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清淨導論,帕奧禪師所著的《親知實見》,AN6.25)
禪修要訣、前提:放鬆、放下到極點
1. 想像佛陀的影像(帕奧禪師教導,可有可無)
2. 接著同時開始憶念佛陀的多項功德/ 或選一個名號來持續專注念誦:
3. 憶念的內容如下:
建議背誦:
Itipi so bhagavā arahaṁ[1] sammā-sambuddho[2],
Vijjā-caraṇa-sampanno[3] sugato[4] lokavidū[5]
Anuttaro purisa [6]
damma-sārathi [7]
satthā deva-manussānaṁ [8]buddho [9] bhagavāti[10]
“那位跋葛瓦亦即是:
[1]阿羅漢
1. 遠離煩惱
2. 破除煩惱之賊
3. 破除輪迴
4. 應受資具的供養
5. 不秘密地行惡
[2]正自觉者
1. 自己正覺一切法,例如四聖諦
[3]明行具足
1. 明:獲得三明(天眼明,宿命明,漏盡明)/ 八明 (六通+觀智+ 意所成神變—即變出一個意生身的能力)
2. 行:各種美德,例如守護根門,飲食知量,致力於清醒,具有七法(信、慚、愧、多聞、精進、念、慧),具有禪那
[4]善至
1. 具有正行(由於上述的行,已經斷除一切煩惱/由於完成了三十波羅蜜而給與一切世間利益與快樂/不作欲樂和苦行)
2. 具有正語(即是在適當的場合而說妥當的話)
[5]世间解
1. 完全了解世間
2. 行世間
a. 一世間,是一切有情依食而住
b. 二世間,是名與色
c. 三世間,是三受
d. 四世間,是四食
e. 五世間,是五取蘊
f. 六世間,是六內處
g. 七世間,是七識住
i. 有些眾生各別有不同的身、不同的想 (注釋書:如人那樣,他們的結生識,可以是三因、二因、或無因結生)
ii. 有些眾生各別有不同的身,但同樣的想(注釋書:如初禪天那樣,都同樣到達初禪)
iii. 有些眾生各別有同樣的身,但不同的想(注釋書:如二禪那樣,可以是因爲培養無尋、無伺的禪那或無尋唯有伺的禪那,所以種種想)
iv. 有些眾生各別有同樣的身、同樣的想(注釋書:第三禪天和第四禪天衆生都歸爲這識住)
v. 空無邊處
vi. 識無邊處
vii. 無所有處
h. 八世間,是八世間法(得到與得不到、有追隨者與無追隨者、毀與譽、樂與苦)
i. 九世間,是九有情居
i. 有些眾生各別有不同的身、不同的想 (注釋書:如人那樣,他們的結生識,可以是三因、二因、或無因結生)
ii. 有些眾生各別有不同的身,但同樣的想(注釋書:如初禪天那樣,都同樣到達初禪)
iii. 有些眾生各別有同樣的身,但不同的想(注釋書:如二禪那樣,可以是因爲培養無尋、無伺的禪那或無尋唯有伺的禪那,所以種種想)
iv. 有些眾生各別有同樣的身、同樣的想(注釋書:第三禪天和第四禪天衆生都歸爲這識住)
v. 無想有情天的天神
vi. 空無邊處
vii. 識無邊處
viii. 無所有處
ix. 非想非非想處
j. 十世間,是十處
i. 應指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等十處
k. 十二世間,是十二處
l. 十八世間,是十八界
3. 有情世間
a. 知道一切有情的意欲,知其隨眠,知其習性,知其勝解
b. 及知諸有情的少垢,多垢
c. 利根,鈍根
d. 善的行相,惡的行相
e. 易教化的,難教化的
f. 有能力的,無能力的
4. 空間世間
a. 知道一個輪圍世界的構成
[6]無上士
1. 佛陀的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沒有人能相比
[7]调御丈夫
1. 他能調御其應調御的眾生
[8]天人导师
1. 是天神與人類的導師
[9]佛陀
1. 已經覺悟了一切所應知道的
2. 自己覺悟四聖諦,亦令其他有情覺悟
[10] 世尊”
1. 有最勝的德行,是一切有情中最上,是尊敬的老師
-可以只選一項例如‘阿羅漢’ 的功德含義,取其意思為所緣,並一再憶念它為‘阿羅漢,阿羅漢’
-如此思維可以達到禪那
*當禪修者信心退落,內心乏味時,最佳武器是修佛隨念
(參考清淨導論,AN6.25)
憶念的內容如下(建議背誦):
‘svākkhāto[1] bhagavatā dhammo
sandiṭṭhiko[2] akāliko[3] ehipassiko [4]
opaneyyiko[5] paccattaṃ veditabbo viññūhī [6]’ti
法是:
(一)善說,
1. 教法方面
a. 佛陀所說的初中後都是善的
b. 有義,有文采的
c. 不顛倒的
2. 出世間法方面:
a. 聖道是不採取二極端而從中道的,說此中道故為善說
b. 諸沙門果是止息煩惱,說此煩惱的止息故為善說
c. 涅槃的自性是常恒、不死、安全所、皈依處等,說常恒等的自性故為善說
(二)自見
1. 證得四向四果及涅槃九種出世間法的人,他們不是依照對別人的信而行,而是各各依其觀察智自見的
(三)無時的
1. 在聖道生起之後立刻給予聖果
(四)來見的
1. 因為出世間法的確存在,加上它遍清淨
(五)引導的
1. 引導進入涅槃的
(六)智者各自證知的
1. 智者自己證知:我修道,我證果,我證滅
禪修要訣、前提:放鬆、放下到極點
--可以只選一項例如‘善說’ 的含義,取其意思為所緣,並一再憶念它為‘善說,善說’
-如此思維可以達到禪那
(參考清淨導論,AN6.25)
憶念的內容如下(建議背誦):
suppaṭipanno善行道者[1] bhagavato sāvakasaṅgho,
ujuppaṭipanno正直行道者[2] bhagavato sāvakasaṅgho,
ñāyappaṭipanno真理行道者[3] bhagavato sāvakasaṅgho,
sāmīcippaṭipanno正當行道者[4] bhagavato sāvakasaṅgho,
yadidaṃ cattāri purisayugāni aṭṭha purisapuggalā[5],
esa bhagavato sāvakasaṅgho
āhuneyyo pāhuneyyo dakkhiṇeyyo [6] añjalikaraṇīyo [7]
anuttaraṃ puññakkhettaṃ lokassā[8]’ti
僧眾是:
[1]善行道者
1. 在聖道之中的人,因他們具足正行道故為善行道
2. 在聖果中的人,由於過去的正道而證得其當證的
[2]正直行道者
1. 不取兩種極端依於中道而行道
2. 捨棄了身語意的彎曲及不正等的過失行道
[3]真理行道者
1. 「真理」即涅槃,為涅槃而行道,故為「真理行道」
[4]正當行道者
[5]四雙八士
1. 即證得初(須陀洹)道者及證得(須陀洹)果者為一雙,像這樣共有四雙
2. 八士是依單人來說
[6] 應該被奉獻、應該被供奉、應該被供養
1. 因為能令施者有大果
2. 實無尊客如僧眾,因為僧眾僅在一佛期間可見,而且純一無雜,具備令人敬愛的(戒等)諸法故
[7]值得合掌
[8]世間無上的福田
禪修要訣、前提:放鬆、放下到極點
--只選一項例如‘善行道者’ 的含義,取其意思為所緣,並一再憶念它為‘善行道者,善行道者’
-如此思維可以達到禪那
(參考清淨導論,AN6.25)
禪修要訣、前提:放鬆、放下到極點
不斷憶念自己沒有毀壞的戒德(五戒/八戒/十戒/比丘戒等等)
-如此思維可以達到禪那
(參考清淨導論,AN6.25)
禪修要訣、前提:放鬆、放下到極點
不斷憶念布施時的情景,並思維:自己實在有利得啊!在吝嗇的人當中,能去除吝嗇,是布施者 (只是建議)
-如此思維可以達到禪那
(參考AN6.25)
放鬆、放下到極點後,
思維
1. 有四大王天,有三十三天,焰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梵眾天
2. 他們因為具備那樣的信/施/戒/聞/慧,故死後得生彼處。我也具有這樣的信/施/戒/聞/慧
-如此思維可以達到禪那
放鬆、放下到極點後,
不斷思維
1. 「死將來臨」
2. 或「命根將斷」
3. 或「死,死」
-如此思維可以達到禪那
*缺乏悚懼感,並對努力禪修感到無聊時,最佳武器是修死隨念
(參考AN4.34,9.36,10.60,SN43.12-44,清淨導論)
放鬆、放下到極點後,
不斷思維涅槃的特性:
1. 涅槃是寂靜的,勝妙的
2. 即一切行(業)的止息、一切依著的捨斷
3. 輪迴的摧毀
-如此思維可以達到禪那
(參考SN54.10,清淨導論,無礙解道, luang ta siri, ajahn brahm)
1. 到林野,或到樹下,或到空屋
2. 坐下,盤腿
3. 定置端直的身體
4. 建立面前的念後(ajahn brahm: 指將念作為優先事項),他只具念地吸氣、只具念地呼氣。同時放鬆、放下到極點
5. 接著學習以下:
【身】
1. 當吸氣、呼氣長時,知道吸氣、呼氣長
2. 當吸氣、呼氣短時,知道吸氣、呼氣短
3. 當吸氣、呼氣時,經驗著一切身
a. 《清淨導論》:呼吸的整個過程
b. Ajahn brahm: 你看到呼吸進的演變:它到達頂點,然後漸漸退去,到完全褪去。你甚至看見呼吸進和呼吸出之間的停頓。之後你看見呼吸出的醞釀,開展,每一刻的轉變,到達頂點,褪去,褪至虛無。再觀察那個停頓和接下來的吸氣。
4. 當吸氣、呼氣時,使身行輕安
a. 《無礙解道》:平息身體的前屈、搖動、震動等
b. 《清淨導論》:當身心熱惱時呼吸會很粗,反之則會很微細
c. Ajahn brahm: 當一個人舒適地和呼吸在一起,它會自動平息。或者可以在心裡說‘平靜,平靜,平靜’
【受】
5. 當吸氣、呼氣時,經驗著喜 (進入初禪)
6. 當吸氣、呼氣時,經驗著樂
7. 當吸氣、呼氣時,經驗著心行 (心的情緒、狀態)
8. 當吸氣、呼氣時,使心行輕安 (慢慢拋下尋、伺、喜、樂等禪支,進入更高的禪那)
【心】
9. 當吸氣、呼氣時,經驗著心
10. 當吸氣、呼氣時,使心喜悅
11. 當吸氣、呼氣時,集中著心
12. 當吸氣、呼氣時,使心解脫 (這四步驟為進入第四禪,因為進入第四禪的心清爽、滿足、集中、解脫於其餘一切禪支和煩惱)
(Luang ta siri 說身-心的步驟是完成止禪的修行,法念住部分是完成觀禪的修行)
【法】
13. 當吸氣、呼氣時,隨觀無常
a、 Luang ta siri:當呼吸入就是一個生,呼吸出時就是死。呼吸入就是一個生,呼吸出時就是滅,生滅。這個名色法的生滅。所以觀法如法的意思,就是看到呼吸出入的生滅,或者說這個呼吸出入或五蘊的生滅。呼吸入就是生、呼吸出就是滅,一直看到生滅。好比喻為見到五蘊,這個呼吸入就是生、呼吸出就是死,不斷在生死生死。這個就是關於無常觀。
14. 當吸氣、呼氣時,隨觀著離貪
a. Luang ta siri: 接著我們就會對五蘊產生厭離。呼吸入、呼吸出,對五蘊產生厭倦、厭離、離欲
15. 當吸氣、呼氣時,隨觀著滅
a. 此時證悟道果,看見作為‘滅’的涅槃
16. 當吸氣、呼氣時,隨觀著捨離
a. 證悟道果後永久捨離部份或全部煩惱
(參考清净導論,DN22義注修法的詳細版)
-放鬆、放下到極點後,重複專注念誦其中一個身體部分,例如‘頭髮、頭髮....’,便可以進入禪那。
如果思維它們不乾淨、讓人厭倦的性質,為在修習觀禪,可以生起道果、涅槃
-知道身體由以下32個部分組成 (根據清净導論分法)
1. 髮皮組5個:髮、毛、爪、齒、皮
2. 肉腎組5個:肉、腱、骨、骨髓、腎臟
a. 中醫腎主骨
3. 胸部組5個:心臟、肝臟、肋膜、脾臟、肺臟
4. 腸胃組5個:腸、腸間膜、胃中物、糞、腦
5. 脂肪組6個:膽汁、痰、膿、血、汗、脂肪
6. 液體組6個·:淚、膏、唾、涕、關節滑液、尿
-透過以下的方向建立對它們的厭惡認知
1. 顔色:例如在用餐時看到黑色的東西
2. 形狀:例如在用餐時看到不明圓柱體
3. 氣味
4. 所依:它們依靠膿血而生長
5. 處所:在不净的其他31身分上
🟠各種隨念的觀想法🟠
如果只是普通的禪修,如果抓取來觀察的圖像,比如說抓住佛像的圖像,這就是“遍處。”
如果作為“遍處”,捉住佛陀的圖像配合呼吸的進出,遍處就能達到四禪。“出入息念”也可以達到四禪,之所以需要搭配出入息念,是為了防止心散亂。
有人他可能說他已經知道了,佛隨念能容易抓住。那“法隨念”呢?
這“法隨念”則抓住琉璃般的茉莉花來代替,這也同時屬於佛隨念。在心裡想,想成一個圖像,就像一個晶瑩閃亮的茉莉花從佛陀的口中出來。這被視為法隨念,但需要強大的心力。
接著是“僧隨念”,這僧隨念也不難,抓住僧人的圖像為所緣。
“戒隨念”,這就憶念著戒律,但心仍然留在出入息念禪修業處。
“舍隨念”這我們可以抓取(布施的圖像),意思就是說,用我們曾經布施時的圖像作為替代,來結合跟出入息念禪修業處。
接下來,“天隨念”就想着天神的圖像,抓住畫的圖也行,任何一張圖像都可以來作為隨念。
接著,“死隨念”可以抓取任何一位亡者的圖像來想象,並配合出入息。
然後接著是,“涅槃隨念”,這我們沒有可抓取的圖像,如果我們抓取佛陀的圖像來代替也行,因為第一位抵達涅槃的人就是佛陀,就抓取佛陀的圖像來代替吧。但思維禪修的方向是向著涅槃的方向的,即用“Nippanang”(涅槃)或“Nippanang Sukhang”(涅槃是幸福的)這些都可以。
這裡總結一下,如果善於修行是能夠達到四禪的,這裡每樣都可以達到。請理解,貧僧不是說任何人愚笨,貧僧視所有人都是聰明的。
摘自 龍婆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佛法解脫》第267期,第44頁
🟠 Various Contemplations methods 🟠
If it’s just ordinary meditation, if you grasp images to observe, for example, holding onto the image of a Buddha statue, this is called "kasiṇa."
If as "kasiṇa," you hold the image of the Buddha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in-and-out breath, you can reach the fourth jhana. "Mindfulness of in-and-out breathing" can also achieve the four jhanas; it is necessary to incorporate it to prevent the mind from scattering.
Some may say they already know that mindfulness of the Buddha is easy to grasp. What about "mindfulness of the Dhamma"?
For "mindfulness of the Dhamma," you can substitute it with the image of a crystal-like jasmine flower, which also belongs to mindfulness of the Buddha. In your mind, visualize it as a sparkling jasmine flower emerging from the Buddha's mouth. This is considered mindfulness of the Dhamma, but it requires strong mental strength.
Next is "mindfulness of the Sangha," which is also not difficult; you hold the image of a monk as the object of meditation.
"Mindfulness of precepts" means to remember the precepts, but the mind still remains on the object of in-and-out breathing meditation.
"Mindfulness of giving" allows us to grasp the image of giving, meaning we use the image of our past acts of generosity as a substitute in conjunction with in-and-out breathing meditation.
Next, "mindfulness of deities" involves contemplating the image of deities; any picture can serve as a focus for mindfulness.
Then, "mindfulness of death" can involve imagining the image of any deceased person while coordinating with in-and-out breathing.
After that is "mindfulness of nibanna." Here, we don't have an image to grasp; if we take the image of the Buddha as a substitute, that's fine, as the first to reach nibanna was the Buddha, so let’s take the image of the Buddha as a substitute. But the direction of meditative thought is towards nibanna, using terms like "Nippanang" (nibanna) or "Nippanang Sukhang" (nibanna is happiness).
To summarize, if one is proficient in practice, they can achieve the four jhanas; everything here can lead to that. Please understand, the humble monk does not say anyone is foolish; the humble monk sees everyone as intelligent.
Excerpted from Teacher Lersi Lingdam, Wat Thasung
"Teaching of Liberation," Issue 267, Page 44
#听僧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