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說,具備六法的比丘應該被供養、尊敬,是世間的無上福田
在六根接觸六塵後既不快樂也不難過而住於平靜的、具念的、正知的
-佛陀說,具備六法的比丘應該被供養、尊敬,是世間的無上福田
有六神通
-佛陀說,具備六法的比丘應該被供養、尊敬,是世間的無上福田
具備五根(AN6.3)/五力(AN6.4)
是阿羅漢
-佛陀說,具備六支的馬適合國王使用,以此來說明該被供養、尊敬,是世間的無上福田的比丘
能忍耐五塵
三個經典在以下部分不同
具足外觀
i. 持好戒(AN3.97-99)
具足力量
i. 有爲了棄惡修善的努力
具速度
i. 如實知道四聖諦(AN3.97)
ii. 捨斷五下分結,成爲三果聖者(AN3.98)
iii. 滅盡諸漏,成爲阿羅漢 (AN3.99)
-佛陀說有六無上
無上的看見
義註:佛陀、比丘僧團、遍相、不淨相等
無上的聽聞
義註:聽見對三寶的讚美、三藏佛語、
無上的利得
義註:七聖財
無上的學
義註:三學
無上的服侍
義註:對三寶的服侍
無上的隨念
義註:對三寶之德的隨念
-佛陀說,有這六隨念處
佛隨念
法隨念
僧團隨念
戒隨念
施捨隨念
天隨念
-有一次,摩訶男問佛陀,已證果的聖者多住於(義註:依靠於)什麼住處呢?
-佛陀便回答以下六個住處
在修六隨念時,心不會被貪嗔癡所纏縛,對於這六種目標心僅僅是正直的
他接著會得到關於法(義註:佛語)、義(義註)的宗教情操-->
得到關於法的欣悅(義註:輕微的喜)-->
(義註:名)身輕安-->感受樂-->入定
-他被稱為在不平(義註:因為貪嗔癡等而不平)、傷害的世代中到達平坦、無傷害,
-而且已進入法流(義註:這裡指觀)
-佛陀說,有使到人們親愛、尊重、凝聚、無爭論、和合、一致的六和睦法
不論公開或私下都對同修有慈身業
…口·…
…意…
…布施、分享自己的利得…
不論公開私下都在聖者所喜歡的戒上一致:
沒有破片、不穿、無污點、不雜色的、屬於自由人的、智者所稱讚、不屈服的、導向定的
SN55.1義注說,之所以聖者喜歡、沒有破片、不穿、無污點、不雜色的-->是因爲,就算聖者去到另一期生命,都不會破五戒
屬於自由人的:可能是因爲解脫於部分/所有煩惱。 或解脫於惡道
義注說,不屈服的,是就算被命令,也不可能破戒
義註說,導向定,是指生出道果之定
不論在公開或私下都和同修在導向苦滅之見上一致
-佛陀對比丘說有六出離界。
-假如有人說多修這些而他們的對立惡法仍持續遍取他的心時,應該提醒他們不要誹謗佛陀,因爲這是沒機會的。
慈心解脫(第三禪的慈心)-->從惡意出離
義注:假如從第三禪出來後觸達行法而證悟三果,那就永恆的解脫了
悲心解脫-->從加害出離
喜心解脫-->從厭惡arati出離
捨心解脫-->從貪出離
無相心解脫-->從 ‘識隨行於相’中出離
義注説,無相心解脫是强力的觀,持長部者說是阿羅漢果定
貪相等、色相等、常相等不存在
捨離‘我是‘、’我是之慢‘,不認爲’我是這個‘-->出離疑惑
義注:捨棄我是這個=這個五蘊的確即‘我’、‘我是’,這裏是在形容阿羅漢狀態。複注:色相、受等某個相的確即 ‘自我’、我、‘我是’
義注:我是之慢=‘我是’存續而有自我的範疇之慢
義註:假如初道已經被行使而疑惑生,那麼記說阿羅漢狀態就是錯誤的
-舍利佛尊者說,這樣度日的比丘沒有善死AN6.14/ 會後悔地死去 AN6.15,他們被稱為歡樂於有身、不為完全終結苦而捨斷有身
1. 樂於、致力於工作
a. AN5,89義註:喜於新的工作
2. 樂於、致力於無用的話bhassā
a. AN5.149復註:日夜花時間說女人的樣貌、男人的樣貌等,沒有界限。誰人日月說法,解答問題,這個就少廢話、有界限。MN26 中說,比丘一起時有兩樣東西應作:聖默然,說法
3. 樂於、致力於睡眠
4. 樂於、致力於眾居
a. 復註:不樂於自己一個
5. 樂於、致力於擴散papañco
a. 義註:貪愛、邪見、慢範疇存續,確立在迷醉的狀態,煩惱擴散
-接著舍利佛誦偈:
1. 樂於擴散的人是獸類,在涅槃上失敗
-有一次,屋主那拘羅的父親生重病,於是他的妻子就對他說
1. 不要有渴愛地死,這樣死是苦的、會被佛陀斥責
2. 接著向他作出以下的保證,好讓他不要記掛。對於d-f上,妻子甚至說,如果不信可以去問佛陀:
a. 自己善於紡織,能養家
b. 自己已經行梵行16年了,不會改嫁
c. 他死後自己會更加想見佛陀和僧團
d. 自己在戒上是是完滿者
e. 自己得到內心的止
f. 自己已經在佛教上住立,沒有疑惑
-聽完後丈夫竟然立即康復了。
-之後他去見佛陀,佛陀便說那是他的得著,因為妻子憐憫而教誡他。接著便確認了d-f的真實性
-有一次,佛陀和以下尊者各自打坐後一起去講堂,一起打坐後各自也回到自己的住處。
1. 尊者大目揵連 mahāmoggallāno
2. 尊者大迦葉 mahākassapo
3. 尊者大迦旃延 mahākaccāyano
4. 尊者大拘絺羅 mahākoṭṭhiko
5. 尊者大純陀 mahācundo
6. 尊者大劫賓那mahākappino
7. 尊者阿那律 anuruddho
8. 尊者離婆多 revato
9. 尊者阿難 ānando
-之後佛陀以天眼看到那些新出家的比丘睡覺、打鼾到天亮
-看見後便召喚比丘們,問上述的大弟子去了哪裡?那些比丘們便說他們離開了。
-佛陀說,為什麼上座離開後便這樣呢?
-接著便反問
1. 他們是否看見/聽見,國王統治國家時恣意享受睡眠之樂的話對國家來說是合意的呢?
a. 比丘答:不
b. 佛陀:我也沒見過會是合意的
2. …其他首領….
-佛陀再問比丘,他們是否見過沙門婆羅門具備以下時能成為阿羅漢?
1. 恣意享受睡眠之樂
2. 不守護根門
3. 不在飲食上知適量者
4. 不專修清醒者
5. 不觀善法 (義註:不找尋善法)
6. 前夜後夜不一再努力修覺支
-比丘們答:沒有
-佛陀:我也沒見過、聽過
-佛陀教誡他們因此要這樣學習
-有一次,佛陀看見有一個魚販一再殺魚販賣
-他便藉此問比丘們他們是否見過像他這樣能夠乘昂貴的交通工具、賺大錢?
1. 比丘們:不
2. 佛陀:我也沒見過
3. 這是因為他在帶魚來殺這件事上以邪惡之意(義註:下劣殺害之心)專注
4. 義註:誰人透過惡意來專注,他的成就不會存在…就算因為作這個業而獲得名聲的成就,那個果報也是不長久的
-佛陀接以同樣的方式說明其他屠殺畜生的工作。
-並說,更何況是殺人?這會為人帶來長久的苦、墮惡道
-有一次,佛陀說多修死念會有大果、會沉浸在不死(義註:涅槃)中
-當時有位比丘逞英說,自己也修死念,佛陀便問他是怎樣修的?
於是不同比丘也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1. ‘啊!願我在這個生存的(一)日夜 在佛教中作意’
2. …一日…
3. …吃一頓施食期間…
4. ….嚼後吞下四、五口食物期間….
5. …. 嚼後吞下一口食物期間….
6. …吐氣後吸氣,或吸氣後吐氣期間….
-佛陀評論,1-4=疏忽大意的人,5-6時警覺的人
-佛陀提醒他們要警覺,為了成為阿羅漢銳利地修習死念
-有一次,佛陀說多修死念會有大果、會沉浸在不死(義註:涅槃)中
-接著介紹應怎樣修:思考會有很多緣讓自己死亡,在白天剛過時想,假如我夜裡就死,有我未捨斷的惡不善法作障礙嗎?
1. 假如未捨斷,就應作出極度的意欲、精進、不畏縮、念、正知來把他們捨斷,如衣服頭髮著火。
2. 假如知道已經捨斷,就可以喜悅地在善法上日夜隨學
-在夜間剛過時也是這樣修
-有一次,一位天神照亮整個蓮花池去見佛陀,他對佛陀說,這三法讓修行退失
1. 樂於工作
a. AN5,89義註:喜於新的工作
2. 樂於無用的話bhassā
a. AN5.149復註:日夜花時間說女人的樣貌、男人的樣貌等,沒有界限。誰人日月說法,解答問題,這個就少廢話、有界限。MN26 中說,比丘一起時有兩樣東西應作:聖默然,說法
3. 樂於睡眠
-佛陀聽後認可了。天神知道後便離開
-之後佛陀向比丘們說這件事,說那是比丘們的損失,連天神也知道他們的善法退失了
-接著佛陀繼續說另外讓比丘退失的三法
4. 樂於眾居
a. 復註:不樂於自己一個
5. 不順從
6. 惡友誼
-佛陀說,過去現在未來所有喪失善法者,都是因為這六法
-佛陀在AN6.22中反面論證
-佛陀說,以下是欲(感官之欲的所緣)的同義詞
1. 恐怖
2. 苦
3. 疾病
4. 腫瘤
5. 執著
6. 泥沼 (義註:煩惱的泥沼)
-為什麼?因為被欲貪所染、繫縛者當生不從它們解脫
-佛陀以偈說
1. 凡夫執著欲
2. 看到執取會帶來生死的恐怖後,他們不執取而解脫,滅盡生死
3. 抵達涅槃者有(義註:出世間之)樂,超越一切苦
-佛陀說,具備六法的比丘可以碎破喜馬拉雅山山王,更不用說對卑下的無明了
1. 定的禪定成就善巧samāpattikusalo
a. 義註:把握合適的食物、怡人的氣候而善巧於入定
2. 定的持續善巧
a. 復註:能夠在七八個彈指的剎那置於禪那,能夠決意掌握
3. 定的出定善巧者
a. 義註:在限定時間從禪定出來
4. 定的愉快善巧
a. 義註:這是定的預備善巧,能夠讓定心愉悅
5. 定的適當去處善巧
a. 義註:迴避對定無益之法,聯結對定有益之法。‘這個是定相的所緣,這是特相的所緣’ 這樣知道
b. 復註:適當去處=業處。善巧於對業處的念與正知
6. 定的轉向善巧
a. 義註:為了進入更上的定,能夠轉向初禪等定。他出初禪後進入二禪…..
-佛陀說有六個回憶處
在修六隨念時,心不會被貪嗔癡所纏縛,對於這六種目標心僅僅是正直的
因而貪求中出離,貪求就是五欲的同義詞
以它們作為所緣後,一些眾生能變得清淨
-有一次,大迦旃延尊者感歎,佛陀為了以下而宣說六隨念處
眾生的清淨 (復註:為了清淨心的污垢)
超越悲傷
獲得正確的道路ñāyassa adhigamāyā
義註:和觀一起道的獲得
體證涅槃
-當聖弟子回憶這六個地方,
心不會被貪嗔癡所纏縛,對於這六種目標心僅僅是正直的
因而貪求中出離,貪求就是五欲的同義詞
心像天空那樣廣大、崇高、無邊、無怨恨(義註:不善/人的怨恨)、無痛苦(abyāpajjhenā義註:戒絕憤怒和苦)
以它們作為所緣後,一些眾生能變得清淨
-佛陀說,有六個見值得尊敬比丘的時機
每當比丘心被欲貪纏縛、征服,不知道已生起的欲貪的出離(義註:平息),這時就要請那位值得尊敬的比丘教導為了捨斷之法
義註:例如放棄欲貪的利益、不淨業處等
…惡意..
義註:慈心業處等
….昏沉睡眠…
義註:光明想、發起精進處等
…掉舉後悔…
義註:定業處
…疑惑…
義註:說三寶之德
每當比丘不了知由於作意那個相而緊接有漏的直接滅盡時….
-有一次,一群上座比丘比丘在討論什麼是見值得尊敬比丘的時機。
-他們各自都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但旋即被下一個人以理由反駁
用餐後剛坐禪時
反駁:托鉢、餐飯的疲勞未平息
在傍晚剛從打坐出來
反駁:那時還生起白天所作意的定相
在破曉坐禪時
反駁:那時營養素住立,身體快樂
-那時,大迦旃延尊者便引述佛陀的話語對上座比丘們說
-佛陀說,有六個見值得尊敬比丘的時機
每當比丘心被欲貪纏縛、征服,不知道已生起的欲貪的出離(義註:平息),這時就要請那位值得尊敬的比丘教導為了捨斷之法
義註:例如放棄欲貪的利益、不淨業處等
…惡意..
義註:慈心業處等
….昏沉睡眠…
義註:光明想、發起精進處等
…掉舉後悔…
義註:定業處
…疑惑…
義註:說三寶之德
每當比丘不了知由於作意那個相而緊接有漏的直接滅盡時….
-有一次,佛陀問優陀夷尊者,有多少個隨念處呢?問了三次優陀夷尊者也保持沉默。
-直至阿難尊者的提醒,優陀夷尊者才提出他認爲的答案:宿命通
-佛陀聽罷便批評優陀夷為空虛者,他沒有修習增上心。接著問阿難尊者答案
-阿難尊者便回答,有五個隨念處
初禪至三禪
這些多作便為當生(義注:這個自身)帶來快樂住處
光明想
多作能帶來智見 (義注:天眼智)
省察三十二身分
多作能捨斷(義注:五)欲之貪
檢視在墓地的尸骸,和自己身體對比
這個身體也會這樣、未超越這樣
多作能捨斷我是之慢 (義注:九種我慢)
四禪
多作能貫通多種界
義注說眼界等、欲界等(三界別)
-説完佛陀便稱讚阿難,並加上第六個
要具念地行住坐臥、決意工作
多作能轉起念、正知
複注說正知為智慧
-佛陀說,有六種無上
無上的看見
有人會去看各種寶、邪行邪見外道,佛陀說這不是不存在,但這些是
i. 下劣
ii. 庸俗 gamma(義註:住在村莊中)
iii. 凡夫的
iv. 非聖的 (義註:不純潔)
v. 不擁有利益
vi. 不靠近厭 (義註:為了輪迴之厭)
vii. 不來到離染(義註:為了貪等捨棄)
viii. 不靠近寂止 (義註:為了貪等的平息)
ix. 不靠近證智 (義註:為了識別)
x. 不靠近正覺(義註:穿透四道)
xi. 不靠近涅槃 (義註:作證涅槃)
然而絕對的信、情愛已住立的人去見佛陀或佛陀的弟子,這就是了—因為這是為了作證涅槃
無上的聽聞
不是去聽音樂、邪見邪行的教法聲等聲
而是絕對的信、情愛已住立的人—去聽佛陀或佛弟子的教法聲
無上的利得
不是指獲得妻兒財物、邪見邪行出家人的信
而是…..—獲得對佛陀或佛弟子的信
無上的學
不是指各種雜學,或跟邪見邪行出家人學習
而是….—在佛法中學習三學
無上的服侍
不是指服侍各種人或邪見邪行出家人
而是….-服侍佛陀和佛弟子
無上的隨念
不是指回憶各種獲得或回憶邪見邪行外道
而是…--回憶佛陀和佛弟子
接著佛陀以偈說
警覺、喜悅、審慎、以戒守護的人,將會在適時體證苦滅
-佛陀說,有六法轉起有學比丘的退失
1. 樂於工作
a. AN5,89義註:喜於新的工作
2. 樂於無用的話bhassā
a. AN5.149復註:日夜花時間說女人的樣貌、男人的樣貌等,沒有界限。誰人日月說法,解答問題,這個就少廢話、有界限。MN26 中說,比丘一起時有兩樣東西應作:聖默然,說法
3. 樂於睡眠
4. 樂於眾居
a. 復註:不樂於自己一個
5. 不守護根門
6. 不在飲食上知適量
-接著佛陀反面論證
-有一位天神在夜深時對佛陀說,有六法讓比丘不退失
1. 尊重大師
2. 尊重法
3. 尊重僧團
4. 尊重學
5. 尊重警覺
6. 尊重承迎 (義註:以法和物質承迎)
-佛陀認可後他便離開了。
-接著佛陀在早上召喚比丘說起這件事,並說尊重這些後不可能退失,涅槃就在眼前
-佛陀有一次提起,有位天神禮敬並和佛陀說,轉起這六法的比丘不會退失
1. 尊重大師
2. 尊重法
3. 尊重僧團
4. 尊重學
5. 尊重慚
6. 尊重愧
-佛陀以偈重申以上並說,這樣的人不可能退失,涅槃就在眼前
-有一次,大目揵連尊者在打坐時深思,究竟有哪些天神自己知道自己是初果聖者?
-那時,尊者便以神通來到剛死的低舍比丘那裡,他已經投生為有大威力的梵天神了
-他們寒暄一番後,尊者便問低舍剛才的問題
1. 低舍回答:不是所有六欲天的天神都有這樣的智慧,唯獨那些具備四不壞淨的天神才有
2. 義註特別提到,不壞淨信施透過道而得到淨信。這裡是指入流道智
佛陀說,有六種連接明之法
1. 無常想
a. 義註:在無常隨觀智上生起想
2. 在無常上苦想
a. 義註:在苦隨觀智上生起想
b. 下面都是如此解
3. 在苦上無我想
4. 捨斷想
5. 離貪想
6. 滅想
復註:
1. 明分=聯繫明,與明---一起透過 俱生緣、相互緣、依止緣、相應緣、有緣、離去緣—而聯繫。
2. 明=觀智、意生神變、六神通。
3. 這裡聯繫觀智的想是明分
佛陀說,有六根爭論根,
憤怒、惡意(敵意為相、不能捨棄敵對為作用,不停憤怒為現起)
Makkho(貶低他人的美德為相、摧毀為作用、覆蓋為現起)、paḷāso(競爭為相、把自己和別人的美德相提并論為作用、量度別人的美德為現起)
嫉妒、慳吝
狡詐saṭhā、虛偽māyāvino
惡欲求、邪見
固執己見sandiṭṭhiparāmāsī 抓住難放捨
有了這些後將會
對佛法僧不尊重與順從
不完滿學
因為1-2,他將會在僧團中起爭論,讓眾人不利、苦
-假如看到內外(義註:的群眾)有這些,應努力捨斷它們。假如沒有,則應努力使它們未來不再漏出
-有一次,難陀的母親威魯梗達居亞供養以舍利佛、目建連尊者為上首的比丘僧團
-佛陀以天眼看到後便召喚比丘僧團,說她的布施具備了六支
-布施者三支
布施前愉悅
義註舉例說:給予布施前一個月、半月前就已經到達愉悅。這裡是說布施的前思生起之時。例如獲得(布施之)田等時便獲得這個思 ‘從現在開始奮起給予布施’
布施時心淨信
義註:布施時獲得釋放之思
復註:想‘無價值的財產,作有價值的布施吧!’這樣施心有信心
布施後喜悅
義註:這個是緊接的思,透過反復的隨念而獲得
-受施者三支
是離貪者或已進入調伏貪之路的者
義註:離貪=漏盡
已進入調伏貪之路的者:不只是漏盡者,三果二果初果,就算是當天出家,持良善的沙門—布施給他們都能具備這六支
…嗔…
…癡…
-佛陀說,具備這六支的供養會有不易被計算、導向天界、快樂的大福德
-有一次,某位婆羅門去見佛陀,說自己認為‘沒有自作者、他作者’
-佛陀引導他去承認
有發勤界(義註:開始轉起精進)
因此發勤的眾生被知道(這是相對於世俗諦)
這就是眾生的自作和他作
-佛陀以同樣的方式論證
向前界Nikkamadhātu
義註:出離懶散而精進
努力界Parakkamadhātu
復註:增上地越過、能夠破壞敵對法、尖銳地越過、靠近的狀態
力量界Thāmadhātu
堅定界ṭhitidhātu
行動界upakkamadhātū
-佛陀說,他未聽過,當自己前進、返回,而竟說‘沒有自作、他作’。
-說完那位婆羅門便皈依了三寶
-佛陀說,有三個業集的因緣:貪嗔癡
-不是從貪/嗔/癡生起 無貪/無嗔/無癡 ,
-而是 從貪/嗔/癡生起貪嗔癡
-貪嗔癡業不能讓人投生善道,而會讓人投生惡道
-佛陀以同樣的方式說到另外三個業集的因緣:無貪/無嗔/無癡 ,
-有一次,金毘羅尊者問佛陀,什麼因緣讓佛陀般涅槃後正法不久住?
-佛陀便回答,是對以下不尊重、不從順
大師
法
僧團
學
警覺
承迎(義註:法和物質的承迎)
-接著他們作相反的問答
-有一次,舍利佛尊者和比丘們一起下山時看到一個大木堆。
-他向比丘們展示,假如有神通,心熟練者希望的話,他能把那對木頭勝解(義註:考量)為以下,因為木堆中有以下的界
地
義註:硬的狀態
水
義註:汁液的狀態
火
義註:熱的狀態
風
義註:支持的狀態
淨
義註:深紅色的芯材、蓮花的容貌為淨界
不淨
義註:腐爛、變粉末的膚材、不可意的顏色為不淨界
有一次,一奢能伽羅的婆羅門屋主們慕名去見佛陀。
-他們發出很大的聲響,讓佛陀問當時他的侍者那提迦尊者發生了什麼事。
-佛陀於是說,不要讓追隨者來找自己,因為現在自己很容易就獲得以下的快樂
出離之樂Nekkhammasukhassāti
AN5.30複注:從欲中出離
獨居之樂 Pavivekasukhassāti
複注:離開群眾社群、煩惱社群之樂
寂靜之樂 Upasamasukhassāti
複注:導向平息貪等之樂
正覺之樂 Sambodhasukhanti
複注:被稱為道的、到達完滿正覺的樂
-接著那提迦尊者便勸佛陀接見他們,因為佛陀如此程度的戒和智慧,無論去到哪裡人民都會蜂擁而至。
-佛陀說,當他看見
住村落邊的比丘坐下入定,他會想,寺院的隨從和沙彌將侍奉他,他將因此而從定退失。因此佛陀對他是不悅的
住林野的比丘坐著打瞌睡,他會想,他去除睡眠和疲勞後將僅作意林野想而獨居。因此佛陀對他是悅意的
住林野的比丘未得定,他會想,他未得定的心將入定,或將守護已得定的心。因此佛陀對他是悅意的
住林野的比丘已得定,他會想,他未解脫的心將解脫,或將守護已解脫的心。因此佛陀對他是悅意的
義注解釋有五種解脫,但沒有詳解。因此這裡參考AN2.13的義註:五種遠離viveka: 暫時、壓制、根除、止息、出離—之遠離
暫時的遠離:七覺支行者修觀的刹那
出離的遠離:複注說轉起體驗涅槃的意圖。是修觀時看到行的過患而意圖躍入涅槃
根除的遠離:取得道時(根絕某些煩惱)
壓制的遠離:禪那 (暫時壓制煩惱)
止息的遠離:複注說,修習七覺支能體驗覺支之力,那個(修行)工作為止息的遠離
比丘為了四資具、求名聞利養,而疏忽獨坐、住偏僻地方。他進入王都營造住所。佛陀對他是不悅意的
和5剛巧相反
-佛陀說,當他旅途中不見前後有人,那時他大小便都是安樂的
-有一次,佛陀偕同阿難尊者一起從原本的祇樹林給孤獨園到東園鹿母講堂去住幾天
-他們洗澡出來後遇見波斯匿王叫些大的Nāga象,人們都讚美牠為殊勝、美麗、巨大,說Nāga象真是Nāga象啊!
-這時尊者優陀夷問佛陀,人們一般見到巨大的象後才會這樣說,對於其他巨大的東西是否也會這樣說呢?
-佛陀便說,其他動物、樹、人,假如巨大,人們也會說是Nāga象。
-但佛陀說,在這世界,不以身、語、意作罪惡者才是Nāga象
-之後尊者優陀夷隨喜,並說偈
阿羅漢被人天禮敬
接著以Nāga象的身體部位作比喻
四足:柔和(義註:純潔的戒)、無殘忍(義註:悲憫)、苦行(義註:頭陀行)、梵行(義註:聖道之戒)
手:信
白象牙:六支捨(六根對六塵的捨)
頸:念
頭:慧
(義註:象鼻):審察與法之思量
i. 義註:如Nāga象象鼻前端名為審察,以它審察軟硬、可食不可食,從那裡知道應捨、應取。同樣的,佛Nāga象以法之思量=的分別智,以此智知道能夠不能夠
腹中的平衡熱:法
i. 義註:=第四禪定,因為當在第四禪定上住立時,那些神通種類等法繁榮
尾巴:獨處
‘Nāga象’善入定,在各姿勢中也於定中,一切(義註:根門)也節制,這是他的成就
接著說‘Nāga象’不吃(義註:下面五種)有罪之食物、不儲藏衣食、斬斷(義註:十)結、不渴望而行的美德
AN5.83:欺騙kuhā
i. AN4.25義注、複注:以周邊語、欺騙處欺騙
ii. 以不存在的美德願求尊敬
奉承之話 lapako
i. 義註:連接利得而說
ii. 復註:為了利得榮譽舉起他人而說,讓他人布施而他傾瀉而說
預言者nemittiko
i. 義註、復註:為了得到人們資具、布施而成為徵相的作者
耍把戲 nippesiko
i. 復註:詭計的人為了得到利益與榮譽而辱罵、嘲笑他人,在人背後斥責他
以利得搜索利得 (如和人交換)
佛陀出淤泥而不染
(說到無餘涅槃:)行的止息
(義註:佛)這個‘Nāga象’教導其他‘Nāga象’
-有一次,鹿屋優婆夷和阿難尊者說,她不解佛法,因為梵行者與非梵行者兩者死後都有相同的趣處。
1. 她的父親富蘭那是梵行者、她的伯父梨師達多是非梵行者
2. 兩者都被佛陀記說為二果聖者,死後都往生兜率天
-阿難尊者便回應說,佛陀確是這樣記說的。
-過後尊者去找佛陀,佛陀批評鹿屋無知,反問誰有分辨人上下之智?
-佛陀說世間有六種人
1. 某人是柔和的sorato (義註:善戒除惡),同修都喜歡和他一起住,
a. 但不作聽聞
b. 不作大量的學習:義註說是精進,精進於恰當應作的
c. 見不穿透:復註說--意義、理由不以智慧穿透,不解開明瞭、知道
d. 沒有獲得暫時的解脫:義註說,時不時彎向法,依止它而獲得喜悅
e. 他死後不來到卓越而是渺小的
2. 某人是柔和的sorato (義註:善戒除惡),同修都喜歡和他一起住,但有著和上面相反的特質
a. 假如衡量他們並覺得他們有一樣的法,為什麼一個下劣一個勝妙呢?這樣會帶來長久的不利與苦
b. 2比1優勝,因為法流(義註:存續的觀)拔出此人(義註:到達聖地),除了佛陀之外誰知道呢?
c. 佛陀提醒阿難尊者不要衡量他人,這樣做是在傷害自己,只有佛陀和像佛陀的人能衡量別人
d. 下面也是這樣解釋
3. 某人是憤怒、傲慢者,時時生起貪法…但不作
4. 某人是憤怒、傲慢者,時時生起貪法…但作
5. 某人是憤怒、傲慢者,時時生起語行(義註:說話、交談)…但不作
6. 某人是憤怒、傲慢者,時時生起語行…但作
-假如富蘭那具備梨師達的智慧,他們就會有不同的去處。
-假如後者具備前者的戒,也會有不同的去處
-他們各有一部分欠缺
-有一次,佛陀問比丘們以下是否苦,比丘們都回答說是苦
1. 受用(感官之)欲的人貧窮
2. 貧窮者陷入債務
3. 負債後要負利息
4. 不能按時負利息後被人斥責
5. 被斥責後被跟隨(義註:在大眾人群中被放置熾熱的東西、撒灰等來改變、羞辱他,在後跟隨)
6. 被跟隨後被繫縛
-佛陀之後也就說在佛教中貧窮:在善法中沒有 (五力)
1. 信
2. 慚
3. 愧
4. 精進
5. 慧 (義註:業作智)
接著佛陀以貧窮人來比喻惡比丘
1. 受用(感官之)欲的人貧窮
a. 在善法上沒有五力
2. 貧窮者陷入債務
a. 因為以上而作惡
3. 負債後要負利息
a. 為了覆蓋惡行而有惡欲:不想別人知道自己作惡
4. 不能按時負利息後被人斥責
a. 被美善的同修說出他的惡行
5. 被斥責後被跟隨(義註:在大眾人群中被放置熾熱的東西、撒灰等來改變、羞辱他,在後跟隨)
a. 到偏僻處時連接悔疚的惡不善尋生起
6. 被跟隨後被繫縛
a. 死後生地獄、畜生到這些監獄。
b. 佛陀不見還有其他一種監獄像以上那麼障礙證得涅槃
c. 這確實是苦
-佛陀說偈:
1. 智者脫離上面6.的束縛,有信心的他們作布施,在兩者取勝:當生的利益、來世的快樂
2. 在家人透過布施增福德
3. 有五力者在佛教中被說為『過安樂生活者』
4. 進入禪那後如實觀而證悟涅槃
5. 知道自己的解脫是不動搖者,是最高的智(義註:道果之智)、無上的安樂、無上的無負債
-有一次,大純陀尊者,說假如禪修的比丘和致力於法的比丘(義註:說法者)互相貶抑,只各自稱讚自己那派的比丘們,兩者也不使對方喜悅,這不是為了眾人的利益和安樂
-他們互相反問這個是誰kimime、為了什麼kintime、以什麼原因kathaṃ而禪修、致力於法。禪修的比丘甚至會貶抑對方為
掉舉uddhatā
傲慢unnaḷā
義注:生起徒然的傲慢
複注:徒然的勝過、等同之慢
搖擺capalā
義注:取得黃僧袍、裝飾等而搖擺
複注:貪求之義
嘴巴尖酸mukharā
義注:尖酸之語
零散語vikiṇṇavācā
義注:不節制之語、整天說無用之語的人
失念
不正知
不得定
散亂心
不控制根
-尊者提醒他們應該互相稱讚,因為
抵達涅槃者是不可思議、難得的
以(義註:和觀一起的道)慧洞察,他看見深的義理與句子者,在世間中是不可思議的、難得的
-有一次,遊行者髻髮尸婆迦問佛陀,法被稱為‘可見的的法’。什麼的情形而法是
可見的(義注:證得出世間法時,便會摧毀對其他信仰的可去性,這是省察智自己可見的)
無時間性的(義注:不會有間隔而給予結果。指聖道之法。[聖道一生起聖果便緊接而來])
請你來見的(義注:當被問到是否應被行道時便‘來見吧’這樣顯示)
帶近的(義注:如熱切看待燃燒中的衣服和頭那樣,值得帶心去禪修)
智者各自地知道的(義注:所有敏知者等的智者會說‘修習我的道,就能達證果,體證滅’—他們各自知道)的?
-佛陀便引導他,當他自身內有貪嗔癡時,他自己會知道,當沒有時,他也會自己知道。以上是根據這個來說的
-說後髻髮尸婆迦大受感動,皈依三寶
-有一次,某位婆羅門問佛陀,法被稱為‘可見的的法’。什麼的情形而法是
可見的(義注:證得出世間法時,便會摧毀對其他信仰的可去性,這是省察智自己可見的)
無時間性的(義注:不會有間隔而給予結果。指聖道之法。[聖道一生起聖果便緊接而來])
請你來見的(義注:當被問到是否應被行道時便‘來見吧’這樣顯示)
帶近的(義注:如熱切看待燃燒中的衣服和頭那樣,值得帶心去禪修)
智者各自地知道的(義注:所有敏知者等的智者會說‘修習我的道,就能達證果,體證滅’—他們各自知道)的?
-佛陀便引導他,當他自身內有貪嗔癡、身口意的污穢時,他自己會知道,當沒有時,他也會自己知道。以上是根據這個來說的
-有一次,尊者安穩與尊者善意去見佛陀。
-尊者安穩對佛陀說,阿羅漢不會想有比自己好、等同、差的,佛陀認可後尊者安穩離開
-尊者善意也對佛陀說,阿羅漢不會想,沒有有比自己好、等同、差的,佛陀認可後尊者善意也離開了
-佛陀等他們走後召喚比丘們說,阿羅漢自己記說完全智,雖然說出義理但不會帶自己進來。但有些空虛的人卻像在開玩笑,之後他們會苦惱
-佛陀說,當沒有根的自制時,會一個接一個地讓以下失去近因
1. 戒
2. 正定
3. 如實智見
4. 厭與離染
5. 解脫智見
-接著佛陀反面論證
-有一次,阿難尊者問舍利佛尊者,什麼情形的比丘
1. 聽聞未聽聞的法
2. 所聽聞的不忘失
3. 以前心所觸達的法在心裡出現
4. 知道不知道的
-舍利佛請阿難說,因為他是多聞者
-阿難尊者因此答,
1. 比丘學習九分法
2. 詳細地教導他人
3. 詳細地使他人背誦
4. 詳細地作演練
5. 以心隨尋、隨伺、以意熟慮
6. 經常靠近通達三藏的比丘問問題去除疑惑
-有一次,若奴索尼婆羅門問佛陀,以下的人分別有什麼
1. 欲求 Adhippāya
2. 近伺/用心 upavicārā
3. 依處 adhiṭṭhānā
4. 執著 abhinivesa
5. 究竟 pariyosāna
-佛陀回答
剎帝利
欲求:財富 (義註:積集財富)
近伺:慧 (義註:使用智慧而去到近伺)
依處:軍隊(義註:獲得軍隊就獲得依靠)
執著:大地(義註:的統治權。為此而作心的執著)
究竟:最高權力(義註:加冕為國王)
婆羅門
欲求:財富
近伺:慧 (義註:使用智慧而去到近伺)
依處:咒語
執著:祭祀
究竟:梵天世界
屋主
欲求:財富
近伺:慧 (義註:使用智慧而去到近伺)
依處:技藝
執著:工作
究竟:完成工作
女人
欲求:男人
近伺:裝飾品
依處:兒子
執著:不作與人共伺一夫的女子
究竟:(義註:在家生活的)最高權力
盜賊
欲求:拿取(義註:他人的財富)
近伺:不被穿透的地方
依處:刀
執著:黑暗
究竟:不被見到
沙門
欲求:忍耐與柔和(義註:純潔戒的狀態)
近伺:慧
依處:一無所有
執著:戒
究竟:涅槃
-說完婆羅門大受感動,皈依佛教
-有一次,某位婆羅門問佛陀有哪一法多修習能獲得今生與來世的利益?
-佛陀回答說:警覺。
-接著佛陀以各種譬喻來形容,
警覺為善法中第一
其他善法是警覺的從屬
-如法尊者在他的出生地中有七個住處。
-在第一個住處中,他辱罵傷害外來的比丘,讓他們都被迫離開。當地的居士看見自己侍奉的外來比丘們都離開,被發現如法的劣行,因此請他離開。
-如法在其餘六個住處都經歷同樣的遭遇,最後被迫離開,到王舍城找佛陀。
-佛陀見到他之後便為他說一個故事
1. 從前勾樂比亞王有個名叫善住立的榕樹王(附庸)
2. 榕樹有五個分支,果實各給不同的眾生食用,他們互不侵犯。
3. 有一天,一個男子吃完果實後卻破壞了枝條,讓善住立樹王不滿,於是不結果實
4. 勾樂比亞王於是想天帝告狀,天帝便用神通讓榕樹連根拔起。
5. 看見榕樹被損壞後,善住立被哭泣不已。
6. 天帝來找善住立,告訴他出事是因為沒有住立於樹法:人們想拿什麼就拿什麼,天神不應不悅意。假如他能夠改過,樹神的住處就能如前
7. 善住立改過後天帝便讓榕樹重新復位
-佛陀說,同樣因為如法沒有住立於沙門法--對辱罵、憤怒、爭吵者不回報以辱罵、憤怒、爭吵---因此被驅逐
-佛陀提到,過去有七位大師,他們都是離貪者,有好幾百位弟子。大師都教弟子們悲心禪那以往生梵天。凡對他們教法沒信心的都往生惡道,有信心則生善道。
-佛陀帶出,假如對這六位大師和他們的僧團惡心辱罵,他會產生出許多罪業。但對見具足的人(義註:初果聖者)惡心辱罵會產生更多罪業。因為在佛教之外沒有像對同修那樣會造成那麼大傷害。佛陀因此提醒他不要對同修有惡心
-佛陀說偈,
1. 重申不應攻擊好性情,捨棄(義註:六十二)邪見的聖僧團第七人(義註:由阿羅漢數起第七人。復註說是二果聖者,但原文似乎指初果聖者)
2. 即使在感官之欲上未離貪、五根還弱(義註:二果聖者)
a. 原經文:
b. 羞辱如此的比丘之前,(自己)已經受傷
c. 先傷害自己,後傷害他人
d. 誰守護自己,也在守護他之外的(人)
e. 因此希望能守護自己,智者一直都不受傷害
-有一次,受那尊者慨歎自己已經像其他弟子那樣發起精進,但仍未成為阿羅漢,因此萌生還俗以家裡的錢作福德的念頭
-佛陀以他心通知道後,出現在尊者的面前,於是教導他:
1. -就如琵琶不能過鬆或過緊、弦與弦的均衡、琴調好音才能彈奏。
2. -同樣地,精進過多就會掉舉,太少則會懈怠
3. 佛陀請他確立諸根的平衡,然後取相 (義註:止、觀、道、果之相—佛陀教他到達阿羅漢的業處)
a. 義註:信慧、定精進要平衡,念則何時都需要
-尊者字得到佛陀的教導後努力而後成為阿羅漢,成為後便去到佛陀面前記說自己的成就
-尊者在佛陀面前說,阿羅漢會投入這六件事情,並作出闡釋:
1. 出離 (義註:於所有煩惱)
a. 不要認為他只是靠信心。阿羅漢不見自己還有應作、已作要增加的
b. 但因為已離貪嗔癡而投入出離
2. 獨居
a. 不要認為他是因為名聞利養而獨居。阿羅漢不見自己還有應作、已作要增加的
b. 但因為已離貪嗔癡而投入獨居
3. 傷害的滅盡
a. 不要認為他返回戒禁取而無傷害。阿羅漢…
4. 渴愛的滅盡
a. 因為已離貪嗔癡而滅盡渴愛
5. 執取的滅盡
a. 因為已離貪嗔癡而滅盡執取
6. 無癡
a. 因為已離貪嗔癡而無癡
-尊者繼續說,對於阿羅漢,即使強大的六塵(義註:如天界精細的色)接觸六根,也不能佔據他的心,他保持不染、不動搖、只是隨觀著這消散的心(義註:觀心的生滅)
-有一次,尊者帕辜那生重病,阿難尊者便去邀請佛陀來見尊者。
-一輪問候後,佛陀向尊者帕辜那說法。佛陀離去後不久阿難尊者便通知佛陀說他死了,死時諸根明淨
-佛陀反問尊者帕辜那怎會諸根不明淨呢?他已經成為三果聖者了
-佛陀說,適時聽法、考察義理,有以下利益
1. 未成為三果時,見到佛陀,佛陀教他法後證得三果
2. 未成為三果時,見到佛弟子,他們教他法後證得三果
3. 未成為三果時,把所聞、所學得的法隨尋思、隨伺察、隨觀察後證得三果
4. 成為三果後,見到佛陀,佛陀教他法後證得阿羅漢果
5. 成為三果後,見到佛弟子,他們教他法後證得阿羅漢果
6. 成為三果後,把所聞、所學得的法隨尋思、隨伺察、隨觀察後證得阿羅漢果
-有一次,阿難尊者說,富蘭那迦葉安立六種等級
黑等級
殺生的工作者
藍等級
過荊棘生活的比丘,或凡任何其他業論者、作業論
複註:就算享受透過正確方式而獲得的資具,Ājīvaka外道也反對,他們認為這就像放進荊棘而咬啃
赤等級
穿一衣的尼乾陀
黃等級
裸體外道的在家白衣弟子
白等級
Ājīvaka外道的在家白衣弟子
超白等級
男女Ājīvaka外道
-佛陀便引導阿難尊者,帶出不是所有人也同意這個
-佛陀於是安立六種等級
某人是黑等級,他產生黑法
黑等級:有著卑賤出身等的下劣果報
黑法:身口意行惡
某人是黑等級,他產生白法
某人是黑等級,他產生非黑、非白的涅槃
透過出家、捨斷心的隨雜染,使智慧減弱的五蓋,心善建立在四念住、如實修習七覺支而產生涅槃
非黑、非白:複註說因為假如是黑法就是會給予黑果報的十劣德法,白法也同樣理由。(因為抵達涅槃的阿羅漢不再造業,所以)這兩者都不是
某人是白等級,他產生黑法
某人是白等級,他產生白法
某人是白等級,他產生非黑、非白的涅槃
-佛陀說,具備六法的比丘應被供養、尊重,是世間無上福田
捨棄那些應從自制而捨斷的漏
如理省察(義註:不閉上根門的壞處後以念)守護根門
不守護根門的話會生起漏、苦惱、熱惱,反之它們則不存在
漏:義註說有四種漏
i. 欲:六根接觸可意的六塵時生起享受之欲
ii. 有:想要獲得其他快樂狀態
iii. 見:抓取有有情存在
iv. 無明:所有共生的無明
熱惱:義註說有煩惱和果報兩種熱惱
(如理)受用那些應從(如理)受用而捨斷的漏
衣服:如理省察只是為了防禦寒暑、蛇蟲、遮蔽陰部
食物:如理省察只是為了存續身體,擊退飢餓的感受
住處:如理省察只是為了防禦寒暑、蛇蟲、氣候、樂於獨坐
藥物:如理省察只是為了驅除壓迫的感受、無病苦
不如理受用的話會生起漏、苦惱、熱惱,反之它們則不存在
漏(義註):
i. 欲:不獲得四資具而想要獲得、享受它們而生
ii. 有:想要獲得其他獲得四資具的快樂狀態
iii. 見:‘我’獲得等的自我想
iv. 無明:所有共生的無明
忍耐那些應從忍耐而捨斷的漏
如理省察後忍耐寒、熱、飢、渴,虻蚊風、烈日、蛇的接觸、辱罵、誹謗、奪命而苦的身體感受(義註:不要像非勇敢的人一受到冷熱就顫抖捨棄業處)
不如理受用的話會生起漏、苦惱、熱惱,反之它們則不存在
漏(義註):
i. 欲:透過接觸上面之後生起
ii. 有:願欲沒有上面這些的生命
iii. 見:抓取為‘我的冷’、‘我的熱’
iv. 無明:所有共生的無明
迴避那些應從迴避而捨斷的漏
如理省察後迴避
i. 兇猛的動物(義註:因為這樣會生起像死亡的感受)
ii. 危險的地方
iii. 污水池(義註:泥等流動的空間,充滿膝蓋深不淨的空間。這兩種地方有大量的非人。復註說有危險)
iv. 不恰當的座位
v. 不適當的去處(義註:例如妓女等地方)
vi. 惡友
不迴避的話會生起漏、苦惱、熱惱,反之它們則不存在
漏(義註):
i. 欲:被上面等的苦接觸時渴望快樂
ii. 有:願欲沒有上面這些苦的生命
iii. 見:抓取為象馬輾壓‘我’
iv. 無明:所有共生的無明
除去那些應從除去而捨斷的漏
如理省察後去除三惡尋(義註:省察這些是不善、有罪過、有苦果、傷害自己他人MN19)
不捨棄的話會生起漏、苦惱、熱惱,反之它們則不存在
漏(義註):
i. 欲:欲尋
ii. 有:與此不同。復註說:與欲漏不同,願欲存在的本質
iii. 見:與那個聯繫的
iv. 無明:所有這些尋都有無明漏
修習那些應從修習而捨斷的漏
如理省察後修習依止涅槃的七覺支 (義註:不修習的過患、修習的利益)
不修習的話會生起漏、苦惱、熱惱,反之它們則不存在
-有一次佛陀問屋主達魯葛咪葛,他的家是否有布施呢?
1. 回答:有,尤其是住林野、常乞食、穿糞掃衣的阿羅漢或已到達阿羅漢境界之道的比丘
-佛陀說,對於在家享用五欲的人是很難知道別人的境界的
-佛陀說,任何比丘具備以下特質,就這部分他應該被苛責
掉舉uddhatā
傲慢unnaḷā
義注:生起徒然的傲慢
複注:徒然的勝過、等同之慢
搖擺capalā
義注:取得黃僧袍、裝飾等而搖擺
複注:貪求之義
嘴巴尖酸mukharā
義注:尖酸之語
零散語vikiṇṇavācā
義注:不節制之語、整天說無用之語的人
失念
不正知
不得定
散亂心
不控制根
-反之則應被讚賞
-佛陀請他布施給僧團,他會因此而有信心,有信心時死後會生善道。之後他從此布施給僧團
-義註說,過後不久五百位常到訪俗家的比丘還俗了,而他的心也沒有分別(義註:僧團之施包括過去現在未來所有僧眾,包括佛陀、大弟子等)
-有一次,當上座比丘們討論論藏的時候,質多象舍利弗尊者常常打斷上座比丘,尊者摩訶拘絺羅便請他不要打斷,要等別人說完才說。
-質多象舍利弗尊者的比丘朋友們請尊者摩訶拘絺羅不要貶抑他,因為他是智者,能和上座們談論論藏的內容。
-尊者摩訶拘絺羅回答,對於不了知他人心路的人來說,這是很難知道的
當依止大師或某位導師,他很柔和、謙遜、寂靜,但一遠離他們,和其他人交際、親密、不控制(義註:諸根)地說無用的話時,貪使心墮落,之後還俗
得到初禪至四禪,和其他人….
得到無相心定(義註:沒有常等相,強力的觀定)….
-過了不久之後,質多象舍利弗尊者真的還俗了。
-質多象舍利弗尊者的朋友問尊者摩訶拘絺羅,是天神告訴他,還是以他心通知道會發生這事呢? 答:兩者都有
-質多象舍利弗尊者的比丘朋友們之後找佛陀說起這件事,佛陀便說他會再出家的。
-不久他果真再出家,然後修成阿羅漢
義註說,在迦葉佛年代,尊者曾向一位比丘讚美在家的美好,以此業作為成為阿羅漢的親依止緣,所以會還俗、出家共七次
有一次上座們討論〈波羅延彌勒所問〉Sn.5-2-1046的句子:
凡在兩邊了知後,考量後在中間不沾染,
我說他是「大人」,他在這裡超越了裁縫師。
第一位比丘這樣看:
觸是一邊
義註:透過觸的範疇而生起這個自有
觸集是第二邊
已完成工作的觸為緣而生起未來的自有
觸滅在中間
義註:涅槃
斬斷縫合兩部分的裁縫師渴愛
渴愛是裁縫師,因為它生起‘存有’
所以比丘應證知應該被證知的(義註:四聖諦);遍知應該被遍知的(義註:三遍知和世俗諦兩種遍知)
當這樣做時將會得到(義註:輪迴之)苦的終結
下面全部都重複4-6
第二位比丘
過去是一邊
未來是第二邊
現在在中間
第三位比丘
樂受是一邊
苦受是第二邊
不苦不樂受在中間
渴愛是裁縫師,因為它生起‘存有’
義註:它避免對感受樂染的斬斷,因此名為裁縫師
第四位比丘
1. 名是一邊
2. 色是第二邊
3. 識在中間
a. 義註:結生識和剩餘的識,以名色為緣而生,所以說是名色的中間
第五位比丘
1. 六內處是一邊
2. 六外處是第二邊
3. 識在中間
a. 義註:業識(非阿羅漢負責造業的速行心)。依止意門轉向、內在的界而速行識在中間
第六位比丘
1. 有身是一邊
a. 義註:三層(界)的輪轉
2. 有身集是第二邊
a. 義註:集諦
3. 有身滅在中間
-說完後,某位比丘說,他們都依照各自的急才而說,提議找佛陀問誰說得好
-佛陀認可了他們所有的說法,但他自己說了自己的看法,即第一位比丘所說的
-有一次,一位比丘問阿難尊者,提婆達多被佛陀記說會墮惡道,墮地獄一劫不可救濟,這是佛陀修飾語嗎?
-阿難尊者沒有正面回應,只說佛陀是這樣說的。之後便去找佛陀問這件事。
-佛陀說,問的人必定是新比丘或愚笨的長老,被佛陀明確記說的是不可能有第二個可能性的
-佛陀不見除了提婆達多之外,會有人經過自己全心注意後會這樣記說。佛陀因為不見他有毛尖點程度的白淨法時才這樣記說。
-接著佛陀向阿難尊者說明自己的人根之智
1. 不善法現前,但將來不退失
a. 佛陀以他心通知道某人存在善法或不善法
b. 過些時候也以他心通知道他的善法已消失,不善法現前
c. 但他有善根未徹底斷絕。
d. 由於善根,他的善將會再出現。
e. 因此他未來將不會退失
2. 善法現前,但將來會退失
a. 和上面相反
3. 唯有不善,死後生惡道
a. 佛陀以他心通知道某人存在善法或不善法
b. 過些時候也以他心通知道他沒有毛尖點程度的白淨法,只有不善
c. 死後會生惡道
4. 不善法現前,將來也會退失
a. 佛陀以他心通知道某人存在善法或不善法
b. 過些時候也以他心通知道他的善法已消失,不善法現前
c. 他仍有善根但幾乎完全斷絕。
d. 因此他未來將會退失
5. 善法現前,將來也不退失
a. 和上面相反
6. 唯有善,將當生涅槃
-佛陀在這篇經文教導洞察(義註:洞察、碎破以前未洞察、碎破的貪蘊)的法門
-佛陀說,以下應被了知
【kāmā】
Kāmā(的解釋)
1. 合意、誘人的五根所緣
2. 貪的尋思
a、 在佛教中(1)不是感官之欲的束縛,(2)才是
b、 智者會調伏它
感官之欲(Kāmā第二個解釋)的源頭
1. 觸
不同的感官之欲
1. 對五根各別的慾
感官之欲的果報
1. 欲求感官之欲的人基於這個自有而生出福德與罪業
2. 義註舉例,例如一個人願求天界的欲樂,於是便完滿正行的部分。當完滿壞行便生地獄,這是罪業的部分
感官之欲的滅:觸滅
感官之欲-滅之道:八正道
【受】
受:苦、樂、不苦不樂
受的源頭:觸
不同的受
1. 餌的受 (義註:連接煩惱)
2. 離餌的受
受的果報
1. 感受的人基於這個自有而生出福德與罪業的部分
受的滅:觸滅
受滅之道:八正道
【想】
想:關於六塵的想
想的源頭:觸
不同的想:對六塵的想
想的果報:表達
1. 如何認知就如何表達
想的滅:觸滅
想滅之道:八正道
【漏】
漏:三種漏--欲漏、有漏、無明漏
漏的源頭:無明
不同的漏:走向五道的漏
漏的果報:
1. 進入漏的人基於這個自有而生出福德與罪業的部分
漏的滅:無明滅
漏滅之道:八正道
【業】
業=思(volition / 意志),已思而造業
業的源頭:觸
不同的業:能感受各別五道的業
業的果報:當生受業,次生受業,後續之生受業
業的滅:觸滅
業滅之道:八正道
【苦】
苦:生老病死,各種負面情緒。簡要地,五取蘊是苦(成為執取目標的五蘊)
苦的源頭:渴愛
不同的苦
1. 極度的苦
2. 少量的苦
3. 緩慢褪去的苦
4. 急速褪去的苦
苦的果報
1. 迷亂:嚎哭等行為
2. 遍求:尋求去除苦
苦滅:渴愛滅
苦滅之道:八正道
了知這些洞察的梵行(義注:道)、為以上(苦、業等) 的滅
佛陀說自己擁有以下這些六如來力,而自稱最上位、於眾中吼獅子吼,使梵輪轉起
如來如實知道可能為可能、不可能為不可能(知道這個是這個的因緣,那個不是那個的因緣)
如來如實知道過去、未來、現在業所帶來的果報,它們的原因 (某些惡業果報可能因爲投生到天界而沒有機會成熟)
如來如實知道禪那、解脫(八解脫)、定、等至(九次第定)的雜染(退失)、明淨(進步或變得優秀)、出定
宿命通
天眼通
漏盡煩惱
-佛陀說,假如有人以如實的智慧問佛陀關於1-6的問題,佛陀能以如實智回應他們
-1-6是唯獨是對於得定者
-定是道,無定是邪道
-佛陀說,不捨斷六法,不可能作證不還果
1. 無信
2. 無慚
3. 無愧
4. 懈怠
5. 忘失念
6. 劣慧
-反之,則是可能的
-佛陀說,不捨斷六法,不可能作證阿羅漢狀態
1. 惛沈
2. 睡眠
3. 掉舉
4. 後悔
5. 無信
6. 疏忽大意 (義註:無念)
-反之則是可能的
-佛陀說,當比丘有惡友時,當他親近。效法他們時,他將不可能漸次1-4
完成屬於好的行儀
好的行儀-義註:為了最高行儀、義務的範疇而安立的戒
完成有學法
義註:為了(三)學而安立的戒。
完成戒
義註說是四大戒。
捨斷欲貪或色貪或無色貪
-反之則可能
-佛陀說,樂於(義註:和自己的群眾)眾居Saṅgaṇikā、會(義註:不同種類之)眾Gaṇo時,他將不可能漸次做到以下
將歡喜一個人獨居
將緊捉住心的(義註:止觀)相
將完成(義註:觀的)正見
將完成正定(義註:道定、果定)
將捨斷諸結(義註:十結)
將作證涅槃
-反之,則可能
有一次,一位天神去見佛陀說,以下六法讓比丘不退失。說完佛陀認可,然後天神離開
1. 尊重大師
2. 尊重法
3. 尊重僧團
4. 尊重學
5. 順從
6. 善友誼
-之後佛陀在僧團中說起這件事情,舍利佛把他延伸:1-6的比丘
1. 不僅自己1-6
2. 還稱讚1-6
3. 凡其他不是1-6的,也會勸誡他們1-6
4. 凡其他1-6,他會如實地、適時地稱讚他們
-佛陀聽後也認可並稱讚舍利佛尊者
佛陀說,沒有定的人不可能體驗六通。反之,則是可能的
-佛陀說,當存在有處時(義註:六神通、觀的基礎禪定),但不具備以下,他不能夠體證(六神通、觀)
1. 不如實知道:『這些是退分法。』
a、 複註:以初禪為例,實行與欲俱行的想與作意
2. 不如實知道:『這些是住分法。』
a、 複註:對於定的隨順法。例如進入初禪後見到樂味、樂於、渴望它而不進不退
3. 不如實知道:『這些是勝進分法。』
a、 複註:以初禪為例,實行無尋俱行的想與作意
4. 不如實知道:『這些是洞察分法。』
a、 複注:實行與厭俱行、伴隨離染的想與作意,。從初禪出定後和觀智一起,分析禪支而厭、不滿它
5. 不尊重地作
6. 不作有益 (義註:不作資助法)
-反之,則能體證
-佛陀說,具備六法的比丘,不能達致定的力量
1. 不是定的成就善巧者(SN34.1義註:進入禪定)
2. 不是定的持續善巧者(能決定在定中維持多長時間)
3. 不是定的出定善巧者(AN2.164義註:在限定時間出定)
4. 是不恭敬作者 (SN34.8義註:能固定入禪定)
5. 是不持續作者
6. 是不適當作者 (SN34.1義註:作對禪定有益的事情)
-反之則能
-佛陀說,不捨斷六法,不能獲得初禪
1. 五蓋、不以正確之慧如實善見關於欲的過患 (AN6.73)
2. 三惡尋、三惡想(AN6.74)
-捨斷它們後就能了
-佛陀說,具備六法的比丘當生住於苦、苦惱、upāyāsā(DN22義註:更強力的悲傷),死後到惡道:三惡尋、三惡想
-接著佛陀反面論證
-佛陀說,不捨斷六法不能成為阿羅漢
1. 慢 (māna義註:出身等的慢)
2. 卑慢(omānaṃ義註:我是下劣的慢)
3. 優越慢 (atimāna義註:存在越過的囂張之慢)
4. 增上慢 (adhimānaṃ高估自己的慢)
5. 頑固 (thambhaṃ義註:憤怒、僵硬)
6. 低估自己之慢 (atinipāta義註:下劣的我是下劣之慢)
-反之,則能夠
-佛陀說,不捨斷六法的話,不能作證足以作為聖者卓越的智和見 (義註:聖者能夠作的卓越智見,四道四果之義)
1. 忘失念
2. 不正知
3. 不在諸根上守護門
4. 不在飲食上知適量
5. 詭計kuhana
a、 義註:三種詭計處
b、 復註:追求資具而用鄰近之語、含糊之語言、舉止三種詭計
6. lapanā
a、 義註:爲了祈求而說舉起掉下的話
b、 復註:舉起=‘大地主、大船員、 大施主’等的話
c、 掉下:‘為什麼這個人透過種子食物而活命?’這樣嘲笑
-反之則可以
-佛陀說,具備六法的比丘當生住於大量的樂與喜悅中,開始滅盡煩惱 (義註:因為沒有煩惱和苦的漏流)
1. 樂於法
2. 樂於修習
3. 樂於捨斷
4. 樂於獨居
5. 樂於無加害
6. 樂於無增殖 (義註:涅槃)
a. 義注:增殖papañca=渴愛、邪、慢的增殖
-佛陀說,具備六法的比丘不能增長善法
1. 不是增益的熟練者
a. 義註:善巧於善與不善法生起的理由。這例如樣作意的話善與不善法會增長
2. 不是損減的熟練者
3. 不是方法的熟練者
a. 義註:擁有原因、源頭之智
4. 不為未獲得的善法的獲得生欲
5. 對已獲得的善法不守護
6. 不持續作而去完成(善法)
-反之,則能增長善法
-佛陀說,具備六法的比丘不久就能在法上到達廣大的狀態。
1. 富有(義註:智慧之)光者
2. 富有努力者
3. 富有宗教感情者(義註:富有喜悅)
4. 不(義註:在善法上)滿足者
5. 在諸善法上不放下負擔者(義註:舉起精進)
6. 他更上超越
a. 在(5)上更上地作精進
-佛陀說,具備六法的人下地獄
1. 作和五戒頭四戒相反的
2. 惡欲求者與邪見 (AN6.81)
3. 貪求者與(義註:身體上) 傲慢者 (AN6.82)
-與之相反則生天
-佛陀說,具備六法不能成為阿羅漢
1. 無信
2. 無慚
3. 無愧
4. 懈怠
5. 劣慧者
6. 在身體與生活上期待者
-反之則能
-佛陀說,具備六法的比丘能預期日夜在善法中減損
1. 強欲,充滿(義註:貪的)苦惱,不被任何四資具所滿足
2. 無信
3. 壞戒
4. 懈怠
5. 忘失念
6. 劣慧
-接著佛陀反面論證
-佛陀說,具備六法的比丘不能作證涅槃
1. 每當心應該被抑止時不抑止心
a. 義註:心掉舉時應以定抑止。懈怠時應以精進抑制,懈怠時應以精進抑制,乏味時應以定來使心愉悅,心平等運行時以捨覺支旁觀
2. 每當心應該被揚起時不揚起心
3. 每當應該使心欣喜時不使心欣喜
4. 每當心應該被旁觀時他不旁觀心
5. 傾向於下劣
a. 義註:傾向於勝妙的則是傾向於道果的
6. 喜歡身心的聚合體(sakkāya)
-反之則能
-佛陀说,具備六法的人聽聞正法後不能在善法上進入正性決定(義註:進入聖道之義)
具備業的障礙
義註:五無間業
具備雜染的障礙
義註:邪見決定
具備果報的障礙
義註:不善果報結生或善果無因結生
無信
無意欲
義註:缺乏作善的意欲。例如住在北俱盧州者
劣慧者
義註:有分缺乏慧。不存在作為出世間之緣的有分,即有分慧。
-反之則能
-佛陀说,具備六法的人聽聞正法後不能在善法上進入正性決定(義註:進入聖道之義)
犯五逆罪者
劣慧
義註:有分缺乏慧。不存在作為出世間之緣的有分,即有分慧。
-反之,則能
-佛陀說,具備六法的人在聽聞佛法時不能在善法上進入正性決定(義註:進入聖道之義)
佛法被教導時不聽聞
不傾耳
心不給予完滿智尊重
拿取非義
忽略(義註:有益的)義理
不隨順接受(義註:教法)
-反之則能
-佛陀說,不捨斷六法,不能作證見具足(義註:入流道)
三結
導向苦界的貪、嗔、癡
-佛陀說,對見具足的人來說(初果或以上聖者),六法已被捨斷(AN6.90)/ 不可能生出六法(AN6.91)
三結
導向苦界的貪、嗔、癡
-佛陀說,見具足的人(初果或以上聖者)以下是不可能的
對三寶、(三)學不尊敬(AN6.92)
返回不來處
‘不來處’義註:不應被走向的理由。五個敵意、六十二見的代名詞
視任何行為常、樂、我(AN6.93)
作無間業
回到迷信透過徴兆而清淨
迷信征兆;義註:透過見聞(五根所)覺
從(佛教)外部追求值得供養者
犯五逆重罪(AN6.94)
指定(佛陀以外)其他老師(為最終依歸)
返回樂與苦被自己所作之見 (AN6.95)
義註:這是我見的範疇
返回樂與苦被其他所作之見
注:例子為上帝主宰論
返回樂與苦是自己與其他作之見
樂與苦被非自己所作無因而生
樂與苦被非其他所作無因而生
樂與苦被非自己和其他所作無因而生
-佛陀說9-14 不可能,是因為見具足的人善見因和因生之法
-佛陀說,以下這六個的出現為世間難得
佛陀
教導佛法者
再生於聖者的領域
諸根無殘缺
非愚鈍者
對善法有意欲
-佛陀說,有六種證初果的利益
能成為正法決定者
義註:(佛)教的正法
具有不退失法
苦成為有限的
具有不共(義註:凡夫之)智
善見因
善見由因生起之法
-佛陀說,以下這些事是不可能的
視任何行為常…樂…我…涅槃為苦者…者將具備隨順接受(正法)
不具備隨順接受者將進入正性決定(AN6.86義註:進入聖道)
不進入正性決定者將作證四階果位
-反之則可能
-佛陀說,當看見六種利益時就足以讓比丘,在一切諸行上無限制地升起無常想
一切行對我將不顯現為--它們堅固地住立
我的意將不樂於一切世間(義註:三界)
我的意將從一切世間中出離
我的意將向涅槃傾斜
我的結將走向被捨斷
我將具備最高沙門狀態
義註:聖道之義
-佛陀說,當看見六種利益時就足以讓比丘,在一切諸行上無限制地升起苦想
我對一切行的厭想將被現起,猶如面對已拔劍的行刑者
我的意將從一切世間出離
將看見寂靜涅槃
我的隨眠煩惱將走向根絕
將作應作的
大師將被我習以慈心的義務
-佛陀說,當看見六種利益時就足以讓比丘,在一切諸行上無限制地升起無我想
對所有世間無渴望的atammayo
Atammayo,義註解釋為空於貪愛、見
停止建造我 (義註:建造我之見)
停止建造‘我的’ (義註:建造我的之貪愛)
我將具備(義註:與凡夫)不共智
善見因
善見由因生起之法
-佛陀說,三有應被捨斷,三學應被學習
-如是已實踐的比丘被稱為
切斷渴愛
破壞結
完全止滅慢
得到苦的結束
佛陀說,以下應被捨斷
-三種渴愛
欲的渴愛
存在的渴愛
不存在的渴愛
-三種慢
慢 (māna義註:出身等的慢)
卑慢(omānaṃ義註:我是下劣的慢)
優越慢 (atimāna義註:存在越過的囂張之慢)
-已經捨斷的是阿羅漢
-佛陀說,有以下三法,而給出捨斷他們的方法
貪
修不淨
嗔
修慈
癡
慧 (義註:和觀一起的道慧)
-佛陀說,有身口意惡行三法,為了捨斷它們應修習身口意善行
-佛陀說,有以下三法,應修另外三法捨斷應被捨斷的前者
欲尋/想/界
離欲尋/想/界
惡意尋/想/界
無惡意尋/想/界
加害尋/想/界
不加害尋/想/界
-佛陀說,有以下三法,應修另外三法捨斷應被捨斷的前者
樂味見 (義註:常見)
無常想
我見 (義註:伴隨自我的20種有身見)
無我想
邪見 (義註:62種見)
正見 (義註:道的正見。不存在布施等的邪見,而有業自作正見)
-佛陀說,有以下三法,應修另外三法捨斷應被捨斷的前者
不喜樂
喜muditā
加害
無加害
非法行 (義註:十不善業道)
正法行
-佛陀說,有以下三法,應修另外三法捨斷應被捨斷的前者
不知足
知足
不正知
正知
大欲
少欲求
-佛陀說,有以下三法,應修另外三法捨斷應被捨斷的前者
不順從
順從
惡友誼
善友誼
心散亂
入出息念
-佛陀說,有以下三法,應修另外三法捨斷應被捨斷的前者
掉舉
止
不自制 (義註:不忍耐)
自制
疏忽大意
警覺
-佛陀說不捨斷以下六法,無法在 身/受/心/法 上隨觀它們
樂於工作
義註:喜於新的工作
樂於無用的話bhassā
復註:日夜花時間說女人的樣貌、男人的樣貌等,沒有界限。誰人日月說法,解答問題,這個就少廢話、有界限。MN26 中說,比丘一起時有兩樣東西應作:聖默然,說法
樂於睡眠
樂於眾居
復註:不樂於自己一個
不在諸根上守護門
不在飲食上知適量
-佛陀說,具備六法,以下這些人對佛陀已達依止(義註:心已確立對佛陀德性的(信心),懷疑已被去除),看見和親證涅槃
優婆塞桃普沙 tapusso gahapati AN6.119
優婆塞玻利葛bhalliko gahapati AN6.120
給孤獨屋主 gahapati anāthapiṇḍiko AN6.121
麻七迦三達的屋主質多 citto gahapati macchikāsaṇḍiko AN6.122
阿拉哇葛的如手 hatthako āḷavako AN6.123
釋迦族的摩訶男 mahānāmo sakko AN6.124
毘舍離的屋主郁伽 uggo gahapati vesāliko AN6.125
屋主郁伽德 uggato gahapati AN6.126
蘇蠟巴桃 sūrambaṭṭho AN6.127
養子耆婆 jīvako komārabhacco AN6.128
屋主那拘羅的父親 nakulapitā gahapati AN6.129
屋主達哇更尼葛tavakaṇṇiko gahapati AN6.130
屋主富蘭那 pūraṇo gahapati AN6.131
屋主梨師達多isidatto gahapati AN6.132
屋主結合 sandhāno gahapati AN6.133
屋主威者亞 vicayo gahapati AN6.134
屋主威若亞瑪希葛 vijayamāhiko gahapati AN6.135
屋主昧達德 meṇḍako gahapati AN6.136
優婆塞襪謝德 vāseṭṭho upāsako AN6.137
優婆塞阿哩得 ariṭṭho upāsako AN6.138
優婆塞沙勒額sāraggo upāsako AN6.139
哪六法呢?
對佛不壞淨
對法不壞淨
對僧團不壞淨
對聖戒不壞淨
對聖智不壞淨、
聖解脫不壞淨
-佛陀說,對於以下煩惱
貪 (AN2.231)
瞋
癡
憤怒
惡意(敵意為相、不能捨棄敵對為作用,不停憤怒為現起)
Makkho(貶低他人的美德為相、摧毀為作用、覆蓋為現起)
paḷāso(競爭為相、把自己和別人的美德相提并論為作用、量度別人的美德為現起)
嫉妒
慳吝
Māyā(覆蓋已作的惡為相、掩蓋為作用、障礙為現起)
sāṭheyyaṃ(炫耀自己不存在的美德為相、說出來為作用、身體的外相虛僞地作為現起)
thambho(心膨脹為相、叛逆為作用、不柔軟為現起)
sārambho(勝過為相、敵對為作用、不尊重為現起)
慢
極慢(舉起為相,極度自大為作用,自負為現起)
迷醉 (義注:沉浸迷醉的樣子)
疏忽大意(MN3義注說:心丟棄到五欲為相、丟棄為作用、無念為現起。AN4的義注說缺乏念,心放棄到五欲那裏)
-爲了他們的
證知abhiññāyā
AN2.231義注:証知、親身體驗
遍知pariññāyā
遍盡parikkhayāyā
捨斷pahānāyā
義注:放棄之義
滅盡khayāya
衰退vayāya
離染virāgā
義注:撤回享受之義
滅nirodhāyā
捨離cāgā
捨遣paṭinissaggāya
-應修
六無上 (參考AN6.8,6.30)
無上的看見
i. 義註:佛陀、比丘僧團、遍相、不淨相等
無上的聽聞
i. 義註:聽見對三寶的讚美、三藏佛語、
無上的利得
i. 義註:七聖財
無上的學
i. 義註:三學
無上的服侍
i. 義註:對三寶的服侍
無上的隨念
i. 義註:對三寶之德的隨念
六隨念 (佛法僧戒施天)
六想
無常想
在無常上苦想
在苦上無我想
捨斷想
i. AN10.60:不同容忍已生起的三惡尋
離貪想
i. AN10.60:審察涅槃
滅想
i. AN10.60:審察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