ 427
AP.1.300 歸依者長老傳saraṇagamaniyattherāpadānaṃ 428
AP.1.301 芒果團供養者長老傳 ambapiṇḍiyattherāpadānaṃ 429
AP.1.302 稱揚讚歎者長老傳 anusaṃsāvakattherāpadānaṃ 430
AP.1.303 蓮華花鬚供養者長老傳 padumakesariyattherāpadānaṃ 431
AP.1.304 一切香供養者長老傳 sabbagandhiyattherāpadānaṃ 432
AP.1.305 甘露味供養者長老傳paramann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433
AP.1.306 法想長老傳 dhammasaññakattherāpadānaṃ 434
AP.1.307 供果長老傳phal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435
AP.1.308 清淨信心長老傳sampasādakattherāpadānaṃ 436
AP.1.309 供養園林長老傳 ārām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437
AP.1.310 供塗料長老傳 anulep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438
AP.1.311 佛陀想長老傳buddhasaññakattherāpadānaṃ 439
AP.1.312 石窟施者長老傳 pabbhār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440
AP.1.313 贈予守護長老傳 ārakkh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441
AP.1.314 供食長老傳 bhojan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441
AP.1.315 行走想長老傳 gatasaññakattherāpadānaṃ 442
AP.1.316 七蓮華長老傳sattapadumiyattherāpadānaṃ 443
AP.1.317 供獻花座長老傳 pupphāsan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445
AP.1.318 讚嘆座位長老傳 āsanasanthavikattherāpadānaṃ 446
AP.1.319 音聲想長老傳 saddasaññakattherāpadānaṃ 447
AP.1.320 光明長老傳 tiraṃsiyattherāpadānaṃ 448
AP.1.321 康達利花長老傳kandali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449
AP.1.322 拘物陀花環長老傳 kumudamāliyattherāpadānaṃ 451
AP.1.323 優曇花長老傳 umā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452
AP.1.324 供沙長老傳 pulinapūjakattherāpadānaṃ 453
AP.1.325 生笑長老傳 hāsajanakattherāpadānaṃ 454
AP.1.326 祭祀主長老傳 yaññasāmikattherāpadānaṃ 454
AP.1.327 相想長老傳 nimittasaññakattherāpadānaṃ 456
AP.1.328 食物分享長老傳 annasaṃsāvakattherāpadānaṃ 457
AP.1.329 尼拘律陀花長老傳 nigguṇḍi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458
AP.1.330 蘇曼那花環長老傳 sumanāveḷiyattherāpadānaṃ 462
AP.1.331 花傘長老傳 pupphacchattiyattherāpadānaṃ 464
AP.1.332 供傘及隨從長老傳 saparivārachatt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466
AP.1.333 供香長老傳 gandhadhūpiyattherāpadānaṃ 470
AP.1.334 供水長老傳 udakapūjakattherāpadānaṃ 471
AP.1.335 普那伽花長老傳 punnāga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472
AP.1.336 供一件衣長老傳 ekaduss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473
AP.1.337 普灑香長老傳 phusitakampiyattherāpadānaṃ 476
AP.1.338 放光長老傳 pabhaṅkarattherāpadānaṃ 479
AP.1.339 供草庵長老傳 tiṇakuṭi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482
AP.1.340 供上衣長老傳 uttareyy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484
AP.1.341 聞法長老傳 dhammasavaniyattherāpadānaṃ 488
AP.1.342 拋蓮長老傳 ukkhittapadumiyattherāpadānaṃ 491
AP.1.343 一朵蓮長老傳 ekapadumiyattherāpadānaṃ 493
AP.1.344 三青蓮花鬘長老傳 tīṇuppalamāliyattherāpadānaṃ 494
AP.1.345 供旌旗長老傳 dhaj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496
AP.1.346 供金雀花長老傳tikiṅkaṇipūjakattherāpadānaṃ 497
AP.1.347 茅棚長老傳 naḷāgārikattherāpadānaṃ 498
AP.1.348 瞻蔔花長老傳 campaka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499
AP.1.349 供蓮長老傳 padumapūjakattherāpadānaṃ 500
AP.1.350 供草墊長老傳 tiṇamuṭṭhi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501
AP.1.351 供獻蒂都卡果長老傳tindukaphal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503
AP.1.352 供獻一掬長老傳ekañjaliyattherāpadānaṃ 504
AP.1.353 聲想長老傳 saddasaññakattherāpadānaṃ 505
AP.1.354 供獻一束大麥稈長老傳 yavakalāpiyattherāpadānaṃ 505
AP.1.355 供奉金蘇卡花長老傳 kiṃsukapūjakattherāpadānaṃ 506
AP.1.356 供奉科蘭達花枝長老傳 sakosakakoraṇḍ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507
AP.1.357 供奉手杖的長老傳daṇḍ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508
AP.1.358 供奉芒果粥長老傳 ambayāgu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508
AP.1.358 供奉鹽袋長老傳 supuṭakapūjakattherāpadānaṃ 509
AP.1.360 供奉床座長老傳 mañc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510
AP.1.361 歸依長老傳 saraṇagamaniyattherāpadānaṃ 511
AP.1.362 施捨缽食的長老傳 piṇḍapātikattherāpadānaṃ 511
AP.1.363 供奉曼陀羅華花長老傳 mandārava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512
AP.1.364 供奉卡卡魯花長老傳 kakkāru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513
AP.1.365 供奉蓮藕的長老傳 bhisamuḷāl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513
AP.1.366 供奉凱薩拉花長老傳 kesara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514
AP.1.367 供奉安科拉花的長老傳 aṅkola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515
AP.1.368 供奉卡丹巴花的長老傳 kadamba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515
AP.1.369 供奉烏達拉卡花的長老傳 uddālaka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516
AP.1.370 供奉一朵占巴卡花的長老傳 ekacampaka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517
AP.1.371 供奉提米拉花的長老傳 timira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517
AP.1.372 供奉薩拉拉花的長老傳 saḷala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518
AP.1.373 禮敬菩提樹長老傳 bodhivandakattherāpadānaṃ 519
AP.1.374 供奉波陀利花的長老傳 pāṭali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520
AP.1.375 編織三朵蓮花環長老傳 tīṇuppalamāliyattherāpadānaṃ 521
AP.1.376 供奉帕提花的 長老傳 paṭṭi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523
AP.1.377 七葉長老傳 sattapaṇṇiyattherāpadānaṃ 524
AP.1.378 香拳長老傳 gandhamuṭṭhiyattherāpadānaṃ 524
AP.1.379 火葬塚供養長老傳 citakapūjakattherāpadānaṃ 525
AP.1.380 蘇瑪那葉扇長老傳 sumanatālavaṇṭiyattherāpadānaṃ 526
AP.1.381 蘇瑪那花環長老傳 sumanadāmiyattherāpadānaṃ 527
AP.1.382 供養咖蘇瑪里果長老傳 kāsumāriphal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527
AP.1.383 供養阿瓦塔果長老傳avaṭaphal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528
AP.1.384 供養盧胡樹果長老傳 labuj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529
AP.1.385 供養優曇鉢羅果長老傳 udumbaraphal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530
AP.1.386 供養畢利叉果長老傳pilakkhaphal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531
AP.1.387 供養法盧沙果長老傳 phārusaphal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532
AP.1.388 瓦利普拉供養者長老傳 valliphal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533
AP.1.389 卡達利普拉供養者長老傳 kadaliphal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534
AP.1.390 波那薩普拉供養者長老傳 panasaphal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535
AP.1.391 擁有兩千萬財富的索那長老傳 soṇakoṭivīsattherāpadānaṃ 536
AP.1.392 佛陀自說過去因緣皮羅提卡事 pubbakammapilotikabuddhāpadānaṃ 538
AP.1.393 皮林達瓦恰長老傳 pilindavacchattherāpadānaṃ 543
AP.1.394 塞拉長老傳 selattherāpadānaṃ 575
AP.1.395 一切稱譽長老傳 sabbakittikattherāpadānaṃ 589
AP.1.396 蜜供養者長老傳 madhu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593
AP.1.397 蓮華頂閣供養者長老傳 padumakūṭāgāriyattherāpadānaṃ 596
AP.1.398 巴庫拉長老傳 bākulattherāpadānaṃ 602
AP.1.399 山喜長老傳 girimānandattherāpadānaṃ 607
AP.1.400 沙羅花棚長老傳 saḷalamaṇḍapiyattherāpadānaṃ 612
AP.1.401 一切施長老傳 sabb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613
AP.1.402 阿耆多長老傳 ajitattherāpadānaṃ 618
AP.1.403 帝須彌勒長老傳 tissametteyyattherāpadānaṃ 623
AP.1.404 富那迦長老傳 puṇṇakattherāpadānaṃ 629
AP.1.405 彌多拘長老傳mettaguttherāpadānaṃ 632
AP.1.406 陀多迦長老傳 dhotakattherāpadānaṃ 636
AP.1.407 優波斯瓦長老傳 upasīvattherāpadānaṃ 641
AP.1.408 難陀迦長老傳 nandakattherāpadānaṃ 651
AP.1.409 希摩迦長老傳 hemakattherāpadānaṃ 655
AP.1.410 多提耶長老傳 todeyyattherāpadānaṃ 662
AP.1.411 闍杜卡尼長老傳jatukaṇṇittherāpadānaṃ 669
AP.1.412 優陀那長老傳 udenattherāpadānaṃ 676
AP.1.413 跋陀利長老傳 bhaddālittherāpadānaṃ 682
AP.1.414 持一傘長老傳 ekachattiyattherāpadānaṃ 687
AP.1.415 供養茉莉長老傳tiṇasūlakachādaniyattherāpadānaṃ 693
AP.1.416 供養蜜與肉長老傳 madhumaṃs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697
AP.1.417 龍花長老傳 nāgapallavattherāpadānaṃ 699
AP.1.418 一燈長老傳 ekadīpiyattherāpadānaṃ 700
AP.1.419 懷中花長老傳 ucchaṅga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703
AP.1.420 供養粥長老傳 yāgu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704
AP.1.421 供養炒飯之長老傳 patthodan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707
AP.1.422 供養床座之長老傳 mañc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709
AP.1.423 一次掃地之長老傳 sakiṃsammajjakattherāpadānaṃ 711
AP.1.424 施單布衣者長老傳 ekaduss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713
AP.1.425 施單座者長老傳 ekāsan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716
AP.1.426 施七束迦曇婆花者長老傳 sattakadamba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720
AP.1.427 施拘蘭陀花者長老傳 koraṇḍa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721
AP.1.428 施壺中蜜者長老傳 ghatamaṇḍ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722
AP.1.429 一法聽聞長老傳 ekadhammassavaniyattherāpadānaṃ 724
AP.1.430 善思長老傳 sucintitattherāpadānaṃ 727
AP.1.431 金鈴聲長老傳 sovaṇṇakiṅkaṇiyattherāpadānaṃ 732
AP.1.432 金瓶與葫蘆水者長老傳 soṇṇakontarikattherāpadānaṃ 733
AP.1.433 獨住長老傳 ekavihārikattherāpadānaṃ 735
AP.1.434 獨一思惟長老傳 ekasaṅkhiyattherāpadānaṃ 737
AP.1.435 具神變想者長老傳 pāṭihīrasaññakattherāpadānaṃ 739
AP.1.436 讚歎智慧者長老傳 ñāṇatthavikattherāpadānaṃ 741
AP.1.437 施甘蔗段者長老傳 ucchukhaṇḍikattherāpadānaṃ 742
AP.1.438 施嫩芽者長老傳 kaḷamb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743
AP.1.439 施餘甘子者長老傳 ambāṭak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744
AP.1.440 施訶梨勒者長老傳 harītak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745
AP.1.441 施芒果團者長老傳 ambapiṇḍiyattherāpadānaṃ 746
AP.1.442 施上品果者長老傳 ambaphaliyattherāpadānaṃ 748
AP.1.443 施毗醯勒核仁者長老傳 vibhītakamiñjiyattherāpadānaṃ 749
AP.1.444 施棗子者長老傳 kol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750
AP.1.445 比利亞長老傳 billiyattherāpadānaṃ 751
AP.1.446 馬拉巴爾腰果長老傳 bhallāt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752
AP.1.447 烏塔利花長老傳uttali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754
AP.1.448 施芒果長老傳 ambāṭakiyattherāpadānaṃ 754
AP.1.449 獅子座佈施者長老傳 sīhāsanikattherāpadānaṃ 755
AP.1.450 腳凳佈施者長老傳 pādapīṭhiyattherāpadānaṃ 757
AP.1.451 欄杆製作者長老傳 vedikārakattherāpadānaṃ 759
AP.1.452 菩提樹堂佈施者長老傳bodhighar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760
AP.1.453 大地佈施者長老傳 jagati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762
AP.1.454 孔雀尾佈施者長老傳 morahatthiyattherāpadānaṃ 764
AP.1.455 獅子座種子播種者長老傳 sīhāsanabījiyattherāpadānaṃ 765
AP.1.456 火炬持供者長老傳 tiṇukkadhāriyattherāpadānaṃ 766
AP.1.457 石階佈施者長老傳 akkaman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767
AP.1.458 林中柯蘭迪花供養者長老傳 vanakoraṇḍiyattherāpadānaṃ 768
AP.1.459 單一傘蓋佈施者長老傳 ekachattiyattherāpadānaṃ 769
AP.1.460 誕生花供養者長老傳 jāti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771
AP.1.461 貝葉花供養者長老傳 paṭṭi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772
AP.1.462 塗香供養者長老傳 gandhapūjakattherāpadānaṃ 773
AP.1.463 沙羅花供養者長老傳 sālakusumiyattherāpadānaṃ 774
AP.1.464 火葬堆堆供養者長老傳 citakapūjakattherāpadānaṃ 775
AP.1.465 火葬堆熄滅者長老傳 citakanibbāpakattherāpadānaṃ 776
AP.1.466 橋梁佈施者長老傳setu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777
AP.1.467 善賢棕櫚葉供養者長老傳sumanatālavaṇṭiyattherāpadānaṃ 778
AP.1.468 阿瓦塔果供養者長老傳 avaṭaphaliyattherāpadānaṃ 778
AP.1.469 拉布迦果供養者長老傳labujaphal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780
AP.1.470 畢利叉果供養者長老傳 pilakkhaphal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781
AP.1.471 自然辯才者長老傳 sayaṃpaṭibhāniyattherāpadānaṃ 782
AP.1.472 預兆解說者長老傳 nimittabyākaraṇiyattherāpadānaṃ 784
AP.1.473 蘆葦花環供養者長老傳 naḷamāliyattherāpadānaṃ 787
AP.1.474 寶珠供養者長老傳 maṇipūjakattherāpadānaṃ 788
AP.1.475 火把持供者長老傳 ukkāsatikattherāpadānaṃ 792
AP.1.476 善賢種子供養者長老傳 sumanabījaniyattherāpadānaṃ 795
AP.1.477 乳粥佈施者長老傳 kummās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795
AP.1.478 草墊佈施者長老傳 kusaṭṭhak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796
AP.1.479 山龍腦香果供養者長老傳 giripunnāgiyattherāpadānaṃ 797
AP.1.480 藤果供養者長老傳 vallikāraphal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798
AP.1.481 鞋子佈施者長老傳 pānadhi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799
AP.1.482 沙地經行處供養者長老傳 pulinacaṅkamiyattherāpadānaṃ 802
AP.1.483 糞掃衣想長老傳paṃsukūlasaññakattherāpadānaṃ 803
AP.1.484 佛陀想長老傳 buddhasaññakattherāpadānaṃ 805
AP.1.485 蓮藕佈施者長老傳 bhis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808
AP.1.486 智慧讚歎者長老傳 ñāṇathavikattherāpadānaṃ 811
AP.1.487 栴檀鬘供養者長老傳 candanamāliyattherāpadānaṃ 816
AP.1.488 舍利供養者長老傳 dhātupūjakattherāpadānaṃ 821
AP.1.489 築沙塔者長老傳 pulinuppādakattherāpadānaṃ 822
AP.1.490 渡者長老傳 taraṇiyattherāpadānaṃ 828
AP.1.491 法樂長老傳dhammaruciyattherāpadānaṃ 830
AP.1.492 沙羅曼荼婆長老傳 sālamaṇḍapiyattherāpadānaṃ 834
AP.1.493 三金蹇尼花長老傳 tikiṅkaṇi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838
AP.1.494 糞掃衣供養者長老傳 paṃsukūlapūjakattherāpadānaṃ 840
AP.1.495 柯蘭陀花長老傳koraṇḍa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841
AP.1.496 金蘇迦花長老傳kiṃsuka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842
AP.1.497 半布施者長老傳 upaḍḍhaduss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843
AP.1.498 酥油供養者長老傳 ghatamaṇḍ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845
AP.1.499 供水者長老傳 udak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846
AP.1.500 沙塔供養者長老傳 pulinathūpiyattherāpadānaṃ 847
AP.1.501 草庵施者長老傳 naḷakuṭi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853
AP.1.502 毘耶拉果施者長老傳 piyālaphal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854
AP.1.503三迦尼羅花長老傳 tikaṇikāra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855
AP.1.504 單一缽施者長老傳 ekapatt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859
AP.1.505 迦蘇瑪羅果施者長老傳 kāsumāraphaliyattherāpadānaṃ 861
AP.1.506 阿瓦陀果施者長老傳 avaṭaphaliyattherāpadānaṃ 861
AP.1.507 波陀果施者長老傳 pādaphaliyattherāpadānaṃ 862
AP.1.508 摩陀倫伽果施者長老傳 mātuluṅgaphal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863
AP.1.509 阿闍梨果施者長老傳ajeliphal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864
AP.1.510 阿摩陀果施者長老傳 amodaphaliyattherāpadānaṃ 865
AP.1.511 多羅果施者長老傳tālaphal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866
AP.1.512 椰子施者長老傳 nāḷikeraphal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867
AP.1.513 俱蘭枳耶果施者長老傳 kurañciyaphal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868
AP.1.514 迦畢他果施者長老傳 kapitthaphal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869
AP.1.515 拘參婆果施者長老傳 kosambaphaliyattherāpadānaṃ 870
AP.1.516 計都迦花施者長老傳 ketaka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871
AP.1.517 龍花施者長老傳 nāga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872
AP.1.518 阿周那花施者長老傳ajjuna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873
AP.1.519 拘多奢花施者長老傳 kuṭaja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874
AP.1.520 音聲想者長老傳ghosasaññakattherāpadānaṃ 875
AP.1.521 一切果施者長老傳 sabbaphal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876
AP.1.522 持蓮華者長老傳 padumadhārikattherāpadānaṃ 881
AP.1.523 施草團者長老傳 tiṇamuṭṭhi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882
AP.1.524 施床者長老傳 mañc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883
AP.1.525 歸依者長老傳 saraṇagamaniyattherāpadānaṃ 884
AP.1.526 施塗油者長老傳 abbhañjan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885
AP.1.527 施細布者長老傳 supaṭ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886
AP.1.528 施杖者長老傳 daṇḍ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887
AP.1.529 山尼拉花供養者長老傳 girinelapūjakattherāpadānaṃ 888
AP.1.530 菩提樹掃灑者長老傳 bodhisammajjakattherāpadānaṃ 889
AP.1.531 供養芒果果實的長老傳 āmaṇḍaphal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893
AP.1.532 善香長老傳 sugandhattherāpadānaṃ 894
AP.1.533 大迦旃延長老傳 mahākaccāyanattherāpadānaṃ 902
AP.1.534 跋迦梨長老傳 vakkalittherāpadānaṃ 910
AP.1.535 大劫賓那長老傳 mahākappinattherāpadānaṃ 916
AP.1.536 達巴瑪拉普塔長老傳dabbamallaputtattherāpadānaṃ 926
AP.1.537 童子迦葉長老傳 kumārakassapattherāpadānaṃ 933
AP.1.538 巴希亞長老傳 bāhiyattherāpadānaṃ 937
AP.1.539 大角長老傳 mahākoṭṭhikattherāpadānaṃ 948
AP.1.540 烏盧頻螺迦葉長老傳 uruveḷakassapattherāpadānaṃ 952
AP.1.541 羅陀長老傳 rādhattherāpadānaṃ 957
AP.1.542 摩訶羅長老傳 mogharājattherāpadānaṃ 961
AP.1.543 跛躄賢者長老傳 lakuṇḍabhaddiyattherāpadānaṃ 965
AP.1.544 疑離越多長老傳 kaṅkhārevatattherāpadānaṃ 970
AP.1.545 尸婆利長老傳 sīvalittherāpadānaṃ 973
AP.1.546 瓦幾撒長老傳 vaṅgīsattherāpadānaṃ 983
AP.1.547 難陀卡長老傳 nandakattherāpadānaṃ 992
AP.1.548 迦留陀夷長老傳kāḷudāyittherāpadānaṃ 995
AP.1.549 阿婆耶長老傳 abhayattherāpadānaṃ 1006
AP.1.550 洛瑪沙康吉亞長老傳 lomasakaṅgiyattherāpadānaṃ 1010
AP.1.551 森林長老傳 vanavacchattherāpadānaṃ 1014
AP.1.552 小善香長老傳cūḷasugandhattherāpadānaṃ 1017
AP.1.553 耶舍長老傳 yasattherāpadānaṃ 1021
AP.1.554 河邊迦葉長老傳 nadīkassapattherāpadānaṃ 1026
AP.1.555 迦耶迦葉長老傳 gayākassapattherāpadānaṃ 1032
AP.1.556 金米拉長老傳kimilattherāpadānaṃ 1033
AP.1.557 瓦吉之子長老傳 vajjīputtattherāpadānaṃ 1035
AP.1.558 北道長老傳uttarattherāpadānaṃ 1037
AP.1.559 阿帕拉烏塔拉長老傳aparauttarattherāpadānaṃ 1046
AP.1.560 跋達吉長老傳 bhaddajittherāpadānaṃ 1048
AP.1.561 尸婆卡長老傳 sivakattherāpadānaṃ 1052
AP.1.562 烏波伐那長老傳 upavānattherāpadānaṃ 1053
AP.1.563 羅吒波羅長老傳 raṭṭhapālattherāpadānaṃ 1062
長老尼傳 1066
AP.2.1 善慧長老尼傳 sumedhātherīapadānaṃ 1066
AP.2.2 腰帶長老尼傳 Mekhalādāyikātherīapadānaṃ 1068
AP.2.3 臨時亭閣長老尼傳 maṇḍapadāyikātherīapadānaṃ 1069
AP.2.4 踏行之處長老尼傳 saṅkamanatthātherīapadānaṃ 1070
AP.2.5 蘆葦花環長老尼傳 naḷamālikātherīapadānaṃ 1071
AP.2.6 一缽飯食長老尼傳 ekapiṇḍapātadāyikātherīapadānaṃ 1072
AP.2.7 一勺粥長老尼傳 kaṭacchubhikkhādāyikātherīapadānaṃ 1074
AP.2.8 七朵青蓮花長老尼傳 sattuppalamālikātherīapadānaṃ 1076
AP.2.9 五盞燈長老尼傳 pañcadīpikātherīapadānaṃ 1079
AP.2.10 供水者長老尼傳 udakadāyikātherīapadānaṃ 1082
AP.2.11 受持一次布薩戒長老尼傳 ekūposathikātherīapadānaṃ 1084
AP.2.12 沙羅拉花長老尼傳 saḷalapupphikātherīapadānaṃ 1087
AP.2.13 供養甜糕長老尼傳 modakadāyikātherīapadānaṃ 1088
AP.2.14 供養一個座位長老尼傳ekāsanadāyikātherīapadānaṃ 1089
AP.2.15 五盞燈長老尼傳 pañcadīpadāyikātherīapadānaṃ 1093
AP.2.16 蘆葦花環長老尼傳 naḷamālikātherīapadānaṃ 1096
AP.2.17 大愛道長老尼傳 mahāpajāpatigotamītherīapadānaṃ 1098
AP.2.18 讖摩長老尼傳 khemātherīapadānaṃ 1124
AP.2.19 蓮花色長老尼傳 uppalavaṇṇātherīapadānaṃ 1137
AP.2.20 帕達卡菈長老尼傳 paṭācārātherīapadānaṃ 1148
AP.2.21 卷髮女芭德拉長老尼傳 kuṇḍalakesātherīapadānaṃ 1154
AP.2.22 瘦喬達彌長老尼傳 kisāgotamītherīapadānaṃ 1161
AP.2.23 法施長老尼傳 dhammadinnātherīapadānaṃ 1167
AP.2.24 薩庫拉長老尼傳 sakulātherīapadānaṃ 1172
AP.2.25 難陀長老尼傳 nandātherīapadānaṃ 1176
AP.2.26 梭那長老尼傳 soṇātherīapadānaṃ 1184
AP.2.27 賢善迦毗羅女長老尼傳 bhaddakāpilānītherīapadānaṃ 1187
AP.2.28 耶輸陀羅長老尼傳 yasodharātherīapadānaṃ 1196
AP.2.29 以耶輸陀羅為首的萬名比丘尼傳 Yasodharāpamukhadasabhikkhunīsahassaapadānaṃ 1209
AP.2.30以耶輸陀羅為首的一萬八千名比丘尼傳 yasodharāpamukhāṭṭhārasabhikkhunīsahassāpadānaṃ 1211
AP.2.31 以耶輸瓦提(Yasavatī)為首的一萬八千名比丘尼傳 yasavatīpamukhāṭṭhārasabhikkhunīsahassāpadānaṃ 1219
AP.2.32 八萬四千名比丘尼傳 caturāsītibhikkhunīsahassāpadānaṃ 1221
AP.2.33 優波拉達耶卡長老尼傳 uppaladāyikātherīapadānaṃ 1227
AP.2.34 尸迦羅母親長老尼傳 siṅgālamātutherīapadānaṃ 1231
AP.2.35 蘇卡長老尼傳sukkātherīapadānaṃ 1235
AP.2.36 美貌難陀長老尼傳 abhirūpanandātherīapadānaṃ 1239
AP.2.37 半迦尸長老尼傳 aḍḍhakāsitherīapadānaṃ 1242
AP.2.38 富樓那迦長老尼傳 puṇṇikātherīapadānaṃ 1244
AP.2.39 菴摩帕莉長老尼傳 ambapālitherīapadānaṃ 1247
AP.2.40 可愛長老尼傳 pesalātherīapadānaṃ 1249
序
《傳記āpadāna》收錄於聖典中的《小部》。對於那些對業力很有興趣的人,這部經絕對能讓他們興奮!
因為祂記載了諸位佛陀時代的大長老,透過宿命通而述說自己過去造了什麼善業,而在輪迴中因此而承受了什麼善果報。大大振奮了那些喜歡行善積德之人的心!
在開始翻譯這部經時,就筆者所知,網絡上並沒有中文譯本。因此末學發心填補漏洞,把整個《傳記》的原經文(偈言部分)和部分義注內容一併翻譯為中文。有數字標註的詩句屬於原經文,其餘屬於義注的故事。在最近,莊春江老師的經文平台推出了這部經的偈言翻譯;但並沒有翻譯義注的內容。所以這譯本可以作為喜好閱讀佛經的讀者們其中一個參考書籍。
這譯本的面世要鳴謝 Wikipitaka 的英文翻譯本、莊春江老師的翻譯版本、和 Pali Digital Reader 所提供的原巴利文。三者都非常有參考價值。 也要感謝AI 工具 Deepseek 作出大部分基礎的翻譯,讓末學及後加以檢查、修改和粉飾詞句。
《傳記》其實包含《佛陀傳》、《獨覺佛傳》、《長老傳》、《長老尼傳》。
其中《獨覺佛傳》已經在之前被筆者和一種法友所共同翻譯出來,所以並沒有收納在此書中。其餘內容,各位讀者皆可以在本書中盡情閱讀。
最後,也要感謝 Poe.com 免費為本書創造出精美的封面圖像
願以此功德,迴向給一切眾生,讓他們遠離痛苦,早日抵達終極的快樂—涅槃!
正智居士
2025.9.22
《過去二十七佛出現時間點》
*內容出自《本生經義注》
【四大阿僧祇劫前】
Dīpaṃkara燃燈佛; saraṇaṅkaro梅燈佛; medhaṅkaro護燈佛
【三大阿僧祇劫前】
Koṇḍañña憍陳如佛
【二大阿僧祇劫前】
Maṅgala吉祥佛 --> Sumana善意佛--> Revata離曰佛--> Sobhita所照佛
【一大阿僧祇劫前】
Anomadassi高見--> Paduma蓮華--> Nārada那羅陀
【十萬大劫前】
Padumuttara蓮華上佛
【三萬大劫前】
Sumedha善慧佛--> Sujāta善生佛
【距今一千八百大劫之前】
Piyadassi喜見佛--> Atthadassi義見佛--> Dhammadassī見法佛
【距今 九十四大劫前】
Siddhattha義成就佛
【距今九十二大劫前】
Tissa帝沙佛--> Phussa弗沙佛
【距今九十一大劫前】
Vipassī毘婆尸佛
【距今三十一大劫前】
Sikhī尸棄佛--> Vessabhū毘沙浮佛
【現在這個大劫】
Kakusandha拘留孫佛--> Koṇāgamana拘那含牟尼佛--> Kassapa迦葉佛--> Gotama釋迦牟尼佛)
佛陀事跡
1.
當如來住在祇樹給孤獨園時,來自韋提希的聖賢(指阿難)禮敬並且上前詢問:
「據說有『一切知者』、『佛陀』存在,英雄啊,他們是由於哪些因緣而成就的呢?」
2.
那時,最勝的一切知者、大仙人,以悅耳的聲音對阿難和跋陀(bhadda)說道:
「那些在過去諸佛時期,已經發起努力,但卻在勝者的教法中未有證得解脫的人們,
3.
「這些有智慧、銳利智慧的人,以(追求)正覺之門為目標,憑藉著(強烈的)意願與巨大的力量,
憑藉智慧、光芒與極其銳利的智慧,他們達到了『一切知者』的境界。
4.
「我自己,在過去諸佛時期,也曾發願追求佛果,
已在無量的法王(佛陀)底下在心中(發願)。
5.
「那麼,請你們以清淨之心,聆聽諸佛的事跡
(關於)那些圓滿了三十種波羅蜜的、無量的法王(佛陀)。
6.
「對於最勝佛陀的正覺,對於有僧團的世間導師,
我合十(雙掌)禮敬,以頭頂禮(他們)。
7.
「在諸佛國土中,所有不可計量的寶物,
無論是存在於虛空中或大地上的,我都在意念中將它們全部取來。
8.
「在那由寶物構成的大地上,我建造了一座宮殿,
多層的、由珍寶造成的,高聳直達天際。
9.
「(宮殿有)各式各樣的彩柱,建造精良,區分巧妙,極其珍貴。
(覆蓋著)黃金製成的屋頂,裝飾著鑲有珠寶的傘蓋。
10.
「第一層是青琉璃地,清淨如雲,極為美妙。
點綴著水生蓮花,在優美的黃金地面上。
11.
「有些(層地)是紅寶石色,如紅寶石般光彩,有些是美妙的深紅色。
閃耀著如『因達戈巴』蟲(一種發光的紅蟲)般的光彩,大地照亮了各方。
12.
「(宮殿)門戶規劃巧妙,有尖頂閣樓和獅子籠(裝飾),
四圍有欄杆、網幔,充滿香氣的帷幔,令人賞心悅目。
13.
「(有)藍色、黃色、紅色、白色、純黑色的,
裝飾著最上的尖頂閣樓,以七寶莊嚴。
14.
「有水晶造成的蓮花,裝飾著龍和鳥的形像,
佈滿星辰與繁星,以月亮和太陽莊嚴。
15.
「覆蓋著金網,繫有黃金鈴鐺,
因風力而鳴響,黃金花環令人喜悅。
16.
「深紅色、赤紅色、黃色、淡黃綠色,
以各種色彩交織,懸掛著高揚的旗幟與花環。
17.
「有數百數千張各種:有水晶製的、白銀製的、
寶珠製的、紅寶石製的,還有瑪瑙和青金石製的。
各式各樣、色彩繽紛的臥具,鋪設著柔軟的迦尸棉布。
18.
「有木棉布、細棉布、中國絲綢,還有絲綢、亞麻布覆蓋的,
所有各種各樣的鋪墊,我都在意念中佈置妥當。
19.
「在那些各層地面上,立有寶珠鑲嵌頂端的旗杆,
持著寶珠、硨磲(一種寶貝)製成的明燈,照亮高處。
20.
「門柱輝耀著,優美的黃金門楣,
有紫金(閻浮那提金)製的、最好的材料製的,還有白銀製的。
21.
「許多接合處製作精巧,門扇和門閂裝飾華美,
兩側有許多盛滿(水)的瓶罐,連接著蓮花和青蓮花。
22.
「對於過去的一切佛陀、有僧團的世間導師,
我以他們本來的顏色和形相,化現出他們及其弟子們。
23.
「從那門進入,所有的佛陀及其弟子們,
都坐在全金製的座位上,這些聖者的群體。
24.
「以及現在存在的,世間無上的諸佛,
過去和現在的,我將他們全部迎請來。
25.
「數百位無師自悟、無敵的獨覺佛,
過去和現在的,我將他們全部迎請來。
26.
「有許多劫波樹(如意樹),有的是天界的,有的是人間的,
我取來所有的布料,供養(他們)三衣。
27.
「嚼食、噉食、晚餐、豐盛的飲料與食物,
我盛滿在寶石製成的、美妙的缽中,然後供養。
28.
「(食物)如同天界的食物般,與袈裟一同備辦妥當,
還有甜美的糖果,以及油、蜂蜜和糖漿。
29.
「這些聖者群體以最上妙的食物滿足後,
進入寶殿內,如同獅子進入洞穴般。
30.
「在最尊貴的臥具上,他們鋪設了獅子臥具(最勝臥具),
他們保持正知地起身後,在床上結跏趺坐。
31.
「安住於諸佛的(禪定)境界,充滿禪那之悅,
有些在講說其他法義,有些在以神通遊戲。
32.
「有些在證得神通,已熟練掌握神通的人,
正在作種種神通變化,其他成千上萬的(也是如此)。
33.
「諸佛向諸佛請問,關於一切知者領域的問題,
那些深奧、微妙的法義,他們以智慧通達。
34.
「弟子們向佛陀詢問,佛陀也向弟子們考問,
他們互相請問之後,又互相解答。
35.
「諸佛、獨覺佛、以及弟子們、侍者們,
就這樣,在他們自己的喜樂中,於宮殿內歡喜享受。
36.
「寶傘佇立,有黃金帷幔的邊緣,
圍繞著珍珠網,全部覆蓋在(宮殿)頂上。
37.
「有布製的天蓋,裝飾著黃金星辰,
張掛著各種花鬘,全部覆蓋在頂上。
38.
「以花鬘帶子張掛,以香鬘帶子莊嚴,
圍繞著布製的鬘帶,裝飾著寶珠鬘帶。
39.
「散佈著花朵,精心裝飾,以芬芳的香氣莊嚴,
塗抹了五指的香膏(或以五分香塗抹),覆蓋著金葉。
40.
「四方的大池,鋪滿蓮花與青蓮花,
它們顯現金色與銀色,有蓮花粉塵向上飛揚。
41.
「所有的樹都開花,在宮殿的四周,
它們自己散落花朵後,花朵飄落到宮殿上。
42.
「孔雀在那裡舞蹈,天鵝鳴叫,
鷓鴣鳥歌唱,各方都有群鳥聚集。
43.
「所有的鼓都敲響,所有的琴都彈奏,
所有的音樂都進行,在宮殿的四周。
44.
「在整個佛土中,直至輪圍山及更遠,
巨大、具足光明、無盡的寶燈佇立。
45.
「黃金床座佇立,燈明樹照耀,
它們成為單一的光明,連續照耀一萬由旬。
46.
「舞女與舞者,天女群舞蹈,
各種色彩顯現,在宮殿的四周。
47.
「在樹頂、在山頂,或在須彌山頂上,
所有的旗幟升起,色彩繽紛、五光十色。
48.
「人類、龍、乾闥婆,所有天眾都來到那裡,
合掌禮敬,圍繞著宮殿。
49.
「無論有任何善業應做,任何應行的行為,
以身、口、意,天眾所善作的行為,
50.
「所有存在的有想眾生,以及所有無想眾生,
願他們全都分享我所作的福德果報。
51.
「有那些知道我所作所為的,我布施的福德果報,
而那些不知道的,願天眾去告知他們。
52.
「在一切世界裡,所有依靠食物維生的眾生,
願他們都以我的心意,獲得所有美味的食物。
53.
「我以心意布施,我以心意生起淨信,
尊敬了一切正覺者、獨覺佛、勝者的弟子們。
54.
「憑藉那善業,以及心願與決意,
我捨棄了人身之後,得以往生三十三天。
55.
「我只知道兩種存在:天界與人間。
我不知道其他趣處,這是我心意願求的果報。
56.
「我超越諸天,我成為人間的統治者,
具足形相與特徵(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在智慧上無與倫比。
57.
「各種最上妙的美食,以及無量的珍寶,
還有各種各樣的衣物,很快從虛空中來到我這裡。
58.
「無論在地上、在山上,或在虛空中、在水裡、在森林中,
無論我伸手向何處,天界的食物就來到我這裡。
59.
「無論在地上、在山上,或在虛空中、在水裡、在森林中,
無論我伸手向何處,所有的珍寶就來到我這裡。
60.
「無論在地上、在山上,或在虛空中、在水裡、在森林中,
無論我伸手向何處,所有的香就來到我這裡。
61.
「無論在地上、在山上,或在虛空中、在水裡、在森林中,
無論我伸手向何處,所有的車輛就來到我這裡。
62.
「無論在地上、在山上,或在虛空中、在水裡、在森林中,
無論我伸手向何處,所有的花環就來到我這裡。
63.
「無論在地上、在山上,或在虛空中、在水裡、在森林中,
無論我伸手向何處,所有的飾品就來到我這裡。
64.
「無論在地上、在山上,或在虛空中、在水裡、在森林中,
無論我伸手向何處,所有的少女就來到我這裡。
65.
「無論在地上、在山上,或在虛空中、在水裡、在森林中,
無論我伸手向何處,蜂蜜與糖果就來到我這裡。
66.
「無論在地上、在山上,或在虛空中、在水裡、在森林中,
無論我伸手向何處,所有的嚼食(點心)就來到我這裡。
67.
「對於貧窮的人、旅人,以及路上的乞討者,
我布施最上妙的施物,為了證得最勝的正覺。
68.
「能撼動山岩,能震吼於厚重山巒,
能令包括天眾在內的(一切眾生)歡喜,我將成為世間的佛陀。
69.
「在世間的十個方向,行者所至無有盡頭,
在那些方向的每個區域,都有無量的佛土。
70.
「我的光輝被稱頌,承載著雙重光芒
在此之間,光芒之網,廣大的光明出現。
71.
「在此等量的世界領域中,願所有的人們都看見我,
願所有人,直至梵天界,都跟隨我。
72.
「以殊勝的甜蜜音聲,我敲響了不朽的法鼓,
在此之間,願所有的人們都聽見這甜蜜的聲音。
73.
「當法雲降雨時,願所有人都成為無漏者,
那些最低劣的眾生,願他們都成為須陀洹(預流果)。
74.
「布施了應布施的施物,完全圓滿了戒律,
達到了出離的波羅蜜,我證得了最上的正覺。
75.
「向智者請問後,實踐了最上的精進,
達到了忍辱的波羅蜜,我證得了最上的正覺。
76.
「立下堅固的決意,圓滿了真實的波羅蜜,
達到了慈心的波羅蜜,我證得了最上的正覺。
77.
「在得與失、樂與苦,稱譽與譏毀中,
於一切處保持平等,我證得了最上的正覺。
78.
「見懈怠為危險,見精進為安穩,
你們應發起精進,這是諸佛的教導。
79.
「見諍論為危險,見無諍為安穩,
你們應和睦、友善,這是諸佛的教導。
80.
「見放逸為危險,見不放逸為安穩,
你們應修習八支聖道,這是諸佛的教導。
81.
「許多佛陀已聚集,以及全部的阿羅漢,
向正覺者、阿羅漢禮拜、敬奉吧。
82.
「諸佛是如此不可思議,佛法也是如此不可思議,
對不可思議(之境)起信心者,其果報亦是不可思議。」
就這樣,世尊在顯揚自己的佛行時,名為「佛事跡」(或「佛行」)的法門被說出了。
義注:
「buddha」(佛)這個詞在此的含義是:覺悟了真理,故為「佛」;覺醒眾生,故為「佛」;由於一切知智,故為「佛」;由於見一切,故為「佛」;由於無需他人引導,故為「佛」;由於(煩惱)已消散,故為「佛」;由於斷盡諸漏的性質,故為「佛」;由於無污穢的性質,故為「佛」;由於出離的性質,故為「佛」;由於無第二者的性質,故為「佛」;由於斷除愛欲,故為「佛」;由於已行於一乘道(ekāyana-magga),故為「佛」;由於獨自無上正等覺,故為「佛」;由於從非智慧狀態中解脫而獲得智慧,故為「佛」;智慧(buddhi)覺悟(bodhati)佛陀(buddha),這(兩個詞的意義)並無不同。就像布因其具有藍色等顏色而被稱為「藍布」、「紅布」一樣,同樣地,(某人)因具有佛的功德而被稱為「佛」。或者,「菩提」(bodhi)是指四道中的智慧。憑藉那種智慧,清除了整個一萬五千煩惱敵軍後,證得了涅槃,因此那智慧被稱為「菩提」。與那種智慧相應、具備那種智慧的人,就是「佛」。獨覺佛(Paccekabuddha)也是憑藉那種智慧,清除所有煩惱後證得涅槃。但是,諸佛在圓滿了四不可數劫又十萬劫的波羅蜜,並證得菩提智之後,更因為證得了:根上下智、大悲定智、雙神變智、一切知智、無障礙智、意向與隨眠智等不共的智慧,並且能在一場說法中,就讓無量億的眾生飲用法味(涅槃),引導他們走向涅槃,因此,雖然那種智慧(菩提)是相同的,但由於諸佛具有極其超勝的特質,所以只有那些正覺者(Sambuddha)的行道(原因、事蹟)才稱為「佛傳記」(Buddhāpadāna)。這種(行道)分為兩種:善與不善。然而,獨覺佛沒有能力像(諸佛)那樣做,即使他們在幫助提供食物等資具的施主時,也僅僅用這兩首偈頌來說法:
「願你所希求、所願望的,迅速得以實現。
願你心中的願望圓滿,如同十五的月亮。
「願你所希求、所願望的,迅速得以實現。
願你心中的願望圓滿,如同光輝的摩尼珠。」
他們即使說法,也無法覺悟無量億的眾生,因此,他們雖然是佛,但並非像一切知佛那樣,而是一個個獨自覺悟的,所以稱為「獨覺佛」。他們的行道(原因、事蹟)稱為「獨覺佛傳記」(Paccekabuddhāpadāna)。
獨覺佛傳
關於《獨覺佛傳》,請參閱正智居士和其他法友一起翻譯的獨立翻譯本。
長老傳
AP.1.3舍利佛長老傳 sāriputtattherāpadānaṃ
(以花供佛並且讚美佛陀智慧後,各種交通工具、軍隊、許多樂器、美麗婦女恆常侍奉他,十萬大劫在天界享樂,一千次為天帝,一千次為轉輪王,是除了佛陀以外智慧第一的人)
141.
“在雪山(Himavanta)不遠的地方,有一座名叫嵐婆(Lambaka)的山。
我建造了一座舒適的住所,一所搭建得很好的茅棚。
142.
“有一條河流,岸邊平緩,有優美的淺灘,令人喜悅。
河邊佈滿了非常潔淨的沙地,離我的住所不遠。
143.
“那裡的河水沒有沙石、沒有急流,水味甘甜,沒有難聞的氣味。
河水在那裡流淌,莊嚴著我的住所。
144.
“在那河水中,有鱷魚(kumbhīlā)、海怪(makarā)、海豚(susumārā)以及烏龜(kacchapā)。
牠們在那裡游動,莊嚴著我的住所。
145.
“那裡有帕提納(pāṭhīnā)魚、帕烏沙(pāvusā)魚、巴拉迦(balajā)魚、文闍羅希塔(muñjarohitā)魚,
還有瓦古拉(vaggaḷā)魚跳躍著,莊嚴著我的住所。
146.
“在河流的兩岸,有開花和結果的樹木。
樹枝向兩邊垂下,莊嚴著我的住所。
147.
“芒果(ambā)樹、沙羅(sālā)樹、底羅迦(tilakā)樹、波吒利(pāṭalī)樹、信度婆羅迦(sinduvārakā)樹,
在我的住所盛開,散發著天界的香氣。
148.
“瞻波迦(campakā)樹、薩羅拉(saḷalā)樹、尼波(nīpā)樹、那伽(nāga)樹、蓬那伽(punnāga)樹、計都迦(ketakā)樹,
在我的住所盛開,散發著天界的香氣。
149.
“極香(atimuttā)樹、無憂(asokā)樹,以及盛開的婆吉尼瑪拉(bhaginīmālā)樹,
安古拉(aṅkolā)樹、賓比闍拉(bimbijālā)樹,在我的住所盛開。
150.
“計都迦(ketakā)樹、甘達利(kandali)樹,還有哥杜迦(godhukā)草、提那蘇利迦(tiṇasūlikā)草,
散發著天界的香氣,莊嚴著我的住所。
151.
“迦尼迦羅(kaṇikārā)樹、坎尼迦(kaṇṇikā)樹,以及許多阿薩那(asanā)樹、阿周那(ajjunā)樹,
散發著天界的香氣,莊嚴著我的住所。
152.
“蓬那伽(punnāgā)樹、山蓬那伽(giripunnāgā)樹,以及盛開的拘維拉羅(koviḷārā)樹,
散發著天界的香氣,莊嚴著我的住所。
153.
“烏達拉迦(uddhālakā)樹、古塔闍(kuṭajā)樹,以及許多迦丹巴(kadambā)樹、瓦古拉(vakulā)樹,
散發著天界的香氣,莊嚴著我的住所。
154.
“阿拉迦(āḷakā)樹、伊西穆迦(isimuggā)樹,以及香蕉(kadalī)樹、馬圖倫吉(mātuluṅgī)樹,
它們由香水的滋養而長大,結著果實。
155.
“有些蓮花(padumā)正在開放,有些蓮花的花蕊(kesarī)剛剛生出,
有些蓮花已過了花期,那時池塘裡的蓮花盛開著。
156.
“有些蓮花含苞待放,有些蓮花的花莖(mulāḷiyo)挺出水面,
佈滿了青蓮(siṃghāṭī)的葉子,那時池塘顯得莊嚴。
157.
“那耶塔(nayitā)樹、安巴甘迪(ambagandhī)樹、烏塔利(uttalī)樹、班度吉瓦迦(bandhujīvakā)樹,
散發著天界的香氣,那時在池塘邊盛開。
158.
“帕提納(pāṭhīnā)魚、帕烏沙(pāvusā)魚、巴拉迦(balajā)魚、文闍羅希塔(muñjarohitā)魚,
還有桑古拉(saṃgulā)魚、曼古拉(maggurā)魚,居住在那池塘裡。
159.
“鱷魚(kumbhīlā)、海豚(susumārā),以及坦蒂迦哈(tantigāhā)、羅剎(rakkhasā),
還有奧古哈(oguhā)、阿闍迦羅(ajagarā)(大蛇),居住在那池塘裡。
160.
“鴿子(pārevatā)、太陽鳥(ravihaṃsā)、赤鴨(cakkavākā)在河中活動,
咕咕鳥(kokilā)、鸚鵡(suka)、薩利鳥(sāḷikā),依靠那個湖泊生活。
161.
“鷓鴣(kukkutthakā)、庫利拉迦(kuḷīrakā)、森林中的波卡拉沙塔迦(pokkharasātakā),
丁迪巴(dindibhā)鳥、好翅膀的鳥(suvapotā),依靠那個湖泊生活。
162.
“天鵝(haṃsa)、鶴(koñca)、孔雀(mayūra),以及咕咕鳥(kokilā)、丹巴丘拉迦(tambacūḷakā),
班帕迦(pampakā)鳥、吉梵吉瓦(jīvaṃjīvā)鳥,依靠那個湖泊生活。
163.
"貓頭鷹(kosikā)、波塔西沙(poṭṭhasīsā)鳥,以及庫拉羅(kurarā)、塞那迦(senakā)等許多鳥,
還有大黑鳥(mahākāḷā),依靠那個湖泊生活。
164.
"羚羊(pasadā)、野豬(varāha)、犛牛(camara),以及許多甘達迦(gaṇḍakā),
羅希恰(rohiccā)鳥、蘇卡波塔(sukapotā)鳥,依靠那個湖泊生活。
165.
"獅子(sīha)、老虎(byaggha)、豹子(dīpī),以及熊(accha)、豺狼(koka)、羚羊(taracchakā),
還有體形高大、精力充沛的大象(mātaṅga),依靠那個湖泊生活。
166.
"緊那羅(kinnarā)、猴子(vānarā),還有在森林中勞作的人(vanakammikā),
還有獵人(cetā, luddakā),依靠那個湖泊生活。
167.
"底杜迦(tinduka)樹、皮亞拉(piyāla)樹,馬杜迦(madhukā)樹、卡蘇馬拉(kāsumārayo)樹,
持續地結著果實,就在我的住所附近。
168.
"拘桑巴(kosambā)樹、薩羅拉(saḷalā)樹、尼姆巴(nimbā)樹,結滿甜美的果實,
持續地結著果實,就在我的住所附近。
169.
"訶梨勒(harītakā)果、餘甘子(āmalakā)果,芒果(amba)果、閻浮(jambu)果、毗醯勒(vibhītakā)果,
古拉(kolā)果、婆羅樺(bhallātakā)果、比拉(billā)果,這些樹都結著果實。
170.
"還有阿拉瓦(āluvā)(芋頭)、卡拉姆巴(kaḷambā)(一種穀物),以及比拉利(biḷālī)、塔卡拉(takkāḷāni)(根莖類),
吉瓦迦(jīvakā)(一種植物)、蘇塔迦(sutakā)(一種植物),在我的住所有很多。
171.
"離我的住所不遠,有建造得很好的池塘,
水清澈冰冷,有優美的淺灘,令人喜悅。
172.
"覆蓋著紅蓮(paduma)、青蓮(uppala),充滿白蓮(puṇḍarīka),
還點綴著曼達拉迦(mandālaka)花,天界的香氣飄散著。
173.
"在這樣一個具備一切優點、花果繁茂的森林中,
在那建造得好、令人愉悅的住所裡,我那時就住在那裡。
174.
"我是一位持戒者,圓滿修行,是禪修者,恆常樂於禪那。
我達到了五神通力,是一位名叫善喜(Suruci)的苦行者。
175.
"有二萬四千位弟子侍奉我,
他們全都是婆羅門,出身高貴,有名望。
176.
"他們精通相術(lakkhaṇe)、歷史傳說(itihāse)、詞彙集(sanighaṇṭu)、儀軌(sakeṭubhe),
精通文法(padakā)、語法(veyyākaraṇā),已達至正法(sadhamme)的彼岸。
177.
"他們善於觀察徵兆(uppātesu)、預兆(nimittesu)、相術(lakkhaṇesu),
對於大地(pathabyā)、地下(bhūmanta)、虛空(likkhe),我的弟子們都善於學習。
178.
"他們少欲、謹慎,食物少、不貪求,
滿足於所得與否,他們恆常圍繞著我。
179.
"他們是禪修者,樂於禪那,有智慧,心寂靜、專注,
追求無所有處(ākiñcaññaṃ),他們恆常圍繞著我。
180.
"他們達到了神通的彼岸,樂於祖先(petti)的境界(指禪定),
有智慧,能在空中行走,他們恆常圍繞著我。
181.
"他們守護六根門,不被搖動,防護諸根,
那些有智慧者不與(世俗)交往,我的弟子們難以被親近(指不染俗務)。
182.
"以跏趺坐、跪坐、站立、經行的方式,
我的弟子們度過夜晚,他們難以被親近。
183.
"他們不貪戀令人貪著的事物,不厭惡令人厭惡的事物,
不迷惑於令人迷惑的事物,我的弟子們難以被親近。
184.
"他們試驗神通,經常持續地修行,
他們以(神足通的)努力使大地震動,他們難以被親近。
185.
"我的弟子們遊戲時,進行禪那遊戲,
他們能帶來閻浮(jambu)果,我的弟子們難以被親近。
186.
"有些前往瞿耶尼(goyānaṃ)(西牛貨洲),有些前往東毗提訶(pubbavidehakaṃ)(東勝神洲),
有些前往北俱盧(uttarakuruṃ)(北俱盧洲),為了尋求(資具),他們難以被親近。
187.
"他們在前面送去一斛(khāri)(食物),然後他們在後面前往,
二萬四千(弟子)遮蔽了天空。
188.
"有些(吃)火供(aggipākī)(的食物),有些(吃)非火供(anaggī)(的食物),有些(像)用牙當杵(dantodukkhalikā)(般吃自然食),
有些以刀(asmena)切碎(而食),有些食用轉動出現(pavatta)的果實。
189.
"有些入水(udakorohaṇā),讓自己清潔,
他們是做水浴(toyābhisecana)的人,我的弟子們難以被親近。
190.
"他們頭髮、體毛、指甲長長,牙齒沾泥,滿身塵垢,
但他們以戒德的香氣而芬芳,我的弟子們難以被親近。
191.
"早晨聚集後,這些結髮、修苦行的苦行者們,
宣告了所得與否之後,那時便飛向天空。
192.
"當他們離開時,發出巨大的聲響,
由於(他們所披)獸皮(ajinacamma)的聲音,諸天感到歡喜。
193.
"這些能在空中行走的仙人們,向各方離去,
依靠自己的力量,他們能去往任何想去的地方。
194.
"他們全都能使大地震動,都能在虛空中行走,
他們威勢強大,難以抵擋,如同大海不被擾動。
195.
"有些仙人是常站立、常經行者,有些是常坐不臥者,
有些是食用轉動出現的食物者,我的弟子們難以被親近。
196.
"這些(弟子)住於慈心中,是一切眾生的益友,
他們全都不讚揚自己,也不輕蔑任何人。
197.
"他們像獅子王(sīharājā)般無畏,像象王(gajarājā)般有力,
難以被親近,如同老虎(byaggha),他們來到我的身邊。
198.
"明咒者(vijjādharaā)、天眾(devatā)、龍眾(nāga)、乾闥婆(gandhabba)、羅剎(rakkhasā),
鳩槃荼(kumbhaṇḍā)、檀那婆(dānava)、金翅鳥(garuḷā),都依靠那個湖泊生活。
199.
"他們全都背負著裝滿髮髻的籃子,穿著獸皮上衣,
能在空中行走,都依靠那個湖泊生活。
200.
"他們總是謙恭有禮,互相尊敬,
這二萬四千(人)中,找不到投擲(粗語)的聲音。
201.
"他們輕放腳步,聲音微小,善於自制,
他們全都上前,以頭頂禮我。
202.
"被那些寂靜的苦行弟子們圍繞著,
我那時就住在那住所中,作為禪修者,樂於禪那。
203.
"由於仙人們的戒德香,以及(兩者)的花香,
還有果實的果香,我的住所充滿香氣。
204.
"我不知晝夜,心中沒有不滿,
教導自己的弟子們,我獲得更多的喜悅。
205.
"當花兒開放,果實成熟時,
天界的香氣飄散,莊嚴著我的住所。
206.
"從禪定中起來後,我精進、謹慎,
拿著取水的瓢,進入森林。
207.
"對於徵兆、夢兆以及相術,我已善學,
那時我持誦流轉的咒語真言(mantapadaṃ)。
208.
"高見nomadassī)世尊,世間最上者、人中之雄牛,
樂於遠離的正覺者,來到了雪山(Himavanta)。
209.
"進入雪山後,那位最慈悲的聖者、尊者,
盤起腿後,人中最勝者坐了下來。
210.
"我見到了那位正覺者,光輝燦爛、莊嚴可意,
猶如盛開的青蓮(indīvara),如同燃燒的火焰(hutāsana)。
21.
"如同燃燒的燈明,猶如虛空中的閃電,
我見到了世間導師,如同盛開的沙羅(sāla)樹王。
212.
"這位偉大英雄、無畏者,是滅除痛苦的聖者,
見到這位(聖者)後,能從一切痛苦中解脫。
213.
"見到天中天(deva-deva)後,我仔細觀察他的相好(lakkhaṇa),
'他究竟是佛陀,還不是佛陀?讓我來觀察這位具眼者(cakkhumaṃ)。'
214.
"在他的無上足下,可見(具有)千輻輪相,
見到他(具足)的相好後,我確信(他)是如來(Tathāgata)。
215.
"我拿了掃帚,清掃了(地方)之後,
然後收集了花朵,供養了最勝佛(buddhaseṭṭhaṃ)。
216.
"供養了那位佛陀——渡過瀑流(ogha)、無漏(anāsava)者之後,
我偏袒一肩(將上衣披在左肩,露出右肩),禮拜世間導師。
217.
"憑藉那種智慧,無漏的正覺者安住,
我將稱頌那種智慧,請聽我述說。
218.
"'您拯救世間,自成正覺者,無量光輝者,
依於見您,他們渡過疑惑之流。'
219.
"'您是眾生的導師(satthā)、旗幟(ketu)、旌旗(dhajo)、標杆(yūpo),
歸依處(parāyaṇo)、依靠(patiṭṭhā),以及(苦海中的)島嶼(dīpo),無上雙足者(dvipaduttamo)。'
220.
"'或許可以用斗(āḷhaka)舀乾大海的水,
但卻不可能測盡您一切知者(sabbaññu)的智慧。'
221.
"'或許可以稱量大地,除了(虛空中的)天平(tula-maṇḍale)(無法承載),
但卻不可能衡量您一切知者的智慧。'
222.
"'或許可以用繩子或手指測量虛空,
但卻不可能測盡您一切知者的智慧。'
223.
"'大海的水,以及充滿石塊的大地,
若以佛智來比擬,任何比喻都不適用。'
224.
"'對於那些心念流轉於包括天界在內的世間眾生,
他們都被(您的智慧)網羅其中,具眼者啊,在您的智慧之中。'
225.
"'憑藉那種智慧,您達到了最上的正覺(kevalaṃ bodhi),
一切知者啊,憑藉那種智慧,您摧毀了其他教派(paratitthiye)。'
226.
"名為善喜(Suruci)的苦行者,稱頌了這些偈頌後,
鋪開獸皮,坐在了地上。
227.
"(若有人)投入八萬四千由旬深的大海(mahaṇṇave)中,
他上升到那樣的高度,(那座山)就被稱為山王(girirājā)(指須彌山)。
228.
"須彌山(Neru)上升到那樣高,那樣長,那樣寬,
即使被粉碎成極微細的粉末,成百上千萬(由旬),
229.
"當(這些粉末)被放置(計數)時,會達到窮盡(而可數),
但卻不可能測盡您一切知者的智慧。
230.
"如果有人用極細密的網,撒入水中,
所有水中的生物,都會被網羅其中。
231.
"同樣地,大英雄啊,所有各種外道(puthutitthiyā),
陷入見解之林(diṭṭhigahana),被執取(parāmāsa)所迷惑,
232.
"都被您清淨、無障礙的智慧之眼,
網羅其中,他們無法超越您的智慧。
233.
"在那時,具大名稱的無上智(Anomadassī)世尊,
從禪定中起來後,勝者(jino)觀察四方。
234.
"高見nomadassī)聖者的弟子,名叫尼沙婆(Nisabho),
被十萬位同樣寂靜心的(弟子)所圍繞。
235.
"他們是漏盡者(khīṇāsava)、清淨者,具六神通(chaḷabhiñña)、禪修者,
了知佛陀的心意後,他走向世間導師。
236.
"他們停留在虛空中,在那裡向右繞行(佛陀),
合掌敬禮後,他們降下(otaruṃ)來到佛陀身邊。
237.
"高見nomadassī)世尊,世間最上者、人中之雄牛,
在比丘僧團中坐下後,勝者露出了微笑。
238.
"名叫瓦魯那(Varuṇo)的人,是高見nomadassī)導師的侍者,
他偏袒一肩(整理上衣),請問世間導師:
239.
"'世尊啊,導師微笑的原因是什麼?
因為諸佛不會無緣無故地露出微笑。'
240.
"高見(Anomadassī)世尊,世間最上者、人中之雄牛,
在比丘大眾中坐下後,說出這個偈頌:
241.
"'那位以花供養我,並且稱頌智慧的人,
我將宣說他的(未來),請聽我述說。'
242.
"'聽到佛陀的言語後,所有天眾都聚集了,
他們想聽正法,都來到正覺者這裡。'
243.
"'在十方世界(dasasu lokadhātūsu)中,具有大神力的天眾,
他們想聽正法,都來到正覺者這裡。'
244.
"'象、馬、車、步兵,以及四軍種(caturaṅginī)軍隊,
將恆常圍繞著他,這是供養佛陀的果報。'
245.
"'六萬種裝飾好的樂器(tūriya)、鼓(bheriyo),
將恆常侍奉他,這是供養佛陀的果報。'
246.
"'一萬六千位裝飾好的婦女(nāriyo),
穿著各種衣服、佩戴各種飾物,戴著寶石耳環(maṇikuṇḍalā)。'
247.
"'她們手臂柔軟、笑聲甜美,身材苗條適中,
將恆常圍繞著他,這是供養佛陀的果報。'
248.
"'他將在天界享受十萬劫(kappa),
他將成為轉輪王(cakkavattī)一千次,在王國中為王。'
249.
"'他將成為天帝(devindo)一千次,行使天王的權力,
(還會成為)地方的王,廣大的王權,多得不可計算。'
250.
"'在最後一世(pacchime bhavasampatte),他將獲得人身,
一位名叫尸利(Sāriyā)的婆羅門女,將懷他在胎中。'
251.
"'他將以母親的姓氏而為人所知,
名叫舍利弗(Sāriputta),將具有銳利的智慧。'
252.
"'他將捨棄八千萬(財富),一無所有地出家,
尋求寂滅之道(santipadaṃ),他將遊行於此大地。'
253.
"'在此不可計量的劫(kappe)之後,出身甘蔗(Okkāka)族,
以喬達摩(Gotama)為姓的導師,將出現於世間。'
254.
"'他將是那位(導師)法嗣(dhammesu dāyādo),親生的(oraso)、法所化現的(dhammanimmito),
名叫舍利弗(Sāriputta),將成為上首弟子(aggasāvako)。'
255.
"'就像這條從雪山(Himavanta)流出的博吉拉蒂(Bhāgīrathī)河(恆河Gaṅgā),
匯入大海洋(mahāsamudda),滿足那大水域(mahodadhiṃ)。'
256.
"'同樣地,這位舍利弗(Sāriputto),在自己(精通)的三明中自在,
到達智慧的彼岸後,將滿足眾生(pāṇine)。'
257.
"'從雪山到大海洋(mahodadhi)之間,
這其中所有的沙粒(pulinaṃ),數量不可計算。'
258.
"'即使能夠全部數盡,如同計算(一樣清楚),
但舍利弗的智慧,仍無法被測知。'
259.
"'當(有人)放置(標記)計數時,恆河(Gaṅgāya)的沙粒會數盡,
但舍利弗的智慧,仍無法被測知。'
260.
"'大海洋中的波浪(ūmiyo),數量不可計算,
同樣地,舍利弗的智慧,也無法被測知。'
261.
"'他將敬奉正覺者——釋迦族雄獅(Sakyapuṅgava)喬達摩(Gotamaṃ),
到達智慧的彼岸後,將成為上首弟子。'
262.
"'被那位如此尊貴的釋迦子(Sakyaputtena)所轉動的法輪(dhammacakkaṃ),
他將正確地隨轉,降下法雨(dhammavuṭṭhiyo)。'
263.
"'知曉這一切後,釋迦族雄獅喬達摩,
將在比丘僧團中就坐,安立(他)於最上的位子(aggaṭṭhāne)。'
264.
"啊!我所做的善業,(供養)高見(Anomadassī)導師,
由於我做了那件事,我在一切(方面)都到達了彼岸(pāramiṃ)。
265.
"在不可計量(劫)中所做的業,在這裡為我顯示果報,
我像解脫了急流(saravega)的(船)一樣,燒盡了諸煩惱。
266.
"我尋求無為(asaṅkhata)的、不動的涅槃(nibbāna)境地(padaṃ),
尋遍所有的外道(titthiye),我就在這存在中流轉(saṃsariṃ)。
267.
"就像一個生病的人,會去尋求藥草(osadhaṃ),
他會找遍整個森林,病人為了解脫(疾病)。
268.
"尋求無為的、不死的涅槃境地,
我連續不斷地(abbokiṇṇaṃ)(在)五百(世?)出家,過著仙人的梵行生活(isipabbajaṃ)。
269.
"我背負著沉重的髮髻,穿著獸皮上衣,
到達神通的彼岸後,我曾去往梵天界(brahmalokaṃ)。
270.
"在外道(bāhirake)中沒有清淨,除了勝者(jina)的教導(sāsanaṃ),
所有有智慧的眾生,在勝者的教導中得到清淨。
271.
"這是關於自己行為(attakāra)的(事),並非只是傳說(itihītihaṃ),
尋求無為法時,我曾徘徊於低劣的外道(kutitthe)中。
272.
"就像一個求核心(sāra)的人,砍下香蕉樹(kadaliṃ)後劈開它,
他在那裡找不到核心,因為它(香蕉樹)是空無核心的(rittako)。
273.
"同樣地,世上的外道(titthiyā),有各種見解,是許多人,
他們對於無為法(asaṅkhatena)是空無的(rittāse),就像沒有核心的香蕉樹。
274.
"在最後一世(pacchime bhavasampatte),我曾是婆羅門,
我捨棄了巨大的財富後,出家過無家的生活。
275.
"有一位名叫珊闍耶(Sañcayo)的婆羅門,是讀誦者(ajjhāyako)、持咒者(mantadharo),通達三吠陀(tiṇṇaṃ vedāna),
我住在他的座下。
276.
"您的那位弟子,名叫阿說示(Assaji)的婆羅門,
難以親近,威勢強大,那時正在行乞食(piṇḍāya)。
277.
"我見到了那位具慧者(sappaññaṃ),寂靜、專注於寂默(mone)的聖者(muniṃ),
見到他心寂靜,如同盛開的蓮花(padumaṃ)般的大龍象(mahānāgaṃ)。
278.
"見到他後,我生起(這樣的)心念:'這位善調伏、心清淨者,
這位最上的雄牛(usabhaṃ)、卓越的英雄(pavaraṃ vīraṃ),是阿羅漢(arahāyaṃ)。'
279.
"他威儀令人起信(pāsādiko),舉止安詳(iriyati),形貌端正(abhirūpo),善於自制(susaṃvuto),
在最上的調御(uttame damathe)中已調伏(danto),他將見不死(amata)(涅槃)。'
280.
"'何不讓我以歡喜的心,詢問最上的義理(uttamatthaṃ)?
若我詢問,他將會解說,那時我再請問他。'
281.
"當他行乞食(piṇḍapātaṃ)時,我跟在後面,
等待著合適的機會(okāsaṃ),想請問不死之境(amataṃ padaṃ)。
282.
"在(他走到)街道轉彎處(vīthintare)到達時,我走上前去請問:
'賢者(vīra)啊,您姓什麼?尊者(mārisa),您是誰的弟子?'
283.
"我問他後,他解答了,毫無恐懼,如同獅子(kesarī):
'朋友(āvuso),有一位佛陀出現於世間,我是他的弟子。'
284.
"'大英雄(mahāvīra)啊,您所隨學的、具大名稱的(導師),
佛陀的教法(sāsanaṃ dhammaṃ)是怎樣的?善友(bho)啊,請為我解說。'
285.
"我問他後,他解說了一切,是甚深、微妙的法句(padaṃ),
(這教法)是貪愛之刺(taṇhāsalla)的殺害者,能驅除一切痛苦。
286.
"'諸法因為原因而生(ye dhammā hetuppabhavā),如來(Tathāgato)說明了它們的因(hetu),
以及它們的滅息(nirodho),大沙門(mahāsamaṇo)如此宣說。'
287.
"問題得到解答後,我即刻證得了(初果)果位(phalam),
聽聞勝者(jina)的教導後,我變得離塵、離垢(virajo vimalo)。
288.
"聽聞了聖者(munino)的語句,見到了最勝法(dhammamuttamaṃ)後,
我深入了正法(saddhamma),說出了這個偈頌:
289.
"'如果這就是法,那麼無憂(asoka)的境地(padam)確實已經被(您)闡明,
(這法)在過去百千劫中未曾得見。'
290.
"我尋求正法時,曾徘徊於低劣的外道(kutitthe)中,
我的目的現在已達到,現在不是我放逸的時候了。
291.
"我對阿說示(Assajinā)感到滿意,已達到了不動(acalaṃ)的境地(padaṃ)(指見道),
為了尋找(我的)朋友(目犍連),我走向(我們的)住所(assamaṃ)。
292.
"從遠處看見我後,我那善學的朋友,
具足威儀(iriyāpathasampanno),說了這些話:
293.
"'你的面容和眼睛清澈,看起來像是聖賢(munibhāvo)的狀態,
想必你已證得不死(amata)、寂滅的涅槃(nibbāna)境地(padaṃ)了吧?'
294.
"'你來時容光煥發(subhānurūpo),舉止安詳(āneñjakārito),猶如已調伏者(danto),
賢者(brāhmaṇa)啊,你已調御了最上的調御(uttamadamatho),你已寂靜(upasantosi)。'
舍利佛:
295.
"'不死(amataṃ)已被我證得,它能驅除憂悲之刺(sokasalla),
你也去證得它吧,我們去佛陀身邊(buddhasantikaṃ)。'
296.
"我那善學的朋友答應說'善哉(sādhu)'後,
用手拉住我的手,然後來到您的身邊(upagamma tavantikaṃ)。
297.
"'我們兩人都將出家,在釋迦子(Sakyaputta)您的座下,
依止您的教導(sāsana)後,我們將作為無漏者(anāsavā)而安住。'
298.
拘利陀(Kolito) 是神通第一,而我((Sāriputto) 舍利弗(Sāriputto))是智慧第一的到達彼岸者。
我們兩人合在一起,令(佛陀)的教法更為莊嚴。
299.
“(過去)我的思慮未能圓滿,曾在低劣之處徘徊。
但自從得見您(佛陀)之後,我的思慮就圓滿了。
300.
“樹木依止於大地,在適當的季節開花。
它們散發出天界的香氣,令一切眾生喜悅滿足。
301.
“大英雄(佛陀)啊,正是如此,聲譽卓著的釋迦之子(佛陀)啊!
我依止於您的教法中,將在適當的時機開花(證果)。
302.
“我尋求那解脫之花,它能令人從生死輪迴中解脫。
藉由獲得這解脫之花,我將使一切眾生喜悅滿足。
303.
“在整個佛陀的教化領域中,除了偉大的聖賢(佛陀)您本人之外,
在智慧上,沒有人能與您那有眼(慧眼)的弟子((Sāriputto) 舍利弗(Sāriputto))相比。
304.
“您的弟子們善受調教,您的僧眾也善受教導。
他們已調伏、寂靜、自制,始終圍繞著您。
305.
“他們是禪修者、樂於禪那、有智慧、心寂靜、得定。
他們是聖賢、具足聖默然(溫和沈默),始終圍繞著您。
306.
“他們少欲、聰明、有智慧、食量少、不貪求。
對於利得與不利得都感到滿足,始終圍繞著您。
307.
“他們是住森林者、精進修行者、禪修者、穿著粗陋衣者。
他們樂於遠離、有智慧,始終圍繞著您。
308.
“他們是處於(聖)道者與(聖)果位者,是有學及已得果者。
他們追求至高目標,始終圍繞著您。
309.
“那些清淨的須陀洹(預流果),以及斯陀含(一來果)者,
還有阿那含(不還果)與阿羅漢,始終圍繞著您。
310.
“他們善於四念處,樂於修習七覺支。
您的這些眾多弟子們,始終圍繞著您。
311.
“他們善於四神足,樂於修習禪定。
他們精勤於四正勤,始終圍繞著您。
312.
“他們成就三明與六神通,已達神通的究竟圓滿。
他們已達智慧的究竟圓滿,始終圍繞著您。
313.
“大英雄(佛陀)啊,您的弟子們就是如此善受教導。
他們難以接近、威力強大,始終圍繞著您。
314.
“被這些已調伏、修苦行的弟子們所圍繞,
您莊嚴無比,如同被群星圍繞的月亮之王,又如令野獸恐懼的獸王。
315.
“植物依止於大地而生長。
它們達到茂盛,並展現出果實。
316.
“聲譽卓著的釋迦之子(佛陀)啊,您就像這大地。
(眾生)依止於您的教法,證得不死的果位(涅槃)。
317.
“信度(Sindhu)河、薩拉斯瓦蒂(Sarassatī)河,
詹達巴伽(Candabhāgikā)諸河,恆(Gaṅgā)河、閻牟那(Yamunā)河,
還有薩拉布(Sarabhū)河以及馬希(Mahī)河,
318.
“當這些河流奔流時,大海容納它們。
它們捨棄了原來的名字,只被稱為『大海』。
319.
“正是如此,這四種姓(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的人,在您身邊出家後,
捨棄了原來的種姓名字,只被稱為『佛子』。
320.
“猶如清淨的月亮,行於虛空界中,
以其光明勝過天上所有的星群。
321.
“大英雄(佛陀)啊,正是如此,您被天與人所圍繞。
您超越所有這些人天,永遠散發著光芒。
322.
“在深海中興起的波浪,不會越過海岸線。
所有的波浪都觸及海岸,然後破碎消散。
323.
“正是如此,世間各種外道(Titthiyā),持有各種邪見的眾人,
即使他們想與您辯論法義,也無法超越您這位聖賢(Muni)。
324.
“有眼者(佛陀)啊,如果他們來到您面前(辯論),您駁斥他們。
當他們來到您身邊後,就會像(海浪觸岸般)破碎消散。
325.
“猶如水中生出的許多白蓮(Kumudā)與紅蓮(Mandalakā),
會被水與淤泥所沾染。
326.
“正是如此,世間許多已生的眾生,
被貪與瞋所燒灼,猶如陷在淤泥中的蓮花。
327.
“猶如水生蓮花(Paduma),生長在水中央,
它不被水所沾染,因為它的花蕊是清淨的。
328.
“大英雄(佛陀)啊,大聖賢(Muni)啊,正是如此,您生於世間,
卻不被世間所沾染,猶如不被水染的蓮花。
329.
“猶如在熱季(Rammake māse)裡,許多蓮花(Vārijā)盛開,
它們不會錯過那個月份,因為那正是開花的時節。
330.
“大英雄(佛陀)啊,正是如此,您已盛開出解脫之花。
(我們)不會錯過您的教法,猶如蓮花不會錯過開花的時節。
331.
“盛開的沙羅(Sāla)樹王,散發出天界的香氣。
被其他沙羅樹所圍繞,沙羅樹王顯得格外莊嚴。
332.
“大英雄(佛陀)啊,正是如此,您以佛智盛開。
被比丘僧團所圍繞,您猶如沙羅樹王般莊嚴。
333.
“猶如雪山(Himavā)是(寶藥)奧沙陀(Osadho)之山,是一切眾生的(良藥),
是龍(Nāgānaṃ)、阿修羅(Asurānaṃ)與天(Devatānaṃ)的依止處。
334.
“大英雄(佛陀)啊,正是如此,您猶如一切眾生的良藥(奧沙陀Osadho)。
(您的弟子)成就三明與六神通,已達神通的究竟圓滿。
335.
“大英雄(佛陀)啊,他們受到您這位悲憫者的教導,
他們樂於法喜,安住在您的教法中。
336.
“猶如獸王獅子,從臥處出來,
向四方觀望後,會發出三次吼聲。
337.
“當獸王咆哮時,所有的野獸都驚恐顫抖。
確實如此,這天生(具威勢)者,總是令(其他)動物恐懼。
338.
“大英雄(佛陀)啊,當您(說法如獅)吼時,大地也為之震動。
應受教導者得以覺悟,魔(Māra)的眷屬則恐懼顫抖。
339.
“大聖賢(Muni)啊,當您(說法如獅)吼時,所有的外道都恐懼顫抖,
就像群獸聽到獸王咆哮而驚慌四散,猶如烏鴉見鷹(而逃散)。
340.
“世間任何被稱為『有團體者』、『師尊』的人,
他們所教導給信眾的法,是透過師承相傳(而得)的。
341.
“大英雄(佛陀)啊,您卻不是這樣對眾生說法。
您是親自覺悟諸諦,教導純粹的(三十七)菩提分法。
342.
“您了知(眾生的)意向與潛在習性,了知(眾生)諸根力的強與弱,
了知誰有(得度)可能、誰沒有可能,然後您才如大雲般發出雷音(說法)。
343.
(當時)有來自(世界邊際)鐵圍山(Cakkavāḷa)範圍內、安坐著的各方大眾,
他們持有各種邪見,正在審察(您的教法),為了斷除他們的疑惑。
344.
“聖賢(Muni)啊,您是善知譬喻者,了知一切眾生的心,
您只講說一個問題,就斷除了眾生的疑惑。
345.
“大地被像(我)優波低舍(Upatissa)((Sāriputto) 舍利弗(Sāriputto)未出家時的名字)這樣(已證果)的人所充滿,
他們全都合掌,讚歎您這位世間導師。
346.
“即使他們用一劫的時間,以各種詞句來讚歎您,
也無法衡量盡您的功德,因為如來(Tathāgato)是無可限量的。
347.
“勝者(Jino)啊,我只是盡自己(有限)的能力來讚歎您。
即使(有人)用千萬劫的時間來讚歎,也無法讚盡
348.
“假使有任何天人或人,即使善學,
若想測度,他只會得到疲勞(無法成功)。
349.
“聲譽卓著的釋迦之子(佛陀)啊,我依止於您的教法中,
已達智慧的究竟圓滿,作為無漏者而安住。
350.
“我摧伏外道,我弘揚勝者(佛陀)的教法。
今日,在釋迦之子(佛陀)的教法中,我成為『法將』(佛法的大將)。
351.
“我過去世所做的無量功德,如今在此(世)向我顯示果報。
您使我喜悅,如同(大雨)熄滅了(乾旱的)莎草叢(的火),您已燒盡了我的煩惱。
352.
“假使有任何一個人,總是頭頂著重擔,
他會因重擔而痛苦,也會被重擔所壓迫。
353.
“我被三種火(貪瞋痴)所燃燒,在諸有(生死輪迴)中流轉,
我被『有』的重擔所壓迫,猶如被從山頂推下。
354.
“如今我的重擔已被放下,我已經解開了『有』的束縛。
在釋迦之子(佛陀)的教法中,所有應作之事都已完成。
355.
“在整個佛陀的教化領域中,除了釋迦雄牛(佛陀,最勝者)之外,
我在智慧上是第一的,沒有人能與我相比。
356.
“我善於禪定,已達神通的究竟圓滿。
如果我今天願意,我能化作一千個(分身)。
357.
“大聖賢(Muni)啊,您已善達於次第住(禪定),
您為我說了教法,(使我證得)滅盡(煩惱)是我的歸宿。
358.
“我的天眼是清淨的,我善於禪定。
我精勤於四正勤,樂於修習七覺支。
359.
“凡是聲聞弟子所能達到的,我都已全部完成。
除了世間導師(佛陀)之外,沒有人能與我相比。
360.
“我善於各種定境,是迅速獲得禪那與解脫者,
樂於修習七覺支,我已到達聲聞功德的彼岸。
361.
“即使觸達聲聞之德,在佛陀大眾中最上,
那以信心攝持的心,卻始終對同梵行者懷有敬意。
362.
“如同拔除毒牙的蛇,又如斷除角的公牛,
亦如放下驕慢輕浮者,我以深重的恭敬心親近僧團。
363.
“即使我的智慧變成有形體,整個大地也無法與之相比(其廣大),
這是讚美高見(Anomadassissa)世尊智慧之果
364.
“由如此尊貴的釋迦之子所轉動的法輪,
我正確地隨轉,這是稱讚智慧之果。
365.
“我不生起惡欲,不懶惰、不缺乏精進力,
我不成為少聞者、不恭敬者,無論到何處被碰見。
366.
“我成為了多聞者、有慧者,於戒律善得節制,
專心致力於心之止(定),住立於頂峰
367.
“尊者啊,我對在此集會的所有人說:
你們要少欲、知足,常修禪定、樂於禪那。
368.
“當我最初見到那位無煩惱、清淨者時,
那位有智慧的、名叫阿說示(Assaji)的聲聞弟子,就是我的老師。
369.
“今日,憑藉他的(引導)之力,我成了法將(佛法的大將)。
我已到達一切(功德)的彼岸,作為無漏者而安住。
370.
“那位曾是我老師、名叫阿說示(Assaji)的聲聞弟子,
無論他住在哪個方向,我都向他(所在之處)頂禮。
371.
“釋迦雄牛(佛陀)喬達摩(Gotamo),憶念我的(過去世)業行後,
坐在比丘僧團中,將我立於最高(第一)的位置。
372.
(註明:以下兩頌在某些版本中沒有)
“我的煩惱已被燒盡,一切『有』(存在)已被根除。
我如同大象掙斷束縛,作為無漏者而安住。
373.
(註明:以下兩頌在某些版本中沒有)
“我來到最勝佛(Buddhaseṭṭhassa)的身邊,已銘記於心地學習!
我已證得三明,完成了佛陀的教誡。
374.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以及八解脫(Vimokkhā),
六神通也已親證,完成了佛陀的教誡。”
據說,尊者舍利弗(Sāriputto)長老說了這些偈頌。
義注:
「靠近雪山處,有一座名叫蘭巴卡的山…」等等,這是尊者舍利弗長老的譬喻。關於那位尊者大目犍連長老的事蹟,也應當這樣被理解——
據說,在過去,從現在起超過一個阿僧祇劫又十萬劫之前,尊者舍利弗投生於一個富有的婆羅門大家族,名叫薩拉達青年。大目犍連則投生於一個富有的居士大家族,名叫吉祥增長居士。他們兩位是從小一起玩耍的朋友。
其中,薩拉達青年在父親去世後,繼承了家產,有一天,他獨處時思惟:「這些眾生的死亡是必然的。因此,我應當去出家,尋求解脫之道。」於是,他去找他的朋友說:「朋友,我想要出家。你能出家嗎?」當對方回答「我不能」時,他說:「好吧,那我就自己出家吧。」
他打開寶藏庫,給予乞丐、貧窮者等廣大的布施,然後走到山腳下,出家為沙門。跟隨他出家的人有七萬七千位婆羅門之子。他證得了五神通和八定,並且也教導那些苦行者們遍處業處。他們所有人也都證得了五神通和八定。
那時,有一位名叫高見的正等覺者出現於世間,轉動了殊勝的法輪,將眾生從輪迴的大洋中渡脫。有一天,為了攝受薩拉達苦行者和他的弟子們,他獨自一人,拿著衣缽,從空中前往,心想:「讓他(我)知道佛的境界吧。」就在苦行者看見的時候,他從空中降下,站立在地上。
薩拉達苦行者觀察世尊身上的大丈夫相,得到結論:「這確實是一位一切知者、佛陀。」於是上前迎接,準備了座位並獻上。世尊坐在備好的座位上。薩拉達苦行者則坐在世尊附近的一邊。
那時,他的七萬七千位弟子苦行者,拿著各種精緻、美味、多汁的水果前來。看見導師後,他們生起了淨信。觀察自己的老師和導師坐著的樣子後,他們說:「老師,我們以前以為:『沒有人比你們更偉大了』。但是,這個人似乎比您更偉大。」
(薩拉達苦行者回答)說:「你們在說什麼?孩子們,難道你們想用一粒芥子來衡量高達八萬六千由旬的須彌山嗎?不要拿我和一切知者、佛陀相比!」
那時,那些苦行者們聽了老師的話後,說:「啊,這位無上士是多麼偉大啊!」所有人都俯身在世尊的腳下,禮敬了導師。
然後,他們的老師說:「孩子們,我們沒有適合獻給導師的供養物。而導師是在乞食的時間來到這裡。來吧,我們盡己所能地供養吧。你們把所帶來的各種精緻水果,都拿來吧。」
他讓人拿來水果,洗了手,親自將水果放置在如來的缽中。當世尊接受了水果時,天神們也投入了天界的食物。苦行者也親自取了水獻上。
之後,用餐事務結束後,當世尊還坐著時,他召集了所有的弟子,坐在世尊附近,講說令人憶念三寶功德的開示。世尊心想:「讓兩位上首弟子和比丘僧團一起前來吧。」
立刻,兩位上首弟子與十萬位已斷盡煩惱的隨從一起前來,禮敬世尊後,站在一旁。
於是,薩拉達苦行者告訴弟子們:「孩子們,應該以花座來供養導師和比丘僧團。因此,去拿花來。」
他們立刻以神通拿來具足顏色與香氣的花,為佛陀準備了一由旬寬的花座;為兩位上首弟子準備了三伽浮塔寬的花座;為其餘的比丘們準備了半由旬等不同規格的花座;為僧團的侍者準備了公牛般大小的花座。
在這些座位如此準備好之後,薩拉達苦行者合掌在如來面前說:「尊者,為了利益我,請登上這個花座吧。」世尊就坐在花座上。導師坐下後,兩位上首弟子和其餘的比丘們也各自坐在自己的花墊上。
世尊為了使他們獲得大果報,進入了滅盡定。知道世尊已入定後,兩位上首弟子和其餘的比丘們也進入了滅盡定。
苦行者持續不斷地手持花傘為世尊遮蔭,站了七天。其他的人則食用林中的根果,在其餘的時間合掌站立。
七天過後,世尊從滅盡定中起來,告訴上首弟子尼沙巴長老:「請你為這些苦行者們做花座供養的隨喜。」
那位長老安住於聲聞波羅蜜的智慧中,為他們做了花座供養的隨喜。他的說法結束時,世尊告訴第二位上首弟子阿諾瑪長老:「你也為他們說法吧。」
他也思惟三藏的佛語後,為他們講說了法。透過他們兩位的說法,(苦行者)並沒有達到法現觀。
於是,世尊安住於佛的境界,開始說法。說法結束時,除了薩拉達苦行者之外,其餘所有七萬七千位苦行者都證得了阿羅漢果。
世尊伸出手說:「來吧,比丘們!」立刻,他們苦行者的裝束消失了,(變成了)具足八種資具的持有者,猶如六十臘的長老一樣。
然而,薩拉達苦行者在聽法時生起了這樣的思惟:「啊!但願我在未來也能像這位尼沙巴長老一樣,成為某一位佛陀的聲聞弟子!」由於心轉向他處,他未能通達道與果。
於是,他禮敬世尊後,作了這樣的願。世尊觀察到他的願望沒有障礙、必定成功,就授記說:「從現在起,超過一大阿僧祇劫又十萬大劫之後,你將成為名叫喬達摩的正等覺者的上首聲聞弟子,名叫舍利弗。」說了法語後,在世尊與比丘僧團的圍繞下,(世尊)騰空而去。
薩拉達苦行者也去到他的朋友吉祥增長那裡,說:「朋友,我已在阿諾瑪達西世尊的足下,發願求證未來將出現的喬達摩正等覺者的上首聲聞弟子之位。你也發願求證他的第二聲聞弟子之位吧。」
吉祥增長聽了他的勸導後,在自己家門口整理出一塊約八犁地大、平坦的地方,散撒以炒米為第五的各種花,搭起以青蓮花為蓋的帳篷,準備好佛座,也為比丘們準備好座位,備辦了廣大的恭敬承事,請薩拉達苦行者去邀請世尊,舉行了七天的廣大布施,以極貴重的衣服供養以佛為首的比丘僧團,並發願求證第二聲聞弟子之位。
世尊觀察到他的願望沒有障礙、必定成功,依照先前的方式為他授記,做了飯食後的隨喜後,就離開了。
吉祥增長滿心歡喜,盡其一生行善,在第二次心識生起時,往生到欲界天。薩拉達苦行者則修習四梵住,往生到梵天界。
從那以後,他們兩位中間的業就沒有被述說了。
然而,在我們的佛陀誕生之前,薩拉達苦行者就在王舍城附近的優波提舍村,於名叫盧帕薩利的婆羅門女的子宮中結生。同一天,他的朋友也在王舍城附近的拘利村,於名叫莫加利的婆羅門女的子宮中結生。
因此,(他被稱為)目犍連,因為是莫加利婆羅門女的兒子。或者,因為生於莫加利族。又或者,在其母親還是少女時,曾對他說:「不要鬆脫,不要鬆脫!」,依據此言,得名為「穆加利」。他是穆加利的兒子,所以叫目犍連。又或者,因為他足以獲得、領受、通達須陀洹道等諸道,所以叫目犍連。
據說,這兩個家族直到第七代都一直保持著親密的友誼。他們兩位在同一天進行了懷孕期的供養。經過十個月出生後,為他們兩位安排了六十六位乳母。
在取名日,盧帕薩利婆羅門女的兒子,因為是優波提舍村中長者家族的兒子,就取名為優波提舍。另一位,因為是拘利村中長者家族的兒子,就取名為拘利。
他們兩位在大批隨從的圍繞下成長,隨著長大,通達了一切技藝。
後來,有一天,他們在王舍城看見山上舉行的集會,看到大群眾聚集。由於他們的智慧已經成熟,他們如理地思考:「所有這些人都在進入百年壽命的死亡之口。」由此生起了悚懼感。他們下定決心:「我們必須尋求解脫之法。而在尋求之時,唯一可行的就是出家。」於是,他們與五百位青年一起,在刪若遊行者的身邊出了家。
從他們出家之時起,刪若獲得了利養、尊敬、名望的頂點。他們在幾天內就完全掌握了刪若所有的學說,但在其中沒有發現精髓,於是對其感到失望,便到處向被公認為賢智的沙門、婆羅門請問問題。那些被問到的人無法解答。反而,是他們兩位解答了那些人的問題。
就這樣,他們在尋求解脫時,訂下了一個協議:「我們之中,誰先證得不死(涅槃),就要告訴另一個人。」
那時,我們的導師證得無上正等正覺,轉動了殊勝的法輪,逐漸地調伏了優樓頻螺迦葉等的一千位結髮苦行者,住在王舍城。
有一天,優波提舍遊行者正前往遊行者園,看見了在王舍城托缽行乞的尊者阿說示長老。他心想:「我從未見過如此具足威儀的出家者。住在這裡的人必定是寂靜之法的實踐者。」他生起了淨信,想要請問問題,便注視著尊者,從後面跟隨著。
那位長老得到缽食後,去到一個適合用餐的場所。遊行者準備好自己的遊行者坐凳獻給他。用餐事務結束時,又用自己的水壺給了他水。
如此行了弟子侍師之禮,並與長老互相問訊後,他問道:「誰是你的導師?你宣說誰的法?」
長老指出是正等覺者。當他又被問到:「那麼,尊者的導師宣說什麼教法?」時,他(為了)顯示此教法的甚深,先說明自己是新學比丘,然後簡要地為他講說教法,說出了「諸法因緣生」這首偈頌。
這位遊行者僅僅聽到前兩句偈,就在具足千種推理之下在須陀洹道果上安立了。其餘的兩句偈(「因緣生」)則在他成為須陀洹時完成了。在這首偈頌結束時,他已成為了須陀洹,當其餘更深的教法正在開示時,他察覺到:「這裡面必有原因」,便對長老說:「尊者,請不要再開示更深的法了,這些就足夠了。我們的導師住在哪裡?」「住在竹林精舍。」「尊者,請您先走,我必須先去解除我對朋友所作的承諾,然後帶他一起來。」他以五體投地的方式禮拜,右繞了長老後,送走了長老,便前往遊行者園。
拘利遊行者從遠處看見他走來,心想:「他的面容與往日不同,必定是在旅途中證得了不死(涅槃)。」於是就推測他有了特殊的證悟,並詢問關於證得涅槃的事。他向他承認(說):「朋友,我已經證得了涅槃。」並對他說出了同樣的偈頌。在這首偈頌結束時,拘利也安立於須陀洹果中,並問:「我們的導師在哪裡?」「在竹林精舍。」「那麼,朋友,我們去吧,我們去見導師。」
優波提舍一向恭敬供養老師,因此,他想先向刪若宣揚導師的功德,並將他也帶到世尊那裡。但(拘利)由於渴望利養,不希望成為弟子(意味著地位較低),便拒絕說:「我不能(像侍者一樣)拿著水壺倒水。」
他們用了許多理由也無法說服他,於是,他們與自己教導下的一百二十位弟子一起,前往竹林精舍。世尊從遠處看見他們來,就說:「他們將成為我的兩位聲聞弟子,是最上首的賢善二人組。」當他們來到集會中後,世尊以適合他們根性的方式說法,使他們隨後安立於阿羅漢果,並以「來,比丘」的方式授予他們具足戒。正如他們一樣,上首弟子們神通所化的衣缽也立刻出現了。然而,他們的上三道(二果、三果、阿羅漢果)之事業尚未完成。為什麼呢?因為聲聞波羅蜜的智慧極為廣大。
其中,尊者大目犍連在出家後的第七天,在摩揭陀國迦羅瓦拉村實踐沙門法時,懈怠與睡眠生起,經世尊警策後,他驅除了懈怠與睡眠,在聽聞界業處的當下,就證得了上三道,達到了聲聞波羅蜜智慧的頂點。尊者舍利弗在出家過了半個月後,與世尊一同住在王舍城的豬掘穴時,當他的外甥長爪遊行者請問《受分別經》時,他根據說法的內容運送智慧,就像吃了別人煮熟的飯食一樣,達到了聲聞波羅蜜智慧的頂點。如此,兩位上首弟子的聲聞波羅蜜智慧就在世尊身邊達到了頂點。
如此,已達到聲聞波羅蜜智慧頂點的尊者舍利弗,在思惟「我是以什麼業而獲得這種成就」時,知道了它,便以喜悦愉快的心情發出感興語,說出了「靠近雪山處」等等偈頌。
AP.1.4 大目建連長老傳 mahāmoggallānattherāpadānaṃ
375.
「名為『高見』(Anomadassī)的世尊,是世間最尊勝者、人中之雄,
他居住於雪山(Himavantamhi)中,為天眾群體所圍繞敬奉。
376.
「那時,我是一位名叫『瓦魯拿』(Varuṇo)的龍王,
居住於大海洋中,能隨意變幻形貌(kāmarūpī)。
377.
「我捨棄了龍群群眾,下令奏響天樂,
天女們圍繞著正等正覺者(sambuddhaṃ)歌唱。
378.
「當樂器被演奏時,天眾也奏響他們的樂器。
世尊聽到兩種樂音,也因此而了知(sampabujjhatha)。
379.
「我邀請正等正覺者進入我的宮殿,
備好座位後,我向他稟告時機已到。
380.
「世間導師(lokanāyako)由千位漏盡者(khīṇāsava)圍繞,
照亮一切方向,來到我的宮殿。
381.
「我以食物與飲品供養這位入座的大英雄(mahāvīraṃ)、
天中之天(devadevaṃ)、人中之雄(narāsabhaṃ),以及整個比丘僧團。
382.
「自成正覺者(sayambhū)、最勝之人(aggapuggalo)、大英雄(mahāvīro)
在比丘僧團中就座後,說出這些偈語以示隨喜:
383.
「『誰以清淨心供養僧團與世間導師佛陀,
他將因此往生天界。
384.
「『他將七十七次成為天神之王,
八百次成為人間之王,統治大地。
385.
「『他將五十五次轉生為轉輪聖王,
其財富無量,即刻現前。
386.
「『在距今無數劫後,將有一位出身甘蔗王族(Okkāka)的導師,
名為喬達摩(Gotamo),出現於世間。
387.
「『他(指目犍連前身)從地獄死後,將轉生為人,
名為「拘利多」(Kolito),成為梵天之親屬(brahmabandhu)。
388.
「『他後來出家,受善根驅使,
將成為喬達摩世尊的第二位上首弟子。
389.
「『他精進勇猛、決意堅定,成就神通波羅蜜,
徹知一切煩惱後,將證得無漏涅槃。』
390.
「我因親近惡友,被貪欲所制,
以惡毒之心殺害了自己的母親與父親。
391.
「因此,無論我轉生於何處——地獄或人間,
皆因惡業所迫,總是以頭裂而死。
392.
「這是我最後一世,此生是輪迴的終結。
即使在此生,我死亡之時也將如此(指頭裂而死)。
393.
「但我專修遠離、樂於禪定,
已徹知一切煩惱,住於無漏之境。
394.
「我已成就神通波羅蜜,能以左拇指
震動深厚、堅固、難以撼動的大地。
395.
「我見不到任何我慢,我慢於我已不存在,
即使對年少比丘,我也心存恭敬。
396.
「自從我造下那業以來,經過無量劫,
如今我已證得境地,達至煩惱滅盡。
397.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八解脫、六神通,
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以上就是尊貴的大目犍連長老所宣說的偈頌。
義注:目建連尊者在AN7.61中被佛陀教導去除昏沉睡眠蓋、修習界分別觀之後證悟阿羅漢。他回顧往事而說這首偈。
390.
這裡有依次的敘述:有一次,外道們聚會商量:「賢友,你們知道嗎?是什麼原因,使得沙門喬達摩獲得這麼大的利養恭敬?」(他們回答:)「我們不知道。」「那麼你們不知道嗎?」(他們回答:)「不,我們知道——(他的利養)是依止一位名叫目犍連的比丘而產生的。他(目犍連)去到天界,詢問天眾們所造的業,回來後告訴人們:『做了這樣那樣的善業,就能獲得這樣的福報。』他也詢問了投生地獄者所造的業,回來後告訴人們:『做了這樣那樣的惡業,就會遭受這樣的痛苦。』人們聽了他的話後,就帶來了大量的利養恭敬給他。如果我們能殺了他,那些利養恭敬就會轉到我們這裡來。這是個辦法。」於是他們全部一致同意,說:「無論如何,我們都要殺了他。」他們鼓動自己的隨從,得到一千金錢後,召來了職業殺手和強盜,對他們說:「有一位名叫大目犍連長老,是沙門喬達摩的弟子,住在黑巖。你們去那裡殺了他。」並給了他們那一千錢。強盜們接受了這筆錢財,心想「我們要殺了長老」,就去了,包圍了他居住的地方。長老知道被他們包圍後,從鑰匙孔出去,離開了。強盜們那天沒看到長老,隔天又包圍了他的住處。長老知道後,打破了門楣,躍入空中。就這樣,他們在第一個月、中間那個月,都無法抓住長老。然而,到了最後一個月時,長老知道自己過去所造業力的牽引,沒有避開。強盜們毆打他,將他的骨頭打碎成米粒大小。然後,以為他死了,把他丟棄在一處灌木叢下,就離開了。
長老心想:「我要見了導師、禮敬之後再入般涅槃。」他以禪那力維持著生命,從空中去到導師身邊,禮敬了導師後,說:「尊者,我將入般涅槃。」(導師問:)「你要入般涅槃了嗎,目犍連?」(他回答:)「是的,尊者。」(導師問:)「你要去哪裡入般涅槃?」(他回答:)「在黑巖地區,尊者。」(導師說:)「那麼,目犍連,為我說完法後再走吧。因為,像你這樣的弟子,我以後再也見不到了。」他回答:「我會這麼做的,尊者。」禮敬了導師後,躍入空中,像舍利弗長老在入般涅槃那天一樣,示現了各種神通,說法後,禮敬了導師,去到黑巖地區,入般涅槃了。「據說強盜殺了長老」這個消息傳遍了整個閻浮提。
阿闍世王派遣了偵探去搜尋那些強盜。那些強盜在喝酒的地方喝酒喧鬧時,其中一人A打了另一個人B的背,把他打倒在地。B嚇唬A說:「喂,你這個壞蛋,為什麼打我的背把我打倒?怎麼,你這個惡賊,難道不是你最先打了大目犍連長老嗎?」A說:「難道你不知道是我先打的嗎?」就這樣,聽到他們爭論說「是我打的,是我打的」,那些偵探就把所有這些強盜都抓起來,報告了國王。國王召來那些強盜,問道:「是你們殺了長老嗎?」(他們回答:)「是的,陛下。」(國王問:)「是誰指使你們的?」(他們回答:)「是裸形外道,陛下。」國王下令逮捕了五百名裸形外道,連同那五百名強盜,在王宮廣場挖了齊腰深的坑,用草蓋住後,下令點火。當知道他們被燒焦後,用鐵鉤把他們全部撕裂成碎片,再擊打。那時,比丘們在法堂中引發了議論:「大目犍連長老遭受了與其聖者身份不相稱的死亡。」導師來到後問道:「諸比丘!你們現在聚在一起討論什麼?」(比丘們)回答說:「是這樣的事,尊者。」(聽完後)世尊說:「諸比丘!目犍連今世這個生命的死亡確實是不相稱的,但這正是他過去所造業的果報。」當被問到:「但是,尊者,他過去造了什麼業?」世尊就詳細地講述了這個故事:
「諸比丘!過去在波羅奈,有一個良家子,自己做舂米、煮飯等工作,奉養父母。後來,他的父母對他說:『孩子,你一個人在家裡和野外工作,太辛苦了,我們給你找一個女孩吧。』他卻拒絕說:『爸爸、媽媽,只要你們還活著,我就要親手服侍你們。』但父母一再地請求,還是帶來了一個女孩。那個女孩只服侍了他們幾天,後來連見他們都不願意,抱怨說:『沒辦法和你父母住在同一個地方。』當他丈夫不在家時,她拿著猴子的糞便和粥的泡沫,到處撒。等他回來時間:『這是什麼?』她就說:『這是那些老瞎子幹的事,他們到處弄髒整個房子,沒辦法和他們住在一起。』由於她一再地這樣說,即使是這樣一位已圓滿波羅蜜的有情,也與父母產生了裂痕。他心想:『好吧,我會知道該怎麼對待他們。』他供養了父母後,說:『爸爸、媽媽,在某個地方,你們的親戚期待你們去,我們去那裡吧。』他讓父母坐上車,帶著他們走。在森林中間,到了時候,他說:『爸爸,抓住韁繩,牛會以為有棍子要打牠而往前走。這個地方有強盜居住,我下車去查看。』他把韁繩交給父親手裡後,下車走開,然後改變聲音,發出強盜起來了的喊聲。父母聽到聲音後,以為是強盜起來了,就說:『孩子,強盜起來了!我們老了,你保護好自己吧!』儘管父母哭喊,他卻一邊發出強盜的聲音,一邊把父母打死,丟棄在森林裡,然後回去了。
世尊講述了他過去的這個業後,說:「諸比丘!目犍連造了這樣的業後,在地獄中受了無數十萬年的苦,而剩下的未盡的業報,即使在他獲得最後一百世的生命時,也還是這樣被業力擊碎而死亡。因此,目犍連所遭受的死亡,是與他的業相稱的。那五百名強盜連同那五百名外道,誣陷我那清淨無罪的兒子,他們所遭受的死亡也是相稱的。因為,誣陷清淨無罪者,必定會因十種原因而遭遇災禍與毀滅。」世尊連接了這個因緣並說法,宣說了這些偈頌:
「若人以棍棒加諸無罪者,誣陷清淨無罪的人。
他很快就會遭逢十種災難中的一種。
「他會遭受劇烈的痛苦,或是身體的崩解。
或是嚴重的疾病,或是心的錯亂。
「或是國王的迫害,或是苛刻的誣告。
或是親族的毀滅,或是財富的破散。
「或者,猛火會燒毀他的家宅。
愚癡者身壞命終後,會墮入地獄。」
394.
大目犍連尊者曾以拇指撼動帝釋天的宮殿(MN37)
曾施展火界定而生的神通為佛陀助勢,降服大梵天 (SN6.4-5)
義注再以降伏難陀、優波難陀Nandopananda(龍王)的故事來說明——據說有一次,給孤獨長者聽了世尊的說法後,邀請說:“尊者,明天請您和五百比丘一起到我家接受供養。” 然後就離開了。那天清晨,世尊觀察一萬個世界時,名叫難陀優波難陀的龍王出現在他的智慧視野中。世尊想:“這位龍王出現在我的智慧視野中,將會發生什麼事呢?” 他思惟觀察,看到(龍王)有得度的因緣,又想:“這位邪見者對三寶沒有信心,誰能度化他呢?” 他思惟觀察,看到了大目犍連長老。於是,在第二天黎明,做完身體的日常維護後,告訴阿難尊者:“阿難,去告訴五百比丘:如來要去天界遊行。” 而那天,難陀優波難陀(龍王)的飲宴場所已經準備好了。他坐在天寶座上,由天白傘遮蓋著,被表演三種舞蹈的龍群圍繞著,正在查看擺放在天器中的食物飲料而坐著。那時,世尊變化成讓龍王能看見的樣子,和他的五百比丘一起,就在那(龍王)宮殿的上方,朝向三十三天出發了。
當時,難陀優波難陀龍王生起了這樣邪惡的見解:“這些光頭沙門竟然進出我們上方三十三天的天宮,從今以後,我絕不會讓他們從我們頭上撒下腳塵(即從頭上經過)而離開。” 他起身去到須彌山腳,捨棄自身的形體,用身體七次纏繞須彌山,在上面張開頭罩,以倒覆的頭罩覆蓋了三十三天的天宮,使自己隱形。
那時,羅睺羅尊者對世尊說:“尊者,以前在這個地方,我能看見須彌山,能看見須彌山的附屬,能看見三十三天,能看見勝利殿vejayantaṃ,能看見勝利殿上方的旗幟。尊者,是什麼原因、什麼因緣,導致我現在既看不到須彌山…(省略)…也看不到勝利殿上方的旗幟了呢?” “羅睺羅啊,這是名叫難陀優波難陀的龍王對你們生氣了,他用身體七次纏繞須彌山,在上面用頭罩覆蓋,製造了黑暗,站在那裡。” “尊者,讓我來降伏他吧。” 世尊沒有允許他。接著,從跋提bhaddiyo尊者、羅睺羅尊者開始,所有的比丘都依次起身(請求)。世尊都沒有允許。
最後,大目犍連長老說:“尊者,讓我來降伏他吧。” 世尊允許了,說:“目犍連,去降伏他吧。” 長老捨棄自身的形體,變化成一條巨大的龍王形相,用身體十四次纏繞難陀優波難陀,並將自己的頭罩放在他的頭罩上面,連同須彌山一起緊緊壓迫。龍王冒煙了。長老(心想):“不只是你的身體會冒煙,我的也會。” 於是他也冒煙。龍王的煙不能傷害長老,但長老的煙卻能惱害龍王。接著龍王著火了,長老(也想):“不只是你的身體會著火,我的也會。” 於是他也著火。龍王的火不能傷害長老,但長老的火卻能惱害龍王。龍王想:“這個人用須彌山壓迫我,又冒煙又噴火。” 想著就問道:“喂,你是誰?” “難陀,我是目犍連。” “尊者,請顯現你比丘的本來樣子吧。”
長老捨棄那個(龍的)形體,從他的右耳孔進去,從左耳孔出來;從左耳孔進去,從右耳孔出來。同樣地,從右鼻孔進去,從左鼻孔出來;從左鼻孔進去,從右鼻孔出來。然後龍王張開嘴,長老從嘴巴進去,在他的肚子裡向東和向西來回行走。世尊說:“目犍連,注意啊,那龍王是有大神通力的。” 長老說:“尊者,我的四神足已被修習、多修習、熟練、確立、穩固、善精勤。尊者,就算讓難陀優波難陀站著,我也能降伏一百個、一千個像難陀優波難陀這樣的龍王。” 他這樣說了等等。
龍王心想:“他進來的時候我沒看見他,現在等他出來的時候,我要用牙齒咬住他吃掉他。” 想著就說:“尊者,請出來吧,不要在我的肚子裡不停地走來走去折磨我了。” 長老出來後,站在外面。龍王看到“就是他”,就從鼻孔噴出風(攻擊長老),長老進入第四禪,那風甚至無法吹動他(長老)的毛孔。據說其餘的比丘從一開始或許能施展所有的神通,但到了這個地步,他們的心變得極快,卻無法如此迅速地(像目犍連一樣)進入(第四禪)定,因此世尊沒有允許他們去降伏龍王。
龍王想:“我連用鼻風吹動這個沙門的毛孔都做不到,這位沙門真是有大神通啊。” 長老捨棄自身的形體,變化成金翅鳥的形相,顯示金翅鳥的風(威勢),追趕龍王。龍王捨棄那個形體,變化成少年的形相,說道:“尊者,我歸依您!” 說著就向長老的腳禮拜。長老說:“難陀,世尊來了,來,我們去吧。” 他降伏了龍王,讓他變得柔順,牽著他去到世尊那裡。龍王禮拜世尊後說:“尊者,我歸依您。” 世尊說:“祝你安樂,龍王。” 說完後,被比丘僧團圍繞著,前往給孤獨長者的家。
給孤獨長者問:“尊者,為什麼這麼晚才來呢?” (世尊)說:“因為目犍連和難陀優波難陀發生了一場戰鬥。” “那麼,尊者,是誰勝了?是誰敗了?” “目犍連勝了,難陀敗了。” 給孤獨長者說:“尊者,請您應允我連續七天依次第供養飲食,我要在七天中禮敬長老。” 說完後,他連續七天對以佛陀為首的五百比丘作了大供養。因此說:“應該參考降伏難陀優波難陀的故事來說明。”
AP.1.5 大迦葉長老傳 mahākassapattherāpadānaṃ
(建造佛舍利塔後,31次為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398.
「世尊、世間最勝者、如來(Padumuttara),
已入涅槃(nibbute),
但人們仍在為導師(satthuno)舉行供養。
399.
「人們心懷喜悅,充滿歡欣與同樂,
當他們心生警策時,
我的喜悅也油然而生。
400.
「我召集了親屬與朋友,
對他們這樣說:
『大英雄(mahāvīro)已入究竟涅槃(parinibbuto),
來吧,讓我們一起進行供養。』
401.
「他們應允:『善哉(sādhu)!』
這使我更加歡喜。
『讓我們在世間導師(lokanāthamhi)、佛陀(buddhasmiṃ)面前,
積聚福德(puññasañcayaṃ)吧。』
402.
「我們建造了一座珍貴的、精心製作的塔廟(agghiyaṃ),
它高達七百弓(satahattha,約一百五十公尺),
寬達三百弓(diyaḍḍhahattha),
這座天宮般的建築(vimānaṃ)高聳入雲。
403.
「在那裡,我們建造了一座樓閣(hammiyaṃ),
用棕櫚葉飾(tālapantīhi)裝點,
我使自己的心變得清淨,
供養了最勝的塔廟(cetiyaṃ)。
404.
「它如同燃燒的火團(aggikkhandho)般熾盛,
如同盛開的娑羅樹(sāla)之王,
又如帝釋的旗杆(indalaṭṭhī)矗立空中,
光明照耀四方。
405.
「在那裡,我使心變得清淨,做了許多善行(kusalaṃ),
憶念起過往的業(pubbakammaṃ)之後,
我轉生於三十三天(tidasaṃ)。
406.
「我擁有以千匹馬驅動的馬車(hayavāhiṃ),
乘坐著天界的車駕(dibbayāna),
我的宮殿(ubbiddhaṃ bhavanaṃ)高達七層,巍然聳立。
407.
「有數千棟尖頂殿堂(kūṭāgārasahassāni),
全部由黃金(sovaṇṇamayā)造成,
它們以自身的光輝照耀,
令一切方向都光明遍照。
408.
「還有其他許多高樓(niyyūhā),
那時是由紅銅(lohitaṅgamayā)所造,
它們也以光芒輝耀,
照亮四周四方。
409.
「由福德業(puññakammā)所化現的、
善化(sunimmitā)的尖頂殿堂,
甚至那些由寶珠(maṇimayā)造成的也大放光明,
照耀周圍十方。
410.
「當它們大放光明時,光芒廣大無邊,
我勝過一切天神(deve)——
這正是福德業(puññakammassa)的果報。
411.
「在六萬劫(kappasahassamhi)中,
我曾是一位名叫優毘陀(Ubbiddho)的剎帝利(khattiyo),
一位征服四方的轉輪聖王(cāturanto vijitāvī),
我統治著大地(pathaviṃ)。
412.
「同樣地,在此賢劫(bhaddake kappe)中,
我曾三十次(tiṃsakkhattuṃ)成為
憑藉自身業力(sakakammā)而興盛的、
具大力的轉輪聖王(cakkavattī mahabbalo)。
413.
「我具足七寶(sattaratanasampanno),
是四天下(catudīpamhi)的君主(issaro),
在那裡,我的宮殿(bhavanaṃ)也高聳如帝釋的旗杆(indalaṭṭhī)。
414.
「我的城市名叫樂莊嚴(rammaṇaṃ),
堅固的城牆與門樓(daḷhapākāratoraṇaṃ),
長四十八由旬(āyāmato catubbīsaṃ),
寬十二由旬(vitthārena dvādasa)。
415.
「城中人口稠密(ākiṇṇaṃ janakāyehi),
如同三十三天(tidasānaṃ)的宮殿(puraṃ),
長五百由旬(āyāmato pañcasataṃ),
寬三百由旬(vitthārena tadaḍḍhakaṃ)。
416.
「就像在針盒(sūcighare)中,
緊密放置著二十五(paṇṇavīsati)根針(sūcī),
它們互相碰撞(paghaṭṭenti),
擁擠不堪(ākiṇṇaṃ hoti)。
417.
「同樣地,我的最勝城市(nagaruttamaṃ)——樂莊嚴(rammaṇaṃ),
總是擠滿了人群(manussehi sadākiṇṇaṃ),
充斥著大象、馬匹與戰車(hatthissarathasaṃkulaṃ)。
418.
「在那裡享受了飲食之後,
我又轉生天界(devattanaṃ)。
在我最後的存在中(pacchimake bhave),
我擁有家族的榮華(kulasampadā)。
419.
「我生於婆羅門(brāhmañña)種姓,
擁有巨大的財寶(mahāratanasañcayo),
捨棄了八億(asītikoṭiyo)黃金(hiraññassa)後,
我出家修行(pabbajiṃ)。
420.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八解脫(Vimokkha),
實現了六神通(Chaḷabhiññā),
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以上就是尊者大迦葉(Mahākassapa)長老所宣說的這些偈頌。
義注:
這是關於世尊蓮華上(Padumuttara,音譯為「巴杜穆塔拉」)以及其他事蹟的,尊者大迦葉(Mahākassapa)長老的前生故事(Apadāna)。這位(大迦葉)在過去的諸佛時代,已經完成了(成就阿羅漢的)準備工作,他在各種不同的生死存在中,積聚了(能導致)解脫的、作為(解脫)基礎的福慧資糧。在蓮華上世尊的時代,他出生在漢沙瓦提城(Haṃsavatī)的、擁有八千萬(asītikoṭi)財富的戶主(居士)。他是佛的親近者,法的親近者,僧的親近者,成為了一位近事男(優婆塞,男居士)並如此安住。在某一個布薩日(齋戒日),他在清晨吃了豐盛的食物後,受持了布薩戒(uposathaṅgāni,齋戒的學處),拿著香、花等物品,前往寺院(精舍),禮敬了世尊(導師),頂禮後,坐在一邊。
就在那個時刻,世尊將名叫大尼沙跋(Mahānisabha,意譯「大牛」)的第三上首弟子(tatiyasāvakaṃ)立為「最勝第一」(etadagga),說道:「比丘們!在我的聲聞比丘弟子中,這是『頭陀行者(dhutavādānaṃ)中第一』的,即尼沙跋(Nisabho,意譯「牛」)。」那位居士(韋提賀)聽到後,產生了淨信(pasanno)。在法語開示結束、大眾起身離開後,他頂禮世尊,邀請說:「尊者(Bhante)!明天請接受我的飲食供養(bhikkhaṃ,比丘們的飯食)。」世尊說:「居士,比丘僧團很大。」(居士問:)「尊者,有多大?」(世尊答:)「有九十六萬(aṭṭhasaṭṭhibhikkhusatasahassan,即 96*10,000 = 960,000)位比丘。」(居士說:)「尊者,請不要在住處留下哪怕一位沙彌,請接受我的飲食供養吧。」世尊同意了(adhivāsesi)。居士知道世尊已同意後,回到家裡,準備了盛大的布施。第二天,他向世尊通報時間已到。世尊拿起缽和袈裟,由比丘僧團圍繞著,前往居士的家,在預設好的座位上坐下。在進行了(受供前的)儀式後,接受了粥等食物,並完成了飯食的分配。居士也坐在世尊附近。
在那期間,大尼沙跋長老正在行乞食,也走上了那條路。居士看見後,起身前往,向長老頂禮,說道:「尊者,請給(我您的)缽。」長老給了缽。(居士說:)「尊者,請就進這裡(我家)吧,世尊也坐在屋裡呢。」(長老回答:)「不合適(不應該),居士。」他拿著長老的缽,盛滿了乞食得到的食物,還給了長老。然後他跟著長老走了一段後返回,坐在世尊附近,這樣說道:「尊者,大尼沙跋長老,即使被告知『世尊也坐在屋裡』,他也不願意進去。難道他具有超越您(們)的功德嗎?」諸佛是沒有稱讚(他人功德)的慳吝的,因此世尊這樣說:「居士,我們(一般)接受供養時,是坐在屋內的;那位比丘卻不這樣坐著等待供養。我們住在村莊邊界的住所(gāmantasenāsane);他卻只住在森林裡。我們住在有遮蔽的地方(屋簷下);他卻只住在露地(空曠處)。」世尊(繼續)說:「他有如此這般的功德,如此這般的功德。」就像要填滿大海一樣,講述了他的功德。
那位居士,本來就像一盞燃燒的燈(已有信心),(聽了佛陀稱讚後)如同添加了油一樣,變得更加虔誠淨信了,他心裡想:「我擁有這些財富有什麼意義呢?但願我能在未來某一位佛陀的面前,成為頭陀行者中最第一(aggabhāvatthāya)的人。」他再次邀請世尊,以同樣的方式進行了七天盛大的布施。在第七天,他供養了以佛陀為首的廣大比丘僧團三衣(ticīvarāni),然後伏在世尊的腳下,這樣說道:「尊者,我在這七天行布施時,所呈現出的(與布施同時生起的)慈愛的身業、慈愛的語業、慈愛的意業,憑藉這個(功德),我不希求任何其他的帝釋天成就或魔、梵天的成就(sakkamārabrahmasampattiṃ)。但願我這個業,能在未來某一位佛陀面前,達到如同大尼沙跋長老所獲得的那種地位,成為具足十三頭陀支(terasadhutaṅga,十三種苦行)者中最第一的憑藉(原因)。」世尊觀察著:「這個人所發的願是宏大的,它會成功嗎?還是不會?」看到了(它)會成功的情況後,說道:「你所希求的(那個)地位是令人喜悅的。在未來十萬劫(satasahassakappāvasāne)之後,將有一位名叫喬達摩(Gotamo)的佛陀出現,你將成為他的第三上首弟子,名叫大迦葉(Mahākassapa)長老。」他如此授記(預言)。居士聽了之後,心想「諸佛是從不說兩種話(即絕無虛言)的」,彷彿第二天就能得到那個成就一般(深信不疑)。他在有生之年一直行布施,受持並守護戒律,做了各種福德業,命終之後生於天界。
從那以後,他在天界和人間享受著成就(福報)。自此過了九十一劫(ekanavutikappe)後,在毗婆尸(Vipassī,音譯)正等正覺佛的時代,他從天界逝世,投生在某個貧窮(parijiṇṇa)的婆羅門家庭,依止(居住於)般頭摩提城(Bandhumatī)。在那個時代,毗婆尸世尊在(成道後的)第七年說法,引起了巨大的轟動。天神們通告了整个閻浮提(印度):「導師將要說法了!」那位婆羅門聽聞了這個教導(sāsanaṃ)。他只有一件內衣(nivāsanasāṭako),他的婆羅門妻子也是如此。但是(外出時)可供披穿的(衣服),兩人總共也只有一件。因此他在全城被稱為「獨衫婆羅門」(ekasāṭakabrāhmaṇo)。這位婆羅門,當有某些事務、婆羅門男子集會時,就把妻子留在家裡,自己穿上那件衣服出去;當有婆羅門女子集會時,就自己留在家裡,讓婆羅門妻子穿上那件衣服出去。在那一天(說法日),婆羅門問妻子:「夫人(Bhoti),你要晚上去聽法,還是白天去?」(妻子回答:)「夫君(Sāmi),我是女人,生性膽小(bhīrukajātikā),晚上不敢去聽,我白天去。」於是(那天晚上)他把妻子留在家裡,自己穿上那件衣服,和優婆夷們(女居士)一起去到寺院,頂禮世尊後,坐在一邊聽法,然後和優婆夷們一起離開了。之後,婆羅門把妻子留在家裡,自己穿上那件衣服去了寺院。
那時,世尊坐在集會中裝飾好的法座上,把握(觀察)眾生的心之種子(cittabījaniṃ),如同從天空傾瀉恆河(之水),如同攪動須彌山,如同引導大海一般,講述著佛法。那位婆羅門坐在集會的邊緣聽法,在初夜分(paṭhamayāme,晚上6-10點的第一時段),充滿全身的五種色彩(pañcavaṇṇā)的喜悦(pīti)生起了。他(心想)要展開(脫下)所披的衣服(pārutavatthaṃ),(想著)「我要供養給十力者(世尊)」。這時,顯示(布施)有千種利益的(同時),吝嗇(maccheraṃ)也在他心中生起。他想:「婆羅門妻子啊!你和我只有這一件衣服,再也沒有別的可以披穿的了,不穿衣服我不能在外面走動。」他完全不想布施了。當初夜分過去,中夜分(majjhimayāme,晚上10-2點)來臨時,同樣的喜悦又生起了。他同樣地思慮,同樣地不想布施。當中夜分過去,後夜分(pacchimayāme,凌晨2-6點)來臨時,同樣的喜悦又生起了。那時,他戰勝了吝嗇,展開(脫下)衣服,放在世尊的腳下。然後他彎下左臂(以示尊敬),用右手拍(手)(apphoṭetvā,表示歡喜讚歎),三次呼喊:「我戰勝了!我戰勝了!」
那時,般頭摩(Bandhumā)國王正坐在法座後面的(一道)屏風(antosāṇiyaṃ)內聽法。對國王來說,「我戰勝了」這種聲音(通常)是不令人喜歡的(因為可能意指戰勝國王)。國王命令一個人:「去,喂,去問問他『他在說什麼?』」那人去問了婆羅門,婆羅門回答說:「其餘的人騎著象車等,拿著劍和盾,戰勝敵軍,那並不稀奇。而我,就像是擊退了從後面追來、要用木槌打破我頭的兇惡公牛(的攻擊)一樣,戰勝了吝嗇之心,將所披的衣服供養給了十力者。這是我戰勝了吝嗇,這才是稀奇的事!」那人回來後,將此事報告了國王。國王說:「喂,我們不知道什麼是適合十力者的(供品),這位婆羅門卻知道。」他對婆羅門產生了信心,送去了一對衣服(vatthayugaṃ)。婆羅門看到後,心想:「國王在我默坐(未供養)時,沒有先給我任何東西,卻在我稱頌世尊功德時給了我。這是因世尊的功德而產生的,(應該)只屬於世尊。」於是他也把那對衣服供養給了十力者。國王問:「婆羅門做了什麼?」聽聞「他也把那對衣服供養給如來了」後,又送去了另外兩對衣服,婆羅門也把它們供養給了世尊。國王又說「再送四對」,如此這般,直到送去了三十二對(dvattiṃsa vatthayugāni)衣服。這時婆羅門想:「這樣不斷增加,就像要拿走(我的東西)一樣了(指國王不斷送來,他若都供養,顯得像是貪圖供養的回报)。」為了自己和婆羅門妻子的需要,他留下了兩對衣服(attano atthāya ekaṃ, brāhmaṇiyā ekanti dve),將其餘的三十對(tiṃsa yugāni)都供養給了如來。從那以後,他成了世尊的信賴者(vissāsiko,親信)。
後來,有一天,天氣寒冷,國王看見他(婆羅門)在世尊附近聽法,就把自己披的、價值十萬(金幣)的紅色毛毯(rattakambalaṃ)給了他,說:「從今以後,披著這個聽法吧。」他心想:「對我這個污穢的身體(pūtikāye)來說,這條毛毯有什麼用呢?」於是(他沒有披),而是拿到香殿(世尊的居室)內,在如來的床鋪上方做成頂帳(vitānaṃ katvā,華蓋),然後離開了。後來有一天,國王一早就去寺院,坐在香殿內世尊附近。那時,世尊的六色光觸及那條毛毯,毛毯變得極其光彩奪目。國王抬頭看見,認出來了,說道:「尊者,這是我們的毛毯,是我們送給那位『獨衫婆羅門』的。」(世尊說:)「大王,婆羅門禮敬了你,而你(通過他)禮敬了我們(指婆羅門將國王所贈轉供佛)。」國王說:「婆羅門懂得適當(的方法),我們不懂。」他產生了淨信,將對人們有益的(財物)分成八份(aṭṭhaṭṭhakaṃ katvā,即國庫收入分作八份使用),舉行了名叫「全八份」的大施捨,並立他(婆羅門)為國師(purohitaṭṭhāne ṭhapesi)。婆羅門也想著「八份的八倍就是六十四」(aṭṭhaṭṭhakaṃ nāma catusaṭṭhi hotī),準備了六十四份(catusaṭṭhisalākabhattāni,以木簽標記份數的飲食)的飲食,終生行布施,守護戒律,命終後生於天界。
從天界逝世後,在此劫(現在賢劫)中,在拘那含牟尼(Koṇāgamana)世尊和迦葉(Kassapa)世尊兩尊佛之間的時期,他投生在波羅奈的一個戶主(居士)家庭。他隨著成長,住在家中。有一天,他在森林中漫步經行(jaṅghavihāraṃ vicarati)。那時,有一位獨覺佛(Paccekabuddho)正在河邊做染衣的工作(cīvarakammaṃ karonto),(想把衣)展開(晾乾),但微風(anuvāte)吹不停,他正要開始(把衣)疊起來收起(saṅgharitvā ṭhapetumāraddho)。他(那位居士子)看見後,問道:「尊者,您為什麼要疊起來收起呢?」(獨覺佛答:)「微風吹不停。」(居士子說:)「尊者,用這個(來壓住吧)。」他給了(自己的)上衣(uttarisāṭakaṃ),並發願(patthanaṃ)說:「但願我在(未來)投生之處,沒有任何損失(hāni)。」
在家裡,他的妹妹正和他的妻子爭吵。這時,那位獨覺佛進來乞食。他的妹妹供養了獨覺佛缽中的食物後,針對他(哥哥)的妻子發願(patthanaṃ ṭhapesi)說:「但願能避開(遠離)這樣的愚人一百由旬(yojanasate)。」他(哥哥)的妻子正站在家中的院子裡,聽到了這話,就(生氣地)說:「願獨覺佛不要吃她給的食物!」她奪過缽,把裡面的飯倒掉,裝滿了泥(kalala),遞給(獨覺佛)。另一位(妹妹)看見了,說:「愚人!你可以罵我、打我,但像這樣一位已圓滿了兩個不可數劫(dve asaṅkhyeyyāni pūritapāramissa)波羅蜜的獨覺佛,從他的缽中倒掉食物而給予泥,是不應該的!」這時,他(哥哥)的妻子生起了反省之心(paṭisaṅkhānaṃ)。她說:「尊者,請等一下。」她丟掉泥,洗淨缽,用香粉擦拭(ubbāṭetvā),盛滿了美味的飯食和四種甜食(catumadhurassa),並在上面澆上(āsittena)如蓮花花房顏色的、閃耀著光澤的酥油,將缽放在辟支佛手中,發願(patthanaṃ)說:「如同這缽食物變得光彩照耀,但願我的身體也能如此光彩照耀。」獨覺佛隨喜(anumoditvā)後,飛升到空中(離開了)。那對夫妻二人活到壽命終了,死後生於天界。又從天界逝世後,這位(前世的)居士(韋提賀/婆羅門)在迦葉正等正覺佛的時代,投生於波羅奈一個擁有八千萬財富的家族;另一位(他妻子)也投生為同樣一位大富長者的女兒。當他(居士轉生者)長大成人時,人們為他迎娶了那位長者的女兒。由於她過去所做惡業的不善果報(aniṭṭhavipākassa pāpakammassa ānubhāvena)的力量,剛進入夫家,從門檻(ummārantarato)開始,整個房屋就像被挖開的糞坑(ugghāṭitavaccakūpo)一樣,發出惡臭。青年(問僕人):「這是誰的臭味?」聽說是「富家女的」之後,就說:「把她趕出去!」把她送回了她自己的娘家。她因此(被驅逐)往返了七次(sattasu ṭhānesu paṭinivatti,指七次被送回又嘗試接回,或七次被拒之門外)。
那時,迦葉十力世尊(Kassapadasabalo)已經般涅槃(parinibbāyi)。人們開始用每塊價值十萬(金幣)的金磚(suvaṇṇiṭṭhakāhi)為他建造一座一由旬高的舍利塔(cetiyaṃ)。正在建造這座塔時,那位長者的女兒心想:「我(被驅趕)往返了七次,活著還有什麼意思?」她讓人打碎自己的首飾寶物(ābharaṇabhaṇḍaṃ),製作了一塊金磚,這金磚有寶石紋路(ratanāyataṃ),尺寸為一維坦陀(vidatthi,一肘)長、一維提那(vitthiṇṇa,一肘寬?)寬,四指(caturaṅgulubbedhaṃ)厚。然後她拿著一塊青銅(haritāla)和硃砂(manosilā)混合的顏料塊(piṇḍaṃ),由八位手拿青蓮花(uppalapuppha)的侍女陪同,前往建塔的地方。就在那時,有一排磚(iṭṭhakāpanti)剛剛圍繞(塔基)鋪設好,但來鋪設頂石(ghaṭaniṭṭhakāya,可能指塔尖或最後一塊磚)時,發現少了一塊。長者的女兒對工匠(vaḍḍhakiṃ)說:「請把我的這塊磚放在這裡。」工匠說:「尊貴的女士(Amma bhaddake),您來得正是時候,請您自己安放吧。」她登上(塔基),用油(可能是樹脂或膠)調和青銅硃砂顏料塊(telena haritālamanosilāpiṇḍaṃ yojetvā),用那種粘合劑(bandhanena)安放了磚塊,然後在上面用八束青蓮花進行供養,頂禮後,發願(patthanaṃ)說:「願我在(未來)投生之處,身體能散發栴檀香,口中能散發青蓮花香。」她禮拜了塔,右繞(padakkhiṇaṃ katvā)後,回家去了。
就在那一刻,那位最初把她迎娶回家的長者之子(seṭṭhiputtassa),對於她的記憶(sati)生起了。城裡也出現了喧鬧的慶祝活動(nakkhattaṃ saṅghuṭṭhaṃ,可能指節日或星宿吉時)。他問侍從:「之前被迎娶來的那位長者的女兒現在在哪裡?」(侍從答:)「主人,在她娘家。」(他說:)「去把她接來,我們要參加慶祝活動(nakkhattaṃ kīḷissāmi)。」他們去了,向她頂禮後站著。她問他們:「孩子們(Tātā,對年輕僕人的暱稱),你們來有什麼事?」他們向她說明了情況。(她說:)「孩子們,我用我的首飾寶物供養了塔,我現在沒有首飾了。」他們回去報告了長者之子。(長者之子說:)「去接她來,她會得到裝飾品的(piḷandhanaṃ)。」他們去接來了她。隨著她進入家門,整個房屋瀰漫著栴檀香和青蓮花香。長者之子問她:「賢妻(Bhadde)!以前你的身體散發惡臭,現在卻從你的身體散發栴檀香,口中散發青蓮花香,這是為什麼?」她從頭到尾講述了自己所做(供養發願)的業。長者之子心想「佛陀的教導確實能導向利益(niyyānikaṃ)啊!」,產生了淨信。他用羊毛外套(kambalakañcukena)覆蓋了那一由旬高的金塔(suvaṇṇacetiyaṃ),並在塔上各處用車輪大小(rathacakkapamāṇehi)的金蓮花(suvaṇṇapadumehi)莊嚴修飾,這些(金蓮花)垂下(olambakā)十二拃(hatthā,一拃約為23厘米)長。
他在那裡活到壽終,死後生於天界。又從天界逝世後,在離波羅奈一由旬的地方,投生在某一個大臣(amacca)家族。他的妻子則從天界逝世後,投生於王族,成為國王的長女(jeṭṭharājadhītā)。當他們長大成人後,在青年(前世的長者之子)所住的村莊裡有慶祝活動(nakkhattaṃ saṅghuṭṭhaṃ)。他對母親說:「媽媽,給我一件上衣(sāṭakaṃ),我要去參加慶祝活動。」母親拿出一件洗好的衣服給他。(他說:)「媽媽,這個太粗糙了(thūlamidan)。」母親又拿出另一件,他也拒絕了。於是母親對他說:「孩子,就我們出生的這種家庭(條件),我們沒有福報獲得比這更細軟(sukhumatarassa)的衣服了。」(兒子說:)「那樣的話,媽媽,我去能獲得(細軟衣服)的地方。」(母親說:)「兒子,我今天就希望你能獲得波羅奈城和王國(bārāṇasinagararajjapaṭilābhaṃ)。」他頂禮了母親,說:「媽媽,我走了。」(母親說:)「去吧,孩子。」他依循福報的定法(puññaniyāmena)離家出走,前往波羅奈,在公園裡一塊吉祥的石板(maṅgalasilāpaṭṭe)上,用衣服連頭蓋住(sasīsaṃ pārupitvā),躺下了。那時,正是波羅奈國王去世後的第七天。
大臣們處理完國王的喪事(sarīrakiccaṃ katvā)後,坐在王宮庭院裡商議:「國王只有一個女兒,沒有兒子,國家無主將會衰敗,誰適合成為國王呢?」(他們互相說:)「你來當,你來當。」國師(purohito)說:「不必多方尋覓了,我們將派出『幸運之車』(phussarathaṃ)。」他們準備了四匹淡紅蓮花色(kumudavaṇṇe)的辛頭馬(sindhave,優良馬種),套上車,將五種王權標誌(pañcavidharājakakudhabhaṇḍaṃ,可能指寶劍、華蓋、寶冠、鞋、拂塵等)和白傘(setacchattañca)放在車上,派出車子,並讓樂器在車後奏響。車子從東門出去,朝向公園方向駛去。有些人說:「(車子)習慣性地朝公園方向去,讓它掉頭吧。」國師說:「不要讓它掉頭。」車子駛去,右繞了那位青年(kumāraṃ)後,停下來準備讓他乘坐。國師掀開(青年)蓋著耳朵的衣角(pārupanakaṇṇaṃ apanetvā),觀察他的腳底(pādatalāni olokento),說道:「讓這位『島主』(dīpo,喻其尊貴獨立)留下吧!在環繞兩千小島(dvisahassaparittadīpavāresu)的四大洲(catūsu mahādīpesu)中,此人適合執掌王權(rajjaṃ kāretuṃ yutto)。」說完後,他下令:「奏響樂器!」樂器被奏響了三次。
於是,這位青年張開嘴,環顧四周後,問道:「你們是憑藉什麼業(行為)來到這裡的?」(臣)回答:「王啊,是為了讓您獲得王位。」(菩薩問:)「你們的國王在哪裡?」(臣答:)「主公,他已前往天界(即已去世)。」(菩薩問:)「已經過去幾天了?」(村民答:)「今天已經是第七天了。」(菩薩問:)「(他)沒有兒子或女兒嗎?」(村民答:)「天子,他有女兒,但沒有兒子。」(菩薩說:)「既然如此,我將執掌王權。」
他們立刻建造了登基典禮的亭子,將公主用所有飾物莊嚴打扮後,帶到園林中,為青年舉行了灌頂即位儀式。在他完成灌頂儀式後,他們呈上了一件價值十萬(錢)的布料。他問:「父親,這是什麼?」(他們回答:)「王啊,這是做衣服的布料。」(菩薩說:)「父親,這難道不是太粗糙了嗎?」(他們回答:)「天子,在人用的衣料中,沒有比這更柔軟的了。」(菩薩問:)「你們的國王就穿這樣的衣服嗎?」(他們回答:)「是的,國王。」(菩薩說:)「我想你們的國王不是有福德之人。(對侍從說:)拿一個金瓶來,我將得到布料。」讓人拿來金瓶後,他起身洗了手,漱了口,用手取水,向東方灑去。厚實的大地被劈開了,八棵劫波樹(如意樹)生長出來。他又取水向南方、西方、北方灑去。在一切方向都這樣做了八次,總共三十二棵劫波樹生長出來。
他穿上一件天衣,再披上一件,說道:「在我的領地南達國王(Nanda)的境內,要讓傳令官巡行宣告:『讓紡紗織布的女子們不要再紡紗織布了。』」說完,他撐起傘蓋,裝扮整齊,坐上優等的象背,進入城市,登上宮殿,享受了巨大的繁榮富貴。
就這樣過了一段時間,王后看到國王的富貴,顯露出悲憫的神情說道:「啊,真是苦行僧啊!。」被(國王)聽到而問:「王后,這是怎麼了?」她說:「陛下,您的富貴太大了,這是過去相信諸佛、行善積德所結出的果報。但現在您不為未來積累福德資糧。」(國王說:)「我們要布施給誰呢?沒有持戒的人啊。」(王后說:)「陛下,贍部洲(Jambudīpa,指人間世界)並非空無,有阿羅漢存在。陛下,您準備布施吧,我來尋找阿羅漢。」她說。
第二天,國王讓人準備在東門布施。王后一早受持了布薩戒(uposathaṅgāni,指八戒)後,在上層宮殿上面朝東方,以胸脯俯臥(發願)說道:「如果在此方向有阿羅漢存在,願他們明天前來接受我們的飲食。」但在那個方向沒有阿羅漢,那份供養就給了一些貧窮的乞討者。
又一天,(他們)準備在南門布施,同樣沒有找到應受供養者(阿羅漢)。再一天在西門也是如此。但在準備北門布施的那天,當王后同樣邀請時,住在喜馬拉雅山、名叫蓮花(Padumavatī)的女子的五百位兒子——都是獨覺佛——中的長者,大蓮花獨覺佛(Mahāpaduma Paccekabuddha)對兄弟們說:「賢士們,難達國王邀請你們,請接受他的邀請吧。」他們接受後,第二天在阿諾達陀湖(Anotatta)洗了臉,從空中而來,降落在北門。人們看到後,去報告國王:「陛下,來了五百位獨覺佛。」國王與王后一同前去,禮拜了獨覺佛們,請他們登上宮殿,在那裡對他們進行了布施。用餐完畢後,國王(禮拜)僧眾中的上座長老,王后(禮拜)僧眾中的年輕比丘,跪在他們腳下,說道:「尊者們,不要因(乞食)緣由而疲勞,我們也不會因(布施)福德而減損。請答應在我們有生之年都居住在這裡吧!」他們讓(獨覺佛們)答應後,在園林中準備了五百座葉屋(茅棚)和五百座經行處(散步禪修的道路)等一切所需的居住場所,讓他們住在那裡。
時間就這樣流逝。當時,國王的邊境發生叛亂,國王(對王后)教誡說:「我要去平定邊境,你切勿對獨覺佛們疏忽。」說完就去了。在他還沒回來的時候,獨覺佛們的壽命已盡。大蓮花獨覺佛玩了三天三夜的禪那遊戲後,在黎明時分,倚靠著支撐板,站著進入了無餘依涅槃界(anupādisesāya nibbānadhātuyā parinibbāyi,即徹底涅槃,不留餘蘊)。以此方式,其餘的(獨覺佛)也都全部涅槃了。
第二天,王后準備好了獨覺佛們的坐臥之處,散撒了花朵,熏了香,坐著等候他們的到來。沒有看到他們來,就派人去說:「父親們,去看看吧,尊者們怎麼了?是否有什麼不適?」他們去了,打開大蓮花(獨覺佛)的葉屋門,沒有在那裡看到他,走到經行處,看見他倚靠著支撐板站著,就禮拜後說:「尊者,時間到了(該用餐了)。」但已經涅槃的身體還能說什麼呢?他們想:「或許是在睡覺吧。」說著用手觸摸他的背和腳,從腳的冰冷和僵硬中知道了涅槃的狀態。他們去到第二位獨覺佛那裡,同樣知道了,又去到第三位那裡,就這樣知道了所有(獨覺佛)都已涅槃,然後回到了王宮。
被問到:「父親們,獨覺佛們在哪裡?」他們回答:「王后,他們都已涅槃。」王后哭泣著、悲嘆著出來,與城中百姓一起到那裡,舉行了隆重的儀式,辦理了獨覺佛們的舍利事宜,讓人收集舍利,建立了一座塔廟(cetiya)來安奉。
國王平定邊境後回來,看到前來迎接的王后,問道:「賢慧的王后,你沒有疏忽對獨覺佛們的照料吧?尊者們都無病安好嗎?」(王后答:)「陛下,他們都已涅槃。」聽到這個,國王思忖:「連這樣有智慧的人都會死,我們哪裡還有解脫(的希望)呢?」他沒有進城,直接去了園林,召來長子,將王位交付給他,自己則出家做了沙門。王后也想:「國王既已出家,我該做什麼呢?」同樣在園林中出了家。兩人都修習禪那,死後轉生到了梵天界。
在他們還住在那裡(梵天界)的時候,我們的導師(佛陀)出現在世間,轉動了無上法輪,逐漸來到了王舍城(Rājagaha)。此時,這位皮帕利青年(Pippalimāṇava,即後來的Pippali大迦葉尊者)在摩揭陀國的大祠祀婆羅門村,生於迦皮拉婆羅門(Kapila-brāhmaṇa)妻子的胎中。這位賢善迦皮拉尼(Bhaddā Kāpilānī,即後來的Bhaddā Kāpilānī比丘尼)在末羅國(Maddaraṭṭha)的沙伽羅城(Sāgalānagare),生於憍尸耶族婆羅門(Kosiya-gotta-brāhmaṇa)妻子的胎中。
隨著他們逐漸長大,當皮帕利青年滿二十歲、賢善滿十六歲時,他們的父母看著兒子說:「親愛的孩子,你已到年齡,理應繼承家族血脈。」非常迫切地催促他。青年說:「在我聽聞(出家)道路的時候,不要說這樣的話。只要你們還在世,我就會照顧你們。等你們去世後,我就會離開家出家。」他們過了幾天又再次提起。他又再次拒絕了。從那以後,母親就不間斷地一直說。
青年(想):「我要說服母親。」於是給了一個金匠一千(貨幣單位的)金幣,讓他製作一個女人的金像。在那金像完成打磨等所有工序後,他給(金像)穿上紅衣,用貴重的金花和各種飾物莊嚴打扮它,然後(對母親)說:「媽媽,如果能得到這樣的(女子)為緣(對象),我就住在家裡;如果得不到,我就不住了。」聰明的婆羅門女心想:「我的兒子是有福德、樂善好施的人,過去行善不是一個人做的(意指曾有同伴)。想必過去與他一起積累福德的(女子),會像這金像一樣(美麗)。」她請來八位婆羅門,用一切物資滿足他們,將金像裝上車,說道:「父親們,去吧,無論在哪裡看到與我們種姓、家族、財富相當的家庭中有這樣的女郎,就請鄭重地(saccākāraṃ katvā,意為鄭重其事、認真地)將這金像(作為聘禮)送給她。」然後派遣他們出發。
他們(答應)說:「這是我們的工作。」就出發了。(他們商量:)「我們在哪裡能找到呢?(聽說)末羅國有機會,我們去末羅國吧。」於是他們去了末羅國的沙伽羅城。他們將那個金像放在沐浴的渡口邊,然後坐在一旁。那時,賢善的保姆給賢善洗完澡,打扮好後,自己要去沐浴,來到了水邊渡口,看見了金像,以為是某個無禮的女子來到這裡站著,就從背後打了(金像一下),(但觸摸後)知道是金的,便說:「這會讓人以為是我們家的女兒,但即使是這個,也比不上我家女兒。」那些婆羅門就問她:「聽說你們主人的女兒是這樣的嗎?」她說:「我的尊貴小姐,比這金像美麗百倍、千倍。」確實如此,「即使在不點燈的十二腕尺(約5.4米)深的內室中坐著,她身體的光輝也能驅散黑暗。」她說。(婆羅門們說:)「那麼我們去她父母那裡吧。」他們將金像裝上車,跟著那個保姆,站在憍尸耶族(Kosiya-gotta)的家門口,通報了他們的到來。
婆羅門(賢善的父親)接待了他們,問道:「你們從哪裡來?」他們說:「我們從摩揭陀國大祠祀村,迦皮拉婆羅門的家裡,為了這個緣故而來。」(賢善的父親說:)「好啊,父親們,那位婆羅門與我們種姓、家族、財富相當。我們會讓(你們)見女兒。」他接受了(表示認可婚事的)禮物信物(paṇṇākāraṃ)。他們派人送信給迦皮拉婆羅門:「我們找到了名叫賢善(Bhaddā)的女郎,你們知道該怎麼做(即準備迎娶)。」聽到這個消息,(迦皮拉的家裡)告訴了皮帕利青年:「找到女郎了。」皮帕利青年想:「我原以為他們找不到,他們卻派人來說『找到了』。我無意於此,要派人送一封信去。」他獨自寫了一封信:「願賢善找到與她種姓、家族、財富相配的丈夫。我將離家出家,願她以後不要後悔。」賢善也聽說「似乎有人想把我給某人」,就獨自寫了一封信:「願少爺找到與他種姓、家族、財富相配的女郎。我將出家,願他以後不要後悔。」兩封信在路上相遇了。(送信人問:)「這是誰的信?」(一方答:)「是皮帕利青年寄給賢善的。」(又問:)「這是誰的?」(另一方答:)「是賢善寄給皮帕利青年的。」聽到這些,他們(雙方送信人)商量道:「看看這些年輕人的行為!」於是(把原信)撕碎丟在森林裡,另外寫了一封內容相符的信,互相寄送了。就這樣,儘管他們兩人不願意,但由於對世人的敬重(或:為了順應世人的期望),這對青年男女還是結婚了。
就在那天,皮帕利青年也讓人取了一個花環。賢善也把花環放在床中間。兩人都用了晚餐,開始就寢。青年從右側上床,賢善從左側上床後說:「我們將知道誰的心中生起了貪愛——看花環朝誰那邊枯萎。不要靠近這個花環。」然而,他們因為害怕身體接觸,整夜都沒有入睡,就這樣度過了(一夜)。白天裡,他們甚至連笑一下都沒有。他們就這樣不沾染世俗慾樂(lokāmisa),只要父母還在世,就沒有考慮(離開)家庭。等到父母去世後,他們才考慮(出家)。
青年的財富巨大。一天之中,僅僅是給身體塗抹(香粉後)丟掉(或:擦拭身體)的金粉,就足夠得到滿滿十二摩揭陀量器(nāḷi)之多。他有六十個用機械控制的大水池。他的田產範圍達十二由旬(yojana)。有十四個村落,大如阿努拉德普勒(Anurādhapura)。有十四支象軍、十四支馬軍、十四支車軍。
有一天,他裝束整齊,騎上馬,在大群人的圍繞下前往工作場所,站在田邊地頭,看見從犁頭翻開的地方,烏鴉等鳥類和蚯蚓等小蟲被叼出來吃掉,就問道:「父親們,這些(鳥)在吃什麼?」(人們回答:)「少爺,在吃蚯蚓。」(青年問:)「這些(鳥)造下的惡業,誰承受果報?」(人們回答:)「是您,少爺。」他思忖:「如果這些(鳥殺生)的惡業果報由我承受,那我這八十七俱胝(koṭi,千萬)的財富有什麼用?十二由旬的田產有什麼用?那些機械控制的水池有什麼用?那十四個村落有什麼用?我要把這所有一切都交給賢善迦皮拉尼(Bhaddā Kāpilānī),然後離開家出家去。」
就在那一刻,賢善迦皮拉尼正在內室中鋪開三個芝麻罐,由保姆們圍繞著坐著,看見烏鴉在吃芝麻裡的小蟲,就問道:「媽媽,這些(烏鴉)在吃什麼?」(保姆答:)「小姐,在吃小蟲。」(賢善問:)「這不善業的果報誰承受?」(保姆答:)「是您,小姐。」她思忖:「我一天只得到四腕尺(約1.8米)布和一那利克(nāḷika)量的米飯。如果這些(鳥殺生)的不善業果報由我承受,那麼即使經歷千生,也無法抬頭(解脫)了。等少爺一回來,我就把一切都交給他,然後離開家出家去。」
青年回來後,洗完澡,登上宮殿,坐在極貴重的躺椅上。這時,他們給他呈上了如轉輪聖王相稱的食物。兩人都吃完後,侍從們退下,他們獨自坐在舒適的地方。這時,青年對賢善說:「賢善,你來這個家時,帶來了多少財富?」(賢善答:)「少爺,五萬五千輛車的財物。」(青年說:)「所有這些,還有這家裡所有的八十七俱胝財富、六十個機械控制的水池等等各種財富,我全都交付給你。」(賢善問:)「那麼您要去哪裡呢,少爺?」(青年答:)「我要出家。」(賢善說:)「少爺,我坐在這裡也正是等候您的歸來(做決定),我也要出家。」對於他們兩人來說,三個生存處(三界)就像著火的草屋一樣(危急可厭)。他們說「我們要出家」後,從店鋪裡讓人拿來了染成袈裟色的(kāsāya)布料做的衣服和陶缽,互相剪了頭髮,說道:「如果世間存在阿羅漢,我們就是為了那個而出家。」出家後,他們把缽放進袋子裡,掛在肩上,從宮殿下來。家裡的奴僕和工人們都沒有察覺。
當他們從婆羅門村出來,正從奴僕村的道路離開時,奴僕村的居民從他們的裝束打扮上認出了他們。他們哭著撲倒在(兩人的)腳下說:「少爺小姐,你們為什麼讓我們成為無依無靠的人啊?」(兩人)說:「朋友們,我們因為『三界如同著火的草屋』而出家。如果我們要照顧你們每一個人,即使一百年也不夠。你們自己洗好頭(意指自理),自己做主人生活吧。」說完,就在他們(奴僕們)的哭泣聲中離開了。
長老(指皮帕利,即迦葉)在前面走著,回頭看時心想:「這位賢善迦皮拉尼,是整個贍部洲中最珍貴的女人,她跟在我後面走。有可能有些人會這樣想:『這些人即使出了家也不能沒有彼此,在做不合適的事。』這樣,有些人會以惡意誹謗,從而充滿(導致墮入)惡道。我應該離開她走開。」他起了這個心念後,在前面走著,看到一條分岔路,就站在(岔路)口上。賢善也走過來,禮拜後站在一邊。這時他對她說:「賢善,看到像你這樣的女人跟在我後面,有些心懷惡意的大眾會想『這些出了家的人也不能沒有彼此』,從而充滿惡道(墮惡趣)。在這條分岔路上,你走這一條,我走另一條。」(賢善說:)「是的,尊者。人們會指責我們女人是出家眾的障礙行。』」她繞著他右繞三匝,在四方五處(可能指四方和中央?)禮拜,合掌高舉至額頭發光(表示極度尊敬),說道:「持續了十萬劫時間的友誼(指過去世的因緣),今天斷絕了。您代表右方,您的道路是右道(正確道路)。我們女人本質是左方(次要),我們的道路是左道。」禮拜後,她走上了(另一條)路。
在他們分道揚鑣的時刻,這片大地彷彿在吶喊:「我能托住鐵圍山、須彌山等,卻無法承載你們的德行。」震動起來。空中響起了如同雷聲的聲音。鐵圍山也發出巨響。
好的,這將是對提供文本的完整、逐句、轉換為流暢現代繁體白話文的翻譯,並去除文言句式:
當正等覺者(佛陀)在竹林精舍的住處靜坐時,聽到了大地震動的聲音。他思惟著:「為什麼大地在震動呢?」在留意觀察後,他明白了:「優樓頻螺村的青年和迦毘羅衛城的淑女為了追隨我,捨棄了無量的財富與成就而出家。由於他們兩人分離之處,憑藉著他們德行的力量,導致了這次大地震動。我也應當去幫助他們(為他們授戒)。」於是,他沒有告知那八十位大長老中的任何一位,便自行從香室(精舍)走出,親自拿起衣缽,走了三由旬的路程前去迎接(他們)。他在王舍城和那蘭陀之間,一棵擁有很多子嗣的榕樹(畢波羅樹)下,盤腿結跏趺坐。坐下後,他就像一位穿著糞掃衣(破碎衣)的比丘一樣,並非隨意坐下,而是呈現出佛陀的威儀,並散發出八十肘長的佛陀光芒而坐。就在那一刻,如同傘蓋、車輪、尖頂閣樓般大小的佛陀光芒,向四面八方擴散、照耀,使得整個森林內部變得一片光明,猶如千月千日同時升起之時。天空被三十二大人相之光輝所照亮,如同璀璨的星群;水面如同盛開的蓮花與青蓮;整個森林內部都輝煌照耀。那棵榕樹的樹幹本是白色,葉子本是青色,成熟時是紅色。但在那一天,整棵榕樹卻呈現出黃金的顏色。
大迦葉長老看到這個景象後,心想:「這位將是我們的老師,我就是為了他而出家的。」他從站立之處開始,躬身向前,在三個地方(處)頂禮,並說道:「尊者,世尊是我的老師,我是他的弟子。尊者,世尊是我的老師,我是他的弟子。」(相應部2.154)接著,世尊對他說:「迦葉,如果你對這片大地做如此頂禮,它也無法承受(你的禮敬)。然而,你因為知道如來具有如此偉大的功德而做的頂禮,甚至不能動搖我的一根汗毛。坐下吧,迦葉,我將給予你傳承。」於是,世尊以三次教誨為他授了具足戒。授戒後,世尊從那棵多子榕樹下起身,讓長老作為隨從弟子,然後繼續上路。導師(佛陀)的身體裝飾著三十二大人相,大迦葉則具足七種大人相;他就像一艘繫在後面的金船,緊跟著導師的腳步前行。導師走了不遠,便離開道路,在一棵樹下做出了要坐下的姿態。
長老知道「導師想要坐下」後,便將自己用碎布縫製的僧伽梨(外衣)摺成四層鋪好。導師在那裡坐下,用手撫摸著衣角說道:「迦葉,你這件用碎布縫製的僧伽梨很柔軟啊。」(相應部2.154)迦葉心想:「導師稱讚我的僧伽梨柔軟,他可能是想穿它。」於是說道:「尊者,世尊,請披上這件僧伽梨吧。」(佛陀問:)「那麼你穿什麼呢,迦葉?」(迦葉答:)「尊者,如果我得到您的衣服,我就穿它。」(佛陀說:)「但是,迦葉,除了你,誰還能穿戴這件已被(我)使用過的破舊糞掃衣嗎?在我取得這件糞掃衣的那天,大地乃至水的邊界都發生了震動。這件被佛陀使用過的破舊衣,並非具有微小德行之人所能穿戴的;只有具足行儀圓滿、堪稱為‘天生糞掃衣行者’的人才能穿戴它。」說了這些話後,他便與長老交換了衣服。
這樣交換衣服後,世尊穿上了長老的衣服,長老則穿上了導師的衣服。就在那一刻,這片無情的大地彷彿在說:「尊者,您做了一件困難的事啊!從未有過將自己披著的衣與弟子交換的先例。我無法承受您的德行啊!」它震動起來,直至水的邊界。長老(得到佛陀的衣後)也沒有升起驕傲之心,他想:「我得到了佛陀曾使用過的衣,現在我還需要做什麼更進一步的事呢?」他在導師身邊領受了十三種頭陀行(苦行),在七天的時間裡還是一個凡夫。在第八天,他連同四無礙解(辯才)一起證得了阿羅漢果。之後,導師稱讚他:「比丘們,迦葉如月亮般接近家庭(乞食),收攝身、收攝心,常如新學(謙虛),在家庭中不魯莽。」(相應部尼柯耶 2.146)等等。後來,在一次聖眾集會中,導師說:「比丘們,在我的弟子比丘中,頭陀行(苦行)第一者,就是大迦葉。」(增支部1.188, 191)並將他立為頭陀行者的首位。
398. 就這樣,被世尊立於首位的尊者大迦葉,達到了大弟子的地位。他憶起自己過去世的業行,心中充滿喜悅,為了說明他過去生的事蹟(本生因緣),從「蓮華上(佛)」開始說道。這裡,「蓮華上(佛)的」:據說那位世尊從母胎出生時,當他的腳踏下的那一刻,十萬朵蓮華破地而出。因此,他有了那個名字(Padumuttara,蓮華上)。「世尊」(Bhagavato)的意思是因為在所有眾生中,當每一個(眾生)只做了一百份福德時,(佛陀)已積累了他們所有福德(一百份)的一百倍數量的福德,故稱為「具福者」(Bhagavā,世尊)。「世間最勝者如是」(Lokajeṭṭhassa tādino)的意思是,他已達到於可意與不可意(順境逆境)中毫不動搖的境界,故稱為「世間最勝者」。
AP1.6 阿那律長老傳 anuruddhattherāpadānaṃ
421.
「我見到世尊(Sumedha)——一切世間最勝者、人中之雄,
正獨處靜居,
他是世間的導師。
422.
「我走近正覺者(Sumedha)、世間的導師,
雙手合十,
向最勝的佛陀祈求。
423.
「大英雄啊,請悲憫我!一切世間最勝者、人中之雄,
當您在樹下禪修時,
我願供獻燈明給您。
424.
「那位智者、自證者、說法中最殊勝者,
應允了我的請求。
當時,我將燈具固定在樹枝上,
仔細地裝置妥當。
425.
「我為世間親眷——佛陀——
供獻了一千盞燈。
這些燈持續燃燒了七天,
之後才在我面前熄滅。
426.
「由於心的淨信與決意,
以及願求的力量,
我捨棄了人身之後,
轉生於天界之中。
427.
「轉生為天神的我,
擁有一座名為善化(Sunimmita)的輝煌天宮。
它周身光明遍照——
這正是供燈所帶來的果報。
428.
「當時,我的光明照耀四方一百由旬,
一切天神都為我所勝——
這正是供燈所帶來的果報。
429.
「我成為天帝(Devinda),統治天界達三十劫之久,
無人能輕視我——
這正是供燈所帶來的果報。
430.
「我甚至二十八次成為轉輪聖王(Cakkavattī),
無論晝夜,我都能看清周圍一由旬內的一切——
這正是供燈所帶來的果報。
431.
「在導師的教法中,我以智慧觀照千世界,
證得天眼——
這正是供燈所帶來的果報。
432.
「那位名為善慧(Sumedha)的正覺者,
出現於三萬劫之前;
當時我以清淨之心,
供燈予他。
433.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八解脫(Vimokkha),
實現了六神通(Chaḷabhiññā),
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以上就是尊者阿那律(Anuruddha)長老所宣說的這些偈頌。
義注:
我看了世間之主一眼,那位吉祥者Sumedha,世間最佳者,人中之牛,當他獨處中。
於是我抵達了佛陀Sumedha,世間之主,然後合掌對他說:
‘得到你---大英雄,世間最佳者,人中之牛--的允許後,我會在你在樹下打坐時燃點燈’
那位智者,創造者,說者,大英雄示意他的批准後,我刺穿了樹,利用了機器
我為佛陀,那位世間親屬,亮起了燈芯。我點燃了它們一周直至那些燈都熄滅了。
由於我心中的快樂,那個動機和願望,丟下人身後我再生到(天)宮
那裡有一個柱子,善間隔的房子給投生到天神狀態的我。它在四處閃耀:這就是燈之施的果報。
我成了天王30個大劫,沒有人忽略我,這就是布施燈的果報
我當了28次轉輪王,日夜我都能夠看見整個由旬的周圍
我在佛教中有著一千個世界的知識。天眼現在已經被取得,這就是布施燈之果
我的煩惱現在已經燒盡,所有存在已被摧毀。就如大象破碎枷鎖,我現在無節制地生活。
有著佛陀的存在對我來說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三明已經證得,我已經作了佛陀所教導。
四無礙辯,八解脫,作證了六神通,我已作了佛陀所教導
義註:有一世,長老出生在一個屋主的家庭中,賦有財富,在Padumuttara佛的時期。當到達了歲數後,他有一天去到寺院,然後在佛陀的存在底下聆聽著法。他見到一位比丘被佛陀置於天眼第一的位置。他自己也想要那個位置。於是舉行了一個為期七天的大布施給予佛陀和10萬位的比丘僧團。然後在第七天,給了最絕倫的衣服給佛陀和僧團,然後許願。
佛陀看見他的成就的緣,這樣預言:
‘他在未來會在喬達摩佛的教法內成為天眼第一的弟子。’
他也在那裡造了功德,然後在大師去世後,造了大量的燈之布施,包括樹上的燈,一行的燈,在七由旬高的金神舍那裡放了許多銅的容器,如此許願‘願此有助我取得天眼。’在他有生之年造了許多功德,在人天間輪迴了許多次,然後他在迦葉佛時期再生於地產業主的家庭。
當迦葉佛去世後,他以清淨的酥油充滿了許多銅的容器,放了一團糖蜜在它們每個之中,置於金色一由旬高的神舍。他把純淨的酥油盛在銅碗那裡,有著一千個燃點的芯在裡面,把它放在自己的頭然後在廟的周圍整晚繞圈。
因此,也在那個生命中,已經造了善業後,他再生於天界,活足了整個生命,然後去世來到Benares一個貧困家庭,甚至在佛陀出現之前。他被叫做Annabhāra,食物的持有者。他在銀行家Sumana的家中工作。然後一天,他看見了名叫Uparittha的獨覺佛,他從滅盡定出來,然後在Gandhamādana山上的天空飛行,在Benares的城門那裡降落。他穿好了自己的上袈裟,然後到處雲遊去取得施食。Annabhāra變得愉悅地有信心,拿了缽,為了自己的利益把食物放了進去。他的妻子也同樣地放了自己的食物進去。他把缽交回給獨覺佛。那位獨覺佛拿了那個缽,感謝然後便離開了。那天,銀行家Sumana家裡的天神大聲祝賀:‘這個崇高的布施太好了!’聽見祝賀後,銀行家sumana想‘只是這個就被天神如此祝賀為最絕倫的布施’ 這樣他請求也一起隨喜。【AN1.192義註:Sumana大富長者拿出一個大錢(kahāpaṇa),出價要買功德,但Annabhāra不肯賣。 接著Sumana大富長者一直抬高價錢,直到一千個大錢。
Annabhāra說:「老爺,即使一千個大錢我也不肯賣。」
Sumana大富長者再度勸Annabhāra說:「如果你無法把布施的功德賣給我的話,就拿著這一千個大錢(kahāpaṇa)吧!請你把布施的功德分享給我!」
由於Sumana大富長者是他自己的老闆,Annabhāra就說:「老爺,我所做的功德是不是可以分享給別人,我是不了解的,如果問了Uparittha獨覺佛 ,他說我的功德可以與人分享的話,我才能分享給您啊!
於是Annabhāra就來到Uparittha獨覺佛那裡,問他說:「尊者,Sumana大富長者出價一千個大錢請求我把供養您的功德分享給他,到底我的功德 是可以分享給人,還是不可以分享給人呢?
Uparittha獨覺佛回答:「智者,我將給你做一個譬喻:譬如在有一百戶人家的村莊,只有一戶人的家裡點著油燈,如果其他九十九戶人家各自拿 著沾了油的燈心來這戶人家點燃他們的油燈,原本這家的油燈會不會因為被借了火來點燈而喪失了自己的光明呢?
Annabhāra回答:「尊者,原本這家油燈的光還會繼續照亮的。」
Uparittha獨覺佛說:「智者,同樣的道理,當一個人布施了一匙的粥或一匙的食物,無論他自己把所做的功德分享給一百個人或一千個人,他 的福德只會增加,是不會減少的。一份是你的功德,一份是須摩那大富長者的功德。Annabhāra也允許了。】愉悅地,銀行家Sumana給了他一千然後說‘從現在開始,你不用再以自己雙手幹活了,建造一間屋子然後在那裡永遠地居住吧。’
就因為施食在獨覺佛出滅盡定後供養,在當天就有很巨大的結果了。因此當銀行家Sumana帶著施主去到國王處時,國王以尊敬的態度望著施主。銀行家說‘啊!大國王!這位適合被看著。’然後便說起那位施主所作的業,然後自己也給了一千他。聽見後,國王也對他高興,給了他一千元,然後下令‘在這裡為他建一間屋子讓他住在那裡吧。’ 當他在讓那間屋的地方清潔的時候,大容器的黃金湧現。當他看見了那些容器,他知會了國王。國王把所有埋藏的寶物挖出,看見那堆黃金,然後問,‘陛在誰的家,在這個城市裡,有那麼多財富?’ 答案是 ‘陛下,沒有在任何人的家中。’ 就在當天,國王為他立起銀行家的傘,說‘很好,的確,讓Annabhāra成為有大財富的銀行家Mahādhanaseţţhi吧,在這個城市內!’
成為了銀行家後,也在有生之年做了善業後,他再生於天界。在一段很長的時間,他也在人天流轉,最後在釋迦淨飯的家中受孕,在Kapilavatthu城中,那時正值我們的佛陀的時代。當他出生,他就被叫做Anuruddha。他是釋迦Mahānāma的最小弟弟,也是佛陀叔叔的兒子。他非常精緻和有大功德。他的食物只會在金容器內出現。然後他的母親想‘我的兒子不知道有—那裡沒有東西—的形容詞,我應該讓他知道。’ 於是給了他一個空的金容器。在旅途中,天神以天食充滿了那個空的容器。就這樣,這位有功德的主子在三季都享受著驚人的繁榮,就如天神那樣,被有裝扮的少女在三個宮殿圍繞。
我們的菩薩,在那時從兜率天死去,再生於淨飯王的首席皇后的子宮。他逐漸成長,在家中生活到29歲然後作出大捨離,就在適當的時候穿透一切之智。他在菩提樹的經行道花了7次7日,然後在鹿野苑轉法輪。他去到王舍城,做了世間的保護,然後在竹林Veļuvana居住。就在那時,那個大國王淨飯王對自己說,‘他們說我的兒子抵達王舍城,啊!我的臣子們!那麼都應該去帶我的兒子回來。然後他送了十個大臣,一次一個,每個都帶著一千個隨從。他們都成為了比丘,透過 ‘善來,比丘。’。 透過Udāyī長老的請求,佛陀被2萬位阿羅漢圍繞,離開王舍城,去到Kapilavatthu城,向親戚們顯示了許多神通後,教導法,讓大群眾喝飲不死甘露,在拿了他的缽和袈裟後站在城門,然後在第二天想‘諸佛到達自己家鄉後的慣例是什麼?’然後得出那就是他們會由家至家順序地乞食。國王聽到他的兒子為了施食遊走,便很倉促地來到,聽法,在街道之間要求佛陀進入他的皇宮,然後造出大供養和恭敬。佛陀為親戚們作了如此的利益,讓Rāhula出家,在不久之後便從kapilavatthu城雲遊到Malla國,抵達Anupiya樹林。
在那時,Mahānāma –家族莊園之主—抵達Anuruddha那裡,然後說‘Anuruddha,現在,著名有聲譽的釋迦少年都追隨著佛陀的捨離然後成為比丘。然而,我們的家中還未有任何人出家為僧。所以你我其中一人出家吧。’
聽見後,Anuruddha不讓自己悅意於在家生活,他出家為僧。
去到Anupiya後,在那個雨季的時候,Bhaddiya成為了阿羅漢,Anuruddha長老獲得了天眼,Devadatta有了八定,Ānanda取證了初果,Bhagu長老和Kimila也在隨後證得阿羅漢果。他們在過去所發的願,根據他們的位置而顯現。Anuruddha在法將的存在下獲得了業處上的指導,他到達了Citīya國竹林的東部,然後在那裡行使他比丘的義務。他那時在思考八大人尋,但思維第八個時他疲倦了。佛陀知道後,便想為他解惑。他來到然後坐在為他準備的絕倫佛陀椅子,充滿第八個大人尋,然後教導了他一些法後騰空離開去到Bhesakalavana
在佛陀離去後,長老成為了一位有三明的阿羅漢,然後對自己說‘大師來到知道我的心,來到後為我充滿了第八個大人尋,我所欲的東西也已抵達最高處。’
然後佛陀,住在給孤獨園寺,把他置於最上位 ‘阿那律是天眼第一的比丘’
AP1.7 富樓那彌多羅尼子長老傳 puṇṇamantāṇiputtattherāpadānaṃ
434. 「(在過去世)我是一位教授聖典的導師(ajjhāyako),持誦真言(mantadharo),通達三吠陀(tiṇṇaṃ vedāna pāragū)。
我被弟子們(sissehi)所圍繞、推崇(purakkhato),我去拜見(upagacchiṃ)了最上的人(naruttamaṃ)。
435. 「那位遍知世間者(lokavidū)蓮華上勝(Padumuttaro)佛,是供養(āhutīnaṃ)的接受者(paṭiggaho)。
大仙(mahāmuni)簡要地(saṅkhittena)宣說(講述)(pakittesi)了我的業(kammaṃ)
436. 「我聽聞(suṇitvāna)了那些法(dhammaṃ)後,向導師(satthuno)頂禮(abhivādetvāna),
合掌(añjaliṃ)高舉(paggahetvāna),面朝南方(dakkhiṇāmukho)離去(pakkamiṃ)。
437. 「我簡要地(saṅkhittena)聽聞(suṇitvāna)(佛法)後,再詳細地(vitthārena)為他人解說(abhāsayiṃ / adesayiṃ)。
所有弟子(sabbe sissā)聽聞(sutvāna)我的話語(mama bhāsato)後,都非常歡喜(attamanā),
他們清除了(vinodetvā)自己的(邪)見(sakaṃ diṭṭhiṃ),對佛(buddhe)生起了淨信(cittaṃ pasādayuṃ)。
438. 「我也能簡要地(saṅkhittenapi)說法(desemi),同樣地(tathevahaṃ)也能詳細地(vitthārena)解說。
我通曉(ññūhaṃ)阿毗達摩 (abhidhammanayaṃ),也通曉《論事》(kathāvatthuvisuddhiyā)
在使一切眾生明白(sabbesaṃ viññāpetvāna)(法義)之後,我作為無漏者(anāsavo)而安住(viharāmi)。
439. 「自從那時以來,在五百(pañcasate)劫(kappe)中,曾有四位(caturo)(轉輪)王,名為善見(suppakāsakā),
他們具足七寶(sattaratanasampannā),是四天下(catudīpamhi)的君主(issarā)。(這是我說法功德的果報)
440.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八解脫(vimokkhāpi ca aṭṭhime),
實現了六神通(chaḷabhiññā sacchikatā),完成了佛(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以上就是尊貴的富樓那(Puṇṇo)彌多羅尼子(mantāṇiputto)長老所宣說的這些偈頌。
義註:當Padumuttara佛向別人教導法時,他帶著一大班人去到寺院。他在最遠方坐下作為聽眾聆聽法。他見到大師把一位比丘置於最上位—最上的佈道者。他這樣想‘如果能在未來成為他這樣,對我來說是恰當的。’他抵達大師那裡,然後邀請他接受供養,然後祈禱‘尊貴的先生,透過這樣的服務,我不期望別些繁榮和成就,但只是期望成為一位像你在七日前安立為說法者第一的弟子,我也想未來在佛教中成為佈道第一的弟子。’大師觀看他的未來,然後知道他的願望會成真,於是預言:‘在十萬大劫後,一位名叫喬達摩的佛陀會出現,在他的教導下成為比丘後,你會成為法的宣說者第一的比丘。’
在他有生之年做了好事後,他去世,然後承載著功德十萬大劫,他在輪迴中遊走,然後在我們佛陀的時代再生為Aññasikoņ̄dañña長老的侄子,他再生到一個富有高地位的婆羅門家庭,在一個名叫Donavatthu的村落,距離Kapilavatthu不遠。
當大師取得大的自覺後,他在王舍城居住,然後轉法輪。Puṇṇa在Aññasikoņ̄dañña底下成為比丘。他達上剃度後,不斷努力,完美一切作為比丘的義務,一起和他的長老叔叔抵達佛陀處。他在渴望朝向精神覺悟後不久證得阿羅漢果。
在Puņņa長老底下,有五百位好家庭的年輕人也成為了比丘。長老以十論事教誡他們,之後他們全都在長老的教誡中確立,證得阿羅漢果。他們抵達他們的心靈導師,然後說‘尊貴的先生,我們已經抵達作為比丘所應該作的最高點了,我們也是十論事的獲得者,我們是時候看看十力了。’聽見他們這樣說後,長老思索:‘大師意識到我獲得十論事的教導了,當教導法時,我並沒有忽略十論事。當我也去時,所有這些比丘也一樣會圍繞著我走。和這一大半人一起走然後見十力對我來說不恰當。他然後對他們說‘我的朋友們,你們全部都前去見十力,代表我在如來的足上頂禮,我也會走在你們走過的路上。’那些長老所有都是十力故鄉的王國的居民,全都是阿羅漢,所有都獲得十論事,都保全他們心靈導師的勸導,他們皈依他們的長老,雲遊多達六十由旬,去到王舍城的大竹林寺,他們在十力之足上頂禮,然後坐到一邊。這是佛陀的慣例,他會恰當地讓來賓心愉悅,與他們一起有著甜蜜的對話‘噢!比丘們,你們怎樣?你們好嗎?’等等,然後問‘噢!比丘!你們從哪裡來?’然後再次被他們告知他們從佛陀的出生國土來,佛陀問誰是已取得十個教導基礎的比丘:‘噢!比丘們!誰在他的本土中有如此的善發展, ‘他自己是其中一位少慾者,也向比丘們教導有關少慾’在他本土中的同修比丘中,誰像他那樣過著聖潔的梵行生活?’他們告知佛陀‘尊者,他就是Mantaņī之子,被有著Puņņa的名字’
聽見他們所說後,舍利佛尊者很渴望去見長老。大師然後也從王舍城去到沙瓦提城。Puņņa長老也聽見十力來到,然後和他自己說‘我應該去見大師’然後恰當地抵達如來處—在香室內。佛陀向他教導法。長老聽著法,皈依十力,去到黑森林,為了孤獨的退隱,然後坐在某棵樹的足下過了整天。舍利佛長老也聽見他的來臨,靜候Puņņa長老,作出真心的問候,然後問他關於清淨的接續。Puņņa長老回答了舍利佛尊者所有問題,獲得後者的歡心,(他的解答:)就如馬車的接力。
坐在僧團之中,佛陀把長老置於最上位‘啊!比丘們!在我比丘弟子之中,Puņņa是說法第一’
AP1.8 優波離長老傳upālittherāpadānaṃ
(省思:為僧團造了修行處所後,許多生都擁有大軍隊,有許多樂器不停地服侍他,一萬六千位美麗女士不停地侍奉他,成為天神3萬個大劫,成為天王1000次,成為一千次轉輪王,作國王無數次,最終成為持律第一的大弟子)
441
在Haṃsavatī 城中,叫做Sujāta的婆羅門很富有,有大量財富,他儲了8億。
442
我就是那位博學的咒語知者,掌握了三吠陀。我精通於正法,閱讀徵兆和歷史。
443.
有許多女性捨棄者,有著單髮髻,苦行者,追隨著 Rishi Gautama,在那時雲遊。
444.
她們來到然後圍繞著我 ‘他就是著名的婆羅門’那些平凡人崇敬我,但我不崇敬任何人。
445.
我沒有看見值得我禮敬的人,我那時非常驕傲。‘佛陀’這個詞還未出現,因為勝利者還未出生。
446.
當許多日夜過去了,領導者,具眼者Padumuttara出現於世,驅離所有黑暗。
447.
當他的教導已經被解釋和傳播給許多人,那位佛陀來到Haṃsavatī 城
448.
為了幫助其他人,那位具眼者佛陀教導法。在那時,他的群組延伸至整個由旬。
449.
一個叫Sunanda的苦行者受到大眾的崇敬,他以花覆蓋佛陀大眾
450.
佛陀在最上的花棚開示四聖諦,一百億個人穿透了法
451.
佛陀下了七日七夜法雨,在第八天黎明勝利者這樣說Sunanda:
452.
‘這個人會在天神世界和人類世界那裡輪迴,在輪迴中成就一切絕倫的存在
453.
在十萬大劫後,在Okkāka族中生起,一個名叫gotama 的人會成為世間的導師。
454.
成為那人法的繼承者,法的合法子孫,他會成為導師的追隨者,叫做Mantāṇiputta Puṇṇa’
455.
佛陀這樣稱讚Sunanda苦行者,讓大眾愉悅然後顯示自己的力量
456.
大眾對sunanda作禮敬尊重,他在佛陀那裡清淨自己
457.
在聽見聖賢的話語後,這樣的思想在我那裡出現‘我也應該要這樣做直至我看見喬達摩‘
458.
這樣想後我如此考慮我會做的業‘我應該在這個無與倫比的福田中做什麼業?
459
這個名叫Pāṭhika的比丘在律中位列第一,我應該願慾那個狀態。’
460.
我的財富就如海洋,透過那財富,我為佛陀造了一個修行處所
461.
那個修行處所名叫Sobhana,在城市的東邊。我用了十萬元來造那個僧侶的修行處所。
462.
建造了尖頂大樓,大廈,棚屋,長的穴,我也造了經行道
463.
我造了澡堂,有著暖房和在儲水大堂下建造了火房,然後給了比丘僧團
464.
我給了一切:給我們坐的矮椅子和休閒椅,煮食的器皿和藥物給予修行所
480.465.
為了提供保護,我建了一個堅硬的壁壘,如此沒有人可以對它造成任何損害,這樣便可以作平靜的禪坐。
466.
我以十萬造了這個修行處,然後抵達佛陀那裡
467.
‘我已經完成了這個修行處所了,請你接受它。英雄和居民們,具眼者’
468.
Padumuttara,世間知者,施物接受者,知道我在想什麼後,接受了它。
469
全知者,大聖賢默許後,在準備食物後,我宣布了布施的時間
470.
當時間已被宣布後,Padumuttara,那個領袖,和一千位阿羅漢來到修行所。
471.
察看坐下的時間後,我以飲食招待。看見他們吃完後,我這樣說
472.
‘這個名叫Sobhana的修行所,我花了十萬元,建造它我花得更多,請你接受它吧。’
473.
因為我的修行處布施、意圖和決意,願在(往後)生起的存在,我都獲得我所願欲的
474.
佛陀在接受了那個善造的僧侶修行處後,在比丘僧團中如此說:
475.
‘這個布施了一個善製造的修行所給佛陀的,我會詳說他:
476.
有四部分的軍隊—長牙象,士兵,二輪戰車,馬—會不斷地這個人提供服務,這就是修行處所的果報
477.
6萬樣樂器和善裝飾的定音鼓會不停地服侍他,這就是修行處所的果報
478.
一萬六千位女士,以一切裝飾,穿著不同衣服和珠寶的,戴著用寶石造的耳環,
479.
有著長眼睫毛,甜美的笑容,瘦腰,好看的,會不停地侍奉他,這就是修行處所的果報
480.
他會在天神世界愉悅3萬個大劫。他會成為天王1000次
天王能取得什麼他也會取得
不缺乏什麼地,他會行使天界的統治。
482.
他會成為一千次轉輪王。他在地球上的統治會是無數的
483.
在十萬大劫後,在Okkāka族中,名叫喬達摩的人會是世間的老師
484.
成為他法的繼承者,法的合法子孫,他會成為導師的追隨者,他的名字會是Upāli
485.
精通於律,精於對錯的結論,在勝利者的教導中他會無煩惱而活
486.
意識到這所有後,喬達摩,釋迦的牛,在僧團中會把他置於最上位’
487.
作了不可計量的服務,願欲你的教法,我現在已經達成目標了,所有的結已經被摧毀。
488.
就如一個被綁在桩上的男人,害怕被國王所懲罰,他會不樂於那個桩,只希望能夠被釋放。
489.
同樣地,我害怕再生的懲罰。綁在業的桩上,我害怕慾望的感覺。
490.
我不樂於存在,我被三火所燃燒。我在尋找解脫,就如被國王懲罰的人那樣。
491.
就如一個被毒害的人,被痛苦所折磨,他會尋找解藥,去摧毀那個毒。
492.
尋找後,他會找到一個治療辦法去摧毀那個毒藥,喝下它後,他會快樂地從那個毒中釋放。
493.
我也一樣,就如他被毒藥所打擊。痛是因為我的無明,我來到正法的醫療。
494.
找尋那個治療的法,我看見釋迦的教導,藥之中是最好的,透過那個所有箭都被移除。
495.
喝飲那個法藥,我已經摧毀所有毒藥。我已看見平靜的涅槃,那不會老化和死亡
496.
就如被鬼所嚇怕,被苦所折磨的會尋找驅魔者,去脫離於鬼
497.
在找尋的同時,他會找到一個精於驅鬼的人,那人會為他驅鬼,從根源中移除
498.
就如我一樣,苦是因為沉於黑暗當中。我在知識的世界中尋找去讓我解脫於這個黑暗
499.
然後我看見了釋迦聖賢,黑暗和煩惱的治療者
他拔出我的精神黑暗,就如驅魔者對鬼那樣
500.
轉移那個存在之流,他抑制渴愛之水,從根源消除一切再生就如驅魔者那樣
501.
就如金翅鳥衝去龍那裡,來當作是自己的食物,牠會在百由旬外的大溪,在每個方向發動攻擊
502.
拿起那條蛇,在他的頭下傷害他,帶著他再次起飛,在天空中如欲地飛翔
503.
如同我,如金翅鳥那樣強壯。找尋無行,我洗去了我的垢染
504.
我已看到最上的教導,平靜的境界,那麼不能超越。帶著它,我就如鳥身女妖和蛇那樣
505.
那裡有葡萄藤,āsāvatī,它生長在因陀羅的園林中。一千年才會孕育出果實
506.
天神們照料著它直至果實生起。天神們的確都享受著那個絕倫的葡萄藤,āsāvatī
507.
十萬年,我都侍奉著那個聖賢,日夜崇敬他,就如天神對āsāvatī。
508.
侍奉是功不唐捐的,以及禮敬是不空虛的,
對即使已來到遙遠存在的我,剎那也不失去該者。
509.
我見證了無有,我已經研究了有,無欲完全地自由,平靜,我現在在雲遊
510.
就如蓮花會因為陽光而盛放,我也一樣,因為佛陀的光芒而盛放。
511.
就如啡色的鹤群一直沒有男性,在雨雲雷鳴時卻總是懷胎
512.
一直長久地懷孕--只要雨雲不雷鳴
何時當雷鳴時,就捨下負擔
513.
當Padumuttara佛的法雲下雷,因為那個法雲的大聲,我懷了法孕
514.
十萬個大劫內,我一直處於功德的子宮
不釋放負擔,法的雨雲不雷鳴
515.
但當你,在Kapilavastu城,釋迦的聖賢,你的法雲下雷。那時我脫離了那個負擔
516.
我解釋了他的整個教導和四果,那就是:空,無相,無欲
517.
關於無量,願欲教導
他到達我的利益,無與倫比的寂靜狀態
518.
我已經精通於律藏,就如聖賢Pāṭhika一樣。對於我沒有可匹敵者,在你的教導中
519.
在律藏、犍度,三種劃分或五個的一組,這裡我的疑惑不存在—這些音節
520.
反駁與矯正,聰明於理由之中的理由。恢復與提升,去到一切處的最高
521.
律的章節,我把句子放到一邊。解開雙方,來到作用
523.
精通於巴利文,智於什麼是義理,沒有什麼是我不知道的,在導師的教導中第一
524.
我現在在釋迦之教中精通於(一切)事情,我解決一切困惑,然後切斷每個疑惑
句與隨句,字母與音節,起源與終結,我一切都聰明
525.
就如一個國王有大力量打敗敵人,在戰鬥中勝利,便可能在那個地方建造城市
526.
然後他會在那個城市建造許多壁壘和戰壕,通道,要塞,柱子,不同的高望塔
527.
然後也會在十字路口造良好規劃的市集,在那裡他會建造法庭去平息義理和缺乏
528.
為了根絕敵人,為了把過錯和非過錯明顯化和保護,他會指派軍隊的將領
529.
為了保護他的貨物,他會委任財政,一個精於守護寶藏的,命令‘不要浪費我的貨品’
530.
這樣的程序被追隨後,他會把行政交給朋友,國王的信徒,願欲他的繁榮
531.
他會委任一個精於閱讀徵兆的顧問,一個博學咒語大師
532.
賦有這些肢體的他會被叫作王族。他們通常會保護國王就如鵝保護受傷的
533.
所以你,大英雄,的確,一個殺死敵人的王族。你被叫做教導之王,在這個包含天神的世界
534
摧毀外道和魔羅和他的軍隊,去除黑暗的原因,你建造了一個法城
535.
戒是那裡的堡壘;你的智慧,是閘和要塞;你裡面的信心,就如柱子,智者;節制,在門口的崗哨
536.
念是高望塔,你的智慧是十字路口;神通是四條路碰面的地方;法路被善建造
537.
“(Suttanta) 經藏、(Abhidhamma) 論藏,以及全部的 (Vinaya) 律藏,
這九分教 (Buddhavacana) 佛陀言教,就是您的 (Dhammasabhā) 法會(或:法的集會)。律
538.
空,無相,住於少欲,不動、滅,這就是從你的法舍來的
539.
這些的最頂,和精通於理解,名叫舍利佛的是你法軍的將領
540
有智於四個突發的事情,精於神通,這個名叫Kolita(目犍連)的是你的最高顧問,聖賢啊!
541
持有古代的血統,難以抵達,有大力量,苦行德最上的,(迦葉)是首相,聖賢
542.
博學法的持者,所有教導的背誦者,名叫阿難的是你的法護衛,聖賢啊!
543.
越過這些比丘,世尊認為我是解釋律的最好者,然後給予我權威
544.
無論佛的追隨者提出任何律的問題,我想都沒想我就會給出答案
545.
在整個 (Buddhakhetta) 佛陀領域(佛土)中,除了那位 (Mahāmuni) 大聖賢(佛陀),
在律藏方面沒有像我這樣的人(或:無人能與我相比),更何況會有比我更優越的人呢?
546.
“(Gotamo) 喬達摩(佛陀)坐在 (Bhikkhusaṅghe) 比丘僧團 中時,如此宣告(或:發出獅子吼):
‘在 (Vinaye) 律藏 和 (Khandhakesu) 犍度篇(律藏章節)方面,沒有人能與 (Upāli) 優波離 相等
547.
凡是 (Buddhabhaṇitaṃ) 佛陀所說、(Navaṅgaṃ) 九分教 的 (Satthusāsanaṃ) 導師教法,
所有這一切都是以 (Vinaya) 律 為根基(或:以律為基礎而說),(這是我)看到律是根本(的緣故)
548.
憶念起我的業,喬達摩,釋迦之牛,坐在僧團中把我置於最上位
549.
我曾經發願追求這個位置長達十萬(Satasahassa,可能指十萬劫),
我的那個目標現已達成,我已達致 (Vinaye) 律藏 方面的 (Pāramiṃ) 究竟完美(波羅蜜)。
550.
“(Sakyānaṃ) 釋迦族 的 (Nandijanano) 淨飯王(歡喜根源者)時代,往昔我曾是 (Kappako) 理髮師。
捨棄了那個(理髮師的)出生後,我生為 (Mahesino) 大仙(佛陀)的兒子(意指成為佛弟子,法王子)。
551.
在兩個大劫前,住著名叫Añjasa的王族,有著無邊的力量和無邊的名聲,他是大地的國王,非常富有
552.
我是那位國王的兒子,名叫Candana的王族。我被種族之驕傲充滿,然後驕傲於我的名聲和財富
553.
十萬隻象戴著所有裝飾,裝扮整齊,大象以三種方式發情,無時無刻侍候著我
554.
想要去到庭院,我被軍隊圍繞,我騎上Sirika大象然後從城市離開
555.
名叫Devala的(獨覺)佛,有著大量完美的品行,自制,守護好根門,抵達我的城市。
556.
騎著Sirika那隻象,我侮辱了佛陀。因為這樣,他生起了憤怒,不再抬起他的腳
557.
看見我的象的壞脾氣,我向佛陀發怒。我騷擾佛陀後去到庭院
558.
我感受不到快樂,我的頭就如被點燃。我被苦惱所燃燒,就如魚兒上鉤
559.
我感受到整個大地去到海洋邊都在燃燒,去到父親那裡,我這樣說:
560.
“‘我冒犯了一位(佛陀),他是自覺者,就像被激怒的毒蛇,如同來臨的火焰團,
如同醉狂的、野性未馴的大象。’
561.
“‘被我冒犯的那位佛陀,是位嚴峻、苦行高深、勝利者(佛陀)。
在我們全都毀滅之前,讓我們去請求那位聖賢原諒吧。’
562.
‘如果我們不能說服他,那位已調伏自我、安定的人,
那麼在七天之内,我的國家將會毀滅。’
563.
sumekhalo kosiyo 和siggavo和sattako,他們冒犯聖賢,他們都遭遇了不幸
564.
當那些已調伏、梵行的仙人們發怒時,
他們會毀滅包括天界在內(的世界),連同海洋和山嶽
565.
我聚集3由旬的人們,為了懺悔罪過,我去接近了 (Sayambhuṃ) 自覺者(佛陀)
566.
穿著濕衣,有著濕頭,所有人合掌,落在佛陀的足上,我這樣說:
567.
‘請原諒我,大英雄,這些群眾都在求你,請熄滅這個可怕的火,不要摧毀整個國家。
568.
所有天神和人類和阿修羅和精靈,他們都會常恆地以鐵錘打擊我的頭。’
569.
‘火不會存活在水中,種子不會在石頭裡發芽,蟲子不會在藥物中存活,在佛陀中沒有憤怒。
570.
就如不震動的大地和海洋,在計算之外,和沒有界限的天空,佛陀不會被弄致煩躁不安
571.
“‘大英雄們(佛陀)永遠是忍辱的,苦行者們是寬容的。
對於忍辱者、寬容者,(瞋恨的)行為在他們身上是找不到的。’
572
佛陀這樣說後,消除了(我們的)灼熱(痛苦)。
就在所有人前他飛到天空中。
573.
因為那個業,我獲得低劣的出生,越過那個之後,我來到無畏之城
574.
“大英雄啊,那時(佛陀)消除了正在劇烈燃燒的我的灼熱(痛苦),
並且我使自覺者原諒了我。
575.
就連今天,大英雄,你熄滅了外道三火,緩解了被三火燃燒的我
576.
讓你們所有有耳朵的都聽,聽我的話語,我在宣布我怎樣去到見到這個狀態。
577.
輕蔑那個佛陀,平靜心者,專注者,今天因為那個業,我再生到低種族的子宮裡
578.
“你們不要錯失時機(Khaṇa 剎那,機會)!錯失時機的人將會憂悔。
你們應當努力於善法(真正的目標),時機(機會)已呈現給你們。
579.
“對於某些人(是)催吐藥,對於某些人(是)瀉藥,
對於某些人(是)毒藥、劇毒(Halāhala),對於某些人(則是)良藥。
580.
“對於實踐催吐法的人,(教法)是(達到)果的立足處(Phalaṭṭhānaṃ 果位);對於(實踐)瀉藥法的人(亦然)。
對於尋求(獲得)果藥的人,(佛陀是)應去尋求的福田。
581.
“對於與(佛陀)教導相違背(抗拒)的人,(教法)就像毒藥、劇毒,
就像見到的毒蛇(的毒液),就像(被)毒蛇咬傷的毒,它會燒灼那個人。
582.
“只喝一次(Sakiṃ)劇毒,就能斷絕生命。
與(佛陀)教導相違背(抗拒)的人,將在數百萬劫中被燃燒。
583.
忍辱,不暴力地,有著慈心在心,佛陀幫助有著天神的世間,所以你不應該反對他
584.
“(諸佛)不執著於利得與不利得,稱譽與貶抑。
諸佛如同大地一般(平等、堅忍),因此你們不應違背(他們)。
585.
聖賢對所有都一樣,提婆達多那個兇手,Angulimālaka那個匪徒,Nālāgiri和羅喉羅,聖賢都對他們同等
586.
對他們沒有瞋恚,他們的貪愛也不存在。
佛陀對所有人都是平等的,無論是對殺手還是對(自己)的兒子
587.
就算看到在樹上的袈裟—丟棄的,粘著屎便的—一個人應該合掌,鞠躬,那個聖賢的旗幟應該被崇拜
588.
所有過去現在未來的佛陀,他們都以那個旗幟淨化自己,因此他們都應該被崇拜
589.
我透過我的心持律,和導師一樣。我會終其一生皈依律
590.
律是我的傾向,他是我的行禪。我讓律作為我的家,律是我的牧場
591.
我已經精通於律,精通於精神的寧靜。大英雄,導師,Upāli現在在禮敬你的足
592.
我會在村與村,城與城之間雲遊,向佛陀和法的修習皈依
593.
我的煩惱現在已經燒盡,現在存在已經被摧毀。就如大象擺脫枷鎖,我現在沒有限制地生活了
594.
最佳的佛陀的出現對我來說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三明已經達到,我已作了佛陀所教導
595.
四無礙辯,八解脫,作證了六神通,我已作了佛陀所教導
義註:今生,Upāli再生於理髮師之家,那時佛陀也出現。他們給了她Upāli的名字。到達一定歲數,他成為了六位王子的親密朋友,Anuruddha等等,他和六位王子一起捨棄世間成為比丘。當佛陀住在Anupiya樹叢時,他達上梯度,在大師面前取得業處,然後說‘尊貴的先生,請讓我住在森林。’ 佛陀回答:‘噢!比丘!住在森林者只會單一地提升禪修,但和我住在一起,你就會完滿觀和學習到經典。’ 他接受了大師的說話,然後作了觀,很快就抵達阿羅漢的狀態。大師也私下教導他整本律藏。之後,他作了這三個明智的決定,即Bharukaceha,Ajjuka和Kumārakassapa的故事。大師祝賀他這些決定,然後把它置於持律的最上位。
AP1.9 阿若‧憍陳如長老傳 aññāsikoṇḍaññattherāpadānaṃ
(省思:布施了佛陀覺悟後第一餐後,作天王3萬個大劫,作轉輪王1000次,成為釋迦牟尼佛教法中首位證得初果的人)
596.
Padumuttara佛是世間最佳者,引導者,我首先看到他,當他證得佛果
597.
所有在菩提樹周邊的夜叉都聚在一起,圍在佛陀周邊。他們崇敬,合掌
598.
所有天神都有愉悅的心,他們在空中飛。‘這位已經成為佛陀,驅散夜晚的黑暗。’
599.
大聲的喧嘩聲笑聲被他們製造,‘我們都會在佛陀的教法摧毀我們的煩惱。’
600.
聽見天神的話語後,我給了佛陀第一餐食物,有著快樂的心
601.
知道我在想什麼後,導師,世間中無與倫比的人,在天神的會議廳中這樣說關於我的偈:
602.
‘離開世間一個星期後,我獲得了覺悟。這個給我第一餐的人,
603.
我會說關於從兜率天來的他,那麼都聽我的:
604.
3萬個大劫他都會做天王,壓倒所有天神後他會住在天界
605.
從天神世界落下後,他會去到人類的狀態。他會作為轉輪王統治1000次
606.
十萬個大劫後,在Okkāka族中生起名叫喬達摩的世間導師
607.
從天界落下,他會到達人類的狀態。出家後他會住在那裡20年
608.
在佛陀出家的第七年,佛陀會宣說真諦。他的名字會是Koṇḍañña,他會是第一位掌握的人
609.
出離出家,我努力善作,為了焚燒煩惱,我為無家的狀態。
610.
抵達全知者,佛陀那裡,他在名叫Isi的鹿林擊打不死之鼓
611.
我現在已經抵達不死的狀態,不被超越平靜的狀態。遍知所有煩惱,我現在無煩惱地過活
我的煩惱現在已經燒盡,所有存在已被摧毀。就如破掉枷鎖的大象,我現在無節制的過活。
612.
四無礙辯,八解脫,作證了六神通,我已作了佛陀所教導
義註:(部分內容沒有寫出,因為不合邏輯。義註說他到達一定歲數後才遇到教導比丘僧團的佛陀,但明明經文寫他在佛陀初覺悟就遇到。)
這是有關尊者 (Aññāsikoṇḍañña) 阿若憍陳如 長老的《傳記》(Apadāna),從「(Padumuttarasambuddha)蓮華上勝正等覺者」等偈頌開始。據說,這位長老在過去諸佛時期積累了(成為)「第一知法者」的資糧,他在各處輪迴中積聚(那些)作為(證悟)開發之近因基礎的福德,在 (Padumuttara) 蓮華上勝 世尊的時代,他生於 (Haṃsavatī) 漢沙瓦提 城的 (Gahapatimahāsāla) 大富長者 家,獲得智慧後,有一天在導師面前聽法時,看見導師將一位(首先)通達了(導師)教法中法義、喜愛(法義)的比丘安置在「第一」的位置上,他自己也發願追求那個(第一的)位置,他為擁有十萬比丘眾的世尊舉辦了七天的大布施,並發下了(成就此願的)誓願。導師見到他(的願望)沒有其他障礙,便為他預言了未來的成就。他一生行善,在導師般涅槃後,(眾人)安奉舍利塔時,他在塔內建造了一個寶屋(珍寶龕),並環繞舍利塔建造了價值十萬(錢)的網。
做完功德後,他在人天投生,在Vipassī佛時期成為了一個名叫Mahākāla的房地產擁有者。他布施了無參雜,加了蜜糖,酥油,糖等的奶飯給予以佛陀為上首的比丘僧團….
在整生造了功德後,他再生到天界,之後不斷再生人天,最後投生到一個非常富有的婆羅門家庭,在名叫Donavatthu的婆羅門村,離c城不遠,在佛陀出現之前。他的名字根據他種族的觀點,名叫Koņ̄dañña。到達一定年齡後,他獲得了三吠陀的知識,然後精通於手相學。那時,菩薩從兜率天天成落下,再生於淨飯王的家中,在Kapilavatthu。在他的命名日,當108位婆羅門被引導進來,8位婆羅門被帶到宮廷來檢驗徵兆。Koņ̄dañña是他們之中最年輕的。看到這位大人的完美後,他這樣決定:‘這位肯定會成為佛陀’這樣決定後,Koņ̄dañña期待着大人的大捨離。
菩薩也由大隨從圍繞著成長,逐漸長大,達到智慧成熟,在二十九歲那年作出大出離,在 (Anomā) 阿諾瑪 河岸出家後,逐漸去到 (Uruvelā) 優樓頻螺,精進苦行。那時,(Koṇḍañña) 憍陳如 青年聽聞大士出家的消息後,便與那些曾為(太子)看相的婆羅門的兒子們,即 (Vappa) 瓦跋 青年等(四人)一起,五人一同出家,逐漸接近菩薩,在六年間侍奉他,但後來因(菩薩)採用了粗食(而放棄苦行)感到失望,便離開前往 (Isipatana) 鹿野苑。那時,菩薩因採用粗食而獲得了體力,在 (Vesākha) 衛塞月 月圓日,坐在 (Bodhirukkha) 菩提樹 下的 (Aparājitapallaṅke) 不敗座(金剛座)上,降服了三位魔羅(魔軍)的首領後,證得了無上正等覺(abhisambuddho)。他在菩提道場度過了七週,知道(五比丘的)智慧即將成熟,便在 (Āsāḷhī) 阿沙荼月 月圓日去到 (Isipatana) 鹿野苑,為他們講說了《轉法輪經》(Dhammacakkapavattanasuttantaṃ)。說法結束時,(Koṇḍaññatthero) 憍陳如長老 連同一億八千萬(天人)一起證得了須陀洹(初果)。之後,在(月亮的)第五個週期(可能指半月後第五日),透過《無我相經》(Anattalakkhaṇasuttanta)的說法,他親證了阿羅漢果。
596. 他這樣證得阿羅漢果後,思惟「我是做了什麼業而證得出世間的快樂呢?」,以自證智直接了知自己過去的業行後,懷著喜悦的心情,以感興語(udāna)展示他過去生行的《譬喻》(Apadāna),從「(Padumuttarasambuddha)蓮華上勝正等覺者」等偈開始說起。
AP1.10 賓頭盧·頗羅墮誓長老傳 piṇḍolabhāradvājattherāpadānaṃ
(省思:布施花朵給佛陀後,當了65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613.
Padumuttara這位勝利者,創造者,最上人,在 Cittakūṭa居住,在喜馬拉雅山前面
614.
那時我是野獸之王,在四方無畏地走。聽到佛陀和許多人聚集
615.
咬起一朵盛開的蓮花後,我走近他這位人中之牛。當佛陀出定時布施了給他。
616.
我在四方崇敬最佳的佛陀,最上人。為我的心帶來快樂後,我作了獅子吼
617.
Padumuttara,世間知者,供物的接受者,坐在他的座位上,說了這些關於我的偈
618.
知道佛陀會說話後,天神們聚在一起,想:‘最佳者來到了,讓我們聆聽他的教導
619.
他們在世間領導者前被歡笑征服,遠視的大聖賢對我的業讚賞,
620.
‘我應該說關於這位布施蓮花給我然後作了獅子吼的獅子,他的詳細資料,你們都聽我的:
621.
在未來八個大劫後,他會成為一個轉輪王,擁有七寶,為四洲之主/
622.
之後他會統治六十四次,名叫Paduma的轉輪王有大力量
623.
在十萬大劫後,在Okkāka族生起,那位名叫喬達摩的會是世間的導師
624.
這位會是一位婆羅門,當佛陀的話語被廣播。當捨下自己的婆羅門身份後,他會出家
625.
成為一個彎向精進,平靜,離再生基礎的人。遍知一切煩惱,他會無污染地抵達涅槃
626.
雖然現在是野獸中可怕的種族,在深林中居住,遍知一切煩惱後,他會抵達涅槃,無染。’
627.
四無礙辯,八解脫,作證了六神通,我已作了佛陀所教導
義註:在Padumuttara佛的時期,他再生到獅子的子宮,然後在山腳下居住在一個洞穴。佛陀為了幫助他,在獅子不在時進入了洞穴。佛陀進入了滅盡定。當獅子抓了獵物然後回來後,站在門口,看見了佛陀,他變得喜悅,然後尊敬地不是了花,然後面對著佛陀具念地站著。他在晚間的三個時段作了獅子吼,為了讓其他野獸不要靠近,來照顧佛陀。就這樣,獅子保護了佛陀七天。當佛陀從滅盡定出定後,他騰上空中,然後回到自己的寺院自己對自己說:‘這隻獅子已經有許多證悟阿羅漢的親依止緣了。’
因為未能忍受和佛陀分離的傷痛,那隻獅子死了然後再生到有大財富的家庭,在haṃsavatī城中,他和其他市民一起來到寺院,當到達一定年齡後,聽法,然後有信心喜悅,對以佛陀為上首的僧團不是七日。在整生作了功德後,他在人天投生,然後在我們佛陀的時期投生為Udena王的私人教士之子,在Kosambī那裡。他的名字是Bhāradvāja。當他到達一定年齡後,他取得三吠陀的知識,然後在向500位年輕人教導咒語。因為吃得太多的狀態,不恰當的行為,他離開rājagahaṃ,去到佛陀的比丘僧團中,見到利得恭敬,便出家,在食物上不適量而住。透過佛陀有技巧的教導,他變得飲食知量,長老開始修觀,然後很快獲得了六神通。
長老在獲得六神通之後,他在佛陀前作出獅子吼:‘對於信徒應該證得什麼,那些已經被我證得。’ 在比丘僧團中,長老這樣挑戰:‘假如有任何在道果上的疑問,就讓他問我吧。’
因為這樣,佛陀把他置於最上位:‘比丘們,在我的比丘弟子之中,他Piņ̄dola Bhāradvāja是獅子吼第一。’
AP1.11 柽木林住者長老傳 khadiravaniyarevatattherāpadānaṃ
(省思:載了佛陀後,投生天界,然後當上了至起碼一次轉輪王和國王,最終抵達涅槃,成為住林野第一大弟子)
628.
名叫bhāgīrathī的河流,充滿著喜馬拉雅山.我是近河岸的一個船夫,載人橫渡淺灘
629.
Padumuttara的佛陀,兩足之最,帶著十萬位阿羅漢想要橫渡那個狂怒的河流
630.
我把許多船帶到一起,木匠善準備.為船作了屋頂後,服務人中之主
631.
當佛陀到達,他爬上了船.在河中間導師這樣說偈:
632.
‘他這位載著佛陀和無染的僧團渡河的人,因為心中的愉悅,他會在天界中愉悅
633.
一個天宮會生起,為他而做,固定在一艘船.在天上有著花蓋,一直持有著
634.
從這裡58個大劫,他會是名叫tārako的王族,轉輪王勝利於四方
635
從這裡57個大劫,他會成為名叫campako的王族,就如升起的太陽閃耀著有大力量
636.
十萬個大劫後,在Okkāka族生起,那個名叫喬達摩的會是世間的導師.
637
從三十三天落下,他會去到人類的狀態.他會名叫revato,成為婆羅門的親屬
638.
從家中出發,受自己的善根所促發,他會在喬達摩佛的教導中捨棄
639.
當他捨棄後,努力修觀,遍知一切漏後,熄滅漏’
640.
我的精進讓我能夠負擔責任,從依附中釋放,持著最後身,在佛陀的教導中
641.
十萬大劫前所作的業在這裡顯示了結果:善釋放,快速的箭,燃燒我的煩惱
642.
看見我對林野的喜愛,抵達世間之邊的聖賢,因此把我置於首位.
643.
四無礙辯,八解脫,作證了六神通,我已作了佛陀所教導
義註:
在為Padumuttara佛渡河後,他見到佛陀把某個比丘置於住林野第一的位置.他也願欲那個位置,於是對佛陀和僧團作了大布施,然後發願.佛陀對於他的願望不貧瘠的情況作出了預言.
從那裡開始,他享受著人天輪迴的繁榮,然後再生於Rūpasārī的婆羅門女子的子宮,在Nālaka村, magadha國,當我們的佛陀出現時.他的父母在他達到了一定年齡後想要以家居的繫縛束縛著他.在聽見舍利佛成為了比丘後,他這樣說:’我的大哥哥Upatissa已經成為比丘了,捨棄了財富,為什麼我要享受著他吐出的唾液?’ 於是,他激起悔疚,讓自己遠離親戚,就如不會進入陷阱的鹿子,被過去因所催促,去到比丘那裡,讓他們知道自己是法將的最小弟弟,然後告知他們自己想成為比丘.比丘在他20歲幫他剃度,然後給了他業處.他學習了業處後進入Acacia森林,從疲倦恢復後,他努力,因為他的智慧已經成熟了,不久便成為了阿羅漢,有六神通.成為了阿羅漢後,他離開自己的寺院,向佛陀和舍利佛致敬,於是他抵達Sāvatthi城,進入給孤獨園,向佛陀和舍利佛致敬,然後留在給孤獨園幾天.
然後佛陀在大眾中把它置於住林野第一的最上位
AP1.12阿難長老傳 ānandattherāpadānaṃ
(省思:為佛陀舉起傘蓋後,作天王43次,108次成為一個住在大地上強的國王,成為轉輪王58次,成為地方的統治者無數次,最終抵達涅槃)
644.
從修行處所出來後,大聖賢Padumuttara在下不死之雨,撲滅大眾(之火)
645.
十萬個英雄都是有智慧,有六神通,他們圍繞著佛陀就如影子般形影不離
646.
那時我在大象的背上有著絕倫的白傘。看見他俊美的形態,大快樂在我那裡生起
647.
從大象落下,我抵達他—人中之牛--那裡,然後在最好的佛陀那裡豎立我用寶石造的傘
648.
Padumuttara,大聖賢,知道我在想什麼,他停止了法談,然後這樣說偈:
649.
‘他這個舉起這個以黃金飾物裝飾的傘的人,我會說關於他的詳細資料,你們都聽我的:
650.
從這裡去世後他會住在兜率陀天。他會經歷著被天女崇敬的快樂
651.
他會作天王43次。他會108次成為一個住在大地上強的國王
652.
他會成為轉輪王58次。他會成為地方的統治者無數次
653.
十萬大劫後,在Okkāka族中出生,那位名叫喬達摩的會成為世間的導師
654.
他會成為那位釋迦家族旗幟的親屬。阿難會是他的名字,他會是大聖賢的侍者
655.
熱心,聰明,大量學習,聰明
謙虛,明智,(背誦)一切文章
656.
他堅定努力,平靜無依止的
遍知一切漏,涅槃而無漏
657.
寂靜森林中的象,大象六十歲
大象以三種方式切斷,很大的大象
658.
許多十萬的大神通智者,所有佛象他們都不再願欲
658.
我在開始,中段和結尾都禮拜。以快樂的心,我侍奉著最好的佛陀
660.
熱心,聰明,正知,有念
達證入流果,在有學地上聰明
661.
從十萬大劫帶來的業。我現在到達那處,住立於正法不動搖
662.
我的煩惱已燒盡,所有有已經被摧毀
就如掙脫枷鎖的大象,我現在無限制地生活
663.
在最佳的佛陀前對我來說很好。已達證三明,我已作了佛陀所教導
四無礙辯,八解脫,作證了六神通,我已作了佛陀所教導
義註:
他在過去再生為Padumuttara佛的同父異母弟弟,在haṃsavatī城中。他的父親是Nanda王。當他的兒子,年輕王子Sumana長大了,國王便給了他一座很富有的城市,那城市距離haṃsavatī城20由旬。有時,年輕的王子會來見大師和他的父親。在那時,國王親自和尊敬地侍奉大師,和十萬人的比丘僧團,他不讓其他人去侍奉他們。
在那時,國王的邊境發生叛亂。年輕的王子沒有知會父王,而是自己停止了它。聽見後,父王很愉悅,然後這樣說:‘我親愛的兒子啊!我給你獎賞,拿去吧。’ 王子這樣說:‘我想讓我的生命不貧瘠,透過侍奉大師和比丘僧團3個月。’ 國王這樣回答:‘那不可能,請求別的吧。’王子堅持說:‘陛下,對於王族,沒有兩個說法的,請給我吧,我不願欲其他的。假如大師允許,我就應該被給予。’ 那位王子來到寺院然後對自己說:‘我應該自己找出大師的心。’ 在那時,光榮者已進入了自己的香室。王子抵達比丘們然後說:‘尊者,我來到見光榮者,請帶我去見他。’比丘們回答:‘那位名叫Sumana的長老是大師的侍者,請去找他吧。’ 王子去到長老那裡後,說:‘尊者,請帶我去大師那裡。’當王子還在看著時,長老潛入地中,然後去到光榮者那裡說:‘尊者,國王的兒子來到見你。’佛陀回答:‘噢比丘,好的,在寺院外準備我的座位吧。’ 長老再一次拿著佛陀的座位,然後在香室內潛進地面,當王子還在望著時,使他自己在寺院外面顯現然後為佛陀準備座椅。
那時王子想:‘的確!這位比丘有大力量!’
光榮者從香室出來後,坐在為自己的座位。國王的兒子禮敬大師,和他交談:‘尊者!這位比丘,我想,是你最愛的。’佛陀回答:‘王子,對的,他是我最愛的’王子在他的營裡供養了食物給比丘僧團七日,然後說:‘尊敬的光榮者!我也想成為未來佛教的最愛者,就如這位長老。’在第七天,王子說:‘尊者,可以供養你三個月的獎賞,我已從我父親那裡取得,請允許讓我供養你三個月雨安居。’ 當佛陀允許後,他為佛陀和僧團在他自己居處附近建立廟宇,就在Sobhana園。那用了十萬元來購買,用了十萬來建造。他要求大師和他的僧團進入寺廟,然後倒水作供養:
‘以十萬元的價錢,我買了它。以十萬元,我建造了寺廟。大聖賢啊!請接受這個名叫Sobhana的園林。’
在開始居住的那一天,王子便作了大布施,委派了布施任務給自己的妻子,兒女和大臣說:‘你們應該透過這樣服務來布施。’王子自己則在Sumana長老住處附近,侍奉了大師三個月。當自恣日靠近時,王子進入了村莊,作了大布施七日。在第七日,他也布施了三套袈裟給佛陀和僧團,皈依佛陀然後許願:‘尊敬的先生啊!這個福業,我不是為了沙迦等的繁榮而做的,而是為了像Sumana長老那樣未來成為佛陀最愛的侍者。’ 佛陀於是作了預言然後離開。
他在佛陀出現的十萬年時期做了功德,之後也有,累積了功德後,他在人天輪迴,並在迦葉佛年代再生到一個家庭。當他長大後,他布施了他自己的上衣,為了拿著一位托缽長老的缽。再一次,他再生到天界,在那裡死去後,他成為Benares的國王,看見八位獨覺佛,布施了食物給他們,在自己的吉祥庭院造了八間葉屋,也準備了八個以不同寶石造成的底座給他們坐下,和一個佈道台。他作了一萬年服務。
累積了十萬個大劫的功德後,他與菩薩一起再生到兜率天的天城,在那裡去世後,再生到釋迦Amitodana的家中。自從他出生後,便讓所有親戚都喜悅,他因此而得名Ānanda。在適當的時候,適齡後,他和Bhaddiya等捨棄了世間,後者為了成為佛陀的隨從。那時佛陀在自覺成佛後從Kapilavatthu城離開去轉法輪。阿難在佛陀的存在成為了比丘,在Puņņa長老—婆羅門女Mantāņī之子--的存在下聽法,成為初果聖者。
那時,佛陀自覺悟以來20年都沒有固定的侍者。有一次,Nāgasamāla長老拿了他的缽和袈裟,然後侍奉佛陀;一次是Nāgita;另一次是Upavana;另一次是Sunakkhatta;另一次是Cunda,Samaņuddesa,Sāgata,Meghiya。他們都得不到佛陀的歡心。然後一日,佛陀坐在座位上被僧團圍繞,這樣說:‘比丘啊,現在我變老了,有些比丘被我告知我要走這條路,但他們卻走另一條路;一些比丘把我的缽和袈裟丟到地上;你們應該找來一位能夠長期侍奉我的比丘。’ 這樣聽見後,在僧團中生起悔疚。 ‘尊者,我應該侍奉你’佛陀拒絕了他。透過這樣,所有大弟子,由大目犍連開始,起來,留阿難尊者在一邊,然後這樣說:‘我要去服侍,我應該侍奉你。’ 他們也被佛陀拒絕
阿難這時卻坐著靜默。然後比丘們和他說:‘朋友,你也可以申請成為佛陀的侍者啊!’ ‘申請然後服務像什麼呢?如果佛陀想,他就會自己說出。’
佛陀這樣說:‘比丘們,阿難不應被其他所施加影響,他會來侍奉我。’因此,比丘們慫恿:‘阿難,請起來然後要求成為佛陀的侍者吧。’
長老起來然後說:‘尊者,假如佛陀
1. 不給我他所獲得絕倫的袈裟
2. 不給我絕倫的施食
3. 不容許我和他住在同一間香室
4. (佛陀)在何處被邀請,也不帶他同去
這四項拒絕是為了逃離這樣的譴責:服侍大師有什麼負擔?他得到那麼多好處。
‘尊者,假如
1. 我接受的邀請佛陀可以和我同去
2. 遠道而來的來訪者,你允許我作引導
3. 當疑惑生起時,我能夠立即抵達你那裡然後有機會問你
4. 佛陀能夠再向我說一次我不在時所說的法
這樣,我就會侍奉佛陀。’
這四項不只是為了逃離如此的譴責:‘他連這麼多的憐憫考量也不從佛陀那裡得到。’也為了成為法的管理人。就這樣,阿難成為了佛陀的永久侍者。他完滿了十萬大劫的波羅蜜就是為了取得同樣的位列。
從他取得侍者之位,他就以兩種水服侍十力,三種不同的牙刷,全方位的手腳工作,佛陀背後的所有工作,打掃香室。這樣服務佛陀的他,在日頭這樣想:‘佛陀適合拿這個,他適合做這個。’在晚上,他會拿一支大枯枝,然後會打圈在香室走九遍,為了驅除昏沉睡眠,讓他能夠在佛陀召喚他的時候給出自己的回复。然後,在給孤獨園的座位上,在僧團當中,佛陀以許多方式稱讚他,然後把他置於最上位:博學第一,記憶力第一,聰敏第一,堅定第一,侍者第一
這位偉大的長老,被佛陀置於五項第一,被賦予四種不可思議法,也是佛陀法的監管人,但他只是為入流者,當佛陀入般涅槃時。被比丘們所變得興奮,被天神弄到悔疚後,他自己對自己說:‘現在,應該在明天合誦法,對我來說並不恰當—去到所有已經成為阿羅漢的長老集會中,當我還只是初果聖者。’ 他的精進力生起,他在晚間大部分時間讓自己確立觀,但在迴廊中還取不得精進的平靜。之後,他進入了寺廟,在床上坐下,想要躺下的他扭轉自己的身體。就在那時---頭還未碰到下面的枕頭,腳剛剛離開地下--他證得阿羅漢果並取證六神通。
AP.1.13 獅子座施者長老傳sīhāsan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省思:布施了獅子座給佛陀後,取得華麗的沙發,布施了腳凳給佛陀後,常恒踏上華麗的樓梯。製造了一間屋子來乘載獅子座後,產生出華麗的天宮。以此善業,做了9次轉輪王,94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1.
當世間領導者Siddhattha,兩足尊抵達涅槃,他的話語被傳播,許多人都擁抱他的教導。
2.
以喜悅的心,我製作了一個獅子座。我也做了一個腳凳
3.
我也做了一間屋子來為獅子座擋雨,因為我心中的喜悅,我再生到兜率陀天
4.
一個善造的天宮為我而生。它長24,闊14由旬。
5.
十萬女僕常恒地侍奉我,那裡有一個以黃金製成的沙發在宮殿中。
6.
象和馬車,天的馬車也侍奉我。宮殿的轿子隨我所欲而生起。
7.
被寶石和其他昂貴的東西所製造的沙發一直出現給我,這就是獅子座之果
8.
我一直都爬上金銀水晶青金石所造的樓梯,這就是腳凳之果
9.
自從我做了那個業的94個大劫以來,我不曾下過惡道,這就是善業之果
10.
73大劫前有三個名叫Inda的人。72大劫前有三個名叫Sumana的
11.
70個大劫前,有三個名叫Varuṇa的。他們都是擁有四洲七寶的君主
12.
四無礙辯,八解脫,作證了六神通,我已作了佛陀所教導
AP.1.14 獨柱長老傳 ekatthambhikattherāpadānaṃ
(省思:布施了一個柱子給佛陀後,擁有高聳的樓房,經驗著一切快樂,當了至起碼兩次國王,94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13.
名叫Siddhattha的世尊有著一大群追隨者。他們都有信心地皈依了如來佛
14.
他們都聚在一起,打算為導師建造一間寮房。仍然需要一個柱子的他們在稠密的森林裡找尋
15.
在森林裡看見他們後,我去到那班人那裡。合掌後我問了他們
16.
這些有戒的居士被我問到後便解釋:‘我們想建造一間寮房但仍需一個柱子。’
17.
‘給我辦吧,我會布施給導師。我會拿著一個柱子給你們,你們請放鬆。’
18.
他們給予我柱子(的任務),愉快滿意。從那裡回頭,回到自己的家
19.
那大群人走了不久,我便給了一個柱子。我第一次舉起它(來布施)
20.
因為我心中的愉悅,我再生到天神的宮殿。我崇高的住處有100層高
21.
在55個大劫後,當鼓被敲響,我被娛樂。我是名叫Yasodhara的國王。
22.
我在那裡也有7層高的住處。絕倫的尖頂樓房,有著一個柱子,讓心愉悅
23.
21大劫後,我是名叫Udena的國王。我也住在有百層樓高的樓房。
24.
無論我再生到任何子宮,不論是人類還是天神,我都經驗著一切快樂,這就是一個柱子之果
25.
自從我給了那個柱子之後,我94個大劫也不下惡道,這就是一個柱子之果
26.
四無礙辯,八解脫,作證了六神通,我已作了佛陀所教導
AP.1.15 難陀長老傳 nandattherāpadānaṃ
(省思:布施了布料給佛陀後,擁有金黃色的膚色,當了至起碼12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27.
Padumuttara世尊是世間之首.我給了尼龍布料給創造者,大聖賢
28.
那位名叫蓮花的佛陀於是預言關於我的:’因為布施了這塊布,你會有著金色的顏色.
29.
經驗著兩重成就,被你的善根所催使,你會成為喬達摩世尊的弟弟.
30.
有著快樂的本性但好色,你會貪於快樂.但被佛陀促使後,你會出家,捨棄
31.
你捨棄世間後,被你的善根催使,你會遍知一切煩惱,抵達涅槃,無污染地
32.
在7000個大劫後,會有四個名叫Cela的.
60000個大劫後會有四個名叫Upacela的
33.
5000個大劫後會有四個名叫Cela的
他們都是四洲的統治者,擁有七寶
34.
四無礙辯,八解脫,作證了六神通,我已作了佛陀所教導
AP.1.16 小徑長老傳 cūḷapanthakattherāpadānaṃ
(省思:布施了一個花傘給佛陀後,作天王25個大劫,成為轉輪王34次,無論他再生到何處,蓮花都會在空中都會確立覆蓋著,他最終抵達涅槃,而且成為意生身第一大弟子)
35.
名叫padumuttaro的勝利者,施物的接受者。他離開了群眾,在喜馬拉雅山居住
36.
我也在喜馬拉雅山,在修行所居住。我去到剛抵達的世間領袖,大英雄那裡
37.
拿著一個花傘,我抵達牛似的人。他正入定,在中間我作(遮蓋)
38.
以雙手拿起,我給予了花傘。世尊,大聖賢接受了
39.
所有天神都很愉悅,他們抵達喜馬拉雅山。歡呼‘善哉’ ‘具眼者會感謝他。’
40.
說完後天神們抵達佛陀那裡。他們正在拿著佛陀的絕倫蓮花傘
41.
‘懸掛著蓮花傘,這個隱士給了我。我會說關於他的詳細資料,你們都聽我的:
42.
他會作天王25個大劫。
他會成為轉輪王34次
43.
無論他再生到任何子宮,不論天還是人,蓮花都會在空中都會確立覆蓋著
44.
十萬大劫後,在Okkāka族中生起,這位名叫喬達摩的會是世間的導師
45.
當佛語被說出,他會取得人類的狀態。他會在意生身方面(位列)究竟。
46.
會有一雙兄弟。他們都會被叫作Pantha。享受著最終的目標,他們會讓佛教發亮。’
47.
出家後18年,我都未在釋迦的教法中取得成就
48.
我在愚蠢的位置。在城中我被輕視。就連我的哥哥也輕視我 ‘是時候回家了。’
49.
成為一個被開除的人,我站在那裡心抑鬱,我寺廟中的儲存室內,想要沙門的狀態
50.
然後在那時導師來到以手摸著我的頭,牽著我讓我再次進來。
51.
導師對我有慈悲,他給了我一塊布去抹腳,如是專注於清淨,在一邊專注
52.
我以手拿著,移動著紅蓮。在那裡我的心解脫,然後我成為了阿羅漢
53.
我的意生身取證到完全的絕倫。遍知所有煩惱,我無煩惱地過活
54.
四無礙辯,八解脫,作證了六神通,我已作了佛陀所教導
義註:mahāpanthaka長老在取證阿羅漢果後,利用他的時間享受果定,然後考量:‘我怎樣可以也讓Cūļapanthaka確立於這個快樂呢?’ 他抵達了自己的叔叔,富有的銀行家,然後說:‘假如大銀行家允許,我就讓Cūļapanthaka成為比丘。’ 回應是:‘尊者,讓他成為比丘吧!’ 長老於是讓他成為比丘。讓他住立於十戒後,他卻不能在他哥哥的存在下學習這樣的偈,雖然已經四個月了:
就如香紅蓮盛開解脫香味,佛陀這位看見者也閃耀著,就如太陽在空中閃耀
雖然他學習它,這句偈並沒有盤踞在他心中。Mahāpanthaka對他說:‘Cūļapanthaka!你不值得留在這個教法之中,你甚至不能在四個月內拿下一句偈。你怎能透過作比丘的義務而達證最上呢? 你應該離開這裡。’ 如是,他被長老驅散,他在門框邊哭泣。
那時佛陀住在Jīvakamma森林。Jīvaka送他的人如此:‘你應該去然後邀請佛陀和500位比丘。’那時mahāpanthaka尊者負責分配僧團的食物。當他被告知要為五百位比丘接受食物,他回應:‘把Cūļapanthaka置於一邊,我為其他接受。’ 聽見後,Cūļapanthaka更加失落。佛陀知道他內心的失意,自己對自己說:‘ 透過我的策略,Cūļapanthaka會覺悟。’ 他在Cūļapanthaka附近顯現,然後問:‘Panthaka,你為什麼哭泣?’ 他這樣回應:‘尊者,我的哥哥驅散我。’ 佛陀說:‘Panthaka,不要擔憂。你是在我的教法中出家,來拿著這個吧:‘去除塵垢,去除塵垢’這樣作意。然後以自己的神通力變出一塊布給他。Cūļapanthaka坐下以布抹自己的手,然後說:‘去除塵垢,去除塵垢。’ 當他不斷以那塊布抹時,那塊布自然變髒,再抹時就變得像抹飯煲的布。他的智慧成熟,然後這樣想:‘這塊布原本完全地乾淨,但因為這個被抓取的身體,它變得髒。因此,就如這個是無常的,我的心也是無常的。’他確立於滅盡衰亡,由那個相生起禪那,已作禪那的基礎後,作觀,而抵達無礙智和阿羅漢的狀態,也得到三藏(的知識)和五神通
佛陀和499位比丘去到Jīvaka的住處,然後坐在為他準備的座位。Cūļapanthaka沒有去,因為他沒有被邀請去接受食物。Jīvaka開始布施飯。但大師以手蓋住了他的缽。當被問到:‘尊者,為什麼你不拿呢?’ 佛陀回答:‘噢,Jīvaka,有一位比丘在寺院中。’Jīvaka送了一個人去然後說:‘看,你應該去到寺院那裡然後帶來一個坐著的尊者。’Cūļapanthaka也在坐著,他創造了一千位比丘,每個在容貌和動作上都不同。那位男人看到那麼多比丘在寺院後回去和Jīvaka說:‘除了比丘僧團的成員外,在寺院有更多。我不知道你指的是哪位’ Jīvaka問大師:‘尊者,那位坐在寺廟的叫什麼名字?’佛陀回答:‘Jīvaka,那位比丘名叫Cūļapanthaka。’ Jīvaka指示指導那個男人:‘看,你應該去然後問:誰叫Cūļapanthaka? 然後帶他來’那位男人照辦,但那一千位比丘也一起說:‘我是Cūļapanthaka’那位男人再向Jīvaka匯報。因為Jīvaka已經恰當地穿透聖諦,他有方法地知道:‘我認為尊者擁有神通。’ 然後對他的人說:‘我的人,你應該去,第一位說的便是尊者自己。對他說:大師找你。’然後抓著他袈裟的邊緣。’男人去到寺院照辦,然後被創造的比丘消失了。男人帶著長老然後回去。
大師接受了稀粥和其他食物。當吃完後,他命令Cūļapanthaka尊者 ‘你應該負責作感謝。’長老作了感謝,順道如佛陀所欲把握機會教法。當十力回到寺院,這樣的討論在法堂中生起,即:‘佛陀的力量很絕妙,Cūļapanthaka長老在四個月都不能背到一句偈,但他能靈活地使用神通。’當坐在Jīvaka的住處中,光榮者這樣了知:‘Cūļapanthaka的心集中,進入觀的道路。’知道後如是坐下顯示自己:‘panthaka,舊布撒滿灰塵而污染,從這裡有其他在聖律當中是灰塵的隨煩惱:
貪是灰塵,灰塵是貪的譬如。那些比丘已經捨棄塵垢,在無貪的人的教法中
嗔是灰塵,在無嗔的人的教法中
癡是灰塵,在無癡的人的教法中’
在偈頌的最後,Cūļapanthaka證得阿羅漢果並取得無礙智。這就是比丘們在法堂的交談。
大師聽見這樣的交談後,在佛座上坐下,問他們在說什麼,被回答後,這樣解釋:‘比丘們,依著我的建議,現在出世間的世襲財產被Cūļapanthaka取得了。之前世間的財產被他取得。’當被要求時,說起小百萬富翁本生經。之後,大師被一大群聖弟子圍繞著,把Cūļapanthaka置於創造意生身第一和熟練於心的轉換中第一的大弟子
AP.1.17 畢陵伽婆蹉長老傳 pilindavacchattherāpadānaṃ
(省思:向僧團布施香膏後,三萬個大劫不下惡道。加上其他功德,當了兩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55.
當世間領袖,最上人Sumedha般涅槃。以愉快的心,我禮敬他的佛塔
56.
集合那些煩惱已盡的,有六神通的,我布施了僧團食物。
57.
那時我也有侍奉Sumedha佛。他於是隨喜我
58.
由於我心中的喜悅,我再生到(天)宮。86000個天女讓我歡喜
59.
她們對我服從,一直有一切欲樂。我超越一切其他天神,這就是福德業之果
60.
在25個大劫後,我是名叫Varuṇa的國王。我是轉輪王,我有非常清潔的食物。
61.
他們不用種植或耕耘,所有人能夠食用未煮熟的米飯
62.
在那裡統治後,我再生於天界。以同樣的方式,我生起享受成就
63.
沒有任何眾生,朋友或敵人傷害我。我對於他們所有都是可愛的。這就是善業之果
64.
在我布施後的30000個大劫,我不曾下惡道。這就是香膏之果
65.
在這個幸運的大劫,我成為人中之主一次。我是轉輪王有大力量
66.
我讓許多人確立五戒,讓他們獲取好的再生。我被天神所喜愛
67.
四無礙辯,八解脫,作證了六神通,我已作了佛陀所教導
義註:在Padumuttara佛的時代,他在聽佛陀說法的時候,看到佛陀把一位比丘置於受天神喜愛第一的位置。他也想要那個位置,於是在一生之中做許多善事,去世後在人天中輪迴。然後在Sumdha佛時代再生到一間屋的家庭裡。然後當佛陀入般涅槃時,一個神殿為佛陀而建立,他對僧團作了大布施。在那裡死後,享受著人天的繁榮。當在無佛時代時,他成為了一位轉輪王,讓大眾許多人都持守五戒,讓他們都生天。他再生稻Sāvatthi城的一個婆羅門家庭,甚至在我們佛陀出現之前。他們為他命名為Pilinda Vaccha,他的種族。 因為受過去世所影響,他有大量的悔恨,然後捨棄世間成為了遊方者。他完成了名叫Cūļagandhāra的超科學的研習歷程,成為天空的遊方者,和知道別人的心者,然後住在Rājagaha獲得了最高的利養和名聲。
然後,當我們的光榮者成為自己覺悟的佛陀後,在恰當的時機,來到Rājagaha。從那時開始,因為佛陀強大的影響,那個超科學變得沒有效果,它不能作自己的義務。他如此反思:‘這被我聽見:當大魔術咒語Gandhāra這個超科學繁榮,在那裡,次要的魔術科學Cūļagandhāra就會停止成為有效的。我的魔術科學在喬達摩比丘來到後就停止有效,無疑地,喬達摩懂得大魔術咒語。我去侍奉他然後學習那個,怎麼樣?’
他抵達佛陀那裡,然後說:‘啊!大比丘!我想在你的存在底下學某個科學,請讓我得到機會吧。’ 佛陀回答:‘如果這樣,你要在我底下成為比丘。’ 他成為了比丘,然後這樣想:‘比丘的狀態時研習科學的初步。’ 佛陀教他法,然後給他業處和授予他怡人的行為。他的親依止緣成就,然後不久確立觀抵達阿羅漢的狀態。
任何再生到天界的有情,他們為了向他表達感激,日夜侍候長老。因此,佛陀把他置於受天神喜愛第一的比丘。
AP.1.18 羅睺羅長老傳 rāhulattherāpadānaṃ
(省思:為寺院安裝鏡子,照亮了佛陀的房間後,成為天王64次,無間斷地成為轉輪者1000次,最終抵達涅槃)
68.
Padumuttara 世尊,如此的世間之最
在他七層的宮殿,我把鏡子覆蓋了它
69.
兩足尊,人牛王,大聖賢被一千位漏盡者圍繞,前往他的香室
70.
點亮了香室,神中之神,人中之主
在比丘僧團中站立的大師,說了這個偈:
71.
‘我會說關於這個讓此閃亮,讓鏡片善覆蓋的他,
你們都聽我的說話:
72.
黃金的東西,銀的東西,青金石造成的東西;無論他希求什麼,都會在天空顯現給他
74.
他會成為天王64次,他會無間斷地成為轉輪者1000次
從現在起21個大劫,名叫Vimala的王族會勝利於四方成為轉輪王
75.
他名叫Reṇuvatī的城市會是製作精良,由瓦片而做的;每邊300由旬四方形地連接
76.
他的皇宮叫Sudassana,被Vissakamma建造,會被三角牆
尖頂的建築被賦予絕倫的;被七寶所裝飾
77.
被天界的音樂神所充滿,不缺乏十種聲音;那就如Sudassana,天神們居住的城市一樣
78.
當太陽升起時,光芒會消失
但它一直閃耀,遍滿八由旬四周
79.
十萬劫後,在Okkāka族中出生,
那個名叫Gotama的便會成為世間的導師
80.
從兜率天墮下後,被善根催促
他會成為Gotama世尊的兒子
81.
假如他留在家中,他就會成為轉輪者。但一位阿羅漢不能獲得俗家的欲樂‘
82.
從家出去後,善禁戒者將出家,
以羅睺羅名字為名,他將成為阿羅漢
83.
就如藍鳥保護他的蛋,牛保護他的尾巴
聰明戒成就,大聖賢我如此守護
84.
明白了他的教導,我對教法充滿愛而住
遍知一切煩惱,無煩惱我住
85.
四無礙辯,八解脫,作證了六神通,我已作了佛陀所教導
AP.1.19 烏波斯那、即瓦甘塔之子長老傳 upasenavaṅgantaputtattherāpadānaṃ
(省思:向佛陀布施了傘蓋後,成為天王30次,成為轉輪王20次,成為地方國王無數次,最終抵達涅槃)
86.
我抵達最上人Padumuttara世尊,世間最好者,人中之牛,當他坐在山上的斜坡。
87.
看見kaṇikāra樹的花後,我切斷它們的莖部,以它們裝飾傘蓋,用來尊敬佛陀
88.
之後我布施了好吃的奶飯,我布施了八個比丘,連同佛陀九位
89.
大英雄感謝我,並說:‘因為這個傘蓋之施,那裡會有奶飯之沐浴
90.
因為他心中的快樂,他會享受著大快樂。他會成為天王30次
91.
20次他會成為轉輪王,並且成為地方國王無數次
92.
在10萬個大劫後,名為喬達摩的會成為佛陀,他有大慧,如大地般有慧。
93.
當教法閃耀時,他會去到人類的狀態。
在他的諸法上為繼承人,親生者、法化作者。
94.
Upasena會是他的名字,他會是導師的追隨者’
一切都悅意,而被置於首位
95.
這是我存在的最後一次了,所有有被取消。征服死亡和它的軍隊後,我持最後身
96.
四無礙辯,八解脫,作證了六神通,我已作了佛陀所教導
義註:
在Padumuttara佛時代,他再生到Hamsavatī城的家庭,來到一定歲數後,他去到佛陀那裡,聽法。當他意識到佛陀把一位比丘置於討人喜歡第一的比丘,他便對佛陀服務,願欲同樣的位置,在有生之年作功德,然後在人天間輪迴,之後再生於婆羅門女士Rūpasārī的子宮,在Nālaka村,在我們佛陀的時代。他的名字叫 Upasena Tissa。當到達一定年齡後,他獲取三吠陀的知識,聆聽佛陀的法,恰當地獲得信心,捨棄世間,剃度為比丘。一年後,對自己說:‘我將要讓聖者的領域擴充。’,他讓一個家庭的兒子成為比丘,然後和他一起去見佛陀。在聽見他的同住比丘沒有過著艱苦的生活而被佛陀譴責:‘你個愚癡人!你墮回去富裕的生活。’ 他於是對自己說:‘現在,假如我因為隨從而被佛陀譴責,我應該要因為我的隨從而討佛陀喜歡。’ 於是作觀,然後在不久證悟為阿羅漢。在成為阿羅漢後,他作了一切義務,頭陀行,他也讓其他人一起這樣做。因為這樣,佛陀把他置於討人喜歡第一比丘的位置。
之後,當一個爭吵發生在kosambī時,僧團分裂為兩派。當他被一位想要避免這場爭吵的比丘問及時:‘現在,生起爭吵,僧團分裂為二,我應該如何恰當地行動?’ 他向那位比丘說法,從獨住開始。如此長老為了顯示出恰當的行為,也同樣地跟隨他對那位比丘所說的建議。
AP.1.20 護國長老傳 raṭṭhapāl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了寺廟給僧團後,擁有大天宮,當過50次天帝,58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97. 「對於世尊(bhagavato)蓮華上勝(Padumuttarassa),世間最尊(lokajeṭṭhassa)者(tādino),
我供養了(dinno)一頭最勝的象(varanāgo),牠有強壯的牙(īsādanto),體型高大(urūḷhavā)。
98. 「(並供養了)白色的傘(setacchatto)、裝飾物(pasobhito)、金錢(sakappano)與手杖(sahatthipo)。
我評估了(agghāpetvāna)所有那些物品的價值後,建造了(akārayiṃ)一座僧院(saṅghārāmaṃ)。
99. 「我建造了(kārayiṃ ahaṃ)四萬五千(catupaññāsasahassāni)座宮殿(pāsāde)。
我舉行了盛大的布施(mahoghadānaṃ / mahādānaṃ)後,將(這些)都獻給了(niyyādesiṃ)大仙(mahesino)。
100. 「大勇士(mahāvīro)、自覺者(sayambhū)、最勝之人(aggapuggalo)隨喜了(anumodi),
令一切眾生(sabbe jane)歡喜(hāsayanto),為他們宣說(desesi)不死之境(amataṃ padaṃ)。
101. 「那位名為蓮華出生(jalajuttaranāmako)的佛(buddho),為我授記(viyākāsi),
他坐於比丘僧團(bhikkhusaṅghe)中,宣說了(abhāsatha)這些偈頌(imā gāthā):
102. 「『此人建造了(kārayī ayaṃ)四萬五千座宮殿(pāsāde)。
我將講述(kathayissāmi)其果報(vipākaṃ),請聽我說(suṇotha mama bhāsato)。
103. 「『他將擁有一萬八千(aṭṭhārasasahassāni)座尖頂殿堂(kūṭāgārā),
那些殿堂將誕生於最勝的須彌山頂(byamhuttamamhi nibbattā),且全部由黃金造成(sabbasoṇṇamayā ca te)。
104. 「『他將五十次(paññāsakkhattuṃ)成為天帝(devindo),行使天王權力(devarajjaṃ)。
並將五十八次(aṭṭhapaññāsakkhattuñca)成為轉輪王(cakkavattī)。
105. 「『於十萬劫(kappasatasahassamhi)後,將生於奧卡卡(Okkāka)族,
名為喬達摩(Gotama),成為世間的導師(satthā loke)。
106. 「『從天界(devalokā)命終(cavitvā)後,受其白淨善業(sukkamūlena)的驅策(codito),
他將立即(tāvade)轉生於(nibbattissati)富有(aḍḍhe)、大財富(mahābhoge)的家族(kule)。
107. 「『他之後(pacchā)將出家(pabbajitvāna),受其白淨善業(sukkamūlena)的驅策(codito),
名為護國(Raṭṭhapālo),將成為導師(satthu)的弟子(sāvako)。
108. 「『他將精進努力(padhānapahitatto so),寂靜(upasanto),無有執著(nirūpadhi)。
在完全遍知(pariññāya)一切漏(sabbāsave)之後,他將成為無漏者(nirāsavo)而般涅槃(nibbāyissati)。』
109. 「(而在今世,正如授記所言)我起身(uṭṭhāya),出離(abhinikkhamma)(俗家),捨棄了(jahitā)財富的成就(bhogasampadā)。
我對財富(bhogamhi)毫無愛著(pemaṃ mayhaṃ na vijjati),如同對一口唾沫(kheḷapiṇḍeva)(毫無貪戀)。
110. 「我的精進(vīriyaṃ me)如同負起重任(dhuradhorayhaṃ)的(牛),能運載(adhivāhanaṃ)(我至)安穩(yogakkhemā)(的彼岸)。
在這最後的身體(antimaṃ dehaṃ)裡,我持續荷擔(dhāremi)著正等覺(sammāsambuddha)的教導(sāsane)。
111.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八解脫(vimokkhāpi ca aṭṭhime),
實現了六神通(chaḷabhiññā sacchikatā),完成了佛(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以上就是尊貴的護國(Raṭṭhapālo)長老所宣說的這些偈頌。
AP.1.21 蘇帕卡長老傳 sopākattherāpadānaṃ
(供花座給佛陀和修習無常想後,94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112. 「當我在一座最優勝的山(pabbatuttame)上的森林(vipine)中,清掃(或服務於)一個石窟(pabbhāraṃ sodhayantassa / sevayantassa)時,
名為悉達多(Siddhattha)的世尊(bhagavā),來到了我的附近(santikaṃ)。
113. 「看見了已來到的佛(buddhaṃ),他是世間最尊(lokajeṭṭhassa)者,
我鋪設(santharitvāna)了鋪蓋(santharaṃ),獻上(adāsahaṃ)了一個花座(pupphāsanaṃ)。
114. 「導師(lokanāyako)悉達多(Siddhattha)坐在花座(pupphāsane)上後,
知曉(mamañca gatimaññāya)了我的(心)趣向,說出了關於無常(aniccataṃ)的法語。
115. 「『諸行(saṅkhārā)確是無常(aniccā)啊,具有生起與滅壞的性質(uppādavayadhammino)。
生起後又滅去,它們的息滅(vūpasamo)才是樂(sukho)。』
116. 「全知者(sabbaññū)、世間最尊(lokajeṭṭho)、人中之雄(narāsabho)說了這些話後,
勇士(vīro)如同鵝王(haṃsarājā)般升上天空(nabhaṃ),行於虛空(ambare)。
117. 「我捨棄了自身的(邪)見(sakaṃ diṭṭhiṃ),修習(bhāvayāmi)無常想(aniccasaññahaṃ)。
我修習了僅僅一天(ekāhaṃ),就在那世於此命終(tattha kālaṃ kato ahaṃ)。
118. 「我體驗了(anubhotvā)兩種(人天的)成就(dve sampattī),受到白善根(sukkamūlena)的驅策(codito),
在最後一世(pacchime bhave)到來時,我投生於(一個)廚師(sapākayonupāgamiṃ)的家庭。
119. 「我從家(agārā)中出離(abhinikkhamma),於非家(anagāriyaṃ)中出家(pabbajiṃ),
在七歲(jātiyā sattavassohaṃ)時,就證得了阿羅漢果(arahattamapāpuṇiṃ)。
120. 「我發起精進(āraddhavīriyo),決意(pahitatto),於戒律(sīlesu)善節制(susamāhito),
我令大龍(mahānāgaṃ,指佛陀)歡喜(tosetvāna),獲得了(alatthaṃ)具足戒(upasampadaṃ)。
121. 「自從九十四劫(catunnavutito kappe)前我造作(akariṃ)那)業(kammaṃ)以來,
我不曾墮入惡趣(duggatiṃ),這便是供花(pupphadānassidaṃ)的果報(phalaṃ)。
122. 「自從九十四劫前我修習(bhāvayiṃ)那(無常)想(saññaṃ)以來,
對於修習那想(bhāvayantassa)的我,已達致(patto me)漏盡(āsavakkhayo)。
123.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八解脫(vimokkhāpi ca aṭṭhime),
實現了六神通(chaḷabhiññā sacchikatā),完成了佛(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以上就是尊貴的蘇帕卡(Sopāka)長老所宣說的這些偈頌。
AP.1.22 善吉祥長老傳 sumaṅgal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食物給僧團後,1800個大劫不下惡道,當過27次天帝,18次轉輪王,500次大地之主,最終抵達涅槃)
124. 「當時我想要獻上供品(āhutiṃ),準備好了食物(bhojanaṃ),
我等待著婆羅門(brāhmaṇe),站立在寬敞的廳堂(visāle māḷake)中。
125. 「接著,我見到了正等覺者(sambuddhaṃ)、名聲偉大的喜見(piyadassiṃ)佛,
他是一切世間的調御者(sabbalokavinetāraṃ),自覺者(sayambhuṃ),最勝之人(aggapuggalaṃ)。
126. 「世尊(bhagavantaṃ)光輝璀璨,被弟子們(sāvakehi)圍繞著,
如同太陽(ādiccamiva)般照耀,正在道路上(rathiyaṃ)行走。
127. 「我合掌(añjaliṃ)高舉,使自心充滿淨信(pasādayiṃ),
在心中默默邀請:『願大智者(mahāmuni)到來。』
128. 「知曉了我的意念(saṅkappamaññāya),世間無上導師(satthā loke anuttaro),
與上千位漏盡者(khīṇāsavasahassehi)一同,來到我的門前(mama dvāraṃ)。
129. 「『禮敬您,人中牛王(purisājañña)!禮敬您,最上之人(purisuttama)!』
他登上樓閣(pāsādaṃ),坐在獅子座(sīhāsane)上。
130. 「他已調伏(danto),被已調伏者圍繞(dantaparivāro);已渡越(tiṇṇo),是渡人者中最勝者(tārayataṃ varo)。
他登上樓閣(pāsādaṃ),坐在最勝的座位(pavarāsane)上。
131. 「我家中所有現成的食物(āmisaṃ paccupaṭṭhitaṃ),
我以雙手(pāṇibhi)虔誠地(pasanno)獻給了佛(buddhassa)。
132. 「我心充滿淨信(pasannacitto),歡喜(sumano),感動(vedajāto),合掌(katañjalī),
禮敬(namassāmi)最勝佛(buddhaseṭṭhaṃ),感嘆:『啊,佛的功德如此非凡(ahu buddhassuḷāratā)!』
133. 「我們八位侍奉,讓眾多漏盡者享用食物(bhuñjaṃ),
這都是您的威德(ānubhāvo)所致,我們歸依(saraṇaṃ)您。
134. 「世尊(bhagavā)喜見(piyadassī),世間最尊(lokajeṭṭho),人中之雄(narāsabho),
坐於比丘僧團(bhikkhusaṅghe)中,宣說了這些偈頌(imā gāthā):
135. 「『那位以食物供養了僧團(saṅghaṃ abhojesi)——正直(ujubhūtaṃ)、安定(samāhitaṃ)的僧團,
以及如來(tathāgatañca)、正覺者(sambuddhaṃ)的人,請聽我說(suṇātha mama bhāsato):
136. 「『他將二十七次(sattavīsatikkhattuṃ)成為天王(devarajjaṃ),
他因自己的業報(sakakammābhiraddho)而享樂於天界(devaloke)。
137. 「『他將十八次(dasa aṭṭha cakkhattuṃ)成為轉輪王(cakkavattī),
他將統治大地(pathabyā rajjaṃ)五百次(pañcasataṃ),居住於這世間(vasudhaṃ)。』
138. 「(而我後來)進入森林(araññavanamoggayha),進入虎豹出沒(byagghasevitaṃ)的樹林(kānanaṃ),
精勤修習(padhānaṃ padahitvāna),將煩惱(kilesā)燃燒(jhāpitā)。
139. 「自從1800劫(aṭṭhārase kappasate)前我布施(dānamadadiṃ)那食物以來,
我不曾墮入惡趣(duggatiṃ),這便是供食(bhattadānassidaṃ)的果報(phalaṃ)。
140.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八解脫(vimokkhāpi ca aṭṭhime),
實現了六神通(chaḷabhiññā sacchikatā),完成了佛(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以上就是尊貴的善吉祥(Sumaṅgala)長老所宣說的這些偈頌。
AP.1.23 須菩提長老傳 subhūtittherāpadānaṃ
(為佛陀準備花座、禮敬護持佛陀七日七夜、修習佛隨念後,3萬大劫在天界享樂,80次為天帝、千次為轉輪王、無數次為地方大王,財富不缺、十萬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1. 「在雪山(Himavanta)不遠處,有一座名叫尼沙婆(nisabho)的山。
我建造了一座舒適的居所(assamo),並搭蓋了一間精心製作的茅草屋(paṇṇasālā)。
2. 「那時,我名叫柯西亞(kosiyo),是一位苦行者(jaṭilo),修行極端苦行(uggatāpano)。
我獨自一人(ekākiyo),沒有同伴(adutiyo),住在尼沙婆(nisabhe)山上。
3. 「那時,我不食用果實、根莖或樹葉。
我只依靠自然掉落的(果實)維持生命。
4. 「即使生命正在消逝,我也不對生計起瞋心。
我調伏自己的心,遠離一切貪求。
5. 「當我心中生起與貪欲相關的念頭時,
我便以專注的心自我省察,並調伏它。
6. 「『你對可貪著的事物起貪,對可憎惡的事物起瞋,
對可迷惑的事物起痴,你應當離開這森林!
7. 「『這是清淨者的住處,是無垢苦行者的居所。
不要玷污這清淨之地,你應當離開這森林!
8. 「『你若成為在家人,將會獲得子女(或束縛),
但這裡兩者都不可得,你應當離開這森林!
9. 「『就像一塊被火燒過的木頭,在任何地方都無用處,
無論在村莊或森林,它都不被視為有用的木材。
10. 「『你就像那燒焦的木頭,既不是在家人,也不是修行者。
你如今兩邊都不沾,應當離開這森林!
11. 「『你這樣做,有誰會認可你呢?
你拋棄了信心和責任,充滿懈怠。
12. 「『智者將會厭惡你,如同厭惡不潔的城裡人。
聖者們會將你拉出來,並常常責備你。
13. 「『智者將會指責你,說你違越了教導。
既然無法與人共住,你將如何生存?
14. 「『就像一頭三處破裂、六十歲的狂象(mātaṅgaṃ),
強壯的象王(nāgo)會前往象群,將那象驅逐出去。
15. 「『被象群驅逐的象,無法獲得安樂與喜悅。
它痛苦、沮喪,憂愁顫抖。
16. 「『同樣地,苦行者們也會驅逐你這愚者。
被他們驅逐後,你將無法獲得安樂與喜悅。
17. 「『無論白天或黑夜,你將被憂傷之箭射中,
被熱惱燃燒,如同被象群驅逐的象。
18. 「『就像假黃金,在任何地方都不會發光,
同樣地,你這戒行缺失者,在任何地方都不會發光。
19. 「『即使住在俗家,你將如何維生?
陶器與木碗,你並沒有積蓄錢財。
20. 「『自己勞動工作,讓身體流汗,
這樣在俗家生活,但你並不喜歡如此。
21. 「『我就這樣在那裡制止了走向污染的心,
以種種法義的教導,阻擋了惡念。』
22. 「我如此安住,居住於不放逸中,
三萬年過去,我在森林中度過。
23. 「看見我樂於不放逸,尋求最高目標,
正等覺者蓮華上勝(Padumuttara)佛來到我附近。
24. 「他如金鈴花(timbarūsaka)般光彩奪目,無可衡量,無與倫比,
佛的容貌無可比擬,那時他在虛空中經行。
25. 「如同雲間閃電,又如盛開的沙羅(sāla)樹王,
佛的智慧無可比擬,那時他在虛空中經行。
26. 「如獅王(sīharājā)般無畏,如象王(gajarājā)般調伏,
如虎王(byaggharājā)般輕捷,那時他在虛空中經行。
27. 「如金角鹿(siṅgīnikkha)般光彩,如赤檀炭(khadiraṅgāra)般熾紅,
如寶石(maṇi)光芒閃耀,那時他在虛空中經行。
28. 「如淨潔的明月,如正午的太陽,
他如純淨的明月,如正午的日輪,那時他在虛空中經行。
29. 「看見他在空中經行,我那時如此思惟:
『這是天眾?還是人類?
30. 「『我從未聽聞或見過世上有這樣的人。
或許有更深奧的意義,這一位將是導師。』
31. 「我如此思惟後,使自己的心淨信,
那時我收集了各種花與香。
32. 「我準備了一個花座,美妙悅意,
對最上的人中禦者,我說出這些話:
33. 「『勇士啊,這座位為您而設,準備於您的威光之下,
請您讓我的心歡喜,坐在這花座上吧。』
34. 「世尊坐在那裡,如同無畏的獅王(kesarī),
佛在極勝的花座上,坐了七天七夜。
35. 「我禮敬站立了七天七夜,
世尊、無上者從定中起,宣說我的業果,說道:
36. 「『修習佛隨念,這是無上的修持。
修習此念後,你將圓滿心意。
37. 「『你將於天界享樂三萬劫,
八十次成為天帝(devindo),行使天王權力。
你將千次成為轉輪王(cakkavattī),治理國土。
38. 「『廣大的地方王權,不可計數,
你將享受這一切,都是佛隨念的果報。
39. 「『在生死輪迴中,你將獲得大財富,
你的財寶無有缺乏,都是佛隨念的果報。
40. 「『於十萬劫後,將生於奧卡卡(Okkāka)族,
名為喬達摩(Gotama),成為世間的導師。
41. 「『捨棄八千萬(財富)與眾多奴僕工人,
你將在世尊喬達摩(Gotama)的教法中出家。
42. 「『當你供養正覺者、釋迦雄獅(Gotama)後,
你將名為須菩提(Subhūti),成為導師的弟子。
43. 「『你將坐於比丘僧團中,於應供眾具德者之中,
並於寂靜住處,被立於兩種最勝地位。』
44. 「正覺者、名為蓮華出生(jalajuttama)者,說完這些後,
勇士如鵝王(haṃsarājā)般升上天空。
45. 「我被世間主導師教導後,禮敬如來(Tathāgata),
常懷歡喜,修習最勝的佛隨念。
46. 「由於那善業、心願與決意,
我捨棄人身,往生三十三天(Tāvatiṃsa)。
47. 「我八十次成為天帝(devindo),行使天王權力,
我也千次成為轉輪王(cakkavattī)。
48. 「廣大的地方王權,不可計數,
我享受極妙的成功,都是佛隨念的果報。
49. 「在生死輪迴中,我獲得大財富,
我的財寶無有缺乏,都是佛隨念的果報。
50. 「自從十萬劫前我造作那業以來,
我不曾墮入惡趣,都是佛隨念的果報。
51.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八解脫(vimokkhā),
實現了六神通(chaḷabhiññā),完成了佛的教導。」
以上就是尊貴的須菩提(Subhūti)長老所宣說的這些偈頌。
AP.1.24 優波梵長老傳 upavānattherāpadānaṃ
(省思:向舍利塔布施了旗後,在往後的許多生命被許多軍隊,樂器和女人侍奉,投生天界3萬個大劫。成為天王80次,成為轉輪王1000次,有無數次地區的統治。成為轉輪王時目光之內三由旬都是旗。在十萬個大劫內未曾下過惡道。在最後一生有8億僕人,最終抵達涅槃。
52.
勝利者Padumuttara 已經越過一切,圓滿覺悟者熄滅,就如火焰燒完般。
53.
許多人來到禮敬如來。他們為他製造了一個善作的火葬用柴堆,然後把他的身體抬往上面。
54.
作了關於屍體需要作的事情後,他們在那裡集合所有舍利。然後所有人,包括國王建造了佛塔。
55.
第一個(舍利盒)以黃金造,第二個以寶石造,第三個以銀造,第四個以水晶造。
56.
第五個(舍利盒)以固定在玻璃上的紅寶石造。第六個以一切寶石造,頂端有貓眼石。
57.
那裡有以金造的欄杆,它的‘下肢’以寶石造。舍利塔全被黃金包裹,高一由旬。
58
天神們聚在一起,徵詢對方:‘我們也應該為世間之主建造一個舍利塔。
59
但現在沒有甚至一粒舍利了,他的身體聚在一塊。讓我們增大這個舍利塔,用黃金’
60
天神們用七寶把舍利塔升高另一個由旬。那個兩由旬的舍利塔驅散黑暗。
61.
龍聚在那裡然後徵詢對方:‘人類和天神建造了佛舍利塔。
62.
不要讓我們疏忽大意,和天神一起保持警覺吧。讓我們建造世間之主的佛塔吧。
63.
他們聚在一起,以兩種藍寶石和一塊可以滿足任何願望的寶石覆蓋佛塔。
64.
在那時佛塔全以寶石來造,高三由旬,閃閃發亮。
65.
然後金翅鳥聚在一起商議:‘人類,天神和龍都建造了佛塔。
66.
不要讓我們疏忽大意,和天神一起保持警覺吧。讓我們建造世間之主的佛塔吧。’
67.
那個只以寶石來造的佛塔,被金翅鳥們增高一由旬。
68.
然後高四由旬的佛塔閃耀得很亮,它照耀四方就如已高掛在上的太陽。
69.
甕形夜叉聚在一起商議:‘人類,天神,龍和金翅鳥都建造了佛塔。
70.
不要讓我們疏忽大意,和天神一起保持警覺吧。我們也應該增大世間之主的佛塔。我們會以寶石覆蓋整個佛塔’
71.
他們也為佛塔增高一由旬。現在佛塔有五由旬高,閃耀著。
72.
夜叉聚在一起商議:‘人類,天神,龍,金翅鳥和甕形夜叉
73.
都各自為最勝的佛陀,建造最上的塔。
不要讓我們疏忽大意,和天神一起保持警覺吧。
74.
我們也應該增大世間之主的佛塔。我們會以水晶覆蓋整個佛塔’
75.
他們也為佛塔增高一由旬。現在佛塔有六由旬高,閃耀著。
76.
音樂神聚在一起商議:‘人類,天神,龍,金翅鳥,甕形夜叉和夜叉
77.
都建造了佛塔。我們沒有做相關的,我們也應該增大這個世間之主的佛塔’
78.
他們為佛塔建造了七個欄杆,也造了腿部。然後音樂神以黃金覆蓋了整個佛塔。
79.
現在佛塔高七由旬,閃耀著。人們不能分辨日夜,一直都有強光照耀著。
80.
它的光強過月亮,太陽和星星。四方百由旬如燈燃燒。
81.
在那時,誰人禮敬那個佛塔,並不用爬上它,他們(的供品會)自動升上空中。
82.
他們的旗和花環被天神安置夜叉abhisammata供奉上去
83.
他們不能看到夜叉,他們卻看到花環飛過。如此看見(花環)移動,所有都去到善趣。
84.
對佛語有信心的人們,愉悅於教導中,想要看神蹟,他們都在禮敬那舍利塔。
85.
在那時,我是住在haṃsavatiyā城鎮的一個僕人。看見愉悅的大眾,這樣的思想在我那裡生起:
86.
‘他是崇高的世尊,持著如此的舍利子,這些大眾滿意,作了許多。
87.
我也應該為世間之主做東西,在未來成為他法的繼承者。’
88.
我委託了洗衣者洗了我的上衣,放到竹竿上舉起這個‘旗幟’。
89.
抓著它,Abhisammata舉著我的旗到空中。看著它在風中飄揚,在人之中我更多地微笑。
90.
為我的心帶來愉悅後,我抵達了一位比丘那裡。禮敬那位比丘後,我問他這個旗的果報是什麼。
91.
他對我所說愉悅,對我產生喜:‘你會經歷那個旗的一切果報。’
92.
他說:‘有四部分的軍隊—象,士兵,二輪戰車和馬—會永遠侍候著你;這就是旗施之果。
93.
6萬件樂器和善裝飾的定音鼓會永遠侍候著你;這就是旗施之果
94.
然後善裝扮的86000個女人,有著不同的衣服和飾物,戴著寶石耳環,
95.
有長眼睫毛,甜美的笑容,瘦腰,好看的,會一直侍候你,這就是旗施之果
96.
你會在天界愉悅3萬個大劫。你會成為天王80次,
97.
成為轉輪王1000次,有無數次地區的統治。
98.
在十萬個大劫後,生於Okkāka的種族,名叫喬達摩的會是世間的老師。
99.
從天界落下,被你的善根所驅使,被善業束縛,你會成為梵天的親屬。
100.
捨棄8億個奴隸和工人,你會在喬達摩的教導中捨棄(世間)
101.
讓圓滿覺悟者—喬達摩--滿意,釋迦之牛,你會成為名叫Upavāna的導師追隨者。’
102.
十萬個大劫前所造的業在這裡為我顯示結果:善解脫,如箭的速度燃燒我的煩惱。
103.
當我是轉輪王,四洲之主,三由旬四方的旗一直被我看見。
104.
在我造了那個善業的十萬個大劫後,我不曾下過惡道,這就是旗施之果
105.
四無礙辯,八解脫,作證了六神通,我已作了佛陀所教導
AP.1.25 歸依三寶長老傳 tisaraṇagamaniyattherāpadānaṃ
(省思:三皈依十萬年後,無論投生到哪處都有這些果報:1.在(一切)方位都被尊敬2.有尖銳的智慧3.被一切天神追隨4.獲得無量的財富5.金黃的容貌6.內裡有羊毛衣服7.朋友不能被動搖的8.追隨者升起.。成為天王80次,成為轉輪王75次,無數次地方統治,在一大不可數劫間不下惡道,最終以七歲之齡成為阿羅漢)
106.
在Candavatī城,我照顧著我的父母。我一直為我的盲眼父母提供著
107.
自己出走然後坐下時,這樣的想法出現:‘當照顧著我父母時,我不能捨棄世間。’
108.
被黑暗盲目覆蓋,我現在被三火所燒焦。雖然在這樣的困難,害怕,但沒有人引導我
109.
佛陀已經出生在世,勝利者的教法閃耀。願欲功德的眾生能夠舉起自己。
110.
拿起三皈依後,我會完全地守護它們。透過那個善造的業,我會從一切惡道釋放
111.
佛陀的最上追隨者是名叫Nisabha的比丘(高見佛的上首弟子)。去到那裡後,我拿起三皈依
112.
在那時,正常的壽命是十萬歲。在那整個時期我都保護著我的皈依
113.
當我最後的呼吸出現時,我記起我的皈依。透過那個善作的業,我再生到三十三天。
114.
離開天神世界後,因為我的善業,無論我再生到任何地區,我都會獲得八樣好事:
115.
1. 在(一切)方位都被尊敬
2. 有尖銳的智慧
3. 被一切天神追隨
4. 獲得無量的財富
116.
5. 金黃的容貌
6. 內裡有羊毛衣服
7. 朋友不能被動搖的
8. 我的名聲被傳播
117.
我成為天王80次,被天女所指定,我享受著天樂
118
我成為轉輪王75次,無數次地方統治
119.
在我最後一生,因為福德業,我生於富有有大屋的家庭,在sāvatthī那裡
120.
從那個城市出發,在其他兒童前,我抵達一間寺廟,為了找尋歡笑
121.
在那裡,我看見一位比丘,自由,沒有慾望。他向我解釋教導,然後給我三皈依
122.
在聽見‘皈依’後,我記起了我的皈依。我坐在一張椅子然後證得阿羅漢果
123.
只是七歲,我就已經證得阿羅漢果。知道我的美德,具眼者佛陀為我剃度
124.
從這裡算起無量劫以來,我去到皈依。這個善作的業果隨後在這裡向我顯示
125.
我善保護著在我心中堅固地確立的皈依。在經歷了這一切後,已經抵達不動處
126.
讓你們這些有耳朵的人都聽我的話語。我要宣布,我已經親自看見這個狀態
127.
佛陀已經生於世間,勝利者的教法閃耀,不死之鼓在響,去除悲傷之箭
128.
透過他們自己的力量在無上福田中(播種),許願而依止涅槃
129.
拿取三皈依,守護五戒,讓你的心在佛陀那裡愉悅,你就會終結一切苦
130.
讓我成為你的榜樣,守護戒,然後你也會證得阿羅漢
131.
三明,抵達神通,善於洞察別人的心思。那位大英雄的信徒,向那位導師禮敬皈依
132.
從這裡無量的劫前,我皈依佛陀,因此不下惡道,這就是皈依之果
133.
四無礙辯,八解脫,作證了六神通,我已作了佛陀所教導
AP.1.26 持五戒長老傳 pañcasīlasamādāniyattherāpadānaṃ
(省思:持五戒十萬年後,一大不可數劫又十萬大劫的時間不曾下過惡道,當過33次天王,500次轉輪王,無數次地方國王。每一生都長壽,有大量食物,發展出尖銳的智慧,最終抵達涅槃)
134,
過去在Candavatī城,我是一位傭人。因為受僱,所以我不能捨離世間
135.
被大盲目所遮蔽,我被三火所燒焦,我應該用什麼策略來脫離輪迴呢?
136.
我缺乏施物,我只是個悲慘的傭人。那麼我為何不圓滿五戒?
137.
Nisabha是大聖賢Anomadassi的追隨者。抵達他後,我就會持守這五戒。
138.
在那時,人壽十萬歲,我完全地持好五戒
139.
當我的死亡來臨時,天神們都來安慰我:‘快樂的人啊,你會被這1000匹馬的馬車所服侍。’
140.
當我呼出最後一口氣的時候,我的心憶起我的戒,因為這個業我去到三十三天。
141.
我當了天王33次,被天女們選定,我享受著天樂
142.
我當了五百次轉輪王,然後當了無數次地方國王
143.
從天神的世界落下,被我的善根所驅使,我再生於一個在Vesāli的富有家庭的大屋裡
144.
當雨季來臨時,勝利者的教法閃耀。我的父母也持守五戒。
145.
然後我聽見‘戒’這一詞,便憶起我的戒德。我坐在椅子上證得阿羅漢果。
146.
雖然我只是五歲,但我證得阿羅漢果。知道美德的具眼者,佛陀,在那裡為我梯度。
147.
圓滿地守護好這五戒,從這裡算起無量的劫我都不曾下過惡道
148.
由於那個戒,我擁有著許多追隨者。一百萬個大劫的讚賞,只是部分的聲望
149.
因為守護五戒,我有著三個善報
1. 長壽
2. 有大量食物
3. 發展出尖銳的智慧
150.
“並且被一切人所稱讚,
在(各種)存在(bhava,生命狀態)中輪迴流轉後,我獲得了這些(上述的)果報地位。
151.
假如勝利者的學生能夠終其一生樂於無數的戒律,結果會是怎樣呢?
152.
五戒已被我—一個有智慧的傭人--很良善地修習。因為這個五戒,我今天得以解脫一切束縛
153.
我在不可計量的劫前守護這五戒
我不曾下過惡道,這就是持五戒的果報
154.
四無礙辯,八解脫,作證了六神通,我已作了佛陀所教導
AP.1.27 供食長老傳annasaṃsāva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食物給佛陀後,94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155.
「在街道之中,我看見
正行走著的、擁有金色身相的正等覺者(sambuddhaṃ),
他猶如精製的金器般輝耀,
具足三十二種偉大相(bāttiṃsavaralakkhaṇaṃ)。
156.
「看見了已證悟的siddhatthaṃ、世間的明燈(lokapajjotaṃ),
那無法衡量、無與倫比的聖者(appameyyaṃ anopamaṃ),
看見這位具足戒行與光輝的調御者(disvā dantaṃ jutindharaṃ),
我獲得了無上的喜悅(paramam pītim)。
157.
「我向正等覺者(sambuddham)頂禮後,
供養了食物給那位大聖賢(mahāmunim)。
那位世間的大悲者(mahākāruṇiko loke),
當時便為我迴向祝福(anumodi mamaṃ tadā)。
158.
「對那位具足大悲(mahākāruṇike)、
能給予究竟安慰(paramassāsakārake)的佛陀,
我生起了淨信之心(cittaṃ pasādetvā),
於是一整劫之中,我都在天界歡喜享受(kappaṃ saggamhi modahaṃ)。
159.
「從九十四劫(catunnavutito kappe)以來,
自從我那時供養了食物之後,
我便不再經歷惡趣(duggatiṃ)的痛苦,
這便是供養比丘食物(bhikkhādānassidaṃ)所帶來的果報(phalaṃ)。
160.
「我已證得四種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
以及八種解脫(vimokkhāpi ca aṭṭhime),
並實現了六種神通智慧(chaḷabhiññā sacchikatā),
完成了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這位名為供食 (annasaṃsāvako)的尊貴長老(āyasmā thero),
如此宣說了這些偈頌。
AP.1.28 獻香長老傳dhūp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熏香給佛陀後,94個大劫不下惡道,每次出生都受一切眾生所愛戴,最終抵達涅槃)
161.
「我曾以清淨的心,
將薰香獻給世間最尊貴者、
已證悟的( siddhattha ) 世尊( bhagavato ),
162.
無論我轉生於何種生命狀態,
無論是天神( devattaṃ ) 或是人類( mānusaṃ ),
我都能成為一切眾生所愛戴之人,
這便是獻香供養所帶來的果報。
163.
從九十四劫以來,
自從我那時獻上薰香之後,
我便不再經歷惡趣( duggatiṃ ) 的痛苦,
這便是獻香供養所帶來的果報。
164.
我已證得四種無礙解( paṭisambhidā catasso ),
以及八種解脫( vimokkhāpi ca aṭṭhime ),
並實現了六種神通智慧( chaḷabhiññā sacchikatā ),
完成了佛陀( buddhassa ) 的教導( sāsanaṃ )。
這位名為獻香( dhūpadāyako ) 的尊貴長老( āyasmā thero ),
如此宣說了這些偈頌。
AP.1.29 供沙長老傳pulinapūjakattherāpadānaṃ
(省思:布施沙給菩提樹後,91個大劫不曾下惡道,當了一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165.
挖出舊的沙後,我散播乾淨的泥土去那顆絕倫的樹,那顆Vipassi世尊的菩提樹
166.
自從我布施了沙後,91個大劫我不曾下過惡道,這就是布施沙的果報了
167.
35大劫前,我是Mahāpuḷina王,人們的征服者,轉輪者有大力量
168.
四無礙辯,八解脫,作證了六神通,我已作了佛陀所教導
AP.1.30 歡喜長老傳 uttiyattherāpadānaṃ
(省思:在載佛陀後,當了天王7次,成為轉輪王3次,94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169.
過去在Candabhāgā河畔,我是一隻鱷魚。致力於找食物,我去到了河畔
170.
那時,完成自己工作者,創造者,最上人抵達河的淺灘想要渡河
171.
當全知者悉達多抵達,我也到達同樣的地方。到達後我對全知者吟偈:
172.
‘大英雄,爬上我那裡吧,我會帶你度過河流。這是我父親的領域,請有悲憫心,大聖賢啊!’
173.
聽到我大聲的咆哮後,大聖賢爬上了我。我笑著讓世間之主渡河
174.
然後世間之主Siddhattha去到河的另一邊,慰籍了我:‘你會達到不死的狀態。’
175.
在那個身體死後,我去到天神的世界。被天界的仙女所圍繞,我享受著天樂
176,.
我成為天王七次,成為轉輪王3次
177.
繫心於獨處,我是聰明和自制的。我持著最後身,在全知者的教導下
178.
在我載了人中之牛的94個大劫內,我不曾下過惡道,這就是載人的果報
179.
四無礙辯,八解脫,作證了六神通,我已作了佛陀所教導
AP.1.31 合掌長老傳 ekañjalikattherāpadānaṃ
(省思:一次禮敬佛陀竟然讓人91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180.
我看見金黃色的Vipassi佛陀在市集中旅走,他是最上的商隊領袖,人中之英雄,嚮導,未調御的調御者,大辯論家,大聖賢
181.
以愉悅之心,我把雙手按在一起
182
在我把雙手按在一起的91個大劫,我不曾下過惡道,這就是敬禮之果
183.
四無礙辯,八解脫,作證了六神通,我已作了佛陀所教導
AP.1.32 施細棉布長老傳 khom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省思:布施了布料給佛陀後,91個大劫不下惡道,當了一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184.
過去在Bandhumatī城,我是一個商人,我透過這樣支持我的妻子和種下財富的種子
185..
我布施了一條亞麻布給聖賢Vipassi導師,他進入了道路.我這是為了獲取功德
186.
自從我給了那個亞麻布之後,91個大劫我不曾下惡道,這就是布料之施的果報
187.
72大劫以前,我是名叫Sindhavasandana的七寶擁有者,四洲之主
188.
四無礙辯,八解脫,作證了六神通,我已作了佛陀所教導
AP.1.33 軍持長老傳 kuṇḍadhānattherāpadānaṃ
(省思:布施了香蕉給佛陀後,長老成為了天王十一次,成為轉輪王34次,最終抵達涅槃)
1.
以愉快的心,我去到最佳的佛陀那裡,他用了一整個星期隱居
2.
考察了他起來的時候後,我抵達那個叫Padumuttara的聖賢,拿著一大束香蕉.
3.
那位世尊,世間之主,大聖賢,接受了那些香蕉後,為我的心帶來快樂,他吃了它們
4.
吃完後,圓滿覺悟者,無與倫比者,商隊領袖,於是坐下來然後說了關於我的偈頌:
5.
‘讓住在這個森林這座山的夜叉,包括過去與未來的,聆聽我的話語.
6.
我會說關於這個服侍如獅子,萬獸之王的佛陀,他的詳細資料.你們都聽我的
7.
這個人會成為天王十一次.他會成為轉輪王34次
8.
十萬個大劫後,從Okkāka族出生,名叫喬達摩的人會成為世間的導師
9.
咒罵了一些比丘,有德的阿羅漢後,因為惡業的緣故,他會取得一個名字
10.
成為那個人法的值得繼承者,法的合法子孫,他會成為喬達摩的追隨者,名叫Kuṇḍadhāna’
11.
繫於獨處,作為禪修者,禪那愛好者,滿足了導師後,我現在無煩惱地活著
12.
被僧團所尊敬,上首追隨者圍繞著他,佛陀坐在僧團中讓我取籌.
13.
把袈裟放到自己的肩膀,禮敬了世間的領袖,在最佳辯論者前,我取了第一個籌
14.
因為這個舉動,世尊,讓十萬個世界震動的他,坐在僧團中,把我置於最上位
15.
我的努力讓我解脫於一切依附.現在,我在佛教中持最後身
16.
四無礙辯,八解脫,作證了六神通,我已作了佛陀所教導
(義註:在蓮花上佛的年代,他再生於hamsavatī市的一個家庭.他抵達佛陀處,然後聆聽法,看見大師把一位比丘置於取籌第一的最上位,於是他志向於那個位置,然後遊走四方做善業以達到這個願望. 一日,他布施了以芒果石頭粉所調味的香蕉給佛陀,他剛剛從滅盡定出定.光榮者接受了它,然後用餐.因為那個善業,他行使著天界對於天神的主權,然後在迦葉佛年代再生為地居天神.
對於長壽的佛陀,一般都沒有每半月的布薩.同樣地,在Vipassī佛的年代,便有每六年的布薩.迦葉佛,卻每六個月誦一次比丘戒.在誦戒的時候,有兩位相互交往的比丘去到那裡然後說’我們應該要遵守布薩.’
然後這位地居天神自己想:‘這兩位比丘的友誼特別地牢固,不知道假如有一個離間者,他們的友誼會否被破壞呢?還是會保留完整呢?’ 於是他在他們不遠處等待機會.
然後,其中一位長老把自己的缽和袈裟交給另一位,然後去到有水的地方。這是為了沐浴他的身體。當洗了他的手腳後,他從一個樹叢的不遠處走出來。那位地居天神從那個樹叢走出來,然後在長老背後一步接一步靠近長老。他化作一個非常美麗的姑娘,然後造作了一個鬆開頭髮的形象,安排好頭髮後,再穿好衣服,穿好下裙。
他的朋友長老那時站在一邊,那時他看到了那件事,變得非常不滿,然後想 ‘我和這位比丘長時間的親密現在毀滅了!假如我知道這樣的壞事,我就不會和他親近那麼長時間!’ 立刻地,當另一位來到時,他這樣說 ‘朋友!拿回你的缽和袈裟,我不應該和你這位邪惡的人一起走在相同的旅程。’
聽到後,那位盡責的比丘好像有三叉棍穿透了他的心。他這樣回答:‘朋友!你在說什麼?我不記得甚至犯過諸如惡作的罪很長時間了,你卻說我是邪惡作者,你看見了些什麼?’
那時反應是‘被他人看見有什麼用呢?為什麼?你在某處,和一位穿成這樣裝飾成這樣的姑娘一起走出來!’
雖然他這樣回應他朋友的指控三次:‘朋友。這不存在於我。我沒有看過這樣的女人。’
另一位長老不相信他朋友的解釋,把他見到的當真。他於是不和他的朋友走在同一條路,在另一條路走去見佛陀。另一位比丘也走在另一條路去見佛陀。
之後,在比丘僧團進入了戒堂後,那位比丘看見自己過去的朋友站在布薩堂的頂部後,認出了他,然後對自己說:‘在這個聚會中,有一個邪惡的比丘,我不應該和他一起遵守布薩戒’於是離開了布薩堂,在外面站著。
然後,地居天神自己對自己說:‘我做了一個很大的傷害!’於是裝著一個老信徒然後問‘為什麼尊者站在這個位置呢?’
‘我站在外面因為這個原因—有個邪惡的比丘進入了這個布薩堂,我不和他一起遵守布薩。’
地居天神回應:‘先生,不要這樣,這位比丘有完全純潔的戒德。我就是那位被你所看見的姑娘。就是為了看看你們這兩位長老的友誼是否堅固而已。’
長老說:‘但你是一個好男人。’
他回應:‘我是一位地居天神’
那位年輕的天神這樣說時,以神通力站著,落到長老的足下,道歉:‘請原諒我,那位長老並沒有過失,去做布薩吧。‘然後促使長老進入布薩集會。
然而,他並沒有和他的老朋友一起修補關係。他沒有再說關於這位長老的過失了。然後,那位質問的長老,修觀然後證悟阿羅漢果。
之後因為這個業,那位地居天神在兩尊佛之間都不能從地獄中釋放。當他回來人間,不論其他人做了什麼錯,他卻都要為那人承擔。他再生於沙瓦提城的婆羅門家庭,當我們的佛陀出現時。他們叫他做Dhānamāņava。到達青春期時,他獲取了三吠陀的知識,聽了大師的法後,當長大時獲得信心,成為了一位比丘。
從他出家的那一天,一位穿得漂亮,有打扮的少女都會隨他而進入村莊,當他離去時,她也一起跟著離去。當他進入自己的寺院時,她也一起進入。當他站,她也站。就這樣,她看似一直跟著他。長老看不見她,然而,因為過去的惡業,別人卻看得見她。
當在村莊供養飯時,那些女人都會嘲笑他:‘尊者,這匙的飯是給你的,另一匙是給你的女同伴的。’對於長老,他有著很大的不安。當他回到寺院,就連那些沙彌和年輕比丘也聚在他周圍然後嘲笑:‘Dhāna 變成Koņ̄da(彎曲)了’,然後為他取了新名,名叫Kuņ̄dadhāna。他站起來,不能夠忍受他們的指控,然後抓狂了‘你們全都是彎曲的,你們的戒師也是,你們的老師也是!’ 然後他們知會佛陀這件事:‘尊者,Kuņ̄dadhāna 和那些年輕沙彌一起說粗惡語’ 大師於是召來了他然後問:‘Dhāna,這件事是否真的?’
‘對的,是真的’
‘為什麼你這樣說?’
長老回應:‘先生,因為我不能忍受他們一直的騷擾。’
佛陀說:‘直到今天,你仍然不能去除你的過去業。比丘啊!不要再像這樣說粗惡語了,佛陀於是誦偈:
不要對任何人說粗惡語,
那些說的會被說同樣的,爭吵的說話,的確是疼痛的
反擊會觸達他
假如一個人不動搖,假如如一雙銅钹打擊在一起,
這人的美德抵達涅槃,這就不存在任何爭吵‘
他們也對Kosala王說關於此事,說這位長老習慣和一位女人一起雲遊。國王便派遣使者說:‘去調查這件事吧!’ 他和一小群人一起去到長老那裡,站在一邊看。那時長老在做他的針線工藝,那個女人就像在不遠處站著
看見後,國王去到那個女人站立的地方然後自己說:‘這件事根本就不存在!’當國王走近她,她就如進入了長老的居處那樣。國王也進入了居處,卻看不見任何東西,國王於是得出印象:‘這個不是女人,一定是他過去的惡業之果。’
首先,雖然她和長老一起去到鄰近地區,但她沒有向長老頂禮。
國王於是走出來然後問:‘你有否因為食物而疲倦?’
長老回答:‘國王啊!那很合適。’
國王回答:‘尊者,從現在起,你不用再肩負任何出外的義務了。我會侍候你四資具,請不要忽略你的念。’ 國王於是一直向長老提供食物。長老得到國王的支持,心變得一境,發展觀,然後證悟阿羅漢果。那時那個女人也消失了
在那時,住著一個有邪見的家庭,在ugga市。Mahāsubhadda對自己說:‘希望大師對我有悲憫。’他站在皇宮的地上,如此宣言:‘願這些花朵在十力的頭上形成傘蓋,而不是留在裡面!以此線索,願十力明天和五百位比丘接受我的飲食供養吧!’然後釋放八手茉莉花。那時佛陀在說法,那些花朵在佛陀的頭上形成了傘蓋。看見了這些傘蓋之花,大師精神上答應了接受Subhadda的飲食供養。然後在第二天日出時,對阿難尊者說:‘阿難!今天我們應該要去拿我們的食物,不要給食籌給凡夫比丘,給那些聖者。’ 長老於是通知比丘說:‘今天大師會去遠處乞食,凡夫比丘不要去,讓聖者比丘取籌吧!’
阿難這時想‘大師不讓我給籌給這些比丘,他只讓我給聖者’
大師說:‘你最好給籌給讓你帶著它的長老。’
然後阿難尊者想:‘假如給Kuņ̄dadhāna是不適當的,大師就會禁止它。那一定有原因!’於是阿難尊者便給後者,讓他去。
那時Kuņ̄dadhāna在他離開前進入了高等智的基礎--第四禪,以神通力站在空中,伸出自己的手然後抓著那個籌,說‘阿難朋友,拿給我吧。大師明白我。大師不會禁止一個像我的比丘那頭籌。’
大師在說了Kuņ̄dadhāna的傳記後把他置於最上位—在他的教法中取籌第一。
因為這位長老,取得皇家的支持,心集中,然後修觀,最後獲得六神通和成為阿羅漢。雖然如此,那些凡夫比丘並不知道他的特質,於是疑惑:‘為什麼他會首先取籌?’
為了去除他們的疑惑,長老升到空中,展現神通,然後說出偈頌…..)
AP.1.34 善來長老傳 sāgatattherāpadānaṃ
(省思:對佛陀喜悅,讚美了佛陀一番後,成為天神十萬個大劫,最終抵達涅槃)
17.
過去,我是一個名為Sobhita的婆羅門男人。被我的學生所尊崇,我走出去到修行場所
18.
被僧團所崇敬,在那時,世尊從修行處走出來,最究極的人站在那裡
19
我看見了他,那位圓滿覺悟者,被調御者,有著被調御的群眾。把快樂帶到自己的心,我善良地稱讚了世間的領袖:
20.
‘不論有什麼樣的樹木,他們都從地而生長。同樣地,所有聰明的有情都在勝利者的教導中成長。
21.
商隊領袖,啊!有智慧者,你把許多人從錯道中移除,透過宣說正確的道路而把他們抬起
22.
被調御者被被調御的群眾,禪修者,樂於禪那者,那些彎向於精進,平靜者所圍繞。
23.
被你的追隨者的美德所裝飾,你是輝煌的。你的光遍布四方,就如太陽在升起。‘
24.
看見我心中的快樂後,Padumuttara大聖賢在僧團中站立,然後說了以下的偈:
25.
‘我會說關於這位讓愉悅生起的婆羅門的詳細資料。十萬個大劫,他會在天神的世界中愉悅。
26.
從兜率陀天落下,被他的善根所促使,他會在喬達摩世尊的教導中捨離。
27.
由於那個做得很好的業,他會取證阿羅漢果。他會成為名為Sāgata的導師追隨者。
28.
捨棄後,他會避免一切惡身業。避免語惡業後他會淨化自己的生活。’
29.
我現在就是這樣生活了,精通於力量界,遍知所有煩惱,我現在無煩惱地生活。
30.
四無礙辯,八解脫,作證了六神通,我已作了佛陀所教導
AP.1.35 大迦旃延長老傳 mahākaccānattherāpadānaṃ
(省思:布施了金座給佛陀後,成為天帝30個大劫,當了至起碼一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31.
我把獅子王座鋪上近,在Padumuttara佛的宮殿中
32.
拿了一個寶石傘和牛尾巴造的扇子,我為世間親屬佛陀放在那裡。
33.
所有地居天之所及,那時全部聚集:‘他會說關於傘和寶石座位的業果,
34
當導師在說時,我們會聆聽。我們會造佛教中生起大快樂’
35
坐在金色的皇位,那位最上人被僧團圍繞,然後說了偈頌:
36.
‘我會說關於這位給了用黃金造的皇位給我的人的詳細資訊,你們都聽我的:
37.
他會成為天王30個大劫。他周圍100由旬都會被他以光所征服。
38.
來到人間,他會是轉輪王,他的名字是Pabhassara,有大力量
39.
就如百輻上升了的太陽,不論是日還是夜,那位王會閃耀達八腕尺.
40.
十萬個大劫後,再生於 Okkāka族,那位名叫喬達摩的人會是世間的導師
41.
從兜率陀天落下,被他的善根所驅使,他會再生為婆羅門的親屬,他的名字是Kaccāna
42.
在他捨棄世間後,他會成為阿羅漢,無染.喬達摩,世間之燈,會把他置於最上位.
43.
他會詳細解釋簡短的問題.解釋問題後,這位滿足他們的欲望.’
44.
生於富有的種族,作為一個婆羅門咒術師,我捨棄我的財富,然後出家
45.
我詳細解釋簡短的問題,滿足了他們所有的慾望,我讓兩足尊滿意
46.
被我所滿意,那位英雄,最上人,在僧團中坐著,把我置於最上位
47.
四無礙辯,八解脫,作證了六神通,我已作了佛陀所教導
AP.1.36 黑驅者長老傳 kāḷudāyittherāpadānaṃ
(省思:布施了花朵和奶飯給佛陀後,成為了天王十八次,轉輪王25次,大地之王500次,最終抵達涅槃)
48.
Padumuttara佛,世間最上者。他走上了道路,在路途中。
.
49.
摘了開花的蓮花,睡蓮和茉莉,也拿了一些在牛奶中煮過的飯,我布施了給導師,
50.
那時大英雄吃了那個好吃的奶飯,然後我拿了那些花送給佛陀,取了花後,佛陀說;
51.
‘這個絕倫的蓮花很美麗,在世間算是怡人。給了花給我的他做了一件難事。
52.
我要說關於布施花和奶飯的他的詳情,那麼都聽我的:
53.
他會當上天王十八次。睡蓮、蓮花、茉莉
54.
由於他的業果,這些花的傘蓋會為他而生
55.
他會25次成為轉輪王,他會住在大地然後有500次大地的統治
56.
10萬個大劫後,再生於Okkāka族,名叫喬達摩的人會成為世間的導師。
57.
被他的業所愉悅,被善根促使,他會成為佛陀的親屬,向釋迦人傳達喜悅。
58.
然後,他會捨棄世間,被自己的善根驅使,遍知所有煩惱,會抵達涅槃,無染。
59.
抵達無礙解,和作義務無漏,喬達摩,世間的親屬,會把他定置在最上位、
60.
彎向精進,平靜,沒了再生的基礎,他會成為導師的追隨者,他的名字會是Udāyi’
61.
現在我的心已經解脫,惡意從我的心掉下。遍知所有煩惱後,我沒煩惱地生活。
62.
熱振的奮鬥者,具智能,我讓佛陀滿意。然後佛陀愉悅地把我置於最上位。
63.
四無礙辯,八解脫,作證了六神通,我已作了佛陀所教導
(義註:他是淨飯王大臣之子。他和佛陀在同一日出生,是佛陀的玩伴。當佛陀出家後,淨飯王把他安為其中一位最信任的顧問。當大王聽見兒子覺悟的消息後,他送了幾位大臣和大群眾去請佛陀回到Kapilavatthu,但他們都成了阿羅漢,最後忘了他們的任務。最後大王派遣了他,而Kāḷudāyi要求先要准許自己加入僧團,大王也答應了。Kāḷudāyi 去到佛陀處後,聽法然後證悟成為阿羅漢。當雨季來臨,讓大地佈滿花葉,Kāḷudāyi認為是時機讓佛陀探望自己的親屬,於是邀請了佛陀,唱誦了有關季節美麗的歌。佛陀用了60日由Rājagaha來到Kapilavatthu。然後每天Kāḷudāyi也會飛到大王的王宮,告訴他有關佛陀的行程進度,也為佛陀帶來了美味的王宮食物。當佛陀抵達自己的家鄉時,親屬們已經對佛陀充滿信心,這是因為受到Kāḷudāyi的影響。因此他被佛陀定置為讓親屬愉悅第一的弟子。)
AP.1.37 牟伽羅闍長老傳 mogharājattherāpadānaṃ
(省思:讚美完佛陀後,1800個大劫不下惡道,成為天王14次,成為大地之王800次,500次成為轉輪王,成為地方國王無數次,最終抵達涅槃)
64.
Atthadassi世尊,創造者,不被征服者
被比丘僧團圍繞,走進了車路
65.
我的學生都在我周圍,我離開了我的屋子。出去後,我看到那個世間的領袖
66.
向佛陀頂禮,我的手在我的頭上按在一起,我把快樂帶到自己的心中,我善良地稱讚了世間的領袖:
67.
‘不論是什麼有色,無色,或無識的眾生,所有都被你的智慧所涵蓋
68.
假如一個人以一個利於捕魚的網子圍著一個地方的水,所有在水中的眾生便會被那個網捉住
69.
所有有動機的眾生,不論是有色還是無色,所有都被你的智慧所覆蓋
70.
你抬起這個被黑暗作者迷惑的世間。聽完你的教導後,他們都越過了疑惑的瀑流
71.
這個世間陷入了無明, 被黑暗作者所覆蓋。在你的智慧中,它們明亮地閃耀,驅走黑暗的作者
72.
你的眼睛,也為所有人去除大黑暗。聽完你的教導後,許多人都抵達了涅槃’
73.
我把純淨的蜂蜜充滿了容器後,以雙手拿起了它。我把它交給了大聖賢
74.
那位大英雄,大聖賢,接受了它,也接受了一些飯。吃了後,全知者升到空中
75.
Atthadassi導師,人牛,站在空中,為我的心帶來快樂,然後對我說了這些偈:
76.
‘這個讚美了智慧和讚美了最佳佛陀的人,因為他心中的愉悅,他不會下到惡道
77.
他會成為天王14次,他會成為大地之王800次
78.
他會500次成為轉輪王,他會成為地方國王無數次
79.
作為一個博學懂得咒語的人,他會掌握三吠陀。然後他會在喬達摩佛的教法中捨棄世間
80.
透過他的智慧,他會發現深且微細的義理。他會成為導師的追隨者
81.
他的名字會是Mogharāja
賦有三明,無染,作義務者。喬達摩那位最高的商隊領袖會把他置於最上位’
(義註:在Padumuttara佛中,他曾看見佛陀把其中一位比丘置於穿粗衣的最上位,他於是發願也想要得到這個位置,於是做功德。在Atthadassi佛的時代便發生了上述的事蹟。在迦葉佛年代,他出家實行了比丘的義務2萬年。在釋迦牟尼佛年代,他獲得婆羅門的知識,之後出家為隱士,被千位隱士圍繞。他和Ajita被送去問佛陀問題。他作為第十五位發問的人,問完得到答案後便成為阿羅漢。而因為他穿著破衣,有著三種特性:破武器針,破線,破染料,所以佛陀也把他置於穿粗衣第一的頭銜)
82.
捨棄我人類的束縛,切斷存在的連結,遍知所有煩惱,現在我沒有煩惱地活著
83.
四無礙辯,八解脫,作證了六神通,我已作了佛陀所教導
AP.1.38 解脫長老傳 adhimuttattherāpadānaṃ
(省思:向僧團布施了甘蔗後,1800個大劫不曾下過惡道,不論投生為天神還是人類都超越其他眾生,最終抵達涅槃)
84.
當世間之主Atthadassi,最終之人,死去.我以明淨之心召喚了僧團.
85.
邀請了正直平靜的僧寶後,我建造了一個亭子,布施了甘蔗給比丘們
86.
不論我再生到任何一個子宮,不論是人類還是天神的,我都超越所有其他眾生,這就是善業之果
87.
在我布施了的1800個大劫後,我不曾下過惡道,這就是甘蔗之果
88.
四無礙辯,八解脫,作證了六神通,我已作了佛陀所教導
AP.1.39 施蒜長老傳 lasuṇ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省思:布施了大蒜給僧團後,91個大劫不曾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89.
那時我是隱士,離喜馬拉雅山不遠.我以大蒜維生, 大蒜是我的食物
90.
盛滿了一些鹼後,我去到寺院,以愉悅之心給了僧團大蒜
91.
在Vipassi佛的教法底下,我布施了大蒜給僧團,我之後便在天界愉悅
92.
在我布施了大蒜的91個大劫以來,我不曾下過惡道,這就是大蒜之果
93.
四無礙辯,八解脫,作證了六神通,我已作了佛陀所教導
AP.1.40 施供殿長老傳 āyāg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省思:為僧團建造食堂後,連續當了天神8個大劫,31個大劫不曾下惡道,當了轉輪王30次,不會中毒,敵人不能傷害他,不會浸死,可以喚雨,天神也拜訪自己的居處,最終抵達涅槃)
94.
當世間保護者, Sikhi佛,最佳辯論者死去,我禮敬了他的最上塔,高興地,以愉悅的心.
95.
和工人說了話之後,我出了資金,建造了一個食堂(給僧團),以愉悅之心
96.
之後,我在諸神中無間隙地活了八個大劫,在餘下的大劫中我混合地輪迴
97.
毒不進入我的身體,敵人不能傷害我,我不沉入水中,這就是食堂的果報
98.
一個大雨雲會隨我所欲地下雨.就連天神也會拜訪我的住處,這就是善業之果
99.
我當了30次轉輪王,擁有七寶.沒有人輕視我,這就是善業之果
100.
在我建立了那個食堂的31個大劫,我不曾下個惡道,這就是食堂的果報
101.
四無礙辯,八解脫,作證了六神通,我已作了佛陀所教導
AP.1.41 轉法輪長老傳 dhammacakkikattherāpadānaṃ
(省思:在佛陀座位上放了法輪後,94個大劫不曾下惡道,成了八次轉輪王,有著大群眾大輝煌,最終抵達涅槃)
102
在Siddhattha佛世尊前的獅子座,我放了一個法輪,善作而被智者讚譽
103.
我閃耀著金色光,有交通工具,軍隊和坐騎.許多人一直圍繞著我,
104
我一直被六萬種樂器侍候著,被群眾美化,這就是善業之果
105
在我確立了那個輪的94個大劫裡,我不曾下過惡道,這就是法輪之果
106.
在那之後的11個大劫,有八個國家君主,都名為Sahassarāja,轉輪王有大力量
107.
四無礙辯,八解脫,作證了六神通,我已作了佛陀所教導
AP.1.42 劫樹長老傳 kapparukkhiyattherāpadānaṃ
(省思:向舍利塔布施了許願樹後,94個大劫不曾下惡道,當過八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108.
我在Siddhattha 佛的最上塔那裡佈置了彩色布料,設立了許願樹
109.
不論我在天界還是人界的子宮出生,一顆許願樹都會確立在那裡,讓我的門道美麗
110.
我和我的群眾,和依靠我的人,都會在那裡取布料,穿上身
111.
在我確立那顆樹後,94個大劫我不曾下過惡道,這就是許願樹之果
112.
在七個大劫前,八個名叫Sucela 的王族是轉輪王有大力量,具備七寶
113.
四無礙辯,八解脫,作證了六神通,我已作了佛陀所教導
AP.1.43 護甥長老傳 bhāgineyyupālittherāpadānaṃ
(省思:讚美完佛陀之後,18次成為天王,成為大王300次,25次轉輪王,地方國王許多次,最終抵達涅槃)
1.
那位世界大主,被一千位無染者圍繞,從事獨居的他,來到隱居
2.
我穿著鹿皮,拿著三腳架。然後我看見了世間之主被僧團圍繞
3.
我將鹿皮放到一邊肩膀,把雙手合十放到我的頭上。禮敬完佛陀後,我善良地讚美世間的領袖:
4.
‘就如所有雀鳥,烏鴉等等,從蛋生或濕生,從子宮生或胎生,一向都在天空中翱翔。
5.
不論什麼生類,那些有或沒有意識的,所有都被涵蓋在你的智慧當中
6.
無論在喜馬拉雅山中的什麼香味,他們都不能和你的戒德比擬
7.
這個有天神的世界被作黑暗者抓著。當你的智慧閃耀時,作黑暗者便被摧毀
8.
就如太陽下山後生類便陷入黑暗,當佛陀不出現的時候,整個世界便被黑暗籠罩
9.
就如每天天陽升起的時候驅走黑暗,你也一樣。啊!最好的佛陀啊!你每天都消滅黑暗
10.
你是彎向於精進者—在有天神的世界中的佛陀。平息了業的你滿足了許多人‘
11.
作了感謝後,大聖賢Padumuttara,大英雄,就如鵝王飛上天空
12.
飛走後,大聖賢Padumuttara佛,導師,站在天空,說這些偈:
13.
我會說關於這位讚美我智慧,加上比喻的人,你們都聽我的:
14.
他會18次成為天王。他會成為大地之王300次
15.
25次他會成為轉輪王,成為地方國王許多次
16.
十萬個大劫後,從Okkāka族出生,那位名叫Gotama的人會是世界的老師
17.
從兜率天落下後,被善根驅使,有著下劣的出身,他會名為Upāli
18.
之後,他會出家,驅走邪惡後,遍知所有煩惱,他會抵達涅槃,無染
19.
然後釋迦之子,有著大名聲,那位名叫Gotama的佛陀,被他的律藏智慧所愉悅,會把他置於最上位’
20.
我從信出家後,已經無染。遍知所有煩惱後,現在我無煩惱地生活
21.
世尊的確憐憫我。我精通於律藏。被我的業所愉悅,我現在無污染地活著
22.
於戒律和五根中自制,我帶著整個律藏。
23.
然後,審察了我的美德後,導師,世間最好者,在僧團中坐著,把我置於最上位
24.
四無礙辯,八解脫,作證了六神通,我已作了佛陀所教導
AP.1.44 孫陀羅俱夷長老傳 soṇakoḷivisattherāpadānaṃ
(省思:布施了一個禮堂給佛陀後,投生到天界3萬個大劫,成為天王25個大劫, 成為轉輪王78次,最終抵達涅槃,並獲得精進第一弟子的殊榮)
25.
我為聖賢, Anomadassi,世間最好者,建造了一條經行道,以石灰把它塗上
26.
我以不同顏色的花散落在那裡.在空中築起雨篷後,我請佛陀,最上者吃東西
27.
我合掌禮敬那位有良好德行者,並移交一個禮堂給世尊
28.
知道我在想什麼的導師,世間最好者,世尊,具眼者,憐憫我並接受了它
29.
接受了它後,圓滿覺悟者,世間施物的接受者,坐在僧團中說了這些偈:
30.
我會說關於這位以愉快的心布施了這個長禮堂給我的人,你們都聽我的:
31.
當他是時候死了,對於這位賦有善業的人,被一千隻馬拖動的馬車會出現,
32.
透過那個交通工具,這個人會去到天界.那裡的天神將會隨喜他那善的出生.
33.
他會住在那裡的一個宮殿,那是最好的宮殿,很昂貴的.它被粘土所塗抹,充滿著寶石,
34.
他會在天界享樂3萬個大劫,並會成為天王25個大劫
35.
他會成為轉輪王77次.他們都有著同樣的名字—Yasodhara
36.
經驗著雙重的快樂,堆積著大量的功德,他會在此後第28個大劫成為轉輪王
37.
他會有一個絕倫的宮殿,被Vissakamma所建造.就算是一個人,他也會聽見十種聲音
38.
在不可量的大劫後,他會成為一個國家的國王,大地之王有大力量,他的名字會是Okkāka
39.
然後,在他16000個之中最好的女人會為他產下九個兒子,有好出身的王子
40.
那個皇后會在產下九個兒子後死亡.然後他會把一個年輕心愛的僕人立為皇后
41.
使Okkāka滿足後,女僕獲得了一個(實現)願望(的機會).在獲得了這個願望後,那個女人讓先前的兒子們都出家
42.
出家後,他們會到達最高的山.害怕破壞了種姓,他們會和姐妹們同居.
43.
(在他們之中)其中一個女人患上了疾病,在說了’不要毀掉我們的家庭’後,王子們便會埋葬她.
44
一個國王帶了她走,並和他共住
45.
從那時起,那裡便會有一班人名叫 ‘在Okkāka生起的種族’
46.
他們的後代會被稱為Koḷiya.在那裡,他們會神奇地產出大量人類的食物.
從那裡死後,他會到達天堂.那裡,他會有絕倫, 讓心愉悅的宮殿,
47.
從天堂落下後,被過去善根驅使,他會來到人類的狀態,並叫做Soṇa
48.
堅定地,以不屈的努力而住於導師的教法中,他會遍知一切煩惱,抵達涅槃,無污染地
49.
世尊,無邊眼界者,喬達摩--釋迦族之牛,知道卓越者,大英雄,會置他於最上位’
50.
在終極的馴化中馴化,我的心現在善定向,
51.
我的重擔已卸下,我已經抵達涅槃了,無污染地
52.
閃耀的身軀,大象,如獅子般無畏,他坐在僧團中把我置於最上位(精進第一,AN1.205)
53.
四無礙辯,八解脫,作證了六神通,我已作了佛陀所教導
AP.1.45 黑瞿毘子賢長老傳 kāḷigodhāputtabhaddiyattherāpadānaṃ
(省思:布施了昂貴椅子給佛陀後,當了天王74次,成為地方國王1000次,當轉輪王51次,最終抵達涅槃,並成為出生豪貴第一的大弟子)
54. 圓滿覺悟者Padumuttara,那位慈心者,大聖賢,所有世界的首領,抵達人群。
55. 在那個不能被超越的福田,所有人都布施導師衣服,住處,如飲食的資具
56. ‘我也應該布施給神中之神,應邀請他和他無敵對的僧團’
57. 被我慫恿後,其他人也邀請善逝和整個僧團—無與倫比的福田—(來應供)
58. 我為佛陀擺放了一張很昂貴的椅子,一張值十萬元的沙發,它以黃金,羊毛地毯,墊子,華麗的羊被單,尼龍布和棉製成
59. Padumuttara,世間解,神中之神,人中之牛,被僧團包圍,來到我的門口。
60. 我出來迎接佛陀,世間的保護者,著名者。帶著愉快的心,我在家中和他花時間
61. (供養)十萬比丘眾與佛陀——世間導師,以歡喜心、愉悅意,我用最上等的食物滿足他們。
62. Padumuttara,世間解,施物的接受者,坐在僧團裡,說了這些偈:
63. ‘我會說關於這位布施了以黃金,羊毛地毯的椅子,你們都聽我的:
64. 他會做天王74次。經驗著快樂,他會被天女們尊敬。
65. 他會在地上居住,做1000次地方國王。他會當轉輪王51次
66. 他會再生到子宮中,出生為尊貴的種族。出家之後,被他的善根所驅使,他會成為導師的追隨者,他的名字是Bhaddiya‘
67. 從事遠離,我住在孤獨處。所有的果已經被達到。煩惱已被根除
68. 知道所有關於我的事情的全知者,世間領袖,在僧團中把我置於最上位(出身豪貴第一 ,AN1.193)
69. 四無礙辯,八解脫,作證了六神通,我已作了佛陀所教導
AP.1.46 令確立長老傳 sanniṭṭhāpakattherāpadānaṃ
(省思:布施了食物給佛陀後, 10萬個大劫不曾下惡道,當了一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70. 在森林中建了屋舍,我住在一座山中。無論得到與得不到,榮辱,我都樂於接受。
71. Padumuttara佛,世間解,施物接受者,帶著10萬位自在者來到我的地方。
72. 我放置着一張席子給名叫蓮花的他,那位來到的大英雄。然後也送了給他,那位導師。
73. 快樂,有著愉快的心,純潔的心,我為他提供了食物和飲料。
74. 自從我布施了後,10萬個大劫不曾下惡道,這就是蓖麻油食物的果報。
75. 41個大劫後,我被稱為Arindama,轉輪王有大力量,是七寶的擁有者。
76. 四無礙辯,八解脫,作證了六神通,我已作了佛陀所教導。
AP.1.47 五象長老傳 pañcahatthiyattherāpadānaṃ
(省思:布施了花朵給佛陀後, 3萬個大劫不曾下到惡道,當了五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77. 叫做Sumedha的圓滿覺悟者以雙垂的眼穿越市集,說很少話,具念,守護著根門。
78. 他們為我帶來5手量的水仙。我以雙手愉快地布施了給佛陀。
79. 這些花朵成為了佛陀的傘蓋。他們聚集在大象那裡,就如學生對老師那樣。
80. 在布施了花朵的3萬個大劫後,我不曾下到惡道,這就是佛陀之施。
81. 2000劫後,出現了5位國王,他們全都叫Hatthiya,是轉輪王有大力量。
82. 四無礙辯,八解脫,作證了六神通,我已作了佛陀所教導。
AP.1.48 蓮華蓋長老傳 padumacchadaniyattherāpadānaṃ
(省思:布施花朵給佛陀後,91個大劫不曾下惡道,當了一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83. 當Vipassi最上人,世間之主進入般涅槃時,我拿著盛開的粉紅蓮花放到火葬用的柴堆。
84. 當放到火葬用的柴堆時,那朵蓮花上升到天上,在天空中造成了一個雨蓬,在柴堆上我拿著它。
85. 自從我布施了花朵給他後,我91個大劫都不曾下惡道,這就是佛陀之施的果報。
86. 47大劫前,我名叫Padumissara,勝利於四方,是位轉輪王,有大力量。
87. 四無礙辯,八解脫,作證了六神通,我已作了佛陀所教導。
AP.1.49 施臥具長老傳 sayan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省思:布施了覆蓋著布的床給佛陀後,94個大劫不曾下惡道,當了一次轉輪王,最後抵達涅槃)
88. 我布施了一個覆蓋著布料的床給Siddhattha佛,世尊,有慈心者。
89. 那位世尊接受了這個床椅。當從這個座位中起來後,那位勝利者飛上天空。
90. 自從我布施了那張床給他後,我94個大劫都未曾投生到惡道,這就是床之施。
91. 之後的第51個大劫,有一個名叫Varuṇa Deva的七寶擁有者,他是轉輪王,有大力量。
92. 四無礙辯,八解脫,作證了六神通,我已作了佛陀所教導。
AP.1.50 施經行處長老傳 caṅkaman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省思:造了一條道路和布施了沙給佛陀之後,三個大劫做天王,做了三次轉輪王,至起碼做了一次國王,1800個大劫不曾下惡道,最後抵達涅槃)
根據提供的巴利文段落編號,已將相應編號添加到中文段落中:
93. 在地上堆積磚頭後,我為Atthadassi佛,大聖賢,建造了道路。
94. 那個道路被很好地被五種寶石所堆積。它有一百隻手那麼長,很適合禪修。
95. 世尊—Atthadassi,最好的人--接受了它,他以手篩了些沙,然後說了這些偈頌:
96. ‘因為這個沙和道路之施,那麼善製造,這位將會享受著七寶,經歷著沙。
97. 他將會三個大劫做天王,被天女圍繞,他會享受快樂。
98. 來到人間後他會成為某個國家的國王,然後他會住在大地成為三次轉輪王‘。
99. 在我造了那個業的1800個大劫以來,我不曾下過惡道,這就是道路之果。
100. 四無礙辯,八解脫,作證了六神通,我已作了佛陀所教導。
AP.1.51 善賢長老傳 subhaddattherāpadānaṃ
(省思:為佛陀塗上香水和花朵後,當上兜率陀天天王,之後投生到化樂天,之後重回兜率陀天,最終抵達涅槃)
101. Padumuttara,世間解,施物接受者,大名聲者,把人們拉上來讓他們抵達涅槃。
102. 當佛陀死時,10萬個世界都在震動。一大群人和天神都集合在一起。
103. 高興地,以愉快的心,我為佛陀塗上香水和茉莉花。
104. 那位老師,在世間無與倫比者,知道我在想什麼,那位聰明者,圓滿覺悟者說了以下偈頌:
105. ‘我應該說說他的細節,誰在我臨終的時候為我塗上香水和花朵,你們都聽我的說話:
106. 從這裡死後,這人會去到兜率陀天,在那裡做完天王後,他會去到化樂天。
107. 以同樣的方式,布施了絕倫花朵的他樂於自己的業,會享受大快樂。
108. 在那裡死後,他會再生而有兜率陀天的身體。從那裡死後,他會去到人類的狀態。
109. 那個釋迦之子,大象,有天神的世間之主,他覺悟了大量有情,具眼者涅槃。
110. (在外道)出家後,他會受自己的善根驅使,抵達圓滿覺悟者處,他會問問題。
111. 當他說完後,圓滿覺悟者,全知者,世間領袖,考察了他的過去業後,會展示真諦。
112. 這位有智慧,有能量,快樂,有寧靜之心的人,在禮敬佛陀後便會(在佛教)出家。
113. 那位精通於最高教法的佛陀,在看完它愉快的心後,會為愉悅於自己業的他剃道。
114. 這位男人,在佛教中奮鬥後,遍知所有煩惱後,便會抵達涅槃,無染。‘
115. 連接著我過去的業,一境,善自制,佛陀的合法之子,從法出生,被善製造。
116. 抵達教王後,我問了終極的問題。回答了我的問題後,他解開了教導之流。
117. 明白了他的教導後,我樂於活在佛教中。遍知所有煩惱後,無煩惱地我活著。
118. 十萬個大劫前,有個名叫蓮花的佛陀無取般涅槃。如燈的油耗盡。
119. 那裡有個佛塔,被珠寶所製成,七由旬高,完全地吉祥和快樂。在那裡我供養了旗。
120. Tissa那位迦葉佛的上首弟子,是我的兒子,也是勝利者教導的繼承者。
121. 因為那個低劣的意,我說了不吉祥的話。由於這個,我只看到勝利者之死亡。
122. 在娑羅雙樹的園林,那位大聖賢,在他的死亡之床上,那位朋友,悲憫者,勝利者,大英雄梯度力我。
123. 現在,我出家了,今天也是我的剃度日。今天也是兩足尊最後的死亡。
124. 四無礙辯,八解脫,作證了六神通,我已作了佛陀所教導。
AP.1.52 純陀長老傳 cundattherāpadānaṃ
(省思:布施了花彩柱子和花給94大劫前的Siddhattha佛後,作天王74次,成為轉輪王500次,國王300次,最後抵達涅槃)
根據提供的巴利文段落編號,已將相應編號添加到中文段落中:
125. Siddhattha佛,他是世間之最。我造了一個花彩柱子,它被茉莉花所覆蓋。
126. 弄完了那些花後,我布施了給佛陀。拿起剩下的花朵,我也布施了給佛陀。
127. 高興地,心裡愉悅地,我布施了那個花彩柱子給佛陀,那個像金色花彩柱子的世間之主領袖。
128. 圓滿覺悟的佛陀,去除了疑惑,被已渡過洪流的那些人尊重。他坐在僧團中,說了以下的偈:
129. ‘我會敘述布施了一個噴灑了精緻香水花彩柱子的他的詳情,你們都聽我的:
130. 當他從這裡死後,他會去到天神的世界,天神眾會圍繞他,那裡撒滿了茉莉花。
131. 他的住處高聳地突出,以黃金和寶石製成。那個天界的宮殿會往前閃耀,被善業所照亮。
132. 他會作天王74次。被天女侍候,他會享受著大快樂。
133. 他會成為大地的國王300次,成為轉輪王500次。
134. 他會成為名叫Dujjaya的君主。他會不知道自己的(過去)業而經驗著那個功德。
135. 不去到墮處,他會去到人的狀態。那裡會有一堆金,許多,以十億計。
136. 他會在世間再生,他會成為婆羅門男人,Sārī的親兒子,也是Vaṅgata的有智之子。
137. 然後他會在佛教中出家。他會叫作Cūlacunda,導師的追隨者。
138. ‘當他是沙彌的時候,他就成了阿羅漢了。遍知所有煩惱後他會抵達涅槃,無染地。’
139. 為了達成這個最終的目標,我為我的哥哥(舍利佛)—那位出現的大英雄--服務,和許多讓人愉快的其他人。
140. 侍奉著哥哥的我,在他死後,我把他的舍利放到碗子裡,然後給了佛陀—世間最佳者,人中之牛。
141. 佛陀以雙手拿起了那些舍利,讚美他的上首弟子。
142. 我的心已經完全地自由了,信心在我那裡確立。遍知所有的煩惱後,我無染地活著。
143. 四無礙辯,八解脫,作證了六神通,我已作了佛陀所教導。
AP.1.53 施拂塵長老傳 vidhūpan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省思,供養風扇給佛陀後,10萬大劫不墮惡道,做了16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1. 我布施了風扇給Padumuttara佛,世間最高者,兩足尊。
2. 讓自己的心喜悅,我雙手合十禮敬圓滿覺悟者,然後我往北邊離開。
3. 導師,世間最高領袖拿起我給他的風扇後,在僧團中說:
4. ‘因為這個風扇之施,心的願望,他在10萬個大劫不會去到墮處(惡道)。
5. 發起精進,堅決,達到心的美德後,他會在七歲就證得阿羅漢狀態。
6. 在現在起6萬大劫後,他會成為16個同名但不同的國王,名叫Vijamāna。他會是轉輪王有大力量。
7. 四無礙辯,八解脫,作證了六神通,我已作了佛陀所教導。
AP.1.54 百光長老傳sataraṃsittherāpadānaṃ
(省思:向佛陀合掌禮敬並讚美一番後,讓長老三萬劫都成為天王,當了四次轉輪王,最後在釋迦牟尼佛的年代中以七歲之齡成為阿羅漢)
8.
登上高聳的岩山後,最上人坐下,
我,婆羅門咒術師在那座山的地域
(9) 我走近大英雄,神中之神,人中之主我合掌讚美世間領袖:
(10) ‘這是佛陀,大英雄,最好教導的宣說者
就如燃燒之火,被僧團所尊重。
(11) 如海般泰然自若,如海洋般難以越過
就如獸中之王般無畏,那位具眼者教導法。、
(12) 知道我在想什麼後,名叫蓮花的佛陀站在僧團中那位老師說偈:
(13) ‘這位合掌者,讚美我佛者,他會在3萬劫做天王。
(14) 十萬大劫後一位佛陀會出現,他從輪迴中退去。
(15) 成為那位佛陀的法的有價值傳承者,法的合法後代,那時名叫sataraṃsi的他會成為阿羅漢。
(16) 只是七歲而已,我就出家了, 名叫sataraṃsi,我的光發放出來了。
(17) 在棚屋的樹下,我樂於禪那。在遍正覺者的教說下,我持最後身
(18) 6萬大劫前有四個男人名叫Roma,他們是轉輪王有大力量,具備七寶
(19) 四無礙辯,八解脫,作證了六神通,我已作了佛陀所教導。(19)
AP.1.55 施臥具長老傳 sayan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省思:布施床給佛陀後,在人天流轉,床為他而設而出現,有主權,當了12次國王,最後抵達涅槃)
20.
Padumuttara佛對於整個世間都有憐憫.我布施了一張床給他,以非常清淨的心..
21.
因為那個床的布施,在良田中播種,財富享樂因此而生,這是(布施)床的果
22.
在空中床為我準備好,在大地上我也擁有;對於眾生我有我的主權,這是床布施之果
23.
5000大劫前,那裡有8個叫Mahāvara(的王),3400大劫前,那裡有4個(王)有著大力量
24.
四無礙辯,八解脫,作證了六神通,我已作了佛陀所教導
AP.1.56 施香水長老傳 gandhodakiyattherāpadānaṃ
(省思:為菩提樹澆水後,往生到天界享受大殊榮,當過轉輪王,最後抵達涅槃)
**25.**
「在蓮華上佛(Padumuttara Buddha)的時代,曾舉行大菩提樹的盛大慶典。
我手持精心裝飾的水壺,布施了芬芳的清水。
**26.**
正當為菩提樹澆水之時,天上湧起大雲,降下甘雨。
雷聲轟鳴巨響,閃電驟然擊落我所在之處。
**27.**
因閃電威力猛烈,我當場命終。
隨後立於天界之中,安詳宣說以下偈頌:
**28.**
『啊!佛陀啊!啊!正法啊!啊!我們導師的殊勝成就啊!
我的肉身雖已倒下,卻於天界之中歡喜安居。
**29.**
「我的天宮崇高宏偉,層層升起達百重之高。
十萬天女常隨圍繞,永不暫離。
**30.**
「我身無病無惱,亦無憂悲之苦,
更不受任何熱惱逼迫——這皆是善業果報所致。
**31.**
「二千八百大劫之前,我曾為國王,名為 Saṃvasita,
具足七寶,成為大力的轉輪聖王。
**32.**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八解脫,成就六神通,
圓滿實踐佛陀的教導。」
AP.1.57 被覆長老傳 opavayhattherāpadānaṃ
(省思:對佛陀布施快速的交通工具之後,往後每一生都擁有快速的交通工具,當了轉輪王28次,最後抵達涅槃)
**33.**
「我向蓮華上佛(Padumuttara Buddha)布施了一匹純種良馬。
將馬匹獻予正覺者後,我便返回自己的家中。
**34.**
「名為 Devala 的老師(佛陀)的首席弟子,
正法的繼承者,來到了我的身旁。
**35.**
「他說:『世尊僅以雙翼為負擔,純種馬對他並不適宜。
然而具眼者知曉你的心意,仍慈悲接受了你的供養。』
**36.**
「我為那匹迅捷如風、疾行如飛的 Sindh 駿馬估價之後,
便獻上了蓮華上佛所能接受的適當供養。
**37.**
「自此之後,無論我投生於何處——
或為天神,或為人類,
總有適宜、迅疾如風的多種交通工具為我現前。
**38.**
「若能出家為比丘,那真是殊勝的獲得;
倘若再有佛陀出現於世,我願一再親近承事。
**39.**
「我曾二十八次成為大威力的國王,
統治瞻部洲,四方歸服,勝利無邊。
**40.**
「這是我最後的一生,究竟的存有;
我已證得不動搖的境界,超越了一切勝敗得失。
**41.**
「三萬四千劫之前,我曾為大威力的剎帝利王,
具足七寶,成為大力轉輪聖王。
**42.**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八解脫,成就六神通,
圓滿實踐了佛陀的教導。」
AP.1.58 施具足座長老傳 saparivārāsanattherāpadānaṃ
**43.**
「我向蓮華上佛(Padumuttara Buddha)供養了食物,
來到他用餐之處,以茉莉花遍撒莊嚴其地。
**44.**
「佛陀——世間最勝的導師,端坐於那座位之上,
身心正直、安住於定,稱歎這飲食之施:
**45.**
「『猶如細小的種子,播植於肥沃良田,
若得適時灌溉滋養,豐碩果實必令農夫欣悅。
**46.**
「『同樣地,你將飲食施於殊勝福田,
當果報於來生顯現,必令你心滿意足。』
**47.**
「名為『蓮華』的正覺者如此宣說後,
接受了飲食供養,隨即面向北方而去。
**48.**
「我於比丘戒律中善護其身,於五根中勤修調伏,
安住於獨處寂靜,遠離煩惱,住於無漏之境。
**49.**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八解脫,成就六神通,
圓滿實踐了佛陀的教導。」
AP.1.59 燃五燈長老傳 pañcadīpakattherāpadānaṃ
(省思:向菩提樹布施燈火讓長老無論出生到何處,天空都為他顯現流星,有天眼,當過轉輪王,住處都是閃亮的,最後抵達涅槃)
50.
「蓮華上佛(Padumuttara Buddha)悲憫一切眾生,
我於正法生起淨信,具足正直之見。
51.
「我以燈明供養,遍繞菩提樹周匝,
懷著虔誠信心,當下點亮明燈。
52.
「此後無論投生何處——或為天眾,或為凡人,
虛空中皆有流星顯現,此乃供燈果報所致。
53.
「我能透視牆垣、穿越岩壁、逾越山嶽,
乃至百由旬外一切方位,皆清晰可見。
54.
「憑此餘業功德,我終證漏盡之境,
於兩足尊(佛陀)教法中,此身已是最後之身。
55.
「三千四百劫前,我名為 Satacakkhu(百眼),
曾為大威光之王,具大力的轉輪聖王。
56.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八解脫,成就六神通,
圓滿實踐佛陀的教導。」
AP.1.60 施幢長老傳 dhaj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省思:喜悅地向菩提樹懸幢幡和清理落葉後,長老在十萬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57.**
「我懷著歡喜愉悅之心,於蓮華上佛(Padumuttara Buddha)最殊勝的菩提樹上,
懸掛起莊嚴的幢幡。
**58.**
「我拾取落葉,悉數清掃至外,
令內外潔淨,猶如面對無漏的究竟覺者。
**59.**
「我禮敬那無上菩提樹,宛若親睹正覺佛陀;
蓮華上佛——世間解、受施者,立於比丘僧團中,
**60.**
「宣說以下偈頌:
『以此幢幡供養及灑掃侍奉之功德,
**61.**
「『十萬大劫之中,他將不墮惡趣,
於天界享無量天福,其樂無窮。
**62.**
「『他將許多百次成為國王,
名為 Uggata,具轉輪聖王之威德。
**63.**
「『享盡諸樂後,善根成熟所驅,
他將欣樂於喬達摩世尊之教法。』
**64.**
「我精進修行,心寂無著,
於正等覺者教法中,此身為最後之身。
**65.**
「五萬一千劫時,我名為 Uggata;
又於十萬劫中,為剎帝利王,名為 Khema(安穩)。
**66.**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八解脫,成就六神通,
圓滿實踐佛陀的教導。」
AP.1.61 蓮華長老傳 padumattherāpadānaṃ
(省思:向佛供花後,他當上天王30個大劫,成為轉輪王700次,隨後天空總是為他下起花雨,並在十萬個大劫後抵達涅槃)
**67.**
「(佛陀)宣說四聖諦,轉動妙法之輪,
降下不死甘霖,度化無量眾生。
**68.**
「我手持莖蓮,立於半由旬外,
歡喜擎舉,獻予蓮華上佛(Padumuttara Muni)。
**69.**
「霎時奇蹟顯現:蓮花飄向佛陀——
知我心念,辯才無礙的世尊伸手承接。
**70.**
「他以妙手執此殊勝水生蓮花,
立於僧眾之中,宣說如下偈頌:
**71.**
「『我將述說此拋花供佛者之宿緣,
汝等當諦聽:他於三十劫中為天帝,
**72.**
「『統治天界;七百次為人間之王,
執持蓮缽之人,將成轉輪聖王。
**73.**
「『天際時常為他降下花雨;
十萬劫後,奧迦卡(Okkāka)族中,
**74.**
「『將有名為喬達摩(Gotama)者出世,為世間導師。
彼繼承正法,如法所化,
**75.**
「『徹知一切煩惱,達無漏涅槃。』
**76.**
「我出胎即具正念正知,
年僅五歲,便證阿羅漢果。
**77.**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八解脫,成就六神通,
圓滿實踐佛陀的教導。」
AP.1.62 阿沙那菩提長老傳 asanabodhiyattherāpadānaṃ
(省思:種植菩提樹,讓長老成為天王30個大劫,當轉輪王64次,92個大劫不曾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78.
“自從出生以來,我七歲時,見到了世間的導師(Lokanāyakaṃ)。
我心懷淨信、歡喜,走向那位最卓越的人(Naruttamaṃ)。
79.
“那位名為帝沙(Tissa)、世間最尊貴的、具備寂靜德性的世尊(Bhagavato),
我以歡喜的心,懷著歡喜的意樂,種下了最殊勝的菩提樹(Bodhimuttamaṃ)。
80.
“那棵名為阿沙那(Asana)的樹,是大地所生的樹王(Dharaṇīruhapādapo)。
我以五年的時間,侍奉那最殊勝的阿沙那菩提樹(Asanaṃ Bodhimuttamaṃ)。
81.
“見到那棵開花的樹,感到驚奇與毛骨悚然(令人震撼),
我宣說自己的業行,走向最殊勝的佛陀(Buddhaseṭṭhaṃ)。
82.
“那位帝沙(Tisso)正覺者(Sambuddho),是自證的(Sayambhū)、最上等的聖者(Aggapuggalo),
他坐在比丘僧眾中,說出了這些偈頌:
83.
“‘這種下這菩提(Bodhi)、並尊崇供養佛陀(Buddhapūjā)的人,
我將讚揚他,請你們聽我所說。’
84.
“‘他將於天界中,三十劫(Tiṃsakappāni)作天王(Devarajjaṃ),
他將六十四次(Catusaṭṭhi Cakkhattuṃ)成為轉輪王(Cakkavattī)。’
85.
“‘從兜率天(Tusitā)命終後,受白淨根(Sukkamūlena)所引導,
他將享受兩種成就(Dve Sampattī),並樂於人間(Manussatte)。’
86.
“‘他將專精於努力(Padhānapahitatto),寂靜(Upasanto)、無有執著(Nirūpadhi),
遍知一切煩惱(Sabbāsave),成為無漏者(Anāsavo),證入涅槃(Nibbāyissati)。’
87.
“我專注於遠離(Vivekamanuyuttohaṃ),寂靜(Upasanto)、無有執著(Nirūpadhi),
如同龍(Nāgo)掙脫束縛,我以無漏(Anāsavo)的境界而住。
88.
“從那時起九十二劫(Dvenavute Kappe)以前,我種下了菩提樹(Bodhiṃ),
自此我不再生於惡趣(Duggatiṃ),這便是種菩提樹的果報。
89.
“從七十四劫(Catusattatito Kappe)以前,有一位名聞遐邇的檀德塞那王(Daṇḍaseno),
具足七寶(Sattaratanasampanno),那時他是一位轉輪王(Cakkavattī)。
90.
“從七十三劫(Tesattatimhito Kappe)以前,有七位大地之主(Mahīpatī),
名為善圓(Samantanemi)的,他們都是轉輪王(Cakkavattino)。
91.
“從二十五劫(Paṇṇavīsatito Kappe)以前,有一位剎帝利(Khattiyo)名叫富那迦(Puṇṇako),
具足七寶(Sattaratanasampanno),是一位大力的轉輪王(Cakkavattī Mahabbalo)。
92.
“我具足了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餘文省略……)完成了佛陀的教導(Kataṃ Buddhassa Sāsanaṃ)”。
尊者阿沙那菩提長老(Āyasmā Asanabodhiyo Thero)如此宣說了這些偈頌。
AP.1.63 薩卡金塔尼耶長老傳 sakacintaniyattherāpadānaṃ
(省思:造舍利塔供花後,91個大劫不曾下過惡道,並成為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1.
“看見了森林(Pavanaṃ)與樹林(Kānanaṃ),寂靜無聲、沒有喧擾(Appasaddamannāvilaṃ)。
就像仙人們(Isīnaṃ)常駐的地方,也像接受祭祀供品(Āhutīnaṃ Paṭiggahaṃ)的聖壇。
2.
“我用蘆葦(Veḷunā / Veḷinaṃ)在沙洲上建造了一座塔(Thūpaṃ),並撒上各種各樣的鮮花(Nānāpupphaṃ Samokiriṃ)。
我禮拜它,彷彿正對著一位真正的正覺者(Sambuddhaṃ)面前所化現的形像(Nimmitaṃ)一樣。
3.
“我曾是一位具足七寶(Sattaratanasampanno)的國王(Rājā),是國土(Raṭṭhamhi)的統治者(Issaro)。
我因自己(過去)的業行而感到喜悅,這正是供養鮮花(Pupphapūjāyidaṃ / Thūpapūjāyidaṃ)所帶來的果報。
4.
“在九十一劫(Ekanavutito Kappe)之前,我當時獻上了那朵花(Pupphamabhiropayiṃ)。
自此之後,我便不再經歷惡道(Duggatiṃ),這就是供養鮮花(Pupphapūjāyidaṃ / Thūpapūjāyidaṃ)的果報。
5.
“在八十中(Asītikappenantayaso),我曾是一位轉輪王(Cakkavattī)。
我具足七寶(Sattaratanasampanno),是四大洲(Catudīpamhi)的統治者(Issaro)。
6.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八解脱(Vimokkhāpi Ca Aṭṭhime)。
我實現了六種神通(Chaḷabhiññā Sacchikatā),完成了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尊者薩卡金塔尼耶長老(Āyasmā Sakacintaniyo Thero)如此宣說了這些偈頌。
AP.1.64 阿沃普菲亞長老傳 avo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省思:供佛花朵之後31個大劫不曾下過惡道,當過轉輪王,最後抵達涅槃)
7.
“(我見)世尊從精舍(Vihārā)出來,起身(Abbhuṭṭhahiya)並在經行處(Caṅkame)行走。
他闡明(Pakāsanto)四聖諦(Catusaccaṃ),開示(Deseti)那不朽的境界(Amataṃ Padaṃ)。
8.
“聽聞了最勝佛陀(Buddhaseṭṭhassa)、具寂靜德性者(Tādino)獅子吼(Giramaññāya,意指殊勝的教法)後,
我拿取了各種鮮花(Nānāpupphaṃ),向虛空中(Ākāsamhi)散撒(Samokiriṃ)。
9.
“雙足聖尊(Dvipadinda)、世間最上者(Lokajeṭṭha)、人中之雄(Narāsabha)啊!憑藉那個業(Kammena),
我已證得不退轉位(Acalaṃ Ṭhānaṃ),捨離了勝負(Jayaparājayaṃ,即一切世間紛擾)。
10.
“從那時起三十一劫(Ekattiṃse Kappe)以來,自從我獻上那朵花(Pupphamabhiropayiṃ),
我便不再經歷惡道(Duggatiṃ),這就是供養鮮花(Pupphapūjāyidaṃ)的果報。
11.
“在二十劫(Vīsatikappamhi)以前,有一位名叫善慧(Sumedho)的剎帝利(Khattiyo),
具足七寶(Sattaratanasampanno),是一位大力的(Mahabbalo)轉輪王(Cakkavattī)。
12.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餘文省略……)完成了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尊者阿沃普菲亞長老(Āyasmā Avopupphiyo Thero)如此宣說了這些偈頌。
AP.1.65 歸來長老傳 paccāgamaniyattherāpadānaṃ
(省思:供花給佛陀讓長老91個大劫不下惡道,做了八次轉輪王,最後抵達涅槃)
13.
“當時,我在信度河(Sindhuyā Nadiyā)的岸邊(Tīre),是一隻鴛鴦(Cakkavāko)。
我吃純淨的水草(Suddhasevālabhakkhohaṃ),並且對惡行(Pāpesu)極為自制(Susaññato)。
14.
“我看見了離塵垢的(Virajaṃ)佛陀(Buddhaṃ),無垢地(Anilañjase)行走著(Gacchantaṃ)。
我用喙(Tuṇḍena)銜起一支沙羅樹(Sālaṃ)枝,供養(Abhiropayiṃ)給毗婆尸(Vipassissa)。
15.
“任何人對如來(Tathāgate)的淨信(Saddhā),若能堅固不動(Acalā)、善安住(Supatiṭṭhitā),
憑藉那心的淨信(Cittappasādena),他將不會墮入惡道(Duggatiṃ)。
16.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我能親近最勝佛陀(Buddhaseṭṭhassa Santike)。
我以這平和(Santena)的飛禽(Vihaṅgamena)之身,種下了殊勝的種子(Subījaṃ Ropitaṃ)。
17.
“從那時起九十一劫(Ekanavutito Kappe)以來,自從我供養了那朵花(Pupphamabhiropayiṃ),
我便不再經歷惡道(Duggatiṃ),這就是供養佛陀(Buddhapūjāyidaṃ / Pupphapūjāyidaṃ)的果報。
18.
“有八位同名(Ekanāmakā)為善妙見(Sucārudassanā)的(國王),
於過去十七劫(Sattarase Kappe)中,他們都是大力的(Mahabbalā)轉輪王(Cakkavattī)。
19.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餘文省略……)完成了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尊者歸來長老(Āyasmā Paccāgamaniyo Thero)如此宣說了這些偈頌。
AP.1.66 令他淨信長老傳 parappasādakattherāpadānaṃ
(省思:以四句說話讚美佛陀後,竟然94個大劫不下惡道,當了四次轉輪王,並最終抵達涅槃)
20.
“(見到)最尊貴的(Pavaraṃ)、勇猛的(Vīraṃ)優沙巴(Usabhaṃ,聖牛,喻佛),大仙(Mahesiṃ)、征服煩惱者(Vijitāvinaṃ),
金色身(Suvaṇṇavaṇṇaṃ)的正覺者(Sambuddhaṃ),有誰見了會不生起淨信(Nappasīdati)呢?
21.
“雪山(Himavā)是無可測量的(Appameyyo),大海(Sāgaro)是難以渡越的(Duruttaro),
同樣地,佛陀的禪那(Jhānaṃ),有誰見了會不生起淨信(Nappasīdati)呢?
22.
“大地(Vasudhā)是無邊無際的(Appameyyā),心(Cittā)如同森林中的花朵(Vanavaṭaṃsakā)般繁多,
同樣地,佛陀的戒行(Sīlaṃ),有誰見了會不生起淨信(Nappasīdati)呢?
23.
“(他)如風(Anilañjasā,無礙者)般無法被動搖(Asaṅkhubbho / Asaṅkhobho),如虛空(Ākāso)般不可計量(Asaṅkhiyo),
同樣地,佛陀的智慧(Ñāṇaṃ),有誰見了會不生起淨信(Nappasīdati)呢?
24.
“我,一位名叫舍那薩弗亞(Senasavhayo)的婆羅門(Brāhmaṇo),用了這四首偈頌(Imāhi Catugāthāhi),
讚歎(Thavitvāna)了最勝佛陀(Buddhaseṭṭhaṃ)、悉達多(Siddhatthaṃ)、無能勝者(Aparājitaṃ)。
25.
“(因此)在九十四劫(Catunnavutikappāni)中,我不曾轉生於惡道(Duggatiṃ Nupapajjatha)。
我享受了(Anubhosim)不少(Anappakaṃ)善趣(Sugatiṃ)的安樂與成就(Sukhasampattiṃ / Sugatīsu Susumpattiṃ)。
26.
“自從九十四劫(Catunnavutito Kappe)前,我讚歎(Thavitvā)了世間導師(Lokanāyakaṃ)以來,
我便不再經歷惡道(Duggatiṃ),這就是讚歎(Thomanāya / Thomanassa)所帶來的果報。
27.
“在第十四劫(Cātuddasamhi Kappamhi)時,有四位出類拔萃的(Uggatā)國王,
他們都具足七寶(Sattaratanasampannā),是大力的(Mahabbalā)轉輪王(Cakkavattī)。
28.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餘文省略……)完成了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尊者令他人淨信長老(Āyasmā Parappasādako Thero)如此宣說了這些偈頌。
AP.1.67 比沙達雅卡長老傳 bhis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省思:布施食物給佛陀後,31個大劫不曾下惡道,做了16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29.
“有一位以維沙布(Vessabhū)之名著稱的(Nāmena),他是仙人(Isīnaṃ)中的第三位(Tatiyo)。
他進入並駐留於樹林與森林(Kānanaṃ Vanamogayha),這位最卓越的人(Purisuttamo)在那裡居住(Vihāsi)。
30.
“我取了一些蓮藕(Bhisamuḷālaṃ Gaṇhitvā),前往佛陀(Buddhasantikaṃ)的所在處。
我心懷淨信(Pasanno),親手(Sehi Pāṇibhi)將它獻給了那位佛陀(Buddhassa)。
31.
“我被具有至高智慧(Vessabhūvarabuddhinā)的(佛陀)用手(Karena)撫摸(Parāmaṭṭho)了頭頂。
我從不知道有比那更勝(Kutottariṃ)或與之相等(Samaṃ)的快樂(Sukhā),那種快樂是無與倫比的。
32.
“這是我最後的一生(Carimo Vattate Mayhaṃ),所有的存在(Bhavā)都已滅盡(Samūhatā)。
我以那平和(Santena)如龍象(Hatthināgena)之心,種下了善根(Kusalaṃ Ropitaṃ)。【另譯:我如同象(Nāgo)掙脫了束縛,以無漏者(Anāsavo)的境界而住。】
33.
“從那時起三十一劫(Ekattiṃse Kappe)以來,自從我做了那個業(Kammamakariṃ),
我便不再經歷惡道(Duggatiṃ),這就是布施蓮藕(Bhisadānassidaṃ)的果報。
34.
“還有,名為薩摩達那(Samodhānā)的國王們(Rājāno),十六位(Soḷasa)人間的統治者(Manujādhipā),
在第十四劫(Cuddase / Terase Kappamhi)時,他們都是大力的(Mahabbalā)轉輪王(Cakkavattī)。
35.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餘文省略……)完成了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尊者比沙達卡長老(Āyasmā Bhisadāyako Thero)如此宣說了這些偈頌。
AP.1.68 善思長老傳 sucintitattherāpadānaṃ
(省思:布施肉給佛陀的功德帶來1500個大劫天神的生命,10次或以上的國王生命,並在隨後推動長老行善)
36.
“我曾經(Āsiṃ)在險峻的山地(Giriduggacaro)活動,是一隻高貴的(Abhijāto)獅子(Kesarī)。
我獵殺(Vadhitvāna)成群的野獸(Migasaṅghaṃ),在山嶺之間(Pabbatantare)維持生命(Jīvāmi)。
37.
“然而,那位義見(Atthadassī)世尊(Bhagavā),一切知者(Sabbaññū)、說法者中最勝(Vadataṃ Varo),
為了救度我(Mamuddharitukāmo),他來到了那座高山(Pabbatuttamaṃ)。
38.
“我當時剛獵殺了一隻溫順的鹿(Pasadaṃ Migaṃ Hantvā),正準備去吃(Bhakkhituṃ)牠的肉。
就在那個時刻(Tamhi Samaye),世尊(Bhagavā)正(為了我)乞食走來(Upāgami)。
39.
“我挑選了最好的肉塊(Varamaṃsāni Paggayha),獻給了那位導師(Tassa Satthuno)。
那位大英雄(Mahāvīro)隨即為我隨喜迴向(Anumodi),在那時(Tadā)以此功德引導我(Nibbāpento)走向解脫。
40.
“憑藉那心中生起的淨信(Tena Cittappasādena),我進入了(Pavisiṃ)那座險山(Giriduggaṃ)的深處。
生起了極大的喜悅(Pītiṃ Uppādayitvāna),我就在那裡命終(Kālaṅkato)了。
41.
“憑藉這次布施肉(Etena Maṃsadānena)的功德,以及我心中的願望(Cittassa Paṇidhīhi Ca),
我在天界(Devaloke)享樂了1500劫(Pannarase Kappasate)。
42.
“在其餘的劫(Avasesesu Kappesu)中,我所作善的思惟
都是源於那次布施肉(Teneva Maṃsadānena)以及憶念佛陀(Buddhānussaraṇena)的功德。
43.
“在第三十八劫(Aṭṭhattiṃsamhi Kappamhi)時,有八位名為長壽(Dīghāyunāmakā)的國王。
從第六百劫(Saṭṭhimhito Kappasate)起,有兩位名為水天(Varuṇanāmakā / Saraṇanāmakā)的國王。
44.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餘文省略……)完成了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尊者善思長老(Āyasmā Sucintito Thero)如此宣說了這些偈頌。
AP.1.69 布施衣者長老傳 vatth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省思:向佛陀布施布料讓長老投生天界,之後享受人間的繁榮,在人間取得貴價衣服和飾物,當過轉輪王,福報延伸至至起碼1800-34=1766個大劫)
45.
“那時(Tadā)我生為鳥類(Pakkhijāto),是一隻金翅鳥(Supaṇṇo),鳥中之王(Garuḷādhipo)。
我看見了離塵垢的(Virajaṃ)佛陀(Buddhaṃ),正行走於香醉山(Gandhamādanaṃ)。
46.
“我捨棄了金翅鳥(Garuḷa)的形貌(Vañṇaṃ),化現為一位少年(Māṇavakaṃ)的模樣。
我將一件衣服(Ekaṃ Vatthaṃ)布施給了那位雙足尊(Dvipadindassa)、具寂靜德性者(Tādino)。
47.
“那位佛陀(Buddho)、世間最上導師(Lokagganāyako)接受了那件布(Dussaṃ)之後,
導師(Satthā)站立於虛空中(Antalikkhe Ṭhito),說出了這些偈頌:
48.
“‘憑藉這次布施衣服(Iminā Vatthadānena)的功德,以及他心中的願望(Cittassa Paṇidhīhi Ca),
他將捨離金翅鳥(Garuḷaṃ)之胎(Yoniṃ),並在天界(Devaloke)享受快樂。’
49.
“那位義見(Atthadassī)世尊(Bhagavā)、世間最上者(Lokajeṭṭho)、人中之雄(Narāsabho),
讚歎(Pasaṃsitvā)了布施衣服(Vatthadānaṃ)的功德後,便面向北方(Uttarāmukho)離去了。
50.
“自此,在我每一次轉生(Bhave Nibbattamānamhi)時,我都擁有豐足的衣物(Vatthasampadā)。
(甚至)在虛空中(Ākāse)也會有華蓋遮蔽(Chadanaṃ Hoti),這就是布施衣服(Vatthadānassidaṃ)的果報。
51.
“有七位名為阿魯那(Aruṇavā / Aruṇakā / Aruṇasā)的(國王),他們是大力的(Mahabbalā)轉輪王(Cakkavattī)。
在第三十六劫(Chattiṃsatimhi Kappamhi)時,他們都是人間的統治者(Manujādhipā)。
52.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餘文省略……)完成了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尊者布施衣者長老(Āyasmā Vatthadāyako Thero)如此宣說了這些偈頌。
AP.1.70 施芒果者長老傳amb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省思:向佛陀供水果和蜂巢的果報帶來57個大劫的天界生命,讓長老當上14次轉輪王,最後抵達涅槃)
53.
“高見(Anomadassī)世尊(Bhagavā),坐在山嶺之間(Pabbatantare)。
他以無量(Appamāṇe)、無執著(Nirūpadhi)的慈心(Mettāya),遍滿了世間(Loke)。
54.
“那時(Tadā)我是一隻猴子(Kapi),在最勝的(Naguttame)雪山(Himavante)上。
看見了那位高見佛後,我對佛陀(Buddhe)生起了淨信(Cittaṃ Pasādayiṃ)。
55.
“在離雪山(Himavantassa)不遠(Avidūre)的地方,當時(Tadā)有結滿果實的(Phalino)芒果樹(Ambāsuṃ)。
我從那裡摘取(Gahetvāna)了一顆熟透的(Pakkaṃ)芒果(Ambaṃ),並將那甜美的(Samadhukaṃ)芒果布施(Adaṃ)給了佛陀。
56.
“那位阿諾瑪達西(Anomadassī)大聖賢(Mahāmuni)佛陀,為我授記(Viyākāsi):
‘憑藉這次布施蜂蜜(Minhā Madhudānena,指甜美的芒果)與布施芒果(Ambadānena)這兩者(Cūbhayaṃ)的功德…’
57.
“‘…他將在五十七劫(Sattapaññāsakappamhi)中,於天界(Devaloke)享受快樂。
在其餘的劫(Avasesesu Kappesu)中,他將交替地(Vokiṇṇaṃ)輪迴(Saṃsarissati)。’
58.
“‘他將以完全成熟的智慧(Paripakkāya Buddhiyā),滅盡(Khepetvā)惡業(Pāpakaṃ Kammaṃ),
不再進入惡道(Vinipātamagantvāna),並將燒盡(Jhāpayissati)一切煩惱(Kilese)。’
59.
“‘我以最上的(Uttamenāhaṃ)調伏(Damena),已被大仙(Mahesinā)所調伏(Damoto),
我已證得不退轉位(Acalaṃ ṭhānaṃ),捨離了勝負(Jayaparājayaṃ,即一切世間紛擾)。’
60.
“在七百七十七劫(Sattasattatikappasate)中,有十四位(Catuddasa)名為安巴塔賈薩(Ambaṭṭhajasanāmakā)的國王(Rājāno),
他們都是大力的(Mahabbalā)轉輪王(Cakkavattī)。
61.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餘文省略……)完成了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尊者施芒果者長老(Āyasmā Ambadāyako Thero)如此宣說了這些偈頌。
AP.1.71 蘇摩那長老傳 sumanattherāpadānaṃ
(省思:對佛供花讓長老31個大劫不曾下過惡道,並且當過轉輪王,最後抵達涅槃)
62.
「當時,名為蘇摩那(Sumano)(以名字被稱作蘇摩那),我是一名花環製作者(mālākāro)。
我見到了無垢(virajaṃ)的佛陀(buddhaṃ),他是世間應供(lokāhuti)的接受者(paṭiggahaṃ)。
63.
「我以雙手捧起(ubho hatthehi paggayha)最上等的(uttamaṃ)蘇摩那花(sumanaṃ pupphaṃ)。
我將它獻上(abhiropesiṃ)給佛陀(buddhassa),那位頂髻者(sikhino)、世間的親屬(lokabandhuno)。
64.
「憑藉這花的供養(imāya pupphapūjāya),以及我的意向與決心(cetanāpaṇidhīhi ca),
我不曾經歷(nābhijānāmi)惡趣(duggatiṃ),這是供養佛陀(buddhapūjāya)所帶來的果報(idaṃ phalaṃ)。
65.
「從那時起,經過三十一劫(ekattiṃse ito kappe),自從我獻上(abhiropayiṃ)那朵花(pupphaṃ),
我不曾經歷(nābhijānāmi)惡趣(duggatiṃ),這是供養佛陀(buddhapūjāya)所帶來的果報(idaṃ phalaṃ)。
66.
「在第二十六劫(chabbīsatimhi kappamhi)時,曾有四位(cattāro)具大名聲(mahāyasā)、
擁有七寶(sattaratanasampannā)的轉輪王(rājāno cakkavattino)出現(asuṃ)。
67.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省略部分)……已完成(kataṃ)佛陀的教法(buddhassa sāsanaṃ)。」
就這樣(itthaṃ sudaṃ),尊者(āyasmā)蘇摩那(Sumano)長老(thero)說出了(abhāsittha)這些偈頌(imā gāthāyo)。
AP.1.72 花閂長老傳 pupphacaṅkoṭiyattherāpadānaṃ
(省思:對佛撒花的果報讓長老31個·大劫都不曾下過惡道,並當上轉輪王,最後抵達涅槃)
68.
「(祂)具有無畏的形貌(abhītarūpaṃ),猶如獅子(sīhaṃ va);如同鳥中之首(garuḷaggaṃ va)的猛禽(pakkhinaṃ)。
如同卓越的(pavaraṃ)虎王(byagghūsabhaṃ va);又似純種的(abhijātaṃ va)獅王(kesariṃ)。
69.
「(我見)世尊尸棄(Sikhiṃ),他是三界(tiloka)的歸依處(saraṇaṃ),無動搖者(anejaṃ),無能勝者(aparājitaṃ)。
坐著(nisinnaṃ)的聖者之首(samaṇānaggaṃ),被比丘僧團(bhikkhusaṅgha)所圍繞推崇(purakkhataṃ)。
70.
「我取出一支(caṅkoṭake)無憂花(anojaṃ puppham uttamaṃ),並將它連同花莖(caṅkoṭakena eva)一起,
撒向(samokiriṃ)最勝的佛陀(buddhaseṭṭhaṃ)。
71.
「憑藉那心意的淨信(tena cittappasādena),哦,人中之雄(narāsabha)、二足尊(dvipadinda),
我證得了(pattomhi)不動搖的境地(acalaṃ ṭhānaṃ),捨棄了(hitvā)勝負(jaya-parājayaṃ)。
72.
「從那時起,經過三十一劫(ekattiṃse ito kappe),自從我做了(yaṃ kammam akariṃ)那個業(tadā),
我不曾經歷(nābhijānāmi)惡趣(duggatiṃ),這是供養佛陀(buddhapūjāya)所帶來的果報(idaṃ phalaṃ)。
73.
「在圓滿的三十劫(sampuṇṇe tiṃsakappamhi)期間,有五位(pañcāsuṃ)名為『天眾』(devabhūtisanāmakā)、
具足七寶(sattaratanasampannā)的轉輪王(cakkavattino)。
74.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省略部分)……已完成(kataṃ)佛陀的教法(buddhassa sāsanaṃ)。」
就這樣(itthaṃ sudaṃ),尊者(āyasmā)花閂 (Pupphacaṅkoṭiyo) 長老(thero)說出了(abhāsittha)這些偈頌(imā gāthāyo)。
AP.1.73 那伽薩摩羅長老傳 nāgasamālattherāpadānaṃ
(省思:對佛塔供花讓長老31個大劫不曾下惡道,並做過轉輪王,最後抵達涅槃)
好的,這是根據您的要求,逐字逐句翻譯成通順現代繁體白話文的內容:
1.
「一朵無憂樹(apāṭaliṃ)花(pupphaṃ),被丟棄(ujjhitaṃ)在一條非常大的(mahā)道路(pathe)上。
我將它獻上(abhiropesiṃ)於塔(thūpamhi),(這塔是屬於)尸棄(sikhino)、世間的親屬(lokabandhuno)(即佛陀)的。
2.
「從那時起,經過三十一劫(ekattiṃse ito kappe),自從我做了(yaṃ kammamakariṃ)那個業(tadā),
我不曾經歷(nābhijānāmi)惡趣(duggatiṃ),這是供養塔(thūpapūjāya)所帶來的果報(idaṃ phalaṃ)。
3.
「從那時起,經過十五劫(pannarase kappe),有一位名叫菩彌優(Bhūmiyo {pupphiyo (syā.)})的剎帝利(khattiyo)(王),
他具足七寶(sattaratanasampanno),是一位擁有強大力量(mahabbalo)的轉輪王(cakkavattī)。
4.
「(我)已證得(paṭisambhidā)四(catasso)無礙解,以及(api ca)八(aṭṭhime)解脫(vimokkhā)。
六(chaḷ)種神通(abhiññā)已被親證(sacchikatā),(我)已完成(kataṃ)佛陀(buddhassa)的教法(sāsanaṃ)。」
就這樣(itthaṃ sudaṃ),尊者(āyasmā)那伽薩摩羅(Nāgasamālo)長老(thero)說出了(abhāsittha)這些(imā)偈頌(gāthāyo)。
AP.1.74 足印想長老傳 padasaññakattherāpadānaṃ
(省思:對佛足印感到快樂,竟然讓長老92劫不曾下過惡道,最後抵達涅槃)
5.
「看見了(disvā)被踏過的(akkantañca)足印(padaṃ),(這足印)屬於帝沙(Tissa)、太陽(ādicca)的親屬(bandhuno)(即佛陀)。
我滿心歡喜(haṭṭho),以歡喜的(haṭṭhena)心(cittena),對那足印(pade)生起了淨信(cittaṃ pasādayiṃ)。
6.
「從那時起,經過九十二劫(dvenavute ito kappe),自從我當時(tadā)獲得了(alabhiṃ)那個念想(saññam),
我不曾經歷(nābhijānāmi)惡趣(duggatiṃ),這是對足印的念想(padasaññāya)所帶來的果報(idaṃ phalaṃ)。
7.
「從那時起,經過第七劫(ito sattamake kappe),有一位名叫善慧(Sumedho)的剎帝利(khattiyo)(王),
他具足七寶(sattaratanasampanno),是一位擁有強大力量(mahabbalo)的轉輪王(cakkavatī)。
8.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省略部分)……已完成(kataṃ)佛陀的教法(buddhassa sāsanaṃ)。」
就這樣(itthaṃ sudaṃ),尊者(āyasmā)足印( Padasaññako)長老(thero)說出了(abhāsittha)這些(imā)偈頌(gāthāyo)。
AP.1.75 佛想長老傳 buddhasaññakattherāpadānaṃ
(省思:一次禮佛的功德竟然讓人92劫內不曾下惡道,並且當上轉輪王,最後抵達涅槃)
9.
「在樹枝(dumagge)上,看見(disvāna)導師(satthuno)的糞掃衣(paṃsukūlikaṃ)掛著(laggaṃ)。
於是,我向著那件糞掃衣(paṃsukūlaṃ)合掌(añjaliṃ katvā),並虔誠禮敬(avandahaṃ)。
10.
「從那時起,經過九十二劫(dvenavute ito kappe),自從我做了(yaṃ kammamakariṃ)那個業(tadā),
我不曾經歷(nābhijānāmi)惡趣(duggatiṃ),這是佛想(buddhasaññāyidaṃ)所帶來的果報(phalaṃ)。
11.
「距今四劫前(ito catutthake kappe),有一位名叫杜馬薩羅西(Dumasārosi)的剎帝利(khattiyo)(王),
他是一位統治四方(cāturanto)、勝利者(vijitāvī),擁有強大力量(mahabbalo)的轉輪王(cakkavattī)。
12.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省略部分)……已完成(kataṃ)佛陀的教法(buddhassa sāsanaṃ)。」
就這樣(itthaṃ sudaṃ),尊者(āyasmā)佛想(Buddhasaññako)長老(thero)說出了(abhāsittha)這些(imā)偈頌(gāthāyo)。
AP.1.76 藕根施者長老傳bhisāluv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省思:布施食物給佛陀而在91劫裡不曾下過惡道,當過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13.
「我進入(kānanaṃ)森林(vanam),居住在(vasāmi)荒野(vipine)中。
我見到了(addasaṃ)毘婆尸(Vipassiṃ)佛陀(buddhaṃ),他是供品(āhutīnaṃ)的接受者(paṭiggahaṃ)。
14.
「我奉獻了(pādāsiṃ)一個蓮藕(bhisāluvañca)與洗手用的水(udakaṃ hatthadhovanaṃ)。
我以頭頂禮(vanditvā sirasā)他的雙足(pāde)後,面朝北方(uttarāmukho)離去(pakkāmi)。
15.
「從那時起,經過九十一劫(ekanavutito kappe),自從我當時(tadā)獻上那個蓮藕後(bhisāluvamadaṃ),
我不曾經歷(nābhijānāmi)惡趣(duggatiṃ),這是善業(puññakammassa)所帶來的果報(idaṃ phalaṃ)。
16.
「距今三劫前(ito tatiyake kappe),有一位名叫比薩薩瑪塔(Bhisasammatakhattiyo)的剎帝利(khattiyo)(王),
他具足七寶(sattaratanasampanno),是一位擁有強大力量(mahabbalo)的轉輪王(cakkavattī)。
17.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省略部分)……已完成(kataṃ)佛陀的教法(buddhassa sāsanaṃ)。」
AP.1.77 一想長老傳 ekasaññakattherāpadānaṃ
(省思:布施給阿羅漢食物讓長老91個大劫不曾下惡道,而且當上轉輪王,最後抵達涅槃)
18.
「有一位名叫犍度(Khaṇḍo)的,以名字(nāmena)而稱,他是毘婆尸(Vipassissa)佛陀最高勝的(agga)弟子(sāvako)。
我供養了(dinnā)一餐(ekā)飯食(bhikkhā)給這位世間應供(lokāhuti)的接受者(paṭiggahe)。
19.
「憑藉那心意的淨信(tena cittappasādena),哦,人中之雄(narāsabha)、二足尊(dvipadinda),
我不曾經歷(nābhijānāmi)惡趣(duggatiṃ),這是供養一餐飯食(ekabhikkhāyidaṃ)所帶來的果報(phalaṃ)。
20.
「從那時起,經過四十劫(cattālīsamhito kappe),有一位名叫婆樓那(Varuṇo)的剎帝利(khattiyo)(王),
他具足七寶(sattaratanasampanno),是一位擁有強大力量(mahabbalo)的轉輪王(cakkavattī)。
21.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省略部分)……已完成(kataṃ)佛陀的教法(buddhassa sāsanaṃ)。」
AP.1.78 鋪草施者長老傳 tiṇasanthar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省思:布施草席給佛陀後92大劫不曾下過惡道,最終也因此功德抵達涅槃)
義注:
這位尊者也是在過去諸佛時期行善積德的人,他在那些生命狀態中,積聚了能作為證悟遍知智的福德。在帝沙世尊的時代,他投生於一個家庭。由於他在佛陀出現之前就已經出生,他捨棄了家庭生活,出家過著梵行的生活,並依止雪山不遠處的一個湖泊而居住。
那時,帝沙世尊為了慈悲憐憫他,從空中行來。當時,那位梵行者看見世尊從空中降下並站立,心生淨信,便用牛角取了草,鋪設了一個草墊,請世尊坐下。他懷著極大的敬意,以五體投地的方式禮拜後,合掌退開。
他在天界盡其天壽之後,從那裡命終,輪迴於天界與人間,享受了各種各樣的富樂。在此位佛陀出現的時代,他投生於一個家庭,長大成人後,對導師生起淨信,出家為僧,不久之後便成為阿羅漢。
後來,他憶起自己過去的業行,心生喜悅,為了闡明過去生行的譬喻,而說出以「在雪山不遠處」等為開端的偈頌。其意義與先前所解釋的相同。
22.
「在雪山(Himavantassa)不遠處(āvidūre),有一個大(mahā)蓮花(jāta)池(saro)。
被百葉蓮花(satapattehi)所覆蓋(sañchanno),是多種(nānā)鳥類(sakuṇa)的棲息處(mālayo)。
23.
「在那裡沐浴(nhatvā)和飲水(pitvā {pītvā (sī. syā.)})後,我居住(vasāmahaṃ)在不遠處(avidūre)。
我看見了(addasaṃ)聖者之首(samaṇānaggaṃ),(他)正無礙地(gacchantaṃ anilañjase)行走。
24.
「知曉了(aññāya)我的心意(saṅkappam),這位世間(loke)無上(anuttaro)的導師(satthā),
從空中(abbhato)降下(oruhitvāna),立刻(tāvade)站立於地上(bhūmiyaṃ ṭhāsi)。
25.
「我用牛角(visāṇena {lāyanena (syā.)})取了一些草(tiṇaṃ gayha),我供獻了(adāsahaṃ)一個坐墊(nisīdanam)。
世尊(bhagavā)、三界(tisso)最勝者(lokagganāyako),就坐在(nisīdi)那裡(tattha)。
26.
「我使自己的(sakaṃ)心(cittaṃ)充滿淨信(pasādetvā),禮拜了(avandi)世間主(lokanāyakaṃ)。
我合掌(paṭikuṭiko {ukkuṭiko (syā. ka.)})退到一旁(apasakkiṃ),專注地凝視(nijjhāyanto)著大聖賢(mahāmuniṃ)。
27.
「憑藉那心意的淨信(tena cittappasādena),我往生(upapajjahaṃ)到化樂天(nimmānaṃ)。
我不曾經歷(nābhijānāmi)惡趣(duggatiṃ),這是(鋪草墊)供養(santharassa)所帶來的果報(idaṃ phalaṃ)。
28.
「距今兩劫前(ito dutiyake kappe),有一位名叫彌伽(Miga {Mitta (syā.)})薩瑪塔(sammatakhattiyo)的剎帝利(khattiyo)(王),
他具足七寶(sattaratanasampanno),是一位擁有強大力量(mahabbalo)的轉輪王(cakkavattī)。
29.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省略部分)……已完成(kataṃ)佛陀的教法(buddhassa sāsanaṃ)。」
AP.1.79 針施長老傳 sūci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30.
「在三萬劫前,有一位世間的導師、正等正覺者出現於世。
他以善慧為名,具足三十二種殊勝相貌。
31.
「對於那位如黃金般色澤、二足至尊、具平等捨的佛陀,
我供獻了五根針,用於縫製僧衣。
32.
「正是憑藉這供針的功德,我獲得了能洞察微細義理、
銳利、迅速、舒適的智慧。
33.
「所有的煩惱已被我焚盡,一切存在之束縛已被徹底根除。
這是最後一次輪迴之身,我已在正等正覺者的教法中實踐究竟。
34.
「名為二足尊主的轉輪聖王,曾有四位出現於世,
他們具足七寶,擁有偉大的力量。
35.
「四無礙解……(乃至)……佛的教法已被完成。」
尊貴的供針長老如是宣說了這些偈頌。
AP.1.80 優曇波羅花長老傳pāṭali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佛陀花朵後,92大劫未曾下惡道,做過一次轉輪王,最終成為大神通力的阿羅漢)
36.
“看見一位具有金色身相、圓滿覺悟的(Sambuddha)世尊,正行走在街道之間。
祂宛如純金鑄造的雕像,具足三十二種殊勝相貌。
37.
“那時我是一位富商之子,細皮嫩肉、嬌生慣養。
我將一朵(Pāṭali)優曇波羅花放在衣襟中,然後虔誠地撒向世尊。
38.
“我滿心歡喜,以這些花朵恭敬供養祂——
這位三界導師(Lokavidu)、世間救主(Nātha),人天敬仰的聖者(Naradeva),我向祂虔誠禮敬。 (義注:這是tissa佛)
39.
“從那時起至今九十二劫以來,我當時所做的這項行為(供養花朵),
讓我從未投生於惡道之中,這便是供養花朵的果報。
40.
“從此以後六十三劫後,我曾有一位名為(Abhisammata)的轉輪聖王,
具足七種寶物,擁有偉大的力量。
41.
四無礙辯,八解脫,作證了六神通,我已作了佛陀所教導
尊者(Āyasmā)優曇波羅花(Pāṭalipupphiya)長老正是如此宣說這些偈頌的。
AP.1.81 站立合掌長老傳 ṭhitañjaliyattherāpadānaṃ
(對佛陀合掌禮敬後,92大劫不下惡道,當過一次轉輪王,最終成為大阿羅漢)
42.
“從前,我曾是一個獵鹿人,在荒野的(‘kānane’)卡納內(樹林)中。
在那裡,我遇見了完全覺悟者,他具足三十二種殊勝相貌(‘bāttiṃsavaralakkhaṇaṃ’ 巴提姆薩瓦拉拉克卡納姆)。
義注:這是Tissa佛
43.
“在那裡,我合起雙掌行禮後,就面朝東方(‘pācināmukho’ 帕奇那穆科)離開了。
(當時佛陀)正坐在不遠處,一個用樹葉(‘paṇṇa’ 帕納)鋪成的(‘santhare’ 桑塔雷)座位(‘niyake’ 尼亞克)上。
44.
“然後,就在那時,有雷電(‘asanīpāto’ 阿薩尼帕多)劈落,擊中(‘nipatī’ 尼帕提)我的頭頂(‘matthake’ 馬薩克)。
我在臨死的那一刻(‘maraṇakālamhi’ 馬拉納卡拉米),再次合掌行禮。
45.
“從那時起(‘ito’ 伊多)九十二劫(‘dvenavute ito kappe’ 德維納武特 伊多 卡佩)以前,我那時合掌行禮。
我從不知道(墮入)惡道的滋味,這正是合掌(‘añjalissa’ 安佳利薩)所帶來的果報(‘phalaṃ’ 法拉姆)。
46.
“在五十四劫(‘catupaṇṇāsakappamhi’ 卡圖帕納薩卡帕米)以前,有一位名叫(‘migaketusanāmako’)米嘎凱圖薩那馬科(意為「鹿旗」)的(轉輪聖王)。
他具足七種寶物(‘sattaratanasampanno’ 薩塔拉塔那桑帕諾),是一位擁有強大力量(‘mahabbalo’ 馬哈巴羅)的轉輪聖王(‘cakkavattī’ 恰卡瓦提)。
47.
四無礙辯,八解脫,作證了六神通,我已作了佛陀所教導
以上就是尊者是(Ṭhitañjali)提塔安佳利長老所宣說的這些偈頌。
AP.1.82 三蓮長老傳 tipadumiy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佛陀三朵蓮花後,投生到天界三萬劫,三十劫成為帝釋天,75次成為轉輪王,十萬劫不下惡道,最終成為大阿羅漢)
48.
那時,名為(Padumuttaro)的勝者,是一切法的超越者,
他已調伏自己,被已調伏者圍繞,從城市中離開。
49.
當時,在(Hamsavatī)城,我是一名花匠。
我在那裡取得了最上等的蓮花(三朵優異的蓮花)。
50.
我在道路旁的休息處見到了無塵垢的佛陀(Buddha)。
見到正覺者後,我那時如此思惟:
51.
這些獻給國王的蓮花,對我而言有何意義?
即使我得到村莊、村莊土地或一千(金錢),又如何?
52.
不如將它獻給這位調伏未調者的英雄(Vīra),為一切眾生帶來安樂的世間庇護者(Lokanātha),
供養他,我或許能獲得不朽的寶藏(Amataṃ dhanaṃ)。」
53.
我如此思惟後,使自心清淨,
拿起三朵紅蓮(Lohitaka),那時向空中拋去。
54.
在我剛拋出之際,那些蓮花在空中舒展,
並停留在彼處(佛陀)頭頂上方,花莖向上,花面向下。
55.
所有見到的人們都發出讚歎聲,
天空中的天眾(Devatā)也響起歡呼(Sādhukāra)。
56.
「藉由最勝佛陀(Buddhaseṭṭha)的威神力,世間出現了奇蹟!
我們都將聽聞正法,這是憑藉這些蓮花的威力。」
57.
知世間者(Lokavidū)(Padumuttaro),是供養的接受者,
他站立於街道上,寂靜地宣說這些偈頌:
58.
『那位以紅蓮(Rattapadma)供養佛陀的年輕人(Māṇava),
我將宣說他的功德,請聽我言。』
59.
『他將於天界(Devaloka)享樂三萬劫(Kappa),
三十劫成為天帝(Devinda),行使天王(Devarajja)之職。』
60.
『屆時將有一座名為(Mahāvitthārika)的宏大天宮(Byamha),
高三百由旬(Yojana),寬一百五十由旬。』
61.
『有四十萬座高聳的尖頂樓閣(Niyyūha),裝飾華美,
配有許多高閣(Kūṭāgāra),莊嚴著巨大的臥處。』
62.
『千萬(Koṭi)天女(Accharā)將侍奉他,
她們善於舞蹈與歌唱,亦精通樂器,並能恭敬繞行。』
63.
『在那如此殊勝、充滿天女群的天宮中,
將時常降下天界紅蓮(Lohitaka)花雨。』
64.
『在牆壁、柱樑、象牙飾品、門側與拱門上,
也將始終垂掛著車輪大小的紅蓮。』
65.
『在天宮內部,以蓮花覆蓋如碗缽般(密佈),
(人們)將鋪展它們、穿戴它們,並持續如此。』
66.
『圍繞著天宮,四方一百由旬內,
那些清淨的紅蓮也將散發天界香氣。』
67.
『他將七十五次成為轉輪王(Cakkavattī),
其地方王國的廣大,無法以計算衡量。』
68.
『經歷這兩種成就後,無災無難,
於成就終結時,他將證得涅槃(Nibbāna)。』
69.
「我見佛陀甚為善好,所作交易極其有用,
供養三朵蓮花,我體驗了三種成就(Tisampadā)。」
70.
「今日,我已達證法(Dhammappatta),完全解脫(Vippamutta),
(如同往昔)紅蓮盛開,將駐留於我的頭頂。」
71.
當尊者(Padumuttara)說法主講述我的業行時,
十萬眾生(Satapāṇasahassānaṃ)得以通達法義(Dhammābhisamaya)。
72.
自從我供養佛陀以來,已過十萬劫(Kappa),
我不曾憶起惡趣(Duggati),此即是三朵蓮花的果報。
73.
我的煩惱(Kilesā)已被燒盡,一切存在(Bhava)均已根除,
所有漏(Āsava)都已滅盡,不再有來生(Punabbhava)。
74.
我已作證了四無礙辯,八解脫,六神通,已作了佛陀所教導
以上就是尊者的三蓮花(Tipadumiya)長老所宣說的這些偈頌。
AP.1.83 暗花長老傳 timira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佛陀花朵後,94大劫不下惡道,當了一次轉輪王,最後抵達涅槃)
1.
在(Candabhāgā)河岸邊,我正逆流而行。
看見一位寂靜的沙門(Samaṇa)坐著,內心澄淨無染。
2.
在那裡,我使自心清淨後,當時如此思惟:
「這位(聖者)已渡越(煩惱),他將渡他人;已調伏(自我),他將調伏他人。
3.
「已獲舒適者(Assattha)將給予舒適;寂靜者(Santo)將使人寂靜。
已解脫者(Mutto)將令人解脫;已寂滅者(Nibbuto)將導向寂滅(Nibbāna)。」
4.
我如此思惟了義成就佛Siddhattha大師(Mahesi)的功德後,
拿起了一朵(Timira)花,撒散於他的頭頂。
5.
我合掌(Anjali)敬禮,並對他作了右繞(Padakkhiṇa),
禮拜了導師(Satthar)的雙足後,便往另一個方向離開了。
6.
我剛離開不久,一隻鹿王(Migarājā)襲擊了我。
我在追逐牠時跌落(懸崖),就在那裡墜落身亡。
7.
自從我供養那朵花以來,已過九十四劫(Kappa),
我不曾憶起(投生於)惡趣(Duggati),這是供養花朵的果報。
8.
在五十六劫以前,有(七位)大名稱(Mahāyasā)的(轉輪)王,
他具足七寶(Sattaratana),是大力(Mahabbalā)的轉輪王(Cakkavattī)。
9.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以及八解脫(Vimokkha),
並親證了六神通(Chaḷabhiññā),佛(Buddha)的教導已完成。
以上就是尊者暗黑花(Timirapupphiya)長老所宣說的這些偈頌。
義注:他的(今生)出身是怎樣的呢? 這位長老同樣也是在過去諸佛時期積累了(解脫)資糧的人,他在那裡、在那裡(各種)存在中,積聚了能作為(解脫)輪迴之助緣的福德。
在(Siddhattha)世尊的時代,他投生於一個家庭中,長大後安頓了家居生活。住在家裡時,他看到了愛欲(Kāmesu)的過患(Ādīnava),於是捨棄了家庭生活,採取了苦行者的出家方式而出家。之後,他住在(Candabhāgā)河的附近。
由於他渴望遠離人群(Vivekakāmatā),他前往了雪山(Himavanta)。在那裡,他看見了正坐著的(Siddhattha)世尊。他禮拜了世尊,並對世尊的功德生起了淨信(Pasīditvā),於是拿了一朵暗黑花(Timira-puppha)來供養他。
他憑藉這個福德,在天界與人間享受了圓滿的福報,不斷輪迴流轉。在此佛陀(指釋迦牟尼佛)出現的時代,他投生於一個家庭中。長大後,對導師(Satthar,指釋迦牟尼佛)生起信心,出家後不久便成為阿羅漢(Arahant)。
AP.1.84 行想長老傳 gatasañña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佛陀七朵花後,92大劫不下惡道,做了七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10.
在我出生後第七年,我離家出家了。
我以清澈淨信的心,禮拜了導師(Satthu)的雙足。
11.
我將七朵(Anaṅgala)花,向空中拋去。
以此供獻給那位帝思佛(Tissa Buddha),那位具有無盡功德海洋的聖者。
12.
懷著歡喜踴躍的心,我供養了隨順善逝者(Sugata)之道(Magga)。
那時,我滿懷淨信,用自己的雙手合掌(Añjali)敬禮。
13.
自從我做了那個(供養的)業行以來,已過九十二劫(Kappa),
我不曾憶起(投生於)惡趣(Duggati),這是供養佛陀(Buddhapūjā)的果報。
14.
在此之後的第八劫(Kappa)中,曾有三位名為(Aggisikha)的(轉輪王),
他們具足七寶(Sattaratana),是大力(Mahabbalā)的轉輪王(Cakkavattī)。
15.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以及八解脫(Vimokkha),
並親證了六神通(Chaḷabhiññā),已完成佛(Buddha)的教導。
以上就是尊者已破想者(Gatasaññaka)長老所宣說的這些偈頌。
AP.1.85 合掌敬禮者長老傳 nipannañjalikattherāpadānaṃ
(禮敬佛陀後,92大劫不下惡道,當了五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16.
我當時坐在樹下,身患重病,極度痛苦。
在荒野的森林中,我陷入了最大的悲慘境地。
17.
出於對我的慈悲,(Tissa)導師(Satthā)前來探望我。
我那時虛弱地躺著,寂靜地(忍受著),在頭頂上作(合)掌(Añjali)敬禮。
18.
我心懷淨信(Pasannacitto),意悅(Sumanaso),向一切眾生中最殊勝者(Sabbasattānamuttama)、正覺者(Sambuddha)敬禮(Abhivādetvā)後,就在那裡去世了。
19.
自從我敬禮(Vandiṃ)那位最勝之人(Purisuttama,指佛陀)以來,已過九十二劫(Kappa),
我不曾憶起(投生於)惡趣(Duggati),這是敬禮(Vandanāya)的果報。
20.
在此之後的第五劫(Kappa)中,曾有五位名為(Mahāsikha)的(轉輪王),
他們具足七寶(Sattaratana),是大力(Mahabbalā)的轉輪王(Cakkavattī)。
21.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以及八解脫(Vimokkha),
並親證了六神通(Chaḷabhiññā),已完成佛(Buddha)的教導。
以上就是尊者臥合掌(Nipannañjalika)長老所宣說的這些偈頌。
AP.1.86 向下落花長老傳 adho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向阿羅漢散花後,31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22.
那位名為(Abhibhū)的比丘(Bhikkhu),是(Sikhi)佛的上首弟子(Aggasāvako)。
他具有大神通(Mahānubhāvo),具足三明(Tevijjo),他來到了雪山(Himavanta)。
23.
我那時也在雪山中,作為一位仙人(Isi),住在令人愉悅的住所。
我住於(修習)無量(心)(Appamaññāsu)[1],那時我已精通於神通(Iddhīsu ca tadā vasī)。
24.
我生出了翅膀(Pakkhijāto),在空中飛行,盤旋於山頂之上。
我採集了(Adhopuppha)花[2],然後飛向了那座山。
25.
我拿著七朵花,撒散於(他的)頭頂。
當那位英雄(Vīra,指Abhibhū尊者)注視(Ālokite)時,我便面向東方離開了。
26.
我回到了(自己的)住處(Āvāsaṃ),抵達了我的靜修處(Assamaṃ)。
我拿起了一個柴捆(Khāribhāraṃ),然後進入了山中的叢林(Pabbatantaraṃ)。
27.
一條蟒蛇(Ajagaro),形貌恐怖、力量強大,襲擊了我。
我憶起了過去的業(Pubbakamma),就在那裡去世了。
28.
自從我供養那朵花以來,已過三十一劫(Kappa),
我不曾憶起(投生於)惡趣(Duggati),這是供養花朵(Pupphapūjā)的果報。
29.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以及八解脫(Vimokkha),
並親證了六神通(Chaḷabhiññā),已完成佛(Buddha)的教導。
以上就是尊者下散花(Adhopupphiya)長老所宣說的這些偈頌。
AP.1.87 光想長老傳 raṃsisaññakattherāpadānaṃ
(對佛陀的光芒生起信心後,91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30.
在往昔,我曾在雪山(Himavanta)的山中居住了一劫(Kappa)。
我以獸皮為上衣(Ajinuttaravāso),住在山中的叢林裡。
31.
我看見一位金色皮膚(Suvaṇṇavaṇṇaṃ)的正覺者(Sambuddha),如同具有百道光芒(Sataraṃsiṃva)的太陽(Bhāṇumaṃ)。
他位於森林之中,猶如一株盛開的沙羅樹王(Sālarājaṃva pupphitaṃ)。
32.
我對Vipassī大師(Mahesi)的光芒(Raṃsyā)生起淨信(Cittaṃ pasādetvā)[1]。
我合掌(Añjali)高舉(Paggayha)敬禮(Vandiṃ),並以頭頂禮(Sirasā),我屈身(Ukkuṭī)[2]作禮。
33.
自從我做了那個(敬禮的)業行以來,已過九十一劫(Kappa),
我不曾憶起(投生於)惡趣(Duggati),這是(對)光芒(Raṃsisaññā)的想(所生起淨信)的果報。
34.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以及八解脫(Vimokkha),
並親證了六神通(Chaḷabhiññā),已完成佛(Buddha)的教導。
以上就是尊者光想(Raṃsisaññaka)長老所宣說的這些偈頌。
AP.1.88 第二位光想長老傳 dutiyaraṃsisaññakattherāpadānaṃ
(對佛陀的光芒產生信心後,92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35.
在雪山(Himavanta)的山中,我穿著樹皮衣與袈裟(Vākacīradharo)。
我登上了一座經行處(Caṅkamañca samārūḷho),然後面向東方坐了下來。
36.
那時,我在山上看見了善逝者(Sugata),(他是)喜樂於禪那(Jhānarata)的Phussa佛[1]。
我舉起了合掌(Añjaliṃ paggahetvāna),並對(他的)光芒(Raṃsyā)生起了淨信(Cittaṃ pasādayiṃ)。
37.
自從我那時獲得那種(對光的)想(Saññamalabhiṃ)以來,已過九十二劫(Kappa),
我不曾憶起(投生於)惡趣(Duggati),這是(對)光芒想(Raṃsisaññā)的果報。
38.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以及八解脫(Vimokkha),
並親證了六神通(Chaḷabhiññā),已完成佛(Buddha)的教導。
以上就是尊者光想(Raṃsisaññaka)長老所宣說的這些偈頌。
AP.1.89 果施者長老傳 phal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佛陀果子後,92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39.
在雪山(Himavanta)的山中,我穿著粗毛皮衣(Kharājinadharo)。
我見到了最勝的勝者(Jinavara)、Phussa佛,當時我手中正拿著果子,便將果子供養了。
40.
由於我以清澈淨信的心(Vippasannena cetasā)供養了那個果子,
(因此,)在(每一次)生命(Bhave)轉生中,果子就會為我產生(Nibbattate)。
41.
自從我供養那個果子以來,已過九十二劫(Kappa),
我不曾憶起(投生於)惡趣(Duggati),這是布施果子(Phaladānassa)的果報。
42.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以及八解脫(Vimokkha),
並親證了六神通(Chaḷabhiññā),已完成佛(Buddha)的教導。
以上就是尊者果施者(Phaladāyaka)長老所宣說的這些偈頌。
AP.1.90 沙達桑尼卡長老傳 saddasaññakattherāpadānaṃ
(對佛陀的聲音有信心,92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43.
「在雪山(Himavantamhi)的山中,我居住在樹葉鋪成的住所。
當富沙(Phussa)佛宣說法義時,我因聽聞其音聲而心生淨信。
44.
「從那時起九十二劫以來,那時我所造作的善業,
不曾投生於惡道,這便是福德業果的報應。
45.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以及八解脫(Vimokkha),
並親證了六神通(Chaḷabhiññā),已完成佛(Buddha)的教導。
尊貴的沙達桑尼卡(Saddasaññako)長老正是如此宣說這些偈頌。
AP.1.91 菩提灌頂長老傳 bodhisiñcakattherāpadānaṃ
(灌溉菩提樹後,91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46.
在毗婆尸(Vipassissa) 世尊(bhagavato)的時代,曾有一棵偉大的菩提樹(mahābodhimaho ahu)。
那時,我已出家為修行者(pabbajjupagato santo),親自前往(upagacchiṃ ahaṃ tadā)供奉。”
47.
我取用了花水(kusumodakamādāya),親自灑在(bodhiyā okiriṃ ahaṃ)菩提樹上。
(心想:)『已解脫者(mutto)解救我們(mocayissati no),已寂滅者(nibbuto)令我們證入涅槃(nibbāpessati)。』”
48.
“自從在九十一(ekanavutito)劫(kappe)前,我灌溉(abhisiñcayiṃ)那菩提樹(bodhim)以來,
我再也不曾經歷(duggatiṃ nābhijānāmi)惡道之苦,這便是灌溉菩提(bodhisiñcāyidaṃ)所帶來的果報(phalaṃ)。”
49.
在第三十三(tettiṃse)劫(vattamānamhi kappe)中,曾出現(āsuṃ)諸位人王(janādhipā),
名為烏達迦謝卡(udakasecanā nāma),他們是八位(aṭṭhete)轉輪聖王(cakkavattino)。”
50.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以及八解脫(Vimokkha),
並親證了六神通(Chaḷabhiññā),已完成佛(Buddha)的教導。
這位尊者(āyasmā) 菩提灌頂(bodhisiñcako) 長老(thero) 如此(itthaṃ sudaṃ) 宣說了(abhāsitthāti) 這些偈頌(imā gāthāyo)。
AP.1.92 蓮華長老傳 paduma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佛陀一朵蓮花後,92大劫不下惡道,當了48次大王,最終抵達涅槃)
51.
我走進(paviṭṭho)一片蓮花池(pokkharavanaṃ),在此處(bhañjanto)採摘蓮花(padumānihaṃ)。
在那裡(tatthaddasaṃ),我見到了(addasaṃ)佛陀弗沙(phussaṃ buddhaṃ) {另有版本為:見到弗沙正等覺者(phussasambuddhaṃ)},他具足三十二種偉大相貌(bāttiṃsavaralakkhaṇaṃ)。”
52.
我取了一朵蓮花(padumapupphaṃ gahetvāna),將它拋向(ukkhipiṃ)空中(ākāse)(以供奉佛陀)。
憶起(saritvāna)自己過去的惡業(pāpakammaṃ),我便出家(pabbajiṃ)過著無家的修行生活(anagāriyaṃ)。”
53.
出家之後(pabbajitvāna),我以身體(kāyena)和克制的心(manasā saṃvutena ca)(修行),
捨棄了(hitvā)言語的惡行(vacīduccaritaṃ),並淨化了(pārisodhayiṃ)我的生計(ājīvaṃ)(即正命)。”
54.
“自從在九十二(dvenavute)劫(kappe)前,我供奉了(abhiropayiṃ)那朵花(puppham)以來,
我再也不曾經歷(duggatiṃ nābhijānāmi)惡道之苦,這便是供養佛陀(buddhapūjāyidaṃ)所帶來的果報(phalaṃ)。”
55.
“名為蓮華光(padumābhāsanāmā ca)的,有十八位(aṭṭhārasa)大王(mahīpatī),
在十八劫中,他們存在四十八個
56.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以及八解脫(Vimokkha),
並親證了六神通(Chaḷabhiññā),已完成佛(Buddha)的教導。
這位尊者(āyasmā) 蓮華(padumapupphiyo) 長老(thero) 如此(itthaṃ sudaṃ) 宣說了(abhāsitthāti) 這些偈頌(imā gāthāyo)。
AP.1.93 食團長老傳 sudhāpiṇḍiy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舍利食物後,94個大劫不下惡道,做了轉輪王13次,最終抵達涅槃)
1.
“佛陀(buddhe)及其弟子(sāvake),都值得供養(pūjayato),
他們是已超越一切虛妄(papañcasamatikkante)、已渡過(生死海)並斷除憂悲苦惱(tiṇṇasokapariddave)的聖者。”
2.
對於如此特質的(te tādise)、已證涅槃(nibbute)、無所畏懼(akutobhaye)的聖者,進行供養(pūjayato)所獲得的福德(puññaṃ),
沒有任何(kenaci)人能計算(saṅkhātuṃ)說:‘功德就只有這麼多(imettamapi)’。(這是無法衡量的)”
3.
假設有人在此世(yodha)能成為(catunnamapi dīpānaṃ)四大部洲的統治者(issaraṃ kāraye),
(但比起)這一份(ekissā)對佛陀的供養(pūjanāya),那(統治四洲的福德)甚至連(na agghati)此份功德的十六分之一(soḷasiṃ kalaṃ)都比不上。”
4.
在義成就 (siddhatthassa naraggassa)的塔廟(cetiye)與果樹(phalitantare)之間,
我以清淨的心(vippasannena cetasā),供獻了(mayā dinno)一個米糕食團(sudhāpiṇḍo)。”
義注:在義成就(siddhatthassa)世尊(bhagavato)的時代,當世尊(bhagavati)還住世時(dharamāne),他(指長老前世)想要做功德(puññaṃ kātumasakkonto)卻沒能成功。等到世尊(bhagavati)般涅槃後(parinibbute),(人們)將他的舍利(tassa dhātuṃ)安置起來(nidahitvā),正在建造(karīyamāne)塔廟(cetiye)時,他供獻了(adāsi)一個米糕食團(sudhāpiṇḍaṃ)。
5.
“自從在九十四(catunnavutito)劫(kappe)前,我做了(akariṃ)那個供養(kammaṃ tadā)以來,
我再也不曾經歷(na abhijānāmi)惡道之苦(duggatiṃ),這便是虔誠思惟(paṭisaṅkhārassidaṃ)(供養對象功德)所帶來的果報(phalaṃ)。”
6.
“從那時起的三十劫,(因其福德力,)名為‘虔思’(paṭisaṅkhārasavhayā)、
具足七寶(sattaratanasampannā)的轉輪聖王(cakkavattino),共有十三位(terasa)。”
7.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八解脫(vimokkhāpi ca aṭṭhime),
並親身體證(sacchikatā)了六神通(chaḷabhiññā),已完成(kataṃ) 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這位尊者(āyasmā) 食團(sudhāpiṇḍiyo) 長老(thero) 如此(itthaṃ sudaṃ) 宣說了(abhāsitthāti) 這些偈頌(imā gāthāyo)。
AP.1.94 善思長老傳 sucinti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佛陀座椅後,92大劫不下惡道,擁有無量的臥具,做了三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8.
“我為世間主(lokanāthassa) 帝沙佛(tissassa),供奉了(adāsahaṃ)一張潔淨的座椅(suddhapīṭhaṃ)。
我心懷喜悅(haṭṭhena cittena),感到歡喜(haṭṭho),(因能供養)佛陀(buddhassa),那猶如日親(ādiccabandhuno)的聖者。”
9.
“在十八(aṭṭhārase) 劫(kappe)以前,我曾是一位名為大光(mahāruci)的國王(rājā āsiṃ)。
我擁有廣大豐饒的(vipulo āsi)財富(bhogo ca),以及無量的(anappakaṃ)臥具 (sayanañca)。”
10.
“因我曾以清淨歡喜的心(vippasannena cetasā),將座椅(pīṭhaṃ)佈施給(datvāna)佛陀(buddhassa),
如今我得以親身體驗(anubhomi)自己(sakaṃ)過去(pubbe)所造下的善業(kammaṃ sukatamattano)。”
11.
“自從在九十二(dvenavute)劫(kappe)前,我佈施了(adadiṃ)那張座椅(pīṭhaṃ tadā)以來,
我再也不曾經歷(duggatiṃ nābhijānāmi)惡道之苦,這便是佈施座椅(pīṭhadānassidaṃ)所帶來的果報(phalaṃ)。”
12.
“三十八(aṭṭhatiṃse ito)劫(kappe)以前,曾出現(te)三位(tayo)轉輪聖王(cakkavattino),
他們名為光(ruci)、上光(uparuci)、以及第三位稱為大光(mahāruci tatiyako)的君王。”
13.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八解脫(vimokkhāpi ca aṭṭhime),
並親身體證(sacchikatā)了六神通(chaḷabhiññā),已完成(kataṃ) 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這位尊者(āyasmā) 善思(sucintiko) 長老(thero) 如此(itthaṃ sudaṃ) 宣說了(abhāsitthāti) 這些偈頌(imā gāthāyo)。
AP.1.95 半布長老傳 aḍḍhaceḷa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了布給佛陀後,投生天界整整一劫,92大劫不下惡道,當了32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14.
“我向世尊(bhagavato) 帝沙佛(tissassa),供奉了(adāsahaṃ)半匹布(upaḍḍhadussaṃ)。
(由於此布)卑劣(duggatena),我(的供養)是出自最深切的慚愧之心(paramakāpaññapattomhi)
15.
“佈施了(datvāna)那半匹布(upaḍḍhadussaṃ)之後,我在天界(saggamhi)享受了整整一劫(kappaṃ)的快樂(modahaṃ)。
在其餘的(avasesesu)劫(kappesu)中,我也持續不斷地行善(kusalaṃ kāritaṃ mayā)。”
16.
“自從在九十二(dvenavute)劫(kappe)前,我佈施了(adadiṃ)那塊布(dussam tadā)以來,
我再也不曾經歷(duggatiṃ nābhijānāmi)惡道之苦,這便是佈施布料(dussadānassidaṃ)所帶來的果報(phalaṃ)。”
17.
“在四十九(ekūnapaññāsakappamhi)劫之前,曾有(cakkavattino)轉輪聖王(rājāno),
他們名為普覆(samantacchadanā nāma),有三十二位(bāttiṃsāsuṃ) (khattiyāsuṃ)} 人王(janādhipā)。”
18.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八解脫(vimokkhāpi ca aṭṭhime),
並親身體證(sacchikatā)了六神通(chaḷabhiññā),已完成(kataṃ) 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這位尊者(āyasmā) 半布(aḍḍhaceḷako) 長老(thero) 如此(itthaṃ sudaṃ) 宣說了(abhāsitthāti) 這些偈頌(imā gāthāyo)。
AP.1.96 供針者長老傳 sūci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針給佛陀後,擁有銳利的智慧,最終抵達涅槃)
19.
“在往昔(pure),於最勝城(puruttame) 班杜馬(bandhumāyaṃ),我曾是一位(āsiṃ)鐵匠(kammārohaṃ)。
我向大仙(mahesino) 毗婆尸佛(vipassissa),供獻了(dinnaṃ)一根針(sūcidānaṃ)。”
20.
“(因此,如今)我的智慧(ñāṇaṃ)猶如金剛杵的尖端(vajiraggasamaṃ)般銳利,這樣的(tādisaṃ)果報正是由那(佈施)業(kammena)所帶來(hoti)。
我已離欲(virāgomhi),我已解脫(vimuttomhi),我已證得(pattomhi)煩惱的滅盡(āsavakkhayaṃ)。”
21.
“對於過去(atīte)所有的(sabbe)存在(bhave),現在(vattamāne)以及(ca)未來(anāgate)
我以(此銳利)智慧(ñāṇena)遍察(viciniṃ)了一切(sabbaṃ),這便是供獻針(sūcidānassidaṃ)所帶來的果報(phalaṃ)。”
22.
“自從在九十一(ekanavutito)劫(kappe)以來,曾有(sattāsuṃ)名為金剛(vajiravhayā)的(轉輪王),
他具足七寶(sattaratanasampannā)、擁有強大力量(mahabbalā)的轉輪聖王(cakkavattī)。”
23.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八解脫(vimokkhāpi ca aṭṭhime),
並親身體證(sacchikatā)了六神通(chaḷabhiññā),已完成(kataṃ) 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這位尊者(āyasmā) 供針者(sūcidāyako) 長老(thero) 如此(itthaṃ sudaṃ) 宣說了(abhāsitthāti) 這些偈頌(imā gāthāyo)。
AP.1.97 香鬘長老傳 gandhamāliy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香製品給佛陀後,94個大劫不下惡道,當過16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24.
「我為世尊 Siddhattha建造了一座香塔(gandhathūpaṃ),
以蘇曼那(sumanehi)花覆蓋,依照諸佛的傳統而作。
25.
「世尊是世間最勝的導師(lokagganāyakaṃ),猶如純金的容器般輝耀,
如同盛開的青蓮(indīvara),又如熾燃的火焰(hutāsanaṃ)。
26.
「他如虎王(byagghūsabha)般卓越,如純種的獅子(kesari)般尊貴,
作為沙門中的最勝者(samaṇānaggaṃ),安坐於比丘僧團(bhikkhusaṅgha)的前列。
27.
「我禮拜了導師(satthuno)的雙足後,面向北方離去。
自從我獻上香製品(gandhamāla)以來,已過了九十四劫(kappe)。
28.
「由於對佛陀所作功德的殊勝果報,
我從未經歷惡趣(duggati),這便是供養佛陀的果報。
29.
「在三十九劫(cattārīsamhi ekūne kappe)中,曾有十六位
名為天香(devagandha)的轉輪王(cakkavattino rājāno)。
30.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八解脫(vimokkhāpi ca aṭṭhime),
並親身體證(sacchikatā)了六神通(chaḷabhiññā),已完成(kataṃ) 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以上就是尊貴的香鬘(Gandhamāli)長老所宣說的這些偈頌。
AP.1.98 三花長老傳 ti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禮敬並布施花給菩提樹後,91大劫不下惡道,當過13為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義注:
這個(長老)也是在過去諸佛時期積累了(功德)資糧的人。(在)中間(的輪迴裡),沒有任何不善業的障礙。(在)毗婆尸(Vipassī)世尊的時代,他轉生於一個獵人家庭,成為了一個獵鹿者,住在森林裡。那時,他看見毗婆尸(Vipassī)世尊的波吒梨(Pāṭali)菩提樹,充滿了完整的葉子和嫩枝,呈現青綠色,散發著藍光,非常可愛。他用三朵花供養了它,丟掉舊樹葉後,猶如親見世尊本人一般,禮拜了那棵波吒梨(Pāṭali)大菩提樹。他因為那個功德,死後轉生到天界,在那裡持續享受天界的繁榮。從天界死後,他轉生於人間,在那裡享受了轉輪王等的繁榮。在此(釋迦牟尼)佛出現的時期,他出生在一個家庭,隨著(年齡)成長,聽聞了導師的說法,獲得了心滿意足的喜悦,捨棄家庭後出家,不久之後就成為了阿羅漢。
31. 他如此成就(阿羅漢果)後,憶起自己過去世的行為,心生喜悦,為了闡明過去生的行持與譬喻,而說了「從前,我是一個獵鹿者……」等等這些話。
31.
「從前,我曾經是一個在森林荒野中獵鹿的人。
我看見一棵青綠的Pāṭali(波吒梨)樹,就向它撒了三朵花。
32.
「我拿起了那些已掉落(或作:已枯乾)的樹葉,當時我把它們拿到(樹叢)外面。
(我禮敬的是)內心清淨、外表清淨、完全解脫、沒有煩惱(的佛)。
33.
「就如同我親眼面對著正覺者、世間的導師Vipassī(毗婆尸佛)一般。
我向那棵Pāṭali(波吒梨)樹敬禮後,就在那裡去世了。
34.
「自從我供養那菩提樹以來,已經過了九十一劫。
我不曾投生到惡道,這就是供養菩提樹的果報。
35.
「名為普嚴(Samantapāsādikā)的國王,共有過十三位。
在距今三十三劫,(他們)都是有大力量的轉輪王。
36.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八解脫(vimokkhāpi ca aṭṭhime),
並親身體證(sacchikatā)了六神通(chaḷabhiññā),已完成(kataṃ) 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以上就是尊貴的三花(Tipupphiya)長老所宣說的這些偈頌。
AP.1.99 蜜丸長老傳 madhupiṇḍi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佛陀蜜糖後,有一世得到蜜糖的奇異果報,94 大劫不下惡道,當了四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37.
「在寂靜無擾、沒有喧鬧聲的森林荒野中,我看見了,
最勝的聖者 Siddhattha(義成就),他是接受(眾生)供養的受施者。
38.
「(他)已達寂滅,猶如偉大的龍象,又如牛王中的最上者。
他如同良藥般輝耀,受到天眾的敬拜。
39.
「當下,我生起了喜悅,智慧也生起了。
從禪定中起來後,我將蜜糖獻給了導師。
40.
「我禮拜了導師的雙足後,面向東方離去。
在三十四劫(catuttiṃsamhi kappamhi)以前,我曾是一位名為善見(Sudassana)的國王。
41.
「(在我的國土,)蜜從(地)縫中湧出,在食物中(也自然出現)蜜。
天降蜜雨,這便是過去(布施蜜的)業所帶來的果報。
42.
「自從我那時供養了蜜以來,已經過了九十四劫。
我不曾投生到惡道,這就是供養蜜的果報。
43.
「從那時起三十四劫中,曾有四位名為善見(Sudassana)的,
具足七寶、有大力量的轉輪王。
44.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八解脫(vimokkhāpi ca aṭṭhime),
並親身體證(sacchikatā)了六神通(chaḷabhiññā),已完成(kataṃ) 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以上就是尊貴的蜜丸(Madhupiṇḍika)長老所宣說的這些偈頌。
AP.1.100 施臥處長老傳 senāsan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布施墊子給佛陀並且撒花在其上後,擁有優美宮殿,花朵灑落自己的床子,當了七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45.
「我為世尊 Siddhattha(義成就)敷設了一個樹葉鋪成的墊子,
並且在四周作了供養,我撒下了花朵。
46.
「(從那以後,)我享有如此高貴、美妙且具備(各種)優點的宮殿
並且,珍貴的花朵會自動灑落在我的臥具上。
47.
「我從(鋪滿)各種鮮花、裝飾華美的臥具上起身時,
花朵立刻就像雨一樣落在臥具上。
48.
「自從我敷設了那個(樹葉)座位以來,已經過了九十四劫。
我不曾投生到惡道,這就是敷設座位的果報。
49.
「名為草座(Tiṇasantharaka)的轉輪王,共有七位。
從那時起第五劫中,他們曾作為人世間的君主出現。
50.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八解脫(vimokkhāpi ca aṭṭhime),
並親身體證(sacchikatā)了六神通(chaḷabhiññā),已完成(kataṃ) 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以上就是尊貴的施臥處(Senāsanadāyaka)長老所宣說的這些偈頌。
AP.1.101 維亞瓦卡卡長老傳 veyyāvaccakattherāpadānaṃ
(服務佛陀後,91個大劫不下惡道,當了一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51.
在維帕西(Vipassi)世尊的時代,有龐大的群眾集會。
我擔任服務者,專注於一切事務,辛勤工作。
52.
我沒有可供布施的財物,對於偉大的導師、至善的勝者。
我以清淨的心意,禮拜導師的雙足。
53.
從那時起九十一劫以來,我實踐了服務。
我不曾經歷惡趣(惡道),這是服務所帶來的果報。
54.
此外,在從今算起第八劫中,我曾是一位名為蘇辛提托(sucintito)的國王。
具足七寶,是一位轉輪王,擁有強大的力量。
55.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八解脫(vimokkhāpi ca aṭṭhime),
並親身體證(sacchikatā)了六神通(chaḷabhiññā),已完成(kataṃ) 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就這樣,尊敬的維亞瓦卡卡(Veyyāvaccako)長老誦出了這些偈頌。
AP.1.102 布杜帕塔卡長老傳 buddhupaṭṭhākattherāpadānaṃ
(服務佛陀後,被許多樂器侍奉,91大劫不下惡道,當過16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56.
在維帕西(Vipassi)世尊的時代,我曾是一位吹螺者。
我致力於持續侍奉、伺候至善的、偉大的導師。
57.
請看這侍奉的果報—對於如來、世間導主那樣尊貴的人。
六萬種樂器,時常環繞著我(為我演奏)。
58.
從那時起九十一劫以來,我侍奉了那位偉大的聖者。
我不曾經歷惡趣(惡道),這是侍奉所帶來的果報。
59.
從今算起第二十四劫中,有名為「大音聲」(mahānigghosanā)的國王。
總共有十六位國王,是擁有強大力量的轉輪王。
60.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八解脫(vimokkhāpi ca aṭṭhime),
並親身體證(sacchikatā)了六神通(chaḷabhiññā),已完成(kataṃ) 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就這樣,尊敬的布杜帕塔卡(Buddhupaṭṭhāko)(佛侍者)長老誦出了這些偈頌。
AP.1.103 比卡達亞卡長老傳 bhikkh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布施佛陀食物後,94大劫不下惡道,當過7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1.
(我見到)那位金色的、正等覺者,是諸供養的接受者,
絕倫地從世間退休,已從煩惱林中趨向涅槃(尼巴那(nibbana))。
2.
我向偉大的聖者、成就者義成就(Siddhattha),
獻上了一缽飯食。他智慧圓滿、寂靜,是如來、大雄者。
3.
(他)以步伐行走(無人能及),引導大眾走向寂滅。
我心中生起了極大的喜悅,(供養)佛陀、日之親屬(阿迪恰班杜(ādiccabandhu))。
4.
從那時起九十四劫以來,這是我當時所施予的布施。
我不曾經歷惡趣(惡道),這是布施比丘飯食所帶來的果報。
5.
從今算起第八十七劫中,有名為(馬哈雷努(mahāreṇu))「大塵」的(國王)。
有七位(轉輪王),他們具足七寶。
6.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以及八解脫。
並證得了六神通,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就這樣,尊敬的比卡達亞卡(Bhikkhadāyako)(施比丘食者)長老誦出了這些偈頌。
AP.1.104 念智長老傳 ñāṇasaññikattherāpadānaṃ
(對佛陀的智慧有信心並且禮敬,94個大劫不下惡道,做過16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7.**
(我見到)那位金色的、正等覺者,猶如牛王中的良駒。
猶如偉大的聖者,像一頭分裂了象群、卓越的雄象(昆那拉(kuñjaraṃva))。
8.**
他照亮一切方位,如同滿月般圓滿。
當他沿著道路行走時,我見到了這位世間最尊貴者。
9.
我使心對(佛陀的)「智(ñāṇe)」產生淨信,並舉起了合掌的雙手。
以清淨的心與愉悅的心意,我向義成就(Siddhattha)敬禮。
10.
從那時起九十四劫以來,這是我當時所做的(善業)。
我不曾經歷惡趣(惡道),這是對「智」起念所帶來的果報。
11.
從今算起第七十三劫中,曾有十六位最優秀的人(國王)。
他們具足七寶,是擁有強大力量的轉輪王。
12.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以及八解脫。
並證得了六神通,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就這樣,尊敬的念智 (Ñāṇasaññiko)長老誦出了這些偈頌。
AP.1.105 蓮花手長老傳 uppalahatthiy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佛陀花朵後,94個大劫不下惡道,被許多美好的東西所圍繞,當過五百次國王,最終抵達涅槃)
13.
「在那個時候,我住在堤瓦拉城(tivarāyaṃ),當時我是一位花匠(māliko)。」
「我見到了無垢的佛陀(virajaṃ buddhaṃ),義成就(siddhatthaṃ),世人所尊崇的
14.
「我心懷淨信(pasannacitto),充滿喜悅(sumanō),我獻上了手中的花(pupphahatthamadāsahaṃ)。」
「憑藉那個業的果報(tassa kammassa vāhasā),無論我投生到何處(yattha yatthupapajjāmi)。」
15.
「我享受著甜美的果報(anubhomi phalaṃ iṭṭhaṃ),這是我自己過去所做的善業(pubbe sukatamattano)。」
「這被眾多美好的事物所圍繞(parikkhitto sumallehi),是供養花朵所帶來的果報(pupphadānassidaṃ phalaṃ)。」
16.
「在九十四劫以前(catunnavutito kappe),我曾獻上花朵(yaṃ pupphamabhiropayiṃ)。」
「我不曾經歷惡道(duggatiṃ nābhijānāmi),這是供養佛陀花朵(buddhapūjāyidaṃ)所帶來的果報(phalaṃ)。」
17.
「從那九十四劫起(catunnavutupādāya)」
「在那期間,有五百位國王(pañcarājasatā tattha),名為『如河王』(najjasamasanāmakā)。」
18.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以及八解脫。
並證得了六神通,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以上就是尊貴的蓮花手長老(āyasmā uppalahatthiyo thero)所宣說的這些偈頌(imā gāthāyo abhāsitthāti)。
AP.1.106 供養足部長老傳 padapūja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佛陀花朵後,94個大劫不下惡道,做過17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19.
「我向義成就(siddhatthassa)世尊(bhagavato),獻上了(adāsahaṃ)如(其誕生時)『華開顱頂』之瑞相般的蓮花(jātipupphaṃ)。」
「有七朵花(satta pupphāni),透過我的歡喜微笑(hāsena)而散落(okiritāni),(落)在(佛)足(pādesu)上。」
20.
「憑藉那個業的果報(tena kammena),今日(ajja),我(已能)調伏(abhibhomi)人與天眾(narāmare)。」
「我保持(dhāremi)這最後的身軀(antimaṃ dehaṃ),於正等正覺者(sammāsambuddha)的教法中(sāsane)。」
21.
「在九十四劫以前(catunnavutito kappe),我曾獻上(abhiropayiṃ)那朵花(yaṃ pupphaṃ)。」
「我不曾經歷惡道(duggatiṃ nābhijānāmi),這是供養花朵(pupphapūjāyidaṃ)所帶來的果報(phalaṃ)。」
22.
「曾有十三位(terasa)轉輪王(cakkavattino),名為普香(samantagandhanāmāsuṃ)。」
「從這裡數起第五個劫(ito pañcamake kappe),有四位(cāturantā)人間之主(janādhipā)(轉輪王)。」
23.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以及八解脫。
並證得了六神通,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以上就是尊貴的供養足部者長老(āyasmā padapūjako thero)所宣說的這些偈頌(imā gāthāyo abhāsitthāti)。
AP.1.107 握花者長老傳 muṭṭhi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佛陀花朵後,獲得天眼,成為了轉輪王16次,十萬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24.
「那時(tadā),我是一位花匠(mālākāro),名叫善見(sudassanoti nāmena)。」
「我見到了(addasaṃ)無垢的(virajaṃ)佛陀(buddhaṃ),世間最尊貴者(lokajeṭṭhaṃ),人中之雄(narāsabhaṃ)。」
25.
「我取了一朵如(佛誕生時)『花開顱頂』之瑞相般的蓮花(jātipupphaṃ gahetvāna),供養(pūjayiṃ)了蓮華上佛(padumuttaraṃ)。」
「(我因此)心淨喜悅(visuddhacakkhu sumano),獲得了(samajjhagaṃ)天眼(dibbacakkhuṃ)。」
26.
「由於這項供養花朵的功德(etissā pupphapūjāya),以及(我當時)心願的導向(cittassa paṇidhīhi ca)。」
「十萬劫(kappānaṃ satasahassaṃ)以來,我不曾投生於惡道(duggatiṃ nupapajjahaṃ)。」
27.
「曾有十六位(soḷasāsiṃsu)國王(rājāno),名為天優缽(devanāma-uttarasanāmakā / devuttarasanāmakā)。」
「從這裡數起的第三十六劫(chattiṃsamhi ito kappe),(我成為)具有大威力的(mahabbalā)轉輪王(cakkavattī)。」
28.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以及八解脫。
並證得了六神通,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以上就是尊貴的握花者長老(āyasmā muṭṭhipupphiyo thero)所宣說的這些偈頌(imā gāthāyo abhāsitthāti)。
AP.1.108 供水者長老傳 udakapūja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佛陀水後,10萬大劫不下惡道,當過三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29.
「(我見到)金色身相的(suvaṇṇavaṇṇaṃ)正自覺者(sambuddhaṃ),行走時(gacchantaṃ)毫無動搖(anilañjase)。」
「(他)如同燃燒的火焰(ghatāsanaṃva jalitaṃ),又如熾燃的火爐(ādittaṃva hutāsanaṃ)。」
30.
「我以手(pāṇinā)舀起(gayha)水(udakaṃ),並向空中(ākāse)潑灑(ukkhipiṃ ahaṃ)。」
「那位大英雄(mahāvīro)、佛陀(buddho)、具慈悲者(kāruṇiko)、聖者(isi)(或:對我(mayi (syā.))),接受了(sampaṭicchi)(我的供養)。」
31.
「導師(satthā)停留(ṭhito)於虛空中(antalikkhe),名為蓮華上(佛)(padumuttaranāmako)。」
「他了知(aññāya)我的心意(mama saṅkappama),說出(abhāsatha)了這首偈頌(imaṃ gāthaṃ)。」
32.
「『憑藉這供水的功德(iminā dakadānena),以及所生起的歡喜(pītiuppādanena ca)。」
「即使十萬劫(kappasatasahassampi)之久,你也不會投生於惡道(duggatiṃ nupapajjati {nupapajjasi (ka.)})。』」
33.
「對兩足尊(dvipadinda),世間最尊貴者(lokajeṭṭha),人中之雄(narāsabha)--憑藉那個業的果報(tena kammena)。
「我已證得(pattoṃhi)不退轉的境地(acalaṃ ṭhānaṃ),捨離了(hitvā)勝負得失(jayaparājayaṃ)。」(意指解脫)
34.
「(曾有)名為千王(sahassarājanāmena)的三位(tayo)轉輪王(cakkavattino)。」
「在五百六十劫(pañcasaṭṭhikappasate)(期間),(他們是)統治四方的(cāturantā)人間之主(janādhipā)。」
35.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以及八解脫。
並證得了六神通,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以上就是尊貴的供水者長老(āyasmā udakapūjako thero)所宣說的這些偈頌(imā gāthāyo abhāsitthāti)。
AP.1.109 蘆葦花環長老傳 naḷamāliy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了佛陀扇子後,十萬大劫不下惡道,成為48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36.
「(那時)蓮華上佛(padumuttarabuddhassa),世間最尊貴者(lokajeṭṭhassa),如實(tādino)。」
「正安坐(nisinnassa)於草墊之上(tiṇatthare),已寂止(upasantassa),如實(tādino)。」
37.
「我取(gahetvāna)了蘆葦(naḷa)製成的花環(mālaṃ),將它綁好(bandhitvā),做成一個扇子(bījaniṃ ahaṃ)。」
「我將它奉上(upanāmesiṃ)給佛陀(buddhassa),那位兩足尊(dvipadindassa)。」
38.
「一切知者(sabbaññū),世間導師(lokanāyako),接受了(paṭiggahetvā)那個(蘆葦)法器(bījaniṃ)。」
「他了知(aññāya)我的心意(mama saṅkappama),說出(abhāsatha)了這首偈頌(imaṃ gāthaṃ)。」
39.
「『正如我的身體(kāyo)已得清涼(nibbāti),不再有熱惱(pariḷāho na vijjati)。」
「但願你的心(cittaṃ tava)也同樣(tatheva),從三種火焰(tividhaggīhi)中得到解脫(vimuccatu)。』」(指貪、瞋、痴三火)
40.
「所有(sabbe)依止於森林的(vananissitā)天眾(devā),無論是誰(ye keci),都聚集而來(samāgacchuṃ)。」
「『聆聽(sossāma)佛陀的話語(buddhavacanaṃ),也(聆聽)關於那位令布施者歡喜的(hāsayantañca dāyakaṃ)。』」
41.
「世尊(bhagavā)坐在那裡(nisinno tattha),為天眾群集所圍繞(devasaṅghapurakkhato)。」
「讚許(sampahaṃsento)那位布施者(dāyakaṃ),說出(abhāsatha)了這些偈頌(imā gāthaṃ)。」
42.
「『憑藉這奉獻扇子的因緣(iminā bījanidānena),以及(他)心願的導向(cittassa paṇidhīhi ca)。」
「他將名為善賢(subbato nāma nāmena),成為(cakkavattī bhavissati)轉輪王。』」
43.
「『再憑藉其餘的業報(tena kammāvasesena),由白業(善根)所驅動(sukkamūlena codito)。」
「他將名為有風(māluto nāma nāmena),成為(cakkavattī bhavissati)轉輪王。』」
44.
「『憑藉這奉獻扇子的因緣(iminā bījanidānena),以及廣大的尊敬(sammānavipulena ca)。」
「即使十萬劫(kappasatasahassampi)之久,他也不會投生於惡道(duggatiṃ nupapajjati)。』」
45.
「在三萬劫(tiṃsakappasahassamhi)後,有三十八位(aṭṭhatiṃsa te)名為善賢的轉輪王(subbatā)。」
「在二萬九千劫(ekūnatiṃsasahasse)後,有八位(aṭṭha)名為有風的轉輪王(mālutanāmakā)。」
46.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以及八解脫。
並證得了六神通,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以上就是尊貴的蘆葦花環長老(āyasmā naḷamāliyo thero)所宣說的這些偈頌(imā gāthāyo abhāsitthāti)。」
AP.1.110 備座者長老傳 āsanupaṭṭhāha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佛陀座椅後,18大劫不下惡道,成為了一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47.
「(我進入)一片林地(kānanaṃ),深入(ogayha)森林(vana),一個寂靜無聲(appasaddaṃ)、無有擾亂(nirākulaṃ)之處。」
「我奉獻了(dinnaṃ)一個獅子座(sīhāsanaṃ),給見義(佛)。」 (1800大劫前)
48.
「我手持(mālāhatthaṃ gahetvāna)花環(以示恭敬),並對其(或對佛)行了右繞禮(katvā ca naṃ padakkhiṇaṃ)。」
「親近禮拜了(satthāraṃ payirupāsitvā)導師之後,我面朝北方(uttarāmukho)離去了(pakkāmiṃ)。」
49.
「對於兩足尊(dvipadinda),世間最尊貴者(lokajeṭṭha),人中之雄(narāsabha)(的供養),憑藉那個業的果報(tena kammena)。」
「我已令自我息滅(sannibbāpemi ),一切存有(bhavā sabbe)皆已被根除(samūhatā)。」(意指證得涅槃,斷盡輪迴)
50.
「在十八劫(aṭṭhārasakappasate)之中,那時(tadā)我所獻上的(yaṃ dānamadadiṃ)那個供養。」
「讓我不曾經歷惡道(duggatiṃ nābhijānāmi),這是供奉獅子座(sīhāsanassidaṃ)所帶來的果報(phalaṃ)。」
51.
「從這裡算起七百劫(ito sattakappasate),(我曾是)一位名為息滅者(sannibbāpaka)的剎帝利(khattiyo)。」
「具足七寶(sattaratanasampanno),是一位具有大威力的(mahabbalo)轉輪王(cakkavattī)。」
52.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以及八解脫。
並證得了六神通,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以上就是尊貴的備座者長老(āyasmā āsanupaṭṭhāhako thero)所宣說的這些偈頌(imā gāthāyo abhāsitthāti)。」
AP.1.111 供養蜜粥長老傳 biḷāli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佛陀食物後,十萬大劫不墮落惡道,當了一次轉輪王,最後抵達涅槃)
53.
「在雪山 (Himavanta) 附近不遠處,我住在樹葉鋪成的住所。
那時我沉溺於對食物的貪求,且有躺臥(懶惰)的習性。
54.
「(我)砍下棕櫚樹(或:挖掘山藥),準備了(野生)稻米、
以及(名為)蜜粥 (biḷālita) 的粥品、
還有棗子 (kola)、漆樹果 (bhallātaka)、和水果 (billa),將它們帶來備好。
55.
「知世者 (lokavidū) 蓮華上 (Padumuttara) 佛,是供養 (āhutīnaṃ) 的接受者。
他知晓了我的意願後,便來到了我的身邊。
56.
「這位偉大者 (mahānāga)、天中之天 (devadeva)、人中之牛王 (narāsabha) 到來後,
我拿起蜜粥 (biḷāliṃ),將其傾倒倒入(他的)缽中。
57.
「那位大英雄 (mahāvīro) 當時為了使我歡喜,便享用了(它)。
一切知者 (sabbaññū) 享用完畢後,說出了這個偈頌:
58.
「『你以清淨之心,將蜜粥 (biḷāliṃ) 供養了我。
(因此)你將不會墮入惡道,長達十萬劫 (kappānaṃ satasahassaṃ)。』
59.
(如今)這是我最後的輪迴,所有的存在(輪迴)都已根除。
在這正等正覺者 (sammāsambuddha) 的教法中,我承受著最後的身體。
60.
「在五十四劫 (catupaññāsito kappe) 以前,有一位名為善鬘 (Sumekhalī) 的君王,
他具足七寶 (sattaratanasampanno),是一位有大力的轉輪王 (cakkavattī mahabbalo)。
61.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以及八解脫。
並證得了六神通,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據說,尊敬的供養蜜粥的長老 (Āyasmā Biḷālidāyako Thero) 就這樣說出了這些偈頌。
AP.1.112 供養檀香粉長老傳 reṇupūja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佛陀香粉後,91個大劫不下惡道,當過一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62.
「(我見到)擁有黃金般色澤的正等正覺者,如同具有百道光芒的太陽。
他照亮了一切方向,就像滿月之王(照亮夜空)一樣。
63.
「(他)被弟子們尊崇在前方,如同大地(被海洋環繞)一般。
我高舉起檀香粉 (reṇūhi),供養了(這位)名為 Vipassī (Vipassissa) 的偉大者。
64.
「自從我供養了那些檀香粉以來,已經過了九十一劫 (ekanavutito kappe)。
(從那之後)我便不再經歷(任何)惡道:這就是供養佛所帶來的果報。
65.
「在四十劫 (paṇṇatālīsito kappe) 以前,有一位名叫 Reṇu (Reṇu) 的剎帝利王。
他具足七寶,是一位有大力的轉輪王。
66.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以及八解脫。
並證得了六神通,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據說,尊敬的供養檀香粉的長老 (Āyasmā Reṇupūjako Thero) 就這樣說出了這些偈頌。
AP.1.113 大眷屬長老傳 mahāparivāra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衣服給佛陀後,91個大劫不下惡道,當了轉輪王16次,最終抵達涅槃)
義注:
在 Vipassī (Vipassissa) 世尊出現的時代,他投生(nibbatto)為夜叉(yakkha)族類(yoniyaṃ),擁有圍繞著他的數十萬(anekayakkhasatasahassaparivāro)夜叉眾,住在一個小島(khuddakadīpe)上,享受著天界(dibba)的快樂。
在那座島上,有一座裝飾莊嚴(cetiyābhisobhito)的精舍(vihāro)。世尊(Bhagavā)去了那裡(精舍)。
當時,那位作為夜叉大軍統帥(yakkhasenādhipati)的他,得知世尊已到達那裡後,便拿著天界的衣服(dibbavatthāni),前往(世尊處),禮敬(vanditvā)世尊,並以天衣供養(pūjesi)了世尊,他與他的隨從們(saparivāro)一起皈依了(saraṇamagamāsi)。
1.
「名為 Vipassī (Vipassī) 的世尊、世間最上者、人中之牛王,
那時由六萬八千(位弟子)圍繞著,進入了(城市)Bandhumā (Bandhumaṃ)。
2.
「(我當時)走出了(我的)城池,去到了 Dīpacetiya (Dīpacetiyaṃ)(聖地)。
我見到了離塵垢者(佛陀)、一切供養的接受者。
3.
「八萬四千位夜叉,就在我的近旁。
他們恭敬地侍奉著我,就像三十三天(的眾神侍奉)帝釋天王一樣。
4.
「(我從)我的宮殿出來後,那時我拿起了一件衣服。
我以頭頂禮(佛陀),並將那件衣服獻給了那位大仙。
5.
「(我心想:)『啊!佛陀!啊!正法!啊!我們導師的殊勝成就!』
憑藉佛陀的威神力,大地震動了。
6.
「見到那神奇、驚異、令人毛骨悚然(或:毛髮直豎)的景象後,
我對那位無敵的、兩足之首(佛陀)生起了清淨的信心。
7.
「我生起清淨信心,並將衣服供養給導師後,
我與我的大臣及隨從們一起,皈依了(三寶)。
8.
「自從我做了那個(供養的)業以來,已經過了九十一劫 (ekanavutito kappe)。
(從那之後)我便不再經歷(任何)惡道:這就是供養佛所帶來的果報。
9.
「十五劫以前,我當了十六次(名為)Suvāhana (Suvāhanā) 的(國王)。
(這些轉世都)具足七寶,是擁有大力的大轉輪王。
10.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以及八解脫。
六神通也已親證,佛的教導已被完成。」
據說,尊敬的大眷屬長老 (Āyasmā Mahāparivārako Thero) 就這樣說出了這些偈頌。
AP.1.114 蘇曼加拉長老傳 sumaṅgalattherāpadānaṃ
(以歌舞音樂供養佛陀後,當了92次轉輪王,每次投生都超越一切人,有大名聲,最終抵達涅槃)
11.
“那位見義殊勝勝利者(Atthadassī jinavaro),世間最尊貴者(lokajeṭṭho),人中之雄(narāsabho),
走出精舍(vihārā abhinikkhamma),前往一個水池(taḷākaṃ upasaṅkami)。
12.
“這位完全覺悟者(sambuddho)沐浴、飲水後,披上一件僧衣(ekacīvaro),
世尊(bhagavā)就站在那裡,觀望四方(vilokento disodisaṃ)。
13.
當時我正坐在家中(bhavane upaviṭṭho),看見了世間導師(lokanāyakaṃ),
內心充滿喜悅(haṭṭhena cittena),那時我鼓掌(apphoṭesiṃ)表達歡喜。
14.
“他如同百道光芒的太陽(sataraṃsiṃva jotantaṃ),又如閃耀的黃金(pabhāsantaṃva kañcanaṃ),
我專注於舞蹈、歌唱(naccagīte payutto)及五種樂器(pañcaṅgatūriyamhi)的供養。
15.
“無論我轉生於何種存在狀態(yaṃ yaṃ yonupapajjāmi),成為天神(devattaṃ)或人(mānusaṃ),
我皆能超越一切眾生(sabbe satte abhibhomi),我的名聲(vipulo hoti me yaso)廣大流傳。
16.
“禮敬您,人中牛王(purisājañña)!禮敬您,最上之人(purisuttama)!
您先令自身滿足(attānaṃ tosayitvāna),後令他人滿足(pare tosesi),啊,寂默者(muni)!
17.
“我以恭敬心(pariggahe)侍奉(upaṭṭhahitvā)完全覺悟者(sambuddhaṃ),
良好行儀的他,接受後坐下,作出微笑
我因而往生於兜率天(tusitaṃ upapajjahaṃ)。
18.
於1600劫(soḷaseto kappasate)中, 有92個名為ekacintitā的國王
我成為具足七寶(sattaratanasampannā)、大威力(mahabbalā)的轉輪王(cakkavattī)。
19.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以及八解脫。
六神通也已親證,佛的教導已被完成。
以上就是尊貴的蘇曼加拉(Sumaṅgala)長老所宣說的這些偈誦。
AP.1.115 皈依者長老傳 saraṇagamaniyattherāpadānaṃ
(皈依佛陀後,10萬大劫不下惡道,當了16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20.
「兩位天王(devarājūnaṃ)之間,爆發了一場戰鬥。
場面極其混亂(samupabyūḷho),巨大的喧囂聲(mahāghoso)持續迴盪。」
21.
「世間解者(lokavidū)、供養的接受者(āhutīnaṃ paṭiggaho)——Padumuttaro(巴利文:Padumuttaro)佛陀,
站立於虛空中(antalikkhe ṭhito),以教法震懾(saṃvejesi)了廣大群眾(mahājanaṃ)。」
22.
「所有天神(sabbe devā)都滿心歡喜(attamanā),放下了盔甲與武器(nikkhittakavacāvudhā)。
他們向正覺者(sambuddhaṃ)敬禮(abhivādetvā)後,當下便專心一意(ekaggāsiṃsu)地聆聽。」
23.
「洞察了我的意念(mayhaṃ saṅkappamaññāya)後,
那位充滿慈悲的世間解者(anukampako lokavidū),以言語開示(vācāsabhimudīrayi),
使廣大群眾(mahājanaṃ)得以寂靜(nibbāpesi)。」
24.
「若人心懷惡意(paduṭṭhacitto manujo),即使只傷害(viheṭhayaṃ)一個生命(ekapāṇaṃ),
也將因這心念的過失(cittappadosena),墮入惡道(apāyaṃ upapajjati)。」
25.
「如同在戰場中央(saṅgāmasīse)的大象(nāgova)傷害眾多生命(bahū pāṇe viheṭhayaṃ),
你們應調伏自心(nibbāpetha sakaṃ cittaṃ),莫要一再地(punappunaṃ)遭受傷害(mā haññittho)。」
26.
「兩位夜叉王(dvinnampi yakkharājūnaṃ)的軍隊(senā),當下都感到震驚(vimhitā ahu)。
他們一同皈依(saraṇañca upāgacchuṃ)了世間最尊勝者(lokajeṭṭhaṃ)、聞聲(sutādinaṃ)的佛陀。」
27.
「那位具眼者(cakkhumā)——佛陀,在勸導(saññāpetvāna)了眾人(janataṃ)之後,
便救度(uddhari)了他們(padamuddhari 意為「取出/救度」),
在諸天(devehi)的注視(pekkhamānova)下,面向北方(uttarāmukho)離去(pakkāmi)。」
28.
「我首先(paṭhamaṃ)皈依(saraṇaṃ gacchiṃ)了那位無雙者(tādino)、兩足尊(dvipadindassa,指佛陀)。
(因此)十萬劫(kappānaṃ satasahassaṃ)以來,我不再轉生於惡趣(duggatiṃ nupapajjahaṃ)。」
29.
「(我曾)名為 Mahādundubhi(巴利文:Mahādundubhināmā),是十六次(soḷasāsuṃ)的戰車之王(rathesabhā,即轉輪聖王)。
在三萬劫(tiṃsakappasahassamhi)中,成為統治的轉輪聖王(rājāno cakkavattino)。」
30.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以及八解脫。
六神通也已親證,佛的教導已被完成。
以上就是尊者(āyasmā)Saraṇagamaniya(巴利文:saraṇagamaniyo)長老(thero)所宣說(abhāsitthāti)的這些偈頌(imā gāthāyo)。事情就是這樣(itthaṃ sudaṃ)。
AP.1.116 獨坐長老傳 ekāsaniyattherāpadānaṃ
(以歌舞音樂侍奉菩提樹後,上妙的音樂總是生生世世圍繞著他,當了34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31.
「當時(tadā),我(ahaṃ)名為(nāmena)**Varuṇa (巴利文: Varuṇo)**,是一位天王(devarājā)。
我以備好(sayoga)的、強壯的(bala)馬車(vāhano),侍奉(upaṭṭhahesiṃ)了正覺者(sambuddhaṃ)(義注:見義Atthadassī佛)。」
32.
「當世間的救主(lokanāthamhi)、人天最勝者(naruttame)、具利他慧眼者(atthadassī)般涅槃後(nibbute),
我帶著(ādāya)所有的(sabbam)樂器(tūriyaṃ),前往(agamaṃ)那最殊勝的菩提樹(bodhimuttamaṃ)。」
33.
「我以音樂(vāditena)和舞蹈(naccena),伴隨著合拍的節奏(sammatāḷasamāhito),
就如同在(viya)正覺者(sambuddhaṃ)面前(sammukhā)一般,我侍奉(upaṭṭhiṃ)那最殊勝的菩提樹(bodhimuttamaṃ)。」
34.
「在我侍奉(upaṭṭhahitvā)了那棵菩提樹(taṃ bodhiṃ)——這棵從大地生起(dharaṇīruha)的樹王(pādapaṃ)之後,
我盤腿(pallaṅkaṃ ābhujitvāna)而坐,就在那裡(tattha)去世了(kālaṅkato ahaṃ)。」
35.
「我(ahaṃ)對自己(saka)所行的(kamma)供養(服務)感到欣喜(abhiraddho),並對最殊勝的菩提樹(bodhimuttame)生起了淨信(pasanno)。
由於那心(tena citta)的清淨(pasādena),我轉生(upapajjahaṃ)到了**化樂天(Nimmānaṃ,巴利文: nimmānaṃ)**。」
36.
「六萬(saṭṭhi)種(sahassāni)天樂(tūriya),總是(sadā)環繞著(parivārenti)我(maṃ)。
無論是在人間(manussesu)或天界(devesu),在(vattamānaṃ)一世又一世(bhavābhave)的生命流轉中(都是如此)。」
37.
「我內心的三種火(tividhaggī,指貪、瞋、癡)已熄滅(nibbutā mayhaṃ),
所有的(sabbe)存在(bhavā)都已被根除(samūhatā)。
這是最後(antimaṃ)的身體(dehaṃ),我將維持(dhāremi)它於正等覺者(sammāsambuddha)的教法中(sāsane)。
38.
「距今的500劫(pañcakappasate),
我曾有三十四次(catuttiṃsāsu)名為(nāmena)**Subāhu (巴利文: Subāhū)**,成為具足七寶(sattaratanasampannā)的剎帝利王(khattiyā)。」
39.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以及八解脫。
六神通也已親證,佛的教導已被完成。
以上就是尊者(āyasmā)**Ekāsaniya (巴利文: ekāsaniyo)** 長老(thero)所宣說(abhāsitthāti)的這些偈頌(imā gāthāyo)。事情就是這樣(itthaṃ sudaṃ)。
AP.1.117 金花長老傳 suvaṇṇa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了四朵花給佛陀後,91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40.
「名為**Vipassī 的世尊(bhagavā),是世間最尊勝者(lokajeṭṭho),是人中之雄(narāsabho)。
他安坐(nisinno)於人群(janakāyassa)之中,開示(desesi)了不朽(amataṃ)的境界(padaṃ,指涅槃)。」
41.
「我(ahaṃ)聽聞(sutvāna)了那位無雙者(tādino)、兩足尊(dvipadindassa,指佛陀)的法教(dhammaṃ)之後,
將四朵(cattāri)金色的花(soṇṇapupphāni),虔敬地供養(abhiropayiṃ)給佛陀(buddhassa)。」
42.
「當時(tadā),整個(yāvatā)法會(parisā)的場地,彷彿覆蓋著(āsi)一層金色的天蓋(suvaṇṇacchadanaṃ)。
佛陀的身光(buddhābhā ca)也呈現金色(suvaṇṇābhā),廣大(vipulo)的光明(āloko)遍滿(ahu)。」
43.
「(我)內心興高采烈(udaggacitto),充滿喜悅(sumano),感動得(vedajāto)汗毛直豎,合起掌(katañjalī)。
(這供養)產生了喜悅(vittisañjanano),並在現世(diṭṭhadhamma)就帶來了(āvaho)安樂(sukha)。」
44.
「我邀請正覺者(sambuddhaṃ),並頂禮(vanditvāna)了那位善戒者(subbataṃ,指佛陀)。
生起了(janayitvāna)極大的歡喜(pāmojjaṃ)之後,我便返回(upāgamiṃ)自己的(sakaṃ)住所(bhavana)。」
45.
「當我回到住所安坐(upaviṭṭhohaṃ)之後,心中持續憶念(anussariṃ)那最殊勝的佛陀(buddhaseṭṭhaṃ)。
由於那心(tena citta)的清淨(pasādena),我死後便轉生(upapajjahaṃ)到了**兜率天(Tusitaṃ,巴利文: tusitaṃ)**。」
46.
「自從我供養(abhiropayiṃ)那朵花(pupphaṃ)以來,至今已九十一劫(ekanavutito kappe),
我再也不曾(nābhijānāmi)轉生於惡趣(duggatiṃ),這便是供養佛陀(buddhapūjāyidaṃ)所帶來的果報(phalaṃ)。」
47.
「我曾有十六次(soḷasāsiṃsu)名為**Nemisammata (巴利文: nemisammatanāmakā)** 的國王(rājāno)。
距今四十三劫(tetālīse kappe)中,我成為具有大威力(mahabbalā)的轉輪聖王(cakkavattī)。」
48.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以及八解脫。
六神通也已親證,佛的教導已被完成。
以上就是尊者(āyasmā)**Suvaṇṇapupphiya (巴利文: suvaṇṇapupphiyo)** 長老(thero)所宣說(abhāsitthāti)的這些偈頌(imā gāthāyo)。事情就是這樣(itthaṃ sudaṃ)。
AP.1.118 塔廟供養者長老傳 citakapūjakattherāpadānaṃ
(以音樂和香料供養舍利塔後,31大劫不下惡道,當了轉輪王16次,最終抵達涅槃)
49.
「當時,我(ahaṃ)居住(vasāmi)在**Rājāyatana,身為一位大臣(sāmacco),擁有隨從(saparijjano)。
在世間親族(lokabandhuno)——**Sikhī (巴利文: Sikhino)** 世尊(bhagavati)般涅槃(parinibbute)之後。」
50.
「我內心清淨(pasannacitto),充滿喜悅(sumano),前往(agamāsahaṃ)了(他的)舍利塔(citakaṃ)。
在那裡(tattha),我演奏了(vādetvā)天樂(tūriyaṃ),並散灑(samokiriṃ)了塗香(gandha)與花鬘(mālaṃ)。」
51.
「在舍利塔(citamhi)進行了供養(pūjaṃ katvāna)之後,我(ahaṃ)頂禮(vanditvā)了那座塔廟(citakaṃ)。
內心清淨(pasannacitto)且充滿喜悅(sumano),我便返回(upāgamiṃ)自己的(sakaṃ)住所(bhavana)。」
52.
「當我回到住所安坐(upaviṭṭhohaṃ)之後,心中持續憶念(anussariṃ)對塔廟的供養(citapūjaṃ)。
兩足尊(dvipadinda)、世間最尊勝者(lokajeṭṭha)、人中之雄(narāsabha)啊!(這一切都是)由於那個業行(tena kammena)。」
53.
「在享受了(anubhotvāna)天界(devesu)與人間(mānusesu ca)的繁榮(sampattiṃ)之後,
我已證得(pattomhi)了不退轉(acalaṃ)的境界(ṭhānaṃ,指阿羅漢果),斷除了(hitvā)勝負(jaya)、成敗(parājaya)之心(即一切煩惱)。」
54.
「自從我進行(abhiropayiṃ,原意為供奉,此指供養行為)那(對塔廟的)供養以來,至今已三十一劫(ekattiṃse ito kappe),
我再也不曾(nābhijānāmi)轉生於惡趣(duggatiṃ),這便是供養塔廟(citapūjāyidaṃ)所帶來的果報(phalaṃ)。」
55.
「距今二十九劫(ekūnatiṃsakappamhi)中,
曾有十六位(soḷasa)名為(nāmena)**Uggatā (巴利文: uggatā nāma)**,具有大威力(mahabbalā)的轉輪聖王(rājāno cakkavattī)。」
56.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以及八解脫。
六神通也已親證,佛的教導已被完成。
以上就是尊者(āyasmā)**Citakapūjaka (巴利文: citakapūjako)** 長老(thero)所宣說(abhāsitthāti)的這些偈頌(imā gāthāyo)。事情就是這樣(itthaṃ sudaṃ)。
AP.1.119 佛想長老傳 buddhasaññakattherāpadānaṃ
(憶念佛陀威德後,一個大劫再生到天界,91個大劫不下惡道,當了一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57.
「當世間最上者(lokaggo)——**Vipassī (巴利文: Vipassī)** 佛,捨棄(ossaji)了壽行(āyusaṅkhāra,即入滅)時,
這以水為帶(jalamekhalā)的大地,劇烈地震動(sampakampittha)了。」
58.
「我那以華麗裝飾(suvicittavaṭaṃsakaṃ)覆蓋(otataṃ)並廣大(vitthataṃ)的宮殿(bhavanampi),
也因為佛陀(buddhassa)壽命終盡(āyusaṅkhaye)而震動(pakampittha)了。」
59.
「當宮殿(bhavane)劇烈震動(sampakampite)時,我心中生起了(samuppanno)恐懼(tāso)。
『這震動(uppādo)是因何而起?』(kimatthāya),(那時同時出現)廣大(vipulo)的光明(āloko)。」
60.
「**Vessavaṇa(一位天神)來到此地(idhāgamma),安撫了(nibbāpesi)廣大群眾(mahājanaṃ):
『對於(有)生命者(pāṇabhūte)並無(natthi)危險(bhayaṃ),請大家專心一意(ekaggā)、收攝諸根(saṃvutā)、保持恭敬(sagāravā)。』」
61.
「『啊(aho)!佛陀(buddho)!啊(aho)!正法(dhammo)!啊(aho)!我們導師(no satthu)的殊勝功德(sampadā)!
(正是)當他(指佛陀)入滅(uppajjamānamhi,此指涅槃生起)時,大地(pathavī)才會如此震動(sampakampati)。』」
62.
「(我)讚歎(kittetvā)了佛陀的威德(buddhānubhāvaṃ)之後,於一劫(kappaṃ)期間,在天界(saggamhi)享受快樂(modahaṃ)。
在其餘的(avasesesu)劫(kappesu)中,我修行(caritaṃ)了善法(kusalaṃ)。」
63.
「自從我當時(tadā)獲得(alabhiṃ)那(對佛陀威德的)憶念(saññam)以來,至今已九十一劫(ekanavutito kappe),
我再也不曾(nābhijānāmi)轉生於惡趣(duggatiṃ),這便是修習佛陀想(buddhasaññāyidaṃ)所帶來的果報(phalaṃ)。」
64.
「距今十四劫(cuddasakappamhi),
我曾是一位具威德(patāpavā)的國王(rājā),
名為(nāmena)**Samita (巴利文: samito nāma)**,是一位具有大威力(mahabbalo)的轉輪聖王(cakkavattī)。」
65.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以及八解脫。
六神通也已親證,佛的教導已被完成。
以上就是尊者(āyasmā)**Buddhasaññaka 長老(thero)所宣說(abhāsitthāti)的這些偈頌(imā gāthāyo)。事情就是這樣(itthaṃ sudaṃ)。
AP.1.120 道想長老傳 maggasaññakattherāpadānaṃ
(為比丘們指路後,當了16次轉輪王,最終以七歲之齡抵達涅槃)
66.
「**Padumuttara (巴利文: Padumuttara)** 佛陀(buddhassa)的弟子們(sāvakā),是居住於森林(vanacārino)的修行者。
他們在廣大的森林(brahāraññe)中迷失了方向(vippanaṭṭhā),於黑暗中(andhāva)徘徊(anusuyyare)。」
67.
「(我當時)憶念(anussaritvā)了正覺者(sambuddhaṃ)、導師(nāyakaṃ)——**Padumuttara (巴利文: Padumuttara)**。
(並想到:)『這些是那位寂靜者(munino)的兒子們(puttā),他們在廣大的森林(mahāvane)中迷路了(vippanaṭṭhā)。』」
68.
「我從自己的住所(bhavanā)下來(oruhitvāna),前往(agamiṃ)那些比丘(bhikkhusantikaṃ)的身邊。
我為他們指示(ācikkhiṃ)了道路(maggañca),並且也供養了(adāsahaṃ)食物(bhojanañca)。」
69.
「兩足尊(dvipadinda)、世間最尊勝者(lokajeṭṭha)、人中之雄(narāsabha)啊!(這一切都是)由於那個業行(tena kammena),
我在(今世)七歲(jātiyā sattavassohaṃ)時,便證得了(apāpuṇiṃ)阿羅漢果(arahattaṃ)。」
70.
「距今五百劫(pañcakappasate)前,
我曾有十二次(dvādasa)名為(nāmena)**Sacakkhu (巴利文: sacakkhū nāma)**,成為具足七寶(sattaratanasampannā)的轉輪聖王(cakkavattino)。」
71.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以及八解脫。
六神通也已親證,佛的教導已被完成。
以上就是尊者(āyasmā)**Maggasaññaka (巴利文: maggasaññako)** 長老(thero)所宣說(abhāsitthāti)的這些偈頌(imā gāthāyo)。事情就是這樣(itthaṃ sudaṃ)。
AP.1.121 侍奉想長老傳 paccupaṭṭhānasaññakattherāpadānaṃ
(起建舍利塔並供奉後,成為了四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72.
「在善逝(sugate)、具利他慧眼者atthadassi(佛)——般涅槃後(nibbute),緊接著(samanantarā),
我那時(tadā)轉生(upapajjiṃ)為夜叉(yakkhayoniṃ),並獲得了(patto cahaṃ)名望(yasaṃ)。」
73.
「『我真是(vata me)錯失了良機(dulladdhaṃ),太晚醒悟(duruṭṭhitaṃ),未能把握時機(duppabhātaṃ)!
因為在我的財富(bhoge)還豐足(vijjamāne)時,具眼者(cakkhumā,指佛陀)卻已般涅槃(parinibbāyi)了。』」
74.
「一位名叫**Sāgara 的(上首)弟子,洞悉了(aññāya)我的心意(mama saṅkappama),
他想要幫助我(mamuddharitukāmo so),於是來到(āgacchi)我的面前(mama santikaṃ)。」
75.
「『智者(sumedhasa)啊,你為何(kiṃ nu)憂傷(socasi)呢?不要恐懼(mā bhāyi),應當修行(cara)正法(dhammaṃ)。
佛陀(buddhena)已為一切眾生(sabbesaṃ)播下了(anuppadinnā)圓滿的種子。』」
76.
「『假如人們供養(pūjeyya)正覺者(sambuddhaṃ)、住立於世間的領導者(lokanāyakaṃ),
供奉已涅槃者,如芥子般微少量的舍利』」
77.
「同等凈信的心,就有同等崇高的功德。
因此(tasmā),你應當建造(karitvāna)佛塔(thūpaṃ),並供養(pūjehi)勝者(jina)的舍利(dhātuyo)。』」
78.
「聽聞(sutvā)了**Sāgara的話(vaco)之後,我建造了(akāsahaṃ)佛塔(buddhathūpaṃ)。
我以五年的時間(pañcavasse),侍奉(paricariṃ)那座最殊勝的(muttamaṃ)智者(munino)的佛塔(thūpaṃ)。」
79.
「兩足尊(dvipadinda)、世間最尊勝者(lokajeṭṭha)、人中之雄(narāsabha)啊!(這一切都是)由於那個業行(tena kammena),
在享受了(anubhotvāna)(人天)繁榮(sampattiṃ)之後,我證得了(apāpuṇiṃ)阿羅漢果(arahattaṃ)。」
80.
「距今七百劫(sattakappasate),
我曾有四位(cattāro)名為**Bhūripañña,具足七寶(sattaratanasampannā)、具有大威力(mahabbalā)的轉輪聖王(cakkavattī)。」
81.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以及八解脫。
六神通也已親證,佛的教導已被完成。
以上就是尊者(āyasmā)**Paccupaṭṭhānasaññaka (巴利文: paccupaṭṭhānasaññako)** 長老(thero)所宣說(abhāsitthāti)的這些偈頌(imā gāthāyo)。事情就是這樣(itthaṃ sudaṃ)。
AP.1.122 供養誕生長老傳 jātipūjakattherāpadānaṃ
(進行佛陀誕生的供養後,乳母們都順從自己不能對自己生氣,91個大劫不下惡道,當過34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義注:
關於「當他維巴悉(Vipassī)誕生時」等內容,是尊者供養誕生(Jātipūjaka)長老的事蹟。這位長老同樣在過去諸佛中,曾累積了足夠的資糧,在各種存在狀態中,持續積累作為解脫依靠的功德。在維巴悉(Vipassī)世尊的時代,他轉生於一個家庭中,獲得了智慧。他聽聞星象學者們講述了維巴悉(Vipassī)菩薩所具有的(三十二)相好特徵後,心想:「聽聞這位童子將來成佛後,將會成為整個世間最尊勝、最第一者,並將救度一切眾生脫離輪迴。」聽聞此事後,他就在那位世尊還是童子的時候,如同對待佛陀一樣地進行了盛大的供養。之後,隨著時間逐漸過去,度過了童子時期、王子時期、國王時期這三個階段,即使在(維巴悉)成佛後,他也進行了盛大供養。隨後,他死後轉生於兜率天(Tusita)等天界,享受天界的快樂,之後又在人間享受轉輪聖王等人間的快樂。在此佛陀(指釋迦牟尼佛)出現的時代,他轉生於一個家庭中,在七、八歲的年紀就對世尊產生了淨信,出家後修習觀智(vipassanaṃ),不久之後便成為阿羅漢。
82.
“當維巴悉(Vipassī)佛誕生之時,出現了廣大無邊的光芒。
大地連同海洋與山脈,都發生了震動。
83.
“占兆者們預言道:‘(他)將成為世間的佛陀。’
(他)將是一切眾生中最尊勝者,並將救度人群。’
84.
“聽聞了占兆者們的話後,我進行了(對佛陀)誕生的供養。
沒有任何供養能比得上對誕生(的供養)這樣的供養。
85.
“我積聚了善業,並令自心充滿淨信。
在進行了誕生供養之後,我就在那時去世了。
86.
“無論我轉生至哪一種生趣,是天神身或是人身。
我都能勝過一切眾生,這便是(過去)供養誕生所帶來的果報。
87.
“乳母們都來侍奉我,順從我的心意。
她們都無法對我生氣,這便是供養誕生所帶來的果報。
88.
“自從九十一劫以來,那時我所作的供養(至今),
我便不再經歷惡趣(的痛苦),這便是供養誕生所帶來的果報。
89.
“名為善遍行(Supāricariyā)的(國王),有三十四位,是人中之主。
在此之前的第三劫中,(我曾是)具有大力的轉輪聖王。
90.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以及八解脫。
六神通也已親證,佛的教導已被完成。
尊者供養誕生(Jātipūjaka)長老就是這樣宣說這些偈頌的。
AP.1.123 舍利耶迦長老傳 sereyya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佛陀花朵後,十萬大劫不下惡道,當過兩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1.
“(我那時)是一位誦經者、持咒者,通曉三吠陀的專家。
站在空曠之處的寧靜(之地),我見到了世間的導師。
2.
“(他)如同行走於森林中的獅子,又如無畏的虎王。
猶如一頭巨大的象王,如同衝破了三重(陣線)的狂暴大象。
3.
“我拿著舍利耶迦花(Sereyyaka),將它拋向空中。
憑藉佛陀的威神力,(這些舍利耶迦)從四面八方環繞(著佛陀)。
4.
“那位大英雄、一切知者、世間導師,運起了心念(決意)。
(那些舍利耶迦化成的)花蓋,從四面八方灑向人中牛王(佛陀)。
5.
“於是,那個花蓋(形成了)一件花衣,內裡是(花的)梗,外表是(花的)瓣。
做了(整整)七天的覆蓋(供養)之後,它才隱沒消失。
6.
“看見了那個神奇、驚異、令人毛骨悚然(的景象)後,
我對佛陀、善逝、世間導師生起了淨信。
7.
“憑藉那份心的淨信,受到(那)白淨業根的驅動,
十萬劫以來,我不再轉生於惡趣。
8.
“在十五萬劫與二十五劫(前),
(我曾名為)離垢(Vītamalā)與平等(Samānā),(並成為)具有大力的轉輪聖王。
9.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以及八解脫。
證得了六神通,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尊者舍利耶迦(Sereyyaka)長老就是這樣宣說這些偈頌的。
AP.1.124 花塔長老傳 pupphathūpiyattherāpadānaṃ
(省思:起建佛塔的功德讓長老十萬個大劫都不下惡道,當了轉輪王54次,最終抵達涅槃)
10.
「在雪山不遠處,有一座名為雞峰的山。
在那山的中段,住著一位精通咒語的婆羅門。
11.
「一萬五千名弟子,時常圍繞著我。
他們總是清早起床,並且精通各種咒術。
12.
「有一位佛陀出現於世間,你們應當知道這位尊者的特徵:
他具足八十種隨形好與三十二種殊勝相貌。
13.
「這位殊勝的勝者、最優秀的佛陀,如同太陽般照耀世間。
聽聞弟子們的話語後,那位精通咒語的婆羅門...
14.
「...走出住所,向弟子們詢問方向:
『那位大勇者、世間導師住在哪個地方?』
15.
「得知方向後,我向那位無與倫比的勝者頂禮,
懷著歡喜愉悅的心,如此尊敬那位如來。
16.
「『來吧,弟子們!我們前去拜見如來,
頂禮導師的雙足後,我們將聽聞勝者的教法。』
17.
「當我出發後,突然染上了疾病。
被病痛折磨的我,前往沙羅樹下休息。
18.
「我召集所有弟子,向他們詢問如來的德行:
『世間之主、最勝佛陀具有什麼樣的品質?』
19.
「他們被詢問後,如實地向我說明,
在我面前詳細講述了最勝佛陀。
20.
「聽聞他們的描述後,我生起了清淨信心,
用鮮花建造了一座塔,隨後就在那裡逝世。
21.
「弟子們將我的遺體火化後,前往佛陀所在之處,
雙手合十,恭敬頂禮這位導師。
22.
「由於為那位善逝、大仙建造鮮花佛塔的功德,
我十萬劫不曾轉生到惡道。
23.
「在四萬劫期間,曾有十六位名為『火聚』的剎帝利,
他們都是具大力量的轉輪聖王。
24.
「在兩萬劫中,名為『瓶座』的轉輪聖王,
共有三十八位,他們統治大地。
25.
「四無礙解……(乃至)……佛的教法已被完成。」
尊貴的花塔長老如是宣說了這些偈頌。
AP.1.125 乳粥施者長老傳 pāyas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佛陀食物後,91個大劫不下惡道,當過一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26.
“(那時)金色身的正覺者,具足三十二種殊勝相貌。
從(苦行)林中精進而出,由比丘僧團簇擁著前行。
27.
“我用一個大的銅缽,將乳粥(pāyasa)盛滿增多後,
渴望供養(他),我奉上了(我的)供品。
28.
“在那個時候,世尊、世間最尊貴者、人中之牛王,
正安住在經行處(caṅkamaṃ),於無風的虛空(般的寧靜)中。
29.
“看見了那個神奇、驚異、令人毛骨悚然(的景象)後,
我放下銅缽,向維巴悉(Vipassī)佛頂禮。
30.
“‘您是(超越諸)天的全知者,(是)天與人一切眾生中的尊者。’
‘出於慈悲,(請您)接受(它),大牟尼(Mahāmuni)。’
31.
“一切知者、世間導師世尊接受了(它)。
世間的導師、大牟尼(Mahāmuni)知曉了我的心意。
32.
“自從九十一劫以來,那時我所施予的供養(至今),
我便不再經歷惡趣(的痛苦),這便是(布施)乳粥所帶來的果報。
33.
“在四十一劫(以前),有一位名為佛陀的剎帝利。
(他)具足七寶,是一位具有大力的轉輪聖王。
34.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以及八解脫。
證得了六神通,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尊者乳粥施者(Pāyasadāyaka)長老就是這樣宣說這些偈頌的。
AP.1.126 香水長老傳 gandhodakiy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佛陀香水後,91個大劫不下惡道,當了一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35.
“(我)坐在優美的宮殿上,看見了勝者維巴悉(Vipassī)佛。
(他)猶如輝耀的旗幟(kakudha),是一切知者、摧毀黑暗(無明)之主。
36.
“當世間導師行走到離宮殿不遠之處時,
他的光芒散發出來,如同百道光束(的太陽)。
37.
“我取來香水(gandhodakaṃ),灑向最勝的佛陀。
憑藉那(布施時)心的淨信,我就在那時去世了。
38.
“自從九十一劫以來,那時我灑下香水(至今),
我便不再經歷惡趣(的痛苦),這便是供養佛陀所帶來的果報。
39.
“在三十一劫(以前),有一位名叫善香(Sugandho)的剎帝利。
(他)具足七寶,是一位具有大力的轉輪聖王。
40.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以及八解脫。
證得了六神通,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尊者香水(Gandhodakiya)長老就是這樣宣說這些偈頌的。
AP.1.127 當面讚嘆者長老傳 sammukhāthavikattherāpadānaṃ
(讚歎佛陀後,91個大劫不下惡道,當了轉輪王11次,最終抵達涅槃)
41.
“在維巴悉(Vipassī)佛誕生時,我解釋了(出現的)徵兆:
‘(他)將使眾生寂靜(涅槃),將成為世間的佛陀。’
42.
“‘在他誕生之時,一萬個世界都震動了。
如今這位世尊、導師、具眼者,正在宣說佛法。’
43.
“‘在他誕生之時,出現了廣大無邊的光芒。
如今這位世尊、導師、具眼者,正在宣說佛法。’
44.
“‘在他誕生之時,河流停止流動。
如今這位世尊、導師、具眼者,正在宣說佛法。’
45.
“‘在他誕生之時,無間地獄的烈火沒有燃燒。
如今這位世尊、導師、具眼者,正在宣說佛法。’
46.
“‘在他誕生之時,成群的鳥類沒有飛翔。
如今這位世尊、導師、具眼者,正在宣說佛法。’
47.
“‘在他誕生之時,暴風沒有吹襲。
如今這位世尊、導師、具眼者,正在宣說佛法。’
48.
“‘在他誕生之時,一切珍寶都發出光芒。
如今這位世尊、導師、具眼者,正在宣說佛法。’
49.
“‘在他誕生之時,(他)以七步(行走)。
如今這位世尊、導師、具眼者,正在宣說佛法。’
50.
“‘正覺者剛一誕生,就環視一切方向。
發出獅子吼(宣告),這是諸佛的常法。’
51.
“(我這樣)警策了眾人,讚嘆了世間導師後,
向正覺者頂禮,然後面朝東方離去了。
52.
“自從九十一劫以來,那時我對佛陀的讚嘆(至今),
我便不再經歷惡趣(的痛苦),這便是讚嘆所帶來的果報。
53.
“從此之後的九十劫,有一位名為當面讚嘆者(Sammukhāthavika)的(王),
(他)具足七寶,是一位具有大力的轉輪聖王。
54.
“名為大地鼓音(Pathavīdundubhi)的(王),在八十九劫(以前),
(他)具足七寶,是一位具有大力的轉輪聖王。
55.
“在八十八劫(以前),有一位名為光明(Obhāso)的剎帝利,
(他)具足七寶,是一位具有大力的轉輪聖王。
56.
“在八十七劫(以前),有一位名為斷河(Saritacchedana)的(王),
(他)具足七寶,是一位具有大力的轉輪聖王。
57.
“名為滅火者(Agginibbāpano)的(王),在七十六劫(以前),
(他)具足七寶,是一位具有大力的轉輪聖王。
58.
“名為斷趣者(Gatipacchedano)的(王),在七十五劫(以前),
(他)具足七寶,是一位具有大力的轉輪聖王。
59.
“名為如風王(Vātasamo)的國王,在七十四劫(以前),
(他)具足七寶,是一位具有大力的轉輪聖王。
60.
“名為寶光(Ratanapajjalo)的(王),在七十三劫(以前),
(他)具足七寶,是一位具有大力的轉輪聖王。
61.
“名為行步者(Padavikkamano)的(王),在八十二劫(以前),
(他)具足七寶,是一位具有大力的轉輪聖王。
62.
“名為觀察者(Vilokano)的國王,在八十一劫(以前),
(他)具足七寶,是一位具有大力的轉輪聖王。
63.
“名為語精髓(Girasāro)的剎帝利,在八十劫(以前),
(他)具足七寶,是一位具有大力的轉輪聖王。
64.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以及八解脫。
證得了六神通,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尊者當面讚嘆者(Sammukhāthavika)長老就是這樣宣說這些偈頌的。
AP.1.128 花座長老傳 kusumāsaniyattherāpadānaṃ
(布施花朵給佛陀後,91個大劫不下惡道,當了一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65.
“那時,在檀尼瓦提(Dhaññavatī)城,我是一位婆羅門。
精通相術、歷史,以及(語彙集、儀軌等)註釋之學。
66.
“我是一位文法家、語法學者,精通(各種)徵兆。
我教授學生們咒語,是三吠陀的專家。
67.
“我手上有五束青蓮花,(另外還有一些)放在我的背上。
我渴望獻上供養,正前往父母相聚的地方。
68.
“那時,維巴悉(Vipassī)世尊,由比丘僧團簇擁著,
照耀著一切方向,人中之牛王正朝這邊走來。
69.
“我佈置好座位,邀請了大牟尼(Mahāmuni)後,
鋪撒了那些花(作為花座),然後返回自己的家。
70.
“我將家中所有準備好的食物,
滿懷信心地親手獻給了佛陀。
71.
“(世尊)如法受用完畢後,我獻上了(那五束)蓮花。
一切知者(表示)隨喜後,面朝北方離去了。
72.
“自從九十一劫前,我獻上花朵(至今),
我便不再經歷惡趣(的痛苦),這便是獻花所帶來的果報。
73.
“緊接在此之後的一劫中,我曾是一位名為善見(Varadassano)的國王。
(他)具足七寶,是一位具有大力的轉輪聖王。
74.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以及八解脫。
證得了六神通,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尊者花座(Kusumāsaniya)長老就是這樣宣說這些偈頌的。
AP.1.129 果實施者長老傳 phal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佛陀果實後,十萬大劫不下惡道,當了一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75.
“(那時)我是一位誦經者、持咒者,通曉三吠陀的專家。
住在離雪山(Himavanta)不遠的靜處中。
76.
“我有火供(的祭品),以及白蓮(puṇḍarīka)的果實。
我將(它們)放入籃中,懸掛在樹枝上。
77.
“知世者(Lokavidū)蓮花上(Padumuttaro)佛,是供養的接受者。
他為了度化我,托著缽來到我這裡。
78.
“我滿心淨信、喜悅,將果實獻給了佛陀。
(這供養)為我帶來快樂,並帶來現世安樂的果報。
79.
“金色身的正覺者,供養的接受者,
導師站立在虛空中,說了這首偈頌:
80.
“‘憑藉這果實的布施,以及你的心願與決意,
十萬劫中,你將不再轉生於惡趣。’
81.
“正是由於這白淨的業根,我享受了(善的)成就後,
我已證得不動的境界(阿羅漢果),捨棄了勝敗(得失)。
82.
“距今七百劫前,我曾是一位名為善吉祥(Sumaṅgalo)的國王。
(他)具足七寶,是一位具有大力的轉輪聖王。
83.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以及八解脫。
證得了六神通,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尊者果實施者(Phaladāyaka)長老就是這樣宣說這些偈頌的。
AP.1.130 智想長老傳 ñāṇasaññikattherāpadānaṃ
(對佛智生起淨信後,一劫投生到天界,在其餘的劫中修習善法,91大劫不下惡道,當過一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84.
“在雪山(Himavanta)山脈中,我住在山間。
看見美麗的河岸沙地後,我憶念起最勝的(義注:Vipassī)佛陀。
85.
“‘(世間)無可比擬於(佛)智,導師無有造作。’
‘通達一切法後,他以智慧而證悟。’
86.
“‘禮敬您,人中雄獅!禮敬您,最上之人!’
‘在一切最上的智慧中,沒有誰能與您的智慧相等。’
87.
“我對(佛)智生起淨信後,於一劫中在天界享樂。
在其餘的劫中,我修行了善法。
88.
“自從九十一劫以來,那時我獲得(對佛智的)憶念(至今),
我便不再經歷惡趣(的痛苦),這便是(憶念)佛智所帶來的果報。
89.
“從此之後的七十三劫,有一位名為岸花(Pulinapupphiyo)的(王),
(他)具足七寶,是一位具有大力的轉輪聖王。
90.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以及八解脫。
證得了六神通,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尊者智想(Ñāṇasaññika)長老就是這樣宣說這些偈頌的。
AP.1.131 花環長老傳 gaṇṭhi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佛陀花環後,91大劫不下惡道,當了一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91.
“金色身的正覺者維巴悉(Vipassī),是應受供養的聖者。
由弟子們簇擁著,從寺院中出來。
92.
“我看見最勝的佛陀,一切知者、摧毀黑暗(無明)者後,
滿心淨信與喜悅,我以花環(gaṇṭhipupphaṃ)供養(他)。
93.
“憑藉對雙足尊者(dvipadindassa)、如來(tādino)的那份淨信,
我以歡喜、愉悅的心,再次禮拜了如來(tathāgataṃ)。
94.
“距今九十一劫,那時我獻上花朵(至今),
我便不再經歷惡趣(的痛苦),這便是供養佛陀所帶來的果報。
95.
“在四十一劫(以前),有一位名為行步者(Caraṇo)的剎帝利,
(他)具足七寶,是一位具有大力的轉輪聖王。
96.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以及八解脫。
證得了六神通,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尊者花環(Gaṇṭhipupphiya)長老就是這樣宣說這些偈頌的。
AP.1.132 蓮花供養者長老傳 padumapūja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佛陀花朵後,91大劫不下惡道,當了一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97.
“在離雪山(Himavanta)不遠之處,有一座名叫瞿曇(Gotamo)的山。
被各種樹木所覆蓋,是許多(修行)大眾的居所。
98.
“在那座山(Vemajjhamhi)的中部,有一座化現的靜處。
我由弟子們簇擁著,居住在那靜處中。
99.
“‘來吧,我的弟子們!為我取來蓮花(padumaṃ)。’
‘我將供養佛陀,那位雙足尊者、如來(tādino)。’
100.
“他們答應我說:‘好的。’並為我取來了蓮花。
我如此準備好供品後,便獻給了(義注:Padumuttara蓮花上佛)佛陀。
101.
“那時我召集了弟子們,好好地教導他們:
‘你們切莫放逸,不放逸能帶來快樂。’
102.
“如此教導了那些順從的弟子們後,
我專注於不放逸的美德,那時便去世了。
103.
“自從九十一劫以來,那時我獻上花朵(至今),
我便不再經歷惡趣(的痛苦),這便是供養佛陀所帶來的果報。
104.
“在五十一劫(以前),我曾是一位名為最勝水(Jaluttamo)的國王。
(他)具足七寶,是一位具有大力的轉輪聖王。
105.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以及八解脫。
證得了六神通,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尊者蓮花供養者(Padumapūjaka)長老就是這樣宣說這些偈頌的。
AP.1.133 莊嚴長老傳 sobhitattherāpadānaṃ
(讚美佛陀一番後,十萬大劫不下惡道,當了一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義注:這位長老同樣在過去諸佛中,曾累積了足夠的資糧,在各種存在狀態中,持續積累作為解脫依靠的功德。在巴豆瑪多謝拉(Padumuttara)世尊的時代,他轉生於一個家庭中,獲得智慧後,安頓好家庭生活。有一天,當導師正在說法時,他心生喜悅與淨信,以各種方式(對佛智)加以讚嘆。他就在那份喜悅中去世,轉生於天界,在那裡享受天界的快樂後,又在人間享受人間的快樂。在此佛陀(指釋迦牟尼佛)出現的時代,他在舍衛城(Sāvatthī)的一個家庭中轉生,年僅七歲就出家,不久後便成為具足六神通的阿羅漢。
1.
“有一位名為蓮花上(Padumuttaro)的勝者,是世間最尊貴者、人中之牛王。
他為廣大的群眾,宣說不朽的境地(涅槃)。
2.
“我聽聞了他所發出如獅子吼般的言教後,
那時我合掌(恭敬),專心一意地(聆聽)。
3.
“猶如海洋是河流的歸處,須彌山(Nerū)是群山中最勝、最高聳者;
同樣地,那些隨從自己心意而轉的人,無法觸及佛智的邊際。
4.
“確立了法規後,這位慈悲的佛陀、聖者,
安坐於比丘僧團中,宣說了這些偈頌:
5.
“‘任何人,在世間導師佛陀面前,稱揚(佛)智,
十萬劫中,將不會墮入惡趣。’
6.
“‘(他將)焚盡諸煩惱,專心一意、善於定境;
將名為莊嚴(Sobhito),成為導師的弟子。’
7.
“在五萬劫中,(我)成為享有盛譽、善趣的眾生,
具足七寶,是具有大力的轉輪聖王。
8.
“我的煩惱已被燒盡,一切存在(的束縛)已被根除;
已證得三明,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9.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以及八解脫;
證得了六神通,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尊者莊嚴(Sobhita)長老就是這樣宣說這些偈頌的。
AP.1.134 善見長老傳 sudassanattherāpadānaṃ
(禮敬佛陀的智慧後,獲得智慧,31大劫不下惡道,當過12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義注:
這位長老同樣在過去最勝的勝者(諸佛)中,曾累積了足夠的資糧,在各種存在狀態中,積累了所做的功德。在頂髻(Sikhi)世尊的時代,他轉生於一個家庭中,長大後安頓好家庭生活並住在那裡。當他在一條名為寬廣(Vitthatā)的恆河(gaṅgāya)附近尋找結滿果實的畢利叉(Pilakkhu)樹時,在河岸邊看見了正坐著的頂髻(Sikhi)正等覺者,如同燃燒的火焰頂峰(jalamānāggisikhaṃ)一般。他心生淨信,將基多迦(Ketakī)花連同花梗一起切下供養,並這樣說道:「尊者!憑藉那使您具有如此大威神力、成為一切知佛陀的智慧,我禮敬那(佛)智。」於是世尊作了隨喜。他憑藉那份功德,轉生於天界與人間,享受兩種(天與人)的圓滿成就後,在此佛陀(指釋迦牟尼佛)出現的時代,於一個家庭中轉生,對導師產生淨信後出家,不久便成為阿羅漢。
10.
“在維那塔(Vinatā)河(或:寬廣的河)的岸邊,有一棵結滿果實的畢利叉(Pilakkhu)樹。
當我尋找那棵樹時,看見了世間導師。
11.
“我看見盛開的基多迦(Ketaka)花後,便切下它的花梗,
將它獻給了(Sikhi)佛陀——世間的親屬、如同頂冠(sikhino)的尊者。
12.
“‘憑藉那智,您已證得不死、不朽的涅槃境地。’
‘最勝的佛陀、大牟尼(Mahāmuni),我禮敬那智。’
13.
“我對智作了禮敬後,看見了那棵畢利叉(Pilakkhu)樹。
我獲得了那種智慧,這是禮敬(佛)智所帶來的果報。
14.
“自從三十一劫以來,那時我獻上花朵(至今),
我便不再經歷惡趣(的痛苦),這是供養(佛)智所帶來的果報。
15.
“距今十三劫前,有十二位(王)名為果生(Phalu-ggatā,或:獲得果報者)。
(他們)具足七寶,是擁有廣大果報的轉輪聖王。
16.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以及八解脫;
證得了六神通,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尊者善見(Sudassano)長老就是這樣宣說這些偈頌的。
AP.1.135 旃檀供養者長老傳 candanapūjana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了香木給佛陀後,1800大劫不下惡道,當了三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17.
“那時,在詹陀婆伽(Candabhāgā)河岸邊,我是一位緊那羅(Kinnaro)。
我以花為食,並且也以花為居所。
18.
“而世尊見義(Atthadassī),是世間最尊貴者、人中之牛王。
從森林深處出來,如同天鵝王飛行於虛空。
19.
“‘禮敬您,人中雄獅!您的心已完全清淨。’
‘您面容喜悅,容貌根門(顯得)極為澄淨。’
20.
“具有廣大智慧、妙慧的(佛陀),從虛空降下後,
鋪開僧伽梨(saṅghāṭiṃ),以跏趺坐坐下。
21.
“我取來已融軟的旃檀(candana),前往勝者的身旁。
滿心淨信與喜悅,我獻給了佛陀。
22.
“向正覺者、世間最尊貴者、人中之牛王頂禮後,
生起了歡喜,我面朝北方離去了。
23.
“自從一千八百劫以來,那時我供養旃檀(至今),
我便不再經歷惡趣(的痛苦),這是供養佛陀所帶來的果報。
24.
“從此之後的一千四百劫中,有三位(王)名為盧醯尼(Rohaṇī),
(他們)是具有大力的轉輪聖王。
25.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以及八解脫;
證得了六神通,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尊者旃檀供養者(Candanapūjanaka)長老就是這樣宣說這些偈頌的。
AP.1.136 花蓋長老傳 pupphacchadaniy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佛陀花朵後,成了35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26.
有一位名叫善喜(Sunando)的人,他是精通咒語的婆羅門。
他勤奮學習並教導(經典),曾舉辦祭祀中的牛飲祭(Vājapeyya)。
27.
那時,知曉世間一切的蓮華上(Padumuttara)尊者,這位最慈悲的偉大聖者,
為了憐憫眾生,正在虛空中經行。
28.
這位一切知者、世間導師,在經行之後,
以無量無邊、無有執著的慈悲心,度化了眾生。
29.
那位精通咒語的婆羅門,切下了花莖,採集了花朵,
召集所有的弟子,將它們拋向天空。
30.
憑藉佛陀的威神力,那些花朵形成的蓋幕,
覆蓋了整個城市,持續七天不曾消散。
31.
由於這一善行的純白業因,他享受了(善的)果報,
並在斷盡一切煩惱後,超越了世間的執著。
32.
在整整一百劫期間,他成為三十五次的剎帝利(國王),
名為虛空座(Ambaraṃsana),是具大力的轉輪聖王。
33.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以及八解脫;
證得了六神通,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據說,花蓋(Pupphacchadaniya)尊長老就是這樣宣說了這些偈頌。
AP.1.137 秘密想長老傳 rahosaññakattherāpadānaṃ
(修佛隨念生起喜悅禪定後;三十一大劫不下惡道,當過一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義注:
這段以「在離雪山(Himavanta)不遠之處」為開頭的內容,是尊貴的暗號(Rahosaññaka)長老的譬喻。
這位長老也是在過去的諸佛時期,積累了(許多)功德。他在各種生死輪迴中,處處積聚了(大量)作為(證悟)基礎與依憑的福德。
在某一位佛陀尚未出現的空期,他投生於中國(Majjhimadese,指印度中部地區)的一個婆羅門家庭。他逐漸長大,在自己的技藝上達到圓熟後,卻看不到其中的實義,僅僅是填飽肚子而已。
他看到(世間只有)瞋怒、驕慢、我慢等不善法,於是捨棄了家庭生活,進入雪山(Himavanta),過著沙門的出家生活。
他有許多追隨他的苦行僧徒眾,在牛(Vasabha)山附近建造了一座精舍後,在雪山(Himavanta)住了三千年。
(雖然如此,)他卻感到憂愁,心想:「我被這麼多弟子尊為老師,受到尊重、禮敬和恭敬,但我自己卻沒有(更高的)老師。」
於是,他召集了所有弟子,向他們開示沒有佛陀出現就無法證得涅槃的道理。
然後,他自己獨自一人,坐在一個隱蔽的僻靜處,就如同坐在佛陀面前一般,將心專注於「佛陀」這個標記(buddhasaññaṃ,佛隨念),生起了以佛陀為所緣的喜悅(pīti)。
他在那座(精舍的)廳堂中,盤腿坐好後,就在那裏去世了,並往生到了梵天界。
34. (長老在偈頌中說:「在離雪山(Himavanta)不遠之處」等等,是因為:)他在那裏(梵天界)長久地享受禪那之樂後,在此世尊(指釋迦牟尼佛)出現的時期,投生於一個家庭。
他對欲樂沒有貪著,七歲時就出家了,甚至在(剛接受)剃度(的階段)就證得了阿羅漢果,成為具足六神通(chaḷabhiñño)的聖者。
他透過宿命通(pubbenivāsañāṇena),回憶起自己過去(世)的業行,心生喜悅,為了闡明過去行持的譬喻,而說出了以「在離雪山(Himavanta)不遠之處」為開頭的(偈頌)。
34.
「在離雪山(Himavanta)不遠之處,
有一座名為牛(Vasabha)的山。
在那座山的山腳下,
有一座建造好的精舍。
35.
「當時,我作為一位婆羅門,
教導著三千名弟子。
我召集了那些弟子後,
自己退坐到了一邊。
36.
「那位精通咒語的婆羅門,坐在一邊後,
尋求著(關於)佛陀的知識(或:吠陀),
使心傾向了智慧。
37.
「在那裡,使心變得清淨(或:傾心)之後,
我坐在鋪設的樹葉墊上。
盤起腿坐好後,
我就在那裡去世了。
38.
「從那時起的三十一劫以來,
這便是我當時所獲得的『標記/認知』的果報。
(自此)我不再經歷惡趣,
這便是『智慧標記』(ñāṇasaññā)所帶來的果報。
39.
「在距今二十七劫中,
我曾是一位名叫持璽(Siridhara)的國王。
他具足七寶,
是一位具大力的轉輪聖王。
40.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以及八解脫;
證得了六神通,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據說,尊貴的秘密想(Rahosaññaka)長老就是這樣宣說了這些偈頌。
AP.1.138 瞻波伽花長老傳 campaka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花朵給佛陀後,31個大劫不下惡道,當了一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義注:
這位長老也是在過去的諸佛時期,積累了(許多)功德的(修行者)。他在各種生死輪迴中,處處積聚了(大量)作為(證悟)基礎與依憑的福德。
在毗舍浮(Vessabhu)世尊的時代,他投生於一個婆羅門家庭。他逐漸長大,在自己的技藝上達到圓熟後,卻看不到其中的實義,於是捨棄了家庭生活,過著苦行者的出家生活。
他住在森林中,吩咐弟子們取來瞻波伽花(Campakapuppha),以之供養毗舍浮(Vessabhu)世尊。世尊為他作了隨喜迴向。
他憑藉著這一善業,在天神與人類之中輪迴流轉,享受了兩種(世俗與出世間的)成就(福報與涅槃之樂)之後,在此世尊(指釋迦牟尼佛)出現的時期,投生於一個家庭。
他獲得了智慧,憑藉過去(修行)習氣的力量,對家庭生活沒有貪著,出家後不久就證得了阿羅漢果。
41.
「(世尊)如同金鍊花(Kaṇikāra)般輝耀,
坐在山窟之中。
他照亮了一切方向,
如同藥星(Osadhi-tāraka)一般。
42.
「當時有三位年輕的學子,
他們精熟於自己的技藝。
他們拿著一擔(行李),
跟隨在我的後面。
43.
「那位苦行者將七朵花,
放置在了(我的)小籃子裡。
我拿起那些花,懷著(虔敬的)心,
將它們供奉給毗舍浮(Vessabhu)世尊。
44.
「自從那時起的三十一劫以來,
(自此)我不再經歷惡趣
這便是我獻花所帶來的果報
這便是供養智慧(ñāṇapūjā)所帶來的果報。
45.
「在二十九劫前,
我曾是一位名叫廣財(Vipulābha)(或 Vihatābhā)的國王。
他具足七寶,
是一位具大力的轉輪聖王。
46.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以及八解脫;
證得了六神通,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據說,尊貴的瞻波伽花(Campakapupphiya)長老就是這樣宣說了這些偈頌。
AP.1.139 義見長老傳 atthasandassakattherāpadānaṃ
(以三首偈言讚美佛陀後,十萬大劫不下惡道,當過一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47.
「我坐在寬廣的殿堂中,
看見了世間導師。
他是一位漏盡者,具足大力,
為比丘僧團所圍繞。
48.
「十萬位具足三明、六神通、大威神的(弟子),
圍繞著正等正覺者。
看見這樣的情景,有誰會不心生淨信呢?
49.
「他的智慧,在含諸天在內的(一切世間)無與倫比。
看見這位具足無邊智慧的正等正覺者,
有誰會不心生淨信呢?
50.
「他顯揚著法身--純粹的寶藏。
(他的教法)無人能加以破壞,
看見這樣的情景,有誰會不心生淨信呢?
51.
「我,那羅(Nārada)仙人一樣言辭懇切,以這三首偈頌,
讚歎了無能勝(Aparājita)的正等正覺者——蓮華上(Padumuttara)佛。
52.
「憑藉那心的清淨,以及與佛陀的交往,
我於十萬劫中,不再轉生於惡趣。
53.
「距今三百劫以前,
我曾是一位名叫善友(Sumitto)的剎帝利國王。
他具足七寶,
是一位具大力的轉輪聖王。
54.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以及八解脫;
證得了六神通,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據說,尊貴的義見(Atthasandassaka)長老就是這樣宣說了這些偈頌。
AP.1.140 一信長老傳 ekapasādaniyattherāpadānaṃ
(聽佛陀說法生起信心後,當過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55.
「我的名字叫做那羅多(Nārado),智者們也稱我為髻(Kesavo)。
我(帶著)這(份)善與不善(的業),來到了佛陀的面前。
56.
「那位具足慈心、悲憫、見義(Atthadassī)的大聖者(Mahāmuni),
這位具眼的(佛陀),為了安慰眾生,而演說正法。
57.
「我使自己內心變得清淨(或:生起信心),雙手合十舉過頭頂,
向導師頂禮之後,便面朝東方離開了。
58.
「在七百劫以前,
我曾是一位名叫降怨(Amittatāpano)的大地之主、國王。
他是一位具大力的轉輪聖王。
59.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以及八解脫;
證得了六神通,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據說,尊貴的一信(Ekapasādaniya)長老就是這樣宣說了這些偈頌。
AP.1.141 娑羅花供養者長老傳 sālapupph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佛陀花朵後,91大劫不下惡道,當過三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60.
「那時,我是一隻獸王,
出身高貴,有著美麗鬃毛的獅子(kesarī)。
我在尋找山中的隱蔽處時,
看見了世間導師。
61.
「『這位大英雄,是否正在為大眾帶來寂滅(涅槃)呢?
我應當去親近這位天中天、人中牛王(narāsabha)!』
62.
「我折下一段娑羅(Sāla)樹枝,
採來了上面還帶著花鞘(sakosaṃ)的花朵。
我走近(義注:sikhī)正等正覺者,
將那最上妙的花朵獻给了他。
63.
「自從那時起的九十一劫以來,
(自此)我不再經歷惡趣,
這便是供養花朵所帶來的果報。
64.
「此外,在第九劫(從今倒數)時,
曾有三位名叫廣目(Virocana)的國王,
他們都是具大力的轉輪聖王。
65.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以及八解脫;
證得了六神通,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據說,尊貴的娑羅(Sāla)花供養者長老就是這樣宣說了這些偈頌。
AP.1.142 畢波羅果供養者長老傳 piyālaphal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向佛陀供養果實後,31大劫不下惡道,當過三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66.
「那時,我是一隻鴿子(Pārāvato)(或 Parodhako),
一隻從不打擾其他(眾生)的(鴿子)。
我在(佛陀所在的)山窟中歇息,
離Sikhi大師不遠。
67.
「在傍晚與清晨,我都看見
佛陀——世間最尊貴的導師。
我沒有什麼可供養的物品,
可以獻給那位無與倫比的兩足尊(佛陀)。
68.
「我取來了一顆畢波羅(Piyāla)果,
來到了佛陀的面前。
世尊——世間最尊貴者、人中牛王(narāsabho)——
接受了(我的供養)。
69.
「自那之後,我(開始)親近、
侍奉這位導師(Vināyakaṃ)。
憑藉那內心的清淨信心,
我就在那裡去世了。
70.
「自從那時起的三十一劫以來,
(自此)我不再經歷惡趣,
這便是果實供養所帶來的果報。
71.
「距今十五劫前,
曾有三位名叫畢波羅(Piyālino)的(國王),
他們具足七寶,
是具大力的轉輪聖王。
72.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以及八解脫;
證得了六神通,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據說,尊貴的畢波羅(Piyāla)果供養者長老就是這樣宣說了這些偈頌。
AP.1.143 阿提傘蓋長老傳 atichattiyattherāpadānaṃ
(省思:向舍利塔供養傘蓋的功德讓自己1700大劫都當天王,不去到人間,最終也因此功德抵達涅槃)
1.
「在世尊見義、人中最勝者般涅槃後,
我製作了一把超勝的傘蓋,將其供奉於佛塔之上。
2.
「我時常前來頂禮世間導師(的舍利塔),
以鮮花覆蓋裝飾後,將傘蓋供奉於其上。
3.
「由於這供養佛塔的果報,
我在1700劫期間享有天王之位,不曾轉生人間。
4.
「四無礙解,以及八解脫,
六神通皆已親證,佛陀的教法已被完成。」
尊貴的阿提傘蓋長老如是宣說了這些偈頌。
AP.1.144 塔柱供奉者長老傳 thambhāropakattherāpadānaṃ
(省思:因為對佛塔供養花和幢幡, 1800個大劫不曾下過惡道,做了十六次轉輪聖王,最終也因此功德抵達涅槃)
義注:
從「當世間導師般涅槃後」等偈頌開始,是尊者塔柱供奉者長老的行誼。
這位長老在過去諸佛時期,累積了許多功德。他在那之後的各種存在中,持續積聚那些能作為未來成就的強力基礎與依止處的福德。
在見法世尊的時代,他投生於一個良善家庭,成為一位具足信心、虔誠的人。
當世尊般涅槃後,他在那位世尊的舍利塔閣中,豎立了一根柱子,並在上面懸掛了旗幟。
他將許多誕生花捆紮起來,藉由階梯登上塔廟,進行供養。
他盡其天年壽命後死亡,在天界與人間不斷輪迴,享受兩種人天的富貴圓滿,並且在所有去處都受到恭敬。
在佛陀出現的時代,他投生於一個家庭。從幼年時期起,他就是一位值得尊敬的人,對教法懷有堅定的信心。
他出家後,連同四無礙解一起,證得了阿羅漢果。
他憶起自己過去的作為,心生喜悅,為了闡明過去行誼的功德,而說出了以「當世間導師般涅槃後」等為開頭的偈頌。
5.
「當世間導師(lokanāthamhi)、賢聖之牛王(dhammadassīnarāsabhe)般涅槃後,
我於最勝佛陀(buddhaseṭṭhassa)的舍利塔(cetiye)上,樹立了旗杆(dhajatthambhaṃ)。
6.
「我建造了階梯(nisseṇiṃ),登上了最崇高的佛塔(thūpaseṭṭhaṃ),
手持誕生花(jātipupphaṃ),恭敬供奉於佛塔(thūpamhi)之上。
7.
「啊!佛陀(buddho)如此偉大!啊!法(dhammo)如此殊勝!啊!我們導師(satthu)的成就(sampadā)如此圓滿!
自那以來,我便不再經歷惡趣(duggatiṃ)——這正是供奉佛塔(thūpapūjāyidaṃ)所帶來的果報(phalaṃ)。
8.
「距今九十四劫(catunnavutito kappe),我曾名為『塔頂莊嚴者』(thūpasīkhasanāmakā),
並成為十六位(soḷasāsiṃsu)具大威力(mahabbalā)的轉輪聖王(cakkavattī rājāno)。
9.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省略部分)……圓滿成就了佛陀(buddhassa)的教法(sāsanaṃ)。」
尊者(āyasmā)塔柱供奉者(thambhāropako)長老(thero)如此宣說了這些偈頌(imā gāthāyo abhāsitthāti)。
AP.1.145欄杆長老傳 vedikārakattherāpadānaṃ
(用寶石建造欄杆圍繞舍利塔後,當過36位轉輪王,每次投生,寶石都從天而降,最終抵達涅槃)
10.
「在世間導師、最尊貴的Piyadassī般涅槃後,
我內心清淨、滿懷喜悅,用珍珠(muttā)製作了一座欄杆(vedi)。
11.
「我用各種寶石(maṇīhi)圍繞(舍利塔),
建造了最上妙的欄杆(vedi)。
完成了那座大欄杆(vedikāya)後,
我就在那裡去世了。
12.
「無論我轉生到哪一道,無論是天神還是人間,
寶石(maṇī)都會(自然)在空中為我帶來,
這便是(建造欄杆)福德業所帶來的果報。
13.
「距今一百六十劫前,
曾有三十六位名叫寶光(Maṇippabhāsa)的國王,
他們都是具大力的轉輪聖王。
14.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以及八解脫;
證得了六神通,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據說,尊貴的欄杆(Vedikāraka)製造者長老就是這樣宣說了這些偈頌。
AP.1.146 有隨從者長老傳 saparivāriy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舍利塔的欄杆後,十萬大劫沒有窮過,當過八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15.
「有一位名叫蓮華上(Padumuttaro)的勝者(Jino),
他是世間最尊貴者、人中牛王(narāsabho)。
他如同燃燒的火燄般輝耀後,
這位正等正覺者進入了究竟涅槃(parinibbuto)。
16.
「在這位大英雄(Mahāvīre)般涅槃後,
建造起了一座寬廣的舍利塔(thūpo)。
人們從遠處日夜不停地前來供養(upaṭṭhenti),
這最上妙的舍利殿(dhātugehavara)。
17.
「我內心清淨、滿懷喜悅,
用檀香木(candana)製作了一座欄杆(vedikaṃ)。
(當時)可見(或:散發)塔身,那個塔建得合宜
那是屬於舍利塔的附屬莊嚴(thūpānucchaviko)。
18.
「自此,在我不斷轉生的存在中,
無論是在天界還是人間,
我從未見過(任何)匱乏(omattaṃ),
這便是過去業行所帶來的果報。
19.
「距今一千五百劫中,
有八位名叫一切友(Samatta)的(國王),
他們都是具大力的轉輪聖王。
20.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以及八解脫;
證得了六神通,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據說,尊貴的有隨從者(Saparivāriyo)長老就是這樣宣說了這些偈頌。
AP.1.147 優曇花供養者長老傳 umā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舍利塔花後,94個大劫不下惡道,當過85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21.
「在深受世間敬重(或:世間導師)者般涅槃後,
他是接受一切供養(āhutīnaṃ)者。
為義成就 (Siddhattha)世尊,他們建造起了一座大舍利塔(mahāthūpa)。
22.
「當廣大的人群正聚集時,
圍繞著義成就 (Siddhattha)大仙(Mahesino)的舍利塔,
我取來了優曇(Umā)花,
供奉在舍利塔上。
23.
「供花後九十四劫以來,
我不再經歷惡趣,
這便是供養舍利塔所帶來的果報。
24.
「此外,距今第九劫(從今倒數)前,
曾有八十五位名叫月天(Somadeva)的國王,
他們都是具大力的轉輪聖王。
25.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以及八解脫;
證得了六神通,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據說,尊貴的優曇(Umā)花供養者長老就是這樣宣說了這些偈頌。
AP.1.148 塗香供養者長老傳 anulep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佛陀座椅後,當過一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26.
「我為高見(Anomadassī)牟尼(Munino),
建造了菩提樹下的金剛座(bodhivediṃ)。
我奉獻了灰泥(sudhāya)的團塊(用以塗抹),
並親手進行了塗抹的工作(pāṇikammaṃ)。
27.
「無上見(Anomadassī)尊者、人中最勝者(naruttamo),
看見我這善造的業行後,
這位導師站在比丘僧團中,
宣說了這首偈頌:
28.
「『憑藉這灰泥善業,
以及他的意願與決心(cetanāpaṇidhīhi ca),
在享受了(善的)成就之後,
他將達到苦的終結(涅槃)。』
29.
「我(如今)面容清淨、容貌光彩,
心專一境、心得定。
我在此正等正覺者的教法中,
維持著這最後的身軀(即將證悟)。
30.
「距今一百劫時,
我曾是一位名叫全財(Sabbaghana)(或 圓滿無缺者)的國王,
我是一位具大力的轉輪聖王。
31.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以及八解脫;
證得了六神通,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據說,尊貴的塗香(Anulepadāyaka)供養者長老就是這樣宣說了這些偈頌。
AP.1.149 道路供養者長老傳 magg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為佛陀填平道路後,94大劫不下惡道,當過一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32.
「(當時)具眼者(Cakkhumā)渡過了一條河流後,
正前往森林。
我看見了那位正等正覺者——
義成就 (Siddhattha)世尊,具足殊勝相好(varalakkhaṇaṃ)。
33.
「我拿著鋤頭(kudāla)與籃子(piṭaka),
將那條道路修整平坦。
我向導師頂禮後,
使自己的內心變得清淨有信心。
34.
「自從那時起的九十四劫以來,
這便是我那業行所帶來的果報。
(自此)我不再經歷惡趣,
這便是鋪路供養所帶來的果報。
35.
「在第五十七劫時,
我曾是一位名叫善覺(Suppabuddha)的人民之主(janādhipo),
他是一位領導者、人間的君主(narissaro)。
36.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以及八解脫;
證得了六神通,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據說,尊貴的道路(Maggadāyaka)供養者長老就是這樣宣說了這些偈頌。
AP.1.150 木板供養者長老傳 phalak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佛陀木板後,享有宮殿,交通工具,91大劫不下惡道,當過四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37.
「過去我曾是一名工匠(yānakāro),
精熟於木工技藝(dārukamme)。
我製作了一塊檀香(candana)木板(phalakaṃ),
將它供養給世間親族(義注:siddhattha佛)(lokabandhuno)。
38.
「這(善業的果報)顯現為輝煌的(成就):
如黃金般完美打造的(宮殿)(suvaṇṇassa sunimmitaṃ),
備有象駕、馬駕的車乘(hatthiyānaṃ assayānaṃ),
以及天界的車乘(dibbayānaṃ)隨時侍候。
39.
「宮殿(pāsādā)、轎子(sivikā)等等,
只要心中想要,就會自然出現。
這是我(擁有)的無動搖(akkhubbhaṃ)寶藏(或:殊勝成就),
這便是供養木板所帶來的果報。
40.
「自從那時起的九十一劫以來,
這便是我供養木板所帶來的果報。
(自此)我不再經歷惡趣,
這便是供養木板的果報。
41.
「在第五十七劫時,
曾有四位名叫化現(Nimmitāvhayā)的(國王),
他們具足七寶,
是具大力的轉輪聖王。
42.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以及八解脫;
證得了六神通,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據說,尊貴的木板(Phalakadāyaka)供養者長老就是這樣宣說了這些偈頌。
AP.1.151 花鬘供養者長老傳 vaṭaṃsakiy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佛陀花環後,3萬大劫不下惡道,當過16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43.
「有一位名為善慧(Sumedho)的自覺者(Sayambhū)、無能勝(Aparājito),
他修習遠離(vivekamanubrūhanto),進入了大森林(mahāvanaṃ)。
44.
「我見到沙羅拉(Saḷala)樹開花了,
便編結(ganthitvāna)成一個花環(vaṭaṃsakaṃ)。
我當面將它供奉給佛陀——
這位世間導師(lokanāyakaṃ)。
45.
「在三萬劫的漫長時間裡,
這便是我獻花所帶來的果報。
(自此)我不再經歷惡趣,
這便是供養佛陀所帶來的果報。
46.
「在1580劫中(從那時算起),
曾有十六位名叫善化(Sunimmitā)的(國王),
他們具足七寶,
是具大力的轉輪聖王。
47.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以及八解脫;
證得了六神通,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據說,尊貴的花鬘(Vaṭaṃsakiyo)供養者長老就是這樣宣說了這些偈頌。
AP.1.152 座椅供養者長老傳 pallaṅk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向佛陀供養座椅後,3萬大劫不下惡道,當了三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48.
「我向善慧(Sumedha)世尊、
世間最尊貴者、無與倫比(tādino)者,
供奉了一張座椅(pallaṅko),
這張座椅有靠背和扶手(sauttarasapacchado)。
49.
「那張座椅當時是以七寶裝飾而成的,
(並且)只要感知到我的意願,
它就會隨時為我出現。
50.
「在供奉座椅後三萬劫的漫長時間裡,
(自此)我不再經歷惡趣,
這便是供養座椅的果報。
51.
「在兩萬劫中,
曾有三位名叫金輝(Suvaṇṇābhā)的(國王),
他們具足七寶,
是具大力的轉輪聖王。
52.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以及八解脫;
證得了六神通,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據說,尊貴的座椅(Pallaṅkadāyaka)供養者長老就是這樣宣說了這些偈頌。
AP.1.153 龍船花供養者長老傳 bandhujīva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佛陀花環後,31大劫不下惡道,當過一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1.
「(世尊)如同明月般無垢、清淨、
光潔無瑕、澄澈無染。
他已斷盡歡喜(Nandī)與有(Bhava)的束縛,
超越了世間的一切執著。
2.
「他是一位殊勝者(Varaṃ),令眾生寂靜(Nibbāpayantaṃ)、渡越(Tārayataṃ)生死。
我看見這位牟尼(Muniṃ)在森林中禪修(Jhāyantaṃ),
心專一境(Ekaggaṃ)、安住於定(Susamāhitaṃ)。
3.
「我採集了龍船花(Bandhujīvakapupphāni),
用細繩(Suttakena)將它們串起。
我將花環供奉給佛陀——
這位Sikhino世尊、世間親族(Lokabandhuno)。
4.
「自從那業行起的三十一劫以來,
(自此)我不再經歷惡趣,
這便是供養佛陀所帶來的果報。
5.
「距今第七劫中,
我曾是一位名為普眼(Samantacakkhu)的大名聲人間主宰(Manujindo),
他是一位具大力的轉輪聖王。
6.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以及八解脫,
並親證了六神通,
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據說,尊貴的龍船花(Bandhujīvako)供養者長老就是這樣宣說了這些偈頌。
AP.1.154 銅色花供養者長老傳 tamba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菩提樹花朵後,91大劫不下惡道,當過一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這位長老也是在過去的諸佛時期,積累了(許多)功德的(修行者)。他在各種生死輪迴中,處處積聚了(大量)作為(證悟)基礎與依憑的福德。
在Piyadassī世尊的時代,他由於過去所造的某些不善業,投生於一個低劣的家庭(Duggatakule)。他長大後,以替他人工作(Paresaṃ kammaṃ katvā)來謀生(Bhatiyā jīvikaṃ kappesi)。
他如此痛苦地生活著,在對他人造成傷害(Paresaṃ aparādhaṃ katvā)後,因害怕死亡(Maraṇabhayena)而逃跑(Palāyitvā),進入了森林(Vanaṃ pāvisi)。
在那個他去到的地方,他看見了一棵波吒利(Pāṭali)菩提樹(Bodhiṃ)。他禮拜(Vanditvā)並清掃(Sammajjitvā)之後,在一棵樹上看見了銅色(Tambavaṇṇaṃ)的花朵。他將所有(花)從花梗(Kaṇṇike)上採集(Ocinitvā)下來,進行了供養菩提樹(Bodhipūjaṃ)的儀式。
他在那裡使內心變得清淨(Cittaṃ pasādetvā),禮拜(Vanditvā)後,盤起腿(Pallaṅkamābhujitvā)坐下(Nisīdi)。就在那一刻,那些人們循著足跡(Padānupadikaṃ)追蹤(Anubandhitvā),來到了那裡。
他看見他們,正將心意轉向(Āvajjentova)菩提樹時,便逃跑(Palāyitvā),從那座令人恐懼的險峻山崖(Bhayānake gīriduggapapāte)上墜落(Patitvā)而死(Mari)。
7. (長老在偈頌中說:「(過去)我從事於傷害他人的行為」等等,是因為:)他由於對供養菩提樹(Bodhipūjāya)的憶念(Anussaritattā),憑藉那(供養所生的)喜悅與滿足(Pītisomanassena),往生於三十三天(Tāvatiṃsādīsu)等處。
他享受了六種欲界(Kāmāvacara)的成就(Sampatti)後,又在人間享受了轉輪聖王(Cakkavatti)等的成就。
在此世尊(指釋迦牟尼佛)出現的時期,他投生於一個富有的家庭(Vibhavasampanne kule)。他長大後,聽聞了導師(Satthu)的說法(Dhammadesanaṃ),內心變得清淨(Pasannamānaso),出家(Pabbajitvā)後不久就證得了阿羅漢果(Arahā hutvā)。
他回憶起自己過去的業行(Attano pubbakammaṃ saritvā),心生喜悅(Somanassajāto),為了闡明過去行持的譬喻(Pubbacaritāpadānaṃ pakāsento),而說出了以「(過去)我從事於傷害他人的行為」為開頭的(偈頌)。
7.
「(過去)我從事於傷害他人的行為(Parakammāyane yutto),
犯下了過錯(Aparādhaṃ)。
我因恐懼與嗔恨(Bhayaverasamappito)的驅使,
逃奔入了森林(Vanantaṃ abhidhāvissaṃ)。
8.
「我看見一棵開花的樹,
其花簇(Piṇḍibandhaṃ)完美天成(Sunimmitaṃ)。
我取來了銅色花(Tambapupphaṃ),
將它們撒散在菩提樹(Bodhiyaṃ)上。
9.
「我清掃了那棵菩提樹(Bodhiṃ)——
這最上妙的波吒利(Pāṭali)樹(Pādaputtamaṃ)後,
盤起雙腿(Pallaṅkaṃ ābhujitvāna),
坐在了菩提樹下(Bodhimūle)。
10.
「那些追尋著我蹤跡(Gatamaggaṃ)的人,
來到了我的附近(Mama santikaṃ)。
他們看見我坐在那裡時,
我也將心意轉向了最上妙的菩提樹(Bodhimuttamaṃ)。
11.
「我以清淨的心(Vippasannena cetasā),
向菩提樹(Bodhiṃ)禮拜(Vanditvāna)後,
便從那座令人恐懼(Bhayānake)的險峻山崖(Giridugge)上,
跳下(Papatiṃ)了許多層(Anekatāle)的高度。
12.
「自從那時起的九十一劫以來,
這便是我獻花所帶來的果報。
(自此)我不再經歷惡趣,
這便是供養菩提樹所帶來的果報。
13.
「此外,在第三劫(從今倒數)時,
我曾是一位名叫善調(Susaññato)(或 Saṃthusito)的國王,
他具足七寶,
是一位具大力的轉輪聖王。
14.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以及八解脫,
並親證了六神通,
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據說,尊貴的銅色花(Tambapupphiyo)供養者長老就是這樣宣說了這些偈頌。
AP.1.155 掃街者長老傳 vīthisammajjakattherāpadānaṃ
(為佛陀豎立豎立起了一座旗幟後,91大劫不下惡道,當過一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15.
「(世尊)如同升起的繁星之王(Satarāsiṃva,指太陽),
又如散發金色光芒(Pītaraṃsiṃva)或白色光芒(Sitaraṃsiṃva)的日輪(Bhāṇumaṃ),
更像十五的滿月(Pannarase candaṃ),
這位世間導師(Lokanāyakaṃ)正在出行(Niyyantaṃ)。
(義注:這是Sikhi佛年代)
16.
「六萬八千位(Aṭṭhasaṭṭhisahassāni)漏盡者(Khīṇāsavā),
全都圍繞著正等正覺者(Sambuddhaṃ)——
這位兩足尊(Dvipadinda)、人中牛王(Narāsabhaṃ)。
17.
「我清掃了那條街道(Vīthiṃ)後,
當世間導師出行經過時,
我懷著清淨的心(Vippasannena cetasā),
在那裡豎立起了一座旗幟(Dhajaṃ)。
18.
「自從那時起的九十一劫以來,
這便是我豎立旗幟所帶來的果報。
(自此)我不再經歷惡趣,
這便是供養旗幟所帶來的果報。
19.
「距今第四劫,
我曾是一位具大力的國王(Rājā ahosiṃ mahabbalo),
具足一切祥瑞(Sabbākārena sampanno),
名為善旗(Sudhajo)而聞名於世(Vissuto)。
20.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以及八解脫,
並親證了六神通,
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據說,尊貴的掃街者(Vīthisammajjaka)長老就是這樣宣說了這些偈頌。
AP.1.156 迦迦魯花供養者長老傳 kakkārupupphapūja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佛陀花朵後,31大劫不下惡道,當過一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21.
「我曾是一位天子(Devaputto),
供養了頂髻(Sikhi)世尊。
我手持迦迦魯(Kakkāru)花,
供奉給佛陀。
22.
「自從我獻花起的三十一劫以來,
(自此)我不再經歷惡趣,
這便是供養佛陀所帶來的果報。
23.
「此外,在第九劫(從今倒數)時,
我曾是一位名叫七勝(Sattuttamo)的國王,
他具足七寶,
是一位具大力的轉輪聖王。
24.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以及八解脫,
並親證了六神通,
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據說,尊貴的迦迦魯(Kakkārupupphapūjako)花供養者長老就是這樣宣說了這些偈頌。
AP.1.157 曼陀羅花供養者長老傳 mandāravapupphapūjakattherāpadānaṃ
(供佛花朵後,31大劫不下惡道,當過一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25.
「我曾是一位天子(Devaputto),
供養了頂髻(Sikhi)世尊。
我以曼陀羅(Mandārava)花,
供奉給佛陀。
26.
「在如來(Tathāgate)的(上方)形成了天界的華蓋(Dibbaṃ mālaṃ),
持續了七天之久。
所有聚集而來的人們(Sabbe janā samāgantvā),
都向如來禮敬(Namassiṃsu)。
27.
「自從我獻花供養起的三十一劫以來,
(自此)我不再經歷惡趣,
這便是供養佛陀所帶來的果報。
28.
「距今第十劫中,
我曾是一位名叫持光(Jutindharo)的國王,
具足七寶,
是一位具大力的轉輪聖王。
29.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以及八解脫,
並親證了六神通,
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據說,尊貴的曼陀羅(Mandāravapupphapūjako)花供養者長老就是這樣宣說了這些偈頌。
AP.1.158 迦曇波花供養者長老傳 kadamba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獨覺佛花朵後,94大劫不下惡道,當過七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義注:
這位長老也是在過去的勝者(Jinavare)佛陀時期,積累了(許多)功德的(修行者)。他在各種生死輪迴中,處處積聚了(大量)作為(證悟)基礎與依憑的福德。
在世間沒有正等正覺者(Sammāsambuddha)的時期,他投生於一個家庭(Ekasmiṃ kule nibbatto)。他逐漸長大(Vuddhimanvāya),住在家中時(Gharāvāsaṃ vasanto),看到了(世間)的過患(Ādīnavaṃ),於是捨棄了家庭生活(Gharāvāsaṃ pahāya),過著苦行者的出家生活(Tāpasapabbajjaṃ pabbajitvā)。
他在雪山(Himavanta)附近,一座名為雞足(Kukkuṭe)的山上,建造了一座精舍(Assamaṃ katvā)後,住在那裡(Vihāsi)。他在那裡看見了七位獨覺佛(Satta paccekabuddhe),內心變得清淨(Pasannamānaso),採集了開花的迦曇波(Kadamba)花(Pupphitaṃ kadambapupphaṃ ocinitvā),供養那些獨覺佛(Te paccekabuddhe pūjesi)。他們也以「願你達成所願」(Icchitaṃ patthitan)等語,為他作了隨喜(Anumodanaṃ akaṃsu)。
30.
「在離雪山(Himavanta)不遠之處,
有一座名為雞足(Kukkuṭo)的山。
在那座山的山腳下,
有七位佛陀居住於此。
31.
「我看見迦曇波(Kadamba)樹開花了,
如同升起的燈王(Dīparāja)般輝耀。
我用雙手捧起花朵,
散花供養那七位佛陀。
32.
「自從那時起的九十四劫以來,
這便是我獻花所帶來的果報。
(自此)我不再經歷惡趣,
這便是供養佛陀所帶來的果報。
33.
「距今九十二劫,
曾有七位名叫花(Puppha)的(國王),
他們具足七寶,
是具大力的轉輪聖王。
34.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以及八解脫,
並親證了六神通,
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據說,尊貴的迦曇波(Kadambapupphiyo)花供養者長老就是這樣宣說了這些偈頌。
AP.1.159 茉莉花供養者長老傳 tiṇasūla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佛陀/獨覺佛花朵後,九萬九千劫不下惡道,當過一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35.
「在離雪山(Himavanta)不遠之處,
有一座名為群生(Bhūtagaṇo)的山。
有一位獨居的勝者(Jino)住在那裡,
他是自覺者(Sayambhū),已脫離世間(Lokanissaṭo)。
36.
「我取來了一根茉莉花 (Tiṇasūlaṃ),
供奉給那位(義注:Sikhi)佛陀。
(自此)九萬九千劫中,
我不再墮入惡道(Vinipātiko)。
37.
「距今第十一劫中,
我曾是一位名叫一居(Ekosi)的(國王),
他具足七寶,
是一位具大力的轉輪聖王。
38.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以及八解脫,
並親證了六神通,
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據說,尊貴的茉莉花(Tiṇasūlako)供養者長老就是這樣宣說了這些偈頌。
AP.1.160 龍花供養者長老傳 nāga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佛陀走過的道路花朵後,十萬劫不下惡道,當過一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39.
「有一位名叫善調(Suvaccho)的婆羅門,
他精通咒語(mantapāragū)。
在弟子們的圍繞下(purakkhato sasissehi),
他住在山窟中(pabbatantare)。
40.
「有一位名叫蓮華上(Padumuttaro)的勝者(Jino),
他是接受一切供養(āhutīnaṃ)者(paṭiggaho)。
他為了度化我(mamuddharitukāmo),
來到了我的附近(mama santikaṃ)。
41.
「他在虛空中經行(vehāsamhi caṅkamati),
又如同燃燒般散發光芒(dhūpāyati jalate tathā)。
他知道了我的歡喜(hāsaṃ mamaṃ viditvāna)後,
便面朝東方(pācināmukho)離開了。
42.
「我看見那樣神奇(acchariyaṃ)、稀有(abbhutaṃ)、令人毛骨悚然(lomahaṃsanaṃ)的景象後,
我取來了龍花(nāgapupphaṃ),
在他經過的路徑上(gatamaggamhi)散花(okiriṃ)供養。
43.
「自從那時起的十萬劫以來,
這便是我散花所帶來的果報。
憑藉那內心的清淨(tena cittappasādena),
我不再轉生於惡趣(duggatiṃ nupapajjahaṃ)。
44.
「從那時起的三十一劫中(或:憑藉那個業),
我曾是一位名叫大寶(mahāraho)的國王,
他具足七寶,
是一位具大力的轉輪聖王。
45.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以及八解脫,
並親證了六神通,
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據說,尊貴的龍花(Nāgapupphiyo)供養者長老就是這樣宣說了這些偈頌。
AP.1.161 布那嘎普菲亞長老傳 punnāga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省思:只是心想著布施沙塔和花兒給佛陀,已經能產生92大劫人天善趣的果報,加上一生成為轉輪王的果報,最終也因此功德抵達涅槃)
(事件發生在92劫前的Phussa佛時代)
46.
我是一個獵人,走進森林的樹叢,見到花兒盛開的桂冠樹。我隨念起最上的佛陀。
47.
我採摘了花朵,那是怡人美麗充滿香味的。
我作了一個沙做的舍利塔,作為對佛陀的致敬。
48.
自從我做了這個花的供養後,在92劫中我不曾去過惡道,這就是供養佛的果報。
在91劫前,我是名叫Tamonuda的大力轉輪王,有七寶。
49.
四無礙辯,八解脫,作證了六神通,我已作了佛陀所教導
AP.1.162 白蓮供養者長老傳 kumud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佛陀花朵後,十萬大劫不下惡道,當過八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51.
「在離雪山(Himavanta)不遠之處,
有一個名為大本生(Mahājātassaro)的湖泊。
湖面覆蓋著紅蓮(paduma)與青蓮(uppala),
並盛開著白蓮(puṇḍarīka)。
52.
「當時,我是一隻名叫瞿俱吒(Kukuttho)的鳥,
住在那個湖泊邊。
我持戒(sīlavā)、具足智慧(buddhisampanno),
通曉善業與不善業(puññāpuññesu kovido)。
53.
「知曉世間的蓮華上(Padumuttaro)尊者、
接受一切供養(āhutīnaṃ paṭiggaho)者,
這位大聖者(mahāmuni)遊行(sañcarittha)至
大本生(Mahājātassara)湖附近。
54.
「我採下(jalajaṃ)水生白蓮(kumudaṃ)後,
獻給(upanesiṃ)這位大仙(mahesino)。
大聖者(mahāmuni)知曉我的心意(mama saṅkappamaññāya),
接受了(paṭiggahi)我的供養。
55.
「在獻出那個供養後,
我受到善業(sukkamūlena)的驅策(codito),
在十萬劫(kappānaṃ satasahassaṃ)期間,
不再轉生於惡趣(duggatiṃ nupapajjahaṃ)。
56.
「距今一千六百劫中,
曾有八位名叫水天(Varuṇa)的人間主宰(janādhipā),
他們都是具大力的轉輪聖王。
57.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以及八解脫,
並親證了六神通,
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據說,尊貴的白蓮(Kumudadāyako)供養者長老就是這樣宣說了這些偈頌。
AP.1.163 善侍奉長老傳 supāricariyattherāpadānaṃ
(侍奉佛陀後,3萬大劫不下惡道,當過一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1.
「有一位名為蓮華(Padumo)的世尊,
他是兩足尊(Dvipadindo)、人中牛王(Narāsabho)。
這位具眼者(Cakkhumā)走出森林後,
開始宣說正法(Dhammaṃ deseti)。
2.
「在那位大仙(Mahesino)不遠處,
有一群夜叉(Yakkhānaṃ)聚集。
他們為了特定事務(Yena kiccena)而來,
當下便專心聆聽(Ajjhāpekkhiṃsu tāvade)。
3.
「聽聞了佛陀的言教(Buddhassa giramaññāya),
以及關於不死(涅槃)的開示(Amatassa ca desanaṃ)後,
我內心清淨(Pasannacitto)、滿懷喜悅(Sumano),
彈指(Apphoṭetvā)示意後上前侍奉(Upaṭṭhahiṃ)。
4.
「請看這善行(Suciṇṇassa)的果報:
我因侍奉(Upaṭṭhānassa)導師(Satthuno),
在三萬劫期間(Tiṃsakappasahassesu),
不再轉生於惡趣(Duggatiṃ nupapajjahaṃ)。
5.
「在兩千九百劫(Ūnatiṃse kappasate)中,
我曾是一位名為嚴飾(Samalaṅkatanāmako)的(國王),
他具足七寶,
是一位具大力的轉輪聖王。
6.
「(他證得了)四無礙解,以及八解脫,
並親證了六神通,
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據說,尊貴的善侍奉(Supāricariyo)長老就是這樣宣說了這些偈頌。
AP.1.164 迦那吠羅花供養者長老傳 kaṇavera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以佛陀為上首的僧團花朵後,94大劫不下惡道,當過四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7.
「有一位名為義成就 (Siddhattho)的世尊,
他是世間最尊貴者、人中牛王(narāsabho)。
在弟子們的圍繞下(purakkhato sāvakehi),
他正行進前往城市(nagaraṃ paṭipajjatha)。
8.
「當時,我是國王後宮(rañño antepure)中
一位受認可的守衛(gopako abhisammato)。
我正坐在宮殿(pāsāde upaviṭṭho)上時,
看見了世間導師(lokanāyakaṃ)。
9.
「我取來了迦那吠羅(Kaṇavera)花(或 夾竹桃Karavīra),
將它們散撒(samokiriṃ)在比丘僧團(bhikkhusaṅghe)上方。
我特別分出一部分(buddhassa visuṃ katvāna)給佛陀後,
又向他(的方向)撒了更多(tato bhiyyo samokiriṃ)花朵。
10.
「自從我獻花起的九十四劫以來,
(自此)我不再經歷惡趣,
這便是供養佛陀所帶來的果報。
11.
「距今八十七劫,
曾有四位具大威神(mahiddhikā)的(國王),
他們具足七寶,
是具大力的轉輪聖王。
12.
「(他證得了)四無礙解,以及八解脫,
並親證了六神通,
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據說,尊貴的迦那吠羅(Kaṇaverapupphiyo)花供養者長老就是這樣宣說了這些偈頌。
AP.1.165 餅食供養者長老傳 khajjak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佛陀食物後,92大劫不下惡道,當過一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13.
「在帝沙(Tissa)世尊的時代之前(或:首先),
我曾供養水果(phalamadāsahaṃ)。
我還奉獻了椰子(nāḷikerañca pādāsiṃ),
以及備受推崇的餅食(khajjakaṃ abhisammataṃ)。
14.
「我將那些供品獻給佛陀——
那位帝沙(Tissa)大仙(mahesino)之後,
我這追求欲樂者(kāmakāmī)感到歡欣(modāmahaṃ),
並轉生於(yamicchakaṃ)我所渴望的任何地方。
15.
「自從我行供養起的九十二劫以來,
(自此)我不再經歷惡趣,
這便是水果供養所帶來的果報。
16.
「距今十三劫前,
我曾是一位名叫堪比帝釋(Indasamo)的國王,
他具足七寶,
是一位具大力的轉輪聖王。
17.
「(他證得了)四無礙解,以及八解脫,
並親證了六神通,
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據說,尊貴的餅食(Khajjakadāyako)供養者長老就是這樣宣說了這些偈頌。
AP.1.166 地點供養者長老傳 desapūjakattherāpadānaṃ
(向佛陀所經過的地方作出供養後,1800個大劫不下惡道,當過一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義注:這位長老也是在過去的諸佛時期,積累了(許多)功德的(修行者)。他在各種生死輪迴中,處處積聚了(大量)作為(證悟)基礎與依憑的福德。
在見義(Atthadassī)世尊的時代,他投生於一個家庭(Kulagehe nibbatto)。他逐漸長大(Vuddhimanvāya),成為一位有信心的、虔誠的(Saddho pasanno)佛子(Buddhamāmako)、法子(Dhammamāmako)、僧子(Saṅghamāmako)。
當時,見義(Atthadassī)世尊在比丘僧團的圍繞下(Bhikkhusaṅghaparivuto),如同月亮(Cando viya)和太陽(Sūriyo viya)一般,在虛空(Ākāsena)中行走(Gacchati)。
這位優婆塞(Upāsako,在家居士)以香、花鬘等物(Gandhamālādīhi)供養世尊所經之處的方向(Gatadisābhāgaṃ pūjento),合掌(Añjaliṃ paggayha)禮敬(Namassamāno),站立在一旁(Aṭṭhāsi)。
18.
有一位見義(Atthadassī)世尊,
他是世間最尊貴者、人中牛王(narāsabho)。
他升起至虛空中(abbhuggantvāna vehāsaṃ),
無礙地(gacchate anilañjase)行走。
19.
「在那位導師(satthā)所站立的地點(yamhi dese),
那位大仙(mahāmuni)升空而起(abbhuggacchi)。
我懷著淨信(pasanno),以自己的雙手(sehi pāṇibhi),
供養了那個地點(desaṃ apūjesiṃ)。
20.
「自從我在一千八百劫(aṭṭhārase kappasate)前,
看見那位大仙(mahāmuniṃ)以來,
(自此)我不再經歷惡趣,
這便是供養地點所帶來的果報。
21.
「在十一劫前,
我曾是一位名叫善生牛(Gosujātasanāmako)的(國王),
他具足七寶,
是一位具大力的轉輪聖王。
22.
「(他證得了)四無礙解,以及八解脫,
並親證了六神通,
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據說,尊貴的地點(Desapūjako)供養者長老就是這樣宣說了這些偈頌。
AP.1.167傘蓋供養者長老傳 kaṇikārachattiyattherāpadānaṃ
(供佛花朵後,31個大劫不下惡道,8次成為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23.
「名為維沙布(Vessabhū)的正等覺者,是世間最勝者、人中之牛王。
這位寂默者為了日間住處,進入了大森林中。
24.
「那時,我採集了金盞花(kaṇikāra),製作了一把傘蓋。
以花朵覆蓋做成傘頂後,我向佛陀敬獻供奉。
25.
「從那時起三十一劫以來,我因曾敬獻花朵供養,
再也記不起任何惡趣之苦,這正是供養佛陀所獲得的果報。
26.
「在距今二十劫時,曾有八位名為金色(Soṇṇābhā)的剎帝利王,
他們具足七種寶物,成為轉輪聖王,擁有極大威力。
27.
「(他證得了)四無礙解,以及八解脫,
並親證了六神通,
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正是如此,傘蓋供養者(Kaṇikārachattiya)長老宣說了這些偈頌。
AP.1.168 酥油供養者長老傳 sappi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佛陀酥油後,92個大劫不下惡道,當過一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28.
有一位名為弗沙(Phussa)的世尊,是供品的接受者。
這位英雄行走在路上,為廣大群眾熄滅(煩惱之火),令其解脫。
29.
世尊依次第而行,來到了我的身邊。
於是,我拿起缽,供奉了酥油與油。
30.
自從我當時供奉了酥油以來,至今已九十二劫。
我記不起任何惡趣(的經歷),這正是供獻酥油的果報。
31.
在距今五十六劫時,有一位名為一同(Samodaka)的國王。
他具足七種寶物,是一位擁有極大威力的轉輪聖王。
32.
「(他證得了)四無礙解,以及八解脫,
並親證了六神通,
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正是如此,酥油供養者(Sappidāyako)長老宣說了這些偈頌。
AP.1.169 素馨花供養者長老傳 yūthika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佛陀花朵後,94個大劫不下惡道,當過一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33.
在瞻波河(Candabhāgā)的岸邊,我正沿著河流的上游方向行走。
在那裡,我遇見了創造者((Phussa)佛),他盛開著就像一棵沙羅(Sāla)樹王。
34.
我拿著素馨花(yūthika)的花,走向這位大聖賢。
內心充滿淨信與喜悅,我向佛陀敬獻供奉。
35.
自從我當時敬獻了花朵以來,至今已九十四劫。
我記不起任何惡趣(的經歷),這正是供養佛陀所獲得的果報。
36.
在距今六十七劫時,有一位名為海持(Sāmuddhara)的國王。
他具足七種寶物,是一位擁有極大威力的轉輪聖王。
37.
「(他證得了)四無礙解,以及八解脫,
並親證了六神通,
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正是如此,素馨花供養者(Yūthikapupphiyo)長老宣說了這些偈頌。
AP.1.170 布帛供養者長老傳 duss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佛陀布料後,94個大劫不下惡道,當過一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38.
在過去,位於美麗的提瓦拉(Tivarā)(城),我那時是一位王子。
我得到了一件(柔軟如)葉子的布料(或譯:一件綠色的布),便供奉給了聖賢(指佛陀)。
39.
世尊接受了(那塊布),並以手觸摸(了那塊新布)。
義成就(Siddhattha)(世尊)接受之後,便升上天空,行於虛空之中。
40.
當佛陀行走時,那塊布(像旗幟般)在(祂的)身後飄揚。
在那時,我生起了淨信(之心):「佛陀是最無上的人。」
41.
自從我當時供奉了那塊布以來,至今已九十四劫。
我記不起任何惡趣(的經歷),這正是布施布帛所獲得的果報。
42.
在距今六十七劫時,有一位轉輪聖王。
他以純淨(Parisuddha)為名,是一位擁有極大威力的人間君主。
43.
「(他證得了)四無礙解,以及八解脫,
並親證了六神通,
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正是如此,布帛供養者(Dussadāyako)長老宣說了這些偈頌。
AP.1.171 勸導者長老傳 samādapakattherāpadānaṃ
(領導並且建造大殿獻給僧團後,91個大劫不下惡道,當過一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44.
在般頭摩提(Bandhumatī)城,曾經有一個龐大的團體。
我是他們當中最優秀的領導者,他們都是跟隨我、服從我的人。
45.
我召集了他們所有人,並勸導他們一起行作福德業。
我說:「讓我們為僧團,這無上的福田,建造一座殿堂(māḷaṃ)吧。」
46.
他們順從我的意願,回答說:「好的!」
我們完成了那座殿堂後,便將其供養給毘婆尸(Vipassī)世尊。
47.
自從我當時供養了那座殿堂以來,至今已九十一劫。
我記不起任何惡趣(的經歷),這正是布施殿堂所獲得的果報。
48.
在距今六十九劫時(註:另有版本為七十一劫),有一位眾人之王。
他以可受(Ādeyya)為名,是一位擁有極大威力的轉輪聖王。
49.
「(他證得了)四無礙解,以及八解脫,
並親證了六神通,
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正是如此,尊者勸導者(Samādapako)長老宣說了這些偈頌。
AP.1.172 五指香長老傳 pañcaṅguliy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佛陀香粉後,92個大劫不下惡道,當過一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50.
有一位名為帝沙(Tissa)的世尊,是世間最勝者、人中之牛王。
這位牟尼,善於安住(禪修),進入了香舍(精舍)。
51.
我拿著一串芬芳的花環,去到了勝者(佛陀)的面前。
我(保持)寂靜,朝向正等覺者,供奉了(一把)五指香(Pañcaṅguli)(約五指尖容量的香粉)。
52.
自從我當時敬獻了香以來,至今已九十二劫。
我記不起任何惡趣(的經歷),這正是供奉五指香所獲得的果報。
53.
在距今七十三劫時,我曾是一位國王,名為自光(Sayampabha)。
他具足七種寶物,是一位擁有極大威力的轉輪聖王。
54.
「(他證得了)四無礙解,以及八解脫,
並親證了六神通,
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正是如此,五指香(Pañcaṅguliyo)長老宣說了這些偈頌。
AP.1.173 白蓮花鬘長老傳 kumudamāliy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佛陀花朵後,1800個大劫不下惡道,當過七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1.
在雪山(Himavanta)山脈中,有一個名叫大生(Mahājātassara)的湖泊。
在那裡出生的我,當時是一個羅剎(rakkhaso),相貌恐怖且擁有極大的力量。
2.
那裡盛開著白蓮花(kumuda),(有些)花盤長得如車輪般大小。
那時,為了供養會眾,我採集了那些花。
3.
然而,見義(atthadassī)世尊,這位兩足尊、人中之牛王,
看見收集的花朵後,便來到了我的身邊。
4.
這位正等覺者、天中之天、人中之牛王既已來到,
我便捧起所有的花,敬獻給佛陀。
5.
當時在整個雪山(Himavanta)區域內(聚集)的群眾(都看見了),
世尊以(那些白蓮花形成的)傘蓋莊嚴自身,如此離去。
6.
自從我當時敬獻了花朵以來,至今已1800劫。
我記不起任何惡趣(的經歷),這正是供養佛陀所獲得的果報。
7.
在距今十五劫中,曾有七位人間君主。
他們都以千車(Sahassaratha)為名,是擁有極大威力的轉輪聖王。
8.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以及八解脫。
六種神通已被親證,已完成佛陀的教導。」
正是如此,尊者白蓮花鬘(Kumudamāliyo)長老宣說了這些偈頌。
AP.1.174 階梯供養者長老傳 nisseṇi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佛陀梯級後,當上轉輪王三千次,最終抵達涅槃)
9.
為了憍陳如(Koṇḍañña)世尊——這位世間最勝者、堅定不移者——能夠登上宮殿,
我建造並供獻了一座階梯(nisseṇī)。
10.
憑藉那(供養後)內心的清淨與信心,我享受了(人間天上的)豐足果報。
如今,在這正等覺者的教法中,我承受著最後的身軀(即將證入涅槃)。
11.
在三十一劫期間,曾出現過三千位
名為sambahulā的轉輪聖王,擁有極大的威力。
12.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以及八解脫。
六種神通已被親證,已完成佛陀的教導。」
正是如此,階梯供養者(Nisseṇidāyako)長老宣說了這些偈頌。
AP.1.175 夜花供養者長老傳 ratti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花朵給佛陀後,91個大劫不下惡道,當過一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13.
在過去,我是一個獵人(migaluddo),住在森林與樹叢中。
我遇見了毘婆尸(Vipassī)佛陀,這位天中之天、人中之牛王。
14.
我看見一棵生長於大地、名為夜花(rattika)(或譯:紅花)的庫塔傑(kuṭaja)樹正在開花。
我將它拔起,拿去獻給了這位大仙。
15.
自從我當時敬獻了那朵花以來,至今已九十一劫。
我記不起任何惡趣(的經歷),這正是布施花朵所獲得的果報。
16.
在距今第八劫時,我曾是一位名為善淨(Suppasanna)的國王。
他具足七種寶物,是一位擁有極大威力的人間君主。
17.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以及八解脫。
六種神通已被親證,已完成佛陀的教導。」
正是如此,夜花供養者(Rattipupphiyo)長老宣說了這些偈頌。
AP.1.176 水井供養者長老傳 udapān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為佛陀挖水井後,91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18.
我為毘婆尸(Vipassī)世尊挖掘了一口水井(udapāno)。
並且,那時我供養了缽食後,便將(水井)交託。
19.
自從我當時作了那項業行以來,至今已九十一劫。
我記不起任何惡趣(的經歷),這正是挖掘水井所獲得的果報。
20.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以及八解脫。
六種神通已被親證,已完成佛陀的教導。」
正是如此,水井供養者(Udapānadāyako)長老宣說了這些偈頌。
AP.1.177 獅子座供養者長老傳 sīhāsan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獅子座給菩提樹後,十萬大劫不下惡道,當過八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義注:
在蓮華上(Padumuttara)世尊的時代,他投生於一個居士家庭,並變得聰慧。聽聞了導師的說法後,他對三寶生起淨信。在那位世尊般涅槃後,他讓人製作了一座以七寶鑲嵌的獅子座(sīhāsana),並用以供養菩提樹,同時也用許多花環、香與塗香進行了供養。
21. 他憑藉那份福德,在天界與人間輪迴,享受了兩種(人間與天界的)福報,並處處受到尊敬。在此佛陀(指釋迦牟尼佛)出現的時代,他投生於舍衛城(Sāvatthi)的一個家庭並長大成人。在家居住時,他聽聞了導師的說法,內心充滿淨信,於是捨棄親族,出家修行。不久之後,他成為阿羅漢,憶起過去所積聚的善業資糧,心生喜悅,為了闡明過去生行的故事,而說出了「世間的救主般涅槃後」等等偈頌。
21.
當世間的救主、領導者蓮華上(Padumuttara)世尊般涅槃後,
我內心充滿淨信與喜悅,供奉了一座獅子座(sīhāsana)(給菩提樹)。
22.
以種種香與花環,在那(菩提樹)上進行供養,能帶來現世安樂。
許多人在那裡作了供養後,便涅槃了。
23.
我內心充滿淨信與喜悅,禮拜了無上的菩提(覺悟)後,
在十萬劫之中,我不再轉生於惡趣。
24.
在十五萬劫期間,曾有八位(註:另有版本為「他們有八位」)國王,
名為善積(Siluccaya),他們都是轉輪聖王。
25.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以及八解脫。
六種神通已被親證,已完成佛陀的教導。」
正是如此,尊者獅子座供養者(Sīhāsanadāyako)長老宣說了這些偈頌。
AP.1.178 道路佈施者長老傳 maggadattikattherāpadānaṃ
(為佛陀撒花後,當過五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26.
高見(Anomadassī)世尊,這位兩足尊、人中之牛王,
為了(眾生)現世安樂,在露天處經行。
27.
(世尊)舉步時,花朵(自然出現)裝飾著(祂的)足下;光芒住於(祂的)頭頂。
我內心充滿淨信與喜悅,禮拜後,撒下了花朵(供養)。
28.
距今兩萬劫中,曾有五位名為花蓋(Pupphacchadaniya)的國王。
他們是擁有極大威力的轉輪聖王。
29.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以及八解脫。
六種神通已被親證,已完成佛陀的教導。」
正是如此,道路佈施者(Maggadattiko)長老宣說了這些偈頌。
AP.1.179 一燈供養者長老傳 ekadīpiy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菩提樹一盞燈後,10萬大劫不下惡道,當過四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30.
在蓮華上(Padumuttara)聖賢的、無上菩提樹下的沙羅(saḷala)樹旁,
我內心充滿淨信與喜悅,供奉了一盞燈(ekadīpaṃ)。
31.
自此在生死中輾轉投生時,(無論)生於何處,福德皆會積聚。
我記不起任何惡趣(的經歷),這正是供燈所獲得的果報。
32.
從那時起一萬六千劫中,曾有四位名為月光(Candābhā)的國王。
他們是擁有極大威力的轉輪聖王。
33.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以及八解脫。
六種神通已被親證,已完成佛陀的教導。」
正是如此,一燈供養者(Ekadīpiyo)長老宣說了這些偈頌。
AP.1.180 寶珠供養者長老傳 maṇipūja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獨覺佛珠寶後,94個大劫不下惡道,當過八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34.
在雪山(Himavanta)的山麓,有一條河流正在流淌。
在那條河的沿岸地區,當時住著一位自成正覺者(獨覺佛)。
35.
我捧起一顆寶石(maṇi),(它)晶瑩剔透、令人心意愉悅,
我內心充滿淨信與喜悅,將它敬獻給佛陀。
36.
自從我當時敬獻了那顆寶石以來,至今已九十四劫。
我記不起任何惡趣(的經歷),這正是供養佛陀所獲得的果報。
37.
在距今第十二劫時,曾有八位名為百光(Sataraṃsī)的國王。
他們是擁有極大威力的轉輪聖王。
38.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以及八解脫。
六種神通已被親證,已完成佛陀的教導。」
正是如此,寶珠供養者(Maṇipūjako)長老宣說了這些偈頌。
AP.1.181 醫師長老傳 tikicchakattherāpadānaṃ
(為阿羅漢治病後,91個大劫不下惡道,當過一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39.
在般頭摩提(Bandhumatī)城,我曾是一位技術精湛的醫生(vejjo)。
我為痛苦的患者們治病,為廣大群眾帶來安康。
40.
我看見一位生病的沙門(修行者),他戒行嚴謹、具有大威光。
我內心充滿淨信與喜悅,當時便供獻了藥物(bhesajja)。
41.
因為那(藥物),那位善護根門的沙門得以康復。
他名為無憂(Asoka),是毘婆尸(Vipassī)世尊的侍者。
42.
自從我當時供獻了藥物以來,至今已九十一劫。
我記不起任何惡趣(的經歷),這正是布施藥物所獲得的果報。
43.
在距今第八劫時,有一位名為一切藥(Sabbosadha)的國王。
他具足七種寶物,是一位擁有極大威力的轉輪聖王。
44.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以及八解脫。
六種神通已被親證,已完成佛陀的教導。」
正是如此,醫師(Tikicchako)長老宣說了這些偈頌。
AP.1.182 僧團侍者長老傳 saṅghupaṭṭhākattherāpadānaṃ
(服務寺院後,31個大劫不下惡道,7次成為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45.
在維沙布(Vessabhu)世尊的時代,我是一位寺院執事(ārāmika)。
我內心充滿淨信與喜悅,侍奉了最勝的僧團。
46.
自從我當時作了那項業行以來,至今已三十一劫。
我記不起任何惡趣(的經歷),這正是侍奉所獲得的果報。
47.
在距今第七劫時,曾有七位名為同水(Samodaka)的國王。
他們具足七種寶物,是擁有極大威力的轉輪聖王。
48.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以及八解脫。
六種神通已被親證,已完成佛陀的教導。」
正是如此,僧團侍者(Saṅghupaṭṭhāko)長老宣說了這些偈頌。
AP.1.183 庫塔傑花供養者長老傳 kuṭaja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佛陀花朵後,92個大劫不下惡道,當過三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1.
(我見到)一位金色身相的正等覺者,如同升起的百光(太陽)一般,
他環視各方,無礙地行走。
2.
我看見一棵盛開的庫塔傑(kuṭaja)花,枝葉繁茂舒展。
我從樹上採下它,敬獻給弗沙(Phussa)世尊。
3.
自從我當時敬獻了那朵花以來,至今已九十二劫。
我記不起任何惡趣(的經歷),這正是供養佛陀所獲得的果報。
4.
在距今第十七劫時,曾有三位名為善花(Supupphita)的國王。
他們具足七種寶物,是擁有極大威力的轉輪聖王。
5.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以及八解脫。
六種神通已被親證,已完成佛陀的教導。」
正是如此,尊者庫塔傑花供養者(Kuṭajapupphiyo)長老宣說了這些偈頌。
AP.1.184 班度吉瓦卡花供養者長老傳 bandhujīva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佛陀花朵後,94個大劫不下惡道,當過一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6.
有一位名為義成就(Siddhattha)的正等覺者,是自成正覺者,為一切善士所稱歎。
他成就禪定,便坐在山間。
7.
當我在生湖(Jātassara)中尋求(供養之物)時,隨即看見了
水中生長的、最勝的班度吉瓦卡(bandhujīvaka)花。
8.
我以雙手捧起(花),走向這位大聖賢。
內心充滿淨信與喜悅,我敬獻給義成就(Siddhattha)世尊。
9.
自從我當時敬獻了花朵以來,至今已九十四劫。
我記不起任何惡趣(的經歷),這正是供養佛陀所獲得的果報。
10.
在距今第十四劫時,我曾是一位人間君主。
名為海劫(Samuddakappa),是一位擁有極大威力的轉輪聖王。
11.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以及八解脫。
六種神通已被親證,已完成佛陀的教導。」
正是如此,尊者班度吉瓦卡花供養者(Bandhujīvako)長老宣說了這些偈頌。
AP.1.185 枸櫞花供養者長老傳 koṭumbariyattherāpadānaṃ
(布施花朵給佛陀後,31個大劫不下惡道,當過一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12.
(世尊)光明照耀如同金盞花(kaṇikāra),端坐在山間,
猶如不可測量的大海,又如廣袤的大地。
13.
他受到天眾的恭敬供養,宛如牛王、良駒(備受尊崇)。
我滿心歡喜,懷著喜悅之心,走向這位人中之最勝者。
14.
我捧起盛開的枸櫞花(koṭumbara)(編成的)七朵花鬘,
敬獻給佛陀——這位sikhi、世間的親眷(lokabandhu)。
15.
自從我當時敬獻了花朵以來,至今已三十一劫。
我記不起任何惡趣(的經歷),這正是供養佛陀所獲得的果報。
16.
在距今二十劫時,有一位名為大竹(Mahānela)的國王。
他具有大威神力,是一位擁有極大威力的轉輪聖王。
17.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以及八解脫。
六種神通已被親證,已完成佛陀的教導。」
正是如此,枸櫞花供養者(Koṭumbariyo)長老宣說了這些偈頌。
AP.1.186 五象供養者長老傳 pañcahatthiy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象馬給佛陀後,92個大劫不下惡道,當過五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18.
有一位名為帝沙(Tissa)的世尊,是世間最勝者、人中之牛王。
他被弟子們簇擁著,正在道路上行走。
19.
我準備了五頭(裝飾著)青蓮(uppala)的大象,以及四匹馬(的車乘),
我渴望獻上供養,為了成就(我的)誓願,我伸手(獻上)。
20.
(當)這位金色身相的正等覺者行走在市集間時,
我被佛陀的光明所觸照(註:另有版本為「我被佛陀的光明所遍照」),我禮敬了這位兩足尊。
21.
自從我當時敬獻了(那些象馬)以來,至今已九十二劫。
我記不起任何惡趣(的經歷),這正是供養佛陀所獲得的果報。
22.
在距今十三劫時,曾有五位名為善牛(Susabha)的國王。
他們具足七種寶物,是擁有極大威力的轉輪聖王。
23.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以及八解脫。
六種神通已被親證,已完成佛陀的教導。」
正是如此,尊者五象供養者(Pañcahatthiyo)長老宣說了這些偈頌。
AP.1.187 仙豆供養者長老傳 isimugg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以佛陀為上首的僧團食物後,十萬大劫不下惡道,成為轉輪王38次,最終抵達涅槃)
24.
(我見到)蓮華上(Padumuttara)導師,如同升起的百光(太陽),
又如散發黃色光芒(註:另有版本為白色光芒)的太陽,
更似輝耀的旗竿頂飾(般尊貴)。
25.
我將仙豆(isimugga)研磨成粉
與蜂蜜、糖糕(ānīḷaka)混合,
我安住於宮殿中,虔誠地供養了這位世間親眷(lokabandhu)。
26.
當時有八萬八千位佛弟子,
我都盛滿了他們的缽,甚至還遠遠超出。
27.
憑藉那(供養後)內心的清淨與信心,由白業(善根)所驅使,
在十萬劫之中,我不再轉生於惡趣。
28.
在四萬劫中,曾有三十八位
名為仙豆(Isimugga)的國王,他們是擁有極大威力的轉輪聖王。
29.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以及八解脫。
六種神通已被親證,已完成佛陀的教導。」
正是如此,仙豆供養者(Isimuggadāyako)長老宣說了這些偈頌。
AP.1.188 菩提樹侍者長老傳 bodhiupaṭṭhākattherāpadānaṃ
(侍奉菩提樹後,1800個大劫不下惡道,當過一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30.
在莊嚴(Rammavatī)城,我曾是一位鼓樂手(murajavādako)。
我專注於持續的侍奉工作,我去到了無上菩提樹下。
31.
我日夜不停地侍奉(菩提樹),由白業(善根)所驅使,
在1800劫之中,我不再轉生於惡趣。
32.
在距今1500劫時,我曾是一位人間君主。
名為鼓樂(Muraja)(註:另有版本為調伏(Damatha)),是一位擁有極大威力的轉輪聖王。
33.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以及八解脫。
六種神通已被親證,已完成佛陀的教導。」
正是如此,尊者菩提樹侍者(Bodhiupaṭṭhāko)長老宣說了這些偈頌。
AP.1.189 獨思者長老傳 ekacintikattherāpadānaṃ
(聽法後,十萬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34.
當天眾(devā)因壽命盡而從天界身中逝去(cavanti)時,
會發出三種聲音,天眾們會作隨喜。
35.
「朋友!從此處往生善趣吧,獲得與人間的共居(投生為人)!
成為人後,於正法中,願你獲得無上的信心。」
36.
「願你那已建立、已生根、已穩固的信心,
終生不退轉,於善說的正法中。」
37.
「以身行善,以語多行善,
以意行善,無惡意、無執著。」
38.
「然後,以布施等行作許多導致再生的福德,作大量布施:
在其他具備正法,行梵行的人上確立。」
39.
智者天眾們以這樣的悲憫,
對逝者作隨喜說:『天神啊,請一再回來(天界)吧!』
40.
當天眾集會時,那時我感到了戰慄(省思):
「從此死後,我將投生到哪裡的子宮?」
41.
一位修習圓滿根門的沙門,知曉了我的省思,
為了救度我,他來到了我的身邊。
42.
他名為善意(Sumano),是蓮華上(Padumuttara)世尊的弟子。
他教導我法義後,那時使我產生了宗教情操。
43.
我聽聞他的話語後,對佛陀生起了淨信之心。
我禮拜了那位賢者後,便在那裡逝世了。
44.
我隨即往生,由白業(善根)所驅使,
在十萬劫之中,我不再轉生於惡趣。
45.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以及八解脫。
六種神通已被親證,已完成佛陀的教導。」
正是如此,獨思者(Ekacintiko)長老宣說了這些偈頌。
AP.1.190 三耳花供養者長老傳 tikaṇṇi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佛陀花朵後,91大劫不下惡道,當過四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46.
當我成為天神(devabhūto)安住(天界)時,有天女(accharāhi)簇擁在前。
我憶起了過去的業行,並隨念起最勝的佛陀。
47.
我手持三耳花(tikaṇṇipuppha)(註:另有版本為金盞花(kiṃkaṇipuppha)),令自心充滿淨信,
我將它敬獻給佛陀——毘婆尸(Vipassī)世尊,這位人中之牛王。
48.
自從我當時敬獻了花朵以來,至今已九十一劫。
我記不起任何惡趣(的經歷),這正是供養佛陀所獲得的果報。
49.
在距今七十三劫時,曾有四位名為最喜(Ramuttamā)的國王。
他們具足七種寶物,是擁有極大威力的轉輪聖王。
50.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以及八解脫。
六種神通已被親證,已完成佛陀的教導。」
正是如此,尊者三耳花供養者(Tikaṇṇipupphiyo)(註:另有版本為金盞花供養者(Kiṃkaṇikapupphiyo))長老宣說了這些偈頌。
AP.1.191 獨行者長老傳 ekacāriy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花朵和音樂給佛陀後,十萬大劫不下惡道,當過16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51.
那時,在三十三天(Tāvatiṃsa)的天眾中,響起了巨大的宣告聲:
「佛陀已於世間出現!」而我卻仍有貪愛。
52.
對於那些心生宗教情操、為憂傷之箭所傷的天眾,
他們有強大的推動,去了佛陀的所在之處。
53.
我拿著曼陀羅(mandārava)花,以及奏樂,
在世尊般涅槃的時刻,我敬獻給了佛陀。
54.
當時所有的天眾與天女們都為我隨喜讚歎。
在十萬劫之中,我不再轉生於惡趣。
55.
距今六萬劫中,曾有十六位名為大鎧(Mahāmalla)的國王。
他們是擁有極大威力的轉輪聖王。
56.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以及八解脫。
六種神通已被親證,已完成佛陀的教導。」
正是如此,尊者獨行者(Ekacāriyo)長老宣說了這些偈頌。
AP.1.192 三環花供養者長老傳 tivaṇṭi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阿羅漢?花朵後,1800個大劫不下惡道,當過八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57.
已征服一切依著
禪思後,(心中的)熱惱便不生起了。
58.
當時,有一位名為善喜(Sunando)的佛弟子,
他是法見(Dhammadassī)聖賢的弟子,他來到了我的身邊。
59.
那些我的隨從們,當時為我帶來了花。
我拿著那些花,敬獻給了佛弟子。
60.
我於那裡死後,再次轉生(於善趣)。
在1800劫中,我不再墮入惡道。
61.
在距今一百三十劫時,曾有八位名為煙幢(Dhūmaketu)的國王。
他們具足七種寶物,是擁有極大威力的轉輪聖王。
62.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以及八解脫。
六種神通已被親證,已完成佛陀的教導。」
正是如此,三環花供養者(Tivaṇṭipupphiyo)長老宣說了這些偈頌。
AP.1.193 旃檀花供養者長老傳 tamāla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佛陀花朵後,31個大劫不下惡道,當過一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1.
有八萬四千根(擎天)金柱,
我的天宮建造得猶如天界之柱(Devalaṭṭhi)般宏偉,完美無瑕。
2.
我手持旃檀花(tamālapuppha),以清澈淨信之心,
敬獻給佛陀——這位Sikhin、世間的親眷(Lokabandhu)。
3.
自從我當時作了那項業行以來,至今已三十一劫。
我記不起任何惡趣(的經歷),這正是供養佛陀所獲得的果報。
4.
在距今第二十劫時,有一位名為月滿(Candatitta)的國王。
他具足七種寶物,是一位擁有極大威力的轉輪聖王。
5.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以及八解脫。
六種神通已被親證,已完成佛陀的教導。」
正是如此,尊者旃檀花供養者(Tamālapupphiyo)長老宣說了這些偈頌。
AP.1.194 鋪草者長老傳 tiṇasanthārakattherāpadānaṃ
(布施草給佛陀後,94個大劫不下惡道,當過四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6.
當一位林居的仙人(isi)為導師(satthuno)割草(tiṇaṃ)時,
所有(割下的)草都向右旋轉落下,覆蓋了大地(pathabyā)。
7.
我取來那些草,鋪設在最勝的大地上。
那時,我還取來了三片棕櫚葉(tālapattāni)。
8.
我用草和葉子做了遮蓋物,供奉給義成就(Siddhattha)世尊。
這為天、人之師(devamānusasatthuno)遮擋了七天。
9.
自從我當時布施了草以來,至今已九十四劫。
我記不起任何惡趣(的經歷),這正是布施草所獲得的果報。
10.
在距今第六十五劫時,曾有四位名為大財(Mahaddhana)的國王。
他們具足七種寶物,是擁有極大威力的轉輪聖王。
11.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以及八解脫。
六種神通已被親證,已完成佛陀的教導。」
正是如此,尊者鋪草者(Tiṇasanthārako)長老宣說了這些偈頌。
AP.1.195 修補者長老傳 khaṇḍapulliyattherāpadānaṃ
(修補舍利塔後,92個大劫不下惡道,當過16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12.
在大森林中,有一座弗沙(Phussa)世尊的舍利塔(thūpo),
當時被大象(kuñjarehi)損壞了,那裡(塔上)還長出了一棵樹。
13.
我將不平整處修補平整,並供獻了灰漿團(sudhāpiṇḍaṃ)(用以修復)。
我因那位三界尊者(tilokagaruno)的德行而心生滿足。
14.
自從我當時作了那項業行以來,至今已九十二劫。
我記不起任何惡趣(的經歷),這正是供獻灰漿團所獲得的果報。
15.
在距今七十七劫時,曾有十六位名為勝軍(Jitasena)的國王。
他們具足七種寶物,是擁有極大威力的轉輪聖王。
16.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以及八解脫。
六種神通已被親證,已完成佛陀的教導。」
正是如此,修補者(Khaṇḍaphulliyo)長老宣說了這些偈頌。
AP.1.196 阿輸迦花供養者長老傳 asokapūja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花朵給佛陀後,94個大劫不下惡道,當過16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17.
在美麗的提瓦拉(Tivarā)城,當時有一座皇家園林。
我是那裡的園林守護者(uyyānapālo),是國王的隨從。
18.
有一位名為蓮華(Padumo)的自成正覺者(sayambhū),具有自身的光輝(sappabho)。
(他)坐在白蓮華(puṇḍarīka)上,樹蔭並未離開那位聖賢。
19.
我看見盛開的阿輸迦(asoka)花,形成一簇圓球狀(piṇḍibhāraṃ),非常美麗。
我將它敬獻給佛陀——這位水生花中最勝者(jalajuttama)、無過失者(nāmino)。
20.
自從我當時敬獻了花朵以來,至今已九十四劫。
我記不起任何惡趣(的經歷),這正是供養佛陀所獲得的果報。
21.
在距今三十七劫時,曾有十六位名為破闇(araṇañjahā)(註:另有版本為阿魯那闍(Aruṇañjahā))的國王。
他們具足七種寶物,是擁有極大威力的轉輪聖王。
22.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以及八解脫。
六種神通已被親證,已完成佛陀的教導。」
正是如此,阿輸迦花供養者(Asokapūjako)長老宣說了這些偈頌。
AP.1.197 庵摩羅花供養者長老傳 aṅkolakattherāpadānaṃ
(向佛陀所在的洞穴撒花,94個大劫不下惡道,當過一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23.
我看見盛開的庵摩羅(aṅkola)花,形成如花鬘(mālā)般的簇狀(
我採集了那些花後,便去了佛陀的所在之處。
24.
在那個時候,義成就(Siddhattha)這位大寂默者,正隱居(禪修)。
我等待了片刻,在洞窟(guhāyaṃ)中撒下了花朵(供養)。
25.
自從我當時敬獻了花朵以來,至今已九十四劫。
我記不起任何惡趣(的經歷),這正是布施花朵(註:另有版本為「供養佛陀」)所獲得的果報。
26.
在距今第三十六劫時,有一位名為雷音(Āseka devagajjito)的國王。
他具足七種寶物,是一位擁有極大威力的轉輪聖王。
27.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以及八解脫。
六種神通已被親證,已完成佛陀的教導。」
正是如此,尊者庵摩羅花供養者(Aṅkolako)長老宣說了這些偈頌。
AP.1.198 嫩葉供養者長老傳 kisalayapūja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佛陀嫩葉後,94個大劫不下惡道,當過一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28.
在多羅伐提(Dvāravatī)城,我有一個花園(mālāvaccho)。
那裡還有一口水井(udapāno),以及一棵枝葉繁茂的大樹(pādapānaṃ virohano)。
29.
無敵的siddhattha,由大眾簇擁著,
出於對我的悲憫,他無礙地行走(來到我的園中)。
30.
我找不到任何其他適合供養這位大仙的物品,
我看見阿輸迦(asoka)樹的嫩葉(pallava),便將它們拋向空中(供養)。
31.
那些嫩葉(kisalayā)在佛陀行走時,跟隨在他身後飄揚。
我見到此景心生宗教情操
32.
自從我當時敬獻了嫩葉以來,至今已九十四劫。
我記不起任何惡趣(的經歷),這正是供養佛陀所獲得的果報。
33.
在距今三十七劫時(註:另有版本為二十七劫),曾有一位名為獨王(Ekissaro)的君主。
他具足七種寶物,是一位擁有極大威力的轉輪聖王。
34.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以及八解脫。
六種神通已被親證,已完成佛陀的教導。」
正是如此,尊者嫩葉供養者(Kisalayapūjako)長老宣說了這些偈頌。
AP.1.199 頻堵果供養者長老傳 tinduk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佛陀果實後,94個大劫不下惡道,當過一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35.
我曾在山區險峻處行動,是一隻強壯敏捷的獼猴(makkaṭo)。
看見結果的頻堵(tinduka)樹時,我憶念起最勝的佛陀。
36.
我外出幾天,尋覓世間的導師(lokanāyakaṃ)。
內心充滿淨信與喜悅,(我找到了)義成就(Siddhattha)世尊——這位超越三界者(tibhavantaguṃ)。
37.
世尊——世間無上者,知曉了我的意圖,
與上千位漏盡者(khīṇāsava)一同,來到了我的身邊。
38.
我心生欣喜,手持果實走上前去。
一切智者(sabbaññū)、說法第一者(vadataṃ varo)——世尊接受了(我的供養)。
39.
自從我當時供獻了那果實以來,至今已九十四劫。
我記不起任何惡趣(的經歷),這正是布施果實所獲得的果報。
40.
在距今五十七劫時,有一位名為歡喜近(Upananda)的國王。
他具足七種寶物,是一位擁有極大威力的轉輪聖王。
41.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以及八解脫。
六種神通已被親證,已完成佛陀的教導。」
正是如此,尊者頻堵果供養者(Tindukadāyako)長老宣說了這些偈頌。
AP.1.200 一握花供養者長老傳 muṭṭhipūja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佛陀花朵後,3萬大劫不下惡道,當過一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42.
有一位名為善慧(Sumedho)的世尊,是世間最勝者、人中之牛王。
勝者(jino)出於最後的悲憫,精進努力。
43.
當那位兩足尊(dvipadinda)、堅定者(tādino)(世尊)正在經行時,
我將從山岩採集的一握(muṭṭhiṃ)花朵,撒向佛陀供養。
44.
憑藉那(供養後)內心的清淨與信心,由白業(善根)所驅使,
在三萬劫之中,我不再轉生於惡趣。
45.
在距今兩萬三千劫時,我曾是一位名為善岩(Sunelo)的剎帝利。
他具足七種寶物,是一位擁有極大威力的(轉輪聖王)。
46.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以及八解脫。
六種神通已被親證,已完成佛陀的教導。」
正是如此,尊者一握花供養者(Muṭṭhipūjako)長老宣說了這些偈頌。
AP.1.201 金盞花供養者長老傳 kiṃkaṇika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佛陀花朵後,94個大劫不下惡道,當過一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47.
有一位名為善吉祥(Sumaṅgalo)的自成正覺者(sayambhū),是無敵者(aparājito)。
勝者(jino)走出森林後,進入了城市。
48.
這位聖賢(muni)行乞食後,走出了城市。
正等覺者(sambuddho)完成了(托缽)事務後,便安住於森林中。
49.
我手持金盞花(kiṃkaṇipuppha),敬獻給佛陀——
這位自成正覺的大仙(sayambhussa mahesino),我內心充滿淨信與喜悅。
50.
自從我當時敬獻了花朵以來,至今已九十四劫。
我記不起任何惡趣(的經歷),這正是供養佛陀所獲得的果報。
51.
在距今八十六劫時,有一位名為無貪(Apilāsi)的國王。
他具足七種寶物,是一位擁有極大威力的轉輪聖王。
52.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以及八解脫。
六種神通已被親證,已完成佛陀的教導。」
正是如此,尊者金盞花供養者(Kiṃkaṇikapupphiyo)長老宣說了這些偈頌。
AP.1.202 素馨花供養者長老傳 yūthika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佛陀花朵後,十萬大劫不下惡道,當過一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53.
有一位名為蓮華上(Padumuttaro)的勝者(jino),是供品的接受者。
具眼者(cakkhumā)走出森林後,前往住處(休息)。
54.
我以雙手捧起最勝的素馨花(yūthika)花鬘,
敬獻給佛陀——這位具有慈心(mettacittassa)、堅定不移者(tādino)。
55.
憑藉那(供養後)內心的清淨與信心,我享受了幸福。
在十萬劫之中,我不再轉生於惡趣。
56.
在距今五十劫時,我曾是一位人間君主。
名為善友喜(Samittanandano),是一位擁有極大威力的轉輪聖王。
57.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以及八解脫。
六種神通已被親證,已完成佛陀的教導。」
正是如此,尊者素馨花供養者(Yūthikapupphiyo)長老宣說了這些偈頌。
AP.1.203 金盞花供養者長老傳 kaṇikāra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花朵給佛陀後,92個大劫不下惡道,當過一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1.
我看見盛開的金盞花(kaṇikāra)後,便採集了它們,
敬獻給帝沙(Tissa)世尊——這位已渡越洪水(oghatiṇṇassa)、堅定不移者(tādino)。
2.
自從我當時敬獻了花朵以來,至今已九十二劫。
我記不起任何惡趣(的經歷),這正是供養佛陀所獲得的果報。
3.
在距今三十五劫時,有一位名為黎明手(Aruṇapāṇī)的著名國王。
他具足七種寶物,是一位擁有極大威力的轉輪聖王。
4.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以及八解脫。
六種神通已被親證,已完成佛陀的教導。」
正是如此,尊者金盞花供養者(Kaṇikārapupphiyo)長老宣說了這些偈頌。
AP.1.204 彌尼羅花供養者長老傳 minela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花朵給佛陀後,31個大劫不下惡道,當過一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5.
世尊具有金色身相(suvaṇṇavaṇṇo),光輝如百光(太陽),威德熾盛(patāpavā)。
他登上經行處,具有慈心(mettacitto),是sikhī牛王(sabho)。
6.
我內心充滿淨信與喜悅,禮拜了無上的智慧後,
手持彌尼羅(minela)花,敬獻給佛陀。
7.
自從我當時敬獻了花朵以來,至今已三十一劫。
我記不起任何惡趣(的經歷),這正是供養佛陀所獲得的果報。
8.
在距今二十九劫時,有一位名為善雲密集(Sumeghaghana)的國王。
他具足七種寶物,是一位擁有極大威力的轉輪聖王。
9.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以及八解脫。
六種神通已被親證,已完成佛陀的教導。」
正是如此,彌尼羅花供養者(Minelapupphiyo)長老宣說了這些偈頌。
AP.1.205 金襟花長老傳 kiṅkaṇi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花朵給佛陀後,91個大劫不下惡道,當過一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10.
「(祂)如同以純金打造的雕像,一切知者、世間的導師。
掬起清水,世間的導師沐浴了。
11.
「我舉起金襟(Kiṅkaṇi)花,供奉獻給了維巴息(Vipassī)佛。
心懷喜悅、滿心歡喜,朝向那位如須彌山般堅固的兩足尊(佛陀)。
12.
「在九十一劫以來,自從我獻上了那朵花之後,
我便不再經歷惡趣(惡道),這便是供養佛陀所帶來的果報。
13.
「在二十七劫之中,我曾是一位名叫怖懼車(Bhīmaratha)的國王,
具足七種寶物,是一位擁有強大力量的轉輪王。
14.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以及八解脫。
六種神通已被親證,已完成佛陀的教導。」
金襟花(Kiṅkaṇipupphiya)長老就是這樣宣說了這些偈頌。
AP.1.206 渡者長老傳 taraṇiyattherāpadānaṃ
(幫助僧團渡河後,1800大劫不下惡道,當過五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15.
「那位明見義(atthadassī)世尊,兩足尊(佛陀)、人中的雄牛(最勝者)。
被弟子們圍繞著、推崇為最前導(領導者),來到了恆河(Gaṅgā)的岸邊。
16.
「恆河(Gaṅgā)的水量均等(與岸齊平)、如烏鴉能飲盡般的淺平(形容河水暴漲,水流湍急難以渡越),難以渡過。
我(幫助)弟子們渡過了河流
17.
「自1800大劫前,那時我所做的(渡河)業行,
我不再記得(經歷)任何惡趣(惡道),這就是(幫助)渡河的果報。
18
「在1300劫之中,我曾五次成為(擁有)一切(財富)者(即轉輪王),
具足七種寶物,是擁有強大力量的轉輪王。
19.
「在這最後的一生中,我出生在婆羅門的家庭。
與三位朋友一起,於導師(佛陀)的教法中出家。
20.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以及八解脫。
六種神通已被親證,已完成佛陀的教導。」
渡者(Taraṇiya)長老就是這樣宣說了這些偈頌。
AP.1.207 尼拘律花長老傳 nigguṇḍi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佛陀花朵後,91個大劫不下惡道,當過一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21.
「在(Vipassī)毘婆尸世尊的時代,我曾是一位園丁(ārāmika)。
我手持(nigguṇḍi)尼拘律樹花,虔誠供奉給佛陀。」
22.
「從那時起九十一劫(kappe)之前,我以花朵恭敬供養。
自此我不再經歷惡道(duggati),這即是供養佛陀的果報。」
23.
「從現在倒數二十五劫(註:部分版本作三十三劫),我曾有一世成為人間君主(janādhipo),
名為(Mahāpatāpa)大怖畏,是一位具大力的轉輪聖王(cakkavattī)。」
24.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以及八解脫。
六種神通已被親證,已完成佛陀的教導。」
以上就是 (Nigguṇḍipupphiya)尼拘律花長老所宣說的偈頌。
AP.1.208 烏達卡達亞卡長老傳 udak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佛陀水後,94個大劫不下惡道,當過一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25.
“我看見一位沙門(samaṇa)正在進食,他內心清澈而寧靜。
我便用壺(ghaṭena)取了水,供奉給(Siddhattha)義成就。
26.
“如今我已變得純淨無瑕,沒有污垢,斷盡了所有疑惑。
在生死輪迴中,這善業的果報持續在我身上成熟。
27.
“從那時起九十四劫(kappe)之前,我供奉了那水。
自此我便不再經歷惡道(duggati),這便是供水布施的果報。
28.
“從現在倒數六十一劫之前,有一位名為(Eka)伊卡的純淨者,
他具足七寶(sattaratana),是一位擁有偉大力量的轉輪聖王(cakkavattī)。
29.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以及八解脫。
六種神通已被親證,已完成佛陀的教導。」
以上就是 (Udakadāyaka)供水者長老所宣說的這些偈頌。
AP.1.209 薩拉拉瑪利亞長老傳 salalamāliy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佛陀花朵後,94個大劫不下惡道,當過一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30.
「(我看見)他如同盛開的迦尼迦羅花(kaṇikāra)般光明燦爛,端坐在山嶽之間。
他照耀著一切方向,這位(Siddhattha)義成就、人天的導師(narasārathi)。
31.
「那時,我將弓(dhanuṃ)拉滿至不會顫動,搭上了一支箭(usuṃ)。
我射斷了(savaṇṭaṃ)花梗,取下了花朵,虔誠地供奉給佛陀。
32.
「從那時起九十四劫(kappe)之前,我供奉了那朵花。
自此我不再經歷惡道(duggati),這即是供養佛陀的果報。
33.
「從現在倒數五十一劫之前,我曾有一世成為名為(Jutindhara)持明(意為「持有光明者」)的君主,
他具足七寶(sattaratana),是一位擁有偉大力量的轉輪聖王(cakkavattī)。
34.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以及八解脫。
六種神通已被親證,已完成佛陀的教導。」
以上就是 (Salalamāliya)薩拉拉瑪利亞長老所宣說的這些偈頌。
AP.1.210 薩拉拉瑪利亞長老傳 koraṇḍa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佛足花朵後,91個大劫不下惡道,當過一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35.
「看見了那無上尊貴的足印(akkantañca padaṃ),裝飾著輪寶(cakkā)的紋樣,
我一步一步追隨著足跡前行,追尋著(Vipassī)毘婆尸大仙(mahesino)的蹤跡。」
36.
「看見了盛開的(koraṇḍa)科蘭達花,我連根(samūlaṃ)將它採下以供敬奉。
懷著無比歡喜的心情,我禮拜了那最殊勝的(uttamaṃ)佛足。」
37.
「從那時起九十一劫(kappe)之前,我恭敬供養了那朵花。
自此我不再經歷惡道(duggati),這即是供養佛陀的果報。」
38.
「在五十七劫之前,我曾有一世成為一位名為(Vītamala)離垢(意為「遠離污垢者」)的君主,
他具足七寶(sattaratanasampanno),是一位擁有偉大力量的轉輪聖王(cakkavattī)。」
39.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以及八解脫。
六種神通已被親證,已完成佛陀的教導。」
以上就是 (Koraṇḍapupphiya)科蘭達花長老所宣說的這些偈頌。
AP.1.211 支撐物供養者長老傳 ādhār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一個支撐物給佛陀後,當過四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40.
「我曾供養了一個支撐物(ādhārakaṃ)給(Sikhin)尸棄佛——這位世間的依怙(lokabandhuno)。
在大地上支撐。」
41.
「所有的煩惱(kilesā)已被我燒盡,一切輪迴(bhavā)已被徹底摧毀。
在這正等正覺者(sammāsambuddha)的教法中,我承受著這最後的身軀(antimaṃ dehaṃ)。」
42.
「從現在倒數二十七劫(kappe)之前,曾經有四位名為(Samantavaraṇā)普護(意為「全面保護者」)的君王,
他們都是擁有偉大力量的轉輪聖王(cakkavattī)。」
43.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以及八解脫。
六種神通已被親證,已完成佛陀的教導。」
以上就是 (Ādhāradāyaka)支撐物供養者長老所宣說的這些偈頌。
AP.1.212 防惡者長老傳 pāpanivāriyattherāpadānaṃ
(布施佛陀傘蓋後,有傘蓋在空中為長老持舉,92個大劫不下惡道,當過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44.
「對於那位(Tissa)帝沙世尊——具足如來德性的天中之天(devadevassa),
我曾以清淨的心(vippasannena cetasā),供奉了一把單層傘蓋(ekacchattaṃ)。」
45.
「一切惡業(pāpaṃ)已被我遮止(nivutaṃ),善法(kusala)也已成就。
(因此善業)有傘蓋在空中為我持舉,這便是過去業行的果報。」
46.
「這是我最後的輪迴(carimaṃ),一切存在(bhavā)已被徹底根除。
在這正等正覺者(sammāsambuddha)的教法中,我承受著這最後的身軀(antimaṃ dehaṃ)。」
47.
「從那時起九十二劫(kappe)之前,我供奉了那把傘蓋。
自此我不再經歷惡道(duggati),這便是傘蓋供養的果報。」
48.
「從現在倒數七十三劫之前,曾有八位(aṭṭhāsiṃsu)名為(Mahānidāna)大因緣的君主,
他們都是轉輪聖王(cakkavattino)。」
49.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以及八解脫。
六種神通已被親證,已完成佛陀的教導。」
以上就是 (Pāpanivāriya)防惡者長老所宣說的這些偈頌。
AP.1.213 象供養者長老傳 hatthi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象給佛陀後,94個大劫不下惡道,當了16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1.
「對於那位(Siddhattha)義成就世尊——兩足尊(dvipadindassa),
我曾供養了一頭最上等的象(nāgaseṭṭho),牠有巨大的牙齒(īsādanto),體型高大雄壯(urūḷhavā)。」
2.
「我證得了最上的目標(uttamatthaṃ),體悟了無上的寂靜境界(santipadamanuttaraṃ)。
我供養了象(nāgadānaṃ)給這位利益一切世間者(sabbalokahitesino)。」
3.
「從那時起九十四劫(kappe)之前,我供養了那頭象(nāga)。
自此我不再經歷惡道(duggati),這便是供養象的果報。」
4.
「在七十八劫(aṭṭhasattatikappamhi)之前,曾有十六位(soḷasāsiṃsu)剎帝利(khattiyā)君王,
他們都名為(Samantapāsādikā)普莊嚴,是擁有偉大力量的轉輪聖王(cakkavattī)。」
5.
「我證得了四種無礙解(paṭisambhidā),以及八種解脫(vimokkhāpi ca aṭṭhime)。
我親證了六種神通(chaḷabhiññā),已完成佛陀的教導(sāsana)。」
以上就是(Hatthidāyaka)象供養者長老所宣說的這些偈頌。
AP.1.214 飲料供養者長老傳 pānadhi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向佛陀供養了飲料後,94個大劫不下惡道,當過八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6.
「對於那位居住山林中的仙人(āraññikassa isino),長期修習苦行(cirarattatapassino)
那位已圓滿成就的佛陀(buddhassa),我供奉了飲料(pānadhiṃ)。」
7.
「憑藉那對於,兩足尊(dvipadinda)、世間最勝者(lokajeṭṭha)、人中之雄(narāsabha)善業的果報,
我享受天界的車乘(dibbayānaṃ),這便是過去業行的果報。」
8.
「從那時起九十四劫(kappe)之前,我做了那項善業。
自此我不再經歷惡道(duggati),這便是飲料供養的果報。」
9.
「從現在倒數七十七劫之前,曾有八位(aṭṭha)剎帝利(khattiyā)君王,
他們都名為(Suyāna)善乘(意為「優良車乘」),是擁有偉大力量的轉輪聖王(cakkavattī)。」
10.
「我證得了四種無礙解(paṭisambhidā),以及八種解脫(vimokkhāpi ca aṭṭhime)。
我親證了六種神通(chaḷabhiññā),已完成佛陀的教導(sāsana)。」
以上就是 (Pānadhidāyaka)飲料供養者長老所宣說的這些偈頌。
AP.1.215 真諦認知者長老傳 saccasaññakattherāpadānaṃ
(聆聽佛陀四聖諦的開示後,投生到天界30個大劫,當過一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11.
「在那個時代,(Vessabhū) 毗舍浮佛以比丘僧團為前導(bhikkhusaṅghapurakkhato),
為大眾宣講聖諦(ariyasaccāni),引導人們走向涅槃(nibbāpento)。」
12.
「我生起了極深的信心(paramakāruññapattomhi),前往參加了法會(samitiṃ)。
我安坐於此,寂靜地(nisinnako santo)聆聽導師(satthuno)的教法。」
13.
「聽聞了祂的教法後,我往生到了天界(devalokaṃ)。
我在天界居住了三十劫(tiṃsakappāni),成為那裡的居民。」
14.
「三十一劫(ekattiṃse ito kappe)之前,我獲得了那種認知(saññamalabhiṃ)。
自此我不再經歷惡道(duggati),這便是真諦認知(saccasaññā)的果報。」
15.
「從現在倒數二十六劫(chabbīsamhi ito kappe)之前,我曾有一世成為一位名為(Ekaphusita) 一觸的君主(janādhipo),
他是一位擁有偉大力量的轉輪聖王(cakkavattī)。」
16.
「我證得了四種無礙解(paṭisambhidā),以及八種解脫(vimokkhāpi ca aṭṭhime)。
我親證了六種神通(chaḷabhiññā),已完成佛陀的教導(sāsana)。」
以上就是 (Saccasaññaka)真諦認知者長老所宣說的這些偈頌。
AP.1.216 一認知者長老傳 ekasaññakattherāpadānaṃ
(禮敬佛陀的衣服後,31個大劫不下惡道,當過一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17.
「在樹梢上,看見導師(satthuno)的糞掃衣(paṃsukūlikaṃ)(註:另有異讀作paṃsukūlakaṃ)掛在那裡,
我恭敬地合掌(añjaliṃ paggahetvāna),向那件糞掃衣(paṃsukūlaṃ)禮拜(avandahaṃ)。」
18.
「從那時起三十一劫(ekattiṃse ito kappe)之前,我獲得了那個認知(saññamalabhiṃ)。
自此我不再經歷惡道(duggati),這便是供養佛陀的果報。」
19.
「從現在倒數二十五劫(pañcavīse ito kappe)之前,我曾有一世成為一位名為(Amitābha)無量光的君主(janādhipo),
他是一位擁有偉大力量的轉輪聖王(cakkavattī)。」
20.
「我證得了四種無礙解(paṭisambhidā),以及八種解脫(vimokkhāpi ca aṭṭhime)。
我親證了六種神通(chaḷabhiññā),已完成佛陀的教導(sāsana)。」
以上就是 (Ekasaññaka)一認知者長老所宣說的這些偈頌。
AP.1.217 光明想者長老傳 raṃsisaññakattherāpadānaṃ
(對佛陀的身光有信心後,3萬個大劫不下惡道,持續行善,當過一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21.
「(我看見他)如同升起的旭日,散發著金色光芒(pītaraṃsiṃva),又如威嚴的虎王(byagghūsabhaṃva),
這位尊貴者(pavaraṃ)具足妙相(sujātaṃ),端坐在山嶽之間(pabbatantare)。」
22.
「那是佛陀(buddhassa)的威神力(ānubhāvo),在山嶽之間熠熠生輝(jalate)。
我對光明(raṃse)生起淨信(cittaṃ pasādetvā),於天界享樂一劫(kappaṃ saggamhi modahaṃ)。」
23.
「在其餘的劫(avasesesu kappesu)中,我持續修行善法(kusalaṃ caritaṃ)。
憑藉這淨信之心(tena cittappasādena),以及憶念佛陀(buddhānussatiyāpi ca)的功德,」
24.
「從那時起三萬劫(tiṃsakappasahasseto)之前,我獲得了那種認知(saññamalabhiṃ)。
自此我不再經歷惡道(duggati),這便是佛陀認知的果報(buddhasaññāyidaṃ phalaṃ)。」
25.
「在五十七劫(sattapaññāsakappamhi)之前,我曾有一世成為一位名為(Sujāta)善生(意為「出身尊貴」)的君主(janādhipo),
他是一位擁有偉大力量的轉輪聖王(cakkavattī)。」
26.
「我證得了四種無礙解(paṭisambhidā),以及八種解脫(vimokkhāpi ca aṭṭhime)。
我親證了六種神通(chaḷabhiññā),已完成佛陀的教導(sāsana)。」
以上就是 (Raṃsisaññaka)光明想者長老所宣說的這些偈頌。
AP.1.218 桑提塔長老傳 sandhitattherāpadānaṃ
(憶念佛陀後,當過一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27.
「在一棵翠綠(haritobhāse)的無花果樹(assatthe)下,當樹木茂盛生長(saṃvirūḷhamhi pādape)時,
我獲得了一次專注於佛陀(buddhagataṃ)的認知(ekaṃ saññaṃ),具念(patissato)。」
28.
「從那時起三十一劫(ekattiṃse ito kappe)之前,我獲得了那種認知(saññamalabhiṃ)。
憑藉那個認知(tassā saññāya vāhasā),我達到了煩惱滅盡(āsavakkhayo)的境界。」
29.
「從現在倒數十三劫(ito terasakappamhi)之前,有一位名為(Dhaniṭṭha)堅財(意為「財富穩固」)的剎帝利(khattiyo),
他具足七寶(sattaratanasampanno),是一位擁有偉大力量的轉輪聖王(cakkavattī)。」
30.
「我證得了四種無礙解(paṭisambhidā),以及八種解脫(vimokkhāpi ca aṭṭhime)。
我親證了六種神通(chaḷabhiññā),已完成佛陀的教導(sāsana)。」
以上就是尊者(Sandhita)桑提塔長老(註:另有異讀作Saṇṭhito)所宣說的這些偈頌。
AP.1.219 多羅葉供養者長老傳tālavaṇṭ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葉扇給佛陀後,92個大劫不下惡道,當過一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31.
「我曾供養了多羅葉扇(tālavaṇṭaṃ)給(Tissa)帝沙佛——這位太陽的親族(ādiccabandhuno),
為了在熱季中帶來清涼(gimhanibbāpanatthāya),止息炎熱的煩擾(pariḷāhopasantiyā)。」
32.
「(因此善業)我熄滅了貪欲之火(rāgaggiṃ),更進一步熄滅了瞋恨之火(dosaggiṃ),
並熄滅了愚癡之火(mohaggiṃ),這便是供養多羅葉扇的果報。」
33.
「所有的煩惱(kilesā)已被我燒盡,一切輪迴(bhavā)已被徹底摧毀。
在這正等正覺者(sammāsambuddha)的教法中,我承受著這最後的身軀(antimaṃ dehaṃ)。」
34.
「從那時起九十二劫(dvenavute ito kappe)之前,我做了那項善業。
自此我不再經歷惡道(duggati),這便是供養多羅葉扇的果報。」
35.
「從現在倒數六十三劫(tesaṭṭhimhi ito kappe)之前,有一位名為(Mahānāma)大名(意為「大名聲」)的君主,
他具足七寶(sattaratanasampanno),是一位擁有偉大力量的轉輪聖王(cakkavattī)。」
36.
「我證得了四種無礙解(paṭisambhidā),以及八種解脫(vimokkhāpi ca aṭṭhime)。
我親證了六種神通(chaḷabhiññā),已完成佛陀的教導(sāsana)。」
以上就是(Tālavaṇṭadāyaka)多羅葉供養者長老所宣說的這些偈頌。
AP.1.220 阿坎塔認知者長老傳 akkantasaññakattherāpadānaṃ
(為佛陀鋪設草席後,94個大劫不下惡道,當過一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37.
「從前,我為了親近導師(upajjhāyassa),手持著草蓆(kusāṭakaṃ),
並學習經典(mantañca),渴望通曉文句的瑕疵(ganthādosassa)。」
38.
「我看見那位無塵垢的佛陀(virajaṃ buddhaṃ),他是諸供養的接受者(āhutīnaṃ paṭiggahaṃ),
這位最尊貴的牛王(usabhaṃ pavaraṃ)、至高者(aggaṃ),(Tissa)帝沙佛——眾族中的最勝者(gaṇuttamaṃ)。」
39.
「(我)鋪展了草蓆(kusāṭakaṃ),人中最勝者(naruttamaṃ)行走其上,
這位出興於世的大英雄(mahāvīraṃ)、世間最上者(lokajeṭṭhaṃ)、人中之雄(narāsabhaṃ)。」
40.
「看見這位世間明燈(lokapajjotaṃ),清淨如明月(vimalaṃ candasannibhaṃ),
我以清淨的心(vippasannena cetasā),禮拜(avandiṃ)導師(satthuno)的雙足。」
41.
「從那時起九十四劫(catunnavutito kappe)之前,我鋪設了那草蓆(kusāṭakaṃ)。
自此我不再經歷惡道(duggatiṃ),這便是鋪設草蓆的果報。」
42.
「從現在倒數三十七劫(sattatiṃse ito kappe)之前,我曾有一世成為一位名為(Sunanda)善喜的君主(janādhipo),
他是一位擁有偉大力量的轉輪聖王(cakkavattī)。」
43.
「我證得了四種無礙解(paṭisambhidā),以及八種解脫(vimokkhāpi ca aṭṭhime)。
我親證了六種神通(chaḷabhiññā),已完成佛陀的教導(sāsana)。」
以上就是(Akkantasaññaka)阿坎塔認知者長老所宣說的這些偈頌。
AP.1.221 酥油供養者長老傳 sappi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酥油給佛陀後,94個大劫不下惡道,當過一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44.
「我坐在優美的宮殿(pāsādavare)中,有眾多婦女(nārīgaṇa)圍繞著(purakkhato),
看見一位生病的沙門(byādhitaṃ samaṇaṃ),便邀請他進入我的家中(abhināmesahaṃ gharaṃ)。」
45.
「這位安坐的大英雄(mahāvīraṃ)、天中之天(devadeva)、人中之雄(narāsabhaṃ),
我供奉了酥油(sappitelaṃ)給(Siddhattha)義成就大仙(mahesino)。」
46.
「看見他憂苦已平息(passaddhadarathaṃ),諸根面容清澈(vippasannamukhindriyaṃ),
我禮拜(vanditvā)導師(satthuno)的雙足後,便在那城中宣揚(他的功德)。」
47.
「(佛陀)看見我如此虔誠(suppasannattaṃ)),並以神通力(iddhiyā)達至圓滿(pāramiṅgato),
這位智者(dhīro)如天鵝王(haṃsarājāva)般騰空而起(nabhaṃ abbhuggamī),飛向天際(ambare)。」
48.
「從那時起九十四劫(catunnavutito kappe)之前,我作了那項供養(dānamadadiṃ)。
自此我不再經歷惡道(duggatiṃ),這便是供養酥油的果報。」
49.
「從現在倒數十七劫(ito sattarase kappe)之前,有一位名為(Jutideva)光天的君主,
他具足七寶(sattaratanasampanno),是一位擁有偉大力量的轉輪聖王(cakkavattī)。」
50.
「我證得了四種無礙解(paṭisambhidā),以及八種解脫(vimokkhāpi ca aṭṭhime)。
我親證了六種神通(chaḷabhiññā),已完成佛陀的教導(sāsana)。」
以上就是 (Sappidāyaka)酥油供養者長老所宣說的這些偈頌。
AP.1.222 防惡者長老傳 pāpanivāriyattherāpadānaṃ
(為佛陀搭棚並且修行後,當過一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51.
「對於(Piyadassī) 喜見世尊,我清掃了經行處(caṅkamaṃ sodhitaṃ mayā)。
(並用)蘆葦(naḷakehi)搭建了遮棚(paṭicchannaṃ),以阻擋風與日曬(vātātapanivāraṇaṃ)。」
52.
「為了遠離惡業(pāpaṃ vivajjanatthāya),為了圓滿善法(kusalassupasampadā),
為了斷除一切煩惱(kilesānaṃ pahānāya),我於導師(satthu)的教法中精進修行(padahiṃ)。」
53.
「從現在倒數十一劫(ito ekādase kappe)之前,有一位名聞遐邇(vissuto)、稱為(Aggideva)火天(意為「至高天神」)的君主,
他具足七寶(sattaratanasampanno),是一位擁有偉大力量的轉輪聖王(cakkavattī)。」
54.
「我證得了四種無礙解(paṭisambhidā),以及八種解脫(vimokkhāpi ca aṭṭhime)。
我親證了六種神通(chaḷabhiññā),已完成佛陀的教導(sāsana)。」
以上就是 (Pāpanivāriya)防惡者長老所宣說的這些偈頌。
AP.1.223 支撐物供養者長老傳 ālambaṇ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支撐物給長老後,當過大國王,三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1.
「對於(Atthadassī)阿他達西世尊——這位世間最勝者(lokajeṭṭhassa)、具足如來德性者(tādino),
我供養了支撐物(ālambaṇaṃ)給這位兩足尊(dvipadindassa)。」
2.
「(因此善業)我能夠統治(paṭipajjāmi)大地(dharaṇiṃ),直至廣闊的海洋邊界(vipulaṃ sāgarapparaṃ)。
我對一切眾生(pāṇesu)行使權力(issariyaṃ),並掌管(vattemi)整個大地(vasudhāya ca)。」
3.
「所有的煩惱(kilesā)已被我燒盡,一切輪迴(bhavā)已被徹底摧毀。
我已證得三明(tisso vijjā anuppattā),完成了佛陀的教導(kataṃ buddhassa sāsanaṃ)。」
4.
「從現在倒數六十二劫(ito dvesaṭṭhikappamhi)之前,曾有三位(tayo)剎帝利(khattiyā)君王,
他們都名為(Ekāpassita)一依(意為「專一依止」),是擁有偉大力量的轉輪聖王(cakkavattī mahabbalā)。」
5.
「我證得了四種無礙解(paṭisambhidā),以及八種解脫(vimokkhāpi ca aṭṭhime)。
我親證了六種神通(chaḷabhiññā sacchikatā),已完成佛陀的教導(sāsanaṃ)。」
以上就是 (Ālambaṇadāyaka)支撐物供養者長老所宣說的這些偈頌。
AP.1.224 皮革供養者長老傳 ajin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了一片皮革給佛陀後,31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6.
「從現在倒數三十一劫(ekattiṃse ito kappe)之前,我是一位團體的領導者(gaṇasatthārako)。
我看見那位無塵垢的佛陀(virajaṃ buddhaṃ),他是諸供養的接受者(āhutīnaṃ paṭiggahaṃ)。」
7.
「我供養了一片皮革(cammakhaṇḍaṃ)給(Sikhin)尸棄佛——這位世間的依怙(lokabandhuno)。
憑藉那善業的果報,兩足尊(dvipadinda)、世間最勝者(lokajeṭṭha)、人中之雄(narāsabha),」
8.
「我享受了圓滿的福報(sampattiṃ anubhotvāna),並燒盡了所有煩惱(kilese jhāpayiṃ ahaṃ)。
在這正等正覺者(sammāsambuddha)的教法中,我承受著這最後的身軀(antimaṃ dehaṃ)。」
9.
「從那時起三十一劫(ekattiṃse ito kappe)之前,我供養了那皮革(ajinaṃ)。
自此我不再經歷惡道(duggatiṃ),這便是供養皮革的果報。」
10.
「從現在倒數第五劫(ito pañcamake kappe)之前,我曾是一位名為(Sudāyaka)善施(意為「樂善好施」)的君主(rājā),
他具足七寶(sattaratanasampanno),是一位擁有偉大力量的轉輪聖王(cakkavattī)。」
11.
「我證得了四種無礙解(paṭisambhidā),以及八種解脫(vimokkhāpi ca aṭṭhime)。
我親證了六種神通(chaḷabhiññā sacchikatā),已完成佛陀的教導(sāsanaṃ)。」
以上就是 (Ajinadāyaka)皮革供養者長老所宣說的這些偈頌。
AP.1.225 雙寶者長老傳 dverataniy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了肉塊給佛陀後,獲得種種珍寶,身體柔軟細滑,具有智慧和聰明,當過一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12.
「過去我曾是一位獵鹿者(migaluddo),居住在森林荒野(araññe kānane)中。
我看見那位無塵垢的佛陀(virajaṃ buddhaṃ),他是諸供養的接受者(āhutīnaṃ paṭiggahaṃ)。」
13.
「我供養了肉塊(maṃsapesi)給(Vipassī)毘婆尸大仙(mahesino)。
(因此善業)我能在包含天界在內的世界(sadevakasmiṃ lokasmiṃ)中行使主宰權(issaraṃ kārayāmahaṃ)。」
14.
「憑藉這肉食的布施(iminā maṃsadānena),珍寶(ratanaṃ)為我而生。
世間兩種珍寶(duveme ratanā loke),我在這個世界獲得。」
15.
「我享受這一切(果報),皆因肉食布施之力(maṃsadānassa sattiyā)。
我的身體(gattañca)柔軟細滑(mudukaṃ),具有智慧(paññā)和聰明(nipuṇavedanī)。」
16.
「從那時起九十一劫(ekanavutito kappe)之前,我供養了那肉食(maṃsamadadiṃ)。
自此我不再經歷惡道(duggatiṃ),這便是肉食供養的果報。」
17.
「從現在倒數第四劫(ito catutthake kappe)之前,我曾有一世成為一位名為(Mahārohita)大紅的君主(janādhipo),
他是一位擁有偉大力量的轉輪聖王(cakkavattī)。」
18.
「我證得了四種無礙解(paṭisambhidā),以及八種解脫(vimokkhāpi ca aṭṭhime)。
我親證了六種神通(chaḷabhiññā sacchikatā),已完成佛陀的教導(sāsanaṃ)。」
以上就是 (Dverataniya)雙寶者長老所宣說的這些偈頌。
AP.1.226 守護供養者長老傳 ārakkh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了圍欄給佛陀後,不曾遭遇恐怖與危險,不會有任何恐懼,94個大劫不下惡道,當過一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19.
「對於(Siddhattha)義成就世尊,我建造了圍欄(vedi kārāpitā),
為這位善逝(sugatassa)、大仙(mahesino)提供了守護(ārakkho ca mayā dinno)。」
20.
「憑藉這殊勝的善業(tena kammavisesena),我不曾遭遇恐怖與危險(na passiṃ bhayabheravaṃ)。
無論投生何處(kuhiñci upapannassa),我都不會有任何恐懼(tāso mayhaṃ na vijjati)。」
21.
「從那時起九十四劫(catunnavutito kappe)之前,我建造了那座圍欄(vediṃ)。
自此我不再經歷惡道(duggatiṃ),這便是建造圍欄的果報。」
22.
「從現在倒數第六劫(ito chaṭṭhamhi kappamhi)之前,有一位名為(Apassena)無敵的君主,
他具足七寶(sattaratanasampanno),是一位擁有偉大力量的轉輪聖王(cakkavattī)。」
23.
「我證得了四種無礙解(paṭisambhidā),以及八種解脫(vimokkhāpi ca aṭṭhime)。
我親證了六種神通(chaḷabhiññā sacchikatā),已完成佛陀的教導(sāsanaṃ)。」
以上就是 (Ārakkhadāyaka)守護供養者長老所宣說的這些偈頌。
AP.1.227 病愈長老傳 abyādhikattherāpadānaṃ
(為佛陀建造溫暖的房子後,91個大劫不下惡道,身體健康不曾生病,當過一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24.
我曾為(Vipassī)毗婆尸世尊,建造了一座溫暖的房子(aggisālaṃ)。
並且為病者們建造住所,以及提供溫水的接收處。
25.
由於那項業,我的身體獲得了善美的塑造。
我從不知疾病為何物,這是善業的果報。
26.
在九十一劫之前,那時我供獻了溫暖的房子。
我從未經歷惡趣,這便是建造火舍的果報。
27.
從那時起的第七劫,我曾是一位名為(Aparājito)阿波羅吉多的統治者。
具足七寶,是一位大力的轉輪王。
28.
「我證得了四種無礙解(paṭisambhidā),以及八種解脫(vimokkhāpi ca aṭṭhime)。
我親證了六種神通(chaḷabhiññā sacchikatā),已完成佛陀的教導(sāsanaṃ)。」
就這樣,尊者(abyādhiko)病愈長老說出了這些偈頌。
AP.1.228 桫欏花長老傳 aṅkola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花朵給佛陀後,91個大劫不下惡道,當過一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29.
我的名字叫做(Nārado)那羅陀(有些版本作(Varado)瓦羅陀),
智者們稱我為(Kassapo)迦葉。
我曾遇見最卓越的沙門,受到天與人敬重的(Vipassī)毗婆尸。
30.
那位具足一切相好的佛陀,是接受供養的對象。
我手持一朵(Aṅkolapupphaṃ)桫欏花(有些版本作(Vakulapupphaṃ)瓦古拉花或(Bakolapupphaṃ)巴古拉花),
虔誠地獻給佛陀。
31.
在九十一劫之前,我以那朵花作了供養。
自此我從未投生於惡道,這便是供養佛陀的果報。
32.
從那時起的第七十四劫,有一位名叫(Romaso)羅摩索的剎帝利。
他佩戴著珍珠項鍊與飾品,並擁有由四匹馬共同駕馭的戰車。
33.
「我證得了四種無礙解(paṭisambhidā),以及八種解脫(vimokkhāpi ca aṭṭhime)。
我親證了六種神通(chaḷabhiññā sacchikatā),已完成佛陀的教導(sāsanaṃ)。」
就這樣,尊者(Aṅkolapupphiyo)桫欏花長老(有些版本作(Vakulapupphiyo)瓦古拉花長老或(aṅkolapupphiyo) 巴古拉花長老)說出了這些偈頌。
AP.1.229 蘇瓦那瓦塔姆薩基雅長老傳 sovaṇṇavaṭaṃsakiy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佛陀花朵後,31個大劫不下惡道,當過一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34.
「當我正前往園林地時,看見了世間的導師(lokanāyakaṃ)。
我手中拿著一個花環,那是用黃金精巧製成的(sovaṇṇaṃ sādhunimmitaṃ)。
35.
「於是我迅速登上,乘坐於象背之上。
我將花環獻予世間依怙(lokabandhuno)、sikhino佛。
36.
「距今三十一劫(ekattiṃse ito kappe),自從我獻上那花朵後。
我不曾經歷惡趣(duggatiṃ),這便是供養花朵的果報(pupphapūjāyidaṃ phalaṃ)。
37.
「在二十七劫(sattavīse ito kappe)之前,我曾成為一位人間之主(janādhipo)。
名為摩訶波塔帕(Mahāpatāpanāmena),是一位具大力的轉輪聖王(cakkavattī mahabbalo)。
38.
「我證得了四種無礙解(paṭisambhidā),以及八種解脫(vimokkhāpi ca aṭṭhime)。
我親證了六種神通(chaḷabhiññā sacchikatā),已完成佛陀的教導(sāsanaṃ)。」
以上就是尊貴的蘇瓦那瓦塔姆薩基雅長老(Āyasmā Sovaṇṇavaṭaṃsakiyo Thero)所宣說的這些偈頌。
AP.1.230 敏佳瓦塔姆薩基雅長老傳 miñjavaṭaṃsakiy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菩提樹花環後,31個大劫不下惡道,當過一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39.
「在世間導師(lokanāthamhi)、說法最勝者(vadataṃ vare)的尸棄(佛)般涅槃後,
我以無數的花環,進行了菩提樹的供養(bodhipūjaṃ akāsahaṃ)。
40.
「從那時起三十一劫(ekattiṃse ito kappe)以來,我那時所做的供養(yaṃ pūjamakariṃ tadā)。
我不曾經歷惡趣(duggatiṃ),這便是供養菩提樹的果報(bodhipūjāyidaṃ phalaṃ)。
41.
「從那時起二十六劫(ito chabbīsatikappe)後,我曾名為美伽巴那(Meghabbhanāmako)。
具足七寶(sattaratanasampanno),是一位具大力的轉輪聖王(cakkavattī mahabbalo)。
42.
「我證得了四種無礙解(paṭisambhidā),以及八種解脫(vimokkhāpi ca aṭṭhime)。
我親證了六種神通(chaḷabhiññā sacchikatā),已完成佛陀的教導(sāsanaṃ)。」
以上就是尊貴的敏佳瓦塔姆薩基雅長老(Āyasmā Miñjavaṭaṃsakiyo Thero)所宣說的這些偈頌。
AP.1.231 蘇卡塔維利雅長老傳 Sukatāveḷiy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佛陀花朵後,31個到大劫不下惡道,當過一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43.
「那時,我名叫阿西多(Asito),是一位花環匠(mālākāro)。
我拿著一籃(āveḷaṃ)[花朵],正要前往獻給國王。
44.
「在我尚未抵達(asampattomhi)國王那裡時,遇見了sikhi導師(sikhināyakaṃ,指佛陀)。
我以歡喜、愉悅的心,將供品獻給了佛陀(buddhassa abhiropayiṃ)。
45.
「從那時起三十一劫(ekattiṃse ito kappe)以來,我曾供養那花朵。
我不曾經歷惡趣(duggatiṃ),這便是供養佛陀的果報(buddhapūjāyidaṃ phalaṃ)。
46.
「在二十五劫(pañcavīse ito kappe)之前,我曾是一位具大力的國王。
名為韋巴羅(Vebhāro),是一位具大力的轉輪聖王(cakkavattī mahabbalo)。
47.
「我證得了四種無礙解(paṭisambhidā),以及八種解脫(vimokkhāpi ca aṭṭhime)。
我親證了六種神通(chaḷabhiññā sacchikatā),已完成佛陀的教導(sāsanaṃ)。」
以上就是尊貴的蘇卡塔維利雅長老(Āyasmā Sukatāveḷiyo Thero)所宣說的這些偈頌。
AP.1.232 埃卡萬達尼亞長老傳 ekavandaniyattherāpadānaṃ
(禮敬佛陀後,31個大劫不下惡道,當過一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48.
「我曾禮敬最殊勝的牛王(usabhaṃ)、至尊者(pavaraṃ)、英雄(vīraṃ),即戰勝一切的維沙布(Vessabhu)佛陀(vijitāvinaṃ)。
我以淨信之心(pasannacitto)、歡喜之意(sumano),向最勝佛陀(buddhaseṭṭham)禮拜(avandahaṃ)。
49.
「從那時起(ito),經過三十一劫(ekattiṃse kappe),我當時(tadā)所造作(akariṃ)的業(kammam),
讓我不曾(nābhijānāmi)遭受惡趣(duggatiṃ),這(idaṃ)即是禮拜(vandanāya)所帶來的果報(phalaṃ)。
50.
「於二十四劫(catuvīsatikappamhi)中,有一位名為維卡塔南達(Vikatānanda)(vikatānandanāmako)的,
他具足七寶(sattaratanasampanno),是一位有大威力(mahabbalo)的轉輪聖王(cakkavattī)。
51.
「我證得了四種無礙解(paṭisambhidā),以及八種解脫(vimokkhāpi ca aṭṭhime)。
我親證了六種神通(chaḷabhiññā sacchikatā),已完成佛陀的教導(sāsanaṃ)。」
據說(itthaṃ sudaṃ),尊者(āyasmā)埃卡萬達尼亞(Ekavandaniyo)長老(thero)宣說(abhāsitthāti)了這些(imā)偈頌(gāthāyo)。
AP.1.233 烏達卡阿薩那達亞卡長老傳 udakāsan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座位和水後,31個大劫不下惡道,當過一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1.
「我從園林的大門(ārāmadvārā)出來後(nikkhamma),鋪開(santhariṃ)了一塊木板(phalakaṃ)。
並且準備了水(udakañca upaṭṭhāsiṃ),是為了成就(pattiyā)最上(uttama)的目標(atthassa)。」
2.
「從那時起(ito),經過三十一劫(ekattiṃse kappe),我當時(tadā)所造作(akariṃ)的業(kammam),
我不曾(nābhijānāmi)遭受惡趣(duggatiṃ),這即是供奉座位(āsane)與水(udake)所帶來的果報(phalaṃ)。」
3.
「距今十五劫(pannarase kappe)前,有一位名為阿比薩瑪(Abhisāma)(abhisāmasamavhayo)的人,
他具足七寶(sattaratanasampanno),是一位有大威力(mahabbalo)的轉輪聖王(cakkavattī)。」
4.
「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ca)八解脫(aṭṭhime vimokkhāpi),
六神通(chaḷabhiññā)都已親證(sacchikatā),已完成(kataṃ)佛陀(buddhassa)的教法(sāsanaṃ)。」
據說(itthaṃ sudaṃ),供水與座位者(udakāsanadāyako)長老(thero)宣說(abhāsitthāti)了這些(imā)偈頌(gāthāyo)。
AP.1.234 維護器皿長老傳bhājanapālakattherāpadānaṃ
(維護比丘僧團的器皿後,91個大劫不下惡道,當過一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5.
「在那時(tadā),我是一個陶匠(kumbhakāro),住在班杜馬提(Bandhumati)城(nagare)。
我當時就(tāvade)已經在維護(anupālesiṃ)比丘僧團(bhikkhusaṅghassa)的器皿(bhājanaṃ)。」
6.
「從那時起,經過九十一劫(ekanavutito kappe),因為我維護(anupālayiṃ)了那些器皿(bhājanaṃ)。
我不曾(nābhijānāmi)遭受惡趣(duggatiṃ),這(idaṃ)就是維護器皿(bhājanassa)所帶來的果報(phalaṃ)。」
7.
「從那時起(ito)的五十三劫(tepaññāse kappe)中,有一位名為安南塔賈利(Anantajāli)(anantajālināmako)的,
他具足七寶(sattaratanasampanno),是一位有大威力(mahabbalo)的轉輪聖王(cakkavattī)。」
8.
「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ca)八解脫(aṭṭhime vimokkhāpi),
六神通(chaḷabhiññā)都已親證(sacchikatā),已完成(kataṃ)佛陀(buddhassa)的教法(sāsanaṃ)。」
據說(itthaṃ sudaṃ),尊者(āyasmā)維護器皿者(bhājanapālako)長老(thero)宣說(abhāsitthāti)了這些(imā)偈頌(gāthāyo)。
AP.1.235 薩拉花供養者長老傳sāla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佛陀花朵後,31個大劫不下惡道,當過一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9.
「在那時(tadā),我是一個糕點師(pūpiko),住在阿魯那瓦提(Aruṇavati)城(nagare)。
從我的門前(mama dvārena)經過(gacchantaṃ)時,我見到了(addasaṃ)勝者(jinaṃ)西奇(Sikhinaṃ,指Sikhi佛陀)。」
10.
「我高舉(paggayha)佛陀(buddhassa)的缽(pattaṃ),以薩拉花(sālapupphaṃ)供養(adāsahaṃ)。
以清淨(vippasannena)之心(cetasā),供養正等正覺者(sammaggatassa buddhassa)。」
11.
「從那時起(ito),經過三十一劫(ekattiṃse kappe),我當時供養(abhidāsahaṃ)了花(puppham)
我不曾(nābhijānāmi)遭受惡趣(duggatiṃ),這(idaṃ)就是供養薩拉花(sālapupphassa)的果報(phalaṃ)。」
12.
「從那時起(ito)的十四劫(cuddasakappamhi)中,我曾是(ahosiṃ)一位名叫阿米坦賈拉(Amitañjalo)的王,
他具足七寶(sattaratanasampanno),是一位有大威力(mahabbalo)的轉輪聖王(cakkavattī)。」
13.
「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ca)八解脫(aṭṭhime vimokkhāpi),
六神通(chaḷabhiññā)都已親證(sacchikatā),已完成(kataṃ)佛陀(buddhassa)的教法(sāsanaṃ)。」
據說(itthaṃ sudaṃ),尊者(āyasmā)薩拉花供養者(sālapupphiyo)長老(thero)宣說(abhāsitthāti)了這些(imā)偈頌(gāthāyo)。」
AP.1.236 吉蘭賈長老傳 kilañj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為供養佛陀而施捨器皿,94個大劫不下惡道,當過一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14.
「在那時(tadā),我是一個竹匠(naḷakāro),住在美麗(ramme)的提瓦拉(Tivarā)城(pure)。
那裏(tahiṃ)的民眾(janatā)對世間的明燈(lokapajjote)義成就(Siddhatthe)佛陀充滿淨信(pasannā)。」
15.
「為了供養(pūjatthaṃ)世間主(lokanāthassa),他們尋找(pariyesati)一種叫做吉蘭賈(kilañjaṃ)的容器。
我(ahaṃ)將吉蘭賈(kilañjaṃ)給與(adadiṃ)了那些正在做(karontānaṃ)佛陀供養(buddhapūjaṃ)的人。」
16.
「從那時起(ito),經過九十四劫(catunnavutito kappe),我當時(tadā)所造作(akariṃ)的業(kammam),
我不曾(nābhijānāmi)遭受惡趣(duggatiṃ),這(idaṃ)就是供養吉蘭賈(kilañjassa)所帶來的果報(phalaṃ)。」
17.
「從那時起(ito)的七十七劫(sattasattatikappamhi)中,我曾是(āsiṃ)一位名叫賈拉達羅(Jaladdharo)的國王(rājā),
他具足七寶(sattaratanasampanno),是一位有大威力(mahabbalo)的轉輪聖王(cakkavattī)。」
18.
「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ca)八解脫(aṭṭhime vimokkhāpi),
六神通(chaḷabhiññā)都已親證(sacchikatā),已完成(kataṃ)佛陀(buddhassa)的教法(sāsanaṃ)。」
據說(itthaṃ sudaṃ),尊者(āyasmā)吉蘭賈供養者(kilañjadāyako)長老(thero)宣說(abhāsitthāti)了這些(imā)偈頌(gāthāyo)。」
AP.1.237 欄杆建造者長老傳 vedikārakattherāpadānaṃ
(為菩提樹建造欄杆後,91個大劫不下惡道,當過一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19.
「在毗婆尸(Vipassino)世尊(bhagavato)最殊勝的(uttame)菩提樹(bodhiyā pādapa)旁,
我(ahaṃ)以淨信之心(pasannacitto)、歡喜之意(sumano),建造了(kāresiṃ)欄杆(vedikaṃ)。」
20.
「從那時起(ito),經過九十一劫(ekanavutito kappe),我(ahaṃ)建造了(kāresiṃ)欄杆(vedikaṃ)。
我不曾(nābhijānāmi)遭受惡趣(duggatiṃ),這(idaṃ)就是建造欄杆(vedikāya)所帶來的果報(phalaṃ)。」
21.
「距今十一劫(ekādase kappe),我曾是(ahosiṃ)一位名為蘇利亞薩摩(Sūriyassamo,意為「如日般」)的王,
他具足七寶(sattaratanasampanno),是一位有大威力(mahabbalo)的轉輪聖王(cakkavattī)。」
22.
「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ca)八解脫(aṭṭhime vimokkhāpi),
六神通(chaḷabhiññā)都已親證(sacchikatā),已完成(kataṃ)佛陀(buddhassa)的教法(sāsanaṃ)。」
據說(itthaṃ sudaṃ),尊者(āyasmā)欄杆建造者(vedikārako)長老(thero)宣說(abhāsitthāti)了這些(imā)偈頌(gāthāyo)。」
AP.1.238 彩繪師長老傳 vaṇṇakārattherāpadānaṃ
(為舍利塔的布製品繪圖後,31個大劫不下惡道,當過一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23.
「在那時(tadā),我是一個彩繪師(vaṇṇakāro),住在阿魯那瓦提(Aruṇavati)城(nagare)。
我為佛塔(cetiye)的布製品(dussabhaṇḍāni)繪製(rajesahaṃ)了各種圖像(nānāvaṇṇaṃ)。」
24.
「從那時起(ito),經過三十一劫(ekattiṃse kappe),我當時(tadā)繪製(rajayiṃ)了圖像(vaṇṇaṃ),
我不曾(nābhijānāmi)遭受惡趣(duggatiṃ),這(idaṃ)就是布施圖像(vaṇṇadānassa)所帶來的果報(phalaṃ)。」
25.
「距今二十三劫(tevīsatikappe)中,有一位名為瓦那薩馬(Vaṇṇasama,意為「如色彩般」)的王,
他具足七寶(sattaratanasampanno),是一位有大威力(mahabbalo)的轉輪聖王(cakkavattī)。」
26.
「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ca)八解脫(aṭṭhime vimokkhāpi),
六神通(chaḷabhiññā)都已親證(sacchikatā),已完成(kataṃ)佛陀(buddhassa)的教法(sāsanaṃ)。」
據說(itthaṃ sudaṃ),尊者(āyasmā)彩繪師(vaṇṇakāro)長老(thero)宣說(abhāsitthāti)了這些(imā)偈頌(gāthāyo)。」
AP.1.239 皮亞拉花供養者長老傳piyāla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在佛陀走過的路撒花後,91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27.
「從前(pure),我(ahaṃ)是一個獵人(migaluddo),住在森林(araññe)中的樹叢(kānane)。
當我看見(disvā)盛開的(pupphitaṃ)皮亞拉(piyālaṃ)花時,我(ahaṃ)在(佛陀)走過的路上(gatamagge)撒下了(khipiṃ)這些花。」
28.
「從那時起(ito),經過九十一劫(ekanavutito kappe),我當時供養(abhipūjayiṃ)了那些花(puppham),
我不曾(nābhijānāmi)遭受惡趣(duggatiṃ),這(idaṃ)就是供養佛陀(buddhapūjāya)所帶來的果報(phalaṃ)。」
29.
「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ca)八解脫(aṭṭhime vimokkhāpi),
六神通(chaḷabhiññā)都已親證(sacchikatā),已完成(kataṃ)佛陀(buddhassa)的教法(sāsanaṃ)。」
據說(itthaṃ sudaṃ),尊者(āyasmā)皮亞拉花供養者(piyālapupphiyo)長老(thero)宣說(abhāsitthāti)了這些(imā)偈頌(gāthāyo)。」
AP.1.240 芒果布施者長老傳 ambayāg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芒果給佛陀後,91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30.
「我(ahaṃ)專注於(apatthaddho)自己的(sake)技藝(sippe)時,走入了(agamaṃ)樹林(kānanaṃ)。
看見(disvāna)正在行走的(yantaṃ)正等覺者(sambuddhaṃ),我獻上了(adāsahaṃ)芒果(amba)作為供品(yāgaṃ)。」
31.
「從那時起(ito),經過九十一劫(ekanavutito kappe),我當時(tadā)所布施(adadiṃ)的供品(dānam),
我不曾(nābhijānāmi)遭受惡趣(duggatiṃ),這(idaṃ)就是芒果供養(ambayāgassa)所帶來的果報(phalaṃ)。」
32.
「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ca)八解脫(aṭṭhime vimokkhāpi),
六神通(chaḷabhiññā)都已親證(sacchikatā),已完成(kataṃ)佛陀(buddhassa)的教法(sāsanaṃ)。」
據說(itthaṃ sudaṃ),尊者(āyasmā)芒果布施者(ambayāgadāyako)長老(thero)宣說(abhāsitthāti)了這些(imā)偈頌(gāthāyo)。」
AP.1.241 地基建造者長老傳jagatikārakattherāpadānaṃ
(為舍利塔建造地基後,1800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33.
「當世間主(lokanāthamhi)、最勝之人(naruttame)見義(Atthadassi)佛陀般涅槃後(nibbute),
我(mayhaṃ)為最殊勝的(uttame)佛陀(buddhassa)的塔(thūpa)建造了(kāritā)地基(jagatī)。」
34.
「從那時起(ito),經過一千八百劫,我當時(tadā)所造作(akariṃ)的業(kammam),
讓我不曾(nābhijānāmi)遭受惡趣(duggatiṃ),這(idaṃ)就是建造地基(jagatiyā)所帶來的果報(phalaṃ)。」
35.
「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ca)八解脫(aṭṭhime vimokkhāpi),
六神通(chaḷabhiññā)都已親證(sacchikatā),已完成(kataṃ)佛陀(buddhassa)的教法(sāsanaṃ)。」
據說(itthaṃ sudaṃ),尊者(āyasmā)地基建造者(jagatikārako)長老(thero)宣說(abhāsitthāti)了這些(imā)偈頌(gāthāyo)。」
AP.1.242 斧頭布施者長老傳 vāsi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斧頭給佛陀後,94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36.
「從前(pure),我是一個鐵匠(kammārohaṃ),住在最殊勝的(uttame)提瓦拉(Tivarā)城(pure)。
我(mayā)將一把(ekā)斧頭(vāsi)布施給(dinnā)了無敵的(aparājitaṃ)自正覺者(sayambhuṃ)。」
37.
「從那時起(ito),經過九十四劫(catunnavutito kappe),我當時(tadā)所布施(adadiṃ)的斧頭(vāsim),
讓我不曾(nābhijānāmi)遭受惡趣(duggatiṃ),這(idaṃ)就是布施斧頭(vāsidānassa)所帶來的果報(phalaṃ)。」
38.
「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ca)八解脫(aṭṭhime vimokkhāpi),
六神通(chaḷabhiññā)都已親證(sacchikatā),已完成(kataṃ)佛陀(buddhassa)的教法(sāsanaṃ)。」
據說(itthaṃ sudaṃ),尊者(āyasmā)斧頭布施者(vāsidāyako)長老(thero)宣說(abhāsitthāti)了這些(imā)偈頌(gāthāyo)。」
AP.1.243 杜瓦拉達亞卡長老傳 tuvar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僧團食物後,91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1.
「從前(pure),我(ahaṃ)是一個獵人(migaluddo),住在森林(araññe)中的樹叢(kānane)。
我攜帶著(bharitvā)杜瓦拉豆(tuvaramādāya),將它布施給(adadiṃ)了僧團(saṅghassa)。」
2.
「從那時起(ito),經過九十一劫(ekanavutito kappe),我當時(tadā)的布施
讓我不曾(nābhijānāmi)遭受惡趣(duggatiṃ),這(idaṃ)就是布施杜瓦拉豆(tuvarassa)所帶來的果報(phalaṃ)。」
3.
「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ca)八解脫(aṭṭhime vimokkhāpi),
六神通(chaḷabhiññā)都已親證(sacchikatā),已完成(kataṃ)佛陀(buddhassa)的教法(sāsanaṃ)。」
據說(itthaṃ sudaṃ),尊者(āyasmā)杜瓦拉豆布施者(tuvaradāyako)長老(thero)宣說(abhāsitthāti)了這些(imā)偈頌(gāthāyo)。」
AP.1.244那嘎凱薩利供養者長老傳 nāgakesariyattherāpadānaṃ
(虔誠供養花朵給佛陀後,92個大劫不下惡道,當過7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4.
「我拿著(katvāna)堅固的(advejjhaṃ)弓(dhanuṃ),進入(ogahiṃ)了森林(vanamajjha)深處。
看見(disvā)垂下的(ogataṃ)花鬚(kesaraṃ),花瓣(pata)一片片(patta)綻放(samuṭṭhitaṃ)。」
5.
「我用雙手(ubho hatthehi)捧起(paggayha),在頭頂(sire)合掌(katvāna añjaliṃ),
將它獻給(abhiropesiṃ)世間親族(lokabandhuno)帝沙(Tissa)佛陀(buddhassa)。」
6.
「從那時起(ito),經過九十二劫(dvenavute kappe),我當時供養(abhipūjayiṃ)了那些花(puppham),
我不曾(nābhijānāmi)遭受惡趣(duggatiṃ),這(idaṃ)就是供養佛陀(buddhapūjāya)所帶來的果報(phalaṃ)。」
7.
「在七十三劫(tesattatimhi kappamhi)中,曾有七位名為凱薩拉(Kesara)的,
他們都具足七寶(sattaratanasampannā),是大威力的(mahabbalā)轉輪聖王(cakkavattī)。」
8.
「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ca)八解脫(aṭṭhime vimokkhāpi),
六神通(chaḷabhiññā)都已親證(sacchikatā),已完成(kataṃ)佛陀(buddhassa)的教法(sāsanaṃ)。」
據說(itthaṃ sudaṃ),尊者(āyasmā)那嘎凱薩利供養者(nāgakesariyo)長老(thero)宣說(abhāsitthāti)了這些(imā)偈頌(gāthāyo)。」
AP.1.245 蓮花鬚供養者長老傳 naḷinakesariyattherāpadānaṃ
(以花朵供養在空中行走的佛陀後,92個大劫不下惡道,當過七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9.
「在賈塔薩拉(Jātassara)湖中(vemajjhe),我住在那裡(vasāmi),是一隻水雞(jalakukkuṭo)。
我看見了(addasāhaṃ)天中之天(devadevaṃ),正行走(gacchantaṃ)於空中(anilañjase)。」
10.
「我用嘴(tuṇḍena)銜起(gayha)花鬚(kesariṃ),以清淨(vippasannena)之心(cetasā),
將它獻給(abhiropesiṃ)世間親族(lokabandhuno)帝沙(Tissa)佛陀(buddhassa)。」
11.
「距今九十二劫(dvenavute kappe),我當時供養(abhipūjayiṃ)了那些花(puppham),
我不曾(nābhijānāmi)遭受惡趣(duggatiṃ),這(idaṃ)就是供養佛陀(buddhapūjāya)所帶來的果報(phalaṃ)。」
12.
「在七十三劫(tesattatimhi kappamhi)中,曾有七位名為凱薩拉(Kesara)的王,
他們都具足七寶(sattaratanasampannā),是大威力的(mahabbalā)轉輪聖王(cakkavattī)。」
13.
「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ca)八解脫(aṭṭhime vimokkhāpi),
六神通(chaḷabhiññā)都已親證(sacchikatā),已完成(kataṃ)佛陀(buddhassa)的教法(sāsanaṃ)。」
據說(itthaṃ sudaṃ),尊者(āyasmā)蓮花鬚供養者(naḷinakesariyo)長老(thero)宣說(abhāsitthāti)了這些(imā)偈頌(gāthāyo)。」
AP.1.246 維拉瓦花供養者長老傳 virava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花朵給佛陀後,91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14.
「有成千上萬(sahassehi)的阿羅漢(khīṇāsava)隨行,世間導師(lokanāyako)正在出發(niyyāti)。
我拿著(ādāya)維拉瓦花(viravapuppham),向佛陀(buddhassa)獻上供養(abhiropayiṃ)。」
15.
「從那時起(ito),經過九十一劫(ekanavutito kappe),我當時供養(abhipūjayiṃ)了那些花(puppham),
讓我不曾(nābhijānāmi)遭受惡趣(duggatiṃ),這(idaṃ)就是供養佛陀(buddhapūjāya)所帶來的果報(phalaṃ)。」
16.
「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ca)八解脫(aṭṭhime vimokkhāpi),
六神通(chaḷabhiññā)都已親證(sacchikatā),已完成(kataṃ)佛陀(buddhassa)的教法(sāsanaṃ)。」
據說(itthaṃ sudaṃ),尊者(āyasmā)維拉瓦花供養者(viravapupphiyo)長老(thero)宣說(abhāsitthāti)了這些(imā)偈頌(gāthāyo)。」
AP.1.247 小屋薰香者長老傳 kuṭidhūpakattherāpadānaṃ
(為佛陀燃點熏香後,94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17.
「在義成就(Siddhatthassa)世尊(bhagavato)的時代,我(ahosiṃ)是一位小屋守護者(kuṭigopako)。
我時常(kālena kālaṃ)以自己(sehi)的雙手(pāṇibhi)虔誠地(pasanno)點燃薰香(dhūpesiṃ)。」
18.
「從那時起(ito),經過九十四劫(catunnavutito kappe),我當時(tadā)所造作(akariṃ)的業(kammam),
讓我不曾(nābhijānāmi)遭受惡趣(duggatiṃ),這(idaṃ)就是供養薰香(dhūpadānassa)所帶來的果報(phalaṃ)。」
19.
「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ca)八解脫(aṭṭhime vimokkhāpi),
六神通(chaḷabhiññā)都已親證(sacchikatā),已完成(kataṃ)佛陀(buddhassa)的教法(sāsanaṃ)。」
據說(itthaṃ sudaṃ),尊者(āyasmā)小屋薰香者(kuṭidhūpako)長老(thero)宣說(abhāsitthāti)了這些(imā)偈頌(gāthāyo)。」
AP.1.248 缽具布施者長老傳patt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缽給佛陀後,94個打結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20.
「對於以最高(paramena)調御眾生者義成就(Siddhatthassa)大仙人(mahesino),
我(mayā)將缽(pattadānaṃ)布施給(dinnaṃ)這位正直成就(ujubhūtassa)的聖者。」
21.
「從那時起(ito),經過九十四劫(catunnavutito kappe),我當時(tadā)所布施(adadiṃ)的供品(dānam),
讓我不曾(nābhijānāmi)遭受惡趣(duggatiṃ),這(idaṃ)就是布施缽(pattadānassa)所帶來的果報(phalaṃ)。」
22.
「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ca)八解脫(aṭṭhime vimokkhāpi),
六神通(chaḷabhiññā)都已親證(sacchikatā),已完成(kataṃ)佛陀(buddhassa)的教法(sāsanaṃ)。」
據說(itthaṃ sudaṃ),尊者(āyasmā)缽布施者(pattadāyako)長老(thero)宣說(abhāsitthāti)了這些(imā)偈頌(gāthāyo)。」
AP.1.249 舍利供養者長老傳dhātupūjakattherāpadānaṃ
(供奉佛舍利5年後,94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23.
「當世間主(lokanāthamhi)、最勝之人(naruttame)義成就(Siddhatthamhi)佛陀般涅槃後(nibbute),
我(mayā)獲得(laddhā)了一顆(ekā)舍利(dhātu),來自那位兩足尊(dvipadindassa)、佛陀。」
24.
「我(ahaṃ)取著(gahetvāna)那顆舍利(dhātuṃ),對太陽族(ādiccabandhuno)的佛陀(buddhassa),
持續供養了五年(pañcavasse paricariṃ),如同(va)那位最勝之人(naruttamaṃ)仍然住世(tiṭṭhantaṃ)一般。」
25.
「從那時起(ito),經過九十四劫(catunnavutito kappe),我當時(tadā)的(pūjayiṃ)的舍利(dhātuṃ)供養,
讓我不曾(nābhijānāmi)遭受惡趣(duggatiṃ),這(idaṃ)就是供奉舍利(dhātupaṭṭhahane)所帶來的果報(phalaṃ)。」
26.
「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ca)八解脫(aṭṭhime vimokkhāpi),
六神通(chaḷabhiññā)都已親證(sacchikatā),已完成(kataṃ)佛陀(buddhassa)的教法(sāsanaṃ)。」
據說(itthaṃ sudaṃ),尊者(āyasmā)舍利供養者(dhātupūjako)長老(thero)宣說(abhāsitthāti)了這些(imā)偈頌(gāthāyo)。」
AP.1.250 七朵薩塔利花供養者長老傳 sattalipupphapūja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花朵給佛陀後,31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27.
「那時(tadā),我(ahaṃ)將七朵(satta)薩塔利花(sattalipupphāni)放在頭頂(sīse katvā),
將它們獻給(abhiropesiṃ)最勝之人(naruttame)維沙布(Vessabhumhi)佛陀(buddhassa)。」
28.
「從那時起(ito),經過三十一劫(ekattiṃse kappe),我當時的花朵供養(puppham),
讓我不曾(nābhijānāmi)遭受惡趣(duggatiṃ),這(idaṃ)就是供養佛陀(buddhapūjāyidaṃ)所帶來的果報(phalaṃ)。」
29.
「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ca)八解脫(aṭṭhime vimokkhāpi),
六神通(chaḷabhiññā)都已親證(sacchikatā),已完成(kataṃ)佛陀(buddhassa)的教法(sāsanaṃ)。」
據說(itthaṃ sudaṃ),尊者(āyasmā)薩塔利花供養者(sattalipupphapūjako)長老(thero)宣說(abhāsitthāti)了這些(imā)偈頌(gāthāyo)。」
AP.1.251 賓比賈利亞長老傳 bimbijāliy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佛陀花朵後,當過四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30.
「有一位名為蓮華上佛(Padumuttaro)的勝者(jino),他是自正覺者(sayambhū)、最上之人(aggapuggalo)。
他闡明(pakāseti)四聖諦(catusaccaṃ),照亮(dīpeti)不死之境(amataṃ padaṃ)。」
31.
「那時(tadā),我(ahaṃ)將許多(puthu)賓比賈利花(bimbijālakapupphāni)分開準備好(katvā),
將它們獻給(abhiropesiṃ)兩足尊(dvipadindassa)、佛陀(buddhassa)。」
32.
「距今六十八劫(aṭṭhasaṭṭhimhito kappe)前,曾有四位名為金賈凱薩拉(Kiñjakesarā)的,
他們都具足七寶(sattaratanasampannā),是大威力的(mahabbalā)轉輪聖王(cakkavattī)。」
33.
「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ca)八解脫(aṭṭhime vimokkhāpi),
六神通(chaḷabhiññā)都已親證(sacchikatā),已完成(kataṃ)佛陀(buddhassa)的教法(sāsanaṃ)。」
據說(itthaṃ sudaṃ),尊者(āyasmā)賓比賈利花供養者(bimbijāliyo)長老(thero)宣說(abhāsitthāti)了這些(imā)偈頌(gāthāyo)。」
AP.1.252 烏達拉卡花供養者長老傳uddālak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花朵給佛陀後,31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34.
「有一位名為卡庫德(Kakudho)的自正覺者(sayambhū),他是無敵的(aparājito)。
他從森林(pavanā)出來後(nikkhamitvāna),來到(anuppatto)了大河(mahānadiṃ)邊。」
35.
「我取著(gahetvāna)烏達拉卡花(uddālakaṃ),將它獻給(adāsahaṃ)自正覺者(sayambhussa),
我(ahaṃ)以清淨之心(pasannamānaso),供養這位已調御(saṃyatassa)、正直成就(ujubhūtassa)的佛陀。」
36.
「從那時起,經過三十一劫(ekattiṃse kappe),我當時供養(abhipūjayiṃ)了那些花(puppham),
讓我不曾(nābhijānāmi)遭受惡趣(duggatiṃ),這(idaṃ)就是供養花朵(pupphadānassa)所帶來的果報(phalaṃ)。」
37.
「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ca)八解脫(aṭṭhime vimokkhāpi),
六神通(chaḷabhiññā)都已親證(sacchikatā),已完成(kataṃ)佛陀(buddhassa)的教法(sāsanaṃ)。」
據說(itthaṃ sudaṃ),尊者(āyasmā)烏達拉卡花供養者(uddālakadāyako)長老(thero)宣說(abhāsitthāti)了這些(imā)偈頌(gāthāyo)。」
AP.1.253 讚嘆者長老傳 thomakattherāpadānaṃ
(讚歎佛陀後,91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1.
「我以天神之身(devaloke ṭhito)安住時,聽聞毗婆尸(Vipassissa)大仙人(mahesino)的
法音(dhammaṃ suṇitvā)心生歡喜(mudito),我說出了(abhāsahaṃ)這些話(imaṃ vācaṃ):」
2.
「『禮敬您(namo te),人中牛王(purisājañña)!禮敬您(namo te),最勝之人(purisuttama)!
您教導(desento)不死之境(amataṃ padaṃ),救度(tārayasi)無數眾生(bahu janaṃ)。』」
3.
「從那時起(ito),經過九十一劫(ekanavutito kappe),我當時(tadā)所說(abhaṇiṃ)的話語(vācam),
讓我不曾(nābhijānāmi)遭受惡趣(duggatiṃ),這(idaṃ)就是讚嘆(thomanāya)所帶來的果報(phalaṃ)。」
4.
「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ca)八解脫(aṭṭhime vimokkhāpi),
六神通(chaḷabhiññā)都已親證(sacchikatā),已完成(kataṃ)佛陀(buddhassa)的教法(sāsanaṃ)。」
據說(itthaṃ sudaṃ),尊者(āyasmā)讚嘆者(thomako)長老(thero)宣說(abhāsitthāti)了這些(imā)偈頌(gāthāyo)。」
AP.1.254 單座供養者長老傳 ekāsan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阿羅漢食物後,十萬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5.
「我捨棄(vijahitvā)了天神的容色(devavaṇṇaṃ),帶著所有眷屬(sabhariyo)來到此世間(idhāgamiṃ),
願意在最勝佛陀(buddhaseṭṭhassa)的教法中(sāsane)服務。」
6.
「有一位名為德瓦羅(Devalo)的蓮華上佛(Padumuttara)聲聞弟子(sāvako),
我(mayā)以清淨心(vippasannena cetasā)供養了(dinnā)飲食(bhikkhā)給他(tassa)。」
7.
「從那時起,經過十萬劫(satasahassito kappe),我當時(tadā)所造作(akariṃ)的業(kammam),
讓我不曾(nābhijānāmi)遭受惡趣(duggatiṃ),這(idaṃ)就是供養飲食(piṇḍapātassa)所帶來的果報(phalaṃ)。」
8.
「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ca)八解脫(aṭṭhime vimokkhāpi),
六神通(chaḷabhiññā)都已親證(sacchikatā),已完成(kataṃ)佛陀(buddhassa)的教法(sāsanaṃ)。」
據說(itthaṃ sudaṃ),尊者(āyasmā)單座供養者(ekāsanadāyako)長老(thero)宣說(abhāsitthāti)了這些(imā)偈頌(gāthāyo)。」
AP.1.255 火葬堆供養者長老傳 citakapūjakattherāpadānaṃ
(為獨覺佛火葬後,91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9.
「有一位名為阿難陀(Ānando)的正等覺者(sambuddho),他是自正覺者(sayambhū)、無敵的(aparājito)。
他在森林(araññe)中、非人居住的(amanussamhi)樹叢(kānane)裡般涅槃(parinibbāyi)。」
10.
「我從天界(devalokā)來到此處(idhāgantvā),那時(tadā)我(ahaṃ)堆起了(katvā)火葬堆(citaṃ),
在那裡(tattha)火化(jhāpesiṃ)了遺體(sarīraṃ),並作了(akāsahaṃ)敬意(sakkārañca)。」
11.
「從那時起(ito),經過九十一劫(ekanavutito kappe),我當時(tadā)所造作(akariṃ)的業(kammam),
讓我不曾(nābhijānāmi)遭受惡趣(duggatiṃ),這(idaṃ)就是供養佛陀(buddhapūjāyidaṃ)所帶來的果報(phalaṃ)。」
12.
「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ca)八解脫(aṭṭhime vimokkhāpi),
六神通(chaḷabhiññā)都已親證(sacchikatā),已完成(kataṃ)佛陀(buddhassa)的教法(sāsanaṃ)。」
據說(itthaṃ sudaṃ),尊者(āyasmā)荼毘堆供養者(citakapūjako)長老(thero)宣說(abhāsitthāti)了這些(imā)偈頌(gāthāyo)。」
AP.1.256 三朵瞻蔔花供養者長老傳 ticampaka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向佛陀撒花後,91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13.
「在雪山(Himavantassa)不遠處(āvidūre),有一座名為維卡托(Vikato)的山(pabbato)。
在那山中(tassa vemajjhe),住著一位諸根已修(bhāvitindriyo)的沙門(samaṇo)。」
14.
「看見(disvāna)他寂靜的威儀(tassopasamaṃ),我以清淨心(vippasannena cetasā),
取著(gahetvāna)三朵(tīṇi)瞻蔔花(campakapupphāni),撒向(samokiriṃ)那位聖者。」
15.
「從那時起(ito),經過九十一劫(ekanavutito kappe),我當時供養(abhipūjayiṃ)了那些花(puppham),
我不曾(nābhijānāmi)遭受惡趣(duggatiṃ),這(idaṃ)就是供養佛陀(buddhapūjāyidaṃ)所帶來的果報(phalaṃ)。」
16.
「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ca)八解脫(aṭṭhime vimokkhāpi),
六神通(chaḷabhiññā)都已親證(sacchikatā),已完成(kataṃ)佛陀(buddhassa)的教法(sāsanaṃ)。」
AP.1.257 七波吒利長老傳 sattapāṭaliy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花朵給佛陀後,94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17.
「如同盛開的迦尼迦羅(kaṇikāra)花般光明耀目,他(佛陀)坐於山窟之中。
我以七朵波吒利(pāṭali)花,虔誠供養佛陀。
18.
「自從九十四劫以來,
因我曾以花朵供養(佛陀)。
(自此)我不曾墮入惡道,
這皆是供養佛陀的果報。
19.
「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ca)八解脫(aṭṭhime vimokkhāpi),
六神通(chaḷabhiññā)都已親證(sacchikatā),已完成(kataṃ)佛陀(buddhassa)的教法(sāsanaṃ)。」
正是如此,尊貴的七波吒利(Sattapāṭaliyo)長老誦出了這些偈頌。
AP.1.258 供鞋者長老傳 upāhan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佛陀鞋子後,91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20.
「那時,我曾是一位名叫(Candano)旃檀那的人,
是正等覺者的隨從。
當時我供獻了一隻鞋,
後來您也證得覺悟(菩提)。
21.
「從那時起九十一劫以來,
那時我供獻了(一雙)鞋,
我便不再經歷惡趣(輪迴之苦),
這正是供鞋所帶來的果報。
22.
「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ca)八解脫(aṭṭhime vimokkhāpi),
六神通(chaḷabhiññā)都已親證(sacchikatā),已完成(kataṃ)佛陀(buddhassa)的教法(sāsanaṃ)。」
這位尊貴的供鞋者(upāhanadāyako)長老,正是如此宣說了這些偈頌。
AP.1.259 供花環者長老傳 mañjaripūja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佛陀花環後,92個大劫不下惡道,當過一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23.
「我製作了一個花環(mañjarikaṃ)後,
正行走在道路上。
我遇見了修行者中最卓越的那位(佛陀),
他被比丘僧團圍繞著、護持著。
24.
「我心懷淨信、滿心歡喜,
並且充滿了無上的喜悦。
我用雙手高高舉起(花環),
奉獻給了佛陀。
25.
「自從那時起九十二劫以來,
(自從)我獻上那朵花以供養,
我便不再經歷惡趣(輪迴之苦),
這正是供養花朵所帶來的果報。
26.
「從那時起又過了九十三劫,
我曾是一位國王(大地之主),
名為(Jotiyo)炬日王,
是一位轉輪聖王,擁有偉大的力量。
27.
「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ca)八解脫(aṭṭhime vimokkhāpi),
六神通(chaḷabhiññā)都已親證(sacchikatā),已完成(kataṃ)佛陀(buddhassa)的教法(sāsanaṃ)。」
這位尊貴的供花環者(mañjaripūjako)長老,正是如此宣說了這些偈頌。
AP.1.260 供葉長老傳 paṇṇ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向佛陀供養葉食後,94個大劫不下惡道,當過一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28.
「在雪山(Himavantamhi)的山上,我當時穿著樹皮衣。
我吃著無鹽的葉子,並且在戒律中保持自制。
29.
「在早餐時間,義成就(Siddhattho)來到了我這裡。
我懷著虔誠的心,親手將葉子供奉給了佛陀(Buddhassa)。
30.
「從那時起,經過九十四劫(kappe)後,我供奉了那些葉子。
我不曾再墮入惡道,這便是供葉所帶來的果報。
31.
「在二十七劫(sattavīsatikappamhi)前,我曾是一位名叫善見(Sadatthiyo)的國王。
我具足七寶,是一位擁有強大力量的轉輪聖王。
32.
「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ca)八解脫(aṭṭhime vimokkhāpi),
六神通(chaḷabhiññā)都已親證(sacchikatā),已完成(kataṃ)佛陀(buddhassa)的教法(sāsanaṃ)。」
尊者供葉(Āyasmā Paṇṇadāyako)長老正是這樣宣說了這些偈頌。
AP.1.261 精舍供養長老傳 kuṭi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布施了精舍給佛陀後,91個大劫不下惡道,當過16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33.
「當時,圓滿覺者(sambuddho)在森林中行走,居住於樹下。
我搭建了一座樹葉茅棚(paṇṇasālaṃ),並將它布施給不敗者(aparājite,指佛陀)。」
34.
「在九十一劫(ekanavutito kappe)之前,我布施了那座樹葉小屋(paṇṇakuṭikaṃ)。
自此以來,我不曾經歷惡趣(苦道,duggatiṃ),這便是布施茅棚(kuṭidānassidaṃ)所帶來的果報(phalaṃ)。」
35.
「從那時起,經過二十八劫(aṭṭhavīse ito kappe,註解中亦提及另一寫法 aṭṭhatiṃse 為三十八劫),曾有十六位(soḷasāsiṃsu)國王(rājāno)。
他們被稱為(vuccare)轉輪聖王(cakkavattino),名為『一切處降雨者(sabbattha abhivassīti)』。」
36.
「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ca)八解脫(aṭṭhime vimokkhāpi),
六神通(chaḷabhiññā)都已親證(sacchikatā),已完成(kataṃ)佛陀(buddhassa)的教法(sāsanaṃ)。」
這位尊敬的精舍供養長老(āyasmā kuṭidāyako thero)如此(itthaṃ sudaṃ)宣說(abhāsitthāti)了這些偈頌(imā gāthāyo)。
AP.1.262 阿伽普菲亞長老傳 agga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供花給佛陀後,31個大劫不下惡道,當過一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37.
「有一位遍正覺者(sambuddhaṃ),膚色如黃金(suvaṇṇavaṇṇaṃ),當時正坐在山窟之中(nisinnaṃ pabbatantare)。
他以光芒(raṃsena)照耀(四方),如同頂峰(sikhinaṃ)(上的火焰)一般。」
38.
「我取走了那株樹上最先開放(aggajaṃ)的花朵(puppham),走向(upāgacchiṃ)那位人中至尊(naruttamaṃ)。
我心清淨(pasannacitto)、喜悅(sumanō),將花供奉(buddhassa abhiropayiṃ)給佛陀。」
39.
「自從三十一劫(ekattiṃse ito kappe)之前,我以那朵花(puppham)作了供養(abhipūjayiṃ)。
我便不再經歷惡趣(duggatiṃ),這是供養佛陀(buddhapūjāyidaṃ)的果報(phalaṃ)。」
40.
「在第二十五劫(pañcavīsatikappamhi)時,有一位(國王)名叫阿彌陀伽多(amitogato)(註解中另一寫法為 amitavhayo,意為『名聲無量者』)。
他具足七寶(sattaratanasampanno),是一位有大力量(mahabbalo)的轉輪聖王(cakkavattī)。」
41.
「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ca)八解脫(aṭṭhime vimokkhāpi),
六神通(chaḷabhiññā)都已親證(sacchikatā),已完成(kataṃ)佛陀(buddhassa)的教法(sāsanaṃ)。」
尊敬的阿伽普菲亞長老(āyasmā aggapupphiyo thero)就是這樣(itthaṃ sudaṃ)宣說(abhāsitthāti)這些偈頌(imā gāthāyo)的。
AP.1.263 阿卡蘇基比亞長老傳 ākāsukkhipiy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兩朵花給佛陀後,94個大劫不下惡道,當過一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1.
「(那時)遍正覺者(siddhatthaṃ),膚色如黃金(suvaṇṇavaṇṇaṃ),正在市集(antarāpaṇe)中行走(gacchantaṃ)。
我從水缸(jalajagge)中取走(gaṇha)了兩朵(duve)花,走向(upāgacchiṃ)那位人中之雄(narāsabhaṃ)。」
2.
「我將其中一朵花(ekañca pupphaṃ),放在(nikkhipiṃ)最勝佛陀(buddhaseṭṭhassa)的腳邊(pādesu)。
而我高舉(paggayha)另一朵花(ekañca pupphaṃ),向空中(ākāse)拋去(ukkhipiṃ ahaṃ)。」
3.
「自從九十四劫(catunnavutito kappe)之前,我供養(abhiropayiṃ)了那朵花(yaṃ pupphaṃ)。
我便不再經歷惡趣(duggatiṃ),這是供養花朵(pupphadānassidaṃ)的果報(phalaṃ)。」
4.
「從那時起,在三十六劫(ito chattiṃsakappamhi)中,我曾有一次成為(eko āsiṃ)一位大地之主(mahīpati)。
名叫安塔利卡卡羅(antalikkhakaro),是一位有大力量(mahabbalo)的轉輪聖王(cakkavattī)。」
5.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attha)八種(vimokkhāpi)解脫。
六種神通(chaḷabhiññā)也已親證(sacchikatā),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已被完成(kataṃ)。」
尊敬的阿卡蘇基比亞長老(āyasmā ākāsukkhipiyo thero)就是這樣(itthaṃ sudaṃ)宣說(abhāsitthāti)這些偈頌(imā gāthāyo)的。
AP.1.264 特拉馬基亞長老傳telamakkhiyattherāpadānaṃ
(在菩提樹圍欄上塗油後,94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6.
在尊者(bhagavati)義成就(siddhatthamhi)、人中之雄(narāsabhe)般涅槃(nibbutamhi)之後。
我立即(tāvade)在菩提樹的金剛座圍欄(bodhiyā vedikāya)上,塗抹(makkhesi)了油(telaṃ)。」
7.
自從九十四劫(catunnavutito kappe)之前,我那時(tadā)塗抹了(yaṃ telaṃ makkhiṃ)那油。
我便不再經歷惡趣(duggatiṃ),這是塗抹行為(makkhanāya)所帶來的果報(idaṃ phalaṃ)。」
8.
「從那時起,在二十四劫(catuvīse ito kappe)中,有一位名叫蘇恰維(succhavi)的剎帝利(khattiyo)。
他具足七寶(sattaratanasampanno),是一位有大力量(mahabbalo)的轉輪聖王(cakkavattī)。」
9.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attha)八種(vimokkhāpi)解脫。
六種神通(chaḷabhiññā)也已親證(sacchikatā),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已被完成(kataṃ)。」
尊敬的特拉馬基亞長老(āyasmā telamakkhiyo thero)就是這樣(itthaṃ sudaṃ)宣說(abhāsitthāti)這些偈頌(imā gāthāyo)的。
AP.1.265 阿達坎迪亞長老傳 aḍḍhacandiy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了花給菩提樹後,92個大劫不下惡道,當過一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10.
「對於那位尊者(bhagavato)帝沙(Tissassa),在他的最上的菩提樹(bodhiyā pādaputtame)下,
我供獻了(dinnaṃ)半月花,給那棵生長於大地上的樹(dharaṇīruhapādape)。」
11.
「自從九十二劫(dvenavute ito kappe)之前,我供養了(abhiropayiṃ)那『那朵花』( puppha))。
我便不再經歷惡趣(duggatiṃ),這是供養菩提樹(bodhipūjāyidaṃ)的果報(phalaṃ)。」
12.
「從那時起,在二十五劫(pañcavīse ito kappe)中,有一位名叫德瓦羅(devalo)的剎帝利(khattiyo)。
他具足七寶(sattaratanasampanno),是一位有大力量(mahabbalo)的轉輪聖王(cakkavattī)。」
13.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attha)八種(vimokkhāpi)解脫。
六種神通(chaḷabhiññā)也已親證(sacchikatā),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已被完成(kataṃ)。」
尊敬的阿達坎迪亞長老(āyasmā aḍḍhacandiyo thero)就是這樣(itthaṃ sudaṃ)宣說(abhāsitthāti)這些偈頌(imā gāthāyo)的。
AP.1.266 帕蒂帕達亞卡長老傳 padīp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供燈後,94個大劫不下惡道,當過一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14.
當時(tadā),我是一位天神(devabhūto),從(天界)下來(oruyha)到大地(pathaviṃ)。
我心懷淨信(pasanno),親手(sehi pāṇibhi)點燃了(pañca pādāsiṃ)五盞燈(padīpe)。」
15.
自從九十四劫(catunnavutito kappe)之前,我那時(tadā)供獻了(adaṃ)那些燈(yaṃ padīpam)。
我便不再經歷惡趣(duggatiṃ),這是供燈(dīpadānassidaṃ)的果報(phalaṃ)。」
16.
「在五十五劫(pañcapaññāsake kappe)時,我曾有一次成為(eko āsiṃ)一位大地之主(mahīpati)。
名叫薩曼塔恰昆(samantacakkhunāmena),是一位有大力量(mahabbalo)的轉輪聖王(cakkavattī)。」
17.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attha)八種(vimokkhāpi)解脫。
六種神通(chaḷabhiññā)也已親證(sacchikatā),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已被完成(kataṃ)。」
尊敬的帕蒂帕達亞卡長老(āyasmā padīpadāyako thero)(根據註解sī. ka.,另一名稱為阿潘那迪皮亞(apaṇṇadīpiyo))就是這樣(itthaṃ sudaṃ)宣說(abhāsitthāti)這些偈頌(imā gāthāyo)的。
AP.1.267 畢拉利達亞卡長老傳biḷāli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根莖食物給佛陀後,94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18.
「在離雪山(Himavanta)不遠(avidūre)的地方,有一座名叫羅瑪索(romaso)的山(pabbato)。
在那座山的山腳(pādamhi)下,住著一位諸根已得圓滿開發(bhāvitindriyo)的沙門(samaṇo)。」
19.
「我拿走了(gahetvāna)一些畢拉利(biḷāliyo)(一種根莖類食物),將它布施(adāsahaṃ)給那位沙門。
那位大英雄(mahāvīro)、自覺者(sayambhū)、無敗者(aparājito)(指佛陀)隨即為我隨喜祝福(anumodi)。」
20.
(佛陀說:)「『你以清淨歡喜的心(vippasannena cetasā),將畢拉利(biḷālī)布施給我(dinnā)。
在你未來生生世世(bhave nibbattamānamhi)中,果報(phalaṃ)將會為你產生(nibbattataṃ)。』」
21.
自從九十四劫(catunnavutito kappe)之前,我布施了(adāsahaṃ)那些畢拉利(yaṃ biḷālim)。
我便不再經歷惡趣(duggatiṃ),這是布施畢拉利(biḷāliyā)所帶來的果報(idaṃ phalaṃ)。」
22.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attha)八種(vimokkhāpi)解脫。
六種神通(chaḷabhiññā)也已親證(sacchikatā),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已被完成(kataṃ)。」
尊敬的畢拉利達亞卡長老(āyasmā biḷālidāyako thero)就是這樣(itthaṃ sudaṃ)宣說(abhāsitthāti)這些偈頌(imā gāthāyo)的。
AP.1.268 馬查達亞卡長老傳 macch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魚給佛陀後,94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23.
「當時(tadā),我在錢達巴加河(candabhāgānadī)的岸邊(tīre),是一位漁夫(ukkuso)。
我捕獲(paggayha)了一條大魚(mahantaṃ macchaṃ),並將它布施(adaṃ)給義成就牟尼(siddhatthamunino)。」
24.
「自從九十四劫(catunnavutito kappe)之前,我那時(tadā)布施了(adadiṃ)那條魚(yaṃ maccham)。
我便不再經歷惡趣(duggatiṃ),這是布施魚(macchadānassidaṃ)的果報(phalaṃ)。」
25.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attha)八種(vimokkhāpi)解脫。
六種神通(chaḷabhiññā)也已親證(sacchikatā),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已被完成(kataṃ)。」
尊敬的馬查達亞卡長老(āyasmā macchadāyako thero)就是這樣(itthaṃ sudaṃ)宣說(abhāsitthāti)這些偈頌(imā gāthāyo)的。
AP.1.269 賈瓦哈姆薩卡長老傳javahaṃsakattherāpadānaṃ
(禮敬佛陀後,94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26.
「當時(tadā),在錢達巴加河(candabhāgānadī)的岸邊(tīre),我是一位森林的居住者(vanacaro)。
我看見(addasaṃ)了佛陀(buddhaṃ)義成就(siddhatthaṃ),正以輕快無阻(anilañjase)的步伐行走(gacchantaṃ)。」
27.
「我合掌(añjaliṃ)高舉(paggahetvāna),仰望(ullokento)那位大牟尼(mahāmuniṃ)。
使我自己的心(sakaṃ cittaṃ)變得清淨(pasādetvā)後,我禮拜(avandiṃ)了那位導師(nāyakaṃ)。」
28.
「自從九十四劫(catunnavutito kappe)之前,我禮拜了(avamandiṃ)那位人中之雄(narāsabhaṃ)。
我便不再經歷惡趣(duggatiṃ),這是禮拜行為(vandanāya)的果報(idaṃ phalaṃ)。」
29.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attha)八種(vimokkhāpi)解脫。
六種神通(chaḷabhiññā)也已親證(sacchikatā),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已被完成(kataṃ)。」
尊敬的賈瓦哈姆薩卡長老(āyasmā javahaṃsako thero)就是這樣(itthaṃ sudaṃ)宣說(abhāsitthāti)這些偈頌(imā gāthāyo)的。
AP.1.270 薩拉拉普菲亞長老傳 saḷala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佛陀花朵後,91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30.
當時(tadā),在錢達巴加河(candabhāgānadī)的岸邊(tīre),我是一位緊那羅(kinnaro)。
我看見(addasaṃ)了佛陀(buddhaṃ)毗婆尸(Vipassiṃ),他周身遍佈(raṃsijālasamākulaṃ)著光網。」
31.
「我心清淨(pasannacitto)、喜悅(sumano),並且充滿了無上的(paramāya)歡喜(pītiyā)。
我高舉(paggayha)起薩拉拉(saḷalaṃ)花(pupphaṃ),撒向(okiriṃ)毗婆尸佛(Vipassiṃ)。」
32.
「自從九十一劫(ekanavutito kappe)之前,我供養了(abhipūjayiṃ)那朵花(yaṃ puppham)。
我便不再經歷惡趣(duggatiṃ),這是供養佛陀(buddhapūjāyidaṃ)的果報(phalaṃ)。」
33.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attha)八種(vimokkhāpi)解脫。
六種神通(chaḷabhiññā)也已親證(sacchikatā),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已被完成(kataṃ)。」
尊敬的薩拉拉普菲亞長老(āyasmā saḷalapupphiyo thero)就是這樣(itthaṃ sudaṃ)宣說(abhāsitthāti)這些偈頌(imā gāthāyo)的。
AP.1.271 優波伽多長老傳 upāgatāsayattherāpadānaṃ
(頂禮佛陀後,91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34.
“在雪山(Himavanta)的正中央,有一個被巧妙建造的湖泊。
在那裡,我曾是一個名為赫塔西羅(Heṭhasīla)、令人恐懼的羅剎(rakkhasa)。
35.
“那位具有憐憫心、慈悲者,世間的導師維巴希(Vipassī)佛,
他為了想要拯救我,來到了我的身邊。
36.
“當那位大英雄、天中之天、人中之牛的偉大尊者到來時,
我從(隱居的)住所出來,向導師頂禮。
37.
“自從九十一劫之前,我向那位最勝之人頂禮以來,
我便不再經歷惡趣(惡道),這是頂禮所帶來的果報。
38.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attha)八種(vimokkhāpi)解脫。
六種神通(chaḷabhiññā)也已親證(sacchikatā),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已被完成(kataṃ)。」
以上就是尊貴的優波伽多(Upāgatāsaya) {另本作Upāgatahāsaniyo或Upāgatāhāsaniyo} 長老所宣說的這些偈頌。
AP.1.272 塔拉尼亞長老傳 taraṇiyattherāpadānaṃ
(載了佛陀後,91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39.
「擁有黃金色身的正等覺者,維巴希 (Vipassī) 佛,堪受供養(dakkhiṇāraho)。
導師(satthā)站立在河岸上,比丘僧團(bhikkhusaṅgha)簇擁著他(purakkhato)。
40.
「在那裡(tattha)沒有船(nāvā na vijjate),在這片大海洋(mahaṇṇave)中,也沒有渡船處(santāraṇī)。
我從河中(nadiyā abhinikkhamma)出來,渡(tāresiṃ)了世間的導師(lokanāyakaṃ)。
41.
「在九十一劫(ekanavutito kappe)之前,我渡(tāresiṃ)了那位人中最勝者(naruttamaṃ)。
自此,我便不再經歷(nābhijānāmi)惡趣(duggatiṃ),這就是渡人(taraṇāya)所帶來的果報(idaṃ phalaṃ)。
42.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attha)八種(vimokkhāpi)解脫。
六種神通(chaḷabhiññā)也已親證(sacchikatā),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已被完成(kataṃ)。」
尊者(āyasmā)塔拉尼亞(taraṇiyo)長老(thero)如此(itthaṃ sudaṃ)宣說(abhāsittha)了這些偈頌(imā gāthāyo)。
AP.1.273 蘇梵那畢波哈尼耶長老傳 suvaṇṇabibbohaniy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扇子給佛陀後,91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1.
“我曾以一己之力,懷著虔誠的信心,親手(為佛陀)
供奉了一個座位,並獻上了一把扇子(bibbohanaṃ),為了成就無上的利益(即涅槃)。
2.
“自從九十一劫之前,我獻上了那把扇子以來,
我便不再經歷惡趣(惡道),這便是獻扇所帶來的果報。
3.
“從那時起,又過了六十三劫,有一位名叫阿沙摩(Asamo)的剎帝利國王,
他具足七寶,是一位力量強大的轉輪聖王。
4.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四種辯才),以及八解脫,
並親證了六種神通,已完成佛陀的教導。”
AP.1.274 供獻一把芝麻長老傳 tilamuṭṭhi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佛陀芝麻後,91個大劫不下惡道,當過一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5.
“(那位)導師、世間最勝的領導者,知曉了我內心的意念後,
便以意所生成的神通之身,以神通力來到(我的)面前。
6.
“當導師、那位最勝之人來到後,我向他頂禮。
懷著清淨的信心與歡喜的心,我獻上了一把芝麻(tilamuṭṭhiṃ)。
7.
“自從九十一劫之前,我獻上那份供養以來,
我便不再經歷惡趣(惡道),這便是獻上一把芝麻所帶來的果報。
8.
“從那時起,又過了十六劫,有一位名叫坦提索(Tantiso) {另本作 Khantiyo} 的剎帝利國王,
他具足七寶,是一位力量強大的轉輪聖王。
9.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四種辯才),以及八解脫,
並親證了六種神通,已完成佛陀的教導。”
以上就是尊貴的供獻一把芝麻的(Tilamuṭṭhidāyako) 長老所宣說的這些偈頌。
AP.1.275 詹高達吉耶長老傳 caṅkoṭakiy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花籃給佛陀後,投生到天界一劫之久,當過一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10.
“(我當時)依靠著大海邊,居住在山脈的縫隙之間。
我上前迎接(佛陀),並獻上了一個花籃
11.
“我將花籃獻給了偉大的先知、一切眾生的憐憫者——義成就(Siddhattha)尊者之後
我在天界一劫之久(kappaṃ saggamhi modahaṃ)。
12.
“自從九十四劫之前,我獻上了那支花簪以來,
我便不再經歷惡趣(惡道),這便是獻上花簪所帶來的果報。
13.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四種辯才),以及八解脫,
並親證了六種神通,已完成佛陀的教導。”
以上就是尊貴的詹高達吉耶(Caṅkoṭakiyo) 長老所宣說的這些偈頌。
AP.1.276 供獻藥膏長老傳 abbhañjan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藥膏給佛陀後,三大不可數劫不下惡道,當過一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14.
“(這是獻給)已斷盡貪欲、已達寂靜者、如實平等者——拘那含(Koṇḍañña)世尊,
他具有如虛空般平等的心,是已超越一切虛妄、常修禪定者。
15.
“(他是)已超越一切愚痴、為一切世間謀求福利者。
我向這位已達寂靜的兩足尊(佛陀),獻上了藥膏(abbhañjanaṃ)。
16.
“在無法計量的劫數之前,我獻上了那份藥膏。
我便不再經歷惡趣(惡道),這便是獻上藥膏所帶來的果報。
17.
“距今十五劫,有一位名叫奇拉波(Cirappo)的剎帝利國王,
他具足七寶,是一位力量強大的轉輪聖王。
18.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四種辯才),以及八解脫,
並親證了六種神通,已完成佛陀的教導。”
以上就是尊貴的供獻藥膏的(Abbhañjanadāyako) 長老所宣說的這些偈頌。
AP.1.277 單手合十長老傳 ekañjali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花座給佛陀後,92個大劫不下惡道,當過一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19.
“(當時)偉大的修行者(佛陀)正住在無花果樹下,安坐於樹葉鋪成的坐墊上。
我向那位大仙人(Samaṇa)提供了(一片)空地(或:一個機會)。
20.
“我向那位已達寂靜的兩足尊、世間導師——帝沙(Tissa)佛陀,
合掌恭敬(añjaliṃ paggahetvāna),並鋪設了一個花座(pupphasantharaṃ)。
21.
“自從九十二劫之前,我鋪設了那個花座以來,
我便不再經歷惡趣(惡道),這便是鋪設座位所帶來的果報。
22.
距今十四劫前,我曾成為人間的君主,
名為單手合十王(Ekāñjaliko),是一位力量強大的轉輪聖王。
23.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四種辯才),以及八解脫,
並親證了六種神通,已完成佛陀的教導。”
以上就是尊貴的單手合十的(Ekañjaliko) 長老所宣說的這些偈頌。
AP.1.278 供獻書籍/布料長老傳 potthak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僧團書籍/布料後,91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24.
「(我當時)以導師(佛陀)與法為緣起,也以偉大的仙人們(即僧團)為緣起,
我向那些無上的應供者(佛陀與僧團),供獻了書籍/布料(potthadānaṃ)。
25.
「自從九十一劫之前,我做了那項(供獻書籍/布料的)善業以來,
我便不再經歷惡趣(惡道),這便是供獻書籍所帶來的果報。
26.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四種辯才),以及八解脫,
並親證了六種神通,已完成佛陀的教導。”
以上就是尊貴的供獻書籍/布料的(Potthakadāyako) 長老所宣說的這些偈頌。
AP.1.279 塔供養者長老傳 citakapūja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花朵給沙子堆成的佛塔後,94個大劫不下惡道,當過一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27.
“在詹達巴嘎(Candabhāgā)河的岸邊,我正逆流而上(或:沿著河岸行走)。
我將七朵馬盧瓦(mālūva)花,供奉、安放於一座塔(citakaṃ)之上。
義注:「『我將七朵馬盧瓦(mālūva)花,供奉於塔廟 (citamāropayiṃ ahaṃ)』」:意思是我採了七朵馬盧瓦花,在一座(沙堆的)塔廟(citake)上——即在一個沙堆(vālukarāsimhi)上,用沙子(vālukāhi)堆成一座塔(或墳丘)的樣子(thūpaṃ katvā)——進行供養、禮敬(pūjesiṃ),這就是其中的涵義。
28.
“自從九十四劫之前,我供養了那座塔以來,
我便不再經歷惡趣(惡道),這便是塔供養所帶來的果報。
29.
“從那時起,又過了六十七劫,有名叫帕提賈格沙(Paṭijaggasa)的(國王們){另本作:有一位名叫帕提賈格沙的國王},
他具足七寶,曾是轉輪聖王 {另本作:是一位力量強大的轉輪聖王}。
30.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四種辯才),以及八解脫,
並親證了六種神通,已完成佛陀的教導。”
以上就是尊貴的塔供養者(Citakapūjako) 長老所宣說的這些偈頌。
AP.1.280 供獻芋頭長老傳 āluv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阿羅漢芋頭後,31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31.
“在雪山(Himavanta)山脈中,有一座美麗的、名為大辛杜(mahāsindhu)的山。
在那裡,我見到了一位已離貪、光明璀璨、相貌莊嚴的(義注:阿羅漢)。
32.
“看見他專注於最高的寂靜(涅槃)之中,我的內心充滿了驚喜。
我懷著清淨的信心,親手向他獻上了一份芋頭(āluvaṃ)。
33.
“自從三十一劫之前,我獻上了那份(芋頭)供養以來,
我便不再經歷惡趣(惡道),這便是供獻芋頭所帶來的果報。
34.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四種辯才),以及八解脫,
並親證了六種神通,已完成佛陀的教導。”
以上就是尊貴的供獻芋頭的(Āluvadāyako) 長老所宣說的這些偈頌。
AP.1.281 供養一朵蓮花長老傳ekapuṇḍarī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一朵蓮花給獨覺佛後,94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35.
那時,有一位名叫(nāma)羅瑪索(romaso)的自覺者(sayambhū),他是具善德者(subbato)。
我以清淨(vippasannena)的心(cetasā),供獻(dinnaṃ)了一朵蓮花(puṇḍarīkaṃ)。
36.
那是在九十四(catunnavutito)劫(kappe)以前,那時我供獻了蓮花(puṇḍarīkamadaṃ tadā)。
自此之後,我便不再經歷(nābhijānāmi)惡趣(duggatiṃ),這便是供養蓮花(puṇḍarīkassa)所帶來的果報(idaṃ phalaṃ)。
37.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四種辯才),以及八解脫,
並親證了六種神通,已完成佛陀的教導。”
以上就是(itthaṃ sudaṃ)尊貴的(āyasmā)供養一朵蓮花長老(ekapuṇḍarīko thero)所宣說(abhāsittha)的這些偈頌(imā gāthāyo)。
AP.1.282 渡濟者長老傳 taraṇīyattherāpadānaṃ
(建造橋樑後,91個大劫不下惡道,當過一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38.
在一條巨大(mahā)、崎嶇不平(visame)的道路(pathamhi)上,我建造(kārāpito)了一座橋(setu)。
為了讓世間(lokassa)能夠渡過(taraṇatthāya),我懷著虔誠信心(pasanno),親手(sehi pāṇibhi)【完成了它】。
39.
在九十一(ekanavutito)劫(kappe)以前,我建造(kārito)了那座橋(setu)。
自此之後,我便不再經歷(nābhijānāmi)惡趣(duggatiṃ),這便是布施橋樑(setudānassa)所帶來的果報(idaṃ phalaṃ)。
40.
在五十五(pañcapaññāsito)劫(kappe)以前,我曾是一位名為沙摩伽陀(samogadho)的獨輪王(eko āsiṃ)。
我具足(sampanno)七種寶物(sattaratana),是一位擁有強大力量(mahabbalo)的轉輪聖王(cakkavattī)。
41.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四種辯才),以及八解脫,
並親證了六種神通,已完成佛陀的教導。”
以上就是(itthaṃ sudaṃ)尊貴的(āyasmā)渡濟者長老(taraṇīyo thero)所宣說(abhāsittha)的這些偈頌(imā gāthāyo)。
AP.1.283 供獻樹葉長老傳paṇṇ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樹葉食物給佛陀後,94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1.
我那時正坐在(nisinnomhi)一座樹葉搭建的小屋(paṇṇasāle)裡,以樹葉(paṇṇabhojanabhojano)為食。
當我這樣安靜地(santaṃ)坐著(upaviṭṭhañca)時,一位偉大的仙人(mahāisi)來到(upāgacchi)我這裡。
2.
他是成就者(siddhattho),世間(loka)的光明(pajjoto),一切世間(sabbaloka)的救助者(tikicchako)。
當他坐在(nisinnaṃ)樹葉鋪設的座墊(paṇṇasanthare)上時,我將樹葉(paṇṇaṃ)供獻(dinnaṃ)給了他。
3.
那是在九十四(catunnavutito)劫(kappe)以前,那時我供獻了樹葉(paṇṇamadadiṃ tadā)。
自此之後,我便不再經歷(nābhijānāmi)惡趣(duggatiṃ),這便是布施樹葉(paṇṇadānassa)所帶來的果報(idaṃ phalaṃ)。
4.
(我證得了)四種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api ca)八種解脫(aṭṭhime vimokkhā)。
六種神通(chaḷabhiññā)已被親證(sacchikatā),我已完成了(kataṃ)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以上就是(itthaṃ sudaṃ)尊貴的(āyasmā)供獻樹葉的長老(paṇṇadāyako thero)所宣說(abhāsittha)的這些偈頌(imā gāthāyo)。
AP.1.284 供獻果實長老傳phal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佛陀果實後,94個大劫不下惡道,當過一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5.
他(義注:指siddhattho佛)的喜悅如同須彌山(sineru),他的沉穩如同大地(dharaṇī)
他從禪定(samādhimhā)出來(vuṭṭhahitvā),為了托缽(bhikkhāya)而來到(mamupaṭṭhito)我這裡。
6.
(我供獻了)訶子(harītakaṃ)、餘甘子(āmalakaṃ)、芒果(amba)、蓮霧(jambu)、毗醯勒(vibhītakaṃ)。
還有棗子(kola)、漆樹果(bhallātakaṃ)、印度枳(billa)、以及酸蘋果(phārusaka)等各種果實(phalāni)。
7.
我將所有(sabbaṃ)這些果實,以清淨(vippasannena)的心(cetasā),全部供獻(dinnaṃ)給了成就者(siddhatthassa)、大仙人(mahesissa)、憐憫一切世間(sabbalokānukampino)的他。
8.
那是在九十四(catunnavutito)劫(kappe)以前,那時我供獻了果實(phalaṃ adadiṃ tadā)。
自此之後,我便不再經歷(nābhijānāmi)惡趣(duggatiṃ),這便是布施果實(phaladānassa)所帶來的果報(idaṃ phalaṃ)。
9.
在五十七(sattapaññāsito)劫(kappe)以前,我曾是一位名叫埃卡喬(ekajjho)的剎帝利(khattiyo)。
我具足(sampanno)七種寶物(sattaratana),是一位擁有強大力量(mahabbalo)的轉輪聖王(cakkavattī)。
10.
(我證得了)四種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api ca)八種解脫(aṭṭhime vimokkhā)。
六種神通(chaḷabhiññā)已被親證(sacchikatā),我已完成了(kataṃ)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以上就是(itthaṃ sudaṃ)尊貴的(āyasmā)供獻果實的長老(phaladāyako thero)所宣說(abhāsittha)的這些偈頌(imā gāthāyo)。
AP.1.285 迎接者長老傳 paccuggamaniyattherāpadānaṃ
(迎接佛陀後,94個大劫不下惡道,當過一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11.
猶如(yathā)一隻在森林中行走(vanacaraṃ)的獅子(sīhaṃ),又如同(yathā)一頭優良的公牛(nisabhājāniyaṃ)。
他走來(āgacchantaṃ)時,彷彿(iva)顯現著威儀(vilasantaṃ)的牛王(kakudhaṃ),這位人中之牛(narāsabhaṃ,指佛陀)。
12.
我以清淨(vippasannena)的心(cetasā),上前迎接(akāsiṃ paccuggamanaṃ)siddhatthaṃ、世間(loka)的光明(pajjotaṃ)、一切世間(sabbaloka)的救助者(tikicchakaṃ)。
13.
在九十四(catunnavutito)劫(kappe)以前,我曾經上前迎接(paccuggacchiṃ)了這位人中之牛(narāsabhaṃ)。
自此之後,我便不再經歷(nābhijānāmi)惡趣(duggatiṃ),這便是迎接(paccuggamane)所帶來的果報(idaṃ phalaṃ)。
14.
距今二十七劫,我曾是一位名為薩帕利瓦羅(saparivāroti)的人民之主(janādhipo)。
我是一位擁有強大力量(mahabbalo)的轉輪聖王(cakkavattī)。
15.
(我證得了)四種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api ca)八種解脫(aṭṭhime vimokkhā)。
六種神通(chaḷabhiññā)已被親證(sacchikatā),我已完成了(kataṃ)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以上就是(itthaṃ sudaṃ)尊貴的(āyasmā)迎接者長老(paccuggamaniyo thero)所宣說(abhāsittha)的這些偈頌(imā gāthāyo)。
AP.1.286 供獻一朵花長老傳 eka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花朵給佛陀後,91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16.
那時(tadā),我是一個住在南門(dakkhiṇamhi duvāramhi)的食人鬼(pisāco)。
我看見(addasaṃ)了無垢(virajaṃ)的佛陀(buddhaṃ),他就像(iva)散發金色光芒(pītaraṃsiṃ)的太陽(bhāṇumaṃ)一樣。
17.
我將一朵花(ekapupphaṃ)供獻(dinnaṃ)給了毘婆尸(vipassissa),這位人中之尊(naraggassa)、利益一切世間(sabbalokahitesino)的尊者。
他是無可比擬的(tādino)、兩足至尊(dvipadindassa,指佛陀)。
18.
那是在九十一(ekanavutito)劫(kappe)以前,那時我供獻了那朵花(pupphamadadiṃ tadā)。
自此之後,我便不再經歷(nābhijānāmi)惡趣(duggatiṃ),這便是供養佛陀(buddhapūjāya)所帶來的果報(idaṃ phalaṃ)。
19.
(我證得了)四種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api ca)八種解脫(aṭṭhime vimokkhā)。
六種神通(chaḷabhiññā)已被親證(sacchikatā),我已完成了(kataṃ)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以上就是(itthaṃ sudaṃ)尊貴的(āyasmā)供獻一朵花長老(ekapupphiyo thero)所宣說(abhāsittha)的這些偈頌(imā gāthāyo)。
AP.1.287 供獻摩伽婆花長老傳 maghava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花朵給佛陀後,91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20.
在難摩達那河(nammadānadiyā)的岸邊(tīre),無敵的(aparājito)自覺者(sayambhū)
他進入了(samāpanno)禪定(samādhiṃ),內心清淨(vippasanno)而無擾(anāvilo)。
21.
看見(disvā)這位無敵的(aparājitaṃ)正等覺者(sambuddhaṃ),我內心充滿喜悅與信心(pasannasumano)。
那時(tadā),我以摩伽婆花(maghavapupphena)供養(pūjayiṃ)了這位自覺者(sayambhuṃ)。
22.
在九十一(ekanavutito)劫(kappe)以前,我曾經供養(pupphamabhipūjayiṃ)了那朵花。
自此之後,我便不再經歷(nābhijānāmi)惡趣(duggatiṃ),這便是供養佛陀(buddhapūjāyidaṃ)所帶來的果報(phalaṃ)。
23.
(我證得了)四種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api ca)八種解脫(aṭṭhime vimokkhā)。
六種神通(chaḷabhiññā)已被親證(sacchikatā),我已完成了(kataṃ)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以上就是(itthaṃ sudaṃ)尊貴的(āyasmā)供獻摩伽婆花的長老(maghavapupphiyo thero)所宣說(abhāsitthāti)的這些偈頌(imā gāthāyo)。
AP.1.288 提供侍者長老傳 upaṭṭhāk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送自己給佛陀作為侍者後,94個大劫不下惡道,當過一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24.
他行走(paṭipajjantaṃ)於道路上(rathiyaṃ),是供養(āhutīnaṃ)的接受者(paṭiggahaṃ)。
這位兩足至尊(dvipadindaṃ)、偉大者(mahānāgaṃ)、世間最勝者(lokajeṭṭhaṃ)、人中之牛(narāsabhaṃ,指佛陀)。
25.
我呼喚(pakkosāpiya)了那位利益一切世間(sabbalokahitesino)的他。
我提供(dinno)了自己作為侍者(upaṭṭhāko),侍奉成就者(siddhatthassa)、大仙人(mahesino)。
26.
正等覺者(sambuddho)接受了(paṭiggahetvā)(我的侍奉),那位大牟尼(mahāmuni)給予了指示(niyyādesi)。
他從座位(āsanā)起身(uṭṭhāya),面向東方(pācināmukho)離開了(pakkāmi)。
27.
那是在九十四(catunnavutito)劫(kappe)以前,那時我提供了侍奉(upaṭṭhākamadaṃ tadā)。
自此之後,我便不再經歷(nābhijānāmi)惡趣(duggatiṃ),這便是侍奉(upaṭṭhānassidaṃ)所帶來的果報(phalaṃ)。
28.
在五十七(sattapaññāsito)劫(kappe)以前,我曾是一位名叫巴拉瑟那(balasenasanāmako)的國王。
我具足(sampanno)七種寶物(sattaratana),是一位擁有強大力量(mahabbalo)的轉輪聖王(cakkavattī)。
29.
(我證得了)四種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api ca)八種解脫(aṭṭhime vimokkhā)。
六種神通(chaḷabhiññā)已被親證(sacchikatā),我已完成了(kataṃ)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以上就是(itthaṃ sudaṃ)尊貴的(āyasmā)提供侍者的長老(upaṭṭhākadāyako thero)所宣說(abhāsitthāti)的這些偈頌(imā gāthāyo)。
AP.1.289 阿帕達尼耶長老傳 apadāniyattherāpadānaṃ
(讚美佛陀的事跡後,92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30.
“我曾讚頌諸善逝(sugatānaṃ)的事跡(apadānaṃ),這大仙(mahesinaṃ)。
我以頭頂禮他的雙足,滿心虔誠(pasanno),並以己手(sehi pāṇibhi)恭敬行禮。
31.
“自從我讚揚(pakittayiṃ)這些事跡(apadānaṃ),自此九十二劫(dvenavute ito kappe)以來,
我不曾經歷惡趣(duggatiṃ),這便是讚頌(kittanāya)所帶來的果報(idaṃ phalaṃ)。
32.
(我證得了)四種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api ca)八種解脫(aṭṭhime vimokkhā)。
六種神通(chaḷabhiññā)已被親證(sacchikatā),我已完成了(kataṃ)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就這樣,尊貴的阿帕達尼耶(āyasmā apadāniyo)長老(thero)宣說了(abhāsitthāti)這些偈頌(imā gāthāyo)。
AP.1.290 出家七日長老傳 sattāhapabbajitattherāpadānaṃ
(出家修行七日後,91個大劫不下惡道,當過七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33.
毗婆尸(vipassissa)世尊(bhagavato)的僧團(saṅgho),備受尊敬(sakkatamānito)。
我曾遭遇(me anuppattaṃ)災難(byasanaṃ),過去(pure ahu)有親族離散(ñātibhedo)之事。
34.
為了平息(upasamāya)災難(byasana),我於是出家(pabbajjaṃ upagantvāna)。
在那之中(tattha),因渴望(kamyatā)導師(satthu)的教誨(sāsana),我歡喜(abhirato)修行了七日(sattāha)。
35.
從那時起九十一劫(ekanavutito kappe)以來,那時(tadā)我出家(pabbajjiṃ)了。
我不曾經歷(nābhijānāmi)惡趣(duggatiṃ),這便是出家(pabbajjāya)所帶來的果報(idaṃ phalaṃ)。
36.
從那時起六十七劫(sattasaṭṭhimhito kappe)以來,曾有七位(satta āsuṃ)大王(mahīpatī)。
他們被稱為(ñāyanti)善出離(sunikkhamāti),是具大威力(mahabbalā)的轉輪聖王(cakkavattī)。
37.
(我證得了)四種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api ca)八種解脫(aṭṭhime vimokkhā)。
六種神通(chaḷabhiññā)已被親證(sacchikatā),我已完成了(kataṃ)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就這樣,尊貴的出家七日(āyasmā sattāhapabbajito)長老(thero)宣說了(abhāsitthāti)這些偈頌(imā gāthāyo)。
AP.1.291 侍佛者長老傳 buddhupaṭṭhāyikattherāpadānaṃ
(侍奉佛陀後,31個大劫不下惡道,當過四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38.
那時我的名字叫做葦毯編者(veṭambhinīti),這是我父親(pitu)對我的稱呼(santaṃ)。
他牽著我的手(mama hatthaṃ gahetvāna),帶我去見(upānayi)那位大聖賢(mahāmuniṃ)。
39.
「這位(imaṃ)被稱為(uddisissanti)佛陀(buddhā)——世間最勝的導師(lokagganāyakā)。」
我以己手(sehi pāṇibhi),虔誠恭敬地(sakkaccaṃ)侍奉(upaṭṭhiṃ)他。
40.
我當時(tadā)便侍奉(upaṭṭhahiṃ)佛陀(buddhe),三十一劫(ekattiṃse ito kappe)以來,
我不曾經歷(nābhijānāmi)惡趣(duggatiṃ),這便是侍奉(upaṭṭhānassa)所帶來的果報(idaṃ phalaṃ)。
41.
從那時起二十三劫(tevīsamhi ito kappe)以來,曾有四位(caturo āsu)剎帝利(khattiyā)。
他們名為(nāma)沙門侍者(samaṇupaṭṭhākā),是具大威力(mahabbalā)的轉輪聖王(cakkavattī)。
42.
(我證得了)四種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api ca)八種解脫(aṭṭhime vimokkhā)。
六種神通(chaḷabhiññā)已被親證(sacchikatā),我已完成了(kataṃ)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就這樣,尊貴的侍佛者(āyasmā buddhupaṭṭhāyiko)長老(thero)宣說了(abhāsitthāti)這些偈頌(imā gāthāyo)。
AP.1.292 先導者長老傳 pubbaṅgamiyattherāpadānaṃ
(侍奉眾多獨覺佛後,94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43.
「八萬四千人(cullāsītisahassāni),捨棄世間的執著而(akiñcanā)出家(pabbajimha)。
為了成就最高的利益(uttamatthassa pattiyā),我成為他們中的先導者(pubbaṅgamo āsiṃ)。
44.
我仍有貪愛(sarāgā)與有漏(sabhavā),而他們內心清淨無染(vippasannamanāvilā)。
我以己手(sehi pāṇibhi)虔誠恭敬地(sakkaccaṃ)侍奉(upaṭṭhahiṃsu)他們,充滿淨信(pasannā)。
45.
他們是漏盡者(khīṇāsavā)、斷除煩惱者(vantadosā)、所作已辦者(katakiccā)、無漏者(anāsavā)。
以慈心(mettacittena)遍滿一切,是自覺者(sayambhū)、不敗者(aparājitā)。
46.
我有念地侍奉(upaṭṭhahitvāna)那些正等覺者(sambuddhānaṃ)
死亡(maraṇañca)到來時,我不墮入惡趣(devattañca agamhase)。
47.
從那時起九十四劫(catunnavutito kappe)以來,我持續持守戒行(sīlamanupālayiṃ)。
我不曾經歷(nābhijānāmi)惡趣(duggatiṃ),這便是那個認知(saññamassa)的果報(idaṃ phalaṃ)。
48.
(我證得了)四種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api ca)八種解脫(aṭṭhime vimokkhā)。
六種神通(chaḷabhiññā)已被親證(sacchikatā),我已完成了(kataṃ)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就這樣,尊貴的先導者(āyasmā pubbaṅgamiyo)長老(thero)宣說了(abhāsitthāti)這些偈頌(imā gāthāyo)。
AP.1.293 火葬堆供養者長老傳 citakapūja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花朵給佛陀的火葬堆後,31個大劫不下惡道,當過七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1.
「那時(tadā),我是一位名叫阿耆多(ajito)的婆羅門(brāhmaṇo)。
我渴望供奉(āhutiṃ yiṭṭhukāmohaṃ),於是採集了各種花朵(nānāpupphaṃ samānayiṃ)。
2.
我看見(disvā)世間親族(lokabandhuno)、sikhino的火葬堆正在燃燒(jalantaṃ citakaṃ),
我將那些花朵(tañca pupphaṃ)攜帶(samānetvā)並撒散(okiriṃ)於火葬堆(citake)上。
3.
從那時起三十一劫(ekattiṃse ito kappe)以來,我供養(abhipūjayiṃ)了那些花朵(pupphaṃ)。
我不曾經歷(nābhijānāmi)惡趣(duggatiṃ),這便是供養佛陀(buddhapūjāyidaṃ)的果報(phalaṃ)。
4.
從那時起二十七劫(sattavīse ito kappe)以來,曾有七位(sattāsuṃ)人間之主(manujādhipā)。
他們名為善燃(supajjalitanāmā),是具大威力(mahabbalā)的轉輪聖王(cakkavattī)。
5.
「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八解脫(vimokkhāpi ca aṭṭhime),
六神通(chaḷabhiññā)皆已親證(sacchikatā),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已完成(kataṃ)。」
就這樣(itthaṃ sudaṃ),尊貴的火葬堆供養者(āyasmā citakapūjako)長老(thero)宣說了(abhāsitthāti)這些偈頌(imā gāthāyo)。
AP.1.294 持花者長老傳 pupphadhāra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花朵給佛陀後,91個大劫不下惡道,當過一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6.
「我曾身披樹皮衣(vākacīradharo āsiṃ),以黑羚羊皮為上服(ajinuttaravāsano)。
五神通(abhiññā pañca)生起(nibbattā),成為月亮(candassa)的拂拭者(parimajjako)。
7.
當我看見(disvā)世間明燈(lokapajjotaṃ)、毗婆尸佛(vipassiṃ)向我走近(abhigataṃ mamaṃ),
我便為導師(satthuno)持獻(dhāresiṃ)波利質多樹(pāricchattaka)的花朵(pupphāni)。
8.
從那時起九十一劫(ekanavutito kappe)以來,我供養(abhipūjayiṃ)了那些花朵(pupphaṃ)。
我不曾經歷(nābhijānāmi)惡趣(duggatiṃ),這便是持花(dhāraṇāya)的果報(idaṃ phalaṃ)。
9.
從那時起八十七劫(sattāsītimhito kappe)以來,我曾是一位(eko āsiṃ)大王(mahīpati)。
名為普護(samantadhāraṇo nāma),是具大威力(mahabbalo)的轉輪聖王(cakkavattī)。
10.
「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八解脫(vimokkhāpi ca aṭṭhime),
六神通(chaḷabhiññā)皆已親證(sacchikatā),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已完成(kataṃ)。」
就這樣,尊貴的持花者(āyasmā pupphadhārako)長老(thero)宣說了(abhāsitthāti)這些偈頌(imā gāthāyo)。
AP.1.295 供傘者長老傳 chatt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供傘給阿羅漢的火葬堆後,94個大劫不下惡道,當過七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11.
「我的兒子當時已出家,身著袈裟(kāsāyavasano)。
他後來證得佛果(buddhattaṃ),成為世間所敬仰的涅槃者(nibbuto lokapūjito)。」
義注:這裡是指證得阿羅漢果
12.
「為尋找自己的兒子,我那時跟隨其後而行。
我來到那位偉大涅槃者(nibbutassa mahantassa)的火葬堆(citakaṃ)前。」
13.
「在那處我雙手合十(paggayha añjaliṃ),向火葬堆(citakaṃ)恭敬禮拜(vanditvā)。
並舉起白色傘蓋(setacchattañca paggayha),當時我將它覆蓋於其上(āropesiṃ)。」
14.
「距今九十四劫(catunnavutito kappe)之前,我曾獻上傘蓋(chattamabhiropayiṃ)供養。
自此我不再經歷惡道(duggatiṃ),這便是供傘(chattadānassidaṃ)所帶來的果報(phalaṃ)。」
15.
「從那時起二十五劫(pañcavīse ito kappe)中,曾出現七位(satta)人世君主(janādhipā)。
他們名為大財(mahārahasanāmā),皆是具大力的轉輪聖王(cakkavattī mahabbalā)。」
16.
「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八解脫(vimokkhāpi ca aṭṭhime),
六神通(chaḷabhiññā)皆已親證(sacchikatā),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已完成(kataṃ)。」
以上便是尊者(Āyasmā)供傘者(chattadāyako)長老(thero)所宣說的這些偈頌(imā gāthāyo abhāsitthāti)。
AP.1.296 聲想長老傳 saddasaññakattherāpadānaṃ
(因為聽到佛陀的歡呼聲,而對佛陀產生信心,94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17.
「當太陽(ādicce)升起(anuggatamhi)之時,響起了巨大(vipulo)的歡呼聲(panādo / pasādo)。
在這世間(lokamhi),最殊勝的佛(buddhaseṭṭhassa)、偉大的聖者(mahesino)出現(pātubhāvo)了。」
18.
「在那時,我聽到了(assosahaṃ)那聲音(ghosa / sadda),卻未能看見(na ca passāmi)那位勝利者(taṃ jinaṃ)。
雖然死亡(maraṇañca)已經來臨(anuppatto),我仍憶念(anussariṃ)著對佛(buddha)的認知(saññāṃ)。」
19.
「距今九十四劫(catunnavutito kappe)之前,那時我獲得了(alabhiṃ)那份(對佛的)認知(saññāṃ)。
自此,我便不再經歷(nābhijānāmi)惡道(duggatiṃ),這便是禮敬佛(buddhapūjāya)所帶來的果報(phalaṃ)。」
20.
「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八解脫(vimokkhāpi ca aṭṭhime),
六神通(chaḷabhiññā)皆已親證(sacchikatā),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已完成(kataṃ)。」
以上便是尊者(āyasmā)聲想者(saddasaññako)長老(thero)所宣說的(abhāsittha)這些偈頌(imā gāthāyo)。
AP.1.297 檀香布施者長老傳 gosīsanikkhepakattherāpadānaṃ
(為僧團的道路鋪設檀香木後,94個大劫不下惡道,當過一次轉輪王,擁有快速的交通工具,最終抵達涅槃)
21.
「從園門(ārāmadvārā)走出(nikkhamma)的道路,我鋪開(santhataṃ)了檀香木(gosīsaṃ)。
我(現今)體驗(anubhomi)自己過去所造的業(sakaṃ kammaṃ),這便是過去業(pubbakammassa)所帶來的果報(phalaṃ)。」
義注:在那條供出行的道路上,心想著「但願世尊與比丘僧團的雙足不會踩踏泥濘」,為了(讓他們)行走,我鋪設了檀香木
22.
「(我擁有)速度如風(vātajavā)的純種馬(ājāniyā),(以及)迅捷(sīghavāhanā)的辛度馬(sindhavā)。
我體驗(anubhomi)所有(sabbametaṃ)這些,這便是(佈施)檀香(gosīsassa)所帶來的果報(phalaṃ)。」
23.
「啊(aho),這真是至高無上(paramakāraṃ)的布施(kāraṃ)!我(過去)所做的(sukataṃ)善業,如今在快樂(sukhatte)中成熟。
於僧團(saṅghe)中所作(katassa)的功德(kārassa),其他(aññaṃ)皆無可比擬(na kalamagghati)。」
24.
「距今九十四劫(catunnavutito kappe)之前,我曾鋪開(santhariṃ)那檀香墊子
自此,我便不再經歷(nābhijānāmi)惡道(duggatiṃ),這便是鋪設(santharassa)所帶來的果報(phalaṃ)。」
25.
「在五十七劫(pañcasattatikappamhi)期間,有一位名為善安立(suppatiṭṭhitanāmako)的人,
我曾是(āsiṃ)一位具大威力的(mahātejo)、力量強大的(mahabbalo)轉輪聖王(cakkavattī)。」
26.
「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八解脫(vimokkhāpi ca aṭṭhime),
六神通(chaḷabhiññā)皆已親證(sacchikatā),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已完成(kataṃ)。」
以上便是尊者(āyasmā)檀香布施者(gosīsanikkhepako)長老(thero)所宣說的(abhāsittha)這些偈頌(imā gāthāyo)。
AP.1.298 足供養者長老傳 pādapūjakattherāpadānaṃ
(以香木供養佛足後,91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27.
「在那時(tadā),我(ahosiṃ)是喜瑪拉雅山(himavantamhi pabbate)上的一位緊那羅(kinnaro,人頭鳥身的生物)。
我看見(addasaṃ)了離塵垢的(virajaṃ)佛(buddhaṃ),如同看見(iva)光芒四射(pītaraṃsiṃ)的太陽(bhāṇumaṃ)。」
28.
「我那時接近(upetaṃ / upesiṃ)了那位佛(taṃ buddhaṃ)——vipassiṃ、世間的導師(lokanāyakaṃ)。
我當時(tadā)便以栴檀(candanaṃ)與多揭羅香(tagarañcāpi),灑散(osiñcahaṃ)於(他的)雙足(pāde)之上。」
29.
「距今九十一劫(ekanavutito kappe)之前,我曾恭敬供養(abhipūjayiṃ)(佛)足(pādaṃ)。
自此,我便不再經歷(nābhijānāmi)惡道(duggatiṃ),這便是供養佛足(pādapūjāya)所帶來的果報(phalaṃ)。」
30.
「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八解脫(vimokkhāpi ca aṭṭhime),
六神通(chaḷabhiññā)皆已親證(sacchikatā),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已完成(kataṃ)。」
以上便是尊者(āyasmā)足供養者(pādapūjako)長老(thero)所宣說的(abhāsittha)這些偈頌(imā gāthāyo)。
AP.1.299 地域稱頌者長老傳 desakittakattherāpadānaṃ
(禮敬佛陀並讚歎佛陀的所在地後,一劫在天界享樂,92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31.
「那時(tadā),我(ahosiṃ)是一位名叫優婆沙羅迦(upasālakanāmohaṃ)的婆羅門(brāhmaṇo)。
(我在)一座深邃的(ogāḷhaṃ)森林(kānanaṃ vana)中,看見了世間最尊勝者(lokajeṭṭhaṃ)、人中之雄(narāsabhaṃ,指佛)。」
32.
「看見(disvāna)這位『堪受世間供奉者』(lokāhutipaṭiggahaṃ,指佛)後,我禮拜(vandiṃ)他的雙足(pādesu)。
(佛)知曉(ñatvā)我心懷淨信(pasannacittaṃ maṃ)後,便隱沒不見(antaradhāyatha)了。」
33.
「從森林(kānanā)出來(abhinikkhamma)後,我持續憶念(anussariṃ)那位最勝佛(buddhaseṭṭham)。
我稱揚讚歎(kittayitvāna)那個地方(taṃ desaṃ),並於一劫(kappaṃ)期間,在天界(saggamhi)享受歡樂(modahaṃ)。」
34.
「距今九十二劫(dvenavute ito kappe)之前,我曾讚歎(abhikittayiṃ)那個地方(desaṃ)。
自此,我便不再經歷(nābhijānāmi)惡道(duggatiṃ),這便是稱揚讚歎(kittanāya)所帶來的果報(phalaṃ)。」
35.
「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八解脫(vimokkhāpi ca aṭṭhime),
六神通(chaḷabhiññā)皆已親證(sacchikatā),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已完成(kataṃ)。」
以上便是尊者(āyasmā)地域稱頌者(desakittako)長老(thero)所宣說的(abhāsittha)這些偈頌(imā gāthāyo)。
AP.1.300 歸依者長老傳saraṇagamaniyattherāpadānaṃ
(皈依佛陀後,91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36.
「那時(tadā),我(ahosiṃ)是喜瑪拉雅山(himavantamhi pabbate)上的一位獵人(luddako)。
我看見(addasaṃ)了vipassiṃ佛(buddhaṃ)——世間最尊勝者(lokajeṭṭhaṃ)、人中之雄(narāsabhaṃ)。」
37.
「我親近侍奉(upāsitvāna)了正等正覺者(sambuddhaṃ),並為他提供了服務(veyyāvaccamakāsahaṃ)。
我趨入了(upāgacchiṃ)歸依(saraṇañca),歸依於那位具足雙足者(dvipadindassa)、如來(tādino)的座下。」
38.
「距今九十一劫(ekanavutito kappe)之前,我趨入了(upagacchahaṃ)歸依(saraṇaṃ)。
自此,我便不再經歷(nābhijānāmi)惡道(duggatiṃ),這便是歸依(saraṇāgamana)所帶來的果報(phalaṃ)。」
39.
「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八解脫(vimokkhāpi ca aṭṭhime),
六神通(chaḷabhiññā)皆已親證(sacchikatā),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已完成(kataṃ)。」
以上便是尊者(āyasmā)歸依者(saraṇagamaniyo)長老(thero)所宣說的(abhāsittha)這些偈頌(imā gāthāyo)。
AP.1.301 芒果團供養者長老傳 ambapiṇḍiy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芒果給佛陀後,91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40.
「有一位名叫羅摩沙(romaso)的施主(dānavo),他以此名而聞名(vissuto)。
我(mayā)將芒果肉團(ambapiṇḍī / ambapiṇḍo)供養(dinnā / dinno)給了偉大的仙人vipassi。」
41.
「距今九十一劫(ekanavutito kappe)之前,那時(tadā)我供給了(adadiṃ)那個芒果(ambam)。
自此,我便不再經歷(nābhijānāmi)惡道(duggatiṃ),這便是供養芒果(ambadānassa)所帶來的果報(phalaṃ)。」
42.
「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八解脫(vimokkhāpi ca aṭṭhime),
六神通(chaḷabhiññā)皆已親證(sacchikatā),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已完成(kataṃ)。」
以上便是尊者(āyasmā)芒果團供養者(ambapiṇḍiyo)長老(thero)所宣說的(abhāsittha)這些偈頌(imā gāthāyo)。
AP.1.302 稱揚讚歎者長老傳 anusaṃsāvakattherāpadānaṃ
(稱讚佛陀後,91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43.
「當我正在行乞食(piṇḍāya caramāna)時,我看見(addasaṃ)了勝利者(jinaṃ)vipassiṃ佛。
我供養(pādāsiṃ)了(一塊)烏龍木(uḷuṅga)作為(他的)食物(bhikkhaṃ),獻給那位具足雙足者(dvipadindassa)、如來(tādino)。」
44.
「那時(tadā),我心懷淨信(pasannacitto)、充滿喜悅(sumano),我向他恭敬禮拜(abhivādesahaṃ)。
我為了證得(pattiyā)最高的利益(uttamatthassa),而稱揚讚歎(anusaṃsāvayiṃ)那位佛(buddhaṃ)。」
45.
「距今九十一劫(ekanavutito kappe)之前,我曾稱揚讚歎(anusaṃsāvayiṃ ahaṃ)了他
自此,我便不再經歷(nābhijānāmi)惡道(duggatiṃ),這便是稱揚讚歎(anusaṃsāvanā)所帶來的果報(phalaṃ)。」
46.
「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八解脫(vimokkhāpi ca aṭṭhime),
六神通(chaḷabhiññā)皆已親證(sacchikatā),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已完成(kataṃ)。」
以上便是尊者(āyasmā)稱揚讚歎者(anusaṃsāvako)長老(thero)所宣說的(abhāsittha)這些偈頌(imā gāthāyo)。
AP.1.303 蓮華花鬚供養者長老傳 padumakesariyattherāpadānaṃ
(為獨覺佛撒花後,91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1.
「過去(pubbe),我(ahosiṃ)曾是(āsiṃ)一位象王(mātaṅgavāraṇo),在眾仙人(isisaṅghe)之中。
出於對那些大聖者(mahesīnaṃ)的淨信(pasādena),我撒散了(mokiriṃ)蓮花(paduma)與花鬚(kesara)。」
2.
「(我將花鬚)撒向那些最勝的獨覺佛(paccekajinaseṭṭhesu)、離欲修行者(dhutarāgesu)等聖眾(tādisu)。
對他們生起淨信(tesu cittaṃ pasādetvā)之後,我在一劫(kappaṃ)期間,於天界(saggamhi)享受歡樂(modahaṃ)。」
3.
「距今九十一劫(ekanavutito kappe)之前,那時(tadā)我曾撒散(okiriṃ)了花鬚(kesaraṃ)。
自此,我便不再經歷(nābhijānāmi)惡道(duggatiṃ),這便是供養佛(buddhapūjāya)所帶來的果報(phalaṃ)。」
4.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ca)八解脫(vimokkhāpi aṭṭhime)。
六種神通(chaḷabhiññā)也已親證(sacchikatā),已完成佛(buddhassa)的教法(sāsanaṃ)。」
以上便是尊者(āyasmā)蓮華花鬚供養者(padumakesariyo)長老(thero)所宣說的(abhāsittha)這些偈頌(imā gāthāyo)。
AP.1.304 一切香供養者長老傳 sabbagandhiy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香給佛陀後,91個大劫不下惡道,當過一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5.
「我(mayā)供養(dinnaṃ)了香與花環(gandhamālaṃ)給偉大的聖者(mahesino)遍觀佛(vipassissa)。
我也供給了(adāsiṃ)最上等的(uttamaṃ)憍奢耶衣(koseyyavatthaṃ)給那位正直無曲者(ujubhūtassa)。」
6.
「距今九十一劫(ekanavutito kappe)之前,往昔(pure)我曾供給(adadiṃ)那件衣服(vatthaṃ)[或:我曾供給那香(gandhamadadiṃ),根據另一版本]。
自此,我便不再經歷(nābhijānāmi)惡道(duggatiṃ),這便是供養香(gandhadānassa)所帶來的果報(phalaṃ)。」
7.
「從那時起十五劫(ito pannarase kappe)後,有一位名為善衣(suceḷo nāma)的剎帝利(khattiyo)。
他具足七寶(sattaratanasampanno),是一位力量強大的(mahabbalo)轉輪聖王(cakkavattī)。」
8.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ca)八解脫(vimokkhāpi aṭṭhime)。
六種神通(chaḷabhiññā)也已親證(sacchikatā),已完成佛(buddhassa)的教法(sāsanaṃ)。」
以上便是尊者(āyasmā)一切香供養者(sabbagandhiyo)長老(thero)所宣說的(abhāsittha)這些偈頌(imā gāthāyo)。
AP.1.305 甘露味供養者長老傳paramann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上等食物給佛陀後,91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9.
「我看見(addasaṃ)了遍觀佛(vipassiṃ buddhaṃ)——世間最尊勝者(lokajeṭṭhaṃ)、人中之雄(narāsabhaṃ),他如同盛開的迦尼迦羅花(kaṇikāraṃva)般光輝照耀(jotantaṃ),又如正在升起的太陽(udayantaṃva bhāṇumaṃ)一般。」
10.
「我雙手合十(añjaliṃ paggahetvāna)後,便前往(abhinesiṃ)自己的家(sakaṃ gharaṃ)。
我迎請(abhinetvāna)了正等正覺者(sambuddhaṃ)後,便供給了(adāsahaṃ)甘露味(paramannaṃ,最上等的食物)。」
11.
「距今九十一劫(ekanavutito kappe)之前,那時(tadā)我供給了甘露味(paramannaṃ)。
自此,我便不再經歷(nābhijānāmi)惡道(duggatiṃ),這便是供養甘露味(paramannassa)所帶來的果報(phalaṃ)。」
12.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ca)八解脫(vimokkhāpi aṭṭhime)。
六種神通(chaḷabhiññā)也已親證(sacchikatā),已完成佛(buddhassa)的教法(sāsanaṃ)。」
以上便是尊者(āyasmā)甘露味供養者(paramannadāyako)長老(thero)所宣說的(abhāsittha)這些偈頌(imā gāthāyo)。
AP.1.306 法想長老傳 dhammasaññakattherāpadānaṃ
(聽聞佛陀說法後,91個大劫不下惡道,當過一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13.
「世尊(bhagavato)遍觀佛(vipassino)成就了偉大的覺悟(mahābodhimaho ahu)。
正等覺者(sambuddho),停留於樹下者(rukkhaṭṭho),是世間最尊勝者(lokajeṭṭho)、人中之雄(narāsabho)。」
14.
「在那個時候(tamhi samaye),世尊(bhagavā)以比丘僧團為前導(bhikkhusaṅghapurakkhato),
發出獅子吼(vācāsabhimudīrayaṃ),開示(pakāseti)四聖諦(catusaccaṃ)。」
15.
「正等覺者(sambuddho)以簡略(saṅkhittena)與詳細(vitthārena)的方式講說(desento / desayaṃ),
他是已揭開(遮蔽)者(vivaṭṭacchado),指引大眾(mahājanaṃ)趨向涅槃(nibbāpesi)。」
16.
「我聽聞(sutvāna)了那位世間最尊勝者(lokajeṭṭhassa)、如來(tādino)的法(dhammaṃ)之後,
禮拜(vanditvā)導師(satthuno)的雙足(pāde),便面朝北方(uttarāmukho)離去了(pakkāmiṃ)。」
17.
「距今九十一劫(ekanavutito kappe)之前,那時(tadā)我聽聞(asuṇiṃ)了佛法(dhammaṃ)。
自此,我便不再經歷(nābhijānāmi)惡道(duggatiṃ),這便是聽聞佛法(dhammasavassa)所帶來的果報(phalaṃ)。」
18.
「從那時起三十三劫(tettiṃsamhi ito kappe)後,我曾是(āsiṃ)一位大地之主(mahīpati)。
名為善聞(sutavā nāma nāmena),是一位力量強大的(mahabbalo)轉輪聖王(cakkavattī)。」
19.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ca)八解脫(vimokkhāpi aṭṭhime)。
六種神通(chaḷabhiññā)也已親證(sacchikatā),已完成佛(buddhassa)的教法(sāsanaṃ)。」
以上便是尊者(āyasmā)法想者(dhammasaññako)長老(thero)所宣說的(abhāsittha)這些偈頌(imā gāthāyo)。
AP.1.307 供果長老傳phal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果實給佛陀後,91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20.
「在恆河(bhāgīrathī)的河岸邊,那時有一處修行住所(assamo)。
我當時手持著果實,走向那個修行住所。
21.
「在那裡,我遇見了毘婆尸(Vipassi)佛陀,他如同散發歡喜光輝的太陽一般。
我將自己所有的果實,全都供奉給了導師(佛陀)。
22.
「在九十一劫以前,那時我獻上了果實。
自此之後,我便不再經歷惡道(不幸的輪迴),這便是供獻果實所帶來的果報。
23.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ca)八解脫(vimokkhāpi aṭṭhime)。
六種神通(chaḷabhiññā)也已親證(sacchikatā),已完成佛(buddhassa)的教法(sāsanaṃ)。」
以上就是尊貴的供果大長老(Āyasmā Phaladāyako Thero)所宣說的這些偈頌。
AP.1.308 清淨信心長老傳sampasādakattherāpadānaṃ
(對僧團生起清淨信心後,94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24.
「『世尊(buddha)啊,英雄,我向您致敬!您已於一切處徹底解脫。
我現已遭遇災難,請您成為我的歸依處。』
25.
「義成就(Siddhattha),那位世間無與倫比者,對他作出了授記:
『僧團(Saṅgha)如同廣大無邊的海洋,是無量、無上、最殊勝的。
26.
「『那離塵染的福田(khette)中,是能給予無盡果報的(地方)。
你應對僧團生起清淨信心(cittaṃ pasādetvā),播下(vāpa)或種植(ropaya)良善的種子。』
27.
「全知者(sabbaññū)、世間最尊(lokajeṭṭho)、人中之牛王(narāsabho)這樣說之後,
在教導了我之後,便升上虛空,行於天際。
28.
「在那位全知者、人中之牛王離去後不久,
我的死亡時刻到來,隨後我便投生到了兜率天(Tusita)。
29.
「那時,我在那離塵染、能施予無盡果報的福田——僧團中,
生起了清淨的信心,並因此於一劫之中都在天界享受快樂。
30.
「在九十四劫以前,我那時獲得了清淨信心(pasāda)。
自此之後,我便不再經歷惡道(不幸的輪迴),這就是生起清淨信心所帶來的果報。
31.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ca)八解脫(vimokkhāpi aṭṭhime)。
六種神通(chaḷabhiññā)也已親證(sacchikatā),已完成佛(buddhassa)的教法(sāsanaṃ)。」
以上就是尊貴的清淨信心長老(Āyasmā Sampasādako Thero)所宣說的這些偈頌。
AP.1.309 供養園林長老傳 ārām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園林給佛陀後,94個大劫不下惡道,當過七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32.
「我曾為義成就(Siddhattha)世尊(bhagavato)建造了一座園林(ārāmo),並種下了樹木。
這些樹木提供了寧靜的蔭涼(sandacchāyesu),鳥兒們也安靜地棲息其中。
33.
「我見到了離塵染的佛陀(virajaṃ buddhaṃ),他是一切供養的接受者(āhutīnaṃ paṭiggahaṃ)。
我將那座園林奉獻給了世間最尊(lokajeṭṭhaṃ)、人中之牛王(narāsabhaṃ)。
34.
「我以歡喜愉悅的心,供奉了果實與花朵。
從那時起,我心中生起了清淨信心,並將那座園林完全迴向(給佛陀與僧團)。
35.
「我以清澈信心(vippasannena cetasā)對佛陀所做的這項供養,
在每一世生命中生起時,其果報也隨之不斷呈現。
36.
「在九十四劫以前,我那時供養了那座園林。
自此之後,我便不再經歷惡道(不幸的輪迴),這就是供養園林所帶來的果報。
37.
「從那時起又過了三十七劫,出現了七位(sattatiṃse)溫和而沉穩的(mudusītalā)國王。
他們具足七寶(sattaratanasampannā),是強大有力(mahabbalā)的轉輪聖王(cakkavattī)。
38.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ca)八解脫(vimokkhāpi aṭṭhime)。
六種神通(chaḷabhiññā)也已親證(sacchikatā),已完成佛(buddhassa)的教法(sāsanaṃ)。」
以上就是尊貴的供養園林大長老(Āyasmā Ārāmadāyako Thero)所宣說的這些偈頌。
AP.1.310 供塗料長老傳 anulep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塗料給僧團後,1800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39.
「我曾見到牟尼(munino)見義(Atthadassissa)佛的一位弟子(sāvakaṃ)。
他正在進行新建工程(navakammaṃ karontassa),我便前往了戒壇(sīmāya)。
40.
「當新建工程完成後,我供獻了塗料(anulepamadāsahaṃ)。
懷著清淨信心(pasannacitto)與歡喜心(sumano),於最殊勝的福田(puññakkhette anuttare)中。
41.
「在1800劫(aṭṭhārase kappasate)以前,我那時所做的這項善業(kammamakariṃ)。
自此之後,我便不再經歷惡道(不幸的輪迴),這就是供獻塗料所帶來的果報。
42.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ca)八解脫(vimokkhāpi aṭṭhime)。
六種神通(chaḷabhiññā)也已親證(sacchikatā),已完成佛(buddhassa)的教法(sāsanaṃ)。」
以上就是尊貴的供塗料大長老(Āyasmā Anulepadāyako Thero)所宣說的這些偈頌。
AP.1.311 佛陀想長老傳buddhasaññakattherāpadānaṃ
(夢到佛陀後,生起信心,然後94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43.
「(我見到)如同升起千道光芒的、如同散發金色光輝的太陽一般,
進入林中、寂靜的、世間最勝的、人中之雄牛(佛陀)。
44.
「我在夢中見到了見義(Siddhattha)的世間導師。
於彼處(對佛陀)生起淨信之心後,我便往生至善趣。
45.
「從九十四劫以來,那時我獲得了(對佛陀的)想。
我不再經歷惡趣,這便是佛陀想的果報。
46.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ca)八解脫(vimokkhāpi aṭṭhime)。
六種神通(chaḷabhiññā)也已親證(sacchikatā),已完成佛(buddhassa)的教法(sāsanaṃ)。」
以上就是尊者佛陀想(Buddhasaññako)長老所說出的這些偈頌。
AP.1.312 石窟施者長老傳 pabbhār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洞窟給佛陀後,獲得莊嚴的傘蓋和無量的寶物,在天界享樂一劫,當過一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47.
「我為喜見(Piyadassī)尊者、世尊,清整出了一座石窟。
並且,我作為侍者服侍了那位(具有)那樣(功德)者,以供他受用。
48.
「那位大牟尼、喜見佛,為我授記(預言):
(你將獲得)一個有千根傘骨、百個傘頭(或作百個傘球),飾有旗幡、顏色如翡翠(綠寶石)般的華蓋。
49.
「那個(華蓋)將成為一座(莊嚴的)尖頂飾,並且(會有)無量的寶物(出現)。
在布施了石窟之後,我在一劫的時間裡,都在天界中歡樂。
50.
「距今三十二劫前,有一位名叫善淨(Susuddha)的剎帝利。
他具足七寶,是一位有大力量的轉輪王。
51.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ca)八解脫(vimokkhāpi aṭṭhime)。
六種神通(chaḷabhiññā)也已親證(sacchikatā),已完成佛(buddhassa)的教法(sāsanaṃ)。」
以上就是尊者石窟施者(Pabbhāradāyako)長老所說出的這些偈頌。
AP.1.313 贈予守護長老傳 ārakkh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為佛陀建圍墻後,最終抵達涅槃)
1.
在過去,我曾為聖賢(muni)見法佛(Dhammadassī)建造了一道圍牆(vati)。
向那位雙足尊者(dvipadinda)、偉大者(tādino)獻上了守護(ārakkho)。
2.
自從我做了那個業之後,已經過了1800劫(aṭṭhārase kappasate)。
憑藉那殊勝的業(kammavisesena),我證得了煩惱的滅盡(āsavakkhayo)。
3.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八解脫(vimokkhāpi ca aṭṭhime)。
我實現了六神通(chaḷabhiññā),完成了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以上就是尊貴的贈予守護的長老(Āyasmā Ārakkhadāyako Thero)所宣說的這些偈頌。
AP.1.314 供食長老傳 bhojan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佛陀食物後,31個大劫不下惡道,當過一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4.
「如同善生長的沙羅樹枝般挺拔,如同(Sobhañjana)蘇般那花般盛開。
猶如天空中的因陀羅柱(Indalaṭṭhi),勝利者(Jino,指佛陀)始終光輝照耀。
5.
對於那位超越天神的天神(devātidevassa),即偉大的仙人(mahesino)維沙布(Vessabhussa),
我以清淨歡喜的心(vippasannena cetasā),供獻了食物(bhojanam)。
6.
那位無敗者(aparājito)、自成正覺者(sayambhū)佛陀(buddho)為我祝願(anumodi):
『願你在未來生中(bhave nibbattamānamhi),此業果(phalaṃ)成熟於你。』
7.
從那時起三十一劫(ekattiṃse ito kappe)以前,我供獻了那食物(dānamadadiṃ tadā);
自此我不知惡道(duggatiṃ nābhijānāmi),此即是供食(bhojanassa)的果報(phalaṃ)。
8.
在二十五劫(pañcavīse ito kappe)前,我曾名為(eko āsiṃ)阿密多(amittako),
具足七寶(sattaratanasampanno),是一位有大力量(mahabbalo)的轉輪聖王(cakkavattī)。
9.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八解脫(vimokkhāpi ca aṭṭhime)。
我實現了六神通(chaḷabhiññā),完成了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這樣(itthaṃ sudaṃ),尊者(āyasmā)供食長老(bhojanadāyako thero)說出了(abhāsitthāti)這些偈頌(imā gāthāyo)。
AP.1.315 行走想長老傳 gatasaññakattherāpadānaṃ
(對佛陀生起喜悅,而94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10.
「天空中(ākāseva)並沒有(natthi)路徑(padaṃ),在無礙的虛空(ambare anilañjase)中也沒有。
我見到(addakkhiṃ)成就者(Siddhatthaṃ,義成就)、勝利者(Jina,指佛陀)正走向(gacchantaṃ)天界(tidivaṅgaṇe)的宮殿。
11.
「看見(disvā)被風(anilena)吹動(eritaṃ)的、正等覺者(sammāsambuddha)的袈裟(cīvaraṃ),
見到了聖賢,我 當下(tāvade)心中就生起了(mamāhu)喜悅(vitti)
12.
「在九十四劫(catunnavutito kappe)以前,那時(tadā)我獲得了(alabhiṃ)這個想(saññaṃ)。
自此我不知(nābhijānāmi)惡道(duggatiṃ),這即是佛陀想(buddhasaññā)的果報(phalaṃ)。
13.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八解脫(vimokkhāpi ca aṭṭhime)。
我實現了六神通(chaḷabhiññā),完成了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這樣(itthaṃ sudaṃ),尊者(āyasmā)行走想長老(gatasaññako thero)說出了(abhāsitthāti)這些偈頌(imā gāthāyo)。
AP.1.316 七蓮華長老傳sattapadumiy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花朵給佛陀後,94個大劫不下惡道,當過四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14.
「我曾經居住(vasāmahaṃ)在河邊(nadīkūle),是一位名叫尼沙陀(Nesādo)的婆羅門(brāhmaṇo)。
我用百片花瓣(satapattehi)的花朵(pupphehi),清掃(sammajjitvāna)了我的隱居處(assamaṃ)。
15.
「我看見(disvā)擁有金色身相(suvaṇṇavaṇṇaṃ)的正覺者(sambuddhaṃ)、成就者(Siddhatthaṃ,義成就)、世間導師(lokanāyakaṃ),
正穿越天空(nabhena)而行(gacchantaṃ),那時我心中生起了(me udapajjatha)歡喜(hāso)。
16.
「我上前迎接(paccuggantvāna)正覺者(sambuddhaṃ)、世間最尊貴者(lokajeṭṭhaṃ)、人中之雄(narāsabhaṃ),
引領他(atināmetvā)來到我的隱居處(assamaṃ),並灑下(okiriṃ)水生花朵(jalajaggehi)供養。
17.
「在九十四劫(catunnavutito kappe)以前,我供養(abhiropayiṃ)了那些花朵(puppham)。
自此我不知(nābhijānāmi)惡道(duggatiṃ),這即是供養佛陀(buddhapūjā)的果報(phalaṃ)。
18.
「距今七劫前(ito te sattame kappe),我曾四次成為(caturo)卓越的統治者(pādapāvarā),
具足七寶(sattaratanasampannā),是擁有強大力量(mahabbalā)的轉輪聖王(cakkavattī)。
19.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八解脫(vimokkhāpi ca aṭṭhime)。
我實現了六神通(chaḷabhiññā),完成了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這樣(itthaṃ sudaṃ),尊者(āyasmā)七蓮華長老(sattapadumiyo thero)說出了(abhāsitthāti)這些偈頌(imā gāthāyo)。
AP.1.317 供獻花座長老傳 pupphāsan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花座給佛陀後,94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20.
「我看見一位擁有金色身相(suvaṇṇavaṇṇaṃ)的正覺者(sambuddhaṃ),如同散發光芒的太陽(bhāṇumaṃ)一般輝耀(pītaraṃsiṃva),
在不遠處(avidūrena)行走(gacchantaṃ),他是成就者(Siddhatthaṃ,義成就)、無敗者(aparājitaṃ)。
21.
「我上前迎接(paccuggamitvāna)他,並引領他進入(pavesetvāna)我的隱居處(assamaṃ)。
我以清淨歡喜的心(vippasannena cetasā),供獻了(dinnaṃ)花座(pupphāsanaṃ)。
22.
「那時(tadā)我合掌(añjaliṃ paggahetvāna),心中充滿感動(vedajāto ahaṃ),
對佛陀(buddhe)生起淨信(cittaṃ pasādetvā),並將此善業(taṃ kammaṃ)迴向(pariṇāmayiṃ)。
23.
「願我所有已累積的功德(yaṃ me atthi kataṃ puññaṃ),於自成正覺者(sayambhumha)、無敗者(aparājite)面前,
以此一切善業(sabbena tena kusalena),令我在教法中(sāsane)成為清淨無垢者(vimalo homi)。」
24.
「在九十四劫(catunnavutito kappe)以前,我供獻了(adaṃ)那個花座(pupphāsanam tadā)。
自此我不知(nābhijānāmi)惡道(duggatiṃ),這即是供獻花座(pupphāsanassa)的果報(phalaṃ)。
25.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八解脫(vimokkhāpi ca aṭṭhime)。
我實現了六神通(chaḷabhiññā),完成了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這樣(itthaṃ sudaṃ),尊者(āyasmā)供獻花座長老(pupphāsanadāyako thero)說出了(abhāsitthāti)這些偈頌(imā gāthāyo)。
AP.1.318 讚嘆座位長老傳 āsanasanthavikattherāpadānaṃ
(讚歎佛陀後,31個大劫不下惡道,當過七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26.
「名為『最上(uttamaṃ)』的塔(cetiyaṃ),屬於世間親族(lokabandhuno)尸棄佛(Sikhino)。
那時(tadā)我在荒野(araññe)、空地(irīṇe)與森林(vane)中盲目地(andhā)徘徊(hiṇḍāmahaṃ)。
27.
「當我從森林(pavanā)中走出(nikkhamantena)時,看見了(diṭṭhaṃ)獅子座(sīhāsanaṃ)。
我單手合掌(ekaṃsaṃ añjaliṃ katvā),讚嘆(santhaviṃ)了世間導師(lokanāyakaṃ)。
28.
「我用了一部分白天(divasabhāgaṃ)來讚嘆(thavitvāna)佛陀(buddhaṃ)、世間至高導師(lokagganāyakaṃ),
以歡喜(haṭṭhena)的心(cittena),我說出了(udīrayiṃ)這些話(imaṃ vācaṃ)。
29.
「『向您致敬(namo te),人中牛王(purisājañña)!向您致敬(namo te),最上之人(purisuttama)!
您是一切知者(sabbaññūsi)、大勇士(mahāvīra)、世間最尊(lokajeṭṭha)、人中之雄(narāsabha)!』
30.
「我向尸棄佛(Sikhinaṃ)頂禮(abhitthavitvā),並以此作為相(nimittakaraṇenahaṃ)。
我向座位(āsanaṃ)禮拜(abhivādetvā)後,面朝北方(uttarāmukho)離去(pakkāmiṃ)。
31.
「距今三十一劫(ekattiṃse ito kappe)以前,我讚嘆了(thaviṃ)那位說法最勝者(vadataṃ varaṃ)。
自此我不知(nābhijānāmi)惡道(duggatiṃ),這即是讚嘆(thomanāya)的果報(phalaṃ)。
32.
「在二十七劫(sattavīse ito kappe)中,曾有七位(satta)無可比擬的(atulā)統治者,
他們具足七寶(sattaratanasampannā),是擁有強大力量(mahabbalā)的轉輪聖王(cakkavattī)。
33.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八解脫(vimokkhāpi ca aṭṭhime)。
我實現了六神通(chaḷabhiññā),完成了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這樣(itthaṃ sudaṃ),尊者(āyasmā)讚嘆座位長老(āsanasanthaviko thero)說出了(abhāsitthāti)這些偈頌(imā gāthāyo)。
AP.1.319 音聲想長老傳 saddasaññakattherāpadānaṃ
(對佛陀的聲音生起信心後,94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34.
「擁有美妙外貌的大勇士(mahāvīro),宣說(deseti)不朽的境界(amataṃ padaṃ)。
他被弟子們(sāvakehi)圍繞著(parivuto),居住在(vasati)最上的精舍(gharamuttame)。
35.
「他以甜美(madhurāya)的聲音(vācāya),攝受(saṅgaṇhāti)廣大的群眾(mahājanaṃ)。
他的音聲(ghoso)廣大(vipulo āsi),滿足天界與人間(devamānuse)的願求(āsīso)。
36.
「聽聞(sutvāna)了偉大仙人(mahesino)義成就(Siddhatthassa)的宏亮音聲(nigghosasaddaṃ),
我對音聲(sadde)生起淨信(cittaṃ pasādetvā),禮敬(avandiṃ)了世間導師(lokanāyakaṃ)。
37.
「在九十四劫(catunnavutito kappe)以前,那時(tadā)我獲得了(alabhiṃ)這個想(saññaṃ)。
自此我不知(nābhijānāmi)惡道(duggatiṃ),這即是佛陀想(buddhasaññā)的果報(phalaṃ)。
38.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八解脫(vimokkhāpi ca aṭṭhime)。
我實現了六神通(chaḷabhiññā),完成了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這樣(itthaṃ sudaṃ),尊者(āyasmā)音聲想長老(saddasaññako thero)說出了(abhāsitthāti)這些偈頌(imā gāthāyo)。
AP.1.320 光明長老傳 tiraṃsiyattherāpadānaṃ
(讚美佛陀後,94個大劫不下惡道,當過一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39.
「如同出身高貴的獅子(kesariṃ abhijātaṃva),如同山上的火焰(aggikkhandhaṃva pabbate),
照亮(obhāsentaṃ)一切方向(disā sabbā)的義成就(Siddhatthaṃ),就在山間(pabbatantare)。
40.
「看見(disvāna)太陽(sūriyassa)的光輝(ālokaṃ),以及月亮(canda)的光輝(ālokaṃ),
還有佛陀(buddhālokañca)的光明,我心中生起了(me udapajjatha)歡喜(vitti)。
41.
「看見(disvāna)這三種光明(tayo āloke)——正覺者(sambuddhaṃ)與最勝弟子們(sāvakuttamaṃ),我披上鹿皮(ekaṃsaṃ ajinaṃ katvā),讚嘆(santhaviṃ)了世間導師(lokanāyakaṃ)。
42.
「世間(loke)確實有三種(tayo hi)光明製造者(ālokakarā),能驅散世間的黑暗(lokatamonudā):
月亮(cando)、太陽(sūriyo),以及佛陀(buddho)——這位世間導師(lokanāyako)。
43.
「大智者(mahāmuni)為我開示(upadassetvā)譬喻(opammaṃ),並稱讚(kittito)了我。
我讚嘆(kittetvā)佛陀(buddhassa)的素質(vaṇṇaṃ)後,於一劫(kappaṃ)中在天界(saggamhi)歡喜(modahaṃ)。
44.
「在九十四劫(catunnavutito kappe)以前,我讚嘆了(abhikittayiṃ)佛陀(buddham)。自此我不知(nābhijānāmi)惡道(duggatiṃ),這即是讚嘆(kittanāya)的果報(phalaṃ)。
45.
「從那時起六十一劫(ekasaṭṭhimhito kappe)中,曾有一位(eko)持慧者(ñāṇadharo),
具足七寶(sattaratanasampanno),是擁有強大力量(mahabbalo)的轉輪聖王(cakkavattī)。
46.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八解脫(vimokkhāpi ca aṭṭhime)。
我實現了六神通(chaḷabhiññā),完成了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這樣(itthaṃ sudaṃ),尊者(āyasmā)光明長老(tiraṃsiyo thero)說出了(abhāsitthāti)這些偈頌(imā gāthāyo)。
AP.1.321 康達利花長老傳kandali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七朵花給佛陀後,94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47.
「從前(tadā)我是一位農夫(kassako),住在信度河(Sindhuyā nadiyā)的岸邊(tīre)。
專注於(yutto)為他人工作(parakammāyane),依靠別人供給的食物(parabhattaṃ)維生(apassito)。
48.
「當我沿著信度河(Sindhuṃ anucarantohaṃ)行走時,看見了(addasaṃ)義成就(Siddhatthaṃ)、勝利者(Jina)。
他如同處於禪定中(samādhinā nisinnaṃva),猶如盛開的百瓣花(satapattaṃva pupphitaṃ)。
49.
「那時(tadā)我採下(chetvāna)七朵(satta)康達利花(kandalipupphāni)的花梗(vaṇṭe),
將它們供奉(abhiropesiṃ)在太陽族後裔(ādiccabandhuno)佛陀(buddhassa)的頭頂(matthake)。
50.
「正覺者(sambuddhaṃ)擁有金色身相(suvaṇṇavaṇṇaṃ),安穩地(samāhitaṃ)坐在河岸(anukūle),
如同三處破裂(tidhāpabhinnamātaṅgaṃ)卻難以接近(durāsadaṃ)的狂象(kuñjaraṃva)。
51.
「我走向(upagantvāna)他——這位智慧深邃(nipakaṃ)、修習圓滿根器(bhāvitindriyaṃ)的導師(satthuno),
合掌(añjaliṃ paggahetvāna)禮敬(avandiṃ)了他。
52.
「在九十四劫(catunnavutito kappe)以前,我供養了(abhiropayiṃ)那些花朵(puppham)。
自此我不知(nābhijānāmi)惡道(duggatiṃ),這即是供養佛陀(buddhapūjā)的果報(phalaṃ)。
53.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八解脫(vimokkhāpi ca aṭṭhime)。
我實現了六神通(chaḷabhiññā),完成了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這樣(itthaṃ sudaṃ),尊者(āyasmā)康達利花長老(kandalipupphiyo thero)說出了(abhāsitthāti)這些偈頌(imā gāthāyo)。
AP.1.322 拘物陀花環長老傳 kumudamāliy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佛陀花環後,91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54.
「(我曾見)最殊勝的(pavaraṃ)雄牛(usabhaṃ)、大勇士(vīraṃ),大聖賢(mahesiṃ)、征服者(vijitāvinaṃ),
大英雄(mahāvīraṃ)毗婆尸佛(Vipassinaṃ),如同高貴出生的獅子(abhijātaṃva kesariṃ)。
55.
「當他沿著道路(rathiyaṃ)行走(paṭipajjantaṃ),接受(paṭiggahaṃ)眾人的供養(āhutīnaṃ)時,
我拿著(gahetvā)拘物陀花環(kumudaṃ mālaṃ),撒向(samokiriṃ)最勝佛陀(buddhaseṭṭhaṃ)。
56.
「在九十一劫(ekanavutito kappe)以前,我供養了(abhipūjayiṃ)那些花朵(puppham)。
自此我不知(nābhijānāmi)惡道(duggatiṃ),這即是供養佛陀(buddhapūjā)的果報(phalaṃ)。
57.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八解脫(vimokkhāpi ca aṭṭhime)。
我實現了六神通(chaḷabhiññā),完成了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這樣(itthaṃ sudaṃ),尊者(āyasmā)拘物陀花環長老(kumudamāliyo thero)說出了(abhāsitthāti)這些偈頌(imā gāthāyo)。
AP.1.323 優曇花長老傳 umā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花朵給佛陀後,94個大劫不下惡道,當過一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1.
「我曾看見(addasāhaṃ)那位已入定(samāhitaṃ samāpannaṃ)、無敗者(aparājitaṃ)義成就(Siddhatthaṃ),
以禪定安坐(samādhinā upaviṭṭhaṃ)的最勝之人(naruttamaṃ)。
2.
「我拿著(gahetvāna)優曇花(umāpupphaṃ),供養(abhiropayiṃ)佛陀(buddhassa)。
所有花朵(sabbapupphā)朝向一處(ekasīsā),花梗(vaṇṭā)向上(uddhaṃ)或向下(adhomukhā)。
3.
「它們如同懸浮於空中(ākāse),猶如精心布置的花毯(pupphasantharā),清淨莊嚴(sucittā viya tiṭṭhante)。
由於那心淨信的功德(tena cittappasādena),我往生(upapajjahaṃ)了兜率天(tusitaṃ)。
4.
「在九十四劫(catunnavutito kappe)以前,我供養了(abhipūjayiṃ)那些花朵(puppham)。
自此我不知(nābhijānāmi)惡道(duggatiṃ),這即是供養佛陀(buddhapūjā)的果報(phalaṃ)。
5.
「在五十五劫(pañcapaññāsito kappe)前,我曾是一位(eko āsiṃ)大地之主(mahīpati),
名為遍覆(Samantachadano)的轉輪聖王(cakkavattī),擁有強大力量(mahabbalo)。
6.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八解脫(vimokkhāpi ca aṭṭhime)。
六神通(chaḷabhiññā)已親證(sacchikatā),已完成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這樣(itthaṃ sudaṃ),尊者(āyasmā)優曇花長老(umāpupphiyo thero)說出了(abhāsitthāti)這些偈頌(imā gāthāyo)。
AP.1.324 供沙長老傳 pulinapūjakattherāpadānaṃ
(供沙給佛陀後,91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7.
「(我曾見)猶如輝耀的卡庫陀樹(kakudhaṃ vilasantaṃva),如同高貴的牛王(nisabhājāniyaṃ yathā),
如藥草般明亮(osadhiṃva virocantaṃ),照耀著(obhāsantaṃ)人中之雄(narāsabhaṃ)。
8.
「我合掌(añjaliṃ paggahetvāna),禮敬(avandiṃ)了導師(satthuno)。
我讚頌(parivaṇṇesiṃ)導師(satthāraṃ),並以自己的行為(sakakammena)使他歡喜(tosayiṃ)。
9.
「我取來(gayha)極潔淨的沙(susuddhaṃ pulinaṃ),灑在(samokiriṃ)他行走的路上(gatamagge)。
我用衣襟(ucchaṅgena)捧起(gahetvāna),供養偉大先知(mahesino)毗婆尸佛(Vipassissa)。
10.
「那時(tato)我以清淨歡喜的心(vippasannena cetasā),取來半捧沙(upaḍḍhapulinaṃ),
在日間住處(divāvihāre)灑灑(osiñciṃ),供養那位如實的兩足尊(dvipadindassa tādino)。
11.
「在九十一劫(ekanavutito kappe)以前,我灑了(asiñcahaṃ)那些沙(pulinaṃ)。
自此我不知(nābhijānāmi)惡道(duggatiṃ),這即是供沙(pulinassa)的果報(phalaṃ)。
12.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八解脫(vimokkhāpi ca aṭṭhime)。
六神通(chaḷabhiññā)已親證(sacchikatā),已完成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這樣(itthaṃ sudaṃ),尊者(āyasmā)供沙長老(pulinapūjako thero)說出了(abhāsitthāti)這些偈頌(imā gāthāyo)。
AP.1.325 生笑長老傳 hāsajanakattherāpadānaṃ
(看見佛陀的掃糞衣後,合掌並高聲讚歎,91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13.
「我看見(disvāna)樹梢(dumagge)掛著(laggaṃ)導師(satthuno)的糞掃衣(paṃsukūlakaṃ),
我合掌(añjaliṃ paggahetvāna),更(bhiyyo)高聲讚嘆(uccāritaṃ mayā)。
14.
「從遠處(dūrato pana)看見(disvāna)它時,我心中生起了(me udapajjatha)歡喜(hāso)。
我合掌(añjaliṃ paggahetvāna),更(bhiyyo)使心(cittaṃ)清淨歡喜(pasādayiṃ)。
15.
「在九十一劫(ekanavutito kappe)以前,那時(tadā)我獲得了(alabhiṃ)這個想(saññaṃ)。
自此我不知(nābhijānāmi)惡道(duggatiṃ),這即是憶念佛陀(buddhasaññā)的果報(phalaṃ)。
16.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八解脫(vimokkhāpi ca aṭṭhime)。
六神通(chaḷabhiññā)已親證(sacchikatā),已完成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
這樣(itthaṃ sudaṃ),尊者(āyasmā)生笑長老(hāsajanako thero)說出了(abhāsitthāti)這些偈頌(imā gāthāyo)。
AP.1.326 祭祀主長老傳 yaññasāmikattherāpadānaṃ
(對佛陀有信心後,94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17.
「我七歲(jātiyā sattavassohaṃ)時,就已精通(mantapāragū)咒術。
我繼承(adhāresiṃ)家族傳統(kulavattaṃ),並努力籌備(ussāhito mayā)祭祀(yañño)。
18.
「那時(tadā)有八萬四千(cullāsītisahassāni)頭牲畜(pasū),被帶到(upanītāni)祭祀場(sārathambhupanītāni),
為了祭祀(yaññatthāya)而被宰殺(haññanti)。
19.
「(祭祀的火焰)如同(ova)炭火坑(ukkāmukha)般熾燃(pahaṭṭha),猶如赤檀木炭(khadiraṅgārasannibho)一樣熾熱,
如上升的太陽(udayantova sūriyo),又如滿月(puṇṇamāyeva candimā)般明亮。
20.
「義成就(Siddhattho)、一切成就者(sabbasiddhattho),受三界尊崇(tilokamahito)的聖者(hito),
正覺者(sambuddho)來到(upagantvāna)我面前,說出(abravi)這樣的話(idaṃ vacanaṃ)。
21.
「『不傷害(ahiṃsā)一切生命(sabbapāṇīnaṃ),孩子(kumāra),這是我所贊同的(mama ruccati)。
應遠離(ārati)偷盜(theyyā)、邪淫(aticārā)、飲酒(majjapānā)。
22.
「『應樂於(rati)平靜而行(samacariyāya),多聞(bāhusaccaṃ)與知恩(kataññutā)。
在今生(diṭṭhe dhamme)與來世(parattha ca),這些法(ete dhammā)都應被讚歎(pasaṃsiyā)。
23.
「『修習(bhāvayitvā)這些法(ete dhamme),樂於(rato)利益一切眾生(sabbasattahite),
對佛陀(buddhe)生起淨信(cittaṃ pasādetvā),修習(bhāvehi)最勝道(maggamuttamaṃ)。』
24.
「全知者(sabbaññū)、世間最尊(lokajeṭṭho)、人中之雄(narāsabho)說完(vatvāna)這些話後,
如此教導(anusāsitvā)我之後,便升空(vehāsaṃ uggato)離去(gato)。
25.
「我先清淨了(visodhetvā)自心(pubbe cittaṃ),隨後(pacchā)使心(cittaṃ)歡喜淨信(pasādayiṃ)。
憑藉此心淨的功德(tena cittappasādena),我往生(upapajjahaṃ)兜率天(tusitaṃ)。
26.
「在九十四劫(catunnavutito kappe)以前,當我使心(cittaṃ)淨信(pasādayiṃ)時,
自此我不知(nābhijānāmi)惡道(duggatiṃ),這即是憶念佛陀(buddhasaññā)的果報(phalaṃ)。
27.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八解脫(vimokkhāpi ca aṭṭhime)。
六神通(chaḷabhiññā)已親證(sacchikatā),已完成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
這樣(itthaṃ sudaṃ),尊者(āyasmā)祭祀主長老(yaññasāmiko thero)說出了(abhāsitthāti)這些偈頌(imā gāthāyo)。
AP.1.327 相想長老傳 nimittasaññakattherāpadānaṃ
(透過看見鹿兒而憶起佛陀,生起對佛陀的信心,自此94個大劫不下惡道,當過一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28.
「我居住在(vasāmi)詹達婆伽河(Candabhāgā nadī)的岸邊(tīre)的隱居處(assame)。
我看見(addakkhiṃ)一隻金色的鹿(suvaṇṇamiga),正在森林(vipine)中行走(carantaṃ)。
29.
「我因那隻鹿(mige)生起淨信(cittaṃ pasādetvā),並憶念(anussariṃ)世間最尊貴者(lokajeṭṭhaṃ,指佛陀)。
憑藉此心淨信(tena cittappasādena),我也憶念(anussariṃ)其他(aññe)佛陀(buddhe)。
30.
「過去已逝的佛陀(abbhatītā ca ye buddhā),現在存在的佛陀(vattamānā),以及未來將來的佛陀(anāgatā),
他們都如此輝耀(evamevaṃ virocanti),猶如鹿王(migarājāva),這三類(te tayo)佛陀。
31.
「在九十四劫(catunnavutito kappe)以前,那時(tadā)我獲得了(alabhiṃ)這個憶念(saññaṃ)。
自此我不知(nābhijānāmi)惡道(duggatiṃ),這即是憶念佛陀(buddhasaññā)的果報(phalaṃ)。
32.
「在二十七劫(sattavīse ito kappe)中,我曾是一位(eko āsiṃ)大地之主(mahīpati),
名為阿蘭若薩多(Araññasattho)的轉輪聖王(cakkavattī),擁有強大力量(mahabbalo)。
33.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八解脫(vimokkhāpi ca aṭṭhime)。
六神通(chaḷabhiññā)已親證(sacchikatā),已完成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
這樣(itthaṃ sudaṃ),尊者(āyasmā)相想長老(nimittasaññako thero)說出了(abhāsitthāti)這些偈頌(imā gāthāyo)。
AP.1.328 食物分享長老傳 annasaṃsāva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食物給佛陀後,94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34.
「我看見擁有金色身相(suvaṇṇavaṇṇaṃ)的正覺者(sambuddhaṃ),正行走(gacchantaṃ)在市集道路(antarāpaṇe)中,
他如同精製的金器(kañcanagghiyasaṅkāsaṃ),具足三十二種殊勝相貌(bāttiṃsavaralakkhaṇaṃ)。
35.
「我迎請(atināmetvā)義成就(Siddhatthaṃ)、一切成就者(sabbasiddhatthaṃ)、無動搖者(anejaṃ)、無敗者(aparājitaṃ),
供養食物(bhojayiṃ)給那位大智者(taṃ mahāmuniṃ)。
36.
「世間(loke)慈悲的聖賢(muni kāruṇiko)那時(tadā)以光明照耀(obhāsayi)了我。
我對佛陀(buddhe)生起淨信(cittaṃ pasādetvā),於一劫(kappaṃ)中在天界(saggamhi)歡喜安居(modahaṃ)。
37.
「在九十四劫(catunnavutito kappe)以前,我供獻了(adadiṃ)那食物(dānam tadā)。
自此我不知(nābhijānāmi)惡道(duggatiṃ),這即是供養比丘食物(bhikkhādānassa)的果報(phalaṃ)。
38.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八解脫(vimokkhāpi ca aṭṭhime)。
六神通(chaḷabhiññā)已親證(sacchikatā),已完成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
這樣(itthaṃ sudaṃ),尊者(āyasmā)食物分享長老(annasaṃsāvako thero)說出了(abhāsitthāti)這些偈頌(imā gāthāyo)。
AP.1.329 尼拘律陀花長老傳 nigguṇḍi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布施花朵給佛陀的獅子座後,當過八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39.
「當天神(devo)因壽命耗盡(āyusaṅkhayā)從天界(devakāyā)殞落(cavate)時,
會發出(niccharanti)三種聲音(tayo saddā),勸勉(anumodataṃ)諸天(devānaṃ):
40.
「『從此處離去後(ito bho),願你轉生善趣(sugatiṃ gaccha),獲得人間的同伴(manussānaṃ sahabyataṃ)。
成為人(manussabhūto)後,於正法(saddhamme)中,獲得無上的信心(labha saddhaṃ anuttaraṃ)。
41.
「『願你的信心(saddhā)堅定不移(niviṭṭhāssa),生起(mūlajātā)穩固根(patiṭṭhitā),
終生(yāvajīvaṃ)不衰退(asaṃhīrā),於善說的正法(saddhamme suppavedite)中。
42.
「『以身體(kāyena)行善(kusalaṃ katvā),以言語(vācāya)多行善(kusalaṃ bahuṃ),
以心意(manasā)行善(kusalaṃ katvā),無害(abyāpajjaṃ)無執著(nirūpadhiṃ)。
43.
「『然後(tato)以布施(dānena)累積(katvā)許多(bahuṃ)有漏的福德(opadhikaṃ puññaṃ),
並引導其他(aññepi)世人(macce)安住於(nivesaya)正法(saddhamme)與梵行(brahmacariye)中。』
44.
「出於這樣的悲憫(imāya anukampāya),當智者(vidū)天神(devādevaṃ)殞落(cavantaṃ)時,
諸天會一再勸勉(anumodanti):『來吧,天神(ehi deva),請再回來(puna)!』
45.
「那時(tadā)我心中生起(me āsi)危機感(saṃvego),當諸天聚集(devasaṅghe samāgate)時:
『我死後(ito cuto),將投生(gamissāmi)到怎樣的(kaṃsu nāma)胎藏(yoniṃ)中?』
46.
「一位修習圓滿根器(bhāvitindriyo)的沙門(samaṇo),了知(aññāya)我的憂懼(mama saṃvegam),
為了救度我(mamuddharitukāmo),他來到(āgacchi)我的身邊(mama santikaṃ)。
47.
「他名為(nāmena)蘇摩那(Sumano),是蓮華上佛(Padumuttara)的弟子(sāvako)。
他以法義(atthadhammānusāsitvā)教導我,那時(tadā)使我心生警惕(saṃvejesi mamaṃ)。
48.
「我聽聞(sutvā)他的話(vacanaṃ)後,對佛陀(buddhe)生起淨信(cittaṃ pasādayiṃ)。
我頂禮(abhivādetvā)那位智者(taṃ dhīraṃ),隨後就在那裡命終(tattha kālaṃkato ahaṃ)。
49.
「我立即投生(upapajjiṃ)於那裡(tattheva),受白業(sukkamūlena)驅使(codito)。
當我住於(vasanto)母胎(mātukucchimhi)時,母親(puna)懷孕(dhāreti mātuyā)。
50.
「從那個身體(tamhā kāyā)死後(cavitvāna),我轉生(upapajjahaṃ)三十三天(tidase)。
在那過程中(etthantare),我沒有經歷(na passāmi)任何憂苦(domanassamahaṃ tadā)。
51.
「從三十三天(tāvatiṃsā)殞落(cavitvāna)後,我進入(samokkamiṃ)母胎(mātukucchiṃ)。
剛從胎中出來(nikkhamitvāna kucchimhā),我不知(ajānahaṃ)黑業與白業(kaṇhasukkaṃ)。
52.
「七歲(jātiyā sattavassova)時,我進入(pāvisiṃ)了園林(ārāmaṃ),
那是喬達摩(Gotamassa)、世尊(bhagavato)、釋迦族之子(sakyaputtassa)的寺院。
53.
「在廣大(vitthārike)的教法(pāvacane)中,於普被廣泛弘傳(bāhujaññamhi)的教導(sāsane),
我看見(addasaṃ)在那裡(tattha)為導師(satthuno)推行教法(sāsanakare)的比丘們(bhikkhavo)。
54.
「有一座名為舍衛城(Sāvatthi nāma nagaraṃ)的城市,那裡(tattha)有國王(rājā)柯薩羅(Kosalo)。
他以象駕(nāgayuttena)的車乘(rathena),前往(upesi)最勝的菩提樹(bodhimuttamaṃ)。
55.
「當我看見(disvāna)那頭象(nāgaṃ)時,我憶起(anussariṃ)過去的業(pubbakammaṃ)。
我合掌(añjaliṃ paggahetvāna)後,便離開了(agamāsahaṃ)那個場合(samayaṃ)。
56.
「七歲(jātiyā sattavassova)時,我出家(pabbajiṃ)過無家生活(anagāriyaṃ)。
那位侍奉(upaṭṭhāsi)佛陀(buddhaṃ)的弟子(sāvako),名為阿難(Ānando)。
57.
「他具備智慧(gatimā)、堅忍(dhitimā)、正念(satimā),並且博學多聞(bahussuto)。
他使國王(rañño)生起淨信(cittaṃ pasādento),並引導(niyyādesi)這位大光輝者(mahājuti)。
58.
「我聽聞(sutvāna)他的法(dhammaṃ)後,憶起(anussariṃ)過去的業(pubbakammaṃ)。
當下(tattheva)安住(ṭhitako santo),我證得了(apāpuṇiṃ)阿羅漢果(arahattam)。
59.
「我整理(katvā)袈裟於一肩(ekaṃsaṃ cīvaraṃ),頭上(sire)合掌(katvāna añjaliṃ),
頂禮(abhivādetvā)正覺者(sambuddhaṃ)後,說出(udīrayiṃ)這些話(imaṃ vācaṃ):
60.
「『蓮華上佛(Padumuttarabuddhassa)、兩足尊(dvipadindassa)、導師(satthuno)啊,
我曾拿起(paggayha)尼拘律陀花(nigguṇḍipupphaṃ),放置於(ṭhapesahaṃ)獅子座(sīhāsane)。
61.
「『憑藉那個業(tena kammena),兩足尊(dvipadinda)、世間最尊(lokajeṭṭha)、人中之雄(narāsabha)啊,
我已證得(pattomhi)不動之位(acalaṃ ṭhānaṃ),捨棄(hitvā)勝敗(jayaparājayaṃ)。』
62.
「在二萬五千(pañcavīsasahassamhi)劫(kappānaṃ)中,我作為人間之王(manujādhipā)。
八位(aṭṭha)剎帝利(khattiyā)統治了(aṭṭhāsiṃsu)阿浮陀與尼羅浮陀劫(abbudanirabbudāni)。
63.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八解脫(vimokkhāpi ca aṭṭhime)。
六神通(chaḷabhiññā)已親證(sacchikatā),已完成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
這樣(itthaṃ sudaṃ),尊者(āyasmā)尼拘律陀花長老(nigguṇḍipupphiyo thero)說出了(abhāsitthāti)這些偈頌(imā gāthāyo)。
AP.1.330 蘇曼那花環長老傳 sumanāveḷiy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花環給佛陀,不辱罵修行人後,被一切眾生喜愛,當過一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64.
「對於世尊(bhagavato)維沙布佛(Vessabhussa),世間最尊(lokajeṭṭhassa)、如實者(tādino),
所有民眾(sabbe janā)聚集在一起(samāgamma),舉行(karonti)盛大的供養(mahāpūjaṃ)。
65.
「我用甘露(sudhāya)製成團食(piṇḍaṃ katvāna),也做了(āveḷaṃ)蘇曼那花環(sumanāyahaṃ)。
那時(tadā)我將它供奉(abhiropesahaṃ)在獅子座(sīhāsanassa)前(purato)。
66.
「所有民眾(sabbe janā)聚集在一起(samāgamma),瞻仰(pekkhanti)這最勝的花環(pupphamuttamaṃ):
『是誰供養(pūjitaṃ)這花環(pupphaṃ)給最勝佛陀(buddhaseṭṭhassa)、如實者(tādino)?』
67.
「憑藉此心淨信的功德(tena cittappasādena),我轉生(upapajjahaṃ)化樂天(nimmānaṃ)。
我享受(anubhomi)自己(sakaṃ)的業果(kammaṃ),過去(pubbe)自己所積的善業(sukatamattano)。
68.
「無論我投生(yonupapajjāmi)到哪一道(yaṃ yaṃ),成為天(devattaṃ)或人(mānusaṃ),
我都被一切眾生喜愛(sabbesānaṃ piyo homi),這即是供花(pupphapūjā)的果報(phalaṃ)。
69.
「我不記得(nābhijānāmi)自己曾以身體(kāyena)、言語(vācāya)或心意(cetasā),
對守戒者(saṃyatānaṃ)或苦行者(tapassīnaṃ),作出任何辱罵(akkositaṃ mayā)。
70.
「由於這清淨的行為(tena sucaritenāhaṃ),以及心的願求(cittassa paṇidhīhi ca),
我受到一切眾生的敬愛(sabbesaṃ pūjito homi),這即是不辱罵(anakkosassa)的果報(phalaṃ)。
71.
「距今十一劫(ito ekādase kappe)前,我曾是一位名為沙羅西(Sahassārosi)的剎帝利(khattiyo),
具足七寶(sattaratanasampanno),是擁有強大力量(mahabbalo)的轉輪聖王(cakkavattī)。
72.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八解脫(vimokkhāpi ca aṭṭhime)。
六神通(chaḷabhiññā)已親證(sacchikatā),已完成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
這樣(itthaṃ sudaṃ),尊者(āyasmā)蘇曼那花環長老(sumanāveḷiyo thero)說出了(abhāsitthāti)這些偈頌(imā gāthāyo)。
AP.1.331 花傘長老傳 pupphacchattiy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傘蓋給佛陀後,94個大劫不下惡道,當過八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73.
「世尊(bhagavato)義成就(Siddhatthassa),世間最尊(lokajeṭṭhassa)者(tādino),
宣說(pakāsayantassa)真理(saccaṃ),為眾生(pāṇino)指引涅槃(nibbāpentassa)。
74.
「我取來(āharitvāna)水生(jalajaṃ)、百瓣(satapattaṃ)的悅意花(manoramaṃ),
做成(katvāna)花傘(pupphassa chattaṃ),供養(abhiropayiṃ)佛陀(buddhassa)。
75.
「義成就(Siddhattho)、世間解(lokavidū),接受供養者(āhutīnaṃ paṭiggaho),
導師(satthā)站立於比丘僧團中(bhikkhusaṅghe ṭhito),說出(abhāsatha)這偈頌(imaṃ gāthaṃ):
76.
「『誰以淨信之心(cittaṃ pasādetvā)為我撐起花傘(pupphacchattaṃ adhārayiṃ),
憑此心淨功德(tena cittappasādena),他將不墮惡趣(duggatiṃ so na gacchati)。』
77.
「正覺者(sambuddho)、世間導師(lokanāyako)悉達多(Siddhattho)說完(vatvāna)這話後,
勸勉(uyyojetvāna)會眾(parisaṃ),便升空(vehāsaṃ)行於天際(nabhamuggami)。
78.
「當人天導師(naradevamhi)起身(vuṭṭhite)時,白傘(setacchattampi)也同時升起(vuṭṭhahi)。
這最勝傘蓋(chattamuttamaṃ)在最勝佛陀(buddhaseṭṭhassa)面前移動(gacchati purato)。
79.
「在九十四劫(catunnavutito kappe)以前,我供養了(abhiropayiṃ)那傘蓋(chattaṃ)。
自此我不知(nābhijānāmi)惡道(duggatiṃ),這即是供養花傘(pupphacchattassa)的果報(phalaṃ)。
80.
「在七十四劫(catusattatikappamhi)中,曾有八位名為闍羅西柯(Jalasikhā)的統治者,
具足七寶(sattaratanasampannā),是擁有強大力量(mahabbalā)的轉輪聖王(cakkavattī)。
81.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八解脫(vimokkhāpi ca aṭṭhime)。
六神通(chaḷabhiññā)已親證(sacchikatā),已完成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
這樣(itthaṃ sudaṃ),尊者(āyasmā)花傘長老(pupphacchattiyo thero)說出了(abhāsitthāti)這些偈頌(imā gāthāyo)。
AP.1.332 供傘及隨從長老傳 saparivārachatt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傘蓋給佛陀後,十萬大劫不下惡道,白傘隨行,當過七次天王,36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82.
「世間解(lokavidū)蓮華上佛(Padumuttaro),接受供養者(āhutīnaṃ paṭiggaho),
如同天空降下雨水(ākāse jalavuṭṭhīva),他降下(vassate)法雨(dhammavuṭṭhiyā)。
83.
「我看見(addasāsiṃ)那位正覺者(sambuddhaṃ),正在開示(desentaṃ)不朽的境界(amataṃ padaṃ)。
我使自心(sakaṃ cittaṃ)清淨歡喜(pasādetvā)後,便返回(agamāsiṃ)自己的家(sakaṃ gharaṃ)。
84.
「我拿著(gayha)裝飾華麗的傘(chattaṃ alaṅkataṃ),走近(upagacchiṃ)最勝之人(naruttamaṃ)。
以歡喜的心(haṭṭhena cittena),我將傘高舉(ukkhipiṃ)向空中(ākāse)。
85.
「那把傘如同被妥善引導(susaṅgahitayānaṃva),又如調伏的弟子(dantova sāvakuttamo),
它靠近(upagantvāna)正覺者(sambuddhaṃ)後,便靜止(sampatiṭṭhahi)在他的頭頂(matthake)。
86.
「慈悲者(anukampako)、具悲心(kāruṇiko)的佛陀(buddho),世間至高導師(lokagganāyako),
安坐於比丘僧團中(bhikkhusaṅghe nisīditvā),說出(abhāsatha)這些偈頌(imā gāthā):
87.
「『誰以淨信之心(tena cittappasādena)供獻(dinnaṃ)這把裝飾悅目的傘(alaṅkataṃ manoramaṃ chattamidaṃ),
他將不墮(na gacchati)惡道(duggatiṃ)。
88.
「『他將七次(sattakkhattuñca)在天界(devesu)成為天王(devarajjaṃ karissati),
並三十二次(bāttiṃsakkhattuñca)成為轉輪聖王(cakkavattī bhavissati rājā)。
89.
「『在十萬劫(kappasatasahassamhi)後,他將生於太陽族(Okkākakulasambhavo),
以喬達摩(Gotamo)為姓(gottena),成為世間的導師(satthā loke bhavissati)。
90.
「『他將是那位導師的法嗣(tassa dhammesu dāyādo),嫡傳弟子(oraso),法所化生(dhammanimmito),
完全徹悟一切煩惱(sabbāsave pariññāya),成為無漏者(nibbāyissatināsavo)。』
91.
「聽聞(aññāya)佛陀(buddhassa)所發出的(udīritaṃ)言語(vācā),
我心(pasannacitto)更加歡喜(sumano),再次(bhiyyo)對眾人(janesahaṃ)生起微笑(hāsaṃ)。
92.
「捨棄(jahitvā)人間的胎藏(mānusaṃ yoniṃ)後,我投生(majjhagaṃ)天界(dibbaṃ yoniṃ)。
一座極殊勝悅意(muttamaṃ manoramaṃ)的天宮(vimānaṃ)為我顯現(abbhuggataṃ mayhaṃ)。
93.
「當我從天宮(vimānā)出來(nikkhamantassa)時,白傘(setacchattaṃ)自然隨行(dharīyati)。
那時(tadā)我獲得(paṭilabhiṃ)此想(saññaṃ),這即是過去業(pubbakammassa)的果報(phalaṃ)。
94.
「從天界(devalokā)殞落(cavitvāna)後,我轉生人間(manussattañca āgamiṃ)。
從十萬劫以來(sattakappasatamhito),我三十六次(chattiṃsakkhattuṃ)成為轉輪聖王(cakkavattī)。
95.
「從那個身體(tamhā kāyā)死後(cavitvāna),我前往(āgacchiṃ)三十三天(tidasaṃ puraṃ)。
輾轉流轉(saṃsaritvānupubbena)後,我又再次返回人間(mānusaṃ punarāgamiṃ)。
96.
「當我入於母胎(okkantaṃ mātukucchiṃ maṃ)時,白傘(settacchattaṃ)自然覆護(adhārayuṃ)。
七歲(jātiyā sattavassohaṃ)時,我便出家(pabbajiṃ)過無家生活(anagāriyaṃ)。
97.
「有一位名為善喜(Sunando)的婆羅門(brāhmaṇo),精通咒術(mantapāragū),
那時(tadā)他拿著水晶傘(phalikaṃ chattamādāya),供養給最勝弟子(sāvakaggassa)。
98.
「大英雄(mahāvīro)、大說法者(mahākathī)舍利弗(Sāriputto)為他祝願(anumodi)。
我聽聞(sutvā)他的祝願後,憶起(anussariṃ)過去的業(pubbakammaṃ)。
99.
「我合掌(añjaliṃ paggahetvāna),使自心(sakaṃ cittaṃ)清淨歡喜(pasādayiṃ)。
憶念(saritvā)往昔的業(purimaṃ kammaṃ)後,我證得了(apāpuṇiṃ)阿羅漢果(arahattam)。
100.
「我從座起身(uṭṭhāya āsanā tamhā),頭上(sire)合掌(katvāna añjaliṃ),
頂禮(abhivādetvā)正覺者(sambuddhaṃ)後,說出(udīriyiṃ)這些話(imaṃ vācaṃ):
101.
「在十萬劫(satasahassito kappe)以前,有一位世間無上者(buddho loke anuttaro),
蓮華上佛(Padumuttaro)、世間解(lokavidū)、接受供養者(āhutīnaṃ paṭiggaho)。
102.
「我供獻了(dinnaṃ)一把傘(chattaṃ)給他,色彩繽紛(vicittaṃ)、裝飾華麗(samalaṅkataṃ)。
自成正覺者(sayambhū)、最勝之人(aggapuggalo)以雙手(ubho hatthehi)接過(paggaṇhi)。
103.
「『啊,佛陀(buddho)殊勝!啊,法(dhammo)殊勝!啊,我們的導師(satthusampadā)殊勝!
因供獻一把傘(ekacchattassa dānena)的功德,我不再轉生(nupapajjahaṃ)惡道(duggatiṃ)。』
104.
「我的煩惱(kilesā)已被燒盡(jhāpitā mayhaṃ),一切存在(bhavā)已被根除(samūhatā sabbe)。
完全徹悟一切煩惱(sabbāsave pariññāya),我作為無漏者(anāsavo)而安住(viharāmi)。
105.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八解脫(vimokkhāpi ca aṭṭhime)。
六神通(chaḷabhiññā)已親證(sacchikatā),已完成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
這樣(itthaṃ sudaṃ),尊者(āyasmā)供傘及隨從長老(saparivārachattadāyako thero)說出了(abhāsitthāti)這些偈頌(imā gāthāyo)。
AP.1.333 供香長老傳 gandhadhūpiyattherāpadānaṃ
(供香給佛陀後,94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1.
「我曾供獻(adāsahaṃ)香與香燭(gandhadhūpaṃ)給世尊(bhagavato)義成就(Siddhatthassa)。
以蘇曼那花(sumanehi)覆蓋裝飾(paṭicchannaṃ),那供品適合(anucchavikañca)佛陀(buddha)。
2.
「世間至高導師(lokagganāyakaṃ)佛陀(buddhaṃ),身如精製金器(kañcanagghiyasaṅkāsaṃ)般輝耀,
猶如青蓮(indīvaraṃva)於水中綻放(jalitaṃ),如燃燒的祭火(ādittaṃva hutāsanaṃ)般明亮。
3.
「他如虎王(byagghusabhaṃva)般威嚴殊勝(pavaraṃ),如高貴出生的獅王(abhijātaṃva kesariṃ),
安坐(nisinnaṃ)於沙門中最勝者(samaṇānaggaṃ),為比丘僧團(bhikkhusaṅgha)所圍繞(purakkhataṃ)。
4.
「見此景象(disvā)生起淨信(cittaṃ pasādetvā),我合掌(paggahetvāna añjaliṃ),
禮敬(vanditvā)導師(satthuno)雙足(pāde)後,面朝北方(uttarāmukho)離去(pakkāmiṃ)。
5.
「在九十四劫(catunnavutito kappe)以前,我供獻了(adadiṃ)那香品(gandham tadā)。
自此我不知(nābhijānāmi)惡道(duggatiṃ),這即是供香(gandhapūjā)的果報(phalaṃ)。
6.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八解脫(vimokkhāpi ca aṭṭhime)。
六神通(chaḷabhiññā)已親證(sacchikatā),已完成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這樣(itthaṃ sudaṃ),尊者(āyasmā)供香長老(gandhadhūpiyo thero)說出了(abhāsitthāti)這些偈頌(imā gāthāyo)。
AP.1.334 供水長老傳 udakapūja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水給佛陀後,十萬大劫不下惡道,當過三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7.
「我看見擁有金色身相(suvaṇṇavaṇṇaṃ)的正覺者(sambuddhaṃ),行走(gacchantaṃ)於無礙的虛空(anilañjase)中,
他如同以水為座(ghatāsanaṃva)般清澈明亮(jalitaṃ),又如燃燒的祭火(ādittaṃva hutāsanaṃ)般熾盛。
8.
「我以手(pāṇinā)取水(udakaṃ gayha),向空中(ākāse)潑灑(ukkhipiṃ ahaṃ)。
大英雄(mahāvīro)、慈悲者(kāruṇiko)、聖賢(isi)佛陀(buddho)接受了(sampaṭicchi)供養。
9.
「導師(satthā)名為蓮華上(Padumuttaranāmako),站立於虛空中(antalikkhe ṭhito),
了知(aññāya)我的心意(mama saṅkappam),說出(abhāsatha)這偈頌(imaṃ gātham):
10.
「『憑此供水之功德(iminā dakadānena),以及心生歡喜(pītiuppādanena ca),
即使十萬劫(kappasatasahassampi)中,你亦不墮(nupapajjasi)惡道(duggatiṃ)。』
11.
「兩足尊(dvipadinda)、世間最尊(lokajeṭṭha)、人中之雄(narāsabha)啊,
憑此業報(tena kammena),你將證得(pattomhi)不退轉位(acalaṃ ṭhānaṃ),捨離(hitvā)勝敗得失(jayaparājayaṃ)。
12.
「我曾以『千王』(Sahassarājanāmena)為名,三次(tayo ca)成為轉輪聖王(cakkavattino)。
在五百六十劫(pañcasaṭṭhikappasate)中,作為統御四方的君主(cāturantā janādhipā)。
13.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八解脫(vimokkhāpi ca aṭṭhime)。
六神通(chaḷabhiññā)已親證(sacchikatā),已完成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這樣(itthaṃ sudaṃ),尊者(āyasmā)供水長老(udakapūjako thero)說出了(abhāsitthāti)這些偈頌(imā gāthāyo)。
AP.1.335 普那伽花長老傳 punnāga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花朵給代表佛陀的沙塔後,92個大劫不下惡道,當過一次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14.
「我進入(ogayha)森林中的樹叢(kānanaṃ vana),作為獵人(luddako)居住(vasāmi)於此。
看見(disvā)盛開的(pupphitaṃ)普那伽花(punnāgaṃ),我憶念(anussariṃ)最勝佛陀(buddhaseṭṭhaṃ)。
15.
「我採集(ocinitvāna)那些芬芳(sugandhaṃ)、香氣馥郁(gandhitaṃ)、莊嚴(subhaṃ)的花朵(pupphaṃ),
在沙地(puline)上堆成塔形(thūpaṃ katvāna),供養(abhiropayiṃ)佛陀(buddhassa)。
16.
「在九十二劫(dvenavute ito kappe)以前,我供養了(abhipūjayiṃ)那些花朵(puppham)。
自此我不知(nābhijānāmi)惡道(duggatiṃ),這即是供養佛陀(buddhapūjā)的果報(phalaṃ)。
17.
「在九十一劫(ekamhi navute kappe)中,我曾是一位(eko āsiṃ)名為驅暗者(tamonudo)的君主,
具足七寶(sattaratanasampanno),是擁有強大力量(mahabbalo)的轉輪聖王(cakkavattī)。
18.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八解脫(vimokkhāpi ca aṭṭhime)。
六神通(chaḷabhiññā)已親證(sacchikatā),已完成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這樣(itthaṃ sudaṃ),尊者(āyasmā)普那伽花長老(punnāgapupphiyo thero)說出了(abhāsitthāti)這些偈頌(imā gāthāyo)。
AP.1.336 供一件衣長老傳 ekaduss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布施了一件衣服給佛陀後,十萬大劫不下惡道,36次為帝釋天,33次為轉輪王,無數次成為地方國王,生生世世具足端嚴相貌、德行、高貴之身、無量衣物、用不盡的財富,最終抵達涅槃)
19.
「在漢沙瓦提城(haṃsavatiyā nagare),我曾是一名割草人(tiṇahārako)。
我以割草(tiṇahārena)維生(jīvāmi),以此養育(posemi)孩子們(dārake)。
20.
「名為蓮華上(Padumuttaro nāma)的勝利者(jino),已徹悟一切法(sabbadhammāna pāragū),
他破除世間黑暗(tamandhakāraṃ nāsetvā),出現(uppajji)為世間導師(lokanāyako)。
21.
「我坐在自家屋中(sake ghare nisīditvā),那時(tadā)如此思惟(evaṃ cintesahaṃ):
『佛陀(buddho)已出現於世間(loke samuppanno),但我卻無物可供養(deyyadhammo ca natthi me)。
22.
「『我只有這一件衣服(idaṃ me sāṭakaṃ ekaṃ),也無人讓我供養(natthi me koci dāyako)。
地獄之苦(dukkho nirayasamphasso)極其痛苦,我願以此布施(ropayissāmi dakkhiṇaṃ)積福。』
23.
「我如此思惟後(evāhaṃ cintayitvāna),使自心清淨歡喜(sakaṃ cittaṃ pasādayiṃ)。
拿著(gahetvāna)那一件衣服(ekaṃ dussaṃ),我供獻(adāsahaṃ)給最勝佛陀(buddhaseṭṭhassa)。
24.
「供獻一件衣服後(ekaṃ dussaṃ daditvāna),我踊躍歡喜(ukkuṭṭhiṃ sampavattayiṃ):
『大智者(mahāmuni)啊,勇士(vīra)佛陀(buddho)若真是您,請度脫(tārehi)我!』
25.
「蓮華上佛(Padumuttaro)、世間解(lokavidū)、接受供養者(āhutīnaṃ paṭiggaho),
稱揚(pakittento)我的布施(mama dānaṃ),為我作(akā)祝願(anumodanaṃ):
26.
「『憑這一件衣服(iminā ekadussena)的布施,及至誠心願(cetanāpaṇidhīhi ca),
十萬劫(kappasatasahassāni)中,他將不墮(na gacchati)惡趣(vinipātaṃ)。
27.
「『他將三十六次(chattiṃsakkhattuṃ)成為天帝釋(devindo),統治天界(devarajjaṃ karissati);
三十三次(tettiṃsakkhattuṃ)成為轉輪聖王(cakkavattī bhavissati rājā);
至於地方王國(padesarajjaṃ)的廣大福報,更是不可計數(gaṇanāto asaṅkhiyaṃ)。
28.
「『無論在天界(devaloke)或人間(manusse vā),你流轉(saṃsaranto)於生死中(tuvaṃ bhave),
將始終具足端嚴相貌(rūpavā)、圓滿德行(guṇasampanno),永不投生卑劣身(anavakkantadehavā)。
並將獲得(labhissasi)不可動搖、無量的衣物(akkhobhaṃ amitaṃ dussaṃ),隨心所欲(yadicchakaṃ)。』
29.
「正覺者(sambuddho)名為蓮華上(jalajuttamanāmako),說完(vatvāna)此言後,
這位智者(dhīro)升上天空(nabhaṃ abbhuggamī),如天鵝王(haṃsarājāva)行於虛空(ambare)。
30.
「無論我投生(yonupapajjāmi)到何處——或為天(devattaṃ),或為人(mānusaṃ),
我的財富(bhoge)永不匮乏(ūnatā natthi),這即是供一件衣(ekadussassa)的果報(phalaṃ)。
31.
「每一步(paduddhāre)之間,衣物(dussaṃ)自然生成(nibbattate)於我。
我腳下(heṭṭhā)所立之處是衣,頭上(upari)所覆亦是衣。
32.
「乃至整個輪圍界(cakkavāḷamupādāya),連同森林山川(sakānanaṃ sapabbataṃ),
只要我心念欲求(icchamāno cahaṃ ajja),皆能以衣(dussehi)覆蓋(chādayeyyahaṃ)。
33.
「正因那一件衣(teneva ekadussena)的布施,我流轉(saṃsaranto)於生死中(bhavābhave),
始終獲得金色身相(suvaṇṇavaṇṇo hutvāna),在輪迴(saṃsarāmi)此世他世時。
34.
「這一衣布施(ekadussassa)的果報(vipākaṃ),我至今未嘗窮盡(najjhagaṃ katthacikkhayaṃ)。
這是我最後一生(ayaṃ me antimā jāti),此業果至今仍成熟於我(vipaccati idhāpi me)。
35.
「在十萬劫(satasahassito kappe)以前,我供獻了(adadiṃ)那件衣(dussam tadā)。
自此我不知(nābhijānāmi)惡道(duggatiṃ),這即是一件衣布施(ekadussassa)的果報(phalaṃ)。
36.
「我的煩惱(kilesā)已燒盡(jhāpitā mayhaṃ),一切生死(bhavā sabbe)已根除(samūhatā)。
如巨象(nāgova)掙斷繫縛(bandhanaṃ chetvā),我作為無漏者(anāsavo)而安住(viharāmi)。
37.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八解脫(vimokkhāpi ca aṭṭhime)。
六神通(chaḷabhiññā)已親證(sacchikatā),已完成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這樣(itthaṃ sudaṃ),尊者(āyasmā)供一件衣長老(ekadussadāyako thero)說出了(abhāsitthāti)這些偈頌(imā gāthāyo)。
AP.1.337 普灑香長老傳 phusitakampiy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檀香給佛陀後,十萬大劫不下惡道,當過1500次天帝,1500次轉輪王,每次投生都香氣四溢,能飄至半由旬外;任何嗅到的植物都散發香氣;最終抵達涅槃)
38.
「名為毗婆尸(Vipassī nāma)的正覺者(sambuddho),世間最尊(lokajeṭṭho)、人中之雄(narāsabho),
與漏盡者們(khīṇāsavehi sahito)共住(vasī),那時(tadā)住在僧園(saṅghārāme)。
39.
「毗婆尸佛(Vipassī)、世間導師(lokanāyako)走出(nikkhamma)僧園大門(ārāmadvārā),
與八億(aṭṭha satasahassehi)漏盡者(khīṇāsavehi)一同(saha)而行。
40.
「我身披鹿皮(ajinena nivatthohaṃ),穿著樹皮衣(vākacīradharopi ca),
拿著(mādāya)香花水(kusumodakam),走近(upasaṅkamiṃ)正覺者(sambuddhaṃ)。
41.
「我使自心清淨歡喜(sakaṃ cittaṃ pasādetvā),感動流淚(vedajāto),合掌(katañjalī),
手持香花水(kusumodakamādāya),向佛陀(buddham)灑出(abbhukkiriṃ ahaṃ)供養。
42.
「正覺者(sambuddho)、最上的蓮花(jalajuttamanāmako),因那業緣(tena kammena),
稱揚(pakittetvā)我的善業(mama kammaṃ)後,前往(agamā)他所願之處(yena patthitaṃ)。
43.
「我曾以五千種香粉(phusitā pañcasahassā)供養(pūjesahaṃ)勝利者(jinaṃ),
並因此成為一千五百次(aḍḍhateyyasahassehi)的天帝(devarajjaṃ akārayiṃ)。
44.
「我亦曾一千五百次(aḍḍhateyyasahassehi)成為轉輪聖王(cakkavattī ahosahaṃ),
其餘的業果(avasesena kammena),使我證得(apāpuṇiṃ)阿羅漢果(arahattam)。
45.
「每當我成為天王(devarājā yadā homi),或為人間君主(manujādhipatī yadā),
我總得名(tameva nāmadheyyaṃ me)為『普灑香者』(phusito nāma homahaṃ)。
46.
「無論我生為天神(devabhūtassa santassa)或人間眾生(athāpi mānusassa vā),
香氣自然從我周身(samantā byāmato mayhaṃ)飄散,如香花雨般灑落(phusitaṃva pavassati)。
47.
「我的生死之根(bhavā)已被拔除(ugghāṭitā mayhaṃ),煩惱(kilesā)已被燒盡(jhāpitā mama),
一切漏盡(sabbāsavaparikkhīṇo),這即是『普灑香』(phusitassa)的果報(phalaṃ)。
48.
「我的身體(me kāyā)散發香氣,猶如檀香(candanasseva),芬芳飄揚(gandho pavāyati)。
從我身體(sarīrato mama)散发的香氣,能飄至半由旬(aḍḍhakose pavāyati)外。
49.
「眾人嗅到(gandhaṃ ghatvāna)這飄散的天香(dibbagandhaṃ sampavantaṃ),知是福德所感(puññakammasamaṅginaṃ),
便知:『普灑香者(phusito)已來到此地(āgato idha)!』
50.
「一切枝葉、木材、草莖(sākhāpalāsakaṭṭhāni, tiṇānipi ca sabbaso),
只要我心念所及(mama saṅkappamaññāya),瞬間(khaṇe)即化為芬芳(gandho sampajjate)。
51.
「在十萬劫(satasahassito kappe)以前,我供養(abhipūjayiṃ)了檀香(candanaṃ)。
自此我不知(nābhijānāmi)惡道(duggatiṃ),這即是『普灑香』(phusitassa)的果報(phalaṃ)。
52.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八解脫(vimokkhāpi ca aṭṭhime)。
六神通(chaḷabhiññā)已親證(sacchikatā),已完成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這樣(itthaṃ sudaṃ),尊者(āyasmā)普灑香長老(phusitakampiyo thero)說出了(abhāsitthāti)這些偈頌(imā gāthāyo)。
AP.1.338 放光長老傳 pabhaṅkarattherāpadānaṃ
(清掃佛塔後,十萬大劫不下惡道,300次成為天王,25次為轉輪王,財富永不缺乏,森林自然開闢道路,道路上的障礙退散,沒有某些疾病,不遇到不悅意的事情,悅意事常隨,心清淨有定力;在最後一世,一坐就證得阿羅漢果)
53.
「世尊(bhagavato)蓮華上佛(Padumuttara),世間最尊(lokajeṭṭhassa)者(tādino),
在荒野(vipine)中曾有一座塔(cetiyaṃ āsi),那裡充滿(samākule)猛獸(vāḷamiga)。
54.
「無人敢(na koci visahi)前往(gantuṃ)禮拜(abhivandituṃ)那座塔(cetiyaṃ)。
塔(cetiyaṃ)被雜草樹藤(tiṇakaṭṭhalatonaddhaṃ)覆蓋,已然荒廢(paluggaṃ āsi)。
55.
「那時(tadā)我是一名樵夫(vanakammiko āsiṃ),為父母(pitumātumatenahaṃ)所養育。
我在荒野(vipine)中看見(addasaṃ)那座荒廢(luggaṃ)的塔(thūpaṃ),雜草藤蔓(tiṇalatākulaṃ)叢生。
56.
「看見(disvāna)佛陀塔(buddhathūpaṃ)後,我生起恭敬心(garucittaṃ upaṭṭhahiṃ):
『這是最勝佛陀(buddhaseṭṭhassa)的塔(thūpoyaṃ),竟在森林(vane)中荒廢(paluggo acchatī)!』
57.
「若知德行(jānantassa guṇāguṇaṃ)卻不遮蔽(nacchannaṃ)、不修復(nappatirūpaṃ),
不清掃(asodhetvā)佛陀塔(buddhathūpaṃ),而作他事(aññaṃ kammaṃ payojaye),實不應理。
58.
「我清掃(sodhayitvāna)塔(cetiye)的雜草、樹枝與藤蔓(tiṇakaṭṭhañca valliñca),
禮拜(vanditvā)八次(aṭṭha vārāni)後,心懷敬意(paṭikuṭiko)離去(agacchahaṃ)。
59.
「憑此善業(tena kammena sukatena)及至誠心願(cetanāpaṇidhīhi ca),
捨棄(jahitvā)人身(mānusaṃ dehaṃ)後,我往生(agacchahaṃ)三十三天(tāvatiṃsam)。
60.
「在那裡,我有善業所成的天宮(sukataṃ byamhaṃ),黃金所造(sovaṇṇaṃ),光輝燦爛(sapabhassaraṃ),
高六十由旬(saṭṭhiyojanamubbiddhaṃ),廣三十由旬(tiṃsayojanavitthataṃ)。
61.
「我三百次(tisatāni ca vārāni)成為天王(devarajjamakārayiṃ),
二十五次(pañcavīsatikkhattuñca)成為轉輪聖王(cakkavattī ahosahaṃ)。
62.
「流轉(saṃsaranto)於生死中(bhavābhave),我獲得(labhāmahaṃ)大財富(mahābhogaṃ)。
我的財富(bhoge)永不匮乏(ūnatā natthi),這即是清掃(sodhanāya)的果報(phalaṃ)。
63.
「當我乘象輿(sivikā hatthikhandhena)行於森林(vipine gacchato)時,
無論我走向何方(yaṃ yaṃ disāhaṃ gacchāmi),森林(vanaṃ)自然開辟(saraṇaṃ sampate)道路。
64.
「樹桩(khāṇuṃ)或荆棘(kaṇṭakaṃ),我肉眼(cakkhunā)皆不見(nāhaṃ passāmi),
因福德力(puññakammena saṃyutto),它們自然退避(sayamevāpanīyare)。
65.
「我無(me natthi)癩病(kuṭṭhaṃ)、腫瘍(gaṇḍo)、癬疥(kilāso)、熱病(apamāro)、痘瘡(vitacchikā)、
疹癬(daddu)或搔癢(kacchu),這即是清掃(sodhanāya)的果報(phalaṃ)。
66.
「清掃(sodhane)佛塔(buddhathūpassa)的另一奇事(aññampi me acchariyaṃ)是:
我記不得(nābhijānāmi)身上(me kāye)曾生(jātaṃ)任何瘡痘(piḷakabindukaṃ)。
67.
「清掃(sodhite)佛塔(buddhathūpamhi)的另一奇事(aññampi me acchariyaṃ)是:
我只流轉(saṃsarāmi)於二道(duve bhave)——天界(devatte)與人間(atha mānuse)。
68.
「清掃(sodhite)佛塔(buddhathūpamhi)的另一奇事(aññampi me acchariyaṃ)是:
我在一切處(sabbattha)身現金色(suvaṇṇavaṇṇo),光明遍照(sappabhāso bhavāmahaṃ)。
69.
「清掃(sodhite)佛塔(buddhathūpamhi)的另一奇事(aññampi me acchariyaṃ)是:
不悅意事(amanāpaṃ)自然遠離(vivajjati),悅意事(manāpaṃ)常隨(upatiṭṭhati)。
70.
「清掃(sodhite)佛塔(buddhathūpamhi)的另一奇事(aññampi me acchariyaṃ)是:
我的心(me cittaṃ)清淨(visuddhaṃ),專一(ekaggaṃ),善安定(susamāhitaṃ)。
71.
「清掃(sodhite)佛塔(buddhathūpamhi)的另一奇事(aññampi me acchariyaṃ)是:
我於一座(ekāsane)上靜坐(nisīditvā),便證得(apāpuṇiṃ)阿羅漢果(arahattam)。
72.
「在十萬劫(satasahassito kappe)以前,我所行(akariṃ)的那業(yaṃ kammam tadā),
自此我不知(nābhijānāmi)惡道(duggatiṃ),這即是清掃(sodhanāya)的果報(phalaṃ)。
73.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八解脫(vimokkhāpi ca aṭṭhime)。
六神通(chaḷabhiññā)已親證(sacchikatā),已完成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這樣(itthaṃ sudaṃ),尊者(āyasmā)放光長老(pabhaṅkaro thero)說出了(abhāsitthāti)這些偈頌(imā gāthāyo)。
AP.1.339 供草庵長老傳 tiṇakuṭi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草庵給僧團後,91個大劫不下惡道,無論投生為天神或人類,只要想要,宮殿就為自己顯現;從未感到害怕,猛獸和非人都避讓自己,不曾做惡夢,常有正念,最終抵達涅槃)
74.
「在梵富彌城(bandhumatiyā nagare),我曾是一名傭工(parakammiko)。
專為他人工作(parakammāyane yutto),依賴他人施食(parabhattaṃ apassito)維生。
75.
「我獨坐僻靜處(rahogato nisīditvā),那時(tadā)如此思惟(evaṃ cintesahaṃ):
『佛陀(buddho)已出現於世間(loke samuppanno),但我卻無資糧(adhikāro ca natthi me)供養。』
76.
「現在正是我淨化業道(kālo me gatiṃ sodhetuṃ)之時,機緣(khaṇo)已現於我前(me paṭipādito)。
地獄之苦(dukkho nirayasamphasso)極其痛苦,眾生(pāṇinaṃ)因無福(apuññānañhi)而受報。
77.
「我如此思惟後(evāhaṃ cintayitvāna),前往(upāgamiṃ)雇主(kammasāmiṃ)處,
請得一日工作(ekāhaṃ kammaṃ yācitvā),便進入(pāvisiṃ ahaṃ)森林(vipinaṃ)。
78.
「那時(tadā)我取來(āharitvānahaṃ)草、木與藤蔓(tiṇakaṭṭhañca valliñca),
以三根木柱(tidaṇḍake ṭhapetvāna),搭建(akaṃ)了一座草庵(tiṇakuṭiṃ ahaṃ)。
79.
「我將此庵(kuṭikaṃ)奉獻(niyyādetvāna)給僧團(saṅghassatthāya)後,
當日(tadaheyeva)即返回(āgantvā),前往(upāgamiṃ)雇主處(kammasāmiṃ)。
80.
「憑此善業(tena kammena sukatena),我往生(agacchahaṃ)三十三天(tāvatiṃsam)。
在那裡,我有善業所成的天宮(sukataṃ byamhaṃ),為草庵功德所化現(kuṭikāya sunimmitaṃ)。
81.
「千重欄楯、百重窗牖(sahassakaṇḍaṃ satabheṇḍu),旌旗飄揚(dhajālu),碧玉所成(haritāmayaṃ),
十萬樓閣(satasahassaniyyūhā),在我的天宮(byamhe)中顯現(pātubhaviṃsu me)。
82.
「無論我投生(yonupapajjāmi)何處——或為天(devattaṃ),或為人(mānusaṃ),
只要心念所及(mama saṅkappamaññāya),宮殿(pāsādo)自然現前(upatiṭṭhati)。
83.
「我從無(na vijjati)恐懼(bhayaṃ)、驚怖(chambhitattaṃ vā)或毛豎(lomahaṃso)。
我不知(na jānāmi)恐懼為何物,這即是建草庵(tiṇakuṭikāyidaṃ)的果報(phalaṃ)。
84.
「獅、虎(sīhabyagghā)、豹(dīpī)、熊(accha)、豺(kokata)、狼(taracchakā),
皆避讓我(sabbe maṃ parivajjenti),這即是建草庵(tiṇakuṭikāyidaṃ)的果報(phalaṃ)。
85.
「爬蟲(sarīsapā)、鬼怪(bhūtā)、蛇(ahī)、神靈(kumbhaṇḍa)、羅剎(rakkhasā),
他們也都避讓我(tepi maṃ parivajjenti),這即是建草庵(tiṇakuṭikāyidaṃ)的果報(phalaṃ)。
86.
「我甚至不記得(na sarāmi)曾有惡夢(pāpasupinassāpi)的顯現(dassanaṃ mama)。
念(sati)常隨護我(upaṭṭhitā mayhaṃ),這即是建草庵(tiṇakuṭikāyidaṃ)的果報(phalaṃ)。
87.
「憑此草庵(tāyeva tiṇakuṭikāya)所積的福德(sampadā),我享受(anubhotvāna)其果,
於喬達摩世尊(Gotamassa bhagavato)教法中,親證(sacchikariṃ)法(dhammaṃ)。
88.
「在九十一劫(ekanavutito kappe)以前,我所行(akariṃ)的那業(yaṃ kammam tadā),
自此我不知(nābhijānāmi)惡道(duggatiṃ),這即是建草庵(tiṇakuṭikāyidaṃ)的果報(phalaṃ)。
89.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八解脫(vimokkhāpi ca aṭṭhime)。
六神通(chaḷabhiññā)已親證(sacchikatā),已完成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這樣(itthaṃ sudaṃ),尊者(āyasmā)供草庵長老(tiṇakuṭidāyako thero)說出了(abhāsitthāti)這些偈頌(imā gāthāyo)。
AP.1.340 供上衣長老傳 uttareyy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上衣給佛陀後,十萬大劫不下惡道,三萬大劫在天界享樂,50次為帝釋天,36次為轉輪王,心想事立即成,獲得高價衣物,不用請求而能獲得大量衣物,常得飲食,最終抵達涅槃)
90.
「在漢沙瓦提城(haṃsavatiyā nagare),那時(tadā)我是一名婆羅門(brāhmaṇo),
誦讀聖典(ajjhāyako),持咒(mantadharo),精通(pāragū)三吠陀(tiṇṇaṃ vedāna)。
91.
「我受弟子(sasissehi)推崇(purakkhato),出身高貴(jātimā ca),學問精湛(susikkhito)。
為行沐浴儀式(toyābhisecanatthāya),那時(tadā)我從城中(nagarā)外出(nikkhamiṃ)。
92.
「名為蓮華上(Padumuttaro nāma)的勝利者(jino),已徹悟一切法(sabbadhammāna pāragū),
與千位漏盡者(khīṇāsavasahassehi)一同,勝利者(jino)進入(pāvisī)城市(nagaraṃ)。
93.
「看見(disvāna)他端嚴無比的身相(sucārurūpaṃ),猶如調御自如的象王(āneñjakāritaṃ viya),
被阿羅漢們(arahantehi)圍繞(parivutaṃ),我生起淨信(cittaṃ pasādayiṃ)。
94.
「我在頭頂上(sirasmiṃ)合掌(añjaliṃ katvā),禮敬(namassitvāna)善戒者(subbataṃ),
心懷淨信歡喜(pasannacitto sumano),我供獻(adāsahaṃ)了上衣(uttarīyam)。
95.
「我以雙手(ubho hatthehi)高舉(paggayha)那件衣(sāṭakaṃ),向空中展開(ukkhipiṃ ahaṃ)。
那件衣(sāṭako)竟遮蔽(chādesi)了整個佛陀的會眾(buddhaparisā),廣大無邊(yāvatā tāva)。
96.
「當那位領眾的大比丘(mahābhikkhugaṇādino)行乞食(piṇḍacāraṃ carantassa)時,
那衣化作遮蓋(chadaṃ karonto),停留空中(aṭṭhāsi),那時(tadā)令我歡喜讚嘆(hāsayanto mamaṃ)。
97.
「自成正覺者(sayambhū)、最勝之人(aggapuggalo)從家中(gharato)走出(nikkhamantassa),
導師(satthā)如立於街巷(vīthiyaṃva ṭhito),為我(me)作(akā)祝願(anumodanaṃ):
98.
「『那位心懷淨信歡喜(pasannacitto sumano),供獻衣(adāsi sāṭakaṃ)給我的人,
我將稱揚(kittayissāmi)他的功德,請聽我(mama bhāsato)細說(suṇotha)。
99.
「『他將享樂(ramissati)於天界(devaloke)三萬劫(tiṃsakappasahassāni),
五十次(paññāsakkhattuṃ)成為天帝釋(devindo),統治天界(devarajjaṃ karissati)。
100.
「『居住天界(devaloke vasantassa)、具足福德(puññakammasamaṅgino)時,
周圍一百由旬(samantā yojanasataṃ)將自然為衣所覆(dussacchannaṃ bhavissati)。
101.
「『他將三十六次(chattiṃsakkhattuṃ)成為轉輪聖王(cakkavattī bhavissati rājā),
至於地方王國(padesarajjaṃ)的廣大福報,更是不可計數(gaṇanāto asaṅkhiyaṃ)。
102.
「『流轉(saṃsaramānassa)於生死中(bhave)、具足福德(puññakammasamaṅgino)時,
心中所欲(manasā patthitaṃ sabbaṃ),皆將即刻實現(nibbattissati tāvade)。
103.
「『他將獲得(paṭilacchatiyaṃ naro)高價衣物——
絲棉細氈(koseyyakambaliyāni)、亞麻棉布(khomakappāsikāni ca),
以及各種珍貴布料(mahagghāni ca dussāni)。
104.
「『此人(naro)將獲得(paṭilacchatiyaṃ)心中所欲(manasā patthitaṃ sabbaṃ),
並永遠享受(anubhossati sabbadā)供一衣(ekadussassa)的果報(vipākaṃ)。
105.
「『其後(pacchā),他將出家(pabbajitvāna),受白業力驅策(sukkamūlena codito),
於喬達摩世尊(Gotamassa bhagavato)教法中,親證(sacchikarissati)法(dhammaṃ)。』
106.
「啊!我所作(sukataṃ)的善業(kammaṃ)何其殊勝!對一切智(sabbaññussa)大仙(mahesino),
我只供獻(datvā)一件衣(ekāhaṃ sāṭakaṃ),便證得(pattomhi)不死境界(amataṃ padaṃ)。
107.
「無論我住於亭閣(maṇḍape)、樹下(rukkhamūle vā)或空屋(suññake ghare),
衣物(dussachadanaṃ)自然遮蔽(dhāreti)我周身(samantā byāmato mama)。
108.
「我無需請求(aviññattaṃ),便得受用(nivāsemi)袈裟(cīvaraṃ)與資具(paccayañcahaṃ);
我常得(lābhī)飲食(annassa pānassa),這即是供上衣(uttareyyassa)的果報(phalaṃ)。
109.
「在十萬劫(satasahassito kappe)以前,我所行(akariṃ)的那業(yaṃ kammam tadā),
自此我不知(nābhijānāmi)惡道(duggatiṃ),這即是供衣(vatthadānassa)的果報(phalaṃ)。
110.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八解脫(vimokkhāpi ca aṭṭhime)。
六神通(chaḷabhiññā)已親證(sacchikatā),已完成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這樣(itthaṃ sudaṃ),尊者(āyasmā)供上衣長老(uttareyyadāyako thero)說出了(abhāsitthāti)這些偈頌(imā gāthāyo)。
AP.1.341 聞法長老傳 dhammasavaniyattherāpadānaṃ
(聽聞佛陀宣說無常的教導後,在天界享樂3萬大劫,51次為天王,71次為轉輪王,無數次為地方國王,在生死輪迴中始終憶持無常,不偏離涅槃,最終以七歲之齡抵達涅槃)
111.
「名為蓮華上(Padumuttaro nāma)的勝利者(jino),已徹悟一切法(sabbadhammāna pāragū),
闡明(pakāsento)四聖諦(catusaccaṃ),度脫(santāresi)了許多眾生(bahuṃ janaṃ)。
112.
「我於那時(tena samayena),是一名苦行者(jaṭilo),修習嚴酷苦行(uggatāpano),
身披樹皮衣(dhunanto vākacīrāni),那時(tadā)我能在虛空(ambare)中行走(gacchāmi)。
113.
「但我卻無法(na visahāmahaṃ)從最勝佛陀(buddhaseṭṭhassa)上方(upari)經過(gantuṃ),
如鳥(pakkhīva)觸及山岩(selamāsajja)般,我無法繼續前行(gamanaṃ na labhāmahaṃ)。
114.
「我從未有過(na me idaṃ bhūtapubbaṃ)如此失控(vikopanaṃ)的行動(iriyassa),
那時我在空中行走,卻如水中浮沉(dake yathā ummujjitvā)般艱難。
115.
「(心想:)『此人(manujo)必是殊勝者(uḷārabhūto),我若從他上方飛過實為不敬(heṭṭhāsīno bhavissati)。
讓我(handa)前去探尋(menaṃ gavesissaṃ),或許能獲益(api atthaṃ labheyyahaṃ)。』
116.
「當我從空中(antalikkhā)降下(orohanto),聽聞(assosi)導師(satthuno)的說法聲(saddam),
他正開示(kathentassa)無常法(aniccataṃ),我當下領受(tamahaṃ uggahiṃ tadā)。
117.
「我把握(uggayha)「無常想」(aniccasaññam),返回(agamāsiṃ)自己的隱居處(mamassamaṃ)。
住於彼處直至命終(yāvatāyuṃ vasitvāna),我就在那裡逝世(tattha kālaṅkato ahaṃ)。
118.
「在臨命終時(carime vattamānamhi),我憶起(sariṃ)聽聞佛法(taṃ dhammasavanaṃ)之事,
憑此善業(tena kammena sukatena),我往生(agacchahaṃ)三十三天(tāvatiṃsam)。
119.
「我在天界(devaloke)享樂(ramiṃ ahaṃ)三萬劫(tiṃsakappasahassāni),
並五十一次(ekapaññāsakkhattuñca)成為天王(devarajjamakārayiṃ)。
120.
「我七十一次(ekasattatikkhattuñca)成為轉輪聖王(cakkavattī ahosahaṃ),
至於地方王國(padesarajjaṃ)的廣大福報,更是不可計數(gaṇanāto asaṅkhiyaṃ)。
121.
「(今生)我坐於父家(pitugehe nisīditvā),一位根器圓滿的沙門(samaṇo bhāvitindriyo),
以偈頌(gāthāya)闡明(paridīpento),宣說(udāhari)無常法(aniccatam)。
122.
「我流轉(saṃsaranto)於生死中(bhavābhave),始終憶持(anussarāmi)那個「想」(taṃ saññaṃ,指無常想),
我未曾偏離(na koṭiṃ paṭivijjhāmi)涅槃(nibbānaṃ)——那不朽的境界(accutaṃ padaṃ)。
123.
「『諸行(saṅkhārā)確是無常(aniccā vata),是生滅法(uppādavayadhammino);
生起(uppajjitvā)後即滅去(nirujjhanti),它們的息滅(tesaṃ vūpasamo)即是樂(sukho)。』
124.
「聽聞(suṇitvāna)此偈(gāthaṃ)後,我憶起(anussariṃ)過去業(pubbakammaṃ),
於一座上靜坐(ekāsane nisīditvā),便證得(apāpuṇiṃ)阿羅漢果(arahattam)。
125.
「七歲時(jātiyā sattavassohaṃ),我證得(apāpuṇiṃ)阿羅漢果(arahattam)。
具眼者(cakkhumā)佛陀(buddho),了知(aññāya)我的德行(guṇam),為我授具足戒(upasampādayi)。
126.
「我雖是童子(dārakova ahaṃ santo),卻已達成(samāpayiṃ)所應作(karaṇīyaṃ)。
在釋迦之子(sakyaputtassa)的教法中(sāsane),今日我還有何事可作(kiṃ me karaṇīyaṃ ajja)?
127.
「在十萬劫(satasahassito kappe)以前,我所行(akariṃ)的那業(yaṃ kammam tadā),
自此我不知(nābhijānāmi)惡道(duggatiṃ),這即是聽聞正法(saddhammasavane)的果報(phalaṃ)。
128.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八解脫(vimokkhāpi ca aṭṭhime)。
六神通(chaḷabhiññā)已親證(sacchikatā),已完成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這樣(itthaṃ sudaṃ),尊者(āyasmā)聞法長老(dhammasavaniyo thero)說出了(abhāsitthāti)這些偈頌(imā gāthāyo)。
AP.1.342 拋蓮長老傳 ukkhittapadumiy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蓮花給佛陀後,成為帝釋天1000次,轉輪王75次,無數次地方國王,最終抵達涅槃)
129.
「在漢沙瓦提城(haṃsavatiyā nagare),那時(tadā)我是一名花匠(māliko)。
我潜入(ogāhetvā)蓮花池(padumasaraṃ),採集(ocināmahaṃ)百瓣蓮花(satapattaṃ)。
130.
「名為蓮華上(Padumuttaro nāma)的勝利者(jino),已徹悟一切法(sabbadhammāna pāragū),
與十萬(saha satasahassehi)心寂靜(santacittehi)、德行圓滿(tādibhi)者同行。
131.
「他們是漏盡者(khīṇāsavehi)、清淨者(suddhehi)、具六神通者(chaḷabhiññehi)、修禪者(jhāyibhi)。
為增長(mama vuddhiṃ)我的福德,最勝之人(purisuttamo)來到(āgacchi)我的身邊(mama santikaṃ)。
132.
「我看見(disvānahaṃ)這位天中天(devadevaṃ)、自成正覺者(sayambhuṃ)、世間導師(lokanāyakaṃ),
便切下(chetvā)百瓣蓮花的花梗(vaṇṭe satapattaṃ),那時(tadā)將其拋向空中(ukkhipim ambare)。
133.
「『倘若您(tuvaṃ)真是勇士(vīra)佛陀(buddho)、世間最尊(lokajeṭṭho)、人中之雄(narāsabho),
願這些百瓣蓮(satapattā)自行飛去(sayaṃ gantvā),停留(dhārayantu)在您的頭頂(matthake te)!』
134.
「大英雄(mahāvīro)、世間最尊(lokajeṭṭho)、人中之雄(narāsabho)便加持(adhiṭṭhahi),
憑藉佛陀(buddhassa)的威神力(ānubhāvena),那些蓮花果然停留(dhārayiṃsu te)在他頭頂(matthake)。
135.
「憑此善業(tena kammena sukatena)及至誠心願(cetanāpaṇidhīhi ca),
捨棄(jahitvā)人身(mānusaṃ dehaṃ)後,我往生(agacchahaṃ)三十三天(tāvatiṃsam)。
136.
「在那裡,我有善業所成的天宮(sukataṃ byamhaṃ),稱為『百瓣宮』(satapattanti vuccati),
高六十由旬(saṭṭhiyojanamubbiddhaṃ),廣三十由旬(tiṃsayojanavitthataṃ)。
137.
「我一千次(sahassakkhattuṃ)成為天帝釋(devindo),統治天界(devarajjamakārayiṃ);
七十五次(pañcasattatikkhattuñca)成為轉輪聖王(cakkavattī ahosahaṃ)。
138.
「至於地方王國(padesarajjaṃ)的廣大福報,更是不可計數(gaṇanāto asaṅkhiyaṃ)。
我享受(anubhomi)自己(sakaṃ)過去(pubbe)所積的善業(sukatamattano)。
139.
「正是憑那一朵蓮花(tenevekapadumena)的福德(sampadā),我享受其果(anubhotvāna),
於喬達摩世尊(Gotamassa bhagavato)教法中,親證(sacchikariṃ)法(dhammaṃ)。
140.
「我的煩惱(kilesā)已燒盡(jhāpitā mayhaṃ),一切生死(bhavā sabbe)已根除(samūhatā)。
如巨象(nāgova)掙斷繫縛(bandhanaṃ chetvā),我作為無漏者(anāsavo)而安住(viharāmi)。
141.
「在十萬劫(satasahassito kappe)以前,我供養了(abhipūjayiṃ)那朵花(puppham)。
自此我不知(nābhijānāmi)惡道(duggatiṃ),這即是一朵蓮(ekapadumassa)的果報(phalaṃ)。
142.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八解脫(vimokkhāpi ca aṭṭhime)。
六神通(chaḷabhiññā)已親證(sacchikatā),已完成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這樣(itthaṃ sudaṃ),尊者(āyasmā)拋蓮長老(ukkhittapadumiyo thero)說出了(abhāsitthāti)這些偈頌(imā gāthāyo)。
AP.1.343 一朵蓮長老傳 ekapadumiy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佛陀花朵後,十萬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1.
「名為蓮華上(Padumuttaro nāma)的勝利者(jino),已徹悟一切法(sabbadhammāna pāragū),
遍觀(vibhāvento)諸有(bhavābhave),度脫(tāresi)了許多眾生(janataṃ bahuṃ)。
2.
「那時(tadā)我是一隻鵝王(haṃsarājā homi),鳥類(dijānaṃ)中最殊勝者(pavaro ahaṃ)。
具足天然妙音(jātassaraṃ samogayha),我嬉戲(kīḷāmi)於天鵝群中(haṃsakīḷitaṃ)。
3.
「蓮華上佛(Padumuttaro)、世間解(lokavidū)、接受供養者(āhutīnaṃ paṭiggaho),
那時(tāvade)勝利者(jino)來到(āgacchi)我所棲息的湖上(jātassarassa upari)。
4.
「我看見(disvānahaṃ)這位天中天(devadevaṃ)、自成正覺者(sayambhuṃ)、世間導師(lokanāyakaṃ),
便以喙(vaṇṭe chetvāna)折下一朵百瓣蓮花(satapattaṃ manoramaṃ padumaṃ)。
5.
「我以嘴(mukhatuṇḍena)銜起(paggayha)它,對世間導師(lokanāyake)生起淨信(pasanno),
將花高舉(ukkhipitvāna)向虛空(gagaṇe),供養(apūjayiṃ)最勝佛陀(buddhaseṭṭhaṃ)。
6.
「蓮華上佛(Padumuttaro)、世間解(lokavidū)、接受供養者(āhutīnaṃ paṭiggaho),
導師(satthā)站立於空中(antalikkhe ṭhito),為我(me)作(akā)祝願(anumodanaṃ):
7.
「『憑這一朵蓮花(iminā ekapadumena)的供養,及至誠心願(cetanāpaṇidhīhi ca),
你於十萬劫(kappānaṃ satasahassaṃ)中,將不墮(na gacchasi)惡趣(vinipātaṃ)。』
8.
「正覺者(sambuddho)名為蓮華上(jalajuttamanāmako),說完(vatvāna)此言後,
稱揚(pakittetvā)我的善業(mama kammaṃ),便前往(agamā)他所願之處(yena patthitaṃ)。
9.
「在十萬劫(satasahassito kappe)以前,我所行(akariṃ)的那業(yaṃ kammam tadā),
自此我不知(nābhijānāmi)惡道(duggatiṃ),這即是供養佛陀(buddhapūjā)的果報(phalaṃ)。
10.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八解脫(vimokkhāpi ca aṭṭhime)。
六神通(chaḷabhiññā)已親證(sacchikatā),已完成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這樣(itthaṃ sudaṃ),尊者(āyasmā)一朵蓮長老(ekapadumiyo thero)說出了(abhāsitthāti)這些偈頌(imā gāthāyo)。
AP.1.344 三青蓮花鬘長老傳 tīṇuppalamāliy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蓮花給佛陀後,300次成為天王,500次為轉輪王,91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11.
「在詹達婆伽河(candabhāgānadītīre)岸邊,那時(tadā)我是一隻猴子(vānaro)。
我看見(addasaṃ)無塵垢的佛陀(virajaṃ buddhaṃ),正坐(nisinnaṃ)於山窟中(pabbatantare)。
12.
「他照耀(obhāsentaṃ)一切方所(disā sabbā),猶如盛開的沙羅樹王(sālarājaṃva phullitaṃ)。
見他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lakkhaṇabyañjanūpetaṃ),我心生歡喜(disvā attamano ahuṃ)。
13.
「我心懷愉悅(udaggacitto sumano),欣喜雀躍(pītiyā haṭṭhamānaso),
將三朵青蓮花(tīṇi uppalapupphāni),供奉(abhiropayiṃ)在他頭頂(matthake)。
14.
「供養(abhiropetvā)花朵(pupphāni)給大仙(mahesino)毗婆尸佛(vipassissa)後,
我恭敬合掌(sagāravo bhavitvāna),面朝北方(uttarāmukho)離去(pakkāmiṃ)。
15.
「我心懷淨信(vippasannena cetasā),恭敬退行(gacchanto paṭikuṭiko),
卻墜落(patitvāna)岩縫中(selantare),到達了壽命的終點(pāpuṇiṃ jīvitakkhayaṃ)。
16.
「憑此善業(tena kammena sukatena)及至誠心願(cetanāpaṇidhīhi ca),
捨棄(jahitvā)猴身(mānusaṃ dehaṃ)後,我往生(agacchahaṃ)三十三天(tāvatiṃsam)。
17.
「我三百次(tīṇikkhattuñca)成為天王(satānaṃ devarajjaṃ akārayiṃ),
五百次(pañcakkhattuñca)成為轉輪聖王(satānaṃ cakkavattī ahosahaṃ)。
18.
「在九十一劫(ekanavutito kappe)以前,我供養了(abhipūjayiṃ)那些花(puppham)。
自此我不知(nābhijānāmi)惡道(duggatiṃ),這即是供養佛陀(buddhapūjā)的果報(phalaṃ)。
19.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八解脫(vimokkhāpi ca aṭṭhime)。
六神通(chaḷabhiññā)已親證(sacchikatā),已完成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這樣(itthaṃ sudaṃ),尊者(āyasmā)三青蓮花鬘長老(tīṇuppalamāliyo thero)說出了(abhāsitthāti)這些偈頌(imā gāthāyo)。
AP.1.345 供旌旗長老傳 dhaj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旌旗給佛陀後300次當天王,500次當轉輪王,無數次大國王,最終抵達涅槃,能施展神通以布匹覆蓋一次山林,)
20.
「有一位導師(satthā)名為帝須(Tisso),是世間最尊(lokajeṭṭho)、人中之雄(narāsabho)。
見他滅盡三有(tayopadhikkhaye disvā),我樹立(āropitaṃ mayā)了旌旗(dhajaṃ)供養。
21.
「憑此善業(tena kammena sukatena)及至誠心願(cetanāpaṇidhīhi ca),
捨棄(jahitvā)人身(mānusaṃ dehaṃ)後,我往生(agacchahaṃ)三十三天(tāvatiṃsam)。
22.
「我三百次(tīṇikkhattuñca)成為天王(satānaṃ devarajjaṃ akārayiṃ),
五百次(pañcakkhattuñca)成為轉輪聖王(satānaṃ cakkavattī ahosahaṃ)。
23.
「至於偉大的地方王國(padesarajjaṃ),更是不可計數(gaṇanāto asaṅkhiyaṃ)。
我享受(anubhomi)自己(sakaṃ)過去(pubbe)所積的善業(sukatamattano)。
24.
「在九十二劫(dvenavute ito kappe)以前,我所行(akariṃ)的那業(yaṃ kammam tadā),
自此我不知(nābhijānāmi)惡道(duggatiṃ),這即是供旌旗(dhajadānassa)的果報(phalaṃ)。
25.
「若我今日(ajja)心念欲求(icchamāno cahaṃ),願以亞麻布(khomadussena)覆蓋(chādeyyaṃ)
一切山林(sakānanaṃ sapabbataṃ)——此業果(tadā mayhaṃ kate phalaṃ)即刻成就。
26.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八解脫(vimokkhāpi ca aṭṭhime)。
六神通(chaḷabhiññā)已親證(sacchikatā),已完成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這樣(itthaṃ sudaṃ),尊者(āyasmā)供旌旗長老(dhajadāyako thero)說出了(abhāsitthāti)這些偈頌(imā gāthāyo)。
AP.1.346 供金雀花長老傳tikiṅkaṇipūja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花給代表佛陀/ 獨覺佛/ 阿羅漢的糞掃衣後,31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27.
「在雪山(himavantassa)不遠處(āvidūre),有一座名為富單那(bhūtagaṇo nāma)的山(pabbato)。
在那裡(tattha),我看見(addasaṃ)一件糞掃衣(paṃsukūlaṃ),掛在(vilaggitaṃ)樹梢(dumaggamhi)。
28.
「我採集(ocinitvānahaṃ)了三朵金雀花(tīṇi kiṅkaṇipupphāni),那時(tadā)
以歡喜的心(haṭṭhena cittena),我供養(apūjayiṃ)了那件糞掃衣(paṃsukūlaṃ)。
29.
「在三十一劫(ekattiṃse ito kappe)以前,我所行(akariṃ)的那業(yaṃ kammam tadā),
自此我不知(nābhijānāmi)惡道(duggatiṃ),這即是三朵花(tiṇṇaṃ pupphāni)的果報(phalaṃ)。
30.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八解脫(vimokkhāpi ca aṭṭhime)。
六神通(chaḷabhiññā)已親證(sacchikatā),已完成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這樣(itthaṃ sudaṃ),尊者(āyasmā)供金雀花長老(tikiṅkaṇipūjako thero)說出了(abhāsitthāti)這些偈頌(imā gāthāyo)。
AP.1.347 茅棚長老傳 naḷāgāri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獨覺佛住處後,在天界享樂14大劫,74次為天王,74次為轉輪王,無數次為大國王,最終抵達涅槃)
31.
「在雪山(himavantassa)不遠處(āvidūre),有一座名為哈利多(hārito nāma)的山(pabbato)。
那時(tadā),有一位自成正覺者(sayambhū)名為那羅陀(nārado nāma),住在(vasī)樹下(rukkhamūle)。
32.
「我建造(karitvāna)了一座茅棚(naḷāgāraṃ),以草(tiṇena)覆蓋屋頂(chādayiṃ ahaṃ),
並清掃(sodhayitvāna)了經行處(caṅkamaṃ),供養(adāsahaṃ)給那位自成正覺者(sayambhussa)。
33.
「我在天界(devaloke)享樂(ramiṃ ahaṃ)十四劫(catuddasasu kappesu),
並七十四次(catusattatikkhattuñca)成為天王(devarajjaṃ akārayiṃ)。
34.
「我七十四次(catusattati kkhattuñca)成為轉輪聖王(cakkavattī ahosahaṃ),
至於偉大的地方王國(padesarajjaṃ)報,更是不可計數(gaṇanāto asaṅkhiyaṃ)。
35.
「我的天宮(bhavanaṃ mayhaṃ)高聳(ubbiddhaṃ),如因陀羅柱(indalaṭṭhīva)般巍峨(uggataṃ),
有千柱(sahassathambhaṃ)支撐,無比莊嚴(atulaṃ),光輝燦爛(vimānaṃ sapabhassaraṃ)。
36.
「我享受(anubhotvā)兩種成就(dve sampattī)後,受白業力驅策(sukkamūlena codito),
於喬達摩世尊(Gotamassa bhagavato)的教法中(sāsane),出家(pabbajiṃ ahaṃ)修行。
37.
「我精進修行(padhānapahitattomhi),內心寂靜(upasanto),無所執著(nirūpadhi)。
如巨象(nāgova)掙斷繫縛(bandhanaṃ chetvā),我作為無漏者(anāsavo)而安住(viharāmi)。
38.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八解脫(vimokkhāpi ca aṭṭhime)。
六神通(chaḷabhiññā)已親證(sacchikatā),已完成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這樣(itthaṃ sudaṃ),尊者(āyasmā)茅棚長老(naḷāgāriko thero)說出了(abhāsitthāti)這些偈頌(imā gāthāyo)。
AP.1.348 瞻蔔花長老傳 campaka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獨覺佛花朵後,31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39.
「在雪山(himavantassa)不遠處(āvidūre),有一座名為賈巴羅(jāpalo nāma)的山(pabbato)。
有一位佛陀(buddho)名為善見(sudassano nāma),曾居住(vihāsi)在山窟中(pabbatantare)。
40.
「我手持(gayha)一朵金色花(pupphaṃ hemavantaṃ),正飛行於空中(gacchaṃ vehāyasenahaṃ)時,
看見(addasaṃ)了無塵垢的佛陀(virajaṃ buddhaṃ)——他已渡越洪水(oghatiṇṇam)、無漏(anāsavaṃ)。
41.
「那時(tadā)我將七朵瞻蔔花(satta campakapupphāni)置於頭頂(sīse katvānahaṃ),
供養(abhiropesiṃ)給那位自成正覺者(sayambhussa)、大仙(mahesino)佛陀(buddhassa)。
42.
「在三十一劫(ekattiṃse ito kappe)以前,我供養了(abhiropayiṃ)那些花(puppham)。
自此我不知(nābhijānāmi)惡道(duggatiṃ),這即是供養佛陀(buddhapūjā)的果報(phalaṃ)。
43.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八解脫(vimokkhāpi ca aṭṭhime)。
六神通(chaḷabhiññā)已親證(sacchikatā),已完成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這樣(itthaṃ sudaṃ),尊者(āyasmā)瞻蔔花長老(campakapupphiyo thero)說出了(abhāsitthāti)這些偈頌(imā gāthāyo)。
AP.1.349 供蓮長老傳 padumapūja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獨覺佛花後,91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44.
「在雪山(himavantassa)不遠處(āvidūre),有一座名為羅摩蘇(romaso nāma)的山(pabbato)。
有一位佛陀(buddhopi)名為善生(sambhavo nāma),那時(tadā)居住(vasī)在露地(abbhokāse)。
45.
「我從天宮(bhavanā)出來(nikkhamitvāna),手持(dhārayiṃ)一朵蓮花(padumaṃ ahaṃ)。
我持一朵花(dhārayitvāna)後,又返回(puna upāgamiṃ)天宮(bhavanaṃ)。
46.
「在九十一劫(ekanavutito kappe)以前,我供養了(abhiropayiṃ)那朵花(puppham)。
自此我不知(nābhijānāmi)惡道(duggatiṃ),這即是供養佛陀(buddhapūjā)的果報(phalaṃ)。
47.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八解脫(vimokkhāpi ca aṭṭhime)。
六神通(chaḷabhiññā)已親證(sacchikatā),已完成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這樣(itthaṃ sudaṃ),尊者(āyasmā)供蓮長老(padumapūjako thero)說出了(abhāsitthāti)這些偈頌(imā gāthāyo)。
AP.1.350 供草墊長老傳 tiṇamuṭṭhi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草墊給獨覺佛後,94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48.
「在雪山(himavantassa)不遠處(āvidūre),有一座名為蘭巴柯(lambako nāma)的山(pabbato)。
有一位正覺者(sambuddho)名為優波帝沙(upatisso nāma),正在露地(abbhokāsamhi)經行(caṅkami)。
49.
「那時(tadā)我是一名獵人(migaluddo āsiṃ),住在荒野(araññe)的樹叢中(kānane ahaṃ)。
看見(disvāna)這位天中天(devadevaṃ)、自成正覺者(sayambhuṃ)、無敗者(aparājitaṃ),
50.
「我以清淨歡喜的心(vippasannena cittena),那時(tadā)為那位大仙(mahesino)佛陀(buddhassa),
供獻(adāsahaṃ)一撮草(tiṇamuṭṭhiṃ)作為坐具(nisīdanatthaṃ)。
51.
「供養(datvāna)天中天(devadevassa)後,我心(cittaṃ)更加清淨歡喜(bhiyyo pasādayiṃ)。
頂禮(abhivādetvā)正覺者(sambuddhaṃ)後,我面朝北方(uttarāmukho)離去(pakkāmiṃ)。
52.
「我剛離開不久(aciraṃ gatamattaṃ maṃ),一隻獅王(migarājā)便襲擊(apothayi)了我。
我被獅子(sīhena)擊殺(pothito santo),當場命終(tattha kālaṅkato ahaṃ)。
53.
「因我於無漏者(anāsave)、最勝佛陀(buddhaseṭṭhe)近前(āsanne)所作(kataṃ)的善業(kammaṃ),
我如脫鉤的魚(sumutto saravegova),迅速往生(agañchahaṃ)天界(devalokaṃ)。
54.
「那裡(tattha)有善業所化(puññakammābhinimmito)的莊嚴天柱(yūpo subho āsi),
千重欄楯、百重窗牖(sahassakaṇḍo satabheṇḍu),旌旗飄揚(dhajālu),碧玉所成(haritāmayo)。
55.
「天柱光輝(pabhā)四射(niddhāvate tassa),如百光旭日(sataraṃsīva uggato)。
我被天女們(ākiṇṇo devakaññāhi)圍繞,盡情享受(āmodiṃ)五欲之樂(kāmakāmahaṃ)。
56.
「從天界(devalokā)殞落(cavitvāna)後,受白業力驅策(sukkamūlena codito),
我轉生人間(āgantvāna manussattaṃ),證得了(pattomhi)漏盡(āsavakkhayaṃ)。
57.
「在九十四劫(catunnavutito kappe)以前,我供獻了(adāsahaṃ)坐具(nisīdanaṃ)。
自此我不知(nābhijānāmi)惡道(duggatiṃ),這即是一撮草(tiṇamuṭṭhiyidaṃ)的果報(phalaṃ)。
58.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八解脫(vimokkhāpi ca aṭṭhime)。
六神通(chaḷabhiññā)已親證(sacchikatā),已完成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這樣(itthaṃ sudaṃ),尊者(āyasmā)供草墊長老(tiṇamuṭṭhidāyako thero)說出了(abhāsitthāti)這些偈頌(imā gāthāyo)。
AP.1.351 供獻蒂都卡果長老傳tindukaphal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果實給佛陀後,91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59.
「如同(卡尼卡拉)Kaṇikāra樹般輝耀,他正坐在山岳的深處。
我見到了無塵垢的佛陀(Buddha),他已渡越洪水(煩惱)、無漏(解脫)。
60.
「看見了(蒂都卡)Tinduka樹及其果實,我將果實連同枝椏一起折下。
懷著清淨心與喜悅,我將它獻予vessabhu自覺者。
61.
「在九十一劫之前,那時我獻上了果實。
自此我不再經歷惡道(惡趣),這便是供獻果實的果報。
62.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八解脫(vimokkhāpi ca aṭṭhime)。
六神通(chaḷabhiññā)已親證(sacchikatā),已完成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就這樣,尊貴的供獻(蒂都卡)Tinduka果的長老誦出了這些偈頌。
AP.1.352 供獻一掬長老傳ekañjaliyattherāpadānaṃ
(向獨覺佛供養食物後,94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63.
「名為(羅瑪索)Romaso的圓覺者,當時正居住在河岸邊。
我見到了無塵垢的佛陀(Buddha),他如同散發光芒的太陽。
64.
「他(佛陀)宛如從火爐口取出的、類似(卡迪拉)Khadira木炭般(熾紅)的(火炭),
又像藥草般熠熠生輝,我向他獻上了一掬(食物)。
65.
「在九十四劫之前,那時我獻上了一掬(食物)。
自此我不再經歷惡道(惡趣),這便是合掌奉獻的果報。
66.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八解脫(vimokkhāpi ca aṭṭhime)。
六神通(chaḷabhiññā)已親證(sacchikatā),已完成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就這樣,尊貴的供獻一掬(食物)的長老誦出了這些偈頌。
AP.1.353 聲想長老傳 saddasaññakattherāpadānaṃ
(對佛陀的聲音生起信心後,31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1.
「過去我曾是一個獵鹿人,在荒野的樹林中。
在那裡,我見到了圓覺者(Sambuddha),他被天眾與僧眾環繞著。
2.
「他正在闡明四聖諦(Catusacca),救度著廣大的眾生。
我聽到了他甜美的聲音,如同(卡羅維卡)Karavīka鳥的鳴叫般動聽。
3.
「對於那位聖者(Munino)、尸棄Sikhino、世間親族(Lokabandhuno)如梵天般的音聲,
我生起了清淨的信心,對於他證得了漏盡(Āsavakkhaya)。
4.
「自從三十一劫以來,那時我所造作的(善業),
自此我不再經歷惡道(惡趣),這便是生起信心的果報。
5.
「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我已證得,八解脫(Vimokkhā)也同樣(證得),
六神通(Chaḷabhiññā)我已親證,已完成佛陀(Buddha)的教導。」
就這樣,尊貴的聲想(Saddasaññako)長老誦出了這些偈頌。
AP.1.354 供獻一束大麥稈長老傳 yavakalāpiy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佛陀坐墊後,31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6.
「在(阿魯那瓦提)Aruṇavatī城,我那時是一個大麥農夫。
在路上看見圓覺者(Sambuddha)後,我鋪開了一束大麥稈(作為坐墊)。
7.
「那位具有悲憫心、慈悲的(尸棄)Sikhī(佛陀),是世間最崇高的導師。
他知曉了我的心意,便坐在那大麥稈鋪成的坐墊上。
8.
「看見這位無垢的、偉大的禪修者、導師(Vināyaka)安坐其上,
我心中生起了極大的喜悦,隨後就在那裡去世了。
9.
「自從三十一劫以來,那時我所做的(善)業,
自此我不再經歷惡道(惡趣),這便是鋪設大麥稈的果報。
10.
「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我已證得,八解脫(Vimokkhā)也同樣(證得),
六神通(Chaḷabhiññā)我已親證,已完成佛陀(Buddha)的教導。」
就這樣,尊貴的供獻一束大麥稈的長老誦出了這些偈頌。
AP.1.355 供奉金蘇卡花長老傳 kiṃsukapūja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花給佛陀後,94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11.
「看見盛開的(金蘇卡)Kiṃsuka花,我雙手合十捧起了它。
憶念著佛陀(Buddha)、(悉達多)Siddhattha,我向虛空中恭敬地獻上供養。
12.
「在九十四劫之前,那時我獻上了花朵供養。
自此我不再經歷惡道(惡趣),這便是供養佛陀的果報。
13.
「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我已證得,八解脫(Vimokkhā)也同樣(證得),
六神通(Chaḷabhiññā)我已親證,已完成佛陀(Buddha)的教導。」
就這樣,尊貴的供奉(金蘇卡)Kiṃsuka花的長老誦出了這些偈頌。
AP.1.356 供奉科蘭達花枝長老傳 sakosakakoraṇḍ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花枝給佛陀足印後,31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14.
「看見了(尸棄)Sikhī(佛陀)、世間親族(Lokabandhuno)所留下的腳印,
我將獸皮衣披掛於一肩,向那最殊勝的足跡禮拜。
15.
「看見了開花的(科蘭達)Koraṇḍa樹,這棵生長於大地之上的樹,
我折取了帶有花簇的枝條(Sakosakaṃ),用來供養那佛足之輪(Padacakkaṃ)。
16.
「自從三十一劫以來,那時我所做的(善)業,
自此我不再經歷惡道(惡趣),這便是供養佛足的果報。
17.
「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我已證得,八解脫(Vimokkhā)也同樣(證得),
六神通(Chaḷabhiññā)我已親證,已完成佛陀(Buddha)的教導。」
就這樣,尊貴的供奉(科蘭達)Koraṇḍa花枝的長老誦出了這些偈頌。
AP.1.357 供奉手杖的長老傳daṇḍ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僧團手杖後,94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18.
「當時,我進入樹林與叢林,砍伐了竹子(Veḷuṃ)。
我將它製作成(支撐用的)扶手杖,然後供奉給僧團(Saṅghassa)。
19.
「憑藉著那清淨的信心,我向善持戒者恭敬禮拜。
奉獻了這支扶手杖後,我便面朝北方離開了。
20.
「在九十四劫之前,那時我供奉了手杖。
自此我不再經歷惡道(惡趣),這便是供奉手杖的果報。
21.
「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我已證得,八解脫(Vimokkhā)也同樣(證得),
六神通(Chaḷabhiññā)我已親證,已完成佛陀(Buddha)的教導。」
就這樣,尊貴的供奉手杖的長老誦出了這些偈頌。
AP.1.358 供奉芒果粥長老傳 ambayāgu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供奉芒果粥給獨覺佛後,94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22.
「有一位名為(薩塔蘭西)Sataraṃsī的圓覺者(Sambuddho),他是自覺者(Sayambhū)、無敗者(Aparājito)。
他從禪定(samādhi)中出來後,為了乞食(bhikkhāya)而來到我的面前。
23.
「看見這位獨覺佛(Paccekabuddha)後,我供奉了芒果粥(ambayāguṃ)。
我的心對他充滿淨信,以清淨的心(vippasannena cetasā)進行供養。
24.
「在九十四劫之前,那時我所做的(善)業,
自此我不再經歷惡道(惡趣),這便是供奉芒果粥的果報。
25.
「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我已證得,八解脫(Vimokkhā)也同樣(證得),
六神通(Chaḷabhiññā)我已親證,已完成佛陀(Buddha)的教導。」
就這樣,尊貴的供奉芒果粥的長老誦出了這些偈頌。
AP.1.358 供奉鹽袋長老傳 supuṭakapūja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佛陀鹽袋後,91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26.
「(維帕西)Vipassī——世間的導師(Lokanāyako),從午間的禪修處起身。
當他正在托缽乞食時,來到了我的面前。
27.
「那時我充滿欣喜、心懷愉悅,對這位最殊勝的佛陀(Buddhaseṭṭhassa) (Tādino),
獻上了一個裝滿鹽的袋子(Loṇasupuṭakaṃ)後,我得以在整整一劫中於天界享受快樂。
28.
「在九十一劫之前,那時我獻上了這個鹽袋,
自此我不再經歷惡道(惡趣),這便是供奉鹽袋的果報。
29.
「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我已證得,八解脫(Vimokkhā)也同樣(證得),
六神通(Chaḷabhiññā)我已親證,已完成佛陀(Buddha)的教導。」
就這樣,尊貴的供奉鹽袋的長老誦出了這些偈頌。
AP.1.360 供奉床座長老傳 mañc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床座給佛陀後,91個大劫不下惡道,獲得許多交通工具,最終抵達涅槃)
30.
「對於世尊Vipassi、世間最尊貴者(Lokajeṭṭhassa)、具德者(Tādino),
我曾以清淨的心,雙手恭敬地供奉了一張床座(mañcaṃ)。
31.
「(從那以後)我獲得了象乘、馬乘,甚至天界的乘具,
憑藉這供奉床座的功德,我最終證得了漏盡(Āsavakkhayaṃ)。
32.
「在九十一劫之前,那時我供奉了床座,
自此我不再經歷惡道(惡趣),這便是供奉床座的果報。
33.
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我已證得,八解脫(Vimokkhā)也同樣(證得),
六神通(Chaḷabhiññā)我已親證,已完成佛陀(Buddha)的教導。」
就這樣,尊貴的供奉床座的長老誦出了這些偈頌。
AP.1.361 歸依長老傳 saraṇagamaniyattherāpadānaṃ
(皈依三寶後,31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34.
「當時我登上一艘船,那時有一位比丘(bhikkhu),而我是外道
當船隻破裂毀壞時,那位比丘給予了我歸依(saraṇaṃ)。
35.
「自從三十一劫以來,那時他給予我歸依,
自此我不再經歷惡道(惡趣),這便是歸依(三寶)的果報。
36.
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我已證得,八解脫(Vimokkhā)也同樣(證得),
六神通(Chaḷabhiññā)我已親證,已完成佛陀(Buddha)的教導。」
就這樣,尊貴的歸依(三寶)的長老誦出了這些偈頌。
AP.1.362 施捨缽食的長老傳 piṇḍapāti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食物給佛陀後,92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37.
「有一位名為(提索)Tisso的圓覺者(Sambuddho),當時他正居住在森林中。
我從(兜率天)Tusita天來到人間後,向他供養了缽食(piṇḍapātaṃ)。
38.
「向這位名為(提索)Tisso、具大榮耀者(Mahāyasaṃ)的圓覺者頂禮後,
我使自己的心變得清淨,然後返回了(兜率天)Tusita天。
39.
「自從九十二劫以來,那時我做布施,
自此我不再經歷惡道(惡趣),這便是施捨缽食的果報。
40.
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我已證得,八解脫(Vimokkhā)也同樣(證得),
六神通(Chaḷabhiññā)我已親證,已完成佛陀(Buddha)的教導。」
就這樣,尊貴的施捨缽食的長老誦出了這些偈頌。
AP.1.363 供奉曼陀羅華花長老傳 mandārava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花朵給佛陀後,91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1.
有一位名為(曼伽羅)Maṅgalo的年輕天子,從(三十三天)Tāvatiṃsā來到人間。
他手持(曼陀羅華)Mandārava花,獻給偉大的聖者(mahesino)、(維帕西)Vipassī佛陀。
2.
「當佛陀入於禪定之中,我將花供奉在他的頭頂上。
持續供奉了七天之後,我才返回天界(devalokaṃ)。
3.
「在九十一劫之前,那時我獻花供養,
自此我不再經歷惡道(惡趣),這便是供養佛陀的果報。
4.
「四無礙解我已證得,八解脫也同樣成就,
六神通我已親證,已完成佛陀(Buddha)的教導。」
就這樣,尊貴的供奉(曼陀羅華)Mandārava花的長老誦出了這些偈頌。
AP.1.364 供奉卡卡魯花長老傳 kakkāru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花朵給獨覺佛後,92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5.
「(夜摩天)Yāmā的天神們來到人間,見到具足榮耀的(喬達摩)Gotama。
我高舉起(卡卡魯)Kakkāru花環,虔誠地獻給佛陀(Buddhassa)。
6.
「自從九十二劫以來,那時我供養了佛陀,
自此我不再經歷惡道(惡趣),這便是供養佛陀的果報。
7.
「四無礙解我已證得,八解脫也同樣成就,
六神通我已親證,已完成佛陀(Buddha)的教導。」
就這樣,尊貴的供奉(卡卡魯)Kakkāru花的長老誦出了這些偈頌。
AP.1.365 供奉蓮藕的長老傳 bhisamuḷāl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蓮藕給佛陀後,92個大劫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8.
「有一位名為(弗沙)Phusso的圓覺者(Sambuddho),是一切法的究竟達彼岸者(Sabbadhammāna pāragū)。
這位一切智者(Sabbaññū),樂於遠離獨處,他來到了我的面前。
9.
「我對這位具大悲者(Mahākāruṇike)、勝者(Jine)生起清淨信心,
於是取來了蓮藕(bhisamuḷālaṃ),供奉給最殊勝的佛陀(Buddhaseṭṭhassa)。
10.
「自從九十二劫以來,那時我供奉了蓮藕,
自此我不再經歷惡道(惡趣),這便是供奉蓮藕的果報。
11.
「四無礙解我已證得,八解脫也同樣成就,
六神通我已親證,已完成佛陀(Buddha)的教導。」
就這樣,尊貴的供奉蓮藕的長老誦出了這些偈頌。
AP.1.366 供奉凱薩拉花長老傳 kesara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花朵給佛陀後,31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12.
「那時我是一位持明者(Vijjādharo),居住在(喜馬拉雅)Himavanta山中。
我見到了無塵垢的佛陀(Buddhaṃ),具大榮耀者(Mahāyasaṃ)正在經行(caṅkamantaṃ)。
13.
「我取了三個(凱薩拉)Kesara花,將它們放在我的頭頂上,
然後走近圓覺者(Sambuddhaṃ),恭敬供養(維薩布)Vessabhu佛陀。
14.
「自從三十一劫以來,那時我所做的(善)業,
自此我不再經歷惡道(惡趣),這便是供養佛陀的果報。
15.
「四無礙解我已證得,八解脫也同樣成就,
六神通我已親證,已完成佛陀(Buddha)的教導。」
就這樣,尊貴的供奉(凱薩拉)Kesara花的長老誦出了這些偈頌。
AP.1.367 供奉安科拉花的長老傳 aṅkola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花朵給佛陀後,31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16.
「有一位名為(蓮花)Padumo的圓覺者(Sambuddho),當時居住在(奇塔庫塔)Cittakūṭe山。
我見到這位佛陀(Buddhaṃ)——自覺者(Sayambhuṃ)、無可匹敵者(Aparājitaṃ)。
17.
「看見盛開的(安科拉)Aṅkola花後,我採集了它們,
然後走近圓覺者(Sambuddhaṃ),供養這位勝者(Jinaṃ)、(帕杜摩)Padumo佛陀。
18.
「自從三十一劫以來,那時我獻花供養,
自此我不再經歷惡道(惡趣),這便是供養佛陀的果報。
19.
「四無礙解我已證得,八解脫也同樣成就,
六神通我已親證,已完成佛陀(Buddha)的教導。」
就這樣,尊貴的供奉(安科拉)Aṅkola花的長老誦出了這些偈頌。
AP.1.368 供奉卡丹巴花的長老傳 kadamba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花朵給佛陀後,91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20.
「我看見具有金色身相的圓覺者(Sambuddhaṃ),正行走在市集之間。
他如同以黃金打造的雕像般輝耀,具足三十二種殊勝相貌(Bāttiṃsavaralakkhaṇaṃ)。
21.
「我坐在優美的宮殿中,望見這位世間導師(Lokanāyakaṃ),
便高舉起(卡丹巴)Kadamba花,恭敬供養(維帕西)Vipassī佛陀。
22.
「在九十一劫之前,那時我供養了佛陀,
自此我不再經歷惡道(惡趣),這便是供養佛陀的果報。
23.
「四無礙解我已證得,八解脫也同樣成就,
六神通我已親證,已完成佛陀(Buddha)的教導。」
就這樣,尊貴的供奉(卡丹巴)Kadamba花的長老誦出了這些偈頌。
AP.1.369 供奉烏達拉卡花的長老傳 uddālaka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花朵給獨覺佛後,31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24.
「有一位名為(阿諾摩)Anomo的圓覺者(Sambuddho),當時居住在恆河(Gaṅgā)岸邊。
我取來了(烏達拉卡)Uddālaka花,供養這位無可匹敵者(Aparājitaṃ)。
25.
「自從三十一劫以來,那時我獻花供養,
自此我不再經歷惡道(惡趣),這便是供養佛陀的果報。
26.
「四無礙解我已證得,八解脫也同樣成就,
六神通我已親證,已完成佛陀(Buddha)的教導。」
就這樣,尊貴的供奉(烏達拉卡)Uddālaka花的長老誦出了這些偈頌。
AP.1.370 供奉一朵占巴卡花的長老傳 ekacampaka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花朵給獨覺佛後,56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27.
「圓覺者(Sambuddho)、(烏帕桑托)Upasanto,居住在山岳的深處。
我拿著一朵(占巴卡)Campaka花,走向這位最卓越的人(Naruttamaṃ)。
28.
「懷著清淨的心與喜悅,對這位最殊勝的獨覺聖者(Paccekamunimuttamaṃ),
我以雙手高舉花,供養這位無可匹敵者(Aparājitaṃ)。
29.
「自從五十六劫以來,那時我獻花供養,
自此我不再經歷惡道(惡趣),這便是供養佛陀的果報。
30.
「四無礙解我已證得,八解脫也同樣成就,
六神通我已親證,已完成佛陀(Buddha)的教導。」
就這樣,尊貴的供奉一朵(占巴卡)Campaka花的長老誦出了這些偈頌。
AP.1.371 供奉提米拉花的長老傳 timira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獨覺佛花後,91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31.
「在(詹達巴加)Candabhāgā河的岸邊,我正沿著河流順流而行。
看見了無塵垢的佛陀(Buddhaṃ),他如同盛開的沙羅王樹(Sālarājaṃva)般莊嚴。
32.
「懷著清淨的心與喜悅,對這位最殊勝的獨覺聖者(Paccekamunimuttamaṃ),
我拿著(提米拉)Timira花,撒在他的頭頂上供養。
33.
「在九十一劫之前,那時我獻花供養,
自此我不再經歷惡道(惡趣),這便是供養佛陀的果報。
34.
「四無礙解我已證得,八解脫也同樣成就,
六神通我已親證,已完成佛陀(Buddha)的教導。」
就這樣,尊貴的供奉(提米拉)Timira花的長老誦出了這些偈頌。
AP.1.372 供奉薩拉拉花的長老傳 saḷala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花朵給佛陀後,91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35.
「在(詹達巴加)Candabhāgā河的岸邊,我那時是一位緊那羅(Kinnaro)。
在那裡,我看見天中天(Devadevaṃ)、人中雄獅(Narāsabhaṃ)正在經行(caṅkamantaṃ)。
36.
「我採集了(薩拉拉)Saḷala花,將這朵花供奉給佛陀(Buddhassa)。
這位大英雄(Mahāvīro)走近並聞了這朵具有天界香氣的(薩拉拉)Saḷala花。
37.
「圓覺者(Sambuddho)、(維帕西)Vipassī——世間的導師(Lokanāyako),接過了花,
這位大英雄(Mahāvīro)走近,當時我正在一旁注視著。
38.
「我懷著清淨的心與喜悅,向這位最卓越的兩足尊(Dvipaduttamaṃ)頂禮,
然後雙手合十,再次回到了山上。
39.
「在九十一劫之前,那時我獻花供養,
自此我不再經歷惡道(惡趣),這便是供養佛陀的果報。
40.
「四無礙解我已證得,八解脫也同樣成就,
六神通我已親證,已完成佛陀(Buddha)的教導。」
就這樣,尊貴的供奉(薩拉拉)Saḷala花的長老誦出了這些偈頌。
AP.1.373 禮敬菩提樹長老傳 bodhivandakattherāpadānaṃ
(禮敬菩提樹後,91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1.
「看見青綠的(波陀利)Pāṭali樹,這棵生長於大地之上的樹,
我將衣襟披於一肩,雙手合十,禮敬這棵(波陀利)Pāṭali樹。
2.
「我恭敬地合掌,內心充滿尊崇,
(視它)如內外清淨、全然解脫、無漏煩惱的聖者。
3.
「我禮敬這棵(波陀利)Pāṭali樹,猶如親見圓覺者(Sambuddha)——
世間尊崇的(維帕西)Vipassī,那慈悲與智慧的海洋。
4.
「在九十一劫之前,那時我禮敬菩提樹(bodhi),
自此我不再經歷惡道(惡趣),這便是禮敬的果報。
5.
「四無礙解我已證得,八解脫也同樣成就,
六神通我已親證,已完成佛陀(Buddha)的教導。」
就這樣,尊貴的禮敬菩提樹的長老誦出了這些偈頌。
AP.1.374 供奉波陀利花的長老傳 pāṭali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三朵蓮花給佛陀後,91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6.
「名為(維帕西)Vipassī的世尊(Bhagavā),是自覺者(Sayambhū)、最上尊者(Aggapuggalo)。
這位勝者(Jino)在弟子們的簇擁下,進入了(班杜馬)Bandhumā城。
7.
「有三朵(波陀利)Pāṭali花,正放置在我的肩膀上。
如同想要洗頭的人一般,我走向河邊的渡口。
8.
「剛走出(班杜馬提)Bandhumatī城,我就看見了世間導師(Lokanāyakaṃ),
他如同盛開的青蓮般璀璨,又如燃燒的火焰般熾亮。
9.
「他如同虎中之王般威猛,如純種的獅子般尊貴,
這位修行者中最卓越者(Samaṇānaggaṃ)正在前行,被比丘僧團所環繞。
10.
「我對這位善逝(Sugate)——能洗滌煩惱污垢者生起淨信,
便拿起這三朵花,供奉最殊勝的佛陀(Buddhaseṭṭhaṃ)。
11.
「在九十一劫之前,那時我獻花供養,
自此我不再經歷惡道(惡趣),這便是供養佛陀的果報。
12.
「四無礙解我已證得,八解脫也同樣成就,
六神通我已親證,已完成佛陀(Buddha)的教導。」
就這樣,尊貴的供奉(波陀利)Pāṭali花的長老誦出了這些偈頌。
AP.1.375 編織三朵蓮花環長老傳 tīṇuppalamāliy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佛陀三朵花後,300次為天王,500次為轉輪王,92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13.
「在(詹達巴加)Candabhāgā河的岸邊,我那時是一隻猴子(Vānaro)。
我看見了無塵垢的佛陀(Buddhaṃ),正坐在山岳的深處。
14.
「他照耀著一切方向,如同盛開的沙羅王樹(Sālarājaṃva)般莊嚴,
具足三十二相與八十種好(Lakkhaṇabyañjanūpetaṃ),看見他後我的心充滿喜悦。
15.
「我內心振奮、充滿喜悅,懷著歡喜與快樂的心情,
將三朵青蓮花(Uppalapupphāni),供奉在他的頭頂上。
16.
「供養花朵給這位偉大的聖者(Mahesino)、(弗沙)Phussa佛陀後,
我懷著恭敬之心,面朝北方離開了。
17.
「離開時我向後退步,以清淨的心(vippasannena cetasā),
卻在岩石間墜落,達到了生命的終結。
18.
「憑藉這善業(sukatena)、心意與祈願,
我捨棄了前世的生命,轉生到了(三十三天)Tāvatiṃsa。
19.
「我曾三百次成為天王(devarajja),
也曾五百次成為人間的轉輪聖王(cakkavattī)。
20.
「自從九十二劫以來,那時我獻花供養,
自此我不再經歷惡道(惡趣),這便是供養佛陀的果報。
21.
「四無礙解我已證得,八解脫也同樣成就,
六神通我已親證,已完成佛陀(Buddha)的教導。」
就這樣,尊貴的編織三朵蓮花環的長老誦出了這些偈頌。
AP.1.376 供奉帕提花的 長老傳 paṭṭi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花朵給佛舍利後,十萬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22.
「當圓覺者(Sambuddho)、大聖者(Mahesī)、(蓮花上)Padumuttaro涅槃時,
所有的人們聚集在一起,拾取(他的)舍利(sarīraṃ)。
23.
「在眾人拾取舍利,鐘鼓(bherisu)齊鳴的時刻,
我懷著清淨的心與喜悅,供奉了(帕提)Paṭṭi花。
24.
「在十萬劫之前,那時我獻花供養(舍利),
自此我不再經歷惡道(惡趣),這便是供養舍利的果報。
25.
「我的煩惱已被燒盡,一切輪迴已被破除,
如同巨蛇掙脫束縛,我以無漏之心安住。
26.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親近了最殊勝的佛陀(Buddhaseṭṭhassa),
我已證得三明(vijjā),完成了佛陀(Buddha)的教導。
27.
「四無礙解我已證得,八解脫也同樣成就,
六神通我已親證,已完成佛陀(Buddha)的教導。」
就這樣,尊貴的供奉(帕提)Paṭṭi花的長老誦出了這些偈頌。
AP.1.377 七葉長老傳 sattapaṇṇiy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七葉給佛陀後,十萬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28.
名為蘇瑪那(Sumano)的正等覺者、世間的領導出現於世。
我心懷淨信,以七葉(sattapaṇṇi)供養了蘇瑪那(Sumano)。
29.
自那時起歷經十萬劫,我曾供養七葉(sattapaṇṇi)。
我不曾遭受惡趣,這便是供養七葉(sattapaṇṇi)所帶來的果報。
30.
我的煩惱已被徹底燒盡……(中略)……我住於無漏(解脫)之境。
31.
對我而言,確實是殊勝的因緣……(中略)……我已圓滿實踐佛陀的教導。
32.
「四無礙解我已證得,八解脫也同樣成就,
六神通我已親證,已完成佛陀(Buddha)的教導。」
尊者七葉(Sattapaṇṇiya)長老正是如此宣說這些偈頌的。
AP.1.378 香拳長老傳 gandhamuṭṭhiy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獨覺佛後,十萬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33.
(註:此處似乎缺少了半偈)「在(為佛陀)建造火葬塚(citaka)時,各種香料被收集在一起。
我心懷淨信,是蘇瑪那(Sumano)佛,我供養了一拳香料(gandhamuṭṭhiṃ)。
34.
自從那時起,歷經十萬劫,我曾供養那座火葬塚。
我不曾經歷(任何)惡道,這便是供養火葬塚所帶來的果報。
35.
我的煩惱已被徹底燒盡……(中略)……我安住於無漏(解脫)之境。
36.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中略)……我已圓滿實踐了佛陀的教導。
37.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中略)……我已完成了佛陀的教誨。」
尊者香拳(Gandhamuṭṭhiya)長老正是如此宣說了這些偈頌。
AP.1.379 火葬塚供養長老傳 citakapūja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花給獨覺佛的火葬堆後,十萬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38.
「名為闍羅俱吒摩(Jalajuttama,意為:水中之光/最勝者)的世尊般涅槃後,
當(他的遺體)被安置在火葬塚(citake)上時,我供養了娑羅樹花(sālapupphaṃ)。
39.
自從那時起,歷經十萬劫,我供養了那些花。
我不曾經歷(任何)惡道,這便是供養火葬塚所帶來的果報。
40.
我的煩惱已被徹底燒盡……(中略)……我安住於無漏(解脫)之境。
41.
對我而言,這確實是殊勝的因緣……(中略)……我已圓滿實踐了佛陀的教導。
42.
「四無礙解我已證得,八解脫也同樣成就,
六神通我已親證,已完成佛陀(Buddha)的教導。」
尊者火葬塚供養(Citakapūjaka)長老正是如此宣說了這些偈頌。
AP.1.380 蘇瑪那葉扇長老傳 sumanatālavaṇṭiy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扇子給佛陀後,94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43.
「我供獻了一把棕櫚葉扇(tālavaṇṭaṃ)給世尊 Siddhattha(悉達多)。
(這把扇子)用蘇瑪那(sumanehi)花裝飾著,我手持著這極為貴重的供品。
44.
自從那時起,歷經九十四劫後,我供養了那把棕櫚葉扇。
我不曾經歷(任何)惡道,這便是供養棕櫚葉扇所帶來的果報。
.45.
我的煩惱已被徹底燒盡……(中略)……我安住於無漏(解脫)之境。
46.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中略)……我已圓滿實踐了佛陀的教導。
47.
「四無礙解我已證得,八解脫也同樣成就,
六神通我已親證,已完成佛陀(Buddha)的教導。」
尊者蘇瑪那葉扇(Sumanatālavaṇṭiya)長老正是如此宣說了這些偈頌。
AP.1.381 蘇瑪那花環長老傳 sumanadāmiy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花環給佛陀後,94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48.
「對於世尊 Siddhattha(悉達多),那位已滌淨(煩惱)、勤修苦行的覺者,
我製作了一個蘇瑪那(sumana)花環,並站在他面前,親手為他佩戴。
49.
自從那時起,歷經九十四劫後,那時我佩戴了那個花環。
我不曾經歷(任何)惡道,這便是佩戴蘇瑪那花所帶來的果報。
50.
我的煩惱已被徹底燒盡……(中略)……我安住於無漏(解脫)之境。
51.
對我而言,這確實是殊勝的因緣……(中略)……我已圓滿實踐了佛陀的教導。
52.
「四無礙解我已證得,八解脫也同樣成就,
六神通我已親證,已完成佛陀(Buddha)的教導。」
尊者蘇瑪那花環(Sumanadāmiya)長老正是如此宣說了這些偈頌。
AP.1.382 供養咖蘇瑪里果長老傳 kāsumāriphal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獨覺佛果實後,31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53.
「(我)看見離塵垢的佛陀、世間最勝者、人中之雄,
如同盛開的迦尼迦羅(kaṇikāra)花般光明燦爛,端坐在山窟之中。
54.
我心懷淨信,是蘇瑪那(Sumano)佛,雙手在頭頂合十致敬,
拿起一顆咖蘇瑪里(kāsumāri)果,我供養給了最勝的佛陀。
55.
自從那時起,歷經三十一劫後,我供養了那顆果實。
我不曾經歷(任何)惡道,這便是供養果實所帶來的果報。
56.
我的煩惱已被徹底燒盡……(中略)……我安住於無漏(解脫)之境。
57.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中略)……我已圓滿實踐了佛陀的教導。
58.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中略)……我已完成了佛陀的教誨。」
尊者咖蘇瑪里果供養者(Kāsumāriphaladāyaka)長老正是如此宣說了這些偈頌。
AP.1.383 供養阿瓦塔果長老傳avaṭaphal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果實給獨覺佛後,94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1.
名為薩塔蘭西(Sataraṃsi,意為「百道光」)的世尊,他是自覺者、無能勝者。
這位正等正覺者樂於寂靜,為了托缽而走出(精舍)。
2.
我(當時)手中拿著水果,看見了這位人中之雄(佛陀)。
我心懷淨信與喜悅,我供養了阿瓦塔(avaṭaṃ)果。
3.
自從那時起,歷經九十四劫後,我供養了那顆果實。
我不曾經歷(任何)惡道,這便是供養果實所帶來的果報。
4.
我的煩惱已被徹底燒盡,一切存在的束縛都已根除。
如同大象掙斷枷鎖,我安住於無漏(解脫)之境。
5.
對我而言,這確實是殊勝的因緣,我能親近我的佛陀。
我已證得三明,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6.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以及八解脫,
六神通也已親證,完成了佛陀的教誨。」
尊者阿瓦塔果供養者(Avaṭaphaladāyaka)長老正是如此宣說了這些偈頌。
AP.1.384 供養盧胡樹果長老傳 labuj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佛陀果實後,91個大劫不下惡道,生生世世珍寶為自己而生,最終抵達涅槃)
7.
「那時,在班達馬提(Bandhumatī)城,我是一位(負責照料)園林的人。
我看見了離塵垢的佛陀,正無礙地(自在)行走。
8.
我拿起一顆盧胡(labuja)果,供養給了最勝的佛陀。
那位具大榮耀者(佛陀),安詳地佇立於空中,接受了(我的供養)。
9.
(這供養)為我帶來了繁榮,並在此世帶來了安樂。
我以清淨的心,將果實供養給佛陀後,
10.
我當時體證了喜悅,以及廣大無比的至上快樂。
(並且)無論我再生於何處,珍寶都會自然地出現。
11.
自從那時起,歷經九十一劫後,我供養了那顆果實。
我不曾經歷(任何)惡道,這便是供養果實所帶來的果報。
12.
我的煩惱已被徹底燒盡……(中略)……我安住於無漏(解脫)之境。
13.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中略)……我已圓滿實踐了佛陀的教導。
14.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以及八解脫,
六神通也已親證,完成了佛陀的教誨。
尊者盧胡果供養者(Labujadāyaka)長老正是如此宣說了這些偈頌。
AP.1.385 供養優曇鉢羅果長老傳 udumbaraphal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佛陀水果後,91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15.
「在最勝者(佛陀)居住在維納塔河(Vinatā-nadī)岸邊時,
我看見了這位離塵垢、專注一境、善得定的佛陀。
16.
我的心對祂生起了淨信,他洗淨煩惱的污垢。
我拿起一顆優曇鉢羅(udumbara)果,供養給了最勝的佛陀。
17.
自從那時起,歷經九十一劫後,我供養了那顆果實。
我不曾經歷(任何)惡道,這便是供養果實所帶來的果報。
18.
我的煩惱已被徹底燒盡……(中略)……我安住於無漏(解脫)之境。
19.
對我而言,這確實是殊勝的因緣……(中略)……我已圓滿實踐了佛陀的教導。
20.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以及八解脫,
六神通也已親證,完成了佛陀的教誨。
尊者優曇鉢羅果供養者(Udumbaraphaladāyako)長老正是如此宣說了這些偈頌。
AP.1.386 供養畢利叉果長老傳pilakkhaphal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果實給佛陀後,1800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21.
「在樹林之中,我見到了佛陀,那位具大榮耀、利益眾生的導師。
我心懷淨信,是蘇瑪那(Sumano)佛,我供獻了畢利叉(pilakkha)果。
22.
自從那時起,歷經一千八百劫後,我供養了那顆果實。
我不曾經歷(任何)惡道,這便是供養果實所帶來的果報。
23.
我的煩惱已被徹底燒盡……(中略)……我安住於無漏(解脫)之境。
24.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中略)……我已圓滿實踐了佛陀的教導。
25.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以及八解脫,
六神通也已親證,完成了佛陀的教誨。
尊者畢利叉果供養者(Pilakkhaphaladāyako)長老正是如此宣說了這些偈頌。
AP.1.387 供養法盧沙果長老傳 phārusaphal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水果給佛陀後,91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26.
「(我向)擁有金色身相的正等覺者、一切供養的接受者,
正在道路上行走的佛陀,供獻了法盧沙(phārusa)果。
27.
自從那時起,歷經九十一劫後,我供養了那顆果實。
我不曾經歷(任何)惡道,這便是供養果實所帶來的果報。
28.
我的煩惱已被徹底燒盡……(中略)……我安住於無漏(解脫)之境。
29.
對我而言,這確實是殊勝的因緣……(中略)……我已圓滿實踐了佛陀的教導。
30.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以及八解脫,
六神通也已親證,完成了佛陀的教誨。
尊者法盧沙果供養者(Phārusaphaladāyako)長老正是如此宣說了這些偈頌。
AP.1.388 瓦利普拉供養者長老傳 valliphal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果實給佛陀/獨覺佛後,31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第31偈:
「所有民眾聚集在一起,那時他們前往森林中,
尋找果實的過程中,他們未能找到任何果實。
第32偈:
「在那裡,我見到了正自覺者(sambuddhaṃ)、無敵者(aparājitaṃ) 、自覺者(sayambhuṃ),
我心懷淨信、充滿喜悅,將藤蔓上的果實供養了。
第33偈:
「從那時起三十一劫(ekattiṃse ito kappe)以來,我當時供養了那個果實,
自此從未經歷惡道(duggatiṃ),這便是供養果實的果報。
第34偈:
「我的煩惱(kilesā)已被徹底燒盡……(中略)……我住於無漏(anāsavo)的境界。
第35偈: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中略)……我已圓滿成就佛(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第36偈: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以及八解脫,
六神通也已親證,完成了佛陀的教誨。
以上就是尊貴的瓦利普拉供養者長老(āyasmā valliphaladāyako thero)所宣說的這些偈頌。
AP.1.389 卡達利普拉供養者長老傳 kadaliphal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水果給佛陀後,31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第37偈:
「猶如盛開的迦尼迦羅(kaṇikāra)花般璀璨,如同滿月(puṇṇamāya)般的明月(candimaṃ),
如燃燒的燈明之樹(dīparukkha),我見到了世間之主(lokanāyakaṃ)。
第38偈:
「我手持香蕉(kadaliphalaṃ),供養給導師(satthuno),
心懷淨信、充滿喜悅,禮拜(vanditvāna)後悄然離去(apakkamiṃ)。
第39偈:
「從那時起三十一劫(ekattiṃse ito kappe)以來,我當時供養了那個水果,
自此從未經歷惡道(duggatiṃ),這便是供養果實的果報。
第40偈:
我的煩惱(kilesā)已被徹底燒盡……(中略)……我住於無漏(anāsavo)的境界。
第41偈:
「真是殊勝的因緣啊……(中略)……我已圓滿成就佛(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第42偈: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以及八解脫,
六神通也已親證,完成了佛陀的教誨。
以上就是尊貴的卡達利普拉供養者長老(āyasmā kadaliphaladāyako thero)所宣說的這些偈頌。
AP.1.390 波那薩普拉供養者長老傳 panasaphal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獨覺佛水果後,31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第43偈:
「有一位名為阿朱那(ajjuno)的正等覺者(sambuddho),那時他住在雪山(himavante)中。
這位寂靜的聖賢(muni),具足行儀(caraṇena ca sampanno),並且精通禪定(samādhikusalo)。
第44偈:
「我取了一個約水壺(kumbha)大小的、香氣如天界之花般的波那薩(panasaṃ)果(註:一種波羅蜜果或鳳梨蜜果),
將它放在芭蕉葉(chattapaṇṇe)上,供養給了導師(satthuno)。
第45偈:
「從那時起三十一劫(ekattiṃse ito kappe)以來,我當時供養了那個果實,
自此從未經歷惡道(duggatiṃ),這便是供養果實的果報。
第46偈:
我的煩惱(kilesā)已被徹底燒盡……(中略)……我住於無漏(anāsavo)的境界。
第47偈: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中略)……我已圓滿成就佛(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第48偈: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以及八解脫,
六神通也已親證,完成了佛陀的教誨。
以上就是尊貴的波那薩普拉供養者長老(āyasmā panasaphaladāyako thero)所宣說的這些偈頌。
AP.1.391 擁有兩千萬財富的索那長老傳 soṇakoṭivīs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鋪滿布帛的住處給佛陀後,91個大劫不下惡道,每次投生都光彩奪人,自己的雙腳曾接觸過未經鋪設的粗糙地面,最終抵達涅槃)
第49偈:
「在維巴希佛(vipassino)的教法時期,我建造了一座洞窟(leṇaṃ),
它位於班杜馬王城(bandhumārājadhāniyā),供養給四方僧團(cātuddisassa saṅghassa)。
第50偈:
「我用布帛(dussehi)鋪滿洞窟的地面(bhūmiṃ),完成佈施後,
我心懷欣喜(udaggacitto)、充滿喜悅(sumano),當時發下了這樣的願望(paṇidhiṃ)。
第51偈:
「『願我能夠供養正等覺者(sambuddhaṃ),並能獲得出家機會(pabbajjañca),
證得無上解脫(anuttarañca nibbānaṃ),體證最極寂靜的涅槃(santimuttamaṃ)。』
第52偈:
「憑藉這個善業的純白果報(sukkamūlena),我在九十(navuti)劫(kappe)中流轉輪迴(saṃsariṃ),
無論成為天神(devabhūto)或人類(manusso),我都因累積的福德(katapuñño)而光彩耀人(virocahaṃ)。
第53偈:
「由於那項業力的殘餘影響(kammāvasesena),在這最後的輪迴(pacchimake bhave)中,
我出生在瞻波城(campāyaṃ),成為一位首富(aggaseṭṭhissa)的獨生子(ekaputtako)。
第54偈:
「我剛一出生(jātamattassa),我的父親聽聞後心生喜悅(chando),
他為我這個嬰孩(kumārassa)慷慨佈施了整整兩千萬(vīsakoṭī)錢財,毫無吝惜。
第55偈:
「我的雙腳掌(pādatale)上,天生就長有長達四指(caturaṅgulā)的柔毛(lomā),
它們細密柔軟(sukhumā mudusamphassā),色澤美好(subhā),觸感如同棉花(tūlā)般輕柔。
第56偈:
「過去九十(navuti)劫中,再加上這一劫(ayaṃ eko ca uttari),
我從不記得自己的雙腳曾接觸過未經鋪設(asanthate)的粗糙地面(bhūmyā)。
第57偈:
「我供養了正等覺者(sambuddho)的願望已實現(ārādhito),
我出家(pabbajiṃ)過上了無家的生活(anagāriyaṃ),
我已證得阿羅漢果(arahattañca pattaṃ),內心清涼平靜(sītibhūtomhi),達至寂滅(nibbuto)。
第58偈:
「一切見者(sabbadassinā)(佛陀)已宣稱(niddiṭṭho)我是『最精進者之首(aggo āraddhavīriyānaṃ)』。
我是煩惱已盡(khīṇāsavo)的阿羅漢(arahā),具足六種神通(chaḷabhiñño),擁有偉大的神力(mahiddhiko)。
第59偈:
「自從過去九十一(ekanavutito)劫以來,那時我所做的洞窟佈施(leṇadāna),
自此我從未經歷惡道(duggatiṃ),這便是佈施洞窟的果報(phalaṃ)。
第60偈:
「我的煩惱(kilesā)已被徹底燒盡……(中略)……我住於無漏(anāsavo)的境界。
第61偈:
「真是殊勝的因緣啊……(中略)……我已圓滿成就佛(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第62偈: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以及八解脫,
六神通也已親證,完成了佛陀的教誨。
第63偈:
「這位擁有兩千萬(koṭivīso)的索那(soṇo)長老(thero),在比丘僧團(bhikkhusaṅghassa)中位居前列(aggato),
他在阿諾達特湖(anotatte mahāsare)邊,被詢問(pañhaṃ puṭṭho)時,清晰地解答了(viyākāsi)問題。」
以上就是尊貴的擁有兩千萬財富的索那長老(āyasmā soṇo koṭivīso thero)所宣說的這些偈頌。
AP.1.392 佛陀自說過去因緣皮羅提卡事 pubbakammapilotikabuddhāpadānaṃ
第64偈:
在阿諾達特湖(anotattasarāsanne)畔,令人愉悅(ramaṇīye)的平坦岩地(silātale)上,
這裡閃耀著各種珍寶(nānāratanapajjote),遍佈於充滿異香的林園(nānāgandhavanantare)中。
第65偈:
「世間之主(lokanāyako)被廣大的比丘僧團(mahatā bhikkhusaṅghena)所圍繞(pareto),
他坐在那裡,講述了自己過去所做的業(pubbakammāni attano)。
第66偈:
(此偈在文本中標記為有不同版本,內容交錯重複,以下整合翻譯核心意義)
「比丘們,請聽我所造作的業(yaṃ kammaṃ pakataṃ mayā)。
過去我曾是一位牧牛人(gopālako),看見一頭牛在飲用渾濁的水(udakaṃ āvilaṃ),我阻止了牠。
由於那業的餘報(kammavipākena),在此最後一生中,即使我渴望飲用,也無法喝到想喝的東西。
比丘們,請聽我所造作的業,即使是已成佛陀,這如舊布之(pilotikassa)業的果報依然成熟(vipaccati)。」
第67偈:
「從前,在別的生死中(pubbe aññāsu jātisu),我曾是一個名叫穆那利(munāḷi)的無賴(dhutto),
我曾經以不實之詞誹謗(abbhācikkhiṃ)了一位無辜的(adūsakaṃ)、名為蘇拉比(surabhiṃ)的獨覺佛(paccekabuddhaṃ)。
第68偈:
「由於那個業報的結果(tena kammavipākena),我長久地(ciraṃ)在地獄(niraye)中流轉輪迴(saṃsariṃ),
經歷了數萬(bahūvassasahassāni)年的痛苦(dukkhaṃ),感受著劇烈的苦受(vedanaṃ)。
第69偈:
「由於那項業力的殘餘影響(kammāvasesena),在這最後的輪迴中,
我因孫達利女(sundarikāya)的緣故(kāraṇā),遭受了誹謗(abbhakkhānaṃ)。
第70偈:
「在一切勝者(sabbābhibhu)佛陀的時代,有一位名叫難陀(nando)的弟子(sāvako),
我曾誹謗(abbhakkhāya)他,因而長久地在地獄中輪迴。
第71偈:
「我在地獄中輪迴了整整一萬(dasavassasahassāni)年之久(ciraṃ),
獲得人身(manussabhāvaṃ laddhāhaṃ)後,我也多次遭受誹謗(abbhakkhānaṃ bahuṃ labhiṃ)。
第72偈:
「由於那項業力的殘餘影響,那位旃遮女(ciñcamānavikā),
在眾人面前(janakāyassa aggato),以虛假不實之事(abhūtena)誹謗(abbhācikkhi)了我。
第73偈:
「我曾是一位博學的(sutavā)婆羅門(brāhmaṇo),備受尊敬(sakkatapūjito),
在大森林(mahāvane)中,我教導五百(pañcasate)青年(māṇave)學習吠陀聖典(mante)。
第74偈:
「那位無畏的(bhīmo)、具足五神通(pañcābhiñño)與大威力(mahiddhiko)的仙人(isi) bhīmo來到了那裡,
我看見他來到後,竟誹謗了這位無辜的聖者(abbhācikkhiṃ adūsakaṃ)。
第75偈:
「當時我對弟子們(sisse)說:『這位仙人(isi)是個沉溺愛欲的人(kāmabhogī)』。
就在我這樣說(bhāsamānassa)的時候,那些青年們(māṇavā)也都附和(anumodiṃsu)了。
第76偈:
「之後,所有那些青年(māṇavakā sabbe),在挨家挨戶乞食(bhikkhamānaṃ kule kule)時,
對大眾(mahājanassa)說:『這位仙人是個沉溺愛欲的人』。
第77偈:
由於那個業報的結果,這五百(pañca bhikkhusatā)位比丘,
全都遭受了誹謗(abbhakkhānaṃ labhuṃ),這都是因孫達利女(sundarikāya)的緣故。
第78偈:
「從前,為了錢財(dhanahetu),我殺死了(haniṃ)同父異母的兄弟(vemātubhātaraṃ),
我將他推入(pakkhipiṃ)山崖裂縫(giriduggasmiṃ)中,並用大石(silāya)壓碎(apiṃsayiṃ)了他。
第79偈:
「由於那個業報的結果,提婆達多(devadatto)推下了石頭(silaṃ khipi),
(落下的碎石)壓碎了我腳上的拇指(aṅguṭṭhaṃ piṃsayī pāde),那正是我過去推下的岩石(pāsāṇasakkharā)。
第80偈:
從前,當我還是個孩童(dārako)時,在大路(mahāpathe)上玩耍(kīḷamāno),
看見一位獨覺佛(paccekabuddhaṃ)後,我朝路上扔了(sakalikaṃ khipiṃ)一塊陶片。
第81偈:
「由於那個業報的結果,在這最後一生中,
提婆達多(devadatto)企圖殺害(vadhatthaṃ)我,驅使了發狂的象(abhimāre)來攻擊。
第82偈:
「從前,我曾是一名象夫(hatthāroho),我驅使大象(gajenahaṃ),
攻擊(āsādesiṃ)了一位正在乞食(piṇḍāya vicarantaṃ)的最勝獨覺佛(paccekamunimuttamaṃ)。
第83偈:
「由於那個業報的結果,那頭名叫陀羅(danto {bhanto})的象王那拉吉利(nāḷāgirī gajo),
在優美的山城(giribbaje puravare)中,兇暴地(dāruṇo)向我衝來(samupāgami)。
第84偈:
「從前我曾是一位國王(rājāhaṃ patthivo),我用矛(sattiyā)殺死了一個男子(purisaṃ haniṃ)。
由於那個業報的結果,我慘烈地(bhusaṃ)在地獄中受報(paccisaṃ)。
第85偈:
「由於那項業的殘餘(kammuno tassa sesena),直到如今,我全部的業報顯現了(sakalaṃ mama),
(讓我)腳跟的皮膚(pāde chaviṃ)破裂(pakappesi);業(kammaṃ)確實不會消失(vinassati)。
第86偈:
「從前在漁夫村(kevaṭṭagāmasmiṃ)時,我曾是一個漁夫的孩子(kevaṭṭadārako),
看見魚類被殺(macchake ghātite)時,我產生了喜悅(somanassakaṃ)。
第87偈:
「由於那個業報的結果,我遭受了頭痛(sīsadukkhaṃ)之苦。
當毗塔托婆(viṭaṭūbho)被殺時,所有釋迦族(sakka)人也都被殺害(haññiṃsu)了。
第88偈:
「在弗沙佛(phussassāhaṃ pāvacane)的教法時期,我曾呵斥(paribhāsayiṃ)他的弟子(sāvake),
說:『你們就吃(yavaṃ khādatha)大麥吧,別吃(bhuñjatha)精米(sālayo)』。
第89偈:
「由於那個業報的結果,在此生我有三個月(temāsaṃ)只能吃大麥(yavaṃ khāditaṃ),
那時我被一位婆羅門邀請(nimantito),住在毘蘭迦(veranjāyaṃ)。
第90偈:
「在(某位)佛陀已涅槃(nibbuddhe)的時期,我曾經阻礙(niheṭhayiṃ)了一位摔跤之子(mallaputtaṃ)。
由於那個業報的結果,我遭受了背痛(piṭṭhidukkhaṃ)之苦。
第91偈:
「從前我曾是一名醫生(tikicchako),我讓長者的兒子(seṭṭhiputtaṃ)服用了瀉藥(virecayiṃ)。
由於那個業報的結果,我患了痢疾(pakkhandikā)。
第92偈:
「我曾經對喬提帕羅(avacāhaṃ jotipālo)說,關於那位善逝(sugataṃ)迦葉佛(kassapaṃ):
『這個光頭(muṇḍassa)哪裡能有覺悟(bodhi)?覺悟是極難獲得的(paramadullabhā)』。
第93偈:
「由於那個業報的結果,我修了許多苦行(dukkaraṃ bahuṃ),
在尼連禪河(anuruveḷāyaṃ)邊六年(chabbassā),之後才證得了覺悟(bodhimapāpuṇiṃ)。
第94偈:
『我並非透過那(苦行)道(etena maggena)證得無上覺悟(bodhimuttamaṃ)的;
我原本尋求(kummaggena gavesissaṃ)的是一條錯誤的道路,被過去的業(pubbakammena)所阻礙(vārito)。
第95偈:
「(如今)善業與惡業都已耗盡(puññapāpaparikkhīṇo),遠離了一切憂惱(sabbasantāpavajjito),
無憂(asoko)無悲(anupāyāso),我將以無漏(anāsavo)之心般涅槃(nibbāyissamaṃ)。
第96偈:
這位勝者(jino)如此詳細講述(viyākāsi),在比丘僧團(bhikkhusaṅghassa)的前面(aggato),
他已證得一切知智(sabbābhiññābalappatto),地點就在阿諾達特湖(anotatte mahāsare)畔。」
以上就是世尊(bhagavā)自己所宣說的,名為「過去所作業之皮羅提卡事」(pubbacaritaṃ kammapilotikaṃ nāma)的佛陀譬喻法門(buddhāpadānadhammapariyāyaṃ)。
AP.1.393 皮林達瓦恰長老傳 pilindavacchattherāpadānaṃ
(布施一切林林種種的資具後,三萬大劫在天界享樂,1000次為帝釋天,1000次為轉輪王,無數次為偉大的地方國王,享有布施傘、布、缽、剃刀、小刀、針、指甲鉗、扇子、濾水器、法杖、油壺、針線盒、肩帶、腰帶、置物架、器皿、盤子、藥物、鞋子、毛巾、拐杖、鑰匙、鑰匙盒、繃帶、煙管、燈台、持水器、盒子、垃圾盒、痰罐、藥袋、凳子、墊枕、枕頭、果盤、腳凳、油、酥油、漱口水、凝乳、飲食、香的果報,並且抵達涅槃)
第1偈:
「在漢薩瓦提城(nagare haṃsavatiyā),我曾是一位守門人(dovāriko)。
我的家中積聚了(sannicitaṃ)無量(amitaṃ)且不可動搖的(akkhobhaṃ)財富(bhogaṃ)。
第2偈:
「我獨自(rahogato)坐下(nisīditvā),內心欣喜(pahaṃsitvāna mānasaṃ),
坐在華美的樓閣(pāsādavare)中,我那時如此思惟(evaṃ cintesahaṃ tadā):
(思惟的內容)
第3偈:
「『我有許多祭祀所得的(bahū medhigatā)財富,我的內宮(antepuraṃ)非常豐饒(phītaṃ)。
大地之主(pathavissaro)阿難達王(ānando rājāpi)也常邀請(sannimantesi)我。
第4偈:
「『而這位佛陀(ayañca buddho)已出現(uppanno),他是無師自悟的(adhiccuppattiko)聖賢(muni)。
我既然擁有(saṃvijjanti ca me)財富,我應當供養(dānaṃ dassāmi)導師(satthuno)。
第5偈:
「『蓮華王子(padumena rājaputtena)曾供養(dinnaṃ)最勝的供物(dānavaraṃ)給勝者(jine),
包括象王(hatthināge)、寶座(pallaṅke)以及數不清的(apassenañcanappakaṃ)物品。
第6偈:
「『我也要供養(dānaṃ dassāmi)給最上勝的僧團(saṅghe gaṇavaruttame),
這將是他們前所未有(adinnapubbamaññesaṃ)的,而我將成為先驅者(ādikammiko)。
第7偈:
「『我如此多方面地(cintetvāhaṃ bahuvidhaṃ)思惟,這供養(yāge)會帶來安樂果報(yassa sukhaṃphalaṃ)。
我看到了(adakkhiṃ)資具供養(parikkhāradānaṃ)能圓滿(mama saṅkappapūraṇaṃ)我的願望。
第8偈:
「『我將供養資具(parikkhārāni dassāmi)給最上勝的僧團(saṅghe gaṇavaruttame),
這將是他們前所未有的,而我將成為先驅者。』
(籌辦供養之物)
第9偈:
「我立刻(tāvade)找來製傘匠(naḷakāre upāgamma),製作了(kāresi)傘(chattaṃ)。
我一下子(ekato)聚集了(sannipātayiṃ)十萬(satasahassāni)把傘。
第10偈:
「我一下子聚集了十萬件布料(dussa)。
我一下子聚集了十萬個缽(patta)。
第11偈:
「還有剃刀(vāsiyo)、小刀(satthake)以及(sūciyo)指甲剪(nakhachedane),
我命人製作(kāretvā)並依照規格(tadanucchave),將它們放置在傘的下方(heṭṭhāchatte ṭhapāpesiṃ)。
第12偈:
「還有扇子(vidhūpane)、棕櫚葉扇(tālavaṇṭe)、孔雀羽扇(morahatthe)和犛牛尾拂塵(cāmare),
濾水器(parissāvane)和油壺(teladhāre),我命人依照規格製作了。
第13偈:
「還有針線盒(sūcighare)、肩帶(aṃsabaddhe)以及腰帶(kāyabandhane),
還有製作精良(sukate)的置物架(ādhārake),我命人依照規格製作了。
第14偈:
「還有日用器皿(paribhogabhājane)以及銅盤(lohathālake),
裝滿(pūrayitvāna)藥品(bhesajje)後,我將它們放置在傘的下方。
第15偈:
「還有菖蒲(vacaṃ)、茅根香(usīraṃ)、甘草(laṭṭhimadhuṃ)、長胡椒(pipphalī)、胡椒(maricāni),
訶子(harītakiṃ)、薑(siṅgīveraṃ),我將所有這些裝滿(sabbaṃ pūresi)在容器(bhājane)中。
第16偈:
「還有鞋子(upāhanā)、涼鞋(pādukāyo)以及抹水毛巾(udakapuñchane),
還有製作精良的拐杖(kattaradaṇḍe),我命人依照規格製作了。
第17偈:
「還有藥管(osadhañjananāḷī)、計數棒(salākā)、法杖(dhammakuttarā),
以及用五色(pañcavaṇṇehi)線縫製(sibbite)的鑰匙(kuñcikā)和鑰匙盒(kuñcikāghare)。
第18偈:
「還有繃帶(āyoge)、煙管(dhūmanette)以及燈台(dīpadhārake),
還有持水器(tumbake)和盒子(karaṇḍe),我命人依照規格製作了。
第19偈:
「還有痰盂(saṇḍāse)、唾壺(pipphale)以及垃圾盒(malahārake),
還有藥袋(bhesajjathavike),我命人依照規格製作了。
第20偈:
「還有座椅(āsandiyo)、凳子(pīṭhake)以及四腳臥榻(pallaṅke caturomaye),
命人依照規格製作(tadanucchave kārayitvā)後,我將它們放置在傘的下方。
第21偈:
「還有羊毛氈(uṇṇābhisī)、棉褥(tūlabhisī)以及坐墊(pīṭhikābhisī),
還有製作精良的枕頭(bimbohane),我命人依照規格製作了。
第22偈:
「還有來自古魯賓德(kuruvinde)的蜜糖(madhusitthe)、護手油(telaṃ hatthappatāpakaṃ),
梳子(sipāṭi)、篦子(phalake 梳頭用具)、針(sucī)、床(mañcaṃ)與床單(attharaṇena)。
第23偈:
「還有坐臥具(senāsane)、腳布(pādapuñche)、床椅的支腳(sayanāsanadaṇḍake),
牙籤(dantapoṇe)、小盒(āṭalī)、頭膏(sīsālepanagandhake)。
第24偈:
「還有鑽火木(araṇī)、果盤(phalapīṭhe)、缽蓋(pattapidhāna)、盤子(thālake),
水瓢(udakassa kaṭacchū)、粉末(cuṇṇakaṃ)、黃色染料(rajana)、黑色染料(ambaṇaṃ)。
第25偈:
「還有掃帚(sammajjanaṃ)、水罐(udapattaṃ)、以及雨衣(vassikasāṭikaṃ),
坐具(nisīdanaṃ)、抓癢杖(kaṇḍucchādi)、還有內衣(antaravāsakaṃ)。
第26偈:
「還有上衣(uttarāsaṅga)、外衣(saṅghāṭī)、手帕(natthukaṃ)、漱口劑(mukhasodhanaṃ),
大量岩鹽(biḷaṅgaloṇaṃ),還有蜜(madhuñca)和凝乳飲品(dadhipānakaṃ)。
第27偈:
「還有香(dhūpaṃ)、米糊(sitthaṃ)、拭布(pilotiñca)、擦嘴線(mukhapuñchanasuttakaṃ),
凡是存在(yaṃ atthi)應供養(dātabbaṃ)的,凡是適合(kappati)導師(satthuno)的(我都準備了)。
第28偈:
「將所有這些物品(sabbametaṃ samānetvā)集中後,我去見(upasaṅkamiṃ)了阿難達王(ānandaṃ)。
我前去拜見(upasaṅkamma)那位大王(rājānaṃ)--大仙(mahesino)的父親(janetāraṃ),
以頭頂禮(sirasā abhivādetvā)後,我說了這樣的話(idam vacanamabraviṃ):
(請求允許供養)
第29偈:
「『我們一同(ekato)出生成長(jātasaṃvaddhā),我倆(ubhinnaṃ)心意合一(ekato manaṃ)。
苦樂(sukhadukkhe)與共(sādhāraṇā),兩人互相隨順(anuvattakā)。
第30偈:
「『征服者(arindama)啊,我心中有(cetasikaṃ)痛苦(dukkhaṃ),這是由您(tava)而起(ādheyyaṃ)。
剎帝利(khattiya)啊,如果您有能力(sakkosi),但願您能驅除(vinodeyyāsi)這痛苦。
大王:
第31偈:
「『您的痛苦即是我的痛苦(tava dukkhaṃ mama dukkhaṃ),我倆心意合一(ubhinnaṃ ekato mano)。
請您明白(vijānāhi)此事將會完結(niṭṭhitanti),如果這是我施加於您的(sace tuvaṃ mamādheyyaṃ)。
尊者前世:
第32偈:
「『大王(mahārāja)啊,請您知曉(jānāhi),我的痛苦難以驅除(dukkhaṃ me dubbinodayaṃ)。
猶如烏雲(pahu)中雷聲轟鳴(gajjasu),請您施捨(ekaṃ te duccajaṃ)一個珍貴的願望(varaṃ)吧。
大王:
第33偈:
「『只要在我的領地(vijite)內存在的(yāvatā atthi),只要我生命(yāvatā mama jīvitaṃ)所及,
如果您需要這些(attho),我將毫不猶豫地(avikampito)奉獻(dassāmi)。
尊者前世:
第34偈:
「『天王(deva)啊,您所宣告的(gajjitaṃ),大多是虛妄不實的(micchā taṃ bahu)。
今天(ajja)我將讓您明白(jānissāmi),您是立基於(sabbadhamme patiṭṭhitaṃ)正法的。
大王:
第35偈:
「『您極度地(atibāḷhaṃ)壓迫(nipīḷesi)正在布施的我(dadamānassa me sato)。
您壓迫(pīḷitena)我有何目的(attho)?請告訴我(kathehi me)您所期望的(patthitaṃ)。
尊者前世:
第36偈:
「『大王(mahārāja),我渴望(icchāmahaṃ)供養(bhojayissāmi)無上(anuttaraṃ)的佛陀(buddhaseṭṭhaṃ),
請不要欺騙我的生命。
大王:
第37偈:
「『我願給您(tehaṃ)另一個(aññaṃ)願望(varaṃ dammi),但請勿如此(mā yācittho)向如來(tathāgataṃ)請求。
佛陀(buddho)是不可奉獻(adeyyo)給任何人的(kassaci),猶如(manijotiraso yathā)光輝的寶珠(maṇi)。
尊者前世:
第38偈:
「『天王(deva),您不是曾宣告(nanu te gajjitaṃ),
只要涉及您自己的生命(yāva jīvitamattano),您都願意奉獻(jīvitaṃ dadamānena)嗎?
那麼,奉獻如來(tathāgataṃ dātuṃ)是相應的(yuttaṃ)。
大王:
第39偈:
「『偉大的英雄(mahāvīro)是應被供奉(ṭhapanīyo)的,勝者(jino)是不可奉獻(adeyyo)給任何人的。
佛陀(buddho)並未允諾(na me paṭissuto)給你,你還是許諾(varassu)無量的(amitaṃ)財富(dhanaṃ)吧。』
尊者前世:
第40偈:
「『讓我們達成一個裁決(vinicchayaṃ pāpuṇāma),我們將在裁決中詢問(pucchissāma vinicchaye)。
他們將根據實情(yathāsaṇṭhaṃ)述說(kathessanti),我們也將如此(paṭipucchāma taṃ tathā)反問。』
第41偈:
「我牽著(rañño hatthe gahetvāna)國王的手,前往(agamāsiṃ)裁決處(vinicchayaṃ)。
在法官(akkhadassānaṃ)面前(purato),我說了這樣的話:
第42偈:
「『請各位法官(akkhadassā)聽我(suṇantu me)說,國王(rājā)曾許給我(varamadāsi me)一個願望,
他沒有排除(na kiñci ṭhapayitvāna)任何東西,甚至聲明可以奉獻(pavārayi)他的國土(jīvitampi)。
第43偈:
「『對於他所給予的(varadinnassa),我選擇(variṃ ahaṃ)了最勝的佛陀(buddhaseṭṭhaṃ)。
我的佛陀(sudinno hoti me buddho)是已善施的,請斷除(chindatha)我的疑慮(saṃsayaṃ mama)。
法官:
第44偈:
「『我們將聽從(sossāma)您(tava)的言辭(vacanaṃ)--大地守護者(bhūmipālassa)國王(rājino)的。
聽聞(ubhinnaṃ vacanaṃ sutvā)雙方的陳詞後,我們將在此斷除(chindissāmettha)疑慮(saṃsayaṃ)。』
第45偈:
「『天王(deva),您所奉獻(tayā dinnaṃ)的一切(sabbaṃ),此人都可全部取走(imassa sabbagāhikaṃ),
您沒有排除(na kiñci ṭhapayitvāna)任何東西,甚至聲明可以奉獻您的國土(jīvitampi pavārayi)。』
大王:
第46偈:
「『他猶如陷入困境(kicchappattova hutvāna),乞求(yācī)了一個無上的(varamanuttaraṃ)願望。
知曉(ñatvā)他如此極度痛苦(imaṃ sudukkhitaṃ)後,我許諾了(adāsiṃ)他可以全部取走(sabbagāhikaṃ)。』
法官:
第47偈:
「『天王(deva),是您(tuvaṃ)輸了(parājayo),如來(tathāgato)應當被施予(assa deyyo)。
雙方的疑慮(ubhinnaṃ saṃsayo)已斷絕(chinno),請您們安住於(yathāsaṇṭhamhi tiṭṭhatha)實情之中。』
第48偈:
「國王(rājā)當場(tattheva)站著(ṭhatvāna),對法官(akkhadassetadabravi)這樣說:
『請你們也公正地(sammā)判給我(mayhampi deyyātha),讓我再次(puna)獲得(labhāmahaṃ)佛陀。』
第49偈:
「『在圓滿了(pūretvā)您的願望(tava saṅkappaṃ),供養了(bhojayitvā)如來(tathāgataṃ)之後,
您將再次(puna deyyāsi)把正覺者(sambuddhaṃ)施予具聲譽者(yasassino)阿難達(ānandassa)。』
(邀請佛陀)
第50偈:
「我禮拜(abhivādetvā)了法官(akkhadasse)和剎帝利(khattiyaṃ)阿難達(ānandañcāpi)後,
滿心歡喜(tuṭṭho pamudito hutvā),前往(upasaṅkamiṃ)正覺者(sambuddham)那裡。
第51偈:
「我來到(upasaṅkamma)已渡越瀑流(oghatiṇṇaṃ)、無漏(anāsavaṃ)的正覺者(sambuddhaṃ)面前,
以頭頂禮(sirasā abhivādetvā)後,說了這樣的話:
第52偈:
「『眼目清淨者(cakkhuma)啊,請您帶著(with)八萬(vasīsatasahassehi)(比丘)應允(adhivāsehi)吧!
請您讓我的心意(hāsayanto mama cittaṃ)歡喜,請您前往(upaehi)我的住所(nivesanaṃ me)。』
第53偈:
「世間解者(lokavidū)蓮華上佛(padumuttaro),是供品(āhutīnaṃ)的接受者(paṭiggaho),
他知曉(mama saṅkappamaññāya)我的心願後,眼目清淨者(cakkhumā)便應允了(adhivāsesi)。
第54偈:
「知曉(adhivāsanamaññāya)世尊(satthuno)已應允後,我禮拜(abhivādiya)了導師,
我內心喜悅(haṭṭho udaggacittohaṃ),前往(upāgamiṃ)住所(nivesanaṃ)。
(準備供養)
第55偈:
「我召集(samānetvā)了朋友與大臣(mittāmacce),說了這樣的話:
『我獲得了(laddho)極難得的(sudullabho)機會,猶如(yathā)獲得光輝的寶珠(maṇi jotiraso)。
第56偈:
「『我們該以何(kena)供養(pūjayissāma)他?他是無可估量的(appameyyo)、無與倫比的(anūpamo),
無可比擬的(atulo)、無匹敵的(asamo)、聰慧的(dhīro)、勝者(jino)、無可匹敵者(appaṭipuggalo)。
第57偈:
「『他是如此無二(tathāsamasamo)、無雙(adutiyo)的人中雄獅(narāsabho)。
因為(hi)這難得的機緣(adhikārañhi dukkaraṃ),我應做適合佛陀的(buddhānucchavikaṃ)供養。
第58偈:
「『我們收集(samānetvā)各種鮮花(nānāpupphe),來搭建(pupphamaṇḍapaṃ)一個花鬘亭吧!
這將是適合佛陀的(buddhānucchavikaṃ),這將是(sabbapūjā bhavissati)一切的供養。』
第59偈:
「我用了青蓮(uppalaṃ)、紅蓮(padumaṃ)、素馨(vassikaṃ)、金香木(adhimuttakaṃ),
還有金香花(campakaṃ)、龍花(nāgapupphañca),搭建了(kārayiṃ ahaṃ)一個花亭(maṇḍapaṃ)。
第60偈:
「我布置了(paññapiṃ)十萬(satasahassāni)個座位(āsanasahassāni),在傘蓋(chattacchāyāya)之下。
我自己的(pacchimaṃ)最高(adhikaṃ)座位(āsanaṃ),價值(magghati)十萬(satam)。
第61偈:
「我布置了十萬個座位,在傘蓋之下。
準備好(paṭiyādetvā)食物與飲料(annapānaṃ)後,我通告了(ārocayiṃ ahaṃ)時間(kālaṃ)。
第62偈:
「當時間(ārocitamhi kālamhi)被告知後,大仙(mahāmuni)蓮華上佛(padumuttaro),
與八萬(vasīsatasahassehi)(比丘)一同,來到了(upesi)我的住所(nivesanaṃ me)。
第63偈:
「那位人中至尊(purisuttamo),在盛開的(suphulla)花鬘亭(pupphamaṇḍape)下,
手持(uparicchattaṃ dhārentaṃ)(傘蓋),與八萬(比丘)一同坐下(nisīdi)。
第64偈:
「『眼目清淨者(cakkhuma)啊,請接受(paṭigaṇhāhi)這十萬(satasahassāni)把傘(chatta),
這十萬(satasahassam)個座位(āsanaṃ),它們是如法的(kappiyaṃ)、無過的(anavajjañca)。』
第65偈:
「世間解者(lokavidū)蓮華上佛(padumuttaro),是供品(āhutīnaṃ)的接受者(paṭiggaho),
那位大仙(mahāmuni)為了救度我(mamaṃ tāretukāmo so),便接受了(sampaṭicchi)。
(供養過程)
第66偈:
我給予(adāsahaṃ)每一位(ekamekassa)比丘(bhikkhuno)單獨的(paccekaṃ)缽(pattaṃ),
他們捨棄了(jahiṃsu)陶缽(sumbhakaṃ {pubbakaṃ}),持用了(adhārayuṃ)金屬缽(lohapattaṃ)。
第67偈:
「佛陀(buddho)在花鬘亭(pupphamaṇḍape)中坐了(sattarattindivaṃ)七天七夜,
為了讓許多眾生覺悟,他轉動了(pavattayi)法輪(dhammacakkaṃ)。
第68偈:
「當他轉動法輪(dhammacakkaṃ pavattento)時,在花鬘亭的下方(heṭṭhato),
八萬四千(cullāsītisahassānaṃ)人穿透了法。
第69偈:
「在第七天(sattame divase),大仙(mahāmuni)蓮華上佛(padumuttaro),
坐在傘蓋下(chattacchāyāyamāsīno),宣說了(abhāsatha)這些偈頌(imā gāthā):
(佛陀授記)
第70偈:
『那位年輕婆羅門(māṇavo)圓滿無缺地(anūnakaṃ)供養了我(dānavaraṃ yo me pādāsi),
我將讚揚(kittayissāmi)他,請聽(suṇātha)我(bhāsato)所言。
第71偈:
「『象(hatthī)、馬(assā)、車(rathā)、步兵(pattī),以及四支軍隊(senā ca caturaṅginī),
將恆常地(niccaṃ)侍奉(parivāressanti)他(imaṃ),這是一切施 (sabbadānassidaṃ)的果報(phalaṃ)。
第72偈:
「『象(hatthiyānaṃ)、馬(assayānaṃ)、舒適的轎子(sivikā sandamānikā),
將恆常地侍奉(upaṭṭhissanti)他(imaṃ),這是一切施的果報。
第73偈:
「『六萬(saṭṭhi)輛車(rathasahassāni),裝飾著一切莊嚴(sabbālaṅkārabhūsitā),
將恆常地侍奉(parivāressanti)他(imaṃ),這是一切施的果報。
第74偈:
「『六萬件樂器(tūriyasahassāni),裝飾華美的鼓(bheriyo samalaṅkatā),
將恆常地為他演奏(vajjayissanti),這是一切施的果報。
第75偈:
「『八萬四千(chaḷāsītisahassāni)名女子(nāriyo),裝飾華美(samalaṅkatā),
身穿鮮艷衣物(vicittavatthābharaṇā),佩戴著寶石與耳環(āmukkamaṇikuṇḍalā),
第76偈:
「『她們身材勻稱(aḷārapamhā)、笑臉迎人(hasulā)、舉止優雅(susaññā)、苗條(tanumajjhimā),
將恆常地侍奉(parivāressanti)他(imaṃ),這是一切施的果報。
第77偈:
「『他將在三萬(tiṃsakappasahassāni)劫中,享樂(ramissati)於天界(devaloke)。
他將一千次(sahassakkhattuṃ)成為天帝(devindo),行使(devarajjaṃ karissati)天王之權。
第78偈:
「『他將一千次成為轉輪王(cakkavattī bhavissati),
廣大(vipulaṃ)的地方統治權(padesarajjaṃ),多得不可計算(gaṇanāto asaṅkhiyaṃ)。
第79偈:
「『當他居住(vasantassa)在天界(devaloke),具足福德業(puññakammasamaṅgino)時,
直至天界邊際(devalokapariyantaṃ),寶傘(ratanachattaṃ)將恆常為他遮覆(dharissati)。
第80偈:
『每當他渴望(icchissati)陰涼(chāyaṃ)、遮蓋物(chadanaṃ),無論是布(dussa)或花(pupphajaṃ),
當知曉(imassa cittamaññāya)其心意,便會持續地(nibaddhaṃ)為他遮覆(chādayissati)。
第81偈:
「『從天界(devalokā)命終(cavitvāna)後,受白業(sukkamūlena)所驅策(codito),
與福德(puññakammena)相連(saṃyutto),他將成為(bhavissati)梵天眷屬(brahmabandhu)。
第82偈:
「『在十萬(kappasatasahassamhi)劫後, (okkākakulasambhavo)甘蔗王族中,
名為(gotamo nāma)喬達摩(gotama),成為世間的導師(satthā loke bhavissati)。
第83偈:
「『喬達摩(gotamo)這位釋迦族雄獅(sakyapuṅgavo),以一切智(sabbametaṃ abhiññāya)了知後,
坐在比丘僧團(bhikkhusaṅghe nisīditvā)中,將安置(ṭhapessati)他於最上首(etadagge)。
第84偈:
「『他將名為(pilindavacchanāmena)皮林達瓦恰(pilindavaccha),成為導師(satthusāvako)的弟子,
受到天神(devānaṃ)、阿修羅(asurānañca)、乾闥婆(gandhabbānañca)的敬重(sakkato)。
第85偈:
「『比丘(bhikkhūnaṃ)、比丘尼(bhikkhunīnañca)、在家眾(gihīnañca)也同樣(tatheva),
他將成為(so)一切眾生(sabbesaṃ)所愛(piyo hutvāna),以無漏(nāsavo)之心而住(viharissati)。』
(供養的果報)
第86偈:
「十萬(satasahasse) (劫前)所做善業(kataṃ kammaṃ),在此地(idha)向我顯現了果報(phalaṃ dassesi)。
猶如(sumutto)解脫了激流(saravegova)的束縛,它燒盡了(jhāpayī)我的煩惱(kilese mama)。
第87偈:
「『啊(aho),我做了(me sukataṃ)善業(kammaṃ),在那無上(anuttare)的福田(puññakkhette)!
由於在那裡行善(yattha kāraṃ karitvāna),我已證得(pattoṃhi)不動(acalaṃ)的境界(padaṃ)。』
第88偈:
「那位年輕婆羅門(yo hi māṇavo)圓滿無缺地(anūnakaṃ)供養了(dānavaraṃ adāsi)最勝供物,
他成為了先驅者(ādipubbaṅgamo āsi),這是那供養(tassa dānassidaṃ)的果報(phalaṃ)。
(1. 傘的果報)
第89偈:
「在善逝(sugate)、最上勝的僧團(saṅghe gaṇavaruttame)中供養了傘(chatte datvā)後,
我體驗到(anubhomi)八種(aṭṭhānisaṃse)與我業行相應的(kammānucchavike mama)果報。
第90偈:
「我不知(sītaṃ uṇhaṃ na jānāmi)寒暑,塵垢(rajojallaṃ)不沾染(na limpati)我。
我恆常(sadā)無災無難(anupaddavo anīti ca),受人敬重(homi apacito)。
第91偈:
「我皮膚細膩(sukhumacchaviko homi),心意(mānasaṃ)清澈(visadaṃ hoti)。
在我輪迴(saṃsarato mama)的生生世世(bhave)中,有十萬(satasahassāni)把傘(chatta)(為我遮蔭)。
第92偈:
「以那業行(tassa kammassa vāhasā)之力,裝飾著一切莊嚴(sabbālaṅkārayuttāni)的傘,
除了這一世(imaṃ jātiṃ ṭhapetvāna),總是持於(matthake dhārayanti)我的頭頂上方。
第93偈:
「為何(kasmā)在這一世(imāya jātiyā),我沒有(natthi)持傘(chattadhāraṇā)?
因為我所有的(mama sabbaṃ)業行(kataṃ kammaṃ),都導向(vimuttichattapattiyā)解脫之傘的獲得。
(2. 布的果報)
第94偈:
「在善逝、最上勝的僧團中供養了布(dussāni datvā)後,
我體驗到八種與我業行相應的果報。
第95偈:
「我膚色如金(suvaṇṇavaṇṇo)、無塵垢(virajo)、光輝(sappabhāso)、莊嚴(patāpavā)。
我的身體(gattaṃ)總是柔滑滋潤(siniddhaṃ hoti),在我輪迴的生生世世中。
第96偈:
「十萬件白(setā)、黃(pītā)、紅(lohitā)色的布(dussa),
持於(dhārenti)我的頭頂上方(matthake mayhaṃ),這是供布(dussadānassidaṃ)的果報(phalaṃ)。
第97偈:
「絲(koseyyakambaliyāni)、麻(khomakappāsikāni)等衣物,
我在一切處(sabbattha)都能獲得(paṭilabhāmi),這是從那業行(tesaṃ nissandato)流出的果報。
(3. 缽的果報)
第98偈:
「在善逝、最上勝的僧團中供養了缽(patte datvāna)後,
我體驗到十種(dasānisaṃse)與我業行相應的果報。
第99偈:
「金製(suvaṇṇathāle)、寶石製(maṇithāle)、銀製(rajatepi)的盤子(thālake),
以及赤銅製(lohitaṅgamaye)的盤子(thāle),我總是(sabbadā)受用(paribhuñjāmi)。
第100偈:
「我恆常無災無難,受人敬重。
我獲得(lābhī)食物(annassa)、飲料(pānassa)、衣物(vatthassa)、臥具(sayanassa)。
第101偈:
「我的財富(bhogā)不會消失(na vinassanti),我心安定不動(ṭhitacitto bhavāmahaṃ)。
我恆常(sadā)愛樂正法(dhammakāmo homi),煩惱少(appakleso)、無漏(anāsavo)。
第102偈:
「無論在天界(devaloke)或人間(manusse),這些功德(ime guṇā)都伴隨著(anubandhā)我,
猶如(chāyā yathāpi)樹影(rukkhassa)隨形,在任何處(sabbattha)都不捨棄(na jahanti)我。
(4. 剃刀的果報)
第103偈:
「我供養了(datvāna)許多製作精良(sukatā)、裝有手柄(cittabandhanasambaddhā)的剃刀(vāsiyo bahū),
給最勝的佛陀(buddhaseṭṭhassa)和僧團(saṅghassa ca tathevahaṃ)後,
第104偈:
「我體驗到八種與我業行相應的果報。
我有最高的勇敢(sūro)、慷慨豁達(homivisārī ca)和自信(vesārajjesu)
第105偈:
「我恆常具足堅定(dhiti)、精進(vīriya),心意精進(paggahītamano)
我能獲得(sabbattha paṭilabhāmi)斷煩惱(kilesacchedanaṃ)的智慧(ñāṇaṃ),
那是細微(sukhumaṃ)、無比(atulaṃ)、清淨(suciṃ)的,這是從那業行(tassa nissandato)流出的。
(5. 小刀的果報)
第106偈:
「我以淨信之心(pasannacitto),供養了(datvāna)許多不粗糙(akakkase)、不粗劣(apharuse)、
打磨光亮(sudhote)的小刀(satthake bahū)給佛陀(buddhe)和僧團(saṅghe tatheva ca)後,
第107偈:
「我體驗到五種(pañcānisaṃse)與我業行相應的果報。
我獲得(kalyāṇamittaṃ)善友、精進(vīriyaṃ)、忍耐(khantiñca),以及慈心之劍(metta satthakaṃ)。
第108偈:
「由於斷除了(taṇhāsallassa chinnattā)渴愛之刺,我獲得了(labhe)無上(anuttaraṃ)的智慧劍(paññāsatthaṃ),
那智慧(ñāṇaṃ)猶如(vajirena samaṃ)金剛般銳利,這是從那些業行(tesaṃ nissandato)流出的。
(6. 針的果報)
第109偈:
「在善逝、最上勝的僧團中供養了針(sūciyo datvā)後,
我體驗到五種與我業行相應的果報。
第110偈:
「我沒有疑惑(saṃsayo)、斷除猶豫(kaṅkhacchedo)、相貌莊嚴(abhirūpo)、財富豐饒(bhogavā)。
在我輪迴(saṃsaranto)於諸有(bhavābhave)時,我總是智慧銳利(tikkhapañño sadā homi)。
第111偈:
「我能以智慧(ñāṇena)透見(passayiṃ)深奧(gambhīraṃ)、微妙(nipuṇaṃ)的法義(ṭhānaṃ atthaṃ)。
我的智慧(ñāṇaṃ)如金剛鋒刃(vajiraggasamaṃ),能摧毀一切(me tamaghātanaṃ hoti)。
(7. 指甲鉗的果報)
第112偈:
「在善逝、最上勝的僧團(saṅghe gaṇuttame)中供養了指甲鉗(nakhacchedane datvā)後,
我體驗到五種與我業行相應的果報。
第113偈:
「男女僕役(dāsidāse)、牛(gavasse)、雇工(bhatake)、演員(nāṭake)等許多人(bahū),
還有理髮師(nhāpite)、廚師(sūde)、雇工(bhatake),我在一切處(sabbattheva)都能獲得(labhāmahaṃ)(服務)。
(8. 扇子與棕櫚葉扇的果報)
第114偈:
「在善逝中供養了扇子(vidhūpane datvā)與莊嚴的(tālavaṇṭe ca sobhaṇe)棕櫚葉扇後,
我體驗到八種與我業行相應的果報。
第115偈:
「我不知寒暑,沒有燥熱(pariḷāho na vijjati)。
我不曾經歷(darathaṃ nābhijānāmi)心的焦灼(cittasantāpanaṃ mama)。
第116偈:
「貪火(rāgaggi)、瞋火(dosamohaggi)、慢火(mānaggi)、見火(diṭṭhiaggi)等一切火(sabbaggī),
在我心中都已熄滅(nibbutā mayhaṃ),這是從那業行(tassa nissandato)流出的。
(9. 孔雀羽扇與犛牛尾拂塵)
第117偈:
「供養了(datvā)孔雀羽扇(morahatthe)與犛牛尾拂塵(cāmariyo)給僧團(saṅghe)與最勝眾(gaṇuttame)後,
我煩惱寂靜(upasantakilesohaṃ),以無瑕之心(anaṅgaṇo)而住(viharāmi)。
(10. 濾水器與法杖)
第118偈:
「在善逝中供養了濾水器(parissāvane datvā)與最勝的法杖(dhammakaruttame)後,
我體驗到五種與我業行相應的果報。
第119偈:
「我擁有超越一切(sabbesaṃ samatikkamma)天界的(dibbaṃ)壽命(āyuṃ)。
我恆常不受(appasayho sadā homi)盜賊(cora)與敵人(paccatthikehi)的侵害。
第120偈:
「即使以刀劍(satthena)或毒藥(visena),也無法造成(na kubbate)傷害(vihesampi)。
沒有(naṭṭhi)橫死(antarāmaraṇaṃ),這是從那些業行(tesaṃ nissandato)流出的。
(11. 油壺的果報)
第121偈:
「在善逝、最上勝的僧團中供養了油壺(teladhāre datvā)後,
我體驗到五種與我業行相應的果報。
第122偈:
「我相貌端嚴(sucārurūpo)、聲音悅耳(subhaddo {sugado})、常生善意(susamuggatamānaso)。
我心不迷惑(avikkhittamano homi),受到一切守護者的守護(rakkhito)。
(12. 針線盒的果報)
第123偈:
「在善逝、最上勝的僧團中供養了針線盒(sūcighare datvā)後,
我體驗到三種(tīṇānisaṃse)與我業行相應的果報。
第124偈:
「我獲得(paṭilabhe)心樂(cetosukhaṃ)、身樂(kāyasukhaṃ)、舉止樂(iriyāpathajaṃ sukhaṃ),
這些功德(ime guṇe),這是從那業行(tassa nissandato)流出的。
(13. 肩帶的果報)
第125偈:
「供養了(aṃsabaddhe datvā)肩帶給勝者(jine)與最上勝的僧團後,
我體驗到三種與我業行相應的果報。
第126偈:
「我於正法(saddhamme)得證深義(gādhaṃ vindāmi),能憶念(sarāmi)過去生(dutiyaṃ bhavaṃ)。
我在一切處(sabbattha)心地清淨(succhavī homi),這是從那業行(tassa nissandato)流出的。
(14. 腰帶的果報)
第127偈:
「供養了腰帶(kāyabandhe datvā)給勝者與最上勝的僧團後,
我體驗到六種(chānisaṃse)與我業行相應的果報。
第128偈:
「我在諸禪定(samādhīsu)中不動搖(na kampāmi),於禪定中得自在(vasī homi samādhisu)。
我的團體(pariso)團結無間(abhejja),我的言語(ādeyyavacano)恆常受人接納(sadā)。
第129偈:
「我念現前(upaṭṭhitasati homi),沒有恐懼(tāso mayhaṃ na vijjati)。
無論在天界或人間,這些功德都伴隨著我。
(15. 置物架的果報)
第130偈:
「供養了置物架(ādhārake datvā)給勝者與最上勝的僧團後,
我於五色無懼(pañcavaṇṇehi),不為任何(kenaci)所動(acalo homi)。
第131偈:
「我所聽聞(ye keci me sutā)的一切法(dhammā),能喚醒正念與智慧(satiñāṇappabodhanā),
它們被我持守(dhatā {ṭhitā})而不失(na vinassanti),並且變得善於抉擇(bhavanti suvinicchitā)。
(16. 器皿的果報)
第132偈:
「供養了器皿(bhājane)與日用資具(paribhoge ca)給佛陀(buddhe)與最勝眾(gaṇuttame)後,
我體驗到三種與我業行相應的果報。
第133偈:
「我獲得(labhāmi)金製(soṇṇamaye)、寶石製(maṇimaye)、玻璃製(phalikāmaye),
以及赤銅製(lohitaṅgamaye)的器皿(bhājane ahaṃ)。
第134偈:
「還有妻子(bhariyā)、男女僕役(dāsadāsī ca)、象馬車乘(hatthissarathapattike),
以及忠貞的妻子(itthī patibbatā ca),我恆常受用(sabbadā)這些資具(paribhogāni)。
第135偈:
「還有明(vijjā)、咒語(mantapade)以及各種(vividhe)眾多(bahū)的學問(āgame),
我通曉一切技藝(sabbaṃ sippaṃ nisāmemi),恆常受用一切。
(17. 盤子的果報)
第136偈:
「在善逝、最上勝的僧團中供養了盤子(thālake datvā)後,
我體驗到三種與我業行相應的果報。
第137偈:
我獲得金製、寶石製、玻璃製,以及赤銅製的盤子(thālake ahaṃ)。
第138偈:
「還有無花果木製(asatthake)、果實製(phalamaye)、蓮葉製(pokkharapattake)的,
以及盛裝蜂蜜飲品(madhupānakasaṅkhe)的盤子,我都獲得。
第139偈:
「在義務、德行(vatte guṇe)、行為(paṭipatti)、行為規範(ācārakiriyāsu)方面,
我獲得這些功德(ime guṇe),這是從那業行(tassa nissandato)流出的。
(18. 藥品的果報)
第140偈:
「在善逝、最上勝的僧團中供養了藥品(bhesajjaṃ datvā)後,
我體驗到十種(dasānisaṃse)與我業行相應的果報。
第141偈:
「我長壽(āyuvā)、有力(balavā)、聰慧(dhīro)、美貌(vaṇṇavā)、有名聲(yasavā)、快樂(sukhī)。
我恆常無災無難,受人敬重。沒有與親愛者分離的痛苦(na me piyaviyogatthi),這是從那業行(tassa nissandato)流出的。
(19. 鞋子的果報)
第142偈:
「供養了鞋子(upāhane datvā)給勝者與最上勝的僧團後,
我體驗到三種與我業行相應的果報。
第143偈:
「六萬(saṭṭhisatasahassāni)象車(hatthiyānaṃ)、馬車(assayānaṃ)、舒適的轎子(sivikā sandamānikā),
恆常地(sadā)侍奉(parivārenti)著我(maṃ)。
第144偈:
「寶石製(maṇimayā)、銅製(tambamayā)、金銀製(soṇṇarajatapādukā)的鞋履(pādukā),
在我輪迴的生生世世中,自然地(nibbattanti)出現在我足下(paduddhāre)。
第145偈:
「它們自然地(niyāmaṃ)跟隨(dhāvanti {paṭidhāvanti})著我,淨化我的行為(āguācārasodhanaṃ {ācāraguṇasodhanaṃ})。
我獲得這些功德(ime guṇe),這是從那業行(tassa nissandato)流出的。
(20. 涼鞋的果報)
第146偈:
「在善逝、最上勝的僧團中供養了涼鞋(pāduke datvā)後,
我擁有(āruyha)神足通(iddhipādukaṃ),隨心所欲地(yadicchakaṃ)而行(viharāmi)。
(21. 抹水毛巾的果報)
第147偈:
「供養了抹水毛巾(udakapucchanacoḷe)給佛陀(buddhe)與最勝眾(gaṇuttame)後,
我體驗到五種與我業行相應的果報。
第148偈:
「我膚色如金、無塵垢、光輝、莊嚴。
我的身體柔滑滋潤,塵垢不沾染我。
我獲得這些功德,這是從那業行流出的。
(22. 拐杖的果報)
第149偈:
「在善逝、最勝眾的僧團中供養了拐杖(kattaradaṇḍe datvā)後,
我體驗到六種與我業行相應的果報。
第150偈:
「我有許多子女(puttā mayhaṃ bahū honti),沒有恐懼(tāso mayhaṃ na vijjati)。
我恆常不受侵害(appasayho sadā homi),受一切守護所保護(rakkhito)。
我不知過失(khalitampi na jānāmi),我的心(abhantaṃ mānasaṃ)無有動搖。
(23. 藥品與眼藥的果報)
第151偈:
「供養了藥品(osadhaṃ)與眼藥(añjanaṃ)給佛陀(buddhe)、僧團(saṅghe)與最勝眾(gaṇuttame)後,
我體驗到八種與我業行相應的果報。
第152偈:
「我眼睛寬廣(visālanayano homi),眼白潔白(seta)、黃和紅潤(pīto ca lohito)。
眼神清澈(anāvilapasannakkho),遠離一切疾病(sabbarogavivajjito)。
第153偈:
「我獲得天眼(dibbanayanaṃ),以及無上的(anuttaraṃ)智慧眼(paññācakkhuṃ)。
我獲得這些功德,這是從那業行流出的。
(24. 鑰匙的果報)
第154偈:
在善逝、最上勝的僧團中供養了鑰匙(kuñcike datvā)後,
我獲得(labhāmi)開啟法門(dhammadvāravivaraṇaṃ)的智慧之鑰(ñāṇakuñcikaṃ)。
(25. 鑰匙盒的果報)
第155偈:
「供養了鑰匙盒(kuñcikānaṃ ghare datvā)給佛陀、僧團與最勝眾後,
我體驗到二種(dvānisaṃse)與我業行相應的果報。
我輪迴(saṃsaranto)時,瞋心少(appakodho)、無憂慮(anāyāso)。
(26. 繃帶的果報)
第156偈:
「在善逝、最上勝的僧團中供養了繃帶(āyoge datvā)後,
我體驗到五種與我業行相應的果報。
第157偈:
「我在諸禪定中不動搖,於禪定中得自在。
我的團體團結無間,我的言語恆常受人接納。
財富的成就(bhogasampatti)自然生起(jāyati),在我輪迴的生生世世中。
(27. 煙管的果報)
第158偈:
「供養了煙管(dhūmanette datvā)給勝者與最上勝的僧團後,
我體驗到三種與我業行相應的果報。
第159偈:
「我的念(sati me)和正直(ujukā)、持續(susambandhā)且有效(nhāravo)。
我獲得天眼(dibbanayanaṃ),這是從那業行流出的。
(28. 燈台的果報)
第160偈:
「供養了燈台(dīpadhāre {dīpaṭṭhāne})給勝者與最上勝的僧團後,
我體驗到三種與我業行相應的果報。
第161偈:
「我具足高貴的種姓(jātimā)、姣好的肢體(aṅgasampanno),富有智慧(paññavā),被佛陀讚許(buddhasammato)。
我獲得這些功德,這是從那業行流出的。
(29. 持水器與盒子的果報)
第162偈:
「供養了持水器(tumbake)與盒子(karaṇḍe ca)給佛陀與最勝眾後,
我體驗到十種與我業行相應的果報。
第163偈:
「我善於守護(sugutto)、常伴安樂(sukhasamaṅgī)、具大聲譽(mahāyaso)、如是成就(tathāgati)。
離於災禍(vipattivigato)、優雅得體 (sukhumālo)、遠離一切怖畏(sabbītiparivajjito)。
第164偈:
「我獲得廣大(vipule)的德行(guṇe lābhī),我的舉止(samāva)平穩(calanā mama)。
遠離恐懼(suvivajjitaubbego),這來自持水器與盒子(tumbake ca karaṇḍake)的供養。
第165偈:
「我獲得四種軍眾(labhāmi caturo vaṇṇe),以及象寶(hatthissaratanāni)等七寶。
這些不會消失(na vinassanti),這是供持水器(tumbadāne)的果報(idam phalaṃ)。
(30. 垃圾盒的果報)
第166偈:
「供養了垃圾盒(malaharaṇiyo)給佛陀、僧團與最勝眾後,
我體驗到五種與我業行相應的果報。
第167偈:
「我具足一切相好(sabbalakkhaṇasampanno),壽命與智慧堅固(āyupaññāsamāhito)。
我的身體(kāyo me)恆常(sabbadā)遠離一切苦惱(sabbāyāsavinimutto)。
(31. 剪刀的果報 - 重複或不同角度)
第168偈:
「供養了(datvāna)鋒利(sunisite)、薄刃(taṇudhāre)的剃刀(pipphale)給僧團(saṅghe)後,
我獲得(labhāmi)能斷除(kilesakantanaṃ)煩惱的、無比(atulaṃ)清淨(suciṃ)的智慧(ñāṇaṃ)。
(32. 痰盂的果報)
第169偈:
「在善逝、最上勝的僧團中供養了痰盂(saṇḍāse datvā)後,
我獲得能摧破(kilesabhañjanaṃ)煩惱的、無比清淨的智慧(ñāṇaṃ)。
(33. 藥袋的果報)
第170偈:
「在善逝、最上勝的僧團中供養了藥袋(natthuke {bhesajjathavike})後,
我體驗到八種與我業行相應的果報。
第171偈:
「信(saddhaṃ)、戒(sīlaṃ)、慚(hiri)、愧(ottappiyaṃ guṇaṃ)、
聞(sutaṃ)、施(cāgañca)、忍(khantiñca),這七法,以及第八(me aṭṭhamaṃ)智慧(paññaṃ guṇaṃ)(我都具足)。
(34. 凳子的果報)
第172偈:
「在善逝、最上勝的僧團中供養了凳子(pīṭhake datvā)後,
我體驗到五種與我業行相應的果報。
第173偈:
「我生於(pajāyāmi)高貴之家(ucce kule),成為大富者(mahābhogo bhavāmahaṃ)。
所有人都尊敬(apacāyanti)我,我的名聲(kitti)遠揚(abbhuggatā mama)。
第174偈:
「十萬劫(kappasatasahassāni)中,四腳臥榻(pallaṅkā caturassakā),
恆常地(niccaṃ)侍奉(parivārenti)著我(maṃ),因為我樂於分享(saṃvibhāgarato ahaṃ)。
(35.墊枕 (cushion)的果報)
第175偈:
「在善逝、最上勝的僧團中供養了墊枕(bhisiyo datvā)後,
我體驗到六種與我業行相應的果報。
第176偈:
「我舉止得體(samasugattopacito)、柔和(muduko)、相貌可愛(cārudassano)。
我獲得智慧的眷屬(labhāmi ñāṇaparivāraṃ),這是供墊枕(bhisidānassidaṃ)的果報(phalaṃ)。
第177偈:
「棉絮(tūlikā)、織蓆(vikatikāyo)、木榻(kaṭṭissā)、彩榻(cittakā)等許多(bahū),
還有上等的書囊(varapotthake)、毛氈(kambale),我獲得各種(vividhe)(臥具)。
第178偈:
「還有精美的(Pāvārike)、柔軟的(muduke)、軟皮製的(mudukājinaveṇiyo)(臥具),
我獲得各種坐具(labhāmi vividhatthāre),這是供墊枕的果報。
第179偈:
「自從我能憶念(yato sarāmi)自己(attānaṃ),自從我達到(yato pattosmi)智慧(viññutaṃ)以來,
我並非空無所得(atuccho),我擁有禪那的床枕(jhānamañcomhi),這是供墊枕的果報。
(36. 枕頭的果報)
第180偈:
「供養了枕頭(bibbohane datvā)給勝者與最上勝的僧團後,
我體驗到六種與我業行相應的果報。
第181偈:
「我用羊毛(uṇṇike)、蓮花纖維(padumake)、紅檀香(lohitacandane)製的枕頭,
它們總是(sadā)墊著(upādhemi)我的頭部(uttamaṅgaṃ mama)。
第182偈:
「於八支聖道(aṭṭhaṅgike maggavare)、沙門果(sāmaññe)、四果(caturo phale)中,
生起(uppādetvā)對它們的智慧後,我恆常地(vihare niccakālikaṃ)安住。
第183偈:
「於布施(dāne)、調伏(dame)、防護(saṃyame)、無量心(appamaññāsu)、色界(rūpisu)中,
生起對它們的智慧後,我一切時(sabbakālikaṃ)安住。
第184偈:
「於德行(vatte guṇe)、實踐(paṭipatti)、行為規範(ācārakiriyāsu)中,
生起對它們的智慧後,我恆常(sabbadā)安住(vihare ahaṃ)。
第185偈:
「於經行(caṅkame)、精進(padhāne)、努力(vīriye)、菩提分法(bodhipakkhiye)中,
生起對它們的智慧後,我隨心所欲地(yadicchakaṃ)安住(viharāmi)。
第186偈:
「於戒(sīlaṃ)、定(samādhi)、慧(paññā)、無上解脫(vimutti ca anuttarā)中,
生起對它們的智慧後,我安住(viharāmi)於安樂(sukhaṃ ahaṃ)之中。
(37. 果盤的果報)
第187偈:
「供養了果盤(phalapīṭhe datvā)給勝者與最上勝的僧團後,
我體驗到二種與我業行相應的果報。
第188偈:
「我獲得(vindāmi)許多金製(soṇṇamaye)、寶石製(maṇimaye)、象牙製(dantasāramaye)的,
最上等的臥榻(pallaṅkaseṭṭhe),這是供果盤(phalapīṭhassidaṃ)的果報(phalaṃ)。
(38. 腳凳的果報)
第189偈:
「供養了腳凳(pādapīṭhe datvā)給勝者與最上勝的僧團後,
我體驗到二種與我業行相應的果報。
我獲得許多車乘(labhāmi bahuke yāne),這是供腳凳(pādapīṭhassidaṃ)的果報(phalaṃ)。
第190偈:
「女僕(dāsī)、男僕(dāsā)、妻子(bhariyā),以及其他侍從(ye caññe anujīvino),
都妥善地(sammā)侍奉(paricarante)我(maṃ),這是供腳凳的果報。
(39. 油與按摩油的果報)
第191偈:
「在善逝、最上勝的僧團中供養了油與按摩油(telābbhañjane datvā)後,
我體驗到五種與我業行相應的果報。
第192偈:
「我無病(abyādhitā)、相貌端莊(rūpavatā)、能迅速(khippaṃ)思惟(dhammanisantitā)正法。
我獲得食物與飲料(lābhitā annapānassa),獲得(長達)一個生命階段的(壽命)(pañcamakaṃ mama)。
(40. 酥油的果報)
第193偈:
「供養了(sappitelañca datvāna)酥油給僧團與最勝眾後,
我體驗到五種與我業行相應的果報。
第194偈:
我有力(thāmavā)、相貌圓滿(rūpasampanno)、總是心情愉悅(pahaṭṭhatanujo sadā)。
我無病(abyādhi)、乾淨(visado homi),這是供酥油(sappitelassidaṃ)的果報(phalaṃ)。
(41. 漱口劑的果報)
第195偈:
「供養了漱口劑(mukhasodhanakaṃ datvā)給佛陀、僧團與最勝眾後,
我體驗到五種與我業行相應的果報。
第196偈:
「我喉嚨清淨(visuddhakaṇṭho)、聲音甜美(madhurassaro)、離於咳嗽與痰液(kāsasāsavivajjito)。
青蓮花的香氣(uppalagandho)總是(sadā)從我的口中(mukhato)飄散出來(upavāyati)。
(42. 凝乳的果報)
第197偈:
「供養了(dadhiṃ datvāna)優質的(sampannaṃ) 凝乳給佛陀、僧團與最勝眾後,
我受用(bhuñjāmi)不死的(amataṃ)食物(涅槃),絕倫的(varaṃ)身至念(kāyagatāsatiṃ)。
(43. 蜂蜜的果報)
第198偈:
「供養了具足色香味(vaṇṇagandharasopetaṃ)的蜂蜜(madhuṃ)給勝者(jine)與僧眾(gaṇe)後,
我飲用(pive)那無可比(anūpamaṃ)、無等倫(atuliyaṃ)的解脫之味(muttirasaṃ ahaṃ)。
(44. 味的果報 - 泛指)
第199偈:
「如實地(yathābhūtaṃ)供養了美味的飲品(rasaṃ datvā)給佛陀、僧團與最勝眾後,
我體驗到四果(caturo phale anubhomi)的成就,這與我業行相應。
(45. 食物與飲料的果報)
第200偈:
「供養了(annaṃ pānañca datvāna)食物與飲料給佛陀、僧團與最勝眾後,
我體驗到十種與我業行相應的果報。
第201偈:
「我長壽、有力、聰慧、美貌、有名聲、快樂。
我獲得食物與飲料,總是勇敢(sūro)、有智慧(paññāṇavā sadā)。
我獲得這些功德(ime guṇe paṭilabhe),在我輪迴(saṃsaranto)時。
(46. 香的果報)
第202偈:
「供養了(dhūpaṃ {dhūmaṃ} datvāna)香給善逝(sugate)與最上勝的僧團後,
我體驗到十種與我業行相應的果報。
第203偈:
「我身體芳香(sugandhadeho)、有名聲(yasavā)、智慧敏捷(sīghapañño)、聲名遠播(kittimā)。
智慧銳利(tikkhapañño)、智慧廣大(bhūripañño)、智慧深奧而令人喜悅(hāsagambhīrapaññavā)。
第204偈:
「智慧廣博(vepullajavanapañño),在我輪迴於諸有(bhavābhave)時。
由於那業行(tasseva vāhasā)的力量,如今(dāni)我已證得(patto)寂靜安樂(santisukhaṃ sivaṃ)。
(共同的果報)
第205偈:
「我的煩惱(kilesā)已被燒盡(jhāpitā mayhaṃ),一切有(bhavā sabbe)已被根除(samūhatā)。
我如同(nāgova)斷絕了(chetvā)束縛(bandhanaṃ)的龍象,以無漏(anāsavo)之心而住(viharāmi)。
第206偈:
「我來到(buddhassa santike)最勝佛陀的面前,這是多麼殊勝(svāgataṃ vata me āsi)!
我已證得(tisso vijjā anuppattā)三明,我已圓滿(kataṃ)佛陀的教導(buddhassa sāsanaṃ)。
第207偈:
「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八解脫(vimokkhāpi ca aṭṭhime),
六神通(chaḷabhiññā)也已親證(sacchikatā),我已圓滿佛陀的教導。」
以上就是尊貴的皮林達瓦恰長老(āyasmā pilindavaccho thero)所宣說的這些偈頌。
AP.1.394 塞拉長老傳 selattherāpadānaṃ
(帶領大眾建造禮堂給僧團後,三萬大劫在天界,當過500次天帝,1000次轉輪王,享受供養横梁,柱子和床臥的果報,並且抵達涅槃)
第208偈:
「在漢薩瓦提城(nagare haṃsavatiyā),我曾是一位街區首領(vīthisāmī)。
我召集了(samānetvā)我的親族(mama ñātī),說了這樣的話(idam vacanamabraviṃ):
第209偈:
「『一位佛陀(buddho)已出現(samuppanno)於世間(loke),他是無上(anuttaro)的福田(puññakkhetto)。
他是(sāsi so)一切眾生(sabbalokassa)的歸依處(ādhāro),是供品(āhutīnaṃ)的接受者(paṭiggaho)。
第210偈:
「『剎帝利(khattiyā)、市民(negamā)以及大富長者(mahāsālā)和婆羅門(brāhmaṇā),
他們心懷淨信(pasannacittā)、充滿喜悅(sumanā),都實踐了(akaṃsu)團體供養(pūgadhammaṃ)。
第211偈:
「『象夫(hatthārohā)、軍官(anīkaṭṭhā)、車夫(rathikā)、步兵(pattikārakā),
他們心懷淨信、充滿喜悅,都實踐了團體供養。
第212偈:
「『貴族(uggā)、王子(rājaputtā)、妓女(vesiyānā)和婆羅門(brāhmaṇā),
他們心懷淨信、充滿喜悅,都實踐了團體供養。
第213偈:
「『廚師(āḷārikā)、理髮師(kappakā)、浴師(nhāpakā)、花鬘師(mālakārakā),
他們心懷淨信、充滿喜悅,都實踐了團體供養。
第214偈:
「『染匠(rajakā)、織工(pesakārā)、皮革匠(cammakārā)和剃髮師(nhāpitā),
他們心懷淨信、充滿喜悅,都實踐了團體供養。
第215偈:
「『製箭師(usukārā)、陶匠(bhamakārā)、皮革匠(cammakārā)和木匠(tacchakā),
他們心懷淨信、充滿喜悅,都實踐了團體供養。
第216偈:
『鐵匠(kammārā)、金匠(soṇṇakārā),以及銅匠(tipulohakarā)也同樣(tathā),
他們心懷淨信、充滿喜悅,都實踐了團體供養。
第217偈:
「『雇工(bhatakā)、僕役(ceṭakā),以及許多(bahū)奴僕與工人(dāsakammakarā),
都依照各自的能力(yathāsakena thāmena),實踐了團體供養。
第218偈:
「『挑水工(udahārā)、樵夫(kaṭṭhahārā)、農夫(kassakā)、運草工(tiṇahārakā),
都依照各自的能力,實踐了團體供養。
第219偈:
「『賣花女(pupphikā)、花鬘師(mālikā)、賣葉女(paṇṇikā)、運果工(phalahārakā),
都依照各自的能力,實踐了團體供養。
第220偈:
「『妓女(gaṇikā)、提水女僕(kumbhadāsī)、煮飯女(pūvikā {sūpikā}),還有漁女(macchikāpi),
都依照各自的能力,實踐了團體供養。
第221偈:
「『來吧(etha),讓我們大家(sabbe)聚集(samāgantvā)起來,組成一個團體(gaṇaṃ bandhāma ekato)。
我們將在無上(puññakkhette anuttare)的福田,進行(adhikāraṃ karissāma)廣大的供養。』
第222偈:
「他們聽聞(te me sutvāna)我的話(vacanaṃ)後,立刻(tāvade)組成了團體(gaṇaṃ bandhiṃsu)。
他們為比丘僧團(bhikkhusaṅghassa)建造了(kārayuṃ)一座建造精良(sukataṃ)的禮堂 (upaṭṭhānasālaṃ)。
第223偈:
「在完成了(niṭṭhāpetvāna)那座禮堂(sālaṃ)後,我內心欣喜(udaggo)、充滿安樂(tuṭṭhamānaso),
被所有那些(tehi sabbehi)人圍繞(pareto),我前往(upasaṅkamiṃ)正覺者(sambuddham)那裡。
第224偈:
「我來到(upasaṅkamma)正覺者(sambuddhaṃ)、世間主(lokanāthaṃ)、人中之獅(narāsabhaṃ)面前,
禮拜(vanditvā)了導師(satthuno)的雙足(pāde)後,說了這樣的話:
第225偈:
「『英雄(vīra)啊,這三百(tīṇi satā)人,是一個團體(ekato gaṇā)的民眾(purisā)。
他們將建造精良的禮堂(upaṭṭhānasālaṃ sukataṃ),呈獻(niyyādenti)給您(tuvaṃ),寂靜者(muni)。』
第226偈:
「眼目清淨者(cakkhumā)在比丘僧團(bhikkhusaṅghassa)面前(purato),接受了(sampaṭicchatva)(供養),
並在那三百人(tiṇṇaṃ satānaṃ purato)面前,宣說了(abhāsatha)這些偈頌(imā gāthā):
第227偈:
「『這三百人(tisatāpi)以及首領(jeṭṭho ca),他們一同(ekato)跟隨(anuvattiṃsu)(供養)。
因為(hi)他們成就了(karitvāna)這殊勝的成就(sampattiñhi),他們都將享受(anubhavissatha)(果報)。
第228偈:
「『在最後一世(pacchime bhave)到來(sampatte)時,他們將證得(phassayissatha)無上(anuttaraṃ)的清涼境界(sītibhāvama),
那不老(ajaraṃ)、不死(amataṃ)、寂靜(santaṃ)的涅槃(nibbānaṃ)。』
第229偈:
「一切知者(sabbaññū)、最勝沙門(samaṇuttaro)佛陀(buddho)如此授記(viyākāsi)後,
我聽聞(sutvā)佛陀(buddhassa)的話(vacanaṃ),生起了(somanassaṃ pavedayiṃ)喜悅。
第230偈:
「我在天界(devaloke)享樂(ramiṃ ahaṃ)了三萬(tiṃsa)劫(kappasahassāni)。
我做了(akārayiṃ)五百(pañcasataṃ)次的天帝(devādhipo),行使天王之權(devarajjam)。
第231偈:
「我有一千次(sahassakkhattuṃ)成為轉輪王(cakkavattī ahosahaṃ rājā ca)。
當我行使天王之權時,大天神(mahādevā)也禮敬(avandisuṃ)我。
第232偈:
「在此人間(idha mānusake),我的王國(rajjaṃ)裡有許多親族(parisā honti bandhavā)。
在最後一世(pacchime bhave)到來時,(我再生到)一位名叫瓦塞塔(vāseṭṭho)的婆羅門(brāhmaṇo)。
第233偈:
「他擁有八億(asītikoṭi)的財富(nicayo),我成為他的兒子(tassa putto ahosahaṃ)。
我的名字(nāmaṃ)叫塞拉(selo),我精通(chaḷaṅge pāramiṃ gato)六吠陀支。
第234偈:
「我正進行午後經行(jaṅghāvihāraṃ vicaraṃ),被弟子們(sasissehi)簇擁在前(purakkhato),
(看見)一位背負著(jaṭābhāra)重擔、蓄著髮髻的苦行者(tāpasaṃ),名叫克尼亞(keṇiyaṃ)。
第235偈:
「看見(disvā)他準備好(paṭiyatta)的祭品(āhutiṃ),我說了這樣的話:
『這是為了迎神(āvāho)、還是婚禮(vivāho)、或是你邀請了(nimantito)國王(rājā)?』
第236偈:
「『我渴望(yiṭṭhukāmohaṃ)祭祀(āhutiṃ),(我身為)天神所敬重(devasammate)的婆羅門(brāhmaṇe)。
我沒有邀請(nimantemi)國王(rājānaṃ),我這裡沒有(vijjati)(為國王準備的)供品(āhutī)。』
第237偈:
『我這裡沒有(na catthi mayham)迎神(āvāho),也沒有婚禮(vivāho me na vijjati)。
釋迦族(sakyānaṃ)的悅意者(nandijanano),是世間(sadevake loke)最勝者(seṭṭho)。
第238偈:
「『為了一切眾生(sabbalokahitatthāya)的利益,能帶來(sukhāvaho)一切眾生(sabbasatta)安樂的他,
今天(ajja)應我邀請(nimantito),這些(tassetaṃ)是為他準備的(paṭiyādanaṃ)。』
第239偈:
『他色如(timbarūsakavaṇṇābho)金黃的希利沙木(timbara)花,無可測量(appameyyo)、無與倫比(anūpamo)。
佛陀(buddho)的相貌(rūpena)無可比擬(āsadiso),他應我邀請(nimantito)明日(svātanāya)前來。』
第240偈:
「『猶如(iva)從火爐口(ukkāmukha)噴出(pahaṭṭho)的火焰,色如(khadiraṅgārasannibho)紅炭(khadira),
威光如電(vijjūpamo)的大英雄(mahāvīro),那位佛陀(buddho)應我邀請。
第241偈:
『猶如山頂(pabbatagge)的火焰(acci),又如(puṇṇamāyeva)滿月(candimā),
色如(naḷaggivaṇṇasaṅkāso)蘆葦稈(naḷa)頂端般金黃,那位佛陀應我邀請。
第242偈:
「『無所畏懼(asambhīto)、超越怖畏(bhayātīto)、止息輪迴(bhavantakaraṇo)的寂靜者(muni),
如獅(sīhūpamo)的大英雄,那位佛陀應我邀請。
第243偈:
「『善巧於(kusalo)佛法(buddhadhammehi),不受他人(apasayho parehi)影響,
如龍(nāgūpamo)的大英雄,那位佛陀應我邀請。
第244偈:
「『善巧修行(saddhammācārakusalo)正法,是無可比擬(asādiso)的佛陀之龍(buddhanāgo),
如牛王(usabhūpamo)的大英雄,那位佛陀應我邀請。
第245偈:
「『具無量色(anantavaṇṇo)、無量譽(amitayaso)、具足一切殊勝相(vicittasabbalakkhaṇo),
如帝釋(sakkūpamo)的大英雄,那位佛陀應我邀請。
第246偈:
「『具足自在(vasī)、領導大眾(gaṇī)、威光顯赫(patāpī)、具大威力(tejassī)、難以親近(durāsado),
如梵天(brahmūpamo)的大英雄,那位佛陀應我邀請。
第247偈:
「『已證得法(pattadhammo)、具十力(dasabalo)、超越(balātibalapārago)一切力與無力,
如大地(dharaṇūpamo)的大英雄,那位佛陀應我邀請。
第248偈:
「『(他的戒行)不被(vīcisamākiṇṇo)破戒的波浪所擾,他的智慧法鏡(dhammaviññāṇa)不被(khobhito)動搖,
如大海(udadhūpamo)的大英雄,那位佛陀應我邀請。
第249偈:
「『難以親近(durāsado)、難以調伏(duppasaho)、不動搖(acalo)、崇高(uggato)、偉大(brahā),
如須彌山(nerūpamo)的大英雄,那位佛陀應我邀請。
第250偈:
「『智慧無邊(anantañāṇo)、無等無侶(asamasamo)、無可比擬(atulo)、達最勝位(aggataṃ gato),
如虛空(gaganūpamo)的大英雄,那位佛陀應我邀請。」
第251偈:
「『他是怖畏者(bhayabhītānaṃ)的依怙(patiṭṭhā),是尋求歸依(saraṇagāminaṃ)者的庇護所(tāṇo)。
是給予安慰(assāsako)的大英雄,那位佛陀應我邀請。
第252偈:
「『他是智者(buddhimantānaṃ)的歸趣(āsayo),是追求安樂(sukhesinaṃ)者的福田(puññakkhettaṃ)。
是寶藏庫(ratanākaro)般的大英雄,那位佛陀應我邀請。
第253偈:
「『他給予安慰(assāsako)、帶來(vedakaro)(聖果)體驗、賜予(sāmaññaphaladāyako)沙門果,
如雲(meghūpamo)(降甘霖)的大英雄,那位佛陀應我邀請。
第254偈:
「『他是世眼(lokacakkhu)、具大威光(mahātejo)、驅除(sabbatamavinodano)一切黑暗,
如太陽(sūriyūpamo)的大英雄,那位佛陀應我邀請。
第255偈:
「『他是於所緣境(ārammaṇavimuttīsu)得解脫、觀照(sabhāvadassano)諸法自性的寂靜者(muni),
如明月(candūpamo)的大英雄,那位佛陀應我邀請。
第256偈:
「『佛陀(buddho)崇高(samussito)於世間(loke),以諸相好(lakkhaṇehi)所莊嚴(alaṅkato),
無可測量(appameyyo)的大英雄,那位佛陀應我邀請。
第257偈:
「『他的智慧(yassa ñāṇaṃ)無可測量(appameyyaṃ),他的戒行(yassa sīlaṃ)無與倫比(anūpamaṃ),
他的解脫(vimutti)無可比擬(asadisā),那位佛陀應我邀請。
第258偈:
「『他的忍耐力(yassa dhīti)無可比擬(asadisā),他的堅毅(yassa thāmo)不可思議(acintiyo),
他的努力(yassa parakkamo)最為第一(jeṭṭho),那位佛陀應我邀請。
第259偈:
『貪(rāgo)、瞋(doso)、癡(moho)等一切毒(visā sabbe)已被根除(samūhatā),
如解毒劑(agadūpamo)的大英雄,那位佛陀應我邀請。
第260偈:
「『他驅除(sabbatamavinodano)煩惱病(klesabyādhi)與眾多痛苦(bahudukkha),
如良醫(vejjūpamo)的大英雄,那位佛陀應我邀請。
長老:
第261偈:
「『朋友(bho)啊,你所說的(yam vadesi)“佛陀”(buddhoti)這個音聲(ghoso),是極難得(sudullabho)的。
聽聞(sutvāna)“佛陀、佛陀”(buddho buddhoti)後,喜悅(pīti)在我心中生起(udapajjatha)。
第262偈:
「『內心的喜悅(pīti me)無法容納(abbhantaraṃ agaṇhantaṃ),向外奔流(bahi nicchare)。
我當時心懷喜悅(pītimano santo),說了這樣的話:
第263偈:
「『那位世尊(bhagavā)、世間最勝者(lokajeṭṭho)、人中之獅(narāsabho)現在何處(kahaṃ nu kho so)?
我要去那裡(tattha gantvā)禮拜(namassissaṃ)他,那位賜予(sāmaññaphaladāyakaṃ)沙門果的聖者。』
第264偈:
「『我高舉(paggayha)右臂(dakkhiṇaṃ bāhuṃ),情緒激動(vedajāto)、合掌(katañjalī),
(對克尼亞說:)請告訴我(ācikkhi me)法王(dhammarājaṃ)所在,他能驅除(vinodanaṃ)憂悲之刺(sokasalla)。
第265偈:
「『(克尼亞指著遠處說:)看那邊(passasetaṃ),猶如(iva)升起的(udentaṃ)烏雲(mahāmeghaṃ),色如(nīlaṃ)青黛(añjanasannibhaṃ),
又似(sāgaraṃ viya)浩瀚的大海般顯現(dissantaṃ),看見那片大森林(mahāvanaṃ)了嗎?
第266偈:
「『就在那裡(ettha),那位佛陀(so buddho)居住(vasate),他是調御(vinayanto)未調者(adantadamako)的寂靜者(muni),
他教導(bodhento)應被教化的眾生(veneyye)菩提分法(bodhipakkhiye)。
第267偈:
『我如同(pipāsitova)渴求清水(udakaṃ)般,如同(jighacchito)渴求食物(bhojanaṃva)般,
如同(gāvī yathā)母牛渴求牛犢(vacchagiddhā)般,我如此(evāhaṃ)去尋求(viciniṃ)勝者(jinaṃ)。
第268偈:
「『(我對弟子們說:)你們要知曉(ññū)行為舉止(ācāraupacārañ),持守(saṃvaraṃ)如法(dhammānucchavi)的律儀。
我要教導(sikkhāpemi)我的(sake)弟子們(sisse),當你們前往(gacchante)勝者(jina)身邊(santikaṃ)時(應如此行)。
第269偈:
「『(我告誡弟子:)世尊(bhagavanto)難以親近(durāsadā),猶如(sīhāva)獨行(ekacārino)的獅子。
年輕人們(māṇavā),你們應一步一步地(pade padaṃ nikkhipantā)前進,前往(āgaccheyyātha)(佛陀之處)。
第270偈:
「『(佛陀們)難以親近(durāsadā),如同(yathā)兇惡(ghoro)的毒蛇(āsīviso),如同(kesarī)獸王(migarājā)獅子,
如同(mattova)醉象、又如(dantī)狂暴的野象(kuñjaro),佛陀們(evaṃ buddhā)正是如此。
第271偈:
「『年輕人們(māṇavā),你們應忽略(ajjhupekkhiya)(他人的)咳嗽聲(ukkāsitañca)與噴嚏(khipitaṃ),
一步一步地(pade padaṃ nikkhipantā)前進,接近(upetha)佛陀(buddha)身邊(santikaṃ)。
第272偈:
「『佛陀們(buddhā)敬重(garukā)獨處(paṭisallāna)、不喜喧鬧(appasaddā)、難以親近(durāsadā)。
他們難以接近(durūpasaṅkamā),是包括天神在內(sadevake)的一切眾生所敬重(garū honti)的。
第273偈:
「『當我(yadāhaṃ)請問(pañhaṃ pucchāmi)或回答(paṭisammodayāmi vā)時,
那時(tadā)你們要保持安靜(appasaddā hotha),猶如(munibhūtāva)寂默的聖者般站立(tiṭṭhatha)。
第274偈:
「『那位正覺者(so sambuddho)所教導的(yaṃ deseti),是導向(nibbānapattiyā)安穩(khemaṃ)的(法),
你們要專心聆聽(nisāmetha)那法義(tam evatthaṃ),聽聞(savanaṃ)正法(saddhamma)是安樂的(sukhaṃ)。』
第275偈:
「我前往(upasaṅkamma)正覺者(sambuddhaṃ),與那位寂靜者(muninā)互相問候(sammodiṃ ahaṃ)。
交談(taṃ kathaṃ vītisāretvā)之後,我觀察(upadhārayiṃ)他的相好(lakkhaṇe)。
第276偈:
我對(是否具足)兩項(dve)相好還存疑(kaṅkhāmi)時,(但)我已看見(passāmi)三十相(tiṃsalakkhaṇe)。
那位寂靜者(muni)以神通(iddhiyā)示現(dassayī)了(馬陰)藏相(kosohitavatthaguyhaṃ)。
第277偈:
「他伸出(ninnāmayitvāna)舌頭(jivhaṃ),(遮覆了)雙耳(kaṇṇasote)、雙鼻(nāsike),
並以手觸摸(paṭimasi)額頭(nālāṭantaṃ),勝者(jino)完全地(kevalaṃ)遮覆(chādayī)了(整個面部)。
第278偈:
「當我看見(disvā)他具足(paripuṇṇe)一切特徵(sabyañjane)的相好(lakkhaṇe)後,
我確信(niṭṭhaṃ gantvāna)他是佛陀(buddhoti),便與弟子們(saha sissehi)一同出家(pabbajiṃ)了。
第279偈:
「我與三百(tīhi)位(satehi)弟子一同(sahito),出家(pabbajiṃ)過上了無家的生活(anagāriyaṃ)。
不到半個月(addhamāse asampatte),我們全都證得(patṭāmha)了涅槃(nibbutiṃ)。
第280偈:
「他們一同(ekato)在無上(anuttare)的福田(puññakkhette)造作了(katvāna)業(kammaṃ),
一同輪迴(ekato saṃsaritvāna)後,又一同(ekato)解脫了(vinivattayuṃ)。
第281偈:
「我供養了(datvāna) 横梁(gopānasiyo),並實踐了(vasiṃ)團體供養(pūgadhamme)。
憑藉那善業(tena kammena sukatena),我獲得了(labhāmahaṃ)八種(aṭṭha)果報(hetū):
第282偈:
「我受到各方(disāsu)禮敬(pūjito homi),我的財富(bhogā)無量(amitā mama)。
我成為一切眾生(sabbesaṃ)的依怙(patiṭṭhā homi),沒有恐懼(tāso mama na vijjati)。
第283偈:
「我沒有疾病(byādhayo me na vijjanti),我享有長壽(dīghāyuṃ pālayāmi ca)。
我膚色細膩(sukhumacchaviko homi),(總能)住在(āvāse vase)已備妥(patthite)的住所。
第284偈:
「供養了(aṭṭha)八個横梁(gopānasī datvā),並實踐了團體供養後,
(我獲得了)第八(etaṃ me aparaṃ aṭṭhamaṃ)項果報:證得(paṭisambhidā)阿羅漢位(arahattañca)。
第285偈:
「(如今)我已完成一切修行(sabbavositavosāno),所作已辦(katakicco),煩惱已盡(anāsavo)。
大仙(mahāmuni)啊,您那位名叫(tava putto)『八横梁』(aṭṭhagopānasī nāma)的弟子,
第286偈:
「我供養了(datvāna)五根(pañca)柱(thambhāni),並實踐了(vasiṃ)團體供養。
憑藉那善業,我獲得了五種(pañca)果報(hetū):
第287偈:
「我於慈心(mettāya)中不動搖(acalo homi),我的肢體(anūnaṅgo bhavāmahaṃ)完好無缺。
我的言語受人接納(ādeyyavacano homi),我不攻擊(na dhaṃsemi)
第288偈:
「我的心意(me cittaṃ)正直無曲(abhantaṃ hoti),我對任何人(kassaci)都沒有怨恨(akhilo homi)。
憑藉那善業,我在教法中(vimalo homi sāsane)獲得清淨。
第289偈:
「(如今)我具足恭敬(sagāravo)、慚愧(sappatisso),所作已辦(katakicco),煩惱已盡(anāsavo)。
大英雄(mahāvīra)啊,您的(sāvako te)這位比丘(bhikkhu),禮拜(vandate)您這位寂靜者(muni)。
第290偈:
「我製作(katvā)了精美的(sukata)臥榻(pallaṅkaṃ),並安置(paññapesahaṃ)在禮堂(sālāyaṃ)中。
憑藉那善業,我獲得了五種果報:
第291偈:
「我轉生(pajāyitvā)高貴之家(ucce kule),成為大富者(mahābhogo bhavāmahaṃ)。
我擁有一切成就(sabbasampattiko homi),沒有吝嗇(maccheraṃ me na vijjati)。
第292偈:
「當我準備出行(gamane patthite mayhaṃ)時,臥榻(pallaṅko)會自動出現(upatiṭṭhati)。
我與最勝的臥榻(saha pallaṅkaseṭṭhena)一同,前往我所願去之處(mama patthitaṃ gacchāmi)。
第293偈:
「憑藉那供養臥榻(pallaṅkadānena)的功德,我驅散了(vinodayiṃ)一切黑暗(tamaṃ sabbaṃ)。
(如今)我已證得一切神通智(sabbābhiññābalappatto),塞拉長老(thero {selo})禮拜(vandati)您這位寂靜者(muni)。
第294偈:
「我完成了(sādhayiṃ)他人(parakicca)與自己(attakiccāni)的一切事務(sabbakiccāni)。
憑藉那善業,我進入了(pāvisiṃ)無畏(abhayaṃ)之城(puraṃ)(指涅槃)。
第295偈:
「在完成了(pariniṭṭhita)禮堂(sālamhi)後,我供養了(adāsahaṃ)(僧團)受用(paribhogama)。
憑藉那善業,我達到了(ajjhupāgato)最勝位(seṭṭhattaṃ)(阿羅漢果)。
第296偈:
「世間(loke)那些調御師(damakā),他們調御(damenti ye)象、馬(hatthiasse)時,
會使用各種(kāraṇā nānā)方法,以暴力(dāruṇena)來調伏(damenti)它們。
第297偈:
「而您(tvaṃ)並非如此(na hevaṃ),大英雄(mahāvīra),您調御(damesi)男人與女人(naranāriyo)時,
不用棍杖(adaṇḍena)、不用刀劍(asatthena),您以最上的(uttame)調御法(dame)來調伏。
第298偈:
「聖賢(muni)啊,您善巧於(desanākusalo)讚揚(kittento)布施(dānassa)的功德(vaṇṇe),
僅僅通過講述(kathentova)一個問題(ekapañhaṃ),您就令三百(tisate)人覺悟(bodhesi)了。
第299偈:
「我們已被調御師(dantā mayaṃ sārathinā)(佛陀)所調御,獲得善解脫(suvimuttā)、煩惱已盡(anāsavā),
證得一切神通智(sabbābhiññābalapattā),於諸取(upadhikkhaye)滅盡時達於寂滅(nibbutā)。
第300偈:
「自從十萬(satasahassito)劫(kappe)前我作那供養(yaṃ dānamadadiṃ tadā)以來,
我已經超越(atikkantā)了一切怖畏(bhayā sabbe),這便是供養招待所(sālādānassidaṃ)的果報(phalaṃ)。
第301偈:
「我的煩惱(kilesā)已被徹底燒盡……(中略)……我住於無漏(anāsavo)的境界。
第302偈: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中略)……我已圓滿成就佛(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第303偈: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中略)……已完成佛(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以上就是尊貴的塞拉長老(āyasmā selo)與其團體(sapariso)在世尊(bhagavato)面前(santike)所宣說的這些偈頌。
AP.1.395 一切稱譽長老傳 sabbakittikattherāpadānaṃ
(以十句偈稱讚佛陀後,十萬大劫不下惡道,六萬大劫在天界享樂,行使統治權,最終抵達涅槃)
第304偈:
「(我見到世尊)猶如盛開的迦尼迦羅(kaṇikāra)花般璀璨,如同明亮的(dīparukkhaṃva ujjalaṃ)燈明之樹,
如同明藥(osadhi)般照耀(virocantaṃ),又如(vijjutaṃ gagane yathā)閃電劃過天空。
第305偈:
「(他)無所畏懼(asambhītaṃ)、無有驚慌(anuttāsiṃ),猶如(migarājaṃva)獅王(kesariṃ),
散發著(pakāsentaṃ)智慧之光(ñāṇālokaṃ),摧破(maddantaṃ)諸外道(titthiye)的群眾(gaṇe)。
第306偈:
(他)救度(uddharantaṃ)這個世間(imaṃ lokaṃ),穿透(chiddantaṃ)一切疑網(sabbasaṃsayaṃ),
(我見到)這位猶如(gajjantaṃ migarājaṃva)獅王般咆哮的世間主(lokanāyakaṃ)。
第307偈:
「當時我是(āsiṃ)一位身披(jinadharo)獸皮、頭結髮髻(jaṭā)的苦行者,高大(brahā)、正直(uju)、有威嚴(patāpavā)。
我手持(gahetvāna)樹皮衣與草裙(vākacīraṃ),鋪開(apatthariṃ)在(佛陀的)足下(pādamūle)。
第308偈:
「我取來(gayha)黑石(kāḷānusāriyaṃ)(製的顏料),為如來(tathāgataṃ)塗身供養(anulimpiṃ)。
為正覺者(sambuddham)塗身供養後,我讚歎(santhaviṃ)世間主(lokanāyakaṃ):
第309偈:
「『您已渡越(oghatiṇṇa)瀑流,大仙(mahāmuni)啊,您的智慧之光(ñāṇālokena)照耀(jotesi)世間(lokaṃ),
如同(samuddharasimaṃ)照亮世界的(明燈),您擁有最勝的(ñāṇamuttamaṃ)智慧,猶如(nāvaṭaṃ)(無上的)寶石。』
第310偈:
「『您轉動了(pavattesi)法輪(dhammacakkaṃ),摧破(maddase)其他(paratitthiye)教派的徒眾。
您是戰勝(jitasaṅgāmo)煩惱敵的牛王(usabho),您震動了(sampakampesi)大地(medaniṃ)。』
第311偈:
「『如同(mahāsamudde)大海中的巨浪(ūmiyo),衝擊(pabhijjare)著岸邊(velantamhi);
同樣地(tatheva),在您(tava)的智慧(ñāṇamhi)(光芒)下,一切邪見(sabbadiṭṭhī)都被粉碎(pabhijjare)。』
第312偈:
「『猶如(sukhumacchikajālena)細密的(sukhumacchika)羅網(jālena)撒開(sampatānite)於河流(saramhi)時,
其中的(antojālikatā)魚群(pāṇā)立刻(tāvade)便受困(pīḷitā honti);』
第313偈:
「『同樣地(tatheva),世間(loke)依賴(puthupāsaṇḍanissitā)各種外道(puthupāsaṇḍa)的徒眾(titthiyā),
尊者(mārisa),在您(tuyhaṃ)殊勝的(ñāṇavare)智慧之中(anto),他們都輾轉掙扎(parivattanti)。』
第314偈:
「『您是沉溺(vuyhataṃ)於瀑流(oghe)中的眾生的依怙(patiṭṭhā),是無依無怙者(abandhunaṃ)的救主(nātho),
是怖畏者(bhayaṭṭitānaṃ)的歸依處(saraṇaṃ),是渴望解脫(muttitthīnaṃ)者的究竟目標(parāyaṇaṃ)。』
第315偈:
『您是獨一無二的(ekavīro)、無與倫比的(asadiso),是慈與悲(mettākaruṇa)的積聚(sañcayo)。
您無可比擬(asamo)、極其善妙(susamo)、寂靜(santo),您是自在者(vasī)、如如不動者(tādī)、戰勝一切者(jitañjayo)。』
第316偈:
『您是堅毅者(dhīro)、離除迷惑(vigatasammoho)、無貪(anejo)、斷除疑惑(akathaṃkathī)。
您是滿足者(tusito)、吐盡煩惱者(vantadososi)、無瑕者(nimmalo)、調伏者(saṃyato)、清淨者(suci)。』
第317偈:
「『您已超越(saṅgātigo)了結使、摧毀了(hatamado)驕慢,您具足三明(tevijjo)、超越(tibhavantago)三有。
您超越(sīmātigo)了界限、尊重(dhammagaru)正法,您已達目標(gatattho)、是帶來利益者(hitavabbhuto)。』
第318偈:
「『您是救渡者(tārako),猶如(yathā)渡船(nāvā);您是給予安慰者(vassāsakārako),猶如寶藏(nidhī)。
您無所畏懼(asambhīto),猶如(yathā)獅子(sīho);您威嚴顯赫,猶如(gajarājāva)狂傲的(dappito)象王。』
第319偈:
「我以這十(dasa)偈(gāthāhi)讚頌(thometvā)了具大聲譽(mahāyasaṃ)的蓮華色佛(padumuttaraṃ)後,
禮拜(vanditvā)了導師(satthuno)的雙足(pāde),那時(tadā)我便默然(tuṇhī)站立(aṭṭhāsahaṃ)一旁。
第320偈:
「世間解(lokavidū)者蓮華上佛(padumuttaro),供品(āhutīnaṃ)的接受者(paṭiggaho),
導師(satthā)站立(ṭhito)在比丘僧團(bhikkhusaṅghe)中,宣說了(abhāsatha)這些偈頌(imā gāthā):
第321偈:
「『那位讚揚(vaṇṇayi)我的戒德(sīlañca)、智慧(ñāṇañca)以及正法(saddhammañcāpi)的人,
我將讚揚(kittayissāmi)他,請聽(suṇātha)我(bhāsato)所言。
第322偈:
「『他將在六萬(saṭṭhi)劫(kappasahassāni)中,享樂(ramissati)於天界(devaloke)。
他將超越(abhibhavitvā)其他(ññe)天神(deve),行使(issaraṃ kārayissati)統治權。
第323偈:
「『之後(pacchā),他將出家(pabbajitvāna),受白業(sukkamūlena)所驅策(codito),
在喬達摩(gotamassa)世尊(bhagavato)的教法(sāsane)中出家(pabbajissati)。
第324偈:
「『出家後,他將以身體(kāyena)遠離(vivajjiya)惡行(pāpakammaṃ),
在完全遍知(pariññāya)一切煩惱(sabbāsave)後,他將以無漏(nāsavo)之心般涅槃(nibbāyissati)。』
第325偈:
「『猶如(yathāpi)雲(megho)鳴雷(thanayaṃ),滋潤(tappeti)這大地(mediniṃ imaṃ);
同樣地(tatheva),您(tvaṃ)這位大英雄(mahāvīra),以正法(dhammena)滋潤(tappayī)了我(mamaṃ)。』
第326偈:
「我讚歎(thavitvā)了世間主(lokanāyakaṃ)的戒(sīlaṃ)、慧(paññañca)與法(dhammañca)後,
我已證得(pattomhi)最上的(paramam)寂靜(santiṃ)——不死(accutaṃ)的境界(padaṃ)涅槃(nibbānaṃ)。
第327偈:
「『啊(aho),但願(nūna)那位(sa)眼目清淨(cakkhumā)的世尊(bhagavā)能長久(ciraṃ)住世(tiṭṭheyya)!
這樣,未覺者(aññātañca)便能了知(vijāneyyuṃ),證得(phuseyyuṃ)不死的(amataṃ)境界(padaṃ)。』
第328偈:
「這是我(ayaṃ me)最後的(pacchimā)一生(jāti),一切有(bhavā sabbe)已被根除(samūhatā)。
我已完全遍知(pariññāya)一切煩惱(sabbāsave),以無漏(anāsavo)之心而住(viharāmi)。
第329偈:
「自從十萬(satasahassito)劫(kappe)前我讚歎(abhithomayiṃ)那位佛陀(buddham)以來,
我從不記得(nābhijānāmi)自己墮入惡道(duggatiṃ),這便是讚歎(kittanāya)的果報(idaṃ phalaṃ)。
第330偈:
「我的煩惱(kilesā)已被徹底燒盡(jhāpitā mayhaṃ),一切有(bhavā sabbe)已被根除(samūhatā)。
一切漏(sabbāsavā)已永盡(parikkhīṇā),從此(natthi dāni)不再有(punabbhavo)後有。
第331偈:
「真是殊勝的因緣啊……(中略)……我已圓滿成就佛(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第332偈: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中略)……已完成佛(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以上就是尊貴的一切稱譽長老(āyasmā sabbakittiko thero)所宣說的這些偈頌。
AP.1.396 蜜供養者長老傳 madhu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蜂蜜給佛陀後,3萬大劫享樂於天界,最後一生蜜雨常為他降下,獲得一切欲樂,食物與飲料,最終抵達涅槃)
第333偈:
「在信度河(sindhuyā nadiyā)的岸邊(tīre),我有(sukato)一座建造精良的茅棚(assamo mama)。
在那裡(tattha),我教導(vācemahaṃ)弟子們(sisse)歷史(itihāsaṃ)與相術(salakkhaṇaṃ)。
第334偈:
「他們樂法(dhammakāmā)、經過訓練(vinītā),渴望聽聞(sotukāmā)善妙的教導(susāsanaṃ)。
他們已通達(chaḷaṅge pāramippattā)六吠陀支,居住在(vasanti)信度河岸(sindhukūle)。
第335偈:
「他們精通(kovidā)占相(lakkhaṇesu)與預兆(uppātagamane),
為了尋求(gavesantā)最上的意義(uttamatthaṃ),那時(tadā)他們居住(vasanti)在森林(vipine)中。
第336偈:
「那時(tāvade),一位名為善慧(sumedho)的正覺者(sambuddho)出現(uppajji)於世間(loke)。
這位導師(vināyako)為了悲憫(anukampanto)我們(amhākaṃ),來到了(upāgacchi)(我們這裡)。
第337偈:
「當那位大英雄(mahāvīraṃ)、世間主(lokanāyakaṃ)善慧(sumedhaṃ)來到(upāgataṃ)時,
我鋪設了(katvā)草墊(tiṇasanthārakaṃ),供養(adāsahaṃ)給這位世間最勝者(lokajeṭṭhassa)。
第338偈:
「我從森林(vipināto)中取來(gayha)蜂蜜(madhuṃ),供養(adāsahaṃ)給最勝的佛陀(buddhaseṭṭhassa)。
正覺者(sambuddho)受用(paribhuñjitvā)後,說了這樣的話(idam vacanamabravi):
第339偈:
「『那位以己手(sehi pāṇibhi)淨信(pasanno)地供養(adāsi)我蜂蜜(madhuṃ)的人,
我將讚揚(kittayissāmi)他,請聽(suṇātha)我(bhāsato)所言。
第340偈:
「『憑藉這(iminā)蜂蜜供養(madhudānena)與鋪草墊(tiṇasanthārakena)的功德,
他將在三萬(tiṃsa)劫(kappasahassāni)中,享樂(ramissati)於天界(devaloke)。
第341偈:
「『在三萬劫後(tiṃsa kappasahassamhi),有人將生於(okkākakulasambhavo)甘蔗王族,
以喬達摩(gotamo nāma)為姓(gottena),成為世間的導師(satthā loke bhavissati)。
第342偈:
「『他將是那位(佛陀)法(tassa dhammesu)的繼承者(dāyādo),是嫡傳(oraso)、法所化現(dhammanimmito)的(子嗣)。
在完全遍知(pariññāya)一切煩惱(sabbāsave)後,他將以無漏(nāsavo)之心般涅槃(nibbāyissati)。
第343偈:
「『當他從天界(devalokā)來此(idhāgantvā),入於(mātukucchiṃ upāgate)母胎時,
天將降下(pavassittha)蜜雨(madhuvassaṃ),以蜂蜜(madhunā)覆蓋(chādayaṃ)大地(mahiṃ)。』
第344偈:
「就在我剛離開(mayi nikkhantamattamhi)(母胎)、從極難逾越的(suduttarā)胞胎(kucchiyā)中出生時,
即使在那裡(tatrāpi),蜜雨(madhuvassaṃ)也為我恆常地(vassate niccakālikaṃ)降下。
第345偈:
「我離家(agārā abhinikkhamma)後,出家(pabbajiṃ)過上了無家的生活(anagāriyaṃ)。
我獲得(lābhī)食物(annassa)與飲料(pānassa),這便是供養蜂蜜(madhudānassidaṃ)的果報(phalaṃ)。
第346偈:
「我在天界與人間(devamānuse)成為(bhavitvā)具足一切欲樂(sabbakāmasamiddhohaṃ)者後,
正是憑藉那(teneva)供養蜂蜜(madhudānena)的功德,我證得了(pattomhi)漏盡(āsavakkhayaṃ)。
第347偈:
「(如今,)即使天已降雨(vuṭṭhamhi deve),(我住於)四指高(caturaṅgule)的草(tiṇe)中,
(或)在繁花盛開(sampupphite)、覆蓋(sañchanne)著草木(dharaṇīruhe)的地方,
(或)在空無一人的(suññe)房屋(ghare)、在樹蔭(maṇḍaparukkhamūlake)下,
我恆常(niccaṃ)安住(vasāmi),快樂(sukhito)、無漏(anāsavo)。
第348偈:
「我已超越(atikkamiṃ)了一切(bhave sabbe)中等的(majjhe)、偉大的(mahante)與低劣的(hīne)生命狀態。
今天(ajja),我的煩惱(āsavā me)已盡(khīṇā),從此(natthi dāni)不再有(punabbhavo)後有。
第349偈:
「自從三萬(tiṃsakappasahassamhi)劫前我作那供養(yaṃ dānamadadiṃ tadā)以來,
我從不記得(nābhijānāmi)自己墮入惡道(duggatiṃ),這便是供養蜂蜜(madhudānassidaṃ)的果報(phalaṃ)。
第350偈:
「我的煩惱(kilesā)已被徹底燒盡(jhāpitā mayhaṃ),一切有(bhavā sabbe)已被根除(samūhatā)。
一切漏(sabbāsavā)已永盡(parikkhīṇā),從此(natthi dāni)不再有(punabbhavo)後有。
第351偈: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中略)……我已圓滿成就佛(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第352偈: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中略)……已完成佛(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以上就是尊貴的蜜供養者長老(āyasmā madhudāyako thero)所宣說的這些偈頌。
AP.1.397 蓮華頂閣供養者長老傳 padumakūṭāgāriy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頂閣和花朵給佛陀後,1400個大劫作天王,有巨大的頂閣和懸浮空中的蓮花覆蓋,400大劫人天輾轉輪迴,最終抵達涅槃)
第353偈:
「有一位名為喜見(piyadassī)的世尊(bhagavā),他是自正覺者(sayambhū)、世間導師(lokanāyako)。
這位正覺者(sambuddho)樂求寂靜(vivekakāmo),是精通禪定(samādhikusalo)的寂默者(muni)。
第354偈:
「喜見(piyadassī)大仙(mahāmuni)進入(samogayha)叢林(vanasaṇḍaṃ)後,
鋪開(pattharitvā)糞掃衣(paṃsukūlaṃ),人中之尊(purisuttamo)便坐下(nisīdi)。
第355偈:
「過去(pure),我曾是(āsiṃ)一位獵人(migaluddo),在那時(tadā)我於荒野(araññe)、樹林(kānane)中,
懷著愉悅之心(pasadaṃ)尋覓(mesanto)獵物(miga),四處徘徊(āhiṇḍāmi)。
第356偈:
「在那裡(tattha),我見到了(addasāsiṃ)一位已渡越瀑流(oghatiṇṇaṃ)、無漏(anāsavaṃ)的正覺者(sambuddhaṃ),
他猶如(sālarājaṃva)盛開的(pupphitaṃ)娑羅樹王,又如(iva)升起的(uggataṃ)百光(sataraṃsiṃ)(太陽)。
第357偈:
「我見(disvāna)到這位具大聲譽(mahāyasaṃ)、天中之天(devadevaṃ)的喜見(piyadassiṃ)後,
便發出(jātassaraṃ)(讚歎之)聲,那時(tadā)我採來(āhariṃ)了蓮花(padumaṃ)。
第358偈:
「我取來(āharitvāna)了百瓣(satapattaṃ)、悅意(manoramaṃ)的蓮花(padumaṃ)後,
搭建了(karitvāna)一座頂閣(kūṭāgāraṃ),以蓮花(padumenahaṃ)為祂覆頂遮蔭(chādayiṃ)。
第359偈:
「具有悲憫心(anukampako)、慈悲(kāruṇiko)的喜見(piyadassī)大仙(mahāmuni),
這位勝者(jino)、佛陀(buddho)在頂閣(kūṭāgāre)中住了(vasī)七天七夜(sattarattindivaṃ)。
第360偈:
「我捨棄(purāṇaṃ chaḍḍayitvāna)已凋謝的(舊花),以新鮮的(navena)(蓮花)重新覆蓋(chādayiṃ ahaṃ)。
我合掌(añjaliṃ paggahetvāna)(致意),那時(tāvade)我便站立(aṭṭhāsiṃ)在一旁。
第361偈:
「喜見(piyadassī)大仙(mahāmuni)從禪定(samādhimhā)中起座(vuṭṭhahitvā)後,
這位世間主(lokanāyako)環視(anuvilokento)四方(disaṃ),然後坐下(nisīdi)。
第362偈:
「那時(tadā),有一位名叫善見(sudassano)的侍者(upaṭṭhāko),他具大神通(mahiddhiko),
他知曉(cittamaññāya)了導師(satthuno)喜見(piyadassissa)佛陀(buddhassa)的心意。
第363偈:
「他被八萬(asītiyā)四千(sahassehi)位比丘(bhikkhūhi)所圍繞(parivārito),
前往(upesi)那位安坐(āsīnaṃ)於林邊(vanante)安樂處(sukham)的世間主(lokanāyakaṃ)。
第364偈:
「凡是(yāvatā)居住在(adhivatthā)叢林(vanasaṇḍamhi)中的天神(devatā),
他們知曉(buddhassa cittamaññāya)佛陀的心意後,全都(sabbe)聚集(sannipatuṃ)到那裡(tadā)。
第365偈:
「當夜叉(yakkhesu)、鳩槃荼(kumbhaṇḍe)與諸天眾(saharakkhase)都聚集(samāgatesu),
比丘僧團(bhikkhusaṅghe)也到齊(sampatte)後,勝者(jino)宣說了(pabyāharī)偈頌(gāthā):
第366偈:
「『那位以頂閣(āvāsañca)供養(pūjesi)了我七天(sattāhaṃ)的人,
我將讚揚(kittayissāmi)他,請聽(suṇātha)我(bhāsato)所言。
第367偈:
「『這(功德)極難見(sududdasaṃ)、極微妙(sunipuṇaṃ)、甚深(gambhīraṃ)、極難顯了(suppakāsitaṃ),
我將以智慧(ñāṇena)讚揚它,請聽我所言。
第368偈:
「『他將在十四(catuddasāni)劫(kappāni)中,行使(devarajjaṃ karissati)天王之權。
(他的天宮)有一座巨大(mahantassa)的頂閣(kūṭāgāraṃ),以蓮花(padmapupphehi)覆頂遮蔭(chāditaṃ)。
第369偈:
「『(蓮花)將懸浮(ākāse dhārayissati)於空中,這是那供花善業(pupphakammassidaṃ)的果報(phalaṃ)。
在1400(catubbīse)劫(kappasate)中,他將混合(vokiṇṇaṃ)輪迴(saṃsarissati)。
第370偈:
「『在那期間(tattha),他將擁有(pupphamayaṃ byamhaṃ)一座蓮花所成的天宮,懸浮(ākāse dhārayissati)於空中。
猶如(yathā)水珠(toyaṃ)不沾(na upalimpati)蓮花瓣(padumapattamhi),
第371偈:
「『同樣地(tathevīmassa),在這智慧(ñāṇamhi)中,煩惱(kilesā)也無法沾染(nopalimpare)他。
他將以心(manasā)捨離(vinivaṭṭetvā)五蓋(pañca nīvaraṇe)。
第372偈:
「『他將生起(cittaṃ janetvā)出離心(nekkhamme),從在家(agārā)生活中出家(pabbajissati)。
之後(tato),當他持有(dhārente)蓮花天宮(pupphamaye byamhe)時,他將從中出離(nikkhamissati)(即捨天福而出家)。
第373偈:
「『當他成為一位謹慎(nipakassa)、具正念(satīmato)者,居住(vasantassa)在樹下(rukkhamūle)時,
那蓮花天宮(pupphamayaṃ byamhaṃ)將懸浮(dhārayissati)在他的頭頂上方(matthake)。
第374偈:
『在供養(datvāna)僧團(bhikkhusaṅghassa)衣(cīvaraṃ)、食(piṇḍapātañca)與資具(paccayaṃ sayanāsanaṃ)後,
他將以無漏(nāsavo)之心般涅槃(nibbāyissati)。』
第375偈:
「(正如授記所言:)當我行走(caratā)時,頂閣(kūṭāgāraṃ)跟隨著我;當我出家(pabbajjaṃ abhinikkhamiṃ)時,它也跟隨。
即使當我居住(vasantampi)在樹下(rukkhamūle)時,頂閣也依然懸浮(dharīyati)(於頭頂)。
第376偈:
「我無需起意(cetanā me na vijjati)求取衣(cīvare)與食(piṇḍapāte),
由於與善業(puññakammena)相連(saṃyutto),我自然獲得(labhāmi)圓滿的(pariniṭṭhitaṃ)(資具)。
第377偈:
「對我而言,不可計數(asaṅkheyyā)、數百萬億(kappakoṭī)劫的數量(gaṇanāto)(已經過去),
那些空無的(rittakā)(生命狀態)都已超越(atikkantā),(我已從中)解脫(pamuttā),(成為)世間導師(lokanāyakā)(的弟子)。
第378偈:
「在1800(aṭṭhārase)劫(kappasate)前,我曾親近供養(payirupāsitvā)導師(vināyako)喜見(piyadassī),
(由此業緣,)我獲得了(upāgato)這(imaṃ)(能遇佛出家的)生處(yoniṃ)。
第379偈:
「在此生(idha),我見到了(passāmi)正覺者(sambuddhaṃ)——名為無上(anomaṃ)的眼目清淨者(cakkhumaṃ)。
我前往(upagantvāna)他那裡後,便出家(pabbajiṃ)過上了無家的生活(anagāriyaṃ)。
第380偈:
「這位能作苦邊(dhukhassantakaro)的佛陀(buddho)、勝者(jino)為我開示(desayī)了道(maggaṃ)。
聽聞(suṇitvāna)他的教法(tassa dhammaṃ)後,我證得了(pattomhi)不動(acalaṃ)的境界(padaṃ)(阿羅漢果)。
第381偈:
「我令(tosayitvāna)釋迦族雄獅(sakyapuṅgavaṃ)喬達摩(gotamaṃ)正覺者(sambuddhaṃ)歡喜後,
在完全遍知(pariññāya)一切煩惱(sabbāsave)後,我以無漏(anāsavo)之心而住(viharāmi)。
第382偈:
「自從1800(aṭṭhārase)劫(kappasate)前我恭敬供養(abhipūjayiṃ)那位佛陀(buddham)以來,
我從不記得(nābhijānāmi)自己墮入惡道(duggatiṃ),這便是供養佛(buddhapūjāyidaṃ)的果報(phalaṃ)。
第383偈:
「我的煩惱(kilesā)已被徹底燒盡(jhāpitā mayhaṃ),一切有(bhavā sabbe)已被根除(samūhatā)。
一切漏(sabbāsavā)已永盡(parikkhīṇā),從此(natthi dāni)不再有(punabbhavo)後有。
第384偈:
「真是殊勝的因緣啊……(中略)……我已圓滿成就佛(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第385偈: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中略)……已完成佛(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以上就是尊貴的蓮華頂閣供養者長老(āyasmā padumakūṭāgāriyo thero)所宣說的這些偈頌。
AP.1.398 巴庫拉長老傳 bākul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藥物給佛陀後,一大不可數劫不下惡道,十萬大劫在天界享樂,成為轉輪王1000次,有一次威勢更撼動三十三天,無論再生到何處,都很少病痛,最終抵達涅槃)
386.
「在離雪山(himavanta)不遠的地方,有一座叫做索比托(sobhita)的山。
我的茅棚(assamo)建造得很好,是由我自己的弟子們為我建造的。
387.
「那裡有許多涼亭(maṇḍapā),還有盛開的旃檀(sinduvāra)花。
那裡也有很多溫桲(kapitthā)樹,盛開著吉瓦吉瓦卡(jīvajīvakā)花 {也有說是占巴卡(campakā)、那伽吉塔卡(nāgaketakā)花}。
388.
「那裡有許多荊棘(nigguṇḍiyo)樹,還有棗(badarā)和餘甘子(āmalakā)樹。
還有波斯棗(phārusakā)、葫蘆(alābū),以及盛開的白蓮(puṇḍarīkā)花。
389.
「那裡有黃蘭(āḷakā {也有說是aḷakkā})、木橘(beluvā)、香蕉(kadalī)和香櫞(mātuluṅgakā)樹。
那裡也有很多馬哈那瑪(mahānāmā)樹、阿周那(ajjunā)樹和畢揚古(piyaṅgukā)樹。
390.
「還有拘贅彌(kosambā)樹、沙羅(saḷalā)樹、楝(nimbā {也有說是nīpā})樹、榕(nigrodhā)樹和猴蘋果(kapitthanā)樹。
這就是我的茅棚,我和我的弟子們就住在那裡。
391.
「高見(anomadassī)世尊、無師自悟者(sayambhū)、世間的導師(lokanāyako),
在尋求僻靜處(paṭisallānaṃ)時,來到了我的茅棚。
392.
「當這位大英雄(mahāvīre)、名聲顯赫的高見(anomadassimahāyase)到來時,
世間導師(lokanāthassa)突然生起了風病(vātābādho)。
393.
「我在森林裡行走時,看見了世間的導師(lokanāyakaṃ)。
我走向那位正等覺者(sambuddhaṃ)、具眼者(cakkhumantaṃ)、大名聲者(mahāyasaṃ)。
394.
「那時,看到他的舉止(iriyañcāpi)後,我觀察(upalakkhesahaṃ)到了。
無疑地,佛陀生病了,這病(byādhi)並非沒有原因地生起
395.
「我迅速地回到茅棚,來到我的弟子們身邊。
我想要製作藥物(bhesajjaṃ),那時就吩咐了弟子們。
396.
「聽了我的話之後,所有恭敬的弟子們,
因為對老師(satthu)的恭敬,全都聚集到了一起。
397.
「我迅速地登上山,採集了所有的(sabbosadhamahāsahaṃ {也有說是makāsahaṃ})藥草。
我調製了(katvāna)藥水(pānīyayogaṃ {也有說是pānīyayoggaṃ}),獻給了最勝的佛陀(buddhaseṭṭhassa)。
398.
「當大英雄(mahāvīre)、一切知者(sabbaññu)、世間導師(lokanāyake)服用(paribhutte)之後,
偉大的善逝(sugatassa)、大仙人(mahesino)的風(vāto)很快就平息(vūpasami)了。
399.
「看到痛苦(darathaṃ)已經平息(passaddhaṃ),大名聲的遍觀者(anomadassī mahāyaso),
在自己的座位(sakāsane)上坐下後,說出了這些偈頌:
400.
「『那位獻給我藥物(bhesajjaṃ),並平息(samayī)了我的疾病(byādhiñca)的人,
我將讚揚(kittayissāmi)他,請聽我說(suṇātha mama bhāsato)。
401.
「『十萬劫(kappasatasahassāni)之久,他將享樂於天界(devaloke)。
在那裡,當樂器(tūriye)奏響(vādite)時,他將常常感到歡喜(modissati)。
402.
「『當他來到人間(manussalokamāgantvā),受到善業(sukkamūlena)的驅動(codito),
他將成為轉輪王(cakkavattī)一千次(sahassakkhattuṃ)。
403.
「『在五十五劫(pañcapaññāsakappamhi)之後,將會有一位名叫阿諾摩(anomo)的剎帝利(khattiyo)。
他將是征服四方(cāturanto vijitāvī)的君主,閻浮提洲(jambumaṇḍassa {也有說是jambudīpassa})的主人(issaro)。
404.
「『他將具足七寶(sattaratanasampanno),成為有大力量的轉輪王(cakkavattī mahabbalo)。
他甚至能擾動(khobhetvā)三十三天(tāvatiṃsepi)的眾神,行使統治權(issaraṃ kārayissati)。
405.
「『無論是天神(devabhūto)還是人(manusso),他將很少病痛(appābādho)。
捨棄(vivajjetvā)了所有的財產(pariggahaṃ)後,他將超越(tarissati)世間的疾病(byādhiṃ loke)。
406.
「『在不可計量的劫(aparimeyye ito kappe)之後,出身於奧卡卡(okkāka)族,
以喬達摩(gotamo)為姓氏(gottena)的導師(satthā),將出現於世間(loke bhavissati)。
407.
「『他將是那位(導師)法(dhammesu)的繼承者(dāyādo),是法(dhammanimmito)所真實生出的(oraso)。
在完全了知(pariññāya)一切煩惱(sabbāsave)之後,他將成為無漏者(nibbāyissatināsavo)。
408.
「『燒盡(jhāpayitvāna)了煩惱(kilese)之後,他將渡過(tarissati)貪愛之流(taṇhāsotaṃ)。
他將成為導師(satthu)的弟子(sāvako),名字叫做巴庫拉(bākulo {也有說是bakkulo})。
409.
「『喬達摩(gotamo)、釋迦族(sakya)的雄牛(puṅgavo),了知(abhiññāya)這一切後,
將在比丘僧團(bhikkhusaṅghe)中就坐,並安置(ṭhapessati)他在最高(etadagge)的地位上。』
410.
「高見(anomadassī)世尊、無師自悟者(sayambhū)、世間的導師(lokanāyako),
無執著地觀察著,來到了我的茅棚。
411.
「當大英雄(mahāvīraṃ)、一切知者(sabbaññuṃ)、世間導師(lokanāyakaṃ)到來時,
我用所有的藥草(sabbosadhena)滿足(tappesiṃ)了他,滿心歡喜(pasanno)地親手(sehi pāṇibhi)奉上。
412.
「我那時所做的善行(sukataṃ kammaṃ),就像在肥沃田地(sukhette)裡的優良種子(bījasampadā)。
我無法(neva sakkomi)耗盡(khepetuṃ)它,我那時做的是善行(sukataṃ)。
413.
「我有福氣(lābhā),我真是幸運(suladdhaṃ me),因為我見到了導師(nāyakaṃ)。
由於那個業(kammāvasesena)的殘餘(力量),我證得了(pattomhi)不退轉的境界(acalaṃ padaṃ)。
414.
「喬達摩(gotamo)、釋迦族(sakya)的雄牛(puṅgavo),了知(abhiññāya)這一切後,
在比丘僧團(bhikkhusaṅghe)中就坐,將我安置(ṭhapesi maṃ)在最高(etadagge)的地位上。
415.
「從那時起,經過了不可計量的劫(aparimeyye ito kappe),我那時所做的業(kammamakariṃ),
我不記得(nābhijānāmi)有投生惡道(duggatiṃ),這就是獻藥(bhesajjassa)的果報(idaṃ phalaṃ)。
416.
「我的煩惱(kilesā)已被燒盡(jhāpitā),所有的存在(bhavā)都已根除(samūhatā)。
一切漏(sabbāsavā)都已滅盡(parikkhīṇā),從今以後(natthi dāni),不再有來生(punabbhavo)。
417.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省略部分)……『我已完成了(kataṃ)佛陀的教導(buddhassa sāsanaṃ)』。
418.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省略部分)……『我已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事情就是這樣,尊貴的巴庫拉(bākulo {也有說是bakkulo})長老說出了這些偈頌。
AP.1.399 山喜長老傳 girimānandattherāpadānaṃ
(為佛陀鋪設座位並且供養花朵後,3萬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419.
「我的妻子(bhariyā)去世(kālaṅkatā)了,我的兒子(putto)死在了墓地(sīvathikaṃ)。
母親(mātā)、父親(pitā)也死了,兄弟(bhātā)也在同一個火葬堆(ekacitamhi)上被焚燒(ḍayhare)。
420.
「因為那憂傷(sokena),我深受煎熬(santatto),變得消瘦(kiso)、蒼白(paṇḍu)。
我的心也變得錯亂(cittakkhepo),我被那憂傷(sokena)折磨(aṭṭito)。
421.
「我被憂傷之箭(sokasalla)刺穿(pareto),走到了森林(vanantam)裡。
我吃了樹上自然掉落的果子(pavattaphalaṃ),就住在樹下(rukkhamūle)。
422.
「有一位名叫善慧(sumedho)的正等覺者(sambuddho),他是滅除痛苦(dukkhassantakaro)的勝者(jino)。
他想要救度(mamuddharitukāmo)我,就來到了我的身邊(mama santikaṃ)。
423.
「聽到了善慧(sumedhassa)大仙人(mahesino)的腳步聲(padasaddaṃ)後,
我抬起了(paggahetvāna)頭(sīsaṃ),仰望(ullokesiṃ)那位大聖賢(mahāmuniṃ)。
424.
「當那位大英雄(mahāvīre)走近(upāgate)時,喜悅(pīti)在我心中生起(udapajjatha)。
那時,我的心專一(ekaggamano),看見了那位世間導師(lokanāyakaṃ)。
425.
「我恢復了念(satiṃ paṭilabhitvāna),給了他一捧(muṭṭhim)樹葉(paṇṇa)作為座位。
那位具眼者(cakkhumā)世尊(bhagavā)出於慈悲(anukampāya),就坐在了那裡(tattha)。
426.
「善慧(sumedho)世尊、世間導師(lokanāyako)在那裡坐下(nisajja)後,
佛陀(buddho)為我講說了(kathayī)能驅散憂傷之箭(sokasallavinodanaṃ)的法(dhammaṃ)。
427.
「『(他們)不請(anavhitā)自來(āguṃ),未經同意(ananuññātā)就從這裡(ito)離去(gatā)。
正如他們來(yathāgatā)那樣,他們也就那樣去了(tathā gatā),在那裡(tattha)哀傷(paridevanā)有什麼用呢(kā)?
428.
「『就好像(yathāpi)路上的行人(pathikā sattā),在下著大雨(vassamānāya vuṭṭhiyā)時,
會帶著所有行李(sabhaṇḍā)找地方躲避(upagacchanti),(只是)為了等待雨停(vassassāpatanāya)。
429.
「『而當雨(vassse)停了(oramite)之後,他們就按照自己的意願(yadicchakaṃ)各自離去(sampayanti)。
同樣地,你的母親(mātā)和父親(pitā)也是如此,在那裡哀傷有什麼用呢?
430.
「『(他們就像)來做客的人(āgantukā)、臨時的訪客(pāhunakā),是動搖不定(caliteritakampitā)的。
同樣地,你的母親和父親也是如此,在那裡哀傷有什麼用呢?
431.
「『就好像(yathāpi)蛇(urago)會褪下(hitvā gacchati)衰老(jiṇṇaṃ)的皮
同樣地,你的母親和父親也在這裡(idha)捨棄(hīyare)了他們的身體(saṃ tanuṃ)。』
432.
「聽聞了佛陀(buddhassa)的言教(giramaññāya)後,我捨棄了(vivajjayiṃ)憂傷之箭(sokasallaṃ)。
生起了(janayitvāna)極大的歡喜(pāmojjaṃ),我禮敬(avandahaṃ)了最勝的佛陀(buddhaseṭṭhaṃ)。
433.
「我禮敬(vanditvāna)了那位大龍象(mahānāgaṃ),並以山花(girimañjariṃ)供養(pūjayiṃ)他,
那位散發著(sampavantaṃ)天界香氣(dibbagandhaṃ)的善慧(sumedhaṃ)、世間導師(lokanāyakaṃ)。
434.
「供養了正等覺者(sambuddhaṃ)之後,我在頭頂合掌(sire katvāna añjaliṃ)。
憶念著(anussaraṃ)他極殊勝的功德(guṇaggāni),我讚歎(santhaviṃ)了世間導師。
435.
「您已渡過(nittiṇṇosi)了(輪迴),大英雄(mahāvīra)、一切知者(sabbaññu)、世間導師(lokanāyaka)。
大聖賢(mahāmune)啊,您以智慧(ñāṇena)救度(uddharasi)一切眾生(sabbe satte)。
436.
「大聖賢啊,您能斷除(sañchindasi)疑惑(vimatiṃ)和猶豫(dveḷhakaṃ vāpi)。
具眼者(cakkhuma)啊,您以您的智慧(tava ñāṇena)為我指引(paṭipādesi)了道路(maggaṃ)。
437.
「那些已證得阿羅漢(arahā)、神通(vasipattā {也有寫法:siddhipattā})的,具足六神通(chaḷabhiññā)、有大威神力(mahiddhikā)的,
能於虛空中行走(antalikkhacarā)的賢者(dhīrā),時常(tāvade)圍繞(parivārenti)著您。
438.
「還有那些正在道上修行(paṭipannā)的、有學(sekhā)的,以及已證得果位(phalaṭṭhā)的弟子們(sāvakā),
您的弟子們(tava sāvakā)盛開(pupphanti),就像清晨(sūrodayeva)的蓮花(padumā)一樣。
439.
「您就像那無波(akkhobho })、無可比擬(atulopi)、難以超越(duruttaro)的大海(mahāsamuddo),
具眼者啊,您就是這樣以智慧(ñāṇena)而圓滿(sampanno),是不可測量(appameyyosi)的。
440.
「我禮敬(vanditvāhaṃ)了世間的勝者(lokajinaṃ)、具眼者(cakkhumantaṃ)、大名聲者(mahāyasaṃ)後,
向四方(puthu disā)頂禮(namassanto),然後就轉身(paṭikuṭiko)離開了(agañchahaṃ)。
441.
「從天界(devalokā)死歿(cavitvāna)後,保持正知(sampajāno)與正念(patissato),
我在生死流轉(bhavābhave)中奔走(sandhāvanto),投入(okkamiṃ)了母胎(mātuyā kucchiṃ)。
442.
「我從在家(agārā)出離(abhinikkhamma),於非家(anagāriyaṃ)中出家(pabbajiṃ)。
我成為精進(ātāpī)、有智慧(nipako)、禪修(jhāyī)的人,以僻靜處(paṭisallānagocaro)為歸宿。
443.
「我努力修行(padhānaṃ padahitvāna),取悅(tosayitvā)了大聖賢(mahāmuniṃ)後,
我就像月亮從雲中解脫(candovabbhaghanā mutto)一樣,永遠(sadā)自在地遊行(vicarāmi)。
444.
「我致力於(anuyuttomhi)寂靜(viveka),已經寂止(upasanto)、無有執取(nirūpadhi)。
在完全了知(pariññāya)一切煩惱(sabbāsave)之後,我作為無漏者(anāsavo)而安住(viharāmi)。
445.
「在三萬劫(tiṃsakappasahassamhi)之久,我供養(abhipūjayiṃ)了那位佛陀(buddham)。
我不記得(nābhijānāmi)有投生惡道(duggatiṃ),這就是供養佛陀(buddhapūjāyidaṃ)的果報(phalaṃ)。
446.
「我的煩惱(kilesā)已被燒盡(jhāpitā),所有的存在(bhavā)都已根除(samūhatā)。
一切漏(sabbāsavā)都已滅盡(parikkhīṇā),從今以後(natthi dāni),不再有來生(punabbhavo)。
447.
「『我的(修行)真是來得正好(svāgataṃ vata me āsi)』……(省略部分)……『我已完成了(kataṃ)佛陀的教導(buddhassa sāsanaṃ)』。
448.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省略部分)……『我已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事情就是這樣,尊貴的山喜(girimānando)長老說出了這些偈頌。
AP.1.400 沙羅花棚長老傳 saḷalamaṇḍapiy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花棚給佛陀遺體?,投生到天界後光芒勝過其他天神,無論何時,都會有花蓋遮蔽著他,最終抵達涅槃)
449.
「在拘留孫(kakusandha)佛涅槃(nibbute)之後,(那時)有一位名叫弗沙蜜多(vusīmati)的婆羅門(brāhmaṇamhi)。
我拿了沙羅(saḷala)花做的花鬘(mālaṃ),建造(kārayiṃ)了一個花棚(maṇḍapaṃ)。
450.
「(因此)我得以投生到三十三天(tāvatiṃsagato),享受著安樂(santo),並獲得最殊勝的(byamhamuttamaṃ)[天界享受]。
我的光芒勝過(tirocāmi)其他(aññe)的天神(devā),這就是福德業(puññakammassidaṃ)的果報(phalaṃ)。
451.
「無論是白天(divā)還是夜晚(rattiṃ),當我經行(caṅkamanto)或站立(ṭhito)時,
(總會有)以沙羅(saḷala)花(做成的)傘蓋(channo)遮覆著我,這就是福德業的果報。
452.
「就在這個劫(imasmiṃyeva kappamhi)中,我供養(abhipūjayiṃ)了那位佛陀(buddham)。
我不記得(nābhijānāmi)有投生惡道(duggatiṃ),這就是供養佛陀(buddhapūjāyidaṃ)的果報(phalaṃ)。
453.
「我的煩惱(kilesā)已被燒盡(jhāpitā)……(省略部分)……我作為無漏者(anāsavo)而安住(viharāmi)。
454.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省略部分)……『我已完成了(kataṃ)佛陀的教導(buddhassa sāsanaṃ)』。
455.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省略部分)……『我已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事情就是這樣,尊貴的沙羅花棚(saḷalamaṇḍapiyo)長老說出了這些偈頌。
AP.1.401 一切施長老傳 sabb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向以佛陀為上首的僧團施與一切後,3萬大劫不下惡道,總是擁有全部由黃金(vaṇṇaṃ)造成的傘蓋,三萬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456.
「(我的宮殿)深入(ogayha)大海洋(mahāsamuddaṃ),我的宮殿(bhavanaṃ)是善化(sunimmitaṃ)而成的。
還有一座善化而成的蓮花池(pokkharaṇī),充滿了赤麻鴨(cakkavāka)的鳴叫(pakūjitā)。
457.
「(池中)覆蓋著(sañchannā)曼陀羅(mandālaka)花、蓮花(paduma)與青蓮花(uppalaka)。
那裡還有一條流淌著(sandate)的河(nadī ca),有優美的淺灘(supatitthā),令人心喜(manoramā)。
458.
「(河中)充滿了魚(maccha)和烏龜(kacchapa),湧現著(samotthatā)各種各樣的鳥類(nānādija)。
充滿孔雀(mayūra)、鴛鴦(koñca)的鳴叫(abhirudā),以及郭公鳥(kokila)等(ādīhi)成群(vagguhi)的鳥類。
459.
「那裡有鴿子(pārevatā)、天鵝(ravi-haṃsā,意為「太陽鵝」)和赤麻鴨(cakkavākā),這些都是河居者(nadīcarā)。
還有田鳧(dindibhā)、黃鶯(sāḷikā),在這裡(cettha)還有pammakā鳥和吉瓦吉瓦卡(jīvajīvakā)鳥。
460.
「天鵝(haṃsā)和鳴叫著的鴛鴦(koñcāpi),還有許多(bahū)貓頭鷹(kosiyā)和赤黃色的鳥(piṅgalā)。
(我的宮殿)具足七寶(sattaratanasampannā),(地上鋪滿)寶石(maṇi)、珍珠(muttika)和金沙(vālukā)。
461.
「所有的樹(rukkhā)都是純金(sabbasoṇṇamayā)所成,瀰漫著(sameritā)各種香氣(nānāgandha)。
它們在白天和夜晚(divārattiṃ)都照耀著(ujjotenti)這座永遠如此(sabbakālikaṃ)的宮殿(bhavanaṃ)。
462.
「六萬(saṭṭhi)種樂器(tūriyasahassāni),在傍晚和清晨(sāyaṃ pāto)演奏著(pavajjare)。
一萬六千(soḷasitthisahassāni)位天女(itthi),總是(sadā)圍繞著(parivāreṭti)我。
463.
「我從宮殿(bhavanā)出來(abhinikkhamma),去見世間導師(lokanāyakaṃ)善慧(sumedhaṃ)佛。
我心清淨(pasannacitto)、喜悅(sumano),禮敬(vandayiṃ)了那位大名聲者(mahāyasaṃ)。
464.
「我向正等覺者(sambuddhaṃ)問訊(abhivādetvā)後,邀請(nimantayiṃ)了他和他的僧團(sasaṅghaṃ)。
那位賢者(dhīro)、世間導師(lokanāyako)善慧(sumedho)接受了(adhivāsesi)邀請。
465.
「大聖賢(mahāmuni)為我說法(dhammakathaṃ katvā)後,就打發(uyyojesi)我(回去準備)。
我向正等覺者問訊後,就回到了我的宮殿。
466.
「我吩咐(āmantayiṃ)我的隨從們(parijanaṃ):『你們(vo)全部(sabbe)都集合(sannipatātha {也有寫法:sannipatattha})起來。』
『在明天的早晨(pubbaṇhasamayaṃ),佛陀(buddho)將會來到(āgamissati)我們的宮殿(bhavanaṃ)。』
467.
「『我們真有福氣(lābhā amhaṃ),我們真是幸運(suladdhaṃ no),能住在您的附近(tavantike)。』
『我們也要為最勝的佛陀(buddhaseṭṭhassa)、導師(satthuno)舉行供養(pūjaṃ kassāma)。』
468.
「我準備好了(paṭṭhapetvā)食物和飲料(annapanaṃ),然後我通報了(ārocayiṃ)時間(kālaṃ)。
世間導師(lokanāyako)與八萬(vasīsatasahassehi)[比丘]一同來到(upesi)了。
469.
「我做了(akāsahaṃ)迎接(paccuggamana),伴隨著五種(pañcaṅgikehi)樂器(tūriyehi)的演奏。
那位人間最勝者(purisuttamo)坐在了純金(sabbasoṇṇamaye)的座位(pīṭhe)上。
470.
「那時(tadā),(宮殿的)頂上覆蓋物(uparicchadanaṃ)全是純金(sabbasoṇṇamayaṃ)所做的。
(空中)自然飄落(pavāyanti)下(供僧團使用的)敷具(bījaniyo),落在比丘僧團(bhikkhusaṅghassa)之中(antare)。
471.
「我用豐足(pahūtena)的食物和飲料(annapānena),令比丘僧團(bhikkhusaṅghaṃ)感到滿足(atappayiṃ)。
我還獻給了(adāsahaṃ)比丘僧團每人兩件(yugaḷe)袈裟(dussa)。
472.
「那位被稱為(yaṃ vadanti)善慧(sumedhoti)的、接受世間供養者(lokāhutipaṭiggahaṃ),
在比丘僧團(bhikkhusaṅghe)中就坐(nisīditvā)後,說出了這些偈頌(imā gāthā abhāsatha):
473.
「『那位以食物(annena)和飲料(pānena)令我和所有這些人(sabbe ime ca)都感到滿足(tappayiṃ)的人,
我將讚揚(kittayissāmi)他,請聽我說(suṇātha mama bhāsato)。』
474.
「『他將享樂於天界(devaloke ramissati),長達1800(aṭṭhārase kappasate)劫。
他還將成為轉輪王(cakkavattī)一千次(sahassakkhattuṃ)。』
475.
「『無論他轉生(uppajjati)到哪一種生處(yoniṃ),是天神(devattaṃ)還是人(mānusaṃ),
他總是(sabbadā)擁有(dhārayissati)一切(sabbaso)由黃金(vaṇṇaṃ)造成的傘蓋(chadanaṃ)。』
476.
「『在三萬劫(tiṃsakappasahassamhi)之後,出身於奧卡卡(okkāka)族(的釋迦族),
以喬達摩(gotamo)為姓氏(gottena)的導師(satthā),將出現於世間(loke bhavissati)。』
477.
「『他將是那位(導師)法(dhammesu)的繼承者(dāyādo),是法(dhammanimmito)所真實生出的(oraso)。
在完全了知(pariññāya)一切煩惱(sabbāsave)之後,他將成為無漏者(nibbāyissatināsavo)。』
478.
「『「在比丘僧團(bhikkhusaṅghe)中就坐後,他將發出獅子吼(sīhanādaṃ nadissati)。」
「『「(那個)持傘蓋(chattaṃ dhārenti)的人,(死後)將在傘蓋底下的火葬堆(citake)中被焚燒(ḍayhatha)。」』」
479.
『我的沙門果(sāmaññaṃ)已證得(anuppattaṃ),煩惱(kilesā)已被我(mayā)燒盡(jhāpitā)。
無論在棚子(maṇḍape)下還是樹根(rukkhamūle)旁,我的熱惱(santāpo)都不存在(na vijjati)了。』
480.
「『在三萬劫之久,我那時所施行的(adadiṃ)布施(dānam),
我不記得(nābhijānāmi)有投生惡道(duggatiṃ),這就是一切布施(sabbadānassidaṃ)的果報(phalaṃ)。』
481.
「我的煩惱(kilesā)已被燒盡(jhāpitā)……(省略部分)……我作為無漏者(anāsavo)而安住(viharāmi)。
482.
「『我的(修行)真是來得正好(svāgataṃ vata me āsi)』……(省略部分)……『我已完成了(kataṃ)佛陀的教導(buddhassa sāsanaṃ)』。
483.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省略部分)……『我已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事情就是這樣,尊貴的一切施(sabbadāyako)長老說出了這些偈頌。
AP.1.402 阿耆多長老傳 ajitattherāpadānaṃ
(七日供燈給佛陀後,投生到天界6萬大劫,36次成為帝釋天,1000次轉輪王,無數次偉大的國王,獲得天眼,不被黑暗征服,十萬大劫不曾再生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484.
「有一位名叫蓮華上(padumuttaro)的勝者(jino),是一切法(sabbadhammāna)的究竟者(pāragū)。
他深入(ajjhogāhetvā)雪山(himavantaṃ)後,世間導師(lokanāyako)就坐在了那裡。
485.
「我沒有看見(addakkhiṃ)正等覺者(sambuddhaṃ),也沒有聽到(suṇomahaṃ)任何聲音。
那時我為了尋找(gavesanto)自己的食物(mama bhakkhaṃ),在森林(vane)裡徘徊(āhiṇḍāmi)。
486.
「就在那裡(tattha),我見到了(addassāsiṃ)正等覺者,他具足三十二種殊勝相(dvattiṃsavaralakkhaṇaṃ)。
看見之後,我心中生起了(vittimāpajjiṃ)疑惑(satto ko nāmayaṃ bhave):『這會是怎樣的一位有情呢?』
487.
「觀察了(viloketvā)那些殊勝相(lakkhaṇāni)後,我憶起了(anussariṃ)自己的學問(vijjaṃ)。
我確實聽過(sutañhi metaṃ)長者(vuḍḍhānaṃ)和智者(paṇḍitānaṃ)所善說的(subhāsitaṃ)話。
488.
「根據他們所說的(tesaṃ yathā taṃ vacanaṃ)那樣:『這一位(ayaṃ)將會是佛陀(buddho bhavissati)。』
『我何不(yaṃnūnāhaṃ)恭敬供養(sakkareyyaṃ)他呢?他將淨化(sodhayissati)我的來生(gatiṃ me)。』
489.
「我迅速地(khippaṃ)回到(āgantvā)茅棚(assamaṃ),拿了(gahiṃ)蜜和油(madhutelaṃ)。
我拿了一個小罐(kolambakaṃ gahetvāna),走向(upagacchiṃ)導師(vināyakaṃ)。
490.
「我拿了(gahetvāna)三根(tidaṇḍake)[燈芯],在露天處(abbhokāse)放置好(ṭhapesahaṃ)。
燈(padīpaṃ)點燃(pajjalitvāna)後,我禮拜(avandahaṃ)了八次(aṭṭhakkhattuṃ)。
491.
「佛陀(buddho)、人間最勝者(purisuttamo)在那裡坐了七天七夜(sattarattindivaṃ)。
在那之後(tato),夜晚結束(ratyā vivasāne)時,世間導師(lokanāyako)起身(vuṭṭhāsi)了。
492.
「我心清淨(pasannacitto)、喜悅(sumano),整整七天七夜(sabbarattindivaṃ),
我都親手(sehi pāṇibhi)為佛陀(buddhassa)供燈(dīpaṃ pādāsiṃ),滿心歡喜(pasanno)。
493.
「所有木林(vanā gandhamayā),還有醉山(pabbate gandhamādane)的香氣,
憑藉佛陀(buddhassa)的威神力(ānubhāvena),都來到了(āgacchuṃ)佛陀身邊(buddhasantikaṃ {也有寫法:upagacchuṃ tadā jinaṃ,那時來到勝者身邊})。
494.
「所有開著花(pupphitā)、具有花香(pupphagandhāse)的草木(dharaṇīruhā),
憑藉佛陀的威神力,那時(tadā)全都聚集(sannipatuṃ)過來。
495.
「在整個雪山(himavantamhi)範圍內(yāvatā),龍(nāgā)和金翅鳥(garuḷā)兩者(ubho),
他們也想聽法(dhammañca sotukāmā te),都來到了佛陀身邊。
496.
「有一位名叫提婆羅(devalo)的沙門(samaṇo),是佛陀的上首弟子(aggasāvako)。
他與八萬(vasīsatasahassehi)[比丘]一同來到了(upāgami)佛陀身邊。
497.
「蓮華上(padumuttaro)佛、知世間者(lokavidū)、接受供養者(āhutīnaṃ paṭiggaho),
在比丘僧團(bhikkhusaṅghe)中就坐(nisīditvā)後,說出了這些偈頌(imā gāthā abhāsatha):
498.
「『那位為我供燈(dīpaṃ padīpesi),並滿心歡喜地(pasanno)親手(sehi pāṇibhi)[供養]的人,
我將讚揚(kittayissāmi)他,請聽我說(suṇātha mama bhāsato)。』
499.
「『他將享樂於天界(devaloke ramissati),長達六萬(saṭṭhi)劫(kappasahassāni)。
他還將成為轉輪王(cakkavattī)一千次(sahassakkhattuṃ)。』
「『他將三十六次(chattisakkhattuṃ)成為天帝釋(devindo),行使天王的統治權(devarajjaṃ karissati)。
在人間(pathaviyaṃ),他將七百次(sattasataṃ)成為偉大(vipulaṃ)的國王(rajjaṃ karissati)。』
501.
「『他將成為地區性的偉大國王(padesarajjaṃ),次數多得不可計數(gaṇanāto asaṅkhiyaṃ)。
由於這供燈的功德(iminā dīpadānena),他將獲得天眼(dibbacakkhu bhavissati)。』
502.
「『他將總是(sadā)能看見(passissati)周圍(samantato)一由旬(aṭṭhakosaṃ {也有寫法:aḍḍhakosaṃ,半由旬})的範圍。
(無論是)從天界死歿(devalokā cavantassa)的,還是(正在)投生(nibbattantassa)的眾生(jantuno),他都能看見。』
503.
「『無論是白天(divā)還是夜晚(rattiṃ),(他的天眼)都將如同燈明(padīpaṃ)一樣持續照耀(dhārayissati)。
對於正在出生(jāyamānassa)的、具足福德業(puññakammasamaṅgino)的有情(sattassa),(他都能看見)。』
504.
「『(他的光明)將照亮(jotayissati)整個城市(nagaraṃ)所及的範圍(yāvatā āsi)。
無論他轉生(upapajjati)到哪一種生處(yaṃ yoniṃ),是天神(devattaṃ)還是人間(mānusaṃ),(都會如此)。』
505.
「『確實,由於供燈(dīpadānassa)所帶來的八種(aṭṭha)光明果報(dīpaphalena hi),
黑暗將永遠無法戰勝(na jayissanti)這個人(imaṃ jantuṃ),這就是供燈(dīpadānassidaṃ)的果報(phalaṃ)。』
506.
「『在十萬劫(kappasatasahassamhi)之後,出身於奧卡卡(okkāka)族,
以喬達摩(gotamo)為姓氏(gottena)的導師(satthā),將出現於世間(loke bhavissati)。』
507.
「『他將是那位(導師)法(dhammesu)的繼承者(dāyādo),是法(dhammanimmito)所真實生出的(oraso)。
在完全了知(pariññāya)一切煩惱(sabbāsave)之後,他將成為無漏者(nibbāyissatināsavo)。』
508.
「『在取悅(tosayitvāna)了正等覺者(sambuddhaṃ)、喬達摩(gotamaṃ)、釋迦族雄牛(sakyapuṅgavaṃ)之後,
他將成為導師(satthu)的弟子(sāvako),名字叫做阿耆多(ajito)。』
509.
「我在天界(devaloke)享樂(ramiṃ)了六萬劫(saṭṭhi kappasahassāni)。
即使在那裡(tatrāpi),我的一百盞燈(dīpasataṃ)也永遠(niccakālikaṃ {也有寫法:sabbakālikaṃ,一切時})照耀著(jotate)。
510.
「無論在天界還是人間(devaloke manusse vā),我的光明(pabhā mama)都照耀著(niddhāvanti)。
憶起(saritvāna)最勝的佛陀(buddhaseṭṭhaṃ),我更加(bhiyyo)生起(janesahaṃ)歡喜(hāsaṃ)。
511.
「我從兜率天(tusitā)死歿(cavitvāna)後,投入(okkamiṃ)了母胎(mātukucchiyaṃ)。
當我這個寂靜的(santassa)生命出生(jāyamānassa)時,出現了廣大的(vipulo)光明(āloko ahu)。
512.
「我從在家(agārā)出離(abhinikkhamma),於非家(anagāriyaṃ)中出家(pabbajiṃ)。
我接近(upasaṅkamma)了婆瓦利(bāvariṃ),成為了他的弟子(sissattaṃ ajjhupāgamiṃ)。
513.
「當我住在雪山(himavante vasantohaṃ)時,我聽聞了(assosiṃ)世間導師(lokanāyakaṃ)[的消息]。
為了尋求(gavesanto)最勝的義利(uttamatthaṃ),我走向(upagacchiṃ)了導師(vināyakaṃ)。
514.
「那位已調伏的(danto)佛陀、調御者(dametāvī)、已渡過暴流者(oghatiṇṇo)、無執取者(nirūpadhi),
講說了(kathayī)涅槃(nibbānaṃ),那是一切痛苦(sabbadukkha)的解脱(pamocanaṃ)。
515.
「我的到來(āgamanaṃ)成功了(siddhaṃ),我取悦了(tositohaṃ)大聖賢(mahāmuniṃ)。
我證得了(anuppattā)三明(tisso vijjā),完成了(kataṃ)佛陀的教導(sāsanaṃ)。
516.
「從十萬劫(satasahassito kappe)之前,我那時所施行(adadiṃ)的供燈(dīpam),
我不記得(nābhijānāmi)有投生惡道(duggatiṃ),這就是供燈(dīpadānassidaṃ)的果報(phalaṃ)。
517.
「我的煩惱(kilesā)已被燒盡(jhāpitā)……(省略部分)……我作為無漏者(anāsavo)而安住(viharāmi)。
518.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省略部分)……『我已完成了(kataṃ)佛陀的教導(buddhassa sāsanaṃ)』。
519.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省略部分)……『我已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事情就是這樣,尊貴的阿耆多(ajito)長老說出了這些偈頌。
AP.1.403 帝須彌勒長老傳 tissametteyy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果子和蜜糖給佛陀後,不曾貧窮,25次為天王,1000次為轉輪王,四資具總是為他而生,總是喜悅且無病,最終抵達涅槃)
1.
「依靠著(nissāya)帕布拉山(pabbhārakūṭaṃ),有一位名叫索比托(sobhito)的苦行者(tāpaso)。
他吃著(bhuñjitvā)樹上自然掉落的果子(pavattaphalaṃ),居住(vasati)在山中(pabbatantare)。
2.
「那時(tadā)我取了(āharitvā)木柴(dāruṃ)來生火(aggiṃ),並將火燃旺(ujjālesiṃ)。
我尋求(gavesanto)最上的目標(uttamattha),(即)往生梵天界(brahmalokūpapattiyā)。
3.
「蓮華上(padumuttaro)佛、知世間者(lokavidū)、接受供養者(āhutīnaṃ paṭiggaho),
他想要救度(mamuddharitukāmo)我,就來到了我的身邊(mama santike)。
4.
「『有大福德者(mahāpuñña),你在做什麼(kiṃ karosi)?請給我(dehi me)生火的木柴(aggidārukaṃ)。
我來供奉(paricare)火(aggiṃ),這樣我就能得到清淨(suddhi hohiti {也有寫法:hehiti})。』
5.
「『你(tvaṃ)是人中極賢善者(subhaddako manuje),你了解(pajānasi)天神(devate)嗎?』
『你來供奉火吧(tuvaṃ aggiṃ paricara),來(handa),這是給你(te)的生火木柴(aggidārukaṃ)。』
6.
「於是(tato),勝者(jino)拿了(gahetvāna)木柴(kaṭṭhaṃ),將火(aggiṃ)點燃(ujjālayī)。
大仙人(mahesino)的木柴在那裡不被燒盡(na pajjhāyi),這是一個奇蹟(pāṭiheraṃ)。
佛陀:
7.
「『你的火(te aggi)並沒有燃燒(na pajjalati),你的供物(āhutī te)並不存在(na vijjati)。』
『你的修行真是無意義啊(niratthakaṃ vataṃ tuyhaṃ),你來供奉我的火吧(aggiṃ paricarassu me)。』
長老前世:
8.
「『大英雄(mahāvīra),你所宣稱(pavuccati)的火(aggi)是怎樣的(kīdiso so {也有寫法:te})?』
『也請你(mayhampi)告訴我(kathayassetaṃ)這個道理,我們兩人(ubho)一起來供奉(paricarāmase)。』
佛陀:
9.
「『(我的火是)為了滅盡(nirodhāya)因(hetu)與緣(dhamma),以及為了調伏(samaṇāya ca)煩惱(kilesa)。』
『捨棄(hitvā)嫉妒(issā)與慳吝(macchariyaṃ),這三種(tayo ete)就是我的供物(mamāhutī)。』
長老前世:
10.
「『大英雄(mahāvīra),你是怎樣的人(kīdiso tvaṃ)?尊貴的人(mārisa),你的種姓(gottosi)如何(kathaṃ)?』
『你的行為(ācāra)與實踐(paṭipatti),我非常(bāḷhaṃ kho)喜歡(mama ruccati)。』
佛陀:
11.
「『我生於(jāto)剎帝利(khattiya)種姓(kule),已達至(gato)究竟的智慧(abhiññāpāramiṃ)。』
『一切漏(sabbāsava)都已滅盡(parikkhīṇo),從今以後(natthi dāni),不再有來生(punabbhavo)。』
長老前世:
12.
「『如果你(yadi)是一切知者(buddhosi sabbaññū),破除黑暗者(tamonuda)、放光者(pabhaṅkara),』
『天神(deva)啊,我將禮敬(namassissāmi)你,你(tuvaṃ)是滅除痛苦(dukkhassantakaro)的人。』
13.
「我鋪開(pattharitvā)了鹿皮(jinacammaṃ),提供了(adāsahaṃ)座位(nisīdana)。
『一切知者(sabbaññu)、救主(nātha),請坐(nisīda)吧,我將侍奉(upaṭṭhissāmahaṃ)您(tuvaṃ)。』
14.
「世尊(bhagavā)就在那裡(tattha),在充分鋪開的(suvitthate)鹿皮(ajinamhi)上坐下(nisīdi)。
我邀請(nimantayitvā)了正等覺者(sambuddhaṃ)後,就走向(agamāsahaṃ)山中(pabbataṃ)。
15.
「我裝滿(pūretvā)了一擔(khāribhārañca)的量,取來了(āhariṃ)第倫桃(tinduka)的果子(phala)。
我將果子(phalaṃ)和蜜(madhunā)調和在一起(yojayitvāna),獻給了(adāsahaṃ)佛陀(buddhassa)。
16.
「當我專注地看著(nijjhāyamānassa)時,勝者(jino)那時(tadā)就享用了(paribhuñji)[那些果子]。
看著(pekkhanto)世間導師(lokanāyakaṃ),我內心(cittaṃ)生起了淨信(pasādesiṃ)。
17.
「蓮華上(padumuttaro)佛、知世間者(lokavidū)、接受供養者(āhutīnaṃ paṭiggaho),
在我的茅棚(mamassame)中坐下(nisīditvā)後,說出了這些偈頌(imā gāthā abhāsatha):
18.
「『那位以果子(phalena)令我滿足(tappesi),並滿心歡喜地(pasanno)親手(sehi pāṇibhi)[供養]的人,』
『我將讚揚(kittayissāmi)他,請聽我說(suṇātha mama bhāsato)。』
19.
「『他將二十五次(pañcavīsatikkhattuṃ)成為天王(devarajjaṃ karissati)。』
『他還將成為轉輪王(cakkavattī)一千次(sahassakkhattuṃ)。』
20.
「『根據他的意願(tassa saṅkappamaññāya),以及他過去業(pubbakamma)的積聚(samaṅgino),』
『食物(annaṃ)、飲料(pānañca)、衣服(vatthañca)以及極貴重(mahārahaṃ)的臥具(sayanañca),』
21.
「『都將與他的福德業(puññakammena)相應(saṃyuttā)而產生(nibbattissanti),就在那時(tāvade)。』
『他將總是(sadā)喜悅(pamudito)且無病(anāmayo)。』
22.
「『無論他轉生(upapajjati)到哪一種生處(yaṃ yoniṃ),是天神(devattaṃ)還是人間(mānusaṃ),』
『他將在一切處(sabbattha)都感到快樂(sukhito hutvā),並將獲得(gamissati)人身(manussattaṃ)。』
23.
「『他將成為讀誦者(ajjhāyako)、持咒者(mantadharo),通達(pāragū)三明(tiṇṇaṃ vedāna)。』
『在親近(upagantvāna)正等覺者(sambuddhaṃ)之後,他將成為阿羅漢(arahā so bhavissati)。』
24.
「『自從我能憶念(sarāmi)自己(attānaṃ)以來,自從我獲得(pattosmi)智慧(viññutaṃ)以來,』
『我的財富(bhoge)從未缺乏(ūnatā natthi),這就是供果(phaladānassidaṃ)的果報(phalaṃ)。』
25.
「『我已證得(anuppatto)最勝之法(varadhammaman),已摧毀(samūhaniṃ)了貪(rāga)與瞋(dose)。』
『一切漏(sabbāsava)都已滅盡(parikkhīṇo),從今以後(natthi dāni),不再有來生(punabbhavo)。』
26.
「『我的煩惱(kilesā)已被燒盡(jhāpitā),所有的存在(bhavā)都已根除(samūhatā)。』
『我如同大象(nāgova)掙斷了(chetvā)束縛(bandhanaṃ),作為無漏者(anāsavo)而安住(viharāmi)。』
27.
「『我的真是來得正好(svāgataṃ vata me āsi),能親近(santike)我的佛陀(mama buddhassa)。』
『我已證得(anuppattā)三明(tisso vijjā),完成了(kataṃ)佛陀的教導(sāsanaṃ)。』
28.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ca)八解脫(vimokkhāpi aṭṭhime)。』
『六神通(chaḷabhiññā)也已親證(sacchikatā),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事情就是這樣,尊貴的帝須彌勒(tissametteyyo)長老說出了這些偈頌。
AP.1.404 富那迦長老傳 puṇṇakattherāpadānaṃ
(為獨覺佛/佛陀搭建了火葬堆並且火化後,往生天界時香氣為他而飄散,91個大劫不下惡道,願望總是成真,最終抵達涅槃)
29.
「依靠著(nissāya)帕布拉山(pabbhārakūṭaṃ),有一位無師自悟(sayambhū)、無敵(aparājito)的佛陀(buddho)。
那位佛陀患有疾病(ābādhiko ca so {也有寫法:ābādhiko garu,病重}),居住(vasati)在山中(pabbatantare)。
30.
「就在那時(tāvade),我的茅棚(assama)附近(sāmantā)出現了(āsi)巨大的聲響(panādo)。
當佛陀般涅槃(nibbāyamānamhi)時,光明(āloko)出現了
31.
「在整個森林(vanasaṇḍasmiṃ)範圍內(yāvatā),所有的熊(accha)、豹(koka)、狼(taracchakā)、
以及老虎(vāḷā ca {也有寫法:byagghā})和獅子(kesarī),都在那時(tāvade)大聲吼叫(abhigajjiṃsu)。
32.
「我看到(disvā)那個異相(uppātaṃ)後,就走向(agamāsahaṃ)山崖(pabbhāraṃ)。
就在那裡(tattha),我見到了(addassāsiṃ)正等覺者(sambuddhaṃ),那位已般涅槃(nibbutaṃ)、無敵(aparājitaṃ)的佛陀。
33.
「他就像盛開的(suphullaṃ)沙羅王樹(sālarājaṃva),也像升起的(uggataṃ)百光(satarāsiṃva)[的太陽]。
他就像熄滅的(vītaccikaṃva)火炭(aṅgāraṃ),已經般涅槃(nibbutaṃ)、無敵(aparājitaṃ)。
34.
「我收集了(pūretvā)草(tiṇaṃ)和木柴(kaṭṭhañca),在那裡(tattha)堆起了(kāsahaṃ)火葬堆(citakaṃ)。
我將火葬堆妥善建造(sukataṃ katvā)後,親自火化了(jhāpayiṃ)佛陀的遺體(sarīraṃ)。
35.
「火化了(jhāpayitvāna)遺體(sarīraṃ)之後,我灑了(samokiriṃ)香水和清水(gandhatoyaṃ)。
有一位夜叉(yakkho)站在(ṭhito)虛空中(antalikkhe),就在那時(tāvade)為我取名(nāmamaggahi):
36.
「『你(tayā)所完成(pūritaṃ {也有寫法:taṃ pūritaṃ, sappurisa})的,是對大仙人(mahesino)、無師自悟者(sayambhussa)應盡的義務(kiccaṃ)。』
『聖賢(mune)啊,你(tuvaṃ)將永遠(sadā)以富那迦(puṇṇako)為名字(nāmena)。』
37.
「我從那個身體(tamhā kāyā)死歿(cavitvāna)後,去到了(agacchahaṃ)天界(devalokaṃ)。
在那裡(tattha),天界香氣(dibbamayo gandho)從虛空中飄散
38.
「即使在那裡(tatrāpi),我的名字(nāmadheyyaṃ me)在那時(tadā)也是(ahū)富那迦(puṇṇakoti)。
無論是天神(devabhūto)還是人(manusso),我都能實現(pūrayāmahaṃ)自己的願望(saṅkappaṃ)。
39.
「這是我最後的(pacchimakaṃ mayhaṃ)一生,這是最後存續的(carimo vattate)存在(bhavo)。
在此生(idhāpi),富那迦(puṇṇako)這個名字(nāmadheyyaṃ)依然顯揚(pakāsati)。
40.
「在取悅(tosayitvāna)了正等覺者(sambuddhaṃ)、喬達摩(gotamaṃ)、釋迦族雄牛(sakyapuṅgavaṃ)之後,
在完全了知(pariññāya)一切煩惱(sabbāsava)之後,我作為無漏者(anāsavo)而安住(viharāmi)。
41.
「從九十一劫(ekanavutito kappe)之前,我那時所行(akariṃ)的業(kammam),
我不記得(nābhijānāmi)有投生惡道(duggatiṃ),這就是盡了微薄義務(tanukiccassidaṃ)的果報(phalaṃ)。
42.
「我的煩惱(kilesā)已被燒盡(jhāpitā)……(省略部分)……我作為無漏者(anāsavo)而安住(viharāmi)。
43.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省略部分)……『我已完成了(kataṃ)佛陀的教導(buddhassa sāsanaṃ)』。
44.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省略部分)……『我已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事情就是這樣,尊貴的富那迦(puṇṇako)長老說出了這些偈頌。
AP.1.405 彌多拘長老傳mettaguttherāpadānaṃ
(供養酥油給佛陀後,3萬大劫不下惡道,獲得大快樂,1800個大劫在天界享樂,38次為天王,51次為轉輪王,無數次為偉大的國王,擁有無量的財富,最終抵達涅槃)
45.
「在離雪山(himavanta)不遠的地方,有一座叫做無憂(asoko)的山(pabbato)。
我在那裡(tattha)有一座茅棚(assamo),是由一位技工(vissakammena {也有寫法:visukammena})為我建造的(māpito)。
46.
「有一位名叫善慧(sumedho)的正等覺者(sambuddho),他是最勝的(aggo)、具慈悲者(kāruṇiko)、牟尼(muni)。
在清晨(pubbaṇhe)穿好衣服(nivāsayitvā)後,為乞食(piṇḍāya)而來到(upāgami)我這裡(me {也有寫法:maṃ})。
47.
「當那位大英雄(mahāvīraṃ)、世間導師(lokanāyakaṃ)善慧(sumedhaṃ)來到(upāgataṃ)時,
我高舉(paggayha)起善逝的缽(sugatapattaṃ),並盛滿(apūrayiṃ)了酥油(sappitelaṃ)。
48.
「我將(酥油)布施(datvānahaṃ)給最勝的佛陀(buddhaseṭṭhe)、世間導師(lokanāyake)善慧(sumedhe)後,
我合掌(añjaliṃ paggahetvāna),心中生起了(janesahaṃ)更大的(bhiyyo {也有寫法:bhīyo, bhīyso})歡喜(hāsaṃ)。
49.
「憑藉這布施酥油(iminā sappidānena)的功德,以及我的心願(cetanāpaṇidhīhi ca),
無論是天神(devabhūto)還是人(manusso vā),我都能獲得(labhāmi)廣大的(vipulaṃ)快樂(sukhaṃ)。
50.
「我避開了(vivajjetvā)惡道(vinipātaṃ),在生死流轉(bhavābhave)中輪迴(saṃsarāmi)。
在那裡(tattha)確立(paṇidhitvā)了心願(cittaṃ)後,我將證得(labhāmi)不退轉的境界(acalaṃ padaṃ)。
51.
「『婆羅門(brāhmaṇa)啊,你有福氣(lābhā tuyhaṃ),你真幸運(suladdhaṃ te),因為你見到了(addakkhi)我。』
『由於見到了我(mama dassanamāgamma),你將證得阿羅漢果(arahattaṃ bhavissati {也有寫法:arahā tvaṃ bhavissasi, arahattaṃ gamissasi})。』
52.
「『你要有信心(vissattho hohi),不要害怕(mā bhāyi),你已親近(adhigantvā)了大名聲者(mahāyasaṃ)。』
『因為你布施(datvāna)了酥油(sappiṃ)給我(mamañhi),你將從輪迴(jātiyā)中解脫(parimokkhasi)。』
53.
「『憑藉這布施酥油的功德,以及你的心願(cetanāpaṇidhīhi ca),』
『無論是天神還是人,你都將獲得(labhase)廣大的快樂。』
54.
「『憑藉這布施酥油的功德,以及你具有慈心(mettacittavatāya ca),』
『你將享樂於天界(devaloke ramissasi),長達1800(aṭṭhārase)劫(kappasate)。』
55.
「『你將三十八次(aṭṭhatiṃsatikkhattuñca)成為天王(devarājā bhavissasi)。』
『你將成為地區性偉大的國王(padesarajjaṃ),次數多得不可計數(gaṇanāto asaṅkhiyaṃ)。』
56.
「『你還將五十一(ekapaññāsakkhattuñca)次成為轉輪王(cakkavattī bhavissasi)。』
『你將是征服四方(cāturanto vijitāvī)的君主,閻浮提洲(jambumaṇḍassa {也有寫法:jambusaṇḍassa})的主人(issaro)。』
57.
「『就像無波(akkhobho)的大海(mahāsamuddo),就像難以撼動(duddharo)的大地(pathavī),』
『同樣地,你的財富(bhogā)也將是無量(appameyyā)的(bhavissare)。』
58.
「『我捨棄了(cajitvā})六千萬(saṭṭhikoṭī)黃金(hiraññassa)後,出家(pabbajiṃ)了。』
『我為了尋求(gavesanto)善法(kusalaṃ),而親近了(upasaṅkamiṃ)婆瓦利(bāvariṃ)。』
59.
「『在那裡(tattha),我學習(adhīyāmi)咒語(mante),(以及)名叫六支(chaḷaṅgaṃ)的相術(lakkhaṇaṃ)。』
『(正當我)驅散(vidhamaṃ)那黑暗(tamandhakāraṃ)時,你(tvam)這位大聖賢(mahāmuni)出現了(uppajji)。』
60.
「『大聖賢啊,我是因為想見您(tava dassanakāmohaṃ)而來的(āgatomhi)。』
『大聖賢啊,聽聞了(suṇitvāna)您的法(tava dhammaṃ)後,我已證得(pattomhi)不退轉的境界(acalaṃ padaṃ)。』
61.
「『在三萬劫(tiṃsakappasahassamhi)之前,我布施(adāsahaṃ)了酥油(sappiṃ)給佛陀(buddhassa)。』
『在這期間(etthantare),我不記得(nābhijāne)我曾指示(viññāpitaṃ {也有寫法:viññāpitā})要酥油。』
62.
「『(但)根據我的意願(mama saṅkappamaññāya),我所想要的(yadicchakaṃ)東西就會產生(uppajjati)。』
『(東西)了知(aññāya)我的心意(citta)而出現(nibbattaṃ),一切(sabbe)都讓我滿足(santappayāmahaṃ)。』
63.
「『啊,諸佛(buddhā)真是殊勝!啊,法(dhammā)真是殊勝!啊,我們導師(no satthu)的成就(sampadā)真是殊勝!』
『我只布施了(datvāna)少量的(thokañhi)酥油(sappiṃ),就獲得了(labhāmahaṃ)無量的(appameyyaṃ)果報。』
64.
「『(即使取盡)大海洋(mahāsamudde)裡的水(udakaṃ),直到(yāvatā)海邊(nerupassato),』
『與我所布施的酥油(mama sappiṃ upādāya)相比,連一小部分(kalabhāgaṃ)都算不上(na hessati {也有寫法:hissati, essati})。』
65.
「『(即使堆積)像整個鐵圍山(cakkavāḷassa)範圍(yāvatā)內所能搬運(kariyantassa {)的財物(rāsito),』
『也無法等同(na sammati)於我所產生的(mama nibbattavatthānaṃ)財富的價值(okāso so)。』
66.
「『即使是最勝的(pavaro)雪山王(pabbatarājā himavā)及其眾多山峰(siluccayo),』
『也無法比擬(upanidhiṃ na hessati)我所塗抹(mamānulitta)的香氣(gandhassa)。』
67.
「『衣服(vatthaṃ)、香(gandhañca)、酥油(sappiñca),以及其他(aññañca)現世(diṭṭhadhammikaṃ)的福樂,』
『乃至無為(asaṅkhatañca)的涅槃(nibbānaṃ),都是這布施酥油(sappidānassidaṃ)的果報(phalaṃ)。』
68.
「『(我以)念處(satipaṭṭhāna)為臥具(sayano),以定(samādhi)與禪那(jhāna)為歸宿(gocaro)。』
『今日(ajja),(我以)覺支(bojjhaṅga)為食(bhojano),這就是布施酥油的果報。』
69.
「我的煩惱(kilesā)已被燒盡(jhāpitā)……(省略部分)……我作為無漏者(anāsavo)而安住(viharāmi)。
70.
「『我的(修行)真是來得正好(svāgataṃ vata me āsi)』……(省略部分)……『我已完成了(kataṃ)佛陀的教導(buddhassa sāsanaṃ)』。
71.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省略部分)……『我已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AP.1.406 陀多迦長老傳 dhotakattherāpadānaṃ
(布施橋給佛陀後,自此即使從高處跌落也會安全,敵人無法戰勝他,盜賊不能侵害他,權貴不能輕視他,越過敵人,雖在烈日底下也不會感到痛苦,象車會隨他心願而出現,快馬也如是,最終抵達涅槃)
72.
「有一條名叫婆吉羅帝(bhāgīrathī)的恆河(gaṅgā),是從雪山(himavantā)發源(pabhāvitā {也有寫法:himavantappabhāvitā})的。
它流經(anusandati)鵝城(haṃsavatiyā)的城門(dvārena),就在那時(tāvade)。
73.
「在恆河岸邊(gaṅgākūle),有一座建造得很好(sumāpito)的園林(ārāmo),名叫索比托(sobhito)。
在那裡(tattha),蓮華上(padumuttaro)佛、世間導師(lokanāyako)居住(vasate)著。
74.
「就像帝釋(indo)被三十三天(tidasehi)所圍繞,被人們(manujehi)所尊崇(purakkhato)一樣,
世尊(bhagavā)在那裡(tattha)坐下(nisīdi),就像一頭無所畏懼的(asambhītova)獅子(kesarī)。
75.
「在那鵝城(haṃsavatiyā)裡,我(ahaṃ)是一位婆羅門(brāhmaṇo),名叫六支(chaḷaṅgo),居住(vasāmi)著。
大聖賢(mahāmuni)啊,我的名字(evaṃnāmo)就是這樣。
76.
「那時(tadā),有一千八百(aṭṭhārasa sissasatā)位弟子圍繞著(parivārenti)我。
我由那些弟子們(tehi sissehi)陪同著(samito),來到了(upāgamiṃ)恆河岸邊(gaṅgātīraṃ)。
77.
「就在那裡(tattha),我看見(addasāsiṃ)一些沙門(samaṇe),他們是虛偽的(nikkuhe)、意圖洗滌罪惡的(dhotapāpake)。
當我(ahaṃ)渡過(tarante)婆吉羅帝河(bhāgīrathiṃ)時,就在那時(tāvade)這樣想(cintesi):
78.
「『這些大名聲的(mahāyasā)佛子(buddhaputtā),早晚(sāyaṃ pātaṃ)都在渡河(tarantāme),』
『他們折磨(vihesayanti)自己(attānaṃ),他們的身體(attā)因此疲憊(vihaññati)。』
79.
「『對於包括天界在內的(sadevakassa)世間(lokassa)來說,佛陀(buddho)被稱為最勝者(aggo pavuccati)。』
『我沒有做(natthi me)能淨化(visodhanaṃ)來生道路(gatimagga)的福德行為(dakkhiṇe kāraṃ)。』
80.
「『我何不(yaṃnūna)為最勝的佛陀(buddhaseṭṭhassa),在恆河(gaṅgāya)上建造(kāraye)一座橋(setuṃ)呢?』
『完成了(kārāpetvā)這項工作(imaṃ kammaṃ)後,他就能安穩地渡過(santarāmi)這條河(imaṃ bhavaṃ)。』
81.
「我花費了(datvāna)十萬(金幣)(satasahassaṃ),讓人建造了(kārāpayiṃ)一座橋(setuṃ)。
我深信(saddahanto),我所做的(kataṃ)這個行為(kāraṃ),將會為我帶來廣大的(vipulaṃ me bhavissati)果報。
82.
「建造好(kārāpetvāna)那座橋(taṃ setuṃ)後,我去到(upesiṃ)了世間導師(lokanāyakaṃ)面前。
我在頭頂合掌(sirasi añjaliṃ katvā),說了(abraviṃ)這些話(imaṃ vacanaṃ):
83.
「『大聖賢(mahāmune)啊,我花費了(datvā {也有寫法:katvā})十萬(金幣)(satasahassassa vayaṃ {也有寫法:vayaṃ satasahassaṃva}),建造了(kārāpito mayā)一座大橋(mahāsetu)。』
『這是為了您(tavatthāya)而建的,請接受(paṭiggaṇha)它吧。』
84.
「蓮華上(padumuttaro)佛、知世間者(lokavidū)、接受供養者(āhutīnaṃ paṭiggaho),
在比丘僧團(bhikkhusaṅghe)中就坐(nisīditvā)後,說出了這些偈頌(imā gāthā abhāsatha):
85.
「『那位為我建造(akāresi)了橋(setuṃ),並滿心歡喜地(pasanno)親手(sehi pāṇibhi)[促成]的人,』
『我將讚揚(kittayissāmi)他,請聽我說(suṇātha mama bhāsato)。』
(建橋布施的功德)
86.
「『即使從懸崖(darito)上、從山(pabbatato)上、從樹(rukkhato)上跌落(patitopiyaṃ),』
『即使墮落(cutopi),他也能得到(lacchatī)安穩之處(ṭhānaṃ),這就是建橋布施(setudānassidaṃ)的果報(phalaṃ)。』
87.
「『就像風(māluto)無法摧毀(nappasahanti)那根深蒂固(virūḷhamūlasantānaṃ)的榕樹(nigrodhamiva)一樣,』
『敵人(amittā)也無法戰勝他,這就是建橋布施的果報。』
88.
「『盜賊(corā)不能侵害(nāssa pasahanti)他,剎帝利(khattiyā)也不會輕視(nātimaññanti)他。』
『他將能越過(tarissati)所有的敵人(sabbe amitte),這就是建橋布施的果報。』
89.
「『即使他處在露天(abbhokāsagataṃ)、寂靜(santaṃ)之處,被堅硬(kaṭhinā)的烈日(ātapatāpitaṃ)所灼烤,』
『由於(他的善業)與福德(puññakammena)相連(saṃyuttaṃ),他將不會感到(na bhavissati)痛苦(vedanā)。』
90.
「『無論在天界(devaloke)還是人間(manusse vā),(他想要)一輛善化而成的(sunimmitaṃ)象車(hatthiyānaṃ),』
『根據他的意願(tassa saṅkappamaññāya),(象車)就會在那時(tāvade)出現(nibbattissati)。』
91.
「『速度如風(vātajavā)的、快速的(sīghavāhanā)馬(sindhavā),數量成千(sahassassā),』
『將會在早晚(sāyaṃ pātaṃ)來到他面前(upessanti),這就是建橋布施的果報。』
92.
「『當他轉生到人間(āgantvāna manussattaṃ)時,他將會是快樂的(sukhitoyaṃ bhavissati)。』
『即使在人間(manujasseva),他也將擁有(bhavissati)飛行(vehāsaṃ {也有寫法:ihāpi,在此處})的象車(hatthiyānaṃ)。』
93.
「『在十萬劫(kappasatasahassamhi)之後,出身於奧卡卡(okkāka)族,』
『以喬達摩(gotamo)為姓氏(gottena)的導師(satthā),將出現於世間(loke bhavissati)。』
94.
「『他將是那位(導師)法(dhammesu)的繼承者(dāyādo),是法(dhammanimmito)所真實生出的(oraso)。』
『在完全了知(pariññāya)一切煩惱(sabbāsave)之後,他將成為無漏者(nibbāyissatināsavo)。』
95.
「『啊!我所做的(sukataṃ)善業(kammaṃ),是獻給那位名號極殊勝的(jalajuttamanāmake)佛陀的。』
『在那裡(tattha)做了那個行為(kāraṃ karitvāna)之後,我已證得(pattohaṃ)漏盡(āsavakkhayaṃ)。』
96.
「『我已精進修行(padhānaṃ pahitattomhi),已經寂止(upasanto)、無有執取(nirūpadhi)。』
『我如同大象(nāgova)掙斷了(chetvā)束縛(bandhanaṃ),作為無漏者(anāsavo)而安住(viharāmi)。』
97.
「我的煩惱(kilesā)已被燒盡(jhāpitā)……(省略部分)……我作為無漏者(anāsavo)而安住(viharāmi)。
98.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省略部分)……『我已完成了(kataṃ)佛陀的教導(buddhassa sāsanaṃ)』。
99.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省略部分)……『我已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事情就是這樣,尊貴的陀多迦(dhotako)長老說出了這些偈頌。
AP.1.407 優波斯瓦長老傳 upasīv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佛陀果子、沈香和座位後,食物總會隨他的意願而生,他會布施食物和衣服讓大眾滿足,財富不被破壞,在天界享樂3萬大劫,71次成為天王,成為轉輪王1000次,無數次成為地區性的偉大國王,最終抵達涅槃)
100.
「在離雪山(himavanta)不遠的地方,有一座叫做阿諾摩(anomo)的山(pabbato)。
我的茅棚(assamo)建造得很好(sukato),我的樹葉屋(paṇṇasālā)也建造得很好(sumāpitā)。
101.
「有一條河(nadī ca)在那裡(tattha)流淌(sandatī),有優美的淺灘(supatitthā),令人心喜(manoramā)。
在近岸處(anūpatitthe),生長著(jāyanti)許多(bahū)蓮花(paduma)和青蓮花(uppalaka)。
102.
「那裡有鮪魚(pāṭhīnā)、鯉魚(pāvusā)、魚類(macchā)、巴拉加魚(balajā)、紅鰭魚(muñjarohitā)。
那條河(nadikā)充滿了(sañchannā)魚(maccha)和烏龜(kacchapa),在那時(tadā)流淌著(sandate)。
103.
「那裡有盛開的(pupphitā)提彌羅(timirā)樹、無憂(asokā)樹和小花環(khuddamālakā)樹。
紅檀香(punnāgā)樹和山紅檀(giripunnāgā)樹,它們的香氣飄散(sampavanti)到我的茅棚(mamassamaṃ)。
104.
「那裡有盛開的(pupphitā)庫塔加(kuṭajā)樹,還有草叢(tiṇasūla)和林地(vanāni)。
那裡還有沙羅(sālā)樹和沙羅(saḷalā)樹,許多(bahū)占巴(campakā)樹也盛開了(pupphitā)。
105.
「阿周那(ajjunā)樹和極醉(atimuttā)樹,還有盛開的(pupphitā)馬哈那瑪(mahānāmā)樹。
還有阿薩那(asanā)樹和蜜香(madhugandhī)樹,它們都在我的茅棚(mamassame)盛開(pupphitā)。
106.
「烏達拉卡(uddālakā)樹、帕塔利(pāṭalikā)樹、尤西卡(yūthikā)樹和畢揚古(piyaṅgukā)樹。
(它們)被賓比(bimbi)和賈拉(jālaka)[藤蔓]所覆蓋(sañchannā),周圍(samantā)半由旬(aḍḍhayojanaṃ)都是。
107.
「還有馬坦伽羅(mātaggārā {也有寫法:mātaṅgavā, mātakarā, mātaṅgā vā})樹、薩塔利(sattaliyo)樹、帕塔利(pāṭalī)樹和旃檀(sinduvārakā)樹。
那裡還有許多(bahū)安古拉(aṅkolakā)樹,以及盛開的(pupphitā)塔拉(tāla)和庫蒂(kuṭṭhi {也有寫法:tālakūṭā, tālakūṭṭhā})樹。
那裡還有許多(bahū)塞雷亞卡(seleyyakā)樹,在我的茅棚(mama assame)盛開(pupphitā)。
108.
「當這些樹(etesu pādapā)開花(pupphajātesu {也有寫法:pupphamānesu})時,許多(bahū)都顯得很莊嚴(sobhanti)。
我的茅棚(mama assamo)周圍(samantā),都飄散著(vāyate)那種香氣(tena gandhena)。
109.
「那裡有訶子(harītakā)、餘甘子(āmalakā)、芒果(amba)、蓮霧(jambu)、毗醯勒(vibhītakā {也有寫法:vibhiṭakā})。
還有棗(kolā)、漆樹(bhallātakā)、貝爾(billā),以及波斯棗(phārusaka)的果子(phalāni)。
110.
「還有第倫桃(tindukā)和畢亞拉(piyālā),還有蜜樹(madhukā)和卡蘇馬拉(kāsumārayo)。
那裡還有拉布加(labujā)、波那沙(panasā)、香蕉(kadalī)和棗(badarī {也有寫法:mandarī, candarī})的果子(phalā)。
111.
「那裡還有許多(bahū)阿姆巴塔卡(ambāṭakā)樹,以及藤蔓(vallikā)的果子(raphalāni)。
還有檸檬(bījapūra)和薩帕里(sapāriyo {也有寫法:cirasaṃrasapākā ca, viṭapā ca sapākā ca, vidaparapadādayo}),我的茅棚(mama assame)結滿了果子(phalitā)。
112.
「還有黃蘭(āḷakā)和聖豆(isimuggā),此外(tato)還有許多(bahū)莫達(moda)果。
還有熟透的(pakkabharitā {也有寫法:sakkarāritā})阿瓦塔(avaṭā)果,以及庇拉(pilakkhu)和烏木(udumbara)果。
113.
「那裡還有胡椒(pipphilī)和黑胡椒(marīcā),還有榕(nigrodhā)和猴蘋果(kapitthanā)。
還有許多(bahavo)烏杜巴拉(udumbara)樹,以及康杜(kaṇḍu)和帕尼(paṇṇā)等綠色植物(hariyo)。
114.
「這些(ete)以及其他(caññe ca)許多(bahavo)[樹木],在我的茅棚(assame mama)都結果(phalitā)。
還有許多(bahavo)開花的樹(puppharukkhāpi),在我的茅棚(mama assame)盛開(pupphitā)。
115.
「還有芋頭(āluvā)和卡拉姆巴(kaḷambā),還有比拉利(biḷālī)和塔卡拉(takkalāni)。
還有阿拉卡(ālakā)和塔拉卡(tālakā),都存在(vijjanti)於我的茅棚(assame mama)。
116.
「離我的茅棚(assamassāvidūre me)不遠,有一個大蓮花池(mahājātassaro ahu)。
池水清澈(acchodako)、涼爽(sītajalo),有優美的淺灘(supatittho),令人心喜(manoramo)。
117.
「那裡有許多(bahū)蓮花(paduma)和青蓮花(uppalā),與白蓮(puṇḍarīka)相伴(samāyutā)。
覆蓋著(sañchannā)曼陀羅(mandālaka)花,瀰漫著(sameritā)各種香氣(nānāgandha)。
118.
「有些蓮花(padumā)含苞待放(gabbhaṃ gaṇhanti),另一些(aññe)則盛開(pupphanti)花蕊(kesarī)。
還有許多(bahū)蓮花(padumā)正處於(tiṭṭhanti)花開(opuppha)和花苞(patta)的階段,帶著蓮蓬(ākaṇṇikā)。
119.
「從蓮藕(bhisamhā)流出(savati)蜜汁(madhu),從穆拉利(mulāḷibhi)流出乳汁(khīraṃ)和酥油(sappi)。
周圍(samantā)都瀰漫著(tena gandhena)那種香氣,混合著(sameritā)各種香味(nānāgandha)。
120.
「那裡還有許多(bahū)顯現(dissare)的 Kumudā 花和芒果香(ambagandhi)花,以及 Nayitā 花。
在蓮花池(jātassarassa)的岸邊(anukūlaṃ),許多(bahū)鍵吒雞(ketakā)花盛開(pupphitā)。
121.
「還有盛開的(suphullā)班度吉瓦(bandhujīvā)花和 Setavārī 花,以及 Sugandhikā 花。
那裡還生息著(jāyare)鱷魚(kumbhilā)、摩竭魚(susumārā)和 Gahakā [等水生生物]。
122.
「那裡還有許多(bahū)Uggāhakā 蛇和蟒蛇(ajagarā),生息在(jātassare)那個蓮花池。
還有鮪魚(pāṭhīnā)、鯉魚(pāvusā)、魚類(macchā)、巴拉加魚(balajā)、紅鰭魚(muñjarohitā)。
123.
「(池中)充滿了(sañchannā)魚(maccha)和烏龜(kacchapa),還有 Papaṭakāhi [等生物]。
還有鴿子(pārevatā)、天鵝(ravi-haṃsā),以及河居的(nadīcarā)Kukutthā {也有寫法:kukkutthā, kutthakā} 鳥。
124.
「還有田鳧(dindibhā {也有寫法:ṭiṭṭibhā})和赤麻鴨(cakkavākā),還有 Pampakā 鳥和吉瓦吉瓦卡(jīvajīvakā)鳥。
還有鹮(kalandakā)、烏庫沙(ukkusā)鳥,以及許多(bahū)Senakā 和 Uddharā 鳥。
125.
「還有鸚鵡(koṭṭhakā)和斑鳩(sukapotā),還有許多(bahū)Tuliyā 和 Camarā 鳥。
還有 Kāreniyo和 Tilakā鳥,都依靠(upajīvanti)那個湖(taṃ saraṃ)為生。
126.
「獅子(sīhā)、老虎(byagghā)和豹(dīpī),還有熊(accha)、豹(koka)和狼(taracchakā)。
還有猴子(vānarā)和緊那羅(kinnarā),都可以看見(dissanti)在我的茅棚(mama assame)附近。
127.
「我聞著(ghāyanto)那些香氣(tāni gandhāni),吃著(bhakkhayanto)那些果子(phalā),
喝著(pivanto ca)那香水和清水(gandhodakaṃ),居住(vasāmi)在我的茅棚(mama assame)。
128.
「黑羚羊(eṇīmigā)和野豬(varāhā),還有溫順的(pasadā)小體型(khuddarūpakā)動物。
還有 Aggikā 和 Jotikā [動物],也居住(vasanti)在我的茅棚(mama assame)。
129.
「還有天鵝(haṃsā)、鴛鴦(koñcā)和孔雀(mayūrā),還有黃鶯(sālikāpi)和郭公(kokilā)鳥。
那裡還有許多(bahū)Majjārikā 鳥、貓頭鷹(kosikā)和 Poṭṭhasīsakā 鳥。
130.
「還有畢舍遮(pisācā)和丹那瓦(dānavā),以及許多(bahū)鳩槃荼(kumbhaṇḍā)和羅剎(rakkhasā)。
還有金翅鳥(garuḷā)和龍(pannagā),也居住(vasanti)在我的茅棚(mama assame)。
131.
「還有大威神力(mahānubhāvā)的仙人(isayo),他們心意寂靜(santacittā)、得定(samāhitā)。
他們全都(sabbe)手持(dhara)水瓶(kamaṇḍalu),身披(vāsanā)鹿皮(ajina)上衣(uttara)。
他們結著(bharitāva)沉重的(jaṭābhāra)髮髻(jaṭā),居住(vasanti)在我的茅棚(mama assame)。
132.
「他們觀察著(pekkhantā)[僅需]一軛(yuga)遠的距離(mattañca),是明智的(nipakā)、行為寂靜的(santavuttino)。
他們滿足(santuṭṭhā)於得(lābha)與不得(alābhena),居住(vasanti)在我的茅棚(mama assame)。
133.
「他們抖動(dhunantā)著樹皮衣(vākacīraṃ),拍打(phoṭentā)著鹿皮(ajinacammakaṃ)。
他們憑藉自己的神通力(sabalehi upatthaddhā),那時(tadā)就在空中(ambare)行走(gacchanti)。
134.
「他們不取用(na āharanti)水(dakaṃ),也不取用(vā)生火的木柴(aggidārukaṃ)。
他們是自然成就(sayañca upasampannā)的,這是他們過去業(pāṭihīrassidaṃ)的果報(phalaṃ)。
135.
「他們拿著(gahetvāna)鐵缽(lohadoṇiṃ),就住在(vasanti)森林中(vanamajjhe)。
他們就像大象(kuñjarāva)中的大龍象(mahānāgā),就像無所畏懼的(asambhītāva)獅子(kesarī)。
136.
「有些(aññe)去(gacchanti)牛貨洲(goyānaṃ),有些(aññe)去東毗提訶洲(pubbavidehakaṃ)。
「還有些(aññe ca)去北俱盧洲(uttarakuruṃ),依靠(avassitā {也有寫法:apassitā})著自己的力量(sakaṃ bala)。
137.
「然後(tato)他們取來(āharitvā)團食(piṇḍaṃ),一起(ekato)受用(paribhuñjanti)。
所有(sabbesaṃ)這些具有強大威力(uggatejāna)、如此(tādinaṃ)的仙人出發(pakkamantānaṃ)時,
138.
「那時(tadā),森林(vanaṃ)就因鹿皮(ajinacamma)的聲響(saddena)而喧鬧(saddāyate)。
『大英雄(mahāvīra)啊,我的弟子(sissā)就是這樣(edisā),他們具有高貴的苦行(uggatapā)。』
139.
「我被他們(tehi)圍繞著(parivuto),居住(vasāmi)在我的茅棚(mama assame)。
他們對自己的業(sakakammena)感到滿足(tositā),雖然已調伏(vinītāpi),也聚集(samāgatā)於此。
140.
「這些(ete)渴望(abhilāsino)自業(sakakammā)的人,他們使我歡喜(ārādhayiṃsu maṃ)。
他們是持戒的(sīlavanto)、明智的(nipakā),精通(kovidā)於無量心(appamaññāsu)。
141.
「蓮華上(padumuttaro)佛、知世間者(lokavidū)、接受供養者(āhutīnaṃ paṭiggaho),
知道了(saṃviditvāna)適當的時機(samayaṃ),導師(vināyako)就來到了(upagacchi)。
142.
「正等覺者(sambuddho)來到(upagantvāna)後,那位精進的(ātāpī)、有智慧的(nipako)聖賢(muni),
高舉(paggayha)著缽(pattaṃ),為乞食(bhikkhāya)而來到(upāgami)我這裡(mam)。
143.
「當那位大英雄(mahāvīraṃ)、名號極殊勝的(jalajuttamanāyakaṃ)[佛陀]來到(upāgataṃ)時,
我鋪設了(paññāpetvā)草墊(tiṇasantharaṃ {也有寫法:tiṇattharaṃ, tiṇatthataṃ}),並撒上(okiriṃ)了沙羅(sāla)花。
144.
「我讓(nisādetvāna {也有寫法:nisīdetvāna, nisīditvāna})正等覺者(sambuddhaṃ)坐下後,內心(mānaso)感到歡喜(haṭṭho)和激動(saṃvigga)。
我迅速地(khippaṃ)登上(āruyha)山(pabbataṃ),取了(aggahiṃ)沈香木(agaḷuṃ {也有寫法:agaruṃ})。
145.
「我拿了(gahetvāna)一缽(kumbhamattaṃ)量的、具有天界香氣(devagandhikaṃ)的波那沙(panasa)果,
將它放在(āropayitvāna)肩上(khandhe)後,就走向(upagacchiṃ)導師(vināyakaṃ)。
146.
「我將果子(phalaṃ)布施(datvāna)給佛陀(buddhassa)後,又塗抹(anulimpahaṃ)了沈香(agaḷuṃ)。
我心清淨(pasannacitto)、喜悅(sumano),禮敬(avandihaṃ)了最勝的佛陀(buddhaseṭṭhaṃ)。
147.
「蓮華上(padumuttaro)佛、知世間者(lokavidū)、接受供養者(āhutīnaṃ paṭiggaho),
在仙人們(isimajjhe)中間坐下(nisīditvā)後,說出了這些偈頌(imā gāthā abhāsatha):
148.
「『那位給了我(adāsi me)果子(phalañca)、沈香(agaḷuṃ)和座位(āsanañca)的人,』
『我將讚揚(kittayissāmi)他,請聽我說(suṇātha mama bhāsato)。』
149.
「『無論在村莊(gāme)還是森林(araññe),在山崖(pabbhāresu)還是山洞(guhāsu),』
『只要了知(aññāya)他的心意(imassa citta),食物(bhojanaṃ)就會產生(nibbattissati)。』
150.
「『無論在天界(devaloke)還是人間(manusse)轉生(upapanno),這個人(ayaṃ naro)』
『將以食物(bhojanehi)和衣服(vatthehi)令大眾(parisaṃ)滿足(tappayissati)。』
151.
「『無論他轉生(upapajjati)到哪一種生處(yaṃ yoniṃ),是天神(devattaṃ)還是人間(mānusaṃ),』
『他將成為財富無擾(akkhobhabhogo hutvāna)的人,並將如此輪迴(saṃsarissatiyaṃ naro)。』
152.
「『他將享樂於天界(devaloke ramissati),長達三萬(tiṃsakappasahassāni)劫。』
『他還將成為轉輪王(cakkavattī)一千次(sahassakkhattuṃ)。』
153.
「『他將七十一(ekasattatikkhattuñca)次成為天王(devarajjaṃ karissati)。』
『他將成為偉大的地區性國王(padesarajjaṃ),次數多得不可計數(gaṇanāto asaṅkhiyaṃ)。』
154.
「『在十萬劫(kappasatasahassamhi)之後,出身於奧卡卡(okkāka)族,』
『以喬達摩(gotamo)為姓氏(gottena)的導師(satthā),將出現於世間(loke bhavissati)。』
155.
「『他將是那位(導師)法(dhammesu)的繼承者(dāyādo),是法(dhammanimmito)所真實生出的(oraso){也有寫法補充:(upasīvo nāma nāmena, hessati satthu sāvako)}。』
『在完全了知(pariññāya)一切煩惱(sabbāsave)之後,他將作為無漏者(nāsavo)而安住(viharissati)。』
156.
「『我獲得了(laddho me)極大的幸運(suladdhalābho),因為我見到了(addakkhiṃ)導師(nāyakaṃ)。』
『我已證得(anuppattā)三明(tisso vijjā),完成了(kataṃ)佛陀的教導(sāsanaṃ)。』
157.
「『無論在村莊還是森林,在山崖還是山洞,』
『只要了知(aññāya)我的意願(mama saṅkappama),食物(bhojanaṃ)總是(sadā)為我(me)出現(hoti)。』
158.
「我的煩惱(kilesā)已被燒盡(jhāpitā)……(省略部分)……我作為無漏者(anāsavo)而安住(viharāmi)。
159.
「『我的(修行)真是來得正好(svāgataṃ vata me āsi)』……(省略部分)……『我已完成了(kataṃ)佛陀的教導(buddhassa sāsanaṃ)』。
160.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省略部分)……『我已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事情就是這樣,尊貴的優波斯瓦(upasīvo {也有寫法:upasivo})長老說出了這些偈頌。
AP.1.408 難陀迦長老傳 nanda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用蓮花覆蓋的涼亭給獨覺佛後,往生到兜率天享有黃金宮殿和天界馬車,周圍都有涼亭為他遮陰,躺下休息時,蓮花不斷落下,在烈日下無法被灼傷,能幻化把水變陸地,在天空變路的神通,自此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161.
「過去(pure)我曾是(āsiṃ)一個獵鹿者(migaluddo),在森林(araññe)和樹叢(kānane)中。
當我尋找(mesanto)溫馴的(pasadaṃ)鹿時,我看見了(addasaṃ)無師自悟者(sayambhuṃ {也有寫法:jinaṃ,勝者})。
162.
「有一位名叫阿那律(anuruddho)的正等覺者(sambuddho),他是無師自悟(sayambhū)、無敵(aparājito)的。
那位賢者(dhīro)喜好寂靜(vivekakāmo),那時(tadā)就進入了(ogahī)森林中(vanamajjha)。
163.
「我拿了(gahetvāna)四根(catudaṇḍe)[柱子],在四個地方(catuṭṭhāne)固定好(ṭhapesahaṃ)。
我將涼亭(maṇḍapaṃ)建造得很好(sukataṃ katvā),並用蓮花(padmapupphehi)覆蓋(chādayiṃ)了頂部。
164.
「覆蓋好(chādayitvāna)涼亭後,我向(abhivādayiṃ)無師自悟者(sayambhuṃ)問訊。
我就在那裡(tattheva)丟棄了(nikkhippa)弓(dhanuṃ),出家(pabbajiṃ)過著非家生活(anagāriyaṃ)。
165.
「出家(pabbajitassa)後不久(naciraṃ),我生病了(byādhi me udapajjatha)。
憶起(saritvāna)過去的業(pubbakammaṃ),我就在那裡(tattha)去世了(kālaṅkato ahaṃ)。
166.
「由於與過去業(pubbakammena)相連(saṃyutto),我去到了(agamāsahaṃ)兜率天(tusitaṃ)。
在那裡(tattha),根據我的意願(yadicchakaṃ),會出現(nibbattati)黃金(soṇṇamayaṃ)造成的宮殿(byamhaṃ)。
167.
「我管理著(adhiṭṭhito)天界馬車(dibbayāna),它由一千匹(sahassa)馬(yutta)所拉(hayavāhiṃ)。
登上(āruhitvāna)那輛馬車(taṃ yānaṃ)後,我可以去(gacchāmahaṃ)任何我想去的地方(yadicchakaṃ)。
168.
「當我(me)這位已成天神(devabhūtassa)的有情(sato)被載著(niyyamānassa)出行時,
周圍(samantā)一百由旬(yojanasataṃ)內,都有我的涼亭(maṇḍapo me)支撐著(dharīyati)[為我遮蔭]。
169.
「當我躺下(sayanehaṃ)休息時,我是在(tuvaṭṭāmi)無盡的(acchanne {也有寫法:accantaṃ, accanta})花毯(pupphasanthate)上。
從虛空中(antalikkhā),蓮花(padumā)不斷地(niccakālikaṃ)降下(vassante)。
170.
「即使熱浪(marīcike)閃動(phandamāne),即使在烈日(ātape)下感到灼熱(tappamāne ca),
炎熱(ātāpo)也無法灼熱(na tāpeti)我,這就是建造涼亭(maṇḍapassa)的果報(idaṃ phalaṃ)。
171.
「我已經超越(samatikkanto)了惡道(duggatiṃ),惡趣(apāyā)對我(mama)是關閉的(pihitā)。
無論在涼亭(maṇḍape)下還是在樹根(rukkhamūle)旁,我的熱惱(santāpo)都不存在(na vijjati)。
172.
「只要我確立(adhiṭṭhāya)大地想(mahīsaññaṃ),就能渡過(tarāmahaṃ)鹹水海(loṇatoyaṃ)。
我那時所做的(sukataṃ)善業(kammaṃ),這就是供養佛陀(buddhapūjāyidaṃ)的果報(phalaṃ)。
173.
「即使在非路(apathampi {也有寫法:abbhamhi,虛空中})之處,我也能造出(katvā)道路(pathaṃ),無礙地(anilañjase)行走(gacchāmi)。
啊!我所做的(sukataṃ)善業(kammaṃ),這就是供養佛陀的果報。
174.
「我能了知(jānāmi)宿住(pubbenivāsaṃ),天眼(dibbacakkhu)已清淨(visodhitaṃ)。
我的漏(āsavā me)已滅盡(parikkhīṇā),這就是供養佛陀的果報。
175.
「我已捨棄(jahitā)了過去的(purimā)生(jāti),我是佛陀(buddhassa)真實的(oraso)兒子(ahaṃ)。
我也是正法(saddhamme)的繼承者(dāyādomhi ca),這就是供養佛陀的果報。
176.
「我已取悅(ārādhitomhi)了善逝(sugataṃ)、喬達摩(gotamaṃ)、釋迦族雄牛(sakyapuṅgavaṃ)。
我是法旗(dhammadhajo)、法嗣(dhammadāyādo {也有寫法:dhammādāso}),這就是供養佛陀的果報。
177.
「我侍奉(upaṭṭhitvāna)了正等覺者(sambuddhaṃ)、喬達摩(gotamaṃ)、釋迦族雄牛(sakyapuṅgavaṃ)後,
我向世間導師(lokanāyakaṃ)請教(apucchiṃ)了能導向彼岸(pāraṅgamaniyaṃ)的道路(maggaṃ)。
178.
「被詢問後(ajjhiṭṭho),佛陀(buddho)講說了(kathayī)甚深(gambhīraṃ)、微妙(nipuṇaṃ)的法句(padaṃ)。
聽聞了(sutvāna)他的法(tassāhaṃ dhammaṃ)後,我已證得(pattomhi)漏盡(āsavakkhayaṃ)。
179.
「啊!我所做的(sukataṃ)善業(kammaṃ),我已從輪迴(jātiyā)中解脫(parimuttomhi)。
一切漏(sabbāsava)都已滅盡(parikkhīṇo),從今以後(natthi dāni),不再有來生(punabbhavo)。
180.
「我的煩惱(kilesā)已被燒盡(jhāpitā)……(省略部分)……我作為無漏者(anāsavo)而安住(viharāmi)。
181.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省略部分)……『我已完成了(kataṃ)佛陀的教導(buddhassa sāsanaṃ)』。
182.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省略部分)……『我已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事情就是這樣,尊貴的難陀迦(nandako)長老說出了這些偈頌。
AP.1.409 希摩迦長老傳 hema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寶石座位和果子給佛陀後,77個大劫在天界享樂,32次為帝釋天,75次為轉輪王,宮殿和臥具隨他心意出現,被大量象馬和軍隊所侍奉,有大量母牛,后妃;最終抵達涅槃)
183.
「依靠著(nissāya)帕布拉山(pabbhārakūṭaṃ),有一位名叫阿諾摩(anomo)的苦行者(tāpaso)。
他建造了(katvā)一座很好的(sukataṃ)茅棚(assamaṃ),那時(tadā)就住在(vasī)樹葉屋(paṇṇasāle)中。
184.
「他的苦行(tapo)業(kammaṃ)已成就(siddhaṃ),他己證得(siddhipatto)自己的(sake)神通力(bale)。
他善於展現(vikkanto)自己的(saka)沙門功德(sāmañña),是精進的(ātāpī)、有智慧的(nipako)聖賢(muni)。
185.
「他充滿自信(visārado),通達時機(sasamaye),也精通(kovido)於辯論(paravāde ca)。
他精通(kovido)於大地(bhūma)、虛空(antalikkhamhi)的相術(paṭṭho),以及異相(uppātamhi)。
186.
「他離憂(vītasoko)、無執著(nirārambho),食量少(appāhāro)、無貪欲(alolupo)。
滿足(santuṭṭho)於得(lābha)與不得(alābhena),是禪修者(jhāyī)、樂於禪那(jhānarato)的聖賢(muni)。
187.
「有一位名叫喜見(piyadassī)的正等覺者(sambuddho),他是最勝的(aggo)、具慈悲者(kāruṇiko)、聖賢(muni)。
他想要救度(tāretukāmo)眾生(satte),那時(tadā)他以以悲心(karuṇāya)遍滿(pharī)[世間]。
188.
「喜見(piyadassī)大聖賢(mahāmuni)看到(disvā)可教化的(bodhaneyyaṃ)人們(janaṃ)後,
即使要前往(gantvā)一千個(sahassampi)世界(cakkavāḷa),牟尼(muni)也會去教誡(ovadate)他們。
189.
「他想要救度(mamuddharitukāmo)我,就來到了(upāgami)我的茅棚(mamassama)。
我以前(pubbe)從未見過(na diṭṭho me)這位勝者(jino),也從未聽過(na sutopi)任何(kassaci)關於他的事。
190.
「但我有(mayhaṃ)異相(uppātā)和夢兆(supinā),殊勝相(lakkhaṇā)清楚地(suppakāsitā)顯現。
我精通(kovido)大地(bhūma)、虛空(antalikkhamhi)的相術(paṭṭho),以及星宿(nakkhatta)的軌跡(pada)。
191.
「我聽聞了(sutvāna)佛陀(buddhassa)[將出現]後,內心(cittaṃ)就生起了淨信(pasādayiṃ)。
無論是站著(tiṭṭhanto {也有寫法:bhuñjanto,吃著})還是坐著(nisinno vā),我總是(niccakālikaṃ)憶念著(sarāmi)[佛陀]。
192.
「當我(mayi)這樣(evaṃ)憶念(saramtamhi)世尊和佛陀時
喜悅(pīti)就在那時(tāvade)在我心中生起(hoti)。
193.
「當適當的時機(kālañca)再次(punarāgamma)到來時,大聖賢(mahāmuni)就來到(upesi)我這裡(maṃ)。
即使他已經來到(sampattepi),我仍不知道(na jānāmi):『這位(ayaṃ)就是大聖賢(mahāmuni)佛陀(buddho)。』
194.
「那位具慈悲者(anukampako)、悲憫者(kāruṇiko),喜見(piyadassī)大聖賢(mahāmuni),
他表明了(sañjānāpesi)自己的身份(attānaṃ):『我是(ahaṃ)佛陀(buddho),是包括天界在內的(sadevake)[世間導師]。』
195.
「我認出(sañjānitvāna)了正等覺者(sambuddhaṃ)、喜見(piyadassiṃ)大聖賢(mahāmuniṃ)後,
使我自己的(sakaṃ)心(cittaṃ)變得清淨有信心(pasādetvā),我說出了(abraviṃ)這些話(idaṃ vacanaṃ):
196.
「『其他人(aññe)都坐在(nisīdare)椅凳(pīṭhe)、床座(pallaṅke)和長椅(āsandīsu)上。』
『您這位一切見者(sabbadassāvī)也請(tuvampi)坐在(nisīda)寶座(ratanāsane)上吧。』
197.
「我立刻(tāvade)化現(nimminitvāna)了一個全部由寶石(sabbaratanamayaṃ)做成的座位(pīṭhaṃ),
將這個神通所化(iddhinimmitaṃ)的[寶座]獻給了(adāsiṃ)喜見(piyadassissa)聖賢(munino)。
198.
「當他坐在(nisinnassa)那個神通所化(iddhinimmite)的寶石座位(ratane ca pīṭhake)上時,
我就在那時(tāvade)獻上了(adāsiṃ)一個缽(kumbhamattaṃ)量的閻浮果(jambuphalaṃ)。
199.
「大聖賢(mahāmuni)使我生起(janetvāna)歡喜(mama hāsaṃ)後,就享用了(paribhuñji)[那些果子]。
那時(tadā)我內心清淨有信心(cittaṃ pasādetvā),向導師(satthāraṃ)問訊(abhivādayiṃ)。
200.
「喜見(piyadassī)世尊(bhagavā)、世間最尊(lokajeṭṭho)、人中牛王(narāsabho),
坐在(āsīno)寶石之座(ratanāsana)上,說出了(abhāsatha)這些偈頌(imā gāthā):
201.
「『那位給了我(adā)寶石造成的座位(ratanamayaṃ pīṭhaṃ)以及不死(amatañca)果子(phalaṃ)的人,』
『我將讚揚(kittayissāmi)他,請聽我說(suṇātha mama bhāsato)。』
202.
「『他將享樂於天界(devaloke ramissati),長達七十七(sattasattati)劫(kappāni)。』
『他還將七十五(pañcasattatikkhattuñca)次成為轉輪王(cakkavattī bhavissati)。』
203.
「『他將三十二次(dvattiṃsakkhattuṃ)成為天帝釋(devindo),行使天王的統治權(devarajjaṃ karissati)。』
『他將成為地區性的大國王(padesarajjaṃ),次數多得不可計數(gaṇanāto asaṅkhiyaṃ)。』
204.
「『他將獲得(lacchati)許多(bahu)由黃金(soṇṇamayaṃ)、白銀(rūpimayaṃ)、紅銅(lohitaṅgamayañceva)造成的、製作精良的(sukataṃ)床座(pallaṅkaṃ),以及由寶石(ratanāmayaṃ)造成的[床座]。』
205.
「『即使是正在經行(caṅkamantampi)的、具足福德業(puññakammasamaṅginaṃ)的人(manujaṃ),』
『那時(tadā)也會有許多(anekāni)床座(pallaṅkāni)圍繞(parivāressare)著他。』
206.
「『高樓(kūṭāgārā)和宮殿(pāsādā),以及極貴重(mahārahaṃ)的臥具(sayanañca),』
『只要了知(aññāya)他的心意(imassa citta),就會在那時(tāvade)出現(nibbattissanti)。』
207.
「『他將有六萬(saṭṭhi)頭大象(nāgasahassāni),全部裝飾著(sabbālaṅkārabhūsitā)各種莊嚴。』
『牠們是金腹(suvaṇṇakacchā)的象王(mātaṅgā),披著(vāsasā)黃金甲胄(hemakappana)。』
208.
「『由手持(pāṇibhi)標槍(tomara)和鉤刀(aṅkusa)的將領(gāmaṇīyehi)騎乘著(ārūḷhā),』
『他們將侍奉(paricarissanti)他,這就是寶石座位(ratnapīṭhassidaṃ)的果報(phalaṃ)。』
209.
「『他將有六萬(saṭṭhi)匹馬(assasahassāni),全部裝飾著(sabbālaṅkārabhūsitā)各種莊嚴。』
『牠們生來(jātiyā)就是純種的(ājānīyāva)信度馬(sindhavā),是快速的(sīghavāhino)駿馬。』
210.
「『由手持(dhāribhi)弓(cāpa)和箭袋(illiyā)的將領(gāmaṇīyehi)騎乘著(ārūḷhā),』
『他們也將侍奉(paricarissanti)他,這就是寶石座位的果報。』
211.
「『他將有六萬(saṭṭhi)輛戰車(rathasahassāni),全部裝飾著(sabbālaṅkārabhūsitā)各種莊嚴。』
『它們配備著(sannaddhā)旗幟(dīpā)和虎皮(veyagghā),豎立著(ussitaddhajā)旌旗。』
212.
「『由手持(hatthehi)弓(cāpa)、身披(vammibhi)鎧甲的將領(gāmaṇīyehi)乘坐著(ārūḷhā),』
『他們將常常(niccaṃ)圍繞著(parivāressanti)他,這就是寶石座位的果報。』
213.
「『他將有六萬(saṭṭhi)頭母牛(dhenusahassāni),是可擠奶的(dohaññā)、有公牛(puṅgavūsabhe)的。』
『牠們將生下(janayissanti)小牛(vacchake),這就是寶石座位的果報。』
214.
「『他將有一萬六千(soḷasitthisahassāni)位后妃,全部裝飾著(sabbālaṅkārabhūsitā)各種莊嚴。』
『她們穿著(vatthā)華麗的(vicitta)衣服,佩戴著(abharaṇā)飾品,懸掛著(āmukkamaṇikuṇḍalā)寶石耳環。』
215.
「『她們有細腰(aḷārapamhā)、笑靨(hasulā),舉止優雅(susaññā),身材苗條(tanumajjhimā)。』
『她們將常常(niccaṃ)圍繞著(parivāressanti)他,這就是寶石座位的果報。』
216.
「『在1800劫(aṭṭhārase kappasate)之後,有一位名叫喬達摩(gotamo)的具眼者(cakkhumā),』
『他將破除(vidhamitvā)黑暗(tamandhakāraṃ),成為世間(loke)的佛陀(buddho bhavissati)。』
217.
「『由於見到了(dassanamāgamma)他,他將捨棄一切(pabbajissati kiñcano)而出家。』
『在取悅(tosayitvāna)導師(satthāraṃ)之後,他將樂於(ebhiramissati)教導(sāsane)中。』
218.
「『聽聞了(suṇitvāna)他的法(tassa dhammaṃ)後,他將摧毀(ghātayissati)煩惱(kilese)。』
『在完全了知(pariññāya)一切煩惱(sabbāsave)之後,他將成為無漏者(nibbāyissatināsavo)而般涅槃。』
219.
「我的精進力(vīriyaṃ me)是負載重擔(dhuradhorayhaṃ)的,能運載(adhivāhanaṃ)至安穩(yogakkhemā)的。
我希求(patthayanto)最上的目標(uttamatthaṃ),安住(viharāmahaṃ)於教導(sāsane)中。
220.
「這是我最後的(pacchimakaṃ mayhaṃ)一生,這是最後存續的(carimo vattate)存在(bhavo)。
一切漏(sabbāsavā)都已滅盡(parikkhīṇā),從今以後(natthi dāni),不再有來生(punabbhavo)。
221.
「我的煩惱(kilesā)已被燒盡(jhāpitā)……(省略部分)……我作為無漏者(anāsavo)而安住(viharāmi)。
222.
「『我的(修行)真是來得正好(svāgataṃ vata me āsi)』……(省略部分)……『我已完成了(kataṃ)佛陀的教導(buddhassa sāsanaṃ)』。
223.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省略部分)……『我已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事情就是這樣,尊貴的希摩迦(hemako)長老說出了這些偈頌。
AP.1.410 多提耶長老傳 todeyy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佛陀檀香和讚美佛陀後,自此25個大劫言語可信,正直、有威嚴,顯赫;2600個大劫享樂於天界,33次為帝釋天,1000次為轉輪王,無數次成為偉大的地方國王,最終抵達涅槃)
224.
有一位名叫阿吉塔恩賈尤(Ajitañjayo)的國王,住在最殊勝的凱圖馬提城(Ketumatīpura)。
他英勇無比,具備力量,那時居住在城中。
225.
由於那位國王的疏忽,森林中的叛亂興起了。
間諜和強盜,那時破壞了國家。
226.
邊境動亂迅速爆發,國王召集了軍隊。
他派出士兵和軍隊,那時去驅逐敵人。
227.
象兵、前鋒、勇士和皮甲戰士,
弓箭手和猛士,所有人那時都集合了。
228.
廚師、理髮師、沐浴侍者和花環製作者,
英勇的、戰鬥中勝利的,所有人那時都集合了。
229.
持劍的人們和持弓的貴族,
殘暴的、戰鬥中勝利的,所有人那時都集合了。
230.
分成三隊的大象,六十歲的雄象,
裝飾著黃金飾物,所有人那時都集合了。
231.
忍受寒冷和炎熱,以及艱苦勞累的,
以戰爭為生的職業戰士,所有人那時都集合了。
232.
海螺聲、鼓聲,以及樂器的聲音,
以這些聲音鼓舞著,所有人那時都集合了。
233.
帶著三尖矛、長矛和咒語的,
擊打著、投擲著的,所有人那時都集合了。
234.
國王阿吉塔恩賈尤(Ajitañjayo)迅速披上鎧甲,
那時他以尖刺處死了六萬個生命。
235.
人們發出聲音說:「唉!這國王是不公正的。」
他將在地獄中受苦,何時才會結束?
236.
當我在床上輾轉時,那時我看到地獄。
日夜無法入睡,尖刺的恐怖折磨著我。
237.
擁有王國、車輛和力量,放逸有什麼用?
它們無法保護我,總是使我痛苦。
238.
兒子、妻子和整個王國,對我又有什麼用?
不如讓我出家,淨化通往解脫的道路。
239.
六萬頭大象,全部裝飾著各種飾物,
黃金胸飾的象,穿著金色外衣。
240.
由持矛和鉤的將領騎乘著,
在戰場上,我毫不留戀地放棄了它們。
因自己的業而感到灼熱,我離開了家,成為無家者。
241.
六萬匹馬,全部裝飾著各種飾物,
血統純正的駿馬,快速奔馳的辛達瓦馬(Sindhava)。
242.
由持弓和披甲的將領騎乘著,
我捨棄了所有這些,離開了家,成為無家者。
243.
六萬輛戰車,全部裝飾著各種飾物,
有虎皮斑紋的,裝備好的,有高旗的。
我避開了所有這些,出家成為無家者。
244.
六萬頭母牛,全部有銅器盛裝乳汁,
即使這些我也捨棄了,出家成為無家者。
245.
六萬名婦女,全部裝飾著各種飾物,
有各種衣服和珠寶,戴著珍珠和耳環。
246.
身材勻稱,微笑,細腰,
我離開了哭泣的她們,出家成為無家者。
247.
六萬個村莊,全部充滿財富,
我捨棄了那個王國,出家成為無家者。
248.
離開城市後,我走向喜馬拉雅山(Himavanta),
在恆河(Bhāgīrathī)河岸,我建造了一座隱居處。
249.
造了一座葉屋,並設了火屋,
我精進努力,專心住在隱居處。
250.
在棚子下、樹根處,或空屋中禪修時,
我不再感到恐懼,不見任何怖畏。
251.
名為善慧(Sumedho)的正等正覺者,最慈悲的聖者,
以智慧之光輝耀,那時出現在世上。
252.
在我的隱居處附近,有一位有大神力的夜叉(Yakkho),
當最勝的佛陀出現時,他告訴了我。
253.
「世上出現了一位佛陀,名為善慧(Sumedho),具眼者,
他救度一切眾生,他也將救度你。」
254.
聽到夜叉的話後,我立刻感到震驚,
想著「佛陀!佛陀!」,我返回了隱居處。
255.
捨棄了柴火,收拾好了鋪蓋,
禮拜了隱居處後,我離開了森林。
256.
然後帶著檀香,從村到村,從城到城,
尋求天中之天,我接近了導師(Vināyaka)。
257.
世尊在那時,善慧(Sumedho),世間的導師,
闡明四聖諦,啟悟了許多眾生。
258.
我合掌,頭上放著檀香,
禮拜正等正覺者後,我說出這些話:
259.
「在雨期花開時,風在附近吹拂,
但勇士啊,你以功德之香,吹遍一切方向。」
260.
「在瞻波花(Campake)、龍花(Nāgavanike)、極香花(Atimuttaka)和凱塔基花(Ketake)中,
當沙羅樹(Sālesu)開花時,風順著方向吹拂。」
261.
「聽到你的香氣後,我從喜馬拉雅來此,
我禮敬你,大勇士,世間最尊、大名聲者。」
262.
我以最勝檀香塗抹,世間導師善慧(Sumedho),
使自心淨信後,那時我靜默站立。
263.
名為善慧(Sumedho)的世尊,世間最尊、人中之雄,
坐在比丘僧團中,說出這些話:
264.
「誰稱揚我的功德,並以檀香供養我,
我將稱揚他,你們聽我說。」
265.
「婆羅門言語可信,正直、有威嚴,
他將顯赫,歷二十五劫。」
266.
「在2600劫中,他將享樂於天界,
並將一千次成為轉輪王。」
267.
「他將三十三次成為天帝釋(Devindo),行天王之權,
成為偉大的地方國王,數量不可計算。」
268.
「之後從天界逝世,他將生於人間,
與福業相連,他將成為梵天親屬(Brahmabandhu)。」
269.
「他將是誦習者、持咒者,通達三吠陀,
具備三相,名為巴瓦利(Bāvarī)的婆羅門。」
270.
「成為他的弟子後,他將通達咒語,
接近正等正覺者,喬達摩(Gotama),釋迦族雄。」
271.
「詢問深奧問題後,修習道路,
透徹一切漏盡,他將住於無漏。」
272.
「我三種火已熄滅,一切有已根除,
透徹一切漏盡,我住於無漏。」
273.
「煩惱已燒盡……我住於無漏。」
274.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已完成佛陀的教導。」
275.
「四無礙解……已完成佛陀的教導。」
就這樣,尊者(Todeyyo)長老說出了這些偈頌。
AP.1.411 闍杜卡尼長老傳jatukaṇṇittherāpadānaṃ
(以樂團和食物侍奉以佛陀為上首的僧團後,當過轉輪王,擁有豐盛食物、黃金、美味佳餚,十萬種樂器常為他奏鳴,三萬大劫享樂於天界,64次當過帝釋天,64次為轉輪王,無數次大國王,沒有體驗過貧窮,最終抵達涅槃)
276.
「在(Haṃsavatī)城,我曾是富商的兒子。
那時,我沈迷於感官欲樂,並盡情享受著它們。
277.
「然後,我登上三層的宮殿,(我是)擁有巨大財富的、(在宮殿高處)嬉戲玩樂的人。
在那裡,那時我以舞蹈和歌曲來娛樂自己。
278.
「他們為我帶來了(各種)樂器,(它們發出的聲音)如同(標準的節拍器)Sammatāḷa般和諧一致。
所有跳舞(並令人愉悅)的女人,她們確實奪走了我的心。
279.
「(有各種表演者:)Celāpikā(一種藝人)、Lāmaṇikā(一種藝人)、Kuñjavāsī(一種藝人)、Timajjhikā(一種藝人)、Laṅghikā(一種藝人)、Sokajjhāyī(一種藝人),她們總是圍繞著我。
280.
「(還有:)Vetāḷino(一種鼓手)、Kumbhathūnī(一種持甕形鼓者)、眾多的Naṭā(男舞者)和Naccakā(舞者)、Naṭakā(演員)和Nāṭakā(戲劇演員),他們總是圍繞著我。
281.
「(還有:)理髮師、沐浴侍者、廚師、花環製作者、好廚師(或:糖果製作者)、Jallā(摔跤手?或某類藝人)、Mallā(摔跤手),所有這些人總是圍繞著我。
282.
「當這些受過訓練、(技藝)熟練的人們在玩樂時,我日夜不知時日流逝,就像帝釋天(Indra)在三十三天眾中(享樂)一樣。
283.
「所有的旅客、路人,許多乞丐、請願者,他們經常來到我的家,向我乞求(食物)。
284.
「還有沙門和婆羅門,這些無上的功德田,為了增長我的功德,他們來到我的家。
285.
(各種修行者:)Paṭagā(一種苦行者)、Laṭukā(一種苦行者)、所有的尼乾子(Nigaṇṭhā)(耆那教徒)、穿著花布衣者、持三杖者(Tedaṇḍikā)、獨髻者(Ekasikhā),他們來到我的家。
286.
「(還有:)邪命外道(Ājīvakā)、賭徒(Viluttāvī)、Godhammā(某類修行者)、自稱遵行天法者(Devadhammikā),這些身塗塵垢者,他們來到我的家。
287.
「(還有:)Parittakā(持誦護咒者)、Santipattā(成就寂靜者)、許多Kodhapugganikā(某類修行者)、苦行者(Tapassī)、林居者(Vanacārī),他們來到我的家。
288.
「(來自各地的:)Oḍḍakā(烏荼人)、Damiḷā(達羅毗荼人)、Sākuḷā(某地人)、Malavāḷakā(摩羅婆人)、Savarā(沙瓦拉人)、Yonakā(希臘人),他們來到我的家。
289.
「(還有:)所有的Andhakā(安達卡人)、Muṇḍakā(穆恩達卡人)、Koṭalā(科塔拉人)、Hanuvindakā(哈努文達卡人)、來自Ārāvacīna地方的人,他們來到我的家。
290.
「(還有:)Alasandakā(亞歷山大城人)、Pallavakā(帕拉瓦卡人)、Dhammarā(達瑪拉人)、Niggamānusā(尼伽馬努薩人)、Gehikā(格希卡人)、Cetaputtā(車塔普塔人),他們來到我的家。
291.
「(還有:)Mādhurakā(馬圖拉人)、Kosalakā(憍薩羅人)、Kaliṅgā(羯陵伽人)、Hatthiporikā(哈斯蒂波里卡人)、Isiṇḍā(伊辛達人)、Makkalā(馬卡拉人),他們來到我的家。
292.
「(還有:)Celāvakā(車拉瓦卡人)、Ārabbhā(阿拉巴人)、Oghuḷhā(奧古拉人)、許多Meghalā(梅加拉人)、Khuddakā(小種姓)、Suddakā(清淨種姓),他們來到我的家。
293.
「(還有:)Rohaṇā(羅哈納人)、Sindhavā(信度人,即旁遮普人)、Citakā(奇塔卡人)、Ekakaṇṇikā(單耳人)、Suraṭṭhā(蘇拉特人)、Aparantā(阿帕蘭塔人,西部人),他們來到我的家。
294.
「(還有:)Suppārakā(蘇帕拉卡人)、Kumārā(庫瑪拉人)、像Malla(馬拉人)那樣擁有黃金之地的人、Vajjītaṅgā(跋耆及其附屬地的人),所有這些人都來到我的家。
295.
「(各種工匠:)製笛匠、織布匠、皮革匠、木匠,鐵匠、陶匠,他們來到我的家。
296.
(還有:)珠寶匠、金屬匠、金匠、紡織工(Dussikā),所有這些Tipukārā(某類工匠),他們來到我的家。
297.
「(還有:)製箭匠、編筐匠、織布匠、香水販,染匠、彈棉匠,他們來到我的家。
298.
「(還有:)榨油工、樵夫、汲水工、Pessikā(某類工人),煮湯婦、湯品看守者,他們來到我的家。
299.
「(還有:)守門人、侍從、Bandhikā(束縛者)、拋花者,騎象者、馴象師,他們來到我的家。
300.
「我為Ānanda大王(或:名為Arindama的國王),為(那時)疏忽(或:名為Samagga)的他,以七種寶物,補足了(國庫的)不足之處。
301.
「所有這些我提到的、各種各樣的許多人,我了解了他們的心意後,以寶物滿足了他們。
302.
「當(樂師們)在(樂器)Vaggū上彈奏,當大鼓(Bheri)被敲響,當海螺(Saṅkha)被吹響,我在自己的家中享受歡樂。
303.
「在那個時候,世尊、導師(Padumuttara)(蓮華上佛),與十萬位諸漏已盡(Parikkhīṇāsava)的阿羅漢在一起。
304.
「這位具眼者(Cakkhumā)(佛陀),在比丘們的伴隨下,步入(我們的)街道。他照亮四面八方,就像一棵光輝的樹(Dīparukkha)般照耀著。
305.
「當世間導師(Lokanāyaka)行走時,所有的鼓都停止了(敲響)。他的光芒散發出來,就像升起的、有百道光芒的太陽。
306.
「即使透過門縫,當(他的)光芒照入時,立刻,房屋內部充滿了廣大的光明。
307.
「看見佛陀的光輝後,我對我的隨從們說:『毫無疑問,最勝佛(Buddhaseṭṭho)已經來到這條街道了。』
308.
「我迅速從宮殿下來,走到市集之間。向正等覺者(Sambuddha)禮敬後,我說了這些話:
309.
「『願佛陀、諸眾中之優勝者(Jalajuttamanāyako),悲憫我。』那位寂默者(Muni)與十萬(阿羅漢)眾一起接受了(我的邀請)。
310.
「邀請了正等覺者後,我引導(他)前往自己的家。在那裡,我以食物和飲料供養了這位大聖賢者(Mahāmuni)。
311.
「當最勝佛、如來(Tādino)用餐完畢後,我以具備百種(樂器?)的樂團(Sataṅgikena tūriyena)侍奉最勝佛。
312.
「世間解(Lokavidū)、蓮華上佛(Padumuttaro)、供養的接受者(Āhutīnaṃ paṭiggaho),坐在房屋內,說了這些偈頌:
313.
「『那位以樂團侍奉我,並給予我食物和飲料的人,我將讚揚他,請聽我說。
314.
「『這個人將成為擁有豐盛食物、擁有黃金、擁有美味佳餚的人,他將在四大洲行使唯一的王權。
315.
「『受持五戒之後,進而(受持)十善業道。受持並實踐著,他將教導(他的)群眾。
316.
「『十萬種樂器,裝飾華美的大鼓,將經常為他敲響,這是(他以前)侍奉的果報。
317.
「『他將在三萬劫中,享樂於天界。六十四次作為天帝釋(Devindo),他將行使天王之權。
318.
「『六十四次作為轉輪王(Cakkavattī),他將成為國王。偉大的地方性的王權,多得無法計算。
319.
「『在十萬劫之後,出身於奧卡卡(Okkāka)族,以喬達摩(Gotama)為姓氏,他將成為世間的導師(Satthā)。
320.
「『無論他投生到哪一種生處,是天身或是人身,他將成為擁有無缺資具的人,然後(最終)獲得人身。
321.
「『他將成為讀誦者(博學者),通達三吠陀,尋求最上的義理(佛法),他將遊行於這個大地。
322.
「『之後,他出家了,受到白淨根(善業)的驅策,他將樂於皈依喬達摩(Gotama)世尊的教導(Sāsana)。
323.
「『他將圓滿地供奉正等覺者、釋迦族雄獅(Sakyapuṅgava)喬達摩,燒盡了諸漏之後,他將成為阿羅漢。』」
324.
「(如今)在林中,我就像無畏而住的虎王,又像獅子——百獸之王。今日,在釋迦子(Sakyaputta)(佛陀)的教法中,我無所畏懼地安住。
325.
「在天界、或於人間、或於貧窮、或於惡趣中,我看不到自己再投生了,這是(過去)侍奉的果報。
326.
「我致力於遠離,寂靜,沒有煩惱潛在趨勢。就像大象掙斷了束縛,我作為無漏者(Anāsavo)而安住。
327.
「我的煩惱已被燒盡…(中略)…我作為無漏者而安住。
328.
「我的(出家)真是來得好…(中略)…我已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329.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中略)…我已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以上就是尊者(Jatukaṇṇī)長老所說這些偈頌的經過。
AP.1.412 優陀那長老傳 udenattherāpadānaṃ
(以花朵供養佛陀和讚美佛陀後,3萬大劫享樂於天界,1000次為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330.
「在離雪山(Himavanta)不遠的地方,有一座名叫(Padumo)蓮華的山。
我的(林中)住處(Assamo)被妥善地建造,我的樹葉屋(Paṇṇasālā)也被很好地搭建。
331.
「在那裡,溪流(Nadiyo)與峽谷(Sandare)中,有極好的淺灘(Suptitthā),令人喜悅。
(溪水)清澈涼爽,峽谷中的溪流總是如此。
332.
「(有各種魚類:)Pāṭhīnā(一種魚)、Pāvusā(一種魚)、Balajā(一種魚)、Muñjarohitā(一種魚)。
這些魚棲息在溪流中,總是裝點著溪流。
333.
「(樹木:)被芒果樹(Amba)和蒲桃樹(Jambū)覆蓋,還有Karerī(一種樹)和Tilakā(一種樹)、Uddālaka(一種樹)、Pāṭaliyo(一種樹),它們裝點著我的住處(Assamaṃ)。
334.
「(還有:)Aṅkolakā(一種樹)、Bimbijālā(一種樹)、盛開的Māyākārī(一種樹)。
它們散發著香氣(隨風飄來),裝點著我的住處。
335.
「(還有:)盛開的Atimuttā(一種樹)、Sattalikā(一種樹)、Nāgā(龍樹?一種樹)、Sālā(娑羅樹)。
散發著天界的香氣,裝點著我的住處。
336.
「(還有:)盛開的Kosambā(一種樹)、Saḷalā(一種樹)、Nīpā(一種樹)、Aṭṭhaṅgā(一種樹)。
散發著天界的香氣,裝點著我的住處。
337.
「(果樹:)Harītakā(訶子)、Āmalakā(餘甘子)、芒果(Amba)、蒲桃(Jambu)、Vibhītakā(毗醯勒)、Kolā(一種果)、Bhallātakā(墨栗蘋果)、Billā(一種果),在我的住處有許多果實。
338.
「在那裡,Kalambā(一種植物)、Kandalī(一種植物),在我的住處開花。
散發著天界的香氣,裝點著我的住處。
339.
「(還有:)盛開的Asoka(無憂樹)、Piṇḍī(一種樹?)、Vārī(一種樹?)、Nimba(苦楝樹)。
散發著天界的香氣,裝點著我的住處。
340.
「在那裡,盛開的Punnāgā(紅厚殼)、Giripunnāgā(山紅厚殼)、Timirā(一種樹)。
散發著天界的香氣,裝點著我的住處。
341.
「在那裡,盛開的Nigguṇḍī(馬纓丹)、Sirinigguṇḍī(頭狀馬纓丹?)、Camparukkha(金香木)。
散發著天界的香氣,裝點著我的住處。
342.
「不遠處有一個蓮花池(Pokkharaṇī),迴響著赤麻鴨(Cakkavākū)的叫聲。
覆蓋著Mandālaka(一種蓮)花,以及蓮花(Paduma)和青蓮花(Uppalaka)。
343.
「(池水)清澈涼爽,有極好的淺灘,令人喜悅。
(水質)清澈如水晶(Phalika),裝點著我的住處。
344.
「在那裡,蓮花(Padumā)盛開,還有白蓮(Puṇḍarīkā)和青蓮(Uppalā)。
覆蓋著Mandālaka花,裝點著我的住處。
345.
「(池中的魚:)Pāṭhīnā(一種魚)、Pāvusā(一種魚)、Balajā(一種魚)、Muñjarohitā(一種魚)。
它們就在那裡游動,裝點著我的住處。
346.
「(還有:)鱷魚(Kumbhīlā)、海豚(Susumārā)、許多烏龜(Kacchapā)、Gahā(某種水生生物?)、潛水者(Ogahā)、蟒蛇(Ajagarā),它們裝點著我的住處。
347.
「(鳥類:)鴿子(Pārevatā)、天鵝(Ravihaṃsa)、赤麻鴨(Cakkavākā)、河邊活動的(Nadīcarā)鳥、Dindibhā(一種鳥?)、八哥(Sāḷikā),在這裡裝點著我的住處。
348.
「在那裡,盛開的Nayitā(一種植物?)、Ambagandhī(一種有芒果香氣的植物)、Ketakā(扇葉樹頭櫚)。
散發著天界的香氣,裝點著我的住處。
349.
「(獸類:)獅子(Sīhā)、老虎(Byagghā)、豹子(Dīpī)、熊(Accha)、豺狼(Koka)、Taracchakā(一種獸?),在森林(Pavane)中徘徊,裝點著我的住處。
350.
「(仙人們:)以髮髻(Jaṭā)的重量而豐滿,(披著)獸皮衣(Ajinuttaravāsanā)。
在森林中徘徊,裝點著我的住處。
351.
「這些(仙人們)披著獸皮衣(Ajinānidharā),是聰慧的(Nipakā),行為寂靜(Santavuttino)。
他們所有人都節食少欲(Appāhārā),裝點著我的住處。
352.
「那時,他們拿著一籃子(Khāri)的(食物)負擔,深入森林。
食用著根莖和果實,那時他們就住在(我的)住處。
353.
「他們不(需要親自)取柴,也不(需要親自)取洗腳水。
憑藉他們所有人的(神通)威力,那些(東西)會自動被取來。
354.
「八萬四千位仙人(Isayo)在此聚集。
所有這些人都是禪修者(Jhāyino),尋求最上目標(Uttamattha)的人。
355.
「他們是苦行者(Tapassino)、梵行者(Brahmacārī),激勵著彼此深入禪定(Appanā)。
所有這些人都是行於虛空(Ambarāvacarā)(具有神通)的,那時他們住在(我的)住處。
356.
「他們每五天聚集一次,心意專一(Ekaggā),行為寂靜。
互相問訊禮敬後,他們就各自朝向(不同的)方向離去。
357.
「名叫蓮華上(Padumuttaro)的勝者(Jino),是一切法(Sabbadhammāna)的究竟者(Pāragū),驅散了那個黑暗(時代),那時勝者出現了。
358.
「在我的住處附近,有一位具有大神通(Mahiddhiko)的夜叉(Yakkho)。
他向我讚歎(Saṃsittha)正等覺者(Sambuddha)、諸眾中之優勝者(Jalajuttamanāyakaṃ)。
359.
「『這位正等覺者已經出現,就是蓮華上(Padumuttaro)大寂默者(Mahāmuni)。
尊者(Mārisa),請你快去前往正等覺者那裡,親近禮敬(Payirūpāsa)他。』
360.
「聽了夜叉的話後,我的心變得清淨(Vippasannena)。
我收拾好住處後,那時就離開了森林(Vipinā)。
361.
「就像頭髮著火(急於撲滅)一樣,我從住處出來。
只帶著一件衣,我就去親近了導師(Vināyakaṃ)。
362.
「世間解(Lokavidū)、蓮華上佛(Padumuttaro)、供養的接受者(Āhutīnaṃ paṭiggaho),闡明四聖諦(Catusacca),開示了不死之境(Amataṃ padaṃ)。
363.
「我摘了一朵盛開的蓮花(Suphullaṃ padumaṃ),走向那位大仙(Mahesino)。
以清淨信心(Pasannacitto)和愉悅的心(Sumanō),我獻給了佛陀。
364.
「供養了正等覺者、諸眾中之優勝者後,我將獸皮衣披在一邊(Ekaṃsaṃ),讚歎(Santhaviṃ)了世間導師(Lokanāyakaṃ)。
365.
「『憑藉那種智慧(Ñāṇena),正等覺者、無漏者(Anāsavo)在此安住。
我將讚揚那種智慧,請聽我說。』
366.
「『(您)斬斷了輪迴之流(Saṃsārasotaṃ),度脫了所有眾生(Sabbapāṇinaṃ)。
聽聞了您的法之後,他們渡過了渴愛之流(Taṇhāsotaṃ)。』
367.
「『您是眾生(Pāṇinaṃ)的導師(Satthā)、旗幟(Ketu)、旌旗(Dhajo)、標杆(Yūpo)、歸依處(Parāyaṇo)、立足處(Patiṭṭhā),也是(苦海中的)島嶼(Dīpo),雙足中最勝者(Dvipaduttama)。』
368.
「『在世間上,凡是能被稱為領導者(Satthavāhā)的團體領袖(Gaṇino),全知者(Sabbaññu)您是最勝的,他們都歸屬於您。』
369.
「『全知者(Sabbaññu),以您的智慧,您度脫了許多人群(Janataṃ)。
藉由見您(或:您的教導),他們將作苦的終結(Dukkhassantaṃ)。』
370.
「『具眼者(Cakkhuma),凡是世間上存在的各種香(Gandhajātā),沒有一種香能與您的香相比,您是大聖賢(Mahāmune)、功德田(Puññakkhette)。』
371.
「『具眼者,您解脫了(眾生脫離)畜生道(Tiracchānayoniṃ)和地獄(Nirayaṃ)。大寂默者,您開示了無為(Asaṅkhataṃ)、寂靜(Santaṃ)的境界(Padaṃ)。』
372.
「世間解(Lokavidū)、蓮華上佛(Padumuttaro)、供養的接受者(Āhutīnaṃ paṭiggaho),在比丘僧眾(Bhikkhusaṅghe)中坐下後,說了這些偈頌:
373.
「『那位以雙手(Sehi pāṇibhi)(獻花),以清淨信心(Pasanno)供奉了我的智慧(Ñāṇaṃ)的人,我將讚揚他,請聽我說。
374.
「『他將在三萬劫中,享樂於天界。並將一千次成為轉輪王(Cakkavattī)。』
375.
「我獲得了極大的幸運(Suladdhalābhaṃ),我使善戒者(Subbataṃ)(佛陀)喜悅。
在完全遍知(Sabbāsave pariññāya)一切漏之後,我作為無漏者(Anāsavo)而安住。
376.
「我的煩惱已被燒盡…(中略)…我作為無漏者而安住。
377.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中略)…我已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378.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中略)…我已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以上就是尊者(Udena)長老所說這些偈頌的經過。
AP.1.413 跋陀利長老傳 bhaddālittherāpadānaṃ
(為入7日7夜定的佛陀建造涼亭後,生生世世擁有金色的膚色,富足,享受欲樂,受到眾多象馬軍隊所侍奉,擁有許多個富有的村莊,1800個大劫在天界享樂,300次為天王,1000次為轉輪王,無數次為大王,最終抵達涅槃)
1.
「有一位名叫善慧(Sumedho)的正等覺者(Sambuddho),他是最勝的(aggo)、慈悲的(kāruṇiko)聖賢(muni)。
這位世間最勝者(lokaggo),樂於遠離(vivekakāmo),來到了雪山(Himavantam)。
2.
「善慧(Sumedho)世間導師(lokanāyako),進入了雪山深處。
盤腿(Ābhujitvāna)坐好後,這位人中最勝者(purisuttamo)坐了下來。
3.
「善慧(Sumedho)世間導師(lokanāyako),進入了禪定(samādhiṃ)。
這位佛陀、人中最勝者,一連坐了七天七夜(sattarattindivaṃ)。
4.
「我那時拿著一籃子(Khāri)的(食物)負擔,進入了森林深處。
就在那裡,我見到了正等覺者(Sambuddhaṃ),他已渡越洪水(ogha)、斷盡諸漏(anāsavaṃ)。
5.
「我拿了掃帚(Sammajjaniṃ),打掃了(我的)住處(assamaṃ)。
然後我立起四根柱子(catudaṇḍe),搭建了一個涼亭(maṇḍapaṃ)。
6.
「我取來了沙羅樹(sāla)花,覆蓋了涼亭。
懷著清淨信心(pasannacitto)和愉悅的心(sumano),我禮敬(abhivandiṃ)了如來(Tathāgataṃ)。
7.
「那位被稱為善慧(Sumedho)的、具有廣博智慧(bhūripaññaṃ)的明智者(sumedhasaṃ),在比丘僧眾(bhikkhusaṅghe)中坐下後,說了這些偈頌:
8.
「『得知了佛陀的音訊(giramaññāya),所有的天眾(devā)都聚集而來。
毫無疑問(asaṃsayaṃ),最勝佛(buddhaseṭṭho)、具眼者(cakkhumā)正在說法。』
9.
「『名叫善慧(Sumedho)的正等覺者(sambuddho)、供養的接受者(paṭiggaho),在天眾(devasaṅghe)中坐下後,說了這些偈頌:』
10.
「『那位為我這七天建造了以沙羅花覆蓋(sālachāditaṃ)的涼亭(maṇḍapaṃ)的人,我將讚揚他,請聽我說。』
11.
「『他將成為天神或人類(manusso),擁有黃金(hema)般的色澤(vaṇṇo)。
他將成為擁有豐盛資具(pahūtabhogo)的人,享受感官欲樂(kāmabhogī)。』
12.
「『六萬頭大象(nāgasahassāni),全部以各種裝飾品(alaṅkāra)莊嚴。
這些優良的(mātaṅgā)象,有著黃金般的腰側(suvaṇṇakacchā),披著黃金色的新衣(hemakappanavāsasā)。』
13.
「『由手持長矛(tomara)和鉤棒(aṅkusa)的隊長們(gāmaṇīyehi)騎乘著。
傍晚和早晨(sāyaṃ pāto),這些人都會來侍奉(upaṭṭhānaṃ)他。
被這些大象圍繞著,這個人將享受歡樂。』
14.
「『六萬匹馬(assasahassāni),全部以各種裝飾品莊嚴。
牠們生來就是純種的(ājānīyāva)信度(sindhavā)馬,是快速奔馳者(sīghavāhino)。』
15.
「『由手持弓(cāpa)和箭筒(illi)的隊長們騎乘著。
他們將經常侍奉(parivāressanti)他,這是供養佛(buddhapūjā)的果報。』
16.
「『六萬輛戰車(rathasahassāni),全部以各種裝飾品莊嚴。
(戰車上有)燈(dīpā)還有虎皮(veyagghā)(覆蓋?),裝備整齊(sannaddhā),旌旗高聳(ussitaddhajā)。』
17.
「『由手持弓箭(cāpahatthehi)、身穿鎧甲(vammibhi)的隊長們乘坐著。
他們將經常侍奉他,這是供養佛的果報。』
18.
「『六萬個村莊(gāmasahassāni),全部都非常富足(paripuṇṇāni)。
充滿了大量的財富和穀物(pahūtadhanadhaññāni),全部都非常繁榮(susamiddhāni)。
它們將永遠顯現(屬於他),這是供養佛的果報。』
19.
「『象(hatthī)、馬(assā)、車(rathā)、步兵(pattī),以及四支軍種(caturaṅginī)組成的軍隊(senā)。
他們將經常侍奉他,這是供養佛的果報。』
20.
「『他將在1800劫(aṭṭhārase kappasate)中,享樂於天界(devaloke)。
並將一千次(sahassakkhattuṃ)成為轉輪王(cakkavattī)。』
21.
「『並且將三百次(tīṇikkhattuṃ satānaṃ)成為天王。
廣大的地方性王權(padesarajjaṃ),多得無法計算(asaṅkhiyaṃ)。』
22.
「『在三萬劫(tiṃsakappasahassamhi)後,出身於奧卡卡(Okkāka)族,
以喬達摩(Gotamo)為姓氏,他將成為世間的導師(satthā)。』
23.
「『他將是那位(佛陀)法(tassa dhammesu)的繼承人(dāyādo),是法所化生的(oraso dhammanimmito)。
在完全遍知一切漏(sabbāsave pariññāya)之後,他將作為無漏者(anāsavo)而安住。』
24.
「我在三萬劫(tiṃsakappasahassamhi)前,見到了世間導師(lokanāyakaṃ)。
以此為契機(etthantaramupādāya),我尋求了不死之境(amataṃ padaṃ)。
25.
「我有所獲(lābhā),我真幸運(suladdhaṃ),因為我得以了解(佛陀的)教導(sāsanaṃ)。
我已證得三明(tisso vijjā),我已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26.
「禮敬(namo)您,人中牛王(purisājañña)!禮敬(namo)您,人中最勝者(purisuttama)!
讚揚了(pakittetvā)您的智慧後,我已證得不動之境(acalaṃ padaṃ)。
27.
「無論我投生到哪一種生處,是天身(devattaṃ)或是人身(mānusaṃ),
在一切處(sabbattha),我都是快樂的(sukhito),這是我讚揚智慧(ñāṇakittane)的果報(phalaṃ)。
28.
「這是我最後的(生死)(pacchimakaṃ),這是最後存在的運轉(carimo vattate bhavo)。
就像大象掙斷了束縛,我作為無漏者(anāsavo)而安住。
29.
「我的煩惱(kilesā)已被燒盡,一切存在(bhavā)已被根除。
就像大象掙斷了束縛,我作為無漏者而安住。
30.
「我的(出家)真是來得好(svāgataṃ),得以親近我的佛陀(santike)。
我已證得三明(tisso vijjā),我已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31.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八解脫(vimokkhāpi ca aṭṭhime)。
(我已)體證(sacchikatā)六神通(chaḷabhiññā),我已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以上就是尊者(Bhaddāli)長老所說這些偈頌的經過。
AP.1.414 持一傘長老傳 ekachattiyattherāpadānaṃ
(為佛陀撐傘一天後,生生世世都有人幫他撐傘,77個大劫在天界中享樂,77次為天王,1000次為轉輪王,無數次為偉大的國王,最終抵達涅槃)
32.
「在錢迪迦(Candabhāgā)河岸,我的(林中)住處(Assamo)被妥善地建造。
(河岸)遍布著非常潔淨的沙(Susuddhapulinākiṇṇo),我的樹葉屋(Paṇṇasālā)也被很好地搭建。
33.
「河流(Nadikā)有平緩的淺灘(Uttānakūlā),有極好的淺灘(Supatitthā),令人喜悅(Manoramā)。
充滿了魚(Maccha)和烏龜(Kacchapa),有海豚(Susumāra)來游憩。
34.
「(鳥類:) Acchā鳥、孔雀(Mayūrā)、Karavīkā(一種鳥)、八哥(Sāḷikā)。
這些(鳥)總是在鳴叫(Kūjanti),裝點著我的住處。
35.
「(還有:)聲音甜美的(Madhurassarā)杜鵑鳥(Kokilā)、聲音柔和的(Mañjubhāṇī)鳥、天鵝(Haṃsā)。
它們在那裡鳴叫(Abhikūjanti),裝點著我的住處。
36.
「(獸類:)獅子(Sīhā)、老虎(Byagghā)、野豬(Varāhā)、熊(Accha?)、豺狼(Koka)、Taracchakā(一種獸?)。
它們在崎嶇的山地(Giriduggamhi)中吼叫(Nādenti),裝點著我的住處。
37.
「(還有:)羚羊(Eṇīmigā)、Sarabhā(一種鹿)、豺狼(Bheraṇḍā)、許多野豬(Sūkarā)。
它們在崎嶇的山地中吼叫,裝點著我的住處。
38.
「(樹木:)Uddālaka(一種樹)、Campaka(黃蘭)、Pāṭalī(楸樹)、Sinduvāraka(一種樹)、Atimuttā(一種樹)、Asoka(無憂樹),它們裝點著我的住處(或:在我的住處開花)。
39.
「(還有:)Aṅkolā(一種樹)、Yūthikā(茉莉花?)、Sattalī(一種樹)、Bimbijālikā(一種樹)、盛開的(Kaṇikārā)(一種樹),它們裝點著我的住處。
40.
「在那裡,盛開的(Pupphitā) Nāgā(龍樹)、Sālā(娑羅樹)、Saḷalā(一種樹)、白蓮(Puṇḍarīka)。
散發著天界的香氣(Dibbagandhaṃ),裝點著我的住處。
41.
「在那裡,盛開的(Pupphitā) Arjuna(一種樹)、Asana(一種樹)、Mahānāmā(一種樹)、Sālā(娑羅樹)、Kaṅgupupphā(一種開花的樹?),它們裝點著我的住處。
42.
「(還有:)芒果樹(Ambā)、蒲桃樹(Jambū)、Tilakā(一種樹)、Nimba(苦楝樹)、美麗的(Sālakalyāṇī)娑羅樹。
散發著天界的香氣,裝點著我的住處。
43.
「在那裡,盛開的(Pupphitā) Asoka(無憂樹)、Kapiṭṭhā(猴蘋果樹)、Girimālā(山環花?)。
散發著天界的香氣,裝點著我的住處。
44.
「(還有:)Kadamba(團花樹)、Kadalī(香蕉樹)、以及種植的(Ropitā) Isimuggā(聖豆?)。
它們總是結著果實(Dhuvaṃ phalāni dhārenti),裝點著我的住處。
45.
「(果樹:)Harītakā(訶子)、Āmalakā(餘甘子)、芒果(Amba)、蒲桃(Jambu)、Vibhītakā(毗醯勒)、Kolā(一種果)、Bhallātakā(墨栗蘋果)、Billā(一種果),在我的住處果實累累(Phalino)。
46.
「不遠處有一個蓮花池(Pokkharaṇī),有極好的淺灘,令人喜悅。
覆蓋著Mandālaka(一種蓮?)花,以及蓮花(Paduma)和青蓮花(Uppalaka)。
47.
「蓮花(Padumā)含苞待放(Gabbhaṃ gaṇhanti),其他的則盛開著花蕊(Kesarī)。
Opattakaṇṇikā(一種蓮)也在我的住處開花。
48.
「(池中的魚:)Pāṭhīnā(一種魚)、Pāvusā(一種魚)、Balajā(一種魚)、Muñjarohitā(一種魚)。
在清澈的水(Acchodakamhi)中游動(Vicaraṃ),裝點著我的住處。
49.
「(植物:)Nayitā(一種?)、Ambagandhī(一種有芒果香氣的植物)、以及岸邊(Anukūle)的Ketakā(扇葉樹頭櫚)。
散發著天界的香氣,裝點著我的住處。
50.
「(樹汁:)蜂蜜(Madhu)、乳糜(Bhisa?)、乳汁(Khīra)、酥油(Sappi)、Mūlālibhi(某種樹脂?)流淌著(Savati)。
散發著天界的香氣,裝點著我的住處。
51.
「在那裡,美麗的(Sobhanā)沙洲(Pulinā),有水流(Jalasevitā)環繞。
覆蓋著(Opupphā)盛開的花朵(Pupphitā senti),裝點著我的住處。
52.
「(仙人們:)充滿髮髻(Jaṭā)的重量,(披著)獸皮衣(Ajinuttaravāsanā)。
所有人都穿著樹皮衣(Vākacīradharā),裝點著我的住處。
53.
「他們只尋求一軛(食物)之量(Yugamattamapekkhantā),是聰慧的(Nipakā),行為寂靜(Santavuttino)。
他們不追求(Kāmabhoge anapekkhā)感官欲樂,住在我的住處。
54.
「他們有長長的體毛(Parūḷhakaccha)、指甲(nakha)、體毛(lomā),有汙垢的牙齒(Paṅkadantā),滿身塵垢(Rajassirā)。
所有人都身塗塵垢(Rajojalladharā),住在我的住處。
55.
「他們已達到神通的彼岸(Abhiññāpāramippattā),並且能在空中(Antalikkhacarā)行走。
這些人升到虛空(Uggacchantā nabhaṃ),裝點著我的住處。
56.
「那時,我被這些弟子們(Sissehi)圍繞著,住在森林(Vipine)中。
我日夜不知時日流逝,總是充滿禪那之悅(Jhānasamappito)。
57.
「在那個時候,世尊、義見(Atthadassī)大聖賢(Mahāmuni),
驅散了黑暗,世間導師(Lokanāyako)出現了。
58.
「那時,有一位弟子(Sisso),來到我的身邊(Santikaṃ)。
他想要學習(Ajjhetukāmo)聖典(Mante),(即)名叫六支(Chaḷaṅgaṃ)的相術(Lakkhaṇaṃ)。
他說:
59.
「佛陀在世間出現了,他是義見(Atthadassī)大寂默者(Mahāmuni)。
闡明四聖諦(Catusaccaṃ),開示了不死之境(Amataṃ padaṃ)。
60.
「(我)歡喜、高興、愉悅(Tuṭṭhahaṭṭho pamudito),心意已進入法之奧義(Dhammantaragatāsayo)。
從住處出來後(Assamā abhinikkhamma),我說了這些話:
61.
「『佛陀已在世間出現,他具足三十二相(Dvattiṃsavaralakkhaṇo)。
來吧,我們所有人都去正等覺者(Sammāsambuddhasantikaṃ)那裡。』
62.
「他們是遵循教誡(Ovādapaṭikarā)的人,已到達正法(Sadhamme)的彼岸(Pāramiṃ)。
這些尋求最上目標(Uttamatthagavesakā)的人回應說:『善哉(Sādhu)!』
63.
「那些以髮髻重量而豐滿、披著獸皮衣的人,
尋求著最上目標(Uttamatthaṃ),那時他們就離開了森林(Vanā)。
64.
「在那個時候,世尊、義見(Atthadassī)大名者(Mahāyaso),
闡明四聖諦,開示了不死之境。
65.
「我拿起了白傘(Setacchattaṃ),為最勝佛(Buddhaseṭṭhassa)撐著(Dhārayiṃ)。
撐了一整天(Ekāhaṃ)後,我禮敬了最勝佛。
66.
「世尊、義見(Atthadassī)、世間最長者(Lokajeṭṭho)、人中之雄(narāsabho),
在比丘僧眾(Bhikkhusaṅghe)中坐下後,說了這些偈頌:
67.
「『那位以雙手(Sehi pāṇibhi)(持傘)、以清淨信心(Pasanno)為我撐傘(Chattaṃ)的人,我將讚揚他,請聽我說。
68.
「『從他出生起,無論是天身(Devatte)或是人身(Mānuse),
總有人為他撐傘(Dhāressati sadā chattaṃ),這是布施傘(Chattadānassidaṃ)的果報(Phalaṃ)。
69.
「『他將在七十七劫(Sattasattatikappāni)中,享樂於天界(Devaloke)。
並將一千次(Sahassakkhattuṃ)成為轉輪王(Cakkavattī)。
70.
「『並且將七十七次(Sattasattatikkhattuñca)為天王(Devarajjaṃ)。
成為偉大的地方性的國王(Padesarajjaṃ),多得無法計算(Asaṅkhiyaṃ)。
71.
「『在1800劫(Aṭṭhārase kappasate)後,釋迦族雄獅(Sakyapuṅgavo)喬達摩(Gotamo),
將驅散黑暗,具眼者(Cakkhumā)將會出現。
72.
「『他將是那位(佛陀)法(Tassa dhammesu)的繼承人(Dāyādo),是法所化生的(Oraso dhammanimmito)。
在完全遍知一切漏(Sabbāsave pariññāya)之後,他將作為無漏者(Anāsavo)而安住。』
73.
「自從我作了那個業(以來)——為佛陀撐傘,
在這期間(無數生中),我不知道(有哪一生)沒有被撐過白傘。
74.
「這是我最後的(生死)(Pacchimakaṃ),這是最後存在的運轉(Carimo vattate bhavo)。
從撐傘(Chattadhāraṇamajjāpi)以來,(傘蓋)總是持續地(Vattate niccakālikaṃ)出現。
75.
「啊!我所作的善業(Sukataṃ kammaṃ)(真好),(供養)那位如來(Tādino)、義見者(Atthadassissa)!
一切漏(Sabbāsavā)已被完全斷盡(Parikkhīṇā),現在(Natthi dāni)不再有來生(Punabbhavo)。
76.
「我的煩惱已被燒盡…(中略)…我作為無漏者而安住。
77.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中略)…我已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78.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中略)…我已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以上就是持一傘(Ekachattiyo)尊者長老所說這些偈頌的經過。
AP.1.415 供養茉莉長老傳tiṇasūlakachādaniy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花給佛陀後,成為天王25次,75次為轉輪王,無數次為大王,每次洗頭後都能隨心所欲得到花,能隨心所欲得到欲樂,最終抵達涅槃)
79.
「那時,我思惟(Paccavekkhiṃ)了生(Jātiṃ)、老(Jarañca)、死(Maraṇaṃ)。
我獨自一人(Ekako)離開(家),出家(Pabbajiṃ)過無家的生活(Anagāriyaṃ)。
80.
「我一路遊行(Caramānonupubbena),來到了恆河(Gaṅgā)岸邊(Tīraṃ)。
在那裡,我看見恆河岸邊有一塊高地(Samunnataṃ)。
81.
「我在那裡建造(Māpetvā)了一個住處(Assamaṃ),我就住在住處裡。
我的經行處(Caṅkamo)也建得很好(Sukato),有各種鳥群(Dijagaṇāyuto)來集。
82.
「牠們信任地(Vissatthā)親近我,並悅人地(Manoharaṃ)鳴叫(Kūjanti)。
我和牠們一起歡樂(Ramamāno),住在我的住處。
83.
「在我的住處附近(Assamasāmantā),有一隻四足(Catukkamo)的獸王(Migarājā)。
從棲息處(Āsayā)出來時,牠吼叫(Gajji)如雷(Asanī viya)。
84.
「當獸王吼叫(Nadite)時,我生起了喜悅(Hāso)。
當我尋找(Gavesanto)那獸王時,卻見到了世間導師(Lokanāyakaṃ)。
85.
「見到了天中天(Devadevaṃ)、帝沙(Tissa)世間最勝導師(Lokagganāyakaṃ)後,
我以歡喜的心(Haṭṭhena cittena),供養(Pūjayiṃ)了龍華(Nāgakesaraṃ)(一種花)。
86.
「(我看見他)如同正在升起的(Uggacchantaṃva)太陽(Sūriyaṃ),如同盛開的(Pupphitaṃ)沙羅樹王(Sālarājaṃva),
如同照耀著的(Virocantaṃ)靈藥星(Osadhiṃva),我讚歎(Santhaviṃ)了世間導師。
87.
「『全知者(Sabbaññu),憑藉您的智慧,您讓(Mocesi)這個(世間)包括天眾(Sadevakaṃ)得以解脫。
人們供奉(Ārādhayitvāna)您之後,便從生(Jātiyā)中解脫(Parimuccare)。』
88.
「『全知者(Sabbaññu)、一切見者(Sabbadassinaṃ),由於不見(Adassanena)佛陀們(Buddhānaṃ),
那些被貪瞋(Rāgadosehi)纏繞(Ophuṭā)的眾生,便墜入(Patanti)波濤洶湧的(Vīcini)地獄(Nirayaṃ)。』
89.
「『世間導師(Lokanāyaka)、全知者(Sabbaññu),藉由見您(或:您的教導)(Dassanamāgamma),
他們解脫(Pamuccanti)了一切存在(Sabba bhavā),證得(Phusanti)了不死之境(Amataṃ padaṃ)。』
90.
「『當具眼者(Cakkhumanto)、光耀者(Pabhaṅkarā)的佛陀們出現(Uppajjanti)時,
他們燒盡了(Jhāpayitvāna)煩惱(Kilese),並展現(Dassayanti)出光明(Ālokaṃ)。』
91.
「讚歎(Kittayitvāna)了正等覺者(Sambuddhaṃ)、帝沙(Tissa)世間最勝導師後,
我以歡喜的心,供養(Apūjayiṃ)了茉莉花(Tiṇasūlaṃ)
92.
「洞悉了(Mama saṅkappamaññāya)我的心意,帝沙(Tisso)世間最勝導師(Lokagganāyako),
在自己的座位(Sakāsane)上坐下後,說了這些偈頌:
93.
「『那位以雙手(Sehi pāṇibhi)(獻花)、以清淨信心(Pasanno)覆蓋(Chādesi)我(以花)的人,我將讚揚他,請聽我說。
94.
「『他將二十五次(Pañcavīsatikkhattuṃ)成為天王(Devarajjaṃ)。
並將七十五次(Pañcasattatikkhattuñca)成為轉輪王(Cakkavattī)。
95.
「『偉大的地方性王權(Padesarajjaṃ),多得無法計算(Asaṅkhiyaṃ)。
由於那個業的流報(Tassa kammanissandena),以及供養花(Pupphānaṃ pūjanāya)的緣故。』
96.
「『如果這個人(Sayaṃ poso)在洗頭(Sīsaṃnhāto)後,希望得到花(Pupphamākaṅkhate),
與善業(Puññakammena)相連的(Saṃyuttaṃ)(花)將會顯現(Pātubhavissati)在他面前(Purato)。』
97.
「『凡是祂想要的(Yaṃ yaṃ icchati)(各種)感官欲樂(Kāmehi),那些(Taṃ taṃ)就會顯現(Pātubhavissati)。
在圓滿了(Paripūretvā)(他的)願望(Saṅkappaṃ)後,他將作為無漏者(Anāsavo)般證入涅槃(Nibbāyissati)。』
98.
「(如今)我燒盡了(Jhāpayitvāna)煩惱,具足正知(Sampajāno)和正念(Patissato)。
坐在獨坐處(Ekāsane)上,我證得了(Apāpuṇiṃ)阿羅漢位(Arahattaṃ)。
99.
「無論是經行(Caṅkamanto)、躺臥(Nipajjanto)、坐著(Nisinno)、或者站著(Ṭhito),
我總是憶念著(Saritvāna)最勝佛(Buddhaseṭṭhaṃ)而安住。
100.
「在衣(Cīvare)、食(Piṇḍapāte)、以及資具(Paccaye)、臥坐具(Sayanāsane)方面,
我於此沒有缺乏(Ūnatā natthi),這是供養佛(Buddhapūjāyidaṃ)的果報(Phalaṃ)。
101.
「現在(Dāni),我已證得(Patto)了不死(Amataṃ)、寂靜(Santaṃ)、無上(Anuttaraṃ)的境界(Padaṃ)。
在完全遍知一切漏(Sabbāsave pariññāya)之後,我作為無漏者(Anāsavo)而安住。
102.
「自從九十二劫(Dvenavute ito kappe)前我供養(Abhipūjayiṃ)花(Puppham)以來,
我不知道(Nābhijānāmi)(有經歷過)惡趣(Duggatiṃ),這是供養佛的果報。
103.
「我的煩惱已被燒盡…(中略)…我作為無漏者而安住。
104.
「我的(出家)真是來得好…(中略)…我已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105.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中略)…我已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以上就是供養茉莉(Tiṇasūlakachādaniyo)尊者長老所說這些偈頌的經過。
AP.1.416 供養蜜與肉長老傳 madhumaṃs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布施蜜糖和肉給僧團後,91個大劫不下惡道,只要一憶念起過去的善業,就會獲得食物,最終抵達涅槃)
106.
「在(Bandhumatiyā)城,我曾是一個屠豬者(Sūkariko)。
我烹飪後,將蜜與肉(madhumaṃsamhi)灌注(okiriṃ)其中。
107.
「我前往(Sannipātaṃ gantvā)(僧眾)集會處,拿了一個缽(ekaṃ pattaṃ)。
將那個缽裝滿(pūrayitvāna)後,我把它布施(adāsahaṃ)給了比丘僧團(bhikkhusaṅghassa)。
108.
「當時,僧眾中最年長的長老(yottha therataro bhikkhu),祝福我:
『以此滿缽(iminā pattapūrena)(之供養),願你獲得廣大的快樂(labhassu vipulaṃ sukhaṃ)。』
109.
「(他說:)『(你將)獲得兩種成就(duve sampattiyo bhutvā)(世間與出世間的福樂),並被白淨(業根)(sukkamūlena)所驅策(codito)。
在最後的存在(pacchime vattamānamhi)中,你將燒盡(jhāpayissati)諸煩惱(kilese)。』
110.
「(由於此業)我對彼處(供養)生起淨信(tattha cittaṃ pasādetvā),(死後)往生(tāvatiṃsamagacchahaṃ)了三十三天(tāvatiṃsa)。
在那裡,我得以享受飲食(bhutvā pivitvā ca),獲得廣大的安樂(labhāmi vipulaṃ sukhaṃ)。
111.
「(在人間時)無論在涼亭(maṇḍape)或樹下(rukkhamūle vā),只要我憶念起(pubbakammaṃ anussariṃ)過去的業(供養僧眾),
食物與飲料(annapānābhivasso)的雨(me)就會立刻(tāvade)為我降下(abhivassati)。
112.
「這是我最後的(生死)(idaṃ pacchimakaṃ mayhaṃ),這是最後存在的運轉(carimo vattate bhavo)。
即使在此生(idhāpi),我的食物與飲料(annapānaṃ me)也總是(vassate sabbakālikaṃ)如雨般降下。
113.
「就因為那個布施蜜的業(teneva madhudānena),我在生死流轉中奔馳(sandhāvitvā bhave ahaṃ)後,
如今在完全遍知一切漏(sabbāsave pariññāya)之後,我作為無漏者(anāsavo)而安住。
114.
「自從九十一劫(ekanavutito kappe)前我作下(yaṃ dānamadadiṃ tadā)那個布施以來,
我不知道(nābhijānāmi)(有經歷過)惡趣(duggatiṃ),這是布施蜜(madhudānassidaṃ)的果報(phalaṃ)。
115.
「我的煩惱已被燒盡…(中略)…我作為無漏者而安住。
116.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中略)…我已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117.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中略)…我已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以上就是供養蜜與肉之(Madhumaṃsadāyako)尊者長老所說這些偈頌的經過。
AP.1.417 龍花長老傳 nāgapallav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花給佛陀後,91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118.
「在(Bandhumatiyā)城,我住在皇家園林(rājuyyāne)中。
在我的住處(assama)附近(sāmantā),世間導師(lokanāyako)坐了下來。
119.
「我取了龍花(nāgapallavamādāya)(一種花),獻給了(abhiropayiṃ)佛陀。
懷著清淨信心(pasannacitto)和愉悅的心(sumano),我禮敬了(abhivādayiṃ)善逝(sugataṃ)。
120.
「自從九十一劫(ekanavutito kappe)前我供養(pūjayiṃ)那花(pallavama)以來,
我不知道(nābhijānāmi)(有經歷過)惡趣(duggatiṃ),這是供養佛(buddhapūjāyidaṃ)的果報(phalaṃ)。
121.
「我的煩惱已被燒盡…(中略)…我作為無漏者而安住。
122.
「我的(出家)真是來得好…(中略)…我已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123.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中略)…我已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以上就是龍花之(Nāgapallavo)尊者長老所說這些偈頌的經過。
AP.1.418 一燈長老傳 ekadīpiy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一盞燈給佛舍利塔後,31次為天王,28次為轉輪王,無數次為大王,具有天眼,94個大劫不下惡道,最後在四歲就證得涅槃)
124.
「當善逝(Sugate)、義成就Siddhatthe世間導師(Lokanāyake)般涅槃(Parinibbute)後,
包括天與人(Sadevamānusā)的所有眾生,都禮敬(Pūjenti)這位人中最勝者(Dvipaduttamaṃ)。
125.
「當義成就(Siddhatthe)世間導師(Lokanāyake)的舍利塔(Citake)被建成(Āropite)後,
眾人各依自己的能力(Yathāsakena thāmena),供奉(Pūjenti)導師(Satthuno)的舍利塔(Citaṃ)。
126.
「在舍利塔(Citakassa)不遠處(Avidūre),我點燃了(Ujjālayiṃ)一盞燈(Dīpaṃ)。
直到太陽(Udeti sūriyo)升起,我的燈都一直明亮地燃燒著(Ujjali)。
127.
「由於那個善業(Tena kammena sukatena),以及(當時的)心願與決意(Cetanāpaṇidhīhi ca),
我捨棄(Jahitvā)了人身(Mānusaṃ dehaṃ)後,便往生(Agacchahaṃ)了三十三天(Tāvatiṃsaṃ)。
128.
「在那裡,我(天界)的宮殿(Byamhaṃ)被稱為『一燈(Ekadīpī)』而聞名(Ñāyati)。
有十萬盞燈(Dīpasatasahassāni)在我的宮殿中照耀著(Pajjalare)。
129.
「就像太陽(Udayantova sūriyo)升起,我的身體(Deho me)總是(sadā)發光(Jotate)。
我的身體(Sarīrassa)總是具有光明(Sappabhāhi),我一直都有光明(Āloko hoti)。
130.
「以我的眼睛,我能穿透牆壁(Tirokuṭṭaṃ)、穿透山岩(Tiroselaṃ)、超越(Samatiggayha)整個(Kevalaṃ)山脈(Pabbataṃ),
能看見(Passāmi)周圍一百由旬(Samantā yojanasataṃ)的範圍。
131.
「我曾在天界(Devaloke)享樂了七十七次(Sattasattatikkhattuñca)。
並三十一次(Ekatiṃsatikkhattuñca)行使了天王權(Devarajjamakārayiṃ)。
132.
「我也二十八次(Aṭṭhavīsatikkhattuñca)成為轉輪王(Cakkavattī)。
偉大的地方性王權(Padesarajjaṃ),多得無法計算(Asaṅkhiyaṃ)。
133.
「從天界(Devalokā)死沒(Cavitvāna)後,我投生(Nibbattiṃ)到母親的子宮(Mātukucchiyaṃ)中。
即使還在母胎(Mātukucchigatassāpi)時,我的眼睛(Akkhi me)也從不閉合(Na nimīlati)。
134.
「出生後(Jātiyā)四歲(Catuvassohaṃ),我就出家(Pabbajiṃ)過無家的生活(Anagāriyaṃ)。
不到半個月(Aḍḍhamāse asampatte),我就證得了(Apāpuṇiṃ)阿羅漢位(Arahattaṃ)。
135.
「我淨化了(Visodhesiṃ)天眼(Dibbacakkhuṃ),一切存在(Bhavā)已被根除(Samūhatā)。
一切煩惱(Sabbe kilesā)已被斷絕(Sañchinnā),這是供養一燈(Ekadīpassidaṃ)的果報(Phalaṃ)。
136.
「我能超越(Samatikkamma)牆壁(Tirokuṭṭaṃ)、山岩(Tiroselaṃ)乃至整個山脈(Pabbatañcāpi kevalaṃ)而看見(Passāmi),
這是供養一燈的果報。
137.
「不平的(Visamā)地方對我來說變得平坦(Samā honti),黑暗(Andhakāro)不存在(Na vijjati)。
我看不到(Passāmi)任何昏暗(Timiraṃ),這是供養一燈的果報。
138.
「自從九十四劫(Catunnavutito kappe)前我布施(Adadiṃ)那盞燈(Dīpam)以來,
我不知道(Nābhijānāmi)(有經歷過)惡趣(Duggatiṃ),這是供養一燈的果報。
139.
「我的煩惱已被燒盡…(中略)…我作為無漏者而安住。
140.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中略)…我已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141.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中略)…我已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以上就是一燈之(Ekadīpiyo)尊者長老所說這些偈頌的經過。
AP.1.419 懷中花長老傳 ucchaṅga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供花給佛陀後,91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142.
「在(Bandhumatiyā)城,我那時是一個花匠(Māliko)。
我將懷抱(Ucchaṅgaṃ)裝滿花後(Pūrayitvāna),就前往(Agamaṃ)市集(Antarāpaṇaṃ)。
143.
「在那個時候,世尊(Bhagavā),由比丘僧眾(Bhikkhusaṅgha)圍繞著(Purakkhato),
以偉大的(Mahatā)威神力(Ānubhāvena),世間導師(Lokanāyako)正要出行(Niyyāti)。
144.
「看見了(Disvāna)世間明燈(Lokapajjotaṃ)、渡越世間者(Lokatāraṇaṃ)毘婆尸(Vipassiṃ)佛後,
我從懷中(Ucchaṅgā)取出一朵花(Pupphaṃ paggayha),供養了(Apūjayiṃ)最勝佛(Buddhaseṭṭhaṃ)。
145.
「自從九十一劫(Ekanavutito kappe)前我供養(Abhipūjayiṃ)那花(Puppham)以來,
我不知道(Nābhijānāmi)(有經歷過)惡趣(Duggatiṃ),這是供養佛(Buddhapūjāyidaṃ)的果報(Phalaṃ)。
146.
「我的煩惱已被燒盡…(中略)…我作為無漏者而安住。
147.
「我的(出家)真是來得好…(中略)…我已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148.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中略)…我已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以上就是懷中花之(Ucchaṅgapupphiyo)尊者長老所說這些偈頌的經過。
AP.1.420 供養粥長老傳 yāgu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布施粥給僧團後,3萬大劫不下惡道,33次成為帝釋天,30次為轉輪王,無數次大王,不曾有過負面情緒,無病、容貌端嚴、速得覺悟、獲得飲食、壽命長久,最終抵達涅槃)
149.
「那時,我拿著為客人準備的(Atithiṃ me gahetvāna)(食物),前往(Agacchiṃ)一個小村莊(Gāmakaṃ)。
看見一條河水氾濫的(Sampuṇṇanadikaṃ)河流後,我走向(Upāgamiṃ)一座僧園(Saṅghārāmaṃ)。
150.
「(園中有)住森林者(Āraññakā)、持頭陀行者(Dhutadharā)、禪修者(Jhāyino)、穿著粗陋衣(Lūkhacīvarā)的比丘。
他們樂於遠離(Vivekābhiratā)、是賢智者(Dhīrā),就住在那僧園裡。
151.
「他們的(托缽)去處(Gati)被(洪水)阻斷了(Upacchinnā),因為河流被(洪水)阻隔了(Oruddhanaditāya hi)。
所以這些已善解脫(Suvimuttāna)的比丘們,無法出去托缽(Piṇḍāya te na gacchanti)。
152.
「我懷著清淨信心(Pasannacitto)、愉悅的心(Sumano),心生感動(Vedajāto),合掌(Katañjalī)。
我拿了米(Taṇḍulaṃ me gahetvāna),為他們煮了粥(Yāgudānaṃ)並布施(Adāsahaṃ)給他們。
153.
「我布施了五種(Pañcannaṃ)粥(Yāguṃ)後,以雙手(Sehi pāṇibhi)(行禮),心懷淨信(Pasanno)。
我對自己所作的業(Sakakammābhiraddho)感到欣喜,死後便往生(Agacchahaṃ)了三十三天(Tāvatiṃsaṃ)。
154.
「我的(天界)宮殿(Byamhaṃ)是寶珠所成(Maṇimayañca),我轉生(Nibbatti)於三十三天(Tidase)的群眾(Gaṇe)中。
有眾多天女(Nārīgaṇehi)相伴(Sahito),我在最勝的(Uttame)宮殿中享受歡樂(Modāmi)。
155.
「我三十三次(Tettiṃsakkhattuṃ)成為帝釋天(Devindo),行使了天王權(Devarajjamakārayiṃ)。
我三十次(Tiṃsakkhattuṃ)成為轉輪王(Cakkavattī),行使了大王權(Mahārajjamakārayiṃ)。
156.
「廣大的地方性王權(Padesarajjaṃ),多得無法計算(Asaṅkhiyaṃ)。
無論在天界(Devaloke)或人間(Manusse),我都親自享受了(Anubhotvā)(這些果報)。
157.
「在最後的存在(Pacchime bhave)中,當時機成熟(Sampatte),我出家(Pabbajiṃ)過無家的生活(Anagāriyaṃ)。
就在頭髮被剃落(Saha oropite kese)的同時,我通達了(Sabbaṃ sampaṭivijjhahaṃ)一切(法)。
158.
「我思惟(Sammasanto)身體(Kaḷevaraṃ)的滅盡相(Khayato)與壞滅相(Vayato),
在受持學戒(Pure sikkhāpadādānā)之前,我就證得了(Apāpuṇiṃ)阿羅漢位(Arahattaṃ)。
159.
「我的布施是善施出的(Sudinnaṃ me dānavaraṃ),(如同)一項成功的投資(Vāṇijjaṃ sampayojitaṃ)。
就因為那個布施粥(Yāgudānena)的業(Teneva),我證得了(Pattomhi)不動之境(Acalaṃ padaṃ)(涅槃)。
160.
「憂愁(Sokaṃ)、悲傷(Pariddavaṃ)、疾病(Byādhiṃ)、苦惱(Darathaṃ)、心的焦灼(Cittatāpanaṃ),
我不記得(Nābhijānāmi)這些(痛苦)曾生起(Uppannaṃ),這是布施粥(Yāgudānassidaṃ)的果報(Phalaṃ)。
161.
「我將粥(Yāguṃ)布施給僧團(Saṅghassa),他們是無上的(Anuttare)功德田(Puññakkhette)。
我體驗到(Anubhomi)五種(Pañcānisaṃse)功德,啊!(Aho)布施粥(Yāgusuyiṭṭhatā)(的善果)真好!
162.
「(五種功德是:)無病(Abyādhitā)、容貌端嚴(Rūpavatā)、迅速通達法義(Khippaṃ dhammanisantitā)(或:速得覺悟)、
獲得飲食(Lābhitā annapānassa)、以及(第五)我的壽命長久(Āyu pañcamakaṃ mama)。
163.
「任何(Yo koci)想要(Vedaṃ janayaṃ)(這些功德)的人,他應當在僧團中布施粥(Saṅghe yāguṃ dadeyya so)。
智者(Paṇḍito)應當把握(Paṭigaṇheyya)這五種(Imāni pañca)利益(Ṭhānāni)。
164.
「所有應作的(Karaṇīyaṃ)都已完成(Kataṃ sabbaṃ),一切存在(Bhavā)已被我拔除(Ugghāṭitā mayā)。
一切漏(Sabbāsavā)已被完全斷盡(Parikkhīṇā),現在(Natthi dāni)不再有來生(Punabbhavo)。
165.
「如今,我將遊行(Vicarissāmi),從一村到另一村(Gāmā gāmaṃ),從一城到另一城(Purā puraṃ),
禮敬(Namassamāno)正等覺者(Sambuddhaṃ),以及善妙之法(Dhammassa ca sudhammataṃ)。
166.
「自從三萬劫(Tiṃsakappasahassamhi)前我作下(Yaṃ dānamadadiṃ tadā)那個布施以來,
我不知道(Nābhijānāmi)(有經歷過)惡趣(Duggatiṃ),這是布施粥(Yāgudānassidaṃ)的果報(Phalaṃ)。
167.
「我的煩惱已被燒盡…(中略)…我作為無漏者而安住。
168.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中略)…我已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169.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中略)…我已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以上就是供養粥之(Yāgudāyako)尊者長老所說這些偈頌的經過。
AP.1.421 供養炒飯之長老傳 patthodan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布施炒飯佛陀/獨覺佛後,36次為帝釋天,33次為轉輪王,無數次為大王,輪迴中擁有無量財富,財富源源不絕地生起,未曾經歷過貧乏,富足得總是思考應享用什麼,94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170.
「過去我曾是(Pure āsiṃ)一個林居者(Vanacārī),總是(Satataṃ)在森林裡工作(Vanakammiko)。
我拿著炒飯(Patthodanaṃ gahetvāna),前往(Agamāsahaṃ)工作的地方(Kammantaṃ)。
171.
「在那裡,我看見了(Addasāsiṃ)正等覺者(Sambuddhaṃ)、自覺者(Sayambhuṃ)、無敗者(Aparājitaṃ)(佛陀)。
他從森林(Vanā)出來托缽(Piṇḍāya nikkhantaṃ),看見他後,我的心變得清淨(Pasādayiṃ)。
172.
「(那時我想:)『我正忙於(Parakammāyane yutto)別人的工作,也沒有(Puññañca me na vijjati)什麼福德(物品可供養)。
這裡還有(Atthi)這炒飯(Ayaṃ patthodano),我將供養(Bhojayissāmahaṃ)這位寂默者(Muniṃ)。』
173.
「我拿了炒飯(Patthodanaṃ gahetvāna),就布施(Adāsahaṃ)給了自覺者(Sayambhussa)。
當我沉思(Mama nijjhāyamānassa)時,那位聖賢(Muni)當時就享用了(Paribhuñji)它。
174.
「由於那個善業(Tena kammena sukatena),以及(當時的)心願與決意(Cetanāpaṇidhīhi ca),
我捨棄(Jahitvā)了人身(Mānusaṃ dehaṃ)後,便往生(Agacchahaṃ)了三十三天(Tāvatiṃsaṃ)。
175.
「我三十六次(Chattiṃsakkhattuṃ)成為天帝釋(Devindo),行使了天王權(Devarajjamakārayiṃ)。
我三十三次(Tettiṃsakkhattuṃ)成為國王(Rājā),是轉輪王(Cakkavattī)。
176.
「廣大的地方性王權(Padesarajjaṃ),多得無法計算(Asaṅkhiyaṃ)。
我成為快樂(Sukhito)且有聲望(Yasavā)的人,這是布施炒飯(Patthodanassidaṃ)的果報(Phalaṃ)。
177.
「在輪迴(Bhavābhave)中流轉(Saṃsaranto)時,我獲得了無量(Amitaṃ)的財富(Dhanaṃ)。
我的資具(Bhoge)沒有缺乏(Ūnatā natthi),這是布施炒飯的果報。
178.
「我的財富(Bhogā)生起(Nibbattare)如河流(Nadīsotapaṭibhāgā)般(源源不絕)。
我無法計算(Parimetuṃ na sakkomi)(它們),這是布施炒飯的果報。
179.
「(我總是想:)『吃這個(Khāda imaṃ)、享用這個(Bhuñja imaṃ)、在這個(Imamhi)床座(Sayana)上躺臥(Saya)。』
因此我總是安樂的(Sukhito homi),這是布施炒飯的果報。
180.
「自從九十四劫(Catunnavutito kappe)前我作下(Yaṃ dānamadadiṃ tadā)那個布施以來,
我不知道(Nābhijānāmi)(有經歷過)惡趣(Duggatiṃ),這是布施炒飯(Patthodanassidaṃ)的果報(Phalaṃ)。
181.
「我的煩惱已被燒盡…(中略)…我作為無漏者而安住。
182.
「我的(出家)真是來得好…(中略)…我已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183.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中略)…我已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以上就是供養炒飯之(Patthodanadāyako)尊者長老所說這些偈頌的經過。
AP.1.422 供養床座之長老傳 mañc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椅子給比丘僧團後,55次為帝釋天,80次為轉輪王,無數次為大王,在生死輪迴中床座會自動為他出現,94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184.
「當慈悲的(Kāruṇike)、義成就者(Siddhatthe)世間導師(Lokanāyake)般涅槃(Parinibbute)後,
(他的教法)在廣大的(Vitthārike)、被宣說的(Pāvacane)、受天與人(Devamānusa)敬奉的(Sakkate)(世間)流布。
185.
「在那時,我是一個賤民(Caṇḍālo),是製作椅子(Āsandī)和凳子(Pīṭha)的工匠(Kārako)。
我靠那個職業(Tena kammena)維生(Jīvāmi),也靠它養育(Posemi)孩子(Dārake)。
186.
「我製作了一件做工精良的(Sukataṃ)椅子(Āsandiṃ)後,以雙手(Sehi pāṇibhi)(奉獻),心懷淨信(Pasanno)。
我親自(Sayameva)前往(Upagantvāna),把它布施(Adāsahaṃ)給了比丘僧團(Bhikkhusaṅghassa)。
187.
「由於那個善業(Tena kammena sukatena),以及(當時的)心願與決意(Cetanāpaṇidhīhi ca),
我捨棄(Jahitvā)了人身(Mānusaṃ dehaṃ)後,便往生(Agacchahaṃ)了三十三天(Tāvatiṃsaṃ)。
188.
「我到了天界(Devalokagato)後,成為安樂者(Santo),在三十三天(Tidase)的群眾(Gaṇe)中享受歡樂(Modāmi)。
極其珍貴的(Mahagghāni)床座(Sayanāni),只要我想要(Yadicchakaṃ)就會出現(Nibbattanti)。
189.
「我五十次(Paññāsakkhattuṃ)成為天帝釋(Devindo),行使了天王權(Devarajjamakārayiṃ)。
我八十次(Asītikkhattuṃ)成為國王(Rājā),是轉輪王(Cakkavattī)。
190.
「廣大的地方性王權(Padesarajjaṃ),多得無法計算(Asaṅkhiyaṃ)。
我成為快樂(Sukhito)且有聲望(Yasavā)的人,這是布施床座(Mañcadānassidaṃ)的果報(Phalaṃ)。
191.
「當我從天界(Devalokā)死沒(Cavitvāna),來到(Emi)人間(Mānusaṃ)的存在(Bhavaṃ)時,
極其舒適的(Mahārahā)上妙床座(Susayanā),會自動(Sayameva)為我出現(Bhavanti me)。
192.
「這是我最後的(生死)(Ayaṃ pacchimako mayhaṃ),這是最後存在的運轉(Carimo vattate bhavo)。
即使到今天(Ajjāpi),在睡眠的時間(Sayane kāle),床座(Sayanaṃ)就會自動備好(Upatiṭṭhati)。
193.
「自從九十四劫(Catunnavutito kappe)前我作下(Yaṃ dānamadadiṃ tadā)那個布施以來,
我不知道(Nābhijānāmi)(有經歷過)惡趣(Duggatiṃ),這是布施床座(Mañcadānassidaṃ)的果報(Phalaṃ)。
194.
「我的煩惱已被燒盡…(中略)…我作為無漏者而安住。
195.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中略)…我已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196.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中略)…我已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以上就是供養床座之(Mañcadāyako)尊者長老所說這些偈頌的經過。
AP.1.423 一次掃地之長老傳 sakiṃsammajjakattherāpadānaṃ
(為菩提樹掃地後,心清淨,沒有痛苦,沒有各種疾病,不散亂,正直,能隨意入願欲的定,不生貪嗔癡,91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1.
「當我看到(Vipassino)世尊(Bhagavato)那最勝的(muttamaṃ)菩提樹(Bodhi)——(Pāṭaliṃ)鉢羅叉樹時,
僅僅見到(Disvāva)那樹梢(Pādapaggaṃ),我的心就在那裡變得清淨(Pasādayiṃ)。
2.
「我拿了掃帚(Sammajjaniṃ gahetvāna),立刻(Tāvade)清掃了(Sammajji)那棵菩提樹(Bodhiṃ)。
清掃完(Sammajjitvāna)那棵菩提樹後,我禮敬了(Avandiṃ)那棵鉢羅叉樹(Pāṭaliṃ)。
3.
「我對彼處(清掃)生起淨信(Tattha cittaṃ pasādetvā),合掌(Katvāna añjaliṃ)於頭頂(Sire),
禮敬著(Namassamāno)那棵最勝的菩提樹(Bodhimuttamaṃ)後,我就返回了(Gañchiṃ paṭikuṭiṃ ahaṃ)。
4.
「我正沿著那條路(Tādimaggena)走著(Gacchāmi),心中憶念著(Saranto)那棵最勝的菩提樹時,
一條大蟒蛇(Ajagaro)攻擊(Pīḷesi)了我,牠形貌恐怖(Ghorarūpo),力量巨大(Mahabbalo)。
5.
「(但我心想:)『我剛才在(菩提樹)近旁(Āsanne)所作的業(Kataṃ kammaṃ),會因其果報(Phalena)令我喜悅(Tosayī mamaṃ)。』
(於是,我安然死去,)那蟒蛇吞食了(Gilati)我的身體(Kaḷevaraṃ me),而我(死後)正在天界(Devaloke)享樂(Ramāmahaṃ)。
6.
「我的心總是無有擾亂(Anāvilaṃ mama cittaṃ),清淨(Visuddhaṃ)、潔白(Paṇḍaraṃ)。
我不知道(Na jānāmi)憂傷之刺(Sokasallaṃ),也沒有心的焦灼(Cittasantāpanaṃ mama)。
7.
「我沒有皮膚病(Kuṭṭhaṃ)、腫瘤(Gaṇḍo)、白癬(Kilāso)、痲瘋(Apamāro)、疥瘡(Vitacchikā)、
濕疹(Daddu)、也沒有搔癢(Kaṇḍu),這是一次掃地(Sammajjanāyidaṃ)的果報(Phalaṃ)。
8.
「憂傷(Soko)與悲嘆(Paridevo)在我心中(Hadaye me)不存在(Na vijjati)。
我的心不散亂(Abhantaṃ)、正直(Ujukaṃ),這是一次掃地的果報。
9.
「我不沈溺於(Na majjāmi)定(Samādhīsu),我的心意(Mānasaṃ)是明淨的(Visadaṃ)。
無論我希求(Yaṃ yaṃ icchāmi)哪一種定(Samādhiṃ),那種定(So so)就會在我心中成就(Sampajjate mamaṃ)。
10.
「我不貪著(Na rajjāmi)於可貪之物(Rajanīye),也不(動怒)於可瞋之境(Dussaniyesu ca)。
我不迷亂(Na muyhāmi)於可痴之境(Mohanīye),這是一次掃地的果報。
11.
「自從九十一劫(Ekanavutito kappe)前我作了(Yaṃ kammamakariṃ tadā)那個業以來,
我不知道(Nābhijānāmi)(有經歷過)惡趣(Duggatiṃ),這是一次掃地的果報(Phalaṃ sammajjanāyidaṃ)。
12.
「我的煩惱(Kilesā)已被燒盡(Jhāpitā),一切存在(Bhavā)已被根除(Samūhatā)。
就像大象掙斷了束縛(Nāgova bandhanaṃ chetvā),我作為無漏者(Anāsavo)而安住。
13.
「我的(出家)真是來得好(Svāgataṃ),得以親近我的佛陀(Santike)。
我已證得三明(Tisso vijjā anuppattā),我已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14.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八解脫(Vimokkhāpi ca aṭṭhime)。
(我已)體證(Sacchikatā)六神通(Chaḷabhiññā),我已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AP.1.424 施單布衣者長老傳 ekaduss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布匹給佛陀後,十萬大劫不下惡道,36次為帝釋天,33次為轉輪王,無數次為大王,每次投生都容貌俊美(rūpavā),具足美德(guṇasampanno),身體(功能)不衰退;財富沒有短缺,身體呈現金黃色,能施展布匹神變,最終抵達涅槃)
15.
「在漢沙瓦提(Haṃsavatī)城,我曾是一個割草的人。
我靠著割草維生,以此養育孩子們。
16.
「有一位名為蓮華上(Padumuttaro)的勝者,是一切法的達彼岸者。
他驅散了黑暗之後,這位世間的導師出現了。
17.
「坐在自己的家裡,我當時就這樣想:
『佛陀出現在世間了,卻沒有可供布施的物品。
18.
「『我只有這一匹布,也沒有任何其他施主。
地獄的苦觸是痛苦的,我將以此供養來種下福德( dakkhiṇaṃ )。』
19.
「我這樣思考之後,讓自己的心變得清淨。
拿著那一件布,我奉獻給了最勝的佛陀。
20.
「獻上那一件布之後,我興高采烈地說:
『勇士啊,如果您是佛陀,大聖賢(Mahāmuni)啊,請度脫我!』
21.
「世間解(Padumuttaro Lokavidū)接受了我的供品(āhutīnaṃ paṭiggaho),
在稱揚我的布施時,為我作了隨喜(anumodanaṃ)。
22.
「『憑藉這一件布,以及你的意向和決心(cetanāpaṇidhīhi ca),
你將在十萬劫(kappasatasahassāni)中,不會墮入惡道(vinipātaṃ)。
23.
「『你將三十六次(chattiṃsakkhattuṃ)成為天帝釋(Devindo),行使天王的權力(devarajjaṃ)。
並將三十三次(tettiṃsakkhattuṃ)成為轉輪王(cakkavattī)。
24.
「『(你將獲得)廣大的地方王權(padesarajjaṃ),其數量多得無法計算(gaṇanāto asaṅkhiyaṃ)。
無論在天界(devaloke)或人間(manusse),你在輪迴(saṃsaranto)中都將如此:
25.
「『(你將)容貌俊美(rūpavā),具足美德(guṇasampanno),身體(功能)不衰退(anavakkantadehavā)。
你將隨心所欲獲得無數不可撼動的(akkhobhaṃ amitaṃ)布匹(dussaṃ)。』
26.
「說完這些話後,這位名為蓮華(Jalajuttama)的正等覺者(Sambuddho),
這位勇士(vīro),就像天鵝王(haṃsarājā)一樣,升上天空(nabhaṃ abbhuggamī)。
27.
「無論我投生到哪一種生處(yonupapajjāmi),無論是天界(devattaṃ)還是人間(mānusaṃ),
我的財富(bhoge)都沒有短缺(ūnatā natthi),這就是施捨一件布(ekadussa)的果報。
28.
「每一步(paduddhāre)之中,都有布(dussaṃ)為我產生(nibbattate)。
我站在布的下方(heṭṭhā dussamhi tiṭṭhāmi),布就在我的上方(uparicchadanaṃ)遮覆著我。
29.
「乃至整個輪圍界(cakkavāḷaṃ),連同它的森林(sakānanaṃ)和山嶽(sapabbataṃ),
只要我今天願意(icchamāno),我就能用布(dussehi)覆蓋它(acchādayeyya taṃ)。
30.
「正是因為那一件布(ekadussena),我在輪迴(saṃsaranto)中流轉於各種存在(bhavābhave),
總是呈現出黃金般的顏色(suvaṇṇavaṇṇo hutvāna)。
31.
「那一件布(ekadussassa)的果報(vipākaṃ),我從未在任何地方(nājjhagaṃ katthacikkhayaṃ)體驗到窮盡。
這是我最後一世(antimā jāti),即使在此生(idhāpi),它依然在成熟(vipaccati)。
32.
「自從我布施那件布以來,已經過了十萬劫(satasahassito kappe),
我不曾經歷(duggatiṃ nābhijānāmi)惡趣,這就是施捨一件布的果報。
33.
「我的煩惱(kilesā)已被燒盡(jhāpitā)……(中間省略)……我無漏(anāsavo)地安住(viharāmi)。
34.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中間省略)……我已經完成了佛陀的教導(sāsanaṃ)。
35.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中間省略)……我已經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尊者(Āyasmā)施單布衣者(Ekadussadāyako)長老(Thero)就是這樣說出了這些偈頌(gāthāyo)。
AP.1.425 施單座者長老傳 ekāsan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座位給佛陀後,十萬大劫不下惡道,50次為帝釋天,80次為轉輪王,無數次為大王,能得到一切交通工具,隨心所欲獲得座椅,出生為高貴種姓,最終抵達涅槃)
36.
「在離雪山(Himavanta)不遠之處,有一座名叫牛居(Gosita)的山。
我建造了一座精舍(assamo),一所搭建得很好的葉屋(paṇṇasālā)。
37.
「我名叫那羅多(Nārado),智者們稱我為迦葉(Kassapo)。
當時我為了尋求清淨之道(suddhimaggaṃ),正居住在牛居山(Gosite)上。
38.
「有一位名為蓮華上(Padumuttaro)的勝者(jino),是一切法的達彼岸者(pāragū)。
這位正等覺者(sambuddho)樂於遠離欲樂(vivekakāmo),毫無動搖地(anilañjasā)來到了(此地)。
39.
「當這位大仙(mahesino)在森林邊緣行走時,我見到了他的光芒(raṃsiṃ)。
我準備好了一個木座(kaṭṭhamañcaṃ),並鋪開了鹿皮(ajinañca)。
40.
「準備好座位(āsanaṃ)之後,我雙手合十(añjaliṃ)舉過頭頂(sire katvāna)。
我心中充滿喜悅(somanassaṃ),說出了這些話:
41.
「『偉大的勇士(mahāvīra)啊,您是拔除痛苦之箭者(sallakatto),是病者(āturānaṃ)的醫治者(tikicchako)。
導師(nāyaka)啊,我是一個被貪愛之病(rogaparetassa)所困的人,請醫治(tikicchaṃ)我吧。』
42.
「『最勝的佛陀(buddhaseṭṭha)啊,聖賢(mune)!凡是能有幸見到您的人(kallatthikā ye passanti),
他們都能達到堅固的成就(dhuvatthasiddhiṃ),他們的存在(bhave)將不再衰敗(ajaro)。』
43.
「『我沒有其他可供布施的東西(deyyadhammo),沒有現成的果實或食物(pavattaphalabhojihaṃ)可供奉。
我只有這個座位(āsanaṃ),請您坐在這個木座(kaṭṭhamañcake)上吧。』
44.
「世尊(bhagavā)就在那裡坐下了,就像獅子(kesarī)一樣毫無畏懼(asambhītova)。
他停留了片刻(muhuttaṃ vītināmetvā)後,說出了這些話:
45.
「『不要害怕(mā bhāyi),放心歡喜吧(visaṭṭho hohi),你已獲得了光明的精髓(laddho jotiraso)。
你所渴望(patthitaṃ)的一切,在未來世(nāgate)都將圓滿實現(paripūrissati)。』
46.
「『你在此無上(puññakkhette anuttare)福田所做的布施,絕不會徒勞無功(na moghaṃ)。
任何人若能專心致志(yassa cittaṃ paṇīhitaṃ),必能超度自己(sakkā uddharituṃ attā)。』
47.
「『憑藉這一個座位的布施(imināsanadānena),以及你的意向和決心(cetanāpaṇidhīhi ca),
你將在十萬劫(kappasatasahassāni)中,不會墮入惡道(vinipātaṃ)。』
48.
「『你將五十次(paññāsakkhattuṃ)成為天帝釋(Devindo),行使天王的權力(devarajjaṃ)。
並將八十次(asītikkhattuṃ)成為轉輪王(cakkavattī)。』
49.
「『(你將獲得)廣大的地方王權(padesarajjaṃ),其數量多得無法計算(gaṇanāto asaṅkhiyaṃ)。
你將在在處處一切地方(sabbattha)都感到快樂(sukhito hutvā),輪迴(saṃsāre)流轉(saṃsarissasi)。』
50.
「說完這些話後,這位名為蓮華(Jalajuttama)的正等覺者(Sambuddho),
這位勇士(vīro),就像天鵝王(haṃsarājā)一樣,升上天空(nabhaṃ abbhuggamī)。
51.
「象駕(hatthiyānaṃ)、馬駕(assayānaṃ)、華麗的馬車(sarathaṃ sandamānikaṃ),
所有這些我都能得到,這就是布施一個座位(ekāsana)的果報。
52.
「甚至當我進入森林(kānanaṃ pavisitvāpi),只要我想要(icchāmi)座位(āsanaṃ),
了知我的心意(saṅkappamaññāya),座榻(pallaṅko)就會出現(upatiṭṭhati)。
53.
「當我進入水中(vārimajjhagato santo),只要我想要(icchāmi)座位(āsanaṃ),
(就有座位)了知我的心意(saṅkappamaññāya),座榻(pallaṅko)就會出現(upatiṭṭhati)。
54.
「無論我投生到哪一種生處(yonupapajjāmi),無論是天界(devattaṃ)還是人間(mānusaṃ),
總有十萬個(pallasahassāni)座榻(pallaṅka)環繞(parivārenti)著我。
55.
「我只在兩種存在(duve bhave)中流轉(saṃsarāmi):天界(devatte)和人間(mānuse)。
我只出生(duve kule pajāyāmi)在兩種家族:剎帝利(khattiye)和婆羅門(brāhmaṇe)。
56.
「在無上福田(puññakkhette anuttare)布施了那一個座位(ekāsanaṃ)之後,
(如今)我己經拿起(或「了知」)法之座榻(dhammapallaṅkamādāya),無漏(anāsavo)地安住(viharāmi)。」
57.
「自從我作那次布施以來,已經過了十萬劫(satasahassito kappe),
我不曾經歷(duggatiṃ nābhijānāmi)惡趣,這就是布施一個座位的果報。
58.
「我的煩惱(kilesā)已被燒盡(jhāpitā)……(中間省略)……我無漏(anāsavo)地安住(viharāmi)。
59.
「我的(出家)真是來得好啊(svāgataṃ vata me āsi)……(中間省略)……我已經完成了佛陀的教導(sāsanaṃ)。
60.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中間省略)……我已經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AP.1.426 施七束迦曇婆花者長老傳 sattakadamba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花朵給獨覺佛後,94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61.
「在離雪山(Himavantassa)不遠之處,有一座名叫雞足(Kukkuṭo)的山。
在那座山的山腳下(pādamhi),有七位(satta)佛陀(buddhā)曾居住(vasiṃsu)在那裡。
62.
「看見盛開的(pupphitaṃ)迦曇婆(kadamba)花後,我舉起了合掌(añjaliṃ)。
懷著充滿福德的心(puññacittena),我取了七(satta)束花(mālā),並撒散(okiriṃ)(供養)。
63.
「憑藉那善做(sukatena)的業(kammena),以及我的意向和決心(cetanāpaṇidhīhi ca),
我捨棄(jahitvā)了人的身體(mānusaṃ dehaṃ)後,就往生到了三十三天(Tāvatiṃsaṃ)。
64.
「自從我做了那(供養)業(kammamakariṃ)以來,已經過了九十四(catunnavutito)劫(kappe),
我不曾經歷(duggatiṃ nābhijānāmi)惡趣,這就是供養佛陀(buddhapūjāya)的果報。
65.
「我的煩惱(kilesā)已被燒盡(jhāpitā)……(中間省略)……我無漏(anāsavo)地安住(viharāmi)。
66.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中間省略)……我已經完成了佛陀的教導(sāsanaṃ)。
67.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中間省略)……我已經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AP.1.427 施拘蘭陀花者長老傳 koraṇḍa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花朵給佛足印後,92個大劫不下惡道,擁有如花的膚色,具足光明,最終抵達涅槃)
68.
「過去(pure)我曾是一個樵夫(vanakammiko),受父親和母親養育(pitumātumatenahaṃ)。
我以畜牧(pasumārena)維生(jīvāmi),那時我沒有什麼善行(kusalaṃ me na vijjati)。
69.
「在我住處(āsaya)的附近(sāmantā),那位三界中最勝者(tisso lokagganāyako),
這位具眼者(cakkhumā)出於慈悲(anukampāya),示現了三個足印(padāni tīṇi dassesi)。
70.
「看見(disvā)勝者(Satthuno)帝沙(Tissa)(佛陀)所留下的足印(padāni)後,
我歡喜雀躍(haṭṭho haṭṭhena cittena),並對(這些)足印(pade)生起了清淨的信心(cittaṃ pasādayiṃ)。
71.
「看見(disvā)盛開的(pupphitaṃ)拘蘭陀(koraṇḍa)花(長在)從地而生(dharaṇīruhaṃ)的樹(pādapaṃ)上,
我親自(sakosakaṃ)採取了(花),並用以供養(apūjayiṃ)那最殊勝的(padaseṭṭham)足印。
72.
「憑藉那善做(sukatena)的業(kammena),以及我的意向和決心(cetanāpaṇidhīhi ca),
我捨棄(jahitvā)了人的身體(mānusaṃ dehaṃ)後,就往生到了三十三天(Tāvatiṃsaṃ)。
73.
「無論我投生到哪一種生處(yonupapajjāmi),無論是天界(devattaṃ)還是人間(mānusaṃ),
我總是擁有如同拘蘭陀(koraṇḍa)花一般的顏色(vaṇṇakoyeva),並且光明赫奕(suppabhāso)。
74.
「自從我做了那(供養)業(kammamakariṃ)以來,已經過了九十二(dvenavute)劫(kappe),
我不曾經歷(duggatiṃ nābhijānāmi)惡趣,這就是供養足印(padapūjāya)的果報。
75.
「我的煩惱(kilesā)已被燒盡(jhāpitā)……(中間省略)……我無漏(anāsavo)地安住(viharāmi)。
76.
「我的(出家)真是來得好啊(svāgataṃ vata me āsi)……(中間省略)……我已經完成了佛陀的教導(sāsanaṃ)。
77.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中間省略)……我已經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尊者(Āyasmā)施拘蘭陀花者(Koraṇḍapupphiyo)長老(Thero)就是這樣說出了這些偈頌(gāthāyo)。
AP.1.428 施壺中蜜者長老傳 ghatamaṇḍ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布施一壺蜜糖給佛陀後,能幻化出蜜糖相關的神變,能隨意變出滿願樹,50次為帝釋天,51次為轉輪王,無數次為大王,94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78.
「(我見到)那位思慮圓滿的(Sucintitaṃ)世尊(Bhagavantaṃ),世間最勝者(Lokajeṭṭhaṃ),人中之雄(Narāsabhaṃ),
他坐在大森林(mahāraññaṃ)中,正被風疾(vātābādhena)所折磨(pīḷitaṃ)。
79.
「見到此景,我生起清淨信心(cittaṃ pasādetvā),將一壺蜜(ghatamaṇḍam)奉上(upānayiṃ)。
(善業的)累積就如同恒河(Gaṅgā)與 Bhagīrathī 河一樣,由點滴行為(katattā)不斷積聚(ācitattā ca)而成。
80.
「(如今)四大海(mahāsamuddā cattāro)都能充滿(sampajjare)酥油。
乃至這廣大無邊(appamāṇā)、不可計數(asaṅkhiyā)的深厚(ghorā)大地(pathavī)(也能隨意變現)。
81.
「只要了知我的心意(mama saṅkappamaññāya),(大地便能)變成(bhavate)蜜糖(madhusakkarā)。
這些生長於大地(dharaṇīruhā)的樹木(rukkhā)與植物(pādapā),來自四方世界(cātuddīpā),(也能隨意變現)。」
82.
「只要了知我的心意(mama saṅkappamaññāya),它們(指樹木)就會變成(bhavanti)滿願樹(kapparukkhā)。
我曾五十次(paññāsakkhattuṃ)成為天帝釋(Devindo),行使天王的權力(devarajjamakārayiṃ)。
83.
「並且五十一次(ekapaññāsakkhattuñca),我成為轉輪王(cakkavattī ahosahaṃ)。
(我獲得過)廣大的地方王權(padesarajjaṃ),其數量多得無法計算(gaṇanāto asaṅkhiyaṃ)。
84.
「自從我作那次布施以來,已經過了九十四(catunnavutito)劫(kappe),
我不曾經歷(duggatiṃ nābhijānāmi)惡趣,這就是布施一壺蜜(ghatamaṇḍassa)的果報。
85.
「我的煩惱(kilesā)已被燒盡(jhāpitā)……(中間省略)……我無漏(anāsavo)地安住(viharāmi)。
86.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中間省略)……我已經完成了佛陀的教導(sāsanaṃ)。
87.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中間省略)……我已經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AP.1.429 一法聽聞長老傳 ekadhammassavaniyattherāpadānaṃ
(省思:在聽完關於無常的教導後,投生到天界三萬個大劫,成為天王51次,成為轉輪王21次,有著不可數的地方的統治,十萬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以七歲之齡抵達涅槃)
**第88偈:**
「有一位名為『蓮花上(Padumuttaro)』的覺者,他是超越一切法的完人。
他闡明四聖諦,度化了無數眾生。」
**第89偈:**
「在那個時代,我是一個苦行者,留著髮髻,刻苦修行。
那時,我抖落樹皮編成的衣物,行走於天空之中。」
**第90偈:**
「我不能從至高無上的佛陀頭頂飛過,
就像鳥兒不敢撞擊山岩,我無法那樣前行。」
**第91偈:**
「於是,我從水中走出,再飛向天空。
對我而言,這種行止方式從未有過,它擾亂了正常的威儀。」
**第92偈:**
「且讓我尋覓一處,但願能找到合適之地。」
正當我從空中降落時,聽到了導師的聲音。
**第93偈:**
「那聲音悅耳動聽,優美而令人傾心。
他正在講述『無常』之法,我當下領受了其中的真義。
把握住『無常之想』後,我便返回了自己的住處。」
**第94偈:**
「我在那裡住了一生,直到生命終結。
在臨終最後一刻,我憶起了聽聞正法的情景。」
**第95偈:**
「憑藉那善業、善心與善願,
我捨棄人身之後,轉生到了三十三天(Tāvatiṃsa)。」
**第96偈:**
「我在天界享樂了三萬劫,
並五十一次成為天神之王。」
**第97偈:**
「我也二十一次成為轉輪聖王,
至於廣大無邊的地區性王權,則不可計數。」
**第98偈:**
「我在生生世世中享受著自己所積累的福報,安樂無比。
無論輪迴到哪一生,我都憶持著那個『無常之想』。
然而,我仍未證得究竟涅槃——那不朽的彼岸。」
**第99偈:**
「後來,我坐在父親家中,有一位修習諸根的沙門。
我點亮法燈,為人開示,說出了『無常』之理:」
**第100偈:**
「『諸行確實是無常的,生滅是它們的本質。
生起之後滅去;它們的止息才是真正的安樂。』」
**第101偈:**
「一聽到這首偈頌,我立刻憶起了過去所持的『無常之想』。
於坐處當下證得了阿羅漢果。」
**第102偈:**
「我年僅七歲時,便證得阿羅漢果。
佛陀為我授具足戒——這都是聽聞正法所帶來的果報。」
**第103偈:**
「自從那時聽聞正法以來,至今十萬劫間,
我未曾墮入惡道——這也是聽聞正法的果報。」
**第104偈:**
「我的煩惱已被徹底燒盡……(中略)……我以無漏之心安住。」
**第105偈:**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中略)……我已完成了佛陀的教誨。」
**第106偈:**
「我具足了四無礙解……(中略)……我已圓滿實踐了佛陀的教導。」
---
AP.1.430 善思長老傳 sucintit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新穀物給比丘僧團後,十萬大劫不下惡道,300次為帝釋天,500次為轉輪王,無數次為大王,有無量財富,從不貧窮,獲得多種交通工具,衣物,食物,侍從,不被寒暑所影響,內心沒有任何痛苦,能隨心享用欲樂,容貌端嚴,名聲顯赫,無災無難,擁有眾多眷屬,我的隨眾永遠不離散,最終抵達涅槃,施主們甚至越過佛陀和其他人布施給他。)
107.
「在漢沙瓦提(Haṃsavatī)城,我那時曾是一個農夫(kassako)。
我以耕種(kasikammena)維生(jīvāmi),以此養育孩子們(dārake)。
108.
「那時我的田地(khettaṃ)非常豐饒(susampannaṃ),穀物(dhaññaṃ)結滿了果實(phalinaṃ ahu)。
當收穫的季節(pākakāle)到來(sampatte)時,我那時這樣思考:
109.
「『(這樣做)是不恰當、不相稱的(nacchannaṃ nappatirūpaṃ),(因為我)知道(jānantassa)什麼是善與不善(guṇāguṇaṃ):
如果我還沒有布施給僧團(saṅghe adatvāna),就自己先享用(aggaṃ bhuñjeyya)最好的部分(aggaṃ)。』」
110.
「『這位佛陀(Buddho)是無與倫比的(amasamasamo),具足三十二相(dvattiṃsavaralakkhaṇo)。
由此,僧團(Saṅgho)受到(他的)加持(tato pabhāvito),是無上的福田(puññakkhetto anuttaro)。』
111.
「『我將在那裡布施(dassāmahaṃ dānaṃ)新穀物(navasassaṃ),在(自己)食用之前(pure pure)。
我這樣思考(evāhaṃ cintayitvāna)後,內心充滿了歡喜與滿足(haṭṭho pīṇitamānaso)。」
112.
「我從田裡(khettato)打下(āhatvā)穀物(dhaññam),就去親近(upasaṅkamiṃ)正等覺者(Sambuddhaṃ)。
親近(upasaṅkamma)了正等覺者(Sambuddhaṃ)——世間最勝者(Lokajeṭṭhaṃ)、人中之雄(Narāsabhaṃ)後,
我禮拜(vanditvā)了導師(Satthuno)的雙足(pāde),說出了這些話:
113.
「『聖賢(Mune)啊,(這是)成熟豐滿(sampannaṃ)的新穀物(navasassañca),而您也來到了這裡(āyāgosi ca)。
請您出於慈悲(anukampamupādāya),具眼者(Cakkhuma)啊,接受(adhivāsehi)(我的供養)吧。』」
114.
「世間解蓮花上(Padumuttaro Lokavidū)接受了我的供品(āhutīnaṃ paṭiggaho),
了知我的心意(mama saṅkappamaññāya)後,說出了這些話:
115.
「『(僧團中有)行走在四道上(cattāro ca paṭipannā),住立於四果上(cattāro ca phale ṭhitā)。
這個僧團(esa saṅgho)是正直的(ujubhūto),以慧與戒安定(paññāsīlasamāhito)。
對於那些進行供養(yajantānaṃ)、追求福德(puññapekkhāna)的人們(manussānaṃ)與眾生(pāṇinaṃ)(來說),
116.
「『(在僧團中)所做的布施,能帶來(來世)果報(kārotopadhikaṃ puññaṃ),在僧團中的布施(saṅghe dinnaṃ)果報巨大(mahapphalaṃ)。
因此,應當將(tava)你的穀物(sassaṃ)及其他物品(tathetaraṃ)布施給那個僧團(tasmiṃ saṅgheva dātabbaṃ)。』」
117.
「『你應當從僧團中(saṅghato)邀請(uddisitvāna)比丘們(bhikkhū),帶領(netvāna)他們到你的僧舍(saṃgharaṃ)(或:家中)。
將家中(ghare)已準備好的(paṭiyattaṃ)物品,布施給比丘僧團(bhikkhusaṅghassa)吧(dehi tvaṃ)。』」
118.
「我從僧團中(saṅghato)邀請(uddisitvāna)後,便帶領(netvāna)比丘們(bhikkhū)到我的家中(saṃgharaṃ)。
我將家中(ghare)已為我準備好的(paṭiyattaṃ me)(一切),都布施給了比丘僧團(bhikkhusaṅghassadāsahaṃ)。
119.
「憑藉那善做(sukatena)的業(kammena),以及我的意向和決心(cetanāpaṇidhīhi ca),
我捨棄(jahitvā)了人的身體(mānusaṃ dehaṃ)後,就往生到了三十三天(Tāvatiṃsaṃ)。
120.
「在那裡,我有著一座善造的(sukataṃ)天宮(byamhaṃ),是黃金(sovaṇṇaṃ)所成,光輝燦爛(sappabhassaraṃ)。
它有六十由旬(saṭṭhiyojanam)高(ubbedhaṃ),三十由旬(tiṃsayojana)寬(vitthataṃ)。
121.
「我的天宮(bhavanaṃ)裡充滿了(ākiṇṇaṃ)成群結隊的(nārīgaṇasamākulaṃ)天女(nārī)。
在那裡享受了各種欲樂(bhutvā pivitvā ca)後,我作為天人(tidase)居住(vasāmi)著。
122.
「我曾三百次(tīṇikkhattuñca)成為天王
我曾五百次(pañcakkhattuñca)成為轉輪王(cakkavattī ahosahaṃ)。
(我獲得過)廣大的地方王權(padesarajjaṃ),其數量多得無法計算(gaṇanāto asaṅkhiyaṃ)。
123.
「在輪迴(bhavābhave saṃsaranto)中流轉,我獲得了無量的(amitaṃ)財富(dhanaṃ)。
我的財富(bhoge)從不短缺(ūnatā natthi),這就是布施新穀物(navasassassa)的果報。
124.
「象駕(hatthiyānaṃ)、馬駕(assayānaṃ)、華麗的轎子(sivikaṃ sandamānikaṃ),
所有這些我都能得到(sabbamevetaṃ labhāmi),這就是布施新穀物的果報。
125.
「新衣(navavatthaṃ)、新果(navaphalaṃ)、最上等的(navagg)美味(rasa)食物(bhojanaṃ),
所有這些我都能得到,這就是布施新穀物的果報。
126.
「絲綢(koseyyakambaliyāni)、亞麻(khomakappāsikāni)的衣物,
所有這些我都能得到,這就是布施新穀物的果報。
127.
「成群的侍女(dāsīgaṇaṃ)、成群的奴僕(dāsagaṇaṃ),以及裝飾華麗的(alaṅkatā)女子(nāriyo),
所有這些我都能得到,這就是布施新穀物的果報。
128.
「寒冷(sītaṃ)或炎熱(uṇhaṃ)都無法影響我,也沒有任何煩熱(pariḷāho)。
此外,心中的(cetasikaṃ)痛苦(dukkhaṃ),在我心裡(hadaye me)也從不存在(na vijjati)。
129.
「(心想)『吃這個(idāṃ khāda),享用這個(idāṃ bhuñja),躺在這張床(imamhi sayane)上休息(saya)』,
所有這些我都能得到,這就是布施新穀物的果報。
130.
「這是我最後一世(ayaṃ pacchimako)了,現在(dāni)是最後一生(carimo... bhavo)在運轉(vattate)。
即使到今天(ajjāpi),我的布施物(deyyadhammo)(所帶來的)果報(phalaṃ),依然時時(sabbadā)令我滿足(tosesi)。
131.
「在最上等的(gaṇavaruttame)僧團(Saṅghe)中布施了新穀物(navasassaṃ daditvāna)後,
我體驗到(anubhomi)八種(aṭṭhānisaṃse)功德,這是我業報的隨逐(kammānucchavike mama)。
132.
「我容貌端嚴(vaṇṇavā),名聲顯赫(yasavā),擁有巨大財富(mahābhogo),無災無難(anītiko)。
我總是擁有眾多眷屬(mahāpakkho / mahābhakkho),我的隨眾(pariso)永遠不離散(abhejja sadā)。」
133.
「所有居住於此世間(pathavissitā)的(眾生),都敬重(apacāyanti)我。
無論是何種布施物(deyyadhammā),我總能在過去世(pure pure)獲得(labhāmahaṃ)。
134.
「(那些施主們)即使在比丘僧團(bhikkhusaṅghassa)之中,或在最勝佛陀(buddhaseṭṭhassa)的面前(sammukhā),
他們越過(samatikkamma)所有其他人(sabbepi),仍然只將(供養)給予我一人(mameva denti dāyakā)。
135.
「正因為我先(paṭhamaṃ)將新穀物(navasassañhi)布施(datvā)給最上等的(gaṇuttame)僧團(Saṅghe),
我才體驗到(anubhomi)這些(imānisaṃse)功德,這就是布施新穀物的果報。
136.
「自從我作那次布施以來,已經過了十萬(satasahassito)劫(kappe),
我不曾經歷(duggatiṃ nābhijānāmi)惡趣,這就是布施新穀物的果報。
137.
「我的煩惱(kilesā)已被燒盡(jhāpitā)……(中間省略)……我無漏(anāsavo)地安住(viharāmi)。
138.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中間省略)……我已經完成了佛陀的教導(sāsanaṃ)。
139.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中間省略)……我已經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AP.1.431 金鈴聲長老傳 sovaṇṇakiṅkaṇiyattherāpadānaṃ
(省思:為佛陀建造沙塔,並布施花朵給佛塔後,長老在天界享受大榮耀,當了天帝58次,當了轉輪王71次,當了國王101次,最後證悟涅槃)
從信出家,穿著樹皮,我過著苦行生活。
Atthadassi世尊,世間最佳者,人中之主那時出現在世,讓許多人都渡過了。
因為一個嚴重的疾病,我的力量耗盡了。憶念起最好的佛陀,我造了一個絕倫的沙塔。有著快樂的心,我撒了千朵金色kiṅkhani花,我的心充滿著狂喜。
就如面對著佛陀,我照料著那尊塔,因為如此特質的atthadassī佛我的心喜悅
再生於天界後,我獲得大快樂。我是金黃色的,那是供養佛陀的果報。
在那裡我有8億個戴著飾物的女人隨時侍候著我,那是供養佛陀的果報
6萬個樂器,bhera鼓,paṇava鼓,貝殼和deṇḍima鼓,它們的聲音很美妙
然後8萬4千隻大象全部都戴著飾物,以三種方式大象發情,60歲的大象被金網覆蓋著都來侍候我。那些裝備好去戰鬥的大象我也不缺少
我享受著金色kiṅkhani花的結果。
58次我行使著對天神們的主權
我投生為轉輪王71次。
我在大地上101次行使世間的統治權。
我現在已經取得不死,非條件所組合的,難以認知的。
我的結已經全被摧毀,現在再沒有再生
在我供養花後的1800個大劫後,我沒有去到惡道,這就是供養佛的果報。
我的煩惱已經燒盡,所有存在已經被摧毀。就如大象弄斷枷鎖,我沒有限制地活著。
佛陀的出現對於我是件很好的事情。我已經取得三明,我已經做到佛陀所教了!
四無礙辯,八解脫,作證了六神通,我已作了佛陀所教導
AP.1.432 金瓶與葫蘆水者長老傳 soṇṇakontari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佛陀葫蘆水,並且聽從佛陀指示後,十萬大劫不下惡道,日夜都有金瓶顯現,15大劫在天界享樂,30次為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157.
「(我曾見)那位令人心生敬信的(Manobhāvaniyaṃ)佛陀(Buddhaṃ),已調伏自心(attadantaṃ),安定專一(samāhitaṃ)。
行止於梵行之道(brahmapathe),樂於(citta)寂止(vūpasame rataṃ)。
158.
「(他是)已渡過洪水(nittiṇṇaoghaṃ)的正等覺者(Sambuddhaṃ),是樂於禪那(jhānarataṃ)的禪修者(jhāyiṃ)、聖賢(Muniṃ)。
(他)已入定(samāpannaṃ),猶如青蓮華(indivaradala)般光輝(pabhaṃ),我前去親近(upatitthaṃ)。
159.
「我取了裝滿水的葫蘆(alābunodakaṃ gayha),走向(upāgamiṃ)最勝的佛陀(Buddhaseṭṭhaṃ)。
我清洗了佛陀(Buddhassa)的雙足(pāde)後,將那葫蘆水(alābukam)奉獻(adāsahaṃ)(給他)。
160.
「那位名為蓮華上(Padumuttaranāmako)的正等覺者(Sambuddho)指示道(āṇāpesi ca):
『你用這個(iminā)(葫蘆)取水(dakamāhatvā),放在我的腳邊(pādamūle ṭhapehi me)。』
161.
「我恭敬地回答『好的(sādhūti)』,並出於對導師(satthu)的極度敬重(gāravatāya ca),
用葫蘆(alābunā)取了水(dakaṃ āhatvā)後,再次走向(upāgamiṃ)最勝的佛陀(Buddhaseṭṭhaṃ)。
162.
「這位偉大的勇士(Mahāvīro)隨即為我隨喜(anumodi),並令我的心意(nibbāpayaṃ mama cittaṃ)(得到清涼):
『憑藉這個葫蘆水布施(iminā alābudānena),願你的願望(saṅkappo)得以成就(samijjhatu)。』
163.
「在十五(pannarasesu)劫(kappesu)期間,我都在天界(devaloke)享受歡樂(ramiṃ ahaṃ)。
我曾三十次(tiṃsatikkhattuṃ)成為轉輪王(cakkavattī ahosahaṃ)。
164.
「無論是白天(divā)或夜晚(rattiṃ),當我行走(caṅkamantassa)或站立(tiṭṭhato)時,
一個金瓶(sovaṇṇaṃ kontaraṃ)總會出現(gayha),停留在(tiṭṭhate)我的面前(purato mama)。
165.
「(只因)向佛陀(Buddhassa)布施了那個葫蘆水(analābuṃ),我便獲得了(labhāmi)金瓶(soṇṇakontaraṃ)。
即使所做的(kataṃ)善行(kāraṃ)很小(appakampi),在(佛陀)這樣的福田中(tādisu),果報也會變得巨大(vipulaṃ hoti)。
166.
「自從我布施了那個葫蘆(yaṃ lābumadadiṃ tadā)以來,已經過了十萬(satasahassito)劫(kappe),
我不曾經歷(duggatiṃ nābhijānāmi)惡趣,這就是布施葫蘆水(alābussa)的果報。
167.
「我的煩惱(kilesā)已被燒盡(jhāpitā)……(中間省略)……我無漏(anāsavo)地安住(viharāmi)。
168.
「我的(出家)真是來得好啊(svāgataṃ vata me āsi)……(中間省略)……我已經完成了佛陀的教導(sāsanaṃ)。
169.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中間省略)……我已經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AP.1.433 獨住長老傳 ekavihārikattherāpadānaṃ
(在迦葉佛年代出家,促成今生證悟)
1.
「在此賢劫(imamhi bhaddake kappe)中,有一位出身梵天族(brahmabandhu)、具大名聲(mahāyaso)者,
名為迦葉(Kassapo),是說法者中(vadataṃ)最勝者(varo),他出現(uppajji)於世。
2.
「他無有虛妄(nippapañco),無所依傍(nirālambo),心平等如虛空(ākāsasamamānaso)。
這位偉人(tādī)樂住空性(suññatābahulo),樂於無相(animittarato),是自在者(vasī)。
3.
「他心無執著(asaṅgacitto),無有煩惱(nikleso / nillepo),不與家族(kule)團體(gaṇe)交雜(asaṃsaṭṭho)。
這位具有大悲心(mahākāruṇiko)的勇士(vīro),善巧於調伏的方便(vinayopāyakovido)。
4.
「他致力於(uyyutto)他人的事業(parakiccesu),調伏(vinayanto)包括天界在內(sadevake)的眾生。
(他教導)導向涅槃(nibbānagamanaṃ)之道(maggaṃ),(這條路)能枯竭(visosanaṃ)泥濘(paṅki)般的輪迴(gatiṃ)。
5.
「(他教導)不死(amataṃ)、最上妙味(paramassādaṃ),能遮擋(nivāraṇaṃ)老死(jarāmaccu)(之法)。
這位度脫世間者(lokatārako),坐在廣大群眾(mahāparisamajjhe)之中(nisinno)。
6.
「這位救主(nātho)的聲音如雷鳴(karavīkaruto / karavīkarudo),如梵天音(brahmaghoso),是如來(tathāgato)。
他救度(uddharanto)(眾生)出離極大的危難(mahāduggā),(他們)已迷失(vippanaṭṭhe)且無依怙(anāyake)。
7.
「當他教導(desento)無塵垢(virajaṃ)之法(dhammaṃ)時,我見到了(diṭṭho)這位世間導師(lokanāyako)。
聽聞(tassa dhammaṃ suṇitvāna)他的法後,我便出家(pabbajiṃ)過無家的生活(anagāriyaṃ)。
8.
「那時出家(pabbajitvā tadāpāhaṃ)後,我思惟著(cintento)勝者(jina)的教誨(sāsanaṃ)。
我因受(piḷito)(人群)交往(saṃsagga)所擾,便獨自一人(ekako)居住在優美的(vane ramme)森林(vasiṃ)中。
9.
「(這種)遠離(sakkāya)群聚(vūpakāso)的(生活),對我而言成了(vūpakāso me... mamābhavī / mamāgamī)(證悟的)因(hetubhūto)。
(這是)對於心(manaso)遠離(vūpakāsassa)、並看見(saṃsaggabhayadassino)交往之怖畏者的(因)。
10.
「我的煩惱(kilesā)已被燒盡(jhāpitā),一切有(bhavā sabbe)皆已被根除(samūhatā)。
我如同大象(nāgova)掙斷了(chetvā)繫縛(bandhanaṃ)般,無漏(anāsavo)地安住(viharāmi)。
11.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親近了(mama)佛陀(buddhassa)的身旁(santike)。
我已獲證(tisso vijjā anuppattā)三明,已經完成了(kataṃ)佛陀的教導(sāsanaṃ)。
12.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八解脫(vimokkhāpi ca aṭṭhime)。
六神通(chaḷabhiññā)也已親證(sacchikatā),已經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AP.1.434 獨一思惟長老傳 ekasaṅkhiyattherāpadānaṃ
(奏樂侍奉菩提樹後,91個大劫不下惡道,樂器總是侍奉他,最終抵達涅槃)
13.
「毗婆尸(Vipassino)世尊(Bhagavato)成就大覺悟(mahābodhimaho)之時,盛大的慶典(ahu)(舉行了)。
大眾(mahājanā)聚集(samāgamma),禮敬(pūjenti)那最上的(muttamaṃ)菩提樹(bodhi)。
14.
「我心想(maññe),未來將成為最勝佛陀(buddhaseṭṭho)者,絕非平庸之人(na hi taṃ orakaṃ),
所以這位導師(satthuno)的菩提樹(bodhi)是如此(īdisā)值得禮敬(pūjanīyā)。」
15.
「於是,我拿起了(tato saṅkhaṃ gahetvāna)一個海螺(saṅkhaṃ),前去侍奉(upaṭṭhahiṃ)那棵菩提樹(bodhirukkham)。
我整日(sabbadivasaṃ)吹奏(dhamanto)(海螺),禮敬(avandiṃ)那最上的菩提樹(bodhimuttamaṃ)。
16.
「在(佛陀)近處(āsannake)所做的(kataṃ)業(kammaṃ),使我往生(apāpayī)天界(devalokaṃ)。
我的身體(kaḷevaraṃ)倒下(patitaṃ)(死去)後,我就在天界(devaloke)享受歡樂(ramāmahaṃ)。
17.
「六萬(saṭṭhi)種樂器(turiyasahassāni),(它們的演奏者)歡喜(tuṭṭha)、雀躍(haṭṭhā)、愉悅(pamoditā),
總是(sadā)侍奉(upaṭṭhanti)著我,這就是供養佛陀(buddhapūjāya)的果報。
18.
「在第七十一(ekasattatime)劫(kappe)時,我曾是國王(rājā āsiṃ),名為善見(Sudassano)。
我是征服四方者(cāturanto vijitāvī),是贍部洲(Jambumaṇḍassa)的主宰(issaro)。
19.
「那時,成百上千的(tato aṅgasatā)樂器(turiyā / tūrā),總是(sadā)環繞(parivārenti)著我。
我體驗到(anubhomi)自己(過去)業(kammaṃ)的果報,這就是(過去)侍奉(upaṭṭhānassa)的果報。
20.
「無論我投生到哪一種生處(yonupapajjāmi),無論是天界(devattaṃ)還是人間(mānusaṃ),
甚至當我還在母胎(mātukucchigatassāpi)之中時,鼓樂聲(bheriyo)也總是(vajjare sadā)(環繞著我)。
21.
「(如今)我已侍奉(upaṭṭhitvāna)了正等覺者(Sambuddhaṃ),並已體驗(anubhutvāna)了(修行)的成就(sampadā),
我已證得(pattoṃhi)寂靜(sivaṃ)、安穩(sukhemaṃ)、不死(amataṃ)、不動(acalaṃ)的境地(padaṃ)。
22.
「自從我做了那(供養)業(kammamakariṃ tadā)以來,已經過了九十一(ekanavutito)劫(kappe),
我不曾經歷(duggatiṃ nābhijānāmi)惡趣,這就是供養佛陀(buddhapūjāya)的果報。
23.
「我的煩惱(kilesā)已被燒盡(jhāpitā)……(中間省略)……我無漏(anāsavo)地安住(viharāmi)。
24.
「我的(出家)真是來得好啊(svāgataṃ vata me āsi)……(中間省略)……我已經完成了佛陀的教導(sāsanaṃ)。
25.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中間省略)……我已經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AP.1.435 具神變想者長老傳 pāṭihīrasaññakattherāpadānaṃ
(對佛陀威力生起信心後,十萬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26.
「有一位名為蓮華上(Padumuttaro)的勝者(Jino),是接受供養者(āhutīnaṃ paṭiggaho)。
那時,他由八萬(vāsīsatasahassehi)(梵眾)隨從,進入(pāvisī)了城市(nagaraṃ)。
27.
「當那位寂靜(upasantassa)、偉大(tādino)者進入(pavisantassa)城市時,
各種珍寶(ratanāni)立刻(tāvade)發出(pajjotiṃsu / panādiṃsu)光芒(或聲響),(同時)響起了(nigghoso āsi)(讚歎)聲。
28.
「憑藉佛陀(Buddhassa)的威神力(ānubhāvena),未被敲擊的(avajjumaghaṭṭitā)鼓(bherī)(自鳴)。
琴(vīṇā)也自動(sayaṃ)演奏起來(pavajjanti),(這發生在)佛陀進入(pavisato)城邑(puraṃ)之時。
29.
「我禮敬(namassāmi)最勝的佛陀(Buddhaseṭṭhaṃ)——蓮華上(Padumuttara)大牟尼(Mahāmuni)。
看見(passitvā)那神變(pāṭihīrañca)之後,我於彼處(tattha)生起了清淨的信心(cittaṃ pasādayiṃ)。」
30.
「『啊,佛陀(aho buddho)!啊,法(aho dhammo)!啊,我們的導師(aho no satthu)的殊勝成就(sampadā)!
即使是無心的(acetanāpi)樂器(turiyā),也能自動(sayameva)演奏(pavajjare)!』」
31.
「自從我那時生起(yaṃ saññamalabhiṃ tadā)(對佛的)淨信(saññā)以來,已經過了十萬(satasahassito)劫(kappe),
我不曾經歷(duggatiṃ nābhijānāmi)惡趣,這就是(對)佛陀(buddha)淨信(saññāya)的果報。
32.
「我的煩惱(kilesā)已被燒盡(jhāpitā)……(中間省略)……我無漏(anāsavo)地安住(viharāmi)。
33.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中間省略)……我已經完成了佛陀的教導(sāsanaṃ)。
34.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中間省略)……我已經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AP.1.436 讚歎智慧者長老傳 ñāṇatthavikattherāpadānaṃ
(讚歎佛陀後,十萬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35.
「(我)見到了(addasaṃ)那位無上士(dvipaduttamaṃ),他如同燃燒的(jalitaṃ)金焰花(kaṇikāraṃva),
猶如光輝的(jotitaṃ)燈明之樹(dīparukkhaṃva),又如黃金(kañcanaṃva)般燦爛輝耀(virocantaṃ)。
36.
「我放下了(ṭhapetvāna)(我的)水壺(kamaṇḍaluṃ)、樹皮衣(vākacīrañca)與水瓶(kuṇḍikaṃ),
整理好(ekaṃsaṃ katvā)我的鹿皮衣(ajinaṃ),(上前)讚歎(thaviṃ)最勝的佛陀(Buddhaseṭṭhaṃ)。
37.
「『您驅散了(vidhamaṃ)那黑暗(tamandhakāraṃ)(與)充滿(mohajālasamākulaṃ)無明之網(mohajāla)(的世間)。
大聖賢(Mahāmuni)啊,您展示了(dassetvāna)智慧之光(ñāṇālokaṃ)後,已完全渡過(nittiṇṇosi)(生死海)。』
38.
「『(您是)無上者(anuttaraṃ),救度(samuddhara)了這沉溺(simaṃ)的世間(lokaṃ),(使其)具足一切善(sabbāvantaṃ)。
在這整個(yāvatā)世界(jagato)的(所有)趨向(gati)中,沒有任何事物能與(upamā natthi)您的智慧(ñāṇe)相比。』」
39.
「『正因為(tena ñāṇena)那(一切知)智(sabbaññū),您被稱為(pavuccati)佛陀(Buddho)。
偉大的勇士(Mahāvīraṃ)啊,我禮敬(vandāmi)您,禮敬那無障礙(anāvaraṃ)的一切知智(sabbaññutaṃ)。』
40.
「自從我讚歎(thaviṃ)了最勝的佛陀(Buddhaseṭṭhaṃ)以來,已經過了十萬(satasahassito)劫(kappe),
我不曾經歷(duggatiṃ nābhijānāmi)惡趣,這就是讚歎(ñāṇatthavāya)智慧(ñāṇa)的果報。
41.
「我的煩惱(kilesā)已被燒盡(jhāpitā)……(中間省略)……我無漏(anāsavo)地安住(viharāmi)。
42.
「我的(出家)真是來得好啊(svāgataṃ vata me āsi)……(中間省略)……我已經完成了佛陀的教導(sāsanaṃ)。
43.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中間省略)……我已經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AP.1.437 施甘蔗段者長老傳 ucchukhaṇḍi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甘蔗給佛陀後,91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44.
「在般頭摩提(Bandhumatiyā)城,我曾是一個守門人(dvārapālo)。
我見到了(addasaṃ)那位離塵垢(virajaṃ)、達一切法彼岸(sabbadhammāna pāraguṃ)的佛陀(Buddhaṃ)。
45.
「我拿起了(ādāya)一段甘蔗(ucchukhaṇḍikam),奉獻(adāsahaṃ)給最勝的佛陀(Buddhaseṭṭhassa)。
(那時)我心清淨(pasannacitto)、意悅(sumano),(供養)對象是毗婆尸(Vipassissa)大仙(Mahesino)。
46.
「自從我布施了那段甘蔗(yaṃ ucchumadadiṃ tadā)以來,已經過了九十一(ekanavutito)劫(kappe),
我不曾經歷(duggatiṃ nābhijānāmi)惡趣,這就是布施甘蔗段(ucchukhaṇḍassa)的果報。
47.
「我的煩惱(kilesā)已被燒盡(jhāpitā)……(中間省略)……我無漏(anāsavo)地安住(viharāmi)。
48.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中間省略)……我已經完成了佛陀的教導(sāsanaṃ)。
49.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中間省略)……我已經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AP.1.438 施嫩芽者長老傳 kaḷamb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布施嫩芽給佛陀/ 獨覺佛後,94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50.
「有一位名為毛髮(Romaso)的正等覺者(Sambuddho),居住(vasate)在山(pabbata)的深處(antare)。
我滿心歡喜(pasanno),親手(sehi pāṇibhi)將嫩芽(kaḷambaṃ)布施(pādāsiṃ)給了他(tassa)。
51.
「自從我作那次布施(yaṃ dānamadadiṃ tadā)以來,已經過了九十四(catunnavutito)劫(kappe),
我不曾經歷(duggatiṃ nābhijānāmi)惡趣,這就是布施嫩芽(kaḷambassa)的果報。
52.
「我的煩惱(kilesā)已被燒盡(jhāpitā)……(中間省略)……我無漏(anāsavo)地安住(viharāmi)。
53.
「我的(出家)真是來得好啊(svāgataṃ vata me āsi)……(中間省略)……我已經完成了佛陀的教導(sāsanaṃ)。
54.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中間省略)……我已經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AP.1.439 施餘甘子者長老傳 ambāṭak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布施餘甘子給佛陀/ 獨覺佛後,31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55.
「在森林(vipine)中,我見到了(disvāna)佛陀(Buddhaṃ)——那位自覺者(Sayambhuṃ)、無敗者(Aparājitaṃ)。
我拿了(gahetvāna)餘甘子(ambāṭakaṃ),便奉獻(adāsahaṃ)給自覺者(Sayambhussa)。
56.
「自從我布施了那個果子(yaṃ phalamadadiṃ tadā)以來,已經過了三十一(ekatiṃse)劫(kappe),
我不曾經歷(duggatiṃ nābhijānāmi)惡趣,這就是布施果子(phaladānassa)的果報。
57.
「我的煩惱(kilesā)已被燒盡(jhāpitā)……(中間省略)……我無漏(anāsavo)地安住(viharāmi)。
58.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中間省略)……我已經完成了佛陀的教導(sāsanaṃ)。
59.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中間省略)……我已經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AP.1.440 施訶梨勒者長老傳 harītak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布施了果實藥物給獨覺佛/佛陀後,94個大劫不下惡道,不曾生過病,最終抵達涅槃)
60.
「(從前,)訶梨勒(harītakaṃ)、庵摩羅果(āmalakaṃ)、芒果(amba)、閻浮果(jambu)、毗醯勒(vibhītakaṃ),
棗子(kolaṃ)、桐鉋子(bhallātakaṃ)、木蘋果(billaṃ),這些(果藥)總是自動地(sayameva)來到我面前(harāmahaṃ)(任我取用)。
61.
「(當時)我見到(disvāna)一位進入山洞(pabbhāragataṃ)的禪修者(jhāyiṃ)——那位樂於禪那(jhānarataṃ)的聖賢(Muniṃ),
他正被疾病(ābādhena)所折磨(āpīḷentaṃ),這位獨居無伴(adutīyaṃ)的大仙(Mahāmuniṃ)。
62.
「我拿起了(gahetvāna)訶梨勒(harītakaṃ),便奉獻(adāsahaṃ)給自覺者(Sayambhussa)。
僅僅服食了(khādamattamhi)這藥(bhesajje),疾病(byādhi)當下(tāvade)就平息了(passambhi / passaddhi)。
63.
「痛苦已盡(pahīnadaratho)的佛陀(Buddho),隨即為我作了隨喜(anumodamakāsi me):
『憑藉此(bhesajjadānena iminā)藥物的布施,以及疾病的平息(byādhivūpasamena ca),
64.
「『無論生為天人(devabhūto)或人間(manusso vā)者,或是生於其他(ajjātiyā)種類(jāto vā)(的眾生),
願你於一切處(sabbattha)皆得快樂(sukhito hotu),願疾病(byādhi)不再(mā ca)侵擾(āgamā)你。』
65.
「說完這些話(idāṃ vatvāna)後,那位自覺(Sayambhū)、無敗(Aparājito)的正等覺者(Sambuddho),
這位穩健者(dhīro),就像天鵝王(haṃsarājāva)一樣,升上(nabhaṃ abbhuggamī)天空(ambare)。
66.
「自從向自覺者(Sayambhussa)大仙(Mahesino)布施了訶梨勒(harītakaṃ dinnaṃ)以來,
直至今生(imaṃ jātiṃ upādāya),疾病(byādhi)都不曾再發生(me nupapajjatha)在我身上。
67.
「這是我最後一世(ayaṃ pacchimako mayhaṃ),現在是最後一生(carimo... bhavo)在運轉(vattate)。
我已親證(sacchikatā)三明(tisso vijjā),已經完成了(kataṃ)佛陀的教導(sāsanaṃ)。
68.
「自從我作那次布施(bhesajjamadadiṃ tadā)以來,已經過了九十四(catunnavutito)劫(kappe),
我不曾經歷(duggatiṃ nābhijānāmi)惡趣,這就是布施藥物(bhesajjassa)的果報。
69.
「我的煩惱(kilesā)已被燒盡(jhāpitā)……(中間省略)……我無漏(anāsavo)地安住(viharāmi)。
70.
「我的(出家)真是來得好啊(svāgataṃ vata me āsi)……(中間省略)……我已經完成了佛陀的教導(sāsanaṃ)。
71.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中間省略)……我已經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AP.1.441 施芒果團者長老傳 ambapiṇḍiy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芒果給佛陀後,94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72.
「我那時曾是一頭象王(hatthirājā āsiṃ),長著巨大的象牙(īsādanto),體形高大(uruḷhavā)。
當我在廣大的(brahā)森林(araññe)中漫步(vicaranto)時,我見到了(addasaṃ)世間導師(lokanāyakaṃ)。
73.
「我拿起了(gahetvāna)一團芒果肉(ambapiṇḍaṃ),便奉獻(adāsiṃ)給導師(Satthuno)。
那位義成就者(Siddhattho)、世間導師(Lokanāyako)、偉大的勇士(Mahāvīro)接受了(paṭiggaṇhi)(它)。
74.
「當我專注地(nijjhāyamānassa)(看著)時,那位勝者(Jino)當時就享用了(paribhuñji)(它)。
在那之後,我心生清淨信心(cittaṃ pasādetvā),便往生(upapajjahaṃ)到兜率天(Tusitaṃ)。
75.
「從那(天界)死沒(cavitvāna)後,我成為轉輪王(cakkavattī ahosahaṃ)。
以這樣(eteneva)的(善巧)方法(upāyena),(不斷)體驗(anubhutvāna)(各種)成就(sampadā)後,
76.
「我如今精進專注於(padhānapahitattohaṃ)(修行),已寂靜(upasanto),無有依著(nirūpadhi)。
我已完全遍知(pariññāya)一切漏(sabbāsave),無漏(anāsavo)地安住(viharāmi)。
77.
「自從我作那次布施(yaṃ phalamadadiṃ tadā)以來,已經過了九十四(catunnavutito)劫(kappe),
我不曾經歷(duggatiṃ nābhijānāmi)惡趣,這就是布施果子(phaladānassa)的果報。
78.
「我的煩惱(kilesā)已被燒盡(jhāpitā)……(中間省略)……我無漏(anāsavo)地安住(viharāmi)。
79.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中間省略)……我已經完成了佛陀的教導(sāsanaṃ)。
80.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中間省略)……我已經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AP.1.442 施上品果者長老傳 ambaphaliyattherāpadānaṃ
(布施水果給佛陀後,十萬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81.
「(當時)蓮華上(Padumuttara)佛陀(Buddhassa)——世間最勝者(Lokajeṭṭhassa)、偉大者(tādino),
正為乞食(piṇḍāya)而行(vicarantassa),他擁有最上(uttamaṃ)的名聲(yasaṃ),堪受供養(dhārato)。
82.
「我以清淨歡喜的心(vippasannena cetasā),拿起了(gahetvāna)一個上品果(aggaphalaṃ),
我便將它奉獻(adāsiṃ)給那位勇士(vīrassa)、導師(Satthuno)——這位應受供養者(dakkhiṇeyyassa)。
83.
「二足尊(dvipadinda / dipadinda)啊,憑藉那個業(tena kammena),世間最勝者(Lokajeṭṭha)、人中之雄(Narāsabha)啊,
我已證得(pattomhi)不動(acalaṃ)的境界(ṭhānaṃ),捨棄了(hitvā)勝負(jayaparājayaṃ)(分別)。
84.
「自從我作那次布施(yaṃ dānamadadiṃ tadā)以來,已經過了十萬(satasahassito)劫(kappe),
我不曾經歷(duggatiṃ nābhijānāmi)惡趣,這就是布施上品物(aggadānassa)的果報。
85.
「我的煩惱(kilesā)已被燒盡(jhāpitā)……(中間省略)……我無漏(anāsavo)地安住(viharāmi)。
86.
「我的(出家)真是來得好啊(svāgataṃ vata me āsi)……(中間省略)……我已經完成了佛陀的教導(sāsanaṃ)。
87.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中間省略)……我已經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尊者(Āyasmā)施上品果者(Ambaphaliyo)長老(Thero)就是這樣說出了這些偈頌(gāthāyo)。
AP.1.443 施毗醯勒核仁者長老傳 vibhītakamiñjiyattherāpadānaṃ
(布施核仁給佛陀後,不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1.
「拘留孫(Kakusandho)大勇士(Mahāvīro),是一切法的達彼岸者(sabbadhammāna pāragū)。
他從眾中(gaṇamhā)隱退(vūpakaṭṭho),進入了(agamāsi)森林深處(vanantaraṃ)。
2.
「我取了一些藤蔓(latāya)的種子核仁(bījamiñjaṃ gahetvāna),並將其包裹(āvuṇiṃ)起來。
那時(tamhi samaye),世尊(Bhagavā)正在山洞(pabbatantare)中禪修(jhāyate)。
3.
「我見到了(disvānahaṃ)天中天(devadevaṃ),以清淨歡喜的心(vippasannena cetasā),
便將那種子核仁(bījamiñjam)奉獻(adāsahaṃ)給那位勇士(vīrassa)、應受供養者(dakkhiṇeyyassa)。
4.
「就在這個(imasmiṃyeva)劫(kappamhi)中,自從我布施了那個核仁(yaṃ miñjamadadiṃ / bījamadadiṃ)以來,
我不曾經歷(duggatiṃ nābhijānāmi)惡趣,這就是布施種子核仁(bījamiñjassa)的果報。」
5.
「我的煩惱(kilesā)已被燒盡(jhāpitā),一切有(bhavā sabbe)皆已被根除(samūhatā)。
我如同大象(nāgova)掙斷了(chetvā)繫縛(bandhanaṃ)般,無漏(anāsavo)地安住(viharāmi)。
6.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並來到(mama)佛陀(buddhassa)的身旁(santike)。
我已獲證(tisso vijjā anuppattā)三明,已經完成了(kataṃ)佛陀的教導(sāsanaṃ)。
7.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八解脫(vimokkhāpi ca aṭṭhime)。
六神通(chaḷabhiññā)也已親證(sacchikatā),已經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AP.1.444 施棗子者長老傳 kol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棗子給佛陀後,31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8.
「那時我身披(tadā ahaṃ nivatthohaṃ)鹿皮(ajinena),穿著(vākacīradharo)樹皮衣。
我裝滿了(pūrayitvāna)一量器(khāriyā)(的棗子),為自己(mama)的靜修處(assamaṃ)帶來了(āsiṃ)棗子(kolaṃ)。」
9.
「在那個時候(tamhi kāle),尸棄(Sikhī)佛陀(Buddho)獨自一人(eko),沒有同伴(adutiyo ahu)。
他知道了(jānanto)一切時(sabbakālikaṃ),便來到(upāgacchi)我的靜修處(mamassamaṃ)。
10.
「我生起清淨信心(sakaṃ cittaṃ pasādetvā),並禮拜(vanditvāna)了那位善持戒律者(subbataṃ)後,
我用雙手(ubho hatthehi)捧起(paggayha)棗子(kolaṃ),奉獻(adāsahaṃ)給佛陀(Buddhassa)。
11.
「自從我布施了那個果子(yaṃ phalamadadiṃ tadā)以來,已經過了三十一(ekatiṃse)劫(kappe),
我不曾經歷(duggatiṃ nābhijānāmi)惡趣,這就是布施棗子(koladānassa)的果報。
12.
「我的煩惱(kilesā)已被燒盡(jhāpitā)……(中間省略)……我無漏(anāsavo)地安住(viharāmi)。
13.
「我的(出家)真是來得好啊(svāgataṃ vata me āsi)……(中間省略)……我已經完成了佛陀的教導(sāsanaṃ)。
14.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中間省略)……我已經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AP.1.445 比利亞長老傳 billiyattherāpadānaṃ
(供花給佛陀後,自此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15.
「在昌達巴加(Candabhāgā)河的岸邊,我建造了一座舒適的修行住所(精舍)。
它被眾多的比利(Billa)樹 {或作貝魯瓦(Beluvā)樹 (註解)} 所環繞,有各種各樣的樹木供人使用親近。
16
「聞到芬芳的貝魯瓦(Beluvā)花香時,我憶起了最殊勝的佛陀。
於是我滿懷歡喜與感動之心,採集了滿滿一擔(的貝魯瓦花果)。
17
「我以此親近供奉拘留孫(Kakusandha)佛,虔誠地獻上了那一擔比利(Billa)花
對那位英雄、這片功德的良田,我以清淨無染的心意供養。
18.
「就在這個劫中,我當時布施(果實)所帶來的果報(已經成熟)。
自此我再也不曾投生於惡道,這便是布施果實所帶來的福果。
19.
「…我的所有煩惱已被徹底燒盡…(中間省略)…我證得無漏,安住於解脫。
20.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中間省略)…我已經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21.
「…我證得了四種無礙解(中間省略)…我已經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AP.1.446 馬拉巴爾腰果長老傳 bhallāt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布施水果給佛陀後,1800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詩偈 22)
“有一位膚色如黃金、具足三十二種偉人相貌的圓滿覺者(sambuddhaṃ),
他正行走在一片茂密森林的邊緣地帶(vipinaggena {pavanaggena (sī. syā. pī.)}),
就像一棵盛開的沙羅樹王(sālarājaṃva)一樣。
(詩偈 23)
“我鋪設了一個草墊(tiṇattharaṃ),然後向最殊勝的佛陀(buddhaseṭṭhaṃ)祈求:
‘願佛陀(buddho)您憐憫我,我希望能有機會供養您食物(bhikkhaṃ)。’
(詩偈 24)
“那位具有大名聲、懷有慈悲心(anukampako)、充滿憐憫(kāruṇiko)、以利益眾生為願景的尊者(mahāyaso),
他知曉了我內心的願望(saṅkappamaññāya),便從(空中)下來,來到我的隱居處(assame)。
(詩偈 25)
“圓滿覺者(sambuddho)下來之後,就坐在我鋪設的樹葉坐墊(paṇṇasanthare)上。
我拿了馬拉巴爾腰果(bhallātakaṃ),奉獻給最殊勝的佛陀(buddhaseṭṭhassa)。
(詩偈 26)
“就在我滿心歡喜地注視著(nijjhāyamānassa)的時候,那位勝利者(jino)當時就享用了它(水果)。
在那個場合,我內心充滿了淨信(cittaṃ pasādetvā),隨後便向那位勝利者(jinaṃ)頂禮致敬。
(詩偈 27)
“自從那時我供獻了那個水果(phalamadadiṃ)之後,已經過了1800個劫(aṭṭhārase kappasate),
我從不知道(有投生到)惡道(duggatiṃ)的情形,這就是奉獻水果所帶來的果報(phaladānassidaṃ phalaṃ)。
(詩偈 28)
“我所有的煩惱(kilesā)都已被徹底燒盡……(省略部分)……我現在已成為無漏者(anāsavo),安住於解脫。
(詩偈 29)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省略部分)……我已經完成了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詩偈 30)
“我已經證得了四種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省略部分)……我已經完成了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AP.1.447 烏塔利花長老傳uttali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花給菩提樹後,自此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詩偈 31)
“在一棵生長繁茂、呈現青綠光澤的榕樹(nigrodhe pādape)下,
我高舉起一串烏塔利花(uttalimālaṃ {ummā mālaṃ hi (syā.)}),虔誠地供養了那棵菩提樹(bodhiyā)。
(詩偈 32)
“正是在這個劫(imasmiṃyeva kappamhi)中,我供養了菩提樹(bodhimabhipūjayiṃ),
我從不知道(有投生到)惡道(duggatiṃ)的情形,這就是供養菩提樹(bodhipūjāyidaṃ)所帶來的果報(phalaṃ)。
(詩偈 33)
“我所有的煩惱(kilesā)都已被徹底燒盡……(省略部分)……我現在已成為無漏者(anāsavo),安住於解脫。
(詩偈 34)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省略部分)……我已經完成了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詩偈 35)
“我已經證得了四種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省略部分)……我已經完成了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AP.1.448 施芒果長老傳 ambāṭakiyattherāpadānaṃ
(布施芒果給佛陀後,31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詩偈 36)
“這位名為維沙菩(Vessabhū)的聖賢(muni),進入了一處盛開著沙羅花(sālavanaṃ)的森林,
他坐在險峻的山中,就像一頭血統高貴的獅王(kesarī)一樣。
(詩偈 37)
“當時我內心清淨(pasannacitto)、滿心歡喜(sumano),我用我的雙手(sehi pāṇibhi),以一顆芒果核果(ambāṭakam)供養了那位無與倫比的(anuttaraṃ {mahāvīraṃ (sī. syā.)})功德田(puññakkhettaṃ)。
(詩偈 38)
“自從我當時供養了那個果實(pupphamabhiropayiṃ)以來,已經過了三十一劫(ekatiṃse ito kappe),
我從不知道(有投生到)惡道(duggati)的情形,這就是供養佛陀(buddhapūjāyidaṃ)所帶來的果報(phalaṃ)。
(詩偈 39)
“我所有的煩惱(kilesā)都已被徹底燒盡……(省略部分)……我現在已成為無漏者(anāsavo),安住於解脫。
(詩偈 40)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省略部分)……我已經完成了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詩偈 41)
“我已經證得了四種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省略部分)……我已經完成了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AP.1.449 獅子座佈施者長老傳 sīhāsani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獅子座給佛陀後,十萬個大劫不下惡道,生生世世獲得豪華的宮殿,座椅,投生到高貴的家庭,最終抵達涅槃)
(詩偈 42)
“對於那位一切眾生的利益者(sabbabhūtahitesino)、世尊(bhagavato)蓮華上(Padumuttarassa),
我內心清淨(pasannacitto)、滿心歡喜(sumano),佈施了一座獅子座(sīhāsanam)。
(詩偈 43)
“不論是在天界(devaloke)或人間(manusse),無論我投生在哪裡(yattha yattha vasāmahaṃ),
我都能獲得廣大的宮殿(vipulaṃ byamhaṃ),這就是佈施獅子座(sīhāsanassidaṃ)所帶來的果報(phalaṃ)。
(詩偈 44)
“許多黃金造成的(soṇṇamayā)、白銀造成的(rūpimayā)、紅寶石造成的(lohitaṅgamayā {lohitaṅkamayā (sī. syā. pī.)}),
以及寶石造成的(maṇimayā)座椅(pallaṅkā),總是(sadā)為我出現(nibbattanti)。
(詩偈 45)
“由於我曾經為(那成就)覺悟(bodhiyā)的尊者準備了座位(āsanaṃ),(他)如同水中盛開的蓮花般清淨無瑕(jalajuttamanāmino),
我因此投生在高貴的家族(ucce kule)中,啊(aho),這真是正法(dhammasudhammatā)的奇妙之處!
(詩偈 46)
“自從我當時佈施了那個獅子座(sīhāsanamakāsahaṃ)以來,已經過了十萬劫(satasahassito kappe),
我從不知道(有投生到)惡道(duggatiṃ)的情形,這就是佈施獅子座(sīhāsanassidaṃ)所帶來的果報(phalaṃ)。
(詩偈 47)
“我所有的煩惱(kilesā)都已被徹底燒盡……(省略部分)……我現在已成為無漏者(anāsavo),安住於解脫。
(詩偈 48)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省略部分)……我已經完成了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詩偈 49)
“我已經證得了四種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省略部分)……我已經完成了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AP.1.450 腳凳佈施者長老傳 pādapīṭhiyattherāpadānaṃ
(布施腳凳給佛陀後,3萬個大劫不下惡道,總能踏上黃金製的台階,最終抵達涅槃)
(詩偈 50)
“有一位名為善慧(Sumedho)的圓滿覺者(sambuddho),他是最殊勝的(aggo)、具足悲心的(kāruṇiko)聖賢(muni)。
他度化了(tārayitvā)許多眾生(bahu satte)後,這位具足大名聲的尊者(mahāyaso)已經證得了涅槃(nibbuto)。
(詩偈 51)
“在那位大仙人(mahesino)善慧(Sumedhassa)的獅子座(sīhāsanassa)旁邊(sāmantā),
我內心清淨(pasannacitto)、滿心歡喜(sumano),讓人製作(akārayiṃ)了一個腳凳(pādapīṭham)。
(詩偈 52)
“在造作了這個善業(kusalaṃ kammaṃ)之後,它的果報是安樂的(sukhapākaṃ),導向安樂的(sukhudrayaṃ),
我與這個福德善業(puññakammena)連接在一起(saṃyutto),死後就前往了三十三天(tāvatiṃsamagacchahaṃ)。
(詩偈 53)
“當我住在那裡(tattha vasamānassa)、擁有著福德善業(puññakammasamaṅgino)時,
每當我抬腳(padāni uddharantassa)要走動,腳下就會出現(bhavanti me)黃金製的台階(soṇṇapīṭhā)供我踩踏。
(詩偈 54)
“那些能夠有幸聽聞(ye labhanti upassutiṃ)並在(佛陀)涅槃後(nibbute)行供養(kāraṃ katvāna)的人們,
他們真是有大福報(lābhā)、真是幸運(suladdhaṃ vo)啊,他們能獲得廣大的安樂(vipulaṃ sukhaṃ)。
(詩偈 55)
“我自己(mayāpi)也曾善巧地(sukataṃ)經營(這個善)業(kammaṃ),如同一次安排妥當的(suppayojitaṃ)商業投資(vāṇijjaṃ),
在製作了那個腳凳(pādapīṭhaṃ karitvāna)之後,我便獲得了(labhāmahaṃ)黃金台階(soṇṇapīṭhaṃ)的果報。
(詩偈 56)
“無論我朝哪個方向(yaṃ yaṃ disaṃ)離開(pakkamāmi),無論是因為任何事務(kenaci kiccayenahaṃ {paccayenahaṃ (sī. pī.)}),
我都能踩在(akkamāmi)黃金台階(soṇṇapīṭhe)上行走,這就是福德善業(puññakammassidaṃ)的果報(phalaṃ)。
(詩偈 57)
“自從我當時造作了那個業(kammamakariṃ)以來,已經過了三萬劫(tiṃsakappasahassamhi),
我從不知道(有投生到)惡道(duggatiṃ)的情形,這就是佈施腳凳(pādapīṭhassidaṃ)所帶來的果報(phalaṃ)。
(詩偈 58)
“我所有的煩惱(kilesā)都已被徹底燒盡……(省略部分)……我現在已成為無漏者(anāsavo),安住於解脫。
(詩偈 59)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省略部分)……我已經完成了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詩偈 60)
“我已經證得了四種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省略部分)……我已經完成了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AP.1.451 欄杆製作者長老傳 vedikāra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欄杆給菩提樹後,自然得到各種高級物品,在戰場上無懼,隨心所欲得到華麗的宮殿和臥具,十萬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詩偈 61)
“在世尊(bhagavato)蓮華上佛(Padumuttarassa)那最上等的菩提樹(bodhiyā pādaputtame)旁,
我建造了(katvā)一道製作精美的(sukataṃ)欄杆(vedikaṃ),並使我自己的心(sakaṃ cittaṃ)充滿了淨信(pasādayiṃ)。
(詩偈 62)
“各種高級已製成的(katāni)和未製成的(akatāni)物品(bhaṇḍāni)
都從天空中(antalikkhā)如雨般降下(pavassanti),這就是建造欄杆(vedikāya)所帶來的果報(phalaṃ)。
(詩偈 63)
“在雙方軍隊激烈交戰(ubhato byūḷhasaṅgāme)、令人恐懼(bhayānake)的戰場上,當我衝鋒(pakkhandanto)時,
我完全感受不到(na passāmi)任何恐懼與驚慌(bhayabheravaṃ),這就是建造欄杆(vedikāya)所帶來的果報(phalaṃ)。
(詩偈 64)
“只要我心生一念(mama saṅkappamaññāya),美好殊勝的(subhaṃ)宮殿(byamhaṃ)就會出現(nibbattate)。
還有極其珍貴的(mahagghāni)臥具(sayanāni)也是如此,這就是建造欄杆(vedikāya)所帶來的果報(phalaṃ)。
(詩偈 65)
“自從我當時建造了那道欄杆(vedikamakārayiṃ)以來,已經過了十萬劫(satasahassito kappe),
我從不知道(有投生到)惡道(duggatiṃ)的情形,這就是建造欄杆(vedikāya)所帶來的果報(phalaṃ)。
(詩偈 66)
“我所有的煩惱(kilesā)都已被徹底燒盡……(省略部分)……我現在已成為無漏者(anāsavo),安住於解脫。
(詩偈 67)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省略部分)……我已經完成了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詩偈 68)
“我已經證得了四種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省略部分)……我已經完成了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AP.1.452 菩提樹堂佈施者長老傳bodhighar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布施菩提樹殿堂後,3萬大劫不下惡道,在天界擁有寶石堆砌的宮殿,寒暑均無法影響他,在人間成為轉輪王,擁有天神製造的豪華宮殿和城市,最終抵達涅槃)
(詩偈 69)
“對於那位已證得究竟成就的(siddhatthassa)、人中之牛王(dvipadindassa)的(tādino)世尊(bhagavato),
我內心清淨(pasannacitto)、滿心歡喜(sumano),建造了(akārayiṃ)一座菩提樹堂(bodhigharam)。
(詩偈 70)
“(以此功德)我往生到了兜率天(tusitaṃ upapannomhi),居住在珍寶造成的宮殿(ratane ghare)中。
寒冷(sītaṃ)或炎熱(uṇhaṃ)都影響不了我,風(vāto)也無法觸及(na samphuse)我的身體(gatte)。
(詩偈 71)
“自從那時以來,過了五十六劫(pañcasaṭṭhimhito kappe),我曾轉世成為一位轉輪聖王(cakkavattī ahosahaṃ)。
(我那時的首都)是一座名為迦尸(Kāsikaṃ)的城市,由工巧天神毗首羯磨(vissakammena {visukammena (syā. ka.)})所規劃建造(māpitaṃ)。
(詩偈 72)
“那座城市長達十由旬(dasayojanāayāmaṃ),寬八由旬(aṭṭhayojanavitthataṃ)。
在那座城市裡(tamhi nagare),找不到(na atthi)任何木材(kaṭṭhaṃ)、藤蔓(vallī)或泥土(mattikā)(意即全部由珍寶建成)。
(詩偈 73)
“(我的宮殿)有一座名為吉祥(maṅgalo)的高樓(pāsādo),高達三由旬(tiriyaṃ yojanaṃ āsi),寬半由旬(addhayojanavitthataṃ),
同樣是由工巧天神毗首羯磨(vissakammena)所規劃建造(māpito)。
(詩偈 74)
“(宮殿中)有八萬四千根(cullāsītisahassāni)黃金造成的(soṇṇamayā)樑柱(thambhā)。
閣樓(niyyūhā)是由寶石(maṇimayā)造成,屋頂(chadanaṃ)則是白銀(rūpiyaṃ)所造。
(詩偈 75)
“那整座(sabbasoṇṇamayaṃ)由黃金造成的殿堂(gharaṃ),也是由工巧天神毗首羯磨(vissakammena)所規劃建造(māpitaṃ)。
我曾居住(ajjhāvutthaṃ)在那裡面,這就是佈施殿堂(gharadānassidaṃ)所帶來的果報(phalaṃ)。
(詩偈 76)
“在享受(te sabbe anubhotvāna)了所有這些天界與人間(devamānusake)的福報(bhave)之後,
我現今已證得了(ajjhapattomhi)涅槃(nibbānaṃ)——那無與倫比的(anuttaraṃ)寂靜境界(santipadaṃ)。
(詩偈 77)
“自從我當時建造了那座菩提樹堂(bodhigharamakārayiṃ)以來,已經過了三萬劫(tiṃsakappasahassamhi),
我從不知道(有投生到)惡道(duggatiṃ)的情形,這就是佈施殿堂(gharadānassidaṃ)所帶來的果報(phalaṃ)。
(詩偈 78)
“我所有的煩惱(kilesā)都已被徹底燒盡……(省略部分)……我現在已成為無漏者(anāsavo),安住於解脫。
(詩偈 79)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省略部分)……我已經完成了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詩偈 80)
“我已經證得了四種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省略部分)……我已經完成了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AP.1.453 大地佈施者長老傳 jagati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為菩提樹鋪設地面後,無論從哪裡墮下,都能找到安穩的立足處,盜賊無法傷害他,權貴也不能輕視他,能超越所有敵人,在一切地方都能受到尊敬,1800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詩偈 1)
“在那位聖賢(munino)、見法佛(Dhammadassissa)最上等的菩提樹(bodhiyā pādaputtame)旁,
我內心清淨(pasannacitto)、滿心歡喜(sumano),鋪設(kārayiṃ)了地面(jagatiṃ)。
(詩偈 2)
“無論我是從懸崖(darito)、山崖(pabbatato)或樹上(rukkhato)墜落(patito),
或從(天界等)死亡(cuto),我都能立即找到安穩的立足處(patiṭṭhaṃ vindāmi),這就是鋪設地面(jagatiyā)所帶來的果報(phalaṃ)。
(詩偈 3)
“盜賊(corā)無法傷害(vihesanti)我,剎帝利族(khattiyā {pasahanti, nātimaññati khattiyo (sī. pī.)})也不會輕視(nātimaññanti)我。
我能超越(atikkamāmi)所有敵人(sabbāmitte),這就是鋪設地面(jagatiyā)所帶來的果報(phalaṃ)。
(詩偈 4)
“無論我投生到(yaṃ yaṃ yonupapajjāmi)哪一種生命狀態(yoni),是天神(devattaṃ)或是人類(mānusaṃ),
在一切處(sabbattha),我都能受到尊敬(pūjito homi),這就是鋪設地面(jagatiyā)所帶來的果報(phalaṃ)。
(詩偈 5)
“自從我當時鋪設了那片地面(jagatiṃ kārayiṃ)以來,已經過了1800劫(aṭṭhārase kappasate),
我從不知道(有投生到)惡道(duggatiṃ)的情形,這就是佈施地面(jagatidānassidaṃ)所帶來的果報(phalaṃ)。
(詩偈 6)
“我所有的煩惱(kilesā)都已被徹底燒盡(jhāpitā),一切存在的束縛(bhavā sabbe)也已被根除(samūhatā)。
如同大象(nāgova)掙斷了綁縛(bandhanaṃ chetvā),我現在已成為無漏者(anāsavo),安住於解脫。
(詩偈 7)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來到(āsi)我的佛陀(mama buddhassa)身旁(santike)。
我已經證得了(anuppattā)三種智慧(tisso vijjā),已經完成了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詩偈 8)
“我已經證得了四種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八種解脫(vimokkhāpi ca aṭṭhime)。
六種神通(chaḷabhiññā)也已被親身體證(sacchikatā),已經完成了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AP.1.454 孔雀尾佈施者長老傳 morahatthiyattherāpadānaṃ
(布施扇子給佛陀後,31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詩偈 9)
“我拿著(gahetvāna)一支孔雀尾(morahatthaṃ),走近(upesiṃ)了世間的導師(lokanāyakaṃ)(佛陀)。
我內心清淨(pasannacitto)、滿心歡喜(sumano),將那支孔雀尾(morahattham)佈施(adāsahaṃ)給了佛陀。
(詩偈 10)
“憑藉著這支孔雀尾(iminā morahatthena),以及(我當時)的決意與祈願(cetanāpaṇidhīhi ca),
我內心的三種火(tayo aggī)(貪、瞋、痴)已經熄滅(nibbāyiṃsu),並獲得了廣大的安樂(vipulaṃ sukhaṃ)。
(詩偈 11)
“啊(aho),佛陀(buddho)!啊(aho),正法(dhammo)!啊(aho),我們能有這樣一位具足圓滿的導師(satthusampadā)真是太好了!
在我佈施了(datvānahaṃ)那支孔雀尾(morahatthaṃ)之後,我便獲得了廣大的安樂(vipulaṃ sukhaṃ)。
(詩偈 12)
“我內心的三種火(tiyaggī {tidhaggī (syā. ka.), tivaggī (pī.)})已經熄滅(nibbutā mayhaṃ),一切存在的束縛(bhavā sabbe)也已被根除(samūhatā)。
所有的煩惱漏(sabbāsavā)都已完全竭盡(parikkhīṇā),從今以後(dāni),再也不會有(natthi)再生(punabbhavo)了。
(詩偈 13)
“自從我當時作了那項佈施(dānamadadiṃ)以來,已經過了三十一劫(ekatiṃse ito kappe),
我從不知道(有投生到)惡道(duggatiṃ)的情形,這就是佈施孔雀尾(morahatthassidaṃ)所帶來的果報(phalaṃ)。
(詩偈 14)
“我所有的煩惱(kilesā)都已被徹底燒盡……(省略部分)……我現在已成為無漏者(anāsavo),安住於解脫。
(詩偈 15)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省略部分)……我已經完成了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詩偈 16)
“我已經證得了四種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省略部分)……我已經完成了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AP.1.455 獅子座種子播種者長老傳 sīhāsanabījiyattherāpadānaṃ
(種植菩提樹後,92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詩偈 17)
“我禮敬(avandiyaṃ)了世尊(bhagavato)帝沙佛(Tissassa)的菩提樹(bodhirukkham)後,
在那裡(tattha)拿了(paggayha)一顆種子(bījaniṃ),為獅子座(sīhāsanam)播下了種子(abījahaṃ)。
(詩偈 18)
“自從我當時播下了那獅子座的種子(sīhāsanamabījahaṃ)以來,已經過了九十二劫(dvenavute ito kappe),
我從不知道(有投生到)惡道(duggatiṃ)的情形,這就是播種(bījanāya)所帶來的果報(phalaṃ)。
(詩偈 19)
“我所有的煩惱(kilesā)都已被徹底燒盡……(省略部分)……我現在已成為無漏者(anāsavo),安住於解脫。
(詩偈 20)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省略部分)……我已經完成了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詩偈 21)
“我已經證得了四種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省略部分)……我已經完成了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AP.1.456 火炬持供者長老傳 tiṇukkadhāriyattherāpadānaṃ
(為菩提樹手持火炬後,十萬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詩偈 22)
“在蓮華上佛(Padumuttarabuddhassa)最上等的菩提樹(bodhiyā pādaputtame)旁,
我內心清淨(pasannacitto)、滿心歡喜(sumano),手持(adhārayiṃ)了三支(tayo)火炬(ukke)。
(詩偈 23)
“自從我當時手持了火炬(ukkamadhārayiṃ)以來,已經過了十萬劫(satasahassito kappe),
我從不知道(有投生到)惡道(duggatiṃ)的情形,這就是佈施火炬(ukkadānassidaṃ)所帶來的果報(phalaṃ)。
(詩偈 24)
“我所有的煩惱(kilesā)都已被徹底燒盡……(省略部分)……我現在已成為無漏者(anāsavo),安住於解脫。
(詩偈 25)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省略部分)……我已經完成了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詩偈 26)
“我已經證得了四種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省略部分)……我已經完成了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AP.1.457 石階佈施者長老傳 akkaman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布施石階給佛陀後,自此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詩偈 27)
“對於那位聖賢(munino)、婆羅門種姓(brāhmaṇassa)、德行圓滿的(vusīmato)拘留孫佛(Kakusandhassa),
當他正在進行日間經行(divāvihāraṃ vajato)時,我佈施(adāsahaṃ)了一處石階(akkamanam)(供佛經行)。
(詩偈 28)
“正是在這個劫(imasmiṃyeva kappamhi)中,我當時作了那項佈施(dānamadadiṃ),
我從不知道(有投生到)惡道(duggatiṃ)的情形,這就是佈施石階(akkamanassidaṃ)所帶來的果報(phalaṃ)。
(詩偈 29)
“我所有的煩惱(kilesā)都已被徹底燒盡……(省略部分)……我現在已成為無漏者(anāsavo),安住於解脫。
(詩偈 30)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省略部分)……我已經完成了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詩偈 31)
“我已經證得了四種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省略部分)……我已經完成了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AP.1.458 林中柯蘭迪花供養者長老傳 vanakoraṇḍiy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花朵給佛陀後,94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詩偈 32)
“對於那位世尊(bhagavato)義成就者(Siddhatthassa)、世間最尊貴者(lokajeṭṭhassa)、如如不動者(tādino),
我取來(ādāya)了林中生長的柯蘭迪花(vanakoraṇḍam),虔誠地供養(abhiropayiṃ)給佛陀(buddhassa)。
(詩偈 33)
“自從我當時供養了那朵花(pupphamabhiropayiṃ)以來,已經過了九十四劫(catunnavutito kappe),
我從不知道(有投生到)惡道(duggatiṃ)的情形,這就是供養佛陀(buddhapūjāyidaṃ)所帶來的果報(phalaṃ)。
(詩偈 34)
“我所有的煩惱(kilesā)都已被徹底燒盡……(省略部分)……我現在已成為無漏者(anāsavo),安住於解脫。
(詩偈 35)
“這真是可喜(svāgataṃ)!……(省略部分)……我已經完成了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詩偈 36)
“我已經證得了四種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省略部分)……我已經完成了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AP.1.459 單一傘蓋佈施者長老傳 ekachattiyattherāpadānaṃ
(布施傘給佛陀後,十萬大劫不下惡道,成為帝釋天30個大劫,500次為轉輪王,無數次大王,白傘隨時為他出現,最終抵達涅槃)
(詩偈 37)
“大地(pathavī)佈滿燃燒的炭火(aṅgārajātā),整個世界(mahī)陷入一片熾熱(kukkuḷānugatā)。
世尊(bhagavā)蓮華上佛(Padumuttaro)那時正在露天處(abbhokāsamhi)經行(caṅkami)。
(詩偈 38)
“我拿著(ādāya)一把白色的傘蓋(paṇḍaraṃ chattam),正在路上(addhānaṃ)行走(paṭipajjahaṃ)。
在那裡(tattha)看見(disvāna)圓滿覺者(sambuddhaṃ)後,喜悅之心(vitti)在我心中油然生起(me upapajjatha)。
(詩偈 39)
“那時大地(bhūmi)佈滿了熾熱的光焰(marīciyotthaṭā {maricimophunā (syā.), marīcivophuṭā (pī.)}),這片土地(mahī ayaṃ)如同燃燒的炭火(aṅgārāva)。
猛烈的熱風(mahāvātā)吹襲著(upahanti {upavāyanti (sī. pī.)}),令人身體(sarīra)感到極度痛苦(assāsukhepanā {sarīrakāyukhepanā (syā.)})。
(詩偈 40)
“(我心想:)這把傘能驅除(vihanantaṃ {vihanati (syā. ka.)})寒冷與炎熱(sītaṃ uṇhaṃ),能阻擋(nivāraṇaṃ)風與烈日(vātātapa)。
請您接受(paṭiggaṇha)這把傘(imaṃ chattaṃ)吧,我將能觸及(phassayissāmi {passayissāmi (ka.)})寂靜涅槃(nibbutiṃ)。
(詩偈 41)
“那位具有大名聲的(mahāyaso)蓮華上佛(Padumuttaro),是充滿慈悲(anukampako)與憐憫(kāruṇiko)的。
那位勝利者(jino)知曉(maññāya)了我內心的願望(mama saṅkappa),當時便接受了(paṭiggaṇhi)我的供養。
(詩偈 42)
“(以此功德)我成為天神之王(devindo),統治天界(devarajjamakārayiṃ)長達三十劫(tiṃsakappāni)。
另有五百次(satānaṃ pañcakkhattuñca),我轉世成為轉輪聖王(cakkavattī ahosahaṃ)。
(詩偈 43)
“至於偉大的地方王國的統治,數量(gaṇanāto)更是不可計數(asaṅkhiyaṃ)。
我正在享受自己(sakaṃ kammaṃ)過去(pubbe)所累積的善業(sukatamattano)果報。
(詩偈 44)
“這是我的最後一生(ayaṃ me pacchimā jāti),這是最後存在的流轉(carimo vattate bhavo)。
直至今日(ajjāpi),白色的傘蓋(setacchattaṃ)仍然隨時(sabbakālaṃ)為我出現(dharīyati)。
(詩偈 45)
“自從我當時佈施了那把傘(chattamadadiṃ)以來,已經過了十萬劫(satasahassito kappe),
我從不知道(有投生到)惡道(duggatiṃ)的情形,這就是佈施傘蓋(chattadānassidaṃ)所帶來的果報(phalaṃ)。
(詩偈 46)
“我所有的煩惱(kilesā)都已被徹底燒盡……(省略部分)……我現在已成為無漏者(anāsavo),安住於解脫。
(詩偈 47)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省略部分)……我已經完成了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詩偈 48)
“我已經證得了四種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省略部分)……我已經完成了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AP.1.460 誕生花供養者長老傳 jāti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花朵給佛舍利塔後,花雨時刻為他落下,十萬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詩偈 49)
“當那位具足大名聲的(mahāyase)世尊(bhagavati)蓮華上佛(Padumuttare)完全般涅槃(parinibbute)後,
我將誕生花(jātipuppha,或泛指香花)做成花鬘(pupphavaṭaṃsake katvā {pupphacaṅkoṭake gahetvā (syā.)}),虔誠地供養(abhiropayiṃ)了他的舍利塔(sarīram)。
(詩偈 50)
“在那個場合(tattha)生起淨信(cittaṃ pasādetvā)之後,我死後便前往(agamāsahaṃ)了化樂天(nimmānaṃ)。
成為安樂的天神(devalokagato santo)後,我仍然憶念(sarāmahaṃ)著自己所種下的福德善業(puññakammaṃ)。
(詩偈 51)
“天界的衣飾與花雨(ambarā pupphavasso me),時時刻刻(sabbakālaṃ)為我如雨般降下(pavassati)。
即使我輪迴(saṃsarāmi)到人間(manusse),我也成為(homi)一位具足大名聲的(mahāyaso)國王(rājā)。
(詩偈 52)
“在那裡(tahiṃ),花雨(kusumavasso me)也總是(sabbadā)為我降下(abhivassati)。
這全是因為(tasseva {kāyesu (syā.), kāyeva (pī.)})我以香花供養(舍利)的功德(pupphapūjāya),(此果報)是遍知一切的智者(sabbadassino)所宣說的(vāhasā)。
(詩偈 53)
“這是我的最後一生(ayaṃ pacchimako mayhaṃ),這是最後存在的流轉(carimo vattate bhavo)。
直至今日(ajjāpi),花雨(pupphavasso me)仍然總是(sabbadā)為我降下(abhivassati)。
(詩偈 54)
“自從我當時供養了那些花(pupphamabhiropayiṃ)以來,已經過了十萬劫(satasahassito kappe),
我從不知道(有投生到)惡道(duggatiṃ)的情形,這就是供養(佛陀)舍利(dehapūjāyidaṃ)所帶來的果報(phalaṃ)。
(詩偈 55)
“我所有的煩惱(kilesā)都已被徹底燒盡……(省略部分)……我現在已成為無漏者(anāsavo),安住於解脫。
(詩偈 56)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省略部分)……我已經完成了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詩偈 57)
“我已經證得了四種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省略部分)……我已經完成了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AP.1.461 貝葉花供養者長老傳 paṭṭi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花朵給佛陀尸體後,十萬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詩偈 58)
“當(眾人)抬出(nīharante)佛陀尸體(sarīramhi),鼓聲(bherisu)正在敲響(vajjamānāsu)之時,
我內心清淨(pasannacitto)、滿心歡喜(sumano),以貝葉花(paṭṭipuppham)作了供養(apūjayiṃ {satti... (syā. pī.)} )。
(詩偈 59)
“自從我當時供養了那些花(pupphamabhipūjayiṃ)以來,已經過了十萬劫(satasahassito kappe),
我從不知道(有投生到)惡道(duggatiṃ)的情形,這就是供養(佛陀)舍利(dehapūjāyidaṃ)所帶來的果報(phalaṃ)。
(詩偈 60)
“我所有的煩惱(kilesā)都已被徹底燒盡……(省略部分)……我現在已成為無漏者(anāsavo),安住於解脫。
(詩偈 61)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省略部分)……我已經完成了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詩偈 62)
“我已經證得了四種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省略部分)……我已經完成了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AP.1.462 塗香供養者長老傳 gandhapūja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香給佛陀的火葬堆後,十萬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詩偈 63)
「當眾人正在堆砌(kurumānāsu {cittesu kayiramānesu (sī.)})火葬的柴堆(citāsu),並收集了(samāhaṭe)各種香料(nānāgandhe)之時,
我內心清淨(pasannacitto)、滿心歡喜(sumano),以滿手的塗香(gandhamuṭṭhim)作了供養(apūjayiṃ)。
(詩偈 64)
「自從我當時供養了那座柴堆(citakaṃ yamapūjayiṃ)以來,已經過了十萬劫(satasahassito kappe),
我從不知道(有投生到)惡道(duggatiṃ)的情形,這就是供養荼毘柴堆(citapūjāyidaṃ)所帶來的果報(phalaṃ)。
(詩偈 65)
「我所有的煩惱(kilesā)都已被徹底燒盡……(省略部分)……我現在已成為無漏者(anāsavo),安住於解脫。
(詩偈 66)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省略部分)……我已經完成了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詩偈 67)
「我已經證得了四種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省略部分)……我已經完成了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AP.1.463 沙羅花供養者長老傳 sālakusumiy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花朵給佛陀的火葬堆後,十萬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詩偈 1)
「當那位名號如水中蓮華般清淨(jalajuttamanāmake)的世尊(bhagavati)完全般涅槃(parinibbute)後,
在(舍利)已被安放(āropitamhi)於火葬堆(citake)上時,我以沙羅花(sālapuppham)作了供養(apūjayiṃ)。
(詩偈 2)
「自從我當時供養了那些花(pupphamabhiropayiṃ {pupphamabhipujayiṃ (syā.)})以來,已經過了十萬劫(satasahassito kappe),
我從不知道(有投生到)惡道(duggatiṃ)的情形,這就是供養火葬堆(citapūjāyidaṃ {buddhapūjāyidaṃ (syā.)})所帶來的果報(phalaṃ)。
(詩偈 3)
「我所有的煩惱(kilesā)都已被徹底燒盡(jhāpitā),一切存在的束縛(bhavā sabbe)也已被根除(samūhatā)。
如同大象(nāgova)掙斷了綁縛(bandhanaṃ chetvā),我現在已成為無漏者(anāsavo),安住於解脫。
(詩偈 4)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來到(āsi)我的佛陀(mama buddhassa)身旁(santike)。
我已經證得了(anuppattā)三明(tisso vijjā),已經完成了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詩偈 5)
「我已經證得了四種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八種解脫(vimokkhāpi ca aṭṭhime)。
六種神通(chaḷabhiññā)也已被親身體證(sacchikatā),已經完成了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AP.1.464 火葬堆堆供養者長老傳 citakapūjakattherāpadānaṃ
(布施八朵花給正在火葬的佛陀,31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詩偈 6)
「當世尊(bhagavato)尸棄(Sikhino)——世間的親族(lokabandhuno)——的身體正在荼毘燃燒(jhāyamānassa)時,
我取了八朵(aṭṭha)瞻波伽花(campakapupphāni),虔誠地供養(abhiropayiṃ)了那座荼毘堆(citakaṃ)。
(詩偈 7)
「自從我當時供養了那些花(pupphamabhiropayiṃ)以來,已經過了三十一劫(ekatiṃse ito kappe),
我從不知道(有投生到)惡道(duggatiṃ)的情形,這就是供養荼毘堆(citapūjāyidaṃ)所帶來的果報(phalaṃ)。
(詩偈 8)
「我所有的煩惱(kilesā)都已被徹底燒盡……(省略部分)……我現在已成為無漏者(anāsavo),安住於解脫。
(詩偈 9)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省略部分)……我已經完成了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詩偈 10)
「我已經證得了四種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省略部分)……我已經完成了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AP.1.465 火葬堆熄滅者長老傳 citakanibbāpakattherāpadānaṃ
(以香水熄滅佛陀火葬堆後,31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詩偈 11)
當大仙人(mahesino)維沙佛(Vessabhussa)的身體(sarīramhi)正在燃燒(dayhamāne)時,
我取來(gahetvāna)了香水(gandhodakaṃ),親自(ahaṃ)熄滅(nibbāpayiṃ)了那座火葬堆(citaṃ)。
(詩偈 12)
「自從我當時熄滅了那座火葬堆(citaṃ nibbāpayiṃ)以來,已經過了三十一劫(ekatiṃse ito kappe),
我從不知道(有投生到)惡道(duggatiṃ)的情形,這就是灑以香水(gandhodakassidaṃ)所帶來的果報(phalaṃ)。
(詩偈 13)
「我所有的煩惱(kilesā)都已被徹底燒盡……(省略部分)……我現在已成為無漏者(anāsavo),安住於解脫。
(詩偈 14)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省略部分)……我已經完成了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詩偈 15)
「我已經證得了四種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省略部分)……我已經完成了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AP.1.466 橋梁佈施者長老傳setu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布施橋樑給佛陀後,91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詩偈 16)
「在世尊(bhagavato)毘婆尸佛(Vipassino)經行(caṅkamantassa)的正前方(sammukhā),
我內心清淨(pasannacitto)、滿心歡喜(sumano),讓人建造(kārāpayiṃ)了一座橋梁(setuṃ)。
(詩偈 17)
「自從我當時建造了那座橋(setuṃ kārayiṃ)以來,已經過了九十一劫(ekanavutito kappe),
我從不知道(有投生到)惡道(duggatiṃ)的情形,這就是佈施橋梁(setudānassidaṃ)所帶來的果報(phalaṃ)。
(詩偈 18)
「我所有的煩惱(kilesā)都已被徹底燒盡……(省略部分)……我現在已成為無漏者(anāsavo),安住於解脫。
(詩偈 19)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省略部分)……我已經完成了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詩偈 20)
「我已經證得了四種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省略部分)……我已經完成了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AP.1.467 善賢棕櫚葉供養者長老傳sumanatālavaṇṭiyattherāpadānaṃ
(布施扇給佛陀並且為佛陀扇涼後,94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詩偈 21)
「我將棕櫚葉扇(tālavaṇṭam)佈施(adāsahaṃ)給世尊(bhagavato)義成就者佛(Siddhatthassa),
這把扇子以善賢花(sumanehi)裝飾(paṭicchannaṃ),我用它為具足大名聲者(mahāyasaṃ)扇風(dhārayāmi)。
(詩偈 22)
「自從我當時佈施了那把棕櫚葉扇(tālavaṇṭamadāsahaṃ)以來,已經過了九十四劫(catunnavutito kappe),
我從不知道(有投生到)惡道(duggatiṃ)的情形,這就是佈施棕櫚葉扇(tālavaṇṭassidaṃ)所帶來的果報(phalaṃ)。
(詩偈 23)
「我所有的煩惱(kilesā)都已被徹底燒盡……(省略部分)……我現在已成為無漏者(anāsavo),安住於解脫。
(詩偈 24)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省略部分)……我已經完成了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詩偈 25)
「我已經證得了四種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省略部分)……我已經完成了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AP.1.468 阿瓦塔果供養者長老傳 avaṭaphaliy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水果給獨覺佛後,94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詩偈 26)
「有一位名為薩塔蘭西(Sataraṃsī)的世尊(bhagavā),他是自覺者(sayambhū)、無敗者(aparājito)。
這位圓滿覺者(sambuddho)樂於遠離欲樂(vivekakāmo),為了托缽(gocarāyā)而外出(abhinikkhami)。
(詩偈 27)
「我(當時)手中拿著水果(phalahattho),看見(disvā)這位人中之牛王(narāsabhaṃ)後便走上前(upagacchiṃ)。
我內心清淨(pasannacitto)、滿心歡喜(sumano),便將阿瓦塔果(avaṭaṃ phalaṃ)佈施(adāsiṃ)給他。
(詩偈 28)
「自從我當時佈施了那個水果(phalaṃ adadiṃ)以來,已經過了九十四劫(catunnavutito kappe),
我從不知道(有投生到)惡道(duggatiṃ)的情形,這就是佈施水果(phaladānassidaṃ)所帶來的果報(phalaṃ)。
(詩偈 29)
「我所有的煩惱(kilesā)都已被徹底燒盡……(省略部分)……我現在已成為無漏者(anāsavo),安住於解脫。
(詩偈 30)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省略部分)……我已經完成了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詩偈 31)
「我已經證得了四種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省略部分)……我已經完成了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AP.1.469 拉布迦果供養者長老傳labujaphal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水果給佛陀後,91個大劫不下惡道,無論投生到何處珍寶都自然出現,最終抵達涅槃)
(詩偈 32)
「那時(tadā)在般度摩提城(bandhumatiyā nagare),我是一位園丁(ārāmiko)。
我看見(addasaṃ)那位無垢的(virajaṃ)佛陀(buddhaṃ),正以無礙自在的姿態(anilañjase)行走(gacchantaṃ)。
(詩偈 33)
「我取來(ādāya)一顆拉布迦果(labujaṃ phalam),佈施(adāsahaṃ)給最殊勝的佛陀(buddhaseṭṭhassa)。
那位具足大名聲者(mahāyaso)安住於空中(ākāseva ṭhito santo),接受了(paṭiggaṇhi)我的供養。
(詩偈 34)
「(這項供養)為我帶來財富(vittisañjanano),並在現世就帶來安樂(diṭṭhadhammasukhāvaho)。
當我以清淨的心(vippasannena cetasā),將水果(phalaṃ)供養給佛陀(buddhassa)後,
(詩偈 35)
「我當時就獲得了(adhigañchiṃ)喜悅(pītiṃ)與廣大無比的快樂(vipulaṃ sukhamuttamaṃ)。
無論我投生到何處(tahiṃ tahiṃ nibbattassa),珍寶(ratanaṃ)自然就會出現(uppajjateva {uppajjate me (syā.)})。
(詩偈 36)
「自從我當時佈施了那個水果(phalaṃ adadiṃ)以來,已經過了九十一劫(ekanavutito kappe),
我從不知道(有投生到)惡道(duggatiṃ)的情形,這就是佈施水果(phaladānassidaṃ)所帶來的果報(phalaṃ)。
(詩偈 37)
「我所有的煩惱(kilesā)都已被徹底燒盡……(省略部分)……我現在已成為無漏者(anāsavo),安住於解脫。
(詩偈 38)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省略部分)……我已經完成了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詩偈 39)
「我已經證得了四種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省略部分)……我已經完成了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AP.1.470 畢利叉果供養者長老傳 pilakkhaphal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水果給佛陀後,1800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詩偈 40)
「在森林中(vanantare)看見(disvā {vanante buddhaṃ disvāna (sī. pī.)})那位具足大名聲的(mahāyasaṃ)、以利益眾生為願景的(atthadassiṃ)佛陀(buddhaṃ)後,
我內心清淨(pasannacitto)、滿心歡喜(sumano),將畢利叉果(pilakkhassa {pilakkhussa (pī.)} phalaṃ)佈施(adā)給他。
(詩偈 41)
「自從我當時佈施了那個水果(phalaṃ adadiṃ)以來,已經過了1800劫(aṭṭhārase kappasate),
我從不知道(有投生到)惡道(duggatiṃ)的情形,這就是佈施水果(phaladānassidaṃ)所帶來的果報(phalaṃ)。
(詩偈 42)
「我所有的煩惱(kilesā)都已被徹底燒盡……(省略部分)……我現在已成為無漏者(anāsavo),安住於解脫。
(詩偈 43)
「這真是可喜(svāgataṃ)!……(省略部分)……我已經完成了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詩偈 44)
「我已經證得了四種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省略部分)……我已經完成了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AP.1.471 自然辯才者長老傳 sayaṃpaṭibhāniyattherāpadānaṃ
(讚美佛陀後,十萬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詩偈 45)
「(佛陀)如同優美的卡庫達花(kakudhaṃ vilasantaṃva),是天中之天(devadevaṃ)、人中之牛王(narāsabhaṃ)。
當他行走於道路時(rathiyaṃ paṭipajjantaṃ),有誰看見(ko disvā)會不心生淨信(na pasīdati)呢?
(詩偈 46)
「他驅散了(nāsetvā)世間的黑暗(tamandhakāraṃ),度化了(santāretvā)無數眾生(bahuṃ janaṃ)。
以智慧之光(ñāṇālokena)照耀世間(jotantaṃ),有誰看見(ko disvā)會不心生淨信(na pasīdati)呢?
(詩偈 47)
「(佛陀)被八萬四千種德行(vasīsatasahassehi)所引導(nīyantaṃ),是世間的導師(lokanāyakaṃ)。
他救度(uddharantaṃ)了無數眾生(bahuū satte),有誰看見(ko disvā)會不心生淨信(na pasīdati)呢?
(詩偈 48)
「他敲響(āhanantaṃ {āhanitvā (syā. ka.)})正法之鼓(dhammabheriṃ),摧伏(maddantaṃ)外道群眾(titthiye gaṇe)。
發出獅子吼(sīhanādaṃ vinadantaṃ),有誰看見(ko disvā)會不心生淨信(na pasīdati)呢?
(詩偈 49)
「遠自梵天界(yāvatā brahmalokato),一切梵天眾(sabrahmakā)都前來(āgantvāna),
向他請教深奧的問題(pucchanti nipuṇe pañhe),有誰看見(ko disvā)會不心生淨信(na pasīdati)呢?
(詩偈 50)
「一切天人(sadevakā)合掌恭敬(yassañjaliṃ karitvāna),向他祈求(āyācanti)。
他們因此享受福德(tena puññaṃ anubhonti),有誰看見(ko disvā)會不心生淨信(na pasīdati)呢?
(詩偈 51)
「所有民眾(sabbe janā)聚集前來(samāgantvā),向具眼者(cakkhumaṃ)提出請求(sampavārenti)。
他被請求時毫不動搖(na vikampati ajjhiṭṭho),有誰看見(ko disvā)會不心生淨信(na pasīdati)呢?
(詩偈 52)
「當他進入城市時(nagaraṃ pavisato yassa),無數鑼鼓(bheriyo bahū)齊鳴(ravanti)。
陶醉的大象(gajā mattā)也發出吼聲(vinadanti),有誰看見(ko disvā)會不心生淨信(na pasīdati)呢?
(詩偈 53)
「當他行走於街道時(vīthiyā {rathiyā (sī.)} gacchato yassa),一切方向永遠光明(sabbābhā jotate sadā)。
眾生皆自然躬身禮敬(abbhunnatā samā honti),有誰看見(ko disvā)會不心生淨信(na pasīdati)呢?
(詩偈 54)
「當佛陀說法時(byāharantassa buddhassa),聲音傳遍整個世界(cakkavāḷampi suyyati)。
使一切眾生都能理解(sabbe satte viññāpeti),有誰看見(ko disvā)會不心生淨信(na pasīdati)呢?
(詩偈 55)
「自從我當時讚歎了佛陀(buddhamabhikittayiṃ)以來,已經過了十萬劫(satasahassito kappe),
我從不知道(有投生到)惡道(duggatiṃ)的情形,這就是讚歎(kittanāya)所帶來的果報(phalaṃ)。
(詩偈 56)
「我所有的煩惱(kilesā)都已被徹底燒盡……(省略部分)……我現在已成為無漏者(anāsavo),安住於解脫。
(詩偈 57)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省略部分)……我已經完成了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詩偈 58)
「我已經證得了四種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省略部分)……我已經完成了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AP.1.472 預兆解說者長老傳 nimittabyākaraṇiyattherāpadānaṃ
(解說佛陀降生的徵兆後,92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詩偈 59)
「當時我深入(ajjhogāhetvā)喜馬拉雅山(himavaṃ),誦讀(vāce)聖典(mante),
那時有五萬四千(catupaññāsasahassāni)弟子(sissā)侍奉(upaṭṭhahuṃ)我。
(詩偈 60)
「他們全都精通(adhitā)吠陀(vedagū),通達(pāramiṃ gatā)六支(chaḷaṅge)學問,
具足自己的知識(sakavijjāhupatthaddhā),居住在喜馬拉雅山(himavante)中。
(詩偈 61)
「一位具足大名聲的(mahāyaso)天子(devaputto)從兜率天(tusitā kāyā)命終(cavitvā)後,
保持正知與念(sampajāno patissato),投生(uppajji)到母親的胎中(mātukucchismiṃ)。
(詩偈 62)
「當圓滿覺者(sambuddhe)降生時(upapajjante),一萬個世界系統(dasasahassi)發生震動(kampatha)。
盲人(andhā)獲得了眼睛(cakkhuṃ alabhiṃsu)——當這位導師(nāyake)降生(uppajjantamhi)之時。
(詩偈 63)
「整個大地(vasudhā ayaṃ kevalā)以各種方式(sabbākāraṃ)震動(pakampittha),
眾人(mahājanā)聽到巨大的響聲(nigghosasaddaṃ sutvāna)後,都感到驚慌(ubbijjiṃsu {vimhayiṃsu (syā. ka.)})。
(詩偈 64)
「所有人們(sabbe janā)聚集起來(samāgamma),來到我的面前(āgacchuṃ mama santikaṃ):
『大地(vasudhāyaṃ)震動了(pakampittha),這會是什麼果報(kiṃ vipāko bhavissati)?』
(詩偈 65)
「我那時告訴他們(avacāsiṃ {vidassāmi (syā.)} tadā tesaṃ):『不要恐懼(mā bhetha {mā roda (ka.), mābhāyittha (syā.)}),你們沒有危險(natthi vo bhayaṃ)。
大家都安心吧(visaṭṭhā hotha sabbepi),這徵兆預示吉祥(uppādoyaṃ suvatthiko {sukhatthiko (syā.)})。』
(詩偈 66)
「由於八種因緣(aṭṭhahetūhi samphussa {aṭṭhahetūhi samphassa (syā. pī.), atthahetu nisaṃsayaṃ (ka.)}),大地(vasudhāyaṃ)才會震動(pakampati)。
如此徵兆(tathā nimittā)顯現(dissanti),還有廣大無邊的(vipulo mahā)光明(obhāso)。
(詩偈 67)
「毫無疑問(asaṃsayaṃ),最殊勝的佛陀(buddhaseṭṭho)——具眼者(cakkhumā)即將降生(uppajjissati)。
我安撫了眾人(saññāpetvāna janataṃ)後,為他們講解(kathesahaṃ)五戒(pañcasīle)。
(詩偈 68)
「聽聞(sutvāna)五戒(pañca sīlāni)以及難得值遇的(dullabhaṃ)佛陀出世(buddhuppādañca)後,
他們變得(ahuṃ te)憂慮(ubbegajātā)又歡喜(sumanā),充滿(tuṭṭhahaṭṭhā)喜悦與快樂。
(詩偈 69)
「自從我當時解說了那個預兆(nimittaṃ viyākariṃ)以來,已經過了九十二劫(dvenavute ito kappe),
我從不知道(有投生到)惡道(duggatiṃ)的情形,這就是解說預兆(byākaraṇassidaṃ)所帶來的果報(phalaṃ)。
(詩偈 70)
「我所有的煩惱(kilesā)都已被徹底燒盡……(省略部分)……我現在已成為無漏者(anāsavo),安住於解脫。
(詩偈 71)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省略部分)……我已經完成了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詩偈 72)
「我已經證得了四種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省略部分)……我已經完成了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AP.1.473 蘆葦花環供養者長老傳 naḷamāliy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花環給佛陀後,31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詩偈 1)
「我看見(addasaṃ)那位世間的導師(lokanāyakaṃ)、接受眾生供養的聖者(āhutīnaṃ paṭiggahaṃ),
膚色如黃金般(suvaṇṇavaṇṇaṃ)的圓滿覺者(sambuddhaṃ),正行走於森林邊緣(vipinaggena gacchantaṃ)。
(詩偈 2)
「我當時拿著(gahetvāna)一個蘆葦花環(naḷamālaṃ),正從林中走出(nikkhamanto ca tāvade),
就在那裡(tattha)見到了(addasāsiṃ)那位已渡越洪水(oghatiṇṇaṃ)、無漏的(anāsavaṃ)圓滿覺者(sambuddhaṃ)。
(詩偈 3)
「我內心清淨(pasannacitto)、滿心歡喜(sumano),以蘆葦花環(naḷamālam)供養(apūjayiṃ)這位大英雄(mahāvīraṃ)——
這位應受供養者(dakkhiṇeyyaṃ)、憐憫一切世間(sabbalokānukampakaṃ)的佛陀。
(詩偈 4)
「自從我當時供養了那個花環(mālamabhiropayiṃ {pupphamabhiropayiṃ (sī. syā. pī.)})以來,已經過了三十一劫(ekatiṃse ito kappe),
我從不知道(有投生到)惡道(duggatiṃ)的情形,這就是供養佛陀(buddhapūjāyidaṃ)所帶來的果報(phalaṃ)。
(詩偈 5)
「我所有的煩惱(kilesā)都已被徹底燒盡(jhāpitā),一切存在的束縛(bhavā sabbe)也已被根除(samūhatā)。
如同大象(nāgova)掙斷了綁縛(bandhanaṃ chetvā),我現在已成為無漏者(anāsavo),安住於解脫。
(詩偈 6)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來到(āsi)我的佛陀(mama buddhassa)身旁(santike)。
我已經證得了(anuppattā)三明(tisso vijjā),已經完成了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詩偈 7)
「我已經證得了四種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八種解脫(vimokkhāpi ca aṭṭhime)。
六種神通(chaḷabhiññā)也已被親身體證(sacchikatā),已經完成了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AP.1.474 寶珠供養者長老傳 maṇipūja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寶珠給佛陀後,十萬大劫不下惡道,成為帝釋天60個大劫,許多個百次為轉輪王,享有種種高級的資具,無論投生到哪裡,光明總是照耀著他,最終抵達涅槃)
(詩偈 8)
「有一位名為蓮華上(Padumuttaro)的勝利者(jino),他已超越一切法(sabbadhammāna pāragū)。
這位圓滿覺者(sambuddho)樂於遠離欲樂(vivekakāmo),以自在無礙的姿態(anilañjase)行走(gacchate)。
(詩偈 9)
「在離喜馬拉雅山(himavantassa)不遠處(avidūre),有一處名為大種姓(mahājātassaro)的地方。
那裡有我的住所(bhavanaṃ āsi),是藉由福德善業(puññakammena)所成就(saṃyutaṃ)的。
(詩偈 10)
「我從住所出來(bhavanā abhinikkhamma),看見了(addasaṃ)世間的導師(lokanāyakaṃ)。
他如同盛開的青蓮(indīvaraṃva jalitaṃ),又如燃燒的火焰(ādittaṃva hutāsanaṃ)般輝煌。
(詩偈 11)
「我尋覓(vicinaṃ)卻找不到(naddasaṃ)可供供養的花朵(pupphaṃ)來供養這位導師(nāyakaṃ)。
於是我先使自己的心(sakaṃ cittaṃ)生起淨信(pasādetvā),然後向導師(satthuno)頂禮(avandiṃ)。
(詩偈 12)
「我從自己頭上(mama sīse)取下一顆寶珠(maṇiṃ gayha),供養(pūjayiṃ)這位世間的導師(lokanāyakaṃ)。
願憑藉這項寶珠供養(imāya maṇipūjāya),能獲得吉祥的果報(vipāko hotu bhaddako)。
(詩偈 13)
「那位知曉世間(lokavidū)、接受眾生供養(āhutīnaṃ paṭiggaho)的蓮華上佛(Padumuttaro),
這位導師(satthā)站立於虛空中(antalikkhe ṭhito),說出了(abhāsatha)這段偈頌(imaṃ gāthaṃ):
(詩偈 14)
「『願你的意願(so te saṅkappo)成就(ijjhatu),願你獲得廣大的快樂(labhassu vipulaṃ sukhaṃ)。
憑藉這項寶珠供養(imāya maṇipūjāya),願你享受(anubhohi)大名聲(mahāyasaṃ)的果報。』
(詩偈 15)
「說完這段話(idaṃ vatvāna)後,那位名號如水中蓮華般清淨(jalajuttamanāmako)的世尊(bhagavā),
這位最殊勝的佛陀(buddhaseṭṭho)便前往(agamāsi)了他心中所願(yattha cittaṃ paṇīhitaṃ)之處。
(詩偈 16)
「(以此功德)我成為天神之王(devindo),統治天界(devarajjamakārayiṃ)長達六十劫(saṭṭhikappāni)。
另有許多個百次(anekasatakkhattuñca),我轉世成為轉輪聖王(cakkavattī ahosahaṃ)。
(詩偈 17)
「當我憶念(sarantassa)過去業(pubbakammaṃ)、成為天神(devabhūtassa)時,
寶珠(maṇi)總會為我出現(nibbattate mayhaṃ),為我帶來光明(ālokakaraṇo mamaṃ)。
(詩偈 18)
「我有六萬八千(chaḷasītisahassāni)位妃嬪(nāriyo me pariggahā),
她們身穿華服、佩戴各種飾品(vicittavatthābharaṇā),耳垂上掛著寶石耳環(āmukkamaṇikuṇḍalā {āmuttamaṇikuṇḍalā (sī. syā. pī.)})。
(詩偈 19)
「她們身材勻稱苗條(aḷārapamhā hasulā),舉止優雅(susaññā tanumajjhimā),
總是(niccaṃ)圍繞侍奉(parivārenti)著我,這就是寶珠供養(maṇipūjāyidaṃ)的果報(phalaṃ)。
(詩偈 20)
「黃金造成的(soṇṇamayā)、寶石造成的(maṇimayā)、以及紅寶石造成的(lohitaṅgamayā tathā)各種物品(bhaṇḍā),
只要我心中想要(yadicchasi {yadicchāya (sī. pī.)} piḷandhanā),它們就會精美地(sukatā)為我出現(honti)。
(詩偈 21)
「高樓宮殿(kūṭāgārā)、馬車(gahārammā)、以及極其珍貴的(mahārahaṃ)臥具(sayanañca),
只要我心生一念(mama saṅkappamaññāya),它們就會如我所願(yadicchakaṃ)地出現(nibbattanti)。
(詩偈 22)
「那些能夠有幸聽聞(ye labhanti upassutiṃ)人間應供養的福田(puññakkhettaṃ manussānaṃ)——
這位一切眾生(sabbapāṇinaṃ)的藥星(osadhaṃ)——的人們,真是有大福報(lābhā)與幸運(suladdhañca)啊!
(詩偈 23)
「我自己(mayhampi)也曾善(sukataṃ)造作善業(kammaṃ),因而得見(adakkhi)這位導師(nāyakaṃ)。
我已經從惡道(vinipātā)中解脫(pamuttomhi),證得了(pattomhi)不退轉的境界(acalaṃ padaṃ)。
(詩偈 24)
「無論我投生到(yaṃ yaṃ yonupapajjāmi)哪一種生命狀態,是天神(devattaṃ)或是人類(mānusaṃ),
無論白天或黑夜(divasañceva rattiñca {samantā sattaratanā (sī. pī. ka.)}),光明(āloko)總是(sadā)照耀著我(hoti me)。
(詩偈 25)
「在享受了(anubhotvāna)那項寶珠供養(tāyeva maṇipūjāya)所帶來的圓滿果報(sampadā)之後,
我現今已親見(diṭṭho)智慧之光(ñāṇāloko),證得了(pattomhi)不退轉的境界(acalaṃ padaṃ)。
(詩偈 26)
「自從我當時供養了那顆寶珠(maṇiṃ abhipūjayiṃ)以來,已經過了十萬劫(satasahassito kappe),
我從不知道(有投生到)惡道(duggatiṃ)的情形,這就是寶珠供養(maṇipūjāyidaṃ)所帶來的果報(phalaṃ)。
(詩偈 27)
「我所有的煩惱(kilesā)都已被徹底燒盡……(省略部分)……我現在已成為無漏者(anāsavo),安住於解脫。
(詩偈 28)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省略部分)……我已經完成了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詩偈 29)
「我已經證得了四種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省略部分)……我已經完成了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AP.1.475 火把持供者長老傳 ukkāsatikattherāpadānaṃ
(以火炬守護獨覺佛7日7夜,並且供養食物後,光明總是照耀著他,當過轉輪王,94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詩偈 30)
「那位名為高西高(Kosiko)的世尊(bhagavā),當時居住(vasī tadā)在支多山(Cittakūṭe)。
這位佛陀(buddho)是禪修者(jhāyī)、樂於禪那(jhānarato)、樂於遠離(vivekābhirato)的寂靜者(muni)。
(詩偈 31)
「我深入(ajjhogāhetvā {ajjhogahetvā (sī. syā. pī.)})喜馬拉雅山(himavantaṃ),由眾多侍女圍繞(nārīgaṇapurakkhato),
看見了(addasaṃ)高西高佛(kosikaṃ buddhaṃ),他如同滿月(puṇṇamāyeva candimaṃ)般圓滿光明。
(詩偈 32)
「我當時拿著(gahetvāna)火把(ukkāsate),在周圍守護(parivāresahaṃ)佛陀。
站立守護了七天七夜(sattarattindivaṃ ṭhatvā {buddho (syā. ka.)}),直到第八天(aṭṭhamena)才離開(agacchahaṃ)。
(詩偈 33)
「當高西高佛(kosikaṃ buddhaṃ)——這位自覺者(sayambhuṃ)、無敗者(aparājitaṃ)——出定(vuṭṭhitaṃ)後,
我內心清淨(pasannacitto)地頂禮(vanditvā),供養了(adāsahaṃ)一餐飯食(ekaṃ bhikkhaṃ)。
(詩偈 34)
「人中之牛王(narāsabha)、世間最尊貴者(lokajeṭṭha)、二足尊(dvipadinda)啊!憑藉這個業(tena kammena),
我得以投生(uppajjiṃ)到兜率天(tusite kāye),這就是供養一餐飯食(ekabhikkhāyidaṃ)的果報(phalaṃ)。
(詩偈 35)
「無論白天或黑夜(divasañceva rattiñca),光明(āloko)總是(sadā)照耀著我(hoti me)。
我的光芒(obhāsena)能遍照(pharāmahaṃ)周圍一百由旬(samantā yojanasataṃ)。
(詩偈 36)
「在五十五劫(pañcapaññāsakappamhi)中,我曾成為轉輪聖王(cakkavattī ahosahaṃ),
是統治四方(cāturanto)、戰無不勝的(vijitāvī)、閻浮提洲(jambumaṇḍassa {jambusaṇḍassa (pī.)})的主宰(issaro)。
(詩偈 37)
「那時我的首都(nagaraṃ āsi)繁榮興盛(iddhaṃ phītaṃ)、規劃完美(sunimmitaṃ),
長三十由旬(tiṃsayojanamāyāmaṃ),寬二十由旬(vitthārena ca vīsati)。
(詩偈 38)
「這座名為莊嚴(Sobhaṇaṃ)的城市,由工巧天神毗首羯磨(vissakammena)規劃建造(māpitaṃ)。
城中充滿十種美妙音聲(dasasaddāvivittaṃ taṃ),迴盪著鼓樂之音(sammatāḷasamāhitaṃ)。
(詩偈 39)
「在這座城市裡(tamhi nagare),找不到(na atthi)任何藤蔓、木材或泥土(vallikaṭṭhañca mattikā),
整座城完全由黃金造成(sabbasoṇṇamayaṃyeva),永遠(niccakālikaṃ)閃耀著光芒(jotate)。
(詩偈 40)
「城市由四重城牆環繞(catupākāraparikkhittaṃ),其中三重(tayo āsuṃ)由寶石(maṇimayā)砌成。
中間排列著(vemajjhe)棕櫚樹行(tālapantī ca),同樣由毗首羯磨(vissakammena)所規劃建造(māpitā)。
(詩偈 41)
「上萬個池塘(dasasahassapokkharañño)覆蓋著蓮花(padumuppalachāditā),
佈滿了白蓮等各種蓮花(puṇḍarīkehi {puṇḍarīkādi (syā.)} sañchannā),飄散著各種香氣(nānāgandhasamīritā)。
(詩偈 42)
「自從我當時手持火把(ukkaṃ dhārayiṃ)以來,已經過了九十四劫(catunnavutito kappe),
我從不知道(有投生到)惡道(duggatiṃ)的情形,這就是手持火把(ukkadhārassidaṃ)的果報(phalaṃ)。
(詩偈 43)
「我所有的煩惱(kilesā)都已被徹底燒盡……(省略部分)……我現在已成為無漏者(anāsavo),安住於解脫。
(詩偈 44)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省略部分)……我已經完成了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詩偈 45)
「我已經證得了四種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省略部分)……我已經完成了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AP.1.476 善賢種子供養者長老傳 sumanabījaniyattherāpadānaṃ
(播種菩提樹後,91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詩偈 46)
「在世尊(bhagavato)毘婆尸佛(Vipassino)最上等的菩提樹(bodhiyā pādaputtame)旁,
我拿著(gayha)善賢花(sumano)的種子(bījaniṃ),播種(abījiṃ)了這最殊勝的菩提樹(bodhimuttamaṃ)。
(詩偈 47)
「自從我當時播種了那最殊勝的菩提樹(bodhimuttamaṃ abījiṃ)以來,已經過了九十一劫(ekanavutito kappe),
我從不知道(有投生到)惡道(duggatiṃ)的情形,這就是播種(bījanāya)所帶來的果報(phalaṃ)。
(詩偈 48)
「我所有的煩惱(kilesā)都已被徹底燒盡……(省略部分)……我現在已成為無漏者(anāsavo),安住於解脫。
(詩偈 49)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省略部分)……我已經完成了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詩偈 50)
「我已經證得了四種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省略部分)……我已經完成了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AP.1.477 乳粥佈施者長老傳 kummās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乳粥給佛陀後,91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詩偈 51)
「當大仙人(mahesino)毘婆尸佛(Vipassissa)正在行乞(esanāya carantassa)時,
我看見(disvāna)他的缽(pattaṃ)是空的(rittakaṃ),便將乳粥(kummāsaṃ)盛滿(pūrayiṃ)了他的缽。
(詩偈 52)
「自從我當時佈施了那餐飯食(bhikkhaṃ adadiṃ)以來,已經過了九十一劫(ekanavutito kappe),
我從不知道(有投生到)惡道(duggatiṃ)的情形,這就是佈施乳粥(kummāsassa idaṃ)的果報(phalaṃ)。
(詩偈 53)
「我所有的煩惱(kilesā)都已被徹底燒盡……(省略部分)……我現在已成為無漏者(anāsavo),安住於解脫。
(詩偈 54)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省略部分)……我已經完成了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詩偈 55)
「我已經證得了四種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省略部分)……我已經完成了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AP.1.478 草墊佈施者長老傳 kusaṭṭhak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布施草墊給佛陀後,自此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詩偈 56)
「對德行圓滿的(vusīmato)婆羅門種姓(brāhmaṇassa)世尊(bhagavato)迦葉佛(Kassapassa),
我內心清淨(pasannacitto)、滿心歡喜(sumano),佈施了(adāsahaṃ)一個草墊(kusaṭṭhakam)。
(詩偈 57)
「正是在這個劫(imasmiṃyeva kappasmiṃ)中,我佈施了那個草墊(kusaṭṭhakamadāsahaṃ),
我從不知道(有投生到)惡道(duggatiṃ)的情形,這就是佈施草墊(kusaṭṭhakassidaṃ)的果報(phalaṃ)。
(詩偈 58)
「我所有的煩惱(kilesā)都已被徹底燒盡……(省略部分)……我現在已成為無漏者(anāsavo),安住於解脫。
(詩偈 59)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省略部分)……我已經完成了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詩偈 60)
「我已經證得了四種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省略部分)……我已經完成了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AP.1.479 山龍腦香果供養者長老傳 giripunnāgiy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水果給獨覺佛後,94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詩偈 61)
「那位名為善見(Sobhito)的圓滿覺者(sambuddho),當時居住(vasī tadā)在支多山(Cittakūṭe)。
我取來(gahetvā)山龍腦香果(giripunnāgaṃ),供養(abhipūjayiṃ)這位自覺者(sayambhuṃ)。
(詩偈 62)
「自從我當時供養了那位佛陀(buddhamabhipūjayiṃ)以來,已經過了九十四劫(catunnavutito kappe),
我從不知道(有投生到)惡道(duggatiṃ)的情形,這就是供養佛陀(buddhapūjāyidaṃ)的果報(phalaṃ)。
(詩偈 63)
「我所有的煩惱(kilesā)都已被徹底燒盡……(省略部分)……我現在已成為無漏者(anāsavo),安住於解脫。
(詩偈 64)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省略部分)……我已經完成了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詩偈 65)
「我已經證得了四種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省略部分)……我已經完成了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AP.1.480 藤果供養者長老傳 vallikāraphal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果實給獨覺佛後,31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詩偈 66)
「那位名為善慧(Sumano)的圓滿覺者(sambuddho),當時居住(vasī tadā)在德噶拉城(Takkarāyaṃ)。
我取來(gayha)藤樹的果實(vallikāraphalaṃ),佈施(adāsahaṃ)給這位自覺者(sayambhussa)。
(詩偈 67)
「自從我當時佈施了那個果實(phalaṃ adadiṃ)以來,已經過了三十一劫(ekatiṃse ito kappe),
我從不知道(有投生到)惡道(duggatiṃ)的情形,這就是佈施果實(phaladānassidaṃ)的果報(phalaṃ)。
(詩偈 68)
「我所有的煩惱(kilesā)都已被徹底燒盡……(省略部分)……我現在已成為無漏者(anāsavo),安住於解脫。
(詩偈 69)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省略部分)……我已經完成了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詩偈 70)
「我已經證得了四種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省略部分)……我已經完成了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AP.1.481 鞋子佈施者長老傳 pānadhi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布施鞋子給佛陀後,55次成為天帝,1000次為轉輪王,無數次為大王,擁有精美的交通工具,一大不可數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詩偈 71)
「世尊(bhagavā)高見佛(Anomadassī)——世間最尊貴者(lokajeṭṭho)、人中之牛王(narāsabho),
在日間經行結束後(divāvihārā nikkhamma),這位具眼者(cakkhumā)登上了(pathamāruhi {pītimāruyhi (syā.)})第一座山丘。
(詩偈 72)
「我拿著(gayha)一個製作精美的(sukataṃ)鞋(pānadhiṃ),正在路上(addhānaṃ)行走(paṭipajjahaṃ)。
在那裡(tattha)見到了(addasāsiṃ)這位容貌莊嚴的(cārudassanaṃ)、持缽的(pattikaṃ)圓滿覺者(sambuddhaṃ)。
(詩偈 73)
「我使自己的心(sakaṃ cittaṃ)生起淨信(pasādetvā)後,取出(nīharitvāna)那雙鞋(pānadhiṃ),
將它安置在(ṭhapetvāna)(佛陀的)腳邊(pādamūle),說出了(abraviṃ)這些話(idaṃ vacanaṃ):
(詩偈 74)
「『請穿上(abhirūha)這雙鞋吧,大英雄(mahāvīra)!善逝之王(sugatinda)、導師(vināyaka)!
願我由此(ito)獲得果報(phalaṃ labhissāmi),願我的願望(me attho)成就(samijjhatu)。』
(詩偈 75)
「世尊(bhagavā)高見佛(Anomadassī)——世間最尊貴者(lokajeṭṭho)、人中之牛王(narāsabho),
登上了(abhirūhitvā)階梯(pānadhiṃ)後,說出了(abravi)這些話(idaṃ vacanaṃ):
(詩偈 76)
「『那位以雙手(sehi pāṇibhi)虔誠地(pasanno)佈施(adāsi)鞋(pānadhiṃ)給我的人,
我將宣揚(kittayissāmi)他的功德,請大家聆聽(suṇātha)我的話(mama bhāsato)。』
(詩偈 77)
「聽聞(giramaññāya)佛陀的話後,所有天神(sabbe devā)都聚集前來(samāgatā),
他們內心歡喜(udaggacittā)、充滿愉悅(sumanā),激動不已(vedajātā),合掌恭敬(katañjalī)。
(詩偈 78)
「憑藉佈施鞋(pānadhīnaṃ padānena)的功德,他將會獲得幸福(sukhitoyaṃ bhavissati)。
他將五十五次(pañcapaññāsakkhattuñca)成為天神之王(devarajjaṃ karissati)。
(詩偈 79)
「他將一千次(sahassakkhattuṃ)成為國王(rājā ca),並成為轉輪聖王(cakkavattī bhavissati)。
至於廣大的地方王國的統治(padesarajjaṃ),其數量(gaṇanāto)更是不可計數(asaṅkhiyaṃ)。
(詩偈 80)
「在無量劫(aparimeyye ito kappe)後,他將出生於甘蔗王族(okkākakulasambhavo),
以喬達摩(Gotamo)為姓氏(gottena {nāmena (sabbattha)}),成為世間的導師(satthā loke bhavissati)。
(詩偈 81)
「他將成為佛陀教法的繼承者(tassa dhammesu dāyādo),是法自然產生的嫡子(oraso dhammanimmito)。
在完全遍知一切煩惱(sabbāsave pariññāya)後,他將以無漏者(anāsavo)的身份證入涅槃(nibbāyissati)。
(詩偈 82)
「無論投生在天界或人間(devaloke manusse vā),他都將是具有福德者(nibbattissati puññavā)。
他將獲得(paṭilabhissati)如同天車般的(devayānapaṭibhāgaṃ)交通工具(yānaṃ)。
(詩偈 83)
「宮殿般的馬車(pāsādā sivikā vayhaṃ)、裝飾華美的大象(hatthino samalaṅkatā)、
以及駿馬牽引的戰車(rathā vājaññasaṃyuttā),總是(sadā)為我出現(pātubhavanti me)。
(詩偈 84)
「甚至當我離家出家時(agārā nikkhamantopi),我也是乘著馬車(rathena)離開的(nikkhamiṃ ahaṃ)。
就在我的頭髮被截斷時(kesesu chijjamānesu),我證得了阿羅漢果(arahattamapāpuṇiṃ)。
(詩偈 85)
「我真有福報(lābhā mayhaṃ)、真是幸運(suladdhaṃ me)啊!這真是一次安排妥當的(suppayojitaṃ)投資(vāṇijjaṃ)!
僅僅佈施了(datvāna)一雙鞋(pānadhiṃ ekaṃ),我便證得了(pattomhi)不退轉的境界(acalaṃ padaṃ)。
(詩偈 86)
「自從我當時佈施了那雙鞋(pānadhimadāsahaṃ)以來,已經過了無量劫(aparimeyye ito kappe),
我從不知道(有投生到)惡道(duggatiṃ)的情形,這就是佈施階梯(pānadhissa idaṃ)的果報(phalaṃ)。
(詩偈 87)
「我所有的煩惱(kilesā)都已被徹底燒盡……(省略部分)……我現在已成為無漏者(anāsavo),安住於解脫。
(詩偈 88)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省略部分)……我已經完成了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詩偈 89)
「我已經證得了四種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省略部分)……我已經完成了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AP.1.482 沙地經行處供養者長老傳 pulinacaṅkamiyattherāpadānaṃ
(在佛陀的經行道撒沙後,31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詩偈 90)
「過去(pure)我曾是(āsiṃ)一位獵鹿者(migaluddo),住在(ahaṃ)荒野的樹林中(araññe kānane)。
當我尋找(gavesanto)風一般快速的鹿(vātamigaṃ)時,看見了(addasaṃ)一處經行處(caṅkamaṃ)。
(詩偈 91)
「我用衣襟(ucchaṅgena)盛起沙土(pulinaṃ {puḷinaṃ (sī. syā. pī. ka.)} gayha),撒灑(okiriṃ)在那經行處(caṅkame)。
我內心清淨(pasannacitto)、滿心歡喜(sumano)(供養)那位具足榮耀的(sirīmato)善逝(sugatassa)。
(詩偈 92)
「自從我當時撒灑了沙土(pulinaṃ okiriṃ)以來,已經過了三十一劫(ekatiṃse ito kappe),
我從不知道(有投生到)惡道(duggatiṃ)的情形,這就是撒灑沙土(pulinassa idaṃ)的果報(phalaṃ)。
(詩偈 93)
「我所有的煩惱(kilesā)都已被徹底燒盡……(省略部分)……我現在已成為無漏者(anāsavo),安住於解脫。
(詩偈 94)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省略部分)……我已經完成了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詩偈 95)
「我已經證得了四種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省略部分)……我已經完成了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AP.1.483 糞掃衣想長老傳paṃsukūlasaññakattherāpadānaṃ
(禮敬佛陀衣服後,92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詩偈 1)
「有一位名為帝沙(Tisso)的世尊(bhagavā),他是自覺者(sayambhū)、最勝者(aggapuggalo)。
這位勝利者(jino)放置(ṭhapetvāna)了糞掃衣(paṃsukūlaṃ)後,進入了(pāvisī)精舍(vihāraṃ)。
(詩偈 2)
「我拿著(ādāya)已彎曲的弓(vinataṃ {sajjitaṃ (syā.), tiyantaṃ (pī.)} dhanu),為了尋找食物(bhakkhatthāya)而行走(cariṃ ahaṃ)。
拿著(gahetvāna)箭筒(maṇḍalaggaṃ),我進入了(pāvisiṃ)樹林(kānanaṃ)。
(詩偈 3)
「在那裡(tattha)我看見(addasaṃ)一件糞掃衣(paṃsukūlaṃ),當時正掛在(laggitaṃ)樹梢(dumagge)。
我立刻將弓(cāpaṃ)丟在原地(tattheva nikkhippa),在頭頂合掌(sire katvāna añjaliṃ)敬禮。
(詩偈 4)
「我內心清淨(pasannacitto)、滿心歡喜(sumano),充滿廣大的(vipulāya)喜悅(pītiyā)。
憶念著(saritvāna)最殊勝的佛陀(buddhaseṭṭhaṃ),我向那件糞掃衣(paṃsukūlaṃ)頂禮(avandahaṃ)。
(詩偈 5)
「自從我當時頂禮了那件糞掃衣(paṃsukūlamavandahaṃ)以來,已經過了九十二劫(dvenavute ito kappe),
我從不知道(有投生到)惡道(duggatiṃ)的情形,這就是頂禮(vandanāya)的果報(phalaṃ)。
(詩偈 6)
「我所有的煩惱(kilesā)都已被徹底燒盡(jhāpitā),一切存在的束縛(bhavā sabbe)也已被根除(samūhatā)。
如同大象(nāgova)掙斷了綁縛(bandhanaṃ chetvā),我現在已成為無漏者(anāsavo),安住於解脫。
(詩偈 7)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來到(āsi)我的佛陀(mama buddhassa)身旁(santike)。
我已經證得了(anuppattā)三種智慧(tisso vijjā),已經完成了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詩偈 8)
「我已經證得了四種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八種解脫(vimokkhāpi ca aṭṭhime)。
六種神通(chaḷabhiññā)也已被親身體證(sacchikatā),已經完成了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AP.1.484 佛陀想長老傳 buddhasaññakattherāpadānaṃ
(想念佛陀後,94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詩偈 9)
「(過去世)我是一位誦讀聖典者(ajjhāyako)、持咒者(mantadharo),精通(pāragū)三吠陀(tiṇṇaṃ vedāna),
通曉相學(lakkhaṇe)、歷史(itihāse)、詞彙學(sanighaṇḍu)與儀軌(keṭubhe)。
(詩偈 10)
「那時(tadā)我的弟子(sissā)如河流般(nadīsotapaṭibhāgā)前來(āyanti),
我不眠不休地(rattindivamatandito)為他們教授(vācemi)聖典(mante {mantaṃ (syā. ka.)})。
(詩偈 11)
「就在那時(tāvade),一位名為義成就者(Siddhattho)的圓滿覺者(sambuddho)在世間(loke)出現(uppajji),
他驅散了(nāsetvā)世間的黑暗(tamandhakāraṃ),轉起了(pavattayi)智慧之光(ñāṇālokaṃ)。
(詩偈 12)
「我的一位弟子(mama aññataro sisso)告訴了(kathesi)其他弟子們(sissānaṃ),
他們聽聞(sutvāna)這個消息後,便立刻(tadā)告訴了我(ārocesuṃ mamaṃ):
(詩偈 13)
「『一位佛陀(buddho)已出現(samuppanno)於世間(loke),他是全知者(sabbaññū)、世間的導師(lokanāyako)。
人們(jano)都去追隨他(tassānuvattati),我們(amhaṃ)卻沒有(na vijjati {na hessati (sī. pī.)})這樣的機會(lābho)。』
(詩偈 14)
「『佛陀(buddhā)是難得值遇的(adhiccuppattikā),他們是具眼者(cakkhumanto)、具足大名聲者(mahāyasā)。
但願我(yaṃnūnāhaṃ)能見到(passeyyaṃ)這位最殊勝的佛陀(buddhaseṭṭhaṃ)、世間的導師(lokanāyakaṃ)。』
(詩偈 15)
「我拿起(gahetvāna)我的鹿皮衣(ajinaṃ)、樹皮衣(vākacīraṃ)和水瓶(kamaṇḍaluṃ),
走出(abhinikkhamma)住所(assamā)後,告訴(āmantayiṃ)弟子們(sisse):
(詩偈 16)
「『世間的導師(lokanāyako {dullabhā lokanāyakā (sī.), dullabhaṃ lokanāyakaṃ (syā. pī. ka.)})是極難值遇的(dullabho),
如同優曇鉢羅花(odumbarikapupphaṃva)、月亮中的兔子(candamhi sasakaṃ yathā)、烏鴉的乳汁(vāyasānaṃ yathā khīraṃ)一樣稀有。』
(詩偈 17)
「『佛陀(buddho)出現於世間(lokamhi uppanno)是難得的(dullabhaṃ),獲得人身(manussattampi)也是難得的(dullabhaṃ)。
這兩者(ubhosu)同時存在(vijjamānesu)時,能聽聞(佛法)的機會(savanañca)更是極其難得(sudullabhaṃ)。』
(詩偈 18)
「『如今佛陀(buddho)已出現於世間(loke samuppanno),我們(no)或許能獲得(lacchāma)(法)眼(cakkhuṃ),而不是(繼續)輪迴(bhavaṃ)。
來吧(etha),讓我們大家(sabbe)一起前往(gamissāma)正等覺者(sammāsambuddhasantikaṃ)的身旁吧!』
(詩偈 19)
「所有(sabbe)手持水瓶(kamaṇḍaludharā)、身穿粗鹿皮衣(kharājinanivāsino)的弟子們,
頂著沉重的髮髻(te jaṭā bhārabharitā),當時(tadā)便離開了(nikkhamuṃ)森林(vipinā)。
(詩偈 20)
「他們專注地觀望(yugamattaṃ pekkhamānā),尋求(gavesino)最勝的目標(uttamatthaṃ),
遠離(rahitā)近敵與過失(āsattidosa),如同獅子(kesarī)般無所畏懼(asambhītāva)。
(詩偈 21)
「他們事務簡少(appakiccā)、無有貪欲(aloluppā)、明智(nipakā)、安住於寂靜(santavuttino),
以乞食為生(uñchāya caramānā),他們來到了(upāgamuṃ)最殊勝的佛陀(buddhaseṭṭham)面前。
(詩偈 22)
「還剩一由旬半(diyaḍḍhayojane sese)路程時,疾病(byādhi)突然襲擊(upapajjatha)了我。
在憶念(saritvāna)最殊勝的佛陀(buddhaseṭṭhaṃ)後,我就在那裡(tattha)去世了(kālaṅkato ahaṃ)。
(詩偈 23)
「自從我當時獲得(alabhiṃ)那個想(saññam)以來,已經過了九十四劫(catunnavutito kappe),
我從不知道(有投生到)惡道(duggatiṃ)的情形,這就是憶念佛陀(buddhasaññāyidaṃ)的果報(phalaṃ)。
(詩偈 24)
「我所有的煩惱(kilesā)都已被徹底燒盡……(省略部分)……我現在已成為無漏者(anāsavo),安住於解脫。
(詩偈 25)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省略部分)……我已經完成了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詩偈 26)
「我已經證得了四種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省略部分)……我已經完成了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AP.1.485 蓮藕佈施者長老傳 bhis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布施蓮藕給佛陀後,往生兜率天享受天女日夜侍奉,在輪迴中總是快樂,未曾貧窮,十萬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詩偈 27)
「當時我進入(ogayha yaṃ)一個蓮花池(pokkharaṇiṃ),那裡有各種大象(nānākuñjarasevitaṃ)前來飲水,
我正在那裡(tattha)撈取(uddharāmi)水草(bhisaṃ),是為了(給大象)餵食(ghāsahetu)。
(詩偈 28)
「在那個時候(tamhi samaye),世尊(bhagavā)蓮華上佛(Padumuttarasavhayo)——
這位身穿赤褐色衣(rattambaradharo)的佛陀(buddho),正以自在無礙的姿態(gacchati anilañjase)行走。
(詩偈 29)
「我聽到(assosahaṃ)他抖動(dhunanto)糞掃衣(paṃsukūlāni)的聲音(saddam),
當我向上觀望(uddhaṃ nijjhāyamānohaṃ)時,看見了(addasaṃ)這位世間的導師(lokanāyakaṃ)。
(詩偈 30)
「我就站在原地(tattheva ṭhitako santo),向世間的導師(lokanāyakaṃ)祈求(āyāciṃ):
『蜂蜜(madhuṃ)從蓮(bhisehi)中流出(savati),還有乳汁(khīraṃ)、酥油(sappiṃ)和甘蔗汁(muḷālibhi)!』
(詩偈 31)
「『請具眼者(cakkhumā)佛陀(buddho)出於慈悲(anukampāya)接受(paṭiggaṇhātu)我的供養吧!』
隨後,那位具足慈悲的(kāruṇiko)導師(satthā)、具足大名聲者(mahāyaso)便從空中下來(oruhitvā)。
(詩偈 32)
「那位具眼者(cakkhumā)出於慈悲(anukampāya)接受(paṭiggaṇhi)了我的食物供養(mamaṃ bhikkhaṃ)。
圓滿覺者(sambuddho)接受(paṭiggahetvā)後,為我作了(akā)迴向祝福(anumodanaṃ)。
(詩偈 33)
「『願你這位具大福德者(mahāpuñña)獲得快樂(sukhī hotu ),願你的去處(gati tuyhaṃ)圓滿成就(samijjhatu)!
憑藉這項蓮藕佈施(iminā bhisadānena),願你獲得廣大的安樂(labhassu vipulaṃ sukhaṃ)。』
(詩偈 34)
「說完這段話(idaṃ vatvāna)後,那位名號如水中蓮華般清淨(jalajuttamanāmako)的圓滿覺者(sambuddho),
這位勝利者(jino)拿著(ādāya)食物(bhikkham),以神通力(ambarenā)離開了(agamā)。
(詩偈 35)
「之後我拿著(gahetvāna)那蓮藕(bhisaṃ),返回(āgacchiṃ)我的住所(mama assamaṃ)。
我將蓮藕掛在樹上(bhisaṃ rukkhe lagetvāna),憶念著(anussariṃ)我的佈施(mama dānam)。
(詩偈 36)
「那時(tadā)颳起(vuṭṭhahitvā)大風(mahāvāto),搖動了(sañcālesi)整片森林(vanaṃ)。
天空(ākāso)發出巨響(abhinādittha),雷電(asaniyā)不斷轟鳴(phalantiyā)。
(詩偈 37)
「隨後(tato)雷擊(asanipāto)落在(nipatī)我的頭頂(matthake),
當時(tadā)我正在靜坐(nisinnako santo),就在那裡(tattha)去世了(kālaṅkato ahuṃ)。
(詩偈 38)
「我與福德善業連接(puññakammena saṃyutto),往生(upapajjahaṃ)到了兜率天(tusitaṃ)。
雖然我的身體(kaḷevaraṃ)已倒下(patitaṃ),但我(ahiṃ)在天界(devaloke)享受安樂(ramiṃ)。
(詩偈 39)
「六萬八千(chaḷasītisahassāni)位裝飾華麗的(samalaṅkatā)天女(nāriyo),
從早到晚(sāyapātaṃ)侍奉(upaṭṭhanti)我,這就是佈施蓮藕(bhisadānassidaṃ)的果報(phalaṃ)。
(詩偈 40)
「即使投生到人間(manussayonimāgantvā),我也總是(sadā)獲得安樂(sukhito homahaṃ)。
我的財富(bhoge)從不缺乏(ūnatā natthi),這就是佈施蓮藕(bhisadānassidaṃ)的果報(phalaṃ)。
(詩偈 41)
「由於曾被那位如如不動者(tādinā)、天中之天(devadevena)所慈悲護念(anukampitako),
我所有的煩惱漏(sabbāsavā)都已完全竭盡(parikkhīṇā),從今以後(dāni),再也不會有(natthi)再生(punabbhavo)了。
(詩偈 42)
「自從我當時佈施了那蓮藕(bhisaṃ {bhikkhaṃ (sabbattha)} adadiṃ)以來,已經過了十萬劫(satasahassito kappe),
我從不知道(有投生到)惡道(duggatiṃ)的情形,這就是佈施草蓆(bhisadānassidaṃ)的果報(phalaṃ)。
(詩偈 43)
「我所有的煩惱(kilesā)都已被徹底燒盡……(省略部分)……我現在已成為無漏者(anāsavo),安住於解脫。
(詩偈 44)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省略部分)……我已經完成了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詩偈 45)
「我已經證得了四種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省略部分)……我已經完成了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AP.1.486 智慧讚歎者長老傳 ñāṇathavikattherāpadānaṃ
(讚歎佛陀的智慧後,77個大劫在天界享樂,1000次成為天帝,數百次為轉輪王,無數次為地方大王,持續累積功德,有健全的心意,銳利的智慧,三萬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詩偈 46)
「在喜馬拉雅山(himavantassa)的南面(dakkhiṇe),有我一間建造良好的(sukato)住所(assamo mama)。
當時(tadā)我為了尋求(gavesanto)最勝的目標(uttamatthaṃ),居住(vasāmi)在森林中(vipine)。
(詩偈 47)
「我滿足於(santuṭṭho)所得或不得(lābhālābhena),以根莖(mūlena)和果實(phalena)為食,
為了尋訪(anvesanto)一位老師(ācariyaṃ),我獨自(ekako ahaṃ)居住(vasāmi)。
(詩偈 48)
「就在那時(tāvade),一位名為善慧(Sumedho)的圓滿覺者(sambuddho)出現(uppajji)於世間(loke),
他闡揚(pakāseti)四聖諦(catusaccaṃ),救度(uddharanto)廣大眾生(mahājanaṃ)。
(詩偈 49)
「我沒有聽聞(nāhaṃ suṇomi)這位圓滿覺者(sambuddhaṃ),也沒有人告訴(napi me koci saṃsati)我。
直到八年(aṭṭhavasse atikkante)過去後,我才聽聞(assosiṃ)這位世間的導師(lokanāyakaṃ)。
(詩偈 50)
「我取出(nīharitvā)柴火(aggidāruṃ),打掃乾淨(sammajjitvāna)住所(assamaṃ)後,
揹起(gahetvāna)一擔行李(khāribhāraṃ),便離開(nikkhamiṃ)了森林(vipinā ahaṃ)。
(詩偈 51)
「我在村莊(gāmesu)和城鎮(nigamesu)住了一晚(ekarattiṃ vasantohaṃ),
隨後(tadā)逐漸(anupubbena)前往(upasaṅkamiṃ)旃陀瓦提城(candavatiṃ)。
(詩偈 52)
「那時(tamhi samaye)世尊(bhagavā)善慧佛(Sumedho)——世間的導師(lokanāyako),
正在救度(uddharanto)無數眾生(bahuū satte),開示(deseti)不死之境(amataṃ padaṃ)。
(詩偈 53)
「我穿過(atikkamma)人群(janakāyamat),頂禮(vanditvā)這位勝利者的海洋(jinasāgaraṃ)後,
偏袒右肩(ekaṃsaṃ ajinaṃ katvā),讚歎(santhaviṃ)這位世間的導師(lokanāyakaṃ):
(詩偈 54)
「『您是導師(satthā ca)、旗幟(ketu ca),是眾生(pāṇinaṃ)的旌旗(dhajo)、標杆(yūpo ca);
您是歸依處(parāyano {parāyaṇo (sī. pī.)})、安穩地(patiṭṭhā ca),是二足尊(dvipaduttamo)中的島嶼(dīpo ca)。』
(詩偈 55)
「『您是具有智慧(nepuñño)、視野(dassane)和勇氣(vīro)的聖者,您度化了(tāresi)眾人(janataṃ);
世間(loke)沒有(natthañño)其他救度者(tārako)能超越您(tavuttaritaro),寂靜者(mune)啊!』
(詩偈 56)
「『或許可以用(sakkā)草尖(kusaggena)測量(theve {have (sī. pī.) bhave (syā. ka.)})最上的海洋(sāgaruttame {sāgaruttamo (sī. syā. pī.)}),
但絕不可能(natveva)測量(pametave)您的全知智慧(tava sabbaññu ñāṇaṃ)。』
(詩偈 57)
「『或許可以(sakkā)用天平(tuladaṇḍe {tulamaṇḍale (sī. Pī.)})稱量(dharetave)大地(mahiṃ {mahī (syā. pī.)}),
但具眼者(cakkhuma)啊!您的智慧(paññāya)是無法(natveva)衡量(pamāṇamatthi)的。』
(詩偈 58)
「『或許可以用(sakkā)一條繩子(rajjuyā)或手指(aṅgulena vā)測量(minituṃ)虛空(ākāso),
但絕不可能(natveva)測量(pametave)您的戒行(tava sabbaññu sīlaṃ)。』
(詩偈 59)
「『大海洋(mahāsamudde)的水量(udakaṃ)、虛空(ākāso)與大地(vasundharā)尚可被測量(parimeyyāni etāni),
但具眼者(cakkhuma)啊!您是不可測量的(appameyyosi)!』」
(詩偈 60)
「以六首偈頌(chahi gāthāhi)讚歎(kittayitvā)這位全知者(sabbaññuṃ)、具足大名聲者(mahāyasaṃ)後,
我合掌(añjaliṃ paggahetvāna)默然(tuṇhī)站立(aṭṭhāsahaṃ)在一旁。
(詩偈 61)
「那位被稱為善慧(Sumedhoti)、具足廣大智慧(bhūripaññaṃ)的明智者(sumedhasaṃ),
在比丘僧團(bhikkhusaṅghe)中坐下(nisīditvā)後,說出了(abhāsatha)這些偈頌(imā gāthā):
(詩偈 62)
「『那位以清淨心(vippasannena cetasā)讚歎(pakittesi)我智慧(me ñāṇaṃ)的人,
我將宣揚(kittayissāmi)他的功德,請大家聆聽(suṇātha)我的話(mama bhāsato)。』
(詩偈 63)
「『他將享受(ramissati)七十七劫(sattasattati kappāni)的天界之樂(devaloke);
他將一千次(sahassakkhattuṃ)成為天神之王(devindo),統治天界(devarajjaṃ karissati)。』
(詩偈 64)
「『他將數百次(anekasatakkhattuñca)成為轉輪聖王(cakkavattī bhavissati);
至於偉大的地方王國的統治(padesarajjaṃ),其數量(gaṇanāto)更是不可計數(asaṅkhiyaṃ)。』
(詩偈 65)
「『無論成為天神或人類(devabhūto manusso vā),他都會積聚福德(puññakammasamāhito);
他將有完整不缺乏的心意(anūnamanasaṅkappo),並將獲得銳利的智慧(tikkhapañño bhavissati)。』
(詩偈 66)
「『在三萬劫(tiṃsakappasahassamhi)後,他將出生於甘蔗王族(okkākakulasambhavo),
以喬達摩(gotamo)為姓氏(gottena),成為世間的導師(satthā loke bhavissati)。』
(詩偈 67)
「『他將離家出家(agārā abhinikkhamma),捨棄一切(pabbajissati kiñcano);
在七歲時(jātiyā sattavassena),他將證得阿羅漢果(arahattaṃ phusissati)。』
(詩偈 68)
「『自從我有記憶(yato sarāmi attānaṃ)以來,自從我證得(yato pattosmi)教法(sāsanaṃ)以來,
在這期間(etthantare),我從不知道(na jānāmi)什麼是不如意(cetanaṃ amanoramaṃ)。』
(詩偈 69)
「『在經歷(saṃsaritvā)一切存在(bhave sabbe)後,我享受了(sampattānubhaviṃ ahaṃ)所有成就;
我的財富(bhoge)從不缺乏(ūnatā natthi),這就是讚歎智慧(ñāṇassa thomane)的果報(phalaṃ)。』
(詩偈 70)
「『我內心的三種火(tiyaggī)已經熄滅(nibbutā mayhaṃ),一切存在的束縛(bhavā sabbe)也已被根除(samūhatā);
所有的煩惱漏(sabbāsavā)都已完全竭盡(parikkhīṇā),從今以後(dāni),再也不會有(natthi)再生(punabbhavo)了。』
(詩偈 71)
「『自從我當時讚歎了智慧(ñāṇamathaviṃ ahaṃ {mabhithomayiṃ (sī. pī.), mabhithomahaṃ (syā.)})以來,已經過了三萬劫(tiṃsakappasahassamhi),
我從不知道(有投生到)惡道(duggatiṃ)的情形,這就是讚歎智慧(ñāṇassa thomane)的果報(phalaṃ)。』
(詩偈 72)
「我所有的煩惱(kilesā)都已被徹底燒盡……(省略部分)……我現在已成為無漏者(anāsavo),安住於解脫。
(詩偈 73)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省略部分)……我已經完成了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詩偈 74)
「我已經證得了四種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省略部分)……我已經完成了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AP.1.487 栴檀鬘供養者長老傳 candanamāliy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了花,果,香給佛陀後,2500大劫在天界享樂,當過一次轉輪王,隨後處處受到尊敬,財富未曾缺少過,心意滿足健全,3萬大劫未曾下過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詩偈 75)
「我捨棄(hitvā)了五種可愛、迷人(piyarūpe manorame)的欲樂(pañca kāmaguṇe),
捨棄了八千萬(asītikoṭiyo)財富後,我便出家(pabbajiṃ)過無家生活(anagāriyaṃ)。
(詩偈 76)
「出家(pabbajitvāna)後,我以身(kāyena)遠離(vivajjayiṃ)惡行(pāpakammaṃ),
捨棄(hitvā)口惡行(vacīduccaritaṃ)後,便居住在(vasāmahaṃ)河邊(nadīkūle)。
(詩偈 77)
「當我獨自(ekakaṃ)居住(viharantaṃ)時,最殊勝的佛陀(buddhaseṭṭho)來到(upāgami)我這裡。
我那時不知道(nāhaṃ jānāmi)他是佛陀(buddhoti),但仍為他準備了座位(akāsiṃ paṭisantharaṃ {paṭisandhāraṃ (ka.)})。
(詩偈 78)
「佈置好座位(karitvā paṭisanthāraṃ)後,我詢問(apucchahaṃ)他的姓名種族(nāmagottam):
『您是隨行的天眾(devatānusi)?還是乾闥婆(gandhabbo)?或許您是帝釋天(sakko purindado)?
(詩偈 79)
「『您究竟是誰(ko vā tvaṃ)?是誰的兒子(kassa vā putto)?是大梵天(mahābrahmā)來到這裡(idhāgato)嗎?
您照耀(virocesi)一切方向(disā sabbā),如同升起的太陽(udayaṃ sūriyo yathā)。
(詩偈 80)
「『尊者(mārisa)啊!您的腳下(pāde)顯現(dissanti)千輻輪相(sahassārāni cakkāni),
您究竟是誰(ko vā tvaṃ)?是誰的兒子(kassa vā putto)?我們該如何(kathaṃ)認識您(jānemu taṃ mayaṃ)?
請告知(pavedehi)您的姓名種族(nāmagottaṃ),消除(apanehi)我的疑惑(saṃsayaṃ)吧。』
佛陀:
(詩偈 81)
「『我不是天眾(namhi devo),不是乾闥婆(na gandhabbo),也不是帝釋天(namhi {nāpi (sī.)} sakko purindado);
我也不是梵天(brahmabhāvo ca me natthi),我是超越他們(etesaṃ)的最勝者(uttamo ahaṃ)。
(詩偈 82)
「『我已超越(atīto)他們的境界(visayaṃ tesaṃ),粉碎了(dālayiṃ)欲愛的束縛(kāmabandhanaṃ);
燒盡(jhāpetvā)了一切煩惱(sabbe kilese),我已證得(patto)無上正覺(sambodhimuttamaṃ)。』
(詩偈 83)
「聽聞(suṇitvā)他的話(vācaṃ)後,我說(abraviṃ)了這些話(idaṃ vacanam):
『如果您是全知者(sabbaññū)佛陀(buddhoti),請您坐下(nisīda)吧,大仙人(mahāmune)!
(詩偈 84)
「『我要供養(pūjayissāmi)您——您是痛苦(dukkhassantakaro)的終結者!』
我鋪開(pattharitvā)鹿皮(jinacammaṃ),佈施(adāsi)給這位導師(satthuno)。
(詩偈 85)
「世尊(bhagavā)在那裡(tattha)坐下(nisīdi),如同獅子(sīhova)安坐於山洞(girigabbhare)。
我迅速(khippaṃ)爬上(āruyha)山丘(pabbata),採摘了(aggahiṃ)芒果(ambassa)的果實(phala)。
(詩偈 86)
「還有沙羅花(sālakalyāṇikaṃ pupphaṃ)和極珍貴的(mahārahaṃ)栴檀香(candanañca),
我迅速(khippaṃ)採集(paggayha)這一切(taṃ sabbaṃ),來到(upetvā)世間的導師(lokanāyakaṃ)面前。
(詩偈 87)
「我將果實(phalaṃ)佈施給佛陀(buddhassa datvāna),以沙羅花(sālapuppham)供養(apūjayiṃ),
塗抹(anulimpitvā)栴檀香(candanaṃ)後,我頂禮(avandiṃ)了這位導師(satthuno)。
(詩偈 88)
「我內心清淨(pasannacitto)、滿心歡喜(sumano),充滿廣大的(vipulāya)喜悅(pītiyā),
善慧佛(Sumedho)——世間的導師(lokanāyako)便坐在(nisīditvā)那鹿皮(ajinamhi)上。
(詩偈 89)
「他宣揚(pakittesi)我的業果(mama kammaṃ),當時(tadā)使我歡喜(hāsayanto mamaṃ):
『憑藉這項果實佈施(iminā phaladānena)與兩種香鬘供養(gandhamālehi cūbhayaṃ),
(詩偈 90)
「『他將享受(ramissati)2500劫(pañcavīse kappasate)的天界之樂(devaloke);
他的心意不缺完滿(anūnamanasaṅkappo),並將成為統治者(vasavattī bhavissati)。』
(詩偈 91)
「『在2600劫(chabbīsatikappasate)後,他將獲得人身(manussattaṃ gamissati);
他將成為(bhavissati)具大神通(mahiddhiko)、統治四方(cāturanto)的轉輪聖王(cakkavattī)。』
(詩偈 92)
「『他的首都將名為吠婆羅(Vebhāraṃ),由工巧天神毗首羯磨(vissakammena)規劃建造(māpitaṃ);
整座城將全是黃金(sabbasovaṇṇaṃ),飾以各種珍寶(nānāratanabhūsitaṃ)。』
(詩偈 93)
「『他以這樣的方式(eteneva upāyena),將如理地(yoniso (syā. pī.))輪迴(saṃsarissati)於存在(bhave {yoniso (syā. pī.)});
無論投生為天神或人類(devatte atha mānuse),他處處(sabbattha)都將受到尊敬(pūjito hutvā)。』
(詩偈 94)
「『在最後一生(pacchime bhave sampatte),他將生為婆羅門(brahmabandhu bhavissati);
他將離家出家(agārā abhinikkhamma),成為無家者(anagārī bhavissati)。
在達到神通究竟(abhiññāpāragū hutvā)後,他將以無漏者(anāsavo)身份證入涅槃(nibbāyissati)。』
(詩偈 95)
「說完這段話(idaṃ vatvāna)後,圓滿覺者(sambuddho)善慧佛(Sumedho)——世間的導師(lokanāyako),
在我注視下(mama nijjhāyamānassa),以自在無礙的姿態(anilañjase)離開了(pakkāmi)。
(詩偈 96)
「憑藉那個善業(tena kammena sukatena)以及(我當時)的決意與祈願(cetanāpaṇidhīhi ca),
我捨棄(jahitvā)人身(mānusaṃ dehaṃ)後,便前往(agacchahaṃ)了三十三天(tāvatiṃsa)。
(詩偈 97)
「從兜率天(tusitato)命終(cavitvāna)後,我投生(nibbattiṃ)到母親的胎中(mātukucchiyaṃ);
我所居住(vasāmahaṃ)的胎藏(yamhi gabbhe)中,財富(bhoge)從不缺乏(ūnatā natthi)。
(詩偈 98)
「當我在母胎中(mātukucchigate mayi)時,食物飲料(annapānañca bhojanaṃ)
會隨著我母親(mātuyā)的意願(mama chandena),如其所願地(yadicchakaṃ)出現(nibbattati)。
(詩偈 99)
「在五歲時(jātiyā pañcavassena),我便出家(pabbajiṃ)過無家生活(anagāriyaṃ);
當頭髮(kesamhi)被剃除(oropitamhi)時,我即刻證得(apāpuṇiṃ)阿羅漢果(arahattaṃ)。
(詩偈 100)
「當我尋求(gavesanto)過去業(pubbakammaṃ)時,短期內(orena)我並未發現(nāddasaṃ ahaṃ);
直到三萬劫(tiṃsakappasahassamhi)後,我才憶念起(anussariṃ)自己的業(mama kammaṃ)。
(詩偈 101)
「禮敬(namo te)您,人中之牛王(purisājañña)!禮敬(namo te)您,最上之人(purisuttama)!
依靠(āgamma)您的教導(tava sāsana),我證得了(pattomhi)不退轉的境界(acalaṃ padaṃ)。
(詩偈 102)
「自從我當時供養了那位佛陀(buddhamabhipūjayiṃ)以來,已經過了三萬劫(tiṃsakappasahassamhi),
我從不知道(有投生到)惡道(duggatiṃ)的情形,這就是供養佛陀(buddhapūjāyidaṃ)的果報(phalaṃ)。
(詩偈 103)
「我所有的煩惱(kilesā)都已被徹底燒盡……(省略部分)……我現在已成為無漏者(anāsavo),安住於解脫。
(詩偈 104)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省略部分)……我已經完成了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詩偈 105)
「我已經證得了四種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省略部分)……我已經完成了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AP.1.488 舍利供養者長老傳 dhātupūja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佛舍利後,94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詩偈 106)
「當世間的救主(lokanāthamhi)、世間的導師(lokanāyake)義成就佛(Siddhatthe)般涅槃後(nibbute),
我召集(samānetvā)我的親族(mama ñātī),舉行了(akāsahaṃ)舍利供養(dhātupūjaṃ)。
(詩偈 107)
「自從我當時供養了那些舍利(dhātumabhipūjayiṃ)以來,已經過了九十四劫(catunnavutito kappe),
我從不知道(有投生到)惡道(duggatiṃ)的情形,這就是供養舍利(dhātupūjāyidaṃ)的果報(phalaṃ)。
(詩偈 108)
「我所有的煩惱(kilesā)都已被徹底燒盡……(省略部分)……我現在已成為無漏者(anāsavo),安住於解脫。
(詩偈 109)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省略部分)……我已經完成了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詩偈 110)
「我已經證得了四種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省略部分)……我已經完成了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AP.1.489 築沙塔者長老傳 pulinuppādakattherāpadānaṃ
(讚歎佛陀後,18個大劫在天界享樂,幾百次做天王,500次做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111.
“在雪山(Himavantamhi)山區,有一位名叫提婆羅(Devalo)的苦行者(tāpaso)。
在那裡,有一個為我而建、由非人(amanussehi)所鋪設的經行處(caṅkamo)。
112.
“(我)總是頭髮纏結成髻(jaṭābhārena),身負重擔,恆常手持水壺(kamaṇḍaludharo)。
當時,為了尋求至高無上的目標(uttamatthaṃ),我從森林(vipinā)中出走。
113.
“有八萬四千位弟子(sissā)侍奉(upaṭṭhahuṃ)我。
他們致力於自己的修行(sakakammābhipasutā),當時就居住在那森林(vipine)中。
114.
“(有一次)我離開(abhinikkhamma)茅屋(assamā),建造(akaṃ)了一座沙(pulina)塔(cetiyaṃ)。
我收集了各種各樣的花(nānāpupphaṃ),禮拜(apūjayiṃ)了那座塔(cetiyaṃ)。
115.
“在那裡,我使心變得清淨(pasādetvā)後,就進入了茅屋(assamaṃ)。
所有弟子(sissā)聚集(samāgantvā)起來,向我詢問(pucchiṃsu)這件事(etamatthaṃ):
116.
“‘尊者(deva)啊,您所思念(massati)、用沙(pulinena)建造(kato)的塔(thūpo)是怎麼回事?
我們也想要知道(ñātumicchāma),請您被詢問(puṭṭho)後,告訴(ācikkha)我們(no)吧。’
長老前世:
117.
“‘(那些)具眼者(cakkhumanto)、具大威名(mahāyasā)的(佛陀),已在咒語/教示(mantapade)中被指出(niddiṭṭhā)
我正是禮拜(namassāmi)那位最殊勝的佛陀(buddhaseṭṭhe)、具大威德(mahāyase)者。’
弟子:
118.
“‘那些大英雄(mahāvīrā)、一切知者(sabbaññū)、世間導師(lokanāyakā)是什麼樣(kīdisā)的?
他們的外貌(kathaṃvaṇṇā)如何?德行(kathaṃsīlā)如何?那些具大威德者(mahāyasā)是什麼樣(kīdisā)的?’
長老前世:
119.
“‘諸佛(buddhā)具足三十二大人相(bāttiṃsalakkhaṇā),還有四十顆牙齒(cattālīsadijāpi)。
他們的眼睛(nettā)如同甘草果實般,眼睫毛如牛般(美麗),
120.
“‘而且,諸佛(buddhā)行走(gacchamānā)時,只會俯瞰一軛(約一公尺半)遠(yugamattañca)的地面(pekkhare)。
他們的膝關節(jāṇu)行走時不會發出聲響(nadati),也聽不到(suyyati)關節(sandhisaddo)的聲音。’
121.
“‘而且,善逝者(sugatā)行走(gacchamānā)時,彷彿是提(uddharantāva)腳在走(gacchare)。
首先邁出右(paṭhamaṃ dakkhiṇaṃ)腳(pādaṃ),這是諸佛(buddhānaṃ)的常法(dhammatā)。’
122.
“‘而且,諸佛(buddhā)無所畏懼(asambhītā),就像獅子(migarājāva kesarī)一樣。
他們既不抬高(ukkaṃsenti)自己(attānaṃ),也不貶低(vambhenti)其他眾生(pāṇinaṃ)。’
123.
“‘(他們)從傲慢與輕蔑(mānāvamānato)中解脫(muttā),對一切(sabbesu)眾生(pāṇisu)平等(samā)。
諸佛(buddhā)不抬高自己(anattukkaṃsakā),這是諸佛(buddhānaṃ)的常法(dhammatā)。’
124.
“‘而且,正等覺者(sambuddhā)出現(uppajjantā)時,他們會展現(dassayanti)光明(ālokaṃ)。
他們能震動(pakampenti)這整個(kevalaṃ)大地(vasudhaṃ imaṃ)達六種(chappakāraṃ)方式。’
125.
“‘他們能看見(passanti)地獄(nirayañcete),讓地獄變得清涼。
天會降下(pavassati)大雨(mahāmegho),這是諸佛(buddhānaṃ)的常法(dhammatā)。’
126.
“‘那些大龍象(mahānāgā)就是如此(īdisā),具有無與倫比(atulā)的大威德(mahāyasā)。
如來(tathāgatā)在容貌 (vaṇṇato)上無可超越(anatikkantā),是無法衡量(appameyyā)的。’
127.
“‘所有懷著敬意的(sagāravā)弟子(sissā)都隨喜(anumodiṃsu)我的話(vākyaṃ)。
並且他們依照(tathā ca)自己的能力(yathāsatti)與力量(yathābalaṃ)去實踐(paṭipajjiṃsu)。’
128.
“那些渴望(sakakammābhilāsino)自身(功德)業果的人,開始敬奉(paṭipūjenti)沙塔(pulinaṃ)。
他們深信(saddahantā)我的話(vākyaṃ),心(buddhasakkatamānasā)中尊崇佛陀(buddha)。
129.
“那時,一位具大威德(mahāyaso)的天子(devaputto)從兜率天(tusitā)死後(cavitvā),
投生(uppajji)到(他)母親的胎中(mātukucchimhi),震動了(kampatha)一萬個(dasasahassi)世界。
130.
“在離茅屋(assamassā)不遠(a vidūramhi)的經行處(caṅkamamhi),我正站(ṭhito)著。
所有弟子(sissā)聚集(samāgantvā)後,來到(āgacchuṃ)我的身邊(mama santike)。
131.
“大地(mahī)如公牛王(usabhova)般咆哮(nadati),如獸王(migarājāva)般鳴叫(kūjati)。
如鱷魚(susumārova)般翻騰(saḷati),(他們問:)‘這將會有什麼結果(vipāko)呢?’
132.
“‘(這正是)我在沙(sikatā)塔(thūpa)附近(santike)所讚歎(pakittemi)的正等覺者(sambuddhaṃ)的(徵兆)。
如今(dāni),那位世尊(bhagavā)、導師(satthā)已進入(mātukucchimupāgami)母胎。’
133.
“為他們(tesaṃ)說法(dhammakathaṃ vatvā),並稱揚(kittayitvā)了那位大牟尼(mahāmuniṃ)之後,
我遣散了(uyyojetvā)自己的(sake)弟子(sisse),自己則結跏趺坐(pallaṅkamābhujiṃ)。
134.
“然而(vata),我的力量(balañca)確實已被極度(parammena)的疾病(byādhinā)所耗盡(khīṇaṃ)。
憶念(saritvāna)最殊勝的佛(buddhaseṭṭhaṃ)之後,我就在那裡(tattha)逝世(kālaṅkato)了。
135.
“所有弟子(sissā)聚集(samāgantvā)起來,當時(tadā)搭建了(akaṃsu)火葬堆(citakaṃ)。
他們拿起(gayha)我的遺體(kaḷevarañca),將它放置(abhiropayuṃ)到火葬堆(citakaṃ)上。
136.
“他們圍繞(parivāretvā)著火葬堆(citakaṃ),在頭頂(sīse)合掌(katvāna añjaliṃ)。
這些聚集(samāgatā)的人被悲傷之箭(sokasallaparetā)射中,放聲痛哭(vikkandiṃsu)。
137.
“當他們正哀泣(lālappamānānaṃ)時,我去到火葬堆(citakaṃ)並說):
‘我是你們(tumhaṃ)的老師(ācariyo),明智的人(sumedhasā)啊,不要悲傷(mā socittha)!
138.
“‘你們應當努力(vāyameyyātha)於真正的目標(sadatthe),日夜(rattindivamatanditā)不懈怠。
你們不要成為放逸者(pamattā),(因為)時機(khaṇo)已給予(paṭipādito)你們(vo)了。’
139.
“教誨(anusāsitvā)了自己的(sake)弟子(sissenu)之後,我又返回(punāgamiṃ)了天界(devalokaṃ)。
我在天界(devaloke)享樂(ramāmahaṃ)了十八(aṭṭhārasa)劫(kappāni)。
140.
“我曾經是(ahosahaṃ)五百(satānaṃ pañcakkhattuñca)次的轉輪王(cakkavattī)。
我也做了(akārayiṃ)數百(anekasatakkhattuñca)次的天王(devarajjam)。
141.
“在其餘的(avasesesu)劫(kappesu)中,我漂流(vokiṇṇo)輪迴(saṃsariṃ)。
我不記得(nābhijānāmi)曾投生於惡道(duggatiṃ),這(idaṃ)就是建造沙塔(pulinapūjāya)的果報(phalaṃ)。
142.
“就像在柯目底格(komudike)月(約陽曆十至十一月)時,許多樹(bahū pādapā)會開花(pupphanti);
同樣地(tathevā),我(ahaṃ)也在那個時候(samaye),被大仙(mahesinā)(佛陀)所開顯(pupphito)(證得果位)。
143.
“精進(vīriyaṃ)讓我堪背責任,帶來執著的釋放
我像大象(nāgova)掙斷(chetvā)束縛(bandhanaṃ)一樣,以無漏(anāsavo)之身而住(viharāmi)。
144.
“自從我讚歎(abhikittayiṃ)佛陀(buddham)以來,已過十萬(satasahassito)劫(kappe);
我不記得(nābhijānāmi)曾投生於惡道(duggatiṃ),這(idaṃ)就是讚歎(kittanāya)的果報(phalaṃ)。
145.
“我的煩惱(kilesā)已被燒盡(jhāpitā)…(中略)… 我以無漏(anāsavo)之身而住(viharāmi)。
146.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中略)… 我已實踐(kataṃ)了佛陀(buddhassa)的教誨(sāsanaṃ)。
147.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中略)… 我已實踐(kataṃ)了佛陀(buddhassa)的教誨(sāsanaṃ)。”
AP.1.490 渡者長老傳 taraṇiyattherāpadānaṃ
(載佛陀渡河後,1800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148.
“那位見義(Atthadassī)、自成正覺者(Sayambhū)、世間導師(Lokanāyako)世尊(Bhagavā),
如來(Tathāgato)來到了(upāgacchi)毗那塔(Vinatā)河的岸邊(tīraṃ)。
149.
“我從水中(udakā)出來(abhinikkhamma),(我是一隻)以水為居處(vārigocaro)的烏龜(kacchapo)。
我想要(tāretukāmohaṃ)渡佛陀(buddhaṃ)過河,於是靠近(upesiṃ)了那位世間導師(lokanāyakaṃ)。
150.
“‘世尊(Buddho)啊,見義(Atthadassī)大聖賢(mahāmuni),請爬上(abhirūhatu)我的背(maṃ)吧!
我將把您(tvaṃ)渡過去(tārayissāmi),您是痛苦的終結者(dukkhassantakaro)。’
151.
“見義(Atthadassī)具大威德者(mahāyaso)知曉(aññāya)我的心意(saṅkappam)後,
那位世間導師(lokanāyako)就爬上(abhirūhitvā)我的背(piṭṭhiṃ),並站( aṭṭhāsi)在上面。
152.
“自從我能記憶 (sarāmi attānaṃ)以來,自從我獲得(pattosmi)智慧(viññutaṃ)以來,
沒有什麼快樂(sukhaṃ)能比得上(tādisaṃ)(佛陀的)腳底(pādatale)觸碰(phuṭṭhe)(我的背)時所帶來的(快樂)。
153.
“正等覺者(sambuddho)、見義(Atthadassī)具大威德者(mahāyaso)渡過(uttaritvāna)河後,
站在(nadītīramhi ṭhatvāna)河岸上,說了(abhāsatha)這些(imā)偈頌(gāthā):
154.
“‘只要心 (cittaṃ)還在持續(vattate),我就能渡過(tarāmahaṃ)恆河(Gaṅgā)的急流(sotaṃ)。
而這位(ayañca)烏龜王(kacchapo rājā),以他的智慧(paññavā)渡我(tāresi)過河。’
155.
“‘憑藉著這(iminā)渡佛(buddhataraṇena)(的功德),以及( ca)他的慈心(mettacittavatāya),
他將在(devaloke)1800劫中享樂(ramissati)。’
156.
“‘從天界(devalokā)來到(idhāgantvā)人間後,受白淨業(善業)(sukkamūlena)所驅策(codito),
他將坐在(ekāsane nisīditvā)(禪修)座上,渡過(tarissati)疑惑之流(kaṅkhāsotaṃ)(證得阿羅漢)。’
157.
“‘就好像(yathāpi)在肥沃的(bhaddake)田地(khette)裡,即使只播下(ropitaṃ)很少(appampi)種子(bījaṃ),
只要得到正確的(sammā)灌溉與養分(dhāre pavacchante),其果實(phalaṃ)就能令農夫(kassakaṃ)喜悅(toseti)。’
158.
“‘正是如此(tathevidaṃ),在這佛陀的教法領域(buddhakhettaṃ)裡,由正等覺者(sammāsambuddhadesitaṃ)所開示的(善業),
只要得到正確的(sammā)灌溉與實踐(dhāre pavacchante),其果報(phalaṃ)將令我(maṃ)喜悅(tosayissati)。’
159.
“我已傾盡全力(padhānapahitattomhi),寂靜(upasanto),無有執著(nirūpadhi)。
我已完全了知(pariññāya)一切漏(sabbāsave),以無漏(anāsavo)之身而住(viharāmi)。
160.
“自從我當時(tadā)做了(akariṃ)那個(yaṃ)(渡佛的)業(kammam)以來,已過了1800(aṭṭhārase)(kappasate)劫,
我不記得(nābhijānāmi)曾投生於惡道(duggatiṃ),這(idaṃ)就是渡(taraṇāya)(佛)的果報(phalaṃ)。
161.
“我的煩惱(kilesā)已被燒盡(jhāpitā)…(中略)… 我以無漏(anāsavo)之身而住(viharāmi)。
162.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中略)… 我已實踐(kataṃ)了佛陀(buddhassa)的教誨(sāsanaṃ)。
163.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中略)… 我已實踐(kataṃ)了佛陀(buddhassa)的教誨(sāsanaṃ)。”
AP.1.491 法樂長老傳dhammaruciyattherāpadānaṃ
164.
“當勝利者(jino)燃燈佛(Dīpaṅkaro Buddha)為善慧(Sumedhaṃ)授記(byākarī)時:
‘從現在(ito)起,經過無數(aparimeyye)劫(kappe)後,此人(ayaṃ)將成為佛(buddho bhavissati)。’
165.
“‘此(imassa)人之母(janikā mātā)名為摩耶(Māyā),
其父(pitā)名為淨飯(Suddhodano),他(ayaṃ)將是(hessati)喬達摩(Gotamo)。’
166.
“‘在勤修(padhānaṃ padahitvāna),行難行之業(katvā dukkarakārikaṃ)後,
這位具大威德者(mahāyaso)將於菩提樹(assatthamūle)下成就正覺(sambuddho bujjhissati)。’
167.
“‘優波提舍(Upatisso)與拘利多(Kolito)(即舍利弗與目犍連)將成為(hessanti)上首(aggā)弟子(sāvakā)。
一位名叫( nāmena)阿難(Ānando)的侍者(upaṭṭhāko),將侍奉(upaṭṭhissati)這位(imaṃ)勝利者(jinaṃ)。’
168.
“‘谿摩(Khemā)與蓮華色(Uppalavaṇṇā ca)將成為(hessanti)上首(aggā)比丘尼(sāvikā)。
質多(Citto)與阿臈嚩迦(Āḷavako ceva)將成為(hessantu)上首(aggā)優婆塞(upāsakā)。’
169.
“‘毆多難陀(Khujjuttarā)與難陀母(Nandamātā)將成為(hessantu)上首(aggā)優婆夷(upāsikā)。
這位勇士(vīrassa)的菩提樹(bodhi)被稱為(pavuccati) Assattho
170.
“聽聞(sutvāna)這位無上者(asamassa)大仙(mahesino)的這些話(vacanaṃ)後,
人們與天人(naramarū)皆歡喜(āmoditā),合掌(katañjalī)禮敬(namassanti)。
171.
“那時(tadā)我是一名青年婆羅門(māṇavo āsiṃ),名叫( nāma)彌伽(Megho),受過良好教育(susikkhito)。
我聽聞(sutvā)了那位最殊勝者(seṭṭhaṃ)為大聖賢(mahāmune)善慧(Sumedhassa)所作的授記(byākaraṇaṃ)。
172.
“我對慈悲為懷(karuṇāsaye)的善慧(Sumedhe)生起了信心(saṃvisaṭṭho bhavitvāna),
當那位勇士(taṃ vīraṃ)出家(pabbajantañca)時,我也立即(sahāva)隨他出家(anupabbajiṃ)了。
173.
“(我)守持戒律(saṃvuto pātimokkhasmiṃ),也守護著五根(indriyesu ca pañcasu),
生活清淨(suddhājīvo),具足念(sato),勇敢(vīro),遵行(jinasāsanakārako)勝利者(jina)的教誨。
174.
“雖然我如此(evam)生活(viharamāno),卻被某位(kenaci)惡友(pāpamittena)所唆使(niyojito),
導致行為不端(anācāre),從善道(sumaggā)上墮落(paridhaṃsito)。
175.
“我受到思想的控制,從(佛陀的)教誨(sāsanato)中退轉(apakkamiṃ)。
後來(pacchā),受那個惡友(tena kumittena)慫恿(payutto),我竟去殺害(mātughātanaṃ)自己的母親。
176.
“我懷著惡意(duṭṭhamānaso)造下了(akariṃ)無間(ānantariyaṃ)(重業),殺害了(ghātayiṃ)(母親)。
死後(tato cuto),我投生(upapanno)到極其(sudāruṇaṃ)可怕的大叫喚(Mahāvīciṃ)地獄。
177.
“我墮入(vinipātagato)(地獄)後,長久(ciraṃ)地在輪迴(saṃsariṃ)中受苦(dukkhito)。
我再也(na puno)未能見到(addasaṃ)那位勇士(vīraṃ)、人中雄牛(narapuṅgavaṃ)善慧(Sumedhaṃ)。
178.
“在此(asmiṃ)劫(kappe)中,我投生於大海(samuddamhi)中,成為一條名叫(āsiṃ)提彌伽羅(Timiṅgalo)的大魚(maccho)。
當我在海中(sāgare)看見(disvā)一艘船(nāvaṃ),我便游近(upāgamiṃ)想要獵食(gocarattham)。
179.
“商人們(vāṇijā)看見(disvā)我後非常恐懼(bhītā),便憶念(anussaruṃ)起最殊勝的佛(buddhaseṭṭham),
我聽聞(sutvā)他們(tehi)高聲(mahāghosaṃ)稱念的(udīritaṃ)‘喬達摩(Gotamo)’佛號。
180.
“憶起(saritvāna)過去(pubba)的印象(saññaṃ)後,我隨即(tato)就死去(kālaṅkato)了。
後來我在舍衛城(Sāvatthiyaṃ)一個富貴的(iddhe)家族(kule)中,投生(jāto)為婆羅門(brāhmaṇajātiyaṃ)。
181.
“我名叫(āsiṃ nāma)法樂(Dhammaruci),厭惡(jigucchako)一切(sabba)惡行(pāpa)。
在我七歲(sattavassiko)那年,見到了(disvā)世間明燈(lokapajjotaṃ)(佛陀)。
182.
“我前往(gantvā)大祇陀林(Mahājetavanaṃ),出家(pabbajiṃ)成為無家者(anagāriyaṃ)。
我日夜(rattiyā divasassa ca)三次(tikkhattuṃ)親近(upemi)佛陀(buddhaṃ)。
183.
“那時(tadā)聖賢(muni)看見(我)後便說(āha):‘法樂(Dhammarucīti),你來遲了(ciraṃ)啊!’
於是我便向佛陀(buddhaṃ)述說(avacaṃ)了過去(pubba)業力(kamma)的影響(pabhāvitaṃ)。’
184.
“‘(我)長久(suciraṃ)以來(累積)的百福相(satapuññalakkhaṇa)(功德),藉由持續的(patipubbena)修行而達至清淨的緣(visuddhapaccayaṃ),
啊(vata),今日(ajja)我終於能觀見(passāmi)您(tava)無與倫比(nirupamaṃ)的、值得審視的(usupekkhanaṃ)色身(viggahaṃ)!’
185.
“‘大聖賢(mahāmune)啊!長久(suciraṃ)以來我所積聚的黑暗(vihatattamo)已被驅散,長久(sucirakkhena)以來(輪迴)之河(nadī)已枯竭(visositā),
長久(suciraṃ)以來,(我的)無垢(amalaṃ)(法)眼(nayanaṃ)已得清淨(visodhitaṃ),它是由智慧(ñāṇamayaṃ)所成。’
186.
“‘喬達摩(Gotama)啊!經過長久(ciraṃ)的時間(cirakālasamaṅgito)我才再次(punar)與您(tayā)相會,自那之後(punarantaraṃ)又過了漫長(ciraṃ)的時間未曾損壞(avinaṭṭho)(此善緣),
如今(punarajjasamāgato)我終於再次與您(tayā)相會,所做的(katāni)(善業)確實(na hi)不會消失(nassanti)。’
187.
“我的煩惱(kilesā)已被燒盡(jhāpitā)…(中略)… 我以無漏(anāsavo)之身而住(viharāmi)。
188.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中略)… 我已實踐(kataṃ)了佛陀(buddhassa)的教誨(sāsanaṃ)。
189.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中略)… 我已實踐(kataṃ)了佛陀(buddhassa)的教誨(sāsanaṃ)。”
AP.1.492 沙羅曼荼婆長老傳 sālamaṇḍapiyattherāpadānaṃ
(為入定的佛陀建造花朵屋頂作遮蔽後,在天上人間都被歌舞等欲樂滿足,當了天王30個大劫,66次為轉輪王,1800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190.
“(當時)我潛入/進入(ajjhogāhetvā)沙羅(sāla)樹林(vanaṃ),我的茅庵(assamo)建造得很好(sukato)。
被沙羅(sāla)花(pupphehi)所覆蓋(sañchanno),我那時(tadā)就居住(vasāmi)在森林(vipine)中。
191.
“而(ca)世尊(Bhagavā)喜見(Piyadassī),自成正覺者(Sayambhū),最上之人(aggapuggalo),
這位正等覺者(Sambuddho)樂於遠離欲樂(vivekakāmo),來到了(upāgami)沙羅(sāla)樹林(vanaṃ)。
192.
“我離開(abhinikkhamma)茅庵(assamā),前往(agamāsahaṃ)森林(pavanaṃ)。
那時(tadā)我在森林(vane)裡徘徊(āhiṇḍāmi),尋求(mūlaphalaṃ gavesanto)根果(食物)。
193.
“在那裡(tattha)我看見(addasāsiṃ)了正等覺者(Sambuddhaṃ),具大威德(mahāyasaṃ)的勝喜(Piyadassiṃ),
他正端坐(sunisinnaṃ),入於(samāpannaṃ)禪定,在這大森林(mahāvane)中熠熠生輝(virocantaṃ)。
194.
“我立起(ṭhapetvāna)四根(catudaṇḍe)柱子,在佛陀(buddhassa)的上方(uparī),
建造了一個製作精良(sukataṃ)的亭閣(maṇḍapaṃ),並用沙羅(sāla)花(pupphehi)覆蓋(chādayiṃ)它。
195.
“我維持(dhārayitvāna)那個用沙羅(sāla)花覆蓋(chāditaṃ)的亭閣(maṇḍapaṃ)達七日(sattāhaṃ)。
在那裡(tattha)我使心變得清淨(pasādetvā),禮拜(avandahaṃ)了最殊勝的佛(buddhaseṭṭham)。
196.
“在那個時候(tamhi samaye),世尊(Bhagavā)從禪定(samādhito)中起來(vuṭṭhahitvā),
俯瞰(pekkhamāno)一軛(約一公尺半)遠(yugamattaṃ)的地面後,最上之人(purisuttamo)便坐下(nisīdi)了。
197.
“名為(varuṇo nāma)婆樓那的弟子(sāvako),是導師(satthuno)喜見(Piyadassissa)的(弟子),
他與八萬(vāsīsatasahassehi)(弟子)一起,來到(upagacchi)這位導師(vināyakaṃ)面前。
198.
“而(ca)世尊(Bhagavā)喜見(Piyadassī),世間最勝者(lokajeṭṭho),人中之雄(narāsabho),
在比丘僧團(bhikkhusaṅghe)中就坐(nisīditvā)後,勝利者(jino)展現了(pātukarī)微笑(sitaṃ)。
199.
“阿那律(Anuruddho)是導師(satthuno)喜見(Piyadassissa)的侍者(upaṭṭhāko),
他披好(ekaṃsaṃ katvā)袈裟(cīvaraṃ),向大聖賢(mahāmuniṃ)請教(apucchittha):
200.
“‘世尊(Bhagavā)啊,是什麼原因(ko nu kho hetu)?為何導師(satthuno)您會展現(sitakammassa)微笑?
必定存在(vijjamānamhi)某個緣由(kāraṇe),導師(satthā)您才展現(pātukare)微笑(sitaṃ)。’
201.
“‘有一位青年(māṇavo),為我維持(dhāresi)了七日(sattāhaṃ)沙羅(sāla)花的覆蓋的亭閣(chadanaṃ),
憶念(saritvāna)他那個(tassa)業(kammaṃ)之後,我便展現(pātukariṃ)了微笑(sitaṃ)。’
202.
“‘我看不到(na passāmi)有任何(地方)沒有空隙(anokāsaṃ),能讓那個(yaṃ taṃ)福業(puññaṃ)成熟(vipaccati)(而不結果)。
無論在天界(devaloke)或人間(manusse vā),(福報的)機會(okāso)絕不會缺乏(na sammati)。’
203.
“‘對於那位具足福業(puññakammasamaṅgino)、居住(vasantassa)在天界(devaloke)的人,
他的所有(yāvatā)隨行眾(parisā tassa),都將有沙羅(sāla)花覆蓋 (channā bhavissati)。’
204.
“‘在那裡(tattha),他將恆常(sadā)以天界(dibbehi)的舞蹈(naccehi)、歌曲(gītehi)與音樂(vāditehi ca)為樂(ramissati),
這位善人(santo)將因福業(puññakammasamāhito)而心滿意足。’
205.
“‘他的所有(yāvatā)隨行眾(parisā tassa),都將充滿香氣(gandhagandhī bhavissati)。
而(ca)沙羅(sālassa)花(puppha)之雨(vasso),也將持續降下(pavassissati)那麼久(tāvade)。’
206.
“‘從天界(tato cuto)死後,這個(ayaṃ)人(manujo)將來到(āgamissati)人間(mānusaṃ)。
即使在此(idhāpi),沙羅(sāla)花覆蓋的屋頂(chadanaṃ)也將永遠(sabbakālaṃ)伴隨著他(dharissati)。’
207.
“‘在此(Idha),舞蹈(naccañca)、歌曲(gītañca)以及各種適宜的(sammatāḷasamāhitaṃ)音樂,
恆常(niccaṃ)地圍繞(parivāressanti)著他,這(idaṃ)就是供養佛(buddhapūjāya)的果報(phalaṃ)。’
208.
“‘而且(ca)當太陽(sūriye)升起(uggacchante)時,沙羅(sāla)花之雨(vassaṃ)便會降下(pavassati)。
這與福業(puññakammena)相聯結(saṃyuttaṃ)的(花雨),將於一切時(sabbakālikaṃ)降下(vassate)。’
209.
“‘在1800(aṭṭhārase) (kappasate)劫後,有人將出生於(sambhavo)奧迦迦(Okkāka)族(kula),
以喬達摩(Gotamo)為姓(nāma gottena),成為世間(loke)的導師(satthā bhavissati)。’
210.
“‘他將是那位(tassa)教法(dhammesu)的繼承者(dāyādo),是法(dhammanimmito)的真正子嗣(oraso),
他將在完全了知(pariññāya)一切漏(sabbāsave)後,以無漏(anāsavo)之身證入涅槃(nibbāyissati)。’
211.
“‘當他深入思惟(abhisamentassa)佛法(dhammaṃ)時,將有沙羅(sāla)花覆蓋的亭閣(channaṃ bhavissati)。
當他於火葬堆(citake)被焚燒(jhāyamānassa)時,那覆蓋物(chadanaṃ)也將在那裡(tattha)出現(hessati)。’
212.
“喜見(Piyadassī)大聖賢(mahāmuni)說明了(kittayitvāna)(此業的)果報(vipākaṃ)之後,
便為大眾(parisāya)說法(desesi dhammaṃ),以法雨(dhammavuṭṭhiyā)滿足(tappento)他們。
213.
“我在天界(devesu)作了(akārayiṃ)天王(devarajjam)三十(tiṃsa)劫(kappāni)之久。
還有六十六(saṭṭhi ca sattakkhattuñca)次,我成為(ahosahaṃ)轉輪王(cakkavattī)。
214.
“從天界(devalokā)來到(idhāgantvā)人間後,我獲得(labhāmi)廣大的(vipulaṃ)快樂(sukhaṃ)。
即使在此(Idhāpi),沙羅(sāla)花覆蓋(的果報依然存在),這(idaṃ)就是(建造)亭閣(maṇḍapassa)的果報(phalaṃ)。
215.
“這(ayaṃ)是我最後的(pacchimako)(輪迴),是正在輪轉(vattate)的最後一生(carimo bhavo)。
即使在此(Idhāpi),沙羅(sāla)花覆蓋的亭閣(chadanaṃ)也將永遠(sabbakālikaṃ)伴隨著我(hessati)。
216.
“我取悅了(tosayitvā)大聖賢(mahāmuni)、釋迦族(Sakyapuṅgavaṃ)的喬達摩(Gotamaṃ)後,
已證得(pattomhi)不動(acalaṃ)的境界(ṭhānaṃ),捨棄了(hitvā)勝負(jayaparājayaṃ)(煩惱)。
217.
“自從我當時(tadā)供養(abhipūjayiṃ)佛陀(buddham)以來,已過了1800劫,
我不記得(nābhijānāmi)曾投生於惡道(duggatiṃ),這(idaṃ)就是供養佛(buddhapūjāya)的果報(phalaṃ)。
218.
“我的煩惱(kilesā)已被燒盡(jhāpitā)…(中略)… 我以無漏(anāsavo)之身而住(viharāmi)。
219.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中略)… 我已實踐(kataṃ)了佛陀(buddhassa)的教誨(sāsanaṃ)。
220.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中略)… 我已實踐(kataṃ)了佛陀(buddhassa)的教誨(sāsanaṃ)。”
AP.1.493 三金蹇尼花長老傳 tikiṅkaṇi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三朵花給佛陀後,91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1.
“(我)看見(addasaṃ)無垢(virajaṃ)的佛陀(buddhaṃ)、毗婆尸(Vipassiṃ)世間導師(lokanāyakaṃ),
如同閃耀的(jotantaṃ)金蹇迦羅(Kaṇikāra)樹一般,正端坐(nisinnaṃ)於山巖(pabbatantare)之中。
2.
“我摘取了(paggayha)三(tīṇi)朵金蹇尼(Kiṅkaṇi)花(pupphāni),並拿去供奉(abhiropayiṃ)(佛陀)。
禮拜(abhipūjetvā)了正等覺者(Sambuddham)之後,我便面朝南方(dakkhiṇāmukho)離去(gacchāmi)。
3.
“憑藉那個(tena)善業(kammena sukatena),以及(ca)我的決意(cetanā)與祈願(paṇidhīhi),
我捨棄(jahitvā)了人的(mānusaṃ)身體(dehaṃ)後,便往生(agacchahaṃ)到三十三天(Tāvatiṃsaṃ)。
4.
“自從我當時禮拜(abhipūjayiṃ)那位(yaṃ)佛陀(buddham)以來,已過了九十一(ekanavutito)劫(kappe);
我不記得(nābhijānāmi)曾投生於惡道(duggatiṃ),這(idaṃ)就是供養佛(buddhapūjāya)的果報(phalaṃ)。
5.
“我的煩惱(kilesā)已被燒盡(jhāpitā),所有的(sabbe)存在(bhavā)(輪迴之因)已被根除(samūhatā)。
我就像大象(nāgova)掙斷(chetvā)束縛(bandhanaṃ)一樣,以無漏(anāsavo)之身而住(viharāmi)。
6.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能來到(āsi)我的(mama)佛陀(buddhassa)身旁(santike)。
我已獲證(anuppattā)三明(tisso vijjā),已完成(kataṃ)佛陀(buddhassa)的教誨(sāsanaṃ)。
7.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ca)八(aṭṭhime)解脫(vimokkhāpi),
並親證(sacchikatā)了六種(chaḷ)神通(abhiññā),已完成(kataṃ)佛陀(buddhassa)的教誨(sāsanaṃ)。”
AP.1.494 糞掃衣供養者長老傳 paṃsukūlapūjakattherāpadānaṃ
(以花供養糞掃衣後,91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8.
“在離雪山(Himavantassa)不遠(a vidūre)處,有一座名叫烏檀伽諾(Udaṅgaṇo)的山(pabbato)。
在那裡(tattha),我看見(addasaṃ)一件糞掃衣(paṃsukūlaṃ),懸掛(vilambitaṃ)在樹枝(dumaggamhi)上。
9.
“當時(tadā)我挑選了(ocinitvā)三(tīṇi)朵金蹇尼(Kiṅkaṇi)花(pupphāni),
懷著歡喜(haṭṭho)與愉悅(haṭṭhena)的心(cittena),供養(apūjayiṃ)了那件糞掃衣(paṃsukūlaṃ)。
10.
“憑藉那個(tena)善業(kammena sukatena),以及(ca)我的決意(cetanā)與祈願(paṇidhīhi),
我捨棄(jahitvā)了人的(mānusaṃ)身體(dehaṃ)後,便往生(agacchahaṃ)到三十三天(Tāvatiṃsaṃ)。
11.
“自從我當時(tadā)做了(akariṃ)那個(yaṃ)(供養的)業(kammam)以來,已過了九十一(ekanavutito)劫(kappe);
我不記得(nābhijānāmi)曾投生於惡道(duggatiṃ),這(果報)來自供養(pūjitvā)阿羅漢(araha)的標幟(dhajaṃ)(即糞掃衣)。
12.
“我的煩惱(kilesā)已被燒盡(jhāpitā)…(中略)… 我以無漏(anāsavo)之身而住(viharāmi)。
13.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中略)… 我已實踐(kataṃ)了佛陀(buddhassa)的教誨(sāsanaṃ)。
14.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中略)… 我已實踐(kataṃ)了佛陀(buddhassa)的教誨(sāsanaṃ)。”
AP.1.495 柯蘭陀花長老傳koraṇḍa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花朵給佛足印後,92個大劫不下惡道,皮膚總呈現金色,有極好的光澤,最終抵達涅槃)
15.
「過去(pure)我曾是(āsiṃ)一個樵夫(vanakammiko),依靠(pitumātumatenahaṃ)父母養活。
我以屠宰牲畜(pasumārena)維生(jīvāmi),(那時)我沒有(vijjati)任何善行(kusalaṃ)。
16.
「在我居處(mama āsaya)的附近(sāmantā),(出現)了三界最勝的(tisso lokagganāyako)(佛陀),
具眼者(cakkhumā)出於慈悲(anukampāya),展現了(dassesi)三個(tīṇi)腳印(padāni)。
17.
「看見(disvā)了那位名為帝沙(Tissa)的導師(satthuno)(所留下)、未曾被踏過的(akkante)腳印(pade)後,
我滿心歡喜(haṭṭho haṭṭhena cittena),對那腳印(pade)生起了清淨信心(cittaṃ pasādayiṃ)。
18.
「看見(disvā)了盛開著(pupphitaṃ)柯蘭陀(Koraṇḍaṃ)花的樹(pādapaṃ dharaṇīruhaṃ)後,
我連枝帶葉(sakosakaṃ)地採下(gahetvāna),供養(apūjayiṃ)了那最殊勝的(seṭṭham)腳印(pada)。
19.
「憑藉那個(tena)善業(kammena sukatena),以及(ca)我的決意(cetanā)與祈願(paṇidhīhi),
我捨棄(jahitvā)了人的(mānusaṃ)身體(dehaṃ)後,便往生(agacchahaṃ)到三十三天(Tāvatiṃsaṃ)。
20.
「無論(yaṃ yaṃ)我投生(yonupapajjāmi)到何處,無論是天界(devattaṃ)或是(atha)人間(mānusaṃ),
我的皮膚(koraṇḍakachavi)都(如柯蘭陀花般)呈金黃色,我總是擁有(suppabhāso bhavāmahaṃ)極好的光澤。
21.
「自從我當時(tadā)做了(akariṃ)那個(yaṃ)(供養的)業(kammam)以來,已過了九十二(dvenavute)劫(ito kappe);
我不記得(nābhijānāmi)曾投生於惡道(duggatiṃ),這(idaṃ)就是供養腳印(padapūjāya)的果報(phalaṃ)。
22.
「我的煩惱(kilesā)已被燒盡(jhāpitā)…(中略)… 我以無漏(anāsavo)之身而住(viharāmi)。
23.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中略)… 我已實踐(kataṃ)了佛陀(buddhassa)的教誨(sāsanaṃ)。
24.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中略)… 我已實踐(kataṃ)了佛陀(buddhassa)的教誨(sāsanaṃ)。」
AP.1.496 金蘇迦花長老傳kiṃsuka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憶念佛陀後以花供養,91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25.
「看見(disvā)盛開的(pupphitaṃ)金蘇迦(Kiṃsukaṃ)花後,我舉起(paggahetvāna)合掌(añjaliṃ),
憶念(saritvāna)最殊勝的佛(buddhaseṭṭhaṃ),向虛空(ākāse)禮敬(abhipūjayiṃ)
26.
「憑藉那個(tena)善業(kammena sukatena),以及(ca)我的決意(cetanā)與祈願(paṇidhīhi),
我捨棄(jahitvā)了人的(mānusaṃ)身體(dehaṃ)後,便往生(agacchahaṃ)到三十三天(Tāvatiṃsaṃ)。
27.
「自從我當時(tadā)做了(akariṃ)那個(yaṃ)(供養的)業(kammam)以來,已過了九十一(ekatiṃse)劫(ito kappe);
我不記得(nābhijānāmi)曾投生於惡道(duggatiṃ),這(idaṃ)就是供養佛(buddhapūjāya)的果報(phalaṃ)。
28.
「我的煩惱(kilesā)已被燒盡(jhāpitā)…(中略)… 我以無漏(anāsavo)之身而住(viharāmi)。
29.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中略)… 我已實踐(kataṃ)了佛陀(buddhassa)的教誨(sāsanaṃ)。
30.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中略)… 我已實踐(kataṃ)了佛陀(buddhassa)的教誨(sāsanaṃ)。」
AP.1.497 半布施者長老傳 upaḍḍhaduss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布施了半匹布給阿羅漢後,十萬大劫不下惡道,當過33次天帝,77次轉輪王,無數次大王,最終抵達涅槃,能變現布的神變)
31.
「在蓮華上佛(PadumuttaraBhagavato)的時代,有一位名叫善生(Sujāto)的弟子(sāvako),
當時(tadā)他為了尋求(gavesanto)糞掃衣(paṃsukūlaṃ),正在垃圾堆(saṅkāre)中行走(carate)。
32.
「那時我在漢沙瓦提(Haṃsavatiyā)城中,是別人的(paresaṃ)雇工(bhatako),
我布施(datvāna)了半塊布(upaḍḍhadussaṃ)(給他),並以頭頂禮(sirasā abhivādayiṃ)。
33.
「憑藉那個(tena)善業(kammena sukatena),以及(ca)我的決意(cetanā)與祈願(paṇidhīhi),
我捨棄(jahitvā)了人的(mānusaṃ)身體(dehaṃ)後,便往生(agacchahaṃ)到三十三天(Tāvatiṃsaṃ)。
34.
「我成為(akārayiṃ)三十三(tettiṃsakkhattuṃ)次的天帝(devindo)
還有七十七(sattasattatikkhattuñca)次,我成為(ahosahaṃ)轉輪王(cakkavattī)。
35.
(我享有)廣大的(vipulaṃ)地方統治權(padesarajjaṃ),其數目(gaṇanāto)不可計算(asaṅkhiyaṃ),
憑藉布施半布(upaḍḍhadussadānena)的功德,我享受歡樂(modāmi),無所畏懼(akutobhayo)。
36.
「若我今日(ajja)想要(icchamāno),(甚至)能以細麻布(khomadussehi)覆蓋(chādeyyaṃ)
森林和山岳(sapabbataṃ),這(idaṃ)就是(布施)半布(aḍḍhadussassa)的果報(phalaṃ)。
37.
「自從我當時(tadā)布施(adadiṃ)了那個(yaṃ)供物(dānaṃ)以來,已過了十萬(satasahassito)劫(kappe);
我不記得(nābhijānāmi)曾投生於惡道(duggatiṃ),這(idaṃ)就是(布施)半布(aḍḍhadussassa)的果報(phalaṃ)。
38.
「我的煩惱(kilesā)已被燒盡(jhāpitā)…(中略)… 我以無漏(anāsavo)之身而住(viharāmi)。
39.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中略)… 我已實踐(kataṃ)了佛陀(buddhassa)的教誨(sāsanaṃ)。
40.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中略)… 我已實踐(kataṃ)了佛陀(buddhassa)的教誨(sāsanaṃ)。」
AP.1.498 酥油供養者長老傳 ghatamaṇḍ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酥油作為藥物給獨覺佛後,55次為天帝,51次為轉輪王,無數次為地方大國王,94個大劫不下惡道,能化現神變,最終抵達涅槃)
41.
「(我曾)見到世尊(Bhagavantaṃ)、世間最勝者(lokajeṭṭhaṃ)、人中之雄(narāsabhaṃ)善思(Sucintitaṃ),
他正坐(upaviṭṭhaṃ)於大森林(mahāraññaṃ)中,為風疾(vātābādhena)所折磨(pīḷitaṃ)。
42.
「見此情景後,我生起清淨信心(cittaṃ pasādetvā),便奉上(upānayiṃ)了酥油(ghatamaṇḍaṃ)(給佛陀)。
(由於此善業的力量,)如同匯聚(katattā)與積累(ācitattā)的恆河(Gaṅgā)與 Bhagīrathī 河一樣(廣大)。
43.
「(即使)四大(mahāsamuddā cattāro)海水,在我的酥油罐(ghataṃ)中也能變現(sampajjare);
而這(ayañca)廣大無邊(appamāṇā)、不可計數(asaṅkhiyā)的可怕(ghorā)大地(pathavī)(也是如此)。
44.
「只要知曉(aññāya)我的心意(saṅkappam),(一切飲物)皆能變成(bhavante)蜂蜜與糖漿(madhusakkarā);
這四洲(cātuddīpā)所有的樹木(rukkhā)、植物(pādapā)與草木(dharaṇīruhā)(也是如此)。
45.
「只要知曉(aññāya)我的心意(saṅkappam),那些(te)樹木都能變成(bhavanti)如意樹(kapparukkhā)。
我曾五十五(paññāsakkhattuṃ)次成為天帝(devindo),統治(devarajjamakārayiṃ)天界。
46.
「還有五十一(ekapaññāsakkhattuñca)次,我成為(ahosahaṃ)轉輪王(cakkavattī),
(並享有)廣大的(vipulaṃ)地方統治權(padesarajjaṃ),其數目(gaṇanāto)不可計算(asaṅkhiyaṃ)。
47.
「自從我當時(tadā)布施(adadiṃ)了那個(yaṃ)供物(dānaṃ)以來,已過了九十四(catunnavutito)劫(kappe);
我不記得(nābhijānāmi)曾投生於惡道(duggatiṃ),這(idaṃ)就是(供養)糖蜜(ghatamaṇḍassa)的果報(phalaṃ)。
48.
「我的煩惱(kilesā)已被燒盡(jhāpitā)…(中略)… 我以無漏(anāsavo)之身而住(viharāmi)。
49.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中略)… 我已實踐(kataṃ)了佛陀(buddhassa)的教誨(sāsanaṃ)。
50.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中略)… 我已實踐(kataṃ)了佛陀(buddhassa)的教誨(sāsanaṃ)。」
AP.1.499 供水者長老傳 udak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供水給僧團後,十萬大劫不下惡道,想喝水時就會有水顯現給他,最終抵達涅槃)
51.
「在蓮花上佛(Padumuttara Buddha)的時代,對無上(anuttare)比丘僧團(bhikkhusaṅghe)前,
我懷著淨信(pasannacitto)與愉悅心(sumano),裝滿了(apūrayiṃ)飲水器(pānīghaṭam)(供養僧眾)。
52.
「(從此)無論在山頂(pabbatagge)、樹梢(dumagge vā)、虛空中(ākāse vātha)或地面上(bhūmiyaṃ),
每當我想要(icchāmi)飲水(pānīyami)時,它便迅速(khippaṃ)為我(mama)顯現(nibbattate)。
53.
「自從我當時(tadā)布施(adadiṃ)了那個(yaṃ)供物(dānaṃ)以來,已過了十萬(satasahassito)劫(kappe);
我不記得(nābhijānāmi)曾投生於惡道(duggatiṃ),這(idaṃ)就是供水(dakadānassa)的果報(phalaṃ)。
54.
「我的煩惱(kilesā)已被燒盡(jhāpitā)…(中略)… 我以無漏(anāsavo)之身而住(viharāmi)。
55.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中略)… 我已實踐(kataṃ)了佛陀(buddhassa)的教誨(sāsanaṃ)。
56.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中略)… 我已實踐(kataṃ)了佛陀(buddhassa)的教誨(sāsanaṃ)。」
AP.1.500 沙塔供養者長老傳 pulinathūpiyattherāpadānaṃ
(建造代表佛陀的沙塔禮敬供奉後,往生梵天,然後80次為天帝,300次為轉輪王,無數次為大國王,塵垢不沾身,身體不流汗,最終以七歲之齡抵達涅槃)
57.
「在離雪山(Himavantassa)不遠(a vidūre)處,有一座名叫閻摩(Yamako)的山(pabbato),
我的(assamo)茅庵建造得很好(sukato),葉屋(paṇṇasālā)也搭建得極佳(sumāpitā)。
58.
「我名為(Nārado nāma nāmena)那羅陀,是結髮(jatilo)、修苦行(uggatāpano)的修行者,
有一萬四千(catuddasasahassāni)名弟子(sissā)侍奉(paricaranti)我。
59.
「我那時(tadā)獨處靜坐(paṭisallīnako),寂靜(santo),如此(evaṃ)思惟(cintesahaṃ):
『所有人都(sabbo jano)禮敬(pūjeti)我,而我卻不禮敬(nāhaṃ pūjemi)任何(kiñcanaṃ)人。』
60.
「『沒有(atthi)能教導(ovādako)我的人,也沒有(vijjati)任何能告誡(vattā koci)我的人,
沒有老師與和尚(anācariyupajjhāyo)居住在(upemahaṃ)這森林(vane)中。』
61.
「『當我尋求(upāsamāno)值得尊敬(garucittaṃ)的對象時,發現無人可侍奉(upaṭṭhahe),
我沒有(natthi)這樣的老師(ācariyo),這森林居住(vanavāso)是毫無意義的(niratthako)。』
62.
「『我將尋求(gavesissaṃ)值得禮敬(āyāgaṃ)與尊崇(garuṃ bhāvaniyaṃ)的對象,
我將依止(sāvassayo)而住(vasissāmi),如此便無人(na koci)能指責(garahissati)我。』」
63.
「有一條河岸平緩(uttānakūlā)的河流(nadikā),渡口良好(supatitthā),景色怡人(manoramā),
佈滿沙礫(saṃsuddhapulinākiṇṇā),離我的(assamaṃ)茅庵不遠(avidūre)。
64.
「那時(tadā)我前往(upagantvā)名為阿摩利迦(Amarikaṃ nāma)的河流(nadiṃ),
堆積起(saṃvaḍḍhayitvā)沙土(pulinaṃ),建造了(akaṃ)一座沙塔(pulinacetiyaṃ)。
65.
「『那些(ye te)已存在的(ahesuṃ)正等覺者(Sambuddhā),是斷除輪迴(bhavantakaraṇā)的聖賢(munī),
我將以此(taṃ nimittaṃ)為象徵,建造如他們(tesaṃ)那樣的(etādiso)塔(thūpo)。』」
66.
「用沙(pulinaṃ)造塔(thūpaṃ)後,我將它塗飾(sovaṇṇṃ māpayiṃ)成金色,
並以三千(sahasse tīṇi)朵金(soṇṇa)色的金蹇尼(Kiṅkaṇi)花(pupphāni)供養(pūjayiṃ)。
67.
「我於早晚(sāyapātaṃ)禮拜(namassāmi),心生恭敬(vedajāto),合掌(katañjalī),
如同面對(sammukhā viya)正等覺者(Sambuddhaṃ)一般,我禮敬(vandiṃ)那座沙塔(pulinacetiyaṃ)。
68.
「每當(yadā)煩惱(kilesā)生起(jāyanti),或產生依戀家宅(vitakkā gehanissitā)的念頭時,
我立即(tāvade)憶起(sarāmi)那座善造的(sukataṃ)塔(thūpaṃ),並省思(paccavekkhāmi)它。
69.
「(我自忖:)『依止(upanissāya)(聖者)而住(viharaṃ)吧!他們是嚮導(satthavāhaṃ vināyakaṃ),
尊者(mārisa)啊,你若隨順(saṃvaseyyāsi)煩惱(kilese),這對你(tava)是不相應的(na yuttaṃ)。』」
70.
「只要我一轉念(āvajjite)向塔(thūpe),那時(tadā)我心中便生起(gāravaṃ hoti)恭敬,
我驅散了(vinodesiṃ)邪惡的(kuvitakke)念頭,如同大象(nāgo)擺脫(tuttaṭṭito)束縛一般。
71.
「正當我如此(evaṃ)生活(viharamānaṃ)時,死神(maccurājā)擊倒(abhimaddatha)了我,
那位寂靜者(santo)死後(kālaṅkato),便往生(agacchahaṃ)到梵天界(brahmalokam)。
72.
「在(梵天)享盡壽命(yāvatāyuṃ vasitvāna)後,我又投生(upapajjahaṃ)到三十三天(tidive),
我成為天帝(devindo)八十(asītikkhattuṃ)次,統治(devarajjamakārayiṃ)天界。
73.
「還有三百(satānaṃ tīṇikkhattuñca)次,我成為(ahosahaṃ)轉輪王(cakkavattī),
(並享有)廣大的(vipulaṃ)地方統治權(padesarajjaṃ),其數目(gaṇanāto)不可計算(asaṅkhiyaṃ)。
74.
「我享受(anubhomahaṃ)著那些金(soṇṇa)色金蹇尼(Kiṅkaṇi)花(pupphānaṃ)的果報(vipākaṃ),
在(每次)存在(bhave)中,都有十萬(satasahassāni)名天女(dhātī)圍繞(parivārenti)著我(maṃ)。
75.
「由於經常禮敬(pariciṇṇattā)塔(thūpassa),塵垢(rajojallaṃ)不沾染(na limpati)(我的身體),
汗液(sedā)不從身體(gatte)流出(na muccanti),我總是擁有(suppabhāso bhavāmahaṃ)極好的光澤。
76.
「啊(aho),我善造的(sukato)塔(thūpo)真好!阿摩利迦(Amarikā)河(nadī)真是善見(sudiṭṭhā)!
建造(katvāna)了沙(pulinaṃ)塔(thūpaṃ)後,我終於證得(pattomhi)了不退轉(acalaṃ)的果位(padaṃ)。
77.
「對於想要(kattukāmena)行善(kusalaṃ)、追求核心(sāragāhinā)的眾生(jantunā)而言,
並沒有(natthi)『恰當處(khettaṃ)』或『不恰當處(akhettaṃ vā)』,唯有實踐(paṭipattīva)才是成就者(sādhakā)。
78.
「就好像(yathāpi)一個強壯的人(balavā poso),想要渡過(taritussahe)大海(aṇṇavaṃ),
他拿著(ādāya)一小塊(parittaṃ)木板(kaṭṭham),就能躍入(pakkhandeyya)大海洋(mahāsaraṃ)。
79.
「『我將依靠(imāhaṃ nissāya)這塊木板(kaṭṭhaṃ),渡過(tarissāmi)大海洋(mahodadhiṃ)。』
憑藉精進力(ussāhena vīriyena),一個人(naro)確實能渡過(tareyya)大海(udadhiṃ)。
80.
「同樣地(tatheva),我所做(kataṃ)的業(kammaṃ),即使是微小(parittaṃ)而少許(thokakañca)的(yaṃ),
依靠(upanissāya)那個(taṃ)業(kammaṃ),我完全超越(samatikkamiṃ)了輪迴(saṃsāraṃ)。
81.
「在最後一世(pacchime bhave)到來(sampatte)時,受白淨業(善業)(sukkamūlena)所驅策(codito),
我出生(jāto)在舍衛城(Sāvatthiyaṃ)一個富貴的(suaḍḍhake)大長者(mahāsāle)家中。
82.
「我的父母(mātā pitā)具有信心(saddhā),已皈依(gatā)佛陀(buddhassa),
他倆(ubho)都是見法者(diṭṭhapadā),並遵循(anuvattanti)教誨(sāsanaṃ)。
83.
「他們拿著(gayha)菩提樹的板片(bodhipapaṭikaṃ),建造了(akārayuṃ)一座金塔(soṇṇathūpam),
並於早晚(sāyapātaṃ)在釋迦之子(Sakyaputtassa)面前(sammukhā)禮拜(namassanti)。
84.
「在布薩日(uposathamhi),他們抬出(vinīharuṃ)金塔(soṇṇathūpaṃ),
稱揚(kittentā)佛陀(buddhassa)的特質(vaṇṇaṃ),並以此度過(vītināmayuṃ)整夜(tiyāmaṃ)。
85.
「一看見(disvāna)那座塔(thūpaṃ),我立即憶起(sariṃ)那座沙塔(pulinacetiyaṃ),
於一座位(ekāsane)上坐下(nisīditvā)後,我便證得(apāpuṇiṃ)了阿羅漢果(arahattam)。
86.
「為了尋求(gavesamāno)那位勇士(taṃ vīraṃ)、法將(Dhammasenāpati)(舍利弗),
我離家(agārā nikkhamitvāna)後,便在他(tassa)身邊(santike)出家(pabbajiṃ)。
87.
「七歲(sattavassena)時,我便證得(apāpuṇiṃ)阿羅漢果(arahattam),
具眼者(cakkhumā)佛陀知曉(aññāya)我的德行(guṇaṃ)後,便為我授了具足戒(upasampādayī)。
88.
「我以孩童(dārakena)寂靜(santena)的心,完成了(niṭṭhitaṃ)應作的(kiriyaṃ)(修行),
今日(ajja)我在釋迦之子(Sakyaputtassa)的教誨(sāsane)中,已完成(kataṃ)了應作之事(karaṇīya)。
89.
「大英雄(mahāvīra)啊!您的弟子(sāvako)(我)已超越(ātīto)一切怨敵(sabbavera)與恐懼(bhayā),
超越(ātigo)了一切繫縛(sabbasaṅgā),成為寂靜的仙人(isi),這(idaṃ)就是(供養)金塔(soṇṇathūpassa)的果報(phalaṃ)。
90.
「我的煩惱(kilesā)已被燒盡(jhāpitā)…(中略)… 我以無漏(anāsavo)之身而住(viharāmi)。
91.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中略)… 我已實踐(kataṃ)了佛陀(buddhassa)的教誨(sāsanaṃ)。
92.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中略)… 我已實踐(kataṃ)了佛陀(buddhassa)的教誨(sāsanaṃ)。」
AP.1.501 草庵施者長老傳 naḷakuṭi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布施草庵給獨覺佛後,91個大劫不下惡道,14個大劫在天界享樂,71次為天帝,34次為轉輪王,無數次為地方大國王,最終抵達涅槃)
93.
「在離雪山(Himavantassa)不遠(a vidūre)處,有一座名叫訶利多(Hārito)的山(pabbato),
當時(tadā)有一位名為那羅陀(Nārado nāma)的自覺者(Sayambhū),正居住(vasī)在樹下(rukkhamūle)。
94.
「我建造了(karitvāna)一座草屋(naḷāgāraṃ),並用草(tiṇena)覆蓋(chādayiṃ)它,
清掃(sodhayitvāna)了經行處(caṅkamaṃ)後,我便將它布施(adāsahaṃ)給了那位自覺者(Sayambhussa)。
95.
「憑藉那個(tena)善業(kammena sukatena),以及(ca)我的決意(cetanā)與祈願(paṇidhīhi),
我捨棄(jahitvā)了人的(mānusaṃ)身體(dehaṃ)後,便往生(agacchahaṃ)到三十三天(Tāvatiṃsaṃ)。
96.
「在那裡(tattha),我有(me)一座善造的(sukataṃ)天宮(byamhaṃ),是由草屋(naḷakuṭikanimmitaṃ)化現而成,
高達六十(saṭṭhiyojanam)由旬(ubbedhaṃ),廣三十(tiṃsayojanavitthataṃ)由旬。
97.
「我在天界(devaloke)享樂(ramiṃ ahaṃ)了十四(catuddasesu)劫(kappesu),
並有七十一(ekasattatikkhattuñca)次成為天帝,統治(devarajjamakārayiṃ)天界。
98.
「還有三十四(catutiṃsatikkhattuñca)次,我成為(ahosahaṃ)轉輪王(cakkavattī),
(並享有)廣大的(vipulaṃ)地方統治權(padesarajjaṃ),其數目(gaṇanāto)不可計算(asaṅkhiyaṃ)。
99.
「(如今)我登上(āruyha)法殿(dhammapāsādam),(此殿)具足一切勝妙形相(sabbākāravarūpamaṃ),
在釋迦之子(Sakyaputtassa)的教誨(sāsane)下,我能如願(yadicchakā)而住(vihare)。
100.
「自從我當時(tadā)做了(akariṃ)那個(yaṃ)(布施的)業(kammam)以來,已過了九十一(ekatiṃse)劫(ito kappe);
我不記得(nābhijānāmi)曾投生於惡道(duggatiṃ),這(idaṃ)就是(布施)草屋(naḷakuṭiyidaṃ)的果報(phalaṃ)。
101.
「我的煩惱(kilesā)已被燒盡(jhāpitā)…(中略)… 我以無漏(anāsavo)之身而住(viharāmi)。
102.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中略)… 我已實踐(kataṃ)了佛陀(buddhassa)的教誨(sāsanaṃ)。
103.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中略)… 我已實踐(kataṃ)了佛陀(buddhassa)的教誨(sāsanaṃ)。」
AP.1.502 毘耶拉果施者長老傳 piyālaphal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布施水果給佛陀/獨覺佛後,91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104.
「過去(pure)我曾是(āsiṃ)一個獵人(migaluddo),當時(tadā)在森林(vipine)中遊走(vicaraṃ),
我看見(addasaṃ)了無垢(virajaṃ)的佛陀(buddhaṃ),他已渡到一切法(sabbadhammāna)的彼岸(pāraguṃ)。
105.
「我拿取了(ādāya)毘耶拉(Piyāla)果(phalam),將它布施(adāsahaṃ)給最殊勝的佛(buddhaseṭṭhassa),
我以淨信(pasanno)之心,親手(sehi pāṇibhi)供養了那位勇士(vīrassa)、福田(puññakkhettassa)。
106.
「自從我當時(tadā)布施(adadiṃ)了那個(yaṃ)果實(phalaṃ)以來,已過了九十一(ekatiṃse)劫(ito kappe);
我不記得(nābhijānāmi)曾投生於惡道(duggatiṃ),這(idaṃ)就是布施果實(phaladānassidaṃ)的果報(phalaṃ)。
107.
「我的煩惱(kilesā)已被燒盡(jhāpitā)…(中略)… 我以無漏(anāsavo)之身而住(viharāmi)。
108.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中略)… 我已實踐(kataṃ)了佛陀(buddhassa)的教誨(sāsanaṃ)。
109.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中略)… 我已實踐(kataṃ)了佛陀(buddhassa)的教誨(sāsanaṃ)。」
AP.1.503三迦尼羅花長老傳 tikaṇikāra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省思:在供養了佛陀三朵花後,
1. 在天界享有豪華的宮殿,轿子,美妙的音樂,受花蓋擁戴,天神大眾恭敬
2. 500次作天王,300次作轉輪王,有無數次地區統治
3. 每一生都富足
4. 只出生於高貴的種姓
5. 擁有許多交通工具
6. 有眾多奴僕
7. 擁有許多布料和衣服
8. 擁有許多新鮮美味的食物
9. 受到別人的熱情款待
10. 到處都受尊重
11. 有許多隨從
12. 群眾一直都不被分裂
13. 在親屬中(地位)是最高的
14. 不會經歷(過)熱(過)冷
15. 沒有心的苦
16. 有著金黃色的膚色
17. 七歲就成為阿羅漢
18. 精通於禪定
19. 精通於神通
20. 擁有無礙解辯
21. 三萬個大劫不下惡道)
1.
名叫Sumedha的佛陀具有三十二大人相,是獨處的愛好者,圓滿覺悟者,來到喜馬拉雅
2.
來到喜馬拉雅,主子,慈悲者,聖賢,終極者蓮花坐
3.
那時我是男巫師,可以在空中旅行,拿著我善造的三叉戟,我在空中走動
4.
就如火在山上燒,就如十五日的月亮,佛陀在森林中閃耀,就如帝王的娑罗双树盛開
5.
從森林上走下,佛陀的蘆葦火色的光芒充滿空間,看見那個後,我的心愉悅
6.
遊蕩著,我看見花朵,翅子樹有著天的香味。帶著三朵花,我布施了給佛陀。
7.
透過佛陀的雄偉力量,我的三朵花的莖向上,花瓣向下,它們在為導師遮蔭
8.
由於那個非常善作的業,有著意圖願望,捨棄了人身,我去到兜率天
9.
在那裡,我善建造的宮殿被叫做翅子。它有著六十由旬長,30由旬闊。
10.
十萬個尖頂,以旗裝飾的為我在宮殿出現
11
以水晶造的轿子,也以金,寶石和紅寶石造,我想去哪裡就去哪裡。
12.
然後那裡有昂貴的床,組合的床墊,和在一邊有羊毛被子。
13.
從宮殿出去,我在天界遊歷,隨心所欲地去,被天神大眾恭敬。
14.
我站在花上,花蓋在我上方,每邊都有一百由旬,被翅子覆蓋。
15.
6萬種樂器在日夜侍候我,它們都不懶惰。
16.
我在玩樂中歡愉,由於舞蹈和歌唱,敲擊和語言。
17.
在那裡吃喝,我在天神中愉悅。以女人的群眾相伴,我在天宮有最高的歡愉
18,
我500次作天王,300次作轉輪王,有無數次地區統治
19.
從出生到出生,我接收到許多擁有物。不缺乏擁有物,這就是供佛之果
20.
我只輪迴成兩種狀態:天神和人類。我沒有其他再生,這就是供佛之果
21.
我只在兩個種姓中出生:王族和婆羅門,我沒有生於較低的種姓,這就是供佛之果
22.
象馬的交通工具,轿子和戰車,我全都接收,這就是供佛之果
23.
女奴的群眾,奴僕的群眾,女人們都穿戴整齊,我全都接收,這就是供佛之果
24.
絲綢的物料,羊毛的東西,尼龍,棉花,我全都接收,這就是供佛之果
25.
新衣,新鮮的水果,新鮮美味的食物,我全都接收,這就是供佛之果
26.
‘吃這個,享受這個,躺在這張床’ 我全都接收,這就是供佛之果
27.
到處都受尊重,我的隨從升起,一直有很大的黨派,群眾一直都不被分裂,在親屬中是最高的,這就是供佛之果
28.
我不知道冷熱,熱惱不存在,然後心的苦,在我的心上不存在
29.
有著金黃色(的膚色),我從出生到出生都沒有壞的顏色,這就是供佛之果
30.
從天神的世界落下,被善根促使,我再生到沙瓦提城,在富有的(家庭)有著大堂
31.
捨棄五欲後,我出家,只是七歲便成為阿羅漢
32.
知道我的美德後,佛陀,具眼者為我剃度。一個值得尊敬的小男孩。這就是供佛之果
33.
我的天眼被清淨,善巧於定,達到最高的神通,這就是供佛之果
34.
達到無礙解辯,精通於神通的基礎,在法上達到最高,這就是供佛之果
35.
在我禮敬佛陀後的三萬個大劫,我不曾下惡道,這就是供佛之果
36.
我的煩惱現在被燒盡,我的存在被摧毀,就如大象和被破壞的枷鎖一樣,我現在無限制地生活
37.
佛陀在對我來說是一件很好的事,三明已經證得,我已做了佛陀所教導
38.
四無礙辯,八解脫,作證了六神通,我已作了佛陀所教導
AP.1.504 單一缽施者長老傳 ekapatt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布施缽給佛陀/獨覺佛後,91個大劫不下惡道,每次投生都成為名聲與財富最上者,享有不同的缽,最終抵達涅槃)
39.
「在漢沙瓦提(Haṃsavatiyā)城(nagare)中,我曾是(ahosahaṃ)一位陶匠(kumbhakāro),
我看見(addasaṃ)了無垢(virajaṃ)的佛陀(buddhaṃ),他已渡過(oghatiṇṇaṃ)(生死)洪流,是無漏者(anāsavaṃ)。
40.
「我將一個製作精良(sukataṃ)的陶土(mattikā)缽(pattaṃ),布施(adāsahaṃ)給最殊勝的佛(buddhaseṭṭhassa),
我將缽(pattaṃ)布施(datvā)給那位正直(ujubhūtassa)的世尊(bhagavato)。
41.
「在(後續的)存在(bhave)中,無論我投生(nibbattamāno)到何處,
我都能獲得(labhāmahaṃ)金(soṇṇa)製的(thāle)缽,或是銀(rūpimaye)製、金(sovaṇṇe)製的缽,
或是赤銅(taṭṭike)與寶石(maṇīmaye)製成的缽。
42.
「我享用(paribhuñjāmi)這些缽(pātiyo),這(idaṃ)就是善業(puññakammassa)的果報(phalaṃ),
我成為(homahaṃ)名聲(yasānañca)與財富(dhanānañca)中最上首(aggabhūto)者。
43.
「就好像(yathāpi)在肥沃的(bhaddake)田地(khette)裡,即使只播下(ropitaṃ)很少(appampi)種子(bījaṃ),
只要得到正確的(sammā)灌溉與養分(dhāraṃ pavacchante),其果實(phalaṃ)就能令農夫(kassakaṃ)喜悅(toseti)。
44.
「正是如此(tathevidaṃ),這布施缽(pattadānaṃ)的(善業),被播種(ropitaṃ)在佛陀田(buddhakhettamhi)裡,
當喜悅之流(pītidhāre)持續灌溉(pavassante)時,其果報(phalaṃ)將令我(maṃ)喜悅(tosayissati)。
45.
「無論存在(yāvatā)多少田(khettā),或是僧團(saṅghāpi)、團體(gaṇāpi),
都沒有(natthi)能與佛陀田(buddhakhettasamo)相比的(福田),它能帶給(sukhado)一切(sabba)眾生(pāṇinaṃ)安樂。
46.
「禮敬(namo)您(te)啊,人中牛王(purisājañña)!禮敬(namo)您(te)啊,最上之人(purisuttama)!
布施(daditvāna)了單一(eka)個缽(pattaṃ)後,我終於證得(pattomhi)了不退轉(acalaṃ)的果位(padaṃ)。
47.
「自從我當時(tadā)布施(adadiṃ)了那個(yaṃ)缽(pattaṃ)以來,已過了九十一(ekanavutito)劫(kappe);
我不記得(nābhijānāmi)曾投生於惡道(duggatiṃ),這(idaṃ)就是布施缽(pattadānassidaṃ)的果報(phalaṃ)。
48.
「我的煩惱(kilesā)已被燒盡(jhāpitā)…(中略)… 我以無漏(anāsavo)之身而住(viharāmi)。
49.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中略)… 我已實踐(kataṃ)了佛陀(buddhassa)的教誨(sāsanaṃ)。
50.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中略)… 我已實踐(kataṃ)了佛陀(buddhassa)的教誨(sāsanaṃ)。」
AP.1.505 迦蘇瑪羅果施者長老傳 kāsumāraphaliyattherāpadānaṃ
(布施水果給佛陀/獨覺佛後,91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51.
「(我曾)看見如同閃耀的(jotantaṃ)金蹇迦羅(Kaṇikāra)樹一般、正端坐(nisinnaṃ)於山巖(pabbatantare)之中的,
無垢(virajaṃ)的佛陀(buddhaṃ)、世間最勝者(lokajeṭṭhaṃ)、人中之雄(narāsabhaṃ)。
52.
「我懷著淨信(pasannacitto)與愉悅心(sumano),在頭頂(sire)合掌(katvāna añjaliṃ),
拿取了(mādāya)迦蘇瑪羅(Kāsumārika)果,將它布施(adāsahaṃ)給最殊勝的佛(buddhaseṭṭhassa)。
53.
「自從我當時(tadā)布施(adadiṃ)了那個(yaṃ)果實(phalaṃ)以來,已過了九十一(ekatiṃse)劫(ito kappe);
我不記得(nābhijānāmi)曾投生於惡道(duggatiṃ),這(idaṃ)就是布施果實(phaladānassidaṃ)的果報(phalaṃ)。
54.
「我的煩惱(kilesā)已被燒盡(jhāpitā)…(中略)… 我以無漏(anāsavo)之身而住(viharāmi)。
55.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中略)… 我已實踐(kataṃ)了佛陀(buddhassa)的教誨(sāsanaṃ)。
56.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中略)… 我已實踐(kataṃ)了佛陀(buddhassa)的教誨(sāsanaṃ)。」
AP.1.506 阿瓦陀果施者長老傳 avaṭaphaliy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水果給佛陀/ 獨覺佛後,94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57.
「那位具千道光芒(sahassaraṃsī)的世尊(Bhagavā)、自成正覺者(Sayambhū)、無能勝者(aparājito),
從獨居處(vivekā)起身(uṭṭhahitvāna)後,為了托缽(gocarāya)而外出(abhinikkhami)。
58.
「當時我手持(phalahattho)果實,看見(disvā)這位人中之雄(narāsabhaṃ)後,便上前(upagacchiṃ)(供養),
我懷著淨信(pasannacitto)與愉悅心(sumano),布施(adadiṃ)了阿瓦陀(Avaṭaṃ)果(phalaṃ)。
59.
「自從我當時(tadā)布施(adadiṃ)了那個(yaṃ)果實(phalaṃ)以來,已過了九十四(catunnavutito)劫(kappe);
我不記得(nābhijānāmi)曾投生於惡道(duggatiṃ),這(idaṃ)就是布施果實(phaladānassidaṃ)的果報(phalaṃ)。
60.
「我的煩惱(kilesā)已被燒盡(jhāpitā)…(中略)… 我以無漏(anāsavo)之身而住(viharāmi)。
61.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中略)… 我已實踐(kataṃ)了佛陀(buddhassa)的教誨(sāsanaṃ)。
62.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中略)… 我已實踐(kataṃ)了佛陀(buddhassa)的教誨(sāsanaṃ)。」
AP.1.507 波陀果施者長老傳 pādaphaliy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水果給佛陀後,91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63.
「(我曾見)那位金色身相(suvaṇṇavaṇṇaṃ)的正等覺者(Sambuddhaṃ)、一切供養(āhutīnaṃ)的接受者(paṭiggahaṃ),
正行走(paṭipajjantaṃ)於道路(rathiyaṃ)上,我便布施(adāsahaṃ)了波陀(Pādaphalaṃ)果。
64.
「自從我當時(tadā)布施(adadiṃ)了那個(yaṃ)果實(phalaṃ)以來,已過了九十一(ekanavutito)劫(kappe);
我不記得(nābhijānāmi)曾投生於惡道(duggatiṃ),這(idaṃ)就是布施果實(phaladānassidaṃ)的果報(phalaṃ)。
65.
「我的煩惱(kilesā)已被燒盡(jhāpitā)…(中略)… 我以無漏(anāsavo)之身而住(viharāmi)。
66.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中略)… 我已實踐(kataṃ)了佛陀(buddhassa)的教誨(sāsanaṃ)。
67.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中略)… 我已實踐(kataṃ)了佛陀(buddhassa)的教誨(sāsanaṃ)。」
AP.1.508 摩陀倫伽果施者長老傳 mātuluṅgaphal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水果給佛陀後,91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68.
「(我曾)看見(addasaṃ)世間導師(lokanāyakaṃ),如同燃燒的(jalantaṃ)金蹇迦羅(Kaṇikāra)樹般輝煌(jalitaṃ),
猶如滿月(puṇṇamāyeva)般的明月(candimaṃ),好似光耀的燈明樹(dīparukkhaṃva)。
69.
「我拿取了(gayha)摩陀倫伽(Mātuluṅga)果(phalaṃ),親自(ahaṃ)布施(adāsiṃ)給導師(satthuno),
我懷著淨信(pasanno),親手(sehi pāṇibhi)供養了那位應受供養者(dakkhiṇeyyassa)、勇士(vīrassa)。
70.
「自從我當時(tadā)布施(adadiṃ)了那個(yaṃ)果實(phalaṃ)以來,已過了九十一(ekatiṃse)劫(ito kappe);
我不記得(nābhijānāmi)曾投生於惡道(duggatiṃ),這(idaṃ)就是布施果實(phaladānassidaṃ)的果報(phalaṃ)。
71.
「我的煩惱(kilesā)已被燒盡(jhāpitā)…(中略)… 我以無漏(anāsavo)之身而住(viharāmi)。
72.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中略)… 我已實踐(kataṃ)了佛陀(buddhassa)的教誨(sāsanaṃ)。
73.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中略)… 我已實踐(kataṃ)了佛陀(buddhassa)的教誨(sāsanaṃ)。」
AP.1.509 阿闍梨果施者長老傳ajeliphal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布施水果給獨覺佛後,94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74.
「那位名為阿朱那(Ajjuno nāma)的正等覺者(Sambuddho),當時(tadā)正居住(vasī)在雪山(Himavante),
這位牟尼(muni)具足(ca sampanno)行為(caraṇena),且善巧於(samādhikusalo)禪定。
75.
「我拿取了(gahetvāna)約一缽量(kumbhamattaṃ)的阿闍梨(Ajeliṃ)果(或作:合掌恭敬),以及生命果(jīvajīvakaṃ),
並手持(gahetvāna)傘蓋(chattapaṇṇaṃ),親自(ahaṃ)布施(adāsiṃ)給導師(satthuno)。
76.
「自從我當時(tadā)布施(adadiṃ)了那個(yaṃ)果實(phalaṃ)以來,已過了九十四(catunnavutito)劫(kappe);
我不記得(nābhijānāmi)曾投生於惡道(duggatiṃ),這(idaṃ)就是布施果實(phaladānassidaṃ)的果報(phalaṃ)。
77.
「我的煩惱(kilesā)已被燒盡(jhāpitā)…(中略)… 我以無漏(anāsavo)之身而住(viharāmi)。
78.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中略)… 我已實踐(kataṃ)了佛陀(buddhassa)的教誨(sāsanaṃ)。
79.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中略)… 我已實踐(kataṃ)了佛陀(buddhassa)的教誨(sāsanaṃ)。」
AP.1.510 阿摩陀果施者長老傳 amodaphaliyattherāpadānaṃ
(布施果實給佛陀後,91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80.
「(我曾見)那位金色身相(suvaṇṇavaṇṇaṃ)的正等覺者(Sambuddhaṃ)、一切供養(āhutīnaṃ)的接受者(paṭiggahaṃ),
正行走(paṭipajjantaṃ)於道路(rathiyaṃ)上,我便布施(adadiṃ)了阿摩陀(Amoda)果(phalaṃ)。
81.
「自從我當時(tadā)布施(adadiṃ)了那個(yaṃ)果實(phalaṃ)以來,已過了九十一(ekanavutito)劫(kappe);
我不記得(nābhijānāmi)曾投生於惡道(duggatiṃ),這(idaṃ)就是布施果實(phaladānassidaṃ)的果報(phalaṃ)。
82.
「我的煩惱(kilesā)已被燒盡(jhāpitā)…(中略)… 我以無漏(anāsavo)之身而住(viharāmi)。
83.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中略)… 我已實踐(kataṃ)了佛陀(buddhassa)的教誨(sāsanaṃ)。
84.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中略)… 我已實踐(kataṃ)了佛陀(buddhassa)的教誨(sāsanaṃ)。」
AP.1.511 多羅果施者長老傳tālaphal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布施水果給獨覺佛後,94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85.
「那位名為百光(Sataraṃsī nāma)的世尊(Bhagavā)、自成正覺者(Sayambhū)、無能勝者(aparājito),
從獨居處(vivekā)起身(vuṭṭhahitvāna)後,為了托缽(gocarāya)而外出(abhinikkhami)。
86.
「當時我手持(phalahattho)果實,看見(disvā)這位人中之雄(narāsabhaṃ)後,便上前(upagacchiṃ)(供養),
我懷著淨信(pasannacitto)與愉悅心(sumano),布施(adāsahaṃ)了多羅(Tāla)果(phalaṃ)。
87.
「自從我當時(tadā)布施(adadiṃ)了那個(yaṃ)果實(phalaṃ)以來,已過了九十四(catunnavutito)劫(kappe);
我不記得(nābhijānāmi)曾投生於惡道(duggatiṃ),這(idaṃ)就是布施果實(phaladānassidaṃ)的果報(phalaṃ)。
88.
「我的煩惱(kilesā)已被燒盡(jhāpitā)…(中略)… 我以無漏(anāsavo)之身而住(viharāmi)。
89.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中略)… 我已實踐(kataṃ)了佛陀(buddhassa)的教誨(sāsanaṃ)。
90.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中略)… 我已實踐(kataṃ)了佛陀(buddhassa)的教誨(sāsanaṃ)。」
AP.1.512 椰子施者長老傳 nāḷikeraphal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椰子給佛陀/獨覺佛後,91個大劫不下惡道,珍寶為他顯現,最終抵達涅槃)
91.
「當時(tadā)在梵富彌(Bandhumatiyā)城(nagare)中,我是一名園丁(ārāmiko),
我看見(addasaṃ)無垢(virajaṃ)的佛陀(buddhaṃ),正以無礙步伐(anilañjase)行走(gacchantaṃ)。
92.
「我拿取了(gayha)椰子(Nāḷikera)果(phalaṃ),將它布施(adāsahaṃ)給最殊勝的佛(buddhaseṭṭhassa),
那位具大威德者(mahāyaso)寂靜地(santo)駐於虛空(ākāse ṭhitako),接受了(paṭiggaṇhi)(我的供養)。
93.
「(此供養)為我帶來(vittisañjanano)財富,帶來現世(diṭṭhadhamma)的安樂(sukhāvaho);
我以清淨歡喜的心(vippasannena cetasā),將果實(phalaṃ)布施(datvāna)給佛陀(buddhassa)。
94.
「當時(tadā)我便獲得了(adhigacchiṃ)喜悅(pītiṃ),以及廣大(vipulañca)無上的(sukhuttamaṃ)安樂;
在我所生之處(tahiṃ tahiṃ nibbattassa) 珍寶(ratanaṃ)自然顯現(uppajjateva)。
95.
「自從我當時(tadā)布施(adadiṃ)了那個(yaṃ)果實(phalaṃ)以來,已過了九十一(ekanavutito)劫(kappe);
我不記得(nābhijānāmi)曾投生於惡道(duggatiṃ),這(idaṃ)就是布施果實(phaladānassidaṃ)的果報(phalaṃ)。
96.
「我的天眼(dibbacakkhu)已得清淨(visuddhaṃ),我善巧於(samādhikusalo)禪定,
已達至(abhiññāpāramippatto)神通彼岸,這(idaṃ)就是布施果實(phaladānassidaṃ)的果報(phalaṃ)。
97.
「我的煩惱(kilesā)已被燒盡(jhāpitā)…(中略)… 我以無漏(anāsavo)之身而住(viharāmi)。
98.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中略)… 我已實踐(kataṃ)了佛陀(buddhassa)的教誨(sāsanaṃ)。
99.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中略)… 我已實踐(kataṃ)了佛陀(buddhassa)的教誨(sāsanaṃ)。」
AP.1.513 俱蘭枳耶果施者長老傳 kurañciyaphal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布施果實給佛陀/獨覺佛後,91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1.
「過去(pure)我曾是(āsiṃ)一個獵人(migaluddo),當時我在森林(vipine)中遊走(vicaraṃ ahaṃ),
我看見(addasaṃ)了無垢(virajaṃ)的佛陀(buddhaṃ),他已渡到一切法(sabbadhammāna)的彼岸(pāraguṃ)。
2.
「我拿取了(gayha)俱蘭枳耶(Kurañciya)果(phalaṃ),將它布施(adāsahaṃ)給最殊勝的佛(buddhaseṭṭhassa),
我懷著淨信(pasanno),親手(sehi pāṇibhi)供養了那位如實(tādino)、福田(puññakkhettassa)(佛陀)。
3.
「自從我當時(tadā)布施(adadiṃ)了那個(yaṃ)果實(phalaṃ)以來,已過了九十一(ekatiṃse)劫(ito kappe);
我不記得(nābhijānāmi)曾投生於惡道(duggatiṃ),這(idaṃ)就是布施果實(phaladānassidaṃ)的果報(phalaṃ)。
4.
「我的煩惱(kilesā)已被燒盡(jhāpitā),所有的(sabbe)存在(bhavā)(輪迴之因)已被根除(samūhatā),
我就像大象(nāgova)掙斷(chetvā)束縛(bandhanaṃ)一樣,以無漏(anāsavo)之身而住(viharāmi)。
5.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能來到(āsi)最殊勝的佛(buddhaseṭṭhassa)身旁(santike),
我已獲證(anuppattā)三明(tisso vijjā),已完成(kataṃ)佛陀(buddhassa)的教誨(sāsanaṃ)。
6.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ca)八(aṭṭhime)解脫(vimokkhāpi),
並親證(sacchikatā)了六種(chaḷ)神通(abhiññā),已完成(kataṃ)佛陀(buddhassa)的教誨(sāsanaṃ)。」
AP.1.514 迦畢他果施者長老傳 kapitthaphal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布施果實給佛陀/獨覺佛後,91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7.
「(我曾見)那位金色身相(suvaṇṇavaṇṇaṃ)的正等覺者(Sambuddhaṃ)、一切供養(āhutīnaṃ)的接受者(paṭiggahaṃ),
正行走(paṭipajjantaṃ)於道路(rathiyaṃ)上,我便布施(adadiṃ)了迦畢他(Kapitthaṃ)果(phalaṃ)。
8.
「自從我當時(tadā)布施(adadiṃ)了那個(yaṃ)果實(phalaṃ)以來,已過了九十一(ekanavutito)劫(kappe);
我不記得(nābhijānāmi)曾投生於惡道(duggatiṃ),這(idaṃ)就是布施果實(phaladānassidaṃ)的果報(phalaṃ)。
9.
「我的煩惱(kilesā)已被燒盡(jhāpitā)…(中略)… 我以無漏(anāsavo)之身而住(viharāmi)。
10.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中略)… 我已實踐(kataṃ)了佛陀(buddhassa)的教誨(sāsanaṃ)。
11.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中略)… 我已實踐(kataṃ)了佛陀(buddhassa)的教誨(sāsanaṃ)。」
AP.1.515 拘參婆果施者長老傳 kosambaphaliyattherāpadānaṃ
(布施水果給佛陀/獨覺佛後,91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12.
「(我曾見)那位如閃耀的(vilasantaṃva)卡庫達(Kakudha)樹般、天中之天(devadevaṃ)、人中之雄(narāsabhaṃ)(的佛陀),
正行走(paṭipajjantaṃ)於道路(rathiyaṃ)上,當時(tadā)我便布施(adadiṃ)了拘參婆(Kosambaṃ)果。
13.
「自從我當時(tadā)布施(adadiṃ)了那個(yaṃ)果實(phalaṃ)以來,已過了九十一(ekatiṃse)劫(ito kappe);
我不記得(nābhijānāmi)曾投生於惡道(duggatiṃ),這(idaṃ)就是布施果實(phaladānassidaṃ)的果報(phalaṃ)。
14.
「我的煩惱(kilesā)已被燒盡(jhāpitā)…(中略)… 我以無漏(anāsavo)之身而住(viharāmi)。
15.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中略)… 我已實踐(kataṃ)了佛陀(buddhassa)的教誨(sāsanaṃ)。
16.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中略)… 我已實踐(kataṃ)了佛陀(buddhassa)的教誨(sāsanaṃ)。」
AP.1.516 計都迦花施者長老傳 ketaka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花朵給佛陀/獨覺佛後,91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17.
「在毗那塔(Vinatā)河(nadiyā)的岸邊(tīre),最上之人(purisuttamo)(佛陀)曾居住(vihāsi)於此,
我看見(addasaṃ)了無垢(virajaṃ)的佛陀(buddhaṃ),專一(ekaggaṃ)而善安住(susamāhitaṃ)。
18.
「當時(tadā)我以具有蜂蜜般香氣(madhugandhassa)的計都迦(Ketakassa)花(pupphena),
懷著淨信(pasannacitto)與愉悅心(sumano),供養(apūjayiṃ)了最殊勝的佛(buddhaseṭṭham)。
19.
「自從我當時供養(abhipūjayiṃ)了那個(yaṃ)花(puppham)以來,已過了九十一(ekanavutito)劫(kappe);
我不記得(nābhijānāmi)曾投生於惡道(duggatiṃ),這(idaṃ)就是供養佛(buddhapūjāyidaṃ)的果報(phalaṃ)。
20.
「我的煩惱(kilesā)已被燒盡(jhāpitā)…(中略)… 我以無漏(anāsavo)之身而住(viharāmi)。
21.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中略)… 我已實踐(kataṃ)了佛陀(buddhassa)的教誨(sāsanaṃ)。
22.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中略)… 我已實踐(kataṃ)了佛陀(buddhassa)的教誨(sāsanaṃ)。」
AP.1.517 龍花施者長老傳 nāga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花朵給佛陀後,91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23.
「(我曾見)那位金色身相(suvaṇṇavaṇṇaṃ)的正等覺者(Sambuddhaṃ)、一切供養(āhutīnaṃ)的接受者(paṭiggahaṃ),
正行走(paṭipajjantaṃ)於道路(rathiyaṃ)上,我便以龍花(nāgapupphaṃ)供養(apūjayiṃ)(佛陀)。
24.
「自從我當時供養(abhipūjayiṃ)了那個(yaṃ)花(puppham)以來,已過了九十一(ekanavutito)劫(kappe);
我不記得(nābhijānāmi)曾投生於惡道(duggatiṃ),這(idaṃ)就是供養佛(buddhapūjāyidaṃ)的果報(phalaṃ)。
25.
「我的煩惱(kilesā)已被燒盡(jhāpitā)…(中略)… 我以無漏(anāsavo)之身而住(viharāmi)。
26.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中略)… 我已實踐(kataṃ)了佛陀(buddhassa)的教誨(sāsanaṃ)。
27.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中略)… 我已實踐(kataṃ)了佛陀(buddhassa)的教誨(sāsanaṃ)。」
AP.1.518 阿周那花施者長老傳ajjuna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花朵給獨覺佛/佛陀後,36次為天帝,10次為轉輪王,無數次大王,最終抵達涅槃)
28.
「當時(tadā)在詹達婆伽(Candabhāgā)河(nadī)岸(tīre),我曾是(ahosiṃ)一位緊那羅(kinnaro),
我看見(addasaṃ)了無垢(virajaṃ)的佛陀(buddhaṃ)、自成正覺者(Sayambhuṃ)、無能勝者(aparājitaṃ)。
29.
「我懷著淨信(pasannacitto)與愉悅心(sumano),心生恭敬(vedajāto),合掌(katañjalī),
拿取了(gahetvā)阿周那(Ajjunaṃ)花(pupphaṃ),供養(abhipūjayiṃ)了自成正覺者(Sayambhuṃ)。
30.
「憑藉那個(tena)善業(kammena sukatena),以及(ca)我的決意(cetanā)與祈願(paṇidhīhi),
我捨棄(jahitvā)了緊那羅(kinnaraṃ)的身體(dehaṃ)後,便往生(agacchahaṃ)到三十三天(Tāvatiṃsaṃ)。
31.
「我成為天帝(devindo)三十六(chattiṃsakkhattuṃ)次,統治(devarajjamakārayiṃ)天界,
還有十次(dasakkhattuṃ)成為轉輪王(cakkavattī),統治(mahārajjamakārayiṃ)大王國。
32.
「(並享有)廣大的(vipulaṃ)地方統治權(padesarajjaṃ),其數目(gaṇanāto)不可計算(asaṅkhiyaṃ),
啊(aho),我的(mama)(善)種子(bījaṃ)被播種(vappitaṃ)在自覺者(Sayambhumhi)這片良田(sukhette)!
33.
「我的善業(kusalaṃ)確實存在(vijjate),(因此)我出家(pabbajiṃ)成為無家者(anagāriyaṃ),
今日(ajja)在釋迦之子(Sakyaputtassa)的教誨(sāsane)下,我成為應受供養者(pūjāraho ahaṃ)。
34.
「我的煩惱(kilesā)已被燒盡(jhāpitā)…(中略)… 我以無漏(anāsavo)之身而住(viharāmi)。
35.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中略)… 我已實踐(kataṃ)了佛陀(buddhassa)的教誨(sāsanaṃ)。
36.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中略)… 我已實踐(kataṃ)了佛陀(buddhassa)的教誨(sāsanaṃ)。」
AP.1.519 拘多奢花施者長老傳 kuṭajapupphiy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佛陀/獨覺佛花朵後,91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37.
「在離雪山(Himavantassa)不遠(a vidūre)處,有一座名叫瓦薩羅(Vasalo)的山(pabbato),
名為善見(Sudassano nāma)的佛陀(buddho),正居住(vasate)於山巖(pabbatantare)中。
38.
「我拿取了(gayha)來自雪山的(pupphaṃ hemavantaṃ)花,便飛上(agamāsahaṃ)虛空(vehāsaṃ),
在那裡(tattha)我看見(addasāsiṃ)了正等覺者(Sambuddhaṃ),他已渡過(oghatiṇṇaṃ)(生死)洪流,是無漏者(anāsavaṃ)。
39.
「我拿取了(mādāya)拘多奢(Kuṭaja)花(pupphaṃ),在頭頂(sire)合掌(katvāna añjaliṃ),
我將花供奉(abhiropesiṃ)給那位自成正覺者(Sayambhussa)、大仙(mahesino)佛陀(buddhassa)。
40.
「自從我當時供養(abhipūjayiṃ)了那個(yaṃ)花(puppham)以來,已過了九十一(ekatiṃse)劫(ito kappe);
我不記得(nābhijānāmi)曾投生於惡道(duggatiṃ),這(idaṃ)就是供養佛(buddhapūjāyidaṃ)的果報(phalaṃ)。
41.
「我的煩惱(kilesā)已被燒盡(jhāpitā)…(中略)… 我以無漏(anāsavo)之身而住(viharāmi)。
42.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中略)… 我已實踐(kataṃ)了佛陀(buddhassa)的教誨(sāsanaṃ)。
43.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中略)… 我已實踐(kataṃ)了佛陀(buddhassa)的教誨(sāsanaṃ)。」
AP.1.520 音聲想者長老傳ghosasaññakattherāpadānaṃ
(對佛陀的聲音生起信心後,91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44.
「過去(pure)我曾是(āsiṃ)一個獵人(migaluddo),當時我在荒野(araññe)森林(vipine)中(ahaṃ),
我看見(addasaṃ)了無垢(virajaṃ)的佛陀(buddhaṃ),他被天眾(devasaṅgha)所圍繞(purakkhataṃ)。
注:應是指Vipassī佛
45.
「(佛陀)正在闡明(pakāsentaṃ)四聖諦(catusaccaṃ),開示(desentaṃ)不死(amataṃ)的境界(padaṃ),
我聽聞(assosiṃ)了世間親族(lokabandhuno)、獅子(sikhino)(佛陀)所說的甘露般(madhuraṃ)的法(dhammaṃ)。
46.
「我對無上者(asama)、無等倫者(appaṭipuggale)(佛陀)的音聲(ghose)生起了清淨信心(cittaṃ pasādesiṃ),
在那音聲(tattha)中生起清淨信心(pasādetvā)後,我便超越(uttariṃ)了極難超越(duttaraṃ)的輪迴(bhavaṃ)。
47.
「自從我當時獲得(alabhiṃ)那個(yaṃ)(對佛音的)淨想(saññaṃ)以來,已過了九十一(ekatiṃse)劫(ito kappe);
我不記得(nābhijānāmi)曾投生於惡道(duggatiṃ),這(idaṃ)就是(對)音聲(ghosasaññāyidaṃ)起淨想的果報(phalaṃ)。
48.
「我的煩惱(kilesā)已被燒盡(jhāpitā)…(中略)… 我以無漏(anāsavo)之身而住(viharāmi)。
49.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中略)… 我已實踐(kataṃ)了佛陀(buddhassa)的教誨(sāsanaṃ)。
50.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中略)… 我已實踐(kataṃ)了佛陀(buddhassa)的教誨(sāsanaṃ)。」
AP.1.521 一切果施者長老傳 sabbaphal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果實給僧團後,十萬大劫不下惡道,生生世世未曾貧窮過,享有遍滿全世界的權勢,最終抵達涅槃)
51.
「有一位名為婆樓那(Varuṇo nāma nāmena)的婆羅門(brāhmaṇo),精通(mantapāragū)咒術,
他捨棄(chaḍḍetvā)了十個(dasa)兒子(puttāni)後,當時(tadā)便進入(ajjhogahiṃ)森林(vanamajjha)。
52.
「我建造了(katvā)一個善造的(sukataṃ)、規劃良好(suvibhattaṃ)、令人喜悅(manoramaṃ)的茅庵(assamaṃ),
並搭建了(karitvāna)葉屋(paṇṇasālaṃ)後,便居住(vasāmi)在森林(vipine)中(ahaṃ)。
53.
「知世間者(lokavidū)蓮華上(Padumuttaro)、一切供養(āhutīnaṃ)的接受者(paṭiggaho)(佛陀),
為了救度(mamuddharitukāmo)我,他來到了(āgacchi)我的(mama)茅庵(assamaṃ)。
54.
「由於佛陀(buddhassa)的威神力(ānubhāvena),整個森林(vipinaṃ)大放光明(pajjalī),
那時(tadā)在森林(vana)叢林(saṇḍamhi)中,出現(ahu)了廣大(vipulo)的光明(obhāso)。
55.
「看見(disvāna)那位如實(tādino)、最殊勝的佛(buddhaseṭṭhassa)的這種神變(pāṭihīraṃ)後,
我拿取了(gahetvāna)一缽(patta)滿滿的(puṭaṃ)果實(phalena),親自(ahaṃ)供養(pūjayiṃ)(佛陀)。
56.
「我上前(upagantvāna)接近正等覺者(Sambuddhaṃ),將(果實)作為分享(sahakhāri)布施(adāsahaṃ)給他,
出於慈悲(anukampāya),佛陀(buddho)對我(me)說了(abravi)這些話(vacanaṃ):
57.
「『你(tuvaṃ)拿著(gahetvāna)一擔(khāribhāraṃ)(果實),隨後(pacchato)跟隨(ehi)我(me)吧,
當僧團(saṅghamhi)受用(paribhutte)後,你(tava)將獲得(bhavissati)福業(puññaṃ)。』」
58.
「我拿著(gahetvāna)滿缽的(puṭakantaṃ)果實,布施(adāsahaṃ)給比丘僧團(bhikkhusaṅghassa),
在那供養(tattha)中生起清淨信心(pasādetvā)後,我便往生(upapajjahaṃ)到兜率天(Tusitaṃ)。
59.
「在那裡(tattha),我恆常(sadā)享受(anubhomi)著與福業(puññakammena)相聯結(saṃyuttaṃ)的安樂(sukhaṃ),
以天界(dibbehi)的舞蹈(naccehi)、歌曲(gītehi)與音樂(vāditehi ca)為樂。
60.
「無論(yaṃ yaṃ)我投生(yonupapajjāmi)到何處,無論是天界(devattaṃ)或是(atha)人間(mānusaṃ),
我的(bhoge me)財富從不缺乏(natthi ūnatā),這(idaṃ)就是布施果實(phaladānassidaṃ)的果報(phalaṃ)。
61.
「(我的統治)遍及(yāvatā)四大洲(caturo dīpā),包括海洋(sasamuddā)與山岳(sapabbatā),
自從布施(datvāna)果實(phalaṃ)給佛陀(buddhassa)後,我便能行使(issaraṃ kārayāmahaṃ)統治權。
62.
「所有(yāvatā)在空中(ākāse)飛翔(uppatanti)的鳥群(pakkhigaṇā me),
它們(tepi)也都服從(anventi)我的(vasaṃ)統治,這(idaṃ)就是布施果實(phaladānassidaṃ)的果報(phalaṃ)。
63.
「所有(yāvatā)在森林(vana)叢林(saṇḍamhi)中的夜叉(yakkhā)與羅剎(rakkhasā),
以及(cāpi)鳩槃荼(kumbhaṇḍā)與迦樓羅鳥(garuḷā),都來侍奉(upenti)我(me pāricariyaṃ)。
64.
「蜜蜂(kumbhā)、胡蜂(soṇā)、採蜜者(madhukārā),以及(ubho)蚊(ḍaṃsā)與蠅(makasā),
它們(tepi)也都服從(anventi)我的(vasaṃ)統治,這(idaṃ)就是布施果實(phaladānassidaṃ)的果報(phalaṃ)。
65.
「名為蘇槃那(Supaṇṇā)的鳥類(sakuṇā),是鳥類(pakkhijātā)中強大(mahabbalā)者,
它們(tepi)也都歸依(yanti)我(maṃ saraṇaṃ),這(idaṃ)就是布施果實(phaladānassidaṃ)的果報(phalaṃ)。
66.
「那些(yepi)長壽(dīghāyukā)、具神通(iddhimanto)、具大威德(mahāyasā)的龍(nāgā),
它們(tepi)也都服從(anventi)我的(vasaṃ)統治,這(idaṃ)就是布施果實(phaladānassidaṃ)的果報(phalaṃ)。
67.
「獅子(sīhā)、老虎(byagghā)與豹(dīpī ca),以及熊(accha)、豺(koka)與野狗(taracchakā),
它們(tepi)也都服從(anventi)我的(vasaṃ)統治,這(idaṃ)就是布施果實(phaladānassidaṃ)的果報(phalaṃ)。
68.
「那些居住(vāsī)在藥草(osadhī)與草叢(tiṇa)中的(眾生),以及(ca)那些居住(vāsino)在虛空(ākāsa)中的(天眾),
一切(sabbe)都歸依(yanti)我(maṃ saraṇaṃ),這(idaṃ)就是布施果實(phaladānassidaṃ)的果報(phalaṃ)。
69.
「(我)已觸證(phassayitvā)極難見(sududdasaṃ)、極微細(sunipuṇaṃ)、甚深(gambhīraṃ)且善開示(suppakāsitaṃ)的(涅槃),
並安住(viharāmi)其中,這(idaṃ)就是布施果實(phaladānassidaṃ)的果報(phalaṃ)。
70.
「我已證得(phusitvā)八(aṭṭha)解脫(vimokkhe),以無漏(anāsavo)之身而住(viharāmi),
我是熱忱(ātāpī)而具念(nipako)的,這(idaṃ)就是布施果實(phaladānassidaṃ)的果報(phalaṃ)。
71.
「那些已住果(phalaṭṭhā)的佛子(buddhaputtā),是斷盡煩惱(khīṇadosā)、具大威德(mahāyasā)的聖者,
我(ahaṃ)正是他們(tesaṃ)中的一位(aññataro),這(idaṃ)就是布施果實(phaladānassidaṃ)的果報(phalaṃ)。
72.
「已達至(gantvā)神通的彼岸(abhiññāpāramiṃ),受白淨業(善業)(sukkamūlena)所驅策(codito),
我已完全了知(pariññāya)一切漏(sabbāsave),以無漏(anāsavo)之身而住(viharāmi)。
73.
「那些具三明(tevijjā)、得神通(iddhipattā)、具大威德(mahāyasā)的佛子(buddhaputtā),
已成就天耳(dibbasotasamāpannā)的聖者,我(ahaṃ)正是他們(tesaṃ)中的一位(aññataro)。
74.
「自從我當時(tadā)布施(adadiṃ)了那個(yaṃ)果實(phalaṃ)以來,已過了十萬(satasahassito)劫(kappe);
我不記得(nābhijānāmi)曾投生於惡道(duggatiṃ),這(idaṃ)就是布施果實(phaladānassidaṃ)的果報(phalaṃ)。
75.
「我的煩惱(kilesā)已被燒盡(jhāpitā)…(中略)… 我以無漏(anāsavo)之身而住(viharāmi)。
76.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中略)… 我已實踐(kataṃ)了佛陀(buddhassa)的教誨(sāsanaṃ)。
77.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中略)… 我已實踐(kataṃ)了佛陀(buddhassa)的教誨(sāsanaṃ)。」
AP.1.522 持蓮華者長老傳 padumadhāri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蓮花給獨覺佛後,91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78.
「在離雪山(Himavantassa)不遠(a vidūre)處,有一座名叫羅摩索(Romaso)的山(pabbato),
當時(tadā)有一位名為生(Sambhavo nāma)的佛陀(buddhopi),正居住(vasī)在露天處(abbhokāse)。
79.
「我從居所(bhavanā)出來(nikkhamitvāna)後,手持(dhārayiṃ)蓮華(padumaṃ ahaṃ),
持續持奉(dhārayitvāna)了一整日(ekāhaṃ)後,我才返回(punarāgamiṃ)居所(bhavanaṃ)。
80.
「自從我當時供養(abhipūjayiṃ)了那位(yaṃ)佛陀(buddham)以來,已過了九十一(ekatiṃse)劫(ito kappe);
我不記得(nābhijānāmi)曾投生於惡道(duggatiṃ),這(idaṃ)就是供養佛(buddhapūjāyidaṃ)的果報(phalaṃ)。
81.
「我的煩惱(kilesā)已被燒盡(jhāpitā)…(中略)… 我以無漏(anāsavo)之身而住(viharāmi)。
82.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中略)… 我已實踐(kataṃ)了佛陀(buddhassa)的教誨(sāsanaṃ)。
83.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中略)… 我已實踐(kataṃ)了佛陀(buddhassa)的教誨(sāsanaṃ)。」
AP.1.523 施草團者長老傳 tiṇamuṭṭhi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布施草團坐處給獨覺佛後,94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1.
「在離雪山(Himavantassa)不遠(a vidūre)處,有一座名叫蘭巴柯(Lambako)的山(pabbato),
那位名為提沙(Tisso)的正等覺者(Sambuddho)就在那裡(tattheva),於露天處(abbhokāsamhi)經行(caṅkami)。
2.
「過去(pure)我曾是(āsiṃ)一個獵人(migaluddo),當時我在荒野(araññe)叢林(kānane)中(ahaṃ),
看見(disvāna)那位天中之天(devadevaṃ)後,我便布施(adāsahaṃ)了一團草(tiṇamuṭṭhiṃ)。
3.
「我布施(datvā)(草團)作為佛陀(buddhassa)的坐處(nisīdanatthaṃ)後,生起了清淨信心(cittaṃ pasādayiṃ),
向正等覺者(Sambuddhaṃ)禮敬(abhivādetvā)後,我便面朝北方(uttarāmukho)離去(pakkāmiṃ)。
4.
「在我離開後不久(aciraṃ gatamattassa),一頭獸王(migarājā)襲擊了(apothayi)我,
寂靜者(santo)被獅子(sīhena)擊打(pothito)後,我就在那裡(tattha)逝世(kālaṅkato ahaṃ)。
5.
「我於臨終(āsanne)時所做的(kataṃ)業(kammaṃ),是對無漏(anāsave)、最殊勝的佛(buddhaseṭṭhe)所做的,
我如同脫離(sumutto)急流(saravego)般,往生(agacchahaṃ)到了天界(devalokam)。
6.
「在那裡(tattha)有一座善妙的(subho)天柱(yūpo),是由福業(puññakammābhinimmito)化現而成,
(柱上)有千條(sahassa)橫桁(kaṇḍo)、百條(sata)旗幟(bheṇḍu),飾有(dhajālu)青琉璃(haritāmayo)的幡旗。
7.
「那天柱散發(niddhāvate)光芒(pabhā),如同升起的(uggato)百光(sataraṃsī)太陽般,
我被天女(devakaññāhi)所圍繞(ākiṇṇo),盡情享受(āmodiṃ)著種種欲樂(kāmakāmihaṃ)。
8.
「從天界(devalokā)死後(cavitvāna),受白淨業(善業)(sukkamūlena)所驅策(codito),
我來到(āgantvāna)人間(manussattaṃ)後,便證得(pattomhi)了漏盡(āsavakkhayaṃ)。
9.
「自從我當時布施(adāsahaṃ)了坐處(nisīdanam)以來,已過了九十四(catunnavutito)劫(kappe);
我不記得(nābhijānāmi)曾投生於惡道(duggatiṃ),這(idaṃ)就是(布施)草團(tiṇamuṭṭhe)的果報(phalaṃ)。
10.
「我的煩惱(kilesā)已被燒盡(jhāpitā),所有的(sabbe)存在(bhavā)(輪迴之因)已被根除(samūhatā),
我就像大象(nāgova)掙斷(chetvā)束縛(bandhanaṃ)一樣,以無漏(anāsavo)之身而住(viharāmi)。
11.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能來到(āsi)我的(mama)佛陀(buddhassa)身旁(santike),
我已獲證(anuppattā)三明(tisso vijjā),已完成(kataṃ)佛陀(buddhassa)的教誨(sāsanaṃ)。
12.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以及(ca)八(aṭṭhime)解脫(vimokkhāpi),
並親證(sacchikatā)了六種(chaḷ)神通(abhiññā),已完成(kataṃ)佛陀(buddhassa)的教誨(sāsanaṃ)。」
AP.1.524 施床者長老傳 mañc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布施床給佛陀後,獲得各種交通工具,91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13.
「對世間最勝(lokajeṭṭhassa)世尊(Bhagavato)毗婆尸(Vipassino)佛,
我曾以淨信之心(pasannena),親手(sapāṇinā)布施(dinnaṃ)了一張床(ekamañcaṃ)。
14.
「(由此功德)我獲得了(samajjhagaṃ)象乘(hatthiyānaṃ)、馬乘(assayānaṃ)與天乘(dibbayānaṃ),
憑藉那個(tena)布施床(mañcakadānena)的功德,我證得了(pattomhi)漏盡(āsavakkhayaṃ)。
15.
「自從我當時(tadā)布施(adadiṃ)了那張(yaṃ)床(mañcam)以來,已過了九十一(ekanavutito)劫(kappe);
我不記得(nābhijānāmi)曾投生於惡道(duggatiṃ),這(idaṃ)就是布施床(mañcadānassidaṃ)的果報(phalaṃ)。
16.
「我的煩惱(kilesā)已被燒盡(jhāpitā)…(中略)… 我以無漏(anāsavo)之身而住(viharāmi)。
17.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中略)… 我已實踐(kataṃ)了佛陀(buddhassa)的教誨(sāsanaṃ)。
18.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中略)… 我已實踐(kataṃ)了佛陀(buddhassa)的教誨(sāsanaṃ)。」
AP.1.525 歸依者長老傳 saraṇagamaniyattherāpadānaṃ
(三?皈依後,91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19.
「當時(tadā)我登上了(āruhimha)船(nāvaṃ),(船上)有一位比丘(bhikkhu)而我(cahaṃ)是邪命外道(ajīviko)。
當船(nāvāya)即將破裂(bhijjamānāya)時,那位比丘(bhikkhu)給予(adā)我(me)歸依處(saraṇaṃ)。
20.
「自從那位(yaṃ so)給予(adā)我(me)歸依處(saraṇaṃ)以來,已過了九十一(ekatiṃse)劫(ito kappe);
我不記得(nābhijānāmi)曾投生於惡道(duggatiṃ),這(phalaṃ)就是歸依(saraṇagamane)的果報。
21.
「我的煩惱(kilesā)已被燒盡(jhāpitā)…(中略)… 我以無漏(anāsavo)之身而住(viharāmi)。
22.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中略)… 我已實踐(kataṃ)了佛陀(buddhassa)的教誨(sāsanaṃ)。
23.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中略)… 我已實踐(kataṃ)了佛陀(buddhassa)的教誨(sāsanaṃ)。」
AP.1.526 施塗油者長老傳 abbhañjan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布施塗油給佛陀/獨覺佛後,91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24.
「在梵富彌(Bandhumatiyā)城(nagare)的王園(rājuyyāne)中,我們居住(vasāmahaṃ),
當時(tadā)我是穿皮衣者(cammavāsī āsiṃ),是持水壺(kamaṇḍaludharo)的修行者(ahaṃ)。
25.
「我看見(addasaṃ)了無垢(vimalaṃ)的佛陀(buddhaṃ)、自成正覺者(Sayambhuṃ)、無能勝者(aparājitaṃ),
那位精勤(pahitattaṃ)於修行(padhānaṃ)者,是樂住(jhānarataṃ)禪那(jhāyiṃ)的聖賢(vasiṃ)。
26.
「(佛陀)已圓滿成就一切願求(sabbakāmasamiddhiñca),已渡過(oghatiṇṇaṃ)(生死)洪流,是無漏者(anāsavaṃ),
見此我生起淨信(pasanno sumano disvā),便布施(adāsahaṃ)了塗油(abbhañjanam)(給佛陀)。
27.
「自從我當時(tadā)布施(adadiṃ)了那個(yaṃ)供物(dānam)以來,已過了九十一(ekanavutito)劫(kappe);
我不記得(nābhijānāmi)曾投生於惡道(duggatiṃ),這(idaṃ)就是(布施)塗油(abbhañjanassidaṃ)的果報(phalaṃ)。
28.
「我的煩惱(kilesā)已被燒盡(jhāpitā)…(中略)… 我以無漏(anāsavo)之身而住(viharāmi)。
29.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中略)… 我已實踐(kataṃ)了佛陀(buddhassa)的教誨(sāsanaṃ)。
30.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中略)… 我已實踐(kataṃ)了佛陀(buddhassa)的教誨(sāsanaṃ)。」
AP.1.527 施細布者長老傳 supaṭ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細布給佛陀後,91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31.
「世間導師(lokanāyako)毗婆尸(Vipassī)佛從日間住處(divāvihārā)出來(nikkhanto)時,
我迅速(lahuṃ)布施(datvā)了細布(supaṭakaṃ)(給佛陀),於劫(kappaṃ)中在天界(saggamhi)享樂(modahaṃ)。
32.
「自從我布施(adāsahaṃ)了細布(supaṭakam)以來,已過了九十一(ekanavutito)劫(kappe);
我不記得(nābhijānāmi)曾投生於惡道(duggatiṃ),這(idaṃ)就是(布施)細布(supaṭassa)的果報(phalaṃ)。
33.
「我的煩惱(kilesā)已被燒盡(jhāpitā)…(中略)… 我以無漏(anāsavo)之身而住(viharāmi)。
34.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中略)… 我已實踐(kataṃ)了佛陀(buddhassa)的教誨(sāsanaṃ)。
35.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中略)… 我已實踐(kataṃ)了佛陀(buddhassa)的教誨(sāsanaṃ)。」
AP.1.528 施杖者長老傳 daṇḍ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拐杖給給僧團後,94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36.
「當時(tadā)我進入(ogayha)森林(kānanaṃ)中,砍伐(chetvā)了竹子(veḷuṃ)後(anahaṃ),
製作了(karitvāna)(用作)扶持的杖(ālambaṇaṃ),將大量(bahuṃ)(竹杖)布施(adadiṃ)給僧團(saṅghassa)。
37.
「憑藉那個(tena)心的清淨信心(cittappasādena),我禮敬(abhivādiya)善持戒者(subbate)後,
布施(datvāna)了扶持杖(ālambadaṇḍaṃ),我便面朝北方(uttarāmukho)離去(pakkāmiṃ)。
38.
「自從我當時(tadā)布施(adadiṃ)了那些(yaṃ)杖(daṇḍam)以來,已過了九十四(catunnavutito)劫(kappe);
我不記得(nābhijānāmi)曾投生於惡道(duggatiṃ),這(idaṃ)就是布施杖(daṇḍadānassidaṃ)的果報(phalaṃ)。
39.
「我的煩惱(kilesā)已被燒盡(jhāpitā)…(中略)… 我以無漏(anāsavo)之身而住(viharāmi)。
40.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中略)… 我已實踐(kataṃ)了佛陀(buddhassa)的教誨(sāsanaṃ)。
41.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中略)… 我已實踐(kataṃ)了佛陀(buddhassa)的教誨(sāsanaṃ)。」
AP.1.529 山尼拉花供養者長老傳 girinelapūja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花給佛陀/獨覺佛後,91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42.
「過去(pure)我曾是(āsiṃ)一個獵人(migaluddo),當時我在森林(vipine)中遊走(vicaraṃ ahaṃ),
我看見(addasaṃ)了無垢(virajaṃ)的佛陀(buddhaṃ),他已渡到一切法(sabbadhammāna)的彼岸(pāraguṃ)。
43.
「對那位具大慈悲(mahākāruṇike)、樂於(rate)一切(sabba)眾生(sattahite)利益的佛陀,
我懷著淨信(pasannacitto)與愉悅心(sumano),以尼拉(Nela)花(puppham)供養(apūjayiṃ)(佛陀)。
44.
「自從我當時供養(abhipūjayiṃ)了那個(yaṃ)花(puppham)以來,已過了九十一(ekatiṃse)劫(ito kappe);
我不記得(nābhijānāmi)曾投生於惡道(duggatiṃ),這(idaṃ)就是供養佛(buddhapūjāyidaṃ)的果報(phalaṃ)。
45.
「我的煩惱(kilesā)已被燒盡(jhāpitā)…(中略)… 我以無漏(anāsavo)之身而住(viharāmi)。
46.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中略)… 我已實踐(kataṃ)了佛陀(buddhassa)的教誨(sāsanaṃ)。
47.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中略)… 我已實踐(kataṃ)了佛陀(buddhassa)的教誨(sāsanaṃ)。」
AP.1.530 菩提樹掃灑者長老傳 bodhisammajjakattherāpadānaṃ
(為菩提樹打掃後,具足20種福報,最終抵達涅槃)
48.
「過去(pure)我曾看見菩提樹葉(bodhipattaṃ)被丟棄(ujjhitaṃ)在塔院(cetiyaṅgaṇe),
我拿起(gahetvāna)那些樹葉後妥善處理(chaḍḍesiṃ),因而獲得(alabhiṃ)了二十(vīsatī)種功德(guṇe)。
49.
「憑藉那個(tassa)業(kammassa)的力量(tejena),我在輪迴(saṃsaranto)中流轉於各種存在(bhavābhave),
我只在兩種(duve)存在(bhave)中流轉(saṃsarāmi):天界(devatte)與(cāpi)人間(mānuse)。
50.
「從天界(devalokā)死後(cavitvāna),我來到(āgantvā)人間(mānusaṃ)的存在(bhavaṃ)時,
我只投生(pajāyāmi)於兩種(duve)家族(kule):剎帝利(khattiye)與(cāpi)婆羅門(brāhmaṇe)。
51.
「我具足(aṅgapaccaṅgasampanno)諸根,身材勻稱(ārohapariṇāhavā),
相貌端正(abhirūpo),身體潔淨(suci homi),四肢健全(sampuṇṇaṅgo),毫無缺陷(anūnako)。
52.
「無論在天界(devaloke)或人間(manusse),無論投生(jāto)於何處(yattha katthaci),
我的膚色總是如金(suvaṇṇavaṇṇo),猶如純金(uttattakanakūpamo)般光亮。
53.
「我的皮膚(chavi me)始終(sabbadā)柔軟(mudukā)、細滑(maddavā)、潤澤(sniddhā),
細膩(sukhumā)如少女(sukumārikā),這是由於善棄(suchaḍḍite)菩提樹葉(bodhipatte)的果報。
54.
「無論從何處(yato kutoci)投生(gatīsu),生起身體,
塵垢(rajojallaṃ)都不沾染(na limpati),這是善棄(pattachaḍḍite)樹葉的果報(vipāko)。
55.
「無論在炎熱(uṇhe)、風吹日曬(vātātape)或烈火(aggitāpena)的炙烤下(vā pana),
我的身體(gatte)都不流汗(sedā na muccanti),這是善棄(pattachaḍḍite)樹葉的果報(vipāko)。
56.
「癩病(kuṭṭhaṃ)、腫瘤(gaṇḍo)、白癬(kilāso ca),以及(tathā)斑點(tilakā)與疹子(piḷakā),
以及(daddu ca)皮膚病,都不出現在(na honti)我的身體(kāye)上,這是善棄(pattachaḍḍite)樹葉的果報(vipāko)。
57.
「那個(tassa)業還有(aparampi)其他特質(guṇaṃ),在輪迴(bhavābhave)中持續產生(nibbattati):
疾病(rogā)不出現(na honti)在我的身體(kāyasmiṃ)上,這是善棄(pattachaḍḍite)樹葉的果報(vipāko)。
58.
「那個(tassa)業還有(aparampi)其他特質(guṇaṃ),在輪迴(bhavābhave)中持續產生(nibbattati):
沒有(na hoti)心因性的(cittajā)痛苦(pīḷā),這是善棄(pattachaḍḍite)樹葉的果報(vipāko)。
59.
「那個(tassa)業還有(aparampi)其他特質(guṇaṃ),在輪迴(bhavābhave)中持續產生(nibbattati):
他(tassa)沒有(na bhavanti)敵人(amittā),這是善棄(pattachaḍḍite)樹葉的果報(vipāko)。
60.
「那個(tassa)業還有(aparampi)其他特質(guṇaṃ),在輪迴(bhavābhave)中持續產生(nibbattati):
他總是擁有(bhavati)無盡的(anūna)財富(bhogo),這是善棄(pattachaḍḍite)樹葉的果報(vipāko)。
61.
「那個(tassa)業還有(aparampi)其他特質(guṇaṃ),在輪迴(bhavābhave)中持續產生(nibbattati):
沒有(na hoti)來自國王(rājūhi)、火(aggī)、盜賊(corehi)與水(udake)的恐懼(bhayaṃ),這是善棄(pattachaḍḍite)樹葉的果報(vipāko)。
62.
「那個(tassa)業還有(aparampi)其他特質(guṇaṃ),在輪迴(bhavābhave)中持續產生(nibbattati):
奴僕(dāsidāsā)與隨從(anucarā)都順從(honti)他的心意(cittānuvattakā),這是善棄(pattachaḍḍite)樹葉的果報(vipāko)。
63.
「在人間(mānuse)存在(bhave)中,無論生於(yamhi)何等壽命(āyuppamāṇamhi),
我的壽命(āyu)從不減損(na hāyate),總是住世(tiṭṭhate)直到壽盡(yāvatāyukaṃ)。
64.
「宮內(abbhantarā)與宮外(bāhirā)的(臣民),城市(negamā)與鄉村(saraṭṭhakā)的(百姓),
所有人都(sabbepi)盡心盡職(nuyuttā honti),追求增長(vuddhikāmā),渴望安樂(sukhicchakā)。
65.
「我擁有財富(bhogavā)與名望(yasavā),具足榮華(sirimā),親族(ñātipakkhavā)圍繞,
在一切(sabbato)存在(bhave)中,我都遠離(apeta)恐懼(bhaya)與憂愁(santāso)。
66.
「天(devā)、人(manussā)、阿修羅(asurā),乾闥婆(gandhabbā)、夜叉(yakkha)、羅剎(rakkhasā),
所有(sabbe)這些(te)眾生都恆常(sadā)守護(parirakkhanti)著輪迴(saṃsarato)中的我。
67.
「在天界(devaloke)與人間(manusse)享盡(anubhotvā)榮耀(yase)後,
最終(avasāne)我證得(patto)了寂靜(sivaṃ)、無上(anuttaraṃ)的涅槃(nibbānaṃ)。
68.
「若有人(poso)以正等覺者(Sambuddha)為所緣(muddisitvāna),或以那位導師(tassa satthuno)的覺悟(bodhiṃ)為所緣,
而積聚(pasave)福德(puññaṃ),對他(tassa)而言,還有什麼(nāma)是難得(dullabhaṃ)的呢?
69.
「在道(magge)、果(phale)、教法(āgame)上,在禪那(jhāna)、神通(abhiññā)等特質(guṇesu ca)上,
我都超越(adhiko hutvā)他人(aññesaṃ),最終以無漏(anāsavo)之身證入涅槃(nibbāyāmi)。
70.
「過去(pure)我以歡喜心(haṭṭhamānaso)捨棄(chaḍḍetvā)了菩提樹(bodhiyā)葉(pattaṃ),
因而始終(sabbadā)具足(samaṅgī homi)這二十(vīsataṅgehi)種功德。
71.
「我的煩惱(kilesā)已被燒盡(jhāpitā)…(中略)… 我以無漏(anāsavo)之身而住(viharāmi)。
72.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中略)… 我已實踐(kataṃ)了佛陀(buddhassa)的教誨(sāsanaṃ)。
73.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中略)… 我已實踐(kataṃ)了佛陀(buddhassa)的教誨(sāsanaṃ)。」
AP.1.531 供養芒果果實的長老傳 āmaṇḍaphaladāya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果實給佛陀後,十萬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74.
有一位名為蓮華上(Padumuttaro)的勝者(jino),他是通達一切法(sabbadhammāna)的究竟圓滿者(pāragū)。
他從禪定(samādhimhā)中起身後,世間的導師(lokanāyako)開始經行(caṅkamī)。
75.
那時,我扛著(gahetvāna)一筐(khāribhāraṃ)果實,正在運送(āharanto)它們。
我看見(addasaṃ)那位無塵垢(virajaṃ)的佛陀(buddhaṃ),那位大聖賢者(mahāmuniṃ)正在經行(caṅkamantaṃ)。
76.
我心(citto)清淨歡喜(pasanna),滿心愉悅(sumano),以雙手合十(añjaliṃ)置於頭頂(sire katvāna)。
向正等覺者(sambuddhaṃ)禮敬(abhivādetvā)後,我獻上了(adadiṃ)芒果(āmaṇḍa)的果實(phalaṃ)。
77.
自那時(tadā)我供獻(adadiṃ)果實(phalaṃ)以來,直至十萬(satasahassito)劫(kappe)之後,
我不曾經歷(nābhijānāmi)惡趣(duggatiṃ),這便是供養芒果(āmaṇḍassa)所帶來的果報(phalaṃ)。
78.
我的煩惱(kilesā)已被徹底燒盡(jhāpitā)……(… pe …)我住於(viharāmi)無漏(anāsavo)的境界。
79.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 pe …)我已實踐(kataṃ)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80.
我證得了(catasso)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pe …)我已完成(kataṃ)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AP.1.532 善香長老傳 sugandhattherāpadānaṃ
(讚美佛陀後,自此不下惡道,身體和口都發香,最終抵達涅槃。
讚美佛陀聲譽而得聲譽之果,
弘法滅眾生苦而得快樂之果,
讓人歡喜佛陀而得受人喜愛之果,
讚歎佛陀折服外道而成為卓越的的大師,
講述佛陀的德行讓人喜歡佛陀而讓人喜歡看自己之果,
運用一切言辭來稱讚佛陀而得自在多樣的辯才,
折服外道而享有不受人輕藐之果,
為眾生去除煩惱因而得沒有煩惱之果,
增長別人的知識因而得智慧之果)
81.
在這個幸運的(bhaddake)劫(kappe)中,有一位出身梵天族(brahmabandhu)、具大榮耀(mahāyaso)的尊者。
他以迦葉(Kassapo)為姓氏(gottena),他是言說者中最卓越的(vadataṃ varo),出現於世。
82.
他具足(sampanno)所有微細的特徵(anubyañjana),擁有三十二種殊勝相(bāttiṃsavaralakkhaṇo)。
他被彌漫的光輝(byāmappabhā)所環繞(parivuto),周身發出如網般(jālasamotthaṭo)的光芒(raṃsi)。
83.
他給予安慰(assāsetā)如同月亮(cando),如同光芒萬丈的(pabhaṅkaro)太陽(sūriyo)。
他令眾生清涼(nibbāpetā)如同雲朵(megho),如同蘊藏眾寶的(guṇākaro)大海(sāgaro)。
84.
他以戒行(sīlena)如同大地(dharaṇī),以禪定(samādhinā)如同雪山(himavā)。
他以智慧(paññāya)如同虛空(ākāso),無有執著(asaṅgo)如同風(anilo)。
85.
這位大英雄(mahāvīro),有時(kadāci)在眾集會(parisāsu)中充滿自信(visārado)。
闡明(sampakāseti)真諦(saccāni),救度(uddharanto)廣大眾生(mahājanaṃ)。
86.
那時(tadā),在波羅奈(Bārāṇasiyaṃ),有一位具大榮耀(mahāyaso)的長者之子(seṭṭhiputto)。
我擁有(āsahaṃ)無量的(pahūtassa)財富與穀物(dhanadhaññassa),那時(tadā)擁有許多(bahū)。
87.
我正漫步經行(jaṅghāvihāraṃ vicaraṃ),走近了(mupeccahaṃ)鹿野苑(Migadāya)。
我看見(addasaṃ)那位無塵垢的(virajaṃ)佛陀(buddhaṃ),正在開示(desentaṃ)不朽的(amataṃ)境界(padaṃ)。
88.
他的言辭(vacanaṃ)優雅悅耳(visaṭṭhakanta),聲音(assaraṃ)如卡拉維卡鳥(karavīka)般動聽。
他的音聲(nigghosaṃ)如同天鵝(haṃsa)的鳴叫,正在教化(viññāpentaṃ)廣大群眾(mahājanaṃ)。
89.
看見(disvā)那位超越天神的(devātidevaṃ)世尊(taṃ)後,又聽聞(sutvāva)他那甜美的(madhuraṃ)言教(giraṃ)。
我捨棄了(pahāya)並非微不足道的(nappake)財富(bhoge),出家(pabbajiṃ)過著無家的(anagāriyaṃ)生活。
90.
我這樣(evaṃ)出家(pabbajito)之後,沒過多久(na cirena)就成為博學多聞的(bahussuto)。
我成為了(ahosiṃ)說法者(dhammakathiko),具備(vā)巧妙辯才(vicittapaṭibhāṇa)。
91.
在大眾集會中(mahāparisamajjhe),我心懷喜悅(haṭṭhacitto),一次又一次地(punappunaṃ)。
我讚嘆(vaṇṇayiṃ)那如黃金色(hemavaṇṇassa)的世尊的特質(vaṇṇaṃ),我對讚嘆(vaṇṇa)之事充滿自信(visārado)。
92.
‘這位(esa)是煩惱已盡的(khīṇāsavo)佛陀(buddho),無憂(anīgho),斷除疑惑(chinnasaṃsayo)。
他已達到(patto)一切業的止息(sabbakammakkhayaṃ),於諸蘊滅盡(upadhisaṅkhaye)時得到解脫(vimutto)。
93.
‘這位(esa)是世尊(bhagavā)佛陀(buddho),這位(esa)是無上的(anuttaro)獅子(sīho)。
他是為有天神(sadevakassa)的世間(lokassa)轉動(pavattako)法輪(brahmacakka)者。
94.
‘他是已調伏者(danto)、調御者(dametā)、寂靜者(santo)、平息者(sametā)、寂滅者(nibbuto)、聖人(isi)。
他是令眾生清涼者(nibbāpetā),是無憂樹(assattho),是安慰(assāsetā)廣大眾生(mahājanaṃ)者。
95.
‘他是英雄(vīro)、勇健者(sūro)、豪傑(vikkanto),是智者(pañño)、慈悲者(kāruṇiko)、自在者(vasī)。
他是征服者(vijitāvī),這位(sa)是勝者(jino),無畏(appagabbo)、無貪著(anālayo)。
96.
‘他無動搖(aneñjo)、不動搖(acalo)、有智慧(dhīmā),無痴(amoho)、無可比擬(asamo)、聖賢(muni)。
他是堪負重擔者(dhorayho)、牛王(usabho)、龍象(nāgo),是獅子(sīho)、有力者(sakko),即使對尊長(garūsupi)亦是。
97.
‘他是離貪者(virāgo)、無垢者(vimalo)、梵行者(brahmā),是論師(vādī)、勇士(sūro)、厭離爭鬥者(raṇañjaho)。
他無慳吝(akhilo)、無刺害(visallo)、無等倫(asamo)、已調御(saṃyato)、清淨(suci)。
98.
‘他是梵行者(brāhmaṇo)、沙門(samaṇo)、皈依處(nātho),是醫王(bhisakko)、拔除箭鏃者(sallakattako)。
他是戰士(yodho)、覺者(buddho)、多聞者(sutāsuto),不動搖(acalo)、喜悅(mudito)、安穩(sito)。
99.
‘他是承擔者(dhātā)、安住者(dhatā)、和平者(santi),是創造者(kattā)、領導者(netā)、闡明者(pakāsitā)。
他是令喜悅者(sampahaṃsitā)、破斥者(bhettā)、斬斷者(chettā)、傾聽者(sotā)、讚嘆者(pasaṃsitā)。
100.
‘他無慳吝(akhilo)、無刺害(visallo),無憂(anīgho)、無疑惑(akathaṃkathī)。
無動搖(anejo)、無塵垢(virajo)、造作者(kattā),他是香(gandhā)、講說者(vattā)、被讚嘆者(pasaṃsitā)。
101.
‘他是度脫者(tāretā)、造福者(atthakāretā),是令作者(kāretā)、令成功者(sampadāritā)。
他是引導者(pāpetā)、容忍者(sahitā)、令人喜愛者(kantā),是摧破者(hantā)、精進者(ātāpī)、修苦行者(tāpaso)。
102.
‘他心平等(samacitto)、平等者(samasamo),無需伴侶(asahāyo)、以慈悲為所依(dayālayo)。
他是希有者(accherasatto)、不欺誑者(akuho)、已完成者(katāvī),是第七位聖賢(isisattamo)。
103.
‘他已渡疑網(nittiṇṇakaṅkho)、無慢(nimmāno),不可測量(appameyyo)、無可比擬(anūpamo)。
超越(atīto)一切言語道(sabbavākyapatha),是真實(sacca)、能引導至終點(neyyantagū)的勝者(jino)。
104.
對那位具有七種最勝精髓(sattasāravare)的世尊(tasmiṃ),淨信(pasādo)能帶來(āvaho)不死(amata)。
因此(tasmā),對佛陀(buddhe)、法(dhamme)、僧伽(saṅghe)的淨信(saddhā)具有大利益(mahatthikā)。
105.
以如此等等(evamādīhi)的特質(guṇehi),我在大眾中(parisāmajjhe),讚嘆(vaṇṇento)那三界最勝的皈依處(tilokasaraṇuttamaṃ)。
我作了(akaṃ)法義的開示(dhammakathaṃ)。
106.
從那(tato)[天界]死後(cutāhaṃ),我往生於兜率天(Tusite),享受了(anubhotvā)極大的快樂(mahāsukhaṃ)。
從那裡(tato)死後(cuto),生於人間(manussesu),我投生為(jāto homi)香氣芬芳的人(sugandhiko)。
107.
我的呼吸(nissāso)和口中的香氣(mukhagandho ca),同樣地(tatheva)我身體(deha)的香氣(gandho)也是。
還有我的汗液香氣(sedagandho ca),時常(satataṃ)就像(iva)一切(sabba)香氣(gandho)都存在(hoti)於我(me)身上。
108.
我的口中香氣(mukhagandho)總是(sadā)如同蓮花、青蓮或瞻蔔迦花(padumuppalacampako)。
香風(parisanto)總是(sadā)吹拂(vāti),我的身體(sarīro)同樣地(tatheva)散發香氣。
109.
這所有(sabbantaṃ)特質(guṇatthavassa)的果報(phalaṃ),實在是極奇妙的(paramabbhutaṃ)。
請大家專心一意(ekaggamanasā sabbe),聽聞(suṇātha)我所說(vaṇṇayissaṃ)的。
110.
講述了(vatvāna)佛陀的功德(guṇaṃ buddhassa)--他為了利益眾生(hitāya),沒有(na)與之相等(sadisaṃ)
我在一切處(sabbattha)都感到快樂(sukhito homi),[也禮敬]那與英雄們共聚的(vīrasamāyuto)僧伽(saṅgho)。
111.
我成為有名聲的(yasassī)、快樂的(sukhito)、令人喜愛的(kanto),卓越的(jutimā)、容貌可愛的(piyadassano)。
我成為善說者(vattā)、不受輕蔑的(aparibhūto),無過失的(niddoso)、有智慧的(paññavā)。
112.
壽盡而涅槃,善獲得佛陀信仰
我將說明(pavakkhāmi)那些(tesaṃ)原因(hetuṃ),請你們如實地(yathātathaṃ)聽聞(suṇātha)它(taṃ)。
113.
我以適當的方式(vidhinā)禮敬(abhivādayaṃ)世尊(bhagavato)所具有的(santaṃ)聲譽(yasaṃ)。
因此(tena),無論生在哪裡(tattha tatthūpapannopi),我都是有聲譽的(yasassī homahaṃ)。
114.
我讚嘆(vaṇṇayaṃ)能息滅痛苦(dukkhassantakaraṃ)的佛陀(buddhaṃ),以及寂靜(santaṃ)、無為(asaṅkhataṃ)的法(dhammaṃ)。
我成為了(āsiṃ)給予眾生(sattānaṃ)快樂(sukhado)的人,因此(tato)我得到快樂(sukhito)。
115.
我講說(vadanto)佛陀的特質(guṇaṃ buddhassa),內心充滿(samāyuto)對佛陀的歡喜(buddhapīti)。
我因此(tena)能引發(janayiṃ)自他(sakantiṃ parakantiñca)對佛陀的喜愛,所以我成為被喜愛者(kantimā)。
116.
在那被外道(titthikākiṇṇe)人群(te)圍繞之處,勝者(jino)降伏(abhibhuyya)了邪見者(kutitthiye)。
我讚嘆(vadanto)他的特質,因此(tato)我成為了卓越的大師
117.
我講說(vadaṃ)正覺者(sambuddhassa)的德行(guṇaṃ),讓人們喜愛他
如同秋季(sarado)的月亮,因此(tena)我成為別人愛看的(piyadassano)。
118.
我隨順眾生的心意(yathāsattivasenāhaṃ),運用一切言辭(sabbavācāhi)來稱揚(santhaviṃ)善逝(sugataṃ)。
因此(tena),我成為言語自在的(vāgiso),具備多樣辯才(vicittapaṭibhānavā)。
119.
那些陷入邪見(vimatiṃ pattā)的愚人(ye bālā),他們誹謗(paribhonti)大聖賢(mahāmuniṃ)。
我以正法(saddhammena)折服(niggahiṃ)了他們,由此我不被輕蔑(paribhūto)。
120.
我以讚嘆佛德(buddhavaṇṇena),為眾生(sattānaṃ)除去(apanesahaṃ)煩惱(kilese)。
我的心(mano)因此業行(tassa kammassa vāhasā)而成為無煩惱的(nikkilesa)。
121.
我為聽聞者(sotūnaṃ)帶來增長(vuddhimajaniṃ),我是教導憶念佛陀(buddhānussati)的人(desako)。
因此(tena),我成為(āsiṃ)具有智慧(sappañño)的人,是能聰明於觀察(nipuṇatthavipassako)義理的人。
122.
[如今]我的一切漏(sabbāsava)已完全斷盡(parikkhīṇo),已渡過(tiṇṇa)生死輪迴的(saṃsāra)大海(sāgaro)。
如同尸棄佛(Sikhī)一般無執取(anupādāno),我將證得(pāpuṇissāmi)寂滅(nibbutiṃ)。
123.
就在這個劫(imasmiṃyeva kappasmiṃ)中,我曾經稱揚(santhaviṃ)勝者(jinaṃ)。
我不再經歷(nābhijānāmi)惡趣(duggatiṃ),這就是讚嘆佛德(buddhavaṇṇassa)的果報(idaṃ phalaṃ)。
124.
我的煩惱(kilesā)已被徹底燒盡(jhāpitā)……(… pe …)我住於(viharāmi)無漏(anāsavo)的境界。
125.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 pe …)我已實踐(kataṃ)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126.
我證得了(catasso)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pe …)我已完成(kataṃ)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以上就是(itthaṃ sudaṃ)尊貴的(āyasmā)善香長老(sugandho thero)所說的這些偈頌imā gāthāyo)。
AP.1.533 大迦旃延長老傳 mahākaccāyanattherāpadānaṃ
(以花供佛後,十萬大劫不下惡道,不生於低賤種姓,最終成為詳解佛陀簡語第一的大弟子)
1.
有一位名為蓮華上(Padumuttaro)的勝者(jino),他無欲(anejo),是戰勝一切(ajitaṃ)的勝利者(jayo)。
在十萬(satasahasse)劫(kappānaṃ)之前,從那時(ito)以來,這位導師(nāyako)出現於世。
2.
這位英雄(vīro),眼睛(akkho)如同蓮花瓣(kamalapatta),面容(ānano)清淨無瑕(vimala)如皓月(sasaṅka)。
他猶如(saṅkāso)金山(kanakācala),光輝(pabho)如同(sama)太陽(ravi)與月亮(ditti)。
3.
他吸引(manohārī)眾生(satta)的眼目(nettam),具足(bhūsito)殊勝的相好(varalakkhaṇa)。
他超越(atīto)一切言語道(sabbavākyapatha),受人(manuja)與天(amara)所敬仰(sakkato)。
4.
正覺者(sambuddho)以悅耳的音聲(madhurassaro)和無礙辯才(vāgīso)來啟悟(bodhayaṃ)眾生(satte)。
他的慈悲(karuṇā)為連續不斷的脈絡(nibandhasantāno),在眾會(parisāsu)中充滿自信(visārado)。
5.
他開示(deseti)美妙(madhuraṃ)的法(dhammaṃ),此法關聯(upasaṃhitaṃ)四聖諦(catusacca)。
他救度(samuddharati)沉溺(nimugge)在愚痴泥沼(mohapaṅkamhi)中的眾生(pāṇine)。
6.
那時(tadā),我成為一位獨行的(ekacaro)苦行者(tāpaso),居住(ālayo)在雪山(Himavā)。
我從空中(nabhasā)前往人間(mānusaṃ lokaṃ)時,看見(addasaṃ)了那位勝者(jinaṃ)。
7.
我走近(upecca)那位聖者(tassa)的身旁(santikaṃ),聽聞(assosiṃ)他開示佛法(dhammadesanaṃ)。
當時他正在讚嘆(vaṇṇayantassa)一位弟子(sāvakassa)英雄(vīrassa)的偉大功德(mahāguṇaṃ)。
8.
佛陀以簡略的方式(saṅkhittena)所說(vuttaṃ)的,[那位弟子]再以詳細的方式(vitthārena)闡明(pakāsayaṃ)。
他以此使大眾(parisaṃ)和我(mañca)都感到滿意(toseti),[說:]「就像這位迦旃延(kaccāyano)一樣。」
9.
「我看不見(na passāmi)在此(idha)有另一位(aññaṃ)像這樣(evam)的弟子(sāvakaṃ)。」
「因此(tasmā),他是其中最上的(etadagge)、最卓越的(esaggo),比丘們(bhikkhavo),你們應當如此(evaṃ)記持(dhāretha)。」
10.
那時(tadā),我聽聞(sutvā)了這些悅意(manoramaṃ)的言詞(vākyaṃ)後,感到驚嘆(vimhito hutvā)。
我前往(gamitvāna)雪山(Himavantaṃ),採集了(āhitvā)堆積的(sañcayaṃ)鮮花(puppha)。
11.
我供養(pūjetvā)了世間的皈依處(lokasaraṇaṃ)後,發願(patthayiṃ)求證那個地位(taṃ ṭhānaṃ)。
那時(tadā),那位厭離爭鬥的聖者(raṇañjaho)知道了(ñatvā)我的心意(mamāsayaṃ),便為我授記(byākāsi)。
12.
「你們看(passatha)這位聖者之王(isivaraṃ),他的膚色(tacaṃ)如同打磨過的(niddhanta)黃金(kanaka)。」
「他毛髮向上(uddhaggalomaṃ),肩膀圓滿(pīṇaṃsaṃ),堅定不移(acalaṃ),合掌(pañjaliṃ)站立(ṭhitaṃ)。」
13.
「他雙眼(nayanaṃ)含笑(hāsaṃ)、圓滿清澈(supuṇṇa),心志(āsayaṃ)趨向於佛德(buddhavaṇṇagata)。」
「他領悟(uggaha)法義(dhammajaṃ)的心(dayaṃ),猶如(sannibhaṃ)浸潤(āsitta)了不死(amata)[甘露]。」
14.
聽聞(sutvā)了迦旃延(kaccānassa)的特質(guṇaṃ)後,就站著(ṭhito)發願(patthayaṃ)求證那個地位(taṃ ṭhānaṃ)。
在遙遠的未來,他將[值遇]喬達摩(Gotamassa)大仙(mahāmune)。
15.
他將成為那位[佛陀]法(dhammesu)的繼承者(dāyādo),是法(dhamma)所化生的(nimmito)真子(oraso)。
他以迦旃延(Kaccāno)為名字(nāmena),將成為(hessati)導師(satthu)的弟子(sāvako)。
16.
他將是博學多聞的(bahussuto)、具大智慧的(mahāñāṇī),能透徹了知(vidū)[佛陀]意趣(adhippāya)的聖賢(mune)。
他將達到(pāpuṇissati)那個地位(taṃ ṭhānaṃ),就如(yathā)我所授記(byākato)的這樣。
17.
自從那時(tadā)我做了(akariṃ)那個業(yaṃ kammam)以來,已經十萬(satasahassito)劫(kappe)了。
我不再經歷(nābhijānāmi)惡趣(duggatiṃ),這就是供養佛陀(buddhapūjāya)的果報(idaṃ phalaṃ)。
18.
我只在(saṃsarāmi)兩種(duve)存在(bhave)中輪迴:天界(devatte)和人間(mānuse)。
我不去(na gacchāmi)其他(aññaṃ)的去處(gatiṃ),這就是供養佛陀(buddhapūjāya)的果報(idaṃ phalaṃ)。
19.
我只投生(pajāyāmi)於兩種(duve)族姓(kule):剎帝利(khattiye)和婆羅門(brāhmaṇe)。
我不生(na jāyāmi)於低劣的(nīce)族姓(kule),這就是供養佛陀(buddhapūjāya)的果報(idaṃ phalaṃ)。
20.
在這最後(pacchime)的一生(bhave),如今(dāni)我生於(jāto)優禪尼城(Ujjeniyaṃ pure)。
我是光明(Pajjotassa)與猛光(Caṇḍassa)國王(purohitadijādhino)的國師(purohita)之子。
21.
我是提利提婆差(Tiriṭivacchassa)的兒子(putto),精通(nipuṇo)吠陀(veda)的達者(pāragū)。
我的母親名叫(nāma)坎迪瑪(Candimā),而我,迦旃延(Kaccāno),擁有殊妙的膚色(varattaco)。
22.
為了試探(vīmaṃsanatthaṃ)佛陀(buddhassa),我被大地之主(bhūmipālena)[指國王]派遣(pesito)前去。
我看見(disvā)了那位導師(nāyakaṃ),他是解脫城(mokkhapura)的門戶(dvāraṃ),是德行的積聚處(guṇasañcayaṃ)。
23.
聽聞(sutvā)了那清淨無垢的(vimalaṃ)言教(vākyaṃ),它能吹乾(visosanaṃ)[輪迴]路途(gati)的泥濘(paṅka)。
我證得了(pāpuṇiṃ)寂靜的(santaṃ)不死(amataṃ)[涅槃],連同其他(sesehi)七位(sattahi)[同伴]。
24.
我成為(jāto)能透徹了知(vidū)善逝(sugatassa)深廣意趣(mahāmate adhippāya)的人。
我被安立(ṭhapito)在[弟子中]最上的(etadagge)地位,我的願望(manoratho)已圓滿達成(susamiddha)。
25.
我的煩惱(kilesā)已被徹底燒盡(jhāpitā),一切(sabbe)存在(bhava)的束縛都已根除(samūhatā)。
如同大象(nāgo)掙斷(chetvā)繫縛(bandhanaṃ),我住於(viharāmi)無漏(anāsavo)境界。
26.
對我而言,能來到(svāgataṃ vata me āsi)我的佛陀(mama buddhassa)身旁(santike),這真是殊勝的因緣。
對我而言,能來到我的佛陀身旁,這真是殊勝的因緣。我已證得(anuppattā)三明(tisso vijjā),已完成(kataṃ)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27.
我已證得(catasso)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以及(api ca)八解脫(aṭṭhime vimokkhā)。
六種神通(chaḷabhiññā)也已親證(sacchikatā),已完成(kataṃ)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義注:
這位長老(ayampi)在過去的諸佛(purimabuddhesu)時期,累積了(katādhikāro)相應的資糧;他在各處(tattha tattha)的存在(bhave)中,持續積聚(upacinanto)那些能導致(vivaṭṭūpanissayāni)[解脫]的福德(puññāni)。
在蓮華勝(Padumuttara)世尊(bhagavato)的時代(kāle),他投生(nibbattitvā)於一位大長者(gahapatimahāsālaka)的家庭(kule),並長大成人(vuddhippatto)。
有一天(ekadivasaṃ),他在導師(satthu)身旁(santike)聽聞(suṇanto)佛法(dhammaṃ)時,看見一位比丘(ekaṃ bhikkhuṃ),當時導師(satthārā)將那位能對簡略開示(saṃkhittena bhāsitassa)進行詳細(vitthārena)義理闡釋(atthaṃ vibhajantānaṃ)的比丘,安立(ṭhapiyamānaṃ)在最上的(agga)地位(ṭhāne)。
見到之後(disvā),他自己(sayampi)也發願(patthento)求證那個殊勝的地位(taṃ ṭhānantaraṃ),並許下了誓願(paṇidhānaṃ katvā)。
他修習了布施(dāna)等(ādīni)福德(puññāni katvā)後,於天界(deva)與人間(manussesu)輪迴(saṃsaranto)。
在善慧(Sumedha)世尊(bhagavato)的時代(kāle),他成為一位持明者(vijjādharo hutvā),於空中飛行時(ākāsena gacchanto),看見世尊(bhagavantaṃ)坐在一處樹林(ekasmiṃ vanasaṇḍe)中,心生淨信(pasannamānaso),便以迦尼迦羅花(kaṇikārapupphehi)進行了供養(pūjaṃ akāsi)。
憑藉那個(tena)福德(puññena),他持續不斷地(aparāparaṃ)只在善趣(sugatīsu)中輪迴(parivattento)。
在迦葉(Kassapa)世尊(dasa-bala)的時代(kāle),他投生(nibbattitvā)於波羅奈城(Bārāṇasiyaṃ)的一個家庭(kulagehe)。
世尊(bhagavati)般涅槃(parinibbute)後,他在以黃金(suvaṇṇa)建造的塔廟(cetiya)工程(kammaṭṭhāne)中,以價值十萬(satasahassagghanikāya)的金磚(suvaṇṇiṭṭhakāya)進行供養(pūjaṃ katvā),並發願(patthanaṃ akāsi)說:「願以此功德(imassa nissandena)的果報,無論我生在哪裡(nibbattanibbattaṭṭhāne),我的身體(sarīraṃ)都呈現黃金色(suvaṇṇavaṇṇaṃ hotū)。」
此後(tato),他終生(yāvajīvaṃ)行善(kusalakammaṃ katvā),經過一佛(ekaṃ buddhantaraṃ)的時間,在天界與人間(devamanussesu)輪迴(saṃsaritvā)。
在此佛(imasmiṃ buddhuppāde)出世的時代,他投生(nibbatti)於優禪尼城(Ujjeniyaṃ)、猛光王(Caṇḍapajjotassa)的國師(purohita)家中。
在為他取名(nāmaggahaṇadivase)的那天,他的母親(mātā)說:「我的兒子(mayhaṃ putto)是黃金色(suvaṇṇavaṇṇo),他是帶著自己的名字(attano nāmaṃ gahetvā)而來的(āgato)」,便給他取名(nāmaṃ akāsi)為金青年(Kañcanamāṇava)。
他長大後(so vuddhimanvāya),學通了(uggaṇhitvā)三吠陀(tayo vede)。
父親去世(pitu accayena)後,他獲得了(labhi)國師(purohitaṭṭhānaṃ)的職位。
他因姓氏(gottavasena)而聞名(paññāyittha)為迦旃延(Kaccāyano)。
其後(atha),猛光王(Caṇḍapajjoto)聽聞(sutvā)有佛陀(buddhuppādaṃ)出現,便派遣(pesesi)他說:「老師(ācariya),你們去那裡(tattha gantvā),將那位導師(satthāraṃ)請到我們這裡來(idhānethā)。」
於是,他與其他七人(attaṭṭhamo)一同前往(upagato)導師(satthu)的身旁(santikaṃ)。
那位導師(tassa satthā)為他開示(desesi)佛法(dhammaṃ)。
在開示結束時(desanāpariyosāne),他連同其他七人(sattahi janehi saddhiṃ),證得了(patiṭṭhāsi)連同四無礙解(saha paṭisambhidāhi)的阿羅漢果(arahatte)。
如此(evaṃ)證得(patta)阿羅漢果(arahatta-phalo)後,他憶起(saritvā)自己過去(attano pubbakammaṃ)的業行,心生喜悅(somanassajāto),為了闡明(pakāsento)過去行誼的事跡(pubbacarita-apadānaṃ),而說出了「有一位名為蓮華勝的勝者」(padumuttaro nāma jino)等偈頌。
其義(taṃ)如前(heṭṭhā vutta)所述(atthameva)。
其時(atha),導師(satthā)伸出手(hatthaṃ pasāresi)說:「來吧,比丘(etha, bhikkhavo)。」
他(te)立刻(tāvadeva)就變成了(ahesuṃ)猶如(viya)持著兩指長(dvaṅgulamattaka)鬚髮、衣缽(kesa-massu-iddhi-maya-patta-cīvara-dharā)的六十臘(vassa-saṭṭhika)長老(thera)[的模樣]。
如此(evaṃ)完成了(nipphādetvā)任務後,長老(thero)稟告(ārocesi)[世尊]:「尊者(bhante),光明王(Pajjoto)想要禮敬(vandituṃ)您們的雙足(pāde),並聽聞(sotuṃ)佛法(dhammaṃ)。」
導師(satthā)說:「迦旃延(Kaccāna),你自己(tvaṃyeva)去那裡(tattha gantvā)就夠了,只要你去了,國王(rājā)就會生起信心(pasīdissatī)。」
長老(thero)奉世尊之命(satthu āṇāya),與其他七人(attaṭṭhamo)前往該地(tattha gantvā),使國王(rājānaṃ)生起淨信(pasādetvā),在阿槃提地區(avantīsu)建立了(patiṭṭhāpetvā)教法(sāsanaṃ),然後又再次(puna)回到了(āgato)導師(satthu)身旁(santikaṃ)。
依照自己過去所發的願(attano pubbapatthanāvasena),他在僧眾中(saṅghamajjhe)闡釋了(byākāsi)迦旃延論(kaccāyana-ppakaraṇaṃ)、大疏釋論(mahā-nirutti-ppakaraṇaṃ)、指導論(netti-ppakaraṇaṃ)這三部論(pakaraṇa-ttayaṃ)。
其時(atha),滿意的(santuṭṭhena)世尊(bhagavatā)將他安立(ṭhapito)在最上的地位(etadaggaṭṭhāne),說道:「比丘們(bhikkhave),於我的弟子(mama sāvakānaṃ)中,能對簡略開示進行詳細義理闡釋者(saṃkhittena bhāsitassa vitthārena atthaṃ vibhajantānaṃ),以迦旃延(mahākaccāno)為第一(etadaggaṃ)。」(增支部 1.188, 197)
他(vihāsīti)以這最上的果位(agga-phala)所帶來的快樂(sukhena)而安住。
AP.1.534 跋迦梨長老傳 vakkalittherāpadānaṃ
(供養飲食給僧團7天後,遠離一切憂苦,被一切資具所圍繞,最終抵達涅槃)
28.
從現在起十萬(satasahassamhi)劫(kappe)之前,導師(nāyako)出現於世。
他名為(nāmena)無可比擬者(Anoma)與無量者(Amito),即是蓮華上(Padumuttaro)。
29.
他的面容(vadano)如同蓮花(padumākāra),清淨無瑕(amala)、極其潔白(succhavī),猶如(iva)蓮花(padumaṃ)不為水(toyena)所染污(anupalitto)。
30.
這位英雄(vīro),眼睛(akkho)如同蓮花瓣(padumapatta),可愛(kanto)如同蓮花(padumaṃ yathā)。
他的芳香(gandho)猶如最上的蓮花(padumuttara),因此(tasmā)他名為蓮華上(Padumuttaro)。
31.
他是世間最尊貴者(lokajeṭṭho),無有驕慢(nimmāno),是盲者(andhānaṃ)的眼目(nayanūpamo)。
他以寂靜為衣(santaveso),是功德的寶藏(guṇanidhi),是慈悲(karuṇā)的無邊大海(atisāgaro)。
32.
這位大英雄(mahāvīro)有時(kadāci)受到梵天(brahma)、阿修羅(asura)與天眾(sura)的敬仰(accito)。
在充滿(ākiṇṇe)天(deva)與人(manuja)的群眾(janamajjhe)中,他是最勝的勝者(jinuttamo)。
33.
他以芳香(sugandhena)、甜美(madhurena)的音聲(rutena)和言辭(vadanena),
取悅(rañjayaṃ)所有(sabbaṃ)會眾(parisaṃ),並稱揚(santhavī)他自己的弟子(sāvakaṃ sakaṃ)。
34.
「他具有淨信(saddhādhimutto)、善慧(sumati),渴望(lālaso)見到我(mama dassana)。」
「沒有(natthi)其他(añño)像這樣(etādiso)的比丘(bhikkhu),就如這位跋迦梨(vakkali)一樣。」
35.
那時(tadā),我在天鵝城(Haṃsavatiyaṃ nagare),是一位婆羅門(brāhmaṇa)種姓(trajo)後裔。
成為那樣(hutvā)並聽聞(sutvā)那些話(taṃ vākyaṃ)後,我對那個地位(taṃ ṭhānaṃ)心生嚮往(abhirocayiṃ)。
36.
我邀請(nimantetvā)了那位無垢的(vimalaṃ)如來(tathāgataṃ)及其弟子們(sasāvakaṃ),
連續七日(sattāhaṃ)供養飲食(bhojayitvāna),那時(tadā)並以雙倍的細棉衣(dussehi)供養(acchādayiṃ)。
37.
我向那位具有無量功德大海(anantaguṇasāgare)的世尊頂禮(nipacca sirasā),
內心充滿(sampuṇṇo)喜悅(pīti),沉浸(nimuggo)其中,說出了(abraviṃ)這些話(idaṃ vacanaṃ)。
38.
「尊者(muni),那位被您(tayā)所稱揚(santhavito)、具有淨信(saddhādhimutto)的聖賢(isi),
那位在具有淨信者(saddhāvataṃ)中最上的(aggo)比丘(bhikkhu),願我(homahaṃ)成為(tādiso)那樣的人。」
39.
聽聞如此(evaṃ vutte)後,那位具無障礙智(anāvaraṇadassano)的大英雄(mahāvīro),
這位大仙(mahāmuni)便對會眾(parisāya)宣說了(udīresi)這些話(imaṃ vākyaṃ)。
40.
「你們看(passatha)這位青年(etaṃ māṇavakaṃ),他身穿(nivāsanaṃ)黃色衣袍(pītamaṭṭha),
身體(aṅgaṃ)猶如以黃金(hema)裝飾(upacita),令人喜愛(manoharaṃ)如眾人之眼(jananetta)。」
41.
「在未來(anāgataddhāne)的時候,對於大仙(mahesino)喬達摩(Gotamassa),
他將成為(bhavissati)具有淨信者(saddhādhimuttānaṃ)中最上的(aggo)弟子(sāvako)。」
42.
「無論生為天(deva)或人(manusso),他將遠離(vajjito)一切憂苦(sabbasantāpa),
被一切資具(sabbabhoga)所圍繞(paribyūḷho),快樂地(sukhito)輪迴(saṃsarissati)。」
43.
在十萬(satasahassito)劫(kappe)之後,將出生(sambhavo)於太陽種族(Okkāka kula),
以喬達摩(Gotamo)為姓氏(gottena),他將成為(bhavissati)世間(loke)的導師(satthā)。
44.
他將是那位[佛陀]法(dhammesu)的繼承者(dāyādo),是法(dhamma)所化生的(nimmito)真子(oraso)。
他以跋迦梨(Vakkali)為名字(nāmena),將成為(hessati)導師(satthu)的弟子(sāvako)。」
45.
憑藉那個(tena)殊勝的業(kammavisesena),以及我的心願(cetanā)與誓求(paṇidhīhi ca),
我捨棄(jahitvā)了人身(mānusaṃ dehaṃ)後,便往生(agacchahaṃ)到三十三天(Tāvatiṃsa)。
46.
在一切處(sabbattha)都感到快樂(sukhito hutvā),我輪迴(saṃsaranto)於各種存在(bhavābhave)中。
後來我出生(jāto)在舍衛城(Sāvatthiyaṃ pure)的某個(aññatare)家庭(kule)。
47.
[幼年時]我身體柔嫩(sukhumālaṃ maṃ),膚色如新鮮的酥油(nonīta),四肢如新生的嫩芽(jātapallava)般柔軟(komala)。
我緩慢地(mandaṃ)仰臥(uttānasayanaṃ)[於地上],被羅剎(pisāca)的恐怖(bhaya)所威脅(tajjitā)。
48.
[我的父母]以憂傷的心(dīnamānasā),將我放置(sāyesuṃ)在大仙(mahesissa)的足下(pādamūle),
說道:「主啊(nātha),我們將這孩子獻給(imamaṃ dadāma)您,導師(nāyaka)啊,請您成為(hohi)我們的皈依處(saraṇaṃ)。」
49.
那時(tadā),那位作為怖畏者皈依處(bhītānaṃ saraṇo)的聖者(muni),便接受(paṭiggahi)了我。
以他那有輪相(cakkaṅkitena)織紋(jālinā)、柔軟(mudu)而細嫩(komala)的手(pāṇinā)[抱起我]。
50.
從那時起(tadā pabhuti),我便受到(rakkhito)他那無需守護(arakkeyyena)[的威德]所守護。
我從一切怨敵(sabbavera)中解脫(vinimutto),在安樂(sukhena)中成長(parivuddhito)。
51.
若片刻(muhuttakaṃ)不見(vinā)善逝(sugatena),我便感到憂愁(ukkaṇṭhāmi)。
在我七歲(jātiyā sattavassohaṃ)時,我便出家(pabbajiṃ)過無家的(anagāriyaṃ)生活。
52.
[我對]由一切波羅蜜(sabbapāramī)所生(sambhūtaṃ)、具有青眼(nīlakkhīna)、最勝(varaṃ)的[佛陀],
那具足一切妙相(sabbasubhākiṇṇaṃ)的色身(rūpaṃ),貪著無厭(atitto)地安住(viharāmahaṃ)。
53.
知曉(ñatvā)我對佛色身(buddharūpa)的貪著(ratiṃ)後,那時(tadā)勝者(jino)便教誡(ovadi)我:
「夠了,跋迦梨(vakkali),你為何(kiṃ)耽溺(ramase)於愚者(bāla)所喜(nandite)的色身(rūpe)?」
54.
「凡能見(passati)正法(saddhammaṃ)的智者(paṇḍito),他才是見(passati)到我(maṃ)。」
「不見(apassamāno)正法(saddhammaṃ)者,即使見(passampi)到我(maṃ),也並非真正的見(na passati)。」
55.
「此身(kāyo)有無量(ananta)過患(ādīnavo),猶如(upamo)毒樹(visarukkha)。」
「它是一切病(sabbarogānaṃ)的巢穴(āvāso),純粹是(kevalo)苦(dukkha)的堆積(puñjo)。」
56.
「於色身(rūpe)感到厭離(nibbindiya)後,再觀察(passa)諸蘊(khandhānaṃ)的生滅(udayabbayaṃ)。」
「斷除(upakkilesānaṃ)[煩惱]後,他將以安樂(sukhena)到達(gamissati)終點(antaṃ)。」
57.
我如此(evaṃ)被那位利益尋求者(hitesinā)導師(nāyakena)教導(anusiṭṭho)後,
便登上(samāruyha)靈鷲山(Gijjhakūṭaṃ),在山窟(girikandare)中禪修(jhāyāmi)。
58.
當我站在(ṭhito)山腳(pabbatapādamhi)時,大仙(mahāmuni)安慰(assāsayi)我說:
「跋迦梨(vakkalī)!」勝者(jino)呼喚道。聽聞(sutvā)此言,我心生喜悅(mudito)。
59.
我從懸崖(selapabbhāre)跳下(pakkhandiṃ),那高度有數百人(anekasataporise)[之深]。
那時(tadā)憑藉佛力(buddhānubhāvena),我安穩地(sukhena)到達(gato)地面(mahiṃ)。
60.
聖者(muni)再次(puno)為我開示(deseti)諸蘊(khandhānaṃ)生滅(udayabbayaṃ)的法(dhammaṃ)。
我通達(aññāya)那個法(tamaṃ dhammaṃ)後,便證得(apāpuṇiṃ)了阿羅漢果(arahattaṃ)。
61.
在那極廣大的集會(sumahāparisamajjhe)中,[世尊]以[我]為足下弟子(caraṇantago),
那位具大智慧者(mahāmati)便安立(paññapesi)我為具有淨信者(saddhādhimuttānaṃ)中最上的(aggaṃ)。
62.
自從那時(tadā)我做了(akariṃ)那個業(yaṃ kammam)以來,已經十萬(satasahassito)劫(kappe)了。
我不再經歷(nābhijānāmi)惡趣(duggatiṃ),這就是供養佛陀(buddhapūjāyidaṃ)的果報(phalaṃ)。
63.
我的煩惱(kilesā)已被徹底燒盡(jhāpitā)……(… pe …)我住於(viharāmi)無漏(anāsavo)的境界。
64.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 pe …)我已實踐(kataṃ)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65.
我證得了(catasso)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pe …)我已完成(kataṃ)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AP.1.535 大劫賓那長老傳 mahākappinattherāpadānaṃ
這是有關名為(Padumuttaro)的勝者以及其他事蹟的尊者(Kappina)長老的本生故事。這位(長老)在過去的佛陀時代,曾進行了特別的修行,在各種存在中積累功德,這些功德成為(解脫)輪迴的基礎。在(Padumuttara)世尊的時代,他出生在(Hamsavatī)城的家族家庭中,獲得了智慧,在導師身邊聽聞佛法教導。看到導師將一位比丘安置在教誡者中最高的地位後,他進行了特別的修行,並發願獲得那個地位。
他在那裡一生行善,在天界和人間輪迴,後來在(Bārāṇasī)不遠處的一個織工村莊,出生在首席織工的家庭。那時,有一千位獨覺佛在(Himavanta)住了八個月,在雨季的四個月裡住在人間。他們一次來到(Bārāṇasī)附近,派遣八位獨覺佛到國王那裡,說:「為了準備住所,請安排手工勞作。」那時,國王正好有播種節慶。他聽說「獨覺佛似乎來了」,就出來詢問來意,然後說:「尊者,今天沒有空,明天是我們的播種節慶,我們將在第三天舉行。」說完,沒有邀請獨覺佛就進去了。獨覺佛們決定「我們將進入另一個村莊」,就離開了。
那時,首席織工的妻子因為某些事務正前往(Bārāṇasī),看到那些獨覺佛,禮拜後問道:「尊者,為什麼諸位在這個不適當的時間來了?」他們從頭開始講述。聽完後,那位充滿信心和智慧的女子邀請說:「尊者,明天請接受我們的供食。」「姐妹,我們人很多。」「有多少,尊者?」「大約一千人,姐妹。」「尊者,在這個我們的村莊裡,我們住著大約一千人,每個人將給每個人食物,請接受食物,我將為你們安排住處。」她說。獨覺佛們同意了。
她進入村莊,宣布:「母親們、父親們,我見到一千位獨覺佛並邀請了他們,請為尊者們準備座位處所,準備粥飯等。」在村中央搭了一個棚子,準備好座位,第二天讓獨覺佛們坐下,以精美的硬食和軟食侍奉,用餐結束後,帶著那個村莊所有的女子,和她們一起禮拜獨覺佛,承諾三個月的居住,然後再次在村莊宣布:「母親們、父親們,每個家庭出一位男子,拿著斧頭、鋤頭等,進入森林,帶來草料材料,為尊者們製作住處。」村民們聽從她的話,每個人各自行動,日夜不停,完成了一萬間草屋,各自在自己的草屋中接待獨覺佛,說:「我將恭敬侍奉,我將恭敬侍奉。」並侍奉他們。她在雨季結束時鼓勵說:「請為各自草屋中結束雨季的獨覺佛準備衣袍。」並讓給每人價值一千的衣袍。獨覺佛們結束雨季后,表示隨喜後離開了。村民們也做了這個功德,死後轉生到(Tāvatiṃsa)天界,成為群天神。
他們在那裡享受天界快樂後,在(Kassapa)正等覺時代,出生在戶主家庭中。以前的首席織工是首席戶主的兒子。他的妻子也是一位首席戶主的女兒。其他妻子是其他戶主的女兒,她們都長大後,嫁到別人家,各自回到自己的家。有一天,在寺院聽法時喧鬧,聽說「導師將說法」,所有戶主都和妻子們一起去寺院聽法。他們進入寺院時,下了雨。那些有家庭支持者或親屬、沙彌等的人,進入了他們的住處等。但這些人沒有這樣的人,無法進入任何地方,就站在寺院中央。於是首席戶主對他們說:「朋友們,看我們的困境,良家子弟理應對此感到羞恥。」「尊者,我們該怎麼辦?」「我們因為沒有可信賴之處而遭遇這種困境,我們都集資建造住處。」「好的,尊者。」首席給了一千。其餘各給了五百。女子們各給了二百五十。他們拿來錢財,為導師建造了一座名為大住處的、有千座樓閣圍繞的住所。由於工程巨大,錢不夠,他們又從之前給的錢中再加一半。住處完成後,舉行寺院大節慶,以導師為首的比丘僧團舉行七天大施,並為兩萬比丘準備衣袍。
首席戶主的妻子憑自己的智慧,沒有和他們平等地做,而是做了更優越的,想著「我將供養導師」,拿著價值一千的(Anoja)花色的衣袍,連同(Anoja)花束,用(Anoja)花供養導師後,將那衣袍放在導師腳下,發願:「尊者,願我無論轉生何處,身體都是(Anoja)花的顏色,名字也是(Anojā)。」導師說:「就這樣吧。」表示隨喜。他們所有人都活到壽命終盡,死後轉生到天界。他們在這個佛陀出現的時代,從天界死後,首席出生在(Kukkuṭavatī)城的王族家庭,獲得智慧,成為名為(Mahākappina)的大王。其餘出生在大臣家族。首席的妻子出生在(Maddara)國的(Sākala)城王族家庭,她的身體正是(Anoja)花的顏色,因此他們給她取名為(Anojā),她長大後進入(Mahākappina)國王的家庭,成為知名的(Anojā)王后。
其他女子也出生在大臣家族,長大後嫁給那些大臣的兒子。他們所有人都享受與國王相似的繁榮。當國王裝飾莊嚴,騎著象出行時,他們也這樣出行。當他乘馬或車出行時,他們也這樣出行。這樣,他們憑藉過去所做功德的力量,一起享受繁榮。國王有五匹馬:(Vāla)、(Vālavāhana)、(Puppha)、(Pupphavāhana)、(Supatta)。其中國王自己騎(Supatta)馬,其餘四匹馬給騎馬者,為了傳達命令。國王清晨餵飽他們後,說:「去吧,朋友,遊蕩兩三由旬,聽到佛陀、法或僧出現的消息,就向我報告好消息。」他們從四門出去,遊蕩兩三由旬,沒有得到任何消息就返回了。
有一天,國王騎著(Supatta)馬,由一千大臣圍繞,前往公園,看到大約五百名商人進入城市,他們旅途勞累,心想:「這些旅途勞累,或許從他們那裡我能聽到一個好消息。」召喚他們來,問道:「你們從哪裡來?」「大王,從這裡二十由旬外,有一個名叫(Sāvatthī)的城市,我們從那裡來。」「你們的地方有什麼消息出現嗎?」「大王,沒有別的,正等覺者出現了。」國王立刻由於強烈的喜悅,身體激動,一時無法思考,過了一會兒,問道:「朋友,你們說什麼?」「佛陀出現了,大王。」國王第二次、第三次同樣過了一會兒,第四次時間問:「朋友,你們說什麼?」聽到「佛陀出現了」,他說:「朋友,為了聽到這個好消息,我給你們十萬。」又問:「還有別的消息嗎,朋友?」「有的,大王,法出現了。」國王聽到後,同樣問了三次,過了一會兒,第四次時間聽到「法出現了」,說:「這裡我也給你們十萬。」又問:「還有別的消息嗎,朋友?」「有的,大王,僧出現了。」國王聽到後,同樣三次過了一會兒,第四次時間聽到「僧出現了」,說:「這裡我也給你們十萬。」然後看著一千大臣,問道:「朋友,我們該怎麼辦?」「大王,您要怎麼辦?」「朋友,我聽到『佛陀出現了,法出現了,僧出現了』,我不再返回,我將為了世尊而去,在他身邊出家。」「大王,我們也將和您一起出家。」國王讓人用金板寫下字,給商人們,說:「把這個給(Anojā)王后,她會給你們三十萬,並對她這樣說:『國王據說已放棄了王權,請隨意享受繁榮。』如果她問:『你們的國王在哪裡?』就報告說:『他說了『我將為了導師而出家』後就走了。』」大臣們也同樣派人通知自己的妻子。國王送走商人們,騎上馬,由一千大臣圍繞,當時就出發了。
導師也在那天清晨觀察世界,看到(Mahākappina)國王和他的隨從,心想:「這位(Mahākappina)從商人那裡聽到三寶出現的消息,以三十萬珍重他們的話,放棄王權,由一千大臣圍繞,為了我想明天出家,他和隨從將連同無礙解證得阿羅漢果,我將去迎接。」第二天,像轉輪王一樣去迎接吃小村食物的國王,自己拿了衣缽,迎出兩千由旬的路,在(Candabhāgā)河岸的榕樹根下,放出六色佛光後坐下。國王前來,遇到一條河,問:「這叫什麼名字?」「(Aparacchā),大王。」「它的尺寸是多少,朋友?」「深度一伽浮陀,寬度兩伽浮陀,大王。」「這裡有船或筏嗎?」「沒有,大王。」「尋找船等時,我們會經歷老死。我堅定地為了三寶而出發,憑藉它們的威力,願這水變得像沒有水一樣。」思惟三寶的功德,「他這位世尊亦是阿羅漢、正等覺者…」憶念佛德,和隨從一起騎著一千匹馬跳入水中。他們像跳上石板一樣跳入。只濕了馬蹄的尖端。
他渡過那條河,繼續前進,看到另一條河,問:「這叫什麼名字?」「(Nīlavāhā),大王。」「它的尺寸是多少?」「深度和寬度都是半由旬,大王。」其餘和之前一樣。看到那條河,他憶念「世尊的法善說」的法隨念,跳入水中。渡過那條河,繼續前進,看到另一條河,問:「這叫什麼名字?」「(Candabhāgā),大王。」「它的尺寸是多少?」「深度和寬度都是一由旬,大王。」其餘和之前一樣。看到那條河,他憶念「世尊的弟子僧眾是善行道者」的僧隨念,跳入水中。渡過那條河,繼續前進,看到從世尊身體放出的六色佛光,照亮榕樹的枝葉樹葉,心想:「這光芒不是月亮、太陽、天、魔、梵天、金翅鳥、龍中任何一位的,無疑我為了導師而來,而被正等覺者見到。」他立刻從馬背下來,身體低垂,沿著光芒走近導師,像沉入如意寶石山一樣進入佛光中。他禮拜世尊後,和一千大臣一起坐在一邊。導師為他們次第說法。說法結束時,國王和隨從都證得了入流果。
然後所有人都起來請求出家。導師注意觀察:「這些良家子弟會來神通變化的衣缽嗎?」知道「這些良家子弟曾給一千獨覺佛一千衣袍,在(Kassapa)佛時代也曾給兩萬比丘兩萬衣袍,這些良家子弟的神通變化衣缽來臨並不奇怪」,伸出右手說:「來吧,比丘們!行梵行,為了徹底到達苦的盡頭。」他們立刻具備八資具,像六十年臘的長老一樣,升到虛空,再下來禮拜世尊後坐在一邊。
那些商人去到王宮,向王后報告國王派遣的消息,王后說「讓他們進來」時,他們進去站在一邊。於是王后問他們:「朋友,為什麼來?」「我們被國王派到您這裡,請給我們三十萬。」「朋友,你們說很多,你們為國王做了什麼,國王滿意什麼而給這麼多錢?」「王后,沒有做別的,只是報告了一個消息。」「朋友,能也報告給我嗎?」「能,王后。」用金碗漱口後說:「王后,佛陀在世間出現了。」她聽到後,身體充滿喜悦,一時無法思考,說了三次,到第四次時間聽到「佛陀出現了」,問:「朋友,在這一點上國王給了什麼?」「十萬,王后。」「朋友,國王做的不合適,聽到這樣的消息只給你們十萬,我給你們三十萬,我這不幸的窮人。還有別的報告嗎?」他們報告了另外兩個消息。王后同樣三次一時無法思考,第四第四次時間各給三十萬。這樣他們總共得到一百二十萬。
然後王后問他們:「國王在哪裡,朋友?」「王后,國王說了『我將為了導師而出家』後走了。」「他有給我什麼消息嗎?」「據說所有王權都已放棄給您,『請隨意享受繁榮。』」「大臣們呢,朋友?」「他們也和國王一起說『我們將出家』後走了,王后。」她召來他們的妻子,問:「母親們,你們的丈夫和國王一起說『我們將出家』後走了,你們將怎麼辦?」「那麼他們有派人通知你們嗎,王后?」「他們據說放棄自己的繁榮給你們,『請隨意享受繁榮。』」「那麼您呢,王后,將怎麼辦?」「我們的國王在路上,以三十萬珍重三寶,像唾棄痰丸一樣放棄繁榮,說『我將出家』後出發了,我也聽到三寶的消息後,以九十萬珍重它們,這繁榮沒有國的話毫無意義。誰會撿起國王丟棄的痰,放在膝上,用嘴取?我不需要榮華富貴,我將為了導師而出家。」「王后,我們也將和您一起出家。」「如果你們能,好的。」「我們能,王后。」那麼「來吧。」準備了一千輛車,乘上車,和她們一起出發,在中途看到第一條河,就像國王最先問的那樣問了,聽到全部經過後,說:「尋找國王走過的路。」當說「看不到馬蹄印」時,她想:「國王做了『我為了三寶而出發』的真實宣言,思惟三寶的功德而去,我也為了三寶而出發,憑藉它們的威力,願這水變得像沒有水一樣。」思惟三寶的功德,派出一千輛車。水變得像石板一樣,只濕了車輪的尖端。用同樣的方法渡過了另外兩條河。
導師知道她們來到的情況,決意讓她們坐在自己身邊時看不到那些比丘丈夫們。王后前來,看到從世尊身體放出的光芒,同樣思惟後走近導師,禮拜後站在一邊,問道:「尊者,(Mahākappina)大王為了您出發而來,他在哪裡?請讓我們見他。」「先坐下,在這裡你們就會見到他。」她們所有人都歡喜高興地想:「坐在這裡就會見到我們的丈夫。」就坐下了。導師為她們次第說法。說法結束時,(Anojā)王后和她們一起證得了入流果。(Mahākappina)長老聽到正在說的法教後,和隨從一起連同無礙解證得了阿羅漢果。在那瞬間,導師讓她們見那些比丘。因為如果在她們來到的瞬間,看到自己的丈夫穿著袈裟、剃光頭,心無法專一,不可能生起道果。因此,從確立不動信之時起,才讓她們見那些已證阿羅漢果的比丘。她們見到後,以五體投地禮拜,說:「尊者,你們出家的事業已達到頂點。」然後禮拜導師,站在一邊,請求出家。
這樣說後,導師考慮(Uppalavaṇṇā)長老尼的到來。她在導師思考的瞬間從空中而來,帶著所有那些女子,從空中帶到比丘尼住處,讓她們出家。她們不久都證得了阿羅漢果。導師帶著一千比丘,從空中去了(Jetavana)園。在那裡,尊者(Mahākappina)在夜住處等地方徘徊,發出感嘆:「啊,快樂!啊,快樂!」比丘們報告世尊:「尊者,(Mahākappina)發出感嘆『啊,快樂!啊,快樂!』徘徊,或許是感嘆自己的王權快樂。」導師召他來,問:「(Kappina),據說你真的因為欲樂而發出感嘆嗎?」「世尊,您知道我是因此或其他而發出感嘆。」於是導師說:「比丘們,我的兒子不是因為欲樂、王權快樂而發出感嘆,我的兒子行道時,出現法喜,他是為了無死大涅槃而這樣發出感嘆。」結合連貫說法時,說了這首偈頌:
「法喜中快樂而臥,以清澈之心。
在聖者所說法中,智者常樂。」(法句經79)
有一天,導師問比丘們:「比丘們,(Kappina)比丘為比丘們說法嗎?」「尊者,他閒適,專注於現法樂住,連教誡也不給。」導師召長老來,問:「(Kappina),據說你真的不給弟子們甚至教誡嗎?」「真的,世尊。」「婆羅門,不要這樣做,從今天起,為來到的比丘們說法。」「好的,尊者。」長老頭頂接受世尊的話,以一次教導讓一千沙門證得阿羅漢果。因此導師次第安置自己的弟子在地位中時,將他安置在最勝位:「比丘們,我的弟子中教誡比丘的第一人是(Mahākappina)。」(增支部1.219, 231)安置在第一。
66. 這樣,長老已證得阿羅漢果,回憶自己過去的行为,心生喜悦,說明前世行誼的本生故事時,說出名為(Padumuttaro)的勝者等。
66.
「名為蓮華上(Padumuttara)的勝者,是一切法的達彼岸者。
他升起於無雲的天空(或:世界之天空;或:水雲之天空),如同秋空中的太陽。
67.
「他以言語之光啟悟,那些應受教化的蓮華(眾生)。
領導者以智慧之光,曬乾煩惱的泥濘。
68.
「他摧毀諸外道的名聲,如同太陽摧毀螢火蟲之光。
他顯現真理與利益的輝光,如同白日之主(太陽)是寶物。
69.
「他是功德的廣大洋流,如同寶藏之海。
他以法雲降雨,滋潤眾生,如同雨雲(滋潤大地)。
70.
「那時,我是一個法官,在漢沙薩瓦耶(Haṃsasavhaya)城。
我前去聽聞了那位擁有蓮華名字所說的無上之法。
71.
「(當時)有一位盡責的、為比丘們作教誡的弟子。
(當他)宣揚(佛陀的)功德、使(我)心滿意足時。
72.
「聽後,我欣喜、愉悅,邀請了那位如來。
供養了(他)連同僧團食物後,我希求了那個(教誡者首座的)位階。
73.
「那時,(那位比丘)容貌如鵝王,聲音如鵝王鼓(或:鵝王妙音)。
『看這位大智者,於決斷之事熟練自信。』
74.
「(他)站在我的腳邊,身體毛髮豎立(表示恭敬)。
膚色如雨雲,胸膛豐滿,面容眼神清澈。
75.
「有大人群圍繞,如國王般莊嚴,具大名聲。
這位盡責者,心懷喜悦,希求著那個位階。
76.
「『以這施食,以這些願望
於十萬劫中,將不再投生於惡道。
77.
「『他將在天界享天神的光輝榮耀,在人間享偉大(地位)。
享受了這些(果報)之後,他將證得涅槃。
78.
「『從百千劫後,出身於奧卡卡(Okkāka)族,
將有名為喬達摩(Gotama)的導師出現於世。
79.
「『他將是那(佛)法中的繼承者,親生的、法所化現的。
將名為劫賓那(Kappina),成為導師的弟子。』
80.
「從那以後,我在勝者的教法中做了善行。
捨棄了人身後,我去了兜率天(Tusita)。
81.
「(我)統治了數百個天與人的王國後,
在波羅奈(Bārāṇasī)附近,生於一個迦尼耶(Keniya)家族。
82.
「我有一千(或:十萬)隨從,並有我的王后。
我侍奉了五百位獨覺佛(Paccekabuddha)。
83.
「供養了他們三個月(的食物)後,我(向他們)布施了三衣。
從那死後,我們全都轉生為三十三天(Tidasā)的天神。
84.
「再次從那死後,我們全都轉生為人。
生於雞國(Kukkuṭa)城,在雪山(Himavant)的山麓。
85.
「我名為劫賓那(Kappina),是一位大名聲的王子。
其餘(同伴)生於大臣家族,他們圍繞著我。
86.
「我享有大王國的快樂,具足一切欲樂。
從商人們那裡聽說後,我聽聞了佛陀出現的消息。
87.
「『一位無與倫比的獨一無二者——佛陀,已出現於世。
他闡揚正法,那是不死的、至上的安樂。
88.
「『他的弟子們善於調伏,完全解脫,無漏。』
聽聞了他們善說的話語後,我禮敬了那些商人。
89.
「我捨棄了王國與大臣(的身份),作為佛子(決意)出走。
看見了大闡陀(Mahācanda)河,河水滿至岸邊。
90.
「(河)無立足處,無可依憑,難以渡過,水流迅疾。
憶念佛陀的功德後,我安全地渡過了。
91.
「『如果佛陀是智者、世間邊際的超越者,已渡過了存在之流。
憑此真實語,願我的行程成功。
92.
「『如果(滅苦之)道是趨向寂靜,解脫是究竟安樂。
憑此真實語,願我的行程成功。
93.
「『如果僧伽是已渡過艱險荒野者,是無上的福田。
憑此真實語,願我的行程成功。』
94.
「剛說完這殊勝的真實語,河水便從道路退去。
於是,我輕鬆地渡過了,到達了悅意的河岸。
95.
「我看見坐著的佛陀,如同正在升起的太陽。
如同燃燒的黃金磐石,如同點亮的燈塔之樹。
96.
「如同有群星圍繞的月亮,被弟子們圍繞著。
如同毘沙門天(Vāsava)在降雨,(他處在)說法之雲的間隙中(或:為天人所喜悅)。
97.
「我和大臣們禮拜後,坐在一邊。
如來知道了我們的意向後,為我們說法。
98.
「聽聞了清淨的法後,我們對勝者說:
『大英雄啊,請讓我們出家,我們已對存在感到厭倦。』
99.
「『比丘們,法已善說,是為你們滅苦的。
實踐梵行吧。』牟尼中的最勝者如此說。
100.
「話音剛落,我們全都披上了比丘僧衣。
我們成了受具足戒者,並在教法中證得須陀洹(Sotāpanna,初果)。
101.
「之後去了祇陀林(Jetavana),調御師(佛陀)教導我們。
受勝者指導後,我證得了阿羅漢果。
102.
「那時,我教導了一千位比丘。
那些依我教導而修行的人,他們也都成了無漏者。
103.
「勝者對此功德感到滿意,將我安置於這個首座地位。
『於教誡比丘者中,劫賓那(Kappina)為第一。』(佛陀)在大眾中(如此宣布)。
104.
「十萬劫前所造的業,在此給了我果報。
我像脫離了急流的(船),燒盡了(我的)煩惱。
105.
「我的煩惱已被燒盡……(中略)……我住於無漏(境界)。
106.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中略)……佛的教導已被實踐。
107.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中略)……佛的教導已被實踐。」
AP.1.536 達巴瑪拉普塔長老傳dabbamallaputt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僧團後,300次為天王,500次為轉輪王,無數次為地方大王,在任何地方都快樂,最終抵達涅槃)
108.
“名為蓮花上(Padumuttaro)的勝者,是知曉一切世間的智者。
從現在起算的十萬劫之前,這位具眼者(佛陀)出現於世。
109.
“他是指導者、啟發者,是一切眾生的渡越者(到彼岸)。
這位善於說法的佛陀,渡化了許多人群。
110.
“他是慈悲者、憐憫者,是一切眾生的益友。
當所有的外道都到達(佛陀面前)時,佛陀使他們安立於五戒之中。
111.
“就這樣,(世間)變得沒有混亂,空於外道
(世間)因為那些已得自在、多種多樣的阿羅漢們而變得光彩奪目。
112.
“這位大聖賢(佛陀)具足三十二大丈夫相,
顯現了(一百零八種)寶物(的相好),如同純金的雕像一般。
113.
“他的壽命長達十萬歲之久。
在他住世的那麼長時間裡,他渡化了許多人群。
114.
“那時,我在(Haṃsavatī)城,是一位聲名顯赫的富商之子。
我親近這位世間明燈,聽聞了佛法教導。
115.
“(我看到有比丘)為比丘們及其弟子們分派住所,
聽聞(非同一)稱揚(那位負責分派者的)言行後,我感到歡喜。
116.
“我對這位大仙(佛陀)及其僧團作了特別的供養,
頭面頂禮他的雙足後,我發願求取那個(分派住所的)地位。
117.
“那時,這位大英雄(佛陀)宣說我的業果:
‘那位以飲食供養了世間導師及其僧團七天的人,
118.
“‘這位眼如蓮瓣、膚色如金、有著獅子般力量的人,
拜倒在我的足下,祈求最上的地位。
119.
“‘從現在起十萬劫後,出身於(Okkāka)族,
將有一位以喬達摩(Gotama)為姓氏的導師出現於世間。
120.
“‘那位佛陀的弟子,將以(Dabba)之名而聞名,
他將成為分派住所者,並在那時成為第一(最勝者)。’
121.
“憑藉那善業,以及(我當時的)心願與決意,
我捨棄了人身之後,去到了(Tāvatiṃsa)天界(三十三天)。
122.
“我三百次成為天眾的天王
我五百次成為轉輪聖王。
123.
廣大的地方王權,多得無法計算。
由於那(過去所造)業的力量,我在任何地方都過得快樂。
124.
“在第九十一劫之前,有一位名為Vipassī的導師,
這位容貌端莊(或譯:具美麗眼目)者、觀照一切法者出現了。
125.
“我曾以惡意誹謗過他那樣一位弟子,
(儘管我)知道他是已斷盡一切煩惱、清淨無染的阿羅漢。
126.
“對於那位人中雄獅、大仙的弟子們,
我拿了票券(分配供養的憑證),供養了乳粥。
127.
“在此賢劫(Bhaddake kappe)中,有一位出身婆羅門族、聲名卓著者,
以(Kassapa)為姓氏,是說法者中最卓越的(佛陀)出現了。
128.
“他光大教法,降伏了邪見外道,
調伏了應被調伏者後,他與弟子們一同進入了涅槃(寂滅)。
129.
“當導師與弟子們都涅槃後,在這教法即將滅盡之時,
天眾們驚恐哭泣,披頭散髮,淚流滿面。
130.
(他們說:)“法眼(佛陀)將熄滅,我們再也見不到善逝者了!
我們再也聽不到正法了!啊,我們的福德真是太少了!”
131.
“那時,整個大地,這不動的大地,也震動動搖。
大海也如同悲傷哭泣,發出哀慟之聲。
132.
“非人(天神)的鼓聲在四方響起。
令人恐懼的雷電從四面八方劈落。
133.
“火炭(流星)從空中落下,可見彗星(Dhūmaketu)。
煙霧繚繞,出現(不祥的)火圈,獸類也發出悲鳴。
134.
“看到這些可怕的徵兆,預示著教法即將衰滅,
我們七位比丘當時感到驚懼,並如此思惟:
135.
“‘沒有了教法,我們活著還有什麼意義?
讓我們進入大森林,精勤修習勝者(佛陀)的教法吧!’
136.
“當時我們在森林中,看到一塊高聳的優質岩石。
我們沿著梯子爬上去之後,就把梯子扔了下去。
137.
“那時,一位長老教誡我們:‘佛陀出世極難值遇,
極難獲得的信心(我們)已經獲得,(雖然)教法僅剩下一點點殘餘。’
138.
“‘(眾生)一旦錯過時機,便會墜入無盡的痛苦大海中。
因此,只要智者(佛陀)的教法(Mune mataṃ)還住世,就應當努力修行。’
139.
“那位長老已是阿羅漢,他的隨從者是不還果(Anāgāmī)。
其餘(我們五人)是具戒且精進者,(死後)我們去了天界。
140.
“(那位長老)已涅槃,渡過了輪迴;而(那位不還者)則獨自在(Suddhāvāsa)天(淨居天)。
而我(Dabba)、(Pakkusāti)、(Sabhiya)、(Bāhiya)、
141.
“以及(Kumārakassapa),我們那時各處受生。
我們已從輪迴的束縛中解脫,受到(Gotama)佛陀的慈悲護念。
142.
“在(Malla)族(領地)的(Kusinārā)城,我出生時即有念。
我的母親去世了,當(她)在火葬堆上被焚燒時,我從(她腹中)掉了出來。
143.
“我掉在了一堆(焚燒母親遺體的)達巴(dabba)草灰上,因此我被稱為‘達巴’(Dabba)。
憑藉梵行(出家修行)的力量,我在七歲時就獲得了解脫(證阿羅漢果)。
144.
“憑藉(過去供養)乳粥的力量,我具足了五支
(雖然)我煩惱已盡,卻因過去的惡業(誹謗聖者)而多次受到惡人的指責。
145.
“如今,我已經超越了福德與惡兩者。
我已證得最上的寂滅(涅槃),作為無漏者而安住。
146.
“我為善逝者(佛陀)的弟子們分派住所,令他們歡喜。
勝者(佛陀)對此功德感到滿意,將我安置在這(分派住所者中的)第一地位。
147.
“我的煩惱已被燒盡……(中略)……我作為無漏者而安住。
148.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中略)……我已完成佛陀的教導。
149.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中略)……我已完成佛陀的教導。”
義注:當時,長老還沒有從母親的子宮出來時,母親就去世了;於是,有人將他母親的遺體放在柴堆上準備火化時,取出掉出的嬰兒,把他養育長大。
因為是從(已死母親的)子宮(dabba)中掉出來的,所以他被稱為「從西國(Malla)來的(putta)達巴(Dabba)」(Dabbo Mallaputto)。
後來,由於過去(累積)的(波羅蜜)資糧,他出家了;他精進於修行業處,不久後就連同(四)無礙解一起證得了阿羅漢果。
然後,世尊因為他(達巴長老)具有平等、(神通)威德具足的性質,便指派他負責為比丘們分配住所和分配食物。
整個比丘僧團都同意(這項指派)。
這(件事)在(律藏)犍度篇的〈小事犍度〉(Cūḷavagga, 189-190)中已有記載。
後來,長老為一位提供優質票籤(決定用餐順序)的施主,將(分配到的)飯食票籤指派給彌多(Mettiya)和布米亞(Bhūmajaka)比丘們。
他們(彌多和布米亞)興高采烈,充滿幹勁地說:「明天我們將吃到綠豆湯混合蜂蜜的飯食!」
然而,那位優婆塞(施主)聽到他們(預定)要來的消息,就吩咐女僕說:「大姊,明天那些要來這裡的比丘們,你用摻了穀殼的(劣質)米,加上酸粥作為第二道菜來招待他們。」
那位女僕也照做了,當那些比丘們來時,讓他們坐在倉庫門口,然後供養(這樣的)食物。
那些比丘們很不高興,氣得咬牙切齒,對(達巴)長老懷恨在心,痛苦又沮喪地坐著(抱怨)說:「(長老)指派這個人,讓我們吃到不是甜美的飯食,而(原本)供養甜美飯食(的施主)是屬於我們的!」
那時,一位名叫彌多(Mettiya)的比丘尼問道:「尊師,為什麼沮喪呢?」
他們說:「法友(Bhagini),你怎麼能坐視我們被達巴(Dabba)‧瑪拉普塔(Mallaputta)欺負呢?」
(她問:)「尊師,我能做什麼呢?」
(他們說:)「你去誣告他犯戒。」
於是,她到處對(達巴)長老作出了不實的指控。
比丘們聽到後,將此事報告了世尊。
於是,世尊派人叫來達巴‧瑪拉普塔(Dabba Mallaputta),問道:「達巴,聽說你確實對彌多(Mettiya)比丘尼做了不利的事,是真的嗎?」
(達巴回答:)「世尊,正如您所知道的我(的為人)。」
(世尊說:)「達巴,達巴們(有智慧的人)不這樣迴避問題;你應該說明是你做的,還是不是你做的。」
(他回答:)「世尊,不是我做的。」
世尊說:「(你們)在驅逐了彌多(Mettiya)比丘尼後,再去審問那些比丘。」
以優波離(Upāli)長老為首的比丘們驅逐了那位比丘尼後,再去審問彌多(Mettiya)和布米亞(Bhūmajaka)比丘們;當他們(彌多和布米亞)說「是我們指使那位比丘尼(這樣做的)」時,(優波離等)比丘們將這一致的情況報告了世尊。
世尊便為彌多(Mettiya)和布米亞(Bhūmajaka)比丘們制定了一條無根(不實指控)的僧殘罪(Saṅghādisesa)。
在那個時候,達巴(Dabba)長老在為比丘們分配住所時,在竹林精舍(Veḷuvana)周圍的十八座大精舍中,他會在白天時分派(住宿的)比丘到合適的(精舍);在夜晚黑暗時,他會用手指發出光芒點亮燈火,並藉由那道光亮,將沒有神通的比丘們分派(到各住所)。
就這樣,當長老的分配住所與分配食物的職責變得為人所知後,導師(佛陀)在聖眾之中,將達巴(Dabba)長老安置在(第一的)地位時,說道:「比丘們,在我的弟子比丘中,分配住所第一者,正是達巴‧瑪拉普塔(Dabba Mallaputta)。」(《增支部》1.209, 214)世尊將他安置在這第一的地位上。
AP.1.537 童子迦葉長老傳 kumārakassapattherāpadānaṃ
150.
“從現在起算的十萬劫之前,有一位導師出現於世。
這位名為(Padumuttara)的英雄,是一切世間的庇護者。
151.
“那時,我是一位婆羅門,通達吠陀、聲名遠播。
白天我正在閒逛時,看見了這位世間導師。
152.
“他正在闡明四聖諦,啟悟包括天界在內的眾生。
他在大眾中稱揚(一位)說法最勝妙多彩(vicittakathikānaggaṃ)的(弟子)。
153.
“那時,我心懷歡喜,邀請了那位如來(佛陀),
用各種顏色的布料裝飾了一個棚子。
154.
“(我點起)各種寶石製成的明燈,在那裡供養了(佛陀)及其僧團飲食。
我供養了七天,都是各種最上等美味的食物。
155.
“我用各種顏色的花朵,供養了(佛陀)及其弟子後,
恭敬地頂禮他的雙足,我發願求取那個(說法妙勝的)地位。
156.
“那時,那位最勝的聖賢(佛陀),是悲憫者、慈悲的歸依處(karuṇekarasāsayo),
說道:‘你們看這位卓越的婆羅門,眼如紅蓮(padumānanalocanaṃ),
157.
“‘他充滿了喜悦與歡欣,身體毛髮豎立,
臉上帶著微笑,目光寬廣,熱切渴望我的教法。
158.
“‘他拜倒在我的足下,心意專一、善淨(sumānasaṃ)。
此人祈求那個地位,即成為說法最勝妙多彩者(vicittakathikattanaṃ)。
159.
“‘從現在起十萬劫後,出身於(Okkāka)族,
將有一位以(Gotama)為姓氏的導師出現於世間。
160.
“‘他將是那位(導師)法嗣,是法的親生子(oraso),由法所化現(dhammanimmito)。
他將成為導師的弟子,名為童子迦葉(Kumārakassapa)。
161.
“‘由於(過去供養)各種彩色花朵與布料,以及(其他)寶物的力量,
他將達到說法妙勝者中的最勝地位(aggataṃ)。’
162.
“憑藉那善業,以及(我當時的)心願與決意,
我捨棄了人身之後,去到了(Tāvatiṃsa)天界(三十三天)。
163.
“我在各種存在中流轉,就像演員在舞台上(表演)。
我曾轉生為一隻雌鹿(sākhamiga)的孩子,進入了一頭母鹿的胎中。
164.
“當我進入(母鹿)胎中後,獵人們包圍了過來。
我那懷孕的母親,逃到了一棵榕樹(nigrodha)下尋求庇護。
165.
“那頭鹿王將她從死亡中解救出來。
(她)捨棄了對(獵人)群體的恐懼,當時這樣教誡我:
166.
“‘只應親近榕樹鹿(Nigrodha),不要去依附Sākha鹿
在榕樹鹿下死去,也勝過在Sākha鹿群中活著。’
167.
“受到那位鹿群首領如此的教誡,我和母親以及其他(鹿)都遵從了。
我們去到可愛的(Tusita)天(兜率天)居住,就像從旅居處回到了家一樣。
168.
“後來,在英雄(Kassapa)佛陀的教法即將滅盡時,
我爬上一座岩石山峰,精勤修習勝者(佛陀)的教法。
169.
“現在,我出生在(Rājagaha)王舍城的一個富商家庭。
我的母親懷了我之後,出家修習梵行(成了比丘尼)。
170.
“(其他人)知道她懷孕後,就把(Devadatta)提婆達多找來。
他說:‘毀掉了!這個邪惡的比丘尼!’
171.
“如今,我也受到眾聖賢之王、勝者(佛陀)的慈悲護念。
我的母親在比丘尼住處快樂地生下了我。
172.
“(國王)知道此事後,大地之主、(Kosala)憍薩羅國王撫養了我。
有王子般的侍從圍繞,因此我的名字也叫(Kassapa)迦葉。
173.
“我親近(Mahākassapa)大迦葉(長老),(但因為年紀小)被稱為童子迦葉(Kumārakassapa)。
我聽聞了由佛陀所開示的(關於)身體猶如蟻塚(vammikasadisaṃ)的法義。
174.
“於是,我的心完全解脫,不再有任何執取(anupādāya)。
我調伏(自心)之後,證得了那個(說法妙勝者中的)最勝地位。
175.
“我的煩惱已被燒盡……(中略)……我作為無漏者而安住。
176.
“我的(出家)真是來得正好!……(中略)……我已完成佛陀的教導。
177.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中略)……我已完成佛陀的教導。”
義注:
過去,他和(另一位比丘)在山頂上實踐沙門之道,那位比丘證得了不還果(Anāgāmī),死後投生到淨居天(Suddhāvāsa),成為大梵天(Mahābrahmā)。
(這位大梵天心想:)「我要為他指示觀禪的門徑,創造讓他證得道果的方便。」於是構思了十五個問題,告訴在暗森林(Andhavana)中居住的長老說:「你應該去請問世尊這些問題。」
於是,長老(回到人間)向世尊請問了這些問題。世尊也為他解答了。
長老依照世尊所說的確定無疑的方式學習了(這些解答),並讓(自己的)觀智深入(諸法)核心,從而證得了阿羅漢果。
AP.1.538 巴希亞長老傳 bāhiyattherāpadānaṃ
義注:
這位長老也是在過去的諸佛時代,就已經積累了足夠的修行資格。他在各種生命存在中,持續不斷地積聚著能作為未來脫離輪迴之依靠的福德。在蓮華上(Padumuttara)佛的時代,他投生到一個婆羅門家庭,精通了各種婆羅門的技藝,在吠陀的輔助學科上也毫無欠缺。有一天,他來到佛陀面前聽聞佛法,內心產生了清淨的信心。他看到世尊將一位比丘立為「速通智慧第一」時,便發願渴望獲得那個地位。他對以佛陀為首的比丘僧團進行了為期七天的盛大布施。七天結束後,他俯身拜倒在世尊的腳下,發願說:「尊者、世尊啊!七天前,您將那位比丘立為速通智慧第一,但願我在未來某一位佛陀的教法中,也能成為速通智慧第一。」
世尊以能了知未來的智慧觀察後,知道他的願望將會實現,便為他授記說:「你將在未來的喬達摩(Gotama)世尊的教法中出家,並成為速通智慧第一。」他那一生盡其壽命行善,死後投生到天界,在那裡享受了六種欲界天的福報成就。之後又在人間,經歷了無數百千劫的時間,享受了轉輪聖王等等的福報成就。
在迦葉(Kassapa)佛的時代,他投生在某個家庭。世尊入滅後,他出了家。當教法開始衰微時,他看到有七位比丘在四眾團體中行為不端,內心感到極大的震驚與危機感,於是進入森林,心想:「在教法尚未完全隱沒之前,我要趕緊確立自己的修行根基。」他們禮拜了一座黃金塔廟後,在那森林中看到一座山,便說:「讓那些留戀生命與住所的人回去吧,讓我們這些無家可歸、無所牽掛的人登上這座山吧!」他們搭建了梯子,所有人都登上那座山後,便把梯子拆掉了,在那裡實踐沙門的修行之道。
他們之中,僧團裡最年長的那位長老在一夜之內就證得了阿羅漢果。他嚼了阿諾達塔湖(Anotattadahe)中由龍所盤繞的潔齒木,漱了口,從北俱盧洲(Uttarakuruto)取來團食,對那些比丘說:「朋友們,請享用這些食物吧。」
他們卻說:「尊者,這是為什麼?我們已經共同決議:『誰最先證得阿羅漢果,就由他帶回食物,讓其餘的人一起分享』嗎?」
(長老回答:)「朋友,不是這樣的。」
(他們說:)「如果是這樣,那麼除非我們也能像您一樣產生(證果的)卓越成就,我們才會自己取食來享用。」他們不願意接受他帶回的食物。
第二天,第二位年長的長老證得了阿那含果,同樣地取來團食,邀請其他人享用。
他們這樣說:「朋友,這又是為什麼?難道我們決議說:『不吃大長老帶回的食物,而要吃年輕長老帶回的食物』嗎?」
(第二位長老回答:)「朋友,不是這樣的。」
(他們說:)「如果是這樣,我們也要像你們一樣產生卓越的成就,能夠憑藉各自的能力取食享用。」他們還是不願意接受。
他們之中,那位已證阿羅漢的長老圓寂了,第二位(證得阿那含果的)則投生到梵天界,其餘五人因為無法產生(證果的)卓越成就,在第七天身體乾枯而死,死後也投生到天界。他們在天界享受天界的快樂,在此(喬達摩)佛陀出現的時代,從天界死後,投生於人間。
他們之中,一位成了普庫沙提(Pukkusāti)國王,一位在犍陀羅國(Gandhāraraṭṭhe)的德叉尸羅(Takkasilāyaṃ),名叫鳩摩羅迦葉(Kumārakassapo),一位是巴希亞(Bāhiya)‧達魯支拉(Dārucīriyo),一位是達布(Dabbo)‧摩拉普陀(Mallaputto),一位是沙毗耶(Sabhiyo)遊方者。
其中,這位巴希亞(Bāhiya)‧達魯支拉(Dārucīriyo)投生於蘇帕拉卡港(Suppārakapaṭṭane)的商人家庭,精通了商業技藝,成為大富豪、大財主。他與那些準備前往黃金之地(suvaṇṇabhūmiṃ)的商人們一起,登上海船,前往國外。航行了幾天後,船毀壞了,同船的人都被魚、龜、水怪吃掉了,只剩下他一人倖存。他抓住一塊木板,努力掙扎,在第七天漂流到了蘇帕拉卡港(Suppārakapaṭṭana)的海岸。他沒有衣服可以遮體,也找不到其他東西,就用樹皮纖維把一些乾枯的木棍纏繞在身上,作為下衣和上衣,又從一間神廟拿了一個(別人丟棄的)破缽,走向蘇帕拉卡港。
人們看到他這副模樣,給了他粥飯等食物,都心裡猜想:「這是一位阿羅漢。」當人們拿布來要供養給他時,他想:「如果我穿上(他們給的)下衣或披上上衣,我現在所得到的利養和恭敬就會減少了。」於是拒絕了那些布,只繼續披著他的木片衣。
**此後,當許多人稱讚他「阿羅漢,阿羅漢」時,他心中生起了這樣的想法:「世間所有的阿羅漢,或已證入阿羅漢道的人,我就是其中之一。」他就這樣用這種(自我欺騙的)方式、欺詐的行為來維持生活。**
在迦葉(Kassapa)佛——那位具足十力的尊者——的教法時期,那七個人上山實踐沙門之道。其中一位(證得阿那含果後)投生到淨居天梵界。他觀察自己梵天的福報,思惟自己過去待過的地方,看到了他們當初上山實踐沙門之道的情景;又思惟其餘人的投生之處,知道其中一位已經圓寂,另外五位則投生於欲界天。他時時思掛著他們:「在現在這個時代,他們究竟在哪裡呢?」當他思惟尋找時,看到了達魯支拉(Dārucīriya)在蘇帕拉卡港(Suppārakapaṭṭana)附近,以欺詐的行為維持生命。
(他心想:)「這個愚人真是墮落了!以前我們實踐沙門之道,他因為過分高傲,連阿羅漢取來的食物都不願意分享;現在卻為了填飽肚皮,明明不是阿羅漢,卻自稱是阿羅漢,用欺騙世人的方式遊蕩。他還不知道那位具足十力的尊者(佛陀)已經出現於世了。我要去警醒他,讓他知曉佛陀已經出現。」
瞬間,他就從梵天界下來,在夜間時分,出現在達魯支拉(Dārucīriya)的面前。達魯支拉看到自己住處出現光明,便走出來,看到了大梵天,於是合掌恭敬地問道:「您是誰?」
(梵天說:)「我是你過去世的朋友,證得阿那含果後,投生於梵天界。我們之中最年長的那位成了阿羅漢,已經圓寂了。而你們其餘五人則投生於天界。現在,我看到你在這裡用欺詐行為維持生活,是特地來訓誡你的。」
接著,他說出了這個原因:「巴希亞(Bāhiya)啊,你既不是阿羅漢,也沒有證入阿羅漢道。你甚至沒有那種可以讓你成為阿羅漢或證入阿羅漢道的修行方法。」
然後,(梵天)告訴他導師(佛陀)已經出現於世,以及(佛陀)正住在舍衛城(Sāvatthiyaṃ),催促他說:「快到導師那裡去吧。」說完就返回梵天界了。
**然而,巴希亞(Bāhiya)看到停留在空中對他說話的大梵天,心中思惟:「唉!我做了嚴重的惡業,我這不配供養的人竟自認為是阿羅漢。而他卻對我說:『你不是阿羅漢,也沒有證入阿羅漢道。』那麼世間還有其他阿羅漢嗎?」**
於是,他問梵天:「那麼,在這包括天界在內的世間,到底誰才是阿羅漢或已證入阿羅漢道的人呢?」
於是,那位天神告訴他:「有的,巴希亞(Bāhiya)。在北方地區,有一個叫做舍衛城(Sāvatthi)的城市,那位世尊——阿羅漢、正等正覺者——現在正住在那裡。巴希亞(Bāhiya)啊,那位世尊自己既是阿羅漢,也宣說導向阿羅漢果的法。」
巴希亞(Bāhiya)在夜間聽聞了天神的這番話後,內心感到極度的警醒與震撼,就在那一刻立刻離開蘇帕拉卡(Suppārakā),僅用一夜的時間就來到了舍衛城(Sāvatthiṃ)。在途中,憑藉天神的神通力和佛陀的威神力,他越過了一百二十由旬遠的路程,到達了舍衛城。
就在那個時刻,導師剛進入舍衛城托缽。他(巴希亞)進入祇樹給孤獨園(Jetavanaṃ),問那些在露天處經行的眾多比丘:「導師現在在哪裡?」
比丘們告訴他:「他進入舍衛城托缽了。」然後問他:「而你是從哪裡來的?」
(他回答:)「我是從蘇帕拉卡來的。」
(比丘問:)「你是什麼時候出發的?」
(他回答:)「我是在昨天傍晚出發的。」
(比丘們)說:「你從很遠的地方來,請先坐下,洗洗腳,抹點油,稍微休息一下。等(導師)回來的時候,你就能見到導師了。」
他說:「尊者,我不知道導師或我自己是否會發生生命危險(而無法再見)。我在任何地方都沒有停留,也沒有坐下休息,僅用一夜就走完了一百二十由旬的路。我要見了導師之後,才會休息。」
他這樣說完,就以非常匆忙的樣子進入舍衛城,看見世尊正以無與倫比的佛陀威儀在行走,心想:「我終於見到喬達摩(Gotamo)正等正覺者了!」從看見的那一刻起,他身體低俯,在一條街道中間,以五體投地的方式頂禮,緊緊地抱住(世尊的)腳踝,這樣說道:
「懇請世尊、尊者為我說法!懇請善逝為我說法!這將是為了我的長遠利益與快樂。」
導師拒絕了他,說:「巴希亞(Bāhiya)啊,現在還不是時候,我們已經進入村落托缽了。」
聽到這話,巴希亞(Bāhiya)說:「尊者,在生死輪迴中流轉的人,(下一次的)段食是無法預先確定得到的。我不知道您或我是否會發生生命危險(而錯失機會)。懇請世尊、尊者為我說法!懇請善逝為我說法!」他再次請求。
導師第二次同樣地拒絕了。據說導師是這樣想的:「從他看到我的那一刻起,他全身都持續充滿了極度的喜悅。這種強烈的喜悅激流,即使聽聞了佛法,他也將無法通達其義。讓他先保持平穩、中捨(平靜)的狀態吧。他僅用一夜就走完了一百二十由旬的路,他的疲勞也很強烈,也讓那疲勞先平息吧。」
因此,(世尊)兩次拒絕後,當他第三次請求時,(世尊)就站在街道中間,以「因此,巴希亞,你應當這樣學:在所見中只有所見…」出自《優陀那》10),以多種方式講述法義。
他(巴希亞)在聽聞導師說法的當下,就斷盡了一切煩惱,連同(四)無礙解一起,證得了阿羅漢果。
178. 他(巴希亞)在證得阿羅漢果的瞬間,憶起了過去世的業,心生喜悅,為了說明自己過去世的行為與事蹟,而說出了「從這十萬劫以來…」等話。這些話的意義根據之前(所述)的方式已經很明顯了,我們將只解釋那些意義不明確的詞句。
當被問到「你的缽和袈裟具足了嗎?」,他回答「尚未具足」。於是導師說:「那麼,你去尋求缽和袈裟吧。」說完就離開了。據說,他在修行沙門法兩萬年期間,曾說:「比丘得到資具後,不應看顧他人,應自己受用。」因此他未曾以缽或袈裟幫助過任何一位比丘。世尊知道不會有神通化現的缽和袈裟為他出現,因此沒有以「來,比丘」的方式給予他出家。
正當他尋找缽和袈裟,從垃圾堆中拉扯碎布片時,一個懷有舊怨的非人,附身於一頭年輕母牛的身軀,擊打他的左大腿,導致他命終。
導師在托缽結束,用完餐後,與眾多比丘一同出城,看見巴希亞的屍體倒在垃圾堆中,便吩咐比丘們:「比丘們,取走這巴希亞(Bāhiya)的屍體(或稱其為『木衣者』dārucīriya),在某家門前停下,叫人拿來床架,將這屍體從城門抬出,火化後,取得舍利,建造一座塔。」
那些比丘取得舍利,在大路上建了塔,然後去接近導師,報告他們所做的事。接著,僧團中產生了討論:「如來讓比丘僧團執行了火化屍體的工作,取得舍利並建造了塔。他到底證得了什麼道果?他是沙彌呢?還是比丘呢?」
導師為了解決這個疑問,說道:「比丘們,巴希亞(Bāhiya)木衣者已安立於阿羅漢果。」並進一步補充說法。說明了般涅槃的狀態後,世尊將他立為第一:「比丘們,在我的比丘弟子中,迅疾通達(法義)者,以巴希亞(Bāhiya)木衣者為第一。」(增支部 1.209, 216)
那時,比丘們問道:「尊者,您說『巴希亞(Bāhiya)木衣者證得了阿羅漢果』,他是何時證得的呢?」「比丘們,是在聽聞我說法的時候。」「但是,尊者,您是何时為他說法的呢?」「是在我托缽途中,站在街巷裡的時候(說的)。」「尊者,您站在街巷中只說了那麼簡短的法義;他怎麼能憑那麼少的(開示)就生起了(證果的)殊勝智慧呢?」
於是,導師對他們說:「比丘們,不要思量我的法是『少』還是『多』。事實上,即使有成千上萬與無意義詞句相聯的偈頌,也不如一句與意義相關聯的偈頌來得好。」接著,連貫地說法,說出了這個偈頌:
「雖誦千偈,若無義理,不如一句,聞已得寂靜。」(法句經 101)
在這說法結束之時,有八萬四千眾生通達了法義。
原經文:
178.
“從現在起算的十萬劫之前,有一位導師出現於世。
他名為蓮花上(Padumuttara),具有大光明,是三界中最卓越者。
179.
“當聽到那位聖賢(佛陀)稱揚一位‘速通達(khippābhiññassa)’比丘的功德時,
我心懷愉悅,對那位大仙(佛陀)作了供養(承事)。
180.
“我向那位聖賢(佛陀)及其弟子們作了為期七天的布施後,
禮拜了正等覺者(佛陀),那時我發願求取那個(速通達的)地位。
181.
“於是,佛陀為我授記:‘你們看這位婆羅門,
他拜倒在我的足下,(身體特徵圓滿)…(各版本註解不同,或指眼睛臉龐清澈、肩膀豐滿等)。
182.
“‘他的身體猶如積聚了黃金(般光彩),膚色極其潔白,
嘴唇如同懸掛的果實(豐滿紅潤),像白色的天鵝一樣(優雅),這位婆羅門。
183.
“‘他具有極多的美德力量,身體毛髮豎立(極度恭敬),
成為美德的寶庫,面容因喜悦而綻放。
184.
“‘此人祈求那個地位,即成為速通達的比丘。
未來將出現一位名為(Gotama)的大英雄(佛陀)。
185.
“‘他將是那位(導師)的法嗣,是法的親生子,由法所化現。
他將成為導師的弟子,名為巴希亞(Bāhiyo)。’
186.
“那時,我非常歡喜,起身(禮拜),在那位大牟尼(佛陀)有生之年一直供養承事。
死後,我升天界,如同(回到)自己的宮殿。
187.
“無論轉生為天人或人,我都因那(過去所造)業而快樂。
憑藉那業的力量,我輪迴流轉,享受著繁榮幸福。
188.
“後來,在英雄(Kassapa)佛陀的教法即將滅盡時,
我爬上一座岩石山峰,精勤修習勝者(佛陀)的教法。
189.
“(我們五人)戒行清淨、具足智慧,是實踐勝者教法者。
從那裡死後,我們五人去了天界。
190.
“之後,我出生為巴希亞(Bāhiya),在(Bhārukaccha)地區的一個優越城市。
後來我乘船出發,為了(經商)求利而駛入大海。
191.
“航行幾天後,那艘船破裂損壞了。
在那可怕、恐怖的鯊魚領域(大海)中,我墜落了。
192.
“那時我努力掙扎,渡過了那片大海洋,
到達了優美的(Suppāra / Suppāraka)港,但(因艱辛而)精神遲鈍、恍惚(mandavedhito)。
193.
“我穿著樹皮衣(dārucīraṃ),進入一個村莊乞食。
那時,人們看到我很高興,說:‘一位阿羅漢來到這裡了!’
194.
(他們想:)“‘我們恭敬地以食物、飲料、衣服、臥具和藥品供養他,
我們將會變得快樂。’
195.
“我那時得到了(這些)資具,受到他們的恭敬供養。
我不如理作意(ayoniso),生起了(認為自己是)阿羅漢的念頭。
196.
“那時,一位過去世的天人(一位天神)知道了我的心念,便呵責我:
‘你並不了解(解脫的)方法與道路,你怎麼可能是阿羅漢呢?’
197.
“受到他的呵責,我感到驚懼,於是請問她:
‘那些阿羅漢、最勝的人們在哪裡?他們是誰?在世間的何處?’
198.
(他說:)“‘在(Sāvatthī)舍衛城、(Kosala)憍薩羅國的殿堂中,有一位勝者(佛陀),具有廣大智慧、卓越的深邃智慧。
他是釋迦族之子,是阿羅漢、無漏者,為了(眾生)證得阿羅漢果而宣說法義。
199.
“‘聽聞他的話語後,(你會)充滿喜悦,就像窮人得到了寶藏一樣驚奇。
心懷愉悅(而去),(追求)最上的阿羅漢果,那是善見的、(但)凡夫難以企及的(境界)。
200.
“‘那時,從那裡出發去尋找導師(satthuno)後,我總是看見勝者(jinaṃ)那清淨的面容。
我走近那座可愛的、已降伏怖畏的森林(指祇園精舍),請問一位婆羅門(dije):‘令世間喜樂者(佛陀)在哪裡?’
201.
“‘於是他們告訴我(他們是)受人天禮敬者(naradevavandito):‘他為了不被打擾(asanesanāya)已進入城內。
你應迅速(sasova 或 paccehi)前去,渴望見聖賢(佛陀),去禮拜那位最勝的無上士(aggapuggalaṃ)。’
202.
“於是,我迅速前往,到達了最勝的城市(Sāvatthī)舍衛城。
我看見他(佛陀)為了乞食正在行走,毫無執著(apihāgidhaṃ)。
203.
“他手持缽盂,目光不動搖,,面容喜悦(pītākaraṃ),
猶如吉祥的居所(般莊嚴),面容如同征服了死神(Yama)的太陽(ravidittiharānanaṃ)。
204.
“我走近他,頂禮後,說了這些話:
‘喬達摩(Gotama)啊!我這誤入歧途者,請您作為我的歸依處。
佛陀
205.
“‘我為了維持生命而乞食遊方。
現在不是您說法的時機。’
206.
“那時,我這個渴望佛法的人,一次又一次地向佛陀請求:
‘請為我說法吧!’(於是)他為我開示了甚深、空性的法義(gambhīraṃ suññataṃ padaṃ)。
207.
“聽聞他的法後,我證得了煩惱的滅盡(āsavakkhayaṃ,即阿羅漢果)。
(我這)壽命將盡、寂靜(解脫)的人(感嘆)道:‘啊!導師真是慈悲啊!’
208.
“我的煩惱已被燒盡……(中略)……我作為無漏者而安住。
209.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中略)……我已完成佛陀的教導。
210.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中略)……我已完成佛陀的教導。
211.
“就這樣,那位智者(thero)巴希亞(Bāhiya),穿著樹皮衣(dārucīriyo),
被一頭受驚的母牛(bhūtāviṭṭhāya gāviyā)撞倒,跌落在垃圾堆(saṅkārakūṭe)上。
212.
“這位大智者(mahāmati)講述了自己過去的業後,
就在最勝的(Sāvatthī)舍衛城進入了般涅槃(parinibbāyi)。
213.
“當他(佛陀)——這位第七仙(isisattamo,指佛陀)——正要出城時,看見了
穿著樹皮衣、已調伏(諸根)的賢者(dhīraṃ)巴希亞(Bāhiya),這位已捨棄邪道(bāhitāgamaṃ)者。
214.
(他看見巴希亞)“已調伏(dantaṃ,指已證阿羅漢)、倒在地上,如同被因陀羅的旗杆(擊倒)般(意指業報已盡),
壽命已終、煩惱已乾竭(sukkakilesaṃ),是實踐勝者教法的人。
215.
“於是,導師召喚那些樂於教法的弟子們:
‘同梵行者們,你們去取(他的遺體),火化了吧。’
216.
“‘為他建一座塔,並禮敬他。這位大智者已涅槃。
他是我弟子中速通達(khippābhiññānaṃ)的第一人(esaggo),是實踐我教導(vacokaro)者。’
217.
(佛陀說:)“‘即使有千首偈頌,卻由無意義的詞句組成,
不如聽聞一句能令人寂靜的偈頌。’
218.
(引用法句頌)“‘在那裡,水、地、火、風無立足之地,
那裡群星不照耀,太陽也不放光。’
219.
(法句頌繼續)“‘那裡月亮不發光,黑暗也不存在。
聖賢婆羅門以自己的智慧而直到
220.
(法句頌結束)“‘那時他從色與無色、樂與苦中解脫出來。’
這位三界的歸依處、聖賢(佛陀)、救主(nātho)如此說道。”
AP.1.539 大角長老傳 mahākoṭṭhi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僧團後,十萬大劫不下惡道,只投生到高貴種姓,300次為天王,500次為轉輪王,無數次為大王,最終抵達涅槃)
221.
名為蓮華上(Padumuttaro)的勝者,是覺知一切世間的智者。
在距今十萬劫之前,這位具眼者(佛陀)出現於世。
222.
是一切眾生的教導者、啟發者、渡越者。
這位善於說法的佛陀,渡化了許多人群。
223.
他是一切眾生的憐憫者、慈悲者、利益追求者。
當所有外道者到來時,他使他們安立於五戒之中。
224.
就這樣,世界變得無擾亂,也空於外道。
它被各種阿羅漢、自在者所莊嚴。
225.
那位大智者具足智慧之寶
他猶如純金造像,擁有三十二種殊勝相貌。
226.
他的壽命長達十萬年。
在世如此久遠,他渡化了許多人群。
227.
當時,我在天鵝(Haṃsavatī)城,是一位精通吠陀的婆羅門。
我前往一切世間最勝者(佛陀)之處,聽聞了法教。
228.
那時,那位英雄(佛陀)有一位弟子,智慧廣大無邊。
他善解義理、法義與文句,並精通辯才。
229.
(佛陀)將他立為最勝者(第一);聽聞此事,我心生歡喜。
於是,我以飲食供養那位最勝佛陀及其僧眾,長達七日。
230.
我以雙層布衣覆蓋(供養)那位智慧如海的佛陀。
我恭敬禮拜他的足下,並發願求得那個地位(即如那位弟子般成為第一)。
231.
隨後,世間最勝者(佛陀)說道:‘你們看這位最勝婆羅門。’
‘他恭敬屈身於我的足下,光輝如蓮花芯。’
232.
‘他發願求得最勝佛陀弟子所具有的地位。’
‘憑藉那份信心、布施以及聽聞正法,’
233.
‘他將於一切處快樂,輪迴於生生世世。’
‘在未來的時候,他將得償所願。’
234.
‘於十萬劫後,將有生於甘蔗(Okkāka)族者。’
‘名為喬達摩(Gotama),依其族姓,他將成為世間的導師。’
235.
‘他將是法之繼承者,親生(於法)且由法所化現。’
‘其弟子名為角(Koṭṭhika),將成為師尊的聲聞。’
236.
‘聽聞此言,我心生歡喜,從此盡其一生。’
‘以慈心、正念及智慧專注,侍奉那位勝者。’
237.
‘憑藉那業果、意向與決心,’
‘我捨棄人身後,往生三十三天(Tāvatiṃsa)。’
238.
‘我曾三百次做天王。’
‘五百次作轉輪聖王。’
239.
‘於廣大區域行王政,其數無量不可計。’
‘憑藉那業行的力量,我在一切處皆得安樂。’
240.
‘我輪迴於兩種存在:天界與人間。’
‘我不往其他趣處,這是善修業的果報。’
241.
‘我投生於兩種族姓:剎帝利與婆羅門。’
‘我不生於低劣族姓,這是善業的果報。’
242.
‘於最後一生中,我成為梵裔(婆羅門)。’
‘生於舍衛城(Sāvatthī)一富裕家族。’
243.
‘我母名月光(Candavatī),父名阿沙羅亞諾(Assalāyana)。’
‘當佛陀以完全清淨之道調伏我父時,’
244.
‘我對善逝生起淨信,因而出家修梵行。’
‘目犍連(Moggallāna)為我的導師,舍利子(Sāriputta)為我的戒師。’
245.
‘於剃除鬚髮時,我(的邪)見連根斷除。’
‘披著袈裟衣時,我證得了阿羅漢果。’
246.
‘於義、法、詞句、及辯才之中,我的智慧廣大。’
‘因此,世間最勝者(佛陀)立我為最勝(第一)。’
247.
‘我闡釋了未曾見之法,應優波提舍(Upatissa)(即舍利子)所問。’
‘憑此,我於正覺教法中成為(無礙解)最勝者。’
248.
‘我的煩惱已被燒盡……(中略)……我住於無漏境界。’
249.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中略)……佛陀的教導已被實踐。’
250.
‘四無礙解……(中略)……佛陀的教導已被實踐。’
AP.1.540 烏盧頻螺迦葉長老傳 uruveḷakassapattherāpadānaṃ
251.
名為蓮華上(Padumuttaro)的勝者,是知一切世間的智者。
在距今十萬劫之前,這位具眼者(佛陀)出現於世。
252.
他是一切眾生的教導者、啟發者、渡越者。
這位善於說法的佛陀,渡化了許多人群。
253.
他是一切眾生的憐憫者、慈悲者、利益追求者。
當所有外道者到來時,他使他們安立於五戒之中。
254.
就這樣,世界變得無擾亂,也空於外道。
它被各種阿羅漢、自在者所莊嚴。
255.
那位大智者具足智慧寶
他猶如純金造像,擁有三十二種殊勝相貌。
256.
他的壽命長達十萬年。
在世如此久遠,他渡化了許多人群。
257.
當時,我在天鵝(Haṃsavatī)城,是一位被公認為善德的婆羅門。
我前往世間明燈(佛陀)之處,聽聞了法教。
258.
那時,(我聽聞)他在廣大集會中,立其(某位)大弟子為最勝者(第一);聽聞後,我心生歡喜。
259.
我以盛大隨從(陪同),邀請了那位大勝者(佛陀),並與千位婆羅門一同供養了飲食。
260.
行了盛大布施後,我禮敬導師,歡喜地站在一旁,說了這些話:
261.
‘英雄啊!憑藉對您的信心與(我)殊勝功德的緣故,願我於生生世世都能擁有廣大的僧眾(追隨)。’
262.
那時,導師以如象吼般響亮的聲音對集會眾說道:‘婆羅門們,請看此人。’
263.
‘他膚色如金,臂膀雄偉,眼睛如蓮花般清淨,心情愉悅,對我充滿信心。’
264.
‘他發願求得獅子吼(Sīhaghosa)比丘所具有的地位。在未來時,他將得償所願。’
265.
‘於十萬劫後,將有生於甘蔗(Okkāka)族者。’
‘名為喬達摩(Gotama),依其族姓,他將成為世間的導師。’
266.
‘他將是法之繼承者,親生(於法)且由法所化現。’
‘是名為迦葉(Kassapa)的弟子,依其族姓,將成為師尊的聲聞。’
267.
在此之後九十二劫,出現了一位無上導師(Phussa),世間無與倫比的最高嚮導。
268.
他破除一切黑暗,解開了(眾生)巨大的(愚痴)纏結,降下甘露法雨,令諸天與世人皆得滿足。
269.
那時,在波羅奈(Bārāṇasī)城,我們兄弟三人都是王子,我們都與國王(父親)親近。
270.
我們英勇有力,在戰鬥中未曾被擊敗。那時,邊境(的臣民)叛亂,大地之主(國王)對我們說:
271.
‘去吧,前往邊境,肅清森林中的武力(叛軍)。使(邊境)安穩平靜後,再回來向我報告。’
272.
於是我們說道:‘領袖啊,如果您允許我們(在完成任務後)去侍奉(佛陀),那麼我們將為您達成(平定邊境的任務)。’
273.
於是,我們從國王那裡得到承諾(許可)後被派遣。我們放下刀劍(以和平方式)平定了邊境,然後返回(首都)。
274.
我們向國王(請假),請求允許去侍奉導師(佛陀)。我們獲准侍奉那位聖者英雄,並盡其一生供奉他。
275.
(我們供養了)極貴重的衣物,精美的食物,舒適的住所,以及有益的藥品。
276.
我們以如法獲得的財物,布施給與僧團聖賢。他們持戒、悲憫,心專注於修習。
277.
以信心與慈心侍奉導師後,在那位世間最勝者(佛陀)般涅槃後,我們盡己所能地作了供養。
278.
其後(我們)死後,往生到三十三天(Tāvatiṃsa)),享受那裡的大樂。我們全都體驗到,這是供養佛陀所帶來的果報。
279.
如同幻術師在舞台上展現各種幻象,同樣地,我在輪迴中流轉,曾成為韋提訶(Videha)(國的)君主。
280.
由於古那切拉(Guṇāceḷa)的話語,(我)心懷邪見,踏上了(通往)地獄的道路,(這發生)在我的女兒盧佳(Rucā)(的事件中)。
281.
我沒有聽從梵天(Brahmā)那拉陀(Nārada)的勸告。被多次教誡,最終我捨棄了邪惡的見解。
282.
尤其圓滿實踐了十善業道後,我捨棄身體,前往天界以及各種生存境界。
283.
在最後一生中,我成為梵裔(婆羅門)。生於繁榮的波羅奈(Bārāṇasī)城一個非常富有的家族。
284.
因恐懼死亡、疾病與衰老,我捨棄巨大財富(或:進入大森林),為尋求涅槃之道,我在結髮苦行者中出家修行。
285.
那時,我的兩個弟弟也隨我一同出家。在烏盧頻螺(Uruveḷā)地區,我建造了一座茅棚並居住其中。
286.
我依族姓名為迦葉(Kassapa),是烏盧頻螺(Uruveḷā)的居民。因此,我被稱作烏盧頻螺迦葉(Uruveḷakassapo)。
287.
我的(一個)弟弟住在河邊,被稱為那提迦葉(Nadīkassapa);另一個名叫迦耶(Gayā),住在迦耶(Gayā)城,被稱為迦耶迦葉(Gayākassapa)。
288.
最小的弟弟有兩百位弟子,中間的弟弟有三百位弟子。我(作為長兄)有接近五百位弟子,所有弟子都跟隨我。
289.
那時,世間最勝者、人之導師佛陀來到我這裡,施展了各種神通奇蹟來調伏我。
290.
我與千名隨從一同被(佛陀以)“來,比丘!”(的呼喚)度化(出家)。與他們所有人一起,我證得了阿羅漢果。
291.
他們以及其他許多弟子圍繞著我。這位聖者中的第七位(即釋迦牟尼佛)有能力教導他們
292.
...在擁有廣大隨眾這方面,立我為最勝者(第一)。啊!我對佛陀所作的恭敬行為,果然為我產生了果報。
293.
‘我的煩惱已被燒盡……(中略)……我住於無漏境界。’
294.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中略)……佛陀的教導已被實踐。’
295.
‘四無礙解……(中略)……佛陀的教導已被實踐。’
AP.1.541 羅陀長老傳 rādhattherāpadānaṃ
296.
名為蓮華上(Padumuttaro)的勝者,是覺知一切世間的智者。
在距今十萬劫之前,這位具眼者(佛陀)出現於世。
297.
他是一切眾生的教導者、啟發者、渡越者。
這位善於說法的佛陀,渡化了許多人群。
298.
他是一切眾生的憐憫者、慈悲者、利益追求者。
當所有外道者到來時,他使他們安立於五戒之中。
299.
就這樣,世界變得無擾亂,空於外道。
它被各種阿羅漢、自在者所莊嚴。
300.
那位大智者具足智慧寶
他猶如純金造像,擁有三十二種殊勝相貌。
301.
他的壽命長達十萬年。
在世如此久遠,他渡化了許多人群。
302.
當時,我在天鵝(Haṃsavatī)城,是一位精通咒語的婆羅門。
我前往那位最勝之人(佛陀)之處,聽聞了法教。
303.
(我看見)那位大英雄(佛陀)在眾集會中,確立一位精通辯才、機智敏捷的比丘為最勝者(第一)。
304.
那時,我對世間導師及其僧團行了恭敬之事後,以頭頂禮其雙足,並發願求得那個地位(即如那位弟子般成為第一)。
305.
隨後,世尊——其光輝如金幣(Siṅgīnikkha)——以悅耳、能去除煩惱污穢的聲音對我說:
306.
‘願你長壽安樂!願你的願望成就!你對我及僧團所作的恭敬行為,極為廣大。’
307.
‘於十萬劫後,將有生於甘蔗(Okkāka)族者。’
‘名為喬達摩(Gotama),依其族姓,他將成為世間的導師。’
308.
‘他將是法之繼承者,親生(於法)且由法所化現。’
‘其弟子名為羅陀(Rādha),將成為師尊的聲聞。’
309.
‘釋迦族之子、人中之雄(佛陀)對你(過去所種)的因緣功德感到滿意,’
‘這位導師將立你為應辯急才中的最勝者(第一)。’(此處註釋指出原巴利文偈頌部分內容缺失)
310.
聽聞此言,我心生歡喜,從此盡其一生,以慈心、正念及智慧專注,侍奉那位勝者。
311.
憑藉那善業、意向與決心的果報,我捨棄人身後,往生三十三天(Tāvatiṃsa)。
312.
我曾三百次為天王。五百次為轉輪聖王。
313.
於廣大區域行王政,其數無量不可計。憑藉那業行的力量,我在一切處皆得安樂。
314.
在最後一生中,我生於最勝的山城王舍(Giribbaja)(即王舍城),一個貧困的家庭,缺乏衣服與座具。
315.
我曾供養勺食(Kaṭacchubhikkha,粗劣的食物)給舍利子(Sāriputta)那樣尊貴的(比丘)。當我年老體衰時,我便前往(祇陀)園(Jetavana)。
316.
無人願意讓我出家(或:無人驅使我出家),因我年老力弱。因此,我當時憂愁憔悴,身形失色,心中充滿悲傷。
317.
具有大慈悲的偉大智者(佛陀)看見我,便對我說(或:他對我說):“為何像被喪子之痛擊倒一般?告訴我你心中的苦惱。”
318.
“英雄啊!在您善說的教法中,我無法獲得出家(的機會)。因此我憂傷憔悴,導師啊,請您作為我的歸依處(幫助我)!”
319.
於是,那位聖者中的最勝者(佛陀)召集比丘們,問道:“誰記得此人曾作的功德?讓他們說出來。”
320.
那時,舍利子(Sāriputta)說道:“我記得他所做的功德。在我托缽時,他曾供養我勺食(粗劣的食物)。”
321.
(佛陀說:)“善哉,善哉!舍利子,你是知恩者。為這位年老的婆羅門出家吧,他將會成為一位優秀者(阿羅漢)。”
322.
於是,我獲准出家,並以白四羯磨(Kammavācā)儀式受具足戒。不久之後,我便證得了漏盡(Āsavakkhaya,阿羅漢果)。
323.
因為我歡喜、恭敬地聽從智者的話語(即佛陀的教導),所以勝者(佛陀)立我為應辯急才者中的最勝者(第一)。
324.
‘我的煩惱已被燒盡……(中略)……我住於無漏境界。’
325.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中略)……佛陀的教導已被實踐。’
326.
‘四無礙解……(中略)……佛陀的教導已被實踐。’
AP.1.542 摩訶羅長老傳 mogharājattherāpadānaṃ
327.
名為蓮華上(Padumuttaro)的勝者,是知一切世間的智者。
在距今十萬劫之前,這位具眼者(佛陀)出現於世。
328.
他是一切眾生的教導者、啟發者、渡越者。
這位善於說法的佛陀,渡化了許多人群。
329.
他是一切眾生的憐憫者、慈悲者、他們的利益追求者。
當所有外道者到來時,他使他們安立於五戒之中。
330.
就這樣,世界變得無擾亂,空於外道者
它被各種阿羅漢、自在者所莊嚴。
331.
那位大智者具足智慧寶
他猶如純金造像,擁有三十二種殊勝相貌。
332.
他的壽命長達十萬年。
在世如此久遠,他渡化了許多人群。
333.
當時,我在天鵝(Haṃsavatī)城,生於某個家庭。我受雇為他人工作,沒有任何積蓄。
334.
我在就寢堂(paṭikkamanasālāyaṃ)裡居住,那是一個已準備好的地方(或:低劣的地方)。我在那裡生火焚燒,讓那裡焦黑
335.
那時,歸依處(佛陀)正在集會中闡明四聖諦。他讚歎一位弟子,稱揚他穿著粗陋衣袍(的德行)。
336.
我對那位(弟子)的功德感到歡喜,於是禮拜如來(Tathāgata),並發願求得「最勝粗陋衣袍持有者」這個無上地位。
337.
那時,蓮華上(Padumuttaro)世尊對弟子們說:‘你們看這個人,衣衫襤褸,身體瘦弱。’
338.
‘他面容喜悅淨信,充滿信心之財)。他心情愉悅高揚,歡喜(卻)堅定,如同被大廳的柱子支撐。’
339.
‘他發願求取那位持有粗陋衣袍、名為薩埵森那(Saccasena)比丘所具有的地位,他的內心傾向於(讚歎)其德行。’
340.
聽聞此言,我心生歡喜,以頭頂禮勝者。從此盡其一生,我在勝者的教法中行持善業。
341.
憑藉那善業、意向與決心的果報,我捨棄人身後,轉生至三十三天(Tāvatiṃsa)。
342.
(然而)由於在就寢大堂裡(不當之地)生火燒地的業行,我曾在無間地獄(Niraya)中遭受焚燒,備受痛苦折磨,長達一千個(年?)。
343.
由於那業行的殘餘(果報),在此(輪迴)中,我有五百世生而為人,出身(卑劣)種姓,身上帶有(卑劣的)種姓標記。
344.
正好五百世,我遭受麻風病折磨,體驗巨大痛苦,這是那業行(在就寢堂生火)的力量所致。
345.
在此賢劫(Bhaddake kappe)中,(在)名聲顯赫者之前,我曾以食物供養,那時我心懷淨信。
346.
憑藉那殊勝的業行、意向與決心的果報,我捨棄人身後,轉生至三十三天(Tāvatiṃsa)。
347.
在最後一生中,我生於剎帝利種姓的家庭。因父親去世,我繼承了大王國。
348.
我被麻風病折磨,得不到快樂與安適。因為王國的快樂對我而言是空無的(moghaṃ,無益的),所以我被稱為空王(Mogharājā)。
349.
看到身體的過患後,我出家修梵行。我成為婆羅門跋婆(Bāvari)的弟子,追隨那位婆羅門中的最勝者。
350.
我帶著大批隨從,前往人之導師(佛陀)那裡。我向那位英雄、論辯中的最勝者提出了一個深奧的問題:
351.
‘此世、他世、梵天界連同諸天界
他們都不證知你的見,大名聲的喬達摩
352.
‘具有如此卓越洞見的您,我來此是帶著問題:應當如何觀察世間,死亡之王(死神)才看不到(觀察者)?’
353.
(佛陀回答:)‘摩訶羅王啊,你應常具正念,以空的角度(suññato)觀察世間。捨棄我見(attānudiṭṭhiṃ),如此你便能超越死亡。’
354.
‘如此觀察世間者,死亡之王便看不到他。’治療一切疾苦的佛陀如此對我說。
355.
隨著偈頌的結束(即聽聞開示的當下),我的鬚髮自行脫落,身著袈裟,我當下即成為了阿羅漢比丘。
56.
我因疾病折磨(或:因風疾折磨,或:因言語壓迫),沒有住在僧團的住所中,心想:‘但願住所不會因我而受損。’(註釋提到他因身患惡疾,怕傳染他人或弄髒住處,故不住僧房)
357.
我從垃圾堆、墳場和街道上撿拾(破布),將它們縫製成僧伽梨(saṅghāṭi)(重複衣),穿著這粗陋的衣袍。
358.
導師(佛陀),那位大醫王,對我此(持守粗陋衣)的功德感到滿意,立我為「持粗陋衣者」中的最勝者(第一)。
359.
(如今)我的善業與惡業已盡,遠離一切疾病煩惱。如同火熄滅般無取著,我將般涅槃,成為無漏者。
360.
‘我的煩惱已被燒盡……(中略)……我住於無漏境界。’
361.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中略)……佛陀的教導已被實踐。’
362.
‘四無礙解……(中略)……佛陀的教導已被實踐。’
AP.1.543 跛躄賢者長老傳 lakuṇḍabhaddiyattherāpadānaṃ
義注:
在五十五品的第一個傳記中,是名為「蓮華上(Padumuttaro)勝者」等事蹟、尊貴的侏儒賢善長老(Lakuṇḍakabhaddiyatthera)的傳記。這位長老同樣在過去諸佛時代曾積累功德,於各處生死中不斷積聚趨向解脫的福德資糧。在蓮華上(Padumuttaro)世尊的時代,他出生於鵝城(Haṃsavatī)的一個大富之家,獲得智慧後,在聽聞世尊說法時坐下,看見世尊將一位比丘立為「具悅耳音聲者(mañjussarānaṃ)」中的最勝者(aggaṭṭhāne),他自己也希求同樣的成就(即擁有最美妙的聲音),於是供養以佛陀為首的比丘僧團混有酥、糖等甜美滋味的大供養,並發願:「尊者,願我在未來,也能在某位佛陀的教法中,像這位比丘一樣,成為擁有最悅耳音聲者中的最勝者。」世尊看到他的願望沒有障礙,便為他授記,然後離開。
他盡其壽命行善積福後,在天界與人間流轉,享受兩種富貴。在弗沙佛(Phussabhagavato)的時代,他轉生為一隻美麗的杜鵑鳥(citrakokilo)。有一次,他從皇家園林(rājuyyānato)用喙叼走一個甜美的芒果,在飛行途中看見世尊,心生淨信,想道:「我要供養給佛陀。」世尊知悉他的心念,便拿起缽,坐下。杜鵑鳥將熟芒果放入十力佛(dasabalassa)的缽中。世尊為了令牠生起喜悦,就在牠的注視下享用了那個芒果。那時,這隻杜鵑鳥內心充滿淨信,就以那樣的喜悦與安樂度過了七天。由於這個福德業,他在後續的生生世世中都擁有悦耳的聲音。在迦葉佛(Kassapasammāsambuddha)的時代,他出生在一個工匠(vaḍḍhakikule)家庭,成為工匠首領(jeṭṭhakavaḍḍhakī),非常有名。世尊般涅槃後,為了埋葬他的舍利(sarīradhātuyo),開始建造一座七由旬(sattayojanappamāṇe)高的塔(thūpe)。這時,他(工匠首領)卻說:「我們來建造(底座)一由旬寬、一由旬高(的塔)吧!」所有人都聽從了他的話。就這樣,他為無量功德的佛陀建造了一座有限量的塔(cetiyaṃ),由於這個業,他後來出生的身體就比其他人矮小。在我們的世尊(釋迦牟尼佛)的時代,他出生在一個家族中,因為身體極度矮小,且膚色猶如金像般美麗,所以被稱為「侏儒賢善(Lakuṇḍakabhaddiyo)」。後來,他聽聞世尊的說法後,獲得信心,出家成為比丘。他成為一位多聞且善於說法的法師(dhammakathiko),以甜美的聲音為他人講說佛法。
後來,在某個節慶日(ussavadivase),他與一位婆羅門同乘一輛馬車出行。一位妓女(gaṇikā)看見長老,露出了牙齒(嘲笑般地)微笑。長老以她的牙齒為所緣(nimittaṃ),生起了禪那(jhānaṃ),以此為基礎,修習觀禪(vipassanaṃ),證得了不還果(anāgāmī)。他持續安住於身念處(kāyagatāya satiyā),有一天在尊貴的法將(Dhammasenāpati,指舍利弗)的教導與勸誡下,他證得了阿羅漢果(arahatte)。有些比丘和沙彌不知道他已經證得阿羅漢,會抓住他的耳朵拉扯,或者抓住他的頭、手臂、手、腳等搖晃他,戲弄、擾惱他。後來,世尊聽聞後說道:「比丘們,不要擾惱我的兒子。」從那以後,大家知道他是「阿羅漢(arahā)」,就不再擾惱他了。
12. 他成為阿羅漢後,心生喜悦,為了顯明自己過去生行的譬喻故事,而說出以「蓮華優(Padumuttaro)勝者」為首的偈頌。「我以悦耳之音吟誦(mañjunābhinikūjahaṃ)」意思是:我以甜美、可愛的聲音吟誦(abhinikūjiṃ)、發出(nicchāresiṃ)了聲音。其餘的在此處很容易理解。
1.
名為蓮華上(Padumuttaro)的勝者,是於一切法具眼之人。
在距今十萬劫之前,這位導師出現於世。
2.
當時,我在天鵝(Haṃsavatī)城,是一位非常富有的長者之子。
我正漫步行走時,前往了一座僧院。
3.
那時,世間明燈、導師正在說法。他讚歎一位聲音優美的傑出弟子。
4.
聽聞之後,我心生歡喜,對那位大仙(佛陀)行了恭敬之事。
我禮拜了導師的雙足,並發願求得那個地位(即如那位弟子般)。
5.
那時,導師、調御師在僧眾中授記(預言)道:
‘在未來時節,你將得償所願。’
6.
‘於十萬劫後,將有生於甘蔗(Okkāka)族者。’
‘名為喬達摩(Gotama),依其族姓,他將成為世間的導師。’
7.
‘他將是法之繼承者,親生(於法)且由法所化現。’
‘其弟子名為賢者(Bhaddiyo),將成為師尊的聲聞。’
8.
憑藉那善業、意向與決心的果報,我捨棄人身後,轉生至三十三天(Tāvatiṃsa)。
9.
在此之後九十二劫,導師弗沙(Phusso)(佛)出現。
他難以接近、難以調伏,是一切世間最上的勝者。
10.
他具足戒行,偉大、正直、有威力。
他利益一切眾生,解救了許多人脫離束縛。
11.
在那位(佛)的難陀園(Nandārāmavane)中,我是一隻弗沙(Phussa)(佛時代的)郭公鳥(或:一隻名為普薩Pussa的郭公鳥)。
我住在靠近香室(gandhakuṭi)的一棵瞻蔔樹(ambarukkhe)上。
12.
那時,我看見最勝勝者(佛)、應受供養者正在托缽。
我淨化了心,以優美的聲音鳴叫(或:以優美的音聲鳴叫)。
13.
之後我飛往王家園林,取了一顆熟透、金黃色的芒果。
我將芒果獻給了正等覺者(Sambuddha)。
14.
那時,大慈悲的勝者、導師了知我的心意,
從侍者手中接過了缽。
15.
我懷著歡喜的心(或:喜悅的心),將芒果獻給了大仙(佛)。
我以翅膀將芒果放入缽中,並以優美的姿態合掌(或:以翅膀合掌)。
16.
我以悅耳、動聽、優美的聲音,(如同)為供養佛陀而(歡喜)鳴叫,然後飛回巢中臥下休息。
17.
那時,我心懷喜悅,充滿對佛陀的敬愛,
一隻心懷惡意的鷂鷹(sakuṇagghi)飛來殺害了我。
18.
死後,我轉生到兜率天(Tusite),享受了巨大的快樂。
由於那業行的力量,我後來投生到人間。
19.
在此賢劫(Bhaddake kappe)中,出現了一位名聲顯赫的梵裔(婆羅門),
名為迦葉(Kassapo),是說法者中的最勝者。
20.
他開顯教法,降伏了邪見者,
調御了應受教化的眾生後,他與弟子們一同般涅槃了。
21.
那位世間最勝者般涅槃後,許多民眾心生淨信,
為了供養佛陀,他們為導師建造舍利塔 (thūpaṃ)。
22.
他們共同商議道:“我們將為大仙建造一座七由旬高、以七寶莊嚴的舍利塔。”
23.
那時,我是迦尸(Kāsī)國王的將軍,是軍隊的統帥。
我為那座無量(偉大)的塔廟(的規模)提出了(一個確切的)尺寸建議。
24.
那時,他們依據我的話,建造了一座一由旬高的塔廟,
以各種寶物莊嚴,獻給那位人中之雄。
25.
憑藉那善業、意向與決心的果報,我捨棄人身後,轉生至三十三天(Tāvatiṃsa)。
26.
在現在這最後一生中,我生為長者之子。
在最勝的城市、繁榮富庶的舍衛城(Sāvatthī)。
27.
在城門口,我見到善逝(Sugata),心中充滿驚奇。
出家後不久,我便證得了阿羅漢果。
28.
由於我曾(為迦葉佛塔)建議尺寸的那個業行,
我生為身材矮小侏儒(lakuṇḍakasarīrohaṃ)之身,被人輕蔑。
29.
但我以甜美的聲音供養了聖者中的第七位(佛)(即釋迦牟尼佛),
從而達到了聲音優美比丘中的最勝地位。
30.
憑藉(過去)供養佛陀水果的果報,以及憶念(佛陀)功德,
我具足了沙門果(阿羅漢果),住於無漏境界。
31.
我的煩惱已被燒盡,一切有已被根除。
如同大象掙斷束縛,我住於無漏境界。
32.
善來!對我而言,確已成就於最勝佛陀座前。
已獲證三明,佛陀的教導已被實踐。
33.
四無礙解,以及八解脫,
六神通皆已親證,佛陀的教導已被實踐。
AP.1.544 疑離越多長老傳 kaṅkhārevatattherāpadānaṃ
34.
名為蓮華上(Padumuttaro)的勝者,是於一切法具眼之人。
在距今十萬劫之前,這位導師出現於世。
35.
(他)頷如獅子,音聲如梵天、如雷鳴、如天鵝鳴、如鼓響(根據不同版本:音聲如天鵝王,或音聲可聞遠方)。
行步威嚴如龍象,光明照耀如日月。
36.
他具有大智慧,是大英雄,精通深定,具大威力(或:得大成就,或:具大信心)。
他是大慈悲的歸依處,是驅除大黑暗者(或:破大黑暗者,或:滅大黑暗者)。
37.
有一次,這位三界最勝者、正等覺者、知一切眾生心性的智者,
為許多應受教化的眾生(或:對許多應受教化者調伏後)說法。
38.
勝者在大眾中讚歎一位修禪、樂於禪那、寂靜無擾的英雄(比丘),
使眾人感到滿意(或:使眾人歡喜)。
39.
當時,我在天鵝(Haṃsavatiyaṃ)城,是一位精通吠陀的婆羅門。
聽聞法後,我心生歡喜,便發願求得那個地位(即如那位禪修比丘般)。
40.
那時,勝者、調御師在僧眾中授記(預言)道:
‘婆羅門啊,願你歡喜!你將得償所願。’
41.
‘於十萬劫後,將有生於甘蔗(Okkāka)族者。’
‘名為喬達摩(Gotama),依其族姓,他將成為世間的導師。’
42.
‘他將是法之繼承者,親生(於法)且由法所化現。’
‘其弟子名為離越(Revato),將成為師尊的聲聞。’
43.
憑藉那善業、意向與決心的果報,我捨棄人身後,轉生至三十三天(Tāvatiṃsa)。
44.
在現在這最後一生中,我生於拘利(Koliya)城。
生於一個富足、繁榮、極富有的剎帝利家族。
45.
當佛陀在迦毗羅衛(Kapilavatthu)城說法時,
我對善逝(Sugata)生起淨信,便出家修梵行。
46.
我當時有許多疑惑,關於大劫、關於劫波、關於各種問題(關於此處他處、關於過去未來)。
佛陀開示了最勝之法,解開了我所有的疑惑。
47.
從那以後,我超越了輪迴,常樂於禪定之樂。
當我這樣安住時,佛陀看見了我,並說了這些話:
48.
“‘無論在此世或他世有任何疑惑,無論是關於自所證或他所證(的種種見解),’
“‘那些熱忱修習梵行、精進的禪修者,他們捨棄了一切(疑惑)。’”
49.
(過去)十萬劫所造的業,在此地(此生)為我顯示了果報。
(佛陀的開示)如同解開緊繃的繩結,徹底燒盡了我的煩惱。
50.
隨後,見我樂於禪那,那位已達世間邊際(涅槃)、具大智慧的智者(佛陀),
立我為樂禪修比丘中的最勝者(第一)。
51.
‘我的煩惱已被燒盡……(中略)……我住於無漏境界。’
52.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中略)……佛陀的教導已被實踐。’
53.
‘四無礙解……(中略)……佛陀的教導已被實踐。’
AP.1.545 尸婆利長老傳 sīvalittherāpadānaṃ
義注:
在第三個傳記中,是名為 Padumuttara(蓮華上)的勝者(佛陀)以及其他(事蹟)開始的,尊貴的 Sīvali(尸婆羅)長老的譬喻故事。
這位(Sīvali)也是在過去的諸佛時期,累積了(成為阿羅漢的)資糧,在那裡、那裡(各個)存在中,持續積聚作為(解脫)開展之基礎的功德。在 Padumuttara(蓮華上)世尊的時代,他出生在一個家庭中。依照先前所說的方式前往寺院,站在集會的外圍聽法時,看見導師將一位比丘安置在「獲得(資具)第一」的最上位,他心想:「在未來,我也應該要成為這樣的人。」於是邀請十力者(佛陀),對以佛陀為首的比丘僧團進行了七天的盛大布施。之後(他)祈願說:「尊者,我不以這項積累資糧的行為祈求其他(人間、天界的)成就;但在未來,於某一位佛陀的教法中,願我也能像被您安置在最上位的那位比丘一樣,成為獲得(資具)第一者。」導師看到他的(願望)沒有其他障礙,便對他授記說:「你的這個願望,在未來將會在 Gotama(喬達摩)佛陀面前實現。」然後就離開了。這位良家子一生行善,享受了人與天界的兩種繁榮後,在 Vipassī(毗婆尸)世尊的時代,出生在 Bandhumatī(賢善)城不遠處的一個村莊裡。
那時,Bandhumatī(賢善)城的居民與國王商議後,對十力者(佛陀)進行了布施。有一天,所有人聚集在一起布施時,他們檢查(物資)想著:「我們的布施物品中沒有(最)上等的什麼?」結果發現沒有蜂蜜和糖蜜。他們(決定):「我們要從任何地方把它們找來。」於是派人在從地方進入城市的道路上看守。那時,這位良家子從他自己的村莊拿著一罐糖蜜,心想「我要去帶點什麼(去城裡賣)」,正要去城市。他想著「我要洗好臉,洗淨手腳後再進城」,正在尋找一個方便的地方(清洗)時,看見了約一個犁頭大小的、沒有蒼蠅沾擾的蜂巢蜂蜜,他想:「這是我的福報所產生的。」便拿著它進了城。城裡派駐的人看見他,問道:「先生,您這是拿給誰的?」他回答:「主人,這不是給任何人的,這是我要賣的。」(派駐的人說:)「那麼,請拿這一錢,把這蜂蜜和糖蜜給我吧。」
他心想:「我這個(蜂蜜)不值那麼多錢,他卻一次就給這麼多,我來試探一下。」於是對他說:「我不以一錢的價格賣。」(派駐的人說:)「如果是這樣,請拿兩錢,然後給我吧。」「兩錢我也不賣。」用這樣的方法(提高價格),一直增加到一千錢。他心想:「貪得無厭是不應該的,好吧,我先問問他要用這個(蜂蜜)做什麼。」於是對他說:「這個(蜂蜜)並不值那麼多錢,你卻給這麼多,你是為了什麼事而要得到它呢?」(派駐的人回答:)「是這樣的,先生,住在這城裡的人們,與國王一起,隔絕了(外務),正在為 Vipassī(毗婆尸)正等正覺者進行布施。他們找不到這兩樣東西(蜂蜜和糖蜜),正在到處尋找。如果找不到這兩樣東西,城中的人們就會失敗(或:失去榮耀)。因此,我給你一千錢,請把它給我。」(良家子問:)「那麼,這個(布施)只限於城中的人嗎?還是也可以給其他人呢?」「給任何人都是不被禁止的。」「但是,有人能一天布施一千錢給城中的人嗎?」「沒有,先生。」「你知道我這兩樣東西價值兩千錢嗎?」「是的,我知道。」「那麼,你去告訴城中的人:『有一個人不願以(一千錢的)原價賣這兩樣東西,他想親手和你們一起布施,請你們為了這兩樣東西的緣故而(准許他)感到歡喜滿意吧。』」並(對良家子)說:「你將成為這次布施的主要親身參與者(kāyasakkhī)。」說完就走了。
而這位良家子,用從村裡帶來(原本要作資本)的錢,買了五鍋(的物料),磨成粉,用篩子篩過糖蜜,再將蜂蜜層壓進去,與五鍋的粉末混合後,裝在蓮葉做的容器裡,準備妥當後,拿著它坐在離十力者(佛陀)不遠的地方。當大眾呈獻供養的時刻,他觀察著自己(奉獻)的時機,知道機會來了,便走到導師面前說:「尊者,這是我這卑微的供養,請您懷著慈悲心接受它吧。」導師出於對他的慈悲,用四大天王所獻的石缽,接受了他的供養,並決意(讓這些食物)分發給六十八百千比丘眾時,不會減少。
這位良家子在(佛陀)用餐完畢後,禮敬世尊,坐在一邊說道:「尊者,世尊,今天我見到 Bandhumatī(賢善)城的居民對您呈獻供養。願我以此(布施)的果報,在未來生生死死中,都能成為獲得(資具)第一的最勝者。」導師說:「良家子,就這樣吧。」並為他和城市居民做了飯食迴向後便離開了。這位良家子一生行善,在人天之中輪迴,在此佛(Gotama 佛)出現時,他在 Suppavāsā(善生)王女腹中投胎。
從他投胎的那一刻起,每天早晚都有五百車的五種美味食物送給 Suppavāsā(善生)。而她為了測試(孩子的)福報,用手觸摸種子殼(以示意需要更多),(結果)從每一粒種子中湧出成百上千的穗;從每一個糞堆大小的地塊中,產生五十、六十車(容量)的(穀物)。即使在倉庫裝滿的時候,當這位王女用手觸碰倉庫門,(由於)她的福報,負責裝取的人們,每取走一次,倉庫就又立刻充滿。即使從滿溢的飯鍋中分發給任何人,只要不說「這是王女的福報」,飯食就不會減少。這孩子在胎中就已經過了七年。
然而,當胎兒成熟時,她遭受了七天的極大痛苦。她叫來丈夫,說:「在我死前或還活著的時候,我想行布施。」便派丈夫到導師那裡:「夫君,你去把這情況告訴導師,並邀請導師。然後仔細留意導師所說的話,回來告訴我。」他去了,將她的訊息傳達給導師:「尊者,導師,Koliya(拘利)族的女兒(Suppavāsā)頂禮您的雙足。」導師出於對她的慈悲,說道:「願 Koliya(拘利)族的女兒 Suppavāsā(善生)快樂、無病、無災,並生下一个健康的兒子。」他聽到後,禮敬世尊,朝自己的村莊方向出發。在他回來之前,Suppavāsā(善生)腹中的胎兒就像從法壺中倒水一樣順利地生出來了。圍坐的人們開始流著淚哭泣,(但隨即)轉為高興喜悅,去告訴她的丈夫這個好消息。他看見他們的表現,心想:「看來十力者所說的話已經應驗了。」他回來後,將導師的話告訴了王女。王女說:「既然你邀請了導師,(他將用的)這頓飯食將成為吉祥飯。去吧,去邀請十力者七天。」他照做了。他們舉行了七天對以佛陀為首的比丘僧團的大布施。這孩子能平息親族焦灼的心,帶來涼爽安寧,因此(親族)就以「Sīvali(尸婆羅 - 意為涼爽、安寧)」為他命名。因為在胎中住了七年,從出生那一刻起,他就能忍受一切勞苦。法將舍利弗(Sāriputta)長老在第七天與他交談。導師也說了這首偈頌:
「已渡過泥濘難行、充滿愚痴的輪迴,
超越(煩惱),到達彼岸,是禪修者,無欲無疑。
無執取而寂滅,我稱他為婆羅門。」
然後,長老對他說:「你經歷了這樣的痛苦,難道還不出家嗎?」他回答:「如果得到(許可),我就出家,尊者。」Suppavāsā(善生)看見他和長老交談,便走近長老問道:「尊者,我的兒子在和您說什麼?」(長老回答:)「他講述了自己在胎中所受的痛苦,並說:『如果得到你們的允許,我將出家。』」「太好了,尊者,請讓他出家吧。」長老帶他到寺院,給了他(觀想)皮、腱、骨、肉、血五種的業處(禪修對象),為他出家,並說:「Sīvali(尸婆羅),你不需要其他的教導,你只需審察你所經歷了七年的痛苦即可。」(Sīvali 說:)「尊者,出家的事就麻煩您了,至於我能做的,我自己會知道。」
結果,在第一次剃除鬚髮的瞬間,他就證得了須陀洹(Sotāpanna,初果)果位;在第二次剃除的瞬間,他證得了斯陀含(Sakadāgāmī,二果)果位;在第三次剃除的瞬間,他證得了阿那含(Anāgāmī,三果)果位。所有頭髮剃除完畢和他證得阿羅漢(Arahatta)果位是同時發生的。
那時,比丘僧團中產生了議論:「哎呀,即使有這樣福報的長老,也在母胎中住了七個月又七年,並在昏昧的胎中住了七天。」導師過來後問道:「比丘們,你們現在聚集在一起討論什麼?」(比丘們)回答:「是關於這個(Sīvali 的事)。」導師說:「比丘們,這不是這位良家子在今世所做的業。」接著講述了過去(世的事):「比丘們,在很久以前,早在有佛出現之前,這位良家子出生在 Bārāṇasī(波羅奈)的王族。父親死後,他繼承王位,擁有巨大的財富。那時,一位邊境國王想著『我要奪取王位』,前來包圍了城市,並設置了包圍圈駐紮下來。於是,國王與母親意見一致,下令將圍城四面的大門關閉七天,進出的人們都因城門而困惑(無法進出)。那時,在鹿園野棲處(Migadāyavihāre),有獨覺佛(Paccekabuddhā,獨覺佛)們發出高聲。國王聽到後,下令打開了城門。那位邊境國王也逃走了。由於那個業的果報,他在地獄等處遭受痛苦後,在此佛出現時,雖然出生在王族,仍與母親一起遭受了這樣的痛苦。然而,從他出家之時起,比丘僧團的四種資具(衣、食、住、藥)就如其所願地產生。這件事的緣起就是這樣。
後來,導師去了 Sāvatthī(舍衛城)。長老(Sīvali)禮敬世尊後說:「尊者,我想檢驗我的福報之力,請給我五百位比丘。」(佛陀說:)「帶去吧,Sīvali(尸婆羅)。」他帶著五百比丘,朝著 Himavanta(雪山)方向前行,走過森林道路。首先,住在一棵他所見到的榕樹(Nigrodha)上的天神,供養了(他們)七天。就這樣,他——
「首先見到了榕樹,第二是 Paṇḍava(般陀婆)山。
第三是 Aciravatī(阿夷羅跋提)河,第四是優美的海洋。
第五是 Himavanta(雪山),第六到了 Chaddanta(六牙象)山。
第七是 Gandhamādana(香醉山),第八則是 Revata(離婆多)山。」
在所有這些地方,(天神們)都各供養了七天。在 Gandhamādana(香醉山)上,名叫 Nāgadatta(龍授)的天神之王,在七天中,有一天供養乳粥,有一天供養酪粥。那時,比丘僧團問他:「朋友,這位天神之王,既不見有母牛被擠奶,也不見有攪拌酪漿,天子,你這(食物)是從哪裡來的呢?」天神之王回答:「尊者,這是我在 Kassapa(迦葉)十力者時代布施乳粥(khīrasalākabhatta)所得到的果報。」
後來,導師為 Khadiravaniyarevata(住在娑羅樹林的離婆多)長老做了迎接。怎麼回事呢?那時,尊者 Sāriputta(舍利弗)對導師說:「尊者,聽說我最小的弟弟 Revata(離婆多)出家了,不知他是否適應,我想去看看他。」世尊知道 Revata(離婆多)已開始修習觀智(vipassanā),兩次拒絕了他的請求,在第三次被請求時,知道(Revata)已證得阿羅漢果,便說:「Sāriputta(舍利弗),我也去。告訴比丘們吧。」長老召集比丘們,宣布:「朋友們,導師想要行腳遊方,願意去的請來。」他告訴了所有人。在十力者準備行腳出發時,不願去的比丘很少,大多數都想去,想著「我們將見到導師那金黃色的身體,或聽聞他宣說妙法」。於是,世尊在大比丘僧團的圍繞下,出發了,心想「我們要去見 Revata(離婆多)」。
然後,在某個地方,Ānanda(阿難)長老遇到一個岔路,請問世尊:「尊者,這裡有個岔路,比丘僧團該走哪條路呢?」(佛陀問:)「Ānanda,哪條路是直的?」(Ānanda 答:)「尊者,直路有三十由旬長,但是非人(Amanussa)之路。繞路則有六十由旬長,安全且食物充足。」(佛陀問:)「Ānanda,Sīvali(尸婆羅)和我們一起來了嗎?」(Ānanda 答:)「是的,尊者,他來了。」(佛陀說:)「那麼,讓僧團就走直路吧,我們要檢驗 Sīvali(尸婆羅)的福報。」為了檢驗 Sīvali(尸婆羅)長老的福報,世尊與比丘僧團踏上了三十由旬長的道路。
從開始上路起,天眾就在每一由旬的地方,建造城市,為以佛陀為首的比丘僧團準備住所以供居住。天眾們就像國王派出的工人一樣,拿著粥、點心等,一邊走一邊問:「Sīvali(尸婆羅)尊者在哪裡?」長老受到恭敬禮遇後,來到導師身邊。世尊與僧團一起受用(食物)。以這種方式,世尊享受著供養,每天最多走一由旬,度過了三十由旬的荒野,到達了 Khadiravaniyarevata(住在娑羅樹林的離婆多)長老的住處。長老知道世尊到來,在自己的住處,以神通為以佛陀為首的比丘僧團的到來,建造了休息的精舍(pahonakavihāra),為十力者造了香室(Gandhakuṭi)以及夜宿處和晝居處,然後去迎接如來(Tathāgata)。世尊沿著裝飾準備好的道路進入了精舍。當如來進入香室後,比丘們也根據戒齡(vassaggena)進入了各自的住所(patrasenāsana)。天神們想著「還不是(正餐)進食的時間」,便送來了八種飲料。世尊與僧團一起飲用了飲料。以這種方式,如來享受著恭敬禮遇,半個月就這樣過去了。
那時,有些感到不滿的比丘坐在一個地方,開始議論說:「十力者說『為了見我上首弟子的幼弟』,就來見這樣一個新學比丘(navakammikaṃ bhikkhuṃ)。這精舍附近的祇樹園精舍(Jetavanavihāra)或竹林精舍(Veḷuvanavihāra)等,又算什麼呢?這個比丘也是做這種新造工程的人,他哪裡還行沙門的法呢?」那時,導師想:「如果我長期住在這裡,這地方會變得擁擠。所謂的阿蘭若比丘(Āraññakā bhikkhū)是樂於寂靜的,Revata(離婆多)將無法安住。」於是去了長老的晝居處。長老也獨自一人,倚著經行處盡頭的禪觀板(ālambanaphalaka),坐在石板上,看見世尊從遠方走來,便上前迎接禮敬。
那時,導師問他:「Revata(離婆多),這是猛獸出沒的地方,聽到兇惡的象、馬等的聲音時,你怎麼辦?」(Revata 答:)「世尊,當我聽到它們的聲音時,會生起『林野之樂』(Araññapīti)。」世尊就在那裡,以五百首偈頌講述了林野的功德(Araññānisaṃsa)。第二天,在附近乞食後,世尊叫來 Revata(離婆多)長老,讓那些曾說長老壞話的比丘們的刀、杖、鞋、油瓶、傘都消失不見了。他們為了找回自己的資具,即使沿著來時的路走,也無法辨認那個地方。原來他們去的時候走的是裝飾準備好的平坦道路,但那天他們走的是崎嶇的道路,在各處蹲坐休息,膝行前進,壓過樹叢、樹枝和荊棘。當他們到達自己曾住過的地方附近時,在那裡的娑羅樹樁(khadirakhāṇuke)上,認出了自己掛著的傘,也認出了鞋、刀、杖和油瓶。那時他們才知道:「這位比丘是有神通的。」拿著自己的資具,說著「原來為十力者所準備的恭敬供養是這樣的啊」,就離開了。
先前到達(舍衛城)的比丘們,(在家女居士)Visākhā(毗舍佉)在他們坐在她家時問道:「尊者,Revata(離婆多)的住處舒適嗎?」(他們回答:)「舒適,優婆夷,那住處就像難陀園(Nandavana)的心材藤園(Cittalatāvana)一樣可愛。」後來,那些後面到達的比丘們,(Visākhā 問:)「尊者,Revata(離婆多)的住處舒適嗎?」(他們回答:)「別問了,優婆夷,說來不妥,那是一個充滿碎石、粗沙、岩石、崎嶇不平的娑羅森林(ujjaṅgala-sakkharā-pāsāṇa-visama-khadiravana),他就住在那裡。」
Visākhā(毗舍佉)聽了先前和後來比丘們的話,心想:「誰說的是真的呢?」飯後,她拿著香和花,去侍奉十力者(佛陀),禮敬後坐在一邊,請問世尊:「尊者,關於 Revata(離婆多)長老的住處,有些尊者讚歎,有些則貶斥。這是怎麼回事呢,尊者?」(世尊說:)「Visākhā(毗舍佉),無論(一個地方)可愛或不可愛,凡是聖者(Ariyānaṃ)之心所樂之處,那個地方就名為『可樂之地』(Ramaṇīya)。」接著說了這首偈頌:
「無論在村莊或森林,在低處或在高地,
凡是阿羅漢所住之處,那地方就是可樂之地。」
後來,世尊坐在聖眾之中,將長老(Sīvali)安置為第一,說道:「比丘們,在我的聲聞弟子中,獲得(資具)第一的比丘,是 Sīvali(尸婆羅)。」
54. 於是,尊貴的 Sīvali(尸婆羅)長老證得阿羅漢果,並獲得(資具)第一的地位後,憶起自己過去的業行,心生喜悅,為了闡明前世的譬喻故事,說了以「名為 Padumuttaro(蓮華上)的勝者」等開始的(偈頌)。我們將只對其深奧義理的字句進行解釋。
54.
名為蓮華上(Padumuttaro)的勝者,是於一切法具眼之人。
在距今十萬劫之前,這位導師出現於世。
55.
他的戒行無量,定力如鑽石。
他的最勝智慧無量,解脫無與倫比。
56.
在人、天、龍、梵天眾的集會中,在充滿沙門與婆羅門的場合裡,
導師宣說了法。
57.
他有一位獲得大利養、具足福德、光輝顯赫的弟子。
導師在大眾中,充滿自信地立他為最勝者(第一)。
58.
當時,我是一位剎帝利,住在名為天鵝(Haṃsa)的城市。
聽聞勝者對那位弟子眾多功德的讚歎後,
59.
我邀請(佛陀及其僧團)應供七日,供養了他們飲食。
行了盛大布施後,我發願求得那個地位(即如那位弟子般獲得大利養)。
60.
那時,人中之雄(佛陀)見我恭敬地禮拜其足,
以宏大的聲音(或:以清晰的聲音)說道:
61.
“‘諸位,請聽勝者的話語,’(他對)渴望聽聞的大眾、
天、阿修羅、乾闥婆,以及具大威力的梵天眾說道。
62.
沙門與婆羅門也合掌敬禮(說):
‘禮敬您,人中牛王!禮敬您,最上之人!’
63.
‘這位剎帝利對您們行了持續七日的大布施。’
‘大仙啊,請為渴望聽聞的我們解說此布施的果報吧。’
64.
於是,世尊說道:‘請聽我所說。’
‘此布施已立基於無量的佛陀及僧團。’
65.
‘誰能盡說此供養的果報?它的果報確是無量的。’
‘況且,這位大富貴者還發願求得最上的地位。’
66.
“‘他將如善見Sudassana比丘一樣,成為獲得廣大利養者。’”
“‘同樣地,在未來世,他也將得償所願。’
67.
“‘於十萬劫後,將有生於甘蔗(Okkāka)族者。’
“‘名為喬達摩(Gotama),依其族姓,他將成為世間的導師。’
68.
“‘他將是法之繼承者,親生(於法)且由法所化現。’
“‘作為弟子他名為尸婆利(Sīvali),將成為師尊的聲聞。’
69.
憑藉那善業、意向與決心的果報,我捨棄人身後,轉生至三十三天(Tāvatiṃsa)。
70.
距今九十一劫,導師毗婆尸(Vipassī)出現於世,
他相貌莊嚴,能觀照一切諸法。
71.
當時,在般頭摩底(Bandhumatī)城,我是一個富貴家庭的(僕役),
深受喜愛和重視,擔任管理事務的工作(或:從事勞務工作)。
72.
那時,有一群人為大仙毗婆尸(Vipassī)籌辦了一次
非常盛大、極負盛名的飲食供養。
73.
當盛大供養結束後,他們想供上(飯後)點心與食品,
但四處尋找,卻找不到新鮮的凝乳和蜂蜜。
74.
我拿了新鮮凝乳和蜂蜜,
正要去生意主管的事務房時,尋找它們的人們見到了我。
75.
即使他們給了我上千(錢幣),也無法得到那兩樣東西(我不斷抬價)。
於是我心下思忖:‘這(供養)絕非小事。’
76.
“‘既然所有人都如此恭敬如來(Tathāgata),’
“‘我也要對世間導師及其僧團行此恭敬之事。’
77.
這樣想後,我便將凝乳和蜂蜜混合在一起,
搗勻後,獻給了世間歸依處及其僧團。
78.
憑藉那善業、意向與決心的果報,我捨棄人身後,轉生至三十三天(Tāvatiṃsa)。
79.
後來,我在波羅奈(Bārāṇasī)城轉生為一位名聲顯赫的國王。
那時,我對敵人感到憤怒,便下令封鎖城門。
80.
當時,苦行者們被阻擋,挨餓了一整天。
由於那業報,我死後墮入了極苦的地獄。
81.
在現在這最後一生中,我生於拘利(Koliya)城。
我的母親是修波婆(Suppavāsā),父親是離車(Licchavī)族的摩訶利(Mahāli)。
82.
由於過去(作國王時)封鎖城門的業力,以及剎帝利(過去布施)的福業,
我在母親的子宮中痛苦地住了七年。
83.
我母親因難產而痛苦了七天,受盡極大的折磨。
由於她慫恿我,她也是如此痛苦。
84.
(我終於)順利出生後,受到佛陀的悲憫。
在出生的同一天,我就出家修了梵行。
85.
我的戒師是舍利子(Sāriputta),具大神通的大目犍連(Moggallāna)。
在我剃除鬚髮時,具大智慧的(舍利子)尊者教導了我。
86.
在鬚髮被剃除的當下,我就證得了阿羅漢果。
天、龍、人們都為我帶來(各種)資具供養。
87.
由於我過去曾以特別的資具,歡喜供養歸依處蓮華上(Padumuttara)佛與導師毗婆尸(Vipassī)佛,
88.
因為那些業行的殊勝力量,
我在一切處——森林、村落、水中、陸地——都能獲得利養。
89.
導師、世間最勝者與三萬比丘同行,前往見離越(Revata)尊者時,
90.
那時,具大智慧的世間導師、大英雄佛陀與僧團,
所需的一切資具都由天眾呈獻到我這裡來。
91.
我供養了佛陀,他前往見了離越(Revata)後,
回到祇陀園(Jetavana),便立我為最勝者(第一)。
92.
‘比丘們,在我的弟子中,尸婆利(Sīvali)是獲得利養第一者。’
利益一切世間的導師,在大眾中如此稱揚我。
93.
‘我的煩惱已被燒盡……(中略)……我住於無漏境界。’
94.
‘我已善來……(中略)……佛陀的教導已被實踐。’
95.
‘四無礙解……(中略)……佛陀的教導已被實踐。’
AP.1.546 瓦幾撒長老傳 vaṅgīsattherāpadānaṃ
義注:
在第四個《傳記》中,名為《傳記:名叫蓮華勝的勝者等》的,是尊者瓦幾撒長老的譬喻。這位長老也是在過去諸佛中,曾為成佛積聚了資糧,在各種存在中,積聚了作為證悟之基礎的功德。在蓮華上世尊的時代,他出生在鵝城一個大富之家,長大成人後,為了聽法,與城市居民一同前往寺院。在聽法時,看見世尊將一位有辯才的比丘立為第一,於是對世尊做了殊勝的服務,並發願:「願我在未來也能成為有辯才者中的第一!」他被世尊授記:「你將盡形壽行善,享受天與人兩種成就;在此佛陀出現的時期,你將出生在舍衛城的一個婆羅門家庭中;由於你母親是位遊行外道,你在後來也被稱為『遊行者』,並得名為『瓦幾撒』;你將學習三吠陀,然後令老師滿意,並學得了一個名叫『知死人頭咒』的咒術;透過用指甲敲擊死人的頭骨,你就能知道:『這個眾生轉生到了某某道中。』」
婆羅門們認為「這是我們謀生的方法」,就帶著瓦幾撒,遊歷村莊、城鎮與王城。瓦幾撒讓人取來即使死了已三年的人的頭骨,用指甲敲擊,然後說:「這個眾生轉生到了某某趣中。」為了消除大眾的疑惑,他叫來那些相關的人,讓他們講述他們自己的歸趣。因此,那些大眾對他產生了極大的信心。他依賴這個能力,從大眾手中獲得一百甚至一千錢。婆羅門們帶著瓦幾撒,隨心所欲地遊歷。瓦幾撒聽聞了世尊的功德後,想要去親近世尊。婆羅門們阻止他,說:「沙門喬達摩會用幻術誘惑你的。」
瓦幾撒不聽從他們的話,去到世尊的近處,世尊給予了友好的接待後,他坐在一邊。世尊問他:「瓦幾撒,你知道某種技藝嗎?」「是的,喬達摩尊者,我知道一個叫做『知死人頭咒』的咒術,透過它,即使用指甲敲擊死了三年的人的頭骨,我也能知道他轉生的地方。」於是,世尊讓人取來四個頭骨:一個是轉生到地獄的眾生的頭骨,一個是轉生到人間的,一個是轉生到天界的,一個是已經完全涅槃的阿羅漢的頭骨,並展示給他看。他敲擊第一個頭骨後,說:「喬達摩尊者,這個眾生轉生到了地獄。」世尊說:「善哉,瓦幾撒!你看得很準。這個眾生轉生到了哪裡?」世尊問。「轉生到人世間。」「這個呢?」「天界。」他正確說出了三個頭骨轉生的地方。然而,當他用指甲敲擊那位已完全涅槃者的頭骨時,既看不到終點也看不到開端。於是世尊問他:「你無法知道嗎,瓦幾撒?」「喬達摩尊者,請看,我正在檢查。」但是即使反覆翻轉頭骨,他也無法憑藉屬於外道的咒語來知道一位漏盡者的頭骨。於是,汗水從他的額頭滴下。他感到羞愧,沉默了。於是世尊對他說:「你疲倦了嗎,瓦幾撒?」「是的,喬達摩尊者,我無法知道這位眾生轉生的地方。如果您知道,請告訴我。」「瓦幾撒,這個我也知道,比這更超越的我也知道。」說了這話後,世尊說出了這兩首偈頌:
「了知一切眾生的死與再生,
他已離貪、善逝、覺者,我稱他為婆羅門。
諸天、乾達婆、人類都不知道他的去處,
他是漏盡的阿羅漢,我稱他為婆羅門。」
聽了偈頌後,瓦幾撒說:「既然如此,喬達摩尊者,請您將那個明咒賜予我吧!」他表達了敬意後,坐在世尊近旁。世尊說:「我們只傳授給與我們有相同標誌的人。」瓦幾撒去到婆羅門們那裡,說:「無論如何,在我得到這個咒語之前,請你們不要擔心。我學習了咒術後,將成為整個閻浮提中最傑出的,這對你們也將是極好的。」他為了得到咒語的目的,去到世尊近旁,請求出家。那時,有一位名叫尼拘律陀劫波的上座長老正站在世尊近旁,世尊命令他:「尼拘律陀劫波(Nigrodhakappo),你為他辦理出家。」那位長老依照世尊的指示,為他辦理了出家,並教導他:「你首先學習與咒語相關的禪修業處。」於是教導了他三十二身分的業處以及觀禪的業處。他在背誦三十二身分業處的同時,就建立了觀禪的業處。婆羅門們去到他那裡,問:「怎麼樣,瓦幾撒尊者,你在沙門喬達摩近旁學到技藝了嗎?」「是的,學到了。」「那麼,來吧,我們走吧。」「還學什麼技藝呢?你們去吧,你們沒有必須為我做的事。」婆羅門們說:「現在連你也落入沙門喬達摩的掌控了,被他的幻術誘惑了,我們在你近旁還能做什麼呢?」他們就沿著來時的路離開了。瓦幾撒增長了觀智,證悟了阿羅漢果。
如此,這位長老在證得阿羅漢果後,憶起自己過去的業行,心生喜悅,為了闡明過去行事的譬喻,他說出了名為「名叫蓮華上的勝者等」的偈頌。我們將只解釋其最核心的意義。
第96偈:
「有一位名為蓮華上(Padumuttara)的勝者,他是洞悉一切法的眼目。
在距今十萬劫之前,這位導師出現於世。」
第97偈:
「就像大海中的波浪,如同天空中的星辰,
他的教法也是如此,受到阿羅漢們的敬仰。」
第98偈:
「他受到天眾、阿修羅、龍族以及人類的推崇,
在充滿沙門與婆羅門的人群中,這位最勝的勝者屹立其中。」
第99偈:
「他以光明照耀世間,這位徹悟世間的勝者,
以言語啟發眾生,教化那些如蓮花般純潔的堪受教導者。」
第100偈:
「他具備四無所畏,是至高無上的人,
已捨離恐懼與畏怯,達到安穩,充滿自信。」
義注:「具足四無畏」:
「於障礙法與出離法,於佛德與漏盡,
於此四法中,佛陀善通達無畏。」
如此所說的四無畏智所具足、所成就、所具有,是這個意思。
第101偈:
「他宣稱自己已達至無上的境地,成就了佛地,
他是世間最尊貴者,沒有任何能指責他的人。」
第102偈:
「他的聲音如獅子吼,毫不畏懼,
無論是天神、人類或梵天,都無人能與他抗衡。」
第103偈:
「他宣說最勝的教法,救度包括天眾在內的眾生,
在眾會中自信地轉動法輪。」
第104偈:
「他有一位具足辯才、備受讚譽的上首弟子,
稱揚其眾多美德後,將他立為最勝者。」
第105偈:
「那時,我在杭薩瓦提(Haṃsavatī)城,是一位備受敬重的婆羅門,
通曉一切吠陀,名為瓦幾撒(Vāgīso),是辯論的征服者。」
第106偈:
「我前往那位大英雄處,聽聞他說法後,
生起極大的喜悦,對那位弟子的美德深感歡喜。」
第107偈:
「我邀請了善逝(Sugata)與僧團,這位世間的喜悅者,
供養飲食七日,並以雙層布衣供養。」
第108偈:
「我以頭頂禮其足,合掌恭敬,
歡喜地站在一旁,讚歎最勝的勝者。」
第109偈:
「『禮敬您,辯論的征服者(vādimaddana)!禮敬您,聖者中最尊貴者(isisattama)!
禮敬您,世間最上者!禮敬您,賜予無畏者!』」
第110偈:
「『禮敬您,魔的征服者(māramathana)!禮敬您,邪見的破除者(diṭṭhisūdana)!
禮敬您,賜予寂靜安樂者!禮敬您,皈依的依處!』」
第111偈:
「『您是無依者的依怙,恐懼者的無畏施者,
是尋求安穩者的依靠,是求皈依者的皈依處。』」
第112偈:
「如此以各種方式讚歎具足大德的正覺者後,
我向辯論征服者(vādisūdassa)的比丘祈願,希望能達到他的境界。」
第113偈:
「那時,具足無邊辯才的世尊說道:
『那位以飲食供養佛陀與千位弟子達七日,』」
第114偈:
「『並以雙手合掌,歡喜稱揚我的美德者,
他祈願能達到那位辯論征服者(vādisūdassa)比丘的境界。』」
第115偈:
「『在未來世中,他將實現這個心願,
經歷無數天界與人間的成就。』」
第116偈:
「『在十萬劫後,出身於奧卡卡(Okkāka)族,
名為喬達摩(Gotamo),將成為世間的導師。』」
第117偈:
「『他將是法之繼承者,親生於法、由法所化,
名為瓦幾撒(Vaṅgīso),成為導師的弟子。』」
第118偈:
「聽聞後,我心生歡喜,盡一生以各種供養,
以慈心侍候那位如來。」
第119偈:
「憑藉那善業、心願與決意,
捨棄人身後,我往生於兜率天(Tusita)。」
第120偈:
「在最後一生中,如今我生於外道之家(vippakule),
當我再生時,已是七歲。」
第121偈:
「我通曉一切吠陀,精通辯論術,
是辯論之主(vādissaro),善於言辭,能摧破他人論點。」
第122偈:
「因生於瓦幾(Vaṅge)之地,故稱瓦幾撒(Vaṅgīso),
或因言語卓越,故稱瓦幾撒(Vaṅgīso),
這名字為世人所認可。」
第123偈:
「當我達到成熟,立於青年時期,
那時在優美的王舍城(Rājagahe),我見到了大智慧的舍利弗(Sāriputta)。」
(第25誦品結束)
第124偈:
「他正托鉢行走,手持鉢具,善自制,
目光低垂,言語適量,僅注視一軛之距。」
第125偈:
「見到他後,我驚歎不已,自言自語道:
『就像金黃色的金蓮花般莊嚴,我心生一偈。』」
第126偈:
「他為我指出導師——正覺者、世間導師(Lokanāyaka),
那位智者、英雄,更進一步對我開示。」
第127偈:
「他說了極難理解的離染之言,
以種種辯才,令那位勝者歡喜。」
第128偈:
「我以頭頂禮其足,請求道:『請讓我出家!』
那位大智者便帶我前往最勝的佛陀處。」
第129偈:
「我以頭頂禮佛足後,坐於導師身旁,
善說者中最勝者對我說:『瓦幾撒(Vaṅgīsa),你是否知道
第130偈:
某種技藝?』我回答:『我知道。』
『即使是一具被棄於森林、已死十二年的頭顱,
若你能以你的高等知識辨別,就試試吧。』」
第131偈:
「當我應允後,他顯示了三顆頭顱,
他們再生於地獄、人界與天界,我令它們說話。」
第132偈:
「那時,導師顯示了一顆已斷盡煩惱者的頭顱,
從那時起,我斷除驕慢,請求出家。」
第133偈:
「出家後,我處處讚歎善逝(Sugata),
那時,比丘們嫉妒抱怨:『他是詩人!』」
第134偈:
「為考察我,導師、調御師(Vināyako)說道:
『這些即興詩句,是自然從你心中流露的嗎?』」
第135偈:
「『英雄啊,我不是詩人,它們是自然流露的。』
『那麼,瓦幾撒(Vaṅgīsa),現在就自然地讚歎我吧。』」
第136偈:
「那時,我以偈頌讚歎那位英雄、聖者中最尊貴者(isisattama),
勝者歡喜,立我為最上者。」
第137偈:
「以辯才與心,我輕視他人,
但因那位溫和者(指佛陀)的震撼,我證得了阿羅漢果。」
第138偈:
「『他是辯才中最勝者,無人能及,
比丘們,應當如此記住這位比丘瓦幾撒(Vaṅgīso)。』」
第139偈:
「我於十萬劫前所造的業,如今在此結果,
如同解開繫繩的船,我燒盡了一切煩惱。」
第140偈:
「我的煩惱已被燒盡……(中略)……我住於無漏之境。」
第141偈: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中略)……我已完成佛教導的使命。」
第142偈:
「我具足四無礙解……(中略)……我已完成佛教導的使命。」
AP.1.547 難陀卡長老傳 nandakattherāpadānaṃ
第143偈:
「有一位名為蓮華上(Padumuttaro)的勝者,他是洞悉一切法的眼目。
在距今十萬劫之前,這位導師出現於世。」
第144偈:
「他是言說者中最卓越者,為了所有眾生的利益與安樂,
這位人中之牛王(purisājañño),為包括天眾在內的眾生而行道。」
第145偈:
「這位勝者成就至高的名譽,具足榮耀,如享有聲譽與光輝的君王(kittivaṇṇabhato),
受到全世界的供養,在一切方向聞名。」
第146偈:
「他已超越疑惑,渡越一切猶豫,
心意圓滿,達成了最勝的正覺。」
第147偈:
「他是人中最勝者,是未曾生起的道途的開創者,
他闡明了未曾宣說的法,令未生的得以生起。」
第148偈:
「他是知道者、悟道者(maggavidū),是人中牛王(narāsabho),宣說道途,
是善於道途的導師,是御者中最勝者(sārathīnaṃ varuttamo)。」
第149偈:
「那時,這位大悲的導師(nāyako)宣說法教,
將沉溺於愛欲泥沼的眾生拯救出來。」
第150偈:
「他有一位備受推崇的上首弟子,善於教導比丘尼眾,
大聖賢(mahāmuni)將他立為其中最卓越者,並予以稱揚。」
第151偈:
「我聽聞後心生歡喜,邀請了那位如來(tathāgataṃ),
供養他與僧團飲食,並祈願能達到那最勝的境界。」
第152偈:
「那時,喜悅的歸依處(nātho)、大仙(mahāisi)對我說道:
『願你長壽安樂(dīghāvu),你將實現那個心願。』」
第153偈:
「在十萬劫後,出身於奧卡卡(Okkāka)族,
名為喬達摩(Gotamo),將成為世間的導師。」
第154偈:
「他將是法之繼承者,親生於法、由法所化,
名為難陀卡(Nandako),成為導師的弟子。」
第155偈:
「憑藉那善業、心願與決意,
捨棄人身後,我往生於三十三天(tāvatiṃsūpago)。」
第156偈:
「在最後一生中,如今我生於富商之家(seṭṭhikule),
在優越、繁榮、富饒的大城舍衛城(Sāvatthiyaṃ)。」
第157偈:
「當善逝(Sugata)入城時,我見到他,心生驚歎,
在接受祇陀林(Jetārāma)的供養後,我出家過無家生活。」
第158偈:
「不久之後,我便證得了阿羅漢果,
從那時起,我已渡越輪迴,被一切見者(sabbadassinā)所教導。」
第159偈:
「我為比丘尼眾說法,並接受她們的提問,
所有被我教導者,都成為無漏者。」
第160偈:
「那時,四百九十五位比丘尼心生歡喜、深受利益,
他將我立為教導比丘尼眾的最勝者(aggaṭṭhāne)。」
第161偈:
「我於十萬劫前所造的業,如今在此結果,
如同解開繫繩的船,我燒盡了一切煩惱。」
第162偈:
「我的煩惱已被燒盡……(中略)……我住於無漏之境。」
第163偈: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中略)……我已完成佛教導的使命。」
第164偈:
「我具足四無礙解……(中略)……我已完成佛教導的使命。」
AP.1.548 迦留陀夷長老傳kāḷudāyittherāpadānaṃ
義注:
在第六品中,名為蓮華上的勝者…等,這是尊者迦留陀夷長老的故事。這位長老在過去的諸佛中,累積了成道的資糧,在各種存在中積聚了能導致出離的依止的福德。在蓮華上世尊的時代,他投生於漢沙瓦提城的一個家族家庭中,獲得了智慧,聽聞世尊的說法。他看到世尊將一位比丘安置於「令家族生信者」的最高位後,做了相應的決意業行,祈願獲得那個位子。世尊也授記了他。他一生行善,在天界與人間輪迴,在我們的菩薩入母胎的那一天,從天界逝世,就在迦毘羅衛城的大臣家族中結生。他與菩薩在同一天出生,就在那天,人們用細棉布包裹他,帶他去侍奉菩薩。確實,與菩薩同時在一天內出生的這七位,被稱為「同生者」:菩提樹、羅睺羅的母親(Rāhulamātā)、四種寶藏(cattāro nidhī)、可乘坐的象(ārohaniyahatthī)、犍陟馬(Kaṇḍako)、車匿(Channo)、迦留陀夷(Kāludāyī)。接著,在為他取名的日子,由於是全城歡喜高興的日子,他們就給他取名為優陀夷。但因為帶有一些黑色的成分,他後來以迦留陀夷之名而聞名。他與菩薩一起玩孩童的遊戲,逐漸長大。
後來,當世間導師進行偉大的出家,離開宮殿,漸次證得一切知智,轉動無上法輪後,依止王舍城,住在竹林精舍時,淨飯大王聽聞了這個消息,派遣了一位由千人圍繞的大臣,說:「去帶我的兒子來這裡。」那位大臣在世尊說法的時候,去到世尊附近,站在集會的邊緣,聽聞佛法後,與隨從們一起證得了阿羅漢果。那時,世尊伸出手說:「來吧,比丘們!」就在那一刻,他們全都成了具有神變所生的衣鉢、猶如六十臘的長老。從證得阿羅漢開始,聖者們自然就是中立的,因此那位大臣沒有向十力者轉達國王的訊息。國王心想:「既沒有去的人回來,也沒有聽到任何消息。」於是又派遣了另一位由千人圍繞的大臣。當這位也發生同樣的情況後,又派另一位… 以此方式,總共派遣了九位大臣,每位都有千人圍繞。他們全都去了,證得阿羅漢果後,就沉默不語了。
那時國王思惟:「這麼多人,儘管對深情,關於十力者來這裡的事,卻什麼也沒說。然而這位優陀夷與十力者曾有親近,是兒時的玩伴,而且對我有感情,我將派遣他。」於是,召他來後,說:「親愛的,你帶著千人隨從去,帶十力者來這裡。」並派遣了他。但他在離開時說:「大王,如果我能出家,我就帶世尊來這裡。」國王對他說:「即使出了家,也要讓我見見我的兒子。」他去了王舍城,在世尊說法的時候,站在集會的邊緣,聽聞佛法後,與隨從們一起證得阿羅漢果,並安住於「來,比丘」後的狀態。他證得阿羅漢後,心想:「現在還不是十力者去家鄉城鎮的時候,雨季過後,到了山上、森林叢中、地被青草覆蓋的時節,才是行走的時候。」他等待適合行走的時節,當雨季結束時,他讚歎了世尊前往家鄉城鎮的時節。此事在長老偈中如此說:
「尊者啊,現在那些樹木,果樹已捨棄了葉叢,它們像有火焰者般照耀著,大英雄啊,這是分享汁液的時節了。」
「盛開的樹木令人喜悅,香氣向四面八方飄散;它們捨棄了葉子,渴望果實,英雄啊,這是離開此地的時候了。」
「不極冷也不極熱,尊者啊,這季節適宜旅途,令人愉快。讓釋迦族和拘利族看見您渡過羅希尼河,面朝西方。」
「懷著期望,人們耕種田地;懷著期望,他們播下種子;懷著期望,商人們為運載財富而前往大海。我懷著這個期望而住立,願我的這個期望成功。」
「不極冷,不極熱,沒有嚴重的饑荒與寒冷。大地柔軟、青綠,大聖賢啊,就是此時這季節。」
「人們一次又一次地播種種子,天空一次又一次地下雨,農夫一次又一次地耕種田地,穀物一次又一次地來到國家。」
「乞求者一次又一次地行走,施主們一次又一次地布施。施主們一次又一次地布施後,一次又一次地前往天界之處。」
「確實,英雄淨化了,他生在有廣大智慧的家庭中。我想,天眾之主能夠做到,聖賢啊,因為您,名為真實者,誕生了。」
「偉大仙人的父親名為淨飯,而佛陀的母親名為摩耶。她懷著菩薩在胎中,身體壞滅後,於三十三天喜樂。」
「那位喬達彌gotamī,從此世命終逝世後,具備天界的五欲,被那些天眾圍繞著,她以五種欲樂而喜樂。」
「我是無敵者、無有匹敵者、如來佛陀的兒子。我的父親正是您,喬達摩尊者啊,以法而言,您是我的父親。」
「芒果樹、波那薩樹、迦毗陀樹,掛滿花朵與嫩葉,結著持久的果實,像小的蜜井一樣流淌。道路兩邊都可見到,大名者啊,是該走的時候了。」
「蒲桃樹、極甜的尼波樹,結著蜜塊般天果的樹,它們在兩邊照耀著,大名者啊,是該走的時候了。」
「提婁達迦樹、毗耶羅樹,金色、令人喜悅,常結小果,大名啊,是該走的時候了。」
「香蕉樹、第五種波羅蜜樹,掛滿熟透的果實,在兩邊垂掛著,大名者啊,是該走的時候了。」
「常持蜜果,令人喜悅的孔雀樹,常結小果,大名者啊,是該走的時候了。」
「亨多拉藤,照耀如銀塊,覆蓋著熟果,小果,流著蜜汁。眾鳥吃著那些果實,大名者啊,是該走的時候了。」
「烏曇婆羅樹,有赤銅色,果實常極甜,在兩邊垂掛著,大名者啊,是該走的時候了。」
「有許多如此的樹,各種結果的樹木,在兩邊垂掛著,大名者啊,是該走的時候了。」
「瞻蔔迦花、沙羅羅花、那伽花,香氣甜美,被花環吹拂,盛開的頂端照耀著,以香氣禮敬。它們恭敬地低垂著頂端,如同敬禮,大名者啊,是該走的時候了。」
那些頂端開滿繁花的樹木閃耀著,它們以美妙的香氣來莊嚴地供養。
它們恭敬地彎下樹梢,偉大名聲者啊,這正是您啟程的時刻。
“紅厚殼樹、山上的紅厚殼樹,這些生長於大地上的樹木正盛開著花朵。
那些頂端開滿繁花的樹木閃耀著,它們以美妙的香氣來莊嚴地供養。
它們恭敬地彎下最高的樹梢,偉大名聲者啊,這正是您啟程的時刻。
“無憂樹和高貴的婆羅樹,這些優美的樹能帶來喜悅。
芬芳的楝樹和班提花(Bandhuka),裝飾著鮮紅的色彩。
它們恭敬地彎下最高的樹梢,偉大名聲者啊,這正是您的時機。
“楝樹花常年盛開,閃耀著金色的光輝。
它們散發出天界的香氣,使一切方向都變得莊嚴。
它們恭敬地彎下樹梢,偉大名聲者啊,這正是您的時機。
“擁有美麗葉片和豐足香氣的緬梔花(Ketaki)和木香花(Dhanuketaki)。
它們散發出美妙的香氣,使一切方向都充滿芬芳。
它們正在恭敬地供養,偉大名聲者啊,這正是您的時機。
“素馨花(Mallika)、茉莉花(Jati),以及芬芳的小朵素馨花(Khuddamallika)。
它們的香氣飄散至一切方向,使道路的兩旁都變得美麗。
它們正為您恭敬地低垂,偉大名聲者啊,這正是您的時機。
“馬纓丹(Sindhuvara),清涼芬芳,香氣被風吹送。
它們莊嚴地供養一切方向,使道路的兩旁都變得美麗。
它們恭敬地彎下最高的樹梢,偉大名聲者啊,這正是您的時機。
“獅子,以及有鬃毛的獅子(Kesarasiṃha),受到四足動物的侍奉。
牠們在飲用天神的飲料時無所畏懼,這些獸中之王具有威勢。
“牠們以獅子吼聲來供養,這些獸中之王恭敬地向您致敬。
牠們聚集在道路的兩旁,偉大名聲者啊,這正是您的時機。
“老虎、獵豹(Sindhava)、鼬鼠(Nakula),形貌優雅卻也令人畏懼。
牠們在空中跳躍,不被任何事物所驚嚇。
牠們恭敬地向您致敬,偉大名聲者啊,這正是您的時機。
“那些分成三支象牙的、形貌優美、叫聲悅耳、美麗的六牙象。
牠們的四肢穩固地站立,在道路的兩旁鳴叫。
牠們歡喜地笑著,偉大名聲者啊,這正是您的時機。
“優美的鹿、野豬、羚羊(Pasadā),有著斑駁的身體和美麗的肢體。
身材高矮適中,形貌優美,肢體勻稱。
牠們在道路的兩旁歌唱,偉大名聲者啊,這正是您的時機。
“牛羚(Gokaṇṇa)、大羚羊(Sarabha)、羚羊(Ruru),身材高矮適中。
形貌優美,肢體完美,牠們正在嬉戲玩耍。
那時牠們正在侍奉您,偉大名聲者啊,這正是您的時機。
“豹、熊、狼(Taraccha),以及水獺(Tudara)、獺(Varuṇa),總是如此。
如今牠們全都受到了教化,因為您的慈悲與溫和。
牠們現在確實是親近的侍奉者,偉大名聲者啊,這正是您的時機。
“兔子、豺狼、鼬鼠,許多黑色的兔子(Kalandaka)。
麝香鹿(Kasturā),勇敢的、芬芳的,牠們全都在一起歌唱。
偉大名聲者啊,這正是您的時機。
“那些藍頸的孔雀,有著美麗的冠毛和漂亮的翅膀。
牠們尾羽美麗,叫聲悅耳,如同寶石般的竹笛(Vēḷuriya)聲。
牠們發出鳴叫聲來供養,這正是您去見父親的時刻。
“那些有金色斑紋的天鵝,以及快速飛行的天鵝(Javaṃsa),在空中遨遊。
牠們全都從巢中出來,專注於見證勝利者(佛陀)。
牠們以甜美的聲音鳴叫,這正是您去見父親的時刻。
“天鵝、赤頸鶴(Koñca)、叫聲悅耳者,以及在水上活動的鴛鴦(Cakkavāka)。
蒼鷺(Baka)、白鷺(Balākā)、美麗者,水雞(Jalakākka)、水鴨(Sarakukkuṭa)。
這些(鳥類)恭敬地大聲鳴叫,這正是您去見父親的時刻。
“那些斑斕、形貌優美、叫聲悅耳的椋鳥(Sāḷikā),有著美麗的喙。
牠們從樹頂飛下,在道路的兩旁鳴叫。
牠們在各處鳴叫,這正是您去見父親的時刻。
“那些完全斑斕的杜鵑鳥(Kokilā),總是發出悅耳的聲音,非常優美。
牠們令人群感到驚嘆,連同天眾和朋友們。
牠們以歌聲供養,這正是您去見父親的時刻。
“蜜蜂、魚鷹(Kurarā)、鶯(Sārā),總是充滿在森林中。
牠們使樹林充滿低鳴聲,彼此和諧相伴。
牠們以歌聲歌唱,這正是您去見父親的時刻。
“鷓鴣(Tittirā),叫聲悅耳、優美,森林中的鷓鴣叫聲悅耳。
聲音悅耳,令人喜愛,這正是您去見父親的時刻。
“那些覆蓋著白色細沙、有良好淺灘、令人愉悅的河流。
充滿甜美的水,這些河流總是閃耀著。
在那裡沐浴和飲用後,這正是您去見親族的時刻。
“充滿鱷魚和海怪(Makara),環繞著藤蔓和紅蓮(Muñjarohita)。
遍布魚類和烏龜,這些清涼水流的河流非常美麗。
在那裡沐浴和飲用後,這正是您去見親族的時刻。
“遍布青蓮花(Nīluppala),同樣也有紅蓮花(Rattuppala)。
散佈著白蓮(Kumuda)和青蓮(Uppala),這些河流以多種方式莊嚴著。
那裡有清涼的水,這正是您去見親族的時刻。
“被白蓮(Puṇḍarīka)覆蓋,簇擁著紅蓮(Paduma)。
在道路的兩旁,這裡那裡都盛開著蓮花(Pokkharaṇī)。
在那裡沐浴(於)水中,這正是您去見親族的時刻。
“散佈著白色沙洲、有良好淺灘、令人愉悅的(河流)。
充滿清涼水的大水流,這些河流非常美麗。
它們在兩條道路之間流淌,這正是您去見親族的時刻。
“在道路的兩旁,遍布著村莊和城鎮。
虔誠、內心清淨的人們,他們是皈依三寶者。
他們的願望已圓滿,這正是您去見親族的時刻。
“在那些各個地方,天眾和人眾兩者。
都以香和花環來莊嚴供養,這正是您去見親族的時刻。”
就這樣,這位長老以六十首偈頌,讚歎了導師(佛陀)啟程的情景。那時,世尊心想:“迦留陀夷(Kāḷudāyī)期盼我啟程,我應滿他的願。”見到在那次啟程中許多人證得殊勝的成就後,世尊由兩萬位漏盡的阿羅漢圍繞著,以迅速的遊行方式,體驗著如前所述所應得的果報,受到兩足、四足等眾生的親近供養而受供養,被如前所述的美妙香花之香所薰香,對村莊與城鎮的居民行攝受(佈施、愛語、利行、同事),走上了前往迦毗羅衛城的道路。長老以神通力前往迦毗羅衛城,站在國王面前的空中。國王見到了前所未見的景象,當被國王問到“你是誰?”時,長老說道:“如果你不知道有一位大臣之子被你派往世尊那裡,那麼你應當這樣知道。”並說出了偈頌:
“我是難勝者(Asayhasāhi,指佛陀)之佛子,亦是無等倫者(Aṅgīrasa)之子。
依循正法,薩迦王啊,你是我父親的父親,喬達摩啊。”(長老偈536)
如此表明身份後,歡喜雀躍的國王讓長老坐在極貴重的座位上,並將自己準備好的各種美味食物的缽盛滿後獻上。當獻上缽時,長老顯示了(世尊)即將到來的情形。當被說“為何要急著去?請用餐吧”,長老回答說:“我要去導師那裡用餐。”國王問:“但導師在哪裡?”長老答:“他由兩萬比丘圍繞著,為了讓你們見面,已踏上了道路。”
“你享用這缽食物吧,另帶一份給世尊。直到我的兒子(指佛陀)到達這城市為止,請從這裡給他送食物。”長老做完用餐的事務後,為國王和集會說法,並在世尊到來之前,使國王的住處對三寶的功德生起淨信,在一切眾人眼前,將應送給世尊的盛滿食物的缽釋放到空中,自己也騰空而起,帶著食物前去,將缽放在世尊手中。世尊也享用了那缽食物。就這樣,在世尊每日行走一由旬、從王舍城出發走六十由旬的道路期間,長老每日都從王舍城取來食物獻上。世尊漸漸到達迦毗羅衛城,並在第二天於王城的街道上托缽乞食。淨飯王(Suddhodana)大王聽到後,去到他那裡,心想:“不應該這樣做,這不是王族的傳統。”世尊說道:“大王,那是你們的傳統,但這是我們的佛傳統。”並說法道:
“應起身,勿放逸,應實踐善法。
行法者於此世、他世皆得安樂。
“應實踐善法,勿行惡法。
行法者於此世、他世皆得安樂。”(法句經 168-169)
國王證得了須陀洹果(入流果)。之後,國王邀請以佛陀為首的比丘僧團,在自己的宮殿中供養飲食,飯食結束後,聽聞了《護法本生》(Jātaka 1.10.92 等)的故事,他與眾人一起證得了阿那含果(不還果)。後來,他在白傘(Setacchatta)之下躺臥時,證得了阿羅漢果,並般涅槃了。
之後,世尊前往羅睺羅的母親、憍賞彌夫人(Bimbādevī)的宮殿,為她說法,消除她的憂愁,通過講述《月光緊那羅本生》(Jātaka 1.14.18 等)故事使她生起淨信,然後前往尼拘律園(Nigrodhārāma)。於是,憍賞彌夫人對兒子羅睺羅童子說:“去吧,向你父親請求應得的財產。”童子跟著世尊,說道:“沙門,請給我繼承物。”並說:“沙門,您的影子令人舒適。”世尊帶他到尼拘律園,說:“你應接受出世間的繼承物(指佛法)”,並使他出家。後來,世尊坐在聖眾之中,說道:“比丘們,在我的聲聞比丘弟子中,最能令家族生起淨信者,是迦留陀夷長老。”(增支部 1.219, 225)並將長老立於此最勝地位。
165. 長老獲得了此最勝地位後,憶起自己過去世的業行,心生喜悅,為了闡明過去生中的事蹟(Apādāna),說出了以下以“有蓮華色佛(Padumuttara)”等開始的偈頌。
第165偈:
「有一位名為蓮華上(Padumuttaro)的勝者,他是洞悉一切法的眼目。
在距今十萬劫之前,這位導師出現於世。」
第166偈:
「他是導師中的最勝者、勝者(jino),是通曉善法與不善法的人,
他是知恩、報恩者,將眾生渡越到彼岸(解脫)。」
第167偈:
「他以一切知智(sabbaññutena ñāṇena)權衡後,心懷慈悲,
宣說最勝妙的法,那是無量功德的寶藏。」
第168偈:
「有一次,這位大英雄(mahāvīro)在無量眾生聚集之中,
宣說了甘美的法,這法與四聖諦相應。」
第169偈:
「聽聞了那從開始、中間到結尾都極其美妙的殊勝法後,
十萬眾生穿透了法。」
第170偈:
「那時大地震動,雲層也發出雷鳴,
天眾、婆羅門、人類與阿修羅都發出讚歎之聲。」
第171偈:
「『啊,這位導師是多麼慈悲!啊,這正法的開示是多麼殊勝!
啊,勝者將沉溺在存在之海中的眾生拯救了出來!』」
第172偈:
「當天、人、阿修羅與梵天都如此讚歎時,
勝者(jino)稱揚了一位上首弟子,他是最能啟發(對三寶)信心的人。」
第173偈:
「那時,我在杭薩瓦提(Haṃsavatiyaṃ)城,出生在一個官宦之家(maccakule),
相貌端嚴,令人樂見,擁有豐盛的財富與穀物。」
第174偈:
「我前往天鵝公園(Haṃsārāma),禮拜了那位如來(tathāgataṃ),
聽聞了甘美的法後,我對那位勝者(tādino)做了供養。」
第175偈:
「我頂禮他的雙足後,說了這樣的話:
『聖賢(mune)啊,您所讚歎的那位最能啟發(對三寶)信心的上首弟子,』」
第176偈:
「『大英雄(vīra)啊,願我在最勝佛陀(buddhaseṭṭhassa)的教法中,也能成為那樣的人!』
那時,具足大慈悲的他,彷彿用甘露澆灌我一般,」
第177偈:
「對我說:『孩子,起來吧,你將實現那個心願。
怎麼會有人對勝者(jine)做了供養(kāraṃ)而沒有結果呢?』」
第178偈:
「『在十萬劫後,出身於奧卡卡(Okkāka)族,
名為喬達摩(Gotamo),將成為世間的導師。』」
第179偈:
「『你將是法之繼承者,親生於法、由法所化,
名為優陀夷(Udāyi),成為導師的弟子。』」
第180偈:
「聽聞後,我心生歡喜,盡一生以慈心,
以各種資具侍候那位調御師(vināyakaṃ)。」
第181偈:
「憑藉那業的果報、心願與決意,
捨棄人身後,我往生於三十三天(tāvatiṃsam)。」
第182偈:
「在最後一生中,如今我生在優美的迦毘羅衛(Kapilavatthave)城,
出生在淨飯王(Suddhodana)治下的大官宦之家(mahāmaccakule)。」
第183偈:
「那時,人中之牛王(narāsabho)悉達多(Siddhattho)為了一切世間的利益與安樂,
出生在優美的藍毘尼園(Lumbinikānane)。」
第184偈:
「就在同一天,我也出生了,並與他一同成長,
我是他親愛、喜愛、珍愛的朋友,聰慧且精通策略。」
第185偈:
「二十九歲時,他離開家(出家),
過了六年後,他成了佛陀、調御師(vināyako)。」
第186偈:
「他戰勝了魔軍(sasenakaṃ māraṃ),竭盡了諸漏,
渡過了存在的海洋後,他成了包括天眾在內的世間的佛陀。」
第187偈:
「他去到了仙人墜處(Isivhayaṃ),調御了五比丘後,
世尊(bhagavā)便四處遊行,處處調御眾生。」
第188偈:
「他調御堪受教化的眾生,攝受包括天眾在內的世人。
後來,勝者(jino)來到了摩揭陀國的山上(Magadhe giriṃ),並在那裡居住。」
第189偈:
「那時,我被淨飯王(Suddhodana)這位大地之主派遣前去(請佛回國),
我去到那裡,見到了十力者(dasabalaṃ),出家後,我成了阿羅漢。」
第190偈:
「那時,我請求了大仙(佛),(讓他)去了迦毘羅衛城(kapilavhayaṃ),
之後,我先去(準備),令(釋迦)大族生起了信心。」
第191偈:
「勝者(jino)對我那項特質感到歡喜,那位調御師(vināyako)在廣大群眾中,
將我立為最能啟發(對三寶)信心的上首弟子。」
第192偈:
「我的煩惱已被燒盡……(中略)……我住於無漏之境。」
第193偈: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中略)……我已完成佛教導的使命。」
第194偈:
「我具足四無礙解……(中略)……我已完成佛教導的使命。」
AP.1.549 阿婆耶長老傳 abhayattherāpadānaṃ
(讚美佛陀後,十萬大劫不下惡道,當過轉輪王,只投生到高貴種姓那裡,身體散發香氣,面容俊美,充滿快樂,智慧銳利、迅捷,並且具有大智慧,辯才無礙,最終抵達涅槃)
第195偈:
「有一位名為蓮華上(Padumuttaro)的勝者,他是洞悉一切法的眼目。
在距今十萬劫之前,這位導師出現於世。」
第196偈:
「那位如來(tathāgato)使某些眾生安立於(佛、法、僧)皈依處,
使某些眾生安立於戒行,即最勝的十善業道。」
第197偈:
「那位英雄(vīro)授予某些人最勝的沙門果(sāmaññaphalamuttamaṃ),
他為人宣說八種定(samāpattī)與三明(vijjā)。」
第198偈:
「這位人中最勝者(naruttamo)指導某些人成就六神通(chaḷabhiññāsu),
那位歸依處(nātho)授予某些人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第199偈:
「見到有(無量)堪能覺悟的眾生,即使(距離)有無數由旬(yojanaṃ),
這位人間的調御者(narasārathi)也能瞬間到達並調御他們。」
第200偈:
「那時,我在杭薩瓦提(Haṃsavatiyaṃ)城,是一位出身純正的婆羅門,
通達一切吠陀,被認可為精通文法學(veyyākaraṇa)者。」
第201偈:
「我善巧於語法(niruttiyā),精通於詞彙集(nighaṇḍu),
是詩律學者(padako)、精通聖典(keṭubha)者,並且善巧於各種詩律(chanda)。」
第202偈:
「我正漫步經行,走到了天鵝公園(Haṃsārāma),
見到了那位最勝的、賜予勝益者(varadaṃ seṭṭhaṃ),他受到大眾的推崇。」
第203偈:
「他正在宣說離塵染的法,而我(起初)是懷著對抗之心(paccanīkamatī)的,
但我走近他那善妙的(教法),聽聞了那些清淨的言辭後,」
第204偈:
「(我發現)在這位聖賢(munino)的言教中,找不到任何前後矛盾、錯誤或無意義的話語,
因此,我出家了。」
第205偈:
「不久之後,我成了在一切眾生上自信者(sabbasattavisārado),
在佛陀的言教上變得精通細膩(nipuṇo),被譽為有德者(guṇisammato)。」
第206偈:
「那時,我編作了四首偈頌,文辭優美(subyañjanā),
每日讚歎三界最勝者(tilokaggaṃ),並為人解說(這些偈頌)。」
第207偈:
「這位大英雄(mahāvīro)已遠離了輪迴(saṃsāre)與一切怖畏的住處,
但他出於慈悲(karuṇāya)並未取證(無餘)涅槃(nibbāyi),因此這位聖賢(muni)是慈悲的。」
第208偈:
「他是擁有凡夫(puthujjano)壽命的寂靜者,不為煩惱所征服,
他具足正知(sampajāno),繫念於念(satiyutto),因此他是不可思議的(acintiyo)。」
第209偈:
「那些已潛入他(心中)的軟弱煩惱,
被智慧之火(ñāṇaggi)燒毀後,在那奇妙的(時刻)被耗盡。」
第210偈:
「他是整個世間的尊貴者(garu),備受尊重,
儘管如此,這位世間的導師(lokācariyo),世間(眾生)卻是他的隨從者(anuvattako)。」
第211偈:
「我如此以(這些偈頌)稱揚正覺者(sambuddhaṃ)與他的法教(dhammadesanaṃ),
盡其一生這樣做之後,我死後往生天界,又從天界殞沒。」
第212偈:
「自從十萬劫前我稱揚那位佛陀以來,
我不記得自己曾投生惡趣(duggatiṃ),這是稱揚(佛陀)所帶來的果報。」
第213偈:
「我在天界享受了偉大的王權,踏在黃金的地面上(kañcanagghiyaṃ),
我也經歷了轉輪聖王(cakkavattī)的大王權。」
第214偈:
「我只投生在兩種存在裡:天界與人間。
我不知道有其他去處,這是稱揚(佛陀)所帶來的果報。」
第215偈:
「我只投生在兩種家族裡:剎帝利與婆羅門。
我從不生在低劣的家庭,這是稱揚(佛陀)所帶來的果報。」
第216偈:
「在最後一生中,如今我生在(王舍城)山城(Giribbaja),這最勝的城市,
我是頻婆娑羅王(Bimbisārassa)的兒子,名叫阿婆耶(Abhayo,意為無畏)。」
第217偈:
「我受到惡友的影響,被尼乾陀(Nigaṇṭha,耆那教徒)所迷惑,
被(耆那教領袖)尼乾陀若提子(Nāṭaputtena)派去見最勝的佛陀(buddhaseṭṭham)。」
第218偈:
「(我奉命去)問了一個刁鑽的問題(nipuṇaṃ pañhaṃ),但聽聞了最勝的回答(byākaraṇuttamaṃ)後,
我出家不久,便證得了阿羅漢果。」
第219偈:
「由於我曾經稱揚最勝的佛陀(jinavaraṃ),所以我總是受到稱揚(kittito homi),
我身體散發香氣,面容俊美,充滿快樂。」
第220偈:
「我智慧銳利、迅捷(tikkhahāsalahupañño),並且具有大智慧(mahāpañño),
辯才無礙(vicittapaṭibhāno),這都是那(稱揚佛陀的)業所帶來的果報。」
第221偈:
「由於稱揚(abhitthavitvā)蓮華上佛(Padumuttaraṃ),以淨信心(pasannacitto)對待那位無等、自覺者(asamaṃ sayambhuṃ),
憑藉他的力量,我十萬劫(sataṃ sahassāni)未曾前往惡趣之地(apāyabhūmiṃ)。」
第222偈:
「我的煩惱已被燒盡……(中略)……我住於無漏之境。」
第223偈: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中略)……我已完成佛教導的使命。」
第224偈:
「我具足四無礙解……(中略)……我已完成佛教導的使命。」
AP.1.550 洛瑪沙康吉亞長老傳 lomasakaṅgiyattherāpadānaṃ
第225偈:
「在此賢劫(bhaddake kappe)中,有一位出身婆羅門族(brahmabandhu)、具大聲譽(mahāyaso)者,
名為迦葉(Kassapo),是言說者中最卓越者(vadataṃ varo),出現於世。」
第226偈:
「那時,我名叫闡陀(Candano),我們兩人都在(迦葉佛的)教法中出家,
在教法中,我們圓滿了(修行)直到呼吸盡頭(āpāṇakoṭikaṃ,意指一生)的法。」
第227偈:
「從那裡死後,我們兩人都投生到兜率天
在那裡,我們以天界的舞蹈、歌唱與演奏(來娛樂)。」
第228偈:
「我們以容貌等(六種)天界享樂的伴隨物,勝過了其餘(天人),
在盡其天壽居住後,我們享受了極大的快樂。」
第229偈:
「從那裡死後,闡陀(Candano)又投生到三十三天(tidasaṃ),
而我則投生在迦毘羅衛城(Kapilavatthusmiṃ),出生為釋迦族(Sākiya)的純種後裔(trajo)。」
第230偈:
「當世間導師(Lokanāyako)應優陀夷尊者(Udāyittherena)的請求,
出於對釋迦族(Sakyānaṃ)的慈悲,他來到了迦毘羅衛城(Kapilavhayaṃ)。」
第231偈:
「那時,傲慢的釋迦族人,不了解佛陀的功德,
由於種姓的驕傲(jātithaddhā)與不敬(anādarā),他們不向正覺者(sambuddhaṃ)禮敬。」
第232偈:
「知曉了他們的心念後,勝者(jino)在虛空(ākāse)中經行(caṅkamī),
他如同雲神(Pajjunno)般降雨,又如火焰(sikhī)般燃燒放光。」
第233偈:
「顯示了無比的色身後,他又隱沒了。
從一身化現為多身,又從多身合為一身。」
第234偈:
「他展示了黑暗與光明等多種(神通),
施展了神變(pāṭiheraṃ)後,這位善於調御的聖賢(vinayī muni)調伏了他的親族(ñātake)。」
第235偈:
「(他讓雨水)落在四洲世界(cātuddīpo),如同降下大雲雨(mahāmegho),
那時,佛陀講說了(祂過去生為)毘桑塔羅(Vessantara)的本生故事。」
第236偈:
「那時,所有的剎帝利(khattiyā)們,斷除了種姓的驕傲(jātijaṃ madaṃ)後,
都前去皈依佛陀。那時,淨飯王(Suddhodano)說道:」
第237偈:
「『廣大智者(bhūripañña)啊!具遍見眼者(samantacakkhu)!這是我第三次我禮拜您的雙足。
(第一次)是當您出生時大地震動,(第二次)是當您(在樹下禪修時)在閻浮樹下(jambuchāyā)不動搖時。』」
第238偈:
「那時,見到佛陀的神力(buddhānubhāvaṃ)後,我心生驚歎(vimhitamānaso),
當場就出家了,成為(精進)侍奉母親者(mātupūjako)。」
第239偈:
「天子闡陀(Candano devaputto)前來找我,詢問我
關於《一夜賢者經》(Bhaddekarattassa)的簡略與詳細的道理(nayaṃ)。」
第240偈:
「那時,受他催促(codito),我去到人中導師(naranāyakaṃ)那裡,
聽聞了《一夜賢者經》後,我這樂於森林者(vanamāmako)內心深受震撼(saṃviggo)。」
第241偈:
「那時,我請求母親:『我要獨自一人在森林裡居住。』
我的母親蘇昆瑪羅(Sukhumālā)那時說了這樣的話:
第242偈:
「(她說:)『(森林裡有)茅草(kāsaṃ)、吉祥草(kusaṃ)、雜草(poṭakilaṃ)、香根草(usīraṃ)、孟亞草(muñja)與蘆葦(pabbajaṃ),
如果你修習遠離,你要用胸膛(urasā)推開(這些障礙)。』」
第243偈:
「那之後,我進入森林(vanaṃ),憶念起勝者(jina)的教導(sāsanaṃ),
(思惟)《一夜賢者經》的教誡(ovādaṃ),證得了阿羅漢果。」
第244偈:
「『不應追憶過去(atītaṃ),亦莫期盼未來(anāgataṃ),
過去者已捨棄,未來者尚未達。』」
第245偈:
「『於當下此刻(paccuppannañca)的法,隨著(tattha tattha)觀察它,
智者應不可動搖、無可撼動(asaṃhīraṃ asaṃkuppaṃ)地修習。』」
第246偈:
「『今日應努力精進(kiccamātappaṃ),誰知明日死亡是否來臨?
因為我們與死神(maccunā)的大軍(mahāsenena)絕無休戰協議(na hi no saṅgaraṃ)。』」
第247偈:
「『如此晝夜不懈怠(ahorattamatanditaṃ)、熱忱(ātāpiṃ)而住者,
寂靜的聖賢(santo muni)稱他為「一夜賢者者」(bhaddekaratto)。』」
第248偈:
「我的煩惱已被燒盡……(中略)……我住於無漏之境。」
第249偈: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中略)……我已完成佛教導的使命。」
第250偈:
「我具足四無礙解……(中略)……我已完成佛陀的教導。」
AP.1.551 森林長老傳 vanavacchattherāpadānaṃ
251.
「在這個吉祥的劫(bhaddake kappe)中,有一位名為迦葉(Kassapo)、出身尊貴的大智者(brahmabandhu mahāyaso),他是眾說法者中最卓越的(vadataṃ varo),出現於世。
252.
「那時,我於那位佛陀(Buddha)的教法(sāsane)中出家(pabbajitvāna),盡形壽修行梵行(brahmacāraṃ),其後命終(cuto)。
253.
「憑藉那善行(tena kammena sukatena)、以及心願與決意(cetanāpaṇidhīhi ca),我捨棄人身(jahitvā mānusaṃ dehaṃ)後,往生至三十三天(tāvatiṃsamagacchahaṃ)。
254.
「從彼處命終(tato cuto)後,我在森林(araññamhi)中成為一隻鴿子(kapoto),住於彼處(āsahaṃ tahiṃ)。那時,有一位具足德行(guṇasampanno)、常樂禪那(jhānarato sadā)的比丘(bhikkhu)。
255.
「他心懷慈愛(mettacitto)、悲憫(kāruṇiko),面容常喜悅(pamuditānano),捨心平等(upekkhako),是大勇者(mahāvīro),精通四無量心(appamaññāsu kovido)。
256.
「他心念無障礙(vinīvaraṇasaṅkappe),志願一切眾生之利益(sabbasattahitāsaye)。不久之後(nacirenāsiṃ),我與那位善逝(Sugata)的聲聞弟子(sāvake)變得親近熟識(visaṭṭho)。
257.
「我來到他的腳邊(pādamūlamhi),他當時正坐於住處(nisinnassa tadāssame)。有時(kadāci)他給予我食物(sāmisaṃ deti),有一次(ekadā)則為我說法(dhammaṃ desesi)。
258.
「那時,我以深廣的敬愛(vipulapemena)侍奉(upāsitvā)那位勝者(Jina)的後裔(rajaṃ,指佛子或聖弟子)。從彼處命終(tato cuto)後,我往生天界(saggaṃ),如同從家宅前往另一家宅(pavāso sagharaṃ yathā)。
259.
「從天界命終(saggā cuto)後,憑藉福業(puññakammunā),我投生(nibbatto)於人間(manussesu)。我捨棄家宅(agāraṃ chaḍḍayitvāna)後,多次(bahuso)出家(pabbajiṃ)。
260.
「我曾是沙門(samaṇo)、苦行者(tāpaso)、貧者(vippo)、遊行者(paribbajo),同樣地(tathevahaṃ),我也曾如此。我曾在森林(araññamhi)中居住(vasiṃ),達數百次(anekasataso)之多。
261.
「在這最後一世(pacchime ca bhave)、如今(dāni),於可愛的迦毗羅衛城(Kapilavatthave),我投生(okkamiṃ)為名叫提婆(Dija)妻子(jāyāya)所生的兒子(vacchagotto dijo)
262.
「我尚在母胎中時(tirokucchigatassa me),我的母親(mātu me)產生了渴望(dohaḷo āsi)。在我即將出生之時(jāyamānasamīpamhi),她堅決地(nicchayo)想要去森林中居住(vanavāsāya)。
263.
「其後(tato),我的母親(mātā)在優美的森林深處(ramaṇīye vanantare)生下了我(ajanī)。當我從胎中出來時(gabbhato nikkhamantaṃ maṃ),他們以袈裟(kāsāyena)承接了我(paṭiggahuṃ)。
264.
「其後(tato),名為悉達多(Siddhattha)的王子(kumāro)誕生了(jāto),他是釋迦族(Sakyakula)的榮耀(addhajo)。我曾是他的朋友(mitto)、親愛者(piyo),我們感情融洽(saṃvisaṭṭho)、非常友善(sumāniyo)。
265.
「當他(指悉達多太子)捨棄了巨大的聲譽(ohāya vipulaṃ yasaṃ)、為求(真理)精髓而出離(sattasārebhinikkhante)時,我也出家了(pabbajitvāna),並前往雪山(Himavantamupāgamiṃ)。
266.
「我看見(disvā)並聽聞(sutvā)那位住在森林中(vanālayaṃ)、堪為修持(bhāvanīyaṃ)、實踐頭陀行(dhutavādikaṃ)的迦葉(Kassapaṃ),以及勝者(Jina)出現(uppādaṃ,指成佛)的消息後,我便去接近(upesiṃ)那位人間的導師(narasārathiṃ,指佛陀)。
267.
「他為我開示法義(dhammamadesesi),全面地闡明(sampakāsayaṃ)一切(sabbatthaṃ)。從那以後(tatohaṃ),我出家(pabbajitvāna)後,又再次回到了森林(vanameva punāgamaṃ)。
268.
「在那裡(tattha),我住於不放逸(appamatto viharaṃ),證得了(aphassayiṃ)六種神通(chaḷabhiññā)。啊(aho),我真是獲得了極大的幸運(suladdhalābhomhi),蒙受(那位)極善友善者(sumittenānukampito,指佛陀)的憐愍。
269.
「我的煩惱(kilesā)已被燒盡(jhāpitā)…(省略部分)…我住於(viharāmi)無漏(anāsavo)的境界。
270.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省略部分)…我已完成了(kataṃ)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271.
「我已證得(kataṃ)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省略部分)…我已完成了(kataṃ)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
AP.1.552 小善香長老傳cūḷasugandhattherāpadānaṃ
(在佛陀住處撒香後,身體發出香氣)
272.
「在這個吉祥的劫中,有一位出身尊貴、名聲顯赫、名為迦葉的尊者,他是眾說法者中最卓越的,出現於世。
273.
「他具足一切細微相,擁有三十二種大丈夫相。被常光所環繞,光芒如網般散發。
274.
「他給予安慰如同明月,如同光耀者太陽。他令人清涼如同雲朵,如同大海是功德的源泉。
275.
「他以戒德如同大地,以禪定如同雪山。以智慧如同虛空,無所執著如同風。
276.
「那時,我投生在波羅奈城的一個大家族中,家中擁有豐饒的財富與穀物,積聚了各種珍寶。
277.
「我接近被廣大群眾圍繞著、正坐著的世間導師,聽聞他所說的法。那法如同不死甘露,動人心弦。
278.
「他具備三十二相,如同被群星圍繞的明月。具足一切細微相,如同盛開的沙羅樹王。
279.
「他被光網所圍繞,如同輝耀的黃金山。被常光所環繞,如同具有百光的太陽。
280.
「這位最勝的勝利者,面容如黃金,如同沙門中的寶山。他的心充滿慈悲,其功德如同大海。
281.
「他的名聲廣為世間所知,如同最勝的山王須彌山。這位英雄聲譽遠播,這位寂默者如同虛空。
282.
這位導師心無執著於一切處,如同風。他是一切眾生的依止處,如同大地,是聖賢中的最上者。
283.
「他不被世間所染污,如同水中的蓮花。他燒盡虛偽與邪見,如同火焰般光明照耀。
284.
「他在一切處深不可測,滅除煩惱之毒。如同香山,以德行的芳香所莊嚴。
285.
「這位英雄是德行的礦藏,如同珍寶的海洋。如同眾香王的河流,去除煩惱的污垢。
286.
「如同戰勝的大戰士,他摧破了魔軍。如同轉輪聖王般的君王,他擁有七覺支的珍寶。
287.
「他如同偉大的塗油儀式,治療貪嗔之病。如同善於拔除箭鏃的醫生,他擊破各種邪見的腫瘤。
288.
「那時,這位世間的光明,受人、天、阿修羅所禮敬。這位勝利者,這位人間的日輪,在諸大眾中說法。
289.
「『布施能得大富,持戒能趨向善趣,修禪則能證涅槃』,他如此地教導。
290.
「所有大眾都聆聽那極為有益、初善中善後善的說法,如同聆聽極美味的不死甘露。
291.
「聽聞了極甜蜜的法後,我對勝利者的教法生起了淨信。我歸依了善逝,並盡形壽禮敬他。
292.
「那時,我以四種香,在八個月的每一天,灑散於那位寂默者的香室周圍的地面。
293.
「我發願身體能獲得美妙的香氣,而非惡臭。那時,勝利者便為我授記,預言我將獲得具足妙香的果報。
294.
「『任何人只要一次以香灑散於香室之地,
295.
「『憑藉那個業報,他將在所生之處,身體常具妙香,成為具足德香的人,並將成為無漏者證得涅槃。』
296.
「憑藉那善業、以及心願與決意,我捨棄人身後,往生至三十三天。
297.
「在這最後一世、如今,我投生在一個貧窮的家庭。當我住於母胎中時,我的母親身體就散發著妙香。
298.
「當我從母胎出來時,整個城市就好像被所有的妙香所薰染而吹拂著。
299.
「那時立即,芬芳的花雨和令人喜悅的天界香,以及極貴重的薰香也隨之飄落。
300.
「天眾也以各種妙香和香花,用美妙的香氣薰染我所出生的那間屋子。
301.
「當我長成一位英俊青年,安住於青春時期時,那位人間的導師調伏了舍利弗及其徒眾。
302.
「被他們所有人圍繞著,佛陀來到了舍衛城。那時,我見到了佛陀的威德,便出家了。
303.
「我修習戒、定、慧、無上的解脫這四種法後,便達到了漏盡。
304.
「從我出家時,到我成為阿羅漢時,乃至到我證入涅槃時,空中總是飄散著香雨。
305.
「我身上總是散發著極貴重的身體香,像是旃檀、瞻蔔、青蓮的香氣。同樣地,所有其他的妙香也是如此,其香氣強烈地飄散到各處。
306.
「我的煩惱已被燒盡…(省略部分)…我住於無漏的境界。
307.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省略部分)…我已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308.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省略部分)…我已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據說,尊貴的小善香長老就這樣說出了這些偈頌。
AP.1.553 耶舍長老傳 yasattherāpadānaṃ
義注:
在擁有六位智者(第六品)的第一個傳記中,以「深入大海」等偈頌開始的,是尊者耶舍長老的傳記故事。這位長老同樣在過去諸佛時代,曾積累修行資糧,在各處生死流轉中,不斷積聚能夠成為解脫依止的福德。在善慧佛的時代,他曾是一位具有大威力的龍王,將佛陀為首的比丘僧團請到自己的宮殿,舉行了盛大的布施。他以極貴重的三衣供養世尊,並以同樣貴重的一對雙衣及全部的沙門資具供養每一位比丘。憑藉這個福德業,他在天界與人間流轉。在義成就世尊的時代,他生為長者之子,以七種寶物供養大菩提道場。在迦葉佛的時代,他於教法中出家,修習沙門法。如此,他持續在善趣中流轉,直到我們世尊的時代,在波羅奈城生為大富長者的兒子。他的母親是名為善生(Sujātā)的長者之女,曾供養世尊乳糜。他出生後,被取名為「耶舍」(意譯為「名譽」),極其嬌嫩柔弱。他擁有三座宮殿:一座冬宮,一座夏宮,一座雨時宮。他在雨時宮中,由無男性的樂伎侍奉著,度過四个月的雨季,從不下到底層的宮殿。在冬宮中,他於通風窗戶完全關閉的狀態下,在那裡居住四个月。在夏宮中,配備了許多有網狀通風窗的房間,他就在那裡居住。由於手腳過於嬌嫩,他無法進行如坐在地上等活動。他在鋪滿了木棉、棉花等柔軟物質的大廳中,在那裡進行如使用枕頭等活動。就這樣,他如同天界的王子一般,具足五欲功德,由侍從們圍繞侍奉著。然而,有一次在前半夜,睡意襲來,他睡著了,侍從們也睡著了,但整夜油燈仍在燃燒。那時,耶舍這位良家子在前半夜醒來,看見自己的侍從們都在沉睡:有的腋下夾著琴,有的頸上掛著鼓,有的腋下夾著衣服,有的頭髮散亂,有的流著口水,有的在夢囈。他看見這景象,覺得如同墓地一般,危險在他心中生起,內心趨向於厭離。於是,耶舍良家子發出感嘆說:「唉呀!真是充滿煩擾啊!唉呀!真是充滿逼迫啊!」
於是,耶舍良家子穿上金鞋,走向住所的門。非人們為他打開了門,心想:「不要讓任何人對耶舍良家子從在家生活出家修行製造障礙。」接著,耶舍良家子走向城門,非人們又為他打開了城門,心想:「不要讓任何人對耶舍良家子從在家生活出家修行製造障礙。」然後,耶舍良家子走向仙人墜落處的鹿野苑。
那時,世尊在後夜將盡天將破曉時起床,在露天處經行。世尊看見耶舍良家子從遠處走來,看見後便從經行處下來,坐在備好的座位上。耶舍良家子在離世尊不遠處再次感嘆:「唉呀!真是充滿煩擾啊!唉呀!真是充滿逼迫啊!」於是,世尊對耶舍良家子說:「耶舍,這裡沒有煩擾,這裡沒有逼迫。來,耶舍,請坐,我將為你說法。」耶舍良家子心想:「這裡據說沒有煩擾,沒有逼迫。」於是歡喜雀躍,脫下金鞋,走向世尊。走近後,向世尊禮敬,坐在一邊。世尊為坐在一邊的耶舍良家子次第地說法,即:布施論、戒論、天界論;說明了諸欲的過患、下劣、雜染,以及出離的功德。當世尊知道耶舍良家子的心已變得柔順、堪能、柔軟、離蓋、躍動、淨信時,於是解說了諸佛最勝的法教,即苦、集、滅、道。猶如一件潔淨無黑垢的布能很好地吸收染料,同樣地,耶舍良家子就在那座位上生起了遠離塵垢與污穢的法眼——「凡是生起之法,一切皆是滅盡之法。」
那時,耶舍良家子的母親登上宮殿,找不到耶舍良家子,便去找長者居士,對他說:「居士,你的兒子耶舍不見了。」於是,長者居士派遣使者往四方尋找,自己則前往仙人墜落處的鹿野苑。長者居士看見了金鞋脫下的痕跡,看見後便循跡而去。世尊看見長者居士從遠處走來,看見後世尊心想:「我何不施展這樣的神通變化,使得長者居士坐在這裡時,看不見也坐在這裡的耶舍良家子?」於是,世尊施展了那樣的神通變化。長者居士走向世尊,走近後問世尊:「尊者,世尊可曾看見耶舍良家子?」(世尊說:)「那麼,居士請坐,或許你坐在這裡時,能看見也坐在這裡的耶舍良家子。」長者居士心想:「我坐在這裡,或許真能看見也坐在這裡的耶舍良家子。」於是歡喜雀躍,向世尊禮敬後,坐在一邊。世尊為坐在一邊的長者居士次第地說法…(中略)…(長者居士)成為無畏、不依賴他人者,對世尊說:「太殊勝了,尊者!太殊勝了,尊者!尊者,就像把翻倒的扶正,把隱蔽的揭露,為迷途者指路,在黑暗中持來油燈說『有眼者能見色』,同樣地,世尊以種種方式闡明了法。尊者,我歸依世尊、法及比丘僧團。願世尊接受我為優婆塞,從今天起,終生歸依,直至命終。」他就這樣成為世間第一位說三歸的優婆塞。
就在為耶舍良家子的父親說法時,耶舍依照所見所知的境界進行觀察,他的心無取著地從諸漏中解脫了。那時世尊心想:「在為耶舍良家子的父親說法時,耶舍依照所見所知的境界進行觀察,他的心已無取著地從諸漏中解脫。耶舍良家子已不可能再退墮而像以前在家時那樣享受欲樂了。我何不收起那個神通變化?」於是,世尊收起了那個神通變化。長者居士看見了坐著的耶舍良家子,看見後對耶舍良家子說:「我兒耶舍,你的母親正陷入悲傷憂愁,給你母親一條活路吧。」於是耶舍良家子望向世尊。世尊對長者居士說:「居士,你怎麼想?對於一個以有學智、有學見,如你一般見法知法的人,當他依照所見所知進行觀察,他的心已無取著地從諸漏中解脫,那樣的人,居士,還可能再退墮而像以前在家時那樣享受欲樂嗎?」「那是不可能的,尊者。」「居士,耶舍良家子以有學智、有學見,如你一般見法知法,當他依照所見所知進行觀察,他的心已無取著地從諸漏中解脫。居士,耶舍良家子已不可能再退墮而像以前在家時那樣享受欲樂了。」「耶舍良家子真有福報啊,尊者!耶舍良家子真是幸運啊,尊者!既然耶舍良家子的心已無取著地從諸漏中解脫,那麼,尊者、世尊,請接受我明天與耶舍良家子及隨從沙門一起的供食吧。」世尊以沉默表示了接受。長者居士知道世尊已接受後,從座位起身,向世尊禮敬,右繞後離去。
長者居士剛離開不久,耶舍良家子對世尊說:「尊者,但願我能在世尊座下出家,但願我能得受具足戒。」世尊說:「來,比丘!法已善說,修習梵行吧,為了徹底苦盡。」這就成了那位尊者的具足戒。
1. (耶舍尊者)成為阿羅漢後,心生喜悅,為顯揚過去修行因緣的事跡,說出了以「深入大海」等為首的偈頌。
1.
「在我的(宮殿)領域內,擁有一個大海洋,以及一座建造完美的宮殿。還有一座建造完美的蓮花池,池中充滿了赤麻鴨的鳴叫聲。
2.
「(池中)覆蓋著曼陀羅花、蓮花和青蓮花。那裡還有一條流動的河流,有著優美的淺灘,令人心曠神怡。
3.
「(水中)充滿了魚和烏龜,各種鳥獸熙熙攘攘。孔雀、蒼鷺鳴叫,還有成群的金鵝、杜鵑等鳥類。
4.
「那裡有斑鳩、天鵝、赤麻鴨在河中游動。還有鷓鴣、椋鳥、紅鸛以及吉祥鳥。
5.
「充滿天鵝和蒼鷺的叫聲,還有許多貓頭鷹和雌鷓鴣。(宮殿)具足七寶,充滿寶珠、珍珠和珊瑚。
6.
「所有的樹木都是黃金所造,由各種枝幹裝點著。它們日夜不停地照耀著我的宮殿。
7.
「六萬種樂器,在傍晚和清晨自動鳴響。一萬六千位天女,時常圍繞著我。
8.
「我走出宮殿,去見世間導師善慧佛。我內心清淨、喜悅,禮拜那位名聲顯赫的大尊者。
9.
「我頂禮了正等正覺者,並邀請他與僧眾一同(應供)。那位智者,世間導師善慧,接受了我的邀請。
10.
「那位大聖賢為我說法之後,便辭行了。我頂禮了正等正覺者,然後返回了自己的宮殿。
11.
「我召集了所有的隨從,讓他們那時都聚集起來。我說:『在明天早晨,佛陀將會來到我們的宮殿。』
12.
「(他們說:)『我們真是有福氣,真是幸運,能居住在你的附近。我們也將供養最勝的佛陀,眾生的導師。』
13.
我準備好了食物和飲品,然後稟告了時間。世間導師由八萬名精通神通者伴隨而來。
14.
「我以具備五種樂器的音樂隊,前往迎接。至上的尊者坐在全部由黃金製成的座位上。
15.
「那時,上方的天篷也全部是由黃金製成的。微風自動吹拂著無上的比丘僧團。
16.
「我用豐盛的食物和飲品,供養了比丘僧團。我還向比丘僧團供奉了十萬雙棉布。
17.
「善慧佛接納了供養之後,坐在比丘僧眾中,說出了這些偈語:
18.
「『以食物和飲品供養了我,並令所有這些人都感到喜悅的人,我將讚頌他,請聽我說。
19.
「『他將在天界享受快樂1800劫。他將一千次成為轉輪聖王。
20.
「『無論他投生到哪一種生趣,是天界還是人間,他都會擁有全部由黃金製成的天篷(作為庇護)。
21.
「『在三萬劫後,將有一位出生於奧迦卡族(釋迦族先祖)的導師出現於世,名為喬達摩。
22.
「『他將成為那位導師法教的繼承者,是法所化生的親生子。他將在完全通達一切煩惱之後,作為無漏者證入涅槃。
23.
「『他將坐在比丘僧眾中,發出獅子吼。然後在火葬堆的傘蓋下被火化。』」
24.
「我已經達成了沙門的目標(阿羅漢果),我的煩惱已被燒盡。無論在殿堂還是在樹下,我都無所畏懼。
25.
「這便是我那時布施所帶來的果報:在三萬劫中,我不知道有什麼惡趣。
26.
「我的煩惱已被燒盡,一切存在之根已被拔除。如同大象掙斷束縛,我以無漏者身份而住。
27.
「『善來』於我確已實現,在我的佛陀面前。我已獲證三明,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28.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以及八解脫。六神通已被體證,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據說,尊貴的耶舍長老就是這樣說出了這些偈頌。
AP.1.554 河邊迦葉長老傳 nadīkassapattherāpadānaṃ
在第二個傳記中,以「蓮華殊勝世尊」等偈頌開始的,是尊者河邊迦葉長老的傳記故事。這位長老同樣在過去諸佛時代,曾積累修行資糧,在各處生死流轉中,不斷積聚能夠成為解脫依止的福德。在蓮華上世尊的時代,他投生於良家,獲得智慧後,有一天看見導師正在托缽乞食,心生淨信,便將自己種植的芒果樹上最初結成、顏色如紅寶石般的一個芒果供養了世尊。憑藉這個福德業,他在天界與人間流轉,直到現在佛陀出現的時代,在摩揭陀國的一個婆羅門家庭,投生為優樓頻螺迦葉的弟弟。長大成人後,由於內心傾向出離,不喜在家生活,便出家修習苦行,與三百名苦行者一起在尼連禪河邊建造茅棚居住。因為住在河邊且屬於迦葉種姓,所以他被稱為「河邊迦葉」。世尊給予他及他的團體「來,比丘」身份的具足戒。世尊在伽耶山頂宣說《燃燒經》時,他證得了阿羅漢果。
其中的過程是這樣的:導師讓耶舍良家子出家後,為了調伏住在優樓頻羅的三位兄弟苦行者,便前往優樓頻羅。那時,優樓頻羅住著三位苦行者:優樓頻螺迦葉、河邊迦葉、伽耶迦葉。其中,優樓頻螺迦葉是五百名苦行者的領導者、指導者、最高者、首領;河邊迦葉是三百名苦行者的領導者、指導者、最高者、首領;伽耶迦葉是二百名苦行者的領導者、指導者、最高者、首領。那時,世尊前往優樓頻螺迦葉苦行者的茅棚,對他說:「迦葉,如果你不介意,我想在火室住一夜。」優樓頻螺迦葉說:「大沙門,對我來說不介意,但這裡有一條兇惡的龍王,具有神通,是劇毒的蛇,怕他會傷害你。」世尊第二次又對優樓頻螺迦葉苦行者說…(中略)…第三次…(中略)…(優樓頻螺迦葉仍說:)「怕他會傷害你。」(世尊說:)「或許他不會傷害我,來,迦葉,請允許我住進火室吧。」(優樓頻螺迦葉說:)「住吧,大沙門,隨你意。」於是世尊進入火室,鋪好草墊,結跏趺坐,保持身體正直,建立正念於面前。
那條龍看見世尊進來,看見後心生不滿,噴出煙霧。那時世尊心想:「我何不用我的火界,在不傷害這條龍的皮、膚、肉、筋、骨、骨髓的情況下,吞滅他的火界?」於是世尊施展了那樣的神通變化,也噴出煙霧。那條龍無法忍受這種輕蔑,便燃起火焰。世尊也進入火界定,燃起火焰。兩者都發出光芒,火室如同被點燃般熊熊燃燒,光芒四射。那些苦行者圍繞著火室說:「唉呀!相貌端正的大沙門恐怕被龍傷害了!」那夜過後,世尊在不傷害那條龍的皮、膚、肉、筋、骨、骨髓的情況下,用他的火界吞滅了龍的火界,將龍放入鉢中,展示給優樓頻螺迦葉苦行者看,說:「迦葉,你看,這條龍已被我的火界吞滅了他的火界。」那時優樓頻螺迦葉苦行者心想:「大沙門確實有大神通、大威力,竟然能用火界吞滅那條兇惡、具有神通、劇毒的龍王的火界。但他還不是像我一樣的阿羅漢。」
…..
於是,優樓頻螺迦葉苦行者因世尊的這個神通奇蹟而生起淨信,對世尊說:「大沙門,請就住在這裡吧,我將固定供養你食物。」(這是)第一個奇蹟。
之後,世尊在優樓頻螺迦葉苦行者茅棚不遠處的一個樹叢中居住。那時,四大天王在後夜以極美妙的身色照亮整個樹叢,來到世尊之處;走近後向世尊禮敬,站在四方,如同巨大的火聚。那夜過後,優樓頻螺迦葉苦行者來到世尊之處;走近後對世尊說:「大沙門,時間到了,飯食已備好。大沙門,那些在後夜以極美妙的身色照亮整個樹叢,來到你這裡;走近後向你禮敬,站在四方,如同巨大火聚的是誰呢?」「迦葉,那是四大天王,他們來我這裡是為了聽聞佛法。」那時優樓頻螺迦葉苦行者心想:「大沙門確實有大神通、大威力,連四大天王都來聽聞佛法,但他還不是像我一樣的阿羅漢。」於是世尊吃了優樓頻螺迦葉苦行者的飯食後,繼續在那個樹叢中居住。(這是)第二個奇蹟。
之後,帝釋天在後夜以極美妙的身色照亮整個樹叢,來到世尊之處;走近後向世尊禮敬,站在一邊,如同巨大的火聚,比先前描述的身色更加美妙、殊勝。那夜過後,優樓頻螺迦葉苦行者來到世尊之處;走近後對世尊說:「大沙門,時間到了,飯食已備好。大沙門,那個在後夜以極美妙的身色照亮整個樹叢,來到你這裡;走近後向你禮敬,站在一邊,如同巨大火聚,比先前描述的身色更加美妙、殊勝的是誰呢?」「迦葉,那是帝釋天,他來我這裡是為了聽聞佛法。」那時優樓頻螺迦葉苦行者心想:「大沙門確實有大神通、大威力,連天帝釋都來聽聞佛法,但他還不是像我一樣的阿羅漢。」於是世尊吃了優樓頻螺迦葉苦行者的飯食後,繼續在那個樹叢中居住。(這是)第三個奇蹟。
之後,梵天娑婆主sahampati在後夜以極美妙的身色照亮整個樹叢,來到世尊之處;走近後向世尊禮敬,站在一邊,如同巨大的火聚,比先前描述的身色更加美妙、殊勝。那夜過後,優樓頻螺迦葉苦行者來到世尊之處;走近後對世尊說:「大沙門,時間到了,飯食已備好。大沙門,那個在後夜以極美妙的身色照亮整個樹叢,來到你這裡;走近後向你禮敬,站在一邊,如同巨大火聚,比先前描述的身色更加美妙、殊勝的是誰呢?」「迦葉,那是梵天娑婆主,他來我這裡是為了聽聞佛法。」那時優樓頻螺迦葉苦行者心想:「大沙門確實有大神通、大威力,連梵天娑婆主都來聽聞佛法,但他還不是像我一樣的阿羅漢。」於是世尊吃了優樓頻螺迦葉苦行者的飯食後,繼續在那個樹叢中居住。(這是)第四個奇蹟。
那時,優樓頻螺迦葉苦行者準備舉行一個大祭祀,整個盎伽國和摩揭陀國的人都拿著大量食物想要前來。那時優樓頻螺迦葉苦行者心想:「現在我準備舉行大祭祀,整個盎伽國和摩揭陀國的人都將拿著大量食物前來,如果大沙門在大眾面前展現神通奇蹟,大沙門的利養恭敬將會增長,我的利養恭敬將會減少。但願大沙門明天不要來。」那時,世尊知道了優樓頻螺迦葉苦行者心中的思惟,便前往北俱盧洲,從那裡取回食物,在阿諾達達池享用,並在那裡進行午休。那夜過後,優樓頻螺迦葉苦行者來到世尊之處;走近後對世尊說:「大沙門,時間到了,飯食已備好。大沙門,你昨天去了哪裡?我們還記得你,心想:『大沙門怎麼不來?』你的軟硬食物份額都還留著。」「迦葉,難道你不是這樣想的嗎:『現在我準備舉行大祭祀,整個盎伽國和摩揭陀國的人都將拿著大量食物前來,如果大沙門在大眾面前展現神通奇蹟,大沙門的利養恭敬將會增長,我的利養恭敬將會減少。但願大沙門明天不要來。』迦葉,我正是知道了你心中的思惟,才前往北俱盧洲,從那裡取回食物,在阿諾達達池享用,並在那裡進行午休。」那時優樓頻螺迦葉苦行者心想:「大沙門確實有大神通、大威力,竟然能知道別人心中的思想,但他還不是像我一樣的阿羅漢。」於是世尊吃了優樓頻螺迦葉苦行者的飯食後,繼續在那個樹叢中居住。(這是)第五個奇蹟。
那時,世尊得到了一件糞掃衣(廢棄的布)。世尊心想:「我在哪裡洗這件糞掃衣呢?」那時,天帝釋知道了世尊心中的思惟,便用手挖了一個池塘,對世尊說:「尊者、世尊,請在這裡洗糞掃衣。」世尊心想:「我在什麼上面捶打糞掃衣呢?」那時,天帝釋知道了世尊心中的思惟,便放置了一塊大石頭,說:「尊者、世尊,請在這上面捶打糞掃衣。」世尊心想:「我抓住什麼來擰乾它呢?」那時,住在絞殺榕樹上的天神知道了世尊心中的思惟,便壓低樹枝,說:「尊者、世尊,請抓住這個來擰乾。」世尊心想:「我在哪裡晾曬糞掃衣呢?」那時,天帝釋知道了世尊心中的思惟,便放置了一塊大石頭,說:「尊者、世尊,請在這裡晾曬糞掃衣。」那夜過後,優樓頻螺迦葉苦行者來到世尊之處;走近後對世尊說:「大沙門,時間到了,飯食已備好。大沙門,難道這裡以前有這個池塘嗎?昨晚這裡有了這個池塘。難道這些石頭以前放在這裡嗎?現在這些石頭放在這裡了。是誰放置了這些石頭?難道這棵絞殺榕樹的樹枝以前是低垂的嗎?現在這樹枝低垂了。」「迦葉,我這裡得到了一件糞掃衣。迦葉,我那時心想:『我在哪裡洗這糞掃衣呢?』迦葉,那時天帝釋知道了我心中的思惟,用手挖了一個池塘,對我說:『尊者、世尊,請在這裡洗糞掃衣。』迦葉,這個池塘是由非人用手挖的。迦葉,我那時心想:『我在什麼上面捶打糞掃衣呢?』迦葉,那時天帝釋知道了我心中的思惟,放置了一塊大石頭,說:『尊者、世尊,請在這上面捶打糞掃衣。』迦葉,這塊石頭是由非人放置的。迦葉,我那時心想:『我抓住什麼來擰乾它呢?』迦葉,那時住在絞殺榕樹上的天神知道了我心中的思惟,壓低了樹枝,說:『尊者、世尊,請抓住這個來擰乾。』迦葉,這棵絞殺榕樹是伸手可及的。迦葉,我那時心想:『我在哪裡晾曬糞掃衣呢?』迦葉,那時天帝釋知道了我心中的思惟,放置了一塊大石頭,說:『尊者、世尊,請在這裡晾曬糞掃衣。』迦葉,這塊石頭是由非人放置的。」那時優樓頻螺迦葉心想:「大沙門確實有大神通、大威力,連天帝釋都來服務,但他還不是像我一樣的阿羅漢。」於是世尊吃了優樓頻螺迦葉苦行者的飯食後,繼續在那個樹叢中居住。
之後,優樓頻螺迦葉苦行者在那夜過後來到世尊之處;走近後向世尊報告時間:「大沙門,時間到了,飯食已備好。」(世尊說:)「迦葉,你先去吧,我就來。」世尊支開優樓頻螺迦葉後,前往那棵能使閻浮提顯現的閻浮樹,從那裡取了果實,先一步回來,坐在火室中。優樓頻螺迦葉苦行者看見世尊坐在火室中,看見後對世尊說:「大沙門,你是從哪條路來的?我先於你離開,你卻先一步回來坐在火室裡。」「迦葉,我支開你後,前往那棵能使閻浮提顯現的閻浮樹,從那裡取了果實,先一步回來坐在火室裡。迦葉,這個閻浮果具足色、香、味,如果你想要,可以享用。」「夠了,大沙門,這是你應得的,你應該享用它。」那時優樓頻螺迦葉苦行者心想:「大沙門確實有大神通、大威力,竟然能先支開我,然後前往那棵能使閻浮提顯現的閻浮樹,取了果實,先一步回來坐在火室裡,但他還不是像我一樣的阿羅漢。」於是世尊吃了優樓頻螺迦葉苦行者的飯食後,繼續在那個樹叢中居住。
之後,優樓頻螺迦葉苦行者在那夜過後來到世尊之處;走近後向世尊報告時間:「大沙門,時間到了,飯食已備好。」(世尊說:)「迦葉,你先去吧,我就來。」世尊支開優樓頻螺迦葉後,前往那棵能使閻浮提顯現的閻浮樹附近的芒果樹…(中略)…附近的餘甘子樹…(中略)…附近的訶梨勒樹…(中略)…前往三十三天,取了波利質多羅樹的花,先一步回來,坐在火室中。優樓頻螺迦葉苦行者看見世尊坐在火室中,看見後對世尊說:「大沙門,你是從哪條路來的?我先於你離開,你卻先一步回來坐在火室裡。」「迦葉,我支開你後,前往三十三天,取了波利質多羅樹的花,先一步回來坐在火室裡。迦葉,這波利質多羅樹的花具足色、香,如果你想要,可以拿取。」「夠了,大沙門,這是你應得的,你應該拿取它。」那時優樓頻螺迦葉苦行者心想:「大沙門確實有大神通、大威力,竟然能先支開我,然後前往三十三天,取了波利質多羅樹的花,先一步回來坐在火室裡,但他還不是像我一樣的阿羅漢。」
那時,那些苦行者想要舉行火供,卻無法劈開木柴。那時那些苦行者心想:「無疑是大沙門的神通威力,使得我們無法劈開木柴。」那時世尊對優樓頻螺迦葉苦行者說:「迦葉,讓木柴被劈開吧。」「讓木柴被劈開吧,大沙門們」立刻,五百捆木柴都被劈開了。那時優樓頻螺迦葉苦行者心想:「大沙門確實有大神通、大威力,連木柴都能被劈開,但他還不是像我一樣的阿羅漢。」
那時,那些苦行者想要舉行火供,卻無法點燃火。那時那些苦行者心想:「無疑是大沙門的神通威力,使得我們無法點燃火。」那時世尊對優樓頻螺迦葉苦行者說:「迦葉,讓火燃燒起來吧。」「讓它們燃燒起來吧,大沙門們。」立刻,五百堆火都燃燒起來了。那時優樓頻螺迦葉苦行者心想:「大沙門確實有大神通、大威力,連火都能燃燒起來,但他還不是像我一樣的阿羅漢。」
那時,那些苦行者舉行完火供後,卻無法熄滅火。那時那些苦行者心想:「無疑是大沙門的神通威力,使得我們無法熄滅火。」那時世尊對優樓頻螺迦葉苦行者說:「迦葉,讓火熄滅吧。」「讓它們熄滅吧,大沙門們。」立刻,五百堆火都熄滅了。那時優樓頻螺迦葉苦行者心想:「大沙門確實有大神通、大威力,連火都能熄滅,但他還不是像我一樣的阿羅漢。」
那時,在寒冷的冬季夜晚,下雪的時候,那些苦行者在尼連禪河中浮沉,進行浮沉活動。那時世尊化現了五百個溫水池,讓那些苦行者上來後在那裡取暖。那時那些苦行者心想:「無疑是大沙門的神通威力,化現了這些溫水池。」那時優樓頻螺迦葉苦行者心想:「大沙門確實有大神通、大威力,竟然能化現這麼多溫水池,但他還不是像我一樣的阿羅漢。」
那時,下起了一場不合時節的大雨,發生了大的水流,但世尊所住的地方卻沒有被水淹沒。那時世尊心想:「我何不將周圍的水排開,在中間有塵土的地上經行?」於是世尊將周圍的水排開,在中間有塵土的地上經行。那時優樓頻螺迦葉苦行者心想:「恐怕大沙門被水沖走了。」便與許多苦行者乘船前往世尊所住的地方。優樓頻螺迦葉苦行者看見世尊將周圍的水排開,在中間有塵土的地上經行,看見後對世尊說:「大沙門,是你嗎?」「迦葉,是我。」世尊從空中升起,站在船上。那時優樓頻螺迦葉苦行者心想:「大沙門確實有大神通、大威力,連水都不會沖走他,但他還不是像我一樣的阿羅漢。」
那時世尊心想:「這個愚人長久以來都這樣想:『大沙門確實有大神通、大威力,但他還不是像我一樣的阿羅漢。』我何不使這位苦行者感到震驚?」於是世尊對優樓頻螺迦葉苦行者說:「迦葉,你既不是阿羅漢,也沒有證得阿羅漢道,你甚至沒有那種可以讓你成為阿羅漢或證得阿羅漢道的修行方法。」於是優樓頻螺迦葉苦行者頭頂禮世尊的雙足,對世尊說:「尊者,但願我能在世尊座下出家,但願我能得受具足戒。」「迦葉,你是五百名苦行者的領導者、指導者、最高者、首領,你應該先徵詢他們的意見,他們會按照你認為合適的方式去做。」於是優樓頻螺迦葉苦行者去到那些苦行者那裡;走近後對那些苦行者說:「賢者們,我想在大沙門座下修習梵行,請你們按照自己認為合適的方式去做。」「賢者,我們長久以來已對大沙門生起淨信,如果賢者在大沙門座下修習梵行,我們所有人都將在大沙門座下修習梵行。」於是那些苦行者將頭髮、髮髻、鬍鬚、火供物丟入水中洗淨,來到世尊之處;走近後頭頂禮世尊的雙足,對世尊說:「尊者,但願我們能在世尊座下出家,但願我們能得受具足戒。」世尊說:「來,比丘們!法已善說,修習梵行吧,為了徹底苦盡。」這就成了那些尊者的具足戒。
河邊迦葉苦行者看見(優樓頻螺迦葉)的頭髮、髮髻、鬍鬚、火供物在水中漂流,看見後心想:「恐怕我的哥哥遭遇了災難。」便派遣苦行者去:「你們去了解一下我的哥哥。」他自己也與三百名苦行者一起前往優樓頻螺迦葉尊者那裡;走近後對優樓頻螺迦葉尊者說:「迦葉,這樣更好嗎?」「朋友,是的,這樣更好。」於是那些苦行者將頭髮、髮髻、鬍鬚、火供物丟入水中洗淨,來到世尊之處;走近後頭頂禮世尊的雙足,對世尊說:「尊者,但願我們能在世尊座下出家,但願我們能得受具足戒。」世尊說:「來,比丘們!法已善說,修習梵行吧,為了徹底苦盡。」這就成了那些尊者的具足戒。
伽耶迦葉苦行者看見(兩位哥哥)的頭髮、髮髻、鬍鬚、火供物在水中漂流,看見後心想:「恐怕我的哥哥們遭遇了災難。」便派遣苦行者去:「你們去了解一下我的哥哥們。」他自己也與二百名苦行者一起前往優樓頻螺迦葉尊者那裡;走近後對優樓頻螺迦葉尊者說:「迦葉,這樣更好嗎?」「朋友,是的,這樣更好。」於是那些苦行者將頭髮、髮髻、鬍鬚、火供物丟入水中洗淨,來到世尊之處;走近後頭頂禮世尊的雙足,對世尊說:「尊者,但願我們能在世尊座下出家,但願我們能得受具足戒。」世尊說:「來,比丘們!法已善說,修習梵行吧,為了徹底苦盡。」這就成了那些尊者的具足戒。
「憑藉世尊的神通加持,五百捆木柴沒有被劈開,卻被劈開了;火沒有燃燒起來,卻燃燒起來了;火沒有熄滅,卻熄滅了;化現了五百個溫水池;以這種方式,共展現了一千五百種神通奇蹟。」
之後,世尊在優樓頻羅隨意住了一段時間後,與大比丘僧團一起,共一千人,全都是以前的苦行者,向伽耶山頂遊行。世尊在那裡與一千比丘一起住在伽耶山頂。在那裡,世尊告誡比丘們(相應部尼柯耶4.28):「比丘們,一切都在燃燒。比丘們,什麼是一切都在燃燒?眼在燃燒,色在燃燒,眼識在燃燒,眼觸在燃燒,凡緣眼觸所生受,無論是樂、苦或不苦不樂,那些也在燃燒。被什麼燃燒?被貪火、瞋火、癡火燃燒,被生、老、死、愁、悲、苦、憂、絕望燃燒,我說這是在燃燒。耳在燃燒,聲在燃燒…(中略)…鼻在燃燒,香在燃燒…(中略)…舌在燃燒,味在燃燒…(中略)…身在燃燒,觸在燃燒…(中略)…意在燃燒,法在燃燒,意識在燃燒,意觸在燃燒,凡緣意觸所生受,無論是樂、苦或不苦不樂,那些也在燃燒。被什麼燃燒?被貪火、瞋火、癡火燃燒,被生、老、死、愁、悲、苦、憂、絕望燃燒,我說這是在燃燒。」
「比丘們,這樣觀察後,多聞的聖弟子也厭離於眼,厭離於色,厭離於眼識,厭離於眼觸,凡緣眼觸所生受,無論是樂、苦或不苦不樂,也厭離於那些。厭離於耳,厭離於聲…(中略)…厭離於鼻,厭離於香…(中略)…厭離於舌,厭離於味…(中略)…厭離於身,厭離於觸…(中略)…厭離於意,厭離於法,厭離於意識,厭離於意觸,凡緣意觸所生受,無論是樂、苦或不苦不樂,也厭離於那些。因厭離而離欲,因離欲而解脫,在解脫時,有了『已解脫』之智,他了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正在宣說這個教示時,那一千比丘的心無取著地從諸漏中解脫了。
29. 這樣,聽聞了《燃燒經》的教導後,連同四無礙解,證得阿羅漢果的河邊迦葉長老,心生喜悅,為顯揚過去修行因緣的事跡,說出了以「蓮華殊勝世尊」等為首的偈頌。
29.
「當世尊、世間最上者、如來蓮華色佛正在托缽遊行時,我拿著一個上等的果子,供養了那位最勝譽的導師。
30.
「憑藉那個業,我成為了世間之主、人中之雄的天帝。
我已達至不動搖的境界,捨離了勝敗(得失)。
31.
「這便是我那時供養那個果子所帶來的果報:在十萬劫中,我不知道有什麼惡趣。
32.
「我的煩惱已被燒盡…(省略部分)…我以無漏者身份而住。
33.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省略部分)…我已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34.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省略部分)…我已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AP.1.555 迦耶迦葉長老傳 gayākassapattherāpadānaṃ
(供粥給佛陀後,31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35.
「那時我身披獸皮衣(ajinacammavatthohaṃ {ajinavattaṃ nivattohaṃ (sī.)}),肩負著一擔(khāribhāradharo)穀物。
當我卸下(hārayitvāna)穀物擔子後,便將粥(kolaṃ)帶至(ahāsi)修行處(assamaṃ)。
36.
「在那時,(義注:尸棄佛 Sikhi)世尊(bhagavā)——那位無伴獨行(eko adutiyo)的勝者(jino)——
來到(upāgacchi)我的修行處,周身恆常(sabbakālikaṃ)散發光明(jotento)。
37.
「我以淨信(sakaṃ cittaṃ pasādetvā)虔心祈敬,向善持戒者(subbataṃ)頂禮(abhivādetvāna);
並以雙手(ubho hatthehi)高舉(paggayha)粥食,將粥(kolaṃ)供獻於佛(buddhassa),那時我如是供養(adāsahaṃ)。
38.
「自三十一劫(ekatiṃse ito kappe)前,那時我所種下的供養果報(yaṃ phalaṃ adadiṃ tadā),
我從未經歷(nābhijānāmi)惡趣(duggatiṃ)——此即供粥(koladānassidaṃ)所得之果(phalaṃ)。
39.
「我的煩惱(kilesā)已被徹底燒盡(jhāpitā mayhaṃ)……(pe)……我住於(viharāmi)無漏(anāsavo)之境。
40.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svāgataṃ)……(pe)……於佛教誨(buddhassa sāsanaṃ)我已踐行(kataṃ)。
41.
「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pe)……於佛教誨(buddhassa sāsanaṃ)我已達成(kataṃ)。」
AP.1.556 金米拉長老傳kimilattherāpadānaṃ
(建造亭子供奉佛陀的舍利後,自此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義注:第四則傳記(apadāna)中,從「當迦葉佛涅槃後(nibbute kakusandhamhīti)」等詩句開始,是尊者金米拉長老(Kimilattherassa)的傳記(apadānaṃ)。這位長老也是在過去諸佛(purimabuddhesu)時期積累了資糧的修行者(katādhikāro),他在那些地方、那些存在界(bhave)中,持續累積(vivaṭṭūpanissayāni)能作為(解脫)依止處的福德(puññāni upacinanto)。
在迦葉(Kakusandha)世尊(bhagavato)的時代(kāle),他投生(nibbattitvā)於一個良善的家庭(kulagehe),並獲得了智慧與聲望(viññutaṃ patto)。導師(satthari)般涅槃(parinibbute)後,他為了(供奉)世尊的舍利(dhātuyo),以沙羅(salala)花環(mālāhi)建造(maṇḍapaṃ kāretvā)了一座亭子(maṇḍapaṃ),並進行了供養(pūjaṃ akāsi)。
憑藉著那個福德行為(puññakammena),他轉生(uppajjitvā)於三十三天(tāvatiṃsesu),之後(aparāparaṃ)又持續輪迴(saṃsaranto)於天界(devamanussesu)與人間。
在此世尊(buddhuppāde)(即佛陀喬達摩)出現的時代,他投生(nibbattitvā)於迦毗羅衛城(kapilavatthunagare)的釋迦(Sakya)王族家系(rājakule),人們為他取名為「金米拉」(Kimila)。
他長大成年(vayappatto)後,沉溺於(pamatto)財富的享受(bhogasampattiyā)中,虛度光陰(viharati)。
世尊(satthā)了知(ñatvā)他智慧的成熟期(ñāṇaparipākaṃ)已到,為了使他產生厭離感(saṃvegajananatthaṃ);當時世尊正住在阿奴毗亞(anupiyāyaṃ),他化現(abhinimminitvā)出一個處於青春初年(paṭhamayobbane)、容貌極美(ramaṇīyaṃ)的女子形象(itthirūpaṃ),並讓她出現在金米拉面前(purato dassetvā)。
接著,世尊又逐步地(anukkamena)讓她顯現出如同被衰老、疾病與毀壞(jarārogavipattīhi)所摧殘(abhibhūtā)的樣子(disati),世尊就是這樣做的(tathā akāsi)。
金米拉王子(kimilakumāro)看到(taṃ disvā)這個景象後,產生了極強烈的(ativiya)厭離感(saṃvegajāto)。他表露(pakāsento)了自己的厭離感,並向世尊(bhagavato)坦白(pākaṭaṃ katvā)。在獲得(laddhānusāsano)世尊的教導後,他證得了阿羅漢果(arahattaṃ pāpuṇi)。
42. 他證得(patvā)阿羅漢果後,內心充滿喜悅(somanassajāto),為了闡明(pakāsento)自己過去生(pubbacarita)的修行故事(apadānaṃ),於是說出了「當迦葉佛涅槃後(nibbute kakusandhamhīti)」等詩句。
42.
“當迦葉(Kakusandhamhi)佛涅槃後(nibbute),有一位名為『壽命圓滿(vusīmati)』的婆羅門(brāhmaṇamhi)。
他取來沙羅(salalaṃ)花製成的花環(mālaṃ),建造了(一座)涼亭(maṇḍapaṃ)。
43.
“死後轉生於三十三天(tāvatiṃsaṃ),我獲得了最殊勝的(byamhamuttamaṃ)安樂(labhāmi)。
我的光芒超越其他天(deve)神,這便是福德(puññakamma)所帶來的果報(phalaṃ)。
44.
“無論白晝(divā)或夜晚(rattiṃ),當我經行(caṅkamanto)或站立(ṭhito)時,
總有沙羅(salala)花形成的華蓋(channo)遮蔽,這便是福德(puññakamma)所帶來的果報(phalaṃ)。
45.
“正是於此劫(kappamhi)中,我曾經供養(abhipūjayiṃ)佛陀(buddham),
自此不再墮入惡道(duggatiṃ),這便是供養佛陀(buddhapūjāya)所帶來的果報(phalaṃ)。
46.
“我的煩惱(kilesā)已被徹底燒盡(jhāpitā)……(中略)……我住於(viharāmi)無漏(anāsavo)之境。
47.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svāgataṃ)……(中略)……完成了(kataṃ)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48.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中略)……完成了(kataṃ)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AP.1.557 瓦吉之子長老傳 vajjīputt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水果給獨覺佛後,94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義注:從「擁有千道光芒的世尊」等詩句開始,是尊者瓦吉之子長老的譬喻。這位長老同樣也是在過去諸佛時期積累了資糧的修行者,他在那些地方、那些存在界中,持續累積能作為(解脫)依止處的福德。
在距今九十四劫之前,他遇見一位正在為乞食而行的獨覺佛,生起淨信之心,並供養了香蕉給他。
憑藉那個福德行為,他在天界與人間輪迴後,在此世尊(即佛陀喬達摩)的時代,他轉生為毘舍離城的離車毐族王子。由於他是瓦吉族的王子,所以大家普遍稱他為「瓦吉之子」。
他年輕時,即使在學習象術等技藝的階段,也因為自身具備了(解脫的)因緣條件,內心始終懷有出離的意向。他到處遊行時,聽聞了世尊的說法,生起了淨信,於是在世尊座下出家。
他修習觀禪,不久之後便證得了六種神通。
然而,在他成為六神通者之後不久,世尊剛般涅槃時,為了結集佛法,大家約定集會。當時諸大長老分散在各處。有一天,他看見尊者阿難——雖然還只是一位有學——被一大群聽眾圍繞著並在說法。
為了激勵阿難證得更高的道果,瓦吉之子長老對他說了這樣一首偈頌(出自《長老偈》119):
“應親近叢林樹下,將涅槃置於心中。
喬達摩啊,禪修吧,切勿放逸,那些群眾的喧鬧能為你做什麼呢?”
阿難聽聞這番(如)瀉藥般令人清醒的言語後,生起了強烈的厭離感。他花了整夜經行,精進地修習觀禪。當他進入寢室,剛一坐在床上,心想「我稍微躺一下吧」——就在他的頭還未碰到枕頭,腳還抬離地面的身體懸空的那一瞬間,他證得了阿羅漢果。
49. 瓦吉之子長老在後來,內心充滿喜悅,為了闡明自己過去生的修行故事,於是說出了「擁有千道光芒的世尊」等詩句。
49.
“擁有千道光芒(sahassaraṃsī)的世尊(bhagavā),是自覺者(sayambhū),是無可征服者(aparājito)。
從禪定出來後,為了托缽乞食(gocarāyā),他出發進入村落(abhinikkhami)。
50.
“當時我手中正拿著(hattho)水果(phala),看見(disvā)了這位人中之雄(narāsabhaṃ)(指佛陀)。
我心懷淨信(pasannacitto),充滿喜悅(sumano),將手中的水果(savaṇṭaṃ phalaṃ)奉獻(adadiṃ)給他。
51.
“從那時(tadā)起,九十四(catunnavutito)劫(kappe)以前,我曾供獻(adadiṃ)那個水果(phalaṃ)。
(自此)我從不知(na abhijānāmi)有惡趣(duggatiṃ),這便是奉獻水果(phaladānassa)所帶來的果報(idaṃ phalaṃ)。
52.
“我的煩惱(kilesā)已被徹底燒盡(jhāpitā)……(中略)……我安住(viharāmi)於無漏(anāsavo)之境。
53.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svāgataṃ)……(中略)……完成了(kataṃ)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54.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中略)……完成了(kataṃ)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AP.1.558 北道長老傳uttar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三朵花給佛陀後,在天界享受大榮華和尊重,500次為帝釋天,300次為轉輪王,輪迴中擁有巨大且不竭的財富,3萬大劫不下惡道,只投生到高貴種族,獲得許多交通工具,奴僕,布料,最新的食物衣服,處處受尊敬,有極高的名聲,總是擁有極大且團結不破的眷屬,不被寒熱所侵擾,不會煩躁不安,沒有內心的痛苦,擁有金黃色的身體,最終以七歲之齡抵達涅槃)
義注:
這位長老也是在過去的諸佛時期,累積了修行資糧的人;他在各種不同的生命存在中,持續不斷地累積著作為未來證悟基礎的福德善業。
在善慧世尊的時代,他成為一位持有神咒能力的「持明者」,並且能夠在空中行走。
那時候,導師(即善慧佛)為了幫助他,便在森林中某一棵樹下坐下,並散發出六種色彩的佛光。
他(北長老的前世)當時正從空中經過,看見了世尊,內心生起了純淨的信心,便從空中降下,用非常潔淨、盛大的迦尼迦羅花供養世尊。
那些花憑藉佛陀的威神力量,在導師的上方形成了傘蓋的形狀並停住。
他因為這個殊勝的景象而更加心生淨信,後來死亡之後,便轉生到三十三天中,享受天界的成就與快樂。
他在那裡住滿了所有的天壽之後,從那裡死亡,在天界與人間不斷輪迴。
在此佛陀(指釋迦牟尼佛)出現的時代,他轉生為王舍城一位富有的婆羅門的兒子,他的名字叫做北(也稱作優多羅)。
他達到了聰慧的程度,在婆羅門的學問上達到了圓熟精通,並且因為其高貴的出身、俊美的容貌、淵博的學問、適宜的年齡、以及嚴謹的戒行與規範,成為世間大眾所敬重的人。
**(北長老出家因緣)**
摩揭陀國的大臣雨舍,看見了他的這些成就後,便想要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並表達了自己的意願。
但他因為內心傾向於出離世俗,便拒絕了這件事。
他不時地去親近、侍奉法將(指舍利弗尊者),在聽聞法將所說的佛法後,獲得了堅定的信心,於是便出家了。
成為一位行為圓滿的沙彌後,他盡心侍奉他的長老(師父)。
**(北沙彌蒙冤受難)**
在那個時候,長老(他的師父)生起了某一種疾病。
為了給長老取藥,北沙彌一大清早就拿著缽與僧衣,從寺院出去。
在道路中間,他靠近一個水池時,先把缽放下,然後走到水邊洗臉。
這時,有一個犯了罪的盜賊,正被看守的警衛追捕,他從城裡出來,沿著大路逃跑。
(這個盜賊)把自己所拿的珠寶財物,放進了沙彌的缽裡,然後就逃走了。
沙彌也回到了他的缽旁邊。
追捕盜賊的國王部下,看見了沙彌缽裡的財物後,就說:「這個人是盜賊,是他犯了這盜竊罪」,於是就把沙彌的雙手反綁在身後,帶去給婆羅門雨舍看。
而那時雨舍正被國王委任負責審判,他下令執行砍斷手腳的刑罰。
(雨舍)心想:「他以前不接受我的提議(指聯姻),卻在這些(被他認為是)純粹的邪命外道中出家了!」(注:此句註解引用自《長老偈注釋》),於是(出於私憤)沒有徹底調查清楚罪行,就想要殺死他,在他還活著的時候,就下令把他刺穿在尖樁上,作為對眾人的恐嚇。
**(佛陀救度與北沙彌證悟)**
那時,世尊觀照到他智慧的成熟時機已到,便前往那個地方。
(世尊)伸出手,從那閃耀著如同寶石般光芒、並散發出藍色光輝的指甲中,流瀉出如同熔化的黃金汁液一般的光明。
(世尊)將那隻被光網籠罩、柔軟、手掌豐滿、手指細長的手,放在北的頭頂上,說道:「北,這是你過去業的果報現前了。你應當以(觀照)審察力去承受它。」
接著,世尊根據他內心的傾向,為他說法。
北因為導師手的觸碰,而生起了淨信與喜悅,獲得了極大的欣喜與快樂。
他登上了他所熟悉的觀智之道。
由於他的智慧已經成熟,並且藉由導師說法的殊勝力量,他當下便依照道次第,斷盡了一切煩惱,成為具足六種神通的阿羅漢。
成為六神通者後,他從尖樁上起身,出於對他人的憐憫,他停在虛空中,示現神通奇蹟。
廣大的群眾內心充滿了驚奇與訝異。
他身上的創傷當下就癒合了。
比丘們問他:「道友,正在遭受那樣巨大痛苦的你,是如何還能修習觀禪的呢?你怎麼可能做到呢?」
他回答說:「道友,正是因為我(在輪迴中)看到了(世俗的)過患,也清楚地看到了諸行(一切有為現象)無常苦空的本質。正是如此,即使正在遭受那樣巨大的痛苦,我仍然能夠增長觀智,並證得殊勝的果位(阿羅漢)。」
他進一步解釋說:「這是由於在過去世幼年時,我曾抓了一隻蒼蠅,又拿了一根羅望子刺,玩那種把蒼蠅刺穿在刺尖上的遊戲。因為這個業,在無數百次的轉生中,我都遭受了被刺穿在尖樁上的痛苦,並在這最後一生,遭受了這樣的痛苦。」
**(北長老說偈)**
55. 後來,他(北長老)憶起了過去世的業,心生喜悅,為了闡明他過去行誼的譬喻故事,便說出了以「有一位名為善慧的正等覺者」等為開頭的偈頌。
55.**
「有一位名為善慧(Sumedha)的正等覺者(Sambuddho),具足三十二種偉大相貌(bāttiṃsavaralakkhaṇo)。
世尊(Bhagavā)喜好寂靜,他來到了雪山(Himavanta)。
**56.**
「那位最卓越的、慈悲的(kāruṇiko)寂默者(muni),進入了雪山(Himavanta)之中。
這位最無上的人(purisuttamo)盤腿(pallaṅkaṃ)坐下後,便安坐了。
**57.**
「那時,我是一位持明者(Vijjadharo),我是一個能在空中行走(antalikkhacaro)的人。
那時,我手持三叉戟(tisūlaṃ),正在天空中行走。
**58.**
「就像山頂上的火焰,又如同滿月時的明月(candimā)。
佛陀(buddho)照亮了森林,就像一棵盛開的沙羅樹王(sālarājā)。
**59.**
「我從森林中出來,在閃耀著佛陀光輝(buddharaṃsī)的曠野(vidhāvare)中。
看到猶如蘆葦(naḷaggi)一般的他,我的心生起了淨信(pasādayiṃ)。
**60.**
「我尋找時,看見了一朵花,那是一朵具有天界香氣的迦尼迦羅花(kaṇikāraṃ, devagandhikaṃ)。
我取了三朵花,供養了最殊勝的佛陀(buddhaseṭṭham)。
**61.**
「憑藉佛陀(buddhassa)的威神力(ānubhāvena),我那時(所供養)的三朵花,
(它們的)花梗(vaṇṭā)向上,花瓣(pattā)向下,為導師(satthuno)形成了遮蔭(chāyaṃ)。
**62.**
「憑藉那個善業(tena kammena sukatena),以及(我當時的)心願與決意(cetanāpaṇidhīhi ca),
我捨棄了人的身體後,便往生到了三十三天(Tāvatiṃsa)。
**63.**
「在那裡,我有一棵善作(sukataṃ)的(如意)樹,被稱為迦尼迦羅(kaṇikārīti)。
它有六十由旬(yojana)高(ubbedhaṃ),三十由旬寬(vitthataṃ)。
**64.**
「(它有)上千根樹幹(sahassakaṇḍaṃ),上百個樹瘤(satabheṇḍu),佈滿旗幟(dhajālu),是黃金色的(haritāmayaṃ)。
十萬(satasahassāni)枝叢(niyyūhā / byūhāni)在我的宮殿中顯現
**65.**
「有黃金造成的(soṇṇamayā)、寶石造成的(maṇimayā)、紅寶石造成的(lohitaṅkamayāpi ca)的床座(pallaṅkā),
還有水晶(phalikāpi ca)的床座,無論我想要哪一種(yenicchakā),哪一種(yadicchakā)就會出現。
**66.**
「還有極珍貴的(mahārahañca)臥具(sayanaṃ),填充著(yutaṃ)棉花(tūlikā)與細棉(vikatī)。
全部(ekantaṃ)都是長毛絨(uddhalomiñca),並配有(samāyutaṃ)華蓋(bimbohana)。
**67.**
「我從宮殿(bhavanā)出來,在天界中漫步遊行(caranto devacārikaṃ)。
如我所願(yathā icchāmi)地行走,天眾都尊敬我
**68.**
「我站在花的下方(heṭṭhā),它是我的上方遮蓋物(uparicchadanaṃ)。
周圍(samantā)一百由旬(yojanasataṃ)的範圍,都被迦尼迦羅花(kaṇikārehi)所覆蓋(chāditaṃ)。
**69.**
「六萬(saṭṭhi)種天界樂器(turiyasahassāni),在早晚(sāyapātaṃ)時分供養(upaṭṭhahuṃ)我。
他們日夜不停歇(rattindivamatanditā),經常(niccaṃ)圍繞著(parivārenti)我。
**70.**
「在那裡,憑藉著舞蹈(naccehi)、歌曲(gītehi)、與擊掌節拍(tālehi)、以及演奏的音樂(vāditehi ca),
我享受娛樂(ramāmi)、歡喜(modāmi),隨心所欲地(kāmakāmahaṃ)享受五欲之樂(khiḍḍā ratiyā)。
**71.**
「在那裡,吃過喝過(bhutvā pivitvā ca)之後,我那時就在三十三天(tidase)中歡喜(modāmi)。
與天女群(nārīgaṇehi)相伴(sahito),我在最殊勝的(uttame)(如意)樹下(byamhe)歡喜(modāmi)。
**72.**
「我做了五百次(satānaṃ pañcakkhattuñca)的天王(devarajjam)。
我也做了三百次(satānaṃ tīṇikkhattuñca)的轉輪聖王(cakkavattī)。
(我也做過)廣大(vipulaṃ)的地方王權(padesarajjaṃ),其數量(gaṇanāto)多到不可計數(asaṅkhiyaṃ)。
**73.**
「在生死(bhave bhave)中輪迴(saṃsaranto)時,我獲得(labhāmahaṃ)巨大的財富(mahābhogaṃ)。
我的財富(bhoge me)沒有(natthi)缺乏(ūnatā),這是供養佛陀(buddhapūjāya)所帶來的果報(idaṃ phalaṃ)。
**74.**
「我只在兩種存在(duve bhave)中輪迴(saṃsarāmi):天界(devatte)以及人間(mānuse)。
我不知道(na jānāmi)其他的去處(aññaṃ gatiṃ),這是供養佛陀所帶來的果報。
**75.**
「我只在兩種家族(duve kule)中出生(pajāyāmi):剎帝利(khattiye)以及婆羅門(brāhmaṇe)。
我不會出生在(na jāyāmi)低下的(nīce)家族(kule),這是供養佛陀所帶來的果報。
**76.**
「象乘(hatthiyānaṃ)、馬乘(assayānaṃ)、轎子(sivikaṃ)、與馬車(sandamānikaṃ),
所有這一切(sabbamevetaṃ)我都能獲得(labhāmi),這是供養佛陀所帶來的果報。
**77.**
「成群的女僕(dāsīgaṇaṃ)、成群的男僕(dāsagaṇaṃ)、裝飾華麗的(samalaṅkatā)女子們(nāriyo),
所有這一切我都能獲得,這是供養佛陀所帶來的果報。
**78.**
「絲綢(koseyya)、羊毛織品(kambaliyāni)、細麻布(khoma)、與棉布(kappāsikāni ca),
所有這一切我都能獲得,這是供養佛陀所帶來的果報。
**79.**
「新衣服(navavatthaṃ)、新果實(navaphalaṃ)、具有最新(navaggarasa)味道的食物(bhojanaṃ),
所有這一切我都能獲得,這是供養佛陀所帶來的果報。
**80.**
「(心想:)『吃這個(imaṃ khāda)!享用這個(imaṃ bhuñja)!躺在這個(imamhi)床(sayane)上!』
所有這一切我都能獲得,這是供養佛陀所帶來的果報。
**81.**
「在任何地方(sabbattha),我都被尊敬(pūjito homi),我的名聲(yaso)極高(accuggato)。
我總是(sadā homi)擁有極大的眷屬(mahāpakkho / mahesakkho),我的群眾(pariso)總是(sadā)團結不破(abhejja)。
我是親族(ñātīnaṃ)中最卓越的(uttamo homi),這是供養佛陀所帶來的果報。
**82.**
「我不知道(na jānāmi)寒冷(sītaṃ)與炎熱(uṇhaṃ),煩躁不安(pariḷāho)也不存在(na vijjati)。
再者(atho),心中的(hadaye me)痛苦(cetasikaṃ dukkhaṃ)也不存在(na vijjati)。
**83.**
「我變成(hutvāna)具有黃金般(suvaṇṇavaṇṇo)的色身後,便在各種存在(bhavābhave)中輪迴(saṃsarāmi)。
我不知道(na jānāmi)褪色(vevaṇṇiyaṃ),這是供養佛陀所帶來的果報。
**84.**
「從天界(devalokā)死沒(cavitvāna)後,受到(過去)白業(sukkamūlena)的驅動(codito),
我出生在(jāto)舍衛城(Sāvatthiyaṃ)中,在富有的(aḍḍhake)大富豪(mahāsālesu)之家。
**85.**
「捨棄(hitvā)了五種欲樂(pañca kāmaguṇe)後,我便出家(pabbajiṃ)過無家的生活(anagāriyaṃ)。
在我七歲(jātiyā sattavassohaṃ)時,便證得了(apāpuṇiṃ)阿羅漢果(arahattaṃ)。
**86.**
「佛陀(buddho)是(給我)授具足戒(upasampadāyī)者,具眼者(cakkhumā)了知(我的)德行(guṇamaññāya)。
雖然年輕(taruṇo),我卻是值得供養的(pūjanīyohaṃ),這是供養佛陀所帶來的果報。
**87.**
「我的天眼(dibbacakkhu)是清淨的(visuddhaṃ),我是善於(kusalo)禪定(samādhi)的。
我已達到(pāramippatto)神通(abhiññā)的究竟,這是供養佛陀所帶來的果報。
**88.**
「我已獲證(anuppatto)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精通(kovido)四神足(iddhipādesu)。
我已達到(pāramippatto)諸法(dhammesu)的究竟,這是供養佛陀所帶來的果報。
**89.**
「在三萬劫(tiṃsakappasahassamhi)之前,我供養了(abhipūjayiṃ)那位佛陀(buddham)。
我不記得(nābhijānāmi)曾投生惡趣(duggatiṃ),這是供養佛陀所帶來的果報。
**90.**
「我的煩惱(kilesā)已被燒盡(jhāpitā)…(省略部分)…我住於(viharāmi)無漏(anāsavo)的境界。
**91.**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省略部分)…我已經完成了(kataṃ)佛陀(buddhassa)的教導(sāsanaṃ)。
**92.**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 catasso)…(省略部分)…我已經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AP.1.559 阿帕拉烏塔拉長老傳aparauttarattherāpadānaṃ
(供奉佛舍利後,94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義注:在第七篇偈頌中,以「當世間導師滅度後」等句子開始的,是尊貴的阿帕拉烏塔拉長老(Aparuttara Thera)的偈頌故事(apadāna)。這位長老也是在過去諸佛時期積累了功德(善業)的人,他在那些(不同的)生命狀態中,持續累積(作為)未來解脫之基礎的各種福德。
在距今九十四劫以前, Siddhattha 世尊(Bhagavato)的時代,他投生於一個家庭戶中,長大成人並達到成熟(懂事的年齡),對(佛陀的)教導生起了信心,並表明了自己作為在家居士(upāsaka)的身份。
在導師(佛陀)般涅槃後,他召集了自己的親屬們,準備了許多供品與禮敬,並舉行了佛舍利的供養。
他憑藉那個福德善業,在天界與人界中輪迴流轉,在此(我們釋迦牟尼)佛出現的時期,他投生於沙竭城(Sāketa)的一個婆羅門家庭,取名為烏塔拉(Uttara)。長大成人後,他因某些事務前往舍衛城(Sāvatthi),在芒果樹根處(目睹了)佛陀所表演的「雙神變」(Yamakapāṭihāriya,火與水雙重神變),見此神蹟後他心生淨信;其後,在聽聞了(佛陀於)黑林寺(Kāḷakārāma)的說法開示時,他的信心更加增長(abhivaḍḍhamānasaddho),於是出家為僧。
他與世尊一同前往王舍城(Rājagaha),在那裡受具足戒(upasampadaṃ labhitvā)。同樣地,他修行並建立起毗婆舍那(觀禪,vipassanaṃ paṭṭhapetvā),不久之後便證得了六神通(chaḷabhiñño),成為六神通者(Arahant)。
然而,當他成為六神通者後,世尊正住在舍衛城,他為了照料佛陀(buddhupaṭṭhānatthaṃ)而從王舍城前往舍衛城。比丘們問他:「道友(Āvuso),你出家修行的事業已經完成了嗎?(意指已證阿羅漢了嗎?)」
被這樣詢問後,他(以偈頌)作了回答(即接下來第九十三偈等內容)。
第九十三偈:
“當世間導師,世間領袖義成就(Siddhattha)般涅槃後
我召集了我的親屬們,一起舉行了佛舍利的供養。
第九十四偈:
“從距今九十四劫以來,我曾如此供養佛舍利,
自此我不再經歷惡道(輪迴之苦),這便是供養舍利所帶來的果報。
第九十五偈:
“我的煩惱已被徹底燒盡……(中略)……我住於無漏(解脱)之境。
第九十六偈: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中略)……我已圓滿實踐佛陀的教導。
第九十七偈: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中略)……我已達成佛陀的教誨。”
AP.1.560 跋達吉長老傳 bhaddajittherāpadānaṃ
(供養佛陀食物後,十萬大劫不下惡道,自此財富從不缺乏,總是快樂,最終抵達涅槃)
義注:
在第八篇偈頌中,以「我潛入蓮花池」等句子開始的,是尊貴的跋達吉長老(Bhaddajit Thera)的偈頌故事(apadāna)。這位長老也是在過去諸佛時期積累了功德(善業)的人,他在那些(不同的)生命狀態中,持續累積(作為)未來解脫之基礎的各種福德。
在蓮花上(Padumuttara)世尊的時代,他投生於一個婆羅門家庭,長大成熟後,在婆羅門的各種知識與技藝上都達到了精通。他捨棄了欲樂,出家成為苦行沙門,在森林地區建造了一個住處(assama),並住在那裡。
有一天,他看見世尊從空中經過,心生淨信,合掌恭敬地站著。世尊知曉他的心念,便從空中降下。當世尊降下後,他供獻了蜂蜜、蓮藕、蘿蔔根、酥油和乳汁。世尊為了隨順他(令他種福田),接受了(供養),並為他作了迴向祝福後便離開了。
他憑藉那個福德善業,往生到兜率天(Tusita),在那裡享盡天壽後去世。從那以後,他持續在善趣中輪迴流轉。
在毗婆尸佛(Vipassī)的時代,他成為一位大富長者,供養了八萬六千位比丘飲食,並以三衣(ticīvara)供養他們。
他如此積累了許多善業後,再次往生天界。在那裡享盡天壽後,去世投生到人間。在沒有佛出世的時期(buddhasuññe loke),他以四種資具(衣、食、住、藥)供養了五百位辟支佛(獨覺佛)。
之後他去世,投生於王族家庭,掌管王國。他供養了證得辟支菩提(獨覺佛果)的自己的兒子,並在那位(作為辟支佛的)兒子般涅槃後,取得舍利,建造塔廟並供養。
他如此在各處累積了各種福德,在此(釋迦牟尼)佛出世的時期,他投生於跋提城(Bhaddiya)擁有八十俱胝(koṭi,千萬)財富的跋提長者(Bhaddiya Seṭṭhi)家中,成為他的獨子,取名為跋達吉(Bhaddajī)。據說,他最後一生所擁有的權勢、享受與眷屬圓滿,就如同菩薩(在成佛前最後一生)所擁有的一樣。
那時,世尊住在舍衛城,為了教化跋達吉王子,與大比丘僧團一同前往跋提城,住在闍提耶林(Jātiyāvana)。世尊等待著他(跋達吉)智慧的成熟。
當時,他(跋達吉)坐在高層宮殿上,打開獅子窗(sīhapañjara,一種窗戶),向外觀看時,看見大眾正前往世尊那裡聽法。他問:「這一大群人是要去哪裡?」聽聞原因後,他也帶著大批隨從前往世尊之處,在聽法時,雖然全身仍裝飾著所有珠寶,但他卻斷盡了一切煩惱,證得了阿羅漢果。
當他證得阿羅漢後,世尊對跋提長者說:「你的兒子,雖然裝飾華麗地在聽法,但已證得阿羅漢果。現在正是他出家的合適時機,如果他不出家,將會般涅槃(去世)。」長者說:「我的兒子還這麼年輕,般涅槃對他沒有好處,請讓他出家吧。」於是世尊讓他出家並授與具足戒。
世尊在那裡住了七天後,到達了柯提村(Koṭigāma),這個村子位於恆河岸邊。柯提村的居民為以佛陀為首的比丘僧團舉行了大供養。
跋達吉長老為了(在飯食後)向世尊作迴向祈福的時刻,走出了村子。他決定:「當世尊到來的時刻,我將從(禪定)中起來。」於是在一棵樹下進入禪定(samāpatti)並坐著。即使有大長老們來到,他也沒有起來,只在世尊到來的時刻才起身。一些未證果的比丘們因此不滿地說:「這個剛出家的人,在大長老們來時,因傲慢而不起身。」
柯提村的居民為世尊和比丘僧團準備了許多船和筏。世尊為了顯示跋達吉的神通力,站在船上問:「跋達吉在哪裡?」跋達吉長老說:「世尊,我在這裡。」並走近世尊,合掌站立。世尊說:「來吧,跋達吉,和我們同乘一條船。」他便躍起,站在世尊所站的船上。
當世尊的船航行到恆河中央時,問道:「跋達吉,你是Mahāpanāda時所居住的鑲滿寶石的高樓(pāsāda),現在何處?」長老回答:「世尊,它就沉沒在此處水下。」世尊說:「那麼,跋達吉,為你的同修們斷除疑惑吧。」
在那瞬間,長老禮敬世尊後,以神通力前往(水底),用腳趾尖壓住宮殿的尖頂(pāsādathūpika),將那座二十五由旬(yojana)大的宮殿舉起至空中。在舉起時,他將它提升了五十由旬。
這時,他過去生中因貪戀那座宮殿而轉生為魚、龜、蛙的親屬們,在宮殿被舉起時翻轉掉落。世尊看見他們正在掉落,便說:「跋達吉,你的親屬們正在受苦。」長老依從世尊的話,將宮殿(放回原處)消散了。宮殿便重新穩固在它原來的位置。
世尊到達對岸後,比丘們問:「世尊,跋達吉長老是在何時擁有這座宮殿的?」世尊便為他們講述了《大喧鬧本生》(Mahāpanāda Jātaka)等故事,並讓許多人飲用了法味(證悟佛法)。
98. (回到偈頌本身)然而,當長老證得阿羅漢果後,憶起過去所累積的功德,心生喜悅,為了闡明過去生中的行持與故事(pubbacaritāpadānaṃ),而說出了以「我潛入蓮花池」等為開頭的(偈頌)。
第九十八偈:
“那時,我潛入一個有各種大象來棲息遊玩的蓮花池中,
為了(給大象)找尋草料,我從那裡撈起了一捆蓮藕。
第九十九偈:
“在那個時候,世尊是名為蓮花上(Padumuttara)的佛陀,
這位穿著紅褐色衣袍的覺者,正無礙地行走著。
第一百偈:
“當時,我聽到(佛陀)抖動塵垢衣(糞掃衣)的聲音,
我向上凝視,看見了這位世間的導師。
第一百零一偈:
“我當下就恭敬地站著,向世間的導師祈求:
‘(請您接受)這與蜂蜜、乳汁、酥油、蘿蔔根一同烹煮的蓮藕吧。’(註:此處依註釋解讀供品內容)
第一百零二偈:
“‘具眼者(佛陀)啊,請出於慈悲心,接受我的(供養)吧!’
於是,那位具有大聲譽、充滿慈悲的導師,便從空中降下。
第一百零三偈:
“那位具眼者出於慈悲,接受了我(供養)的食物。
正等覺者接受之後,為我作了迴向祝福。
第一百零四偈:
“‘願你(這位)有大福德者快樂,願你的去處(來世)圓滿成功!
憑藉這布施蓮藕的功德,願你獲得廣大的快樂。’
第一百零五偈:
“如此說完後,那位名為‘最勝蓮華’(Jalajuttama)的正等覺者,
這位勝利者接受了食物,便從空中離開了。
第一百零六偈:
“然後,我拿著那捆蓮藕,回到了我的住處。
我將蓮藕掛在樹上,時常憶念著我所做的布施。
第一百零七偈:
“那時,颳起了大風,搖動了整個樹林,
天空響起了雷聲,閃電也同時交作。
第一百零八偈:
接著,閃電擊落,正好打中了我的頭頂。
我就那樣安坐著,在那個地方去世了。
第一百零九偈:
“由於(布施的)善業功德所牽引,我往生到了兜率天(Tusita)。
我的肉身倒下了,而我則在天界享受快樂。
第一百一十偈:
“有六萬八千位裝飾華麗的天女,
日夜不停地侍奉我,這就是布施蓮藕所帶來的果報。
第一百一十一偈:
(之後)當我投生到人間時,我也總是快樂的,
我的財富從不缺乏,這就是布施蓮藕所帶來的果報。
第一百一十二偈:
“我曾被那位無上尊者、天人中之天所慈悲護念,
(如今)我所有的煩惱已徹底滅盡,不再有未來的輪迴生了。
第一百一十三偈:
“從距今十萬劫以來,自從我那時布施了蓮藕後,
我便不再經歷惡道(輪迴之苦),這就是布施蓮藕所帶來的果報。
第一百一十四偈:
“我的煩惱已被徹底燒盡……(中略)……我住於無漏(解脱)之境。
第一百一十五偈: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中略)……我已圓滿實踐佛陀的教導。
第一百一十六偈: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中略)……我已達成佛陀的教誨。”
AP.1.561 尸婆卡長老傳 sivak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酸粥給佛陀後,91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第一百一十七偈:
“當我正在進行尋求(食物)時,遇到了毗婆尸(Vipassī)大仙(Mahesi,即佛陀),
看見祂的缽是空的,我便用酸粥(kummāsa)裝滿了它。
第一百一十八偈:
“從距今九十一劫以來,自從我那時供養了(酸粥)食物後,
我便不再經歷惡道(輪迴之苦),這就是布施酸粥所帶來的果報。
第一百一十九偈:
“我的煩惱已被徹底燒盡……(中略)……我住於無漏(解脱)之境。
第一百二十偈: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中略)……我已圓滿實踐佛陀的教導。
第一百二十一偈: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中略)……我已達成佛陀的教誨。”
AP.1.562 烏波伐那長老傳 upavān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衣服作旗給佛舍利塔後,在天界享樂3萬大劫,80次為帝釋天,千次為轉輪王,無數次為地方大王,最終抵達涅槃)
義注”
關於第十個傳記中「名為蓮華上的勝者」等偈頌,是尊者烏波伐那(Upavāna)長老的譬喻。** 據說,這位(烏波伐那)長老在過去諸佛時期曾積累功德,這些功德成為他在各次生死中(證悟)的助緣與基礎。由於某種業的片段(kammacchiddena),他在蓮華上(Padumuttara)世尊的時代投生於貧窮的家庭。他獲得智慧後,在世尊涅槃時,取了他的舍利。當時,人、天、龍(nāga)、金翅鳥(garuḷa)、夜叉(yakkha)、鳩槃荼(kumbhaṇḍa)、乾闥婆(gandhabba)等眾生,用七寶建造了一座高七由旬的塔(thūpa)。在那裡,他(烏波伐那的前世)將自己洗淨的上衣(uttarāsaṅga)綁在竹竿(veḷagga)頂端,做成旗幟(dhaja)進行供養。一位名叫「被認可者(Abhisammataka)」的夜叉將軍(yakkhasenāpati),被天眾指派為負責保護塔寺供養者(cetiyapūjārakkhaṇatthaṃ)而(在此),他(以)隱形的身體(adissamānakāyo)在空中舉著那面旗幟,繞塔(cetiya)三匝。看到這個景象,他(烏波伐那的前世)內心更加充滿了淨信與喜悅(bhiyyosomattāya pasannamānaso)。憑藉那個善業,他在天界與人間流轉,在此佛陀(釋迦牟尼)出現的時代,他投生於舍衛城(Sāvatthī)的一個婆羅門家庭,得名烏波伐那(Upavāna)。長大成人後,在(供養)祇陀林(Jetavana)時見到了佛陀的神通力,生起了堅定的信心,出家後修習觀禪(vipassanā),成就了六神通(chaḷabhiñño),成為六神通阿羅漢。此後,尊者烏波伐那成了世尊的侍者(upaṭṭhāka)。
那時,世尊患了風病(vātābādho)。長老在家時的朋友,一位名叫提婆希多(Devahita)的婆羅門,住在舍衛城。他用四種資具(四事供養:衣、食、臥具、湯藥)供養長老。於是,尊者烏波伐那著衣持缽,前往那位婆羅門的住所。婆羅門心想:「長老肯定是為了某件事而來的。」知道後便說:「尊者,請問您有什麼事嗎?」長老為了向那位婆羅門說明來意,說了以下兩首偈頌:
「世間應供、善逝者, 聖賢患了風疾。
婆羅門啊,若有溫水, 請給聖賢。
應供者受供養,應受尊敬者受尊敬,
應受禮拜者受禮拜, 我欲取之給他。」
婆羅門聽後,將溫水及相應的祛風藥(vātaharañca bhesajjaṃ)獻給了世尊。藉此,導師的病痊癒了。世尊為他(烏波伐那)作了迴向(anumodanaṃ)。
**第122偈注釋:** 後來,尊者烏波伐那憶起自己過去的業行,心生喜悅,為了闡明過去生的事蹟(pubbacaritāpadānaṃ),而說出了「名為蓮華勝的勝者」等偈頌。其中,「名為蓮華勝的勝者」等詞的含義,與前面(譬喻正文)所說的意思相同。
第122偈:**
名為「Padumuttaro(蓮華上)」的勝者(佛陀),是一切法的超越者。
他如同燃燒的火焰般輝煌,證得圓覺後,進入涅槃。
**第123偈:**
大眾聚集在一起,禮敬那位如來(佛陀)。
他們為善逝(佛陀)建造了柴堆,並將遺體安置其上。
**第124偈:**
完成遺體的儀式後,他們在那裡收集了舍利。
所有天界與人間的眾生,為佛陀建造了佛塔(stūpa)。
**第125偈:**
第一層是黃金製成,第二層是寶珠製成,
第三層是白銀製成,第四層是水晶製成。
**第126偈:**
在那裡,第五層是紅寶石製成,
第六層是瑪瑙(masāragalla)製成——整個頂部皆由珍寶構成。
**第127偈:**
塔基由寶珠製成,欄杆由珍寶製成。
整個佛塔由黃金構成,高度達一由旬(yojana)。
**第128偈:**
天界眾生聚集在那裡,共同商議:
「我們也應為那位世間導師、無上者建造一座佛塔。」
**第129偈:**
「已無剩餘的舍利,遺體也已整體火化。
我們就在這座佛陀舍利塔上,建造一層外殼吧。」
**第130偈:**
天界眾生以七種珍寶,將塔增高了一由旬。
佛塔達兩由旬寬,驅散了黑暗。
**第131偈:**
龍族(nāga)聚集在那裡,共同商議:
「人類與天界眾生已為佛陀建造了佛塔。」
**第132偈:**
「我們不可懈怠,應與天界眾生一同精進。
我們也應為那位世間導師、無上者建造佛塔。」
**第133偈:**
他們匯集了帝青石(indanīla)、大青石(mahānīla)以及光輝寶石(jotirasaṃ maṇi),
覆蓋了佛陀舍利塔。
**第134偈:**
整個佛塔皆由寶珠構成——如此直至佛陀紀念塔的頂端。
那時塔寬三由旬,成為光明的來源。
**第135偈:**
金翅鳥(garuḷā)聚集在那裡,共同商議:
「人類、天界與龍族眾生,已禮敬了佛陀。」
**第136偈:**
「我們不可懈怠,應與天界眾生一同精進。
我們也應為那位世間導師、無上者建造佛塔。」
**第137偈:**
他們以寶珠製成整個佛塔的外殼。
他們也將佛陀紀念塔的高度增加了一由旬。
**第138偈:**
佛塔達四由旬寬,熠熠生輝,
照亮一切方向,如升起的百光星辰。
**第139偈:**
鳩槃荼(kumbhaṇḍā)聚集在那裡,共同商議:
「人類、天界、龍族以及金翅鳥眾生,」
**第140偈:**
「各自為最勝的佛陀建造了無上佛塔。
我們不可懈怠,應與天界眾生一同精進。」
**第141偈:**
「我們也應為那位世間導師、無上者建造佛塔。
我們將以珍寶覆蓋這座佛陀紀念塔。」
**第142偈:**
他們將佛陀紀念塔的高度增加了一由旬。
那時佛塔達五由旬寬,光芒四射。
**第143偈:**
夜叉(yakkhā)聚集在那裡,共同商議:
「人類、天界、龍族、金翅鳥與鳩槃荼(kumbhaṇḍakā)眾生,」
**第144偈:**
「各自為最勝的佛陀建造了無上佛塔。
我們不可懈怠,應與天界眾生一同精進。」
**第145偈:**
「我們也應為那位世間導師、無上者建造佛塔。
我們將以水晶覆蓋這座佛陀紀念塔。」
**第146偈:**
他們將佛陀紀念塔的高度增加了一由旬。
那時佛塔達六由旬寬,光芒四射。
**第147偈:**
乾闥婆(gandhabbā)聚集在那裡,共同商議:
「人類、天界、龍族、夜叉與金翅鳥眾生,」
**第148偈:**
「全都建造了佛陀舍利塔,而我們卻未參與。
我們也應為那位世間導師、無上者建造佛塔。」
**第149偈:**
他們製作了七層欄杆,並樹立了旗幟與華蓋。
乾闥婆眾生建造了整個由黃金構成的佛塔。
**第150偈:**
那時佛塔達七由旬寬,熠熠生輝,
晝夜不分,始終光明普照。
**第151偈:**
其光芒勝過日月星辰的光輝,
周圍百由旬內,連燈火也無法顯亮。
**第152偈:**
那時,任何人類禮敬佛塔,
他們無需攀登塔身,供品便自行升上天空。
**第153偈:**
一位名為「Abhisammata(被認可者)」的夜叉,由天界指派,
將旗幟或花環安置於塔頂。
**第154偈:**
人們看不見那位夜叉,只見花環自行移動。
見此景象而行善者,皆往生善趣。
**第155偈:**
有些人對教法懷有敵意,有些人則虔誠信仰,
為了見證神蹟,人類禮敬佛塔。
**第156偈:**
那時,我在Hamsavatī(漢薩瓦提)城中擔任勞工。
見到歡喜的民眾,我如此思惟:
**第157偈:**
「這位世尊極為尊貴,他的舍利龕如此莊嚴。
這些民眾如此歡喜,盡力供養而無遺憾。」
**第158偈:**
「我也要為那位世間導師、無上者盡一份力。
在未來,我將成為他教法的繼承者。」
**第159偈:**
我向洗衣工買了一塊洗淨的白布,
將布繫於竹竿頂端,把旗幟高舉向天空。
**第160偈:**
名為「Abhisammata(被認可者)」的夜叉接過旗幟,將它懸於空中。
見到旗幟隨風飄揚,人們更加歡喜。
**第161偈:**
我於此心生淨信,前往一位沙門之處。
向那位比丘禮敬後,我詢問供旗的果報。
**第162偈:**
他歡喜地為我解說,令我心生愉悅:
「你將始終體驗這供旗的果報。」
**第163偈:**
「象、馬、戰車與步兵,以及四支軍隊,
將常隨侍你——這是供旗的果報。」
**第164偈:**
「六萬種裝飾精美的樂器與鼓,
將常隨侍你——這是供旗的果報。」
**第165偈:**
「六萬八千名裝飾華麗的女子,
身穿多彩衣物、佩戴寶石,耳懸寶石墜飾,」
**第166偈:**
「體態優美、笑容甜美、腰身纖細,
將常隨侍你——這是供旗的果報。」
**第167偈:**
「你將於天界享樂三萬劫,
八十次成為天帝釋(devindo),行使天界王權。」
**第168偈:**
「你將千次成為轉輪聖王(cakkavattī),
作為統治廣大國土的地方大王,其數無量難計。」
**第169偈:**
「於十萬劫後,誕生於Okkāka(奧卡卡)族,
名為Gotama(喬達摩)的導師將出現於世。」
**第170偈:**
「你從天界命終後,受白淨業力驅使,
與善業連結,將成為婆羅門精英。」
**第171偈:**
「捨棄八千萬奴僕與眾多勞工,
你將於喬達摩世尊的教法中出家。」
**第172偈:**
「圓滿供奉正覺者、喬達摩、釋迦族雄獅後,
你將成為導師的弟子,名為Upavāna(烏波伐那)。」
**第173偈:**
「我過去所造業行,於此展現果報,
如脫韁野馬,我燒盡了所有煩惱。」
**第174偈:**
「我作為轉輪聖王,統治四洲時,
周圍三由旬內,旗幟常飄揚。」
**第175偈:**
「自十萬劫前我所造業行以來,
我不曾墮入惡趣——這是供旗的果報。」
**第176偈:**
「煩惱已被燒盡……我住於無漏之境。」
**第177偈:**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我已完成佛陀的教導。」
**第178偈:**
「我證得四無礙解……我已完成佛陀的教導。」
AP.1.563 羅吒波羅長老傳 raṭṭhapālattherāpadānaṃ
(供養五萬四千座宮殿給佛陀後,在天界有華麗的宮殿,50次為帝釋天,48為轉輪王,最終抵達涅槃)
義注:
**關於第十一個譬喻中「蓮華勝世尊」等偈頌,是尊者羅吒波羅(Raṭṭhapāla)長老的譬喻。** 這位長老同樣在過去諸佛時期曾積累功德,這些功德成為他在各次生死中(證悟)的助緣與基礎。在蓮華上(Padumuttara)世尊的時代,早在(世尊)出現之前,他就投生於漢薩瓦提城(Haṃsavatīnagare)一個大富長者(gahapatimahāsāla)家庭。長大成人後,父親去世,他繼承了家業。當管理寶藏庫(ratanakoṭṭhāgārakammikena)的人向他展示那無量、世代相傳的財富時,他心想:「這麼巨大的財富,我的祖父、父親等人都沒能帶著它(死去後)離開,但我必須帶著它離開(意指應善用布施)。」如此思惟後,他對貧窮困苦者(kapaṇaddhikādīnaṃ)進行了廣大的布施(mahādānaṃ)。
他侍奉(upaṭṭhahanto)一位獲得神通(abhiññā)的苦行者(tāpasaṃ),那位苦行者勸勉(uyyojito)他追求天界的主宰權(devalokādhipacce)。他一生行善(yāvajīvaṃ puññāni katvā),死後(tato cuto)轉生為天(devo),並在那天界行使天王的權力(devarajjaṃ karonto)。在天界壽命盡後,他命終(tato cuto),投生到人間,成為一個有能力恢復(sandhāretuṃ)破碎國家(bhinnaṃ raṭṭhaṃ)的家族的獨生子(ekaputto)。
那時,名為蓮華上(Padumuttaro)的世尊出現於世間,轉動了無上法輪(varadhammacakko),將所應教化的眾生(veneyyasattaṃ)引導至稱為涅槃的大城(nibbānamahānagarasaṅkhāta)。後來,那位良家子(kulaputto)逐漸獲得智慧(viññutaṃ patto),有一天和居士們(upāsakehi)一起去到寺院(vihāra),見到導師(satthāraṃ)正在說法,內心產生淨信(pasannacitto),便坐在法會(parisā)的邊緣(pariyante)。
那時,導師任命了一位比丘為「信出家者(saddhāpabbajitānaṃ)」中的第一(aggaṭṭhāne ṭhapesi)。見到這個情景,他內心充滿淨信(pasannamānaso),決意(cittaṃ ṭhapetvā)要達到那個目標(tadatthāya)。他以極大的恭敬(mahatā sakkārena),為有十萬比丘圍繞的世尊(satasahassabhikkhuparivārassa bhagavato)舉辦了持續七天的廣大布施(mahādānaṃ pavattetvā),並發了願(paṇidhānaṃ akāsi)。導師觀察到他(的善業)沒有障礙(anantarāyena)且將會成功(ijjhanabhāvaṃ),便為他授記(byākāsi):「在未來,將在名為喬達摩(Gotama)的正等正覺者(sammāsambuddhassa)的教法中,成為信出家者中的第一人(saddhāpabbajitānaṃ aggo bhavissati)。」他禮敬了導師和比丘僧眾後,從座位起身離開了。他在那裡一生行善,命終後,在天界與人間流轉。
在距今九十二劫(ito dvānavutikappe)時,在弗沙佛(Phussa)世尊的時代,當時導師的三位同父異母的王子兄弟(vemātikabhātikesu tīsu rājaputtesu)在侍奉導師,他(羅吒波羅的前世)協助他們(tesaṃ)進行功德善行(puññakiriyāya),做了他們的朋友該做的事(sahāyakiccaṃ akāsi)。如此,他在各次生死中積累了種種廣大的善業(bahuṃ kusalaṃ upacinitvā),只在善趣(sugatīsu)中流轉。
在此(釋迦牟尼)佛陀出現的時代,他投生於拘樓國(Kururaṭṭhe)的圖利柯帝卡村(Thullakoṭṭhikanigame)的羅吒波羅長者(Raṭṭhapālaseṭṭhi)家中。因為他投生於那個有能力恢復破碎國家的家族(bhinnaṃ raṭṭhaṃ sandhāretuṃ samatthe kule),所以稱為「羅吒波羅(Raṭṭhapālo)」。他在眾多隨從(mahatā parivārena)的圍繞下長大(vaḍḍhanto),逐漸步入青年(yobbanaṃ patto),父母用合適的妻子(patirūpena dārena)拴住了他(saṃyojetvā),並讓他建立了巨大的聲望(mahante ca yase patiṭṭhāpito),他享受著如同天界成就(dibbasampatti)般的世間成就(sampattiṃ paccanubhoti)。
後來,世尊在拘樓國(Kururaṭṭhe)行腳(janapadacārikaṃ caranto),來到了圖利柯帝卡村(Thullakoṭṭhikaṃ anupāpuṇi)。聽到這個消息,羅吒波羅這位良家子(kulaputto)前去拜見導師(satthāraṃ upasaṅkamitvā)。在導師面前聽法後,他獲得了堅定的信心(paṭiladdhasaddho)。在經歷了七次絕食(sattavāre bhattacchede katvā,意指經過艱難的請求)後,他艱難地(kicchena kasirena)說服了父母允許(mātāpitaro anujānāpetvā),再去到導師那裡請求出家(pabbajjaṃ yācitvā)。依照導師的命令(satthu āṇattiyā),他在某位長老(aññatarassa therassa)面前出家。通過如理作意(yonisomanasikārena)修行(kammaṃ karonto),增長觀智(vipassanaṃ vaḍḍhetvā),他證得了阿羅漢果(arahattaṃ pāpuṇi)。
**第179-180偈注釋:** 後來,尊者(羅吒波羅)憶起自己過去的業行,心生喜悅,為了闡明過去生的事蹟(pubbacaritāpadānaṃ),而說出了「蓮華勝世尊」等偈頌。
第179偈:**
「我供養了蓮華上(Padumuttara)世尊——世間最尊貴者、無上者——一頭最優秀的象王(varanāgo),這象有強壯的牙(īsādanto),體型高大(urūḷhavā)。
**第180偈:**
「(這象)以白色華蓋(setacchatta)莊嚴,配有象轎(sakappano),由(象夫)徒手(sahatthipo)引導。我估算了那一切(象與華蓋)的價值,並用它(的價值)建造了一座僧伽藍(saṅghārāma)。
**第181偈:**
「我建造了五萬四千座宮殿(pāsāde)。我舉行了盛大的布施(mahoghadānaṃ),供養飯食,並將(這些宮殿與布施)奉獻給那位大仙(mahesino,指佛陀)。
**第182偈:**
「那位大英雄(Mahāvīro)、自成正覺者(Sayambhū)、最上士(Aggapuggalo)接受了迴向(anumodi)。他讓所有民眾歡喜,為他們宣說不朽的境界(amataṃ padaṃ,涅槃)。
**第183偈:**
「那位名為『勝於水中生者(Jalajuttama,蓮華勝佛的另一稱號)』的佛陀,為我授記(viyākāsi)。他坐在比丘僧眾中,說了這些偈頌:
**第184偈:**
「『此人建造了五萬四千座宮殿。我將述說其果報,請聽我宣說。
**第185偈:**
「『(未來)將有(為他而現的)一萬八千座尖頂殿堂(kūṭāgārā)。它們都將由純金(sabbasoṇṇamayā)造成,並出現在最殊勝的空中樓閣(byamhuttamamhi)中。
**第186偈:**
「『他將五十次成為天帝釋(Devindo),行使天界的王權(devarajjaṃ)。並將四十八次成為轉輪聖王(Cakkavattī)。
**第187偈:**
「『於十萬劫後,一位出身奧卡卡(Okkāka)族、以喬達摩(Gotama)為姓氏的導師,將出現於世間。
**第188偈:**
「『從天界命終後,受其白淨業力(sukkamūlena)驅使,他將立即投生於一個富有、大財富的家族(aḍḍhe kule mahābhoge)中。
**第189偈:**
「『之後,他受其白淨業力驅使,將出家修行。他將成為導師(指佛陀)的弟子,名為羅吒波羅(Raṭṭhapālo)。
**第190偈:**
「『他將精進不懈(padhānapahitatto),內心寂靜(upasanto),超越所有執著(nirūpadhi)。在完全遍知一切煩惱(sabbāsave pariññāya)後,他將作為無漏者(anāsavo)般入涅槃(nibbāyissati)。』」
**第191偈:**
(長老自說:)「(在此生)我起身出走(從在家生活出離),捨棄了財富與成就(bhogasampadā)。我對世間財富的貪愛,就像對一口痰(kheḷapiṇḍa)一樣,不存在了。
**第192偈:**
「我的精進(vīriyaṃ)如同負載重擔的牲口(dhuradhorayhaṃ),正運載著我通向安全的彼岸(yogakkhemādhivāhanaṃ,指涅槃)。在這正等正覺者(Sammāsambuddha)的教法中,我維持著這最後的身軀(antimaṃ dehaṃ,即證阿羅漢,不再受後有)。
**第193偈:**
「我的煩惱已被燒盡……我住於無漏之境。
**第194偈:**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我已完成佛陀的教導。
**第195偈:**
「我證得四無礙解……我已完成佛陀的教導。」
**結語:**
以上就是尊者羅吒波羅(Raṭṭhapāla)長老所宣說的這些偈頌。
長老尼傳
AP.2.1 善慧長老尼傳 sumedhātherīapadānaṃ
1.
「世尊拘那含牟尼佛(Bhagavati Koṇāgamane)啊,在僧伽園中,於新建的住處(新建的居所),
我們三位親密的女伴,捐獻了精舍(寺院)。
2.
「十次、百次、千次(反覆投生),乃至百千次(於天界),
我們曾轉生於天界,更何況在人間呢?
3.
「在天界中,我們曾擁有極大神通,人間的(福樂)又何須多言?
我曾成為(轉輪聖王)七寶中的王后寶(第一王妃),即女寶(最優秀的女性)。
4.
「在此(人世),我們積累了善業,出生於富足高貴的家族(家族繁榮興旺),
丹娜佳妮(Dhanañjānī)和克希瑪(Khemā),以及我本人,我們三人。
5.
「我們建造了一座精美的寺院,以各種裝飾莊嚴(完美無缺),
並以歡喜心,將其奉獻給以佛陀為首的僧團。
6.
「無論我轉生何處,皆由彼業力所引,
在天界中,我達至最殊勝之處;於人間,亦是如此。
7.
「就在此劫中,一位出身梵族、具大榮耀者,
名為迦葉(Kassapo),姓最勝(Gottena),出現於世,乃說法者中最卓越者。
8.
「彼時,有位人間之王(君主),名為迦尸國王基基(Kāsirājā Kikī),
於最勝城巴羅奈(Bārāṇasipuruttame),是大尊者(Mahesissa,指迦葉佛)的侍奉者。
9.
「他有七位女兒,皆是國王的女兒(公主),快樂成長,
她們專心侍奉佛陀,並實踐梵行(清淨修行)。
10.
「作為她們的同伴,我專注於戒律(嚴守戒規),
虔誠地布施,並於在家生活中踐行義務(履行職責)。
11.
「憑藉彼善業及決意(願求),
我捨棄人身之後,轉生於三十三天(忉利天)。
12.
「從彼處命終,往生夜摩天(Yāmamaga),再從彼處,我往生兜率天(Tusita),
其後又生於化樂天(Nimmānarati),再至於他化自在天(Vasavattipura)。
13.
「無論我轉生何處,皆由福業所成就,
於每一處,我都成為諸王的第一王妃(王后)。
14.
「從天界命終,生於人間,成為轉輪聖王(諸王中的輪王)的王妃,
乃至於諸小王(地方國王)的王妃,我都成為第一王妃。
15.
「享受了(天界與人間的)圓滿福樂之後,
於一切處皆得快樂,我如此流轉於無數生中。
16.
「此乃原因,此乃根源,其根本在於對教法的虔信,
最初的那次(布施僧園的)善業匯聚,終至樂於正法者(所得)的涅槃(寂滅)。
17.
「我的煩惱已被燒盡,一切存在(輪迴)皆已根除,
如象脫離束縛,我住於無漏(解脫)之境。
18.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我能來到我的佛陀(最勝佛陀)的面前,
證得三明(三種智慧),達成佛陀的教導。
19.
「四無礙解,以及八解脫,
六神通(六種超自然智)皆已親證,佛陀的教導已被完成。」
善慧(Sumedhā)比丘尼如此宣說了這些偈頌。
AP.2.2 腰帶長老尼傳 Mekhalādāyikātherīapadānaṃ
(供養腰帶給佛塔後,94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20.
「在 Siddhattha(義成就)世尊的時代,我曾是(計劃)建造佛塔的人
我捐獻了一條腰帶(mekhalikā),用於導師(佛陀)的新工程(或:建築工程)。
21.
「當偉大的佛塔完工後,我再次獻上了那條腰帶,
我懷著淨信之心,親手(將它)獻給了世間救主、那位聖賢(佛陀)。
22.
「自從那時我獻上腰帶以來,已經過了九十四劫,
從那時起,我便不再經歷(投生於)惡道,這便是建造佛塔所帶來的果報。
23.
「我的煩惱已被燒盡……(省略部分)……我住於無漏(解脫)之境。
24.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我能來到……(省略部分)……達成佛陀的教導。
25.
「四無礙解……(省略部分)……佛陀的教導已被完成。」
提供腰帶的(Mekhalādāyikā)比丘尼如此宣說了這些偈頌。
AP.2.3 臨時亭閣長老尼傳 maṇḍapadāyikātherīapadānaṃ
(建造臨時亭閣和袈裟給佛陀後,無論去到哪裡都受到尊敬,最終抵達涅槃)
26.
「對於拘那含牟尼佛(Koṇāgamanabuddhassa),我曾建造了一座臨時亭閣(或:大帳篷,maṇḍapo),
並且,我持續地(或:永久地)供養了三衣(ticīvaraṃ,袈裟)給世間的親屬、佛陀(buddhassa lokabandhuno)。
27.
「無論我前往哪一個國家、城鎮或王城,
在每一處,我都受到尊敬,這便是福德業所帶來的果報。
28.
「我的煩惱已被燒盡……(省略部分)……我住於無漏(解脫)之境。
29.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我能來到……(省略部分)……達成佛陀的教導。
30.
「四無礙解……(省略部分)……佛陀的教導已被完成。」
提供臨時亭閣的(Maṇḍapadāyikā)比丘尼如此宣說了這些偈頌。
AP.2.4 踏行之處長老尼傳 saṅkamanatthātherīapadānaṃ
(讓佛陀踐踏後,最終抵達涅槃)
31.
「毗婆尸世尊(Vipassissa bhagavato)——世間最尊貴者、堅定不移者——,
當他行走於道路上,渡濟眾生(tārayantassa pāṇino)時。
32.
「(當時)我從家中出來,面朝下地趴臥在地上。
具有慈悲心的世間救主(佛陀),那時(便從)我的頭上走了過去。
33.
「(佛陀)這位世間導師在我的頭上走過(或:踏過)之後,便離開了。
憑藉著那內心的淨信,我(死後)轉生到了兜率天(Tusitaṃ)。
34.
「我的煩惱已被燒盡……(省略部分)……我住於無漏(解脫)之境。
35.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我能來到……(省略部分)……達成佛陀的教導。
36.
「四無礙解……(省略部分)……佛陀的教導已被完成。」
提供(讓佛陀)踏行之處的(Saṅkamanatthā)比丘尼如此宣說了這些偈頌。
AP.2.5 蘆葦花環長老尼傳 naḷamālikātherīapadānaṃ
(供養佛陀/獨覺佛花環後,36次為天后,十次為轉輪王妃,94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37.
「那時,在錢德拉巴加河(Candabhāgā)的岸邊,我是一隻緊那羅(kinnarī,半神半鳥的歌神)。
我見到了無垢的佛陀(virajaṃ buddhaṃ),他是自悟者(sayambhuṃ)、無能勝者(aparājitaṃ)。
38.
「我心生淨信,滿心歡喜,深受感動(vedajātā),合起雙掌(katañjalī)。
我取了一個蘆葦花環(naḷamālaṃ),恭敬地供養了那位自悟者。
39.
「憑藉那所做的善業,以及我的決意與願求,
我捨棄了緊那羅的身軀後,便轉生到了三十三天(tidasaṃ gatiṃ)。
40.
「我成為了三十六次天界的王后(第一王妃),
也成為了十位轉輪聖王的第一王妃。
(在人間時,)我因心生悚懼,因而出家,過著無家的生活。
41.
「我的煩惱已被燒盡,一切存在(輪迴)皆已被摧毀,
所有的漏(煩惱)已徹底滅盡,如今不再有來生。
42.
「自從我供養花朵以來,已經過了九十四劫,
從那時起,我便不再經歷(投生於)惡道,這便是供養花朵所帶來的果報。
43.
「我的煩惱已被燒盡……(省略部分)……我住於無漏(解脫)之境。
44.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我能來到……(省略部分)……達成佛陀的教導。
45.
「四無礙解……(省略部分)……佛陀的教導已被完成。」
提供蘆葦花環的(Naḷamālikā)長老尼如此宣說了這些偈頌。
AP.2.6 一缽飯食長老尼傳 ekapiṇḍapātadāyikātherīapadānaṃ
(供養比丘後,30次為天王之后,20次為轉輪王后,91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46.
「在般度摩提城(Bandhumatiyā),有一位名叫般度馬(Bandhumā)的剎帝利(國王)。
我是那位國王的妻子,我們一起生活(或:我與他專一相處)。
47.
「那時,我獨自坐著,心裡這樣想:
『我死後必定要帶走的,是我所做的善業,但我卻沒有做任何(善業)。』
48.
「『那極度灼熱、痛苦、形貌恐怖、非常可怕的
地獄,我肯定會去的,關於這一點我毫無疑問。』
49.
「(想到這裡)我去到國王面前,說了這樣的話:
『請給我一位沙門,剎帝利啊,我要供養他食物。』
50.
「大王就給了我一位諸根已修習的沙門。
我拿了他的缽,用最上等的食物(paramannena)裝滿了它。
51.
「裝滿了上等食物後,我塗上了香膏。
我用網罩蓋住(缽口),再用一對布(或:一塊黃布,或:一大塊布)包裹起來。
52.
「這個(供養的)所緣境(對象),我一生都記得。
對那(善業)生起淨信之後,我轉生到了三十三天(Tāvatiṃsa)。
53.
「我30次成為天王之后。
我心中所願求的,都會如我所想地實現。
54.
「我也成為了20次轉輪聖王的第一王妃。
(雖然)累積了(福報),但我仍在諸存在(輪迴)中流轉。
55.
「如今我已解脫一切束縛,我的(輪迴)資糧已盡。
所有的漏(煩惱)已徹底滅盡,如今不再有來生。
56.
「自從那時我獻上供養以來,已經過了九十一劫,
從那時起,我便不再經歷(投生於)惡道,這便是供養一缽飯食所帶來的果報。
57.
「我的煩惱已被燒盡……(省略部分)……我住於無漏(解脫)之境。
58.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我能來到……(省略部分)……達成佛陀的教導。
59.
「四無礙解……(省略部分)……佛陀的教導已被完成。」
供養一缽飯食的(Ekapiṇḍapātadāyikā)比丘尼如此宣說了這些偈頌。
AP.2.7 一勺粥長老尼傳 kaṭacchubhikkhādāyikātherīapadānaṃ
(供養一勺粥給佛陀後,36次為天后,50次為轉輪王后,92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60.
「當名為 Tissa(帝沙)的導師(佛陀)正在托缽乞食時,
我高舉起一勺粥(kaṭacchubhikkhaṃ),獻給了最勝的佛陀。
61.
「正等覺者、三界最勝的導師(tisso lokagganāyako)接受了(食物),
導師站在街道上,為我作了迴向(祝福)。
62.
(佛陀說:)「『供奉了這一勺粥後,你將往生三十三天(Tāvatiṃsa),
你將三十六次為天后。』
63.
(佛陀說:)「『你將五十次成為轉輪聖王的第一王妃。
你心中所願求的一切,都將隨時實現。』
64.
(佛陀說:)「『在享受了(天界與人間的)圓滿福樂之後,你將一無所有地出家(成為比丘尼),
在完全遍知一切漏(煩惱)後,你將成為無漏者,證入涅槃。』
65.
「說完這些話後,正等覺者、三界最勝的導師,
這位英雄(佛陀)升上天空,猶如鵝王飛入雲霄。
66.
「我的布施已善施了(sudinnaṃ me dānavaraṃ),我的供奉圓滿成就了(suyiṭṭhā yāgasampadā),
供奉了那一勺粥後,我證得了不動的境界(涅槃)。
67.
「自從那時我獻上供養以來,已經過了九十二劫,
從那時起,我便不再經歷(投生於)惡道,這便是供養粥食所帶來的果報。
68.
「我的煩惱已被燒盡……(省略部分)……我住於無漏(解脫)之境。
69.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我能來到……(省略部分)……達成佛陀的教導。
70.
「四無礙解……(省略部分)……佛陀的教導已被完成。」
供養一勺粥的(Kaṭacchubhikkhādāyikā)比丘尼如此宣說了這些偈頌。
AP.2.8 七朵青蓮花長老尼傳 sattuppalamālikātherīapadānaṃ
(供養七個花環給佛陀後,70次天后,63次為轉輪王王后,每次投胎都成為女主,所有人都順從她,接納她的話,容貌光彩照人,散發香氣,不曾醜陋過,31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71.
「在阿魯那瓦提城(Arunavatiyā),有一位名叫阿魯那(Aruṇo)的國王。
我是那位國王的妻子,我(在宮中)履行職責
72.
「我拿著七個花環,是由天香青蓮花(uppalā devagandhikā)編成的。
坐在華麗的宮殿中,我當時就這樣想:
73.
「『這些戴在我頭上的花環,對我有什麼用呢?
將它供養最勝佛陀那裡,會是智慧的種植。』
74.
「懷著對正等覺者的敬意,我坐在門廊附近。
『當正等覺者到來時,我將供養這位大寂靜者。』
75.
「勝利者(佛陀)由比丘僧團伴隨著,沿著街道而來,
如同顯現莊嚴相的牛王(kakudho),又如獅子王(kesarī)。
76.
「見到佛陀的光輝,我內心歡喜、激動,
我打開了門,供養了最勝的佛陀。
77.
「那七朵青蓮花,散開(或:均勻分布)在空中,
形成了華蓋,持續停留在佛陀的頭頂上方。
78.
「我心懷愉悅,滿心歡喜,深受感動,合起雙掌。
對那(善業)生起淨信之後,我轉生到了三十三天。
79.
「一個大華蓋持續停留在我的頭頂上方,
我散發出天界的香氣,這便是供養七朵蓮花的果報。
80.
「有時,當我被親族圍繞著引導時,
在我的整個隨行隊伍中,都有大華蓋為我撐著。
81.
「我成為了七十次天后(第一王妃)。
處處成為女主,我流轉於各種存在(輪迴)中。
82.
「我也成為了六十三次轉輪聖王王妃。
所有人都順從我,我所說的話都被接受。
83.
「我的容貌如青蓮花般光彩照人,並且散發出香氣。
我不知道什麼是醜陋,這便是供養佛陀的果報。
84.
「我善於(修習)神足基礎,樂於修習覺支,
達到了神通(abhiññā)的頂點(究竟),這便是供養佛陀的果報。
85.
「我善於(修習)念住,以定與禪那為境域,
精進於正勤,這便是供養佛陀的果報。
86.
「我的精進力負起重擔,運載(我)至安穩(yogakkhema,即涅槃),
所有的漏(煩惱)已徹底滅盡,如今不再有來生。
87.
「自從我供養花朵以來,已經過了三十一劫,
從那時起,我便不再經歷(投生於)惡道,這便是供養佛陀的果報。
88.
「我的煩惱已被燒盡……(省略部分)……我住於無漏(解脫)之境。
89.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我能來到……(省略部分)……達成佛陀的教導。
90.
「四無礙解……(省略部分)……佛陀的教導已被完成。」
供養七朵青蓮花的(Sattuppalamālikā)比丘尼如此宣說了這些偈頌。
AP.2.9 五盞燈長老尼傳 pañcadīpikātherīapadānaṃ
(供養菩提樹五盞燈後,往生天界,宮殿被燈火照耀,有天眼,80次為天后,100次為轉輪王王后,無論投生到哪裡,都有十萬盞燈在她周圍燃燒,十萬大劫不下惡道,即使在母胎之中眼睛也從不閉上,最終抵達涅槃)
91.
「那時,在漢薩瓦提城(Haṃsavatiyā),我是一位(四處)遊行的(女修行者)。
為了尋求善法,我從一個園林遊行到另一個園林。
92.
「在黑月(新月期間)的一天,我見到了最勝的菩提樹。
對彼生起淨信後,我便在菩提樹下坐了下來。
93.
「我生起了恭敬心,雙手合十於頭頂,
流露出喜悅之情,當時如此思惟:
94.
「『如果佛陀確是具有無量功德、無與倫比者,
請向我顯示一個徵兆,讓這棵菩提樹放光吧。』
95.
「就在我(心念)轉向(祈請)的瞬間,菩提樹立刻大放光明。
它變得完全由黃金所成,照亮了四面八方。
96.
「我在那菩提樹下坐了七天七夜。
到了第七天,我舉行了供燈的儀式。
97.
「我環繞著(菩提樹的)座處,點燃了五盞燈。
直到太陽升起,我的燈都一直在燃燒。
98.
「憑藉那所做的善業,以及我的決意與願求,
我捨棄了人身之後,便轉生到了三十三天。
99.
「在那裡,我有一座善造的天宮,被稱為『五燈宮』。
它高六十由旬(或:一百由旬),寬三十由旬(或:六十由旬)。
100.
「無數的燈火在我(天宮)的周圍燃燒,
整個天神的居所,都被燈火的光明所照亮。
101.
「(無論我)面向哪個方向而坐,只要我想看,
上下四方的一切,我都能用(天)眼看見。
102.
「無論我想看到(眾生)投生善趣或惡趣,
在那(視線)前方都沒有任何障礙,無論是樹木還是山巒。
103.
「我成為了八十次天后。
我也成為了一百次轉輪聖王的第一王妃。
104.
「無論我轉生到哪一種存在狀態,是天神還是人,
都有十萬盞燈在我周圍燃燒。
105.
「從天界命終後,我投生到母親的胎中。
即使在母胎之中,我的眼睛也從不閉上(始終睜開)。
106.
「由於福業的力量,十萬盞燈
在產房之中燃燒,這便是供養五盞燈的果報。
107.
「在這最後一生中,我調伏了自心(息滅煩惱),
證得了不老、不死、清涼的境界——涅槃。
108.
「在七歲的時候,我就證得了阿羅漢果。
喬達摩佛陀(Gotamo)知曉我的功德後,便為我授了具足戒。
109.
「無論我住在亭閣中、樹下、樓閣裡、洞穴內,
或是空閒處禪修時,都有五盞燈為我燃燒。
110.
「我的天眼已經清淨,我善於修習禪定,
達到了神通(abhiññā)的頂點(究竟),這便是供養五盞燈的果報。
111.
「(我的修行)已圓滿完成,應作已作,煩惱已盡(無漏)。
大英雄(佛陀)啊,具眼者(Cakkhuma),我頂禮您的雙足。
112.
「自從那時我供養燈火以來,已經過了十萬劫,
從那時起,我便不再經歷(投生於)惡道,這便是供養五盞燈的果報。
113.
「我的煩惱已被燒盡……(省略部分)……我住於無漏(解脫)之境。
114.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我能來到……(省略部分)……達成佛陀的教導。
115.
「四無礙解……(省略部分)……佛陀的教導已被完成。」
供養五盞燈的(Pañcadīpikā)比丘尼如此宣說了這些偈頌。
AP.2.10 供水者長老尼傳 udakadāyikātherīapadānaṃ
(供養水給僧團後,投生到33天為一千位天女之首,1000次為天后,20次為轉輪王王后,,自此不下惡道,身體沒有炎熱或不適,身上沒有塵垢,每次需要水時都能得到,每次想下雨時就下雨,最終抵達涅槃)
116.
「在般度摩提城(Bandhumatiyā),我是一名挑水女工。
我以挑水維生,以此養育孩子們。
117.
「我沒有什麼可以布施給無上福田的財物,
於是我就近來到(城門或街角的)水站,準備了水。
118.
「憑藉那所做的善業,我轉生到了三十三天。
在那裡,我有一座善造的天宮,是由(布施)水的功德所化現的。
119.
「那時,我是一千位天女(Apsarā)中最殊勝的一位。
在十個方面,我總是勝過她們所有人。
120.
「我成為了五十次天后。
我也成為了二十次轉輪聖王第一王妃。
121.
「我只在兩種存在中流轉:天界和人界。
從那時起,我便不再經歷(投生於)惡道,這便是供水所帶來的果報。
122.
「無論是在山頂、樹梢、虛空中還是地面上,
每當我需要水時,我就能迅速得到它。
123.
「(對我而言)沒有缺雨的地方,也沒有(因缺水而)乾旱焦枯的地方。
只要感知到我的意願,大雨就會降下。
124.
「有時,當我被親族圍繞著引導時,
當我希望下雨時,巨大的雲層就會產生(並降雨)。
125.
「我的身體沒有炎熱或不適,
我的身上也沒有塵垢,這便是供水所帶來的果報。
126.
「如今,我的心已清淨,惡念已去除。
所有的漏(煩惱)已徹底滅盡,如今不再有來生。
127.
「自從那時我供養水以來,已經過了九十一劫,
從那時起,我便不再經歷(投生於)惡道,這便是供水所帶來的果報。
128.
「我的煩惱已被燒盡……(省略部分)……我住於無漏(解脫)之境。
129.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我能來到……(省略部分)……達成佛陀的教導。
130.
「四無礙解……(省略部分)……佛陀的教導已被完成。」
供水者(Udakadāyikā)比丘尼如此宣說了這些偈頌。
AP.2.11 受持一次布薩戒長老尼傳 ekūposathikātherīapadānaṃ
(持守布薩戒後,往生天界而被十萬天女侍奉,64次為天后,63次為轉輪王王后,有黃金般的色身,獲得交通工具,精美的物品,昂貴布料,食物,住處,香,91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1.
「在般度摩提城(Bandhumatiyā),有一位名叫般度馬(Bandhumā)的剎帝利(國王)。
在月圓日(布薩日),他受持了布薩戒(uposathaṃ)。
2.
「那時,我在那裡是一名陶器女奴(kumbhadāsī)。
看見國王和他的軍隊(也持戒),我那時心裡這樣想:
3.
「『連國王都捨棄了王政(的享受),來受持布薩戒。
這個行為必定會帶來果報,人們(對此)都感到歡喜。』
4.
「如理省思了(投生)惡趣和貧窮的過患後,
我內心感到振奮,於是也受持了布薩戒。
5.
「我在正等覺者的教法中受持了布薩戒,
憑藉那所做的善業,我轉生到了三十三天。
6.
「在那裡,我有一座善造的天宮,高聳兩由旬(或:高一由旬),
它有尖頂閣樓,裝飾著華美的巨大座椅。
7.
「十萬天女恆常地侍奉我。
我超越其他天神,總是其中最光輝耀眼的。
8.
「我成為了六十四次天后。
我也成為了六十三次轉輪聖王的第一王妃。
9.
「我以黃金般的色身,在諸存在(輪迴)中流轉。
在一切處我都成為殊勝者,這便是持布薩戒的果報。
10.
「象駕、馬駕、車駕以及轎子(或:所有這些),
我全都能得到,這便是持布薩戒的果報。
11.
「金製的、銀製的、水晶製的,
以及紅寶石製的(物品),我們全都能得到。
12.
「絲綢、細羊毛毯(kambaliyāni)、亞麻布以及棉布,
還有各種昂貴的衣料,我們全都能得到。
13.
「飯食、飲料、點心、衣服與住處,
所有這些我都能獲得,這便是持布薩戒的果報。
14.
「最好的香、花鬘、香粉以及塗香,
所有這些我都能獲得,這便是持布薩戒的果報。
15.
「樓閣、宮殿、亭台、高樓與洞窟,
所有這些我都能獲得,這便是持布薩戒的果報。
16.
「(今生)在七歲的時候,我就出家過無家的生活。
不到半個月,我就證得了阿羅漢果。
17.
「我的煩惱已被燒盡,一切存在(輪迴)皆已被摧毀,
所有的漏(煩惱)已徹底滅盡,如今不再有來生。
18.
「自從那時我做了那個(持戒)行為以來,已經過了九十一劫,
從那時起,我便不再經歷(投生於)惡道,這便是持布薩戒的果報。
19.
「我的煩惱已被燒盡……(省略部分)……我住於無漏(解脫)之境。
20.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我能來到……(省略部分)……達成佛陀的教導。
21.
「四無礙解……(省略部分)……佛陀的教導已被完成。」
受持一次布薩戒的(Ekūposathikā)比丘尼如此宣說了這些偈頌。
AP.2.12 沙羅拉花長老尼傳 saḷalapupphikātherīapadānaṃ
(供養花朵給佛陀後,91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22.
「那時,在錢德拉巴加河(Candabhāgā)的岸邊,我是一隻緊那羅(kinnarī)。
我見到了天中之天(佛陀),那位人中之牛王(Narāsabha,世尊)正在經行(caṅkamantaṃ)。
23.
「我挑選了沙羅拉花(saḷala,一種香花),獻給了最勝的佛陀。
當我正獻上那天香(devagandhikaṃ)的沙羅拉花時,那位大英雄(佛陀)嗅了它。
24.
「正等覺者、世間的導師毗婆尸佛(Vipassī),接受了(花)。
當我正在觀看(這一切)時,那位大英雄(佛陀)嗅了(花)。
25.
「我舉起合掌(añjaliṃ),禮敬了兩足最尊(佛陀),
對那(善業)生起淨信之後,我便登上山(離開)了。
26.
「自從那時我供養花朵以來,已經過了九十一劫,
從那時起,我便不再經歷(投生於)惡道,這便是供養佛陀的果報。
27.
「我的煩惱已被燒盡……(省略部分)……我住於無漏(解脫)之境。
28.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我能來到……(省略部分)……達成佛陀的教導。
29.
「四無礙解……(省略部分)……佛陀的教導已被完成。」
供養沙羅拉花的(Saḷalapupphikā)比丘尼如此宣說了這些偈頌。
AP.2.13 供養甜糕長老尼傳 modakadāyikātherīapadānaṃ
(供養比丘甜糕後,91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30.
「在般度摩提城(Bandhumatiyā),我是一名陶器女奴(kumbhadāsī)。
有人拿走了我(應得)的那一份(食物),(於是)我只好去做挑水的工作。
31.
「在路上,我看見一位內心寂靜、專注(samāhataṃ)的沙門。
我心生淨信,滿心歡喜,供養了他三顆甜糕(modake)。
32.
「憑藉那所做的善業,以及我的決意與願求,
在九十一劫中,我沒有墮入惡道。
33.
「(在天界與人間)享受了所有的圓滿福樂之後,
供養了那三顆甜糕,我證得了不動的境界(涅槃)。
34.
「我的煩惱已被燒盡……(省略部分)……我住於無漏(解脫)之境。
35.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我能來到……(省略部分)……達成佛陀的教導。
36.
「四無礙解……(省略部分)……佛陀的教導已被完成。」
供養甜糕的(Modakadāyikā)比丘尼如此宣說了這些偈頌。
AP.2.14 供養一個座位長老尼傳ekāsanadāyikātherīapadānaṃ
(供養座位給一位比丘後,80次為天后,70次為轉輪王王后,輪迴中從不貧缺,十萬大劫不下惡道,只投生到高貴家庭,從不憂鬱和痛苦,未曾醜陋過,許多婢女服侍她,只要想要,坐具就會出現,最終抵達涅槃)
37.
「那時,在漢薩瓦提城(Haṃsavatiyā),我還是一個小女孩(或:賣花女)。
我的母親和父親,他們都去工作了。
38.
「正午時分,我看見一位沙門,
正沿著街道行走,我便準備了一個座位。
39.
「我用牛毛氈和織毯(或:各種牛毛氈和彩毯),為他鋪設了座位。
我心生淨信,滿心歡喜,說了這些話:
40.
「『大地被曬得灼熱焦燙,太陽正當正午時分。
也沒有風吹來,我想現在正是時候了(需要休息)。』
41.
「『大聖賢啊,這個座位是為您準備的。
請懷著慈悲心,坐在我的座位上吧。』
42.
「那位沙門就在那裡坐了下來,他是極善調伏、心靈清淨的。
我拿了他的缽,盡我所能地(用食物)裝滿了它。
43.
「憑藉那所做的善業,以及我的決意與願求,
我捨棄了人身之後,便轉生到了三十三天。
44.
「在那裡,我有一座善造的天宮,是由(布施)座位的功德所化現的。
它高六十由旬,寬三十由旬。
45.
「我有各種黃金製、寶石製、水晶製,
以及紅寶石製的坐具(pallaṅkā)。
46.
「我的坐具鋪設精美,有棉絮墊、織毯墊、
木棉墊(kaṭṭissa),還有鋪滿整個表面的柔軟長毛毯。
47.
「當我想去遊玩,充滿歡笑與嬉戲時,
我就能乘坐著那最上等的坐具,前往我所願求的地方。
48.
「我成為了八十次天后(第一王妃)。
我也成為了七十次轉輪聖王的第一王妃。
49.
「在諸存在(輪迴)中流轉時,我獲得了巨大的財富。
我的財富從不短缺,這便是供養一個座位的果報。
50.
「我只在兩種存在中流轉:天界和人界。
我不知道其他的存在(惡道),這便是供養一個座位的果報。
51.
「我只投生於兩種家族:剎帝利和婆羅門。
在在處處我都出生高貴,這便是供養一個座位的果報。
52.
「我不知道什麼是憂鬱,我的心沒有熱惱。
我不知道什麼是容貌醜陋,這便是供養一個座位的果報。
53.
「許多婢女服侍我,有駝背的、瘦弱的、活潑的。
我從一個懷抱到另一個懷抱(備受呵護),這便是供養一個座位的果報。
54.
「有的(婢女)為我沐浴,有的供我飲食,有的總是娛樂我,
有的為我塗抹香膏,這便是供養一個座位的果報。
55.
「無論我住在亭閣中、樹下,還是空閒處禪修時,
只要感知到我的意願,坐具就會出現(供我使用)。
56.
「這是我最後的一生,這是最後存在的輪轉。
就在今天,我捨棄了(在家的)統治權(舒適生活),出家過無家的生活。
57.
「自從那時我獻上供養以來,已經過了十萬劫,
從那時起,我便不再經歷(投生於)惡道,這便是供養一個座位的果報。
58.
「我的煩惱已被燒盡……(省略部分)……我住於無漏(解脫)之境。
59.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我能來到……(省略部分)……達成佛陀的教導。
60.
「四無礙解……(省略部分)……佛陀的教導已被完成。」
供養一個座位的(Ekāsanadāyikā)比丘尼如此宣說了這些偈頌。
AP.2.15 五盞燈長老尼傳 pañcadīpadāyikātherīapadānaṃ
61.
「那時,在漢薩瓦提城(Haṃsavatiyā),我是一位(四處)遊行的(女修行者)。
為了尋求善法(功德),我從一個園林遊行到另一個園林。
62.
「在黑月(新月期間)的一天,我見到了最勝的菩提樹。
對彼生起淨信後,我便在菩提樹下坐了下來。
63.
「我生起了恭敬心,雙手合十於頭頂,
流露出喜悅之情,當時如此思惟:
64.
「『如果佛陀確是具有無量功德、無與倫比者,
請向我顯示一個徵兆,讓這棵菩提樹放光吧。』
65.
「就在我(心念)轉向(祈請)的瞬間,菩提樹立刻大放光明。
它變得完全由黃金所成,照亮了四面八方。
66.
「我在那菩提樹下坐了七天七夜。
到了第七天,我舉行了供燈的儀式。
67.
「我環繞著(菩提樹的)座處,點燃了五盞燈。
直到太陽升起,我的燈都一直在燃燒。
68.
「憑藉那所做的善業,以及我的決意與願求,
我捨棄了人身之後,便轉生到了三十三天。
69.
「在那裡,我有一座善造的天宮,被稱為『五燈宮』。
它高六十由旬,寬三十由旬。
70.
「無數的燈火在我(天宮)的周圍燃燒,
整個天神的居所,都被燈火的光明所照亮。
71.
「(無論我)面向哪個方向而坐,只要我想看,
上下四方的一切,我都能用(天)眼看見。
72.
「無論我想看到(眾生)投生善趣或惡趣,
在那(視線)前方都沒有任何障礙,無論是樹木還是山巒。
73.
「我成為了八十次天后(第一王妃)。
我也成為了一百次轉輪聖王的第一王妃。
74.
「無論我轉生到哪一種存在狀態,是天神還是人,
都有十萬盞燈在我周圍燃燒。
75.
「從天界命終後,我投生到母親的胎中。
即使在母胎之中,我的眼睛也從不閉上(始終睜開)。
76.
「由於福業的力量,十萬盞燈
在產房之中燃燒,這便是供養五盞燈的果報。
77.
「在這最後一生中,我調伏了自心(息滅煩惱),
證得了不老、不死、清涼的境界——涅槃。
78.
「在七歲的時候,我就證得了阿羅漢果。
喬達摩佛陀(Gotamo)知曉我的特質後,便為我授了具足戒。
79.
「無論我住在亭閣中、樹下,還是空閒處禪修時,
燈火總是為我燃燒,這便是供養五盞燈的果報。
80.
「我的天眼已經清淨,我善於修習禪定,
達到了神通(abhiññā)的頂點(究竟),這便是供養五盞燈的果報。
81.
「(我的修行)已圓滿完成,應作已作,煩惱已盡(無漏)。
大英雄(佛陀)啊,具眼者(Cakkhuma),我頂禮您的雙足。
82.
「自從那時我供養燈火以來,已經過了十萬劫,
從那時起,我便不再經歷(投生於)惡道,這便是供養五盞燈的果報。
83.
「我的煩惱已被燒盡……(省略部分)……我住於無漏(解脫)之境。
84.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我能來到……(省略部分)……達成佛陀的教導。
85.
「四無礙解……(省略部分)……佛陀的教導已被完成。」
供養五盞燈的(Pañcadīpadāyikā)比丘尼如此宣說了這些偈頌。
AP.2.16 蘆葦花環長老尼傳 naḷamālikātherīapadānaṃ
(供養佛陀/獨覺佛花環後,36次為天后,十次為轉輪王妃,94個大劫不下惡道,最終抵達涅槃)
86.
「那時,在錢德拉巴加河(Candabhāgā)的岸邊,我是一隻緊那羅(kinnarī,半神半鳥的歌神)。
我見到了無垢的佛陀(virajaṃ buddhaṃ),他是自悟者(sayambhuṃ)、無能勝者(aparājitaṃ)。
87.
「我心生淨信,滿心歡喜,深受感動(vedajātā),合起雙掌(katañjalī)。
我取了一個蘆葦花環(naḷamālaṃ),恭敬地供養了那位自悟者。
88.
「憑藉那所做的善業,以及我的決意與願求,
我捨棄了緊那羅的身軀後,便轉生到了三十三天(Tāvatiṃsa)。
89.
「我成為了三十六次天后(第一王妃)。
我心中所願求的,都會如我所想地實現。
90.
「我也成為了十次轉輪聖王的第一王妃。
雖然累積了(福報),但我仍在諸存在(輪迴)中流轉。
91.
「(直到)我(的善業)成熟,我才出家,過著無家的生活。
如今,在釋迦牟尼佛(Sakyaputtassa)的教法中,我已成為了值得供養者(阿羅漢)。
92.
「如今,我的心已清淨,惡念已去除。
所有的漏(煩惱)已徹底滅盡,如今不再有來生。
93.
「自從我供養佛陀以來,已經過了九十四劫,
從那時起,我便不再經歷(投生於)惡道,這便是供養蘆葦花環的果報。
94.
「我的煩惱已被燒盡……(省略部分)……我住於無漏(解脫)之境。
95.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我能來到……(省略部分)……達成佛陀的教導。
96.
「四無礙解……(省略部分)……佛陀的教導已被完成。」
提供蘆葦花環的(Naḷamālikā)比丘尼如此宣說了這些偈頌。
AP.2.17 大愛道長老尼傳 mahāpajāpatigotamītherīapadānaṃ
97.
「有一次,世間的明燈(佛陀),住在毘舍離(Vesāli) 的大林(Mahāvana)中,
在一個名叫妙樂(Susālā) 的高樓閣(Kūṭāgāra)裡,這位人天的導師(佛陀)居住著。
**98.**
「那時,勝者(佛陀)的姨母,大愛道(Mahāgotamī) 比丘尼,
就在那美麗的地方,住在比丘尼的精舍裡。
**99.**
「她和五百位已解脫的比丘尼在一起,
當她獨處時,心中生起了這樣的思慮:
**100.**
「『我再也見不到佛陀的般涅槃,
也見不到最上首的兩對弟子——羅睺羅(Rāhula)與阿難(Ānanda),難陀(Nanda)的般涅槃了。
**101.**
「『在佛陀般涅槃之後,
還有大迦葉(Mahākassapa)、阿難(Ānanda)、羅睺羅(Rāhula)等人(的般涅槃)。
**102.**
「『(與其等到)壽命的能量耗盡(才般涅槃),不如放下(它)而入滅。
我應當得到大仙(佛陀)的允許,由世間導師准許後離去。』
**103.**
「同樣地,那五百位比丘尼心中,
以及像讖摩(Khemā)等上首比丘尼心中,也都生起了同樣的思慮。
**104.**
「那時發生了大地震,發生雷鳴,
居住在精舍周圍的天神們,被憂傷所折磨。
**105.**
「祂們悲泣著,非常可憐,淚水流淌下來。
所有那些比丘尼朋友們,都來到大愛道(Gotamī) 這裡。
**106.**
「她們以頭頂禮(她的)雙足後,說了這些話:
『尊者,我們剛才獨處在沐浴處時,
**107.**
「『大地震動,發出雷鳴聲,
又聽到悲嘆聲。大愛道(Gotamī) 尊者,這究竟是因為什麼呢?』
**108.**
「於是,她將自己心中所有的思慮,都告訴了她們。
她們也都同樣表示,自己心中也有同樣的思慮。
**109.**
「(她們說:)『尊者,如果您認為合適,那最安祥的至上涅槃,
我們全體都將在佛陀的允許下,證入涅槃,善戒者啊!
**110.**
「『我們既然一起離開了家,離開了生死輪迴,
也應當一起前往,那最上的涅槃境地。』
**111.**
「她說道:『既然你們都要走向涅槃,我還能說什麼呢?』
於是那時,她與全體比丘尼一起,離開了比丘尼的住所。
**112.**
「(她說:)『居住在這精舍的天神們,請原諒我。
這是我對這比丘尼住所最後的瞻視了。
**113.**
「『那裡沒有老死,沒有不喜悅的相聚,
也沒有與所愛分離的痛苦,我將前往那無為的(涅槃)境地。』
**114.**
「那些尚未離欲的天神們,聽到善逝(佛陀)姨母(將涅槃)的話語後,
憂傷苦惱,悲嘆道:『唉!我們真是福德淺薄啊!』
**115.**
「沒有了她們,這比丘尼的住所變得空虛,
就像黎明時的星星,在日輪(佛陀)的光輝下不再可見。
**116.**
「大愛道(Gotamī) 與一百零五位(比丘尼)一起,走向涅槃,
就像有一百條河流,連同恆河(Gaṅgā) 一起匯入大海。
**117.**
「當她們沿著道路行走時,虔誠的優婆塞、優婆夷們看見了,
從家中出來,頂禮(她們的)雙足後,說了這些話:
**118.**
「『大福德者啊,請您寬恕(我們),不要捨棄我們這些無依怙者。
您不應該現在就涅槃啊!』他們出於強烈的願望而悲泣。
**119.**
「為了消除她們的憂愁,大愛道(Gotamī) 以甜美的聲音說道:
『兒女們啊,哭泣已經足夠了,今天對你們來說是歡喜的時刻。
**120.**
「『我已經遍知了痛苦,捨離了痛苦的因,
我已經證得了苦滅(涅槃),並已善修了(導向涅槃的)道。』
**121.**
「『我已侍奉了導師,完成了佛陀的教誡,
已放下了沉重的負擔,斷除了導致再生的緣起鏈條。
**122.**
「『我為了那個目的而出家,從在家生活進入無家生活,
那個目的我已達到,一切結縛都已斷盡。
**123.**
「『只要佛陀和他的正法還完整地住世,
那就是我涅槃的時機,女兒們啊,不要為我悲傷。
**124.**
「『憍陳如(Koṇḍañña)、阿難(Ānanda)、難陀(Nanda)等人還在,羅睺羅(Rāhula)、勝者(佛陀)也還在,
僧團和睦、安樂,外道已被摧毀。
**125.**
「『出自甘蔗(Okkāka)王族的美譽,摧魔者(佛陀)的聲望高漲,
女兒們啊,難道現在不是我為了涅槃而離去的恰當時機嗎?
**126.**
「『我長久以來所期望的,今天終於實現了。
這是歡喜的時刻,如同擊響歡喜之鼓,兒女們啊,你們為何還要流淚呢?
**127.**
「『如果你們對我有慈愛,如果你們知恩圖報,
那麼,為了正法的久住,你們都應當努力精進。
**128.**
「『是我向正等覺者請求,他才允許女性出家,
因此,你們應當依照我所教導的那樣去實踐,如同我因此而歡喜一樣。』
**129.**
「如此教誡了她們之後,由比丘尼們簇擁著,
她前去禮敬佛陀,說了這些話:
**130.**
「『善逝(Sugata) 啊,我是您的母親,而您,英雄啊,是我的父親。
賜予正法安樂的護佑者(Nātha) 啊,喬達摩(Gotama),因為您,我才得以(法身)出生。
**131.**
「『善逝啊,您的色身是由我養育長大;
而無瑕的法身,則是由您養育了我。
**132.**
「『我曾用片刻時間,以(世間)乳汁餵養您;
而您則以究竟寂靜的法乳,永遠地哺育了我。
**133.**
「『大仙(Muni) 啊,在(解脫)束縛與(守護)保護(我免於輪迴)方面,您對我恩重如山。
渴望兒子的女人們所祈求的,就是獲得像您這樣的兒子。
**134.**
「『就像曼陀多(Mandhātā) 等轉輪聖王的母親,她們沉溺在存在的洪流中;
而兒子您卻將我從存在的海洋中渡脫出來。
**135.**
「『「國王之母」、「大皇后」這樣的名稱,對女人來說是容易獲得的;
而「佛母」這樣的名稱,才是最極難得的。
**136.**
「『大英雄(Mahāvīra) 啊,這個(名號)我已經得到,這是我和您過去(共同發願)的結果。
無論是小的願望還是大的願望,這一切我都已經圓滿實現了。
**137.**
「『我想證入般涅槃,捨棄這個身體。
英雄(Vīra) 啊,苦的終結者,導師(Nāyaka),請您允許我吧。
**138.**
「『(我想在你)擁有輪、鉤、旗幟印記(的雙足),那蓮花般柔軟的雙足上,
伸展(我的身體)向您頂禮,出於對最上兒子(佛陀)的愛。
**139.**
「『請讓那如一堆黃金般的身體顯現(讓我最後看見),
讓我清楚地見到您的身相後,導師啊,我再趨入寂滅。』
**140.**
「於是,勝者(佛陀)讓他的姨母看見了具足三十二相、
以殊勝光輝莊嚴的身體,如同黃昏時分的夕陽(般輝煌)。
**141.**
「(他的)腳底有輪相印記,如盛開的蓮花,如年輕太陽般光明,
看見那(雙足)後,她以頭頂禮(佛陀的雙足)。
**142.**
「『我頂禮人中日輪(Narādicca),日種姓(Ādicca) 的後裔!
這是我最後的歸依處(或:在我最後的死亡時),我將不能再見到您了。
**143.**
「『世間之主啊!女人被認為作一切過失。
如果我有任何過失,大悲者(Karuṇākara),請您寬恕我。
**144.**
「『我一次又一次地請求您,允許女性出家。
如果在這件事上我有任何過失,人中雄獅(Narāsabha),請您寬恕我。
**145.**
「『英雄啊,我依照您的允許,教導了比丘尼們。
如果在那教導中有任何不善巧之處,最堪忍者(Khamādhipa),請您寬恕我。
佛陀:
**146.**
「『對(平常人)不能原諒者(也)原諒,更何況是對具足功德者(如您)呢?
對於走向涅槃的妳,我還能對絕倫您說什麼話呢?
**147.**
「『在我清淨無缺的比丘僧團中,他們能堪忍從此世出離。
就像黎明時分,那些遭遇災難者看見了(指引方向的)北辰星一樣。』
長老尼:
**148.**
「『那麼,讓其他的比丘尼們,猶如群星追隨月亮環繞須彌山(Sumeru)一樣,
繞行最勝的勝者(佛陀)右旋,頂禮雙足後,站立著凝視(佛陀的)面容。』
**149.**
「『見到您,我的眼從不滿足;聽到您說話,我的耳從不滿足。
我整顆心,只有飲用了您正法甘露後,才得到滿足。
**150.**
「『在您說法的集會中,那些能見到您容顏、斷除應被捨棄(之惡)的人,
人中雄牛(Narapuṅgava) 啊,他們真是有福的!
**151.**
「(描述佛陀雙足的特相)『那些能頂禮您(具足)長指、柔軟指甲、美好、足跟廣平(特相)雙足的人,
具德者(Guṇandhara) 啊,他們也是有福的!
**152.**
「『那些能聽到您甜美、令人歡喜、去除過失、有益的言辭的人,
最上之人(Naruttama) 啊,他們也是有福的!
**153.**
「『大英雄(Mahāvīra) 啊,我是有福的,我極其熱衷於頂禮您的雙足。
憑藉具吉祥者(佛陀)的善說,我已渡過輪迴的荒野。』
**154.**
「接著,那位善戒者(大愛道)也告知了比丘僧團,
並禮敬了羅睺羅(Rāhula)、阿難(Ānanda)、難陀(Nanda)後,對他們這樣說:
**155.**
「『在這個如同毒蛇巢穴、疾病住所的身體裡,
在這充滿痛苦、老死境界的所在,我已感到厭離。
**156.**
「『(這身體)被各種污穢不淨所染污,趨向毀壞,毫無生氣。
因此,孩子們,我想證入涅槃,請你們允許我吧。』
**157.**
「難陀(Nanda)、羅睺羅(Rāhulabhadda)兩人,已離憂愁,無有煩惱,
像屹立的山嶽般穩固,他們思惟法的真義。
**158.**
「(他們想:)『這有為法真是虛幻不實,無有實質,如同芭蕉樹,
如幻象、陽焰,變易不定。
**159.**
「『勝者(Jina) 的這位姨母,佛陀的養育者,大愛道(Gotamī) 竟然也要趨向死亡,
一切有為法確實是無常的啊。』
**160.**
「而那時,阿難(Ānanda) 還是有學位,是勝者心愛的人,
他憂傷苦惱,流著眼淚,悲痛地哀嘆:
**161.**
「『唉!大愛道(Gotamī) 就要趨入寂滅了,想必不久佛陀也將般涅槃了吧!
就像沒有燃料的火一樣,很快就會熄滅。』
**162.**
「當阿難(Ānanda) 這樣哀嘆時,大愛道(Gotamī) 對他說道:
(阿難是)聽聞(佛法)如大海般淵深、專心侍奉佛陀的人。
**163.**
「『孩子,現在是歡喜的時刻,不應悲傷。
孩子,因為有您作為我的歸依處,我才得以趨向涅槃。
**164.**
「『親愛的孩子啊,是您協助爭取,我們才得以獲准出家。
孩子,不要沮喪,您的努力已經有了成果。
**165.**
「『那些古時的導師、外道師們所未曾見到的境地,
(我這)柔弱的女子,在七年內就證知了。
**166.**
「『守護佛陀教法的您,(這將是)我最後一次見到您了。
孩子,我將去往那去了就不再可見的地方。
**167.**
「『有一次,世間最勝的導師正在說法時,
我出於慈悲心,說了祝願的話:
**168.**
「『「大英雄(Mahāvīra) 啊,願您長壽!大仙(Mahāmune) 啊,願您住世一劫!
為了整個世界的利益,願您成為不老不死者!」
**169.**
「『我這樣說後,那位佛陀就對我說道:
「喬達米(Gotamī),佛陀不應像你那樣被敬禮。」
**170.**
「『「那麼,全知者(Sabbaññū)、如來(Tathāgata) 應當怎樣被敬禮呢?
佛陀不應怎樣被敬禮?我問您,請告訴我。」
**171.**
「『他說道:「那些已發起精進、決意、常堅毅努力的、
看見和睦的弟子眾,這就是對佛陀的敬禮。」
**172.**
「『我聽後回到精舍,獨自思惟:
「他是終止三界者,是和合之眾的保護者。」
**173.**
「『「那麼,讓我就在此時證入般涅槃吧,以免看到(僧團)分裂。」
我這樣思惟後,就去見了最勝的智者(Isisattama)(佛陀)。
**174.**
「『我向導師(Vināyaka) 報告了我證入般涅槃的時機。
於是,他就允許了,說:「喬達米(Gotamī),你知道(合適的)時機。」
**175.**
「『我的煩惱已被燒盡……(經典常用省略符號,意指已證阿羅漢)……我住於無漏之境。
**176.**
「『(對我來說)真是善來!……(經典常用省略符號)……我已完成了佛陀的教誡。
**177.**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經典常用省略符號)……我已完成了佛陀的教誡。
**178.**
「『為了讓那些在理解佛法上遲鈍、陷入疑惑的愚痴女子們捨棄邪見,
喬達米(Gotamī),請你展現神通吧。』
**179.**
「於是,她頂禮正等覺者(Sambuddha) 後,飛升到空中,
在佛陀的允許下,大愛道(Gotamī) 展現了各種神通。
**180.**
「她從一人變成多人,又從多人變回一人。
她展現了顯現與隱沒,穿牆、穿山而過無礙。
**181.**
「她不受阻礙地行走,甚至能沒入地中,
又能在不破裂的水上行走,如同在地面上一樣。
**182.**
「她像鳥一樣在空中,以跏趺坐的姿勢行走。
她的身體能隨意變化,直至(到達)梵天界。
**183.**
「她以須彌山(Sineru) 為手杖,以大地為傘蓋,
將(大地)連根拔起並翻轉,然後在空中經行。
**184.**
「她讓世界充滿煙霧,如同在日輪初升之時(的晨曦),
她又讓世界佈滿火焰之網,如同在世界末日之時。
**185.**
「在須彌山(Meru) 山根與(山峰)之間,她將目真鄰陀(Mucalinda) 大岩石,
像抓起一把芥子一樣,用一隻拳頭全部抓住。
**186.**
「她用指尖遮擋了光輝燦爛的日月,
她將成千上萬的日月,如同花環般聚集並持握著。
**187.**
「她用一隻手托起了四大海的海水,
然後讓(它們)如世界末日時的雨雲般降下大雨。
**188.**
「她在虛空中化現出轉輪聖王(Cakkavatti) 及其眷屬,
她又化現出咆哮的金翅鳥(Garuḷa)、大象(Dvirada)、獅子(Sīha)。
**189.**
「她獨自一人化現出無量的比丘尼眾,
然後又讓她們隱沒,獨自對牟尼(Muni)(佛陀)說:
**190.**
「『大英雄(Mahāvīra) 啊,您的姨母,是您教法的實踐者,
已達成了自己的目標。眼目清淨者(Cakkhuma),我頂禮您的雙足。』
**191.**
「展現了各種神通後,她從虛空降下,
頂禮世間明燈(Lokapajjota)(佛陀)後,坐在一邊。
**192.**
「『大仙(Mahāmune) 啊,我已活了一百二十歲。
英雄(Vīra) 啊,導師(Nāyaka),這已經足夠了,我將要證入涅槃。』
**193.**
「那時,所有在場的會眾都極度驚奇,合掌請問:
『尊者,您這樣無與倫比的神通與勇力,是怎樣得到的呢?』
**194.**
「(大愛道回答:)『名叫蓮華上(Padumuttara) 的勝者(Jino),是一切法中的眼目(智者),
在十萬劫以前,這位導師出現於世。
**195.**
「『那時,我生在漢沙瓦底(Haṃsavatī) 城,是一個大臣的女兒,
(家族)具備一切資具,興盛、富足、財富廣大。
**196.**
「『有一次,我和父親一起,由眾多僕從圍繞著,
帶著龐大的隨從隊伍,去接近那位人中獅子(Narāsabha)(佛陀)。
**197.**
「(佛陀)如同帝釋(Vāsava)降雨般,宣說著無漏的法雨雲,
如同秋日太陽,光輝網熾盛,照亮(世間)的勝者(Jina)。
**198.**
「『我見後心生淨信,聽聞了他善妙的說法。
我看到那位人天導師(Naranāyaka) 將一位比丘尼姨母立為(弟子中的)上首。
**199.**
「『聽法後,我向那位具德者(佛陀)及其僧團,獻上了大供養,
連續七天,以及許多其他的必需品。
**200.**
「『我頂禮(佛陀的)足下,發願祈求那個(上首)位子。
於是,那位第七位聖賢(Isisattamo)(佛陀)對大眾說:
**201.**
「『「這位女子以飲食供養了導師(Lokanāyaka) 及其僧團,長達七日,
我將讚揚她,請大家聽我說。
**202.**
「『「從現在起十萬劫後,將出生於甘蔗(Okkāka) 王族,
以喬達摩(Gotama) 為姓,他將成為世間的導師。
**203.**
「『「在他的教法中,作為法所生的親子(繼承者),
將有一位名叫喬達米(Gotamī) 的女弟子,成為導師(Satthu) 的聲聞弟子。
**204.**
「『「她將是那位佛陀的姨母,養育他生命的人,
她將成為比丘尼中最資深者。」』
**205.**
「『我聽聞後心生歡喜,終生侍奉那位勝者(Jina),
以各種必需品供養他,然後在那世命終。
**206.**
「『我轉生到三十三天(Tāvatiṃsa) 的天神中,一切欲樂都能滿足,
我以十種(天界的)殊勝(如天壽、天色等),勝過其他(天神)。
**207.**
「『(我)於色、聲、香、味、觸,
以及壽命、容貌、安樂、名聲(勝過他人)
**208.**
「『同樣地,我也以(女中)主權(的殊勝)而輝耀,
我曾是天主(Amarinda)(帝釋)的皇后,是他所寵愛的。
**209.**
「『我在輪迴中流轉,被業風所吹動,
後來在迦尸(Kāsi) 國王的領地內,一個奴隸村落中出生。
**210.**
「『當時有不到五百戶奴隸住在那裡,
我是其中最年長那位首領的妻子。
**211.**
「『有五百位自覺者(獨覺佛)來到村裡托缽。
我和所有的婦女們見後心生歡喜,
**212.**
「『我們全體聚集起來,如同一個團體,在(雨安居)四個月期間供養(他們)。
我們供養了三衣之後,與我們的丈夫一起(因此善業)而(死後)轉生(善趣)。
**213.**
「『從那裡死後,我們全體都轉生到了三十三天(Tāvatiṃsa)。
而在最後這一世,我們出生在提婆陀訶(Devadaha) 城。
**214.**
「『我的父親是善覺(Añjanasakko),我的母親名叫容貌端莊(sulakkhaṇā)。
後來(因婚姻)到了迦毗羅衛(Kapilavatthu) 城,淨飯(Suddhodana) 王的家中。
**215.**
「『其餘(姐妹)都出生在釋迦(Sakya) 族,來到了釋迦族的家中。
而我超越了她們所有人,成為勝者(Jina) 的養育者。
**216.**
「『我的兒子離家出家後,成了導師(Vināyako) 佛陀。
後來我也出家了,與五百位(釋迦族女子)一起。
**217.**
「『我與那些釋迦族出生的賢慧女子們一起,享受了寂靜與安樂。
那些在過去世曾是我們丈夫的人,
**218.**
「『他們是與我們共同累積福德者,是創造偉大(解脫)機會的人,
受到善逝(Sugata) 的憐憫,他們也都證得了阿羅漢果。
**219.**
「『其餘的比丘尼們也升上虛空,
如同聚集的星星,這些具大神通者大放光明。
**220.**
「『她們展現了各種神通,如同工匠處理(熔化的)金子,
對於善於作業、訓練有素的工匠,金子是易於加工的。
**221.**
「『她們展現了許多種種神奇的(神通)景象後,
令最勝的論師(佛陀)及其僧團歡喜滿意。
**222.**
「『她們從虛空降下,頂禮了第七位聖賢(Isisattama)(佛陀),
得到人天最勝者(Naraggena)(佛陀)的允許後,各自回到自己的座位坐下。
比丘尼們:
**223.**
「『「大愛道(Gotamī) 啊,您長久以來慈悲對待我們所有人,
我們依靠您的福德力而居住(於善趣),並達到了煩惱的滅盡。
**224.**
「『「我們的煩惱已被燒盡,一切存在已被根除。
我們就像母象掙斷了束縛,住於無漏之境。
**225.**
「『「我們來到最勝佛陀面前,已經銘記於心地學習!
我們已獲得了三明,完成了佛陀的教誡。
**226.**
「『「我們已證得了四無礙解,以及八解脫,
我們已親證了六神通,完成了佛陀的教誡。
**227.**
「『「我們於神通得到自在,於天耳界得到自在,
大仙(Mahāmune) 啊,我們於他心通也得到了自在。
**228.**
「『「我們能知宿命,淨化了天眼,
一切煩惱已完全滅盡,不再有來生。
**229.**
「『「大英雄(Mahāvīra) 啊,於義、於法、於詞句(無礙解),
以及於辯才(無礙解),我們已在您面前生起了智慧。
**230.**
「『「導師(Nāyaka) 啊,我們以慈心侍奉了您。
大仙(Mahāmune) 啊,請您允許我們全體證入涅槃吧。」』
佛陀:
**231.**
「你們說『我們將要涅槃』,既然這樣說,我還能說什麼呢?
你們自己認為現在是(涅槃的)時機,那就這樣吧。』
**232.**
「於是,以大愛道(Gotamī) 為首的那些比丘尼們,
頂禮勝者(佛陀)後,從座位起身離去。
**233.**
「由世間最勝的導師(Lokagganāyako) 和一大群人隨行,
那位英雄(Vīro)(佛陀)一路陪伴他的姨母,直到(精舍的)門房。
**234.**
「在那裡,大愛道(Gotamī) 頂禮世間親屬(Lokabandhuno)(佛陀)的雙足,
連同所有那些比丘尼一起,作了最後的足下頂禮。
**235.**
「『這是我對世間導師(Lokanātha) 最後的見面了,
我將不能再見到您那代表不死狀態的容顏。
**236.**
「『世間最勝者(Lokagga) 啊,我對您柔軟雙足的頂禮,
英雄(Vīra) 啊,今天將是最後一次接觸,我就要趣入涅槃了。』
**237.**
「(她思惟:)『在這如實可見的世間,這個色身有什麼用呢?
這一切都是條件組合之法,不可依靠,終歸滅盡。』
**238.**
「她與那些比丘尼一起,回到自己的比丘尼精舍,
結半跏趺坐,坐在最高的座位上。
**239.**
「那時,住在該處、虔信佛陀教法的優婆夷們,
聽聞了她(將涅槃)的消息,都來頂禮她的雙足。
**240.**
「她們用手捶胸,如同根被砍斷的蔓藤,
憂傷苦惱,發出悲痛的哭聲,仆倒在地上。
**241.**
「『請不要捨棄我們這些以您為歸依處的護佑者(Nāthe),而趣入涅槃。
我們全體頂禮,伏地請求您。』
**242.**
「她們之中最精進、最具信心與智慧的一位優婆夷,
擦拭著(大愛道的)頭,說了這些話。
長老尼:
**243.**
「『女兒們啊,不要再沮喪了,這是在隨順魔的束縛。
一切(條件組合之法)都是無常的、條件組合的、終歸分離的、變易不定的。』
**244.**
「於是,她遣散了她們之後,首先證入了絕倫的初禪,
接著第二禪、第三禪,然後證入了第四禪。
**245.**
「她依次證入了空無邊處、識無邊處、
無所有處,以及非想非非想處。
**246.**
「大愛道(Gotamī) 又逆順地(出入)諸禪,
從那裡退至初禪,又從初禪進入第四禪。
**247.**
「然後,她從(禪定)起而證入涅槃,如同燈火熄滅,無有煩惱
發生了大地震,天空中閃電墜落。
**248.**
「發出雷鳴聲,天神們悲嘆,
天空中落下花雨,灑滿大地。
**249.**
「須彌山(Meru) 王也震動了,如同舞台中央的舞者,
海洋也發出了極度憂傷的吼聲。
**250.**
「天神、龍(Nāga)、阿修羅(Asura)、梵天(Brahmā),在那瞬間都感到震驚:
『諸行確實是無常的,就像這樣歸於消盡。』
**251.**
「那些圍繞著她、實踐導師(Satthu) 教法的(比丘尼)們,
也無執取,如同燈火熄滅般證入了涅槃。
**252.**
「『嗚呼!結合終歸分離!嗚呼!一切條件組合之法皆是無常!
嗚呼!生命終歸滅盡!』這就是當時的悲嘆聲。
**253.**
「於是,天神和梵天(Brahmā),(雖然了知此)隨順世間常法,
但他們還是(以世俗方式)做了合乎時宜的事,去接近了第七位聖賢(Isisattama)(佛陀)。
**254.**
「那時,導師(Satthā) 對聽聞(佛法的量)如大海(Sutasāgara) 的阿難(Ānanda) 說:
『阿難(Ānanda),你去告知比丘們,母親(大愛道)般涅槃的消息。』
**255.**
「那時,阿難(Ānanda) 沒有歡喜(充滿憂傷),雙眼充滿淚水,
用哽咽的聲音喊道:『比丘們都來集合吧!
**256.**
從東、南、西、北各方附近(的比丘),
都來聽我宣說,善逝(Sugata) 之子(佛弟子)們啊!
**257.**
那位以努力養育了聖賢(Mune)(佛陀)最後身軀的人,
大愛道(Gotamī) 已趨入寂靜,就像星星在日出時(隱沒)一樣。
**258.**
她建立了「佛母」(Buddhamātā) 的稱號,(如今)已去到無等的(涅槃)境地,
即使是有五眼(的佛陀),導師(Nāyako) 也見不到她那(涅槃後的)去處。
**259.**
任何對善逝(Sugate) 有信心的人,任何敬愛大仙(Mahāmune) 的人,
善逝之子啊,都應當對佛母(Buddhamātu) 表示尊敬。』
**260.**
「即使住在很遠的比丘們聽到後,也迅速趕來,
有些是憑藉佛陀的威神力,有些則是精通神通者。
**261.**
「在一個美妙可愛、全部由黃金造成的優美高樓閣(Kūṭāgāra)中,
他們安置了床榻,大愛道(Gotamī) 躺臥在那上面。
**262.**
「四位天王(Cattāro Lokapālā) 將(床榻)扛在肩上,
其餘如帝釋(Sakka) 等天神,則扶持著高樓閣。
**263.**
「所有五百座高樓閣,都是由工巧之神(Vissakamma) 所造,
呈現出秋日太陽的顏色。
**264.**
「所有那些比丘尼也都躺在床榻上,
由天神們扛在肩上,依次地被抬出。
**265.**
「整個虛空都被華蓋所遮蔽,
繁星、日月,都點綴著黃金般的色彩。
**266.**
「無數的旗幟高高豎起,張開著花鬘制成的帳幕,
(天花)如空中的雲朵般降下,地上的花朵則向上飄升(至空中)。
**267.**
「日月顯現,群星閃耀,
即使行至中天的太陽,也像月亮一樣不再灼熱。
**268.**
「天神們以天界的香、花鬘、以及芬芳的(香),
以演奏(音樂)、舞蹈、歌唱來供養。
**269.**
「龍(Nāga)、阿修羅(Asura)、梵天(Brahmā) 們,也各盡所能、各盡其力地
供養這位正在被抬去(火葬)、已證涅槃的佛母(Buddhamātaraṃ)。
**270.**
「所有(比丘尼)都在前面被引導,她們是已證涅槃的善逝之子,
養育佛陀的大愛道(Gotamī) 受到尊敬,在最後被抬行。
**271.**
「在前行的是天、人、龍(Nāga)、阿修羅(Asura)、梵天(Brahmā),
在後行的是佛陀及其弟子眾,為了禮敬母親而前行。
**272.**
「佛陀般涅槃時,也沒有像這樣(的景象);
大愛道(Gotamī) 的般涅槃,實在是極為希有奇特的。
**273.**
「佛陀般涅槃時,舍利弗(Sāriputta) 等大比丘們(也已先涅槃)不見了。
而在大愛道(Gotamī) 般涅槃時,佛陀、舍利弗(Sāriputta) 等人(卻都在場)。
**274.**
「他們堆起了柴堆,全部用各種香(木)制成,
撒上了香粉,然後在那裡點火焚化(遺體)。
**275.**
「身體其餘部分全都燒盡了,只剩下舍利完全無損。
那時阿難(Ānanda) 說了令人警醒的話:
**276.**
「『大愛道(Gotamī) 已逝世,她的身體也被焚燒了,
這預示著佛陀的般涅槃,不久之後就將發生。』
**277.**
「於是,阿難(Ānanda) 將大愛道(Gotamī) 的舍利(Dhātūni),
那些已落入缽中的,在佛陀的指示下,呈獻給護佑者(Nātha)
**278.**
「(佛陀)以手拿起那些舍利後,第七位聖賢(Isisattamo) 說道:
『就像一棵有大心材的大樹還站立著時,
**279.**
「『它那巨大的樹幹,也會因無常而毀壞。
同樣地,比丘尼僧團中的大愛道(Gotamī) 也已般涅槃了。
**280.**
「『看啊,阿難(Ānanda),這是何等希有!雖然母親已般涅槃,
僅剩下遺骸,我卻沒有憂悲哭泣。
**281.**
「『她已渡過輪迴的海洋,不會為他人而悲傷;
她已遠離了一切熱惱,清涼寂靜,已善般涅槃。
**282.**
「『她是有大智慧、廣大智慧的智者,
她是比丘尼中資深者,比丘們,你們應當這樣憶持。
**283.**
「『她於神通得到自在,於天耳界得到自在,
大愛道(Gotamī) 於他心通也得到了自在。
**284.**
「『她能知宿命,淨化了天眼,
一切煩惱已完全滅盡,她不再有來生。
**285.**
「『於義、於法、於詞句(無礙解),以及於辯才(無礙解),
她的智慧是清淨的,因此她不悲傷。
**286.**
「『就像被大力士擊打後,生起的火焰,
逐漸地熄滅,其去處無可尋覓;
**287.**
「『同樣地,那些已善解脫、渡過貪欲激流的人,
他們已達到了不動的快樂,其去處是不可指稱的。
**288.**
「『因此,你們應當以自己為島嶼,以四念處為恰當去處,
修習七覺支後,你們將達到苦的終結。』」
AP.2.18 讖摩長老尼傳 khemātherīapadānaṃ
**第289偈**
“有一位名為Padumuttaro(蓮華上)的覺者、勝者,是一切現象的洞察者。
在此之前的十萬劫時,這位導師出現於世。
**第290偈**
“那時,我在Haṃsavatī(漢沙瓦提)城,出生於一個富商家族。
(生活)充滿各種珠寶的光輝,被極大的快樂所圍繞。
**第291偈**
“我去到那位大英雄(佛陀)那裡,聽聞了說法。
由此產生了淨信之後,我歸依了勝者(佛陀)。
**第292偈**
“我邀請了母親和父親,也迎請了導師(佛陀)。
並邀請(佛陀及其僧團)七日,供養了(佛陀)與一千位弟子。
**第293偈**
“在七日過去之後,人中的導師(佛陀)
將一位擁有偉大智慧、最卓越的比丘尼,立為(弟子中)第一(智慧第一)者。
**第294偈**
“聽聞此事後,我心中充滿歡喜,再次對那位大仙(佛陀)作了供養。
對那個(第一的)位次,我頂禮後發下了願望。
**第295偈**
“隨後,勝者(佛陀)對我說:‘你的願望將會成就。
你對我與僧團所作的供養,將為你帶來無可估量的果報。
**第296偈**
“‘從現在起十萬劫後,一位出身Okkāka(奧迦卡)族系的,
名為Gotama(喬達摩)的導師,將出現於世間。
**第297偈**
“‘在他的教法中,將有(一位)親生的、法所化生的法之繼承者,
她將達到那第一的位次,名為Khemā(讖摩)。’
**第298偈**
“憑藉那善業,以及意向與願望,
我捨棄了人身之後,轉生到了Tāvatiṃsa(三十三天)。
**第299偈**
“從那裡命終後,我去了Yāma(夜摩天),又從那裡去了Tusita(兜率天)。
然後(又去了)Nimmānarati(化樂天),再之後是Vasavatti(他化自在天)的天宮。
**第300偈**
“無論我投生到何處,都由於那(供養佛陀僧團的)業的力量,
在每一處,我都成為諸王之后。
**第301偈**
“從天界命終投生人間後,(我成為)轉輪聖王們的王后,
以及地方諸王們的王后)。
**第302偈**
“在天界與人間享受了(這樣的)圓滿之後,
在一切處都感到快樂,我如此輪迴了無數劫。
**第303偈**
“在第九十一劫時,世間的導師Vipassī(毗婆尸),
這位容貌莊嚴、洞察一切法者,出現於世。
**第304偈**
“我去到那位世間導師、人中的舵手那裡,
聽聞了他所宣說的法之後,我出家過起了無家的生活。
**第305偈**
“在那位英雄(佛陀)的教法中,一萬年之久,
我修習梵行,精進修行,博學多聞。
**第306偈**
“善知緣起,通達四聖諦,
是聰明的講者,遵行導師的教誡。
**第307偈**
“從那裡命終後,我轉生到Tusita(兜率天),成為有名望者。
憑藉修習梵行的果報,我在那裡勝過了其他(天女)。
**第308偈**
“無論我投生到何處,我都擁有巨大財富與大量寶物,
(我)富有智慧,具戒,容貌端麗,並且(身邊)圍繞著調順的隨眾。
**第309偈**
“由於那(過去供養的)業,以及(過去世)在勝者教法中的修行力量,
一切我想要的成就、心所喜愛的,對我來說都容易獲得。
**第310偈**
“無論我投生到哪裡,就算成為了我丈夫的人,
沒有人會輕視我,因為我有修行的力量。
**第311偈**
“在此賢劫(Bhaddaka-kappa)中,一位出身婆羅門族、擁有偉大聲譽、
名為Koṇāgamana(拘那含牟尼)的、說法者中最卓越者,出現於世。
**第312偈**
“那時,在Bārāṇasī(波羅奈)城,出身於極富裕家庭的三個人:
Dhanañjānī(檀那闍尼)、Sumedhā(善慧),還有我。
**第313偈**
“我們在城裡,作為布施的同伴,供養了一座寺廟(Saṅghārāma)給僧團(Saṅgha),
並且也為了僧團而建造了一座精舍(Vihāra)。
**第314偈**
“從那裡命終後,我們三人都轉生到了Tāvatiṃsa(三十三天)。
獲得了最高的聲譽,在人間也是如此。
**第315偈**
“就在這個賢劫(Bhaddaka-kappa)之中,一位出身婆羅門族、擁有偉大聲譽、
名為Kassapa(迦葉)、說法者中最卓越者,出現於世。
**第316偈**
“那時,有一位人間之主(國王),是那位大仙(佛陀)的護持者。
他就是名為Kikī(吉磯)的Kāsī(迦尸)國王,住在最勝的Bārāṇasī(波羅奈)城。
**第317偈**
“我是他的長女,以‘Samaṇī(沙門尼)’之名而聞名。
聽聞了勝者(佛陀)的法之後,我喜歡上了出家生活。
**第318偈**
“(但)父王不允許我們(出家),那時我們只好留在家裡。
我們(七姐妹)精進不懈地(在家)修行了兩萬年。
**第319偈**
“我們這七位公主,快樂地成長,守持童貞梵行,
樂於侍奉佛陀,她們是(國王的七位)歡喜的女兒。
**第320偈**
“(她們的名字是:)Samaṇī(沙門尼)、Samaṇaguttā(沙門瞿達)、Bhikkhunī(比丘尼)、Bhikkhudāyikā(比丘達夷卡)、Dhammā(達摩)、Sudhammā(善法),第七位是Saṅghadāyikā(僧伽達夷卡)。
**第321偈**
“(她們分別是)我,還有Uppalavaṇṇā(蓮花色)、Paṭācārā(波吒左羅)、Kuṇḍalā(軍陀羅)、Kisāgotamī(羶瞿曇彌)、Dhammadinnā(法施),第七位是Visākhā(毘舍佉)。
**第322偈**
“有一次,那位人中之日(佛陀)宣說了殊勝的法,
我聽聞了那部《大因緣經》(Mahānidānasuttanta),並將其完全通曉。
**第323偈**
“憑藉那些已作的善業,以及意向與願望,
我們捨棄了人身之後,都去到了Tāvatiṃsa(三十三天)。
**第324偈**
“在最後這一世,如今,在最勝的Sākala(沙竭羅)城,
我是Maddā(摩達)王的女兒,可愛、受寵愛、被珍愛。
**第325偈**
“就在我剛出生的時候,那座城裡變得平安(Khema)。
因此,由於這個(吉祥的)特質,我得到了Khemā(讖摩,意為‘平安’)這個名字。
**第326偈**
“當我長到青春年少,以容貌美麗與青春光彩而莊嚴時,
父王就把我給了國王Bimbisāra(頻婆娑羅)。
**第327偈**
“我成了他(非常)寵愛的人,喜愛(自己的)容貌與裝飾。
(因為佛)說色(身)的過失,我不去親近那位大悲者(佛陀)。
**第328偈**
“那時,Bimbisāra(頻婆娑羅)國王,出於想要引導我的善意,
描述了Veḷuvana(竹林精舍)的殊勝,讓歌者唱給我聽。
**(歌者唱道:)**
**第329偈**
“‘如果沒有見過那座愉悅的Veḷuvana(竹林),善逝(佛陀)的居所,
就等於沒有見過Nandana(難陀娜,天界花園),我們如此認為。’
**第330偈**
“‘凡是見過那座Veḷuvana(竹林)的人,那令人喜悅、令人歡喜的(精舍),
(就等於)已經很好地見過了Nandana(難陀娜)樂園,那天帝釋所喜愛的(花園)。’
**第331偈**
“‘天神們會離開Nandana(難陀娜)樂園,降臨到大地上,
看見了愉悅的Veḷuvana(竹林)後,即使深感驚奇也無法滿足(於觀看)。’
**第332偈**
“‘由國王的福德所生,由佛陀的福德所莊嚴,
誰能說盡那座園林所有、積聚的特質呢?’
**第333偈**
“聽聞了關於那座園林豐饒、悅耳的(歌聲)後,
我那時為了想要親見那座園林,就向國王稟報。
**第334偈**
“帶著盛大的隨從隊伍,那時,那位大地之主(國王)
派遣我,我急切地想要去見那座園林。
**第335偈**
(國王說:)
“‘去吧,大富者(Khemā),去看看那座極其悅意的園林,
它總是閃耀著吉祥之光,被善逝(佛陀)的光輝所照亮。’
**第336偈**
“當那位聖賢(佛陀)為了乞食進入最勝的Giribbaja(山城,即王舍城)時,
我就在那時前往,為了去看那座園林。
**第337偈**
“那時,那座盛開的樹林,有各種蜜蜂嗡嗡作響,
伴隨著杜鵑鳥的歌唱,點綴著成群的孔雀。
**第338偈**
“安靜而不喧鬧,裝飾著多樣的經行處,
散布著小屋與亭閣,有眾優異的修行者輝耀其間。
**第339偈**
“我邊走邊想:‘我的眼睛真是有福了(大飽眼福)。’
在那裡,我看見一位年輕的比丘,正在專注(修行),我深思著:
**第340偈**
“‘在如此可愛、令人愉悅的樹林中,站著這位年輕的(比丘),
宛如進入了春天那樣,具備(優美的)形貌。
**第341偈**
“‘他光頭、穿著僧衣,坐在樹根下,
這位比丘正在禪修,捨棄了對感官欲樂的享受。
**第342偈**
“‘難道不是應該由在家人,隨意享受愛欲之後,
等到年老時,再來修習這吉祥嗎?’
**第343偈**
“知道 勝者的香室‘(精舍)空無一人’後
我去到勝者(佛陀)那裡,見到他如同正在升起的太陽。
**第344偈**
“看見他獨自一人舒適地坐著,如同公牛中的最勝者(佛陀),
我立刻如此深思:‘這位人中之雄(佛陀)絕不平凡。’
**第345偈**
“(他化現出)一位少女,膚色如黃金,眼睛如蓮花般(清淨),
嘴唇如紅柿(般鮮紅),牙齒如茉莉花芽(般潔白),是心與眼的最勝享受。
**第346偈**
“聲音如金鈴,頸部線條優美如(天鵝)曲頸,
腰肢纖細如祭壇中部,大腿豐滿如芭蕉幹,佩戴著美麗的飾物。
**第347偈**
“繫著紅色的腰帶,穿著深藍色的下裙,
以難以形容的美貌,充滿歡喜的神情
**第348偈**
“看見她如此,我心想:‘啊,這位如此美麗的女子!
我從未在任何時候,用這雙眼睛見過(這樣的人)。’
**第349偈**
“隨後,她被衰老所征服,容色褪去,面容變形,
牙齒脫落,頭髮變白,口中流涎不淨。
**第350偈**
“耳朵皺縮,眼睛昏白(或有白翳),乳房鬆弛下垂,
全身佈滿皺紋,身體青筋暴露。
**第351偈**
“身體佝僂需倚杖,瘦弱不堪(或:變得蒼白),
顫抖著倒下,不斷地呻吟。
**第352偈**
“那時我產生了悚懼感,那是奇特、令人毛骨悚然的(體驗)。
這不淨的身體,愚人們卻在其中享樂。
**第353偈**
“那時,具有大悲心的(佛陀),看見我內心悚懼,
具愉悅心的善逝(佛陀),說了這些偈頌:
**第354偈**
“‘Khemā(讖摩)啊,看這身體有病、不淨、腐臭,
流出、滴漏,卻被愚人們所喜愛。
**第355偈**
“‘修習不淨觀(Asubhā)的心,專一、很好地安定。
於彼處(身體)安住念身,讓厭離(心)大量增多。
**第356偈**
“‘如同這個(化現的女子)是這樣,那個(你自己的身體)也是這樣;
如同那個是這樣,這個也是這樣。
於內在與外在的身體,捨棄欲求
**第357偈**
“‘並且修習無相(解脫之門),捨棄‘我慢’的隨眠。
由於徹底透徹我慢,你得以寂靜(的心)而行。’
**(佛陀繼續說法:)**
**第358偈**
“‘那些被陷入貪愛染著之流的人,就像蜘蛛自己做的網。
斷絕這個(貪愛)而出家遊行,不再顧盼、捨棄愛欲之樂。’
**第359偈**
“那時,人中的導師(佛陀)知道我的心已變得柔順(易於教導),
為了調伏我,他宣說了《大因緣經》(Mahānidāna-suttanta)。
**第360偈**
“聽聞了那最上的經教後,我憶起了過去世的記憶。
安住於彼法之中,我淨化了法眼(證悟了初果)。
**第361偈**
“我立刻倒臥在那位大仙(佛陀)的足下,
為了表白(自己的)過錯,說了這些話:
**第362偈**
“‘禮敬您,一切見者!禮敬您,悲憫者!
禮敬您,已渡過輪迴者!禮敬您,賜予不死(涅槃)者!
**第363偈**
“‘(我)曾衝入邪見的叢林,被愛欲所迷惑。
透過您正確的善巧方法,我被調伏,樂於(您的)調伏(教導)。
**第364偈**
“‘由於見不到這樣的大仙們,眾生遭受巨大的痛苦,
在輪迴的大海中。
**第365偈**
“‘當我找不到世間的歸依處、無畏者、超越危險邊際者(佛陀)時,
在不遠處站立的我沒認出,我懺悔那個罪過。
**第366偈**
“‘(我將)帶來巨大利益、賜予殊勝的(法),卻誤認為是有害的而心生恐懼。
我沉溺於色身,沒有來(親近您),我懺悔那個罪過。’
**第367偈**
“那時,具有甜蜜音聲、大悲心的勝者(佛陀),
如同用不死(甘露)澆灌我一般,說道:‘起來,Khemā(讖摩)。’
**第368偈**
“那時,我低頭禮敬,並對他作了右繞(以示尊敬),
然後回去見了人間之主(國王),說了這些話:
**第369偈**
“‘啊,大王,您深思熟慮的善巧方法真是巧妙!
為了讓我想要見園林,(從而讓我)見到了導向涅槃的聖賢(佛陀)。
**第370偈**
“‘大王,如果您同意,我願在那位如此偉大者(佛陀)的教法中出家。
我已因聖賢(佛陀)的話語而對(世俗)色身生起厭離,我將捨棄它(而出家)。’
**第371偈**
“那時,那位大地之主(國王)合掌(說道):
‘賢女(Bhadde),我允許你,願你的出家成就。’
**第372偈**
“出家之後,那時,在半個月內(或:據別本:七個月內),
我見到(身心現象的)生起與壞滅,內心感到悚懼。
**第373偈**
“對一切行法生起厭離,通達(緣起)諸緣,
超越了四種瀑流(欲、有、見、無明),我證得了阿羅漢果。
**第374偈**
“我獲得了神通力的自在,以及天耳界(的自在)。
我也獲得了他心通智的自在。
**第375偈**
“我證知宿住(隨念),淨化了天眼(通)。
一切煩惱已盡,現在不再有後有。
**第376偈**
“在義、法、詞句(無礙解)方面,以及在辯才(無礙解)方面,
我的智慧在佛陀的教法中已清淨生起。
**第377偈**
“我善於(各種)清淨(的教法),通達論題(Kathāvatthu),
通曉阿毗達摩的方法,在(佛陀的)教法中已獲得自在。
**第378偈**
“後來,在(討論)門楣意義(Torana-vatthu,可能指某種建築或比喻)時,
我被Kosala(憍薩羅)國的主人(國王)詢問深奧的問題,
我如實地回答了。
**第379偈**
“那時,那位國王去接近善逝(佛陀),請問(那些問題)。
佛陀也同樣地解答,如同我所解答的一樣。
**第380偈**
“勝者(佛陀)對於那個(智慧)功德感到滿意,將我立為(弟子中)第一者:
‘比丘尼中,大智慧(Mahāpaññānam)第一。’人中最勝者(佛陀)如此宣布。
**第381偈**
“我的煩惱已被燒盡………我住於無漏(解脫)之中。
**第382偈**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經典常用省略語)……我已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第383偈**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經典常用省略語)……我已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AP.2.19 蓮花色長老尼傳 uppalavaṇṇātherīapadānaṃ
384.
比丘尼蓮花色(Uppalavaṇṇā),已達神通的最高完美。
她禮拜了導師的雙足後,說了這些話。
385.
“‘我已渡盡生死輪迴,已達不動的境界(涅槃)。
一切痛苦已被我斷盡,我向大智者(佛)稟告。
386.
“‘就所有團體所及,在勝者之教導中我是有信心的。
如果我有任何過失,我在勝者(佛)面前請求寬恕。
387.
“‘在輪迴中流轉時,如果我曾有過錯。
我向大英雄(佛)稟告,請求寬恕那個過失。
388.
“‘您解釋了神通,對我作教導
今天這四眾弟子,請斷除他們一切的疑惑。
389.
“‘大英雄(佛)啊,您是智慧具足、光輝持有者,我是您的女兒。
我做了許多艱難的行為,那些是極度難行的。
390.
“‘我的容色如同青蓮花,名字也叫蓮花。
大英雄(佛)啊,我是您的女弟子,眼目明淨者啊,我禮拜您的雙足。
391.
“‘羅睺羅(Rāhulo)和我,在許多生中、
無數生中,曾一同出生,有著相同的意願與心意。
392.
“‘我們從同一處(母胎)出生,出生(的種姓)也相同。
在最後這一世中,我倆卻來自不同的出生。
393.
“‘兒子名叫羅睺羅(Rāhulo),女兒名叫蓮花(Uppala)。
英雄啊,請看我的神通,我將向導師展現力量。
394.
“‘我將四大海的海水,舀入手掌中的缽。
就像年輕的玩耍孩童手中沾了一點油。
395.
“‘我將大地翻轉過來,放入手掌中的缽。
就像年輕少年抽取穆恩賈草的心。
396.
“‘我用手遮蓋頂端,手的大小如同一個世界(Cakkavāḷa)。
我一次又一次地讓(空中)降下繁茂、各種顏色的花雨。
397.
“‘我以大地作為研缽,將穀物當作帶糠的米。
以須彌山(Sineru)作為杵來舂搗,就像玩耍的少女。
398.
“‘我是最勝佛陀的女兒,名字叫做蓮花(Uppala)。
我已精通各種神通,是實踐您教法的人。
399.
“‘我作了各種神奇的變現,展示給世間導師(佛)看。
並說出了我的名字與種姓,眼目明淨者啊,我禮拜您的雙足。
400.
“‘我自在掌握神通,也自在掌握天耳界。
大智者啊,我自在掌握他心通。
401.
“‘我了知宿住(過去生),天眼已清淨。
一切煩惱已完全斷盡,如今不再有來生。
402.
“‘在義、法、詞句以及辯才無礙方面,
大仙(佛)啊,我的智慧是清淨、無垢的。
403.
“‘您讓我親見了過去諸勝者(佛)的集會。
大智者啊,我為了您,積累了廣大的功德。
404.
“‘大聖賢(佛)啊,請憶念我所圓滿的善業。
大英雄啊,我為了您,積聚了福德。
405.
“‘我避開不應做的事,制止不做不如法的事。
大英雄啊,我為了您,捨棄了最珍貴的生命。
406.
“‘我獻出了十萬次(或:千萬次)自己的生命。
大智者啊,我為了您,已經捨棄了(一切)。
407.
“‘那時所有(在場的)人都極度驚奇,合掌置於頭頂(恭敬地問):
“尊貴的女士啊,您這無與倫比的神通與精進是怎麼來的?”
408.
“在十萬劫以前,那時我是一位龍女。
名叫維馬拉(Vimalā,意為無垢),被譽為賢善的女子。
409.
“有一位大龍王,名叫摩侯羅伽(Mahorago),對勝者的教法生起信心。
他邀請了具大威光的蓮花上(Padumuttara)及其弟子們。
410.
“(他準備了)寶石造成的殿堂,寶石造成的牀座。
鋪滿寶石的地面,以及寶石造成的各種用品。
411.
“他還準備了道路,用寶石旗幟裝飾著。
他前去迎接正等正覺者(佛),並以樂器演奏迎接。
412.
“世間導師由四眾弟子圍繞著,
來到大龍王的宮殿,坐在最高的座位上。
413.
“龍王獻上了極珍貴的食物、飲料、嚼食與飯食,
那位有名望的龍王獻上了各種最好的(供品)。
414.
“正等正覺者用餐後,如理地洗了缽。
為那位具大神通力的龍女作了隨喜迴向。
415.
“那位有名望的龍女,見到一切知者(佛)容光煥發。
她的的心清淨,內心安穩。
416.
“(佛)了知我的心意,那位名叫蓮花(Jalajuttama)的大英雄,
在那時刻,叫那位比丘尼而展現了神通。
417.
“那位自信的比丘尼展現了許多神通。
她心生喜悦與激動,對導師這樣說:
418.
“‘我見到了這種神通,其他(比丘尼)也感到歡喜。
英雄啊,那位(比丘尼)為何能如此精通神通?’
419.
“‘(佛陀說:)「那是我親生的女兒,具大神通力。
她遵從我的教導,故而如此精通神通。」’
420.
“我聽聞佛陀的話後,那時我如此發願:
‘願我也能成為那樣,精通神通。’
421.
“我心懷喜悦、歡欣,內心發了最上願。
導師啊,願我在未來世也能成為如此(精通神通者)。
422.
“在光輝閃耀的寶石殿堂裡,在寶石牀座上,
我以食物和飲料供養了世間導師及其僧團後,
423.
“我將龍族中最優勝的花,名叫阿樓那(Aruṇa,赤色)的青蓮花(Uppala),
供養了世間導師,並發願:‘願我的容色也如同此花。’
424.
“由於那善業,以及我的意向與決心,
我捨棄了人身之後,往生到了三十三天(Tāvatiṃsa)。
425.
“從那裡命終後,我投生於人中。
我供養了(用)青蓮花(Uppala)覆蓋著的缽食給一位自覺者(應指獨覺佛)
426.
“在九十一劫以前,有一位名叫毘婆尸(Vipassī)的導師,
出現於世間,他是具足容色者(Cārudassano),對一切法具眼者(Cakkhumā)。
427.
“那時我成為波羅奈(Bārāṇasi)最上城中的長者之女。
我邀請了正等正覺者、世間導師及其僧團。
428.
“我舉行了盛大的布施,以青蓮花供養無上導師(佛)。
我以心(意)供養後,發願求得好容色與莊嚴。
429.
“在這個賢劫(Bhaddake kappe)中,有一位屬於梵族(Brahmabandhu)、有大名聲者,
名叫迦葉(Kassapo),是說法者中最勝者,出現於世。
430.
“那時,在波羅奈(Bārāṇasi)最上城,有一位名叫基基(Kikī)的拘薩羅國(Kāsī)王,
他是大仙(迦葉佛)的侍者。
431.
“我是他的次女,名叫沙摩那瞿達(Samaṇaguttā,沙門護)。
聽聞勝者(佛)的法後,我想出家。
432.
“父親不允許我們(出家),那時我們只好住在家裡。
我們精進不懈地過了兩萬年。
433.
“我們七位國王的女兒,安樂地實踐童貞梵行,
樂於侍奉佛陀,心懷喜悦。
434.
“(我們是:)沙摩尼(Samaṇī)、沙摩那瞿達(Samaṇaguttā)、
比丘尼(Bhikkhunī)、比丘達夷卡(Bhikkhudāyikā,供養比丘者)、
達摩(Dhammā)、修達摩(Sudhammā),第七位是僧伽達夷卡(Saṅghadāyikā,供養僧伽者)。
435.
“我是(七位中的一位,其他是:)劫摩(Khemā)、薩般那(Sappaññā)、
鉢陀闍羅(Paṭācārā)、崑達拉(Kuṇḍalā)、
吉薩瞿曇彌(Kisāgotamī)、達摩迪那(Dhammadinnā),第七位是毘舍佉(Visākhā)。
436.
“由於那些善業,以及我的意向與決心,
我捨棄了人身之後,往生到了三十三天(Tāvatiṃsa)。
437.
“從那裡命終後,我投生於豪貴之家。
我布施了黃色、柔軟、優質的布料給一位阿羅漢。
438.
“從那裡命終後,我生於伊西達補羅(Ariṭṭhapura?),一個低劣的家庭中。
我是提利帝瓦叉(Tiriṭivaccha)的女兒,名叫文摩丹蒂(Ummādantī,令人狂喜),容貌可愛。
439.
“從那裡命終後,我投生於鄉間某個家庭中。
我出生在一個不富裕的家庭,那時我在看守稻穀。
440.
“我見到一位獨覺佛,我和五百個兒子布施了五百(把)炒米給他。
並布施了青蓮花遮蓋(他的缽?)。
441.
“布施蜜給那位獨覺佛後,我發了願,他們(兒子們?)也發了願,。
從那裡命終後,我投生於森林中,成為蓮花莖中的。
442.
“後來我成為拘薩羅國(Kāsī)王的大皇后,備受尊敬供養。
我生了恰好五百個王子。
443.
“當他們長大成人,在水中嬉戲時,
看見了盛開的蓮花,他們都成了獨覺領袖。
444.
“我與那些賢善的兒子們別離後,憂傷不已。
命終後,我投生於伊西吉利山(Isigili)邊的一個村落。
445.
“當(我聽說)佛陀善慧(Sutamatī)、善賢(Sutāna)以及他們的兄弟出現時,
我正拿著粥要去(供養)八位獨覺導師。
446.
“當我看到(那八位)正進入村落乞食時,我想起了我的兒子們。
由於對兒子的愛,乳汁從(我的乳房)流了出來。
447.
“那時我以手捧著粥,虔誠地布施給他們。
從那裡命終後,我往生到了三十三天(Tidasa)的難陀那園(Nandana)。
448.
“(就這樣)我經驗了樂與苦,流轉於各種存在中。
大英雄啊,我為了您,也捨棄了生命。
449.
“經歷了如此多種的痛苦,以及各種的成就(福報)。
在最後這一世,我出生在舍衛城(Sāvatthiya)。
450.
“生在大富長者的家庭,安樂、設備齊全。
充滿各種寶物的光輝,一切願望都能滿足。
451.
“我備受尊重、供養。
我獲得容貌的成就,在家族中極受尊重
452.
“我極渴望得到容貌、財富與吉祥。
也有許多上百的長者子追求我。
453.
“捨棄了家庭後,出家而過無家的生活。
不到半個月,我就作證了四諦。
454.
“我以神通變現出一輛四馬車,
去向世間怙主、那樣尊貴的佛陀禮拜雙足。
455.
(此處開始是長老尼回應魔王的擾亂,與《長老尼偈》對應)
“‘你來到一棵盛開頂端的花樹下,獨自一人站在沙羅樹根旁。
你身邊沒有第二個人,愚蠢的女子啊,你不怕惡徒嗎?’(魔王說)
456.
“‘即使十萬個這樣的惡徒聚集在一起,
我也不會有一根毛髮豎起或顫抖。魔王啊,你一個人能對我怎樣?’
457.
“‘我能隱沒不見,或者進入你的腹中。
即使我站在你的眉毛之間,你也看不見我。’
458.
“‘我已自在掌握心,四神足已善修習。
我已解脫一切束縛,朋友啊,我不怕你。’
459.
“‘愛欲如刀槍劍戟,蘊如同斬首台。
你所說的愛欲快樂,如今我已厭倦。’
460.
“‘一切貪喜已被破除,黑暗之蘊已被粉碎。
惡者(Pāpima,魔王)啊,你當如此知:你已被擊敗!’
461.
“勝者(佛)對我的這些功德感到喜悦,將我安置在最高位。
導師(Vināyako)在眾會中宣布:‘她是神通第一者。’
462.
“我已侍奉了導師,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重擔已放下,再生之根已被拔除。
463.
“我為了那個目的從家出家,過無家的生活。
那個目的我已達到,一切結縛已被滅盡。
464.
“衣、食、資具、臥坐具,
瞬間就有成千上萬(的天人或信徒)從四方呈獻來。
465.
“我的煩惱已被燒盡…(中略)…我住於無漏之境。
466.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Svāgataṃ)…(中略)…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467.
“我具足四無礙解…(中略)…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AP.2.20 帕達卡菈長老尼傳 paṭācārātherīapadānaṃ
468.
「有一位名為蓮華上(Padumuttaro)的勝者,他是通達一切法、到達彼岸的人。
從那時起算的十萬劫之前,這位導師出現了。
469.
「那時,我在漢沙瓦提(Haṃsavatī)城,出生在一個大富長者之家。
家中閃耀著各種珍寶,充滿著極大的安樂。
470.
「我去到那位大英雄那裡,聽聞了他說法的教導。
那時我生起了淨信,於是皈依了那位勝者。
471.
「接著,那位導師稱讚了持律者中的最勝者,
一位那樣具足慚愧、通曉戒律可行與不可行的比丘尼。
472.
「那時我內心充滿隨喜,渴望得到那個(第一持律者的)地位。
我邀請了具足十力的世間導師以及他的僧團。
473.
「我以飲食供養了(他們)七天,並布施了三衣(或:缽與衣)。
我以頭頂禮(他的)雙足後,說了這些話:
474.
「『英雄啊,您所稱讚的那位(第一持律比丘尼),是從現在算起的第八聖賢。
導師,假如能夠實現,我也將成為那樣的人。』
475.
「那時,導師對我說:『善女子,不要害怕,請安心。
在未來,你將實現這個心願。
476.
「『從現在起十萬劫後,將出生在奧迦迦(Okkāka)族。
他以喬達摩(Gotama)為姓氏,將成為世間的導師。
477.
「『在他的教法中,將有親生的、法所化生的法嗣(繼承者)。
她將以帕達卡菈(Paṭācārā)之名,成為那位導師的女弟子。』
478.
「那時我充滿歡喜,只要我還活著,
我就以慈心侍奉那位勝者、世間導師以及他的僧團。
479.
「憑藉那善業,以及我的意向與決意,
我捨棄了人身之後,去到了三十三天(忉利天)。
480.
「在這賢劫中,有一位出身婆羅門族、具大名聲、
名為迦葉(Kassapa)、姓迦葉的辯才無礙者中最殊勝的(佛陀)出現了。
481.
「那位大仙(佛陀)的侍奉者,是當時的人主,
名叫基基(Kikī)的迦尸國王,住在最勝的波羅奈(Bārāṇasī)城。
482.
「我是他的第三個女兒,以比丘尼的身份聞名。
聽聞了勝者(佛陀)的教法後,我喜歡並選擇了出家。
483.
「(但)父王不允許我們(出家),那時我們只好留在家中。
我們精進不懈地(在家)度過了兩萬年。
484.
「我們七位公主,以童貞梵行安樂地成長。
我們樂於侍奉佛陀,心懷喜悅。
485.
「(我們的名字是:)沙摩尼(Samaṇī)、沙摩那古塔(Samaṇaguttā)、比丘尼(Bhikkhunī)、比丘達依卡(Bhikkhudāyikā)、
達摩(Dhammā)與蘇達摩(Sudhammā),以及第七位僧伽達依卡(Saṅghadāyikā)。
486.
「我(沙摩尼)、蓮華色(Uppalavaṇṇā)、諦摩(Khemā)、芭德拉(Bhaddā)比丘尼、
瘦喬達彌(Kisāgotamī)、法施(Dhammadinnā),還有第七位毘舍佉(Visākhā)。
487.
「憑藉那些善業,以及我們的意向與決意,
我們捨棄了人身之後,去到了三十三天(忉利天)。
488.
「在最後這一世,如今,
我出生在舍衛城(Sāvatthī)一個最勝、繁榮、富庶、擁有巨大財富的富長者之家。
489.
「當我長成青春年少,心思放逸之時,
我看見了一個(別家的)男子,便與他私奔了。
490.
「我生了一個兒子,腹中又懷了第二個。
那時,我(因懷孕)想要回去見我的父母,(但)被(丈夫)嚴密看守著。
491.
「我沒有告訴我的丈夫,就在他外出(不在家)的時候,
我獨自一人離開家,想要去最勝的舍衛城。
492.
「接著,我的丈夫追來,在路上追上了我。
那時,我因業風而起了非常劇烈的陣痛。
493.
「當時又下起了大暴雨,這正是我生產的時候。
我的丈夫為了(給我找)遮蔽處而去(砍樹),卻被蛇咬死了。
494.
「那時,我因這突然降臨的痛苦,成了孤苦無依、貧窮可憐的人。
我看見一條氾濫的小河,仍繼續往我娘家的方向走去。
495.
「我帶著大兒子渡了河,把他放在對岸後,
(我回去接小兒子,但)我卻讓嬰兒(小兒子)滑落了(被水沖走),當時我正要渡河去接另一個(大兒子)。
496.
「一隻老鷹俯衝下來,叼走了正在哭叫的幼小(大兒子)。
而(小兒子的)遺體也被水流沖走了,我被巨大的憂傷所淹沒。
497.
「我到了舍衛城後,聽聞我的親人也全都死了。
那時,極度憂傷、被巨大悲痛淹沒的我(痛苦地)說道:
498.
「『我的兩個兒子都死了,我的丈夫也死在了路上。
我的母親、父親和兄弟,都在同一堆火葬堆上(被焚燒了)。』
499.
「那時,我消瘦、憔悴、孤苦無依、內心絕望,
我四處徘徊流浪,見到了人中的調御者(佛陀)。
500.
「接著,導師對我說:『(失去)兒子而憂傷的妳,不要悲傷了,請安心。
妳應當找回自己,為何要無益地受苦呢?
501.
「『兒子不能作為庇護,親族也不能,兄弟也不能。
被死神征服的人,在親族中是找不到庇護的。』
502.
「聽聞了那位聖賢的話語後,我證得了初果(入流果)。
出家後不久,我就證得了阿羅漢果。
503.
「我於神通得到自在,於天耳界得到自在。
我能了知他人的心念,我是奉行導師教誡的人。
504.
「我能了知過去宿住,我的天眼已經清淨。
我滅盡了一切煩惱,我已清淨,毫無污垢。
505.
「從那以後,我於一切見者(佛陀)的近處,
學習了全部的律藏及其一切細目,並能如實地講說。
506.
「勝者(佛陀)對我的這個特質感到滿意,將我安置於最勝的地位。
『持律者中最勝者,唯有帕達卡菈(Paṭācārā)一人。』
507.
「我已經圓滿侍奉了導師,我已經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沉重的擔子已經放下,再生之根已經被徹底拔除。
508.
「我為了那個目的從在家出家成為非家者,
我的那個目的已經達到,一切結縛已被斷盡。
509.
「我的煩惱已被燒盡……(中略)……我住於無漏之中。
510.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中略)……我已經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511.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中略)……我已經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帕達卡菈(Paṭācārā)比丘尼如此宣說了這些偈頌。
AP.2.21 卷髮女芭德拉長老尼傳 kuṇḍalakesātherīapadānaṃ
1.
「有一位名為蓮華上(Padumuttaro)的勝者,他是通達一切法、到達彼岸的人。
從那時起算的十萬劫之前,這位導師出現了。
2.
「那時,我在漢沙瓦提(Haṃsavatī)城,出生在一個大富長者之家。
家中閃耀著各種珍寶,充滿著極大的安樂。
3.
「我去到那位大英雄(佛陀)那裡,聽聞了他說法的教導。
那時我生起了淨信,於是皈依了那位勝者。
4.
「那時,那位名為蓮華上(Padumuttaro)、具足大悲心的(佛陀),
將一位莊嚴的比丘尼立為『速通智慧道」第一者。
5.
「聽聞之後,我內心充滿隨喜,我向那位大仙(佛陀)作了布施。
我以頭頂禮(他的)雙足後,祈求那個(第一速證的)地位。
6.
「那位大英雄(佛陀)隨喜說道:『善女子,你所祈求的這一切,
都將會實現,願你喜樂、寂靜(涅槃)。
7.
「『從現在起十萬劫後,將出生在奧迦迦(Okkāka)族。
他以喬達摩(Gotamo)為姓氏,將成為世間的導師。
8.
「『在他的教法中,將有親生的、法所化生的法嗣(繼承者)。
她將名為芭德拉卷髮(Bhaddākuṇḍalakesā),成為那位導師的女弟子。』
9.
「憑藉那善業,以及我的意向與決意,
我捨棄了人身之後,去到了三十三天(忉利天)。
10.
「從那裡死後,我去了夜摩天(Yāmamagaṃ),又從那裡去了兜率天(Tusitaṃ),
再從那裡去了化樂天(Nimmānaratiṃ),又從那裡去了他化自在天(Vasavattipuraṃ)。
11.
「無論我投生到哪裡,都是由於那業的力量。
在每一處,我都成為女王,行使著偉大的統治權。
12.
「從天界死後,我投生於人間,成為轉輪王王后,
以及(諸小國)環繞的國王們的首席王后,行使著偉大的統治權。
13.
「我在天界和人間享受了(這樣的)成就,
在一切處都感到快樂,就這樣流轉了無數劫。
14.
「在這賢劫中,有一位出身婆羅門族、具大名聲、
名為迦葉(Kassapo)、姓迦葉的辯才無礙者中最殊勝的(佛陀)出現了。
15.
「那位大仙(佛陀)的侍奉者,是當時的人主,
名叫基基(Kikī)的迦尸國王,住在最勝的波羅奈(Bārāṇasī)城。
16.
「我是他的第四個女兒,以『比丘施者(Bhikkhudāyī)』之名聞名。
聽聞了勝者(佛陀)的教法後,我喜歡並選擇了出家。
17.
「(但)父王不允許我們(出家),那時我們只好留在家中。
我們精進不懈地(在家)度過了兩萬年。
18.
「我們七位公主,以童貞梵行安樂地成長。
我們樂於侍奉佛陀,心懷喜悅。
19.
「(我們的名字是:)沙摩尼(Samaṇī)、沙摩那古塔(Samaṇaguttā)、比丘尼(Bhikkhunī)、比丘達依卡(Bhikkhudāyikā)、
達摩(Dhammā)與蘇達摩(Sudhammā),以及第七位僧伽達依卡(Saṅghadāyikā)。
20.
「讖摩(Khemā)、蓮華色(Uppalavaṇṇā)、帕達卡菈(Paṭācārā),那時還有我、
瘦喬達彌(Kisāgotamī)、法施(Dhammadinnā),還有第七位毘舍佉(Visākhā)。
21.
「憑藉那些善業,以及我們的意向與決意,
我們捨棄了人身之後,去到了三十三天(忉利天)。
22.
「在最後這一世,如今,在最勝的山城(Giribbaja,王舍城),
我出生在一個繁榮的富長者之家,當我正值青春年少之時。
23.
「我看見一個強盜正被帶往刑場處決,我立刻愛上了他。
我的父親用一千(錢幣)贖了他,使他免於死刑。
24.
「我的父親知道我的心意後,便把我給了他。
我對他非常傾心,極度地愛戀、關懷他。
25.
「他為了貪圖我的首飾,心懷欺詐(或:他帶了祭品/他擊打花環),(帶我)前往某個方向。
他把我帶到一處強盜慣常被拋下的山崖,圖謀要殺害我。
26.
「那時,我向他鞠躬,合起恭敬的雙掌,
為了保護自己的性命,說了這些話:
27.
「『這金手鐲、許多珍珠與青金石,
請您全部拿走吧,尊貴的大人,並請命令我這個女奴。』
28.
「(他說:)『美人兒,你自己摘下來吧,不要大聲哀嚎。
我不想經歷殺人而奪財。』
29.
「(我說:)『自從我有記憶、自從我達到懂事以來,
我不記得有任何人比你更親愛。』
30.
「(我說:)『來吧,讓我擁抱你,並繞行你作右繞(以示尊敬)。
從今以後,再也沒有(機會了),再也沒有我與你的相聚了。』
31.
「『並非在所有場合中,男子都是聰慧的。
女子也可以是聰慧的,在各種場合中都能明察(局勢)。』
32.
「『並非在所有場合中,男子都是聰慧的。
女子也可以是聰慧的,能迅速地思考(解決)辦法。』
33.
「『我確實迅速又快速地,在(生死)關頭思考了對策。
就像(獵人)用填充(的誘餌)捕捉鳥獸一樣,那時我(用計)殺死了那個強盜。』
34.
「『那對於突然發生的事件,不能迅速明白(應對)的人,
那個遲鈍的人就會被殺害,就像那個強盜在山洞裡一樣。』
35.
「『那對於突然發生的事件,能立刻覺察(應對)的人,
就能從(敵人的)刀劍威脅中解脫,就像那時的我從強盜的刀下(解脫)一樣。』
36.
「那時,我將那個強盜推下山崖險處之後,
就前往(佛陀)所在的賽拉瓦特哈(Setavatthānaṃ)的住處,我出家了。
37.
「那時,我用(剃刀般的)鑷子,完全地拔除(或:剪掉)了我的頭髮。
出家之後,他們(其他比丘尼)不斷地教導我(出家)的學處(戒律)。
38.
「接著,我學習了那些(戒律)之後,獨自一人坐下來,
那時我思維那個,像鸚鵡學人般
39.
「(我看到)一隻鳥折斷了附近的一根樹枝,丟下後就飛走了。
我獲得並看見了相:手被蛆蟲所纏繞
40.
「於是,我驚懼地起身,詢問了同修
那些釋迦族的比丘們知道了那個相的意義,就對我說明。
41.
「當我詢問那個(法的)意義時,他們(帶我)去到佛陀弟子的地方。
他們帶著我,去了最勝佛陀(Buddhaseṭṭhassa)的附近。
42.
「那位導師為我開示了法:五蘊、六處、十八界;
不淨、無常、苦,以及無我。
43.
「聽聞了他的教法後,我淨化了法眼(證悟初果)。
之後,通曉了正法,我(正式)出家並受了具足戒。
44.
「那時,受(戒師)請求後,導師說:『來,善女子。』
那時我就受了具足戒,(並觀見)少量的水。
45.
「通過洗腳水,我了知(它的)生與滅。
那時,對於一切條件組合之法,我也同樣地思惟。
46.
「於是,我的心完全地解脫了,不再有任何執取。
那位勝者(佛陀)為我印證了『速通智慧道』(第一)。
47.
「我於神通得到自在,於天耳界得到自在。
我能了知他人的心念,我是奉行導師教誡的人。
48.
「我能了知過去宿住,我的天眼已經清淨。
我滅盡了一切煩惱,我已清淨,毫無污垢。
49.
「我已經圓滿侍奉了導師,我已經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沉重的擔子已經放下,再生之根已經被徹底拔除。
50.
「我為了那個目的從在家出家成為非家者,
我的那個目的已經達到,一切結縛已被斷盡。
51.
「於義、於法、於詞句,以及於辯才無礙解,
於最勝佛陀的教法中,我獲得了清淨無垢的智慧。
52.
「我的煩惱已被燒盡,一切有(生死)已被徹底根除。
像掙斷束縛的大象,我住於無漏之中。
53.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在佛陀身旁。
我證得了三明,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54.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以及八解脫。
六神通也已親證,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卷髮女芭德拉(Bhaddākuṇḍalakesā)比丘尼如此宣說了這些偈頌。
AP.2.22 瘦喬達彌長老尼傳 kisāgotamītherīapadānaṃ
55.
「有一位名為蓮華上(Padumuttaro)的勝者,他是通達一切法、到達彼岸的人。
從那時起算的十萬劫之前,這位導師出現了。
56.
「那時,我在漢沙瓦提(Haṃsavatī)城,出生在某一個家族中。
我去到那位人中至善者(佛陀)那裡,皈依了他。
57.
「我聽聞了他的法,那是關聯於四聖諦的法。
(這法)甜美,有無上的味,能帶來輪迴止息的安樂。
58.
「那時,那位人中至尊(佛陀),立了一位穿著粗劣衣的比丘尼為最勝者(第一),
並稱讚她。
59.
「聽聞了那位比丘尼的特質後,我生起了不小的喜悅。
我盡我所能、盡我之力地對佛陀作了供養。
60.
「我頂禮了那位賢善的聖賢後,祈求那個(第一持粗劣衣者)地位。
那時,正等覺者、導師隨喜(我的願望),為了(我未來)獲得那個地位。
61.
「『從現在起十萬劫後,將出生在奧迦迦(Okkāka)族。
他以喬達摩(Gotamo)為姓氏,將成為世間的導師。
62.
「『在他的教法中,將有親生的、法所化生的法嗣(繼承者)。
她將名為瘦喬達彌(Kisāgotamī),成為那位導師的女弟子。』
63.
「聽聞之後,我內心充滿隨喜,只要我還活著,
我就以慈心,以各種資具侍奉那位導師、勝者。
64.
「憑藉那善業,以及我的意向與決意,
我捨棄了人身之後,去到了三十三天(忉利天)。
65.
「在這賢劫中,有一位出身婆羅門族、具大名聲、
名為迦葉(Kassapo)、姓迦葉的辯才無礙者中最殊勝的(佛陀)出現了。
66.
「那位大仙(佛陀)的侍奉者,是當時的人主,
名叫基基(Kikī)的迦尸國王,住在最勝的波羅奈(Bārāṇasī)城。
67.
「我是他的第五個女兒,以達摩(Dhammā)之名聞名。
聽聞了勝者(佛陀)的教法後,我喜歡並選擇了出家。
68.
「(但)父王不允許我們(出家),那時我們只好留在家中。
我們精進不懈地(在家)度過了兩萬年。
69.
「我們七位公主,以童貞梵行安樂地成長。
我們樂於侍奉佛陀,心懷喜悅。
70.
「(我們的名字是:)沙摩尼(Samaṇī)、沙摩那古塔(Samaṇaguttā)、比丘尼(Bhikkhunī)、比丘達依卡(Bhikkhudāyikā)、
達摩(Dhammā)與蘇達摩(Sudhammā),以及第七位僧伽達依卡(Saṅghadāyikā)。
71.
「讖摩(Khemā)、蓮華色(Uppalavaṇṇā)、帕達卡菈(Paṭācārā)與卷髮女(Kuṇḍalā),
以及我、法施(Dhammadinnā),還有第七位毘舍佉(Visākhā)。
72.
「憑藉那些善業,以及我們的意向與決意,
我們捨棄了人身之後,去到了三十三天(忉利天)。
73.
「在最後這一世,如今,我出生在一個大富長者之家,
(但後來家道)陷入困境、貧窮、衰敗(或:低微、破產),我嫁到了一個有財富的家族。
74.
「除了我的丈夫,其他人都因為我貧窮而厭惡我。
但當我懷孕時,那時所有人卻來疼愛我。
75.
「當那個善好、柔軟、安樂成長的幼小男孩,
如我的生命一般可愛的他卻被死神的勢力帶走了。
76.
「我因憂傷而痛苦,面容憔悴,淚流滿面,哭哭啼啼,
抱著那具死屍,哭喊著四處行走。
77.
「那時與一位熟人去到最勝者(佛陀)那裡。
我說道:『先生,請給我藥,讓我兒子復活。』
78.
「『在從未有死者(的家庭)裡,去取一粒芥子(來吧)。』
那位勝者、善巧於調伏(煩惱)方法的導師如此說道。
79.
「那時,我去了舍衛城(Sāvatthi),找不到那樣(從未死過人)的家庭。
我從哪裡能得到那種芥子呢?因此,我獲得了正念。
80.
「我丟棄了屍體,去接近世間導師。
從遠處看見我,他以甜美的聲音說道:
81.
「『即使有人活了一百歲,卻不見(諸法的)生滅,
不如見(諸法)生滅者活上一天。』
82.
「『村鎮的法則不是(整個)國家的法則,一個家族的法則也不是(普遍的)法則。
對於一切世間,包括天界在內,這才是法則,即所謂的無常。』
83.
「我聽聞了這些偈頌後,淨化了法眼(證悟初果)。
之後,通曉了正法,然後出家生活。
84.
「如此出家後,我安住,專注於勝者的教誡。
不久之後,我就證得了阿羅漢果。
85.
「我於神通得到自在,於天耳界得到自在。
我能了知他人的心念,我是奉行導師教誡的人。
86.
「我能了知過去宿住,我的天眼已經清淨。
我滅盡了一切煩惱,我已清淨,毫無污垢。
87.
「我已經圓滿侍奉了導師,我已經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沉重的擔子已經放下,再生之根已經被徹底拔除。
88.
「我為了那個目的從在家出家成為非家者,
我的那個目的已經達到,一切結縛已被斷盡。
89.
「於義、於法、於詞句,以及於辯才無礙解,
憑藉最勝佛陀(教法)的力量,我獲得了清淨無垢的智慧。
90.
「從垃圾堆、墳場以及街道上,
撿拾(碎布)做成僧伽梨(重複衣),我穿著粗劣的衣服。
91.
「勝者(佛陀)對於這個(穿粗劣衣的)特質感到滿意,
在眾會中,導師將我立為(持粗劣衣者中的)最勝者(第一)。
92.
「我的煩惱已被燒盡……(中略)……我住於無漏之中。
93.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中略)……我已經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94.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中略)……我已經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瘦喬達彌(Kisāgotamī)比丘尼如此宣說了這些偈頌。
AP.2.23 法施長老尼傳 dhammadinnātherīapadānaṃ
95.
「有一位名為蓮華上(Padumuttaro)的勝者,他是通達一切法、到達彼岸的人。
從那時起算的十萬劫之前,這位導師出現了。
96.
「那時,我在漢沙瓦提(Haṃsavatī)城,存在於某一個家族中。
我是一個為他人工作的雇工,但我是謹慎、持戒的人。
97.
「蓮華上佛陀(Padumuttarabuddhassa)有一位出身高貴(或:善生)的上首弟子,
他從住處出來,為了托缽而行走。
98.
「那時,我正拿著水罐走去,作為取水的人。
看見他後,我滿心歡喜,親手給了他一個米糕。
99.
「他當場接受(食物)後,就坐下來享用了。
之後,我帶他到(我工作的)家裡,給了他食物。
100.
「那時,我的主人很高興,讓我成了他的(正式)媳婦。
我和婆婆一起去,禮拜了正等覺者。
101.
「那時,他(佛陀)稱揚一位說法的比丘尼,
並立她為最勝者(第一)。聽聞之後,我內心充滿隨喜。
102.
「我邀請了善逝(Sugata)、世間導師以及他的僧團,
舉行了盛大的布施之後,我祈求那個(說法第一的)地位。
103.
「接著,善逝以深沉、悅耳的聲音對我說:
『(你)樂於侍奉我及僧團,供養僧團。
104.
「『(你)致力於聽聞正法,內心因(聽聞)功德而增長。
善女子,你要心懷喜悅,你將獲得(所)祈願的果報。
105.
「『從現在起十萬劫後,將出生在奧迦迦(Okkāka)族。
他以喬達摩(Gotamo)為姓氏,將成為世間的導師。
106.
「『在他的教法中,將有親生的、法所化生的法嗣(繼承者)。
她將以法施(Dhammadinnā)之名,成為那位導師的女弟子。』
107.
「聽聞之後,我內心充滿隨喜,只要我還活著,
我就以慈心,以各種資具侍奉那位導師、大牟尼。
108.
「憑藉那善業,以及我的意向與決意,
我捨棄了人身之後,去到了三十三天(忉利天)。
109.
「在這賢劫中,有一位出身婆羅門族、具大名聲、
名為迦葉(Kassapo)種姓、辯才無礙者中最殊勝的(佛陀)出現了。
110.
「那位大仙(佛陀)的侍奉者,是當時的人主,
名叫基基(Kikī)的迦尸國王,住在最勝的波羅奈(Bārāṇasī)城。
111.
「我是他的第六個女兒,以蘇達摩(Sudhammā)之名聞名。
聽聞了勝者(佛陀)的教法後,我喜歡並選擇了出家。
112.
「(但)父王不允許我們(出家),那時我們只好留在家中。
我們精進不懈地(在家)度過了兩萬年。
113.
「我們七位公主,以童貞梵行安樂地成長。
我們樂於侍奉佛陀,心懷喜悅。
114.
「(我們的名字是:)沙摩尼(Samaṇī)、沙摩那古塔(Samaṇaguttā)、比丘尼(Bhikkhunī)、比丘達依卡(Bhikkhudāyikā)、
達摩(Dhammā)與蘇達摩(Sudhammā),以及第七位僧伽達依卡(Saṅghadāyikā)。
115.
「讖摩(Khemā)、蓮華色(Uppalavaṇṇā)、帕達卡菈(Paṭācārā)與卷髮女(Kuṇḍalā)、
喬達彌(Gotamī)以及我,還有第七位毘舍佉(Visākhā)。
116.
「憑藉那些善業,以及我們的意向與決意,
我們捨棄了人身之後,去到了三十三天(忉利天)。
117.
「在最後這一世,如今,在最勝的山城(Giribbaja,王舍城),
我出生在一個繁榮、一切欲樂都豐足的大富長者之家。
118.
「當我具足美貌與德行,正值青春年少之時,
之後我嫁到另一個家族,過著充滿安樂的生活。
119.
「(我的丈夫)去皈依了世間的庇護(佛陀),聽聞了說法的教導後,
證得了不還果,我的丈夫是非常有智慧的人。
120.
「那時,得到(他的)允許後,我出家生活。
不久之後,我就證得了阿羅漢果。
121.
「那時,那位優婆塞(我的丈夫)來接近我,問了(許多)
深奧、微妙的問題,所有那些問題我都解答了。
122.
「勝者(佛陀)對於這個(說法的)特質感到滿意,將我立為最勝者(第一):
『在說法的比丘尼中,我看不見其他像她這樣的人。
123.
「『就像賢慧的法施(Dhammadinnā)那樣,比丘們,你們應當如此受持(教法)。』
「我就這樣成為了智者,是蒙受導師慈悲(加持)的。
124.
「我已經圓滿侍奉了導師,我已經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沉重的擔子已經放下,再生之根已經被徹底拔除。
125.
「我為了那個目的從在家出家成為非家者,
我的那個目的已經達到,一切結縛已被斷盡。
126.
「我於神通得到自在,於天耳界得到自在。
我能了知他人的心念,我是奉行導師教誡的人。
127.
「我能了知過去宿住,我的天眼已經清淨。
我滅盡了一切煩惱,我已清淨,毫無污垢。
128.
「我的煩惱已被燒盡……(中略)……我住於無漏之中。
129.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中略)……我已經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130.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中略)……我已經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法施(Dhammadinnā)比丘尼如此宣說了這些偈頌。
AP.2.24 薩庫拉長老尼傳 sakulātherīapadānaṃ
131.
「有一位名為蓮華上(Padumuttaro)的勝者,他是通達一切法、到達彼岸的人。
從那時起算的十萬劫之前,這位導師出現了。
132.
「為了利益一切眾生,為了安樂,這位辯才無礙者中最殊勝的(佛陀),
為了人天眾生的利益,這位人中尊貴者實踐並證悟了
133.
「這位勝者達到了名譽的頂點,具足吉祥,獲得稱讚與榮耀,
受到一切世間的供養,在一切方向都聞名。
134.
「他已經渡越了疑惑,超越了猶豫不決,
圓滿了心願,達到了最上的正覺。
135.
「這位人中至尊是未曾生起的道的生起者,
他闡明了未曾被說明的,產生了未曾產生的
136.
「這位人中雄牛是知道者、悟道者、說道者,
這位導師善於道,是御者中最勝最上者。
137.
「這位具足大悲的導師、領導者演說了法,
將沉溺於愛欲泥沼中的眾生救拔出來。
138.
「那時,我在漢沙瓦提(Haṃsavatī)城,出生為剎帝利種姓所喜愛的女子。
我容貌端正、擁有財富,並且受人喜愛、具足榮耀。
139.
「我是阿難達(Ānanda)大王的愛女,極其莊嚴美麗,
也是蓮華上(Padumuttaro)的姊妹(或:同父異母姊妹)。
140.
「我與其他公主們一起,裝飾著一切珠寶,
去接近那位大英雄(佛陀),聽聞了他說法的教導。
141.
「那時,那位世間所敬重者(佛陀),在眾會之中稱揚一位擁有天眼的比丘尼,
並將她立於最勝的地位。
142.
「聽聞之後,我歡喜雀躍,我向導師作了布施,
供養了正等覺者之後,我祈求(獲得)天眼。
143.
「接著,導師對我說:『難陀(Nandā),你將獲得所祈求的。
這是燈和法布施的願欲果報。
144.
「『從現在起十萬劫後,將出生在奧迦迦(Okkāka)族。
他以喬達摩(Gotamo)為姓氏,將成為世間的導師。
145.
「『在他的教法中,將有親生的、法所化生的法嗣(繼承者)。
她將名為薩庫拉(Sakulā),成為那位導師的女弟子。』
146.
「憑藉那善業,以及我的意向與決意,
我捨棄了人身之後,去到了三十三天(忉利天)。
147.
「在這賢劫中,有一位出身婆羅門族、具大名聲、
名為迦葉(Kassapo)的辯才無礙者中最殊勝的(佛陀)出現了。
148.
「那時,我是一個遊行的女修行者,獨自一人遊方。
我行乞之後,只得到了一點點油。
149.
「我用那點油點燃了一盞燈,我侍奉了(佛陀)一切保護者
以清淨的心(供養)二足尊(佛陀)的塔。
150.
「憑藉那善業,以及我的意向與決意,
我捨棄了人身之後,去到了三十三天(忉利天)。
151.
「無論我投生到哪裡,都是由於那(供燈)業的力量。
巨大的明燈都會(為我)燃亮,無論我去到何處。
152.
「我能透視牆壁、透視山巖,超越並穿越山嶽。
只要我想看,我就能看見,這是供燈的果報。
153.
「我擁有清淨的眼(天眼),我以名譽而光輝,
並且具足信與慧,這是供燈的果報。
154.
「在最後這一世,如今,我出生在一個貧困的家庭
(但後來嫁到)一個擁有大量財富穀物、充滿歡樂、受到國王敬重的(家庭)。
155.
「我具足一切肢體美(相好圓滿),裝飾著一切珠寶。
在(佛陀)入城時,我站在窗戶旁。
156.
「我看見(佛陀)以榮光而輝耀,受到天與人的敬奉,
具足一切隨形好,以(三十二)相而莊嚴。
157.
「我內心興奮、喜悅,喜歡並選擇了出家。
不久之後,我就證得了阿羅漢果。
158.
「我於神通得到自在,於天耳界得到自在。
我能了知他人的心念,我是奉行導師教誡的人。
159.
「我能了知過去宿住,我的天眼已經清淨。
我滅盡了一切煩惱,我已清淨,毫無污垢。
160.
「我已經圓滿侍奉了導師,我已經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沉重的擔子已經放下,再生之根已經被徹底拔除。
161.
「我為了那個目的從在家出家成為非家者,
我的那個目的已經達到,一切結縛已被斷盡。
162.
「接著,那位具足大悲的人中至尊(佛陀),將我立為最勝者(第一):
『在天眼擁有者中,薩庫拉(Sakulā)為最勝。』
163.
「我的煩惱已被燒盡……(中略)……我住於無漏之中。
164.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中略)……我已經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165.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中略)……我已經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薩庫拉(Sakulā)比丘尼如此宣說了這些偈頌。
AP.2.25 難陀長老尼傳 nandātherīapadānaṃ
166.
「有一位名為蓮華上(Padumuttaro)的勝者,他是通達一切法、到達彼岸的人。
從那時起算的十萬劫之前,這位導師出現了。
167.
「他是教誡者、告知者,是一切眾生的渡越者。
善於說法的佛陀,渡越了許多人群。
168.
「他是憐愍者、悲憫者,是一切眾生的利益希望者。
當所有外道來到(他面前)時,他使他們安立於五戒。
169.
「就這樣,(世間)變得沒有擾亂,空於外道,
並被如來、已調御的阿羅漢等(聖者)所莊嚴。
170.
「那位大聖賢如同已升起的(明月),具足五十八種寶(的德行),
如同精煉的黃金般光耀,具足三十二種大丈夫相。
171.
「他的壽命長達十萬歲。
在他住世的期間,他渡越了許多人群。
172.
「那時,我在漢沙瓦提(Haṃsavatī)城,出生在一個大富長者之家。
家中閃耀著各種珍寶,充滿著極大的安樂。
173.
「我去到那位大英雄那裡,聽聞了他說法的教導,
那是不死、具有無上味(內涵)、指向最勝義(涅槃)的(法)。
174.
「那時,我邀請了世間導師以及他的僧團,
以親手布施了盛大的供養,我滿心歡喜。
175.
「我祈求(成為)禪修比丘尼中的最勝者(第一),
我以頭頂禮那位賢者、世間導師以及他的僧團。
176.
「那時,那位調禦未調禦者、三界的庇護、具威力者、
人中的調禦師(佛陀)授記說:『你將獲得那善妙的祈求。
177.
「『從現在起十萬劫後,將出生在奧迦迦(Okkāka)族。
他以喬達摩(Gotamo)為姓氏,將成為世間的導師。
178.
「『在他的教法中,將有親生的、法所化生的法嗣(繼承者)。
她將名為難陀(Nandā),成為那位導師的女弟子。』
179.
「聽聞之後,我內心充滿隨喜,只要我還活著,
我就以慈心,以各種資具侍奉那位導師、勝者。
180.
「憑藉那善業,以及我的意向與決意,
我捨棄了人身之後,去到了三十三天(忉利天)。
181.
「從那裡死後,我去了夜摩天(Yāmamagaṃ),又從那裡去了兜率天(Tusitaṃ),
再從那裡去了化樂天(Nimmānaratiṃ),又從那裡去了他化自在天(Vasavattipuraṃ)。
182.
「無論我投生到哪裡,都是由於那業的力量。
在每一處,我都成為王,行使著偉大的統治權。
183.
「從天界死後,我投生於人間,成為轉輪王(的王后),
以及(諸小國)環繞的國王們的王后,行使著偉大的統治權。
184.
「我在天界和人間享受了(這樣的)成就,
在一切處都感到快樂,就這樣流轉了無數劫。
185.
「在最後這一世(生命)成熟時,在可愛的迦毗羅衛(Kapilavhaya)城,
我是淨飯王(Suddhodana)無可指責的女兒。
186.
「看見我具足榮耀與美貌,那個家族充滿歡喜。
因此,我有了難陀(Nandā)這個美好、殊勝的名字。
187.
「在所有年輕女子中,我也以美貌而聞名,
在那可愛的城市中,除了耶輸陀羅(Yasodharā)之外(我最美)。
188.
「我的長兄(悉達多)是三界的頂峰,我的弟弟(難陀)同樣是阿羅漢。
我獨自一人在家,受到母親的催促:
189.
「『你出生在釋迦(Sākiya)族,兒子們(都追隨)佛陀。
連難陀(Nanda)也(出家)了,沒有了他,你為何還留在家裡?
190.
「『青春以衰老為終結,色身被認為是不淨的,
健康以疾病為終結,生命以死亡為終結。
191.
「『你這美麗的身形,如月般可愛,令人心喜,
是諸妝飾的所依,如波利質多羅(Sirisa)樹叢般(莊嚴)。
192.
「『如同積聚的世界精華,是眼目的歡悅,
由功德所產生的聲譽,是奧迦迦(Okkāka)族所喜愛的。
193.
「『不久之後,衰老將會征服(它)。
捨棄這可悲的家吧,行於無可指責之法中。』
194.
「聽聞了母親的話後,我出家
只是身體出家,心仍貪愛著色身與青春。
195.
「儘管(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禪那的修習對我而言是次要的
母親也說(我)該做(的修行),但我對那並不熱衷。
196.
「接著,那位具足大悲者(佛陀),看見我這貪愛欲樂者,
為了使我對色身厭離,勝者出現在我的眼前。
197.
「他以自己的神通力,變現出一個莊嚴的女子,
極其可愛、非常美麗,甚至比我本人還要美麗。
198.
「我看見她,感到極度驚奇,(她擁有)極其令人驚奇的身體。
我心想:『這有福報了吧,獲得了這樣非人的(美貌)。』
199.
「我對她說:『來吧,善女子,你有何目的?請告訴我。
你的家族、姓名是什麼?如果你願意,請告訴我。』
200.
「(她說:)『現在不是問問題的時候,善女子,讓我坐在你的膝上吧。
我的肢體彷彿要鬆散,讓我休息片刻。』
201.
「接著,那明眸女子將頭枕在我的膝上,躺下了。
在她的額頭上,出現了極其可怕的(潰爛)傷口。
202.
「隨著她的倒下,膿瘡立刻生起。
破裂並流出了膿與血。
203.
「她的臉也破裂了,成為發出腐臭的屍體,
腫脹、變色,身體也(同樣)腐爛。
204.
「她全身都在宣告(無常),不斷地發出呻吟,
感受著自己的痛苦,悲傷地哭喊著:
205.
「『我因痛苦而受苦,感受也觸擊著我。
我沉溺在巨大的痛苦中,我的朋友啊,請成為我的庇護吧。』
206.
「(我對自己說:)『你面容的光彩在哪裡?你高聳的鼻子在哪裡?
你那紅潤如赤銅的嘴唇,你的美貌去了哪裡?
207.
「『你那如月般的容色去了哪裡?你那螺號般的頸項去了哪裡?
你那搖擺如蔓藤的耳朵,也已變得黯淡。
208.
「『你的雙乳如同花蕾初綻,如水罐般(下垂),
已經破裂,成為發臭的腐屍,散發出惡臭。
209.
「『你那纖腰豐臀(的身材),如同如屠場般,
已充滿了污穢。啊!色身是如此的無常!
210.
「『這整個生出的身體,發出腐臭,令人恐懼,
如同可怖的墳場,只有愚人才會在其中享樂。』
211.
「那時,我那具足大悲的兄長、世間導師(佛陀),
看見我內心驚懼,便說了這些偈頌:
212.
「『難陀(Nandā),看這病態、腐臭、潰爛的屍堆吧!
修習不淨觀的心,專一、善於定。
213.
「『如同這個(身體)是那樣,那個(身體)也是這樣;如同那個是這樣,這個也是那樣。
它散發惡臭與腐爛,卻被愚人所喜愛。
214.
「『如此日夜不懈地觀察它的人,
憑藉自己的智慧,透徹觀察後將會看見。』
215.
「那時,我聽聞了這些善說的偈頌後,感到極度驚懼,
當下安住於寂靜,證得了阿羅漢果。
216.
「無論我坐在何處,我總是專注於禪修。
勝者(佛陀)對於這個特質感到滿意,將我立為最勝者(第一)。
217.
「我的煩惱已被燒盡……(中略)……我住於無漏之中。
218.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中略)……我已經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219.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中略)……我已經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國土美人難陀(Nandā)比丘尼如此宣說了這些偈頌。
AP.2.26 梭那長老尼傳 soṇātherīapadānaṃ
220.
「有一位名為蓮華上(Padumuttaro)的勝者,他是通達一切法、到達彼岸的人。
從那時起算的十萬劫之前,這位導師出現了。
221.
「那時,我出生在一個大富長者之家,快樂、受尊敬、被喜愛。
我去到那位賢善的聖賢那裡,聽聞了他甜美的言語。
222.
「勝者(佛陀)稱揚一位『已發起精進為最勝』的比丘尼。
聽聞之後,我內心充滿隨喜,我對導師作了供養。
223.
「我禮拜了正等覺者後,那時我祈求那個(精進第一的)地位。
那位大英雄(佛陀)隨喜(我的願望)說:『你的願望將會實現。
224.
「『從現在起十萬劫後,有人將出生在奧迦迦(Okkāka)族。
他以喬達摩(Gotamo)為姓氏,將成為世間的導師。
225.
「『在他的教法中,將有親生的、法所化生的法嗣(繼承者)。
她將名為梭那(Soṇā),成為那位導師的女弟子。』
226.
「聽聞之後,我內心充滿隨喜,只要我還活著,
我就以慈心,以各種資具侍奉那位導師、勝者。
227.
「憑藉那善業,以及我的意向與決意,
我捨棄了人身之後,去到了三十三天(忉利天)。
228.
「在最後這一世,如今,在最勝的舍衛城(Sāvatthī),
我出生在一個繁榮、富庶、擁有巨大財富的富長者之家。
229.
「當我長成青春年少,我嫁到了丈夫的家族。
我生了十個兒子,他們容貌特別端正。
230.
「他們全都安樂地成長,可愛悅目,令父母歡喜。
甚至敵人也喜歡他們,更不用說我(有多)疼愛他們了。
231.
「之後,違反我的意願,在我的十個兒子(圍繞)的陪同下,
我的丈夫於天中天(佛陀)的教法中出家了。
232.
「我獨自一人思惟:『我的生命對我已無用處。』
(我被)四個兒子和媳婦(圍繞),(還有)年老的婆婆。
233.
「『我也要去那裡,去我的丈夫所在的地方。』
如此思惟之後,我於非家(出家)生活。
234.
接著,比丘尼們把我一個人留在比丘尼的住處(精舍),
她們離開去接受教誡,並說:『(你)用熱水(洗浴)吧。』
235.
「那時,我取了水,用水罐裝滿(水),
把水鍋放在爐灶上後,我坐下來,然後心便定下。
236.
「我以無常、苦、無我觀照五蘊之後,
滅盡了一切煩惱,證得了阿羅漢果。
237.
「那時,比丘尼們回來,問我關於熱水(的事)。
我專注於火界,迅速地把水加熱了。
238.
「她們感到驚奇,將這件事告訴了最勝的勝者(佛陀)。
聽聞之後,救主(佛陀)心生歡喜,說了這首偈頌:
239.
「『即使有人活了一百歲,卻是懈怠、缺乏精進的,
不如發起堅固精進者活上一天。』
240.
「那位大英雄(佛陀)、大聖賢,因我善於實踐(佛法)而感到滿意,
說我是『已發起精進為最勝者(第一)』。
241.
「我的煩惱已被燒盡……(中略)……我住於無漏之中。
242.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中略)……我已經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243.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中略)……我已經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梭那(Soṇā)比丘尼如此宣說了這些偈頌。
AP.2.27 賢善迦毗羅女長老尼傳 bhaddakāpilānītherīapadānaṃ
244.
「有一位名為蓮華上(Padumuttaro)的勝者,他是通達一切法、到達彼岸的人
距今十萬劫之前,這位導師出現了。
245.
「那時,在漢沙瓦提(Haṃsavatī)城,有一位名叫韋提訶(Videho)的長者,
他擁有眾多珍寶,我是他的妻子。
246.
「有一次,他與隨從們一起去接近那位人中日(佛陀),
聽聞了佛陀能去除一切苦與恐懼的法。
247.
「導師稱揚一位(弟子中)『頭陀行第一』的弟子。
聽聞後,(我)供養了佛陀及僧眾七日。
248.
「我以頭頂禮(他的)雙足後,祈求那個(頭陀行第一的)地位。
那時,那位人中雄牛(佛陀),為了讓會眾歡喜,
249.
「出於對長者的慈悲,他(對我)說了這些偈頌:
『孩子,你將獲得所祈求的地位,願你成為寂靜(涅槃)者。
250.
「『從現在起十萬劫後,將出生在奧迦迦(Okkāka)族。
他以喬達摩(Gotamo)為姓氏,將成為世間的導師。
251.
「『在他的教法中,將有親生的、法所化生的法嗣(繼承者)。
他以迦葉(Kassapo)為姓氏,將成為那位導師的弟子。』
252.
「聽聞之後,我內心充滿歡喜,只要他還活著,
我就以慈心,以各種資具侍奉那位導師、勝者。
253.
「他令教法輝耀,摧伏了邪見者,
調伏了應被調伏的眾生後,他與弟子們一同入滅(涅槃)了。
254.
「當那位世間頂峰(佛陀)入滅後,為了供養導師,
我召集了親屬與朋友,與他們一起建造了(舍利塔)。
255.
「我建造了一座七由旬高、由眾寶造成的塔,
如同閃耀著百道光芒的(星辰),又如盛開的沙羅樹王。
256.
「我在那裡製作了七十萬個(寶石)容器,
如同蘆葦之火般照耀,以七種寶石(製成)。
257.
「我裝滿了香油,在那裡點亮了明燈,
為了供養那位大仙、憐愍一切眾生者。
258.
「我製作了七十萬個滿溢的寶瓶,
以眾寶充滿,為了供養那位大仙。
259.
「在每八個寶瓶的中間,聳立著純金的(寶瓶),
其光輝勝過秋季的太陽。
260.
「在四門處,有眾寶造成的門樓莊嚴著,
聳立著可愛的牌匾,由眾寶造成而莊嚴。
261.
「周圍環繞著(寶飾),有精心製作的華鬘,
聳立的旗幟,閃耀著眾寶的光芒。
262.
「那精心塗飾、善作、彩繪的眾寶塔廟,
其光輝勝過黃昏時的太陽。
263.
「我以三種顏色的油充滿了塔的基壇:
一層是琉璃,一層是瑪瑙,另一層是青金石。
264.
「我為那位善說者(佛陀)舉行了如此可愛的供養後,
盡其一生、盡其所能地向僧團作了布施。
265.
「我與那位長者一起,完全地共享那些功德,
盡其一生行善後,我與他一起投生到善趣。
266.
「享受了成就之後,無論在天界或人間,
如同影子不離身,我總是與他一起流轉。
267.
「在九十一劫之前,有一位名為毘婆尸(Vipassī)的導師出現了,
他容貌端正,是觀照一切法者。
268.
「那時,在盤頭摩提(Bandhumatī)城,有一位受善人們稱許的婆羅門,
他富有、德行具足,但在財富上極為不幸。
269.
「那時,我也是他的妻子,心意相同。
有一次,那位婆羅門尊者在群眾中遇到了那位大聖賢。
270.
「(佛陀)坐在人群中,開示不死之境(涅槃)。
聽聞法後,他心生歡喜,布施了一件上衣。
271.
「他穿著僅有的一件衣服回家,對我說:
『請隨喜布施給佛陀上衣的大功德!』
272.
「那時,我合掌,滿心歡喜地隨喜:
『主人,布施上衣給最勝佛陀,布施得真好!』
273.
「他感到快樂、滿足,流轉於各種存在中後,
在可愛的波羅奈(Bārāṇasī)城,他成為統治大地的國王。
274.
「那時,我是他的王后,是後宮中最勝者。
我是他最寵愛的(王后),由於過去的情愛。
275.
「當那八位獨覺佛(Paccekanāyake)托缽行走時,
他看見後心生歡喜,布施了極應受供養的缽食。
276.
「他又邀請了他們,建造了寶石帳篷,
(供養了)由工匠製作的的金傘
277.
「他召集了他們所有人,親手向他們布施了那份供養,
(讓他們)安坐在金座上,他滿心歡喜。
278.
「那時,作為迦尸國(Kāsirāja)的王后,我也一起布施了那份供養。
之後,我又在波羅奈(Bārāṇasī)地區的一個迦尸村落出生。
279.
「出生在一個繁榮的農家,他(我丈夫)與兄弟們都很快樂。
我是長兄的妻子,是一位善盡職責的妻子。
280.
「看見一位獨覺佛(Paccekabuddhaṃ)後,那是我小叔子的份額,
我布施了那份食物給他,等他回來時我告訴了他。
281.
「他對那布施沒有欣喜,因此我沒有給他(那份食物)。
我拿來了鍋裡的食物,再次給了他。
282.
「那時,我生氣地丟棄了那份佛陀的食物,
給了那位(聖潔)者一缽滿的泥
283.
「在布施與收回時,在離開的地方上
看見(獨覺佛)平靜的面容後,那時我感到極度震驚。
284.
「我又拿回了缽,用香(水)清洗乾淨後,
以歡喜的心裝滿了(食物),連同糖蜜一起布施了。
285.
「無論我投生到哪裡,由於布施我容貌端正,
但由於對佛陀(獨覺佛)的傷害,我的口有惡臭。
286.
「後來,在迦葉(Kassapa)英雄(佛陀)的塔廟奠基時,
我歡喜地布施了一塊優良的金磚。
287.
「我以四種香(料)堆積那塊磚,
(從此)我從惡臭的過失中解脫,具足一切肢體美。
288.
「我讓人製作了七千個碗子,以七寶(裝飾),
以及千裝滿油(的容器)和燈芯。
289.
「我放入(燈芯)點燃後,安置了七排(燈),
以清淨的心,為了供養世間導師。
290.
「在那份功德中,我(與丈夫)也是共同的分享者。
之後,在迦尸國(Kāsī)又出生了一位名叫善友(Sumittā)的(長者)。
291.
「我是他的妻子,快樂、滿足、被喜愛。
那時,他布施了一件厚的頭巾給一位獨覺佛(Paccekamunino)。
292.
「我也是那份最勝布施的(功德)分享者,感到歡喜。
之後,又在迦尸國(Kāsiraṭṭha),出生在高麗(Koliya)族。
293.
「那時,我與五百位高麗(Koliya)族王子一起,
侍奉了五百位獨覺佛(Paccekabuddhāna)。
294.
「供養了獨覺三個月後,他們布施了三衣。
那時我是他的妻子,跟隨著功德業道。
295.
「從那裡死後,他成為一位名為難陀(Nando)、具大名聲的國王。
那時我也是他的王后,具足一切欲樂。
296.
「之後,他成為統治大地的國王,名叫梵授(Brahmadatto)。
那時,我供養了蓮華生(Padumavatī)族的獨覺佛(Paccekamuninaṃ)們。
297.
「我盡其一生侍奉了四百九十五位(獨覺佛),
將他們安住在王家園林中,並供養已入滅的(獨覺佛)。
298.
「我們兩人建造了塔,出家後,
修習了無量(心)後,我們去了梵天界。
299.
「從那裡死後,在大湖(Mahātitthe)邊,他出生為善生(Sujāto) 毘缽羅(Pipphalāyano),
母親名為善慧天女(sumanadevīti),父親是鴛伽國(Kosigotto)的婆羅門。
300.
「我在末羅(Madde)國、最勝的沙竭羅(Sākalā)城出生,
我是迦毗羅(Kapila)婆羅門的女兒,母親名為淨慧(Sucīmati)。
301.
「我的父親以純金創造出我金色的形象後,
將我布施給了迦葉(Kassapa)賢者,那位已遠離欲樂的人。
302.
「有一次,那位悲憫者(迦葉)去看顧(田地的)工作時,
看見烏鴉等(鳥類)在啄食眾生,他感到震驚。
303.
「我在家中,當芝麻籽曬在烈日下時,
看見蟲子被烏鴉啄食,那時我獲得了悚懼感(對輪迴的厭離)。
304.
「那時,那位賢者(迦葉)出家了,我也跟隨他出了家。
我在遊行沙門的住處住了五年。
305.
「當護持勝者的喬達彌(Gotamī)出家後,
我去到她那裡,受到佛陀的教導。
306.
「不久之後,我就證得了阿羅漢果。
啊!我與具吉祥的迦葉(Kassapa)為善友!
307.
「聽聞他是佛陀的法嗣,迦葉(Kassapo)善於定,
能知過去宿住,能見天界與惡道。
308.
「再者,他達到了生之滅盡,這位聖賢成就了神通。
以這三種明,他成為三明者(Tevijjo,具足三明)的婆羅門。
309.
「同樣地,賢善迦毗羅女(Bhaddakāpilānī)也是三明者,脫離了死亡,
維持著最後的身軀,戰勝了摩羅(Māra)及其軍隊。
310.
「看見世間的過患後,我們兩人都出了家。
我們是漏盡者、已調御者,已清涼、寂靜(涅槃)。
311.
「我的煩惱已被燒盡……(中略)……我住於無漏之中。
312.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中略)……我已經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313.
「我證得了四無礙解……(中略)……我已經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賢善迦毗羅女(Bhaddakāpilānī)比丘尼如此宣說了這些偈頌。
AP.2.28 耶輸陀羅長老尼傳 yasodharātherīapadānaṃ
**314.**
在某一個時候,在可愛、繁榮的王舍城(Rājagahe)這個城市裡,
在那最優秀的洞窟中,人中之主(指佛陀)正居住著。
**315.**
在那可愛的城市裡,在比丘尼的住處中,
耶輸陀羅(Yasodharā)比丘尼,生起了這樣的念頭:
**316.**
「淨飯(Suddhodano)大王,以及喬達彌(Gotamī)夫人(佛陀的養母),
還有那些著名的、具足神通的大長老比丘和大長老尼們,
**317.**
他們都已達到寂靜,如同島嶼般(安穩),斷盡了煩惱。
在世間之主(佛陀)還住世的時候,我也要趨向那安樂的境界(涅槃)。」
**318.**
她這樣想道:「我將要離去了」,並觀察著自己(剩餘)的壽命。
觀察了壽命的跡象後,就在當天,它(壽命)便將走到盡頭。
**319.**
她拿起衣缽,在自己的僧團陪同下離開了(住處)。
這位(耶輸陀羅)由十萬(或:五百)位比丘尼圍繞著、走在前面。
**320.**
這位具大神通、大智慧的(耶輸陀羅),走近了正覺者(佛陀)。
向正覺者頂禮後,在導師(佛陀)那如輪寶般(殊勝)的腳邊,
她坐在一旁,說了這些話:
**321.**
「大聖賢啊,我已經七十八歲,生命到了最後的階段。
我已來到(這)洞窟,特來告知大聖賢您。
**322.**
我的年歲已經成熟,我的壽命所剩無幾。
我將捨棄(生命)離去,我已為自己做好了皈依
**323.**
大英雄啊,在這生命的最後時刻,死亡已經逼近。
就在今天夜裡,我將證入涅槃寂滅。
**324.**
大聖賢啊,(從此)將不再有生、老、病、死。
我將前往那無老無死、無為的(涅槃)之城。
**325.**
被大眾侍奉的導師,
(如果)我因無知而有所冒犯,聖賢啊,請您當面寬恕我。
**326.**
大英雄啊,在漫長的輪迴中,如果我曾對您有過失錯,
我向您告知,請寬恕我的過失。」
**327.**
聽完她的話後,聖賢之主(佛陀)這樣說道:
「你正走向涅槃,我還要對你說什麼更超勝的話呢?
**328.**
(不過,)為了在我教法中起示範作用,請你展現神通吧。
並請斷除所有在場大眾心中可能存在的任何疑惑。」
**329.**
聽了聖賢(佛陀)的話後,那位耶輸陀羅(Yasodharā)比丘尼,
向那位牟尼之王頂禮後,說了這些話:
**330.**
「大英雄啊,我是耶輸陀羅(Yasodharā),是您在家時的妻子。
我出生在釋迦(Sākiya)族,具有女子的形貌。
**331.**
大英雄啊,在您家中,九萬六千名女子中,
我是首者,是所有女眾的主宰者。
**332.**
我具備美貌、德行與優雅,正值青春,言談可愛。
所有的人們都敬重我,如同敬重女神一般。
**333.**
在釋迦子弟的住所中,以十萬少女為首的眾人,
共享著快樂與痛苦,如同歡喜園中的天女一般。
**334.**
我超越了欲界,於色身中確立。
(我的)色身之美無與倫比,除了世間之主(您)之外。
**335.**
向正覺者頂禮後,我在導師面前展現了神通。
我展現了偉大的神通,示現了各種各樣無數的形態。
**336.**
我將身體變得如同一個世界般巨大,頭部高聳於北方。
雙臂如同兩大洲,身體顯現如閻浮提洲(Jambudīpaṃ)。
**337.**
南方是(如)尾羽散開的湖泊,有各種枝條和樹葉。
雙眼是月亮和太陽,髮髻如同須彌山(Merupabbatato)。
**338.**
鳥喙如同環繞世界的山嶽,閻浮樹(Jamburukkhaṃ)連同樹根。
我撒下種子,前來頂禮世間之主。
**339.**
我又示現了象的形象、馬的形象,以及山嶽和大海的形象
示現了月亮、太陽、須彌山(Meruṃ)以及帝釋(Sakka)的形象。
**340.**
大英雄啊,我是耶輸陀羅(Yasodharā),我頂禮您的雙足,具眼者啊!
我以盛開的蓮花覆蓋了上千個世界。
**341.**
我又化現出梵天的形貌,解說空的法義。
大英雄啊,我是耶輸陀羅(Yasodharā),我頂禮您的雙足,具眼者啊!
**342.**
大聖賢啊,我於神通中得自在,於天耳界中得自在。
於他心通智中得自在。
**343.**
我證知宿命,清淨了天眼。
一切煩惱已徹底滅盡,今後不再有來生。
**344.**
大英雄啊,於義、法、詞句以及辯才無礙解之中,
我所生起的智慧,都是在您身旁(證得)的。
**345.**
大聖賢啊,在過去世界之主的集會上我與您的相遇。
大聖賢啊,為了您,我累積了廣大的功德。
**346.**
聖賢啊,我所積聚的善業,如同湖泊(般深廣)。
大英雄啊,為了您,我積累了福德。
**347.**
大英雄啊,我避免並防護不應做的事、不正當的行為。
大英雄啊,為了您,我獻出了我的生命。
**348.**
大聖賢啊,曾有數以百億次我作為妻子被送出了,
在那過程中我從無不滿,大聖賢啊,那都是為了您。
**349.**
大聖賢啊,曾有數以百億次為了服務而將我贈送,
在那過程中我從無不滿,大聖賢啊,那都是為了您。
**350.**
大聖賢啊,曾有數以百億次為了食物而將我贈送,
在那過程中我從無不滿,大聖賢啊,那都是為了您。
**351.**
我曾捨棄了數以億計的生命,
(我想:)『這將能讓他脫離恐懼,我獻出我的生命。』
**352.**
大聖賢啊,為了您,對於佩戴在身的各種飾品、各種衣物,
在女子群中,我從不吝惜(布施)。
**353.**
大聖賢啊,財富、穀物、村莊、城鎮、
田地、兒子與女兒,我都曾捨棄。
**354.**
大英雄啊,為了您,象、馬、牛、
女奴與僕從,我捨棄了無量無數。
**355.**
聖賢啊,當我答應了乞求者要布施時,
在我布施最上等的施物時,我從未見過(自己心中)有不情願。
**356.**
大英雄啊,為了您,在各種各樣、無數無量的輪迴中,
我經歷了許多痛苦。
**357.**
大聖賢啊,為了您,我隨喜(您)獲得快樂,在痛苦上卻不憂愁。
在任何情況下我都保持平靜。
**358.**
大聖賢啊,您隨順道成正覺,願求法,
經歷了快樂與痛苦,證得了菩提。
**359.**
大聖賢啊,我與正覺者、婆羅門、喬達摩(Gotamaṃ)世間之主,
以及其他世間之主,有過許多次的相遇
**360.**
大聖賢啊,您為了尋求佛道,而我作了您的侍者,
為了您,我累積了廣大的功德。
**361.**
在十萬劫與四大阿僧祇劫之前,
出現了世間之主,大英雄燃燈佛(Dīpaṅkaro)。
**362.**
在邊遠地區,人們懷著喜悅的心情邀請如來(到來),
並清掃著如來將要經過的道路。
**363.**
在那時,有一位名叫善慧(Sumedho)的婆羅門,
他也為一切見者(佛陀)鋪設了一段長長的道路。
**364.**
那時,我是一位出生於婆羅門家庭的少女,
名叫善智(Sumittā),我也參與了那次集會。
**365.**
為了供養導師,我拿了八朵優缽羅花(青蓮華),
在人群之中,我看見了隱居的仙人(指善慧菩薩)。
**366.**
看見那位久違的、親愛的、超越(常人)令人喜悅的仙人後,
我那時心想:我的生命真是有果報。
**367.**
我那時看到了那位仙人的努力有了成果(指鋪路)。
由於過去的業,我對正覺者生起了淨信。
**368.**
我對那位心志高遠的仙人生起了更強的淨信。
我看不到其他更值得布施的對象,我便對仙人說:『我將花供養給您。』
**369.**
『仙人啊,願您擁有五朵,願我擁有三朵。
仙人啊,就讓這些(花)連同(您的願望)一起,讓您成就菩提(覺悟)吧。』」
**370.**
那位大名聲的(善慧)仙人拿著花,來到(路上),
在人群之中,為了成就菩提,他供養了那位大仙人(佛陀)。
**371.**
在人群之中看見(這情景)後,大聖賢燃燈佛(Dīpaṅkaro),
這位大英雄,為那位心志高遠的仙人授記。
**372.**
大聖賢燃燈佛(Dīpaṅkaro)在無量劫之前,
大聖賢啊,為我的業授記,說我將行為正直。
**373.**
『我將有平靜的心、平靜的業、平靜的行為。
大仙人啊,我將因(此)業而成為您所親愛的人。
**374.**
我將容貌端莊、可愛、令人喜悅、言談親切。
我將成為您法的繼承者,住於神通之中。
**375.**
如同主人守護裝滿財物的箱子,
同樣地,她也將守護善法。
**376.**
出於對他的憐憫,她將圓滿波羅蜜。
如同獅子衝破牢籠,她將證得菩提。』
**377.**
在無量劫之前,佛陀那樣為我授記,
我隨喜那話語,並如此行持。
**378.**
我對那善業生起淨信,
並經歷了無數次的天與人的生命形態。
**379.**
在天上與人間經歷了快樂與痛苦之後,
在最後一生中,我投生於釋迦(Sākiya)族。
**380.**
我具足美貌、財富、名聲與德行,
具足一切肢體(的優點),出生於高貴的家族。
**381.**
我獲得利養、名聲、尊敬,經歷世間法,
心中沒有苦惱,無所畏懼地安住。
**382.**
這是世尊當時在國王的內宮中所說的,
大英雄啊,他也在剎帝利眾中開示了(對丈夫的)幫助。
**383.**
(他說:)她是幫助(丈夫)的女子,她是與(丈夫)同甘共苦的女子,
她是說有益話語的女子,她是憐憫的女子,
**384.**
我對五十億位、九十億位佛陀——
這些天中之天——舉辦了大布施。
**385.**
法王啊,請聽我廣大的功德。
有一百一十億位佛陀,有一億二千萬(位佛陀)……
**386.**
我對這些天中之天,舉辦了大布施。
法王啊,請聽我廣大的功德。
**387.**
『二百億位佛陀,三十億位(佛陀),
我對這些天中之天,舉辦了大布施。
**388.**
法王啊,請聽我廣大的功德。
四百億位,五十億位(佛陀),
**389.**
我對這些天中之天,舉辦了大布施。
法王啊,請聽我廣大的功德。
**390.**
六十億一百位佛陀,七十億一百位(佛陀),
我對這些天中之天,舉辦了大布施。
**391.**
法王啊,請聽我廣大的功德。
八十億一百位佛陀,九十億一百位(佛陀),
**392.**
我對這些天中之天,舉辦了大布施。
法王啊,請聽我廣大的功德。
**393.**
有萬億位世間最勝之主,
我對這些天中之天,舉辦了大布施。
**394.**
法王啊,請聽我廣大的功德。
還有另外九百億位世間之主,
**395.**
我對這些天中之天,舉辦了大布施。
法王啊,請聽我廣大的功德。
**396.**
八百五十萬億位大聖賢,
八百五十億,還有三十七億位,
**397.**
我對這些天中之天,舉辦了大布施。
法王啊,請聽我廣大的功德。
**398.**
(還有)離欲的獨覺佛,八百八十億位
法王啊,請聽我廣大的功德。
**399.**
(還有)盡除煩惱、離垢、無量無數的佛陀聲聞弟子。
法王啊,請聽我廣大的功德。
**400.**
『如此,那些始終修習法、行於法的人,
行於法者今世後世皆得安樂。
**401.**
應當行於善行、法,不要行於惡行。
行於法者今世後世皆得安樂。
**402.**
我對輪迴感到厭離後,便出家而過無家的生活。
我與上千位隨從一起出家,成為一無所有者。
**403.**
捨棄家宅後,我便出家而過無家的生活。
不到半個月,我便證悟了四諦。
**404.**
衣、食、資具、臥坐具,
許多人都來供養,如同海浪(湧向大海)一般。
**405.**
我的煩惱已被燒盡……(我)住於無漏之境。
**406.**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我已完成佛陀的教導。
**407.**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我已完成佛陀的教導。』
**408.**
如此,經歷了各種各樣的痛苦與成就之後,
我達到了清淨的境界,獲得了一切成就。
**409.**
誰為了福德,將自己(所有)布施給大仙的人,
她友伴成就,成就了無條件組合的涅槃處。
**410.**
過去已盡,現在、未來的所有業都已滅盡。
我頂禮您的雙足,具眼者啊!」
以上就是耶輸陀羅(Yasodharā)比丘尼在世尊面前所說的這些偈頌。
AP.2.29 以耶輸陀羅為首的萬名比丘尼傳 Yasodharāpamukhadasabhikkhunīsahassaapadānaṃ
**411.**
「在十萬劫與四無量阿僧祇劫之前,
出現了一位名為毘婆尸(Dīpaṅkaro)的勝者、世間之主。
**412.**
導師毘婆尸(Dīpaṅkaro)大英雄,授了記,
(關於)善慧(Sumedha)與善智(Sumittā),(預言他們將)共享快樂與痛苦。
**413.**
(他,佛陀)見證著(包含)天人的世界,行走於(包含)天人的世界。
在為他們(善慧與善智)宣告(授記)時,我們來到集會中。
**414.**
(我們說:)『在未來的相遇中,願我們全都將成為(你的)妻子。
我們所有人都將是您的妻子,令人喜悅、言談可愛。
**415.**
大聖賢啊,所有以布施、戒行、禪修
我們長久以來的一切,都已為了(您而)捨棄。
**416.**
大聖賢啊,塗香、香油、花鬘、以及寶石所做的燈,
所有任何(我們)所渴望的(東西),都已為了(您而)捨棄。
**417.**
大聖賢啊,其他已做的業,以及人所受用的(一切),
我們長久以來所有的一切,都已為了(您而)捨棄。
**418.**
在無量的生死輪迴中,我們也積累了許多福德。
體驗了(種種)主宰(的權力),在各種存在中流轉。
**419.**
在最後一生中,我們投生於釋迦子弟(Sakyaputta)的住所(釋迦國),
(我們)出生於各種(高貴)家族,如同天女般,具有欲界的美貌。
**420.**
我們獲得了最高的利養與名聲,受到所有人的尊敬與供養。
我們總是獲得食物與飲料,永遠受到尊重。
**421.**
捨棄家宅後,我們便出家而過無家的生活。
不到半個月,我們全都證得了涅槃寂滅。
**422.**
我們獲得食物、飲料、衣物與住處等所有資具。
我們總是受到尊敬與供養,所有生活所需都會到來。
**423.**
我們的煩惱已被燒盡……(我們)住於無漏之境。
**424.**
我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我們已完成佛陀的教導。
**425.**
我們已證得四無礙解……我們已完成佛陀的教導。」
以上就是以耶輸陀羅(Yasodharā)為首的一萬名比丘尼在世尊面前所說的這些偈頌。
AP.2.30以耶輸陀羅為首的一萬八千名比丘尼傳 yasodharāpamukhāṭṭhārasabhikkhunīsahassāpadānaṃ
**426.**
一萬八千名出生於釋迦族(Sakyasambhavā)的比丘尼,
以耶輸陀羅(Yasodharā)為首,走近了正覺者(佛陀)。
**427.**
這一萬八千名(比丘尼),全都具足大神通。
她們頂禮聖賢(佛陀)的雙足,盡其所能地稟告。
**428.**
『大聖賢啊,生已盡,老、病、死也已盡。
導師啊,我們將前往無漏、寂靜、不死的(涅槃)境界。
**429.**
大聖賢啊,如果過去有任何過失,包括所有(細微的過失),
導師啊,我們因無知而冒犯,請寬恕我們。
**430.**
(佛陀:)請你們展現神通吧,為了在教法中起示範作用。
並請斷除所有在場大眾心中可能存在的任何疑惑。』
**431.**
(她們說:)『大英雄耶輸陀羅(Yasodharā),令人喜悅、容貌可愛。
大英雄啊,我們所有人都是您在家時的妻子。
**432.**
大英雄啊,在您家中,九萬六千名女子中,
我們是首要者,是所有女眾的主宰者。
**433.**
我們具備美貌、德行與優雅,正值青春,言談可愛。
所有的人們都敬重我們,如同敬重女神一般。
**434.**
那一萬八千名(女子),全都出生於釋迦(Sākiya)族。
那時,以耶輸陀羅(Yasodharā)為首的我們,是首要者、主宰者。
**435.**
大聖賢啊,我們超越了欲界,色身確立。
我們一萬八千人的色身之美,無與倫比。
**436.**
向正覺者頂禮後,她們在導師面前展現了神通。
她們展現了偉大的神通,示現了各種各樣無數的形態。
**437.**
她們將身體變得如同一個世界般巨大,頭部高聳於北方。
雙臂如同兩大洲,身體顯現出閻浮提洲(Jambudīpaṃ)。
**438.**
南方是(如)尾羽散開的湖泊,有各種枝條和樹葉。
雙眼變為月亮和太陽,髮髻如同須彌山(Merupabbatato)。
**439.**
口如同環繞世界的山嶽,閻浮樹(Jamburukkhaṃ)連同樹根。
她們撒下種子,前來頂禮世間之主。
**440.**
她們又示現了象的形象、馬的形象,以及山嶽和大海的形象。
示現了月亮、太陽、須彌山(Meruṃ)以及帝釋(Sakka)的形象。
**441.**
著名的大英雄、具眼者啊,我們頂禮您的雙足!
人中之主啊,由於您長久以來的威力(影響),我們得以成就(這一切)。
**442.**
大聖賢啊,我們於神通中得自在,於天耳界中得自在。
於他心通智中得自在。
**443.**
我們證知宿命,清淨了天眼。
一切煩惱已徹底滅盡,今後不再有來生。
**444.**
大英雄啊,於義、法、詞句以及辯才無礙解之中,
我們所生起的智慧,都是在您身旁(證得)的。
**445.**
大聖賢啊,您曾顯現於過去諸世間之主的集會
大聖賢啊,為了您,我們累積了廣大的功德。
**446.**
聖賢啊,我們所積聚的善業,如同湖泊(般深廣)。
大英雄啊,為了您,我們積累了福德。
**447.**
大英雄啊,我們避免並防護不應做的事、不正當的行為。
大英雄啊,為了您,我們獻出了我們的生命。
**448.**
大聖賢啊,曾有數以百億次我們作為妻子被送出了,
在那過程中我們從無不滿,大聖賢啊,那都是為了您。
**449.**
大聖賢啊,(您)曾有數以百億次為了服務而將我們贈送,
在那過程中我們從無不滿,大聖賢啊,那都是為了您。
**450.**
大聖賢啊,(您)曾有數以百億次為了食物而將我贈送,
在那過程中我從無不滿,大聖賢啊,那都是為了您。
**451.**
我們曾捨棄了數以億計的生命,
(我們想:)『這將能讓他脫離恐懼,我獻出我的生命。』
**452.**
大聖賢啊,為了您,對於佩戴在身的各種飾品、各種衣物,
在女子群中,我從不吝惜(布施)。
**453.**
大聖賢啊,財富、穀物、村莊、城鎮、
田地、兒子與女兒,我們都曾捨棄。
**454.**
大英雄啊,為了您,象、馬、牛、
女奴與僕從,我們捨棄了無量無數。
**455.**
聖賢啊,當我答應了乞求者要布施時,
在我們布施最上等的施物時,我們從未見過(自己心中)有不情願
**456.**
大英雄啊,為了您,在各種各樣、無數無量的輪迴中,
我們經歷了許多痛苦。
**457.**
大聖賢啊,為了您,我們隨喜(您)獲得快樂,在痛苦上卻不憂愁。
在任何情況下我都保持平靜。
**458.**
大聖賢啊,您隨順道成正覺,願求法,
經歷了快樂與痛苦,證得了菩提。
**459.**
大聖賢啊,我們與正覺者、婆羅門、喬達摩(Gotamaṃ)世間之主,
以及其他世間之主,有過許多次的相遇
**460.**
大聖賢啊,您為了尋求佛道,而我們作了您的侍者,
為了您,我累積了廣大的功德。
**461.**
在十萬劫與四大阿僧祇劫之前,
出現了世間之主,大英雄燃燈佛(Dīpaṅkaro)。
**462.**
在邊遠地區,人們懷著喜悅的心情邀請如來(到來),
並清掃著如來將要經過的道路。
**463.**
在那時,有一位名叫善慧(Sumedho)的婆羅門,
他也為一切見者(佛陀)鋪設了一段長長的道路。
**464.**
那時,我們全都是出生於婆羅門家庭的(女子),
我們帶了陸生與水生的花,來到了那次集會。
**465.**
那時,那位大名聲的佛陀、大英雄燃燈(Dīpaṅkaro),
為那位心志高遠的仙人授了記。
**466.**
當他宣告那位心志高遠的仙人的業時,
大地震動、巨響,連同天界一起動搖。
**467.**
天女與人們,以及我們連同天眾,
供養了各種可供供養的物品後,發下了願望。
**468.**
那位名為「光明燈」(Jotidīpa)的佛陀為他們授記:
『今天所有發下願望的人,將來都會成真。』
**469.**
在無量劫之前,佛陀那樣為我們授記,
我們隨喜那話語,並如此行持。
**470.**
我們對那善業生起淨信,
並經歷了無數次的天與人的生命形態。
**471.**
在天上與人間經歷了快樂與痛苦之後,
在最後一生中,我們投生於釋迦(Sākiya)族。
**472.**
我們具足美貌、財富、名聲與德行,
具足一切肢體(的優點),出生於高貴的家族。
**473.**
我們獲得利養、名聲、尊敬,經歷世間法(的成敗),
心中沒有苦惱,無所畏懼地安住。
**474.**
大英雄啊,以下是世尊當時在國王的內宮中所說的,
他也在剎帝利眾中開示了(她們對丈夫的)幫助。
**475.**
(他說)她們是幫助(丈夫)的女子,與(丈夫)同甘共苦的女子,
說有益話語的女子,憐憫的女子
**476.**
應當行於善行法,不要行於惡行。
行於法者今世後世皆得安樂。
**477.**
捨棄家宅後,我們便出家而過無家的生活。
不到半個月,我們全都觸證了四諦。
**478.**
衣、食、資具、臥坐具,
許多人都來供養我們,如同海浪(湧向大海)一般。
**479.**
我們的煩惱已被燒盡,一切有(輪迴)已被根除。
我們如同大象掙斷束縛,住於無漏之境。
**480.**
佛陀啊,我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
我們已證得三明,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481.**
我們已證得四無礙解,以及八解脫,
並已親證六神通,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482.**
如此,經歷了各種各樣的痛苦與成就之後,
我們達到了清淨的境界,獲得了一切成就。
**483.**
誰為了福德,將自己(所有)布施給大仙的人,
她們友伴成就,成就了無條件組合的涅槃處。
**484.**
過去已盡,現在、未來的所有業都已滅盡。
我們頂禮您的雙足,具眼者啊!
**485.**
(世尊說:)『你們宣說趨向涅槃,我還能對你們說什麼更超勝的話呢?
你們已抵達寂靜、無為、不死的境界』」
以上就是以耶輸陀羅(Yasodharā)為首的一萬八千名比丘尼在世尊面前所說的這些偈頌。
AP.2.31 以耶輸瓦提(Yasavatī)為首的一萬八千名比丘尼傳 yasavatīpamukhāṭṭhārasabhikkhunīsahassāpadānaṃ
**1.**
「大聖賢啊,我們向您稟告:
一切存在(的輪迴)已徹底滅盡,我們已從一切存在中解脫。
我們已沒有任何煩惱。
**2.**
大聖賢啊,過去任何已積聚的善業,任何妥善發下的願望,
以及所有以受用物(形式)所作的布施,都是為了您。
**3.**
大聖賢啊,在諸佛、獨覺佛及聲聞弟子們前所發下的願望,
所有以受用物(形式)所作的布施,都是為了您。
**4.**
大聖賢啊,無論是高尚下劣的業,在比丘前我們已妥善發願,
在高貴家族所作的準備,大聖賢啊!我們已作!
**5.**
正是由於那白根,,促成業的成就
我們得以超越常人的狀態,投生於剎帝利家族。
**6.**
由於(過去)業的成熟,以及(共同)的投生(願力),
在最後一生,我們一同出生於剎帝利家族。
**7.**
大英雄啊,我們具足美貌與財富,獲得利養與尊敬受人供養。
在(王宮的)內院中,如同歡喜園中的天女一般。
**8.**
對家庭生活感到厭離後,我們便出家而過無家的生活。
經過幾天之後,我們全都證得了涅槃寂滅。
**9.**
衣、食、資具、臥坐具,
我們總是受到尊敬與供養,許多人都來供養我們。
**10.**
我們的煩惱已被燒盡,一切存在(的束縛)已被根除。
我們如同母象掙斷束縛,住於無漏之境。
**11.**
我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佛陀啊,這真是來得好!
我們已證得三明,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12.**
我們已證得四無礙解,以及八解脫,
並已親證六神通,完成了佛陀的教導。」
以上就是以耶輸瓦提(Yasavatī)為首的一萬八千名剎帝利族少女出身的比丘尼在世尊面前所說的這些偈頌。
AP.2.32 八萬四千名比丘尼傳 caturāsītibhikkhunīsahassāpadānaṃ
**13.**
大聖賢啊,在您的城市裡,有八萬四千名出生於婆羅門高貴家族(brāhmaññakulasambhavā)的女子,
她們手足纖細柔軟。
**14.**
大聖賢啊,在您的城市裡,有許多出生於吠舍、首陀羅族、天、龍和緊那羅族的女子,
來自四大洲的眾多女子。
**15.**
有些(女子)已經出家,成為見法者
天、緊那羅、龍(等女子)在未來世也將觸證(佛法)。
**16.**
在體驗了一切名譽、獲得了一切成就之後,
對您生起淨信後,她們將在未來世覺悟。
**17.**
大英雄啊,我們是婆羅門的女兒,出生於婆羅門高貴家族(brāhmaññakulasambhavā)。
具眼者啊,我們頂禮您的雙足。
**18.**
一切存在(的束縛)已被摧毀,根本的渴愛已被根除。
隨眠煩惱已被徹底斷絕,福行(的束縛)已被粉碎。
**19.**
我們全都以禪定為境,已成就於(各種)定境的自在。
我們將永遠安住於禪那的喜樂與法喜之中。
**20.**
導師啊,對於再生的渴愛、無明以及行(業)都已被捨棄。
我們已抵達極難見到的境界,請您許我們(入滅)。
**21.**
(佛陀:)你們長久以來一直是我的幫助者。
請斷除四眾的疑惑,讓所有人都走向涅槃寂滅。
**22.**
頂禮了聖賢(佛陀)的雙足,並施展了神變之後,
有些(比丘尼)顯現出光明,驅散了黑暗。
**23.**
她們顯現出月亮和太陽,以及海洋與(其中的)寶藏。
她們顯現出須彌山(Sineruṃ)和(圍繞的)山脈,以及(天界的)波利質多羅樹(Pārichattakaṃ)。
**24.**
她們以神通顯現出三十三天(Tāvatiṃsa)的宮殿,夜摩天(Yāma)(的宮殿),
化樂天(Nimmite)的諸神,以及他化自在天(Vasavattī)的大主宰(的宮殿)。
**25.**
有些(比丘尼)顯現出梵天(Brahmāno),以及無比尊貴的經行處。
她們化現出梵天的形貌,解說空的法義。
**26.**
展現了各種神變,在導師面前示現神通之後,
她們全都展示了(自己的)能力,頂禮了導師的雙足。
**27.**
(她們說:)大聖賢啊,我們於神通中得自在,於天耳界中得自在。
於他心通智中得自在。
**28.**
我們證知宿命,清淨了天眼。
一切煩惱已徹底滅盡,今後不再有來生。
**29.**
大英雄啊,於義、法、詞句以及辯才無礙解之中,
我們所生起的智慧,都是在您身旁(證得)的。
**30.**
大聖賢啊,您曾顯現於過去諸世間之主的集會
大聖賢啊,為了您,我們累積了廣大的功德。
**31.**
聖賢啊,請憶念我們所做的善業。
大英雄啊,為了您,我們積累了福德。
**32.**
在十萬劫之前,有一位大聖賢名為蓮華上佛(Padumuttaro),
(他住在)名為漢沙瓦提(Haṃsavatī)的城市,是正覺者所依止的家族。
**33.**
在漢沙瓦提(Haṃsavatī)城的門口,恆河(Gaṅgā)終年流淌。
由於河水暴漲,比丘們無法渡河。
**34.**
一天、兩天、三天,甚至七天、一個月,
乃至整整四個月,他們都無法渡河。
**35.**
那時,有一位名為結髮(Jaṭilo)的國王,是(該地的)主宰。
看到比丘們被困在(河)岸,他下令在恆河(Gaṅgāya)上建造一座橋。
**36.**
那時,他動用了十萬人,在恆河(Gaṅgāya)上建造了一座橋。
並在僧團所在的此岸,建造了一座精舍。
**37.**
無論男女,無論出身高低貴賤,
他們都平等地參與了那座橋和精舍的建造。
**38.**
我們和其他人們,以清淨的心,
成為了那法(業)的繼承者,無論在城市或鄉村。
**39.**
許多婦女、男子、青年以及少女,
他們為那座橋和精舍運來了沙土。
**40.**
他們清掃了道路,準備了香蕉樹(作裝飾)、滿瓶(的供品)和旗幟。
他們備辦了香、粉末和花鬘,為導師服務。
**41.**
建造了橋樑和精舍後,他們邀請了導師(佛陀),
舉行了大布施,並發願追求正覺。
**42.**
蓮華上(Padumuttaro)大英雄,是一切眾生的救渡者,
大聖賢(佛陀)為結髮(Jaṭilassa)作了隨喜(或:授記)。
**43.**
『在十萬劫過去之後,將會有一個賢劫。
在經歷了各種存在之後,他們將證得菩提。
**44.**
凡是參與了(建橋)手工勞作的男女,
在未來的時代,他們全都將會出現(在佛前)。』
**45.**
由於那個業報和(當時的)心願與決意,
她們投生到天界,成為您的侍者。
**46.**
我們經歷了無量無數的天界快樂與人間快樂。
我們作為您的侍者,在各種存在中流轉。
**47.**
自十萬劫以來,(由於)善業的成熟,
我們在人間乃至殊勝的天界城市中,(身體)都變得纖細柔軟。
**48.**
我們持續不斷地獲得美貌、財富、名聲、榮譽與尊敬,
這都是善業成熟的果報。
**49.**
在最後一生中,我們投生於婆羅門家族,
手足纖細柔軟,住在釋迦子弟(Sakyaputta)的住所(釋迦國)。
**50.**
大聖賢啊,我們從未見過,也從未踏足於
崎嶇不平、泥濘難行、不潔淨的土地。
**51.**
當我們住在家中時,由於過去業果的緣故,
人們總是無時無刻地供養我們,給予我們尊敬。
**52.**
捨棄家宅後,我們便出家而過無家的生活。
我們已渡過輪迴的洪流,成為離欲者,(從此)不再有來生。
**53.**
衣、食、資具、臥坐具,
成千上萬的人從各處來供養我們。
**54.**
我們的煩惱已被燒盡……(我們)住於無漏之境。
**55.**
我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我們已完成佛陀的教導。
**56.**
我們已證得四無礙解……我們已完成佛陀的教導。」
以上就是八萬四千名婆羅門少女出身的比丘尼在世尊面前所說的這些偈頌。
AP.2.33 優波拉達耶卡長老尼傳 uppaladāyikātherīapadānaṃ
(供養沙門食物後,31個大劫不下惡道,成為了一千次天后、一千次轉輪王王后、成就無數次地方王權、自此美麗、出身高貴、光彩奪人、擁有無數的資具、只投生到高貴和大財富的家庭、不遇到不好的事,最終抵達涅槃)
**57.**
在阿魯那瓦提(Arunavatiyā)城,有一位名叫阿魯那(Aruṇo)的剎帝利。
我是那位國王的妻子,我們一起生活。
**58.**
那時,我獨自坐下思考:
『我沒有做過任何善業,(死時)沒有(善業)可以帶走。
**59.**
「我必定會前往那個有大恐怖、極苦、
形貌可怕、非常可畏的地獄,對此我毫無疑問」。
**60.**
我這樣思考後,讓自己的心振作起來。
我去到國王那裡,說了這些話:
**61.**
「大王啊,我們身為女子,總是依附於男子
請賜予我一位沙門,剎帝利啊,我將供養他。」
**62.**
於是,國王給了我一位諸根已修的沙門。
我拿了他的缽,盛滿了最上等的食物。
**63.**
我裝滿了最上等的食物,連同芬芳的塗香(一起供養),
用一件大布覆蓋(缽),懷著喜悅的心給了他。
**64.**
由於那善業以及(當時的)心願與決意,
捨棄了人身之後,我去了三十三天(Tāvatiṃsaṃ)。
**65.**
我成為了一千次位天后。
我成為了一千次轉輪王王后
**66.**
此外,(我還獲得了)廣大的地方王權,數量多到無法計算。
以及各種其他無數的(福報),都是那業的果報。
**67.**
我的容貌如同青蓮華(Uppala),美麗端莊。
我具足女子的一切優點,出身高贵,光輝耀眼。
**68.**
在最後一生中,我投生於釋迦(Sākiya)族。
我成為了一萬名女子的首要者,是淨飯王(Suddhodana)之子的妻子。
**69.**
我對家庭生活感到厭離後,便出家而過無家的生活。
在第七天夜晚到來時,我證悟了四諦。
**70.**
衣、食、資具、臥坐具,
(多得)我無法計量,這就是(供養)食物的果報。
**71.**
聖賢啊,請憶念我所積聚的善業。
大英雄啊,為了您,我捨棄了許多(東西)。
**72.**
自從三十一劫以前,我作了那次布施以來,
我不曾投生到惡趣,這就是(供養)食物的果報。
**73.**
我只知道兩種趣(的去處):天界與人間。
我不知道其他趣(的去處),這就是(供養)食物的果報。
**74.**
我只投生於高貴、豪富、大財富的家族。
我不投生於其他家族,這就是(供養)食物的果報。
**75.**
在各種存在中流轉,受那善業(白色之業)的驅動,
我不曾見到任何不可意的事,這(善業)只帶來喜樂的果報。
**76.**
大聖賢啊,我於神通中得自在,於天耳界中得自在。
於他心通智中得自在。
**77.**
我證知宿命,清淨了天眼。
一切煩惱已徹底滅盡,今後不再有來生。
**78.**
大英雄啊,於義、法、詞句以及辯才無礙解之中,
我所生起的智慧,都是在您身旁(證得)的。
**79.**
我的煩惱已被燒盡……(我)住於無漏之境。
**80.**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我已完成佛陀的教導。
**81.**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我已完成佛陀的教導。」
以上就是優波拉達耶卡(Uppaladāyikā)比丘尼在世尊面前所說的這些偈頌。
AP.2.34 尸迦羅母親長老尼傳 siṅgālamātutherīapadānaṃ
**82.**
名為蓮華上(Padumuttaro)的勝者,是一切法的度彼岸者,
在十萬劫之前,出現了這位導師。
**83.**
那時,我在漢沙瓦提(Haṃsavatiyaṃ)城,出生於大臣家族。
(家族)有各種寶石的光輝,繁榮、興盛、大富。
**84.**
我與父親一同前往,受到大眾的圍繞。
聽聞了佛陀的法之後,我便出家而過無家的生活。
**85.**
出家後,我以身遠離惡業。
捨棄了惡口,清淨了謀生方式。
**86.**
我對佛、法、僧具有淨信,深懷敬意。
專心聽聞正法,渴望見佛。
**87.**
那時,我聽聞了一位比丘尼是「具樂者中最第一」。
我希求那個地位,並圓滿了(三)學處。
**88.**
於是,善逝(佛陀)懷著悲憫之心對我說:
『任何人對如來有堅定、穩固的信心,
以及具有良善、聖者稱讚的戒德,
**89.**
『對僧團有淨信,且有正直的看見,
人們說他並不貧窮,他的生命沒有虛度。
**90.**
『因此,有智慧者應致力於信、戒、
淨信與見法,憶念諸佛的教導。』
**91.**
我聽聞後心生歡喜,請問了我的(未來)願望。
那時,無等、無量的導師(佛陀)授記說:
『善良的女子啊,你對佛有信心,將獲得你所善願求的。
**92.**
『在十萬劫之後,將有出生於甘蔗(Okkāka)族,
以喬達摩(Gotamo)為姓氏的導師,出現於世間。
**93.**
『你將成為他法(教導)的繼承者,是他親生的、法所化生的(弟子)。
你將成為師傅的女弟子,名為尸迦羅(Siṅgālakassa)的母親。』
**94.**
我聽聞後心生喜悅,終生以慈心
侍奉那位勝者(佛陀),以各種修行親近導師。
**95.**
由於那善業以及(當時的)心願與決意,
捨棄了人身之後,我去了三十三天(Tāvatiṃsaṃ)。
**96.**
而在現在這最後一生,我在最勝的山城(Giribbaja)(王舍城),
出生於富有的長者家族,擁有大量珍寶的積聚。
**97.**
我有個兒子名叫尸迦羅(Siṅgālako),他喜歡邪道,
陷入邪見的執取,熱衷於禮拜各方(的迷信)。
**98.**
當他禮拜各種方向,為乞食而進入城市時,
導師(佛陀)站在路上看見了他,並給予教導。
**99.**
當他為他(尸迦羅)說法時,產生了轟動與驚奇。
兩億的男女(聽眾),都穿透了法
**100.**
那時,我前往集會,聽聞了善逝所說的法。
證得了須陀洹果後,我便出家而過無家的生活。
**101.**
由於渴望見佛,不久之後,
我修習那種隨念,證得了阿羅漢果。
**102.**
為了見佛,我總是前往(佛處)。
我見到了那悅人眼目的色身,從不感到滿足。
**103.**
那是由一切波羅蜜所生,是吉祥的居所,是最殊勝的。
那具足一切妙相的色身,我安住而從不感到滿足。
**104.**
勝者(佛陀)對那個德行感到滿意,將我立為第一。
(他說:)「尸迦羅(Siṅgālakassa)的母親,是『具信者中第一』。」
**105.**
大聖賢啊,我於神通中得自在,於天耳界中得自在。
於他心通智中得自在。
**106.**
我證知宿命,清淨了天眼。
一切煩惱已徹底滅盡,今後不再有來生。
**107.**
大英雄啊,於義、法、詞句以及辯才無礙解之中,
我所生起的智慧,都是在您身旁(證得)的。
**108.**
我的煩惱已被燒盡……(我)住於無漏之境。
**109.**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我已完成佛陀的教導。
**110.**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我已完成佛陀的教導。」
以上就是尸迦羅母親(Siṅgālamātā)比丘尼所說的這些偈頌。
AP.2.35 蘇卡長老尼傳sukkātherīapadānaṃ
**111.**
在九十一劫之前,出現了一位名為毘婆尸(Vipassī)的導師。
他容貌俊美,能洞察一切法。
**112.**
那時,我在槃頭摩提(Bandhumatiyā)城,出生於某個家族。
聽聞了聖賢(佛陀)的法之後,我便出家而過無家的生活。
**113.**
我博學多聞、持法、富有辯才,
並且是善巧說法者,履行勝者(佛陀)的教導。
**114.**
那時,我作了許多法談,為了大眾的利益。
死後,我投生到兜率天(Tusitaṃ),成為有名聲者。
**115.**
在三十一劫之前,出現了一位勝者,名叫尸棄(Sikhī),
以名譽照耀世間,是說法者中最優秀的
**116.**
那時,我也出了家,通曉佛陀的教導。
闡揚了勝者的言教之後,我又去了天界。
**117.**
同樣在三十一劫之前,出現了一位名為毘舍浮(Vessabhū)的導師。
他具足大智慧,那時我也一樣(出家說法)。
**118.**
出家後,我持法,闡揚了勝者的教導。
去了可愛的天城,享受了極大的快樂。
**119.**
在這個賢劫中,勝者中最尊的拘留孫(Kakusandho)佛出現了,
他是人們的歸依處,那時我也一樣(出家說法)。
**120.**
出家後,我闡揚了聖賢的教法,盡其一生。
死後,我去了天界,隨願前往各種生存地。
**121.**
就在這個劫中,導師拘那含牟尼(Koṇāgamananāyako)出現了,
他是世間的歸依處,寂靜者,已達不死(涅槃)。
**122.**
那時,我也出了家,在那位堅固者(佛陀)的教法中。
我博學多聞、持法,闡揚了勝者的教導。
**123.**
就在這個劫中,聖賢中最尊的迦葉(Kassapo)佛出現了,
他是世間的歸依處,寂靜者,已超越死亡的終點。
**124.**
在那位人間英雄(迦葉佛)的教法中出家後,
我通曉正法,別人盤問(法義時)毫無畏懼。
**125.**
大聖賢啊,我戒行清淨、有慚愧,並且精通三學。
我盡其一生作了許多法談。
**126.**
由於那個業報以及(當時的)心願與決意,
捨棄了人身之後,我去了三十三天(Tāvatiṃsaṃ)。
**127.**
而在現在這最後一生,我在最勝的山城(Giribbaja)(王舍城),
出生於富有的長者家族,擁有大量珍寶的積聚。
**128.**
當世間之主(佛陀)被一千位比丘圍繞著,
受到千眼帝釋天的稱歎,來到了王舍城(Rājagahaṃ)。
**129.**
『調御者與諸調御者、古來的結髮仙人們在一起,解脫者與諸解脫者在一起,
具有獅子般威嚴音聲的世尊,進入了王舍城(Rājagahaṃ)。』
**130.**
見到佛陀的威神力,聽聞功德的匯聚後,
我對佛生起淨信,盡己所能地供養他。
**131.**
後來某個時候,在法施(Dhammadinnā)(比丘尼)的跟前,
我離開家宅,便出家而過無家的生活。
**132.**
當頭髮被剪斷時,我燒盡了煩惱。
出家後不久,我便完全把握了(佛陀的)教導。
**133.**
然後,我在大眾集會中說法。
當法被宣說時,大眾穿透了法(證得道果)。
**134.**
知道有數萬生靈(證果)後,我感到極度驚奇。
一位對我生起極大信心的夜叉,巡行了山城(Giribbaja)(王舍城)後(說):
**135.**
「王舍城(Rājagaha)的人對我做了什麼?我如同飲了蜜般歡喜。
那些不親近蘇卡(Sukka)的人?她正在教導不死的境界啊!
**136.**
「那(法)是無可抗拒的,是不摻雜、迅速有效的。
有智慧的人飲用它,彷彿旅人對雨雲般。」
**137.**
大聖賢啊,我於神通中得自在,於天耳界中得自在。
於他心通智中得自在。
**138.**
我證知宿命,清淨了天眼。
一切煩惱已徹底滅盡,今後不再有來生。
**139.**
大英雄啊,於義、法、詞句以及辯才無礙解之中,
我所生起的智慧,都是在您身旁(證得)的。
**140.**
我的煩惱已被燒盡……(我)住於無漏之境。
**141.**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我已完成佛陀的教導。
**142.**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我已完成佛陀的教導。」
以上就是蘇卡(Sukkā)比丘尼所說的這些偈頌。
AP.2.36 美貌難陀長老尼傳 abhirūpanandātherīapadānaṃ
**143.**
在九十一劫之前,出現了一位名為毘婆尸(Vipassī)的導師。
他容貌俊美,是一切法的具眼者。
**144.**
那時,我在槃頭摩提(Bandhumatiyā)城,出生於一個繁榮、興盛的高貴大家族。
我生來美貌、可愛,並受到人們的敬重。
**145.**
我走近大英雄、世間之主毘婆尸(Vipassiṃ)佛,
聽聞法後,我歸依了人中之主(佛陀)。
**146.**
我守持戒律,在人中至尊(佛陀)涅槃後,
我在(佛陀的)舍利塔上,供養了一把金傘。
**147.**
我樂於布施、持戒,終生如此,死後,
捨棄了人身,我轉生到了三十三天(Tāvatiṃsu)。
**148.**
那時,我以十處(方面)勝過其他(天女),
即色、聲、香、味、觸,
**149.**
以及壽命、容貌、快樂、名聲,
還有主宰力,我獲得了這些並大放光彩。
**150.**
而在現在這最後一生,我出生在迦毘羅衛(Kapilavhaye)城,
是醯摩(Khemaka)釋迦族人的女兒,名為難陀(Nandā),頗有名聲。
**151.**
我擁有美貌的成就,這顯現出(我的)光輝。
當我長成青年,以美貌、青春與端莊所莊嚴時,
**152.**
那時,在釋迦(Sakyānaṃ)族人中,為了我(的婚事)發生了很大的爭執。
於是父親讓我出家,以免釋迦族因爭鬥而毀滅。
**153.**
出家後,我向人中之尊如來展示我的美貌
(佛陀)聽聞後並未(因此)接近我,他並不被我的美貌所迷惑。
**154.**
我也因為害怕見佛,而不去接受教導。
那時,善巧於方法的勝者(佛陀),以善巧引導我來到他身邊。
**155.**
這位善巧於道(方法)與神通者,示現了三位女子:
一位如天女般美貌,一位是中年婦女,一位是年老將死的婦人。
**156.**
看到這三種(形態)後,我深感震驚,對身體產生了厭離。
那時,我對存在生起了厭倦,導師(佛陀)便對我說:
**157.**
『難陀(Nande)啊,看看這個身體,它是有病的、不淨的、腐臭的。
它不斷地流出(穢物),是愚人所喜愛的。
**158.**
『修習不淨觀的心,專一、善於集中。
(思惟:)這個身體就像那個(示現的)一樣,那個就像這個一樣。
**159.**
『如此日夜不懈地觀察(身體)的人,
將以自身的智慧(透徹)洞察,然後你將解脫。』
**160.**
由於我不放逸、如理地思惟(觀察)後,
我如實地見到了這個身體,內外(皆是不淨)。
**161.**
於是,我厭倦了身體,內心也離了貪染。
我不放逸、解脫了(束縛),我寂靜、涅槃了。
**162.**
大聖賢啊,我於神通中得自在,於天耳界中得自在。
於他心通智中得自在。
**163.**
我證知宿命,清淨了天眼。
一切煩惱已徹底滅盡,今後不再有來生。
**164.**
大英雄啊,於義、法、詞句以及辯才無礙解之中,
我所生起的智慧,都是在您身旁(證得)的。
**165.**
我的煩惱已被燒盡……(我)住於無漏之境。
**166.**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我已完成佛陀的教導。
**167.**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我已完成佛陀的教導。」
以上就是美貌難陀(Abhirūpanandā)比丘尼所說的這些偈頌。
AP.2.37 半迦尸長老尼傳 aḍḍhakāsitherīapadānaṃ
**168.**
在這個賢劫中,出現了一位大名聲、出身婆羅門的(佛陀),
以迦葉(Kassapo)為姓氏,是說法者中最優秀的。
**169.**
那時,我出家後,在那位佛陀的教法中,
我守護波羅提木叉(戒律),並守護五根。
**170.**
我知量於飲食,並精勤於醒寤(修行)。
我安住於精進修行。
有一位漏盡的比丘尼。
**171.**
那時,我以瞋恨心辱罵(她),稱她為「妓女」。
由於那個惡業,我墮入了地獄遭受苦報。
**172.**
由於那個業的殘餘(果報),我在最後一生投生為妓女的女兒。
我備受他人支配,依附於他人生活。
**173.**
我出生在迦尸(Kāsīsu)國的富貴家族,但憑藉梵行的力量,
我具足美貌,如同天女一般。
**174.**
在最勝的山城(Giribbaja)(王舍城),人們見到我容貌端麗,
也便憑藉(過去)辱罵的力量,強迫我從事妓女的職業。
**175.**
我聽聞了最勝佛所開示的正法後,
由於具有過去(修行)的習氣,我便出家而過無家的生活。
**176.**
當我為了求受具足戒而前往勝者(佛陀)身邊時,
在途中聽聞有流氓駐守後,我透過使者獲告知能得具足戒。
**177.**
一切業已盡,福與罪亦皆盡。
我已渡越一切輪迴,並捨棄了妓女的職業。
**178.**
大聖賢啊,我於神通中得自在,於天耳界中得自在。
於他心通智中得自在。
**179.**
我證知宿命,清淨了天眼。
一切煩惱已徹底滅盡,今後不再有來生。
**180.**
大英雄啊,於義、法、詞句以及辯才無礙解之中,
我所生起的智慧,都是在您身旁(證得)的。
**181.**
我的煩惱已被燒盡……(我)住於無漏之境。
**182.**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我已完成佛陀的教導。
**183.**
我已證得四無礙解……我已完成佛陀的教導。」
以上就是半迦尸(Aḍḍhakāsi)比丘尼所說的這些偈頌。
AP.2.38 富樓那迦長老尼傳 puṇṇikātherīapadānaṃ
184.
「在毗婆尸(Vipassī)世尊、尸棄(Sikhī)佛、毗舍浮(Vessabhū)佛,
以及拘樓孫(Kakusandha)牟尼、拘那含牟尼(Koṇāgamana)引導者(的時代),
185.
「和於迦葉(Kassapa)佛的教法中,我出家了,
成為一位具足戒律的比丘尼,謹慎且守護諸根。
186.
「我多聞、持法、探問法義,
學習並受持教法,常親近聆聽(佛法)。
187.
「我在眾人之中宣講(佛法),於勝者的教法中,
憑藉廣博的學識,我變得溫和卻也驕傲。
188.
「在此最後一生中,如今於最勝城舍衛城(Sāvatthī),
我生為陶匠女奴,在給孤獨長者(Anāthapiṇḍika)的家中。
189.
「有一次我去取水,看見一位賤民(Sotthiya),
他站在水中,身體冰冷,我看見後便對他說:
190.
『我總是下水取水,即使寒冷也如此,
但我是因害怕主人責打而恐懼,因畏懼惡言而戰慄。』
191.
『婆羅門啊,你究竟在害怕誰?為何總是下水,
身體顫抖著,承受如此劇烈的寒冷?』
192.
『富樓那迦(Puṇṇikā)啊,你既然知道(我的情況),為何還問我?
我是在行善業,洗淨已造的惡業。』
193.
『無論年長或年輕,若人造作惡業,
以水洗淨身體,便能從惡業中解脫。』
194.
「我對正從水中上岸的他,說出了與法義相關的話語,
他聽聞後深受震撼,出家後證得阿羅漢果。
195.
「由於我生為女奴,未能圓滿,
但他們因此稱我為『富樓那(Puṇṇā)』,使我成為婢女。
196.
「後來得到長者(主人)的允許,我出家成為無家者,
不久之後,我便證得了阿羅漢果。
197.
「我於神通得自在,於天耳界得自在,
於他心通智,大牟尼啊,我已得自在。
198.
「我知宿命,清淨天眼,
一切煩惱已盡,不再有來生。
199.
「於義、法、語句,以及辯才無礙,
我的智慧清淨無垢,皆因最勝佛的威力。
200.
「透過禪修得大智慧,透過多聞得通達,
雖生卑賤之家,但業不會消失。
201.
「我的煩惱已被燒盡……(中略)……我住於無漏。
202.
「我已銘記於心……(中略)……我已完成佛教導的任務。
203.
「四無礙解……(中略)……我已完成佛教導的任務。」
AP.2.39 菴摩帕莉長老尼傳 ambapālitherīapadānaṃ
**204.**
「那位名為『弗沙』(Phussa),光芒輝耀的大聖賢,
我曾是他的妹妹/姐姐,出生在剎帝利種姓家族中。
**205.**
「聽聞他的教法後,我心生淨信,
在廣行大布施後,我發願祈求(獲得)美貌的成就。
**206.**
「距今三十一劫以前,導師尸棄佛 (Sikhī) —— 世間的至高領導者,
出現於世,照亮世間,是三界的皈依處、勝者。
**207.**
「那時,在可愛的塔杜那城 (Tadāruṇapure),我出生於婆羅門種姓家族。
(有一次)我心懷憤怒,對一位心已解脫的比丘尼下了詛咒。
**208.**
「(我罵她:)『你這行為不檢的妓女!敗壞勝者教法的女人!』
就這樣辱罵了她,由於那個惡業的緣故,
**209.**
「我墮入了可怕的地獄,遭受極大的痛苦。
從那裡死後,投生於人間,成為一位苦行者。
**210.**
「我一萬世都從事妓女(Gaṇikā)的職業。
我無法從那個惡業中解脫,就像服下了劇毒一樣。
**211.**
「(後來)我在迦葉佛 (Kassapa) 的勝者教法中,修習了梵行(出家生活)。
由於那個業的果報,我得以轉生於三十三天(Tidasa)的天界城市。
**212.**
「在最後這一世(生命)中,我是化生(無須父母孕育)的。
我出生在一棵芒果樹的枝椏間,因此我被命名為『菴摩帕莉』(Ambapālī)(意為:芒果園的女守護者)。
**213.**
「(雖然早年)被無數(Koṭī)追求者圍繞,我最終在勝者的教法中出家。
我,作為佛陀的親生女兒(意指法身慧命之女),已證得了不退轉處(阿羅漢)。
**214.**
「我於神通得自在,於清淨的天耳界得自在,
大聖賢啊,於他心通智,我已得自在。
**215.**
「我知宿命,清淨天眼,
一切煩惱已盡,不再有來生。
**216.**
「於義、法、語句,以及辯才無礙,
我的智慧清淨無垢,皆因最勝佛的威力。
**217.**
「我的煩惱已被燒盡……(中略)……我住於無漏。
**218.**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中略)……我已完成佛教導的任務。
**219.**
「四無礙解……(中略)……我已完成佛教導的任務。」
以上就是菴摩帕莉比丘尼 (ambapālī bhikkhunī) 所宣說的這些偈頌。
AP.2.40 可愛長老尼傳 pesalātherīapadānaṃ
220.
「在此賢劫中,有一位出身婆羅門族、具大榮耀者,
名為 Kassapo(迦葉),是說法者中最卓越者。
221.
「在優越的 Sāvatthī(舍衛城)城中,我生於居士家庭。
誕下(那位)最勝的佛陀(Jinavara)後,我見聞了他的教導。
222.
「我皈依那位英雄(Vīra),並受持戒律。
某時,那位大英雄(Mahāvīro)在眾人的集會中,
223.
「這位人中之雄闡明了自己最高證悟的智慧
未曾聽聞的法,以及過去的苦難等等。
224.
「我獲得了眼(智)、智慧與辯才,以及明澈的洞察。
聽聞之後,我領受了(教法),並向比丘們請益。
225.
「憑藉那善業、意向與決心,
我捨棄人身後,往生至三十三天(Tāvatiṃsa)。
226.
「於最後一世,如今我生於大富長者之家。
我親近佛陀(Buddha)與正法(Saddhamma),聽聞指向真諦(Sacca)的教導。
227.
「出家後不久,我思惟一切真諦的實義,
斷盡所有煩惱流漏(Āsave),證得了阿羅漢果(Arahatta)。
228.
「我於神通(Iddhī)得自在,於天耳界(Dibbāya sotadhātuyā)亦得自在。
大聖賢(Mahāmune)啊!我於他心知曉(Cetopariyañāṇa)得自在。
229.
「我知曉過去生(Pubbenivāsa),清淨了天眼(Dibbacakkhu)。
一切煩惱已徹底滅盡,如今不再有來生(Punabbhavo)。
230.
「於義、法、語言,以及辯才無礙之中,
我的智慧清淨無染,這皆因最勝佛陀(Buddhaseṭṭhassa)的加持。
231.
「煩惱(Kilesā)已被我燒盡,一切存在(Bhavā)皆已根除。
如巨龍(Nāgī)掙斷束縛,我住於無漏(Anāsavā)之境。
232.
「我已銘記於心地學習,得以親近我的佛陀(Buddha)。
我已獲證三明(Tisso vijjā),完成佛陀的教導。
233.
「四無礙解(Paṭisambhidā),八解脫(Vimokkhā),
以及六神通(Chaḷabhiññā)皆已親證,佛陀的教導已完成。」
可愛(Pesalā)比丘尼如此宣說了這些偈頌。
《巴利聖典•小部•傳記》
Apadāna
版權:© 正智居士 (陳孝準)
只要不增添刪減,任何人皆可重印
非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