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ang por ganha once said that Ajahn sumedho was at least an xxx(third stage).
Later on, he said that Ajahn had nothing left, remain only Dhamma
Ajahn Sumedho was born in the USA, became a bhikkhu in 1967 and trained nine years under Ajahn Chah at Wat Pah Pong, a forest monastery in Ubon province, Thailand. In 1976 he was invited to Britain; he established Cittaviveka (Chithurst Buddhist Monastery) in West Sussex in 1979, and Amaravati Buddhist Monastery in Hertfordshire in 1984. During his thirty-four years of being based in Britain, he taught extensively throughout the world, has inducted more than a hundred aspirants of many nationalities into the samaṇa life, and also authorised the establishment of six other monasteries. Many of his talks are available in audio versions, and some have been transcribed and edited into a collection of books.
In November 2010, Ajahn Sumedho put aside his duties as abbot and teacher and is practising in more secluded environments.
Excerpt From: Ajahn Sumedho. “Mindfulness: The Path to the Deathless.”
The life of a renunciant
is the best life in the world.
One must let virtue guide their life."
Think about it carefully.
Look at Luang Phor Sumedho.
He was a brilliant man from America,
a scientist,
a superstar of intellect and knowledge.
But he realized that life in that way was impossible.
So he traveled to India, Nepal, Sri Lanka,
to Burma, to Thailand.
He ordained and lived with Ajahn Chah for ten full years.
He abandoned his sense of self,
stopped following his own desires,
let go of the ego.
If a person abandons their sense of self
and lets virtue guide their life,
their heart will be peaceful and cool.
A constitution of virtue
makes life peaceful.
出家的生活是世界上最好的生活。人必須讓德行引導他們的生活。
仔細想想。看看隆波蘇美多。他是一位來自美國的傑出人士,一位科學家,一位智慧與知識的超級明星。但他意識到以那種方式生活是不可能的。因此,他前往印度、尼泊爾、斯里蘭卡、緬甸和泰國。他出家並與阿姜查一起生活了整整十年。他放棄了自我,停止追隨自己的欲望,放下了自我意識。
如果一個人放棄自我,讓德行引導自己的生活,他的心會變得平靜而清涼。德行的構成使生活平和。
---Luang Por Ganha
Dhamma Talk given on Friday, March 14, 2025
當時阿姜蘇美多還是個很新的僧眾,到那裡才一兩年 的時間,禪修很認真。他捨不得離開巴蓬寺安定的生活, 但還是加入了開路的行列,跟著大眾在太陽下擊石、推車, 賣力地工作。兩三天後,他覺得天氣越來越熱、汗流不停, 心裡煩躁極了。
白天工作 12 小時之後,晚上還要誦經打坐,阿姜蘇美多認為「這些有什麼用!浪費時間!打坐功 夫全沒了!這個對修行生活一點幫助都沒有。」他仔細地 向阿姜查解釋他的關切:「我發現工作損害禪坐,不參加 比較好,我需要的是更正式的修行,更多打坐和經行的時 間,這樣對我的修行最好,這樣才有用。」阿姜查說:「好, 蘇美多,就如你所願。但我最好告知僧眾,讓大家知道發 生什麼事。」
他有時就是如此「邪惡」,在集會時他跟大 眾說:「現在跟大家宣佈,舖路、擊石、搬石,這些工作很重要,我們得做。但禪坐也很重要,蘇美多問我,我們 造路時,讓他打坐。我說好,沒問題。我不希望你們任何 人去批評他。對我而言,這一點都沒關係。讓他獨自打坐, 我們繼續造路。」
阿姜查從早到晚都在外面工作,不鋪路時,就接待訪 客跟大眾開示,忙得不亦樂乎。而阿姜蘇美多則獨自一人 在木屋打坐。第一天他覺得很糟,第二天更糟,第三天他 再也受不了,內心受到很大的折磨。索性出關回去打石、 搬石,投入工作。
阿姜查笑著看這熱情年輕僧人,問:「蘇美多,享受 工作嗎?」「是,師父。」 「現在又熱又髒,內心卻比獨自打坐快樂,不是很奇 怪嗎?」「是,師父。」 阿姜蘇美多又上了一課,自己區分何者是禪修,何者 不是,事實上,兩者根本沒差別。
若全心投入,不管做什麼、經驗什麼、周圍發生什麼,心中沒事,也沒有特別的偏好,在明覺的清明、覺知的空靈下,所有事物經驗完全相同無差別。
——阿姜阿玛罗 (Ajahn Amaro)
(luang ta maha bua 曾說: 我们都会一起死去。 没有一个例外。 快去造善业吧,心不死,当离开这个身体,你会根据你的业力、根据你的功德而生。 罪人走他的路,他就下地狱,而行善的人,走功德之路,直到他毫无疑问地达到涅槃。这是一颗美丽的心之宝。 但罪是心的仇敌,让我们远离它。 这颗心永远不会死,心从来没有墓地。 当完全纯净时它会是自然元素。正如佛陀所说:涅槃是“常”。什么是“常”?也就是说,这个心没有无常、苦、无我,什么都没有。没有任何干扰,它是一颗始终如一、无边的心,这叫做心是“常” ,解脱者的心智将留下,法元素的心完全解脱了,这颗心并没有死, 这是大自然。所以请兄弟姐妹们记住。)
問題:您說起關於識,有時說到關於它是常的。那讓一些人困惑,因為他習慣聽說識是五蘊中,或緣起中,那裡的識是無常的,請求您的回答。
Ajahn sumedho :對,這對我們大部分人來說是困惑的。在上座部上,在禪宗上。五蘊那是關於身體,感受,記憶,情緒,識。這是對於感官的識來說的,透過看見,聽見,嗅,嘗,觸摸,思考。這些都是無常的。
例如眼識,或者影像,那是局限於感官的經歷。你問你自己這些問題。
也根據巴利聖典,常恒的識 ,viññāṇaṃ anidassanaṃ anantaṃ sabbato pabhaṃ (MN49,DN11)
這被翻譯為識無限、不顯現,光亮遍四周。
這並沒有限制於感官或物質身體。你知道,佛教的核心在於看穿我們的身份,我們看,聽,嗅,嘗,觸摸,想,有情緒。
這個禪修,尤其是泰國森林派,我們省思到這個知道(knowing ) ,那個我們可以見證的無常。我們留意到這個身體是無常的,感受是無常的,記憶是無常的,情緒是無常的,感官的識是無常的。
但當你禪修,你具備正念,你培育覺知,正念。當你不再粘著於感官的本體,到一點,識知道它自己,它不再傳送出去(往外送),去到看目標,聽,嗅,嘗,觸,想。但你停止做這些,你限制傳送你的識去到看,聽,嗅,嘗,觸,想的目標。你仍然有識,這被叫做覺知它自己的識;或者覺知著覺知的覺知。
在泰國的用詞,那叫做空的識。那不再被傳送出去感官目標。但當我們放下慾望,放下這些習慣性干擾我們的看,聽,嗅,嘗,觸,想;餘下的,就是覺知,在覺知它自己。所以這是滅。這是第三個聖諦,苦的終結。因為這個苦意味著四聖諦。
苦就是因為這個幻覺,對感官經歷的粘著,和對身體的身份。緣起就是追踪到無明,無明於法的真實性。那是苦的原因。所以無明緣行。這以基本的幻覺—我是這個身體,我是這個人,這個個性—這影響了識,透過以這個身份來思考,帶您去苦的結果。所以對法的無知,就是在當下。當我們說起法的時候,如果我們翻譯它為在當下明顯的,那個識是當下明顯的--對於任何在這個星球的人類。當你問任何人:你是否有意識?他會回答是,因為這是個事實。那是在這一刻可知的
識可以成為法的門口。假如識是依靠感官去作用,它是很局限性的,它只是另一個行(條件組合的事物)。所以在五蘊中,那是無常的。
但在究竟現實中,那是常的。
在緣起中。透過看見法,透過覺悟,整個(緣起)都崩潰了。但你不是變得無意識。覺悟的人不是進入昏迷或死亡,而是不再痴迷於自我,個性,不再束縛於文化,社會的條件施加,或者一路以來的思維習慣。他看穿這些條件的施加。當我們認同自我,分離出來的自我的感覺,這個人,這個身體。大部分在這個星球的人,都有這個身份。你不是帶著這個身份而出生,而是你透過社會,文化的條件施加。因為識不被限制,它不可被量度。識無限、不顯現,光亮遍四周。你不能具體化識,以語言描述它。但你就在當下知道它。它不是被培育或被創造的。
當識知道它自己,它不再使用感官。那是什麼?這是對viññāṇaṃ anidassanaṃ anantaṃ sabbato pabhaṃ 的洞察。當你體現到那個,那是平靜。那可以被考量為愛,無私的愛,對一切東西不再判斷,審察什麼是對或錯,好或壞,是自由,是平靜;不是我們智能的條件施加,那是空白狀態的‘無’。 那是‘無’,或者純潔狀態的‘知’ ,那是平靜的。
我們一直都不平靜,因為我們都在找些東西,拿些東西,去除某些東西,想要什麼。因為我們一直都在粘著一些條件,被創造的,條件組合的東西,人類心智的創造。我們束縛自己於生死,成功失敗,讚美於毀謗;我們認同無常,苦,無我。
‘行’被翻譯為條件組合的現象。那生起而又滅去,以三相--無常,苦,無我。
所以觀禪,我們開始意識到身體不是我,感受不是我,記憶不是我,情緒不是我,感官的識不是我。
但知道感官的識的東西也不是我。那就是識。你意識到一個覺知,那沒有對這種條件的粘著。所以透過反思這個識,在這一刻,我們知道這個識。但不是在想:我是識; 而是識是這樣。所以在阿姜查直接的方式去反思,就是用buddho 這個咒語,意思是覺醒的識,覺醒於它自己。不再用於眼耳鼻舌身和精神的條件施加,而是釋放了,自由,完美
我們許多人都有這個文化的條件施加。就如一開始我去到上座部佛教,我不能理解,識是無常的,因為感官是無常的。當身體死了,眼睛腐爛,他不再有看的功能。就如屍體不再看,聽,嗅,嘗,觸,想,不再有情緒。因為這是‘行’。這個人類的身體是很大程度不是一個恆常的自我,靈魂。它不過只是一個被構成的東西,無常,苦,無我。所以能夠反思行的能力是,是否行去了知到生起和滅去?是否行? 那是什麼?什麼在了知到行的存在和消失? 那就是知道它自己的識,就是佛陀,那個知道。那是知道當下,不是在判斷當下。當下就是這樣,識就是這樣。然後你停止找它。因為你用於描述識的文字,也是行,就算是‘知道’這個詞也是行。你要最終停止思考,而只有純潔的知道,不用去想任何東西。這就是道智,修行中的正見
《17:00
阿姜查版本的禪修定義是—心的假期,放鬆~
那不像是嘗試去除一些東西,或者拿一些你沒有的東西,這傾向於拿取許多努力和壓力。
我們嘗試去控制去去除我們的煩惱,嘗試去獲得禪定和專注
我們要付出許多努力去做到這點。這是在創造壓力
但心的假期,是你放鬆和放下,你不用做什麼或成為什麼人
---ajahn sumedho
摘錄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NZV6z0UO3g&t=236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