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7 婆羅門相應 Brāhmaṇasaṃyuttaṃ 摘要
SN7.1 大那若尼經 Dhanañjānīsuttaṃ 摘要
-婆羅墮若姓婆羅門的妻子,名叫大那若尼婆羅門女,對三寶很有信心
-有一次,她為丈夫帶來食物時絆倒後説出偈頌讚美了佛陀三次。
-他的先生聽了之後非常不悅,想要論破佛陀
-大那若尼婆羅門女便說這世上無人能論破佛陀的,但還是請他去
-丈夫見到佛陀一番問候後便問佛陀,佛陀隨之回答:
1. 切斷什麼後睡得安樂?
a. 憤怒
2. 切斷什麼後不憂愁?
a. 憤怒
3. 對哪一法的殺害,喬達摩同意?
a. 對端蜜,而根毒之憤怒
b. 義注:之所以根毒是因爲它的結果是痛苦。他又端蜜因爲以怨報怨會生起快樂
-聽後婆羅門大受感動,在佛前出家不久成爲阿羅漢
SN7.2 辱罵經 Akkosasuttaṃ 摘要
-辱罵婆羅墮若婆羅門聽聞他(義注:哥哥)在佛陀前出家(義注:拆散了他們),因此辱駡佛陀。(義注:所以有這個名字)
-佛陀於是引導說,假如他以美食招待親朋慼友,但他們不接受,那麽食物還是自己的。
-同樣地假如他辱駡不辱駡他人的佛陀等人,那還是歸於他的。
-如果被辱駡但是回罵者,那被稱為『一起吃、交換。』但佛陀等人不與他們一起吃和交換
-辱罵婆羅墮若婆羅門指控佛陀雖被人指是阿羅漢,但仍然憤怒
-佛陀便回答說對他這位解脫者何來有憤怒呢?再說偈
1. 因爲那個而更差--誰人以憤怒回報憤怒
2. 不以憤怒回報憤怒,在戰爭中征服難被戰勝的
3. 行自他兩者的利益:
4. 知道他人被激怒後,他具念平息
5. 那就對自他兩者療愈
6. 誰對法不熟練,人們認爲他是愚人
-聽後婆羅門大受感動,在佛前出家不久成爲阿羅漢
SN7.3 阿修羅王經 Asurindakasuttaṃ 摘要
-阿修羅王婆羅墮若婆羅門聽聞他(義注:哥哥)在佛陀前出家,因此辱駡佛陀。
-然而佛陀保持沉默
-這時婆羅門便說:「沙門!你被征服;沙門!你被征服。」
-佛陀以偈回應
1. 以尖酸的語言來説,愚人確認爲是勝利
2. 誰知道忍耐,那才是勝利
3. 因爲那個而更差--誰人以憤怒回報憤怒
4. 不以憤怒回報憤怒,在戰爭中征服難被戰勝的
5. 行自他兩者的利益:
6. 知道被進一步激怒後,他具念平息
7. 那就對自他兩者療愈
8. 誰對法不熟練,人們認爲他是愚人
-聽後婆羅門大受感動,在佛前出家不久後成爲阿羅漢
SN7.4 阿修羅王經 Asurindakasuttaṃ 摘要
-酸粥婆羅墮若婆羅門聽聞他(義注:哥哥)在佛陀前出家,因此生著氣去找佛陀。
-義注:他想:「我的三位哥哥跟這位出家了。」(tayo me jeṭṭhakabhātaro iminā pabbājitā’’t)任何能說話者都不能保持沉默。他賣種種單純的與調味的(suddhañca sambhārayuttañca)酸粥致富,結集者對他取名「酸粥婆羅墮若」。依義注所說,四位婆羅墮若年紀從大到小依序為:婆羅墮若姓婆羅門、辱罵、阿修羅王、酸粥。
-佛陀以他心通知道他的心念之後便說
1. 凡冒犯無犯錯的人,純淨無穢的人,
2. 惡就回到那位愚者,如細塵被逆風地拋出
-聽後婆羅門大受感動,在佛前出家不久後成爲阿羅漢
SN7.5 無害經 Ahiṃsak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無害婆羅墮若婆羅門去見佛陀並說自己是無害。
-佛陀於是以說偈
1. 而如果你如名字那樣,你會是無害,
2. 凡不以身與語,以及意傷害者,
3. 他確實是無害:凡不傷害他人者
-聽後婆羅門大受感動,在佛前出家不久後成爲阿羅漢
SN7.6 結縛經 Jaṭāsuttaṃ 摘要
-結縛婆羅墮若婆羅門問佛陀:
1. 內亂團外亂團,世代被亂團糾纏,
a. 義注:亂團=貪愛之網,因爲它‘交織在一起’—會在所緣如色等重複地上下生起
b. 内外分別是指自己和別人的所有物、自己的身體和別人的身體、内外的處
2. 喬達摩!我問你這個:誰能解開這結縛?
-佛陀便以偈回答:
1. 有慧的人在戒上確立,修習心與慧
a. 義注:第一個‘慧’ 是與生俱來的智能。第二個慧是指觀慧。
b. 注:修習心應指修止
2. 熱心聰明的比丘,他解開這個亂團
a. 義注:熱心=精進。精進地折磨煩惱
b. 聰明ātāpī =智慧。這處是注意的智慧。即‘這時讀誦、這時問問題’ 所有要做的他也注意
3. 他捨棄無論是貪嗔還是無明
4. 漏盡的阿羅漢解開那個亂團
5. 在那處名色完全地停止
6. 撞擊、色想—就在這裏切斷亂團
a. 義注:撞擊想被定義為五感官的想。而色想則既可以為現在我們見到的景象色或在禪那看到的色[複注:如修地遍時的地遍色想]
b. 前者意味著欲有,後者色有,兩者聯合則也意味著無色有,因此完整了三界
c. ‘就在這裏切斷亂團’—是指三界輪回被終止。依靠涅槃而它被切斷和停止
-聽後婆羅門大受感動,在佛前出家不久後成爲阿羅漢
SN7.7 概要經 Suddhik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純淨婆羅墮若婆羅門和佛陀說
1. 婆羅門不變清净,就算在世間中有戒、作苦行
2. 明行具足者,他變清净而非其他人
-佛陀以偈回應
1. 許多人說廢話、爲了取得而說(義注:說一千次‘婆羅門就是清净‘),不由出身而成爲婆羅門
2. 内裏污穢、沾污,依靠欺詐
3. 不管是王族、婆羅門、毘舍,首陀羅,旃陀羅還是清垃圾者,
4. 只要發起精進、堅決,不斷堅固地努力
5. 都能抵達最高的清净,婆羅門你如是知道吧
-聽後婆羅門大受感動,在佛前出家不久後成爲阿羅漢
SN7.8 拜火經 Aggik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拜火婆羅墮若婆羅門放了一碗粥要祭火
-剛巧佛陀托缽來到他的住處,婆羅門便說
1. 三明具足者、出生良好者、多聞者,
2. 明行具足者,他能享用這乳粥。
-佛陀便回答(大意如下)
1. 許多人說廢話、爲了取得而說(義注:說一千次‘婆羅門就是清净‘),不由出身而成爲婆羅門
2. 内裏污穢、沾污,依靠欺詐
3. 並講解真正的三明者能喝這碗粥
-聽後婆羅門便請佛陀享用,說佛陀是婆羅門
-但佛陀說他不得享用以吟誦偈頌獲得的食物,佛陀們都是跟這條規則的。並請他以其他飲料食物供養,因爲那是期待福德者的田地
-聽後婆羅門大受感動,在佛前出家不久後成爲阿羅漢
SN7.9 孫陀利葛經 Sundarik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孫陀利葛婆羅墮若婆羅門在孫陀利葛河邊獻祀拜火。
-他打量四周,看看有沒有人能享用殘餘的供物
-他於是見到裹著頭坐在某棵樹下的佛陀,並拿著食水去找佛陀
-佛陀因爲婆羅門的脚步聲而敞開露出頭
-婆羅門一見佛陀是禿頭的後便想折返,但又考慮到有些修行好的人都是禿頭的,就讓自己去見佛陀之後問他的出身
-到達後他如是辦,佛陀就叫他不要問出身而要問行爲,精進而有慚抑止的就是高貴的。應供養有有美德、已完成梵行的人
-聽後婆羅門便請佛陀享用,說佛陀是婆羅門
-但佛陀說他不得享用以吟誦偈頌獲得的食物,佛陀們都是跟這條規則的。並請他以其他飲料食物供養,因爲那是期待福德者的田地
-婆羅門問,他應將這殘餘供物施與誰?
-佛陀說,他不見全世界,除了如來或如來的弟子外能消化它,因此請他把那個殘餘供物放到少草處,或無蟲的水中。
-婆羅門於是把食物倒入水中,那時丟入水中的殘餘供物嘶嘶作響、冒出大煙
-那時孫陀利葛婆羅墮若婆羅門驚怖、身毛豎立地去見佛陀。
-佛陀便以偈和他說
1. 婆羅門,不要想這外面木的集合是清净的
2. 不要因爲那個清净而說是善—誰願欲外面的清净
3. 婆羅門,破壞木的燃燒後,以自己的(義注:智慧之)光閃耀
4. 常恆之火(義注:一切知智),常恆地定下,阿羅漢我行梵行
5. 慢是婆羅門你的秤盤與砝碼(a),憤怒是煙(b)妄語是灰(c)
a. 義注:透過出生、種族、家庭等慢的升起而生起妒忌,往四惡到沉下
b. 義注:智慧之火的隨雜染
c. 義注:無活力的
6. 舌是長柄杓(a)心是祭壇(b),善調御自己為男人之光
a. 義注:來供養法
b. 義注:法供養的供奉處
7. 婆羅門!法是湖(a)、戒是港口,清澈而讓有德者善人所稱讚
a. 義注:八道法一次過讓八萬四千生類沐浴
8. 在那裏,已達到最高知識者沐浴,不粘附身體而越到彼岸
9. 真諦、法、節制、梵行,婆羅門!依止中間(a)而到達梵(b)
a. 義注:避免常斷見
b. 義注:最優勝的
10. 對他正直的狀態作禮敬,那個人我説追隨法
-聽後婆羅門大受感動,在佛前出家不久後成爲阿羅漢
SN7.10 許多女兒經 Bahudhītar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某位婆羅墮若姓婆羅門的十四頭公牛被遺失了,他來到佛陀所在的叢林見到打坐中的佛陀。
-他便說,佛陀沒有以下這些苦況
1. 走失了14頭公牛六天依然沒找到
2. 有壞的芝麻株在芝麻田中
3. 有老鼠在空穀倉中熱烈地跳舞
4. 敷具七個月都被跳蚤覆蓋
5. 有七個寡婦女兒,有三個兒子
6. 被黃臉婆以腳使正睡覺的自己醒來
7. 被人追債
-佛陀重複了婆羅門的話語
-聽後婆羅門大受感動,在佛前出家不久後成爲阿羅漢
SN7.11 耕田婆羅墮若經Kasibhāradvāj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耕田婆羅墮若婆羅門對佛陀說,自己耕田與播種後享用收成物,他也請佛陀自己耕田與播種
-佛陀說,自己其實也有耕田與播種
-這時婆羅門奇怪,因爲他看不到佛陀的農具等等
-佛陀便以偈回答
1. 信為種子苦行為雨,智慧為我的軛犁
a. 義注:爲什麽佛陀以信開始?因爲這位婆羅門以智慧見稱但缺乏智慧,因此信心的談論能幫助他。而爲什麽信為種子?因爲它是一切善素質的根基
b. 義注:這裏苦行指感官的抑制
c. 義注:智慧是觀智和道智
2. 慚為我的犁杆,念為我的犁頭和刺棒
3. 守護身守護語,胃裏的食物從那裏來
4. 作真實而割草(義注:割去不實之草),柔和(義注:阿羅漢果)是我(義注:軛)的脫離
5. 精進是我的負重牛,帶來離軛安穩
6. 他不折返地走(義注:向涅槃),在那裏走去不憂愁
7. 如是耕作又耕作,那存在不死之果(義注:涅槃)
8. 在這裏耕作又耕作,從一切苦中釋放
-説後婆羅門請佛陀食用食物,但佛陀說他不得享用以吟誦偈頌獲得的食物,佛陀們都是跟這條規則的。並請他以其他飲料食物供養,因爲那是期待福德者的田地
-聽後婆羅門大受感動,在佛前出家不久後成爲阿羅漢
SN7.12 優達亞經 Uday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到優達亞婆羅門家中托缽三次。
-第三次時對方直説佛陀討厭,一再地來到
-佛陀的回應大意如下
1. 農夫也是一再地工作、天王也是一再地下雨
2. 乞求者一再地乞求,施主們一再地施與,後者一再地到達天界
3. 愚人一再地生死、到墳墓
4. 智者不再出生
-聽後婆羅門大受感動,在佛前出家不久後成爲阿羅漢
SN7.13 提婆西多經 Devahit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因風而生病了,命優波哇那尊者為他找熱水
-尊者於是去到提婆西多婆羅門的家中,成功取得熱水和蜜糖
-因爲這樣,佛陀的病止息了
-後來提婆西多婆羅門去找佛陀,問佛陀應該佈施去哪裏、佈施到哪裏有大果?怎樣的佈施是成功的?
-佛陀便回答說,佈施給三明者
-聽後婆羅門大受感動,皈依佛教
SN7.14 大財富者經 Mahāsāl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穿粗弊外衣、富有的婆羅門去見佛陀。
-佛陀便問他爲什麽穿粗弊的外衣呢?
-一問之下原來他的妻子和四個兒子商量後逐他出家門
-佛陀便請他記住以下的偈,在兒子們都會出席的大衆集會中頌出
1. 在他們出生時我歡喜,願欲他們生存
2. 他們和我的妻子商量後,宣佈要阻礙我如(義注:狗對)豬
3. 確實是不善、我的可鄙者:(他們說)‘父親、父親’
4. 羅刹透過兒子而顯現,他們遺棄去到年邁者
5. 如對衰老無用的馬,拿走他的食物
6. 兒子年長的父親,到他人的家中乞食
7. 拐杖的確對我更好,比起不忠誠的兒子
8. 阻礙凶猛的牛,然後凶猛的狗
9. 在黑暗中它在前,在深處成爲支撐
10. 那是拐杖的威力—絆倒後得以(讓我)站起來
-婆羅門照辦,他的兒子們之後帶父親回家,為他沐浴後以一套套衣服為他穿上
-婆羅門後來希望給佛陀學費,佛陀出自憐憫接受了
-之後婆羅門大受感動,皈依三寶
SN7.15 慢剛愎經 Mānatthaddhasuttaṃ 摘要
-有一個名爲慢剛愎的婆羅門住在舍衛城,他既不問訊母親,也不問訊父親、老師、哥哥。
-當時佛陀對大衆説法,而慢剛愎也在群衆中想:如果佛陀對我説話的話我就對他説話,反之則不説話
-佛陀卻沒有對他説話
-那時婆羅門心想佛陀什麽也不知道,就想離開。
-佛陀以他心通知道後便對他說,慢是不好的,由於利益而他來到這裏,應該增長它
-婆羅門知道佛陀知道他的心意後,便對佛陀直譯最高的尊敬,並告知名字
-大衆覺得嘖嘖稱奇,因爲平時他都不聞訊身邊的人
-佛陀請婆羅門坐下,因爲他已經有信心了
-婆羅門問佛陀,應不對誰傲慢、應對誰尊敬?
-佛陀便說—父母親、哥哥、老師、阿羅漢
-之後婆羅門大受感動,皈依三寶
SN7.16 反對者經 Paccanīkasuttaṃ 摘要
-有一位名為愛反對者的婆羅門打算去見佛陀,並想反對佛陀的任何事情。
-他到達後請佛陀説法,佛陀便回應
1. 反對者不容易明白善說
2. 污染的心,大量的爭吵
3. 誰去除爭吵,不悅意的心
4. 捨棄惡意,他知道善說
-之後婆羅門大受感動,皈依三寶
SN7.17 監工經 Navakammik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監工婆羅墮若婆羅門在命令人工作,他看見佛陀在打坐,因此好奇佛陀樂於使人作什麽工作,並問佛陀單獨在林中能找到喜樂嗎?
-佛陀回應
1. 樹林中沒有我應作的,我的(義注:煩惱之)樹林已經乾枯、切斷了根
2. 我在林中無渴愛、無憂愁,樂於單獨、捨棄不樂
-之後婆羅門大受感動,皈依三寶
SN7.18 打柴者經 Kaṭṭhahārasuttaṃ 摘要
-某位姓婆羅墮若的婆羅門,他的眾多打柴學生去到叢林,看到在打坐的佛陀。
-學生們於是回去和姓婆羅墮若的婆羅門報告
-婆羅門跟著學生去到,果然見到正在打坐的佛陀。
-婆羅門和佛陀說,佛陀深入恐怖無人的叢林,不動、怡人、極有魅力、快樂地禪修—那是不可思議的。
-他問佛陀是否希望往生(義注:梵天),爲什麽佛陀在這裏苦行?
-佛陀回應
1. 任何期待(義注:貪愛)和愉悅(義注:愉悅範疇的貪愛),一直有許多個別的界
2. 無明為根源而願欲,所有我的根源已經作遠離
3. 我不期待不依附不依著,在所有法上有清净的見(義注:一切知智)
4. 已到達無與倫比的正覺、幸福,婆羅門!我在孤寂處裏自信地禪修
-聼後婆羅門大受感動,皈依三寶
SN7.19 扶養母親者經 Mātuposak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扶養母親的婆羅門去見佛陀,並問,自己依法遍求施食,然後扶養父母,自己是否盡了義務呢?
-佛陀認可,並説他這樣做會產生許多福德、智者會稱讚他,死後到天界歡喜
-聼後婆羅門大受感動,皈依三寶
SN7.20 乞食者經Bhikkhak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乞食者婆羅門問佛陀,自己是乞食者(bhikkhako),佛陀也是乞食者,他們有什麼差別呢?
-佛陀回答,不因爲向別人乞食而成爲比丘(bhikkhu),如果接受惡臭之法(義注:不善法),就不是比丘
-梵行者捨去福德和惡,(義注:以智慧)考量世間而行後,他被稱爲比丘
-聼後婆羅門大受感動,皈依三寶
SN7.21 散額樂窪經 Saṅgārav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阿難尊者請佛陀出自憐憫去見見名為散額樂窪的婆羅門,後者相信可以透過水而純潔,他在黎明和黃昏都沐浴。
-佛陀於是去見散額樂窪婆羅門,確認了傳聞是真的後,後者透露他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爲凡在白天被他做的惡業,在黃昏他以沐浴沖走;凡在夜間被他做的惡業,在黎明他以沐浴沖走
-佛陀便說偈
1. 婆羅門!法是湖(a)、戒是港口,清澈而被有德者善人所稱讚
a. 義注:八道法一次過讓八萬四千生類沐浴
2. 在那裏,已達到最高知識者沐浴,不沾濕身體而越到彼岸
-聼後婆羅門大受感動,皈依三寶
SN7.22 摳麼度色經 Khomaduss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進入摳麼度色婆羅門屋主們的集會所中避雨,但卻被他們諷刺不守規則(義注:規則是,遲來者要從側門入,避免打擾已坐好的人。但佛陀卻從正門入)
-佛陀便回應
1. 沒有善士就不是一個集會,他們非善人不説法
2. 去除貪嗔癡,説法者是善士
-聼後屋主們大受感動,皈依三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