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過著比死亡更痛苦的生活’--這個教導,是世尊在祇園精舍時針對憍薩羅(Kosala)國王所講述的。當時憍薩羅國王在夜間聽到四種地獄眾生的叫聲:一個只喊「du」(痛苦),一個喊「sa」(持續),一個喊「na」(沒有),一個喊「so」(那個)。這些眾生前世是舍衛城(Sāvatthi)的王族子弟,因侵犯他人嚴加守護的婦女,沉迷情慾,造下諸多惡業,死後轉生於舍衛城邊境四口鐵鍋中,承受六萬年煎熬後浮出鍋面,看見鍋口鐵蓋時哀嚎:「何時才能解脫這痛苦?」四人接連發出巨大慘叫。
國王聽聞後恐懼顫慄,徹夜未眠直至黎明。婆羅門們清晨覲見時,發現國王神色不安。國王說:「老師們,我昨夜聽到四種恐怖聲音。」婆羅門們甩手驚呼:「這是凶兆啊,大王!」國王問:「有化解方法嗎?」他們回答:「雖然可簡單處理,但我們學識淵博,建議舉行四牲祭。」國王立即下令:「速備四象、四馬、四牛、四人,從鵪鶉開始,每類四隻動物,舉行全四祭為我消災。」婆羅門們暗自欣喜:「能大吃魚肉,還能獲厚利」,假裝忙碌籌備祭壇,實則盤算利益。
茉莉卡(Mallikā)王后詢問國王:「為何婆羅門如此忙碌?」國王不耐煩道:「你只關心自己享樂,哪知我的痛苦!」王后追問詳情,國王說:「我聽到不祥之聲,婆羅門說這威脅王權、財富與性命,要殺生祭祀。」王后建議:「何不請教天人間最尊貴的婆羅門——正等覺者?」國王問:「誰是正等覺者?」王后答:「喬達摩佛陀。」國王恍然大悟:「我竟未想到請教佛陀!」
國王清晨乘御駕至祇園,禮敬世尊後稟報:「昨夜聞四聲慘叫,婆羅門要殺生祭祀。這些聲音預示什麼?」佛陀說:「大王勿憂,這是地獄眾生受苦哀嚎,非獨您聽見,古時國王們也聽過。當他們聽從智者勸誡停止殺祭,百姓都得安樂。」於是應王請求講述過去因緣:
過去波羅奈(Bārāṇasi)國梵授王(Brahmadatta)統治時,菩薩投生迦尸(Kāsi)某婆羅門家,見愛慾過患後出家修行,證得神通與禪定,住喜馬拉雅山美景處。當時國王同樣聞四聲慘叫,婆羅門建議殺生祭祀。當祭壇備妥,百姓被帶往刑場時,菩薩以天眼觀見此事,決定:「我當救度眾生。」便飛臨王宮花園,坐於吉祥石上如金像般輝耀。
首席祭司的大弟子質疑:「老師,吠陀中豈有殺生得福之法?」祭司呵斥:「你只管守護國王財富!我們能吃魚肉獲利,閉嘴!」弟子拒絕參與,轉向菩薩求教。菩薩問:「國王治國公正嗎?」弟子答:「國王賢明,但聽信婆羅門殺生消災之議。」並請示:「尊者可知這些聲音緣由?能否救百姓免死?」菩薩答:「若國王來問,我當解答。」
國王親至花園禮敬菩薩,菩薩闡明真相:「這些眾生前世侵犯人妻,於波羅奈城邊四口鐵鍋受煎煮。當他們想完整表達時,因業力深重只能喊出單字。」隨即完整解釋四聲含義:
53.
'我們過著比死亡更痛苦的生活(dujjīvitamajīvimha),當有值得佈施的對象時卻不給予(ye sante na dadamhase)。
雖然擁有財富(vijjamānesu bhogesu),卻未能為自己建立庇護(dīpaṃ nākamha attano)。'
菩薩(bodhisatto)說明:「這個地獄眾生想完整說出這首偈頌卻因業力而無法完成。」於是菩薩以智慧補完整首偈頌並解釋。其餘幾個聲音也是同樣情況。
其中喊「sa」的眾生想說的是這首偈頌:
54.
「整整六萬年(saṭṭhi vassasahassāni),
完全滿貫無缺(paripuṇṇāni sabbaso)。
在地獄中被煎煮(niraye paccamānānaṃ),
何時才是盡頭(kadā anto bhavissatī)?」
喊「na」的眾生想說的是這首偈頌:
55.
「根本沒有盡頭(natthi anto),為何會有盡頭(kuto anto)?
連盡頭的影子都看不見(na anto paṭidissati)。
尊者啊!這都是因為我們當初(tadā hi pakataṃ pāpaṃ),
犯下的滔天惡業(mama tuyhañca mārisā)。」
喊「so」的眾生想說的是這首偈頌:
56.
「所以現在我終於明白(sohaṃ nūna ito gantvā),
若能獲得人身(yoniṃ laddhāna mānusiṃ)。
必當樂善好施(vadaññū sīlasampanno),
廣積諸多善業(kāhāmi kusalaṃ bahun)。」
菩薩(bodhisatto)一一解釋這些偈頌後,對國王說:「大王,這些地獄眾生(nerayikasatto)因惡業太重,無法完整表達這些詩句。他們只是在承受業報時發出哀嚎。您聽到這些聲音不會有任何危險,請不要恐懼。」
國王聽從勸告,釋放所有百姓,派人敲響金鼓(suvaṇṇabheri),徹底摧毀了祭祀場(yaññāvāṭaṃ)。菩薩(bodhisatto)救度大眾後,停留數日,最終保持禪那往生梵天(brahmaloke)。
世尊(satthā)講完這個法義開示,揭示真理後總結本生故事:「當時祭司(purohita)的首席弟子是舍利弗(Sāriputto),而那位苦行者(tāpaso)正是我自己。」
為什麼我們為人要正直?
因為當我們思想、 說話、 行為都沒有任何過失時;根本沒有人能夠正當地斥責和批評我們
我們將能極度自信和霸氣😂 😂
他們要來攻擊我們? 理虧,沒法站穩住腳
就算敵眾我寡;我們卻站在道德高地:大自然在我們這邊,佛法僧在我們這邊,全世界的善人在我們這邊,全世界的智者在我們這邊,全世界的如法天神都在我們這邊
我們氣勢磅礴,勢不可擋,敵人看到我們都撒尿;是不是很型? 😂
所以做好人絕對沒有損失,值得一做 😂
Why Should We Be Upright?
Because when our thoughts, words, and actions are free from fault—no one can rightfully condemn or criticize us.
We become supremely confident and unstoppable. 😂😂
They want to attack us? They’re in the wrong—they can’t even stand firm.
Even if outnumbered, we hold the moral high ground:
Nature is on our side.
The Buddha, Dhamma, and Sangha are on our side.
All the virtuous people in the world are on our side.
All the wise in the world are on our side.
All the righteous deities of the world are on our side.
Our presence is overwhelming, indomitable—our enemies piss themselves at the sight of us. Pretty impressive, right? 😂
So, being a good person has zero downsides—totally worth it. 😂
翻譯:Chin wai ming
這個故事是佛陀在祇園精舍時,對一位貪婪的比丘所講的。這位比丘對於自己的衣食等資具不滿足,整天想著「哪裡有僧團供食?哪裡有邀請?」到處尋找,只熱衷於談論物質享受。這時,一些對他懷有善意的比丘,出於對他的憐憫,向佛陀報告了此事。佛陀召喚他來問道:「比丘,聽說你很貪心,是真的嗎?」比丘回答:「是的,尊者。」佛陀說:「比丘!你依靠我的教導出家,為什麼還會如此貪婪呢?貪婪是惡習;你在前生因為貪婪,不滿足象屍和其他殘骸,闖入大森林。」於是,佛陀講述了一個過去的故事。
從前,梵與王統治波羅奈時,城中有一隻貪婪的烏鴉,對象的屍體和其他殘骸不滿足。牠心想:「森林是什麼樣子的?」於是他去了森林,但對那裡找到的果實也不滿意。接著,他來到恆河岸邊巡遊,看到一對非常美麗的紅頭雁,心想:「牠們一定在恆河岸邊找到很多肉吃。我去問問牠們,看看能不能找到和牠們一樣的食物,變得和牠們一樣美麗。」於是他靠近紅頭雁,坐下來,吟誦兩首詩問道:
135.
「你色彩斑斕,形態優美,身體豐滿,羽毛鮮紅,
哦,紅頭雁!你如此美麗,面容清澈明亮。
136.
在恆河岸邊,你以鱖魚、鯉魚、羅非魚、鯉魚,
和所有在恆河游動的魚為食嗎?」
紅頭雁用第三首詩反駁他說:
137.
「我不吃潮水中的屍體,也不吃躺在林中的;
我吃的是水草和小蟲,朋友!這就是我的食物。」
烏鴉於是吟誦兩首詩:
138.
「紅頭雁,我無法相信你的話。
我吃的是村子裡用鹽和油醃過的東西,
由人製作乾淨美味的米飯配肉醬;
但我的羽毛顏色,為何不如你?」
139.
「人類的飯食潔淨,佐以肉醬,
可我的羽色黯淡無光,
孔雀啊,為何你能如此美麗?」
於是紅頭雁告訴烏鴉他羽色醜陋的原因,並對牠說法,吟誦以下詩句:
140.
當你傷害人類時,
心中充滿恐懼戰慄,
戰戰兢兢地進食,
這就是你醜陋的原因。
141.
烏鴉啊!你因惡行與全世界為敵,
即使得到食物也無法安心享用,
這就是你醜陋的原因。
142.
朋友!我進食時不傷害任何生命,
我心中無憂無懼,安然自在。
143.
你應當培養這種特質,超越惡習,
以不傷害之心在世間行走,
你會像我一樣受人喜愛。
144.
不殺生、不傷害、不壓迫、不唆使(別人殺生),
對一切眾生懷抱慈心,
這樣的人永遠不會與任何人結怨。」
紅頭雁告訴烏鴉:「如果你希望被世人所愛,就必須完全遠離惡意。」
但烏鴉聽完卻大喊:「你們不告訴我真正的覓食處,可惡!」便飛回波羅奈的垃圾堆去了。
當佛陀結束這個開示時,他宣講了真理——在講完真理後,貪婪的比丘證得三果——佛陀總結道:「那時的烏鴉就是貪吃的比丘,雌紅頭雁是羅睺羅的母親,而雄紅頭雁則是我。」
《不要作任何惡》
我們從出生到現在,做了善業,也做了不善業。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是真的!
當我們作惡的時候,我們會給智者指責,我們會有不良好的聲譽,我們面對大眾會沒有自信 ,我們會被懲罰,可能會被罰款而失去大量金錢,可能被剝奪一些權利。(Ud.76)
當別人討論一些惡行時,我們便會想起自己也有做過這些行為,心慌意亂懷疑他們是否在說自己呢?
當別人被懲罰時,也會害怕自己是否也很快會被懲罰? (MN129)
最重要的是,我們會後悔,心裡會不安,我們會自己譴責自己(AN2.18)
五戒十善業其實是很基本的,如果持好它們,將會大大減少我們的煩惱。
身體方面,願我們不要殺生,偷盜,邪淫,飲酒
語言方面,願我們不要說謊;離間別人,說粗惡語說粗口,罵人;說無用的廢話,在不適當的時機說不適當的話,要言之有物。
意念方面,願我們不要有任何一刻想佔有屬於別人的東西;不要想別人被打,被殺害,去死,消失;不要否定因果,父母的恩德,輪迴轉世,不要否定這個世界真的有具有神通的修行人宣說有過去未來世 (MN41)
假如犯了以上任何的罪行,過後心清醒,有正念的時候,我們會很慚愧,無地自容;就算沒有人去責備我們,我們也會自己責備自己。
五戒十善其實還不夠。任何不善法都會為自己和別人造成困擾。
有些不善法或惡業,並沒有破五戒十善業,但做了之後自己依然會後悔的。
例如我慢。有時我們可能會覺得自己很厲害,不尊重別人,不守規矩。有時我們會抬高自己,貶低他人(MN15);有時我們會自我炫耀;有時我們會想表現自己;有時我們會覺得自己很重要。有時我們會帶著自我和人比較,會自卑,會覺得自己和人平起平坐。當心靈水平越來越高,再回顧過去,就會覺得羞愧死了。
有時一丁點不太過份的嗔心惡意,連初果聖者都可能有。曾經有在家見法者(他是泰國目前最具影響力的隆波所認證的弟子之一),曾經惡意說了些話讓競爭對手的心失去力量。過後很快他的心便沒有了力量了足足幾天,就算一直有修行也不能讓心有力量。每當想起此事,可能也會造成一點懊悔吧。
或者一些說話,未到很嚴重的粗惡語,可能是一些諷刺的說話,貶低的說話,取笑的說話,說完會傷害到對方,讓對方難受。或者說是非, 在別人背後說人壞話。過後我們自己的心也不會好受。
或許未到破戒,但我們可能在社會上爭名奪利,自私自利,後來反思也會覺得自己讓自己很沒有面子,別人看來確實是不好看啊!
再比如我們懶惰,發脾氣,生氣,妒忌別人,吝嗇,生起淫欲,沒有責任感,疏忽大意;當正念一強大起來,我們也會覺得很羞愧。
這些不善法,當我們想起,總是會讓我們焦躁不安,悔恨當初。這樣的話,我們的心便不會喜悅和寧靜,心會很散亂,沒有一點平靜和定力。
但假如我們努力去除這些不善法,不讓它們生起;只培育善法呢?
過了一段時間,我們將不會再想起過去所作的不善業,只會想起善業,如此,我們便不會後悔 。
當不後悔的時候,欣悅會生起,喜悅會生起。
然後心會寧靜輕安,快樂,最後定下來。
當心定下來後,不論是達到禪那,還是只是很淺層的近行定,我們將能如實地看見我們自己身心的無常,苦,無我;也能夠如實地看見外在人事物的無常,苦,無我。
這樣下去,智慧累積得夠時,我們便會厭離它們,放下它們,從而證果 (AN10.1)
因此許多大師父都會叫信徒先持好戒,後再禪修。不然每次坐禪時都想起過去的惡業,心怎能夠定下來呢?
所以,還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好。
有一次,佛陀教導給孤獨長者,在家人在適當的時機,能夠有四種快樂
第一種,就是擁有之樂。 自己賺來財富,一想起自己有多少多少錢就很開心了
第二種,就是享用之樂。就是想起自己賺來財富後,享用一切美好的事物,也能用來做功德。一想起就很開心了
第三種,就是無債之樂。就是想起自己沒有任何債務而高興
第四種,就是無過之樂。想起自己沒有任何身體、 語言、 思想上的罪過而感到快樂
佛陀總結,以上三種快樂都不及無過之樂的十六份之一(AN4.62)
的確,如果我們能夠在身體、 語言、 思想上不傷害自己和別人,不犯任何錯;那是非常爽的一件事。
沒人能夠合理如法地罵我們,罵我們的是傻baby😂
我們光明磊落,連鬼神也不能合理地呵斥我們
我們總是站在道德高地,自信心爆棚,充滿陽光和喜樂。
所以由此刻開始,我們身體上不應該殺害任何生命、 不偷盜不屬於自己的東西、 不和人發生不正當的性關係、 不喝酒吸毒
語言上,我們不尖酸刻薄地罵人、 不分化離間、 不說無用的廢話、 不說謊
意念上,我們不貪戀屬於別人的東西和資產、不佔人便宜、 不想傷害別人、 妒忌別人,相信因果
任何違背道德和會合理地遭到紀律和法律處分的事,我們也不去做
這是一件很爽的事
Once, the Buddha taught Anāthapiṇḍika (the wealthy benefactor also known as Sudatta) about four kinds of happiness that a householder can enjoy at the right time:
1.The joy of ownership – The happiness of thinking, "I’ve earned this wealth!"
2.The joy of enjoyment – The happiness of using one’s wealth to enjoy life and perform good deeds.
3.The joy of debtlessness – The happiness of being free from debts.
4.The joy of blamelessness – The happiness of having no wrongdoing in body, speech, or mind.
The Buddha concluded that the first three joys do not amount to even a sixteenth of the joy of blamelessness. (AN 4.62)
And it’s true—if we avoid harming ourselves and others through body, speech, and mind, it feels amazing.
No one can rightfully criticize us—those who try are just silly babies. 😂
We stand with integrity, so even spirits and gods have no just reason to rebuke us.
We stand firm on moral high ground, radiating confidence, joy, and positivity.
So from this moment on, let’s commit to:
In body: Not killing, not stealing, not engaging in sexual misconduct, not consuming intoxicants.
In speech: Not speaking harshly, not sowing division, not saying nonsense, not lying.
In mind: Not coveting others’ possessions, not taking advantage, not wishing harm, not harboring jealousy—and trusting in karma.
We also avoid anything that violates ethics or something that could rightly bring disciplinary or legal consequences.
And honestly? It feels damn good.
不在明與暗中作惡是聰明人
為什麼? 就算怎樣掩蓋,都一定會敗露的
Image cred. To IG @tiredthandog
A wise person does not commit evil, whether in the light or in the dark.
Why? No matter how we try to hide it, it will always be exposed.
Image credit to IG @tiredthand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