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jahn Golf在曼谷出生,於20岁(18/6/2549)在泰国东北部Udon府的法宗部森林传承出家,出家后跟随 Sakon Nakhon, Khon Kaen, Nong Bua Lamphu府等大师父参学, 至今17个戒腊, 现时常住Nong Bua Lamphu府的Wat Pa Anuttaro寺, 并担任住持。早期静修多年, 直到觉得对佛法有足够的了解, 且有信心教导得正确, 才开始教导大众。
Born in Bangkok, Tan Ajahn Golf was ordained as a Buddhist monk in the forest tradition of Thammayut linage in Udon Province at the age of 20 (Thai calendar 18/6/2549). Thereafter he has practised under various meditation masters in Udon, Sakon Nakhon, Khon Kaen, Nong Bua Lamphu. Tan Ajahn has 16 Vassa and is the abbot of Wat Pa Anuttaro Temple in Nong Bua Lamphu Province. Tan Ajahn Golf has been practising diligently for many years. He started to teach Dhamma only after he knew he has sufficient understanding and also confidence to teach the Dhamma correctly. (written in 2022)
10-1-23 晚上
Ajahn Golf : 我出家之前也是一個很頑皮的人,我會改裝電單車和人們比賽,還會買毒丸、毒品。所以我毒品也賣過、電單車也比賽過。
每晚都會去玩的,甚至每日帶不同的女生回家。所以師父敢講每樣東西,因爲我自己已經全經歷過了。
當我們做到自己想做的事情,就會覺得自己很厲害,沒人能夠比得起我們。那個心是什麽都不怕的,但那個情況是充滿著失念、無正念的。一個人如果一失念、無正念,就不會對這個社會和自己負責任
有一次我坐車去收賣毒品的費用,剛巧見到他們舉辦出家的儀式,所以讓我生起了出家的念頭。當我想出家然後和我媽媽講,家裏無人相信。他們說他應該是瘋狂了,應該吃毒品吃到癡癡呆呆。所以就是這個起點讓我想出家。
一出家就已經斷絕所有毒品
以前他們捉我去戒毒所又好、去坐牢又好,都沒有想過要停下來。但一想到要出家,就將所有東西停了下來
當出家了,我就訓練靜坐、打坐,生起正念。當生起了正念之後,就會生起負責任。
有一次靜坐而生起一些禪境禪相就是,我坐牢時我媽媽來探我,接著我媽媽哭了。那時我的心開始怕,那時我就問自己的心:怕什麽呢?說是怕這個惡業,怕到整個身體都震了。所以有這個正念有這個法的時候,就會懂去分辨什麽是善、什麽是惡的、什麽是好的、什麽是壞的、什麽是應該做、什麽是不應該做的
當我們一失念時,我們甚至什麽都可以做,什麽壞事都可以盡做,或者一失念我們甚至可以和我們的父母爭吵,甚至可以講到傷到他們
出家學禪修,看到我媽媽哭的禪境後,我思索並決心說:我壞事已經做到最盡,盡到已經去到坐牢,再盡一些應該就是死。死了就什麽都改不到。所以決心現在做好的要做到最盡。善有多少我也做到最盡了
以前就好像讓父母傷心痛苦、下了地獄,所做的行爲讓父母常常傷心痛苦,就像活生生下了地獄。所以現在決心就是要讓自己上天界,亦都要讓父母上天界
所以如果我們還有呼吸的存在、只要我們還未死,我們心入面有什麽不好、壞的習氣、不好的行爲、習慣,我們都要能夠全改變他。只是看我們夠不夠勇氣去做
我剛剛打坐心也不平靜,會想起朋友、女人。所以我就很勤力很精進地去禪修,努力去靜坐、禪修、修行。譬如有時去到墳墓去禪修、有時去到放許多骨頭的地方去禪修,有時去到山洞、森林去靜坐、修行
接著就以佛陀的教導去教導自己,去戰勝自己的煩惱。如果我們有足夠的因由、理由、智慧的話,我們能夠戰勝墮落的心、不好的習性,而是能夠讓我們的心能夠改善過來。如果我們沒有這個因由、理由、法的話,是很難去戰勝的
就是因爲這個原因,師父能夠告訴大家:什麽是好、什麽是不好、什麽應該做、什麽不應該做,因爲自己已經經歷過來
而且能夠擔保佛陀的法是可以讓一個壞人變成一個好人,能夠讓一個充滿痛苦的人變成一個充滿快樂的人
大家好,今天Ajahn Gof與我(一位比丘)已受邀請來到馬來西亞的緣居林,將會在7月1日早上回泰國。
白父(por khao wanchart yimme)得知我們到了馬來西亞,傳來給我一些信息,並出於慈悲讓我轉達提醒大家,內容大致如下:
1,
白父第一段錄音說:
請求頂禮Ajahn Gof,已到了馬來西亞,充滿著光明去到值良師父的寺院,喔! 盡了,已去到盡了,已沒有了。。。
2,
頂禮Ajahn XXX,告知居士,正念,要有正念,說Ajahn Gof已沒有了。
正念,不要讓居士大意失念,很危險,不要讓居士胡思亂想,
Phra Ajahn XXX,告知國外的大眾要恭敬尊重,聖者已來到了,充滿著光輝明亮,以後值良師父的寺院比此更厲害,
要告知居士們,要有絕對的正念與恭敬,要有正念提醒自己的心,這是已什麼也沒有的聖者,不要大意,很危險。
17-9-2022 早上去Luang Por Joi寺院的時候,Ajahn Golf帶我們去他大概十年前住了一年時間的寮房。
那時他心中還存一點疑惑,聽了Luang Por Joi的解答後,
他傍晚行禪到大概晚上十點,在此行禪道得以完全去除無明煩惱。
明白佛法的人,他第一步就會了解這個世間,明白到沒有什麼會跟我們走。所有的物質,東西,他對世間欲樂的追求,就會減輕。他就能放下對它們的執著,所以就能放輕他的心,更輕鬆。因為他放下對世間的執著,剩下的身心的執著
所以我們才要修這個止觀定慧,思維這個身體。就是看到這個身體,它是會老病死的,然後最後它是會敗壞的。通常不到一百年,就會死去,就是這樣思維下去。當我們這樣思維的時候,我們就可以放下的身體的執著,心就更輕起來了,就剩下這顆心
當我們可以放下對身體的執著的時候,就剩下對內心種種的感受,譬如受想行識。然後我們看到,它們只是不斷生滅,找不到是‘我’,‘我的’,就是他只是生,然後滅去;生,然後滅去;不是我的東西。當我們這樣修下去,就會越來越看得清楚,這些內心的情緒,心所,受想行識,知道它不是‘我’和‘我的’,就不會執著它。
當我們把種種的情緒的執著也放下來,就看到這個心。我們看到這個心,再去思維,去觀它,了解到這個心也是無我,不是我。心就會放下一切執著。這個就是阿贊修過來的
…….
我們就是以這個止觀定慧,去了解,這個世間是不能執著的。它就是來了就去
然後用這個止觀,來了解清楚這個身體,它是地水火風,四大而已,它會生就會死,會生,就會敗壞。
然後用這個止觀,去思維這個心,都是沒有一個我存在,都是無我,不是我的,這樣我們的心就會解脫一切的苦,這個就是涅槃
---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2-12-2024 @ Bandar Utama Buddhist Society, PJ, Kuala Lumpur, Malaysia.
<1:28:56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555664124100221
給大家總結一下。就是關於去除煩惱、証入涅槃的總結。
首先我們必須有五戒作爲我們的基礎,當有了五戒之後,就應該禪修,讓我們的心平靜下來。選擇一個我們喜歡的業處,讓個心安定在那個業處那裏
當我們的心是平靜、止息下來,是飽滿的,是舒服的時候,覺得心是空的,不會想追求外面的快樂的,我們就來發展這個智慧修觀。就是訓練思維我們的世界是無常、是苦、是無我的。
當我們見到我們的世間是無常、苦、無我的時候,再回來思維我們的身體,都是思維我們的身體是無常、是苦、是無我的。
接著再深入去思維去了解心的情緒的無常、苦、無我,思維這些情緒、思想、念頭、感受都是無常、苦、無我的。
如果我們能夠清楚思維、清楚了解這個世間的無常、苦、無我的話,我們就不會執著這個世間,就不會對這個世間產生這個苦。
當我們去思維、很清楚地了解到身體的無常、苦、無我的,就不會去貪愛、去執取這個身體,就不會因爲這個身體而產生苦。
當我們思維、很清楚地了解明白到,這個心的情緒、思想、念頭、感受都是無常、苦、無我的,我們就不會去執著種種的情緒、思想、念頭,不會因爲它而苦。
當我們不會因爲這個世間而苦、不會因爲身體而苦、不會因爲内心的情緒而苦,我們就不會有什麽大問題。内心不會有什麽痛苦、問題,對嗎?做到嗎?
所以將這些交代給大家。
---ajahn golf
37:18-42:00
31-12-22
持戒就是守好我們身體與語言的行為
而禪修就是修好我們的心
【猴子和小孩子的譬喻】
這個心,它通常就是很難平靜下來的。它就好像一隻猴子一樣,它很難安定下來,它就是從這一顆樹跳到下一顆樹,就是會不斷地跳來跳去
然後,這個心沒有經過訓練,就自然很難定下來。同樣地,他沒有修行,修觀,修智慧,也很難有智慧。他就好像一個小孩子。小孩子他不會懂得什麼是應該,什麼是不應該,什麼是可以吃,什麼是不可以吃。同樣地,如果我們的心沒有經過訓練智慧的話,就算我們大到哪裡,長大成什麼也好,它也是不懂事的。
所以如果我們要讓這顆心生起法上的智慧的話,它是要先依靠內心的平靜作為一個基礎
【關於修定,修止】
所以我們先要找一個業處,就是修行的方法,讓我們的心安住在這個修行的業處上面。
就是用一個禪修方法,業處去綁住這個心。讓這個心從種種的思想念頭和情緒安定下來,平靜下來
好像阿贊我修行過來,就是用這個anapanasati ,出入息念,配合默念buddho ,佛陀。
就是我用的方法,當呼吸進,知道呼吸進,然後默念bud就是佛; 當呼吸出,知道呼吸出,然後默念dho就是陀。
所以如果我們有學過任何一個修行的方法過來,就是可以用那個來修。最重要就是可以讓我們的心平靜下來,定下來。
然後修定,就是修到讓我們的心成為一心。我們在禪修的時候不要想過去的事情,不要去抓未來的事情來想,來擔憂。就是我們不斷地維持覺知這個呼吸進出,默念buddho 下去,就是一直努力地去維持在呼吸buddho 上,不要給他跑出去
當我們的心失念了,覺知呼吸的時候跑到外面去了的時候呢,我們就是快一點回來覺知這個呼吸就可以,不需要因為這樣而傷心灰心,想太多
當我們這樣覺知呼吸,還是修任何一個業處的時候,不需要拿任何一個佛經,經典來比較,就是讓我們專心在我們禪修的方法。
然後不需要帶住一個慾望去修,想成為什麼,得到什麼,而且不需要跟什麼佛經經典去做比較,就是現在這個心去到剎那定,安止定啊,幾禪幾禪的境界,不需要用經典去比較它。
就是我們不斷地守護扶持著這個心,一直守護著呼吸進出下去,到最後它就會慢慢地平靜定下來。當我們不斷地維持覺知呼吸和佛陀的時候,慢慢到最後,種種的念頭會減輕,最後佛號也是會減輕消失,到最後會剩下微細的呼吸進出。當我們的心越來越微細,明淨的時候,這個呼吸也是會越來越微細。到最後有些人呼吸會好像不見掉,消失也有。到時候,我們就會知道這個心已經從種種的情緒思想念頭定下來。這個時候我們就會知道這個寧靜,舒服,但是我們不需要去比較經典說,這是去到哪一個境界啊,哪一個定力啊。
【每天都要禪修】
然後我們就要每天地修,我們要明白,禪修不是一兩天,修定不是修一兩天的事情,而是我們每天也是修,常常去修。就是我們懶惰也修,勤勞也修。當我們禪修的時候,內心是平靜也好,不平靜也好,也是要修,知道就可以。
定力就是內心很安定,很穩定。但是我們內心要成就這個定力,是要靠我們平常的訓練,讓這個心透過覺知,而平靜下來,是累積下來的定力。這個就好比喻為我們有很多的財富,很富有。但是這個很富有,也是透過我們每一天去累積下來的,所以到最後就變成有很穩定的財富,富有。同樣就是這個心,內心的定力,這個安定,就是透過我們每一天的禪修,讓我們內心平靜,累積這種平靜,到最後成為一種定力。當我們內心很熟練的時候,這種定力就不用再進,不用再出。
所以有一些要交代大家,我們修定,不需要用很多方法來修。就是一個方法已經很足夠了。比如說,我們選覺知呼吸進出的方法,我們就是修這個方法,讓這個心平靜下來,定下來,就可以了。
然後我們要懂得教導自己,就是我們修這個定力,不是為了得到神通,不是為了得到什麼神奇的東西,而是為了成為發展智慧的一個基礎。
【水和垃圾的譬喻】
我們的心好比喻為水,而內心的煩惱,就好比喻為水中的垃圾,泥土。然後一個心如果是很亂,胡思亂想,很混亂的心,就好比喻為那個水,已經有很多泥土,垃圾;這個水不斷地搞亂它,充滿著骯髒,是一個很骯髒的水一樣。如果這個心平靜下來的時候,就好比喻很骯髒,那個搞亂了的水,泥水,有垃圾,它們已經沉澱下去了。所以剩下的那層水,它是清潔的。我們還可以用它,受益到。
當心平靜了,就好像這些水已經清潔了。當這個水清潔了,我們就可以很清楚看到那些垃圾,骯髒的是在哪裡。我們可以把它拿掉,讓這個水清淨起來。我們的心這時就能夠清楚地了解自己的煩惱,把它去除
【修觀需要的定力】
所以當我們不斷訓練,讓自己的心平靜,最後心平靜了,生起平靜定力,我們就讓它來發展觀禪,發展智慧。
就是一個很簡單的一個原則。我們不需要修這個定力去到初禪,二禪,三禪,四禪還是去到八定,就是修到這個心平靜下來。這個正念可以維持在業處方法,剩下沒有什麼的念頭,心這樣平靜安定的時候,我們就可以用來修觀。
【修觀,修智慧】
修觀禪,就是修這個智慧。我們以內心這種平靜,安定,作為思維的基礎。來思維這個無常,苦,無我,來了解這個五蘊的實相。但是我們不要忘記,就是要以內心的平靜作為一個基礎。當這個心平靜,安定之後,我們就以這個作為基礎,去思維我們的身心,就是這個名法色法,這個五蘊,把它們放落在無常,苦,無我;去思維它,去了解它。
我們就是去思維,去看到這個五蘊的無常,苦,無我。
包括這個世界,外在的東西,都是一直在轉變,是處於無常,苦,無我當中的
外在這個世界的一切,都是一直在變的,都是無常的。
而我們內在,這個身體,也是一直在變,從出生,變老,到最後會死去。就是在這一生當中,有快樂有痛苦,種種的情緒都是一直在變化。就是我們看回我們的情緒,感受,思想念頭,這一些它都是一直在轉變的,一直在生滅變化當中。
所以我們看到這些身心的情緒感受,思想念頭,都是一直在變
什麼是無常的,佛陀說那個是苦
什麼是苦的,我們不應該去執著那個苦的東西是‘我’,‘我的’。無論是任何的色法,還是名法,它就是生了,住,然後滅去。無論是過去也好,就算是未來也好,它也是這樣的。它就是會生,然後會住,然後滅去。
當我們這樣去看到這些實相的時候,我們心就會自然地放下,去除這些執著執取。所以我們作為在家人,我們有很多的責任,很多的作務,這個簡單的一條修行方法,我們最主要抓到它的重點就能輕鬆容易地去修。就是我們要有布施跟持戒作為生活當中的基礎,然後訓練修這個止跟觀,定跟慧。
就是當我們修這個止禪,定力的時候,我們只是選一個業處就可以了,不需要再去找其他的。就是訓練到讓我們的心變成一心。比如說覺知呼吸到心成為一心定下來,然後我們的心平靜定下來,我們就修這個觀禪,就是去了解思維這個五蘊的無常,苦,無我。
【睡覺和工作的譬喻】
而這個止觀定慧的發展,是我們要一起去修的。就是要一直交替地去修。我們不可以死修任何一個。
這個止觀。止就好比喻為我們睡,而這個觀禪,這個慧,就好比喻為我們工作。我們只是一直在睡也不可能。我們要一直去做工。但是我們一直去做工也是不能,我們是需要休息,需要睡。而禪修修行,就是我們要認識我們自己,就是我們這個五蘊的實相。所以三藏經就是我們了解我們自己。
【法在身心當中】
所以我們不需要往外面的經典去找,就是我們這個法從我們內在,這個身心去修,因為我們執著的就是對我們自己身心五蘊,讓我們苦。所以我們修的時候,也是要修到這個身心的實相,而去除對它的執著,生起的苦。我們就是迷失在這個身心四大四界五蘊,然後執著它是‘我’,‘我的’;而生起這個苦。所以我們修行,就是讓我們好好地去認識這個四大,地水火風;五蘊;他的實相,去了解它是沒有一個‘我’,‘我的’;而從這個苦解脫出來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13-1-2024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856852394772544
所以我們是否能進入安止定,是不需要過於擔憂,最要緊的是我們可以修到調理這個心充滿正念,可以在控制到的範圍、安靜到的範圍。是讓這個心是舒服、輕盈和飽滿的。即不會去追求許多快樂的情緒,已經很知足、飽滿。那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落去做觀了。
【觀的概述】
那發展這個智慧、修這個觀,就是我們思維這個名法、色法、五蘊是無常、苦、無我的實相。或者我們稱之爲尋和伺都是同樣意思的。意思即是我們去認識、學習這個五蘊,都是同樣的意思的。簡單來説,修這個觀或智慧,我們怎樣都可以,就是將五蘊套入去無常、苦、無我去思維。而這個思維並不是說我們思維一次之後就可以、足夠、明白—不是的。我們不斷要重複去思維這個五蘊、心的無常、苦、無我才行。就好像我們看書,我們看完一本書,看完一次就完全明白—不是的。我們需要看完又看,看到完全明白爲止,我們才可以放下。
【止禪為休息】
所以我們思維這個五蘊好比喻為我們看書。當我們看書,看到我們疲倦了、眼睛痛,覺得累了,那我們應該休息一下我們的眼、頭腦,那麽這個心也是,那時候我們就要回到定力那裏休息。當我們看書,看到我們眼痛、看到腦已經疲倦了,那時腦是裝不到書本的知識、已經不能記憶,那時我們想强硬地看下去也是不行的。所以那時便要合上眼休息,這個就好像我們修觀後疲勞了,就要修定休息。
同樣我們發展這個智慧、修這個觀的時候,我們是思維到最後覺得難再清晰思維下去、去了解,很難去去除心中的疑惑。這個時候我們應該放下,應該回來修定,讓這個心再休息下,在這個定力裏。
【修觀的内容】
那我們發展這個智慧是爲了知道些什麽呢? 我們發展這個智慧,就是以五蘊作爲思維的對象。這個五蘊是有色受想行識的。
這個色即我們的身體
這個感受即我們身心生起的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三種感受
而想,即我們記得,感官概念的一個記憶
而這個行蘊,即我們的思想、思維,這個心的情緒
而識就是知道顔色、聲音、鼻識香、舌識味…這個知道就會傳去心那裏
這個身體可以稱爲色法,而受想行識是屬於名法。
【如何思維色法修觀?】
那這個色法就是身體,我們之前講的是會有老病死的、是無常的。
這個身體坐久又不行、站久又不行、行得久也不行,因爲會產生這個痛、苦。這個身體會餓,是需要吃飯的、是需要去休息、去睡覺的。接著有不同的疾病在裏面的,所以才說這身體是苦來的。
這身體是由地水火風、大自然的四大元素聚合而成的,所以是屬於世間的,不是屬於我們的。所以我們思維這個色法,身體—它真是無常的、真是苦的、真是無我的。
所以在思維、修觀的初步、發展智慧的初步就是要先思維這個身體。因爲這身體是比較粗俗的,是肉眼見到的,用心來覺知到的,可以觸到的。
【思維名法】
而這個名法,受想行識是屬於微細的,是見不到的,是沒有個實體、個體的。是比較難察覺到的。但如果我們的心夠平靜,能夠微細的話,是可能去觀察、知道、了解它的。
【第一個階段的功課】
所以第一個階段我們應該修到讓心平靜,接著來思維這個身體、色法。思維這身體是地水火風聚合而成的。將這個身體投入去無常、苦、無我,這樣去思維。
身體是一堆苦來的,我們身體的任何一個器官都會引起疾病的。思維這個身體是不美的、是骯髒的,以皮膚包著的内臟。内裏有流膿、血、不净的器官在内。
將身體投入去無我的思維,知道這個身體是沒有一個我去控制它的。當我們心這樣平靜去思維,就會看到這個身體是無我、無我的,這樣心就不會再執著它,就可以鬆開對它的執著。誰的心假如可以去除對身體的執著,那人的心就可以上升到成爲初果的心
29-12-22 禪營|6
--------
更多關於ajahn golf
https://www.knownsee.com/.../%E6%B3%B0%E5%9C%8B/ajahn-golf
==========
29-12-22 禪營|1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rFNxdPCJ1LTm6eNVWvr6KdXhzX2XChHVfxY1gGL1AaEG6UJJbg1y98MHGzHXVFRj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W-jxOT9TBXUgi_vdA31vJQycgEuFeN10W_NUAyf2qnIwJII2rWl1hCOmqsniEXgMdymVOSFVn_72yWxeFv_qY1MU51R0vUVoIlyR9A8Xyw1dBjiwc0LYS9d1RyT8mXRgA&__tn__=%2CO%2CP-R
29-12-22 禪營|2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2hKiqEHDJGKj3stdUFPpVgxzT5MdEzuo382HZLbbuJYyVMxpW9VWn5DCD3fXnu35U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UNUkcBUzahHGA68-EbqJN1rqKxuVOyrpNws_k5-CpxDr2nfVzNagyTsbJSrSGYuFt2n8mIGfHGRzLuiG2jwQT3mCZe9SLiaVN7oapA30ifWIf7KXpYuH056u2OK7a7XKI&__tn__=%2CO%2CP-R
29-12-22 禪營|3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271od9UBpSft8qRRdbcwXa5HmtWDmuFNJ2RTKn3v8fuHue6CYgXGbLnEVA3CRKfN4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U3h7AR42L8ntZSCalsBXagzh1ltc1-d58VwSYzDDdMcT26Dhnp0wcucMEl1BUHQxkJTtaqdCa6HVDVgxoxsFgbl_5mJ0rsS_nfx3FnlZJePHpBz4RulXNLQCFs-OGv4Ig&__tn__=%2CO%2CP-R
29-12-22 禪營|4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A2YP6xfPGNLNhLkV8cSUZ8QadFnw4rdSLXx86ofHCfnwQjRKw75gjtbCURjYXwG5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UP6HdNZlc_luoyxU6ZNfT31GpiRkwgkVnkN0E0yl1Mbs8h05qGtnIESfTVje43d-G72OKsInhOycwav3fb1wMkT2Wck9IHx9iu2nPQZxrU-9B1zEDsSrD0xCFl8eChStQ&__tn__=%2CO%2CP-R
29-12-22 禪營|5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28byhfkphpquz2pDfEudW7iDXowGgesX1ThxEC1ePbiyGJzAmff1YgACYYdSfkXeE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WrdY3fEkay8okS9HSl1syTaJ648AnnU5FckQCYhCFreXg297p9Mj1sbcnb7VQhyRlx6NOi_GJxxszOYygXYXjabGpCk-DfSW8QwGfKdU_-LZibwWCi3MQFDfI79hOk4Uk&__tn__=%2CO%2CP-R
29-12-22 禪營|6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daBDb2KWDoCkcRyhdB1Vs6d5EPTJNRcmEH6sWnDykkuBpaP2a7QKfdAki6m6q2zj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X5smyXB1cuwLBb3c45i8Yjz4YkMFDYScoxKgduuMSzNb06adnB3hbi83TRG-oxD05CFMpnZJm_nE-xzFT3Y435uX1ERPQCMMmnW79bV4eCbYKK_vHR274Ka4T4u5ZR1DY&__tn__=%2CO%2CP-R
29-12-22 禪營|7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mFyLm5WRzGHHxS5fk9ppyNA5NybAHGwoKJ7ETExcAD51XnwMLU3tCJpDPVVSjUzL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XsdYXVuN_N-uGINJB9QPJKt3SATgvlPWFtXcty1Q6NjAdYry2xnm9qvpId9R3uBX_K3A-amnWbueaijdYWqSVPgknGgKkUgZOiXXC1Wd6FFuuTa8SLIkkOTvZMKPDQlv8&__tn__=%2CO%2CP-R
29-12-22 禪營|8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Wsppu6qq6rbDZPnBD3UBWeUibdJ8mwPMJo15j7e8WAqsrYC9C9MZNNTJRcV1jatK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UYMbGe3Zdza3SHd9lzH1dKEzCqqUhw5xuy2djnXqFplU4zozGo-DHJFbas_ATZK85xWcrU7-BLUVCT7_MnuG-VQwNh8XSnU-plv_WJd1JPmDE5NTbreLN2Yxwl7dVuREk&__tn__=%2CO%2CP-R
信徒:昨天Ajahn 說到思維無常、苦、無我,可以要求Ajahn 説明具體的方法嗎?
Ajahn Golf:那其實我們要仔細地去思維那個無常苦無我,是建基於我們每個人的正念、智慧的。那我們從師父聽來的這個禪修的方法,我們是要理解清楚然後在我們身上嘗試將他運用出來。
【無常】
好像Anicca這個無常,當師父去教導觀無常,我們去瞭解自身的無常。好像我們去寫關於無常的主題那樣,我們必須自己去了解、去思維我們身體哪裏是無常的、有什麽地方是無常的,不斷地去仔細了解、就住這個主題。除了自身,還有外界的世間,全部都是不斷地變化,是無常的。好像這個潮流那樣,好像衣服的潮流,以前興的潮流、穿的衣服是一樣,到今時今日的潮流、衣著你覺得漂不漂亮又是另一樣東西。好像十年前的電話,經過十年後的今日已經是全變了。好像我們每個人以前那時還年輕,到現在我們可能看都不想看自己。所以是鏡的問題還是我們自己無常的問題?所以是不斷地轉變的、一直變的,所以說是無常。
那另外我們如何去思維這個無常?就是用我們用四周圍的東西去思維它的無常,由世間到我們四周到我們自身,就算我們的身體,都是由我們小時候出生、到長大、到最後老化、死亡,都是不斷地轉變的。但要怎樣去思維無常呢?由我們自身到外界的一切呢?是可以讓我們明白無常的,那思維都是可以的、都是正確。最重要的就是不要丟下無常的思維。即以無常的角度去思維它。
我們去思維無常是要去修、去思維的,而不是說修一下就會清楚明白的。好比喻為那些學生去讀書,他去讀書並不是說讀一天就有了所有的知識,而是透過他們每日去讀書,讀一年、幾十年,他才具足許多的知識。好像吃飯,不是說吃一餐、兩餐我們就可以長大成人的,而是我們要不斷吃下去、纍積下來,慢慢就會越來越大。因爲我們的心已經長久纍積了許多的煩惱、癡心在。所以思維這個無常即要我們去思維的要點,仔細去了解世間的物質、財富、各方面的變化,我們就不會執著這些種種的財富、物質。然之後會觀照回自己的身體一直在變的、是無常的。以前這個身體都是沒有那麽多的病痛、酸痛、脚痛、背痛,但現在身體越來越老,這個就是身體的變化無常。
以前我們的頭髮還是黑色的,現在的頭髮便開始變白了,當時間越來越久,頭髮便越來越白的,越來越少黑的頭髮。如果我們的生命再久些,我們就見不到黑頭髮,只是有白頭髮。如果誰想看不到白頭髮的話就要好像師父那樣剃頭(大衆笑)。接著很快就又生出來。以前都沒有白頭髮,現在剃頭都見到許多條了。以前打坐起身不會累,現在開始累了。
我們出生有兩隻手、兩隻脚是爬的,當他們長大了之後便只用兩隻脚去走。當他們成爲老人都是用回四肢。所以這個身體是無常的,我們應該去正思維他的。
接著關於我們心的情緒都是無常的。我們内心生起的,無論是有多少的情緒、多少快樂,都是滅了許多,不知道滅了多少次。這個苦也是,在我們生命裏所生起的苦不知道是多少百次,多少千次,但苦都是滅了。當快樂生起的時候是會滅去的,當痛苦生起之後都會滅去的。高興生起都是會滅去,傷心生起都是會滅去。所以這個内心生起的情緒、情感,都是無常的。所以内在的這個世間是無常的,我們也是執著不到的。我們身體都是,不斷在變,是無常的,要執著它都是執著不到的。包括我們内心種種的情感情緒都是不斷變、無常的,都是執著不到的。所以我們是在這個無常變化的世間生存中
就算我們得到這樣東西都好,都是無常的我們守護住。所以當我們的心平靜,我們就是這樣去思維無常。這都是一個善巧去教導你們思維無常的方法,包括是去思維世間的所有無常、我們身體的無常和心的無常。
【苦】
那關於思維這個苦,苦的意思即很難去忍它的。這些東西是很難去忍耐的,這就是苦的一種狀態。那好像我們的身體,當我們臨打坐的時候都是沒有什麽,但當我們坐久了之後,就開始有脚痛、酸痛、開始很難去忍受,這個就是苦。好像我們的身體也會產生飢餓,這個身體都是很難去忍耐、受不住的,所以亦都是一個苦來的。即這個狀態是有所缺乏的,是我們不斷要滿足它才行的,那個就是苦。好像出面的世界、我們内在的世界,亦都是有所缺乏、缺陷的,我們不斷需要去滿足,好像資物、各樣的東西。所以那個也是屬於苦來的。這個世界就是無論怎樣去建設、怎樣繁榮,都不會達到飽滿的狀態。所以這個就是苦來的。它就是缺陷的,無論我們增加了什麽,都是很難去將它滿足、圓滿的,那這就是一個苦來的。所以簡單來說,苦就是因爲有各種問題的出現。
我們可以理解這個世界為每日有許多的問題是需要我們去處理的。包括我們生活的問題、家庭的問題、工作上的問題、天氣的問題、社會的問題、政府的問題、世界的問題,有各種的問題。當這個世界充滿住問題,那這個苦就充滿著世界,。
我們看回來五蘊都是充滿著問題、苦的。有頭髮我們都需要不斷去洗頭、清潔的。有皮膚,又會乾,需要用潤膚膏去凃。所以這個世界充滿住問題,那個就是苦。那這個身體是充滿住疾病病痛的,那這個就是苦來的。我們的心不斷轉,我們要停止它不要亂想東西都是不行的,這個也是一個苦。所以當我們的心平靜下來,之後去思維這個苦、來解決它。當我們見到苦,我們就會厭倦,我們厭倦就不會想輪回,會想修行達至涅槃。因爲我們再投生,也逃不過無常、苦的。
【無我】
接下來是關於思維無我的。關於外在的世界都是屬於無我的,無我的意思就是我們無法控制的,是沒有一個真是我的實體。好像我們想下雨,他都不會下雨給我們。下雨時想有太陽出來,都不會立即給我們有太陽、天晴的。有些人、有些物件、有些東西我們得到之後,我們想一直和我們一起,我們也是控制不到。因爲這個是無我的。
那怎樣看沒有一個實質的個體是沒有一個我呢?因爲這個世界都是從種種的物質,都是從地水火風聚合而成的,在地水火風都是沒有一個‘我’存在、在入面的。好像我們的身體都是地水火風聚合而成。當死了都是需要把身體還給世界、化回地水火風,當中是不存在一個我的實體在入面的。我們自身的這個身體都是沒有存在一個我的,他人都是沒有存在一個他,他的身體都是四大,都是沒有一個我在他的身體裏面。
那這個世界所有財富都好,是不屬於任何一個人的,他是屬於這個世間的種種界的,我們只是短暫地擁有這個財富、財物的,最尾我們都是需要還出來的。所以世間的一切不是屬於任何一個人的。是無我的、沒一個主人的。我們只是短暫地擁有它,最尾它都是會變化、變回為地水火風。任何物質都是由地水火風聚合而成的。
接下來關於這個心的情緒。心的情緒怎樣爲之無我呢?我們的思想念頭都是無我,沒有一個實體的。這個快樂、這個痛苦都是無我、沒有一個實體的。有時我們觀察到自己,就可以了解到,我們只是想到自己痛苦,因爲我們想,所以痛苦就生出來。最尾我們想,都是想不到任何東西的。無論是高興的,都是沒有一個實體的,無論是傷心,都是沒有一個實體在入面的。
所以我們可以思維到這個世間是沒有一個主人的、沒有屬於任何一個主人、一個人的,是無我。這個身體只不過是地水火風的聚合,都是沒有一個我在的。我們的思想念頭、心的情緒都是無我的,都是變來變去的,有如風吹來吹去,是沒有一個我在的。這個無我是難些去思維、去明白的、是比較奧妙一些的。
如果説到初果,初果看得清楚無常,三果的聖人看苦這個實相比較清楚,阿羅漢才很清楚地看到無我的。所以去思維無我很難去明白的話,我們先放下,我們先好好去思維無常和苦。
【都是同一樣東西】
但真正來說,無常、苦、無我是屬於同一樣東西。
佛陀説過,哪樣東西是無常的,那樣東西就是苦,哪樣東西是苦的,那樣東西就是無我、無我的。
因爲無常,所以我們要去執著都是執著不到的。
因爲苦,所以我們不應該去執住他的。
而無我是沒有一個實體、沒有一個我的,我們都不知道應怎樣去執取。
【夫妻的譬喻】
我們的任務就是不斷去了解、明白、去思維它。當我們去明白之後就自然達到放下、自然不會執著它。如果我們還未能夠清楚地去理解這些實相,我們的心就不能從中放下它,或從中不理它、不要它。好比喻為這個五蘊和心有如夫妻之間。已經是相處了很久,是想著對對方都是真心、好的。但直到有一日知道對方是不誠實的,開始有其他的人、伴侶的時候,那時才會願意將它遠離、捨棄。但當我們沒有清楚知道這個證據、有另外一個伴侶的話,怎樣和我們講都沒用,我們都是不願意放棄的、不願意離婚的。直到我們找到這個證據、自己知道這個真相。這個心也是,當他不能觀無常苦無我的時候,心就不願意、真正放下對五蘊的一個執著、貪愛。直到我們的心是很清楚明白、清楚地去了解、有證據去證實五蘊真的是無常、苦、無我的時候,那時不需要別人叫我們去放下,我們自己都會放下對五蘊的執著、貪愛的。
所以我們要靠我們自己好好地找這個無常苦無我的證據,來證實這個五蘊的實相。這個就是簡單去舉例思維無常苦無我的重點。
【總結】
我們深入去思維無常苦無我、這個世間、這個世界,
接著去思維去了解身體的無常苦無我,
接著去到我們的情緒感覺思想念頭--去思維他的無常苦無我。
大概三樣東西我們應去思維就是這三樣。
【想得多深入關乎智慧】
至於可以思維多廣汎、就是在乎於每個人的智慧程度的。如果我要去好好解釋無常苦無我,解釋到三點都未能結束。可能講到2024年都未完,解釋到從今天到死都未能解釋得完。爲什麽說解釋不完呢?因爲這個世間所有的東西都是充滿著無常苦無我的。
【斬樹的譬喻】
所以我們要依照這個方向、重點去修智慧。但是不要忘記要有這個平靜、安心、定為基礎,才修智慧。但如果我們思維完難明白的話就先丟下它,先回來修這個定力,讓個心先平靜下來。我們去發展這個智慧,就好像我們去斬樹。所以我們在斬樹的期間,在斬好比喻為在做觀。但當我們的刀不鋒利的時候、或我們的手沒力的時候,就需要停下來,磨回讓這把刀鋒利,就好比喻為我們修這個定力那樣。當我們休息之後,即我們磨鋒利這把刀,我們再繼續去斬樹。當我們繼續去斬下去的時候刀又不利,我們又回來磨刀。不斷重複、不斷去斬這顆樹,直到這顆樹倒下來,直到我們内心的煩惱被我們斬斷。内心的癡心、無明已經被我們斬斷,才可以去停的。
那我們應修這個止觀到哪個程度呢?就是修到沒了煩惱。如果煩惱還未去盡的話,我們便不應該停止下來,就好像我們吃藥來醫治我們的病,我們要吃到毉好我們的病,才可以停藥。不是說我們吃少少藥之後有些好了,我們就停下來。要不然我們這個病就會嚴重回。所以希望大家都修到無煩惱。我支持大家。但就算我可以幫你修我也不幫你們修,因爲修了會脚痛(大衆笑)。我自己修已經很足夠了,所以你們自己修
---ajahn golf
17:04—next 22:34
31-12-22
信徒:就是說首先要靜下這個心,心靜了定了接著我們去思維這個身體是無常、苦、無我的。因爲我之前説過一個説法,就是說要知道這個身體是無常、苦、無我,是要實質去觀。接著ajahn 說的是以思維的方式。然後我想會否因爲我們現在只是達到這個刹那定,刹那定不夠深的定。所以我們透過思維去加强身體是無常、苦、無我的那個觀念。接著當我們的定修到越來越深的時候,達到這個近行定時就可以實質地去觀這個身體是實質的無常苦無我。所以請問這個想法是否正確?
Ajahn Golf :修行人有兩種情況的。
第一就是心解脫,第二就是慧解脫。
一個心解脫這類型的修行人就是有很好的定力,當這個定力好了就會見到禪相。他的這個光明、禪相、禪境,當看這個身體的時候,就會看到這個身體的老病死、變成尸體、火化、化爲烏有,就好像我們看戲這樣看它。當這樣看到這些影像、禪境,就會進一步瞭解他的意思,那才可以成爲這個觀的。
另一種的修行人是屬於慧解脫的修行人。這個慧解脫類型的修行人,他禪修下去是不會看到充滿光的禪境,見不到這些有光的景象、禪境。當沒有這樣去見到的時候,就需要去思維,思維這個身體、來達到瞭解他的實相、去除這個執著的。那這類型好比喻為看書,那一些心解脫的人好比喻為看電視。一些慧解脫的人就好比喻為看書本。當他們一樣明白那件事之後,最后一樣可以達到放下的。那放下的味道一樣是快樂。
那我們是哪類型性向的修行人?當我們修到心定下來,就會知道有沒有禪相的出現,就知道我們是哪類型的修行人。有些人一樣是平靜下來,他修的定力是靜靜的,很簡單的,不會有很大的、很特別、光亮或者很衝擊的影像、禪境。這類型平靜之後就要去正思維來達到解脫放下的。
但一個更正確的處理方法就是當我們的心平靜下來之後,我們就學習去思維無常、苦、無我,而不是等到這些影像出來。因爲最尾解脫是一樣的。
修行人就好像我們來到這個地方這樣,不同的修行人來到這個地方的路程遠近都不一樣,所經歷的都不一樣,但最後他們最後都來到這個地方
---ajahn golf
2:32:20-2:41:57
29-12-22 晚上禪營
問:帶了些朋友參加禪修營,他們從未有做過禪修,打坐,請師父簡單介紹給他們聽
Ajahn golf : 簡單的打坐方式。就要好像Luang pu chob 那樣說,他就說,放下。
太簡單,你們聽不明(笑)
有人問luang pu chob ,怎樣可以去除內心的混亂,胡思亂想。 Luang pu chob 就說死(隨念)(思念死亡)
譬如我們一直想追求很多東西。這些追求讓我們痛苦。當我們憶念死亡,我們的心就會不想再追求。這是關於禪修的初步階段
假如已經修過來的話,就可以思維一下。但一些還未嘗試過的,可以嘗試去做。
我們為什麼要禪修,修定? 我們修定是為了讓這個心能夠定下來,能夠一心去了解
我們這個心是怎麼樣呢?我們試一下開眼或閉眼。
天氣是冷還是熱,我們都知道。那我們的思想念頭,我們都知道。這種知道,就是心。
很自然,我們的心因為六根對六塵,而造作出不同的情緒出來。無論是眼見色,耳聽聲,鼻聞到香,舌觸味,身觸觸,意觸法。我們六根對六境,心一直都造作不同的情緒出來。我們可以觀察一下我們的心,是可以靜下來,就算我們坐下來,不是想起過去的事,不是就是想起未來的事。心不斷在想,想著做這樣,做那樣。心一直不能夠停下來。所以這個心就好像一隻未調教過的動物,比喻為牛。這個心以情緒為食物。
一個沒有禪修過的心,一直都存在著飢餓,會想不同的東西。雖然不同的東西和情緒,作為心的食物。就好像這個牛他飢餓想吃草。那這個牛飢餓之下,沒有人管理他的話,就會見到什麼就吃什麼。吃別人田地的菜。別人所種的植物。當沒人監管他的時候,就會造成一種損失。對自己對別人的一種損失。
如果這種牛有人養的話,如果這隻牛是很頑皮不聽話,去吃別人的話;就將他綁起來,給草他吃。那就是說,如果那條繩夠粗,那條柱是夠硬。那隻牛就算想走出去,也走不到。吃完草就休息。這個就是我們的心。
我們的心如果有業處的話。這個業處,譬如buddho, 就是作為我們內心的食糧。這個正念,正念於buddho,作為這條繩。所以我們在修定的時候,就是呼吸進Bud ,呼吸出dho;這個禪修方法。我們的心就好像一隻牛。這個呼吸就好像那條柱。有正念去知道呼吸入出,這個就是綁著牛的繩子。而buddho 就好像那個草,作為心的食物。當我們心這樣覺知呼吸進出, 呼吸進bud, 呼吸出dho,到最後心吃飽了,不亂走了,他就會定下來。心就會安住起來。
試一下現在閉上眼,保持正念,讓到我們的心知道呼吸的出入。看這個呼吸入的時候,呼吸觸到什麼。譬如觸到鼻端,我們的心默念bud ,呼吸出觸到鼻端,我們就默念dho ,buddho buddho. 這個就是關於剛剛學習禪修的方法。
至於那些已經修過來的人,就可以用我們修過來的方法。即我們明白,到最後去到的終點都是一樣的。這個監督著這個心去覺知呼吸buddho ,這個就是正念。我們要讓這個正念持續覺知buddho 。不斷去正念知道這個呼吸的出入。還有就是這個呼吸配合buddho ,呼吸進bud ,呼吸出dho。就是這個心有正念去知道。呼吸進bud ,呼吸出dho。這幾樣東西合在一起。如果誰可以讓正念,呼吸,和心合在一起,心就會定下來。如果我們的心失念,跑了出去,我們也拉回來到這個Buddho。就算我們心跑出去,都是這樣拉回來一百次。我們要決心,我們現在純粹知道呼吸出入,buddho 。那這個世界,就算發生什麼事情,我們也丟下,不理他,專注在呼吸buddho ,放下所有事情。純粹剩下這個呼吸出入和Buddho。當所有東西剛剛好的時候,心就會平靜。我們禪修要放下所有的慾望,無論是想得到什麼,想成為,想見到什麼,這些全部都要放下。那我們學過來的知識,暫時把他放下。不要將它成為我們禪修的干擾。
(一般圓滿了定力後,ajahn golf 會教導修習觀禪,從而解脫一切苦。但對於初學者,這是後話)
無論是四念住,七覺支,我們都放下。只是專注在呼吸出入和buddho ,這就好比喻為我們還是剛剛初學去禪修,不適合去思維許多東西。就好像剛剛出生的小朋友,他只是適宜喝水和喝牛奶;他還不適宜去吃菜,吃魚,吃肉。所以我們剛剛來學習禪修,就好像我們剛剛在佛教那裡出世。我們只是知道呼吸進出buddho ,這樣禪修下去。就好像一個剛出生的小孩子,不適宜吃太多東西,他只是喝水就夠了,不適宜吃其他魚肉。
所以我們剛剛開始去知道呼吸出入buddho ,可能覺得難去做到。但我們持續去禪修,這樣去做,我們就會越來越純熟。就好像我們做世間的工作,我們會覺得很陌生,做些什麼都好像棘手棘腳。但當我們做這份工作做到很純熟之後,我們就可以做得很暢順。所以這個就好像兩條繩綁住。我們純粹覺知呼吸出入,就好像一條繩去綁住這個心;加上Buddho,就好像加上另一條繩,綁住這個心。這樣的話,是會更加穩固的。
為什麼會建議修這個觀呼吸出入的方法呢?因為無論是男或女,都有這個呼吸,是容易去知道,容易去修。為什麼會用buddho 呢?因為它是屬於覺知者,它是清淨的界,知者。那所以我們心就是默念這個buddho ,就是憶念起佛陀,覺知,覺醒,讓這個心更加淨化。 明白嗎?
這個就是禪修的初階,可以這樣去修。要多些去修,多些去培養。懶惰也去修,精進都去修。有時間都修,沒有時間都要修(笑)。就好像你洗澡,每天都要洗澡。這個禪修,就是我們淨化,我們洗澡心的方式。這個身體每天都要洗澡,家裡每天都要打掃。同樣,我們的心每天都要禪修,才會淨化。
有一些方式去檢查我們自己是懶惰還是精進。經典上面有提起,他們懶於做善事,他們會有籍口,譬如說,今天太冷,今天遠行回來,今天太忙,現在已經太夜。當凌晨三時起床還是太早,當早上開眼的時候,已經是九時了,太遲了。剛剛才康復,今天太頭痛了,休息一會兒再打坐。今天太舒服,心情已經很舒服了,不用打坐了。
希望香港的大家,不會給我講中。因為我就是這樣經歷過來(笑)。這個就是懶惰人的特質。
43:00-1:08:06
不管是定,平靜,都是同一樣的意思
所謂的毘婆舍那,所謂的觀,或者智慧,或者說如實知見;都是指同樣的意思。所以我們的工作,就是讓心平靜,然後讓它生起智慧
【先修定】
定就是讓我們的心知道一個東西,讓它知道得越久越好。比如說我們要觀呼吸,就是知道呼吸越久越好。這樣的狀態,是要多訓練。一開始,我們只是知道五分鐘,然後十分鐘,十五分鐘,最後可能一個小時,都做得到。
而這樣的訓練,就是在增加我們的正念,增加我們的定。當我們有了這樣的平靜的力量,正念和定的力量。我們就可以用它來學習四大,五蘊。
要明白,佛陀想我們有的知識,是向內的。而不是向外去知道天堂地獄,知道天人什麼的,這些並不是佛陀教導的禪修。
這些知見,可能會在某些人那裡生起,不是所有人。但這些都不是涅槃。要得到道果涅槃,一定要回來觀察我們的四大五蘊。
所以我們現在明白,止就是回來讓我們的心覺知一個東西,讓它們越久越好地覺知,經常地去訓練。當我們覺得我們已經可以很好地控制這個心了,當我們的心感到輕安,外面的事物越來越影響不了,或者有時覺得這個心變得一片空明,這樣的心,就是準備好去思維佛法了。
【為什麼要先思維身體?】
然後我們一開始就用來思維身體。在五蘊裡面有色受想行識。
色就是我們的身體。而受想行識是名法。為什麼要先思維這個身體呢?
因為身是粗糙的東西,我們可以用肉眼觀察到,又可以用手觸摸到
在一開始的時候,我們的正念和定力都不夠微細,所以只能用來觀察一些粗糙的東西,例如這個身體。
【思維老病死的禪修方法】
一開始我們就拿一些簡單的,就思維這個身體的老病死。我們思維一下這個身體會老。這個身體慢慢會老,各種各樣的衰老,衰退。
我們一直都會看到衰老的事實。我們看到許多老人,為什麼我們還沒有開悟呢?我們看到那些醫生,他們每天在醫院裡,每天都見到許多的老人,病人,死人,但是為什麼他們還沒有開悟呢?因為他沒有把這些來教導自己的心,而且他們還是以貪嗔癡的心來觀察,而不是用平靜的心去觀察。如果我們沒有用來向內反照,來教導自己的心,那個心,就不會生起那個驚悚。它就不會有所成長。
而當我們可以向內去教導這個心,這個心就會越來越看到實相,這個就是教導心的過程。
又比如說,我們聽到這個人死了,那個人死了,我們也就好好地向內反照。就是知道我們自己也要死,這個世上沒有人不會死的。
這個就是智慧的初步發展階段,就是思維老病死。當這樣去訓練自己,我們的正念智慧就會慢慢變得鋒利,變得老練。
【思維四大的禪修方法】
然後我們可以把這個身體看作是四大,地水火風。
我們看到老,就是看到無常。如果看到病,就是看到苦。
當我們看到這個身體只是四大的組成,這就是看到無我。
我們怎樣去看到無我呢?佛陀說,這個身體,就只是四大的組合。
地大一開始從哪裡來的呢?
一開始是由地大和水大
一開始會出生,就是依靠這個地大和水大。就是來自於父母的
父親的精子,母親的卵子,結合起來。
組合起來之後,就變成一塊東西。
當有這一塊東西出現了,我們的心才進入這裡。
一開始是依靠母親的血液來維持的。然後我們長大後,我們吃飯,這些飯是哪裡來的?都是地大。
當我們排泄的時候,那也是地大
我們要這樣地去分辨。哪些東西可以觸摸的,觸碰的,堅硬的,那個就是地大。
比如說,我們的皮肉,內臟,心肝脾肺腎這些,這些都是地大。
而我們的口水,鼻涕,尿液,或者是血液,淋巴液等等,這些都是水大。
當我們觸摸自己,我們會感受到溫度,或者我們發燒的時候,會感覺到很熱,這些都是火大
我們呼吸的風,或者是腸裡面的風,或者我們肚子裡面的,這些都是風大。
又比如說,我們用三十二身分的時候,我們用那些髮毛甲齒皮,骨頭,這些是屬於地大。
而另外的血液,淋巴,尿啊,等等,這些是屬於水大。
而我們的呼吸這些,是屬於風大。
溫度,是屬於火大
我們就這樣去教導自己,去分辨,這個是地水火風。
我們就是這樣去教導自己的心,哪一天自己的心突然間接受,沒有眾生,沒有自我,但是這樣的狀態,並不是說你做一次半次就可以的。
我們要先讓心平靜下來,尤其是有時候我們會散亂啊,許多事情想了之後,要先讓心平靜下來。然後當心能夠空了,平靜下來,就可以思維這個身體是會老病死,是地水火風。
一開始是想不來的,會想不起來什麼是地水火風,會覺得有點磕磕絆絆的。但一開始就去訓練,就可以了。
如果我們還沒有思維得很清晰,或者還有懷疑,沒關係。先放開一邊,讓心平靜。
所以一開始,我們就讓心平靜,然後來思維身體,然後,他才會自動地去思維受想行識,因為他們是屬於一些較微細的法。
我們一開始去找一些很微細的部分,是沒有利益的
如果我們思維這個老病死。我們就會增加對他們的理解,我們對死亡的恐懼,就會減少。而且我們對身體的保護,執著啊,也會慢慢減少。
因此我們的欲貪就會慢慢減少,就是透過思維身體。
我們會明白,世間的眾生,都是迷失於這個身體。但它只是地水火風的組合而已。
【不淨觀的修行方法】
而我們觀察這個身體,就會發現,這個身體只是一些很髒的東西的組合,而它也會不斷地流出一些很髒的東西。
從哪裡生出來的,就是那裡的大便。
比如說,從眼睛出來的,就是眼屎;從鼻子出來的,就是鼻屎,鼻涕;從牙齒出來的,就是牙屎。還有就是身體出來的,就是汗啊,什麼的,都是這些髒的東西
所以我們就會明白,我們睡覺抱著的東西(老公老婆,性感美女),都是一些大便,屎而已,因為它不斷地有屎流出來
這樣的思維會減少我們的貪。就起碼就不會找一些的貪的對象。比如說,我們有了老婆,當看到其他人比自己的老婆更好,也不會去要,因為大家都是一樣,都是屎而已。
【貪與嗔一體兩面】
如果我們的心更加微細的話,就可以把這個欲貪徹底斷除(證三果)。
如果欲貪滅除,嗔恚也會滅除
因為我們的嗔恚,是來自於我們貪的東西
得不到,或者維持不了。
如果我們沒有愛,就沒有恨
所以一開始,我們就這樣訓練。觀身,來減少我們的煩惱,讓它越來越薄。所有那些修行解脫的人,都是要經過這條路,一開始是思維身體,來破除欲貪,然後之後,才會破除無明。
當我們看到這個身體都只是地水火風,就不會貪生怕死。對死亡的恐懼就會去除,到最後就會不怕死了。而身體帶給我們的苦,也會慢慢地減少。不管它怎樣的生病,痛苦,都不會讓我們的身體那麼苦。思維這個身體,就好像我們借來用的東西,總有一天,要還回去的
【另一種達致證果的思維方法】
我們這個身體,總有一天要還給這個大地的,這個心還要繼續往前走。
我們的身體,就好像狗的屍體。但是我們還是要依靠這個身體。
我們的生命,就好像在水面漂浮一樣。當我們在水面漂浮,溺水的話,有一隻狗的屍體飄過來,我們也是要抱著他,依靠他。我們抱住他,是為了不讓它沉進水裡,而並不是喜歡狗的屍體。當我們什麼時候到達岸邊的時候,我們就會立刻把它丟掉。
這些是那些聖者們的思維方式。他們抱著身體,就好像抱著狗的屍體,都是為了去到彼岸。涅槃的彼岸。他這樣抱著這個身體,並不是喜歡這個身體,而他一到岸,是會把它丟掉。
如果我們可以這樣去思維的話,就可以放下這個身體
這些都是一開始我們用來思維身體的工具。
【殊途同歸】
因為這個身體,我們是可以用好幾個方式來思維的。
可以思維它的無常,苦,無我
或者可以思維它是四大
或者可以思維這個身體是那些很骯髒的,很不淨的東西
好像我剛才所形容一樣
不管是用哪個方式去思維,其實最後也是達到同一個效果,就是放下對身體的執著
明白嗎?
【不要忘了先修止】
當我們開始這樣思維身體的時候,不要忘記先讓心平靜
當我們的心平靜的時候,不知道應該要做什麼的時候,就可以像ajahn 剛才所說的,去思維身體
所以觀的時候,我們要去觀察自己的心。如果我們觀的時候,我們的心開始去思維其他的東西,也就表示這個身體開始沒有定力了。
比如說,我們思維身體的時候,心跑去馬來西亞了,或者跑去中國,回去香港,那個不行。那表示我們的定力沒有了
又或者說,當我們思維身體的時候,那個正念跑不動了,想不起來。這個時候,就可以回來修定,讓這個心停留在呼吸,或其他的念誦也可以。
當我們的心平靜舒服,再回去思維身體。就是這樣輪流地去做,不斷去做。
就好像我們做飯,我們要不斷剁那塊肉,直到它變成肉碎。
當我們不斷地去做的時候,我們的心會自己知道,它對身體的觀感會改變。
所以大家可以繼續這樣做。就是不管你用什麼方法,就是先讓心平靜,然後去思維身體。然後接下去,我才會繼續解釋名法,受想行識方面
----ajahn golf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2400921986924921/
12-1-23 下午
信徒:之前我試過打坐,試過很集中,感覺到心和呼吸消失了。持續了三四晚就試不回。最近當再有這種感覺時就會很緊張,心快到好像跳出來。就會開始倒退,就卡住這裏,想看看有沒有方法去進步
Ajahn Golf :當我們的心集中到呼吸身體沒了,心就差不多要入定。如果我們有種緊張呢,是怕呼吸沒了,或怕死,這個心就會跳,心就會從平靜退出來
【入禪那前的訓練】
當呼吸或者佛號沒了,剩下微細的心覺知下去。沒了業處,就努力將覺知保持下去,知道知道下去,直到越來越微細。
要努力去保持正念的中立,是中間中性的呈現,不要太過緊,也不要太過鬆,一直保持、覺知下去。
將所有挂慮去除,不斷保持這個覺知,不用去怕或勇敢,只是純粹去覺知下去,好像一個聰明的人看住覺知下去、
【削弱雜念】
打坐的時候,我們覺知這個呼吸buddho, 當我們剛剛覺知這個呼吸buddho,就會有許多思想念頭出現,讓我們去想這件事那件事,這個工作那個工作。我們一察覺就返返來、拉回來繼續覺知呼吸、buddho 下去。當我們這樣做時,我們那些思想念頭就會不斷給它削弱。當不斷削弱,覺知呼吸和buddho 呢,覺知就會越清楚越有力量。
【業處變得微細】
當我們覺知這個呼吸buddho ,越來越清楚呢,他就會越來越微細、仔細。當它修下去的時候,就會無論是buddho 還是呼吸都會越來越輕微。在這段時間,是基於正念的持續性的,就好比為我們看著一樣東西是不眨眼的,不斷留意著那樣東西。
到最尾呢我們的業處會越來越輕微、越來越微細,到最尾個心不想再念這個buddho或者呼吸,因爲他太微細。但心的覺知依然存在。這個buddho 就會慢慢微細,直至個心不想再念下去。接著呼吸也都會越來越輕微。當心越來越微細,就會看到呼吸越來越微細,直至輕微到好像沒了。這個時候不需要去害怕。呼吸其實依然存在,只是我們的心微細了、安定了而已。
【沒了業處】
當心越來越微細的時候,就不能覺知到這個呼吸。就微細到個覺知是非常之顯著、非常之明顯,是充滿著覺知、是空空不斷有個覺知在。如果個心再微細下去,能夠入到這個定力呢,個心就會聲音都聽不到,接著身體感覺到好像沒了。就在這個時候心入了定,就一直給他定下去、覺知下去,直到覺得飽滿自己從定中退出來。
就好像我們唱歌給小孩聼,直到他睡着了,接著給他睡,直至他自己醒。
【熟練入定】
修到能夠平靜到下來、能夠入到定,直到飽滿直到出去呢。我們就去回憶起剛才是怎樣安止這個心,怎樣去修這個正念業處呢,個心是入到這個平靜和定。作爲一個復習,去記起這一條讓心平靜的一條路。一直用這個方法入到定,禪修就會越純熟。
[初禪]
好像我們學習初禪的境界呢,就是有五禪支:尋、伺、喜、樂、心一境性。
這個一境性呢,就是心已經集中到生起定的境界。這時心只是知道知道、充滿住光明。知道知道但是什麽都沒有的
那尋是什麽呢?尋就是用我們的心去覺知這個呼吸、默念這個buddho,就可以稱爲尋
那伺呢就是令到這個業処、我們的正念和這個心呢,去覺知這個所緣呢,讓我們一直配合、持續下去,不會分離了出去,這個就是伺
那當我們可以將呼吸出入配合這個buddho,加上有正念去覺知他,三樣東西合三爲一的時候呢,就會生起這個喜悅。
個心開始合三為一、集中、合一的時候呢,個心就會開始有喜悅生起。喜悅就會讓心輕盈、身輕盈。個身體是存在,但就會覺得身好輕,輕到不存在、或者好像沒了身體。身體就會覺得好輕盈、清涼、有些人會覺得毛管棟;有些人可能會流眼淚啊。
所以這些情況呢就有機會會出現,但是我們不需要去理會它們,只需要繼續覺知呼吸出入和默念buddho下去。
[三禪]
那當我們這樣繼續做下去,繼續禪修下去呢。喜悅就會滅了去,就會感覺到好舒服、内心就會快樂、很舒服。
當這個buddho 身體消失的時候呢,喜悅就會消失,接著剩下樂、舒服。但這時我們保持我們的心為中立、平常心,不斷就是維持覺知下去,不用去緊張,也不用覺得好神奇那樣。
[四禪]
只要繼續保持覺知,個心最終就會去到一境性。
當我們知道去捨呢,不斷純粹覺知覺知接著捨呢,到最尾所有東西就會集中變成同一樣東西、一境性。
【定力】
當我們禪修修定的時候呢,我們就努力保持定下來。當有不同的思想念頭來呢,情緒就好像在擾動讓我們去動搖這杯水那樣。如果有許多事情事務去干擾這個心呢,就好像這杯水去搖動緊,個心還未能夠靜下來。要保持到不受那些東西干擾,一直正念在業處呢,直到定下來,心才入了定。
就是要靜到個心沒有任何起伏波浪的衝擊、任何的動搖,這才叫定力。例如我們要去除所有的干擾、切除所有的思想念頭、影響我們心的東西。就是剩低不斷覺知專注呼吸出入、buddho buddho下去、同一樣東西。
【修定不是一味思維】
有些人他們不明白,以爲修定是那一些佛法去思維、不斷思維。但這個思維呢,並不是讓我們的心能夠定下來的方法。定下來的方法就是修一個業處不斷修下去。有時他們就是怕自己不能夠聰明、有智慧,所以就會拿這些佛法去思維。
但真正令到我們去聰明有智慧起來呢,就是去除所有情感的干擾,讓我們的心定下來,能夠一境性起來。這才是一個聰明、有智慧的方法
【按部就班】
我們的心其實就好像小朋友。一出世的bb呢不會給他吃許多東西,只是給他喝水和喝奶。才又不會給他吃、肉又不會給他吃、水果也不會給他吃,因爲他還未能夠消化到。所以我們所學到的所有知識呢,並不是說它沒用,而是他媽好比喻為這個食物,我們還未有足夠的能力去消化它。
所以我們剛剛開始禪修呢,選擇buddho 和覺知呼吸呢,這個奶和水就已經足夠。所以不用怕,覺得爲什麽師父只是教這個buddho和覺知呼吸呢?怕我們在修行、佛法上進步?
就好像bb不用擔憂爲什麽只給奶水自己喝,因爲喝到最後他都慢慢能夠長大的
“…Forgetting oneself also means forgetting the heart;
forgetting the heart means forgetting the Dhamma.
To forget oneself is to forget where we place our heart each day,
not knowing what our heart thinks about throughout the day.
That is a person who forgets their heart… A person who forgets their heart also forgets the Dhamma.
If one day and one night we bring our mindfulness back
to observe the knowing heart, and we chant “Buddho,”
or if this heart contemplates the Dhamma,
or if it is aware of the breath in and out,
or how this heart truly exists,
then we are a person who sees and knows the heart.
When there is mindfulness and awareness of the heart,
we do not forget ourselves; we do not forget the heart.
If we do not forget the heart, we do not forget the precepts or the Dhamma.
When we see the heart, we call it… seeing the Dhamma…”
“…忘記自己也就是忘記心;
忘記心則意味著忘記法。
忘記自己就是忘記我們每天把心放在何處,
不知心靈在一天中思考著什麼。
這就是忘記心的人……忘記心的人也忘記法。
如果一天一夜能將我們的正念帶回來,
觀察這顆知道的心,並念誦“佛陀”,
或者這顆心在思考法,
或者它能感知進出的呼吸,
或者知道這顆心真實是怎樣的話,
那麼我們就是一個看到並知道心的人。
當有正念和對心的覺知時,
我們就不會忘記自己,也不會忘記心。
如果不忘心,就不會忘記戒律和法。
當我們看到心時,就稱之為……看到法……”
---Ajahn Golf
“…Wisdom is awareness and understanding
of all things as they truly are.
If the mind experiences and connects with various matters
that come through the eyes, ears, nose, tongue, body, and mind,
and if suffering arises and burns within the heart,
this indicates a mind without wisdom.
A wise mind must be able to observe, manage,
and let go of all things that flow in,
without allowing them to create suffering or distress in the heart.
True wisdom arises from training
in meditation, from a calm mind,
and from contemplating all phenomena
to see them as they truly are. When the mind recognizes the truth
of all conditioned things
and can let go without attachment,
that is true wisdom…”
“…智慧是對所有事物的覺知和理解,
按照其真實的樣子來看待。
如果心靈感知並與透過眼、耳、鼻、舌、身、心進入的各種事物相連,
而如果心中產生痛苦並燃燒,
這顯示出心靈缺乏智慧。
有智慧的心靈必須能夠觀察、管理,
並放下所有流入的事物,
不讓它們在心中創造痛苦或困擾。
真正的智慧來自於修行
在靜坐冥想中,來自於平靜的心靈,
以及對所有現象的思考,
思維它們的本貌。當心靈認識到
所有有為法的真理
並能不執著地放下,
那就是智慧的真諦…”
---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The work we must do is the cause,
which includes the calmness of the mind and contemplation.
As for the results, there is no need to worry.
When the causes and conditions are complete, they will revolutionize themselves,
revealing the results for this knowing mind to perceive.
What arises naturally in the mind without fabrication
is the “wisdom born of meditation.”
This wisdom arises from meditation practice.
When this wisdom develops, it fills the mind with knowledge.
When knowledge is full, the mind will revolutionize itself,
expressing its understanding.
The mind is the one that shows,
the mind is the one that listens,
the mind is the one that understands.
This is the “Vipassana Knowledge.”
Such experiences must be realized by the practitioner themselves.
Reading or listening cannot grasp this level of Dhamma.
Once one clearly understands the Dhamma, all problems will cease...
……我們必須做的工作是因,
包括心靈的平靜和思維。
至於結果,無需擔心。
當因緣具足時,它會自我革命,
顯現出結果讓這個知道的心靈去感知。
在心中自然產生而不加修飾的事物
就是“修行所生的智慧”。
這智慧源於修行。
當這智慧增長時,心便充滿了知識。
當知識充滿,心靈會自我革命,
表達出它的理解。
心是表現者,
心是聆聽者,
心是理解者。
這就是“觀”。
這樣的經驗必須由修行者自己去實現。
閱讀或聆聽無法理解這一層次的法。
一旦清晰理解了法,所有問題便會結束...
----Ajahn Golf
Both happiness and suffering
have been part of our lives
from the day we were born until today.
What can we hold onto?
Therefore, should we lament
over past happiness, suffering, good, and evil?
What benefit does that bring?
We should focus only on the benefits of the present,
which is the good we can do
with every breath we take.
無論幸福或痛苦
都伴隨著我們的生命
從出生那天到今天。
我們能夠緊握些什麼呢?
因此,我們應該對過去的幸福、痛苦、善與惡感到哀傷嗎?
這樣有什麼好處?
我們應該只專注於當下的益處,
即是我們能在每一口呼吸中
所能做的善行。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At times, we must pretend to be mute—
Refrain from speaking words that harm ourselves and others...
At times, we must pretend to be deaf—
Turn away from hostile voices,
Those enemies that seek to wound and destroy our hearts...
At times, we must pretend to be blind—
Avert our eyes from sights that inflame greed,
Anger, and delusion, making them swell within us...
Let wisdom be the filter
For all forms, sounds, smells, tastes, touches, and emotions—
Before we consume them..."
「有時,我們要學會裝啞——
不說傷害自己與他人的話…
有時,我們要學會做聾人——
不聽那些敵意的聲音,
那些企圖摧殘心靈的惡意…
有時,我們要學會視而不見——
不看會激起貪瞋癡的畫面,
不讓煩惱膨脹蔓延…
要以智慧為篩網,
過濾色聲香味觸法——
在攝入六塵前先覺察。」
----Ajahn Golf
“…Self-reflection and self-examination are of great benefit.
If we only look at others and scrutinize them,
the benefits we could attain will be lost.
Moreover, this leads to increased attachment and confusion,
making our hearts even more troubled and chaotic.
What is good for others is not our concern,
and what is bad for others does not involve us.
Thus, the Buddha taught,
“Aṭṭhānojoṭṭhāyattaṃ,”
which means we should remind ourselves to look after our own actions…”
“…自我反省和自我檢查是極有益的。
如果我們只看別人,檢視他們,
那麼我們可以獲得的益處就會喪失。
此外,這會導致更多的執著和困惑,
使我們的心更加煩亂和混亂。
他人的善行與我們無關,
他人的惡行也與我們無關。
因此,佛陀教導說,
“自我提醒,自我觀察”,
這意味著我們應該提醒自己去關注自己的行為…”
----Ajahn Golf
“…Even if our internal work, which is our meditation practice,
is detailed and urgent,
we must not forget or neglect our external duties.
If we only focus on internal work,
it deviates from the principles of Dharma,
because Dharma and the world go hand in hand.
While we are in the world, our body and mind
must interact with our responsibilities,
involving people and various matters in life.
We must manage and fulfill our duties well.
In this world, we need to integrate Dharma into our work,
being careful in every aspect. Why?
To ensure that our external work does not disturb
or negatively impact our internal practice.
This is what it means to be wise in self-care.
If we can do this, we can be at ease knowing
that our external work is smooth and our internal work is uninterrupted,
without obstacles hindering our path.
When our path is clear and smooth,
our lives will be less dangerous…”
“…即使我們的內在工作,即禪修,
再怎麼細緻和緊迫,
也不能忘記或忽視外在的責任。
如果我們只專注於內在的工作,
那就偏離了佛法的原則,
因為佛法與世界是相輔相成的。
當我們身處於這個世界時,
我們的身體和心靈必須與責任互動,
涉及到人與生活中的各種事務。
我們必須妥善管理並履行我們的職責。
在這個世界中,我們需要將佛法融入工作中,
在每個方面都要小心。為什麼?
為了確保外在的工作不會打擾
或對我們的內在修行造成負面影響。
這就是智慧地保護自己。
如果我們能做到這一點,我們可以放心,
外在的工作順利,內在的修行不受干擾,
沒有障礙阻礙我們的路徑。
當我們的道路清晰而順利時,
我們的生活就會少一些危險…”
---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We create merit and good deeds,
training and cultivating our minds, practicing the Dharma,
not to compete with anyone or to show off,
but to nurture the Dharma within us,
in our hearts and minds,
to create warmth for our souls,
to safeguard our minds,
to make it a treasure of our hearts.
This prepares us to battle against our defilements.
When the army of defilements attacks our hearts,
we will have the army of virtue,
the army of wisdom to fight against suffering.
We build mindfulness and wisdom to combat suffering,
to warm our hearts during chaos,
to provide comfort while we are alive,
and when we depart from this life.
This is how we cultivate the Dharma within ourselves,
as a means of self-protection, as our refuge..."
“…我們創造功德和善行,
培養和修煉心靈,實踐佛法,
並不是為了與他人競爭或炫耀,
而是為了在我們心中滋生佛法,
在我們的心靈和思想中,
為我們的心靈創造溫暖,
保護我們的心靈,
讓它成為我們心中的寶藏。
這樣可以幫助我們與煩惱作鬥爭。
當煩惱的軍隊襲擊我們的心靈時,
我們將擁有戒德的軍隊,
智慧的軍隊來抵抗痛苦。
我們建立正念和智慧來對抗痛苦,
在混亂中溫暖我們的心,
在活著的時候給予自己慰藉,
以及當我們離開這個生命時。
這就是我們如何在自己內心培養佛法,
作為自我保護的手段,作為我們的庇護..."
----Ajahn Golf
“…True Buddhists must fully believe in karma and its results,
believing that good actions lead to good outcomes, and evil actions lead to evil.
Good and evil do not depend on others;
they depend on the doer’s actions.
No one can magically grant blessings or curses;
everyone is responsible for their own actions.
When one believes in karma, they will have hiri and ottappa,
a sense of shame towards wrongdoing and a fear of sin,
encouraging them to do good and to be cowardly in doing evil.
One should observe the Five Precepts fully, without deficiency,
earn a living in a rightful manner, without harming others,
not believe in superstitions, auspicious times, or good omens,
not trust fortune tellers or spiritual mediums,
and not believe in spirits or supernatural powers.
Ultimately, one must abandon all forms of unwholesome activities,
such as gambling, lottery tickets, nightlife, consuming alcohol,
or associating with bad company.
Whoever can practice as stated will surely live well and die well,
at the very least, attaining a heavenly rebirth,
and at best, reaching the initial stages of enlightenment,
completely closing the door to the lower realms.
There is no descent, only an ascent towards higher states,
like the waxing moon…”
“…真正的佛教徒必須充分相信因果法則,
相信善行會帶來善果,惡行會帶來惡果。
善與惡不依賴於他人;
它們依賴於行為者的行動。
沒有人能夠神奇地施加祝福或詛咒;
每個人都對自己的行動負責。
當一個人相信因果法則時,他們會有羞恥心和懼怕,
對罪惡感到羞愧,對罪惡感到恐懼,
促使他們行善,並在做壞事時感到畏懼。
應該完整地遵守五戒,不留缺憾,
以正當的方式謀生,而不傷害他人,
不相信迷信、吉時良辰或好運,
不相信算命師或靈媒,
也不迷信鬼神或超自然的力量。
最終,必須放棄所有不善的行為,
例如賭博、彩票、夜生活、飲酒、
或與壞人交往。
能夠如上所述修行的人,必定能夠善終,
至少能夠得到天界的投生,
至多可能達到初步的證悟,
完全關閉下界之門。
沒有下降,只有向上攀升,
就像漸滿的月亮…”
----Ajahn Golf
"...Our treasures consist of three things:
the goodness that manifests through the body,
the goodness that manifests through speech,
and the goodness that manifests through the mind.
Therefore, we should take care to preserve
these three treasures as best as we can.
It is said that a good person is a "sugato" and "svākkhāto,"
meaning wherever they go, they are welcomed and appreciated.
Wherever they arrive, there are people who receive them joyfully.
When they leave, others miss them and think of them.
There is no enmity, no danger, no distress.
There are no enemies, demons, or troublemakers who can harm them.
Only those who love, respect, and admire them..."
"...我們的財富有三樣:
通過身體表現出的善行,
通過言語表現出的善行,
以及通過心靈表現出的善行。
因此,我們應當盡可能好好保護
這三樣財富。
善良的人被稱為"sugato" 和"svākkhāto,"
這意味著無論他們去到哪裡,
都會受到熱情的歡迎和讚賞。
他們到達的地方,總有喜歡他們的人。
離開時,別人會想念他們,
沒有仇恨、沒有危險、沒有煩惱。
沒有敵人、沒有魔鬼或壞人能傷害他們。
只有愛他們、尊重他們和欣賞他們的人..."
---Ajahn Golf
「……每當痛苦的時候……那時就是愚蠢的時候
每當悲傷的時候……那時就是愚蠢的時候
每當生氣的時候……那時就是愚蠢的時候
不必去想……
那個人讓我們痛苦
這個人讓我們悲傷
那個人讓我們生氣
或者他不理解我們
他誤解我們,他在欺負我們
如果痛苦燒灼著我們的心,
那時我們立刻變得愚蠢。
當痛苦在我們心中出現時,
我們應該立即尋找方法去熄滅它,
就像家裡著火一樣,
應該儘快尋找水來滅火,
而不是坐在那裡想誰點燃了火……」
"……Whenever there is suffering... that is when we are foolish.
Whenever there is sadness... that is when we are foolish.
Whenever there is anger... that is when we are foolish.
There is no need to think...
That person made us suffer.
This person made us sad.
That person made us angry.
Or that they don't understand us.
They misunderstood us, they bullied us.
If suffering burns our hearts,
Then we immediately become foolish.
When suffering arises in our hearts,
We should quickly find a way to extinguish it,
Just like when our house is on fire,
We should find water to put it out as quickly as possible,
Not sit around wondering who started the fire...”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Morality (ศีล) is essential—
It is the mark of true humanity,
The fertile soil for generosity,
The foundation of meditation.
To perform good deeds,
Practice generosity,
Or cultivate the mind through Dhamma,
All must be rooted in morality.
Without morality,
Humans differ not from animals—
Knowing only to eat, sleep, and indulge.
Or worse—for animals lack the capacity
To wreak havoc as humans do.
Thus, it is vital for humans
To uphold precepts
According to their station in life,
To become complete and noble beings—*
And to accumulate merit (บุญญาบารมี)..."
「戒律(ศีล)至要——
是人性根本,
是布施的田,
禪修之基礎。
欲行善積德、
實踐佛法者,
皆須以戒為基。
人若無戒,
與畜牲無異——
唯知飲食、睡眠、淫欲。
甚或更劣——
因畜牲無人造大惡之能。
所以世人當依
各自身份嚴持戒律,
成就 圓滿人格,*
廣積福德資糧(บุญญาบารมี)......」
---Ajahn Golf
more about Ajahn Golf:
https://www.knownsee.com/%E5%A4%A7%E5%B8%AB%E7%88%B6-masters/%E6%B3%B0%E5%9C%8B-thailand/ajahn-golf
"Wisdom (ปัญญา) is the light of true knowing—
Clear insight into reality as it is,
Arisen from a mind settled in stillness.
It does not come from reading,
Nor from listening,
Nor from intellectual speculation.
This wisdom born of stillness (สมาธิ)
Is the authentic Dhamma (สวากขาตธรรม)**,
The very essence of Buddhahood.
It reigns supreme over all things—
Stronger than stone,
Brighter than crystal,
More radiant than diamonds..."
「智慧(ปัญญา)乃真正了知之光——
如實照見諸法實相,
源於安定具有禪定之心。
非從閱讀得,
非由聽聞生,
亦非思量推測而來。
此定中生的慧(สมาธิ)
即是 正法(สวากขาตธรรม) ,
乃佛性的精髓。
超勝一切萬法——
堅逾金石,
明勝水晶,
耀越鑽石......」
---Ajahn Golf
more about Ajahn Golf:
https://www.knownsee.com/%E5%A4%A7%E5%B8%AB%E7%88%B6-masters/%E6%B3%B0%E5%9C%8B-thailand/ajahn-golf
"To truly honor
the Buddha,
the Dhamma,
and the Noble Sangha—
To repay our parents
and teachers—
Focus on practice as worship:
Give generously,
Uphold the precepts,
Cultivate mindfulness.
Only then will we see
the true Buddha**,
the true Dhamma**,
the true Noble Sangha**,
and truly perceive
our parents and teachers.
This practice itself
is the highest form of worship**.
In the end,
all our efforts
will return to honor
our own awakened hearts..."
「想供養
佛、法、聖僧,
報父母師長恩——
當以 實修 為至誠供養:
勤行布施,
嚴持戒律,
修習正念。
唯如此,方能得見
真實佛 、
真實法 、
真實聖僧 ,
徹見師父
此修行本身,
即是 無上供養 。
最終,
一切所修功德,
皆會來侍奉此覺醒的心......」
"We meditate to overcome
our own delusions—
Not to conquer others.
If you conquer just yourself,
You’ve conquered the whole world.
But if you lose to yourself,
To your own ignorance,
Then even ‘victory’ over the entire world
Means nothing.
For your mind remains enslaved,
Still shackled by craving and defilements..."
「禪修只為對治
自身愚癡——
非為勝過他人。
若降伏己心,
即降伏全世界。
若敗給自己,
敗給無明煩惱,
縱使『戰勝』天下人,
亦毫無意義。
因你心仍是奴隸,
困於貪慾和煩惱的枷鎖......」
----Ajahn Golf
"...One should not pay attention
to the negative words of others.
One should not dwell on
the faults of others.
Instead, focus only on
your own shortcomings,
because others' faults
cannot be corrected,
while your own faults
can be improved and transformed..."
「...不應在意
他人惡言惡語,
不應沉浸於
他人的過失。
唯應觀照
自身不足之處,
因他人過失
無從修正,
而自身缺點
可改善轉化...」
---Ajahn Golf
The arising of a Buddha
is exceedingly rare.
To hear the true Dhamma
is exceedingly rare.
To encounter the Noble Sangha
is exceedingly rare.
To be born as a human
is exceedingly rare.
To develop faith in the Buddha's teaching
is exceedingly rare.
Since we have encountered
these rarest of opportunities in this lifetime,
how should we act
to make these precious gifts
bring the highest benefit to our lives
while we still draw breath...
佛陀出世,
難值難遇。
得聞正法,
難值難遇。
得見聖僧,
難值難遇。
得生人身,
難值難遇。
皈信佛教,
難值難遇。
今生既已得遇
如是難得之緣,
當如何行持,
方令此殊勝因緣,
於一息尚存之際,
成就生命至極利益......
----Ajahn Golf
Any wholesome deed (กุศลธรรม)
That one has performed—
Whether great or small—
Accumulates and gathers
Within that very heart.
It never disappears.
When the time ripens,
When one's perfections (บารมี) mature,
All merits and blessings (กุศลผลบุญ)
Will assemble together,
Forming an immense power
To carry one across
This turbulent ocean of saṃsāra (วัฏฏะสงสาร),
Beyond all hardship and despair...
任何善法功德(กุศลธรรม),
無論大小,
只要曾經實踐,
必將積聚蘊藏於自心深處,
永不散失。
待因緣成熟時,
待波羅蜜(บารมี)圓滿時,
一切善業福報(กุศลผลบุญ)
自然雲集相會,
化為無上威力,
助你橫渡
輪迴苦海(วัฏฏะสงสาร),
超越一切險難困厄......
---Ajahn Golf
What's the use of clinging
To notions of "me" and "mine"?
There's nothing in this world
That truly belongs to us—
Reflect deeply and you'll see:
Everything is subject to birth and death.
Whether you live in palaces or mansions,
You can't escape aging, sickness, and death.
Even with mountains of wealth,
You can't escape aging, sickness, and death.
Surrounded by countless followers,
You can't escape aging, sickness, and death.
No matter how high your rank or status,
You can't escape aging, sickness, and death—just look!
A heart without Dharma inside
Knows nothing but suffering.
Outwardly, one may appear charming,
Wearing sweet smiles and bright expressions—
But inside? Too ashamed to show:
A withered, shriveled, desolate spirit,
Worthless, meaningless, empty...
執著「我」與「我的」,
究竟有何意義?
這世間本無一物真正屬於我們——
仔細思惟便知:
萬法皆逃不過生滅。
無論住在何等華麗的宮殿,
逃不過老、病、死。
縱有堆積如山的財寶,
逃不過老、病、死。
即使僕從成群,
逃不過老、病、死。
地位再崇高顯赫,
逃不過老、病、死——看清楚!
心中若無佛法,
便只有無盡的苦。
外表或許光鮮亮麗,
笑得再甜、表情再燦爛——
內在呢?不堪示人:
枯萎、萎縮、荒蕪的心靈,
毫無價值,毫無意義......
---Ajahn Golf
Every Buddha who has attained enlightenment
Has realized the same Dharma,
And taught the same Dharma.
Countless Buddhas have come before—
For how long have we missed our chance?
Which Buddha are we still waiting for?
This very life, we must succeed.
Let us not fail again.
To be born human and encounter the Buddha's teaching,
To witness the arising of a Buddha,
To hear the true Dhamma of the Noble Ones,
To see the sublime Sangha of noble disciples,
To meet great teachers, masters, and parents—
To develop unshakable faith in the Dharma—
These are rarer than finding a needle in the ocean.
Therefore, in this life, strive earnestly—
Do not be heedless, my friends...
每一尊降世成佛的佛陀,
所覺悟的法都是相同的,
所教導的法也都是相同的。
過去已有無量諸佛出世——
我們已錯失了多少次機會?
還要等待哪一尊佛呢?
今生今世,我們必須成就。
不要再錯失良機了。
能投生為人、值遇佛法,
能見證佛陀出世,
能聽聞聖者真實的正法,
能瞻禮殊勝的聖僧弟子,
能遇見高僧大德——
能對佛法生起堅定信心——
這比大海撈針還要難得萬分。
所以,此生務必精進——
切莫放逸啊,諸位......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We have the duty to continue doing good,
to believe in goodness and in good karma.
We do good for ourselves, not for anyone else.
Do not waver in doing good;
do not let faith in goodness falter.
Whether others do good or bad is their business;
do not let it concern you. Each person has their own karma.
Our duty is to develop our own karma for the better.
Speak well, act well, think well.
Enhance our wisdom and morals.
Then one day, our goodness will yield results,
bringing us to a state of balance.
The Buddha, the Dharma, and the Sangha
remain a reliable refuge for us always.
Buddhism is always sacred.
Let us not hesitate or doubt,
or waver at all..."
「……我們有責任繼續做好事,
相信善與善業。
我們行善是為了自己,而不是為了別人。
不要在行善時動搖;
不要讓對善的信仰動搖。
別人做好或做壞是他們的事;
不要讓這影響到你。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業。
我們的責任是讓自己的業變得更好。
說好話,做好事,想好事。
提升我們的智慧和道德。
然後有一天,我們的善行會產生效果,
讓我們達到一種平衡的狀態。
佛陀、法和僧團
始終是我們可靠的庇護。
佛教始終是神聖的。
我們不要猶豫或懷疑,
也不要動搖……」
---Ajahn Golf
Before going to bed, bow and chant,
radiate loving-kindness, and then meditate.
Upon waking, bow and chant,
radiate loving-kindness, and meditate first,
before attending to other matters.
Such practices provide the safest and warmest refuge.
It is the duty of wise Buddhists...
睡前要拜佛誦經,
散播慈悲,然後靜心修行。
醒來後也要拜佛誦經,
散播慈悲,然後先靜心修行,
再去處理其他事務。
這樣的行為是最安全和溫暖的庇護。
這是有智慧的佛教徒的責任……
---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在自己身上找善与恶
#SearchGoodAndEvilWithinOurselves
#佛法净化内心
#DhammaPurifyTheMind
眼见、耳闻、触感、情绪、思想……
一切发生过的各种各样的事情
都让它成为佛法来教导我们
别人行善,我们也将随喜赞叹:「Sadhu… Anumodana」
别人做坏事,是他的事
不往心里去
不对谁加定义、编故事
不与任何人结冤造业
不把他人的恶当作自己的事
让一切回归到我们自己来反观自身
在自己身上找善与恶
清楚认识自己
我们已具备的善在哪一处
就努力守护与提升,使其越来越好
看到恶! 必须立刻修正、处理
恶就是贪、嗔、痴
心中的散乱、烦乱与痛苦
这些情绪一旦生起,必须立刻处理、熄灭
不要让心习惯于在不善中造作
若我们能精进净化内心
那时我们就接近涅槃了
若净化得少,也还不太接近
就要赶紧加快修行,净化内心
累积功德、福报、美德与一切善行
善是一种支持生命与内心的力量
能够确实带我们走向解脱之道
谁拥有更多的善的力量,谁就能更快解脱痛苦
Eyes see, ears hear, can touch, feel, imagine, and think.
All things that happen with different stories
Let all of them become Dhamma to teach us the lessons
If someone does good, we also say “Sadhu… Anumodana.”
If someone does evil, that’s their business
Do not take it into the heart
Don’t define or fabricate stories about anyone
Do not take part in anyone’s karmic entanglements
Do not make others’ evil your problem
Let it be internalized and brought back to oneself (Opanayiko)
Seek good and evil within ourselves
Clearly know yourself
Wherever goodness already exists in us
Then try to protect and improve it to be even better
If evil is seen, it must be corrected and dealt with immediately
Evil is greed, hatred, and delusion
Restlessness, chaos, and suffering in the heart
When these emotions arise, they must be quickly dealt with and extinguished
Don’t let the mind become used to unwholesome fabrication
If we purify the mind greatly
That’s when we are close to Nibbāna
If we purify little, then we’re still not that close
We must hurry in practice to purify the heart
Cultivate merit, blessings, virtue, and goodness
Goodness is the power that uplifts life and the heart
It will surely lead us to the end of suffering
Those with strong power of goodness are freed from suffering more quickly
——————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Phra Ajahn Surawut Khemachitto (Ajahn Golf)
Wat Pa Anuttaro, Sri Bunruang District,
Nong Bua Lamphu Province, Thailand.
"The Buddha unequivocally declared:
Whatever is impermanent is suffering.
Whatever is suffering should not be clung to
As 'me' or 'mine,' as 'self' or 'others,'
As any being or person whatsoever.
Investigate to truly see
Reality as it is
With right understanding:
The body is merely body,
Feeling is merely feeling,
Mind is merely mind,
Phenomena are merely phenomena.
'Not me, not mine.'
'I am not this, this is not me.'
Study to know this truth.
Once known, release all clinging
According to each thing's true nature.
Don't insert notions of 'I' or 'mine'
Into anything at all.
Otherwise it becomes ignorance, craving, clinging—
Karma, rebirth, endless cycling..."
「佛陀斬釘截鐵開示:
無常即苦,
苦即不應執著
為『我』或『我所』,
為任何眾生或個人。
當以正慧觀照
實相本然:
色只是色,
受只是受,
想只是想,
行只是行。
『非我非我的』
『我不是那個,那不是我的自我』
修學悟此真理。
既悟便放下,
還其本來面目。
莫將『我』『我的』
強加於任何現象。
否則即成無明、愛取——
業報相續,輪迴無盡......」
----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The path the Buddha taught us to walk
Has three essential roads:
Generosity (dāna), morality (sīla), and meditation (bhāvanā).
These three paths are the true way to happiness
And genuine prosperity.
We who are human,
Called noble beings,
Should cultivate these qualities within ourselves
To serve as our refuge in times of crisis—
In old age, sickness, and death.
For when aging, illness, and death arrive,
No wealth or magic can redeem us.
Only the merit of good deeds
Can be our true shelter...."
「佛陀所開示的三條聖道——
布施、持戒、禪修——
乃是真實通往幸福
與究竟安樂之路。
我們得人身,
號稱眾生之尊,
自當勤修此三福業,
作為危難時的依怙:
老、病、死苦逼臨之際。
因衰老、疾病與死亡來時,
千金咒術皆難贖。
唯有善業功德,
方是真實歸依處......」
----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In initial meditation practice,
We must maintain continuous mantra repetition—
Unyielding, without retreat.
At first, it may seem difficult,
As we’re no match for the defilements’ strength.
But through persistent effort,
Enduring hardships with determination,
Once we gain mastery,
When mindfulness, mind, and mantra unite in harmony,
A profound stillness arises in the heart—
A lightness of body and mind, bright and joyful,
A happiness unlike any experienced before.
As the saying goes:
'Natthi santi paraṃ sukhaṃ'...
'There is no happiness greater than peace.'"
「初修禪定時,
當持續持誦不輟——不退轉、不間斷。
初始或覺艱難,因未能敵煩惱之力。
然憑精進之功,堅忍克服難關,
待修習純熟,
正念、心與持誦合一之時,
內心即現寂靜——
身輕安、心明朗,
得未曾有之悅樂。
如佛所言:
『沒有比平靜更大的快樂』......」
----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The practice of generosity (dāna),
The observance of moral precepts (sīla),
The cultivation of meditation (bhāvanā) -
These are all steps away from suffering.
Let us strive diligently,
Giving our fullest effort and wisdom,
Whether the task be great or small,
Difficult or easy - persevere always!
For patience and perseverance
Become the mighty power
That brings all endeavors to fulfillment.
The Buddha taught:
'Viriyena dukkhaṃ acceti' -
'Through effort, one overcomes suffering'..."
"布施也好,持戒也好,
禪修也好,
都是邁離苦海之道。
願我等皆能精進修行,
竭盡全力與智慧,
不論多少難易,
堅忍不拔持續前進!
因忍耐與精進之力,
終將成為
成就一切善業的強大能量。
佛陀曾開示:
『精進能度苦』......"
---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Those who sow seeds of happiness reap joy,
Those who sow seeds of suffering reap pain.
This truth has stood since time immemorial.
But those who choose unwholesome deeds,
Violating virtue and Dharma,
Reveal themselves as human in form alone—
While their minds remain wretched and base.
Yet those who cultivate merit ceaselessly,
Revering good deeds and fearing evil,
Though human in body,
Possess noble hearts worthy of honor.
To all who cherish and practice the Buddha’s teachings:
Take pride! For you have forged mighty spiritual virtues,
And will surely break free from suffering’s chains—
Without doubt or struggle...."
「種樂因者得樂果,
種苦因者受苦報。
此理真實亙古存。
若人專行不善業,
背離戒德與正法,
雖具人形實非人——
因彼心卑劣故。
恆修功德讚善行,
畏罪知恥遠諸惡,
雖處凡夫血肉軀,
心性高貴堪敬仰。
佛子當生應自豪:
你已積累殊勝資糧,
定能脫離苦海縛——
沒有疑問地......」
---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The Supreme Weapons That Make One Invincible:
▪️ Respect conquers the hearts of elders.
▪️ Sincerity conquers the hearts of friends.
▪️ Humility conquers the hearts of people.
▪️ Compassion conquers the hearts of animals.
▪️ Honesty conquers the hearts of loved ones.
▪️ Love conquers the hearts of enemies.
▪️ Obedience conquers the hearts of teachers.
▪️ Gratitude conquers the hearts of parents.
▪️ Steadfast Patience conquers one’s own heart.
無往不勝的殊勝武器:
▪️ 恭敬 能降伏長者之心
▪️ 真誠 能贏得朋友之心
▪️ 謙卑 能感化眾人之心
▪️ 慈悲 能柔化眾生之心
▪️ 誠信 能守住愛人之心
▪️ 大愛 能化解仇敵之心
▪️ 服從 能獲得師長之心
▪️ 感恩 能報答父母之心
▪️ 堅忍 能降伏自己之心
---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Mere theoretical knowledge (Pariyatti) without practice (Patipatti) yields no realization (Pativedha).
It's like memorizing without acting – utterly fruitless.
Imagine Pariyatti as a travel map.
But if we never set out on the journey (practice),
Even with millions of maps,
Can we ever reach our destination?
Yet for those truly committed to practice,
A single map is enough
To guide them step by step
To their intended goal.
The Dharma in the Tipitaka
Or Dharma in countless scriptures—
No matter how much we read,
Or memorize every word on every page—
It remains not yet our true possession.
We must learn to 'Opanayiko' (bring it inward):
Reflect deeply on all teachings heard and studied,
Then practice them earnestly within our hearts.
The fruits born from this practice alone
Become our true Dharma, our true wealth,
And our ultimate refuge...."
「若只有『教理』(Pariyatti)而無『實修』(Patipatti),則無法『證悟』(Pativedha)。
如同只背誦卻不行動——終究徒勞。
譬喻教理如旅行地圖,
但若從不啟程(實修),
縱有千萬張地圖,
豈能抵達目的地?
然對真心修行者而言,
只需一本地圖,
便足以步步前行,
直達終極目標。
三藏經典中的佛法,
或汗牛充棟的經論——
無論閱讀多少,
或倒背如流——
仍未真正屬於自己。
須知『導向內證』(Opanayiko):
將所聞所學的教法,
深刻思惟並實踐於心。
唯從實修生起的體證,
方是真佛法、真財富,
亦是究竟皈依處......」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There are two paths one should avoid:
Indulging in sensual pleasures (excessive attachment to desires),
Practicing extreme self-mortification (useless austerity).
These two paths—one too loose, the other too rigid—
Are neither righteous nor noble.
They do not lead to the cessation of suffering.
The Buddha taught the Middle Way:
The Noble Eightfold Path, which consists of:
Wisdom (Paññā): Right View, Right Intention.
Morality (Sīla): Right Speech, Right Action, Right Livelihood.
Concentration (Samādhi): Right Effort, Right Mindfulness, Right Concentration.
These eight factors can be condensed into Sīla, Samādhi, Paññā (Virtue, Concentration, Wisdom).
Cultivate these three diligently and continuously.
When Sīla, Samādhi, and Paññā are perfected,
The awakened mind will break free from suffering,
Transcending the cycle of samsāra with ease...
不應行的兩種極端之道:
一、沉溺於感官慾樂(縱慾),
二、無益的苦行自虐(無意義的苛刻修持)。
此二道——過鬆或過緊——
皆非正途,亦非聖道,
不能導向苦的止息。
佛陀所教導的中道,
即是八聖道,包含:
慧學(智慧): 正見、正思惟。
戒學(持戒): 正語、正業、正命。
定學(禪定): 正精進、正念、正定。
此八支可簡化為戒、定、慧。
當精勤不息地修習這三者。
當戒、定、慧圓滿具足時,
覺醒之心將徹底脫離苦海,
自在超越輪迴……
----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A person who is skilled in meditation, who meditates well...
Most people judge them by superficial standards:
That person can sit in meditation for many hours,
That person can walk mindfully for many hours,
That person can go without sleep for many nights,
That person can fast for many days.
But these are just measures of time—
Minutes, days, months, or years—
They are not the true criteria for successful meditation.
A person who meditates well, who is truly skilled in meditation,
Should instead be like this:
Their greed gradually diminishes,
Their anger gradually diminishes,
Their delusion gradually diminishes.
Their mindfulness and wisdom improve,
Their understanding and intelligence grow.
Things they once clung to,
They can now let go of more easily.
They become more reasonable, their mind steadier,
More peaceful, calmer, and more at ease.
When faced with emotions, their mind does not darken,
Does not become resentful or stuck, as it once did.
Whether what I’ve said is right or wrong,
I leave it to you all to consider…
一個禪修得力、修行精進的人...
多數人往往只看外在標準:
那人能打坐好幾個小時,
那人能經行好幾個小時,
那人能熬夜好幾晚,
那人能斷食好幾天。
然而,這些只是時間的長短——
分秒、日夜、年月罷了——
並非衡量禪修成就的真正標準。
真正禪修得力、修行有素的人,
應該是這樣的:
心中的貪念漸漸淡薄,
心中的瞋怒漸漸淡薄,
心中的愚癡漸漸淡薄。
正念與智慧日益增長,
理解與明辨更加敏銳。
曾經執著的事物,
如今能更容易放下。
更理性,心更堅定,
更平靜、更沉穩、更自在。
面對境界時,心不再陰鬱混濁,
不再像從前那樣憤怒卡住。
以上所言是對是錯,
就留給各位自行思量……
---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The happiness of merit
is unlike worldly pleasures—
not the fleeting joys we’ve known,
but a cool, nourishing bliss,
free from future regret.
Worldly happiness—
from wealth, travel, or amusement—
depends on external conditions:
money, objects, people,
places, sights, sounds, tastes.
But the joy of giving,
morality, and meditation
requires nothing external.
Even sitting still,
one finds contentment.
This happiness needs no guarding,
no future anxiety.
- Giving: relinquishing craving.
- Morality: harmonizing body and speech.
- Meditation: calming the mind.
Merit’s happiness
warms you when remembered,
follows you life after life,
sustaining you in all realms,
keeping you from harm.
Thus, merit is true refuge—
in this life, the next,
and beyond...."
「功德之樂,
非世間俗樂——
非轉瞬之樂,
乃清涼飽足之樂,
永無後患。
世間之樂——
財富、遊歷、娛樂——
皆依外物:
錢財、器物、他人、
場所、色聲香味。
然而布施、持戒、禪修之樂,
不假外求。
即使靜坐,
亦得滿足。
此樂無需守護,
無後顧之憂。
- 施捨:放下貪著
- 持戒:端正身口
- 禪修:寂靜其心
善業之樂,憶念即暖,
生生相隨,維持你於諸界,
免墮惡趣。
所以說:功德是真皈依——今生、來世、乃至彼岸...」
----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What do beings delude themselves with?
The Buddha taught: ‘Delusion about the world,
about conventions.’
Countless defilements arise
from this single root—delusion.
Extinguish delusion,
and defilements vanish too.
This conventional world we cling to
boils down to just form and mind:
- Form: all material things seen by the eye,
living or lifeless.*
- mind : intangible phenomena
and mental states perceived within.*
The world seems vast and complex
because we invent endless labels,
then crave these fabrications endlessly.
To uproot this delusion:
1. First train to calm the mind.
2. Then with settled awareness,
examine the Five Aggregates*
through the Three Marks:*
impermanence, suffering, non-self.*
This two-fold practice—
calming and insight—
is the cause.
When the cause is right,
the fruit needs no asking...."
「眾生所痴為何?
佛言:『痴世間,痴所施設的名字。』
萬般煩惱,
皆從此『痴』而生。
痴滅則
諸煩惱亦滅。
所執的假名世界,
不外色與名:
- 色:眼見的諸物,有情或無情。
- 心:無形的現象,心的種種狀態
世間看似廣大和複雜,只是因為我們發明了太多標籤
然後貪著這些造作不休
對治之道:
一、先修止定心。
二、以定起觀,
照見五蘊的三相:*
無常、苦、無我。*
此止觀雙運,
即為正因。
當因是正確的,果就不問而得...」
----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The Buddha taught that
our only true possessions
are merit and demerit—
good and bad kamma.
Through meditation,
look deeply into your heart.
Our duty is to abandon all unwholesomeness
and cultivate virtue within.
Only then will this heart find happiness,
warmed by the goodness
we’ve nurtured.
Without virtue,
the heart burns in turmoil.
No matter where we’re reborn,
no matter how vast our wealth,
a restless heart remains worthless—
empty of meaning.
True value lies in a heart that is:
joyful, mindful, wise,
moral, and virtuous—
this is life’s most precious treasure...."
「佛陀開示:
人真實擁有的,
唯有善惡業——
功過而已。
當以禪觀
返照自心。
吾輩責任,盡捨諸惡,
於心中培德。
唯此心方得安樂,
以自植善根
溫暖滋養。
若無德行,
心如火宅。
無論投生何處,
縱有金山銀山,
躁動之心仍無價值——
毫無意義。
真價值在於心具:
喜悅、正念、智慧、
戒德、善行——
此乃世間至寶...」
----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The rarest treasure is a heart imbued with Dhamma—
a heart of goodness. Cultivate this worth within.
Learn to let go, to be wise.
Don’t wallow in the world of illusions,
the cycle of suffering. Don’t drown in misery.
Be shrewd—pull yourself up
from the firewood and flames,
from pits of filth and waste.
Cleanse your body and mind
through generosity, virtue, and meditation.
Let your heart become a vessel
for the Buddha, Dhamma, and Sangha.
As taught: A purified heart—
clean, at ease, radiant—
is where the Triple Gem truly resides.
Thus, the Buddha dwells in the heart,
the Dhamma dwells in the heart,
the Sangha dwells in the heart.
Whoever hosts this Triple Gem within
possesses a clear, clean, virtuous,
peaceful, and luminous heart.
This is yours to purify...."
「最珍貴的,莫過於一顆有法的心——
一顆有善德的心。當自栽培。
學會放下,學會明智。
莫沉溺於虛幻世間,
莫困於輪迴苦海。
當有智慧,將自己從
柴火烈焰中拉起,
從糞坑污穢中脫離。
以布施、持戒、禪修,
淨化身與心。
讓心成為容器,
盛載佛、法、僧。
如教所言:清淨之心——
潔淨、安樂、光明——
即是三寶真實安住處。
是故,佛在心,
法在心,
僧在心。
心中有三寶者,
必得清澈、純淨、良善、
安寧、光明之心。
各自勤修,莫向外求...」
—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The Buddha, the Paccekabuddhas,
and the Arahant disciples—
before their hearts attained liberation,
they too emerged from ordinary minds,
like lotuses in offering vases
that once grew from mud.
Why did they become
supreme, noble refuges
worshipped by the world?
Because they practiced Dhamma,
purifying their defiled minds
until spotless—
becoming perfect sanctuaries.
Therefore, we too should follow
their sacred teachings:
cultivating morality, stillness, and wisdom
to cleanse our hearts.
Thus may we elevate our minds
from ordinary to noble,
transcending suffering
just as they did...."
「佛陀、獨覺佛、
阿羅漢弟子——
未解脫前,
皆從凡夫而出,
如供瓶蓮花,
本出淤泥。
何以成
世間至尊應供?
因依教修行,
滌淨心垢,
至純至淨——
終成眾生究竟皈依。
是故我們應當追隨聖教:
持戒修定修慧,
淨化自心。
提升心性,
轉凡成聖,
同證離苦
如諸聖者...」
----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We know greed is harmful—yet still crave.
We know anger burns—yet still rage.
We know delusion blinds—yet still cling.
Why?
The mind lacks mindfulness and wisdom.
When greed, anger, or delusion whisper,
we follow blindly—
only realizing too late,
after the damage is done.
Thus, the Buddha taught us
to sharpen our awareness through meditation—
to see through defilements’ tricks
before they trap us...."
「知貪有害——仍貪;
知瞋是火——仍怒;
知痴如盲——仍執。
何故?
心無正念和智慧。
貪瞋痴魔誘時,
盲目跟從——
到知覺時已遲,
破壞已成。
故佛陀教誡:
以禪修磨利覺知——
識破煩惱詭計,
方免落其陷阱中...」
---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The Buddha, the great disciples,
and our revered teachers who have passed away—
they’ve left behind only their physical bodies,
which, by nature, must perish.
But their teachings remain.
Whoever practices these teachings
will surely reap the fruits.
For those who embody the Dhamma completely,
life or death is no concern.
The real worry is us—
still negligent, indecisive, lazy,
procrastinating,
unaware of what state our minds
will be when death comes.
Now, while alive,
we still have the chance
to practice urgently,
to cultivate virtue and merit,
to build spiritual wealth
as refuge for our hearts.
When the time comes to leave this world,
we’ll have no regrets...."
「佛陀、聖弟子、
已圓寂的師長們——
他們僅捨棄了肉身,
這本是自然法則。
但他們的教法永存。
依教奉行者,
必得實證之果。
對心完全體現正法者,
生死已非問題。
該憂慮的是我們——
仍懈怠、放逸、拖延,
不知臨終時
心將是何等狀態。
趁尚在世時,
當精進修行,
積累功德善業,
培植內在法財,
為心靈築皈依處。
待離世之時,
方能無悔無憾...」
----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One who has let go of the concepts of winning and losing,
who has no enmity and does not hold onto hurt feelings,
who is not restless or tormented,
who is not attached to desires,
who does not cling to worldly affairs,
and who has no worries will surely live in peace.
If we do not cultivate meditation
to overcome the delusions of the mind,
we will continuously bear the fruits of suffering
that this deluded mind creates.
It is difficult to find a moment when the heart is free from the flames of suffering.
A mind without mindfulness, stillness, and wisdom
will be filled with chaos,
restlessness, and constant annoyance...
一個已經放下勝負觀念的人,
沒有仇恨,不再糾結於傷痛,
不再煩躁或痛苦,
不再執著於欲望,
不再執著於世俗事務,
且沒有煩惱的人,必然會生活得平靜。
如果我們不禪修
來克服心中的無明,
我們將不斷承受這顆迷失的心所創造的痛苦果實。
很難找到心靈不被痛苦之火燒灼的時刻。
一顆沒有正念、定力和智慧的心,
將充滿混亂、
不安與持續的煩惱……
----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The fluctuations of the mind
create elements that lead to various sufferings
and discomforts.
When the mind spins this way,
it results in confusion and ignorance,
preventing us from recognizing the true nature
of all things in this world.
Thus, we are taught to practice
and cultivate good deeds and virtue
to slow down the spinning of our minds.
We need to find three heavy weights to anchor our minds:
the first weight is generosity...
the second weight is upholding virtue...
the third weight is meditation...
Without these substantial anchors,
the suffering cannot be alleviated.
If the mind doesn’t slow down,
we cannot achieve stillness.
And if we cannot still the mind,
we will never know the true nature of our hearts.
When we don’t understand our true mind,
we will remain lost forever...
心靈的波動
創造出導致各種痛苦和不適的因素。
當心靈如此旋轉時,
就會導致困惑與無知,
使我們無法認識這個世界上所有事物的真實本質。
因此,我們被教導要修行
並培養善行和美德,以減緩心靈的旋轉。
我們需要找到三個重物來穩固心靈:
第一個重物是施捨……
第二個重物是持戒……
第三個重物是禪修……
如果沒有這些有分量的穩固物,
痛苦就無法減輕。
如果心靈無法減緩,
我們無法達到寧靜。
而如果我們無法靜止心靈,
我們將永遠無法認識自己心靈的真實狀態。
當我們不理解真正的心靈時,
我們將永遠迷失……
----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Don’t cling too tightly
to this world of impermanence,
suffering, and non-self.
Our time here is brief—
less than a century, then gone.
Extinguish the craving
for external treasures.
Rejoice in what you have;
be content with what you own.
Live simply, wisely,
and manage your resources well.
Then turn inward
to seek the true wealth—
the Noble Treasures of the Dhamma.
Fill your heart until satisfied,
so you’ll never regret.
These inner treasures
transcend the world:
No need to guard or manage them,
No fear of theft or loss.
Unshaken by flood or fire,
they follow you life after life,
until Nibbāna—
and beyond all time...."
「莫過於執著
這無常、苦、無我的世界。
人生不過百年,
轉眼即逝。
熄滅對外在財富的貪求渴望。
知足常樂,
安於所有。
簡樸度日,善用自己的資源。
轉而向內
尋求真正的寶藏——
七聖財與聖法。
讓心靈飽足,
永無遺憾。
此內在聖財
超越世間:
無需守護,
不懼盜奪。
水不能淹,火不能焚,
生生世世隨身,
直至涅槃——
永恆安樂...」
---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Dāna (generosity) means giving and sacrifice.
It is divided into two types:
external dāna and internal dāna.
External dāna is the relinquishment
of material possessions, resources, or wealth
to support places or individuals we trust,
including contributing physical labor
for righteous communal work.
We should cultivate this external giving abundantly—
seize every opportunity without regret.
After giving, cleanse your heart:
release ownership of those offerings.
Internal dāna is the sacrifice of the heart—
letting go of anything opposing virtue:
when anger arises, offer forgiveness as dāna;
when the mind is clouded, relinquish defilements as dāna.
Most importantly, there is Dhamma-dāna—
teaching, advising, and inspiring others
to do good for themselves, their families,
their nation, and the Buddha’s teachings.
This is true dāna—both external and internal.
Practice it often, sacrifice often.
Do not fear that giving will leave you empty.
The more you give, the more you gain;
the more you sacrifice, the more your pāramī flourishes...."
「布施,即施捨與供養。
分為兩種:
外施與內施。
外施者,捨物質資財——
錢物產業,供養可信之人,
或投身勞力,
成辦公益善業。
此施當勤修多作,
莫失良機,莫生悔心。
施已,淨心——
不復執著所施物。
內施者,心捨諸障——
凡違德者,皆當捨棄:
瞋起時,以寬恕為施;
心垢時,以捨煩惱為施。
尤重法施——
勸導教化,
令人向善,利己利家,
利國利教。
此即真施,內外兼行。
常捨常施,勿懼竭盡。
愈施愈得,你的波羅蜜越圓滿...」
----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When lust arises—
see the body’s foulness:
impure, decaying, unlovely.
When anger burns—
flood your heart with mettā (loving kindness):
wish wellness for all.
When delusion clouds—
chant the Three Marks:
impermanent, suffering, not-self.
When recklessness rages—
meditate on death:
‘I will die. I will die. This is certain!’"
「貪慾熾盛時——
觀身不淨:
腐穢可厭,九孔常流。
瞋火騰燃時——
讓慈愛充滿內心:
願所有眾生快樂。
愚癡障心時——
誦三相:
無常、苦、無我。
當心魯莽不顧後果時——
念死:
「我未來必死!我未來必死!必死無疑!」
----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The wise live by this truth:
When we perfect ourselves,
all else follows.
Goodness begins within—
those who don’t abandon themselves
to chase external perfection
will surely find it.
So... seek goodness within.
It dwells in your heart—
don’t discard yourself
by letting the mind wander outward.
With a pure heart,
even stillness is radiant;
every action becomes blessed.
But an impure heart
is like a mangy dog:
if it stays, flies swarm;
if it moves, flies follow.
When you’re truly pure—
unbroken, unblemished—
you’ll find peace.
No evil can cling to you...."
「智者之道:
即完善自我,
如此萬事皆隨。
善由內發——
不棄己求外者,
必能找到它。
所以...應當向內覓善。
善居心中——
莫縱心外馳,
不要捨棄自己。
心若清淨,
就算是靜默亦放光;
動止皆吉祥。
心若不淨,
如癩皮之犬:
靜則烏蠅聚,
動也烏蠅隨。
徹淨無瑕時——
無破無缺,
你會找到平靜。
諸惡不能染...」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瞋從愛起——
求不得故,怒火生。
懼亦由愛生——
恐失所愛故。
愛、貪、瞋、懼——
皆源於癡:
『我』與『我所』之妄執。
滅愛者即滅瞋,
因無愛憎對立故。
斷『我』『我所』癡者,
即斷一切煩惱...」
"Anger stems from love—
when what we love is denied, anger arises.
Fear too comes from love—
the dread of losing what we cherish.
Love, greed, anger, fear—
all spring from delusion:
the illusion of 'I' and 'mine.'
Whoever kills love kills anger,
for without likes, there are no dislikes.
Whoever destroys the delusion of 'I' and 'mine'
destroys every defilements...."
----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Dharma indeed protects those who practice it...”
Dharma will protect those who observe and practice it.
Practitioners must uphold the Dharma first,
just as we must hold an umbrella for it to shield us from sun and rain.
If we do not choose to hold the umbrella, it will not float down to cover us.
Whoever keeps their mind with the Dharma, the Dharma will be with them.
Whoever clings to defilements, those defilements will remain with them.
When our hearts are troubled and agitated,
it shows that we are clinging to defilements; they are with us.
When we can let go of defilements,
we dwell in Dharma, thinking clearly and rightly.
We uphold the Dharma, and the Dharma will be with us.
Our hearts will then be at ease, free from disturbance...
“法確實保護實踐法的人……”
法會保護那些遵守和實踐法的人。
修行者必須首先維護法,
就像我們必須握住雨傘,才能遮擋陽光和雨水。
如果我們不選擇握住雨傘,它就不會飄到我們的頭上。
誰的心與法同在,法就與他同在。
誰執著於煩惱,煩惱就會與他同在。
當我們的心煩亂不安時,
這顯示出我們在執著煩惱;煩惱與我們同在。
當我們能放下煩惱時,
我們便住於法中,思考清晰而正確。
我們維護法,法就會與我們同在。
那時,我們的心會感到安詳,不再煩擾……
----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Both happiness and suffering , ther are natural desires for all beings.
Everyone longs for happiness and fears suffering,
yet they often do not know the proper way to find true happiness,
as ignorance obscures their understanding.
When we cultivate our minds until they become calm
and see that this tranquility brings great joy,
we should strive to practice calming our minds frequently
until we become skillful and consistent.
The more our minds are at peace from worldly matters,
the happier we will be.
When this happens, we will have a strong desire to be free
from suffering in this world,
following the path to Nirvana.
When practitioners become proficient
in how to calm their minds,
they should uplift that calm mind
and use wisdom to examine their body and mind,
reflecting on impermanence, suffering, and non-self,
to remedy their ignorance....
對於快樂與痛苦,對所有生靈來說都有自然的渴望。
每個人都渴望快樂,恐懼痛苦,
卻常常不知道尋找真正幸福的正確方法,
因為無知遮蔽了他們的理解。
當我們修習,讓心靈變得平靜,
並看到這種寧靜帶來巨大的喜悅時,
我們應該努力經常修習讓心靈平靜,
直到我們變得熟練和穩定。
心靈越是脫離世俗的事物,
我們就會越快樂。
當這樣的情況出現時,我們會強烈渴望擺脫
這個世界的痛苦,
追隨通往涅槃的道路。
當修行者在如何平靜心靈上變得熟練時,
他們應該提升那個平靜的心靈,
運用智慧來檢視自己的身心,
反思無常、苦、無我,
以修正自己的無明......
----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If someone criticizes you for faults you truly have,
thank them for their kindness in pointing them out,
then correct those flaws earnestly.
But if their accusations are untrue,
simply forgive them—hold no grudge.
Stay unshaken, for false words hold no power.
To those who do good for you, repay with gratitude.
To those who harm you, never retaliate—
release resentment and let karma judge.
Karma is perfectly just.
No evil or good deed stays hidden.
Whether seen or unseen,
every action bears fruit.
Your virtue or vice depends on you alone—
no one can impose them upon you.
As the Buddha taught:
‘Purity and impurity are personal matters—
no one purifies another.’"
「若人指出你確有的過失,
應感恩其慈悲提醒,
並切實改正。
若所言皆虛妄,
寬恕即可——莫懷瞋恨。
心安不動,因為妄語並無力量。
施恩於你者,以德報之;
加害於你者,切勿以惡相向——
放下怨恨,讓業果裁決。
業力絕對公平,
善惡終無隱藏。
無論有無人見,
因果必不唐捐。
善惡皆由己造——
非他人所能強加。
佛陀開示:
『清淨不清淨,皆是自己的事情,
無有他者能淨化他人。』」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功德的快樂,
不同於世間之樂——
非此生慣見的歡愉,
而是清涼、飽足、安穩的喜樂,
永無後患。
世人追求的快樂——
財富、名位、旅遊、娛樂——
皆依賴外物:
金錢、物質與場所。
但布施、持戒、禪修之樂,
不假外求。
即使靜坐,亦得安樂。
此樂無需守護,
無需經營,
亦無後顧之憂。
善業之樂,
憶念即生歡喜,
溫暖充盈心間,
且生生世世相隨。
無論轉生何處,
所作功德皆能護持,
令不墮惡趣。
故說:功德是眾生依怙——
今生來世,永不傾頹...」
"The happiness of merit is unlike worldly happiness—
Not the kind we’ve known in ordinary life,
But a cool, nourishing, and safe bliss
Free from future suffering.
The joys we’ve experienced—
From wealth, status, travel, or amusement—
Depend on external things:
Money, objects, and places.
Yet the joy of giving, virtue, and meditation
Requires no possessions.
Even sitting still, we find peace.
This happiness needs no guarding,
No management,
And leaves no regret.
Merit’s joy warms us
Whenever remembered,
And follows us life after life.
Wherever we’re reborn,
Our good deeds support us,
Keeping us from falling into darkness.
Thus, merit is all beings’ refuge—
In this world and beyond..."
----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When suffering arises → that’s ignorance.
When grief arises → that’s ignorance.
When anger arises → that’s ignorance.
Stop thinking:
"That person made me suffer,"
"That one hurt my feelings,"
"That other made me angry,"
Or "They don’t understand me,"
"They misunderstand me," "They’re bullying me."
The moment suffering burns your heart,
You’ve instantly become foolish.
When suffering ignites in your heart,
You must immediately find a way to extinguish it—
Like a house on fire:
Fetch water at once—don’t sit there investigating
who lit the match!
苦生時 → 即愚蠢。
悲生時 → 即愚蠢。
瞋生時 → 即愚蠢。
不要思惟:
「他令我苦」、
「他傷我心」、
「他惹我生氣」,
或言「他不理解我」、
「他誤會我」、「他欺負我」。
苦火焚心之際,
你已頓成愚者。
心若起苦,
當急尋滅苦之道——
如屋宅失火:
速取水滅,豈可坐究
火源誰起!
----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Making merit is for the heart; doing good is for the heart.
Bringing the treasures of Dharma into the heart.
External treasures are of the physical body;
the body will break, die, and decay.
External treasures lose their meaning.
What remains is the heart with precepts and Dharma.
If a heart lacks precepts and Dharma,
that heart has no noble qualities.
It becomes a beggar's heart, a miserable heart,
a troubled and restless heart.
Where will it go after death if it is so troubled?
It is not like the heart that has precepts and Dharma,
the heart that possesses virtue.
It is said to attain happiness and bliss,
human treasures, heavenly treasures,
Brahma treasures, and even the treasures of Nirvana.
To reach these states of happiness
is because the heart has precepts and Dharma,
the heart is filled with virtue.
Begin to accumulate and cultivate this now,
while you are still alive; after death, it cannot be done.
Whoever wants more or less can cultivate accordingly.
These matters cannot be forced upon anyone;
they are the freedom of each individual’s heart...”
“...行善是為了心,做好事是為了心。
將法的寶藏帶入心中。
外在的寶藏屬於肉身;
身體會破裂、死亡和衰退。
外在的寶藏便失去意義。
剩下的只有心與戒律和法。
如果一顆心沒有戒律和法,
那顆心就沒有高貴的品質。
它會變成乞丐的心,悲慘的心,
煩惱不安的心。
如果心這麼煩惱,死後會去哪裡?
它與擁有戒律和法的心不同,
擁有美德的心。
這被稱為獲得幸福和安樂,
人類的財富,天上的財富,
梵天的財富,甚至涅槃的財富。
能夠達到這些幸福的境界
正因為心有戒律和法,
心充滿美德。
從現在開始就開始積累和培養,
在你還活著的時候;死後無法做到。
誰想要多或少都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去修行。
這些事無法強迫任何人;
它們是每個人心靈的自由…”
----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The Perfection of Wisdom is what truly matters.
One purifies oneself through wisdom.
Wherever wisdom can be found,
Strive to gather it into your heart—
As much as possible, without limit.
Sutamayapaññā (Wisdom from Learning):
Wisdom gained through hearing, reading, and observing externally.
Cintāmayapaññā (Wisdom from Reflection):
Wisdom born from contemplating, analyzing, and internalizing what you’ve learned.
Bhāvanāmayapaññā (Wisdom from Meditation):
Wisdom cultivated through mental training—
In samatha (calm) and vipassanā (insight) meditation.
Pursue all three paths of wisdom.
Seize every opportunity—
Never fear being too wise;
Fear only being not wise enough.
Without wisdom, everything ends—
There is no way forward.
As the ancients said:
"Losing wealth is nothing,
But losing wisdom is to die while still alive."
Thus, the Perfection of Wisdom is paramount.
Let us all urgently strive
To cultivate and nurture it within ourselves..."
「……智慧波羅蜜,此為最要。
人唯依慧得清淨。
何處有智慧之源,
即當竭力汲取,
盡我們所能,無有止境。
聞所成慧(Sutamayapaññā):
從聽聞、閱讀、外境觀察所得之慧。
思所成慧(Cintāmayapaññā):
將所聞所學審思、抉擇、融會貫通而生之慧。
修所成慧(Bhāvanāmayapaññā):
經由禪修——
止禪(samatha)與觀禪(vipassanā)所證之慧。
三慧並進,時時把握。
莫懼「過於聰明」,
當憂「智慧不足」。
若無智慧,一切皆休——
前路盡斷。
古德云:
「貧財非窮,
貧慧方為活死人。」
是故智慧波羅蜜至關重要。
我們當勤勉精進,
速速於己身中培植成就……**」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We cultivate goodness and practice meditation
solely to conquer our own delusions—
Not to defeat others.
If we conquer just ourselves,
It is as if we’ve conquered the entire world.
But if we lose to our own defilements,
If we’re defeated by our own ignorance,
Then even ‘victory’ over the whole world
Would be utterly meaningless—
For our minds would remain enslaved,
Still shackled by craving and desire..."
「……行善修禪,
只為對治自身愚痴,
非為勝過他人。
若能降伏 己心,
便如戰勝全世界。
若敗給自身煩惱,
若輸給無明妄想,
縱使贏得天下,
亦毫無意義——
因心仍為奴隸,
困於貪欲枷鎖中……」
---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Everything in this world
Is impermanent and unlasting—
All things naturally decay.
Thus, we should not cling
To these fleeting, transient things.
No matter how beautiful or handsome one may be,
Aging and death are inevitable.
Even the most exquisite rose
Will wither and fade.
The sweet fragrance of mangoes
Soon turns to rot and stench.
The radiant full moon
Must wane into darkness.
The only thing eternal and deathless is "the pure mind."
Therefore, we must nurture and guard it diligently.
The method to protect the mind,
As taught by the Buddha, is:
Morality (Sīla), stillness(Samādhi), Wisdom (Paññā)...
世間萬物,
無一恆常不變,
終將自然衰敗。
因此,我們不應執著
這些無常短暫的事物。
縱使容貌美麗英俊,
衰老死亡終究來臨。
嬌豔的玫瑰,
也必凋零枯萎。
芒果的芬芳,
轉瞬腐爛發臭。
皎潔的滿月,
終會隱沒黑暗。
唯一永恆不滅的,是 「清淨的心」。
故應悉心守護心。
佛陀所傳護心之法,
即是:
戒、定、慧……
---Ajahn Golf
The mind that is focused and aware with
a specific mantra,
when it reaches the ultimate state, all ceases,
as if this world does not exist,
and there are no surrounding environments.
Even the body does not exist,
only the singular awareness remains.
This state is also called
liberation from suffering,
but it is only temporary.
Once the power of concentration fades, awareness returns
to its original state,
and the disturbances that once caused confusion
drag it back as before,
leading to suffering once again.
However, the mind that understands with wisdom
based on the strength of concentration
comes to truly see and understand
the nature of existence and phenomena
in their reality,
examining thoroughly and carefully,
understanding clearly and accurately.
When it ultimately ceases, everything ceases,
suffering ceases, formations cease,
the world ceases.
This cessation
does not mean disappearing into nothingness,
but rather everything remains as it is,
just as normal.
What ceases are the defilements, the delusions,
the misunderstandings, the misperceptions,
the attachments,
the desires,
and the cessation of the cycle of birth and death
that must continue.
This is what is called complete liberation from suffering...
那個專注、覺知的心
以某一個咒語(念誦詞)
當達到最終境界時,一切都會熄滅,
彷彿這個世界不存在,
周圍的環境也不存在。
甚至身體也不存在,
只剩下唯一的覺知。
這種狀態也稱為
脫離痛苦,
但只是暫時的。
一旦定力消退,覺知便會恢復
到原來的狀態,
曾經造成困擾的煩惱
又會拖回來,
再次導致痛苦。
然而,通過智慧專注的心
基於集中力量的基礎
能夠真正看清、理解
存在和現象的本質
當一切最終熄滅時,所有都會熄滅,
痛苦熄滅,造作熄滅,
世界熄滅。
這裡的熄滅
並不是消失在虛無中,
而是所有一切仍然如常存在,
如同平常一樣。
所熄滅的是煩惱、迷惑,
錯誤理解、錯誤認知,
執著,
欲望,
以及生死輪迴的熄滅
必須再次繼續的熄滅。
這就是所謂完全脫離痛苦...
-----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Maintaining precepts...
requires understanding with one's own wisdom
how these precepts are beneficial.
Do not simply follow traditions blindly.
Consider that
just as we desire happiness and peace,
non-harmfulness, and safety,
so do others and all living beings.
Thus, we must sit and maintain our body, speech, and mind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precepts and Dharma
so that we do not think, speak, or act
in ways that harm ourselves and others.
When we understand the benefits of the precepts
and the drawbacks of breaking them,
we should set our intentions and mindfulness
to be vigilant at all times
until it becomes second nature,
until we are naturally observant of the precepts
without difficulty in maintaining them.
Whoever has precepts is known to be
free from enmity and danger,
one who does not have to suffer
from worries and troubles later on,
one who is liberated from harm
from all enemies and afflictions.
Sleeping in peace, waking in peace,
living happily and comfortably, free from worry and anxiety,
safe and sound in this world and the next...
持戒...
需要用自己的智慧去了解
這些戒律的益處。
不要僅僅盲目地遵循傳統。
要思考
就如我們渴望幸福與平靜,
不傷害他人和安全,
他人和所有生物也同樣需要。
因此,我們必須坐下來保持自己的身、口、意
在戒律和法的框架內
這樣我們就不會在思想、言語或行為上
去傷害自己和他人。
當我們了解戒律的好處
和違反戒律的壞處時,
我們應該設立意圖和警覺性
時刻保持警惕
直到這成為習慣,
直到我們自然地遵守戒律
而不需要刻意維持。
擁有戒律的人被稱為
沒有仇恨和危險的人,
不必在事後遭受煩惱和困擾,
已脫離了對所有敵人和煩惱的傷害。
安然入睡,安然醒來,
快樂舒適地生活,無需擔心和焦慮,
在此世和來世都安全無虞...
---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The nature of humanity
likes to blame the outside, likes to look outward
thinking that this makes one troubled, that makes one troubled
the people around and the surrounding society make one troubled
In truth, all these things
are just as they are
The external things—form, taste, smell, sound, society
are not what troubles us; it is our own mind
Our mind gets entangled with external things
thus we must return to maintain our calmness
When the mind is peaceful, we notice, and we do not get caught
When it is troubled, we also notice, and we do not get caught
If there is no self in any place
then there is no suffering in any place
Where there is arise , there is no one being arised with it
Where there is cessation, there is no one ceasing with it
There is no one to be happy, no one to be sad
No one to be joyful, no one to be in pain
If there is no self anywhere
then there is no problem, and no one suffers
No one disturbs, and it all ends here……
…..人性的本質
喜歡責備外在,喜歡向外看
認為那樣使人煩惱,這樣使人煩惱
周圍的人和社會環境使人煩惱
其實這些事物
本來就是這樣存在的
外在的事物,色、香、味、聲、社會
並不是煩惱,煩惱的是我們的心
我們的心去與外在的事物糾纏
所以必須回來保持心的安定
當心靜時我們能察覺,便不會被困住
當心煩時我們也能察覺,便不會被困住
如果在任何地方都沒有自我存在
那麼在任何地方也不會有痛苦
哪裡有生,就沒有誰與它同生
哪裡有滅,就沒有誰與它同滅
沒有誰在高興,沒有誰在悲傷
沒有誰在快樂,沒有誰在痛苦
如果在任何地方都沒有自我存在
那麼就沒有問題,也沒有誰去受苦
沒有誰去煩擾,這一切就結束於此……
---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誰有完美的戒律...
心靈必然飽滿和喜悅,像濕潤的土壤
能夠播下種子
培育出繁榮的植物
心中有戒律的人也能修行
各種善法得以茁壯成長
誰有完美的定力...
心靈必然穩固堅定
如同穩固的房屋基柱
能承受房屋和屋頂的重量
即使風暴襲來也不會搖動
心中有良好修習的定力,必然堅定於善行和功德
並能承擔做善事的艱難
即使有困難來襲也不會動搖
誰有完美的智慧...
心靈必然勇敢明亮
如同擁有強大武器的勇士
如同黑暗中指引道路的火把
心中有良好修習的智慧
必然勇敢面對真理
能夠清楚理解法的真諦不難
並能脫離一切苦難……
One who possesses perfect virtue...
Their heart overflows with joy, like soil soaked with rain—
ready to nurture seeds until they flourish.
A mind grounded in virtue can cultivate
all Dharma practices to full maturity.
One who possesses perfect stillness...
Their heart stands firm and unshaken,
like a pillar deeply rooted in the earth,
steadfast beneath the weight of roof and walls.
Even storm and winds cannot sway it.
A mind well-trained in samādhi remains unmoved
by merit, blessings, or virtuous deeds,
and endures hardships on the path of goodness—
no obstacle can shake its resolve.
One who possesses perfect wisdom...
Their heart burns bright with courage,
like a warrior armed with mighty weapons,
like a torch cutting through darkness.
A mind sharpened by wisdom
fearlessly faces truth,
pierces through the Dharma with ease,
and is freed from all suffering...
----Ajahn Golf
#The Shell and the Core
#Dharma Purifies the Heart
*"...Sīla (morality), Samādhi (stiillness), and Paññā (wisdom)
are the essence of Buddhism.
As for religious ceremonies, traditions,
and various merit-making rituals—
these are the outer shell that protects the Dhamma.
No matter how vital the core of a tree may be,
the bark that shields and preserves it
is equally important.
Without the protective bark,
the tree cannot endure for long.
The religious ceremonies, traditions, and rituals
established by ancient masters and ancestors
are skillful means to guide descendants to the temple, cultivate merit,
and unify diversity into harmony.
Thus, wholesome religious ceremonies and traditions
serve to preserve and support the Dhamma,
ensuring the external form of Buddhism endures.
As for the inner aspect—the matter of the mind—
it depends on one's practice of Sīla, Samādhi, and Paññā,
on the wisdom, faith, and diligence
of each individual practitioner.
Let us Buddhists understand this simply:
Any practice that skillfully encourages goodness
and serves to purify and refine our hearts,
weakening and ultimately eradicating
defilements and unwholesome karma—
is valid and correct..."*
Venerable Ajahn Suravuddhi (Golf) Khemacitto
Wat Pa Anuttaro, Si Bun Rueang District, Nong Bua Lam Phu Province
*「……戒、定、慧
是佛法的核心精髓。
而宗教儀式、傳統習俗、
各種功德法會等,
則是包裹佛法的外殼。
儘管樹木的核心多麼重要,
但保護核心的外殼
也同樣不可或缺。
若沒有外殼的保護,
樹木便無法長久屹立。
祖師大德與古人所建立的
宗教儀式、傳統與法會,
是引導後人入寺修福的善巧方便,
也是凝聚多元成為一體的方式。
因此,良善的宗教儀式與傳統
能護持並延續佛法,
讓外在的佛教形式長久留存。
而內在的修行——關於心靈的部分——
則取決於個人對戒、定、慧的實踐,
取決於各自的智慧、信心與精進力。
讓我們佛教徒簡單理解:
任何能善巧引導人行善、
並淨化與磨礪心靈,
使煩惱惡業逐漸減輕
直至完全消除的修行——
都是正確有效的……」
...A good person is generous in doing good but cowardly in doing evil.
An evil person is generous in doing evil but cowardly in doing good.
These truths have existed since ancient times.
Whatever deeds one commits,
they will inevitably bear corresponding fruits
based on the nature of those actions—
whether one is aware or unaware,
whether one believes or disbelieves,
whether one accepts or denies.
Karma and its results
are always precise and just,
showing no favoritism to any side, faction, or social class.
...Good causes bring good results; evil causes bring evil results.
If the mind does good, goodness will reward it.
If the mind does evil, evil will punish it.
Because the mind is the doer, it must also be the receiver.
However, the results of good and evil differ:
Good deeds bring happiness,
evil deeds bring suffering.
As for those who have transcended good and evil,
cause and effect, they are liberated.
No karma can reach them,
for they do not cling to the mind as "self" or the self as "mind,"
nor to the knower as "self" or the self as "knower,"
nor to Dharma as "self" or the self as "Dharma."
...When there is no clinging anywhere,
the mind is just the mind, the body just the body,
speech just speech—
actionless, baseless.
There is no one to accept or reject
karma and its results.
...Thus, the karma of those who are liberated
becomes barren, cut off, floating—
no one to rejoice or resent,
no one to claim ownership.
It remains empty, following the natural law.
……善人樂於行善,卻怯於作惡;
惡人樂於作惡,卻怯於行善。
此理自古皆然。
人所造之業,
必得其相應之果,
依其行為之價值而定——
不論自知或不自知,
不論相信或不相信,
不論接受或拒絕。
業與業果,
始終公正不偏,
不擇黨派、不分階級。
……善因得善果,惡因得惡果。
心若行善,善報自歸於心;
心若作惡,惡果亦返於心。
因心為造作者,心必為承受者。
然善惡之因,果報各異:
行善之果為樂,
作惡之果為苦。
至於超越善惡、
超越因果者,彼已解脫。
無業能追及,
因其不執心為我、我為心,
不執知者為我、我為知者,
不執法為我、我為法。
……無所執著時,
心只是心,身只是身,
語只是語——
無作無依。
無人領受,亦無人拒絕
業與業果。
……故解脫者之業,
如荒田、如斷果、如浮雲——
無人歡喜,亦無人厭惡,
無人執取、負擔、佔有。
依自然法則,本自性空。
A person with great wealth
Does not necessarily have the most happiness.
No matter how rich one may be,
It doesn't mean all wishes will be fulfilled.
No matter how abundant the possessions,
There's no guarantee of constant happiness.
Having much but not knowing contentment brings suffering.
The pain of lacking is equal to the desire to possess.
Greed is a desire that can never be satisfied.
Being rich or poor isn't measured by how much one has,
But by whether our hearts know contentment.
The Buddha taught: "Santutthi paramam dhanam"
(Contentment is the greatest wealth).
It means feeling content is true spiritual wealth.
Contentment gives birth to sharing and generosity,
To sacrifice and dedication in benefiting others -
These are the marks of a truly rich heart.
But a heart filled only with endless desires,
That knows no satisfaction, no sacrifice,
No sharing or giving -
This is what we call a "hungry ghost"......
---Ajahn Golf
擁有萬貫家財之人,
未必擁有至極幸福。
無論多麼富足,
難保萬事皆能如願以償;
無論多麼豐裕,
亦無法擔保永享安樂。
擁有越多卻不知足,痛苦越深。
求不得苦,等同慾望之痛。
貪婪是永不滿足的渴求。
貧富不在於擁有之多寡,
而在於內心是否知足。
佛陀開示:「知足最富」
意指知足之心才是真正的精神財富。
知足孕育分享與布施,
犧牲奉獻以利他人——
此乃心靈富豪之特質。
若心懷無盡貪欲,
永不知足,不懂犧牲,
不願分享與施予——
此即所謂「餓鬼」......
《Choices》
Doing good benefits this very heart.
Strive to give, uphold precepts, and meditate—
Fill this heart with merit, virtue, and goodness.
If we do not cultivate goodness,
Our hearts will be filled with sin,
With the defilements of greed and desire.
What happens when the mind is filled
With love, hatred, greed, anger, delusion,
And clinging attachments?
Imagine the turmoil within such a heart—
How much suffering would we endure?
But if the mind is filled with morality,
Virtue, wisdom, understanding, and discernment,
Calm and serene, knowing how to let go—
How much peace and happiness would we experience?
The choice is ours.
Good and evil are free—no one forces us.
We can speak, think, or act as we wish,
But we must accept the consequences of our actions.
We cannot escape karma,
The results of our deeds.
So let us do only good—
Better than committing evil and harm.
For goodness yields happiness,
And evil always brings suffering.
This truth never changes...
----Ajahn Golf
《選擇》
行善利益此心,
勤修布施、持戒、禪修——
令此心充滿功德、善美與良善。
若不修善,
心將被罪惡、
貪欲煩惱所充斥。
若心中充滿
愛憎、貪瞋癡、
執著與固執,
試想此心將如何?
我們將承受多少苦惱?
但若心懷道德、
善美、智慧與明達,
平靜安穩,懂得放下——
我們將獲得多少安樂?
選擇在於自己。
善惡皆自由——無人強迫。
我們可隨意言、思、行,
但必須承受所作之果。
業力難逃,
因果不虛。
故當唯行善——
勝過造惡損害。
因善得樂,
惡業恆苦。
此理永不變……
-----Ajahn Golf
《It is natural》
All suffering arises from this knowing mind,
Clinging and misunderstanding reality.
We do not recognize nature; we want it to be
As we wish it to be,
But we refuse to align our hearts
With the nature as it truly is.
If we understand it as it is,
We will not suffer from it...
The Buddha teaches us to see
Everything as natural, as ordinary,
Just as we chant every day that
Aging is natural,
And we cannot escape aging.
Look at it as a natural part of life.
If we see it as normal,
When we age, we will not suffer,
Because the Buddha has taught that
It is natural, and we cannot escape aging...
When we become ill, regardless of the severity,
We recognize that having illness
Is normal and unavoidable.
When we see it as normal, we do not suffer...
Even to the ultimate point,
With death being a natural part of life,
One day we will walk towards death.
When that day truly comes,
If our mind sees it as natural,
We will not suffer from it.
The Buddha teaches us
To contemplate this world as nature, as ordinary,
As impermanent, suffering, and non-self;
This is Dharma...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自然》
所有的痛苦都源自這顆覺知的心,
執著與誤解現實。
我們不認識自然,想要自然如我們所願,
卻不願意讓自己的心
理解真實的本質。
如果我們能理解其本來面目,
就不會因此而痛苦……
佛陀教導我們要看待
一切事物如同自然、平常,
就像我們每天誦念的,
老去是自然的,
無法逃避老去。
要將其視為生活的自然一部分。
如果我們將其視為正常,
當我們老去時,就不會痛苦,
因為佛陀已經教導過,
這是自然的,無法逃離老去……
當我們生病,不論輕重,
我們認識到生病
是正常且無法避免的。
當我們看到這是自然的,就不會痛苦……
甚至到了最後,
死亡是自然的一部分,
有一天我們將走向死亡。
當那一天真正來臨,
如果我們的心看到這是自然的,
就不會因此而痛苦。
佛陀教導我們
要思考這個世界是自然、平常,
是無常、苦與無我;
這就是法……
---Ajahn Golf
#苦终止于何处
#WhereDoesSufferingCease
#佛法治愈心灵
#HealingwithDhamma
人出生了能不死吗?
出生了能不生病、不受痛苦的地方在哪里?
出生了怎能不老去?
出生了,不能事事如愿。
出生了,必然要与所爱之物分离。
人生在世,痛苦无比,皆因沉迷所爱。
人生到尽头,终将归于终结。
生了若不放下,不了脱,那是可耻的。
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真是可怜!
除非心不再沉迷、迷惑,
来认识佛陀的教诲与真法,
才会止息于那“不死”的法之中。
⸻
佛陀曾说:
“生得多,苦得多;
苦自然不存在于不再生的人。”
When a person is born, can he not die?
Where is the place where one is born but never falls ill or suffers pain?
How can one be born and not grow old?
Having been born, one cannot have everything go according to one’s wishes.
Being born, one is bound to be separated from what one loves.
Life in this world is full of suffering, all because of attachment to what one is infatuated with.
At the end of life, one must eventually come to an end.
If one is born but does not let go or become disillusioned, that is shameful.
Born and die, die and be born again— how truly pitiful!
Unless the heart is no longer deluded and infatuated, and comes to know the teachings and the Dhamma of the Buddha, only then will it cease in the Deathless Dhamma.
⸻
The Buddha once said:
“Frequent birth is frequent suffering;
suffering naturally does not exist for one who is no longer born.”
⸻⸻⸻⸻⸻⸻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พระ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Phra Ajahn Surawut (Golf) Khemachitto
Wat Pa Anuttaro, Sri Bunruang District,
Nong Bua Lamphu Province, Thailand.
If we lack of stillness, which is the tranquility of the mind, our awareness and wisdom will tend to drift and become scattered, not remaining within the bounds of moderation. Sometimes we may mistakenly perceive our own opinions as the truth, believing emotional responses to be wisdom.
If this happens, it may lead to problems and losses later on.
如果我們缺乏定力,也就是心靈的寧靜, 我們的覺知和智慧會變得分散和混亂, 難以保持在適當的範圍內。
有時,我們會誤以為自己的看法是真理; 相信情緒的反應,將其視為智慧。
如果是這樣,可能會引發問題,並導致後續的损失。
Ajahn Golf
#Refined Teachings
#Dharma Purifies the Heart
“...The monk's teachings in this religion are the most difficult of all.
However, for anyone who practices them, they are the most excellent.
It is not within the capacity of foolish people to endure.
It is not within the capacity of lazy people to endure.
It is not within the capacity of stubborn and arrogant people to endure.
It is not withi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ignorant and foolish to comprehend.
Because this discipline is subtle and profound,
it requires faith and diligence,
wisdom and patience,
determination and steadfastness in meditation,
along with the accumulated merit from past lives.
Only then can one stabilize oneself in the teachings.
When someone trains themselves well, they will gain great benefits
and can extend great benefits to others,
just like the Buddha and the noble ones,
who illuminate the world with virtue and goodness.
This world has coexisted with Dharma since ancient times.
Those who practice well have always existed.
The path to nirvana has not diminished.
It lies within the heart of the practitioner...”
Ajahn Surawut Khemachitto (Aj. Golf)
Wat Pa Anuttaro, Si Bun Rueang District, Nong Bua Lamphu Province
#精緻的教義
#法門清淨心靈
“……這宗教中的僧侶教義是最難的。
然而,若有人能實踐,則是最卓越的。
愚笨之人無法忍受。
懶惰之人無法忍受。
固執自傲之人無法忍受。
無知愚昧之人無法理解。
因為這法規是微妙而深奧的,
需要信心和勤奮,
智慧和耐心,
在禪修中需要堅定的決心和毅力,
以及從前世累積的功德。
唯有如此,才能使自己在教義中穩定。
當一個人好好修習,必將獲得巨大利益,
並能將這份巨大利益擴展至他人,
就像佛陀和諸聖者,
用德行與善良照亮世界。
這個世界自古以來就與法共存。
修行者自古以來便一直存在。
通向涅槃的道路從未減少。
它存在於修行者的心中……”
阿姜蘇拉武提·克邁吉托(阿姜高夫)
阿努達羅寺,斯布隆區,農布蘭普省
<Aware with equanimity>
“.....Meditation, when something arises in our mind, regardless of how it manifests, our duty is simply to be aware with mindfulness. There is no need to feel joy or sorrow, fear or courage, nor to attach significance to it.
Just establish mindfulness and observe what occurs in various forms. Allow it to arise, persist, and fade away on its own. Know what you know, but do not cling to it as yours.
Once you know, let it be; do not cling to anything. Anything that arises and ceases is still impermanent. Continue meditating, calming the mind, and using wisdom to observe and remain indifferent to the impermanent phenomena.
When mindfulness, stillness, and wisdom are fully developed, one will reach what transcends impermanence—neither arising nor ceasing. The wise call this 'Unconditioned Phenomena' or purity, or the deathless Dharma.
This nature exists and cannot be accessed through memory, logic, thinking, guessing, or speculation, but can be reached through profound practice in the Threefold Training: morality, stillness, and wisdom. Whoever practices Dharma rightly will be free from all suffering.....“
----Ajahn Golf
<以中立的心旁觀>
“…..修行時,當心中出現任何事情,無論它如何表現,我們的責任只是以正念去覺知。不必感到喜悅或悲傷,不必感到害怕或鼓舞,也不必對其賦予意義。只需建立正念,觀察各種現象的發生。
讓它自然產生、存在,然後自行消逝。知道什麼就知道,不要將所知視為自己的。知道後就放下,不要對任何事物抱有固執的見解。任何出現後消失的現象仍然是無常的。
繼續修行,讓心靜下來,並運用智慧以平靜的心態觀察那些出現和消失的無常現象。
當正念、定力和智慧完全發展時,就能達到超越無常的境界——不生不滅。智者稱之為「無為法」或純淨,或不死的法。這種自然存在,無法通過記憶、邏輯、思考、猜測或推測來獲得,但可以通過深入的實踐來接觸,這就是三學:戒、定、慧。任何正確修行的人,必定會脫離一切苦難…..“
---Ajahn Golf
#SeeingThingsAsTheyAre�#DhammaReminders
这个世俗世界中的一切事物,
依其自然本质实际上都是空无的,
但我们的烦恼和愚痴却厚颜无耻地
攀缘、执着认为有“我”和“属于我的”。
无论谁想要执取多少,都绝无可能如愿,
因为一切诸法从远古以来
就具备三法印的性质,
自古以来从未让任何人真正拥有。
无论是色法还是名法,身与心,
过去、现在还是未来,
它们早已是无常、苦、无我的财产,
这是确定不变的事实。
请如实观察体证这个真相。
要多修习使心寂静,然后提起心来观照,
将目标集中在我们的名、色、五蕴上,观其三法印。
就这样持续专注禅修,无需去数日计时。
不要有想知道、想看到、想得到、想成为什么的欲望。
当正念、定力、智慧成熟而结成果时,
一切法将在修行者的觉知心中清晰显现。
不需要问任何人,心具有觉知的本质,能够清楚地亲证。
任何人证悟到哪一层次,
他的烦恼就会相应地逐步止息。
如果证悟到究竟,一切苦就会从那个人的心中消失。
活着时像觉者般活着,死时像觉者般死去
All things in this world,�by their natural essence, are truly empty�Yet our defilements and delusion shamelessly�cling and attach, mistaking them for ‘me’ and ‘mine’.
No matter how much anyone tries to grasp or possess, it can never truly be fulfilled,�because all phenomena have borne the nature of the Three Characteristics (tilakkhaṇa)- impermanence (anicca), suffering (dukkha), and non-self (anattā)—�since time immemorial, never allowing anyone true ownership.
Whether physical form (rūpa) or mentality (nāma), body (kāya) or mind (citta),�in the past, present, or future— they are already the property of anicca, dukkha, and anattā.�This is an unchanging truth.�Contemplate and realize this truth as it truly is.
Train the mind often to become still, then raise the mind to observe—�focus it on our own mental, physical form and the five aggregates�and contemplate them in light of the Three Characteristics.�Practice this way with continuous mindfulness— there’s no need to count the days or track time.�Let go of all desires to know, to see, to gain, or to become.
When mindfulness, concentration, and wisdom mature and bear fruit,�all Dhammas will clearly manifest in the knowing mind (vijjā-citta) of the practitioner.�There’s no need to ask anyone—the mind is the knowing element,�clearly realizing through direct personal experience.
How far one realizes, suffering fades accordingly.�If one realizes to the very end, all suffering disappears from that person’s heart.�They live as one who knows lives, and die as one who knows die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hra Ajahn Surawut Khemachitto (Ajahn Golf)
Wat Pa Anuttaro, Sri Bunruang District,
Nong Bua Lamphu Province, Thailand.
#善于守护自己的人
#佛法箴言
#OneWhoHasGuardedOneselfWell
#DhammaReminder
希望你即使富有也不傲慢,
即使贫穷,也要爱惜自己的尊严。
当你身居高位,请对地位低的人心怀慈悲。
如果处于低位,就要勤奋并且有耐心。
无论你积累了多少财富,
都不要忘了布施行善,以换取内在的德行。
不要因自私而伤害他人。
不要因为贪图享乐而忘记戒律与佛法。
要做一个有诚信的人,言出必行,守时守信。
懂得因果,懂得选择结交善友。
在饮食与消费方面要懂得节制。
不要自高自大,要时常保持谦逊。
与人相处时宁可显得愚笨,不要炫耀聪明。
独处时则要明智,不可糊涂!
在行为、言语、思维中都要有智慧与觉察。
学会原谅、学会舍得、学会放下。
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些,就可说是善于守护自己的人。
在佛法中,这样的人必定会走向善趣,走上正道。
在今生幸福,离开此世亦得安乐。
绝不会堕入恶道,这是肯定的……
May you become wealthy but not arrogant.
Even if you are poor, may you still value your dignity.
When in a high position, be kind to those below.
If in a lower position, be diligent and patient.
No matter how much wealth you accumulate,
Do not forget to give and make merit to cultivate virtue.
Don’t harm others out of selfishness.
Don’t become so careless in pleasure that you forget virtue and Dhamma.
Be a person of truth—speak honestly, act sincerely, and be punctual.
Understand cause and effect, and choose your companions wisely.
Practice moderation in consumption and spending.
Be humble and never arrogant.
Among others, appear modest—even foolish—never boast your intelligence.
But when alone, be truly wise—do not be foolish!
Have mindfulness and wisdom in actions, speech, and thoughts.
Learn to forgive, to sacrifice, and to let go.
If we can do this, it means we have guarded ourselves well.
In the Dhamma, it is assured that such a one goes to a good destination, on a good path.
Happiness in this life, and happiness after leaving it.
Certainly will not fall into a bad realm…..”
——————————————————————-
PhraAjarn Surawut (Golf) Khemachitto
Wat Pa Anuttaro Sriboonruang,
Nong Bua Lamphu,
THAILAND
Phra Ajahn Surawut Khemachitto (Ajahn Golf)
Wat Pa Anuttaro, Sri Bunruang District,
Nong Bua Lamphu Province, Thailand.
#小心会崩塌
#佛法箴言
#BewareItMayCollapse
#DhammaReminder
“……我们努力学习和修行高深的佛法,
关于五蕴、六处、四圣谛、涅槃,
关于无我、空性、知觉本体、本来清净心,
这些固然是极其殊胜、珍贵的法门。
但也不要忘记、不要抛弃、不要忽视基础的佛法,
比如无私奉献、善良慈悲、感恩知恩,
谦逊恭敬、易教易导、正语正行,
持戒修身、严谨守规、遵循清净戒律。
因为这些基础的美德,
才是支撑我们修习高深佛法的根基。
想要真正解脱,超越善恶,
首先要成为真正行善修德的人,
当我们的心性成熟之后,
才能进一步放下善与恶,超越束缚。
如果我们忽视、不重视这些基础修行,
一味追求更高更深的佛法,
那就要小心!
一旦遭遇外境冲击,
我们辛苦建立的高深佛法,
可能会在瞬间轰然倒塌,
就像一栋崩塌的大楼一样……”
“…..We dedicate ourselves to studying and practicing profound Dhamma,
concerning the aggregates (khandhas), the six sense bases (āyatanas),
the Four Noble Truths, Nibbāna,
the nature of non-self (anattā), emptiness (suññatā),
the knowing element, and the original pure mind.
These teachings are indeed supreme and truly precious.
However, we must not forget, abandon, or overlook the fundamental Dhamma:
selflessness, kindness, gratitude,
humility, willingness to be taught, right speech,
keeping precepts, observing proper discipline, and practicing precepts.
These foundational virtues are the very support
for the higher Dhamma that we strive to practice.
To attain true liberation, to transcend good and evil,
we must first practice goodness wholeheartedly.
Only when our virtue is well-established
can we elevate the mind to let go of both merit and demerit.
If we neglect or disregard these fundamental aspects of practice,
and only desire to attain higher and deeper Dhamma,
then beware!
When challenges arise and shake us,
the high-level Dhamma that we have painstakingly built
may collapse in an instant—
just like a building crumbling to the ground…”
——————
Phra Ajahn Surawut Khemachitto (Ajahn Golf)
Wat Pa Anuttaro, Sri Bunruang District,
Nong Bua Lamphu Province, Thailand.
"......有時我們會去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社會環境,不同的寺院
眼見耳聞,內心接觸到各種事情
我們就急著下判斷,只因為這些事情不合我們的心意,
說這個錯了、不對、不好、不行、不如法
一旦這樣想,我們的心就開始煩躁
到處批評,最後痛苦的只有自己。
如果我們陷入這種狀態,就應該重新反思:
到底是外在的事物錯了,還是我們的內心錯了
是外在的事物在受苦,還是我們的內心在受苦
我們和他人站在不同的位置,自然會看到不同的東西
我們有我們的理由,他們也有他們的理由
不同的人,不同的觀點,不同的理由,不同的環境
不可能事事相同或讓每個人都滿意
如果我們能這樣理解,就不會去責怪他人
內心也不會再感到煩悶與痛苦,
如此一來,當我們到寺廟修行,便能真正累積功德,而不至於失去福報。
所以說要守護根門,約束自己的心
讓我們的心保持平衡,不因外境而歡喜或憂惱。
誰能守護好自己的心,誰能脫離魔羅(煩惱)的束縛......"
"…Sometimes, when we visit different places, different communities, or different temples,
What our eyes see, ears hear, and mind experiences
We rush to judge just because they don’t align with our preferences.
We think, ‘That’s wrong,’ ‘That’s not right,’ ‘That’s not good,’ ‘That’s unacceptable,’ ‘That’s not in accordance with Dhamma.’
As a result, irritation arises in our hearts.
We start criticizing everything, and in the end, the only one suffering is ourselves.
If we find ourselves in this situation, we must reflect:
Is it truly the external circumstances that are flawed, or is it our own inner attachments causing the problem?
Is the outside world suffering, or is it our own heart that is suffering?
We and others stand in different positions, so naturally, we see things differently.
We have our reasons, and they have theirs.
Different people, different perspectives, different reasons, different environments—
things will never be exactly the same, nor can they please everyone.
If we understand this, we will stop blaming others.
We won’t feel irritated or troubled.
And when we visit the temple, we will truly accumulate merit rather than losing our blessings.
This is why to guard the sense doors, restrain your mind,
Keep the mind neutral, neither liking nor disliking
Whoever can guard their heart can escape Mara's snare……”
•••••••••••••••••••••••••••••••••••••••••••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Phra Ajahn Surawut (Golf) Khemachitto
Wat Pa Anuttaro, Sri Bunruang District,
Nong Bua Lamphu Province, Thailand.
<<當他人的功德變成我們的罪過>>
"...有誰曾經這樣過嗎?
總喜歡懷疑,干涉,為他人的布施和功德感到困擾?
例如他們蓋寺廟,就說為什麼不蓋醫院?
他們供養僧人,就說為什麼不去幫助窮人?
他們在大寺廟布施,就說為什麼不去小寺廟?
諸如此類...我們有過這樣的經驗嗎?
如果我們總是這樣想,懷疑,批評別人,
那我們真的太愚蠢了!
這根本不關我們的事,
財產是他的,信仰是他的,
他想在哪裡、如何做功德,這是他的權利。
他們要蓋寺廟、佛像、佛堂、佛塔,
或者要蓋學校、醫院,
設立慈善機構,造福大眾,
無論他是供養僧人、幫助窮人或動物,
無論他是供養大寺、小寺、森林寺或鄉村寺,
無論他選擇供養哪位導師,這都是他的自由。
正確的態度是,
我們應該恭敬隨喜讚嘆、隨喜功德,
當我們知道、看見、聽見這些功德,
這樣才能在我們心中生起功德。
即便我們不喜歡某種布施方式,
至少我們應該保持中立,
不要去批評,不要嫉妒,
不要阻礙他人的善行,
因為有時我們甚至做不到他們那樣。
這些不是小事,不要大意,
煩惱會悄悄滲透我們的內心,
非常危險,可能無意中造下惡業而不自知。
這些都值得我們深思......"
•••••••••••••••••••••••••••••••••••••••••••
Phra Ajahn Surawut (Golf) Khemachitto
Wat Pa Anuttaro, Sri Bunruang District,
Nong Bua Lamphu Province, Thailand.
<<When Others' Merit Becomes Our Sin>>
"...Has anyone experienced this?
Like doubting, worrying, and suffering
About others' faith in making merit and offerings?
For example, when they build temples, we ask why not build hospitals?
When they make offerings to monks, we ask why not help the poor?
When they donate to big temples, we ask why not small temples?
Things like these... have we experienced this?
If we think this way, doubt others, or criticize them,
we are truly being foolish!
It’s not our business.
Their wealth is theirs, their faith is theirs,
and where and how they choose to give is their right.
Whether they build temples, Buddha images, halls, or stupas,
Or build schools, hospitals,
Set up charities, benefit the public,
Make offerings to monks, help the poor or animals,
Whether they donate to small temples, big temples, forest temples or village temples,
Or make offerings to any teacher - it's their right.
The correct approach is to cultivate a mind of rejoicing.
When we see, hear, or know about others doing good deeds,
we should feel joy for them,
for this is how we, too, generate merit in our own hearts.
Even if we don’t personally favor a certain act of giving,
at the very least, we should remain neutral.
Do not criticize. Do not be jealous.
Do not obstruct others' merit-making,
because often, we ourselves are not even capable of doing what they do!
These things are not trivial—do not be careless.
Defilements can creep into the hearts of even devoted Buddhists.
It is very dangerous,
for we may unknowingly accumulate bad karma.
So, let us all reflect on this carefully…."
•••••••••••••••••••••••••••••••••••••••••••
Phra Ajahn Surawut (Golf) Khemachitto
Wat Pa Anuttaro, Sri Bunruang District,
Nong Bua Lamphu Province, Thailand.
#殊途同歸
#ManyPathsButOneDestination
#佛法治愈心灵
#healingwithdhamma
“...每個人與每個道場的禪修方式,
就像是前往曼谷的旅程。
有人從北部來,有人從東北來。
有人從中部來,有人從南部來。
有人從東部來,有人從西部來。
因此,每人的旅程快慢各異,
途中遇到的障礙和困難有所不同,
經過的府縣、看到的風景也不盡相同。
然而,當抵達曼谷進入玉佛寺時,
所有人所見即相同,
看到的是同一座皇宮,
看到的是同一尊玉佛。
修習佛法亦是如此。
每個人習性不同,師承各異,
禪修儀軌和方法,性格習慣,
以及用來修養自身的佛法教導,
或許有所差別,這都不是問題。
然而,佛法的最終目標必然是統一的,即:
當抵達終點時,大家見到的是同一個涅槃,
我們達至的寂靜是平等的,並無高低之分。
因此,我們不應該批評,或執著地認為:
這個法門對、那個法門錯,
這位老師對、那位老師錯。
這種修行方式對、那種修行方式錯,
這樣是不對的。
正確與否,應當關照我們的內心:
貪、嗔、癡,欲望與渴愛,究竟減少了多少?
那些曾經存在的我執、我慢、邪見和自我意識,
是否已經從心中消除?
應反省自身、修正自身、批判自身,
這才是正確的修行,合乎正法,
真正地通向涅槃之道。...”
"...The practice of Dhamma varies from person to person and from tradition to tradition. It is like travelling to Bangkok—some come from the North, some from the Northeast, Central, South, East, or West.
As a result, the time it takes to reach the destination differs. The obstacles along the way are not the same. The provinces passed through and the landscapes seen, each are unique.
Yet, once they all arrive in Bangkok and reach the Temple of the Emerald Buddha, they see the same thing—the same Grand Palace, as well as the same Emerald Buddha.
The practice of Dhamma is no different. Each person has a different character and different teachers. Their “Kowat” (ข้อวัตร), methods of practice, and natural tendencies may vary. But this is not a problem.
Nonetheless, the ultimate goal of the Dhamma is surely unified. We see the same Nibbana in the end. We attain the same state of peacefulness with no difference in superiority or inferiority.
Therefore, we should not criticize or cling to the belief that one path is right while another is wrong, that one teacher is correct while another is mistaken, or that one method of practice is the only way while others are flawed. Such judgments are unnecessary.
We should examine our minds for correctness. Any reduction in greediness, anger, delusion, desire, and craving? Have self-attachment, ego, and illusion been eliminated?
Instead of finding fault in others, we should reflect, correct, and examine ourselves for shortcomings. These are the proper practices according to the Dhamma and the real path to Nibbāna...."
•••••••••••••••••••••••••••••••••••••••••••
Phra Ajahn Surawut (Golf) Khemachitto
Wat Pa Anuttaro, Sri Bunruang District,
Nong Bua Lamphu Province, Thailand.
事實上,任何一種善巧方便,只要能夠對治我們的煩惱,去除貪嗔癡的話,都可稱為『法』。
In fact, any skillful means that can counteract our defilements and eliminate greed, hatred, and delusion can be called 'Dhamma.'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如何判定自己修行得對不對?》
我們修行的時間越久,貪嗔癡就會越少。
如果我們的修行方法是對的話,那麼我們的貪嗔癡就會越少。
如果我們修行了一段時間,卻發現自己的貪嗔癡還很熾盛,這表示我們的修行方法出了問題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How to Determine If Our Practice Is Correct?》
The longer we practice, the less greed, hatred, and delusion we should have.
If our method of practice is correct, then our greed, hatred, and delusion will diminish.
If we have been practicing for a while and still find that our greed, hatred, and delusion are strong, it indicates that there is an issue with our practice method.
---- Ajahn Golf
“…..這個人世間的所有財富,
只會帶來快樂,卻沒有完全的快樂。
獲得什麼,總是伴隨著痛苦。
世間的真相自古以來就是如此:
有愛就有恨,有喜悅就有嫉妒;
有財富就有失落,有地位就有貶低;
有讚美就有誹謗,有快樂就有痛苦。
出生在這個世界的人,
無人能逃避這個真相,
即使一個人也無法逃脫。
那些希望獲得世間純粹幸福,
來讓心靈感到溫暖的人,
他們的希望真是愚蠢至極。
而智者與明理之者,
經過思考尋求世間的幸福,
卻發現沒有值得信賴的依靠。
既感到悲哀又感到憐憫,
既厭倦又感到懊悔,
在這個充滿痛苦的世界裡,
沒有足夠的幸福讓人安心,
讓人能放心地生活。
因此,他們尋求在法中的幸福,
因為法中的幸福,
是清涼、充實和安全的,
不必在事後感到焦慮。
這被稱為純淨的快樂,
沒有任何痛苦的攪擾…."
“…..All the treasures in this human world
bring only happiness, but no pure joy.
Whatever one gains comes with suffering.
The truth of the world has always been this way:
where there is love, there is hate; where there is joy, there is jealousy;
where there is wealth, there is loss; where there is status, there is decline;
where there is praise, there is slander; where there is happiness, there is suffering.
No one born into this world
can escape this truth;
not a single person can get away.
Those who wish to possess the worldly happiness alone,
to warm their hearts,
are truly foolish in their hopes.
The wise and knowledgeable,
after contemplating worldly happiness,
find nothing worthy of trust.
Feeling both sorrowful and compassionate,
both weary and regretful,
in this heap of suffering in the world,
there is not enough happiness to rest easy,
to feel secure in life.
Thus, they seek happiness in the Dharma,
for the happiness in the Dharma
is cool, fulfilling, and safe,
with no need to worry later.
This is called pure happiness,
unmixed with any suffering…."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在願望與福德的問題上,
首先要自我反省,
你想要什麼,渴望什麼。
如果渴望成為佛,
或是獨覺佛、阿羅漢弟子,
這樣就可以祈願;
如果因厭倦世俗而想要脫離苦難,
也可以急切地祈願得到涅槃。
對於這樣的涅槃祈願,已經涵蓋了一切,
即使這一生無法達到,
也已經涵蓋了人天福報、天界福報、梵天福報。
不必擔心會陷入困苦。
這種祈願不是盲目的祈求或迷信的呼喚,
而是以福德為基礎的祈願,
讓心靈有一個明確的方向。
一旦祈願,就必須付諸行動,
按照自己所祈願的道路去修行,
而不是空口祈願,
等著福報從天而降,這樣是不切實際的……"
“.....Regarding aspirations and merits,
first reflect on yourself,
what do you want, what do you desire?
If you wish to become a Buddha,
a solitary Buddha, or an arahant disciple,
then you can pray for that;
if you want to escape suffering
because you are weary of the cycle of birth and death,
you can urgently wish for nibanna.
This wish for nibanna encompasses everything;
even if you cannot reach it in this lifetime,
you still encompass human merits,
heavenly merits, and Brahma merits within you.
There is no need to fear falling into hardship.
This type of prayer is not a superstitious appeal
or a blind request;
rather, it is an aspiration based on merit,
to give the heart a clear destination.
Once you pray, you must take action,
following the path you have prayed for,
not simply making empty prayers,
waiting for merits to fall from the sky—this is unrealistic…"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這顆心是最奇妙的,擁有強大的力量,
無論是墮入地獄,還是成為人類,
或是天子、天神,甚至是帝釋、梵天,
都源自於這顆心。
無論是聖者、初果、二果、三果,
乃至於阿羅漢、獨覺、正等正覺,
皆由這顆心而生。
因此,心是至高無上的,心是領導者,
心是主宰,成就皆由心而來。
智者賢人教導我們要好好守護心,
若心善良,其他事物也會隨之好轉。
如果心不善,即便其他事物再好,
也無法帶來任何益處,
因為心仍然愚昧,仍然迷惑,
心仍然黑暗而盲目。
不論有多少美好之物,心若不善,皆無意義;
但若心善,即使沒有任何事物,也無妨……”
“…..This heart is the most amazing, with great power.
It can lead to hell, to being human,
to being a celestial being, a deity,
or even to Indra and Brahma,
all stemming from this heart.
Whether it is a stream-enterer, a once-returner,
a non-returner, or an arahant,
even the solitary Buddha or the fully enlightened Buddha,
all arise from this heart.
Thus, the heart is supreme; it is the leader,
the presiding force; achievements come from the heart.
Wise sages teach us to take good care of the heart;
if the heart is good, everything else will also follow suit.
But if the heart is not good, no matter how good other things are,
they will be of no benefit,
because the heart remains ignorant and deluded,
still shrouded in darkness and blindness.
No matter how many good things there are, if the heart is not good, they have no meaning;
but if the heart is good, even if there is nothing, it is perfectly fine...”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道德戒律就是身、口、意的框架,
引導我們走向正確而有道德的方向,
不偏離正道,走向邪惡和錯誤之道。
當心作為領導者選擇
在道德的框架中行動時,
身和口作為心的部下,
也會隨之正確而有道德。
因此,真正的維持戒律的修行,
就是維持心。
當心不敢違反道德時,
身和口也不會越過那條界限,
這是不可能的。
當身、口、意不違反道德時,
邪惡的業和果報又會從何而來呢?
因此,佛陀教導我們
要修持純潔的戒律和道德,
以關閉仇恨與災難之門,
以及現世和未來的煩惱之門。
當煩惱無法再困擾任何人時,
那個人便能安然快樂,僅此而已......”
“Morality is the framework of body, speech, and mind,
guiding us to proceed in a correct and virtuous direction,
not deviating into wrong and evil paths.
When the heart, as the leader, chooses
to act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morality,
then the body and speech, as the followers of the heart,
will also be correct and virtuous.
Thus, the true practice of maintaining morality
is to maintain the heart itself.
When the heart does not dare to violate morality,
the body and speech will not transgress that limit,
which is simply impossible.
When the body, speech, and mind do not violate morality,
from where can the evil karma and its results arise?
Therefore, the Buddha teaches us
to practice and uphold pure morality,
to close the doors of enmity and disaster,
the doors of distress in the present and future.
When distress no longer afflicts anyone,
that person will simply dwell in peace and happiness...”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佛陀所宣示的法則,
整理後總計有八萬四千部經文,
以便涵蓋不同生靈的性情,
因為眾生的煩惱各有多寡。
然而,為了便於修行,
佛陀將所有法則簡化,
凝聚於八正道中。
接著又將八正道簡化為三學,即戒、定、慧。
然後又簡化至一個「心」。
佛陀曾教導說:
「誰能守護心,
誰就能脫離魔的束縛。」
因此,當我們細心思考時,
會發現所有法則,
都是從心中擴展出來的。
當簡化時,也回歸於心。
當佛陀教導時,教導的也是心。
當規定修行時,修行的也是心。
當因緣在心中形成時,最終,
果報也會在心中出現......”
“…..The teachings that the Buddha
has imparted amount to a total of 84,000 scriptures
to encompass the various natures
of beings, as their defilements differ in quantity.
Yet, to facilitate practice,
the Buddha condensed all teachings
into the Noble Eightfold Path.
Then, he further simplified the Eightfold Path
into the Three Trainings: ethics, meditation, and wisdom.
Finally, he distilled it down to one: the heart.
He taught that
“Whoever guards the heart
will escape the snares of Mara.”
Thus, upon reflection,
we see that all teachings
the Buddha attained
expand from the heart.
When simplified, it returns to the heart.
When he teaches, it is directed to the heart.
When he sets forth practices, they are to be practiced in the heart.
When the causes are established in the heart, ultimately,
the results will arise in the heart itself...”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修習法則,學習完便無疑惑,
世俗知識,無論學多少都無法結束。
專注於法,隨時都感到快樂,
專注於世俗,早晚都有問題。
在法中工作,能夠退休,自由於負擔;
在世俗中工作,繁瑣不堪,無法結束。
生於法中,生後不會死亡;
生於世俗中,痛苦不堪,無盡地生死輪迴..”
“..Studying the Dharma, once learned, leaves no doubt,
While worldly knowledge, no matter how much you learn, is never complete.
Focusing on the Dharma brings happiness at all times,
Focusing on the world brings problems morning and night.
Working in the Dharma allows for retirement and freedom from burdens;
Working in the world is complicated and never ends.
Born in the Dharma, once born, there is no death;
Born in the world, full of suffering, endlessly cycling through birth and death..”
“....身體和心的本質,不論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都必須是三相的屬性,即無常、苦、無我。這一切都是如此,無論是出現、變化還是消失。
身體是粗糙的,它的出現、變化和消失都是粗糙的;
而心則是細膩的,它的出現、變化和消失都是細膩的。
無論是粗糙還是細膩,既然它們是不穩定的、是痛苦的、是無我的,我們就不應該執著於它們。
佛陀明確地指出,不穩定的事物是痛苦的;痛苦的事物不應執著於它,無論是自我還是他者,無論是任何生物或個體。
要用正確的智慧去觀察和理解事物的真實本質。
身體只是身體,感受只是感受,心只是心,法只是法。
這不是我們的,不是屬於我們的。
學習去理解事物的真實本質,當明白後就放下它,依循事物的真實情況。
不要去執著,不要對任何事物抱有固執。
這樣會導致無明、貪欲和執著,成為無窮無盡的業和輪迴……”
“....The nature of the body and the mind, whether in the past, present, or future, must adhere to the three characteristics: impermanence, suffering, and non-self. Everything is just that—arising, changing, and ceasing.
The body is coarse; it arises, changes, and ceases in a coarse manner. The mind, on the other hand, is subtle; it arises, changes, and ceases in a subtle manner.
Whether coarse or subtle, since they are impermanent, suffering, and non-self, we should not cling to them.
The Buddha clearly affirmed that anything impermanent is suffering, and anything suffering should not be clung to, whether it is self or other, any being or individual.
We should observe and understand the true nature of things with right wisdom.
The body is just the body, feelings are just feelings, the mind is just the mind, and dharma is just dharma.
They do not belong to us and are not ours.
Study to understand the true nature of things, and when you understand, let them go according to their actual nature.
Do not cling or hold on to anything at all;
this will lead to ignorance, craving, and attachment, resulting in endless karma and rebirth…”
“…..真正屬於我們的財富
是可以在這個世界和來世中依靠的
佛陀曾經告訴我們
只有善與惡,只有善行與惡行
讓我們修行以觀察自己的心
我們有責任將一切不好的事物從心中去除
並在心中培養好的事物,培養德行
讓這顆心靈感到快樂
充滿自己所創造的美德
如果沒有美德與善行
這顆心靈就會焦躁不安
無論去到哪裡
擁有如山一般的財富
如果心靈焦躁不安
那麼它就毫無價值、毫無意義
有意義的心靈是快樂的心靈
擁有正念、智慧、戒律以及美德
這才是世上最珍貴、最有價值的……”
“…..The only true treasures we have
that can be relied upon in this world and the next
are the good and bad deeds, as the Buddha has said.
We are left with virtue and vice, with good and bad karma.
Let us meditate and look into our hearts.
We have the duty to eliminate all that is unwholesome from our hearts
and to cultivate good things, to foster virtue within.
This heart will then be happy,
filled with the virtues we create.
If there are no virtues and goodness,
this heart will be restless and troubled.
No matter where it is reborn,
even if it possesses wealth as large as a mountain,
if the heart is troubled,
it holds no value, no worth, no meaning.
A meaningful heart is a happy heart,
with mindfulness, wisdom, precepts, and virtues.
This is the most excellent and precious thing in the world……”
“…..善行無法防止
衰老、疾病與死亡
但善行、德行、道德
以及佛陀的教誨
能防止我們在老去時不受苦
在生病時不受苦
在死亡時不受苦。這就是防護…
佛陀的功德能保護我們的心靈
無論我們面對什麼事情
或處於什麼地方
或任何情況下
如果我們有善行、有德行,有覺知和智慧
佛陀的法則存在於我們的心中
佛陀的教誨
將成為我們的保證
讓我們不會受苦、不會難過、不會瘋狂
所有的壓力與痛苦
或各種障礙與問題都會消失
如果我們有善行、有法、有智慧……”
“…..Merit cannot prevent
Aging, sickness, and death.
But merit, goodness, and morality,
Along with the teachings of the Buddha,
Can protect us so that
In old age, we do not suffer,
In sickness, we do not suffer,
In death, we do not suffer. This is protection...
The merit of the Buddha will guard our minds.
When we encounter any situation,
Or find ourselves in any place,
Or in any circumstance,
If we have merit, goodness, mindfulness, and wisdom,
And the Buddha’s Dharma resides in our hearts,
The teachings of the Buddha
Will serve as a guarantee
That we will not suffer, not be sad, not go insane.
All stress and suffering,
Or various obstacles and problems will fade away
If we have merit, Dharma, and wisdom…”
•••••••••••••••••••••••••••••••••••••••••••
Ajahn Surawut (Golf)
Anuttaro Forest Monastery,
Si Bun Rueang District,
Nong Bua Lam Phu Province
“…Let us not follow our cravings and desires.
This world is endless;
no matter how much one has,
whoever one becomes,
or whatever one obtains,
regardless of how high one aspires,
in the end, we cannot escape death.
And all the things we become attached to,
we can take none of it with us.
What we gain are merely cravings,
which weigh heavily on the heart.
If we can let go, relinquish, and abandon,
we will then only gain Dhamma—
only the merits and virtues,
which support our hearts
and allow us to thrive even more.
To thrive means to progress;
to prosper means to shine brightly.
To progress and prosper means the advancement
of happiness and peace of mind,
of brightness, lightness,
and the absence of suffering and hardship
in our hearts.
So let us contemplate this
and practice Dhamma appropriately,
allowing wisdom and knowledge
to arise in our hearts and minds…”
“…讓我們不要追隨貪欲和慾望。
這個世界是無止境的;
無論一個人擁有多少,
成為什麼,
或得到什麼,
不論有多高的抱負,
最終我們都無法逃避死亡。
而我們所迷戀的所有事物,
一樣都帶不走。
得到的只是貪欲,
這對心靈來說是沉重的負擔。
如果我們能夠放下、 捨棄 和放棄,
那麼我們將得到法——
只會得到功德和美德,
這些支持著我們的心,
使我們更加繁榮。
繁榮意味著進步;
興旺意味著光輝燦爛。
繁榮與進步意味著
心靈的快樂與平靜,
光明、輕盈,
以及心中沒有痛苦和困難。
所以讓我們共同思考這一點,
並適當地修行法,
讓智慧與知識
在我們的心靈中出現……”
•••••••••••••••••••••••••••••••••••••••••••
Teachings of Ajahn Surawut (Golf) Khemjitto
Wat Pa Anuttaro, Si Bun Rueang District, Nong Bua Lam Phu Province
"….This body has infinite merits and immense faults.
A wise person should contemplate
to see the truth that
the suffering arising from this body
is purely heavy suffering:
the body must age, feel pain, and die.
It must hunger and thirst, sleep and awaken,
stand, walk, sit, and lie down,
and must manage bodily functions constantly.
All of this is impure,
a nest of diseases,
a mass of suffering,
under the power of the three characteristics:
impermanence, suffering, and non-self.
However, the value of this body
is also abundant:
it allows us to make merit and give,
using this body to acquire resources for charity.
It enables us to keep precepts,
as this body is the means to uphold them.
It allows us to purify and brighten the mind,
using this body to pay homage, chant,
walk mindfully, and meditate.
It serves as the foundation for mindfulness,
the sharpening stone for wisdom
in contemplating all Dhammas.
Thus, it can be said that this body
has infinite merits and immense faults.
When we see this clearly with wisdom,
we should be heedful,
hurry to abandon evil and cultivate goodness,
purifying the mind.
It is better than living day by day
under the influence of defilements,
only to die without purpose, gaining nothing.
If we do not use this body and remaining life
to create merit and virtue,
it would be a waste to have been born as a human
and encountered the Buddha’s teachings…."
"….這個身體有無限的功德和巨大的缺陷。
有智慧的人應該思考,
看清真相:
這個身體所帶來的痛苦
全是沉重的苦:
這個身體必須衰老、感到疼痛、死亡。
必須饑餓、口渴、睡眠和醒來,
站、走、坐、躺,
並且必須不斷地管理身體的功能。
這一切都是不潔的,
是疾病的巢穴,
是一團痛苦,
在三相的控制之下:
無常、苦、無我。
然而,這個身體的價值
也是豐富的:
它讓我們能夠行善和布施,
利用這個身體獲取資源來施捨。
它使我們能夠保持戒律,
因為這個身體是保持戒律的工具。
它讓我們能夠淨化和明亮心靈,
用這個身體來敬拜、誦經、
正念地走、禪修。
它是正念的基礎,
是磨練智慧的石頭
來思考所有法。
因此,可以說這個身體
有無限的功德和巨大的缺點。
當我們用智慧清楚地看到這一點時,
應該保持警覺,
急於放棄惡行、修行善行,
使心靈變得純淨。
這比起每天生活在煩惱的影響下,
然後死去卻毫無意義,獲得不了任何東西,要好得多。
如果我們不利用這個身體和剩下的生命
來創造功德和美德,
那麼作為人類出生而遇到佛法,
就太可惜了…."
•••••••••••••••••••••••••••••••••••••••••••
Ajahn Surawut (Golf) Khemjitto
Wat Pa Anuttaro, Si Bun Rueang District, Nong Bua Lam Phu Province
".....We have the duty to do good,
to accumulate goodness continuously,
because we have faith in goodness
and confidence in good deeds.
We do good for ourselves,
not for anyone else.
Do not waver in doing good,
do not lose faith in goodness.
Whether someone does good or bad
is their own concern;
do not take it to heart or get involved.
Each person's karma is their own.
Our duty is to develop our karma for the better:
think good, speak good, do good,
give generously, keep the precepts, and cultivate the mind.
Develop mindfulness, wisdom,
and virtues to an even greater extent.
Then one day, our goodness
will lead us to a state of balance.
The Buddha, Dhamma, and Sangha
remain the excellent refuge we can always rely on.
Buddhism is always sacred.
Let us not hesitate, doubt, or waver..."
".....我們有責任做善事,
不斷積累善行,
因為我們對善行有信心,
對善業充滿信心。
我們做善事是為了自己,
而不是為了任何人。
不要在做善事時動搖,
不要對善行失去信念。
無論他人做善或做惡,
那是他們的事情;
不要放在心上,也不要介入。
每個人的業力是他們自己的。
我們的責任是使自己的業力變得更好:
做好思考,說好話,行好事,
布施,持戒,禪修。
提升正念、智慧,
以及美德,讓它們更為卓越。
然後有一天,我們的善行
將引領我們達到平衡的狀態。
佛、法、僧
將永遠是我們可以依賴的卓越庇護。
佛教永遠是神聖的。
讓我們不要猶豫、懷疑或動搖……”
•••••••••••••••••••••••••••••••••••••••••••
Ajahn Surawut (Golf) Khemjitto
Wat Pa Anuttaro, Si Bun Rueang District, Nong Bua Lam Phu Province
“…The practice of meditation involves observing the body and then observing the mind. After observing the mind, return to observing the body. Create calmness and then contemplate the body and mind. You must cultivate calmness and contemplate both the mind and body.
This is what meditation is all about. Observe until you understand fully, and then you can be free from it. The reason you are still bound is that your wisdom has not yet encompassed everything. As long as you have not transcended doubt, you must remain at that level. Even if you do not wish to be bound, it is necessary because you cannot advance further.
Every noble being has followed this path. They have fully understood the body, freeing themselves from attachment to it. They have fully understood the mind, freeing themselves from attachment to it.
This is all there is: once you can let go of the body and the mind, you will be free from suffering…”
•••••••••••••••••••••••••••••••••••••••••••
Ajahn Surawut (Golf) Khemjitto
Wat Pa Anuttaro, Si Bun Rueang District, Nong Bua Lam Phu Province
“…禪修就是觀察身體,然後再觀察心。觀察完心後,再回到觀察身體。修習平靜,然後思考關於身體和心靈。你必須培養平靜,並且思考心靈和身體。
這就是禪修的全部。觀察直到你完全理解,然後你就能從中解脫。你仍然被束縛的原因是你的智慧尚未涵蓋一切。只要你尚未超越懷疑,你就必須停留在那個層次。即使你不想被束縛,但這是必要的,因為你無法進一步。
每位聖者都遵循這條道路。他們完全理解身體,擺脫了對它的依附。他們完全理解心靈,擺脫了對它的依附。
這就是一切:一旦你能放下身體和心靈,你將從苦難中解脫……”
•••••••••••••••••••••••••••••••••••••••••••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安努塔羅森林寺,西布倫瑞恩區,農布拉姆普省
#建造新家
#BuildANewHome
#佛法治愈心灵
#HealingwithDhamma
"......我們每個人來到這個世俗世界,
就像是暫時入住酒店一樣。
我們辦理入住手續後,房間裡的東西就成為我們的,
可以隨意使用任何物品,
但當到了退房的時候,
我們卻一件東西也帶不走。
就像我們現在的生命一樣,
現在這些財產、房子、車子、土地都是我們的,
家人、子孫、親戚也都是我們的。
但當我們必須退房的那天,離開這個世界時,
所有我們認為重要的東西都必須歸還,
什麼都帶不走,一樣也不能帶。
至少,我們應該時常思維死亡這件事,
為了不放逸而仔細思考,
這樣我們就不會過分沉迷於這個世俗世界,
也能及時思考出路,尋找新的依靠。
當真正到了必須退房的時候,
我們就不會煩惱,內心不會痛苦,
能以覺知者的身份面對死亡,不迷惑,不恐懼,
因為我們已經建立了完整的新依靠。
佛法中教導說:
一切因果,藉由自身所造作而成……......"
“…All of us born into this temporary, illusory world
are like travelers temporarily renting a hotel.
We check in, and everything in the room becomes ours.
We are free to use anything we like.
But when it’s time to check out,
we cannot take even a single item with us.
This is akin to our current lives.
At present, our wealth, houses, cars, and land are ours.
Our families, children, relatives, and siblings are ours.
But when the day comes for us to check out,
to depart from this world through death,
everything we consider ours must be returned.
We cannot take anything with us, not even one thing.
At the very least, we should contemplate death,
Consider it carefully to avoid heedlessness,
So we won't be too enchanted with this conventional world,
And can think about finding a way out, seeking new refuge.
When the time truly comes to check out,
We won't be troubled, our minds won't suffer,
Dying as one who knows death, not confused, not afraid,
Because we have already built a complete new refuge.
The Dhamma teaches us:
What we have done, that is what we truly have....."
——————————————————————
Phra Ajahn Surawut (Golf) Khemachitto
Wat Pa Anuttaro, Sri Bunruang District,
Nong Bua Lamphu Province, Thailand.
#万佛节
#MaghaPujaDay
#佛法治愈心灵
#healingwithdhamma
“……佛陀在万佛节的教诲,
指引我们远离恶行,行善,使心清净。
以忍耐为修行之力,护持自心,
立下目标,精进前行,直至涅槃。
不恶语伤人,不记恨埋怨,令心烦恼,
说话柔和温雅,充满智慧。
不怀仇恨,不存报复,不作恶人,
心怀慈悲,宽容原谅,放下执着。
时刻谨慎自律,守护戒行,
懂得节制饮食与睡眠,
勤修精进,训练心智,日益提升,
这是佛陀所传授的佛法核心。”
“……On Magha Puja, the Buddha gave his teaching,
Urging us to abandon evil, do good, and purify the mind.
With patience as a virtue to guard our mind.
Setting our aim, striving onward toward Nibbana.
Speak no harsh words, hold no grudges that trouble the mind.
Speak wisely, with gentle and kind words.
Hold no hatred, seek no revenge, do no harm.
Cultivate kindness, let go, and practice forgiveness.
Be ever mindful, uphold the precepts.
Know moderation in eating and sleeping.
Persevere in effort, train the mind, and progress further.
These are the core teachings of the Buddha.”
—————————
Phra Ajahn Surawut Khemachitto (Ajahn Golf)
Wat Pa Anuttaro, Sri Bunruang District,
Nong Bua Lamphu Province, Thailand.
《教法的原則》《The principle of teaching Dhamma》
“...The minds of Buddhists exist at various levels.
Not everyone must practice in the same way.
It's like students in different grades:
kindergarten, primary, secondary, university, and graduate levels.
They must learn according to their curriculum,
based on their own level and capacity.
If you impose a graduate curriculum on primary students,
it would not be beneficial and could even be harmful.
The practice of Buddhists should similarly align
with their own level and understanding.
Those who teach the Dhamma must be wise in their instruction,
not simply presenting high teachings indiscriminately,
as this would not be beneficial and could indeed be harmful.
For example, the Buddha taught the Anupubbi-katha,
a gradual approach to purifying the mind, starting with:
generosity, morality, heaven, the drawbacks of sensuality,
and the benefits of renouncing sensual pleasures.
Only then did He present the Four Noble Truths:
suffering, the cause of suffering, the cessation of suffering, and the path.
Therefore, it is essential for us Buddhists
to recognize the appropriateness of the Dhamma,
both in teaching and practice,
to understand at what level
the truth within our minds is suited.
We must align it with the Dhamma of the appropriate level,
according to our mental state and circumstances,
so that our respect and practice of Buddhism
bring the utmost benefit to ourselves and others...”
“...佛教徒的心存在於不同的層次。
並不是每個人都必須以相同的方式修行。
這就像不同年級的學生:
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和研究生。
他們必須根據自己的課程學習,
依據自己的層次和能力。
如果把研究生的課程強加給小學生,
那將沒有益處,甚至可能有害。
佛教徒的修行也應該相應於
他們自己的層次和理解。
教導法的人必須在教學上是睿智的,
而不是僅僅隨意地傳授高深的教義,
因為這樣不僅不會有益,還可能有害。
例如,佛陀教導的「次第講法」,
是一種漸進式的心靈淨化方法,從:
布施、持戒、天界、感官欲望的缺陷,
和放棄感官欲望的益處開始。
然後才講授四聖諦:
苦、苦的因、苦的止息和苦滅的道路。
因此,我們佛教徒必須認識到
法的適當性,
無論是在教學還是修行中,
了解我們內心的真理在什麼層次上是合適的。
我們必須將其與適當層次的法相對應,
根據我們的心靈狀態和情況,
以使我們對佛教的尊重和修行
能為自己和他人帶來最大的益處……”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Don't judge》《不要批判》
“...The eyes see, the ears hear, and we experience everything that happens to us.
Let it be a teaching of Dhamma.
We do not judge anyone as good or bad.
If someone does good, we rejoice and share in their merit.
If someone does wrong, that is their affair.
We do not impose definitions or narratives on others.
Instead, we turn inward, applying the teachings to ourselves.
Seek the good and the bad within; if there is goodness, maintain and promote it.
If there is wrong, recognize it and correct it swiftly.
We must extinguish it. This is our duty.
The more we purify our minds,
the closer we get to Nirvana.
If we purify less, we are still distant.
Thus, we must hasten to purify our minds and cultivate good deeds.
Goodness is a force that uplifts life and mind,
leading to liberation from suffering and to pure happiness.
Those with a strong force of goodness can quickly overcome suffering.
Consider this carefully...”
“...眼睛看,耳朵聽,我們所經歷的一切,
讓它成為法的教導。
我們不會對任何人作出好壞的評判。
如果有人行善,我們就欣喜並隨喜他們的功德。
如果有人作惡,那是他們的事。
我們不會對他人強加定義或敘述。
相反,我們應該向內看,將教導應用於自己。
在內尋找善與惡;如果有善,就要維護和促進它。
如果有惡,就要認識並迅速改正。
我們必須熄滅它。這是我們的責任。
我們越是淨化心靈,
就越接近涅槃。
如果淨化得少,那麼距離仍然遙遠。
因此,我們必須加快淨化心靈和培養善行的步伐。
善是提升生命和心的力量,
使我們脫離痛苦,達到純淨的快樂。
擁有強大善行力量的人能迅速克服痛苦。
仔細考慮這一點……”
----Ajahn Golf
《The importance of stillness》 《定力的重要性》
“...The concentration of the mind is very important.
For practitioners, one cannot abandon concentration,
as it is the foundation that supports the teachings
at different levels in the future.
It is like a house with pillars, beams,
and a strong foundational structure.
Once the foundation is strong,
anything can be built upon it without issue;
it will not collapse or fail.
If we lack concentration,
which is the calmness of the mind,
our knowledge and intelligence
might become scattered and lose focus,
straying beyond the bounds of moderation.
Sometimes, we may mistakenly assume
our own opinions are the truth,
believing our emotional perceptions
to be wisdom.
If this happens, it may lead to problems
and loss in the future.
That is why we hear from our teachers,
elders, and spiritual guides,
that we must first practice calming the mind,
training mindfulness to control the mind.
Once the mind is calm, we can contemplate the body,
examine the aggregates, or use wisdom
to reflect on any matter.
This will be based on moderation,
neutrality, and alignment with reality.
A mind with concentration as its foundation
will act with balance:
speaking, doing, and thinking appropriately,
never going overboard.
All knowledge and intelligence will also
be based on appropriateness.
When everything is balanced,
there will be no subsequent turmoil or distress.
This is what I leave for you to consider...”
“...心的禪定非常重要。
對於修行者來說,不能放棄禪定,
因為這是支持教義的基礎
在未來的各個層面。
這就像一座有柱子、橫梁
和堅固基礎結構的房屋。
一旦基礎堅固,
無論建造什麼都不會有問題;
它不會倒塌或失敗。
如果我們缺乏禪定,
即心的寧靜,
我們的知識和智慧
可能會變得分散,失去焦點,
超出適度的範圍。
有時,我們可能錯誤地認為
自己的觀點是真實的,
相信情感的感知是智慧的表現。
如果這種情況發生,可能會導致
未來的問題和損失。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聽到老師、
長輩和精神導師說,
我們必須首先練習使心靜下來,
訓練正念以控制心。
一旦心靜下來,我們就可以思考身體,
檢視五蘊,或用智慧
反思任何事物。
這將基於適度、
中立和真實的對齊。
一個以專注為基礎的心
將行事平衡:
適當地說話、行動和思考,
絕不過分。
所有的知識和智慧也將
基於適當性。
當一切都平衡時,
就不會隨後出現混亂或困擾。
這是我留下給你們思考的……”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Merits of the present and the past blend together to let enlightenment occurs》 《過去和現在的功德混在一起讓道果生起》
“….. The noble ones, to escape and be free,
must be fully prepared in every aspect,
both causes and conditions, old and new.
That is, the good deeds, merits, and virtues
that are currently being performed are the causes,
combined with the good deeds, merits, and virtues
accumulated in the past as supporting factors.
This will enable that person to realize the Dhamma.
Even if they are not yet fully prepared or successful
at this present moment,
all the good deeds and merits do not vanish.
They become supporting factors,
constantly promoting us.
Thus, the Buddha teaches
to focus the mind in the present,
to be aware in the present, to let go in the present,
and to make the mind fully prepared in the present.
This very mind in the present
is the cause—it must always be ready.
When the cause in the present is always prepared,
and the supporting factor is the accumulated merit,
they will perfectly support each other.
Then, it is said that the merits are full,
meaning everything is perfectly aligned,
both the individual, the old and new,
the causes and conditions blend harmoniously.
This is called "the noble path,"
which allows the mind to transcend
and be free from this cycle of existence comfortably.
When we understand the causes and conditions like this,
we should turn to perform and cultivate
in the present, doing more and enhancing
the good deeds, merits, and virtues,
and fully complete our merits.
Then we will achieve what we desire….”
“….. 聖者們,要解脫和自由,
必須在各方面都完全準備好,
包括因緣、舊事與新事。
也就是說,當前所行的善行、功德與美德
是因,與過去所累積的善行、功德與美德
作為支持因素相結合。
這將使此人能夠實現法。
即使他們目前尚未完全準備或成功,
所有的善行和功德也不會消失。
它們會變成支持因素,
不斷地促進我們。
因此,佛陀教導
要把心放在當下,
在當下覺知、在當下放下,
讓心在當下完全準備好。
這個當下的心
就是因—必須隨時準備好。
當當下的因隨時準備好,
而支持因素是累積的功德,
它們就會完美地相互支持。
那時,就稱之為福德圓滿,
意味著一切都完美對齊,
包括個體、舊事和新事,
因和條件和諧地融合。
這被稱為“聖道”,
使心能夠輕鬆地超越
和脫離這個輪迴。
當我們理解因果關係後,
就應該轉向當下的修行,
多做、增強
善行、功德與美德,
徹底完成我們的功德。
那麼我們將實現我們所渴望的……。”
《Dhamma Protects the Heart》 《法護心》
“….. Happiness and suffering depend on our mind.
If our mind is attached to this or that, it becomes suffering.
If our mind is not infatuated with this or that,
and recognizes the Dhamma, then we find happiness.
Happiness exists in the mind; the knowing mind.
Whenever we speak, we teach the knowing mind.
The speaker speaks from the knowing mind,
and the listener listens with the knowing heart.
That is how we protect the heart.
Do not neglect this mind.
Maintain it with virtue and Dhamma.
Then, add good deeds to it.
When making merit, the possessor of merit
must also be wise.
A mind with merit possesses wisdom,
mindfulness, and understanding; then this knowing heart is at ease.
They say, you can cross the world like this,
and be free from suffering in this way.
Freedom comes through mindfulness, Dhamma, and wisdom.
To reach Nirvana, it’s done like this.
With mindfulness, wisdom, merit, and goodness,
those with evil cannot reach Nirvana.
Foolish, heedless people cannot reach Nirvana.
Those with a suffering heart and lacking mindfulness
cannot reach Nirvana.
Only those who are happy, possess merit and goodness,
have mindfulness, and a pure heart can go.
Consistently cleanse and tidy
our heart every day.
Our mind is very precious.
Do not let emotions or anyone
harm or destroy our heart.
Let us take good care of it.
The true treasure, the only treasure,
is this knowing heart....”
“….. 幸福與痛苦在於我們的心。
如果我們的心迷戀於這個或那個,就會變成痛苦。
如果我們的心不迷戀於這個或那個,
並認識到法,就會找到幸福。
幸福存在於心中;明了的心。
無論何時我們說話,都是在教導明了的心。
說話者從明了的心中說出,
聽者也是明了的心在聆聽。
這就是如何保護心。
不要忽視這個心。
以戒和法來維護它。
然後,將善行加進去。
當做善行時,善行的擁有者
也必須是智慧的。
有德的心擁有智慧、
正念和理解;這樣這顆明了的心才會舒適。
他們說,你可以這樣跨越世界,
以這種方式擺脫痛苦。
自由來自於正念、法和智慧。
走向涅槃,也要這樣走。
有正念、有智慧、有戒德和善良,
邪惡的人是無法達到涅槃的。
愚蠢、無知的人無法達到涅槃。
心中充滿痛苦且缺乏正念的人
無法達到涅槃。
只有那些快樂、有德行和善良、
有正念和純潔心的人才能去。
每天都要持續清理和整理
我們的心。
我們的心是非常珍貴的。
不要讓情緒或任何人
傷害或摧毀我們的心。
讓我們好好保護它。
真正的寶藏,唯一的寶藏,
就是這顆明了的心....”
Phra Ajahn Surawut (Golf) Khemajitto
Wat Pa Anuttaro, Si Bun Rueang District, Nong Bua Lam Phu Province
《Merits are indestructable Treasure》《功德是不可被摧毀的財寶》
“...Do good deeds and accumulate merit;
these are the true treasures that will follow our minds
through all realms and lifetimes until we reach Nirvana.
This goodness cannot be bought at the market;
it must be created through diligence and effort.
The teachers say that those who are lazy in making merit will lose out.
We must have merit, virtue, Dhamma, and goodness as our refuge.
Material wealth and external people are only temporary support;
when we die, we leave them behind, and they leave us.
But the treasure of merit is a reliable and enduring refuge—
it cannot be drowned in water, nor burned in fire.
Thieves cannot steal or take it away.
Generosity, virtue, and meditation are merits and good deeds,
the qualities that humans should cultivate,
to be a refuge for themselves and for their hearts.
May we all have strong determination
in creating good deeds and merits.
One day, the goodness we do will surely bear fruit,
fulfilling our desires without a doubt….”
“...做善事,積累功德;
這些是真正的財寶,將伴隨我們的心靈
穿越所有的界和生世,直到達到涅槃。
這些善行無法在市場上購買;
必須通過勤勉和努力來創造。
老師們說,懶惰於行善的人會失去機會。
我們必須擁有功德、德行、法和善良作為避難所。
物質財富和外在的人只是暫時的支持;
當我們去世時,會將它們留在身後,而它們也會離開我們。
但是功德的財寶是一個可靠而持久的避難所——
它不會在水中淹沒,也不會在火中燒毀。
小偷無法偷竊或奪走它。
布施、德行和冥想是功德和善行,
是人類應該培養的品質,
成為自己和心靈的避難所。
願我們都能堅定信念,
創造善行和功德。
有一天,我們所做的善行必定會結出果實,
實現我們的願望,毫無疑問……”
---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Dhamma heals the heart
Envy and jealousy... are like fire.
Obsession with sensual pleasures... is like fire.
Ego and pride... are like fire.
Anger and rage... are like fire.
When a person cultivates these emotions in their mind,
or when these emotions arise and they do not extinguish them,
they are like someone who sets fire to their own house
and sits by, watching it burn to the ground.
In the end, nothing remains—no home or possessions
to rely on in the future.
Our minds are the same.
When the defilements arise and scorch us,
we must quickly consider using the water of Dhamma to extinguish them.
Do not let them grow into a raging inferno,
for we will be left with no good qualities to rely upon.
Extinguish the fire of envy and jealousy
with a heart of sympathetic joy.
Extinguish the fire of sensual desire
by contemplating the unpleasant and the nature of suffering.
Extinguish the fire of ego and pride
by contemplating the elements and the concept of non-self.
Extinguish the fire of anger and rage
with loving-kindness and equanimity.
The Dhamma of the Buddha is the water that extinguishes the fire…
法治心靈
嫉妒和羨慕……如同火焰。
對感官欲樂的迷戀……如同火焰。
自我和驕傲……如同火焰。
憤怒和怒火……如同火焰。
當一個人在心中培養這些情緒,
或當這些情緒出現而不迅速熄滅,
就如同一個人點燃自己家中的火,
卻坐著看著它燒成灰燼。
最終,什麼都不剩下——沒有家或財物
可以在未來依賴。
我們的心靈也是如此。
當煩惱產生並灼燒我們時,
我們必須迅速考慮用法的水來熄滅它們。
不要讓它們變成一場肆虐的火災,
因為我們將沒有任何美德可供依賴。
用隨喜之心來熄滅嫉妒和羨慕的火焰。
用讓人不愉快和痛苦本質的思維來熄滅感官欲望的火焰。
用元素(界)和無我的思維來熄滅自我和驕傲的火焰。
用慈悲和捨心來熄滅憤怒和怒火。
佛陀的法是熄滅火焰的水……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缺一不可》 《Lacking one is not ok》
“#Dharma for the Heart
“...When bowing to the Buddha, one must bow to all three jewels:
bow to the Buddha with respect,
bow to the Dhamma with respect,
bow to the Sangha with respect.
Only then can one truly rely on the Triple Gem.
To have Dhamma, one must encompass all three aspects:
first, there must be Pariyatti Dhamma—study and memorization;
second, there must be Patipatti Dhamma—putting what one has learned into practice;
third, there must be Pativedha Dhamma—the results from that practice.
Only then can one be said to truly possess Dhamma.
To gain merit, one must complete the full cycle:
Dana, merit arises from giving;
Sila, merit arises from observing precepts;
Bhavana, merit arises from training in meditation.
Only then can one be truly complete in merit.
Buddha, Dhamma, Sangha;
Pariyatti, Patipatti, Pativedha;
Dana, Sila, Bhavana.
Should we discard any one of these,
or should we strive to maintain them all in completeness?
This is something for all of us Buddhists to consider….”
“#法護心
“...向佛時,必須向三寶齊心恭敬:
以尊敬的心向佛陀行禮,
以尊敬的心向法行禮,
以尊敬的心向僧行禮。
這樣才能真正依賴三寶。
要有法,必須具備三個要素:
首先,必須有教義法——學習和記憶;
其次,必須有實踐法——將所學付諸實行;
第三,必須有證法——從實踐中獲得的結果。
只有這樣,才能說真正擁有法。
要獲得功德,必須完整循環:
布施,功德來自於施捨;
戒律,功德來自於遵守戒律;
禪修,功德來自於修習禪定。
這樣才能算是功德圓滿。
佛、法、僧;
教義、實踐、證法;
施捨、戒律、禪修。
我們是否應該捨棄其中一項,
還是應該努力保持它們的完整?
這是我們所有佛教徒應該思考的問題……”
-----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In the practice of meditation,
the work we must do is to create the causes,
which include achieving mental tranquility
and contemplation.
As for the results, there is no need to worry;
when the causes and conditions are complete,
it will revolutionize itself, manifesting results
for this knowing mind to perceive.
What arises naturally in the mind without fabrication
is the ‘insight wisdom’
that arises from meditation.
When this wisdom arises abundantly, it causes
the mind to be filled with knowledge and intelligence.
When knowledge is full, the mind will revolutionize itself
to express and understand that knowledge.
The mind itself is the performer,
the mind itself is the listener,
the mind itself is the one that understands,
the mind itself is the one that knows clearly.
This is the nature of ‘vipassana knowledge.’
Practitioners must clearly realize this themselves.
Knowledge gained from reading or listening
cannot comprehend this level of truth.
When one understands the truth clearly through meditation,
all problems in the mind will cease...”
“...在打坐修行中,
我們需要做的工作是創造因,
包括達到心靈的平靜
和思維。
至於結果,無需擔心;
當因果條件具備時,
它會自我變革,顯現出結果
讓這個知道的心靈去感知。
在心中自然產生而不加修飾的
就是‘內觀智慧’
從打坐中產生的智慧。
當這種智慧大量出現時,會使
心靈充滿知識和智慧。
當知識充足時,心靈會自我變革
表達和理解那知識。
心靈本身是表現者,
心靈本身是聽者,
心靈本身是理解者,
心靈本身是清晰知識的擁有者。
這就是‘滅苦智慧’的本質。
修行者必須親自明瞭這一點。
從閱讀或聆聽中獲得的知識
無法理解這個層次的真理。
當通過打坐清楚理解真理時,
心中的所有問題都會停止……。”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累積功德波羅蜜
#AccumulatingMerit
#佛法治癒心靈
#healingwithdhamma
……這個世界是因果的世界,
沒有什麼是偶然或憑空而來的,
做了什麼就有什麼,不做就沒有。
我們每個人生而為人,
擁有不同的外表、膚色、性格、財富、家世,
智慧、苦樂皆不相同,
這一切皆由前世所積之善業所決定。
那些累積了大量功德的人,
生活自然順遂安穩,
而功德較少者,則多有艱難,
阻礙重重,諸事不順,生活困頓。
因此我們不要再責怪他人或其他事物;
如果我們有所欠缺,就該怪自己,
是因為我們累積的功德和善行太少。
但這並不意味著只能坐等業報降臨,
福報與功德是可以修行與累積的,
特別是我們能夠投生為人並遇到佛法。
這是在今生圓滿累積功德波羅蜜的絕佳機會。
若深信因果,相信善惡業報,
就不要放逸,不要與善法失之交臂;
活著就要不斷累積功德善行,
涅槃之門在每一次呼吸中都為我們敞開。
當某日智慧圓滿,功德充足,
我們就能平靜地進入涅槃,
誰又能知曉,這一刻何時到來呢…”
…..This world is a place of cause and effect.
Nothing happens by chance or appears out of nowhere.
Whatever we have comes from what we have done;
if we do nothing, we gain nothing.
Each of us born into this world
has different appearances, skin colors, personalities;
Different wealth, family backgrounds,
Different wisdom, happiness and suffering.
All arise from our past kamma.
Those who have accumulated great merit
live with ease and comfort.
Those with little merit face hardship,
encounter obstacles, and live in struggles.
So, we should stop blaming others or external circumstances.
If we lack something, we should reflect on ourselves—
it is because we have not accumulated enough merit or done enough good.
However, this does not mean we should passively accept our kamma.
Merit and virtue can be cultivated and increased.
Especially since we have been born as human beings,
and have encountered Buddhism,
This is an excellent opportunity to fully develop perfections in this life.
If one believes in cause and effect,
in merit and kamma,
one should never be negligent.
Do not let death take you away from goodness.
While we are still alive,
we should continuously create merit and do good.
The door to Nibbāna is open with every breath.
When one day our wisdom and perfections are complete,
We can peacefully enter Nibbāna,
Who knows when that moment will arrive…?”
•••••••••••••••••••••••••••••••••••••••••••
Phra Ajahn Surawut (Golf) Khemachitto
Wat Pa Anuttaro, Sri Bunruang District,
Nong Bua Lamphu Province, Thailand.
“……我们看到街上的疯子,
推着一辆装满废弃杂物的车,
捡到什么就挂上去,累赘不堪。
看到花朵,就挂在耳边,笑容满面。
看上去他很开心,不在乎任何人,自得其乐。
再回头看看我们这些所谓的正常人,
外表不疯,内心却早已疯狂。
眼睛见色,耳朵听声,就执着不放。
身体接触,内心思考,也紧紧抓住不放。
回忆过去,幻想未来,全都执着不舍。
别人的事情,也要放在心上,
种种妄想,纷乱不安,扰乱自己。
外在的疯子还能微笑,任人骂也不会痛苦。
可像我们这样内心疯狂的人,却饱受折磨,
笑不出来,吃不好,睡不着,忧心忡忡。
这样看来,究竟是谁疯了?谁更可怜呢?
因此,我们要回观自身,治愈内心的疯狂,
放下执着、我执、偏见与傲慢,
消除内心的痴迷与迷茫。
如此,我们就不会再是披着好人外衣的“疯子”。
执着于别人的疯,不关我们的事,
改变不了,徒增烦恼。
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疯狂,
如果能做到,就能自在轻松,无忧无虑……”
“……We see a madman walking along the street,
Pushing a cart filled with discarded junk,
Hanging and piling up whatever he finds.
When he sees a flower, he tucks it behind his ear and smiles brightly.
He seems happy, carefree, and unbothered by anyone.
Now, let’s turn inward and look at ourselves, the so-called ‘normal’ people.
We may not be crazy on the outside, but inside, our minds are in turmoil.
Our eyes see forms, our ears hear sounds, and we cling to them.
Our bodies sense, our minds think, and we hold on tightly.
We dwell on the past, worry about the future, and never let go.
We get emotionally entangled in others’ affairs,
Caught in endless thoughts, complications, and distress.
The outwardly madman can still smile;
Even when insulted, he does not suffer.
But those of us who are mad inside—
We suffer greatly, unable to smile, unable to eat or sleep, tormented by our own minds.
So who is truly mad? Who is more pitiable?
Therefore, we must turn inward and heal our inner madness,
Let go of attachment, ego, stubbornness, and pride.
Free ourselves from delusion and obsession within our minds.
Only then will we cease to be ‘madmen’ in the guise of good people.
It is not our duty to fix others’ madness;
That is beyond our control and only leads to frustration.
But our own madness, our own flaws—those we can correct.
And if we succeed, we will live happily, peacefully, and free from worries…”
—————————
Phra Ajahn Surawut Khemachitto (Ajahn Golf)
Wat Pa Anuttaro, Sri Bunruang District,
Nong Bua Lamphu Province, Thailand.
《知恩感恩的人是好人 Gratitude Makes Us a Good Person》
佛陀就是我們的導師,
我們憶念他、禮敬他,就好像我們憶念起我們的父親。
一個人出生,不能沒有父母,因為他一定有父母。
而佛陀就好像我們的父母,當我們把佛陀當成父母,
佛陀對我們有很大的恩德。
憶念起對我們有恩德的人,我們的父母和老師,這是我們懂得感恩。
一個懂得感恩的人,是一個好人的標準。
懂得感恩,知恩圖報,這是好人的指標。
無論是大師父,他們流傳下來,他們做什麼儀式還是做開示之前,
都會先誦念「Namo Tassa」,憶念起我們的導師為先。
不只是人類,就算是天人,他們都會憶念禮敬「Namo Tassa」。
所以我們懂得禮敬世尊,都是我們生命中的吉祥。
The Lord Buddha is our teacher. When we remember and pay respect to him, it is like honoring our father. One is born with their parents. The Lord Buddha acts as our parents. The Lord Buddha has great kindness to us when we treat him as our parents.
Remembering those who are kind to us (such as our parents and teachers), we are practicing the quality of gratitude.
One who practices gratitude is a good person. Knowing how to be grateful is the characteristic of a good person.
Great masters will chant “Namo Tassa” before any dhamma ceremony or teaching to remember their teachers.
Not only human beings, even deva will also remember and pay a respect to “Namo Tassa”. Therefore, if we practice the respect to the Lord Buddha, it is the best blessing in our lives.
26-12-2024 @The Hong Kong Buddhist Association Chan Ma Mee York Memorial Camp, Hong Kong.
摘錄自 Excerpted from: <12:28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8742667505856340
《應對痛處的策略》
信徒:用Buddho的方式去修,可是像剛才很痛的時候,我就告訴我自己很痛很痛很痛,突然就不痛了,請問這個是正確的嗎?
Ajahn Golf : 是對的,有時阿贊自己坐的時候也會很痛。當很痛的時候,我就會念:‘死了,死了。’當反覆地這樣念下去,心也會平靜下來。這個方法就是其中一個方法。當你想到這個方法來解決當下的情況,這個方法就是一個好方法,而且是對的方法。就好像拳手那樣,當他上擂台比賽時,之前所訓練過的招數,他忘記怎樣用,當下就見招拆招。
相反地,如果這個感受(也就是“痛”的感受)升起來時,你就開始思維:‘今天坐夠了,今天坐夠了。’,就選擇放棄,這種方法是不正確的。阿贊想讓大家明白,我們每個人打坐肯定會痛的,這個是正常的。即使到了今天,阿贊打坐都會覺得痛。
然而,阿贊已經明白這個“痛”,因為過去不斷地去思維這個“痛”是什麼來的。阿贊已經看得清清楚楚,這個“痛”是什麼來的。當我完全了解這個“痛”時,就可以放下這個“痛”。
就好像A和B兩個人一直以來都是有恩怨的,吵吵鬧鬧。有時A贏B,有時B贏A。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家關係慢慢變好了。
就好像我們來看這個痛,和這個感受對抗,一直去對抗,直到已經完全認識了它。由一開始吵吵鬧鬧,到後來變成朋友,各走各路。你有你的責任,我有我的責任。
【痛是心的測試器】
所以這個感受,當它升起時,我們不用去怕它。因為佛陀教導,當苦升起來,我們應當去思維它。有時這個受,都可以作為一個工具。當這個痛、感受升起時,我們的心處於什麼狀態?我們當下的心是否平靜?它是一個測試器,測試這個心。
如果我們不能守護住這個心,當我們將死之時,這個痛、這個感受,還重過現在我們所面對的痛。如果我們這樣不斷地去適應它,或者認識它,當我們面對老、病、死時,這些所謂的受就不能影響我們了。
【應對方法 1:不理它】
當我們打坐時,這個痛感覺不是很強烈,就不用理會它,只需保持在自己的業處上面就行了。
【應對方法2:專注這個痛】
當這個感受越來越強烈,甚至令到你不能不理會它時,你就要全身的力量去看住這個痛、這個感受是怎麼一回事。這個時候,就要保持我們的正念,用全身的力量去專注在這個“受”。這個時候,這個“受”就成為了你的業處了。你可以選擇一直看著它會呈現什麼樣的狀態給你,痛會痛到什麼程度。
【應對方法3:修觀禪】
或者你可以用另一個方法,即“vipassana”,即“觀”。
你可以自問自答:
“誰在痛?你的腳痛,還是心痛?”
“這個痛,是痛在腳,還是心呢?”
“如果是腳痛,有沒有聽到腳跟你說它痛?”
“如果是心痛,心沒有一個實體、主我,它怎樣會痛呢?”
“那問題來了,誰在痛呢?”
所以這個受,它就是在受的種類裡面。它會升起來讓心覺知,然後維持一段時間,之後又會自己滅去。如果我們有智慧,就會看到這個受不是我們的。我們就不會對它執著,不會怕它。這就是當我們打坐時,這個痛、這個受,升起來的應對方法。
【總結】
第一種,就是如果可以不去理會它,就不會理會它,保持在我們的業處上面就可以了。
第二種,如果這個感受很強烈,強烈到我們不能不理會它時,我們就用全身的力去看住它,去看它是什麼一回事,它痛可以痛到多痛?
第三種,就是用智慧去分別,即:受蘊、身體和心都不是一體的。每一樣東西都不屬於我們,只是在生和滅。我們要利用這個受作為禪修的工具來升起智慧,之後才可以把它放下。要給大家明白和知道一點就是,不是說我們坐在這裡打坐,我們用定力讓這個受滅了,或者讓這個受不再升起。
這個受會一直跟著直到我們死去。但是這個受,如果我們早些認識它,我們的心就不會給它影響。明白嗎?
"Strategies for Dealing with Pain"
Devotee: I practice meditation by repeating “Buddho” in my mind, but when the pain becomes intense, I tell myself, “It's very painful, very painful,” and suddenly, the pain fades away. Is this correct?
Ajahn Golf: Yes, that’s correct. Sometimes when I meditate, I experience pain as well. When the pain becomes overwhelming, I might remind myself of death by repeating "Dying, dying." After doing this for a while, my mind calms down. This is one approach while dealing with the pain. As long as it helps manage the situation at the moment, it’s a valid approach.
It’s like a boxer in the ring. If they forget the techniques they’ve learnt, they have to respond spontaneously to whatever comes up. But if you start thinking, “I’ve meditated enough today, let’s stop now,” then this approach is wrong. I want to emphasize that experiencing pain while meditating is completely normal. Even now, I still feel pain when I meditate.
However, over the years of practicing meditation, I’ve come to understand the nature of this "pain." I can clearly see where it comes from, and once I fully understand it, I can let it go.
It’s similar to a situation where two people, A and B, have a long-standing grudge. They argue back and forth. Sometimes A wins, sometimes B wins. But over time, their relationship improves and they understand each other better.
In the same way, when we meditate, we face the pain, struggle with it, and eventually, we come to fully understand it.
[Pain as a Tester of the Mind]
When the pain arises, there’s no need to fear it. The Lord Buddha taught us that when suffering arises, we should reflect on it. Sometimes, this pain or sensation can actually be used as a tester to look into our mind: How does the mind react to pain? Is it calm, or does it become disturbed?
If we can’t guard our mind, then when we approach death, this pain will be even more intense than what we feel now. However, if we learn to adapt to and understand the pain, then when we face aging, illness, and death, these sensations will no longer affect us.
[Three Methods for Dealing with Pain while Meditating]
1. Ignore It: If the pain isn’t too intense, ignore it and stay focused on your meditation object. Let the pain pass on its own.
2. Focus on the Pain: If the pain becomes stronger and you can’t ignore it, direct your full attention to it. Observe it closely. Let the pain become the object of your meditation. Watch how it manifests, how intense it gets, and how it changes over time.
3. Practice Vipassana: Alternatively, you can apply vipassana meditation by asking yourself:
- "Who is in pain? Is it my foot or my mind?"
- "Is the pain in my foot, or in my mind?"
- "If it's my foot, does my foot actually tell me that it hurts?"
- "If it’s the mind, since the mind is non-self, how could it possibly hurt?"
- "So, who is really in pain?"
The sensation of pain arises as part of the aggregate of feelings. It appears to make us aware, stays for a while, and then fades away on its own. If we have wisdom, we’ll see that this sensation is not truly “ours.” We won’t cling to it, and we won’t fear it. This is the right way to handle pain during meditation.
[Summary]
The first method is to ignore the pain if it’s not too strong. Stay focused on your meditation object and carry on.
The second method is when the sensation becomes too strong and cannot be ignored, keep your mindfulness and focus on the sensation. Observe it and see how it manifests and how intense it becomes.
The third method is using wisdom to discern that the aggregates—our sensations, the body, and the mind—are not truly “ours”. Everything is impermanent, arising and passing away. If we use this pain as a tool for meditation, it will help us cultivate wisdom. Also, it’s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that this isn’t about using concentration to make the pain disappear or prevent it from arising.
In fact, this sensation will follow us throughout our lives. But if we learn to recognize it early, it will no longer disturb our mind. Does this make sense?
摘錄自 Excerpted from (<32:55):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962868325710055
《培育定力時會遇到的情況》
信徒:坐禪的時候,覺知到外界、聽到聲音是正常的嗎?
Ajahn Golf: 你看到所有的光,都不用去理會它。最重要的是去專注在你的業處上。
這就是說,你的心已經進入接近平靜的狀態,心去顯現出來的一個工作。
如果你被光一驚,心就散了,不能平靜下來了。
但是這種情況,不是每一個人都是一樣的。
接下來,阿贊就會解釋關於這個心的狀況
剛開始坐的時候,我們覺知這個呼吸,或者我們念這個Buddho 。當我們持續地念下來,心就會慢慢、慢慢地平靜了。
有時候,我們可能有些狀況,比如毛骨悚然。
有時候,會覺得整個身體輕飄飄,很清涼那樣。
有些人會看到有光生起,有光出現;
有些人會覺得身體在搖動,或在震;
有些人會覺得整個身體開始膨脹;
有些人會感覺到身體越來越細。
這個就像心處於一個喜的狀況。在入定之前,會出現五個階段,也就是尋、伺、喜、樂、心一境性。當我們開始靜坐的時候,我們用Buddho 或覺知呼吸。這個階段就是尋。
第二個階段就是,當我們利用覺知這個業處,我們守護這個業處。就好像如果我們用Buddho,接下來,我們一直保持和這個 Buddho 一起,這個階段就稱之為伺的階段。
當這個尋和伺,這兩樣東西一起進行,維持一段時間後,它就會慢慢呈現剛才的狀況,就會看到光啊,身體毛骨悚然,和其他種種的情況。這個時候就是喜的階段。如果不去理會在喜這個階段所呈現出來的這些狀況,而是一直保持在尋、伺的狀態,這個喜就會滅。喜滅了之後,樂就會生起。
有些人還不能到達這個樂的階段。因為喜呈現出來時,多數人都會感到害怕和懷疑,總之發生什麼事,這個喜就滅了,就會退回去尋、伺這兩個階段,永遠到不到樂的階段。
阿贊要大家記住一點,就是打坐的時候,無論我們看到什麼狀況呈現出來,都不用去理會它,不用懷疑它。只是跟著我們的業處去修而已。可能它會一直光,或膨脹,或者你會聞到味道,聽到聲音,但你只是保持著正念-去業處那裡知道、知道而已。因為以上種種狀況都不是我們打坐的真正目的。打坐的目的,就是要將這個心平靜下來,處於一個定的狀況。
就好像我們出門去一個地方。在這條路上,有些風景吸引著我們去參觀那樣。
我們需要做的,就是一開始保持著我們自己的業處,然後一直走、一直走而已。這些所謂的風景,它會自然地滅去。當它滅去的時候,我們也不需要在乎它,一直去走就行了。
Situations Encountered While Cultivating Stillness
Devotee: Is it normal to be aware of the outside world and hear sounds while meditating?
Ajahn Golf: When you notice all the lights; just don’t pay attention to them.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to focus on your meditation object.
This means your mind is approaching a state of calmness, it is a natural manifestation of the mind. However, if you get startled by the lights, the calmness dissipates. Anyway, this situation is not the same for everyone.
Next, Ajahn will explain the state of the mind.
When we first sit, we focus on being aware of our breathing or reciting ‘Buddho’. As we continue to recite, the mind will gradually calm down.
Sometimes, we might experience sensations like chills or feel the entire body become light and cool.
Some people might see lights appearing.
Some may feel their bodies shaking or vibrating.
Others might feel their bodies expanding, while some may sense their bodies becoming lighter.
This is the mind being in a state of joy (pīti).
Before entering deep stillness (samādhi), five stages occur: The initial application of mind (Vitakka), sustained attention of the mind (vicāra), joy (pīti), happiness (sukha), and one-pointedness of mind (ekaggatā). When we start meditating, using ‘Buddho’ or being mindful of the breath, this is the stage of initial application called Vitakka.
The second stage occurs when we remain aware of our meditation object. For example, if we use ‘Buddho’, we continuously stay with ‘Buddho’, and this stage is called sustained attention or vicāra.
When initial application (vitakka) and sustained attention (vicāra) continue for a while, the earlier-mentioned sensations gradually manifest. You might see lights, feel chills in the body, and experience various other sensations. This is the stage of joy (pīti).
If you don’t pay attention to the manifestations of joy (pīti) at this stage but continue maintaining the states of initial application (vitakka) and sustained attention (vicāra), the joy (pīti) will fade. Once it fades, happiness (sukha) will arise.
Some people are unable to reach the stage of happiness (sukha). This is because when joy manifests, most people feel fear and doubt, which causes the joy (pīti) to disappear. They regress to the stages of initial application (vitakka) and sustained attention (vicāra), never reaching the stage of happiness (sukha).
Ajahn wants everyone to remember that during meditation, no matter what situations arise, don’t pay attention to them or doubt them. Just continue practicing with your meditation object. You might see lights, feel expansion, or smell scents and hear sounds, but just maintain awareness of your meditation object. These occurrences are not the true purpose of meditation. The goal of meditation is to calm the mind and bring it to a state of stillness.
It’s like going out to a destination. Along the way, some scenery might catch our attention. What we need to do is maintain our focus on our meditation object and keep moving forward. These so-called sceneries will naturally fade away. When they fade, we don’t need to care about them; we just keep walking.
27-12-2024 @The Hong Kong Buddhist Association Chan Ma Mee York Memorial Camp, Hong Kong
摘錄自 excerpted from: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234058554341168
《修不淨觀舒緩病情?》
信徒:看過文章說以不淨觀舒緩了病情,請問法的力量(不淨觀)其實怎麼舒緩病情?
Ajahn Golf:首先需要明白的一點是,有些病可以通過定力來舒緩他的感受(註:指五蘊中的「受」蘊),有些病則不能。
剛才你問,有些人通過修不淨觀而舒緩病情。其實是因為他們通過修不淨觀,讓心修到有定力。
給你明白一點,你所說的舒緩,並非透過不淨觀去舒緩他的病情,而是不淨觀幫助他進入禪定。當他有這個定力,就可以幫助他舒緩病情,就是所謂「痛」的感受。
就好像阿贊那樣,有時我病我痛,我就進入禪定,以此來舒緩「痛」的感受。我進入禪定的方法,並非透過不淨觀來入定,而是透過默念「buddho」來進入「定」的境界。
當心處在一個「定」的狀態,它可以舒緩當下「痛」的感受。
就好像佛陀那樣。那時他有病痛,他通過七覺支來舒緩他的病痛。
在佛陀時代,有一位出家人病了。佛陀就叫阿難尊者給那位出家人開示身隨念。
所以給你知道,這個世間有些病可以通過定力去舒緩當下的感受。無論你喜歡思維不淨觀,還是思維死隨念,都是可以的。就看你適合哪個方法而已。明白嗎?
"Can Practicing Asubha Meditation Help with Illness?"
Devotee: I've read that practising the contemplation of impurity (Asubha meditation) can help with illness. How does it work?
Ajahn Golf: First, it’s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that some illnesses can be alleviated through “stillness” (samādhi), while some cannot.
You mentioned that some people feel better after practicing Asubha meditation. In fact, this improvement comes from the stillness they cultivate during the practice.
To clarify, the relief doesn’t come directly from Asubha meditation itself but from the stillness it fosters. Once they have achieved this state of stillness (or calm concentration), it can help reduce the feeling of “pain”.
Just like Ajahn, when I’m unwell or in pain, I also rely on stillness to find relief. My method isn’t Asubha meditation—I focus by silently repeating “buddho” to center my mind and enter a state of stillness.
When the mind becomes focused and calm, it can reduce the feeling of pain.
This approach is akin to what the Lord Buddha did. When he experienced illness, he used the Seven Factors of Enlightenment (Satta Bojjhanga) to alleviate. Similarly, there’s a story about a monk who fell ill. The Buddha instructed Venerable Ānanda to guide him in practicing mindfulness of the body (Kāyagatāsati).
So yes, stillness can help with some illnesses. Whether you practice Asubha meditation, mindfulness of death (Maraṇasati), or another method, the key is finding the approach that works best for you. Does that make sense?
27-12-2024 @The Hong Kong Buddhist Association Chan Ma Mee York Memorial Camp, Hong Kong
摘錄自 excerpted from: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234058554341168
#正確運用佛法
#UseDhammaInTheRightWay
#佛法治癒心靈
#healingwithdhamma
"知識、智慧和能力,
若運用不當,便會造成極大危害。
我們現今面臨的無盡問題,
都源自於錯誤地運用知識與能力。
有時,我們會用戒律來挑別人過失;
有時,我們會用能力來炫耀自己;
有時,我們會用知識來爭論不休;
有時,我們會為名聲、地位、讚美而彼此競爭。
讓我們不要忘記法的功德中的'導向內在',
意即將法融入自身,調身心向於佛法。
用戒律來省察自己的身語意,
用智慧來提升自己的心,
用能力對治自己的煩惱,
觀察自己,警惕自己,改正自己,提升自己。
如此,紛亂自可平息。
讓我們自我檢視:
在學習與修習佛法時,
是導向平靜還是混亂?
是止息苦痛還是增長痛?
是化解怨恨還是製造仇怨?
是讓心安寧還是增添負擔?
如今只有法義之爭,口舌之戰,
所謂智者皆在爭勝負,卻未修護自身的言行心念。
無法持守身業、口業、意業,
最後只會以怨報怨,彼此責難,
無論領頭者或支持者,皆一無所獲。
這些事值得深思......"
"…Knowledge, wisdom, and abilities,
if used in the wrong way, can become great dangers.
The problems we face today, which seem endless,
arise because we misuse these gifts.
Sometimes we use the doctrine and discipline (Dhamma-Vinaya) to find fault in others,
Sometimes we use our abilities to show off,
Sometimes we use our knowledge to argue,
Sometimes we compete for gain, status, and praise.
Let's not forget 'Opanayiko' in the qualities of Dhamma.
It means to bring the Dhamma within, to align oneself with Dhamma.
Use Dhamma-Vinaya to examine our own body, speech, and mind,
Use knowledge and wisdom to develop our own mind,
Use our abilities to overcome our own defilements,
Observe ourselves, warn ourselves, correct ourselves, improve ourselves.
Then all the chaos might come to an end.
Let us examine ourselves:
In our study and practice of the Buddha's teachings,
Does it lead to peace or to chaos?
Does it lead to the end of suffering or increase it?
Does it end enmity and danger or create more?
Does it bring ease to the mind or burden it?
Nowadays, there are only 'Dhamma wars' and 'wars of words.'
Among the knowledgeable and wise fighting for victory,
But they don't maintain their own body, speech, and mind.
Unable to guard their physical, verbal, and mental actions,
In the end, there's only revenge breeding revenge, only wrongdoing,
No one benefits - neither leaders nor supporters.
These matters deserve deep consideration..."
•••••••••••••••••••••••••••••••••••••••••••
Phra Ajahn Surawut (Golf) Khemachitto
Wat Pa Anuttaro, Sri Bunruang District,
Nong Bua Lamphu Province, Thailand.
#投资最值得
#AWorthwhileInvestment
#佛法治愈心灵
#HealingwithDhamma
“……我们在这个世间投资得太多了,
生命和心灵有多少,就全都投入了进去。
想要、想好、想有、想成为,
想要出众、想要有名、想要富有、想要美丽、想要英俊,
从不懂得满足,
沉迷于追寻,穷尽一生在挣扎奋斗。
但我们忘了,最终那些我们想要得到的,
都只是我们终将不得不留下的一切,带不走的。
不过是假名的,暂时依靠的,
是属于世间的东西,没人带来,没人能带走。
既然如此,等于我们一生所投入、所追求的,
最终都是虚空无益的,
不值得我们耗费一生的生命与心灵。
试着将我们那份认真的投入,
放在修行佛法上,可能会更好。
我们有财物,就拿来布施供养;
我们有身与口,就用来守持戒律;
我们有心,就用来修习禅定与净化内心,
将所有的力量,完全投入到佛法修行上。
将世间的工作变成 『玩玩的事』,
而将修行佛法的工作变成 『必须认真做的事』,
世间的工作是做了就放下,
佛法的工作是为了带走而做的。
这样一来,就能成为一项最值得的投资,
不浪费时间,死后不至于白白而去,
不枉费此生,
不辜负我们生而为人的意义,
以及遇到佛教的难得机缘……”
“…We have invested too much in this world.
Whatever life and mind we have, we devote it all to it.
We desire, we crave good things, we want to have, we want to be.
We want to stand out, to be famous, to be rich,
to be beautiful, to be handsome, and we never know contentment.
We indulge in endless pursuits, struggling and striving our whole lives.
But we forget that, in the end, all that we have ever wanted
are things we must leave behind, things we cannot take with us.
They are merely temporary constructs, borrowed for a short while.
They belong to the world—no one brought them here, and no one can take them away.
Given this, all we have invested in and pursued our whole lives
amounts to nothing but futility,
unworthy of the life and energy we have poured into it.
Let us try to redirect the focus of our earnest devotion,
to dedicate it to the practice of Dhamma instead—it may be better.
If we have wealth, let us invest it in generosity (dāna).
If we have our body and speech, let us invest them in observing precepts (sīla).
If we have a mind, let us invest it in purifying the mind through meditation (bhāvanā).
Let us devote all our energy fully to the path of Dhamma.
Turn worldly work into something done as a pastime,
and turn the work of Dhamma into something we must take seriously.
Worldly work is done and left behind,
while the work of Dhamma is done to take with us.
In this way, it would truly be a worthwhile investment,
not wasting time; not dying in vain;
not wasting this life;
not squandering the rare opportunity of being born human,
and encountering the Buddha's teachings …”
•••••••••••••••••••••••••••••••••••••••••••
Phra Ajahn Surawut (Golf) Khemachitto
Wat Pa Anuttaro, Sri Bunruang District,
Nong Bua Lamphu Province, Thailand.
《怎樣補救過去的錯》
問題:要怎麼補救之前不好的行為?
Ajahn Golf : 首先我們要接受,我們犯了戒,犯了的過錯,我們不能夠回來去改變它。但我們可以把它們作為我們的老師,來教導我們,接著來依照佛陀的教導去比較,去了解。即我們是做錯了。那我們就重新決心我們有好的動機,我們從今起會努力不犯戒。我們就是決心不再犯戒,不再增加自己的錯誤。這個就好比喻為我們煲湯那樣。如果我們下了鹽太多,這個鹽就好比喻為我們的錯誤。如果我們再犯戒犯錯下去,那桶湯只會越來越咸。但如果我們不再錯的話,我們做多些善行,培育我們的美德,就好像我們加多些水下去。 到最後湯就會慢慢淡下來。其實他的鹽,他的咸是沒有少到的,只是我們多了善行,加多了水下去。所以過去的錯誤就作為老師去學習,提醒我們不要再犯。
當下我們就是好好地去改過自身,不再犯,做多些善事。那樣的話,譬如我們今天做好自己,今天有持戒,由今天開始不再犯錯。那今天就成為了明天的過去,一日一日地持續持戒,沒有犯錯下去。那樣我們就是有好的過去,而不好的過去,變成很遙遠了,已經和我們隔得很遠了。
所以我們在當下開始有這些布施,持戒和禪修,我們就會有好的記憶,好的回憶。那樣就會讓我們有好的感覺。但如果我們不去做這些善行的話,我們這些好的記憶,好的感覺是不會有的。所以過去已經犯錯了,犯戒了,就由它,不需要再想起它。我們只需要做好目前的東西。由今起到未來,我們做好它。尤其是我們所做的犯錯犯戒有多少? 我們所做的善行要更加多。
好像阿贊我,我在出家前都有做許多壞事。五戒每一條戒都犯完,如果佛陀說十戒,我都犯齊了。
我16歲的時候就好叛逆的,由16到20歲這五年時間很叛逆。當我出家之後,我看回頭,看見許多壞事,犯了許多戒行。所以我決心要改過,做多些善事。就是努力依照出家人的戒,法,這樣去修行修持。決心這樣去提升這些美德。
阿贊從20歲就出家了。到現在39歲,已經出家了19年。下年就是20年了。所以當看回過去,已經不再怕了,因為已經持續行善種福修行很長時間了,20年了。而那些壞事就好像很久以前的事了。當我新出家的時候,就會很怕,因為覺得出家前所做的惡業很近我--無論是對父母所做,對身邊的人所做的壞事惡業。
那些惡業好像一直要爬過來,要追過來,覺得很近。當一直累積這些善行下去,不是說惡業就會抵消,或者消除。這些惡業是不能夠消除的。而是透過累積各種的善行善業。這個善業的力量會更加強大。那些惡業就好像沒有力量那樣來到
所以佛教裡面是沒有消業的方法。業是不能消除的,不能用任何方法將它抵消的。我們所做的什麼善惡業,到最後的果報我們要承受的,那已經成為了我們的歷史。所以佛陀是教導我們,已經做了的惡業,停止去做它,不斷累積,做多些善業之後,這些善業用來蓋住這些惡業。接著另到這個善業越來越有力量,來戰勝這些所做的惡業。
所以每個人不多不少,過去都有做惡業過來。如果所做的惡業未至於去到無間業,我們都可以行善,透過這些善業讓我們投生人天。
聽過五無間業嗎?如果犯了的話,就怎樣做都好,死了之後都不能夠投生人天,或今生證得涅槃。但如果我們沒有犯這五無間業的話,那我們都可以透過行善止惡修行去到成就人天,證到涅槃的。
五重業第一就是殺父。誰有殺父?所以如果沒有殺過父親的話,還是可以行善去到涅槃,人天的。
第二重業,就是殺母。如果我們沒有殺過我們的媽媽的話,就可以行善去到天界,去到證到涅槃的。
第三就是殺阿羅漢。誰有殺過出家人? 應該普通的出家人都沒有殺過,所以阿羅漢都沒有殺過。如果誰是殺了阿羅漢,都是關閉了天界涅槃之道。但如果沒有的話,都可以透過善業行善去到天界涅槃。
第四就是傷害佛陀,出佛身血。就算是一丁點,都不能夠去到天界涅槃的。因為佛陀對這個世間有很大的恩德。那在這個年代,佛陀已經涅槃了。有些人去破壞佛像,破壞舍利塔,這個亦都比較傾向於重要,無間業。這些都是禁止了去到天界涅槃的。我們不要破壞佛像舍利塔。因為我們去拜,供奉,頂禮,都是可以投生到天界。誰憶念這些善行,都是可以讓他們證到涅槃。當我們去破壞這些東西,就好像在障礙別人,在阻著別人去天界涅槃的路。就等於障礙自己進入天界涅槃的這條路。
另外就是分裂僧團。我們不要有意去製造讓僧團之間分裂,爭吵。這個也是屬於五無間業其中一個。
所以過去有時雖然有犯五戒,但沒有犯過五重業的話。我們都是能夠改善自己,持好這些戒行,五戒,去投生到天界,去證到涅槃的。已經過去的事,就將它丟下。我們最重要在當下好好重整自己,好好改善自己。
昨天聖誕已經過去了,現在是新的一天,我們就好像重新地過一個新的生命。就是從今天開始有收到利潤。我們行善,已經得到一個利潤了。那新的一年有365日,我們能夠收穫利潤有多少天? 一年裡面。其實這個是看我們自己的。如果我們可以守護好身口意的話,我們就是有這個利潤。如果我們不守好它,就會蝕本。這些是沒有人可以來作弄我們的
<How to remedy past bad kamma?>
Question: How can we remedy our previous bad actions?
Ajahn Golf: First, we must accept that we have broken precepts and made mistakes; and we cannot go back and change them, but we can use them as teachers to guide us and compare ourselves to the Buddha's teachings to understand that we have made errors.
Then we make a fresh determination with good intention that from now on, we will strive not to break precepts. We resolve not to break precepts again and not to add to our mistakes. This is like making soup - if we've added too much salt, the salt represents our mistakes. If we continue breaking precepts and making mistakes, the soup will only get saltier. But if we stop making mistakes and do more good deeds, cultivating our virtues, it's like adding more water. Eventually, the soup will gradually become less salty. The salt (our past mistakes) hasn't decreased, but we've added more good deeds, like adding more water.
In the present moment, we should focus on correcting ourselves, not repeating making more mistakes, and doing more good deeds. For example, if we keep our precepts well today and start avoiding mistakes, today becomes tomorrow's past. Day by day, continuing to keep precepts without breaking them, we create a good past, while the unwholesome past becomes distant, far removed from us.
So, when we begin practicing generosity, maintaining precepts, and meditation in the present, we create good memories and positive feelings. But if we don't perform these wholesome actions, we won't have these good memories and feelings. Therefore, regarding past mistakes and broken precepts, let them be - we don't need to dwell on them. We only need to do well in the present. From now into the future, we do our best. Especially considering how many mistakes we've made; our good deeds should be even more numerous.
Like myself, before becoming a monk, I committed many bad deeds. I broke each of the five precepts. If the Buddha had outlined ten precepts, I would have broken those too.
I was very rebellious from the age of 16 to 20. After I became a monk, I looked back and saw many wrongdoings and broken precepts. So, I determined to change and do more good deeds. I strived to follow the monastic precepts and Dhamma in my practice, determined to develop these virtues.
I ordained at 20 years old. Now I'm 39, having been a monk for 19 years. Next year will be 20 years. Looking back now, I'm no longer afraid because I've been continuously doing good deeds and cultivating merit for a long time - 20 years. Those bad deeds seem like they happened very long ago. When I first ordained, I was very afraid because I felt the bad kamma I had created was very close to me - whether it was towards my parents or others around me.
That bad kamma felt like it was always crawling towards me, chasing me, feeling very close. When we continue accumulating good deeds, it's not that bad kamma is cancelled out or eliminated. This bad kamma cannot be eliminated. But through accumulating various good deeds and merit, the power of this good kamma becomes stronger. That bad kamma then seems to lose its power.
In Buddhism, there is no method to eliminate kamma. Kamma cannot be eliminated or cancelled out by any method. Whatever good or bad kamma we've done, we must ultimately bear its results - it has become our history. The Buddha taught us that for bad deeds already done, stop doing them, don't continue accumulating them, and do more good deeds to cover over the bad kamma. Then let this good kamma grow stronger and stronger to overcome the bad deeds done.
Everyone, to some extent, has committed bad actions in the past. If the bad kamma done hasn't reached the level of the Five Heinous crimes, we can still do good deeds and through these good deeds be reborn in human or heavenly realms.
Have you heard of the Five Heinous Crimes? If committed, no matter what good you do, after death you cannot be reborn in human or heavenly realms, nor attain Nibbāna in this life. But if we haven't committed these Five Heinous Crimes, we can still achieve human or heavenly rebirth and realize Nibbāna through doing good and avoiding evil.
The first heinous act is killing one's father. Who has killed their father? If you haven't killed your father, you can still do good deeds to reach Nibbāna or heavenly realms.
The second is killing one's mother. If we haven't killed our mother, we can still do good deeds to reach heavenly realms and attain Nibbāna.
The third is killing an Arahant. Who has killed a monk? Probably no one has killed even ordinary monks, so neither have we killed the Arhats. If someone kills an Arahant, they close the door to heavenly realms and Nibbāna. But if we haven't done this, we can still reach these through good deeds.
The fourth is drawing a Buddha's blood with malicious intent, even a tiny amount. This blocks the path to heavenly realms and Nibbāna because the Buddha has great merit for this world.
In this era, the Buddha has already entered Nibbāna. Some people who destroy Buddha images or stupas - this also tends toward being a heinous act. These actions block the path to heavenly realms and Nibbāna. We shouldn't destroy Buddha images or stupas. By paying respects and making offerings, we can be reborn in heavenly realms. Those who remember these good deeds can attain Nibbāna. When we destroy these objects, it's like obstructing others' path to heavenly realms and Nibbāna, which also blocks our own path.
The fifth is causing a schism in the Sangha. We shouldn't intentionally create division or conflict within the Sangha. This is also one of the Five Heinous Crimes.
So even though we may have broken the five precepts in the past, if we haven't committed the Five Heinous Crimes, we can still improve ourselves, keep the five precepts well, and be reborn in heavenly realms or attain Nibbāna. Let go of past events. What's most important is to reorganize and improve ourselves in the present.
Christmas yesterday is already gone, today is a new day, and we're like starting a new life. From today, we've already received profit through doing good deeds. In the new year with 365 days, how many days can we profit? Throughout the year, it really depends on ourselves. If we can safeguard our body, speech, and mind well, we will have this profit. If we don't guard them well, we will lose. No one else can manipulate this for us.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26-12-2024 @The Hong Kong Buddhist Association Chan Ma Mee York Memorial Camp, Hong Kong.
摘錄自 Excerpted from <1:08:55 :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333414324317763
《世上最難的工作》
【最難的工作】
最困難的工作就是去管治這顆心。
這顆心是這個世界中最快速的,
而且是沒有任何機器可以捉得住的(心),除了正念之外;
所以我們必須要建立可以捉住心的正念。
如果我們還未建立起這個正念,就無法捉住心,見不到這個心;
如果我們還未能夠捉住這個心,那麼我們就不能夠用這個心去處理煩惱,解決內心的痛苦;
所以一個很重要的佛法,很有幫助性質的佛法,就是正念。
【正念】
我們常常聽到正念正念。 明白什麼是正念嗎?
正念就是我們能夠覺知自身,就是有這個覺知不斷在我們內在,在我們自身那裡;
無論我們這個身體任何姿態,威儀動作,移動,我們都有覺知於這個身體。
這個就是我們知道自己的身業,身體的行為;
這個正念能夠一直知道自己的身體處於的狀態,包括我們在說話;
知道自己所說的,這個就是知道自己的口業;
當我們知道自己在說話,這就是有正念在口業。
另外有正念於自己的思想念頭。就是知道自己的意業,知道自己當下的念頭。
簡單些來說,正念就是知道這個身口意。這種覺知自身的正念,讓覺知一直維持下去,這個就是正念的連續,不是突然之間停了一下、停了一下。
所以我們看到現在普遍大眾,很缺乏持續的正念,所以他們的定力都是很短的;
不能夠長期專注在一樣東西。
好像我們看到現在的人,無論是看書,還是在網絡上製造的影片,都是很短的;
不超過一分鐘, 或者寫的東西不超過八句,這是因為人類的專注力很短。
心這樣的行為,當心更快地生起情緒,如果正念不能及時,心便會執著黏著情緒,令煩惱也很快速生起。
就好像我一開始說,我們的心是很快速的。當我們的心接觸到任何的事情,升起的情緒都是很快速地變化,有很多快速的情緒變化;就好像我們一接觸到任何東西,就很容易引起火災。
【每個人都應該擁有的快樂—禪定之樂】
所以我們禪修是為了建立正念,令到我們的正念比之前更加好。為了我們的心能夠有正念,及時知道自己的情緒心境。當我們能夠及時知道心境,內心的狀態,我們就能夠改善、轉變這個心境,內心的情緒。所以我們禪修,譬喻訓練這個定力,讓心長時間維繫在一個業處,例如呼吸,讓心不斷持續覺知這個呼吸出入。或者不斷默念buddho buddho ,給這個心長時間維繫在buddho 那裡。那當時間久了,心就慢慢會專注,升起專注力,定力。當我們的心一心地覺知業處,知道得久了後,心就變成一心。一心就是定力,這時心就會平靜安定。
心境就會升起快樂。這個就是我們自己找快樂給自己,而不需要依靠外界任何的物質任何事物。這種快樂是佛陀教導我們要去爭取,要去找的。
其實,如果我們有觀察到,我們所有的痛苦是來自於我們的思想造作。想這樣那樣,想到我們的心不懂得去放下它,放下執著。這種執著越想就越痛苦。
直到我們能夠停止這種思想繼續的造作下去,讓到這種思想能夠壓制下來,平息下來。即是我們修這個定,讓心定下來,那麼我們就會體現到內心的快樂,心境的快樂。就好比喻為一個摩托車,我們的思想一直想下去,就像機器一直在轉動,轉動下去,這個機器就會變得很熱。
這個心如果常常想許多東西,長時間想下去,就會這樣灼熱。
當我們將這個轉動機器的按鈕關閉,這個機器就會恢復清涼,那個熱道就會慢慢涼回來。
同樣地,我們的心因為思想的造作,情緒的起伏而很灼熱很難受。但當我們慢慢修定,讓它平息,它就會慢慢清涼起來。所以內心這種平靜和清涼,這個是每個人都需要的。無論任何的性別,任何的年齡。
無論是大人,年輕人,男女,出家人在家人,每個人都必須要內心的平靜和清涼。每個人都是為了找到內心的快樂。在這個世間,他們在追尋快樂,但沒有人比得上在佛教之中禪修,這樣得到真正的快樂。
"The Hardest Task in the World"
[The Hardest Task]
The most difficult task is to govern this mind.
This mind is the fastest in this world.
Moreover, there is no machine that can catch this mind, except for mindfulness (sati).
So we must establish the mindfulness that can catch the mind.
If we have not established this mindfulness, we cannot catch this mind and cannot see this mind.
If we cannot catch this mind, then we cannot use this mind to deal with defilements and solve inner suffering.
Thus, a very important teaching of the Buddha, which is very helpful, is mindfulness.
[Mindfulness]
We often hear about mindfulness. Do we understand what it is?
Mindfulness is our ability to be aware of ourselves, having this awareness continuously within us.
Regardless of any posture, demeanor, or movement of our body, we have awareness in this body.
This is our awareness of our bodily kamma, our physical actions.
This mindfulness can always know the state of our body, including when we are speaking.
Knowing what we say is knowing our verbal kamma.
When we know that we are speaking, this is having mindfulness in our verbal kamma.
Additionally, there is mindfulness that knows our thoughts, this is knowing our mental kamma, knowing our present thoughts.
Simply put, mindfulness is knowing this body, speech, and mind. This self-awareness should be maintained continuously, not stopping frequently.
So, we see that the people today generally lack mindfulness. Therefore, their concentration is very short.
They cannot focus on one thing for a long time.
For example, we see that nowadays, whether people are reading or watching videos on the internet, they are very brief. Not exceeding one minute. Or what they write does not exceed eight sentences; this is because human concentration is very short.
When our minds sink into this brief concentration, it also causes emotional fluctuations to become very rapid. If mindfulness is not timely, the mind will cling and attach to emotions, causing defilements to arise rapidly as well.
Just like I said at the beginning, our minds are very quick. When our mind contacts anything, changes occur rapidly with many emotional variations. It's like we easily catch fire whenever we contact anything.
[The Happiness Everyone Should Have—The Joy of Meditation]
So we meditate to establish mindfulness, making our mindfulness better than before. This allows our mind to be aware of our emotions and mental states in real-time. When we can immediately know our mental state and inner conditions, we can improve and transform our emotional state. So we meditate, metaphorically training this concentration, allowing the mind to maintain for a long time on one object, such as breathing, allowing the mind to continuously be aware of this breath. Or continuously reciting "buddho buddho," keeping the mind focused on "buddho." Then, over time, the mind will gradually focus, generating concentration and stillness. When our mind is singularly aware of the meditation object for an extended period, it becomes one-pointed. This one-pointedness is concentration, and at this time the mind becomes peaceful and stable.
A peaceful mental state arises. This is finding happiness by ourselves, without relying on any external material things. This kind of happiness is what the Buddha teaches us to strive for and seek.
In fact, if we observe, all our suffering comes from our thoughts, thinking this and that, and our minds not knowing how to let go, letting go of attachment. The more we think with this attachment, the more suffering there is. Until we can stop this continuous thought process, allowing these thoughts to be suppressed and calmed, that is develop concentration to settle the mind, then we will experience inner happiness, the happiness of the mind. It can be likened to a motor; our thoughts keep going, like a machine that keeps running, and this machine will become very hot.
If this mind constantly thinks of many things for a long time, it will become burning hot.
When we turn off the button of this running machine, the machine will return to being cool, and that heat will gradually cool down.
Similarly, our minds become very hot and uncomfortable due to the workings of thoughts and emotional fluctuations. But when we gradually develop concentration and let it settle, it will gradually become cooler. Therefore, this inner peace and coolness is something everyone needs. Regardless of gender or age.
Whether adults or youth, male or female, monastics or laypeople, everyone needs inner peace and coolness. Everyone is in search of inner happiness. In this world, they seek happiness. But nothing compares to finding true happiness through Buddhist meditation.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26-12-2024 @The Hong Kong Buddhist Association Chan Ma Mee York Memorial Camp, Hong Kong.
摘錄自 Excerpted from: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333414324317763
《五戒十善業》
持戒是處理我們的身和口,做到無過患、無錯誤、無惡業、無罪過。
關於身體的戒行,簡單來說,就是不殺生戒。
不用這個身體去殺生,無論對象是大是小,像是蚊子、蟲,只要是有生命的,都不要殺死它們,我們可以用趕走它們的方法去防護。我們不要以為它們是很小的蟲,蚊子就能夠殺害它們。它們雖然小,但都是有生命的。我們都是有生命的。大家都愛惜自己的生命。所以大家不應該互相傷害。
接下來就是不偷盜戒。意思就是不用這個身體去做偷盜的行為。不是我們的財富和財物,別人沒有給我們的東西,我們不要以一顆偷盜的心去拿他的物件、財物。因為任何人都愛惜自己的財富,沒有任何人希望自己的財物因為不正規的原因而有所損失。如果我們損失財富,我們會傷心。他們損失財富,他們也會傷心。所以當我們偷取別人的財富的時候,就會造成他人身心難受。所以佛陀教導我們不要互相傷害,不要傷害其他人。
再來就是不邪淫戒。我們作為一個在家人,人類,我們還存在著貪欲、慾望。但是,我們需忠誠於自己的老公、老婆,維持一夫一妻,不在一夫一妻制度之外去尋找其他男女。比如說,我們已經有老婆、老公,我們還去找其他的男人、女人,這就是犯邪淫戒。或者,我們沒有家庭、沒有另一半,但是對方已經有另一半,我們去找他們,這也是是犯邪淫戒,都是不適當的行為。犯邪淫戒,就是破壞家庭,破壞自己、破壞別人的家庭,是具有很大的破壞力的。有強烈的淫欲,並實行出來的行為,這是畜生的行為。比如一些畜生,在交配時有很強烈的淫欲,它們不會去理會對象是誰地去實行。例如狗,它們不會理會對象是誰。所以,我們應該滿足于自己的伴侶。
接下來就是不飲酒戒,也就是我們不去沾那些會讓我們不清醒、失去正念、失去智慧的物品。就像剛才所說,通常我們的正念已經不夠持續、不夠好了,如果我們再去喝酒飲醉,我們再去損害我們的正念,正念就真的所剩無幾了。這會帶來很多的損害。我們看過飲醉的人會為社會帶來利益嗎?我們看到那些喝醉的人,他們的威儀會讓人覺得值得尊敬嗎?他們那種喝醉的行為很值得合掌頂禮嗎?如果阿贊醉著來坐著,值得大家來頂禮嗎?如果大家看到我們三位師父醉著來教你們佛法,可能你們就會收拾東西離開了。所以,佛陀教導我們戒除這些。這些飲品不是我們生命所需的,也不是必須的。它會對身體和生命帶來傷害。當我們對這些酒、毒品上癮,就會浪費金錢,又會損害我們的工作。醉了之後,也做得出惡行、任何不好的行為。
所以我們以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和不飲酒作為我們的框架。我們不要離開這個框架。作為生命的框架。這些是屬於身體的戒行。
我們還需要語言上的戒行。
關於語言上的戒行。第一,我們不要說妄語、說謊。這個是很重要的。通常說謊,都是為了隱藏自己的惡行。說謊,亦都是為了得到別人的利益。通常我們說的謊,都是因為我們的行為是不正確、不好的。所以我們才要說謊去隱藏它。如果我們所做的行為是正確、正當的,就沒有說謊的必要。佛陀有開示到:如果一個人敢於說謊的話,“他不敢做其他惡行” 這件事是不存在的。只要他敢於說謊,他就敢於做其他的壞事。因為他可以用謊話來隱藏、遮蔽其他所有的罪行。
接著就是不離間、不兩舌。不說讓別人的心受創傷的話,不破壞別人的關係,不說會分裂別人的團結的話。就算是真實的,只要會令到別人分裂,都不應該說。
再來就是不說粗語、惡語,也就是不說粗口,說那些沒禮貌、沒文化的東西。
最後就是不閒雜語,就是不說沒有意義的廢話。這是為了不讓我們的心被一大堆無益、無聊的說話耽擱。
這些就是關於語言的戒。不離間,不說謊,不粗語,不閒雜語。
如果我們這樣持守,就是善業,就是五戒十善業中的身口部份。
我們持戒就能夠戒除這些惡行,就像是幫我們關閉仇怨之門。持戒可以讓我們再投生為人類。如果我們持戒的話,就可以做回人類。持戒讓我們擁有成為人類的道德和條件。但如果我們沒有戒德的話,我們死後就不能夠再做人,因為沒有人類的基本道德和戒行。到時就會墮落到餓鬼、畜生、阿修羅、地獄道裡受苦。
(Ajahn Golf 在12-12-2023 關於意戒的開示:這個意有三種。一就是不貪,不想著得到別人的東西。不想貪取別人的東西。第二就是不嗔。我們是有嗔心,但這裡不嗔的意思是不怨恨,不去想報仇、不去想傷害的那種嗔心。第三就是不癡。我們也有癡。但這個不癡是指沒有離開如法的見解。)
The Five Precepts and the Ten Wholesome Deeds
Observing the precepts is about regulating our body and speech to ensure they are free from faults, errors, unwholesome actions, and wrongdoing.
One of the precepts related to the body is the precept of not killing. We should not use our body to take life, regardless of whether the being is large or small, such as mosquitoes or insects. Any living creature should not be killed; instead, we can drive them away as a means of protection. We should not think that just because they are small, like insects or mosquitoes, it is acceptable to kill them. Although they are small, they are living beings, just as we are. All beings cherish their own lives, so we should not harm one another.
Next is the precept of not stealing. This means we should not use our body to engage in acts of theft. We should not take wealth or possessions that do not belong to us or have not been given to us, driven by a mind intent on stealing. Everyone cherishes their wealth, and no one wishes for their belongings to be lost due to improper reasons. If we lose our wealth, we feel sad. Similarly, when others lose their wealth, they feel sad. Therefore, when we take others’ wealth, it causes them physical and mental distress. This is why the Buddha taught us not to harm one another and not to harm others.
Next is the precept of not committing sexual misconduct. As householders and humans, we still possess greed and desire. However, we must remain loyal to our spouse, maintaining a monogamous relationship and not seeking other men or women outside this bond. For example, if we already have a wife or husband but still seek other men or women, we are breaking the precept of sexual misconduct. Alternatively, if we are single but the other person already has a partner, pursuing them would also constitute sexual misconduct. These are inappropriate actions. Breaking the precept of sexual misconduct destroys families, including our own and others’. It is extremely destructive. To possess strong sexual desire and act upon it is animalistic behavior. For instance, some animals, during mating, exhibit intense lust and act indiscriminately without regard for their partners. Dogs, for example, do not consider who their mate is. Therefore, we should be satisfied with our own partner.
Next is the precept of not consuming intoxicants, meaning we should avoid substances that impair our clarity, mindfulness, and wisdom. As mentioned earlier, our mindfulness is already not strong or consistent. If we consume intoxicants and further damage our mindfulness, it will be nearly nonexistent. This brings about many harms. Have we ever seen an intoxicated person bring benefit to society? Do intoxicated people exhibit conduct that earns respect? Are their drunken behaviors worthy of reverence? Imagine if Ajahn appeared intoxicated before you—would you find me worthy of veneration? If you saw three drunken monks teaching the Dhamma, you would probably pack up and leave. This is why the Buddha taught us to abstain from these substances. Intoxicating drinks are neither necessary for our life nor essential. They harm our body and life. When we become addicted to alcohol or drugs, we waste money and damage our work. Once intoxicated, people can commit evil deeds and engage in all sorts of unwholesome actions.
Therefore, we take not killing, not stealing, not committing sexual misconduct, and not consuming intoxicants as our framework. We must not stray from this framework. This serves as the framework for life. These are the precepts related to the body.
We also need precepts related to speech.
For the precepts related to speech, the first is to abstain from false speech and lies. This is very important. Lying is usually done to conceal one’s unwholesome actions or to gain personal benefit. Most lies are told because our actions are incorrect or improper, leading us to lie to cover them up. If our actions were proper and righteous, there would be no need to lie. The Buddha taught that if someone dares to lie, it is impossible for them to refrain from committing other unwholesome actions. As long as one dares to lie, they are capable of committing other evil deeds because lies can be used to conceal or mask all other wrongdoing.
Next is abstaining from divisive speech and double-tongued speech. We should not speak words that hurt others’ hearts, disrupt their relationships, or cause divisions. Even if what we say is true, if it causes division, we should not say it.
Then there is abstaining from harsh speech or abusive language, which means refraining from vulgar, impolite, or uncultured speech.
Finally, there is abstaining from idle chatter, which means not speaking meaningless and trivial words. This prevents our minds from being burdened with a heap of useless and unproductive talk.
These are the precepts related to speech: no divisive speech, no lying, no harsh speech, and no idle chatter.
If we observe these precepts, we cultivate wholesome deeds, which form the body and speech aspects of the Five Precepts and Ten Wholesome Deeds. By observing the precepts, we eliminate unwholesome actions, just as if we were closing the door to hostility and resentment. Observing precepts allows us to be reborn as humans. Precepts provide the moral foundation and conditions necessary to be human. However, if we lack precepts, we cannot be reborn as humans after death, as we do not possess the basic morality and precepts of humanity. In such cases, we will fall into the realms of hungry ghosts, animals, asuras, or hell, where we will endure suffering.
(Ajahn Golf’s discourse on the precepts of the mind, 12-12-2023: There are three aspects of the mind. The first is non-greed—not coveting or seeking to possess others’ belongings. The second is non-ill-will. Although we have anger, here non-ill-will means not harboring resentment or thoughts of revenge and harm. The third is non-delusion. While we do have ignorance, non-delusion here refers to maintaining right views and not deviating from the Dhamma.)
---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26-12-2024 @The Hong Kong Buddhist Association Chan Ma Mee York Memorial Camp, Hong Kong.
摘錄自 Excert from <44:32 :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333414324317763
《佛陀的教導是不會過時的》
佛陀教導的法,是沒有任何時間限制的。無論是什麼時代,它都是及時的、不會落後的。只要我們的心還有這個覺知、知道、有這個痛苦的話,它都會被需要。
佛陀教導的都是人類內心必須要的東西。因為這個心還會一直用下去,會長久地運用下去。而這個身體只是用到今生而已。用到它死後便不能再用到它。但是這個心是不會老的,是不會死的,是不會痛的。當這個身體死亡、敗壞的時候,這個心就會轉移輪迴到新的身世,新的身體,但是這個心本身是沒有改變到的。
有些人遇到問題時,就用自殺來結束問題。但是自殺只是殺死這個身體,他內心的問題依然是未結束的。所以,當這個心不死的時候,心就會帶著這個問題去輪迴。
就像我們的性格,我們是無法將我們的性格給扔出去的。
今天我們有什麼樣的性格,明天我們的性格還是一樣的。
但是,外在的東西我們是可以改變、變換的。例如這件衣服,我們是可以改變的。或是住的地方,我們也可以轉換、可以搬家、或住其他的屋子。甚至是這個身體,我們也可以做美容手術。但是,這個心是不能轉換的。
這個心,內心的性格不可以說轉換就轉變到的。如果我們不自己去改變不好的性格、身口意行為的話,是不能讓它轉變的。
所以當我們有不好的身口意性格的時候,我們不要去期待之後就會快樂,明年就會快樂、下一生就會快樂。如果我們不能夠改善、處理內心的問題,無論我們未來去到哪個年代,去到哪一個身世,都是一樣的。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如果我們要快樂的話,就是要從自身開始,修好自身,從這個心開始。
The Teachings of the Buddha Are Timeless
The Dhamma taught by the Buddha is not bound by any timeframe. Regardless of the era, it remains timely and never outdated. As long as our hearts are still capable of awareness, of knowing, and as long as there is suffering, the Buddha’s teachings will always be needed.
What the Buddha taught is what the human heart truly needs. This heart will continue to be used for a long time, far beyond the lifespan of the body. The body is only useful in this lifetime; once it dies, it can no longer serve us. However, the heart does not age, does not die, and does not experience pain. When the body dies and decays, the heart moves on, carrying itself into a new cycle of existence, into a new body, but the essence of the heart itself remains unchanged.
Some people, when faced with problems, think that suicide will end their suffering. However, suicide merely ends the life of the body; the problems within the heart remain unresolved. Since the heart does not die, it carries these unresolved issues into the next existence.
For instance, our personality cannot simply be discarded.
The personality we have today will remain the same tomorrow.
On the other hand, external things can be changed. For example, we can change the clothes we wear. We can change the house we live in by moving to a new one. Even this body can be altered through cosmetic surgery. But the heart cannot be swapped out or replaced.
The heart, and its intrinsic tendencies, cannot be changed just by wishing it so. If we do not make an effort to improve negative tendencies, or to purify our actions, speech, and thoughts, the heart will remain the same.
Therefore, when we have harmful tendencies in our actions, speech, or thoughts, we shouldn’t think that happiness will come later—next year, or even in the next life. If we do not address and resolve the issues within our heart, no matter what era we live in or what form we take in future lives, the same problems will persist.
Thus, if we want to find happiness, it must begin within ourselves. Happiness starts with cultivating and improving our own heart.
---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26-12-2024 @The Hong Kong Buddhist Association Chan Ma Mee York Memorial Camp, Hong Kong.
摘錄自 excerpt from: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333414324317763
#三思而后行
#ThinkTwiceBeforeActing
#佛法治愈心灵
#healingwithdhamma
“…我们修善,是为了自己的心灵。
无论在哪座寺庙、跟随哪位大师父,
或者以哪种方式修行,
这些善行都会归入我们心灵的账户。
就像我们去投资做生意,
无论投资哪家公司、在哪里做买卖,
最终的的利润将归我们投资者所有。
但佛陀提醒我们要谨慎选择,仔细考虑。
就像投资要选择稳健的公司,
做生意时也要找合适的地点。
否则,将血本无归,本金利润尽失。
在佛教中修习佛法,亦是如此。
我们去哪座寺庙,要好好思索;
我们做什么功德,要仔细思虑;
我们去听闻佛法,要认真思维;
我们去修习禅定,要细心思量。
寺庙看似相同,但又不完全相同;
僧侣看似相同,但又不完全相同;
佛法看似相同,但又不完全相同;
做功德看似相同,但获得的功德又不完全相同。
佛陀教导我们说,要‘如理作意’,
即:在做决策前,应三思而后行…”
“...We do the good deeds to improve our mind. Regardless at any temple, with any master, or in any way, the good deeds of action go into the account of our mind.
It is similar when we invest in a business. No matter which company the investor invests or trades, the profit will eventually goes to the investor.
However, the Lord Buddha advised us to think and choose carefully. Just like in doing a business. We need to select a good company and right location to operate the business. If we don’t, we may lose everything — the capital and profit.
The same principle applies to Buddhism. We must think thoroughly which temple to visit and what merits to be made. It is the same when we listen to the dhamma and practice the meditation.
All temples, monks and dhamma seem looking similar, but in fact, they are not exactly the same. Even a similar type of merit could give different results.
As The Lord Buddha taught: ‘Wise Reflection’ (Yoniso Manasikāra) - think twice before acting.…”
•••••••••••••••••••••••••••••••••••••••••••
Phra Ajahn Surawut (Golf) Khemachitto
Wat Pa Anuttaro, Sri Bunruang District,
Nong Bua Lamphu Province, Thailand.
當心受到情緒影響的時候,我們就會呈現一些動作出來,會給自己或其他人造成不必要的麻煩,也讓自己變得很煩躁很暴躁的一個人,每個人都不想變成一個壞人的,每個人都想讓心平靜下來、讓心愉快。
要成為一個心愉快自在的人,我們需要去訓練。
佛陀在經典上有講到,心一旦平靜下來,那麼快樂就會隨後而來。
When we are affected by emotions, we tend to exhibit certain behaviors that can cause unnecessary trouble for ourselves or others, making us irritable and aggressive. No one wants to become a bad person; everyone wants to find peace and joy in their hearts.
To become a person who is joyful and at ease, we need to train ourselves. The Buddha mentioned in the scriptures that once the mind is calm, happiness will follow.
——Ajahn Golf_SY開示
#正义何在
#WhereIsJustice
#佛法治愈心灵
#healingwithdhamma
“……这个世界上最公正就是业力。
如果我们理解并接受业力的真相,
我们就能更容易地放下痛苦。
我们每个人之所以出生,是因为过去的业力;
当下的生活,是我们正在造的新业;
未来,我们会感受到业力的结果。
因此,现在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一切,
其实是最公平的事情。
生命中遇到的好事、美好经历、好人,
都是我们曾经积累的福报和善业的结果。
而那些坏事、不好的人、以及负面的经历,
则是我们过去造作的不善业的果报。
这不是任何人的错,
无需责怪或指责他人。
一切皆源于我们自己曾造的业及其果报。
因此,我们的责任是理解业力,
如实接受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只能消极等待业果的降临。
另一方面,我们也能够创造新的善业。
从今天开始直到生命终结,
我们可以通过身、口、意造作善业。
我们可以选择人生的方向,
为自己选择美好的事物,
决定今生和来世的结果。
一切都取决于我们是否慎重选择并用心行善。
让我们在此生中,在当下,作出明智的选择,
不辜负这一世得以为人,
遇见佛法的珍贵机会……”
-阿赞高尔夫
“...The most just thing in this world is kamma.
If we understand and accept the truth of kamma,
we can more easily let go of suffering.
The reason each of us is born is due to past kamma;
our current life is the new kamma we are creating;
in the future, we will experience the results of our karma.
Therefore, everything happening to us now
is actually the fairest thing.
The good things, beautiful experiences, and good people we encounter in life
are the results of the merits and good karma we have accumulated.
Conversely, the bad things, unpleasant people, and negative experiences
are the consequences of the unwholesome karma we created in the past.
This is not anyone's fault,
and there is no need to blame or criticize others.
Everything stems from the kamma we have created and its results.
Thus, our responsibility is to understand kamma,
to accept what happens to us as it is,
but this does not mean we can only passively wait for the results of our kamma.
On the other hand, we can also create new good kamma.
From today until the end of our lives,
we can create good kamma through our body, speech, and mind.
We can choose the direction of our lives,
select good things for ourselves,
and determine the outcomes of this life and the next.
Everything depends on whether we choose wisely and act with intention to do good.
Let us make wise choices in this life, in the present moment,
and not waste this opportunity to be human
and encounter the precious teachings of the Buddha…”
#纪念教师节
#Teacher’sDayReflection
#佛法治愈心灵
#HealingwithDhamma
“……教师节,是我们应当铭记和思念的日子,
思念所有老师的恩德,
他们对我们的生命和心灵有深远的影响,
从过去至今,一直滋养着我们。
佛教徒的伟大导师是佛陀,
佛陀教导四圣谛,关于善恶报应的真理,
引导众生脱离苦海,
佛陀是天人师、世间导师。
我们的第一任老师是父母,
他们教我们站立、行走、坐卧、饮食、言行,
以无私的爱和慈悲,
无所求地教导我们一切。
世俗的老师,是那些教授我们知识技能的老师,
他们教我们读书写字,背诵记忆,
赋予我们各种知识和能力,
以帮助我们提升和发展自己的生活。
法上的老师,是出家僧侣和师长,
他们教导戒律与道德,教授心的修养,
教我们熄灭烦恼和痛苦的火焰,
引领我们达到真正的出世间之乐。
所有这些老师对我们恩重如山,
我们应当思念他们的恩德并报答,
通过遵循他们的教导,
守护好我们的身口意,
成为有道德的好人,
使自己和他人受益。
如此,我们才可以自豪地说,
我们是有老师的学生……”
“…..Teacher’s Day is a day for us to remember and honor
the gratitude we have to our teachers,
who have greatly influenced our lives and minds,
from the past to the present.
The supreme teacher of Buddhists is the Buddha,
who taught the Four Noble Truths and the reality of good and evil,
guiding beings out of suffering.
The Buddha is the teacher of both gods and humans.
Our first teachers are our parents,
who taught us to stand, walk, sit, lie down, eat, drink, speak, and act,
teaching us everything with love and compassion,
expecting nothing in return.
Worldly teachers are those who teach us various subjects,
helping us to read, write, memorize, and learn,
imparting knowledge and skills,
which we use to improve our lives.
Spiritual teachers are the monks and elder mentors,
who teach us morality and mental discipline,
helping us extinguish the fires of defilements and suffering,
and guiding us to the true transcendental happiness.
These teachers have greatly benefitted us,
and we should remember their kindness and repay it,
by following their advice and teachings,
keeping our body, speech, and mind pure,
becoming virtuous people who benefit both ourselves and others.
In this way, we can proudly say,
that we are students with worthy teachers……”
—————————
Phra Ajahn Surawut (Golf) Khemachitto
Wat Pa Anuttaro, Sri Bunruang District,
Nong Bua Lamphu Province, Thailand.
更多關於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https://www.knownsee.com/%E5%A4%A7%E5%B8%AB%E7%88%B6-masters/%E6%B3%B0%E5%9C%8B-thailand/ajahn-golf
“……好人心怀善念,行善容易;
坏人心怀恶念,作恶容易。
譬如苍蝇,专注于吃粪便;
而蜜蜂则专注于采花蜜。
苍蝇吃粪便和垃圾,飞得低,不费力;
蜜蜂采花蜜,飞得远,飞得高,需要费力。
行善如同蜜蜂采蜜,需要信仰、努力和智慧,
而作恶如苍蝇食粪,轻而易举,不需抵抗,是烦恼的习惯。
苍蝇吃粪后传播疾病和污秽;
蜜蜂采花后变成有益的蜂蜜。
坏人作恶害己,还扰乱社会;
好人行善利己,又惠及他人。
作为人类,我们该选择怎样的生活方式?
是像蜜蜂一样行善,造福他人,
还是像苍蝇一样作恶,只带来祸害?
选择权在自己,每个人都有自由。
每个人都拥有心的自由,各自为各自责……”
“…..Good people are dedicated to doing good; doing good is easy for them.
Evil people are dedicated to doing evil; doing evil is easy for them.
It’s like flies, which are dedicated to feeding on feces;
while bees are dedicated to gathering nectar from flowers.
Flies eat feces and garbage, fly low without much effort;
bees gather nectar, fly far and high, requiring great effort.
Doing good is like the bee gathering nectar; it requires faith, perseverance, and wisdom.
Doing evil is as easy as the fly feeding on feces; no resistance is needed, as it is the habit of defilements.
After flies eat feces, they spread disease and filth;
after bees gather nectar, they produce beneficial honey.
Evil people harm themselves and disturb society;
good people benefit themselves and others.
As humans, what kind of life should we choose?
Should we do good and be beneficial like bees,
or do evil and bring harm like flies?
The choice is ours; everyone must act for themselves.
Everyone has the freedom of mind, each responsible for their own……”
—————————
Phra Ajahn Surawut (Golf) Khemachitto
Wat Pa Anuttaro, Sri Bunruang District,
Nong Bua Lamphu Province, Thailand.
《學會疼愛自己》
誰疼愛自己的話,就應該去行善,懂得守護自己的心。
當我們生氣的時候,生氣是我們自己生氣的
當我們快樂的時候,也是我們自己去快樂的
不去責怪他人。
當我們苦的時候,都是我們自己苦而已;沒有人會令到我們苦的
如果我們懂得守護好我們的心,誰做些什麼,都不會影響到我們的心
所以希望大家將心拉回來,看回自己,疼愛自己。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Learn to Love Yourself"
Those who love themselves should practice doing good and learn to guard their hearts.
When we are angry, that anger comes from within us.
When we are happy, it is also our own happiness.
We should not blame others.
When we suffer, it is our own suffering; no one else causes us suffer.
If we understand how to protect our hearts, then what others do will not affect us.
Therefore, I hope everyone will pull their hearts back, reflect on themselves, and love themselves.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27-12-2024 @The Hong Kong Buddhist Association Chan Ma Mee York Memorial Camp, Hong Kong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482372531134582
《把握現在和未來》
過去的已經過去了,我們改變不到。
剩下的只有未來。一個人的人生好比喻為一支蠟燭
當我們點燃了蠟燭,它只會越來越短
希望大家趁死之前盡量做好它。
佛陀教導我們去惡修善,然後守好戒,守好我們的心。
那些在我們的心裡面不好的,我們應當清除它。
不好的就是我們的貪嗔癡。這些就快些去除它
好的就是(布施)持戒和禪修。
如果我們沒有累積這些善的東西,我們死了就沒價值
人就有這個本錢和價值去創造更多的利益
如果人生不懂得創造更多的價值,就代表我們的人生毫無意義
如果一個人不懂得創造更多的價值,他的人生就毫無意義,差過動物。因為動物死了之後,我們還可以拿他們的屍體當成食物。豬啊,牛啊,雞啊;死了之後我們還可以當成食物。人死了之後可以當成食物嗎?可以拿去賣嗎?
一個人死了之後,這個身體是毫無價值的
阿贊就希望大家盡快去行善,為自己創造更多的價值。
快些去累積我們的功德善業
不會浪費這生生為人,遇到佛教的機會。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Embrace the Present and the Future"
The past is gone, and we cannot change it.
What remains is only the future. A person's life can be likened to a candle.
When we light the candle, it only gets shorter.
I hope everyone makes the most of it before death comes.
The Buddha teaches us to abandon evil and cultivate good, to uphold the precepts, and to guard our hearts.
We should eliminate the negativity in our hearts. The negative aspects are our greed, aversion, and delusion. We should quickly remove them.
The positive aspects are generosity, keeping precepts, and meditation.
If we do not accumulate these good deeds, our lives will have no value when we die. Human have the capital and value to create more benefits.
If we do not know how to create more value in life, it means our lives are meaningless.
If a person does not understand how to create more value, their life is without meaning and worse than that of an animal. After animals die, we can still use their bodies for food—pigs, cows, chickens; after they die, they can still provide nourishment. But can we use a dead person’s body for food? Can we sell it?
Once a person dies, that body holds no value.
I hope everyone will quickly do good deeds and create more value for themselves.
Let’s accumulate our merits and good karma swiftly, and not waste this opportunity of being human and encountering Buddhism.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27-12-2024 @The Hong Kong Buddhist Association Chan Ma Mee York Memorial Camp, Hong Kong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482372531134582
《人生如演戲》
人生如戲,我們人就好比喻為在戲裡面的一個主角。
我們一出生,我們就是孩子主角
當我們長大一點,可能就變成在戲裡面的人妻或丈夫。
當年齡再大一些,我們就變為在戲劇裡的阿公阿婆
當我們上班的時候,我們就主演另外一個角色。
當我們回到家,我們就主演另外一個角色。
好像阿贊這樣,我現在就是主演一個出家人。
最終,每一個人拍戲都要 cut ~
每一個人的人生就好像一部戲那樣
在世間上的每一樣,就好像戲中的道具。當拍完戲,都帶不走
就好像一部戲那樣,都一樣有好壞兩個主角,兩個角色。所以在這一部戲,都有好壞兩個角色。在這部戲裡面,我們就演好的角色,不演壞的角色。
一部戲裡面,如果是壞的角色,在一部戲裡面通常都沒有好的結局。
如果是一個好的角色,在一部戲裡面就會有好的結局,就是happy ending
所以阿贊就希望大家明白,人生就好像一部戲而已,不需要太過serious ,不用太過傷心,不需要太在乎它,不需要太過傷心。
希望大家就試下轉變自己,在法上,比起在世間上認真些。
對於可以帶走的那些東西,我們就認真一些,即是布施,持戒和禪修。
由今天開始直到我們死的那天,我們剩下的這一段時間,我們可以得到多少的利益或是蝕住本地離去?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Life is Like a Play"
Life is like a play, and we can liken ourselves to the main character in a performance.
When we are born, we are the child protagonist.
As we grow a little older, we may become the wife or husband in the play.
As we age further, we transform into the grandparents in the drama.
When we go to work, we play another role.
When we return home, we take on yet another role.
For example, I am currently playing the role of a monk.
Ultimately, every performance has to end—cut!
Everyone's life is like a play.
Everything in this world is like props in a drama. When the play ends, we cannot take anything with us.
Just like in a movie, there are both good and bad characters. In this play, we should play the good role and not the bad one.
In a play, if a character is bad, they usually do not have a happy ending.
Conversely, a good character will often have a good ending—a happy ending.
So, I hope everyone understands that life is merely a play; there’s no need to take it too seriously, to be overly sad, or to care too much.
I hope everyone tries to change themselves, to be more serious about the Dharma than about worldly matters.
For those things we can take with us, such as generosity, keeping precepts, and meditation, let’s take them seriously.
From today until the day we die, in the remaining time we have, how much benefit can we accumulate, or will we leave with losses?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27-12-2024 @The Hong Kong Buddhist Association Chan Ma Mee York Memorial Camp, Hong Kong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482372531134582
《獨自來獨自走》
當我們來到這個世間,我們是一個人來到這個世間。當我們離去的時候,我們也是一個人離開。我們什麼都帶不走
比如說,如果兩個很相愛的人,你邀請他們一起去死,他們會嗎?(笑)
沒有一個人會願意陪我們一起去死的。
當我們行善,我們得到這個快樂,也是只有我們一個人知道而已。
我們所造的業,所帶來的成果。當它呈現出來的時候,只有我們一個人知道的
就好比喻為,當我們真的很苦的時候,我們和另外一個人,無論我們怎樣和他說,怎樣傾訴,他們都不會明白我的感受。
業力的果報,只有我們自己一個人承受而已。
阿贊想給大家知道,所有我們的事情都只有我們自己一個人知道的。我們不需要將我們的身和心交給其他人。
如果我們將這個心去依靠另外一些人,就會讓我們越來越苦。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Coming Alone, Leaving Alone"
When we come into this world, we come as individuals. When we leave, we also leave as individuals. We take nothing with us.
For example, if two people who love each other are invited to die together, would they agree? (Laughter)
No one would be willing to accompany us to death.
When we do good deeds and find happiness, it is something only we know. The karma we create and the results it brings, when they manifest, are known only to us.
It’s like when we are truly suffering; no matter how much we share our feelings with another person, they will never fully understand our experiences.
The results of karma are something we alone must bear.
Ajahn wants everyone to understand that all our matters are known only to us. We do not need to entrust our body and mind to others.
If we rely on others with our hearts, it will only lead to more suffering.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27-12-2024 @The Hong Kong Buddhist Association Chan Ma Mee York Memorial Camp, Hong Kong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482372531134582
《初果聖者所具備的條件》
一個初果聖者,他所具備的條件,他的五戒是圓滿的。他的十善業都是很好的。
一位初果聖者,他沒有其他的宗教和皈依處,除了佛教。除了佛教之外,他沒有去其他地方去造業。他相信這個業力的存在,他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他不相信這個算命,吉祥的東西這些。不相信算命師,還是看風水,占卦那些。因為初果的聖者,他看到一樣東西,就是人生是無常的,總是會死的。一位初果聖者,他很清楚死亡,然後他有正見,看到這個身體不是‘我’的。 他會看到每一樣東西都是借來用的。總有一天我們要還回他們。
他可以去除對身體的執著,對這個身體的喜愛。
就是因為看到這樣東西,所以一位初果聖者對善惡業不再有懷疑。他不會懷疑:真的有善報?真的有惡報? 真的有過去未來世?
一位初果聖者他就看到修行的道路,一個人應怎樣修,而去依照這條道路去走。就打個比喻,他看得明這個地圖,知道應該怎樣去累積善業,怎樣去除惡業。知道應該怎樣去修行,怎樣去守護這個心。
一個初果聖者,他在世間退了出來,他嚮往這個法的方向去發展。
對於那些普通人,大多數的人,他們就會用身口意和能力在這個世間法上發展。一位真正的佛教徒,他在世間上退了出來,不再投放更多的本錢在這個世間上。因為他們看到,這個世間不能帶走任何東西。就是因為這樣的理由,一位智者會懂得利用所擁有的本錢去投放在法上發展。
一位有正見的人,當他們有財富的時候,他就懂得利用這個財富來做布施。當有這個身和口的本錢,他就會好好地利用這個本錢來守護戒和修行。當有心作為本錢的時候,就會好好利用這個本錢來禪修。
打個比喻,之前對於世間的工作就會很認真去做,但對於法,對於修行禪修就很隨便,沒太在意。當明白真理後,他就開始變了,對於世間上的工作,他就不那麼在意,反而在法上,就會更加認真去修行,放多些心思去修行。
所以希望大家就可以改變自己。
如果有家庭,就不需要太過認真。
工作上,隨意就好,不需要太過認真。(笑)
到最後東西變成什麼,都隨便它。因為這個世間每一樣東西都是掩眼法。無論我們在哪一個崗位上,我們盡好責任,做好我們應該做的事情,那就足夠了。當我們全心全意做好這樣東西,它的結果怎樣,都不需要太在乎。不用為了這樣那樣而生起苦,苦到睡不著吃不下。
誰多有錢,發達,這些都是他的事。我們的責任就是守護好我們的心。如果我們對這些事情太過認真,我們的心就會生起苦。
當我們的心生起苦的時候,就代表我們在蝕本。當我們來到這個世間,我們是一個人來到這個世間。當我們離去的時候,我們也是一個人離開。我們什麼都帶不走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Qualities of a Stream-Enterer"
A stream-enterer possesses certain qualities: their observance of the five precepts is complete, and their ten wholesome actions are all good.
A stream-enterer has no other religions or places of refuge besides Buddhism. They do not engage in actions elsewhere; they believe in the existence of karma, that good deeds lead to good results and evil deeds lead to evil results. They do not believe in fortune telling or auspicious things. They do not trust fortune tellers or practices like feng shui or divination. This is because a stream-enterer sees that life is impermanent and that death is inevitable. A stream-enterer clearly understands death and has right view, recognizing that this body is not "self." They see that everything is borrowed and that one day we must return it.
They can let go of attachment to the body and affection for it. Because they see this truth, a stream-enterer no longer doubts the existence of good and evil karma. They do not question: Is there really good karma? Is there really bad karma? Is there really a past and future life?
A stream-enterer sees the path of practice—how one should cultivate and walks according to that path. To illustrate, they can read the map clearly, knowing how to accumulate good karma and how to eliminate bad karma. They understand how to practice and how to guard their mind.
A stream-enterer has withdrawn from worldly matters and aspires to develop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Dharma. For ordinary people, most will use their body, speech, and abilities to develop in worldly affairs. A true Buddhist, however, has stepped back from worldly pursuits and no longer invests more capital in worldly matters because they see that nothing from this world can be taken away. For this reason, a wise person understands how to use their available capital to invest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harma.
A person with right view knows how to use their wealth for generosity. When they have the capital of body and speech, they will use it well to uphold precepts and practice. When the heart is the capital, they will utilize it properly for meditation.
To illustrate, previously, they might have taken their worldly work very seriously, but when it comes to the Dharma and meditation, they might have been quite casual and indifferent. Once they understand the truth, they begin to change; they care less about their worldly work and become more serious about practicing the Dharma, putting more effort into it.
Therefore, I hope everyone can change themselves. If you have a family, there is no need to be overly serious. In work, it’s fine to be casual; there’s no need to take it too seriously. (Laughter) Ultimately, whatever happens doesn’t matter much. Everything in this world is a distraction. No matter what position we hold, we should fulfill our responsibilities and do what we ought to do, and that is enough. When we wholeheartedly do these things, the outcomes don’t need to concern us too much. There’s no need to suffer over this or that, to the point of losing sleep or appetite.
Whoever has more money or becomes prosperous is their own affair. Our responsibility is to guard our hearts. If we take these matters too seriously, our hearts will suffer. When our hearts suffer, it signifies that we are incurring losses. When we come to this world, we come as individuals. When we leave, we leave as individuals as well. We take nothing with us.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27-12-2024 @The Hong Kong Buddhist Association Chan Ma Mee York Memorial Camp, Hong Kong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482372531134582
《接近初果的人》
首先,如果誰想關掉四惡道的門,意思即是當我們死了之後我們不會投生到畜生道,鬼道,阿修羅道,地獄道。而怎樣關閉呢?首先我們要有佛法僧作為我們的皈依處。在我們心裡面只有這三個皈依處而已,沒有其他的皈依處。然後有善業,就是說我們的身口意都是好的,善的。
這個身體的善在哪裡?就是關乎到戒律,就是我們不去殺生,不去偷,不去邪淫。
口的善上,我們不離間,不惡口,不閒雜語,不妄語
關於心,我們不跟隨煩惱,就是貪嗔癡。雖然每個人都有這個貪嗔癡,但我們不跟隨這個貪嗔癡走。
這個就是佛教徒的基礎,就是守好身口意,守好它。之後如果守到這三樣東西,然後剩下只有佛法僧作為皈依處,那就接近初果了。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Those Approaching Stream-entry"
First of all, if anyone wants to close the doors to the four evil paths, it means that after we die, we do not want to be reborn in the paths of animals, ghosts, asuras, or hell. So how do we close these doors? First, we must take refuge in the Buddha, Dharma, and Sangha. In our hearts, there should only be these three refuges, with no other places of refuge. Then we must accumulate good karma, meaning our body, speech, and mind should all be wholesome
.
Where is the goodness of the body? It relates to the precepts, meaning we do not kill, steal, or engage in sexual misconduct.
In terms of speech, we do not engage in divisive speech, harsh speech, idle chatter, or false speech.
Regarding the mind, we do not follow our defilements, such as greed, hatred, and delusion. Although everyone has these emotions, we do not let them lead us.
This is the foundation of being a Buddhist: to guard our body, speech, and mind. If we can uphold these three aspects, and we rely solely on the Buddha, Dharma, and Sangha as our refuges, then we are approaching (near) the stream entry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27-12-2024 @The Hong Kong Buddhist Association Chan Ma Mee York Memorial Camp, Hong Kong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482372531134582
《真正的佛教徒需要有正見—關於算命/吉日吉時/顏色/號碼/姓名》
生為人而能接觸到佛教,這就是大家的本錢。
當我們有這個本錢,我們就去利用這個本錢去賺更多,創造更多的利益。身為人就好好利用這個本錢來創造更多的價值,不要讓我們蝕本。生為一個佛教徒,我們盡力做好一個佛教徒應該做好的事情。
身為佛教徒,不只是身體是,心都是佛教徒。還要有正見。
真正的佛教徒是需要有正見.
正見就是相信這個業力的存在。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相信每一樣東西都是因為我們的行為所導致的,是有因有果的,沒有一個神或者是一個眾生主宰著這一切的。
行為有分三種,就是身口意。如果我們的身體行為是好的,口說好的說話,或者我們的心想好的東西,我們就會得到快樂。
如果我們的身體行為做不好的東西,口講不好的說話,或者想什麼的東西,這個就是苦,除了苦之外亦都是惡的業。
正見就是相信業力
身為一個佛教徒的核心,就是我們只是對佛法僧作為依靠,我們不會皈依其他的眾生或宗教。我們不應該相信那些沒因沒果的事。每樣東西生起都是有因有果的。有些人走去相信那些吉日,那天好,這天不好。有些人去相信那些算命佬。每一日只有兩樣東西:好與壞,白天和黑夜。
太陽升起來,我們叫它白天。
月亮出來,我們稱之為夜晚。
這和我們好與不好是完全沒有關係的。包括比喻,如果這天是吉日,是否全世界的人都很開心?
如果今天不是吉日,那麼大家今天來這裡來禪修,是否代表今天全部都不好?
所以和這個日子是完全沒有關係的。
有些人覺得這個顏色比較適合我,這架車黃色適合我。在香港是否也相信這些東西?(是)
阿贊就以為只在泰國有這些風俗。
號碼也是。有些說這個號碼不吉利。
有些人就覺得這個號碼不旺自己。就好像手提號碼那樣,就要換那些旺自己的。
香港人在數字上認為比較吉利的號碼,是八嗎? 什麼號碼是不吉利的? (四)
打個比喻,一個人如果給你400million 和80million 你要哪個?
如果你有400million ,你不是說4這個數字不吉利嗎?(笑)
所以說,這個數目數字是完全沒有關係的。
還有名。 在泰國,會覺得這個名字那個名字不吉利,然後就走去換名。阿贊就不是這樣認為,因為有些人就只是有很好的名字。如果泰文翻譯過來,他就叫做功德,功德就是他的名。但是在監獄裡面也是找到許多這類的人。所以說,跟名字是完全沒關係的。
最重要是關乎於我們行為上。
就是因為人們不明白這個真相真理。所以當有事情發生了,就怪這樣怪那樣,懂得去怪罪於他人而已,但從來都不會怪罪於自己。事實上,每一樣東西都是和業力有關。所以佛陀就叫我們相信每一樣東西都是有因有果,有業力的存在。每一樣東西都是因為我們的所作所為所導致而成的。 我們喜歡怎樣累積好的事情都行。
每個人的運氣好與不好,在乎在我們的心而已。不用去找算命佬去看今年我好不好,明年我好不好。 我們有正念看回自己的心。如果我們有布施,持戒,禪修;我們的運就會自然好了。
當我們沒有正念的時候,煩惱就會進來。這個時候就是我們時運不好的時候。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A True Buddhist Needs Right View—Regarding Fortune Telling, Auspicious Days, Colors, Numbers, and Names"
Being born as a human and having the opportunity to encounter Buddhism is everyone’s capital.
When we have this capital, we should use it to earn more and create greater benefits. As humans, we should make good use of this capital to create more value and not let ourselves incur losses. As a Buddhist, we should do our best to fulfill the responsibilities of a Buddhist
Being a Buddhist, it’s not just about having the body of a Buddhist but also having the mind of a Buddhist. One must also have right view.
A true Buddhist must have right view. Right view means believing in the existence of karma, believing that good deeds lead to good results and evil deeds lead to bad results. It means understanding that everything occurs as a result of our actions, that there are causes and effects, and that there is no god or being controlling all of this.
Our actions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hree types: bodily actions, speech, and mind. If our physical actions are good, our speech is kind, or our thoughts are positive, we will experience happiness.
If our bodily actions are unwholesome, our speech is unwholesome, or our thoughts are unwholesome, that leads to suffering which also results in bad karma.
Right view is to believe in karma.
The fundamental of being a Buddhist is that we rely solely on the Buddha, Dharma, and Sangha; we do not take refuge in other beings or religions. We should not believe in things that have no cause and effect. Everything arises from causes and effects. Some people believe in auspicious days—this day is good, that day is bad. Others believe in fortune tellers. Each day consists of only two things: good and bad, day and night.
When the sun rises, we call it daytime.
When the moon appears, we call it night.
This has nothing to do with our good or bad fortune. For instance, if today is an auspicious day, does that mean everyone in the world is happy?
If today is not an auspicious day, does that mean everyone here meditating today is having a bad day?
Thus, it has nothing to do with the day itself.
Some people think a certain color suits them, or that a yellow car is right for them. Do people in Hong Kong believe in these things too? (Yes).
Ajahn thought these customs only existed in Thailand.
The same goes for numbers. Some say a certain number is unlucky.
Others feel that a particular number does not bring them good fortune, much like changing their mobile numbers to a more auspicious one.
In Hong Kong, the number considered lucky is eight, right? And what number is considered unlucky? (Four).
To illustrate, if someone offers you 400 million and another offers you 80 million, which would you choose?
If you choose to get 400 million, aren’t you saying that the number four is unlucky? (Laughs)
So, the significance of numbers is completely irrelevant.
Then about names. In Thailand, people believe that certain names are unlucky and go to change them. Ajahn does not think this way, as some people simply have good names. If translated into Thai, it might mean "merit," which is a good name. However, many people in prison also have such names. So, names are completely unrelated to one’s fortune.
What matters most is our actions.
It is because people do not understand the truth and reality. When something happens, they blame this and that, always blaming others but never themselves. In fact, everything is related to karma. Thus, the Buddha teaches us to believe that everything has causes and effects, that karma exists. Everything results from our own actions. We can accumulate good deeds however we like.
Each person’s good or bad fortune depends solely on our heart. There is no need to go to a fortune teller to see if this year or next year will be good for us. We need to have right mindfulness and reflect on our own mind. If we practice generosity, keep precepts, and meditate, our fortune will naturally improve.
When we lack of mindfulness, defilements will arise. That is when we experience bad fortune.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27-12-2024 @The Hong Kong Buddhist Association Chan Ma Mee York Memorial Camp, Hong Kong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482372531134582
《善道惡道的比喻》
天界的眾生就好像去旅行,去消費,去享樂。當用完錢後,就回來做工。
當享完福後,他們就回來再累積善業。
相反地,在惡道的眾生,鬼,畜生,阿修羅,地獄的眾生;投胎到那裡就是在承受他們生前所造的惡業。這裡的眾生就叫做惡趣惡道。在惡道的眾生只是有苦而已。沒有機會去累積善的業。因為在那裡沒有佛教。打個比喻,就好像一個人犯了事,然後進入監獄。在監獄那裡受了懲罰,然後放出來。如果投生為人,就在人界這裡再造業。
在人界這裡,就比其他界的眾生特別。因為在人界這裡,我們除了承受過去造的業,同時都是在製造善惡業。其他界的眾生,他們沒有機會接觸到佛法。
打個比喻,比人界更低的地獄,畜生,鬼。他們在那裡真的很苦,就沒有機會來修行。
相反地,在天界的天神因為太舒服,在那裡享受,令到他們沒有機會看到四聖諦,他們就不想去修行。
如果佛陀去到天界那裡教他們斷這個苦,他們就不想要。因為在那裡沒有苦,只有快樂而已
所以人界是中等的。在這裡既看到快樂,又看到痛苦。就是因為這樣,佛教才在人界這裡誕生。
我們生為人,可以說是很好運的。
有幸可以得到完整的身體,沒有殘廢,精神沒有問題,對佛教有信心。這個就是大家的財富。
我們可以看到這個世間上有許多人,但是這些人生在其他的宗教。有些人就生為人,但一生為人就殘廢,精神有問題。有許多就沒有機會接觸到佛教。身為人有機會接觸佛教,但對佛教沒有信心,沒有修行,這一類人也是很多。大家就很幸運,生為人而能接觸到佛教,這就是大家的本錢。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Metaphor of the higher and lower realm"
Beings in the heavenly realms are like going to vacation spending and enjoy themselves. Once they have spent all their money, they had to return to work. After enjoying their merit, they will have to come back to accumulate wholesome karma
In contrast, beings in the woeful realm—such as ghosts, animals, asuras and beings in the hell—are reborn there to endure the bad karma they had created in their previous life. The being here referred as being in the woeful realms. Beings in the woeful realms only experience suffering and have no opportunity to accumulate wholesome karma because there is no access to Buddhism there. To illustrate, it’s like a person who commits a crime and sent to prison, receiving their sentence there, and later being released. If they are reborn as a human, they would once again create karma again in the human realm.
In the human realm here, beings are unique compared to those in other realms. Here, not only we bear the karma from our past actions but also create both wholesome and unwholesome karma. Beings in other realms do not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encounter the Buddha’s teachings.
For example, in lower realms like hell, animals, and ghosts, beings will only have suffering and will no chance to practise. Conversely, the deities in the heavenly realms, being too comfortable and enjoying themselves, which makes them not having the opportunity to see the Four Noble Truths and are less inclined to practice. If the Buddha were to go to the heavenly realms to teach them to overcome suffering, they would not want to, as there is no suffering there, only happiness.
Thus, the human realm is in the middle where we can see both happiness and suffering. It is for this reason that Buddhism was born in the human realm.
To be born as a human can be considered a great fortune.
We are fortunate to have complete bodies, without disabilities, with sound minds, and faith in Buddhism, and this is everyone’s wealth.
We can see that there are many people in this world, but these individuals are born into other religions. Some are born as humans but live with disabilities or mental issues. Many do not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encounter Buddhism. There are also many who, although they are human and have the chance to engage with Buddhism, lack faith and do not practice.
We are very fortunate to be born as humans and to be able to encounter Buddhism; this is everyone’s capital.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27-12-2024 @The Hong Kong Buddhist Association Chan Ma Mee York Memorial Camp, Hong Kong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482372531134582
《來治心病》
佛陀的法就好比喻為藥一樣。這個藥是拿來治病的
佛陀就好比喻為大醫生。這個法就好比喻為藥
僧團就好比喻為醫生的助手。
佛教就好比喻為一間醫院
大家就是有煩惱的人,就好比喻為病人
誰是沒有煩惱的? 知道什麼是煩惱嗎? 就是貪嗔癡
有誰是完全沒有貪嗔癡的?在座每個人都有的。
你們有苦嗎?
苦就有分為兩種。 身體的苦和心的苦。
如果誰有心的苦,那就表示他還有煩惱的。
當我們還有煩惱,就好比喻為一個病人。病人就需要去醫院。佛教就好比喻為醫院
當我們接觸佛法佛教的時候,就好比喻為一個病人病了,需要去醫院,拿藥去醫治這個病
當我們病了,沒有及時去醫治這個病,當這個病延伸下去,就會越來越嚴重。到時去醫治它,就比較難一些。
我們的心病不是這一生才病的。
在過去無數世都是一直在病的。當我們出生來到這個世間,沒人教導我們怎樣去生氣,貪;這個是一出生來到這個世界就懂了。
如果我們沒有去去除,守護,當我們死去的時候,這個病就會跟著我們去。
無論我們出生去哪一界。那個苦就會跟著我們去到那裡,又再在那裡受苦。
當我們死的時候,是身體死了而已。這個心是沒有死的。
這個身體上的病,無論是什麼病;當這個身體敗壞,我們死了的時候,一切的病都會隨之而消失。但是這個心的病是不會好的。
因此,佛陀就教導我們應該醫治心裡的病,將它去除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Come Heal the Mind"
The Buddha's teachings can be likened to medicine. This medicine is meant to cure illness.
The Buddha can be seen as the great doctor, and the Dhamma are like the medicine.
The monastic community serves as the doctor's assistants.
Buddhism can be compared to a hospital.
Everyone here, with their defilements, can be likened to patients.
Who is without defilements? Do you know what defilements are? They are greed, aversion, and delusion.
Is there anyone who is completely free of greed, hatred, and delusion? Everyone present has these.
Do you experience suffering?
Suffering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types: physical suffering and mental suffering.
If someone has mental suffering, it indicates that they still have defilements.
When we have defilements, we can be compared to patients who need to go to the hospital. Buddhism is like that hospital.
When we come into contact with the Buddha's teachings, it is like a patient who is sick and needs to go to the hospital to receive medicine to heal their illness.
If we fall ill and do not seek treatment in a timely manner, the illness will worsen over time. Eventually, it becomes more difficult to treat.
Our mental suffering is not something that has only arisen in this life.
For countless past lives, we have been in a state of illness. When we are born into this world, no one teaches us how to be angry or greedy; These things come naturally as soon as we are born
.
If we do not cure and protect ourselves from them, when we die, these illnesses will follow us.
No matter where we are born in the future, that suffering will accompany us, causing us to suffer again.
When we die, it is only the body that dies. The mind does not die.
Any illness of the body, regardless of what it is, will disappear when the body decays and we die. However, the illness of the mind will not be cured.
Therefore, the Buddha teaches us that we should heal the ailments of the mind and remove them.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27-12-2024 @The Hong Kong Buddhist Association Chan Ma Mee York Memorial Camp, Hong Kong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482372531134582
《為什麼Ajahn Golf 可以出家那麼久?》
如果佛陀的法是不好的,阿贊我會出家那麼多年?
如果佛陀的法是不好的,我就不會出家那麼多年了
佛陀的法一定是有好東西在裡面,所以我才會出家那麼多年
當我在佛法上得益,得到利益,我就想起自己的朋友,親戚和同鄉。然後就來到香港這裡分享給大家。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Why has Ajahn Golf been able to ordain for so long?"
If the Buddha's teachings were not good, would I have been able to ordain for so many years?
If the Buddha's teachings were not good, I wouldn't have been able to ordain for so long.
The Buddha's teachings must contain something beneficial, which is why I have been able to ordain for so many years.
When I benefit from the Dharma, I think of my friends, relatives, and fellow villagers. That’s why I came to Hong Kong to share with everyone.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27-12-2024 @The Hong Kong Buddhist Association Chan Ma Mee York Memorial Camp, Hong Kong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482372531134582
《Ajahn Golf 來弘法的用心》
所以把這一些交代給大家。這些我也是經歷過來。無論是最壞的事情,最好的事情。世間的也是已經經歷過來,然後在法的也是禪修經歷過來。所以一個善意,希望大家好的心態來分享給大家。不是來是為了騙大家。來到這裡坐到腳痛,而來欺騙大家,也是不是。
就是阿贊吃到好的藥,疾病好起來,就想把它分享給大家,讓大家的疾病也好起來。就是無論大家有沒有想成為阿羅漢,證悟涅槃也好。每個人也是想內心沒有痛苦,希望快樂。
大家也希望能得到快樂,得到快樂。
然後這個世間的快樂,佛陀已經尋找過來了,它是不存在的。它是沒有的。阿贊也是尋找過來,也是真的不存在的。但是在法上的快樂,是真的存在,真的是有的。
外在的快樂,是要依靠無常的財富,無常的人,無常的事情。當我們沒有這些東西的時候,我們就沒有快樂了。但是法上的快樂,是不需要依靠外在的人,外在的事,任何的財富物質,依靠自己的法,正念,定力和智慧。
雖然外面一直在轉變,有遇到問題還是障礙也好。但是我們內心有遇到這種正念,定力跟智慧呢,我們也可以讓我們內心快樂。
心也可以超越這個問題。這個正念,定力和智慧,讓我們這個心會好,讓我們能夠成為一個好人。就是外在不好的東西,我們也可以丟掉。不好的人我們也可以離開他。但是如果我們自己是一個不好的人,我們的心不好,我們要逃到哪裡去?我們也逃不離自己。
就算那些本身很痛苦,痛苦到要自殺。他殺死了自己的身體,但是他的心也是沒有死。因為問題在他的心中,痛苦也在他的心中,也是一樣帶著問題,不好的性格去出生而已。然後他也是一樣會受著痛苦。所以我們應該當下去改善我們自己。所以佛教裡面,最重要的重點,就是我們要懂得布施,持戒跟禪修。誰有這三個法,他的生命就會正確,他才會有真正的快樂
布施就是我們以外在的財富去分享出去
內在的布施就是要原諒別人對我們的冒犯,就是我們生氣,我們要懂得原諒。這個就是那種的布施,原諒施
然後關於持戒。出家人就持好出家人的戒,在家人就持好在家人的戒, 就是五戒
關於禪修,就是我們培養正念,定力和智慧。
我們除了世間的工作,養活我們的家庭。再加上一個工作,就是法上的工作,就是布施,持戒跟禪修。就是我們賺回來的錢財,財物這些,只是用到死亡而已。當我們死亡的時候就帶不走。
然後關於布施,持戒和禪修的工作。能夠讓我們這一生快樂,也讓我們未來世也快樂。這種善業就算我們死亡,也可以帶走。然後關於佛教,佛陀的教導,他是沒有強迫,沒有去嚇大家,沒有去欺騙大家,是真實的。大家是有選擇要不要去做的自由。
佛陀說他只是去告訴大家,指導大家而已。然後誰要不要去走這條路,就看他自己。就是我們行善,自己做布施,持戒跟禪修,就是我們自己找快樂給自己而已。但是我們不去行善,就是自己沒有找快樂給自己而已。
希望我分享的佛法,大家有所受益。希望大家在世間和出世間都繁榮快樂
如果我們有福報有善業善行的話,我們就是有力量,有一種看不見的力量去幫助我們。我們除了有能力有才華有聰明的頭腦正念智慧之外,我們也需要有福報去扶助我們的生命。希望大家能累積很多的善業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4-1-2025 @台灣觀音禪院 (千霞山海明禪寺臺北市分院)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653135075580621
"Ajahn Golf's motive of Spreading the Dharma"
I want to share this with everyone. I have experienced both the worst and the best of situations. I have gone through various experiences in this world and have also practiced the Dharma through meditation. With goodwill, I hope to share the Dhamma with everyone. I am not here to deceive anyone. I am not here to sit in discomfort just to fool you.
It is like Ajahn finding good medicine that heals his ailments and wanting to share it so that everyone's suffering can also be alleviated. Regardless of whether one aspires to become an Arahant or attain Nirvana, everyone desires to be free from suffering and to be happy.
Everyone hopes to attain happiness. However, the happiness found in this world has already been sought by the Buddha, and it does not truly exist. Ajahn has also searched for it and found that it is indeed nonexistent. But the happiness found in the Dharma is real and indeed exists.
External happiness relies on impermanent wealth, transient people, and fleeting experiences. When we lack these things, we feel unhappy. However, the happiness that comes from the Dharma does not depend on external people, circumstances, or material wealth; it relies on our own Dharma practice, mindfulness, concentration, and wisdom.
Even though the external world is constantly changing and we may encounter problems or obstacles, if we cultivate mindfulness, concentration, and wisdom within, we can still find joy in our hearts.
Our hearts can transcend these problems. Mindfulness, concentration, and wisdom allow our hearts to flourish, enabling us to become good people. We can discard external negativity and distance ourselves from bad company. But if we ourselves are not good people, if our hearts are troubled, where can we escape? We cannot run away from ourselves.
Even those who are deeply troubled, to the point of contemplating suicide, may kill their bodies, but their hearts do not die. The problem resides in their hearts, and their suffering remains, carrying forth the same issues and negative traits into their next life. Thus, we should work on improving ourselves in the present moment.
In Buddhism, the most important points are to understand the principles of generosity, moral conduct, and meditation. Anyone who embodies these three aspects will lead a correct life and find true happiness.
Generosity is sharing our external wealth. Inner generosity involves forgiving others for their offenses against us; when we are angry, we should learn to forgive. This is the practice of forgiveness.
Regarding moral conduct, monks should uphold their precepts well, while laypeople should adhere to the precepts applicable to them. That is the five precepts
Meditation involves cultivating mindfulness, concentration, and wisdom.
In addition to our worldly work to support our families, we should also engage in the work of the Dharma through generosity, moral conduct, and meditation. The wealth we earn is only useful until death; we cannot take it with us when we die.
The practices of generosity, moral conduct, and meditation can bring us happiness in this life and in future lives. The good karma we accumulate can accompany us even after death.
Concerning the teachings of Buddhism, the Buddha does not force or scare anyone; he does not deceive anyone. His teachings are real. Everyone has the freedom to choose whether or not to follow this path. The Buddha simply informs and guides us. Whether one chooses to walk this path is up to the individual. By doing good, practicing generosity, upholding moral conduct, and meditating, we are seeking happiness for ourselves. If we do not engage in good deeds, we are simply not seeking happiness for ourselves.
I hope my sharing of the Dharma benefits everyone, and that you all find prosperity and happiness in both this world and beyond.
If we have the merit from good deeds, we possess an invisible strength that helps us. Beyond having ability, talent, and a clever mind, we also need merit to support our lives. I hope everyone can accumulate much good karma.
---Ajahn Golf
4-1-2025 @ Guanyin Zen Center, Taiwan (Qianxia Mountain Sea Bright Zen Temple, Taipei Branch)
Excerpt from: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653135075580621
《為何不要放逸?》
佛陀就是提醒我們,不要讓我們去放逸,因為四種因素:
1. 不要因為我們還年輕。覺得自己很小還很年輕。因為小孩子也是可以死亡的,沒有什麼可以保證
2. 不要因為自己的財富而放逸。不要覺得自己有財富了,就會一直快樂,這也是不正確。只是有財富,也不一定說會一直快樂下去。那些富翁,也是有睡在痛苦之中。他們內心也是有很多的問題
3. 不要因為自己沒有什麼疾病而放逸。就是現在我們身體還強壯健康,沒有什麼疾病,但是我們不要因為這樣而放逸。當有一天這些疾病在我們身體裡生起的時候,我們就來不及去行善。
4. 然後不要因為生命而放逸。就是我們還有生命,但這個生命也是無常的。生存是無常的,不一定的,但是死亡是肯定的。我們一定會死,對嗎?肯定,對嗎?但是我們還可以生存多少年就不一定。 這就是生存是不肯定,但死亡是肯定的。
當我們死的時候,這世間的一切就會結束。這個世界的財富,名譽,地位,我們要帶去下一生也是不能夠。我們能夠帶走的,只有我們的善惡業。然後這一生的性格是怎麼樣,他就會跟隨到來世去。如果我們的性格是很壞的時候,那麼去到那一生,我們都是會有很壞的性格。如果我們努力去除壞的性格,那些種種的煩惱的話,我們就會帶著好的性格去來世,出生的時候就會有好的性格。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4-1-2025 @台灣觀音禪院 (千霞山海明禪寺臺北市分院)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653135075580621
"Why Should We Not Be Negligent?"
The Buddha reminds us not to be negligent for four reasons:
1. Youthfulness: Don't think that being young means you are invincible. Even children can die; there are no guarantees.
2. Wealth: Don't become negligent because of your wealth. Just because you have money doesn't mean you will always be happy. Many wealthy people live in pain and have numerous inner struggles.
3. Health: Don't be negligent simply because you are currently healthy. While your body may be strong and free from illness now, you should not let that lead to complacency. One day, when diseases arise in your body, it may be too late to do good deeds.
4. Life itself: Although we are alive, life is impermanent. Existence is uncertain, but death is certain. We will definitely die, right? The number of years we have left is uncertain. When we die, everything in this world will come to an end. We cannot take wealth, reputation, or status to the next life. The only things we can take with us are the results of our good and bad actions. Our character in this life will follow us into the next. If our character is bad, we will carry that bad character into the next life. However, if we work hard to eliminate our negative traits, we can cultivate a good character that will accompany us in future births.
---Ajahn Golf
4-1-2025 @ Guanyin Zen Center, Taiwan (Qianxia Mountain Sea Bright Zen Temple, Taipei Branch)
Excerpt from: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653135075580621
《生活的必需品》
所以這些交代給大家。佛法是生活的必須品,是必須有的法。那我們去走的話,就會有一個快樂的人生。因為這個機會就是存在我們還生存的時候。我們在這一生就是在建立,累積。其他的界在輪迴的時候,就是在受那個果報。
人類就是造業的世界,無論是善業還是惡業。
如果去到天界,就是受業的果報的時候了
就是我們造了善業,就是去到天界梵天界受快樂的果報
但是如果我們在人界造惡業的話,就是去到地獄,餓鬼,畜生道去受痛苦的果報這些
所以佛陀他覺悟了,他看到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看到業力的存在,看到地獄,天界的存在。看到真的有過去世,未來世,真的存在。
我們不要只是看到目前人界的快樂和財富而已,因為我們沒有佛陀那種智慧去看到有其他界。我們就好比喻為一個盲人,佛陀就好比喻為一個眼睛很好,很有慧眼的。所以一個盲者應當願意給一個好眼光的人帶著走。如果我們不相信佛法的話,我們相信自己的盲眼的話,我們就給煩惱帶去墮落而已。
然後人類的壽命,他是很短,不到一百歲。我們已經用了很多年了。我們用去的,跟我們剩下的,哪一個比較多?
所以佛陀教導我們不要放逸,要趕緊累積善業。
人間的壽命很短。但是無論我們做的是善業還是惡業。因為善業惡業去到天界的話,受那個的壽命也是很長久。受到地獄惡道的壽命去受惡報也是很長久。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4-1-2025 @台灣觀音禪院 (千霞山海明禪寺臺北市分院)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653135075580621
"Essentials of Life"
So, I want to share this with everyone. The Dharma is an essential part of life; it is something we must have. By following it, we can lead a happy life. This opportunity exists while we are still alive. In this life, we are building and accumulating.
In other realms during the cycle of rebirth, we will experience the results of our actions.ity is a world of karma, whether it is good or bad karma. When we reach the heavenly realms, it is the time to experience the fruits of our actions. If we have generated good karma, we will enjoy the rewards in the heavenly realms. However, if we create bad karma in the human realm, we will suffer the consequences in hell, as hungry ghosts, or in the animal realm.
The Buddha attained enlightenment and saw that good actions lead to good results, and bad actions lead to bad results. He recognized the existence of karma, as well as the realms of hell and heaven. He understood that there are indeed past lives and future lives.
We should not only focus on the happiness and wealth of the current human realm because we do not have the Buddha's wisdom to see the other realms. We can liken ourselves to a blind person, while the Buddha is like someone with clear vision and insight. A blind person should be willing to be guided by someone with good eyesight. If we do not believe in the Dharma and instead trust our own blindness, we will only be led to downfall by our afflictions.
Moreover, the human lifespan is very short—less than a hundred years. We have already spent many of those years. Which is greater: what we have spent or what we have left?
Therefore, the Buddha teaches us not to be negligent but to quickly accumulate good karma. The human lifespan is short, but whether we engage in good or bad karma, the lifespan in the heavenly realms for good karma is also long-lasting. Conversely, the lifespan in hell for bad karma is also very long-lasting.
---Ajahn Golf
4-1-2025 @ Guanyin Zen Center, Taiwan (Qianxia Mountain Sea Bright Zen Temple, Taipei Branch)
Excerpt from: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653135075580621
《地圖的譬喻》
如果我們的生命沒有正念,定力和智慧的話,我們就會走錯路,我們就會很痛苦。然後我們生命就會充滿著種種的障礙,然後我們會一直累積那些仇怨,仇恨下去。從這一生死去,我們也是要去受那些惡果,就是可能會墮落到畜生道,餓鬼道;更嚴重的話就是會下地獄。但是如果我們有這個正念,定力和智慧,我們人生就好像有了一張地圖。一個GPS, 一個導航去指導我們正確的方向。那我們就可以正確地去走這個人生。就算我們還沒有走到終點,但是我們內心也是會感受到我們內心的溫暖,最少,也不會走錯路。
然後這個法的地圖,只會讓我們走去快樂跟繁榮而已,就是會讓我們走去人道,天界,梵天界,還有證悟涅槃,而不會讓我們越走越墮落。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4-1-2025 @台灣觀音禪院 (千霞山海明禪寺臺北市分院)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653135075580621
"The Metaphor of a Map"
If our lives lack mindfulness, concentration, and wisdom, we will go astray and experience suffering. Our lives will be filled with various obstacles, and we will continue to accumulate grievances and hatred. After this life, we may reap the consequences of our actions, possibly falling into the animal realm or the realm of hungry ghosts; in more severe cases, we might even end up in hell.
However, if we possess mindfulness, concentration, and wisdom, our lives become like having a map—a GPS, a navigation system guiding us in the right direction. This enables us to navigate life correctly. Even if we haven't reached our destination, we will still feel warmth in our hearts and, at the very least, won't go astray.
This map of the Dharma only leads us toward happiness and prosperity. It guides us toward the human realm, heavenly realms, the realm of Brahma, and ultimately toward the realization of Nirvana, without leading us into further decline.
---Ajahn Golf
4-1-2025 @ Guanyin Zen Center, Taiwan (Qianxia Mountain Sea Bright Zen Temple, Taipei Branch)
Excerpt from: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653135075580621
《實修的三層智慧》
關於初步的智慧。就是關於世界的一切,我們要去了解他是一直在轉變,變異的。就好像這些科技,就是一直在轉變變化。所有的東西,它去到幾高的繁榮都好,都會衰落。就好像這個地方,道場。以前是沒有的。然後就建立起來。剛建立起來的時候,就是很美觀,很好看,很穩固。這個就是繁榮起來。然後這種繁榮,到最後就會衰落。就是這種美觀,這種美,就會越來越舊,到最後就會倒下來,會壞啊。
然後外面世界的一切都是一樣,無論他去到多繁榮都好,到最後也會去到衰落而已。當我們這樣去了解的話,我們對這個世界的慾望還是有,但是不會超過一種底線。
就是我們打坐的時候,就回來覺知呼吸的進出,當心平靜的時候,我們就去思維這個世間,這個世界,它就是一直在轉變,它有繁榮,到最後它也是有衰落。這樣的話,我們就可以去除比較粗的煩惱。煩惱就是這種痴心,執著執取。
然後我們再進一步回來思維我們自身,這個身體。就是思維這個身體都是無常的,它有生之後就會慢慢變老,會病,會死亡。 這個身體是苦堆。在身體的每一處都是有疾病在潛伏。可以生起種種的疾病。然後最後這個身體,我們也是不能控制它,不讓它老,病和死。是沒有一個我可以控制到它,沒有一個我在裡面的。這個就是屬於中等的智慧,可以去除中等的煩惱,對身體的執取。
當我們訓練這個正念,定力,訓練覺知呼吸的進出,心平靜了。我們就這樣去思維這個身體,看到這個身體是無常,是苦,是無我。就是看到這個身體只是種種的界,種種元素的聚合,只是地水火風的聚合。當這個身體敗壞的時候,這些元素也是會回歸到大自然。然後它不是我,不是‘我的’東西。這個世界只是短暫停留一下。身體也只是短暫地停留一下而已。
然後就是關於微細層次的智慧。就是關於我們對心的了解。關於微細的智慧,我們也是必須要有比較微細的正念,定力,比較穩定的平靜。這個微細的智慧,我們就是要看到這個情緒,這些念頭,有生,有住,有滅。我們就是看到這些情緒,就是不斷地生滅生滅當中。就是了解到,我們從出生到現在,我們的思想念頭都不知道生滅多少次了。無論是開心,它生起又滅去。傷心,它生起而又滅去了。無論是快樂還是痛苦,都是處於生生滅滅當中。無論是想好還是想壞,都是生起而又滅去。我們內心一切的情緒,思想念頭,都是生,而後滅去而已。這樣我們就是看到了這個心的無常,苦,無我了。
當我們這樣去看到它的時候,我們就可以捨掉對它的執取執著。到最後我們就可以看到真正的心。這個就是屬於佛教裡面深入微細的一種智慧。這就是阿贊所解釋,在佛教裡面我們所建立的正念,定力和智慧。這就是為了我們能夠滅苦,去除內心的苦,然後為了我們能夠正確地運用我們的生命。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4-1-2025 @台灣觀音禪院 (千霞山海明禪寺臺北市分院)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653135075580621
"The Three Levels of Wisdom in Practice"
The first level of wisdom pertains to understanding that everything in the world is constantly changing and evolving. For example, technology is always transforming. No matter how prosperous something becomes, it will eventually decline. Take this place, the temple: it didn't exist before; it was established and initially looked beautiful, solid, and prosperous. However, such prosperity will eventually fade, and what was once beautiful will grow old and fall apart.
All things in the external world are the same; no matter how prosperous they become, they will ultimately decline. When we understand this, our desires for the world may still exist, but they won't exceed a certain limit.
When we meditate, we return to awareness of our breath. When the mind is calm, we reflect on the world and recognize its continuous transformations—its prosperity will eventual decline. This understanding helps us to eliminate coarser forms of affliction, such as ignorance and attachment.
Next, we turn our contemplation inward to our own bodies. We recognize that the body is impermanent; it will age, get sick, and eventually die. The body is a collection of suffering, with potential diseases lurking everywhere. Ultimately, we cannot control the aging, sickness, or death of the body. There is no "self" that can manage it, as there is no entity within it. This represents a medium level of wisdom that can help us relinquish our attachments to the body.
As we train our mindfulness and concentration, focusing on the breath, the mind becomes calm. We then contemplate the body, realizing it is impermanent, suffering, and non-self. We see that the body is merely a collection of elements—earth, water, fire, and wind. When the body deteriorates, these elements return to nature. It is not "me" or "mine." This world is only a temporary stay; the body is merely a transient existence.
The third level of wisdom pertains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mind. To grasp this subtle wisdom, we must cultivate finer mindfulness and concentration, achieving a stable calmness. This subtle wisdom allows us to observe our emotions and thoughts as they arise, sustain, and cease. We witness the continuous birth and death of our emotions. From the moment we were born, our thoughts have come and gone countless times. Whether joy or sadness, they arise and disappear. Regardless of whether we think positively or negatively, they emerge and fade away. All emotions and thoughts in our hearts simply arise and then cease. This helps us see the impermanence, suffering, and non-self of the mind.
When we perceive this, we can let go of our attachments. Ultimately, we can see the true mind. This represents a deeper and finer wisdom within Buddhism. This is what the teacher explains regarding the mindfulness, concentration, and wisdom we cultivate in Buddhism. It aims to eliminate suffering and remove internal anguish, allowing us to use our lives correctly.
---Ajahn Golf
4-1-2025 @ Guanyin Zen Center, Taiwan (Qianxia Mountain Sea Bright Zen Temple, Taipei Branch)
Excerpt from: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653135075580621
《三種層次的智慧》
有三種層次的智慧:聞,思,修
聞法,就是我們透過聽聞佛法或閱讀經典而得到的智慧。比如說阿贊來講這個佛法,大家有某一種程度的了解的話,就是從聞法而生起的智慧。
思而成就的智慧,就是我們聽聞佛法之後,我們去思維它。我們就再進一步而了解這種生起的智慧。
然後關於禪修而成就的智慧,就是我們內心有這種正念和定力,我們生起的那種觀智,智慧,對實相的了解和智慧。
我們從聞法成就的智慧。就是我們明白,明白善業惡業,什麼是好,什麼是壞。
在思而成就的智慧。就是我們所聽聞的佛法,我們去思維。透過思維所成就的智慧,讓我們自己不去行惡,可以讓我們的心向好,不怎樣去行惡了。但是我們還未能夠斷除我們內心的煩惱。
然後關於修而成就的智慧,就是從我們修這個正念定力而生起的智慧。依靠正念和定力而生起的智慧,我們可以把內心種種的執著執取,這種貪嗔痴,給他斷除。
所以在佛教裡面的智慧,我們只是依靠著聽是不夠的。我們還要去實踐去修,才會生起這種正念,定力跟智慧。
好比喻說我們知道嗔心是不好,也是知道人也是有老病死。但是我們就是不能捨掉這個嗔心。所以那個我們是要依靠這種正念,定力和智慧去斷除他。
就是我們什麼也知道,但是就是忍不住。
比如說,生氣是好的嗎?那我們知道生氣是不好的,還會生氣嗎?就是我們還不能斷除它。是因為我們還沒有正念和定力的力量。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4-1-2025 @台灣觀音禪院 (千霞山海明禪寺臺北市分院)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653135075580621
"Three Levels of Wisdom"
There are three levels of wisdom: hearing, contemplation, and practice.
Hearing the Dharma refers to the wisdom we gain through listening to teachings or reading scriptures. For example, when a teacher shares the Dharma and listeners gain a certain level of understanding, that is wisdom arising from hearing.
Contemplative wisdom is achieved after we hear the Dharma; we reflect on it. This further deepens our understanding and leads to the emergence of wisdom.
Wisdom achieved through meditation comes from cultivating mindfulness and concentration. The insight and understanding of reality that arise from this practice represent a higher form of wisdom.
From the wisdom gained through hearing the Dharma, we understand the concepts of good and bad deeds—what is wholesome and what is unwholesome.
From contemplative wisdom, we reflect on the teachings we have heard. This wisdom allows us to refrain from unwholesome actions and guides our hearts toward goodness, although we may not yet be able to completely eliminate our inner afflictions.
The wisdom achieved through practice arises from our cultivation of mindfulness and concentration. With this wisdom, we can cut through attachments and the defilements of greed, hatred, and ignorance.
In Buddhism, merely relying on hearing is not sufficient; we must also practice and cultivate mindfulness, concentration, and wisdom.
For instance, we may know that anger is harmful and recognize that all beings experience aging, sickness, and death. Yet, we may still find it difficult to let go of our anger. Thus, we need to rely on mindfulness, concentration, and wisdom to overcome it.
We may know that anger is not good, but we still feel it because we lack the strength of mindfulness and concentration.
---Ajahn Golf
4-1-2025 @ Guanyin Zen Center, Taiwan (Qianxia Mountain Sea Bright Zen Temple, Taipei Branch)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653135075580621
《為什麼佛陀不只是教智慧?》
法上的智慧,是要依靠著正念和定力。
為什麼沒有只是教導智慧而已?還有教導這個正念和定力呢?
因為法上的智慧,它是很微細的,所以我們必須培養一定的正念和定力,才能看到這個微細的實相。我們不能在有時候覺知,有時候不能的情況之下可以去到看到這種微細的實相
好像我們潛水,如果我們潛水不深的話,不需要依靠什麼工具就下去。但是如果我們要潛水潛到比較深的話,就必須要一些工具才可以做到。
所以如果我們越是有這個正念和定力,我們對法的了解就會越深入。如果我們的正念跟定力是有一點點的話,那麼我們對法的智慧和了解,也只有一點點。
所以我們對法的了解,是有不同的層次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4-1-2025 @台灣觀音禪院 (千霞山海明禪寺臺北市分院)
<1:07:43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653135075580621
"Why Does the Buddha Not Only Teach Wisdom?"
The wisdom of the Dharma relies on mindfulness and concentration. Why doesn’t the Buddha just teach wisdom by itself? Why are mindfulness and concentration also taught?
The wisdom of the Dharma is very subtle, which is why we must cultivate a certain level of mindfulness and concentration to perceive this subtle reality. We cannot see this subtle reality if we are sometimes aware and sometimes not.
For example, when we go diving: if we are not diving deep, we don’t need any tools. But if we want to dive deeper, we must have specific tools to do so.
Therefore, the more mindfulness and concentration we have, the deeper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Dharma will be. If our mindfulness and concentration are limited, then our wisdom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Dharma will also be limited.
Thus,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Dharma exists on different levels.
---Ajahn Golf
4-1-2025 @ Guanyin Zen Center, Taiwan (Qianxia Mountain Sea Bright Zen Temple, Taipei Branch)
Excerpt from: <1:07:43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653135075580621
《學佛不是什麼都不能擁有》
世間的那種智慧知識,就是我們要得到,要成為什麼。就是要有,要成為什麼,這就是世間的那些智慧,知識。
然後在出世間佛法上面,我們要捨,我們不要想得到什麼,沒有想要成為什麼。但是這裡的意思,不是說我們就不能擁有什麼,作為什麼。而是我們不要對這一些有啊,做成什麼,得到了什麼而生起痛苦。然後對我們成為什麼,擁有什麼,也不會去執著它。
所以在佛教裡面的智慧,就是我們要如實地知道大自然的法則。
這個自然界的法則,實相,就是無常,苦,無我。這個大自然的東西,都是一直在改變,一直在變異。沒有什麼是永恆永遠的,在這個自然界裡面。
苦,就是這個自然界的所有東西,都是受著變異的壓迫。他不能一直永恆地存在。
然後關於無我,就是這個自然界的所有東西,都是沒有一個人可以控制到它。就是不在我們控制的範圍之內。
因為這個自然界所有的東西,都是有生,住,和滅。
所以佛陀教導我們,看到這一些,在世間的種種,都是充滿著概念法,假設。他都是一直在變,都是落在無常,苦,無我當中。
當我們看到外在都是這樣之後,我們就回來觀照我們自己。無論我們自己的身和心都是一樣,都是處於無常,苦,無我當中。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4-1-2025 @台灣觀音禪院 (千霞山海明禪寺臺北市分院)
摘錄自 <1:04:24: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653135075580621
"Learning Buddhism Does Not Mean You Cannot Have Anything"
The worldly wisdom and knowledge we have often revolve around acquiring and becoming something—having certain possessions or becoming something. This is the nature of worldly wisdom.
In contrast, in the transcendent wisdom, is letting go; we should not focus on acquiring or becoming anything. However, this does not mean that we cannot have or be anything. It means we should not allow our attachments to these possessions or achievements to lead to suffering. We should not cling to what we become or possess.
The wisdom in Buddhism teaches us to understand the laws of nature as they truly are. The reality of the natural world is characterized by impermanence, suffering, and non-self. Everything in nature is constantly changing and evolving. Nothing is eternal in this natural realm.
Suffering arises because everything in nature is subject to change and pressure. Nothing can exist eternally.
Regarding non-self, everything in nature is beyond the control of any individual. It lies outside our sphere of control.
All things in nature undergo arise, persistance , and cessation.
Thus, the Buddha teaches us to recognize that all phenomena in the world are filled with conceptual frameworks and assumptions. They are constantly changing, falling under the categories of impermanence, suffering, and non-self.
Once we see this in the external world, we should turn our attention inward. Our own bodies and minds are also subject to impermanence, suffering, and non-self.
---Ajahn Golf
4-1-2025 @ Guanyin Zen Center, Taiwan (Qianxia Mountain Sea Bright Zen Temple, Taipei Branch)
Excerpt from: <1:04:24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653135075580621
“…..佛教中的法
如同大海一般,
深度逐渐加深,
其中蕴藏着无数奇妙之物。
我们会发现,
在海岸边的海水,
我们可以步入或游泳下去,
而更深的水域,
我们就无法下去了,
必须借助船只和呼吸器具。
佛法的不同层次也是如此。
初步的佛法知识,
可以通过听闻、记忆,
以及用思维来理解。
而更加深奥细致的佛法,
则需要依靠止观禅修。
通过戒、定、慧的修行,
才能真正体悟和领会到真理。
了解、记忆、理解和讲述佛法,
还需要反观自己:
我们的心是否真的能舍离,
心是否真的平静,
是否真正能放下,
心是否真的解脱了烦恼。
若是真正知晓、见到、实践佛法,
就像拥有真金,
永远不会变质,
其价值也始终如一。
若不是真知,不能舍离,
实践不到位,
只是记忆并用来炫耀,
那就像假金,
终有一天会剥落露出真面目,
毫无价值,只是自欺欺人。
因此,我们应当回观自心,
看我们所拥有的佛法,
到底是真金还是假金?”
“The Dhamma in Buddhism
can be compared to the ocean
that gradually deepens
and has many wonders hidden within.
We can see that at the shoreline,
we can walk or swim in.
But in deeper waters, we cannot go;
we need a boat and breathing equipment.
Knowledge of different levels of Dhamma is similar.
At the basic level, it can be known and understood through listening
or memorizing and contemplating with perception (saññā).
But for the deeper and more subtle Dhamma,
one must rely on meditation in concentration (samatha) and insight (vipassanā),
first practicing precepts (sīla), concentration (samādhi), and wisdom (paññā).
Only then can one truly know, see, and access the real Dhamma.
Knowing, memorizing, understanding, and speaking about Dhamma,
we must look back at ourselves to see:
Has our mind truly let go as we claim?
Is our mind truly peaceful?
Have we truly released attachment?
Has our mind truly become free from problems?
For those who truly know, truly see, and truly practice,
they are like those who possess real gold;
it is genuine and maintains its value.
If one doesn’t truly know, cannot let go,
hasn’t reached true practice,
but only memorizes to show off,
it’s like having fake gold.
One day, the false nature will be revealed.
It has no value, just deceiving oneself day by day.
Therefore, we must practice opanayiko (turning inward)
to examine our mind:
What kind of gold is the Dhamma we possess?”
——
Phra Ajahn Surawut (Golf) Khemachitto
Wat Pa Anuttaro, Sri Bunruang District,
Nong Bua Lamphu Province, Thailand.
《為何禪修?》
我們只是布施跟持戒是不足夠的,它只是讓我們內心一下子短暫的快樂,但是不能夠讓我們內心成就永恆的快樂。
佛陀還有教導另外一種行福的方法,那是佛教最高的福行,就是禪修。
禪修就是修我們的心。讓我們的心提升到更高的層次。
如果一個人只是做布施而已。他所做的布施也可能會衰退起來。他可能遇到讓他生氣,小氣的事情;他就可能不再做了。
然後有時候貪心嗔心生起的很強烈的時候,我們有可能就不能好好地持五戒,有可能就會犯戒。所以佛陀還教導我們要禪修,就是要訓練這個心,修這個心。
因為一切的源頭就是從心而來。無論我們做什麼行為,講什麼話,都是從心而來的。所以我們禪修就是去處理那個源頭那個根,就是那個來源。
然後佛陀教導修心有兩類。
第一就是訓練到這個心能夠平靜下來,定下來
第二就是訓練到這個心能生起智慧
然後這種平靜跟智慧,它集中起來,就是正念。
它們就是從這種正念而延伸出來,帶起來的。所以我們要培養正念
如果我們正念好的話,我們就能夠知道自己。
現在我們可能還來不及,在察覺的時候,可能嗔心已經生出來了,脾氣已經發出來了。
在知道多一次時已經後悔了,心已經很熱了。所以我們需要去培訓這個心,訓練這個心,以這個法來訓練,去培養定慧。
世間的智慧只有不斷的去累積和尋找。它只是讓我們的生命越來越沉重
而法的智慧,就是教導讓我們越來越放,越來越捨。這樣我們的心,我們的生命才會越來越輕盈起來。
所以我們每個人就需要去禪修。
就是首先我們訓練讓這個心平靜下來。
很簡單,很容易明白的解釋,就是我們修定,就是讓這個心修至一心
如果我們的心還是想東想西,就很多雜念了,很多的情緒。
所以我們要尋找一個業處,修行方法來綁住我們的心,讓它成為一心
就是讓我們維繫這個心成為一心。
比如說大師父教導我們純粹覺知呼吸進出下去。這個就是維繫讓我們的心成為一心。
還是他們教導buddho buddho ,也是為了讓我們的心成為一心。
如果我們的正念越好的話,我們就可以維持在這個業處,例如呼吸越長久。如果我們覺知呼吸的過程,一下子心就想出去了,就代表我們失念了。就好像綁住呼吸繩子斷掉了
最主要要抓到修行的原則和重點,我們修行不需要很多的知識。我們修定只是讓我們好好地讓心在業處,讓心從中定下來。
當我們修定的時候要教導自己,要放下世間的事情,只剩下呼吸。純粹覺知呼吸這個業處。
然後我們讓心專心在一個業處那裡。
關於修定,不是你修一次兩次就生起的。因為一直以來我們都放縱我們的心胡思亂想。所以修定我們要每天常常修。然後不要去害怕說修定很困難。如果我們有這種害怕的心,那我們就沒有興趣去修。
我們要懂得鼓勵自己,我們也是能夠修到讓這個心平靜下來,定下來。
當我們還在想,為什麼我們不能停下思想的時候。
我們要想,無論是佛陀都好,我們也是忍。
無論是大師父也是忍。
我們都是一樣,要忍,守護這個心讓它平靜起來。所以我們要讓心培養起定力。
這個定力其實有很大的益處。無論是在世間還是在出世間。
一個人有定力的話,他的心不會那麼容易就受苦。不會那麼容易就動搖傷心。他會有很好的正念,不會那麼容易就因外界的事情而煩躁。
就好比喻為一個電池。如果一個人有定力,就好比喻為充滿了電。他可以很有力量去面對他的生命。所以我們已經尋找了外在的財富了。我們現在要懂得尋找我們內在的財富。就是這種定慧。然後就是我們喜歡用哪一個方法修行業處,就用那個方法。我們喜歡覺知呼吸,就覺知呼吸。誰喜歡用buddho 我就用buddho .
就是外在的成功,我們已經做到很多了。外面要尋找到的東西,我們也是有很多要找到了。就是我們要畢業,我們也是要學讀書很多年,我們也做到了。我們想得到屋子,想得到車,我們也可以去找回來。然後這個定力的財富,我們也是應當可以找回來的。
然後還有另外的一個修心的,就是智慧。當內心有定力,我們就用這種定力去破除煩惱。就是培養智慧去戰勝內心的苦。這種苦就是從我們對身心的那種執著。簡單來說,苦就是我們迷失在這個身心當中。所以這個法上的智慧,就是為了讓我們了解身心的實相。來覺知來知道這個身體。我們說‘我的’身體,但佛陀卻說,它是無我的,我們要去了解它。
當我們的心平靜,才能出智慧。如果不平靜的話,我們也很難去了解這個實相。所以佛教裡面的智慧,就是我們心平靜了,然後認清這個身心。是要看到它無常,苦,無我;不是我的一面。就是我們要看到在我們內在不斷生滅的東西。當我們看到無常,苦,不是我的時候,內心因為執著而生起的痛苦,就會熄滅。
其實我們內心會痛苦,不是因為外在的事情,不是因為外在的財富,環境,而是因為對我們身心的執著。所以我們要解脫這個苦,也是要回來覺知這個身心。因為我們迷失在這個身心。
我們要清楚看到身心的實相也是很容易。就是我們讓心平靜了,來了解這個身心它是無常,苦,無我。我們不斷去常常教導自己,這個真理和實相會呈現出來的。這個就是修行而成就的福業
---Ajahn Golf
24-12-2024 @ Palelai, Singapore
Excerpt from: <1:25:00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569580553924224
"Why Practice Meditation?"
Merely practicing generosity and observing precepts is not enough; they may bring temporary happiness to the heart, but they cannot lead to lasting joy.
The Buddha also taught another way to cultivate blessings, the highest form of merit in Buddhism, which is meditation. Meditation is about training our minds, elevating them to a higher level. If a person only practices generosity, their merit may dwindle over time. They may encounter situations that provoke anger or stinginess, causing them to stop their generosity.
Moreover, when greed and anger arise strongly, we might struggle to uphold the Five Precepts and may even break them. Therefore, the Buddha taught us to meditate, to train and cultivate the mind.
The source of all actions lies in the mind. Whatever we do or say originates from our thoughts. Thus, meditation aims to address that root source.
The Buddha taught two aspects of mind training:
1. Training the mind to attain calmness and stability.
2. Training the mind to generate wisdom.
This calmness and wisdom, when boiled down, becomes mindfulness. It is from this mindfulness that we develop the above. Therefore, we need to cultivate mindfulness.
With good mindfulness, we can understand ourselves better. Often, we may not realize when anger arises until it's too late, and we find ourselves regretting our actions while feeling heated. Hence, we need to train the mind to cultivate concentration and wisdom.
Worldly wisdom leads to endless pursuit and searching, leading to heavier burdens in life. In contrast, the wisdom of the Dharma teaches us to let go, which lightens our hearts and lives.
Thus, each of us needs to practice meditation.
First, we train the mind to achieve calmness. A simple and clear explanation is that we focus on the breath, allowing the mind to settle into unity. If our minds wander with many thoughts and emotions, we must find a focus for our practice to anchor our minds.
For instance, a master may teach us to purely be aware of our breathing. This helps unify the mind. Similarly, the repetition of "buddho" serves the same purpose. The better our mindfulness, the longer we can maintain our focus on the breath. If our mind drifts away during this process, it signifies a loss of focus, akin to a rope tethering our breath breaking.
The key is to grasp the principles and focus of practice; we do not need extensive knowledge. Our meditation practice simply involves keeping the mind anchored, allowing it to settle.
While meditating, we should let go of worldly concerns and focus solely on the breath, maintaining pure awareness of it.
We need to concentrate our minds on a single focus. Meditation is not something we achieve after one or two attempts; our minds have been indulged in constant distractions for a long time. Thus, we should practice meditation daily and not fear its difficulty. If we harbor fear, we lose interest in practicing.
We must encourage ourselves, knowing that we can achieve a calm and stable mind. When questioning why we cannot stop our thoughts, remember that even the Buddha had to endure. Great masters also practiced patience. We must do the same, guarding our minds to maintain calmness and cultivate concentration.
This concentration has tremendous benefits, both in worldly and spiritual contexts. A person with concentration is less susceptible to suffering and emotional turmoil. They possess good mindfulness and are less easily disturbed by external circumstances.
Consider it like a battery; a person with concentration is like a fully charged battery, empowered to face life’s challenges. While we have sought external wealth, we must now learn to seek inner wealth, which is this concentration and wisdom. We should use whatever method resonates with us for our practice. If we prefer mindfulness of breath, we should focus on that. If we favor the repetition of "buddho," then we should use that.
We have achieved much in terms of external success. We have pursued and often attained many external desires, such as graduation and acquiring property. We should also be able to claim the wealth of concentration.
Another aspect of mind training is wisdom. When the mind is concentrated, we can use that focus to dispel afflictions, cultivating wisdom to overcome inner suffering. This suffering arises from our attachment to the body and mind. In simple terms, suffering stems from our confusion within these physical and mental forms. Thus, the wisdom of the Dharma enables us to understand the true nature of the body and mind.
We often say "my body," but the Buddha teaches that it is "not-self," and we must understand it in that way.
When our minds are calm, wisdom arises. Without calmness, it is challenging to grasp this reality. The wisdom in Buddhism arises when the mind is peaceful, allowing us to see the body and mind clearly, recognizing their impermanence, suffering, and non-self—seeing them as not truly ours. We must observe the continuous arising and passing away within ourselves. When we recognize impermanence, suffering, and non-self, the pain born from attachment will extinguish.
Our suffering does not come from external circumstances or wealth but from our attachment to our bodies and minds. Therefore, to liberate ourselves from suffering, we must return to awareness of the body and mind since we have been lost in them.
It is quite simple to clearly see the true nature of the body and mind: we must calm our minds to understand that they are impermanent, suffering, and not-self. Continually reminding ourselves of this truth will reveal it, resulting in the merits achieved through practice.
---Ajahn Golf
24-12-2024 @ Palelai, Singapore
Excerpt from: <1:25:00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569580553924224
<為何持戒?>
佛陀教導持戒去捨掉這個惡業,惡行。
我們有生命活到這個地步,也應當持好戒律。
就是持好五戒
五戒就是讓我們提升成為一個圓滿的人類
如果任何一個人沒有好好持好五戒的話,就不是一個圓滿的人類
我們會了解到五戒是一種防護,去避免自己跟別人受到傷害和煩惱。
然後這個戒是佛教裡面一切善法的基礎
比如一個人他有持五戒的話,他去做布施,他做的布施功德也會很大
一個人有持戒的話,他去禪修,他的心也很容易平靜下來
他的智慧也很容易生起,沒有什麼惡業,怨恨仇怨,不好的業力去障礙他的智慧。我們的冤親債主也會少
我們種種的冤親債主,就是從我們犯戒生起的。
所以佛陀教導我們關閉這個怨恨仇恨災難的門,就是以持好戒來關閉
然後我們做人類到現在,五戒是不應當讓我們感覺到很難持守的
---Ajahn Golf
24-12-2024 @ Palelai, Singapore
Excerpt from: <1:06:00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569580553924224
"Why Observe Precepts?"
The Buddha teaches us to observe precepts in order to eliminate unwholesome actions and behaviors. As we live our lives, we should uphold the precepts well. This involves observing the Five Precepts, which help us become complete human beings. If anyone fails to uphold the Five Precepts properly, they cannot be considered a complete human being.
We understand that the Five Precepts serve as a protection, preventing harm and suffering for ourselves and others. These precepts form the foundation of all good deeds in Buddhism.
For example, a person who observes the Five Precepts will find that their acts of generosity carry greater merit. When someone with precepts engages in meditation, their mind can more easily attain calmness.
Their wisdom also arises more readily, as there are no unwholesome actions, grudges, or negative karma obstructing their wisdom. Moreover, the presence of adversarial spirits will be reduced. These burdens often arise from our transgressions of the precepts.
The Buddha teaches us to close the door to hatred, resentment, and disaster by properly observing the precepts.
As human beings, the Five Precepts should not feel difficult to uphold at this point in our lives.
---Ajahn Golf
24-12-2024 @ Palelai, Singapore
Excerpt from: <1:06:00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569580553924224
《為什麼布施?》
解釋一下布施的原因
因為我們作為在家人,有牽涉到外在的財富。這些財富不只為我們得到快樂,不只是我們想買什麼東西就買什麼東西而已。
相反地,也可以生起一種罪惡。就是會有那種過患,如果我們太執著,就會產生貪心。就是財富的追求和貪心。當我們這樣下去的時候,這個慾望越來越強大,就會讓我們不理善惡,為了得到這一切。
所以佛陀教導,這個布施,這個捨,是為了捨掉這個貪,還有那種自私
然後哪一些東西我們好好地捨,布施出去了,這一些會成為以後我們受益的東西。
就好比喻我們的家,火災了,哪一些東西我們趕快拿出來,那些東西就是我們之後能受用它。
我們的生命就好比喻受到火災在燃燒著,然後我們所擁有的一切,就算所有的財產財富,我們沒有拿去用,沒有把一分一毫拿出去也好。當我們死的時候,我們所有的財富也好像給火災燒完了,沒有能夠帶一分一錢走。這就是我們在生前沒有做到布施,沒有把一分一毫帶出來用一樣。
然後如果佛陀的教導,未來世,福報是有的話;那一些有做布施的人就肯定會享受到他所有的果報。就是我們去做,這樣是以便我們還沒有證到涅槃,我們還有輪迴的時候,這種布施就會讓我們在輪迴當中比較方便,舒適。讓我們的生命不會貧困艱難
然後布施不只是我們自己能夠受益,也是能夠幫助到別人。
就好比喻為這個社會團體,沒有同情心,善意;好心啊,這些團體社會也很難住,不值得住。如果大家都有這些善意的話,就很值得住。
然後一個人是會做布施的,他是很偉大的。然後又是快樂的。
所以這種布施就是佛陀起初去教導的,讓我們去做的。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24-12-2024 @ Palelai, Singapore
Excerpt from: <1:01:49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569580553924224
"Why Practice Generosity?"
Let’s explain the reasons for practicing generosity. As householders, we are involved with external wealth. This wealth is not only for our happiness or merely for buying whatever we want. On the contrary, it can also give rise to wrongdoings. If we become too attached, it can lead to greed—the pursuit of wealth and material possessions. As this desire grows stronger, we may disregard right and wrong in our quest to obtain everything.
Thus, the Buddha teaches that generosity, or relinquishing, is about letting go of greed and selfishness. The things we generously share will become beneficial to us in the future.
For example, imagine our home is on fire. What do we quickly retrieve? Those items are what we can still use later. Our lives are like being engulfed by flames, and if we don’t use or share our possessions, when we die, it’s as if all our wealth has been consumed by the fire, and we cannot take even a penny with us. This reflects our failure to practice generosity during our lives, not sharing even a little.
If the Buddha’s teachings hold true for future lives, then those who have practiced generosity will surely enjoy the fruits of their actions. By practicing generosity now, while we have not yet attained Nirvana and are still in the cycle of rebirth, it makes our journey through rebirth easier and more comfortable, ensuring we do not face poverty and hardship.
Generosity not only benefits ourselves but also helps others. A society or community lacking compassion and goodwill is difficult to sustain. If everyone possesses kindness, that community is worth living in.
A person who practices generosity is truly great and joyful. This is the essence of what the Buddha initially taught us to do.
---Ajahn Golf
24-12-2024 @ Palelai, Singapore
Excerpt from: <1:01:49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569580553924224
<內在的依靠>
這個身體他會敗壞,死亡。就是一個人出生後,他一定會有老,病和死,
但是雖然身體是死亡敗壞,但是他的心沒有跟隨著死去
現在我們有身體作為依靠,但是這個依靠只是維持到我們死亡為止而已。但是我們還沒有心靈上的依靠
身體是會死亡,但是心不會死。當身體死亡的時候,心會繼續地去輪迴到大小的世界。所以當心靈是沒有什麼依靠的時候,它再輪迴就會很艱難,很痛苦,會面對很多的問題。
所以我們每個人要回來建立起心靈上的依靠給自己。
佛教裡面具備佛法僧三寶。這個三寶就是我們內心的皈依處和依靠。
佛陀覺悟了能滅苦的法。然後佛陀自己滅苦了,才去教導這個佛法,這個法。
法就是滅除我們內心痛苦的藥
而僧就是依隨佛陀的法去修行,然後一樣能滅除這個苦
所以當我們有佛法僧作為皈依處的時候,這個佛法僧就好比喻為船。
這個世界就好比喻為大海。
在這個世界的每個人,就好比喻為在這個世界上游的人。
但是如果一個人有佛法僧三寶作為依靠,就好比喻為上船去了。
我們有看過船嗎?船可以承載很沉重的東西。
我們的生命也是一樣。我們的生命有貪嗔癡。這個就是沉重的東西
雖然我們有這種煩惱,還有沉重的東西。但是如果我們內心有佛法僧作為皈依處,作為船的話,還是可以扶起來。
但如果一個人沒有皈依處的話,就會沉下去。因為煩惱是沉重的東西。
所以我們每個人有這個佛法僧,我們要趕快地去修行實踐。佛法僧是外在的皈依,我們要把它成為內在的皈依。
外在的佛法僧。佛就是佛陀。
法就是我們聽聞過來的法,經典
僧就是我們遇到的師父
我們要建立起的,就是內在的佛教。
內在的佛,他就是心的覺知,覺醒,愉快
內在的法,就是看到真理
內在的聖眾,就是良好的修行
所以我們要達到佛教,不只是外在的皈依,還要讓三寶從我們心中生起
佛教不是那種沒有因果而一味向外求的東西。
佛教他是教導這個因果。就是我們身口意的行為,有做到這個因,才會有這個果。這裡有,那裡才有
所以我們要建立起內在這種的皈依處,成為內在的依靠,必須要靠我們自己去實修實踐
佛教有一種定下來的原則
1. 去除惡
2. 行善
3. 淨化我們的心
就是佛教裡面的教導有很多,但是他的重點濃縮下來最主要就是這三點而已。
然後以最簡單的語言來說,就是布施,持戒和禪修。
所以如果我們有布施,持戒和禪修,就是做齊了佛陀全部的教導了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24-12-2024 @Palelai , singapore
摘錄自 :<54:47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569580553924224
"Inner Refuge"
This body will decay and die. After a person is born, they will inevitably experience aging, sickness, and death. However, even though the body dies and decays, the mind does not perish alongside it.
Right now, we have the body as our reliance, but this reliance only lasts until our death. Yet we still lack a spiritual reliance.
The body will die, but the mind does not die. When the body dies, the mind continues to cycle through various realms. Therefore, when the mind lacks any form of reliance, its journey through rebirth can be very difficult and painful, facing many problems.
Thus, each of us needs to establish a spiritual reliance for ourselves. In Buddhism, we have the Three Gem: the Buddha, the Dharma, and the Sangha. These Three Gem serve as our inner refuge and reliance.
The Buddha realized the teachings that can end suffering. After attaining enlightenment and eliminating his own suffering, he then taught the Dharma. The Dharma is the medicine for alleviating our inner pain.
The Sangha refers to those who practice following the Buddha's teachings and can also eliminate suffering.
When we have the Three Jewels as our refuge, they can be likened to a boat. This world can be compared to a vast sea. Everyone in this world is like a person swimming in that sea. However, if someone has the Triple Gem as their reliance, it is as if they have boarded a ship.
Have we ever seen a ship? A ship can carry very heavy loads. Our lives are the same; our lives are burdened with greed, hatred, and ignorance. These are heavy burdens.
Although we have such afflictions and heavy burdens, if we have the Three Jewels as our inner refuge, like a boat, we can still be supported. But if a person lacks a refuge, they will sink, because anxiety and afflictions are heavy.
Therefore, we each have the Three Jewels, and we should strive to practice and implement them. The external Triple Gem must become our internal refuge.
The external Buddha is the Buddha himself. The Dharma is the teachings we have heard, the scriptures. The Sangha consists of the teachers we encounter.
What we need to establish is the inner Buddhism.
The inner Buddha represents the awareness, awakening, and joy of the mind.
The inner Dharma is the realization of truth.
The inner Sangha represents good practice.
Thus, to truly embrace Buddhism, it is not enough to have only external reliance; we must also cultivate the triple Gem from within our hearts.
Buddhism is not about seeking outwardly without understanding cause and effect. It teaches about cause and effect, that our actions through body, speech, and mind must create the causes for the corresponding results. What exists here will cause existence there.
Therefore, we must establish this inner refuge as our inner reliance, which requires us to engage in practical cultivation.
Buddhism has principles of:
1. Remove evil.
2. Do good.
3. Purify our hearts.
There are many teachings in Buddhism, but the essence can be distilled down to these three points. In simple terms, they are generosity, ethical conduct(precepts), and meditation. So, if we practice generosity, maintain ethical conduct, and engage in meditation, we fulfill all of the Buddha's teachings.
---Ajahn Golf
24-12-2024 @ Palelai, Singapore
Excerpt from: <54:47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569580553924224
《就算我們很厲害…》
一個人他多厲害都好,建造了什麼都好,做到了什麼都好;但是他也不能戰勝他內心的貪嗔癡,不能戰勝內心的痛苦
就是一個人在這個世界有多厲害都好,無論在權力,地位,財富好像一座山那麼高也好。但是如果他不能戰勝內心的貪嗔癡,痛苦的話,他都不能夠解脫一切的苦
所以我們生命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戰勝我們內心的苦。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24-12-2024 @Palelai , singapore
摘錄自 :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569580553924224
"Even if We Are Very Capable…"
No matter how capable a person is, no matter what they build or achieve, they cannot conquer their inner greed, hatred, and ignorance, nor can they overcome their inner suffering.
A person may be powerful, hold a high status, or have wealth as tall as a mountain. However, if they cannot conquer their inner greed, hatred, and ignorance, and their suffering, they will not be able to liberate themselves from all pain.
Thus, the most important aspect of our lives is to overcome our inner suffering.
---Ajahn Golf
24-12-2024 @ Palelai, Singapore
Excerpt from: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569580553924224
《外在的東西都不是真正的依靠》
我們回想一下,當我們苦的時候,我們遇到內心的痛苦的時候,那些財富幫到我們嗎?
比喻說,我們很生氣的時候,還是內心很痛苦的時候,我們銀行戶口裡面的錢幫到嗎?
我們的心很難受很灼熱的時候,冷氣可以幫到嗎?
這個就是我們還缺乏內心的依靠,只是有身體物質上的依靠而已
我們每個人身體上的依靠,已經很足夠了。我們能夠吃得飽,睡得到。
要去哪裡也可以。
然後那些財產,屋子等已經是具備了的。但是我們還缺乏內心有一個皈依處,依靠
內心的依靠,皈依處,就是佛教。佛教就是我們內心的依靠和皈依處。
所以我們就是以佛教作為內心的依靠和皈依處。作為我們生命光明的引導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24-12-2024 @Palelai , singapore
摘錄自 :<40:47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569580553924224
"External Things Are Not True Reliance"
Let’s reflect: when we are suffering, when we encounter inner pain, do those riches help us?
For example, when we are very angry or in deep emotional pain, does the money in our bank account help?
When our hearts are distressed and burning, can air conditioning provide relief?
This shows that we still lack inner reliance; we only have dependence on material things. Each of us already has sufficient physical support. We can eat enough and sleep well. We can go wherever we want. We have possessions, houses, and so on. But we still lack a place of refuge within ourselves.
The inner reliance, the refuge, is Buddhism. Buddhism is our inner support and shelter. Thus, we take Buddhism as our inner reliance and refuge, guiding the light of our lives.
---Ajahn Golf
24-12-2024 @ Palelai, Singapore
Excerpt from: <40:47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569580553924224
《虛假的快樂》
大家所尋找外面的一切東西,都是為了得到快樂。
就是每一個眾生都是為了快樂,正確嗎?
然後你們找到快樂了沒有?
找到真正的快樂了嗎?
問我們的阿公阿麻他們找到快樂了沒有?
就是我們想像一下,從我們小時後讀書,我們覺得我們讀完畢業,我們就會快樂了。然後畢業之後,我們快樂了嗎?
然後就想,我們工作之後,我們就會快樂。想不到去工作是更痛苦。
然後自己一個人工作很累,如果有家庭有另外一半就好了。
然後得到了之後怎麼樣?更苦。那個苦就好像增加了兩倍,對嗎?
當有了家庭,有了另外一半,覺得等一下有孩子就會快樂了。當有了孩子,卻沒有更快樂,反而更苦。然後就騙自己說,孩子長大了,就會快樂
就是我們一直在追逐著那種快樂。然後我們也是在想:‘如果我們買到一間屋子的話,我們就會快樂了。’
然後就一邊工作,一邊想,買到車就會快樂。
然後我們就是一直在追逐著快樂。當我們再察覺的時候就已經老了,開始頭髮白了。
所以我們看到,所有東西它引誘著我們,在騙著我們,但不是真實的。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24-12-2024 @Palelai , singapore
摘錄自 :<35:04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569580553924224
"False Happiness"
Everything that everyone seeks externally is for the sake of finding happiness.
Every being seeks happiness, right?
So, have you found happiness?
Have you found real happiness?
Let's ask our grandparents if they have found happiness.
Imagine, from our childhood, we thought that once we graduated from school, we would be happy. But after graduation, were we happy?
Then we thought that after starting to work, we would be happy. But it turns out that working is even more painful.
Working alone is exhausting; if only we had a family or a partner, things would be better.
But once we have that, what happens? It becomes even more painful. That pain seems to double, right?
When we have a family and a partner, we think that having children will make us happy. Yet, when the children arrive, we don’t feel happier; instead, it becomes even more painful. And then we deceive ourselves, saying that when the children grow up, we will be happy.
We keep chasing that happiness. We also think, "If we buy a house, we will be happy."
Then we work while thinking that buying a car will bring us happiness.
We are constantly in pursuit of happiness. By the time we realize it, we have already grown old, and our hair has started to turn gray.
So, we see that everything entices us, deceiving us, but it is not real.
----Ajahn Golf
24-12-2024 @ Palelai, Singapore
Excerpt from: <35:04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569580553924224
《睡前留一點時間給自己》
如果我們可以每天保持睡前靜坐大概十到十五分鐘,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這個就好比喻我們洗澡來淨化這個心一樣
我們只是洗澡清潔我們的身體而已,每天都洗澡,但是很少去清淨這個心。
所以沒有清淨這個心的時候,這個心每天因為種種的情緒而污染起來,骯髒起來。因為我們每天出門去工作,見到不同的人,生起種種的思想和情緒,包括一切我們滿意的事情,不滿意的事情。開心的事情,還有那些讓我們傷心的事情。
有時候又生起那種嗔心,怨恨,小氣,不滿啊這些苦。所以這種種的情緒,就是心的污染,骯髒。
然後我們累積這些情緒,就是從我們出生以後懂事了,我們開始有自己的思想念頭,自己的思維,一直去累積這些骯髒的情緒。然後到今天。我們也沒有怎麼樣去清潔它,為它洗澡。
我們想像一下,如果這種累積下來的骯髒是這麼久了,會有多厚呢?所以交代大家,就是我們作為一個佛教徒,每一天當我們做完事情,洗澡之後,我們有時間的時候,我們每天靜坐,清潔自己的心。如果我們真的沒有什麼時間的時候,我們就分配一點時間給自己,就是在睡之前十分鐘,十五分鐘,讓我們的心靈得到快樂。
這個就是我們分配一點時間給我們的心靈。我們用很多的時間,分配了很多的時間,讓我們的心靈去到外面。
我們就是以這個心圍繞著外面的所有事情,周旋著外面的事情,然後沒有留一點時間給這個心。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24-12-2025 @Palelai , singapore
摘錄自 :<32:17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569580553924224
"Leave Some Time for Yourself Before Sleep"
If we can maintain a practice of sitting quietly for about ten to fifteen minutes before sleep each day, it would be a very beneficial thing. This is similar to how we take a shower to purify our bodies. We wash our bodies every day, but we often neglect to cleanse our minds.
When we don’t purify our minds, they become polluted and dirty due to various emotions. Each day, as we go out to work and encounter different people, we generate a range of thoughts and emotions, including both satisfying and unsatisfying experiences. There are joyful moments and those that bring us sadness.
Sometimes, feelings of anger, resentment, stinginess, and dissatisfaction arise, leading to suffering. These emotions contribute to the pollution and dirtiness of the mind. We accumulate these emotions from the moment we become aware after birth, as we start to develop our own thoughts and ideas, continuously gathering these dirty emotions up to today. Yet, we rarely make an effort to cleanse them, to give them a bath.
Imagine how thick this accumulated dirt must be after so long! Therefore, as Buddhists, it is important that every day, after we finish our tasks and take a shower, we take some time to sit quietly and purify our minds. If we truly have no time, we should set aside a little time for ourselves—about ten or fifteen minutes before sleep—to allow our hearts to find happiness.
This is how we allocate a little time for our minds. We spend so much time engaging with the outside world, revolving around external matters, yet we don’t leave any time for our inner selves.
----Ajahn Golf
24-12-2025 @ Palelai, Singapore
Excerpt from: <32:17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569580553924224
《不要把快樂寄託到未來》
最後阿贊叮囑大家。就是我們不要去想下一個年就會快樂。
我們不要把快樂寄託在未來。
因為我們是能夠讓當下快樂起來的
就是當下我們回來觀照我們自己的心
我們內心當下還卡在什麼,我們就把它拿出來,給它捨去
簡簡單單的,就是我們當下去修這個心
如果我們常常把快樂放在未來,下一年,這是不行的
現在就是快新年了。我們去祈望新的一年就會快樂了,對嗎?
就是希望新的一年就會好。就是新年一定會比現在好。
你過了多少個新年了?(笑)
我們要這樣好好地守護當下這一顆心
照顧好當下這一顆心。
如果當下這一顆心的痛苦可以把它放下,捨掉;那麼新年你也會懂得把它捨去,把它拿走捨掉這個苦
世間外在的事情,有好有壞有樂有苦,就是由它去。這些都是很平常的。
最重要就是修到這個心自在舒服
外在的種種事情讓我們痛苦,不是外面他們的錯,是我們自己愚笨。是我們自己笨,因為外在事情而苦。
所以當下先讓我們的心舒服自在。如果我們當下的心舒服自在了,無論是舊年新年也是一樣。
就一樣的快樂。
所以要看到新的一年有新的改變,新的人--就是我們要改善我們的身口意。
變成新的人,就是我們要懂得捨去內心的痛苦。懂得捨,就是一個新的自己
<2:35:47 @ Palelai, Singapore.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569580553924224
"Don't Place Happiness in the Future"
In the end, Ajahn reminded everyone: we should not think that happiness will come next year.
We must not place our happiness in the future.
Because we have the ability to cultivate happiness in the present moment.
Right now, we should reflect on our own hearts.
If our hearts are stuck on something, we need to bring it out and let it go.
It's quite simple: we need to practice with our hearts in the present moment.
If we often place our happiness in the future, like next year, that is not right.
Now that the New Year is approaching, do we hope that the new year will bring us happiness?
We wish for the new year to be better than the current one.
How many New Years have you celebrated? (laughs)
We need to take good care of our hearts right now.
If we can let go of the pain in our hearts at this moment, then come the New Year, we will also know how to release that suffering.
The external circumstances of the world are a mix of good and bad, joy and sorrow—let them be. These are all quite ordinary.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to cultivate a heart that is at ease and comfortable.
When we suffer due to external things, it is not the fault of the outside world; it is our own ignorance.
It is our own foolishness that causes us to suffer because of external situations.
So let's first make our hearts comfortable and at ease. If our hearts are comfortable and at ease in the present moment, then whether it's the old year or the new year, it will be the same.
It will be the same happiness.
To see the new year as a time for change and becoming a new person, we need to improve our body, speech, and mind.
Becoming a new person means we need to understand how to let go of our inner suffering.
Understanding letting go is becoming a new self.
<2:35:47 @ Palelai, Singapore.
Excerpt from: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569580553924224
《神通師父說我們目前不適合出家》
信徒:我见过一位泰国僧,用了神通看见我的过去未来世,说了目前不适合出家,他也无法用神通帮助我。
我现在的条件无法支撑我出家,那请问多一个十年二十年我还来得及出家吗?
Ajahn Golf :我們自己最認識自己,了解自己。不用讓別人來擔心了解我們自己。
就是那個大師父所有名譽,多厲害,我們就是先排除出來。然後我們當下能不能出家,做好準備,我們自己是最清楚的。
然後我們先不要講到十年二十年才出家的事情,我們先衡量當下。
就是我們當下先實踐布施,持戒跟禪修
當我們這樣實踐後,我們的心已經出家了
這樣做的話,我們就先讓我們的心出家。而外型的出家,就不需要讓別人為我們來做決定。
他跟我們講,我們就把它當作是他知道的東西。
而我們最清楚我們自己的情況
然後所講到的五年,十年;那不是不對,那已經是未來的事情。
我們就看我們當下,我們當下能夠做一些什麼善行?
@ Palelai, Singapore.
<2:30:41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569580553924224
"The Master with Supernatural Powers Says I am not Ready for Ordination"
Devotee: I met a Thai monk who used supernatural powers to see my past and future lives. He said that I am currently not suitable for ordination and that he is unable to help me with his powers. Given my current conditions, which do not support ordination, will I still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ordain in ten or twenty years?
Ajahn Golf: We know ourselves best and understand our own situation. There’s no need for others to worry about and understanding us. Regardless of the reputation or abilities of that master, we should first set that aside. We are the ones who truly understand whether we are ready for ordination.
Let’s not focus on the idea of ordaining in ten or twenty years; instead, let's assess our present situation. Right now, we should practice generosity, uphold precepts, and engage in meditation. When we practice in this way, our hearts are already oriented towards ordination.
By doing this, we let our hearts become ordained first. The external act of ordination should not depend on others making that decision for us. We can consider what the monk said as his perspective. However, we know our own circumstances best.
As for the mention of five or ten years, that’s not right, but it pertains to the future. What matters is what we can do in the present—what good deeds can we perform right now?
<2:30:41 @ Palelai, Singapore.
Excerpt from: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569580553924224
《修行後反而越冷漠?》
信徒:修行之后发现自己变得冷漠、对于外界的兴趣越来越低,对他人的同理心也变少,我知道我的修行出了问题,那应该怎么面对这个情况呢?
Ajahn Golf : 如果這種情況就要出家了(笑)
如果還不能出家的話,就證明這種情況是錯的
如果正確的話,就好像Ajahn 提到的那樣。越是修行好的人,他的責任就做得越好。就是他越有責任感
越是關係到別人,他就越不會做到傷害別人,讓他人苦惱。他的心越是希望別人快樂,他的捨心,那種付出跟犧牲,才會更大。就是他更付出,越做好他的責任。好像佛陀成佛了,他證悟了,他是捨心,是放下的。但是他照顧僧團,幫助眾生,照顧不同的人,做的責任也是有很多的。
所以修行不是逃避問題,不是不做自己的責任。不是捨掉自己的責任,而是我們做好自己的工作,心不會苦。就是我們做好自己的工作責任,做得正確,而心不會感到沉重。那些修行。
那些才是真正內心有法的人。如果我們還在這個社會,這個團體,我們不想跟別人在一起啊,不想別人來煩我們。這樣的話,這種是錯誤的。除非你是來出家。但是如果說,不去玩,不去一起喝酒,party ,夜場,這種是正確。但是如果我們對身邊的人的病痛也沒有興趣,不關心不關顧身邊的人,這樣就不正確,明白嗎?
@Palelai, Singapore.
<2:25:13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569580553924224
"Becoming More Indifferent After Practicing?"
Devotee: After practicing, I've noticed that I've become indifferent, with decreasing interest in the outside world and less empathy for others. I realize that something is wrong with my practice. How should I face this situation?
Ajahn Golf: If that's the case, maybe you should consider ordaining! (laughs)
If ordination isn't possible yet, then this situation indicates that something is incorrect.
If the practice were correct, as Ajahn mentioned, a person who practices well takes on more responsibility. They develop a greater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When it comes to others, they are less likely to harm or distress them. Their hearts genuinely wish for others to be happy, and their capacity for letting go and sacrifice increases. They contribute more and fulfill their responsibilities better. Just like the Buddha—having attained enlightenment, he embodies letting go and selflessness. Yet, he takes care of the monastic community and helps sentient beings, fulfilling many responsibilities.
Thus, practice is not about escaping problems or neglecting one's responsibilities. It’s about doing our jobs well, which keeps our hearts free from suffering. When we fulfill our responsibilities correctly, our hearts won’t feel heavy.
Those who truly understand the Dhamma within themselves will engage with society and the community. If we wish to avoid being with others or don't want them to bother us, that’s incorrect—unless you’re going to ordain. However, avoiding social activities like partying or drinking is fine. But if we become indifferent to the suffering of those around us and show no care for them, that is not correct, understand?
@ Palelai, Singapore.
<2:25:13 Excerpt from: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569580553924224
要知道,現在坐在這裡,然後知道所有東西的,就是心。這個心好的話,所有好東西都會跟著來。
因為所有東西都是一致性的。如果我們心不好的話,就會拉那些不好的東西來。如果我們的心好的話,就會吸引那些好的東西
即使出面的世界多差也好,也不要緊,最重要是我們的心。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2025-01-01 @香港 南丫島 道跡禪院
我們要以正念正知去保護自己
就好像我們不知道外面是下雨還是怎樣
所以我們先準備一把雨傘。那無論是下雨還是太陽曬,也不用怕
即人生之中,我們都不知道會遇到好人還是壞人。
就是要給自己有正念,心清醒,那麼心就會有智慧
不好的心生起,就趕快將它去除
即好像如果我們的心生起不好的情緒,傷心,生氣;還是不好的心生起,就要快些將它熄滅。就好像我們家裡著火,這個時候就不是要去問哪個人點火,哪個人錯,哪個人做錯東西。不是做這些東西的時候,而是盡快將火熄滅它。
如果我們的心生起不善心。這時誰對誰錯其實就不重要。如果我們未能保護好我們的心,錯誤的是我們自己
我們不要從別人的身上求取快樂。我們不要去找我們的朋友,老公,還是其他人去得到快樂。要自己去照顧好自己的心。
我們不要依靠他人去得到自己的快樂。最重要我們有正念正知去除一些不善法。這樣我們的心就會有快樂。
我們簡單地去了解業這樣東西。如果我們碰到好好的,還是不好的,全部都是因為過往的一些業。我們就好好地接受業報,好好地做好當下
如果我們能夠如實地去接受這些果報。這些就沒有違背大自然的定律。要明白,所有東西都是在我們心這裡去處理的。如果我們懂得由這種角度去觀察的話,就不會為自己帶來苦。
所有我們去喜歡的那個,都是看我們的心。我們不喜歡的,都是看我們的心
我們自己去喜歡去不喜歡。這樣我們不能去怪人。
而我們在這個世間,都不能去改變周圍的人,只能夠改變我們自己的心。如果我們能夠明白我們不能夠改變出面的人,那麼我們就不會讓心苦
我們明白,這個人的性格是因為這個原因。那個人的性格是因為那個原因。那樣我們就會接受這些事實,而不會令到我們自己很苦。
這個世間有苦有樂,有讓我們滿意的東西。這些我們一定會遇到的,我們要明白。最重要我們要保持自己的正念智慧。無論我們遇到什麼的狀況,我們也要懂得去處理。
就將這些法送給大家。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2025-01-01 @香港 南丫島 道跡禪院
信徒:伴侶要抱抱,是否太過依賴我?但如果我拒絕是否不太好?
Ajahn Golf: 你就要找些方法去教導。如果你直接和她說,她就會覺得你不喜歡和關心她了,就是要有足夠的方法和善巧去講。也要接受,她可能只能做到這個程度。
要知道,就是我們不同人有自己的限制。就好像一個小孩子那樣,他不能完全做到好像我們那樣。但是如果我們過度要求的話,錯的是我們。即好像一個醫生開藥,他要知道病人要什麼程度的藥。如果你開錯藥,或者份量過多,那麼錯的是這個醫生。所以我們要明白,無論是什麼關係都好,父母和子女之間,還是夫婦之間。雖然是出於一個好的期望,但是要知道那個份量。因為如果份量錯的話,就可能是好心做壞事。
即譬如Ajahn 帶著一個好的心,希望大家快些明白佛法。但是就帶著大家整日整夜打坐。或者從今天開始直到新年一直打坐。如果這樣的話,可能第二天已經沒人來了。就是打坐不給動,不給轉腳。這樣的話可能讓人怕了佛法,怕了修行。新年開始就沒人再修佛法了。就bye bye 了。
所以我們要明白,我們的期望跟我們要求的份量。所以我們要明白,別人不會像我們所想那樣做到的程度。我們只能夠盡我們責任去講。別人做到多少,這也是別人的因緣。
當我們對別人有許多期望的時候,我們也要想一下,就是即使佛陀,那麼有能力的人,他都不能讓所有人開悟。那我們是誰?是否可以讓我們想要他開悟的人開悟呢?
我們也要知道,有時慈悲和愚癡的性相是接近的。
有時正確和自私也是比較接近的。
所以要小心,要聰明一些
2024-12-30 @香港道跡禪院
信徒:如果伴侶在街上想要和我們抱抱,這樣威儀好像不太好。我是持八戒,他是持五戒的。我是否應該照抱抱,但心裡buddho ?
Ajahn Golf : 由你決定結婚的時候已經錯了。這個就是業報。
你要接受自己的這個報(笑)
問:那我們是否依然可以抱著太太,心裡念著Buddho?
Ajahn Golf: 都可以的。我們心裡面念著buddho ,就是防止我們的心生起厭惡,嗔心。
我們持八戒要知道哪些是適合的時間。所以持八戒,我們也要知道我們所身處的環境,和你相關聯的那些人。這些情況適不適合你持八戒。如果我們在不適合的狀態下持八戒,這只是因為我們不太聰明而已。
而我們修行人,佛陀也有講過,我們照顧父母,照顧兒女,照顧自己的老婆老公,也是一種吉祥,是我們修行人應該做的東西。就不要覺得是負擔,不好的東西。而我們做一些東西是符合社會的那個正確,標準,亦都是我們的責任。而不是說我們厭惡所有人,然後自己一個藏起來去修行。結果藏起來之後,也對自己生起厭惡。這種人也見得多了。
2024-12-30 @香港道跡禪院
現在就講一講心很大的隆波的故事。
這個心很大隆波是一個花名來的。
這個人本身是一個有錢人來的。他有自己的餐廳,也有車那些。他去聽師父開示,就對佛法生起信心,就去出家。
他出家之後,就很用功修行。又不睡,又禪修,他就很想得到這個道果涅槃。
他托缽的時候就自己走一條路去托缽,不走那些很多人的村莊。整個雨安居入面就很用功去修行。
出了雨安居後,他的兒子就問他:‘父親,你會還俗嗎?’
他就回答:‘你就回去和你媽媽說,這個世間所有財富都是帶不走的,我不會還俗的。’
過了一段時間,兒子又來找他,說:‘母親老了,不能做那麼多東西了。如果再這樣下去,就要將運輸車賣了,因為她照顧不了很多東西。’
他就回答‘賣就賣吧,這個世間的財富夠養自己就夠了。’
再過一段時間,兒子又來找他了。他問:‘母親怎麼樣了?’
兒子就回答‘母親現在都ok ,請了一些人來幫忙。’
就在知道老婆請了工人來幫忙後,反而他禪修就修不到了。他就不斷地去想:‘請回來的工人是男還是女呢?’
他開始坐不住了。早上他就去自己以前住的村莊去托缽。
經過以前的家時,就偷偷地看。然後看到請回來的工人又年輕又英俊,就糟糕了現在。
再去托缽的時候,當太太來供養食物的時候,就不是問她:‘現在怎樣啊’ 不是這樣,而是問她:‘工人睡哪裡啊?’
回到家後,就吃又吃不到,睡又睡不到,這個心很大的隆波,就變成心很小的隆波,就怕他的太太再嫁人。
之後兒子又再來問他:‘父親,現在怎樣啦?’
隆波就說:‘你回去跟媽媽說。’
兒子還以為是說‘我是不會還俗的。’
誰不知他說:‘叫你媽媽等一等,我現在找住持去還俗。’
結果就去找住持求還俗,就是怕自己的老婆再嫁人
所以這個故事就是要告訴我們,不要太過相信我們想的東西。
有時我們所想的佛法,其實不是真的去到我們的心的。
有時我們好像可以放下所有東西,但不是真正的放下
所以我們一定要用多些的正念智慧,不斷去觀察我們的心
有些人他勇猛精進,但是往往還沒有什麼成果出來,就開始退步了
但是就反而比不上那些慢慢走,但一直沒有退轉的人。
那就好像我們要搬一千公斤的貨物。有一個人他第一天就很用功,一天搬了200公斤。但第二天條腰就不舒服了,他要休息整個禮拜
那就比不上一個一天搬50公斤的人。一個星期下來,他就搬到350公斤,就多過那個人。
所以我們修行也是這樣。最重要的是我們持續,真心去修行,但就不需要把自己迫得太緊。
因為我們的煩惱是很鋒利,很靈活的
即使我們得到禪定,它亦可以用禪定的快樂來欺騙我們
所以希望大家記住,我們一日都未斷所有的執著,一日都可以被這個心騙了。
我們這一個我執,可以用所有東西來欺騙我們的
我們布施,它都可以讓我們覺得‘我比別人好’
我們持戒,它都可以讓我們覺得‘我比別人厲害’
這個就是我執,它可以用所有東西來作為它的對象。
這裡誰是心很大的隆波?想出家? 出家可能可以出到三日啦(笑)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2024-12-30 @香港道跡禪院
信徒:有些人說打坐是看素質不是看長短的
Ajahn Golf: 我們禪修的問題在哪裡,是靠自己去觀察的,有些人坐在這裡坐很久,但是心都不在buddho 又或者他沒有觀察自己的心。那即使他坐很久也是沒有任何利益的。有些人坐了一個小時但不斷打妄想,這是比不上一個人專心觀呼吸十五分鐘。
就視乎我們多用心多專注去做我們的禪修。好像我們做東西那樣,一個專心做事的人和一個不專心做東西的人,他們的工作成果是差很遠的。亦都要小心一句就是說,‘不一定要坐很久’。阿贊就說,我們不需要坐很久,但有時都是需要的。有時聽到這句說話‘不一定要坐很久’,就變成我們的煩惱。
有時我們坐了一會兒,就覺得不舒服。然後就想起:‘佛陀叫我們要中道’ 其實這個是煩惱拿來用。佛陀說是中道,他就跟著煩惱的中道走了。
所謂的中道,就是如果我們煩惱是很粗的話,我們都要去多些投入去對治這個煩惱。就好像你欠了債,欠別人許多錢。那你不可以就好像平時那樣一個星期做許多錢,而是要做很沉重的工作。當你的債務減輕了,你才可以減輕你的工作。
不是說佛陀一說是中道中道,我們就跟著去懶惰,結果我們的中道就是枕頭。因為我們睡多少個小時,枕頭也不會說你的。天光了,還在埋怨為什麼天光得那麼快。
但是打坐的時候,我們剛坐一會兒,我們就已經說坐得太久了。
所以要小心,因為煩惱是和我們在一起的。它會經常出來去欺騙我們。好的東西就做多些不怕,即布施,持戒跟禪修。因為我們不斷地老。到我們老的時候,我們就坐不到那麼久,也持不到那麼多戒。
幾日前阿贊都思維這樣東西。就是許多人說放下放下,其實都不是放下,其實是放棄。所以我們都要小心一些,我們的放下是否正確的放下。我們的中道究竟是煩惱的中道,還是佛法的中道?
2024-12-30 @香港道跡禪院
信徒:平時都用bud-dho 來配合身體威儀和呼吸。我都知道要以平常心來修,沒有緊盯所緣。平常心和懈怠之間,我們怎樣去分辨它們呢?有什麼需要注意呢?
Ajahn Golf: 我們一個平常心的狀態。他自然自動都會看他的所緣的。如果是一個放逸的狀態,我們的心本身是有許多的煩惱習氣,它就自動對這些對象生起煩惱習氣,我們可能不知道。但是如果我們用buddho 來念誦的時候,我們的心就去回這個位置,讓我們沒機會生起煩惱習氣。
比如說,我們有時放工回家,我們覺得心是很壓抑的。或者是覺得很累的,沒有心力的狀態。這些其實就是工作的期間,生起的煩惱習氣,它消耗我們的心。而這些可能是我們工作的時候我們不為意的。
即好像我們回到家覺得很累,心很緊。工作其實就沒有什麼問題,但為什麼會這樣子?就是因為在工作的時候,我們的心偷偷地去拿取不善的所緣。所以變成那種緊
現在阿贊就教導大家如何在日常生活去用心。如果我們的工作不需要用許多頭腦,主要用身體工作,不需要用到頭腦,我們就可以用上buddho ,也可以用上覺知身體的姿勢。譬如說我們在家裡做家務的時間,我們可以一直念著buddho,或者念住itipiso bhagava 這些誦經的方式都可以。心就一直在法的所緣上。因為我們的心怎樣都要找一個所緣,對象去作為食物。所以我們就拿一些好的食物給它。我們念buddho 這個詞,其實是好過打妄想。如果我們經常這樣訓練的話,我們打坐入定就會容易,因為我們平時都是以這個所緣去餵養它,日常不會有太多的打妄想狀態。
即我們平時清潔身體是很乾淨的。即沒有怎樣碰到骯髒東西的,你洗澡的時候,也不需要擦得那麼辛苦。即使你不用肥皂也沒問題。如果我們做的工作是需要用很多頭腦的話,這時我們就不適宜再念buddho .因為這樣的話,就好像同時在做兩個工作。這個時候我們只需要去注意自己的心,會不會是緊,不舒服的狀態。如果是這樣,就將它放下。
那阿贊就建議大家,就在某些時間內就戰勝我們的心,清潔我們的心。例如睡覺之前,我們要想想,今天有什麼是掛念著,有什麼是做得不好。這個就是將那些不好的東西清洗了它。即是如果我們很久才清潔一次,就好艱難的。就好像這間屋子,我們平時不打掃,只是一個月一次。你一個月一次的打掃,其實是不夠乾淨的。
所以就視乎我們的工作性質。是念著buddho ,還是需要用著頭腦的工作,你就看一下自己的心是否緊繃的狀態,然後就放開它。
然後在臨睡之前,清潔一下我們自己的心。那樣的修行,其實就是去放下這個自我,也是去淨化自己的心,不需要倚靠他人
2024-12-30 @香港道跡禪院
信徒:請問我怎樣能讓我們媽媽面對生老病死呢?
Ajahn Golf: 所以佛陀就叫我們要儘早地去準備,因為當我們的船開始漏水的時候,你才開始學游泳,是學不及的。
所以即使你很有心地向她解釋佛法,但是她未必可以明白。
如果一些人沒有基礎的話,你跟他說的話,他甚至可以生起反感,會造惡業
所以你就只能夠盡自己的能力,所了解,跟他說,給他安心,放下執著。至於她聽了怎樣,接受不接受,這一點就控制不到,你都要放下
所以我們大家都是一樣,我們自己都要好好地去接觸佛法,親近佛法。這樣當我們有需要的時候就可以用到佛法。
所以我們大家要好好地去修,這樣才會有法的利益。如果不修的話,到你重病的話,耀師父去探望你的時候,你就會覺得‘好煩啊,這個人又來了‘ 趕他走。如果我們有好好修的話,即使我們病得很重,也沒有離開佛法。如果有師父來探望,他都會覺得很開心,心很容易就會聽得入佛法。
即是好像我們現在要出海,知道自己這艘船很快就要破了。這艘船就相等於我們的身體。所以我們現在就要盡快地學懂游泳。
所以佛陀經常說,老病死其實是一種常態來的。我們聽了就好像是一句很平常的說話,但如果我們真的這樣明白的話,我們真真正正面對老病死的時候,我們的心就沒有東西,就會接受。
大家可以自己回去試下。在睡覺之前想一下:如果這一睡,是不會在起來的話,那我所做的善業夠沒有?我所做的善業有沒有讓我們的心感到溫暖呢?還是還有許多東西放不下呢?你就會聽到心中的答案。
這個死亡不用怕,也不是一樣很讓人忌諱的東西。有些人就以為講死就很不吉利。但是其實就不是。佛陀說我們思維死亡是一種吉祥,因為這樣會讓我們不放逸
2024-12-30 @香港道跡禪院
而我們現在接近新年,其實等於接近死亡多一年
有些人就是慶祝新年,新年求祝福,但其實我們只是接近死亡多一年而已
又老多一年了
所以就是希望大家記住,人的生命很短,不超過一百年。
如果是一百年的話,有些人已經超過一半了
所以我們要好好地看回自己,就好像一個成年人,大人那樣看回自己。我們人生可以得到什麼呢?你賺到多少,吃得多少,只是讓自己吃得飽,睡得夠。家裡都好也都只是給自己睡得飽。而你吃的東西有多好,也都是讓自己吃得飽而已。最終都沒有東西得到。
所以世間的這些東西是懂得去放下。不是要讓大家一定要出家。而是要將世間的貪愛放下而已。譬如說世間有什麼責任,就好好地去做,要以不執著的心去做。然之後好好地去累積內在的財富。內在的財富就是布施,持戒和禪修。
要好好地去回頭保護自己的心。如果我們不能夠去保護自己的心的話,我們就沒有這個正念智慧。即使你投生到哪一個地方,都是這個心的原本狀態。
死亡只能奪走我們外在的財富,但是不能夠拿走內在的財富。
最後阿贊就囑咐大家,就是泰歷的2568年,在新的一年,可以遠離世間多一點,接近這個佛法多一點。
世間的生意,做得多少都不要緊;我們多些去布施,持戒和禪修。
亦都希望大家相信,如果我們有戒,有法的話,可以帶來世間和出世間的財富的。不會有人窮的。
如果沒有戒,沒有法的人,即使他賺到一座山的財富,他人生都是一個失敗的人生,因為他性格不好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2024-12-30 @香港道跡禪院
我們布施,也沒有人去迫我們布施,只有我們迫自己去布施
我們持戒,也沒有人迫我們持戒,是我們自己持戒
而我們到底是禪修,還是放縱我們的心,亦都是我們自己的事。
所以大家要好好地看回自己生命的投資,是放在出面,還是回來布施,持戒和禪修這邊。
而佛法,無論你修不修,都是在這裡的。如果你修的話就會得到增長,增長的是自己。如果你不修,你是自己得到墮落,墮落的是自己,不關佛法事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2024-12-30 @香港道跡禪院
我們要好好地想,我們現在擁有的所有東西,都是暫時的。我們帶不來,也帶不走。
我們就好像只能夠短暫地參與這場演唱會,但是很快就要離開了
有些人他做人是蝕本的,因為他只是一直發展貪嗔癡這些不善的法。
離開世界的時候,他就要接受惡報
亦都有些人,他的人生是有利潤的。他做了許多善業,也去除了許多惡業,那他將來就會受到許多福報。
而我們的物質財富,無論你得到多還是少,你都帶不走的。所以我們要好好地看回自己,我們有沒有迷失在出面的東西,忘了去去除惡業,修善業這一個行為。所以這個就是最初步的正見,就是明白業報的原則,就是要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然之後,我們就是要以佛法僧作為地圖,而不是煩惱。
而佛陀所講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就是相呼應於布施,持戒和禪修。
諸惡莫作就是持戒
眾善奉行就是布施
自淨其意就是禪修
所以我們布施,持戒,禪修,就是跟著這個正確的道路去走。就是跟隨著滅苦的道路去走,直到涅槃。而我們可以走得多遠,就視乎我們自己的修行。你有多少精進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2024-12-30 @香港道跡禪院
投生天界的眾生就好像在享受過往的積蓄,將錢用完之後就會返回來
而地獄的眾生就好像做錯東西,坐牢的狀態
當你坐完牢,出來後,就回來人間造業
所以作為人類,我們要好好地想,我們由現在開始到死亡,我們要選擇哪條路去走?
因為我們的機會只有這一生而已,我們也不知道這一生會有多久。
我們的親人,祖先,全部都會離開我們,沒有人是不會死的
那我們好好地想,我們人生是為了什麼,是為了得到些什麼
所以佛陀就教導我們要接受過往的果報
第二,我們要學做善業
第三,我們要去自淨其意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2024-12-30 @香港道跡禪院
因為佛陀是以智慧開悟的。他教導佛法都是出於慈悲和清淨的心。
所以他所教導的,是值得我們100% 去信靠的
佛法其實不是欺騙世間的東西。他是依靠這個世間的法則去說的東西。
惡業善業這些,他就不是說你信就有不信就沒有。那是真的東西來的。譬如說,佛陀說我們會有生老病死的苦,無論你是什麼宗教,你都離不開生老病死的
就好像說,我們做好事,做布施;我們的心會得到快樂。這個就是福報
如果我們想不好的,說不好的,做不好的;我們的心就不快樂。這個就是惡報。這個是真實的東西來的,沒有人可以脫離到,
又譬如說佛陀所教導的業報,無論你是哪個宗教,哪個國家的人,你都是不能夠脫離業報的原則。所謂業,你做善業就一定會得到善報,你做惡業就一定會得到惡報,沒有人可以有例外。
就譬如說水跟火那樣,無論你是哪個國家的人,哪個宗教的人,你用手去接觸這個水,都會覺得是涼的。你用手去接觸這個火,都會覺得是熱的。這個是大自然的定律。所以佛陀所教導的法,就是大自然的法則來的,如果誰違反大自然的法則,就一定是苦的
所以我們不需要去懷疑佛陀所教導的法,我們只需問自己,我們可以將這個法修到多少。所以我們作為佛教徒,我們有的正見,就是要相信業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無論你做什麼東西,你都要接受他的果報。所有人都是要帶著自己所造的各種業力。而之後我們就要受回這個業帶來的結果。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2024-12-30 @香港道跡禪院
佛陀只是指路的人
他不能讓你做功德,洗缽;他只能說條路給你聽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需要自己去走,自己去修,去爭取這個快樂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2024-12-30 @香港道跡禪院
信徒:如果我是皈依了,但沒有持五戒,屬不屬於佛弟子呢?
Ajahn Golf: 作為一個佛教徒和佛弟子,他有不同的程度。
有只是皈依三寶的程度
有去到皈依三寶之後有持五戒的程度。
然之後也有去到修定和修慧的程度,所以它是一直深入下去。但是都是屬於佛弟子還是佛教徒,只是程度不同
就是我們對佛法僧有信心,皈依三寶的那一刻起,我們已經屬於佛教徒。但是我們作為佛教徒是多麼圓滿去到多少個%,還是去到100%的圓滿,就要看我們對佛法實踐的圓滿。
因為我們去做這個布施,持戒跟禪修,不是為了佛陀,不是為了三寶,只是為了我們自己。好像阿贊來開示佛法給大家聽,教導大家。無論大家是修到還是修不到,做到還是做不到亦都不會令到阿贊高或者低。大家做到,亦不會令到我變得高;或者大家做不到,亦不會令到我變得低。但是我們自己做到的話,是對我們自己好而已。
佛陀都是一樣的。他教導的東西,別人做不做到,他本身自己都一樣那麼清淨。這個佛法是一樣那麼圓滿的。無論別人做不做到,相不相信。
所以說到什麼末法時期,宗教的衰落,已經經過了幾千年而宗教衰敗。其實不是的。衰敗的只是人。佛教是沒有任何的衰敗和衰落的。
有一些人說,佛教已經過了幾千年了,沒有初果,阿羅漢了,已經不存在了。這不是真實的。只要這個世界還有人做布施,持戒,跟禪修;聖者都是存在的。
就好像一般的人,沒有相信佛教,沒有實踐佛法,沒有去做布施,持戒,跟禪修。這個佛教就在他的心衰退囖,在他本身的生命是末法了。即它衰退了。
如果好像我們那樣,有相信佛法僧三寶的,我們有做布施,持戒,禪修的話;那這個佛教就在我們本身在繁榮,即法在我們本身已經開始有。
阿贊剛剛出家的時候,我修定。修定的時候,我會生起那種快樂。即是我們透過這樣去體驗到內心的喜悅和快樂的生起,已經是可以作為一個證人。佛法佛教的證人。即我們只是修了一點點而已,已經可以體驗到那麼高的快樂。但當我們繼續這樣修下去,持續修下去去到更加高的境界。我們的心是多麼快樂的。當我們修行去到一個程度,開始體驗到修行佛法的成果,那我們就會體驗到那種信心。那種信心就是,即使這個世界沒有人修行佛法,相信佛教,就算自己一個,都會相信佛教,修行佛法。
因為如果一個人修行佛法去到這個實相,真理在這個心呈現出來。這個真理是沒有任何一個眾生可以將它抹去。
好像如果修行我們修到看到這個善惡業的存在,這個人界,天界,地獄的存在,就算別人跟我們說‘這個是不存在,是假的‘ 都不會動搖到我們的心,動搖到我們的信心。所以佛陀的教導,我們修行到某個程度,我們能夠作為自己的依靠。我們能夠依賴自己,依靠自己。是不會因為任何人的說話而動搖或失去信心。
所以我們達證這個三皈依還未足夠的。所以我們還要去到實踐佛陀的教導。就是從我們內心對佛法僧有皈依之後,就開始做這個布施,持戒,接著開始嘗試訓練禪修,修定修慧。這樣才會成為一個不壞淨,不壞的信心,不動搖的信心,在佛教裡面
2024.12.28 @HK
#离世前书写好自传
#WriteYourLegacyBeforeYouDie
#佛法治愈心灵
#HealingWithDhamma
“……在这崭新的佛历年,
就像一本全新的日记本,
我们从现在开始记录属于我们的故事。
这些故事会成为我们的人生传记,
一直伴随着我们,永远无法抹去。
我们的每一个行为——身业、语业、意业,
都会铭刻在这一颗心上,
并展现为我们的习惯、业报,
以及人生的故事,成为我们的生命传记。
因此,我们是自己人生故事的作者。
我们可以将其书写成美好的篇章,
通过善语、善行、善念,
让身体、语言与内心充满善意与美德。
如此,生时能够幸福圆满,
逝时亦能安详无忧,
可以称之为“生亦好,逝亦善”。
然而,要达到这般美好人生,
必须以不放逸为根基。
我们需要怀有一颗无畏行善的心,
以正念与智慧,坚定不移地迈向善行。
唯有如此,方能战胜烦恼,改掉不良习惯。
来吧!让我们开始书写属于自己的美好自传。
让我们看看,在佛历2568年,
能够创造多少善行与功德……”
“…..In this new Buddhist year,
it is like opening a fresh journal
where we begin to write our stories anew.
These stories will become our biography,
remaining with us forever, impossible to erase.
All our actions—physical, verbal, and mental—
are inscribed in this very heart,
manifesting as our habits,
our kamma, and the story of our life,
becoming the biography we carry forward.
Thus, we are the authors of our own life story.
We have the power to make it a beautiful one,
a life filled with goodness,
through good speech, good actions, good thoughts,
and kindness in body, speech, and mind.
This will lead to a joyful and peaceful life here,
and a serene and graceful departure.
Good in living, good in passing.
However, achieving this goodness requires vigilance.
We must rely on mindfulness and courage in doing good,
strengthened by wisdom and unwavering determination.
Only then can we overcome defilements
and let go of harmful habits.
Come! Let us begin to write the biography of goodness.
Let us see how much merit and virtue
we can cultivate in this Buddhist year, 2568…..“
——————————————————————
Phra Ajahn Surawut (Golf) Khemachitto
Wat Pa Anuttaro, Sri Bunruang District,
Nong Bua Lamphu Province, Thailand.
#善的力量
#ThePowerofGoodness
#佛法属于心灵
#healingwithdhamma
“眼睛所见,耳朵所闻,感触、感觉、思考,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一切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都应该作为佛法来思维,用来教导和指引我们的心。
不要执着于他人的善恶。有人行善,我们就说“善哉”……随喜赞叹功德。有人作恶,那是他们的事,不要放在心上。不要因为与任何人的输赢争执而困扰我们的心。不要让外在的事情影响内心。
我们必须导向内心——Opanayiko(内观自省),审视并辨别自己内心的善与恶。如果善已经存在,我们就努力守护它,培养并增强它,使之更加圆满。如果发现了恶,就必须立即改正,将它彻底从身、语、意中清除。
内心净化得越多,我们离涅槃就越近。因此,我们必须抓紧时间修行,净化自己的心灵,并迅速积累功德和善行。
这种善行是提升我们生命和心灵的力量,它将帮助我们达到苦的终结。拥有强大善行力量的人,将更快摆脱苦。”
“…..When the eyes see, the ears hear, and the mind senses, feels, and thinks—whether it’s something good or bad—everything that happens to us and has already passed should be contemplated as Dhamma to teach and guide our minds.
Do not cling to the good or bad actions of others. If someone does good, we say “Sadhu”… rejoicing in their merit. If someone does wrong, that is their matter; do not take it to heart. Do not get caught up in disputes, victories, or defeats with anyone. Do not let external matters disturb your mind.
We must bring our focus inward—opanayiko—into our own minds. Examine and identify the good and bad within ourselves. If goodness is present, strive to preserve it, nurture it, and cultivate it, making it even greater. If wrongdoing is found, it must be corrected promptly and removed entirely from our body, speech, and mind.
The more we purify our minds, the closer we come to Nibbana. Thus, we must urgently practice to purify our minds and hasten to accumulate merit and goodness.
This goodness is the very power that will uplift our lives and hearts, bringing us to the cessation of suffering with certainty. The one who possesses great power of goodness will be free from suffering quickly.”
______________
Phra Ajahn Surawut (Golf) Khemachitto
Wat Pa Anuttaro Sriboonruang,
Nong Bua Lamphu,
THAILAND
#辭舊迎新
#Farewell2024Welcome2025
#HealingWithDhamma
#佛法治愈心靈
……在這新的一年裡,願我們每個人
都能帶領我們自己的身和心,
不斷地靠近美好的事物。
願我們更加親近佛陀,
願我們更加靠近佛法,
願我們更加接近聖僧團。
願我們不斷地提升佈施波羅蜜,
願我們不斷地增長持戒波羅蜜,
願我們不斷地增加禪修波羅蜜。
當我們每個人都將心意緊繫於佛法僧三寶,
並在佈施、持戒與禪修中精進,
有正念與智慧時,我們便已圓滿。
我們便能成爲一整年都幸福的人,
能一生幸運、遠離苦,
獲得永恆的快樂。
這是我們的吉祥,
也是我們的新年願望。
… In this new year, may each of us
lead our body and mind,
to draw ever nearer to all that is good.
May we approach ever closer to the Buddha,
may we come ever nearer to the Dhamma,
and may we grow ever closer to the Noble Sangha.
May we consistently cultivate our generosity (Dāna Pāramī),
may we diligently uphold our precepts (Sīla Pāramī),
and may we unceasingly elevate our meditation (Bhāvana Pāramī).
When each of us ties our heart
to the Triple Gem—Buddha, Dhamma, and Noble Sangha—
and unwaveringly practices generosity, precepts, and meditation,
with mindfulness and wisdom, we will reach completeness.
We will then become people who are happy all year round,
fortunate throughout life,
free from suffering,
and blessed with eternal happiness.
This is our blessing,
and our New Year’s wish.
•••••••••••••••••••••••••••••••••••••••••••
Phra Ajahn Surawut (Golf) Khemachitto
Wat Pa Anuttaro, Si Bun Rueang District,
Nong Bua Lamphu Province.
信徒:人生是為了什麼?有什麼意義?
Ajahn Golf: 一投生為人就要受這個業力。因為業力還未受完。
第二就是要圓滿波羅蜜。
如果是一直未受到這個業,而波羅蜜一直都還未圓滿,就一直要這樣出生下去。如果波羅蜜已經完全圓滿了,將內心的煩惱完全清除了。那樣就不需要再來出生。
每個人出生來到這個世界,就會面臨痛苦。雖然他就算不想來出生,但是他內心依然有煩惱,他也是一樣要出生。因為眾生就是隨著業力去投生,輪迴的。沒有任何人可以超越業力的。
除非我們修這個戒定慧,修到圓滿,我們才可以超越種種的業力,超越這個煩惱,超越一切的痛苦。一直在輪迴的,就是煩惱,業,和業的果報,一直在流轉,圍繞著這些。
當我們內心有貪嗔癡,就會讓我們造業。當我們造了業之後,我們就要受那個業的果報。當我們受那個果報,受到快樂和痛苦。讓我們又生起這個煩惱,喜歡和不喜歡。接著又繼續去造這個業。如果我們將煩惱去除,我們沒有這個喜愛還是討厭,那我們就斷除了繼續造業力,我們就可以解脫。
就是可以超越這個業力。因為佛陀,聖弟子,阿羅漢,以清淨心,沒有煩惱的心去做事。所以他們就不會有業力,讓到這個因果業報的運作斷了。所以我們做一個人類,只是去受業報是不行的,我們還要累積新的業,圓滿波羅蜜。接著去修行,為了斷除煩惱,為了超越這個業力。全世界的人就是不知道怎樣去除煩惱,他們就一直會去造業,然後去受業的果報。就是一直輪轉下去,就是有時上天界,有時下地獄。有時就做畜生。就是看我們自己的業力,我們的業力製造我們成這樣的。所以我們要去除煩惱。只是造善業,修行,然後證到涅槃。
2024-12-28 @HK
信徒:有一次,我遞了一些水給文頌大長老,他喝了一半,再遞回給我。我沒有問過他是否給我喝的,我就直接喝了。有些疑惑擔憂
Ajahn Golf: 沒有錯的。Luang pu 已經給了你。而且我們沒有偷的動機。所以luang pu 他給了你,而且你又沒有動機去偷。除非Luang pu 將這樽水放入僧袋。從僧袋拿出來喝,這就是偷。直接導致犯戒,最主要是動機。即我們有動機,意圖去偷,然後做出來,這就是犯戒。
但是某些時候我們沒有這個動機去造成的犯錯。因為我們失念而造出來的,都是有罪業的。就好像比如,我們被蚊子針的,那我們就去摸,接著撥的過程就殺死了它。我們沒有動機要殺死它。但是我們因為缺乏這個正念,導致它死亡。那這個失念,都有業力在。
所以戒能夠清淨,亦都要看這個正念的。亦都是看這個戒的。如果我們沒有動機去做些犯戒的行為的話,都是沒有什麼問題的
2024-12-28 @HK
信徒:我之前接觸漢傳佛教,現在接觸南傳佛教。我現在就有困擾,應該走菩薩道還是解脫道。因為兩條路也好像很好
Ajahn Golf: 菩薩要證悟涅槃都是要修十波羅蜜的,在南傳佛教。
菩薩就好像我們築一架火車那樣,我們做完之後就可以帶走許多人,可以運送許多人走
但是佛陀的弟子,聲聞阿羅漢,就好像做一架私家車那樣。一架私家車做完之後不多。但是去到涅槃,無論是菩薩還是聲聞弟子阿羅漢,去到涅槃的味道都是一樣的。那我們就要看回自己的心,想走哪一條路。如果是做菩薩的話,就還要生死輪迴許多世。
就是我們要看我們自己的心,是想做菩薩還是想成聲聞弟子涅槃。我們想涅槃不代表說我們是自私的。因為每個人都是各自為了找一條解脫苦的路。即各人都為了自己證果解脫的。
至於發願成佛的人,即菩薩,不是每個人都能最後去到終點的。有些人可能去到半路就退轉,不做菩薩,做聲聞弟子也有。所以這個我們要自己去細心想
信徒:有去想,但覺得兩樣都是好的東西。
Ajahn Golf: 你一直做布施,持戒,禪修下去。當你禪修修定到某個地步,這個定力就會生起智慧,讓你知道你想走哪一條路,圓滿那一種波羅蜜。當我們有一個正念,成為大念住,有這個定力的話,那入面內心的正念和智慧,他就會呈現出來,給你感受到你是要走哪一條路。現在就是一直做布施,持戒,禪修下去。
2024-12-28 @HK
#放棄還是放下?
#GiveUporLetGo?
#HealingWithDhamma
#佛法治愈心灵
佛法中有云:「諸法無我」,
所有的法都不應執著或執取。
但我們首先應清楚地明白,
不能突然就想要放下一切,以至於:
什麼都不拿、什麼都不做、什麼都不修行。
這種做法是錯誤的、行不通的。
我們必須先修行,去親證與體驗。
當我們到達終點,才能真正放下。
就如同我們欠債一樣,
不能單純決定放下,就將債了事。
我們必須努力工作,把債務還清,
直到擁有餘錢生活,
那時我們才能放下,不必工作也行。
有些人害怕布施,擔心黏著於功德和善行;
有些人害怕修定,擔心黏著於禪定或禪那;
有些人害怕修慧,擔心散亂於想蘊。
或錯誤地認為:一切皆無我,
所有都應該放下,不應該執著,不應做任何事物,那就是「過度」的無我,以至於變成了放掉與無視。
那些能夠放下善惡,甚至超越善惡的人,
也是在充分修行,達到圓滿後才能做到。
他們積累了足夠的善行,已經完全離惡,
並且已通過持戒、修定、修慧達到圓滿。
直到心抵達彼岸,那時才能真正地放下。
而我們還未到彼岸,先不要急著棄船而去。
不要著急完全放下,不要執著於「無我」中,
這樣可能會迷失沉沒在汪洋之中,無處可逃。
先要牢牢依止佛、法、僧三寶,
先要布施、持戒、修定和修慧。
要廣修多練,
先讓這些在自身中生起、圓滿。
先要到達苦的盡頭、法的盡頭,
成為「法的富翁」,然後才能放下,
這樣才符合佛法中的「諸法無我」。
有一點想請大家思考:
我們所謂的「無我」,我們所謂的「放下」,
究竟是哪種狀態?
是符合佛法中的無我,還是「過度」的無我?
是真正的放下,還是不負責任?
In the Dhamma, it is said: Sabbe Dhamma Anattā – all phenomena are non-self, and thus, they should not be clung to or attached to. However, we must first understand this point clearly: we are not able to let go of everything immediately by not engaging, not practicing, or doing nothing at all. That would be incorrect and ineffective.
We must practice to know, to see, and to understand things as they really are. Only when we reach the ultimate point can we truly let go. For example, if we are in debt, we cannot simply decide to let go. We must work to fully repay the debt, and only when we have extra income, we can let it go and live without needing to work further.
Some hesitate to practice generosity, fearing attachment to merit or goodness. Some avoid meditation, fearing attachment to concentration or jhāna. Others hesitate to practice wisdom, fearing it may get lost in perceptions (saññā). They assume that everything is anattā (non-self), and thus, all should be let go entirely without attachment.
If we approach it this way, we turn anattā into recklessness—a form of give-up and neglect. Those who have transcended both sin and merit, beyond good and evil, did so only after they had sufficiently cultivated and fulfilled the path. They abandoned sin after enough effort. They accumulated merit until it was sufficient. They practiced morality, concentration, and wisdom until they reached completeness. When their hearts reached the other shore, only then could they truly leave the boat.
As for us, we have not yet reached the other shore. Do not be in haste to abandon the boat. Do not rush to let go of everything. Do not hold onto the idea of anattā prematurely—you might end up sinking in the sea of delusion and unable to survive.
Therefore, we have to first hold firmly to the Triple Gem, hold firmly to generosity, morality, concentration, and wisdom. Cultivate them abundantly and bring them to fruition within yourself. Reach the end of suffering and the ultimate Dhamma. Become a “Dhamma millionaire” first, and only then let go, in accordance with the teaching: Sabbe Dhamma Anattā.
In short, here are some questions I have for all of you: Does your understanding of anatta and your practice of letting go align with the principles of the Dhamma, or has it turned into recklessness? Are you truly letting go, or merely abandoning your responsibilities?
•••••••••••••••••••••••••••••••••••••••••••
Phra Ajahn Surawut (Golf) Khemachitto
Wat Pa Anuttaro, Si Bun Rueang District,
Nong Bua Lamphu Province.
信徒:根據我的理解,心是剎那生滅但師父說心是不滅的,那到底是怎麼樣呢?
Ajahn Golf: 首先,我們搞清最重要的一點。生生滅滅的東西,不是叫心。那只是心的其中一個狀態。對於這個心,他的本質就是不會生和不會滅。心作為所有一切的東西的一個基地。每一樣東西都是有生有滅,但是心從來不變,它從來都只是一顆心。
所謂我們看到的生滅生滅的這個法,其實是心呈現出來的一個狀態。我們看到這樣東西,經過禪修修行,我們自己可以看到的。通常我們打坐的時候,我們看到心的狀況起伏起伏,生了滅生了滅,但是如果再看細緻一點,你就只會看到只是有這個心,它是不動的,它作為一個基地,不會跟著起伏。會生會滅的是屬於在五蘊裡面的心,不生不滅的,就是心的本質
信徒:那師父說的是五蘊裡的色受想行(哪個)?
Ajahn Golf : 是識。
其實這個心本來的本質,就是不生不滅的。隨著我們接觸到煩惱,它就產生了起伏,就會有生有滅
識分為兩種,一種是識的本質,另外一種的識,就是去知道其餘的四個蘊
識的本質,它不可以稱得上為常,雖然它的本質是不會生不會有滅的。但是隨著有煩惱,這個煩惱會帶著這個識去投生。怎樣去將這個識去變成永恆的識呢?就是去破除無明。當可以完全破除無明的時候,這時候的這個識就可以稱得上是常的識。
簡單些來說。現在我們每個人的心都是不死的。但是它還未是常的,它還是無常的。因為我們還有無明,還有煩惱,還被這個煩惱牽引著。當我們可以完全破除無明的時候,那時這個心就是在涅槃的狀態。在這個涅槃的狀況,那時就可以稱得上是常的。
當能完全分解這個五蘊,就能看得清楚,這個心還在這裡。當我們還不能分解出五蘊,因為心還被其他四蘊牽著走。那時這個心還是可以被稱為無常的。
信徒:所以是要五蘊皆空才能看見自己不生不滅的心的本質,是嗎?
Ajahn Golf: 你這個問題,你自己去修,你修到了就會明白了
信徒:禪修時以心觀身,可是卻同時又覺知到這個身和心,那請問這個覺知是下個剎那的心還是什麼呢?
Ajahn Golf: 我們先不用把它複雜化。這一樣東西不是透過猜測而能夠明白,也不是我們想去了解,就了解到的。
這個不生不滅的心就好比喻為一個空間。這個空間空氣一直都存在。而這種清涼不是空氣,它有生和滅。那種熱度在這個空間裡面會生亦都會滅。但這個空間一直都存在在這裡的。就算我們在這個空間裡噴香水,這個香氣生起而後滅去,但是這個空間一樣存在在這裡,不會生滅的。就算這裡有臭味,它都會生起而後滅去,但空間都一樣存在。我們來這房間與出去,這個空間也是一樣,這兩天辦完禪營,這個空間一樣存在在這裡的。
*不生不滅的心就好像這個空間這樣,只不過這個空間沒有這個覺知,但心有這個覺知,
心就是知的元素,所有我們自身看到會生滅的,都是屬於五蘊。有什麼生起我們知道,有什麼滅去我們都知道。而去知道東西的生滅,就是這個不生不滅的心
這個是要比較微細的定力和智慧才可以看到。
我們的心是不生不滅,不會死的。但是是因為不好的性格,不好的習氣,一直讓這個心都是處於無常,苦,無我的,就是煩惱帶著這個心去輪迴。所以心就是知道的元素。所以當這個心還有煩惱,帶這個心去輪迴的時候,當受到苦的時候,這個知的元素,變成亦都要知道這個苦。所以當把煩惱拿走,就剩下這個知者的心,這個知者的心就不會再去輪迴
這個清淨的心就是涅槃的狀態,心證到涅槃,就不會再輪迴出生。這個就是常
如果心真的是捨完了,無論是常啊,樂啊,全部都會捨完。如果我們的心還有這個常,樂的概念,即還未捨。而且這個‘我’,一開始修行就已經去除了,‘我’是不會有的。這個‘我’就是不好的性格。
讓我們輪迴下去的就是這個‘我’。但我們修行,剛剛開始就是要依靠這個‘我‘,去修到無我,修到去除這個‘我’ 。所以不需要想到太遠,想到太遠的話怎樣想都想不通。
好像我們要走路走到目的地。我們要有正念在我們目前所行的道路。我們要有正念走好當前的路。如果我們一直在想前面的路,怎樣想,都不會想到那條路是怎樣的。當我們去到的時候,就是和我們想的那條路是兩回事。
好像Ajahn 如果還未來到香港,就會想:‘香港是這樣那樣’ 。當Ajahn 來到的時候,就不是Ajahn 這樣想。所以想像跟真實是兩回事的。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我們跟著這個因去做,跟隨戒定慧去修。我們先做好因,建立因。
當我們心平靜了之後,我們去思維這個五蘊的實相:無常,苦,無我。當修下去的時候,我們對這條路就會越來越清楚。所以跟著這個因去修。如果疑惑的話就是五蓋的疑蓋,是一種障礙著我們修行的蓋。
如果我們不是以實修去實踐,證到涅槃的話。那很容易這個涅槃就變成是我們想像出來的了。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The Hong Kong Buddhist Association Chan Ma Mee York Memorial Camp, Hong Kong.
摘錄自< 45:01:
https://www.facebook.com/watch/live/?ref=watch_permalink&v=1234058554341168
信徒:昨晚師父說苦滅了就不會再苦了,是不會再苦還是過一陣子再出現呢?
Ajahn Golf: 這個苦分為兩種。一種是心的苦,另外一種是身體的苦。
關於身體上的苦,Ajahn 之前有解釋過
關於心的苦,佛陀有教導過我們。這個心的苦就好比喻為細菌一樣。我們將這個細菌徹底從我們心入面清除。
我們依佛法之後,將這個細菌從心裡完全徹底地清除它。當我們徹底清除這個苦的細菌,它就不會再生起。
但是之前有講過,這個心是不死的。當完全徹底清除苦的細菌,這個心就無苦了。當這個心無苦的時候,它就是完全沒有煩惱。當完全沒有煩惱的時候,我們就稱它為涅槃
當心到到這個狀態的時候,就稱之為常,永恆。永恆地遠離苦,無常,無我。
關於你的問題,這個苦會否再回來?就是我們是否完全徹底清除了這個苦的細菌?還是這個煩惱。
打個比喻。如果還未完全清除內心的貪,嗔,癡。那這個苦就有機會再次升起。如果我們可以將我們心裡的苦,煩惱徹底清除。就好像佛陀或者阿羅漢們他們那樣,這樣苦就不會再倒回來。當證到這個阿羅漢果後,他們還未死。在他們有生之年,他們心裡的苦是完全徹底地清除了。他們只是餘下這個身體上的苦。他們還會肚子餓,他們的身體還會病。但是他們的心就不會因為身體的苦所影響。
這些聖者們在這個世間上,總會遇到好的事情和不好的事情。有人說他好,或者有人說他不好;但是這些東西不會影響到他。當他的壽命盡的時候,這個身體上的苦就會滅了,剩下這個清淨的心。
簡單來說,佛陀或聖者們,就和大家一樣。但是有分別的是,他們只有身體的苦,但沒有心裡的苦。
會影響到這個心生起苦的東西,就是煩惱。當這個心被煩惱影響到,心就會有苦。
打個比喻,這個心它就好像一塊布那樣。那些情緒,或者煩惱,就好比喻為水。當水滴到這塊布時,這塊布就會濕,濕濕地放在那兒。
阿羅漢的心就好像一塊鏡子。當這塊鏡滴到水的時候,它就不會吸收水分,它滴到之後就會在鏡中流走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The Hong Kong Buddhist Association Chan Ma Mee York Memorial Camp, Hong Kong.
摘錄自< 13:08:
https://www.facebook.com/watch/live/?ref=watch_permalink&v=1234058554341168
女信徒:我常常遇到很差的考官,明明我懂得的,他都讓我不合格。但其他人明明不懂得,他都照給他們分。想問怎樣可以解決?不再遇到這樣的事情?
Ajahn Golf: 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放下了。我們什麼都做不到,但是我們不需要去憎恨它。有可能我們之前有冒犯過他。我們只是做好我們的責任。如果他不誠實,他自己會有他的業力在。但是我們不需要去怪他,不需要去小氣,不需要去傷心。保持我們內心輕鬆自在快樂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The Hong Kong Buddhist Association Chan Ma Mee York Memorial Camp, Hong Kong.
2024.12.28
信徒:之前我禪修修到沒有了呼吸,沒有了身體,只剩下光,請問這是否一境性?
之後師父說要觀無常,苦,無我。請問要怎樣觀?
Ajahn Golf: 出來之後去觀無常,苦,無我;就去思維,去想。這種和我們平時去想東西不同。因為平時我們想東西的時候,我們的心沒有那麼平靜。現在是在心高度的寧靜去思維。在我們的心寧靜去思維,就會比較看得清楚,比較是我們如實去看到,知道,去了解到,即是心都會比較穩重,有理性。先去思維這個身體。去思維這個身體的不干淨,是無常,苦,無我的。
我們以自己的意願,思維方式去想,自己容易明白的文字,語言去思維這個身體是不干淨的。就這樣去思維這個身體是不淨,無常,苦,無我。當你這樣思維到累時,就返回來修定,讓心重新定下來。
修定就好像休息,充電。我們修觀去思維就好像去工作,要兩個交替一直去做。如果我們一直去想去思維的話亦都不行,因為會全沒了力量,會累。如果我們只是修定亦都不足夠的,這樣是不能生起智慧的。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The Hong Kong Buddhist Association Chan Ma Mee York Memorial Camp, Hong Kong.
2024.12.28
如果我們親近有德的比丘, 我們的內心都會變得平靜
---Ajahn Golf
2024.12.29 @Hong Kong
信徒:有時候看到自己的情緒,有時候會看不到
Ajahn Golf :因為我們正念還不夠, 還來不及, 所以我們要常常禪修,
覺知身體的威儀動作,正念要快些把情緒捨去
這些情緒就好像火。 如果由它去燃燒, 就會更大。 要趕快把火熄滅, 那它就不會發大
信徒:就是發現得比較遲
Ajahn Golf : 你要多一點禪修打坐, 就會慢慢進步
2024.12.29 @Hong Kong
信徒:太執著定力, 有時候看到一度光
Ajahn Golf:你看到光, 不用有興趣
看住心, 讓心平靜下來就可以了
打坐無論是看見什麼, 聽見什麼, 都不需要有興趣
只是為了讓心平靜下來
回來當下, 純粹地覺知, 回來自己的業處就好了
2024.12.29 @Hong Kong
信徒:人生太苦,怎樣走上解脫之道?
Ajahn Golf: 外在的苦, 就讓它去, 不用管
內心的苦生起, 就快一點把它捨去
不要太在意外面的事情, 和人
就是要照顧, 守護好自己的心 , 輕鬆自在舒服
我們要想:出生走一個人, 所以不要太過因為人事物而痛苦
這個世界發生的一切, 就好像旅遊一下就離開了。
來了就離去了
因為我們沒有帶什麼過來, 也沒有帶什麼過去
輕鬆自在的心去就好
祝福您解脫一切的苦
2024.12.29 @Hong Kong
對於吵架、互不退讓的人,
Ajahn Golf 說,他們還有我慢,驕傲
如果是真男人,就會懂得道歉、原諒
不懂的話就不厲害了
舌頭和牙齒在口裡,會互相咬到對方, 但它們都能夠在一起
大家各自心裡放下吧!讓此事完結
我們不需要怕鬼。 外面的鬼都不可怕, 如果比起我們自己的思想的話
誰見過鬼的? 未見過又會怕?為什麼未見過又會怕?
不要去怕那些我們看不到的東西
人界已經是最殊勝的了
鬼界是低於人界的, 所以我們不需要去怕他的。
如果他來嚇我們, 我們就嚇回他(笑)
意思即是你再嚇我我迴向功德給你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2024.12.27 @香港
出面不好的人可以避, 但心不好不可以避
不好的東西我們可以丟掉, 但如果心不好的話, 我們是丟不掉的。 因為我們要一直和這個心相處, 所以我們必須要改善自己的心
所以我們要懂得放下, 要懂得犧牲
接著心好心自在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2024.12.27 @香港
問:我平時的修行方式是從散播慈心開始,之後再回到呼吸。但我發現每次要散播慈心都很難,請問師父我可以如何突破呢?
Ajahn Golf: 發展這個慈心,就是慈心觀,就是我們先要慈心自己;就是先要讓這個心平靜下來。讓這個快樂和平靜在我們的心中先生起來
就是我們先禪修到這個心能夠平靜,能夠生起那種喜樂快樂,然後我們才去散播這個慈心出去。就是我們先感受到我們內心的喜悅快樂了,希望其他人,一切人,一切眾生也有這種喜悅跟快樂。所以當我們散播慈心,感覺到很難散播慈心出去,也不用去掛慮還是擔憂。我們先讓自己的心平靜下來。讓我們自己的心平靜清涼下來,然後有機會才去做
然後我們在每一次靜坐,也不一定說要依照限定的行程去做。就是不需要一定要固定的形式去進行。比如說,我們不能培養,然後用那種定力來散播慈心,我們可以以一種善心來散播慈心。就比如,我們靜坐完了,希望我們的功德,我們所做的功德善業,迴向給一切眾生,讓他們快樂。這樣來發展一種慈心,明白,啊?
@ Palelai, Singapore.
<1:57:38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569580553924224
問:發現自己眷戀漂亮的外表,也知道不淨觀可以幫助自己離開這個貪念,但目前還做不到。請問師父如何修不淨觀,是否需要有一定的定力才可以開始修呢?
Ajahn Golf: 我們每次先讓自己的心平靜下來。然後我們就可以思維這個不淨觀,不一定說只是思維這個髮毛甲齒皮。就是整個身體是骯髒的,不干淨的,還是我們只是思維它只是屍體,它的敗壞啊這些。這種就好像我們患上了長期的疾病,我們吃一兩次的藥就要他好起來是不可能。所以我們要常常去培養,常常去修
就是要常常持續地修下去。有些人心比較急,就是修一下就想看到那個效果
就是我們可以應當對佛陀的法有信心,相信它的法是可以去除我們內心每一個煩惱的,只是我們還沒能做到而已
它本來就是這樣去修的,就是那種比較粗的貪欲,欲愛;比如說對身體的執著,那種貪欲,對這些美啊,一定要修不淨觀。就是思維這個身體是不干淨,是骯髒的,是會臭的,這樣常常去修,然後這樣去對治我們粗的貪欲欲愛。
而內心微細的那種欲愛,那種貪愛,就是我們要看到它的無我。
簡單的比喻,就是這個貪欲慾望這些就好比喻為疾病。而這個不淨觀,就好比喻為對治這種欲愛的病。我們的責任就是不斷地吃這個藥。然後不用去問這個病什麼時候會好,吃下去就對了。
@ Palelai, Singapore.
<1:53:00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569580553924224
就是我們作為人類,簡單來說,我們來清淨我們自己。然後誰遇到佛教佛法,就能夠清淨自己。但是那些出生了還沒有能夠遇到佛教,不能修行;他變得越來越骯髒的機會比較大
所以我們生命剩下的時間,我們要盡量清淨自己,盡能力清淨到最清淨的地步。佛陀就是教導,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就是惡,不要去作惡,就是我們要持好五戒,也不是很困難。
行善就是我們懂得做布施,幫助別人,幫助社會,就是我們可以做到的就盡量去做。
然後自淨其意,就好像我們讓自己平靜下來,覺知自己的呼吸進出,然後思想思維一些佛法,無常,苦,無我,讓這個心懂得放下,一直清淨起來。所以這些布施,持戒跟禪修,就是幫我們不斷清淨,不斷讓我們會造成惡業的惡行,不斷地清淨起來,讓我們生命越來越好。
有三種要好好地守護,就是我們的身口意。
這個身體,就是不殺生偷盜,邪淫,跟飲酒
然後口業,就是不講妄語,不兩舌,不講話傷害到別人,讓別人傷心,不惡口,不閒雜語,講那些沒有意義的說話。
然後這個意,就是不貪不想得到別人的東西,不怨恨不去想傷害別人,然後沒有痴心,就是我們的想法要正確,不是不如法的。那些沒有痴心的人,就是他們相信這個業力因果,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然後這些善惡業,還有他的痛苦快樂的果報,是我們自己的行為做出來的,這些沒有關乎到任何的天神天帝,讓我們變得快樂跟痛苦的
這些善行善業是要我們自己去做出來,不是別人幫我們做出來的。就是吃飯那樣,我們要自己吃,才會飽的。
所以我們要相信,我們也是一個人類,可以行善,可以去除惡,然後可以讓我們自己的心可以清淨起來。
因為佛陀就是在人界教導人類,不是教導到哪裡去
如果我們生為人,我們不是來行善的話,我們也不知道要帶什麼離開。如果我們生出來,就是去增加我們自己的貪嗔癡,然後帶走我們的貪嗔癡,這個就是很愚癡。
如果一個人類沒有善業美德的話,他身為人就沒有什麼意義。就是如果沒有這些美德善行的話,生命就沒有什麼價值了。就是死了身體也沒有什麼用處。但是動物死了他的屍體還是可以作為人類的食物。
我們在這個世界跟一切的關係,只是我們好像來經歷一下,經過一下。但是我們真正能夠帶走的,就是我們的善惡業。沒有人想得到惡業的財富,只有人想帶走善業快樂的財富。沒有人想得到痛苦,只是想帶走這個快樂而已。但是這一切的果是從因而來的,就是看我們造什麼因而成就過來.
所以我們只是選擇去行善。就是身體的善行,口的善行,意的善行而已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Ganging Guesthouse Idea Cafe, Taiwan Bouleverd, Xitin District, Taichung City, Taiwan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697978895738038
關於人類,男還是女也好。他就是有這個身口意,有這個身口意,如果是去行善,就有快樂的果報,如果有這個身口意去行惡,做壞事的話,就會有惡業,痛苦的果報。這個跟信仰沒有關係的,沒有說誰有沒有信仰。
就算一些人沒有相信佛教,但是他做壞事的話,他也會感到內心的不安,熱啊,對嗎?
然後那些沒有相信佛教,如果他們去行善做好事的話,他們也會感受到內心的快樂,對嗎?所以內心行善的快樂就是善業。內心因為行惡的熱,難受,就是惡業。這個跟有沒有相信宗教是沒有關係的。就是行善有善業,行惡有惡業。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Ganging Guesthouse Idea Cafe, Taiwan Bouleverd, Xitin District, Taichung City, Taiwan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697978895738038
所以我們在這種社會,我們是要更小心地守護自己,有什麼,就是要及時地提醒自己。
什麼也好,如果是向下流的就很快,如果要向上,就很困難。
就是這個水往下流是很容易,但是這個水往上冲是很困難
就好像我們在第十層,我們爬樓梯下去,也是容易過我們走上去。然後人的心也是一樣,如果沒有守護到它,他沒有修的話,就很容易會墮落,很難去把它提高起來。
所以要平靜起來,舒服起來,是很困難。
當我們生氣的時候很容易。當我們讓這個生氣給他平靜下來,也是很困難
所以什麼是往上的是比較困難。但雖然是困難,我們也是要訓練,要培養,讓我們的心更好,要不然沒有訓練心就會越來越墮落。但是如果我們作為一個人類,能夠有健全的身體,然後能夠遇到佛教佛法,我們已經是算幸運。但是我們能夠遇到佛教佛法的話,我們就努力地修行。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Ganging Guesthouse Idea Cafe, Taiwan Bouleverd, Xitin District, Taichung City, Taiwan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697978895738038
我們需要把我們的家變成道場,把任何地方當成道場,因為如果我們在這個繁榮的國家,很多事情,很多混亂,我們越是要把生活當成一個道場。
在泰國,雖然有許多寺院,但沒有去寺院的人也是有。不用去妒忌他們。
就是如果我們有機會做布施,持好戒,然後修行讓我們心平靜下來,這個就已經有道場,因為這個修行靠近了佛教,靠近了佛陀
相反,就算我們家就在寺院隔壁,和師父很靠近也好,但是我們沒有持好五戒,沒有禪修,也是等於遠離了佛法佛教
所以,有機會,我們就多一點憶念起佛陀的教導,師父們的教導,多一點去修。這樣誰有憶念法,有法的時候,就是靠近了佛陀。
其實這些道場寺院,我們是去學習那些佛法。然後學習佛法之後,我們也是要回到家裡去修。這一些法,善業,不是在寺院,就是我們能夠持這個戒,修這個定慧,這些道果就會在我們心中生起,不是在寺院裡面
就是我們有沒有去寺院,有沒有去道場。但是我們所做的是布施,持戒,修定,修慧,這個就是我們已經有道場,已經有修行,靠近涅槃。
其實不是說在道場,在寺院就一定有這個福報。有一些人他好像只是寺院的工人,看管這個寺院一樣而已,照顧這個寺院。但是他是為了工錢,沒有布施,持戒,沒有修定,修慧;也沒有什麼善業功德
好像那些動物,有一些動物,他們一輩子都在寺院。但是他們沒有布施,持戒,禪修。所以他一輩子也累積不了任何的善業,這些福報
所以這些福報善業的生起,就是我們有去修,有去做布施,持戒跟禪修,在我們自身去做出來,然後就會生起。
但是我們外在比較遠離,讓我們的動力沒有那麼大。
然後在泰國,因為寺院比較多,師父比較多,所以那個吸引力,那個動力,讓他們去做,就會多一點。所以我們就是要給自己一些鼓勵,要兩倍。
那個自己的努力,用心,就是要加強一點,兩倍這樣。
在泰國,如果有大師父教導,如果他們失念啊,去做不好,就是會有師父來指導,指責他們,他們就可以趕快地改善過來。而我們沒有這些師父的指導,他們看住的話,如果我們沒有守護自己。如果壞了,我們也是很危險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Ganging Guesthouse Idea Cafe, Taiwan Bouleverd, Xitin District, Taichung City, Taiwan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697978895738038
之所以會苦,是想得太多,太壓力。
當有些事情干擾到我們的心的時候,我們不能干擾它,處理它
所以心就會苦
佛陀教導有不同的程度。
有些是教導我們怎樣在這個世界快樂一點生活,但是有些就是修到我們解脫一切苦,證到涅槃。
所以我們就選擇我們需要的程度的修行
【我們都忘記了自己】
而現在這個社會世界,就是我們不斷向外追求
追求那些物質,外在的繁榮,
忘記了自己,讓內心痛苦
就是好像我們的社會越來越繁榮,科技越來越高
但是人類的心靈越來越容易痛苦。
情緒越來越起伏,就是心靈越來越墮落
有些人患上了憂鬱症,精神病
因為大家都是不斷地向外發展外面的東西,但是沒有發展自己的心靈,提升自己的心
就是不斷地依照自己的慾望去追求,就不斷地向外追求那種快樂。
但那就像不斷地追自己的影子一樣,不斷地追,到最後也追不到
所以我們學習這個佛法,就是其中一種知識,來讓我們了解生命的另一個層面
【世間八法】
好像佛陀教導我們在這個世間出生的時候,就會面對到八世間法,存在在這個世間。
當得到財富名利,就會有失去的時候。
就是得到財富,也會有失去的時候
就是有名,也是會有失去名譽。
我們收到名譽之後,我們總會有一天要退出來,失去它這個職業的名譽
然後有稱讚,就會有人譏毀
有人喜歡我們,就會有人討厭我們
我們有快樂,就會有痛苦
有得到,就會有失去,是很正常的
但是人類沒有想到有這些世間法。
他只是想要得到,想要好的一面
只是一心想要快樂,要得到,想要有人喜歡我們而已
只是想別人對我們好,然後講好聽的話
然後只是想要快樂,不想要痛苦
這一些就是忘記這個世界有兩面。
我們會得到好的一面,也會碰到不好的一面
我們生命當中,會遇到那些跟我們講好話的人
也是有機會碰到那些跟我們說難聽說話的人
【訓練自己以平常心面對】
所以我們就是要明白,世間法就是有兩面的。就是好跟壞
所以我們要看這些八世間為正常的一部分。
當我們這樣去了解他是很正常的一部分,我們的心就不會因為它們而過於歡喜與討厭
快樂是很平常的,痛苦也是很平常的事
得到也是很平常的事,失去也是很平常的事情
也要常常思維,我們會老是很平常的事情,會病是很平常的事,會死也是很正常的事
我們所愛的東西,會別離,會分離也是很正常的事
然後我們所求的東西,有時候得不到,也是很平常的事。
就算我們所求的,我們得到了,但總有一天會失去也是很平常的事情
所有的一切,無論是好還是壞,它都會生起,變異,然後滅去。
無論是喜歡不喜歡的東西,它就是會生,然後滅去
其實每樣東西都是生起然後滅去的。之所以會停留在在我們心中很久,只是因為我們沒有放下它,不斷想起他。
就好比喻說,別人罵我們的話語。其實那個聲音早已經滅去了。但為什麼常常在我們心中?因為我們常常想起它
就好像別人對我們做不好的行為,但其實那個已經滅去了。但是我們一直沒有放下它,一直想起它:為什麼他們要這樣對我們?就是好比喻說,那個火其實已經熄滅了。但是我們給我們的心加火,不斷燃燒自己,沒完沒了。所以這些是從我們自己內心對它的執著,才會有這種苦
我們對世間一切,都是要以中捨中性的心,就是我們可以放下兩面的事情,就是心是中性的。就是從喜歡跟討厭,愛跟恨抽離出來
如果我們能夠從這個樂跟苦,喜歡跟討厭解脫出來的話
就是要讓我們的心看到這些都是苦,都是無常,都是無我。沒有一個‘我的’在裡面
【狗的譬喻】
就好比喻說,有一隻狗給車撞死了。我們看到了就會:哦,這一隻狗給車撞死了
但是如果這一條狗是我們很喜歡的,我們養了很久,很喜歡他的時候,他已經被撞死了,我們就會很傷心。
但是如果那一隻狗是咬過我們的,他被車撞死,我們可能就會感到開心
但是如果這一隻狗是普通,不認識的;跟我們沒有任何的關係,我們看到這一隻狗給撞死了,我們的心就沒有什麼開心還是傷心,我們只是這樣給他過去而已。
所以如果我們看到,我們的心生起這個開心還是傷心的時候,就是從內心的貪愛執取而來的。就是從哪裡貪愛執取而來,因為我們對它的愛,還是對它的不滿而生起的。
【真正的問題】
但是如果我們的心是一個中等中性的心的話,我們就可以放下,不會苦
問題就在於有這個‘我’。當有這個‘我’存在的時候,就會有‘我的’東西
當有這個‘我’存在的時候,誰講什麼對我們不好也不可以,誰對我們做不好的也不可以。我們只是想別人對我們好,講好的語言而已。
所以我們的東西,我們也不想失去,只是想有更多,所以就生起很多的問題
所以他真正的問題,就是我們執著在一切的東西有‘我’和‘我的’
所以佛陀讓我們來正思維來了解,就是一切都是一種概念法,觀念。就是暫時性的
就好像一個小孩子,他出生的時候也沒有帶什麼過來
那些老人家,他們死了之後也沒有帶什麼離開
那些未來出生的小孩子也是會跟我們一樣
那些已經走了的也是跟我們一樣,最後就是沒有一個人可以什麼來,帶什麼走
就好像我們來拍電視,拍電影一下,到最後結局了,我們就要離開這個世界
就是一切都是一直在變化轉變。
【財富的迷思】
我們的東西也是一樣,就是我們今天賺到這個錢了,然後我們明天可能就會拿來買食物,那個錢就會變成了那個賣食物的人的了。那個店主也是會買其他東西來做,所以這個財富就是好像不斷地轉變而已。
人類就是因為迷失在這些財富當中,想得到,想成為什麼。到最後就是自相殘殺,打架,爭吵。
【不要太認真】
然後有一些人就是因為世間的事情而苦,到最後殺死自己也有。就是因為對這個世界太認真,只是這個世界對我們不認真
如果我們以法的角度來說,這個世間沒有什麼是值得我們認真的。我們只是暫時來到這個世界,然後就離開了
如果我們太認真的話,我們增加的就是在迷失在當中,想得到,有這個貪嗔癡的增加。但是這些財富到最後我們也是帶不走的
就是那些財富,我們去找回來,是帶不走,但是我們當中的貪嗔癡的增加,就會讓我們的心沉重,這個貪嗔癡就會讓我們不斷輪迴下去。
所以佛陀看到這個因緣,而去除我們內心的貪嗔癡,然後就是不要把我們的心投進去,讓我們懂得去除內心的貪嗔癡煩惱,我們的心就會變得輕鬆起來
【世間如戲】
以前,有一次我的心平靜下來,我思維這個世界就好像一場戲一樣。
當做小孩子的時候,我們有這個玩具,玩偶,那些小屋子。
女性就有那些洋娃娃還是什麼來玩
然後那些玩具車這些,但是當長大了就把它丟掉,沒有感到可惜。
當我們長大了的時候,我們對屋子和車很認真。如果我們好像小孩子那樣,我們就會輕鬆很多。因為我們就是對每一樣事情過於認真,所以就會痛苦。
但是如果以法的角度來說,這個只是概念,不是真實的東西。
意思就是,所有東西都是存在的,但是不是‘我的’,就是我們不能真正能夠帶走它的。
我們只是暫時用它而已。這個財富,屋子,車啊,只是暫時用到它死,然後便不能再用它了
【不是說不能擁有,重點在心態】
但是在法上不是說不可以去賺這一些,不可以去有,還是去用這些東西,還是我們不用太過認真,讓我們內心痛苦。就是我們要有心理準備,我們擁有的所有東西,總有一天要離開而走。
這一些東西都是我們暫時方便用它而已。不是我們真正的皈依處。
到最後它也是會敗壞,離它而走。
有一些東西不是它先離開我們,就是我們死亡去離開它們
我們愛的人也好,就算不是因為在生存的時候會分離,就是在死的時候會分離
無論是那些動物,財富,財產,屋子,也是一樣,就是我們如果沒有離開它,它們沒有離開我們,總會有一天我們死亡就要離開它
就是在法上來說,我們可以擁有它,但是我們不要去執著我們所擁有的一切。
我們是哪一個身份也好,就是我們做好我們的責任,做到最好。
做到最好之後,那個結果也不要太過執著
就是在法上來說,我們有任何的地位,身份也好,我們就做到最好我們的責任。到最後它結果是怎麼樣,別人說好還是不好,我們也要放下
我們用在任何地方,就是全部都是短暫,暫時性的。那麼無論我們去哪裡,就可以滅去我們內心的苦
就是我們遇到什麼問題也好,我們有佛陀這個法,憶念起佛陀這個法,就是知道一切都是無常,一切在變,都是苦的,都是不可以執著它有一個我在裡面的
但是我們要有這樣的正念去知道的話,我們先要培養正念來我們自身,多一點回來覺知我們自身。
【五戒為基礎】
作為一個人類的基礎,就是先要有五戒。就是要有這個五戒。這個五戒就是說,不需要跟出家人求授,就是我們有意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吸毒。如果我們整個生命有持好這五戒的話,我們就可以關閉這個四惡道之門,我們一定不會墮落到地獄,惡道去受苦
能夠幫我們關閉仇恨,冤親債主這些總總的災難。
【培育正念】
當我們有這樣持五戒的時候,我們就來訓練培養這個覺知正念。
就是覺知我們自身,察覺我們內心種種的情緒和思想念頭。
通常如果我們觀察到的話,我們的心不會平靜在我們自身當中的
就是常常會想到別的事情,想出去
心就會常常憶念起過去的事情,那些未來的事情,就是不斷地造作,想到內心痛苦起來。
心沒有試過空起來。所以我們才要讓這個心有正念,平靜。平靜於種種的思想念頭,不要放縱自己的心胡思亂想,不要去放縱自己的心跟任何的想法去,不要跟住各樣的想法。
如果我們只是給自己想下去的話,我們的心就會迷失在想法念頭裡面,一直沒完沒了。
【正念於呼吸】
然後佛陀是用這個覺知呼吸的方法來停止他的念頭,他沒有放縱他的念頭去想,而是讓他的念頭先平靜,用這個覺知呼吸的方法。就是去知道當呼吸進的時候知道呼吸進,當呼吸出的時候知道呼吸出。
當心跑去想的時候,我們一察覺,就趕快回來覺知呼吸
剛開始可能會比較困難。因為我們的心常常會跑出去,去想
然後沒有停過下來
這個心就好像一個小孩子。就是這個小孩子還不懂事。如果我們讓這個小孩子自己出去的話,就會很危險
我們覺知呼吸,就好像一個家。我們覺知,就好像讓這個孩子在家裡面。如果這個小孩子還是出去的話,我們也是要抓回來,回到家裡面。
當這樣到最後,小孩子覺得他在家裡會比較舒服,比較快樂,他就會在家裡不會出去。
同樣地,當我們的心常常覺知呼吸,讓他在家裡面,到最後這個心體驗到這個平靜和快樂,它就不會再怎麼樣去想,去造作種種的想法
當我們這樣不斷回來觀察覺知呼吸的進出,培養成一個平靜的習慣,心會生起這種舒服快樂,心情會飽滿快樂。到時候我們再定下來,我們的心就不會跑去胡思亂想,到最後我們的心就會回到呼吸裡面。
這個就是開始有正念在自身當中,心不會跑去胡思亂想。
【思維或者觀照世間或身心的無常,苦,無我】
當我們不斷這樣修的時候,心開始有正念,心開始平靜,然後我們就開始知道自己的思想念頭,情緒,這樣的時候,我們就可以用無常,苦,無我來處理他,用這個法。
但如果我們思想念頭,我們來不及知道的時候,到時候心就會跑出去想,生起我們的情緒出來。
好比喻說,當這個心是平靜有定力的時候,就好像在高處,然後就能看到下面的一切。我們就可以看到比較廣的。
但是如果我們的心是混亂的話,我們就好像平地一樣,我們不能看清楚環境。
【小總結】
所以我們實修這個法,就是
第一,我們要有五戒
就是我們有五戒了,就多一點回來覺知這個呼吸的進出,來把正念多一點回來自身。就是覺知呼吸,如果我們要配合buddho 的念誦詞也是可以。而當我們遇到什麼問題,我們就用佛法來治理它,就是思維,看到這一切都是生,會滅,都是無常的,無我,無我的,會來就會走,會生就會滅。
【長大】
當我們這樣修下去,我們心靈就會長大提升,就會看到一切的事情都是很平常的,就不會因為它們而苦。我們本來已經投進去,迷失進去的貪嗔癡,就會慢慢地抽離,讓我們內心不會那麼痛苦。所以這一些就是從我們有正念開始,有正念在我們自身。
【沒有正念的表現】
當我們沒有正念的話,我們現在的心就是常常跑到別人那裡。
一個沒有正念的人,就好像沒有鏡子那樣。
看到別人好跟壞,心不斷地批判。
有正念的人,就好像他面前有一塊鏡子,看出去就會看到自己
當我們沒有正念,只是看到別人這個不好那個不對
我們只是懂得去改變別人,只是白白地生起種種的問題而已。
當我們有正念的時候,我們就可以看到我們自己。
我們哪裡自己不好,我們就可以改善自己
所以修行佛法就是我們修改,改變自己。
煩惱的止息,就是在我們心中止息下來。
我們改變世界的人是不可能的。
就是我們不能改變整個世界的人的問題。但是我們可以改變我們自己的問題。讓這些問題給他完全解決。我們就沒有問題地活在這個世界裡面。
就是不需要贏別人,我們要贏自己的煩惱
不要拿別人的問題來給自己痛苦。先去處理自己內心的痛苦。
【有空就修】
所以交代給大家,持五戒之外,就是多一點回來覺知呼吸,有正念覺知在自身,然後用這個智慧,法去解決。
就是我們有空的時候,我們就回來覺知呼吸。要坐下來等人,還是有空的時候,就回來覺知呼吸。要睡覺的時候,還是還沒有睡覺的時候,我們就覺知呼吸進出到睡覺。就是這樣不斷去培養正念跟定力。
然後哪一些讓我們內心痛苦的,我們就去思維這個法讓它放下。
如果我們向外面尋找,向外的快樂,我們找一輩子也是找不到的。
只是如果我們如實地知道這個世界,它本來就是這樣的話,也可以讓我們的心快樂起來。
【保持平常心】
就是我們做好心理準備,就是從今天到我們死,一定會遇到那些快樂跟痛苦,滿意不滿意,好跟壞。但是我們不要太在意它,就是保持這個平常心去面對它
就是讓我們的心保持平常心,中道中性的心,不要因為外面的轉變而太高興或傷心,知道他們都是無常的
【修行讓心放下】
所以這一切,我們每個人都是可以做到,可以修到。就是我們要自己努力,讓心去懂得放下這些痛苦,盡量不要跟隨它,放縱這個心。如果放縱這個心,沒有修行,沒有修心的話,它只會越來越墮落,越來越痛苦。
但是我們這樣去修的話,心就會越來越放下
這一切的問題,如果可以解決,就是我們的心可以放下。我們的心懂得知足。
如果心沒有放下,不懂得知足的話;那些問題是沒完沒了
【善法和知足】
所以這些就是交代給大家。布施,持戒,好好地修行。
有機會就做布施,持好戒,作為人生的基礎
然後就好好地守護這個心,從種種胡思亂想,混亂那裡平靜下來
就是我們找到剛剛好的一面,我們快樂,但是不會傷害到別人
就是能夠歡喜自己,滿意自己所擁有的,知足自己所有的東西
知足,不需要跟別人比較
如果我們對自身擁有的東西不知足的話,我們就是怎麼樣,整個生命也不會快樂起來
快樂就是在我們心中的知足,我們不需要懷緬過去,也不需要期待未來。
快樂就是在於我們當下的那種知足
多一點回來當下,覺知這個呼吸。這樣的話,這個心就會輕鬆,機會放下舒服。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Ganging Guesthouse Idea Cafe, Taiwan Bouleverd, Xitin District, Taichung City, Taiwan
<52:55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697978895738038
然後佛陀的法,就是我們必須有正念才可以修到佛陀的法。所以我們必須有正念在我們自身。
有正念的人,他就會守護好自己的身口意。
有守護好自己的身口意,才可以說自己在修行
然後我們要對自己有信心。我們是能夠修行,然後解脫這個苦的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13-1-2024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856852394772544
修行解脫的這一條道路,只有這樣多。無論是佛陀,還是大師父的教導,所有濃縮下來,只有這樣多而已。就是布施,持戒,修定,跟修慧。
而這些必須我們親自去修的,沒有人可以幫助我們去修。沒有任何的神仙,天人啊,來幫我們修的。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13-1-2024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856852394772544
而世間的智慧,就是我們必須去找,必須去成為什麼,得到什麼
而法上的智慧,就是我們要捨,捨掉一切,不是去做什麼,不是去成為什麼,擁有什麼
然後世間的智慧,就是我們要去記憶它,然後去思考他。
而法上的智慧,就是我們內心要有一種平靜,要有一種定力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13-1-2024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856852394772544
持戒就是守好我們身體與語言的行為
而禪修就是修好我們的心
【猴子和小孩子的譬喻】
這個心,它通常就是很難平靜下來的。它就好像一隻猴子一樣,它很難安定下來,它就是從這一顆樹跳到下一顆樹,就是會不斷地跳來跳去
然後,這個心沒有經過訓練,就自然很難定下來。同樣地,他沒有修行,修觀,修智慧,也很難有智慧。他就好像一個小孩子。小孩子他不會懂得什麼是應該,什麼是不應該,什麼是可以吃,什麼是不可以吃。同樣地,如果我們的心沒有經過訓練智慧的話,就算我們大到哪裡,長大成什麼也好,它也是不懂事的。
所以如果我們要讓這顆心生起法上的智慧的話,它是要先依靠內心的平靜作為一個基礎
【關於修定,修止】
所以我們先要找一個業處,就是修行的方法,讓我們的心安住在這個修行的業處上面。
就是用一個禪修方法,業處去綁住這個心。讓這個心從種種的思想念頭和情緒安定下來,平靜下來
好像阿贊我修行過來,就是用這個anapanasati ,出入息念,配合默念buddho ,佛陀。
就是我用的方法,當呼吸進,知道呼吸進,然後默念bud就是佛; 當呼吸出,知道呼吸出,然後默念dho就是陀。
所以如果我們有學過任何一個修行的方法過來,就是可以用那個來修。最重要就是可以讓我們的心平靜下來,定下來。
然後修定,就是修到讓我們的心成為一心。我們在禪修的時候不要想過去的事情,不要去抓未來的事情來想,來擔憂。就是我們不斷地維持覺知這個呼吸進出,默念buddho 下去,就是一直努力地去維持在呼吸buddho 上,不要給他跑出去
當我們的心失念了,覺知呼吸的時候跑到外面去了的時候呢,我們就是快一點回來覺知這個呼吸就可以,不需要因為這樣而傷心灰心,想太多
當我們這樣覺知呼吸,還是修任何一個業處的時候,不需要拿任何一個佛經,經典來比較,就是讓我們專心在我們禪修的方法。
然後不需要帶住一個慾望去修,想成為什麼,得到什麼,而且不需要跟什麼佛經經典去做比較,就是現在這個心去到剎那定,安止定啊,幾禪幾禪的境界,不需要用經典去比較它。
就是我們不斷地守護扶持著這個心,一直守護著呼吸進出下去,到最後它就會慢慢地平靜定下來。當我們不斷地維持覺知呼吸和佛陀的時候,慢慢到最後,種種的念頭會減輕,最後佛號也是會減輕消失,到最後會剩下微細的呼吸進出。當我們的心越來越微細,明淨的時候,這個呼吸也是會越來越微細。到最後有些人呼吸會好像不見掉,消失也有。到時候,我們就會知道這個心已經從種種的情緒思想念頭定下來。這個時候我們就會知道這個寧靜,舒服,但是我們不需要去比較經典說,這是去到哪一個境界啊,哪一個定力啊。
【每天都要禪修】
然後我們就要每天地修,我們要明白,禪修不是一兩天,修定不是修一兩天的事情,而是我們每天也是修,常常去修。就是我們懶惰也修,勤勞也修。當我們禪修的時候,內心是平靜也好,不平靜也好,也是要修,知道就可以。
定力就是內心很安定,很穩定。但是我們內心要成就這個定力,是要靠我們平常的訓練,讓這個心透過覺知,而平靜下來,是累積下來的定力。這個就好比喻為我們有很多的財富,很富有。但是這個很富有,也是透過我們每一天去累積下來的,所以到最後就變成有很穩定的財富,富有。同樣就是這個心,內心的定力,這個安定,就是透過我們每一天的禪修,讓我們內心平靜,累積這種平靜,到最後成為一種定力。當我們內心很熟練的時候,這種定力就不用再進,不用再出。
所以有一些要交代大家,我們修定,不需要用很多方法來修。就是一個方法已經很足夠了。比如說,我們選覺知呼吸進出的方法,我們就是修這個方法,讓這個心平靜下來,定下來,就可以了。
然後我們要懂得教導自己,就是我們修這個定力,不是為了得到神通,不是為了得到什麼神奇的東西,而是為了成為發展智慧的一個基礎。
【水和垃圾的譬喻】
我們的心好比喻為水,而內心的煩惱,就好比喻為水中的垃圾,泥土。然後一個心如果是很亂,胡思亂想,很混亂的心,就好比喻為那個水,已經有很多泥土,垃圾;這個水不斷地搞亂它,充滿著骯髒,是一個很骯髒的水一樣。如果這個心平靜下來的時候,就好比喻很骯髒,那個搞亂了的水,泥水,有垃圾,它們已經沉澱下去了。所以剩下的那層水,它是清潔的。我們還可以用它,受益到。
當心平靜了,就好像這些水已經清潔了。當這個水清潔了,我們就可以很清楚看到那些垃圾,骯髒的是在哪裡。我們可以把它拿掉,讓這個水清淨起來。我們的心這時就能夠清楚地了解自己的煩惱,把它去除
【修觀需要的定力】
所以當我們不斷訓練,讓自己的心平靜,最後心平靜了,生起平靜定力,我們就讓它來發展觀禪,發展智慧。
就是一個很簡單的一個原則。我們不需要修這個定力去到初禪,二禪,三禪,四禪還是去到八定,就是修到這個心平靜下來。這個正念可以維持在業處方法,剩下沒有什麼的念頭,心這樣平靜安定的時候,我們就可以用來修觀。
【修觀,修智慧】
修觀禪,就是修這個智慧。我們以內心這種平靜,安定,作為思維的基礎。來思維這個無常,苦,無我,來了解這個五蘊的實相。但是我們不要忘記,就是要以內心的平靜作為一個基礎。當這個心平靜,安定之後,我們就以這個作為基礎,去思維我們的身心,就是這個名法色法,這個五蘊,把它們放落在無常,苦,無我;去思維它,去了解它。
我們就是去思維,去看到這個五蘊的無常,苦,無我。
包括這個世界,外在的東西,都是一直在轉變,是處於無常,苦,無我當中的
外在這個世界的一切,都是一直在變的,都是無常的。
而我們內在,這個身體,也是一直在變,從出生,變老,到最後會死去。就是在這一生當中,有快樂有痛苦,種種的情緒都是一直在變化。就是我們看回我們的情緒,感受,思想念頭,這一些它都是一直在轉變的,一直在生滅變化當中。
所以我們看到這些身心的情緒感受,思想念頭,都是一直在變
什麼是無常的,佛陀說那個是苦
什麼是苦的,我們不應該去執著那個苦的東西是‘我’,‘我的’。無論是任何的色法,還是名法,它就是生了,住,然後滅去。無論是過去也好,就算是未來也好,它也是這樣的。它就是會生,然後會住,然後滅去。
當我們這樣去看到這些實相的時候,我們心就會自然地放下,去除這些執著執取。所以我們作為在家人,我們有很多的責任,很多的作務,這個簡單的一條修行方法,我們最主要抓到它的重點就能輕鬆容易地去修。就是我們要有布施跟持戒作為生活當中的基礎,然後訓練修這個止跟觀,定跟慧。
就是當我們修這個止禪,定力的時候,我們只是選一個業處就可以了,不需要再去找其他的。就是訓練到讓我們的心變成一心。比如說覺知呼吸到心成為一心定下來,然後我們的心平靜定下來,我們就修這個觀禪,就是去了解思維這個五蘊的無常,苦,無我。
【睡覺和工作的譬喻】
而這個止觀定慧的發展,是我們要一起去修的。就是要一直交替地去修。我們不可以死修任何一個。
這個止觀。止就好比喻為我們睡,而這個觀禪,這個慧,就好比喻為我們工作。我們只是一直在睡也不可能。我們要一直去做工。但是我們一直去做工也是不能,我們是需要休息,需要睡。而禪修修行,就是我們要認識我們自己,就是我們這個五蘊的實相。所以三藏經就是我們了解我們自己。
【法在身心當中】
所以我們不需要往外面的經典去找,就是我們這個法從我們內在,這個身心去修,因為我們執著的就是對我們自己身心五蘊,讓我們苦。所以我們修的時候,也是要修到這個身心的實相,而去除對它的執著,生起的苦。我們就是迷失在這個身心四大四界五蘊,然後執著它是‘我’,‘我的’;而生起這個苦。所以我們修行,就是讓我們好好地去認識這個四大,地水火風;五蘊;他的實相,去了解它是沒有一個‘我’,‘我的’;而從這個苦解脫出來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13-1-2024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856852394772544
禪修就是不斷地訓練我們的心,讓我們的心越來越提升
修行就是不斷地訓練我們的心,讓我們的心越來越清淨,越來越光明,越來越舒服,越來越快樂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13-1-2024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856852394772544
然後佛陀教導我們持戒。
持戒就是讓我們能夠在日常生活當中平靜快樂。可以關閉這些仇怨,災難。
只是持好五戒,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吸毒;就可以讓我們關閉四惡道。
如果一個人持好圓滿的五戒的時候,他就不會投生墮落到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道那裡受苦。
那些有很多冤親債主,有很多不好的遭遇,有很多痛苦的事情,災難,就是因為他過去有犯戒過來的果報。那些出生了之後有很多的疾病,病痛,短命,這個就是因為他過去世有犯這個殺生戒
而那些很難賺到錢,當他很辛苦賺到錢後,受別人欺騙,搶,偷啊,是因為他過去世有犯到偷盜戒。
有一些人出生在一個破裂的家庭,父母會吵架離婚,還是他遇到另外一半是不滿意,還是讓他很難受,受苦啊,在愛情方面不圓滿,這些就是因為過去世他犯到邪淫戒
那些出生之後常常會給別人騙啊,有許多人給他說騙話,妄語;這些就是因為他過去有犯這個妄語戒。
有一些人出生之後,他的腦袋有問題,精神有問題,還是低能,弱智,心智不正常這一些。還是他不能好好地讓自己平靜下來,安定下來,那些就是因為過去有犯到飲酒戒。
所以我們看到每個人出生之後,他們不一樣,他們不同。這些不是因為上帝,天神而造化我們。不是因為父母而變成我們這樣,而是我們自己所造的業力帶來,讓我們變成這樣。之所以我們成為人類之後,有種種的災難,種種不如意的事情發生,就是因為我們過去沒有持好圓滿的五戒。持五戒讓我們成為人類,但是我們沒有圓滿它,有去犯到一些戒,所以才會有一些災難。所以如果我們現在是人,但是犯五戒的話,我們可能就會更墮落。
所以我們成為人類了,我們能夠聽聞佛法,我們就是應當好好地把五戒圓滿它。
佛陀也教導了,戒是讓我們生起快樂的原因
然後持戒,也是讓我們能夠成就財富的原因
那些有戒的人,他們賺到的錢也是清淨的財富,也會因為他們而快樂。
那些沒有戒的人,他們賺到的財富,也是不正常,犯戒而賺回來。而那些財富,也是燃燒他讓他自己受苦。
然後這個戒,也是一個基礎,幫助我們可以進入涅槃。
所以首先,我們要願意去持守戒,這個戒才會去守護我們。
就好比喻為,我們要先願意去持這個雨傘,雨傘才會幫我們擋太陽的陽光,擋雨。這個雨傘不會自動飛上來我們頭上。所以就是我們要先願意持守戒,這個戒才會守護我們不會墮落惡道去。
這個就是關於布施跟持戒。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13-1-2024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856852394772544
就算我們賺到的錢存起來也好,沒有一分錢布施出去也好。也是沒有一分錢可以帶得走。但是佛陀教導我們,如果哪一些我們已經布施出去,那些就會成為利益,讓我們受益到。就好比喻為我們的家,火燒到我們的家,我們從家裡面帶什麼出來,這些東西就是我們以後可以受用到的。
所以我們生命就好像受到火的燃燒,就是這個老病死不斷燃燒我們。所以我們有生命的時候,我們不斷布施到什麼出去,這些布施就會成為我們以後受益到的。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13-1-2024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856852394772544
做布施的人很容易就會成為大眾的愛戴者。一個常常做布施的人,他會受到人天的愛戴。然後他輪迴到哪裡也好,也不會貧困,也不會艱難。那些有布施的人,當他去到天界也好,他的天屋也會比其他人大。他們的力量,光明,他們的名譽,權力,也會比其他天人大。
如果我們訓練有常常做到布施的話,就算最後一生我們成為阿羅漢了,也會成為一個很有波羅蜜的阿羅漢,有許多隨從,有很多的四資具圓滿。
然後我們做這布施,那個福報會在我們心中,不會有什麼損失,會讓我們受到那種快樂的果報,到我們證入涅槃。
所以佛陀教導,就是一個人如果出生了,還在輪迴當中,就是要訓練做布施。
我們出生為一個人,成為布施者,好過我們成為一個乞丐。
而我們做布施,就會讓自己不會苦,不會生起煩惱
就是我們布施,依我們能力。我們布施得少不用感到害羞。我們布施得多也好,也不要炫耀自己。
依自己的能力去布施,布施完自己的心是開心的,是快樂的。所以佛陀教導這個布施,是給社會團體,大眾,成就利益。我們布施了,自己快樂。 接受布施者也會快樂,也可以利益到宗教,社會,國家大眾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13-1-2024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856852394772544
我們每個人的生命,就好比喻為在旅行當中。
如果旅行當中沒有財富的話,就會很困難
而修這個戒定慧,就好像我們走向涅槃。就是我們從這裡走到那邊去。
這裡就好像這個世俗。那裡就好像涅槃。涅槃就沒有貪欲,沒有貪愛,沒有貪嗔癡煩惱
如果我們沒有修這個戒定慧,沒有走向涅槃那邊的話,我們就一直徘徊在這裡。這裡充滿著輪迴,充滿著痛苦,沒完沒了。
但是如果我們開始出發,開始修戒定慧,到最後就會去到涅槃。那裡沒有任何的輪迴,沒有任何的痛苦。所有的痛苦就會結束。
所以在我們還沒有證到涅槃之前,我們還有涅槃,我們還有遠行的時候。佛陀教導我們做布施作為對涅槃的資糧
就好比喻為我們遠行。如果我們有很多的財富的時候,我們要選多好的酒店是可以,要選多好的美食也是可以,要選多好的交通工具也是可以。
但是如果我們沒有什麼財富,沒有什麼錢的時候,我們也不知道自己要住在哪裡,然後睡也不知道睡在哪裡;吃也不知道吃在哪裡;然後油費也沒有,交通費也沒有。這樣我們的遠行就會很艱苦,很困難。
我們的生命就是旅行,如果沒有資糧的話,我們的遠行就會很艱苦,很貧困很困難。這個就是生命就如旅行。如果沒有福報的話,就會這樣很艱難。
所以這個布施是很有這個益處的。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13-1-2024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856852394772544
佛陀的法就好比喻為水,讓我們的心能夠清涼滋潤。如果一個人他的心沒有法的話,就算他多富有也好,他的心也是很容易亂起來。所以世間的快樂不是可以讓我們真正得到快樂的。所以我們才來這裡找法
所以阿贊就是教導我們,可以找到這個法,就是去找內在財富的方法。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13-1-2024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856852394772544
如果我們有聽過,佛陀時代那些人聽法的時候,能夠成為初果啊,阿羅漢這些。是因為他們一邊讓心平靜,一邊專心聽聞佛法
他們是一邊聽,也是一邊在禪修當中。所以我們好好讓這個心好像一個盤子一樣,給他安定下來,來接受這個法。
然後師父所講的法,就好比喻為雨水。
我們要讓盤子充滿雨水的話,就是要把那些舊的水給它倒掉
那些種種混亂的思想念頭,情緒,把它全部先倒掉
先清除這個盤子的東西,給它乾淨起來,為了能夠承受接受這個法
當我們清淨了我們的心,平靜了我們的心。我們就是好好地安住平靜我們的心,就好像安住這個盤子。就是用心讓這個心平靜起來。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13-1-2024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856852394772544
(巴利文)一個人出生在這個世上,他有圓滿三種法
第一就是布施,第二就是持戒,第三就是禪修
有一些人圓滿了一些,但是還沒有完全圓滿,他死後會在天界享受快樂
有一些人已經把布施,持戒,禪修圓滿的話,他就能解脫一切的苦,證入涅槃。
然後只要我們還沒有證入涅槃。我們所作的布施,持戒,跟禪修,就會讓我們在輪迴當中,有財富,美貌,跟智慧,直到我們證入涅槃。
當我們行善的過程,有時候會遇到一些障礙,困難;但是我們要勇於去去除這些障礙。就是我們行善的時候,要勇敢,趕緊去,不要去害怕,不要去懶惰。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singapore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313689384384677
我們一個人出生,也是一個人死去
然後剩下我們生前所造的善惡業,然後所作的哪一個比較多,我們就是依隨他去投生。善業真的是有,惡業真的是有。
地獄跟天界是真的存在。
這一生是有,過去世是有,未來世也是有。
這個因果這些是本來存在的。沒有人可以去除它的。
就好比喻說,今天有,明天有嗎?明天也是一定會有,對嗎?但是不能拿來給你們看。
所以阿贊也不能拿未來世給你們看。但是是存在的
今天有,昨天有嗎?所以昨天也是有
所以在我們出生之前,過去世也是有存在的
就好比喻說,今天我們有很多的財富,很富有,然後我們睡著,第二天也是有幫助到我們第二天。第二天那個財富也是會帶給我們幫助。
但是如果今天是欠債的,我們睡去,我們明天也是欠債的。所以也是一樣。如果我們這一生我們做了許多的惡業,然後到下一生,我們會變成一個有福的人是不可能的。
然後如果我們今生做了許多的善業福報的時候,到下一生要受很多痛苦的果報,那些很難受的業力,也是不可能。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singapore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313689384384677
所以我們要多一點愛我們自己。愛我們自己就是讓我們的內心快樂起來。如果我們不能修好,守好我們的心的話,我們不用去寄望外在任何人,任何事情可以讓我們快樂起來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singapore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313689384384677
佛陀的法就好比喻為一種藥,法藥;而我們內心的貪愛,貪嗔癡就好比喻為一種讓我們內心痛苦的疾病。如果我們還有痛苦,疾病的時候,我們拒絕吃這個藥的話,也是不正確的。
佛陀就好像大醫王一樣,那些比丘僧團,就好像那些醫生,然後法就好比喻為這個藥。
然後這個寺院就好比喻這個醫院。而我們就好比喻為病人
所以今天醫生已經給藥你們了,吃不吃就隨你們了。你們不吃也是你們自己的事了。也不能幫你們吃。幫你們吃,你們的病也不能好起來。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singapore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313689384384677
然後就是訓練禪修
禪修就是有兩種。
第一就是訓練到讓內心平靜下來。
第二就是訓練到讓這個心生起智慧
訓練到讓這個心平靜定下來,就是讓這個心成為一心,好比喻說,一心地覺知呼吸默念佛陀,訓練讓這個心成為一心。還是不斷地默念佛陀Buddho 下去
而發展智慧,修到讓這個心有智慧,就是我們去思維這個無常,苦,無我,就是可以去思維一切都是不斷地去變,是苦的,沒有一個我,沒有一個‘我的’。
但是定跟慧就是要交替地不斷修下去,就是要互相配合地一起修下去,不可以只是修其中一個而已。
禪修就是為了去除內心的煩惱,內心的貪,愛,嗔,痴心。
如果我們沒有修行禪修的話,我們內心的貪嗔癡就會越來越嚴重,然後就會讓我們每一生每一世充滿著痛苦
而佛陀阿羅漢們之所以可以解脫這個苦,可以滅這個苦,就是因為他們可以去除內心的貪嗔癡煩惱。
而去除的修行方法,就是我們用這個止觀,就這樣去修。讓心定下來,然後去了解五蘊的無常,苦,無我,去除內心的煩惱,貪嗔癡。
而這個煩惱就好比喻為內心很兇的動物。好像動物。
禪修就好比喻為去折磨這個老虎一樣。然後我們修定就好比喻為我們沒有再給他食物,就是我們沒有再去放縱自己的心去胡思亂想,然後這個就是哦我們的心定下來。這個就是好像不給食物給老虎一樣。
然後修智慧,就是我們去用武器去殺這一隻老虎一樣,這個老虎已經沒有力了,然後我們去殺除他。當我們內心已經定下來的時候,我們內心已經開始沒有力量了。所以我們那個時候修智慧,去去除內心的煩惱。所以起初我們就是要培養內心的平靜定力。
當我們內心平靜了,我們就來訓練學習思維身體的無常,苦,無我,思維五蘊的無常,苦,無我。就是當這個心平靜定下來,我們就學習思維五蘊的無常,苦,無我。當我們看到一切都是無常,都是苦,都是無我的時候,我們就能去除內心的貪嗔痴,我們就能放下愛恨痴心,內心就能解脫一切的苦。
所以把這些法送給大家正思維,如果有利益到我們的話,就給他用起來。如果我們看到自己還有貪愛,痴心的話。這個布施,持戒,跟禪修,是很應當去實行的。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singapore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313689384384677
還有我們要在生命當中持好五戒。然後當我們有時間有機會的時候,我們也去學習持守八戒,能夠培養增加我們的福業。但是這個持好五戒,也是已經很足夠,可以幫助我們證入涅槃。
我們可以決意,從今天開始到我們死亡,要好好地持好五戒。就是我們有正念的時候,我們就是不願意要去犯戒,不犯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飲酒戒。當我們剛剛持五戒的時候,我們可能會覺得有些困難。但是我們持守下去的時候,就會變成很自然很自動的事情。然後這個戒就會守護我們
當我們這樣持好五戒,圓滿這五戒的時候,我們就可以關閉仇怨,冤親債主,我們就不會再去造作。那些因為破戒而有的新的仇怨,冤親債主,仇人,就不會再有。有的只是舊的過去所作下來的那些我們不斷地受下去,受完就沒有。但是新的仇人,冤親債主,就沒有了·。當我們有這樣持戒的時候,我們做布施也是有很大的功德,我們修行禪修,心也很容易平靜下來
不相信的話,我們試一下偷別人的東西,然後我們靜坐的時候看看能否平靜下來?所以也是很難靜下來,因為害怕主人來抓我們。就好比喻說,我們有去偷過別人的東西過來,有殺過人來;我們靜坐的時候要靜下心來也是很難。我們聽到別人打開門口,我們也會害怕,怕有警察進來。所以坐下來,心就會很防備很注意,就很難平靜。如果大家也沒有持戒的話,坐在這裡大家也不能閉上眼睛,就是怕自己的包包不見掉。所以這個戒可以讓我們清涼平靜,也是可以讓這個社會,世界,帶來清涼平靜的。
如果這個世界大家各自也是有持五戒,就算沒有警察軍人也是沒有什麼問題,沒有cctv 也是可以。就算財富沒有上鎖也好,也不用怕。所以會帶來很多的煩惱問題,就是因為沒有戒,社會大眾很少持戒。
但是佛陀不能強迫所有人持戒。但是我們是一個佛教徒,我們有這個智慧來守好戒,不用別人來強迫
如果我們破戒犯戒,沒有持戒的話,我們只是人身,但是內心已經是餓鬼,畜生,阿修羅,地獄的眾生。所以就是我們要作為一個有戒的人,有做布施,持好戒律。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singapore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313689384384677
就是總結一下,就是我們賺回來的財富,我們要懂得去做布施。這種布施就是為了可以利益到我們的家人,親戚,朋友,佛教,還有社會國家。
我們布施是為了成就福業,是為了去除自己的吝嗇,是為了利益別人。不是為了別人的稱讚,不是為了好的名譽。然後我們每一次布施,也是要有智慧,我們做布施,是會生起什麼益處。然後當我們做布施的時候,我們要看回自己的經濟能力,看回自己那些條件,不需要跟別人比較。如果我們看別人的話,我們看他們做的布施很多,自己做的布施很少,就會感覺到苦。還是看到別人布施得少,我們布施得多,就會看不起別人。所以要看回自己。就是我們布施了感覺到我們內心的快樂跟舒服,不會布施後造成自己的煩惱,家人,家庭,經濟上的煩惱,這樣去做。這樣做了,我們內心就會快樂,這個就是福。
這個布施要有很大的功德,就是要有四個條件
1. 就是我們得到的財富,是從清淨的途徑而得來,就是靠自己的能力,沒有去偷去搶
2. 我們布施供養的動機要清淨。我們布施供養不是為了要面子,不是為了炫耀自己的財富,不是為了要跟別人比較競爭
3. 我們有清淨的戒。如果我們有清淨的戒的時候,我們做布施的功德就會很大
4. 就是那個接受的人,他如果有持好清淨的戒,還是如果他有法的話,這個布施供養的功德就會更大
所以在這四種條件之下,有三種是屬於我們的。就是我們自己得到的財富清淨也好,剛才所講到頭三條條件。第四條就是屬於接受者。但是我們可以做到的就是頭三個條件,第四個我們不知道。所以我們可以做到的就是我們自己。
當我們做這個布施還是供養的時候,我們就是調整我們的動機,讓我們動機清淨。就是我們布施供養,是為了護持這個佛教。當我們有這種清淨的發心的時候,這種發心清淨,就可以吸引那些清淨的大師父來靠近,接觸,供養到他們。
當我們有持戒,有禪修的時候,讓我們越來越好,內心越來越提升的時候,我們就會開始認識到誰有持好戒,誰是有持到戒律。所以這個就是布施。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singapore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313689384384677
佛教是教導我們聰明有智慧,不是教導我們迷信。關於做布施持戒跟禪修,我們要了解有什麼好才去做。
就好像做布施,布施有利益到自己,也有利益到別人。
持戒也是一樣,也是讓自己好,也讓別人好。它有好的後果
然後禪修也是非常地重要。禪修是可以讓我們不斷縮短輪迴,讓我們的輪迴越來越短。可以讓我們解脫。
所以我們就是要圓滿這個布施,持戒跟禪修,不要缺乏任何一樣
有一些人聽到修行禪修有很多的功德善業,所以他只是想禪修而已。不想布施,持戒。這樣也是不行的
就是我們禪修萬一我們還沒有斷除煩惱,我們還有煩惱,還有輪迴。然後再輪迴再出生的時候,就會變得很貧窮,很貧困,我們的生活就會變得很艱難。
就算我們聰明有智慧都好。當我們出生為一個很貧困的人的時候,我們就沒有時間去寺院禪修。
但是有一些人只是布施,但沒有持戒。這些人當他們輪迴的時候,就會投生到富有的家庭。但是因為他沒有持戒,所以他有機會就變成那些殘廢的人,還是弱智,低能的人。
有一些人他就是有持戒,但是他就沒有怎麼樣去修行。有持戒讓他出生的時候長得很美,很帥,但是沒有修行,變成一個愚癡的人。如果是美跟帥,但是變成一個很笨的人,我們要嗎?
有一些人很富有,但是因為很笨,愚癡,他也會去造惡業,做壞事,讓自己受苦。所以我們在這個輪迴走上一條正確的路,最安全就是我們圓滿所有布施,持戒,跟禪修,把它們全部圓滿。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singapore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313689384384677
佛陀教導我們不要放逸,不要大意,因為我們不斷向死亡走去,越來越靠近這個老病死,所以我們行善修行是要趕快的,不能一天拖一天。如果我們沒有善行的話,我們的生命就沒有價值地死去而已。
就好比喻為動物,他們死了還可以作為人類的食物。但是人死了,人的屍體是不能作為人的食物的。
所以一個人類他的價值,就是在他生前所作的行為,善行。所以我們在佛教裡面所做的善行,行善,最後那個收穫是我們自己。
僧團比丘就好比喻為田地一樣,但是我們種下去,最後那個收穫收成是屬於我們自己。
好像我們做布施,師父們就好像銀行的工作人員那樣。我們把財富放在銀行,那些工作人員也有我們放財富的一點點的利益。但是我們是要自己好好地去選擇福田來種,就是哪一間銀行是比較可靠,可信的,我們放進去那個利潤回報就是很好一樣。
The Buddha taught us not to be heedless or careless, because we are constantly moving towards death, getting closer to old age, sickness, and death. That is why we must be diligent in doing good and cultivating our practice, we cannot procrastinate day after day. If we do not perform wholesome actions, our life will end without having had any true value.
It is like animals, when they die, their bodies can at least serve as food for humans, even animals contribute after death (as food). But when humans die, their corpses cannot be used as food for other humans, human corpses benefit no one.
So, the value of a human being lies in the actions they perform while they are alive, i.e. their wholesome deeds. In Buddhism, all the wholesome deeds we do ultimately bear fruit for ourselves.
The monastic community (Sangha) is like a field, when we sow seeds into it, the harvest that grows ultimately belongs to us.
When we practice generosity, it is like monks are the bank staff. We deposit our wealth into the bank, those staff members may receive a small benefit from our deposit. However, we are the ones who must carefully choose a worthy “field of merit” in which to plant our seeds. Just like selecting a reliable and trustworthy bank, if we make the right choice, the return on our investment will be great.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 新加坡 Singapore
43:19摘錄自 Excerpted from: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313689384384677
作為一個人類,我們有健全的身體,然後能夠碰到佛教,這個是我們的幸運。那些成為人的,有些也是殘廢的。
有些沒有遇到佛教的也是有。
有些人就算遇到佛教,沒有信心的也是有。
所以,我們已經具備了一切好的條件,所以要用這個好的條件,去投資,讓我們的生命更加好起來。
就是用我們所擁有的資本來讓我們成就利潤。我們有財富了,要懂得投資去做布施。我們有身跟口,要懂得去投資來持好戒律,我們有這顆心,要懂得投資來修行禪修,讓這個心生起定跟慧。如果誰做得多,當他離開世界,他的回報就會越大。然而,倘若有些人什麼也不做,當他離開人間的時候,就沒有什麼。
As human beings, we are fortunate—not only do we possess healthy bodies, but we have also encountered the teachings of Buddhism. This is a rare and precious opportunity. Some people are born human but live with disabilities; others never come across the Dhamma at all. Even among those who do, not everyone develops faith in Buddhism.
In fact, we are in a position where all favourable conditions are already present. Therefore, we should make the most of these blessings and invest them wisely to enrich our lives.
Think of it this way: it's like using our available capital to generate profit. With our wealth, we should invest in generosity (dāna). With our body and speech, we should invest in maintaining moral precepts (sīla). With our mind, we should invest in meditation practice (bhāvanā) to develop concentration (samādhi) and wisdom (paññā). The more we do, the greater the return when we eventually leave this world. However, if someone chooses to do nothing, then when their life comes to an end, they will have nothing to take with them.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 Palelai Buddhist Temple, Singapore
摘錄自 Excerpted from: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313689384384677
在這個世界,我們所作的善業惡業也好,之後我們就是要接受去承受那個果報。這些是不會給消除的。
所以我們要在這個生命當中,盡我們的能力,盡量去除那些惡行,去累積一切的善行善業,好好地清淨我們的心。
In this world, whether we create good karma or bad karma, we must later accept and bear the consequences of those actions. These cannot be erased.
Therefore, in this lifetime, we must use all our abilities to eliminate unwholesome actions and accumulate all kinds of wholesome actions and good karma, while diligently purifying our minds.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singapore
摘錄自 Excerpted from: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313689384384677
一個初果,他有圓滿的布施跟持戒,但是他的定力跟智慧還是很少。
而這個三果的聖者,他的布施持戒跟定力是圓滿的,但是他的智慧還少。
而阿羅漢,他的戒定慧已經圓滿了,他從所有的煩惱解脫出來,所以他不會再出生,不會再輪迴。
比如走路到目的地的話,初果就好像走了30%,三果就好像走了50%,而阿羅漢他就是已經走到100%。如果我們走布施,持戒跟禪修這條解脫的道路,我們這一世走到多少%的路也好,我們就在那個%延續下去。
好像我們看到大師父,他們來到這個世界,然後我們看到他們好像修行不久,然後他有成就有解脫,這是因為他們已經走過來了。
A Stream-enterer (Sotāpanna) has perfected generosity (dāna) and moral precept (sīla), but their stillness (samādhi) and wisdom (paññā) remain underdeveloped.
A Non-returner (Anāgāmī) has perfected dāna, sīla, and samādhi, yet their paññā is still incomplete.
An Arahant has perfected all three trainings - sīla, samādhi, and paññā. They have liberated themselves from all defilements (kilesas), so they will no longer be reborn or go through the cycle of samsara.
It is like walking to a destination, a Stream-enterer has walked about 30% of the way, a Non-returner about 50%, while an Arahant has completed 100% of the journey. If we walk this path of liberation through dāna, sīla, and bhāvanā (generosity, moral precept, and cultivation of mind), whatever percentage we achieve in this life, we continue from that point in future lives.
For instance, when we see great masters come into this world, and we observe them seemingly achieving liberation swiftly with little practice, this is because they have already walked much of the path in previous lives.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 新加坡Singapore
摘錄自 Excerpted from: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313689384384677
世間那種快樂是不清淨的。當我們得到之後,是有伴隨著苦的。好像我們有財富的那種快樂,有這個有那個,有老婆老公,有孩子,當我們得到了,也是有苦一起陪伴過來的。
所以那種快樂是不清淨的。是有苦帶過來的。
好像毒藥。毒藥那一層是包著這個糖。當我們吃下去,那個糖的味道不見了,最後就會剩下那個毒藥。他的毒藥發作的時候,我們就會不斷受苦跟掙扎
這個世間的快樂,就好像魚餌那樣。然後這條魚,為了吃那個魚餌,然後就去吃,吃到好東西,當吃下去的時候,就給那個魚鉤鉤上,就是受苦的時候。所以世間的快樂就是這樣,就是我們剛剛得到的時候會快樂,然之後就要承受它帶來的苦。
所以佛陀看到世間是找不到真正的快樂,所以他才找這個法,解脫,涅槃。沒有粘著世上一切的東西。我們每個人也是有找過世間的快樂。有得到有失去,有快樂有痛苦。所以現在我們要試一下換過來找法上的快樂
世間的快樂我們已經體驗過來了,有老婆老公的快樂,我們已經知道了。去旅遊去玩那種快樂我們也是認識了。從那個色聲香味觸得到的快樂,我們也是認識過來了。但是這種種的快樂,我們還是覺得不能滿足我們的心,不能滿意起來。所以我們才要找法上的快樂。
所以現在我們才要找從布施那裡成就的快樂,持戒成就的快樂,跟修行成就的快樂。就是我們這種快樂,就是從凡夫充滿貪嗔癡很厚的快樂,而提升我們的心靈,變成一個有法的聖人的快樂。
就是提升自己的心靈,成為一個聖人的快樂。提升成為聖者那種內心的快樂。我們要明白,從這布施,持戒,跟禪修,就是讓我們可以成就成為初果,到阿羅漢的道路。這是唯一一條可以成為初果到阿羅漢的道路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singapore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313689384384677
這個定力是一個很特殊的力量。
就是讓我們可以在很混亂的環境當中能夠保持內心的平靜
修定是一種讓我們心可以休息,也是好像在充電一樣
當我們靜坐平靜,就好像一種普通的休息,普通的充電的狀態
但是如果我們可以進入深入的禪定,那種休息的程度就會更深入
他的定力,力量就會更強,他充的電就會更好
我們的心一直常常地去想,造作,沒有怎麼樣休息
就好像一個風扇的motor一樣,當他不斷地轉動,它就會熱起來
我們心也是一樣。一直在想的時候,想不停,內心就會熱起來,內心就會痛苦
然後如果這個心沒有得到休息的話,這個頭腦不斷想,造作下去,就有機會生起精神上的問題
而我們在這個社會工作,有不同的競爭之下,因為不同的環境而不停地思考,讓我們的心有更多的痛苦。
有時候我們睡覺的時候,也好像沒有怎樣休息。就是身體在休息。但是心和頭腦還在不停地在想,就是擔憂那些,睡的時候還會做夢
心就是在承受不同的事情,不同的責任,要處理不同的東西。所以這個心它的工作是很沉重的。當心很多事情很沉重的時候,這個心沒有力量,沒有修行的時候,就會有情緒。情緒的生起,還是痛苦
有一些人的內心越來越生氣不平衡,到最後就變成精神上有問題,憂鬱症,精神病。有一些人到最後自殺也有。這個就是我們的心不斷地去想,去造作,想得太多了,沒有讓這個心休息一下,所以就會發生問題了
所以修定不只是對我們佛法上修智慧有幫助。還有當內心有情緒的時候,有很多的負擔的時候,我們懂得怎麼樣去放鬆安置,讓內心平靜下來,是很有幫助。
我們的心就好像大自然的水一樣。這個心如果讓它自然地下去的話,它就會墮落下去。然後這個正念好像一個圍牆,就是擋住這個水,可以讓這個水存起來。好像這個水壩的圍牆。水,就好比喻為定力。
然後如果下雨了,我們沒有把這個水存起來,這個雨水就變成沒有什麼益處。但是我們把它擋住,做水壩給他存起來,我們就可以把它用起來。
當我們有這個定力,有圍牆擋住這個水,這個水就可以讓我們受益。所以修定就是讓我們修到這個心變成一心。
當我們有空的時候,不需要去思考東西的時候,我們就不斷去覺知呼吸的進出,用這個buddho 。就在平常一有空的時候,我們就不斷累積內心的平靜。好像早上去上班的時候,我們也可以不斷buddho buddho 來培養內心的平靜
我們做什麼工,作務也好,做飯菜,打掃也好,我們也可以不斷在內心不斷配合佛號下去。很自然的情況之下,這個心就一直飢渴,想找一些讓自己生起快樂的情緒。然後它就是不斷會造作,去想。所以我們一有空,這個心就不斷會想東想西。他會想過去想未來,想這個想那個,想讓這個內心滿意跟不滿意的事情,想很多負面的事情。有時候這好像有毒的食物傷害我們的心。如果我們觀察,放縱這個心,隨它去想,就會想到讓心痛苦起來。
所以當我們想起佛陀,佛陀的名字,這樣想;就可以避免去想那些讓我們內心滿意不滿意,許多負面的情緒。就是我們把我們的心交給佛陀的名號。當我們的心慢慢專注在裡面,就會平靜下來。當我們一有空,一有機會,心就默念這個佛號,這個時候就好像我們安住綁住這個心。當我們靜坐的時候就容易平靜下來。
當我們不斷回來呼吸進出,默念佛陀下去,一有空一有機會我們就回來覺知默念佛號,這樣心就會慢慢感到舒服快樂。這種舒服快樂就是讓我們的心回來自己,而不需要依靠屋子財富才會快樂的。
佛陀講到一種超過平靜的快樂是不存在的。世間的快樂,我們已經體驗過來,它就只是那樣而已,沒有更多了。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singapore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313689384384677
如果我們坐禪缺少正念是不可以的。
那種專心,覺知去知道,那個就是正念。
我們剛剛靜坐的時候就會一直坐,但是坐下去,這個專心的程度就會慢慢鬆起來,這樣的話就會失念。
所以我們要一直把專心保持下去,所以心才會定下來。
If we practice meditation without mindfulness, it won’t work.
That quality of being focused, that awareness that knows, that is mindfulness (sati).
When we first start sitting, we may meditate continuously, but as we keep sitting, the level of focus gradually weakens. When that happens, we lose mindfulness.
Therefore, we must continuously maintain our focus, only then will the mind settle into stillness.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 新加坡Singapore
<6:08 摘錄自 Excerpted from: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313689384384677
#心是主宰
#MindMaster
#佛法治愈心灵
#HealingWithDhamma
#KhemajittoBhikkhu
“… 我们的内心,就是那强大的掌控者,
它能为我们带来幸福,也能为我们带来痛苦。
如果我们的内心信仰佛法,就能带来幸福;
反之,若我们的内心信仰烦恼,就会带来痛苦。
佛陀曾开示说:
心是根本,心为首,心为主导,
一切成就于心。
迷失于世间,心是根源;
了解世间,心亦是关键。
因此,佛陀教导我们把正念和智慧做到最好,
向内观照自己的心,
觉知、放下、思惟,并不断地调整自己,
这一切都要在自己心中进行。
不要试图去改变他人,
不要责怪他人或外在的一切。
我们自己一会儿爱、一会儿恨、
一会儿贪、一会儿痴,
我们又怎能去责怪别人呢?
任何人和事都难以改变,
唯一能改变的,
就是我们自己这一颗心… ”
“…… Our mind is the powerful master,
It can bring us happiness, or it can bring us suffering.
If our hearts believe in the Dhamma, it will bring happiness;
On the other hand, if our hearts are consumed by defilements, it will bring suffering.
The Buddha once taught:
The mind is the root, the mind is the leader, the mind is the master,
All achievements arise from the mind.
If we are lost in the world, the mind is the root;
If we understand the world, the mind is also the key.
Therefore, the Buddha taught us to cultivate mindfulness and wisdom,
To turn inward and observe our own mind,
To be aware, to let go, to reflect, and to constantly adjust ourselves,
All of this must be done within our own mind.
Do not try to change others,
Do not blame others or external circumstances.
We ourselves love, hate, desire, and are confused,
How can we blame others?
Nothing and no one can truly be changed,
The only thing we can change is our own mind.”
………………………………………………………………….
Dhamma Teaching by
Phra Ajahn Surawut Khemacitto (Ajahn Golf)
Wat Pa Anuttaro, Nong Bua Lamphu Province
信徒:打坐時沒有了呼吸,我就問自己為什麼沒有呼吸了?…。
阿贊高爾夫: 如果這個呼吸已經沒有了,然後這個心超越了感受,身體沒有呼吸,這個時候就是心已經進入了禪定了。
所以我們看到,因為這個心沒有發生過這個事情,所以會發生對死亡的害怕。因為心沒有呼吸,所以心嚇到了,害怕了,就退了出來。
當退出來的時候,有回到腳的痛,痛到跳起來,就表示這個心之前已經入定,定到可以跨過這個痛。
很可惜,因為我們不知道,所以生起害怕。如果我們沒有害怕,就可以維持下去,有可能可以維持很多小時。然後我們要体验回這種狀態,也不容易,這個就是很可惜。但是也不要緊,我們就是已經有體驗到那種寂靜,也是讓我們有證明:身體是一個,感受是一個,心是一個。
然後也是可以證明佛陀所教導的定力,是真的存在。所以這個就是我們不要再去害怕,我們要明白,就是在我們坐禪,有種種的禪相還是什麼發生都好,只要我們有正念,有覺知,就不用害怕,是不會死。
就是我們要以佛陀作為榜樣。佛陀在成佛之前,他的心在入定之前,就是看到有魔羅滿滿的,整天整地滿滿的,他也沒有去害怕,他有正念的去超越它。所以那些我們在入定前見到聽到的那些,都可以說是魔羅的一種。
Devotee: While meditating, my breath disappeared. I asked myself, "Why is there no more breath?"...
Ajahn Golf: If the breath has already disappeared, and the mind has gone beyond bodily sensations, where the body is no longer breathing, this means the mind has entered jhāna (meditative absorption).
The thing is, because the mind has never experienced this before, fear of death arises. The mind gets startled, thinking, "I’m not breathing!" and panics, causing you to withdraw from that state.
When it withdraws, you might suddenly feel pain in your legs, maybe even so sharply that you jump up.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mind had previously entered jhana, deep enough to transcend that pain.
It is unfortunate that because we do not understand, thus fear arises. If we were not afraid, we could sustain that state possibly for hours. And once we lose it, returning to that state is not easy, that’s the unfortunate part. But it’s okay, at least we have experienced that stillness, and it proves something to us: The body is one thing, sensation is another, and the mind is yet another.
It also confirms that what the Buddha taught about stillness is real. So we should not be afraid anymore. We must understand that when we meditate, no matter what vision (nimittas) or mental phenomenon arises, as long as we have mindfulness and awareness, there is nothing to be afraid, we will not die.
We should take the Buddha as our role model. Before the Buddha attained enlightenment, before his mind entered jhana, he saw Māra (the tempter) filling the sky and the earth. He was not afraid; he transcended them with mindfulness. So, those things we see and hear before entering jhana can all be considered a form of Māra.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12/12/2023 @ 菩提心园 Penang Bodhi Heart Sanctuary, George Town, Penang, Malaysia.
<52:48 摘錄自 Excerpted from: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338920822210608
信徒:我發夢夢到前世的事情,是真的嗎?請問如何分辨是普通的夢,還是有特別意義的夢?
阿贊高爾夫: 就是我們不知道要怎樣區別我們做的夢是真的還是假的,那樣的話,我們應該做的,是考慮,這個夢是真的有幫助到我們修行嗎?
從中思維它,能生起智慧嗎? 如果可以的話,就思維它,生起智慧。
但如果它不是一個法,不能幫助我們的修行,或者不能生起智慧,我們把它放下,只是這樣而已。
就是我們做一些夢,關於前世的,但是我們不知道是真是假,我們不能區別。所以這個時候,我們先把這個疑惑放下,先不用去管它。而是應該思維它,就是出生為人,已經有許多輪迴過來。這樣的出生,每一生都是一種痛苦來的。這樣的話,我們就能從中受益。
如果我們不能去理解它是真還是假,我們就把它放下,只是去了解法。
然後當我們修正念,定力跟智慧,不斷提升的時候;然後我們有做夢的話,我們的心就能區別,這些夢有什麼益處,有什麼意義,有利益,還是沒有利益,還是以後一定發生。我們的心就會抓到,然後去分別到這些夢是有意義還是沒有意義。
然後最後總結就是,我們不可以去相信那些禪相,不要去粘著夢境,而是我們應該活在當下,當下才是最真實的。然後如果是阿贊的話,我打坐有禪相出現,還是會發夢,我就會去思維,從中是可以生起什麼正念跟智慧。這些夢境和禪相,是有整個故事,我的心抓到的話,就會去了解從中能夠受益到什麼智慧,能夠提升什麼正念。 然後就对真的假的沒有太在意。
Devotee: I dreamed about my past life. Is it real? How can we distinguish between ordinary dreams and dreams with special meaning?
Ajahn Golf: If we do not really know how to distinguish whether a dream is real or not, what we should consider is, does this dream help us in our spiritual practice?
Can contemplating on it give rise to wisdom? If so, then contemplate on it and develop wisdom.
But if it is not Dhamma, if it does not aid our practice or cultivate wisdom, we just let it go, that’s all.
Sometimes we dream about past lives, but we do not know if it is true or false, we can't distinguish. So at that point, we set aside the doubt and do not dwell on it. Instead, we should contemplate on the truth that being born as a human means we have already gone through countless cycles of rebirth. Every birth is a form of suffering. In this way, we can benefit from the contemplation.
If we can’t determine whether it is real or not, we simply let it go and focus on understanding the Dhamma.
As we continue to cultivate mindfulness, stillness, and wisdom, they will become stronger. Then when we have dreams, the mind will naturally be able to discern what benefits these dreams might have, what meaning they carry, whether they are beneficial or not, or if they predict future events. Our mind will be able to distinguish which dreams are meaningful and which are not.
In summary, we should not put our trust in meditation visions (nimitta) or cling to dreams. Instead, we should live in the present moment because the present is the most real. As for me, when I have meditation visions or dreams, I will contemplate on whether mindfulness and wisdom can arise from them. These dreams and visions sometimes come with a whole story. If my mind catches it, I will contemplate and draw wisdom from it, and strengthen mindfulness. Honestly, I don’t pay much attention to whether they are real or not. I just look into what wisdom can be gained from them and what mindfulness can be strengthened. Whether the dream is true or false doesn’t really matter to me.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12/12/2023 @ 菩提心园 Penang Bodhi Heart Sanctuary, George Town, Penang, Malaysia.
<46:53 摘錄自 Excerpted from: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338920822210608
信徒:我在打坐時看到有一個黑洞把我吸進去,我應該怎麼辦?
阿贊高爾夫: 這個是沒有什麼,那是心的一些造作。在打坐的時候,有些人會出現一些很娛樂很快樂的相境。有一些人就會有一些很可怕的出來。
有一些就讓我們迷失,迷醉在裡面。有一些就讓我們感到害怕。
我們要好好地保持正念綁住在我們的業處修下去,不要管它。
這個就是當我們禪修的時候,看到那些色,聲音,味道也好,不用去害怕它,不用去恐懼。我們剛剛修的時候會這樣害怕。但是我們現在知道後不用去害怕它。只要生起什麼,看到什麼,聽到什麼,回來自己的業處修下去就一定沒問題的。
通常這些,當他的心越來越微細,快要定下來,就會有這些不同的情況出現。你看到什麼聽到什麼,在禪修當中,當心越來越微細的時候,這些就會消失。
我有試過禪修的時候,我整個身體在轉動。轉到最後,就是跌入地面,然後整個身體消失。我那個轉,就好像他們鑽泥土那個,不停轉動。
那個禪相,就是在那個床那裡不斷轉,轉到我的坐墊,鑽下去,穿過它,然後鑽到地面下,就不見了。我就嚇一跳,心就退出來,就是一樣地坐在那邊。
這些是心的一些狀態。有時候就好像一個足球一樣,在我的面前。然後好像一個球一樣投上來,然後最後就是在我的頭上圍住我的頭,然後他的顏色,就好像一個月亮。有時就好像一個月圓一樣,看上去,心就沉在裡面,然後忽然爆炸。如果正念不及時的話,就會以為自己的頭腦爆炸了。
當嚇一跳之後,就睜開眼睛,然後也看到其實也沒有什麼,只是禪修中的一些狀態。
這個就是在禪修當中,這個心越來越微細,快要入定的時候,就會有各種禪相情況出現。但就是看個人,有些就是靜靜入定,有些人有很多。在心要入定前就有許多影像,聲音啊這些。當我們有這些情況出現的時候,我們就好像一個觀察者一樣,知道,然後心不要因為它而喜歡,討厭,害怕。如果我們還做不到只是靜靜地作為觀察者,心有害怕還是有喜惡,我們就拉回來我們自己的業處。
Devotee: During meditation, I saw a black hole sucking me in. What should I do?
Ajahn Golf: This is nothing to worry about, it is just a mental phenomena (citta-saṅkhāra). During meditation, some people experience pleasant and entertaining visions, while others might have very frightening ones.
Some of these visions can cause us to get lost or intoxicated in them, while others make us feel afraid.
We need to firmly maintain mindfulness, stay anchored to our meditation object, and continue to practice without paying attention to those visions.
This means that when we are meditating, and we see colors, hear sounds, or smell scents, we do not need to be afraid of them, nor do we need to be terrified. When we first start practicing, it is natural to be scared, but once we understand what is happening, we do not need to fear it. No matter what arises, what you see, or what you hear, just return to your meditation object and continue practicing, and everything will be fine.
Usually, when the mind becomes more subtle and is about to settle into stillness, these kinds of phenomena appear. Whatever you see or hear, as the mind continues to become more refined during meditation, these experiences will gradually disappear.
I've personally experienced meditation where my whole body was spinning. It spun until finally, I felt like I was falling to the ground, and then my entire body disappeared. The spinning was like drilling into the earth, continuously rotating.
The meditation image (nimitta) was spinning right on my bed. It spun through my cushion, drilling down through it, then drilled into the ground, and then vanished. I was startled, and my mind withdrew, I found myself remained physically seated.
These are just mental phenomena. Sometimes, it is like a soccer ball appearing in front of me. Then it would rise up like a ball and finally hover around my head. Its color looked like the moon. Sometimes it looked like a full moon, and when I gazed at it, my mind sank into it, then suddenly it exploded. If mindfulness is not present at that moment, one might think their head has exploded.
After being startled, I opened my eyes and saw that nothing had actually happened. It was just a meditative state.
These experiences occur when the mind becomes more refined and is about to enter stillness. Various meditation images or phenomena arise depending on the person. Some people quietly enter stillness; others experience many visions, sounds and so on. When these situations arise, we should act like an observer, just knowing, and our mind should not be swayed by liking, disliking, or fearing them. If we cannot yet remain as calm observers but still feel fear or aversion, we should simply bring the mind back to our meditation object.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12/12/2023 @ 菩提心园 Penang Bodhi Heart Sanctuary, George Town, Penang, Malaysia.
<40:21 摘錄自 Excerpted from: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338920822210608
信徒:請問如果觀無明?貪和嗔能夠很容易被正念觀到
Ajahn Golf: 我們要明白,現在無明是跟我們在一起。無明跟我們是好像同一樣東西,我們就不能看到無明。
這個無明就好像犯罪的阿頭領導。
貪嗔癡就好像無明的下屬一樣。
當他們去鬥爭的時候,這個領導還沒有出來。
因為這個領導,犯罪集團的阿頭,是很聰明的。所以警察就從下屬開始抓他,然後慢慢接近他。
這個無明,他的駐點就在我們心中。當我們要去破壞這個無明,我們就先從貪嗔癡給它破解,然後進去的話就正確了。
我們不斷地破壞去除這個貪嗔癡下去,到最後我們就可以看到無明是怎麼樣的。
我們現在還不知道這個‘明‘的樣子。
我們不斷地去除這個貪嗔,不斷去除,不斷給他滅去的時候,這樣是正確的,就好像我們先抓他這個犯罪下屬,斷掉糧食。到最後,我們就會去到看到這個無明。
所以我們現在還不需要殺這個無明。先殺這個貪跟嗔,他的下屬,就會一步一步靠近。就是我們還沒有把他這個下屬去除掉的話,他這個阿頭就會出來。然後這個無明,就沒有貪嗔那麼嚴重的破壞和強烈。如果我們表面來看的話,他就好像一個好人那樣。如果我們的正念智慧很微細的話,有時就算我們靠得很近,有時候也不知道這個就是無明。所以我們照這一條路走下去就對了,不斷給貪嗔癡去除就對了。
Devotee: How to observe ignorance? Greed and anger can be easily observed with mindfulness.
Ajahn Golf: We need to understand that ignorance is with us now. Ignorance and we are like the same thing, so we cannot see ignorance.
This ignorance is like the leader of a criminal organization.
Greed, anger, and delusion are like subordinates of ignorance.
When they fight, this leader hasn't shown up yet.
Because this leader, the head of the criminal group, is very clever. So the police start by catching his subordinates, then gradually approach him.
This ignorance has its base in our heart. When we want to destroy this ignorance, we first start by breaking down greed, anger, and delusion, then going in is correct.
As we continuously destroy and remove this greed and anger, eventually we will be able to see what ignorance is like.
We don't know what 'ignorant' looks like yet.
As we continuously remove this greed and anger, continuously eliminate them, this is correct, just like we first catch these criminal subordinates, cutting off their supplies. Finally, we will come to see this ignorance.
So we don't need to kill this ignorance yet. First kill this greed and anger, his subordinates, and we will step by step get closer. That is, if we haven't removed these subordinates yet, this boss won't come out. Then this ignorance, without greed and anger, won't be as severely destructive and intense. If we look at it superficially, it might appear like a good person. If our mindfulness and wisdom aren't very refined, sometimes even when we get very close, we might not know that this is ignorance. So we just need to follow this path, continuously removing greed and anger is correct.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12/12/2023 @ Penang Bodhi Heart Sanctuary, George Town, Pulau Penang, Malaysia
<31:10 摘錄自 Excerpted from: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338920822210608
信徒:請問我替媽媽孩子做善業,請問他們收得到嗎?還是怎麼樣去做?
Ajahn Golf: 當我們種福做布施,如果還生存的人,我們就跟他們說,讓他們隨喜。我會講一下關於我媽媽的故事
阿贊我沒有出家之前就比較頑皮。然後常常會逃課。然後改裝那個摩托車跟別人比賽。然後喜歡去夜場,酒吧,找女人啊,賭博,吸毒,賣毒,就是不好的也做到完了。但是我的媽媽就每天布施,供養比丘托缽。然後我的媽媽跟我講,每次她供養比丘僧團,她都發起她的願,她只是發願希望他的孩子變成一個好人,可以改變過來。她就這樣做了五年。我就從十六歲開始就很頑皮了,到19歲,五年。就是當我20歲,就是我出家的那一年。然後我就是突然想出家,跟誰講也不相信,他們說:你吸了太多毒,是嗎?
那天我決定要出家的時候,我的媽媽在買東西。我就接我的媽媽回家。然後大概晚上10點就躺著跟媽媽說我要出家,我媽媽就嚇一跳,她不相信。她說,我應該吃藥吃到醉了,瘋了,不清醒了。
也是應該很難相信的,我是每天去夜場的地方玩,然後每天去跟別人賽車。所以沒有什麼人相信。很多人都覺得我瘋了。然後我一出家,就出家到現在了。
然後我的媽媽有跟我講起,她是相信,她做的布施做了的供養,然後發願,願他好起來,是有幫助的。所以應該可能能夠從中受益。
所以誰能夠從我們中得到什麼呢?
如果我們布施,別人就能從我們中受益。
如果我們持五戒的話,其他眾生也不會因為我們而死。他們的東西也不會因我們而偷去,別人的家庭也不會破裂,也不會因為我們而破裂。
我們越是禪修,我們越是有正念的話,我們越是不會傷害到別人。還是別人越是能夠在我們當中得到更多東西。
所以福的意思,就是一種快樂的力量。當我們有這個福,這個快樂,我們就能散播出去,別人就能夠體驗到這種快樂。
Devotee: "If I do good deeds for my mother and children, can they receive the merit? How should I do it?"
Ajahn Golf's Answer:
"When we cultivate merit through Dana, for living people, we should tell them to rejoice in the merit (anumodana). Let me share a story about my mother.
Before my ordination, I was quite mischievous. I would skip classes, modify motorcycles for racing, go to nightclubs and bars, tackle women, gamble, use and sell drugs - I did all kinds of unwholesome things. But my mother would make daily offerings to monks during alms rounds. She told me that every time she made offerings to the Sangha, she would make a wish - she only wished that her child become a good person and change his ways. She did this for five years. I was mischievous from age 16 to 19, for five years. When I was 20, the year I ordained, I suddenly wanted to become a monk. Nobody believed me when I told them - they thought I had taken too many drugs.
The day I decided to ordain, my mother was out for shopping. I picked her up and brought her home. Around 10 PM, while lying down, I told her I wanted to ordain. She was shocked and didn't believe it. She said I must be intoxicated, crazy, and not in my right mind.
It was hard to believe because I spent every day at nightclubs and racing. Nobody believed it. Many thought I had gone mad. But once I ordained, I've remained ordained ever since.
My mother later told me she believed that her offerings and aspirations, wishing for my improvement, had helped. So it seems possible to benefit from such merit-making.
So who can benefit from our actions?
When we practice giving, others benefit from our generosity.
When we observe the five precepts, other beings don't die because of us, their possessions aren't stolen by us, and families aren't broken up because of us.
The more we meditate and maintain mindfulness, the less we harm others. Others can receive more benefits from our presence.
So merit is a power of happiness. When we have this merit and happiness, we can spread them to others, allowing them to experience this happiness too."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12/12/2023 @ Penang Bodhi Heart Sanctuary, George Town, Pulau Penang, Malaysia
<12:17 摘錄自 Excerpted from: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338920822210608
信徒:請問八戒中過午不食的用意是什麼?有什麼食物是可以吃的?例如美祿可以喝嗎?
阿贊高爾夫: 這個非時不吃,過午不食,就是那些重的食物不吃。
過午不食,就是太陽到中間,然後它慢慢落下的那時,就不吃。
然後有一些非時藥,飲料,是可以喝,可以用,可以吃。而這個是從比丘的戒律而來的。
因為比丘他們就是過午不食,但是佛陀制定了那些戒律,就是有一些過午是可以喝,可以用。所以居士們就是依照師父比丘所能用的飲料,甜水,能吃能用的藥。
有五種藥是佛陀可以過午食用的,有糖,有蜜糖,有甘蔗汁,有奶油。
然後有一些,是可以幫我們排肚子的,好像草藥那一類的,好像kong bong 。然後如果一些飲料裡面加了牛奶的話,是不能喝的。
然後從米取出來的也是不能喝的。好像美祿,阿華田,所以這些是過午不能喝的。但是可以喝可可粉加糖,那是過午可以喝的。
然後那些食物,那些豆,豆腐,這些過午也是不能吃的。
但是那些水,加糖,加草藥,煮的水,這些可以喝。
如果是過午可以喝的果汁的話,就是不可以大過拳頭的。好像椰子水是不能喝的,西瓜汁也是不能喝的。少過拳頭的這些水果,弄成的果汁是可以喝的,但是必須是過濾到沒有渣的。
然後如果我們持八戒的話,我們就可以問師父,哪些可以喝,哪些不可以。但是我們沒有問之下,我們疑惑懷疑的話,我們把它砍掉的最好方法,就是不要喝它,用他。
有些人誤會,什麼水,只要不是咬的,都是可以喝過午的。粥水也是不需要咬可以直接喝的,但就是不可以過午喝。所以不是說,所有的水就可以喝。就算那些湯水,由肉,骨而製成的,也是不可以喝。如果這個咖啡它是有加牛奶,在過午也是不可以喝。
Devotee: May I ask, what is the purpose of abstaining from food after midday in the Eight Precepts? What kinds of food/drinks are permissible? For example, can we drink Milo?
Ajahn Golf: The rule of “not eating at the wrong time” or “not eating after midday” refers to abstaining from solid or heavy foods.
"Not eating after midday" means not consuming food once the sun reaches its peak and begins to descend.
However, there are certain medicinal items and beverages that are permissible to drink, use, and consume. This rule originates from the monastic Vinaya (discipline for bhikkhus).
Bhikkhus observe the precept of not eating after midday, but the Buddha established specific rules allowing certain drinks and items to be consumed after midday. Lay practitioners, therefore, follow what their bhikkhu teachers are permitted to use, such as sweet drinks and consumable medicines.
The Buddha permitted five types of "medicine" to be consumed after midday, i.e. sugar, honey, sugarcane juice and butter/ghee.
Additionally, some herbal remedies that aid digestion, like "kong bong" (a type of traditional herbal medicine), are allowed. However, beverages containing milk are not permitted.
Drinks made from rice grain extracts are also forbidden. Therefore, beverages like Milo and Ovaltine are not allowed after midday. However, cocoa powder with sugar, without milk, is allowed.
Foods like beans and tofu are also not allowed after midday.
However, water with added sugar, or water boiled with herbs, can be consumed.
As for fruit juices, if they are to be consumed after midday, the fruit used must be smaller than a fist. This means coconut water and watermelon juice are not allowed. Juices made from fruits smaller than a fist are permissible, but they must be filtered to remove all pulp.
If we are observing the Eight Precepts, we can ask our teacher which items are allowed, and which are not. If we are unsure and have doubts, the best approach is to refrain from consuming or using the item.
Some people mistakenly believe that any liquid that does not require chewing can be consumed after midday. For example, rice porridge water does not require chewing and can be drunk directly, but it is still not allowed after midday. So not all liquids are permitted. Even soups made from meat or bones are not allowed. If coffee contains milk, it is also not allowed after midday.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12/12/2023 @ 菩提心园 Penang Bodhi Heart Sanctuary, George Town, Penang, Malaysia.
<22:10 摘錄自 Excerpted from: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338920822210608
「……責怪他人,看得像山一樣;
責怪自己,看得像髮絲一樣。
別人的放屁,臭得無法忍受;
自己的放屁,聞了就沒關係。
指責別人,寬恕起來極為困難;
自己的錯誤,即使再多,也能輕易忘記。
矯正他人,想盡辦法,盡全力;
矯正自己,卻總是無能為力。
教導他人,教得非常精通;
教導自己,卻難如登天。
他人的事,總是瞭如指掌;
自己的事,無論多糟糕,卻看不見。
這就是我們,看看吧。
不要迷失,忽視教誨,
佛陀教導我們,要謹慎自省。
要謙卑,來看自己。
保持覺察,如鏡子般映照心靈。
每次回顧,看到的只是我自己。
每天都要深思熟慮,
解決我自己的問題,事情就會變得輕鬆多了…”
………………………………………………………………….
----Ajahn Golf
Wat Pa Anuttaro, Mueang Mai , Si Bun Rueang, Nong Bua Lamphu,Thailand
“….. Blaming others is as visible as a mountain;
Blaming ourselves is as visible as a hair.
Others’ farts are extremely foul, unbearable;
Our own farts, when smelled, are not a problem.
Forgiving the mistakes of others is incredibly difficult;
Our own mistakes, no matter how many, can easily be forgotten.
Fixing others, we fight to the death;
Fixing ourselves, we can't manage at all.
Teaching others, we can do expertly;
Teaching ourselves, it's incredibly hard.
We always know about others’ matters;
No matter how bad our own are, we don’t see them.
This is me, look here.
Do not be careless or neglect the teachings.
The Buddha taught us to be mindful.
Humbly come to look at oneself.
Maintain awareness, like a mirror reflecting the mind.
Every time we look, we only see ourselves.
Contemplate and reflect every day;
Fixing myself makes everything much easier….”
………………………………………………………………….
Ajahn Surawut Khemachitto (Golf)
Anuttaro Forest Monastery, Nong Bua Lam Phu Province
這個世界就好像一個大海,我們在這個大海裡浮浮沉沉。
那些皈依了三寶的人,就好比喻為坐上了一條船。
如果一個人有這一條船的時候,到最後就能靠岸。
那些內心有皈依佛法僧三寶的人,就好比喻為他內心有一些依靠。
然後就不會太艱難,就好比那些沒有皈依的人。
就算我們生命有一些重擔,沉重的事情。但當我們有這一條船的時候。
這些重擔就好比喻為那些我們過去做過的惡業,但是我們有這條船的時候,還能承載住。
每個人也有自己所做過的惡業。這些惡業就好比喻為重擔,沉重的東西。
只是跟隨那些成功的依靠,讓他可以成功上岸去。那一些人內心有佛法僧這個依靠。
所以交代大家,我們心裡要有佛法僧作為依靠。
然後布施,持戒,禪修,建立一個新的屋子給自己。
修止修觀,修定修慧,去思維了解自己的身心是無常,苦,無我,讓自己解脫一切的苦。
這就是佛陀教導過來的。誰如果要解脫一切的苦,就是依循這條路走的話,是一定能解脫苦的,這個是可以保證的。
This world is like a great ocean, where we float up and down.
Those who have taken refuge in the Three Jewels are like people who have boarded a boat.
When one has this boat, they will eventually reach the shore.
Those who have taken refuge in the Buddha, Dharma, and Sangha are like people who have something to rely on.
Then life won't be as difficult as it is for those who haven't taken refuge.
Even if we have heavy burdens in life, when we have this boat,
These burdens, which represent our past unwholesome karma, can still be carried by the boat.
Everyone has their own unwholesome karma. This karma is like a heavy burden.
Just follow those successful refuges that can help reach the shore. Those people have the Buddha, Dharma, and Sangha as their refuge.
Therefore, we must have the Buddha, Dharma, and Sangha as our refuge.
Then practice generosity, maintain precepts, meditate, and build a new house for ourselves.
Develop samatha and vipassana, concentration and wisdom, contemplate and understand that our body and mind are impermanent, suffering, and non-self, to liberate ourselves from all suffering.
This is what the Buddha taught. Whoever wants to be free from all suffering, if they follow this path, they will definitely be liberated - this is guaranteed.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13/12/2023 @ Penang Bodhi Heart Sanctuary, George Town, Pulau Penang, Malaysia
<1:15:30 摘錄自 excerpted from: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882991946901829
我們的身體,就好像被白蟻吃了的木屋子,我們不知道這間屋什麼時候會倒掉,就會壞掉。如果我們沒有建新的屋子,沒有去累積這些善業,去禪修的時候,這樣的話,當這個屋子倒下來,我們就不知道有沒有新的屋子住了。
那些沒有建立到布施,持戒,禪修的人,就好比喻為沒有建新的屋子給自己。當舊的屋子倒掉的時候,就沒有新的屋子住了,就變成流浪的人。
Our body is like a wooden house being eaten by termites - we do not know when it will collapse and be destroyed. If we do not build a new house, if we do not accumulate wholesome deeds and practice meditation, then when this house collapses, we will not know if there is a new house to live in.
Those who do not cultivate generosity (dāna), morality (sīla), and meditation (bhāvanā) are like people who have not built a new house for themselves. When the old house collapses, they will have no new house to live in, and will become like wanderers — homeless and without refuge.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13/12/2023 @ 菩提心园 Penang Bodhi Heart Sanctuary, George Town, Penang, Malaysia.
<1:10:30 摘錄自 Excerpted from: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882991946901829
就好比喻說,我們笑,困在這個監牢裡笑。
哭,也好像困在這個監牢裡哭。
我們就是在坐牢。這個世界,輪迴,就是一個大的監牢,是魔羅造出來的監牢。
我們笑啊,哭啊,吃東西,但是我們一直坐在這個監牢,被煩惱困住的。就好像那些給關在籠裡面的小鳥,他吃啊,飛啊,只是在籠裡面而已。他快樂痛苦也只是在籠裡面而已。
佛陀已經出離這個監牢了,剩下我們,看我們有沒有依照他的教導去修,而同樣地出離這個監牢。我們就好比喻被魔羅,被我們玩而已。做這個角色那個角色,到最後就被弄死亡了。
我們也是那種死刑的犯人。就好像他們坐監牢,是要面臨死亡了,然後就等那個死期到來。我們也是在這個大的監牢裡等死刑。阿贊我也是。
但是在監牢裡面判了死刑的犯人,他還知道死刑的準備,他做好了心裡的準備,做好它的準備。但是我們的死期什麼時間到,我們不知道。我們不能做到充足的準備,所以我們要趕緊累積福報,去行善,因為我們不知道我們什麼時候就會死掉了。所以我們要做好布施,持戒,修定,修慧的準備。
Whether we laugh or cry, we are still trapped in this prison of saṃsāra (cycle of birth, death, and rebirth), a cage built by Māra (the Tempter).
We laugh, cry, and eat, but we are always sitting in this prison, trapped by our defilements (kilesas). We are like birds locked inside a cage, they may eat and fly, but only within the confines of their cage. Their happiness and suffering are all experienced within these confines.
The Buddha has already escaped this prison, but the rest of us are still here. Now it is up to us whether we follow his teachings and also free ourselves from this prison. We are like puppets being played by Māra, acting out different roles, and eventually being led to death.
We are also like prisoners on death row, waiting for execution. Just like those sentenced inmates who sit in their cells waiting for the day of execution, we too are in this great prison awaiting death. Ajahn is also the same.
But at least a death row prisoner knows when their time is approaching and can prepare their mind for it. We, on the other hand, do not know when death will come. Because of this, we can’t fully prepare for it in time. Therefore, we must urgently accumulate merit and do good deeds, because we truly don’t know when our final moment will arrive. Thus, we should practice generosity (dāna), observe moral precepts (sīla), cultivate stillness (samādhi), and develop wisdom (paññā) as our preparation.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13/12/2023 @ 菩提心园 Penang Bodhi Heart Sanctuary, George Town, Penang, Malaysia.
<1:09:04 摘錄自 Excerpted from: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882991946901829
然後關於無我,思維無我。我們去迷失在認為這個身心是我。是什麼遮蓋了這個無我呢?是有一個個體遮蓋了這個無我。如果我們懂得把這個個體,給它分裂,分開的話,就看不到有一個人,眾生,我在裡面。
就比喻說我們看到這個身體有一個個體在這裡,我們就覺得有一個‘我‘在,對嗎? 如果我們把這個個體給他拆開,這個三十二身分,就好比喻說,把身體的髮毛甲齒皮,肉,筋,心臟,肺,給他分離出來,不要給它聚在一起,組合在一起,就會看到沒有一個’我‘存在在裡面。
我們把這些髮毛甲齒皮,肉筋骨。。。拆開後,就會看到這個只是頭髮,這個只是毛….這個只是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看不到一個我,眾生,一個人,一個他存在在裡面。但是我們把這些地水火風,把這些種種的身體部分組合在一起,成為一個個體,我們就會認為這個是我。這就是把這個無我遮蓋住了。
就好像我們的家,屋子,我們看到的是屋子。如果我們把它拆開的話,它是種種材料混合在一起,是那些沙,水泥,這些水啊,那些鐵啊,種種的東西。當他混合在一起,然後組合了一間屋子,建成了一間屋。但如果我們把它拆開的時候,分拆出來,就看不到一間屋子的存在。所以我們就是迷在那些聚合在一起的東西,認為是有一個我存在在裡面。但是如果我們把它拆開的時候,我們沒有看到整體的時候,就沒有一個我。所以我們迷失是迷失在他的整體,個體的形成。
好像我們這個身體也是一樣。這個身體,它不是從一開始就是這樣的。這個身體一開始就是無我的。這個心識也是無我。當父母的精子跟卵子結合在一起,有了一塊肉,然後我們心識就去入胎。然後這個胎開始依靠母親的血,食物,開始有這個個體,‘我‘出生。
所以當我們出生了,我們就依靠水啊,這些來維持這個個體。然後我們就依靠,菜,肉,飯,水果,來維持下去,來長肉,長大,來成為這個自我。所有東西,都是依靠這個地水火風來維持的。好像我們所吃的飯,那是從地界生起的,從泥土,然後我們給它煮來吃。好像我們吃那個肉,那個動物,它們只是吃菜。菜,也是從地界而來。當我們最後吃了之後,我們也是給它拉出來,變成分成地界,水界等等。
到最後我們怎樣照顧好這個身體也好,這個身體也會敗壞,就會死亡,然後它就會分解,就是它屬於地界,就回歸到地界去。水界的,就回歸到水界去。火界的,就回歸到火界去。風界,就回歸到風界去。
所以當我們把它拆開,四界,種種的身體部分時,我們就看不到它有存在任何一個我在裡面。因為我們認為有一個我,聚在一起,成一個個體蒙蔽住了,就是把無我遮蓋住,我們才認為有一個我存在。
當我們清楚知道我們自身是不淨,它是無常,苦,無我的。當我們清楚地知道,就會知道別人也是一樣,因為他的情況,狀態也是一樣的。然後我們就會對世界有一個清楚的了知,無我,無我的。這個世界只是種種的界來聚合而已。
那些比較硬的,是地界。
比較流的,就是水界。
比較熱的,有熱的特性的,就是火界。
那些吹來吹去的,就是風界。
那些空空的,就是空界。
這個心識,這個心,就是識界。
所以當我們把它總結來說,就是這個世界只是六界來聚在一起。
當我們如佛陀所教導,了解這個世界真實的一面。我們就會明白,這個世界沒有存在人,眾生,你我他,只是種種的界的存在。這個就能去除我們對六界的執著執取。
當我們看到種種界只是界,但不是我,不是我的。這樣的話,我們就會把這個認為我,我的,的執著去除。然後也是自然地破除這個無明。所以我們不需要去找十二因緣去破除它。我們直接思維這個身心,五蘊,它的無常,苦,無我,我們就是在斷除它了。
好像我們所念的,無明啊,行啊,這是屬於經典上的,不是我們本身的。我們要了解的,是我們本身的。
而這些取啊,愛啊,這些都是屬於書本理論上的,而我們本身這個執著,就是不淨的認為是淨的,無常的認為是常的…. 然後我們去思維,去了解,這個五蘊它是無常,苦,無我的時候,我們就是在幫助去除這個無明,去除那些執取。
….我所念的巴利文就是:"目犍連,你看到這個世界都是空的,不存在一個人,我,眾生,他,在裡面。這樣的話,就可以去除對我,我的,的執取。"
所以師父希望交代大家,我們學習佛法,要從我們身心去學習,才是真正地學習到這個法。我們要修行佛法,就是要從自己身心去修。
When contemplating non-self (anattā), we often become lost in the belief that this body and mind are “me” or “mine”. So what conceals the truth of non-self? It is the illusion of a solid individual or entity that conceals this truth. If we understand how to break down or separate this notion of an individual, we no longer see a “self”, a “being”, or an “I” within.
For example, when we see this body as a whole individual, we feel there is an "I" within, right? But if we dismantle it into the 32 parts of the body, for example, separating the hair, body hair, nails, teeth, skin, flesh, tendons, heart, lungs, etc., we begin to see that no “self” exists in any of these parts.
After we break down these hair, body hair, nails, teeth, skin, flesh, tendons, bones... we will see that this is just hair, this is just body hair... this is just the earth element (solidity), the water element (cohesion), the fire element (temperature), the wind element (movement). We do not see a person, a being, a self, or an identity within these elements. But when we put all these elements together into one entity, we start to believe “This is me.” This is how the illusion of self covers up the truth of non-self.
It is like a house. When we see it as a whole, we call it a house. But if we dismantle it, we find that it is made up of various materials, e.g. sand, cement, water, iron, etc. Once mixed and assembled, they become a “house.” But if we separate them again, there is no “house” left to be found. So, we are deluded by things that are aggregated, thinking there is an "I" within. But if we take them apart and do not see the whole, there is no "I". Therefore, our delusion lies in its wholeness, the formation of an individual.
Our body is the same. This body was not like this from the beginning. This body was originally non-self. This consciousness is also non-self. When a father’s sperm and a mother’s egg combine, they form a clump of flesh. Consciousness enters the womb, and from there, the fetus grows, relying on the mother’s blood and nourishment. This is how the “individual” or “self” is formed.
Then, when we are born, we rely on water, vegetables, meat, rice, fruits, etc. to sustain ourselves, to grow this body, to grow up, to become this “self”. Everything relies on these earth, water, fire, and wind elements to be sustained. It is like the rice we eat, it arises from the earth element, from the soil, and then we cook it to eat. Same for the meat we eat, those animals only eat plants. Plants also come from the earth element. When we eat and finally excrete, it is also broken down into the earth element, the water element, and so on.
No matter how well we take care of this body, this body will eventually decay, die, and then it will decompose, returning to the earth element, the water element returning to the water element, the fire element returning to the fire element, and the wind element returning to the wind element.
So when we deconstruct this body into the four elements and the various parts of the body, we see that no “self” exists within. It is only when we perceive these elements as a unit that we believe a “self” exists. That is how non-self gets concealed.
When we clearly know that our own body is impure, impermanent, suffering, and non-self, we will also realize that others are the same, because their situation and state are the same. This leads to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there is no self, no being. This world is just the aggregation of various elements.
What is solid and hard is earth element.
What is flowing and cohesive is water element.
What is hot and having the characteristic of heat is fire element.
What is blowing around or circulating is wind element.
What is spacious and empty is space element.
And the knowing mind is consciousness element.
Ultimately, this entire world is just a composition of the six elements.
When we understand the true nature of this world as the Buddha taught, we will realize that there is no real existence of a person, sentient beings, you, me, or others in this world, but only the existence of various elements. This understanding helps us let go of our attachment and clinging to the six elements.
When we see these elements as just elements, not “me” or “mine”, then our attachment to the notion of self fades away. In doing so, we naturally break through ignorance. Therefore, we do not need to rely on analyzing the Twelve Links of Dependent Origination (paṭiccasamuppāda) to eliminate it. By directly contemplating the impermanence, suffering, and non-self of this body and mind, of the five aggregates, we are already cutting it off.
It is like what we recite: “avijjā” (ignorance), “saṅkhāra” (mental formations) etc., these belong to the scriptures, not to our own experience. What we need to understand is those within ourselves.
Terms like “taṇhā” (grasping) and “upādāna” (craving) are part of doctrinal theory, but our real attachment is in mistaking the impure for pure, the impermanent for permanent, and so on. When we contemplate and truly understand the impermanence, suffering, and non-self of the five aggregates, we are actively helping to eliminate ignorance and craving.
...The Pali I recited is: "Moggallana, if you see the world as empty, without a person, no self, no sentient being, no other within it, then you can eliminate the clinging to 'I' and 'mine'."
So, Ajahn hopes to instruct everyone that when we learn the Dhamma, we must learn from our own body and mind, only then are we truly learning the Dhamma. When we practice the Dhamma, we must start with our own body and mind.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13/12/2023 @ 菩提心园 Penang Bodhi Heart Sanctuary, George Town, Penang, Malaysia.
摘錄自 Excerpted from: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882991946901829
然後我們也迷失在苦的東西是快樂的。
什麼給這個苦遮蓋住了?就是這個威儀(姿勢)給這個苦遮蓋住。
好像我們坐久了,腳痛了,我們就換另一個姿勢,然後就看不到這個苦。就好比喻我們睡,我們躺著睡久了,就感覺到痛了,然後我們又轉另一個姿勢,然後繼續睡。這些姿勢的轉變,就是遮蓋了這個苦。
所以我們在這個生活當中,行住坐臥這四個威儀不斷的改變,這個就是在遮蓋了這個苦。
所以如果我們好好地去思維觀察,每天我們都是在苦當中。這個身體的苦,心的苦。有些苦比較小,有些苦比較大。等一下又酸痛,又冷又熱,又肚子餓,又大便又小便。
然後這個心有時想這個事情,有時候想那個事情。有傷心,恐懼,傷心,有許多事情要我們去煩惱它,去處理它,就是充滿著苦。
如果我們的心越修越微細的話,這個心就會看到,只有苦的生,只有苦的滅,沒有其他東西了。什麼時候我們看到這個身,這個心是一堆苦的時候,就可以鬆開對它的執著,去除對它的執著。
We are also deluded into perceiving suffering as pleasure.
What conceals this suffering? It is the bodily postures (iriyāpatha) that conceal the suffering.
For example, when we sit for a long time and our legs start to ache, we change to a different posture, and then we no longer notice the pain. Similarly, when we sleep, if we lie in one position too long and start to feel discomfort, we turn to another position and keep sleeping. These constant changes in postures conceal the suffering.
In our daily life, the four postures, i.e. walking, standing, sitting, and lying down, are constantly shifting. This continuous change is what conceals the suffering.
So if we carefully contemplate and observe, we will see that every day we are living amidst suffering, i.e. the suffering of the body, and the suffering of the mind. Some forms of suffering are mild, some are more intense. One moment we feel sore and pain, then cold or hot, then hungry, then we need to urinate or defecate.
Then the mind is always jumping from one thought to another. There is sadness, fear, sorrow. So many things that trouble us and need to be dealt with, it is full of suffering.
If our mind becomes more refined through practice, this mind will begin to see clearly: there is only the arising of suffering and the ceasing of suffering, nothing else. When we see that this body and this mind are just a mass of suffering, we can loosen our attachment to them and eliminate our clinging to them.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13/12/2023 @ 菩提心园 Penang Bodhi Heart Sanctuary, George Town, Penang, Malaysia.
摘錄自 Excerpted from: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882991946901829
什麼遮蓋了我們的智慧?我們要把那個遮蓋我們的拿走,讓我們生起這個智慧。
就是這個世界,以這個色聲香味觸這些,讓它美觀,然後來遮蓋那些不美不淨的。
然後它那個東西存在的連續性,遮蓋了那個無常。好像我們的身體有連續性的存在下去,好像我們身體裡的細胞,是不斷地死亡的。然後我們吃新的食物,不斷地更替,所以我們才看不到它的無常。
好像這個呼吸,它也是無常的,也是不斷在生滅的。但是他有這個連貫性一直維持下去,所以我們才看不到他那個無常。所以因為有這個連續性,連貫性,就是遮蓋了那些無常的現象,讓我們看不到它無常的一面。
所以我們要禪修,去修行,我們要從這個粗的東西,例如這個身體,這個外在一切粗的東西,它是一直在變,它是無常的。當我們的平靜智慧越來越好,正念越來越好,就看微細的東西,好像這個受想行識,也是無常的。
What obscures our wisdom? We must remove these veils to awaken true insight.
It is this world, with its forms, sounds, smells, tastes, and tactile sensations, that makes things appear attractive and thereby conceals what is not beautiful and impure.
Then, the continuous existence of that thing covers up impermanence. For example, our body seems to exist continuously, but in reality, the cells in our body are constantly dying. We eat new food, constantly replacing it, and because of this ongoing renewal, we fail to see its impermanence.
Similarly, our breathing is also impermanent, i.e. it is constantly arising and ceasing. But because it maintains a sense of continuity, we fail to see its impermanent nature. It is this continuity, this ongoing flow, that conceals the truth of impermanence, preventing us from seeing it for what it is.
Therefore, we need to meditate and practice. We need to start with coarse and obvious things, like this body and the external world, tangible things, which are constantly changing and thus impermanent. As our calmness and wisdom grow, as mindfulness deepens, we can then observe the more subtle aspects, e.g. feeling (vedanā), perception (saññā), mental formations (saṅkhāra), and consciousness (viññāṇa) — which are also impermanent.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13/12/2023 @ 菩提心园 Penang Bodhi Heart Sanctuary, George Town, Penang, Malaysia.
摘錄自 Excerpted from: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882991946901829
三藏經的法,是屬於佛陀的。
那些書本的教導,是屬於大師父的。
只有我們知道我們身心中的法,才是屬於我們自己的。
我們要懂得回來觀照我們自己,回來思維了解我們自己的身心,無論來思維身體的無常,苦,無我。如果我們能如實地知道這個身體,能夠如實地知道這個心的話,所有的問題都會從這個心中滅去。
如果我們不能夠如實知道自己的身心的時候,就算我們記住三藏經中的每一個章節,每一句佛法,還是任何的經典,這樣的話,也是沒有什麼意義的。因為我們所粘住的,所貪取執著的,就是我們的身心。因為所有的苦,就是從心中生起。因為這個心有痴心,有那種迷失,沉迷在外在,所以我們要解決那個苦,要從心中把它解決,不要解決在錯誤的地方。我們的身,我們的心,就是這個世界,這個五蘊。我們執著,貪取的就是世界,這些五蘊。
我們去執著這些世界五蘊,當它是我,我的。當我們這樣執著的時候,我們的財富,所有東西,我們也是會當成是‘我‘,’我的‘。所以我們才要去除這個’自我‘ ,這個實相。
The Dhamma in the Tripitaka scriptures belong to the Buddha.
The teachings in those books belong to the great masters.
Only the Dhamma that we directly know within our own body and mind truly belongs to us.
We must learn to turn inward and observe ourselves, to contemplate and understand our own body and mind, whether by contemplating the impermanence (anicca), suffering (dukkha), and non-self (anattā) of the body. If we can truly know the reality of this body and mind, then all problems will cease from within the mind.
If we cannot truly know our own body and mind, even if we memorize every chapter of the Tripitaka, every word of the Buddha's teachings, or any other scripture, it will still be meaningless. This is because what we cling to and grasp at with craving is our body and mind. All suffering arises from the mind. Because this mind is deluded, lost, and obsessed in the external world, we must resolve suffering from within the mind, not in the wrong place. Our body and mind are this world, these five aggregates (pañca-khandha). What we cling to and crave is the world, these five aggregates.
When we attach to these worldly five aggregates and regard them as "me" and "mine," then our wealth and everything else also become "me" and "mine." Therefore, we must eliminate this "self", this illusion.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13/12/2023 @ 菩提心园 Penang Bodhi Heart Sanctuary, George Town, Penang, Malaysia
摘錄自 Excerpted from: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882991946901829
人們就是迷失在這四個東西:
1. 不淨:不干淨的東西,當作是乾淨、美的;
2. 無常:无常的东西,當作是常的;
3. 苦:苦的东西,當作是樂的;
4. 无我:本來就是沒有一個‘我’、“無我”的,但是我們却認為有一個‘我’在。
這四種迷失,迷在哪裡?就是迷在我們的身与心當中。
【不淨】
在自然界当中,這個身體本來就是不淨、不美的。但是,人類迷失在外在的裝飾打扮,以及(美丽的)肌肤當中,所以生起貪raga、慾tanha、愛khwaam rak。之后,所有的苦就隨愛而來。那些愛別離、不如意(求不得),就會隨之而來。所以,我们才要思維這個身體是不美、不淨的,充滿着不淨的東西,無論是他們、我們自身、男人還是女人。我們要去思維它真實的一面,不是我們想像的那樣。當我們思維到它真實的一面時,我們就會看到,它原來是不美,是骯髒的。
這个身體,当要去處理它时是一個很大的負擔。它需要衣服、裝飾、食物來維持下去。最後,就算我們養身体養得多好,也是逃不過老、病、死。當我們不能去除對它的執著、貪愛時,又需要再輪迴,需要再生、老、病、死,再找食物給他,裝飾它,再來成為我們很大的負擔。所以,我們才要訓練學習思維這個身體,不要看到它是一個美的、乾淨的東西。讓我們了解它的實相,然後放下它。
【無常】
關於無常的東西,我們認為是常的。這個身體是無常,是一直變的。它是不定的,每天一直在改變。我們不能看到它是常、永恆的。我们的身体,今天是一個樣子,明天又是一個樣子。這個生命,是建立在無常上的,无论外在或內在。外在,就是指我們身體以外的整個世界,人類也是一直變無常。我們外在的身體与內在的心,也是無常的。我們一直在寻找人生的安穩,但是我們的生命,本來就是不定的。
【苦】
我們迷失在苦,错误地認為苦的東西是樂的。我們去找寻許多東西,想去擁有許多東西,就認為會得到快樂。當我們得到之後,也會因為它們而苦。我們有身體,也因為身體而苦。我們有心,也因為這個心而苦。我們有家庭、子孫,也因為那些而苦。我們有財富等的種種東西,也會因為它們而痛苦。我們有任何財富,也會牽掛、擔心它,因它而苦。所以,我們迷失在那些本來會帶來苦的東西,错误地認為它们會为我们带来快樂。
【無我】
我們迷失在無我当中,迷失地認為有一个“我”、“我的”。當這個身體,它出生、变老了,我們也控制不了不讓它变老,也控制不了不讓它生病,也控制不了不讓它死亡。它要怎麼樣改變,我們也不能吩咐它、改變它。所以,佛陀才說身体是無我的,不是我的。
心也是无我的,只是覺知。我們強迫它只覺知快樂也做不到,讓它只覺知苦也做不到。我們如果不讓心污染、骯髒,让心清净、快乐,也控制不了。所以,當我們的身与心控制不了、吩咐不了,更不用說外在的東西。
外在一切的財富、人、眾生、事情,更是無我的,我們更是不能控制到它。它,是隨因緣而改變的。
這些就是舊的、古老的法來的。這些就是無常,苦,無我,以及不淨的東西,原本就已经存在。
佛陀說,無論他有沒有來出生、來覺悟,這些古老的法都一直存在。無論我們出生輪迴多少生多少世,也是會遇到這些古老的法。但是,倘若沒有佛陀來覺悟,所有的人類,就会一直痴迷在那些不淨的外表,認為是乾淨的,不美的認為是美的,無常的東西認為是常的,苦的東西認為是樂,無我的東西認為是我的。
其实,佛陀以前也是像我们一样迷失。當佛陀來到這個世界覺悟成佛了,他從這些舊的法当中覺悟成佛,才觉悟出新的東西,解脫一切苦,得到這颗清淨的心。然後,佛陀才開示佛法,讓我們可以修法。如果誰依照佛陀的教導、佛陀的法去修行的話,就會看到新的東西在內心生起,新的狀態与智慧從心中生起。
所以,才希望我們跟隨佛陀的教導去思維,去修行。我们应该一直思維我們的身和心。佛法不在別的地方,我們要知道这个法,其实就是知道我們的身与心而已。
People are deluded by these four things:
1 Impurity (asubha): Taking what is impure as pure and beautiful.
2 Impermanence (anicca): Taking what is impermanent as permanent.
3 Suffering (dukkha): Taking what is suffering as pleasure.
4 Non-self (anatta): Taking what is without self as having a self.
Therefore, where are these delusions rooted? They are rooted within our body and mind.
[Asubha] — Impurity
In nature, the human body is impure and unattractive. However, people are deluded by external appearance, such as makeup, outfit, and beautiful skin, leading to the arising of lust (rāga), craving (taṇhā), and attachment. And when these desires arise, suffering follows. We then experience the pain of separation, disappointment, and unfulfilled longing.
Therefore, we must contemplate that the body is not truly beautiful or clean. It is full of impurities, regardless of whether it is others’ bodies or our own, male or female. We need to contemplate its true nature, not just our imagined version. Once we see its true nature, we realize how unclean the body is.
In fact, taking care of the body is a heavy burden. It requires clothing, grooming, and food just to sustain it. However, no matter how well we take care of it, it cannot escape aging, illness, and death. If we cannot let go of our attachment and craving toward the body, we are bound to be reborn again, to age, suffer, and die again, and again struggle to sustain this body. This is why we must contemplate to see the true nature of the body, not as something beautiful or clean, and then let it go.
[Anicca] — Impermanence
We are deluded by impermanence, believing things to be lasting. However, the body is constantly changing. It is unstable and changes from moment to moment. One day our body looks one way, the next day it looks another. Life itself is founded on impermanence.
This impermanence applies both externally and internally. The external world and all people are constantly changing. The body is impermanent, and so is the mind. We keep seeking stability in life, but life itself is fundamentally unstable.
[Dukkha] — Suffering
We are deluded about suffering, mistaking what is suffering for happiness. We chase after and try to possess many things, thinking they will bring us joy. However, even after acquiring them, they can bring us pain.
We suffer because of our body and mind. We suffer because of our family and children. We suffer because of our wealth and possessions. Whatever we own, we cling to and worry about, and this brings suffering.
Therefore, we are lost in things that inherently bring suffering, mistakenly believing they bring happiness.
[Anattā] — Non-self
We are deluded about non-self, believing in a “self” and “mine”. In fact, we cannot control this body—not its aging, not its sickness, not its death. We cannot command the body to stay young or healthy or to avoid dying. This is why the Lord Buddha taught that the body is not the self.
The mind is also non-self; it is simply awareness. We cannot force it to only feel joy or avoid pain. We cannot keep it pure or peaceful by will alone. If we cannot control even our own body and mind, then we certainly cannot control anything outside of us.
All external things—wealth, people, beings, events—are even more non-self. They change based on causes and conditions, not according to our wishes.
#
In fact, these teachings are not new—they are ancient truths. Impermanence, suffering, non-self, and impurity have always been here.
The Lord Buddha said that whether or not he appeared in this world, these ancient truths still exist. Across all lifetimes and rebirths, we will always encounter these truths. However, if the Lord Buddha had not awakened to them, humanity would remain forever deluded, thinking impurity is purity, ugliness is beauty, impermanence is permanence, suffering is happiness, and non-self is self.
Even the Lord Buddha himself once lived in delusion. But when he was born into this world and awakened to these truths, he became enlightened by realizing these ancient realities. From this awakening, he discovered a new way: liberation from suffering and attainment of a pure heart.
He then shared the Dhamma so others could also practice. Those who follow the Lord Buddha’s teachings will see new qualities arise within—new states of clarity and wisdom will emerge from the heart.
Thus, we are encouraged to follow the Lord Buddha's guidance: to contemplate and train the mind. Dhamma is not something far away. To understand Dhamma is to understand our own body and mind.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13/12/2023 @ Penang Bodhi Heart Sanctuary, George Town, Pulau Pinang, Malaysia
<23:38 摘錄自 Excerpted from: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882991946901829
給大家說一個有福跟沒有福的故事給大家聽。
有兩夫妻,他們是乞丐來的。
當他們每天一起去求東西,卻求不到食物和金錢,每天都是在飢餓中渡過,沒有一天是飽的。
他們去到哪裡都聽說這裡或那裡的人心很好,會布施很多。當他們跟著去,卻都得不到什麼。就這樣已經過了很多年之後,這對夫妻就想:我們其中應該有一人拉倒對方,他/她屬於不吉祥的人,因此在一起就不能乞到東西。
然後其中一人就說:“如果我們再這樣下去,就會頂不住,最後就可能飢餓地一起死去,我們試一下分開一下。”
然後,這時就可以開始看到,誰有福誰沒有福了。
老公去一個方向去乞東西,妻子就去另外一個方向。
有一天,妻子乞東西的時候什麼也沒得到,到最後在一個門口前暈倒了。
然後,有一名富翁從房子出來看到她暈倒了,就去幫她。
於是,富翁簡單地治療一下她,給些東西她吃,然後問她:發生什麼事?為什麼會暈倒在這裡?
那個富翁知道她的來歷之後,就生起憐憫之心,就讓她在他的家裡做他的工人。
女乞丐本身屬於正直又謙卑的人,恭敬也算是一種善業。
她勤勞努力地做工,吃睡早起,遲吃早飽,很勤勞幫忙處理家裡的事情,打理布匹和事情,最後得到了富翁夫婦的歡心。當她做下去的時候,富翁的妻子因為意外而死去。然後,富翁因為看到女乞丐很勤勞,心又正直,所以娶她為老婆。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女乞丐,她過去也是有做過善業福報。加上她本身也是一個心好、正直、勤勞的人。所以,最後變成了富翁的老婆。
然後,就到了男乞丐。男乞丐去哪裡也是很難乞到食物,每天也是吃不飽,常常感到飢餓。直到有一天,他乞東西到那個富翁的家門口,已經沒有力了。
這時,富翁新妻從窗口看到這個乞丐,記起他是自己的前夫。然而,她的前夫(這個乞丐)卻記不起自己的老婆,因為自己的前妻已經是富翁的老婆了。她各方面打扮得很美,膚色也很好。就算她對他微笑,男乞丐也沒有微笑回應,反而還在那裡說:“我已經沒有心情笑,我現在餓到快要死。”
這時,富豪新妻對男乞丐的遭遇表示同情,心想:這就是當時所說,誰是一個沒有福、不吉祥的人?誰是過去沒有行善種福過來?自己的前夫,過去應該是沒有行善種福,正在受苦、受飢餓。
富豪新妻擁有慈心,很可憐她的前夫,因此就去廚房拿一個大黃瓜。她把黃瓜的肉、種子挖出來,然後塞一些錢、金、銀進去,然後又蓋住他,打算給這個乞丐,之後就可以拿來買東西吃。她把黃瓜蓋起來,好像沒有打開過一樣。
由於害怕富翁看到,她讓自己的下人將黃瓜拿給乞丐,自己就在走廊徘徊。當工人把大黃瓜拿給乞丐,富豪新妻就給他打眼色,給他傳遞善意,但乞丐卻沒有回答什麼。
然後,男乞丐得到黃瓜之後,就覺得自己快要餓死了,拿一個黃瓜給他又不能吃,因此就把大黃瓜賣到市場去,然後換來了一包飯。
富翁新妻到市場買東西時看到這個大黃瓜,記起這是給男乞丐的黃瓜,就買回去,然後金、銀,最後也是歸到她手上去。
所以,沒福之人,雖然看似要得到,但最後也是得不到。
然後有一天,男乞丐又坐在富豪家的門口附近。
這時,富翁新妻又再想應該怎麼辦?然後,她就想到已經熟了的西瓜,他就一定會吃。於是,她把西瓜切一半,然後把裡面的肉挖出來,把錢和金銀放進去,就像上次一樣給自己的工人拿給男乞丐。
當工人拿給乞丐時,工人提起,這個西瓜是女主人送給他的。然後,男乞丐又再埋怨說:“肚子已經那麼餓了,不給飯,只給水果!”
其實,男乞丐覺得熟透的西瓜也不錯,至少可以治一下飢餓。於是,他去到河邊洗澡,打算洗完澡就吃西瓜。當他去到河邊,那個西瓜就跌到河裡去了。
河中的魚把那個西瓜吃下去。當漁民抓到這條魚後,就把它賣到市場去。富翁新妻子再一次到市場去,看到這條魚,就把它買回家。然後,她切開魚的肚子,看到這個西瓜,最後這些錢又是回到她家去。
所以,富豪新妻就感到頭痛,男乞丐真是沒福報。
於是,她再次尋找方法。有一天,剛好富翁外出,她就把這些金錢、銀啊,用大蕉葉給它們包起來。由於富翁不在,所以她就親自拿出去給男乞丐。
之後,富豪新妻就去到附近拿給他,再和男乞丐談話。在談話當中,男乞丐就記起了老婆自己的前妻。這時候,老婆就再次把金銀給他,叫他好好地生活,然後不要再來這裡了。
男乞丐接受了,他很開心得到了這些東西。他走來走去,開心地感嘆:“我富有了!我富有了!”
由於他現在還沒有屋子,就打算先把這些金錢藏到森林裡。於是,他就去坐在樹頭上,把葉子打開,打算看看裡面有多少金銀。然後,他打開的時候就非常開心,因為沒看過那麼多錢。他在樹頭上跳來跳去,不斷地說:“富有了,富有了!”他開心地跳來跳去,結果不小心從樹頭上跌下來,頸斷了,當場去世。
富豪新妻得知男乞丐的死訊後就過去看,看到金錢和金銀都留在原地,最後把錢拿走。
所以,這就是有福之人與無福之人的分別。因為有福的人到死後,那個福報報了,他就會得到以及感到快樂。那些沒有福的人,雖然看似得到,但最後卻得不到,最後白白地死去。
所以,坐在這裡的人有福報嗎?(笑)
Let Ajahn tell you a story about one person blessed with merit, and another without.
Once, there was a married couple who lived as beggars. Every day, they went out together to beg for food or money, but always returned empty-handed. They lived in constant hunger, never once having a full meal.
They often heard that people in certain places were kind-hearted and generous. Yet, no matter where they went, they still received nothing. This continued for many years. Eventually, the couple began to suspect that one of them was jinxed—unlucky and bringing misfortune to the other. They thought, Maybe if we separate, the one with better fortune might survive.
Finally, one of them said, “If we keep going like this, we’ll die of starvation. Let’s try splitting up and see what happens.”
So they went their separate ways—one heading in one direction, the other in another. And from that moment on, their true fortunes began to reveal themselves.
One day, the wife fainted from hunger at the doorstep of a wealthy man’s house. The man saw her lying there, helped her up, gave her something to eat, and asked what had happened.
When he learned about her background, he took pity on her and offered her work as a servant in his household. The woman was honest, humble, and respectful. These qualities are a kind of merit, too.
She worked diligently, rose early, and handled every task with care. Over time, she won the favor of the wealthy man and his wife.
Eventually, the wife died in an accident. Seeing the woman’s sincerity and diligence, the man married her.
Thus, the once-starving beggar woman became the wife of a wealthy man.
(From here, we can see that she must have performed good deeds in her past life to earn such blessings. Her own kind nature and hard work also played a role in changing her fate.)
Meanwhile, her former husband, now wandering alone, continued to struggle. He begged in many places but remained hungry and weak. One day, he ended up outside the wealthy man’s house, exhausted and barely able to stand.
His former wife saw him from a window and recognized him instantly. However, he didn’t recognize her—how could he? She was now well-dressed, healthy, and radiant. Even when she smiled at him, he didn’t smile back.
“I don’t feel like smiling,” he said bitterly. “I’m starving to death.”
Moved by compassion, she thought to herself, This is what people mean when they say some are without blessings. He must never have done any good deeds before. Still, her heart was filled with metta, and she wanted to help.
She hollowed out a large cucumber, filled it with silver and gold, sealed it back up, and had a servant bring it to him. From a distance, she watched and tried to signal kindness to him, but he said nothing.
Too hungry to care, the beggar didn’t realize the cucumber contained treasure. Thinking it useless, he sold it at the market for a bowl of rice.
Later, the woman went to the market, recognized the cucumber she had sent him, and bought it back. The silver and gold returned to her hands once more.
She sighed. Even when something good comes to him, he doesn’t get to keep it. That’s what it means to have no blessings.
Another day, the man was again near the wealthy household. She thought, Maybe this time I’ll use a ripe watermelon—he’ll surely eat that.
She cut a watermelon in half, removed the flesh, stuffed it with money, gold, and silver, and sent it to him through a servant. This time, the servant told him the fruit was a gift from the lady of the house.
Still, the beggar grumbled, “I’m starving, and all she gives me is fruit?”
But he figured the watermelon might at least ease his hunger. He went to the river to bathe before eating it. As he was doing so, the watermelon slipped from his hands and floated away.
A fish swallowed it. Later, a fisherman caught the fish and brought it to the market. And once again, the woman happened to be there. She bought the fish, opened it, and inside was the watermelon, along with the gold and silver.
Once more, the wealth returned to her.
By now, the woman felt disheartened. He truly is without merit, she thought. Even fate won’t allow him to receive a blessing.
One day, while her husband was away, she decided to try one last time. She wrapped gold and silver in banana leaves and personally took the bundle to her former husband, meeting him not far from her house.
As they talked, the beggar finally recognized her as his former wife. She gave him the bundle and said, “Take this and live a good life. Please don’t come back here again.”
He was overjoyed, walking around with the bundle, shouting, “I’m rich! I’m rich!”
Not yet having a place to stay, he decided to hide the treasure in the forest. He climbed a tree, opened the leaves to admire the gold and silver, and was overwhelmed with joy. He jumped around on the branch, shouting, “I’m rich! I’m rich!”
But in his excitement, he slipped and fell. He broke his neck and died on the spot.
When the woman heard of his death, she came to see the body. The gold and silver were still there, untouched. She collected them and brought them home.
So, this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someone with blessings and someone without. The blessed receive their reward, even after death. The unblessed may seem close to gaining something, but in the end, they get nothing and perish in vain.
So… are we among the blessed? (laughs)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14/12/2023 @ Penang Bodhi Heart Sanctuary, George Town, Pulau Pinang, Malaysia
<1:10:06 摘錄自 Excerpted from: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238434025934338
如果我們為自己行善,有善行波羅蜜,我們去到哪裡,也會感到輕鬆舒服快樂。
我們去到哪裡也不會很混亂和痛苦。
如果我們做的惡業給予果報,讓我們受到痛苦艱難也好,但是也是有這些善業幫助我們,讓我們輕鬆。
然後那些已經有累積善業波羅蜜的人,當他們有什麼願望,有想要的時候,他們也很容易成願,他們的生命會越來越好,越來越繁榮。
那些有累積善業福報波羅蜜過來的人,如果過去惡業的果報報到身上的時候,這些福報也不會讓他太困難太痛苦太難受。
就是那個惡業報過來也不會太痛苦,因為有福擋住。
然後我們如果沒有福報波羅蜜,本來就是要得到,但是就得不到。本來就是要成功了,但是又成功不了。
然後當他過去所做的惡業給予果報,就更痛苦,更難受。
如果我們相信福報的話,我們累積這個福報下去,這個福報善業,就好像一種力量,在扶持我們的生命。
就是這些福可以扶持我們的生命,我們的身心。
然後這個福,我們是看不到的,它是沒有一個影子給我們看的。不像我們銀行的錢可以數得到。
Somdej Toh 有講到,如果你沒有自己去累積這個福報波羅蜜,那誰可以幫到你呢?
當你累積了福報波羅蜜的時候,天地也阻不了你。所以人類出生了,也是一樣會老病死的,但是不同在於,誰是一個有福,有善行的人;誰是一個沒有福,沒有美德的人。
那些行善的人,當他死亡的時候,他也是跟這個善行一起死去。然後當他再出生的時候,也是會遇到善行所給予的那些善報。
那些不善人有不善的生活,他死後也是跟著這個不善法死去。然後當他輪迴投生,也是會受到不善的果報。
這些善行還是惡行,是我們自己選擇過來,選擇去做,不是別人做給我們的。
所以一個人出生了,他想做善業還是惡業,他會累積到善業還是惡業,就是看他自己選擇去做而已。
If we perform good deeds for ourselves and cultivate wholesome pāramī (perfections), then wherever we go, we will feel at ease, comfortable, and happy.
Wherever we go, we will not experience chaos and suffering.
Even if our past unwholesome kamma ripens and brings us suffering and difficulties, our accumulated merit will help ease the burden and bring us relief.
Those who have accumulated wholesome pāramī, when they have a wish or aspiration, will often see it fulfilled easily. Their lives will continue to become better and more prosperous.
For those who have accumulated merit and pāramī, even when the fruits of past unwholesome kamma manifest, their merit prevents them from experiencing excessive hardship or suffering.
The unwholesome kamma's impact is lessened because merit acts as a shield.
But if we do not have merit and pāramī, even what should be ours slips away, and success remains just out of reach.
And when past unwholesome karma bears fruit, the suffering becomes even more intense and unbearable.
If we believe in the power of merit, then we should keep accumulating it. This merit and wholesome deeds become a force that supports our lives.
These merits support our life, our body and mind.
But merit is invisible. It has no form or shadow that we can see. It is not like the money in our bank account that can be counted.
As Somdej Toh (a revered Thai monk) said: "If you don’t personally accumulate merit and pāramī, then who can help you?"
When you have accumulated merit and pāramī, not even heaven and earth can obstruct you. While all humans are subject to aging, sickness, and death, but the difference lies in who has merit and wholesome deed, and who lacks merit and virtue.
Those who perform wholesome deeds die with their wholesome kamma. When they are reborn, they will encounter the good results of their wholesome deeds.
Those who live unwholesomely die with their unwholesome kamma. When they are reborn, they will face the consequences of their unwholesome deeds.
These wholesome or unwholesome deeds are our own choices, they are not made by others for us.
Therefore, when a person is born, whether they create wholesome or unwholesome deeds, whether they accumulate merit or demerit, depends entirely on their own choices.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14/12/2023 @ 菩提心园 Penang Bodhi Heart Sanctuary, George Town, Penang, Malaysia.
<42:00 摘錄自 Excerpted from: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238434025934338
我們希望這個世界和平快樂,我們先要讓我們自己這個心和平快樂。
如果我們發願想遇到一切美好,吉祥的東西,我們先讓我們自己美好吉祥起來。
比我們自己愛自己的人並不存在。所以我們愛自己的時候,我們應該好好地為自己行善。
If we hope for a peaceful and joyful world, we must first make our own minds peaceful and joyful.
If we aspire to encounter all that is good and auspicious, we must first cultivate goodness and auspiciousness within ourselves.
No one will ever love you more than you can love yourself. Therefore, when we truly cherish ourselves, we should devote ourselves to perform wholesome deeds for our own sake.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14/12/2023 @ 菩提心园 Penang Bodhi Heart Sanctuary, George Town, Penang, Malaysia.
<8:00 摘錄自 Excerpted from: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238434025934338
我們持戒的話,我們做布施,布施的功德也會很大,果報也會大。
我們有持好戒修行的話,我們那個修行方向也是會修得對。這樣也是會有很大的果報和功德在裡面。
持八戒不是我們來到寺院還是禪修營我們才可以持守,就是我們在家裡面,如果我們哪一天沒有做工,是放假的話,我們自己持八戒也是可以,為我們累積很多的善業福報。
When we observe moral precepts (sīla), our acts of generosity (dāna) will bring greater merit and significant results.
When we uphold the moral precepts properly in our spiritual practice, the direction of our cultivation will also be correct. In view of this, we will also receive significant karmic results and great merit.
Observing the Eight Precepts (attha-sīla) is not something we can only do when we come to the monastery or attend a meditation retreat. Even at home, if there is a day when we are not working or have a day off, we can choose to observe the Eight Precepts ourselves. This helps us accumulate a lot of wholesome deed and blessings.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14/12/2023 @ 菩提心园 Penang Bodhi Heart Sanctuary, George Town, Penang, Malaysia.
<6:14 摘錄自 Excerpted from: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238434025934338
我修行通宵到天亮,有試過三天三夜
差一點死掉。
這一些還算很少。有一些師父,他們修行到不睡觉,觉得很適合他們,有些修五天,一個星期,十天的也有。
我就覺得不適合我的根性,我沒有睡的時候,我的頭腦想不了東西。
頭腦会很遲鈍,所以我只是嘗試一下,認識它而已。
不过我可以修斷食,有修十天。只是喝水而已。
作務也是如常,有掃地,有抹大殿
也有行禪坐禪,打掃那些
斷食让我感覺到頭腦很清晰。
有時候斷睡斷食的修行,不是從中取得道果。而是透過這種斷食斷睡,能夠讓他的心能夠平靜下來。
現在我已經不敢斷食,也不敢斷睡了(笑)
就好像那些馬。當他們是很頑皮,很強悍,很惡性的時候,我們就用比較重的方式訓練它。當他們已經是溫順的;就可以用普通方式的來訓練它。
I practiced staying up through the night until dawn, and once I did this for three days and three nights.
I almost died.
This is considered quite little. Some masters practice without sleep, finding it suitable for them - some for five days, a week, or even ten days.
But I found it is not suitable for my disposition. When I didn't sleep, my brain couldn't think properly.
My mind became very dull, so I just tried it to understand what it was like.
However, I could practice fasting for ten days, only drinking water.
I continued with regular duties - sweeping, cleaning the main hall, doing walking and sitting meditation, and other cleaning tasks.
Fasting made me feel mentally very clear.
Sometimes these practices of abstaining from sleep and food aren't about attaining enlightenment. Rather, they're methods to help the mind become peaceful.
Now I don't dare to fast or skip sleep anymore (laughs).
It's like those horses. When they are mischievous, strong-willed, and difficult, we need to use stricter training methods. When they become gentle, we can train them in normal ways.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13/12/2023 @Penang Bodhi Heart Sanctuary, George Town, Pulau Penang, Malaysia
<1:47:00 摘錄自 Excerpted from: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042008967043631
有一個重點,就是我們修行,要認真地去修,不要緊繃。
我們認真地修行,但是不要讓自己緊繃。
我們就不會因為修行而苦
The key point is that in our practice, we should practice diligently, without tension.
That is, we should practice seriously, but not let ourselves become tense or rigid.
Then we won't suffer because of our practice.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13/12/2023 @Penang Bodhi Heart Sanctuary, George Town, Pulau Penang, Malaysia
<1:40:55 摘錄自 Excerpted from: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042008967043631
這一些懷疑疑惑真正去除的時候,
就是我們回來到我們自己的心,
能夠修行到我們的心平靜安定起來,生起智慧。
那這一切的疑惑就會消失。
When all these doubts and uncertainties are truly removed,
we return to our own mind,
able to cultivate stillness and clarity, giving rise to wisdom.
Only then do all these doubts completely vanish.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13/12/2023 @ 菩提心园 Penang Bodhi Heart Sanctuary, George Town, Penang, Malaysia.
<1:40:55 摘錄自 Excerpted from: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042008967043631
信徒:如果有得選擇,你會選擇去哪個國家去渡化眾生?
阿贊高爾夫: 就是現在來說,看因緣而去。現在沒有什麼慾望想去這裡想去那裡,而是說,有什麼因緣來到,我就去做。
還是有什麼可以選擇的話,選擇那些國家的人,你講了他容易明白,容易相信。
就是可以選擇的話,就選擇那些生起的利益是最大的。就是說,如果真的要選擇,就是幫到他們很多,利益很大,可以利益到他們很多。
所以這個是跟隨這個因緣而來而去。
如果那些過去沒有緣過來的話,就不會去到那個地方,還是大家去到也不會碰到,就是去不同的地方。
所以阿贊也是做一些我能夠做到的事情。就是如果可以利益到的,就盡我的能力智慧選一個去做。
就是做好那個因,但是那個果出來,利益有多大,會怎麼樣的果出來,這個就是不能去要求。這個是我輕輕鬆鬆地去做,最後那個果是什麼樣就隨它了。
好像來這裡開示,指導,然後過兩天就會離開,隨你們了。
所以總結來說,這些阿贊開示的法,就是我的一些經驗,就是我的見解,就是我所知道的,我所禪修過來的,就是覺得對大家有益處的那些。
然後就好比喻為這個藥,有些人他能治好他的病,有些人可能不可以。這個也是沒有強迫你們要相信還是不相信,就讓你們去正思維它,然後去修。
哪一些是有利益到我們自己的時候,我們就實修出來。有哪一些是我們覺得很疑惑的時候,就把它放下,不要增加自己頭腦的工作。就不要讓自己的頭腦沉重起來。舊的東西,你感到疑惑猶豫的話,就不需要帶走。如果拿回去之後,感覺到沉重,苦的話,就不可以怪我了,你們自己拿回去,你們要怪你們自己(笑)!
所以就算我已經開示了,你們明白不明白,我也沒有負擔,我也是靜靜,輕鬆。明白嗎?
在佛陀時代,他的不同的弟子,也是有不同的隨眾跟住他們。就是說哪一個師父,他們的性格教導,是怎麼樣,就會吸引那些同樣的人來跟隨他學習。然後哪一些跟他們有緣過來,就會覺得很適合,很投緣。所以不同的出家人,好像佛陀一樣,有不同的隨眾。
然後在這個佛陀時代,有一些人沒有去相信佛陀也有,但是去相信舍利佛尊者。然後他們就去問佛陀,是什麼原因,他們向舍利佛尊者比較多呢?然後佛陀說:哦~因為他成為舍利佛的弟子已經有500世,沒有任何一世是成為佛陀的弟子。所以他就有跟舍利佛有那種緣分,投緣。舍利佛講什麼,他也很容易就相信了。
然後那些聖弟子的開示也不像佛陀。就是佛陀,他能夠知道那些他要幫助的人,他的煩惱剩下多少。他知道要什麼時間,跟他講這個法,他就可以證悟。所以那個時機已經成熟可以解脫了,佛陀就要教導他。如果誰那個時機還未到,佛陀也沒有去教導。
而那些聖弟子,沒有佛陀的智慧,那種能力。所以他們講的法是比較中性的。然後那些弟子,那些信徒,就要從中選擇適合我們,我們覺得很適合我們,比如這個藥,我們覺得很適合我們的,就拿去修,拿去吃。
我們修行禪修,哪一些業處,還是哪些師父的教導是適合我們,我們就像去選食物一樣。如果我們吃的那個食物,是很適合我們的胃口的話,我們就會吃得多,然後就會讓我們常常吃。就是哪一些食物適合我們的胃口,我們就吃得多,對我們身體營養的補充就會好,對我們的身體就會長得好。
修行也是一樣。如果哪一些法是我們覺得適合我們的話,哪些方法對去除我們貪嗔癡有幫助,我們就可以在法中進步比較快。明白嗎?
我教導自己,解答自己的疑惑,也不累過回答你們的問題(笑)!
哪些可以講的我就講,哪一些不能講的我就不講。
哪一些是知道的話就回答。
哪一些不知道的話就轉個圈來回答。
哪一些問題就是會讓你們理解比較錯誤的,就不回答。
如果你們修到好像我這樣也是好的,修到不想成為什麼比較好。
修到我們不要成為什麼,沒有疑惑,沒有痛苦。
當我們修到沒有要成為什麼,沒有疑惑了,沒有痛苦了;成為阿羅漢了也不要管它,也是由得它,對嗎?
就算去到哪一個階位,程度,也是不重要。誰知道誰不知道,誰認識誰不認識,也是隨它去,因為心已經舒服,也是在心裡舒服。
簡單的一個比喻就是說,好比喻我們的銀行戶口有很多錢,別人知道與不知道也不重要,對嗎?
我們要打扮得好不好,也沒有問題,對嗎?
只是希望我們的銀行戶口有多一點錢,對嗎(笑)?
這個也是一樣。如果我們內心有很多的正念智慧,有很多的法的時候,然後外面的人,他們明白還是不明白,我們也沒有什麼問題。
我們修行去到法真實的一面,不需要對那個名稱有興趣。不要太在意那個名稱。就是我們修行,就是真正去到了解它這個法,而不是去記住它。
當我們這個法真的實在成就了,就好像黃金一樣,也不會怕他會脫掉顏色。然後去到哪裡,那個黃金本身也是有它的價值。
這個真黃金,別人就算會看不會看,它本身就是有它的價值存在。
我們用布把這個黃金包起來,還是用那個抹布來包起來,黃金的價值還是一樣存在。
就是不會有因為外面而轉變。就算有一些人來試驗,用火來燒,它也是一樣存在在那邊。所以如果一個人修行內心真的去到法,就好像這個黃金一樣。
這個修行,禪修,就是從一個普通的人,去到最高點,然後再回來做一個普通人。但是跟之前那個普通的人,分別在於,他修行之前會苦,修行之後的‘普通人‘,心就不會再苦。
Devotee: If you had a choice, which country would you choose to teach and help liberate sentient beings?
Ajahn Golf: Currently, I just follow causes and conditions. I do not have any desires to go here or there. Wherever the conditions arise, I go and do what needs to be done.
If there is a choice, I would choose those countries where people can easily understand and believe the teachings.
If I had to choose, I would choose the place where the benefits would be greatest, i.e. where I can help people significantly and bring them the most benefit.
So, it depends on causes and conditions.
If there is no past kamma connecting me to a place, I would not end up there, or even if we go, we will go to different places and will not meet up.
I only do what I can do. If I can benefit others, I will use my ability and wisdom to choose and act.
I just focus on doing the right causes. As for the resulting fruits, i.e. how big the benefit is or how it manifests, that is beyond my control. I do things lightly without pressure. Whatever the results may be, let it be.
Like when I give teachings here, I will leave in two days, and it is up to you what you do then.
In summary, what I teach is based on my personal experience, i.e. my insights, what I know, and what I have practiced in meditation. I share what I think will be beneficial to others.
It is like medicine, it might cure some people's illness but not others'. I am not forcing you to believe or not believe, just contemplate it mindfully, then practice.
If something benefits you, then practice it. If something creates doubt, then set it aside, don’t burden your mind. No need to take away old things that only create confusion or heaviness. If you take it home and feel burdened or suffer from it, you cannot blame me because you brought it back yourself (laughs)!
After I have taught, whether you understand or not, I have no burden, I remain peaceful and at ease. Understand?
In the Buddha’s time, his disciples also had their own followers. Each teacher’s personality and teaching style naturally drew students who resonated with them. People who had past karmic connections with a particular teacher would feel affinity and connected well with them. Just like the Buddha, his disciples had their own groups of followers.
During the Buddha’s time, some people did not believe in the Buddha but believed in Venerable Sāriputta instead. So they asked the Buddha why is it so? The Buddha replied: “Oh! Because for 500 lifetimes, he had been a disciple of Sāriputta, and never once my disciple. That’s why he had karmic affinity with Sāriputta. Whatever Sāriputta said, he believed easily.”
The teachings of the noble disciples were also not the same as the Buddha’s. The Buddha knew precisely how many defilements remained in someone and exactly when and how to teach them in order to help them attain realization. If the timing wasn’t right, he wouldn’t teach.
However, the noble disciples did not have that same wisdom and ability. Thus their teachings were more general. So the followers had to discern what suited them, like choosing the right medicine, take what is suitable to them and apply it.
In meditation practice, we choose suitable meditation objects and teachers like choosing food. When food suits our taste, we eat more and get better nourishment.
Similarly, when the teachings suit us and can help reduce our greed, hatred, and delusion, we will progress faster in Dhamma. Understand?
I teach myself, answer my own doubts, it is no harder than answering yours (laughs)!
If it is something I can speak about, I speak. If it is something I can’t speak about, I don’t.
If it is something I know, I answer.
If it is something I don’t know, I sidestep.
If a question will cause misunderstanding, I stay silent.
It is good if you practice to the point like me, i.e. practice until you don't want to become anything.
Practice to the point where you don’t want to be anything — no doubt, no suffering.
When we reach the point of not wanting to become anything, of having no doubts, no suffering, even if we become an arahant, we do not cling to that either. Just let it be. Right?
Whatever level we reach is not important anymore. Whether others know or not, recognize or not, it does not matter, because the heart is at peace.
It is like having lots of money in your bank account, whether others know or not, it does not matter, right?
Whether we dress well or not, it does not really matter, right?
We just hope our bank account has more money in it, right (laughs)?
Same with the mind. If it is full of mindfulness and wisdom, full of Dhamma, then whether people understand or not, is irrelevant.
As we practice to realize the true Dhamma, no need to be interested in labels, and do not cling to the names or titles. Our practice is about truly realizing this Dhamma, not merely memorizing it.
Once the Dhamma is truly realized, it is like real gold, i.e. not afraid of losing its color. Wherever you go, gold has its own value.
Even if you wrap gold in a cloth or rag, it still retains its worth.
Its nature does not change due to external things. Even if people test it by fire, it still remains what it is. So, a person who has truly realized Dhamma is like this gold.
This practice of meditation transforms an ordinary person, i.e. first elevating them to the highest point, then returning them to an ordinary person again. Yet this 'ordinary' after practice differs fundamentally from before: where there was once suffering, the heart now dwells free from suffering.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13/12/2023 @ 菩提心园 Penang Bodhi Heart Sanctuary, George Town, Penang, Malaysia.
<1:33:36 摘錄自 Excerpted from: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042008967043631
信徒:請問南傳佛教的護法神,是否泰國民間自己創造出來的?
阿贊高爾夫:就是說那些天人,他們做了天人,他們是有自己的責任。然後他們天人,不是人給他位置,給他職業的。就是他們自己有自己的責任。
然後所有不同的界,就是自然界本來就存在的。就是那些餓鬼,畜生道,天界,這些地居天,都是本來就存在。就是一些大自然的業力的果報。那些法則,而造成的。這些不是任何人給它創出來的,因為業力而去到不同的界去,不同的道。
然後這些天人,他們也是好像人類一樣。
有一些天人他們愛護佛教,有一些天人不愛護佛教的也有。
就是好像人類,有一些人類,他們有修行,有護持佛教;所以我們就是從行為和業力連住我們的心,去到投生輪迴。沒有任何人去創造它或強迫它做任何的事情。
好像我們這樣修行,有認識三寶,皈依三寶這些,我們修了,但是我們沒有證悟涅槃,我們去到天界成為天人,也是一樣的愛護佛教。
就算那些護法神也好,他們本來從人類就已經開始相信佛教,有護持佛教,有修行;做天神也會變成護法神。這個是自然界的法則而來,沒有人給它創造出來。就是好像阿贊我喜歡還是不喜歡阿贊,這個不是別人去創造他,就是他們本來就是這樣。天人也好,他們喜歡還是討厭佛教,變成護法神還是不變成護法神,這也是沒有人可以創造他們的。
然後阿贊也是說,我沒有去問過那些天人,誰創造他們。但是會講那些因果理由給大家聽。
在這個世界,有幾個人是相信佛教的?有多少人是有做布施,持戒跟禪修的?
然後在這一班人當中,有些修行下去,就圓滿波羅蜜,然後解脫,對嗎?
然後那些人的波羅蜜還沒有圓滿,他也是一定會去到天界的。
所以以這種因果理由的時候,就是會有一些天人,他是愛佛教,守護佛教,對嗎?
就是這樣。如果見到天人就幫你問,如果見不到就算了(笑)!
Devotee: Are the guardian deities in Theravada Buddhism created by Thai folk culture?
Ajahn Golf: The celestial beings — the devas, when they become devas, they each have their own responsibilities. Their roles are not assigned by humans, they naturally have their own responsibilities.
All the different realms already exist in nature. The hungry ghost realm, animal realm, heavenly realms, earth-bound deities — all of these naturally exist. They are the result of karmic consequences, i.e. natural laws of cause and effect. These realms were not "created" by anyone; beings are born into them due to kamma, according to the path they have followed.
These devas are like humans, some support Buddhism while others do not.
Just as among humans, some practice and uphold the Dhamma, while others do not. Our rebirth is determined by our actions and kamma, no one forces it or artificially creates it.
Like when we practice, know and take refuge in the Triple Gem and cultivate virtue, but have not attained Nibbāna, if we are reborn in heavenly realms as devas, we will still continue to protect Buddhism.
Even guardian deities were once human beings who believed in and supported Buddhism. They practiced, and when they were reborn as devas, they naturally became protectors of the Dhamma. This follows the natural law of kamma, i.e. no one "made" them that way. Just like whether people like or dislike me (Ajahn), no one controls that, it is just how things are. Similarly, whether a deva likes or dislikes Buddhism, whether they become a guardian deity or not, no one can create this.
I have never asked the devas who "created" them, but I can explain the karmic logic behind it.
How many people in the world believe in Buddhism? How many people practice generosity, observe precepts, and meditate?
Among those, some perfected their pāramīs (spiritual perfections) and attain liberation, right?
Others, whose pāramīs are yet to be perfected, will be reborn in heavenly realms.
So based on this principle of cause and effect, there will naturally be some devas who love and protect Buddhism, right?
That’s just how it is. If I meet any devas, I’ll ask them for you. If not, well… just let it be (laughs)!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13/12/2023 @ 菩提心园 Penang Bodhi Heart Sanctuary, George Town, Penang, Malaysia.
<1:10:27 摘錄自 Excerpted from: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042008967043631
信徒:目前Bhante 你證悟到什麼程度的果位?你心中是想成阿羅漢還是成佛?
阿贊高爾夫: 我的願,就是什麼都不想再做了,做什麼也是苦。
就算修行想去到任何的階段,任何的程度,也沒有執著那個階段,那個程度。
覺知到去到哪個情況,知道到哪個程度,也是放下到哪個程度,沒有去執著,去背負它,去作為負擔,還是有一個‘我’ 要去執著它。
我不是阿羅漢,我是阿贊高爾夫(笑)!
所以修行的人,就是不給成為什麼。如果我們還想成為什麼,那些魔羅就會拿苦給我們。
就是初果,二果,三果,阿羅漢也好,這個是佛陀給他們那個修行程度,去到哪一個程度,然後給他標誌一個名稱而已。
就是煩惱減少到哪一個地步,給他加一個名字上去。
所以修行到哪一個地步,他沒有去執著,執著任何的概念,任何的名稱。
修行,就算好像我們去賺錢,然後得到那些財富,黃金。那些聰明的人,他就是把它放在適當的地方。那些不聰明的人,會一直把黃金拿住。拿住的話,那只是讓自己痛苦而已。
我修行也不知道自己去到哪個階段,不知道證悟到哪個程度,所以如果你們知道的話可以來跟我講(笑)!
我沒有用心,決心修行是為了得到什麼,哪個階段,哪個程度。只是決心修行為了解脫一切的苦。
修行為了解決所有的苦,沒有什麼疑惑。
當我們對法沒有疑惑的時候,就是沒有了一切的問題了,對嗎?
所以我是阿贊高爾夫(笑)!
Devotee: Venerable, what level of realization have you attained so far? In your heart, do you aspire to become an Arahant or a Buddha?
Ajahn Golf: My wish is to not have to do anything anymore, because whatever we do, it is still suffering.
Even if I practice and reach any stage or level, I do not cling to that stage or level anymore.
Awareness arises in whatever circumstance, understanding reaches whatever depth, I just let go accordingly. I do not cling to it, carry it as a burden, or hold onto it as "mine."
I'm not an Arahant, I'm Ajahn Golf (laughs)!
A true practitioner does not try to ‘become’ anything. If we still want to become something, the Tempter (Māra) will just bring us more suffering.
Whether it is Stream-enterer (Sotāpanna), Once-returner (Sakadāgāmī), Non-returner (Anāgāmī), or Arahant, these are just labels the Buddha gave based on one’s level of practice.
They are just names indicating how much defilement has been uprooted.
So, no matter how far one progresses, they do not cling to it, not to attach to any concept or title.
Practice is like earning wealth and gathering gold. A wise person knows how to place it in the right place. A foolish person keeps holding on to it all the time, and by clinging to it, they just make themselves suffer.
I do not know what stage my practice has reached or what level of enlightenment I have achieved. If any of you figure it out, you can come and tell me (laughs)!
I did not practice with the aim of attaining any particular stage or level. My only resolve was to end all suffering.
Practice is for solving all suffering, without any doubt.
When we have no doubts about the Dhamma, then there are no problems at all, right?
So, I am Ajahn Golf (laughs)!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13/12/2023 @ 菩提心园 Penang Bodhi Heart Sanctuary, George Town, Penang, Malaysia.
<1:01:20 摘錄自 Excerpted from: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042008967043631
信徒:請問Bhante ,你還想輪迴再做凡人,還是直接到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去成佛,再來世間渡化眾生?
Ajahn Golf: 就1分鐘我也不要再來這個世間。
就是再來輪迴多一分鐘也不要再來。
我懶惰得再去呼吸,眨眼。
懶惰得再來回答問題。
就是我以前修行,哪一個法是讓我們不再輪迴,我就要證到這個法。
就是哪一個法是能夠快速讓我們解脫,就希望證到那個法。
到時候就算不可以來教導別人,沒有人去尊重我,頂禮我,我也沒關係。
所以我沒有那麼好心,心很黑(笑)!
佛陀的心很好。我沒有圓滿波羅蜜想要成佛,只是想解脫一切的苦。已經厭倦了,不想再輪迴再受苦了。哪一個地方多快樂,也不想再去了。
Devotee: Bhante, may I ask, do you wish to continue being reborn as a human, or would you rather go directly to Amitābha Buddha’s Western Pure Land, attain Buddhahood there, and then return to this world to help liberate sentient beings?
Ajahn Golf: Even for one minute, I do not want to come back to this world again.
I do not want to remain in the cycle of rebirth (Saṃsāra) even one minute longer.
I am too lazy to breathe again, to blink my eyes again.
Too lazy to come back and answer questions again.
When I was practicing, I sought only the Dhamma that frees us from cycle of rebirth, that is what I aimed to realize.
Whichever Dhamma could lead to quick liberation, I wished to attain that.
Even if, after that, I couldn't teach others, even if no one respects me or pays homage to me, that would be perfectly fine.
So, I’m not that kind-hearted, my heart is pretty dark (laughs)!
The Buddha’s heart is truly good. As for me, I don't have the aspiration to perfect the pāramīs and become a Buddha. I just wish to be liberated from all suffering. I’m already weary, I don't want to endure rebirth and suffering again. No matter how happy any realm might be, I have no desire to go there anymore.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13/12/2023 @ 菩提心园 Penang Bodhi Heart Sanctuary, George Town, Penang, Malaysia.
<55:23 摘錄自 Excerpted from: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042008967043631
信徒:請問南傳佛教最高的果位只有阿羅漢嗎?
Ajahn Golf: 哪一個佛教也好,都是同一尊佛的教導。佛陀的教導,最高最頂點就是解脫一切的苦。
然後誰是發願要成佛圓滿波羅蜜也是可以。誰是要發願要圓滿波羅蜜成為聲聞阿羅漢弟子也是可以。但是佛陀跟聲聞弟子阿羅漢,都是解脫一切的苦。
就是最後也是解脫一切苦。佛陀也跟聲聞弟子阿羅漢也是一樣的,到最後解脫一切的苦,解脫生死輪迴。
只是佛陀幫助的人比較多,度的人比較多,而阿羅漢,聲聞弟子,可以度的人,幫助的人比較少。
所以南傳,就是我們有這些修行,就是那種從一開始傳下來的戒律,法啊,就是這樣修到解脫的律跟法,這些方法。
但是在南傳裡面,也是有發願成佛的人。大多數的教導,就是介紹要快一點修行,解脫一切的苦。
然後誰要發願成佛,誰要做菩薩,這個也是沒有問題。因為佛陀的教導,是屬於中道中性的。他有什麼信仰,走的一條路,都是隨他。然後好像阿贊來教導法,來教導,都是我自己修過來,我自己學過來修過來,然後教導,但是沒有強迫你們一定要這樣去做,相不相信是隨你們。
所以我就是有責任講,就是以我所知道的去講。然後你們就有你們的責任,要聽不聽就隨你們,相不相信也是隨你們。
Devotee: May I ask, in Theravāda Buddhism, is the highest attainment only Arahantship?
Ajahn Golf: Regardless of which branch of Buddhism, they all stem from the teachings of the same Buddha. The ultimate goal of the Buddha's teaching is the liberation from all suffering.
One can aspire to become a fully enlightened Buddha (a Sammāsambuddha) by fulfilling the perfections (pāramīs), or one can aspire to become an Arahant disciple by fulfilling the perfections. Both the Buddha and Arahant disciples are liberated from all suffering.
The end result is the same - liberation from all suffering. The Buddha and the Arahant disciples are the same in this regard. They both achieve complete cessation of suffering and liberation from the cycle of birth and death (saṃsāra).
The difference is that the Buddha helped and liberated more beings, while Arahants, as disciples, help and liberate fewer beings.
In Theravāda, we practice according to the original lineage, i.e. the discipline (Vinaya) and the teachings (Dhamma) that have been transmitted from the beginning, practicing these methods to attain liberation.
But within Theravāda, there are also those who aspire to become Buddhas. The majority of the teachings emphasize practicing diligently to swiftly cease all suffering.
If someone wants to make the aspiration to become a Buddha, or practice the Bodhisatta path, that's also no issue. The Buddha's teachings follow the Middle Way. Whatever path of faith one chooses to follow is up to them. As for me, when I teach the Dhamma, I share what I have practiced and realized, but I do not force anyone to follow it, whether you believe it or not is entirely up to you.
So, my responsibility is to teach according to what I know. Your responsibility is to decide whether to listen and believe - that choice is yours.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13/12/2023 @ 菩提心园 Penang Bodhi Heart Sanctuary, George Town, Penang, Malaysia.
@51:23 摘錄自 Excerpted from: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042008967043631
「真正的財富」
心是唯一且真實的財富,
它從未改變,也未曾消亡。
而其他外在的財富總是循環變化,
不斷分離、毀滅、死亡,永遠消失。
然而,多數人往往忽視這一真理。
他們多數都把精力投入在追求,
以及積累外在的物質財富上。
以至於忘了最終死亡降臨時,
我們還剩下什麼?能得到什麼?能帶走什麼?
有智慧的人應當關照自己的內心,
通過修習戒、定、慧來獲得財富。
努力斷惡修善,淨化心靈,
徹底放下對身心的執着。
這樣一來,我們便能獲得真實且恆久的財富,
即:滅諦的財富、解脫的財富、涅槃的財富。
這是佛陀和聖者們所稱讚的財富,
它能讓我們永遠脫離一切的痛苦,
無論時光如何流轉,都永不變換。
“The Everlasting Treasure”
The mind is the true and only wealth that never changes and dies. Other external wealths constantly shift, transform, and eventually deteriorate, disappearing forever.
Yet, most people ignore on this truth. Instead, they strike to pursuit and accumulate external possessions. People forget that in the end, when death arrives, what have we left? What have we obtained? What can we take away?
Those with wisdom should turn inward to observe their inner mind, and obtaining the wealths through cultivating the precepts, concentration, and wisdom. Such individuals will abandon evils, perform good deeds, purify the mind, and fully detach themselves from attachments and desires.
With these, we will attain true and lasting wealths: wealth of cessation (Nirodha), liberation (Vimutti), and Nirvana. These are the wealths praised by the Buddha and the noble ones, the wealths enable us detached from all sufferings regardless on time.
•••••••••••••••••••••••••••••••••••••••••••
Phra Ajahn Surawut (Golf) Khemachitto
Wat Pa Anuttaro, Si Bun Rueang District,
Nong Bua Lamphu Province.
我們只是看到心不平靜的時候,但是其實心,自然來說,心也是有平靜的時候。
如果一些見解,有一些是正確,有一些是不正確。我們看到知道這個心是無常,這個是正確。
但是我們認為控制讓一個不平靜的心變成平靜是邪見,這是不正確的見解。因為佛陀也有教導讓這個心平靜,對嗎?
就是說,我們有時候要讓這個心平靜感到很困難,還是有時候苦,所以我們沒有這些見解去控制讓這個心平靜,這個是不正確的。其實這個是可以修。
在這個自然界來說,是有兩面的。有不平靜就有平靜。有平靜就有不平靜。好比喻說有黑暗就有光明,有光明就有黑暗。
這個平靜有兩個階段,一個是從種種情緒平息下來,另外一種,就是從煩惱中平息下來。
然後平靜這個情緒,只是短暫的。當我們的心有定力,就可以平靜,平息種種情緒的起伏。但是大自然界來講,這個定力也是無常的。當我們的心從定力中退出來的時候,就會遇到不平靜。
然後從煩惱中平靜下來,這個是佛陀跟所有阿羅漢。然後他是在煩惱當中平靜下來。然後如果是佛陀阿羅漢,他的五蘊平靜還是不平靜也好,他的心也是平靜的。
所以我們先讓種種的情緒平靜下來。平靜下來之後,我們再去平息這個煩惱。讓心進一步地平靜。
所以那些我們認為這個心無常的,這個平靜是無常,這些情緒是無常的,這些是正確的。
然後就是我們要看到心的平靜是有存在的。然後我們也是要看到心的平靜也是無常的。當我們看到內心的平靜也是無常的,內心的不平靜也是無常的。然後我們讓這個心再提高,不受平靜跟不平靜影響。
但是我們要提升我們的心,有這個正念智慧去不執著平靜跟不平靜,就是我們先要依靠這個平靜來修。
就好像說,所有的佛陀,阿羅漢,已經超越了所有的善惡業,已經在善業惡業以外的。但是他們都是累積這個善業,才去到超越善惡業。
所以當我們有正念跟智慧,可以去到超越內心的平靜不平靜,那些世間出世間,我們也是要依靠這個定力去看到。
然後從去除煩惱的那種平靜,是苦滅,就是已經沒有苦了。那種超越煩惱的平靜是佛陀阿羅漢的平靜。那種滅苦的平靜,就是一直的,是永恆的,常住的。無論他行住坐臥,過幾年,幾百年也好,他的苦滅也是一直存在在那邊的。
We are only noticing the mind when it is restless, but in reality, by nature, the mind also has moments of calm.
When it comes to certain views, some are correct, and some are incorrect. To see and know that the mind is impermanent (anicca) — that is correct.
However, it is an incorrect view to think that trying to control and transform a restless mind into a calm one is wrong view. After all, didn't the Buddha teach methods for pacifying the mind?
Sometimes we find it difficult to calm the mind and experience suffering, but it is incorrect to believe that we should not try to cultivate peace of mind. This can indeed be developed through practice.
In the natural world, everything has two sides: where there is restlessness, there is also calm; where there is calm, there is also restlessness. It's like how darkness exists alongside light, and light exists alongside darkness [duality].
There are two stages of calmness: one is the calming of various emotions; the other is the calming of defilements (kilesa).
Calming emotion is only temporary. When our mind has stillness (samādhi), it can calm the fluctuations of various emotions. But in nature's way, even this stillness is impermanent. When our mind emerges from stillness, it will encounter restlessness again.
However, calming the mind from defilements — that is the calmness achieved by the Buddha and all the Arahants [enlightened ones]. Their minds remain calm even amidst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bodily and mind agitation. Whether the five aggregates [body and mind] are calm or not, their inner mind remains at peace.
So for us, first we should calm our emotions. Once that is stabilized, we then work to calm the defilements, allowing the mind to calm even deeper.
Recognizing that the mind is impermanent, that calmness is impermanent, and that emotions are impermanent — all of these are correct insights.
We need to recognize that calmness does exist. And we also need to see that calmness itself is impermanent. When we see that both calmness and restlessness are impermanent, we can elevate the mind to a point where it is unaffected by either.
To uplift the mind like this, we must cultivate mindfulness and wisdom to let go of attachment to both calmness and restlessness. But at the beginning, we rely on cultivating calmness as a foundation in our practice.
It is just like how all Buddhas and Arahants have transcended both wholesome and unwholesome kamma, they first accumulated wholesome kamma to reach that transcendence.
With mindfulness and wisdom, we rise above the duality of calm and restlessness, and see all things be it mundane or transcendent through the power of stillness.
The calmness that comes from eliminating defilements is the cessation of suffering (dukkha-nirodha). This transcendental calmness is the calmness of the Buddha and Arahants. This cessation of suffering is “eternal, everlasting, and permanent” [i.e. unconditioned]. Whether walking, standing, sitting, or lying down, after years or centuries, their cessation of suffering remains constant [i.e. unconditioned].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13/12/2023 @ 菩提心园 Penang Bodhi Heart Sanctuary, George Town, Penang, Malaysia.
<28:02 摘錄自 Excerpted from: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042008967043631
要明白,我們去到哪裡布施也好。布施給任何出家人,道場還是其他的人,動物也好。布施,虽然我們是布施給別人,但對於我們也是得到那個功德善業。
所以,布施別人就好比喻布施給自己一樣。
就好像我們去投資做生意。那些生意是一定有回報的生意。你去到那裡投資,到最後其實都是會回到我們自己那裡。
We need to understand that no matter where we give, whether it's to a monk, a monastery, other people, or even to animals, when we practice generosity, although we’re giving to others, we are also creating wholesome karma and receiving merit ourselves.
In that sense, giving to others is really like giving to ourselves.
It’s similar to making an investment in a business—one that is guaranteed to yield returns. No matter where you invest, in the end, the benefits come back to you.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13/12/2023 @Penang Bodhi Heart Sanctuary, George Town, Pulau Pinang, Malaysia
<14:09 摘錄自 Excerpted from: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042008967043631
那些布施好的、美好的、優美的,他們得到的東西都是好的、優美的。但是,有一些人布施的東西都是惡劣的,然後他們得到的東西常常都會是很惡劣的東西。
就好像那些有益處的食物,如果我們吃得少,益處就比較少;吃得多,益處就比較多。如果那些有益處的食物我們吃得少,就飽得少;吃得多,就會飽得多。
至於那些惡劣無益的食物,就對身體健康也沒有那麼好。吃得少也是會飽得少;吃得多也是會比較飽。
When people practice generosity, if they offer good, beautiful, and refined things, they also receive good and beautiful things in return.
However, those who offer things of poor quality often find that what comes back to them is just as poor.
It's like eating nutritious food: if we eat only a small amount, we receive limited benefits. If we eat more, we receive more nourishment. Similarly, when we eat nutritious food in small amounts, we feel less full; eating more fills us more completely.
On the other hand, food that is of poor quality and lacks nutrition doesn’t do much for our health. Whether we eat a little or a lot, the benefit is still limited, though eating more may make us feel fuller, it doesn't make us healthier.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13/12/2023 @Penang Bodhi Heart Sanctuary, George Town, Pulau Pinang, Malaysia
<12:44 摘錄自 Excerpted from: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042008967043631
坐在這裡的人有誰是不會死的? 有誰是已經做到了死亡的準備?隨時可以死的準備?
舍利佛尊者說:
我對死亡沒有歡喜,也對生存也沒有歡喜心。
然後我沒有因為死亡還是生存而感覺到痛苦。
我們就好像一個工人去做完工,等工錢而已。
所以,舍利佛尊者不怕死亡。死亡那一天,就好比喻為他收那個工錢一樣。
就算還沒有死亡也好,他也沒有痛苦,因為他的工作已經做完了。
所以,那些禪修修行已經去到頂點了的人,煩惱已經完全去除,就好像舍利佛尊者一樣。他不會怕死亡,也不會怕有生命,就一直生存下去。
無論是生存還是死亡,就是所謂的“自然”。
就是有生命的時候,不會感到沉重壓力。
死亡,就好像收工錢。
所以,我們要盡我們的能力做好自己的準備。
Is there anyone who will not die among those of us sitting here? Is anyone truly prepared for death and ready to face it at any moment?
Venerable Sāriputta once said:
“I neither delight in death, nor do I delight in living. I am neither saddened by death, nor by life. I await my time, like a worker who has completed my tasks and is simply waiting to be paid.”
For Venerable Sāriputta, death brought no fear. To him, the day of death was like receiving his wages.
Even while still alive, he had no suffering. This is because his work was already done.
Those who have practiced meditation deeply and completely eliminated defilements, like Venerable Sāriputta, they do not fear death, nor are they attached to life. They simply continue on, living if there is life.
Whether living or dying, it is simply the law of nature.
When alive, there is no sense of burden or pressure. When death comes, it is like collecting your pay at the end of the job.
Therefore, we should do our best to prepare ourselves well.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14/12/2023 @ Penang Bodhi Heart Sanctuary, George Town, Pulau Pinang, Malaysia
摘錄自 Excerpted from: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446291189640557
每個人都想好的事情,吉祥的事情發生在我們生命當中。但是我們不能做選擇。
我們可以做的就是先做好準備,准备好這個心,準備就是做好布施,持戒,禪修。做好內心有正念智慧的準備,去面對種種東西的生起。
當我們已經圓滿了足夠的善行,无论我們遇到什麼事情,也不會煩惱痛苦。就算是死亡或是年老,也不會感到難過痛苦。
Everyone wishes to encounter good and auspicious things in their lives. However, we cannot choose what happens.
What we can do is to prepare ourselves, to prepare our minds. This preparation involves practicing generosity (dāna), maintaining moral precepts (sīla), and meditation (bhāvanā). We need to prepare our minds with mindfulness and wisdom to face various arising phenomena.
When we have perfected enough wholesome actions, no matter what we encounter, we won't be troubled or suffer. Even when facing death or old age, we won't feel sad or distressed.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14/12/2023 @ Penang Bodhi Heart Sanctuary, George Town, Pulau Penang, Malaysia
摘錄自 Excerpted from: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446291189640557
當我們濒临死亡的時候,不想把不好的東西留在心中帶走的話;我們就應該從現在開始把不好的東西往外放下,給他拋出來,拋棄,去除我們內心對他的執著,執取。
就好像,有一些人,對我們做不好的事情,講我們不好的。我們對他們生起怨恨,生氣不滿。如果我們現在對他們的怨恨,不把他捨去的話,就會一直把這件事情放在我們的心中,假如就這樣死亡,帶著怨恨去輪迴,然後我們又再碰到,就這樣不斷輪迴下去。
但如果我們原諒他們,這些怨恨就會斷去。心就沒有怨恨,当我們死了再去輪迴时,就不會帶著一種不滿怨恨的心去輪迴。任何的事情,任何的人,讓我們的心生起這個痛苦,生起煩惱,我們就把它在我們的心中給他去除,把它斷除。
如果誰的內心是怨恨孩子,就把它拋下。
怨恨老公,就把它拋下
怨老婆,也把她拋下。
就是拋掉所有讓我們內心煩惱的東西
在这里也记得把工作也抛下(笑)
丟掉就好像真的把它丟掉拋棄,把我們內心對他的那種厭倦執著丟掉,而不是把我們的責任丟掉。
什麼讓我們的心感到沉重壓力,讓我們的心痛苦的,我們就要懂得把它放下。如果我們的心沒有去執著執取的時候,心是不會壓力沉重的。之所以會壓力沉重,是因為我們去抓緊它。
我們就是有那些擔憂,說這個很重要,這個很沉重,很嚴重。這樣地去執著它。
但是真正我們應該擔心的是,我們的內心有沒有智慧去處理它。
所有的東西事情,它就是會生起,然後就會改變,會停留,會變異,然後就會滅去,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控制到它。
所以那些有正念有法的人,他們已經是做好了準备就是他心裡面做好了準備,然後去面對那些好的,壞的事情的發生。痛苦還是快樂的發生。
When we are near death, if we don't want to carry negative things when we depart, we should start now to let go of negative things, abandon them, and eliminate our inner attachments and clinging to them.
For instance, when some people do bad things to us or speak ill of us, we generate resentment, anger, and dissatisfaction towards them. If we don't abandon this resentment now, we will continue to keep these matters in our mind. If we die this way, carrying resentment into the cycle of rebirth, we will encounter such situations again, continuing the cycle of samsara.
But if we forgive them, this resentment will be cut off. The mind will be free of resentment, and when we die and return to samsara, we won't full of dissatisfaction and resentment. Whatever things or people that cause suffering or affliction in our mind, we should eliminate them.
If someone harbors resentment towards your children, let it go.
If there's resentment towards your husband, let it go.
If there's resentment towards your wife, let that go too.
That is, discard everything that causes affliction in our mind.
And here, remember to let go of work too (laughs).
Letting go means truly discarding and abandoning something, releasing our inner attachment and aversion to it, but it doesn't mean abandoning our responsibilities.
Whatever makes our heart feel heavy with pressure and causes us suffering, we must learn to let it go. When our heart is not attached or clinging, it won't feel this heavy pressure. The pressure exists because we grasp tightly to things.
We worry, saying this is important, this is heavy, this is serious. This is how we become attached to it.
But what we should really worry about is whether we have the wisdom to handle it.
All things and situations will arise, then change, remain for a while, transform, and finally cease. No one can control them.
Therefore, those who have mindfulness and the Dharma are prepared - they are prepared in their hearts to face both good and bad things that arise, whether suffering or happiness.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14/12/2023 @ Penang Bodhi Heart Sanctuary, George Town, Pulau Penang, Malaysia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446291189640557
一個愚癡者,他想起死亡的時候,就會覺得很痛苦,覺得是不吉祥的。
但是一個有智慧的人,他想起這個苦,死亡,他會懂得不放逸,好好地精進,去行善。
然後他就因為這樣,讓自己的生命好起來。
A foolish person, when contemplates death, they feel suffering and consider it inauspicious.
But a wise person, when reflects on suffering and death, they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being heedful and diligently practices wholesome deeds.
Through this awareness, they transform their life into something better.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14/12/2023 @ 菩提心园Penang Bodhi Heart Sanctuary, George Town, Penang, Malaysia
摘錄自 Excerpted from: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446291189640557
我們還在生的時候,可以好好地給他建立,死的時候,可能沒有人迴向功德給我們。
我們現在就想想,如果我們死的時候,誰會來迴向功德給我們?我們的孩子嗎?就是可以寄望孩子,子孫嗎? 老公老婆? 如果他有新的另一半的話,可能就不會做給我們了(笑)。
所以我們還有生命的時候,就要多做一點給自己,不要死了的時候等別人來做給我們。所以當我們做了,它就不會失去到哪裡,它就會成為我們內在的財富。當我們已經這樣地去行善的話,我們明天要死也沒問題,因為我們已經累積了這個善行。就好比喻說,今天我們有布施,持戒,有禪修,內心有這個法。內心舒服。如果就這樣死去的話,就算今天死去還是明天死去,也沒有什麼問題。 如果今天,我們的心還是很怨恨,很憤怒,沒有原諒別人,跟別人說不好的話,傷害別人,做不好的事情,傷害到別人。然後我們今天晚上睡去,明天死了,就很慘了,對嗎?
所以我們才要每天修行禪修,每天來去除我們內心的煩惱,讓我們的心保持平靜舒服。明天跟下一世哪一個會先到呢?不知道!
如果我們今天死亡的話,下一世就先到來。假如今天沒有死的話,明天就先到來。
所以我們讓這個心一直保持舒服,因為我們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死亡。所以我們不要大意,不要放逸。所以佛陀才教導這個死隨念。
While we are still alive, we can actively cultivate and accumulate merits for ourselves. Once we die, there might be no one to dedicate merits to us.
Let's think about it now - when we die, who will transfer merits to us? Our children? Can we rely on our children and descendants? Our spouse? If they have a new partner, they might not do it for us anymore (laughs).
Therefore, while we still have life, we should do more wholesome deeds for ourselves rather than waiting for others to do it after death. Whatever good we do now will not be lost because it becomes our inner wealth. If we have already performed wholesome deeds like this, then even if we die tomorrow, it’s okay because we have already accumulated those wholesome deeds. For example, today we may practice generosity, observe moral precepts, meditate, and have the Dhamma in our hearts. With this, our mind feels at ease. If we pass away like this, whether it is today or tomorrow, there is no problem. However, if today our hearts are still full of resentment, anger, unforgiveness, if we have said hurtful words, harmed others, done unwholesome deeds, and then we go to sleep tonight and die tomorrow - that would be tragic, wouldn’t it?
That’s why we should practice meditation daily to remove the defilements from our hearts and keep our minds calm and at ease. Which will come first: tomorrow or the next life? We don’t know!
If we die today, the next life comes first. If we do not die today, tomorrow comes first.
So, we should keep our minds consistently peaceful and comfortable, because we do not know when death will come, we should not be careless or heedless. This is why the Buddha taught the contemplation of death (maranānussati).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14/12/2023 @ 菩提心园Penang Bodhi Heart Sanctuary, George Town, Penang, Malaysia
摘錄自 Excerpted from: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446291189640557
所以我們想向外找快樂,怎麼找也找不到的。我們需要回來向我們的心中去找。
我們向外找的那種快樂,也沒有找到真正的快樂。
如果我們已經得到真正的快樂的話,沒有人來禪修了,對嗎?
那就代表大家還得不到。
這個外在的快樂,就好像魚餌,他們用來釣魚的魚餌一樣。所以當這個愚癡的魚想要吃好吃的魚餌,好吃的肉,就會去吃這些魚餌,最後就會上鉤。
當他上鉤了,就是去哪兒也不能。要把它吐出來也不能吐出來,要吞下去也吞不下去。
我們也是一樣,就好像那條愚癡的魚兒一樣。
這個世間的那些色,聲,香,味,觸,這一些種種的財富,還是家庭,就好像魚餌。
我們就迷在裡面,認為這個可以讓我們快樂,我們就去吃它。然後到今天怎麼樣?哪裡也不能去了。
要退又不是,要進也不能。就是我們要到哪裡,也沒有這種自由。所以這個世間的快樂就是這樣。我們要找內心的快樂,法上的快樂。
就是我們要怎麼樣讓心有這個正念,智慧,有這個覺知,聰明。讓我們的心可以做到不執著,捨心,放下那些痛苦煩惱。如果我們的心有這個法上的智慧跟聰明,那樣的話,我們在混亂的世界當中,心是平靜的。
這個世界,它是多麼煩躁也好,但是我們的心也可以是清涼快樂的。所以佛法是我們內心真正的依靠。
No matter how hard we try to seek happiness externally, we will not truly find it. We need to turn inward and seek within our own minds.
The kind of happiness we seek externally never leads to true happiness.
If we had already found true happiness, no one would come to meditate, right?
This means everyone still hasn't found it.
This external happiness is like fish bait, the kind being used to catch fish. When a foolish fish craves tasty bait, delicious meat, it bites - and ends up hooked.
Once it is hooked, it cannot go anywhere. It can neither spit it out nor swallow it.
We are the same, just like that foolish fish.
The worldly forms, sounds, smells, tastes, touches, various kinds of wealth, or even family - these are like fish bait.
We become enchanted by them, believing they can bring us happiness, so we bite. And then what happens today? We can't go anywhere but stuck.
We can neither retreat nor advance. We are trapped, there is no real freedom. This is the nature of external happiness. Thus, we need to find inner happiness, the happiness of Dhamma.
We need to cultivate mindfulness, wisdom, awareness, and clarity in our minds. We train our minds to not cling, be equanimous, and let go of suffering and defilements. If our minds are filled with wisdom of the Dhamma, then even in a chaotic world, our minds can remain peaceful.
No matter how restless or agitated the world is, our minds can still be calm and happy. So, the Dhamma is our true inner refuge.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14/12/2023 @ 菩提心园 Penang Bodhi Heart Sanctuary, George Town, Penang, Malaysia
摘錄自 Excerpted from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446291189640557
為什麼佛陀會教導佛法,其实是讓我們回到自己,來修行自己的心。
因為這個內心是最主要的因,生起種種事情的因。
所有的善業惡業也是從心中而來的。
無論是痛苦還是快樂,所作的善業還是惡業,他的來源源頭都是從心而來。
Why did the Buddha teach the Dharma? To guide us back to ourselves, to cultivate our own minds.
This is due to our mind is the primary cause, the cause of all phenomena.
All wholesome and unwholesome karma comes from the mind.
Whether it's suffering or happiness, whether it's wholesome or unwholesome actions, their source originates from the mind.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14/12/2023 @ Penang Bodhi Heart Sanctuary, George Town, Pulau Penang, Malaysia
摘錄自 Excerpted from: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446291189640557
這個世界的人幾乎都是神經病。 我們來行善種福,他們就說我們瘋狂,瘋了。因為這個善行和福報而瘋掉。 他們去夜場喝酒,別人也會說他們瘋了。
好像我每天開示,我就在瘋狂地開示。
你們每天聽,你們就在瘋狂地在聽法。
所以是不同的瘋狂。
誰要瘋狂在哪裡,是他們的自由。
這個是內心的自由,沒有人可以困住別人的心。
就是身體,嘴巴,我們還可以靜止它不要做不要做。就好像那些坐牢的人,他們做壞事了,就可以把他關起來。他們講錯,就給他們下罪懲罰,但是他們的思想,他們怎麼樣去想,我們是禁止不了。所以每個人的內心,是自由的。但是每個人內心的自由,是向哪方面的自由?他的自由是往上去,還是往下墮?往好,還是往壞去?
然後如果心是往好的方向去,就會受到好的果報。
如果心是往不好的方向去,就準備受不好的果報。
就算我們去拒絕,也拒絕不了。
Almost everyone in this world is mad in their own way. When we do wholesome deed and cultivate merit, they call us crazy as we have gone mad with wholesome deeds and merits. But when they go drinking at nightclubs, others might say they are crazy too.
Take me for example, I "madly" give Dhamma talks every day.
And you all "madly" listen to them every day.
So, it is all just different kinds of madness.
Wherever one chooses to be "mad" - that's their freedom.
This is freedom of the mind, no one can imprison another's mind.
As for the body or mouth, we can still restrain them from doing or saying something. Just like those who are imprisoned, they did bad things, so they can be locked up. If they speak wrongly, they are punished. However, their thoughts, the way they think, we cannot prohibit. So, everyone's mind is free. But what direction is that mind heading to? Is it moving upward, or is it falling downward? Is it heading toward goodness, or toward evil?
If the mind inclines toward goodness, it reaps good fruits.
If the mind leans toward evil, it prepares for suffering.
We cannot refuse the results of our own choices.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14/12/2023 @ 菩提心园 Penang BodhiHeart Sanctuary, George Town, Penang, Malaysia
摘錄自 Excerpted from: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446291189640557
誰沒有做(善行)的,也不要緊,我們就自己做。沒有什麼人做,也不要緊,因為到最後死亡也是要分離的。
佛陀說,假如我們找不到一個跟我們有同樣持戒的人,我們寧願自己一個人。
就是我們遇到什麼人,是要有同等的戒,見解,然後我們才可以從同一條路一起做。
但是如果一些人,他的戒不能跟我們有同樣的戒,見解的話,如果他們不能跟我們一起行善種福,我們寧願一個人去。
我們去到哪個社會團體也好,我們要懂得好好保護好自己。守護我們自己,不要因為那個社會團體,把我們拉下去,拉得越來越墮落。
有一些團體社會,他們會作惡,我們不能阻止它。但是我們能夠阻止我們自己。
就是我們要好好的保護我們自己,守護我們自己,不要跟這個水往下流。而是我們要一直讓我們的心一直向上,往上提高上去。
如果我們去做惡業,但是我們有那個藉口說,我們不知道,沒有犯。然後說他們帶我們做,我們才做。還是說不小心做了。這個是不成立的。做了這個惡業就是有這個惡業。
就好比喻說,這個火,我們不知道火在那邊。還是說不知道它是熱的,但是我們去抓它,也是一樣會燒到,對嗎?就是這個火,我們有心還是沒有心去碰它也好,這個火也是會燒到我們。誰帶我們碰那個火也好,也是一樣會燒到我們。所以當我們做了惡業下去之後,我們要找什麼藉口也好,也是不能成立的。所以我們才要懂得在行善方面勇敢。
在吉祥經裡面,佛陀教導我們,不要親近愚癡者。我們親近他,跟他們在一起,他們帶我們去做壞事,然後我們就會跟他一起墮落。
我們遇到智者要去親近他;遇到愚人要趕快地逃離他10由旬 (160公里)。
當我們去寺院去種福,供養,他們不理解我們的話,我們也不需要管他們。也不需要讓我們的心有動搖。他們要怎麼去講,就由他們去講,因為他們不像我們這樣去了解。
要明白,不好的人,壞的人,他就會指責好事。
好的人,他就會指責壞事,這是很自然的。
當我們行善,有些人講我們,批評我們的時候,我們就要看看那個人,他是跟我們有良好的身口意嗎?還是他們的戒跟我們是一樣的嗎? 如果沒有,我們就原諒他,因為他們現在不了解,不知道。但以後他了解了,他知道他認識了,他就不會這樣批評這些善行。
當我們不生氣的時候,我們原諒他們的時候,我們也增加了內心的美德。我們的福報也是會提升。但是我們生他們氣的時候,我們內心的美德善行,也是會有所損失。
就是我們看看我們所做的布施,持戒跟禪修,我們是以這個正念去做,還是缺乏正念去做?
當我們有這個正念正知去做的時候,我們發覺自己是有這個正念正知,有因有果地去做,我們就不要別人的語言而動搖。我們不是在亂做事情。
It doesn’t matter if others do not perform wholesome deeds, we can just do it ourselves. Even if no one else is doing it, it doesn’t matter, because in the end, death will separate us all anyway.
The Buddha said that if we cannot find someone who upholds the same precepts as we do, we would rather be alone.
When we meet people, they should have the same precepts and view as we do. Only then can we truly walk the same path together.
But if someone’s precepts and views are not aligned with ours, if they cannot join us in performing wholesome deeds and accumulating merits, we would rather go alone.
Wherever we go, into whatever group or community, we must know how to protect ourselves. Guard ourselves well, and don’t let them drag us down into wrongdoing.
There are groups and communities that may commit wrongdoing. We may not be able to stop them, but we can stop ourselves.
We must protect and guard ourselves well, not flowing downstream with the current. Instead, we should continuously elevate our minds upward.
If we commit unwholesome deeds but make excuses saying that we didn't know, didn't violate, or others led us to do it, or we did it accidentally - these do not hold up. Once we committed the unwholesome deed, we will bear the consequences.
It is like fire, whether we know the fire is there or not, whether we know it is hot or not, if we grab it, we will still get burned. Whether we touch this fire intentionally or unintentionally, it will still burn us. Whoever leads us to touch that fire, we will still get burned. So after we have committed unwholesome deeds, whatever excuses we try to make are invalid. Therefore, we must be brave in performing wholesome deeds.
In the Mangala Sutta, the Buddha teaches us not to associate with the foolish. If we do, and they lead us into wrongdoing, we will fall with them.
When we meet wise people, we should associate with them; when we meet foolish people, we should quickly distance ourselves from them, even if it means traveling 10 yojanas (160 kilometers).
When we go to temples to make offerings and cultivate merit, if others don't understand us, we do not need to mind them. Don’t let your mind be swayed by their opinions. Let them say what they want to say, because they don’t understand as we do.
We need to understand that bad people will criticize good deeds; good people will criticize bad deeds, this is natural.
When we do good and others speak negatively or criticize us, we should look at who they are. Do they possess wholesome body, speech, and mind? Are their precepts same as ours? If not, we should forgive them, because they don’t understand now. But in the future, when they understand and know, they will not criticize good deeds anymore.
When we do not get angry and forgive them, we increase our inner virtues. Our blessings will also increase. But when we get angry, our inner virtues and good deeds will be diminished.
So let us reflect on our acts of generosity, morality, and meditation: are we doing them with mindfulness, or without?
When we act with right mindfulness and clear comprehension (sati-sampajañña), knowing th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our actions, we should not be swayed by others' words. We are not doing things recklessly.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14/12/2023 @ 菩提心园Penang Bodhi Heart Sanctuary, George Town, Penang, Malaysia
摘錄自 Excerpted from: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446291189640557
外在的種種財產,也不是我們真正能夠保障到我們於老病死的。
有些時候,我們有許多的財富,銀行有許多的財富,死了就保證會投生到善道去嗎?
可以保證到我們去到善道的,是這些戒,善行,修行。
所以我們要讓自己建立這些保險,可以去到善道的保險,就是建立這個戒,這個法,種種的美德善行。
External possessions and various forms of wealth cannot truly protect us from aging, sickness, and death.
Even if we have a lot of wealth, lots of money in the bank, does this guarantee we will be reborn in a good realm after death?
What can truly guarantee our path to a good realm are moral precepts (sīla), wholesome deeds, and spiritual practice.
Therefore, we need to establish these insurances for ourselves - the insurance that leads to good realms, which means establishing moral precepts, the Dhamma, and cultivating various virtues and wholesome deeds.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14/12/2023 @ 菩提心园 Penang Bodhi Heart Sanctuary, George Town, Penang, Malaysia
摘錄自 Excerpted from: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446291189640557
外面的財富,也是短暫的依靠而已。但是有時候,也是不能夠真正幫助到我們。
我們有財富,但是也不一定幫助到我們生起快樂。
就好比喻說,我們什麼財富也有了現在,樓也有,孩子,家庭也有了。然後我們的心為什麼也不快樂呢?
就是我們內心還缺少正念智慧種種這些法。
就好比喻,當我們嗔心的時候,我們貪心痴心的時候,我們難受的時候,我們不滿的時候,這些傷心的時候,這些財富好像幫不到我們。
當我們生氣的時候,錢包裡的錢可以幫到我們嗎?不能。
當我們內心是很傷心很痛苦的時候,就算我們睡在家裡,開很大的冷氣,也是幫不到我們,對嗎?但是心還是很熱。這個時候誰來接近也不可以,來接近的話就會去咬他(笑)
當我們有這個正念,智慧這個法,才是我們真正的財富,才可以解決我們內心的問題跟痛苦。
External wealth is merely a temporary reliance. Sometimes, it cannot truly help us.
We may have wealth, but it doesn't necessarily help us generate happiness.
For example, we might have everything now - houses, children, family. But why is our heart still not happy?
It is because our minds still lack of mindfulness (sati), wisdom (paññā), and Dhamma.
For example, when we are filled with greed, hatred, delusion, or when we are uncomfortable, dissatisfied and heartbroken, these emotions cannot be alleviated by wealth.
When we are angry, can the money in our wallet help us? No, it can’t.
When we are deeply sad and in pain, even if we sleep at home with the air conditioner on full blast, it does not help, right? Our heart is still burning hot. At such times, no one can really approach us, if they do, we might even bite them! (laughs)
When we have mindfulness and wisdom of the Dhamma, that is our true wealth, only then can we resolve our inner problems and liberate us from suffering.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14/12/2023 @ 菩提心园Penang Bodhi Heart Sanctuary, George Town, Penang, Malaysia
摘錄自 Excerpted from: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446291189640557
只是覺知是不夠的,
還需配合智慧去解決(貪嗔痴),
如只是純粹知道廁所的水管爆裂,
但不去解決,
水若漏下去,最終家中便會水浸起來。
阿贊高爾夫
信徒:我們用正念來觀心,那麼是誰來觀正念?
Ajahn Golf: 先不要想到那邊去。我們先讓這個心去覺知呼吸或者念誦buddho 。然後這種去覺知呼吸,buddho 的,就是正念。但是當我們沒有讓心平靜下來,是誰在想無常,苦,無我這些呢?這樣我們就是想到死也不會知道那個實相。就算我解釋到我死,大家也是不能明白。
講的人也就白白死去,聽的人也就白白死去。
所以每一個法是我們要去實修,我們才能明白它。我們不能用一種猜測。
就是我們修下去,我們真的有去實修,我們就會慢慢知道,這個是正念,這個是定力,這個是平靜。然後看到那種動盪的時候,就知道那是無常。如果我們去實修,就會慢慢地去知道它。
就好像我們去一個地方,走一條路,然後就會看到那個花,看到那個花的時候,我們就轉右,再走就見到建築物。如果我們不走的話,阿贊怎麼樣解釋,到最後大家也是不會明白。所以如果我們沒有自己去走這條路,我們還會疑惑。然後就會問阿贊這條路是怎麼樣的? 它是幾寬的? 花是什麼顏色的? 花有幾朵。所以我們先不用去疑惑,先去修。先提起這個業處,然後去修,然後就會明白,什麼是正念,什麼是失念,我們才會明白下去。
就是我們讓這個身體去到無我。
就是先有這個我,去到無我。
依靠那個空,去到空的寧靜平靜。
如果我們沒有去除的話,一下子去了解無我,是很難去明白的。就好像一個幼稚園的人,一下子去讀博士的程度,是很難去明白的。
Devotee: When we use mindfulness (sati) to observe the mind, then who is observing the mindfulness?
Ajahn Golf: Don’t think that far ahead yet. First, let the mind be aware of the breath or just recite "Buddho". This awareness of the breath or “Buddho” is mindfulness. But when we haven’t yet calmed the mind, who is the one thinking about impermanence, suffering, and non-self? If we are just thinking about it without calming the mind, we will not understand the true nature of reality even if we think until we die. Even if I explain until my last breath, none of you will truly understand.
Then the one who speaks dies in vain, and the ones who listen also die in vain.
Therefore, every Dhamma teaching must be practiced to be understood. We cannot figure it out by just speculating.
When we keep practicing sincerely, we will gradually come to understand what mindfulness is, what stillness (samādhi) is, and what tranquility is. Then when we see agitation or restlessness, we will know this is impermanence. If we truly practice, we will gradually come to know about it.
It is like walking down a road toward a certain place, you will see a flower, upon seeing the flower, you turn right and continue walking, then you will see a building. If you don’t walk the path, no matter how much Ajahn explains it, in the end, you still won’t understand. Therefore if we don’t walk this path ourselves, we will remain doubtful. Then we will ask Ajahn, “What is this path like? How wide is it? What color are the flowers? How many flowers are there?”. So do not doubt, just practice instead! Start with the meditation object (kammaṭṭhāna) and practice, then you will understand and distinguish mindfulness from forgetfulness.
It is about allowing this body to reach the realization of non-self.
There is a self to begin with, and from there, we reach non-self.
Relying on emptiness (suññatā), we reach the tranquility of emptiness.
Trying to understand ‘non-self’ immediately without practice, is like a kindergarten student trying to study at a doctoral level, which is very difficult to comprehend.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13/12/2023 @ 菩提心园Penang Bodhi Heart Sanctuary, George Town, Penang, Malaysia
<2:12:00 摘錄自 Excerpted from: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886307866129924
信徒: 請問尊者,我們可以修正念再入定,在定裡再觀心嗎?這個階段是跳過觀禪,再用定再觀心,正確嗎?
Ajahn Golf: 這樣也是可以,就是用定力來觀心。但是問題是,當我們去觀心的時候,進一步是怎麼樣呢?因為我們從定力出來的時候,我們一樣對世間的執著,執取;對五蘊,色蘊的執著貪取還是依然存在的。
然後當我們去觀外面的世界,跟這個身體的無常,苦,無我;然後我們捨去對它的執著執取之後,我們到最後也是一樣去觀這個心的部分。但是我們用定力直接去觀心的時候,也是不能看到那些內心種種的狀態,他的情況,就是不能去了解它各方面的狀況。如果我們能夠培育正念,入定,然後去看到這個心,但是重點是在於我們的疑惑有沒有去除?如果我們對那些疑惑是能夠去除,能夠如實地了解這個五蘊的實相,然後我們是可以去除這個執著的。
但是我們不是真正地培育這個智慧出來。心入定然後看到這個空,平靜啊,這個只是心的狀態而已,不是心本身,不是真正的心。
Devotee: Venerable Sir, may I ask, is it correct to first establish mindfulness (sati) to enter stillness (samādhi), and then observe the mind within that stillness? Can we skip insight meditation (vipassanā) and go straight to observing the mind through stillness?
Ajahn Golf: Yes, it is possible to use stillness to observe the mind. However, the question is, what happens next? Because when we emerge from stillness, our attachments to the world remain the same; our clinging and grasping to the five aggregates (pañca-khandha) and particularly to the form aggregate (rūpa-khandha) still persist."
When we observe the external world and this body in terms of impermanence (anicca), suffering (dukkha), and non-self (anattā), and then let go of our attachments and clinging to it, we ultimately still observe the mind. However, if we use stillness alone to directly observe the mind, we cannot see the various mental states and conditions clearly - we cannot understand their different aspects. While we can develop mindfulness, enter stillness, and observe the mind, the key point is whether our doubts can be removed? If we can remove these doubts and understand the true nature of the five aggregates (pañca-khandha) as they really are, then we can remove this attachment.
But without truly developing wisdom, when the mind enters stillness and experiences emptiness and tranquility, this is merely a state of the mind, not the mind itself - not the true nature of mind.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13/12/2023 @ 菩提心园Penang Bodhi Heart Sanctuary, George Town, Penang, Malaysia.
<1:38:44 摘錄自 Excerpted from: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886307866129924
信徒: 請問什麼是假禪定,怎樣分真假禅定。進入假禪定的情況是怎麼樣?
Ajahn Golf :這個真假的禪定,就是要看我們的心。是真的平靜,還是假的平靜。如果我們內心是假的平靜,就是假的平靜。如果我們的心是真的平靜,就是真的禪定。
就是有些人靜坐,坐到身體沒有動,去想這個想那個,這個就是假禪定。
如果身體又安定,心又安定,在業處裡面,這個就是真的定。
真跟假,我們不能騙自己,唯有我們自己是最清楚的。
我們這個心就是有覺知的功能,我們知道在禪修的時候,今天心有一點平靜,還是心有很深的平靜,這些我們的心是最清楚的。当真的有內心的平靜和定力,在禪修打坐的时候,我們的心是感覺到飽滿的。那個心不會胡思亂想,這個就是內心有真禪定生起。但是如果這个時候,不是這樣,心还是有很多妄念,这就不是真禪定。
Devotee: What is fake samādhi? How do we distinguish between genuine and fake samādhi? What are the conditions when entering fake samādhi?
Ajahn Golf: To distinguish between genuine and fake samādhi, we must observe our mind. Is it truly peaceful, or falsely peaceful? If our inner peace is not peaceful, then it's falsely peaceful. If our mind has true peace, that's genuine samādhi.
Some people sit in meditation with their body completely still but their mind wanders here and there, this is fake samādhi.
When both body and mind are stable, remaining with the meditation subject (kammatthana), this is real samādhi.
We couldn't deceive ourselves, we know our mind the best.
Our mind has the function of awareness. During meditation, we know whether there's slight peace or deep peace - our mind knows this most clearly. During meditation, when there's true inner peace and stillness (samādhi) arise , our mind feels complete and full. The mind doesn't engage in scattered thinking, this is when genuine samādhi arises. But if at such times, if the mind has many deluded thoughts, it's fake samādhi.
13/12/2023 @ Penang Bodhi Heart Sanctuary, George Town, Pulau Penang, Malaysia
<1:47:49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886307866129924
如果去到安止定的話,那些思想念頭會滅去,不能想東西,那個時候,外面的聲音也是會滅去消失。身體的感覺也是會消失滅去。只是剩下很明顯的覺知,沒有剩下的狀況。這個就是安止定,一心。
When one reaches absorption stillness (appanā samādhi), thoughts and mental formations cease, and one cannot think about anything. At that moment, external sounds also disappear. Bodily sensations also vanish. What remains is only clear awareness, with nothing else present. This is absorption stillness, one-pointedness of mind (ekaggatā).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13/12/2023 @ 菩提心园 Penang Bodhi Heart Sanctuary, George Town, Penang, Malaysia
<1:44:00 摘錄自 Excerpted from: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886307866129924
信徒: 請問尊者,我們可以修正念再入定,在定裡再觀心嗎?這個階段是跳過觀禪,再用定再觀心,正確嗎?
Ajahn Golf: 這樣也是可以,就是用定力來觀心。但是問題是,當我們去觀心的時候,進一步是怎麼樣呢?因為我們從定力出來的時候,我們一樣對世間的執著,執取;對五蘊,色蘊的執著貪取還是依然存在的。
然後當我們去觀外面的世界,跟這個身體的無常,苦,無我;然後我們捨去對它的執著執取之後,我們到最後也是一樣去觀這個心的部分。但是我們用定力直接去觀心的時候,也是不能看到那些內心種種的狀態,他的情況,就是不能去了解它各方面的狀況。如果我們能夠培育正念,入定,然後去看到這個心,但是重點是在於我們的疑惑有沒有去除?如果我們對那些疑惑是能夠去除,能夠如實地了解這個五蘊的實相,然後我們是可以去除這個執著的。
但是我們不是真正地培育這個智慧出來。心入定然後看到這個空,平靜啊,這個只是心的狀態而已,不是心本身,不是真正的心。
Devotee: Venerable Sir, may I ask, is it correct to first establish mindfulness (sati) to enter stillness (samādhi), and then observe the mind within that stillness? Can we skip insight meditation (vipassanā) and go straight to observing the mind through stillness?
Ajahn Golf: Yes, it is possible to use stillness to observe the mind. However, the question is, what happens next? Because when we emerge from stillness, our attachments to the world remain the same; our clinging and grasping to the five aggregates (pañca-khandha) and particularly to the form aggregate (rūpa-khandha) still persist."
When we observe the external world and this body in terms of impermanence (anicca), suffering (dukkha), and non-self (anattā), and then let go of our attachments and clinging to it, we ultimately still observe the mind. However, if we use stillness alone to directly observe the mind, we cannot see the various mental states and conditions clearly - we cannot understand their different aspects. While we can develop mindfulness, enter stillness, and observe the mind, the key point is whether our doubts can been removed? If we can remove these doubts and understand the true nature of the five aggregates (pañca-khandha) as they really are, then we can remove this attachment.
But without truly developing wisdom, when the mind enters stillness and experiences emptiness and tranquility, this is merely a state of the mind, not the mind itself - not the true nature of mind.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13/12/2023 @ 菩提心园Penang Bodhi Heart Sanctuary, George Town, Penang, Malaysia.
<1:38:44 摘錄自 Excerpted from: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886307866129924
信徒:請問入涅槃佛和不入涅槃佛有何差別?他們住在哪裡?
Ajahn Golf:那些證入涅槃的佛陀,就在涅槃裡。至於現在還沒有證入涅槃的“佛陀”,現在還不能叫“佛陀”,而是“菩薩”。那些菩薩就好像在排隊成佛,誰的波羅蜜先圓滿,誰就先成佛。
因此,關於菩薩,由於他們還在輪迴,或是還沒有成佛,他們仍然不能被稱為“佛陀”,而是“菩薩”。
涅槃可以分為兩種:有餘涅槃和無餘涅槃。
如果有些菩薩的心已經證到涅槃,覺悟成佛了,但五蘊、身體還存在,這就稱為“有餘涅槃”。他們已經滅除了煩惱,但五蘊尚在。
就像我們這一尊佛(釋迦牟尼佛)。佛陀二十九歲出家,出家六年後,三十五歲覺悟成佛,之後教導佛法長達四十五年,直到八十歲入般涅槃。在他成佛後的四十五年弘法期間,就是他的“有餘涅槃”。
佛陀雖然已經能滅除煩惱之苦,但他的身體和五蘊仍然存在。當煩惱滅除之後,仍會有因五蘊而來的苦。比如說,身體會餓,會想睡,會疲累、會疼痛。但是,五蘊帶來的苦,已經無法進入覺悟的心。就好像有人射箭過來,卻怎麼樣也射不中他。
當佛陀入般涅槃,也就是圓寂之後,四大(地、水、火、風)和五蘊就會分離。簡單來說,就是身體死亡了,五蘊滅去,心就證入涅槃。這就叫做“無餘涅槃”,也是最殊勝的快樂。
涅槃,屬於“法界”。阿羅漢能去除一切煩惱,他的心也同樣可以進入法界。佛陀的聲聞弟子——阿羅漢也是如此。當他們證入涅槃後,他們的苦只剩下五蘊帶來的苦,但內心卻沒有任何痛苦。當他們圓寂時,身體壞滅,心就證入涅槃。
那麼,佛陀和阿羅漢圓寂、身體壞滅後,他們去了哪裡?這正是我們應努力修行、去除煩惱、內心證到涅槃的原因。當我們證到涅槃,死時就自然會知道答案了。
涅槃,是我們的心唯一沒去過、沒體驗過的地方。所以,其他的地方,如:地獄、天界、梵天界,我們都曾經歷過、輪迴過,所以尚能解釋。但涅槃,我們的心從未證得過,因此很難用語言說明,也無法透過猜測去了解。
所以,誰能證到涅槃,誰就能知道涅槃是什麼樣子。如果硬要用語言去解釋涅槃,有時候會吵到世界毀滅了還吵不完。
這一切都是因緣與因果的展現。有煩惱,就有滅除煩惱(的方法)。有因煩惱而來的痛苦,也可以有因滅除煩惱而來的快樂。因此,我們應當從內心尋找涅槃。當找到了這個涅槃,再回來跟阿贊說。
Devotee: 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 Buddha who has entered Nibbāna and one who hasn’t? Where do they reside?
Ajahn Golf: A Buddha who has realized Nibbāna “resides” in Nibbāna. As for those who haven’t yet realized Nibbāna, they are not truly “Buddhas” yet—they are “Bodhisattas”. These Bodhisattas are like people queuing up to attain Buddhahood. Whichever Bodhisatta completes their perfections (pāramī) first becomes a Buddha.
Therefore, when we speak of Bodhisattas, it’s important to remember that they are still within the cycle of rebirth (saṃsāra) and have not yet fully awakened. That’s why they are called Bodhisattas, not Buddhas.
In fact, Nibbāna is often described in two forms: Nibbāna with remainder (saupādisesa-nibbāna) and Nibbāna without remainder (anupādisesa-nibbāna).
If a Bodhisatta realizes full awakening and becomes a Buddha, while his five aggregates are still functioning, that state is called “Nibbāna with remainder”. The mental defilements (kilesa) have been extinguished, but the five aggregates remain.
Take the Lord Buddha (Gotama Buddha), for example. He ordained at 29, attained enlightenment at 35 after six years of striving, and then taught the Dhamma for 45 years before entering final Nibbāna at the age of 80. The 45 years after his enlightenment were his period of “Nibbāna with remainder”.
Although the Buddha had already extinguished the suffering caused by defilements, his body and five aggregates still remained. The body still experienced hunger, fatigue, aches, and pain. However, none of these could disturb his awakened mind. It's like arrows being shot at him, but never hitting the target.
When the Buddha entered final Nibbāna (parinibbāna)—meaning he passed away—the four elements (earth, water, fire, wind) and the five aggregates broke apart. Simply put, the body died, the aggregates ceased, and the mind entered Nibbāna. This is known as “Nibbāna without remainder”—the most supreme form of happiness.
Nibbāna belongs to the Dhamma realm (dhammadhātu) or the ultimate reality. An Arahant who has eliminated all defilements can also enter this realm. Just like the Buddha disciples who became Arahants experienced the same process. Once enlightened, their only remaining suffering came from five aggregates—not by the mind. When they passed away, the body broke down, and the mind entered Nibbāna.
So where do the Buddha or the Arahants go after death? That’s something we can truly understand only through practice—by removing our own defilements and realizing Nibbāna for ourselves. When we attain it, we’ll know.
Nibbāna is the only place our minds have never been. We’ve all been to other realms—hells, heavens, the Brahma worlds—again and again in the cycle of rebirth. So we can explain about those. But we’ve never experienced Nibbāna, which is why it’s so hard to describe. It cannot be understood through speculation.
Therefore, only those who have realized Nibbāna can truly know what it’s like. Trying to define it in words can lead to endless debates—we could argue until the end of the world and still not reach a conclusion.
Ultimately, all of this comes down to causes and conditions. Where there are defilements, there are ways to eliminate them. Where there is suffering caused by defilements, there can also be happiness from letting them go. Thus, we must search for Nibbāna within the heart.
When you’ve found it, come back and tell Ajahn.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13/12/2023 @ Penang Bodhi Heart Sanctuary, George Town, Pulau Pinang, Malaysia
<1:24:11 摘錄自 Excerpted from: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886307866129924
信徒:一天晚上睡覺前躺在床上,忽然覺知到心在身體外的右下方,覺知身體在情緒中起伏。然後,知道“這不是我,怎麼可能是我?”
Ajahn Golf:這個是正確的。當我們的心從這個出來的時候,我們應思維這些都是無常,苦,無我的。就會讓我們的心更聰明、更有智慧。
Devotee: One night, as I was lying in bed before sleep, I suddenly became aware that my mind was positioned outside the body, slightly to the lower right. From this perspective, I could observe the body fluctuating with emotions. Then, a clear realization arose: “This isn’t me; how could this possibly be me?”
Ajahn Golf: That is correct. When our mind comes out (from delusion) like this, we need to contemplate the three characteristics - impermanence (anicca), suffering (dukkha), and non-self (anatta). This process makes our mind cleverer and develops wisdom.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13/12/2023 @ Penang Bodhi Heart Sanctuary, George Town, Pulau Pinang, Malaysia
<1:12:25 摘錄自 Excerpted from: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886307866129924
信徒:打坐時腹部膨脹成為较大的空間,好像被固定在這個空間裡。空間溫暖明亮,有種暈暈的,还是清醒的感覺。
Ajahn Golf: 這些也是一樣,也是屬於禪修當中有喜悅的情況出來。我剛剛出家的時候也有試過,就是我的身體感覺到越來越漲大,大到感覺好像有整間房那麼大。
然後,有時候身體會越來越縮小,縮小到好像一條針一樣。
所以,這些就是禪修當中一種喜悅的情況。當這些情況出來,我們不需要因此而喜悅或傷心、討厭,我們只是感知到它而已。知道它會這樣生,這樣滅,不需要去重視它,覺得它是怎樣地神奇,然後它是怎樣地喜悅。平靜出來,我們只是靜靜地覺知就夠了。當我們覺知下去,我們的心不會因為這些狀態而有喜歡或討厭,心會進入更深的平靜。
所以,無論是坐禪還是走禪,当有這些狀態出來的時候,我們只是純粹覺知它就夠了。當我們這樣覺知下去,我們會看到這些狀態,生了就會滅去。無論是感覺到歡喜,還是討厭,都是生了然後滅去。
如果那種狀態,它是很強烈的,會把我們的心帶走,然後生起情緒,使我們不能只是純粹覺知,那就回來我們所修的業處和所緣,我們只要這樣修下去就可以了。
然後,不要認為那些狀態、那些情況是‘我’,‘我的’,認為我們很厲害。我們要清楚知道,我們的目標是為了讓心平靜定下來,然後依靠平靜、定力來發展培育智慧。我們禪修靜坐,不是為了得到這些禪悅,以及心生起的種種狀況。
#
信徒:打坐中,頭部以下的身體不見了,出現無邊的虛空,中間懸浮著小小的心,好像有一根氣息升上虛空。頭部變成岩石一樣固定堅定。
Ajahn Golf: 這個也是一些禪修喜悅的狀況而已。
Devotee: During meditation, I feel my abdomen expanding, as if it's creating a larger inner space. It feels like I’m fixed in that space—warm and bright. There's a floating, slightly dizzy sensation, yet I remain clearly aware.
Ajahn Golf: This is a form of meditative rapture (pīti), a pleasant phenomenon that can arise during meditation practice. When Ajahn was newly ordained, Ajahn also experienced something similar—at times, my body felt as if it was expanding, growing so large it seemed to fill the entire kuṭi.
At other times, it felt like my body was shrinking—so small it was like the tip of a needle.
These are all different manifestations of meditative rapture. When such experiences arise, there’s no need to respond with excitement or aversion. Simply be aware of them. Understand that these states arise and fade away. They are not being clung to, nor something to be chased after.
Instead, we should remain still and continue to be aware. With sustained mindfulness, the mind won't become attached to or repelled by these experiences. It will naturally settle into a deeper level of stillness.
Therefore, whether you’re sitting or doing walking meditation, when such experiences occur, just be aware of them. As you continue to observe with awareness, you’ll see that all these states arise and then fade away—just like any feeling of joy or displeasure. They come, and they go.
If a particular experience is very strong and pulls the mind away, giving rise to emotions or making it difficult to maintain clear awareness, then gently return your attention to your meditation object (ārammaṇa) or your meditation subject (kammaṭṭhāna). That’s all you need to do.
Don’t identify with these experiences as “me” or “mine” or believe that they make you special. Always remember that our goal is to cultivate inner peace and stillness (samādhi) as a foundation for developing wisdom (paññā).
We are not meditating to chase after pleasant sensations or fascinating inner experiences. Those are just byproducts—not the goal.
#
Devotee: During meditation, I felt as if everything below my head disappeared, replaced by an infinite, open space. In the middle of that space, there was just a tiny presence—like a small mind floating. It felt like a breath rising into the void. My head became heavy and solid, like a rock.
Ajahn Golf: That, too, is just another manifestation of meditative rapture.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13/12/2023 @ Penang Bodhi Heart Sanctuary, George Town, Pulau Pinang, Malaysia
<1:09:24 摘錄自 Excerpted from: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886307866129924
信徒:請問尊者這些是否與定力有關?因為行禪時忽然感覺胸部以下沒有了,變成好像輕飄飄的衣服在走。
Ajahn Golf: 這個是跟定力有關的。就是我們修行走禪下去,有時候會生起喜悅,然後感覺到身體很輕盈,這個是屬於定力。我們走禪的時候,心變得越來越平靜,然後生起喜悅,有時候會感覺到身體輕飄飄的。我們走禪的時候,感覺到雙腳好像沒有碰到地一樣。
關於打坐也是一樣,有些大師父感覺到身體輕飄飄,好像浮起來一樣。
這些情況,是我們禪修當中生起喜悅的狀況。然後這些狀況,大概有五種,五個程度的,就是看每個人的情況了。
當我們生起這些的時候,喜悅還是不同的情況生起,只是知道就可以了,不需要因為這樣而歡喜,或傷心。要明白,這個只是心其中一個狀態而已。它生了就會滅去。
我們的目標是內心的平靜。其他的情況生起,只是知道,不需要看重它,重視它。只需要知道它生了就會滅去就可以了。
但是,這些喜悅、快樂生起呢,也是一個好事情,會讓我們更有信心修下去。
Devotee: When practicing walking meditation, I suddenly felt as if my body below the chest had disappeared, like I were just a floating piece of clothing moving along. Is this phenomenon related to the power of stillness (samādhi)?
Ajahn Golf: Yes, this is related to the power of stillness (samādhi). As we continue practicing walking meditation, a sense of rapture (pīti) sometimes arises, making the body feel very light—this is a result of deepening stillness. When walking, as the mind becomes increasingly peaceful, rapture can arise, making the body feel weightless, almost as if the feet are not touching the ground.
The same can happen during sitting meditation. Some Kruba Ajahns have described feeling their bodies becoming light, as if they were floating.
These experiences are manifestations of rapture that arise during meditation. There are about five different levels of such experiences, varying from person to person.
When these states arise, it is enough to simply acknowledge them. There’s no need to feel excited or disappointed. It is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that these are merely mental states. They arise and will eventually fade away.
In fact, our true goal is inner peace. Any other experiences that occur should simply be noted without attachment. Just knowing that they come and go is sufficient.
However, the arising of rapture and happiness (sukha) is still a good sign—it helps strengthen our confidence to continue practicing.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13/12/2023 @ Penang Bodhi Heart Sanctuary, George Town, Pulau Penang, Malaysia
<1:02:55 摘錄自 Excerpted from: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886307866129924
當我們有做這個行善種福,我們是可以把這些功德迴向給已經死了的那些亡者,例如父母親戚朋友。是可以迴向給他們的。如果我們有持戒去做布施的話,我們迴向可以去到更遠更大。如果我們加上有禪修,我們做的布施有加上布施跟禪修,這就能夠更大,去到更遠。
這個就是當我們迴向功德福報過去,就好像我們寄東西,寄那些東西過去。如果他們收到的話就可以收到。如果收不到的話,那些寄出去的東西,就會回到我們自己。所以我們可以迴向功德出去。如果他們有收到的話,就可以利益到他們。他們沒有收到的話,就沒有什麼損失。
然後我們要迴向功德給別人的時候,我們先要自己有功德。就好像我們自己有銀行戶口,要匯款給別人的時候,我們先要工作,然後有錢進入那個戶口,我們才可以迴向給別人。所以當我們要迴向功德福報利益到別人,我們先要做了這個功德,種了這些福報,然後才能夠迴向到別人。
然後我們迴向功德,就是我們憶念起我們所作的善業福報,憶念起之後,我們就想起我們要迴向的亡者。比如說我們自己的父母,那些兄弟姐妹,他們的樣子,他們的名字,然後分享給他們。
然後如果我們當時的心是平靜的時候,然後我們有好好用心的話,這個福報就能快速很好地傳送過去。
就好比喻說,我們要迴向功德給那些已經不在世的父母,那好比喻說,我們這次來到做的布施,持戒,禪修;憶念起我們的布施,持戒,跟禪修,然後想起父母他們的樣子,然後把這些迴向給他們。然後他們依照因緣讓他們收到。然後我們迴向給他們,就希望,如果他們收到的話,就願他們解脫一切的苦。如果他們快樂的話,就願他們更快樂。
佛陀也是有教導。我們如果有想起我們的父母,還是對我們有恩德,我們愛的人;如果他們已經死了,他們已經不在人世的話,我們只是哭的話,是對他們和自己沒有什麼好處益處的。所以我們經過僧團去做功德福報,然後把這個福報功德迴向給他們,才幫到他們。
When we perform wholesome deeds and accumulate merits (puñña), we can dedicate these merits to the deceased, such as parents, relatives, and friends. These merits can be transferred to them. If we observe moral precepts (sīla) along with generosity (dāna), our dedication of merit can reach further and become greater. If we also practice meditation along with generosity, the merit becomes even more amplified and far-reaching.
When we dedicate merits, it is like sending parcel to someone. If they receive it, they can benefit from it. If they don't receive it, the merits will return to us. Therefore, we can dedicate merits without fear of loss - if they receive it, they benefit; If they don't receive it, there is no loss.
When we want to dedicate merits to others, we must first have accumulated merits ourselves. It’s like having a bank account; before we can transfer money to someone else, we first need to work and have money deposited into our account. Only then can we transfer funds to others. Similarly, before we can dedicate merits to benefit others, we must first accumulate those merits through meritorious deeds.
When dedicating merits, we should recall the wholesome deeds we have performed, then we think of the deceased we want to dedicate the merits to. For example, we think of our parents, siblings, their faces, and names, and then share the merits with them.
If our mind is calm and we dedicate with sincere intention, the merits can be transmitted more swiftly and effectively.
For example, if we want to dedicate merits to deceased parents, we can recall the generosity, moral precepts, and meditation we've practiced; by reflecting on these wholesome deeds, we visualize our parents’ faces and names, then dedicate the merits to them. Based on the conditions and circumstances, they may receive it. When dedicating merits to them, we wish that if they receive it, may they be free from all suffering. If they are already happy, may they become even happier.
The Buddha also taught that if we think of our deceased parents, those who have been kind to us or our loved ones, merely crying doesn't benefit them or ourselves. Instead, we should perform wholesome deeds and accumulate merits through the Sangha (monastic community), then dedicate these merits to them in order to truly help them.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13/12/2023 @ 菩提心园 Penang Bodhi Heart Sanctuary, George Town, Pulau Penang, Malaysia
<57:48 摘錄自 Excerpted from: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886307866129924
起初我們坐禪時會想起過去做錯的事情,這是會的。
就是會後悔過去的錯事。當我們有了培育了正念起來,我們的心會更有責任感,想起我們身口意的犯錯,會生起慚愧之心,羞恥之心,讓我們後悔起來。
就好像佛陀時代那個Aṅgulimāla,當他出家坐禪的時候,他就是會回憶起自己過去殺人的那些情景出來。所以這個就是當我們有正念的時候,我們就是更清楚自己那些過去的行為,是對還是錯的。
但是我們沒有正念的時候,我們對自己的行為,是對是錯,有時是感到很模糊。
就是佛陀教導我們,不要懷緬過去,過去的事情,只是可以做我們的老師,讓我們生起智慧。然後就把過去的那些回憶給它斷除,因為是不可以改變的,只可以作為生起智慧的一個回憶而已,然後就應該活在當下的法。Aṅgulimāla聽到佛陀的教導,最後他也是能夠做到成為阿羅漢。
好像阿贊也是一樣,當我打坐的時候,也是會看到以前做過很頑皮,很壞的事情。然後直到我看到一個影像,當我的媽媽去到監牢探望我的時候。就是在那個看到的情景,我的媽媽去探望,去到監獄的時候,看到我的媽媽流眼淚。然後我坐禪的時候,整個身體在震動,它是自然震動的。
然後就問為什麼會這樣呢?然後就知道有答案說,因為怕惡業,因為讓父母傷心所種下的惡業,所以就會身體感覺到害怕,害怕這個惡業。
然後想起佛陀說過去的事情已經過去了,不能改變。最重要的是當下,我們把當下做好,在當下去累積那些善事。然後聽說這個禪修的福報是最大的,當時我就用心修行。
然後我就決心決意,我們就已經讓過我的父母活生生地痛苦,好像活生生地下地獄。現在,我就要做好自己,讓父母活生生地上到天界去。
因為在家時,我媽媽想起我的時候,會感到痛苦,因為怕我做壞事,怕我做什麼有損失的事情,或者怕我死掉。但是我現在已經可以做到,我媽媽一想起我就快樂了。現在想起阿贊的時候就會笑了。就是因為她看到自己的孩子出家已經那麼久,還做到住持,還做到很多利益大眾的事情,所以我應該已經可以讓我媽媽開心上了天堂了。
我就想,如果找世間的財富去報答媽媽的話,最多只是利益到今生而已。
但是現在,我教導了我媽媽懂得做布施,持戒,跟禪修。有了這個聖財,這些聖財,就是讓我的媽媽可以最少利益到今生,也可以成就天界,涅槃的財富。就好像送給涅槃的財富給媽媽,就等於報答了這個父母的恩德。
如果我們能夠把聖財送給別人,我們能夠分享佛法給別人。這個法的財富,是能夠讓我們給不完。佛陀說,法布施是最殊勝的布施。
就比喻說,我們坐禪了,然後回憶起過去的壞事的時候,我們就不用去害怕,就好好地讓我們做好自己。
At the beginning of our meditation practice, it’s common to recall past wrongdoings, this is natural.
When we develop mindfulness, our hearts become more conscientious. We reflect on our unskillful actions of body, speech, and mind, and feelings of remorse (kukkucca) and moral shame (hiri-ottappa) emerge.
Take the example of Aṅgulimāla from the Buddha's time. When he ordained and meditated, the memories of his past killings surfaced vividly. This shows that with mindfulness, we see our past actions clearly—whether right or wrong.
Without mindfulness, however, our judgment of our own conduct remains unclear.
The Buddha taught us not to dwell on the past. Past events should only serve as our teachers to develop wisdom. We should cut off attachment to past memories since they cannot be changed. They should only serve as memories for developing wisdom, and we should abide in the present Dhamma. After hearing the Buddha's teachings, Aṅgulimāla was eventually became an arahant.
It's similar to my own experience. When I meditate, I also recall the mischievous and unwholesome deeds I did in the past. Until one day, I saw an image of my mother visiting me in prison. In that scene, my mother was crying when she visited me in jail. During meditation, my whole body trembled naturally.
I wondered why this happened? Then realized it was because of the fear of unwholesome kamma, i.e. the unwholesome kamma of causing my parents' sorrow. This fear made my body tremble.
Then I remembered the Buddha's teaching that the past is gone and cannot be changed.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the present. We should focus on doing good deeds in the present, accumulating merits in the here and now. Hearing that meditation brings the greatest merit, so I devoted myself wholeheartedly to practice.
I made a determination: having caused my parents to suffer as if dragging them to hell while still alive. Now, I will transform myself, so they may ascend to heaven while still alive.
In the past, when my mother thought of me, she felt pain because she worried about me doing bad things, losing something, or even dying. But now, I have been able to make her happy when she thinks of me. She smiles when she thinks of me because she sees her child has been a monk for so long, has become an abbot, and has done many things for the benefit of others. I believe I have made my mother happy enough to ascend to heaven.
I realized that if I tried to repay my mother with worldly wealth, it would only benefit this life.
But now, I have taught my mother how to practice generosity (dāna), observe precepts (sīla), and meditate (bhāvanā). With these noble wealth, she can benefit not only in this life but also achieve heavenly realms and nibbāna. Giving her the wealth of nibbāna is truly repaying the debt of gratitude to parents.
When we can share noble wealth with others, sharing the Dhamma, this wealth of Dhamma is inexhaustible. The Buddha said that the gift of Dhamma surpasses all gifts.
So when we meditate and recall past wrongdoings, we shouldn't be afraid. Instead, we should focus on improving ourselves and becoming better.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13/12/2023 @ 菩提心园Penang Bodhi Heart Sanctuary, George Town, Pulau Penang, Malaysia
摘錄自 Excerpted from: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886307866129924
信徒:念與正念有什麼不同?
Ajahn Golf: 普通的念,就好像我們久久才會生起一次,這種覺知,就是好像當苦生起了,我們才知道。當肚子餓了,我們才知道。這個就是有一些明顯的感受生起,我們才知道一次。
然後這個正念就是不斷回來覺知自己的身心,然後這個正念就是當我們不斷覺知自己的身心的時候,就可以知道自己任何的情緒,思想念頭,能夠及時地知道內心的煩惱與貪嗔癡。然之後這種正念,是可以幫我們想不好的,不應該想的,就給它去除,讓我們的心越來越提升。
普通的念就不能生起定力。但是,當這個正念培育下去,就可以生起定力,來讓我們可以再發展智慧。
Devotee: 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mindfulness (sati) and right mindfulness (sammā sati)?
Ajahn Golf: Mindfulness (sati) arises only occasionally. It is like when we notice something only after it becomes obvious—for example, we become aware of hunger only when we feel it, or we recognize suffering only when it has already arisen. This kind of mindfulness occurs sporadically and is triggered by noticeable sensations.
Right mindfulness (sammā sati), however, is the continuous awareness of the body and mind. With right mindfulness, we become more attuned to our emotions, thoughts, and mental states. This allows us to recognize mental defilements such as greed, anger, and delusion in real time. Through right mindfulness, we can consciously let go of unwholesome thoughts and gradually elevate our state of mind.
In fact, ordinary mindfulness alone does not lead to stillness (samādhi). However, when right mindfulness is consistently developed, it leads to stillness, which paves the way for wisdom to arise.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13/12/2023 @ Penang Bodhi Heart Sanctuary, George Town, Pulau Pinang, Malaysia
<27:14 摘錄自 Excerpted from: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886307866129924
信徒:請問尊者培養定力是否應培養念力,請問念力有何作用?如何培養念力?
Ajahn Golf:這個定力,是要依靠這個念,如果沒有這個念力,心是平靜不了的。這個念力,就是有一個覺知,覺知自己的行為,所講的語言,所想的思想,還有其他的情緒,這個叫做念。然後要讓這個念有力量起來,就是要讓我們在同一個事情,如:覺知的所緣,一直維持下去,覺知下去。這樣的話,維持越來越久,就會讓這個念越來越有力。
好比喻說,我們覺知呼吸的進出。我們不斷地去覺知呼吸下去,維持下去,這個就是在培育念力。
還是我們持念 “buddho…buddho…”,然後讓我們的心覺知維持在這個 “buddho…” 下去。這個就是在培育念力。培育念力就是在一個我們覺知的所緣,能夠專注維持下去。當這個念力給它培育起來了,然後有力量,就可以很有用。
就好比喻為這個水。這個水,如果一點的水流出來,有時候又停了。流一點的水出來又停了。這個就好像我們的覺知在自身,我們覺知一下,就沒有了。覺知一下,又消失。就是這個覺知不能維持下去,只是久久才覺知一下。就好像我們一點的水到最後不能做些什麼。
然而,當這個水一直流的時候,我們就可以有許多的用處。當這個念一直維持下去,就會有許多好的用處。
那一些瘋掉,神經病的,就是缺乏這種覺知、這種念。那些變成阿羅漢的,就是因為他們的正念圓滿了。如果我們沒有培育念力的話,我們不只是說我們的內心會痛苦。如果很長久的話,有些人也是會神經病,瘋掉也有。
這個念,所以是很重要的,在我們的修行當中。所以我們不斷回來我們的身體,覺知呼吸,有持念,這個就是在訓練這個念力。但是我們沒有培育這個念力,然後常常向外跑,向外想,想這個那個,那個就是缺乏念力,失念。
Devotee: When cultivating stillness (samādhi), should we also cultivate mindfulness (sati)? What is the function of mindfulness, and how can we develop it?
Ajahn Golf: stillness relies on mindfulness. Without mindfulness, the mind cannot attain tranquility. Mindfulness is the awareness of our actions, speech, thoughts, and emotions. To strengthen mindfulness, we must sustain awareness of our meditation object without interruption. The longer we maintain this awareness, the stronger our mindfulness becomes.
For example, if we focus on the in-and-out breath, continuously remain aware of it, and sustain this awareness, we are cultivating mindfulness.
Similarly, another way to develop mindfulness is by mentally reciting “buddho… buddho…” while keeping the mind aware of this recitation. This, too, is a way of training mindfulness. The key is to maintain awareness of a chosen meditation object without distraction. Once mindfulness is developed, it becomes a powerful tool.
We can compare mindfulness to a stream of water. If water trickles out only occasionally, stopping and starting, it serves little purpose—just like a mind that is only occasionally aware, losing awareness repeatedly. If we are mindful for only brief moments, our mindfulness remains weak and unreliable, like a tiny trickle of water that cannot accomplish anything significant.
However, when water flows continuously, it becomes useful in many ways. Similarly, when mindfulness is sustained without interruption, it brings great benefits.
People who suffer from mental disorders or insanity often lack mindfulness, whereas enlightened beings, such as Arahants, have perfected their mindfulness. Without developing mindfulness, not only do we experience mental suffering, but in extreme cases, a prolonged lack of mindfulness can lead to mental disorders.
This is why mindfulness is crucial in our practice. By constantly returning our awareness to the body, observing the breath, and maintaining mindfulness through a meditation object, we strengthen our capacity for awareness. But if we fail to cultivate mindfulness and allow the mind to constantly wander outward—chasing thoughts, distractions, and desires—we lose our mindfulness.
--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13/12/2023 @ Penang Bodhi Heart Sanctuary, George Town, Pulau Pinang, Malaysia
<22:18 摘錄自 Excerpted from: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886307866129924
信徒:請問念“Buddho”佛陀的時候,可以用“阿彌陀佛”來代替嗎?
Ajahn Golf:是可以的。如果我們沒有默念 “Buddho”,或者不清楚 “Buddho” 的意思,也可以念 “阿彌陀佛”,或者 “Samma Araham”、“Samma Buddho”,這些都可以,隨我們的喜好而定。
我們對持念的字句如果有喜歡、滿意,並且有信心,就可以用那個來持念,這樣我們的心就更容易吸收。
其實,“Buddho”(巴利文)本身就有很多形容詞,例如:世尊、天人尊、天人師等許多不同的名稱。所以,只要持念的詞語是在三寶的名號之內,都是可以的。
如果我們所持念的內容不是關於佛、法、僧,而是與我們的身體有關,也同樣可以。
有些人的修行方法是持念 “aṭṭhi”(骨頭),與身體相關的內容,這也是可以的。
有些人持念類似 “kesā…kesā…”(頭髮)、“taco…taco…”(皮膚)這種方式,也同樣可以。只要就是一個修行的業處也是可以的。
所以,只要我們不拿自己老婆、老公、孩子的名字來持念就好了。如果用了這些名字,可能會越念越煩惱,因為這樣作為持念的對象,反而會讓心難以平靜,混亂起來。
Devotee: When we recite “Buddho” as a meditation object, can we substitute it with “Amitābha” instead?
Ajahn Golf: Yes, that is acceptable. If we are not familiar with “Buddho” or do not fully understand its meaning, we can also recite “Amitābha”, “Sammā Arahaṃ”, or “Sammā Buddho”. Any of these choices are valid, depending on our personal preference.
When selecting a meditation object, it is important that we feel comfortable with it and have confidence in it. This will make it easier for our minds to focus on the practice.
In fact, the word “Buddho” (in Pāli) itself carries many meanings and titles, such as “Bhagavā” (The Blessed One), “Devamanussānaṃ” (Teacher of Devas and Humans), and many other honorifics. Therefore, as long as the words we recite fall within the scope of the Triple Gem—Buddha, Dhamma, and Sangha—they are appropriate for meditation.
If what we choose to recite is not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Buddha, Dhamma, or Sangha but instead focuses on our physical body, that is also acceptable.
For example, some practitioners use “aṭṭhi” (bones) as their meditation object, focusing on bodily elements as a form of contemplation. Others may recite “kesā... kesā…” (head hair) or “taco... taco…” (skin), both of which are also valid meditation objects. Any of these can serve as an object of mindfulness.
However, we should avoid using the names of our spouses, children, or loved ones as meditation objects. Doing so might lead to increased attachment and mental agitation rather than calmness, making it difficult for the mind to settle and find peace.
--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13/12/2023 @ 菩提心園 Penang Bodhi Heart Sanctuary, George Town, Pulau Pinang, Malaysia
<14:50 摘錄自 Excerpted from: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886307866129924
信徒:如果還沒有證果,是否不應該發願下一世成為天人?因為天界沒有佛法,沒有寺院和出家這回事,所以自己最後會忘失佛法和修行。
Ajahn Golf:就好像我所講過的,直接發願要證到涅槃,然後就一直修行佛法,這樣的話,就算我們還沒有證到涅槃,但是我們的性格,所修的法,心還是會偏向於佛法的修行。
然後,當我們的心一直是有這個三寶,有皈依三寶;有去修行;當我們死了的時候,如果這個世界沒有佛法,就會投生到善道去,例如:投生到天界去。當有佛陀誕生的時候,我們很容易就會在有佛陀的時代一同出生,然後遇到這個佛法。我們內心的種子,就會發出來,然後就完結我們的修行,到那個時候有所證悟。
當我們一直有這樣行善,修行下去,這些就會成為我們的習性,性格。當我們輪迴投生到哪裡的時候,這種性格是不會忘掉的。就是那個性格到時候也是會出來,就是讓我們有這個心會想去做布施,持戒,禪修。
就是好像阿贊所講的,如果發願,我們直接用我們所做的善業、福報、功德,直接發願到涅槃就可以,因為我們這樣發願涅槃,加上我們有布施,持戒,禪修這些善行、德行,就算我們沒有證入涅槃,也是一樣會去到人天善道裡面。所以,我們不需要到時候去到貧困困難的地方,因為我們要證到涅槃的人,一定要行善,要修到清淨、禪修,這些美德給他發展出來。所以,當我們有這些善行、善業的時候,自然讓他在輪迴當中,不會受苦受難。
然後,眾生就是因為業力而分別出來。當我們的心是有佛法僧三寶的時候,這一些善行的時候,就自然會讓我們投生到適合的國家,有佛法,有佛教的這一些國家當中。所以,不用去疑惑。
Devotee: If we haven’t attained any stages of enlightenment, should we avoid vowing to be reborn as a deva in our next life? Since there are no Buddhist monasteries, monastic communities, or the teachings of the Lord Buddha in the heavenly realms, wouldn’t we eventually forget the Dhamma and our spiritual practice?
Ajahn Golf: As I’ve mentioned before, it’s better to vow directly for Nibbāna and continue practicing the Dhamma. Even if we haven’t yet reached Nibbāna, our character and practice will naturally incline toward the Dhamma path.
When our mind is firmly established in the Triple Gem and we consistently maintain our practice, then if we pass away during a time when the Lord Buddha's teachings are not present in the world, our good kamma will lead us to a favorable rebirth, such as in the heavenly realms. However, when a new Buddha arises in the world, we will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be reborn in that era and encounter the Dhamma. The seeds of wisdom within us will then awaken, allowing us to complete our spiritual journey and attain enlightenment.
By continuously engaging in virtuous deeds and spiritual practice, these habits and qualities become deeply ingrained in us. No matter where we are reborn, these characteristics will remain with us. Our natural inclinations will lead us toward generosity, precepts, and meditation.
As Ajahn has said, when we make a vow, we should dedicate all our merits—our good deeds, blessings, and virtues—toward Nibbāna. By making Nibbāna our ultimate goal while also engaging in generosity, precepts, and meditation, we ensure that even if we don’t attain enlightenment in this life, we will still be reborn in favorable realms among humans and devas. There is no need to fear being reborn in difficult or impoverished circumstances. Those who seek Nibbāna must cultivate goodness, purity, and meditation—developing these virtues will naturally safeguard us from suffering in the cycle of rebirth.
All beings are shaped by their karma. When our mind is aligned with the Triple Gem—Buddha, Dhamma, and Sangha—our virtuous actions will guide us to be reborn in places where Buddhism thrives. Therefore, there is no need to doubt this.
--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13/12/2023 @ Penang Bodhi Heart Sanctuary, George Town, Pulau Pinang, Malaysia
<10:33 摘錄自 Excerpted from: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886307866129924
信徒:請問布施給佛教正法道場,跟不是正法道場的功德一樣嗎?
Ajahn Golf : 做布施的功德不同。
就是在於看布施的人,他的清淨程度,接受的人他的清淨程度,還有那個物品,它得來的清淨。
而我們是布施者,我們布施的心要清淨。就好像我們做布施做供養,只是為了福報善業而已,不是做只是為了跟別人比較。誰做得厲害比較多。然後不是做是為了要面子。我們布施,是為了去除內心的貪,吝嗇,那些牽戀,去除自私。這些可以讓我們心清淨。這樣就讓我們的心清淨。就是我們布施是為了護持佛教,護持道場,讓它可以維持下去。這一個心態,布施者的心是清淨的。
第二點,就是我們布施的東西,得來的方法,也是要清淨。好像我們自己付出我們的體力,辛勤去得到的財物。我們做布施做供養的東西,不是偷回來的,也沒有傷害到任何人而得來的。所以這個就是我們供養的物品的清淨。
現在有兩個清淨:布施者的用意清淨,布施者的物品也是清淨。
然後第三個清淨,就是接受者。
關於布施給動物,也是可以,可以得到福報。但是那個福報比不上布施人。
然後人類,不論是什麼宗教也好。如果他是有五戒的時候,布施給他們,也是大過那些沒有戒行的人類。
然後我們布施給八戒十戒也好,那個功德也會大過布施給五戒者。所以這個功德就是因為他們持的戒,修行有不同而加上去。
然後這個戒也是有五戒八戒,也有十戒,227條比丘戒。就是有一些人他們有戒,也有定力,這個功德就會這樣增加下去。
然後有這個定力,智慧,布施的功德會不斷增加上去。例如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到獨覺佛,佛陀。所以,布施的功德會不斷根據他們的心越來越清淨,而增加上去的。
這個接受功德的人就好比喻為田地。然後作為布施者,就好比喻為農夫。我們所供養的東西,就好像那些稻米。如果就算那個農夫很聰明的,然後他的米的種子是優質的,但是他的土地質素不好的話,我們種下去,那個收穫是好還是不好呢?
但是如果我們聰明的話,然後我們同樣把那個稻米種在一個很優良,很肥的田地上面的話,我們的收穫就會很豐富。
就好比喻說,我們布施這個食物給沒有戒的人,跟布施給有戒的人。沒有戒的人,他們吃了,他們就可能去殺生,偷盜,去做壞事。但我們布施給有戒的人,吃了,他們就去行善了,去修行了。
雖然也是布施,但功德不同。他的大小不同,就是在於我們布施出去了,依他們那個戒,他們有沒有法,而布施的功德大小,有不同。
就算布施給出家人也是有一些分別。功德有時候也有分別。
就是一些出家人你布施給他們,他們會持戒啊,會修行,會用那些東西在如法有利益的事情裡面。
但是有一些,你布施給他們,他們去犯戒,去用在那些錯誤不好的地方。然後他們沒有修行,犯戒。這樣的話,我們的受益果報不大。所以功德不一樣。
所以佛陀才教導,布施者要聰明,好像一個聰明的農夫,懂得選一些肥沃的田地去種。也好比喻為一個聰明的生意人,知道哪一些公司應該投資得多比較好;哪一些是我們應該投資少一些。明白嗎?
#
信徒:我們sadhu隨喜別人的供養,功德會和他一樣嗎?
Ajahn Golf: 我們沒有機會做布施的時候,看到別人做布施,然後我們去隨喜他們的功德,也是有這個善業,但是那個功德不像布施的人那麼的多,圓滿。但是我們有這個隨喜的功德。
Devotee: What is the difference in merit between giving to Buddhist monasteries that follow the right path versus non-Buddhist centers?
Ajahn Golf: The merit from making offerings is different.
It depends on three aspects of purity: the purity of the giver’s intention, the purity of the offering itself, as well as the purity of the recipient.
As donors, our intentions should be pure. When we give, it should not be out of a desire for recognition, competition, or to show off how much we can offer. Instead, our giving should stem from a wish to purify our hearts—letting go of greed, stinginess, attachment, and selfishness. Through this, we cultivate inner purity. Our offering should also support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Lord Buddha’s teachings and the monastic community, ensuring their continuation. When this is our mindset, our intention of giving is pure.
The second aspect of purity is the purity of the offering itself. What we give should be obtained through honest and ethical means—earned through our own effort and hard work, without harming or exploiting others. It should not come from theft or deceit. When our offering is obtained rightfully, it carries its purity.
The third aspect of purity is the purity of the recipient. Offering to animals still generates merit, but it is not as significant as offering to humans.
Among humans, the level of merit also varies. If the recipient practices the Five Precepts, offering to them brings greater merit compared to those who do not practice any precepts.
If we offer to those who practice the Eight or Ten Precepts, the merit is even greater than offering to a Five Precept practitioner. Similarly, offering to monks who follow the 227 monastic rules generates even more merit. The reason for this is that their level of discipline and spiritual practice differs, and the more virtuous and dedicated they are, the greater the merit.
Moreover, if the recipient possesses meditative concentration (samādhi) and wisdom (paññā), the merit from giving to them continues to multiply. This is why offering to noble beings—those who have attained different stages of enlightenment, such as Stream-enterers (sotāpanna), Once-returners (sakadāgāmi), Non-returners (anāgāmi), Arahants, Silent Buddhas (paccekabuddha), and the Lord Buddha (sammāsambuddha)—brings the highest level of merit. The purer their mind, the greater the merit.
To illustrate this, we can compare the recipient to a paddy field and the donor to a farmer. The offering itself is like the seeds being planted. Even if the farmer is skilled and the seeds are of high quality, if the paddy field is barren, the harvest will be poor.
On the other hand, if the same seeds are planted in rich, fertile soil, the harvest will be abundant.
This is similar to offering food to someone who does not practice precepts versus offering to someone who does. A person without precepts might consume the food and then engage in harmful actions such as killing, stealing, or other misconduct. But if we offer food to someone who upholds precepts, they will use that nourishment to engage in wholesome actions and spiritual practice.
Though both acts are considered giving, the merit they generate differs significantly, depending on the recipient’s level of virtue and discipline.
Even within the monastic community, the merit of offering can vary.
Some monks properly uphold their precepts, engage in meditation, and use the offerings they receive in ways that benefit their spiritual practice and the community. Offering to such monks generates great merit.
However, some monks may not follow their precepts strictly. If they misuse the offerings, break their monastic discipline, and fail to engage in spiritual practice, the merit from offering to them will be significantly less.
For this reason, the Lord Buddha taught that donors should be wise—like skilled farmers who choose fertile land to sow their seeds, or like intelligent investors who carefully decide where to put their money. They understand which investments will yield greater returns and which will not. Do you see the difference now?
#
Devotee: When we say “sadhu” and rejoice in others’ offerings, do we receive the same merit as they do?
Ajahn Golf: When we don’t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make an offering ourselves, but we witness others giving and sincerely rejoice in their merit, we also generate wholesome karma. However, the merit we gain is not as great or complete as that of the person making the offering. Nevertheless, the act of rejoicing does carry its merit.
--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12-12-2023 @ 菩提心園 Penang Bodhi Heart Sanctuary, George Town, Pulau Pinang, Malaysia
<54:12 摘錄自 Excerpted from: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739958404844364
信徒:如果只是布施跟誦經,有沒有功德?它的功德足夠讓我們解脫嗎?請問誦經的功德有多大?比得上禪修嗎?
Ajahn Golf: 只是布施跟誦經,他的功德能讓我們去到善道,但是不可以讓我們解脫。然後誦經是一種善業,然後當我們有正念專注地誦經,可以生起內心初階的定力。
關於布施,布施的功德,如果我們迴向給別人,給眾生,可以接受的就是那些餓鬼,鬼道的眾生。就是布施的功德,那些接受布施的人會受益。第二,就是那些佛陀有講到,某一種餓鬼道的眾生,是我們的親戚,我們迴向給他們,才可以受益
然後我們做布施供養,對我們自身的功德,如果我們還未證到涅槃的話,在輪迴當中,就讓我們富有,很充足不缺乏,然後會受別人的歡迎。
如果我們只是布施跟誦經,還不能讓我們解脫,因為只有布施跟誦經,還沒有能夠生起智慧去了解五蘊的實相。當沒有這個定慧的時候,就不能去知道這個五蘊的實相,就不能去除對五蘊的執取,就不能去除對自我的執取執著。所以就還不能解脫這個苦。
然後念經是可以讓我們心舒服,平靜。但是我們如果沒有培養正念的話,當我們遇到其他事情來干擾我們的時候,我們就可能就這樣生起這種嗔心,還是那種貪心。
因為他只是念經,不像修行,可以去除內心的貪嗔癡,他只是壓住自己內心的貪嗔癡而已。所以布施跟誦經,可以去到善道,就是這些人界天界,但是不能去到涅槃,解脫。
Devotee: If one only practices generosity (dāna) and chanting, does this create merit? Is such merit sufficient for liberation? How great is the merit of chanting compared to meditation?
Ajahn Golf: Just generosity and chanting can create merit that leads to good realms (sugati), but it cannot lead to liberation. Chanting is a wholesome deed (kusala kamma), and when we chant with mindfulness and concentration, it can develop preliminary levels of concentration (samādhi).
Regarding the merit of generosity, if we dedicate the merits to others, to all beings, those who can receive it are beings in the hungry ghost realm (peta). The merit of generosity benefits those who receive it. Secondly, as the Buddha mentioned, certain hungry ghosts who were our relatives in past lives can receive our dedicated merits.
As for ourselves, if we are yet to realize nibbāna, the merit of generosity and offerings will lead us to wealth and abundance in future lives in saṃsāra, and we will be well-liked by others.
However, just generosity and chanting alone cannot lead to liberation because they don't generate the wisdom (paññā) needed to understand the true nature of the five aggregates (pañca-khandha). Without this concentration and wisdom, we won’t be able to see the true nature of the five aggregates, thus unable to remove our attachment to it, and cannot eliminate our attachment to the self (attā). Therefore, we cannot be liberated from suffering (dukkha).
Chanting can make our minds comfortable and peaceful. But if we haven't developed right mindfulness (sati), when we encounter other disturbances, we might still give rise to anger (dosa) or greed (lobha).
Because unlike proper practice, chanting alone cannot eliminate the inner defilements of greed, hatred, and delusion (lobha, dosa, moha). It merely suppresses them temporarily. Therefore, generosity and chanting can lead to good realms such as the human and heavenly realms, but they cannot lead to liberation and nibbāna.
--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12-12-2023 @ 菩提心园 Penang Bodhi Heart Sanctuary, George Town, Pulau Penang, Malaysia
<38:42 摘錄自 Excerpted from: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739958404844364
信徒:五戒是否包括不閒雜語?如果是的話,一個在家人成為初果後就不會和人開玩笑,談論政治了?閒雜語是一切無關修行的事情嗎?
Ajahn Golf: 我們要解釋關於五戒裡面不妄語戒。這個比較粗的五戒,他只是指明到不妄語。這種不妄語,就是說講關於為了隱藏自己的惡行,然後講關於利益,這個就是不妄語戒的意思。
然後這個不閒雜語,是在十善業當中:
第一,就是屬於身體的行為,有三種,
口有四種,
心意的業力有三。
這個十善業裡面,身體有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
然後這個口有四:
第一不妄語,第二不兩舌,第三不粗語惡口,第四,不閒雜語。
這個意有三種。一就是不貪,不想得到別人的東西。不想貪取別人的東西
第二就是不嗔,嗔心是有,但這個不嗔,意思是說不會怨恨,不會想報仇那種,不會想傷害的那種
第三不癡,癡也是有。但是這個不癡,是沒有離開如法的見解。
然後這個初果,他是有五戒加上十善業是圓滿的。
然後關於初果,他在正語當中,他就不會說妄語,講騙話,為了隱藏自己的惡行,為了找利益給自己。不會說那些不真實的話,好像說看到沒有看到的,聽到沒有聽到的。
然後這個不兩舌,就是他的說話不會刺傷別人的心,就算是他們沒有直接說,但兜一個圈讓人傷心。
這個不粗語,就是學歷比較高的人,他們就不會講出來的是不好聽的,就是別人不想聽的。
然後關於不閒雜語,就是他不會講一些無利益的話,就比喻說,講到外星人這些。就是講那些廢話,沒有意義,沒有用處的話。
關於政治,如果講出來是讓我們的心卡住不舒服,還是講了那些政治之後跟別人意見不同,生起爭吵的,他也不會講。不是說什麼也不能講,只是講修行而已,不是這樣。而是他不會講那些沒有利益,益處的話。還是他講出來是有損他們內心的平靜,有損他們梵行。
好像比如食物,如果我們去供僧的話,我們是可以講起的,因為初果他們想要做供養。就是他講的話,是適當的。如果是初果的聖者,他是有一定的正念跟智慧,知道什麼是應該講,什麼是不應該講。什麼是講得太過了,就不會講。
尤其是那些在精進修行當中的修行者,他們也是不會想說太多話,因為那些講太多話的話,會讓他的心擾亂掉。所以他們就是會講那些必須要講的話,應當的話他們才講,明白嗎?
不是說初果不可以跟別人開玩笑。只要他講的不會傷害到別人,然後誰是跟初果的人相處,他是會越感到舒服跟快樂的。他不只是跟人講笑話而已,有時連狗也會跟他講笑。因為初果他的心已經是心好,他的心已經是善良的,但是他所講的話,他的講笑不會太過分,不會過了火,他是有一個限制,圍欄一樣的。
當我們修行一直修下去,我們的正念智慧去到哪一個階段,我們身口意就是剛剛好,跟我們所到的階段相應。如果我們給初果聖者只是講法而已,他就瘋起來了(笑)。如果去到哪裡,跟誰都只是講法的話,就應該已經瘋了。所以他們自身是有一種,懂得什麼是應該,什麼是適當的。還好我不是初果,我可以講笑(笑)。我什麼都不是,所以我什麼都可以講(笑)。
有時候我們修行過於緊張,害怕。我們不需要壓迫自己壓迫到我們失去我們那種自然的自性。 我們只是以正念控制我們的心。
但是我們就是不要過於壓迫自己,成為一種不自然,太緊張,太緊繃,講也不能講話,碰到什麼的人也不能講。到最後,就很容易會有另外一種邪見生起,就是會感覺到只有我們在修行,別人沒有在修行。就是我們應該要舒服,以我們自己的努力,舒服地修行。但是在那種舒服當中,有一種嚴謹和精進在裡面。
Devotee: Does the Five Precepts include abstaining from idle speech? If so, would a layperson who attains Stream-Entry (Sotāpanna) no longer joke or discuss politics? Is idle speech referring to anything unrelated to spiritual practice?
Ajahn Golf: We need to explain the precept of "avoiding false speech" within the Five Precepts. This is part of the basic Five Precepts and simply refers to avoiding false speech. False speech here means talking in a way that conceals one’s unwholesome deeds or speaks for personal gain.
Idle speech belongs to the Ten Wholesome Actions (Dasa Kusala Kamma):
First, three bodily actions
Four verbal actions
Three mental actions
In these Ten Wholesome Actions:
Body has three: no killing, no stealing, no sexual misconduct.
Speech has four: no false speech, no divisive speech, no harsh speech, and no idle speech.
Mind has three: non-greed (not wanting others' possessions), non-hatred (though anger may arise, one doesn't hold grudges or seek revenge), and non-delusion (though delusion exists, one doesn't deviate from right view).
A stream-enterer upholds both the Five Precepts and the Ten Wholesome Deeds perfectly.
Regarding speech, a stream-enterer won't lie to conceal unwholesome deeds or speaks for personal gain. They do not speak untruths, such as claiming to have seen or heard something they did not.
They avoid divisive speech that hurts others' feelings, even indirectly.
They avoid harsh speech - educated people especially avoid unpleasant words others don't want to hear.
Regarding idle speech, they avoid meaningless talk that have no benefit, such as discussing about aliens or engaging in meaningless chatter.
Regarding politics, if discussing it causes discomfort or leads to arguments due to differing opinions, they will not speak about it. It does not mean they can only talk about spiritual practice, but they avoid speaking words that are not beneficial or that disturb their inner peace and spiritual life.
They can discuss appropriate topics like food offerings, as stream-enterers want to make offerings. They have enough mindfulness and wisdom, knowing what should be said and what should not be. They understand what is excessive and refrain from saying too much.
Especially for those who are practicing diligently and intensively, they will avoid speaking too much as it disturbs the mind. So they speak only what's necessary and appropriate. Understand?
Stream-enterers can joke - as long as it doesn't harm others. People (and even dogs) feel comfortable and happy around them because their hearts are pure and kind. Their jokes are appropriate and never excessive - there are boundaries.
As we practice, our mindfulness and wisdom align with our stage of development. If stream-enterers only preached Dhamma rigidly, they'd go crazy (laughs). Stream-enterers understand what is appropriate and what is suitable. Fortunately, I am not a stream-enterer, so I can tell jokes (laughs). I am nobody, so I can joke freely! (laughs)
Sometimes we practice too tensely and fearfully. We do not need to pressure ourselves to the point of losing our natural self. We just control our mind with mindfulness.
However, we should not pressure ourselves too much, becoming unnatural, too tense, and unable to speak. Eventually, this can lead to wrong view, i.e. feeling that only we are practicing and others are not. We should practice comfortably with our own effort, but within that comfort, there should be a sense of seriousness and diligence.
--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12-12-2023 @ 菩提心园 Penang Bodhi Heart Sanctuary, George Town, Pulau Penang, Malaysia
<30:10 摘錄自 Excerpted from: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739958404844364
信徒:是什麼原因、業力,讓眾生死後投生為不同的性別?要如何避免投生為女人?
阿赞高爾夫:其實關於業力這方面,只有佛陀能夠知道很微細的分別。
佛陀的聲聞弟子,知道那個因果,但是不能很清楚、不能很微細、不能很仔細地看清楚其中的業力。
是因為眾生所造業力的不同,不同的因緣,而造成了不同的遭遇。
阿贊也不知道那種很微細業力的差別。
但是阿贊可以嘗試分析一下。
在我們的觀察當中,大多數的女人,都是比男人小氣的。
大多數的女人,比男人有更多的埋怨。
她們也沒有男性的那種果斷。
她們心裡的力量,也比較弱一點,沒有男人那般強。
這不是講你們。阿贊的媽媽也是女人。等一下阿贊的媽媽聽到要生阿贊的氣了(笑)。
但不是說你們一定是一直成為女人的。如果我們不想成為女人,我們是可以發願的。我們的心要看到當女人的缺點,就是說女人所面對的困難、艱難比男人面對的還要多。
比如說,女人會要懷孕,女人也有月經。
有些職業也是只以男人為主而已。
比如要成為佛陀、菩薩,就一定是男生。大梵天王,也是男生死後成為大梵天王。但是大梵天王是沒有性別的。帝釋天也一定是男性。
如果我們要擁有男身,成為一個男性的話,就以我們所作的善業福報來發願成為男性。
如果我們已經是男性的話,就滿足於作為男性的身份。
這樣就可以讓我們在投生時成為男性。
但是,最好的就是我們禪修,在這一世就解脫。因為即便投生為男人,我們也是要受苦的。
但是如果我們還沒有解脫、沒有涅槃,在輪迴當中,我們生為男人是可以出家做比丘、修行的。如果在這一生,我們把外在的性別拿掉,把外在的身份去除,剩下一個心。這個心是沒有男女的分別,沒有年齡的分別。
四聖諦也跟性別沒有關係,苦集滅道與性別沒有關係。
戒定慧也跟性別沒有關係。
所以,無論是什麼性別,也不要因為自己的性別而感到不開心、小氣、難過。
最重要的就是我們好好地行善、禪修。
但是如果我們這一生還沒有解脫苦、還沒有證悟涅槃,我們可以行善、修福報、發願,希望我們可以成為男性,成為比丘、可以遇到佛教、可以出家、可以解脫。
不要只是想投生為男人而已,還要想做男人以後可以出家。要不然的話,只是發願成為男人,做男人後只是去玩、去喝酒、去夜場。
我們可以看到,來這裡的男性,是少過女性的(笑)。
阿贊剛剛出家的時候,因為修行,阿贊的心感覺到很舒服、很快樂。也感到很可惜,早知道的話,阿贊七歲就出家了。就是因為過去沒有發願從小就要出家。看到出家帶來的利益,帶來的快樂跟舒服。
經典有提到,佛陀的孩子七歲就出家了。
Devotee: What causes or kamma leads beings to be reborn as different genders after death? How can one avoid being reborn as a woman?
Ajahn Golf: When it comes to the intricacies of kamma, only the Buddha can fully comprehend its subtle details.
The Buddha’s enlightened disciples understand the cause and effect, but they cannot see the workings of kamma with the same precision and depth as the Buddha.
It is due to the differences in the kamma beings create, along with various conditions, that lead to different outcomes.
Even Ajahn do not know the exact, subtle distinctions of kamma.
However, Ajahn can attempt an analysis.
From our observations, most women tend to be more petty than men.
Most women also tend to complain more than men.
They lack the decisiveness that men often have.
Their inner strength is generally weaker compared to men.
Now, this is not directed at you personally. Ajahn's mother is also a woman—if she hears this, she might get upset with ajahn! (laughs)
However, this does not mean that you will always be reborn as a woman. If you do not wish to be reborn as a woman, you can make an aspiration. You must recognize the disadvantages of being a woman, such as the additional hardships and difficulties they face compared to men.
For example, women experience pregnancy and menstruation.
Certain professions are also predominantly male.
Additionally, to become a Buddha or a Bodhisatta, one must be male. Brahmā is also male before being reborn as Brahmā, though Brahmā itself has no gender. Indra (Sakka) is also always male.
If you wish to attain a male body, then you should make an aspiration based on the merits and wholesome kamma you cultivate.
If you are already male, then be content with your male identity.
This aspiration will help you be reborn as a man in your future lives.
However, the best option is to practice meditation and attain liberation in this very life. Because even if you are reborn as a man, you will still have to endure suffering.
But if we have not yet attained liberation or nibbāna, then in this cycle of rebirth, being born as a man provides the opportunity to ordain as a bhikkhu and practice the path. In this very life, if we remove our attachment to external gender and social identity, what remains is only the mind. This mind has no gender, no age.
The Four Noble Truths are not related to gender. Suffering, its cause, its cessation, and the path have nothing to do with gender.
Sīla, samādhi, paññā are also unrelated to gender.
Therefore, regardless of our gender, we should not feel unhappy, petty, or troubled by it.
What matters most is that we cultivate goodness and practice meditation.
However, if we have not yet attained liberation or realized nibbāna in this life, we can still cultivate merit, perform wholesome deeds, and make aspirations to be reborn as a male, so that we may ordain as a bhikkhu, encounter the Dhamma, enter the monastic life, and ultimately attain liberation.
It is not enough to simply wish to be reborn as a man. We must also aspire to ordain as a monk after becoming a man. Otherwise, if one is reborn as a man but only indulges in worldly pleasures—drinking, partying, and wasting life—it serves no purpose.
We can see that the number of men coming here to practice is far less than the number of women! (laughs)
When ajahn first ordained, my mind experienced deep comfort and happiness through the practice. If ajahn had known earlier, ajahn would have ordained at the age of seven! But ajahn had not made the aspiration to ordain from a young age. Only after experiencing the benefits and joy of monastic life did I realize its true value.
The scriptures mention that the Buddha’s son ordained at the age of seven.
---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12-12-2023 @ Penang Bodhi Heart Sanctuary, George Town, Pulau Pinang, Malaysia
摘錄自 Excerpted from:
<2:23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739958404844364
信徒:佛陀教導的地水火風,現代科學昌明,我們的身體是由無限的原子組成的,裡面有無量的空間。這些組合都不是我,沒有一個是我的。那我們的識是哪裡來的?
阿贊高爾夫:這些粒子,是佛陀在有顯微鏡之前就已經看到了的。心識,是從無明而來的。無明,意思就是不知道。所以,心識是從 ‘’不知道‘’ 而來的。就好比說,我們要抓那個動物,我們要跟隨它的腳印去抓它,我們才會看到它。所以,當我們依照心識的那條路,我們就會看到無明。
當我們看到無明,然後就會看到這個心,這個識從哪裡來。因為識是無我,心是無我,沒有一個個體,沒有一個我。所以顯微鏡就看不到。
很簡單的例子就是‘’感覺‘’。‘’感覺‘’是顯微鏡看不到的,但是我們能看得到。如果顯微鏡可以看得到,我們就不用去修行了。我們就可以用顯微鏡來看我們的心。阿贊就是賣顯微鏡去給你們看你們的心。
只有正念、覺知可以看到、可以抓到這顆心。所以這部可以看到心的機器,就需要我們自己去建立出來。
有一個故事要聽嗎?
那個時候,佛陀開示關於心識的法。有一個皇帝生起了疑惑。他疑惑這個心識是什麼樣子的?於是,他造了一個大石鍋,當水在石鍋裡煮熱了以後,他把那些即將要被殺死的犯人蓋在石鍋裡頭,封起來,裡頭沒有什麼空間。這個皇帝是要看,心識是如何跑出來。當感覺到犯人被煮到死的時候,他想知道心識是從哪裡出來。最後,直到那個犯人死了,只看見那些爛爛的肉、骨頭,卻沒有看到心識。
然後,他就將另一個犯人關進房間,關閉所有空間,將他給密封起來。他也讓軍人在那裡輪流守住二十四個小時,當這裡面的犯人一死,他就要看心識是怎樣離開、怎麼樣出來的。
籠,是不可以把心關起來的。除非是正念,只有正念,才可以抓到這顆心。這些善業、惡業,這些福報、天界、過去世、未來世、涅槃,我們都不可以用其他東西去證明。唯一可以證明這些的,是我們用禪修去修這顆心。
如果我們沒有實修、禪修的話,我們是不能去除我們的疑惑的。我們就算學到關於天界的,我們也是會對天界有所疑惑。學到涅槃,也會對涅槃有所疑惑。學到十二因緣,也會對十二因緣有所疑惑。學到八萬四千法,也會對八萬四千法有所疑惑。這些疑惑是不能透過我們學,就給它殺去,除非我們禪修。如果疑惑越來越嚴重的話,就會連佛陀也懷疑了,會很容易瘋掉。
所以我們要修行、要禪修。所有的答案,就在禪修裡面找得到。我們讀書、我們學知識,是我們向外面學。但是我們修行是向內修。
Devotee: The Buddha taught about the four elements—earth, water, fire, and air. But with modern scientific advancements, we know that our bodies are composed of infinite atoms, with vast spaces within them. None of these elements are truly "me"—there is no "self" among them. So, where does our consciousness come from?
Ajahn Golf: These particles—what modern science now observes—were already seen by the Buddha, even before the invention of microscopes.
Consciousness arises from ignorance. "Ignorance" means not knowing. So, consciousness comes from "not knowing."
It’s like tracking an animal—we follow its footprints in order to find it. Similarly, by following the path it takes, we can see ignorance.
When we see ignorance, we also see where consciousness originates. Because consciousness is non-self, the mind is non-self—there is no individual entity, no "I." That is why a microscope cannot detect it.
A simple example is "feeling." Feelings cannot be seen through a microscope, but we can perceive them. If a microscope could detect our minds, there would be no need for practice—we could simply use a microscope to observe our minds! In that case, I’d just sell microscopes to you so you could see your own minds!
Only mindfulness and awareness can perceive and grasp this mind. To build a machine that can see the mind, we must construct it ourselves—through practice.
Would you like to hear a story?
Once, the Buddha was teaching about consciousness. A king became curious—he wanted to know what consciousness looked like.
So, he ordered the creation of a large stone cauldron. When the water inside was heated, he placed condemned prisoners inside, sealing them in with no space to escape. He wanted to see how consciousness would emerge as they died. But after they perished, all he saw were decayed flesh and bones—he found no consciousness.
Then, the king locked another prisoner inside a sealed chamber, ensuring there was no way for anything to escape. Soldiers guarded the room 24 hours a day. As soon as the prisoner died, he wanted to see how consciousness would leave.
But a cage cannot trap the mind. Only mindfulness can capture it.
Wholesome kamma, unwholesome kamma, heavenly realms, past lives, future lives, and even Nibbana—these cannot be proven by external means. The only way to verify them is through meditation—by training the mind.
Without actual practice and meditation, our doubts cannot be eliminated. Even if we learn about heavenly realms, we will still doubt their existence. Even if we learn about Nibbana, we will still question it. Even if we study Dependent Origination, we will still have doubts. Even if we memorize all 84,000 teachings of the Dhamma, we will still be skeptical.
Doubt cannot be erased merely by learning. It can only be eradicated through meditation. If doubts grow too strong, one might even begin to doubt the Buddha himself—and this could lead to insanity.
That’s why we must practice and meditate. All the answers can be found in meditation.
Studying books and acquiring knowledge is learning from the outside. But practicing the Dhamma is training from within.
---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11-12-2023 @ Penang Bodhi Heart Sanctuary, George Town, Pulau Pinang, Malaysia.
摘錄自 Excerpted from:
<1:19:35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887682043016535
信徒:之前我學過的禪法,是先取呼吸為所緣。當出現強而有力的禪相時,取禪相為所緣,直到進入禪定。當禪定非常強穩時,才去修觀。請問可以和師父的禪法共存嗎?還是要二選一?
阿贊高爾夫:兩個方法也是可以用。有一些人就是覺知呼吸,但是沒有什麼禪相,直接入定,也是可以。這兩個方法也是正確的。
另外,如果有禪相,取這個禪相為所緣,然後直接進入禪定,這也是可以的。
但是有禪相時要小心,禪相是屬於造作出來,屬於假的。用假的去進入的定也是假的。這個就需要小心。
阿贊之前所修過來的,也是這樣的,是一樣的。我們就用我們擅長的,熟練的方法去修就可以了。
呼吸本來就是一種相。
當我們心進入定力,然後從定力退出來再修觀,這也是一樣的。
兩個方法都可以修。最重要就是我們修過來,自己覺得熟練的,我們擅長的。
Devotee: The meditation method I previously learned involves first taking the breath as the meditation object. When a strong and powerful nimitta appears, I take the nimitta as the meditation object until I enter concentration. Only when the concentration becomes very strong and stable do I proceed to insight meditation (vipassanā). Can this method coexist with your approach, or must I choose one over the other?
Ajahn Golf: Both methods can be practiced. Some people are simply aware of the breath without any nimitta appearing, yet they can directly enter concentration. This is also possible. Both methods are correct.
Additionally, if a nimitta arises, taking it as the meditation object and entering concentration directly is also fine.
However, be careful with nimittas—they are fabricated and artificial. Concentration achieved through artificial means could be artificial. This needs careful attention.
The way Ajahn practiced before is the same. We should use the method we are skilled in and familiar with.
Breathing itself is already a meditation object.
When the mind enters concentration, and then emerges from it to practice vipassanā, this process remains the same.
Both methods can be practiced. What is most important is choosing the method we are familiar with and proficient in.
---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11-12-2023 @ Penang Bodhi Heart Sanctuary, George Town, Pulau Pinang, Malaysia
摘錄自 Exercpted from:
<1:19:07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887682043016535
阿贊從出家到現在,從來沒有想過要還俗的。
然後心裡面有個聲音說:‘ 出家了就一定要修行。’
我第一年就是努力地去背誦經文,背誦戒律,所有那些出家人掌握的技能。
第二年就專心去禪修。就有一個精進力在裡面。就好像我們開店做生意,生意好了,就一直做下去,不想關。那時候就完全專心禪修,對那些同輩的出家人也不感興趣。要去幫忙師父做事情那些,也不感興趣。我就偷偷地跟隨一個住在森林裡面的師父,跟他禪修。然後一天下來,見面的機會只是托缽的時候。平時也不會跟居士說話,居士也認為我是啞的。就是一個自然的狀態,並不是刻意造作的狀態,而是自己想要這樣禪修。阿贊的修行,就是吃完飯大概八九點,然後一直經行到下午三點,然後一直掃地。有時候中午就會午休一小段時間,就不會在晚上十點前睡覺,也不會在凌晨三點後起床。一天睡覺不會超過四個小時。
我就努力地禪修。一開始也是做不久的,好像半個小時這樣。但是慢慢訓練,知道怎樣對治自己的習氣了,就自己去用功。等到念定慧慢慢地成長起來,精進力也會慢慢越來越好。如果精進力出來,打坐兩三個小時也是可以的。有時候智慧比較多的時候,就會做很多的經行,有時候是做完晚課的時候,有時晚課都不做,一直走,走到第二天的凌晨四點。而且並不是說一個星期,或者一個雨安居的時間;而是一直做了六年。
。。。。。。
說一說一些以前自己精進的經歷,鼓勵大家也能夠精進。有時你們會懷疑:‘真的可以做得到嗎?
這個沒有說謊,這是說真話。也試過斷食、 不倒單。
但這樣做並不是為了讓自己辛苦;而是為了讓心感到能夠苦一點。因為如果吃太飽,就會想睡覺。
阿贊曾經試過斷食十天,喝清水。
但是不睡覺,就只是兩晚,三天兩夜。
事實上,可以做得更長一點,但是覺得頭腦快要轉不動了,禪定也不行;所以覺得沒什麼利益。
這個斷食的方法對我們禪修有方法。在第四個雨安居,我就決意說,每天吃飯只吃十口飯。一口就好像荔枝大小的一團糯米飯。飯就十口,菜就三勺。那些甜品的就全部都不拿,只是飯和菜,一共三個月。這三個月每天決意要經行六個小時,打坐六個小時,睡覺不超過四個小時。六個小時也不是說連續六個小時,而是總體加起來。如果早上坐兩個小時,晚上一定要坐四個小時。在雨季的時候,會下很大的雨;但是也要經行六個小時。有時就算下很大雨,也要湊夠六個小時。最後也是可以做到維持自己的真實語。那個是出家的第四年。 用的方式,就是先苦後甜。師父們會鼓勵我用這樣的方式修行。在心中決意,真實語說:‘如果不死的話就要變好;如果好的話就不死’ 。
為什麼這樣呢?因為出家前我做了很多惡業,我害怕死而已。我以前是很惡劣的學生,不喜歡學習,就到處去玩;然後還會群毆,跟人打架。後來又去販毒,還改裝那些機車在馬路上賽車。這樣也是要用許多錢,所以最後就去賣毒品。阿贊的媽媽說過,哪天想起自己的孩子都會流眼淚,因為知道自己的孩子這樣去玩。在出家前曾經被警察抓過坐牢三次。然後到二十歲的時候就看到有人出家,自己也想出家。
當時在泰國的中部出家之前,家裡會為出家的兒子做儀式。當時我就坐著機車看到。內心就想:‘是時候要出家了’ 那個時候我剛剛是坐車去收毒品的錢。一開始就想著去收毒品的錢,一想到出家就把車掉頭回去找我的媽媽。阿贊的母親現在也在這裡雨安居,如果你們不信的話可以去問她(笑)。可以去問,誰是Ajahn Golf 的媽媽。 然後問:‘Ajahn Golf 以前是怎樣怎樣壞的?’ 那個時候我天不怕地不怕的,不怕槍不怕刀不怕警察,什麼都不怕。他當晚就去找我的媽媽跟媽媽說,我抱著媽媽:‘媽媽,我會為你出家’ 。
我媽媽嚇了一跳。然後我媽媽就說:‘你吃藥吃多了嗎?’以為我吃藥吃多了,吃上頭了。家裡的兄弟姐妹也不相信。就從那天開始,就不吸毒了。然後所有的吃喝玩樂,嫖賭飲吹也不了,有女人打電話給我也不接了。然後就穿白衣,一直住在家裡,只看佛法書。然後當時身邊所有的人都以為我瘋了,要送我去醫院了。沒有人相信我真的想要出家。我有一個姐姐,之前是不跟我說話的,因為我太壞了。但是現在不管是我的姐姐還是媽媽,都來頂禮我了。他們把其他人帶來這裡,原本是在曼谷的。
當時就跟我說,如果要出家,就一定要去泰國的東北部出家;不要在曼谷出家。因為害怕以前的朋友會找我。從出生到20歲,從未去過東北部。而出家以後到現在,就沒有回去曼谷住了。今年是19個戒臘了,快20年了。出家後有一個轉捩點。
剛出家的時候,還抽煙。那個時候快要出雨安居了,我就坐在那裡抽煙,就玩著想那樣:‘如果還俗的話,可以怎樣找份好工,養育父母,做個好人’ 這樣。然後我的戒師,也不知道什麼時候走過來的,就說:‘坐在這裡想那樣東西做什麼,為什麼不想佛陀?’
當時我就吃了一驚,然後一直就很勉勵地念Buddho :'buddho buddho buddho~ ....'
這樣念了,所有的畫面突然熄滅了,然後亮起來了。然後當時心裡就害怕:‘我在哪裡?為什麼會這樣?’ 然後就退出來了。我睜開眼睛時,手還夾著香煙。我的心在抽煙的時候平靜了(笑)。
就是因為害怕我的戒師,然後那時就不間斷地念"buddho" 。自從那天開始,就生起了想要禪修的精進力。然後有一次打坐的時候,突然見到一個幻相,就看到好像在坐牢的時候,我的母親來探訪我。那個時候在禪相裡,我的母親就流淚。然後我醒過來,就發現自己身體在抖,心也在抖。然後我就提起正念:‘我怕什麼呢?’ 心裡就回答:‘怕惡道’ 。
是什麼惡業? 就是讓自己父母傷心的惡業。如果我們做一些事情讓自己父母流淚的話,這是惡業。然後就想,因為自己的行為讓自己的母親還沒有死就下地獄了。所以從現在開始,我就要讓她上天堂。那時就去學習,就知道禪修的功德很大。那時就怕自己的惡業,所以就努力去禪修。然後現在我母親已經好像在天堂的狀態了。因為每次想起他的兒子,就會知道他出家這條路已經很成功了,有寺院,有許多弟子。每次想起,心就好像在天界。就好像已經可以報到自己母親的恩。
現在我母親也懂得打坐經行了。曾經有一次出車禍,就好像考試一樣,她說:‘現在我的心沒有擔心任何人’。她出車禍坐救護車到醫院,就一直在禪修。很神奇的事情,醫生原本說要開腦的,要做手術的,但發現那些血已經乾了,不用做手術了。所以是很神奇的事情。所以現在可以說已經圓滿到自己的父母恩了。我的父親也在這裡出家。 我的母親不一定在這裡,但平時在曼谷,也會布施,持戒和禪修。而以前那些說阿贊是瘋了的親戚兄弟們,現在都全部被拉來寺院了。
現在就叫他們停止不好的行為,不要買彩票,他們都會聽。阿贊就覺得自己這一生已經沒有負債了。簡單來說,就算現在死也可以。就說,沒有什麼期待了,過去的惡業已經消去了。心的善業已經做夠了。已經回報了自己的父母。現在建寺院,弘法,可以當作是生命額外的紅利。
就說自己的目標已經沒有了。接下來只是去幫助別人,利益別人的目的。
現在就會跟別人有所交流。以前是很自私的,自己做不好,完全不管別人的。現在就會跟社會有所接觸。因為就算把自己學到的東西藏起來也可以,但現在就覺得這樣帶來的利益就很少。就跟大家說說過去的事情,當作是故事來聽。有人說阿贊的生平可以拍一部電影,拍電視劇(笑)。
關於跳出地獄重生的故事(笑)。
Ajahn has never thought about returning to lay life since ordaining.
There was a voice in his heart that said, "Once you’ve ordained, you must practice."
In my first year, I worked hard to memorize scriptures and vinaya rules, and master all the skills that monastic needs to learn.
In the second year, I focused entirely on meditation. A strong sense of diligence arose within me. It was like running a business, when the business is good, you just want to keep going and don't want to stop. At that time, I was completely absorbed in meditation, uninterested in interacting with fellow monastics or helping my teacher with tasks. I secretly followed a teacher who lived in the forest and practiced meditation with him. Throughout the day, we would only meet during alms rounds. I didn’t speak to laypeople, and they thought I was mute. This was a natural and not deliberate state, it was simply how I wanted to practice. My practice routine was to eat around 8 or 9 in the morning, then walking meditation until 3 in the afternoon, followed by sweeping the grounds. Sometimes I would take a short nap at noon, but never slept before 10 PM or woke up after 3 AM. I slept no more than 4 hours a day.
I practiced meditation diligently. At first, I could only do it for short periods, like half an hour. But with gradual training, I learned how to counteract my habits, and practiced diligently. As mindfulness, concentration and wisdom grew, my determination also improved. When determination was strong, I could sit for 2-3 hours. When wisdom was particularly sharp, I would do lots of walking meditation, sometimes after evening chanting, or even skipping chanting, I would walk until 4 AM the next morning. This was not just for a week or one rains retreat, but it went on for six years.
……
Let me share some of my past experiences of diligence to encourage you to also be diligent. Sometimes you may doubt: "Can it really be done?"
This is no lie, it's the truth. I also tried fasting and not lying down.
This wasn't done to torture myself, but to let the mind endure a bit. Because when we eat too much, we become sleepy.
I once fasted for 10 days, only drinking clear water.
As for not sleeping, I only did that for two nights, i.e. 3 days and 2 nights.
Actually, I could have gone longer, but my mind was becoming unclear and meditation wasn't working well, so I thought it wasn’t very beneficial.
This fasting method helped with meditation. In my 4th rains retreat, I determined to eat only 10 mouthfuls of rice per day. Each mouthful of glutinous rice was about the size of a lychee fruit. 10 mouthfuls of rice, 3 spoonfuls of dish. I didn't take any desserts, just rice and dish for 3 months. During these 3 months, I determined to do 6 hours of walking meditation, 6 hours of sitting meditation, and sleep no more than 4 hours daily. The 6 hours were not continuous but cumulative. If I sat for 2 hours in the morning, I had to sit for 4 hours at night. During the rainy season, it rained heavily, but I still walked for 6 hours. Even in heavy rain, I had to fulfill the 6 hours. In the end, I was able to maintain my truthful speech. This was in my 4th year as a monk. The approach was to endure hardship first, then enjoy the benefits later. The teachers encouraged me to practice this way. I made a determination in my heart, a truth declaration: 'If I don't die, I will improve; if I improve, I won't die.'
Why did I practice like this? Because I had created many bad deeds before ordaining, and I was afraid of death. I used to be a terrible student, didn’t like studying and just playing around. I got into gang fights and dealt drugs, and even modified motorcycles for racing on the streets. This required a lot of money, so I ended up selling drugs. My mother said she would cry whenever she thought about her child, knowing what I was doing. Before ordaining, I was arrested and imprisoned 3 times. Then, at age 20, I saw someone ordain as a monk, and wanted to do the same.
In central Thailand, families perform ceremonies before their sons ordain. I was riding a motorcycle when I saw this, and thought, "It’s time to ordain." At that moment, I was actually on my way to collect money from drug deals. But as soon as the thought of ordaining arose, I turned the bike around and went home to find my mother. Ajahn’s mother is here for the rains retreat now, if you don’t believe me, you can ask her (laughs). You can ask, "Who is Ajahn Golf’s mother?" and then ask, "How bad was Ajahn Golf before?" Back then, I feared nothing, not guns, knives, or the police. That night, I went to my mother and said, "Mom, I will ordain for you."
My mother was shocked. She asked: 'Did you take too many drugs?' She thought I was high. My siblings didn't believe me either. From that day onwards, I stopped using drugs. I gave up all vices - gambling, drinking, womanizing. I stopped answering calls from women. I wore white clothes, stayed at home, and only read Dhamma books. Everyone around thought I had gone mad and wanted to send me to the hospital. No one believed I truly wanted to ordain. I had a sister who didn't speak to me because I was too bad. But now both my sister and mother pay respect to me. They bring others here, originally from Bangkok.
At the time, they told me that if I wanted to ordain, I should go to northeastern part of Thailand, not Bangkok, because they were afraid my old friends would find me. From birth until age 20, I had never been to the northeast. After ordaining, I never returned to live in Bangkok. This year marks my 19th year as a monk, almost 20 years. There was a turning point after ordination.
When newly ordained, I still smoked. Near the end of one rains retreat, I was sitting smoking, thinking: 'If I disrobe, I could find a good job, take care of my parents, be a good person.' Then my preceptor, who I hadn't noticed approaching, said: “Why are you sitting here thinking about that? Why not think of the Buddha?'
At that moment, I was shocked and began to recite "Buddho" earnestly: "Buddho, Buddho, Buddho..."
As I recited, all images suddenly disappeared, then brightness appeared. I was frightened, thinking: “Where am I? Why is this happening?” Then withdrew from it. When I opened my eyes, the cigarette was still between my fingers. My mind had become peaceful while smoking (laughs).
It was because I was afraid of my preceptor that I kept reciting "Buddho". From that day onwards, a strong sense of diligence for meditation arose. Once, while meditating, I suddenly saw a vision of my mother visiting me in prison. In the vision, my mother was crying. When I woke up, my body and mind were trembling. I established mindfulness and asked myself, "What am I afraid of?" The mind answered: "Afraid of the lower realms."
What bad kamma? The kamma of causing my parents sorrow. If we do things that make our parents cry, this is bad kamma. I realized that my actions had caused my mother to suffer as if she were in hell-like state while still alive. So from then on, I determined to help her reach heaven. I learned that the merits of meditation are immense. Fearing my bad kamma, I practiced diligently. Now my mother seems to be in a heaven-like state. Because whenever she thinks of her son, she knows he has succeeded in monastic path, has a monastery, has many disciples. Every time she thinks of this, her mind is like being in the heavenly realms. It's like I've repaid my mother's kindness.
Now, my mother also knows how to meditate and practice walking meditation. She was once in a car accident, and it was like a test for her. She said: "Now, my mind is not worried about anyone." She was meditating all the way to the hospital in the ambulance. Miraculously, the doctor initially said she needed brain surgery, but then found that the bleeding had stopped, thus no surgery was needed. It was truly a miraculous event. So, now I can say I have fully repaid my parents’ kindness. My father has also ordained here. My mother is not always here but in Bangkok, she often practices generosity (Dāna), observes precepts (Sīla), and meditates (Bhāvanā). As for my relatives and siblings who once thought I was crazy, they have all been brought to the monastery.
Now I tell them to stop their bad behaviors, not to buy lottery tickets, and they all listen. I feel that in this life, I have no more debts. Simply put, even if I die now, I have no regrets. I have no more expectations; my past unwholesome kamma has been purified. I’ve done enough wholesome kamma. I’ve repaid my parents, and now, building monastery and spreading the Dhamma feels like a bonus in life.
My goal has been fulfilled. From now on, it's just about helping others and benefiting others.
Now, I interact with others. I used to be very selfish, only caring about myself, and not caring about others. Now I engage with society. Even though I could keep what I’ve learned to myself, I feel that the benefit of doing so would be very little. So I share my past experiences as stories. Some people say Ajahn Golf's life could be made into a movie or a TV drama (laughs).
It is a story of escaping from hell and being reborn (laughs).
--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2024-10-16 晚上開示 Evening Dhamma Talk
信徒:出家修行的話是不是會更快證悟涅槃?
Ajahn Golf: 如果我們是全心全意想解脫苦的話,我們可以出家的話會更好。因為出家的話,我們就能夠有更多時間全心全意修行,讓我們可以解脫這個苦。
但是出家,也有兩面的:
就是我們真的好好修行的話,就會有很大的福報,讓我們可以快一點證到道果涅槃。
但是如果我們出家了,沒有好好地做好,也是很大的惡業。但是出家的身份,就比較不像在家人那樣有繁重的作務這些事情。所以如果出家修行,就可以有很多時間。
就好像政府人員,如果他們做得好的話,他們那一些獎賞優待就會好;但如果做錯,做不好的,然後他的罪也是很重。
然後出家,要先做功課,做好準備是很正確的。
我們除了要做好其他的準備,也是要做好內心的準備。
然後我們要了解清楚我們出家的出發點。如果我們能夠找到適合的老師,是更好的。
所以如果我們找道場,適合的老師,我們對他有信心,他是可以教導我們去除煩惱去到解脫的,會更好。
Devotee: Will practicing as a monastic lead to faster enlightenment and nibbana?
Ajahn Golf: If we wholeheartedly seek liberation from suffering, becoming a monastic would be better because as monastics, we can dedicate more time to practice wholeheartedly, allowing us to free ourselves from suffering.
However, monastic life has two sides:
If we practice sincerely and diligently, we can accumulate great merit which will help us achieve enlightenment and nibbana more quickly.
But if we ordain and do not practice properly, it creates significant negative kamma. The monastic life does offer fewer worldly duties compared to lay life, therefore allows for more time to practice.
It's like government officials, if they perform well, they receive good rewards and benefits; but if they make mistakes or perform poorly, their offenses are also severe.
Before ordaining, it is essential to prepare properly and do the necessary groundwork.
In addition to external preparations, we must also prepare our minds.
We need to clearly understand our motivation for ordaining. It is even better if we can find a suitable teacher.
If we can find a monastery and a suitable teacher whom we have faith in, someone who can guide us to eliminate defilements and attain liberation, that would be ideal.
--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11-12-2023 @ Penang Bodhi Heart Sanctuary, George Town, Pulau Penang, Malaysia
<1:08:44 摘錄自 Excerpted from: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887682043016535
信徒:除了行禪,還有什麼方法可以消除業障?
Ajahn Golf:我們已經做了的那些惡業,是不能消除的。就是那些鹽水,鹽水它是咸的,我們不能從中把它的鹽分拿走,因為已經是鹽水。但是我們可以加清水,不斷地加進去,那個咸的味道就會慢慢淡化,到最後就是沒有了。就是我們不能消除業障,但是我們可以透過多一點行善,累積福報,布施,持戒,禪修,來淡化這個惡業。
就是已經做過的惡業,不能消除。但是我們現在已經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的時候,我們就去行善,惡就不去做。這樣,我們就越來越遠離一切不好的東西,越來越遠離它。然後我們的生命就會越來越好。
Devotee:Besides walking meditation, are there other methods to remove karmic obstacles?
Ajahn Golf : The bad karma we have already created cannot be eliminated. It is like saltwater. Saltwater is salty, we cannot remove the salt from it because it has already dissolved in the water. However, we can keep adding fresh water, and over time, the salty taste will gradually dilute until it is no longer there. Similarly, we cannot eliminate our past bad karma, but we can dilute the effects of bad karma through doing more good deeds, accumulating merit, practicing generosity, observing moral precepts, and cultivating our mind through meditation.
Once bad karma has been created, it cannot be undone. But now that we know what is good and what is bad, we should do good deeds and avoid doing bad ones. In this way, we will gradually distance ourselves from negativity, moving further and further away from them. As a result, our lives will become better and better.
--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11-12-2023 @ Penang Bodhi Heart Sanctuary, George Town, Pulau Penang, Malaysia
<1:03:14 摘錄自 Excerpted from: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887682043016535
信徒:外面的僧人托缽如何分辨真假
Ajahn Golf: 我們很難去分辨出家人是真是假,是好是壞的。就是如果我們做布施,我們就是要想用來供養佛陀。這個情況,就是說,沒有什麼選擇時但是我們想種福報,我們才用這個方法。
當我們可以選擇的時候,我們有認識的師父,出家人,我們知道他們的那些持戒,修行,還是他們寺院的那些作務。就是我們認識的那些師父,好的,我們才去做布施跟供養了。
但是我們做了之後,我們就不要懷疑。我們已經行善了,就不用去猶豫,疑惑。如果是做了會疑惑的話,就不要去做。因為如果做了有疑惑的話,會讓我們的心痛苦。
Devotee: How to distinguish between genuine and fake monks who are collecting alms out there?
Ajahn Golf: It is difficult for us to discern whether monastics are genuine or fake, good or bad. When we make offerings, we should do so with the intention of making offerings to the Buddha. This approach is used when we have no other choice but still wish to cultivate merit.
When we do have a choice, we should offer to the monastics or teachers we know, those whose precepts, practice, and the duties of their monasteries we are familiar with. We should make offerings to those we recognize as virtuous and genuine.
However, once we have made the offering, we should not doubt it. We have already performed a good deed, so there is no need to hesitate or be suspicious. If doing something leads to doubt, then it’s better not to do it, because doubt can cause our minds to suffer.
--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11-12-2023 @ Penang Bodhi Heart Sanctuary, George Town, Pulau Penang, Malaysia
<1:00:25 摘錄自 Excerpted from: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887682043016535
信徒:當要行禪休息,感覺到很累,是否可以先睡覺,醒了再行禪,不然行禪時會睡去。
Ajahn Golf : 是可以的,但是怕的是我們睡覺的時候會被吸進去,然後不想再走禪了。
如果我們真的是頂不了,我們是可以休息一下,然後休息後感覺可以了,就繼續走禪。
好比喻目犍連尊者,很想睡,很困。
佛陀就去教導他:
想睡的時候,可以思維佛法;
思維佛法後依然想睡,就可以念經;
如果我們想睡的話,我們就不需要buddho , 念 itipiso baghava ,念下去。
但目犍連還是想睡,佛陀就教導他,可以走禪;
但他走禪還是想睡,佛陀就教導他用力去捏耳朵,大力一點(笑)。
若還想睡的時候,我們就用自己的手大力去擦自己的身體,就會醒起來。
但目犍連還是想睡,不知道為什麼那天就是那麼想睡。
佛陀就說:這樣的話,去洗臉吧。
洗臉後也是想睡的話,那就休息一下,睡一下 (笑)
佛陀教導,就是在睡的時候,
要決意:什麼時候醒來,就起身;
不要再繼續睡下來,
不要對睡眠起歡喜貪取。
所以如果我們這樣去做的時候,
當我們醒來,我們就要決心決意地起來,
然後去精進地修行,不要欺騙自己。
"What to Do If You Feel Sleepy During Walking Meditation?"
Devotee: When I want to practice walking meditation but feel very tired, can I sleep first and then continue walking meditation after waking up? Otherwise, I might fall asleep while walking.
Ajahn Golf: That is possible, but the concern is that once we sleep, we might get absorbed into it and not want to continue walking meditation.
If we truly cannot endure it, we can rest for a while. After resting, if we feel ready, we can continue walking meditation.
For example, Venerable Mahā Moggallāna once felt very sleepy and drowsy.
The Buddha went to teach him:
When you feel sleepy, you can contemplate the Dhamma.
If, after contemplating the Dhamma, you still feel sleepy, you can chant scriptures.
If we feel sleepy, we don’t need to chant Buddho—instead, we can chant Itipiso Bhagavā, keep chanting.
But Mahā Moggallāna was still sleepy.
Then the Buddha taught him to practice walking meditation.
However, even after walking meditation, he still felt sleepy.
So the Buddha instructed him to pinch his ears with force—harder! (laughs)
If we still feel sleepy, we should rub our body vigorously with our hands—this would wake us up.
But Mahā Moggallāna was still sleepy—
without knowing the reason, that day, he just felt extremely drowsy.
The Buddha then said: "In that case, go wash your face."
If, after washing his face, he was still sleepy,
then he could rest and sleep for a while. (laughs)
The Buddha taught that before sleeping,
one should determine:
"When I wake up at this time, I will get up."
Do not continue sleeping,
do not develop delight and attachment to sleep.
So if we follow this practice,
when we wake up, we must resolutely get up,
and then diligently continue our practice,
without deceiving ourselves.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11/12/2023 @ 菩提心園 Penang Bodhi Heart Sanctuary, George Town, Pulau Pinang, Malaysia
摘錄自Excerpted from:
<58:06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887682043016535
信徒:當我們死後,四大分離,那麼識又跑去哪裡呢?
Ajahn Golf: 當我們死亡的時候,身體的四大、五蘊就會分解分離。而這個識,這個心,它生前所造的善惡業,還有它的性格,就會存在在他的心中。當這些無明,煩惱,善業,惡業這些性格就會集中在他的心中。所以這個心識就會跑去哪裡呢?就是依照它的業力去輪迴。
然後它會輪迴到哪裡去呢?就是看它所看的業力,哪一個比較重。
就好像師父之前提到,哪一個業力比較重,就先到。
如果我們所做的善業力量比較重,就會依照它而投生到善道去。
如果我們所作的惡業很多,惡業的力量比較強、比較重,就會輪迴到惡道去。
當我們出生了,然後慢慢長大了,長大了之後,有眼睛、耳朵、鼻子這一些長出來長大。然後這樣出生長大了之後,這些過去的性格就會出現。會懂得喜歡啊、討厭啊,這個貪、嗔、癡會出來。這個就是沒有人教導,也會浮現出來。
我們看到那個榴蓮已經熟了的種子。從這個種子在地下,然後開始會長高,長出樹枝樹葉,這個就是從那個種子開始的。如果我們把榴蓮的種子煮熟,那麼我們怎樣把它埋到地上也不會再生。因為那個種子已經是死了。
我們的心也是一樣。我們的心累積了貪、嗔、癡這些煩惱的種子。我們給它煮,煮到沒有了,然後它就不會再出生。
如果我們內心的煩惱、貪、嗔、癡,我們去除不了,還是我們沒有去去除它,那當這個身體敗壞的時候,這個心就會依照這個貪嗔癡,無明、業力,、會再去輪迴投生。
Devotee: When we die and the four elements dissolve, where does consciousness go?
Ajahn Golf: At the moment of death, the body’s four elements and the five aggregates dissolve. However, the consciousness or mind is still holding the good and bad karma as well as the characters of the person when he/she alives. These ignorance (avijjā); defilements (kilesas); good and bad deeds; and habitual patterns all remain within the mind. So where does this consciousness go? It follows the force of his/her karma and continues in the cycle of rebirth (samsara).
Which realm will the rebirth take place? It will depend on the magnitude of the karma.
As Ajahn mentioned before, the stronger karma will come first.
If good karma is stronger, it will lead to rebirth in the good realm.
If bad karma is heavier, it will result in rebirth in the bad realm.
When we are born, we grow up and develop our senses such as eyes, ears, nose, and others. Our past characters begin to manifest. We will have likes & dislikes and the appearance of greediness, anger, and delusion. These characters surface on their own without being taught.
It’s like a durian seed. Once it’s planted in the soil, it sprouts, grows taller, and develops branches and leaves—all from that single seed. But if we cook the seed first, no matter how deeply we bury it, it will never grow again, because the seed is no longer viable.
Our mind works the same way. If the seeds of greed, hatred, and delusion remain within, they will continue to grow and drive the cycle of rebirth. But if we “cook” these seeds—meaning, if we eliminate our defilements completely—then there will be no more rebirth.
If we fail to remove greed, hatred, and delusion from our mind, the mind will continue to follow these defilements, ignorance, and the force of karma into another rebirth cycle when the body dies.
11-12-2023 @ Penang Bodhi Heart Sanctuary, George Town, Pulau Pinang, Malaysia
<50:58 摘錄自 Excerpted from: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887682043016535
信徒:近行定跟剎那定,這兩種定在發展智慧上有分別嗎?
Ajahn Golf : 這個剎那定,就好像早上起來,我們就是喝了一點點水,然後我們沒有什麼體力可以做很長久的工作,只能做到一點點工作而已。
而近行定,就好比喻為我們起來了,有喝水,有吃蛋糕,有吃飯菜這些,那麼我們的體力,就很足夠。讓我們能夠工作得很長久。
所以,這個就是說剎那定的力量,是不太足夠去做觀。而近行定的力量就足夠我們去做觀、思維。
Devotee: Is there any difference between access concentration (upacāra samādhi) and momentary concentration (khaṇika samādhi) in terms of developing wisdom?
Ajahn Golf: Momentary concentration is like waking up in the morning and having just a small sip of water. With so little energy, we can only do a little work before feeling exhausted.
Access concentration, however, is like waking up and having water, cake, and a proper meal. This gives us sufficient energy to work for a long time.
In the same way, the strength of momentary concentration is not sufficient for deep insight meditation (vipassanā). However, access concentration provides the stability needed for contemplation and wisdom to arise.
11-12-2023 @ Penang Bodhi Heart Sanctuary, George Town, Pulau Pinang, Malaysia
<44:20 摘錄自 Excerpted from: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887682043016535
信徒:請問可以直接進入觀心嗎?請問要怎樣觀來看到這顆心是無明、愚癡的?
Ajahn Golf:所以這個問題就是無明跟愚癡。
就好像下午的時候有提到,因為這顆心被世間的貪取、執著、身體、色受想行識遮蓋住,所以我們很難看到這顆心。通常看到時,就會有思想念頭,情緒的生起。所以,我們要先把這些撥開,然後我們就會看到這顆心。要不然我們就很難看到這顆心,只是看到情緒,那些念頭,胡思亂想啊這些。
就好像那片水面被草遮蓋住,我們需要把草撥開,才可以看到水。
Devotee: Can I directly observe my mind? How do I observe and see that the mind is filled with ignorance (avijjā) and delusion?
Ajahn Golf: This question itself carries ignorance and delusion.
As Ajahn mentioned this afternoon, our minds are covered by worldly craving, attachment, body, and the five aggregates (rūpa, vedanā, saññā, saṅkhāra, viññāṇa). Because of this, it is difficult for us to truly see the mind. Normally, when we try to observe, we only see thoughts and emotions arising. Therefore, we need to first clear these away, and then we'll be able to see the mind. Otherwise, it's very difficult to see the mind itself - we only see emotions, random thoughts, and mental chatter.
It’s like a pond covered with grass—we need to remove the grass before we can see the water.
11-12-2023 @ Penang Bodhi Heart Sanctuary, George Town, Pulau Pinang, Malaysia
<41:14
摘錄自 Excerpted from: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887682043016535
請問Ajahn Golf 可以開示關於緣起法嗎?
Ajahn Golf: 緣起法是可以開示,但對於大眾的益處又有多大?講是可以講,但是如果我們如果沒有去實修,就會用我們有限的知識然後去猜測。所以用猜測去了解,所以到最後不知道利益到大家有多大
……..(阿贊然後說關於魚跟烏龜的故事,意思是烏龜上到陸地後跟魚說所見所聞,但是魚怎樣想都不明白。)….
如果是要依照書本來說也是可以。
因為有無明,所以有行。只是第一個我們已經頭痛了。誰知道無明的樣子是怎樣的?照一照鏡子就看到無明。在鏡子裡的人不知道,不知道就是無明。
無明就是不如實知道,不知道,就是癡。因為不知道,所以有這種造作,有行。
因為這個行,所以有這個識,之後就去到這個胎。
然後從這裡,然後有種種的六入,然後名色
就是從無明,就是不知道,之後有行。行的意思就是造作。
然後因為這個行,就是帶到有識在裡面。
這個識就去輪迴,進到這個胎。
當這個識,進入到這個胎,就是有這個名色法。就是因為有了父母那個精子跟卵子的結合,所以有這個肉體。就是父母的水界跟地界,就是這個色法。進入這個胎裡面,就是名法。
這個名色法不斷長大,就是有這個六入。就是有這個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然後這個意。
當有六入之後,就會有觸,就是眼睛,耳朵,鼻子等的觸
當有六入,六根觸到六境,有這個觸。
當觸到的時候,就會有感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
因為觸到我們喜歡,討厭的東西
當這樣有這個受之後,快樂的感受,就會生起那些愛,就是有這個慾望,有這個愛。當有那些不好的感受的時候,就會有那種不喜歡。當他有那種不快樂的感受,有這種愛的時候,就生起那種執取,執著。
然後當這個心有這種執著,執取,對這個名法,這個色法有執著,有這種取,他這種取,會引起這個生。那個小的生,就是好像我們內心有對這個有執著執取,真正大的生,就是現在我們出生。
從取,內心就會有一些讓我們出生的煩惱,然後從有,就讓我們會生。有這些執著貪愛的五蘊,有‘有’的時候。就是欲有,色有,無色有這種。然後因為有這個有這種生。
有出生,就會有老病死,有身心的苦,身心的不舒服,然後有憂悲苦惱從這裡生起。
如果問Ajahn 可以開示解釋嗎?Ajahn 現在已經開示解釋了。但是對我們受益不是很大。我們用比較簡單的緣起法來解釋。
簡單的緣起法,就是煩惱,業力,果報。
因為有煩惱,貪嗔癡,所以會造業,就會有這些善業惡業,然後就要受那個苦樂的果報。
然後這十二因緣,是有個關聯性的,因為這個有,所以這個有。因為有這個關聯性,所以有這個圈圈。當我們切斷這個輪迴,十二因緣的連貫性,那就會斷掉。所以我們就直接給煩惱斷除。
煩惱就是這個貪嗔癡。
因為這個貪嗔癡,讓我們的身體行為去造業。這個就是身業,口業,然後意業。然後當去做了這個身口意的業力之後,做下去了之後,就要去接受果報,這個心就要受那個業力的果報。如果我們減少去除了我們的煩惱,就是這個貪嗔癡,所以我們的身口意業,就會偏向於善法善業。
然後因為身口意去做善業,所以就會去到善道,樂報,我們也是不會想避開的。
如果是阿羅漢,他已經把貪嗔癡完全去除,沒有煩惱。然後當他做這個身口意的業力,是空空的那種業力,是沒有那種執取執著在裡面。所以也不會有一個人去受那個果報。
當煩惱斷掉了,就沒有再輪迴下去。所以這個也是緣起法。所以我們好好地學習關於我們內心的貪嗔癡,不需要學到十二因緣,因為對我們來說太多了。就是學習內心的貪嗔癡,然後不斷地把它減少,到最後乾枯掉,死掉。
然後十二因緣到時候就很自然會知道。是什麼因緣,而這個有,那個有。
當我們持好戒,修定,讓心平靜,然後心這個智慧斷除貪嗔癡,就是在斷十二因緣,因為它就是在斷煩惱,斷輪迴。
這個十二因緣我們斷掉其中一個因緣,整個就會斷除。所以我們修觀,思維五蘊的無常,苦,無我的時候,去除對五蘊的執取,這個就是把那個取的緣給它斷掉。所以這個十二因緣,這個輪迴就會斷掉。
May Ajahn Golf give a teaching on the law of dependent origination?
Ajahn Golf: While we can teach the law of dependent origination, how much benefit does it really bring to the public? It can be talked about, but if we do not practice it ourselves, we will use our limited knowledge to speculate. When we rely on speculation to understand it, in the end, we don't know how much it truly benefits everyone.
"……(Ajahn then tells the story of the fish and the turtle, where the turtle went up to the land then tried to tell the fish about what it saw and heard from the land, but no matter how hard the fish tried to imagine, it cannot understand.)…
If we were to explain it according to the book is also fine.
Because there is ignorance (avijja), there are volitional actions (saṅkhāra). Just the first one already gives us a headache. Who knows what ignorance looks like? Just look into the mirror and you'll see ignorance. The person in the mirror doesn’t know, that not-knowing is ignorance.
Ignorance is not knowing things as they truly are. Not knowing - that is delusion (moha). Because of not knowing, there are these volitional actions.
Because of this volitional actions, there is consciousness (viññāṇa), which then goes to the womb.
Then from here, there arise the six senses (saḷāyatana), followed by name and form (nāma-rūpa).
It starts with ignorance, which is not knowing, and then there are volitional actions. The meaning of 'volitional actions' is mental activities or fabrication.
Then, because of this volitional action, it leads to the arising of consciousness within it.
This consciousness then goes through the cycle of rebirth, entering the womb.
When this consciousness enters the womb, there arises name and form. This happens because of the combination of the sperm and egg from the parents, which forms the physical body. The parents’ elements of water and earth form the physical aspect (rūpa), while entering the womb is the mental aspect (nāma).
As name and form continue to grow, the six sense bases (saḷāyatana) develop. These are the eyes, ears, nose, tongue, body and mind.
After the six sense bases are formed, there is contact (phassa), which refers to the contact of the eyes, ears, nose, etc.
When there are the six sense bases, the six sense faculties (indriya) meet with their respective six sense objects (ārammaṇa), then contact arises.
When there is contact, feelings (vedanā) arise: painful feeling, pleasant feeling, and neither-painful-nor-pleasant feeling.
Because we come into contact with things we like or dislike.
After having such feelings, when there is a pleasant feeling, craving (taṇhā) arises, i.e. there is desire, and attachment. When there is unpleasant feeling, there is a feeling of dislike. When there are unpleasant feelings and craving, clinging (upādāna)arises.
When the mind has attachment and clinging to name and form, this clinging will lead to becoming (bhava). The small becoming is like our inner attachment and clinging, while the big becoming is our actual birth (jāti).
From clinging, the mind develops defilements that lead to our birth. Then from becoming, we are born. When there is attachment and craving to the five aggregates, there is 'becoming', which includes the sensual becoming, form becoming, and formless becoming. Then because of this becoming, there is birth.
When there is birth, there comes aging, sickness and death, along with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suffering, discomfort, and then the arising of sorrow, lamentation, pain, grief and despair.
If we ask Ajahn to explain, Ajahn has already explained it. However, we haven't benefited much from it. Let's explain the law of dependent origination in a simpler way.
The simple principle of dependent origination is defilements (kilesa), karma (kamma) and results (vipāka).
We create karma because we have defilements, greed, hatred and delusion. This results in both wholesome and unwholesome deed, then consequently, we must experience the pleasant and unpleasant results of these actions.
The twelve links of dependent origination are interconnected: because of this, this arises. Due to this interconnection, there is this cycle. When we cut off this cycle, the continuity of the twelve links is broken. Therefore, we directly cut off the defilements.
Defilements are greed, hatred and delusion.
Because of greed, hatred and delusion, our bodily actions create karma. These become karma of body, speech, and mind. After performing these karmic actions through body, speech and mind, we must accept the results and experience the consequences of these karmic forces. If we reduce and eliminate our defilements, i.e. greed, hatred and delusion, then our karma of body, speech and mind will incline toward wholesome actions and wholesome karma.
Then, because we perform wholesome karma through body, speech and mind, we will be reborn in a good realm (sugati) and experience pleasant results, which we also would not want to avoid.
For an Arahant, he has completely eliminated greed, hatred, and delusion, thus no longer has defilements. When he performs actions with his body, speech and mind, these actions are empty (suñña), i.e. no clinging and attachment within. Therefore, there is no ‘person’ to receive the karmic results.
When defilements are cut off, the cycle of rebirth stops. This too, is part of dependent origination. Therefore, we should diligently study greed, hatred and delusion within our mind. We don't need to learn all twelve links of dependent origination, as that would be too much for us. Instead, just focus on studying greed, hatred and delusion within our mind, and continuously reducing them until they wither away and die.
Then, in time, the twelve links of dependent origination will be understood naturally, i.e. what are the conditions, and how one condition leads to another.
When we uphold good precepts, cultivate concentration and calm the mind, then with wisdom, we eliminate greed, hatred and delusion, this is actually breaking the twelve links of dependent origination, because we are cutting off the defilements and thereby ending the cycle of rebirth.
When we break any one of the twelve links of dependent origination, the entire chain breaks. Therefore, when we practice insight meditation and contemplate the impermanence (anicca), suffering (dukkha) and non-self (anattā) of the five aggregates, we eliminate our attachment to the five aggregates, this is breaking the link of clinging. Thus, the twelve links of dependent origination and the cycle of rebirth will be ended.
--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11-12-2023 @ Penang Bodhi Heart Sanctuary, George Town, Pulau Penang, Malaysia
<37:49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887682043016535
信徒:持戒的人保證能升天嗎?看到阿育王做很多功德後,死前最後一心是嗔恨心而墮落惡道。
Ajahn Golf: 所以就是因為這個原因,佛陀還教導我們要守護這個心。這個戒只是守護我們的身體的行為跟語言,身跟口。而修行,禪修,就是守護好我們的心。
然後因為這個持五戒,持八戒,就是可以去除我們內心比較粗的煩惱,比較粗的貪嗔癡。然後是可以防備那些仇怨的生起,這些犯戒所生起的災難。那一些不好的事情。那些不安這些。
所以持好五戒,八戒的那些人,他們的心才是比較平靜,不會有很多的煩躁跟混亂。所以他們死的時候,大多數是會投生到善道去。
當我們只是做布施的時候,因為這個布施,我們有時想不起來,因為我們沒有去持戒跟禪修,心混亂,心被內心的不善心蓋過。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他死的時候是想不起自己的布施,所以很多時候,只是布施,死了之後也很大的機會會去惡道。
但是如果我們如果不只布施,還有持戒跟禪修,這樣的話,就可以去除我們內心許多的煩惱,貪嗔癡,很多的混亂,種種內心的那些痛苦,煩惱。所以那個心是比較平靜和安穩。所以死的時候,去到善道的機會會比較大。
然後佛陀也是有教導,保證過說,
Silena sugatim yanti: 持好戒可以讓我們去到善道。
Devotee: Can those who keep precepts be guaranteed to reach heaven? I've heard that King Ashoka, despite his many meritorious deeds, fell into lower realms due to his angry state of mind as last thought before death.
Ajahn Golf: This is precisely why the Buddha taught us to guard our mind. The precepts (sīla) only guard our physical actions and speech. But practice meditation (bhāvanā) is about guarding our mind.
Then, by observing the Five Precepts (pañca-sīla) and Eight Precepts (aṭṭhaṅga-sīla), we can eliminate the coarser defilements in our minds, the grosser forms of greed, hatred and delusion (lobha, dosa and moha). These precepts can prevent the arising of grudges and the disasters that come from breaking precepts, as well as those unwholesome things and states of unease.
So those who observe the Five Precepts and Eight Precepts well, their minds become more peaceful, without much agitation and confusion. Therefore, at the time of death, most of them will be reborn in good realms.
When we only practice generosity (dāna) without keeping precepts and practice meditation, because of our chaotic mind and being clouded by unwholesome mental states, we might not be able to recall our acts of generosity at the time of death. In such situations, when one dies without being able to recollect their acts of generosity, there is still a high chance of being reborn in lower realms.
However, if we not only practice generosity (dāna), but also keeping precepts (sīla) and practice meditation (bhāvanā), then we can eliminate many of our inner defilements (kilesa), greed (lobha), hatred (dosa) and delusion (moha), along with much confusion and various internal sufferings and afflictions. This leads to a more peaceful and stable mind. Therefore, at the time of death, the chance of being reborn in a good realms is much greater.
And the Buddha also taught and assured us that:
Silena sugatim yanti: By keeping the precepts well, we can be reborn in a good realms.
--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11-12-2023 @ Penang Bodhi Heart Sanctuary, George Town, Pulau Penang, Malaysia
<14:20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887682043016535
信徒:有一次打坐時出現光,看見白骨,然後那個白骨又化成光不見了。
當時的心是很平靜的,請問白骨也是不淨觀的一種嗎?但那時是用觀呼吸的業處。
Ajahn Golf : 有一些人心平靜了,是沒有任何的禪相;有一些人心平靜的時候,會有一些禪相出現,所以就是有不同的。
說到骨頭,有些人心平靜了會看到自己的骨頭,白骨;
有些人看到屍體、有些人看到屍體的腐爛、火燒。
那個時候(以上情況),看住它就可以了。
當我們修好這個業處退出來之後呢,我們就可以再思維再看到的東西;
好像看到這個白骨,來回觀我們自己:我們這個身體也是有這個白骨。
而我們這個身體,白骨,是無常,也是無我的;
就是用那個境看到的禪相,回來思維我們自己。
也不需要疑惑:為什麼我修出入息念anapansati ,會看到白骨?
因為當這個心平靜下來的時候,就會很自然會看到這個、看到那個。
然後有一點很重要的,就是看到後不需驚恐、不用去害怕,也不要去貪取,迷失。
就是我們只是對那個景象,禪相,白骨看下去,知道下去就可以了;
但是不要害怕,不要嚇一跳。
也不要忘記一點:就是當我們的心修那個業處完了,退出來,
我們就用這些看到的景象,來思維它的無常,苦,無我。
常常看到外面,而去這樣去修:
就是回來觀回自己的身體,
都是無常,苦,無我;好像所看到的。
然後還有,我們看到這些不要以為自己很厲害,有神通,修行很好;
不然就會增加了我們的傲慢,我慢。
當下一次靜坐的時候,我們就是心活在當下去修就好了;
不要去懷念上一次的那一些經歷,想讓這個心再看到。
每一次靜坐,都是依照你每一次靜坐去修;
不要把上一次那些,就是那些經歷,想讓心再看到啊,帶過來。
Devotee: Once during meditation, light appeared and I saw white bones, then those bones transformed into light and disappeared. My mind was very peaceful at that time. I wonder if these bones are a form of contemplation of impurity (asubha)? But I was practicing breath meditation at the time.
Ajahn Golf: Some people, when their minds become peaceful, don't experience any meditation signs (nimitta); others experience various meditation signs when their minds are peaceful, so experiences differ.
Regarding to ‘bones’, some people see their own bones or white bones when their mind is peaceful;
Some see corpses, some see decomposing bodies, some see burning bodies.
At that time (in these situations), just observe what appears.
After we finish practicing with this meditation object and emerge, we can reflect on what we've seen;
Like seeing these white bones, we can contemplate ourselves: our body also contains these bones.
And our body, these bones, are impermanent (anicca) and non-self (anatta);
Use what appeared in meditation to reflect on ourselves.
There's no need to doubt: "Why did I see bones while practicing ānāpānasati?"
Because when the mind becomes peaceful, it's natural to see various things.
One important point is that when you see these things, don't be frightened or afraid, and don't become attached or lost.
Just observe these visions, meditation signs, or bones with awareness;
Don't be afraid, don't be startled.
Also don't forget: when we finish practicing with that meditation object and emerge,
We should use these visions to contemplate impermanence, suffering, and non-self.
Regularly seeing external objects and practicing this way:
Come back to observe our own body,
All is impermanent, suffering, and non-self; just like what we saw.
Additionally, when we see these things, don't think we're special or have supernatural powers or are highly accomplished;
Otherwise, it will increase our pride and conceit.
When meditating next time, just keep the mind in the present moment and practice;
Don't long for previous experiences or try to make the mind see them again.
Each meditation session should be practiced according to that particular session;
Don't bring previous experiences along, trying to make the mind see them again.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11/12/2023 @ 菩提心園 Penang Bodhi Heart Sanctuary, George Town, Pulau Pinang, Malaysia
摘錄自Excerpted from:
<8:10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887682043016535
這個世界不需要跟許多人有許多的牽連,
我們就是一個人出生了,就是一個人死去。
誰讓我們愛,我們不要去愛;
誰讓我們討厭,我們也不要去討厭;
要不然這一些就會讓我們生起了苦。
讓這個心平靜安定下來,保持平常心與快樂。
當我們想快樂的話,就讓心好,就會快樂。
(心好就是)要懂得放下,就是懂得付出,奉獻,放下,原諒別人;
心好,心便快樂。
放下,原諒別人,和懂得施捨,
這一些都是很難做到的。
大部分人就是通常心不好,致心不舒服,
放下也不能,抓住,背負住。
原諒不能原諒,就是怕輸給別人;
而當道歉時候,也是怕輸給別人,怕沒有面子。
喜歡記怨記仇。
佈施也做不到,只喜歡「得到」。
如果我們不能這樣做到,修好這些的時候,我們就一直是一位有很重煩惱的凡夫;
但我們做到的話,我們就可以從一位凡夫,成為一位聖人。
如果我們可以再提升這個心,就可以成為一個聖者,遠離煩惱的聖者。
把(以上)這個傳達給大家:要懂得累積來世的聖財財富。
心好、心快樂、放下、原諒、施捨奉獻,可以做得到嗎?
如果誰做得到,就是上等的人,一流的人,都是超人;
那些可以達成佛陀教導的人,就是超人。
In this world, we don’t need to be entangled with too many people.
We are born alone, and we will die alone.
If someone makes us love, we should not be attached to that love.
If someone makes us hate, we should not give in to hatred.
Otherwise, these emotions will bring us suffering.
Let your heart be still and at peace—
maintain a calm mind and true happiness.
If we want to be happy, we must cultivate a good heart.
A good heart knows how to let go, how to give, how to forgive.
When the heart is good, happiness follows.
Letting go, Forgiving, and Giving—Are We Able to Do It?
These things are not easy.
Most people have an unsettled heart—
they hold on to burdens, unable to release them.
Many refuse to forgive—
because they are afraid of losing to others.
Even when someone apologizes, they fear losing face.
Many hold onto grudges, unable to forget.
They struggle to give, but always want to receive.
If we cannot overcome these tendencies,
we remain ordinary people weighed down by suffering.
But if we succeed in these practices,
we transform from ordinary people to noble beings.
When we train our hearts further,
we can rise beyond suffering and become noble beings.
This is the path of spiritual wealth—
the wealth that follows us beyond this life.
Heart good, heart happy, let go, forgive, give, dedicate—can this be done?
Whoever can do this is a truly exceptional person—
a superior being, a true hero.
Those who follow the Buddha’s teachings
are the real superheroes of this world.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11/12/2023 @ 菩提心園 Penang Bodhi Heart Sanctuary, George Town, Pulau Pinang, Malaysia
摘錄自Excerpted from::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327443556901796
佛陀說,這個福,是眾生今生的依靠,還有來世的依靠。
我們好好地想清楚,我們是依靠任何人嗎?
當我們依靠任何人,不是我們先死亡離開他,就是他先死亡離開我們。
如果我們依靠我們的家人、先生、老婆、子孫,
總會有一天,不是他們先死,就是我們先死,就會分離。
那若我們依靠這個身體,總有一天,這個身體總會敗壞,會死亡。
當每樣東西也分離的時候,到最後剩下了什麼?
剩下這個心,這個心就沒有什麼依靠,那這個心就要依靠自己。
那一顆心,它是已經建立了禪修修行,善業美德;
這些的修行,法就可以作為它心中的依靠。
我們要依靠別人的福業,修行,也是不可能的。
財富還可以跟別人分享,這個身體還可以輔助(他人),
但這個心就不能有什麼可以幫助到。
要面臨死亡的時候,就好像一個人上戰場,
面臨死亡的時候,就剩下這個心,
跟死亡戰爭,沒有人可以幫到我們。
當我們(面臨)死亡的時候,去到醫院,
就算有最好的醫生,他們也是幫不到。
就算我們有財富圍著我們的床;
就算有親戚,家人朋友圍著我們的病床;
也是幫不到我們。
只有剩下我們所累積過來的善業福報,所修過來的正念智慧,可以幫助到我們;
在面臨死亡的時候得到勝利而已。
所以佛陀才說,我們是自己的依靠,有誰可以成為我們的依靠呢?
當我們自己已經圓滿了這個善行過來,我們就會找到很難得的一個皈依處,
所以我們要好好地愛我們自己,去除這個惡,累積善法,善業,
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淨化我們的心。
The Buddha said:
Merit (puñña) is the true refuge—both in this life and the next.
Think carefully—who do we really rely on?
If we rely on others, either we will leave them first through death,
or they will leave us first.
If we rely on family, spouses, or children,
one day, either they will pass away, or we will—and we will be separated.
If we rely on our body,
eventually, it will weaken, decay, and die.
So when everything is gone, what remains?
Only the mind—and it has nothing to rely on except itself.
A mind that has been trained in meditation, virtue, and goodness
can take the Dhamma as its true refuge.
We cannot depend on others' merit or spiritual practice.
We can share wealth, and our body can assist others,
but when it comes to the mind, no one else can help.
Facing death is like stepping onto a battlefield—
at that moment, only the mind remains,
fighting alone against death—without anyone else to help.
When we are dying, even with the best doctors,
they cannot save us.
Even if we are surrounded by wealth,
even if family and friends gather around our bedside,
none of them can help us.
Only the merit, virtue, mindfulness, and wisdom
that we have cultivated can guide us to victory over death.
That is why the Buddha said:
We are our own refuge—who else can we depend on?
When we perfect our virtue, we find a rare and true refuge.
Thus, we must love ourselves in the truest sense—
avoid evil, cultivate goodness, and purify the mind.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11/12/2023 @Penang Bodhi Heart Sanctuary, George Town, Pulau Pinang, Malaysia
摘錄自Excerpted from::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327443556901796
關於老病死,就算我們有財富,
堆到好像山洞那麼高,也是幫不到我們的。
福也不能擋住老病死,
但是這個福,可以擋住:
當我們老的時候不會苦,病的時候不會苦,
死的時候不會苦,來世的時候不會苦。
這個福報就會有這種擋住的作用。
Regarding old age, sickness, and death—
Even if we have mountains of wealth,
it cannot save us from these realities.
Merit cannot prevent aging, sickness, or death,
but it can shield us in the following ways:
When we grow old, we will not suffer.
When we fall ill, we will not suffer.
When we face death, we will not suffer.
In our next life, we will not suffer.
This is the protective power of merit (puñña).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11/12/2023 @Penang Bodhi Heart Sanctuary, George Town, Pulau Pinang, Malaysia
摘錄自Excerpted from::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327443556901796
這個世界,就是你可以自己尋找善業,也是可以尋找惡業,尋找證悟涅槃也是可以,就看你們自己。
而我們找什麼,就會有什麼樣的財富;
就好像我們找財富,就會有錢;找車就會有車;找樓就會有樓;想買樓,就賺錢去買樓;想要老婆老公孩子,我們也是可以去找;
但是苦,我們不想找過來也是會有,
我們沒有找,它也會自己來。
因為我們想找哪一樣東西的那種慾望,都是連帶苦一起來。
我們沒有想到它會帶來痛苦這一點,我們只是有想到他會帶來快樂的一面而已。
就好比喻為我們想要車,那麼去哪裡都會很方便;
但是我們忘記了,還需要那些油費,清理它的費用;加上供車也是一個苦。
開車有時也會怕會不見。
所以這個就是會連帶苦一起來的。
當我們想要有老公老婆的時候,我們覺得會有快樂,但是一樣會帶來苦,對嗎?
每個人當苦起來的時候,就會想:‘早知道就不應該有!‘ 對嗎?
知道了的時候,已經是遲了,所以就低下頭來受這個業力吧。
這個就是我們去找世間的財富,我們就擁有了世間的財富。
但是現在如果我們去找法財的話,我們最後就會有這個法的財富。
若我們找戒,法,最後我們就會擁有這些戒跟法。
我們去找正念,定力,智慧,到最後我們就會有這些正念,定力,跟智慧。
當我們找道果涅槃,初果,二果,三果,阿羅漢的時候,最後我們也是會擁有這些道果涅槃。
關於法上的財富聖財,不像世間的財富,
法上的財富,聖財,是不會帶著苦一起來的。
就好像我們得到這個福報善業的時候,
我們不需要很小心地保護它,不需要怕失去它,
不用鎖起來,不需要怕那些人來偷來搶。
就算有戰爭的時候,我們的福報累積下來,也不會因此而被破壞。
萬一如果發生地震,外在的財富,樓,家,損失,受破壞,
但是我們的福報也不會受損;
如果有颱風,水災,火災,
我們所做的善業福報也不會受到破壞;
也不會因為這樣而死去。
就算我們死亡了,這個福報善業也是可以帶走,利益我們直到我們證入涅槃。
所以我們要回來反省,我們已經有了世間的財富,
那我們有了這個出世間的財富嗎?有沒有未來生的財富?
當我們有了這些不能帶走的財富,我們有了那些可以帶走的財富了嗎?
再回來觀察我們自身,什麼是可以帶走,什麼是不能帶走?
當死亡之後,哪些是真正成為我們的依靠,哪些不是?
讓我們好好地保持正念,好好地去思維,我們就會看清楚這條路。
我們現在還有生命,還有呼吸,還有健康,還有力量,
我們還可以選,找,還可以去累積內在的聖財。
我們不要大意,不要放逸;
不要讓我們等待比現在病痛更多,就這樣白白浪費地死去。
In this world, you can search for wholesome deeds, or you can search for unwholesome deeds.
You can even search for the realization of Nibbāna.
It all depends on what you choose.
Whatever we search for, that is the kind of wealth we will obtain.
For example, if we search for wealth, we will gain money.
If we search for cars, we will get cars.
If we search for houses, we will get houses.
If we want to buy a house, we work to earn money and buy it.
If we want a spouse or children, we can search for them too.
However, suffering—even if we do not seek it—will still come to us.
Even if we don’t look for it, it will find its way to us.
Because whenever we desire something, that desire always brings suffering along with it.
We never consider the suffering it brings;
we only think about the happiness it seems to offer.
For example, when we desire a car, we think:
"It will be convenient to go anywhere."
But we forget about the expenses:
The cost of fuel
The cost of maintenance
The financial burden of car payments
We also fear losing it, worrying about theft or damage.
Thus, along with the joy of owning a car, suffering inevitably comes too.
Similarly, when we desire a husband or wife, we think it will bring happiness.
But does it not also bring suffering?
When suffering arises, we sometimes regret it:
"If I had known, I wouldn’t have chosen this.”
By the time we realize it, it is already too late, and we must bow our heads and accept our karmic results.
This is the nature of worldly wealth—when we seek it, we obtain it.
But if we seek Dhamma wealth, we will ultimately attain spiritual wealth.
If we search for precepts (Sīla) and Dhamma, we will possess precepts and Dhamma.
If we search for mindfulness, concentration, and wisdom, we will ultimately gain mindfulness, concentration, and wisdom.
If we search for the path and fruits of Nibbāna—Sotāpanna, Sakadāgāmi, Anāgāmi, or Arahantship,
we will ultimately attain these stages of enlightenment.
Worldly wealth comes with suffering.
But spiritual wealth—the noble wealth—does not bring suffering along with it.
When we accumulate merit and wholesome deeds,
we do not need to carefully protect them.
We do not need to fear losing them.
We do not need to lock them away.
We do not have to worry about thieves stealing them.
Even in times of war, our accumulated merit will not be destroyed.
If an earthquake occurs and our house is damaged, our merit will remain intact.
If a typhoon, flood, or fire occurs, our good deeds and merits will not be lost.
They will not perish with us.
Even after death, the merit and wholesome deeds we have cultivated will follow us,
continuing to benefit us until we realize Nibbāna.
Thus, since we already have worldly wealth,
but do we possess spiritual wealth?
Do we have wealth for our future lives?
We have accumulated wealth that we cannot take with us,
but have we accumulated wealth that we CAN take with us?
Let us reflect on ourselves:
What can we take with us?
What must we leave behind?
After death, what will truly be our refuge?
What will not?
Let us maintain mindfulness and contemplate this deeply.
If we do, we will see this path clearly.
Right now, we are still alive, we still breathe, we still have health, we still have strength.
We still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choose, to seek, and to accumulate spiritual wealth.
Let us not be careless.
Let us not be negligent.
Let us not wait until sickness worsens,
or until our life is wasted away in vain.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11/12/2023 @Penang Bodhi Heart Sanctuary, George Town, Pulau Pinang, Malaysia
摘錄自Excerpted from::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327443556901796
佛陀說,這個五蘊、身體,會不斷地衰老,是很正常的。
在佛陀涅槃之前,就吩咐我們不要放逸,要圆满善法,就是把這些善法,對我們的利益,圓滿它。
這些利益分为三種:
第一, 就是對我們今生的利益;
第二, 就是對我們來世的利益;
第三, 就是可以讓我們證入涅槃的利益。
[這一生的利益]
就是我們要懂得親近善知識,智者。
再来,我們做的工作也是要適當的;
誰要在這個世間得到快樂的話,就是要懂得努力賺錢;
當賺到錢了,要好好地照顧守護它;
然後就是去親近那些善知識,不要去親近那些愚癡者。
同时要懂得維持這個生命,是剛剛好,適當的,不會太過亂來,
這樣的話,我們就能讓我們的生命有一點的快樂。
[來世的利益]
而關於來世的利益,我們也是要做;
就是我們要懂得找聖財,累積聖財;
所谓的聖財,就是可以跟隨這個心帶走的。
關於我們現在的財富,譬如說這些錢啊、車啊、樓啊、各種的名譽、權力、地位,
這些全部的東西,都是屬於世間的,我們不能帶到未來世去。
那什麼是我們可以帶走呢?
- 信
就是信,對行善有信心,有這個信仰。
這個聖財,是我們可以帶走的。
當我們對行善是有信仰,信心的時候,死亡了;
那在來世,我們也是會有對行善有信仰,然後我們會繼續做許多善事,
這個就是我們帶走了這個聖財。
而這個聖財就幫助我們許多生許多世。
但是如果我們如果對行善沒有這種信仰的話,我們到未來世也一樣沒有。
然後我們就沒有去行善,去累積各種的美德。
這樣的話,我們生命當中就會遇到很多的困難跟艱苦。
所以這個信是最殊勝的其中一個財富,聖財。
- 戒
第二,就是關於持戒。
持戒也是最殊勝的財富。
當我們有圓滿的戒時,我們輪迴投生在哪裡,
就會有一個美貌,健康的身體,還有快樂的生活。
當我們有持這個不殺生,不傷害其他眾生戒的時候,
我們就會成為一個長壽,有美貌的人,還有強壯健康的身體;
當我們沒有偷盜的時候,我們在輪迴當中,
我們的財富就不會給人騙走,搶走,偷走;
當我們不邪淫的時候,我們在輪迴當中,
就會投生在圓滿溫暖的家庭,我們也會有圓滿溫暖的家庭;
我們的心也是會有平常的平靜跟快樂,不會迷失在慾望當中;
我們沒有騙別人,沒有講妄語,
那我們在輪迴當中,我們所講的話也是會有人相信,
也會受人尊重,不會有人騙到我們;
當我們不飲酒的時候,不吃那些毒品的時候,
我們在輪迴當中,就會有那種智慧快樂,
不會輪迴成為一個有精神病,心理問題的人,弱智,低能的人。
所以持戒也是一個最殊勝的其中一個財富。
- 聞
聞法,也是其中一個最殊勝的財富。
我們聽聞佛法,思維佛法,
讓我們的生命有了正確的導航,我們如何正確地過我們的生命。
當我們輪迴當中,這些聽聞佛法的功德,
就是會讓我們懂得好好善用,正確地使用這個生命,
所以聽聞佛法,也是一個最殊勝的財富。
當我們沒有聽聞佛法的時候,
我們就不會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
什麼是有益處,什麼是無益處,
什麼是德,什麼是無德。
如果我們沒有聽聞佛法,我們就不知道什麼是苦,
什麼是生起苦,什麼是苦滅,跟滅苦的方法。
這個世間,就好比喻一個貪嗔癡充滿著的黑暗,佛陀的法就好像光明。
如果一個人有了佛法,就好像有了一個光明的時候,
他走到路上,安全,不會很容易就跌倒。
所以聞法也是其中一個很殊勝的財富。
- 布施
懂得得布施也是其中一個很殊勝的財富。
我們懂得布施,懂得奉獻犧牲的時候,
這個就是把我們內心的那些吝嗇,那些貪心,那些自私不斷地捨出去。
我們投生輪迴到哪一個生世都好,都會成為一個不會自私的人,不會有很重的貪欲。
在輪迴當中,我們就會是一個布施者,不是一個乞丐。
而我們所作的布施,在我們證入涅槃之前,會給我們很多的方便和快樂。
佛陀說,一個布施者,就是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受別人所愛。
一個布施的人,他去到社會,
去到哪一個團體,也會受到他們的愛戴。
那些懂得布施的人,幫助別人,
這些人去到哪裡,也是會有人喜歡,有人愛戴,
別人也會打開門口來迎接他;
但是如果一個人是自私吝嗇的話,
去到哪裡,他們也是不受歡迎,
就算去到別人家,他也是把門關起來不想迎接。
所以布施,也是一個最殊勝的財富。
- 智慧
最後,就是屬於智慧。
智慧也是其中一個最殊勝的財富。
一個有智慧的人,就是有最高的財富。
這個智慧,就是在法上的智慧,
就是他知道什麼是善業,什麼是惡業,
什麼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
這智慧,讓內心的痛苦滅去,能夠內心的貪嗔癡煩惱。
所以我們聖財其中之一,就是依照佛陀的教導,去修,
這樣的話,這個智慧的財富就會生起。
總的來說,這些來世的財富,就是有信、持戒、聞法、布施、智慧。
[證入涅槃的利益]
而最大的利益,就是涅槃。
涅槃,就是我們要好好地去修戒定慧,去去除內心的煩惱。
這樣的話,我們就好比喻為在建立這個涅槃起來。
結合以上所說,有三種的利益。
一種就是屬於世間的,
另外一個就是屬於來世的,
最後一個就是涅槃。
就如佛陀所說,這個身體是不斷地衰老的,
所以我們不要放逸,要好好地累積利益我們的法,
就是對我們此生來世,還有涅槃的利益。
如果有什麼東西,我們已經有做過來的,不會困難;
但是那些我們沒有做過的,我們就會感到困難。
The Buddha said that this five-aggregate body constantly ages, and this is completely natural.
Before the Buddha attained Parinibbāna, he instructed us not to be negligent and to perfect wholesome qualities—to fulfill the benefits they bring to us.
These benefits can be categorized into three types:
1. Benefits in this present life
2. Benefits in the future life
3. Benefits leading to Nibbāna
[Benefits in This Present Life]
To gain benefits in this life, we must associate with wise and virtuous people.
Moreover, our work should be appropriate—those who wish to live happily in this world must make an effort to earn a living.
Once wealth is acquired, it should be carefully protected.
Additionally, we should associate with good and wise people and avoid foolish ones.
At the same time, maintaining our lives in a moderate and appropriate manner—not indulging excessively—enables us to experience some happiness in life.
[Benefits in the Future Life]
We must also seek benefits for the future life by accumulating Noble Wealth (Ariya-dhana), which refers to the wealth that follows the mind beyond this lifetime.
Our worldly possessions—money, cars, houses, reputation, power, and status—belong to this world and cannot be taken to our next life.
So what can we take with us?
- Faith (Saddhā)
Faith refers to confidence in performing wholesome deeds.
When we have faith in doing good, even after death, in future lives, we will continue to have faith in goodness and continue to perform wholesome actions.
This means we carry faith as our noble wealth, which benefits us across many lifetimes.
Conversely, if we lack faith in goodness, we will not accumulate virtue in the future, leading to a life filled with hardship and suffering.
Thus, faith is one of the most precious forms of wealth.
- Precepts (Sīla)
The second noble wealth is holding precepts.
When we uphold pure precepts, wherever we are reborn in saṃsāra, we will have beauty, good health, and happiness.
If we uphold the precept of not killing or harming others, we will be reborn as long-lived, attractive, and healthy individuals.
If we do not steal, our wealth in future lives will not be lost, stolen, or deceived away.
If we avoid sexual misconduct, we will be reborn into a harmonious and loving family and experience fulfilling relationships.
If we do not lie, our words in future lives will be trusted and respected, and we will not be deceived by others.
If we avoid intoxicants and harmful substances, we will be reborn with a clear mind, free from mental disorders, and possess sharp wisdom.
Thus, holding precepts is one of the greatest forms of noble wealth.
- Listening to the Dhamma (Suta)
Hearing and studying the Dhamma is another form of noble wealth.
Listening to the Dhamma, contemplating it, and applying it provides a proper direction for our lives.
This wisdom carries forward into future rebirths, allowing us to navigate life skillfully and meaningfully.
Without the Dhamma, we would not know what is wholesome and unwholesome, what is beneficial or harmful, and what leads to merit or demerit.
Without the Dhamma, we would not understand suffering, its causes, its cessation, or the path to its cessation.
This world is like darkness filled with greed, hatred, and delusion, while the Buddha’s teachings are like a light.
With Dhamma, we have a guiding light to walk safely, avoiding missteps.
Thus, Dhamma knowledge is one of the most precious forms of noble wealth.
- Generosity (Dāna)
Understanding generosity is also one of the most valuable forms of wealth.
When we practice generosity and selfless giving, we cultivate the habit of letting go of greed, selfishness, and attachment.
Wherever we are reborn in saṃsāra, we will be individuals with a generous heart, rather than misers or beggars.
Our generosity provides comfort and ease before we attain Nibbāna.
The Buddha said that generous individuals are naturally loved and welcomed by others.
A generous person, wherever they go, is respected and appreciated.
Doors are opened to them, and they are warmly received.
In contrast, a selfish and stingy person is unwelcomed.
Even if they visit others, people hesitate to receive them.
Thus, generosity is one of the most excellent forms of noble wealth.
- Wisdom (Paññā)
Finally, wisdom is one of the highest forms of noble wealth.
A person with wisdom possesses the ultimate treasure.
True wisdom in the Dhamma allows one to distinguish wholesome from unwholesome, what should be done from what should not be done.
Wisdom eliminates suffering and eradicates greed, hatred, and delusion from the mind.
By following the Buddha’s teachings, we develop wisdom, which becomes our greatest wealth.
[The Ultimate Benefit—Nibbāna]
The greatest benefit is Nibbāna.
To attain Nibbāna, we must cultivate Sīla (precepts), Samādhi (concentration), and Paññā (wisdom) to eradicate mental defilements.
Through this practice, we build the path toward Nibbāna.
Thus, the Buddha taught that there are three types of benefits:
Worldly benefits
Future-life benefits
The ultimate benefit—Nibbāna
Since our bodies are constantly aging, we must not be negligent.
We must diligently cultivate benefits for this life, future lives, and the attainment of Nibbāna.
If we have already engaged in good deeds before, they will not feel difficult.
But for things we have never done, they may seem challenging at first.
----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11/12/2023 @Penang Bodhi Heart Sanctuary, George Town, Pulau Penang, Malaysia
摘錄自 Excerpted from: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327443556901796
這個世界就好像我們只是經過一樣;
經過一下,來到行善累積波羅蜜,一下就離開了。
這個世界就好像一個考驗的場所;
當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經不起這個考驗,考驗失敗,就去作惡,最後就墮落到地獄,餓鬼,畜生道。
有些人來到這世界上,考驗成功;
他經歷過這個考驗通過,就好像他遇到佛教,有行善有修行;
然後因為這樣而死了之後,就投生到天界,梵天界,或者證入涅槃。
所以現在我們是個很幸運的人,因為我們生而為人,可以遇到佛教;
我們能夠聽聞到這個佛法,所以是一個幸運的人類。
因此我們不要浪費了這個機會,浪費我們的生命,要懂得趕快地行善、禪修、修行,
要懂得行善,種福,累積波羅蜜。
我們要懂得這樣去累積福報善業波羅蜜,就好像我們賺錢進入銀行戶口一樣。
當一個人累積了許多財富的時候,不管他去到哪裡,他的生命也是充滿著舒服,快樂,方便,不會很墮落,很困難。
如果我們在銀行戶口裡面的錢,是很缺乏很少的話,我們就算生存下去,也會很飢困、飢餓。
只要我們還沒有證入涅槃,我們必須依靠這些福報,善業,好像銀行裡面的錢那樣,好讓我們能夠在輪迴中可以比較舒服快樂,方便我們修行,讓我們能夠以最快的方法證入涅槃。
我們也要知道現在就是最好的機會,能夠遇到佛教,去行善,去累積波羅蜜,去做善業,提升自己的心靈美德的最好的機會。不要等其他的機會,還是等其他的善事才去做。
有機會就要懂得趕快地去做。
因為我們就是會越來越老,會病,會死亡。
好比我們今天起床,我們更老了,更接近死亡一天。
This world is like a place we are merely passing through—
we come briefly, perform good deeds, accumulate pāramī, and then we leave.
It is like an examination ground.
If someone fails the test by succumbing to unwholesome actions,
they fall into the realms of niraya (hell), peta (hungry ghosts), or tiracchāna (animals).
But those who succeed in this test—those who encounter Buddhism, practice generosity, and cultivate the path—
after death, they may be reborn in the deva (heavenly) realms, the brahma realms,
or even attain Nibbāna.
Right now, we are incredibly fortunate.
As human beings, we have the rare opportunity to encounter the Buddha’s teachings.
We are able to listen to the Dhamma, making us truly blessed.
Therefore, let us not waste this opportunity or this precious human life.
We must swiftly engage in wholesome actions, practice meditation, and cultivate the path.
By doing so, we accumulate merits, cultivate pāramī, and sow the seeds of good kamma.
This is just like depositing money into a bank account—
the more wealth one accumulates, the more comfort, happiness, and ease one experiences,
ensuring a life free from hardship and suffering.
If our "bank account" of merits is empty,
then no matter where we go, we will struggle and suffer.
As long as we have not yet attained Nibbāna,
we must rely on these merits and wholesome kamma, just as one relies on financial wealth.
By doing so, we ensure a more pleasant and favorable existence in saṁsāra,
allowing us to progress swiftly toward Nibbāna.
Now is the best opportunity to encounter the Dhamma,
to perform good deeds, accumulate pāramī, and elevate our spiritual qualities.
Do not wait for another chance or delay wholesome actions.
When an opportunity arises, seize it immediately.
For each day that passes, we grow older, move closer to sickness, and approach death.
Just by waking up today, we have aged and drawn one step nearer to our final breath.
----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11/12/2023 @Penang Bodhi Heart Sanctuary, George Town, Pulau Penang, Malaysia
摘錄自 Excerpted from: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327443556901796
各人有各人的責任,自己守護好自己的心、自己的行為。
我們不能去改變別人的心,我們要去改變自己的心。
如果我們想把世界的一切混亂減到最少,那我們就要懂得回來改善我們自身;
我們停止一切外面的造作,也就是這個慾望;
我們滿足當下我們所擁有的東西,然後處理好我們本身的那些責任;
這個世界怎麼變也好,也不需要追隨它們,迷失在他們當中;
因为不管世界怎麼轉變也好,興旺衰退也好,我們也是不斷轉換到死亡去。
當我們不斷地轉向死亡去的時候,我們離開了這個世界,我們到最後也是什麼也得不到。
當我們來的時候,是自己一個人來;死的時候,也是自己一個人死去。
當我們來的時候,也沒有拿什麼過來;
我們出生的時候,也沒有帶什麼過來。
我們離開死亡的時候,也不能帶什麼離開。
但我們唯独需要自己負責自己所做的業力和果報。
Each person has their own responsibilities—to guard their own mind and actions.
We cannot change others’ minds; we must change our own.
If we wish to minimize the chaos in this world, we must first improve ourselves.
We must stop external fabrications, which arise from taṇhā (craving).
By being content with what we have in the present moment and fulfilling our responsibilities,
we will not need to chase after or become lost in the ever-changing world.
No matter how the world rises and falls, we are all inevitably moving toward death.
As we continuously move toward death, when we leave this world, we take nothing with us.
We came into this world alone, and we will leave alone.
We arrived with nothing, and we will depart with nothing.
The only thing we are truly responsible for is our kamma and its results.
----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11/12/2023 @Penang Bodhi Heart Sanctuary, George Town, Pulau Penang, Malaysia
摘錄自Excerpted from: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327443556901796
缺乏正念和有正念的人,他們的結果是會不一樣。
有正念守護心的人,他所作的方向,都是向好的;
但是那些缺乏正念的,通常做的事情,都是偏向不好的。
所以在這個世界,我們不能去怪別人,是要怪我們自己有沒有正念去守護我們自己的這個心。
The outcomes of those who lack sati (mindfulness) and those who have it are completely different.
A person who guards the mind with sati will always move in a wholesome direction.
But those who lack sati tend to act in ways that lead to unwholesome results.
In short, we should not blame others In this world.
Instead, we should reflect on whether we ourselves have sati to guard our own minds.
----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11/12/2023 @Penang Bodhi Heart Sanctuary, George Town, Pulau Penang, Malaysia
摘錄自Excerpted from: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327443556901796
今天看到一些猴子,跟另外一種猴子,好像在搶地盤。
關於這些搶地方地盤會吵架,因為吃的東西、因為伴侶、因為權力......
人類也是有這些特點,就是會互相競爭,搶奪這一些住的地方啊、吃的啊、生意啊、地位啊;
但是那些放下對自己對別人傷害的人,就會住得快樂。
佛陀才教導我們要守護好我們自己的身口意:
就是我們做什麼事情都好,不要傷害到自己跟別人;
講什麼都好,都不會講傷害到自己跟別人的話;
想一些什麼都好,不會想到傷害到自己跟別人;
因為我們所做過的行為,說話,意念,業力最後就會找回我們自己的;
所以我們才要做一些善的、好的業力,就是我們做之前,要好好的去思維;
而當我們訓練的時候,就是要訓練守護我們自己的心,修自己的心。
照顧好這個心,是因為所有的發生,之前都是以這個心為主,為先。
如果這個心缺少正念、定力和智慧的話,做出來的東西,都是會損害的。
相反,我們的心如果有正念,定力和智慧的時候,
我們犯錯或做到會損害的機會,就會減少,
因為這個心有正念,定力跟智慧去幫助它,看著它。
Saw some monkeys seemed to be fighting over territory with another group of monkeys.
These disputes over land happen because of food, mates, and power...
Humans share the same tendencies—we compete with each other for places to live, food, business, and status.
But those who let go of harming themselves and others will live happily.
That is why the Buddha taught us to guard our body, speech, and mind:
Whatever we do, we should not harm ourselves or others.
Whatever we say, we should not speak words that harm ourselves or others.
Whatever we think, we should not have thoughts that harm ourselves or others.
Because our actions, speech, and thoughts—our kamma—will ultimately return to us.
That is why we must cultivate good and wholesome kamma by reflecting carefully before we act.
When we train ourselves, we are training to guard our minds and cultivate our hearts.
Taking care of the mind is important because everything that happens originates from the mind.
If the mind lacks mindfulness (sati), concentration (samādhi), and wisdom (paññā), then whatever we do will bring harm.
On the other hand, if our minds are filled with mindfulness, concentration, and wisdom,
then our chances of making mistakes or causing harm will decrease,
because the mind has sati, samādhi, and paññā to support it and watch over it.
---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11/12/2023 @Penang Bodhi Heart Sanctuary, George Town, Pulau Penang, Malaysia
摘錄自Excerpted from: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327443556901796
如果我們平時有訓練好我們的心的話,我們就可以在我們臨終之前集中我們的正念,讓我們的心入定。
所以如果我們有這樣禪修過來,我們就可以在我們臨終覺知呼吸,還是思維身體,五蘊的無常,苦,無我。
有些人在他死之前,他有同時去除了五蘊的執著,然後證入涅槃的都有;所以我們是有機會直到我們死亡的那一刻。說不定我們在臨終之前最後一刻,我們修到最後,已經沒有什麼要抓的時候,沒有什麼再執著了,便可能在死亡的那一刻直接證入涅槃。
有修行的人和一些世間的人是不一樣的。
世間沒有禪修的人,他有很多的恐懼,牽掛擔憂這些;
但有禪修的人,他就很自然在遇到問題、遇到痛苦、遇到要死之前,不會執著外在的東西、不會執著財富、家人,而是讓心跟法在一起,有正念智慧去修行這個法,來處理內心的痛苦、情緒,然後有可能這樣去修,臨死之前,可能就不是去善道,而就可能證入涅槃。
但是沒有禪修過來的人,他們死之前心就會很混亂,有很多的思想衝擊、有很多的擔憂、恐懼、很多的牽掛,那個心是很苦的。
所以我們就是要從現在,當下開始就修這個心。
懂得守護照顧這個心的話,到時候也是會懂得怎麼樣去修這個心,所以才說當下我們修好這個心是很重要的。
就是看我們苦的時候,還是病痛的時候,我們可以處理自己的心,修自己的心到哪個程度?
當心痛苦,也不會迷失到苦當中;
當心快樂,也不會迷失到快樂當中;
這個就是好像看到這個趣相。就算有天車來迎接,他也不會迷失去那種快樂當中。
所以當我們每天有禪修的時候,我們的正念會越來越好,我們越來越及時地修好這個心,心越來越快平靜,然後去除這個苦。
這個時候,當我們要死之前,我們就可以能夠很快讓這個心安穩起來,還是有什麼痛苦也可以很快去除。
所以說我們要每一天訓練這個死亡,死隨念。每天睡覺之前,就是死之前,睡著之前最後一念,好好地保持正念與智慧。當我們可以一直修行到睡覺,就修行到睡覺,但是如果我們內心還是痛苦的時候,我們先要把那個痛苦去除,不要苦著睡著。
當我們可以訓練在當下,讓心可以去除這個苦,讓心平靜,有正念的話,不用怕死之前那一念。
若我們要投生到天界去,我們就是要讓我們當下的心快樂起來;
若要脫離地獄,就是先要把這個當下的苦去除,脫離出來。
若想證到涅槃,就把當下這個心保持捨心,心是中道的心。
過去已經過去了,已經不能改變;
好已經好過來了,壞,也已經壞過來了;
未來還沒有到。
我們不需要把那個寄望,寄託在未來。不用把快樂寄託在未來。
就是當下這個才是最真實的。
我們把當下做好,然後把這個心平靜快樂起來。
我們不需要說新一年會更好。
我們就是把當下好起來。
過去還是未來,都是從這一刻做起。
就是看現在你們的心,跟你最後一念。
看你最後睡覺一念,修行到睡覺。
阿贊也有一次幾乎死亡的經歷。
就是一直有訓練,修過來,所以那時候差一點點就死亡,就可以守護這個心。
那個心沒有任何的害怕,沒有任何的恐懼,對生和死沒有什麼的感覺,擔憂。
就是那個覺知很明顯,不怕死。然後把寮房的門也是鎖起來,沒有叫誰來幫忙,因為知道死了會去哪裡,所以心沒有害怕。
因為知道沒有什麼是死的,所以就不怕。
這個就是從因生起的,如果我們修好這個因,就沒有什麼害怕。
所以我們要好好地從現在開始,修好這個因,修好這個心。
我們累積了很多的布施,持戒,跟禪修,就好像那些大富翁,他已經累積了很多的財富。
他就算怎麼樣,也不會怕沒有錢在花,所以我們如果這樣布施,持戒,禪修過來,也是一樣。
If we have trained our minds well in daily life, we will be able to focus our mindfulness at the moment before death, allowing our minds to enter samādhi.
So if we have practiced meditation, then at the time of death, we can remain aware of our breathing or contemplate the impermanence (anicca), suffering (dukkha), and non-self (anattā) of the body and the five aggregates (pañcakkhandhā).
Some people, just before they pass away, simultaneously let go of their attachment to the five aggregates and attain Nibbāna. So we have the opportunity all the way until our last moment. It is possible that, in the final instant before death, when we have nothing left to grasp onto and nothing more to be attached to, we may directly attain Nibbāna.
A practitioner and an ordinary person are different.
An ordinary person who has not practiced meditation will have many fears, attachments, and worries.
But a person who has practiced meditation will naturally not cling to external things, wealth, or family when facing problems, suffering, or death. Instead, their heart will remain with the Dhamma, using mindfulness and wisdom to practice, to deal with inner suffering and emotions. If they can practice in this way, then at the moment of death, they may not only be reborn in a good realm but even attain Nibbāna.
However, a person who has never practiced meditation will have a very chaotic mind before death. There will be many conflicting thoughts, many worries, fears, and attachments, and their heart will be full of suffering.
This is why we must start training our minds now, in this present moment.
If we know how to protect and take care of our minds, then at the time of death, we will also know how to cultivate our minds. That is why it is so important to train our minds well in the present moment.
When we are in pain or suffering, how well can we manage our minds? How much can we train our minds?
When suffering arises, we do not get lost in suffering.
When happiness arises, we do not get lost in happiness.
This is like seeing a celestial chariot arriving to receive us, but not becoming lost in that happiness.
If we meditate every day, our mindfulness will become stronger, we will be able to correct our minds more quickly, and our minds will become more peaceful, gradually eliminating suffering.
When the time of death arrives, we will be able to quickly stabilize our minds. Even if we are in pain, we will be able to swiftly remove that suffering.
Therefore, we must train for death every day.
Before going to sleep is like before dying.
The last thought before we fall asleep should be maintained with mindfulness and wisdom.
If we can continue practicing until we fall asleep, then we should do so.
However, if our hearts are still full of suffering, we should first remove that suffering—do not fall asleep while suffering.
If we can train ourselves in the present moment to remove suffering, to keep the mind peaceful and full of mindfulness, then we do not need to fear the last thought before death.
If we want to be reborn in the heavenly realms, then we must make our present minds happy.
If we want to escape hell, we must first remove our suffering in the present moment.
If we want to attain Nibbāna, we must keep our minds in equanimity (upekkhā), walking the Middle Path.
The past is already gone and cannot be changed.
What was good has already happened; what was bad has also passed.
The future has not yet arrived.
We do not need to place our hopes in the future.
We do not need to place our happiness in the future.
What is real is the present moment.
If we cultivate the present moment well, our minds will naturally become peaceful and happy.
We do not need to say, "Next year will be better."
Instead, we should make this moment good.
Both the past and the future start from this moment.
Look at the state of your mind now, and look at your last thought before sleep.
Can you practice all the way until you fall asleep?
Ajahn once had an experience where nearly died.
But because Ajahn had been training and practicing all along, at that moment, Ajahn was able to guard his mind.
Ajahn’s mind had no fear, no doubt, and felt nothing about life and death.
The awareness was very clear— was not afraid of death.
Ajahn even locked the kuti and did not call for help, because Ajahn knew where he was going after death, so he had no fear.
Because he understood that nothing truly dies, he was not afraid.
This understanding arises from cause and condition.
If we cultivate the right causes, there is nothing to fear.
So from this moment onward, we must cultivate the right causes and train our minds well.
Accumulating generosity (dāna), precepts (sīla), and meditation (bhāvanā) is like a wealthy person accumulating great wealth.
No matter what happens, a truly wealthy person never fears having no money to spend.
Similarly, if we have practiced dāna, sīla, and bhāvanā, we will never fear not having enough merit to support us.
---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10/12/2023 @Penang Bodhi Heart Sanctuary, George Town, Pulau Penang, Malaysia
摘錄自Excerpted from:
<1:11:47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2429725137215048
有聽過阿育王嗎?
他做大布施,大供養;他大力護持佛教,幫助佛教很多,包括有建許多的舍利塔,幫助佛法廣泛傳播出去,但是他沒有修行,他沒有修行守護這個心,他沒有訓練這個心。
而當他生病,快要死亡時,他想在死亡之前做大布施,所以叫那些手下、將軍,把自己那些財富來做大布施。他打算在最後死之前做一次大供養大布施,但他的手下、大臣,身邊的人不了解他的意思。他以為他想把國庫裡面的金、錢,來做這個大布施,大供養。而如果把這些存備的錢來做供養,國家便沒有什麼錢,國家便會很危險。
但阿育王本身的意思,就之是拿自己的財富來做布施,但是他們誤會了。
那些大臣、手下,他們就不聽他的話。
阿育王說:為什麼不給我死前做這個布施?你們是要背叛對嗎?
就這樣,很生氣,然後這個心就迷失了。
那個心就是因這些貪嗔癡被污染,剛好在那個時候就死亡。
最後這個惡業,不善心蓋住了,讓他的善業還不能給予果報,所以他就投生為一條蟒蛇。
所以連阿育王他這樣建了八萬四千尊舍利塔,但是這也還只是屬於布施供養的善業。
阿育王在最後死亡時被煩惱遮蓋了,他就是在死之前沒有訓練這個心。
阿育王他在生的時候,讓他的兒女去出家;即是Saṅghamittā長老尼以及 Mahinda 比丘。而他這兩個孩子出家也成為了阿羅漢。如果有了解斯里蘭卡的歷史,就知道是他們傳播佛法去斯里蘭卡的。
而因為他的孩子們是阿羅漢,他們就看自己的父親死了去哪裡了?他們就用他們的能力去看。
他們想說自己的父親做了那麼多的善業,應該去天界的,所以他們去到天界,每一層天找也找不到。
再到欲界天上也找不到,就覺得他們的父親或許去到梵天界,就去梵天界去找,也還是找不到。
那他們想他應該在人間,就是輪迴投生為人,大富翁,皇帝啊這些,但是也是找不到。
他們開始有些不好的預感,就看到阿育王投生為一條蛇。
而這條蛇這時掛在樹枝,頭向著河裡,要抓魚來吃。
那因為他們都是阿羅漢,所以有神通,就用自己的神通來幫助自己的父親。
他們用神通讓這條蛇看到他們是自己(阿育王)以前的孩子,再讓這條蛇看到自己的過去世有做一些護持佛教,有建寶塔,給他了解為什麼他會投生為蛇,最後這個心有煩惱,就去投生為蛇。
後來他們就給這條蛇,也就是他們以前的父親持守五戒。
他們告訴那條蛇:如果相信孩子的話,就要持五戒,不要去吃那些有生命的動物;不要偷那些人們的雞來吃;不要去犯邪淫;然後不要去欺騙,因為有些蛇會發出一些聲音,去欺騙其他動物的聲音,吸引他們過來,然後抓他們來吃;並要他多些吃果實那些。
而他也就相信他的孩子,持好五戒,直到死去。
然而因為他持戒的功德,跟他所累積的這一些福報,讓他投生天界。
這個就是一個例子給你們了解,如果我們只是做布施而已的話,有時候我們還很困難去治理這個心。
有機會我們的心就會這樣墮落,還沒能先受善業的果報。
我們做布施,做供養,就好像我們有財富,但是如果我們不訓練,不修心,不守護這個心的話,就好像我們是一個瘋了的人。
一個瘋了的人,就算他有財富,也沒有什麼利益。所以如果我們怕死之前最後心的狀態的話,我們不應該要怕死之前的心,而是要怕我們當下的心態。如果我們能夠訓練好當下這個心的時候,到時候我們死之前那個心也一定會是好的。
Have you ever heard of King Ashoka?
He was known for his great generosity and immense offerings. He devoted himself to supporting Buddhism and contributed significantly to its expansion, including the construction of many relic stupas to spread the Dhamma far and wide. However, he did not cultivate his mind through practice—he did not train his mind or protect it.
When he fell ill and was nearing death, he wished to perform a great act of charity before passing away. He instructed his subordinates and generals to use his personal wealth for donations. He intended to make one last grand offering before he died. However, his ministers and attendants misunderstood his intentions.
They thought he wanted to use the nation's treasury—its gold and wealth—for this great offering. If these reserves were used, the country would be left without resources and become vulnerable.
However, King Ashoka had only intended to donate his personal wealth, but his ministers misunderstood him. His subordinates and officials refused to follow his command.
King Ashoka questioned them:
"Why won’t you let me perform this act of charity before I die? Are you all betraying me?"
This made him extremely angry, and his mind became disturbed. His mind, polluted by greed, hatred, and delusion, fell into darkness just as he passed away.
As a result, his unwholesome mind state at the moment of death obstructed the fruition of his good karma. Instead of receiving the results of his meritorious deeds, he was reborn as a giant serpent.
Even though King Ashoka had built 84,000 stupas, these were still only acts of generosity and offerings. At the moment of death, his mind was clouded by defilements because he had never trained his mind.
During his lifetime, he had sent his children into monastic life—Saṅghamittā Theri and Mahinda Bhikkhu. Both of them eventually attained Arahantship. If you are familiar with Sri Lankan history, you would know that they were the ones who spread Buddhism to Sri Lanka.
Since his children were Arahants, they wondered where their father had been reborn after his death. Using their abilities, they searched for him.
They initially assumed that because their father had performed many meritorious deeds, he must have been reborn in the heavenly realms. They searched every level of the heavenly realms but could not find him.
Then, they thought perhaps he had been reborn in the Brahma realms, so they searched there as well but found nothing.
They then considered that he might have been reborn as a human, perhaps as a great king or a wealthy nobleman. But they found no trace of him.
A sense of unease arose in them. Finally, they discovered that King Ashoka had been reborn as a serpent.
At that time, the serpent was hanging from a tree branch, with its head lowered toward a river, preparing to catch fish for food.
Since they were Arahants with supernatural powers, they used their powers to help their father.
They revealed themselves to the serpent, allowing it to recognize them as its past-life children. They then showed it visions of its past life—how it had supported Buddhism, built stupas, and what had led to its rebirth as a serpent. They helped it understand that its unwholesome state of mind at the time of death was the reason for this rebirth.
Later, they encouraged the serpent, who was their father in a past life, to observe the Five Precepts.
They told the serpent:
"If you trust your children, you must uphold the Five Precepts. Do not kill living beings. Do not steal, such as taking people’s chickens for food. Do not engage in sexual misconduct. Do not lie—some serpents mimic the sounds of other animals to deceive and lure them in before striking. Avoid such deception. Instead, try to eat fruits and other natural foods."
The serpent believed in its children and faithfully observed the Five Precepts until its death.
Because of the merit gained from keeping the precepts and its accumulated good karma, it was then reborn in the heavenly realms.
This story serves as an example: if we only practice generosity without training the mind, it can be difficult to govern our minds.
In certain circumstances, our minds may fall into states of delusion, delaying the fruition of our good karma.
Practicing generosity and making offerings is like accumulating wealth, but if we do not train our minds or safeguard them, it is as if we are wealthy yet insane.
Even if a madman possesses riches, it brings him no real benefit.
Therefore, if we fear the state of our mind at the moment of death, we should not worry about our final thoughts. Instead, we should be concerned about the state of our mind right now.
If we train our minds well in the present, then at the time of death, our final thoughts will naturally be good.
---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10/12/2023 @Penang Bodhi Heart Sanctuary, George Town, Pulau Penang, Malaysia
摘錄自Excerpted from:
<32:45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2429725137215048
信徒: 僧人有時會在森林裡修行,在家人是否都能證得果位呢?
Ajahn Golf: 去森林修行的,是那些已經做好身心準備的人。當他們已經有充分的身心準備,配合他們的身份的時候,就會去森林裡修行,或者去一些很害怕的地方禪修,那樣的利益就會很大。
那些大師父去森林行腳修行,是因為他們有足夠的身心準備。他們沒有那些責任和牽掛的事情,而且他們有那種能力。他們對森林的環境與恐懼,能夠讓他們修行、培養定力,培養內心的堅定,從而生起定力。
但是如果我們去的話,身心還未做好準備,在森林裡面對那些困難,而我們的正念還不夠好,可能去到那裡面對艱苦、困難,最終無法得到任何益處。
我們作為在家人,在家修行,或者來寺院修行,這對在家人來說已經很適合了。我們可以讓家裡變成像寺院一樣,保持平靜,進行走禪等修行,讓我們的心保持舒適。
當有機會的時候,我們可以參加禪修營,聽大師父的佛法開示與解釋。如果有五天、十天的禪修營,我們就參加。如果沒有機會的話,我們也可以在家靜靜地禪修。
至於修行,我們修的是這顆心,讓這顆心保持正念。無論是在森林、在寺院,還是在家,修的都是這顆心,讓這顆心保持正念。如果我們有正確的修行方法,懂得如何保持正念,那麼任何環境都能幫助我們禪修。
我們不需要擔心,沒有像大師父一樣去森林修行,就證悟不到任何的果位。只要我們知道修行的方法,讓我們的心保持正念與智慧,依循這個機會來禪修。我們有機會去寺院時就去寺院禪修,沒有機會的話,也可以在家修行,同樣能夠讓心保持正念與智慧。
煩惱是從心中生起的,因此我們要去除煩惱,也要從心中去除。去除煩惱與證果都是從心中生起的,所以我們不必擔心不能去森林就證不到果位,而是要專注於去除內心的煩惱。果位自然會生起,但不要被煩惱欺騙。
有時候,出家人覺得:「去森林禪修一定很好。」可當他們真正去到森林行腳修行,面對許多困難、艱苦與痛苦時,又會想起寺院的好。這時候,煩惱會說:「回到寺院修行比較好。」其實,在寺院修行也是一樣的。
我們在家修行也是如此。有時候我們會想:「什麼時候會有禪修營?什麼時候大師父會來開示?」但是當我們真的來到禪修營時,又開始想家:「家裡誰煮飯?誰洗碗?誰打掃?誰照顧子孫?」然後又想:「回家修行也是可以的。」但當我們回到家,又會想起禪修營,覺得「在禪修營修行比較好。」
就是說,小心自己的煩惱,不要給他作弄、欺騙。作為在家人,只要努力去除貪、嗔、癡,也同樣可以像出家人一樣證悟。只是說,在家人的任務(責任)比較多,修行上會比較困難,但這不會超過我們的努力與精進,依然是可以做到的。
只要我們努力去除內心的煩惱,超越自己的煩惱,就能成功。這一切都取決於我們自己。如果我們能夠處理好自己的煩惱,就能成就修行。
Devotee: Monks sometimes practice in the forest. Can laypeople also attain the fruits of the path?
Ajahn Golf: Those who go to the forest to practice are the ones who are physically and mentally prepared. When they are sufficiently prepared in both body and mind,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monastic role, they go to the forest to practice. Or they go to fearful places for meditation, which can bring great benefits.
The venerables who go on forest wandering and practice do so because they have the necessary physical and mental preparation. They do not have responsibilities or worldly attachments, and they possess the ability to do so. The environment of the forest and the element of fear help them cultivate concentration and inner strength, allowing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amādhi. However, if we go without being fully prepared, our mindfulness may not be strong enough to face the hardships and difficulties of the forest. In that case, we might not gain any benefit from it.
As laypeople, practicing at home and coming to the temple for practice is already very suitable. We can turn our home into a peaceful place, incorporating walking meditation and other practices to keep our minds comfortable.
When we have the opportunity, we can join meditation retreats and listen to Dhamma talks given by great masters. If there is a five-day or ten-day retreat, we can attend for intensive practice. If such opportunities are not available, we can still meditate quietly at home.
The essence of our practice is training the mind—keeping the mind mindful. Whether in the forest, in the monastery, or at home, we must train the mind to remain mindful. If we have the right method and maintain mindfulness, any environment can support our meditation.
We do not need to worry that without practicing in the forest like the venerables, we will not attain any fruit. As long as we know the right path of practice, keeping the mind mindful and cultivating wisdom, we should seize every opportunity to meditate. When we have the chance to go to a monastery, we go. If not, we can still practice at home. The key is to maintain mindfulness and wisdom in all circumstances. Defilements arise from the mind, so eliminating them must also be done within the mind.
The removal of defilements and the attainment of the fruits of the path arise from within the mind. Therefore, we should not be concerned that without going to the forest, we will not attain any fruit. The real task is to eliminate defilements within. The fruits of practice will arise naturally. However, we must be careful not to be deceived by our own defilements.
Sometimes, monks think, "How wonderful it would be to practice in the forest." But when they actually go on forest wandering and practice, they face many hardships and difficulties, and then they start longing for the comfort of the monastery. Then defilements whisper, "It would be better to return to the monastery to practice." In truth, practice in the monastery is the same.
We experience the same struggle. Sometimes we think, "When will the next meditation retreat be? When will a great master come to give a Dhamma talk?" But once we arrive at the meditation retreat, we start thinking about home—who is cooking, who is washing the dishes, who is taking care of the house, and who is looking after the children. Then we think, "I can also practice at home." But when we return home, we miss the retreat again, thinking that practicing at the retreat center is better.
This is why we must be careful with our defilements and not be tricked by them. As laypeople, as long as we make the effort to eliminate greed, hatred, and delusion, we can attain realization just like monastics. It is just that laypeople have more responsibilities, making it a bit more challenging. However, it is not beyond our effort and diligence—we can still achieve it.
If we put in the effort to remove our inner defilements and transcend them, we will succeed. Ultimately, it all depends on us. If we can manage our own defilements, we will attain realization.
---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10/12/2023 @Penang Bodhi Heart Sanctuary, George Town, Pulau Penang, Malaysia
摘錄自Excerpted from:
<1:51:16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384255112495310
站禪的時候,我們可以閉上眼睛,那禪修方法,就好像我們坐禪那樣;
比如說:站住,覺知呼吸的進出,還是說我們去思維,去修觀,思維這個身體啊。
這一些就算行、站、坐、臥也是可以禪修,但是這個臥就很難修了。(笑)
因為阿贊也是有試過了,臥禪的時候,很容易被煩惱帶走。
靜坐的時候,半個小時,心可以平靜下來;
但臥禪的時候,不到十分鐘,心就進入了很深的平靜(笑),
就什麼都見不到了。
坐禪一個小時、兩個小時,會感覺到很久,腳痛等等;
但臥禪的時候,一下子就天亮了(笑),
所以臥禪不要常常去修哦(笑)。
但行,站,坐,可以常常修。
只有佛陀在行站坐臥四個威儀禪修做到的程度是一樣的。
When practicing standing meditation, it is okay to close your eyes. The meditation method can be similar to sitting meditation.
For example, you can stand still and be aware of the in-and-out breath, or you can contemplate and practice insight meditation by observing the body.
Meditation can be done while walking, standing, sitting, or lying down, though lying meditation is quite difficult. (laughs)
Ajahn has also tried it. When practicing lying meditation, it is very easy to be carried away by defilements.
During sitting meditation, after about half an hour, the mind can settle down.
But during lying meditation, in less than ten minutes, the mind enters a very deep state of calm. (laughs) At that point, nothing can be seen anymore.
When practicing sitting meditation for one or two hours, it can feel very long, and you may experience leg pain, among other discomforts.
But during lying meditation, in an instant, it becomes morning. (laughs)
So, it's best not to practice lying meditation too often. (laughs)
However, walking, standing, and sitting meditation can be practiced regularly.
Only the Buddha was able to maintain the same level of meditation in all four postures—walking, standing, sitting, and lying down.
---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10/12/2023 @Penang Bodhi Heart Sanctuary, George Town, Pulau Penang, Malaysia
摘錄自Excerpted from:
<1:32:16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384255112495310
信徒:有一次打坐的時候,感覺身體不見了,呼吸也很微細;請問這個時候,要如何?(它就退出來了)
Ajahn Golf : 就是當我們觀呼吸,觀下去,呼吸越來越微細的時候,身體就會慢慢好像不見了,剩下一個很微細的東西而已。這個時候不要去懷疑疑惑什麼,只是保持正念一直覺知呼吸下去,讓這個平穩的正念一直覺知維持下去。
我們不用太過用力和放鬆,一直保持下去就可以了,然後不要有懷疑疑惑。
如果這個時候心能夠入定,就入定;如果心不能入定的話,我們就一直保持覺知,就可以了。
也不需要有什麼疑惑,就是覺知這個呼吸,到最後它越來越微細。
但我們不需要去造作什麼,去想什麼。只是覺知下去,然後這個呼吸微細下去的時候,到最後,它就會消失,剩下一個覺知。這個時候不需要害怕,所有的東西還是一樣存在的。
只是說我們覺知呼吸覺知微細到到最後,剩下這個覺知而已。
而這個呼吸,我們沒有去覺知到,就剩下這個覺知覺知。
這時候,就一直保持覺知下去。不需要去害怕其他任何的事情。
當我們這樣修的時候,心可以保持覺知到剛剛好,那個正念一直覺知下去,所有東西剛剛好的時候,心就可以入定。但是如果那時候我們有什麼缺少,心不能進入,退出來,我們也不用傷心。我們就是一直在保持覺知,也是可以。
再保持覺知下去,如果心可以進入定力,就進入,如果不能進入的時候,我們可以為了讓這個心能夠受到大的利益的話,我們就可以修觀。比如說,思維這個身體。
Devotee: One time during meditation, I felt like my body disappeared, and my breath became very subtle. What should I do at that moment? (It eventually faded away.)
Ajahn Golf: When we observe the breath and keep observing it, the breath becomes finer and finer, and eventually, it seems like the body disappears, leaving only something very subtle. At this point, do not doubt or question anything. Simply maintain mindfulness and continue to be aware of the breath, allowing this stable mindfulness to remain.
We don’t need to exert too much effort or completely relax—just maintain the awareness naturally and avoid doubts.
If the mind is able to enter samādhi, let it enter. If the mind cannot enter samādhi, simply continue maintaining awareness, and that is enough.
There is no need for any doubts—just remain aware of the breath as it becomes increasingly subtle. But we do not need to manipulate or think about anything. Just continue being aware, and as the breath becomes finer and finer, eventually, it will disappear, leaving only pure awareness.
At that moment, there is no need to fear—everything still exists as it is. It’s just that our awareness of the breath has become so refined that only pure awareness remains.
At this stage, simply continue maintaining awareness. There is no need to fear anything else.
When we practice like this and the mind can sustain awareness just right, with stable mindfulness, everything will fall into place, and the mind may enter samādhi.
However, if there is something lacking at that moment and the mind cannot enter, or if it withdraws, we do not need to feel discouraged. Simply maintaining awareness is still beneficial.
If we continue maintaining awareness and the mind is able to enter deep concentration, let it enter. If it cannot enter, in order to bring greater benefit to the mind, we can practice Vipassana, such as contemplating the nature of the body.
---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10/12/2023 @Penang Bodhi Heart Sanctuary, George Town, Pulau Penang, Malaysia
摘錄自Excerpted from:
<1:24:59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384255112495310
信徒:一境性是無法做觀禪嗎?是要從一境性退出來才能做觀禪嗎?
Ajahn Golf : 這個一境性裡面,就是不能想東西,因為只有這個覺知的心而已。所以如果這個心進入一境性的時候,就讓它在那邊休息,當它休息得夠的時候,才退出來做這個觀。
在這個一境性裡面,我們就是不想什麼;等到它退出來,休息足夠,我們才去修觀。
但是有一種一心的情緒,就是我們buddho buddho ,剩下這個buddho。
在這個情緒的時候,很舒服,很空,但是很有念頭。
這種一個情緒的心,可以還有念頭,就是在buddho 而已。
那個時候,我們也可以直接做觀。
Devotee: Is it impossible to practice Vipassana during one-pointedness (Ekaggatā)? Must one exit this state in order to practice Vipassana?
Ajahn Golf: In this state of one-pointedness, one cannot think about anything because only the knowing mind remains. So, when the mind enters this one-pointedness, just let it rest there. Once it has rested sufficiently, then withdraw from it to practice Vipassana.
While in this state, we don’t think about anything; only after withdrawing and having enough rest do we proceed with Vipassana practice.
However, there is a certain kind of concentrated mental state where we are simply repeating "Buddho, Buddho," and only "Buddho" remains.
During this state, it feels very comfortable, very spacious, but there are still thoughts present.
In this kind of mental state, where only "Buddho" remains in the mind, we can still have thoughts. At that moment, we can also directly practice Vipassana.
---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10/12/2023 @Penang Bodhi Heart Sanctuary, George Town, Pulau Penang, Malaysia
摘錄自Excerpted from:
<1:12:18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384255112495310
信徒:要如何平衡信根与慧根?對於我們還沒能完全了知的事情,该先去相信还是质疑?如何避免陷入迷信與懷疑?
Ajahn Golf:就是我們相信的東西,它是有沒有理由,有沒有因果。他的因果理由有多少。然後它有多好的益處在裡面?
就好比喻說,我們相信佛陀,然後佛陀教導這個布施,我們就去思維,這個布施有多大的利益呢?如果我們布施幫助別人,別人受到我們的幫助跟布施,他會開心。我們這樣地去幫助到別人,我們也會感到快樂。這樣的話,我們看到那個布施的意義,看到布施利益的存在,所以這個相信是沒有什麼損害的。
然後好像關於持戒。持戒看到它的利益是去到哪裡?好像不殺生,我們珍惜自己的生命,別人也是一樣。誰也是珍惜自己的財富,別人也是一樣。誰都希望愛護自己的家人,我們也一樣。當我們看到這一些持戒的利益,我們不會傷害到別人,別人跟我們一起,也會感到安全跟快樂。無畏施。然後我們這樣持戒,心也安心,也平靜快樂。我們對持戒有信仰的時候,這個就是有因有果,就是值得我們相信,不是迷信在裡面。
然後對關於禪修,修行。這種信心、信仰,我們就看這個修行有什麼益處。好像我們修到讓這個心平靜定下來,我們感到平靜舒服。然後我們修觀,修智慧,內心的執著越來越少,心越來越放下,越來越舒服快樂。這種信是有因有果,他是對我們生命的快樂是有幫助,利益的。所以他不是一種迷信。
所以信,有智慧配合在一起,就是我們要去了解到我們相信的東西,它是有沒有利益,有沒有益處的。然後它是對我們內心的幫助,滅苦,平靜,是有沒有幫助。如果有的話,對我們內心去除煩惱,滅苦的幫助,這種信,有因有果,就是有智慧,就是正信,不是迷信。
還是如果我們相信,去拜天人,拜這個那個,然後求他們讓我們的生命越來越快樂。然後我們就要去思維一下,這樣求是怎麼樣讓我們快樂呢?當我們沒有因果理由的時候,就這樣去相信,只是求求,這個就是很容易會墮落到迷信去。如果我們是相信那些天神天人、上帝會幫助我們快樂起來,我們就這樣躺下去。但如果我們要做自己的天神,自己的上帝,讓自己製造快樂給自己,我們就要自己去做。
這就是看我們怎麼樣去相信。所以我們去相信一些事情,就是要有足夠的因果。那些理由道理在裡面。然後當我們了解到它有因有果有道理,我們就去相信,而不需要去害怕,不去相信那些沒有理由因果的事情。
然後關於弘揚佛法。佛法是一個好的東西。我們聽聞了之後,就是要自己去了解,自己去修。看看這些法,可以在我們身上生起多大的益處,才是對我們受用的。我們不清楚那些傳法的人的證悟是去到哪裡,我們是不能知道的。就好像我們不知道阿贊的修行,他的法有多少。他的修行程度去到哪裡,他的境界去到哪裡。我們不知道的話,就把它砍掉。我們應該看他所教導的法,可以幫助到我們多少。我們去修了,可以為我們的生命帶來多少的益處,對我們的生命有多大的幫助。我們去修了之後,覺得這些法為我們滅去煩惱,對我們生命是有幫助的話,我們就去修這些法。
然後我們就正思維,他教導的這個法,他有沒有這個因果,他的因果去到哪裡?
然後我們就是以自己的因果,利益好處去修。然後修了,我們體驗他的果出來的時候,我們就可以作為其中的一個證人,驗證的證人,就可以作為佛教的師父,去教導別人。
佛陀說「見到法,就是見到佛。」所以我們修行,然後見到法,就會明白佛陀的心是怎麼樣。如果我們聽那些師父的教導,然後我們見到法,然後我們就了解那個師父他的境界是去到哪裡。
所以我們在相信任何事情之前,我們要思維,我們相信的事情,它是有存在的因果理由有多少多大。然後我們才去決定是否去相信。就是如果那個因果,我們思維的因果理由不足,我們就把它拋下。如果我們還疑惑的話,就先把它放下來,明白嗎?
Devotee: How can we balance faith (saddhā) and wisdom (paññā)? When we encounter things we do not yet fully understand, should we first believe or question them? How can we avoid falling into superstition or excessive doubt?
Ajahn Golf: We should examine whether what we believe in has reasoning behind it, whether it aligns with the law of cause and effect, and how beneficial it is.
For example, we believe in the Buddha, and the Buddha taught generosity (dāna). We contemplate: How beneficial is generosity? When we give and help others, they feel happy, and in turn, we also experience joy. By seeing the value and benefits of generosity, we realize that this belief brings no harm.
The same applies to observing moral precepts (sīla). We contemplate the benefits of keeping precepts. For instance, by abstaining from killing, we recognize that we cherish our own life, just as others do. Everyone values their possessions, just as we do. Everyone wants to protect their family, just as we do. By seeing these benefits of morality, we understand that by not harming others, we create a sense of safety and happiness for those around us—this is known as the practice of fearlessness (abhaya-dāna). When we uphold precepts, our mind becomes peaceful and joyful. Having faith in morality is thus grounded in cause and effect; it is a belief based on wisdom, not superstition.
Similarly, with meditation and practice, we examine their benefits. When we meditate and calm the mind, we experience peace and comfort. As we cultivate insight (vipassanā) and wisdom, our attachments lessen, and our mind becomes more at ease and free. This kind of faith is based on cause and effect and brings real benefits to our happiness. Therefore, it is not superstition.
Faith, when combined with wisdom, requires us to examine whether what we believe in is beneficial. Does it help us overcome suffering? Does it bring inner peace? If it does, and if it supports the removal of mental defilements and suffering, then this faith is based on cause and effect, supported by wisdom, and is considered right faith (sammā-saddhā), not superstition.
On the other hand, if we believe in worshiping celestial beings or deities and praying for them to bring us happiness, we should question: How does this prayer actually lead to happiness? If there is no logical connection between cause and effect, and we simply rely on blind faith, we easily fall into superstition. If we believe that gods or divine beings will bring us happiness and we passively wait for their blessings, we become dependent. But if we take responsibility for our own happiness—if we become our own "gods" by creating our own well-being—then we must take action ourselves.
It all depends on how we choose to believe. When we believe in something, we should ensure there is sufficient reasoning and cause-and-effect behind it. If we understand its logical basis, we can believe in it without fear. We should avoid believing in things that lack reason and causality.
Regarding the propagation of the Dhamma, the Buddha’s teachings are inherently good. However, after listening to the teachings, we must personally reflect and practice to see how much benefit they bring to our lives. We cannot always know the level of realization attained by those who teach the Dhamma. For example, we do not truly know the depth of an Ajahn’s practice, their level of attainment, or their spiritual realization. But instead of dismissing them outright, we should evaluate their teachings—how much the Dhamma helps us, how much the Dhamma benefits our lives. If, after practicing, we find that their teachings help reduce suffering and bring peace, then we can continue to follow them.
We should also reflect on whether the teachings align with the law of cause and effect. If, through our own practice, we experience results, we become witnesses to the truth. This allows us to share and guide others in the Dhamma.
The Buddha said, "One who sees the Dhamma sees the Buddha." By practicing and realizing the Dhamma, we come to understand the heart of the Buddha. Likewise, if we follow a teacher’s instructions and see the truth for ourselves, we gain insight into their level of realization.
Therefore, before believing in anything, we should reflect: How strong is its foundation in cause and effect? Only then should we decide whether to believe. If we find that our reasoning is insufficient, we should set it aside. If we still feel uncertain, we should leave it for now and not force ourselves to accept or reject it. Understand?
---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10/12/2023 @Penang Bodhi Heart Sanctuary, George Town, Pulau Penang, Malaysia
摘錄自Excerpted from:
<1:12:18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384255112495310
信徒:當身體不舒服時,可以把身體的不舒服來觀嗎?可以把痛當作所緣來觀嗎?觀它的生起,然後滅去,不是我的。有身體,就會生病,是自然的法則。把痛苦當作所緣可以嗎?
Ajahn Golf:可以。如果這樣做的話,就是越好越正確的。尤其是當一個修行者他的病痛來的時候,他的不舒服是他做觀的好時機,所以我們提升我們的正念智慧,就是這個時候了。因為我們在那個情況,就是好像在戰場上,就是要去修行,然後去看我們的正念跟智慧去到哪裡。所以要這個病痛作為我們培養正念智慧的場地。
所以這個時候,就是我們去觀這個身體,思維這個病痛,讓生起正念智慧最好的時機。而這個身體,我們就交給醫生,交給藥,去吃藥。而這個心,就是以這個法來治療它。就是要用這個觀,這個法。
然後當我們病痛的時候,我們這樣去思維,去觀,去修行的時候,心是很有力量的。如果我們沒有去修的話,我們就會白白浪費了這個智慧,然後我們的心會很軟弱。所以當我們病痛,不舒服的時候,不需要因为這個病痛而害怕難過,因為我們有很好的機會去修行。就是業,也是自己的幸運。誰想做一個幸運的修行者?
Devotee: When the body feels unwell, can we contemplate the discomfort? Can we use pain as an object of meditation—observing its arising and falling, recognizing that it is non-self? Having a body means experiencing illness; this is a natural law. Can we use pain as a meditation object?
Ajahn Golf: Yes, you can. If you do so, it is even better and more correct. Especially for a practitioner, when illness or discomfort arises, it is a great opportunity for contemplation. This is the perfect time to develop mindfulness and wisdom. In that situation, it is like being on a battlefield—we must practice and observe how strong our mindfulness and wisdom are. We should use illness as a training ground for cultivating mindfulness and wisdom.
This is the best time to contemplate the body and reflect on pain, allowing mindfulness and wisdom to arise. We entrust the body to doctors and medicine for treatment, while we use the Dhamma to heal the mind—through contemplation and insight.
When we are sick, if we contemplate, observe, and practice in this way, our mind becomes strong. But if we do not practice, we waste this opportunity for wisdom, and our mind becomes weak. Therefore, when we experience pain and discomfort, there is no need to fear or be saddened, because it is a great opportunity for practice. This is kamma, but it is also our fortune. Who wants to be a fortunate practitioner?
---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10/12/2023 @Penang Bodhi Heart Sanctuary, George Town, Pulau Penang, Malaysia
摘錄自Excerpted from:
<55:07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384255112495310
當那些不如意,不好的事情,發生在我們身上的時候,我們不要去怨恨別人,怪別人,因為這些是我們過去所作惡業的報應。如果我們去怨恨別人,去怪別人的時候,我們的業力就會循環下去,沒完沒了。
When unpleasant or unfortunate events happen to us, we should not resent or blame others, because these are the consequences of our past negative actions. If we hold resentment or blame others, our karmic cycle will continue endlessly.
---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10/12/2023 @Penang Bodhi Heart Sanctuary, George Town, Pulau Penang, Malaysia
摘錄自Excerpted from:
<49:05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384255112495310
我們在布施、持戒、禪修當中,累積了一些善業福報。
那些過去我們所作的惡業,果報已經追上來了,要報應在我們身上。這個時候,就算惡業報應在我們身上也好。但是,因為我們所作的這一些善業福業,我們的禪修,就好像一個保護的作用。就好像我們就算受到這些惡業的果報,也不會太苦。
這個善業就好像作為貴人幫我們那樣。當我們遇到痛苦的事情的時候,這些善業,就好像一些貴人來幫我們,所以那個痛苦感受不會很強烈和大。
但是,我們如果所作的是惡業,不是善業的時候,當過去所做的惡業果報報到我們身上。這個惡業就好像一個人叫他其他朋友一起傷害我們。就是其他的惡報也會報應到我們身上。
所以,尤其是還沒有證到涅槃的人,這些業都還是沒完沒了。一些我們過去所做的善業惡業,也是有很多。然後,我們還會再做新的惡業。這一生也會做新的善惡業。所以,這些業是沒完沒了的。
所以,佛陀才讓我們努力,快一點行善修行,快一點證悟涅槃。當我們證入涅槃之後,這一切的業力,就變成原諒的業力(อโหสิกรรม, ahosikamma)。證入涅槃後就不需要再有。
佛陀還有那些阿羅漢,他們在還沒有證入涅槃的時候,還是要受過去業力的果報。不同的就是,這些業力的果報,只是在他的五蘊身體上,在他周圍報應而已,(不會影響到他的心)。但是,如果是一個凡夫的話,他受這個業報的時候,他身心也要受。當快樂的果報來的時候,他也是會受到身體的快樂,內心的迷失。當痛苦的果報來時,也是會為他帶來內心的痛苦,傷心地受報。
而佛陀和所有的阿羅漢,如果那些善業的果報報到他身上的時候,就好比喻說這些名譽,這一些供養、物質、財富也好,當這些發生在他們身上,他們不會迷戀其中。就算一些痛苦的果報發生在他們身上,就好比喻說讓他們的身體有病痛,遇到什麼的災難危險也好,這個痛苦最多是發生在他的身體上,他的心不會痛苦,因為他的心一直保持在中等平靜。這個業力的報應不能進入阿羅漢和佛陀的心中。
佛陀和阿羅漢過去所做的善惡業,只是報在他們還在生的時候。當他們證入涅槃之後,這些業力,就不能跟他們進入涅槃。所以他們所做的所有業力,就自然成為一個原諒的業力,不會再有什麼果報出來。
不是說他要受完過去每一個善惡業都受完。而是說,他們已經成為阿羅漢了,他過去所做的善惡業,哪一些果報,是能夠及時來報應在他們身上的時候,就可以報應到。但來不及的時候,就沒有那種報應,就自然變成一個原諒的業力。
如果是凡夫的話,過去的那些善惡業,就會不斷地報應在他們身心,他們的身心也需要承受這個業力,這一生也會不斷做新的善惡業,不斷地輪迴,過去一直累積的不同業力,就不斷會報在他們身上,沒完沒了。
所以,如果我們沒有努力修行,為了解脫證入涅槃,我們要受業力的果報,也是沒完沒了。我們過去業力的果報,會報應在我們身心上。我們這一生也會做新的善惡業,等同於我們這一生也會生起新的業力。所以,業是沒完沒了,不可能受得完。
所以當我們還有煩惱,就會造業,造不同的業。所以一直有煩惱,就一直在造業,一直受不同的果報下去。所以,要修到證入涅槃,才不需要受這些沒完沒了的業。
就是因為煩惱讓我們輪迴。因為煩惱會讓我們造業,所以我們要斷除輪迴,斷除受業,就必須要斷除煩惱。斷除煩惱,就不需要再輪迴。不再輪迴,就不需要再受業力。所以誰想快一點結束這一些業力的果報,就是要快一點修行,證入涅槃。
當我們看到業力是一個個體的話,我們會覺得難以計算。因為業力是很多生很多世累積下來的,是算不完的。所以我們有時候快樂,有時候痛苦,有時候遇到好的事情,有時候遇到壞的、不好的事情。所以我們要快一點禪修、修行,讓我們快一點證入涅槃。
布施,就好像我們走去涅槃。
持戒,就好像我們跑去涅槃。
禪修,就好像我們坐車進入涅槃。
誰修行修得厲害,就好像坐飛機(Piu~)一下子就進入涅槃。
所以要努力地布施、持戒、禪修,讓我們快一點進入涅槃。如果那些業力的果報來報的話,是擋不完的。
如果我們心能夠在這一生能夠證入涅槃,就算是痛苦的果報也好,報到我們的身上,但是我們的心是空、快樂、舒服的。這些業力也不會影響,進入我們的心。所以當我們的五蘊敗壞的時候,我們的心就直接證入涅槃,不會再受業力的影響。
還是誰要跟業力玩一下也是可以。坐著等業力來報應,看看我們的業力有多少。
When we practice generosity, keep precepts, and meditate, we accumulate good karma and blessings.
Sometimes, the bad karma from our past catches up with us, bringing difficulties and suffering. However, the good karma we have built acts as a shield, reducing the impact of these hardships. Even when we face difficulties, our good deeds help us feel less pain and struggle.
Good karma is like a kind friend who helps us when we are in trouble. It makes our suffering lighter, just as the support of kind people can ease our burdens. On the other hand, if we keep doing bad things, when the effects of our past bad karma come, they attract even more problems—like enemies joining forces against us.
For those who have not yet reached enlightenment, the cycle of karma never ends. We carry much karma from the past, both good and bad, and continue to create new karma in this life. This cycle goes on without stopping as long as we haven't reached enlightenment.
That is why the Buddha encouraged us to do good and practice the path to enlightenment. Only by reaching Nibbāna can we go beyond the effects of karma. When someone reaches enlightenment, all karma becomes "ahosikamma" (อโหสิกรรม, karma that no longer bears fruit).
Even the Buddha and the Arahants had to face the results of past karma (before their final liberation). The difference is that ordinary people suffer in both body and mind, while enlightened person only experience physical pain, but their minds remain calm and peaceful.
When good karma brings fame, offerings, or material wealth to an enlightened person, they do not get attached to it. And when suffering comes, such as sickness or danger, they feel the pain in their bodies but not in their mind. Their minds stay peaceful and unaffected by karma.
Once the Buddha and enlightened monks reach final liberation, all their past karma becomes "ahosikamma". This does not mean they must exhaust all past karma before attaining final liberation. Instead, whatever karma ripens during their remaining lifetime does so, while the rest naturally dissolves into "ahosikamma."
For most people, however, karma continues without end. Past actions keep bringing karmic results, affecting both body and mind, while new karma is constantly being created. This cycle of birth and rebirth never stops unless one achieves enlightenment.
As long as we have defilements, we keep creating karma and experiencing its effects. The only way to be free from this cycle is to remove these mental habits. When we stop creating new karma, we no longer need to be reborn, and we no longer suffer. If someone wants to escape from this endless cycle, they must practice hard to reach Nibbāna.
Our incalculable karma comes from many past lives, which is why life sometimes feels good and sometimes feels bad. To free ourselves, we need to meditate and gain wisdom, so that we can reach enlightenment faster.
- Practicing generosity is like walking toward Nibbāna.
- Keeping precepts are like running toward Nibbāna.
- Meditating is like taking a car to Nibbāna.
- Intensive meditation is like taking flight to Nibbāna. (Piu!)
Thus, we should practice generosity, keep precepts, and meditation, and we can reach Nibbāna sooner. Karma’s effects cannot be completely avoided, but if we attain Nibbāna in this life, even when bad karma affects our body, our mind remains still and happy. When our five aggregates dissolve, our mind directly realizes Nibbāna, we will be free from all karmic results.
Of course, if someone prefers to wait and see how their good or bad karma unfolds, they are free to do so.
10/12/2023 @檳城菩提心園 Penang Bodhi Heart Sanctuary, George Town, Penang, Malaysia
<47:13
摘錄自 Excerpted from: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384255112495310
當我們靜坐,感覺到有一種很舒服、模糊的狀態,就是有兩個情況:
1 心快要進入打瞌睡、想睡的狀態;
2 心快要進入定力。
當我們去到心沉進去,有一種模糊,好像清醒過來之後,不知道記不起剛才的狀況,這時候不用去管它,一直持續地保持正念在我們的業處當中,修習下去就對了。
如果記不起發生過來有什麼事,想不到有什麼的話,不需要去想回它,還是記回它。我們繼續跟我們的業處修下去。但是,如果我們禪修下去,是有一些禪相出現的時候,那種禪相是有关一些故事、一個事情。比如說,好像有一些天人,但是這一些如果跟我們思維身體沒有關係的這一些。我們不用去管它。
但是那個禪相,是有關於我們自身,好像看到這個身體給火燒,還是這個身體的腐爛,最後它分解。這樣的話,我們只是覺知,知道它下去,而不需要害怕,也不需要討厭還是歡喜。
就是我們看到它有老病死啊,身體會腐爛,燒掉。當我們看到這些禪相,覺知下去的時候,到最後我們從這個禪相,定力退出來。我們就利用這些禪相來教導我們自己,就說:看到嗎?這個身體是無常的,這個身體就是會一直在變,會有老病死,它是會腐爛的,最後它是會分解的。
所以記住一個重點,如果禪相是跟我們自身有關係的,自身的五蘊、身體,它的不淨,無常、苦、無我,我們就去覺知下去,觀下去。但如果這個禪相是跟我們自身沒有關的,是屬於外在的,是屬於看到外面的種種事情的,這個我們正念智慧還不夠好,不夠強,不適合去管它。有時候這些外在的禪相,有可能是我們內心煩惱造作出來。所以就不用去管它。就回來我們的業處,回來修觀就可以。
然後要明白,每個人坐禪,不是都會有這些禪相的發生。
這是有一些人會疑惑:‘為什麼我靜坐下去沒有看到什麼呢?‘就是有些人他的心平靜定下來會有禪相的出現。但是有些人心平靜定下來時,他的心是很平穩的,沒有禪相出來。有一些人坐下來,心定下來,看到禪相,有一些人沒有看到,心就一直平靜,這一種情況,跟我們修行好不好是沒有直接的關係的。
不是說有禪相的發生就一定是好事情。所以不是說有禪相的人一定修得好。還是說沒有禪相的人心平靜,就一定修得不好。這個跟我們修行好的結果,是沒有直接的關係。
就好像有一些人,他心就慢慢地平靜下去,心就入到定。當他從定力退出來,就感到很精神,飽滿,舒服,但是就是沒有禪相的出現。
然後有一些人坐禪有禪相,他就是坐到心快要進入定力的時候,然后不管它再进入定力。但是,有另一些人就從心進入定力之後,退出來,才有禪相的生起。
然後我們修定的目的,就是為了內心的平靜。所以這些禪相是沒有關係的,沒有相關的。
就是那些當我們的心靜下來,然後入定,然後關於那些沒有禪相的人,他的心比較平穩。他從定力出來就是要思維這個身體,思維五蘊的實相。
而那些有禪相的人,他的心進入到定力的時候退出來,有了這個禪相之後,他也是思維禪相它的實相:無常,苦,無我。到最終那些從定力退出來,思維自身的五蘊,這個身體的實相,跟那些出定了之後去思維禪相和五蘊;到最後他的心是一樣的,就是懂得放下,懂得去除那種執著。
這個有禪相跟沒有禪相的分別,就好比喻我們聽佛陀的故事,有禪相的人就好像看電影,有影像跟聲音;了解佛陀傳記的經歷。 然後那些沒有禪相的人,就好像聽佛陀的傳記,只是聲音聽而已,但最後也是一樣知道佛陀他的經歷,明白嗎?
然後禪修者他的心沒有這種禪相,就是他的心比較平穩,然後沒有禪相。因為沒有禪相,所以他的心也不會容易迷失在禪相當中。
但有些人,他禪修之後有這種禪相還是禪境,他有機會迷失在這種禪境。
所以我們修行禪修,不需要有慾望想作為什麼,還是從中得到什麼。我們是依我們自己的個人的情況去修。我們自己自然的一面去修。
這些禪境禪相,它都是生了就會滅去。就是我們就算看到,也是要正思維它。但就算是沒有的話,我們也是一樣地去思維它。
好像阿赞一樣。阿赞以前剛出家修行的時候,阿赞的心平靜,就好奇:诶?为什么静静的没有看到什么?我就問Luang pu,他说:“你快要瘋掉了,有慾望想要看。”Luang pu他說,看回我們的心是想平靜,還是不平靜已經足夠了。就是要看看我們能否管理到自己的思想念頭,還是不能管理。如果可以做到的話,就已經很厲害了。
When we sit in meditation and experience a comfortable yet clouded state of consciousness, it usually indicates one of two possibilities:
1. The mind is approaching sleepiness.
2. The mind is approaching concentration (samādhi).
If we feel as if we are sinking into this state and later realize we cannot recall what just happened, there is no need to worry. Simply maintain mindfulness (sati) and stay with our meditation object (kammaṭṭhāna).
If we cannot remember what happened or cannot think of anything, there is no need to force recollection. Instead, we should simply return to our meditation practice. However, if meditation visions (nimitta) arise, they appear as stories or scenes. Some might see devas or other figures, but if these visions have no direct connection to our mind and body, we can choose to ignore them.
On the other hand, if the meditation vision directly relates to us—such as seeing our body burning, decaying, or dissolving—we should observe it without fear, aversion, or attraction. Such visions serve as reminders of impermanence, showing us the reality of aging, illness, and death. When we emerge from these experiences, we can use them as a teaching:
"See? This body is impermanent. It is constantly changing. It will grow old, experience sickness, and eventually decay and decompose."
If a meditation vision relates to our own five aggregates (form, feeling, perception, mental formations, and consciousness) and reveals the body's impurity, impermanence, suffering, and non-self, we should observe and contemplate it. However, if the vision consists of unrelated scenes or events, it may indicate that our wisdom and mindfulness are not yet strong enough to engage with it. In such cases, these visions might be fabrications of our mental defilements. We should not cling to them but instead return to our meditation object and continue our practice.
Furthermore, it’s also important to note that not everyone experiences meditation visions. Some practitioners may wonder, "Why do I not see anything during meditation?"
The answer is that some meditators experience visions when their minds become still, while others do not. Some practitioners enter deep concentration and see meditation visions, while others simply rest in peaceful stillness.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visions has no direct correlation with one's level of progress in meditation.
In fact, having visions does not necessarily indicate better meditation, nor does their absence signify poor practice. What truly matters is the stability of the mind. Some people emerge from deep concentration feeling refreshed, clear, and energized—without experiencing any visions at all. Others may see visions when they approach deep concentration but do not engage with them, allowing the mind to settle further.
The goal of meditation is inner peace, not the pursuit of visions or mystical experiences. Those who do not see visions should reflect on the nature of the body and the five aggregates. Those who do experience visions should contemplate their impermanence, suffering, and non-self after emerging from concentration. Ultimately, both approaches lead to the same understanding—letting go of attachment.
A helpful analogy:
-Practitioners who see visions are like those watching a movie with sound and images, experiencing the Lord Buddha’s teachings through vivid scenes.
-Those without visions are like listening to an audiobook of the Lord Buddha’s biography—without visuals, but still gaining the same understanding.
Nonetheless, practitioners who do not experience visions tend to have a more stable and undisturbed mind, making them less likely to become lost in illusions. Meanwhile, those who do see visions risk becoming attached to them, mistaking them for something of great significance.
Thus, we should not meditate with the desire to see anything or gain special experiences. Meditation should align with our natural state, following the flow of our mind. Visions, like all phenomena, arise and cease. Whether they appear or not, we must apply the right contemplation to them.
Ajahn Golf once shared his early experience: When he first ordained and meditated, he became curious: "Why am I not seeing anything?" So he asked his teacher, Luang Pu, who replied: "You’re about to go crazy with desire to see something!"
Luang Pu emphasized that true meditation is not about seeking visions but about observing whether the mind is peaceful or restless. The real skill lies in managing one’s thoughts and maintaining mental clarity. If we can do that, it will already be a significant achievement.
--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10/12/2023 @ 菩提心園 Penang Bodhi Heart Sanctuary, George Town, Penang, Malaysia
<22:03 摘錄自 Excerpted from: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384255112495310
不要那麼快就相信,也不要不信;
我們聽到什麼,直接信,可能就是(因為)愚癡;
(大家)也不認識阿贊的由來,跟大家講,大家聽了就相信了;
但也不用那麼快就不信,因為阿贊所講的,可能我們會受益。
我們就去正思維,阿贊所說的有沒有道理。
有道理的就去實修,去嘗試。
Do not be too quick to believe, but also do not be too quick to disbelieve.
If we immediately believe whatever we hear, we might be acting out of ignorance.
We do not even know where Ajahn comes from, yet if we simply listen and believe without reflection, that would be blind faith.
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not be too quick to reject what is said, because what Ajahn shares may bring us benefit.
Instead, we should contemplate rightly—does what Ajahn teaches make sense?
If it does, then we should put it into practice and test it for ourselves.
---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2-12-2024 @ Bandar Utama Buddhist Society, PJ, Kuala Lumpur, Malaysia.
摘錄自Excerpted from:
<1:30:27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555664124100221
我們不需要很博學,也不需要要很懂得跟別人解釋,而是我們能夠了解自己的貪嗔癡,有沒有減少
我們的內心會不會越來越好,然後我們惡的習性,我們的惡法,會不會越減越少?。
當我們觀察,審視自己的時候,看到我們內心越來越舒服,越來越平靜,貪嗔癡越來越少,然後我們不好的性格越來越改善的話,這就是我們修行越來越進步。你自己要自己審視自己。
修行的人不是要去看別人,他也不會去炫耀別人,也不會自誇自己
然後要多一點愛自己,愛自己的人就是想讓自己快樂的人。想讓自己快樂,就是要做自己真正快樂的方法。這是唯一的道路,就是讓我們可以脫離這個苦海的方法, Exit 。
"How to Examine Whether Your Practice is Progressing?"
We do not need to be very knowledgeable, nor do we need to be able to explain things to others. Instead, we can understand whether our greed, anger, and ignorance have decreased.
Is our mind getting better? Are our bad habits and negative traits reducing?
When we observe and examine ourselves, if we see that our inner peace is increasing, that we are becoming more comfortable, and that our greed, anger, and ignorance are diminishing, along with improvements in our negative traits, then that indicates our practice is progressing. You must self-reflect.
Practitioners should not look at others; they will not boast about others nor brag about themselves.
We should also love ourselves a little more. A person who loves themselves is someone who wants to make themselves happy. To make oneself happy means to do what truly brings happiness. This is the only path that can lead us out of the sea of suffering—Exit.
2-12-2024 @ Bandar Utama Buddhist Society, PJ, Kuala Lumpur, Malaysia.
<1:33:43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555664124100221
明白佛法的人,他第一步就會了解這個世間,明白到沒有什麼會跟我們走。所有的物質、東西,他對世間欲樂的追求,就會減輕。他就能放下對它們的執著,所以就能放輕他的心,更輕鬆。因為他放下對世間的執著,剩下的身心的執著。
所以,我們才要修這個止觀定慧,思維這個身體。就是看到這個身體,它是會老病死的,最後它是會敗壞的。通常不到一百年,就會死去,就是這樣思維下去。當我們這樣思維的時候,我們就可以放下的身體的執著,心就更輕起來了,就剩下這顆心。
當我們可以放下對身體的執著的時候,就剩下對內心種種的感受,譬如:受、想、行、識。然後我們看到,它們只是不斷生滅,找不到是‘我’,‘我的’,就是他只是生,然後滅去;生,然後滅去;不是我的東西。當我們這樣修下去,就會越來越看得清楚,這些內心的情緒、心所、受、想、行、識,知道它不是‘我’和‘我的’,就不會執著它。
當我們把種種情緒的執著也放下來,就看到這個心。我們看到這個心,再去思維,去觀它,了解到這個心也是無我,不是我。心就會放下一切執著。這個就是阿贊修過來的。
…….(收音模糊)
我們就是以這個止觀定慧,去了解,這個世間是不能執著的。它就是來了就去。
然後用這個止觀,來了解清楚這個身體,它是地水火風,四大而已,它會生就會死,會生,就會敗壞。
然後用這個止觀,去思維這個心,都是沒有一個我存在,都是無我,不是我的,這樣我們的心就會放下一切的執著。
A person who understands the Dhamma will first recognize the truth of this world: nothing lasts, and nothing can be taken with us. Once they see this clearly, their desire for material things and worldly pleasures naturally decreases. They become less attached, which brings a sense of lightness and ease. However, even after letting go of external attachments, attachment to the body and mind still remains.
This is why we practice "samatha" (concentration) and "vipassanā" (insight meditation) to develop wisdom. We observe the body and realize that it ages, falls ill, and eventually dies. It does not last forever. Rarely does a body live beyond a hundred years. By contemplating this truth, we loosen our attachment to the body, making the heart feel even lighter. Eventually, only the mind remains.
Once we release attachment to the body, we turn our attention to the mind. We notice that feelings (vedanā), perceptions (saññā), mental formations (saṅkhāra), and consciousness (viññāṇa) arise and disappear constantly. They do not belong to us; they are not “me” or “mine.” They come and go on their own. The more we observe, the clearer it becomes: our emotions, mental factors (Cetasika), feelings, perceptions, mental formations, and consciousness are not truly who we are. As a result, we stop clinging to them.
When we let go of attachment to emotions and thoughts, we begin to see the mind itself. Watching it closely, until we realize that even the mind is not truly “ours.” There is no fixed self within it. When we understand this deeply, the mind naturally lets go of all attachments. This is the path that Ajahn has followed.
… (audio unclear)
Through "samatha" and "vipassanā", we come to see that nothing in this world is permanent. Everything comes and goes.
We realize that the body is just a combination of the four elements: earth, water, fire, and wind. Whatever is born will eventually die. Whatever arises will eventually decay.
We also observe the mind and see that there is no true "self" within it. Everything is "anattā"—not truly ours. When we fully understand this, the mind lets go of all attachments and finds real peace.
---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2-12-2024 @ Bandar Utama Buddhist Society, PJ, Kuala Lumpur, Malaysia.
<1:28:56
摘錄自 Excerpted from: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555664124100221
我們利用定力,專心地去思維這個身體,以及五蘊(色,受,想,行,識),去了解它的實相,是無常、苦、無我的。
當我們了解到我們的身體、五蘊,不是我的,是無常、是苦的話,我們也一樣能了解到別人的身體都是無常、不是我,都是苦的。
這樣的話,我們內心的貪、嗔、癡、渴愛,就會慢慢地淡化、減輕,到最後會乾枯起來,就會斷除。
這個就是阿贊以我的經驗來解釋。
We cultivate concentration and deeply contemplate the body and the five aggregates (form, feeling, perception, mental formations, and consciousness) to understand their true nature—impermanence, suffering, and non-self.
When we recognize that our own body and aggregates are not truly "ours," that they are impermanent and a source of suffering, we will come to see that everyone else's bodies undergo the same experience.
With this insight, our attachments—greed, anger, defilements, and craving—will gradually weaken and fade. In time, they will be completely eliminated.
This is how Ajahn explains it, based on my own experience.
---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2-12-2024 @ Bandar Utama Buddhist Society, PJ, Kuala Lumpur, Malaysia.
<1:05:07
摘錄自: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555664124100221
< 呼吸正念法涵蓋止觀 The Practice of Mindful Breathing Encompasses Both Samatha and Vipassana >
阿赞先提前說,阿赞自己才剛剛出家,才出家19年,所以只是以自己修行的經驗來分享。
在這裡跟大家一起交流,佛法的交流,不是來教導而是跟大家分享佛法。
不是说 Ānāpānasati 不能解脱。其實有很多人是通過修 Ānāpānasati(出入息念)而解脫的。
簡單來説,如果我們只是純粹地覺知呼吸的進出,就能讓心平靜。
慢慢地,我们的呼吸會越來越微細,我們會看見呼吸有這種變化。
另外,當看見呼吸進,它有生,也有滅。
呼吸出,也有它的生滅。
看到呼吸的進出,也看到它的生滅,也就看到它的無常。
这就會讓止變成觀,變成觀禪。
Ajahn would like to clarify in advance that ajahn has only recently ordained—just 19 years in the monastic life—so ajahn is merely sharing from ajahn’s own practice experience.
Here, we are engaging in a mutual exchange about the Dhamma. This is not about teaching but rather sharing the Dhamma with everyone.
It is not that Ānāpānasati cannot lead to liberation. In fact, many people have attained liberation through the practice of Ānāpānasati.
Simply put, if we purely and simply remain aware of the in-and-out breath, our mind will become calm.
Gradually, our breathing will become more and more refined, and we will begin to observe these changes in the breath.
Furthermore, when we observe the in-breath, we can see that it arises and ceases.
The out-breath also has its arising and ceasing.
By seeing the in-and-out breath, and recognizing its arising and ceasing, we come to see its impermanence.
This is how samatha transitions into vipassanā.
---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2-12-2024 @ Bandar Utama Buddhist Society, PJ, Kuala Lumpur, Malaysia.
摘錄自 Excerpted from: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555664124100221
如果我們在禪修的時候,看到佛陀和大師父,這是一種吉祥的徵兆,也表示我們的修行是正確的。或者有些大師父正在觀察我們,但我們不需要對這些現象過於感興趣。
就如同阿贊剛才所說的,我們不需要對外界過於關注,反而應該專注於當下的覺察,繼續觀照自己的感受。
其實,一個修行者的正確態度就是不會去執著於這些禪相。他不執著於禪相,也不執著於夢境。
有些人在修行的時候,可能會做一個好夢,但如果把這些夢境當作真實的,那就不好了。無論是禪相還是夢境,我們都應該從佛法的角度去思維它,也就是以佛法來教導我們的身心。
If we see visions of the Buddha or great masters during meditation, it is considered an auspicious sign, indicating that our practice is on the right path. Some great masters may also observe us, but we don’t need to be too interested in these experiences.
As Ajahn mentioned, we don’t need to focus too much on the external phenomena. Instead, we should stay present and continue observing our feelings and sensations.
In fact, we should maintain an attitude of non-attachment toward meditative visions. We don’t attach to visions, nor do we hold onto dreams.
Sometimes, during practice, people may have pleasant and auspicious dreams. But if we take them as the ultimate reality, it can be problematic. Whether it’s meditative visions or dreams, we should always view them through Dhamma, using Buddhist teachings to guide our body and mind.
---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4-12-2024 @ Ti-Ratana Penchala Community Centre, PJ, Kuala Lumpur, Malaysia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2534279776740924
《佛陀教導在家人的法 The Buddha’s Teachings for Laypeople》
我們作為一個在家人,除了我們的工作之外,我們還需要加上這個工作,即:修戒、定、慧。當我們有正念去修戒、定、慧时,我們已經完整地修佛陀的法了。
然後關於精進,誰有正念智慧去修,無論或多或少,這個就是看個人。
【爲什麼要布施?】
(有別於出家人,)佛陀另外對在家人增加一個教導,就是布施。對於出家人的話,佛陀就只是教導戒、定、慧為主,但是在家人,佛陀就教導布施,持戒跟禪修。
為什麼佛陀沒有教導出家人布施?因為出家人已經把所有東西布施出去了。在他出家之前,都已經把所有財富、物質、家庭布施捨出去。所以,他沒有什麼东西可以再去布施了。
佛陀教導在家人布施,是為了教導他們,讓他們变得聰明,懂得去除內心的吝嗇、自私。這個布施,可以變成對自己和別人的一種利益。
然後讓我們在家人一直做布施,以避免我們修戒、定、慧還不能圓滿,還有輪迴的時候,我們布施的波羅蜜,可以讓我們在輪迴中快樂、方便、富有,沒有太多痛苦,不會飢餓。
如果我們沒有布施,萬一我們還在輪迴,我們就會變得貧困、飢餓、痛苦,這樣我們要找吃的時候,也要用許多時間,也很艱難。這讓我們沒有時間,沒有很多空間讓我們專心地修行。
【爲什麼要持戒?】
對於出家人跟在家人的戒律,出家人的戒律更多。因為出家人是靠在家人的供養來維持生命的,所以他必須有良好的行為。但是,一個在家人持好五戒已經很足夠了。但是,如果有一些人想提升自己的功德波羅蜜時,就可以再培養持守八戒,培養自己的出離心。如果想讓我們的心更平靜,可以持八戒。
然後關於這個持戒功德也是有講到的:
- Silena sugatim yanti:這個持戒的功德可以讓我們快樂。
- Silena bhogasampada:這個持戒的功德會讓我們擁有如法的財富,讓我們富有。
- Silena nibbutim yanti:這個就是說,我們持好戒,這個功德可以讓我們投生到善道,還是讓我們成為證悟涅槃的資糧。
【爲什麼要禪修?】
禪修是我們有正念去修止和觀,也就是有正念去修定跟慧。修定就是讓我們的心達到「一心」,心定下來。就是讓我們的呼吸一直在「Buddho」當中。
關於修觀,就是我們心平靜的基礎下,思維身體的不淨,它是四界。如果我們專心用心,這條路也能讓我們快速地證得涅槃。
所以我們要明白,他們(佛陀)所講的布施、持戒、禪修,已經很足夠地讓我們解脫了。所有的法,已經是在布施、持戒、禪修裡。
不需要再猶豫,不需要去找很多。因為我們年紀已經越來越大了,需要多一點時間,快一點實修。如果我們一直坐在那裡疑惑的話,我們就沒法進步。
疑惑來疑惑去,最後沒有修行,然後忘記呼吸,就死掉了。(笑)
所以不需要猶豫,這些已經很齊全,很足夠了,足夠我們修行滅苦。
阿贊也是沒有(做)很多,阿贊也是這樣修這個戒、定、慧,修教導大家的方法而已,明白嗎?
As laypeople, beyond our daily work, we also have another important duty—to cultivate precepts (sīla), concentration (samādhi), and wisdom (paññā). When we cultivate these qualities with mindfulness, we are said following the Buddha’s teachings fully.
The effort put into practicing mindfulness and wisdom, whether great or little, depends on the individual.
<Practicing Generosity>
For laypeople, the Buddha introduced another essential teaching: generosity (dāna). While monks primarily focus on precepts, concentration, and wisdom, laypeople are encouraged to cultivate generosity alongside these qualities.
Why didn’t the Buddha emphasize generosity for monks? This is because monks have already given up everything. Before ordaining, they renounce their wealth, possessions, and family. Having relinquished all material attachments, they have nothing left to give.
The Buddha emphasized generosity for laypeople to help them overcome stinginess and selfishness. Practicing generosity benefits both oneself and others.
For laypeople, generosity ensures that if we have yet perfected our practice of precepts, concentration, and wisdom, but still remain within the cycle of rebirth (samsara), the merit of generosity will at least lead us to happiness, convenience, and wealth in the future lives, preventing the suffering of poverty and hunger.
Without the support of generosity, however, if we remain in the cycle of rebirth, we may experience poverty, hunger, and suffering. We are hard and spend plenty of time to find food. This results that we do not have much time to practice the dhamma.
<Practicing Precepts>
Monks have to follow more and stringent precepts if compared to laypeople. Since monks rely on the offerings of laypeople for survival, they must uphold exemplary behavior. For laypeople, however, observing the Five Precepts (Pancasila) is already sufficient.
For those who wish to deepen their practice and accumulate more merits, they can undertake the Eight Precepts (Uposatha), cultivating a greater sense of renunciation. Keeping the Eight Precepts also brings greater inner peace.
There is a teaching on the benefits of keeping precepts:
- Silena sugatim yanti – Precepts lead to happiness.
- Silena bhogasampada – Precepts lead to righteous wealth and prosperity.
- Silena nibbutim yanti – Precepts support rebirth in good realms or even enlightenment (Nibbāna).
<Practicing Meditation>
Meditation consists of two main aspects: concentration (samatha) and wisdom (vipassanā). Practicing concentration means training the mind to be stillness. This can be done by keeping our attention on the breath while reciting “Buddho.”
Practicing wisdom, on the other hand, forms the foundation of stillness. We contemplate the body's impurity and its four elements. This contemplation can lead us to Nibbana if we practice properly.
We should understand that the generosity, precepts, and meditation as taught by the Buddha are sufficient for liberation. All dhammas are within these three practices.
No more hesitating or trying to seek additional methods for practicing. Time is passing, and we are getting older. We must dedicate ourselves to practice without any delay. If we continue to doubt and overthink, we will make no progress.
Doubt and doubt again—until one day, we forget to breathe and die. (Laughs)
So, let’s not hesitate. These teachings, “Generosity”, “Precepts” and “Meditation” are complete and sufficient. It is enough for us to practice and end suffering.
Even Ajahn also does nothing beyond this - just cultivating precepts, concentration, and wisdom. Do you understand?
---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10-12-2023 @ 槟城菩提心园 Penang Bodhi Heart Sanctuary, Malaysia.
摘錄自 Excerpted from (41:35-53:46):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6888321797923856
《濃縮八萬四千法 A Summary of the 84,000 Teachings of the Lord Buddha》
是誰去持這個戒?是我們的這顆心。
是誰讓定力升起?也是我們這顆心。
是誰去知道智慧、實相?依舊是我們這顆心。
所以好像阿贊所講的,這個覺悟,所有的法(即:三十七菩提),都是在我們的身心當中。
就是以我們自身為主,以正念為引導。
如果以正念引導這顆心去持戒,戒就會清淨起來。
如果以正念引導這個心去修定,心就會平靜下來。
如果以正念引導這個心去修慧,我們就能夠一直給它思維下去,進而升起智慧。
所以,八萬四千法濃縮下來,就是讓我們的心保持正念,去守護、修好這顆心。
我們不需要疑惑說:「僅僅這樣修行,真的足夠了嗎?」
因為全部法已經存在這裡了。
Who is the one that keeps the precepts? Our own mind.
Who is the one that develops concentration? Our own mind.
Who is the one that realizes wisdom and truth? Again, our own mind.
As Ajahn said, all the teachings (37 Practices of Bodhisattvas) are already within our body and mind.
That’s why we should take ourselves as the foundation and let the mindfulness (Sati) lead the way.
If we use mindfulness to guide our mind in keeping precepts, our moral conduct will become pure.
If we use mindfulness to guide our mind in practicing concentration, our mind will become peaceful.
If we use mindfulness to guide our mind in developing wisdom, we can contemplate deeply and wisdom arises.
Therefore, all 84,000 teachings can be summed up in one thing: keeping our mind in mindfulness—protecting it and helping it grow.
So, we don’t need to doubt and question, “Is this practice really enough?”
Because all the teachings are already present here.
---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10-12-2023 @ 槟城菩提心园 Penang Bodhi Heart Sanctuary, Malaysia.
摘錄自 Excerpted from (38:33-41:35)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6888321797923856
(一)正見,正確的見解;
(ニ)正思維,正確的思維;
(三)正語,正確的語言,好的語言;
(四)正業,就是正確的業力;
(五)正命,就是我們養活生命的職業,如法如律、持好戒,守好國家的法律;
(六)正念,就是我們有正念在自己的身心;
(七)正精進,努力的去(修行),剛才有提到(上一篇);
(八)正定,正定就是我們專心修好我們的業處,專心修好這個止和觀。
那這八聖道,分為三個組成部分:
(1)正見,正思維是屬於智慧(Paññā)的部分;
(2)正語,正業,正命,這三種就是屬於持戒(Sīla)的部分;
(3)正精進,正念,正定,就屬於修定(Samādhi)的部分。
所以八聖道濃縮下來,就剩下戒、定、慧(Sīla, Samādhi, Paññā)。
1. Right View (Sammā-diṭṭhi) – Correct understanding.
2. Right Intention/Thought (Sammā-saṅkappa)– Right thinking.
3. Right Speech (Sammā-vācā) – Good and wholesome speech.
4. Right Action (Sammā-kammanta) – Correct actions creating good kamma.
5. Right Livelihood (Sammā-ājīva) – Earning a living in a righteous way, following the precepts (sīla), the Dhamma-Vinaya, and the laws of the country.
6. Right Mindfulness (Sammā-sati)– Maintaining mindfulness of our body and mind.
7. Right Effort (Sammā-vāyāma) – Striving diligently in practice (as mentioned in the previous post).
8. Right Concentration (Sammā-samādhi) – Focus on one's meditation object, cultivating both tranquility and insight meditation (samatha-vipassanā).
The Noble Eightfold Path is grouped into three sections (Tisikkhā):
1. Wisdom (Paññā):
- Right View
- Right Intention
2. Precepts (Sīla):
- Right Speech
- Right Action
- Right Livelihood
3. Concentration (Samādhi):
- Right Effort
- Right Mindfulness
- Right Concentration
Thus, the essence of the Eightfold Path is summarized as Precepts (Sīla), Concentration (Samādhi), and Wisdom (Paññā).
---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10-12-2023 @槟城菩提心园 Penang Bodhi Heart Sanctuary, Malaysia.
摘錄自Excerpted from::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6888321797923856
然後七覺支,
第一, 就是念覺支。這個念覺支就是我們所選的修行的止跟觀
第二, 然後,這個精進覺支。
第三, 然後這個喜覺支,內心的飽滿
第四, 擇法覺支,就是我們去正思維這個法。
第五, 輕安覺支,就是因為我們修這個法而身心平靜了
第六, 定覺支,就是我們不斷地透過平靜修下去,然後越來越平靜,到最後就是會生起這個定覺支。所以我們修這個定慧,止觀的時候,就是在修這個七覺支。當我們修下去的時候,到最後心越來越放,越來越捨的時候,就是在培養這個
第七, 捨覺支
---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10-12-2023 @北海佛教居士林 Butterworth Lay Buddhist Society BLBS, Penang, Malaysia.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6888321797923856
五力就是有五種的力量,讓我們可以去到要去的目的地;
分別是有信心的力量,精進的力量,有正念的力量,有定力,還有智慧的力量。
(一)信的力量,信力。
誰會讓我們有信心呢?
我們自己要相信三寶、相信我們所修的業處、相信方法、相信我們自己的能力。
就是我們自己得有這個信心。
(二)精進力,也就是我們要努力精進去去除惡、行善,發展提升一切的美德。
(三)再來正念,念力,也是我們要自己去建立培育起來的。
我們要自己去覺知這個心,覺知這個心,了解這個法。
(四)定力也是得修到在我們心中生起,就是不斷讓我們的心多一點平靜下來,慢慢培養出定力出來。
(五)智慧力量的生起,就是我們聞法之後,學習這個法之後,在內心平靜的基礎下去思維;
思維身體的不淨,思維身體是地水火風,四界的無常,苦,無我。
這也是透過我們自己去修,讓這個智慧有力量起來。
這個就是五力,五種的力量。
當我們這個五力:就是信,精進,念,定,慧。
這五力,當我們把它培養起來,這五力就變成五根。
根呢,意思就是最大,以這個為領導為最大,就好像當誰有這個力量,有這個權力的時候,它就是最大的。
(一)當這個信心最大,這個信心大過於一切(大過懷疑)。
(二)而當我們有精進力的時候,這個精進力就是大過懶散與懶惰。
那些懶散與懶惰,就不能夠把我們拉下去的。
因為精進的力量已是大過它。
(三)當以這個正念最大的時候,就是這個正念大過失念,妄念。
(四)那定力,有力量,定最大為大。
這個定,就大過我們內心的混亂。
這個定力能夠穩定我們的心,有因有果,
當定力,大過我們心的混亂,就不會那麼容易就動搖。
(五)再來智慧的力量。
當智慧最大時,智慧就大過我們內心的痛苦。
有了智慧,我們內心的痛苦,就越來越少。
我們在經典裡面提到的三十七菩提道品,就是讓我們能夠覺悟。
有四聖諦,四念住,四神足,
【五力,五根】
加上來就是22道品。
然後七覺支,加上八聖道,這個就是15。
The Five Powers (Pañca-bala) are five types of strength that help us reach our destination:
1. Power of Faith (Saddhā-bala)
2. Power of Energy (Viriya-bala)
3. Power of Mindfulness (Sati-bala)
4. Power of Concentration (Samādhi-bala)
5. Power of Wisdom (Paññā-bala)
Faith (Saddhā-bala) – Who will give us faith? We must develop faith in our meditation objects, faith in the Triple Gem (Tiratana), in the method, and in our own abilities.
Energy (Viriya-bala) – We must strive to abandon evil, cultivate goodness, and develop all virtuous qualities.
Mindfulness (Sati-bala) – We must establish this ourselves, being aware of our own mind and understanding the Dhamma.
Concentration (Samādhi-bala) – Develops within the mind, bringing peace. Through gradual cultivation, concentration strengthens.
Wisdom (Paññā-bala) – Arises from hearing the Dhamma (sutamayā-paññā), followed by contemplation (cintamayā-paññā)—reflecting on the impurity of the body, the four great elements (cattāro mahābhūtāni), impermanence (anicca), suffering (dukkha), and non-self (anattā).
When these Five Powers are fully developed, they transform into Five Faculties (Pañc'indriya). "Faculty" (indriya) means they take dominance and lead the mind:
The Five Faculties (Pañc'indriya)
1. When faith (saddhā) is strongest, it overcomes doubt.
2. When energy (viriya) is strongest, it overcomes laziness.
3. When mindfulness (sati) is strongest, it overcomes heedlessness.
4. When concentration (samādhi) is strongest, it overcomes mental agitation.
5. When wisdom (paññā) is strongest, it overcomes suffering.
The Five Powers and Five Faculties are part of the Thirty-Seven Factors of Enlightenment (Bodhipakkhiyā-dhamma), which lead to awakening:
Four Noble Truths (Cattāri Ariya-saccāni)
Four Foundations of Mindfulness (Cattāro Satipaṭṭhānā)
Four Bases of Spiritual Power (Cattāro Iddhipādā)
Five Powers (Pañca-bala)
Five Faculties (Pañc'indriya)
These total 22 factors.
Adding:
Seven Factors of Awakening (Satta Bojjhaṅgā)
The Noble Eightfold Path (Ariya Aṭṭhaṅgika Magga)
These make up the remaining 15 factors, completing the 37 Factors of Enlightenment.
---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10-12-2023 @槟城菩提心园 Penang Bodhi Heart Sanctuary, Malaysia.
摘錄自Excerpted from::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6888321797923856
《四神足 The Four Bases of Spiritual Power (Iddhipāda)》
1. 欲神足
2. 勤神足
3. 心神足
4. 觀神足
這個欲神足,或是滿意神足,也是在我們的心中生起;
那這個精進神足,誰會精進?如果我們沒有精進的話?
而心神足,誰能夠代替我們用心去修這個業處呢?所以也是需要我們自己用心,修好自己的業處;
再來觀神足,誰去全面性地去了解它的那些過程?這也是需要我們自己去觀,去了解。
所以看到嗎?這個四聖諦,也是在我們的身心;
這個四念住也是在我們的身心;
這個四神足也是沒有離開我們的身心去修。
The Four Bases of Spiritual Power (Iddhipāda)
1. Chanda-iddhipāda (Desire/Aspiration) – the base of satisfaction
2. Viriya-iddhipāda (Effort/Energy)
3. Citta-iddhipāda (Mind/Consciousness)
4. Vīmaṁsā-iddhipāda (Investigation/Analysis)
Chanda (desire/satisfaction) arises within our own minds.
As for Viriya (effort)—who will make the effort if we do not? Without diligence, who else can do it for us?
Citta (mind)—who else can cultivate mindfulness and develop our meditation practice on our behalf? This is something we must commit to ourselves.
Vīmaṁsā (investigation)—who will fully comprehend these processes for us? We must investigate and understand them through our own direct experience.
So, do you see? The Four Noble Truths exist within our body and mind.
The Four Foundations of Mindfulness exist within our body and mind.
Likewise, the Four Bases of Spiritual Power cannot be cultivated apart from our own body and mind.
---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10-12-2023 @槟城菩提心园 Penang Bodhi Heart Sanctuary, Malaysia.
摘錄自Excerpted from: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6888321797923856
< 四念住 The Four Foundations of Mindfulness >
四念住——身、受、心、法——皆存在於我們自身之中。
當我們將修行圍繞於身與心,我們便是在修、在圓滿四念住。
當我們思維這個身體時,就是在修身念住。
當我們修行時,觀察呼吸並持續覺知,感受便隨之生起。我們進一步了解這些感受,明白身是身,感受是感受,心是心,如此清楚辨別與思維感受,便是在修受念住。
在禪修中,當我們覺察到愛與厭惡的情緒生起,並回到自己的業處,這便是在修心念住,因為我們清楚覺知內心的種種情緒。
這顆心,是有污染的,它悲傷也知道,清明也知道,知道種種的狀態,這就是心念住。
當我們思維無常、苦、無我時,就是在修法念住。這也是大師父們所教導的。
因此,身念住亦須在自身之中修。
The Four Foundations of Mindfulness—body, feelings, mind, and Dhamma—are all present within ourselves.
When we center our practice around the body and mind, we are cultivating and fulfilling the Four Foundations of Mindfulness.
When we contemplate the body, we are practicing body mindfulness.
As we practice, observing the breath and maintaining awareness, feelings naturally arise. We then develop an understanding of these feelings, recognizing that the body is the body, feelings are feelings, and the mind is the mind. By discerning and contemplating feelings in this way, we are practicing feelings mindfulness.
During meditation, when we become aware of emotions such as love or aversion arising and then return to our meditation object, we are practicing mind mindfulness, as we are clearly recognizing the various emotions within us.
This mind, though subject to defilements, is also aware of sorrow and clarity, knowing its various states—this is mind mindfulness.
When we contemplate impermanence, suffering, and non-self, we are practicing Dhamma mindfulness. This is what the great masters have taught.
Therefore, body mindfulness must also be cultivated within ourselves.
---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10-12-2023 @北海佛教居士林 Butterworth Lay Buddhist Society BLBS, Penang, Malaysia.
摘錄自 Excerpted from: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6888321797923856
< 八萬四千法匯聚在身與心 The 84,000 Teachings Converge in the Body and Mind >
其實,佛陀所有關於滅苦的教導、解脫的教導,都已經集中在阿贊所教導、所介紹的戒、定、慧裡頭。
三藏經裡的八萬四千法,全部都匯聚於八聖道裡頭。
若將八聖道濃縮下來,便是在戒、定、慧裡頭。
那麼戒、定、慧在哪裡呢?
就是在我們的身和心。
修行,最終只剩下這顆心在修。
這就如同師父所說的四聖諦:苦、集、滅、道
苦、苦生起的原因、苦滅、苦滅之道
一切皆存在於這身心之中,對嗎?
In truth, all of the Buddha’s teachings on the cessation of suffering and the path to liberation are already encompassed within the precepts (sīla), concentration (samādhi), and wisdom (paññā) that Ajahn has taught and introduced.
The 84,000 teachings of the Tripitaka are all contained within the Noble Eightfold Path.
If we distill the Noble Eightfold Path further, it ultimately comes down to sīla, samādhi, and paññā.
So where can we find sīla, samādhi, and paññā?
They reside within our very own body and mind.
In the end, the practice is simply the work of this one mind.
This aligns with what Ajahn has taught about the Four Noble Truths: suffering, cause of suffering, cessation of suffering, and the path leading to cessation of suffering.
Suffering, its cause, its cessation, and the path to its end —
All of it exists within this very body and mind, doesn’t it?
---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10-12-2023 @北海佛教居士林 Butterworth Lay Buddhist Society BLBS, Penang, Malaysia.
摘錄自 Excerpted from: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6888321797923856
< 正念很弱才會去作惡 Weak mindfulness leads to unwholesome actions >
當這個正念很差、很弱的時候,人才會去作惡業,才會去行惡。
一個凡夫的正念,是對自己內心的情緒付不了責任的。
當我們來禪修,知道這個呼吸、知道這個身體、知道情緒,
這就是我們在培養正念。
當我們不斷地訓練正念,心就會及時地知道內心的情緒,
生氣的時候及時地知道生氣,
貪心生起時,也能及時地知道。
當我們越修越多時,正念就會越來越好。
這樣就不會放縱自己的心讓情緒延長,而是會守護好自己的心。
這時,正念就越來越能夠自然地生起。
這就是正念智慧一直守護在自己當中,一直守護自己的心,不會放縱。
當我們訓練得越來越多時,這種正念,就成為一個大念住,
成為很緊密的正念,
跟心連在一起。
如果將此正念比喻為砍樹的話,正念就像是抓著那把刀,智慧就比喻我們去砍。
如果我們有正念知道苦的生起,但卻不能把它滅去,這證明我們有正念,但是沒有智慧。也就像我們手抓著刀,但我們卻不能砍斷這一顆樹。但是,當正念和智慧配合在一起的時候,一覺知這個苦,就會滅去,這就像我們抓著這把刀,然後砍下去,把樹砍斷。
所以,我們在修行當中,去思維身體的不淨,身體的無常、苦、無我,這都是在訓練正念和智慧。我們不需要去疑惑。
When mindfulness is weak or poor, that is when people commit unwholesome actions and engage in wrongdoing.
The mindfulness of an ordinary person is incapable of taking responsibility for their own emotions.
When we come to meditation, knowing the breath, knowing the body, and knowing our emotions, this is how we cultivate mindfulness.
As we continuously train mindfulness, the mind becomes more aware of its emotions in a timely manner.
When anger arises, we know it immediately.
When greed arises, we also know it right away.
The more we practice, the stronger our mindfulness becomes.
In this way, we do not allow our minds to indulge in emotions and prolong them, but we guard our minds instead.
At this point, mindfulness naturally arises more and more.
This is mindfulness and wisdom continuously protecting our hearts, not allowing indulgence.
As we practice more, this mindfulness becomes a strong presence, a firm mindfulness tightly connected with the heart.
If we compare mindfulness to a tool for cutting a tree, mindfulness is like holding the knife, while wisdom is like the action of cutting.
If we have mindfulness and recognize the arising of suffering, but we cannot eliminate it, it shows we have mindfulness but lack wisdom. It’s like holding the knife but not being able to cut the tree down. However, when mindfulness and wisdom work together, the awareness of suffering will extinguish it. This is like holding the knife and cutting the tree down.
Therefore, in our practice, contemplating the impurity of the body, the impermanence, suffering, and non-self of the body is a training of both mindfulness and wisdom. We do not need to doubt this.
---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10-12-2023 @北海佛教居士林 Butterworth Lay Buddhist Society BLBS, Penang, Malaysia.
摘錄自 Excerpted from :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6888321797923856
佛陀的教法,
是为了让我们实践与禅修,
使其在内心中生起与存在,
用来纠正与提高自身。
佛法的目的是战胜自己的愚痴,
而非用来战胜他人。
若我们能战胜自己一次,
就等同于战胜了整个世界。
但若我们被自己的烦恼打败,
被自己的愚痴打败,
即使赢得了全世界,
那也毫无意义。
因为我们的内心依然是烦恼欲望的奴隶,
依然受其控制。
胜万千他人,不如胜己一人;
爱万千他人,不如爱己一人;
知万千他事,不如知己一身。
"Conquering ourselves is greater than conquering thousands of others."
"...The teachings of the Buddha, are meant for us to practice and cultivate within our own minds, to correct and improve ourselves, and to overcome our own delusions. They are not intended for defeating or overpowering others.
If we can conquer ourselves, even just once, it is as if we have conquered the entire world. But if we are defeated by our own desires and delusions, even if we were to triumph over everyone else, it would be meaningless. Our minds would still remain enslaved and under the control of craving and defilements, as before.
Winning over thousands or millions is not as great as conquering oneself.
Loving thousands or millions is not as great as loving oneself.
Knowing thousands or millions is not as great as knowing oneself."
•••••••••••••••••••••••••••••••••••••••••••
Phra Ajahn Surawut (Golf) Khemachitto
Wat Pa Anuttaro, Si Bun Rueang District,
Nong Bua Lamphu Province.
當我們想要行善時,
我們必須擁有正確的動機和見解。
我們行善是為了提升自己的心靈,
使之超越自己的煩惱和低劣的本性。
我們之所以行善,並非為了:
追求財富、地位、贊美、快樂、權力或名譽,
或嚮他人炫耀自己的能力和善行。
如果善行中仍然夾雜著自我和錯誤見解/邪見,
那就會有很大的過失,甚至難以被察覺。
我們需要仔細觀察,
自己的善行是純凈的,
還是隱藏著其他動機。
我們所謂的“善”,是否傷害自己和他人?
我們所謂的“善”,是否符合佛法的原則?
我們所謂的“善”,是否讓我們內心更為平靜?
我們所謂的“善”,是否為他人帶來了問題?
阿贊曼曾教導說:
“沒有過失的善行,是至高無上的善。”
得盡世間財富,不如獲得法。
"Things to note when doing good deeds."
When we want to do good deeds, we must have the right intention and correct understanding.This means that we should aim to do good to elevate our mind above our defilements and lower nature.
It should not be the way that we do good merely for the sake of wealth, recognition, praise, happiness, power, or fame, nor to show off to others.
If our goodness is still accompanied by self (attā) and wrong views, they can be harmful and difficult to be recognized. We must carefully observe whether the goodness we do is pure or whether hidden intentions.
Is the goodness causing harm to ourselves and others? Is the goodness aligning with Dhamma principles? Is the goodness bringing us inner peace? Is the goodness creating conflicts with others?
Luang Pu Mun (Venerable Mun Bhuridatta) once taught: "Goodness that is free from harm is supreme." Gaining all possessions is not as valuable as gaining Dhamma.
•••••••••••••••••••••••••••••••••••••••••••
Phra Ajahn Surawut (Golf) Khemachitto
Wat Pa Anuttaro, Si Bun Rueang District,
Nong Bua Lamphu Province.
【苦是常態】
坐在这里的有谁是不苦的,没有苦的?证明每个都是有苦的。女人也是有苦,男人也是有苦的。我们每个人也承认,就是我们也是有苦的。这代表佛陀的法,是每人也是需要的。这叫做病毒,药也是有需要的。所以这个法叫苦药。这法好比如药,这就是每个人也需要,也是每个人想要。就是为了自己灭苦,
【一個‘人’的構成】
我們有两样东西,就是身与心。我们这个身体是一堆元素,是由四种元素聚合而成,就是地、水、火、风的四大元素。
我们这个心就是一种觉知的元素,它是包含了有思想、念头在里面。我们试下憋气,然后不要呼吸看看一下子。
我们会观察到身体抓住,心就是有这个知道、觉知。如果我很清楚的看它,我们就会看到身体是一种,心是另外一种。
所以我们可以了解到我们自身有分为两种,就是有这个身体跟这个心灵。而我们所吃的食物、穿的衣服、药、用品、住,这些还有一切的财富,它属于身体的财富,也是属于身体的食物。
而我们内心的食物就是那种实修。心是一个觉知的元素,而身体它是没有什么觉知的。就好比如我们坐久,然后脚痛,其实脚本身它不知道它自己痛,但是我们这个心能够解释这个到脚痛。当我们吃饱也好,还是睡的时候感觉这个身体很舒服也好,其实身体本身不知道它舒服,而是我们的心知道它舒服。我们怎样照顾这身体好还是不好,身体本身它也不知道什么情况,但是我们知道。这个知道的心它是有记忆,它能够记忆、能够升起情绪、能够思维。这个世界所有东西就是呈现在我们心中。
【我們有得到真正的快樂嗎?】
好好想一下,我们的心是从那里接收这种快乐?什么快乐?就是好好想一下,什么是我们内心真正的快乐?我们会尝试问下去,一边去思维这问题然后回答自己。
看看什么是真正的快乐,比如我们吃东西,吃到好吃的东西,然后感觉到很好吃,感觉到饱,这种快乐,是真正的快乐吗?它是永恒的吗?
当我们去旅游,升起了快乐,那种快乐是真正的快乐吗?它会一直跟随着我们吗?
当我们睡了,睡着了,醒来感觉到舒服、快乐,这种舒服、快乐会长久的跟随我么一起吗?
在这世间的快乐,包括有一些人称赞我们、我们得到我们爱的东西、我们喜欢的东西;
或是我们升职、我们所做的工作有提高而快乐;
还是因为有别人爱我们而感觉到快乐,还是种种欲愛升起的快乐,还是我们从想得到的财富而快乐?
我们好好想一下,从我们开始长大到现在,我们一直围绕着这些快乐去追求更好。浓缩下来我们就是不断地追求比如色,美的色、好看的东西,还是好听、愉悦的声音,好闻的香味,还是那些有很好的触感,好的味道,这些都是为了希望内心得到快乐。这个就是叫作欲就是欲乐,就是从欲望、感官体验的快乐,就是我们所说的五蕴。
这种五蕴升起的快乐,佛陀说快乐只是一点点,但是痛苦是很多的。就好像那些钓鱼的人,把肉放在鱼钩上面,为了去钓这条鱼。它会如魔罗以这个色,声音、香味、味道出来引诱我们。我们就好像这条鱼在寻找食物。这条鱼看到很大的一块肉,就去吃它。那我们想一下,这条鱼是能够尝试这块肉的味道还是它要承受鱼钩够到它的苦,哪个比较多、比较大?当这条鱼给它钩上来以后,它就没有自由了,去那里也不行。我们去想象一下这条鱼给它钩上来的情况来反观我们自己的生命。以前我们就一直追求着快乐,我们以为得到或者朝向那个就会快乐,就好像那条鱼在吃鱼饵一样,等我们上钩之后就没有自由了。
以前我们认为有钱就有快乐,有家庭、孩子就会快乐;有很多财富、有地位、有权利、有别人的称赞,这些世间的东西我们就会觉得快乐。但是我们还没有找到真正的快乐。如果你们真的找到真正的快乐的话,你们就不会在这里听闻佛法,对吗?这就证明你们还没看到真正的快乐。
【不需要依靠外在的快樂】
还有一种快乐是佛陀教导的。这种快乐我们不需要向外求、不需要依靠别人、不需要依赖财富、依赖外面的物资、不需要依赖这种色,声音、香味、味道、触感,这些五蕴。
这种快乐是从我们的内心的谧静呈上而上来的,谁有平静过的,谁的心有谧静过来,如果谁的心有进入到平静过来的话就明白AJ所讲的话。当从平静与谧静所产生的快乐,它是有不同的层次。
【由正見—無常,苦,無我--而生起的快樂】
我们也承认自己没有遇到真正的快乐。这个快乐的第一步,首先要有正见,能够真确的了解这个自然界。如果我们有正确的见解的话,就能让我们的心见到内心,平静的快乐,去到断除烦恼的快乐。
首先让我们建立起正确的见解,就是正见。我们要先了解世间法,世间法浓缩下来就是有得、有失;有利益,然后失去利益;有别人称赞,就有别人毁谤;有乐,有苦。我们能够明白这个世间本来就是有苦、有乐,那我们只是纯粹的追随佛陀并不难的。
以前,我们一直认为快乐就是在外面,不断建设外面的种种东西,为了希望能够一直快乐下去。但是,没有一个人可以赢过这个自然界。所以,我们先要了解到这个自然界的法则。这个世界它有一切众生,一切所有的東西,就是无常、苦、无我,就是一切东西都是无常的。大致上就是一种压迫,没有受任何人的指辉之下,这个世界所有的东西不是任何一个人想指令,还是想怎样就怎样的。它是无我,如果我们能够接受这些真理,我们就能够放下。比如说有什么事情,问题在我们的内心上升起,然后我们能够接受它,说这个本来就是这样无常的,我们就可以放下、去除我们内心的痛苦。
就好比如本来我们遇到的事情、人都是好的;但是,有一天我们遇到不好的事情、人,那我们就是说本来这一切就是无常。
还是说我们本来身体是很健康的,但是有一天病痛升起,那我们能够了解这个身体是无常的。当我们了解到它是无常的,它不是在我们指挥之下、没有在我们的吩咐之下,我们如果能够这样了解、接受它的时候,就可以减轻因为内心对它的执着而升起痛苦。
所以,我们要明白这个世界自然界的法则,它就是这样无常、苦、无我—這当中的一切。如果我们这样去了解,我们就可以接受这些种种发生的事情。
【由正見—業與果報--而生起的快樂】
我们也要明白业力、果报,就是了解业力这些因果,在我们生命当中没有任何的东西是无中生有的。它一定是有它的因果。比如说我们一出生其实我们就带着业力来出生,包括现在所生我们的父母,我们会投身在我们的父母、这个家庭,这个也是我们的业力带我们过来投身这里。出生之后,我们身体的各种条件,比如我们的外貌是怎么样、身形是怎么样、皮肤是黑、是白是怎么样。这些都是我们过去所造的业力而带来的包括我们有什么性格,这些性格比如他很容易贪的,还是他的心没有什么贪;还是他容易起升起嗔心、还是他容易升起怨恨、还是他容易平静,这些都是从过去的业力,就是我们的行为造过来,然后带过来的。
包括一切从我们生命遇到的一切,这一切都不是没有因缘条件而升起,都不是说无中生有的,他都是因为我们所做的业力,有这些果报。还是我们可以再去理解,比如我们现在所遇到的一切,好的人、好的事情、好的环境各方面,这些都是我们过去所做的善业给予的果报,快乐的果报;比如我们现在如果遇到那些一切不好的事情,让我们痛苦的事情、人、环境种种,这些我们要理解都是过去所做恶业的果报。所以,我们要去接受现实中发生的一切,这一切都是因为自己所做的业力而造成的果报。
如果我们明白这个业力的运作的话、这些业力的法则的话,我们就容易去接受一切发生在我们身上,还有能够放下这些让我们痛苦的事情。我们首先有正确的见解,了解一些都是无常、一直在变的,我们不满如意的所以它就是苦,它不是我们所指挥、指令、吩咐的,所以它不是我们能控制,也是无我。
这个世界围绕着业力,我们从业力而生,受到常说的业力的果报,然后又去做新的业。这样的话,我们明白业力的一些运作、法则。如果有一些人、一些事情,让我们感觉到痛苦的感受的话,我们就会明白这就是我们所做的业力给予的果报,我们就不去怪别人。当我们这样明白,我们就可以放下某个程度内心的痛苦。我们也要明白到这世间的快乐,不是真正的快乐。这世间的快乐它是在无常、苦、无我底下的,所以它才不是一种真正的快乐,不永恒的。
【修定而得到的快樂】
我们就寻找一种在无常之上的快乐。这就是出世间法,就是在世间以外的快乐,超越种种情绪的快乐---有一种的快乐——就是内心平静而升起的快乐。
我们要明白每一样东西都是从我们的想法、见解而升起的。所有的东西、事情也好,它就是全部会集中在我们的心中。但是,这些种种东西当我们不明白、不理解,然后心因为它变弱,所以心很痛苦。所以,佛陀教导我处理这些让我们的心不平衡的问题。如果我们有观察,哪一天,我们没有什么事情担心、忧虑的、没有什么事要我们去胡思乱想的,那个心就是很平静、舒服。所以,我们才要寻找一个可以处理到我们内心、思维事情的方法。我们只是懂得处理外面的事情,我们的家庭、工作,那些种种的东西事情。但是,没有去学怎么去管理、处理内心的事情。刚刚一开始就讲到真正的快乐不在于外面的财富、这些地方、事情、人。如果我们的心不懂得处理,让这颗心平静的话,外面这些也不是真正的快乐。所以,我们要回来懂得处理我们的内心。因为就算外面处理多好,可是我们的心还是乱,要懂得处理这一颗心。这个就是我们要训练禅修,这个定力,修定。
我们现在有不断地觉知,接受外面的讯息,然后一直思维、一直思考、一直在想。因为这样,就会有很多的思绪、很多的思想、很多的情绪,就会乱;然后不能平静,不能平静,心就不快乐。所以,我们才要禅修,培养定力,让我们的心,剩下一心。一心就是没有再想其它的东西。心,這個知道就是一样东西而已。
先把这世界所有事情给它放下,只是纯粹地知道一样东西。就是过去已经过去的事情,还是未来还未到的事情,这些也不要去想它。就是我们去修业处,一个我可以安住我们心的一个地方。种种有学过或听过修行的业处,我们内心安住的地方。
比如说,谁有修过出入息,就是觉知呼吸进出的方法。我们努力地把我们一切觉知,觉知只是知道呼吸而已,不要去想其它事情、不要妄念、还是有什么杂念给它进来,我们只是努力专心、认真觉知,知道呼吸一样而已。
如果可以让我们的心集中觉知这个呼吸的话,或在某个业处的话,心就会集中起来,就会变成一心,就会定下来。然后它就会升起某个程度的快乐。这是某种程度的快乐,
【去除一切煩惱的快樂】
然后最高的快乐、最顶点的快乐,就是我们把内心的烦恼完全给它断除、去除。
这个烦恼有贪、爱、执取、无明。这四种烦恼在我们生命当中所有痛苦的后面,简单来讲:贪、爱、瞋、痴。如果谁可以舍掉这些,完全舍掉的话就是能体验到无常、苦、无我。
在这样至上的快乐,就是超越世间的快乐,这就是涅槃的快乐。这涅槃的快乐是不需要依靠外面的援助/东西,包括食物、住处、药物、衣服、名利、权力而升起的快乐。
【調整心態而得到的快樂】
然后AJ刚刚讲到的那种快乐,第一步的快乐是从正见升起的快乐。所以我们要懂得有真确的见解、真确去思维。如果我们能够懂得真确思维的话,我们也可以体验到某种程度的快乐。AJ有一位居士,说做家务很紧张,就是好像很压力,就是有苦这样,节奏很快。其实快乐就是懂得转下我们的思想、思维而已,要快乐的话。比如说我们去到寺院,厕所没有好好地清洁,还是清洁不够干净,看到厕所是肮脏就想:谁弄到厕所那么肮脏,性格那么差。然后我们升起不满的情绪。最后不但骂他父母不懂得教导。那时升起很多的烦恼,这个就是不懂得思维的人。如果懂得思维的人会说:SADHU,今天有福报做了!今天本来只是特意来做布施、供养师父食物的,现在又另外加一个福报给我了。就是能够增加另一种福报,这样的话我们的心就会感到舒服。所以,快乐与痛苦其实是很靠近、接近的。就是我们转一下我们的思想,让错误的见解变成正见。
举另一个例子,如果我们有这个正见作为我们的原则,那我们就可以转变我们错误的思想变成正確的思想,让我们的心能够投入到正念。比如说遇到别人来讲、骂我们,明明我们没有做错。如果我们想要顶嘴、要讲回他们、骂回他们、要报仇,我们的心就会烦躁起来。如果他们所讲的是对的,我们应该要该感谢他们,这样的话我们可以改善我们自己;如果他们所讲、骂的是不正确的,我们也要感谢他们在考驗我们自己的波罗蜜。就是一种让我们考验知道自己的内心是可以超越它呢,还是摩罗开始来到我们心中了。
有一些人遇到痛苦,他们想不开,不懂得怎么想、不懂得思维、小气、难受,到最后变成忧郁症,变成自杀也有。如果懂得想、思维的人,他应该以法去思维、去想。遇到痛苦时,佛陀已经有教导这个世界本来就充满着苦。这种苦可以让我们产生对世间的厌倦,让我们不会迷失、迷恋在这世间,推动我们努力修行为了解脱苦。
所以,就看我们懂不懂去思维。所以这苦,懂得去思维的话就可以反过来。希望大家有新的见解,就是正见。有好的智慧、正见,然后做好这种好的准备,去遇到种种的事情、问题。我们的生命只要我们还没死,我们遇到的事情会很多的,所以我们要做好准备——做好遇到苦的准备;但是我们能够做到遇到苦,可是我们不苦,这就是我们要训练这正见。我们思维苦也不要思维到辛苦,也不要思维到增加自己的贪嗔痴。
【滅苦之道--止觀禪修】
如果我们想要更尖锐的正见,更好的智慧,我们就要训练禅修,修定。努力培育一心,每天禅修,每天培养。
当我们修定到内心平静,我们来观察自己内心的烦恼。在我们内心的烦恼,我们要努力地舍掉我们内心的贪、爱、痴,把我们内心不好的习性、性格给它舍去。以后我们不要去胜别人,我们要努力地胜自己,就是要戰胜我们自己堕落的一面。我们看到这个世界是无常的,它不属于任何一个人的,不属于谁的。这个世界我们所看到谁成为什么,得到什么,变成什么,有什么,到最后就也不会是谁的,也不会是任何人的,也没有谁真正拥有它。当我们这样看到的时候,我们为甚么还要那么执着想去贪什么,想去寻找什么?
当我们看到自己的身体,就是四大,地、水、火、风,四大元素会有老、病、死。那我们为甚么还要去爱,还是要去恨别人那些什么呢,当别人也是一样,只是地、水、火、风,四大元素,也是会老、病、死。当我们这样我们自身和外界的牵连,都是在这个地、水、火、风四大元素当中,都是一直围绕着无常的变化当中,有老、病、死,那我们还要去执着什么?当我们要常常这样去思维,那我们内心种种的烦恼、痛苦就会慢慢减轻、减少。
所以,这种佛陀教导灭苦的方法就是我们常常会听到,浓缩下来就是戒、定、慧。我们持戒就是为了我们的生命无危险、无灾难、没有仇怨。为了在这个世界生存生活就是没有危险、是正当的、没有犯戒、也是正念的。
我们修这个止观、定慧,让我们有正见。最后让我们痛苦的是因为自己内心的烦恼而已。所以,我们不需要去哪里寻找快乐,我们要快乐的话,就是要去除我们内心的烦恼。我们不要去期望这个世界能为我们带来快乐,我们不要去期望我们周边的人带来快乐,还是种种的财富、名利为我们带来来快乐,这是不对的。现在我们内心得到真正的快乐,就是我们要培养、建立起正念、定力与智慧。我们要改变我们的感觉、思维。我们所做的一切工作不是我们主要的工作,我们要以法作为我们最主要的工作。
【世間和法上的工作】
这个世间的工作,做是为了放下、抛下、丢掉而已。因为这些你做了之后,它是我们死了带不走,会被丢下、抛下在这个世界。但是法的工作我们去做了,我们死了是可以带走的。它是可以跟随着我们的心轮回到下一生,来生来世。所以我们要改变我们自己,认真地放下,以前我们对世间的工作认真,所以我们才会很苦。所以,现在我们要认真做法的工作,就是做布施、持戒、修止、修观,就是修定与修慧。然后就会看到真正的快乐,从心升起。
如果谁还不相信的话,也可以再繼續,就继续追求世间的工作。谁还不害怕的,你们好像买彩票的人一样不害怕。那些买彩票的人,怎样不中他也不怕。我们也是一样的关于这个苦,无论是因为人而苦、因为财富而苦、因为种种事情而苦,怎样苦我们也是还不害怕。别人还是为了追求这些而快乐。
【世俗的快樂夾雜著痛苦】
我们要以佛陀作为榜样,佛陀是王子可以做皇帝,他有很多的财富、权力、地位、名利,种种东西他也是有。在这个世界,谁有过快乐比得上皇帝,就是这样他还是说这个不是真正的快乐,所以我们还再寻找一些什么?没有去到说要每个人为了要去到涅槃,我们要了解到这个世界的实相,一切都是无常。我们还没有发愿要涅槃,还是我们目标不是证涅槃也好,但是我们要明白一个实在的实相,实在的事情,就是只要我们还没涅槃的话,这苦就是这没完没了。
不要说世间的快乐无常,就算在天界的快乐也是无常。怎么样也好,最后大家去到尽头,它也是去到涅槃而已。我们要了解自己还能否够顶得住这世间要轮回的痛苦。我们好好想一下,只是一天一晚当中,是苦比较多还是乐比较多?只是一天一晚而已,早上醒来已经不想起床,这就是苦比乐很多,对吗?这就是一起来苦比乐先来;要睡觉乐,要睡之前想睡睡不了,想东想西,先受苦,睡右边睡不着就睡左边,想到哪个;回到家,看到家的工作又苦,衣服还没洗、碗碟还没洗、可能看到先生孩子又头痛了。
所以我们好好想,佛陀说在这个世界苦比乐更多。所以那些智者,那些阿罗汉,他们才希望证到涅槃。谁不想去就继续下去。所以圣者也是会去涅槃。涅槃只是没有烦恼,谁证到涅槃,涅槃都是没有烦恼,涅槃没有吵架。
这世界充满烦恼的人,我们觉得可以100%快乐吗?有时我们一个人相处跟自己吵架。人类我们出生是为了圆满波罗蜜。人类的寿命最长只是100岁,但是现代来说因该不够100岁,大概80岁已经很厉害了。现在我们过了几年了,超过一半了吗?我们已经是烦恼的徒弟几年了?好好努力了,要圆满波罗蜜还剩下几年了?如果没有圆满波罗蜜,只是白白的死去而已。他们成为天人,通常他们只是在想享受福报、果报而已,没有去累積波罗蜜。作为畜生道,地狱、恶道也不能圆满波罗蜜,只有人界能圆满波罗蜜而已。所以作为人,我们出生有机会可以圆满波罗蜜,不要放逸啊,赶快地圆满波罗蜜!
---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11-12-2024 @北海佛教居士林 Butterworth Lay Buddhist Society BLBS, Penang, Malaysia.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9140850245946745
< 打瞌睡時怎麼辦?What to do when feeling drowsy? >
如果我們打坐的時候,打瞌睡,那就不需要繼續Buddho了,可以去思維,修觀禪。
……
如果我們太想睡,太困,
我們就可以思維不淨觀,
或是思維世間,
思維身體的髮、毛、甲、齒、皮、肉筋等;將它拆開,
或是把它拆成地、水、火、風。
所以,我們坐禪時有這樣去觀,這樣去思維不淨觀,這比我們打瞌睡來得好。
如果我們在一開始坐禪、禪修時就打瞌睡,卻沒有去改善它的話,往後我們就很難改過來了。
隆普教導我,不要坐到打瞌睡、睡著。一定要我們改過來。
我們打妄念,也好過打瞌睡。因為打妄念,我們一知道,我們還可以改善過來。
但打瞌睡就是睡著,也不知道怎麼去改。
If we feel drowsy while meditating, we don't need to continue with "Buddho".
Instead, we can switch to contemplation and practice insight meditation.
...
If we are too sleepy, too tired, we can contemplate the impurity of the body or reflect on the world, thinking about the body’s hair, nails, teeth, skin, muscles, etc., and break it down, or decompose it into earth, water, fire, and air elements.
Therefore, when we meditate, if we contemplate in this way, reflecting on the impurity of the body, it’s better than falling asleep.
If we fall asleep in the beginning of our meditation and don’t address it, it will become difficult to change this habit later.
Luang Pu taught me not to sit until I fall asleep. We must correct this habit.
Even if we are caught in distracting thoughts, it is still better than falling asleep. Because when we realize we are caught in distractions, we can improve and return to the practice. But when we fall asleep, we are unaware and can’t correct it.
---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09/12/2023 @Penang Bodhi Heart Sanctuary, George Town, Pulau Pinang, Malaysia
<9:06 摘錄自 Excerpted from :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313526372653195
< 吞口水讓定力退失?Swallowing saliva causes loss of concentration?>
信徒: 一進入定力,吞口水便退失,怎麼辦?
阿贊高爾夫: 有時候,當我們的心定下來後,卻因為吞口水,而從定力退出來。這是因為我們沒有守護好正念,沒有守護住正念。
所以心,定力才會退。
在我們吞口水時,我們要保持正念。口水吞下去的過程,我們也清楚知道。有口水,吞下去,再回來我們所修的業處。但是如果我們能夠忍得住,可以不去管它,我們就盡量不用去管它,不斷地將正念保持在我們的業處。
如果已經吞下去了,那回到自己的業處就好了。不需要再去理會它,不然我們的心將很難平靜下來。
不只是吞口水,有時候有螞蟻爬到我們身上,也會影響到我們的專注,我們會用手將它弄走,這樣我們的心有時也會退出來。我們需一直守護著正念,慢慢把它撥開。守護正念的意思是,我們一直在自己的業處上,修下去,然後撥開螞蟻。也可以將正念放在自己的動作,然後回來自己的業處。也就是將正念放在手的動作,我們把螞蟻撥開的時候,去覺知它,一直保持正念在動作。結束後就回來自己所修的業處。
如果我們一直保持正念在業處,同時把螞蟻撥開,這樣也是可以的。但我們的心通常會比較注意到手的動作。
Devotee: Whenever I enter concentration, swallowing saliva causes me to lose focus. What should I do?
Ajahn Golf: Sometimes, after our mind settles into concentration, swallowing saliva can pull us out of that concentration. This happens because we haven't maintained mindfulness properly, we haven’t safeguarded our right mindfulness.
That’s why the concentration fades.
When we swallow saliva, we need to maintain mindfulness. During the process of swallowing, we must be fully aware of it. There's saliva, we swallow it, and then return to the object of our meditation. But if we can tolerate it and avoid being distracted, we should try to ignore it and continue to maintain mindfulness on our meditation object.
If we’ve already swallowed it, just return to the meditation object. There's no need to pay any more attention to it; otherwise, our mind will struggle to settle again.
It’s not just swallowing saliva. Sometimes, when ants crawl on our body, they can affect our focus. We might use our hand to remove them, which could also make our mind leave concentration. We must keep guarding our mindfulness, slowly brushing the ants off. Guarding mindfulness means staying with the meditation object and continuing to practice while removing the ants.
Alternatively, we can focus on the action of our hand while brushing the ants off, and then return to the meditation object. This means placing mindfulness on the action of our hand as we clear away the ants, and once the action is done, return to the meditation object.
If we continue to maintain mindfulness on the meditation object while brushing the ants away, that works too. But usually, our mind will focus more on the action of the hand.
---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09/12/2023 @Penang Bodhi Heart Sanctuary, George Town, Pulau Pinang, Malaysia
<16:09 摘錄自 Excerpted from: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313526372653195
< 為什麼佛陀不教導我們到成為佛陀 Why Didn't the Buddha Teach Us to Become Buddhas? >
信徒: 為什麼佛陀只教導我們修到阿羅漢,沒有教導我們修到獨覺佛或佛陀?
阿贊高爾夫: 關於這個,佛陀上去天界教導母親,當他從天界下來的時候,佛陀顯示了雙神變,讓三界的眾生(天人、人類、地獄的眾生)都可以互相看得見。
這些因佛陀顯示雙神變而互相看得見的眾生,他們也發願要像佛陀那樣成佛。但是因為漫長的輪迴,讓眾生慢慢忘記了自己的願力。有些人也因為遇到苦而升起退心,不想成佛了。
經典上是有這樣的記載。
佛陀之所以在佛陀時代沒有教導別人成為菩薩,是因為佛陀的慈悲心、大悲心。
佛陀希望眾生能夠快點解脫,不想眾生在漫長的輪迴中受苦。
佛陀時代也有些人在看見佛陀後,因為佛陀的樣貌、佛陀的智慧、佛陀的能力、佛陀的聰明,而發願想成佛,發願像佛陀一樣。佛陀當時也並沒有阻止他們。
關於佛陀、獨覺佛、和聲聞阿羅漢,他們有什麼不同?
我們先說關於他們相同的。
在成為佛陀、獨覺佛、聲聞阿羅漢後,他們內心的清淨是一樣的,一樣地解脫了所有的苦。他們同樣地在活著的時候證悟涅槃,在圓寂的時候也同樣地證入涅槃。這些是一樣的。
無論是佛陀、獨覺佛,或是成為了阿羅漢的比丘僧團、沙彌,他們的心都是一樣清淨的。怎麼說一樣的清淨呢?就像是過濾不同顏色的(不清淨的)水,過濾到最後只得到清淨的水。這樣清淨的水,無論再怎麼過濾,最後都是一樣地清淨。這就是佛陀、獨覺佛和聲聞阿羅漢同樣清淨的心,他們的心一樣解脫了一切苦,一樣證悟了涅槃。
而他們不同的是,佛陀是圓滿了波羅蜜的,沒有人教他,是自己覺悟成為阿羅漢,成為佛陀的。當佛陀自己覺悟了以後,他還會去教導別人,讓別人一起覺悟成為阿羅漢。
和佛陀一樣,獨覺佛也是自己覺悟成為阿羅漢的。與佛陀不同的是,獨覺佛沒有教導其他人覺悟成為阿羅漢。
而聲聞弟子,也就是佛陀教導的徒弟,是不會自己覺悟成為阿羅漢的。他們必須依靠佛陀的教導,去聽聞、去修,才能成為阿羅漢。男女都能成為阿羅漢。
當一尊佛出生,直到他的教導還存在的時候;就不會有第二尊佛同時出現。也就是說,當一尊佛的教導還存在,就不會同時會有第二、第三尊佛成佛。這是因為佛陀是三界宇宙之中最偉大的,不會同時有兩尊佛出現。除非一尊佛的教導已經完全沒有了,這樣才會有下一尊佛成佛。而且有佛陀、佛法在的時候,也不會有獨覺佛出現。
這是因為獨覺佛是靠自己而成為獨覺佛的。如果佛陀還在的話,他們就是因聽聞了佛法而成為阿羅漢,只是聲聞弟子而已。所以,獨覺佛必須是在沒有佛陀、沒有佛法的時候,自己覺悟成為獨覺佛的。世界上可以同時有很多尊的獨覺佛出現,因為獨覺佛是沒有教導別人覺悟的,並沒有建立起宗教。
在佛陀時代會有許多阿羅漢的弟子、聲聞阿羅漢。 但在有獨覺佛的時候,就不會有聲聞阿羅漢,因為獨覺佛是沒有教導的,也沒有聲聞的阿羅漢弟子。
佛陀與聲聞弟子、獨覺佛,圓滿波羅蜜所需的時間也是不一樣的。就好說,要圓滿成佛的波羅蜜,就好像製造火車;而要圓滿成為聲聞阿羅漢的波羅蜜,就好像製造小車。製造火車或製造小車,哪個會比較慢呢?
火車會造得比較慢,但它可以承載的人很多。小車雖然製造得比較快,但是能載的人很少。
佛陀可以帶領許多人證入涅槃。這是佛陀的特點,他能渡化許多人。而聲聞阿羅漢在覺悟之後,他能帶去涅槃的人很少,比不上佛陀。不僅如此,還有許多微細的地方,比如佛陀的神通、佛陀的智慧,各方面都是圓滿的。而聲聞阿羅漢就不像佛陀那般圓滿。但是佛陀與聲聞阿羅漢有一點是一樣的,那就是解脫了一切苦,不會再有生、老、病、死,不會再有輪迴,這樣的解脫是一樣的。
不管是誰,要發什麼願,都是可以的,沒有人阻止的。如果發願成佛的,就會作為菩薩。他需要在四大不可數劫又十萬大劫的時間去圓滿波羅蜜,才能夠成佛。
就像我們的這一尊佛,他是屬於智慧型菩薩。他用了四大不可數劫又十萬大劫來圓滿波羅蜜,然後成佛。而在一劫裡,就已經輪迴了許多生、許多世了。
聲聞弟子阿羅漢,就不用花那麼多時間去圓滿波羅蜜。也就是說,當他自己的福報、善業、波羅蜜已經圓滿到足以讓他解脫了,他就可以解脫一切苦。不管他可以幫助到多少人,他也滿足於這些人。
有些人過去有發願過要成佛,但是他這條成佛的道路走到一半,去到某個程度時,他不想再受苦了、不想再受生、老、病、死、輪迴的苦了。他就生起了退心。在這時候的他,如果已經擁有足夠的波羅蜜、福報、善業,他就能夠解脫。這就比如我們原本想要有一間大屋子,需要一千萬。但我們做工做到覺得很累了、疲倦了,我們就造一間四百萬的屋子就夠了。
總結就是,佛陀圓滿波羅蜜過來,他可以自己覺悟成佛,也可以讓許多人也成為阿羅漢解脫一切的苦。
阿羅漢則需要聽聞佛陀的教導,才可以修行成為阿羅漢。他可以渡化的人比較少,但他滿足於渡化到的人。渡了多少人就多少人。
關於內心的清淨、不需要再輪迴受生、老、病、死苦,所有的佛、每一尊佛、聲聞弟子阿羅漢都是一樣的,都是平等的。
關於佛陀沒有教導成為菩薩或獨覺佛,是因為佛陀的慈悲心、大悲心,因為他不想眾生再受生、老、病、死之苦,所以佛陀才教導大眾快一點解脫一切苦,證入涅槃。 明白嗎?
Devotee: Why did the Buddha only teach us to reach arahantship and not teach us how to become a Pratyekabuddha or a Buddha?
Ajahn Golf: Regarding this, when the Buddha ascended to the heavenly realms to teach his mother, upon his return, he displayed the Twin Miracle allowing beings in the three realms (devas, humans, and beings in hell) to see one another. These beings made vows to become Buddhas. However, due to the long cycles of samsara, many gradually forgot their vows. Some, due to encountering suffering, became discouraged and no longer wished to become Buddhas.
There are records of this in the scriptures.
The reason the Buddha did not teach others to become bodhisattvas during his time was because of his compassion, his great loving-kindness. The Buddha wished for beings to quickly attain liberation and not suffer in the long cycles of samsara. During the Buddha's time, there were also those who, after seeing the Buddha's appearance, wisdom, and abilities, made vows to become Buddhas, wishing to be like the Buddha. However, the Buddha did not stop them.
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Buddha, the pratyekabuddha, and the arahant?
Let us first talk about what they have in common. After becoming a Buddha, a pratyekabuddha, or an arahant, the purity of their minds is the same—they are all liberated from all suffering. They all attain Nibbāna while alive and enter Nibbāna upon passing. These aspects are the same.
Whether it is the Buddha, the pratyekabuddha, or the arahant monks and novices, their hearts are equally pure. How can we say their hearts are equally pure? It is like filtering water of different colors (impure water)—after filtering, we get only pure water. No matter how much more we filter, the result will still be the same pure water. This is the analogy for the Buddha, pratyekabuddha, and arahants—they all have equally pure hearts, liberated from all suffering, and have attained Nibbāna.
However, they differ in that the Buddha has perfected all the paramis. No one taught him; he attained arahantship and Buddhahood on his own. After realizing this, the Buddha taught others, helping them also attain arahantship.
Like the Buddha, the pratyekabuddha also attained arahantship on their own. However, unlike the Buddha, a pratyekabuddha does not teach others to attain arahantship.
The disciples of the Buddha, that is, the arahants who were taught by the Buddha, do not attain arahantship on their own. They must rely on the Buddha’s teachings, listening and practicing, in order to become arahants. Both men and women can become arahants.
When a Buddha is born, until his teachings are no longer present, no second Buddha will appear. That is to say, when the teachings of one Buddha still exist, there cannot be a second or third Buddha. This is because the Buddha is the greatest being in the three realms of the universe, and there cannot be two Buddhas simultaneously. Only when the teachings of a Buddha have completely disappeared will a new Buddha arise. Moreover, when a Buddha and his teachings exist, there will be no pratyekabuddha.
This is because a pratyekabuddha attains enlightenment on their own. If the Buddha is still present, they become arahants by hearing the Buddha’s teachings, and are thus only disciples. Therefore, a pratyekabuddha can only arise when the Buddha’s teachings no longer exist.
Many pratyekabuddhas can appear in the world simultaneously because pratyekabuddhas do not teach others to attain enlightenment and do not establish a religious community. When a pratyekabuddha exists, there are no arahants, as the pratyekabuddha does not teach others.
The time it takes for a Buddha, a pratyekabuddha, or an arahant to perfect the paramis also differs. To perfect the paramis required to become a Buddha is like constructing a train; to perfect the paramis required to become an arahant is like constructing a small cart. Which takes longer?
The train takes longer to construct, but it can carry many people. The small cart, though quicker to build, can only carry a few people. The Buddha can guide many people to Nibbāna. This is a characteristic of the Buddha: he can guide many to liberation. An arahant, after attaining enlightenment, can guide only a few to Nibbāna, and this is less than what the Buddha can do.
Not only that, the Buddha's supernatural powers, wisdom, and other qualities are all perfectly developed, whereas arahants do not have these qualities to the same extent. However, both the Buddha and the arahant share one important similarity: they are liberated from all suffering, no longer subject to birth, aging, sickness, and death, and have escaped samsara. This liberation is the same for both.
Anyone can make any vow they wish, and no one will stop them. If one vows to become a Buddha, they will become a bodhisattva. They must complete the paramis over countless eons, enduring immeasurable kalpas, before becoming a Buddha.
Take our Buddha, for example: he is a wisdom-based bodhisattva. He used four incalculable kalpas plus another ten million kalpas to perfect the paramis, and then became a Buddha. During just one kalpa, he had already experienced many lives.
The disciples of the Buddha, the arahants, do not need as much time to perfect the paramis. That is, when their merits, good karma, and paramis have been perfected enough to liberate them, they are free from all suffering. Regardless of how many people they can help, they are content with the ones they have helped.
Some people, in the past, made vows to become Buddhas, but when they had progressed halfway down the path, they no longer wished to suffer. They no longer wanted to experience birth, aging, sickness, death, or samsara. They then became discouraged. At that point, if they had enough paramis, merits, and good karma, they would attain liberation. This is like someone who originally wanted to buy a big house worth ten million, but after working hard, they became tired and decided to settle for a smaller house worth four million, which was enough.
In conclusion, the Buddha perfected the paramis and was able to realize Buddhahood on his own, as well as guide many others to become arahants and attain liberation from all suffering.
Arahants, on the other hand, need to listen to the Buddha’s teachings to practice and become arahants. They can guide fewer people to liberation, but they are content with the number of people they help.
As for the purity of their hearts, the liberation from samsara, and the cessation of suffering—whether they are a Buddha, an arahant, or a pratyekabuddha, they are all the same. They are equal in their liberation.
The reason the Buddha did not teach others to become bodhisattvas or pratyekabuddhas is due to his compassion and great loving-kindness. He did not want beings to suffer in birth, aging, sickness, and death. Thus, he taught the masses to quickly attain liberation and enter Nibbāna. Do you understand?
---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09/12/2023 @Penang Bodhi Heart Sanctuary, George Town, Pulau Pinang, Malaysia.
<42:32 摘錄自 Excerpted from :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313526372653195
< 開悟與出家 Enlightenment and Ordination >
信徒:開悟者與出家有關係嗎?
阿贊高爾夫:覺悟的人、開悟的人,都想要出家。但有兩種出家。
就像我們(阿贊)就是屬於外相也出家,內在也出家。
如果我們內外都出家,並且用心、專心修行,是可以開悟的。
若是在家人,雖然外相沒有出家,但我們要讓自己的內在出家。
讓自己的內在出家,就是要訓練自己的心,訓練得像出家人一樣;就是有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
….
所以,當我們不斷提升戒、定、慧時,這就是讓我們的內心出家。我們也可以解脫,也一樣能證悟。所以,出家和開悟,是有關係的。就是要內心也出家。
如果我們好像師父這樣出家了,卻沒有讓戒、定、慧提升,沒有圓滿戒、定、慧,這樣我們就不必提證悟了,煩惱只會越來越多。
所以,我們是可以開悟的,也可以證悟的。
阿贊問:開悟是要什麼?
信徒答:戒、定、慧。
Devotee: Is there a connection between enlightenment and ordination?
Ajahn Golf: Enlightened individuals, those who have awakened, all wish to ordain. But there are two types of ordination.
For example, we (Ajahn) are both externally and internally ordained.
If we are ordained both externally and internally, and dedicate ourselves to sincere practice, we can attain enlightenment.
For laypeople, although externally not ordained, we must allow our inner self to ordain.
To let our inner self ordain means to train our mind, cultivating it as a monk would; this involves increasing our precepts, concentration, and wisdom.
….
So, when we continuously develop precepts, concentration, and wisdom, this is what makes our mind ordained. We can also attain liberation and enlightenment. Therefore, ordination and enlightenment are related—it is essential for our heart to also be ordained.
If we ordain externally but fail to develop our precepts, concentration, and wisdom, failing to perfect them, then there is no need to talk about enlightenment. Our defilements will only increase.
Thus, we can attain enlightenment and liberation.
Ajahn: What is enlightenment?
Devotee: Precepts, concentration, and wisdom.
---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09/12/2023 @Penang Bodhi Heart Sanctuary, George Town, Pulau Pinang, Malaysia
摘錄自 Excerpted from :<46:40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313526372653195
《如何發願?How to Make a Powerful Vow?》
信徒: 要如何發願,才是正確有效的呢?
Ajahn Golf: 關於怎樣發願才是有效的呢?
阿贊就是這樣發願的:
「願我所圓滿的所有波羅蜜、善業福報,讓我能夠極速快速地解脫,證入涅槃。」
我們發什麼願,取決於我們自己的心。但倘若我們發的願與涅槃無關,有時候可能會讓我們輪迴很久、受苦很久。
那些大師父就是這樣教導的——當我們有這個願力並發願,就能讓我們更快證入涅槃。當我們依照通往涅槃的道路去修行,我們的願就能實現。
阿贊很「黑心」的(笑),阿贊發的願是:
「願我快一點證入涅槃,哪一個方法能讓我更快證入涅槃,我就選擇哪一個。」
就算最後不能教導別人、不懂得如何教導別人,一個人死去啊,怎麼樣也是可以。(笑)
即使沒有人供養食物也好,無論怎樣也好,唯一的心願就是希望能快快證入涅槃。因為到了那時候,即使沒有飯吃,也還是可以證入涅槃。 所以阿贊就是這樣黑心。(笑) 不會去擔憂別人,擔心別人,牽掛別人。(笑)
然而,當我們想起自己的丈夫、妻子、子女、父母,或者有人掛念自己的貓啊狗啊,這就像我們正在沉入水中。這個時候,最重要的是趕快救自己,先游上岸,而不是還想著抱住這個、抓住那個。如果這樣抱來抱去,最後就會一起沉下去(笑)。
但是,佛陀、阿羅漢、聲聞弟子,他們已經上岸了。他們上岸後,就可以運用工具來救還在水裡的人。所以,像阿贊這樣發願——我們要快速證入涅槃,這樣才能不被其他雜念迷失,偏離道路。
阿贊發願的時候,沒有說要教導別人,所以現在講話講到喉嚨痛,沒聲音了(笑)。
誰想發什麼願,就發吧。
想發願成為皇帝,也可以;想發願成為皇后,也可以;想發願到任何一個天界,也可以。因為我們有這樣布施、持戒、禪修過來,這些累積的福報就能成就我們的願望。
所以,想發願就去發吧!
但別忘了,無論成為什麼,苦難都會隨之而來。
Devotee: How do we make a vow in a way that is correct and effective?
Ajahn Golf: What makes a vow truly work? This is how Ajahn makes a vow:
"May all the perfections (paramis) and good karma I have accumulated help me reach Nibbana as quickly as possible."
The vows we make shall come from our hearts. If our vows are not connected to Nibbana, we may remain trapped in the cycle of rebirth, experiencing endless suffering.
That’s why great masters teach that a strong and focused vow can help us reach Nibbana faster. When we follow the path to Nibbana in practising, our vow to Nibbana will realize.
Ajahn jokes that he is “selfish” and vows that:
"May I attain Nibbana as soon as possible, I will chose the method whichever can help me to reach Nibbana faster."
Even if eventually not being able to teach or guide others, dead, or whatever, it doesn’t matter but as long as attaining liberation. (laughs)
Even if nobody offering food or facing any hardships, the only wish is to reach Nibbana quickly. With the vow during the time, even no food is taken, Nibbana is still attained. (laughs). Ajahn characterizes himself as “selfish” (laughs) Ajahn will not worry and attach to anybody (laughs).
However, when we are thinking of our loved ones—our spouse, children, parents, or even pets, it can be described as we are sinking into deep water. In that moment,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to save ourselves first and swim to shore.If we try to save others, we might all sink together.
That’s why the Lord Buddha and the Arahants, they had attained liberation. They could use the tools to save all beings who are still struggling in the water. Therefore, Ajahn vows that to attain Nibbana quickly will help us staying on the right path and free from distractions.
Ajahn joked that he did not mention to teach others when he was making his vow. That’s why, he had the sore throat and lost his voice. (laughs)
Make a vow as you wish.
Wish for whatever you want. If you want to be an emperor or queen, make a vow for it. If you want to reach heavenly realms, you can do the same — as long as we cultivate good karma through dana, upholding precepts, and practicing meditation.
So go ahead, make any vow you desire.
But be remembered — no matter what you desire, suffering will always follow.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09/12/2023 @Penang Bodhi Heart Sanctuary, George Town, Penang, Malaysia
摘錄自 Excerpted from: <56:21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313526372653195
《如何處理打坐時的腿痛?How to Handle Leg Pain During Meditation? 》
信徒:如何處理打坐中的腿痛?
Ajahn Golf : 腿痛的話,把腿砍掉啊(笑)
要不要? (不要)
沒有人想要,所以有腿給你痛也是一種幸福,還是要殘廢呢?
不要殘廢,對嗎?所以我們腿會這樣痛,是很自然的一部分;
那些不會痛的,是死人來的。
那我們在坐禪的時候怎樣去處理腿痛呢?
就是在腿痛之前,我們盡快讓這個心定下來。
當我們心平靜,定下來的時候。這個痛也是會生起,但是不會干擾到這個心。
如果心不平靜的話,那就做好痛的心理準備囖。
但是痛也是好,因為它不會讓我們去胡思亂想,我們的心就會跟在這個痛那裡。
其中有一個方法就是我們把它拆開,就是去到了解:感受是一個,身體是一個,心又是另一個;
它們不是同一個東西,只是有關係而已。
我們無論幾次地超越這些感受,我們要正思維這些感受不是我,我不是感受,沒有我在感受裡面,裡面沒有我。
當我們去明白這個感受之後,不是說這個苦受就會消失;而只是因為我們明白了這個感受之後,心不會因為感受而痛苦。
另外一個方法,就是讓這個Buddho 很快,很緊密地連續下去。
這個時候就沒有覺知我們的呼吸,我們咬住我們的牙齒,這樣讓它度過。
就是很快地Buddho 一直下去,然後心入定,那個感受就消失;
但是這個不是每一個人可以做得到的。也不是每一次能夠成功。
再一個方法,就是純粹地知道它。
苦受生起,只是純粹地知道它;
知道下去,苦是應該去了解它的;
但是這樣的知道下去,是要一定的忍耐的。
這個就是覺知,看那個感受,覺知下去;
然後去覺知這個感受,它的變化,這個苦受沒有那麼強烈;
從很強烈,慢慢鬆開,然後消失。
這樣去覺知這個感受變化的整個過程,從生起,變化,到滅去。
這個感受,就好像太陽上升一樣。
太陽剛剛升起的時候,就是早上;
慢慢升到中午的時候,天空的中間的時侯,就會很熱;
然後開始向下,那個熱力,就慢慢減少。
這個苦受也是一樣。
這個苦不應該去怕它,而是去覺知它。
這個苦就好比喻為磨刀的石頭,就是讓我們的智慧越磨越鋒利。
我們了解到這個苦是去除這個我,了解它無我的存在。
我們不要期待這個苦不會再生起。這個苦,我們何時打坐,也是有苦受出來。
這個苦受也是會一起跟隨著我們;直到我們死去,也是會有這些苦受生起。
每一次靜坐都一定要苦受的,但也不用傷心;
你不是一個人在受這個苦受,其他人也是一樣,也是有腿痛。
阿贊也是有腿痛。 (笑)
每個人都是有腿痛,就是很正常的事情,不用去害怕。
如果我們害怕的話,就不敢再去靜坐。
我們可以只是純粹地覺知知道它,還是我們把它拆開,好像腳是腳,感受是感受,心是心。
就是這樣拆開之後,我們就純粹地覺知它下去。
另外就是當我們常常靜坐的時候,我們身體是會自己調整過來。
(例如)本來是打坐15分鐘,腿就痛了;
我們常常打坐的話,就會20分鐘,25分鐘才會腳痛。
就好像那些運動員,他們跑步,剛剛跑步的時候,就會酸痛,他的腿啊;
當他每天跑步的時候,他跑步的時間就會越來越長,他的體力,會越來越好。
當我們一直修下去,發展智慧,思維這個法,思維那個法的時候;
那些無常,苦,無我的時候,這些感受也會忘記它,所以你不用去怕他。
這些痛,苦受,它就是從我們出生到現在,就是一直跟隨我們。
我們思維了解說:這個痛不是我,我不是痛;我只是這個心的覺知,覺知這個痛。痛不是我。
(太陽)很曬的陽光,就好像在曬這個屋子,那這個人,就在這屋裡面。
當這個太陽曬到這個家,在屋裡的人也會感受到熱。
當這個苦受,這些痛燃燒這個身體,這個心也會知道它的;
但是這個太陽,陽光,不是這個屋子,也不是這個人,
這個人也不是那一間屋子。
那是不同的東西。
這些各樣的東西,也是在隨它各自的運作;
好像這個感受,它自己生起,停留,然後滅去;
就是這樣生,變異,滅。
這個身體有它的運作,它出生了,它會慢慢老病死;
而這個心,它也有它的功能,它就是知道。
有什麼生起,它就會很自然地知道它;
當這個痛生起,苦受生起,我們自然會生起它。
就算不想知道,也是會知道這個痛。
我們只是要覺知這個快樂也是不能的,所以才會說這個快樂也是無我。
Devotee: How should we handle leg pain during meditation?
Ajahn Golf: If your legs hurt, just chop them off! (laughs)
Would you do that? (No!)
Nobody wants No one would want that. So having legs that can feel pain is actually a blessing.
Would you rather be disabled? No, right?
The pain in our legs is a natural part of the process.
Those who don't feel pain are dead people.
So how do we handle leg pain during meditation?
Before the pain becomes intense, we should try to quickly establish concentration. When our mind is peaceful and concentrated, pain will still arise, but it won't disturb the mind. If the mind isn't peaceful, then we should be mentally prepared for the pain.
Pain can actually be beneficial because it prevents our mind from wandering - our attention stays with the pain.
One method is to break it down - understand that feeling is one thing, body is another, and mind is yet another. They're not the same thing, they're just interconnected.
No matter how many times we transcend these sensations, we must contemplate correctly that feeling is not self, I am not the feeling, there is no self in feeling, and no self exists within it. When we understand this, it doesn't mean the unpleasant feeling will disappear. Rather, after understanding the nature of feeling, the mind won't suffer because of it.
Another method is to recite "Buddho" quickly and continuously, without awareness of breathing. We can clench our teeth and get through it.
Recite "Buddho" rapidly until the mind enters concentration and the sensation disappears. However, not everyone can do this, and it doesn't always work.
Another approach is to simply know it. When painful feeling arises, just be aware of it. We should understand suffering instead of rejecting it. This kind of knowing requires patience.
This is mindfulness - observing the feeling, being aware of it, noticing how the feeling changes, how the intensity of pain isn't constant. From very intense, it gradually loosens and disappears. Be aware of this whole process of feeling - its arising, changing, and cessation.
This feeling is like the sun rising. When the sun first rises in the morning, then gradually reaches noon at its peak, it's very hot. Then it begins to descend, and the heat gradually decreases. Pain is the same way.
We shouldn't fear this suffering. Instead, we should be aware of it. This suffering is like a whetstone that sharpens our wisdom.
So we understand this suffering as removing the self, understanding non-self. We shouldn't expect that this suffering will never arise again.
This suffering will appear whenever we meditate. These painful feelings will accompany us until death.
Don't be sad that meditation always involves pain - you're not alone in experiencing this. Others feel leg pain too. Even Ajahn has leg pain (laughs).
So everyone experiences leg pain - it's completely normal, don't be afraid. If we're afraid, we won't dare to meditate again. We can either simply be aware of it, or break it down - feet are feet, feelings are feelings, mind is mind - after breaking it down this way, we simply maintain awareness.
Also, when we meditate regularly, our body will adjust naturally. Initially, legs might hurt after 15 minutes. With regular practice, it might extend to 20 or 25 minutes before pain appears.
It's like athletes who run. At first, their legs get sore. But with daily running, they can run longer, and their endurance improves.
As we continue practicing and developing wisdom, contemplating Dhamma and the three characteristics (impermanence, suffering, non-self), we might even forget about these sensations.
So don't be afraid. This pain, these unpleasant feelings, have been with us since birth.
We contemplate and understand that this pain is not me, I am not the pain. I am just the awareness of the mind, aware of this pain. Pain is not me.
It's like sunlight shining on a house, and a person inside the house. When the sun shines on the house, the person inside feels the heat. Similarly, when pain burns in the body, the mind knows it. But the sunlight is neither the house nor the person. The person is not the house. They are different things. These various elements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ir own nature.
Like feelings - they arise, persist, and cease. This is their nature of arising, changing, and ceasing.
The body has its own functioning - it's born, ages, gets sick, and dies.
And the mind has its function - it knows. So whatever arises, it naturally knows it. When pain arises, unpleasant feelings arise, we naturally know them. Even if we don't want to know, we still know this pain.
We can't choose to be aware of only happiness. That's why they say happiness too is non-self.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09/12/2023 @Penang Bodhi Heart Sanctuary, George Town, Pulau Penang, Malaysia
<1:18:14
摘錄自Excerpted from: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313526372653195
《老鼠屎的故事 The Story of the Rat's Corpse》
一個聰明的人,就算看到老鼠的屎,也可以變成富翁。
因為老鼠的屍體而變成富翁,這樣要講到晚上了(笑)
一個貧窮的人,他去森林砍柴。然後他就找那些柴的時候,看到一隻老鼠的屍體。
當他帶著這個柴回去的時候,看到一隻老鼠的屍體,就抓那個老鼠的屍體給他帶走。
其他人看到後也覺得很疑惑,他要拿這個老鼠的屍體去哪裡呢?做什麼呢?
接着去到一戶家庭,那個家庭很富裕。
那個主人他是很喜歡貓的,所以他把這個老鼠賣給那個富翁,給他的貓作為食物。
因為富翁的貓,通常是吃其他食物,沒有吃老鼠的肉。當他吃到老鼠的肉後,那隻貓就很精神。
富翁很歡喜,就說:如果你再有老鼠的話,就繼續拿過來。
那當他得到一點錢,也不是很多,於是他就買那些菜啊,種子啊。所以他的工作就變為種菜、賣老鼠。
當他去種菜看到一種泥土,很黏的,就拿起來賣給那些做陶瓷的。
他這個人很聰明,他看到什麼都可以用來賺錢; 其他人都沒有留意到的,他都可以用來賺錢。
所以我們不要小看自己的正念智慧。
如果聰明的話,就可以成為法的富翁。
看到嗎? 看到那個老鼠的屍體嗎?就是我們思維這個身體,是不淨的,就好像老鼠的屍體一樣。
當我們這樣思維身體的時候,了解到它是不淨,思維它是無常,苦,無我的時候,我們就會越來越賺到這個法的財富,這個智慧。
A clever person can become wealthy even from seeing a rat's droppings, or from a rat's corpse. This story could take until evening to tell (laughs).
There was a poor man who went to the forest to cut firewood. While gathering wood, he saw a dead rat. When he was carrying the firewood back, he saw the rat's corpse and decided to take it with him. Others who saw this were puzzled, wondering where he was taking the rat's corpse and what he would do with it.
He went to a wealthy household where the owner loved cats. He sold the rat to the wealthy man as food for his cats. Usually, the wealthy man's cats ate other food and had never eaten rat meat. After eating the rat meat, the cat became very energetic, which made the wealthy man very happy. The wealthy man then said, "If you find more rats, please bring them."
With the small amount of money he earned, he bought vegetables and seeds. So his work changed to growing vegetables and selling rats.
While growing vegetables, he also noticed some sticky clay soil, which he collected and sold to pottery makers. This man was very clever - he could find ways to make money from anything he saw. He could profit from things that others didn't even notice.
So we shouldn't underestimate our mindfulness and wisdom. If we are wise, we can become wealthy in Dhamma.
Do you see? Did you see that rat's corpse? It's like when we contemplate this body - it is impure, just like the rat's corpse. When we contemplate the body this way, understanding its impurity, contemplating its impermanence, suffering, and non-self, we will increasingly gain wealth in Dhamma - this wisdom.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09/12/2023 @Penang Bodhi Heart Sanctuary, George Town, Pulau Penang, Malaysia
摘錄自Excerpted from: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553523945407122
《由愚人蛻變成大智者的現代故事 —— Luang Pu Janta》
即便我們的記性很好,學習了很多三藏經典,也學得很好,但如果我們不去思維,不去了解五蘊的無常、苦、無我,我們也不能去除對五蘊的執著,更不能從中解脫。
相反地,如果我們沒有很多知識,但去了解五蘊的實相,並且沒有對五蘊的執著,這樣就已經從苦中解脫了。即使我們在跟別人說的時候,表達得不夠明白,但這種解脫一切苦的狀態,卻是最殊勝的。
這樣解釋,是為了讓大家明白,即使是那些讀書不多的人,也能修行,也能了解。即便是年長者,他們也可以理解、明白並修行。只要能認識並了解五蘊,以及無常、苦、無我這三相。
泰國有一位很出名的長老,已經完全了解了。但或許大家並不認識他。
他就是 Luang Pu Janta,Luang Pu Janta 是 Luang Pu Khao 的徒弟,而 Luang Pu Khao 在泰國也是非常著名的長老。Luang Pu Janta 不識字,看不懂書。在他出家前,他請朋友念出家文給他聽,然後用心記住那篇出家文,因為他看不懂文字,需要依賴朋友的幫助。
由於不識字,他甚至不會念祝福文。直到出家後,他才透過聽祝福文學習並能背誦。
Luang Pu Khao 告訴Luang Pu Janta,他不需要其他的,只需要持念 "Buddho"。書本和文字不需要太在意,只需要一直持念 "Buddho"。
即便看不懂文字,也沒關係,只需要一直念 "Buddho"。Luang Pu Janta 是個非常正直的人,所以當 Luang Pu Khao 這樣告訴他時,他也照著去持續念 "Buddho"。
Luang Pu Janta 持續念 "Buddho",不久後,定力便生起,內心充滿了光明,並且他的定力修得很好。Luang Pu Khao 知道後,便教導他要思維身體,觀察它的不淨和骯髒。Luang Pu Janta 也照著去修行。
Luang Pu 持續修行,直到有一天,他的心進入定,變得集中,這時他已經體證了某些境界,只是我們無法確定具體是哪個階段。之後,發生了非常神奇的事情——原本看不懂文字的 Luang Pu,竟然能夠明白書本的內容。
他曾經不懂、也不會背誦的比丘戒律,竟然能夠理解並背誦。Luang Pu 甚至能將巴利語的比丘戒律翻譯成泰語,並且非常擅長解釋其內容。
當他的心如此集中並且定力升起後,他開始能夠看見自己的過去世,並且理解了自己的業力,為何在這一生中看不懂文字。他看見自己在過去世也是一位出家人,並且與其他比丘、沙彌一起修行。那時的他非常聰明,但因為比丘僧團中有些人看不懂文字,他曾取笑他們,說他們很愚笨,並對他們說了一些傷人的話。
到了這一生,Luang Pu 的業力讓他變成了頭腦不好、看不懂文字的人。當他的過去業力消失後,就變成一個很聰明的人。他能夠深入理解佛法和戒律的意義,並且能夠用多種方式解釋它們。不管他去到哪裡,他都知道那些人死後去了哪裡,甚至能知道自己的母親死後的去處。
無論他到哪裡修行、行腳,他都能看見非人——看到鬼、餓鬼、天人,並能與他們溝通。
通過 Luang Pu Janta 的例子,我們看到,儘管他看不懂文字、看不明白書本,但他藉著持念 "Buddho",並思維身體的不淨,最終便能夠了解到法。他的心也因此打開,讓他能夠精通佛法。根據這個例子,如果我們照此修行,最後也能精通法。
我們每個人都一樣。如果我們年紀大了,沒有時間學習那麼多知識,那麼我們直接學習呼吸、Buddho、五蘊,和無常、苦、無我,這樣就夠了,對嗎?
<The Modern Story of Transformation from a Fool to a Great Wise One — Luang Pu Janta>
Even if we have a sharp memory, have studied many scriptures, and have learned them well, if we do not reflect upon or truly understand the impermanence, suffering, and non-self of the five aggregates, we will not be able to free ourselves from attachment to them, nor can we attain liberation.
On the other hand, if we lack much formal knowledge, yet we understand the true nature of the five aggregates and are free from attachment to them, we have already liberated ourselves from suffering. Even if we cannot articulate this clearly to others, this state of liberation from all suffering is the highest form of realization.
This explanation is to help everyone understand that even those who are not well-read can practice and attain insight. Even the elderly can comprehend, understand, and practice, as long as they recognize and understand the five aggregates and the three characteristics of impermanence, suffering, and non-self.
In Thailand, there is a very famous Luang Pu who has fully understood these truths, though many may not know him.
He is Luang Pu Janta. Luang Pu Janta was a disciple of Luang Pu Khao, a highly respected monk in Thailand. Luang Pu Janta could not read and could not understand written texts. Before he was ordained, he asked a friend to recite the ordination chant to him, and he memorized it by hearing it, as he could not read and had to rely on his friend.
Due to his inability to read, he could not even recite the blessing chants. It was only after his ordination that he learned to recite them by listening to them every day.
Luang Pu Khao told Luang Pu Janta that he did not need anything except the practice of "Buddho." He did not need to focus on books or texts; he just needed to continuously chant "Buddho."
Even if he could not read, it was fine—he just needed to keep chanting "Buddho." Luang Pu Janta, being a very upright person, followed this advice and continued his practice of chanting "Buddho."
As he continued to chant "Buddho," his concentration began to develop, and his mind was filled with light. His meditation practice grew stronger. Upon learning of this, Luang Pu Khao advised him to contemplate the body and observe it as impure and foul. Luang Pu Janta followed this guidance as well.
Luang Pu’s practice continued, and one day, his mind became deeply concentrated. At that point, he had realized certain stages of insight, although we cannot pinpoint exactly which stage it was. Then, something miraculous happened—Luang Pu, who had once been unable to understand texts, suddenly began to comprehend them.
He was able to understand and memorize the monastic precepts, which he had once been unable to do. Luang Pu even became capable of translating the Pali monastic precepts into Thai and explaining them proficiently.
As his concentration deepened, he began to see his past lives and understood the karmic reasons for his inability to read in this life. He saw that in his past life, he had also been a monk and had practiced with other bhikkhus. At that time, he was very intelligent, but because some of the monks in the sangha could not read, he mocked them, calling them foolish, and said hurtful things that caused them suffering.
In this life, Luang Pu's karmic result was that he was born with a poor memory and an inability to read. Once his past karma was exhausted, he regained his sharp mind. He became highly proficient in understanding the Dhamma and the monastic precepts and was able to explain them in many ways. Wherever he went, he knew the karmic paths of those who had passed away, including knowing where his mother had gone after her death.
No matter where he went to practice or tudong, he could see non-human beings—ghosts, hungry ghosts, and devas—and could communicate with them.
Through the example of Luang Pu Janta, we see that even though he could not read or understand texts, by practicing "Buddho" and contemplating the impurity of the body, he eventually came to understand the Dhamma. His heart was opened, allowing him to master the teachings. Based on this example, if we practice in the same way, we too can attain.
We are all the same. If we are old and do not have time to study many texts, we can focus on the breath, chant "Buddho," and reflect upon the five aggregates, as well as the three characteristics of impermanence, suffering, and non-self. This is sufficient, isn’t it?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09/12/2023 @Penang Bodhi Heart Sanctuary, George Town, Pulau Pinang, Malaysia
摘錄自 Excerpted from: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553523945407122
其實,修行的方式有很多。這是阿贊介紹自己的修行方法。
或許還有很多其他的修行方法,以及不同的教導或契入途徑。
但所有的方法也離不開了解身心的實相,了解五蘊的實相;了解它的無常,苦,無我,才能達至解脫。
<Many Paths, One Truth>
In fact, there are many ways to practice. This is Ajahn's way of practice.
There may be many other approaches to practice, as well as different teachings and ways of realization.
However, all methods ultimately revolve around understanding the true nature of the body and mind, and realizing the truth of the five aggregates. Only by understanding their impermanence, suffering, and non-self can one attain liberation.
---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09/12/2023 @Penang Bodhi Heart Sanctuary, George Town, Pulau Pinang, Malaysia
摘錄自 Excerpted from: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553523945407122
我們可以依據自己擅長的法來思維。我們可以思維它的無常;若喜歡思維它是苦、是無我,也沒問題。就看我們喜歡、或擅長哪一方面,只要能讓我們在思維後可以減少煩惱的,都可以採用。
我們也可以選擇今天思維無常,明天思維其他方面。這種思維方式是沒有問題的,也屬於在修聖道。依據個人所喜好的法去思維即可。
當我們的心平靜下來後,就可以開始思維身體,思惟這個色法、色蘊,進而自然且逐漸地去思維與了解這個名法——受、想、行、識。
只要我們沿著這條道路去修,不需要過於著急,這樣就會很安全。
<Contemplating According to One’s Preferred Dhamma>
We can contemplate based on the Dhamma we are most familiar with. We may reflect on its impermanence; if we prefer to contemplate suffering or non-self, that is perfectly fine.
It depends on which aspect we resonate with or are skilled in—any approach that helps reduce our defilements through contemplation is suitable.
We may choose to contemplate impermanence today and another aspect tomorrow. This method of contemplation is completely valid and is also part of practicing the Noble Path. Simply contemplate according to one’s preferred Dhamma.
When our mind is settled, we can begin contemplating the body, reflecting on rūpa (material form) and the rūpa aggregate. Gradually and naturally, we will deepen our contempla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nāma (mental phenomena)—feeling, perception, mental formations, and consciousness.
As long as we follow this path in our practice, there is no need to rush. This way, the journey will be safe.
---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09/12/2023 @Penang Bodhi Heart Sanctuary, George Town, Pulau Pinang, Malaysia
<1:40:27 摘錄自 Excerpted from: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553523945407122
《為什麼我們會苦?》
為什麼我們會苦?我們會苦,是因為我們認為身體是我,我是身體;認為心是我,我是心。
正是因為我們如此去執著這個身心,執著它是【我】,所以才會苦。
當我們了解到身體是無我的,那麼我們因執著於身體而生起的苦便會消失。
這就是我們的心擁有智慧——有智慧地觀察到發生在我們身體的事情,而這些事情都是很普通,很平常,很自然會發生的。
如此一來,我們對身體的牽掛、擔憂與貪愛便會逐漸減少。我們就會了解到,這個身體的生起,只是為了圓滿波羅蜜與禪修而已。
<Why Do We Suffer?>
Why do we suffer? We suffer because we believe that the body is "me" and that "I" am the body; we believe that the mind is "me" and that "I" am the mind.
It is precisely because we cling to this body and mind, identifying them as "me," that we experience suffering.
When we realize that the body is non-self, the suffering that arises from our attachment to it will naturally fade away.
This is when wisdom arises in the mind—allowing us to clearly observe the changes occurring in the body and recognize that they are ordinary, natural, and inevitable.
As a result, our attachment, worries, and cravings related to the body will gradually diminish. We will come to understand that the existence of this body is merely for the fulfillment of pāramī and the practice of meditation.
---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09/12/2023 @Penang Bodhi Heart Sanctuary, George Town, Pulau Pinang, Malaysia
<1:32:28 摘錄自 Excerpted from: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553523945407122
如果一個人他對思維這個身體(不淨觀/四大分別/無常,苦,無我等等)很精通很厲害的話,他會對這個法很精通,很了解,而且很勇敢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09/12/2023 @Penang Bodhi Heart Sanctuary, George Town, Pulau Penang, Malaysia
<1:25:33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553523945407122
這個頭髮,是無常的,它會一直越來越長,有時候有些頭髮也會掉下來
然後它不能一直維持原本的下去,它是一直被這個自然界的定律,給他不斷會長長
這種不耐,不能維持,就是一種苦
然後我們在頭髮上有一些疾病,這些也是一種苦來的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09/12/2023 @Penang Bodhi Heart Sanctuary, George Town, Pulau Penang, Malaysia
<1:10:13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553523945407122
關於修觀,修智慧,就是我們去思維這個五蘊
然後我們可能疑惑說,我們要怎樣觀,怎樣修智慧呢?簡單來說,就是用我們的思維
我們以我們借過來的法的知識,然後來思維
當我們聽到這樣的時候,有時候我們會疑惑猶豫:如果這樣去思維去想的話,會生起智慧嗎?會做觀嗎?
當我們這樣想,疑惑的時候,心就會混亂起來
就是說,如果我們所思考,所想,所思維的,是有定力為基礎的,然後在思維的過程當中,維持著有正念在裡面,這個就是在修智慧,這個就是生起智慧,這個就是在修觀,就不同於我們在修定之前,用那種知識去思維。那時候心是混亂,沒有這種平靜,沒有定力為基礎,而且它是沒有一種正念一直維持在當中,在裡面的。所以那個不是在修觀。
所以明白嗎?我們修觀修智慧,跟我們普通的思維有什麼分別?
就是在我們修智慧,修觀,就是要有這種平靜,內心有安定為基礎。
而內心有這種安定平靜的定力,就是有一種正念在裡面
當我們心是一心的時候,心是平靜,一心的時候,這會讓我們思維一個法的時候,就一直思維下去。心就不會想到別的地方去。
但如果心沒有這種平靜跟定力為基礎,我們去想,思維五蘊,等一下心跑去想起食物。等一下心跑去我們的家庭,還是等一下心跑去想工作,所以這種,就是我們的心已經是散亂了,所以要再回來修定,回來修業處。
還是說,當我們在思維的過程當中,不能思維下去,頭腦好像呆呆的,很難繼續下去時,不需要擔心,這是定力不足。所以就回來再修buddho buddho 觀呼吸。
要明白,就是我們修定,還是buddho ,就是在休息一樣。
我們修觀,修智慧,去思維,就好像去工作
…….
然後關於我們思維的目標,就是五蘊的無常,苦,無我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09/12/2023 @Penang Bodhi Heart Sanctuary, George Town, Pulau Penang, Malaysia
<21:56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553523945407122
當我們的心感到平靜,那種舒服,
就是心平靜舒服了,就是已經離開了事前那種混亂的想法
我們不需要懷疑說,我們的心現在可以修觀了沒有,現在去到哪個地步才修觀
就是說,不需要去到那一種整個世界什麼都沒有了,不需要進入那種很深的定力
而是說我們感覺到舒服了,感覺到內心的平靜了,用我們的感覺來定,然後就可以去做觀
就是去到內心很平靜很飽滿,很快樂,不會去追求外在的快樂
就是心不會想去追求世間的東西,或者外界的東西。這時候我們就可以用這種定,這種平靜定力來修觀
所以這個定力去到什麼程度,也不需要去疑惑它,也是可以培育出同等的智慧出來
當我們疑惑的時候,我們懷疑,猶豫的時候,我們就不敢去做觀
如果我們害怕的話,我們修觀,是否定力不夠啊,這樣心也很難靜下來,修智慧也修不了,就這樣進退兩難,不上不下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09/12/2023 @Penang Bodhi Heart Sanctuary, George Town, Pulau Penang, Malaysia
<7:56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553523945407122
一個人死亡,他在他死之後去哪裡,就是看他死之前最後一念,去決定他死之後去哪裡
那臨死之前最後一念,就看他生前的習慣性。
譬如說,我們一直有很壞很差的習慣,或者思想是很混亂,情緒常常很差的。那當我們臨死最後一念之前,忽然會有好的心情,是很困難的,對嗎?
好像我們現在禪修的時候,我們都會觀察到。就算我們現在禪修的時候,心都會很亂,我們很難守護到這個心,修這個心,更何況臨死的時候,臨死的時候心是更加亂。因為臨死的時候,心會有總總牽掛,和種種的恐懼,這個恐懼會生起。會有各種的擔憂,所以各種的情緒就會在那時集中起來。
那種情緒就會集合過來。如果一個人的心是未經歷過佛法和禪修的話,要在那時讓心平靜下來,是沒可能的
臨死之前,通常有兩種相的,一種是業相,另外一種是趣相,即是會去到的地方的一個趣相。
關於這個業相,如果臨死之前會生起這個業力的景相,就是在生前,所做的業力,這些影像會出回來。
另外就是趣相,有些人可能臨死之前,可能就會看到自己要去的地方那些景象會出來,就是趣相。當一個人臨死之前,我們看見他雙目無神,或者他說話含糊不清,亂說話,這個就是他處於這個業相還是趣相的階段,死了之後他就會跟著這個而去投生相應的世界
好比喻為一個殺牛,賣牛肉的人。他每天都會殺牛,有時可能殺五隻,有時可能殺兩隻,三隻,接著去買這個牛肉。他做了這個賣牛肉的生意已經有三十年來。那這個殺牛賣牛肉的人,在他臨死之前七日,他有這些因為殺生殺了很久,這個殺業的業力,他看見殺牛的種種景象出來。那他看見殺牛的景象不斷出來,令到他失去理智,失去清醒。接著他殺牛用刀去殺那部分,他那時就受那種痛苦,而且痛苦到叫出來,好像牛叫。所以那七日他就痛苦,掙扎,難受。而且他臨死之前,他看見他周圍都好像是火的。所以他見到這些他以前殺牛的影像出來,然後聽到牛的叫聲,這個就是屬於業相,以前所做的業所出來的景象出來。
而他見到的那個火,是地獄之火,那個就是趣相。他死了之後就會下地獄,這個就是趣相。
另外一個就是富翁,他喜歡去供僧,供養佛陀,供養比丘僧團,去行善。他臨死之前,都會有趣相生起。他臨死之前這個趣相,就是有天車,有天人來迎接他,有天屋。這個業相,就是臨死之前看到的,就是他去布施,持戒,去行善,去供養佛陀,供養比丘僧團,這些過去所作的善業,做成的業相,那些行為。那而接下來生起趣相,就是那些天車,天人,天屋來迎接他。
如果我們平時沒有去禪修訓練心的話,我們不知道臨死之前那一刻,是什麼業力先來到我們的心呈現出來。他們據說就是,哪一個業力比較重,就會先來到這個心呈現出來。
(阿贊拿著書和紙)就好像哪一個有重量,就先掉下去。這個意思就是,如果臨死的時候那一刻,哪一個業力比較重,他就會先在我們的心呈現出來。所以其實哪一個業力比較重的,就是哪一個行為我們常常去做的,我們常常習慣性去做的,那個就比較有重量。所以這個就會很快地在我們的心呈現出來,跑出來。
如果我們臨死之前,心是很痴迷的,通常死了之後就會投生到畜生界
如果我們以一個貪婪的心而死去的話,就會成為鬼道或餓鬼道的眾生
如果我們帶著嗔心而死去的話,就會成為阿修羅道的眾生
如果因為很重的煩惱,心是充滿著痛苦難受,還有生前種種的惡行來侵入我們的心,那刻死了之後,我們就會下地獄
簡單些來說,就是,之所以一個人如果死了之後,會墮落四惡道,即是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道,就是因為那時我們內心有貪,愛,有嗔,有痴心;或者我們生前所做的惡行,這些惡行在我們的心呈現出來,所以這個業力重量比較重的時候,就會墮落到相應的惡道裡面。
作為一個人,投生為一個人,就是他的惡業又不會很多,他的福業又不會很多。這個心又不會很害怕,又不會善很多,就是中中的,中等的,所以投生為人類。
作為一個人類,因為有持好五戒和十善業,但因為持五戒十善業持得不夠完滿,即有些戒可能有些缺陷,有犯到,所以才會成為一個人類。有苦有樂
如果我們的心是維繫著這個福報,善業,善行的話;那在死了之後,就可以投生到天界。
而有些人的心有禪修,讓心平靜有定力,他的心有禪定,他死時是死在定力裡面,死在定力禪定入面,所以他死的時候就會投生去梵天界。至於他死時投生到梵天界哪一層,就看他禪定的深淺來決定。
而所有的聖者,由初果開始,或者初果以上的聖者,他們去的,只是兩處,一定是善道的,不是人界就是天界,到最後就是涅槃。
但是如果是三果開始,成為三果,他死了之後,他就會直接投生化生到梵天界,然後就在那裡入涅槃,不會再下來人間。
而阿羅漢聖者,因為他已經去除了內心貪嗔癡煩惱,所以他死了之後,他唯一去的地方就是涅槃。所以我們看到這些惡道還是善界,還是涅槃,只要這個世界都還有人行善行惡,禪修的話,是不會消失去哪裡的。
我們不需要擔心說佛陀已經涅槃了二千幾百年,就不能修行去到涅槃。或者這個地獄這個天界已經不存在。不是!只要一日有人行善行惡,這個天界地獄都是會存在的。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會面臨死亡的,因此我們都應該努力,為自己做多些善業,越做得多就越好,以成為我們的憶念,隨念。
而且我們要有習慣性地守護自己的心。當我們面臨面對困難的時候,我們要看看我們的心,觀察我們的心。我們的心是怎樣能夠平靜,怎樣能夠放下。如果我們不多些去行善的話,作為一個記憶憶念的話,那我們也不知道去憶念誰的善行,即臨終的時候我們也不知道要想起哪一刻做過這個善行過來。最後一次做善事我們都想不起。但是如果我們常常去行善種福,常常去做的話,那這些善行就會印著在心中,我們很容易就會憶念起。如果我們習慣性行善的話
有些人說,他在臨死之前才默念buddho buddho都行。但其實是不行的。因為臨死之前心是很亂的。所以當時心當時很難,buddho 一下就忘記了。所以就算我們沒什麼事地坐下,我們默念Buddho , 我們也很難做到。所以我們平時就需要訓練過來,或者臨死之前邀請出家人來開示,就會令到我們去到好的世界,也是不行的。因為平時如果沒有聽開開示,沒有習慣性去聽聞佛法的話,在臨死之前突然請師父來開示,有時可能心會排斥,會抵抗,不滿意的時候,可能會更慘,死得更加淒慘:‘這個出家人在說些什麼?’ ‘真的很煩,快些走,趕走他!‘
所以我們有生命的時候,努力累積多些善業,努力去做,因為我們不知何時會死。因為死亡不像藥物食物有一個過期的時間給我們知道,那些食物過期的話,我們都知道它何時丟了它。但是死亡,我們不知道何時會死,我們不知道,不知道何時死,之前要行善,所以我們預計不到。
我們的身體就好像這間屋子,這間屋子已經快要壞,快要倒塌。但如果有新的,豪華的家等著我們,我們去住新的家,我們都會覺得舒服。但是同樣,我們如果有累積到福報善業的話,我們死了之後去受那個果報,就好像那個新屋那樣。
而且這個死亡不是在很遠,就是在我們相處在一起的。就在呼吸的出入之間。如果我們何時呼吸入,沒有呼吸出就會死。
何時有呼吸出沒有呼吸入也會死
這個不是在於任何的時間或者場地上。
所以好像阿贊之前所說,我們相信這個善惡業,因果業報,那我們就會懂得努力去行善。我們懂得去行善,如果我們壽命還是很長的話,都是好事,我們可以累積更加多的善業。但如果我們壽命是很短的也不要緊,我們也已經累積過善業過來,去受快樂的果報。
所以我們要懂得愛惜我們自己。即是我們要多些行善,多些累積善業,多些去種福。那這些善業福報,就會成為我們今生來世的依靠。
我們的心就好像這顆樹。這棵樹如果他生長的時候是偏去,斜向哪個方向的話;他倒塌,枯死的時候,就是會倒去那個方向。如果我們的心是好的,是善的,那倒塌了之後,就會去到好的世界,快樂的世界。
但如果我們的心是充滿著貪嗔癡,是惡的,死的時候,就會倒向偏向了這些惡道,痛苦的地方。但是亦都有方法可以訓練我們,每日訓練死亡。睡覺就好像死亡那樣。所以我們在睡覺之前去清淨我們的心,將我們心理面那些污染的煩惱,將它清除。就是我們要以平靜的心,死去都是在內心平靜之中,不要帶著貪嗔癡而死。或者我們臨睡之前默念Buddho buddho buddho ,佛陀佛陀佛陀,那樣直到睡著,這個就好比喻為這個心伴隨著buddho 直到死去。如果我們每日這樣去修去做,我們的心習慣於平靜,習慣於這個舒服。如果在臨死之前,我們很容易就會做到讓這個心平靜地死去。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26/12/2023 @香港
<35:14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830099635554351
當我們心想平靜下來,buddho buddho 下來,就讓心平靜,心定
但如果我們心從平靜中出來,就好像師父我所教導的,去了解這個無常,苦,無我
我們的責任就是建立這個正念智慧起來,就是去不斷了解無常,苦,無我,然後那個放下的果,就會自然會來
相對地,如果我們想捨也好,但是我們沒有正念智慧的時候,就算我們想放下,也放不下
大部分禪修者,只是想得到那個果,但不願意去修,去種那個因。所以當我們沒有走上那條路的時候,那個目的地,我們是走不到的。當我們做好那個因的時候,我們不需要求那個果,他也是會自然而來的。
如果我們肚子餓的時候,但是我們沒有吃飯,只是去求,去想:什麼時候才會飽。這樣去求怎樣也不會飽的。但是我們去吃的時候,吃這些飯菜,並不需要說去求:讓我快一點飽。你吃下去,還是會飽的
所以所有東西,都是從因而來,所以我們才要好好地做好那個因。
好像我們去種這個水果樹一樣。我們種了之後,我們沒有澆水,施肥,這樣的話,他是怎麼樣,也很難出這個果出來。
但是我們好好照顧他的時候,淋水。給他施肥,那樣就算我們沒有求他會生一些果出來,他也是會生的。
所以我們要對這個因果,業力要有信心。我們做好這個因果,相信業力,做好因,果就會自然來的。
所以這個涅槃,就是果。這個戒定慧的修行,就是因。
所以我們修好這個戒定慧,我們不用怎麼樣求涅槃,也是會得到的
但是我們只是去求證到涅槃,但是我們沒有持戒,沒有修定,沒有修慧,那樣我們就算求上整世,也不會成就的
我們只是發願要涅槃,但是戒也不持,打坐也不打坐,布施也不布施,那麼就算怎樣hotu 也不會涅槃的。
所以這個要看我們的行為,看我們去做的。
但是很正常的那些人,就是心想得到什麼,就想很容易就會得到。
就是那內心的深處,有一些癡心在裡面,就是說,希望那一些神聖的東西,有特別力量,能夠送給我們快樂一樣。
這些是我們要去做,去建立給自己的。不是去求回來的,不像乞丐
所以我們自己要去好好地建立這個布施,持戒,跟禪修。
如果現在我肚子餓,但我沒有做好這個因,沒有去托缽,沒有吃東西的話,就算只是求說‘我飽,我飽’ 也不會飽的。所以沒一樣事情,都是從因而起,有因有緣,有因有果的,不要只是去找,希望外面的神力,神通,天神這些可以變出來給我們
好像佛陀所講,他只是指示這條路的人。但是如果我們不去走這條路,也是得不到什麼益處,沒有什麼利益到的。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09-12-2023 @ Penang Bodhi Heart Sanctuary, George Town, Pulau Penang, Malaysia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718953043627030
那些在寺院住的比丘長老,他問阿姜曼:阿姜曼你在森林裡面修行,誰開示佛法給你聽呢? 阿姜曼就說:我從樹葉裡面聽到這個法,從大自然那裡聽到這個法。這個樹葉,本來是綠色的,慢慢變成黃色,最後就落下來,然後就回到大地。這個樹葉,就是為我開示佛法,為我開示無常,無我,一直在變的法
然後阿姜曼看到河水流下來,就是說,我們生命出生之後,就是不斷會老,不斷會病會死的,我們的生命就是不斷向死亡流下去。是不能再回去,就好像這個河流流下去而已。但是不會往上流上去的,就好像我們的死亡,就不會越來越年輕。所以這個就是從水中聽這個法。所以把作為一切都是了解它的法的一面,就是一直在聽到這個法。
就是把外在的東西一直來回觀自己。所以我們這樣做的時候,我們去到哪裡,一切都可以成為法。
我們看到那些自私的人。自私的人,它們就是為我們開示關於貪心。
我們看到那些人,他發脾氣,他不滿,他嗔心,那個就是為我們開示這個嗔
我們看到那些很頑固,他們迷失於那些慾望當中,然後他們不怕惡業,這些就是為我們開示這個癡
就是看到他們沒有慚愧之心,沒有羞愧之心,去行住坐臥;這個就是開示這個痴給我們。
我們看到醫院,他們有出生,然後有病人進去,有老人家進去,死亡,就是有老人家。這個就跟我們開示,我們也會老,也會病,會死這樣。
我們這樣看到外面的時候,就要回來觀自己,回來教導自己。我們也是會這樣那樣的。我們也是會有病痛的時候。會有老,然後也是會死亡。然後也是會跟家人分離。然後到最後死了也是什麼也帶不走
這樣不斷地教導自己的時候,就會有智慧。這種就是修行佛法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09-12-2023 @ Penang Bodhi Heart Sanctuary, George Town, Pulau Penang, Malaysia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718953043627030
所以一種有利益的方法去看,就是回觀我們自己。就是佛陀他作為菩薩的時候,他做王子的時候,就是看到外在那些老病死,然後王子就回來觀看自己,去了解到自己,也是離不開這種老病死之苦的時候,就是因為這樣去回觀,自己也是會跟外在一樣。他也是先了解外在,然後回來觀自己,也會像外在一樣,所以讓他有這個心來出家,來去除老病死,這個苦的輪迴。
所以我們懂得把所有東西,回來觀照我們自己的時候,然後我們的周圍,全部都是一個法來的。我們所想的,所知道,所看到的,從這樣的話,我們就會生起智慧,讓我們可以懂得捨,懂得放。所以任何我們看到,聽到的,我們不要因為它而高興而傷心,而是我們看到聽到那些我們用來去了解它,變成一個法,去知道它的生滅,無常,苦,無我;來讓我們的心保持這個平常心,了解它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而已。當我們這樣懂得回來觀照自己的話,我們在哪裡都好像是跟法一起來修行。我們要抓住無常,苦,無我這個重點。
我們就抓住這個重點放在我們所看,所遇到的,包括外在跟自己,都是在無常,苦,無我當中去了解去思維。這樣的話,我們去到哪裡都是跟法一起,都是看到法,都是好像聽聞佛法一樣。所以阿贊看到猴子,也是可以作為佛法的開示。
還可以教導你們一個小時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09-12-2023 @ Penang Bodhi Heart Sanctuary, George Town, Pulau Penang, Malaysia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718953043627030
一個人內心的平靜安定,去看到這個身體的不淨,它的骯髒,然後它的無常,那個無我,那個苦;就可以去除對它的沉迷,對它的執著,對它的那種苦。就好比喻說,我們已經經歷過世間幾百樣痛苦了。但是我們還是一樣地沒有生起那些正念跟智慧,因為我們沒有培育正念跟智慧去看他。所以我們才一直給這個苦踐踏。我們還是一直要受種種內心的苦。
但是如果有智慧的人,他用他的正念智慧。當苦生起的時候,他去了知這個苦,然後他從中生起這個正念智慧來去除這個苦。這個苦就變成它的磨刀石,讓它的智慧跟鋒利,讓它可以去到解脫。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09-12-2023 @ Penang Bodhi Heart Sanctuary, George Town, Pulau Penang, Malaysia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718953043627030
好像那些醫生有對別人的身體做手術,跟我們在定力看到,思維那個不淨不一樣,那個醫生只是盡好他的責任,他沒有去思維,去了解那個身體的不淨,所以不會生起那種厭離的智慧。而我們在定力去思維,去觀,就可以生起那個智慧出來。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09-12-2023 @ Penang Bodhi Heart Sanctuary, George Town, Pulau Penang, Malaysia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718953043627030
看到所有的事情,所有東西,它是屬於自然界裡面。它就是有生起,變異,然後滅去
生起,變異,然後消失
然後人類也是生起,有停留,變異,然後有衰老,病,然後死亡
所有的眾生也是這樣經歷
那些東西物質也好,也是有生,變異,然後滅去
就消失這樣
我們會跟我們所愛的東西,人啊,分離,是很正常的
我們跟我們所愛的人,一定會有分離的時候,只是任何一天到來而已
不是讓我們生的時候分離,就是在死的時候分離
不是我們先對他們分離,就是他們先對我們分離
然後我們會遇到那些我們內心不喜歡,不愛的
好像我們出門,只是遇到那些讓我們內心快樂的也是不可能的
有時候我們就是會遇到那些讓我們不喜歡的,不愛的,不快樂的,不如意,傷心的
今天我們感覺到快樂舒服,明天我們就會感覺到有痛苦
今天我們還生存,可能明天就有機會死去
所以佛陀會講,這個世界是充滿著無常的
所有的東西都是不一定的,一直在變
所以我們需要有這個正念智慧,去了解它的無常,而讓它會無常的,是一個苦來的。苦就是它是不耐的,不能一直保持原本的那樣下去的。不耐就好像我們打坐,一開始我們可能會感覺到很舒服,但之後,那些苦受,酸痛,就生起來了。這個就是不耐的,這個就是苦。因為它是無常,一直在變的。
當我們不耐,不能把它保持下去,所以我們要變化它,這個就是無常
當我們不能控制它--不讓它改變,不讓它變化--這個就是因為無我,anatta
所以這個無常,苦,無我,就是每樣東西,都是一直在變化當中,它每一個東西,都是無常,苦,無我的。
佛陀才教導說,哪一樣東西,是無常的話,它就是苦。它是苦的話,我們不應該執著,認為它是‘我’ 或 ‘我的’。然後這個無常,苦,無我,因為給這一些色,聲音,味道,香味,這一些種種的六根對六塵的那種喜歡所遮蓋住,所以我們才看不到。所以才要讓我們的心平靜下來,從這一些追求,色,聲音,味道,香味,六塵的追求,沉迷平靜下來。然後我們心平靜了,才可以看到清楚,它們的無常,苦,無我。當我們心平靜,安定了之後,我們清楚看見無常,苦,無我,那個就是智慧的生起
當我們這樣看清楚,能夠清楚地看見無常,苦,無我的時候,才可以去除喜歡跟討厭。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09-12-2023 @ Penang Bodhi Heart Sanctuary, George Town, Pulau Penang, Malaysia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718953043627030
所有的東西,法,佛陀已經圓滿教導過來。如果我們依循佛陀的教導的話,我們就可以解脫。
而他教導說,這個世界是相對的
有生,就會有死
有快樂,就會有痛苦
有得到,就會有失去
有熱,就會有冷
有愚癡,就會有聰明
有混亂,就會有平靜
有名利,就會失去名利
有名聲,就會失去名聲地位權力這一些
有這個稱讚,就會有譏諷
世間法就是成就在這個世間
無論我們有來出生,還是沒有出生,這一些都是一直存在
這是成就在這個世間的法,是屬於這個世間的財富
所以當我們來到這個世間出生,我們只想選一邊,是做不到的
就好像我們只是想得到而已,是做不到的
就好比喻說,我們只是想得到快樂,不想痛苦,這個是不可能的
因為這種快樂跟痛苦,是在世間成就的法來的
也是好比喻說,我們只是想有這個好的天氣
熱的天氣我們不想有
這個也是不可能的
我們只是想有太陽出來,不想下雨,也是不可能的
然後回來我們這個眼睛,我們想看到的都是我們喜歡的,不想看到那些我們不想看,不喜歡的
這些是不可能的
然後我們的耳朵,只是想聽到好聽的聲音,別人的稱讚而已,不想聽到別人講我們的是非,誹謗啊,不好的語言啊,這些也是不可能
我們的鼻子,只是想聞到好的味道,不想聞到臭的氣味,這個也是不可能
我們的舌頭,我們的嘴巴,只是想吃到好的食物,好的味道,美食;不想吃到不好吃的,是苦的,我們也是要吃
這個身體,我們想讓它強壯,一直有力量,舒服,不會有任何的痛,酸啊,也是不可能。
我們心只是想生起好的情緒,快樂的情緒,好的情感這一些,不想有不好的情緒,不好的情感這一些,也是不可能。因為這個世界只是有好跟壞的。
所以這一些都是無常,苦,無我的,都不在我的控制之內。有時候anatta 都解釋為,那個東西是沒有一個自我在裡面,沒有一個‘我’在裡面。有時候這個anatta ,無我,也是指我們不能控制它,沒有一個‘我’去控制它。所以當我們不能控制它的時候,才會說那個是無我的,沒有一個自我。有時候這個anatta 的意思,就是代表它不能執著
所以修行佛法,就是我們知道所有的東西,它都是這樣自然地存在,我們不是說要去改變它們。要改變的,是對那些東西的混亂執著。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09-12-2023 @ Penang Bodhi Heart Sanctuary, George Town, Pulau Penang, Malaysia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718953043627030
如果我們的心進入到大自然的時候,
以這個正念跟智慧進入大自然,跟它融合在一起的話
就可以去除愛恨,喜歡跟討厭
就會看見哪一樣東西,都是屬於大自然的東西
就是很自然,很平常,很普通的
好像我們念經那個:我們會衰老是很正常的事情
我們會病是很自然的事情
我們會死是很自然很平常的事情
看到是很自然,很平常的事情的話,心就不會苦
但任何事情,如果我們覺得很不平常的話,那時候我們的心就會苦起來
就好比喻說,佛陀教導我們去了解病痛是很自然很平常的事情,就是有出生就會有病痛,就會發生的。但如果我們不了解的時候,當我們有病痛的時候,我們就會很痛苦
但是我們沒有這個智慧跟法的時候,我們病痛的時候就會很苦,很擔心:我們的身體現在怎麼樣啊,這個病痛會不會越來越嚴重啊? 這個病痛會帶來什麼後果?就會胡思亂想,有很多的恐懼跟擔憂
當我們看到病痛是很自然的一部分,是很平常會發生的,我們的心就會回到平靜跟寂樂
讓心平靜下來,回到平常心的時候,就是我們的心可以去除喜歡跟討厭
就比喻說,我們看到一隻狗在馬路上給車撞死了。如果這隻狗,之前有咬過我們或咬過我們的孩子的話,我們就可能會生起歡喜開心。但是如果這一隻狗,我們從小就養大他,看到他給車撞死了,我們就會很傷心。
如果那隻狗,我們不認識他,我們是剛好經過而已,我們看到他給車撞死的話,我們的心就是平常
所以我們看到高興,還是傷心,是因為我們的心有這種喜歡跟討厭在裡面
所以佛陀才讓我們修這個正念智慧,讓我們看到這一切都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就看到那個是很平常的,會生起,會停留,會滅去
比如說,我們如果不看到那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就會生起內心的痛苦。我們所謂的‘成為’,就是現在的狀態,這個四大,五蘊,我們有的東西,就是我們的家人,親戚,財產。簡單來說,就是‘我’跟‘我的’
這個‘我’就是身體和情緒,思想念頭。簡單來說,就是身心,名色。簡單來說,就是這個五蘊。這就是一般所說的‘我’。
我們當作是‘我的‘,就是我們賺回來,找回來的那些財富,金錢,那些車,樓,那些我們喜歡,愛的。還有那些我們的家人,愛人,跟我們有親密關係,這些我們稱為‘我的’。如果我們不了解這個‘我’跟‘我的’的實相,我們就會因為‘我’跟‘我的’一直苦下去,很多生,許多世一直輪迴下去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09-12-2023 @ Penang Bodhi Heart Sanctuary, George Town, Pulau Penang, Malaysia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718953043627030
帶這個智慧給大家,沒有強迫大家去做,帶這些因果理由給大家聽。但是沒有強迫,都沒有去嚇你們。
不像其他的外道,如果你不這樣做,那就會這樣
你不這樣做,就會這樣那樣
他們就是用這種方法去嚇心不夠穩重的人
當我們害怕的時候,我們就會失去我們的正念智慧,損失我們的財富,損失我們的時間。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18-12-2023 @ Ti-Ratana Vihara, Klang, Selangor, Malaysia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120108756020869
那由現在到我們死,還有時間給我們做布施,持戒,跟禪修。
如果有些人夠勤力的話,他就可以有穩定的內心依靠。
如果我們不這樣去做的話,死了後會去了哪裡?跟著風去(笑)
就好像這張紙那樣,不夠穩重的話就會隨風而飄。所以我們就不會隨風而去,我們要穩重於自己的善行當中。
要建立這些善行,這些美德,作為自己的依靠。記得嗎?
五樣東西有哪五樣?
第一, 就是只是讓我們的心有佛法僧為皈依處已經足夠了
不需要去相信,不需要去信奉,誰有神通,誰有神力,夜叉,鬼神之類。關於這些夜叉,鬼道,是屬於殘缺,有缺陷的道,世界。他們不能夠證悟的,不能夠解脫的,所以我們不應該去信奉那些。而佛法僧三寶已經是最殊勝的皈依處
二是什麼呢?相信業力。就是我們的心要能夠堅信善惡業,有善惡業的果報。
所有東西發生在我們身上,都是有業力造成的。不需要以為是其他東西造成的
第三是什麼呢?布施。我們找來的布施,如果我們不分出來做布施,到最後我們都是會用完,或帶不走。但我們懂得分配去做布施,那起碼當我們死的時候,我們能夠帶走
第四:持戒。持五戒。持戒就是幫助我們關閉這個怨恨,仇人,仇家,幫我們關閉災難的發生,就是沒有冤親債主這些。我們沒有去殺生,就沒有人來傷害我們。所以我們就是這樣去擋災擋難。一個人持好五戒已經很足夠了
接著禪修。禪修就是我們訓練懂得修到我們的心平靜,然後懂得去思維,這個世間,身心五蘊都是無常,苦,無我的。那樣已經可以足夠讓我們的生命有一個好的方向,讓我們去到快樂的方向。容易還是困難呢?
容易得來又困難(笑)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18-12-2023 @ Ti-Ratana Vihara, Klang, Selangor, Malaysia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120108756020869
接著關於人類的一條道路,是安全的,是沒有危險的:
第一:就是我們要清除這個心,剩下相信這個佛法僧三寶
第二:要相信這個因果業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相信自己能夠造善業,去除惡業。相信自己能夠除惡向善,沒有人可以化快樂痛苦給我們,除了我們自己製造給自己
第三:就是要懂得做布施,就是我們有財富分配出來去布施出去,這個布施能令到我們受到許多的方便,去到善道天界,不會貧窮,不會貧困
第四就是要有五戒。
第五,要懂得禪修,培育正念,每天都少都好,要去禪修,訓練下去
阿贊相信,如果我們這樣去做下去,做這五樣東西的話,我們的生命肯定會去到善道,去到安穩快樂的生命,死後去到善道。如果我們的心只是有這五樣東西,我們就可以去除我們生命裡許多的干擾,許多的煩惱,相信嗎?
信不信就是你們的事了。我只是有責任講而已(笑)
相不相信都強迫不到的,因為每人的內心都有不同的程度。最後,就是能夠作為自己的依靠。現在還不能依靠到我們自己。一個有因果,有理由,有善行的人,是真正能夠依靠到自己。所以我們才要建立,讓我們相信因果,有理由,有善行,才可以作為自己的依靠。
出面的皈依,例如那些大師父,這些依靠,最後他們會圓寂,遠離我們而去的。
所以我們要懂得去依靠自己,相信因果業力,懂得行善,這樣我們才能依靠自己每一生每一世
如果我們沒有這個因果,沒有這個理由,沒有這些良好向善的基礎,不相信業力的話,我們就會一直向外追。別人說什麼我們都跟隨他去。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18-12-2023 @ Ti-Ratana Vihara, Klang, Selangor, Malaysia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120108756020869
當我們還有生命,作為一個在家人,我們還要做世間的工作,我們還要做下去。但是我們要明白,先知道這些世間所得到的一切,到最後都是要丟下它們,是帶不走的。
即這個世間所得到的東西,到最後都是要丟下它,死了都是要丟下它。是帶不走的。所以我們要追求世間的財富之餘,我們也要追求出世間的財富,就是我們要這些善業,即是這些布施,持戒和禪修。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18-12-2023 @ Ti-Ratana Vihara, Klang, Selangor, Malaysia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120108756020869
我們想一想,我們從出生到現在,我們在發展外在的財富,事業,但是我們沒有怎麼樣去發展自己的身口意,讓它越來越好,當我們死去之後,我們便會發現外在的財富不能夠帶走的,那如果我們能夠發展好的身口意,善業果報才能夠帶走。如果誰想發展自己的身口意善業,阿贊能夠教導大家一個方法。
就是將我們的心清淨它。清淨這個心,不需要去信奉任何東西,只需要信奉佛法僧三寶,不需要去信任何的鬼神,任何的神聖,我們相信佛法僧三寶已經是最殊勝,最神聖的了。
當我們把這些斷除的話,我們內心需要害怕,擔憂的事情就會減少了
接著佛陀教導我們去除惡業,就是我們要懂得守好五戒。佛陀教導這個種福,福是我們的依靠,我們要懂得布施。
佛陀教導我們要清淨自心,這個清淨自心,就是我們要懂得修定,發展慧,就是修止和觀,禪修。
所以這個布施,持戒和禪修,我們不用求任何人幫我們做。我們是要自己去做的。誰做了布施,持戒,禪修,他就會得到。但如果我們不做的話,我們就不能成就。
每樣我們遇到的東西,我們不需要想著什麼原因,這些都是因為我們過去的業力所造成的。就是我們過去所造成的業力而造成現在這樣,那我們一直受下去,這些業力就會消除。在受之餘,我們可以造新的善業。當我們做了新的善業之後,我們未來受到的果報就是快樂的果報。
而且要相信自己的能力。我們是能夠依照佛陀的教導去累積善業,因為佛陀的教導就是在人界那裡教導。我們都是屬於人類,我們都有做到佛陀所教導的東西
如果我們能夠依照布施,持戒,禪修,這條路去走的話,這是快樂的道路。這條道路帶我們到天界,梵天界,甚至證悟涅槃。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18-12-2023 @ Ti-Ratana Vihara, Klang, Selangor, Malaysia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120108756020869
我們應該有佛法僧三寶在心裡面,那我們應該相信些什麼呢?
我們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那這個就是我們起初應該建立的正信。那每樣東西在我們身上發生的,都是屬於業力的呈現。無論是好還是不好,快樂還是痛苦都好。所以生起的東西,是屬於舊的業力,我們這樣去受,它就會慢慢消去,消失。但是我們不要只是等待消逝過去所做的業力,而是人類能夠創造新的業力。所以佛陀就有教導我們除惡,接著行善,清淨我們的心。這個就是我們能夠為自己選擇我們未來接受的業力果報,是美好快樂的
我們除這個惡,就是持好戒
我們行善,就是我們懂得自己做布施
我們清淨我們的心,就是我們要懂得禪修,這個就是我們所聽過的布施,持戒和禪修。當我們這樣去做的時候,善業就會生起,我們做了這個善業,他未來的果報就是快樂,我們會受到未來快樂的果報。這個就是我們自己去創造出來的,我們不需要去向神聖神力去求回來的
當我們沒有這樣去創造新的善業,我們只是受過去的業力,我們都不知道過去是造了什麼的業力過來,所以不知道最後這個業力會受到什麼的果報。當我們做布施,持戒跟禪修,我們在累積這個善業。至於禪修,我們不斷去除內心的煩惱。我們不斷去除內心的煩惱,就是不斷縮短輪迴,不斷斷除輪迴。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18-12-2023 @ Ti-Ratana Vihara, Klang, Selangor, Malaysia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120108756020869
佛陀在一部經有提起。就是以前的人,當他們生起害怕的時候,他們就會以樹林,山丘,樹神,山神,任何的這些作為皈依處。有些人去依靠這些破廟,有些人去依靠大的動物,例如蛇,有些人去依靠這些樹神,山丘啊,這些。就是就是這樣去皈依,就是因為生起恐懼,對災難的恐懼,對疾病的恐懼
他們不了解這個業力,所以當遇到這些災難,這些疾病,這些意外,就會認為是外面的那些天神,那些鬼神,這樣那樣,讓我們變成這樣的。那這種的信仰,是屬於愚癡,而且沒有任何的理由的。那這個世界,會生起,是因為業力,是因為因果,遇到的所有東西,都是因為業力,因為因果,是因為這樣有,所以這個有;因為這個滅,所以那個滅。 不是任何東西創造我們出來。不是任何其他的東西把這個化現出來的。
當佛陀他覺悟之後,他看到世間的因緣,因果,這些業力,那他才去教導眾生,而成就這個佛法
當佛陀教導這個法,有這個法之後,有些跟隨者依照佛陀所教導,見到佛陀所教導的東西,而去除所有的痛苦,解脫所有痛苦,而生起了這個僧團。當這個佛法僧在這個世間出現,佛陀就看到這個三寶,佛法僧是最殊勝的皈依處。所以我們作為一個人類,有高尚的生命,要去相信關於有因果,有理由的事情,不是去相信沒有任何因果沒有理由,不要因為任何的恐懼害怕而去相信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18-12-2023 @ Ti-Ratana Vihara, Klang, Selangor, Malaysia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120108756020869
那人類有什麼業力? 人的業力來自於三樣
第一:是身體行為的業力
口業
和意念的業力
即身口意。
那是什麼原因讓我們造業呢?
關於會讓我們造業的原因,就是因為內心的煩惱,就是這個貪嗔癡
這個煩惱,讓我們造業,讓我們造身口意的業。當我們造了業力之後,就要受這個業力的果報。所以我們可以觀察自己,我們的身口的業,有時是因為愛,或者因為慾望而造業,有時就是因為愚癡而去做這些行為和說話。有時因為嗔心不滿而去做出身體的行為,語言,意念這些種種的業力。所以這個關於身體的行為,口的說話,意念;這些我們已經整生在做了。如果誰是做了好的身業,善的身業,善的口業,善的意業,他就會去受到這個好的果報。 如果誰是做了不好的身體行為,語言,或意念;他就會需要去受到惡報,痛苦的果報
所以我們從這一點看到,我們的快樂痛苦,來自於我們身口意的結果,沒有任何外界的神力來化痛苦和快樂給我們的。
我們聽過的冤親債主,來追數,來要我們來還債,其實這個冤親債主就是我們自己創造出來的,我們身口意的惡業,而創造出來。當我們這樣去理解知道之後,那當下我們可以做些什麼呢?我們可以改變過去的業力嗎?不行
過去的業力,無論是造了善業還是惡業,都無法再改變到它。但我們能夠做好當下,努力只是造善業。而能夠做到身體行為的善業,語言的善業,意念的善業,是必須要有正念。
一個美好的道路,就是人類應該走的,就是依照佛陀的教導的這個佛法去走。佛陀是教導我們起初去到盡頭,他是教導我們由起初去除身口意的惡業,只是做身口意的善業。去到最盡,盡頭,就是完全把苦滅去,去除一切的苦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18-12-2023 @ Ti-Ratana Vihara, Klang, Selangor, Malaysia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120108756020869
接著人類為什麼要出生呢?一,就是出生是源自於來受業。但人類就是有一個特別的地方,就是他不只是受過去所作的業力,他還可以提升自己,或者做新的業力出來。人類可以發展無論是物質,或者是內心。
不像其他界那樣,例如畜生界那樣,他只是受過去業的果報,他不能夠自己製造食物,不能夠自己建築地方,發展種種的交通工具。
包括地獄,餓鬼,阿修羅,他們都是受他們過去世的惡業讓自己受苦。他們純粹是受那個果報,直到受盡這個苦了。
受那麼久的苦,才會輪迴。
至於比較高的世界,例如天界梵天界,這些都是屬於去受那個果報,即快樂的果報。但他不像人類那樣做新的業力,他只是受快樂的果報。
而人類能夠受新的業
所以人界就像一個中心。其他界他受那個果報之後,就來投生人界。投生人界,有些人,譬如在苦界過來,他做了人之後,可能繼續做壞事,然後讓自己更加墮落。有些人做了人之後,提升自己的業力,做好的事情,善事,然後死了就會去到高的界,天界,快樂的世界。所以我們有答案,我們死了會去哪裡呢? 我們死了就依照我們的善惡業去苦的世界,或者樂的世界。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18-12-2023 @ Ti-Ratana Vihara, Klang, Selangor, Malaysia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120108756020869
試下問自己一個問題:我們在哪裡出生,接著我們死了之後會去哪裡?我們出生都是業力而生,這些過去世所作的業力讓我們再出生。因為過去大家所做的業力不一樣,讓我們出生會有不同的樣貌,不同的健康狀況,壽命,和財富。我們的父母是我們的出生地,但是不是將我們製造成這樣出來的。如果誰是父母的話,就會知道,自己的兒女,不是自己將他們營造出來的。他們的性格,思想,情緒,也不是我們自己給他們的。所以這些都是來自於過去業力形成而帶來。
關於容易一點來看見的,就是。哪些是好的,或者有美貌,長壽,健康,種種美好的,都是源自於善業的果報。哪些是不好的,包括我們身體皮膚不好,我們多病痛,我們性格不好,或者我們有種種的貪嗔癡,全部都是屬於我們過去惡業所形成的果報。那有些人出生到好的家庭,有錢的家庭,富有的家庭,或者有好的樣貌,有好的性格,這些都是來自於過去所作的善業的果報。
有一些人一出生就去到一個艱難貧困的家庭。有不好的樣貌,多病痛,或者是不好的性格,這些都是源自於過去不好的業力所造成的。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18-12-2023 @ Ti-Ratana Vihara, Klang, Selangor, Malaysia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120108756020869
我們回憶一下,由小時候到現在所做過的,做追求的有什麼?由今天,到我們死了,所擁有的東西,有什麼是帶得走的?
我們好好地想,由小時候到現在所有的東西,我們追求的,只是白白有了疲倦,但沒有一樣東西是真正得到的。當一個人死了,會剩下什麼?就會剩下這個覺知覺知的心,剩下這些善惡業。
當身體死了,剩下心,這個心又會去哪裡呢?就是依照你所作的業力去。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18-12-2023 @ Ti-Ratana Vihara, Klang, Selangor, Malaysia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120108756020869
我們小時候就會想:‘如果我們大了就會快樂’,對嗎?
長大了,覺得很辛苦了,就會想變回小孩子
當是小時候,就會覺得讀完書後就會快樂
讀完書畢業了,又要去做東西了。接著當畢業完後,又想工作然後覺得就會快樂。 當去做東西的時候,就會做到累,疲倦,痛苦。接著就會覺得有一間屋子就會快樂,有一兩車就會快樂。
接著自己一個就會痛苦,要找幫手,要找另外一個來幫手工作,幫手照顧家庭,一起工作去快樂。
有家庭的人現在快樂沒有?就好像這個糖加上毒藥。甜一下,然後就很痛苦,對嗎?
接著想起,如果有個小孩子來玩下,老了有人照顧,就會快樂
當有了小孩子,現在快樂嗎?接著就安慰一下自己:當孩子長大後,我們就會輕鬆了,我們就會快樂了
當兒女大了之後,又想:當子女有工作,就會快樂了。
之後就又有孫子了。所以我們一直在追著快樂。
接著我們再照一照鏡子的時候,又看到頭髮已經白了。所以都還未見到這個快樂。由小時候追到現在
很自然地,我們的心一直都在向外追,向外求,認為這樣那樣最後會給我們快樂。
但佛陀說,這個世間真正的快樂是不存在。因為這個色聲香味,車啊,樓啊,財富,這些全部都是無常,苦,無我。任何無常的東西,就是苦。
無常的東西就是苦,苦的東西,就不應該去執著說有個‘我’ 或者是‘我的’
為什麼我們的心不能及時去知道這些情況呢?因為我們的心還未試過安靜,平靜在當下。我們還是一直在追思想念頭和情緒。如果我們能夠平靜一下自己,聽了佛法然後細心好好地想。我們就會發現一直以來的追求沒有什麼意義。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18-12-2023 @ Ti-Ratana Vihara, Klang, Selangor, Malaysia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120108756020869
我們的生命,由出生,一直在轉變,到老病死;這個就是無常
當我們有生命的時候,我們不斷去找出面外在的東西,讓它圓滿。這個就是一個苦。苦就是我們不能自然就有這個快樂。
到最後,我們什麼都控制不到,不想老,都要老;不想病,都是有病;不想死,都是會死。這個不能控制,這個就是屬於無我—這就是無我的特質。
無常,苦,無我。這個是屬於自然界的法則,一直都是存在在自然界裡面
當我們這樣生存在這個世界的時候,我們自然就不能逃避無常的事,苦的事,無我的事。這個是屬於自然界的法則。誰能夠了解這個自然的法則,他就能快樂地生存。誰不了解自然界的法則,他就會痛苦地生存
我們每一日都在找到生命的安穩。但是我們忘記了,其實這個生命是無常,這個生命是不一定的,一直在變化的。我們一直在追尋,但是我們不認識什麼是快樂,真正的快樂。所以我們一直在找,一直在追求, 因為我們不認識什麼是快樂。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18-12-2023 @ Ti-Ratana Vihara, Klang, Selangor, Malaysia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120108756020869
或者比喻為租酒店。當我們租了這個酒店後,我們就是這間房的主人,所有的東西我們都可以用到。在房裡的床,床單,冷氣,熱水爐,櫃子,冰箱,都可以用。到最後當我們要退房的時候,我們什麼都不能帶走。
在這個世界裡面也一樣。所有的樓,車,什麼什麼,都只是租借來用一下。到最後,當我們死了之後,我們就好像要check out ,什麼都帶不走。
所以佛陀就講起,這個就是無常,苦,無我;這個世間沒有一個主人,沒有人最後能帶走任何東西的。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18-12-2023 @ Ti-Ratana Vihara, Klang, Selangor, Malaysia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120108756020869
當我們離開,死亡的時候,都是空空的,什麼都帶不走。 就好比喻為,我們來拍戲,演戲。小時候,飾演小朋友;長大後飾演年輕人。接著飾演為一個成人,飾演成為別人的父母的角色。接著老些,就做別人的阿公阿爺,阿婆,奶奶等等。在家裡在做一個角色,到去工作的地方,又做另一個角色。到最後,結局就是死亡。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18-12-2023 @ Ti-Ratana Vihara, Klang, Selangor, Malaysia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120108756020869
關於這個世間,我們就好比喻為一個客人。一個客人來探望一下。我們來到一個世界,我們來旅遊一下,接著便要離開這個世界了。我們想清楚一點,就是當我們來的時候,都沒有帶什麼來。即我們出生,沒有帶些什麼來,出生後,我們有父母,有親戚朋友,有家人,有財富。有樓,有種種的物質,有工作,有地位,有名譽。最後,我們就一直走向老病死,最後就離開這個世間了。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18-12-2023 @ Ti-Ratana Vihara, Klang, Selangor, Malaysia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120108756020869
如果每天都打坐半個鐘,應該會對我們很有益處
因為自己的思想,念頭,而有開心,有痛苦;有開心,有傷心
一些人迷失了在自己的思想裡面,就好像一隻狗在咬骨頭
我們有見過狗咬骨頭沒有?
骨頭是沒有肉的,只剩下骨
那隻狗可以睡著咬它。他最後什麼都得不到,肉又吃不到,只是吞到自己的口水
我們的心也是,不斷地去造作,不斷去想關於過去的事情,想關於未來的事情
有時那些事情已經過去很久了,但我們依然拿來想。想了之後又覺得傷心不開心
有時又想起未來的事情,擔憂這樣那樣,令到心生起高興,傷心
但是我們失去了當下
給這些思想念頭和情緒吞噬了
而我們打坐,就是為了讓我們活在當下。當我們這樣打坐的時候,其實是沒有什麼的。佛陀教導我們,修行到這個心平靜下來。當這個心平靜下來後,我們就以智慧去了解世間的實相。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18-12-2023 @ Ti-Ratana Vihara, Klang, Selangor, Malaysia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120108756020869
信徒:面對孩子成長之後 不停勸告或指示,會升起生氣,請問師父如何練習怎麼面對這個情況?
Ajahn Golf : 就是我們要明白,我們可以控制他的身體,但是我們不能控制到他的心。他的心,也是跟我們一樣,有貪啊,愛啊,嗔啊,癡啊。他也有自己的思想念頭。就是我們要明白,我們自己也有自己的思想,他們也有自己的思想。我們要明白,就是我們不能要他們好像我們所想一樣,關於每樣事情。
就算我們的自身,也是無我。就是我們的身心,自心也不能控制到它。不能強迫到它。就是我們自己的身心也是無我,他也是無我。然後我們作為父親的責任,我們就是做好,把我們的責任做到最好。但最後是怎麼樣,就放下。我們最執著的就是我們的孩子。
就是我們要回到法的原則,就是我們要做到最好,已經做到最好了,盡能力教好他,但他依然去做壞的事情。有時候我們也要明白,我們已經盡力了,有時他也有自己的業力。
關於我們孩子跟我們工作那些,身邊的人。就是以兩個方法處理他
就是外面,外在,我們做好我們的責任,把我們的責任做到最好。以一種好的動機,一種善心,一種真誠去做。就是我們以我們的能力做到最好,那以後就不會後悔說我們沒有好好地做它。
第一, 就是把外在的做到最好
第二, 就是我們內心。就是我們要修心。就是我們內在已經做到最好之後,他的結果,是怎麼樣也好,是好還是壞也好,我們也是保持中道的心。就是保持捨心
然後這個就是人類面對這個世界,這樣去做的話,外面的責任,譬如作為父母親,工作啊,我們就努力地把外面的東西做好它。如果我們沒有做好的,就是我們虧本。然後關於我們內在對這個世界的工作,無論是好還是壞,我們也是要懂得捨心面對,懂得放下。但是如果我們捨心不懂得放下的話,有時候我們可能會小氣,可能我們會傷心,不滿,有時候可能會生氣。這樣的話,我們以這些不好的心去做不好的行為,我們就會虧本。
就是外在要做到最好
內在要做到放下
我們要把自己的責任做到最好。至於你們相信與不,做不做到,我就放下(笑)
如果我常常害怕,這個人不相信這個,不相信那個,我就會苦,對嗎?
等一下就是放下大家回去睡(笑)
<1:32:59 @ 馬來西亞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716787655585973
信徒:請問師父如何消業障和冤親債主?
Ajahn Golf :冤親債主,就是,誰作了那個業,誰就是承受那個業的主人
所以那些冤親債主就會跟著那個作業的人
過去的業力有兩種
這些舊的過去業力,我們是不能消除的。我們必須要願意還債。
第一就是我們可能有病痛
還是我們會遇到那些不好的遭遇。但是有些障礙,就是我們沒有做些什麼,卻有意外,車禍這些。
這些是我們不能避免的。當它成熟的話,我們必須要承受
另外一種就是我們可以減輕它。就好像水很咸,我們就可以不斷地加水進去。那個咸的味道,就會慢慢地減輕。當我們加水下去,那個咸的味道就會慢慢地淡下來。 水就好比喻善業,咸的味道就好比喻為惡業。
但如果我們一直累積善業,讓這個惡業淡化起來。
然後另外一個,就是我們的心就好像椅子一樣。如果福業來坐住,惡業就不能來坐。如果惡業來坐的話,善業就不能來坐。
但是我們的心不斷有這個善業和惡業來不斷地爭奪。如果這個善業有力量的話,惡業就不能來爭奪。如果惡業有力量的話,善業就不能來爭奪。所以我們要保持這個善心下去,為了不讓這個惡行有機會進來。
另外一個,就是永遠完全地消除業力了,就是證入涅槃。 如果證入涅槃的話,所有業力就不能進來。
然後我們的生命就好像不斷地往前走,就好像我們旅行。然後外面一直有這些業力追上來。就是後面有兩種業力—善業跟惡業跟隨而來。哪一個先追到我們,就先報到我們身上。就是好比喻兩個人追上來,來追我們。一個好比喻為邪惡的人,為了來打我們,殺我們。另外一個人是好人,他們追上來就是為了給我們錢,給我們好的東西。所以就看這兩個人哪個比較有力量。如果誰先追上我們,就先報到我們身上。這個就是哪一個善業惡業的果報先成熟,就會先報到我們身上。
如果哪一個人,他沒有做什麼惡業,也沒有去怎麼樣行善。當他沒有怎麼樣去行善,然後他去做惡業的話,他就好像先後退。一個人如果他不斷地行善的話,就好像不斷往前走,走到涅槃。哪一些人做的福報很多,善業很多啊,這一些的話,他就好比喻為走得快。
所以關於我們怎麼樣去面對業力。有一些業力就是我們必須要去接受。
然後第二,就是我們要持好戒,這是為了不給那些惡業有力量
第三,就是我們好好地做善業,好好地去做布施,持戒,跟禪修,為了我們能夠跑得快。能夠快一點去到涅槃。
有一些只是做布施,就好像走路去
如果布施加上持戒,就好像跑去涅槃
如果是布施,持戒加上修定,就好像坐車去
如果是布施,持戒,修定加上修慧,就好像坐飛機去
Piu~~~~
誰厲害地修行的話,就去得越快
馬來西亞也有冤親債主,對嗎?
當我們去受業力的時候呢,我們只是要受到一層的,不要受到兩層的
如果惡業來的話,我們受到的痛苦,只是讓它報到我們身上面
不要讓它去到內心去
比如說,我們生病的時候,我們就是要知道只是身體病而已。心去知道這個身體病,但是這個心本身,並沒有什麼。還是遇到工作方面的麻煩,我們知道這些麻煩是外在的,不要讓它們進到心中。事情是怎麼樣亂也好,怎麼麻煩也好,這些只是外在的麻煩。我們只是知道,然後放下就可以
但是不是一下子就會做到放下的。但是我們這樣去訓練,這樣是知道然後去放下;這樣正思維然後放下。這樣不斷地去放掉外面的事情。我們內在的智慧就會慢慢利起來。所以我們才要訓練止觀,定跟慧。如果我們有這種正念,定力跟智慧的話,我們受到惡業報應的時候,我們只是受到外面身體這一層,然後就不會進入到內心生起痛苦。就不會加多一層。記得嗎?
常常這樣去做,然後我們就可以做到。如果我們不能照顧自己的心,也沒有誰能夠幫到我們。
如果我們內心痛苦的時候,沒有誰比我們更清楚。就算我們跟別人說我們痛苦,別人也不知道我們痛苦到哪裡。所以這是個人的心
就是各自守護照顧好我們的心,這個心比喻為是真正屬於我們的財富。
外在的一切,不好的話,我們可以丟。
但心不好,心是很容易苦的話,我們是很難把它換掉,對嗎?
就算到這個年代,就算我們這個身體,我們的樣子不美,也是可以做到美
哪裡沒有,也可以做到(笑)
但是心不能
心是不能整變化的,唯一可以做的只是不斷訓練它,要禪修
唯一可以向心開刀的,就是佛陀。是改變我們心的樣貌的,就是佛陀,這個法
關於這個身體,不論它是怎麼樣都好,帥不帥,美不美;到最後它會死亡,也可以換掉。
但是這個心如果是苦的話,我們死亡,它並沒有這樣結束
這個心跟隨著我們每一生每一世
所以我們要好好地去修
不然我們就會受很長久的痛苦。唯一的財富就是這個心,要好好地照顧守護它。
照顧這個心是最困難的。不想苦,也會苦;不想壓力也會壓力;就好像瘋掉一樣
如果我們能夠照顧到的話,最殊勝的也是這一顆心
<1:23:12 @ 馬來西亞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716787655585973
就是我們作為自己的生命,我們要用時間去工作,去賺錢;但是我們也要分配一些時間去到做善事的東西,行善的事。
我們的生命,用了整天的時間去工作,我們亦都要懂得分配時間不要只在世間的工作,還要在佛法上的工作。即要分配工作去布施,持戒,和禪修。
這個世間的工作,我們做是為了丟下而已。
但是關於佛法上的工作,布施,持戒和禪修。這種做完之後會跟隨我們去到每一生,每一世,是我們可以拿走的。
所以亦都希望大家有動力去行善,種福,禪修,生活
祝福大家無論是世間和出世間都繁榮!
祝福大家都能夠看見法。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06-12-2024 @ Ti-Ratana Penchala Community Centre, PJ, Kuala Lumpur, Malaysia.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350846919693927
佛陀教導我們,不要放逸。我們這樣的話,就不會放逸
不要因為年齡而放逸。有些人以為自己還年輕,就這樣放逸
無論是多麼年輕,還是小朋友,他都可以是醒目(聰明)的,我們都有見到的
不要因為有財富而放逸。有些人看見自己有許多的財富,財產;因為自己的富有,而放逸不去學習佛法,不去修行。所以他就變成很容易去做惡。當他很容易去作惡,他之後就很容易墮落
不要因為自己健康而放逸。有些人因為自己還健康,所以只是讓這個身體懂得去找世間的名利財富。但當這個身體有病痛,就會很痛苦,因為沒有正念和智慧去對治內心的痛苦。到最後不要放逸。
那些大師父教導,我們不要以為我們的生命會一直長住下去的。
即就去知道,我們的生命就好像掛在一條線下面。這條線隨時都可以斷的
或者我們的生命,僅於我們的鼻端到我們的肺部那裡
如果我們呼吸進但不出,我們會死
如果我們呼吸出,但不進,也會死
沒有一個預示說我們的生命會去到哪裡的
就算是藥物食物,都會有過期的期限
我們知道它的期限之後,我們都還可以在他過期之前吃了他,或過期之後丟了他
但我們人類的壽命,沒有人和我們說多長何時死。如果我們放逸的話,萬一死亡隨時來臨的話,我們就來不及了。
死亡的來臨,就好像一架船破了,要沉下去了。到時我們才游水的話,已經來不及了。所以我們一直都坐在船上面,我們知道船一定會壞的。所以我們在船壞之前,就要學懂游泳。
學游泳,就是我們要學懂做布施,持戒,和禪修。
因為就算我們去到來世,也是要依靠布施,持戒和禪修的福報。
或者有些人過去已經圓滿了波羅蜜,或有精進過來,都有可能在今生就達證涅槃
所以阿贊叮囑大家,要依循佛陀的教導,去布施,持戒,禪修,不要放逸。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06-12-2024 @ Ti-Ratana Penchala Community Centre, PJ, Kuala Lumpur, Malaysia.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350846919693927
佛陀提起,有利就有損害;有得就有失;有稱讚,就有譏笑誹謗;有快樂,就會有苦;當我們有出生,就會有老病死。當我們擁有我們愛的東西,得到愛的人,到最後亦都會分離的。沒有任何東西是永恆的,沒有任何東西是屬於我們的。所以我們才要好好地去反省這些
我們就是要提起正念,智慧,來守護自己,觀察這個心
當我們有正念和智慧去教導我們自己的話,我們就會不會迷失在這個世界
如果我們有正念智慧,一直去憶念這些。我們就會能夠努力精進地去累積善行,福報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06-12-2024 @ Ti-Ratana Penchala Community Centre, PJ, Kuala Lumpur, Malaysia.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350846919693927
我們每個人自己都有生命,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去守護好自己的心。這個心是最大的因。
佛陀有提起,我們是以心為主去主導。
譬如說,所作的一切的業,是以這個心為因去做種種的業力
好像我們今天做布施供養,起因是源自於心為先的。
心想去做,才會引帶我們的身體去做。
或者我們做不好的事,去話他,罵他,傷害他們,都是源自於這個心先的
所以我們可以了解到,所有的起因都是源自於心。
我們可以做的善惡業,他的源頭,都是一開始源自於心先的
所以我們想得到福報,得到快樂,我們就是先要守護好這個心
就是守護好這個覺知覺知,每個人都有這個覺知,知道;這個就是心
這個心,如果我們不守護,看著他,是不行的。因為每個人的心都有敵人,這些敵人都一直去找機會傷害我們的心
這個敵人,就是這個貪愛嗔恨,所有種種的煩惱
如果我們缺乏佛陀所教導的正念智慧,種種的煩惱就會引導我們的心去想不好的事,做不好的行為
煩惱就會令到這個心去造作,製造許多恐怖給這個心
這個煩惱就會令到我們迷失在這個世間,只是懂得找錢,吃東西,住,睡啊,到最後就是這樣白白死去
迷失在這個世間,迷失在種種的名利。而忘記了我們是一直走向老病和死亡的
因為這種迷失,而讓我們忘記我們死去的話,什麼都帶不走
所以這個世界的一切,就好像魔羅來引誘我們,所以我們要懂得利用佛法去遠離這些餌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06-12-2024 @ Ti-Ratana Penchala Community Centre, PJ, Kuala Lumpur, Malaysia.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350846919693927
最高的福,佛陀說是禪修的福。禪修就是我們懂得修心,對治這個心,修這個心。
即我們能夠有正念守護這個心,不讓心跟隨貪嗔癡。
守護這個心,引導這個心,只是去做善業,做福報
守護到這個心,令到他能夠平靜下來,懂得去放下去捨。
禪修的福報是最高的,是最大的,因為是能夠幫助我們去除煩惱。
因為煩惱是最主要讓我們輪迴下去,不斷去受苦
所以當我們能夠禪修去除煩惱,我們亦都是在縮短,斷除輪迴,斷除所有的痛苦。所以這個禪修的福報,是很難去實行做到,但這是最高的福報來的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06-12-2024 @ Ti-Ratana Penchala Community Centre, PJ, Kuala Lumpur, Malaysia.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350846919693927
佛陀有講到,由布施所生起的福業,善業
佛陀也有教導由持戒所生起的福業
有些人只是布施,但不持戒。
布施的功德依然還是會有的,但是沒有持戒,就好比喻沒有守護好作為人類的一個條件。因為如果他不持五戒的話,他死了之後便有機會做畜生
但因為他做過布施的功德,可能他成為了屬於富翁的寵物,他吃啊,住啊,都是很舒適,但他只能做畜生。但是因為投生為畜生,所以他不能修行,禪修。沒有任何宗教是教導畜生的。 所以佛陀教導我們要持戒,所以我們才有成為人類的財富。
就算我們還未去到證悟涅槃,我們還有輪迴,我們起碼因為布施和持戒的功德,我們還會做人,而且很富有,不會貧困和飢餓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06-12-2024 @ Ti-Ratana Penchala Community Centre, PJ, Kuala Lumpur, Malaysia.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350846919693927
福報是所有眾生的依靠
在這一生中,我們除了依靠自己的努力,聰明,智慧,才華來賺錢工作外,我們也需要依靠這個福
一個人如果他有福報的話,他是有一個很特別的力量的
雖然這個福是看不見的,但他有力量,可以讓我們的生命繁榮和快樂的
如果我們累積了這些福業的話,無論我們輪迴投生到哪裡都好,我們都不會投生輪迴到貧困,艱難的地方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06-12-2024 @ Ti-Ratana Penchala Community Centre, PJ, Kuala Lumpur, Malaysia.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350846919693927
我們的心就好像承載食物的盤那樣承載福報
如果我們不讓我們的心平靜下來的話
那些福報就會全流走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06-12-2024 @ Ti-Ratana Penchala Community Centre, PJ, Kuala Lumpur, Malaysia.
<2:17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350846919693927
信徒:如何處理需急着完成家務工作時的緊張?
Ajahn Golf : 如果緊張的話,可以有正念地做我們的工作,也是可以在途中默念這個buddho ,還是在裡面默念itipiso (佛隨念)。因為在世間的人有壓力的時候,就會唱歌放鬆自己,但是我們就沒有唱歌。沒有唱歌,我們就用buddho / itipiso 來調整自己的心。就是我們一邊做工,我們就 itipiso~bhagava~ 這樣念下去。這個沒有惡業的。如果我們沒有這樣念經,我們做下去可能會感覺到煩躁,壓力,就是埋怨。在打掃的時候也會打掃得骯髒,也是一直在埋怨。
所以我們就改變這些埋怨,想到負面的,換成憶念itipiso ,默念。這樣的話,就可能有一種感覺,就是多一點工作,讓您念經,念久一點。
關於唱歌和念經有什麼不同,大家明白嗎?
也是讓心娛樂在這些當中。但是那些歌,他的歌詞就是有愛啊恨啊,這一些。就是有很多的貪欲的成份在。當我們心放在這些歌詞當中,就很容易讓我們的煩惱浮現出來。但是關於經文的話,那是有佛法僧的德行,我們念經就是在讚頌佛陀三寶。就會讓我們的心清涼平靜下來。然後這樣地念的話,也會受到人類跟天人的愛戴。比如說,如果我們在家裡面做家務還是去到哪裡,然後不斷埋怨,天人也會感覺到厭煩。但是如果我們一直在念經,憶念到三寶,天神知道也會隨喜。
福報也會照顧我們,天人也會守護我們。如果我們覺得我們所作的工作,是沉重的,又擔心,那就會讓我們有壓力。但工作我們也不能換掉它。所以我們要改變我們內心對它們的看法和情緒。這個我們內在是可以改變去面對它的。比如就是好像寺院的廁所。如果有其他人讓它骯髒,我們看到就為它清潔。如果我們看到自己埋怨,誰沒有責任心,弄到廁所那麼骯髒,然後一直洗一直埋怨,這樣我們也會得到很多的苦。有時候我們去罵他,對他們生氣,這種情緒也會影響我們一整天。如果我們看到這個廁所骯髒,我們就應該說:sadhu! 今天又有福報做了。然後今天又有大的善業給我們做了。我們這樣去想的話,就會感覺到內心的愉快和好,做到別人很少做不敢做的善業。
所以同樣地洗廁所,用不同的態度去做。那些充滿著埋怨洗廁所的人,出來,洗完了是臉黑黑的。但是那些sadhu 去洗廁所的,他是以歡喜心去洗廁所去行善的。然後他出來也是愉快的。如果有人看到你那麼開心,問你為什麼,你就說:‘洗廁所‘ (笑)可能以為你瘋掉了。所以這些是看我們思維的角度和方法,看我們能不能去守護我們的心
就是同一樣的事情,我們做的行為,語言,跟想法,可以是惡業,也可以是善業。也可以是一個法,也可以是煩惱。所以聰明的人,有智慧的人,才可以累積很多的善業,很多的福報。那些愚癡者,不能及時知道自己內心的情緒跟念頭,他才會常常做許多的惡業。然後他也會常常的痛苦。
這個世界我們不能選擇我們喜歡的東西,就是我們不能選擇要遇到喜歡的人,喜歡的事情。我們可以做的,就是要守護好這個心
不會太過於掛心憂慮外面的事情,不會太過於擔心。如果我們有智慧有正念的話,我們就是能夠讓我們的心平靜舒服,自在去面對這些事情。我們感覺到沉重,痛苦,就是因為這個外面的工作事情,就是我們的心,我們的心感覺到沉重。如果我們有正念智慧的話,大事情也可以化成小事情。但是如果我們沒有正念跟智慧的話,小事情也可以變成大事情
有時只是轉向思維,就可以讓我們痛苦的事情變成快樂的事情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2024年12月6日 @法勝苑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490306768302239/
信徒:在八關齊戒日持8戒與不是其功德有分別嗎?
Ajahn Golf : 是沒有什麼分別的。
就是這些善業惡業福報,在佛日行惡也是會有惡業,在哪一個時刻行善也會有善業
這就好像我們生火。無論是佛日還是平日,生了火後也是可以燒的
功德大不大跟這個八關齊戒日是沒有什麼關係。這個八關齊戒日,就是這個佛日,為什麼會有呢?
以前,佛教裡面還沒有佛日還是八關齋戒日。那時候其他的宗教,他是有特定的日子會聚在一起。然後一個信徒叫upisan 就請求佛陀說,‘我們沒有一個聚在一起的日子。就是這個佛日,它是一個聽聞佛法的日子,那一天。最後佛陀就是選在每半月的第八,十五晚上這兩天來集合在一起,行善聽聞佛法跟持戒。所以就有了這八關齊戒日的日子。也是一種提我們的,就是我們一直把心放在工作裡面,這種佛日這節日,就是讓我們能夠把世間的追求一切停下來。讓我們回來培養正念,禪修,來聽聞佛法這樣。
就不會跟隨著世間的一切下去。所以這個佛日,八關齋戒日,好像明天就是佛日visakha day ,我們就一起去寺院去布施,持戒,行善,聽聞佛法,禪修。就變成可以一起去行善的日子
就是我們在哪一個時候行善,布施,持戒,禪修,也是很好。就是哪一天我們有布施,持戒,禪修呢,我們那一天也是能夠得到福的。那一天我們行惡,那一天也是會有惡業。然後佛陀也是教導我們不要去迷信那些吉時吉日,沒有哪一天是吉祥不吉祥的。
哪一天我們行善,哪一天我們心好。那一天就是我們的吉日。
但是如果我們醒來,心不好,那一天就是不吉祥
吉祥是看我們的心。有些人行善要看日子,這是不正確的。不是八關齋戒日,就不要去寺院, 不要做供養。沒有想到比丘僧團(笑)。出家人每天也是要吃飯的,不是八關齋戒日才吃飯。我們每個人也希望每天快樂,所以也應該每天行善。
有一些知識,就是他們把我們自身的事情跟外界綁在一起。有時候說,這個名起得好,這個名不好,有改名嗎?還是只有他一個?就是說這個名不吉祥,要改名才會繁榮起來。佛陀沒有教導我們改名,只有教導我們改我們的心。如果我們改了名,還是一樣的懶惰,沒有去工作上班,還是一樣的貧窮。有時說這個衣服的顏色不好,那個顏色不吉祥。有時說這個號碼不吉祥,那個號碼不好。其實是沒有關係的。好不好是看我們的行為。如果我們做好,說好,想好,就什麼都是好的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2024年12月6日 @法勝苑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490306768302239/
問:七年前遇到一位高人,他說他在泰國出家三年,修到了有神通,並用神通看見,知道我前世可能是一位屠夫,殺業非常的重。需要給錢作法、誦經、放生。以消除惡業。否則7年後會遭遇一種藥也不能治療的病。
但7年後的現在,我也沒有患上什麼病痛。
我的問題是
· 我應該相信這種自己說自己神通的人嗎?
· 我可以靠我自己誦經消除惡業嗎?
Ajahn Golf :
如果有人跟您提起業力,然後要您給錢斷掉這個業力,就把它斷掉,不要相信它
就是我們每個人有自己的業力
如果那個果報業力成熟了,就算佛陀也不能念經就可以消除。過去世的業力,就好如我們昨天做錯的事情,昨天做錯的,我們也不能給他改過來。
我們怎麼樣去改善呢?就是我們要改善當下,現在。我們每個人生命也是會遇到壞的時候,當我們遇到人生的低潮,失落的時候,遇到不好的,運氣很差的;我們要明白,這些都是過去不好的業力跟果報。
但是如果我們哪一段時期,我們是很繁榮,很快樂,遇到的事情都是讓我們很快樂的話,好的事情。我們就應當明白,這些都是過去所作善業的果報。
在佛教來說,我們要怎麼樣去面對這些好跟壞的果報成熟呢?
如果越是在我們生命遇到不好的時候,我們越是需要正念。就是我們那時候,要努力保持冷靜,讓我們的心平靜下來,然後好好地看清楚,不要太過擔心跟害怕。有正念地去解決問題。當我們盡我們的能力,正念智慧去解決這些問題。有些問題,是可以解決;有些可能不能
而我們不能解決的,那已經超越我們的能力了。我們應該接受它,接受這些發生了的事情。
然後我們要有智慧明白,無論遇到的是好還是壞,一切都是有生,住,然後滅去。那在我們那一段時間,人生的低潮,我們要改變這個業力,就不斷去做這個布施,持戒,跟禪修下去。
然後在這布施,我們也要有正念智慧去選擇,就是我們做這個布施,是有利益到人,就是我們利益到的人,是要有持戒,有修行的人。就是不要以一種害怕跟擔憂的心去做布施,因為這樣低潮的時候,我們很容易會恐懼。我們很容易會受那些不正當職業的人利用。這個我們還好,我們還沒有失去對佛教的信心。有些人就給人騙,騙到全部的財產也沒有了,最後他對三寶佛教的信心也失去了。
就是有些業力,我們就去受,當還債,受完就沒有了。
有些業力,是我們做布施,持戒,禪修給他們(冤親債主)),然後他們原諒了,就沒事了。
但有一些情況之下,這些惡業的果報遇上的時候,就會讓我們承受一定的痛苦,難受。而這些情況,好比喻說,跟別人借錢,然後別人來跟我們討債
但是他們來追我們還債的時候,看到我們有做布施,持戒,跟禪修;有行善,他們也會柔軟起來。但是如果他們遇到我們生活是在娛樂,煩惱當中,這些業力也應該不會柔軟起來。
就算這個業力沒有原諒,我們必須要面對的話。我們以正念智慧來面對,還是我們以擔憂的心去面對,哪一個會比較苦。
然後每個人過去已經做了善業跟惡業。就算是阿贊,我過去也是有做過惡業跟善業,好的行為跟不好的行為。不好的行為那些,我們已經不能回去改變它。
然後正當的改善方法,就是從現在開始,好好地行善持戒,這樣改善我們的業力,讓它越來越好,是最正確的方法
大師父念經給我們,但他們的念經不是我們想像的那種。然後他們有這個戒,清淨,他們以念經的善業功德迴向給我們,這個也是要看我們本身能否接受到。然後散播慈心,他的祝福,也要看我們的業力。不是說每一次一定能夠幫到的
阿贊交待給大家,就是當人們來跟我們提到這樣的事情時,我們要有正念跟智慧。他們提到的那些事情,不要那麼快就相信。他們提到的哪一些是如法如律,跟佛陀的教導相應的,我們才相信。如果哪一些是他提起的是違背,很奇怪,跟佛陀教導是不相應的,就不應那麼快相信,應該放下它。
通常那些騙子,就是在我們受苦的時候,在我們擔心的時候,利用我們的心去騙我們。好像現在我們看到許多的騙子,就是利用人類的貪心,就是說我們做了這個,我們有70-80%的回報,我們以正念智慧去想一下,怎麼會那麼便宜?我們去學習佛法,然後有修定,有修慧,用正念跟智慧去面對這些事情,就不會那麼容易被騙。
然後我們所作的那些善業福報,就是有在那邊。所作的是善行,就是有善業。比如說我們xx,如果他真的幫我們放生牛,我們真的有這個善業的存在,只是說我們不知道他是真的還是假的,幫我們放生牛。如果以阿贊的角度來說,如果一個修行者出家,然後修到那麼厲害,有他心通,他也不會想還俗。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2024.11.27 @ Metta Lodge, Johor.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425215615101470
其實佛陀覺悟,他自己就快樂了
他不跟別人講也是可以的
就算他直接就圓寂涅槃也是可以了
但因為他的慈心大悲心,所以才去教導眾生
就好像那些師父大師父,他們快樂了,就很想把這種快樂分享出去給還在生老病死的親戚一樣
這就好比喻說,有吃到好吃的東西,然後想把這東西分享出去給別人吃
又或者,有藥可以醫治到自己的疾病的;然後看到別人也有一樣的疾病的時候,就想把這種藥分享出去,解決他們的痛苦一樣
就是我們已經尋找了世間的財富一輩子了,接下來我們應該尋找佛法上的財富了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2024年12月6日 @法勝苑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490306768302239/
問: 請問如何修慈心禪?
Ajahn Golf : 關於修這個慈心禪,可以分為兩種
第一, 就是我們可以先以智慧了解到慈心的重要性
第二, 就是用它的詞句
然後比如說我們知道慈心,就是希望我們自己好,也希望別人好
就是我們自己也希望願我們自己快樂
同樣地,也希望別的眾生快樂
同樣我們愛自己知道,他們也是愛他們自己
我們應當這樣去愛別人
我們不希望別人對我們有我們不希望的行為來對待我們,不喜歡的語言來對待我們,不喜歡的思想念頭對待我們
同樣地,我們也不應該以這樣的行為,語言,和想法來對待別人
當我們行善的時候我們感覺到內心快樂,我們也把這種快樂分享出去,就是願一切眾生也能夠有這種快樂
我們先要培育那種清涼快樂給自己,在內心生起。然後我們才可以把這種清涼快樂傳到別人,散播給一切的眾生。這個就好比喻我們銀行戶口,先要有錢,然後我們才可以匯給別人。
另外一個就是詞念的方法,詞念那些慈悲的詞句。就好比喻說在靜坐的時候,我們想要散播慈心,那我們就可以在心理面憶念sabbe satta….就是願一切的眾生。就是一直這樣慈念下去,來發展慈悲心。一直有這種詞句默念。這樣默念下去,直到我們的心清涼快樂下去。
但是剛開始我們發展這種慈心禪,我們先要慈心自己。無論我們要做什麼,說什麼,想什麼,不要傷害到自己,不要苦惱自己。就是先散播慈心給自己,讓自己的心先平靜,有極樂。
當我們的心舒服快樂,然後我們散播給我們身邊的人。就是散播慈心給身邊認識的人,不認識的人。就不斷散播慈心下去,當我們的慈心越來越有力量,我們才散播那些我們怨恨,不滿,還是不喜歡的人,就是散播慈心,散播這個快樂給他們。同時也原諒他們。
然後我們這樣散播慈心,讓我們的心超越了愛恨。超越了愛恨給我們愛的人,也能夠散播給我們怨恨的人,我們也能夠散播慈心給他。這表示我們的內心已經超越了愛恨的情緒。這樣我們的慈心已經很有力量,我們才會散播給一切眾生,就是無量無邊的慈心
然後當我們散播慈心的時候,我們的心要真的是清涼快樂的
如果我們散播慈心散播到我們的心難受到快要死的話(就不行了)
就是我們要這個心是清涼的,是飽滿的,舒服的。這樣散播出去
就是我們內心要有一種力量,能量,磁場的
如果我們的內心是熱的,我們身邊的人也會感覺到熱
但是如果我們的心是清涼的,我們身邊的人也會感受到從我們心中散播出來的清涼
就算有一些動物,他也能感覺得到,誰是心好,誰是脾氣壞的
這個就是心的一種力量,磁場
所以我們先要慈悲我們自己,守好我們自己的身口意,讓我們心清涼起來
信徒:在發展慈心禪的時候,是否不要想起那些已故的
Ajahn Golf : 這個是兩種情況
憶念起已故的人,那是迴向功德
就是迴向功德,我們可以禪修以後才迴向。我們布施後也可以迴向。就是以我們所作的善業功德,迴向給我們已故的家人,親戚,憶念他們的樣子乃至名字,這樣分享出去。就是以一種平靜的心來迴向給他的名字或樣子。還是我們沒有特別迴向給已故的亡者,我們整體地迴向給已故的親戚,希望他們隨喜,讓他們解脫一切苦,快樂的話更快樂
而散播慈心,慈心禪它的意義就是以跟我們一樣有生老病死輪迴的對象來散播慈心。當我們打完坐了,心就是平靜了,那我們可以把這個功德迴向給已故的親戚。我們要迴向給亡者,那些對象。然後比如說,我們靜坐完,我們的心是平靜,願這個功德迴向給一切眾生,願他們快樂。這個也是在發展慈心。明白嗎?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2024年12月6日 @法勝苑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490306768302239/
有時,我們要裝作盲的
有時,我們要裝作聾的·
有時,我們要裝作啞的
有時,我們要裝作無能的
有時,我們要裝作不知道
因為有些事情呢,我們不能去矯正或處理
我們要放下它,讓它成為業力的事情
我們不應該牽涉去別人的事情當中然後浪費時間
這是對於我們的心,一個額外的負擔
我們最好用時間考慮我們自身的好壞
假如有好的,就促進它,加乘它
如果有壞的,我們應該矯正然後放下
如果我們能這樣做,我們就真的是自愛了
知道我們牽涉的時間,地點,人和社會
牽涉進去然後一起參與它們的活動
多少是合適?多少?
讓它剛剛好。放下不恰當的
不要讓你自己和心牽涉進去,直至你輸了
不要害怕正道,在正確的地方勇敢,在好的道路上成為好的,然後把東西依據法以正確的方式放置
"…..Sometimes we have to pretend to be blind.
Sometimes we have to pretend to be deaf.
Sometimes we have to pretend to be mute.
Sometimes we have to pretend to be incompetent.
Sometimes we have to pretend to not know.
Because some things we cannot fix or manage.
We have to let it be a matter of karma.
We should not meddle in other people's affairs and waste time.
It is an additional burden to our minds.
It is better to spend time considering the good and bad in ourselves.
If there is good, then promote it to multiply even more.
If there is bad, then we have to fix and let it go.
If we can do this, then we are truly self-loving.
Know the time, place, people and society that we will be involved with.
Get involved and participate in activities together.
How much is appropriate and how much?
Let it be just right. Let go of what is not appropriate.
Do not let your self and mind get involved until you lose.
Don’t Be afraid in the right way, be brave in the right place, be good in the right way, and put things in the right way according to the Dhamma…..”
”…..บางทีเราก็ต้องแกล้งตาบอดเสียบ้าง
บางทีเราก็ต้องแกล้งหูหนวกเสียบ้าง
บางทีเราก็ต้องแกล้งเป็นใบ้เสียบ้าง
บางทีเราก็ต้องแกล้งทำไม่เป็นเสียบ้าง
บางทีเราก็ต้องแกล้งทำเป็นไม่รู้เสียบ้าง
เพราะบางอย่างเราไม่สามารถแก้ไขจัดการได้
ต้องปล่อยให้เป็นเรื่องของกรรมไปซะ
เราอย่าไปวุ่นวายกับเรื่องของคนอื่นให้เสียเวลา
มันเป็นการเพิ่มภาระหนักให้จิตใจเรา
สู้เอาเวลามาพิจารณาหาดีหาชั่วในตัวเราดีกว่า
ถ้าดีมีแล้วก็ส่งเสริมให้ทวีคูณยิ่งๆขึ้นไป
ถ้าชั่วเกิดแล้วก็ต้องแก้ไขจัดการละทิ้งมันไป
ทำได้อย่างนี้จึงชื่อว่าเป็นผู้รักตนอย่างแท้จริง
ให้รู้จักกาลเทศะ เวลา สถานที่
บุคคลและสังคม ที่เราจะเข้าไปเกี่ยวข้อง
เข้าไปคลุกคลีและมีกิจกรรมร่วม
ว่าสมควรมากน้อยแค่ไหนอย่างไร
ให้พอดีพองาม อันไหนไม่ควรก็ให้ปล่อยวาง
อย่าเอาตัวตนจิตใจเข้าไปวุ่นวายจนขาดทุน
กลัวให้ถูกท่า…..กล้าให้ถูกที่
ดีให้ถูกทาง…..วางให้ถูกธรรม…..”
………………………………………………………………….
Dharma teachings
Phra Ajahn Suravut Khemjitto (Ajarn Golf)
Anuttaro Forest Monastery, Nong Bua Lamphu Province
心出家,就即是讓我們的心像一個出家人一樣
誰讓我們生氣,嗔心,我們也保持微笑
誰讓我們苦,我們也盡量保持微笑
做得到嗎?
心出家呢,就是我們心放下那些讓我們痛苦的執著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2024.12.01 @ Bandar Utama, PJ, KL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530966131097734/
現在我們在這個世間社會,就是充滿著競爭。每個人充滿了這種壓力
然後孩子之間讀書也是在競爭當中
讀書不厲害,也怕找不到好工作
小孩子去到學校也會感覺到壓力,因為要學很多。
父母去到工作也感覺到很大壓力
當大家都回到家,這種壓力就互相地hehhh--給他們看牙齒
孩子也不聽,很難教
孩子們就說父母不明白….
就是我們回到家,不要把外面的壓力帶回家
父母也要明白,孩子也要有和朋友一起玩的時間
小孩子也要明白,父母也是愛我們,想我們好
當我們互相明白,我們的家庭就比較快樂
父母做不好的,講不好的,是不能讓事情好起來的,讓家庭不能繁榮
但如果父母埋怨我們,罵我們,也不要緊,他們依然會給我們錢(笑)
別人就算稱讚我們,也不會給我們錢,對嗎?(笑)
有時我們轉學校,我們身邊的同學也是不斷在變的
從小學到中學,中學到大學
這些同學朋友一直在變化
我們女朋友男朋友,我們厭倦也會換,
我們的父母怎麼厭倦,都不能換
誰想自己的生命好,繁榮起來,興旺起來,就要懂得孝順父母
他們做了沉重的工作,做到累,就是為了我們讀上去,有很高的學歷。
我們就算讀書學到很厲害,也是不夠
如果我們只是厲害的話,父母也不會為我們感到開心。
但如果我們成為一個好人的話,父母才會為我們開心
所以希望大家能夠專心,好好用心做好自己的責任
如果我們的責任是讀書,就好好地讀好書
當我們娛樂的時間,玩的時間,我們要好好安排分配時間
如果現在我們不好好盡好我們的責任,我們將來就會很艱難
我們只是專心學習,努力做一個好人。這已經是在報答我們的父母了
隨喜每一個人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2024.12.01 @ Bandar Utama, PJ, KL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530966131097734/
我們不能選擇讓我們遇上好的。
所以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一定會遇到好跟不好
我們要放下這些讓我們痛苦的事情
就是我們不知道明天是會下雨還是會晴天,還是打風,我們不能阻止它。
但是我們可以準備,防護。
比如說我們工作,我們不一定會遇到讓我們喜歡的人,我們可能會遇到一些我們不喜歡的人
我們也可能會遇上誹謗啊
我們會遇到快樂的事情,也會遇到痛苦的事情
就是我們不能去選擇它。
但我們可以讓我們的心懂得怎麼去面對它
就是我們要明白我們遇到不好的事情,不好的人,這是我們過去惡業的果報
就是為了我們不會再做惡業,跟隨著我們一起下去
如果我們因為這樣而生起怨恨,想去報仇;這樣的話,就會讓這種事情不斷輪迴下去
就是我們不能選擇自己遇到什麼,不要遇到什麼
但是我們能夠選擇去在意什麼,不去在意什麼
如果我們內心生起生氣嗔心的時候,就代表有火生起來燃燒自己
我們要懂得把它熄滅
我們心知道我們的情緒,思想念頭。
我們的心好比喻為我們的家。
當嗔心的生起,還是苦的生起;就好像有火在燃燒這個屋子
所以我們要趕快地熄滅這個火,不用去在意誰去點起這個火
當我們的心生起嗔心痛苦的時候,我們要趕快去熄滅這個嗔心痛苦
不用去問是誰引起這個事情,對啊,錯啊,這一些
佛陀的教導,佛陀的法,就是一些去除內心痛苦的方法
誰能夠滅去內心的痛苦,就代表那個人內心有法
有時候我們可能會察覺到,就算有時候有屋子,有錢,有車,但是當內心有痛苦的時候,這些也幫不到
所以如果我們有佛法的時候,就用這種知識來去除內心的苦
佛陀教導說,所有東西都會生,住,然後滅去。我們不能執著任何一個東西
當我們痛苦的時候,我們要去了解,這些東西會生起,最後他一定會滅去的
就好比喻說下雨。就算下雨下到多大都好,都會下完。
包括那些痛苦,快樂,好壞
就是當我們遇到那些不開心的事情,我們先讓我們的心平靜下來
當我們內心痛苦的時候,我們是不能用思想念頭去解決問題的
先讓我們的心平靜下來,才處理它
如果我們內心還是痛苦,嗔心地去思考,解決問題的話;我們就會很容易變成用情緒去處理問題
當我們讓我們的心平靜下來,然後再去處理問題,那時候我們就能用到智慧去處理問題
當我們用智慧去處理問題,就不會帶來接連的麻煩和問題
所以把這些教導給大家。
我們除了找外在的快樂,就是財富,種種的物質,衣服,
我們還要找內在的快樂,就是把痛苦放下,然後讓它輕鬆舒服
就是不要去埋怨,不要去怪罪別人
就是不要去煩別人,我們做好自己的事情,自己的內心。
祝福大家快樂
祝福大家心好心自在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2024.12.01 @ Bandar Utama, PJ, KL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530966131097734/
《四聖諦大綱》
我們每一個人都會遇到的真理,有四個
這四個真理,真實法,就是所有遇到的事情,都是在這四個真理當中
這四個就是四聖諦
那些能夠解脫的聖者,他們能夠解脫,就是因為這個四聖諦而已
第一個就是苦聖諦。
苦就是真理,真實地存在的。
這個就是我們出生就一定會面對到這些種種的痛苦
然後這種苦不是無中生有的,那是有因緣條件而造成的。而生起苦的原因,就是第二個聖諦,集聖諦。這個聖諦就是渴愛,因為有渴愛才會有苦。
苦是因為無常。會苦,也一定會有苦滅。所以第三個聖諦,就是關於苦滅,苦滅聖諦。四聖諦裡面第三個聖諦就是苦滅聖諦。
然後我們要把這個苦滅去,也不是無中生有的。他也是一定要有因緣,具足條件,然後這個苦才會滅去,斷除。所以才會有苦滅的修行方法,就是可以讓苦滅去的方法,就是八聖道,這就是道聖諦。 所以第四個聖諦,就是道聖諦,就是苦滅的方法。
所以我們可以理解到四聖諦有兩個部分。
第一個部分就是苦和苦生起的原因。另外就是苦滅和苦滅之道
佛陀先提到他的果,他的因就是來自集,這個集聖諦。
然後又再提起關於苦滅這個果。苦滅這個果是來自於修這個道的因,而成就苦滅。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2024.11.27 @ Metta Lodge, Johor.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436926942794464
《四聖諦的重點》
然後關於苦聖諦,我們要怎麼樣去實修它,面對他?佛陀教導我們要知道它,覺知這個苦。佛陀教導我們,這個苦的生起,我們應該覺知它。就是第一點就是修錯了。就是我們在苦生起的時候就逃避它,恐懼它。然後因為這個苦的生起,我們又因為它而傷心,難過。所以我們要明白這個苦聖諦,就是苦的生起,我們應當去察覺它,明白它。
這個苦集,我們應該捨棄
然後這個苦滅,我們應該去證它
這個苦滅之道,我們應該去實踐它,常常去發展,修它,就是這個八聖道。
所以這個就是四聖諦的原則,四聖諦的重點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2024.11.27 @ Metta Lodge, Johor.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436926942794464
《苦聖諦》
然後關於這個四聖諦的苦聖諦,這個苦有什麼?就是包括有,出生就是苦。老也是苦。關於這個老,其實從出生開始,每一天也是在老,在變化,但是從小孩子到年輕的衰來,是隱藏著。然後世間的人,不稱為老,其實它一直在衰老變化。然後晚年,這個衰老就是公開地顯示,我們很容易就能察覺。這種衰老的過程,就是一直都會有這種疾病的生起。所以身體是一堆苦來的,是會老病死的東西。
然後也是有內心的苦,包括有憂悲苦惱。然後我們想得到什麼,求什麼,但是不能實現。
那些壓力,煩躁,那些怨恨,這些都是苦。
然後跟我們所愛的東西,要離別,要分離,這個也是苦。
然後我們必須要去遇到我們不喜歡的人。我們不愛不喜歡的事情,這些都是苦
不論我們喜歡不喜歡,我們一出生就會遇到這些事情
所以這苦聖諦,就是關於苦的真理,那是真正存在的真相。我們一出生,就避免不了.但是要去察覺到它。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2024.11.27 @ Metta Lodge, Johor.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436926942794464
《苦集聖諦》
這些是我們不能去除的。能夠去除的,就是生起苦的原因,就是這個集。這個集聖諦,就是生起苦的原因,就是這個渴愛。渴愛有欲愛,有愛,無有愛。這個欲愛,就是我們滿足於那些慾望,追求它們帶來的快樂。譬如說,關於色,聲音,香味,味道,觸感。這些五欲的快樂,就讓我們的心迷上了,貪取它
有愛,就是有這個自我,想成為什麼,想得到什麼,想很出名,想做很有權力這些,就是有愛。簡單來說,就是有這個自我,希望自己比人厲害,比別人好。要勝過別人。這就是有愛。
無有愛,就是我們希望沒有那些本來自然界已經有的東西。我們去抵抗,就不想有這些東西。比如說,我們出生了,我們不想自己變得老,沒有病,還是說,我們不想跟喜歡的東西分離,這是無有愛。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這三種的欲愛,有愛,無有愛—就是生起苦的原因,就是渴愛。這些渴愛,佛陀說,我們應當捨去的。所以那是讓我們生起苦的原因。
這苦我們應該去了知它。
而苦因,我們應當去捨掉它。我們應該去戰鬥它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2024.11.27 @ Metta Lodge, Johor.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436926942794464
《苦滅聖諦》
這種滅聖諦,苦滅,就是我們把所有的煩惱,痛苦,已經從心中滅去。比如我們迷醉在這個世界當中,就要從世間中醒過來。這個覺醒就是苦滅。苦滅,就是那種渴愛,飢渴的滅去。就好比喻為一個人走了很遠的路,他很口渴。然後他遇到了這個水,然後去喝水,讓他感覺到清涼飽滿,然後他的口渴便滅去了。這個就是苦滅的比喻而已。也是去除那種貪戀,有時候我們會擔心那個這個,這些擔心,也是會滅去的,這個也是苦滅。
另外就是斷除輪迴。就是我們去除了這種可以一直輪迴受苦的因。所以這個苦滅就是斷除輪迴。然後這個渴愛的滅去,是苦滅。就是我們去除了這種欲愛,有愛,無有愛。這些的熄滅,也叫做熄滅。我們對那些種種的慾望斷除,包括對這世間種種的貪欲斷除,去除,也是苦滅的一個狀態。把所有的煩惱,所有的苦熄滅了,這個也是屬於苦滅,滅聖諦。
然後就是涅槃。涅槃就是自然界,它是沒有苦可以伸進去的地方。這個就是涅槃。涅槃也是苦滅。所以這個就是第三個聖諦,我們應該讓我們的心證到它的。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2024.11.27 @ Metta Lodge, Johor.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436926942794464
《八聖道-1.正見》
然後第四個聖諦,就是道聖諦,八聖道。
這個八聖道,我們應該在我們的生命當中建立起來。如果我們常常培養,修這個八聖道,讓它圓滿的話,這個苦滅就會生起。
這個八聖道,昨天已經提到了。把它濃縮下來,就是戒定慧。今天會再詳細地解釋。
這八聖道,第一個就是正見。
佛陀教導的正見有什麼?就是相信業力,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相信這些業力,因果。無論我們做的善還是惡,最後我們也要自己去承擔。我們是業的主人,無論是痛苦還是快樂,業造下了我們就要自己承擔。
然後相信佛陀所教導的法,這個也是很重要的正見。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2024.11.27 @ Metta Lodge, Johor.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436926942794464
《八聖道—2.正思維》
然後就有正思維。就是我們的思維是如法的,是正確的。通常我們相信什麼,我們就會去思維那些。所以我們不要依隨著貪欲的思維,不要依隨著嗔心去思維,不要依循痴心去思維。
然後這個正思維,就是我們要思維,為了從這個欲愛出離,出來。就是我們的思維,本來就是粘著在慾望,欲愛當中。我們找方式從這些慾愛中出來。
思維是從這個怨恨出來,出離這個嗔心。當我們嗔心,怨恨,不滿的時候,我們應該正思維,去思維讓我們的心從怨恨,不滿,脾氣中出來,遠離它。
我們也是要出離這個痴心,那些迷失在世間當中,去執著那些世間的快樂。要從中出離出來。這就是正思維,正確的思維方法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2024.11.27 @ Metta Lodge, Johor.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436926942794464
《八聖道-3.正語》
第三條,就是正語。有正確的語言。正語就包括不妄語,不說那些不真實的話,去騙別人。
然後不粗語,我們不會講那些低俗,會傷害到別人的話,好像沒有文化的人。
不兩舌,就是我們不會講一些語言去離間別人,刺痛別人的心,傷害到別人
不閒雜語,就是我們不會講那些沒有意義的話,比如或講那些我們不知道的事情,UFO 啊,講這些對我們也沒有什麼益處,這就是不閒雜語。
如果我們講這些話的話,就是邪語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2024.11.27 @ Metta Lodge, Johor.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436926942794464
《八聖道—4.正業》
然後正業。業就是行為的意思。正業就是正確的行為: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就是我們行為不會傷害自己,也不會傷害別人。所以我們這樣做到的話,也是正業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2024.11.27 @ Metta Lodge, Johor.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436926942794464
《八聖道—5.正命》
正命就是,我們用正當的職業去養育這個生命。關於這個正當的職業,就是我們不會做那些工作或生意買賣,是有罪的。比如說賣武器,毒藥,酒;那些傷害動物的機器。包括那些是犯法的東西。然後就是不賣動物,為了給別人殺。這個就是正命
關於這個正語,正業,正命;這個是屬於戒。如果我們做這三種的話,是有清淨的戒。
正見正思維就是屬於智慧。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2024.11.27 @ Metta Lodge, Johor.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436926942794464
《八聖道—6.正精進》
然後第六個聖道,就是正精進。
努力捨掉惡法,就是我們身口意不好的地方,是惡的,我們努力常常把它捨掉。
當我們可以捨去這些惡法的時候,第二條,就是我們努力不讓這些惡法生起。就是我們已經能夠捨掉貪跟嗔,也努力不要讓它再生起。那些我們已經捨掉的不好的身口意,我們努力不再讓它生起。
…
前兩條是止惡,後兩條是屬於行善的。
就是還未生起的善法讓它生起,
已生起的善法讓它穩固
比如說,我們已經做布施,持戒,跟禪修,這一些,我們努力給他穩固,提起來,這個就是正精進。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2024.11.27 @ Metta Lodge, Johor.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436926942794464
《八聖道—7.正念》
然後關於正念。正念就是正確的憶念。我們要怎麼樣去憶念才是屬於正念呢?這種正確的憶念,就是我們教導我們覺知憶念四念住,身受心法
第一個就是關於身念住。就是我們努力地讓心不會往外送,回來覺知我們的身體,身體的呼吸,威儀,還是身體種種的內臟,不淨啊這些。
第二,就是關於受念住。這個受念住有包括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就是讓我們的正念,不斷憶念覺知這個受。
第三,就是心念住,我們讓我們的心去覺知內心。就是去覺知心的種種狀態,譬如現在我們的心是平靜還是混亂?現在我們的心是快樂還是痛苦。還是我們現在我們的心有貪嗔癡,還是無貪無嗔無癡。就是我們常常覺知這個心的狀態
然後就是法念住。我們用我們的正念去覺知察覺知道這些法。這個法念住,可以是我們去思維我們學到的法,或者我們去察覺在我們身受心生起的法,那些的生滅。有時我們的心會想去思維,造作,去想東西。所以我們讓心回來去想,去思維我們學到的法,這個也是屬於法念住
然後四念住,這個住,就是我們把心放在那裡的觸點和位置。這個就是身受心法,我們把覺知或憶念放在身受心法的話,就讓我們的心導向解脫一切的苦。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2024.11.27 @ Metta Lodge, Johor.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436926942794464
《八聖道—8.正定》
最後一個聖道,就是正定。這第八個聖道,就好像我之前所提到的,就是定力跟智慧融合配合在一起。就是禪定跟智慧加起來,配合起來。就是那個讓我們的心平靜舒服,然後去思維五蘊的無常,苦,無我。這種就是正定。
比如說,我們覺知呼吸也好,覺知身體任何一個部分也好,就是修到讓這個心平靜下來,定下來,這種就是屬於禪定。還是說當我們去思維這個五蘊,它一直在變,是無常,苦,無我,這個就是觀,這個就是智慧。還是說我們去觀身受心法,它是會生,會滅的;這個也是在修觀。這個也是在修智慧。
就是當我們把心定下來,然後去發展思維,去了解到它的無常,苦,無我的時候,還是它的生滅,這個就是修智慧。 這個就是止跟觀,這兩種的配合就是正定。
這個就是八個聖道,就是八聖道。我們應當多一點培育,到最後苦滅,就會在我們心中生起,給我們證到。就是今天詳細地去解釋四聖諦。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2024.11.27 @ Metta Lodge, Johor.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436926942794464
《實修四聖諦》
然後另一個就是我們去挑我們內心的情緒。
比如說,我們今天這個心對一些事情生起貪欲,就去跟它挑戰。
還是我們想到一個事情,然後心生起了嗔心了,然後我們就去挑戰這個心。然後就是當我們挑這個心的時候,這個心就是去思維,這種嗔心是為您帶來苦還是快樂呢。如果是苦的話,我們知道我們應當把它捨去。就是教導自己不應該再去管誰對誰錯。當我們這樣去挑這個心的話,不斷去教導它,和他對話,讓那個它了解道理,原因,然後這些痛苦和情緒就會滅去。
這個也是我們能夠正確地實修四聖諦。
當內心的嗔心生起,我們知道苦生起。我們知道我們已經看到這個苦。當我們知道這個苦之後,然後我們沒有再製造下去,我們就是捨掉這個苦因。
當我們沒有再製造下去的同時,我們就是可以找到可以滅苦的方法。就是找方法讓苦滅去。這個就是我們在修這個道。
當我們這樣教導這個心,讓它明白這個道理的話,心願意接受,苦就會滅去。所以我們有責任常常觀察我們的內心,然後去挑戰它,然後去處理它。就是用法,用這個道去處理它。
這個就是我們在圓滿作為佛教徒的責任。所以修行,我們就一直修,一直去除內心的苦。一直在心中修下去,而不是說來到寺院才修。不論我們去到哪裡,我們都一直修這個心。就是我們要常常修到讓這個心平靜下來,讓這個心生起智慧,去除內心的煩惱。
我們就是要常常修,去讓我們這個心,苦生起的時候要讓它滅去,不要讓內心的煩惱之火燃燒下去。這個就是我們修行者應該做的。
當我們一直這樣實修的時候,我們的內心一直都有三寶。當一個人的內心一直都有三寶的時候,那個人,他就是靠近涅槃。
無論是苦,還是樂,還是涅槃,都是在自心當中。所以我們要以法回來觀照我們自己的身心。當我們能夠這樣修的話,這個快樂,道果涅槃,就會在我們的心中生起。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2024.11.27 @ Metta Lodge, Johor.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436926942794464
《自己是自己的依靠》
我們是自己的依靠。
我們自己有這個法,才是自己的依靠。
我們生為人,我們不能依靠其他人,因為最終一定會死亡分離。就算佛陀,他也是圓寂涅槃。就算我們依靠我們的家人朋友,到最後,他們也會死亡,遠離我們,到最後也是會分離。所有東西都是有分離的時候,無論是生存的時候我們分離,還是死亡的時候我們分離。
沒有一個人能夠比這個心一直跟隨陪伴著我們一起
所以我們所作的布施,持戒,禪修,就是在內心建立起這個依靠。當我們建立起這種依靠的話,我們就會感覺到舒服跟快樂。
就算我們還生存,我們也快樂舒服
就算我們死去,我們也是會去到快樂跟舒服
在此世輕鬆舒服,來世也輕鬆舒服
所以我們要多一點愛我們自己,多一點培養善行善法,行善種福,所以祝福大家有進步繁榮。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2024.11.27 @ Metta Lodge, Johor.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436926942794464
七覺支就好像我所說的。一切法其實就是在一個法當中。
這個七覺支第一個就是念覺支。我們把這個正念放到哪裡?放到身,受,心,還是法當中。如果我們有正念回來覺知我們的身受心法,這樣的話就是正念。但是如果我們把念放到外面,那個就是邪念。所以我們需要有這個覺知回到我們自身上,就是知道,覺知自身。包括我們的身體,感受這些。這個就是正念的一種
第二個,就是精進覺支。精進覺支就像我講過,努力地止惡,努力地行善。就是四正勤。
還未生的惡法不要讓它生
已生的惡法讓它滅去
未生的善法讓它生起
已生的善法讓它增長
當我們有這種精進覺支的時候,我們也是滿足於我們所作的善行。然後這種滿足,也是會生起喜悅。這就是喜覺支。這個喜覺支,也是跟四神足裡面的欲神足一樣,滿足於我們的善行,修行,就會生起喜悅。如果我們沒有滿足於我們修行的方法,善行,沒有歡喜於業處,那麼我們修行也是會感覺到厭倦的。
忘了這個擇法覺支了。這個擇法覺支,就好比喻說我們思維佛法,思維這個五蘊的無常,苦,無我;這個也是擇法覺支。我們去思維佛法,去教導自己,這個也是擇法覺支。好過我們打妄念,胡思亂想。
然後就是輕安覺支,就是讓我們的情緒能夠減輕下來,止息下來。在我們禪修過程,盡量減少妄念,這樣心會越來越輕。
然後第六個就是定覺支,就是那種專心,專注。這個定覺支,就是讓我們的心能夠安定,平靜下來。另外一個就是說我們專心做我們的善行。然後也是之前有提到,就是止跟觀配合在一起,這個也是正定。這個也是定覺支。
最後一個覺支就是捨覺支。就是我們的心能夠放下,我們的心能夠保持中性,中道,不偏離的。我們剛剛的時候,我們很難讓我們的心能夠中性,中道,捨心。但是我們透過修戒定慧下去,我們就能夠讓我們的心變成捨心,就是一個中道的心,不偏離的
佛陀所說的這些覺支,其實和其他的道理是一致的,就是這個四念住,四神足,五根五力,八聖道。所以我們不需要把佛法搞得很複雜,最重要就是抓他的原則來修。當我們抓他的重點來修,最後它所有法都是相通的。
比如說我們修這個戒定慧,就是已經包括了所有法在裡面。包括四念住,七覺支,八聖道。我們修這個止觀,也全部在裡面。當我們修其中一個方法,就是選了一個方法,我們就下手去實修。然後去深入修下去,精通它,了解它。到最後我們所了解的所有法,就集中在裡面。
然後如果我們在修戒定慧的過程中只在疑惑的話,我們還沒有修四念住,七覺支,八正道,這種也是五蓋裡面的疑蓋,它也是讓我們修行有模糊,就像是戒禁取的一種。就好像這種疑蓋,也是跟成為初果的條件,斷疑蓋是相應的。這是我們這種疑惑讓我們不能跨過去,就是阻礙讓我們成就道果涅槃。就好比喻說佛陀開示37道品
這就好比喻,佛陀在開示裡面,比如說四念住,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等這三十七道品;就好像人類有不同的職業。好比喻說銀行,生意買賣,還是那一些不同的職業。然後我們修行就好像我們工作為了賺錢,然後我們選一個工作是我們擅長喜歡的,到最後也是一樣能賺到錢。
就不管是什麼職業也好,這個錢也是會進入到我們的戶口當中。然後這個就是修行佛法,修哪一個方法也好,最後就是為了去除我們的煩惱。但是如果我們已經修到可以去除我們內心的痛苦,讓我們的心從煩惱中解脫起來。所以到最後無論我們用什麼方法,最後也是一樣能夠去到目的地,就是解脫一切的苦。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2024.11.28 @Metta Lodge, Johor.
<30:00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556640387300588
Let me explain my own experience to help everyone understand.
When I first ordinated, I did not learn much. After ordination, I focused on learning the monastic precepts. I studied the rules, the various tasks we perform in the monastery, and how to interact with other bhikkhus. We also engaged in morning and evening chanting. This recitation serves to cultivate concentration, allowing the mind to settle into peace.
I learned about the five aggregates: ‘form, feeling, perception, mental formations, consciousness.’ I began to understand their characteristics—impermanence, suffering, non-self—by studying their Pāli terminology and interpretations.
In practical meditation, my teacher encouraged the use of ‘buddho.’ Following my teacher’s guidance, I would continuously recite ‘buddho’ in my mind, whether walking, standing, sitting, lying down, or working. As mentioned earlier, our minds often hunger for various emotions, desiring this and that, allowing thoughts to consume our minds. Thus, we should not let our thoughts wander but focus solely on ‘buddho.’ During meditation, I would concentrate on the breath and ‘buddho.’
While walking meditation, I would step forward with my right foot, silently reciting ‘bud,’ and when my left foot touched the ground, I would recite ‘dho.’ Luang Pu taught that when we practise, we need to keep our minds in the present moment. We should store what we have learned and apply it to manage the emotions that arise in the present.
If we are continually questioning whether our minds have entered into samādhi, whether it is first jhāna or whether we are experiencing joy and one-pointedness, our minds will struggle to find peace. While practising, we hear and learn various teachings from external texts. When we develop concentration, we first cultivate calmness, free from thoughts, and then reflect on the body. This is the internal teaching. Our ignorance and attachment lie in the external teachings. We need to return to our body and mind. My teacher often emphasised this practice without counting the days, months, or years; it was simply about continuing the practice. As we persist in this practice, our minds increasingly remember the breath and ‘buddho.’ Eventually, our minds venture out less and less.
When the mind gains strength and concentration, the teacher instructs us to reflect on the body, recognising its impurities, its impermanence,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of impermanence, suffering, and non-self. We focus our established concentration on the body, analysing its various parts. We come to understand what ‘form’ is, what ‘feeling, perception, mental formations, consciousness’ are. My teacher continued this practice of samatha and vipassana, without being overly concerned about the specific teachings or texts, but rather focusing on understanding the reality of our body and mind. As we deepen our understanding of our own reality, we will comprehend all the teachings that the Buddha spoke of in the texts. It is essential to bring back what we learn from the Dhamma to cultivate and understand our own body and mind.
For example, the mindfulness referred to in the texts differs from the mindfulness we genuinely possess. For instance, the arising of anger is different from the internal experience of anger.
In Thailand, there are some mahā bhikkhus who study Buddhist doctrine at various levels. Their behaviour must also align with their studies. Ultimately, even those who graduate may return to lay life and engage in unwholesome actions. This occurs because they only learn external texts and doctrines but do not apply what they have learned to resolve their internal issues or to improve their body, speech, and mind. For example, some may attain a doctorate but still harbour greed, hatred, and delusion, and in moments of anger, may even commit violence. Thus, attaining high academic qualifications alone does not carry much significance if one cannot maintain control over one’s body, speech, and mind. We may have high levels of education and knowledge, which is good, but we must also cultivate our inner selves to the same degree.
Having high academic qualifications requires that our moral conduct is equally high for it to be beneficial. Some people may not have high academic achievements, yet if they maintain control over their body, speech, and mind, they can still attain liberation.
As lay practitioners, we may not have much time to study due to our work commitments. Therefore, we should first establish generosity and the observance of precepts as our foundation. Once we have established generosity and precepts, we can select a particular meditation practice. These methods should lead to a sense of calm and comfort in the mind. Once our minds are settled, we can study the reality of our body and mind, as the Buddha taught, understanding the elements of earth, water, fire, and wind, and how the five aggregates reflect impermanence, suffering, and non-self; we should continually deepen this understanding.
If we wish to gauge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Dhamma, we should not rely on the quantity of doctrinal knowledge as an indicator. Rather, we should examine whether there is any reduction in greed, hatred, and delusion in our minds. We should reflect on whether we can let go of, abandon, or release our afflictions quickly, and whether our laziness has diminished. These serve as indicators of our progress in the Dhamma.
Ajahn observes that in modern times, many engage in debates and arguments regarding the Dhamma, asserting what is right and what is wrong, often citing texts without genuinely following their teachings. This leads to divisions into different factions and groups, resulting in constant disputes. If one engages in such arguments, it would be better to be without the Dhamma altogether. Without this knowledge, there is no need for conflict, and one can avoid creating inner turmoil. If one becomes such a person, can they truly be considered a person of the Dhamma? Thus, they cannot be regarded as possessing the Dhamma.
If one is a person of the Dhamma, are they always right or wrong? If they are wrong, it stems from not safeguarding their body, speech, and mind from the beginning. If we can protect our body, speech, and mind regularly, then we can be considered a person of the Dhamma. Therefore, we must understand whether our practice is correct or incorrect by observing our minds. We should note whether our afflictions are increasing or decreasing. We need to safeguard our minds, maintaining this right mindfulness and awareness.
As a saying in Thailand goes, ‘A mind full of knowledge is of no help.’ When we lack extensive knowledge but focus on eliminating and resolving our own afflictions, that knowledge is already sufficient. If our minds are chaotic and we dwell on painful thoughts, having a wealth of knowledge will not alleviate our internal suffering. Conversely, if we focus solely on ‘buddho,’ allowing the mind to settle, this practice can bring us greater benefit.
In the Dhamma, there is a structured order, and during practical application, it is not always necessary to follow this order rigidly. Therefore, we must maintain right mindfulness in the present moment; when anything arises in our minds, we should address it and let it settle.
—Ajahn Golf
Metta Lodge, Johor, Malaysia. 28 November 2024
解釋一下我自己的經驗,讓大家理解。
我剛剛出家的時候,也沒有學很多。出家之後,就是學出家的戒律。然後關於在學習那一些規矩,作務,在寺院要做什麼事情,還有跟比丘要做什麼事情,應該怎樣去做,做什麼。然後有做早晚課。因為這個念經,也是在修定力。讓心能夠平靜下來
然後學習了五蘊,五蘊有一些什麼:色受想行識。是什麼樣的。然後就了解這個三相,它是怎麼樣無常,苦,無我的。就是去認識它的巴利語,然後了解它的解釋。
當下手實修的時候,阿贊就是用buddho.然後跟隨師長這麼樣去修,那些大師父他們教導,要在心中一直默念buddho 下去,無論是行住坐臥還是做工。就是好像剛才所說,我們的心就是飢餓於一些情感,就是想這個想那個。讓這個心以思想為食物。然後所以就是沒有一個思想讓它們想出去,而是只是buddho 下去。跟阿贊打坐的時候,就是選呼吸和buddho 。
走禪的時候,阿贊就是用右腳踏出去,默念bud . 左腳踏到地面那一刻,就默念dho. Luang pu 教導說,當我們修行的時候,要讓我們的心在當下的情況。就是把大家所學的東西收藏,就去應付當下生起的情緒情感。
如果我們一直在想,我們的心有沒有進到禪定,是不是初禪,是不是尋伺喜樂心一境性,那心就會很難平靜下來。當我們修行的時候,我們聽聞還是學到種種的法,那時外在的經典。當我們修這個定,先平靜下來,沒有思想念頭,沒有想到什麼,然後就去思維這個身體。這樣就是內在的經典。因為我們的痴心,我們的迷失跟執著在於外面的經典。我們就是要回到我們的身心裡面。阿贊常常這樣去修,修下去,沒有計算是幾天幾日,幾年;就是一直這樣修下去。這樣修下去的時候,心就越來越憶念這個呼吸和buddho。然後心開始很少向外跑。
當心開始有力量有定力,大師父就教導思維這個身體。了解它是不淨骯髒的,它是無常的,它是無常,苦,無我的。就是用我們已經有的定力來專精思維這個身體,對身體的種種部分給他拆開。然後去了解什麼是色,什麼是受想行識這些色法名法。阿贊就這樣修下去,這個止觀,定力,而沒有在意那些什麼法,經典裡面什麼法,就是去了解這個身心,這個實實在在的法。當我們修下去,慢慢了解自己身心的實相,我們就會了解佛陀在經典裡面所講的所有法。就是交代給大家,我們學佛法過來,多還是少,就是要帶回來去修,去了解自身的身心。
然後比喻說,在經典裡面提到的正念,和我們真正有的正念是不同的。比如嗔心,跟內心的嗔心生起的,是不同的。
在泰國,有一些maha ,出家人。他們讀佛學,讀第幾級,然後做maha這樣。有一些就是他們讀佛學的過程,他們的行為也是一樣要守好。到最後,就算一些讀到畢業了,他們還是去還俗。還俗後還是做一些不好的事情,然後因為只是學外在的經典,外在的佛學,而沒有把經典裡面學到的法去處理內心的問題,去改善自己的身口意。比如說一些讀書讀到博士,但內心還是有貪嗔癡,有時候生氣起來也是可以殺人。所以有時候可以學到很高,意義不是很大。就是還沒有能夠守好自己的身口意。然後我們學歷學到很高,讀到很多。這個是好不好?是好,不是不好,但我們也一樣要修好我們的內在,就好像我們外在學到的一樣好。
就是我們學歷高,我們的道德和學歷要一樣高才是好的。但有些人他們雖然學歷不高,但他守好自己的身口意,也是一樣可以去到解脫
然後我們作為一個在家人,我們有工作,我們沒有那麼多時間去學習。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要先做好布施跟持戒作為基礎。然後當我們有布施跟持戒作為基礎之後,我們就選其中一個修行的業處,這些修行的方法,就是修了後心很容易感到平靜和舒服。然後當我們心平靜下來了,就是去學關於這個身心的實相,就是我們好像佛陀所說的,去了解這個身體的地水火風,這個五蘊是怎麼樣的無常,苦,無我;去不斷地去深入,去了解這個。
然後如果我們要了解自己有沒有法,這個不需要用法的知識多少去作為一個指標。而是以內心有沒有貪嗔癡,有沒有去減少。然後我們內心會不會對煩惱放下,去除,還是捨棄;很快速,然後我們內心的懶惰,有沒有減少。用這個作為一個指標,來看自己有沒有法。
阿贊看到現代來說,有許多是以法來辯論,以法來爭吵,就是說,這個對,這個錯。就是從經典出來,這個沒有跟隨經典,這樣去吵吵吵。到最後變成分成不同的幫派,團體,分裂出來。互相去爭吵辯論。如果要這樣去爭吵的話,做一個沒有法的人更好。就是沒有這些知識更好。就不用跟別人爭吵,變成自己內心的問題。這些如果是成為這樣的人的話,可以稱他為有法的人嗎?所以不能說他們是有法的人,
如果是有法的人,他是對還是錯?如果是錯的話,就是錯在一開始沒有守護好自己的身口意。如果我們能夠守護好我們的身口意,是平常,如常的話,這個就是有法的人。所以我們要了解自己修到的是正確還是錯誤,我們就回來觀察,觀照自己的內心。煩惱有增加還是減少就可以了。所以要懂得守護好自己的心。有這種正念和覺知在自己那裡。
好像在泰國裡面一句,他的意思就是‘滿腦子都是知識,但幫不到自己’。就是當我們沒有很多的知識,但我們擁有的只是去去除解決自己的煩惱,這知識已經很足了。如果我們心想得很亂,胡思亂想想到自己很痛苦。這個時候,如果很多的知識,但沒有能夠去除自己內心的痛苦。反而如果我們只是用buddho 而已,讓心平靜下來,這個buddho 就對我們來說有更大的利益。
在佛法裡面,就是有整理有不同的次序,然後有實修的時候,不一定是依照這個次序,不需要依照這個次序去做。所以我們必須在這個當下保持這個正念,有什麼在我們心中生起的時候,我們就處理它,讓它平息起來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2024.11.28 @Metta Lodge, Johor.
<48:40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556640387300588
站禪,我們閉上眼睛,張開眼睛也是可以
如果我們閉上眼睛怕跌倒,那就張開眼睛
然後我們的腳不要放到太密,要放得開一點點,要有小小距離;這樣就不會容易倒下來。
然後就放好我們的手,就一樣。然後就跟走禪一樣,繼續去修我們的禪修業處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2024.11.24 @Metta Lodge, Johor.
1:07:17-1:08:20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977620497719629
我們常常聽見五戒和八戒。
五戒和八戒是有不同
八戒就是增加多了三條戒
然後八戒就是在幫助我們禪修的一些戒律
因為禪修,必須建立在戒善為基礎,才可以的
比如說,我們早上做布施
如果一個人做布施,他是建立在持戒的基礎上面,那麼他做的布施善業功德也會很大
如果我們有戒作為基礎來修定的話,也會讓我們的心容易平靜下來
而這個戒,就是有這個動機,良好的動機,不傷害別人跟自己
剛才跟隨我所說的授記,不是說我們有了戒律了,只是我們在受戒念辭而已
我們受戒,就好像我們接受這個戒,然後學習這個戒,然後我們必須之後持好它,持守它
就好比喻說今天我們今天受了八戒,就好好地持守好它,那麼我們才成為一個有戒的人。
然後這八條戒,第一條就是不殺生,不傷害其他眾生。因為任何眾生,他也是愛護自己的生命。所以佛陀教導我們不要去殺害別人。如果誰可以持守好不殺生戒,他就會有健康的身體和長壽,然後他不會有很多的疾病。那一些很短命,很多病痛,很年輕就是死亡的這一些,都是過去世犯了這一條戒,就是去殺生,然後去傷害其他眾生
第二條,就是不偷盜戒,就是我們去偷別人的東西。這一些財產,我們也是愛護的,我們也不想別人偷去。同樣地,別人也一樣,他們也是愛護他們的財產。然後如果被人偷去的話,我們就會傷心,就是在增加我們這些仇怨。如果我們犯了偷盜戒的話,然後再做人。有時候他的東西就是會給別人偷,給別人搶,還是給別人騙取。
第三條,如果是八戒的話,就是犯不淫戒。這個不邪淫,就是我們不去冒犯別人的另外一半,他們的老公老婆,還是別人的孩子女兒這一些。如果我們過去世犯了邪淫戒,然後這一世做人的時候,就是會當生的家庭,父母可能會分開,或者家庭破裂,還是他的愛情不能如願地找到他喜歡的對象。
第四條戒就是不妄語戒,講不欺騙別人的話。那一些人生而為人之後,他講的話沒有人會相信,沒有人會聽,還常常會遇到騙子。這一些就是過去世有犯到這個妄語。
第五條就是不飲酒,不吸毒。這一些會讓我們失去清醒正念。如果我們不清醒,我們醉的話,沒有正念,就會讓我們很容易做種種的惡業。就好像我們看到那些已經醉了的人,他們什麼壞事也是可以做到的。而那一些一出生就低能,弱智,沒有什麼智慧,愚笨。這一些都是他們過去世犯了飲酒戒。
這五戒是道德的基礎。要作為一個人,是必須有五戒。如果簡單來說,這個五戒,就是在業力法則裡的條件。簡單來說,如果誰沒有持好五戒的話,他不是一個圓滿的人類,他只是身體是人類,但心不是人類。
然後從第六條戒到第八條戒,那是出離波羅蜜的戒。它就是梵行戒。
第三條戒就是從五戒裡面的不邪淫戒變成不淫戒。
然後第六條戒,為什麼不吃?因為過午不吃這條戒,會讓我們禪修的時候比較容易。因為可以讓這個色身輕便起來。當我們的色身輕便的時候,我們的心就容易定下來。就讓我們的心更容易入定。我們就可以觀察一下,當我們吃飽之後,我們就很容易打瞌睡,很容易昏沉。這種昏沉是屬於五蓋裡面其中一種,阻礙我們的心進入禪定的一種障礙。所以佛陀才讓我們持守過午不吃這條戒。就是剛才所講的。還有就是斷除我們對食物的那種猶豫。就是等一會兒我們吃什麼,這些憂慮也會斷除。佛陀有那種智慧,他能夠知道。佛陀知道人類吃到這樣,已經可以維持到生命。然後如果吃太多的話,三四餐,有時候那種食物也可以變成對身體造成傷害。然後我們在晚上,很少做那些勞力的工作,所以也不需要用很多,消化許多食物。所以才有這種過午不吃。
然後第七條戒,就是斷除聽歌,看戲,然後就是打扮化妝,裝飾。這就是讓我們遠離這些對色(影像),聲音,香味的一種貪取。因為這些東西,也是會阻礙我們禪修,阻礙讓我們的心入定的。這些,就是佛陀讓我們遠離的。
然後第八條,就是關於高廣大床,就是讓我們不會去睡那些軟軟的,感覺到很舒服的那些床。就是讓我們不會貪睡。如果我們來禪修,還是貪睡的話,就會讓我們的心不會想去禪修。在世間,世俗,他們就是會尋找那些舒服快樂,就是吃啊,睡啊,慾望啊,這些。從中取得快樂。而禪修者,就是從遠離這些貪愛,禪修,而獲得快樂。從那個捨,那個放。我們就可以觀察到,這一些欲樂,就是要依靠外在的。包括色(影像),聲音,香味,味道;才會產生快樂。但是我們禪修,就不需要依靠外在的東西而成就快樂。那是依靠內在的正念與智慧。怎麼樣去治理處理我們內心,而生起快樂。
這就是為什麼佛陀會制定戒律去讓我們持守
然後在這些戒最後,它會有總結,就是:
Silena sugatim yanti. 這個持戒會讓我們快樂
Silena bhogasampada.然後持戒可以讓我們成就財富
Silena nibbutim yanti. 持戒可以讓我們成就涅槃
戒為一個基礎。就好比喻說,我們存錢去建屋子。我們建屋子必須要有一塊地。所以這個戒,好比喻為大地。
而禪修,就好比喻為建這個屋子
布施,就好比喻為我們買一些裝飾來放進屋子裡面。如果我們只是做布施,就好比喻說我們有許多傢俬,用品,買了許多。但是如果我們沒有地,沒有屋子的話,我們要放到哪裡?
如果我們禪修的話,就好比喻我們要建一間屋子。如果我們沒有地的話,我們要在哪裡建這一間屋子呢?
所以佛陀說,戒是一切善法的基礎。而關於這個戒律,佛陀是沒有強迫我們去持守。那就像一個國家的法律。一個國家的法律,一定要持守,如果你沒有去持守它的話,會受到法律的懲罰,還是要坐牢。但是戒,佛陀沒有強迫我們一定要去持守它。而是我們有沒有持守它之後,我們要受那個業力果報。
如果我們要有戒來守護我們,我們必須守護好這個戒。
就好像雨傘,如果我們不願意持這個雨傘,雨傘也不會幫我們擋風擋雨。但是我們願意持這個雨傘,雨傘才會幫我們擋風擋雨。
這個戒也是一樣。我們持好這個戒。守護好這個戒,戒才會守護好我們。避免我們那些災難,危險。但是如果我們沒有守護好戒的時候,我們也沒有辦法遠離那些仇怨,災難,危險。那些有持好戒律的人,他的生命,就會比較安全。然後沒有什麼災難,沒有什麼敵人,仇恨的人。但是那些沒有持好戒的人,他就會很多仇人,敵人,怨恨的人,那些災難。
持好戒的人,他會受歡迎。他會受到別人的愛戴。也會受到人和天人的愛護。一個有持戒的人,去到哪個社會,哪個團體,也會勇敢。他不會恐懼,不會害怕,不會擔心。就好比喻說,我們去殺人,去偷別人的東西的話,我們坐在這裡,我們就會有擔心,憂慮。就會怕別人會知道我們偷別人的東西,也會怕警察來抓我們,怕別人發現。他就會有這種憂慮跟擔心。
然後持戒也會產生一種和平。比如說如果禪修者們都有持好這個戒。我們坐在一起,也不會說擔心,憂慮。但如果我們知道來的人是沒有持戒的。他們是飲酒,醉啊,偷東西,傷害人。我們坐在這裡也是會很小心。不能是和平的。所以這個戒也是一個法。只是持好戒,可以讓這個世界和諧起來
所以這個戒是很重要的。我們出生可以遇到佛教呢,我們應當讓自己能夠有這個戒行。為了守護我們自己不會成為比一個人類更低等,更墮落。然後我們這樣持戒,去做布施的時候。這種布施的善業功德就會更大。當我們有這個戒為基礎去禪修,修定,修慧的時候。心也容易定下來,容易產生智慧。所以我們要持好這個戒律,看到這個戒的重要性。沒有人比我們自己更重要。然後在這世界,最重要最殊勝的,就是這個法跟戒。所以我們用我們自身的重要來守護,來修行佛陀這個法律的重要。那就是很好的一種配合。
所以起初,我們要做一個圓滿的人。我們就是要持好五戒。如果我們要增加自己的德行福報,我們就是要有時持八戒。所以我們有機會,就參加這些禪修營,去寺院持八戒。但是如果沒有這種機會,我們也可以在放假的時候,在家中自守八戒。如果一個人他能夠有持好五戒,有佛法僧作為皈依處的時候。他死的時候,也不會墮落到惡道去受苦。也一定不會墮落到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道。
這樣的話,當我們去接受戒的時候,就能明白它的意思。但是如果我們不知道這個持戒的意義,意思,我們只是跟隨念的話,收穫也不大。所以我們來參加這個禪修營,就是要用心,讓我們受到最大的利益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2024.11.24 @Metta Lodge, Johor.
23:05-47:34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977620497719629
禪修,就是讓我們的心,活在當下,有這種正念
這個活在當下,就是讓我們的心,在目前,現在
比如說,我們現在讓這個覺知,正念,在我們身體,還是任何一個部位,呼吸還是什麼
沒有離開這個身體的,也是可以
就是讓這個心保持覺知,保持在哪一個地方也是可以
就是讓我們這個覺知,在我們自身當中,
我們要閉上眼睛,還是開眼,都可以,就是保持這個覺知在我們自身當中
如果我們一直維持著這種覺知,這才是對禪修來說充滿著利益的
對聞法也好,也是充滿著利益
失念的話,對於禪修還是聽聞佛法,還是沒有什麼利益
所以我們要有正念覺知自身,然後這樣把一切的情緒放下,讓自己輕鬆舒服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2024.11.24 @Metta Lodge, Johor.
<12:24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977620497719629
信徒:經典說,供養僧團的功德,永遠都會大過供養個人的利益,但供養一個入滅盡定行者的功德是否大於供養僧團的利益?
Ajahn Golf: 我們把這個僧團跟個人先放下。就是說,那個功德的大小,就是從接受供養的人,他的心的清淨程度來限定那個功德的大小。
以接受者的煩惱,清淨程度,來限定福報功德的大小。好像說三果他進入滅盡定,跟供養阿羅漢。供養阿羅漢的福報會更大。
另外就是,如果我們供養僧團,四個比丘為一個僧團,如果這四個比丘是犯戒的,好像他們是喝酒;比不上我們供養一個心清淨的聖者,阿羅漢。
在佛陀時代,為什麼供養僧團功德很大,那是因為佛陀他是阿羅漢,然後他很多比丘都是阿羅漢,好像舍利佛尊者,目犍連尊者,都是阿羅漢,都是聖者。所以供養他們的福報很大
但是現在這個年代,你說供養僧團,四個比丘為一個僧團。但供養完他們去喝酒的話。也比不上供養一個有戒,心清淨的人;就是要跟接受者的煩惱來講。當我們供養一些東西給一個清淨有智慧的人。然後他們也是會善用這些東西去利益大眾的事情,不是為了個人。所以功德會很大。
但是我們供養那些是有煩惱的人,他們犯戒這些的人,他們會用這些供養的東西,錢也好,用在那一些喝酒,還是什麼的東西上面。就變成那個利益是很少。所以供養者那個功德會很少。
問:請問什麼是無我?如果沒有一個我,是誰在承受過去的果報,是誰在造新的業呢?
Ajahn golf : 關於無我這一塊,就是屬於程度比較高的。就是博士的。如果要講的話,就很難解釋。就好像把博士的知識跟幼稚園的小孩子講的。
因為這個無我是有不同的層次。但是我們就是要先跟隨那個足跡去。就是他們去抓那些動物,他們也是先看那些足跡而過去。現在就是感覺到有這個‘我’,這個自我,我們就是要用這個身體,自我來了解它是無我。
就是要用那些概念法來修到出世間法。當我們真正去到知道無我呢,就是當我們的心開始平靜下來了,心微細下來。所以我們先從粗的方面去修,之後我們去思維這個身體,從中了解到是無我的。
這個比喻就好像一架車,各個零件組合起來時,我們就叫它是一架車。但如果我們把這一架車,種種的零件拆開,他的輪胎啊,他的輪盤啊,他種種的零件,給他一一拆開。當我們再去問:這是什麼?就變成說,這個是車鈦啊,這個是輪盤啊,這個是油,這個是電,就會變成不是車,而是不同的零件。當我們把這些東西全部組合起來,我們才叫做車。
所以拆開來就不叫車,組合起來就是車。這個身體也是一樣,髮毛甲齒皮,肉筋等等,把它們拆開。所以這個身體我們才說是一個人,一個我。當我們把它的種種拆開的時候,我們再問別人,然後他們就會說:這個是頭髮,這個是皮膚,這個牙齒,這個是筋,這個是骨頭,他們就不會說這個是您。所以當我們把這一些聚合在一起,就不會說這個是人,這個是我。所以這一些我們說是‘我’的,當我們把所有的那些髮毛甲齒皮,所有聚合在一起,我們才說這個是人,這個是我。所以這個我真正來說是不存在。但是它是一種概念,把這一些組合起來,才會說這個是我,但是在究竟法裡面,你看清楚,全部拆開之後,就不存在一個我在裡面。
所以如果我們覺得這個是‘我’的時候,我們直接說他無我的話,可能我們很難去了解。但是如果我們說這個anatta ,沒有一個真實的我在裡面,就會更容易明白
這個是關於身體,沒有一個真實的我在裡面。還有就是關於心,心也是無我的。這個心包括有那些情緒,思想念頭,這一些是有存在,但不是我。所以我們要了解它是無我的話,就要依照佛陀的教導去理解去修。就是我們依隨止觀,讓心定下來,然後才從身體開始,去了解它,是無我,是沒有一個真實的我在裡面。然後才去了解到受想行識,它是沒有一個‘我’在裡面。然後我們就能靠自己的心去印證佛陀的教導,沒有一個我,不存在一個我。
所以佛陀的教導,我們就是要依隨他的教導去做,去修。然後我們才真正看到這個無我。所以要從粗的方面進手,先讓心平靜,然後去到身體,然後去到微細的色受想行識去了解它。
然後就是,如果沒有我的話,是什麼在承受過去的果報,和製造未來世的果報呢?
就是內心還有無明的人,他就是在受過去世的果報,還有製造未來世的果報。然後那一些已經去除一切煩惱無明的阿羅漢,他就是過去業的果報已經成為寬恕的業力,未來的業力也不會再到來
他的心已經超越了善業跟惡業了。
然後關於誰去承受過去的業力,心有貪嗔痴的人去製造那個業力,所以最後再去輪回承受那個果報。所以是煩惱,讓它製造了這個業力,然後要讓它製造了那個果報,這種煩惱,就是執著有一個我,有一個自我。所以變成有一個我在造業和受業。假如我們不想去受那些果報,也一樣去受,因為還沒有去除一切的煩惱。所以我們修行下去的時候,就可以幫助去除貪嗔癡,也可以幫助我們去除這個自我,這個執著。當我們修到最後,就會明白佛陀所講的,沒有一個我,沒有一個自我的存在。現在我們還認為有一個自我的時候,我們先讓這個‘我’去行善,先去做一些善行。先做這些布施,持戒;先做這些行善的事情。然後我們就一直禪修下去,持續下去,這個自我就會不斷去除,去掉。明白嗎?
問這個無我,就好像問了細菌的問題。很難去回答。就是指出一條路,當你親自去走的話,你就會親自去明白。
先不用理會無我的問題,先讓自己的心平靜下來。就好像走樓梯那樣,一個階一個階一層一層走上去。一下子要走五層的樓梯,就很容易掉下來。不斷修下去的時候,這個正念智慧就會去深入去了解。
就好像小孩子讀書,他的知識,正念智慧,就會不斷提升。
布施也是有幫助到去除這個自我,就是去除那種自私。
持戒也是不斷幫助去除自我,到最後,我們的正念越來越好,智慧越來越好,在禪修這一部分越來越好,我們就會越來越清楚
2023.12.08 <1:46:27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321100927484103
問:抽煙算犯五戒嗎?
Ajahn golf : 關於不飲酒戒,就是那些會上癮,會讓我們失去清醒的那個東西。關於飲酒最重要就是讓我們不清醒,失念,因為喝酒喝進去之後,我們會醉,會失去這個清醒的。當我們醉了之後,我們就有機會去犯其他的戒。就好像有一些人不會唱歌的,但喝酒了之後就唱歌唱得很厲害。
那些不懂得跳舞的人,喝酒之後就會變得很會跳舞。
開車開得慢的人,會開得很快。
然後喝酒的話,去到哪個團體都很容易讓他們吵起來,分裂。
然後吃毒品都是。有聽過他們吃了之後,會有殺父母,殺別人,殺兄弟姐妹也有。
但是這個抽煙沒有讓一個人醉起來,沒有讓一個人失去清醒。所以沒有算犯到五戒裡面的其中一條戒。
但是如果我們偷別人的煙來抽,這個就有犯到戒。如果去偷別人的煙來抽,不是自己去買的話,那個就犯戒。這個抽煙是沒有犯到戒,但是會影響我們身體的健康,然後有可能影響身邊的人,讓他們不喜歡。所以當我們抽煙的時候,也是要看清楚團體的那些人。
然後關於犯戒,就是會讓我們禪修很難定下來。它是讓我們的心很熱,很煩躁,心很動盪,很難平靜下來。比如說我們去殺生,殺人,然後我們坐禪的時候,我們的心很動盪,很不安。
然後關於偷盜,邪淫那些也是一樣。就是會影響我們修行,就是很難讓我們的心平靜下來。如果我們犯這一些戒。但抽煙,我們還是可以保持正念,還是可以讓這個心平靜下來。但是抽煙會影響到我們的健康。
所以這個抽煙,他是沒有犯戒,也是沒有導致不能進入道果涅槃的。我們抽煙要聰明,要了解那些場地,人啊,社會啊,要懂得適可而止。可以戒掉就更好,因為現在來說很貴。拿錢來種福更好,去行善。
我剛剛出家的時候也是有抽煙。然後一段時間之後,他們就有一些消息出來,說供養這個煙是惡業來的。所以越來越少人供養了。我也是很想知道是哪個人講的(笑)。所以就跟師父講,這樣不好的,會影響身體健康的。然之後,煙越來越貴,在泰國。然後我們做比丘也沒有錢的,所以到最後唯有不抽。但是說到犯戒,是沒有犯到戒律的。
2023.12.08 <1:46:27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321100927484103
問:請問在五戒裡面,手淫算犯戒嗎?抽煙算犯戒嗎?
Ajahn golf : 這個也是很好的問題,沒有什麼人敢問。如果是在粗的層面來說,不算犯戒,因為我們沒有侵犯別人的妻子。男人來說,就是用手讓自己做這個手淫,沒有侵犯到別人的老婆和女兒。所以這個在粗的層面來說,沒有犯到五戒。
但在微細的層面來說,可能我們在手淫的過程當中,可能會想起別人的老婆,會想起別人的老婆。所以這一些會讓我們的五戒有所污染。如果我們在實修,修行方面,我們就是努力不要再增加這些淫欲。因為這些淫欲就是如果我們沒有去盡量地減少它的話,它就會增加,然後最後就會有機會我們可能去犯這個邪淫。所以就是不斷努力地讓他減少下去,明白嗎?所以這些淫欲,慾望就好像火一樣,如果我們沒有加火柴的時候,這個火就不會越燒越大,他就會越減越少。所以這個淫欲,如果我們沒有盡量減少,不斷地增加,就會越來越多,越來越嚴重。所以我們就是盡量地減少它,慢慢地減少下去。
然後我們要試一下禪修,就是當我們想到那些美啊,帥啊,讓我們心的慾望生起的時候,我們就要思維那些不淨觀,先思維那些是不美不帥的,來這樣去去除我們的慾望,淫欲。就好像我所講的,狗的屍體已經放了許多天,很臭,很髒。
如果是持八戒的話,就完全要把他們斷掉。就是不可以有這種手淫的這一些
2023.12.08 <1:38:13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321100927484103
一個修行者,他要吃少,睡少,講少
我們來禪修,就是要努力地減少這種談話,聊天,就把它減到最少
如果沒有必要,我們不要講關於我們的家庭,公司的事情
就是為了不讓我們心隨著我們所講的東西去想起,想起我們的公司還是什麼,然後去聊天。
這是為了讓我們的心盡能力回到自身當中。
….
因為我們一聊天,我們的心就會去思維,去想那些話題,讓我們不斷聊下去。這樣的話,我們的心就會分心;不能有正念在我們自身當中。所以在這個禪修營,我們要講話,跟自己講話就夠了。
然後睡得少,少睡。就是我們自己決心,自己幾點睡,然後睡幾多個小時
我們要教導自己,我們已經睡了一輩子了。從出生睡到現在了。所以我們睡,只是讓這個身體休息。但既然我們來到禪修營,就是讓我們的心能夠休息。我們就是好好地修,然後我們回去了,也是一樣。如果我們睡得多的話,我們的心就會感覺沉重,我們的頭腦就會感覺緊,不能很清楚,很清晰地思維
睡眠的心是不像我們入定那樣清醒的心。入定那種心是光明,清明,覺醒的。而睡眠的心是黑暗的,就不是光明的。就是我們要強迫它,抵抗它。比如說我們決心要睡幾多個小時,睡到什麼時候,然後就算那個時候我們起來了,我們也要堅持。就自己每個人來到這裡,要決意,要睡多少個小時,要睡多久。
然後關於少吃,吃少就是吃得剛剛好,不要吃得太飽,過於飽。就是什麼是剛剛飽呢,就是說我們在吃多四五口的時候就會飽,那個時候我們就不要吃,喝水吧。那個時候就是剛剛好
然後關於禪修,也是有一個方法。就是我們在吃方面,要吃那些容易消化的。就吃那些比較輕的食物,我們吃了就不會感覺到身體很沉重,就吃那些很容易消化的東西。就是我們觀察我們自己,我們感覺到飽的時候就要停了。就是剛剛好。
假如我們少吃,少睡,少聊天,這樣的話,就可以幫助我們修行方面進步
所以我們禪修的時候要找一些寧靜的地方禪修。然後一起的時候,無論是起來,躺下來,還是在房間起床,還是睡,要小心旁邊的人,不要打擾到旁邊的人。無論我們做什麼,也保持正念。如果我們小心我們的身口意的時候,就是我們有正念在身口意當中。當我們有正念在我們身口意當中的時候,就是幫助我們的心平靜下來。
無論我們走到哪裡去,在這一切活動當中,我們都保持正念在我們身體當中。要一直保持正念在自身當中。然後譬如假如一些人脫鞋子的時候他是有正念的話,他的鞋子是整齊的。但是如果一些人缺乏正念的話,就會一個鞋子在一邊,另一個鞋子在另一邊。所以我們就是要保持這個注意力,保持我們那種謹慎。這樣的話,我們就很容易有正念在自身當中。
就是屬於外在的,就是吃少,睡少,講少,然後就是有正念在我們自身當中
然後就是看電話,看得越少越好。沒有必要就不要看。…。有時候我們靜坐讓心平靜要用一個小時。但我們打開電話只是五分鐘,我們的情緒就跟隨那個電話。所以我們來禪修,盡量遠離,避免這一些
然後禪修,是可以在四種威儀去修的。
走禪也可以
站禪也可以
坐禪也可以
臥禪也可以
臥禪就是說我們睡覺,就是臥的過程當中就是沒有睡。但是關於大家,我也不建議大家臥禪。只有佛陀,他才能在四種威儀中平衡地修行。包括禪定,修觀禪。就是在任何一個威儀,對佛陀來說也是一樣的。所以如果是我們的話,應該是很困難。就算是我也一樣,很多時候就是睡覺比較多。所以如果是你們的話,我也不建議臥禪的禪修方法。所以在我們自修禪修的時候,我們可以用三種威儀來禪修,有走禪,站禪,坐禪。如果我們坐得久,血氣不通,這時我們就可以走禪,站禪也可以
然後這個地方算寬大,有許多層,我們就找一些地方自修,不會干擾到別人。這是屬於自修的時間。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2024.11.24 @Metta Lodge, Johor.
《1:07:17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977620497719629
問:悟道怎樣才算是初果聖者,入流者?
Ajahn golf : 關於初果,有分為兩個。有初道跟初果。就是初果的道,跟初果的果。
初道就是走上這條路,還在修,為了證到初果。好比喻說,學生還在學習,還沒有畢業,所以那一些初果就代表他已經畢業了,畢業了的階級
然後好像我們來這裡禪修,我們有做這個布施,持戒跟禪修。這個就是在這個初道,初果的道上,為了成就初果。所以我們就不斷這樣去培養下去,培養下去,然後不斷圓滿下去,就會成就初果。諸根的成熟就會成為初果。
就好像我們不斷做這個布施,持戒跟禪修。一直做下去,修下去,就一直維持下去;尤其是禪修這部分,就會讓我們越來越斷除那些疑惑懷疑,心裡的一些困惑這些。所以成初果的人,他才是不動搖,對佛法僧是不動搖的信心。就算別人怎樣,也不會動搖他對三寶的信心。
所以初果他對三寶的信心是不動搖的時候,他才不會在佛教以外去種福,還是找福田。然後初果就開始看到實相了,開始不斷把心回來自身當中。然後初果,在經文提到,他會斷三結,身見結,疑結,跟戒禁取結。然後斷身見結的時候,佛陀說他有對三寶有不動搖的淨信心,所以他的信心是斷除對三寶的疑惑或疑心。初果他對三寶有信心,對三寶沒有疑惑。
然後關於戒禁取,就是初果他不會在佛教以外找福田,還是去參加那些不同的儀式,尤其是關於修行修心沒有關係的儀式,以為是可以解脫的那些。
然後關於這個身見結,初果可以去除比較粗的身體是我,我是身體;就是粗的,還沒有很深入的去了解。就是可以斷除五蘊是我,我是五蘊;還是說身體是我,我是身體;這一些。但完全斷除對五蘊的執著,就是完全了解五蘊是無我的時候,那就是阿羅漢的時候
在修行這一部分,初果看得比較清楚無常這個真理
三果他會看到苦這個實相會比較重,比較多
然後阿羅漢,他就可以看到無我,一切無我這個實相
阿羅漢比較偏重看到一切法是無我這些,全部的法都是無我。
初果就是看到這個身體是老病死,生了就一直在變。這一些,就是看到無常。初果還有這個慾望,他還喜歡美,喜歡帥,然後他還有那些男女之間的愛欲,愛情,但是他們不會(破戒)。初果有時候他也有嗔心的生起,但是他是不會記恨,記仇,然後他也不會報復,報仇,然後他也不會咒罵別人。就是他也是有嗔心,但他不會去犯戒。
簡單來說,一個成為初果的修行者,他可以是在家人,還可以有家庭。但他也是在五戒裡面,不會犯五戒。所以我們提到,初果最多投生人天七次,就是因為他可以去除迷失,迷失於這個那個,沉迷下去。
然後初果因為他對解脫的修行方法沒有疑惑,懷疑,就是他對這些布施,持戒跟禪修,那些可以讓他脫離苦的,他沒有什麼疑惑。如果一個在家人想快一點成為初果,我們只是布施跟持戒是不夠的,因為那個心還是不穩定,還是會疑惑,還是會動搖。所以如果我們想快一點成為初果的話,就要禪修。這些禪修,就讓我們更清楚這條解脫的道路,可以讓我們的心更穩定,更堅定不會動搖。
講初果的條件給大家聽,就看大家可以去到那個程度。初果他只是皈依佛法僧三寶而已。他內心沒有空位去相信其他的外道。你們的心有沒有空位給其他外道?
然後初果他就是有圓滿的五戒。有正命,就是他維持生命的工作沒有犯戒,沒有犯法。 初果的工作,就是不會做殺生,賣武器,還有那些毒藥。然後初果他就是相信這個業力而已,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初果他不會相信吉時,不會相信說哪裡很厲害,去求這個很厲害可以讓我們很富有這個那樣,他就相信業力因果。然後初果他不會在佛教以外去求,種福田,還是求福。就是說佛教以外有些人,他們有人說那些福行,叫我們一起參與。也是會參與。但是他的心不會說覺得做這一些佛教以外的,會有很大的功德。有時後他只是不想煩,不好意思,就去做佛教以外的善行而已。
然後初果他不會犯那些戒條。就是他已經明白修行的方法,怎麼樣可以去到解脫。怎麼樣去到滅苦,他就很清楚那些修行的方法。初果他就不會疑惑說,做布施,要怎麼樣做布施才有福報。 關於持戒方面,還是關於修行方面,我們怎樣修才可以滅苦,要修什麼業處啊,就不會有這一些疑惑。
然後關於初果,要做布施跟持戒是很容易做到。至於禪修的方面,就是還需要加強而已。然後初果在受到痛苦的時候,就有法來去除內心的痛苦。譬如遇到一些事情來讓自己苦,可能就憶念起死亡。還是去了解他的無常,讓他的內心痛苦減輕還是去除。
關於初果,他還有擔憂還有擔心。但是他的擔心擔憂,不會讓他苦,因為他會用法用修行去去除內心的苦。然後初果他是不會在明跟暗,在人面前和背後去造惡的。當他沒有在明跟暗的地方去做惡業的時候,就沒有什麼要隱藏起來,沒有什麼要公開。
問:然後會隱藏過去的不善業嗎?
Ajahn Golf: 如果沒有人問,為什麼要去講呢?別人不一定要想聽的。所以過去的,已經是過去了的。那些過去所做的那些行為,語言,就是可以作為教導自己而已。
所以誰想成為初果的話,就可以依照我剛才所說的去做。
我們布施,持戒,禪修;修剛才所說的條件過來的話,我們就是好像那些在門口圍欄那樣。當主人拿開擋住門口的那些圍欄也好,然後在門口附近的牛就可以闖出去。所以如果我們有這樣修過來,就是只要那個門口一打開,我們就可以出去,就可以入流。
就好像有些人他進這個門口一樣。所以當那個門口一打開,想出門口的人就可以出去。所以這世界上,我們可以成為初果的機會,最接近就是我們,因為我們最靠近三寶。如果我們一直這樣禪修下去,可能我們就會遇到一些情況,然後我們就在那一刻,讓我們心入流。
所以這些不太想講,不然一會兒你們自己想像出來。
然後最後就變成在猜測,猜測出來的初果。
所以這些不想說太多,讓你們自己想像出來。就是我只是講這一條路讓大家去走。大家如果去到的話,自己就會體驗到。嚐到那個味道
阿贊以前也是有瘋狂過來的。就是想起關於涅槃,就這樣快樂,殊勝的快樂。然後就一直在想像,涅槃是這樣快樂,那樣快樂。然後涅槃就好像一個水晶一樣,裡面有許多佛陀。阿贊就這樣想像,想來想去。所以這個就是想像出來的涅槃。想像出來的涅槃跟真正體驗到的涅槃是兩回事。
就好比喻說,我們的目的地已經在那邊。然後我們就坐在這裡想像,怎樣想也不會到目的地。所以我們實修就是直接走過去,然後就會接近那個目的地。就好像我寺院那樣。如果我跟你們說 Wat pa Anuttaro 是怎樣,有大殿,有寮房,有樹,有這樣那樣的話,你們也是一直在想像,不是親自看到。當你們想來想去的時候,和你們自己直接去到,那個跟我們自己想像是兩回事。然後想像跟我們真正去到是不同。
所以很自然的那部分,我就不想講那個果,只講那個因。如果講那個果的時候,我們自己想像出來,想像那個果是這樣那樣,有時候就會偏離。所以那個是未來,我們最多只是一直猜測而已,不是真實地證到。所以修行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活在當下,讓我們的心活在當下。就是我們不用去想像,未來那個果是怎樣,不用去猜測他。就是做好因:不斷有正念回來這個呼吸,有覺知在這個身體,然後要思維就思維這個五蘊他是無常,苦,無我。到最後那個果就會慢慢長出來
Svakkhato Bhagavata dhammo就是佛陀的法已經完美地宣說出來,不用疑惑。
sanditthiko就是我們親自去實修。
Akaliko 就是修行沒有男女之分,沒有出家在家人之分,也是可以實修這個法。
Ehipasko 就是叫這個心回來,就是這樣去做的時候,我們讓這個心有正念在我們自己。好像說我們回來這個Buddho buddho。好像師父叫你們去禪修,就是ehipasiko 叫你們來。但是別人叫你們來,也比不上自己叫自己來禪修,比不上自己叫自己的心去禪修,因為別人是短暫地和我們在一起,我們才是和自己一輩子在一起
opanayiko 就是我們要尊重這個法,讓這個法可以進到心中。就算佛陀他自己也尊重這個法
paccattam vedittabbo vinnuhi. 就是有智慧的人自己去證知這個法,去體驗這個法
2023.12.08 <1:31:53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321100927484103
問:請問ajahn golf 討厭跟厭離的分別?
Ajahn golf :
如果是好像佛陀的那種厭離的話,那個厭倦會導致離欲,厭離就是會沒有那個慾望進去的
這個厭離是因為他們已經厭倦著一些,看到這一些的實相:是苦來的
就是佛陀那種厭離,厭倦,但是他的心還是有那個負責任,就是還會做自己的東西,有一個如法的責任在那邊
但是世間的討厭,有時是因為嗔心,不喜歡。另外就是因為不如意,然後不喜歡,所以討厭。
如果關於厭離,就好比喻我們的愛人,我們喜歡我們愛的人,他的性格不好。我們也要在一起。然後我們想到,大家各自有各自的業力,是業力的主人。我們看到苦,生起厭離心。雖然如此,我們仍然做好我們的責任,厭倦什麼,我們一樣地做好它。
而討厭,就是有那種嗔心,想逃避它,離開它。有些人的嗔心甚至大到想殺他。所以這個厭離和討厭的區別就是這樣。
就好比喻為這個身體。如果它痺痛的。如果我們以法而對這個身體生起厭離心,就是我們看到有身體就會有這些痛苦。這個身體就好像疾病的屋,就有種種的病痛。而因為看到它是苦,心就會生起厭離心。他們的心是沒有那種執著,痛苦,也沒有那種貪心。雖然身體苦,但他的心是舒服的
但是如果是討厭的話,因為他沒有去正思維。世間的那種討厭,就是身體痺痛,然後生起不如意。生起對它的不滿,然後是一種嗔心。有些人就想自殺來解決這個問題。有些人有疾病,他們就一直不滿意地討厭,然後是一種痛苦的心。
這就是同一樣東西。如果是世間的討厭,是跟著一起苦下去的
但如果以法生起的厭離心,心是平靜的,舒服的,不會跟它一起苦的
如果我們內心是那種厭離,智慧的法時,我們就會了解它之後,我們的心是沒有苦。這法上的厭離,是解脫苦的一種厭離。
而如果是討厭,是世間那種厭倦的話,是屬於內心會不滿,或會起嗔心,暴躁那些煩惱,還是因為它而苦。
所以他們的區別就是這樣。我們可以傾向一下,我們內心是傾向與法。還是傾向世間的那種煩惱
然後好像以前佛陀時代。他們有講解關於這個身體的一些缺點。然後一些出家人,他聽了,他的厭倦是逃避它,然後想自殺。但另外一種出家人,他是有智慧去知道這個身體有這一些缺點,有這一些痛苦,就讓他不想再輪迴,所以他們就會離開慾望,放下執取,證到這個涅槃。
然後一個修行者,教導讓我們厭離這個身體還是厭倦這個·身體呢,知道他們是教導什麼方法嗎?就是思維這個身體就好像一個腐爛了的狗的屍體,腐爛發臭的狗屍體。就是那隻狗已經死了許多天了,到最後他的身體已經漲起來那種。然後這個狗的屍體,有誰是敢去抓,敢去餵呢?敢去喜歡他,抱住他呢?有,阿贊我也抱住這個狗發臭的屍體。但是我沒有因為那種愛而抱住它。而是有那個必須才抱住它。就好比喻這個世界就好像大海一樣。我們這個身體就好像狗的屍體,發臭腐爛的屍體。所以修行者就需要依靠抱住這個已經膨脹了狗的屍體,抱住他去涅槃。就是我們在這個大海裡面,沒有其他工具可以幫助我們,只有這個狗的屍體幫助到。所以如果什麼時候到涅槃了,就會立即快快地把它拋下。就是好像這個身體就是我們思維它,它是不淨的,它是發臭的,但是因為一方面就是我們還是要依靠它來修行。就好像我們看到它是不淨,骯髒的,但是知道這個身體是可以修行,做有益的事情。所以這個身體不是美,不是香,不是什麼好東西。它有病痛,它有種種的痛苦。但是我們也是要把它好像一條船一樣,就是用它來作為修行的工具,就是用它來坐禪,走禪,來修行,來行善。
所以要明白,關於世間的討厭,厭倦,內心是會苦的,然後法的厭離就是一種捨。然後我們越是厭離這個身體,這個五蘊的話,我們越是要找到這個五蘊可以為我們帶來什麼利益的事情。所以好像那些垃圾,它們可以循環再用。人們不會再要,但那些聰明的人他們可以利用它循環再用,利用它來富有起來
2023.12.08 <53:36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321100927484103
嫉妒是火
贪欲是火
傲慢是火
愤怒是火
当一个人在心中产生这些情绪
或这些情绪已经生起却不急于熄灭
就如同点火焚烧自己的房子
坐视房屋被烧毁
最终既无家可归
也无财物可依靠
我们每个人的心都是如此
当烦恼纷至沓来燃烧时
应当迅速以法水灭之
不要让它蔓延成灾
否则我们就会失去一切善行与美德
以随喜功德之心
熄灭嫉妒之火
以不净观和苦谛
熄灭贪欲之火
以四大观和无我观
熄灭我慢之火
以慈悲和舍心
熄灭愤怒之火
佛法即是灭火之水…
Jealousy… is like fire.�Indulgence in desires… is like fire.�Pride and arrogance… are like fire.�Anger and rage… are like fire.
When a person creates these emotions in their mind, or when these emotions arise and are not quickly extinguished,
it is as if they have lit a fire to their own home and sit idly by, watching the house burn down to destruction.�In the end, nothing will remain—no home, no wealth, no possessions to provide shelter or support for the future.
Our minds are the same.�When the defilements arise and burning intensely, we must quickly use the water of the Dharma to extinguish them.
Do not let them spread and burn even more fiercely.�If we do not stop them, we will have no virtues left to rely on.
Extinguish the fire of jealousy with a heart filled with muditā (sympathetic joy) and anumodana (rejoicing in others' good fortune).
Extinguish the fire of sensual desire by contemplating the impurities of the body (asubha) and the truth of suffering (dukkha).
Extinguish the fire of pride and ego by contemplating the four elements and non-self (anattā).
Extinguish the fire of anger and rage with metta (loving-kindness), karuṇā (compassion), and upekkhā (equanimity).
The Dharma of the Buddha is the water that extinguishes these fires.
——————————————————————
PhraAjarn Surawut (Golf) Khemachitto
Wat Pa Anuttaro Sriboonruang,
Nong Bua Lamphu,
THAILAND
所以關於名譽,權力,我們不需要去追求,是很沉重的東西。真正有名譽的,是有戒的人。那些有權力有地位的人,是那些有布施的人。因為他們有同情心,有慈悲心。去到哪兒,也是有人喜歡,歡迎他。如果我們只是純粹的有這個權力的話,他們可能在我們面前會跟我們很好,但是背後就不一樣。但是我們有那種布施的力量,持戒這些力量的時候,他們就會在面前和背後也會喜歡我們,歡迎我們。
然後我們因為金錢所得到的權力,也是沒有很大的利益。當我們錢沒有的時候,就沒有這種權力了。但是我們是一個有同情心,慈悲心的時候。當我們痛苦,困難的時候,他們就會來幫我們。所以那一些讓我們生命動盪的追求,讓他們砍掉。就是關於這些貪欲的滿足,還有那些對吃的追求,對權力名譽的追求。然後我們把那種追求的時間,回過來追求布施,持戒,還有禪修方面。最後那些有行善跟沒有行善的人,也一樣會死亡,沒有會大過這個棺材的。然後死了,一樣沒有什麼人可以把財富帶走。但是我們死,是帶著那種貪欲,吃,名譽,地位那種追求而死去,還是帶住布施,持戒,禪修這些心靈美德死去。這個就是看你們自己的選擇
2023.12.08 <37:55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862533825352177
然後法就是我們要以這個正確來講,而不是以那些動聽的話來講。這個法,它是不可以偏離,不因為愛而偏離,不可以因為愛恨而偏離。然後不可以因為害怕而偏離。然後通常我們因為愛而偏離。好像我們的孩子跟別人吵架,我們的孩子都是對的。這個就是因為愛而偏離。
然後關於討厭而偏離,就好比喻說,我們的仇人和我們親戚吵架,我們就會說,我們的仇人是錯了。
然後因為恐懼而偏離。好比喻說,我們要作為證人,但是另外一方,是有權力,有地位的。那個時候,我們可能因為害怕他的權力,而所講的東西有所偏離。
因為愚癡而偏離,就是我們不知道我們所遇到的事情是對還是錯,是真還是假,但是我們就做決定。這個決定也是有所偏離的。
所以我們就以法為主導。但是我們以這個自我為主,是不可以的。有時候也是會錯的。然後以大眾,以民主為主,也是不可以的。因為大眾有時候也是有錯誤的。因為有時候會一起錯。所以才需要以法為主導。
2023.12.08 <37:55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862533825352177
然後關於這個名譽。這些我們也要懂得克制一點,克制一下。就是不要常常想得到別人的讚歎,稱讚,為了要不斷追求那些權力。然後為什麼要追呢?那些我們所追求的名譽,是為了什麼?我們追求的名譽權力,是為了什麼利益?其實為了滿足內心的慾望。這些是沉重的東西,我們不斷要承擔住。但是如果這個名譽權力很高也好,但是我們內心的是很低劣的,那也是沒有什麼利益。如果我們有權力,在這個社會世界有許多的名利地位權力,但是我們心不好,也沒有什麼意義。越是一個修行者,這些東西他是不可以去追求的。就是只是我們滿足於我們所得到的,所擁有的,就是一個普通的人。我們應該要找的名譽,應該就是 ‘良好的修行者,正直的修行者…’ 這些。我們要追求的名譽,就是關於佛陀教導的名譽,就是初果,二果,三果,阿羅漢。有聽過權力大到哪裡,名譽大到哪裡,都沒有大過棺材嗎?
有一次,我的寺院有一個大人物來,那個有名譽,有權力的來到我的寺院。那個時候,我剛剛從托缽回來,洗腳後準備進入大殿。然後幫我洗腳的那個居士對我說:阿贊,今天有許多大人物,有權力,有名譽的人來。
阿贊就問他:有多大呢?有大過棺材嗎?
如果沒有人大過這個棺材的話,就代表他沒有大過這個法。因為法,就是講到沒有一個人是超越死亡的。就是說,如果沒有大過棺材的話,應該還可以教導到他。
我那位居士就是怕我開示的時候,所講的法,會講到讓他們這些大人物(不喜歡),就是要講讓他們喜歡聽的話。但是如果要跟每個人喜歡聽的話,這樣去開示是很困難的。但是如果依法來講的話,這個還容易。如果依照這個法來講,就很容易,就是依照佛陀所講來說。如果依照每個人的愛好,他喜歡聽的話來講,那就很困難。因為一百個人,就有一百個他想聽的話。
2023.12.08 <37:55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862533825352177
然後關於所吃的東西,我們也不斷減少對它的貪欲。我們不需要去尋找那些很好,好貴的食物,也不需要吃是為了有面子。好像我剛才所念的,就是讓我們要懂得思維這個思維。不是為了裝飾。不是吃為了增加滿足這些貪欲。吃是為了讓這個身體能夠生存維持下去,是為了這個生命能夠支撐下去,是為了減輕舊的那個苦受,就是飢餓,然後就是為了防止新的感受,即飢餓的生起。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吃為了生存下去,為了修梵行,為了讓我們可以培養這個戒定慧,培養這個戒跟法。所以如果我們這樣知道的話,吃就不會成為我們很多的問題。吃可以培養更多的利益,更多的法。
2023.12.08 <37:55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862533825352177
佛教教導,我們要看到我們所追求的東西,它的缺點,還有它的無常
我們所追求的東西,它多美好也好,但如果它是屬於在無常,苦,無我裡面的話
就算我們得到了,它也是會變化的
就好比喻我們追求的色,它是美啊,是帥啊,也好
就好像我們的老公,以前跟他一起的時候,很帥;跟現在相比
剛開始認識的時候,相戀的時候,就是想每天看到
現在看見了,就躲起來,可以躲的,就盡量躲
這就是色是無常
聲音也是一直在變,聲音也是無常。很動聽的聲音,別人的稱讚,這些聲音,一生起就會滅去
嗅到氣味也是,聞到花香也是,聞到以後就滅去,是很短暫性的。
然後這個食物也是,我們去做,我們去煮的時候,我們用了差不多一兩個小時去做菜。但當它觸到舌頭的時候,不到幾分鐘
然後關於此身體的觸感,也是不長久的,是很短暫的。就好比喻說,我們在外面的時候,那個觸感覺知是熱的,然後我們就想來這裡坐。坐了,就會很清涼,但是不久就會感覺到冷。然後坐久了就會腳痛。所以腳痛之後,我們就又想走出去走禪。之後又想回來這裡坐。然後來來去去又想睡(笑)
然後就覺得睡比較舒服一點。有時候我們的床買到很高貴那種。但是到最後,也是有不舒服。睡右邊又有些不舒服,然後又睡左邊。到最後又要再起床。
所以佛陀教導我們要認識色,聲音,味道,香味,觸感,和法。就是六塵。貪住它們,就是屬於心。這些種種的物質,如果沒有貪欲加上去的話,那個物質,它就是如常的,它是沒有快樂痛苦,喜歡不喜歡;快樂痛苦喜歡不喜歡是我們心貪取去造作起來的。這世間所有的物質,是中性,沒有好壞和樂苦的,是我們的心給他們添加,而有這些情緒產生。所以那些屋子,它們的高低原本只是那樣而已,但他們的高低是我們自己心裡加減而已。
關於這空氣,這天氣也好,它就是好自然地這樣在變化。然後身體觸到覺得冷熱,是我們這顆心。那個色,聲,香味,味道;它們都一樣在那裡,只是我們的心加減它,心說:這個好看,這個不好看,這個好聽不好聽,這個好味道這個不好味道。本來它只是中性的那樣存在而已。所以我們要懂得去除我們內心的那種貪欲。
我們來禪修,就是去去除那種對物質的貪欲。然後我們來這裡禪修,就是把我們內心的貪欲給它們去除
我們去去除貪欲,不是說要把物質,屋子丟掉,不是說不擁有它,只是說我們把我們內心對這些物質的貪取,一種貪愛慾望,給它去除。就是我們要去讓自己了解,就是一切的東西,它多美好也好,但是它一直在變,它是無常的。它有生起,停留,就會有滅去。當我們知道世間一切東西都是無常,苦,無我的時候,那個內心的快樂,痛苦,喜愛,討厭,就算有也不會太多。當我們得到的時候,我們有這個無常,苦,無我的時候,我們得到,也不會太迷失在裡面。失去,也不會傷心。這個就是關於貪欲。
關於這種貪欲,它就會生起,變異,然後滅去。我們所追求的色,聲音,香味,味道,觸感,六境,都是一直在變化。它們都是在生起,變異,然後滅去而已。
2023.12.08 <37:55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862533825352177
這個貪欲就好比喻為毒品
這個影像,聲音,香味,味道,觸感,法,六根對六境;這就好比喻為毒品。
當我們的六根接觸到六境,追求它們之後,生起的快樂
就是上癮了,然後不斷追求。
當得不到的時候,就會痛苦
---ajahn golf
2023.12.8 <21:39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862533825352177
成為人類是最好的財富,因為人類可以發展一切的東西出來
但是作為動物,則有許多不方便,包括吃的,住的地方
然後作為人類可以建屋子,煮東西吃,弄到好多好吃的也可以
就是在外在的。
內在的我們也可以發展的,也可以比動物好很多,內在的也可以提升。因為有這個佛教在這個世間誕生。所以人類可以建立布施,持戒,跟禪修,發展一切美德。
但是動物就做不到,而且沒有人可以教導他們,或者教導到他們。
這個動物,畜生道,他們受到身口意的業力,還沒有那種可以接受到佛教高等教導的法
然後說人類是萬物之靈,這個意思是指有殊勝心靈,是指心這一個。
如果是畜生,動物,他們有身體也有這個·心。
同樣地,有這個四界,有這個無明。
同樣有生老病死
所以最接近人類的就是畜生界
就是外在的那些變化是一樣的。
但是如果一個人類不發展自己的心靈的話,有時候可能比畜生更差。好像那些魚,雞,豬,他們死了還可以作為人類的食物。但是人類死了之後,不可以用來做食物。所以如果人類他沒有提升內心,他就沒有什麼價值,只是白白地死去而已。
所以人類比畜生更有價值的地方,就是懂得培養起這個戒跟法。
如果人類是沒有戒跟法的話,他所建造出來的傷害和破壞力,是大過動物的。就好像那些動物。關於戰爭,動物是沒有戒跟法,然後互相殘殺。所以當我們作為人類,作為人類之後,我們必須有作為人類的心靈和價值。
那些動物過去是有做過人類。但是因為作為人類之後,他們迷失,愚癡,沒有去提升自己,讓自己有這個德行美德,所以就去輪迴到畜生道。
如果我們沒有去接近佛教,沒有修行法,沒有提升自己,這樣的話,我們就很容易迷失在這個世界,然後去造惡。
在這個大涅槃經裡面,佛陀有提到,人類就是迷失在這個貪欲,還有這個食物,還有那些名利。這些名譽就是名聲,權力。所以他們出生了,都是迷失去這三種慾望。
---ajahn golf
2023.12.8 <11:13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862533825352177
這個決意波羅蜜,也可以說是願波羅蜜
就是跟我們去求,是不一樣的
就是發願,想成就那些美德
當我們這樣發願要成就我們需要成就的美德,我們就去努力去做,創造起來
那種求天神,求那些有神力的不是,那種求是沒有付出,然後只是想得到所要的東西
願力波羅蜜,就好比喻說,我們發願要有一個屋子
當我們這樣發願要有一間屋子的時候,我們就去努力工作,把所有的錢,也努力集合,收起來,然後為了買這一間屋子。
然後我們就會花錢有一個限制,就不會亂花錢,這樣我們就會存這些錢起來,來買到這間屋子。但是如果我們只是去求的方法,求這間屋子,我們每天去拜神,求天人的話,他會送一間屋子給你嗎?
然後如果好像馬來西亞有一千萬個人,一千萬個人也去求天神的話,他去哪裡找給你呢?
這個就是要從決意波羅蜜,願力波羅蜜,要給他做到。就好比喻說佛陀,他發願要成佛。然後當他發願要成佛之後,他就努力圓滿所有的美德,善行,就為了要成就佛果。
好像我以前一樣,我就發願只是想解脫一切的苦,只是想解脫所有的苦。然後我所有的善行,所作的福報,美德,都只是想解脫而已。所有的精進修行,也只是發願要解脫而已,所以當我們發什麼願,我們都是累積,這樣去做。然後我教導大家說,我們不需要發願要美啊,帥,富有,要有人天的財富,因為這些是沒完沒了的。當我們生得美的時候,有男人來找我們了,然後結婚,有孩子了,又有許多的痛苦。然後還是其他人他們愛我們了,但我們不愛他,他就要殺我們的時候,我們又要苦了。
所以要發願證到這個涅槃。就發願證入涅槃。這個涅槃已經是極善,頂點,最高。就是你證到涅槃,就已經什麼願也不用發了。當我們發願證入涅槃,在這條路上已經是在累積不同的善行善業福報了。所以當我們這樣圓滿這些善行美德的時候,那些人間的財富,天界的財富,是自然會有的。只要我們一直做這個布施,持戒跟禪修,這些帥,美,長壽,富有,有智慧,就一定會有這些福報的。如果我們有這個涅槃作為我們目標,我們心中有一個達到的目標目的地,有我們的願力,這樣的話,我們就不會太容易迷惑,還是偏離,執著其他東西,不斷輪迴,而是讓我們可以更快速地證入涅槃。如果我們心中有發願證入涅槃的話,我們就不會迷失方向。我們就算怎樣富有,長得帥,長得美也好,到人天也好,我們也不會迷失在這些財富,美貌,人天之中。這個就是願力波羅蜜,決意波羅蜜。
---ajahn golf
2023.12.07 <59:04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64759956700879
"The Perfection of Determination
The Perfection of Determination can also be called the Perfection of aspirations. It is different from the kind of seeking that we usually do.
It is about making an aspirations, wishing to achieve certain virtues.
When we make such a aspirations to cultivate the virtues we wish to achieve, we put in the effort to do so, and we create the conditions for it.
Seeking/request help from deva or spiritual power is different. That kind of request involves no effort, and it is only about wanting to receive what we desire.
The Perfection of aspirations is like this: imagine we make an aspirations / wish to have a house. When we make this aspirations / wish, we then will work hard to earn money, gathering all the funds we need, to buy that house.
In doing so, we will control on our spending, not wasting money, and thus, we will save enough to buy the house. But if we only wanting the house by praying to the deva, will they give us the house? If a million people in Malaysia pray for a house, how will the devas find one for each of them?
This is where the Perfection of Determination, the Perfection of aspirations, comes into play. It's like when the Buddha made a aspiration to become enlightened. After making that aspiration, he worked diligently to perfect all virtues and good deeds in order to attain Buddhahood.
It is similar to what I experienced in the past. I made an aspiration to free myself from all suffering, to liberate myself from all forms of pain. All the good deeds and merits I accumulated were solely for the purpose of liberation. My diligent practice was also to fulfill the aspiration of liberation. So when we make a determination we accumulate good actions and deeds to achieve that goal.
I teach others that we don’t need to aspire to be beautiful, handsome, wealthy, or to have worldly wealth, because these are endless pursuits. When we are born beautiful, men may come to us, marry us, and we may have children, but with that comes much suffering. Others might love us, but if we don't love them back, they may want to harm us, causing more suffering.
Therefore, we should make aspiration to attain Nibbana. To aspire for the attainment of Nibbana is to aspire for the highest state of goodness, the ultimate goal. Once we attain Nibbans, there is no need for any more aspirations. When we make an aspiration to attain Nibbana, we are already accumulating different kinds of good deeds, virtues, and merits along the way.
So, when we perfect these virtues and good deeds, wealth from the human and divine realms will naturally follow. As long as we continue practicing generosity, maintaining precepts, and meditation, beauty, wisdom, longevity, and wealth will come as a result of our merits.
If Nibbana is our goal, if we have a clear destination in mind, our aspirations will keep us focused, helping us avoid confusion, attachment to other things, and continuous rebirth. This allows us to reach Nibbanamore quickly. If we have the aspire to attain Nibbana in our hearts, we won’t lose our way. No matter how wealthy, beautiful, or accomplished we may be, or even if we live in the heavenly realms, we will not be lost in those worldly riches and beauty. This is the Perfection of aspirations and the Perfection of Determination.
translations cred. to HY Wan
真實波羅蜜呢,就是我們做什麼,都真心,用心地去做
就是我們努力做到我們所講的,我們所想的
努力給他做到
然後這種真實語波羅蜜,就是跟精進和忍波羅蜜是配合在一起的
好像我們要來禪修十天,我們有這種真實語,講起來的時候。
然後我們如果在這裡不到十天就放棄,這種就是缺少真實波羅蜜。
也好比喻說,如果我們真心決心要打坐一個小時,但是我們還沒有到一個小時,好像40多分鐘,我們就離開,這就是我們的真實波羅蜜斷掉了
好比喻說,我們本來是打算靜坐一個小時。但我們坐到50分鐘,我們就起來。這個就是真實語或真實波羅蜜的斷掉。但如果我們打坐超過一個小時就沒有問題
不是說坐禪超過一個小時,就怕自己的真實語波羅蜜斷掉,就不是這樣
如果有這種真實波羅蜜,通常他做什麼都會成功。但是那些缺少真實波羅蜜的呢,他做什麼,通常也是很難可以成功
然後有這種真實波羅蜜的人,他所說的話,就是別人會相信他,然後也會有人尊重他,尊敬他。如果我們有這種真實波羅蜜,回到家,我們保持這種真實語,真實波羅蜜的話,我們身邊的人,也會相信我們所講的話,也會尊重我們。
---ajahn golf
2023.12.07 <46:54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64759956700879
忍耐波羅蜜就是我們要好好地忍耐。
這種忍耐有兩個:有內在和外在的
外在就是我們要忍耐那些冷啊,熱啊,痛啊,疾病啊
就是忍耐關於身體生起的那種困難
關於吃的忍耐,睡的忍耐。有時困難,有時候覺得煩擾也好,也要忍耐
然後是關於內在的忍耐。這個就是關於情緒上的一種忍。
這種忍,就是忍關於別人對我們言語上的傷害,誹謗,罵我們,講我們的是非,這種的忍
忍耐那種心向低流的那種心態,情緒。就好像那種貪嗔癡,那種不滿,那種怨恨,要忍耐。就是不讓這個心隨著這些情緒下流。這個就是忍波羅蜜
如果誰常常有這種忍的波羅蜜,他就會變得看起來很有威儀。就看起來很有威儀,很好看,讓人家感到對他有好感。因為有這種忍耐的人,他不會很容易發脾氣,容易做那些動作是不滿,不爽的表情,動作出來。如果沒有這種忍耐的話,誰看過去,看他的時候,也覺得不好看,看起來也不怎麼想接近他。然後沒有這種忍波羅蜜的時候,他就沒有力量去超越種種的障礙,種種的問題
---ajahn golf
2023.12.07 <42:19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64759956700879
智慧波羅蜜,他的意思只是有關於佛法而已的智慧
只是有關法的那種智慧,就是可以幫我們去除一切煩惱的那種智慧
我們要怎樣去觀察到這種智慧呢?是偏向法,還是偏向世間呢?
很容易觀察的,就是如果是世間的智慧,它是偏向於那種‘要’ ,要得到,要成為什麼,成為這個那個,不斷給它抓進來的那種。
但是如果是法上的智慧,就是那種努力把它捨出去,就是努力不斷捨出去,放出去那種。
所以法上的這種智慧,就是為了讓我們的身也清,心也清,讓我們的生命中充滿了輕鬆跟清明。
如果是世間的那種智慧,是不斷抓進來,拿進來,那是沉重的,很多的重擔
---ajahn golf
2023.12.07 <29:35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64759956700879
出離波羅蜜,就是我們離家修行,或者說出離這個貪欲
我們這樣離開我們的家,持八戒,就是在修出離波羅蜜,
因為我們從聲音,味道,那種觸感(這些感官欲樂),出離對他們的貪取,貪欲過來
當我們不斷地這樣出離的時候,我們心就會沉進去喜歡這種寧靜,平靜
我們這個心就會偏向於平靜,寂靜。
當我們的心偏向於那個方向,就是好像那些樹長大,偏到那個方向一樣。當那個樹長大偏向那個方向,當它死的時候,他也是倒到那個方向去
當我們的心不斷偏向出離心的時候,當常常去修這種出離,然後到最後,我們死的時候,我們下一生可能就會在佛教出家,接近佛教
2023. 12. 07 <26:22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64759956700879
那些在醫院裡面,殘廢殘缺的人,睡在病床上,他們就算沒有怎麼樣犯戒也好
但是他們也不是說有持到戒,因為他們沒有那種用心,用意,去持守戒。
所以這個戒,是在於我們有用心地持守
---ajahn golf
2023. 12. 07 <21:10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64759956700879
我們每個人遇到佛教,然後會去禪修,一定是有過去的福業過來的
這些過去的善業福報,就好比喻為那些火炭但被其他東西蓋住一樣
就好像燃燒了的火炭,但給那些灰蓋住。
所以我們來修行,就好像把這些碳灰弄開,讓它燃燒起來
如果我們修行正確的時候,我們能維持下去,說不定,我們能夠把過去累積過來的波羅蜜燃燒起來。然後也是讓我們的波羅蜜越來越圓滿。
每個人出生過來,他過去圓滿的波羅蜜都不同。然後看到別人修行修得好,還是他的定力很好;這些是要我們去累積,去修的。
2023.12.07 <5:00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64759956700879
問:可以說明一下十二因緣嗎?
Ajahn golf : ….這個十二因緣,簡單來說,就是這個有,然後那個有。這個生起,然後那裡生起。就是一個鎖鏈,一個圈圈
然後我們就是要給它濃縮下來,就是煩惱,業力,還有他的果報。就是這個煩惱,讓我們造身口意業力的原因。然後我們造了身口意的業力之後,我們就要受身口意的果報。當我們受到業力的果報,有生起這個滿意不滿意,開心跟傷心,然後讓我們造業力下去,然後又再去有這個煩惱去受這個果報。所以讓我們會輪迴的因緣,最主要就是有三個。所以我們要去除我們內心貪嗔癡的煩惱。就好像阿贊說,要去除心中貪嗔癡的煩惱,就是我們要持好戒,讓心平靜定下來,然後發展智慧,把對五蘊的執著去除,把這個貪嗔癡給它去除。
當我們的心平靜了,很穩重,有這個定力之後,我們就可以了解一切法的實相,我們就可以明白這一些微細的法,包括這十二因緣的形成。所以現在我們還不是很了解我們的自己。我們連自己內心的平靜也沒有建立起來。如果我們去學,去了解十二因緣,只是增加內心的混亂而已。我們剛剛修行,就好像我們是剛剛出生的小孩子,那個時候,他的媽媽不會給他吃太多東西的,只是給他奶水。吃其他東西的話,他會消化不了。所以這個時候,我們剛開始學太多,可能會讓我們靜坐的時候想得太多,讓我們很難讓這個心平靜下來。
只是說,因為去解釋的話,就是對大家的受益不大。學生也有不同的層次,你一下子跟他說太高的程度,他們是不理解,不受益的……
所以佛陀只是教導我們八正道,我們去修到解脫的道,佛陀只是教導我們八正道而已。所以當我們修這個八正道,戒定慧,我們圓滿了,就會精通一切的法。因為佛法不是我們以思想就可以去明白的,不是以一個猜測預測來明白佛法,還不是靠別人去解釋就能夠明白它。而我們要真正明白到這個法,是要我們不斷地修下去,內心越來越捨,對五蘊和情緒的執著越來越捨,然後我們就越能夠了解到這個法
1:01:57-1:11:54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377712711425985
問:由戒生定,定生慧,為何八正道最後是正定,不是正慧?
Ajahn golf : 就是剛才都有提到。這個八正道就是戒定慧。而八正道裡面,就是有慧,然後戒,然後定。如果我們這樣去計算它,了解的話,就好像有一個次序在裡面。但我們把它成為一個圓圈。
圓圈是沒有一個開始和結尾的。它是有互相互助的作用。在修行的話,就是這一些都有互相幫助的作用。但為什麼修行的時候,會先講到戒?因為守好這個身口意對於我們來說就比較容易做到。
然後就修定。
再進一步就是修慧
但是這個八正道裡面,它所說到的正見,是一個比較粗的智慧。就是我們要先相信這些因果業力,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如果我們沒有相信到業力的話,就沒有興趣去持戒。
所以八正道這個道就是一條走的道路。然後如果這個道路沒有這個正見這個智慧的話,我們就不願意去走這條路,不願意去持戒跟修定。
然後在戒定慧這是幫我們去去除那一些有漏的煩惱。是屬於比較微細的智慧。
然後我們要明白,這個戒定慧,它們是有互助的作用。
如果我們有智慧的話,我們持戒就會持得更清淨。
如果我們有定力的話,我們持的戒也會持得比較微細。
如果比喻為食物的話。
這個戒定慧就好像我們心臟的補藥一樣。就是戒定還是慧也好。到最後就是幫這個心,補這個心。
這個初步的智慧,就是有智慧去持戒,有智慧懂得修行,到最後智慧的終點就是去除對五蘊的執著,就是去除一切的煩惱。所以這個戒定慧這三樣,三個法,就是我們要全部給它圓滿。所以我們不需要說哪一個是先,哪一個是後
55:34-1:01:32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377712711425985
信徒:請問怎樣可以快速出離生死輪迴?
Ajahn golf : 就是要勤勞,努力行善。就好比喻說我們想發達,想富有,就要努力地做工。
然後這個生死輪迴,它的原因就是因為這個貪愛,煩惱。這個貪愛煩惱,就好像稻米。如果它還是麥的時候,我們把它放在土地上面,有泥土,有陽光,有雨水,有水分的時候,它是還會生長的。
然後就是那個米,如果我們拿去煮的話,他就不會生長。
同樣地,如果我們心中還有這個貪愛的話,我們也是會一直輪迴。但是如果我們給他熟起來,去除貪愛了,那它就不會再輪迴。這種貪愛,這種煩惱,就是讓我們繼續做身口意的業。然後有這些業力,帶著業力去輪迴。然後出生,然後又因為煩惱而造業,再輪迴下去。
就是好像我們這一生,我們成就的無論是我們的樣貌,我們的財富,地位,還是我們性格;這些都是我們過去世造成的一個果。好像我們看到什麼,聽到什麼,生起那個喜歡跟討厭;內心有這些貪嗔癡,就因為有這些喜歡還是討厭,再去造出身口意的行為出來。然後就是因為這個煩惱而造身口意的業力。
然後當我們做了這個業力之後,我們就要承受業力的果報。就是不斷地這樣輪迴。所以如果我們要斷除這個輪迴,我們就要修行,斷除這個貪愛,嗔跟癡。
我們去除比較粗的煩惱,以布施和持戒去去除。
修習這個定,去去除這個比較中等的煩惱
而修這個智慧,去除內心微細的煩惱。
當我們把布施,持戒,修定,修慧圓滿了之後,就好比喻為我們把清淨的水倒進我們心中。心中骯髒的水,不斷流出來,剩下最後是清淨的水。最後我們就可以去出離這個輪迴,就是可以斷除這個輪迴。當我們沒有這樣去修的時候,我們只是有一個寄望,有一個願望想解脫,但沒有去修行的話,也不能讓我們真正去到解脫。就好像我們生病,想好起來,但沒有吃藥,我們也不能健康起來。就不能康復起來。就好像我們想富有,但我們沒有努力工作,我們也不會富有起來。
所以佛陀教導這個法,就是業力的法則。業力就是要有因有果,一切都是要有他的因果。如果沒有一個因的話,它的果是不會生出來。就是通常內心的那些慾望和貪愛,我們得到什麼許多的話,我們也是會很喜歡;什麼能夠快速,我們也是很喜歡。但我們要看那個果,有沒有創造相應的因出來。
就好比喻我們放縱自己內心的煩惱已經很久了,但是我們只是想透過修行一兩天,就想解脫這個苦和煩惱。所以就是沒有足夠的因去成就這個果。就好比喻說我們病,累積了很長期的病痛,已經很深了,而我們想只吃一兩天的藥就好起來,那是很困難的。
然後關於怎樣修行可以讓我們快一點解脫生死輪迴呢?就是我們要快一點修行,然後哪一些方法,是讓我們去除,減輕,減少煩惱,我們就要快一點,多一點修。
關於解脫一切苦。這個解脫,是一種果。我們不能去要求它怎麼樣快一點到。但是我們要做好它的因。
這個修行,就好比喻我們種那個水果樹。我們種了,不能夠要求他什麼時候種出來,長出來啊,長多少,還是它的外形要長成怎樣。我們是不能要求的。但是我們可以好好地照顧這棵水果樹,好好的澆水,照顧它。到最後它自然會長到很豐富的收穫。
就好像,我們做工,我們不需要有這個人工。我們好好做好我們的責任。到最後時間到了,錢就一定會收到。然後可以解脫輪迴的因,就是我們修這個道,八聖道。就是我們有這個布施,持戒,修定,修慧,修好它。就好比喻說,做布施,可以去除我們內心的那種吝嗇,貪心。可以清淨我們的貪心。
而持戒可以去除我們內心的嗔
而修定,也是可以幫我們減少我們內心的貪跟嗔
而修這個慧,就是幫我們去除我們內心的癡。
所以關於這個貪嗔癡心,我們就是以這個布施,戒定慧幫忙去減輕去除它。
佛陀教導我們,要常常修,常常培養。誰想成就的話,要每天好好的常常修,常常培養它
2024年1月6日 <15:57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291625721512422
行善就好像爬山,很難爬上去。
但造惡就好容易,就好像下山一樣
佛陀教導我們,好好守護我們的善行,就好像鹽守護它的咸的味道。
因為鹽在哪裡也是咸的。誰要它來做調味料,它也是一樣的咸。
不像這個糖,放久了,就會酸起來
但是鹽呢,不管放多久都好,都是咸的。所以我們要守護好我們的善行,就好像鹽守護它咸的味道
就是我們在任何場地,時候,都好好地守護我們的善行。
不是說我們來到寺院才善良,回到家中便沒有了。去到工作的地方,也是要保持良好的心和心情去工作。
在很多人一起的時候,也要保持心好,心舒服。
一個人的時候,也是要保持心好,心舒服
這個就是能夠守護好我們自己。如果我們不能夠守護好我們自己,我們就不能夠給我們帶來快樂。這個快樂就在於我們的心中,不在於別人。誰想得到快樂,就是要行善,要提升自己內心的美德。
----ajahn golf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071016740807901
福的意思就是快樂。如果誰想快樂的話,就要快樂,讓福從心中生起,就會快樂,也會有快樂的果報。
佛陀有教導過十福業,就是有十種行福德的方法。
第一, 就是從布施成就的福業。當我們布施之後,內心會感到飽滿快樂。這個就是從布施而成就的福業
第二, 就是從持戒所成就的快樂。當我們持好戒的時候,就跟別人沒有仇恨,仇怨,沒有什麼事情,吵架,這一些。就是沒有這些犯戒的危險。就是我們內心也會因為持戒而快樂。 這就是從持戒所生起的快樂。所以透過持戒,我們就因此而沒有仇家,冤親債主,讓我們心平靜快樂。
第三, 就是從禪修所成就的快樂。我們禪修,修止跟觀,這樣的話,讓我們內心生起這個定慧,生起這個快樂平靜,智慧。當我們心透過禪修越來越有正念,定力跟智慧。當我們內心越有正念,定力跟智慧,就越懂得放下。越懂得放下,心就越快樂。心越有這個覺知,越有這個聰明智慧,心就越能去除貪嗔癡,然後越減越少,貪嗔癡越減越少。內心就越來越快樂。這就是從禪修而成就的快樂。
第四, 就是從服務奉獻,利益大眾而成就的福業。好像我們來做義工,利益大眾,利益社會的事情。我們沒有收工錢,沒有要得到任何的回報。我們這樣付出,服務,奉獻,會感到內心快樂。這個就是從服務成就的快樂。就是我們犧牲我們的財富,時間,知識,體力,智慧,這樣捨出去,為了利益大眾。這個就是從服務成就的福業。
(第五)然後就是從恭敬謙卑所成就的福業。關於來到禪修營,大家就會看到,我們常常會頂禮。這個就是我們以這個身體去恭敬應該恭敬的有德者。這樣我們的身體也是在行善,內心也會感到快樂。這個就是從恭敬所成就的福業。我們對那些長輩,有持戒的人,有修行的修行人的恭敬,的頂禮,這個也是從恭敬謙卑中成就的福業。也是會讓我們的心快樂。所以成就了這個福業。然後我們也尊重孝順父母,尊重長輩,尊重有德的人,還有也懂得尊重互相尊重別人。我們懂得恭敬謙卑的話,我們就在社會,團體中能夠跟別人好好相處,不會很自我,不會很傲慢,就是能跟別人好好相處。然後去到哪裡,也不會跟別人有什麼問題與衝突,所以我們對別人的尊重,別人也會尊重我們。這就是從恭敬所成就的福業。
(第六)然後迴向功德所成就的福業。把我們成就的功德迴向出去。關於我們迴向功德,就好像我們禪修後,把禪修的功德迴向給父母,迴向給親戚朋友,那一些已故的亡者。這個就是從迴向功德所成就的福業。簡單來說,就是我們賺錢,把錢存到銀行戶口裡面,然後把這個錢匯到我們想匯給的人。但是我們迴向功德,不像外在的財富那樣匯過去後就沒有,會越來越少。而迴向功德給別人,我們的福報不會減少的。就好像我們點蠟燭,別人是有蠟燭但沒有光芒,沒有點到。我們把我們的蠟燭,也點別人的蠟燭一起光明起來。然後我們蠟燭的光芒是沒有減少的。當我們迴向給別人的時候,他能隨喜的話他也會快樂。我們這樣迴向給別人的時候,我們內心也會感到舒服快樂。這個就是從迴向功德而成就的快樂。
(第七)然後從隨喜功德,隨喜別人的善業,福報,而成就的福業。就好比喻說,我們看到別人做布施,持戒,禪修,然後我們歡喜別人的善行,隨喜別人的善事福報,這樣就是從隨喜功德所成就的福業。佛陀教導我們要生起這個喜心,慈悲喜捨的喜心,這個就是防備我們生起妒忌心,也是幫我們去除內心所擁有的妒忌心的煩惱。當我們沒有隨喜別人的好的時候,我們的心就很容易妒忌別人,不能看到別人比我們好。但是我們看到別人行善,布施持戒禪修,我們去隨喜他,我們內心也是有這個善業。然後我們也是能夠把別人做成我們的榜樣,就是可以一樣地去行善。所以這一些就是我們隨喜別人的善行和好,就是我們在培養增加我們內心的善心,去除我們的妒忌心。這個就是從隨喜功德而成就的福業。
(第八)然後就是從聞法而成就的福業。如果我們能夠聽聞佛法的話,我們就懂得正確的修行方法,懂得去走到一條真正快樂的一條道路。就是知道怎麼樣去清淨自己的心,然後知道怎麼樣讓自己的心平靜下來。知道怎麼樣去放,去捨,讓心不會苦。所以佛法是人生正確方法的一個指導。當我們聽聞佛陀的法之後,我們依照這個法去修行,讓我們的心更繁榮更快樂,這個就是我們從聽聞佛法所成就的福業。
(第九)然後從開示佛法所成就的福業。就好比喻ajahn 開示這個佛法給大家聽,大家能夠明白,能夠受益,阿贊也開心。這個就是從開示佛法所成就的福業。還是我們沒有開示佛法,但我們有善語,有正語對別人,好像別人在痛苦,我們安慰別人,然後我們去邀請別人去行善做善事,這個也是等於在開示佛法的善業一樣。我們邀請別人一起做布施,持戒,禪修,去行善,做善行,這些就是從開示佛法所成就的福業。我們沒有像出家人,師父們這樣開示佛法給別人聽,但我們有開示給我們自己的聽,教導自己的心,讓心能夠去除這個苦,讓心能舒服起來。這個也是從開示佛法生起的福業。當我們還沒有去除內心的貪愛,貪欲,還沒有認識戒定慧,還沒有認識滅苦的方法,修這個定慧,這樣的話,我們還不需要教導別人,跟別人開示佛法。怕等一下生起問題。所以先開示給自己聽,為自己的心開示,教導讓自己的心平靜,有生起這個聰明智慧,懂得放下,去除內心的痛苦。當我們這樣為自己開示,我們修行去到自己內心可以放下這個苦,快樂起來,這個就是從開示佛法而獲得的快樂。
(第十)最後一個,就是正見,從正見所成就的福業。當我們有正確的見解的時候,我們的心就會快樂。如果我們見解一錯的話,心就會苦。就是簡單來說,我們內心有建立正見的時候,心那一刻就會快樂起來。但如果我們哪一刻有錯誤的見解的時候,心那一刻就會苦起來。所以如果我們的心因為正見而生起那種快樂,就是福業。如果邪見或者錯誤的見解生起,就會讓心痛苦,那就不是福。正確的見解,就是我們看到一切都是依照大自然的,就是很自然地呈現出來。就是看到一切都是無常,不斷變,是苦的,不應該執著為我,我的;這個就是正確的見解。就好比喻說,我們看到這個生命只是很短暫的,不應該放逸大意,要快一點行善,去累積這一些善業福報,這個也是正確的見解。我們看到一切都是業力的影響,就是善有善報,行惡有惡報,沒有人可以幫我們行善還是作惡的。所以這個也是正確的見解正見。如果我們看到一切苦樂都是在我們內心生起的,不是別人給我們的,是我們自己內心去造作這個苦樂出來的,所以這一些都是正見。當我們內心痛苦的時候,我們讓我們這個內心生起這個正見,正確的見解,然後心的痛苦就會滅去,心就會快樂。然後這個就是從正見所生起的快樂。
這十種福業,是我們每個人也能做得到。這福業都是在我們自身當中,除了布施需要依靠外在的財富,其他都在我們身口意當中生起的。
---ajahn golf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071016740807901
The Ten Meritorious Acts
The meaning of "merit" is happiness. If anyone desires happiness, they must be happy, allowing the merit to arise from the heart. When this happens, they will be happy and experience the fruits of happiness.
The Buddha taught ten meritorious acts, which are ten ways to create merits through virtuous actions.
First, the merit derived from generosity. When we practice generosity, our hearts feel full and joyful. This is the merit achieved through giving.
Second, the happiness that comes from keeping precepts. When we observe the precepts properly, we are free from hatred, grudges, and conflicts. This keeps us away from dangerous situations where we might break the precepts. Our hearts will also feel happy from observing them. By keeping the precepts, we are free from enemies, creditors, and obstacles, leading to peace and happiness in our hearts.
Third, the happiness that arises from meditation practice. Through meditation, especially concentration and insight practices, our hearts develop tranquility and wisdom. As our mindfulness, concentration, and wisdom grow, we become better at letting go. The more we let go, the happier we become. With greater awareness and wisdom, we can diminish greed, hatred, and delusion, and as these negative emotions decrease, our happiness increases. This is the happiness that arises from meditation.
Fourth, the merit that comes from service and dedication to benefiting others. For example, when we volunteer to help the community without expecting any compensation, we feel joy from our selfless acts of service. By sacrificing our wealth, time, knowledge, physical strength, and wisdom for the benefit of others, we create merits through service.
Fifth, the merit that arises from humility and respect. When we attend meditation retreats, we often bow to show respect. Through our physical actions, we demonstrate our respect for virtuous beings. Our bodies are thus engaged in good deeds, and our hearts feel joy. This is the blessing that arises from showing respect. We also show respect to our parents, elders, and those with virtue. When we know how to show respect and humility, we can get along well with others in society and avoid arrogance, leading to harmonious relationships and fewer conflicts. The respect we show others will be reciprocated, creating happiness in our hearts. This is the merits from humility and respect.
Sixth, the merit gained from dedicating our merits. When we dedicate the merits we accumulate, such as after meditation, to our parents, friends, or deceased loved ones, we share our good deeds with others. Unlike external wealth, the more we dedicate our merits, the more our merits increase, not decrease. It's like lighting someone else’s candle; our own candle’s flame doesn't diminish. When we dedicate merits, those who are receptive will be happy, and our hearts will also feel joy. This is the merit created by dedicating our merits.
Seventh, the merit from rejoicing in others' merits. When we see others engage in virtuous actions, like giving, observing precepts, or meditating, and we rejoice in their good deeds, we generate merits. The Buddha taught us to cultivate a heart of rejoicing, which prevents jealousy and helps remove the afflictions of envy. When we rejoice in the goodness of others, we also cultivate our own good karma. By using the good deeds of others as examples, we are motivated to do good ourselves. This is the merit arising from rejoicing in others' merits.
Eighth, the merit that comes from hearing the Dharma. When we listen to the Buddha’s teachings, we learn the proper methods for cultivating happiness and understanding how to purify and calm our minds. The Dharma is a guide to living a correct and joyful life. By following the teachings of the Buddha, we can make our hearts more prosperous and joyful. This is the merit derived from hearing the Dharma.
Ninth, the merit from teaching the Dharma. When teachers share the Dharma with others and help them understand and benefit from it, it brings happiness to both the listener and the teacher. Even if we are not teaching the Dharma in the formal sense, we can still encourage others to engage in virtuous actions like giving, keeping precepts, and meditating. This is like sharing the Dharma through our words and actions. Additionally, when we teach ourselves the Dharma and use it to calm our own minds, we also experience the joy of Dharma practice. This is the merit arising from teaching the Dharma.
Tenth, the merit from right view. When we have the correct understanding, our hearts experience joy. If our understanding is wrong, our hearts will suffer. In simple terms, when we establish right view, our hearts become happy. However, when our views are wrong, our hearts will suffer. Right view involves understanding that everything is impermanent, constantly changing, and that clinging to things as "mine" brings suffering. It also means recognizing that all actions have consequences—good actions lead to good results, and bad actions lead to bad results. This right view helps us understand that happiness and suffering arise from our own actions and minds. When we correct our wrong views, our suffering disappears, and happiness arises. This is the merit that arises from right view.
These ten meritorious acts are available to everyone. All of these merits come from within us, with the exception of generosity, which requires external wealth. The other acts arise from our own body, speech, and mind.
---Ajahn Golf
我們做這些福業,就是多少也好,要不斷累積下去。我們這樣累積這些福業下去,越來越多,最後成為我們的性格。成為我們的性格,習性,就是我們的習慣性。我們常常做這些福業的時候,我們就會有一種喜歡種福,行善的性格,成為一個有福的人。最後就成為我們內心好的習性,喜歡種福的習性。所以無論是好還是壞,我們常常做的話,就會變成我們的性格,一個習性。就好比喻說,我們常常嗔心,發脾氣,到最後變成習慣,習慣就變成性格。然後之後遇到什麼,就會發脾氣出來,嗔心生氣,變成我們內心深處的習性。到最後我們輪迴投生到哪裡,也是很容易生氣嗔心的人。
但是相反,我們常常行善,種福,就成為我們有良好的習慣,變成一個性格,然後變成我們的習性。到最後我們輪迴到哪一個地方,也是有這些好的習性跟著我們。當我們這樣行善種福累積下去,越來越多,就變成一個有波羅蜜的人。本來就好比喻我們就好像一個普通的人,但是我們存這個錢。一開始是一萬,十萬,一開始還不富翁。但我們存下去,變成有一百萬,一千萬,一億,就開始成為富翁。這個就是我們累積這個福業,多少也好,不斷累積下去。大的福業,小的福業,也累積下去,就會越積越多,到最後就成為波羅蜜,有許多的福報。
佛陀說,累積福業會帶來快樂。誰累積這個福業,那個人就會快樂。誰累積了煩惱,他就會痛苦。誰想多一點痛苦,艱難,貧困,痛苦的話,就要累積多一點煩惱,多一點生氣,多一點貪心,多一點痴心。給內心多一點傷心,埋怨,暴躁,這樣累積多一點就會成就苦。這個就是累積惡業,就會帶來痛苦。
---ajahn golf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071016740807901
然後佛陀也有提起,這個福業,是我們今生跟來世的依靠。如果我們沒有福報的話,這一生我們雖然還在生存,但是就好像活生生地死掉。因為我們會很艱難,很痛苦,更不用說去到下一生,輪迴到下一生,就會更痛苦,更難受了。但當這一生開始累積這一些福業的時候,這一些福業,就開始給我們內心平靜,開始給我們快樂,方便,讓我們逃過一些災難,讓我們安穩,順利。所以這個福是我們今生的依靠,因為帶來快樂和方便。然後如果去到下一生的話,福也會成為我們未來世的依靠,因為會讓我們輪迴投生到善道,給我們快樂的果報。
所以我們人類有高尚的心靈,我們要快一點累積這些善業福報給自己,在我們死之前能夠好好累積這個福業,累積得越多越好。所以從今天開始,我們應該好好地依照佛陀的教導。
就是第一,諸惡莫作
第二,諸善奉行
第三,自淨其意
所以我們要懂得這樣去做,誰想做得多,就要好好地去修,去做。
---ajahn golf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071016740807901
佛陀教導。比我們自己更愛自己的,是沒有的,是不存在的。所以當我們愛自己的時候,我們應該好好地守護自己。
經典也有提到,自己是自己的依靠。然後所以又有誰能夠成為我們的依靠呢?當我們去除了自己的煩惱,這樣的話就代表我們得到了最殊勝的依靠。所以總結,所有東西都在我們內心當中。開心也是我們自己一個人開心,痛苦也是自己一個人在痛苦,沒有人會理解。一個人生,一個人死。善業跟惡業,是自己做,自己去承受。這個就是我們自身的財富。所以我們就是這樣去守護,愛護,做好我們自己,所以不是很困難的事情。但是這顆心是世上最難去處理的。是最容易也是最困難的。
苦也是這一顆心苦,樂,證到涅槃證到最殊勝的樂也是這一顆心。下到地獄也是這一顆心,能夠成為阿羅漢也是這一顆心。所以最主要的因就是這顆心。所以我們要改善,要修的,就是這一顆心。不是外面的。如果去改外面的話,就是不正確。所以交代大家,要好好地修心,好好守護自己的心,要好好地行善。
---ajahn golf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071016740807901
更多關於ajahn golf
https://www.knownsee.com/%E5%A4%A7%E5%B8%AB%E7%88%B6-masters/%E6%B3%B0%E5%9C%8B-thailand/ajahn-golf
第一個有身結,是覺得有一個主體,本體。就是覺得有一個主體,我的本體的見解。 Ditthi 就是見解的意思
第二個是疑。我們懷疑嗎?這個懷疑是懷疑什麼?是對道的懷疑。就好像他還不知道怎樣看地圖。初果聖者他已經看懂了地圖。雖然還沒有到,但已經知道怎麼走
第三是戒禁取。是指修行還是在表面形式上的層次。還沒有去到本質
第四個是欲貪。也就是說對感官的對象有貪著,就是說色聲香味觸法有貪著。
第五種是嗔恚。就是剛才的欲貪是對對象的滿意。而這個第五,是對對象的不滿意。這就是五種下分結。就是五種較為低級的煩惱
…………
如果心可以破除這五種下分結,就是三果聖者。
然後有五種上分結,就是較為高級的煩惱。我們說煩惱,一般上不會說它是高級的,一般它們都是不好的東西,對嗎?
高級的煩惱是什麼?這些五種高級的煩惱,指的是粘著一些美好的東西
第六種叫做色貪。 是執著於色界禪那,還粘著於色想對象的禪定
第七種是無色貪,就是執著於無色想對象的禪定。以空為對象的禪定。
第八種是慢,就是執著自己的身份。這個慢跟初果所斷除的有身見不一樣。有身見是指,我們執著五蘊為自己的身體。而這個慢,是執著於自己好的東西。例如他的知識,禪定或者其他的東西,其他的成就。就是覺得我的知,我的見比他好。有時覺得,我的這些能力跟他們平等,或者是低於他。就是用這些能力,知識,來作為一種跟別人比較的方式。
第九是散亂。這種是掉舉是指五蓋裡面的掉舉。掉舉是指阻止我們心進入禪定的元素。因為這種煩惱是三果的煩惱,他們的定是圓滿的,所以並不是影響他們禪定的因素。這種掉舉是什麼呢?是指在法義上面的掉舉。
昨天阿贊說了關於luang ta maha bua 的事,大家記得嗎?luang ta maha bua一開始是執著禪定,然後被阿姜曼趕出禪定。然後他就開始思維五蘊,然後一直思維五蘊,就停不下來,整個腦子都是關於五蘊的思維,已經超過了適合的程度了。所以這一種是在法義上的掉舉。如果要證悟阿羅漢,這種思維是要剛剛好的,不能太多,不能太小。就好像食物一樣,不能太鹹,不能太甜。
第十個就是無明。無明就是不知道。Vicca 這個意思就是明的意思。Avicca 就是否定的意思,是無明的意思。不知道什麼呢?就是不知道真正的四聖諦。不知道什麼是苦,不知道什麼是苦的因,不知道怎樣去滅苦,也不知道涅槃是苦的滅。
那些初果到三果的聖者,也會知道四聖諦,但還沒有完整地知道。他們知道苦,也知道苦集,也知道苦滅之道。但是他對涅槃還沒有完全地認識,就是那個苦滅的狀態。就是還沒有完全認識涅槃,苦滅的狀態。這個還是無明。
剛才說了十種結縛了。
我們現在說有身見,怎麼做呢?這個有身見就是執著我們的身體和五蘊為自己的本體。而去除的方法,就是修戒定慧,然後思維五蘊。我們就是好好地累積戒定慧,然後教育自己的心,讓它看清楚五蘊不是我,直到它破除五蘊是我的見解。
初果聖者就是看到身體不是我。只是四界的組合,總有一天要還回去。初果是清晰地看到死亡。他就不會把身體當作是我,但就會覺得這個心才是真正的我。
然後第二個是懷疑。如果我們有一次這樣的經驗禪定。我們感受到禪定的喜,樂;我們就會對於佛法的懷疑,就會去除了。這兩種結縛是相關聯的,如果我們可以斷除有身見,那個疑惑才會斷除。有些人他是心進入了禪定,所以他的心去除了疑惑,然後也同時去除有身見。
而有些人如果不能進入安止定的話,但是他進入近行定,去思維五蘊,他也能破除有身見。而那個疑惑也會跟隨著破除。
第三種,是戒禁取,就是修行的表面形式那裡徘徊。戒禁指的是我們的修行方式。他就會有完全的信心說修行只能靠自己,沒有任何的天人和神可以代替我們修行的。他也會破除對神聖的信仰。而且他也清晰地看到道路,只有戒定慧才能帶領我們出離輪迴。也不會對咒語,符籙等等的形式感興趣。初果聖者對這些是不感興趣的。因為他是完整地相信業報,沒有人可以把惡報放進我們身上,也沒有人可以把福報放在我們身上。這樣的話,所以初果聖者的戒也是圓滿的。所以不會在修行的方式那裡停留。所以他是對三寶有完全的信心,不會追隨其他的外道。 就是已經看懂了地圖了,知道這條路怎辦走;只是還沒有走到而已。他就完全知道怎樣修行,即使他的定和智慧還沒有圓滿。但是他不會懷疑怎樣做。這些就是初果聖者的特徵。如果誰有初果聖者,他就有這些特徵。他投生以後輪迴不會超過七次。
那些還在努力修行去斷除這三種結縛的人,叫做初道。而已經斷除的,叫初果。
就這樣我們剛開始工作,是初道,或者是初向。而當我們達到公司了,就是初果。
而二果的聖者,除了初果的成就外,他還會見到他的欲貪和嗔恚減少。簡單而言,就是貪和嗔也會變薄。直接地說,就是對異性的貪愛。例如,女性會執著於異性的色聲香味觸,男性會執著於女性的色聲香味觸。那些對於外面物質的那些貪,是很容易能夠放下的。但對於異性的貪取,就比較難放下。然後這個嗔恚,就是對於那些不喜歡對象的拒絕,就是那個無有愛。二果聖者,他還有欲貪和嗔恚,所以他的定還沒有圓滿。
如果貪和嗔完全可以斷除,就是三果聖者。而二果聖者只是在去除貪嗔的過程當中。
而初果聖者,他的戒是圓滿的,他的定和慧是比較少的。
而二果聖者,他的戒是圓滿的,定是中等的,慧是少的
而三果呢,他的戒和定也是圓滿的,但智慧還沒有圓滿。為什麼三果聖者的智慧還未圓滿?因為還是執著於五上分結。這些三果聖者,有一些有證到色界的禪那,有一部分是證得無色界定,就是以空為對象的禪定。因此他們就是粘著於禪那的色貪,或者粘著於無色界定的無色貪。而因為他們具有色界禪和無色定;他們可能會有很多的那些神奇的感官經驗,他們可能會走去跟師父說自己的經驗。然後那些師父們就可能會叫他不要對這些感興趣。那些三果的人,就會這樣想:我有這樣的經驗,師父沒有。所有的事物都有好跟壞的兩方面。例如禪定。 而三果的人,他是只看到禪定的好的方面,但看不到禪定不好的方面。所以就會有這種慢心。所以這個就是慢,高級的慢,就是執著於知識和禪定的境界。而有些三果聖者,他就執著於自己的智慧,他們覺得自己知道很多東西,什麼都知道,但停不下來,這個也會帶來慢。而他們的這些智慧,是不懂得去節制。就好像一把沒有刀鞘的刀是很危險的,有可能傷害到自己。
而剛才所說的上分結,就是色貪,無色貪,慢,還有掉舉;他們都是被無明所主宰的。而如果他們可以解決這個執著禪定,執著智慧,執著自己的知識,這樣的問題,可以讓智慧回到剛剛好的位置,就可以破除無明。
簡單而言,什麼時候,這個智慧明白了執著禪定的過患,執著自己的知識的過患,還有在法方面掉舉的過患,這個無明就會被破除。而當我們這些戒定慧都可以圓滿,沒有過少,過多,這個時候,這個時候就可以成就阿羅漢。那些正在去除五上分結的就叫做阿羅漢向,或者叫阿羅漢道,完全可以去除的,就叫做阿羅漢果。
這個初道初果是一對
二道二果是一對
三道三果是一對
四道四果是一對
這個就是所說的四雙八輩眾。或另外一個說法就是四種道,四種果,加上涅槃,這個就是出世間的程度。而這些所有十種結縛,其實所有都是用戒定慧來破除的,明白嗎?
這些在書本上的知識,和自己的經驗混合。這就是努力用大家容易明白的語言去明白。但是大家修行的時候,就不需要跟著煩惱的名字去一個一個對照。不是說我們今天對治有身見,明天對治疑惑。如果這樣的話我們是十天就可以搞定了(笑)
其實我們真正要做的,就是修止,修觀。要以戒作為基礎,然後這個止跟觀就會破除十種結縛。如果我們只是想著今天要殺這個煩惱,明天要殺那個煩惱,這並不是觀。這個只是用頭腦在想。
我們要在當下處理它們,知道當下粘著於哪一個問題,然後去找出適當的方法,在當下去對治。不需要去想煩惱的名稱,只需要在當下去經驗,我們的心現在是被哪一個煩惱障礙,然後在當下去除這個問題。
現在不用書本上面的知識去說,用大家容易理解的語言去表達。
初果聖者,是相信業報,不相信那些吉祥物,或者那些神奇的東西。比如說,有人告訴你,明天是世界末日,或者是其他的星相,初果聖者是對這些不感興趣的,也不是信不信的問題,只是知道這一些跟戒定慧沒有關係的。初果聖者,是不理會那些風水的,不理會哪一天是好日子,每天我們做善業的日子,那一天就是好日子。
比如說,你知道晚上某一個時辰是吉時,然後你就等那個時間來打坐,然後等到那個時間來打坐,你又睡著了。也有一些人覺得這樣那樣是吉祥,初果聖者是不要這些的。
不知道你們國家有沒有這樣的情況?有些人覺得自己的名字不吉祥,不斷去改名字。有時是數字的,自己的手機號碼不吉祥,就去改。有時候要種一些代表吉祥的樹在家門口。但是在門口外種一些吉祥的樹,但在門口內在喝酒玩樂,這些是吉祥嗎?吉祥不在樹木。初果聖者是不管這些的,他只是相信業報。好像今天ajahn 帶領大家念吉祥經,三十八種吉祥。那三十八種吉祥中沒有數字,沒有顏色,沒有名字。就是遠離惡知識,親近善知識,這些是吉祥。
那些親近善知識,供奉應供者,侍奉父母,這些都是自己的行為,和外面的東西沒有相關的。
什麼時候是吉祥呢?其實就是當我們身口意做善業,那個就是吉祥。所以初果聖者,是不相信吉祥的這些東西的。初果聖者,雖然還沒有完全去除我執,但他知道這不是我的了,在努力去除。初果聖者,他會遠離那些不好的行為,比如說,吃喝玩樂,嫖賭那些行為。他是遠離這些不好的行為。初果聖者 no party.初果聖者不喜歡去酒吧玩耍,即使他以前曾經習慣去的。但一旦成為初果的,就會停止再去。如果誰是初果,但還是見到他在酒吧流連的話,就不要相信他。而初果聖者,即使他還有貪,即使還有老公老婆,但是他不會破壞戒。
(初果聖者不喝酒的嗎? )初果聖者不喝酒,戒圓滿。
如果他喝酒的話,他會自動生起慚愧心,然後生起慚愧心。雖然喝酒沒有犯法,但為什麼佛陀把喝酒列入五戒呢?因為那是讓我們失去正念的因。假如阿贊在這裡開示,但一邊開示,一邊喝酒,你覺得我說的法你會聽得明白嗎?酒會讓我們從一個好人變成壞人。從一個有慚愧心的人,變成一個厚面皮的人。或者說著說著,突然站起來跳舞。或者如果大家一起在喝酒,喝著喝著,一起站起來打架都有可能。當沒有喝酒的話,見到ajahn 還會頂禮。但喝醉後,可能來拍ajahn 的頭了。所以為什麼要有酒戒?那些有正念的人,他會把酒戒掉,因為知道沒有利益。
初果還有嗔恚,內心還會有嗔心,還會生氣;但他不會報仇。不會因為自己生氣而傷害別人。這個初果是梵行的開始,所以如果大家修行的話,就會慢慢接近初果。如果可以得到初果,那就可以安心了,就只剩下七次生命,而且不會低於人道。而且是不會退轉成為凡夫的,而且會繼續去追尋二果,三果。所以大家就好好地去努力。就算沒有達到初果,就好好先走初道,然後就跟著修行的方法去做。然後有一天,那個果就會自動出現
我們要愛自己,而且相信自己,是可以做到這些佛陀所說的善法
(巴利文)剛才所說的意思就是:沒有人會像愛自己那樣愛別人和其他東西。世人其實最愛的是自己。所以如果我們愛自己的話,就不要去放縱自己,放縱身口意去做不好的行為。說一些不好的東西,要阻止他。要做不好的東西,要阻止他。如果想不好的東西,快點停下來。重點就是在思維這方面。如果我們思維停不下來,就會從我們的語言和行為顯現出來。如果我們的身口意做得不好的話,就會成為我們的業。如果我們做了惡業的話,我們跑到哪兒都逃不掉。那些惡業,我們是逃不掉的。然後那些善業的果報,沒有人會想去逃避。我們只需要去做那些善業就好了。所以要好好地愛自己。愛自己,就是要把自己的身心交給佛陀。交給佛陀的教法。交給佛陀的聖者僧團。如果我們一直都在三寶的範圍內,就好像在大樹的樹蔭下,不會熱。
這個世界就好像一個廣場,只有一顆樹。這顆樹意思就是佛教。我們就在這顆樹蔭下乘涼。什麼時候我們離開這個樹蔭,就會覺得熱。所以我們要小心魔羅的聲音。魔羅會一直遊說我們離開這個樹蔭。就要好好地抓住三寶。
---ajahn golf
38:44-1:28:35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303164034147032
信徒:心平靜了,選牙齒來思維它的不淨,它的無常,苦,無我,隨著年齡的變化,這樣想對嗎?
Ajahn golf :對的,就是選身體任何一個部分,感覺思維它很清楚的話。我們就思維那個地方思維下去。慢慢我們就會延伸到身體任何部位。然後在思維的過程中,有時會有禪相,似相出來。
當我們思維不淨的時候,我們可以思維身體任何一部分。思維牙齒還是骨頭。假如是骨頭,我們就取骨頭的相。就是憶起骨頭的影像,在心裡默念骨頭骨頭。然後盡量給那個影像停留下去。如果是牙齒的話,就在心裡默念牙齒牙齒;然後給那個牙齒的影像維持下去。
在我們不斷憶念這個相的時候,慢慢這個正念會越來越強,然後就算我們在做什麼的時候,有時也會憶念起這個相。我們在什麼時候也憶念起這個相的時候,我們打坐,想起這個不淨的相,那個定力也會維持得比較久。這個取相就會慢慢成為似相。就是好像那個相已經印在眼睛面前。
如果身體某個部位你很難清楚了解到他的樣貌的話,你就可以看那些照片。看那些照片,然後憶念起這個相。然後這個不淨相,就可以成為讓我們生起定力的禪修方法。
然後當我們這樣去取這個相,不斷憶念起它時。有時專注它時,它會有所變化。有時它會慢慢地融化,爛掉,碎掉,這種也不用害怕。這個也好像一種似相。比如說我們是專注這個骨頭的,憶念起專注骨頭的。有時候這個骨頭會慢慢地爛掉碎掉,變成粉。假如沒有變化的話,我們修觀的話也可以去思維用火來燒它。它就慢慢變黑,爛掉,然後變成粉。這是我們也是一樣道理去理解它。如果我們記住那個不淨的相。它是一直定住的,專注在它。這個就是屬於止禪。
但是有時這個定住的過程,有時它會有變化的。變化給你看到它的無常,苦,無我的變化,這個就是屬於觀禪。然後在這個過程當中,如果有些人他這樣去思維這個不淨觀,還是這樣去修的過程,感覺到好像很壓抑,覺得很困難,不舒服的話;也可以不去修,也不是說一定要這樣修的。
我們可以換成覺知呼吸。如果覺知呼吸,我們覺得比較舒服,輕鬆的話,就可以用這個方法。
然後定力它有兩種情況。
第一種是心定了,然後它會有兩種影像給你看,比如說身體它不斷地變化,它的老病死,到最後,它的腐爛,到最後熔化,什麼都沒了。這是第一種情況。
有一些人,在靜坐的時候,他只是有第二種的情況。就是他平靜了,就是一直在定住在那邊,他沒有任何的禪相出來。這個就好像我昨天所教導的,去思維,去觀。這個修定的情況,就根據不同的情況而有所不同。
有一些人心平靜下來,定下來了,就有許多這些影像出來給他看。但有些人,他平靜定下來,就是一直平靜下去,定下去,沒有東西出來。無論是有些人有定力了,他自然生起這些情景,給你知道無常,苦,無我;關於身體還是五蘊。還是一些人;他平靜定了,沒有什麼情景影像出來。但他透過思維去知道這個身體和五蘊是一種實相:無常,苦,無我,不淨。到最後他的結果還是一樣的。他就會消除身體,還是五蘊的執取。
還是有一個比喻,就是佛陀的傳記。那些人就是有定力,心定下來。就會有影像給他看。然後就給他看到佛陀傳一樣。
但一些人,他定下來沒有這些影像,然後他修觀去了解。這些人就是雖然他沒有看這些電影,但是他透過看書本,而了解到佛陀傳一樣。
如果說比例的話。有80% 的修行者是沒有這些影像的。然後這80%的人他們的心是比較平靜的。有20%的人,他的心就比較衝,有這種影像,禪修的生起
關於我自己,就是兩種情況也是有發生。就是關於思維身體。
在走禪的時候,那個Buddho buddho 的修行,就看到一些屍體,修行到兩邊都充滿了那些屍體。那個時候,就是沒有說去思維這個身體,不淨觀,這些。只是默念Buddho,這樣走禪下去。當心越來越平靜的時候,就感覺到有一點怪怪的東西出來,就是那些屍體。那些屍體就在走禪的過程,這些屍體也是存在在那邊。
然後這些屍體就慢慢地腫脹起來,就開始裡面的內臟,膿,就流出來。最後這些屍體就生蟲,最後變成骨頭。最後的情景就是骨頭。我在走禪的過程,就有這些景象給我看到。
在整個過程,也是有一種正念,去看到它,知道它。所以這種定力,是不用去思維的,它自己會給你看到他不干淨,骯髒,還是什麼的。它是如何無常的。我們只是自己看,知道而已。然後到最後,剩下這些骨頭,它也是慢慢地枯掉,碎掉,變成骨灰,變成大地。到最後也是有這個無常的禪相。然後這種禪相只是生起一次而已。禪相出來一次,然後修行的時候,就會憶念起這種禪相,所看到的東西。然後混合去思維自己的身體也是一樣。然後從那個之後,就是用思維身體,這樣來修這個觀。就是思維這個身體,也一樣的是不淨的,是無常,會腫脹,會臭啊,到最後變成骨頭,骨灰這樣。然後這種思維,到最後心會飽滿的。然後我們也不需要擔心害怕說,我們這樣修,為什麼我們會不會沒有這些禪相禪境生起給我們看。這不是每個人都有的,也不是說每一次也會發生這些禪境出來的。但是有一點就是,如果有些人在修定的過程,也有一些禪相,禪境的生起,但那些禪境,跟我們思維身體,其他東西是沒有關係的。是屬於外境的其他東西,事情。比如說有天人這一些。如果這個情況發生時,我們不要把覺知跟隨禪相而去。
如果這些禪相屬於我們身體以外的,就跟我們身體沒有關係的。我們去跟隨這個禪相去的話,這樣追隨下去的。這個是屬於外相還是外境。然後讓我們迷失在當中,然後有機會讓我們走火入魔。但是如果我們修定生起這些禪相,是有關於我們的身體的話,比如說,這個禪相出現了,好像我們身體的內臟,我們就可以跟隨這個禪相覺知下去。但是如果我們禪修的過程當中,禪相是屬於外境的,那麼我們就要回來我們的業處,我們修行的方法。比如說,我們是覺知呼吸的,那我們就不要管它,回來覺知呼吸。
我們要明白就是,我們修這個止觀,就是為了看清楚我們自己的身心。如果我們修行的過程,那些是引誘我們的心向外看的,向外追的。就算我們了解到所有的天界,但是我們不了解自己身心的實相的話,我們也是不能解脫這個苦
我們剛開始禪修,我們可能不能讓這個心從種種的思想念頭解脫出來,呢呢夠讓這個心在禪修的業處,讓它平靜下來定下來。當我們可以控制這個心,可以定下來的時候,接下來下一步,就是關於要處理這些禪相禪境的問題。就是一個修行者,修到他的心開始平靜了,開始去到內心定下來的階段,有那種近行定,在這個過程去思維身體的時候,會有種種的影像,不論是外在還是內在。在這個過程我們要好好小心地處理它。然後有些人修到有這種近行定的時候,有時會可以知道未來的時候。有時會聽到別人很遠的地方他們所講的話。然後很容易會迷失在裡面。就是一開始覺得自己很厲害了,或是自己很不同了。還是有些人看到天界,還是地獄,還是餓鬼,看到不同的界。好像有些人心平靜定下來;然後就看到自己在天空裡面走禪,還是在飛。這個就是內心種種的情況,內心向外的那些狀態和情況,這個時候我們不應該讓這個心隨這個心追隨下去。而是應該回來我們的修行方法。
就是在這個時候,我們要拉回我們自己的心,還是去思維這個身體。如果我們的心向外不斷有這一些東西的時候,是不能成就道果涅槃的。因為我們心就是執著在這個身體還有這個五蘊。所以如果我們這個時候沒有清楚知道五蘊的實相,而不斷去向外追隨外界的影像,就有機會越走越遠,有機會增加自己的我慢心。所以它最主要的重點,原則就是,我們不要讓我們的心向外。而是一直在思維關於我們的身心五蘊。
如果我們已經經過這個近行定,還是思維身體的過程。接下來我們的智慧和正念會越來越好。再思維受想行識就會很平坦,不會像之前一樣。
信徒:我之前是觀心的無常,無我的。現在修了三十二身分,看它們的無常,苦無我等。是否應選其中一種?還是兩種一起也可以?
兩種也是可以一起修的。不一定只是選其中一個。就是我們有時候可以思維這個身體。當我們不是思維這個身體的時候,我們就是可以思維觀這個心。心就是屬於名法。受想行識也是屬於這個心。如果我們沒有思維身體,就是可以思維這個心,去觀這個心,了解這個心。修行就是在這個身體和心,不要離開它們。所以我們思維身體也好,思維心也好,這個就是在思維五蘊,觀五蘊。因為身心就是五蘊來的。
為什麼我會介紹一開始要先思維身體?因為這個身體我們可以看得到,我們能夠感知,容易去思維,容易去培育正念和智慧。因為一開始心是比較微細,一開始很難去察覺它。但是有些人已經開始清楚了解這個五蘊的時候,他可以思維這個身體,也可以思維這個心,就這樣來來回回。關於這個身體和五蘊的一個修行。
1:00-44:53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447990417773539/
頂禮佛像的另一個含義是去除自我。
如果這個心沒有什麼恭敬的,那這個心是挺危險的
就算一個人他多聰明,多麼有才華。但他傲慢,他的自我是很強的,那是很危險的。因為如果他走錯路的話,他就不願意聽別人的勸導。
然後就算佛陀,在他覺悟後,他也是用他的智慧和能力,去觀察整個世界,就是三界裡面,無論是天界,梵天界,有沒有任何人是他應該要恭敬,尊重的。然後就發現這個世界裡面,沒有一個眾生,是他應恭敬,或者有和他同樣的德行的。所以佛陀看到這樣就是,沒有一個是值得他低頭恭敬的人。
然後就是佛陀看到,如果一個人他沒有尊重的心,是不好的。然後他就看到,在這個天界梵天界中,最值得尊重的恭敬的,就是這個法。就是這個法,佛陀本身也恭敬。
但是我們觀察回我們自己。如果我們的心,對什麼也好,沒有任何東西,是我們懂得去恭敬,尊重的,那麼這個心是很危險的。很頑固,沒有任何人可以來勸我們。
所以我們也認識了解到,無論是佛陀也好,佛陀教導的法也好,還是比丘僧團聖眾也好,這些也是好的東西。我們去尊重好的東西,好的三寶,也沒有什麼損失的。
所以關於初果,他的基本條件德行,就是恭敬,然後很堅定地相信三寶,就是他對三寶的信心是不動搖的
<16:00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227342595177927
就是我們在思考,在想的過程,有這個正念,知道自己所想的東西。然後我們內心有一種負責任的心去想,就是有正念。就是我們在想的過程,知道自己在想什麼。而且只是想那些有利益的,不會傷害自己別人,就是好的事情。這種想,就是有正念和負責任在裡面。
但是如果我們失念的話,就很容易去想一些不好的事情,壞的事情,還是一些傷害別人的事情。這種想法就是沒有負責任,是不好的。還是說,如果有正念去思維,他們當中也在一直了解我們所想的東西是好,還是壞。就是有一種篩選。
這個思想就好像水一樣。正念就好像一塊布。這個水有這個布的過濾,有正念去過濾,他出來的都是乾淨的
我們有時去做義工,想去積功德,這樣是否貪功德?
---Ajahn golf
<29:00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227342595177927
正念,就是正確的憶念。所以我們在思維地水火風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正念
---ajahn golf
<30:19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227342595177927
問題:我們有時去做義工,想去積功德,這樣是否貪功德?
Ajahn golf :我們做義工,想得到功德的話,不需要說怕是一種貪心。不用說是一種煩惱。所以不用怕。
好比喻說我們來這裡,每個人也是想得到功德福報,也是想得到這個法,才會來的。所以當我們做一個事情,想得到功德還是善業,那個不是一種煩惱,那不是一種煩惱,而是一種道,可以去除煩惱的。
就好比喻佛陀。佛陀想要成佛,他有這個期望,他有這種慾望,有這種願望,想成佛,想度眾生,然後他才會累積波羅蜜和善行。到最後他才成佛。如果誰有一個心是想得到功德福報,這樣去行善,累積波羅蜜的時候。反而這個人圓滿波羅蜜會圓滿得更快。
但是如果那些人得到福報得到功德之後,他們用來炫耀給別人看。有些人做這些善事,就是為了表現自己,自己比他們更好,更厲害,這個就是在炫耀自己,這個就是一種煩惱。但是如果我們是有希望成就這個福德,功德善業,然後我們有這種願望,想得到的心,反而讓我們累積得更多,做的更多。
要小心自己的煩惱。等一下說,不要有慾望啊,等一下就有一種貪的話就不行。要靜坐也是不行,不要打坐了。然後想布施,也是一種煩惱;想打坐,也是一種煩惱;想做義工也是一種煩惱;到最後什麼也不用做,就白白地死去了。所以我們的慾望,我們所做的是善的,這就是一種道。這種道就是可以幫助我們解脫苦的路。明白嗎?
<39:10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227342595177927
喜,就是隨喜別人的善行。
就是我們看到別人好,看到別人做布施,別人持戒,別人禪修,我們隨喜別人這種善行。
就是我們看到別人好,我們隨喜他,可以去除我們內心的妒忌心,和看不起別人的心
我們隨喜別人,就不會踐踏別人,踩別人
----ajahn golf
<1:04:40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227342595177927
關於捨心。
捨心就是,有些,我們幫不到了,我們就捨心面對。
還有些,我們幫了,但他們不好地對我們。這樣我們能夠捨心面對他,就是眾生有自己的業力。這樣地去發張捨心
就是這種捨心,就是讓我們的心在中道,中性。無論別人的稱讚,誹謗,就是一些好壞,那些的發生,我們不會有愛恨,喜歡不喜歡,就是有一個平靜的心去面對。
當我們有捨心,我們的心就不會偏向好壞,從蘊那裡解脫出來
---ajahn golf
<1:07:03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227342595177927
如果一個人禪修許多個小時,他走的路會比較多。
但是也是看每個人的因緣,他的資糧而有所不同
想我們在家人,我們有很多工作,很忙的。
然後我們每一天當中分配時間,一個小時,兩個小時,也是蠻多,蠻不錯了
一個人他能夠解脫苦,這個也是要不同的因緣具足而成就的。
比如說,有一些人,除了要看他這一生所做的,所圓滿的修行;也要看他過去要圓滿有多少來配合。
就比如說,要解脫這條路,要圓滿100%的波羅蜜。然後一個人過去已經圓滿了80%的波羅蜜了·,所以他這一生,只是多圓滿20%就能解脫了
另一個人,他過去已經圓滿了20%,然後在這一生,他要圓滿80%,才能圓滿他的波羅蜜。
然後當他們兩個人一起修行的時候,就變成:為什麼他們兩個也一樣很努力修行,但為什麼一個很快就成就了,一個還要用很久的時間,這個要看他們過去圓滿了的波羅蜜
如果一個人他過去世圓滿的波羅蜜不是很多。然後這一生就算他每天用八個小時的時間去修行,但也有可能不能解脫。也是有這種可能。
然後我們除了精進,也要看我們修得正不正確。就好像這一架車,開到一個地方,也要看他開的那條路是否正確。如果他開的那條路是不正確的,可能他開得越快,反而他越遠離他的目的地。
所以我們要正確且努力去修。
捷徑,就是我們要以一個輕鬆的感覺去修。如果我們感覺到很辛苦痛苦的,我們就沒有那種心想修下去
就是我們能夠以一種輕鬆舒服的心情狀態去修,而且每天可以保持修下去。然後哪一天我們可以修得久,修得好的話;就代表我們那一天我們賺到了。哪一天我們修得不好,那也不要緊。我們應該保持修下去
然後我們要看我們自己的情況,適當我們的,而不是和別人比。而是我們修行要看我們自己的能力,不要和別人相比。
就好像我們每個人吃東西,吃得多與少也沒關係。比如說,我們盡力努力修行坐到一個小時。然後我們看到別人修到三個小時。如果我們和別人比較的話,我們就想和他們一樣。然後這種心態,就會讓我們難受,讓我們小氣。本來我們應該滿意,讓我們以最大的能力盡量做到一個小時。應該自豪。但如果我們跟別人比較,就變成我們沒有興趣修下去
如果我們真心用心修行,然後我們一直就是修下去。正確滿意地修下去的話,其他就會自然地提升。其他的會不斷進步,越來越快。就好像小孩子,一開始他只是爬,然後他會走,越來越快,到最後他就能跑
我剛剛出家的時候,也是十五分鐘,二十分鐘。半個小時。就分開好多次。就好像我們做生意,後來越做越大,開分店,越來越好。就是好好地做,就會越來越好。同樣禪修也是這樣。就是我之前所講過的,我們每次靜坐,就是我們可以戰勝自己的懶惰就可以了。比如說,我們平時坐一個小時的,然後我們就決心坐一個小時十五分鐘,一個小時二十分鐘。預防自己的心去懶惰。還是說我們禪修過程,無論我們是行禪還是走禪,然後我們要停的時候,就鼓勵自己,要多一點,再繼續下去一下。就這樣不斷地用這種心態去修。這樣修下去,我們的五根(信,精進,念,定,慧)就會不斷提升。
所以也不是算捷徑。那一條路是一樣長的。只是我們用到的交通工具,我們用更快速的去走這條路而已。這個就是捷徑
---ajahn golf
<1:28:31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227342595177927
我們走禪的時候,就先了解自己的心是否很亂還是平靜。
如果我們的心平靜,就是以一個法,一個對象來思維。
比如說思維這個身體的不淨,那我們就是在走禪的整個過程,把身體拆開,是骯髒不淨的。一直在思考這種。
還是走到這裡又走過去,就是我們已經有那個距離的路給我們走
這個思維過程,不用理會我們的念誦詞,只是思維我們的身體,思維下去。如果我們修定的話,就是我們覺知腳步的動作,或者配合詞,還是呼吸;這樣就是屬於止禪。
所以如果走禪,只是覺知腳步,或者持念佛號,那個只是止禪。
去思維他的無常,苦,無我,就是觀禪。
靜坐也是一樣。如果我們只是知道呼吸的進出,buddho ;這個是止禪。
但是如果我們思維身體的不淨,這個無常,苦,無;這個屬於觀禪
站禪的時候,我們只是覺知呼吸,知道自己在站啊,這個只是止禪。如果我們知道身體的不淨,拆開它的無常,苦,無我;這個就是觀禪。
所以觀禪就是有一個秘訣,他的重點就是,我們思維的,都會落在無常,苦,無我當中。這個就是修觀。
我們在禪修的過程當中,我們修止就不用擔心沒有修觀;修觀的時候就不用擔心還沒有修止。
比如說,我們今天的心很想平靜,心就是要平靜下來,那麼就給它定下去。不需要說擔心還沒有修觀禪。
然後今天我們的心很有力量,很安定,然後我們就可以思維這個無常,苦,無我,這個不淨。然後那個時候我們思維這個不淨,無常,苦,無我;不需要去擔心還沒有去修這個止
這個止禪,就好像我們休息,我們睡覺;然後這個觀禪,這個慧,就好像我們工作。所以當我們工作的時候,我們要做好我們的工作,不用去擔心要睡要怎麼樣。我們睡覺的時候不用擔心要工作。
我們修止觀我們當下修那個,就專心修好他。當我們睡覺的時候,還擔心工作,就睡不著,對嗎?
當我們做工的時候,擔心著要睡覺的事情,我們工作也會做不好,對嗎?
就是我們要好好觀禪我們的心。內心的狀態。如果我們的心很疲倦,很累,很散亂;我們需要定下來。需要休息的時候就修止禪,給他安定下來休息。但如果我們的心當下已經很平靜,很穩定,很有力量。那個時候,我們就可以修觀
關於定跟慧,止跟觀;他們是有互相扶助的作用。當我們的定力好的時候,我們的智慧會更鋒利,更有智慧,然後去思維,去了解實相。當我們有智慧的時候,我們的心就更穩定,定力會更深入。
----ajahn golf
<1:37:54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227342595177927
散播慈心,散播到我們的心定下來的時候,就讓他一直定下去。
就好像一個小孩子睡著了,就不要干擾他,讓他睡下去。
然後當他從定力退出來了,我們才會修觀
還是我們修任何業處,我們修到我們的心已經喜悅,平靜,安定的時候,就給他一直這樣平靜定下去。讓後到他從定中退出來了,我們才去修觀。
這個就好像孩子睡覺了,我們就不要去吵醒他。
當他醒了,我們才為他吃飯。
當我們從平靜退出來之後,我們要去思維這個身體。我們之前沒有思維過,因為是新的東西,所以心會有一點不習慣,很不自然。一開始這樣是很正常的。
開始我們還不知道從哪裡入手的時候,但當我們修下去的時候,我們就會慢慢會了解。
---ajahn golf
<1:47:00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227342595177927
Ajahn 就是看到有很多例子,就是他們修定力,修到心有定力之後,懶得去想,思維;不想有什麼事情干擾,就是一直在定。
當在定當中,就感覺到快樂。但沒有智慧。當他遇到一些東西,外緣的干擾時,他的定力退失了,因為他還沒有去除煩惱,煩惱就跑出來了。
那個時候,他的內心就會生起那個苦。然後他有時候會生起嗔心。因為那個煩惱被他打壓下去,所以那個嗔心有時候會很強烈。這個就是因為沒有智慧去處理它。
如果一個人有智慧的話。這些種種的干擾一來的時候,他的心就可以很快速地把它捨掉
所以我們修止禪,修到這個心能夠平靜,能夠維持著這個平靜,我們就應該修觀。修這個觀,為了完全從這個煩惱解脫出來。
---ajahn golf
<1:53:45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227342595177927
正常管理的時候,都要有兩種情況
一種是壓下去的,另一種是抬起來的
如果那些修行比較差的弟子,面皮厚,不聽話那些,需要打壓一下
如果是那些心力不夠,很軟弱的,就需要抬高起來
泰文也是有這樣的用詞,一個是恩,一個是威。
但是不管是恩,還是威,都是要出於慈心的
出於一個善的動機才行
就算是兇他們,也不是為了打擊他們,而是為了讓他們提升
我們有四種的那個偏見,偏心的狀態。
就是不能喜歡而偏愛一些東西。
出於喜歡,或者出於不喜歡,然後出於害怕,還有最後出於愚癡。
這四個會讓我們對事物的看法會有偏移,偏心的狀態
做老師,我們對學生,跟每個人說話,可能都是不一樣的方式。
有些人可能需要幫他們說話比較強硬一點,有些需要柔軟一點
如果做老師的話,就會明白這一點
要是在法這方面,就要更了解對方的習氣根性。就是用不同的方式,讓他們用所提升,在法得到最大的利益。
有一些比丘或沙彌。有些人他是每天都被罵的。有些是從來都沒有被罵過。用的方式不一樣,但慈悲是一樣的。
這是管理人的方法,就是為了能夠長遠地持續下去。
---ajahn golf
<11:50
2024-10-15晚上開示
如果誰是敵人,剛剛見面已經不喜歡對方了,你們有嗎?
應該有的。就可能是過去生大家曾經是敵人,是仇人。
如果有些人一見面就感覺很像兄弟的感覺,可能是因為過去生一起做善業。
如果誰來到我們的生命,而帶給我們痛苦的,那是我們的惡業所帶來的
如果有誰來到我們的生命,是帶來快樂,帶來提升的,那是我們的善業帶來的。
-----Ajahn golf
如果我們想在法的道路上進步,我們就不要要讓我們滿意的東西,而是正確的東西
----ajahn golf
當你生起嗔心的時候,苦在哪裡?
例如你生某人的氣,苦在你那裡還是在我那裡?
就好像原本好好的,然後拿火燒自己
點火來燒自己的人,是聰明還是笨?
然後假如現在著火了,我們就要找人來滅火
我們其實要自己去滅苦
我們的嗔心就好像老虎猛獸。如果我們每一次生氣,就好像在餵養這種老虎
餵得越多,這隻老虎就會越強壯。如果我們不隨順他,就好像我們斷掉老虎的食物,他就會越來越弱,越來越瘦。
….(有時你生這個師父的氣,然後又找另外一個師父做裁判;不斷這樣循環)…
這個嗔心,是在我們內心的,無論我們走去哪裡,都是帶著它的
有時我們可能不明白師父為什麼要這樣做,但其實出家人都是帶著善意的。就像父母對孩子那樣。孩子都不懂父母的心,你自己為人父母,就會知道。
孩子都不明白父母為什麼不給這個,不給那樣的
…
嗔心是沒有什麼利益的。佛陀說,誰可以消滅嗔心,他就能快樂地生活。
當我們起嗔心的時候,我們吃飯都不好吃了,睡都睡不好。覺得空氣都不好了,然後身邊的人都受苦。
那些不好的東西,你就會想保護它,保留它還是想消滅它。嗔心就好像腫瘤一樣,如果我們不快點去除它,它就會慢慢發展,發展到第四期的時候,只能等死
如果我們起嗔心的時候,就沒有必要找理由,找出到底是誰錯。錯的就是那個生氣的人。
如果我們要求懺悔的時候,也不要想著是誰對誰錯,那個敢去求懺悔的人,他就是最高級的人。有時候,我們把過去的一些東西,誤會,記憶;再重新放在當下。其實都已經過去,但我們把它回憶起來,其實是很愚蠢的行為。
簡單一句總結:如果你起嗔心,很苦的時候,就快點去終止。如果你起嗔心的話,很快樂的話,就繼續起嗔心。
生別人氣的時候,你可以生氣自己的生氣。
把過去的東西全部刪除。
想像從來沒有生過他氣
…
明天是新的一天,重生吧!
----ajahn golf
如果做錯事而能承認自己的錯,那個是一位智者。如果做錯事的人,不接受自己的錯,那個是一個愚癡人。
你能夠知道自己的缺點,那是很好的。有些人他的我慢很重,就算別人提醒他,他也不接受。
如果你能接受自己的過失,然後剩下,就只是找方法去解決。
---Ajahn golf
有些人覺得,當我們修行得越來越多的時候,就會失去對世間的興趣
而事實上,好的修行人,他修得越多,他對世間的責任是做得越好的
我們這樣去思維,就是為了讓心不會迷失在世間法裡面
但是我們還是住在世間的,沒有跑到其他地方的
---ajahn golf
<15:06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629104377958085/
這個心也有兩個
一個只是單純的覺知,沒有傷心開心
另外一個心,就是會去想,感受
那些沒有修行過的人,只是會看到思維的心,生滅的心,
但看不到純粹會覺知的心。
這個大家要用心聽,不用心聽的話是不會明白的
當我們越是深入禪修,這個知者它會越來越清晰
我們修行想著要找這個心,但是沒有真正地知道這個心
因為世間那些繁瑣的事情遮蔽了我們的心
我們執著身體,也會遮蔽我們的心
還有是我們的情緒,感受,開心不開心,還有是我們禪定的那種的輕安喜悅,也是會遮蔽我們的心。
因此我們禪修只是會看到那個生滅的心
而我們看不到那個一直保持覺知,靜靜的心。有時候就算是看到,也只是看到一陣子,也就看不見了
我們這個平時純粹覺知的心,平時是不明顯的。但生滅的心是更明顯的。
我們修行就是要讓這個知者的心更加明顯起來。
所以我們一開始要把這些遮蔽著的東西重新拿出來。
所以我們首先要思維身體,破除對身體的執著。當我們禪修的時候,我們的心越來越平靜,那個知者就會越來越明顯清晰。
當我們可以這樣一直去禪修,不執著這個身體,這個知者就會更加清晰,一直都會是明亮的狀態的。
我們這樣地修,我們的心就會越來越壯大與圓滿的。然後我們就發現,世間是一塊東西,身體也是一塊東西,我們的心也是一塊東西。還有我們的那些身體的現象,也是一塊東西。而我們對這些東西的粘著,束縛,也是會慢慢地斷掉。
---ajahn golf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629104377958085
我們苦,只是因為我們自己跑進去成為那個東西。當我們成為那個東西的時候,就有我,就有我的。
如果有我,就有我開心,我不開心
如果有我的,就有我的東西出去,我的東西得到了
當我們順著這個方式去思維的話,我們就慢慢地看到,沒有所謂的人,沒有所謂的眾生,只有元素在運作。
沒有人在受苦,也沒有人一定要跟著它苦。
要達到這個狀態,一定要透過修止和觀。
---ajahn golf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629104377958085
就好像唸書那樣,不能直接就讀博士,一定要逐步逐步地讀上去
當我們跟隨佛法的修行,我們在每一個步驟都會有一些驗證。
心會從這個脫離出來,心會從那個脫離出來
就好像,當我們的手臂斷了,我們就會知道手臂斷了
那些修行的人,是可以知道這個心和五蘊是可以這樣地斷開的。我們這樣的正確去修,這些就會自動呈現。沒有人可以說:我今天要斷除煩惱。 如果正確地修,這些現象就會自動去發生。
這些就不會因為我們知道許多的知識而能夠斷開對五蘊的執著。
就算有個人記憶很好,他可以說很多關於涅槃,阿羅漢的事情。不管他是聽回來的,還是自己猜的。但是即使是這樣,他的心不一定是和煩惱斷開的。
---ajahn golf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629104377958085
即使有人說,我們修行之後,沒有什麼東西得到。但我們要達到這個狀態,一定要先經過中間的這個過程。就好像說,我們要來到二樓,我們一定要上樓梯。上了樓梯後,我們就不會再執著這個樓梯。但如果沒有這個樓梯,我們也不會上得來。所以我們修行要得到涅槃,也要依靠這個道。如果沒有這個道,也修不到這個涅槃。
所以我們要先捉著戒定慧,止觀,才可以到達涅槃。
又比如說,阿贊跟你說下面這個房間,他很清涼,下面很熱。就比如說,阿贊上過來這個房間,然後下來跟你們說,這個房間很清涼,很乾淨,很空曠,還有佛陀在這裡。他們聽了之後,他們會記住,說上面的房間會很清涼,很空曠,很舒服,但他們只是靠記憶而記住這些東西而已。所以即使你知道這個房間很多的細節,例如這個窗簾,地板,但你還沒有真正地去經驗到,對嗎?即使我們知道上面的房間很清涼,我們也不知道他實際上是怎樣清涼。雖然我們知道上面有佛像,但我們也不知道他是什麼樣的形象,因為我們沒有自己經驗過。
而如果我們只是想著,以思想來到這個房間,也來不到。我們一定要透過走樓梯,才能到達
所以無論我們怎樣去想像涅槃,也是沒用的,一定要自己去走樓梯,走那條道路。
所以大家不要只想快,而跳過中間的步驟。思想和頭腦的理解,並不是真正的知道。因為所有東西,其實都只是因果。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例如佛陀所說的苦,也有苦的因,也有苦的滅。 苦滅也有那個因,也就是那個道。透過修行道,才可以滅苦。這些才是四聖諦。所以大家如果想要滅苦,而不通過中間的修行道路,是不行的。
而中間的修行過程,有些人覺得容易,有些覺得難。有些會快,有些會慢。這些都是視乎我們過去的波羅蜜和根器。
---ajahn golf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629104377958085
阿贊就很肯定地說,每個人都需要修行。所以大家一定要用功,和投資。
有些人可能很快就能平靜,有些人可能很慢才平靜,這些都是要我們去用功
理解也是一樣,有些人聽了之後,可以理解到很深。
而有些人,只能理解一點點,或者懷疑的,或者不明白的。
這些都是視乎我們過去的福報和波羅蜜。
但是如果我們知道那條道路。走路是快還是慢,都好過我們不知道道路的時候。所以大家要先記住這個路線。
雖然我們有不同的法門,不同的業處,但是原則都是一樣,也就是戒定慧。
所以不管你喜歡哪一種方式,去修這個止禪,觀呼吸也好,覺知身體也好,念誦也好。你要多一點去練習,讓自己熟練。修止的方法,其實不會很容易去改變的。比如說阿贊自己從一開始到現在,修止的方法是沒有改變的。但修觀就會慢慢地改變。就是觀身,觀受,直到觀比較微細的五蘊,是會慢慢地改變。阿贊我自己修止的方法,就是呼吸配合buddho念誦。吸氣Bud,呼氣dho, 由一出家到現在都是一樣的。
所以我們要慢慢地去訓練,直到熟練。
有些人他念誦幾遍,或者呼吸幾次已經可以讓心平靜下來。就好像他已經懂得開車了,已經很熟悉了,就可以很容易開車
---ajahn golf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629104377958085
這個止,定呢,是心的力量,是每個人都需要用的。就算我們在世間工作,也需要這個定。有定的話,我們就能承受世間的重量,也不會去打擾外在的因緣。而且這個定,也可以成為觀的力量來源。也可以用來平息我們內心的疲勞和苦受
就算是佛陀還是那些已經開悟的聖者。他們都會修這個止,因為會讓我們的身心更加安樂地生活。所以這個止禪,就是我們還是有生命的時候,要一直修的東西。不管是世間的生活,還是禪修修觀,都需要這個定。
所以大家平時不管用什麼方法,都要好好地去練習,直到熟練。能夠讓心平靜的方法,都是正確的方法。
當我們的止,能夠去到一個位置,維持這個心,我們就可以去修觀。而修觀,就先從思維身體開始。這個止和觀就是一直交替地去運用。不需要去期待看見什麼,或者從什麼解脫出來。這些是果,我們只需好好的做這個因就可以了。
就好像吃飯一樣。大家不知道吃多少口的飯才會飽,但慢慢地吃,到飽的那一口,就自然知道會飽。而我們的修行也是一樣。我們也不知道會看到什麼或解脫,但是我們慢慢修下去,到的時候自然會知道。
就好像我們勤勞工作,就會快點完成工作。我們開車,開得快,就會快點到到目的地。
如果我們是懶惰的話,又想快些達到的話,是不可能的。我們這樣,就不需要有太多的知識。我們只需要知道前面所說的止觀原則,然後前面所說的知識,會慢慢呈現出來。當我們這樣思維身體,就自然會連接到受,然後就進入名法,然後就會進入受想行識,五蘊的微細處,然後就會進入平靜
<51:00
---ajahn golf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629104377958085
不用怕會粘著禪定,當我們有智慧後,其實都不會粘著什麼了。
然後(修止後)先做這個觀的起步,就是去思維身體。誰熟練哪一個方式去思維身體,不管是不淨也好,四大也好,無常也好,就這樣去訓練。所謂的思維身體,就是用我們的思想。
但我們要觀察這種思想會不會跑去想其他東西。
如果我們好像想不起來,好像是濛濛的,這樣的話,就回來修定。
所以要一直地去觀察自己
---ajahn golf
<53:00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629104377958085
我們要互相的尊敬。
做什麼事情都要注意一下對別人的影響
---ajahn golf
<7:16
摘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105968734388022/
我們這幾天,要自己決意,幾點鐘睡覺,幾點鐘起床
修行不要違反三樣事情
第一, 我們的修行要是中道的
我們修行人要守護好六根,守護好眼耳鼻舌身意。比如說,我們眼睛要保護他,不要去看那些微信,whatsapp 去讓我們的心散亂。耳朵就不要聽佛法以外的東西。我們的鼻子和舌頭,不管嗅什麼吃什麼,要讓心保持中立的狀態,沒有喜歡不喜歡。守護身根,就是無論我們走路也好,都要有正念。走路也好,坐著也好,都要知道自己的姿勢。守護六根就是要有正念的,不會做錯事情,不會摔倒這些事情。最後要守護我們的意根,那些沒有必要去想的事情,就不要去想,要保持平靜。這是修行的第一點,就是要守護六根
第二點就是要飲食知量。吃什麼喝什麼,都知道剛好的份量。我們持八戒,就是要減少吃,睡這些麻煩的地方。大德們教導,我們要看著自己的食量,如果我們知道還有大概五口的食物就飽了,我們就喝水。要保持我們的胃,不要是撐著的狀態,不然就會容易昏沉。這個是第二點
第三點,就是要增長自己的心,精進增長。這是要讓我們的四威儀都是在禪修的狀態。就好像吃飯的時候,也要知道自己在吃,並不是跟別人聊天,迷失在裡面。不要把心往外送,要保持知道自己的心。如果我們可以做到這三天
如果我們可以做到這三點:守護六根,飲食知量,精進增上力。佛陀就說這是我們正確的修行。我們的心就好像猴子一樣,很快的。如果我們放逸,就跟不上它。
我們打坐的時候要有一個業處來綁住自己的心。比如說我們打坐,知道自己呼吸進,呼吸出,這就是禪修的狀態。如果我們失念的話,離開了我們自己的所緣,就算我們的身體也是打坐的姿勢,但已經不是在禪修了。所以我們要回來呼吸這裡。就算一開始的時候,你可以知道自己的呼吸。比如說頂禮,走路的時候,也要保持知道。如果可以這樣做到的話,就可以整天都在禪修。
所以一開始第一步ajahn 希望大家能夠守護六根,讓自己的心能夠最少程度地跑到外面。用簡單的話來說,就是用心兩個字。要先做到用心,用心在自己的身體。這樣就是很好的一個基礎。如果做不到這個基礎的話,之後的練習就沒用。
----ajahn golf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105968734388022/
有些人是被煩惱欺騙的。
當他在團體的時候,他想獨處
當他一個人的時候,又想念朋友
當一個人的時候,又想要朋友
當在團體裡面的時候,他又想一個人獨處
這些並不是外面的原因,而是心的問題
有些地方,太多工作
有些地方,沒有工作,太閒了;又想要工作了
這些是煩惱在工作。
那些正念正知圓滿的人,他們在什麼地方,都不會埋怨這些外在的因緣,會讓心保持平靜
我們是人類,活在家庭中,社會中,不能獨處
如何可以跟目前的因緣共處,而不會苦?
比如說,我們在家裡,對著家庭,伴侶,家人;厭倦的話,就會離開跑去寺院。然後進到寺院,也對寺院的人厭倦,又跑去另一間寺院。這樣地跑。
然後我們去到哪裡會沒有人?
去到墳場(笑)
所以我們要自己收攝自己的心。就算在外面,動盪的外境中,心也能平靜。
所有的動盪,躁動,其實都在我們的心裡。
我們修行就好像我們打疫苗,防禦煩惱。只需要我們好好地守護根門。在內心知道就結束了,跟外面的東西沒有關係。
----ajahn golf
《56:49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105968734388022/
信徒:我修行的時候對色身的感知很弱,但對自己心的起心動念很敏銳。想問是什麼情況?
Ajahn golf :如果我們很難思維這個身體,或者很難覺知這個身體,我們覺知這個心比較清楚,強。那我們就可以就讓我們的心覺知在這個心這一點。就是不要讓我們的心去跟隨,去知道,去看那個思想。然後隨那個思想而去。而是讓我們的心回來這個心。心覺知回這個心。讓這個心覺知這個心下去,然後他會平靜,而不是去看思想念頭。然後不要隨那個思想一直去想下去,沒完沒了,跟隨著它進去。一直在想下去。
信徒:認為思考是領悟假的,是在催眠自己…
Ajahn golf :不要忘記,在我們思維這個身和心之前,要有一個平靜為基礎。有一個平靜的心去思維。在心平靜之下去思維,思維到一個時間,又回來這個平靜,這樣來來回回。而當內心平靜的時候,去思維,那個智慧是很尖銳的,然後他就能如實了解到這個因果因緣,這個實相。這個就是跟只是內心沒有平靜之下,就直接去想去思維有所不同。那個通常只是用我們的記憶去思考思維。然後那個思維,是我們的心很難去肯定我們思維的東西。
在心平靜之後去思維,這個就是不斷在培養訓練我們的智慧。這樣不斷去訓練我們的智慧,去到一個點觀智就會生起。觀智的生起就是不斷要經過我們這個思維的一個訓練。然後這個觀智的生起,就是我們那個時候不用去思維了,能夠如實地看到這個實相。但是在這個觀智的生起之前,就要先去思維去了解。這個就是好像那些拳擊選手。他到擂台之前,就先訓練一段時間。然後他真正跟別人打的時候,只是上那一次而已。
信徒:……思維只是思維,靠思維的方法,是壓不住煩惱的….
Ajahn golf : 這個好像就是隆波敦所講的。
怎樣思維也不會知道
只有停下來,才會知道
但是要思維,才會停下來
之所以平常的思維我們覺得沒有用,因為他是沒有定力為基礎。所以佛陀那個修觀的不同,是有定力的基礎而思維,就跟我們平常思維的效果不同。
關於觀智,我們能夠知道它的實相。
這個觀智的生起,它是自然呈現出來的,這是正確的
然後這樣自然呈現出來了知的觀智,它是要依靠正見。
這個正見,是要透過正思維不斷的訓練。
還記得我早上說的故事嗎?就是我很害怕很恐懼的事情。然後剛開始,我也是用思維,對嗎?就是怕什麼?怕黑還是怕什麼?就是剛開始就先用這個思維。然後當用思維去明白,哦,原來沒有什麼值得害怕的,心就會定下來,平靜下來。當心平靜了,就有一種認知出來,有一種智慧出來。就是我們把一切混在一起,才會有那個害怕出現。這個呈現出來的,就是在沒有思考之下呈現出來的智慧。
然後這種智慧的生起,就是平靜之後有一種智慧生起,有一種知道生起;就是說我們把一切混在一起,然後我們才會恐懼害怕。但這個生起之前,是因為有正確的思維,把它拆開為地水火風,四大,然後才會生起這種智慧。
思維這個法,就是思維這個身體。我們在思維身體到一個地步到圓滿,就會有一種觀智生起,就是心對五蘊的執取,本著那條線而斷開來。但是要產生這個智慧觀智之前,我們必須要去這樣去思維這個身體。
信徒:為什麼是思維身體?
Ajahn golf :是一定要的,因為我們執著的是五蘊,而這個身體是色蘊,也是包括在五蘊裡面。但是如果我們思維,也可以這樣。如果我們要了解這個心的話,我們也把這個心跟五蘊的聯繫去理解它。例如我們就算有慾望有欲愛,對身體的執著,內心的慾望,就是因為這個身體而起。這個愛欲的生起,都是因為有這個身體。把內心的情緒生起,跟身體的聯繫這樣去知道它。
阿贊也有碰到許多人,坐著的時候只是知道這個思想念頭,感覺到很舒服。然後如果要去思維它的時候,身體啊,心啊,會感覺到困難,感覺到不舒服。很自然的現象就是,哪一樣工作是很困難去做的話,就不想做。人就是這樣
我所教導的,都是我的一些經歷和體驗。然後所教導的,大家相信還是不相信,要跟隨去修還是沒有跟著去修,就隨大家。但是最後一個人能夠解脫苦,都是從五蘊解脫出來。就是能夠全面性地了解這個五蘊。就是這個五蘊裡面有沒有包括這個身體在裡面?我們只是知道其中的一些的話,這個苦就只會回來去找我們,來來去去。
昨天和阿贊稀走路的時候也有聊到一個部分。就是一個人可以透過學習能夠記起這條路怎樣去除煩惱,到最後怎麼樣證到涅槃。就是整個過程他可以記得,可以了解,可以明白,精通。但如果他沒有實在地去奉行,那關於內心怎樣去斷除煩惱,斷掉;從粗到微細的煩惱他斷掉,他是不能知道和明白的。雖然記得起,透過思維去理解一些法,但他內心還沒有斷除這種煩惱。
這種戒定慧是一種因,道果涅槃是一種果,雖然就算我們好像我講的。有些人學習,很清楚很明白很了解戒定慧是什麼,但是如果他本身沒有持戒,還沒有修這個定,沒有修這個慧的話,他還不能夠去去除內心的煩惱。
明白嗎?
就是有一些我們需要了解到他的一些因由,我們才會跟隨著他去做。但有一些時候,就是我們不需要去理解,我們也可以直接去做。就好像父母教導他的孩子,有時候孩子並不知道某一些原因,為什麼他的父母要這樣讓他去做。但是他也不理解,但當他長大,他才理解;也有的。
這個魚只是在水中。然後這個烏龜可以在水中,也可以在陸地上面。這個魚就好比喻為世間的凡夫。然後烏龜就好比喻為出世間了的聖者。烏龜可以明白水底,也可以知道陸地,就是好比喻聖者可以知道世間,也知道世間以外的。然後這個烏龜,他能夠兩邊都知道。就好比喻為佛陀,獨覺佛,阿羅漢,他們就好像烏龜已經上到陸地去。他們知道陸地的情況,然後怎麼樣從水中爬上來。然後這個烏龜如果跟這個魚說:我們要採樹根,採泥土的話。 魚就會有疑惑,可以嗎?這樣可以走得上去的嗎?就是會有這種疑惑。
但是對烏龜已經上過陸地來說,他已經沒有什麼疑惑了。然後這個烏龜已經上到陸地上,然後已經上到陸地上,然後跟魚說:陸地上有很大的樹,魚就說:那個大樹,是不是好像紫菜一樣啊? 不是不是 –就是怎樣和他們說,他們也很難了解。
然後這個烏龜就看到陸地上狗在跑,然後跟魚講,這個狗怎麼樣。然後這個魚就說,是否很像那個蝦一樣啊,這樣。
然後烏龜說,這個陸地上也有人類住的屋子,然後魚也是疑惑:這個屋子是否好像這個蟹?
所以就是不應該去猜測道果涅槃是怎麼樣的境界。因為我們怎樣猜測,也不能夠如實地知道,所以我們應該做好修好那個因。就算定力,禪定還是怎樣思維身體,到最後斷除煩惱,這個我們也不能夠猜測到,猜測他,而是我們要實在地去修,才會明白,明白嗎?
你問什麼?去到很遠,去到魚跟烏龜去(笑)
關於想跟停下思想對嗎?
信徒:有沒有一些實際的方法好像烏龜那樣?
Ajahn golf : 一旦我們看心啊,看思想念頭,感覺到舒服,然後我們為了提升我們內心的力量;我們就可以進一步去覺知呼吸。就是我們覺得思維身體困難的話,就先去覺知呼吸。然後這個呼吸,也是屬於身體的一部分。關於我所建議的,我們去試一下也不會有什麼損失。但之後我們去修什麼方法也沒有什麼所謂。但阿贊保證說,我所教導的沒有離開到佛陀所教導的八聖道。然後也不敢講自己沒有修過做過的事情。我所教導的,就是自己經驗過來,就是這條路我已經走過來。所以可以嘗試修這個安般念。我們只是這樣覺知呼吸的進出,然後不用去擔心說,我們覺知呼吸後沒有看到這個心,還是沒有思維這個身體。這一切已經在裡面了。
就是阿贊所解釋和教導的這些方法,不是說我們之前所修的會損失,還是會失去,不是這樣。當我們去修的時候,到最後這一切就會集中起來。阿贊強調的,就是有這個正念,有正念,就能夠守護到我們。
就是比喻說,我們有很多的財物,但我們沒有力量去抬起他或拿走,所以我們現在就是在訓練這個正念和定力,讓我們可以抬得起這個財富搬走它。最重要的,就是提到的定力,它是一種正定。這不是平時的禪定,正定是我們能夠如實地了解。不像隱士的禪定。它們的禪定只是純粹地知道,然後空;但是正定,它的知道,是有智慧,理解到,理性和智慧的一種平靜。如果再講清楚一點,就是說如果是隱士的定力,它就純粹只是止而已。但如果是正定的話,那是由八正道那裡去到正定。這個正定,它是止跟觀的一個結合。明白嗎?
就是為了解決疑惑這樣下去,所以今天讓大家了解。我也是一樣,如果有疑惑的話,我也不服,一定要知道那個原因,因果。所以我會比較全心全意地去做。這個是很自然的。如果我們疑惑那個領導的人,我們也不會想跟隨他一起做。但是如果我們沒有疑惑的話,我們就會很放心,肯跟隨他。這個就是說,沒有一定要相信。我們覺得有理有的話,我們就相信,但是如果我們覺得沒有什麼理由的話,不相信也不要緊。
1:07:00-1:54:18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447990417773539
信徒:在建廟的時候,那些承包商佔你便宜,你會怎樣面對?
Ajahn golf : 如果阿贊知道他來佔ajahn 便宜,ajahn 就不會給他生意。如果是中間的,就是一開始是不知道的,然後他佔便宜了,就會給他佔便宜去,就當作是前世的業報啦。
有兩種情況,一種是頭腦明白那是業報,但內心還有嗔心,另一種就說你知道是這樣的原理,但心是放下的,沒有對他的偏心,嗔恚。
有些人來騙阿贊的話,說不定會給人用木棒打頭的。開玩笑啦(笑)
內心沒有嗔心這一點,是我們內心的東西,沒有人可以說得準的。
如果阿贊這樣說,你們可能會懷疑:阿贊真的沒有嗔心的嗎,這樣生起懷疑。真的會原諒嗎?真的不會去報警嗎? 會生起懷疑心,很難說。
但是大家要明白一個道理,我們生命中所遇到的所有人,不論是好人還是壞人;都是跟業報相關的。我們所遇到的事情,一定是以前業的果報。但是我們要注意的是,我們如何去處理,讓這個心不會虧本。說如果我們遇到不好的事情,但我們的心保持是好的狀態,那麼這件事情只有一件事情。但是如果我們遇到不好的事情,但是我們的心也生起不善心,這樣就是兩件事情。每個人也離不開這些不好的事情。阿贊修行過來也是會遇到不好的事情,遇到生病,遇到一些的事故什麼的,但是唯一可以幫到我們的,就是佛法。
比如說,有人來偷舍利塔裡面的黃金和三藏經。如果阿贊說完不會生氣,你們相信嗎?
如果大家相信,你們就是笨蛋
如果你們不相信的話,你們也是笨蛋。
所以不用相信,也不用不相信,把它丟掉就好了,因為這是阿贊的事情。就是大家自己看自己的心就好了。當遇到事情的時候,大家是會生起嗔心還是放下?好好地看自己就夠了。當我們修行到某一個地步呢,所有東西都是平平常常的,因為它們已經不能動搖我們的心了。 舉個例子就是說,當我們走出寺院門口,然後看到有一輛車撞倒了一個人。如果這個人我們是認識的話,我們可能會覺得傷心,但如果這個人我們不認識的話,你可能會嗔心但不會傷心。這個傷不傷心他,是視乎我們認不認識他,喜不喜歡他。如果我們看所有東西都是平平常常的話,就不會有那個傷心
如果我們修行到了某一個地步,我們的心就會保持中立平捨的狀態,沒有喜歡不喜歡,所以就沒有覺得好還是不好。並不是說我們不知道那些東西是好與不好。就是當我們知道某些東西好與不好,心就會平穩,明白嗎?
阿贊自己也不知道,假如那些承包商真的騙我的話,我會有什麼反應。就可能說你可能已經被承包商騙過了。(笑)
12-10-2024 Q&A
1:25:18>
就是我們可以這樣明白,一個解脫的人,他一切好像普通人一樣。不同的地方是,他內心的貪嗔癡已經滅除了。就是他內心不再苦,不再有苦。他一樣會肚子餓,腳痛背酸這一些,他這一些只是心知道,但是不會苦。
就是全部都是一樣,但是他的心不會因為這個五蘊而苦。他的心已經從五蘊解脫出來,所以一切發生的事情,不會讓他的心有任何的痛苦
就好像蓮葉,水放在那個葉上面,就只是變成水珠流走。還是比喻說,阿羅漢的心好比喻為地磚,然後凡夫就好像這個地毯。如果把水倒在地毯,可以吸進去;但是如果凡夫的話,我們把水倒在地毯的時候,他就會吸水,然後可能要用很久的時間才會乾起來。就是我們要明白,我們是需要依靠我們自己的智慧去滅苦的。好像我們如果有什麼事情發生讓我們內心痛苦的話,我們要用很多時間來去除這個苦。但是阿羅漢他的苦的生起,同時會滅去,不會停留。因為沒有一個自我去承受它,所以那些痛苦生起就會滅去,是很自然的,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心態說要去滅除它了。就是他不會說很小心守護這個心不會讓它苦啊,要守護它還是什麼,就是已經沒有什麼讓這個心痛苦了,他不用擔心,不用守護什麼。這個就是已經沒有一個我在承受這些苦了
這個就是要修的,已經修完了。所以這個就是佛教裡面最高的境界。我們修行就是為了到達這種境界。不需要說去到很遠,還是追求些什麼神通啊,什麼厲害的境界,就是任何苦在我們的心中生起了就滅去,這樣已經很足夠了。這個就是講到這個修行的果,就是一個人去到從五蘊解脫了,他的內心的狀態。但是這個是我們每個人要去禪修,自己去體證的。這個果是從哪裡來。它是有因才會有這個果的。所以我們講到這個因,這個因就是我們要怎麼樣才讓我們從五蘊解脫出來,對嗎?
如果沒有去用這個心,只是去想這個果:阿羅漢是怎樣的?他的狀態是怎樣的?他的心怎樣沒有痛苦? 就是我們這樣去了解,但是我們還沒有真正如實地知道它
就好像寺院裡面的舍利塔,如果您們沒有來過,阿贊跟你們說這個舍利塔怎麼樣,有多少尊佛像啊,有鍍金了的三藏經片,就算跟你們怎樣講,你們也是用你們的頭腦去想像出來,但是也不是說如實地知道。然後就是說舍利塔裡面有三百尊佛像,然後我們就會記住有三百尊佛像。但是我們不會知道它們怎麼擺,放在哪裡。然後我們就去想,這三百尊佛像,它是怎麼放的?就是一直在想像當中。
然後關於這個三藏經片是怎麼樣的,我們就會一直在想像當中。當我們親自來看的時候,我們就會:哦。我們之前一直所想像的疑惑就會消失。所以涅槃還是阿羅漢都是一樣,我們怎樣去思維和想像就是沒完沒了,我們只要做好這個因,我們去到了,做到了,我們一切的疑惑就會消失。
然後提到那個果,只是讓您有一個動力去修。就是這個舍利塔有黃金啊,很美,還有三藏經片,這個就是為了希望你能來到。同樣佛陀說證到涅槃是沒有苦的,涅槃就是最殊勝的快樂。這樣提起,是為了讓你修行證入涅槃。然後因為我們在這邊受苦,然後我們聽到涅槃是最殊勝的快樂,才會想證到。但是如果沒有人跟你提到,涅槃比這裡快樂,就是涅槃不快樂,人間輪迴比涅槃更快樂,那樣就沒有人想證涅槃了。
然後阿羅漢的心跟凡夫的心有什麼差別。如果我們不知道有差別,我們也不會想成為阿羅漢,對嗎?
然後提到關於佛法僧的德行和涅槃,我們就是可以信任它們是真正存在的。因為無論是天界還是惡道,那是真實的存在的,不是佛陀造出來的,不是他欺騙我們。這些本來就是真實存在,只是佛陀他發現了,然後跟我們講。然後我們可以知道佛陀他出家之前也是跟我們一樣,他也有不同的責任,他也是有苦,然後他想出家離苦。就是看到有這種老病死,然後厭倦這種苦和輪迴。然後佛陀就出家,試了許多方法,就是為了解脫苦,然後最後找到了,證到了八聖道。
然後在佛陀教導眾生之前,他自己已經解脫了一切的苦,自己已經覺悟了,證悟了,然後他才教導。所以佛陀的教導才可以說是可以相信,可以信任。這個就是如實地講。有些宗教,他們本身就是沒有真正去到終點,究極的;然後他去創了一些教導,所以他們去教導的,不是究極能夠離苦的。就是那一些導師,他還未去到覺悟,所以他們教的不能最終去到解脫。
然後我們出生然後遇到佛教,這表示我們過去能累積波羅蜜過來。所以我們還對禪修修行有興趣,也代表我們有資糧,比那些只是相信佛教,沒有心去修行的人更好,更多的。因為禪修就是讓我們的波羅蜜能夠快速地圓滿。最後一個人能夠清淨,就是因為他的智慧。然後有一個正當智慧的生起,也是要有定力的基礎。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來修定修慧。這就是佛教裡面的原則。
如果我們沒有這樣明白的話,我們就不會明白,為什麼我們要修定慧和止觀。然後我們就不知道走這條路是為了什麼。修行就好像迷信了。就是我們每個人出生而來,就是我們每個人也有煩惱,也有痛苦。所以我們才會想解脫這個苦。而這樣我們才需要修這個戒定慧。明白嗎?
41:00<
12-10-2024 Q&A
信徒:有什麼方法可以確保心是向上累積的? 假如我出門然後死掉,墮入畜生道,能夠再提升嗎?
Ajahn golf : 如果我們投生為動物的話,我們是不能修行。所以第一件事要做的,就是要把下三道,惡道的門把它關上。就是修行至起碼,不要掉到比人道低的地方。
我們第一件事,就是要把三寶作為我們心的皈依。
第二,就是要持好五戒
然後剩下的生命,我們要決意說,我們只是要做好事。我們雖然有時無意中會做一些不好的身口意的行為,但是要確保一件事情,就是我們就算做這些不好的事情,不要是出於我們有心去做的,不是有動機去做的。
還有就是說,當別人傷害你,或者讓你覺得不開心的時候,我們要讓所有的事情在我們這裡停止,就不要冤冤相報了,就在我們這裡停止,就不會有接下來這些惡業。
還有就是要親近善知識,遠離惡知識,就是要結交好的人。初果聖者,他不會做一些例如去享受夜生活,喝酒玩樂,賭博,玩女人,會遠離這些惡業,所以他的心不會墮落。
大家如果觀察畜生道的眾生,就會發現他們生命中只有三樣東西:
一個就是吃
一個就是睡
一個就是交配
所以我們要確保我們的生命中不要只是有吃,睡和交配;也要有更多的善業,例如持戒,禪修和各種的善業;這樣就會讓我們的心遠離畜生道。
而且不要生起邪見,認為動物真好,有人餵他,有人給他好吃好睡的。不要用動物,貓狗作為皈依處。
有些人會羨慕貓狗的生活。其實都是邪見,大家明白,他們不能像我們那樣布施食物給僧人,也不能持戒,也不能禪修。如果大家有三皈五戒,懂得持戒和禪修,阿贊保證不會低過人道的水平。
所以即使我們也有貪心,也會喜歡異性,但一定犯邪淫戒,勾引別人的老公老婆,破壞別人的家庭。
即使我們還有嗔心,但是我們不會有傷害別人的行為。而即使我們還有愚癡的果,還沒有見到涅槃,但是我們相信有善惡業,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我們會努力增加自己的善業,去除自己的惡業。這樣做到這三點,就關上了下三道的門。
12-10-2024 Q&A
1:36:30<
信徒:那些烏龜精,蛇精不是也在修行嗎?他們修了幾萬年了?
Ajahn golf : 你可能看太多電影了(笑)
即使有動物變成人的眾生,他們也不能像人一樣有正念的狀態,一天都保持正念的狀態。
在佛陀時代,就有龍王變成人來出家,但是當他睡覺,或者交配的時間,身體就會變回龍王的身體。
後來佛陀就叫他還俗。出家修行都是要求是人類的。人類才會有完整的根器去修行。
動物和什麼精什麼精這些,就不是那麼完整的。阿贊總結一下:
第一, 就是要我們完全地皈依三寶,把整個身心都皈依三寶,不要懷疑有什麼會比他更高
第二, 就努力不要破壞五戒
第三, 要相信業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然後我們也要決意,由現在開始到死亡,我們要努力地布施,持戒和禪修。如果我們可以一直保留在這條道路上,就保證說不會墮入下三道。
然後要覺知自己,跟自己在一起,不要去管別人。所有東西要在我們這裡停止,ok?
1:45:45<
12-10-2024 Q&A
信徒:請問阿羅漢還會有‘我在想’ ,‘我在說’的概念嗎?還是說完全沒有‘我在做’的想法?
Ajahn golf :這些人只會問阿羅漢的事情(笑)
那些阿羅漢熱,也會跟我們一樣熱;冷,也會跟我們一樣覺得冷
他只是不執著而已,而所有一切都是跟我們一樣的。
而且他用的所有思維和表達方法,都是跟我們一樣
他們不會一直說:‘這不是我說的’ ,‘這不是我做的’ ,不需要再打坐了,什麼的。
也不會一直說‘這是我’ , ‘這是無我’;如果這樣的話,還不是阿羅漢。因為這樣的話,就是代表他還有苦還未放下。他的修行還未圓滿。唯一一個方法讓我們明白阿羅漢是什麼樣的狀態,就是我們自己也修行圓滿
簡單來說,我們說跟不說,沒有問題。我們感覺到苦還是樂都沒有問題。我們有名聲,或者被人詆毀,都沒有問題。我們明白世間的施設跟法的施設。心是在兩者中間,不會粘著兩邊。
如果有些人拿世間的施設來問他,他也會明白。有些人拿一些佛法的施設來問他,他以前修過的那些,他也會明白。他就這樣跟別人溝通完了,他就會放下,不會粘著兩邊。
這樣的問題不會停止的。不會結束的。
1:20:44<
12-10-2024 Q&A
信徒:覺知是不是一種意識?我晚上睡得很沉很沉,我就不知道我的覺知去哪兒了
Ajahn golf :我們醒來的時候會知道嗎? 就是我們睡得好,還是這次睡得不好。
信徒:睡醒的時候會知道會發夢啊,睡得好還是不好也知道啊。
Ajahn golf : 這個就證明,這個心沒有跑去哪裡。如果心沒有在的話,我們就不會知道這一次睡得好還是不好。就是我們睡著的時候,那種覺知,知道,就是滅去。因為沒有這種清醒,所以這種清醒的知道就不見了。
我們試一下閉上眼睛,然後不要呼吸。如果我們不呼吸的時候,我們就會看到這個心,這個覺知和知道。這就是比喻,給我們了解這個心,它就是有一個狀態,就是知道的狀態。比如說知道這是傷心還是開心,歡喜還是討厭。但是這個心本身是沒有喜歡跟不喜歡討厭的。然後我們心本來的狀態是純粹的知道,然後他沒有時間的限制。那一些生滅生滅的種種情緒,它只是心所,只是心的情感情緒。而我們每個人很自然,都是有這個心為一個基點。然後所有一切讓我們心知道的所緣,知道它的生滅,這些都是屬於蘊。所有的東西,在我們心中生起,也是在心中滅去。
就是做一個比喻。我們的心就好比喻在這個房間的空氣。但是心跟空氣有不同的地方,這個心有一種覺知和知道的功能,但是空氣它沒有那種知道覺知的存在。比如說,這個房間就是空空的,然後我們進來,這個房間裡面的空,也是一樣存在,對嗎?就是它的空間一樣存在。就算我們離開了,它的空,它的空氣,也是一樣存在。無論我們開燈,他也是一樣的空;無論我們關燈,它也是一樣的空。這個房間很熱,他也是一樣的空。然後開冷氣了,它也是一樣的空。然後這個就好比喻為我們的心,是一直處於這個空的,但是好像這個空的房間一樣。不同就是在於說,有一些互動的情緒生了滅,就好像我們進入這個房間,然後又離開。空依然是空。所以當我們死亡的時候,這個心是沒有熄滅,然後這個一直知道的心,它就是去輪迴,有新的界,新的身體;所以真正這種生滅生滅不是心本身。這個心,它是一直存在沒有生滅。
心它只是有一個知道的狀態,一直有這種知道。然後其他在心中生起的種種的情感,有這種生滅,它不是心本身,而是心的情緒。就算那些人證悟了,解脫了,他證入涅槃了,他的心也是沒有熄滅。他熄滅的,就是輪迴生死,但這個心沒有生滅。但是我們要去了解的話,就比較困難。是因為那是比較微細的法來的。就算阿贊解釋給大家聽也好,但大家所聽到的屬於初階的智慧。但是這種智慧,還是沒有去除我們的愚癡的。
所以就是有一個方法,讓我們可以知道我們的心,是有一種知道知道的狀態。就是我們去知道這個心,我們就是要依靠這個止觀的禪修。如果我們修到這個心能夠集中入定,成就安止定,我們就是看到這個心它是很自然的,剩下知道知道而已。如果我們有體驗過就算就是一次進入安止定的狀態,我們就會了解到這個心只是純粹的知道,是空,其他都只是在生在滅的。但是有些人的定力就算不是很強壯,不是很好,很強,但他也是能夠理解到這種狀態的。就是可以依靠,把這個名法色法,五蘊給它分解,拆出來。
就是阿贊就會試一下一個簡單地分別這一些,但不知道大家會不會明白。就是從昨天開始,大家來到這個寺院。從我們下車用餐吃飯。比如說,我們吃什麼,吃那一些河粉,我們也知道。然後吃的那些食物,我們也知道。好的食物,我們也知道。就是我們肚子餓的時候,我們知道肚子餓了。當我們吃下去了,我們知道肚子飽了。然後這就是肚子餓了生起。當我們肚子飽了,這個餓就是滅去,然後我們看到整個過程當中,這個知道,是沒有熄滅的。
就是我們昨天晚上睡,換了地方睡,睡到這裡。睡得好,還是不好,然後我們醒來的時候,我們也知道了。但是睡得好還是不好,我們已經滅去。就是我們從早上比丘僧團托缽,到現在,整個過程已經滅去了,生了又滅了。但是整個過程我們所知道的呢,是到現在還沒有滅去的。所以這個心就是有知道的。就是它有純粹的知道,就是可以叫它做識界,六界裡面的識界。但是我們心中所了知到的一切,在心中生起的,那個就是心所,不是心本身,就是從心裡面生起,然後滅去的。所以這個心所感知的一切,就叫做五蘊。
心就是在五蘊當中,然後知道這個五蘊,又迷失在這個五蘊當中。五蘊就是這整個東西,這整個東西,就是五蘊。
五蘊有什麼?
就是有色,受,想,行,識。
色就是我們這個身體,從我們的腳到我們的頭髮。如果我們沒有聽聞過這個佛法的話,從出生到現在,我們就會覺得這個身體就是我,對嗎?從我們還是小孩子的時候,我們覺得我們是小孩子。到我們長大了,年輕人就知道說我是年輕人。當自己老了,就會說我老了。當死了,就說‘我‘死了。我們先容易一點去理解它。就是如果這個身體是我的話,我們應該是可以吩咐它,指揮它。我們可以讓它不要病,不要老,不要死。就是我們要去了解這個身體的狀態。它是什麼?它是一種地水火風,這四大,這四種元素聚合而成的。當死亡的時候,就會燃燒,然後化為骨灰而已。我們修行就是要去了解到這個身體,這個心,這個名法色法五蘊。當我們來學習,我們就會慢慢了解到五蘊是五蘊,心是心。當心斷除對五蘊的執取的時候,就是從五蘊解脫出來。這個就是解脫苦了。
我們聽說阿羅漢就是解脫,解脫了就成為阿羅漢。解脫就是從五蘊的執著解脫出來。不是說我們想解脫,有一個慾望想解脫就可以解脫。這種解脫就是透過止觀的禪修,就是定慧,然後因為這個貪嗔癡的痴,讓我們的心和五蘊綁在一起,當我們要解脫,就是把這種愚癡,貪嗔癡的癡去除。當我們去除這個痴心的話,就是會把五蘊和心綁在一起的情況,把它斷開,斷除。然後我們要明白,我們人的心,它就是不那麼容易相信的,所以我們必須要有這種理由給它去明白,它才會相信。
然後所以智慧有三種層次。阿贊所講的,大家所聽的法,就是從聞法,就是聞所成慧,無論大家是看書也好。這種聞法成就的智慧,能夠去除比較粗的煩惱。但是就是能剩下中等和微細的煩惱。
第二層次的智慧,就是思所成慧。就是透過思維而成就的智慧。我們聞法過來了,我們依照這個佛法來思維,來了解,讓這個心能夠承認這個實相的智慧。而這種思所成慧,能夠去除比較中等的煩惱。就是去除了一定的疑惑。
而最後第三層智慧,就是透過我們去禪修,修所成慧。就是可以去除我們內心比較執著的煩惱。這個禪修所成就的智慧,就是透過我們訓練止禪和觀禪,定跟慧。然後透過這種生起的智慧,能夠去除內心深處微細的煩惱。為什麼去除微細的煩惱是最後一個止觀的禪修呢? 這個就是因為我們禪修到讓這個心平靜下來,這個心就會回到這個中道,中性,這個心不會偏離到左,不會偏離到右,所以這個心看到的一切都是如實的。
然後就好像現在我們聽聞佛法,然後我們努力去記他,和努力去思維它。就是這種過程,我們的心不能很安定很穩定的狀態。然後在這個過程當中,有時候心會想到別的地方去分心,所以我們還讓我們的心很清楚很如實地了解到這個實相。
然後第二層次的智慧,我們就是努力地去思維他,思考他。但是這種智慧還不是很清楚地了解。然後我們再這樣思維的過程,有時候我們可能就會用我們某些見解加進去。這些見解可能有時候也不是很正確。就是可能我們會用我們本身已經有的見解加進去去思維它。然後有機會思維的時候偏離了那種如實的知道,如實的去看到它。
當我們培養修到我們這個心從這個喜歡跟討厭平息下來的時候,那樣這個心就能夠如實地了解一切的法。當我們能夠如實地了解這個法的時候,這個煩惱就會給它摧滅。所以我們要完全把這個煩惱斷除呢,其實不只是我們聽聽,還是思維。還需要我們去建立起來。比如說建立這個正念,定力和智慧。所以我們才能夠有這個智慧去去除這個微細的煩惱。因為這個心,這個五蘊,有時候是很微細的。有時候是微細到我們不能用肉眼來看到,是需要這種正念定力和智慧。所以我們來修行和禪修,就是我們做好這個因。這個因就是戒定慧。
當我們做好這個因,就會有好的果出來。
剛才問什麼問題?好像去了很遠(笑)
00:00-40:00
12-10-2024 Q&A
住在這些比較清苦的地方,比較恐怖的地方,都是好事,我們可以看到自己的煩惱。
就很簡單一點。我們住在家裡和住在寺院也是不同的。
我們住在寺院的時候,那個是比較不放逸的
在家裡的話,就算你有時間,也不會去經行。
找這個做。做這個,做那個,然後整天的時間就沒有了
在寺院的時候,我們內心也會有那個慚愧心,所以會多一點修行。
以前阿贊早期出家的時候,以為自己天不怕地不怕;
然後住在森林裡面,就發現會有恐懼生起的
看到森林裡面樹的影子,就覺得都是鬼,是鬼影。
而晚上那些貓頭鷹的叫聲,就像是小孩的叫聲。
認識貓頭鷹嗎?大大的那隻。
他就站在kuti 寮房上面,然後就 Weh~ weh~ weh~
阿贊在打坐,就想:死了,有那個鬼童來要功德了。
然後就一直迴向功德,迴向了好幾次。
然後頭腦裡記住的那些迴向功德的那些經文都念完了。
後來就不行了,要出去看看,看到底是什麼回事。
就拿著手電筒,跟著那個聲音去看
一看:貓頭鷹
差不多要變成那個鬼業處了(笑)
那些修行僧,泰國叫業處僧,他們其實也會有恐懼的
你看他們坐定定,其實他們內心是怕的(笑)
他們靜靜地坐著,不睜開眼睛,是因為怕鬼。
但在這個環境下,你害怕是沒有地方可以跑的。
所以唯有用buddho 這個念誦。
在古代那些大德,就會在森林經行。
他們害怕嗎?他們也會怕的,但是把森林當作是訓練場
以前也有一些森林的行腳的大德,他們在森林裡面聽到一些老虎或大象叫的聲音,然後心就會歸一,然後入定。然後他在寺院裡面反而不能入定。但在這個情況下,反而能夠入定。阿贊在三個戒臘的時候,我就去行腳,並不是走道路的那種,而是走進森林裡的,跟著另外一個師父,兩個人。
想聽嗎?阿贊怎與超越我的恐懼
(想)
不說
因為大家想的話,就是煩惱。
在森林行腳的時候,就跟另外一個長老一起住。但住就是自己住,都是分開來的。在森林裡面,雖然大家分開住,但是起碼可以看到對方蠟燭的光。或者是喊的時候,對方可以聽到的距離。點蠟燭的時候可以看到對方的燭光。
在進入那座山的時候,是要當地村民去帶路的。那些當地的村民,他們會在當地的森林去採集果實或者其他東西去謀生,他們熟悉那個地方。知道哪條路是比較安全,哪條路比較危險。
比如說,去到一個地方,村民就知道有一些眼鏡蛇等等的。那個地形就是一個山崖,下面有東西突出來。然後那個村民說了後,長老就說 : Ajahn golf 你住在這裡 (笑)。那個長老就說,如果你沒有正念的話,就讓蛇咬死你。那時就一直在看那裡有沒有蛇。就連念經也不敢太大聲,怕眼鏡蛇會出來一起念。所以一開始就沒有找到蛇在哪裡。
那時阿贊就自己整理一條經行道,就拿一些樹枝來砸開雜物。然後我又經行了。大概黃昏的時候,蛇就會出來找吃。然後當那個經行道有一點是我要走過的,然後我就發現那個地方有一些蛇竄過的痕跡。我就sadhu 一下,然後就不經行,回到自己地方打坐了。因為不知道它什麼時候會覓食後回來。所以就坐在一塊這麼高的石頭上。
那一天是我最糟糕的那一天。
當天不只是蛇的問題。當天我拉起這個禪傘,然後那個颱風就來了。那個風是很大的,然後山上的風是比山下是更加強烈的。那個颱風就是跟雨一起來的,雨不是很大。但是雨就被風吹得很厲害。山上面的樹枝也被吹斷了,然後有很多的動物的叫聲。這些野獸也會害怕。然後蠟燭也點不了。然後蚊帳也都依在我身上了。
當時是很黑的。不論你張開眼睛還是閉上眼睛都一樣的。當時就很害怕,怕到身體都顫抖了,都不知道怕什麼。所以當時阿贊就念經,做晚課。我把記住的所有經文都念一次。念完了恐懼都還沒有去除。然後就背誦比丘戒。那是比丘的227條戒。當時我就把他每一條都背出來了。那個恐懼還沒有去除,身體還在顫抖。我覺得當時如果正念再少一點的話,我就會逃跑。
然後坐著坐著,自己內心有個聲音來說:你不是上來禪修的嗎?為什麼坐在這裡好像瘋子一樣?以前那些大德們,他們在森林行腳的時候,他們也會這樣害怕嗎?你在這裡像傻瓜一樣在害怕顫抖,你丟了業處僧的臉。
然後就自問自答了:現在你怕什麼?你說
現在正念智慧生起了
當我們正念生起之後,智慧也會生起。
然後我就自己分辨了:你是怕颱風嗎?
如果是怕颱風只是風而已,那為什麼你開風扇你都不會害怕?你在寺院吹風扇的時候為什麼不怕風?
如果你怕雨的話,雨只是水大而已。那麼為什麼你在洗澡的時候不怕水呢?
如果你是怕黑的話,那麼為什麼你閉上眼睛之後不會害怕呢?
如果你是怕樹枝斷的聲音。樹枝斷只是因為被風吹斷,只是聲音而已,為什麼你會怕呢?
如果你是怕鳥的聲音,你都不知道他們在說什麼。如果只是怕聲音的話,那麼平時念經的時候為什麼不怕呢?
而最後又說:會不會是怕蛇?
然後智慧就回答了:蛇有什麼害怕?他沒有腳我有腳,我也跑得比他快
就是那個智慧生起,會自己回答自己
然後就得到結論:誒,都沒有什麼好害怕的
這個恐懼去除後,心跟buddho 就連結在一起。
當天就坐得很光明
從黃昏剛剛入黑的時候,坐到第二天的四點
整段時間都是很平靜很光明的,就好像開了燈一樣,全部都看到了
到早上出去外面托缽的時候,就感覺好像武俠小說的主角出山了
就是好像戰後餘生,就只是剩下一個人那樣。
自從那次以後,就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像那天讓我們害怕。
然後我就學習到一個智慧,大家可以記住。
就是我們往往會把各種各樣的問題組合在一起。
但是如果我們用智慧把他們分開的話,就可以解決了
我們往往就會把很多東西混合在一起,但如果我們這樣分辨,就會發現其實問題是很少的。所以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心有正念,就是讓自己的心變好,然後就可以解決問題。如果我們沒有正念的話,我們只是運用情緒,運用無明去解決問題。 明白嗎?
現在我已經不再害怕蛇了,因為蛇沒有腳(笑)
所以跟大家分享一下這次的經驗。
我們有時候遇到的苦,可能是會幫助到我們的
遇到這些苦或障礙的時候,我們可能會生起智慧
所以一定要在哪裡都在心中保持正念。
然後我們就發現,沒有什麼東西是可以依靠的,除了法以外
如果當他阿贊沒有想起這個法,把那些東西分辨開來,沒有這個法的話,今天應該見不到大家了,我早就瘋掉了。或者在馬路上撿那些空罐子,像瘋子一樣
所以不用害怕,要好好保持正念。
佛法是所有問題的解決答案。
----Ajahn golf
2024-10-14 早上
佛陀教導我們死隨念,就是教導我們不要放逸,不要大意
比如說,我們不放逸。我們今天有持戒,有禪修,我們的心感到飽滿,感覺到愉快快樂。假如我們今天就要死亡,我們也不會感到可惜。
但是如果我們的生命長久一點,就更好。因為我們不放逸,我們會累積得更多波羅蜜。
佛陀說,一個放逸的人放逸的人,就是死亡,就是死法。
佛陀說,放逸的人,就好像一個死人;他就如在善法中死去。一個不放逸的人,就是一個不死的人。他能夠在每一分每一秒,是善的,是福。
然後不放逸,就是最棒的一個法。
在佛陀涅槃之前的最後一句教導,就是希望你們不要放逸於圓滿一切善行利益。這個利益就有三種。
第一:就是當下的利益
第二:就是來世的利益
第三:就是最高的利益
最高的利益就是涅槃
這個利益,就是我們修行在一個無罪的無害的。有善,有利益的,就在這個當下。
然後來世的利益,就像我們為我們的來世鋪路一樣,就是就算現在死了,我們未來世會成為什麼樣。現在所做的,就是為未來鋪路。所以我們不放逸的話,我們就會成就這三種利益。
所以從現在開始我們不要放逸。
<1:48:38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260183241661277
佛陀的弟子,是沒有分上座部,大眾部,大乘,也沒有分其他宗派。
也沒有分什麼是出家的,在家的
誰可以成就初果至到阿羅漢,佛陀才承認他是自己的弟子
而我們所看到的僧團,分成兩種,一種就是施設的僧團,另一種是聖者的僧團。
施設的僧團是指那些跟隨傳統,跟隨自己部派出家的僧人。
而聖者僧團,是指出家後他們能夠斷除煩惱。聖者是指初果或以上的
好像各位居士,你們可能還沒有出家成為比丘或比丘尼。但如果你們跟隨戒定慧去修行的話,你們也是可能成為聖者僧團。
聖者是指那些遠離煩惱的人。遠離煩惱是指那些摧毀煩惱,讓煩惱遠離我們的心,或者讓我們的心遠離離開煩惱。如果還沒有成就聖者的人,就叫做凡夫。
---ajahn golf
10:43—14:11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303164034147032/
波羅蜜能夠讓我們圓滿。
誰發願要成獨覺佛,也是能夠成就
誰要發願成佛,也能成願
誰發願要成為上首弟子,還是要證入涅槃,也是可以做得到。
最後無論是阿羅漢,獨覺佛,聲聞弟子;到最後,所證入的都是涅槃。
他不同的地方,就是他們所需要圓滿的波羅蜜大小不同。如果要成佛的波羅蜜,就是要大一點。
然後接下來就是獨覺佛,最後就是聲聞阿羅漢。 他們要圓滿的波羅蜜不需要那麼大,那麼多。
這個涅槃就好比喻我們內心的住處。
現在我們一個人也沒有一個穩定的家,還在流浪。
誰還沒有家的?內心還沒有家的?
有時候,這個心是人,有時候是一隻動物,有時是地獄眾生,有時是天界眾生,還沒有真正的家。
所以圓滿波羅蜜,就好像我們在存錢,為了買一種物質給自己
但是涅槃這個家,是不能以外在的財富來買的。
他是要用內在的財富來買,就是佈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出離波羅蜜、智慧波羅蜜、精進波羅蜜、忍耐波羅蜜、真實波羅蜜、決意波羅蜜、慈波羅蜜、捨波羅蜜。誰已成就了這個家?有沒有一條柱子在裡面?現在有多少條柱子了?
我們每一天當中,已流浪在輪迴當中不知多少次出去,剩下有時候我們傷心,就好像下地獄;開心,就好像升天界;愚癡,就好像去到動物界。有正念有戒,就忍耐。所以一天當中,我們的心一直在流浪,不知道流浪了多少次。
但是佛陀和阿羅漢的心,就不會這樣流浪的,不會這樣起起伏伏,上上下下,左左右右;他已經有了一個穩定的家了。在哪一刻我們想壞的事情,心很熱很燒,這就已經在地獄了。在哪一科我們的心很貪,很想得到,有自私的心,那一刻時已經在餓鬼道。哪一刻心很生氣,很不滿,就在阿修羅道。好像那些夜叉,魔羅,就是脾氣很壞的。哪一刻心好像在漂泊,不在這裡,只是想吃東西,睡,慾望的東西,沒有什麼正念,這些就是屬於畜生道。這些就是屬於惡道。
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這些就是惡道。
可以關閉這四惡道的,只有初果聖者。從成為初果開始的聖者,他就永遠不會再墮落到四惡道去。
如果我們有守護我們的身口意,然後有持好戒,然後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什麼是好,什麼是壞,這個就是人。人就是他有高的心靈,他就是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什麼是好,什麼是壞。
如果什麼時候心是很愉快,微笑,快樂這一些;那一刻就是屬於天界的心。
如果一個人他可以進入禪定,那一刻就是梵天界
如果可以斷除所有內心的煩惱,就是十結。那個心就在涅槃。
現在我們每天當中,上去天界多少次?成為餓鬼多少次?下到地獄多少次?通常高的就很少次。去到下面的。 有誰已經去到梵天界,有定力的?
如果我們不能去到梵天界,至起碼讓我們的心去到天界,欲界天裡面。讓這個心是善意的,快樂的。還是最少不要低於成為人類。就是要守護好成為自己的身口意,就是持戒,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什麼是好,什麼是壞。如果沒有守護好自己的心,這個心就會不斷會流到於地獄,畜生道等等。
這個心就好像水一樣,哪裡比較低,他就會流下去。不需要什麼去拉去推,他就很自然會流下去的。你要讓這個水在高處,你就要有東西推他上去。就好像我們要爬上這個山的話,就要很用力,就是要付出體力,但是我們要滾下來,就很容易。所以就是我們要守護我們的心,才會讓我們的心往上面的地方去。所以我們要提升我們的心,去到越來越高,就是要內心的善行去提高他。
誰想要證入涅槃,去到善道,就是要累積波羅蜜。如果誰不想去的話,什麼都不用做,不用做什麼。
所以想成為阿修羅的話,就發多一點脾氣,多一點嗔心
誰要成為餓鬼的話,就是多一點貪,自私多一點。
誰想下地獄的話,就是讓自己不斷在苦當中,當苦的時候,就讓他一直苦下去,不用去處理他,這個就是活生生在地獄
如果誰想要成為畜生的話,就不需要理這一些道德,那一些戒,什麼,只是對吃,睡,對慾望有興趣。
明白嗎?
現在這一些種種的心,道,還是我們的心也是有。就是每一天我們的心也輪迴在不同的界
這個心還在上下上下當中。但如果這個心證入涅槃,就不會再下了。但如果這個心還未證入涅槃,只是去到梵天界,還是有機會下到惡道去。
所以為什麼要修行斷除,停止這個輪迴
所以這個開示,就是讓大家明白。
無論是天界,梵天,就是在我們在生時已經存在。它就看我們內心的情緒,情感,不是到我們死亡才去的。
這個涅槃也是一樣。如果我們的心斷除煩惱,證悟涅槃的話,就是我們的心已經證到永恆的涅槃。不需要等到我們死了,才會體證這個涅槃。
佛陀說,我們已經輪迴了很長久了,我們不需要懷疑,要努力去累積這個波羅蜜,讓我們內心有這個聖財,為了讓我們能夠買這個涅槃。
----ajahn golf
<1:40:16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260183241661277
慈波羅蜜,就是那種善意,慈悲,希望人們得到快樂
慈波羅蜜很簡單來說,就是我們要有同情心。我們不想別人怎麼樣對待我,我們不想別人這樣對我們講話,也就不要這樣跟別人講話。
這樣就是慈悲自己,也在慈悲別人。還是說,我們有能力,就去幫助別人。我們有什麼東西可以分享給別人,就分享。就這樣布施出去的,它的果報就會回到我們身上。這個就是我們慈悲別人,慈心別人,我們就也都能承受慈心的果報。
然後跟佛教的慈愛,跟世間的煩惱的男女之愛是不同的。
世間的愛,是有一種慾望在裡面。我們愛他,就是希望能夠得到回報;希望他們愛回我們。
但是慈心的慈愛,它只是給予,付出;沒有一種期待,要他們來報答我們,來回報我們什麼。無論他們回報還是不回報,都沒有什麼問題。
世間那種慾望的愛,我們能夠付出那種愛,是當我們喜歡,我們滿意的,我們才會付出那種愛。動物也好,那個人也好;那個人只要我們喜歡,我們才會付出那種有慾望的愛
但是佛教裡面的慈悲心,那種慈愛,無論是我們認識的人,還是我們不認識的人,眾生,還是中立的,還是那些對我們有敵意的,也是對他們有慈心,慈悲他們。這個就是慈心波羅蜜
----ajahn golf
<57:57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260183241661277
這個出離波羅蜜,可以說是出家。做得到嗎?
出離波羅蜜,就算我們沒有出家,也是可以圓滿,累積它的。
就譬如,我們來到寺院(參加禪營),離開了世間的一切,這也是一種出離的波羅蜜
就算我們的外表不能出家,但我們可以讓我們的心出家,就好像出家人一樣
出家就是守護諸根。我們就好好地守護好我們的心
出家人比丘,也是說,看到輪迴的危險與過患。我們也是一樣,看到輪迴生老病死,他的危險,過患,然後讓我們的心不會去貪取種種的欲樂。當我們每一次持戒,我們也是盡量不會去煩世間的事情,就是世俗一切的動亂事情,這也是讓我們的心可以有戒,也是一種出離波羅蜜。
---ajahn golf
<33:00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260183241661277
當我們有這個動機,正念好好持戒的時候,那個就是持戒波羅蜜。
當我們把持戒變成我們的性格,生活的一部分,很自然持守他,這就是中等的波羅蜜。
當我們終生地持好它,這就是高等的波羅蜜。
持好戒,就是做好作為人類的條件,如果我們沒有持戒的話,那我們只是身體是人類,但是我們的心,其實比人類更低等的。
這個五戒,不是世界的法律,但它是大自然的法則。假如我們有持好五戒,那麼人類的相處就會和平快樂
如果整個國家的人有持好五戒的話,那個時候,也不需要有什麼軍人或警察。也不用CCTV ,鑰匙。就算佛陀也不能強迫任何人持好五戒,持戒要靠我們,自願去持守。所以我們要好好建立這個持戒波羅蜜
----ajahn golf
<29:21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260183241661277
剛開始,我們必須願意持守這個戒,這個戒,才會守護我們
這個戒就好像雨傘。雨傘才會幫我們擋風擋雨擋太陽。
如果我們不願意持雨傘的話,太陽很曬的話,雨傘會自己背上來頭上嗎?
所以我們先要願意持好戒,戒才會守護我們
---ajahn golf
摘錄 <14:08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260183241661277
持戒真正的重點,就是在於動機
那個動機,沒有想去犯
當我們求授五戒,我們跟隨出家人,那只是受戒而已,不是我們已經有了戒
當我們真正有戒的時候,就是有那個動機,心意,不會故意地去犯他。就是我們不會有意無意地去殺生,頭戴,邪淫,講騙話這些。
但是如果我們回到自己的國家,我們的國家沒有出家人的話,其實我們自己也是可以自己受五戒的
也就是,我們可以自己決意持守五戒。如果沒有出家人在那裡,我們可以念成巴利語或我們自己的語言。
….我們可以以三寶作為見證,然後說我們會持好五戒,一整天,一整晚;多久隨你。
比如說,我們決意今天決意持五戒,就小心,不要讓自己冒犯到五戒。無論出去,在公司,還是在晚上。我們再回憶一下,看看自己當天有沒有犯五戒。如果沒有的話,那天,我們就持守了圓滿的五戒。
我們可以晚上頂禮三寶,念經,靜坐,然後回顧一下我們當天有沒有犯到五戒的。如果沒有犯到的,我們就會感覺到很好。但如果我們有犯到戒,之後就不要去犯它。
-----ajahn golf
摘錄自 <20:35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260183241661277
通常我們說一個人有波羅蜜,是說他把這些善行累積下去,
然後他的善行的力量越來越大,這是有波羅蜜
但是如果是小小的善行,一開始還不叫做波羅蜜
----ajahn golf
摘錄自 <6:14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260183241661277
流水,是比較清澈的。如果是死水的話,就很容易發霉,發臭,這樣。
同樣地,如果我們的心只是拿東西,就好像死水那樣,會發霉發臭。有拿進來,也給出去。我們的心就會變得清澈
---ajahn golf
46:00-46:40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451289174357792
我們開心是福
我們聰明是德
譬如我們笑得很開心,這些是福報
如果我們有正念,智慧,這些是功德
如果大家大家想有福報,就要讓心開心。如果我們不能守護好這顆心,就好像我們還沒有死,已經掉進地獄了
泰文有一句諺語,就是:天堂在胸中,地獄在心中。
其實就是在說,天堂地獄都不在外面,不在空中,大地下,而是在我們的心裡面。
所以我們可以自己決定可以上天堂還是下地獄
如果我們現在心滿意足,就可以上天。
但開始餓了,就代表我們再要吃飯,才能夠再上天
---ajahn golf
約1:15:28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451289174357792/
比如說,如果我們有飯吃。
如果我們只是自己吃的話,只是肚子吃飽,但心不飽。
但如果我們分給別人吃,雖然我們吃得可能少了,吃不飽,但我們的心會飽
就好像說有十個人,只有我們一個有食物吃。然後其他九個就看著你吃。
這樣的話,雖然我們的肚子會飽,但我們的心會怎樣呢?
而我們自己一個人吃飽,就會受到其他人的抵逆。
所以那些吝嗇的人,沒有人喜歡的
但如果我們把食物,分給十個人一起吃
雖然自己吃不飽,別人也不一定要飽。
但是這樣的話,大家都會開心,尤其是那個布施出來的人,更加開心。
而那九個人,一定會很喜歡,很愛戴這個布施的人。因為布施者會得到別人的愛戴。這是佛陀說的
就算有一些危險來到,那九個人也會幫忙,幫這個布施的人。這就是布施帶來的利益
佛陀教導居士,也是從布施開始的。布施,持戒,禪修
因為人類是群居的動物,所以是有很大的影響的。那是一種慈悲法
假如說沒有涅槃,沒有來生,佛陀的教導是錯的。即使是這樣,我們所做的布施,也會為我們帶來今生的安樂
而且,這是所有人都會認可是好事的。
而如果佛法是真的,來生是有的,業報是有的。那麼我們現在所做的布施,一定會帶來將來的安樂。
而如果是慳吝的人,就算沒有來生,沒有業報,沒有佛法,他在今生,也不會得到大家的喜歡。
而如果是有業報,有來生,佛陀說的法也是正確的。那他的吝嗇,也會帶來將來的痛苦。
如果不相信的話,大家可以試試看。但是如果真的去試的話,後悔就來不及了。
---ajahn golf
48:19-51:00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451289174357792
(Ajahn golf 先說明布施有分外在和內在的布施。 外在的布施可以是捐錢,布施食物等等。
內在的布施就是付出體力,例如做義工等等,接下來原文摘錄:)
比這個更高的是無畏施。
這個無畏施呢,就是你對誰生氣,不滿意,你能夠捨棄,寬恕;這個是無畏施。這個是最難的。因為我們可以把錢包的所有錢布施出去,這個很容易,但你很難,把你內心的憤怒,不甘,這些負面的情緒捨棄。但是如果可以做到呢,就有很大的功德。越是難做的事情,做到的話就越大功德。
而最高的布施,是法布施。是給予法,給予道路的指引。這是一個朝向不死的布施。就是會讓我們朝向不死的方向,就是涅槃的方向。
這就是布施波羅蜜。從一開始,我們布施身外物,能夠做到我們內心不起煩惱的程度。這樣的布施,要自己內心沒有煩惱;家人也不會因為你的布施而起煩惱。自己的心沒有煩惱
而這個體力的布施,向內的布施,就是比如說我們有時間,我們用自己的身體去幫助他們。例如師父們辦禪修營,就幫助這個工作。就好像我們參與了這個弘法的功德
如果我們有正念智慧。但是不拿來用的話,都沒有什麼利益。可以拿來幫助做一些好事,這會帶來更大的利益。
我們布施掉的錢可以再賺回來,
我們布施的體力,休息一下就可以恢復了
但是我們得到的那些福報,他會跟隨我們生生世世
越是與法相關的事情,得到的利益就越大
然後接下來就不要忘記訓練這個無畏施,就是學習去寬恕
如果我們這樣去訓練,就叫做布施波羅蜜。然後當我們做得越來越多,他本身就會變成我們內心的素質,就會變成很喜歡去布施,喜歡去幫助別人。喜歡成就別人的事情。這就是中級的波羅蜜
然後如果我們可以讓布施去到捨棄我們的生命,捨棄我們的身體,那個是圓滿級別的波羅蜜。
就好像我們佛陀過去的第二世,布施掉自己的老婆,子女的故事。就是說有人求要他的老婆,孩子,他都能布施出去。大家都不想這樣去給,也沒有人這樣去求(笑)當佛陀累積波羅蜜的時候,他可以捨棄自己的生命的。就是過去生曾經做兔子的時候,他把自己的身體布施給一位火供的隱士,讓他們吃了自己,增加他們的體力,布施自己的身體給他們。可以去到捨棄生命的程度,這是最高層次的布施。大家明白了嗎?布施波羅蜜
那個時候他是菩薩的身份。菩薩的話,他不管投生到什麼的身體,他都會嚮往善法。菩薩是比一般的眾生高的。但如果以動物的身份去修智慧,禪定,是不行的。
但是如果是布施,幫助其他生命的行為,動物也可以做得到
如果我們到了那個程度,就不難了
我們做不到,只是卡在那一點而已,就是卡在那個自我這裡
卡在這個可惜,不甘心這裡
----ajahn golf
摘錄自: 36:04<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451289174357792
但是不管我們用什麼方法去發展禪定,也一樣要發展智慧
好像佛陀覺悟之前,他跟隨外道去學習禪定,可以去到第八層的無色界天。那個是世間止禪的終點。那是屬於定,但不是屬於正定。因為他從那些定中退出來後,仍會想起自己的家鄉,自己的妻子,父母。所以佛陀知道,那還不是道路。因為不管我們怎樣打壓那些煩惱。當我們退出禪定,那些煩惱也在。所以那個只是純粹的禪定,就好像大石壓草一樣。
石頭壓住那些草,草不會死,石頭移開後,草繼續生長。即使是上面的草未死,但他的根還在。
所以即使他被壓著,他也會在其他方向那裡生長出來。就好像我們的煩惱一樣。
而智慧或者說觀,就好像我們去斬草除根,把根去除後,就沒有機會再生長了。
就說一個隱士的故事。這個隱士有很好的禪定。他是一位皇帝的國師。有一天,那個隱士有神通的,他飛來的時候來得太早了。皇后還沒有醒。飛過的時候,他就飛過那個皇后的窗口,然後就看到他衣衫不整,看到她的胸部了,欲貪生起了。隱士就掉下來,飛不了了。當天他連飯也吃不下了,因為欲貪生起。
所以那個定可以壓住可以壓的東西。但當遇到更多沉重的衝擊,它是頂不住的。因為在那之前,他沒有遇到很大的衝擊會讓他苦。但當他生起欲貪後,他就沒辦法去去除這個欲貪。
這個故事就是告訴我們說,如果我們只是修那些純粹的禪定。就是有止沒有觀的,那是一定不能去除煩惱的。
但我們也不需要說修到安止定,修到四禪八定什麼的。如果能夠有,那也是好的,但不是必要的狀態。如果去到安止定的話,身體消失了,聲音也沒有了。他是會自己發生的,如果到的話他會自己發生的。如果我們修不到安止定的程度,也沒關係。我們禪修打坐,就是為了能夠控制自己的正念,維持在一個特定的思維上面。我們想停止思維就停止,我們想去思維某一個主題,就可以很聽話地去做。所以我們一開始就開始覺知呼吸,或者是念誦什麼的。就對於新手來說,可以這樣做。但對於老手來說,可以念其他東西。
直到我們會感覺到自己的心越來越平靜,或者我們可以控制我們的正念了。那麼就可以去修觀,去思維。這個是在清洗我們的煩惱,不用等到進入很深的定才去做
這個方法,適合我們剛才所說的,第三種根器的人。平凡根器的那種人。
---ajahn golf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
佛陀曾經說過三種層次的快樂
一個是身遠離的快樂
第二種是心遠離的快樂
第三個是煩惱滅盡的快樂
身遠離的快樂,就是說,我們沒有什麼負擔,工作,事情需要負責。這是第一層的快樂。
第二層是心遠離的快樂,心遠離的快樂就是定
這個心遠離的快樂,這個定。即使我們的身體仍有工作去做,但我們的心也是平靜的。或者當打坐的時候,心能夠進入禪定,身輕安,心輕安;心都很輕盈。那個感受,也不會粘著身體。這個是更加高級的快樂。
回頭再補充這個身遠離,持戒清淨也是這個身遠離。因為我們持戒持得好,就沒有做錯事情。沒有罪疚感,心是清淨的。比如說,我們持五戒,八戒;就不會為我們的身體的一些行為而感到煩惱。我們的身行與語行就沒有過失。這是身遠離,是戒帶來的身遠離。
而心遠離帶來的快樂,就是定帶來的快樂。這個定,也有三個層次。
一個是初級的,第二個是中級的,第三個是心去到根本
用名相來說,第一個是剎那定,第二個是近行定,第三個是安止定。
剎那定,就是我們的定是一剎那的,不會很長久,比如說我們打坐的時候,我們的心會好像進入裡面,然後維持一陣子的時候,又出來。進去,又出來,這就是剎那定。又例如說,感覺到毛孔張開,雞皮疙瘩,這也是剎那定。
而這個近行定,是維持那個狀態比較久的。依然會感受到身體,身體的冷熱,但心沒有興趣,只是停留在那個平靜的狀態之中。
還會有那個念誦和呼吸在。但那個念誦和呼吸會變得很輕。又或者有時念誦會停止,只剩下呼吸。維持這樣的狀態下去,直到定力慢慢消退,就會回到正常的狀態,這就是近行定的狀態。
而這個安止定,就是心回到根本的狀態。就是身體也沒有了,聲音也沒有了,只剩下知者,光明。那個知者,想想什麼,都想不起來。這是安止定。
很多修行人,都沒有達到這個地步。我們即使還沒有達到安止定,都可以修觀。有些人誤會了,說心一定要進入禪定,才可以修觀。我們的心要去到近行定,才可以把他用來修觀的。
我們剛才所說的近行定,就是我們可以維持我們的正念,即使我們可以仍可感覺到我們的身體和感受。
我們的正念,可以維持在我們的所緣上面,呼吸啊,念誦,這樣的話,我們就可以把它用在思維的主題上面。
現在說的,是關於定的東西。我們的定,有兩種的用途。一種是用來發展智慧。一種是用定,來滋養慧。一個是用慧,來滋養這個定。
有時候,我們的心有許多的事務。比如說我們要處理許多的事物。我們打坐的時候,可能不能夠停留在呼吸或念誦上面。那件事情,就一件件地跳出來。這種情況,我們就先用智慧來教育他。 比如說,我們可以跟自己說:你現在想這些東西幹嘛呢?你又沒有跟著去做。想來也沒用。要這樣去教育他。而這樣教育後,心就會從思維解脫出來。
這樣的心,就可以安住在自己的所緣上面,這個就是用智慧來滋養定。
有一個比喻就是,我們要砍一棵樹。這棵樹有許多藤蔓,跟許多樹糾纏在一起。我們就算砍掉這棵樹的樹幹,他也不會倒下來的。所以我們要先把這些樹枝,藤蔓清理掉,然後再砍這棵樹。清理藤蔓的工作,其實就等於這個智慧的用途。
那些藤蔓,樹枝什麼,其實都是一些蓋障。可能是一些欲貪啊,或者是掉舉;任何糾纏我們的心的,都是蓋障。而我們如果沒有處理好這些蓋障,是不能入定的。而怎樣去處理這些蓋障,就我們就是自己去教育自己的心。
而另外一種情況,就是用定,來滋養慧。用定來滋養慧的狀態,就說,我們的心能夠停留在單一個所緣上面。這樣可以讓我們的念更加持久。我們的念有多持久,就取決於我們的力量有多大。如果力量不夠的話,你想他繼續成長,他也不能成長。
比如說,打坐的時候,我們很平靜地停留在呼吸,或者是佛號上面。但是我們的心,如果想比這個更加深入,更加平靜的話,也做不到,而且它會慢慢地退出來。就好像說,我們還未完全起床,但已經醒過來了。現在就算你想繼續睡,也睡不著了。
這個時候,我們不需要給它更多的念誦,專注呼吸,而是拿來思維佛法。這個就是用定來滋養智慧。而這定和慧,他們會互相支持對方的。如果我們有智慧,我們的定就會越來越容易。如果我們定能夠變得熟練,就好像我們很容易入睡。容易入睡,就能有更多的精神。這樣的話,我們的智慧也會更加的鋒銳
Ajahn 所解釋的,是正定的相。是在八正道裡面的正定
我們禪修,要專注於自己的業處,要有信心,一定會帶給我們好處的,不要懷疑。
我不知道在外國流行什麼的業處。但在泰國,一般有念buddho ,觀呼吸,也有注意小腹的起伏,有念誦這個samma arahant, 或者 samapata. 所有這些業處,都是可以讓心入定的。這些業處,都沒有錯,只是說可能某些人不適合某些業處而已
又比如說,有些人喜歡看小腹的升降。然後你叫他念Buddho,他會覺得很壓抑。如果你覺得哪些業處會讓你覺得壓抑的,或者是緊張,緊繃的狀態,就代表那個狀態不適合你。如果你有一個業處,是不會讓你覺得壓抑,不會覺得很困難,覺得容易,你就一直抓住它,直到終點。比如說,你習慣了用呼吸配合buddho 這個方法,然後去到另一個地方,其他的老師就教導其他的業處,你都不需要改變你的業處。就是要明白說,所有的業處,都能進入禪定的。
他說,其實所有的禪定,都要經過這個Boligarm (遍處),包括我們念誦buddho 或samma arahant 也可以。呼吸也是一種遍處。簡單來說,也就是說我們讓心維持在一個地方。如果我們有這樣的理解,就不會混亂,有智慧,因為我們聽到了許多的說法。
---ajahn golf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576328741585721
入定和入睡,之前的那個階段是很相似的,其實就是我們的思維,會慢慢慢下來。
但分別是,假如我們睡著的話,那是黑暗的,我們的正念會斷掉
而如果是入定的話,那是光明的,而且覺知是很清醒的
所以大家要注意一下。當我們的思維慢下來的話,如果是正念跟著,慢慢地褪去,那個是睡著了。
但如果我們的思維慢下來,知者是清明的,那個是定。
簡單地說明,如果我們的憶持能力,也就是我們的正念慢慢地變得越來越清晰,明確,那個就是定的狀態。
00:00-2:42
---ajahn golf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576328741585721
現在就跟大家說禪定的障礙。就是五蓋。
這個五蓋,其實就是阻止我們的心進入平靜的魔羅
這蓋有五個。
【欲貪蓋】
第一個是欲貪。欲貪的意思,就是我們對於那個感官的對象感興趣。那些感官的對象,包括我們眼睛看到的色,聲音,或者是觸覺,或者是其他可意的對象。比如說,當我們打坐的時候,感到很熱,我們的心,就會期待,這就是欲貪。 就是對所有美好的感官對象感興趣。這個欲貪的巴利語 kamachanda , chanda 的意思就是感興趣。感官的欲樂有兩種,一共有兩種。一種是物質,一種是煩惱。
物欲就是一些好看的東西,好聽的東西,好嗅的東西,好看的人物對象等等。這些都是屬於物欲的部分。
而第二種,就是煩惱欲,就是我們對某些事物的粘著。
物欲是不能被消除的。我們不能消滅那些好看,好聽,好用的東西消滅掉。怎麼消滅都消滅不了。
即使我們還沒有出生,外面的那些好聽好看的東西,都已經有了。這些外面的物質東西,其實並不會帶來過患,只要它們不勾起我們的煩惱欲
所以佛陀是教導我們破除這個煩惱欲。
這個煩惱欲,就是指我們的粘著,需要,這些的生理需求
這些是我們可以摧毀的東西
外面的物質對象,我們不能摧毀,但內在的煩惱欲是可以摧毀的。
比如說,假如我們的心對於那些舒服的溫度,觸覺,沒有興趣的話,他就不會粘著於這些。又比如說,我們禪修的時候,我們用某一種業處,但我們的內心不想再繼續去例如念誦,覺知呼吸之類,一直想著怎樣不去做,不繼續去禪修。其實這也是屬於欲貪。
這個欲貪,就是阻止我們的心不進入禪定。假如我們在禪修中沒能夠放下這個欲貪的話,是不可能進入禪定的。
【嗔恚蓋】
第二個蓋叫嗔恚。這個嗔恚是欲貪的相反狀態。欲貪是對某些東西覺得滿意。而嗔恚,是對一些東西覺得不滿意。我們對一些東西不滿意,不喜歡,埋怨等等。是一些埋怨的情緒,嗔恨,等等。如果我們打坐的時候,想起某些事情,例如別人傷害過我們,別人跟我們吵架等等的情況。心就會生起嗔恚。這個嗔恚心也是阻止我們的心進入禪定的元素。
這個嗔恚,就是當我們想起自己的不滿意,不喜歡的事情的時候,我們會生起嗔心。這是屬於嗔心的類別的。是包括了生氣,埋怨等等一系列的嗔心。
這個嗔恚,也跟我們持戒不清淨相關的。例如我們的五戒持得不好,然後我們就會突然想起那些事情,就會生起嗔恚(有些會歸類為掉悔中的後悔)。所以這就是第二個蓋障,就是不喜歡,不滿意。
【昏沉睡眠】
第三個蓋障,就是昏沉。這個感覺大家有很多的。假如大家坐著玩手機,玩整晚都沒問題。但是坐著念Buddho,或者觀呼吸,一開始就會昏沉了。昏沉(巴利語:thina)和睡眠(巴利語:middha),結合起來,就是昏沉睡眠。有時候,這個昏沉,他是一種昏暗的狀態,覺得自己沒有睡著。但是那個心是昏暗的。例如你聽開示,閉上眼睛,你會聽到聲音飄來飄去,但是你聽不懂他的意思。這種情況,ajahn 的寺院有許多,ajahn 的弟子有許多。他們昏沉,還反駁:我沒有睡著!我還聽到你的聲音。 但問他開示的內容卻不知道。 聽開示的時候,頭在搖來搖去。這個我們要小心。如果誰這樣坐著,每次都這樣昏沉的話,就會變成習慣,是很難改變的。 一坐下來,非常熟練,很快就進入三摩睡。那個過程很快,而且是不能控制自己的。
Ajahn 覺得,相比起昏沉,掉舉更好。因為我們掉舉的時候,有時候還可以知道它在想什麼。因為如果掉舉的時候,坐久了腿痛,他還會回來,但昏沉的話,他完全什麼都不知道。我的師父曾經提醒,不要放縱坐著睡。因為成為習慣的話,就很難解決。所以我一直記住這句話,打坐的時候,就從來不睡的。如果真的要睡的話,我就跑去睡了。如果昏沉的時候,ajahn 會去經行,或者思維佛法,讓頭腦醒過來。如果真的不行的話,就去睡覺,睡醒了再去打坐。
我們打坐好像暫時醒一醒,那個時候要改變姿勢,或者去經行,不要讓它繼續睡下去
因為我們睡覺,我們是得不到什麼的。即使你睡的時候,夢見佛陀,也沒有得到什麼。因為我們一生人都睡了,但都見不得我們獲得三摩地(定)。所以我們要好好地訓練這個正念,要一直維持我們的正念覺知。就好像我們看守著自己的小孩,不讓他跑丟一樣的。就算是大目犍連尊者,他在覺悟之前,也是被這個昏沉睡眠這個蓋所障礙。然後要佛陀親自為他開示。如果沒有清除這個蓋障,是不會開悟的。
這個就是第三個蓋章。昏沉睡眠。
【掉舉】
當我們沒有打坐的時候,感覺都沒有什麼東西在想。當坐下來,閉上眼睛,就一直在想,都不知道在想什麼。想著這個,然後又掉舉想那個。就好像樹枝一樣。粗的樹枝,然後分成小的分叉,再分成小的分叉,這個就是掉舉的狀態。大家想想看,如果我們的掉舉,可以變成物質的話,這個世界已經被堆滿了。如果大家的那些掉舉變成食物的話,ajahn 的寺院也已經裝不下了。這就是掉舉,也就是我們的心一直在散亂,都沒有一個固定的主題。
比如說他沒有一個主題,具體的思路,這個叫散亂。這種的思維,是跟做觀的時候,是不一樣的。當我們用觀的那種思維的時候,是有念,心是平靜的。而且心一直在同一個主題上面,不會跑去其他東西。
如果打坐的時候,不能平息我們的散亂,不能讓心離開散亂,或讓散亂離開心。我們就不可能進入平靜或禪定。
【疑蓋】
第五個蓋障,就是疑惑或懷疑。比如說,我們打坐的時候,觀呼吸,觀著,觀著,然後想:這樣想對不對呢?然後我們就想,不如念buddho buddho ,然後過了一陣子,又想:這樣念Buddho,會不會讓心平靜呢?又或者坐著坐著,又想,念buddho 念到什麼時候;什麼時候能夠讓心平靜下來,又生起懷疑了。就是讓我們的心不能安穩地安住在我們的業處上面。有時候,我們的功夫還未夠,但已經生起懷疑了。
就好像我們種樹一樣,我們把一顆樹種下來,根還沒有扎根,就已經把它移到另一個坑去了。這個懷疑,也是障礙我們的心進入平靜禪定的蓋章。
【正念是進入禪那的關鍵】
能夠帶領我們的心超越蓋障,進入禪定的,是正念。我們把正念安放在一點。比如說,我們定的業處是呼吸,我們要讓正念一直維持在呼吸上面。如果我們這樣坐著坐著,心裡面生起欲貪。例如想坐在更清涼的地方,更舒服的地方。我們的正念不要管他。就好像有人跟我們搭訕,但我們不管他。又或者是我們想起一些我們做錯的事情,發生了一些不好的東西,生起了嗔恚心,這個時候,我們也要讓心回來呼吸,不要跟隨嗔恚走。如果我們能夠這樣地訓練正念,我們的心就會很有力,不會軟弱,不會掉入昏沉什麼的。
有些大德,即使他們的身體很虛弱。但是他們的念是很有力的。打坐也不會昏沉。我們可以在自己內心決意:現在我們是打坐。在打坐的時間,世間的所有事情,都放下。我們所有的覺知,都要安放到自己的業處上面。那個心,不管他要讓你想什麼,都不要去管他。只是把心安放在自己決定的業處上面。
然後我們也要知道說,不管是觀呼吸,或者念buddho ,這些都是佛陀或者其他祖師大德驗證過的,能夠進入禪定的方法。所以我們就不需要懷疑,把正念完全安放在上面。當我們可以這樣的決意,不去懷疑,它怎樣都會平靜的。
所以我們打坐的時候,一定要有這樣的意志力,有這樣的決意,要專心一致地這樣去做,而不是這樣做一個儀式一樣。做一個形式而已去浪費時間。
佛陀所教導的禪定智慧什麼的,都是屬於我們人類可以做到的法,人類可以做到的東西。如果我們現在還沒有達到這個程度,我們就要努力地做到一次,然後接下來就會生起精進力。
現在我們就是努力地去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方法。就是佛陀所教導的一些方法中,找到一個,是適合自己的。
【親身體驗的快樂】
比如說,我們做布施的時候,我們會體驗到布施給我們的喜悅。當他這樣到這樣的喜悅後,如果有人告訴你說,布施是不會開心的,你都不會相信他。如果誰來叫他不要去布施,他都不會跟著做。
而現在我們學打坐禪修,只希望有一次能夠入定。因為我們現在還沒有感受到定帶給我們的快樂,每次只感受到定帶給我們的苦。所以我們不會生起那種精進力。每次打坐,就好像抓著貓去洗澡一樣。因為貓是怕水的。我們禪修也是一樣。怕痛,怕累,怕太久。 如果我們沒有體驗過定帶給我們的快樂的話,那麼我們還會退心,還會覺得氣餒。但如果我們自己體驗到定帶給我們的快樂的話。自然就會生起那個清淨。
而定帶給我們的快樂,是從出生到現在;我們都沒有經歷過的。當我們經驗過之後,我們就會對修行,生起信心。這樣,我們就會生起想要得到更深的定,或者生起得到更高層次的法,因為只是入定,已經帶給我們這麼大的快樂了。
然後甚至會生起想要得到涅槃。
而如果有人說,你只是坐著,閉上眼睛。閉上耳朵。沒有什麼作用,你都不會聽他的。如果有人告訴你說,佛陀已經去世2500多年了,涅槃已經沒有了,你都不會相信他。
如果我們體驗過定的味道的話,即使這個世間沒有人修行,我們也會一個人修行。
大家現在過來修行,是出於信心。而有信心的話,我們要努力地去讓它生起修行帶給我們的快樂。這樣我們的信心才不會衰退。
【高僧的故事】
有一個大德,一開始他只是想出家七天而已
他在七天之內,都沒有做什麼的。每次只是在日曆上面劃走一個日子。在第七天的晚上,他的肚子痛。
然後怎麼吃藥,都沒用。他就想:出家到現在,都沒有做什麼,會不會是那些天人,那些鬼來懲罰我呢?所以他就害怕,是這些鬼神來懲罰他。所以就爬起來打坐。他也知道,師父們所教導的,要念Buddho。因為都沒有其他可以安心的地方。所以只是念Buddho buddho .然後心就入定了
就平靜到身體也不見了,聲音也聽不見了。有很大的喜悅,都不知道自己在哪裡,但只是有很清晰的覺知和喜悅。就這樣坐了六個小時。當他出定的時候,就連肚子痛也沒有了,只有很大的喜悅。所以他就放棄了還俗的念頭。現在這位Luang pu 已經四十個戒臘了,從出家到現在已經4x 年了。因為他有這樣的寶貴經驗,這種快樂沒有東西可以比擬的。
禪定帶給我們的快樂已經這麼大了,如果完全去除煩惱的快樂,又會多大呢?
---ajahn golf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576328741585721
(由ajahn golf 講述)
說說luang ta maha bua 的故事給大家聽.
誰有聽過Luang ta maha bua 的名字的?
Luang ta maha bua 就是在泰國修行的路線,普遍上被認可為最高等級的正覺。也即是阿羅漢。
準確來說,Luang ta maha bua 就是阿羅漢
如果對那些不相信的人,就不是了(笑)
那些不相信的人,甚至會說,佛陀都不存在的。
Luang ta maha bua 一開始,就學佛學的,讀書的。他就一直念到巴利語三級,有maha 這個頭銜,就是指巴利語三級以上的人。一開始,他出家也沒有想著要長期出家的,他想著說要跟著傳統出家,然後就回去結婚。在泰國的傳統,一般說二十歲後,會出家,然後在結婚前會出家。
馬來西亞有嗎?香港有嗎?
就沒有這樣的傳統。
(耀師父:)中國人的家庭,如果出家的話,肯定會很多傷心,吵架,各種各樣的衝突,許多年後才勉強接受
然後luang ta maha bua 出家後,他就看到佛陀的那些生平,聖弟子的生平,就生起信心。他就看到佛陀那些大弟子們,例如舍利佛,目犍連,阿難尊者,還有sivali 等等的生平傳記。他就生起信心,想成為這樣的人
但他心中還有懷疑:道果涅槃,是否真的?或者在現在年代,還有沒有阿羅漢存在?所以他就決心先去學習。在泰國,他念到那些巴利語考試有九級。如果讀到三級或以上的話,就叫做maha ,摩訶。
他的名字摩訶布瓦,不是他的名字。他的名字叫bua ,就是蓮花的意思。 Maha 就是他巴利語考試取得三級的成績。假如ajahn 去得到三級的資格,我的名字就變成maha golf (笑)但是ajahn 沒有去念這個巴利語,因為我懶惰。(笑)
Luang ta Maha bua 就讀巴利語,念到可以翻譯巴利語的程度。他學習學到涅槃的時候,他就懷疑涅槃。學到定的時候,他就懷疑定。當他學到關於阿羅漢,又懷疑有沒有阿羅漢。雖然他心中想成為阿羅漢,但他還懷疑有沒有。那可能他有過去的因緣,所以他不但是在唸書,還在修行,打坐修行什麼的。
他說他唸書七年,但他的心平靜了只有三次。但是這三次,就帶給他信心,因為他親自體驗到。如果定是有的,道果涅槃也一定有。所以他在得到三級資格後,他就停止再唸書了,決心投入去修行。然後他內心決意,如果阿羅漢還有,他希望見到阿羅漢
希望有一個人可以為我解除對道果涅槃的懷疑。如果他遇到的話,他會盡形壽地依止此人。然後他就遇到luang pu mun ,即是阿姜曼。他遇到阿姜曼,只是看到而已,還沒有去頂禮還是什麼,但他已經相信他是阿羅漢了。他的內心,就自動跳出一句話:這個,就是我的老師了。 然後,他就主動皈依阿姜曼。他出家後七年,他粘著於禪定的狀態五年。他的精進方式,是不倒單,整晚修行。Luang ta maha bua 在他的傳記裡,他的修行是很剛強的。他的定力很強,不管是有什麼東西打擾他。他的定力,就好像大山那樣,沒有東西可以動搖它。他就以為,這個就是涅槃了。但是阿姜曼,他可以知道別人心的狀態。別人想什麼,或者他的心被什麼障礙著,他都知道。他有一天,就見到luang ta maha bua :你就打算躺在定中去死嗎?把定當作是涅槃? 阿姜曼就說,定就好像插進牙縫裡面的肉絲。比如說,我們吃肉,肉插在我們的牙縫裡面。他只是有那樣一點點的滋味,並不是說好像碗裡面的食物,可以讓我們吃得飽。然後當時luang ta maha bua 還頂嘴:假如我們修行不追求這種空,那麼修行我們在追求什麼呢?他當時就以為,這種空,這樣的平靜,就是涅槃。他還在頂嘴。阿姜曼就知道他粘著於禪定了。然後阿姜曼就罵他:罵他之後,他就清醒了,因為他感受到自己的情緒了。有看到自己的煩惱了,知道自己的煩惱還沒有清除。
阿姜曼就開始教導他智慧。Luang ta 的定,已經非常充足了。所以他發展智慧就很快。在他的傳記裡面,他就描述,先是觀/思維身體,然後就是觀五蘊。然後他就明白說,入定,就好像我們逃避那些追我們的仇人。而智慧,就好像我們直接地殺死仇人。 我們入定,就好像躲在房間裡,敵人還在外面;而智慧,就好像我們直接殺死敵人。不管我們在房間裡面還是外面,都不用害怕了。
而luang ta maha bua ,他修智慧的時候,他就專心一意地修智慧,直至他的心開始感到累了。然後這時候,阿姜曼又來罵他了。因為他那個時候也是偏離了中道,就好像一把刀那樣砍砍砍,就會慢慢變鈍。阿姜曼就罵他:你瘋了嗎?你迷失在觀,毘婆舍那裡面,要回來讓心休息一下。阿姜曼的比喻就像說,觀,就好像用刀去砍東西,但刀變鈍後,就要回來去磨刀。磨刀的功夫就是修止。如果我們的定有力,又可以去觀了。 所以luang ta 就跟著這樣的方向去修,很快就開悟了。
這個就拿luang ta 的修行歷史,和大家分享
----Ajahn golf
摘錄自:1:21:35-1:41:24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576328741585721
更多關於luang ta maha bua
https://www.knownsee.com/.../%E9%98%BF%E5%A7%9C%E6%91%A9...
我們就隨自己的能力去做,不用想:什麼時候達到啊,會不會達到啊,這些。
我們也要有信心,我們能夠來到今天,遇到佛教,而且有興趣,這也是我們過去的因緣。我們要把這個本錢,繼續去累積一些利息。這是跟隨佛陀的原則,根據戒定慧的原則去修。你們是居士,還有金錢,佛陀就是教導要布施,持戒和禪修修智慧。
這些自然就不會讓你掉入貧窮,痛苦的狀態。如果你不貧窮的話,你就會有更多的時候去修行。假如你太窮的話,就很難。而多布施的人,就會有許多人喜歡,所以布施會帶來財富,也會帶來追隨的人。
就算我們努力賺錢,把每一分錢都儲存起來,到你死的時候,到最後你什麼都帶不走。所以有財富,要投資在布施。
我們有身體,有語言,就要來投資去持戒。持好五戒,有機會的話,就持八戒。如果我們持戒好了,就沒有過失。我們就沒有冤親債主去纏繞我們的心。即使我們還沒有涅槃,但我們生生世世都不會有殘疾,精神失常的狀態。有身體,身體會健全,家庭也會健全。這就是戒的功德。你們求戒後說:silena Sugata yanti , 就是說戒能夠帶你們去到善道。
Silena ogasampata ,就是說戒能夠帶來財富。有財富,也不會失去。而那些透過騙去別人財富的人去賺取金錢的,那些錢也很快因為被抓,然後就沒了。
喜歡殺生,就會壽命短
而傷害眾生,就會讓自己多病
那些去偷盜的人,他自己賺的錢,也會被別人取走
犯邪淫的人,他的家庭也會破裂,孩子也會不聽話
我們曾經說謊,騙人,別人也會騙你。
如果是犯飲酒戒後,可能他投生後精神狀態就不好,頭腦不好,或者是精神病啊。
所以我們現在有身體,有語言,就把他投資在戒這裡。
而最後我們有這個心,就把它投資在禪修,止和觀的開發。
佛教就像實力雄厚的東西,我們投資在這裡,不會害怕會破產。誰投資得多,就賺得多;誰投資得少,就賺得少;不投資,就賺不到錢。誰努力的話,就白白浪費一生
我們人死後,他的價值,他比不上別人。因為動物死了還有得吃?如果誰死了,誰會買你的身體去吃? 假如你賣給ajahn ,我也不會買。
如果人類沒有布施,持戒和禪修,就是一個沒有價值的人。就是浪費投生為人,遇上佛教的機會
--ajahn golf
摘錄自:<1:50:26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576328741585721
在無我相經中,沒有把心和識分開來講。
但是在燃燒經裡面,它是有分開的
心就是那個覺知的基礎,那是不生不滅的。
而識,就是把知道的對象,從六根傳遞到心,那個是生滅的。
學習阿比達摩的人會說這個心生起而後滅去,這個心生起而後滅去
其實這裡的心,還是一個被認知的對象
在阿比達摩裡面有分心,心所,色,還有這個涅槃。
然後這個心所,就是生滅的東西。
而這個心,是一直存在的,它是沒有生滅的。
而這個心,雖然它並不是無常,並不是苦,但它是無我。一旦執著它為我,就還有生的狀態
這個心,只是覺知的功能。它沒有喜歡不喜歡,沒有苦樂,一直都在知道的對象
而這個識,就是送訊息來給心。它是生了,滅去
而那些苦啊,樂啊,那些是屬於受蘊
簡單而言。心就是那個不生不滅的知。
而識,就是那個生滅的知
這個不生不滅的心,就是我們平時觀察不到的。因為它是被遮蔽的狀態
就是跟隨著ajahn 所說的,去思維五蘊,這個方式。然後將來就會看到這個不生不滅的心
即使是那些打了麻醉藥,昏迷的人,他醒來後仍會說看到這個那個。就是說,那個覺知,那個知,從來沒有斷過的
而那些我們有時候知道,有時候不知道,這是屬於識蘊
簡單而言。心就是那個不生不滅的知。
而識,就是那個生滅的知。
我們只要繼續修行下去,就會自己看到
簡單一個做法,就是把所有會生會滅的東西,把它去掉。剩下的那個不生不滅的東西,就會出來
問:假如心只是覺知,那麼誰在執著和輪迴?
Ajahn golf :我們的心是不生不滅的,但是被無明所遮蔽的,是無明帶著這顆心去輪迴。我們修行這個止觀,就是在破壞這個無明。當無明破除後,就剩下這個清淨的心,就是不再輪迴了。
無明是什麼呢?無明就是不知道。
然後什麼是不知道呢?
當我們的正念智慧成熟了,我們就會知道
以前ajahn 也不知道什麼是無明。但慢慢修行下去,那個不知道就慢慢地溶化掉。
所以記得ajahn 早上說的話嗎?
佛陀的法,並不是透過頭腦思維而能明白的。一定要慢慢地上樓梯。
我們要跟隨著這個次第,慢慢去修,然後慢慢就會看到心與五蘊分開
這個心既在五蘊外,也在五蘊內。你可以說它是在內,也可以說它是在外。就是已經混合在一起,分不清了
有個比喻,就是把心比喻為虛空。杯子裡面有虛空,杯子外也有虛空
而這個杯子本身就是五蘊。而這個蘊把我們的心封閉住,遮蔽住
外面最大的這個,就是我們的世界
我們的世界,也是遮蔽我們的。
所以我們禪修,就是要放下這個外緣。所以修行人,首先我們要放下這個世間的東西。雖然我們還是要運用這個世間,我們的心已經不抓取外面的東西了。
當我們可以放下這個世間的話,那些可以遮蔽我們心的東西,已經少了一樣。這個痰罐就代表我們的身體,所以就要去思維身體。當我們思維身體的無常,苦,無我,就可以放下對身體的執著。然後只剩下名法的這個遮蔽。而這個杯子就代表名法。
到這個階段,你看到杯子外的透明,和杯子內的透明,是一樣的。
但現在還分不清這個蘊跟心。識跟心。
這個杯子,就是代表著受想行識,遮蔽我們的心的。
當我們思維這個名法的無常,苦,無我的時候,也可以破除它的遮蔽。所以最後裡面的虛空和外面的虛空,就回到它自然的狀態。到了這個時候,我們就對所有事情沒有任何的懷疑了。
如果是這種被身體,也被世間封閉的狀態呢,是看不到這個心的。對嗎?
在這個狀態下,這個心跟五蘊是混合在一起的。你可以說心在五蘊裡面,也可以說五蘊在心裡面。
所以我們就一層層地去思維,去放下。那個世間,就是指世間八法,就是八風。把它放下後,在思維身體,破除對身體的執著,再思維名法。最後,這個心本身,就會解脫出來。
簡單地說,這個杯子,就是無明。如果我們破壞這個杯子,裡面的虛空跟外面的虛空,就會自然在一起。它就是一個自然的狀態。
是這個杯子帶著我們去輪迴的。而這個杯子代表無明。杯子去到哪裡,裡面的虛空就去到那裡。這個杯子去到天堂,去到地獄,去到什麼的。不管去到哪裡,那個杯子都在,因為那個無明都在。
我們可以破除這個杯子的話,那個心就自由了,沒有東西可以帶我們去輪迴了
摘錄自:1:02:45<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499989403046550
就好像一塊荒地,有很多的雜樹,藤蔓,雜草。所以我們要先清理這個地方,才可以建房子。
當我們在砍樹,清除蔓藤,清楚雜草,這個是毘婆舍那的功夫。
但我們並不能一次過把所有東西清除,我們要有休息的時間
當我們停下來,休息一會兒,這個就是止
我們簡單來說,止就像充電,讓身心得到休息。
而觀,就像工作
所以我們不能只做任何一種。如果我們只是工作的話,不吃,不做,不睡,也是工作不了
如果我們只是休息的話,那麼我們的工作,是永遠不能完成的,只是吃和誰而已
又或者另一個比喻,就好像我們走路去到一個叫做涅槃的地方。我們走路的過程,就是觀。我們走累的時候聽下來休息,這個就是止。
所以止和觀,是應該要一起做,是一定要互相支持對方的
我們的止和觀在哪個地方做?就在我們的心,我們的覺知
………
止或定就好像水管一樣。
而當我們在訓練智慧的時候,就好像我們把水送到可以送去的時候。
那個水就是我們的智慧
比如說,水缸在這邊,要把水送到去另一邊的寮房,如果沒有水管的話,是送不去的,對嗎?
如果沒有水管的話,水一放出來,就散開來了,它不知道要朝哪個方向走
同樣的道理,當我們要思維佛法,要觀察實相的時候,如果我們沒有定在守護這個心,就好像沒有水管的水一樣。四處蔓延,不知道要走哪個方向
所以這個定的重要性,就好像這個水管一樣。
但另一方面,假如我們只有水管,而沒有水的話,也做不了事。水就是智慧。
現在ajahn 就在解釋定和慧,止和觀的關係,讓大家明白。
摘錄自: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2400921986924921/
止和觀怎麼去區分呢?
止就是讓心收攝回來,平靜下來,就將我們的覺知收攝回來,變成一
觀就是把我們的覺知發放開來。把它放出去,放在我們覺知的對象上面,比如說五蘊
所以禪修,我們要注意兩方面。
一,要平靜。比如說,我們知道呼吸,只是需要知道呼吸的進與出,不要去想任何東西。這個就是止
而這個呼吸,可以同時用在止方面,也可以用在觀方面
呼吸怎樣用來觀呢?
我們看到,這個呼吸從鼻子進來,到我們肚子,然後從肚子出來,回到鼻子出。這個就是呼吸的生和滅。我們這樣去看呼吸的生滅過程,這個就是觀。
所以我們就是可以看到,這個呼吸從來沒有停下來的。它一直在變化,是無常的。當我們看到這個無常的時候,就是智慧的溫床。
又比喻說,我們用覺知身體的業處。我們知道身體在走,身體在動。我們只是在知道,這就是在止的狀態。就是要讓我們的心停留在同一個對象越久越好
而當我們思維這個身體的時候,我們想到這個身體過去並不是這樣的;而現在慢慢地越來越老,慢慢地走向死亡。我們的身體就是這樣的變化無常,這樣就是觀。 大家明白嗎?
所以其實每一種覺知對象,都可以用來止和觀。如果我們覺知一個對象,是朝向平靜,止息的方向的話,那個就是止
而如果我們是朝向是觀察它們的無常,苦,無我,這是觀。明白嗎?
而現在,我們修止禪的時候,不管用什麼方法,例如說觀呼吸,心在呼吸上面,讓心平靜下來。
又或者是用念誦的方式,例如念buddho ,dhammo ,sangho 佛法僧的方式,都可以。不管用什麼方法,就是讓心停留在一個對象,平靜下來
有時候,我們在這邊聽了一個方法,然後去到另一個師父那裡,又聽了另一個方法,就是一直把方法換來換去。這樣不對。
所以不管用什麼方法都好,如果我們是在一個所緣上面,讓心慢慢地平靜下來,這個是止。
如果這樣的話,聽Ajahn 這樣說,就不會迷茫。在走去聽另一個師父說,也不會迷茫。因為大家的目的,都是一樣的。
而觀就是用止的力量來學習五蘊,要觀察五蘊是怎樣的無常,怎樣的苦,怎樣的無我。
為什麼我們要先有止作為基礎呢?因為止就是一種守護我們的心。當我們在觀的時候,就不會跑偏。
又比如說我們今天打坐,看呼吸,但那個心不想看呼吸,一直跑去找其他的東西。如果我們的心是這樣不聽話,不肯去我們想放它去的地方的話,這樣的心去知道我們的四大五蘊是不行的。
所以我們一定要讓心平靜下來。但又不用說要讓心進入到非常深的平靜。但起碼是要讓我們的心受正念控制的。
所以如果我們的心可以一直在呼吸上面停留的話,就可以同樣地把心放在我們要觀察的東西上面。而不會跑去其他的地方。
如果我們是去觀察我們的五蘊,它就會一直在覺知五蘊。如果這樣的話,我們就可以清晰地觀察五蘊,而達到可以放下五蘊的效果 (=減輕煩惱/證果)
10:24-22:13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2400921986924921/
這個身體,是可以用好幾個方式去思維的
可以思維它的無常,苦,無我
或者可以思維它是四大
或者可以思維這個身體是那些很骯髒的,很不淨的東西
不管是用哪個方式去思維,到最後也是達到同一個效果,就是放下對身體的執著
----ajahn golf
54:24-55:17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2400921986924921/
如果欲貪滅除,嗔恚也會滅除
因為我們的嗔恚,是來自於我們貪的東西
得不到,或者維持不了。
如果我們沒有愛,就沒有恨
----ajahn golf
48:55—49:40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2400921986924921/
修行人睡四個小時就夠了,夠嗎?
根據醫學的說法,一個人每天要睡八個小時,對嗎?
當我們的心是平靜有定的話,休息一陣子就夠了。
大多數時候,我們醒來的時候感覺到很困啊,很累啊,都是因為心不平靜
我們觀察那些心平靜的人,有平靜基礎的人。
他們睡覺只是睡一陣子,然後醒來又是很清醒
如果是這樣的話,不用害怕,不用想著為什麼醒過來又睡不著。如果這樣的話,又可以繼續去修行
不用怕會虧本,因為我們從出生到現在,都一直在睡了。
我們回想起,昨天我們睡得不夠,今天要補眠。
那時候我們沒有想著說:昨天打坐少了,今天要補回來。只會想著今天睡覺而補回來,是嗎?
Ajahn 這樣說呢,因為我自己也是這樣的。
Ajahn 知道,因為ajahn 也曾經這樣過
所以就說懶惰人的性格
懶惰的人就會是:今天醒了,再睡!
今天有點頭痛,不打坐了,先睡!
今天工作多了,身體累了,先睡!
又比如說,好像昨天。今天不打坐了,因為我們剛剛有長途的旅程。然後今天聽了整天的開示,可以睡了 ,是嗎(笑)
這就是那些懶惰人的性格
並不是特別針對某個人
只是隨便說一說,或者大家都是這樣的
…
我們如果可以戰勝自己的懶惰,每天一點點就夠了
我們訓練戰勝自己的懶惰,一天一點點,一天一點點
這樣的話,就算懶惰還沒有完全消除,但是我們已經不怕它了
生命就是一場挑戰。不挑戰的話,就不會得到好東西
我們擔心,感到苦,就戰勝那個擔心
我們懶惰,要戰勝懶惰。
我們散亂,要戰勝散亂
如果我們可以戰勝自己的話,佛陀說,這就是最大的勝利
大家相信嗎?從出生到現在,只是想著要戰勝別人,但沒有想過要戰勝自己
所以我們作為佛陀的弟子,一定要戰勝自己
----ajahn golf
<1:14:11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2400921986924921/
如果腦海中閃過對大師父不敬的念頭應怎麼辦?
Ajahn golf :這是我們的行蘊,行蘊的作用
正念不夠,責任心不夠
當正念不夠,就追不及那些念頭
如果我們壓制不到它想東西的話,我們就整件事就丟下,就算想多少東西,都丟下
多些去打坐,禪修。在單一個所緣
…
不要對念頭有興趣,只是對呼吸有興趣
這個就是在修那個法,不用怕念頭
【布施】
我們布施,是為了成就這個福業,是為了去除內心的吝嗇,去利益別人,不是為了要別人的稱讚,不是為了有好的名譽。我們每一次做布施,也要有智慧,去了解我們做布施是為了生起什麼益處。
當我們做布施的時候,我們要看回自己的經濟能力。看回自己的條件,不需要看別人,跟別人比較。如果我們去看別人的話,看見對方布施了許多,覺得自己布施得很少,就會感覺到苦。
或者別人布施得少,我們布施得多,便會看不起他。所以要看回自己。就是我們布施後,會感覺到自己內心的快樂跟舒服,不會在未來造成自己的煩惱,家人,經濟上的煩惱,這樣就去做。這樣做後,內心就會快樂,這就是福報。
要讓布施有很大的福報,要有四個條件
第一, 就是我們得到的財富,是來源清淨的。是靠自己努力而得到的,不是去偷去搶。
第二, 我們布施的動機要清淨。我們布施不是為了要面子,不是為了炫耀自己的財富,不是為了跟別人比較和競爭。
第三, 就是我們有清淨的戒。如果我們有清淨的戒去布施的話,那個布施的功德會很大
第四, 就是那個接受的人。如果他有持好清淨的戒,他有法的話,做的這個布施功德就會很大
所以這四種條件之下,有三種是屬於我們的。第四條,是屬於接受者。但我們可以做好的,是那三條。但第四條,我們不知道。所以我們能夠做的,就是我們自己做好自己去供養。
當我們做這個布施還是供養時,就讓我們調整動機,讓動機清淨。我們供養,是為了護持這個佛教。當我們有這種清淨的發心,我們就可以吸引那些大師父,那些清淨的人來接觸,供養到他們。
【持戒】
當我們有持戒,有禪修的時候,當我們越來越好,內心越來越提升的時候,我們就會開始看到誰有持好戒律。
還有,我們要在生命當中持好五戒。當我們有時間,有機會的話,我們也學習持守八戒,增加我們的福業。但是這個持好五戒,對於我們在家人來說,已經是很足夠了,可以幫助我們證悟涅槃。
我們可以決意,從今天開始,到我們死亡,也是要好好持好五戒。就是我們有正念的時候,就不願意去犯戒,不犯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飲酒戒。當我們剛剛持五戒的時候,可能會覺得有困難。但持守下去,就會持得很自然,然後戒就會守護我們。當我們這樣持好五戒,圓滿這五戒的時候,我們就可以關閉那些仇怨,冤親債主。那些因為破戒而造成的新的冤親債主,仇人,就不再有。過去做下來的冤親債主,一受完了,就沒有了。那些新的災難,冤親債主,仇人,就沒有了。當我們有持戒的時候,我們做布施,也是有很大的功德。我們禪修,也很容易平靜下來。
不相信的話,試一下偷別人的東西。我們靜坐的時候,看看能夠平靜下來?也是很難的,因為怕主人會發現,會來抓我們。就好比喻說,我們有偷過別人的東西過來,有殺過人,然後我們要好好平靜下來,也是很難的。聽到打開門的聲音,也是害怕,害怕警察會進來。所以坐下來,心會很小心,很防備,很難靜下來。假如大家也沒有持戒的話,大家也會怕自己的包包會否不見掉,東西不見掉。所以這個戒,可以讓我們清涼平靜,也讓我們的社會,國家,世界,可以帶來清涼和平靜。如果這個世界,大家各自也有持五戒的話,就算沒有警察,軍人,也沒有什麼問題。沒有那個cctv 也是可以。就算那些財富沒有上鎖,也不要怕。 帶來很大的煩惱,是因為這個社會很少人持戒。但是佛陀不能強迫所有人持戒。但是我們是佛教徒,我們有這個智慧,我們守好自己的五戒,不用別人來強迫我們。如果我們破戒,犯戒,沒有持戒的話,我們雖是人身,但內心已經是餓鬼,畜生,地獄,阿修羅的眾生。所以我們要做有戒的人,有布施,有持好戒
【禪修】
然後就是訓練我們禪修。
禪修有兩種。
第一, 訓練到這個心平靜下來
第二, 訓練讓這個心生起智慧
訓練讓這個心定下來,就是讓這個心成為一心。一心地覺知呼吸,或一直默念佛陀下去。
而發展智慧,修到讓這個心有智慧,就是去思維無常,苦,無我。去了解一切都是無常的,一直在變,它是苦的,沒有一個我在。但是這兩個要不斷交替地修下去。要互相配合地修,不可以只是修一個而已。禪修,就是為了去除內心的煩惱,內心的貪愛,嗔,痴心。如果我們沒有修行,禪修的話,我們內心的貪嗔癡會越來越沉重,這個貪嗔癡會讓我們每一生充滿痛苦。
而佛陀阿羅漢之所以可以解脫這個苦。是因為他們完全地去除了貪嗔癡等煩惱。而去除的方法,修行方法,就是我們用止觀。讓心平靜定下來,然後去了解五蘊的無常,苦,無我,來去除內心的貪嗔癡。
而這個煩惱,就好比喻內心很兇的動物,好像老虎。禪修,就好比喻來折磨這個老虎一樣。然後我們修定,就好像不給他們食物,不放縱我們的心,去胡思亂想。這個就好像不給食物給老虎一樣。
然後修智慧,就是我們用武器去殺這個老虎一樣。就是這個老虎已經沒有力量了,我們就殺了他。就是當我們內心定下來,老虎開始沒有力量了,那個時候,我們就是修智慧,去去除內心的煩惱。所以起初,我們就是要培育內心的平靜,定力。
當我們的心平靜了
我們就去思維身體的無常,苦,無我
思維五蘊的無常,苦,無我
就是當我們的心平靜了,就學習,思維五蘊的無常,苦,無我
當我們看到一切都是無常,都是苦,都是無我的時候,我們就能去除內心的貪嗔癡。我們就能放下這個貪愛,嗔和痴心,我們就能解除這個痛苦。
所以把這些法送給大家,如果有受益的話,就把它們用起來。
如果還有這個貪愛,嗔,痴心。那這個布施,持戒,和禪修,是很應該去禪修的
佛陀的法,就好比喻為一種法藥。而我們內心的貪嗔癡,就好比喻一種讓內心痛苦的疾病。但如果我們還有病痛的時候,我們拒絕這個藥的話,也是不正確的。佛陀就好像大醫王一樣,僧團就好像醫生。法就好比喻為藥。然後這個寺院,就好比喻為醫院。而我們,就好比喻為病人。
所以今天醫生已經給藥你們了,你們不吃,就是你們的吃。也不能幫你們吃,你們不吃也不能好起來。所以我們要多一點愛我們自己。如果我們不能修好自己的心,我們不用去計劃讓外在的任何人讓我們快樂起來。我們一個人出生,也是一個人死去。然後剩下我們生前所作的善業惡業。哪一個比較多,我們就依隨它去投生。
----Ajahn golf
48:15-1:29:01
13/1/2024 Ajahn Golf - One Day Retreat Q&A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313689384384677
善業,真的是有
惡業,真的是有
地獄跟天界真的是存在的
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也是有。
因果這一些本來就存在。沒有人可以去除它。
就好像可以證明明天有嗎?就是不能拿來給人看
Ajahn 也不能拿未來世拿來給你們看
所以在我們出生之前,過去世也是一樣有存在的。就好比喻說,今天我們有許多財富,然後我們睡著了,那些財富也是可以幫助到我們第二天。第二天,那個財富也是可以為我們帶來幫助,就好像今天如果我們是欠債的,明天也是欠債的。
如果我們今生做了很多惡業。到下一生,要做一個有福的人是不可能的。如果我們今生做了許多善業福報。到下一生要受許多惡業,許多很難受的業力,也是不可能的。所以把這些教給大家。有財富,要懂得去投資,去做布施。有這個身跟口,要懂得持戒。有這個心,要懂得讓它生起定和慧。
他的意思就是說。一個人出生在這個世界上。他有做三種法。
第一:有做布施
第二:有持戒
第三:有禪修
有些人圓滿了,有些布施持戒禪修做了一些,但還未完全圓滿,他死了之後,會在天界,享受快樂。 有些人已經把布施持戒禪修圓滿了,他就能解脫一切苦,證入涅槃。 只要我們還未有證悟涅槃,然後我們所做的這個布施,持戒跟禪修,就會讓我們在輪迴當中;每一生,每一世,有財富,有美貌,跟智慧,直到我們證入涅槃。
----Ajahn golf
48:15-1:29:01
13/1/2024 Ajahn Golf - One Day Retreat Q&A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313689384384677
然後當我們在行善的過程,有時候會遇到一些障礙,困難。但是我們也是要懂得努力,堅強地超越這些障礙。就是我們行善的時候,要勇敢,不要害怕,不要懶惰。
就是有一個故事給大家聽。關於蒼蠅跟蜜蜂。
這個蒼蠅,他感興趣的就是大便,骯髒的屎,他就是會吃它。
這一些蜜蜂,他就會去吃花蜜,甜的東西。
但是這些垃圾的東西,就比花那些更容易找得到
所以這個蒼蠅,他要找吃,就很容易,不用飛到很高。就好比喻說那些垃圾,在很低的地方就可以找到。不用什麼力。
而那些蜜蜂,他就是要飛,比較用力。要去森林,有花的地方,去採蜜。但是他們吃了之後,他們兩個的結果就不一樣。而這個蒼蠅,他吃了大便骯髒的東西。他傳播的,就是細菌,把細菌傳播出去。然後這個蜜蜂他採花蜜,讓花配種起來,把花蜜變成蜜糖。
蒼蠅,就好像壞人,只是傳播壞的東西,不好的行為。就造成社會的傷害。就好像蒼蠅傳播細菌一樣
然後要做那些壞的行為,不會很困難。就好像蒼蠅吃垃圾大便,在低處,很容易就可以找得到。就好像生氣很容易。當我們原諒別人的時候,會很困難。所以行善比行惡更困難。行惡很困難。而那些好的人,善的人,就好像蜜蜂去採花。他就可以讓那些花配種,還可以製成蜜糖。變成一種藥。
但是他們要採成蜜糖,要出很多力。他們要去到很遠的地方,去採這個花。所以我們行善有時很困難,但可以利益到別人。所以把這個交代給大家
----Ajahn golf
48:15-1:29:01
13/1/2024 Ajahn Golf - One Day Retreat Q&A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313689384384677
佛教是教導我們聰明,有智慧,不是教導我們迷信。
關於做布施,持戒跟禪修,我們要了解他們是怎樣的好,然後我們才去做
就好比喻做布施。布施是有利益到我們自己,也有利益到別人。
持戒也是。是讓自己好,也讓利益到別人。那有很良好的後果。
禪修也是非常的重要。
禪修可以讓我們不斷縮短輪迴,讓輪迴越來越短,會讓我們解脫。
所以我們就是要圓滿這個布施,持戒跟禪修,不要缺乏任何一個。
有一些人聽到修行禪修有很大的功德和善業。所以他只是想禪修而已,不想布施和持戒。
就是我們禪修萬一我們還未斷除煩惱,還有輪迴。當輪迴再出生的時候,就會很貧窮,我們的生活就會變得很貧困,艱難。就算我們聰明有智慧也好。
當我們出生到一個貧困的家庭裡。我們就沒有時間去寺院禪修。
有一些人只是做布施,但沒有持戒。當他們再來投胎的時候,就會投生到富有的家庭。但是因為他沒有持戒,他就有機會變成殘廢的人,或者弱智,低能的人。
有一些人,他有持戒,但是他就沒有怎樣去修行。有持戒讓他們再出生時變得很美很帥,但是就變得愚癡。這樣的話,是一個美帥的人,但是是一個很笨的人,你想要嗎?
有一些人很富有,但很笨,很愚癡。他會去造惡業,做壞事,讓自己受苦。
所以我們在這個生命,輪迴走上一條正確的路。最安全的,是把布施,持戒,和禪修全部圓滿。
----Ajahn golf
43:53—48:15
13/1/2024 Ajahn Golf - One Day Retreat Q&A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313689384384677
(願大家)活在善行當中
要懂得知足,滿足於自己擁有的東西
不需要跟別人比較
就是歡喜於自己的家庭,財富
為我們已經擁有的東西而感到快樂,不用過於再去追求些什麼
Luang ta siri 也是教導我們要身好,口好,意好
Luang por ganha 也是教導我們心好,心快樂,心舒服
Luang pu golf (笑)就教導大家放下。原諒別人,懂得犧牲。
就是讓我們每個人努力做到心好,心舒服快樂,原諒別人,懂得犧牲付出
如果我們做到這五點的話,生命就會快樂。快樂就在我們自己。
希望大家因為法而受益,得到快樂。能夠行善而快樂。有這個信心,有這個力量去行善修行
祝福大家一整年都快樂,身體健康,沒有憂悲苦惱,豐衣足食,錢包錢滿滿
----Ajahn golf
48:15-1:29:01
13/1/2024 Ajahn Golf - One Day Retreat Q&A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313689384384677
我們在佛教裡面所做的善行,最後那個收穫是我們自己。僧團比丘師父們,就好比喻田地一樣。到最後那個收獲是屬於我們自己
好像我們做布施。師父們就好像銀行的工作人員一樣
我們把財富放進銀行裡,但銀行裡的工作人員,也就像師父們,也可以透過我們的財富來獲得利益
但是我們是要自己去選擇的。要好好去選擇福田來種。就好像哪個銀行是比較可靠可信的。當我們放進去,那個利潤,利息會很好。
----Ajahn golf
41:14-43:53
13/1/2024 Ajahn Golf - One Day Retreat Q&A
就如水會向低流
假如我們讓心自行地去的話
它就會不斷地墮落下去
----Ajahn golf
<14:33
13/1/2024 Ajahn Golf - One Day Retreat Q&A
問:白父出定時,我憶念白父並回向孩子,所得之利益,是由於白父定力的功德還是因為自己慈心之功德?
Ajahn golf : 兩種也是。如果我們禪修之後,把我們禪修的功德迴向給我們的孩子還是冤親債主,親戚朋友,這就是我們禪修的功德。
還是說我們去隨喜那些好的修行者,大師父,他們的禪定,他們的智慧,然後我們也是得到隨喜所得的那一份功德。
但是如果有很大的功德,那就是我們自己禪修。我們自己禪修,修到我們的心超越這個世間,這個功德加上我們隨喜那些好的修行者,那些大師父來迴向,祝福別人的時候,那個功德就會很大。但如果我們只是隨喜大師父修行者,那個功德還是不多。不比我們好好禪修,到心超越世間那個功德那麼大。
<9:21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3198026657158885
初果還會怕死,但他也不是很害怕,因為他的輪迴剩下很少而已。初果也有一點怕死,但他怕死,是不會怕會墮落到四惡道去,不是他死後會墮落到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道。而是他有一點怕死,是因為他禪修到還未解脫。然後他死了還有輪迴,再受一點苦這樣。
這個二果,他也是怕死。但他的害怕比初果更少。
三果有一點害怕。但是三果不是世間那種害怕,而是他死後去到梵天,圓滿他的修行,然後才證入涅槃。他是想,如果可以的話,就給他在這一生證悟涅槃。
如果是阿羅漢的話,他就沒有什麼好害怕了,因為他的工作已經完成了。
如果我們的善行多的時候,我們的害怕就會減得越少。我們越是有善行的時候,我們對死亡的害怕就會越少。當死了的時候,就不會有太多的害怕和難受。準備好嗎?
所以你們要相信,如果你們累積越多的善行,就越不怕死。
當你們累積了越多的善行,我們對死亡的害怕就會越少。
那些做許多惡業的人。就好比喻說一些人犯了很重的罪惡的時候,他們抓到了,就直接關起來,不需要什麼證人審查,直接就關起來。
有一些師父提到說,人死了之後,他的意識會停留七天,四十九天,並不是都是這樣的。有聽過一個人死後他的人們說靈魂,但正確來說是他的意識,會他身邊七天嗎?但是那些造了很重惡業的人,他死後就直接墮落到惡道去。
但是有一些人,他做了許多的善業的時候,就是還沒有燒他的屍體還是做什麼,他就已經投生到天界去。
但是有些人,他善又不多,惡又不多。善惡不多的話,他死了之後,他就要去審判一樣。審判就是去到閻羅王,就是審判他是要去到善道還是惡道。
有一種就是一種鬼,在鬼道那裡流浪,沒有去輪迴。
但阿羅漢一死了,就直接入涅槃,也不用去哪裡。
如果你們善惡也做得差不多的話,他就會被審判,閻羅王就會審判:你做了多少惡業,多少善業。那時我們是騙不到他的。
要欺騙閻羅王,就像要欺騙我們的老婆一樣。
所以去到閻羅王那裡就不能欺騙他,那些曾經做過的惡業會自動呈現。如果有證據的話,就會讓你直接下地獄。但是有一些人死了,他有原諒他們,會讓他們上去善道。他就會問:你在生的時候,有去寺院嗎?有做布施嗎?有行善嗎?如果他們有做的話,還可以回答一下
去寺院做什麼呢?有些人去寺院不是去行善。也是欺騙不到他們
去寺院是去批評別人,抓別人的缺點,去批評出家人。
去寺院是為了找一些好吃的嗎?
還是去寺院是為了布施,持戒,禪修?
沒有的話就會照樣下地獄,因為去寺院不是去行善。
去寺院你認識佛法僧三寶嗎?會頂禮三寶嗎?arahant 啊,namotassa ,懂不懂禮敬?
然後當他認識佛法僧的時候,那些比丘教我們布施,有做到嗎?
然後當他們教導持戒,有持戒嗎?五戒有什麼呢?如果他只是回答到四個也是不可以。要回答到圓滿的條件
如果五戒的話,我們一個人可以念得來嗎?誰不會念的話,要趕緊把它背起來
然後這些讚歎三寶的文句,閻羅王和天神也是很注重的,誰會念的話,他們也是會尊重的
如果他問了過去的善行,他能夠回答的時候,他就先給他輪迴到善道去。譬如說人界。但是最好還是我們累積多一點善行,不要給他們審判。萬一我們記不起,回答錯了,就不好 (笑)
如果問到,有僧團,有佛,有法,次序亂了也不能。
說到這個三寶,佛法也是錯了。
所以要帶給大家。善業惡業是真的存在,天堂地獄涅槃是真的存在,真的有。有這生,有過去世,也有未來世。我們做了善業還是惡業,我們就要受那些善的果報和惡的果報。我們是解決不了的。
所以我們要去這樣相信。這樣我們起碼有這個正見的基礎。現在有一些人只相信只有這一生,死了就什麼都沒有。然後做許多壞事惡業。所以他們就是想做什麼就做,通常一般的人都會跟著煩惱去做的,對嗎?
然後現在人類的道德越來越差。
這個世間變得越來越艱難去生存
這個世間越來越混亂,是因為煩惱越來越多
以後那些人就不這麼樣認識父母的恩德,不懂得去孝順,不知道什麼是尊卑。然後人和人之間,就很容易產生自相殘殺。然後這個世間的人就誰做壞事就稱讚他,誰做善事就把他隱藏起來
然後這些惡的行為,就會變得很普遍。到時候行善,就變得很羞恥,很害羞那樣。然後對作惡的慚愧之心,就不怎麼有了。
然後在這個混亂的世間,我們要懂得守護自己。有戒,有善行,有禪修來作為一個保護自己的導引。如果那些人,他是有那些善行的時候,就不會和那些人一起受共業的災難。所以這些,就帶給大家。
---ajahn golf
14/12/2023 (Q&A)
1:16:00-1:33:00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1446291189640557
問:尊者,請問你對於泰國正念動中禪與隆波帕默教法有何看法?
Ajahn golf : 我沒有什麼看法
哪一個方法也好,如果讓我們有正念在我們自身的話,那個就是正確的。
哪一個教導教法也好,如果可以讓我們內心的貪嗔癡,越來越減少,越來越去除,讓我們正念定力智慧越來越增加的,都是正確的。
1:12:02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377712711425985/
更多關於Ajahn golf
2024-7-9
問:有些人說修行是要去追求快樂,但是這是不是一個錯誤的說法?因為就算追求高級的快樂也有貪
Ajahn golf:並不是的. 這樣的就叫做道。
透過這條道路去離苦
就很像我們要渡過一條河,就要抓著船。
並不是說無我於是便掉下去河裡,如果是這樣便溺水死了
就是要先靠這艘船, 等到岸的時候才放下它
就好像阿贊先依靠對佛陀的信心和對佛陀的愛,所以 才去努力修行。 要明白我們執著那些善法,這就是離苦的道路,並不是執著。
這個就叫做 神足 ,這就是修行的動力。
這個四神足就是欲、勤、心、觀。
第一個欲神足,就是 我們要先對 要做的事情有興趣、喜歡的, 這樣才有動力。
第二個就是精進, 精進神足就是對修行要勤奮、要勤勞的 。
心神足就是要用心去做
觀神足就是心要有智慧 , 用智慧理解
有些人說他害怕執著福報
福報都沒有還害怕執著什麼 ?
有些人打坐了就開怕自己會執著禪定
等自己有了禪定再說
阿贊在香港教導可以用念誦Buddho 來禪修,然後就有人害怕會黏著禪定
先有了再說
如果慾望是朝向世間的話, 那就沒有什麼用。
如果慾望是朝向法的方向,就要去做。 都是要依靠這個慾望, 但是要把慾望用在相反的方向 。
就好像說瞋心呢 ,阿贊在修行中也有用得上的時候,但我的瞋心是瞋自己的貪嗔癡,並不是瞋別人 。是對自己的懶惰生氣, 如果我們把自己 的習氣用在法的方向,那是可以的 。
阿贊 就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善行 和自己的優點, 但是把他用在哪一邊 ?
所以先不要害怕說會黏著福報、黏著禪定呀
先有了才說
如果到了後就會自己放下
但先還是要依靠他
如果害怕自己會 黏著 精進 ,這是一個 邪見
我們每一個界也是有輪迴過來的。
就好比如說畜生道。他們有這個痴心,迷醉。就是粘住,貪住吃啊,睡啊,那種慾望。如果這個心沉醉在吃啊,睡啊,欲愛當中,就會再生到畜生到。就是如果我們的心有這個的話,就會輪迴到畜生道。
然後這個餓鬼道。餓鬼道就是從貪心,飢餓,渴求而生起到。我們來看我們的心,我們也是有貪心,我們不能拒絕說我們沒有的。假如這個貪心強到我們去行惡,犯戒的話,就會變成輪迴到餓鬼道去。
然後阿修羅道,就是從嗔心而輪迴到那裡去的。我們回來看自己的心,我們也是有嗔心,生氣啊。然後這種嗔心的種子如果我們不能去除它的話,強到讓我們控制不住自己去作惡的時候,這樣就會輪迴到阿修羅道去。
然後那些下地獄的人。他們有很重的貪嗔心去做惡業,做許多的惡業,然後他們就會墮落到地獄去。然後他這個受完了地獄的惡報後,他們的餘業還會讓他們輪迴到阿修羅道去,餓鬼道去,畜生道去,然後才會成為人類。所以我們會看到。如果輪迴畜生到惡道去,低等的趣去,是找不到任何快樂的。
然後我們每個人內心還是有會讓我們墮落到四惡道的種子。
然後去到比較高等的,是從人界去到天界去。
就是去到天界享受快樂的果報。就是作為人類的時候,不傷害別人,他是一個好人。然後他有布施,懂得持戒,懂得孝順父母。就算他有這個貪嗔癡的種子也好,他也沒有跟隨他去行惡。然後他只是努力地行善。所以當他死了之後,他的善業會讓他輪迴到天界,欲界天去。然後這個欲界天就好像學校一樣,有不同的階級。然後這六層欲界天。他們的快樂,壽命,美好,就看他們生前為人所累積的福報不同,而輪迴到不同的分別。所以我們來看回自己的心,我們也不只是有貪嗔癡而已,我們也有這個善心,慈悲心啊,為了幫別人的心。然後這些也證明我們也有輪迴到天界善道的心。
然後那些色界天,無色天,十六層的色界天和四層的無色界天界,這就是來治愈我們內心的平靜,定力而輪迴到那裡去的。而我們去到那個梵天界,有多高,就是看我們的心進入那個禪定有多微細有多深。然後我們也是內心有時候會空起來,靜起來,定下來,這表示我們也有投生到梵天的種子。
但是這種投生到梵天界的種子,還是那種善心,慈悲啊,去到欲界天的種子,就不多。通常我們內心是比較傾向比較低的。所以就比如說我們一天當中,我們心可以平靜下來一個小時嗎?通常我們的心,就是有時候混亂幾個小時。也是好比喻說,我們生氣的時候,可以生氣一整天。但是我們內心舒服,平靜的時候,就是一下子而已。然後心又亂起來。
所以我們會輪迴到三十一界裡面,都是落在無常,苦,無我裡面。在三十一界裡面,都是不穩定,需要再輪迴到。有時候輪迴到天界去,享受著善業果報的快樂。但這些果報享受完後,直接墮落到惡道去,地獄去也有。好像我們這一類認識佛法的,能夠修行佛法善業,死了之後,就能夠去到天界,或者證到涅槃。但是有一類人,他們沒有接觸到佛法,然後他們是接觸那些惡知識,愚癡者,他們一起去作惡,然後他們死了便會墮落到惡道,地獄去受苦。就是這樣不斷地輪迴下去,所以佛陀才讓我們快一點修行,證到涅槃,讓我們去除會輪迴的種子,就是這個貪嗔癡。就是我們是很難去忍受每一生要輪迴的那個苦。
那個苦就是從我們起來,到我們睡,從我們張開眼睛那一刻就已經是苦了。還有一個,就是超越了輪迴界,三十一界的,就是沒有無常,苦,無我的,沒有三相的,那就是涅槃。是沒有無常跟苦的,然後就是自然界裡面,超越了這個輪迴的。所以如果我們要證到涅槃,不要輪迴到話,我們就要去除會輪迴到種子。這個種子就是貪嗔癡,如果我們能去除貪嗔癡,這個心就證到涅槃。所以佛陀才教導這個八正道,就是讓我們可以證到涅槃的道路,簡單來說,就是戒定慧。
一開始我們先減輕這個煩惱,然後就是慢慢讓它們乾枯。不是說我們一下子就能把貪嗔癡去除,不是這樣的。就是我們需要建立這個善行,這個正念,定力和智慧,為了去除斷除這個貪嗔癡。比如說這個嗔心,這個嗔心一生起,如果我們有正念,就能滅除他。但如果我們來不及的話,就會跟隨這個嗔心發出來。煩惱就好比喻老虎,我們用空手跟他對決的話,是不能跟他對決的。我們必須用武器來處理他。這個武器就是戒定慧。所以我們去累積這個波羅蜜,就是去累積布施,持戒,修定,修慧而已。
簡單來說,所有的善行,就是福報跟善業。福報就是我們去行善,讓這個心快樂。然後善業,他就是一種智慧,就是這個戒定慧。這種福報善業,就是一直幫我們過濾,幫我們去除貪嗔癡,讓這個心越來越清淨。當這個心清淨了,我們就會成就了涅槃的財富。當我們還在這樣修的過程的當中,我們也不需要恐懼害怕。因為我們依照佛陀的教導去修去做的話,這些福報善業,就算我們沒有證到涅槃,也會讓我們輪迴到人界,天界,梵天界。所以我們每個人的目標,就是為了累積波羅蜜,證到涅槃。就是因為已經厭倦了,不想再輪迴,不想再受這個生老病死。如果我們還沒有證到涅槃,這個苦它是不會斷的,它是不會完的。然後證到涅槃的,就是有阿羅漢,獨覺佛,和佛陀。
<59:00 20240715高尔夫尊者答疑开示
-----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如果我們有布施跟持戒的話,這就是一個保證。就是我們還沒有證悟涅槃的話,都不會太過貧困,困難,痛苦。
那些有布施的人,無論他們輪迴到哪裡都好,都不會貧窮,飢餓,就是會富有。
那些有持戒的人,他輪迴到哪裡都好,他都是有健全,健康的身體,不會殘缺,不會是啞的,聾的
那些有禪修,有聽聞佛法的人。無論他輪迴到哪裡,都是有正念有智慧,有正見的人。
簡單來說。布施就是導致有各種財富的原因。
戒就是讓我們有圓滿外表的原因
禪修,也是讓我們有這個智慧的原因。讓我們有法的財富
當我們有這種財富的話,那就讓我們有機會,有時間修行,很快地證悟,覺悟涅槃。
我們仔細想一下,假如我們沒有布施,持戒與禪修的話。我們輪迴當中,成為一個貧窮,殘廢的人,然後沒有什麼正念智慧的人。這樣我們有什麼資本再去累積善業,再去禪修,去證悟涅槃。
從現在到我們死亡的時候,我們要快一些去累積布施,持戒與禪修,就好像我們要快一點靠近涅槃,越快越好。如果我們走得快的話,可能在這一生就能證悟涅槃。就是我們這一生還沒有證悟涅槃的話,再投生,我們只需要再走短短的,就能證悟涅槃。
如果我們這一生,只是靜靜的,什麼也不做。這樣的話,我們不只是說離涅槃很遠,有時候會輪迴到比人界更低的,就是餓鬼,畜生,地獄。要下墮是很容易的,向上,是很困難的。
就好像我們上山還是下山哪個容易?所以要墮落很容易,向上很困難。
所以我們要讓自己有力量,去圓滿這個布施,持戒與禪修。
布施源自於這個施,這個捨。就是從我們自身捨出去,去利益別人。這種施捨有兩種。一種就是外在的,一種就是內在的。外在的施捨呢,就是我們所擁有的財富,食物,衣物,藥物,這些用品我們能夠施捨出去,不會為自己帶來煩惱。這種布施的對象,可以是社會,國家,我們的親戚朋友,還有就是佛教。就是利益一切眾生。如果我們有施捨的時候,我們就不會貧困,飢餓。不用怕越來越貧困與痛苦。我們越捨,就會越擁有。我們越捨,在今生和來生就會越快樂。
內在的施捨,也是很重要。我們要懂得原諒施,原諒別人。誰讓我們生氣,讓我們怨恨,我們也原諒他,不計較,這個就是原諒施,內在的布施。當我們內心的不滿生起的時候,我們不需要跟別人辯論,頂嘴,把它從我們的心中捨掉。佛陀是很讚歎那些懂得原諒別人的那些人
然後關於持戒。戒的意思就是石頭,就是很穩重。意思就是我們要穩重的持好五戒,我們要穩重地不殺生,不偷盜,不破壞自己和別人的家庭,就是不冒犯別人的老婆老公,不妄語,不飲酒吸毒。有穩重的心,才能夠持好這個五戒。我們持好的戒有五條。更好的是培養這個十善業。持戒往哪裡持?就是持好我們身體的行為,口的語言,跟我們的意。
身體,就是包括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和不飲酒吸毒。
口的語言,守護好它,就是不妄語,不兩舌,不閒雜語,(不粗惡語)
守護好自己的意,就是不會想得到別人的東西,不怨恨妒忌想傷害別人。然後有正見,我們的意念是如法的,我們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相信這個業力。
戒,是很好的裝飾品。如果一個孩子有持好五戒,是會讓他很美。如果是老人家,成人有持好五戒,也是會讓他很好看。這個五戒,我們並不需要從比丘,師父那裡求授過來的。我們只需要守護好我們的身口意,這就是有戒。
然後要聽清楚關於禪修,會簡單地說,讓你們清楚地明白。剛才就是關於布施跟持戒,就是讓我們清醒起來,好好地聽。禪修就是訓練到我們的心有正念跟智慧。
禪修就是有止禪和觀禪。
止禪就是正念與定力
而觀就是智慧。
關於如果我們把它圓滿,布施,持戒,修定與修慧的話,我們就能夠讓我們解脫一切的苦,讓我們的心清淨,讓我們的心證悟到涅槃。
如果我們只是做布施跟持戒的話,我們能夠成就人界的財富,天界的財富。但是我們並不能淨化這個心,解脫一切苦,成就涅槃的財富。
所以這個布施跟持戒,我們已經把它作為善法的基礎。然後我們要訓練去修這個定跟慧
止禪,就是作為一個修行的業處,讓我們的心能夠平靜,定下來。關於修止禪的任務,就是要讓我們的心成為一心。我們的心好比喻為很輕的東西,風吹來,就會隨風飄動。所以我們需要一個柱子來安住這個心。這個柱子,就是業處。這個柱子,就比如說,我們覺知這個呼吸的進出,還是專注於任何一個點,就是一個業處為了安住這個心。當我們選了一個業處,我們喜歡的,那就讓我們的心跟這個業處融合在一起,能夠合一,那就可以成就這個一心。當心這樣融合在一起,我們就會入定,一心,心就會空起來,平靜起來。這個定力,它最終,就剩下純粹的覺知而已。它就剩下純粹的指知道,知道,知道。然後這種定力,最多能夠讓我們進入梵天界去。然後這個定力,就好比喻為壓住這個煩惱而已,但是我們還沒有清除那個煩惱。這個定力就好比喻為很骯髒的水,很多沙石的水。那些骯髒的東西只是沉澱下來,還沒有清除。所以我們有沒有聽過關於隱士他們的定力退? 那些隱士只是修定而已,修到有神通,然後飛起來。但是他只是壓住這個貪嗔癡而已,但是還沒有斷除。然後這個隱士飛去皇宮。這個皇帝對他很有信心。他飛進皇宮去托缽。然後他有一天比較早,皇帝的妃子還沒有起床。然後他飛去皇宮的時候,他沒有守護好他的眼根。所以他飛過去經過那個妃子睡的地方。妃子她的衣服掉下來。然後就看到那個妃子的胸部。然後這個隱士看到後,他的定力就退了。原本是飛在天上面,就跌下來。然後這個皇帝妃子,像照片那樣,一直在他腦袋那裡。然後這個隱士沒有智慧去把這個影像去除。所以佛陀才說,這個定力不是可以滅苦的盡頭。佛陀也是成就過八定過來的。所以佛陀才教導修這個觀,修這個智慧。
就是修到我們心有定力了,不要在這裡就停下來,我們要修這個觀。剛才說的止禪,是關於修定,明白嗎?然後關於觀,就是我們善巧地修智慧的方法。
這個觀,就是我們去修智慧。那我們要怎樣修呢?然後關於這個觀的智慧,不是一個普遍的智慧,這個觀不是向外的智慧,而是有一個範圍縮小到我們去了解五蘊,我們身心的實相。那我們要怎樣修,怎樣才叫觀呢?就是我們能夠觀的,能夠知道的,是落在這個三相裡面,就是無常,苦,無我。就是總結,要知道我們這個身心,五蘊,就是落在無常,苦,無我身上。所以這個就是有分別,不同之處。就是修止禪,就是讓我們證得一心,定下來。如果好像心跟呼吸在一起,就是純粹覺知呼吸。如果是念佛陀,就是buddho 下去,沒有要其他東西。就是讓我們心可以一心修一個業處,然後讓它變為一心。而這個觀,不是定下來一個地方。而是去思維,去觀照,這個無常,苦,無我的實相。然後關於這個觀,我們要記住這個重點,就是我們去思維去觀照的,是不會離開無常,苦,無我的。
這個無常,就是要明白所有的一切,都是一直在變的。然後所有的一切,都是苦的,一直很難忍耐。然後一切都是無我,不能吩咐,不能控制到它。然後我們應該把什麼東西放在這個無常,苦,無我當中呢?而這個觀的對象所緣就是五蘊。就是我們要學習這個五蘊。我們自身有這個五蘊。這個五蘊分為兩種,有色法和名法。這五蘊有色受想行識。
這個身體是色蘊,可以看得到,抓得到,摸得到。這個就是屬於色法。
而這個受想行識,就是名法。所以這個名法,是一種感覺,只有名字而已。但他是沒有物質,它是無形的。所以修觀,就好像這個身體色蘊,這個三十二身分,從腳到頭。就是要去思維,去觀這個身體,它是落在無常,苦,無我的。
關於名法,就是有受蘊。受蘊就是有分為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這就是我們每個人自身也有的。現在腳痛嗎?這就是苦受。當我們睡完覺起來,很舒服,那個就是樂受。然後當我們肚子餓,吃飽了,那個就是樂受。當我們肚子很痛的時候,去廁所,出來,那就是樂受。另一個就是不苦不樂受,就是沒有苦受,沒有樂受,那就是不苦不樂受。 然後這個感受,我們每個人都是有的,對嗎?它是永恆,常住的嗎?有誰能夠守住這個樂受一整天的?然後好像我們腳痛腳酸,當我們換姿勢的時候,這個腳痛就會消失。這個就是無常。無常的東西,那就是苦。
Anatta ,那就是無我,非我的。就是我們控制不了。比如說,如果身體是我,感受是我。苦受生起的時候,我們要它滅,但它並沒有滅。比如說這個身體是我的,這個心是我的。然後我們可以控制它,吩咐它,不要生起這個苦嗎?但是我們不能這樣控制。所以它不是我,不是我的。它不是自我。
然後就是關於這個想蘊。這個想蘊,就是記得這個色,聲音,味道,這個就是想蘊。比如說,我們記得這個是ajahn golf,這個是ajahn hei ,這就是想蘊。還是我們閉上眼睛記得這個聲音,這是ajhan golf,這是ajahn hei ,這個就是記憶,記得這個聲音。就是記得這個味道是什麼食物,那個是什麼食物。這一些都是想蘊。然後我們去思維,去觀,那都是無常,苦,無我的。
然後,就是關於行蘊。行蘊,就是我們內在心的那一些造作思想。比如說我們聽聞佛法開示之後,我們明天要去哪裡,去做什麼,這些就是行蘊。我們的思想也是無常的。本來想做這個,但後來又沒有做。我們想起思考什麼事情,然後那個思想念頭又會滅去。這個就是行蘊的無常。這個思維思想,都是無常,苦,無我的。
關於這個識蘊。就是有眼耳鼻舌身意識。這個識,就是六根對六塵的那種知道。眼睛知道色等等。那是一種六根對六塵的一種連結的知道。就好像眼睛看到這個色,這個水。就是眼睛知道這個水,是屬於識。然後這個死人,是因為他沒有這個心識在,所以就算這個屍體打開眼睛,也不會知道什麼。就是我們有這個六根識。就是從眼睛知道這個色,知道聲音的耳識。三就是鼻子知道香味的識。 然後是這個舌頭,知道這個味道。然後關於身體的識,身知道所觸的東西,是熱,是冷等等。就是身識。然後就是這個意識,知道思想念頭。如果沒有這個意識的話,就不會知道我們在想什麼。這個就是第五蘊,識蘊。
所以這個色受想行識,就是這個五蘊。
修觀,就是我們把這個所謂的自我去除,把它分解為五蘊,把它了解為無常,苦,無我的。就是我們把自己的身心分解為色受想行識,然後理解為無常,苦,無我的實相。當我們清楚地了解到五蘊實在的一面的話。那個心就會從這個五蘊解脫出來。
但是現在我們的五蘊是融合在一起。但當我們修下去,心對五蘊的執取,認為五蘊是我的執取,就會越來越減輕,到最後就會從五蘊解脫出來。然後就是心從五蘊解脫出來,就是了解到它的實相。當我們的心了解到它是無常,苦,無我的話,心就會從中解脫出來,我們所說的解脫一切苦,就是從五蘊解脫出來。因為五蘊就是苦。這個就是ajahn 簡單來讓大家。但如果大家這樣修下去,就會慢慢有智慧。
但是我們看到這個五蘊,是比較微細的。所以我們才要有這個定作為一個基礎。如果我們直接去修觀的話,是很困難的,因為它是很微細的。所以我們要先修到讓這個心定下來,控制到讓這個心可以平靜下來,讓這個心有這個正念平靜,我們才去修這個觀,思維這個實相。
當我們去修觀,我們也要去思維這個色蘊,這個身體。就是這個色受想行識,就是五蘊,就是身心。我們去了解,去知道,去觀照,去思維,先去思維這個身體,因為它是比較可以摸得到的。是比較粗,是比較容易去了解它,去知道它的實相。就是當我們的心平靜下來,就去思維這個身體,它是會慢慢變老,會病,會死亡。然後這個身體是不淨的,然後它是常的,是苦的,沒有一個我。就是我們先去了解這個粗的色身。然後當我們慢慢放下對它的執取之後,我們心就自然會知道這個微細的名法
所以到最後了解到名法也是這樣。我們依照這條路去修行,就已經很圓滿,就已經是圓滿解脫的道路。我也是保證說,這樣修下去,是一定會解脫的,是一定會清淨的。就是以ajhan hei 來作為保證(說笑)。
總結來說有什麼?就是從今天做到我們死亡。就是布施(內外)。內在比較困難。然後就是戒,要持好五戒十善業。然後就是禪修。禪修有止禪和觀禪。止禪就是修一個業處,修到讓這個心一心,就是我們找一個努力修的業處,修了之後不會感到緊繃。然後常常修,修到我們很熟悉,很習慣。還有一個就是觀,就是我們學習這個五蘊,如實了解這個無常,苦,無我的實相。秘訣就是建立在平靜為基礎,這樣去修觀。如果這個心不平靜的話,修觀的話就會胡思亂想,就會想起我們的孩子,等一下又會想起食物,子孫。心不平靜的話就很容易想出去。如果這樣的話,智慧就不會生起。就因為生起智慧,是要了解三相。就好像他所說的,我們也是明白無常,苦,無我的,但為什麼還不能解脫?就是因為沒有依這個內心的平靜如實看到。所以要有內心平靜為基礎,去看到實相。
如果你們修得到的話,我就隨喜你們!這個是讓眾生清淨的道路。修行下來什麼都得不到,只是得到內心的快樂。我們可以想像一下,如果內心沒有貪嗔癡的話,是多麼快樂呢? 我們可以思維一下,如果內心憤怒的話,內心是痛苦還是快樂?如果內心痛苦的話那麼為什麼還要生氣? 因為笨! 如果聰明一點就不會生氣了。有時候貪,有慾望,已經超過我們基本需要了,那也是痛苦。我們的心之所以有問題,是因為心沒有法。如果心明白這個佛陀的教導,心是沒有問題的。無論是哪一個國家,宗教,傳承都好,也是有這個身體,五蘊,有這個苦。所以ajahn 說的這個法所有人也是適用的。好像如果你碰到火會熱,碰到冰會冷的話,佛陀的這個法也是一直會適用的。如果你抓到火而不感到被燒的話,你已經超越佛陀的教導了(笑)。所以佛陀才會被說為人和天的導師。因為天神也是有這顆心,有貪嗔癡。所以我們是很幸運的,遇到佛教。就是我們有四種幸運:
1. 成為人類
2. 還生存在還有佛法的時代
3. 能夠聽聞到佛法
4. 對佛教有信心
有一些人,雖然成為人身,但對佛法沒有信心。怎樣聽也沒有信心。所以我們每個人有這種資本成本,只是說我們怎樣利用這種原始的資本去成就最大的利潤。但是我們如果只是這樣過一生的話,就白白浪費我們這個生命而已。人類死了,他的價值比動物還低。動物死了他的屍體還會被買賣,被當作食物吃。Ajahn hei 死了的話,賣給你們要嗎?死了後就怎樣都賣不出。所以人類比動物優勝的地方,是他在生存的時候就懂得行善。然後在人界能夠累積善業波羅蜜。然後天界跟梵天界,佛教也沒有在上面成立。那些生在天界梵天界的天人,他只是可以圓滿一點的善業波羅蜜而已,但他不能像人類那樣迅速地累積善業波羅蜜的。然後有一些界是不能去累積的,比如說畜生道,你有看過狗去布施給出家人嗎?可以打坐嗎?就算他們來聽聞佛法,開示給他們聽,他們也聽不明白。所以畜生界是屬於殘缺的界。人類就是能夠聽聞,能夠明白。所以尤其是有佛教的時代,這個人界,是最大的財富。所以我們要懂得趕快為自己累積這個波羅蜜。就是在心中趕緊地修
---ajahn golf
20240715高尔夫尊者答疑开示
如果我們只是有持五戒
有皈依佛法僧三寶的時候,我們就已經可以關閉惡道之門.
其他沒有因果,沒有理由的,就不要去相信它,就是相信因果業力。
要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就是這個福報惡業真的是有的。
然後輪迴,地獄天界真的是有的。
如果我們這樣正當地相信的話,我們就不敢,羞恥於造惡
這樣我們就可以關閉惡道之門。
---ajahn golf
20240715高尔夫尊者答疑开示
請問 Ajahn golf 怎樣修觀?
Ajahn golf :不是說過了嗎?
就是用智慧看到無常、苦、無我 ,我們就是用智慧去看外面的世界,都是生老病死, 然後看到自己的身體也是生老病死 。
我們一開始就這樣去訓練,當我們的智慧慢慢去成熟,我們就可以看我們內心的東西也是這樣地生滅。
這個止和觀的原則簡單而言,止就是就是讓我們的心可以停留在一個所緣上面
觀就是讓不管我們做什麼就是把他放進苦無常無我的角度。
我們看這個身體所有的現象他都是無常、苦、無我。
如果心裏面所有的所有現象也是無常、苦、無我,這就是觀的原則。 我們做觀其實就是我們用這個思維,用我們的正念智慧。
他跟我們平時我們那個思維不一樣的地方是,平時那些思維他就是沒有念沒有定的思維,沒有 讓我們的思維有力量。
阿贊就用一個比喻,定就像一個水管, 而智慧呢就好像水。
如果沒有水管的話,或者水就會到處流,他會到處擴散開來的,不會流到你想他流去的地方 。
其實我們想要水流到一個點呢,我們需要有那個水管,那個水便會流到那個位置。如果沒有水管的話,我們就把那個水缸打開,水就會一下子流出來,但是去不到我們想去他去的地方。
所以 需要有定的心。
定就是一個思維的框架框框 ,有定作為框架的思維就是觀。 我們要把這種思維的力量用來去摧毀我們的煩惱,若沒有這個水管的話,他就會到處飄到處想,就不會用來摧毀我們的煩惱了。
所以止和觀他是兩者是結合在一起的。所以我們如果只是修止的話,每天只是讓這個心平靜,這是不能去除煩惱的。如果說我們只是做觀的話,只是一直在想無常、苦、無我的話,這樣也不能去除煩惱,因為沒有定的那個框架。所以一定要止和觀一起修
10-07-2024
兩種情況會讓你不想再念佛陀
一種就是那個心他平靜了 ,他不想再去念了。但是他不念的時候,不會去想其他東西,
一種是不想去念了, 但會散亂, 還是會想聯會去想其他東西。那個是煩惱帶領你讓你不想念,而不是法。
有些人如果覺得覺知呼吸會覺得壓抑的話,就可以直接去念一些佛號呀怎麼的,不用去覺知呼吸都可以 。
或者有些人他只需要拿呼吸就可以,不需要結合其他的念誦。
阿贊自己是兩者結合起來。
就是大家要自己去觀察一下哪個方法用了後不會讓心覺得壓抑 。如果我們做得正確的話,就會發現那個念誦的聲音會越來越輕,越來越輕,到最後就會平靜下來。
如果是用呼吸作為所緣的人,他會覺得呼吸變得越來越輕。雖然我們還是在呼吸,但是會感覺到越來越輕。
所以我們要明白如果我們心越來越平靜,他不想再念那個念誦的話,你就可以停下來,讓心只剩下一個覺知。
但如果我們停下來還是還有很多雜念的話,我們要把那個念誦的堅持住,就不要跟他跑。
所以大家如果已經習慣了一些方法,還可以繼續用,不用一定說跟著阿贊所說的用buddho或什麼的。我只是解釋給大家聽而已。
因為最後當那個心平靜下來進入禪定的話,都是一樣的,都是就是一心的狀態。
大家記住了,我們要用這個禪定,是為了發展智慧,並不是為了發展什麼神通的什麼的。
有些人他們就會想去看地獄看天堂那什麼的,這樣的話他就會讓這個心變得不清淨。
所以大家一些人是不一樣的,有些人他的心一平整時候,會生起禪相,有些人是不會有禪相的。
所以有些人就會這樣看到,有些人會看不到。
當他們在對話的時候,那些看不到的人就會覺得自己修行不好。 但其實我們看不看到什麼東西都沒有關係的,重點是你的心能不能夠安住於那個念誦,不過有沒有禪相都沒有關係,重點是心的平靜。
就算我們看到天堂,我們也去不了天堂 ,只有那個心迷失在其中,他就會開始造作 ,這就是一個 造作的狀態 。所以以後當我們心有定力的時候,那個定就會自然出現,不需要去想看到什麼 。
所以要記住,我們禪修是為了讓這個心平靜,讓這個心有皈依。 我們發展一心呢,就是為了要發展這個觀 ,來放下這個四大五蘊 ,這是一個安全的途徑不會就歪路 ,明白嗎?
---ajahn golf
問:在國內的禪修營, 老師就說,你那個膝蓋痛,是因為過去做了很多不善業。如果你能忍耐下去,就是消業, 所以我在想這個說法究竟是不是真的?
Ajahn golf:
不是的
我們身體出生就已經很多業了。而這個身體這個痛,不管你打不打坐,都是有這個痛的 。
我們不需要粗心說這是不是業或是怎樣去消業 這些問題。我們只需要把這個痛成為我們的老師。
我們就會看到這些痛是我們身體的苦, 然後我們去觀察這個痛,就會看到他從痛一點點,到很劇烈的痛,又再變弱,那我們就會看到這所有東西都是這樣的生滅的,無常的。
因為業呢每個人都有,所以我們有這個身體,就有業了 。 每個人有多痛有多快樂都是不一樣的,但是一定會有的。
如果我們要不造新的惡業,我們就要持戒。
我們禪修並不是說會讓自己的身體不會痛,就算佛陀、阿羅漢他們也會痛的。 但是他們只是身體痛,心不會痛 。
他們可以讓心離開感受, 他會明白這只是大自然而已。
那些剛剛開始禪修的人,他們只會坐五分鐘到十分鐘,然後就會痛。但是經常鍛鍊接受的人打坐的人,他們就會可以坐得更久一點。
就好像那些 練跑步的人,一開始他們只能跑一段一小段的路程就會累,但是每天這樣去訓練的話就可以跑好幾公里。
就是我們的身體他會自行去調整去習慣的,我們多一點去訓練的話,他就會自我去調整。所以這是我們身體的那個自然的機制,比如說他夏天的時候,身體是會跟冬天的時候不一樣的,他會自行去調整。 但如果我們希望他不會痛不會病這是不可能的。 就除非我的心可以深入禪定,這樣才可以把感受滅除,但是出來後還是這樣的痛的。
所以不要害怕我們禪修裡面的痛,我們要把他轉換過來, 把他當為我們的老師。 所以我們打坐會腳痛,不要害怕,我們要知道他, 覺知他,然後就用智慧思維,看到這個心可以有多大程度可以脫離這個感受。
以前阿贊曾經自己決意了打坐六個小時。 為了就是看到這個感受,他會能夠去到什麼程度。 然後看看這是看到當這個痛恨劇烈的時候,我們能不能夠保持自己的心。他說那個痛呢,就好像 太陽的升降一樣,一開始就好像剛剛日出的狀態,那個還不是太熱,然後到慢慢越來越熱到中午的時間,也是最激烈的熱,然後他慢慢會衰退,會慢慢下沉。 感受我們看到他的生起、維持、然後滅去,但是我們的心就沒有滅去的, 所以就能夠分辨清楚這個心並不是受。
就這樣地去分辨我們就會知道,感受並不是我,我並不是感受。
當如果我們的智慧和正念還不夠的時候,他們痛的時候就會覺得是我在痛, 是我痛。 那就想這是我的腳在痛,不斷地這樣去造作。 當我們一旦執著這是我的,這是我的話,那一定會苦的。 所以我們要去分辨清楚到底是什麼在痛,什麼在痛?是骨頭在痛,肉在痛,還是皮在痛,還是這個心在覺得痛呢? 就這樣地去探索, 心會有一些回答這就是一個思維的運用 。
這樣去分辨的話,我們就會知道所謂的痛,其實就是 這個身體他做作起來的東西 。
我們這樣去做的話,就是心能夠看到實相, 然後他才可以放下。
如果我們有看到這個實相的話,不管有多少的知識他都不能夠放下。 在四聖諦裡面,佛陀教導我們就是苦應知。 所以不需要去害怕苦,當苦出來的時候,我們要知道他。 我們要斷的是那個對苦的執著,就是說覺得我在受苦的這種執著是需要去斷的。
這樣的話,我們就算腳痛的話,我們都依然可以打坐 。有時候他不是說那個苦一定會滅去的,有時都不會滅的,但是我們就可以學習把心和感受分開 。
有時候阿贊都可以坐到他都不會痛了 。有時候他會一直在痛不會消失,但是都可以用心去對待。
我們禪修打坐並不是為了讓那個苦消失,而是看看這個心會不會去抓著這個苦 。我們的心會有多少的正念和智慧呢 ? 所以我們不需要去害怕,不需要去擔心,就先這樣地去訓練,等一下我們打完坐了,把腳伸一伸,就不會再痛了 。 但是如果我們經常去轉換姿勢的話,我就看不到這些道理 ,我們就沒有工具去測試我們自己的心力。 所以苦是好東西 ,好嗎?
如果我們不知道苦的話,我們是不能離苦的。 一定要去認識苦。 就好像說我們要去抓一個 小偷,如果我們不知道誰是小偷的話,怎樣去找他 ?所以我們要這樣去 認識苦才可以去離苦 。
我們打坐的苦只是一定點點,我們在死的時候面臨的苦是更大的。 如果我們打坐的時候,這樣的苦,面對這樣的苦,心都不能受控的話,當我們面臨死亡的時候,就更加糟糕了。
所以我們在打坐的時候,去面對這個苦,其實是在訓練自己去死。 這樣那些訓練好,當我們面對死亡的時候,就不會覺得煩惱。
所以我們要好好地去這樣地訓練,當我們面對死亡的時候,我們可不可以這樣地放下呢?
因為我們在死亡的那一個最後的剎那,當我們的心去抓取什麼,他就會投生成為什麼 。 當我們的心抓取那個苦的時候,不能從苦中跳出來的時候,就成為苦。
有時我們的心會不能放下一些自己所做過的那些惡業,他就會去成為那個業。
所以要去訓練自己的心去想好的,或者我們可以抓取那個平靜,抓取那個禪定。如果我們心可以放下的話,那時就去涅槃了 。
最起碼最低的水平,我們要訓練自己心去抓取那個幸福,去抓取我們的善業,這樣的話我們就可以去天堂。
如果我們沒有去做這些福報的話,我們就沒有這些幸福被我們抓取 。如果們要去梵天的話,我們的心要去找取那個禪定。但是如果我們沒有訓練過禪定的話,也就沒有東西給我們抓取,也不是說到死的時候才去練。
我們要讓這個心裏面臨死亡的時候能夠放下呢,就要在當下訓練去放下。到我們死的時候還在擔心自己的孩子,擔心那個這個人那個人的話, 或者是怕死一直在恐慌 ,或者是那個人還沒有還錢 , 或是死的時候哪個人來養我的狗呢 ?一直在擔心一直在想 。
他就不會去觀察者的呼吸,不知道呼吸的時候就不知道什麼時候死,他就抓到哪個,就會投生成為那個。
如果我們有做過很多功德,我們有聽過佛法,我們回憶起佛法, 叫我們不要去執著,這樣的話我們就會讓心回來。 我們想到就是要平靜,要讓我們的心保持清醒,我們就會把以前那些業處重新提起 。
這樣的話我們起碼會帶著正念,帶著我們禪修的念誦去死,這樣的話我們至起碼會投生善趣。
有些人他是會在生命的最後一個剎那開悟解脫的, 因為他一生中已經訓練了許多,已經思維了很多無常、苦、無我,但是他還沒有解脫。
當這個身體要死的時候,他會產生這樣的開悟。
那些聖者們,他們就會知道什麼時候會死。因為他們的覺知一直在自己的身體,當知道快要死的時候,他就讓心回歸 變成一心 。
外面的那些東西沒有什麼事值得他粗心的,因為這些東西都已經在禪修的時候可以斷除掉了。 他就很容易的回來讓心平靜。
他如果有保持這樣的正念,就可以讓這個心重新脫離這個定 。在這個的狀態下,他就把那個定也放下,把這個心也放下,讓所有的東西回歸到大自然,這樣的話就可以解脫。
因為沒有什麼東西是我 ,所以大家話有機會來修這個禪定,修智慧的話,就要好好地去把握。在這一生好好地去修行。 如果我們有很多的福報的話,到死的時候就會呈現出來。
當我們有許多的惡業的時候,他也會在這個死的時候呈現出來。 所以希望大家可以好好的去修行,多作一些善法。 夠了
信徒:阿羅漢是不起煩惱,還是起了煩惱 馬上放下?
Ajahn golf: 給一個比喻, 就好像是荷葉上的露珠,阿羅漢的心就是這樣的,就像是荷葉。那些不好的情緒、不好的心境, 就好像那些露珠。 露珠在荷葉上面 ,不會黏著在荷葉那裏,會滾來滾去, 荷葉不會黏著的。
又一個比喻,就好像說,一滴水珠 , 滴在玻璃上面 ,他就會滾下來, 躺下來,阿羅漢的心就很像一塊玻璃那樣。凡夫的心就像一塊布,有什麼水滴在那塊布上面,就會被吸收進去。
信徒:那即是說阿羅漢還是會起煩惱但是會立刻放下。
Ajahn golf : 也不是這樣說的,因為他的正念跟煩惱是一起的, 就是說他一旦有那些煩惱生起,他的正念就立刻知道,而且就立刻滅去。所以你不能說他有煩惱還是沒有煩惱的。
阿贊者這樣解釋下去是沒完沒了的
(接著引導善信自己成了阿羅漢而知道最好)
問:有些宗教會用一些植物、藥物(例如死騰水 Ayahuasca) 、水來 和一些高靈去接觸 ,請問阿贊高爾夫怎樣看呢?
Ajahn golf : 這種藥就類似那些鎮靜劑的功用, 這些就會讓我們的狀態變成很快樂呀,但是是一種沒有正念的狀態,有時會讓我們的心變得很空曠,但是是沒有正念的, 跟我們喝酒而獲得快樂沒有什麼分別。
也是一種的失念的狀態,一種沒有正念的狀態,並不是一種的滅苦的狀態。而佛法他是我們心靈的依靠。 要解決自己的問題,解決自己的苦呢,是需要我們保有正念的狀態去發展,並不是說用一些鎮靜劑去暫時地把這個苦壓住,把他忘記 。大家要明白呢 ,我們所有的煩惱、苦呢, 都是在這個心裏面的,在這個世間是有什沒有什麼水可以把我們心靈的污垢洗乾淨 ,只有正念智慧才能夠 讓心得到清淨。
問:那些藥物能夠幫助我們禪修, 看到不同的影像嗎?
Ajahn golf :是沒有幫助的。
因為那些 藥物是讓我們的心陷入一種麻木的狀態,或一種迷醉狀態。 平時的心都是在造作,在我們看到的東西,都是經過我們煩惱的造作扭曲, 在那個狀態我們聽到看到的東西,都是煩惱所造作出來的東西。 如果這些東西可以幫到我們,佛陀也不會 制定酒戒了,因為酒戒也包含這些藥物
在阿贊還沒有出家之前 ,我就是喝醉酒的狀態,是會讓我失去對法律的畏懼,對道德的畏懼,怎麼惡事都可以做。這是一個失念的狀態。
甚至當我們有這種失念的狀態時候,甚至可以做出殺父殺母的狀態。 我出家之後,就開始有正念 ,有正念過後,我的責任感就出來了 ,就防止做一些傷害自己傷害別人的行為了。
所以沒有宗教的人, 是很可怕的。 他們就覺得只有這一生,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做什麼都可以。
而我們現在都是很有福報的 ,接觸到這個宗教。
那些沒有宗教的人他們就想著只有這一生 ,而 死後什麼都沒有,沒有善惡,沒有善業沒有惡業。他們就這樣什麼惡事都可以做得出
但是當他接觸到佛教,佛陀教導因果,業報這樣的法, 這樣就會讓他們生起慚愧心,就會讓我們不去做惡 ,我們就在自己內心去建立起這個 神奇的特別的能量。 並不是去接觸外面的水而建立這些能量, 這些能量就包括我們的念, 就是我們心的清醒, 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在說什麼想什麼。
我們要對自己的身體的病,各種的苦 ,有這樣的 忍耐,就是向內的安穩 。對外的安穩,就是比如說, 我們身邊不喜歡的人, 一些不好的對境,這都是需要忍耐的。
另一種 這種特別的能量呢,就是我們的平靜。當我的心能夠安住在一個平等心的狀態,他是可以放下一切,讓我們的心保持一種平靜的狀態,這是一種很了不起的狀態。 而這些修行者得到的力量,並不是什麼神明給我們的,就算是阿羅漢, 他們只是說立一個榜樣 ,有這個動力去修行 。
那些佛菩薩阿羅漢他們只是樹立一個榜樣讓我們去學習 ,然後我們就可以得到他們的狀態。 但是如果我們沒有這些善業作為我們的基礎、資本的話我們怎樣地去發願去成佛成什麼的都沒用。
---ajahn golf
今天會說禪修的功德和禪修的各種因緣
【禪修指示】
首先就是讓身體載得舒服,不論你是用什麼坐姿都好,就是有要讓自己舒服 ,睜開眼和閉眼都可以。 讓身體坐直,但不要太過僵硬。 然後閉上眼睛,然後我們一起。 當我們閉眼再加上閉氣的話, 我們就會發現我們只有那個覺知,但沒有什麼思想。
然後現在讓呼吸進出 。呼吸進或出,就保持每一個對呼吸的覺知。 深呼吸三次, 三次深呼吸後再閉起眼睛,我們就會看到知者,知者就是心。
我們現在就是保留著這個知者,然後就知道這個呼吸的進出。 呼吸進入的時候接觸到我們鼻子下面,就知道呼吸在鼻子下面 。
呼吸出的時候接觸到鼻子下面我們也知道。
或者我們可以一邊念著佛陀的名號,buddho這個字 。我們就呼吸進,念佛;呼吸出,我們念陀。我們就是把覺知放在呼吸上面,然後一面念著佛陀。
現在我們就把所有過去的東西丟掉, 專心於當下 。當下就是現在 ,此時此刻,已經過去的東西,就全部把它放下 。將來我們離開這裏,回去做什麼,都把他丟下 。
我們就讓心安住在當下 然後就去覺知我們現在這個身體是怎樣的坐姿, 我們的腳是怎樣的?我們的身體、我的手是什麼的怎樣的?我們身體是怎樣的 ?然後我們發現這個身體已經坐得很舒服了 ,已經安心在家中了 。我們現在就不需要擔心這個身體,就讓他自己在這裏,我們只是讓把覺知放在呼吸上面 ,就努力把我們的覺知放在呼吸上。
我們覺知呼吸,把它維持到最長的時間。
我們的正念就好像一個門衛一樣,就看守在這個大門,誰進來,誰出去都知道。 如果我們在知道呼吸的過程中被其他念頭幹擾的話,就把它回來回到自己的呼吸上面。 如果再次失念跑去念頭那裏,我們就讓他又回來呼吸上面。
我們要有精進力,不要 認輸 ,不要輸給雜念。不管失念多少次都要回來。
我們的心正常來說它是一定會去找思維、 找那些念頭 的。但是如果我們放任這個心跑去外面去想, 去打妄想的話,這種是心的毒藥 ,因為這樣的思想會讓我們的心得不到平靜,讓它受苦 。所以佛陀就教導我們不要把那個這個心回來單一個所緣上面,只剩下一個覺知
當你在聽阿贊這個的開示的時候,不要把呼吸丟掉,要保持覺知, 知道呼吸 , 然後 聲音進到耳朵那裏,你會自然地聽到。 如果誰離開了呼吸,就 拉他回來。
【心平常的習慣】
我們的心他正常的狀態就很像一個摩打一樣不斷去轉 。當一個摩打不斷地旋轉的時候他就會產生熱。 如果太熱的話會讓機器壞掉甚至爆炸 。我們的心也是一樣。一個沒有訓練受過訓練的心就好像一個摩打一樣, 就一直在旋轉 。從出生到現在沒有停止過 。所以我們的心 就一直都很熱很煩躁。 所以我們訓練這個禪修,是為了讓我們的心停下來、 清涼下來 。這樣的話就會讓我們的心有那個良好的狀態去運用 。
我們看清楚了,就知道我們的思想每天會想到100件、1000件事情, 但其實都不是一些重要的事情 。 我們沒有必要去說我們所有所想的事情, 我們也沒有必要去 做我們所想的事情 。我們的心這麼發熱了,就是因為我們跟著我們所想的所有事情。
【佛陀教導禪修的因緣】
我們禪修就是要把這些思緒把他減少, 只剩下 那些對我們有用有利益的思想。 如果一個有禪定的人,他就會知道怎樣去想,怎樣去 停止 這個思想。 他會知道哪些事情應該去想,哪些事情是不應該去想的。哪些事情是有利益的,哪些事情是沒有利益的。 然後這個心就會變得很堅定。如果遇到什麼事情,也沒有那麼容易受苦。
依照這個大自然的原則,我們的快樂其實都是在我們的心裏面的, 並不是在外面的財產或者其他什麼東西。 如果我們其實即使擁有再多的名聞利養,但是我們的心還是一直在躁動煩躁的話,我們都不會覺得快樂的。 如果我們不能控制這個心的話,我們就會一直都在受苦。我們就會埋怨全是這個人讓我苦,這件事情讓我苦,但是看不到苦是自己的。
所以我們禪修其實就是訓練這個心走向一個正確的方向 。這個就是佛陀教到眾生禪修的因緣。
一個沒有禪定的人,他會 有很多的苦,甚至會有抑鬱症, 嚴重的話甚至會自殺。 我們不想受這些苦惱的話,我們就要跟隨佛陀的教導去訓練禪修 。因為我們內心的苦惱是心的病,沒有外面的人可以幫助我們。 我們外面的病我們可以去找醫生。但是我們內心的病,我們的各種煩惱貪嗔癡,這些可以透過禪修去解決問題 。
【訓練禪定】
一開始訓練禪修我們就訓練控制這個心讓他平靜。
佛陀有教導這個40種業主我們可以選一兩種作為自己的 訓練的方式 。在這些業處裏面,比如說有十種隨念, 十種不淨觀,也有十種的遍處。這些或有其他的四大什麼的。這些方法做起來可能不一樣,但是當我們心進入禪定後,味道都是一樣的 。
今天阿贊用的安般念的方法,是因為這個呼吸是每一個人都有的。
即使是以前從來沒有訓練過的人,他都可以知道自己的呼吸 。現在訓練這個定,就是讓這個心只剩下一個境界。
所以我們只需要去覺知自己的呼吸出,呼吸 進。 把所有的思想放掉,這個世界所有的東西現在都不需要去想了
我們可以把這些五蓋放了的話,即我們心的散亂 或者是瞋恚, 又或者我們能夠保持正念把昏沉斷掉 ,我們就保持覺知呼吸,讓心停留在呼吸那裏,不讓他想這個想那個 ,我們就會相信,就是會知道呼吸,就可以讓這個心平靜,然後進入定境 。
如果我們這樣保持覺知呼吸,心就會皈依,它會從外界的所有所緣收回來。 然後我們就努力把覺知放在呼跟吸上面 。就好像一個母親抱著一個孩子讓他睡覺 ,我們抱著呼吸,知道呼吸進,呼吸出 。如果心可以停留在這個所緣上面,這個心就會變得輕盈、清涼 。如果我們的心還沒有安住在所緣上面呢,這個腳痛就會生起 。這個時候我們要用我們的忍耐力,不要去理會那個腳痛, 讓我們的心繼續放在呼吸上面。
不管有什麼事情發生我們就都不要放開呼吸,知道呼吸進,呼吸出 。 我們要把那個慾望 丟掉,不要想著去想要看到這個,想要看到那個。
我們聽到什麼聲音都不感興趣。 眼睛看到什麼光,什麼顏色都不感興趣 。鼻子聞到什麼氣味都不敢興趣,只是對呼吸感興趣 。
身體的痛或是有什麼的蚊子來咬你,你都努力不要對他感興趣。我們只是把心放在呼吸這裏 。
如果我們的心, 也即是這個知者跟所緣,跟正念,這個門衛,三個運作得好的話, 心就會進入禪定。
就算還沒有進入禪定,我們也要努力去堅持,不要退縮 。 我們記住那些大師父們教的方法,我們要每天這樣去練習,總有一天我們就會有那個定的力量去保護我們的心。
要明白禪修就是讓這個心維持在一個所緣上面 。所以我們就把那個業處提起來,例如說這個安般念這個業處, 這樣多一點去練習,就會熟能生巧。 就好像我們學習開車那樣,一開始還不熟練,但是慢慢 練習就會熟練。
【禪定的極樂】
如果有一天我們的心可以進入禪定的話我們就會感受到以前從來沒有體驗過的快樂 。
我們會喜悅,輕安,身心都覺得輕安,不會擔心任何事情。 當我們得到禪定後,我們就會 更加精進地修行, 就好像一個工作的人,他得到工資之後,當他看到自己的工資後,他就會更加努力地工作 。
但是一開始我們還是要依靠我們的忍耐和堅持,還要有智慧去教自己 。
我們也要去追求這個禪定的快樂,因為在世間的快樂,我們都享受過很多了。
世間的財富帶給我們的快樂,我們都曾經享用過了
但是那個快樂已經滅去了,那是無常的 。
我們去旅行那些快樂我們都曾經經歷過了。
有我們跟愛人的快樂,跟家庭的快樂,我們都曾經經歷過了。
這些都是世間的快樂,我們 沉迷其中的快樂, 這些快樂都是需要 依靠那些物質,或者外面的人。但是 佛陀所 教導的另一種快樂,是出世間的快樂 。只是需要依靠自己的心,不需要我依靠外在的東西。
然後我們的心可以把世間的一切都放下,只剩下一片空空盪盪,只剩下一個心,這就是出世間的快樂。
如果我們這種禪修的快樂來好好的修行的話,就會增加我的心力 ,他會讓我們的心更加堅定,更加的清晰,更加有智慧。 這些是跟世界的快樂是不一樣的,世間的快樂只會 遮蔽我們的心,讓我們更加苦。
所以我們要提升自己快樂的那個品質,我們要 回頭去找這個禪修的快樂。 我們所聽到的佛陀的教導,我們一定要把他運用在自己的身上。
【可以依靠的東西】
如果我們不修行的話,我們以後就沒有可以依靠的東西了。
我們現在只有今生可以有的那些依靠,但是來生我們可以依靠的東西,我們都不知道有什麼了 。我們要好記住阿贊的所說的東西, 好好的思維,我們得到的那些東西。它是我們今生可以依靠的東西,還是我們來生可以依靠的東西。 比如說我們的財富,我們的財富可以讓我們今生有所依靠,但是死了我們就帶不走了 。
而且不會保證說, 你有財富就可以買到天堂買到來生的好去處 。
我們的所有親人親戚,總會有一天會跟他們 分開,生離死別。 就算我們 不先死,也是他們先死 。
我們的屋子,死了的時候還是要丟下。 我們的財富,我們的車子,還有所有的財產,到死的時候全部都要丟下。
當我們死的時候,我們坐在這裏的這個身體也就會死。但是我們能夠覺知的那個心它不會死。
就一個簡單的比喻,就好像我們睡覺一樣,睡覺的時候這個身體一動不動。
但是我們的心還在跑來跑去這個心還沒有死。
總會有一天,我們的身體會越來越老,會越來越病,到最後還是會死。
當我們死的時候,我們這個知者,我們這個心它就會離開身體。
我們的心的去處到底是去到一個高級的地方或者一個低的地方,快樂的還是痛苦的地方,那就是視乎我們的善業還是 惡業。 這是大自然的定律。
不管你是哪一個宗教,當我們死了的時候,身體會死掉,但係心會離開身體 。
我們的心要離開這個身體去到其他下一生 。就看我們有沒有為自己的心建立起能依靠的東西。
【人道是造業的中心點】
我們要去一個 往生一個善趣,就要視乎我們的心有沒有建立起善法的東西。 佛陀就看到我們人類死了的時候,就不一定會來做人的。
有時候人類死了,就會投生為畜生,都有可能 。或者投生到地獄,餓鬼都有可能。或者有些人死後 投生到梵天,投生到天人,都可能
有些人死了之後可以進入涅槃都可以 。
所以人類是 在這個輪迴中間的位置,他死後可以去 高的或者最低的地方 。我們這個身而為人的一生,就是來做一個新的業的,其他的那些 道的眾生,是來承擔那個業的 。
比如說天界的眾生,他們是享用他們的福報,這些福報是他生而為人的時候做的 。
那些畜生道或者餓鬼道的眾生,他們都是在承擔他們生而為人所做的惡業 。所以說除了人道之外,他們是不能去做這些善業的 ,他們只能在做人的時候可以做這些善業 。
所以佛陀才教到我們不要放逸,在我們做人的時候好好修行。 我們的人生就最多不出過100年,能超過100歲的人非常少 。那麼這一百年之內我們已用了多少年呢? 沒有用在有利益的方向。
我們用這個人生中去追求那些外面的財富,去發展那些沒有利益的事情 ,用了多少年的時間呢 ?
有些人甚至從來沒有佈施過,有些人是從來沒有持戒, 禪修過。這些都是他們還沒有建立起我們內在的一個依靠的地方。
而我們的死亡的日子,我們是不知道的。因為大自然不會告訴你的何時會死,他只會告訴你何會生。 你的生日你的父母會告訴你,但是你的死期沒有人會告訴你。
所以我們不能放逸。
有些人以為自己 還是年輕。但是有很多新聞說,那些年青人還是會死的。 有一些小孩甚至還沒有出生已經死了。有些人是少年或年輕的時候就已經死了 。不一定是老年的時候才死。
所以說我們的生命是 不確定的,但是我們的死亡是確定的 。不像我們那些 食品和藥,他會寫上過期的日子。如果我們知道過期的日子,就會可以早一點丟掉。
但是我們的生命不會告訴你過幾多日, 到了要死的時候, 要丟來不及丟了 。
所以佛陀教導我們,那些善法要好好的,在當下去做。誰知道明天會不會死亡呢?如果我們已經 準備好了,就算明天我們就會死都沒有問題。
【佈施, 持戒,禪修,修智慧】
所以希望大家在這一生去找到 足夠讓自己心可以依靠的東西 。對於那些還沒有出家的人,會教導佈施, 持戒和禪修, 智慧。
如果我們有佈施的話,我們就算 要死了,我們來生也不會貧困。 不管是哪一生,我們都會有人喜歡,有人尊重,因為我們有曾經這樣付出過 。
所以我們的戒也是我們依靠的東西。
佛陀教導我們五戒,不殺身、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還有不飲酒或者吸毒。 如果我們可以做到的話,就可以把那個各種的煩惱 、各種的熱惱的煩惱門關上。 我們把那個不好的那個業 關上大門一樣 。
所以要好好地去學禪修。 禪修 是會保護我們以前所做過的福報
比如說我們佈施, 持戒,然後我們覺得快樂。
但是這個時候如果有人罵你,在說一些不好的話,你剛才那些佈施持戒所生起的快樂就失去了。
所以我們如果有定力的話,我們就可以保護自己 內心的福報。
所以要訓練我們的心要有定,不要去 粗心太多的東西
有定的心他是一個乾淨的,一個空曠的心 。
就好像一個屋子 被清潔過,打掃過的,就很值得我們去住 。不懂得禪修的人,就好像從來不打掃自己的屋子那樣,那個屋子就很髒。
這個之外, 佛陀也教導我們要修智慧去放下 ,對那些法的智慧,我們會明白所有的東西都是無常的,我們是不能擁有的 。
我們一定會離開我們所喜歡的所有東西 ,我們一定會遇到那些自己不喜歡的東西。 我們想得到的東西,它也會滅去。我們有自己的業,有自己各種的業報。
甚至佛陀教導我們的智慧,我們一定會死,死後可以又可以帶走什麼呢?
而我們所做的所有的行為,是善或是惡業,都會成為我們將來的果報 。這就是正見,這是相信業報,相信無常。
我們就會明白今生有什麼可以依靠的東西,來世可以有什麼依靠的東西 。而我們就會好好去發展那些善法,成為我們依靠的東西 。
所以 阿贊所教導的所有的善,法就這樣簡單地說起來,就是佈施, 持戒和禪修。
【選擇好未來去處】
我們要明白說就是我們現在生而為人,還是這樣苦 。如果我們不去做這些善業,投生為畜生的話會有多苦呢 ?如果我們成為餓鬼,沒有那些善法的依靠,我們會更加苦。
如果我們造的惡業更多的話, 就會掉入地獄。在地獄之中我們甚至連一念秒鐘不受苦的時間也沒有 。
我們要投生作為什麼呢,並不是有個神在指揮你,分配你去做什麼,而是完全靠我們所做的業 。那些惡道的餓鬼,畜生, 地獄,沒有人想去的。所以我們要趕緊去做善業。 那些投生在天堂、梵天或者涅槃的人,他們 沒有一個是壞人,一定都是好人。
所以我們要在今生或是來生 ,不管是今生和來生,都要好好地做這些善法。 讓我們的心有所要依靠讓大家好好的把身邊的那些煩惱的事情盡量地減少 。不要去 對外界的那些人啊, 事啊,太感興趣。 誰讓我們生氣,我們就努力地去原諒他 。
我們外界所擁有的那些財富,我們也要懂得去知足,不要想著去得到別人的東西。
【外面的東西不是真正的依靠, 所有都是生滅的】
佛陀在教導我們,所有的東西都會衰敗的,這是大自然的原則 。
我們有 這個名譽了也會衰退, 我們有地位又會衰退 ,有人稱讚人們我們,也一定會有人詆毀我們。
我們有樂的一定會有苦。
世間就是這樣,不需要懷疑 。
讓我們的心回來去找自身的快樂。
這身體的只是我們暫時可以依靠的東西 ,他生了之後一定會老,一定會病,一定會死。
當我們死後,這個身體一定會分解,還給大自然 。這個大自然的元素,這個地水火風,他們聚合起來就是成為我們的身體。 如果我們死後,我們的骨頭,肉就會回到大地。我們的血液 身體裡面的液體,都會回到那個水大。我們的大腸裏面的風,呼吸的風,都會回歸風大。
身體的溫度也會回歸火大。
我們這個身體,從出生到現在,總會有一天都會把他丟下。
我們就會明白,這些都不是我們可以依靠的東西 。
所以看到嗎?
外面的各種財富、親人、朋友都不是我們的依靠,甚至我們自己的身體,也不是我們的依靠。
假如我們死後,就只剩下這個心。 這個心有什麼?它有 情緒、思想、 有苦有樂 、有記憶 、有感受 ,所有的東西。
心裏面所有東西,都是會生起滅去。或者簡單來說,這就是法塵,就是我們心中所生起滅去的東西。我們曾經生起過 歡喜的情緒,這個歡喜的情緒也是會滅去。 我們有傷心的情緒,這個傷心的情緒也會滅去。 我們曾經記得的東西,也會忘記 。
眼睛看到過什麼,心知道都會滅去。
耳朵聽到什麼,心知道也會滅去。
所以我們這個心,他自然的就會知道那些生起的東西,但是所有這些生起的東西,也都是會生起而後滅去。
佛陀教徒我們那些無常的東西,你接受他就會苦 。
也不要把他執著這是我,這是我的。所以我們把心依靠在這些感受啊,思想啊, 是不行的。因為他們都是生滅的。
所以我們要訓練去知道我們心裏所生起滅去的所有東西,不要覺得這是我的。或者簡單來說,就是不要 把他當一回事。
他就在這裏生起滅去。
簡單地舉個例子
比如說,外面的天氣很熱,走進房間有空調,我就清涼,那個熱就消失了,清涼就生氣了。
如果我們走出去等我清涼後,熱又生起了。 所以我們就知道了,這個心沒有什麼的,就是這些生起然後自己地滅去 。
是有苦生起,但是也是這樣地生起而後滅去 。有快樂生起, 不管對哪件事情的快樂,也是生起而後這樣滅去
然後我們就可以思維了沒有什麼東西是長久的,
沒有什麼東西是我們真正可以依靠的東西 。
當心明白這一點他就會放棄放下所有東西 ,他不執著了就不會苦。 要好好地思維沒有什麼東西是我、我的, 我們要這樣地思維,其實是用智慧去觀察那些生命的東西 。
這種智慧要依靠 我們的禪定來作一個基礎。
【走向滅苦的道路】
所以我們要訓練這個心,讓他有智慧,讓他有更多放下,就要訓練我的心平靜。 當我們的心平靜以後,就再觀察我們內心生滅的東西。
然後我們就會明白所有的東西都是無常,苦,無我,不值得我們去執著的 。當我們的智慧圓滿了,我們能夠遍知, 我們心就會脫離這個身心 , 四大, 五蘊。
這就是 走向滅苦的道路
基礎就是我們要持戒, 我們要禪修的基礎,就是佈施, 持戒, 然後我們每天一定要訓練自己的禪定, 讓心平靜,能夠觀察那些生滅法, 發展智慧。
【心的依靠:善法】
當這些善法發展起來,我們就找到心的依靠。
這就是人界的財富,天界的財富,梵天的財富,涅槃的財富。
即使我們還沒有達到涅槃的程度,我們只要好好地這樣持戒,我們就不會 低於這個人這個界別。
大家可以好好地去思維,跟著思維一下,我們的這個身體一定會老病死的。
【透過思維修觀, 直至覺悟放下】
我們外在的財富,只是能夠在我們有生之年才會成為我們的依靠。 我們的親人,我們的朋友,他們也只能 成為我們暫時的依靠,一定會生離死別的 。
外面的所有的東西,我們都不可以依靠。 外面不能依靠,我們可以再回來看看 我們裏面。 我們的身體也是不值得依靠的,他很快就會死,很快就會回歸四大。 我們的心裏面的 所有 的東西,它都是生滅的。
我們這樣地去思維,從外面的所有的東西直到我們的身體我們的心 ,都是這樣不值得依靠的,讓我們的心放下所有這些 。
讓我們的心 變得空,變得清淨 。
如果我們可以完全地放下,我們就可以完全地脫離生老病死。
【訓練自己的心】
即使我們還沒有完全地放下,我們也不需要擔心,因為我有佈施, 持戒, 禪修,來保障我們的來生。
所以我們做這些善法, 一定會為我們的心帶來溫暖的。
這些都是世間的真理,不管你是什麼國家的人,什麼宗教的人,都是一樣的。
所有的東西都是會滅去的 。
天堂涅槃,這些都是給好人的 。
而餓鬼地獄那些是給壞人的,不管你是哪一個國家,哪個民族的。 沒有誰可以超越這個大自然的真理。當我們明白這些之後呢,我們就好好地去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
我們可以走向佛陀、阿羅漢、菩薩的道路,不要走向餓鬼,畜牲,地獄的道路。希望大家能夠好好地去不放逸地過自己的生活,然後訓練控制這個心, 如果我們不能自己保護自己的心的話,沒有誰可以保護我們的心的。
【其實是自己心的問題】
我們喜歡這個人,不喜歡那個人,然後就埋怨是這個人那個人的錯,其實 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我們出生也是一個人,我們死去也是一個人, 愛、恨這些都是自己一個人 。
開心也是我們 想出來的,不開心也是我們自己想出來的。 沒有誰帶給我們這些,只是我們自己迷失在自己裏面。 如果我們不迷失在自己裏面的話,我們就會認識自己 。
我們認識自己,就可以用佛陀、阿羅漢所教導的方法,然後能夠放下。
所以 大家好好地這樣去訓練自己,就會看到自己, 認識 自己。希望大家可以每天都可以去這樣觀察自己 。
我們觀察別人已經很多了 ,這個人不好,那個人也不好,但是就看不到自己。 別人的好別人的壞我們改變不了,只要看到自己。
所有的法,天堂 , 涅槃,都是在我們的心裏面。只有這樣自己好好地禪修, 我們就會看到 。好好地去守護我們的財富,也就是我們身口意。
身體做好的, 嘴巴說好的,心就想好的。
身體和口呢是戒,心是法。
如果我們可以好好地這樣去做好呢,我們就是可以為自己帶來很多的幸福和快樂的。
佛陀說誰可以超越自己,他可以不再做煩惱的奴隸,這是最高的成就 。
希望大家可以努力地去禪修 ,然後放下。
知道放下嗎 ?
就好像我們這樣拿起來,它是很重。
放下就很輕了 。
就算是拿一些很輕的東西也是負擔。 要把所有的東西都放下。 當我們出生的時候有什麼帶來嗎? 有人帶什麼來嗎?
只有帶來煩惱 ,有貪嗔帶來。
但是我們要死的時候,要快點把他放下,我們要把這些貪嗔痴帶走 ,要快點放下。
【奇怪的我們】
阿贊知道了,大家其實都明白,這樣做得好這樣說不好,但是因為缺少正念智慧,不能把他丟掉 。有時候 很奇怪的,我們知道了想些是很苦的,但還是一直去想。
知道傷心 ,他還是不斷去想這些傷心的事情,而不想起一些開心的事情,你們是這樣嗎 ?
明知道這個人,一想起這個人一定會生氣,但是還是不斷地想他 ,很奇怪嗎?
就像明知 那個東西很熱,但還是去拿他,一定是會很熱的。
【放下的藝術】
放下了就是把那些讓我們苦的東西丟掉 。這個丟就不是說把他丟到垃圾桶或者把他殺了,就是把它從心中把他清出來 。並不是說把我們的孩子,把我們的老公老婆丟掉 ,而是把他放下。 在心中把他放下。
我們還是跟所有的東西在一起生活的,但是我們的心要超越。 佛陀的心是超越了世界,但他並沒有離開世間。
他還是留在這個世間的,他還是有人來罵他,還是身體會病會苦,但是他的心是超越了。
要明白所有的問題並不在於外面的人或事,而是在我們的心
所以一定要在自己心中去解決問題 。
【心是什麼?】
你知道什麼是心嗎?
還不知道心的話,就坐著閉氣。
那個知道的覺知就是心了。
每個人都有覺知的, 要多點去知道這個心,不要去讓他往外送, 當遇到問題的時候,我們正念提起來,閉氣,看到這個心他是苦還是樂。
閉氣是為了讓我提起正念,而不是把自己憋死 。我們就這樣閉氣, 然後讓自己提起覺知,然後讓自己的呼吸出來。
這就是阿贊個人的秘訣,遇到問題的時候,就會閉氣,又來保持覺知一段時間回來。 如果不懂的這樣把心回來的話,他就會一直往外送,一直在外面去找。所以要回來去覺知自己,感受自己, 問題會在這裏解決的。
就好像觀音菩薩那樣 ,他的慈心 很強, 他是一直想讓別人得到快樂。 他有向外的佈施,也有向內的佈施。 向內的佈施就是他有去完滿自己的波羅蜜
----ajahn Golf
09-07-2024
<43:51
要明白的是 ,那些喜歡修行, 很精進去修行的人 , 那是因為他們有很成熟的波羅蜜 。如果我們還在懷疑、還在懶惰, 那就代表我們的波羅蜜還不足夠還要去增加。
趕快累積!趕快去累積!
-----ajahn golf
2024-07-09
<3:39:14
佛陀所賜的佛法,
經過細心編纂後,
達到八萬四千法,
以便涵蓋眾生各異的根性習氣,
使得每個眾生都能受益。
但為了使修行變得簡單,
佛陀將所有法門濃縮為八正道,
之後再將八正道
濃縮為三學,即戒、定、慧。
然後再從三學濃縮為一,即「心」。
佛陀曾開示說:
「誰能守護其心,
誰便能脫離魔羅(煩惱)的束縛。」
因此,當細細思量之後,
可以看出,所有的佛法,
都是從心中發出,
當濃縮時,亦回歸於心。
佛陀教導,也是教導修心,
當佛陀在制定修行方法時,也是於修心。
當一切因都種於心,
最終,果亦在心中現….
………………………………………………………………….
PhraAjarn Surawut (Golf) Khemachitto
Wat Pa Anuttaro Sriboonruang,
Nong Bua Lamphu,
THAILAND
信徒: 我對不殺生也有疑惑,就是三淨肉。但是根據經濟學 的供求, 如果我不吃肉的話那麼供應就會減少, 那麼就會間接讓到小些眾生被殺害。
我媽媽也是信淨土宗,他也有這個想法,如果你不去吃,就沒有那麼多需求, 那麼就會不會那麼多動物被殺,你這樣是間接讓到動物被殺
Ajahn Golf : 佛陀有提到三淨肉。關於三淨肉, 就是我們沒有去吩咐別人去殺,見到他們去殺, 懷疑他們(因我們)被殺 ,這個就是三淨肉。
佛陀有說過,第一,我們不能讓到全世界人都不殺生。
第二就是就算 人類不殺生,但是那些動物也會死
第三 我們吃菜其實菜也有蟲。他們也用農藥去殺。所以農藥殺到那些蟲, 他們的死亡 ,多過我們去吃雞。
這個解釋不是偏向於吃雞還是吃素 ,而是一個客觀的解釋
如果我們說不吃雞讓到我們清淨的話 ,那麼那些牛也不吃雞,只是吃草。有些蟲也吃草,我也不見得他們能夠去到涅槃。 老虎只是吃肉也不會變成為阿羅漢。
所以我們要明白吃肉還是吃菜都好,它只是食物。
如果我們用究極法去理解他只是地界 ,菜和肉都是屬於地界。 如果以這個戒來說動物吃了這個菜都是理解 ,動物都是屬於地界,都是屬於界。 到最後動物死了,便變成了菜的肥料 ,菜就好像吃回他。
例如我們僧侶,你們共什麼我們在吃什麼 。我們有一次去到台灣,他們是吃素的,他們就供養素,然後我們也沒有要求要吃肉。 去到一個地方,他們吃肉那我們就吃肉。
真正要達致清淨是靠禪修,而不是靠食物。 有些人就算他吃雞(也成到阿羅漢?)
在戒律裏佛陀也沒有要求 僧侶吃雞還是吃菜 ,誰滿意吃雞就吃雞,誰滿意吃肉就吃肉。 但 戒律裏面有雪如果你吃肉便不能吩咐別人去殺, 不能見到,或者 聽到,或者懷疑。
這個世界上有些人不是佛教徒他們也會食肉也會殺生 ,這個過程也牽涉一些業力, 一些因果。 所以我們吃什麼都不要緊。
我這樣說,但是你們可能也有自己這樣的觀點。 但是看看佛堂雖然他有一切之智,但是他也沒有制立不可以吃肉這條戒。 如果我們 所說的真是好的 是正確的是應該做的 佛陀也會制立, 但為什麼佛陀到臨涅槃也沒有制定到呢?
看看提防達多他也是吃素的, 但他還是 怨恨 佛陀。 不是鼓勵大家吃素還是吃肉, 無論你們吃什麼都好,最重要是持戒。 持好這個戒行,便會生起定力
信徒: 想問 吸煙是否破五戒?
Ajahn Golf : 佛陀所說的第五條戒, 最主要就是不會令到我們醉, 而且不會讓我們失念不清醒。 毒品和酒就會有這些 惡果 , 讓到我們沒有 正念。但是吸煙 不會讓到我們醉, 不會讓我們 失念 ,但是會傷害我們的身體。 但是你吸煙要在適當的環境。 所以可以改了他,不吸煙。
以前我吸煙也吸得很厲害。 到了出家第(七?)個戒臘,我才戒了。
信徒: 但是我供僧的時候也有供煙
Ajahn golf : 不要緊,我們是供養快樂給他們,不是供養癌症給他們。 有些人就在擔心,說我們供養煙就好像供養癌症給他們。 我們供養的時候覺得好的就去做, 做了之後不會有任何疑惑 來幹擾我們的心的話, 就 可以。
起初為什麼我會吃煙 ,是因為我在森林住, 不用見人,所以沒有什麼所謂。 都後來為什麼會戒煙呢 ,就是因為那時的廣告就說供養 煙,是一個惡業。 所以當他們這樣去宣傳的時候 ,就沒有人供煙給我。
那時那些煙盒上面都沒有那些癌症的相片。
其實供養煙不是惡業因為沒有犯戒,
但是如果我們供養完之後,我們會有那種疑惑,讓到心容易 有些污染 ,那麼那個福報就會 減少。
所以我做我們做些什麼都要想得周全,不要讓後悔疑惑生起。
信徒: 持八戒是否對修行有幫助?如果是,應該多久遲一次?
Ajahn Golf : 這個持戒是對修行,對定力有幫助的。 在泰國有佛日,八關齋戒日。
當信徒在八齋戒日持到很純熟的時候, 他會在八齋戒日那天 持,在之前那天也持,在之後那天也持, 持三日
你們一個星期有多少日假期?
信徒: 我是輪班制的
Ajahn golf: 放假你就拿那一天持八戒吧, 持一日一夜。 一日一夜的意思,就是在中午12時前,到隔天的天亮。
信徒: 持八戒的時候,我出街也是可以的嗎?
Ajahn golf : 可以, 就盡量不要碰異性, 持八戒那天。 持八戒那天也不可以聽歌,不看 戲 ,所有的化妝裝飾品也不能
信徒: 用潤唇膏可以嗎
Ajahn golf: 可以, 只不過是去除乾旱 ,我都有用, 當是一種藥。
我們睡的時候不要睡在高廣大床, 或者是太軟綿綿的床。 太舒服的話會讓我們懶於精進。
如果我們持八戒是在假日的話, 我們可以只是睡三至四個小時來精進修行, 但萬一我們有工作的話,怕精神不足,便不用。
信徒提起飲酒是遮戒
Ajahn Golf :沒有遮戒這回事
信徒: 有時我的父親喜歡飲啤酒 ,我就陪他喝
Ajahn golf: 你可以拿可樂和他飲。
信徒: 喝一點但不醉也不行嗎?
Ajahn golf : 不行,因為大事由小事引起. 你看到的大的火災都是由小火引起的。 所以我們所說的小事在佛陀來說是放逸 ,大意。
Ajahn Golf :我們行禪, 即我們的腳踏在地面的時候,默念 bud, 另一隻腳踏在地面的時候,默念dho. Buddho buddho 這樣, 不需要說出聲音來,是默念的。 默念這個佛號,是我們腳觸到地面的時候。 如果我們行禪的時候覺知呼吸,就會比較困難,因為呼吸比較微細。
我們行禪的時候, 腳的移動感受比較大,所以我們就去覺知這個腳。
行禪能讓我們身體的血氣運行得好, 第二就是 消化會好, 第三在行禪中生起的定力會更穩定, 正念會特別好 ,正念會強化, 因為在行禪的過程,我們同樣會眼見到色,耳聽到聲,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依然在保護我們心中的定力。
行禪不需要太大步,也不要太細步,不要太快也不需要太慢, 太慢的話便可能(失去正念), 太快的話便可能心會走了去.
不要打圈圈,要走直線,走二十步左右,然後走回頭
信徒:Ajahn golf 你 只是教導行禪的時候要念誦 buddho buddho , 但是似乎沒有修觀,那麼能夠取得道果嗎這樣修行的話。
Ajahn golf: 等你得到禪定先, 當你有了禪定之後才再問之後應該怎樣做下去
信徒 :每天累積多少禪修時間好呢
Ajahn golf : 如果我們沒多少時間 ,每天累積兩個小時 都可以。
給一個功課你, 每天要行禪一個小時 每天要坐禪一個小時。 但你一天行多少次都行, 坐多少次都行
出家過來我都沒有讀那麼多書,學那麼多東西。
有時整天都沒有怎樣說話
七八天沒有吃東西(和見人?)。
只是buddho ,看五蘊,看心,沒有看書
內心平靜的時候巴利文會自己彈出來,不需要去學
--Ajahn Golf
我們要自豪,就是去到這個地步,對佛法有興趣, 我們過去一定有這個福報過來
---ajahn golf
背景: 有一位同修供養了二萬多港元資助禪營費用
Ajahn golf 大概作出這樣的開示:
任何事情都要有地方, 所以有地方這件事是很重要。所以是一件很大功德的事情。
你的錢用在提供一個地方讓人去禪修, 是一個做善業的地方。 比起將金錢 請人去歌舞場地 娛樂等 使用方式 更有意義
話說我有一位朋友曾跟隨 ajahn golf 到某個地方做淨人。
旅途中, 他們曾遇到一間怪屋。 到達那裡後不久, 我朋友便生病了。
後來得知那間屋的前屋主原來死後還在屋裡徘徊。
Ajahn golf 很好心地為鬼魂說法, 然後讓他放下了執著。
過了不久, 鬼魂便再生到天界了。
此事應由其他同行的師父轉述
信徒:請問ajahn golf我現在修行有錯方向嗎?
Ajahn golf: 根據我所 教導 的方法一定保證對.
信徒: 我現在在用看呼吸生滅的方法。
Ajahn golf: 只是看呼吸一樣就夠。 可以看, 可以學習, 但禪修的時候不要想。 先維持長期 覺知捉住 呼吸, 其他東西就會隨之而來
可以原諒或散播慈心給予我們討厭憎恨的人是上等的波羅蜜;
可以原諒或散播慈心給予普遍的人是中等的波羅蜜;
可以原諒或散播慈心給予我們愛的人是普通的波羅蜜。
------阿贊高爾夫
自殺很大惡業。 做什麼都好,禁止自殺!
--ajahn golf
信徒:請問用別人的名義做善事, 沒有用到別人的錢, 只用自己的錢, 對方也不知道, 這樣對方會增長善業嗎?
Ajahn golf: 都可以,就好像我們買食物給他。 他得到的那份,就是我們好的心意。 這份福報就即是功德
孝順父母有很大福報
如果讓到父母傷心, 生命的障礙就會多些。
有什麼發生, 要多些體諒母親, 因為母親只有一個。
但女朋友可以換
女人就是想人在意她。 媽媽也想你在意她, 女朋友也想你在意她。
---ajahn golf
要把自己當成抹腳布, 任人去踩。抹腳布卻讓禪堂越來越乾淨
一樣東西的價值不在於他的價錢多貴, 而是它的貢獻有多大。
---ajahn golf
信徒: 我之前出家 前常常喝酒, 出家後頭幾個 星期都常常想飲酒, 可以怎樣解決這個問題?
Ajahn golf : 現在還有沒有飲酒?
信徒: 有
Ajahn golf : 說說飲酒的益處
信徒: 沒有什麼益處… 開心 囉
Ajahn Golf : 那麼出家人不飲酒 是會不快樂嗎 ?
信徒: 會更加快樂
Ajahn Golf : 飲酒會傷害我們的健康, 而且也會傷害我們的智慧。試一下給酒狗飲, 狗會飲嗎? 我們出生到現在,我們的媽媽也不是給酒我們飲。 你戒酒的方式 是 ,如果你不遵守戒律 ,沒有人可以給你。 如果你心夠堅硬, 你就可以做到。 我以前以為飲酒吸毒很有型, 但是真正有型的是過好每一日。 你醉的時候,沒有人想黏著你, 只有帶給我們壞處。 我們飲酒然後上癮, 會飲到我們越來越蠢 ,就很像一個老人家和阿叔, 只顧著飲酒。 所以心要夠堅硬。 就看你要不要戒。 酒比不上百事可樂那麼好飲
信徒:關於親自做功德和 隨喜別人的功德, 隨喜別人的功德 的功德 是親自做功德 的多少成?
Ajahn golf : 不可以用%來計。 隨喜那個怎樣都不及做那個大
我們忍耐不是對世間外境的忍耐, 而是對自身煩惱的忍耐
----ajahn golf
出家過來我都沒有讀那麼多書,學那麼多東西。
有時整天都沒有怎樣說話
七八天沒有吃東西(和見人?)。
只是buddho ,看五蘊,看心,沒有看書
內心平靜的時候巴利文會自己彈出來,不需要去學
--Ajahn Golf
如果禪修真的精通的人,就好像有些人廚藝已經很高了,他沒有鑊來炒蛋,他甚至可以煲蓋來炒蛋都可以。
但有些人依照三藏經教,是因為他未去到精通,所以他必須依照經典的法來教
---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阿赞高尔夫---從古惑仔到出家十八年的弘法故事
阿赞高尔夫 (Ajahn Golf) 的名字既陌生,又令人感到亲切。之所以感到陌生,是因为阿赞甚少来香港弘法,大家对他的认识不多;之所以对他感到亲切,是因为他的名字「高尔夫」。早前阿赞来港弘法,有位对他毫不认识的长辈,就因为阿赞的名字,一个人从沙田赶到尖沙咀听他的讲座。
阿赞与他的名字一样十分亲切,平易近人,他所展现的大抵是一种「回头是岸」的佳典写照。出家前,他纵情声色,吸毒、赌博、酗酒无一不精,以浪边不羁塑造出断灭论者的生命形态;当他宣布出家时,大家都说他是吸毒吸坏了头脑,即使是出了家,也待不了三天。究竞出家至今十八年的他,为何会从声色场所进入寂静森林,化身成佛门比丘呢?
年少时的乖谬
初中时期的阿赞气宇轩昂、丰神俊朗,加上不俗的成績,故深受朋辈的喜受,结交了不少同窗好友。中学三年级选科后,好友之中有一些选读职业学校,而阿赞则选择留在原校继续升读中四。「好友们虽然各散东西,到别处求学,但是每逢学校假期,我们还是会齐聚一堂。」
俗语说「学坏三日,学好三年」,升读职业学校的几位好友,未几日便相继学坏,有的甚至感染吸毒等陋习。在好友的怂恿下,阿赞开始无心向学,先是逃学,继而退学,跟着那班朋友一起尝试吸毒,晚上不是在酒吧里流连,就是沉迷于赌桌上;除了四处勾搭女生,他还会改装电单车,与人作非法赛车。
染上毒瘾的阿赞,为了追求及延续那种瞬间兴奋、飘飘欲仙的感觉,更不惜以身试法,向他人兜售毒品,以赚取金钱。正所谓「上得山多终遇虎」,十七岁的阿赞被警方拘捕,但由于当时尚末成年,所以警方只将他送往教导所囚禁。
监狱能关住阿赞的身,却关不了他的心。在拘禁期间,阿赞并没有借此省思己过,反而盘算着如何在释放后重出江湖。「虽然经历过囚牢之苦,但我的毒瘾及恶习并没有因此而改变,反而是变本加厉。妈妈保释我出狱后,我又找回以前的朋友,做回那些不法的勾当。 」
年少的阿赞就这样在欲海中浮沉,从十七到十九岁的三年间,他共入狱三次。阿赞之所以忆述这些荒唐往事,「并不是想将道德责任推给他人,或是去怪罪那些朋友。」
他要强调的是:「在社交中,我们应该要好好保护自己。」
从喧哗的酒吧步入沉寂的森林
沉醉于声色犬马生活之中的阿赞,又如何从这种享乐的偏见,迈向出世间的中道生活 ? 原来这与一单毒品交易有关。炎热的天气,令午后的曼谷变得懒洋洋,可是阿赞为了收取 「毒品数」,只好顶着火红的太阳、骑着改装过的电单车到另一区「收数」。
「我晚上回家,路经同学的家门口时,看到他的家人正举行聚会,庆祝他剃度出家。他是我的好友,与我同年,也没有学坏。我看着他单纯如昔的气质,内心迸出一个念头「 我是时候出家了。 」我之所以萌生出家的念头,并不是为了成佛作祖,而是希望在自己离世之前出一次家,然后将出家的功德回向给父母亲。」
回家后,阿赞将出家的计划告诉家人,「当他们听到我想出家的打算时,大家都不敢相信,觉得我应该是吃毒品吃坏了头壳,要么是头脑出问题,要么是精神出状况。 」
总之,大家对阿赞出家的念头感到匪夷所思。 为了彰显出家的决心,阿赞于短时间内戒除了一切陋习,从当天晚上便开始穿着白衣,在家中诵经持戒禅修,后来经亲戚建议,阿赞远离了曼谷,选择了强调解行并重、重视戒律见称的法宗派寺院出家。
「我在泰国东北部出家,那是一所森林传承的道场。道场每天的生活就是:早上三时起身做早课、打坐、清洁大殿;到了黎明时分,我们会出外托钵。午饭后, 我们有一段各自用功的时间,直到午后三时,我们才出坡打扫。之后,我们会禅修、听师父开示,直到晚上十点才回寮房休息。」
來自香港溫暖人間佛教雜誌1
禅修时出现的可怕禅相
寺院的生活表面上看似重复、沉闷,但对于阿赞来说,纯朴的寺院生活却为他带来无比的平静、安宁。 阿赞表示:「这种感觉有别于在家时的那种焦虑、恐惧。」
「在某次禅修,当我内心生起一种喜悦时,我的『眼前』忽然浮现出一个可怕的画面一—我关在监狱里,而我妈妈来探我,她悲伤地流着眼泪。我看了这一幕场景,内心顿时生起一种莫名的恐惧与不安,我全身开始不停地颤抖。于是我问自己,到底我在害怕什么?以前我无恶不作,却从没有害怕过,为什么现在会如此恐惧 ?」
到底那个我在害怕的 「我」是谁呢?什么又叫做「我在害怕」? 疑情生起后,阿赞顿然略有所悟一这是因为害怕业力。他解释道:「过去所做的许多事情,经常会在我们禅修时呈现,而令我们的心产生害怕的,就是那些恶业。为什么我们过去在做坏事没感到害怕?那是因为我们失却正念。当我们提起正念时,就会懂得分辨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应该做,什么是不应该做。」
经过了这次的禅修体验,阿赞对佛法的信心更加坚固。「过去我不认识佛法,因而做了不少恶行,这些恶行不单损害了自己,亦伤害了他人,我妈妈更因此而伤透了心。以前我想起这些往事时,会感到十分懊恼。但现在不同了,因为我认识了佛法,我应该好好地依教奉行,以断除痛苦的根源。同时我应该将这种离苦的方法,分享给大众或者根器与自己相近的人, 以让大家对消除烦恼有所受益。 」
自利利他的心愿确立后,那应该如何付诸实行呢?阿赞认为,应从调伏我们的心开始。「我们的不善业,是源自于我们的不善心。」这颗不善心令我们造作种种恶业。阿贊表示,想要净化我们的不善业,就必须先调御我们的心,而想调伏身心则须靠修习襌定。为了修习甚深禅定,阿赞摒除一切俗务及应酬,与长老们遁入人烟稀少的森林中禅修一「有时住在山洞里,有时坐在坟墓旁,有时则止于树荫下 。」阿贊就这样在森林中潜修了多年。
*相片是阿赞与他的母亲
香港溫暖人間佛教雜誌2
父亲的完美示范
阿赞高尔夫现年三十八岁,他在二十岁时出家,出家至今已有十八年。在出家前,他有了一个女儿,女儿今年二十一岁。她与阿赞走在一起时,像是两兄妹一样。
「刚出家时,我常常会想念女儿,直到第一个戒腊后,我才斩断对女儿的牵挂。我们最终都会步入死亡,不是她比我早离开,就是我比她先走, 无论如何,大家都会分离的。」
「尽管我们住在一起,直到大家离开,但在这期间,我们都是会依照自己的想法、性格、业力去过自己的生活。如果我因为思念她而返俗,内心没有佛法基础,没有把心安系在佛法上,返俗后也可能会走回旧路如吸毒、赌博等。即使她有爸爸在身边,那也是一个坏的爸爸。 」
「相反,我出了家,好好修行,这可以给她做个好榜样,当她想起父亲时,她想到的是一个好父亲。在家庭中,我所做的利益,可能只是利益到一个家庭 ,但出家修行,利益到的可能是大众。我已经做完了我想要做的事,就算这一刻死亡来临,我也没有任何遗憾,我己为死亡做好了准备。所以什么时候死亡,对我来说都不是问题。在死亡来临前,我会尽己所能,做一切利益众生的事情。」
*刚出家时的阿赞与他的出家父親和三岁女儿。
香港溫暖人間佛教雜誌3
学佛修行的目的
阿赞十六岁辍学,在江湖中浑噩了几年,便遁入佛门。他谦称自己读书不多,亦末曾深入经藏。
在修行的过程中,「我是依照大师父的教导、传授而修持的,譬如如何对治贪心,如何降伏嗔心。我读的佛学虽然不算多,但是我所学的都是根本的,譬如说关于修习止观、修持定慧,或是了解身心的实相等。我们之所以会烦恼痛苦,是因为执着自己的身心有一个真实的『我』存在。 」
「如果我们了解身心的实相,就会消除对它的执着。 」也就是说,对身心的执着一旦去除,痛苦和烦恼就会止息。
「止息痛苦与烦恼,是我们修学佛法的目的。」
阿赞强调:「这些执着、痛苦、烦恼并不在经典之中,而是在我们的身心里。所以我们要如实地了解身心的实相。事实上,任何一种善巧方便,只要能够对治我们的烦恼,去除贪嗔痴的话,都可称为『法』。」
这并非说我们不用学习佛学,而是说我们不应将学佛当成是一门学问,研究一番便作了事。
「学佛讲求解行并重,不能只是单纯地了解佛法,如果没有如实地实践、修行,这对我们的益处不大。就好像只研究地图,而没有付诸行动一样,无论我们研究得再仔细 ,都无法帮助我们到达目的地。」
总之,仅仅把佛法当成是一种知识,无助于我们对治内心的情绪起伏。
香港溫暖人間佛教雜誌4
既然了解身心的实相与去除我执是息息相关的,那么初学佛者应如何着手呢?
阿赞给初学者的建议是:持戒及修定。
「我们必须守持五戒,再依此作为修习禅定的基础。」
阿赞指出:「初学者较适宜从修习觉知呼吸、佛随念的方法开始;当修习者的心达到平静时,再去思维无常、苦、无我的道理。」
简单来说,佛随念(或称「默念佛陀」),是一种培养定力的方法,再借此来如实观照五蕴的身心现象,从而开发解脱的智慧。
修习者只须觉知呼吸的出入,在吸气时,心中默念「佛」(bud);在呼气时,心中默念「陀」 (dho)。修持者在修习的初期无需思维佛法,只须觉知自己的呼吸,以及默念「佛陀』(bud-dho),直至内心平静时,再思维佛法。阿赞鼓励修习者应每天练习。
他分享了他母亲的修习经验:「我妈妈以前时常抱怨、胡思乱想,容易产生焦虑,经常会因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埋怨几个小时。妈妈没有亮丽的学历,也没读过《阿毗达摩论》或三藏经典,我只教她修习这个法门。」
「初时妈妈只练习十至十五分钟,后来她的禅修时間逐渐增加,每日早、午、晚三次,每次半小时。之后,她便开始能够体会到内心的喜悦、清凉, 不像以前常常发脾气、焦虑、不安。」
「某天,修行的考验来了,妈妈在市场被车撞倒在地上,血流如注。在等待救护车期间,她保持着正念,没有丝亳的恐惧或不安。」阿赞微笑道:「妈妈说,她不害怕死亡,没有任何牵挂,甚至连我也不想。她把身体交给医生,心里保持正念觉知呼吸、默念着『佛陀』。」
「我到医院探望妈妈时,医生说她因为脑部受创有积血。这情况通常要留院四至五天,不过说来神奇,妈妈只住了两晚,就可以出院。在住院期间 ,妈妈不断地修习这个禅修方法,她的伤口很快愈合,身体也迅速地康复。」
对于母亲的禅修境界,阿赞感到无比的欣慰:「意外、障碍都是一种对禅修功夫的考验。从那次的意外可以看到妈妈修行是有一定的程度,所以我不再担心她了!」面对意外时,禅修者所经历的苦只有一层身体上的苦,不会进入到内心,所以在发生意外时,他们不会有任何恐惧、害怕、内心的痛苦。相反,没有禅修体验的人,在面临意外时,他们不但经历身体的痛苦,也要承受心理上的痛苦。
香港溫暖人間佛教雜誌5
检视自己的修行是否正确
修行并非易事,要么停滞不前,要么出现偏差,我们如何确保自己所修的方法正确呢? 阿赞高尔夫指出,可从自己贪嗔痴的指数来判断。
「我们修行的时间越久,贪嗔痴就会越少。如果我们的修行方法是对的话,那么我们的贪嗔痴会越少。如果我们修行了一段时间,却发现自己的贪嗔痴还很炽盛,这表示我们的修行方法出问题。」
简易的禅修贴士
佛教禅修的目的是要去除我执,它有两个重点
1. 让自己的心平静
2. 思维无常、苦、无我的道理。
让心平静属于「止」,思维法义是「观」。让心平静,并不是说要让心达到四禅八定的状态,而是只要我们的心能够不散乱,能够觉知、了了分明,不受外界事物影响便可以了。当我们的心平静后,我们就要去思维无常、苦、无我的法义。止和观(或是定和慧) 是交替修持的。当我们的心平静,就去修观。这样能令我们的心更加平静。心更趋平静时,我们再修观,这样会让我们的智慧更趋微细、深邃。
完
阿赞高尔夫從古惑仔到出家十八年的弘法故事
以上内容节选自642期温暖人間
作為人類的基礎,就是先要有五戒。五戒就是說,不需要跟出家人求授,只是需要我們有意地持守五戒,有意地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吸毒。如果我們整個生命有持好這五戒,我們就可以關閉這個四惡道之門,我們就一定不會墮落到地獄,不會墮落到惡道中受苦。能夠關閉那些仇恨,冤親債主這些種種的災難。
30:50-32:32
3-1-2024 台中開示
https://www.facebook.com/watch/live/?ref=watch_permalink&v=697978895738038
---ajahn golf
信徒:最近和一些朋友討論關於死亡,我覺得死亡是必經的,所以我們學習面對死亡。但是有些朋友就覺得這個想法是很消極的,他不想面對死亡,甚至覺得很怕,所以想問師父怎樣看死亡這樣東西?和是否我們學習面對死亡這樣東西,都是消極?還是我們都需要做這樣東西?
Ajahn Golf : 在佛教來説,我們去準備面對死亡,不是一件不吉利的事情。相反是一個讓我們生起正能量,是一個正面的心態。譬如說死亡是我們每個人最終一定要面對的東西,但是不是說我們時候未到,我們思維死亡後我們就會死的。當我們去思維死亡,去做好對死亡的準備,我們憶念起人需要死是很自然的事,要去面對它。如果我們這樣去想起死亡,我們就懂得去做準備,即準備怎樣的心態、情緒去迎接死亡,那樣我們就會做好心理準備:如果死亡真是來到的時候。
但是如果一個人不思維死亡,他們就會容易大意,他們就會迷失在這個世間,去沉迷在種種的物質、種種的東向裏。直到死亡來了,他就會恐懼,他一定會死的,因爲他未做過心理準備,死亡一來他便很恐懼很擔憂。這個就是沒有為死亡做好心理準備的壞處了。
如果我們能夠思維死亡是一定會遇上的,當我們想到我們早晚會死的時候,我們就不會太執著、太沉迷於世間的種種東西,我們就會變得清醒一些,就不會太過執著世上帶不走的任何一樣東西,讓自己痛苦。
先不要説到想起自己死,就算我們想起我們心愛的狗死,如果這隻狗我們養他,而且他是很懂事的。但如果我們沒有想起死亡的真理,當我們疼愛這隻狗的時候,萬一他發生什麽意外,他死亡,我們就會很傷心、很痛苦。但如果我們能夠了解死亡是我們任何一個畜生或人的必經之事,已經做好心理準備了,那樣他死的時候我們就不會太傷心、太痛苦
好像我們的這隻狗,我們不是想要他死,只不過我們是明白死亡是世間必須面對的;而不是說我們想要他死,而是去了解死亡是必須面對的東西、這個道理。我們的生命也是一樣,我們是去理解我們早晚都是要面對死亡,而不是想著自己去死。
好像阿贊稀和我,比喻為朋友之間的。那朋友之間會想,他都是會死的,一定有一天他會死的,到最後他死了,就不會因爲他死而太過傷心。但是不是他會因爲我想的東西而變得死得快一些,或一去想我就死了,不是這樣的。而是他依然會依照他過去所做的善惡業,壽命盡了才死的。
好像我出家17年了,我思維死亡是由我剛剛出家就去思維。所以不是說我思維死亡,我就會快些死去,不會有這個情況出現,而是跟我們的業力而死的,如果一個人會死的話。但我這樣去思維死亡,了解自己總有一日必定會死,這個真理會讓我做好準備,讓我在這個世界生存不會大意、不會粗心,而是知道應該在死亡之前做多些善業、善事,不要做壞事、惡業。
所以當我這樣去思維死亡之後,我就努力去做多些善事、去除自己的惡業、惡行,就努力去除、去做。如果我這樣思維死亡,不大意,努力行善除惡,萬一我很快就死了,我已經去除了自己的惡,我已經做了善事,我的心便能安心死去。但是如果我還不是很快死去,我可以纍積更多的善業,更加多的福報。所以無論講的人還是聼的人,每個人都必須面對死亡,每個人都必須要死的。所以善的、有益的,我們就應該去做;那些不好的行爲、不好的説話、傷害到別人的,就不要再做。
所以思維死亡是沒問題的,不是説思維一下我們自己就會因爲這樣而死了。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業力、壽命的。如果誰想下他就死的話,我們憎恨誰,想一下他就死了。所以不會想一下他就死,而是依隨每個人的業力,所做的善惡業而決定他是長壽還是短壽。
Ajahn Golf 11-1-23 晚上開示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RBxbrJEaQQ&list=PLGLPpaEJr9FD9brvKtfwJ7Ytg4w4WLkpf&index=8
信徒:要達證二果要貪嗔癡薄的,我看經典是這樣說的。但這個‘薄’,我問過許多師父、師兄,都沒人講到怎樣為之薄。怎樣才會知道達到這個薄的標準呢?有沒有辦法知道呢?、
Ajahn Golf : 初果就是斷三結的。
而二果呢,他們不能斷更多的結,而是讓貪和嗔薄的
那關於貪和嗔煩惱的薄弱,一定是他很清楚自己的貪嗔薄。
關於自己的貪嗔薄,是不能夠讓別人和他說的,其他人是不能知道他薄到哪個程度的。
就好像發燒那樣,我們發燒的話,吃藥後究竟燒減了多少呢?我們自己知道,別人不能夠清楚地和我們說我們的燒是退到哪裏、退了多少的。
Ajahn Golf 12-1-23 下午問答
關於痛苦、不好的事情、不好的遭遇,不要因此而太過痛苦。因爲這些東西有生就會有變異、會滅去的。
關於我們喜歡的事情、快樂的事情生起,我們也不要太過粘住高興。因爲快樂也是無常,也都會滅去的。
好比喻為要讓我們的心像水一樣。好像我們用刀去劈水,那水是有一刹那的痕跡。但最後也是會變為平面的水。
一個聰明、有智慧的人,他遇到不好的遭遇、任何的事情都好,就算他們受到干擾,有刹那間的痕跡,但是很快就可以像水面平服、如常。很簡單的一個真理就是說,這個世間
---Ajahn Golf
1:58:00-2:00:40
10-3-202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DxZN734f-s
更多關於ajahn golf
https://www.knownsee.com/%E5%A4%A7%E5%B8%AB%E7%88%B6%E5%80%91%E8%88%87%E8%91%97%E4%BD%9C/%E6%B3%B0%E5%9C%8B/ajahn-golf
心在哪裏呢?誰知道心在哪裏?
在頭還是在心胸?
師父和大家簡單地講。這個身體就好像心的家。就好像我們在家裏,我們可以四周地行走。但他的房間就在心臟的位置,心的睡房就在胸口前面
這個頭、腦就是一個工作室。當亂的時候就在腦的那裏亂的。
當心定下來,就在胸口的位置
但這些脚腿,就是一個痛苦的地方、房間。因爲會酸痛。所以大家的心有試過去睡房的位置睡沒有?沒試過對嗎?
只是去工作室想到自己頭痛、讓自己脚又痛。所以我們修定就是讓我們的心安定、專注在一點上。令到他得到休息,就像進入睡房休息
所以師父才説,脚又不要、手又不要、頭腦想這樣那樣也不要。只是爲了趕心進去睡房睡。但是我們怎樣趕也趕不到。所以我們應該是蠢的。當我們和別人吵架可以吵贏別人,和自己煩惱吵架卻吵不贏他。
當我們養育兒女的時候可以吩咐他們去睡覺,但吩咐自己睡覺時又吩咐不到。如果我們不能夠控制我們的心的話,我們的生命是很損失的。
這個心就是一個覺知者。這個知道就是我們的心。那是我們唯一真正的財富來的。這個財富是沒有怎麽去改變的。除此之外這個世界上沒有我們真正的財富。我們所有的財富財物在我們死了之後都會改變。當我們輪回到下一生的時候,就算我們這個身體也會改變。我們的父母、親戚朋友都會改變、依照我們所做的業力而改變。但是這個心是沒有改變的(注:然而這個心是刹那生滅的)。這個心所纍積下來的性格也是沒有變化的。
我們喜歡做什麽就做什麽,那麽到下一世可能就會有一個好的性格、會快樂,是沒可能的。我們去求神、求這樣那樣,求哪裏都好,求到想做到完全沒有貪嗔癡都是沒法做到的。有些人想錯了,有錯誤的觀念,想著自殺,自殺就可以解決自己的痛苦。自殺就可以避免繼續受苦,其實是不可以的。因爲心是不會死的,只是將苦帶去下一生。這個心是不會死的,無論我們輪回到哪裏都好,那一生那一世都好,都是不會死的。就算有些人做了許多惡業,他到地獄受很劇烈的痛苦都好,但是他的心也是不會死的。
只要這個心還有貪嗔癡,那就會有無盡的輪回。沒完沒了的輪回。好像佛陀和阿羅漢聖者,他們已經清除了貪嗔癡。他們的心已經證悟了涅槃,而他們的心也是不死的。但由凡夫證到涅槃,這個心不會再在涅槃出來,不會有生老病死。所以我們的責任就是儘快將我們内心的貪嗔癡越減越少,直到完全去盡這個貪嗔癡。所以真正的快樂是我們的心除盡貪欲、貪愛。
如果我們的心還未能除盡貪嗔癡的話,去到哪裏都不會快樂。我們不需要寄望說投生到哪一世、哪一界會充滿快樂。只要我們的心一日有貪嗔癡的存在,都不會有快樂。所以我們要保持我們的心在中道、中立之間,不會喜歡、也不會討厭,即我們不要去執著一切在外面生命中發生的。
---Ajahn Golf
1:46:17-1:58:28
10-3-202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DxZN734f-s
更多關於ajahn golf
https://www.knownsee.com/%E5%A4%A7%E5%B8%AB%E7%88%B6%E5%80%91%E8%88%87%E8%91%97%E4%BD%9C/%E6%B3%B0%E5%9C%8B/ajahn-golf
當自己一個人獨處的時候,要小心自己的心、自己的思想、念頭。
當和群衆在一起的時候,要小心自己的言行、自己的説話
---Ajahn Golf
29:00-29:11
13-1-23 早上 (1)
如果我們要為人們愛戴、為人們喜愛、有魅力,就應該要有慈悲心。如果我們能對人慈悲,有好的東西能夠和人分享,説好的説話,這個就是在增强人緣、魅力。
---Ajahn Golf
《5:00
11-1-23 早上開示(1)
當我們的心定下來,許多問題就可以找到答案、解決。這些種種智慧,是從平靜心那裏出來的。而且有平靜的心去決定,能夠變得果斷,不會有疑惑在。但如果一個人的心不夠定,就會一直在漂浮,做什麽都不能決定下去。所以當我們遇到有什麽障礙、難題,或就算我們還未遇到難題障礙,我們都一直做好準備,有禪修,讓我們的心平靜下來
---Ajahn Golf
39:00-40:50
12-1-23 早上 (2)
更多關於Ajahn Golf
https://www.knownsee.com/%E5%A4%A7%E5%B8%AB%E7%88%B6%E5%80%91%E8%88%87%E8%91%97%E4%BD%9C/%E6%B3%B0%E5%9C%8B/ajahn-golf
Ajahn Golf : 今天就教佛教的一個大體讓大家去了解
【三寶的含義】
在佛陀證悟之前,其實許多人類都在找一條解脫的方法.他們每個人都用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方法來去找這個解脫苦的方法,所以就會有許多不同的宗教團體、外道出現,就好像我們所認識的那些。那佛陀都好像其他人一樣,尋找這個解脫的方法。因爲佛陀過去一直圓滿的波羅蜜已經圓滿了,已經圓滿了之後,就能自己證悟到這個解脫方法。
一開始佛陀是先清净了自己,佛陀讓自己的心清净了之後,他就進一步教導佛法。而教導佛法,因爲佛陀清净了自己的心,所以這個法都是由清净的心出來,變成清净的法。
隨之以後,就有其他人、佛陀的隨從聽過佛陀的佛法之後,覺得佛陀的教導很適合他們自己,很同意佛陀的教導,所以他們就依隨佛陀的教導而去修行實踐,成爲僧團。那佛陀的追隨者就是透過修行的教導而體驗到法這個神聖的一面,然後將法一代又一代地傳承下去。
所以佛教這個宗教,就是第一有佛陀這個導師
第二,就是有這個佛法
三就是有這個佛陀的追隨者、僧團
【佛教是實修的宗教】
所以我們可以了解到,佛教的誕生,是由實踐禪修去誕生出來的。
佛陀就是出家、出來禪修、去修行而得到這個定力,接著去發展修這個智慧,最後讓自己解脫,讓自己的心清净,之後才去教導衆生,之後才有這個法出來。
那如果一個僧團要成爲聖眾的話,他是必須依照佛陀的教導去實踐、去修行,他的心才能夠同樣地達到清净。所以佛教真正的一面是需要去禪修的、去實踐這個佛法去修行的,而不是從這個乞求、求神這樣得來的
佛法有三樣
第一樣就是聞,我們學習的、學習經典、聽聞佛法
第二就是實踐禪修這個法
第三就是從實踐、實修中得到結果
所以佛教就是存在三樣東西,首先就是學習這個佛法,經典、聽聞佛法,
第二就是去實踐、實修這個佛法,
第三步就是實修之後能夠理解這個法、證悟這個法,有這個果出來。
香港9-1-23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2100234023497561
【在家出家人的異同】
佛陀所教導的佛法加起來就是有38000法(應是八萬四千?)的這38000法之中,沒有說要我們學完全部。而84000法裏面我們要學,其實主要有三樣東西,主要是
佈施
持戒
禪修
但是作爲一個出家人,佛陀主要是教導
戒
定
慧
而一個在家人,就會教導佈施、持戒和禪修。那因爲一個在家人還會經營生意、賺取金錢來養活自己的家庭,所以佛陀亦都會教導他們要學懂佈施,以便去除自己對財富的執著
但是因爲一個出家人是沒有做工的。他們沒有賺錢,所以佛陀就教導只是戒定慧的修行。
那在家人的戒和出家人的戒律不同是在於身份的分別,和戒行多少的分別。出家人守護戒和在家人不同
好像在家人守好五戒和八戒,而出了家的沙彌就守好十戒,而比丘就守好227條戒
所以如果我們守了五戒,有時間的時候,也可以提升自己守一下八戒。
關於修定和修慧則是一樣的,出家人和在家人。
香港9-1-23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2100234023497561
【剛剛開始皈依佛教要做的事情】
剛剛開始讓我們心成爲一個正式的佛教徒。就是恭敬地以佛陀、法和聖眾作爲皈依處、憶念處,我們可以奉獻自己一切,心、生命給三寶。
當我們這樣恭敬以佛法僧三寶作爲皈依處、憶念處之後,我們就去學習佛陀的教導。以這個教導我們實踐修行。我們是以佛法來提升我們的心靈有更加高的層次。
怎樣提高自己的心去更高的層次呢?就是從凡夫的層次升為聖者的層次。爲什麽我們需要禪修呢?因爲我們内心的深處是有煩惱的存在的。好像我們有疾病、細菌在我們内心深處去寄居的時候,如果我們不去處理它,它就會擴散得更加嚴重。我們内心這個愛欲,這個貪、嗔和癡就好比喻為我們内心的細菌。我們禪修就好比喻為醫這些細菌、疾病減少它,直至他乾枯。有些人充滿著很深厚的煩惱、這些細菌在心入面,這就稱之爲凡夫。
【要相信業力】
剛剛開始,我們要相信這個業力。相信這個業力、因果,好像一個生命的開始,都是帶著業力而生的。他的遭遇,就是需要面對業力成熟的果報,而不是說任何天神、天人來造化他,讓他受苦受樂、受這些果報的。在我們身上發生、遭遇的一切都是屬於過去業力所造成的一個果報。好像我們生出來有這個樣、這樣的性格,這些不是父母製造我們讓我們變成這樣的,而是過去我們的業力製造我們造成這樣的。好像我們如果有生到兒女,並不是我們把他們的樣貌製造成這樣這樣出來的,亦不是說我們將他的性格製造成這樣這樣而有這個性格。因爲這些是他的業力而造成他這樣,那佛陀有説過,我們是業力的主人,業力的繼承人。我們做了善惡業,都需要受那個果報的。業力即是一個行爲,而我們所造的業力,亦即我們的行爲,有三樣東西:包括有身業、口業、和意業。我們做的每一個業都會為我們的生命造成一個影響。如果我們錯誤地做不好的業、惡的業,就會讓我們的生命有不好的果報。如果我們能夠做善業、福業的話,那那個果報出來就是快樂的。
【我們需要佛法的引領】
那因爲我們還是有癡心的人,所以我們還未能夠分別什麽是正確的一個道路,什麽是正確的一個方向,所以我們才需要依住佛陀的法去引導我們,行去正確的路,行去好的路,讓到我們在一個清净的框框入面。所以我們進到來佛教,是爲了學習一個正確的道路,是爲了讓我們的行爲、身口意是正確的、是向善的、滅苦解脫。所謂的善就是快樂的意思,會造成快樂的那個果。那所以佛陀的教導,是爲了讓我們走向正確、美德的。每個人生出來都是爲了這個正確、這個善、種種的快樂。人類生出來都是爲了追求這個正確、快樂。但如果我們能夠得到快樂,我們必須要學習一個正確的生命。而這個必須要依照大自然的規律去做。
好像佛陀的教導是以自然界的規律去說出來的。佛陀能夠知道這個人類的心、依照自然的軌道去了解衆生的心向,而沒有自己加了、創造其他不真實的東西出來。佛陀的教導,是讓到我們走向平常的、大自然的東西。這個所謂的大自然,是不存在一個‘我’、一個‘他’,是充滿清净,是沒有存在執著、執取的。簡單來說,就是從貪嗔癡清净出來。所以如果我們要能夠做到清净的話,是必須依照佛陀的教導去實踐、禪修的。
香港9-1-23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2100234023497561
【yasa 的故事】
好像佛陀教導yasa一個富翁的兒子,他的兒子覺得這個世界很缺乏、很不圓滿。那就算 這個yasa 是生存在一個富有的家庭,一切都完滿、豐足的,但他都覺得得不到圓滿的快樂,才會離家出走說這裏很缺乏、這裏很亂。就是他離家出走說這個世界是充滿著缺乏的、這個世界是充滿著混亂的,他走出去就看到佛陀。佛陀知道 yasa 的心意,佛陀就和他說,你來這裏坐,這裏是不缺乏,這裏是不亂的,待會兒我會去除你内心的混亂、缺乏。 Yasa 就覺得很神奇,爲什麽佛陀可以知道自己在想什麽?因爲這樣覺得很神奇,佛陀知道他的心在想什麽,他就產生了很大的信心,變得很專心地聼佛陀的教導。
【佛陀教導yasa 的東西】
佛陀教導yasa 的一句佛語就是‘anupupityada (音譯)’ ,這個教導就好像樓梯一級一級上的。
佛陀教導第一,就是關於佈施的教誡
第二就是silakatha,關於持戒的
第三就是saggakatha,有關於善行、生天之路
第四就是關於教導欲的快樂有它的缺陷、壞處的
第五就是關於教導離欲,去除所有欲愛的方法
所以這個yasa 就好像我們在世間的親戚、朋友那樣。他們一樣是在這個世間、生存,涉獵種種的人生煩惱、事務、欲樂。
【這些是世界公認的】
所以起步佛陀是教導關於佈施、持戒,是讓他們先尋找世間的快樂。佈施和持戒是屬於世界性的。無論是任何的國家、宗教、種族都會說這個是善。好像我們是香港人,都接受到佈施、對別人慈悲、即懂得分享東西給別人;和能夠持戒,不傷害別人是善行,對嗎?所以關於佈施和持戒,是沒有任何宗教的分別。能夠佈施和持戒,那麽任何的宗教和種族,或者任何國家的人都好,都可以去到第三點,生天之路,即升到天界
(一個巴利語)是關於内心的快樂、娛樂、内心的飽滿。誰佈施、持戒的,都會充滿内心的喜悅、快樂、充滿住内心的飽滿,讓他死了之後都會去到天界、充滿快樂、娛樂、和飽滿。
【有缺陷的快樂】
但佛陀是讓我們進一步去能夠得到更永恆的快樂,所以他就提起關於這個欲界的快樂,都有它的壞處、不長久的。所以這些快樂,就算是天界的快樂都好,都是屬於不永恆的、不持久的,即就算人們持戒佈施之後去到天界都好,當他在天界享受快樂到盡了,都是需要繼續輪回的,都是需要繼續去投生人界的。
這個快樂是有他的缺點、有他的壞處,即好像那些毒品那樣,我們接觸了之後就會對那個快樂上癮,上癮之後我們就不能夠缺乏它,我們就會追求更加多的快樂。所以這一點,這一個法,是其他的外道他們不能夠去了解,不能夠去見到的。即是其他的宗教,他們是去禪修、修持、去到天界、梵天界的快樂,但是未能夠看到這個快樂的壞處、他的缺點。那所以佛陀就進一步教導關於禪修、離欲,離關於這個快樂的一個追求,而讓個心能夠超越苦和樂,能夠超越這個苦和樂的束縛,讓心清净、自由,讓心證到涅槃。
我們看到許多的快樂,最多只能夠去到六欲天界、梵天界的快樂。但是關於佛陀的教導,是能夠解脫一切的苦,去證到涅槃的這個樂,這就是涅槃。這個樂是常住的。如果我們是需要初步的快樂,我們就是做佈施和持戒,心都可以快樂,死了之後都可以投生到天界、享受這個快樂。但是佛陀不讓我們粘住這種天界的快樂,因爲在我們心裏面的快樂,如果他浮現出來的話,我們可以成爲一個魔。所以佛陀才教導我們只是佈施、持戒的話是不足夠的,是要進一步禪修的。
香港9-1-23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2100234023497561
【不要忘了要佈施和持戒】
那我們禪修之餘,做這個佈施和持戒,這個是以便未能達證涅槃的時候,當我們在輪回之中,都不會成爲一個很貧困、痛苦、擔心的人。好像我們今生如果我們·只是爲了涅槃,不斷地修定和智慧的,但如果我們的福德菠蘿蜜是還未能完滿、足夠、未證到涅槃,輪回的時候,我們沒有那個佈施和持戒的功德,就會讓我們在生活、各方面變成困難、很辛苦,甚至我們要在那一世繼續修行都變得艱難。
但如果我們有佈施和持戒作爲一個後備的話,我們在今生禪修之中,縱使是證不到涅槃,就算在今生證不涅槃,我們也不用擔心說我們輪回的時候會去到一個貧困、辛苦、饑荒的世界去受苦。所以才說佈施和持戒是修行者的一個基石、地基、基礎。是一個基礎,是一個我們無論在任何處的一個成本。當我們能夠懂得佈施和持戒之後,我們就進一步去禪修。
【關於禪修】
關於禪修,就是直接去除這個煩惱,直接了當地去除煩惱。
關於禪修有兩樣:第一就是關於止禪、即修定,第二就是關於觀禪的修行,就是修智慧。
關於修定修到心平靜,就是修到心由種種情緒變成一心。這個就是修定。如果我們不能夠讓我們的心平靜下來、定下來,這個心就容易亂想東西。我們禪修的時候假如沒有定力作爲基礎的話,就會忽然想這樣那樣,忽然會想工作、過去的事情、明天的事情;接著又想一下這個人、那個人,想到自己很多東西,想到自己的心複雜起來。接著又會想到自己的背痛、脚痛、這裏痛、那裏痛,然後就不打坐了。那這個就是心很亂,心胡思亂想、不能夠讓心平靜下來。那這個定力叫平靜,因爲這個定力或者内心的平靜,是讓心剩下一心、讓心很安固、安定的。所以才教導這個定力、業處,是爲了讓我們的心綁在業處那裏,成爲一心、安定下來。
【禪悅】
就好像出入息念,覺知呼吸,就是以這個作爲禪修的業處、直到我們的心平靜、一心,在呼吸那裏。修定就是讓我們的心有正念、有覺知。我們的正念能夠知道呼吸的出入。有這個覺知是在呼吸入時bud,呼吸出的時候dho,就是我們讓這個心繫上、連上、綁住在這個呼吸和buddho一樣而已。這樣修下去,直到我們的心已經不會胡思亂想,只是剩下心不斷只是覺知呼吸和buddho,這個就是代表我們的心開始平靜下來。當這個心開始平靜的時候,就有一些心輕盈的情況出現。只是從修定生起的快樂,如果那是得到定力的快樂,那已超越一切世間的快樂。定力生起的快樂,是清净過世間一切的快樂,是不需要依靠任何物質、任何人、任何事、或者任何我們旅游的地方去生起快樂。這個快樂的生起是依靠正念,不斷地覺知覺知。所以這種快樂,貧窮的人能達到,富有的人都能達證。就算是男女、年紀細、年紀大都能達到。出家或者不出家,都是能夠做到的。因爲大家都是有這個心。所以當每個人都是有這個心的時候,每個人都是有這個心的時候,都能修心讓定生起,讓禪悅生起,而不需要任何物質、任何人事物的。這些就是深入些,佛陀教導的快樂。
【不同層次的快樂】
那關於初步的快樂,就是剛才所説的,懂得佈施、持戒,是一個好人、善人,而從善中得到快樂。那這就是佛教中的初善、初善的快樂即在佛教中懂得佈施、持戒,讓自己有這些德行,所帶來的快樂。
那關於定力,無論是刹那定、近行定還是安止定,這個定力的禪悅、快樂,是屬於佛教之中中善的快樂。
那定力好比喻為捉到這個煩惱了,開始綁牢這個煩惱。但是要鏟除煩惱、讓他們死去,是需要以智慧去對抗他的。所以當我們的心安定、平靜下來呢,佛陀就教導智慧,用智慧去處理煩惱。這個就是我們聽過的觀禪、觀禪的禪修方法。但是觀禪的生起是必須先建立在内心的平靜的。就好像有一間完整的屋的誕生之前,是需要先有這個地、這個柱。關於修智慧,是我們要去了解五蘊無常、苦、無我的實相。就是去了解我們身心、名法色法五蘊無常、苦、無我的實相。
當我們能夠明白了解到這個名法、色法、五蘊它們是無常、苦、無我的實相之後,這個愛欲、貪嗔癡自然會分解、被去除。當我們修了這個觀禪之後,能夠了解五蘊的實相之後,去除這個貪嗔癡的煩惱之後,即我們已經修完佛陀所教導的東西。所以修這個智慧之後的快樂,可以說是已經完美地修盡佛陀所教導的東西。
初步就是佈施和持戒
中段就是定
尾段就是智慧
香港9-1-23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2100234023497561
【要靠自己】
總結來說我們需要自己去實踐、去禪修,沒有人·可以幫我們去做的。
關於佈施,我們見到有人佈施,我們沒佈施,我們都是沒有佈施的福報與功德的。
關於持戒,別人持戒,但是我們犯戒,我們都是一樣不能成爲和他們一樣好的人
關於修定,我們的心混亂,但是我們不訓練它,那這個平靜、定力也是不會在外面的心中生起的。當我們的心不能夠平靜、混亂的時候,就不能去到智慧的地步
當内心沒有這個定力和智慧,就更不用說煩惱是減輕、減少,或者是去除這個煩惱的。所以我們所學的是所聽聞的法、所聽到的。那接下來我們應該去實踐、實修
誰沒有佈施的,就做一下佈施,因爲始終都是一個善行來的
誰還未持五戒,或者未完滿持五戒的,就努力持好五戒
誰還未試過禪修打坐的,靜坐、修定的,就學習禪修打坐,在打坐的時候心覺知呼吸、buddho buddho buddho,這樣修下去總有一日心會平靜下來。
好像師父和大家所講的一切法,不是說和大家説完之後大家就有這個法,有種種的美德。而是大家需要聽後雖然實踐出來,這些善法美德才會在我們身上產生出來。如果我們不去做,其實也沒有多少意義。
我只不過是指導給大家了解,但不是大家聽後就有這些法和美德的。關於佛陀和師父講起的法,就好像將這些財富打開給大家看,好像這裏有什麽金銀、珠寶,但看到之後不是說大家已經有了這個財富,而是大家必須去修行、實踐,大家才能夠擁有這些財富的。所以佛陀的教導,如果是真正讓我們生起價值,就是當我們去實踐、禪修的時候。在這個世界,我們不能依靠任何人幫我們去做的。這個世界的人就好像都各自浮在海中的,大家都是各自找方法上岸。但如果我們去依靠任何人,去想著他,最後大家都是一起沉下去的。
香港9-1-23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2100234023497561
【死隨念】
每個人都有死亡不斷等著我們,所以我們不能夠等待的。我們都不知道何時會死。所以我們不能夠等待。我們不知道何時就會死亡。如果我們死亡,我們沒有什麽佈施、持戒、禪修的功德,到時就會白費了我們的人生。所以我們不能去等待,需要去建立的。我們見到沒有人可以逃過死亡,無論是在什麽地方、任何時候都有人死。沒有任何一個地方、人可以逃過死亡的魔掌。貧窮的人會死、富有的人都會死,男的會死、女都會死。每個地方都會有人死,好像馬路上都會有人死。在家裏都會有人死。無論是學校或是醫院,醫院就算不讓他們死,都是有人死。就算在寺院,比丘出家人都會死。所以我們看到,死亡就存在在我們身上。我們不知道自己何時會死,佛陀才叫我們不要防放逸、大意,快些去完滿善行。
【佛教徒要檢查自己的東西】
這個善行好比喻為財富,如果我們今天有許多財富,我們也不會擔憂明天。如果我們今日沒有什麽財富,就會擔憂今天、明天怎樣去生活。所以是不能夠等待,關於這個善行,當我們去了解這個佈施、持戒和禪修這個好處·之後,我們應該立即行動,實踐出來。我們皈依三寶,作爲一個佛教徒,我們去觀察自己的心,我們是否真正相信了佛法僧三寶呢?
我們對三寶的信心是否就是100%?如果我們對三寶的信心是100%的話,我們應該持修五戒。
然後我們去佈施、去幫助我們的親戚朋友,這個社會、這個佛教。
【關於佈施】
關於佈施,我們必須不會爲難了自己、不會爲難了家人、其他人。關於爲我們自己賺取的財富,佛陀教導我們要懂得去日常生活的消費、飲食、儲存起來,和一份是懂得分出來做佈施。關於消費,我們用在我們的生活、家庭。分配來儲存,以便用以不時之需,可能我們有需要用到的金錢,或者生命的什麽意外,就可以用這一筆錢。
那關於佈施,就是能夠分出來供養在佛教之上,讓我們的心有這個功德善業,隨我們去到每一處、每一個地方、去到每一個生世。那我們所消費,無論我們儲存起來的錢,我們只可以用在我們還生存的時候。那我們分配出來所作的佈施,是能夠在今生來世讓我們受益的。
【禪修】
當我們有佈施、有持戒,就要訓練我們的心平靜下來。每一天都去禪修。我們已經想了整世人,我們要懂得試一下平靜我們的心。不斷去想,就好像我們不斷踩油,但是沒有刹車鍵。所以我們要懂得有正念作爲刹車鍵,刹掉胡思亂想。這個思想如果一直想,就好像一部機器、一個摩打不斷地轉。哪一樣東西是不斷地轉就會熱。所以要懂得去停止一下,讓他休息。我們已經看出面的東西、人,已經看了很多了,所以是時候回來看自己的呼吸。我們去知道別人的東西,知道這樣那樣,只會製造更加多的苦。所以我們回來知道自己的東西,知道自己的呼吸出、呼吸入,讓到心舒舒服服。放下我們的思想、念頭、放下我們的欲愛,讓心回來覺知呼吸出入或buddho,讓心自然慢慢平靜下來。
9-1-23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2100234023497561
【盲人的譬喻】
一個生命如果有佈施、持戒和禪修的話,這個生命就充滿住益處,充滿住利益、充滿著卓越的。如果我們的生命沒有這些佈施、持戒和禪修,就算我們賺回來的錢有整座樓那麽多,都不會帶給我們很大益處,死了也帶不走一分一毫。那種生命只是白白浪費時間、浪費光陰、浪費生命。好比喻為我們眼盲,未能見到所有真實的一面,而佛陀是一個明眼的人,佛陀能夠知道什麽是對、什麽是錯,地獄真是存在、天界真是存在。至少我們要相信善業,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界真是存在。地獄真是存在、道果涅槃真是存在。那我們去這樣相信,就好比喻為一個盲眼的人給這個明眼人,即佛陀、法和聖眾,願意給他們拉著我們走。當我們願意給這個明眼人帶、領導,我們就能夠覺得安全、去到一個無危險的地方。
但是如果我們不相信佛法僧三寶的話,我們只是相信盲眼的自己的話,我們可以逃離這些危險沒有?不要說去到下一世,就是我們在這間房,閉上眼都不可以走出去。閉上眼去開門都開不到。就算開到門,都不知道穿到誰的鞋。就算我們穿到對的拖鞋,都不知道在升降機上按到那一層。
所以一個人如果是充滿著很重的煩惱,充滿著這些貪嗔癡的盲目,就會讓生命充滿糊塗。當我們開始禪修、開始實修佛法,我們就會看到我們的心開始有光芒出來。如果我們禪修就好像看到少少光,慢慢就越來越光,到最尾就好像太陽升起那樣。我們可以很清澈地看到一切。
9-1-23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2100234023497561
【愛自己多一點】
我們需要愛自己多些,愛別人已經讓到自己很苦,所以要學懂愛自己多些。愛自己多些就是要懂得去行善、禪修佛法。所以要擔憂自己多過擔憂別人,因爲不知道自己何時會死,不知道會不會帶著善行死去。生都是自己一個人生,死都是自己一個死去。所以最後這個善業和惡業誰得到?沒有人可以加諸我們,亦都沒人可以和我們分擔。佛陀所講,就是一個人好或者壞,一個人善或者惡、一個人清净或者污染是自己做給自己的。是沒人可以加諸我們的。
我們想下這個世界,這個世界有什麽是最重要的?就是我們自己。所以是時候我們要好好照顧好自己。我們是時候好好守護自己。如果我們已經是善、已經是好的,已經是清净的,我們就沒有什麽問題。但如果我們是壞的,就算這個世界怎樣好,我們也是有問題存在。問題就在我們自己那裏。所以從今以後,我們要多些為自己去纍積、去做、去修這個佈施、持戒和禪修,建立内在的財富。外在的財富已經找了很久,是時候找内在的財富。如果我們從今天開始去實行這些善行,不是說什麽都等到明天,到我們死的時候就能建立到許多。如果我們由今日開始建立這些善行,就算我們很快就死去,我們也不會覺得可惜。但如果我們長壽,但不能建立更多的美德,更多的善行 (那就沒意義了)。所以關於這個業力,佛陀的教導是充滿著因果、有理有由,就算這個業力也是有因有果存在的。
【不要一味祈求】
我們不要一味向神聖的東西祈求,這樣是不會讓我們成功,所以從今日後,我們應該從身口意去建立出來。我們是自己的信賴,而不是天神是我們的信賴。所以我們為自己造化到最好、最善。我們要相信(自己)可以行善,有可以完滿善行的質素。佛陀的教導是教人類的,那我們都是一個人類,所以我們是能夠實踐佛陀的教導的,只是看我們是否勤力去修。我們去找什麽,我們就會得到那樣東西。好像我們去找那些知識,我們就會得到那些知識。我們去找錢亦會得到這個錢。去找錢、找樓,我們甚至都可以得到錢和樓。就算是去建立家庭、有子孫,我們都可以做到。所以接下來我們就去找天界、梵天界這些財富。當我們同樣去找這個戒定慧,最終我們一樣會擁有戒定慧。一個人是能夠以精進力達到解脫 。這個戒定慧是不會超越一個人類的能力去完滿的。所以誰想去得到就要自己去實踐、去修。
我不可以幫大家做,需要大家自己做。好像吃飯,沒有人可以幫別人吃他那份。如果你們想飽的話,找我幫你吃你會飽沒有?所以誰為這個聖財而飢餓的話,就需要自己去吃,自己去找。
9-1-23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2100234023497561
信徒:關於覺音尊者的清净導論和阿比達摩,這個是需要去了解的嗎?
【只需認得重點即可】
Ajahn Golf : 我們要明白說,84000法就就匯集在這個戒定慧裏面。
如果我們能夠精通這個戒定慧的話,就等於說我們精通了整個三藏經
就好比喻說,我們從屏東到臺北,我們可以記住那個重點,每個站的重點就夠了,就能去到臺北,而不需要說記住每一個家、每一個村。
在以前佛陀時代的那些婆羅門,也是有學那些醫學方面的。但也是有些人他們是沒有讀書的。他們有一些的工作好像是苦工的、去砍柴、找柴來賺錢來用,但是他們是一樣可以解脫。就是説,我們所有的法就是從我們的心釋放出來的。所以要集中一切的法,也是集中在這個心中
好像我們用餐吃飯一樣,我們吃飯的時候吃到這個是什麽菜啊、甜品,這個是主食這一些。然後當我們知道了,我們就吃下去,然後就吃飽。好像我們今天知道所吃的食物是什麽名字,然後我們吃下去是一樣會飽。但師父不知道那個名字,但師父知道可以吃,這樣吃下去也是一樣飽的。所以這個佛法的名字、名相,我們學習多少也好。如果我們沒有實修的話,就好像我們吃飯不能飽。就好像我們學佛法有三個過程:有學習、有實修,然後有果。如果我們學習那個重點,然後去實修,也是可以修到那個目的地。好像我們看地圖要去一個地方一樣,我們只是記住那個主要的路綫、去到目的地的路綫。然後並不需要說將地圖那些大大小小的地點學習記下來。然後學習學得多都是好的,但是如果我們學習的東西給我們帶來問題就是不好。所以八萬四千法濃縮下來就是戒定慧。
哪一些佛陀禁止、不給做的,那些就是戒
什麽是佛陀叫我們去做的,就是這個法、止跟觀
【不需要知道所有】
當我們實修,就好像我們吃飯一樣,我們不斷地吃下去而不需要說知道飯裏面這是魚啊、菜啊、這個是什麽東西,那個是什麽東西。在佛陀時代,他也是教導這種語言,好像我們生活的語言。說怎樣修我們的心可以安定下來,怎樣修我們可以有這個智慧可以放下。
這一些經律、這一些法,是之後集合一起,然後才變成三藏經。所以這一些經典、法,就好比說一個職業的知識,就好像教導我們,然後讓我們拿這些知識去做工、賺錢。就好像世間的那些職業,好像有做買賣的、有做服務的、有做銀行、還有那些算債務的。就是每一個行業,那些都是別人做了,然後能夠富有起來。但是不需說我們把每個行業也都做了。就是只需選一個我們喜歡的工作,然後我們會比較熟、有能力做那個工作,然後只需專心、用心地做好。
在禪修也是一樣,修定是有很多的業處,很多的,只是我們選擇適合我們的,然後那麽多的禪修方法,最後他們的目的也是一樣,就是讓這個心能夠定下來、能夠平靜下來。所以只要我們選擇一個適合我們的禪修方法,給他修下去就可以
然後關於這個觀也是一樣,就算有幾個階段也好,就是他最主要是能夠如實地、全面地了解五蘊的實相。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就好像我們小學的時候讀書的那種情況,就是我讀書的時候有15-16種科目。然後當我真的工作的時候,就只剩幾科而已。我以前也是有念、有背關於這個37道品。有這個四念處、四神足、四正勤、七覺支、八正道,我也記不了那麽多了。有五根,已經記不起了。學回來那些只是一種記憶。當我們實修的時候,我們怎樣去修到我們心定下來,怎樣修到有這個智慧懂得放下。好像開這個gps 引導一樣,我們沒有仔細看每個地方、所有的東西,但是我們只是跟著路途走,什麽時候轉左轉右。
【學多少不要緊】
這個也是一樣,如果我們明白到84000法,其實已經在戒定慧裏面的話,我們就變成沒有疑惑。但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要懂得去實修。好比喻說初禪,初禪我們學過有五種禪支,有尋、伺、喜、樂、一境性。如果我們靜坐的時候想---這個是尋嗎?這個是伺嗎?這個是樂嗎?這個坐到死心也不會定下來。接下來就是說,現在是修定,是修觀哪一個階段啊?這個是修四神足圓滿了嗎?這個七覺支,修這個那個,可能我們沒解脫就先死了。
另外一種比喻就是說有一個人思維這個佛法,思維一整天。另外一個人他沒有去思維佛法,他只是覺知這個呼吸下去,然後心入定,哪一個人的心比較快樂?舒服一點?那個看呼吸、覺知呼吸的人懷疑也沒有,不斷思維佛法的那種疲倦也沒有。當我們思維這個佛法,思維來思維去,我們想不起我們所記憶的那個法,然後也會為我們感到混亂。所以就算那些學很多知識過來的人也好,當他們真正修的時候,也需要把那些知識先放下來。當他的心已經定下來的時候,他所學的東西才可以融進、受到那個益處。所以那些已經學很多東西、許多知識過來的,是不要緊了,就是說我學過來的東西能不能讓我們的心定下來。
【真正要學的東西】
但那一些還沒有學阿比達摩論、37道品的人,就可以學少一點,就是要學五戒有什麽
然後就學這個五蘊有什麽
然後學習這個無常、苦、無我這樣而已
然後就是禪修,修一個方法,修什麽方法也是可以,就是讓這個心生起這個定力。然後用這個無常、苦、無我來破除對五蘊的執著。當我們的心沒有執著五蘊之後,我們學過許多過來,還是我們要怎麽去學,最後那個味道是一樣的。然後也是一樣。我們年紀很大的時候,我們哪裏找時間去學?哪裏的腦袋來記憶?應該沒有時間了,對嗎?
所以實修讓自己的心靜下來比較好一點。好像師父只是學buddho,在心裏念buddho budhdo buddho 。我也是有學那一些,考試考到第一第三級,然後也是有這個證書。當我修行的時候,那一些東西沒有用上。
【實際上可能沒有經典内容那麽優美】
好像我們靜坐的時候,正直其身然後保持正念,
有正念知道呼吸進,有正念知道呼吸出
讓情緒從心那裏除開
當真正靜坐的時候,就沒有用上,因爲這個心沒有平靜下來。
然後那時就教導自己的心,你在想什麽?那些沒有意義的事情。我們要用自己的語言、自己習氣的語言來教導自己的心,就可以讓我們的心服下來。
就是我們實修的時候是沒有像經典那麽優美的。
【重點是實修】
好比喻那些修車的人,他們在學校學的那些修車的人,他們有學習那個螺絲是幾號幾號。那個型號的車有幾號幾號的機器。就算他們學到畢業,但是沒有修過車,所以那個知識還沒有為他帶來利益。但是我們有看到那些在修車場的修車員,有時候看到對,有時候碰到不對,他們只是聼車的聲音,就可以知道那裏出了問題。但是如果給那些學生,沒有修車經驗的人來聼呢,他就不可以靠聼車的聲音來知道問題所在。所以很重點就是要下手去實修。
就好像老虎,我們寫的那個老虎,還不是真正的老虎出來。我們看到那個照片的老虎,也不是真正的那隻老虎。那個也只是照片文字。真正的那隻老虎本身,才是真正的。
好像那些食物的名字,我們只是聽到食物的名字,我們也不能飽。我們看到食物的照片我們也不能飽。我們看到那個菜在我們面前也不能飽。只是知道名字,但還未吃跟那些不知道名字、但把他吃下來—誰比較飽?
所以學得多,學得少,不是最重要,最重要就是我們有實修。
【如果希望解脫】
如果我們是希望能夠解脫的話,我們就是以這個戒定慧去修的話,已經是足夠讓我們去解脫。就好像世間的那些技能,我們做工做一個已經可以養得起我們的生命。我們修定也是找一個業處適合我們去修。有40種業處,我們找一個業處是適合我們的,就選那個業處修。我們就找一個可以守護我們心的,然後就多一點實修它。
好像到今天,已經學習過的好多佛法已經忘記了,記不得。但是師父能夠讓自己的心定下來,能夠讓自己的心有智慧放下,而不用想起許多佛法、思維來解決。這樣就很足夠讓這個心充滿快樂。我們只是讓我們的心生起這個定力,跟懂得放下。所以願我們有哪個經驗,好過有那些知識。
如果我們每天禪修的話,我們就有經驗,我們就會知道,這樣的心、這樣的情緒生起的話,應該怎樣去解決。就是我們可以去處理今天生起的這個情緒嗎?可以守護到我們的心平靜嗎?這個比經典上的名相、學到的更重要。如果我們有這個正念智慧,可以讓我們的心生起這個平靜、這個定力,可以讓我們的心放掉一切的執取痛苦。就算我們不認識任何一個佛法的名相也不重要。但如果我們能夠完全地背下三藏經、記住了三藏經,但還未能讓這個心生起這個定力、生起智慧,來去除我們的貪嗔癡煩惱的話,那麽就算學習三藏經,背下來,師父也覺得沒有什麽意義
15-1-23
3:03-40:54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880461203406078
--------
更多關於ajahn golf
https://www.knownsee.com/.../%E6%B3%B0%E5%9C%8B/ajahn-golf
信徒:想請問,我自己的生活裏面,很像很多朋友,有什麽問題我就和她相處。當相處了之後我就幫她解決了個問題。當時幫她解決了問題的朋友是很高興的,真是幫到她的。他在我面前也是很感動的。但到最後時間轉了之後,另外的朋友就說回給我聼,說那個朋友和她說相反的東西。明明是A,但她就説了Z.我就想,難道是我的命運是這樣?還是前世我修得不好,所以今世要 不斷去修?請問有沒有這樣東西的?
Ajahn Golf : 我們已經善對了他,到最後她好不好,或者會不會感激我們,或者之前是好,但到最後變成覺得我們不好,這是他的問題。人心是無常的,變來變去的。而我們所做的善行,是一直都屬於善的,無論是由早到晚一直到死,我們所做的善行都是一直善下去,不會改變的。
而我們在這個世界生存就要做好心理准備,就算我們做得多好,會有人讚賞,亦都會有人去彈我們、批評我們。就是在這個世界,我們不能選擇一味得到別人的稱讚,或者別人的讚賞。而我們做了這個善事之後,這個善就一直會存在,已經是很足夠。至於他的果出來了,別人是同意抑或不同意,讚賞或者批評。那個是超出了我們控制的範圍,那些就不需要去理會--別人怎樣去看回我們。
在這個佛法來説,我們做好自己的責任,我們將我們的責任做到最好,做到最好之後別人怎樣看我們是別人的事情。不需要將這些問題變成内心的痛苦。
信徒:我不是需要她去讚賞我,我是和他相處時會覺得她很認同我説的話,是ok 感激的,但是我不需要她感激,做了我自己的東西已經ok了。但是我不明白相反了之後,我是一個人,可能我修得不夠好,她就會在另一方面將那件事相反說。我聽了之後很心痛。我很真心對她,我不是想要賞賜、或者對我好。我自己聽到就會想爲什麽明明是白色就要講成黑色呢?始終我是一個不斷進步中的人。我都是有思維、有思想的。難道是我的命運是這樣?還是前世我修得不好?我很疑惑,所以很想進步,所以想請教
Ajahn Golf :就是她們怎樣去講,正面或者反面,是白或者黑,那是她的事情。那我們因爲他們的説話而傷心,那就是我們的愚癡。
如果我們太過在於全世界每個人的説話,因爲他的説話而傷心,我們生存在這個世界是不會感到快樂的、只有痛苦
信徒:我聽到之後明明當時是覺得很好,爲什麽?是不是因爲我的,命運就是如此呢?我常常·疑惑。因爲我不是需要她讚賞
Ajahn Golf :如果我們的生命是有正念和智慧,如果別人怎樣說,我們都不會因爲他所說的話不好而苦。所以我們做好了自己,別人講我們不好,都不會跟著他說不好而不好。但如果我們本身做壞事,或者做得不好,那·就算整個世界說我們好,或讚賞,我們也不會因爲他的讚賞和他們說我們好而變得好。所以我們生命的好或者壞,在於我們有沒有去做好我們的身口意。而不是在於任何人的説話,或者別人的感覺、思想念頭裏面。所以我們修好自己的身口意就已經很足夠了。我們生命的好壞不在於其他人,是在於我們自己、修回自己所以要對自己所作的善行有信心。
好像我在家的時候很頑皮的,所以當我剛剛出家,他們就不相信我出家會出很久。所以我也沒有去理會他們,只是一直好好地去修行下去,來到今天。他們說我出家不會超過三天(大衆笑),但我現在已經出了17年。所以如果我們有正念,能夠知道自己所做的東西是什麽,我們就不會因爲別人所講的東西而動搖到我們。這個世界,每個人對每樣東西都有不同的見解,所以他們依照他們的看法去講。就好像這個花,一些人可能見到是漂亮,另一些人可能見到不漂亮。但是這種情況不是錯在花,而是錯在講的那個人。這個花無論別人說它漂不漂亮,它一直都是這樣的。所以我們要穩重、安定我們的心,
不要因爲別人的讚賞而輕飄飄,不要因爲別人批評我們、講我們壞話、壞事而傷心。別人讚賞的時候就笑到口開開,別人話我們的時候就黑面。這就證明我們的心不夠中道。這個心隨這個情景而飄忽。所以只要我們所做的是好、是善事的話,不需要別人讚賞。我們已經行善、做好了,別人就算怎樣批評、罵我們都好,我們的善行都不會因爲這樣而損失的。所以要相信自己的善行。所以要堅定自己的善行。
好像師父和大家說這個佛法,大家無論相信不相信、稱讚或者彈我,都是沒有什麽。我都無所謂,因爲我已經是堅定了解到自己所講的一切。而大家怎樣去理解,怎樣去見、去講都好,我是不能控制的。所以我們能夠這樣去處理的話,我們在這個世界就沒有什麽問題
但有一個重要的就是,我們所安立、穩重的點是善的、是正確,那我們才可以很鞏固地安住。所以我們不需要因爲別人的説話而動搖。佛陀那麽偉大、那麽殊勝,都有人去批評、去誣告他。所以相比之下,那麽微細,更加逃不過這些。
如果我們有正念、智慧,就可以將内心的情緒、苦抛下。所以真正的智慧就是能夠戰勝我們内心的痛苦、憤怒、將它去除,不是說去罵回他們。有些人會罵回頭,讓他們傷心、受到傷害,說自己有智慧,這不是有智慧。
正當的智慧是可以戰勝自己内心的煩惱、内心的苦,内心的貪嗔癡。
---ajahn golf
<1:51:32
10-1-23
Ajahn Golf: 這由接觸佛法的起點到終點的修行方向,就是我所講、教導的東西。好比喻為我已經說了關於這個地圖的起點到出發點給大家聼了。但當我們踏上了這條路的時候,我們遇到的障礙、水啊、凹凸不平、洞啊,這個就要我們的正念智慧慢慢一步一步地去解決他。
一個比較大些的重點就是說,當我們想不通、我們疑惑、我們不明白的時候,我們就先將它放下,回來修這個平靜、定。這個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的要點。
所以交代給大家要勤力些去禪修。我們修行去禪修是爲了自己,不是爲了其他人,我們要好好愛自己。如果我們不愛自己,不好好禪修,就要再來輪回很多生、許多世。那一生我們出生,那一生我們就需要受苦,由出生,苦到我們死亡。所以我們要看到這個世間的苦,包括出生的苦,出生都是苦,這樣看我們才會去了斷,好像佛陀那樣。我們不要沉迷在這個世界入面,這個世間的種種欲樂只是魔羅的一個餌來的,好比喻為魔羅將餌放在魚鈎,而這條魚是愚癡的,那他就會去咬、去食這個食物。當食落去以爲是很美味的,誰知道沒有什麽味道,反而帶來痛苦。
當上了鈎之後,我們想逃到哪裏都是不能逃走的,到時掙扎都是苦,不掙扎都是苦。現在每個人都中了這個魚鈎。而佛陀和佛法就好比喻為將我們從魚鈎中解救出來。所以我們不要再給他勾上去,不要回到去再吃這個魚餌,不要再上鈎。
佛陀說就是來看這個世間。這個世間就像裝飾燈,十分精美精巧,愚癡者沉醉在其中,覺醒者不會卡住在其中。
魔羅裝飾這個世間,有如裝飾這個富豪的棺材。這個棺材裝飾了許多的花、許多的東西,看來很光彩、很美麗,但裏面就是沒有什麽利益、好處的尸體。這個世間都是以這個色聲香味觸來做這個裝飾,但入面是什麽都沒有,帶不走任何東西的。所以我們要成爲一個有智慧的人
---ajahn golf
42:00-54:26
31-12-22
信徒:當修出入息時呼吸好像沒了,接著心想維持這個狀態,修到五秒之後就回到呼吸。所以請Ajahn以後的修行方向,應該朝向這個狀態然後維持它,還是退回來呼吸,轉修無常苦無我?
Ajahn Golf:如果我們去到禪修這個出入息、去到呼吸沒了之後,之後回來這個呼吸。那時覺得個心還不夠平靜、飽滿、舒服的話,那我們退出來呼吸後應該繼續去覺知這個呼吸、繼續去默念這個buddho.當内心平靜、定力足夠、舒適、開心、足夠飽滿了,我們才去修觀。
好像我們為我們手機充電,如果我們只是充一點電,只有幾個%的話,一用很快就沒電了,就很快沒得再用下去了。同樣當我們的心入定之後但還未足夠、還未夠飽滿、還未夠舒適、平靜的話,那時去思維是不足夠的。
關於我們修定是越定越好的,不需要說擔心會粘著、執著這個平靜的。平靜是好的,之後再做思維。有些人會怕自己會執著這個定力,但當時他都還未有什麽定力的,就好像一些人怕自己成爲大富翁,在那時其實他還未有錢。
所以是不需要去怕的,我們可以修這個平靜、繼續修下去,不需要怕會黏住、執著。只不過我們不要停留在修定的狀態,停止,而是個心有足夠的平靜之後就應該去修觀。所以要明白一點就是,心平靜之後,要多深的平靜而變成一個智慧出來是不行的,要轉修觀才有這個智慧。有些人只是想著打坐、靜修、努力讓心平靜、沒了思想、念頭造作就可以—是不足夠的,我們必須發展智慧才可以的。
大家看過佛陀的傳記就知道,佛陀未成佛還是菩薩時,向外道學習修八定,但是佛陀都説這個還未足夠,還未得到解脫的。因爲當時還未看到四聖諦,這個十二因緣、這個無常苦無我—是未能解脫的。
修這個定就好比比喻為拿石頭來壓住這個草那樣,草是沒有死到的,當你將石頭拿開,雜草是還會再生長的。智慧就好像把雜草連根拔起,那雜草會死的,會讓煩惱不會再生起的。而定力還是處於無常苦無我之中的,當這個定力衰退的時候,煩惱還是會再出現的。所以當個心安定了下來,才要發展這個智慧。我們看回自己覺得足夠的程度去修。我們記得一個重點就是我們修這個覺知呼吸 buddho buddho 修下去直到個心覺得很飽滿的。個心那時不會去追求出面的東西的。當時我們就用這個心去思維無常苦無我。當我們這樣去轉思維無常苦無我之後,頭腦開始覺得遲鈍,或者心很散亂的時候,我們才回來修這個定來平靜下來。
那修觀就好像我們行遠路到一個目的地,如果我們行到隻脚是酸痛,那我們就應該坐下修習一下,修這個定。但如果我們的脚繼續行下去,都是行不下去,因爲脚已經沒力行了。所以止和觀是需要雙方面去修的,直到我們達證涅槃的。我們要訓練去觀察我們自己。當我們修觀,是否可以專注到我們所思維的範圍,還是個心周不時跑了去想其他的東西。如果那時其他思想跑進來,來打擾、干擾我們,證明那時的定力已經開始不足夠了。
所以好好記住這個重點。當我們的心在定力那裏休息,是不需要說是在浪費時間的,因爲應該休息的時候就應該去休息。當我們去做觀、去思維的時候,是不需要去怕待會兒個心會亂,因爲到時到侯應該修觀就修觀。有些人當應該去思維去修觀的時候,他又怕心會亂。但是當有些人修buddho 覺知呼吸的時候,他又怕自己粘著定力、平靜。之後來來去去、定力又沒有、智慧又未生起。所以最後什麽都沒有。所以不用去怕,只需要有正念和好好去學習了解,然後小心謹慎地修下去。好像我們駕車那樣,我們還未能夠純熟,我們去別處都未能夠熟路去駕車。但當我們駕下去,我們就會越來越純熟。所以修定和修觀都是一樣的道理
---ajahn golf
22:34-37:18
31-12-22
信徒:請問到禪定時怎樣實際修觀?當自己的身體和心已經非常平靜、放下呼吸業處,專注思維身體本是無常、苦、無我嗎。
無常是苦的,是生老病死、腿痛、腰痛等
無我,即無常和苦都是無法控制的,無一個實體是我?
Ajahn Golf:這個問題已經回答了自己的。
一個作爲觀發展智慧的基礎,即讓心安定、平靜、舒服的。當遇到許多事情讓我們的心煩躁、混亂,這個時候去思維無常、苦、無我是很困難的,因爲佛法是比較奧妙微細的。不可以充滿著世間的情緒去明白它的。好像師父現在在説法這樣,如果個心平靜去聼的,就會聽得比較清楚,如果我們這一刻去想這樣、想那樣,個心是想著瑣碎、凡夫的事,我們是很難地去清楚地瞭解的
好比喻為我們已經修行過來,和一個恰巧在此經過,接著叫他們來聼法,那這兩者同樣聽聞佛法,但是一個就會比較明白,另一個就很難去理解。好像我們有修行、禪修過來,所以聼落會容易去理解,但如果有人經過,再和他去說這些,他就可能師父是發瘋了。所以這個智慧的基礎是需要建立在定力、平靜的基礎上。
我們見到醫生護士沒有?那些醫生護士同樣在醫院,看到這個老病死的,但是他們沒有以一個平靜的心去思維這些老病死,所以他們還未能見到實相。他也是解決這個苦
當修觀、修智慧,簡單來説,我們同樣是以思維去讓這個心思維無常苦無我,只不過這個思維是建立在個心平靜了。不同的是,在個心平靜之後去思維這個無常苦無我。師父我們教導的佛法,我們用自己的意願,用我們自己的方式去思維這個五蘊的無常、苦、無我。就是不斷地去思維,去思維自己、去教導自己,慢慢慢慢我們就會清楚明白。
我們一起修好這個定,讓個心平靜然後修觀、去思維,那個果之後會自己出來的。好像我們吃飯那樣,我們每天都吃飯,但是我們不會說吃了之後身體要怎樣立刻快高長大,但是我們的責任就是每日去吃飯,最後也會慢慢長大的。所以那個果我們不可以去修正他、控制它,但是我們可以做到的就是修正、做好這個因。如果我們將個因做得夠圓滿,出來的果就會圓滿。但是如果因緣條件有所缺陷,我們也是很難去有圓滿的果的、很難去做到的
---ajahn golf
6:05-16:47
31-12-22
如果心平靜,就應該一直給他在平靜裏面,直到心從定力退出來,如果我們想純熟,我們再修回這個定、這個業處,接著再入這個定。直到進入飽滿的狀態出來又修。就這樣進進出出才是正確的,要不然是就好像一個小孩睡着了,剛睡著再叫醒她。
因爲就好像我們心入了定之後,當我們剛剛才睡著的時候就給人叫醒,那個精神狀態是不會好的。但如果我們睡著了之後睡到飽滿,接著醒了,那就會很精神爽朗。所以如果我們想修這個禪定直至進出這個禪定,是應該入了定之後讓個心繼續在定力裏,直到他自然退出來,接著再修到心入定。如果我們要熟練進入禪定的技術,我們應該去記起我們由怎樣個心入到定力、修一個業處、怎樣去放下然後心慢慢進入禪定。應該記起這些狀態然後跟著這些狀態去修。
好像我們去一個遠路的地方,那我們去這個地方的時候,我們要好好地去記這條路,以便下一次都可以去到同一個地方。當我們入了定之後,慢慢自己從定中退了出來之後,有了這個思想念頭那時,我們就去憶念我們打坐時個心情是怎樣、情緒是怎樣,然後個心怎樣捨棄這些情緒、慢慢進入這個禪定、這個狀態。記住這個方法就好像記住這條路。好像我們已經熟悉了一個地圖,地圖的那條路。當我們熟悉了地圖,知道怎樣行、很清楚知道,以後我們就可以很簡單、很容易去依照地圖去到目的地
---ajahn golf
00:00-6:05
31-12-22
所以在修行、學習佛法有三樣東西。
第一樣就是學問,就是去學習這個佛學的知識,
第二就是透過我們去實踐修行
第三就是會有這個結果出到來
好像我昨晚所講的,要好好覺知這個呼吸、默念buddho,這個就是一個知識來的。當我們禪修、真心去覺知這個buddho,那在過程中我們就要和胡思亂想、感受去鬥過。那這就是屬於修行實踐的部分。
那我們打坐後,有什麽結果出來,那個就屬於果
或者和大家去解釋和大家說的佛法開示,好比喻為一個拳手,在一個拳手打拳之前老師對他的一個指導。當我們打坐時,好比喻為已經上擂臺打拳。但最尾一個結果,是贏是輸看,這個時候我都沒能力幫到大家
誰打拳打贏了是自己知道,誰打拳打輸了都是自己體驗到。那所以教導是屬於這個知識,我們去禪修或去打就是屬於去實踐,而禪修之後結果是怎樣,這是屬於果。但如果我們輸了,我們只是退回來去修過、訓練過、學習過。但如果贏了,我們就上去更高的階段去訓練自己更加高,直到成爲拳王,直到沒了對手。好像佛陀和聖者那樣,他們已經戰勝了所有煩惱,沒了對手。
所以要記得,無論我們學三藏經,學到那個地步都好,都還未證到那個果的、證到那個法的。我們需要先過濾學習法、然後去實踐,去實踐之後才有那個果出來。所以我們學到的東西不需要學許多,有時越學可能會讓我們越亂。我們其實只是需要學止禪和觀禪的重點已經是很足夠的了。
這個止禪就是,我們用任何方法去修都好,就是爲了修到爲了讓個心定下來,平靜下來。好像師父所教導的止禪,就是覺知呼吸出入、配合這個buddho,這個就是屬於修止或止禪的方法。
而觀就是去思維五蘊色受想行識的無常、苦、無我。當我們這樣去修這個止觀,就好像我們去將這間房的東西不斷搬出去。到最尾就會看到隱藏在五蘊入面真實的一面。所以其實我們學到這麽多已經是很足夠的了,不需要說一定學許多的經論。那關於業處,也不需要修許多的業處的。我們的業處有40種,我們只需要選其中一個平靜到下來就可以了,我們修哪個業處是很適合我們自己的,修完個心是容易平靜的,我們就修那個業處。當我們修這個業處讓心平靜了之後,我們就去訓練這個智慧、觀禪直到這個心生起這個智慧,即思維五蘊的無常、苦、無我。我們這樣去修,已經是足夠我們去證悟。
有時我們學習太多,如果正念智慧不足夠的話,我們的知識就會製造衝突、混亂給我們。所以我們學習止禪和觀禪的要點其實已經是很足夠的了。禪修大的方向就是只是那麽多
---ajahn golf
00:00-49:05
29-12-22
信徒:剛才師父提到心是不生不滅的,我不是很明白,因爲我所學到的是sabbe sankhara anicca,諸行都是無常的、生滅,但師父爲什麽會説心是不生不滅?
【電話的譬如】
Ajahn Golf :大家可以試一試先閉上眼,接著閉息一下不要呼吸。當我們閉上呼吸,就會有覺知在。當我們受不了就再呼吸,然後再試一下閉息,不要呼吸。一段時間來察覺心的狀態,我們就會見到那個不斷知道的覺知、知道。那這個知道就是不死的,他一直有個工作—就是知道、一直覺知下去的。所講的就是這個知道,這知道是不生不滅的。意思即是一日24小時,所有事情都會傳達到這個覺知、知道那裏,給他知道。就好像手機開著這個信號、保持開住,一直有網絡的存在。那無論誰打電話來都好、傳訊息來都好,這個訊號、網絡都是開著的。開著訊號的就有如我們的心。不生不滅的心。這個就是不生不滅的心的狀態。 (注釋:經藏論藏的説法是心不斷生滅、刹那生滅的。所以師父這裏指的只是實修時的體驗)
當我們所看到的訊息給你,電話給你,或者看到訊息、聼這個電話。這個是有所生、有所滅的。當我們將這個網絡、信號關閉時,就沒有人可以打到電話過來、send 訊息過來。所以我們的心就有如我們電話的信號,是一直開著。這個心在大自然界是一直打開著這個訊號、一直有這個覺知,接受一切的傳達。
那所講的sabbe sankhara anicca 就是說所有一切給我們心所覺知的對象。好像心去知道,眼見色、所有的都是會生滅的。我們耳聽到聲音的一切,都是傳達到個心去知道的。那這個鼻聞香都是傳達去個心,給個心覺知到的。那這個舌觸味,所有味道,舌頭嘗到的所有味道,都是傳達,給這個心知道。我們身體所接觸到的所有東西、所有觸覺,都是讓心知道。所以眼耳鼻舌身就是傳送色聲香味觸去心那裏,給這個心知道、起一個情緒給個心。所以這個色受想行、這個色聲香味觸是屬於sabbe sankhara anicca。所以這個心是不生不滅的,他在接收種種的五官的訊息。
【以睡覺來解釋】
好像那一天是(睡得)不沉的,就知道那天睡得不太好。但哪一天是沉的,沒有什麽發夢的,我們就知道我們睡得很好。當我們醒的時候,我們都知道自己睡得很好、很沉。那誰是知道睡得好的人呢?所以這個不生不滅的心是存在的,如果不是的話,一睡着就滅了,就沒有一個人去知道發生的過程。所以這個心,不生不滅、這個知道知道我們見不到,但是我們所見到的,就是有所生滅的情緒、一切。
【CCTV的譬喻】
或者另一個比喻,心是一個不生不滅的知界,或cctv,人人經過都會知道、錄影。那行來行去、那些就屬於有所生滅的。那這個CCTV的作用就是知道,知道誰來誰走,他就有那個知道的作用。好像這個CCTV,我們在它都知道,就算我們不在這間房,他都是知道的。是知道、空空的。如果在間房的人,只是靜靜地坐他都知道。但如果間房的人有所移動、沒有靜下來,它都是知道。所以心的作用、責任就是不斷地保持著覺知、知道,是沒有時間的限制。所以心是一樣,給心感知到的對象,是另一樣。
那就分辨了sabbe sankhara anicca 和 sabbe sankhara anatta/ sabbe dhamma anatta,。那個就是指這個心,這個心雖然不是無常anicca,但是這個心是無我。sabbe sankhara anicca即一切行蘊是無常。Sabbe dhamma anatta 就是一切法無我,心就是一個法,雖然不是無常,但他是無我的。
那另一個比喻深入比喻,這個cctv是一個遮蔽式的錄影。當我們入到來都是看到這個CCTV的存在,看到這個台、凳、冷氣、燈。直到我們很仔細地查找這間房的所有東西,我們才會看到這個CCTV隱藏的地方。所以靜坐都是一樣的,靜坐我們還未見到不生不滅的心,我們見到的只是這個知識、記憶和感受的苦、樂、不苦不樂的變化,就是見到情緒、思想的造作。見到這個想蘊的方面。我們禪修就是將心裏面的所有東西給他刪除,就好比喻為我們進來這間房去找這個遮蔽了的CCTV,我們看到這個書櫃也見不到有的話,就將這個書櫃搬出去,我們見到這個臺凳也見不到有,就將這個臺凳搬出去;在這個冷氣和風扇都找不到,就都幫他搬出去。哪裏找都找不到,我們就將種種東西都搬出去,剩下空空的房間。但是就是這個空空的一間房,都不是屬於CCTV的。當將這個空也捨了它,我們才會知道這個覺知者是什麽的狀態的。
【入定時短暫地體驗不生不滅】
我們做是爲了入去定力去看到這個不生不滅的這個心、覺知的狀態,所以我們需要將那些不同的苦樂受之類捨去,將記憶思想都捨了。將我們種種的印象記憶、思想、心的造作、情緒都捨了出去。這個耳識、鼻識、舌識、身識,這個識即這個知道,都將它搬出去。當我們將這個五蘊從心搬出去,那這個心就會空了出來。就算那時個心空空,都不是一個不生不滅的覺知者,我們都還要將個空空捨了它,才會看到這個不生不滅的界。才會可以去看到、知道這個不生不滅的覺知的界。
【鉆水的譬喻】
但這個是大概的比喻給大家。當我們真正去了解、明白,是需要我們實踐修行,進入到去這個狀態。就好像地下水那樣,好像佛陀說,這個大地之下是有水的,但我們都看不到有什麽水,所以我們鉆下去地下那裏。當經過硬的泥土,就會深入去到泥土,接著再下去就會看到硬些的泥土,接著再經歷到硬些的泥土,便會遇到易碎石。經過易碎的石再入去,就會遇到硬些的石,當我們可以穿過硬些的石,我們才會見到水。所以我們這個五蘊之中是有覺知的界。
所以我們要正思維,這個五蘊的實相。哪些是屬於會生會滅的、無常的,就將它捨了去。當我們的正念越來越强的時候,我們就會遇到不生不滅的界。如果我們的心可以入定,我們就可以短暫地看到不生不滅界、那個覺知。比喻說我們進入到森林看到一個水集,這個水集是給雜草遮蔽了,我們是見不到水的。當我們將草、樹葉去了之後,我們就會看到清净的水。當我們把手放上來,草葉又將它遮蓋了,這個比喻就是我們透過修定看到這個不生不滅的知界,短暫的見到,當我們出來之後五蘊又來遮蓋我們的心,讓我們看不到不生不滅界。
所以我們修定就是我們走到水集那裏。修觀都是我們走到水集的地方。我們修觀就是正思維五蘊的生滅、無常苦無我,就像我們去到這個水集,但我們將樹葉、雜草將他清理了。當我們越是清理了樹葉、雜草,我們就越是可以看到水的清净。當我們將這些樹葉、雜草全清除完,我們就可以一直看到清水,沒有任何東西可以來遮蓋它。比喻為佛陀和聖弟子,他的心一直都是保持著清净的,是沒有任何煩惱的、沒任何貪嗔癡去遮蓋住他的心的。
、
【要親自體驗】
所以我們現在還未看到這個心、這個識界、這個知道的界、不生不滅都是沒關係。但是我們依靠佛陀的信心,好像佛陀說不生不滅界是存在的。那我們有這個信心,才將這個不生不滅的心、不生不滅界的疑惑放下。我們就透過修這個止和觀、定和慧,有所生滅的五蘊,先將它捨出去。就好像我們將房内所有的東西放出去,就是爲了找這個CCTV那樣。當我們修到圓滿,就會親自看到
就是我們所念的經文,只能透過我們親自證知,才能真正清楚的
我們現在先將會生會滅的東西把它捨了去,好像這個四大五蘊、色聲香味觸。當我們將這些全部捨了去,我們就會看到不生不死的一面,因爲現在有所生滅的東西遮蔽了這個心。所以佛法是需要去證的,我們是不能透過知識或記憶來了解它的。我們學習就像明白這個地圖。但是要證悟,是需要去實踐、出發走這條路。就算師父可以解答大家每一個問題、疑惑都好,但是大家的心都還是未能達到那個所講的重點。那直到我們去實踐、跟著這個地圖去行,我們去到這個目的地,我們就可以去除這個疑惑。
---ajahn golf
00:00-49:05
29-12-22
信徒:我們知道不殺生戒很重要,在我工作裏先後發生了床虱的問題,因爲會擴散得很快。我本身固然不想處理他,但老闆要求我們處理,在這個情況底下我可以怎樣呢?或者他會找滅蟲的,但見到的時候我們都要循例有些方法捉了他,我找膠紙貼著他,沒有按死他,把他然後丟進垃圾桶,是否已經是不好呢?
Ajahn Golf :如果我們用膠紙粘著他然後丟進垃圾桶,他就會一直折磨到死了。如果是我的話,我是那個虱子你去粘著我,我被粘著動不到,我可能會更加憤怒。憤怒過直接給你殺死。
但是我們殺不殺就是看回我們的心,會否弄死他,我們心會知道的。我們可以嘗試找一些更加好、更加善巧的方法去處理它。因爲我們處理了之後,無論是我們自己去做或是別人吩咐我們去做,做完的業力都是我們自己的。有生命的衆生,無論是大或是細,他們一樣有心在,他們·都是喜歡、希望生存,不希望、怕死亡;喜歡快樂不喜歡痛苦的。
好像如果有人來殺我們,當我們見到他。當這個人來殺我們,我們很自然就會恨他,可能會想著報仇、報復。沒有任何一個衆生是想給人傷害至死亡的。每個衆生都愛自己的生命
雖説不殺生,但爲什麽可以吃肉呢?當那些肉已經是死了的、已經沒有心識在了,沒有任何的生命在。所以那塊肉就好像有一塊肉的形狀,但他只不過是一個地界、一個四界的聚合。他又沒有心識在。死了後他的心識已經去了輪回。所以實際上是一個物體,所以我們去吃他已經沒有任何的嗔心,因爲沒有心識,沒有任何的生命會對我們產生嗔心或不好的情緒、或是怨恨我們、和我們結怨。
但如果是一些還有生命的生物,一些動物,因爲他們還有生命、還有心靈在,所以我們去傷害他們,是會有不滿意、嗔心、甚至是仇恨,可能會向著向我們報復,在那裏結怨。
所以我們自己要盡量找方法盡量去避免。如果你老闆吩咐你,你就掃,掃完就放到他家裏(師父説笑而已,大衆笑呵呵)
信徒:比如說寺院,假如真的出現虱患,有沒有一些解決方法呢?
Ajahn Golf : 就是有的話都是去掃走它,那好像有螞蟻上寮房都好,都是找方法去防止。譬如説在寮房的木脚、木柱,用布將木柱圍起來,塗上放螞蟻的油,讓螞蟻不能夠爬上去。有時會用螞蟻粉來撒,螞蟻都會怕的。就是我們將粉撒下去之前要先掃走他們遠點,我們才會撒那些粉,讓他們不敢爬上來。不是說我們撒到在他們身上
自己找方法防止它
---ajahn golf
before 1:34:35
10-1-23 下午
信徒:之前修過馬哈希的禪法,想修buddho 的時候業處放在肚裏,念bud 升dho 降。修到平靜之後再修觀應該怎樣修?
Ajahn Golf :一樣修法。如果我們修我們擅長的業處,是可以讓我們的心平靜的話,腹部起伏又好、呼吸又好,繫住我們的心、是平靜的,那我們修下去是沒問題的。
當我們修了之後是平靜的嗎,我們就能用那個方法,在這個平靜基礎之下修觀。就是有些人可能不是用默念buddho 的方法,有些人可能念samma arahant ,有些人可能念marana 即死亡,總之無論修什麽方法都好,如果修了心是平靜、入定到下來,那個平靜是一樣,結果是一樣。如果我們持這個默念buddho 或者其他都好,都是好像一個哄小朋友睡的一首歌,當這個小朋友睡了之後,母親就不需要再唱歌給小朋友聼。
那一個重要的是,如果一個方法我們已經修過來的,我們有基礎,修了個心是容易平靜的話,就不需要變來變去、繼續修下去。
哪個業處修了之後能讓到我們的心覺得舒服、可以平靜下來,就不需要變來變去。但如果有些人還未開始禪修的,師父才教導修出入息念、覺知呼吸,因爲佛陀說,出入息念是適合任何根性的人去修的。
重點就是,我們修哪個業處都好,修完看我們的心是平靜或是不平靜
---ajahn golf
before 1:01:06
10-1-23 下午
信徒:在打坐的時候感覺到有很亮的光照著,讓我想開眼。請問我的打坐方式方式是否對?當有刺眼的光出現,繼續打坐,便感覺到很美的光彩,讓我忘了呼吸、buddho 。所以想請問師父,當有這種情況的時候,應怎樣觀下去?
Ajahn Golf :在我們打坐的過程之中,有些光出來、即有些禪境、禪相出來,即心開始有些平靜、有些定力。但是這個光出現之後,覺得刺眼,但不去理會它—這樣是正確的。但當我們不理會它之後,那個光就變成很美的光彩、色彩,那讓我們給它拉了去而忘記觀呼吸和buddho,這是錯誤的。我們在禪修的過程,無論是色聲香味觸來引誘我們離開了這個buddho、覺知呼吸—這是錯誤的。
所以應該不需要去理會這些,而是應該穩定、穩重地繼續覺知呼吸出入和buddho。直到我們的心離開對這個色聲香味觸和光彩的一個吸引,回來呼吸,這才可以的。在我們打坐出現的光不需要去覺得神奇。要教導自己說我們看到的燈光,比我們打坐時看到的光更加光。因爲我們打坐不是爲了得到光,而是爲了讓個心定下來。
所以打坐是爲了我們的心可以覺知這個呼吸、buddho ,直到心是定下來的。這樣修下來才可以進入真正的平靜、定力的
---ajahn golf
2:29:00-2:32:20
29-12-22 晚上禪營
苦是來自於内心的貪嗔與癡。所以,當我們要解決内心的痛苦,不是要解決外面的人事物,而是解決我們自身的問題。佛法是可以解決這個問題的。我們用這個佛法來改善自己、解決自己的苦,而不是去解決別人的問題、解決別人的苦。
在剛開始我們應該自己幫我們自己先解決我們的痛苦。如果簡單來說,我們要先自私。即我們先看到自身的問題、先解決自身的問題。譬如説,我們每個人都浮在大海上,每個人都希望上岸。當我們上了岸才可以幫到其他人上岸。好像佛陀和所有阿羅漢,他們自己上了岸,他們才了解到方法,怎樣去幫別人上岸。所以我們要先好好幫助自己上岸,能夠去除自己的貪嗔癡心。
或者我們好比喻為眼盲的人,佛陀和聖者們就好比喻為眼明的人。當他們眼盲,便很難去相信雙互眼盲的人。如果我們自己眼盲,去相信其他眼盲的人的話,我們都很難去到我們需要的目的地、終點。當我們相信佛陀和聖者們,那些明眼的人,跟著他們走,去到終點了。我們醫好自己雙眼,才可以能引導其他人去到同樣的地方。
所以佛陀的這個法,我們要先好好修好自身的,就是先好好將戒定慧圓滿。我們要觀察我們自身,佛陀所講的五條戒,我們有好好守好五條戒嗎?我們心有定力,可以戰勝内心的飄忽不定,能夠戰勝内心的很多疑惑,讓心充滿穩重,有因有果有理由。接著就是發展智慧,有沒有足夠的智慧去解決種種的貪欲、煩惱。我們是否能夠勝於我們内心向低流的煩惱?
所以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要能夠建立在這一點上
---ajahn golf
17:00-22:38
10-1-23 下午
【向下流的心】
身爲人類,慢慢會營造一個創造混亂的(局面),知道迷失了我們自身。當我們觀察我們,就算我們可以賺取許多財產能夠擁有它們,但我們的心都好像不斷向低下流、墮落。我們的心好像越來越苦,我們情緒的起伏好像越來越大,我們想的東西好像越來越多。當我們的財富越來越多的時候,好像我們的責任也越來越多,讓我們的心越來越多生起執取執著。當我們每樣東西越來越大的時候,我們的物質或每樣東西越來越大的時候,我們那種執著和自我亦都容易越來越大。當‘自我’、‘我’的東西、我的身體都越來越大的時候,苦也會越來越大。而佛法則是幫助我們去除自我、‘這個是我、是我的’。
【拍電影的譬喻】
每樣東西都是屬於自然界的,不是屬於我們的。我們來到世間就只會短暫地停留,之後就會很快離開。每樣東西就好像一部戲的場景,拍完了就完。當我們拍完這部電影,就要離開這個拍電影的地方。到最後我們不能將所有東西拿走。
就算我們的身體都只是地水火風聚合而成的,都是屬於這個世間的,都是會化爲四大、不能帶走的—死的時候。
但是最終這個心還未能去除愚癡,都是會死後重生,不斷輪回、重新去拍戲。直到我們的心去除了愚癡之後,那這個電影才完全地拍完,不會再有下一部。所以我們要去學習,所謂的‘我’、‘我的’,這個是指些什麽?
這個所謂的我,由這個頭髮到脚,由脚上到去頭髮那裏,有兩隻手、一個身、兩隻脚、一個頭、有皮包著,這就是身體。
那這内在的一些覺知、思想念頭、喜樂的感受、思想念頭的造作、種種的情緒—這就是心。這個法就是讓我們去學習身和心,去看到他原本的實相。當我們知道它的實相之後,就能解決究竟有沒有我的存在,那就可以達到放下。
之所以我們產生癡心,我們迷失,就是執著在這個身心。所有苦,聚集在一起,就在這個身心上。所以在這個法才要我們懂得去禪修、懂得讓心平靜下來。當我們的心平靜,我們就來瞭解我們身心的實相、真實的一面。
【身體的實相—觀禪的方向】
這個身體生下來就會有老病死,充滿著無常的,會生起、停留、變化、接著滅去。這個身體好比為一直蠟燭,一開始點燃就會燒到越來越短,到最後火就會熄滅。
這個身體就好比喻為垃圾袋,裏面裝著垃圾。就算那個袋看落是比較美觀的,即身體受皮膚包著,皮膚比較美觀,但裏面裝著的垃圾是不可觀的,比喻為皮膚包著的内臟是不美觀的。
這個身體好比喻為疾病的窩,我們身體的每一個器官,沒有任何一個地方是不會生起疾病的。我們見到人類整個身體會有不同的疾病的,包括眼有眼的疾病,耳有耳朵的疾病,鼻啊、内臟都是有各種的疾病存在。所以被稱之爲疾病的窩、是疾病的聚合處
這個身體就好像借回來那樣,終有一日要還給世間的。所以佛陀要我們去了解這個身體真實的一面,不讓我們去執著、執取、生起這個苦。我們就算在這個世界找許多東西來照顧這個身體,來裝飾、多快樂,到最後都會老病死的。
所以稱之為‘我’、‘我的’的這個身體,其實是沒有什麽的。沒一個自我在那裏的,是業力造就而成的,這個身體,是四大聚合而成的。到最尾都是要還給這個世間的、會敗壞的。
當這個身體都是沒有一個我存在的話,那‘我的東西’又存在在哪裏呢?
這個我或我的,只是在一個概念,給他加諸上去的。但在他本身真實的一面,它們沒有說他們是‘我’ 或誰的,它們只是自然界的一樣東西,只是我們生存時短暫地借用它。它沒有真正的我存在的,所以是無我的法來的。好像這個身體都沒有說是‘我’ 或 ‘我們’ 的,但只是這個心說它是‘我’、‘我的’。我們的家本身也沒有說是屬於‘我’、‘我的’,但是我們的心自己加諸上去說是‘我們’ 的。這些金錢財富都沒説是我們的,但是我們的心自己加諸上去說是‘我們’ 的。
---ajahn golf
39:59-56:06
10-1-23 下午
【心是麻煩是製造者】
如果仔細觀察,就只剩這個心說這樣、那樣是‘我的’。心迷失去執著、去愛、取、去討厭。這個心是自己去愛、自己去憎、自己去厭惡、自己去嗔的。來來去去,不是這個世間是苦,是我們的心去製造苦給自己。所以這個法是來學習這個身和心,去瞭解他們真實的一面。
如果我們不去瞭解他真實的一面,我們就會不斷迷失了在入面,不斷製造許多痛苦。那接下來我們應該怎樣很清楚地瞭解它們,去清楚明白這個實相呢?
【快速轉動的心】
這個心會很自然地自己不斷轉的、轉得很快的。就好像輪子,轉得很快,轉到不知道究竟是什麽牌子、入面有些什麽顔色。不知他真實的形象究竟是怎樣。但·當他停了下來嗎,我們才見到他的牌子、顔色、真正的形狀。所以心都是一樣,一直在轉的話都是很難去瞭解身心的實相。所以佛陀才教導我們要去修定、修平靜,不會轉來轉去。讓這個心停下來,當這個心靜下來就能如實知道實相。
我們由出生到現在,就是給世間的知識讓到我們頭腦不斷轉,認爲這樣才是快樂,那樣才是快樂。我們追求世間的快樂已經追求了差不多整世了,但是我們都未能有真正的快樂能夠讓我們長期擁有它、滿足它、一直維持它。所以我們要停止這種不斷轉動的追求,讓這個心停下來,停止追求、停止轉動,那樣才會 見到快樂。
【涅槃之樂】
就是以這個定力、正念和智慧將它停止轉動、停止追求。那當我們的這個心以這個定力、讓這個心禪修平靜下來,它就會開始停止轉動。當這個心平靜之後,然後以這個智慧去瞭解它真實的一面、實相的話,就會停止追求下去。當我們有這個正念和智慧,我們所有的追求都會慢慢地減少、減輕,比喻為這個轉動開始轉得慢些。當它轉動得開始慢的時候,就會開始見到它的真實一面。當我們的正念、定力、和智慧已經圓滿了,我們就可以停止這個轉動、清楚它原本的面貌,即我們已經達到最高、最卓越、最殊勝的那種快樂的境界。
所以我們要重新去找、去追求一種是可以很穩定的快樂、能夠永恆的快樂。就是向這個心、這個法去追求。這個法是可以讓我們的心平靜下來。這種快樂是能夠讓心能夠快樂,讓心能夠達到放下,去除一切的執著和執取。這種快樂是沒有一個‘自我’、沒有一個‘我’、‘我的’ 這個自我。是一個理解世間這些自然的種種狀態、實相的快樂。如實知道身體它的真實的一面,知道内心、思想念頭、心的狀態、種種呈現的真實一面。當我們知道這一切的實相之後,我們的心能夠放下。
【修行的大綱】
所以…不是去解決出面的問題,而是解決我們心的問題。那如果我們要找解脫苦的方法,就是要持好這個五戒、然之後禪修這個正念、定力和智慧。就是要禪修到讓我們心平靜之後,去看這個身心的無常、老病死。思維看到這個身體的無常、苦、無我,接著去看思想念頭、感受情緒—去深入它們的無常、苦、無我
當我們這樣去修,我們就可以解脫苦。如果我們不可以去修的話,我們就不能解脫苦了。
---ajahn golf
39:59-56:06
10-1-23 下午
那在我們禪修的過程當中,在我們修行爲了達證涅槃的過程之中。當我們有財富,我們也要懂得去佈施。在持戒、禪修之外都會分配去佈施。這個是以便如果我們今生未能解脫苦、證到涅槃,在輪回之中我們都會成爲一個豐足、成爲一個不會飢困的人,能夠方便我們禪修下去。但如果我們禪修修到今生就能證悟涅槃,我們佈施也不會浪費了,怎樣都是會對這個世間充滿利益的。所以佛陀教導這個外面所做的聖財就是透過佈施
第二個聖財就是包括說懂得去修這個正念、定、和智慧。
一來就是我們做佈施,二來就是我們去持戒、努力地去修定慧。我們要快些去修正念、正定和智慧。
---ajahn golf
39:59-56:06
10-1-23 下午
我們不可以等待其他這個人那個人一起去修,因爲我們煩惱是不會等待我們的,死亡是不會等待我們的。我們不修,可能煩惱就會很快折磨我們,死亡很快就會到來。我們知道我們出生的時間,但不知道死亡的時間。當我們不知道我們死亡的時間,我們自然就不可以作充足的準備來迎接死亡,能夠有時間去計劃怎樣去迎接死亡。所以佛陀就説,這些善行就應該是今天就快些去實踐、做出來,誰知道明天可能就是我們死亡的一日?
一個不大意、不放逸的人,他以、善行、福報來養育這個生命。那這個愚癡大意的人就以煩惱來養育自己的心。所以我們要好好訓練我們的心去禪修。因爲無論我們去禪修、正念、定、慧,怎樣困難都不會超越我們人類能夠做到的行爲。
改都是去改變我們自己,而不是去改變別人的心。改變這個貪嗔、快樂、痛苦,都是在這個心生起的,修都是我們自己去修。
佛陀說一個訓練好的心是可以帶來快樂的,如果我們不能夠好好訓練這個心,就算財富好像一座山那麽高,也不會帶來快樂。所以一個有智慧的人懂得去訓練自己的心,以一個佈施、持戒、修定、修慧來訓練這個心。這些是自己需要、自己去修的,無論是佛陀還是師父,都只是一個指導、一個教導。
無論是行善行惡都是我們心的自由,沒有一個人可以强迫到我們的。
如果一個人想行惡,我們去强迫他們行善都是不行的。和一個好人,惡人去强迫他行惡都是不行的。就是每個人的心有他們的自由,去做身口意業。各有各的自由,但這種自由做了出來之後就會有不同的果報出來。對於思想的自由,我們想了之後·要好好選擇。當我們選擇說了出來、做了之後,我們就不能消滅它。當我們錯誤地做了錯誤的身體行爲,我們拒絕去讓他產生痛苦是不能的。而善行的果報,做了之後是沒人想拒絕他的果報的。所以我們有我們各自的自由,由我們去選擇行善、禪修,來產生一個快樂的生命
---ajahn golf
39:59-56:06
10-1-23 下午
在我們聼法的同時,也讓我們一邊靜坐、一邊禪修。這樣的話我們的心就會比較平靜。當我們的心平靜的時候 ,我們聽聞佛法也會比較容易接受。比較容易明白。
佛陀的法是引導衆生去到離苦解脫的。衆生迷失了,他們很難找到這條離苦解脫的路,而佛陀的法讓衆生不會迷路。也比喻燈光為黑暗帶來光明;亦都將遮住的東西開出來讓大家看。所以這個癡心、黑暗比喻為遮住不能夠看到裏面的真相,就是透過佛法而讓我們不要再迷路,走到光明和可以知道真相。
佛陀透過圓滿波羅密,修行到自己的心有圓滿的清净,才把這個佛法教導衆生。所以這個法是由一個真正、如實看到真理的人來教導。這個法是值得我們去相信的。
佛陀所教導的佛法,每一句、每一段,都是爲了讓衆生的心更加清净的。而這個教導是正確、圓滿而且清净的。但是這個法是需要恭敬地回來觀照身心去修行的,而我們能夠恭敬地接受這個法,我們需要有這個恭敬的心、信心去實踐。就好比喻為一把可以擋太陽的傘,我們要願意擔起這把傘,它才可以為我們擋風擋雨擋太陽。但是如果我們不願意擔起這把傘,它是不會飛上來幫我們擋風擋雨擋太陽的。 所以佛陀的教導都是,是屬於中性的、是屬於大自然的;我們需要讓這個心認可這個法,恭敬地迎接這個法來到我們的心去實踐。這樣有信心去實踐的時候,這個法才會為我們擋痛苦、擋憂悲苦惱。
---ajahn golf
29-12-22 禪營|1
-------
更多關於ajahn golf
https://www.knownsee.com/.../%E6%B3%B0%E5%9C%8B/ajahn-golf
==========
29-12-22 禪營|1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rFNxdPCJ1LTm6eNVWvr6KdXhzX2XChHVfxY1gGL1AaEG6UJJbg1y98MHGzHXVFRj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W-jxOT9TBXUgi_vdA31vJQycgEuFeN10W_NUAyf2qnIwJII2rWl1hCOmqsniEXgMdymVOSFVn_72yWxeFv_qY1MU51R0vUVoIlyR9A8Xyw1dBjiwc0LYS9d1RyT8mXRgA&__tn__=%2CO%2CP-R
29-12-22 禪營|2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2hKiqEHDJGKj3stdUFPpVgxzT5MdEzuo382HZLbbuJYyVMxpW9VWn5DCD3fXnu35U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UNUkcBUzahHGA68-EbqJN1rqKxuVOyrpNws_k5-CpxDr2nfVzNagyTsbJSrSGYuFt2n8mIGfHGRzLuiG2jwQT3mCZe9SLiaVN7oapA30ifWIf7KXpYuH056u2OK7a7XKI&__tn__=%2CO%2CP-R
29-12-22 禪營|3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271od9UBpSft8qRRdbcwXa5HmtWDmuFNJ2RTKn3v8fuHue6CYgXGbLnEVA3CRKfN4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U3h7AR42L8ntZSCalsBXagzh1ltc1-d58VwSYzDDdMcT26Dhnp0wcucMEl1BUHQxkJTtaqdCa6HVDVgxoxsFgbl_5mJ0rsS_nfx3FnlZJePHpBz4RulXNLQCFs-OGv4Ig&__tn__=%2CO%2CP-R
29-12-22 禪營|4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A2YP6xfPGNLNhLkV8cSUZ8QadFnw4rdSLXx86ofHCfnwQjRKw75gjtbCURjYXwG5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UP6HdNZlc_luoyxU6ZNfT31GpiRkwgkVnkN0E0yl1Mbs8h05qGtnIESfTVje43d-G72OKsInhOycwav3fb1wMkT2Wck9IHx9iu2nPQZxrU-9B1zEDsSrD0xCFl8eChStQ&__tn__=%2CO%2CP-R
29-12-22 禪營|5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28byhfkphpquz2pDfEudW7iDXowGgesX1ThxEC1ePbiyGJzAmff1YgACYYdSfkXeE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WrdY3fEkay8okS9HSl1syTaJ648AnnU5FckQCYhCFreXg297p9Mj1sbcnb7VQhyRlx6NOi_GJxxszOYygXYXjabGpCk-DfSW8QwGfKdU_-LZibwWCi3MQFDfI79hOk4Uk&__tn__=%2CO%2CP-R
29-12-22 禪營|6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daBDb2KWDoCkcRyhdB1Vs6d5EPTJNRcmEH6sWnDykkuBpaP2a7QKfdAki6m6q2zj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X5smyXB1cuwLBb3c45i8Yjz4YkMFDYScoxKgduuMSzNb06adnB3hbi83TRG-oxD05CFMpnZJm_nE-xzFT3Y435uX1ERPQCMMmnW79bV4eCbYKK_vHR274Ka4T4u5ZR1DY&__tn__=%2CO%2CP-R
29-12-22 禪營|7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mFyLm5WRzGHHxS5fk9ppyNA5NybAHGwoKJ7ETExcAD51XnwMLU3tCJpDPVVSjUzL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XsdYXVuN_N-uGINJB9QPJKt3SATgvlPWFtXcty1Q6NjAdYry2xnm9qvpId9R3uBX_K3A-amnWbueaijdYWqSVPgknGgKkUgZOiXXC1Wd6FFuuTa8SLIkkOTvZMKPDQlv8&__tn__=%2CO%2CP-R
29-12-22 禪營|8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Wsppu6qq6rbDZPnBD3UBWeUibdJ8mwPMJo15j7e8WAqsrYC9C9MZNNTJRcV1jatK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UYMbGe3Zdza3SHd9lzH1dKEzCqqUhw5xuy2djnXqFplU4zozGo-DHJFbas_ATZK85xWcrU7-BLUVCT7_MnuG-VQwNh8XSnU-plv_WJd1JPmDE5NTbreLN2Yxwl7dVuREk&__tn__=%2CO%2CP-R
而佛陀的法,它無論是上中下都是美、善、妙的。
上段的妙就是有善妙的戒
在中段就是因爲定力而是善的、美的、妙的。
第三段的這句巴利文就是因爲智慧而美妙是善的
這個戒定慧如果我們實踐出來,就能讓我們從一堆痛苦中解脫出來。
佛陀的法有5個意義存在,包括是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
那即是說那是對人類充滿著益處的。
如果我們就只是去觀察自己,有沒有這個戒?一個圓滿的人類是需要有圓滿的戒的。我們生為人類是因爲我們有持過五戒過來。但我們有所缺乏、不完整,是因爲我們持五戒不夠完整。
比如一些人他們是多病痛的、短命的,就是因爲過去世他犯這個殺生戒,所以有這個果報、報應。因爲他在過去世喜歡殺生、喜歡傷害其他的人、其他的衆生。一個喜歡殺生的人,會讓他短命。一些喜歡傷害其他衆生的人會讓到他有許多的病痛、災難、意外。
一些人如果喜歡偷別人的東西,就會讓他在輪回之中很難去賺到財富,做些什麽工作都很難興旺、繁榮的。就算他得到財富,他的財富都會失去,可能是一些讓人意外的因緣而讓他損失財富。可能被人騙去、被人搶去,以不同的因緣而讓他損失財富。就是因爲他過去世喜歡偷盜所以有這個果報。
有些人過去喜歡犯邪淫戒,所以在輪回中再投生的時候,他就會投生在破裂的家庭裏。當他生爲人之後,無論他喜歡哪個人、愛上誰都好;當他們相處不久都是必須被迫分離。很難找到好的對象,多數找到的都是會傷害自己心的人。有些人比較嚴重,最後可能性取向都有問題。這就是因爲他過去世犯了太多的邪淫戒。
第四條戒不妄語戒。如果有人過去世是喜歡欺騙別人的話,他今生都會很難找到別人和他說真心的説話。就是他四周的人都是騙子、喜歡騙他。所聽到的都是不真實的,說什麽都好都沒人相信。和自己的子孫講,他們也不信。和自己的老婆老公講起,他們也不相信。就是因爲他在過去世犯了第四條戒不妄語戒
第五條戒不飲酒讓我們醉、沒正念的戒。那些過去喜歡飲酒的人他們再投生的時候,就會成爲智慧好少的人。譬如說弱智的人,又或者一些人一生下來就瘋了、或是癡了。或學習什麽知識都是很難去明白的。有不好的頭腦、記性,容易忘記東西。容易心入面有混亂、擔憂不安的。這就是過去世因爲他犯了第五條戒不飲酒戒。
那爲什麽過去世所造的業力會報到今生,今生所造的業會報到未來世?所以佛陀教導這個善的基礎就是要有戒。
所以我們看一下,如果這裏任何一個人犯戒,都會讓我們留意、注意、小心,或者有恐懼。如果一個人沒有戒,他就會傷害到自己、亦都會傷害到別人。如果不能夠持戒,他會有許多仇怨。
五戒就好比喻為一個人類的兩隻脚、兩隻手、一個頭。如果我們缺了一條戒,就好像我們缺了一隻手那樣;如果我們缺了兩條戒的話,就等於缺了兩隻手;如果缺了三條戒就好像我們一隻脚都是沒有了;如果我們連四條戒都沒有,就代表我們雙手和雙脚都沒了;如果我們五條戒都沒了,就連頭都斷了。當一個人類沒有手、脚、頭的話,還怎稱爲一個人類呢?
所以這就是說,一個人如果沒有戒的話,他就已經不是一個人類了。所以我們成爲一個圓滿的人就是因爲我們有五戒過來,所以我們應該持好這個五戒。守好這個五戒的財富,成爲人類的這個財富。這個就是一個很重要、讓我們成爲人類的一個意義。就是這個戒的財富
---ajahn golf
29-12-22 禪營|2
--------
更多關於ajahn golf
https://www.knownsee.com/.../%E6%B3%B0%E5%9C%8B/ajahn-golf
==========
29-12-22 禪營|1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rFNxdPCJ1LTm6eNVWvr6KdXhzX2XChHVfxY1gGL1AaEG6UJJbg1y98MHGzHXVFRj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W-jxOT9TBXUgi_vdA31vJQycgEuFeN10W_NUAyf2qnIwJII2rWl1hCOmqsniEXgMdymVOSFVn_72yWxeFv_qY1MU51R0vUVoIlyR9A8Xyw1dBjiwc0LYS9d1RyT8mXRgA&__tn__=%2CO%2CP-R
29-12-22 禪營|2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2hKiqEHDJGKj3stdUFPpVgxzT5MdEzuo382HZLbbuJYyVMxpW9VWn5DCD3fXnu35U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UNUkcBUzahHGA68-EbqJN1rqKxuVOyrpNws_k5-CpxDr2nfVzNagyTsbJSrSGYuFt2n8mIGfHGRzLuiG2jwQT3mCZe9SLiaVN7oapA30ifWIf7KXpYuH056u2OK7a7XKI&__tn__=%2CO%2CP-R
29-12-22 禪營|3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271od9UBpSft8qRRdbcwXa5HmtWDmuFNJ2RTKn3v8fuHue6CYgXGbLnEVA3CRKfN4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U3h7AR42L8ntZSCalsBXagzh1ltc1-d58VwSYzDDdMcT26Dhnp0wcucMEl1BUHQxkJTtaqdCa6HVDVgxoxsFgbl_5mJ0rsS_nfx3FnlZJePHpBz4RulXNLQCFs-OGv4Ig&__tn__=%2CO%2CP-R
29-12-22 禪營|4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A2YP6xfPGNLNhLkV8cSUZ8QadFnw4rdSLXx86ofHCfnwQjRKw75gjtbCURjYXwG5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UP6HdNZlc_luoyxU6ZNfT31GpiRkwgkVnkN0E0yl1Mbs8h05qGtnIESfTVje43d-G72OKsInhOycwav3fb1wMkT2Wck9IHx9iu2nPQZxrU-9B1zEDsSrD0xCFl8eChStQ&__tn__=%2CO%2CP-R
29-12-22 禪營|5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28byhfkphpquz2pDfEudW7iDXowGgesX1ThxEC1ePbiyGJzAmff1YgACYYdSfkXeE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WrdY3fEkay8okS9HSl1syTaJ648AnnU5FckQCYhCFreXg297p9Mj1sbcnb7VQhyRlx6NOi_GJxxszOYygXYXjabGpCk-DfSW8QwGfKdU_-LZibwWCi3MQFDfI79hOk4Uk&__tn__=%2CO%2CP-R
29-12-22 禪營|6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daBDb2KWDoCkcRyhdB1Vs6d5EPTJNRcmEH6sWnDykkuBpaP2a7QKfdAki6m6q2zj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X5smyXB1cuwLBb3c45i8Yjz4YkMFDYScoxKgduuMSzNb06adnB3hbi83TRG-oxD05CFMpnZJm_nE-xzFT3Y435uX1ERPQCMMmnW79bV4eCbYKK_vHR274Ka4T4u5ZR1DY&__tn__=%2CO%2CP-R
29-12-22 禪營|7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mFyLm5WRzGHHxS5fk9ppyNA5NybAHGwoKJ7ETExcAD51XnwMLU3tCJpDPVVSjUzL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XsdYXVuN_N-uGINJB9QPJKt3SATgvlPWFtXcty1Q6NjAdYry2xnm9qvpId9R3uBX_K3A-amnWbueaijdYWqSVPgknGgKkUgZOiXXC1Wd6FFuuTa8SLIkkOTvZMKPDQlv8&__tn__=%2CO%2CP-R
29-12-22 禪營|8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Wsppu6qq6rbDZPnBD3UBWeUibdJ8mwPMJo15j7e8WAqsrYC9C9MZNNTJRcV1jatK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UYMbGe3Zdza3SHd9lzH1dKEzCqqUhw5xuy2djnXqFplU4zozGo-DHJFbas_ATZK85xWcrU7-BLUVCT7_MnuG-VQwNh8XSnU-plv_WJd1JPmDE5NTbreLN2Yxwl7dVuREk&__tn__=%2CO%2CP-R
第二個佛陀教導我們應該要得到的財富就是定力的財富。定力就是有這個正念、穩重。心是安定和有力量的。
舉個例子給大家去理解心的力量。
以大自然的現象來看,就好比喻為一條河。好比喻水,一般都是向低流。人類的心都是,通常都是向低劣的方面流的、向於壞的、沒有道德那方面流下去的。我們的心是流下去找這個貪嗔癡。而這個心沒有正念,就好像沒有什麽可以裝儲水。那些水不斷流,我們不可以將它儲起來,用在各方面上。而這個正念就好比喻為這個水潭,可以將水儲起來用。當我們有這個水潭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儲起許多水。所以修定就是守護好我們的心、管理好自己的心,不讓我們的心流出去其他地方。
如果誰有許多、許大、許強的正念,就好比喻為很大的儲水潭,可以裝許多水。那當我們儲了許多水之後,這些水就可以用在各樣的益處上。那如果我們要水向上流,我們必須要有抽水機。好比喻為我們要一些水上去樓頂那樣,就要有抽水機。那定力就是一個抽水機的力量,將水抽上去上面。
如果一個人心有定力的話,是可以推這個心往上去的,推這個心往高尚那邊去的。當這個水抽了向上頂住時,我們要用在哪個地方都可以。那這個就是修定的意義,即定的財富。
29-12-22 禪營|3
--------
更多關於ajahn golf
https://www.knownsee.com/.../%E6%B3%B0%E5%9C%8B/ajahn-golf
==========
29-12-22 禪營|1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rFNxdPCJ1LTm6eNVWvr6KdXhzX2XChHVfxY1gGL1AaEG6UJJbg1y98MHGzHXVFRj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W-jxOT9TBXUgi_vdA31vJQycgEuFeN10W_NUAyf2qnIwJII2rWl1hCOmqsniEXgMdymVOSFVn_72yWxeFv_qY1MU51R0vUVoIlyR9A8Xyw1dBjiwc0LYS9d1RyT8mXRgA&__tn__=%2CO%2CP-R
29-12-22 禪營|2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2hKiqEHDJGKj3stdUFPpVgxzT5MdEzuo382HZLbbuJYyVMxpW9VWn5DCD3fXnu35U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UNUkcBUzahHGA68-EbqJN1rqKxuVOyrpNws_k5-CpxDr2nfVzNagyTsbJSrSGYuFt2n8mIGfHGRzLuiG2jwQT3mCZe9SLiaVN7oapA30ifWIf7KXpYuH056u2OK7a7XKI&__tn__=%2CO%2CP-R
29-12-22 禪營|3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271od9UBpSft8qRRdbcwXa5HmtWDmuFNJ2RTKn3v8fuHue6CYgXGbLnEVA3CRKfN4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U3h7AR42L8ntZSCalsBXagzh1ltc1-d58VwSYzDDdMcT26Dhnp0wcucMEl1BUHQxkJTtaqdCa6HVDVgxoxsFgbl_5mJ0rsS_nfx3FnlZJePHpBz4RulXNLQCFs-OGv4Ig&__tn__=%2CO%2CP-R
29-12-22 禪營|4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A2YP6xfPGNLNhLkV8cSUZ8QadFnw4rdSLXx86ofHCfnwQjRKw75gjtbCURjYXwG5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UP6HdNZlc_luoyxU6ZNfT31GpiRkwgkVnkN0E0yl1Mbs8h05qGtnIESfTVje43d-G72OKsInhOycwav3fb1wMkT2Wck9IHx9iu2nPQZxrU-9B1zEDsSrD0xCFl8eChStQ&__tn__=%2CO%2CP-R
29-12-22 禪營|5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28byhfkphpquz2pDfEudW7iDXowGgesX1ThxEC1ePbiyGJzAmff1YgACYYdSfkXeE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WrdY3fEkay8okS9HSl1syTaJ648AnnU5FckQCYhCFreXg297p9Mj1sbcnb7VQhyRlx6NOi_GJxxszOYygXYXjabGpCk-DfSW8QwGfKdU_-LZibwWCi3MQFDfI79hOk4Uk&__tn__=%2CO%2CP-R
29-12-22 禪營|6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daBDb2KWDoCkcRyhdB1Vs6d5EPTJNRcmEH6sWnDykkuBpaP2a7QKfdAki6m6q2zj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X5smyXB1cuwLBb3c45i8Yjz4YkMFDYScoxKgduuMSzNb06adnB3hbi83TRG-oxD05CFMpnZJm_nE-xzFT3Y435uX1ERPQCMMmnW79bV4eCbYKK_vHR274Ka4T4u5ZR1DY&__tn__=%2CO%2CP-R
29-12-22 禪營|7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mFyLm5WRzGHHxS5fk9ppyNA5NybAHGwoKJ7ETExcAD51XnwMLU3tCJpDPVVSjUzL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XsdYXVuN_N-uGINJB9QPJKt3SATgvlPWFtXcty1Q6NjAdYry2xnm9qvpId9R3uBX_K3A-amnWbueaijdYWqSVPgknGgKkUgZOiXXC1Wd6FFuuTa8SLIkkOTvZMKPDQlv8&__tn__=%2CO%2CP-R
29-12-22 禪營|8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Wsppu6qq6rbDZPnBD3UBWeUibdJ8mwPMJo15j7e8WAqsrYC9C9MZNNTJRcV1jatK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UYMbGe3Zdza3SHd9lzH1dKEzCqqUhw5xuy2djnXqFplU4zozGo-DHJFbas_ATZK85xWcrU7-BLUVCT7_MnuG-VQwNh8XSnU-plv_WJd1JPmDE5NTbreLN2Yxwl7dVuREk&__tn__=%2CO%2CP-R
那這個智慧的財富就是第三樣,修智慧的意義。智慧就是我們可以全面性地知道五蘊的實相。如果哪樣東西我們是知道它、了解它的話,我們就可以正確地運用它。
就好像電力那樣,如果我們知道正確的用法,我們就可以好好善用它。智慧讓我們知道一切的實相,知道什麽是有益處、什麽是缺點。好像食物,什麽吃了是對身體有益的,什麽是對身體沒益的。智慧就好比為知道什麽蛇是有毒的、什麽蛇是沒毒的。
如果我們沒有智慧的話,就不能分辨什麽是好、什麽是壞、什麽是益處、什麽是壞處。那這個智慧就好像我們的車頭燈,我們的生命好比喻為在夜晚上路。如果沒有智慧為我們照出終點的話,我們也很難去到目的地的。
佛陀說所有財富,能和智慧相比的是不存在的。如果一個人沒有財富但有智慧的話,他也有能力找到財富的。但如果一個人有財富,就算財富就像一座山那麽大都好,但如果他沒有智慧的話,他的財富都可以化爲烏有的。但這裏的智慧是佛法上的智慧,是一個讓我們明白到生命真相的智慧。這個就是佛陀要讓我們在生命生起的智慧財富。當我們有戒定慧的財富,圓滿了之後,我們就可以提升我們的心成爲一個富翁。
當我們有許多財富的時候,我們就從貧困脫離出來、從這個苦解脫出來。那在這個貧困、苦解脫出來,就叫做解脫的財富。Vimutti 即解脫,從智慧解脫的財富,我們就應該在身上建立起來。
解脫智見這個財富,瞭解世間的實相,就自然在我們身上生起。
這五樣財富,戒定慧是它的因。而這個解脫、解脫智見是屬於它們的果來的。所以我們有責任、任務,就是種好這個因。這個因就是修好戒定慧。五戒可以導我們去涅槃,持八戒都可以導我們去涅槃的。
29-12-22 禪營|4
--------
更多關於ajahn golf
https://www.knownsee.com/.../%E6%B3%B0%E5%9C%8B/ajahn-golf
==========
29-12-22 禪營|1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rFNxdPCJ1LTm6eNVWvr6KdXhzX2XChHVfxY1gGL1AaEG6UJJbg1y98MHGzHXVFRj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W-jxOT9TBXUgi_vdA31vJQycgEuFeN10W_NUAyf2qnIwJII2rWl1hCOmqsniEXgMdymVOSFVn_72yWxeFv_qY1MU51R0vUVoIlyR9A8Xyw1dBjiwc0LYS9d1RyT8mXRgA&__tn__=%2CO%2CP-R
29-12-22 禪營|2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2hKiqEHDJGKj3stdUFPpVgxzT5MdEzuo382HZLbbuJYyVMxpW9VWn5DCD3fXnu35U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UNUkcBUzahHGA68-EbqJN1rqKxuVOyrpNws_k5-CpxDr2nfVzNagyTsbJSrSGYuFt2n8mIGfHGRzLuiG2jwQT3mCZe9SLiaVN7oapA30ifWIf7KXpYuH056u2OK7a7XKI&__tn__=%2CO%2CP-R
29-12-22 禪營|3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271od9UBpSft8qRRdbcwXa5HmtWDmuFNJ2RTKn3v8fuHue6CYgXGbLnEVA3CRKfN4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U3h7AR42L8ntZSCalsBXagzh1ltc1-d58VwSYzDDdMcT26Dhnp0wcucMEl1BUHQxkJTtaqdCa6HVDVgxoxsFgbl_5mJ0rsS_nfx3FnlZJePHpBz4RulXNLQCFs-OGv4Ig&__tn__=%2CO%2CP-R
29-12-22 禪營|4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A2YP6xfPGNLNhLkV8cSUZ8QadFnw4rdSLXx86ofHCfnwQjRKw75gjtbCURjYXwG5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UP6HdNZlc_luoyxU6ZNfT31GpiRkwgkVnkN0E0yl1Mbs8h05qGtnIESfTVje43d-G72OKsInhOycwav3fb1wMkT2Wck9IHx9iu2nPQZxrU-9B1zEDsSrD0xCFl8eChStQ&__tn__=%2CO%2CP-R
29-12-22 禪營|5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28byhfkphpquz2pDfEudW7iDXowGgesX1ThxEC1ePbiyGJzAmff1YgACYYdSfkXeE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WrdY3fEkay8okS9HSl1syTaJ648AnnU5FckQCYhCFreXg297p9Mj1sbcnb7VQhyRlx6NOi_GJxxszOYygXYXjabGpCk-DfSW8QwGfKdU_-LZibwWCi3MQFDfI79hOk4Uk&__tn__=%2CO%2CP-R
29-12-22 禪營|6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daBDb2KWDoCkcRyhdB1Vs6d5EPTJNRcmEH6sWnDykkuBpaP2a7QKfdAki6m6q2zj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X5smyXB1cuwLBb3c45i8Yjz4YkMFDYScoxKgduuMSzNb06adnB3hbi83TRG-oxD05CFMpnZJm_nE-xzFT3Y435uX1ERPQCMMmnW79bV4eCbYKK_vHR274Ka4T4u5ZR1DY&__tn__=%2CO%2CP-R
29-12-22 禪營|7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mFyLm5WRzGHHxS5fk9ppyNA5NybAHGwoKJ7ETExcAD51XnwMLU3tCJpDPVVSjUzL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XsdYXVuN_N-uGINJB9QPJKt3SATgvlPWFtXcty1Q6NjAdYry2xnm9qvpId9R3uBX_K3A-amnWbueaijdYWqSVPgknGgKkUgZOiXXC1Wd6FFuuTa8SLIkkOTvZMKPDQlv8&__tn__=%2CO%2CP-R
29-12-22 禪營|8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Wsppu6qq6rbDZPnBD3UBWeUibdJ8mwPMJo15j7e8WAqsrYC9C9MZNNTJRcV1jatK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UYMbGe3Zdza3SHd9lzH1dKEzCqqUhw5xuy2djnXqFplU4zozGo-DHJFbas_ATZK85xWcrU7-BLUVCT7_MnuG-VQwNh8XSnU-plv_WJd1JPmDE5NTbreLN2Yxwl7dVuREk&__tn__=%2CO%2CP-R
所以我們已經有戒的話,我們應該將這個定力培養出來。當我們培養了内心的平靜、定力之後,我們就依這個平靜、定來修智慧、發展智慧。那在這個真實的一面,在修行上我們未必有需要去建立起四禪八定的。我們所修的定力不需要說去到安止定、好深的定,不需要去到好深的定。即能夠讓我們做觀的定力是不需要去到很深入的安止定、或者是八定的。因爲可以讓我們做觀的定力就是這個近行定,因爲這個近行定就是一個讓我們管理到的定力,即我們控制範圍的定力。即我們的心就算不是進入很深的定力,但心已經平靜、安定下來,可能聽到少少的聲音,但這個聲音都不足以打擾我們的心。這個心不會混亂、不會胡思亂想、不會有種種的思想念頭造作。即我們可以控制到心停止思想念頭的。我們可以控制到思想依照我們所需的方向去思考的。所以這種的近行定可以幫到我們做觀的。
所謂的修定、定力,就是我們每日去禪修、每日去纍積,不是說我們修一下、一日就成就定力的。好像一百萬的馬幣,我們不可以做一日的工作就得到一百萬的馬幣。但我們可以透過每日做工,賺到的工錢是十元、二十元、一百元的工錢。我們只要纍積下去,都可以擁有100萬的馬幣。所以當我們能覺知呼吸出入、去念buddho,就是我們在纍積定力。當我們不斷纍積、越來越多,我們的心就會看到這個短暫的平靜。這個心有短暫的平靜,即這個心短暫地定下來,又短暫地出來,這個是屬於刹那定。
那當我們的心不斷在我們的自心入面,不斷覺知、覺知,而不會想了出去的。心會感到輕盈和敏捷的。充滿著舒服的心、勇敢。沒有恐懼害怕,然後可以控制到思想,不會被思想侵入這個心的。 那這種心的狀態,就是屬於近行定了。當我們的心輕盈、舒服、平靜的時候,我們就可以用平靜的心來修觀。
但是如果心入到的定是聲音都沒了,身體都消失了,剩下覺知覺知,那個是屬於安止定。如果深入了這個安止定,打雷也是聽不到的。就算這個炸彈爆炸也聽不到。這就是心入了好堅固的定、安住點。這個就是安止定。當心入了這個安止定之後,是沒有任何思想念頭的造作的。那個時候是不可以做觀、思維、發展智慧的。但這個心休息足夠或醒回來,去到近行定的時候才可以做觀的。所以我們見到一個可以作出最大益處的定力、適合去做觀的,就是這個近行定。
在我們禪修的過程之中,就算我們的心不能進入到安止定,只是達到近行定,都可以和觀交替地禪修。以這個近行定基礎去修觀都是可以讓我們證到涅槃的。
所以我們是否能進入安止定,是不需要過於擔憂,最要緊的是我們可以修到調理這個心充滿正念,可以在控制到的範圍、安靜到的範圍。是讓這個心是舒服、輕盈和飽滿的。即不會去追求許多快樂的情緒,已經很知足、飽滿。那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落去做觀了。
29-12-22 禪營|5
--------
更多關於ajahn golf
https://www.knownsee.com/.../%E6%B3%B0%E5%9C%8B/ajahn-golf
==========
29-12-22 禪營|1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rFNxdPCJ1LTm6eNVWvr6KdXhzX2XChHVfxY1gGL1AaEG6UJJbg1y98MHGzHXVFRj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W-jxOT9TBXUgi_vdA31vJQycgEuFeN10W_NUAyf2qnIwJII2rWl1hCOmqsniEXgMdymVOSFVn_72yWxeFv_qY1MU51R0vUVoIlyR9A8Xyw1dBjiwc0LYS9d1RyT8mXRgA&__tn__=%2CO%2CP-R
29-12-22 禪營|2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2hKiqEHDJGKj3stdUFPpVgxzT5MdEzuo382HZLbbuJYyVMxpW9VWn5DCD3fXnu35U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UNUkcBUzahHGA68-EbqJN1rqKxuVOyrpNws_k5-CpxDr2nfVzNagyTsbJSrSGYuFt2n8mIGfHGRzLuiG2jwQT3mCZe9SLiaVN7oapA30ifWIf7KXpYuH056u2OK7a7XKI&__tn__=%2CO%2CP-R
29-12-22 禪營|3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271od9UBpSft8qRRdbcwXa5HmtWDmuFNJ2RTKn3v8fuHue6CYgXGbLnEVA3CRKfN4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U3h7AR42L8ntZSCalsBXagzh1ltc1-d58VwSYzDDdMcT26Dhnp0wcucMEl1BUHQxkJTtaqdCa6HVDVgxoxsFgbl_5mJ0rsS_nfx3FnlZJePHpBz4RulXNLQCFs-OGv4Ig&__tn__=%2CO%2CP-R
29-12-22 禪營|4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A2YP6xfPGNLNhLkV8cSUZ8QadFnw4rdSLXx86ofHCfnwQjRKw75gjtbCURjYXwG5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UP6HdNZlc_luoyxU6ZNfT31GpiRkwgkVnkN0E0yl1Mbs8h05qGtnIESfTVje43d-G72OKsInhOycwav3fb1wMkT2Wck9IHx9iu2nPQZxrU-9B1zEDsSrD0xCFl8eChStQ&__tn__=%2CO%2CP-R
29-12-22 禪營|5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28byhfkphpquz2pDfEudW7iDXowGgesX1ThxEC1ePbiyGJzAmff1YgACYYdSfkXeE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WrdY3fEkay8okS9HSl1syTaJ648AnnU5FckQCYhCFreXg297p9Mj1sbcnb7VQhyRlx6NOi_GJxxszOYygXYXjabGpCk-DfSW8QwGfKdU_-LZibwWCi3MQFDfI79hOk4Uk&__tn__=%2CO%2CP-R
29-12-22 禪營|6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daBDb2KWDoCkcRyhdB1Vs6d5EPTJNRcmEH6sWnDykkuBpaP2a7QKfdAki6m6q2zj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X5smyXB1cuwLBb3c45i8Yjz4YkMFDYScoxKgduuMSzNb06adnB3hbi83TRG-oxD05CFMpnZJm_nE-xzFT3Y435uX1ERPQCMMmnW79bV4eCbYKK_vHR274Ka4T4u5ZR1DY&__tn__=%2CO%2CP-R
29-12-22 禪營|7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mFyLm5WRzGHHxS5fk9ppyNA5NybAHGwoKJ7ETExcAD51XnwMLU3tCJpDPVVSjUzL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XsdYXVuN_N-uGINJB9QPJKt3SATgvlPWFtXcty1Q6NjAdYry2xnm9qvpId9R3uBX_K3A-amnWbueaijdYWqSVPgknGgKkUgZOiXXC1Wd6FFuuTa8SLIkkOTvZMKPDQlv8&__tn__=%2CO%2CP-R
29-12-22 禪營|8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Wsppu6qq6rbDZPnBD3UBWeUibdJ8mwPMJo15j7e8WAqsrYC9C9MZNNTJRcV1jatK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UYMbGe3Zdza3SHd9lzH1dKEzCqqUhw5xuy2djnXqFplU4zozGo-DHJFbas_ATZK85xWcrU7-BLUVCT7_MnuG-VQwNh8XSnU-plv_WJd1JPmDE5NTbreLN2Yxwl7dVuREk&__tn__=%2CO%2CP-R
所以我們是否能進入安止定,是不需要過於擔憂,最要緊的是我們可以修到調理這個心充滿正念,可以在控制到的範圍、安靜到的範圍。是讓這個心是舒服、輕盈和飽滿的。即不會去追求許多快樂的情緒,已經很知足、飽滿。那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落去做觀了。
【觀的概述】
那發展這個智慧、修這個觀,就是我們思維這個名法、色法、五蘊是無常、苦、無我的實相。或者我們稱之爲尋和伺都是同樣意思的。意思即是我們去認識、學習這個五蘊,都是同樣的意思的。簡單來説,修這個觀或智慧,我們怎樣都可以,就是將五蘊套入去無常、苦、無我去思維。而這個思維並不是說我們思維一次之後就可以、足夠、明白—不是的。我們不斷要重複去思維這個五蘊、心的無常、苦、無我才行。就好像我們看書,我們看完一本書,看完一次就完全明白—不是的。我們需要看完又看,看到完全明白爲止,我們才可以放下。
【止禪為休息】
所以我們思維這個五蘊好比喻為我們看書。當我們看書,看到我們疲倦了、眼睛痛,覺得累了,那我們應該休息一下我們的眼、頭腦,那麽這個心也是,那時候我們就要回到定力那裏休息。當我們看書,看到我們眼痛、看到腦已經疲倦了,那時腦是裝不到書本的知識、已經不能記憶,那時我們想强硬地看下去也是不行的。所以那時便要合上眼休息,這個就好像我們修觀後疲勞了,就要修定休息。
同樣我們發展這個智慧、修這個觀的時候,我們是思維到最後覺得難再清晰思維下去、去了解,很難去去除心中的疑惑。這個時候我們應該放下,應該回來修定,讓這個心再休息下,在這個定力裏。
【修觀的内容】
那我們發展這個智慧是爲了知道些什麽呢? 我們發展這個智慧,就是以五蘊作爲思維的對象。這個五蘊是有色受想行識的。
這個色即我們的身體
這個感受即我們身心生起的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三種感受
而想,即我們記得,感官概念的一個記憶
而這個行蘊,即我們的思想、思維,這個心的情緒
而識就是知道顔色、聲音、鼻識香、舌識味…這個知道就會傳去心那裏
這個身體可以稱爲色法,而受想行識是屬於名法。
【如何思維色法修觀?】
那這個色法就是身體,我們之前講的是會有老病死的、是無常的。
這個身體坐久又不行、站久又不行、行得久也不行,因爲會產生這個痛、苦。這個身體會餓,是需要吃飯的、是需要去休息、去睡覺的。接著有不同的疾病在裏面的,所以才說這身體是苦來的。
這身體是由地水火風、大自然的四大元素聚合而成的,所以是屬於世間的,不是屬於我們的。所以我們思維這個色法,身體—它真是無常的、真是苦的、真是無我的。
所以在思維、修觀的初步、發展智慧的初步就是要先思維這個身體。因爲這身體是比較粗俗的,是肉眼見到的,用心來覺知到的,可以觸到的。
【思維名法】
而這個名法,受想行識是屬於微細的,是見不到的,是沒有個實體、個體的。是比較難察覺到的。但如果我們的心夠平靜,能夠微細的話,是可能去觀察、知道、了解它的。
【第一個階段的功課】
所以第一個階段我們應該修到讓心平靜,接著來思維這個身體、色法。思維這身體是地水火風聚合而成的。將這個身體投入去無常、苦、無我,這樣去思維。
身體是一堆苦來的,我們身體的任何一個器官都會引起疾病的。思維這個身體是不美的、是骯髒的,以皮膚包著的内臟。内裏有流膿、血、不净的器官在内。
將身體投入去無我的思維,知道這個身體是沒有一個我去控制它的。當我們心這樣平靜去思維,就會看到這個身體是無我、無我的,這樣心就不會再執著它,就可以鬆開對它的執著。誰的心假如可以去除對身體的執著,那人的心就可以上升到成爲初果的心
29-12-22 禪營|6
--------
更多關於ajahn golf
https://www.knownsee.com/.../%E6%B3%B0%E5%9C%8B/ajahn-golf
==========
29-12-22 禪營|1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rFNxdPCJ1LTm6eNVWvr6KdXhzX2XChHVfxY1gGL1AaEG6UJJbg1y98MHGzHXVFRj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W-jxOT9TBXUgi_vdA31vJQycgEuFeN10W_NUAyf2qnIwJII2rWl1hCOmqsniEXgMdymVOSFVn_72yWxeFv_qY1MU51R0vUVoIlyR9A8Xyw1dBjiwc0LYS9d1RyT8mXRgA&__tn__=%2CO%2CP-R
29-12-22 禪營|2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2hKiqEHDJGKj3stdUFPpVgxzT5MdEzuo382HZLbbuJYyVMxpW9VWn5DCD3fXnu35U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UNUkcBUzahHGA68-EbqJN1rqKxuVOyrpNws_k5-CpxDr2nfVzNagyTsbJSrSGYuFt2n8mIGfHGRzLuiG2jwQT3mCZe9SLiaVN7oapA30ifWIf7KXpYuH056u2OK7a7XKI&__tn__=%2CO%2CP-R
29-12-22 禪營|3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271od9UBpSft8qRRdbcwXa5HmtWDmuFNJ2RTKn3v8fuHue6CYgXGbLnEVA3CRKfN4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U3h7AR42L8ntZSCalsBXagzh1ltc1-d58VwSYzDDdMcT26Dhnp0wcucMEl1BUHQxkJTtaqdCa6HVDVgxoxsFgbl_5mJ0rsS_nfx3FnlZJePHpBz4RulXNLQCFs-OGv4Ig&__tn__=%2CO%2CP-R
29-12-22 禪營|4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A2YP6xfPGNLNhLkV8cSUZ8QadFnw4rdSLXx86ofHCfnwQjRKw75gjtbCURjYXwG5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UP6HdNZlc_luoyxU6ZNfT31GpiRkwgkVnkN0E0yl1Mbs8h05qGtnIESfTVje43d-G72OKsInhOycwav3fb1wMkT2Wck9IHx9iu2nPQZxrU-9B1zEDsSrD0xCFl8eChStQ&__tn__=%2CO%2CP-R
29-12-22 禪營|5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28byhfkphpquz2pDfEudW7iDXowGgesX1ThxEC1ePbiyGJzAmff1YgACYYdSfkXeE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WrdY3fEkay8okS9HSl1syTaJ648AnnU5FckQCYhCFreXg297p9Mj1sbcnb7VQhyRlx6NOi_GJxxszOYygXYXjabGpCk-DfSW8QwGfKdU_-LZibwWCi3MQFDfI79hOk4Uk&__tn__=%2CO%2CP-R
29-12-22 禪營|6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daBDb2KWDoCkcRyhdB1Vs6d5EPTJNRcmEH6sWnDykkuBpaP2a7QKfdAki6m6q2zj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X5smyXB1cuwLBb3c45i8Yjz4YkMFDYScoxKgduuMSzNb06adnB3hbi83TRG-oxD05CFMpnZJm_nE-xzFT3Y435uX1ERPQCMMmnW79bV4eCbYKK_vHR274Ka4T4u5ZR1DY&__tn__=%2CO%2CP-R
29-12-22 禪營|7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mFyLm5WRzGHHxS5fk9ppyNA5NybAHGwoKJ7ETExcAD51XnwMLU3tCJpDPVVSjUzL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XsdYXVuN_N-uGINJB9QPJKt3SATgvlPWFtXcty1Q6NjAdYry2xnm9qvpId9R3uBX_K3A-amnWbueaijdYWqSVPgknGgKkUgZOiXXC1Wd6FFuuTa8SLIkkOTvZMKPDQlv8&__tn__=%2CO%2CP-R
29-12-22 禪營|8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Wsppu6qq6rbDZPnBD3UBWeUibdJ8mwPMJo15j7e8WAqsrYC9C9MZNNTJRcV1jatK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UYMbGe3Zdza3SHd9lzH1dKEzCqqUhw5xuy2djnXqFplU4zozGo-DHJFbas_ATZK85xWcrU7-BLUVCT7_MnuG-VQwNh8XSnU-plv_WJd1JPmDE5NTbreLN2Yxwl7dVuREk&__tn__=%2CO%2CP-R
以一個比較清楚的比喻,關於心行的道路。
在我們禪修之前,人類通常都是迷失了在這個世界的、迷醉在這個世間入面。這個世間有色聲香味,有各種的財富、財物,就是一個充滿住欲樂的世界。
當這個人聽聞佛法、禪修之後,他有一定的智慧的話,他就瞭解到其實這個世界是充滿苦的,這個世間是無我的,這就可以減輕他對這個世間的追求、一個執著。他這樣看到這個世間的實相、真實的一面之後就可以去除對世間的沉迷迷醉。
回來到自己的身體,都會對自己的身體有所執著,但對世間的執著會有所減輕。所以要思維這個身體,爲了去除迷失在身體的執著。
當這個心透過修行而沒有執著到這個身體之後,但心仍然有粘著於這個心、這個情緒。即仍然迷失於這個情緒、執著於這個情緒入面,包括是這個名法。名法就是有受、想、行、識。
所以我們好記得,我們凡夫迷上的就是迷失在這個世間,
第二就是迷醉於這個身體,
第三個階段就是迷失於情感上,
第四層就是迷失在這個心入面
一個比喻給大家,心就好像一個覺知buddha,就是在深處入面的。這個覺知者是不生不滅的,但是是給這個名法所遮蓋住,所以我們見不到。接著被色蘊,即這個身體所遮蓋多一層,接著又被名利、色聲香味觸 五欲所迷惑。
所以我們要去到知道這個覺知者第一步就是要去除對名利、對五欲的執著。當我們可以去除對世間的執著之後,我們可以回來去除對身體的執著。那當我們可以去除對身體的執著之後,我們應要去除對受想行識對覺知者的遮蓋。當我們可以將對受想行識這個名法的執著去除,當去除的話我們就會看到buddha這個覺知者,是充滿光明、不生不滅的。
如果我們看到不生不滅的覺知者之後,但我們依然去執取他的話,那還未是涅槃。那當我們的心能對覺知者的執著,這個是很微細的,我們都能夠去除對它的執著的時候,那我們就可以證到涅槃。當個心沒有任何的執著、執取的時候,那就已經是沒有任何的煩惱可以讓我們輪回。這是預先和大家解釋終點。
那我們現在來觀回我們自己,就是觀察我們每個人的心仍是粘著些什麽。
但如果我們的心仍然執著於財富、名利、別人的稱讚、五欲的快樂,我們就應思維這個世間的無常。當我們去思維這個世間的無常、苦、無我,
接著我們的心已經不執著世間,不想去得到、不想去成爲任何的東西的時候,我們就回來看我們的身體。
當我們思維、以各種善巧的方法、不同的角度來思維身體,直到去除對身體的執著,我們就深入地思維名法。
當我們去除了這個色法、對身體的執著之後,來思維這個名法之後,那時個心就不斷自自然然地在修行。那時不需要很困難地强迫修行,個心不斷去自己勤力修行。個心自然就會去到個空空、那個覺知者。如果一個修行人去到這個地步的時候,就不需要去教導許多東西的。
剛剛開始沉重一些的就是修這個定、之後就是思維這個身體。關於修這個定,是一個比較沉重的工作。因爲我們有很多情況會出現。所以當我們超越各種的問題讓心定下來之後,
那另外一個比較沉重的工作就是要思維這個身體,因爲我們還未試過思維。簡單來說,我們就是以身體作爲思維的一個起步,修觀的一個起步,來讓我們的心可以進入這個buddho 覺知者。這個就是從初步去到終點、解脫的修行方向。
29-12-22 禪營|7
--------
更多關於ajahn golf
https://www.knownsee.com/.../%E6%B3%B0%E5%9C%8B/ajahn-golf
==========
29-12-22 禪營|1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rFNxdPCJ1LTm6eNVWvr6KdXhzX2XChHVfxY1gGL1AaEG6UJJbg1y98MHGzHXVFRj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W-jxOT9TBXUgi_vdA31vJQycgEuFeN10W_NUAyf2qnIwJII2rWl1hCOmqsniEXgMdymVOSFVn_72yWxeFv_qY1MU51R0vUVoIlyR9A8Xyw1dBjiwc0LYS9d1RyT8mXRgA&__tn__=%2CO%2CP-R
29-12-22 禪營|2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2hKiqEHDJGKj3stdUFPpVgxzT5MdEzuo382HZLbbuJYyVMxpW9VWn5DCD3fXnu35U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UNUkcBUzahHGA68-EbqJN1rqKxuVOyrpNws_k5-CpxDr2nfVzNagyTsbJSrSGYuFt2n8mIGfHGRzLuiG2jwQT3mCZe9SLiaVN7oapA30ifWIf7KXpYuH056u2OK7a7XKI&__tn__=%2CO%2CP-R
29-12-22 禪營|3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271od9UBpSft8qRRdbcwXa5HmtWDmuFNJ2RTKn3v8fuHue6CYgXGbLnEVA3CRKfN4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U3h7AR42L8ntZSCalsBXagzh1ltc1-d58VwSYzDDdMcT26Dhnp0wcucMEl1BUHQxkJTtaqdCa6HVDVgxoxsFgbl_5mJ0rsS_nfx3FnlZJePHpBz4RulXNLQCFs-OGv4Ig&__tn__=%2CO%2CP-R
29-12-22 禪營|4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A2YP6xfPGNLNhLkV8cSUZ8QadFnw4rdSLXx86ofHCfnwQjRKw75gjtbCURjYXwG5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UP6HdNZlc_luoyxU6ZNfT31GpiRkwgkVnkN0E0yl1Mbs8h05qGtnIESfTVje43d-G72OKsInhOycwav3fb1wMkT2Wck9IHx9iu2nPQZxrU-9B1zEDsSrD0xCFl8eChStQ&__tn__=%2CO%2CP-R
29-12-22 禪營|5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28byhfkphpquz2pDfEudW7iDXowGgesX1ThxEC1ePbiyGJzAmff1YgACYYdSfkXeE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WrdY3fEkay8okS9HSl1syTaJ648AnnU5FckQCYhCFreXg297p9Mj1sbcnb7VQhyRlx6NOi_GJxxszOYygXYXjabGpCk-DfSW8QwGfKdU_-LZibwWCi3MQFDfI79hOk4Uk&__tn__=%2CO%2CP-R
29-12-22 禪營|6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daBDb2KWDoCkcRyhdB1Vs6d5EPTJNRcmEH6sWnDykkuBpaP2a7QKfdAki6m6q2zj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X5smyXB1cuwLBb3c45i8Yjz4YkMFDYScoxKgduuMSzNb06adnB3hbi83TRG-oxD05CFMpnZJm_nE-xzFT3Y435uX1ERPQCMMmnW79bV4eCbYKK_vHR274Ka4T4u5ZR1DY&__tn__=%2CO%2CP-R
29-12-22 禪營|7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mFyLm5WRzGHHxS5fk9ppyNA5NybAHGwoKJ7ETExcAD51XnwMLU3tCJpDPVVSjUzL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XsdYXVuN_N-uGINJB9QPJKt3SATgvlPWFtXcty1Q6NjAdYry2xnm9qvpId9R3uBX_K3A-amnWbueaijdYWqSVPgknGgKkUgZOiXXC1Wd6FFuuTa8SLIkkOTvZMKPDQlv8&__tn__=%2CO%2CP-R
29-12-22 禪營|8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Wsppu6qq6rbDZPnBD3UBWeUibdJ8mwPMJo15j7e8WAqsrYC9C9MZNNTJRcV1jatK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UYMbGe3Zdza3SHd9lzH1dKEzCqqUhw5xuy2djnXqFplU4zozGo-DHJFbas_ATZK85xWcrU7-BLUVCT7_MnuG-VQwNh8XSnU-plv_WJd1JPmDE5NTbreLN2Yxwl7dVuREk&__tn__=%2CO%2CP-R
那會解釋一下名法。名法即是受想行識。那這四樣名法的東西,是沒有身體的、沒有個體的,是沒有東西的。但是我們我們透過心去感知它,去知道它的存在。苦和樂有個個體沒有?我們可以拿快樂和痛苦來看看沒有?但是我們可以知道快樂和痛苦是確實存在的。而這個想蘊就是記憶。
【想蘊】
擧個例,譬如我們記得這個是ajahn golf ,這個是ajahn 稀 ,這就是想蘊、有這個記憶的作用。
而想蘊有記憶的作用,就像就算我們閉上眼睛,我們都能分辨這是ajahn golf 的聲音、ajahn 稀的聲音,這個就是對聲音記憶的想蘊。
我們可以記起這是香竹的香味,又或是食物的香味,這就是想蘊裏面香味的記憶。
而關於舌觸味那方面,就是有時我們嘗過就會記得這個是糖的味道、這個是醬油的味道、這個就屬於想蘊裏面味覺的記憶。
好像我們記到這個是凍、這個是熱、這個是蚊叮,這個是屬於觸的記憶。當我們記起這個是快樂、這個是痛苦、這個是歡喜、這個是憂愁、這個是厭倦—這個就是想蘊裏面對情緒的記憶。
【行蘊】
而行蘊則是屬於思考和造作的,那當我們記起某些東西之後,但我們去思考它:我們應怎樣做?這樣做,之後再那樣做,這就是思想的造作。所以我們記得某些東西之後去思考、去思維、去造作,那這是屬於行蘊。
【識蘊】
最尾這個是屬於識蘊,識蘊就是(舉例說)知道有這個大殿。有這個眼識、耳識、鼻識、舌識和身識(和意識)。而這個識就是知道,去傳達去到心。
比如說眼見色,就知道這個色的存在,這個知道就傳達到 心的知道—這就是意識的識。
由我們耳聽到聲音,這個連結,去知道這個聲音。這個知道就是識蘊….或者說是電話與電話之間的連結。而電話之間的連結就可以說成是識蘊。
【步入對名法修觀的階段】
所以我們去明白、了解到,受想行識是比較微細些的,我們需要平靜的心、安定的心來去瞭解、思維它的。當我們的心有定力之後,我們就可以去瞭解到這個受是怎樣的狀態、情況、想是怎樣的狀態、行識是怎樣的一樣東西。當我們認識它之後,我們把他放到無常、苦、無我去思維。
那我們看回自己一直所生起的樂受,或者我們曾經想得到的某些東西、得到之後我們覺得很快樂。一開始很快樂,慢慢減少、減少、到最後沒有了。苦受都是,我們以前遇到很痛苦的一件事,那個痛苦,慢慢慢慢,本來由好苦、慢慢舒緩、減輕,到最尾沒了。所以種種的感受就是在心我們可以知道它,生起、停留、接著滅去;不斷地生起、停留、接著滅去。
【各種修行的階段】
當我們的心能夠平靜、安定地去知道感受的實相之後,我們越去觀察,就會越清楚他的實相。那我們去思維種種的蘊,我們的戒定慧越來越滿,我們就可以去除對世間的執著。
當我們的戒定慧圓滿,我們就可以去除對色蘊的執著。
當我們的戒定慧圓滿,我們就可以去除對思想念頭情緒、那種名法的執著。
當我們去破壞對世間的執著、破壞對身體的執著、破壞對内心種種情緒、思想的執著,那我們就可以看到内心不生不滅的覺知者。
當我們知道這個覺知者,他是無我的時候,我們也會放下對這個覺知者的執著
當我們完全放下對這個知道知道、這個覺知者的執著,那我們就可以去到不死法、達證不死法,即涅槃。
當心證到涅槃,就再沒有任何的問題。所以證到涅槃的因就是修戒定慧。所以要多多修、去培養、去發展。
以戒作爲我們的基石,在戒的基石上去修定和慧、止和觀。
所以初步不要忘記的就是讓心平靜之後先思維身體。其實是同一條路來的,當我們在一條路,初步去思維這個身體,瞭解身體實相之後,就可以不斷深入去深入去,最終就會去到目的地。但是最主要的第一步就是心要平靜到先
29-12-22 禪營|8
--------
更多關於ajahn golf
https://www.knownsee.com/.../%E6%B3%B0%E5%9C%8B/ajahn-golf
==========
29-12-22 禪營|1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rFNxdPCJ1LTm6eNVWvr6KdXhzX2XChHVfxY1gGL1AaEG6UJJbg1y98MHGzHXVFRj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W-jxOT9TBXUgi_vdA31vJQycgEuFeN10W_NUAyf2qnIwJII2rWl1hCOmqsniEXgMdymVOSFVn_72yWxeFv_qY1MU51R0vUVoIlyR9A8Xyw1dBjiwc0LYS9d1RyT8mXRgA&__tn__=%2CO%2CP-R
29-12-22 禪營|2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2hKiqEHDJGKj3stdUFPpVgxzT5MdEzuo382HZLbbuJYyVMxpW9VWn5DCD3fXnu35U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UNUkcBUzahHGA68-EbqJN1rqKxuVOyrpNws_k5-CpxDr2nfVzNagyTsbJSrSGYuFt2n8mIGfHGRzLuiG2jwQT3mCZe9SLiaVN7oapA30ifWIf7KXpYuH056u2OK7a7XKI&__tn__=%2CO%2CP-R
29-12-22 禪營|3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271od9UBpSft8qRRdbcwXa5HmtWDmuFNJ2RTKn3v8fuHue6CYgXGbLnEVA3CRKfN4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U3h7AR42L8ntZSCalsBXagzh1ltc1-d58VwSYzDDdMcT26Dhnp0wcucMEl1BUHQxkJTtaqdCa6HVDVgxoxsFgbl_5mJ0rsS_nfx3FnlZJePHpBz4RulXNLQCFs-OGv4Ig&__tn__=%2CO%2CP-R
29-12-22 禪營|4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A2YP6xfPGNLNhLkV8cSUZ8QadFnw4rdSLXx86ofHCfnwQjRKw75gjtbCURjYXwG5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UP6HdNZlc_luoyxU6ZNfT31GpiRkwgkVnkN0E0yl1Mbs8h05qGtnIESfTVje43d-G72OKsInhOycwav3fb1wMkT2Wck9IHx9iu2nPQZxrU-9B1zEDsSrD0xCFl8eChStQ&__tn__=%2CO%2CP-R
29-12-22 禪營|5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28byhfkphpquz2pDfEudW7iDXowGgesX1ThxEC1ePbiyGJzAmff1YgACYYdSfkXeE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WrdY3fEkay8okS9HSl1syTaJ648AnnU5FckQCYhCFreXg297p9Mj1sbcnb7VQhyRlx6NOi_GJxxszOYygXYXjabGpCk-DfSW8QwGfKdU_-LZibwWCi3MQFDfI79hOk4Uk&__tn__=%2CO%2CP-R
29-12-22 禪營|6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daBDb2KWDoCkcRyhdB1Vs6d5EPTJNRcmEH6sWnDykkuBpaP2a7QKfdAki6m6q2zj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X5smyXB1cuwLBb3c45i8Yjz4YkMFDYScoxKgduuMSzNb06adnB3hbi83TRG-oxD05CFMpnZJm_nE-xzFT3Y435uX1ERPQCMMmnW79bV4eCbYKK_vHR274Ka4T4u5ZR1DY&__tn__=%2CO%2CP-R
29-12-22 禪營|7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mFyLm5WRzGHHxS5fk9ppyNA5NybAHGwoKJ7ETExcAD51XnwMLU3tCJpDPVVSjUzL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XsdYXVuN_N-uGINJB9QPJKt3SATgvlPWFtXcty1Q6NjAdYry2xnm9qvpId9R3uBX_K3A-amnWbueaijdYWqSVPgknGgKkUgZOiXXC1Wd6FFuuTa8SLIkkOTvZMKPDQlv8&__tn__=%2CO%2CP-R
29-12-22 禪營|8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Wsppu6qq6rbDZPnBD3UBWeUibdJ8mwPMJo15j7e8WAqsrYC9C9MZNNTJRcV1jatKl&id=100077004031206&__cft__[0]=AZUYMbGe3Zdza3SHd9lzH1dKEzCqqUhw5xuy2djnXqFplU4zozGo-DHJFbas_ATZK85xWcrU7-BLUVCT7_MnuG-VQwNh8XSnU-plv_WJd1JPmDE5NTbreLN2Yxwl7dVuREk&__tn__=%2CO%2CP-R
我們靜坐就好像我們的機器就要關下去了,讓它休息一下。
所以應該不是一件困難的事,只是看呼吸的出入 (大眾笑)
困難嗎?比你所做的工作更加難嗎?
你相信我嗎?就只是覺知呼吸出入,一個博士都做不到
我讀書讀得不多,但我可以做到博士做不到的東西(大眾笑),去禪修,就算讓個心完全不想東西都可以
有些人讀書讀到好高,想到自己很痛苦的。所以相比自己誰比較蠢?(大眾笑)
所以關於這個學歷我們先將它放下,就看誰的心一直保持平靜和快樂
有些人在一間好豪華的房子睡、住,但他搞得常常頭痛似的。
但師父就算去墳墓睡覺都可以睡得很舒服,看誰比較聰明?
所以痛苦和快樂不是看外面有多少東西,只是看我們是否懂得修這個心
大家要了解世間的一個實相,就是擁有快樂和痛苦的。所以當我們活在這個世界,只是選擇快樂和某一樣東西是不行的。
關於這個世間的法,就是有得就有失。當有人稱讚,就有人毀謗,當有上的時候就會有落。當有快樂就會有痛苦;有生就會有死。
所以我們的心不用因這些世間的自然法則、循環而讓心痛苦。
我們要保持我們的心有正念有智慧,要保持我們的心平常心、中立的心。中立的心就是當我們有名利、財富、地位的時候,我們也不會太高興,要了解這些都是無常的。當我們受到對方的是非、誹謗、失去財富、名譽地位也不要太傷心,因爲這些都是有生起就會滅去的。
所以在世間的規律法裏,我們能了解快樂都是平常事、痛苦都是平常事,存在在世間的。就是我們不要投入我們的心去那裏。當我們的心不投入去世間法時,我們的心就會舒服。
我們要輕輕鬆鬆地看這個世界,就好像一場戲劇那樣。因爲我們的人生和這個世界都是不斷地轉變、變化,到最後都是在這個世界帶不走的。
----ajahn golf
1:30:00-1:37:10
13-1-22講座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714020273428290/
要相信善業真的存在,惡業真的存在。
地獄真的存在,天界真的存在
涅槃真的存在的
我用我的光頭來做擔保!
我沒有什麽可以做擔保(大衆笑)
2:06:00-2:07:12
13-1-23講座
----ajahn golf
https://www.facebook.com/100087367309533/videos/714020273428290/
6-2022
在家人和出家人都是可以修到這個道果的,因爲在家人有這個身心、出家人也有這個身心。我們了解到身心的實相的話,道果就會生起。道果是從戒定慧那裏生起的。
所以這個戒是看我們自己去守的
定都是屬於我們的心入面的,
慧都是屬於我們心的。
所以是和我們的身份—在家和出家—沒有直接的關係。
但戒定慧的生起是來自於我們去修行。而出家人他的機會,百分比會比在家人多,因爲他可以專心修行,他的事務比較少。但是在家人就要照顧許多東西。所以出家人成就道果的機會比較大、比較多。但如果出家人不修行,也不會生起道果。
所以這個道果是來自於一個人勤力去修,就是努力去修這個定、修這個智慧。
這個戒定慧是教導出家人,而在家人則教導佈施、持戒、修定、修慧。
之所以沒有怎麽教導出家人佈施,是因爲出家人是沒有薪水的、沒月費的。因爲出家人他已經捨了全部出去;所以他們的責任就是持好戒、修定慧。
但因爲在家人我們去工作、和金錢有直接的關係,所以才教導我們要懂得去佈施。爲了不讓我們迷戀這些財富,讓我們懂得有同情心、不自私。去除這個吝嗇的心。所以當我們懂得這樣去做,也會走上去戒定慧。所以道果是在家人、出家人、男眾、女眾都是可以做到的
---Ajahn Golf
13-1-2023
女信徒:請問Ajahn Golf 有什麽建議給我?
Ajahn Golf:做好自己的責任。做好自己的責任之後結果怎樣、別人怎樣說我們,就放下。有時可能好的東西會被説爲不好的。所以我們做到最好之後就要懂得放下,我們已經做了、完成了我們的責任。
就好像我所講,我們去到哪裏也像拍戲,我們做哪個角色就做好那個角色
12-1-23 早上
25:00
Ajahn Golf: 所有人都是需要死的,但是死了之後就會開始有分別出來,看每個人生前所做的善惡業而分別究竟是向上—投生善道,抑或是向下—投生惡道。
人類是一個中立的世界,當死了之後,就看會是向上投生,抑或向下墮落。
作爲人類死後便會依照他的善惡業而投生,而不是說死了之後就繼續做人。死了之後會投生成爲什麽是在於他生前所做的善惡業,依照因緣條件而去輪回的。
如果這個人類在他生前他是以他的貪嗔癡去作惡、去做壞事,死後就會墮落到更低的惡道那裏受苦。
【畜生界】
由人類往下的世界,包括有我們看見的畜生界,在這個畜生界也有許多類型的,包括在天空有翼的,可以飛的;也包括在水中;在地上的生物。有兩隻脚的、無足的生物、四隻脚、甚至多脚的。那些會投生到畜生界的人,就是他們以愚癡去生活,充滿著執著。這些人就是以癡心去隨心所欲去做事而不理善惡,即專注沉迷在飲飲食食、睡覺、娛樂、各種愚癡的行爲,沉醉在種種欲樂。就是那些沉迷在飲飲食食、去玩、睡覺、去滿足欲愛淫欲或者欲樂而不理善惡、道德的,那些就會墮落去畜生界
【餓鬼界】
而再下去的惡道就是屬於餓鬼界。這個餓鬼道,就是有著貪婪的心、飢渴的心。所以如果一些人有著貪婪的心、飢渴的心,很自私的心,有許多欲愛欲望的心去行事、去發惡,這些就讓他們投生到餓鬼道。餓鬼道就是一直充滿住欲望、飢渴、飢餓,受著内心的痛苦。所以如果一個人是不知道知足、滿足的話,一直是充滿著飢渴、渴愛、貪婪和自私的,他就已經製造了一個餓鬼的世界給自己
【阿修羅界】
接著再分出來就是阿修羅界。這個阿修羅也是屬於鬼道的衆生,分出來就是他們充滿著仇恨的、嗔心的,有好壞心腸的一個心。阿修羅界的衆生就是有一個好惡劣的心、很邪惡的心,這些全部來自於嗔心而產生出來的
【地獄界】
接著更加低下的道就是地獄的道。這個地獄的道,就是他們在人類的時候造作許多惡行、不知羞恥的壞事。在地獄裏有25處地點,這些地點是根據他們生前做的惡行有多深重、深淺,而去到地獄就更加要受這個痛苦,再深層下去就會去到極苦的地獄。地獄的痛苦是很難受的,因爲地獄的痛苦是沒有一秒鐘的空隙可以給他休息,沒有一秒鐘的空隙可以給他感受到快樂的存在,持續不斷受苦下去
【邪見】
我們死了之後都不知道做了什麽過來,我們已經忘光之前的東西,所以不用理會它—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因爲我們死,只是這個身體死,而知道知道的這個心,是沒有死到的,所以這個心是沒有死到,死的只是這個身體。這個覺知的心是知道苦,知道樂的。所以當這個身體死了之後,這個心去到另一個世界都是仍然知道苦樂。所以就不是死了就什麽都沒有、完結的。就好比喻為我們發夢,我們睡着了,身體已經沒有什麽知覺,但是我們的心都能感受到夢境帶來的苦樂。所以一個人死了之後是沒完沒了的,不要相信死了之後就什麽都沒了。煩惱會和我們說,只有這個生命,死了就什麽都沒有,如此便會影響說只會想做那些惡事、壞事.
所以我們應該相信佛陀,佛陀有這個大慈悲心,有這個智慧,不會想著去騙我們讓我們去墮落。而我們的煩惱是會讓我們不斷受苦。所以我們觀察、看回我們自己有沒有機會去到惡道那裏,有沒有機會去到餓鬼、畜生、阿修羅、地獄那裏。爲什麽叫我們守護好我們的身心、守護好我們的身口意?因爲我們的心總有這些貪嗔癡的存在。這些貪嗔癡不斷推動我們去做壞事。
【惡道總結】
有時我們可能沉迷在各種娛樂欲樂、飲飲食食、睡覺、去玩,而成爲一個畜生界的衆生的心意
有時我們的心可能充滿著貪婪欲望、充滿著自私的心態,讓這個心成爲餓鬼道衆生
有時我們的心充滿著嗔心、脾氣、怨恨,讓我們成爲一個阿修羅道的衆生
如果我們内心的貪嗔癡我們不能夠管理他的話,給他放縱去做很多的惡行惡業,就可以墮落到地獄那裏
所以佛陀教導我們不要粗心大意,不要放逸,要好好守護自己。不是説我們做了人之後就會一直輪回做人下去。如果我們做得不好,是由機會墮落到餓鬼、畜生、阿修羅、地獄之間
============
接著比人類更加高等的世界也是存在的:有六層的欲界天、十六層的梵天,還有就是涅槃
【欲界天】
那些天神、天人,他們之所以能投生到天界,是因爲他們在人類那時懂得去行善。可以投生到天界的道德財富就是有正直的心、有對惡行羞恥,對惡業感到怖畏。他們有這個良好的身口意、有善的行爲、有正見,而能夠依照這個戒、法去生活。他們懂得佈施、持戒,懂得對那些恩的人感恩,所以能夠投生到天界去。這個天界一直都是充滿著快樂的,不會好像人類那樣還會有痛苦的侵襲。全部都是屬於天界的受報,包括有天的屋子、天的食物,這些全部都是很微細的果報。
【梵天界】
六層天上去就是梵天界,那些天人有四梵住。四梵住即他們有慈悲喜捨的心
慈心就是希望他們能夠快樂,希望別人能夠得到快樂
悲心就是想人解脫、離苦,能夠幫助別人離苦而不會有任何回報
他們有這個隨喜、這個喜心,歡喜地去行善,對別人的好而歡喜,而不會去憎恨妒忌別人
他們有這個捨心,無論内心生起情緒的起伏,都將它們放下,不受他們干擾。無論是喜、悲、快樂、高興、憎恨,都將它們捨去、平靜下來
所以一個人平時能有這個慈悲喜捨的習慣的話,死了就能投生到梵天界
【涅槃】
另外一個超越了所有界、所有輪回的就是涅槃,就是成爲了阿羅漢才會證悟到的涅槃。這個阿羅漢包括佛陀、獨覺佛、聲聞的弟子,這些阿羅漢都是從人類出身的。能夠成爲阿羅漢就是能將内心的貪嗔癡完全去除。即他們已經行善修行,將佈施、持戒和禪修圓滿了。我們如果能夠依照佛陀所教導的、圓滿佛陀所教導的法的時候,每個人都能成爲阿羅漢、證悟涅槃,而不需要在這個世界輪回,受生老病死
所以人界之上有這個天界、梵天界和涅槃,我們都是透過我們自己將它圓滿、達到、成就的。這些全部都是在乎於我們還是人類有生命的時候去將它實行、奉行、圓滿起來的
【善道總結】
如果我們作爲一個好的人類就是要懂得行善除惡,而且有這個負責任。就是要懂得守好五戒。
而如果我們想去到更高層次的欲界天,我們要懂得佈施和持好這個五戒。
如果我們想在欲界天更好的梵天界,我們就要訓練我們的心有這個慈悲喜捨,訓練我們的心有禪定、定力,這樣我們死後就能投生到欲界天更加高的梵天界
如果我們已經厭倦了這個生死輪回,我們就應該在今生好好去佈施持戒禪修,去將我們内心的貪嗔癡完全地清除、將它净化,就能證到涅槃
【警醒之語】
所以我們可以了解到,我們可以墮落或是向上升,是在於我們現在的行爲。沒有一個天神指示這個人下地獄、指示這個人上天界,化給這個人有幸運、化給這個人有衰運。
能遇到佛法,明白這些有因有由的佛法,我們要懂得為我們做多些善行。因爲我們不知道會生存下去多久、何時會死,不知道我們能夠生存多少天、多少個月。所以我們不知道我們還能行善除惡多久的時間,所以這些東西要快些將它實行
所以能夠做佈施、持戒和禪修都是一條通往涅槃的道路。如果我們做得不多,至少能成爲圓滿的人
如果我們做多些佈施、持戒和禪修就可以去到天界,
做得更多就可以投生梵天界
當我們將它完全圓滿,我們就能達到涅槃
我們能夠知道,如果我們能夠依靠佛陀的教導去實行、去實修,就好像我們已經有一張清晰的地圖,有一個安穩的地圖指示我們去到快樂的地方。我們依照這個地圖去行,就算我們未能夠將它圓滿,但是我們都能夠去到一個快樂的途中。但如果我們不認識佛法的話,我們自己迷失了路,我們行錯了路,就有機會讓我們墮落到畜生、餓鬼、阿修羅、地獄界,當我們投生到這些界、這些惡道之後,再要來成爲一個人類就變得很困難。
我們已經能夠聽聞佛法、遇到這個佛教,我們有足夠的資本、資糧去投資、實行這些善行。我們有身體、口,亦都用這個身體和口去建立善的、好的。有這個身體、口就要懂得去付出、投資,持好五戒。有這個心就要懂得去發展、禪修,發展這個慈心、悲心、喜心、捨心,讓這個心平靜、安定下來。我們有這個財富要懂得去分配出來去佈施、種福、去做福報,而不是用在飲食、消費之間。
【生命是無常的】
我們的生命是不穩定的,是無常的。就好比喻為一間屋已經在破爛。我們有為自己起建了新的屋、新的地方沒有?那如果我們不去起這個新的屋子、大意的話,萬一這個家下陷、毀壞了的話,我們就會成爲一個貧困、痛苦、一個孤獨的人。但如果我們已經行善、積福的話,就好比喻為已經起了一間新的屋,我們這個舊的屋,即我們這個身體,如果它何時敗壞、坍塌了;我們都有新的家,讓我們去住
師父所講的就是讓大家去了解這個道理的存在。如果我們思考了之後覺得是有的,對我們的生命有利益的,我們就可以去實踐。所以我們要懂得勤力去佈施、持戒和禪修。如果我們這樣去做、走上這條路,我們就被稱爲一個卓越、殊勝的一個生命,我們沒有白白浪費了我們這一生
要向上還是向下墮落,隨你們自己去選擇、去走
9-1-23 早上
Ajahn Golf : 我們有這個身體,就要懂得以身體來投資、持好五戒。我們又沒有借他人的身體來持戒,所以不會持得困難的
這個五戒,就好比喻為一個頭、兩隻手、兩隻脚。這個身體就好像我們要持五戒那樣
如果我們缺守一條戒,就好比喻為缺少了一隻手
缺守兩條戒就好比喻為缺少了兩隻手
犯第三條戒就像沒有了一隻脚
犯第四條戒就好比喻為沒了第二隻脚
當我們第五條戒都犯了,就好比喻為頭都沒了
這樣的話我們就已經不是一個人了,不可以說是一個圓滿的人類
所以持守五戒就好比喻為成爲一個健全的人類
我們不殺生是因爲其他的衆生都愛惜自己的生命。他們都一樣不想被人殺、被人傷害。就算是那些細的昆蟲、細的螞蟻都好,他們都和我們一樣有苦有樂、會痛的。他們都是有驚怕、有嗔心。當我們殺他們,他們也會向我們生氣、想向我們報復。所以殺生是在傷害別人的身心。佛陀因此才不讓我們去殺生
而偷盜也是在傷害別人。誰人的財物都好,都是他們辛苦賺回來的,他們都不希望無緣無故就失去、不見了。所以任何人都是很珍惜自己的財物,不想隨便去蒙受損失。因此佛陀不給我們去偷盜別人的東西
而第三條戒,佛陀是禁止我們犯這個邪淫戒。我們已經有自己的丈夫妻子之後,是不允許我們找其他的伴侶去傷害自己的丈夫妻子。就算我們沒有伴侶,他們已經有伴侶,我們也不去搶他們的伴侶。就算我們沒有伴侶、他們也沒有伴侶,如果他們的父母不允許的話,我們也不去偷他們的兒女。所以誰犯這個邪淫戒,就會有一個破裂的家庭。如果他們在輪回中,就容易成爲雙性人、同性戀、變性人或成爲一個妓女妓男、或者投生到一個低賤的家庭之中
第四條戒就是不給我們去説謊、妄語。這些妄語我們不希望從別人身上聽到、和我們說。同樣的,別人也不想我們説謊。那些謊言説完之後對自他都是沒有益處的。佛陀說,假如一個人敢妄語的話,他們不可能不會敢做其他惡行。所以佛陀讓我們接受真實發生的一面,說真實的話。不要説謊—爲了掩飾自己的錯誤或從中得到利益
而佛陀說的第五條戒就是關於飲酒吸毒,讓我們迷醉失念的戒。就算我們沒有飲酒吸毒,我們正常之下也難以有正念來幫助去除煩惱。但如果我們去喝這些,我們會更加瘋狂、失念。我們見到一些人本來是害羞的,醉了之後變得厚面皮;一些少説話的人變成說許多話的人;一些開車慢的人都可以變成開車快;一些人可能靜靜的不懂得撩人,都變得懂得撩人。所以這些都讓他失去了人性。佛陀因此才不讓我們飲酒吸毒
所以當我們好好持守這五戒,五戒就可以守護回我們,讓我們沒有什麽仇家、敵人、怨恨。就好像我們持這把傘,傘就會為我們擋風、擋雨、擋太陽。如果我們不願意去持這把傘,傘也不會為我們擋風、擋雨、擋太陽。所以我們要願意持守這五戒,五戒才會回來守護回我們
9-1-23 早上
Ajahn Golf: 所以有身體就要學會投資、持守這個戒。然後有這個心就要投資去修行、禪修,修這個心。學習這個佛法直至自己明白,然後去實踐、實修。有正念去覺知自身,要懂得去放下。如果我們可以訓練、修好我們的心,我們去到哪裏,我們也是會充滿快樂的。我們之所以痛苦、煩躁,不是因爲外面,而是因爲我們沒有訓練好我們的心。
佛陀教導說,一顆訓練好,調御好的心可以帶來快樂。如果我們這顆心沒有以這個戒、法去調教它,它只會充滿著苦、怨恨、災難、墮落。所以有心我們要懂得去訓練好、去禪修。所以當我們願意去投資、行善,那我們就會從我們的生命當中得到很大的利潤。我們的生命就會充滿利潤而不會白白浪費、白白地死去。
所以交代給大家就是,有財物就要懂的做佈施。有身體就要懂得去持好這個戒,有心就去禪修。這個就是快樂繁榮的一條路。
佛陀說過,福報是我們的依靠來的。福報的生起,是我們透過行善得到的快樂而稱爲福。不是世間的快樂,不是得到屋、車的快樂,而是我們透過行善而得到的快樂,這個就叫做福。
好像我們來行善、佈施、來供養、持戒,心感到平靜快樂,這就是福報。而且這種福就是我們内心真正的財富,因爲它們可以隨著我們去到每一個地方,甚至我們死後可以隨著我們到每一生、每一世,給予我們快樂的果報。
外在的財富我們死後便會丟下在這個世界上、帶不走的。而我們所做的善業、福報、德行,就可以跟隨我們的心而去,。如果我們死了之後,無論我們去到哪裏,也會讓我們有良好的性格、習慣,讓我們有富有、充足、聰明智慧。這個世間是業力的世間,是那個人做了就那個人去受,不是天人又或者天帝做化而讓我們變成這樣的。沒有一個天神來變化幸運或衰運給我們的。我們生命中所造的一切,是我們所造的業力造成的。所以我們要相信業力、善行。
從今開始行善、做好的業力。當我們的心已經是善的話,我們明天也是好的、未來也是好的。如果我們不開始行善,我們就是不善之人,當是不善之人,明天也是不善的,去到下一生也是不善的。所以我們要讓自己有多好,就在乎於我們的行爲去決定。做得多就會讓我們有多的善業,做得少就得少,誰不做就沒有。所以要訓練讓自己懂得去佈施、持戒和禪修。
就是去行善,亦都善待我們身邊的人。就是誰說不好的説話都好,隨他去,但我們不跟隨他們去做。誰想不好的,我們也隨他去,但我們只選擇做好的、行善的,說的都是說好的、善的説話。想的都是想好的一面。
有哪些是惡的、壞的行爲、惡的事業,我們就不去做,佛陀教導我們諸惡莫作。
哪些是好的是善的,我們就快些去做,佛陀教導我們要諸善奉行
哪些是煩惱、污染我們的心的,我們就要快些將它放下。佛陀教導我們要清净我們的心
所以作爲一個佛教徒,佛陀教導我們要諸惡莫作,不要做一切的惡行
第二就是行善種福、
第三就是修清净我們的心
這樣我們就會成爲一個圓滿的佛教徒,圓滿的人類,會讓我們今生快樂,來生亦快樂
--------
更多關於ajahn golf
https://www.knownsee.com/.../%E6%B3%B0%E5%9C%8B/ajahn-golf
9-1-23 早上
Ajahn Golf: 今日隨喜大家來行善種福,供養食物給僧團。
這裏的僧團是由四個或以上的比丘才稱爲一個僧團。所以今天大家能夠供養到這個食物,是給僧團的。在我們的國家算是很難找到的、很難做到的。
剛才師父帶領大家所誦的供僧文,是希望所作的功德亦都回向給已故的親戚朋友,包括已故的父母、親戚和家人。另外亦都帶給我們快樂的。我們今天所做的福報功德,亦都會讓我們快樂、繁榮、和是證入涅槃的資糧。
佛陀教導我們有三個途徑可以得到這個快樂的:
1就是佈施
2就是持戒
3就是禪修
剛才巴利文的意思是,如果有人將這三樣好好實踐的話,他們投生到天界那裏十分快樂。有些人能將這三樣圓滿的時候,他們自然能達到解脫一切苦的。
然後那句的巴利文意思就是,我們能夠這樣行善,即佈施、持戒、禪修,將會成爲良好善行的習慣,陪同我們每一生、每一世,無論我們輪回到哪裏。
這種福報功德不是說去到下一生才有那個果報出來的。佛陀說這個福報做了,將會導致他今生、來世也會充滿快樂的。所以這個福是可以讓我們今生來世得到這個快樂的
但如果我們生存在這個世界,沒有怎樣做到福、善行善業,就沒有什麽意義。我們出生之後 不斷受住老病死,只是有那麽多。
我們吃,畜生界的衆生也好像我們一樣懂得去吃。
我們睡,他們也懂得去睡
我們去享受慾樂,畜生界的衆生也懂得去享受慾樂
最後我們老病死,也像畜生界的衆生那樣去老病死。那人類和畜生動物的分別就是,人類懂得去提升自己的德行,懂得去行善種福,就好像今天我們懂得來這裏做佈施、供養,這些是動物畜生界不懂得做的。
我們來這裏持守五戒,動物也不懂得去持守的
我們來聽聞佛法,來修我們的心,動物也是聼不明白的。
所以我們就可以了解到,人類和衆生的分別,在於福報和善行、德行的分別。如果一個人是沒有善行、德行的話,他是比動物、畜生更加愚癡的。
好像雀鳥他們起建這些屋、那些巢,他們死了也不會執著那些巢。但一個人類起建了這間屋,就會有牽挂、執著—對他的家和財富。而畜生不會爲了財富、車、樓、名譽、權力而瘋狂。這些動物不會好像人類那樣發生戰爭、互相廝殺。所以如果一個人類沒有德行、善行、戒的話,是比動物更加墮落、低劣的。所以身爲人,我們遇到佛教,是每個人的福報來的、是每個人的幸運。
我們已經具備了一切的東西後,是值得我們去投資這個善行、福報的,是爲了提升我們的生命、到更加高的界。
我們有財務要懂得去做佈施。而佈施的功德,無論去哪裏做都好,都會回到我們的身上。好像我們在這個田地種米,當我們收成,都會回饋到我們自己那裏。好像我們供養僧團,僧團就好像一塊田地。但是僧團沒有好像你們擁有的功德。那僧團如果他們有良好的修行。就好比喻為一塊肥沃、有維他命的土地。
如果我們在修行好的僧團那裏做好的供養,就會有一個好豐富的收成,就好像一塊肥沃的土地。
如果僧團修行、持戒不好的話,就好比喻為一塊差的田地,質素不好,沒有什麽水。我們得到的功德就會少,又或者沒有什麽福報功德的。就好像一塊田地種了米下去沒有多少收成
我們的財富是有限的,所以我們有需要去選擇好的田地、好的福田來種的。是爲了得到最豐厚的收成。所以誰有這個財富,就要懂得去分配、做佈施、去種福。
接著有這個身體,就要用這個身體去持好五戒
…..
10-1-23 晚上
信徒:是否回向給越多人分到的功德就越少?
我們回向功德後自己的功德會否少了?
Ajahn Golf : 第一個問題就是,我們福報如果回向給許多的衆生會否減少呢?
這要看我們的福報,如果我們的福報強的話,我們就可以利益多一些衆生。但如果我們福報少的話,我們特別回向給某一個已過世的親戚朋友,他們接收就會比較多,即特別地指定給他
就好像我們派食物,派100包,誰近的話派完就沒了,誰遠的他們不知道,再來就沒了
我們將福報回向給其他衆生,我們的福報是不會減少的,就好像我們點了蠟燭,其他人沒點,他們的蠟燭點了我們的後,會更加光。我們回向出去,我們會得到另外的功德,就是透過回向所得到的功德。所以不會少,反而會增加了
10-1-23 晚上
信徒:爲什麽只有和我們有血緣關係的餓鬼才可以接收到功德,不是看到別人行善然後隨喜已經可以得到功德了嗎?
Ajahn Golf : 其實並不是說我們回向功德之後其他餓鬼不能隨喜功德,而是説當我們回向功德時我們有指定給這個親戚朋友,那個親戚朋友,所以變成其他的餓鬼衆生不能隨喜到這個福報。就好像我們寄郵件給這個人那個人,其他人就不能得到郵件。
但如果我們沒有指定說給這個親戚那個親戚,而是説回向給所有餓鬼衆生的話,其他餓鬼都是能夠隨喜到這個功德的。就好像我們設這個食物攤位,哪個來都可以吃
至於爲什麽有些餓鬼眾可以隨喜到功德,有些不能?這就像我們人類界的監獄,重犯就不允許親戚朋友去探望他們,有些罪比較輕的就可以
同樣餓鬼道有些人的惡業比較重,就不能接受到別人對他們的功德回向。有些惡業減輕了,投生到惡業比較輕的界的時候,就可以接受別人對他們的功德回向
所以這個福報能否送到去,就要看他們所作的惡業重還是輕
信徒:那是否如果他業力重,他們會感知不到有人回向功德給他們呢?
Ajahn Golf: 以簡單的譬喻,那些重業的人,就好比為一個很遠地方的人,我們派食物的時候,他們看不到,不能拿這個食物。他們的惡業重到他們像在一個偏僻的地方,收不到電話的訊號、不能聯絡到他。所以我們叫他們來接收食物都不能,因爲沒有電話訊號可以聯絡到他們
信徒:佛經裏看到親戚回向功德後,餓鬼立即可以脫離慘況。但爲什麽他們不能自己看到別人做善事然後sadhu 隨喜來提升自己生命的狀態?
Ajahn Golf:他們不是隨便sadhu就可以sadhu到的,因爲就算在人類之間,都不是每個人都有隨喜之心,可以見到就去sadhu 你的善行。好像我們來這裏做佈施、聼佛法、禪修,不是所有人都會sadhu 我們,可能有些人會覺得我們瘋了、覺得我們有問題。
那些餓鬼在受自己的惡業,他們不像人類坐著在這、站著在這,可以知道別人在做善業或在做什麽。所以有些人回向功德過去,就好像通知了他們,或者有人和他們說。就好像我們送傳一個郵件或禮品、郵寄給他們,然後他們來簽收這個物件那樣
所以不用太過懷疑這個餓鬼界,我們好好行善就不會做這個餓鬼
10-1-23 晚上
信徒:假如有親朋戚友離開了,怎樣做能夠讓他們更有效地接收?
Ajahn Golf : 有一種餓鬼是等著親戚朋友去回向功德。只有這種餓鬼才能夠隨喜接受到功德回向。我剛才念的經就是,假如有人的親戚朋友死了,他們哭、傷心都是沒什麽益處的,真正的益處就是做功德、做善業福報回向給他們
那些死了的往生者如果不認識宗教都不是一個問題,問題就是一個在生的人回向,他們需要正確地回向、正確地去處理
回向就是我們做了功德、善業,在我們的心生起之後,就對他們有心意,將這個功德善業分享回向給他們。
在這個世界的東西我們不能直接傳送給他們,不可以將家、錢、車、樓直接去傳給他們。所以佛陀給我們將財富轉換成一個福報、一個功德在我們的心生起,然後我們將這個福報、功德回向傳送給他們
好像我們今天來做佈施,那我們的福報就由這個佈施而生起的。
那另一個福報善業的生起來自於禪修,我們今天都有禪修
另一個福報善業是來自於聽聞佛法,今日我們亦都聽聞了佛法
所以這就是我們已經有將這個善業福報放進了銀行戶口,我們的銀行戶口已經有錢了,我們就去匯給別人
接著我們如果傳送過去,就好像我們寄物件、郵件那樣。當沒有接受者的時候,都是回到我們自己那裏
如果他們去到一個世界可以隨喜這個福報,那這個福報就能帶來一個利益
但如果他投生到一個世界是不能夠接收、隨喜這個福報的話,這個福報最後都是回到我們自己那裏
所以佛陀教導我們,如果憶念起我們的家人、父母、親戚朋友,如果他們已經是往生了,我們就以這個佈施、持戒、禪修,做這些功德福報來回向給他們
回向就是我們做了這個功德福報善業之後想起他們的樣貌、或名字,然後將這個功德、分享、送給他們。如果他們受苦的話,希望他們能解脫一切苦,如果他們快樂的話,希望他們更加快樂
所以我們對於死者做到的責任只是那麽多,超越這個已經超越了我們的能力範圍,我們不能夠坐飛機去找他們
所以一個死者要等一個人去回向功德給他是很困難的。
我們以後都會成爲一個死者。所以我們不需要等死了之後等人來回向那麽困難,我們還活生生的時候就應該更多地為自己纍積這個福德善業
所以我們自己就應該好好地做好準備,為自己纍積這個功德善業,因爲我們不知道死了之後有沒有人想起我們,有沒有人可以正確地回向功德給我們
回向過來所得到的功德善業,是比不上我們自己做出來那麽喜悅、飽滿
他們所隨喜的就好像一杯水的水底,一杯水剩下少少的水。他們隨喜只是足夠他們去解渴,而不能夠飽滿
好比今天我們回到家跟我們的父母或其他人講,我們今天做了這個功德、聼法、禪修,和他分享等他們可以隨喜。就算他們可以隨喜,都不能好像我們親自來聼法、禪修那麽飽滿,就不似我們親自去做
10-1-23 晚上
信徒:師父昨天說要修到一定的定力後才去修觀,我現在每天打坐三個小時,用不用加長打坐時間?
Ajahn Golf : 如果我們不能管理到我們這個正念、讓我們這個正念維持下去,那麽縱使我們在家長時間打坐下去也未必能夠入定的。
所以更加好的方法就是我們能夠就算在日常生活讓心一直有正念在buddho,一直培養這個正念下去。當我們這樣做下去的時候,我們的心慢慢就容易被管理到,正念也能持續地下去,這樣就容易在靜坐時内心入定
那我們剛剛禪修,已經是很適合的。但如果我們還未準備好而去增加時間,就會變成在爲難我們自己,讓修行變成苦差。
就好比喻為我們搬重物,我們在可以搬到重物而行到路的能力範圍去搬這個物件。然後將它從一個地方搬去另一個地方。這樣好過搬超過我們能力範圍之内的重量。搬這個超過我們能力範圍的重量就會讓我們很吃力,甚至我們根本就搬不動。或者我們特意去搬的話,就會弄到腰,變到病了,反而用的時間會更多。
所以我們用可以搬到而又能行走的能力去搬,多搬幾次都不要緊
所以作爲一個在家人,就算打坐到三個鐘已經足夠了。所以我們應該在日常生活中增强正念,讓我們的正念一直在自己那裏,到我們禪修入定的時候,心就容易定下來。當我們正念越來越好,定力就會慢慢越來越提升
10-1-23 晚上
信徒:我平時都有打坐,但會從事許多要用腦的工作,請問出定後、在日常生活中怎樣保持正念呢
Ajahn Golf : 如果工作是需要用到腦、思考的話,我們就不需要去太擔憂關於禪修,說沒有正念於呼吸、buddho,而是專心做好我們的工作就可以了
而我們打掃或做其他工作都好,是不需要用到這個頭腦去思考,我們就邊做心邊默念buddho.有哪些工作我們因爲移動而很難去察覺呼吸出入的話,我們就默念buddho來代替
就是我們在家掃地我們也都邊掃邊buddho,就算我們煮飯也可以邊煮邊念buddho.如果我們的心可以一直持守這個buddho,就會讓我們的心在這副身心裏,不會跑出去、四周去
我們這樣去修,就會讓我們的心靠近定力,即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去修這個buddho.當我們打坐便容易靜下來、入定。
當我們的工作是需要用到思維、腦去想的話,我們就不需要去挂慮我們所禪修的業處、不能夠去禪修修行,而是盡力去思考、去解決、去工作。當我們已經完成了我們的工作、已經沒有用腦去思維的話,我們便可以回來念buddho
當我們訓練好這個定力、當我們讓心去思考的時候,我們的思考就不會太過放縱,而是能夠在我們需要工作的範圍、需要處理的範圍去思考,而不會超越去到無意義的胡思亂想
【正念為先】
那在剛剛起初必須要先回來觀照自己的念頭。
所以我們先要培養這個正念,意思是要知道自己在想什麽,接著去停止不好的思想、念頭。
當我們有這個正念、覺知,我們就好像看這面鏡子,就會反過來看回我們自己
如果是缺乏這個正念、覺知的話,就好像沒有這塊鏡,就只是看到出面的東西,看到這個好、那個不好,這個做得對、那個做得不對,最終就製造了許多問題給自己,即將別人的問題變成了自己内心的問題。
但當我們有這個正念、覺知,就好像我們有這塊鏡子,就看到自己有哪部分做得對的、哪部分是好的、壞的,有什麽缺點我們就去改善自己。就好像一個女人去化妝,哪裏不美就化得美麗些
所以正念就是我們要覺知回自己的言行舉止,知道我們的想法、講的説話、言行。
【覺知呼吸來培養正念】
通常來講我們的心很容易向外面看,很容易就去色那方面去看、向出面的聲音去聼。我們應該如何回來去覺知自己的身體呢?就是我們可以回來覺知我們自己的呼吸,而透過覺知呼吸去回來覺知自己
或者很簡單譬如我們可以覺知自己的呼吸,呼吸入知道呼吸入、呼吸出知道呼吸出,我們連續地去知道一百次這個呼吸出入,就是在覺知我們自己、在培養這個正念
培養、安住這個正念,就是不斷去安我們的心去覺知一樣東西,能夠長時間去維持、知道下去,這個就是在培養這個安住、正念
不斷去靜坐、覺知呼吸的時候呢,我們就會發現我們的心就好像猴子,就會跑了去這裏、那裏,很難平靜下來。但我們應該怎樣能夠讓這個心、這隻猴子平靜下來呢?
當我們有正念在自己呼吸、覺知自己的呼吸,因爲正念的提升、減少我們在世間行爲上和語言上的一些錯誤。而不用因爲自己的行爲、語言而製造許多問題給我們自己,然後又一直去處理這些問題。所以當我們有空的時候,就去試一下不去看電話、看其他東西,就回來靜一靜看回自己的呼吸出入,來去體驗一下
【禪修方法】
所以現在就讓大家去試一下、去靜坐、覺知這個呼吸。當我們移動的時候,我們亦都要客氣一下不要去打擾到別人
坐得舒服之後,我們就將覺知放在鼻端那裏。放在鼻端的範圍,當呼吸進的時候都知道呼吸入,呼吸出的時候都知道呼吸出
如果我們的心跑了出去的話,我們就回來覺知這個呼吸
或者當我們觀察這個呼吸入的時候,在心裏默念bud,呼吸出的時候在心裏默念dho
一直覺知這個呼吸、一直保持下去,好像我們看任何一樣東西,就追住看下去,不會離開視綫範圍
要決心說這個世界所有東西我們都將它放下、丟下,不要去想、去理。我們的身體就算是多痛、多酸都好,我們都不要理它,將它放低、放下不理它。
我們只是看呼吸入、有正念這樣去看、覺知這個呼吸入知道呼吸入、呼吸出知道呼吸出。就是試驗讓我們自己的心夠不夠堅定、安定、專心。不需要去擔憂、挂慮些什麽,只需要去放下所有東西,讓心充滿舒服,讓呼吸是舒舒服服的
那其他東西是需要我們去理會、負責的、就之後再打算。就在這個當下只是專心覺知呼吸出入,就不斷呼吸入bud,呼吸出dho下去
~靜坐環節~
【心猿意馬】
我們就看到自己的心,容易亂、容易掙扎的,有許多思想念頭的。捉那些很有力的動物,容易過綁住我們的心。所以我們可以觀察到自己的心要去很快,但要停下來很困難。當有情緒來,我們的心就很容易去捉這些情緒。但如果我們要停止下來,就很難讓它停止、平靜下來,就不斷讓個心去追,讓它很容易就傷心、痛苦,很難讓它一直維持著快樂
【剎車掣】
如果沒有什麽,心就會一直去想出去,讓心亂。到最後有内苦是因爲自己的思想念頭、自己的想法。不斷去追情緒、欲望、沒完沒了。所以我們要安一個剎車掣,讓心先平靜一下
不要跟隨我們所有欲望、放縱心跟隨所有欲望去做,追隨所有的欲望,依隨這個煩惱、嗔心去發泄。最少我們能夠每天靜坐,去培養這個正念、覺知呼吸10分鐘、20分鐘都是好的。假如不能夠,但每晚數呼吸出入300次、500次都是好的。
當我們這樣去訓練,我們的正念就會越來越好,就好像我們的車有了這個個剎車掣,去到哪裏都沒有什麽問題,就不會太危險
這20分鐘,師父覺得心跑了出去多過在呼吸那裏。所以因爲我們靜下來去看它,就能看到自己的思想念頭,但如果我們沒去靜下來、去看呼吸,就不能去知道一日跑了出去多少次、想了多少東西
【精神問題的由來】
當我們不這樣去訓練正念、不這樣去訓練覺知呼吸、正念呢,我們的心就會越想越亂,亂到有機會變成一個精神有問題、心理有問題的人。有些人不斷想,想到個心全亂了,想到個心生起憂鬱症,想到個心瘋狂了,想到自己脫掉衣服褲子在街上行都有的
所以我們如果不想變成這樣的話,就要努力去訓練這個正念
每天臨睡前不要去看電話,10分鐘、20分鐘或者15分鐘去數我們的呼吸,就算300次都好、500次都好。
如果一個人能夠不斷去覺知呼吸20分鐘、30分鐘,慢慢一個月大家就會看到自己有所改變
如果在這個世界我們沒有這個佛法來改善我們自己的話,我們就會依著這些煩惱不斷墮落。師父相信每個人都知道什麽是善、是惡、是好、是壞;只不過我們的心沒有一個力量可以讓我們應付到這些低劣的習性、壞的習慣
每個人知道講這些説話是不好的、做這些行爲是不好的、這樣去想這些思想是不好的。只不過我們無足夠的理由、原因讓我們能夠改善過來
所以每件事發生之後,如果我們不是那麽急將脾氣發出來、冷靜一下,不會一憤怒就在口中説出來、發脾氣發出來。我們停一下、冷靜一下,那件事很快就過了去
所以說的這些東西是關於我們心靈的一部分。好像水是向低流、即是向低劣的地方沉落去。大自然的水是不可能靠自己的力量向上流的。如果我們要讓水上到來上面這層樓去用,我們必須借助抽水機來抽水上來,然後我們才可以用到它
所以我們的心也一樣,如果我們要讓心高尚起來、越來越善、好和清净,是需要有力量把它向上推才做到的。這個力量就是正念的力量、智慧的力量,有因有由、有理由的一個力量。所以佛法不只是屬於這個出家人、修行人、或想證到涅槃的人才應該修的。而是屬於任何一個人如果想提升自己的心靈,都必須去實踐的。
不要説到讓我們的心推到越來越高尚,而是說在今生如果我們想内心快樂,都是必須去依靠、實踐這個佛法、善行,才能夠讓我們的心真正獲得快樂
要做到我們想得到、擁有的東西剛剛好。我們要滿足於我們所擁有的東西。
佛陀的教導適合於任何性別的人、任何國家、任何一個民族的人、適合任何一個年齡的人。
12-1-23 上午
Ajahn Golf :大家就不用去追一些出面的東西。就如一些大師父給一些佛牌你,其實只是一種紀念品。
給你就是說當你看到,你就會想返起他所教的東西
他不能夠幫你避免你的老病死,也不會幫到你消到業
當我們看到他所給的那些紀念品之後呢,我們就會有返這個信心呢去做善事
就不要想這個牌很有力啊,如果我們一這樣想就是邪見
如果你不信的話,如果你拿著某個大師父的牌,你試下走去馬路中心那裏啊(大衆笑)
那就什麽都沒有了
他給一個紀念品的意思,只是給你想起這個大師父以前也是這樣修行過,那我們就會有力量去持守善法,就好像有一個善法道路上的偶像,如果這樣去理解就是正見
只是相信業而已,做好的,就得好;做壞的,就得壞。
我們也要在我們死之前,我們要盡我們的能力去做最多的善法。
亦都可以競爭下,和ajahn 哪個死之前做的善業比較多。(大衆笑)那就會有心力
世間都是這樣去競爭,但是是競爭做壞事。世間都是一直那樣競爭,做事也是一直在競爭,爭個地位。如果人類是有一個好强的自我的話呢,他是比所有東西更加可怕
所以大家要好好地去減少這個自我和我執,我們做的所有善法,全部都是在減少我們的我執
個我越大呢,個問題就越大;個我越細呢問題就越細。完全無我呢,就完全無問題
大家要好好地去背了它:無我、無我所(擁有的),無我、無我所
這樣背呢就可以減少我們的欲望。我們不需要和出面的人競爭太多,只需要說有得食、有得住、有得修行
我們的立足處呢,就是不要讓煩惱去控制我們去做不善法。我們不需要向外追逐些什麽,而我們去想住這個自我是最大的,這不對。
如果想著靠這個世界作爲自己的一個主導,這也不對
佛陀就教是以法為大,而不是以我為大。以真理、正確的。
如果你相信一個盲人呢,你就不行。如果我們閉上眼地走路呢,你也走不到去哪裏。
如果我們自己是盲的話,我們相信一些視力好的人,我們就會安全。
三寶呢,就是一個有眼的個人。我們相信三寶,就是願意將手伸出去交給他,讓他們帶著行
我們跟著三寶行呢,就好似我們相信一個懂路的,有視力的人,帶著我們很安全地去到要去的地方。所以大家要好好地提起這個信心、提起這個心力,去做多些善法。要好好地下定決心做善法;也要下定決心去掉下惡行
13-1-23 上午
59:58
Ajahn Golf : 所謂的初果呢,就是相信業、業報的人。
他就不會去信仰鬼神的力量。初果呢,就不會相信吉日、風水啊、好日子啊,只是相信自己的心。自己的心好就是好日。再沒有東西比我們的行爲更加真實。即使我們的名聲多好呢,都不會改變到我們的本質。
泰國有好多人的名字改得好好聼的—福啊、吉啊,但好多人其實在坐牢。個名就好吉祥的,但身體呢就在監獄。那我們相信自己的名呢,還是自己的行爲呢。 所以要相信自己的行爲,業即行爲的意思,而不是相信吉日、兇日啊、冲太歲啊。
初果聖者不用相信太多東西,只是需要相信又因有果、這個業報。你們要相信Ajahn 啊,ajahn 什麽都不相信,只是相信這個行爲、相信法。如果因此而犯太嵗啊,我就衰了很久,但現在十七年都沒事。
如果一定要諸神保護啊、外力加持啊,這樣才好的話呢,AJahn 也不會有今天,大家都見不到我了現在
我們只需要拿三寶作我們的皈依處就好了。
佛陀就是一個開悟的人,他是可以向我們説法
而法呢就是這個解脫的道路,讓我們得到快樂的
而僧呢就是實踐法的人
如果我們什麽都要的話呢,我們家裏收不完的。佛像又要、天神的像又要,家那麽細怎麽擺?
就好像我們種一顆芒果樹,我們種了下去,怎樣都會生顆芒果出來。我們不需要去默念什麽咒語、也不需要找天神來加持。只要我們種了這個因,就會有芒果出來。
大家相信嗎?假如ajahn 種了一顆榴蓮樹,放了一顆榴蓮種子下去,天神來加持、變成第二種樹都做不到。
我們的福報、我們各種的才華、才能,全部都是在我們自己身上,在我們自己行爲那裏。所以初果聖者不用相信什麽,只需相信這個善法,不斷地做善法。
初果聖者具足這個四不壞净,相信佛法僧、又相信業報 呢,他未來的生命最多只剩下七世。
但如果我們要追這個杖好、那個牌好,一路去追下去呢,我們的愚蠢、無明呢,會帶著我們不斷轉世
有誰想成爲初果聖者呢?
第一點就是要持好五戒
第二就是要洗乾净我們的心,只是剩下三寶
第三呢,就是只是相信業報、而不是其他東西
還有一點會具備的就是,初果聖者會常常思維死亡。那就是,無論他自己貪的東西、嗔的東西,都這樣很容易放下,他就可以放下這個有身見。
一個初果聖者知道所有東西都是帶不走,都是承受返自己的業,所以會很勤力地做(善業)。他就可以好舒服地持守五戒,一點都不困難
初果聖者就好像一棵樹,傾斜、傾斜生向一邊。當他死去的時候,他一定是倒向那邊的。之後他就會繼續去前進,好像棵樹他在這邊,就只會倒向那邊的,不會倒向第二個方向
Ajahn 以自己作爲一個例子。我以前也是什麽都要的。在我未出家前我就去紋身啊、去帶住佛牌啊,要去追女仔就去用那些咒語。去傷害另一種人就用另一種咒語。
五戒就是一個保護,讓我們可以很安全
而佈施呢,就是一種慈悲
12-1-23 下午
Ajahn Golf :關於我教導大家的,是我透過學習和實修之後呢來教導大家。是透過這個實修的經驗,才敢去教導大家。對大家的教導是經驗的一個教導。
就好像一個人找到錢了,才敢去教導別人做生意、賺錢的技巧。好像一個維修汽車的員工,如果他什麽車都知道,或者哪一些螺絲、機器都知道。但他只要不是去現場去做呢,都不是一個維修的工人。那去到他真正可以維修那個車,令到那個車呢,去到那個車可以成爲一個沒問題的,這個過程才叫做實修。
如果是經驗過、禪修過來的,對於問題出現到哪裏都能夠好容易去了解、明白、去解答。就好像汽車維修員,當他維修到好純熟的時候,他甚至是聼到一個聲音,就知道架車哪個零件出現問題,哪裏出現問題去修理他。所以如果一個維修汽車的員工呢,如果他們沒有什麽經驗。不能夠聼這個聲音哪裏出問題啊、或哪裏出問題啊。
如果真正去實踐之後,才會有這些經驗、得著。所以我以自己修行、禪修的經驗去跟大家講。至於大家相不相信呢,或者哪個聽完對自己有利益呢、才把它實踐做出來。這些是沒有任何的强迫的。
你們相不相信也是隨你們的,又沒有請你們而來,又沒有給錢請你們而來。所以信不信是看你們個人
12-1-23 下午
信徒:欲界天神會說有自己的快樂,會說自己很快樂。梵天神也是,佛陀、阿羅漢、獨覺佛也會說自己很快樂。那麽請問後者的快樂怎樣勝過前者呢?
Ajahn golf :天人的快樂呢,就好像我們在公司裏做工,做完工之後我們得到很大的獎賞,可以給我們去旅游,去旅游去玩就很開心,之後要回來做東西
梵天神的快樂呢,就好像我們在公司裏做工,工作後得到一大筆的財富。得到這個財富之後,我們去玩啊食啊,玩了整年,之後回來繼續做東西。
而阿羅漢的快樂,就好像大富翁,大富翁他們可以去游玩一生一世都用不盡的,不用再來工作、受苦,所以這個快樂呢,是比較溫暖、穩重、沒危險
在另一個場合,ajahn golf 這樣回答:
就如ajahn 現在說我有許多快樂的,你們都會懷疑,怎樣快樂啊?
是很自在的快樂。然後你會再問:是哪種自在啊?
Ajahn 再回答是什麽都沒有的自在。又會在問:沒什麽那又自在些什麽呢?
就會整晚地回答,整晚地追問
12-1-23 下午
Ajahn golf :關於果位方面,有些人能夠證到每個果位都清楚知道,包括成就初果、二果、三果、到阿羅漢果,他可以知道他證悟到的每個果位、每一個階段。
有些人他們修行,就算證到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呢,他都不會給予重視說我已經去到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不會看得很重。因爲如果去到某個果位,依然覺得已經成就了這個果位、那個果位呢,那就屬於見解上的執著
有另外一些聖者呢,他們成就了初果等之後,他知道的時候已經去到三果或阿羅漢。初果到二果的過程有時他不知道、沒有發現,再知道的時候已經是三果、四果的時候。有些修行人甚至是不知道,就是修來修去,再知道一次的時候呢,他的修行已經結束了。即他已經解脫了他才知道。有些修行人已經完美解脫了,再之後憶念返,才知道過去他在這個時候呢,已經成爲了初果、二果,已經達到20%、幾十個%,幾個果位等等
所以一個通常他們去禪修、去實修呢,不會去太追求、太重視每個階段的果位、過程。而是因爲他去到這個果位的過程呢,只要他還未去到完滿、終點、解脫呢,他們都是有個疑惑在。即他們目前那個階段、所證到的地步呢,都是有個疑惑在,除非他們沒曬煩惱。
所以一個實修的修行人、的方式呢,就好像我們吃飯,我們吃下去·、飽了,我們自然會停止。當我們吃飽、吃到我們已經不能再吃下去的時候,他們一定是自己能夠知道的。
如果比喻初果、二果、三果為30%、40%、50%,阿羅漢為100%,而我們的飽胃程度都是30%、40%、50%, 100%去衡量,我們很難去衡量我們是否吃到30%飽啊,40%飽啊,50%飽啊,在這個我們還未飽的過程呢,他都還有個疑惑在,直到完全飽了就100%。所以飽就好像個果位,那吃飯就好像個道。道就好像禪修、修行、解脫的道路。所以我們有信心說我們吃下去我們一定會飽的。所以如果我們有信心繼續修行這個道下去呢,我們有信心說我們一定能解脫這個苦的、一定能達到那個最終的果位的
這個佈施、持戒、修定、修慧呢,是它的道,所以我們要有信心去修行這個道呢,就一定能達到那個果
其實關於佛陀所說的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是給那些人減煩惱已經去到哪個地步、就加入這個名稱,去到煩惱再減多些就二果、再多些就三果四果。
所以重點不是那個名稱,重點是我們去除到那個煩惱有沒有減少了。
如果我們在禪修的過程去想自己去到哪個果位呢,會增强我們的掉舉、疑惑。所以這個對我們的修行是沒有利益的。所以我們禪修的過程呢,應該看看我們内心的貪嗔癡,已經比之前減少了多少。這樣去觀察、了解呢,就是一個正確的方向去修行
好像如果我們吃到對的藥、吃到燒退呢,我們就知道我們吃到的這個藥是有效的,這個藥是可以幫助我們退燒的。就是我們修行的方向正確的,我們的心會越來越清涼、平靜。那我們被人打擾、擾亂的過程呢亦都減少、内心的痛苦亦會減少。這就證明我們的方法是有效的。
所以當我們能夠走上禪修的正確道路呢,接下來的名稱呢就不再重要了。但是如果我們坐住然後想我們去到哪個階段、果位呢,如果我們還未到的話,就變成自己的心在造作、在騙我們自己。
那些大師父教導不要太過看重關於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這些果位,而是應該修下去。修到一個地步呢,是心已經飽滿、滿足。
當他的心已經飽滿、滿足呢,就不會問關於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的東西,就算是涅槃是怎樣的,都不會再去問。就是佛陀是怎樣都不會去疑惑、去問,阿羅漢是怎樣都不會去疑惑、去問,個心已經飽滿了、滿足了。這個就是我們的心呢,就已經不再有問題了
我們修行的過程中,仍有這些疑惑、問題存在在我們的心。就算師父跟你們說你們去到哪個階段、哪個階段,你們都是不能逃離這個疑惑、這些問題的存在。關於去除這些禪修上、證到果位的問題、疑惑呢,就好像我們的病,透過我們依照醫生所給予的藥房去吃之後呢,個病好返呢,我們就沒有了疑惑,而不是問醫生我們的病幾時好返、好返沒有。我們吃了藥自己好返我們自己知道。同樣修行都是,如果我們能修行到完滿的境界,我們已經知道自己的境界之後,就不會有任何的疑惑了。
禪修就好像吃東西,肚餓我們知道,吃下去知道飽我們也會知道我們已經鮑了,或者我們已經非常之飽了,都知道我們已經非常之飽。
好像發燒,燒很重我們知道;我們的燒已經慢慢地減輕了我們也知道,我們的燒已經完全退曬了我們也知道。如果要等其他人去跟我們說燒去到哪個地步,我們的飢餓去到哪個%,一定不會有正確的
所以想成爲初果的話,就是要識得修戒定慧。當成爲初果之後再勤力修這個戒定慧,就可以成爲二果。
當成爲二果之後再繼續修這個戒定慧下去呢,就會成爲三果
當成爲三果之後再繼續修這個戒定慧下去呢,就會成爲阿羅漢
當成爲阿羅漢之後呢,修戒定慧就沒有那個問題
我們差了幾多%、去了幾多%,我們也不能丟了這條船,直到我們上岸了,我們才可以丟下這條船。當我們撐這條船去到上岸、涅槃之後呢,那這條船我們就綁在碼頭那裏,我們不會將這條船搬去涅槃那裏
12-1-23 下午
Ajahn golf :要相信師父,無論是男女、年紀大、年紀細,或者任何國家民族都好,在大家内心的深處呢。都是希望行善的,都是希望得到快樂的。我們身爲人類呢,在内心深處是想尋找到内心的快樂。
師父就跟大家講、真正的快樂只是存在於這個佛教裏面。
當我們開始懂得去做佈施、持戒和禪修呢,就好像我們開始出發,好像我們開始出發去真正快樂的目標去出發,在行走中。
如果我們能夠不動搖、勤力、排除萬難走下去呢,最尾我們就能達到真正的快樂,就是佛陀和阿羅漢們所證到的涅槃境界。
總有一些聲音叫我們離開這條路的,讓我們氣餒、懷疑啊,讓我們疑惑啊。當這些聲音讓我們產生擔憂、挂慮。所以讓我們不能夠前進、進退兩難。所以我們要保持正念好好去了解,這個聲音是屬於佛陀的聲音吖,抑或是魔羅的聲音。就算我們來到這個地方,都不是說一切都是順利的,我們都是要排除一些問題、障礙呢,我們才能成功來到目的地。所以我們要相信佛陀,修行這個法的終點呢,一定會去到溫暖啊、殊勝啊、卓越的一個終點、目的地。
就算這個過程有時可能會面對困難、障礙、苦樂啊,我們都要去忍受一下。那麽我們一定最後能夠證到這個真正的快樂。但如果我們跟隨煩惱、放縱自己、隨心所欲;我們可能舒服一下、快樂一下,但這個快樂是建立在痛苦之上。這個快樂是給痛苦包圍住的。
所以我們不移除煩惱呢,前方只有越來越多的障礙和困難、痛苦等著我們。
佛陀說,假如衆生不禪修去證悟這個涅槃呢,只會不斷地在生死中輪回。他們的輪回次數呢。他的起點和終點呢,是找不到的。如果能夠終止這個輪回呢,只有禪修達證涅槃。而達証涅槃的方法呢,就是要佈施、持戒、修定力、修智慧。
但是有一個捷徑,大家想知道無?
。。。
這個捷徑就是勤力!
要勤力、專心、多些去做。
這個捷徑就是要勤力地去佈施、持戒、修定力、修智慧,這個就是捷徑。
佛陀說,這個佈施、持戒、 禪修呢,就是讓這個衆生是可以證向涅槃的方法、道路。如果我們不經歷過佈施、持戒、修定力、修智慧呢,是不能證悟涅槃的。
如果不完滿戒定慧的話,是不能證到涅槃的。
如果想證到最殊勝的快樂,即涅槃,我們就必須在我們自身把這個戒定慧完滿、建立出來。如果我們只是祈求、念經,都是不能證到涅槃的。
如果這個世界只是能透過念經、祈求就可以快樂輪回的話,那這個世界是沒有人有痛苦的
12-1-23 下午
39:14
AJAHN GOLF :每個來的人,他們聼同一樣東西,但他們明白的東西有所不同。
有些人他們過去世呢已經有訓練過持守五戒,當他們再輪回投生在今生的時候,他們的心就比較微細些,他們自然會有這個持守戒的性格。他們出世呢,就傾向於不怎樣殺生、偷盜、邪淫。
有些人過去世已經有修過定過來,那麽他輪回到今生的時候呢,就會變成一個個心容易平靜、入定或者是不會那麽混亂、不會那麽忐忑不安,不會有太多的擔憂、害怕。
有些人有完滿過智慧下來,他們的心就會很容易了解佛法,能夠迅速、輕易地了解這些知識啊、佛法啊。
所以每樣東西在我們自身那裏,都是過去纍積下來的,無論是好的一面、或者不好的一面。
有些人過去世已經喜歡佈施的,那他來到這個世界上呢,他們就會富有啊、充足啊,心胸廣闊,喜歡給予別人,就是比較有慈悲心啊。
所以好像我所説,不是説我們死了就什麽都沒有。我們所做的業力、性格呢,會隨著我們 去輪回的。
所以當我們知道我們所做的這些東西呢,會跟著我們每一生、每一世輪回呢,我們就會選擇好的東西、善的東西去做。
不用説到未來世,今次師父來講經説法呢,那下次再來這裏講經説法呢,大家都會比之前更加容易理解。就如今次我們聼佛法呢,就會得到1,2,3個%,那下次我們就可以4,5,6那樣數上去。那些今次沒來的,但師父下次來的,他們同樣由123這樣數起。而我們已經從456開始數起。所以我們由今生開始去纍積這些善業福報波羅密,我們下一世再來呢,會一直纍積、增加下去,是不會蝕底、損失的。
信徒:假如師父教導我們種這個福田,選擇福田來做這不是分別心嗎?,
Ajahn golf : 以一個比喻, 我們行善就好像農夫。 我們有一塊田地, 我們有一包米。 我們這包米可以種植其中一塊田。 我們們需要選擇哪塊田肥沃、有水份的滋潤, 對嗎?
如果農夫不選擇哪塊田是肥沃來種植, 這個農夫是聰明還是愚蠢呢?
農夫是否應想: 這會否對其他田不公平--這是否更加傻呢?
好比喻為, 這些田的質素都不同, 如 12345 abcde。
就算師父來說, 我有五包米, 我也會全部種在A那裡。如果我們將全部去種植所有, 對我們的種子的品種會有損害。
佛教是屬於有智慧的宗教, 所以我們要好好去思維。
意思是,我們有機會去選擇時,就去選擇。 如果沒機會去選擇時, 就按因緣做下去。
就算在寺院將米給狗食,給動物吃,我們一樣能得到福報。
如果我們只有一包飯, 早上看到一個來托缽,一隻狗。我們會給哪個呢?
(大眾笑)
這就解釋,為什麼佈施給一隻狗和一位出家人,福德會不一樣。 我們給狗吃會飽, 給出家人也會飽。 但狗吃飽後會去打坐無?持戒無?會有智慧無?會弘法無?
如果我們供養出家人, 這個出家人是如法如律, 有持戒, 有禪修, 我們都得到很大的利益。
如果這個人的修行是有修證的, 出去弘法的, 那麼我們供養的這餐飯是會有很大的利益。
當我們弘揚佛教, 是為世間帶來更多的清涼,為生命 更多的利益。 這些利益全部來自一餐飯, 所以我們應否去選擇。
如果給師父選擇, 就算有誰去說師父不公平, 師父也會隨他去, 因為想起對大眾的利益。
我這樣說不是說爭狗的飯去食,只是舉例給大家去了解。
那關於這個佈施的功德, 如果佈施給犯戒的人, 就算佈施一百次他們, 也不及佈施給持戒的人
佈施給持戒的人一百次, 也不及一個持戒有定力的人一次
佈施一個帶有禪定的人一百次,也比不上一個有戒定慧的人一次。
計上去, 佈施給一個有戒定慧的人一百次, 也比不上一個解脫的人一次
所以這些就是我們需要去理解、思維。
就算我們幫我們的親戚朋友也好, 我們也要去想下。
所以我們去幫任何人, 我們都要去思考。 不是說閉上眼所有人都幫。 如果我們不是用智慧的話, 我們就會用愚痴作為領導。 如果有財富的,也是很蠢的去使用財富, 說都是以愚蠢的方式去說話, 做都是以愚蠢的方式去做, 也都是以愚蠢的方式去想東西 ,
對一個蠢的人,就會製造到苦給自己。
如果我們有正念有智慧呢, 財富的擁有我們都能聰明地去處理, 講都能聰明地講說話, 想都能聰明去想。 一個聰明的人就能讓自己快樂和繁榮起來, 所以佛教是讓我們聰明起來的。所以每一樣東西都是有選擇的。 就算是食物我們都是放好味的進口, 因為我們做的每樣東西, 都會結成結果、果報, 回饋在我們身上。 所以我們是需要好好地去選擇, 善巧地去處理事情。
所以佈施呢, 師父教導我們要聰明去選擇, 而不是教導我們要去不公平對待, 要聰明行善, 而不是愚痴的。
簡單的比喻, 一個有戒有法的,就好像一塊肥沃的土地。 一個惡戒犯戒的人就好像一塊有許多石頭的土地。 那我們種植的話, 最好的話,會種植到哪裡呢?
那如果我們選擇一個有石頭的地方去種植的話, 那別人會說我們聰明還是傻呢? 所以要去正思維、去思考。
Is choosing the merit field of giving a form of discriminating perception (分别心)?
Ajahn Golf: Consider this metaphor, we who accumulate good deeds are like farmers. We have a plot of land and a bag of rice seedlings. We can plant these seedlings in the plot of land. However, we also need to consider which plot of land has fertile soil and the nourishment of water. Correct?
If the farmer doesn't know how to choose between fertile and nonfertile lands, then is the farmer smart or is he stupid? Take for example, there are different grades of land, say a, b , c , d , e. For me ( Tan Ajahn), if I have 5 bags of rice seedlings, I will plant all of them in the grade a land. If we end up planting in all kinds of lands, we might only destroy our rice seedlings.
Buddhism is a religion of wisdom. Therefore, we need to think carefully. When we have the option to choose, then we should consider carefully and make choices. If we do not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choose, then we should just make do with what is possible.
Even by feeding dogs in the monastery, we will gain merit. But say we only have one pack of rice and there is a monk begging for alms and a dog, who should we give the rice to? In essence, we have to think how the merit differs between giving rice to monks and to dogs. By consuming the rice, both the monk and the dog will be freed from hunger. But will the dog practice meditation, uphold the precepts , develop wisdom or spread the dhamma?
If we make offerings to one who has renounced the worldly life, one who practices according to the Dhamma and Vinaya, one who upholds the precepts and practices meditation, then there is much benefit to be reaped. If such a person has realised the fruition of practice and goes out to propagate the Dhamma, then much benefit is to be gained through making food offerings.
When we propagate the Buddha Sasana, we bring about a sense of coolness within this world, and yield benefits for living beings. All these merit can be derived from just offering one pack of rice, so should we make a choice then? If you let me make a choice and someone criticises it, then let it be. Because I think of the benefits reaped by the vaster majority of people. I don't mean to say that we are fighting with dogs for rice, but this is just an example to help everyone understand.
So regarding the merits of giving, giving to them a hundred times garners less merit than giving to one who upholds the precepts. Offering to a person who upholds the precepts one hundred times, is not as meritorious as offering to one who upholds the precepts and practices samadhi. Offering to one person who has both the precepts and samadhi, is not as meritorious as offering to an individual who keeps the precepts, develops samadhi and has wisdom. Offering to one of such individuals a hundred times, is not as meritorious as offering to one who has liberated himself from samsara.
These are the subjects that we should contemplate on. Even to just help our family and friends, we should also contemplate this.
When helping anyone, we should think about this. It is not that we should help anyone and everyone with our eyes shut. If we don't use wisdom to discern, then we are making ignorance the leader. If we possess wealth, but we ignorantly use the wealth, speak ignorantly, conduct ourselves ignorantly and think ignorantly , then such an ignorant person will only bring suffering upon himself.
If we have mindfulness and wisdom, then we know how to utilise our wealth well, speak wisely, and think wisely. A smart person will make himself happy and prosperous. The purpose of Buddhism is to make us wiser, so we can choose. Even if it is just food, we will choose what is tasty and flavorful.
Because whatever we do, there will be a consequence and result to it. It will bear fruit on ourselves. Therefore, we should choose carefully and do thinks wisely.
So when doing dana offerings, Ajahn teaches that we should be smart in choosing, rather than seeking to fulfil the notion of equality. We must be smart in doing good, rather than being ignorant.
To give a simple metaphor, one who keeps the precepts and practices the Dhamma, is a fertile land. Reversely, one who breaks the precepts is like a land abundant with many stones. If we choose to plant seedlings, what kind of land should we choose?
If we choose to plant seeds in a land with many stones, will others consider us to be smart or stupid? We should therefore have right thinking and right contemplation.
信徒:雖然昨天已經說明了,但我仍覺得選擇福田來做是分別心, 不是應該從好的心去出發嗎?
Ajahn golf :
這個比喻已經在昨天深入解釋了。 有些人說應該供養福田還是供養其他,
譬喻說, 如果有兩個飯盒, 便可以給出家人和狗,
但如果說要沒有分別心, 若只剩下一盒飯盒, 你會給你的媽媽還是狗?假如你的媽媽在受餓。
信徒:多數我的媽媽。
Ajahn : 這不是分別心, 這是智慧, 因為知道父母對我們有恩德, 我們要報答他們。
如果我們不去了解這些理由、道理, 我們很難去理解佛法,
好像佛陀都是慈悲一切眾生, 但是他教導眾生, 都是有選擇性的。不是教全部人的,因為教了都不會有益處出來,
如果有兩團人, 一團人去相信佛教, 一團不相信。 如果師父不去分辨他們去教, 那師父是屬於愚痴還是聰明?
就是我們要了解慈悲和能給的利益。 就好像佛陀也是對一切眾生慈悲, 希望所有眾生快樂的。
只不過他教導佛教會針對一班人來教, 他是否真的收益、得到益處。
所以我這個比喻, 是關於我們佈施能帶給我們長夜的利益。 我意思即我們作為佛教徒要有智慧, 不是說跟狗爭飯吃、給自己東西食,或因狗不能說話就說到不給牠們東西吃,
如果我們經過正思維, 剩下一包飯, 供給出家人還是狗哪個福報大些? 這個隨得你們去, 師父沒有強迫。
師父所學得的這個法呢, 是從佛教中學來, 所理解的法門去教導。 至於信不信、做不做就看你們。
信徒: 我想我是犯了個錯誤: 一本經書看到老。
Ajahn golf :如果我們看這個經典, 如果我們的心不能平靜, 混亂。沒有禪修這個定力, 我們很難去了解, 很難去作出正確的思維和了解。
因為佛陀說定力能生起智慧。 所以當我們的心有禪定, 就不會有疑惑, 能在正確和錯誤中做這個判決。 當我們的心有定力和智慧, 我們是能完全斷除煩惱的。那我們所記到的佛學知識呢, 如果我們的心沒有定力, 我們是無法去除疑惑。當我們的心不能平靜, 我們所學習的知識會產生許多疑惑, 會造成自己的腦和心在打仗 , 以致 和人打仗, 產生問題,最後成為盲人間的打鬥。
變成用這些經典知識來互相去爭執。 所以真正的智慧去生起是從平靜中生起,我們學到的只是屬於別人的財富。所以有些人學到許多經典知識,但未去實踐禪修的話, 是還未斷除這個煩惱的。
關於這些有兩面, 就像一個硬幣有兩面。
一個是以自己的見解為最高的, 認為自己所理解思維的就不會錯,
另一面就是以社會大眾的見解, 因為大家都這樣看,所以這就是正確的。 只要別人不是像社會大眾去看, 就是不正確的。
但是佛陀的法是超越這兩個見解, 以法清淨為主 ,以自然界的法來判決,
那回來關於狗和出家人的譬喻, 意思是指, 當我們還不是富人。 財物很有限的情況下去種福田,對他的利益是許多生許多世。
但對於富有的人就不需這樣,可以佈施福田又可以, 甚至幫助社會貧困者也行, 他可以將佈施廣泛地進行。
就算在佛陀時代, 一個大護法女居士 visaka , 她也是很富有的, 但她都不會在佛教以外種福田, 她就是在佛教裡面去找福田的。 就像 Visaka 是有許多財富, 但她老公的父親是信外道的, 邀請了裸形外道到家裡受供。 Visaka 連一匙飯也沒有供給他們吃。 不是說她偏心或不公平和有分別心, 而是她看到做了之後, 對自己和別人帶來的益處。 Visaka 去了解佈施出去後, 哪個能帶來最大的利益, 對人類、對自己對大眾。
最終呢, 她能讓她老公的父親呢, 由邪見變成正見。
( 補充:如果我們佈施給外道, 外道人因為維持生命下去便也會持續散播著對大眾無益的邪見)
好像我們佈施給馬, 有時不是為了福報, 只是憐憫心。 但我們真正想得到福報呢, 我們就供養出家人, 有戒有法的出家人, 這才真正讓我們種到福田、大福報。這才是正見。
但如果我們以為一切都是平等的, 佈施給所有人(福報善業)都是一樣的, 那這就是邪見, 不正確的見解。
每樣東西都有它的好壞處, 優缺點。 我們不能將一切都視為同一樣東西,
如果我們不信的, 我們可以一年佈施給狗食,叫朋友 一年佈施給師父食, 那麼我們可以看看後果是怎樣? 所以自己去試驗一下。 但如果給我選擇, 我會成為供師父的人, 你們就供狗 (大眾笑) 然後看看你的福報還是我的福報大些,
看看誰覺得做完後比較自豪、飽滿、快樂, 當想起自己的善行, 誰得到更多的喜悅。 接著 對自己和對大眾,哪個利益較長遠?
明白嗎?
如果你們不明白我也用盡了智慧。
信徒:我也選擇供師父。
Ajahn golf : 你這樣說一會兒那隻狗會憎我 (大眾笑)
其實這只是比喻,讓大家明白。 最重要是哪個做了之後對自己對大家帶來長遠的利益, 有哪些只是以慈悲、憐憫之心來幫助。
因為這裡所講的種福田, 是幫助我們達至涅槃。所以我們才需要選擇福田來做。
信徒:有些人會說這是貪著福德, 請問怎樣回應呢?
Ajahn golf : 我們是先有那個慾望、貪, 我們才去做那樣東西。 就像我們想證得涅槃, 我們才證到涅槃。 有了這個慾望我們才去修行。
如果一個人不想得到功德、福呢, 就是一個傻的人。 就是我們先要讓自己有這個功德、福報先,不用怕自己貪著這個功德, 先讓自己擁有了。
關於這個貪福報、功德呢, 這是道果的道, 貪世間的財富、物質欲樂呢, 這是苦生起的原因。
我們對這些功德福報, 貪於佈施持戒禪修呢, 這是道, 可以導向我們去滅苦、解脫。 關於貪世間的名利、財富, 這貪是讓我們心生起苦的原因
如果這些善行功德是不好的, 佛陀還會叫大眾精進去做嗎? 佛陀在七覺支裡面叫我們精進去修。
有些人不去做功德, 怕粘住, 當不做功德, 他的心就變得粗糙。 去禪修時心也會變成硬蹦蹦, 不如就這樣, 我們就讓自己的心具足正見就足夠了。 其他人的見解幫到就幫, 幫不到就算。
我們思維好了, 做的事情有因有果, 我們就繼續做下去, 不需要理人。
誰不做就等下一尊佛去度他們。 所以我們看自己選擇哪條路。 只是想著改變所有眾生的見解才走, 你們可以繼續等下去, 我走先。
其實這是大家都了解的東西, 但有時問, 就是為了贏對方、牽住對方, 但真正獲得的益處是不大的。
佛陀也是這樣, 有些人問就會答, 有些人不答, 有些比較嚴厲, 有些比較慈悲去鼓勵。 所以這個亦是說, 這也是為了看那個人問的出發點是為了什麼。 就是關於佈施持戒禪修呢, 是一個迷信或者一個讓我們生起這個貪呢, 我寧願貪住這些善行、迷上它們。 因為我們貪佛陀所說的,至起碼可以重新看到佛陀。
如果我們怕貪、粘著這樣那樣, 我們就會繼續在這個世界裡面。我為那些打坐又怕粘著定力、做功德又怕會貪功德覺得搞笑, 他們是不是怕自己沒了煩惱? 若怕就只會繼續怕下去,什麼善行也做不了。
信徒:關於修定, 之前開示過,如果修到修到心開心、飽滿後可以修觀, 但請問怎樣修
Ajahn golf :
我們要給個心平靜下來先,要等到個心放開了業處, 也不會周圍去找一些外物, 個心就可以在這個狀態底下轉去修觀。
----
[以平靜心來思維能產生觀智]
方法也是一樣。 我們一開始思維三相,讓心平靜, 之後心平靜後, 我們也是回來思維三相, 但這裡會生起另一層的理解。 這裡會生起智慧。
最簡單我歸納, 是都是用這個思維, 但是是用平靜的心去思維。 一旦心平靜下來,就可以用這個思維來產生智慧
一個有定的心就好像一個有水喉的水全部流向同一方向。 如果一個無定的心,就像一個沒有水喉的水放水出來, 周圍留到四周。
有定的心就好像水喉裡的水,我們能夠將水送到想要的目的地。 如果沒水喉的水就會流到石頭下面, 其他地方,去不到我們想要的目的地。
所以講這個戒定慧。
定就是止, 慧就是觀。 止觀就是一起用的。
止就好像休息, 觀就像做東西。 我們不能一直休息,這樣就做不到東西了, 如果一直做東西不休息,就會累,一定是兩者並進。
如果我們心有這個止有定,我們心就不會發散地思維。一個心有定有平靜, 就不會發放出面去思維,會回來自己的身體入面去思維。
一個有定的心就不一定說凝聚在一點, 但可以在一件事上停留,就不需要說很艱難地去把我們的正念維繫在同一件事上。
一個有定的心就是一種很滿足、快樂喜悅的狀態。 而這種心就可以觀。當我們的心開始有這種平靜喜悅的狀態之後呢,我們的正念就可以穩定地維繫到一個地方時呢, 就可以將他提起這個觀。
----
[具體的思維方法]
我們思維這個身體呢,就可以把它放進三相那裡, 或者放進這個老病死那裡。
三相就是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學習的:無常、苦、無我
如果我們未學習、修習過的心呢,就會一直在假設的世間、施設的世間裡打滾。
一個修行的人的心,就不會追逐外面世間的名譽地位, 就會在返自己四大、五蘊的運作。
思維身體可以有好多種方法,
可以思維身體不淨, 那種不乾淨
也可以思維無常, 不斷在變, 總有一日會敗壞的
也可以思維無我, 這個身體不是我的
你可以任意選擇你適合或你熟練的任意一個方式
而這個有定的心,當思維無常的時候,可以一直維持在這一件事情上面,而不是變成思維其他的事情,或有其他念頭去干擾。 它就是可以一直維持在無常這件事的思維, 這個思維是理性的, 是真正可以用到的東西。
-------
[何時要修定?]
如果我們要思維的時候,我們的心會不斷有其他念頭去干擾。 一時想下工作, 一時想下家庭。 這種思維就不是真正能帶來利益的, 因為它只是我們想蘊而產生的一些相。 這時候就應該回去讓我們的心平靜下來先。
或者當我們的這樣想後心開始無力了,頭腦好像實了, 這個時候代表我們的心開始無力了, 這時候要讓心開始休息。
如果我們休息這個心的時候, 我們就拿一個佛號 buddho, 加上呼吸。 我們只需要拿一樣東西讓我們的心休息, 不用思維無常、苦、無我
當我們的心有力的時候,就可以拿出來思維, 例如思維身體, 停留思維在它的無常、苦、無我。 那個思維去到多深入, 就視乎你的止可以停留在一個所緣多久
止和觀呢, 就好像兩隻腳走路。一隻腳行的時候, 無論如何都要有另一隻腳作為支撐,所以是無分開到的。
就好像小朋友, 要走得到路要企得穩,之前一定要有另一隻腳來支撐。如果我們沒有足夠的定,那種思維只是頭腦的(具備, 只是一個法?), 沒有足夠的力量讓我們深入地相信。
我們修這個定的時候, 是要修到我們的正念可以很輕易地維繫到一個目標上。 另外有一個喜悅、一種快樂的心境, 好像吃飽了飯這樣。
這時就算放開所緣, 也是飽的,也不會周圍去找新的東西。 這個時候可以修觀
而思維思維呢, 就是將身心五蘊放落去三相去思維。
------
[只管修行,莫問前程]
我們只需要去種這個因, 這些方法只是去種因。 結果怎樣不是我們能控制的。 我們不需要去計, 要止多少次,觀幾多次,我們只是不斷這樣做,直至果自然出現。
我們修止就好像淋水和施肥, 不用理要做多少次,我們只需要一直做, 直到個果出來。
有些人會想, 我思維了無常、苦、無我接著怎樣啊? 我們不需要去想這個問題的。這個無常、苦、無我的思維, 其實就是最初到最終, 最顛峰的位置, 都是這樣做, 我們可能覺得自己知, 但未知道得足夠清晰。
好像我們鑽個井, 我們只需要在同樣的地方,同樣的地點鑽下去, 有時經過硬的石頭,最終才會遇到水。 如果鑽到泥土的時候,就會問下, 之後鑽到哪裡啊? 不用問的,只是在這個位置鑽下去。 我們修行也是一樣,止在這個心裡,觀也是在這個心裡。
-------
[到達不同的果位]
直到我們看到身體是無我, 只是四大或者是老病死這樣, 看到這些相, 個心可以放得低。
當心放低了身體之後, 就會執這個心的名相,就會執心的光明、喜悅。 我們看這個名相, 也是思維無常、苦、無我,不同於色相這樣有不淨,心只有無常、苦、無我, 就將思維放進去無常、苦、無我。
當我們觀這個名相的時候呢、名法的時候呢, 我們的定需要更加深入, 因為它是更加微細的東西。 所以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也不能扔下這個定力。當看到這個名法呢,他都是這樣生滅, 直到一直看進去看進去, 直到心是不動的識元素。 當心去到這個位置呢, 它只是一種很廣大的覺知, 它只是不動, 沒有去、沒有來, 只是一種覺知, 一種很平常的覺知狀態。 這種狀態是沒有無常和苦的, 但依然是無我的。
這個時候,即使是空、覺知、不動的這種狀態呢, 依然是用無我去放低的, 直到無東西可以再放。
我們修行的路線呢,一開始就是我們的心不再粘著於這個世界裡, 放低世間之後就會粘著於這個身體那裡。 放低這個名法的執之後呢,就會執著這個知的元素, 就是那種不死的心的狀態。 這個狀態也是要用無我來放下對它執著, 直到這樣之後才能去到不死的法。
這種境界呢,就沒有名了,也沒有問和答的方式了。
如果我們的心平靜之後呢,就不會在這個世間受到煩擾, 就不會追逐外在的快樂, 回來自己這裡的快樂。
-----
[思維身體--32身份]
我們思維身體,看到它只是臨時的工具, 只是借來用的,很快就會老化。
一開始我們去思維身體,比較很容易, 因為我們看到, 心也可以知道的事情。 如果我們一開始就去看心的話, 就不會那麼容易給我們辨認到、捕捉到。
我們就將身和心分開,就好像將建築推平了這樣。 就好像將一架車拆開。把部件一件一件拆開, 拆開我們就知道這個是車輪、這個是車胎, 這個是鈦盤, 但沒有一樣野叫做身體或我。 我們怎樣叫做一架車呢?就是將所有組合上就是一架車, 拆開之後就找不到一架車。我們去思維這個身體也是一樣,把 身體一個部件拆開, 頭髮、牙齒、皮膚、心臟、血啊, 每一樣拆開拆開, 就用我們的思維。
拆開之後就問這是什麼啊? 這個是髮毛抓指皮…但是沒有一樣東西叫做人
為什麼會有人呢? 因為各樣東西組合在一起,我們將它叫做人。
------
[思維身體--四大]
為什麼說 這個身體呢,其實只是地水火風四大元素所組合。
那些固體的、摸到、看到的東西呢, 我們叫做地大的部分
液態的東西,如血啊濃啊鼻涕啊,就是水大
風界就是我們身體裡面的呼吸啊、或者讓我們排到便啊,可以讓我們頭暈的上行風下行風, 身體入面的這些風,就是風大。
另外讓我們身體感到溫暖的, 抖氣、呼吸入去開始暖, 或者我們胃消化那些胃火, 或者讓我們身體慢慢成長:衰老的這個火。這些就是火大
如果我們有定的話去觀察,就會看到它是四大元素,而不是一個人。
其實人都是真, 只不過是世間法的真實。 但如果是實相的真實, 就是四大。 它只是四大元素的組合, 我們只是施設一個名字--一個人`一個眾生。
我們修觀就是這樣做,慢慢把內心的執著刪除它、減少它。
如果我們遇到世間的煩惱的話, 那麼煩惱已經減少許多。如果進一步可以放下身體,就更大幅度去放下苦。
我們要去明白,所有東西是組合在一起,騙我們、假的那樣。 佛陀是一個眼好好的人,用智慧之眼, 看穿這個假相, 看到這個四大呢, 全部都在組合, 生起然後滅去。
譬如說香港人, 如果實相來說,沒有什麼,只是這個四大而已。譬如說高樓大廈,都只是水泥來做, 水泥都是石頭做的, 石頭都是泥土經過一些高壓、高溫而形成。 水泥又要加水等才能用, 其實只是四大。 所以只是這個界的元素。
-------
[兩種界]
界有兩樣, 一個是名界, 一個是色界。
這個色界呢, 就是一樣有形有相的東西, 而名界呢就是無形無相的, 是精神的現象。
這個色呢,其實只是一種相, 沒有內在的生命。 而我們人的色相入面是有心,精神方面的元素在一起。
看到這森林的這些樹呢, 都是由四大所組成的, 但不會一直去鬥、爭, 因為沒有心識連結在一起。 但我們人類的身體, 是有心識。 而這個心有無明蒙蔽住,讓他生起貪嗔癡。
所以我們苦最根本的源頭就是無知, 這個無知伴隨住我們多生多世。
-------
[剝開層層的煩惱]
(師父將蓋蓋上杯子上)
世間的名譽地位啊各樣東西, 就是最外圍的這一層, 我們先要將外面這層移走。
揭開這個蓋之後, 身體也是包裹著心的另一樣東西, 我們也將身體這東西剝開。
移開了身體之後,我們看到名法, 那些精神的現象, 我們也用這個無常、苦、無我來放下執著, 移走它。
當我們看到心的時候, 我們才能看到無明的巢穴, 它就在這裡。 這樣我們才可以破壞苦最根本的原因。
所以大家不要賴出面、出面的天氣、出面的人事, 而是在自己的內心。
有誰的修行還未看到自己的心,就是還未看到自己苦的因。
譬如 Ajahn 說世間的東西大家可以好清晰理解, 放下身體, 也可以很清晰地看到, 但當看到放下名法, 對它的覺察就開始變淡。
再講到心、無明,就更加看不清。
我們看啊、聽啊,都是想真正地帶到去修。 無論讀多少書、學幾多東西, 如果沒有真正地去修行的話, 我們是無法拿到這個法。
所以我們也是一層一層去做, 先從名法的層次去著手、去修, 知道一直看到個法。
賊頭在哪裡?在心,就跟 這個無明去找無明這個源頭。
我們的貪嗔癡在哪裡呢?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
有沒有人會否認自己沒有貪嗔癡的?舉手!
(大眾笑)
貪和嗔是我們心裡的病來的, 法就是這個藥。我們講就講那麼多啦,但我們回到這個基礎打好他。
基礎就是正見、清淨的戒律, 和給心清淨自在。
如果我們能給心平靜下來,已經能帶來很大的快樂。
-----------
[觀的目標]
我們這個觀,無論你說有幾多階段, 目標都是要放下這個自我。 如果我們越能夠破壞這個邪見、錯誤的見解, 心就越快樂。
我們的戒, 其實就是身體行為正常的狀態。
定呢,就是心正常的狀態
智慧就是我們心的光和完滿的覺知
只要我們跟這個戒定慧去行呢,無論我們是快還是慢呢,都不要緊,都是安全的。 但是如果錯的話呢,就錯了。
佛法其實好簡單地說, 沒有絕對的東西, 只有因和果而已。 我們唯一的方向,就是去消滅我們的貪嗔癡 , 並不是為了飛天遁地, 這些不是佛教修行的目的。
13-1-23 下午:
如果我們求懺悔, 祝福人們不要憤怒也沒有用。
有時你去別人道歉的話, 他會說自己沒錯, ‘為什麼我要道歉呢? 他做錯先的’
如果我們一開始去執著它, 我們一開始已經失敗了。 誰夠膽去懺悔、道歉的話, 這就是無畏施、最高級的佈施。
有一種求是不用去羞愧的。 如果我們去求別人的錢、別人的財富的話, 我們可能會覺得羞恥。
有樣東西是不用羞恥的, 就是求別人原諒。 如果我們求懺悔的話, 那麼我們的自我就會減低好多。 如果有什麼事發生, 我們去道歉先, 都不見有什麼損失。
所以大家都可以這樣試下去求懺悔, 對自己都可以做幾次, 對別人都可以。
我們要學識去認輸。
佛陀說, 我們認輸的話是比丘, 不認輸的是魔羅。
如果我們接受輸的話呢, 就將所有東西放下,就會舒服。 如果我們生命就好像水, 許多波紋、漣漪, 這就不是一種安穩快樂。 而安穩快樂的快樂就像一個無波的水面。
我們生命不需要許多奢侈的東西, 只需要很簡單地生活、 做佈施持戒禪修的生活。
回來投入對自己的關注和興趣, 給自己的心平靜。 不要忘記剛才所說, 我們是一個人生,一個人死的。
----
13-1-23 下午·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這個念定慧就幫助我們超越我們的障礙,直至到達涅槃。
每個人也要自己做。 即使是佛陀, 有這麼大的慈悲和智慧, 也幫不到我們, 要我們自己做。
別人不做也不緊要, 我們要自己做。 因為我們都是一個人生, 一個人死。 沒有人會和我們一起死的。到我們要死的時候, 無論我們和伴侶有多相愛也好, 都不會和我們一起死。 不信你試下嘍下你隔壁那個, 我們一起死吧! 沒有人肯做
我們都是一個人生, 一個人死的
我們出面的財產可以分給其他人的。 但我們心裡的念定慧, 善法不能分給其它人。 一定要自己去訓練。
一旦我們去到戰爭的場面, 每個人也要死, 但這個戰爭是我們個人的。 我們要去戰勝我們的恐懼、憂慮、痛苦的感受、不想死的慾望。
即使我們去住最高級的醫院, 也幫不到你們。
即使是去到博士級別的醫生也幫不到我們
兄弟姐妹喊到死也幫不到我們。
即使說現在, 我們也控制不到自己, 到我們到死的時候更加難控制, 所以要訓練自己很容易能夠平靜, 放下。 到緊急的情況我們就可以容易平復
我們可以自己試驗下, 有些人遇到不喜歡的事情可以留在心中三日三夜。
好像 Ajahn 自己就不會粘著這些心境, 不會放進心裡三日。我們要好好訓練平靜和放下。 如果好好訓練這個念定慧, 就能容易地放下。要訓練很容易放下, 不要讓情緒心境一直放在我們的心裡
譬如說憤怒, 不滿意, 如果一直纏繞著我們心裡很久, 代表我們很蠢, 如果不是很久, 就代表沒這麼蠢。 如果可以將它拿走的話, 就代表我們已經不蠢了。 但如果我們拿走之後再拿回來, 就代表我們又開始蠢了。
所以我們要好好訓練自己要好好放下, 不要把這些擺在心裡。 我們生在這個世界, 是為了好好放下, 而不是為了將所有東西放到心。 我們拿住一塊東西, 將他拿著很長時間,就會累, 會很重。 但將它放下就會舒服。
我們不要抓取任何的東西, 包括快樂的感受也不要去抓取。
不需要怕不去追逐外在的享樂的時候,別人就會話我們。 不用怕沒人可以帶走任何東西
佛教所講的神通, 是說我們可以做好多東西。
剛才所說的神通呢,是教誡神通,就可以教到別人去明白
另一個就是無漏神通,就是可以講貪嗔癡摧毀
如果我們可以做到無漏神通,才是真正的佛弟子
即使我們修到那五種神通, 無論你修到去哪裡, 都是帶著貪嗔癡。 那有什麼意思呢? 無論修到哪裡,都是憤怒的 (大眾笑)
----
[隱士的故事]
就是有個故事。 一個隱士懂得飛的。 國王就很推崇他的, 每天他就飛去皇宮吃飯。 這個隱士只是修這個四禪八定的,但沒有修這個觀、智慧的。
煩惱只是給他壓住而已
有一次在飛的途中,他看到皇后衣衫不整, 露了身體出來。
因為這個隱士的貪嗔癡只是壓住而已, 所以他的欲貪一起呢, 他的神通力便消失了。 而這個欲貪開始膨脹了,還未吃飯已經要走了, 他開始喜歡這個皇后。 最後他就要走路回去。 他的禪定已經衰退了。
佛陀沒有稱讚能夠展現神通的人,因為這一切都是無常的。 你說可以飛,雀仔也可以飛,不見得有什麼高尚。
蚯蚓也可以遁地, 不用對神通有什麼驚奇。 Ajahn 來香港也是飛來。
真正值得我們推崇的是有正念、智慧去破壞我們的貪嗔癡。
譬如說他心通, 如果只是知道別人的心但不知道其他人的心, 也是沒有什麼意思 。 別人的事情全部知道曬,但自己的卻不知道。
這個人和那個人不和, 等等全部知道, 就是不知道自己
------
[要戰勝自己]
即使 Ajahn 知道你們心在想什麼, 這樣都是對大家沒有利益的, 因為大家不知道自己的心。要知道自己的心是怎樣。 今日貪,知道,憤怒、知道。 知道別人是沒有什麼利益的。 知道別人好、不好也是沒用的。
譬如要戰勝自己的憤怒,而不是別人。
憤怒也要戰勝自己, 貪也要戰勝自己, 懶惰也要, 這就是神通了。 要在自己這裡去發展。
讓我們超越煩惱的力量,就是正念、定和智慧。 如果我們覺知呼吸, 或 Buddho 很長時間, 這就是訓練我們的正念。 當我們保持正念的時間久了,就會歸一,進入定的狀態。
當我們的心進入了定的時候, 就去思維無常、苦、無我, 這就是智慧。
這個念定慧就幫助我們超越我們的障礙,直至到達涅槃。
...接下來,在這個世界生存越來越困難了...人的心比夜叉還要凶惡...
會有疫情、戰爭啊。
如果我們在這個時候沒有佛法的基礎、禪修的依靠呢,我們就很容易因爲這樣而痛苦了。但如果我們有這個佛法的基礎,我們就可以守護我們自身。
如果有些人有做福報、有佛法僧作爲皈依處,那他們就可以避免受這個共業了所以我們要爲自己纍積福德、這個福業。這個不是在什麽地方,而是在我們自己纍積落來的。
好像我們在香港,我們很難去找到寺院,那我們可以把家變成寺院。一個寺院有佛法僧三寶,那我們就讓我們的家有佛法僧三寶。
我們去寺院,就是去持戒、禪修、修我們的心。我們在家中也是可以持好我們的戒,修我們的心。
當我們在家裏的時候,我們就去思維這個法囖,可以去思維佛陀的教導。
我們在家禪修、平靜,可以讓我們去思維,去想。
我們這個生命出生是爲了什麽?有什麽意義呢?
爲什麽他們說我們每一個都有個癡,我們從哪裏來,幾時會去哪裏--我們都不知道。
作爲一個人類之所以苦呢,是因爲我們有這個貪嗔癡,讓我們受苦。
這個愛欲我們有沒?
有這個愛欲之後,我們會因爲它而痛苦對嗎、?當我們不能如意,苦就會生起。、
這些貪心也是一個苦。當我們想很强烈地想得到也是一種苦,得不到更苦。
就算我們想得到之後我們有一日會失去,失去之後我們都會因此而苦。
嗔心、憤怒呢,也是一個苦。
在這裏有誰憤怒時是快樂呢?舉手
關於貪嗔,然後癡。
然後看看我們有沒有這個愚癡。
在媽媽的肚子出來之前,在哪裏來而來到媽媽的肚子?死了後會去哪裏?
如果是聖者,他們知道自己死了會去哪裏。他們會知道在哪裏生來,死了會去哪裏。也知道究竟何時斷了這個輪回。如果還未明白,我們會一直苦下去
好像我們不知道明天是怎麽樣的時候,就會擔憂。如果知道的話就沒有什麽擔憂。
所以這個愛欲,貪嗔癡啊屬於我們内心的煩惱,屬於内心的疾病。
當我們的心有疾病的時候,必須有這個藥。以這個藥來醫治我們的心就是這個法。而這個法藥就是佈施持戒禪修,可以醫治貪嗔癡的疾病。
現在我們來到這個佛教,就好像已來到醫院找醫生。
醫生就好像佛陀,
僧團就好像比醫生低一級,好像護士之類。
法呢就好像醫藥、藥物。
僧團就用這個藥來醫治我們内心的疾病。如果一個病人是不頑皮的,聼醫生的吩咐指示去定時服藥,懂得照顧自己。、那他的病就可以康復。
Ajahn Golf's live Q&A#
Bhante Hei Cantonese translation#
Thus I heard:
⭐People are divided into body and mind, the body is from head to toe and the mind is the one that can experience suffering and happiness.
The hearts of people in the world suffer from diseases, what kind of diseases? Including diseases of greed, anger, ignorance, and inner confusion, the Dharma needs to be healed.
⭐Dharma is for those who need happiness, inner happiness needs the teaching of Dharma.
⭐The happiness we have been pursuing in the world has not been satisfied so far, because the happiness in the world is full of defects, and there is suffering hidden in it.
For example: we can suffer because of money and wealth, we have a family but we can suffer because of having a husband, wife and children, even if we get power and status, we will suffer because of it. This is just called worldly happiness.
Most sentient beings think this is true happiness and cling on it all the time.
⭐Ajahn analogy, the happiness of the world is like the bait on the hook, the world is like the sea, we are like fish in the sea, the wealth, fame, fortune and status are on the hook. A foolish fish tries to eat bait but is hooked. The fish thinks that eating will bring happiness but in the end, it turns out that the pain is more than the happiness and it can't escape. After the fish is hooked, there is no freedom. The wealth of the world will cause one to stuck in the stuck in the cycles of rebirth akin being hooked.
⭐The happiness of Dharma does not need to rely on external substances. This happiness comes from inner peace, which is full of wisdom and right mindfulness. It teaches us to come back and take care of our own hearts and let go of the suffering in our hearts through awareness🙏
Ajahn Golf现场開示問答#
稀師父廣東話翻譯#
如是我闻:
⭐人分成身与心,身体就是从头到脚而心就是可以体验苦乐的心。
世上人们的心都患有疾病,什么病呢?包括贪爱病,嗔心病,愚癡病,内心混乱的病,需要佛法去医治。
⭐佛法是给需要得到快乐的人,内心快乐需要佛法的教导。
⭐我们在世间一直追求的快乐至今都无法得到满足,是因为世间的快乐是充满缺陷的,是有苦隐藏在其中。
比如:我们可以因为得到金钱财富而苦,我们有个家庭但也可以因为拥有丈夫太太孩子而苦,就算我们得到权利地位但也会因此而苦,这只是称为世间的乐。
大多数众生认为这是真正的快乐而执着一直黏着它。
⭐师父比喻,世间的乐就好像鱼钩上的肉,这世界就好比大海,我们就好像在大海里的鱼,这财富名利地位就在鱼钩上。愚痴的鱼想方设法要去吃肉但是被钩着,鱼以为吃了会带来快乐但到最后反而痛苦比快乐多,而且逃也逃不了,鱼上钩后就没了自由,世间的财富会导致黏着在轮回中,就好像钩着般。
⭐佛法的快乐是不需要依靠外在物质,这乐来自于内心的寂静,这心充满智慧与正念,教导我们回来关照自己的心,透过觉知放下心中的苦🙏
......
Cr: Norman lee for the chinese post
“…Hope that when you are rich but not arrogant. Even if they are poor, they have dignity. When in a high position, be kind to the low. When in a low position, be diligent and patience. When seeking wealth, do not forget to distribute merit in exchange for virtue. Do not selfishly oppress others. Do not underestimate the enjoyment in the world until you forget the morality. Do not look for external wealth until you forget to look for inner wealth. to know the timing, to know the cause, to know the effect, to know how to choose people Knowing about consumption and spending .Don't be arrogant, keep yourself humble in any place, at any time . When live with others to be stupid not smart. Be smart with yourself, don't be stupid. Take good care of your body and mind. to be conscious of thinking, speaking, doing Whoever has trained himself well Reputed to be a noble refuge that is hard to find…”
Phra Ajarn Golf
“……希望你富而不傲。 即使他们贫穷,他们也有尊严。 在高位时,要善待低位。 处于低位时,要勤奋耐心。 求财时,不要忘记布施功德换取德行。 不要自私地压迫他人。 不要低估世界的乐趣到忘记道德。 不要寻找外在的财富而忘记寻找内在财富。 知时、知因、知果、知选人 ,了解消费和支出 ,不要自大,保持谦虚。 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和别人一起生活当自己是愚蠢的而不是聪明的。 对自己聪明一点,别傻。 好好照顾你的身心。 有意识地思考、说话、做事 。谁训练好自己 被誉为难寻的高尚的皈依……”
Phra Ajarn Golf
信徒:有個疑惑就是,有些人可以感知到般涅槃了的佛或阿羅漢。 然後他們可以回來和那些人互動, 是怎麼回事呢?
Ajahn golf : 有些人是有這個德行的, 以這個德行和法來實現這個色出來給他們出來。 但當大家都般涅槃了,就沒有這些色的存在。 以這個色相人們感知, 給那些有德者感知。 但如果大家都是般涅槃了,就沒有色的存在。
信徒:我問過 Por khao, 涅槃了會連識都沒有, 但他怎樣化個色來給人感知
Ajahn golf : 哦~他們已般涅槃了,他們沒有做, 但他們的德行還留存在這個世界
信徒: 哦, 他們的德行化個色出來
Ajahn golf : 如果(無餘)涅槃了還來幫這個幫那個, 那涅槃還是一個苦。 因還有責任去幫助這個世間
信徒:即(無餘)涅槃了還去幫這個那個就不是真的涅槃。
Ajahn golf :要明白, 阿羅漢來顯現的,是他們的德行, 只不過他們的德行還在這個世間。
不是他自己飛來過來化這色身色相,因為只是他們在世間德行的一個法的呈現。
學員:初果聖者的領悟是‘心不是我‘ 和 ‘凡生起的都會滅去’,但思維身體的不淨怎麼可以看到那個生滅?
ajahn golf : 初果不是不斷看到生滅,而是看到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是看到因緣生滅的道理。然後會做許多善業,這個心相信業力。看到不斷生滅生滅是要去到三果。
思維不淨觀是可以看到這個無我,從這個不淨觀是可以去到阿羅漢,因為會了解到一切都是無我(隆波帕默尊者則說阿羅漢道是看到名色---尤其是心是純粹的苦)
舍利佛尊者聽到阿說示尊者說‘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之後,他就了解到有生必定有死,為什麼還要去看戲、玩樂啊。這就是他證悟初果的智慧,但是他還沒有看到生滅生滅。
初果的智慧是知道生了就會死,有生就有滅,然後相信業力。所以他就會很努力地累積善業,死後就不會成為不好的東西。這個就是初果的智慧,所以他們才會不敢去造惡。
簡單來說,初果可以捨掉對世間的執著,而三果呢可以捨掉對五蘊的執著,知道他是無我(隆波帕默尊者則說三果阿那含洞見「此身即是苦」,所以放下了,再也不執著這個身體了)。阿羅漢呢就會去除對內心的執著。
另外比較簡單的說法是,初果比較看清楚無常,看到人生了就會死。一切東西來了就要捨,比如說財產啊、誹謗啊,這些都在變,都是無常。
而三果聖者則看到苦比較清楚。看到有另外一半是一種苦。所以三果聖者就三相來說,他看到苦比較清楚。
阿羅漢則看到無我比較清楚,好像知道一切東西、物質都沒有一個我存在。
(不同大師父在形容道果的領悟時或在語言上不一致。他們看到是一樣的,只不過切入的角度不同)
然後我們學習初果到四果怎樣看到生滅、無我,但如果我們沒有走上這條路,是到達不了目的地。
就好像說我們找資料說從這裡搭飛機去美國,但是只是這樣看是去不到美國,我們還要去工作、賺錢,我們才可以真正去到美國。
所以現在就教導你們去賺錢,買機票去美國。
第一就是要持好五戒。
第二就是在晚上睡覺前和早上起來時覺知這個呼吸,入出息觀。不斷守住呼吸,讓我們停止頭腦的胡思亂想。然後當你的心平靜了,再去思維的時候,我們才去學習這個法。
我們現在是在用思維、頭腦、記憶去學習這個法。這個五蘊的生滅不是在知識上面,而是在於自身上
好像說初果看到生滅,那個只是知識、思維。就是說我們要去打坐,看呼吸進出,進-生;呼-滅,知道這個心在生滅,這個才是真正的看到生滅
學員:聽說三果聖者放下身體,想問假如只是一直在想身體不美不漂亮,就真的能生起三果的道果嗎?
ajahn golf :這樣思維身體的不淨是可以去到三果的。三果就是可以去掉這個愛和這個厭。(後來 Ajahn golf 補充,思維只是輔助讓心真正觀到,生起觀智)
愛沒有了,厭,即是嗔心的部分也沒有了。三果聖者不會有愛恨。
假如我們修習安般念讓心平靜,然後思維身體的不淨,是可以讓我們從初果到四果阿羅漢的。因為不淨觀是一個很重要的道路。思維不淨是這個外身,然後思維到內身,即是這個心,然後從這裡證悟阿羅漢。
好像luang pu也說,思維這個身體的不淨是很厲害的,他的心會很勇敢,很有力量。當思維這個身體的不淨,能夠去除男女之間的愛。當我們可以放掉這個愛,男女之間的愛,我們的輪迴就會縮短一點。苦可以減少大概80%
福是不能阻擋著我們免受於老、病、死,
但福報、善行、戒德與佛陀的教導,
能夠擋著我們(內心)老時不苦,
病時不苦,
死時也不苦,是這個!它是可以這樣阻擋!
佛陀的福德是可以守護我們的心,
無論何時何地,
當我們經歷到什麼,受到什麼遭遇也好,
假如我們有正念與智慧,
心中存有佛陀所教的法,
佛陀的法就會保證我們免受於苦。
如果我有法,有正念,
壓力與痛苦就會被熄滅。
----來自高爾夫師父
#Dhamma of Phra Ajahn Golf
#Jitkasaem
“The wholesome can not prevent us from the old age, sickness, and death. However, the Lord Buddha’s teachings, the wholesome, the good deeds, and morality can guard us from feeling suffer from the old age, sickness, and death. That’s how it works!
The virtues of the Buddha will guard our minds. Whenever or wherever we experience the troubles, if we have Dhamma of Buddha in our minds: being mindful and have wisdom, the Dhamma will ensure that we will not suffer. The stress and suffer will be extinguished by Dhamma.”
#ธรรมะพระ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จิตเกษม
“…บุญไม่สามารถกั้นความแก่
ความเจ็บ ความตายได้
แต่บุญ ความดี ศีลธรรม
คำสอนของพระพุทธเจ้า
จะสามารถกั้นเราว่า
แก่แล้วจะไม่ทุกข์
เจ็บแล้วจะไม่ทุกข์
ตายแล้วจะไม่ทุกข์ นี่! กั้น..กั้นแบบนี้
บุญพระพุทธเจ้ากั้นจิตกั้นใจ
เมื่อเราไปประสบพบเจออันไหน
ไปตกอยู่ในที่แห่งหนตำบลไหน
สถานการณ์แบบไหนก็ตาม
ถ้าเรามีสติมีปัญญา
มีธรรมะพระพุทธเจ้าอยู่ที่จิตที่ใจ
ธรรมะคำสอนของพระพุทธเจ้า
จะเป็นเครื่องรับประกันว่าเราจะไม่ทุกข์
ความเครียดความทุกข์ก็จะดับลงได้
ถ้าเรามีธรรมะ ถ้าเรามีสติ…”
•••••••••••••••••••••••••••••••••••••••••••••••••
พระอาจารย์สุรวุฒิ(กอล์ฟ) เขมจิตฺโต
วัดป่าอนุตตโร อ.ศรีบุญเรือง จ.หนองบัวลำภู
ajahn golf : (小編的英文名), 世間的知識,需要用腦去思維、去想。 但修這個法,是要有平靜的心,去了解,去領悟,才會明白。
(小編的英文名) , 不需要去想,要停止自己的思想,疑惑,問題。 要停止自己去尋找答案。 停止自己想知道的答案。 當我們停止了,就會知道。因為你怎麼想也不會知道
就比如說ajahn golf ,如果你沒有看過ajahn golf , 無論怎麼跟你講,他是高高的、瘦瘦的,也想不出是他, 是不能用想來知道的。就是當你親自見到他,你就會真正知道,才會看到真實的一面。除非我們自己去看到,我們才會清楚。要不然沒有看到,怎麼想,也想不出來。 他有多高,有多瘦,就有很多的問題。
如果我們要打坐,修行的時候,要做回一個笨人。不需要去知道什麼,想什麼。就是知道我們的業處,修好我們的業處。只是覺知當下那個呼吸,不需要去找什麼經典、師父,不需要去憶念什麼,只是看清楚當下的呼吸。
然後當我們想知道一樣東西,然後不知道,也是一種苦。當這個想知道的心生起,我們把這個慾望去除,然後他就會滅。每樣東西生了他自然會滅
比如說,當我們的心是平靜的,然後有一個念頭出來,想知道答案,然後這是心裡的事情、疑惑生起,然後我們想去找答案,就是心裡有個想法、事情來干擾我們。但是如果我們的心有一個疑惑生起,然後就直接給他滅掉。當我們的心有想知道生起又滅去,想知道然後滅去,這個就是修行,就是滅去。我們不隨著這個生起的東西去走
信徒:就是知道這個生滅
ajahn golf : 對,就是知道這個生滅是沒有一個我,然後這個心知道這個生滅,也沒有一個我。所以純粹在生滅,沒有一個我存在。就是說假如有一個東西生起,然後心想知道這個慾望,也是沒有一個我存在。所以想知道的那個人,也是沒有。
好像說,有什麼東西在我們身上,當我們是無我的話,還有什麼,會在我們的身上呢?明白嗎?
因為這個身體已經不是你的,在你身體上的那個,你的身體也是無我,沒有一個我存在。不要去擔憂、不是我、不是我的東西。我的身體不是那個東西,這個身體也不是我。只是生起,然後什麼東西生起,他就會改變;然後那些會改變的,他就會滅去。當可以滅去,也可以再生。然後會再生起,他也會在變化。變化然後他也會在滅去。所以無論是生起的過程、變化,還是滅去,沒有一個我存在,不是我。所以全世界,包括所有的知識、經典,剩下只有生跟滅。當全世界都是生跟滅呢,都沒有一個我存在。當沒有一個我,就沒有一個執取,沒有對這些事情的執取,一切就歸為大自然。
無我、無我。今天打坐就念無我、無我。沒有一個我,沒有一個我的東西。他不是我、我不是他。隨著呼吸進去。就是今天要這樣去修行啦,然後打坐時有什麼想起,無論這裡感覺很重,也要隨著呼吸念‘無我’、‘無我’。當無我的東西也沒有,苦也是沒有,沒有一個我在那裡。那個沉重,也是無我,不是我,不是我的,沒有一個我。然後我們就會從這裡解脫出來。 所以今天晚上就這樣修。
就是哪一個適合你,不是我,不是我的,哪一個適合你,你就可以用。跟這個呼吸進出去修
信徒:現在這個意識被‘他’抓得很緊,怎麼可以應對呢?
ajahn golf : 就是說你意識給他拉走,也是無我,沒有一個我。也是沒有一個我給他拉走。就是當沒有一個我,他可以拉到什麼?也是把沒有的東西拉走,就是沒有一個我被他抓。
我可以人頭擔保,相信我
信徒:一般人可能不受控制起惡念,然後看著它:我沒有這樣想,然後他就這樣想了。然後隔著一個距離看它,他可能當下滅去,他可能過了一陣子它又可能再生起。好像它就是一個別人、一個不好的我,他不受控制,他自己也會再生起。然後再看它讓它滅去。是這樣修對嗎?
ajahn golf : 是對的。它是因緣而生起的,不是依我們去控制。當沒有緣的時候,沒有因緣,他就滅去
信徒:然後就看著它哦,每次他生起就看著它滅去。
ajahn golf: 對,就不需要再造作下去,不需要再想下去。如果我們好像靜坐,如果我們生滅--這樣去了解,去思維,。靜坐的時候默念這個‘無我’、‘無我’,也是可以,這個是可以成為止跟觀。可以是止,也可以是觀。就是那些思想生起,我們不用跟隨它,就是這樣念無我、無我的。
就比如說我們在房間裡坐著,然後這個門是關著的。然後有一些人來敲門,我們不理他,不開門給他。同樣我們的思想也是一樣。我們念頭也是這樣。我們靜坐時就是念無我、無我的,有什麼在想我們也不理他,只是念無我無我。就好像有人來敲門,我們不理他,不開給他。
拋下所有的知識、想要禪定,就是拋棄所有我們學過的知識,經典、想得到禪定、初果,全部把他放掉。疑惑、想知道問題的答案,全部把他放下,就好像我們從新設定。所以今天晚上就打坐咯
信徒:我剛才跟他修那個無我、無我,一修就有喜樂了。
ajahn golf : 你就一直修下去,那個喜樂也是無我無我的。喜樂也不是我。就好像說我們念‘無我’、‘無我’,喜樂生起,又去執取,所以這個也是錯了。今天修行什麼也不要去抓取。不要不想要、不想做什麼,不要想成為什麼、要得到什麼
信徒:有一個額外的問題
ajahn golf : 就是不給你問,我教導的就是要實修,已經包括了所有東西在裡面了。
….
我們就是習慣學習很多知識、師父的教導,但是忘記有正念在自己。所以剛才提醒了你們,又忘記了,就是我們的正念不太好、失念了。剛才已經講過了,你們要清楚所有的東西、又還在問,所以這個正念還不知道自己內心的情況
清楚所有的東西,剩下無我無我
信徒:很累了,還繼續修嗎?
ajahn golf : 累了就睡把。 睡的時候,還睡不著就無我無我的,一直睡,一直念咯。他睡就睡,給他睡睡咯。如果睡不著就唸
學生:剛剛說想要進初禪這個是否貪心?
Ajahn golf :比如說,我們訂立一個目標,不需要說訂要證得初禪,你可以訂要證悟涅槃。這樣做呢,就是願力、決意的波羅蜜。 善的目標也是一個道,但在禪修的時候要放下它不要常常想起它,不要成為禪修的障礙
學生: 善法欲 Chanda 可以在禪修的時候用嗎?
Ajahn golf , 四神足這個 chanda (欲)就是要滿足於我們的禪修業處,滿足歡喜我們的呼吸
精進:精進於覺知這個呼吸
心:Citta 就是把心放在這個呼吸上面。就是用心去覺知這個呼吸
觀:vimamsa 就是去了解、觀察這個呼吸
所以這個四神足可以在修行當中可以用得上
就是不用設定說我們要得到這樣那樣來造成自己的壓力,讓自己緊繃。就是我們內心有什麼煩惱就把他清除掉,盡最大的努力把這個心淨化。
當天我們就盡最大的努力,最後結果如何不重要。
設定一個目標說今天要轉一萬塊錢,有時會賺到一百元、一千元,我們就會容易傷心。賺
到一百元我們滿足(?) 一千元也滿足,這樣我們就會開心
當我們修行苦的時候我們就會覺得修行很困難。所以他們說要保持心微笑地去修行。 然後要滿足於當下修行的成果、接受,然後我們修行就會變得輕鬆。
學員:在工作上就是有個目標要達成,在修行時很難轉換過來
Ajahn golf : 對,我們工作是可以設定我們沒有要做什麼然後得到目標,但是我們的感受、情緒是不穩定的,所以我們修行要在當下,當下這顆心,要當下去注意。
在靜坐的時候可能發生了一些事情就影響我們的心了。修行不像工作那樣,要修當下的心。
好像世間的工作我們會知道要做什麼,應該做什麼。但是心的情緒不一樣,有時我們不知道一會兒起來的是貪心還是嗔心。所以我們要當下對治、去修。不像世間這個工作
秘訣就是,有什麼煩惱在當下生起,你就把它清淨。修行就是一定要知道當下。當下有什麼煩惱,就去處理它。(另一位大師父隆波帕默尊者也教導,當我們具念及時地知道正在呈現的現象(sabhāva),比如:貪、瞋、痴呈現,我們具念及時地知道,它們就會滅去。煩惱滅去,心就成為善的心,善的心自身附带定,心就會逐漸安住,獨立凸顯。阿姜蘇納瓦說,心跟所緣粘合在一起還不是安住,心不在聚焦任何一點那一刻才是安住,假如心安住,就會看到生氣的心在眼皮底下滅去)
我們當下要靜坐,要覺知呼吸。等一下有煩惱生起,就要去清除他。
就比如說,你在覺知呼吸時要專注覺知呼吸,但突然有嗔心生起,某件事情讓它生起。 然後就把當下這個嗔心清除掉。接著繼續覺知呼吸。就是修行在當下。
學員:假如有嗔心生起,但只是去覺知嗔心,他可能還是在。
Ajahn golf : 假如嗔心是很輕的,我們還是可以透過覺知呼吸來逃避它。但假如這個嗔心很強,就要去去除它。要去除它就要看到它的缺點。這樣才能夠去除它。
比如說,我們生起時心快樂嗎?假如是不快樂的話為什麼我們還去生氣呢?就是要用這種方法去去除它。哪些東西我們看到缺點,才會放下
我們生氣的話一整天都不快樂,然後讓我們生氣的人又不知道。所以最重要的是要看到嗔心的缺點
只要看到壞處,就會放下,不會緊抓不放。
學生:請問怎樣在日常生活中落實四念住?
Ajahn golf :我們在想的時候知道自己在想什麼(有大師父說是覺知“想”這個行為),當我們工作需要思考、想的時候就去想。當有空間的時候就回來這個呼吸,這就是念住囖。
假如我們有苦受、樂受等這就是受念住囖
去學心是怎麼樣,這是心念住
所以在我們一天當中,我們要守護這個心。我們要讓這個心醒,就是有正念。因為我們守護這個心,在一整天修行的話,對我們修行很有幫助,讓這個心滅苦、去除煩惱。
就是有時候當要用到我們的頭腦、思考,就不需要用到(念) buddho. 但有些東西比如說生活中的一些活動,例如掃地,我們 (念)buddho 、覺知這個動作。就是說假如不需要用到思考時就 Buddho , 覺知這個當下
信徒:泰國的禪法不需要到初禪就能到初果嗎?
ajahn golf :是可以的。
信徒:那怎麼觀?
ajahn golf : 初果就是修到這個心要保持平靜、舒服,不需要去到安止定。然後初果就是完滿持好這五戒,然後他們不會去算命啊。不會以天人為依止、依規,只是皈依佛法僧而已。然後初果他就相信這個業力--做善就有善報,沒有誰造成這樣,就是相信業力。
然後初果就算他還未有修上去修得很好,但是他也是對這種方法、這條路可以解脫沒有懷疑,就是他看到一條會解脫的路,不會懷疑、不會動搖。假如有些大師父、誰來說修錯了,不對還是什麼,但是他心裡不動搖,因為他看到這條路。
然後初果他看到這個比較粗的無常,就是明白到人生出來一定會老、一定會死。就算他們有這個嗔心在,但他們也不會怨恨、去仇恨。就算他們有這個貪慾,但是也不會犯五戒。然後初果不會在明或在暗的地方造惡業。他們會努力地去行善、做善事。就算他們累,遇到什麼,他們也不會放棄、氣餒地做善事。
成為初果就是讓我們的心保持舒服。然後就是思維我們朝著死亡的方向去。然後當我們死了之後我們什麼都帶不走。所以初果才不會對世間的財富有很大的慾望。
初果他有五戒的圓滿,基礎的定,初階的智慧。初果的定就是他可以守護到自己的情緒、控制到自己的情緒。就是他可以讓自己的心可以舒服、平靜,然後對行善、累積福業快樂,但還不需要到這個初禪、安止定。這個初果的智慧,可以放掉、捨得下世間的執著
三果可以放下對五蘊的執著(隆波帕默尊者則說放下身體)
然後阿羅漢呢,可以捨掉對內心的執著
信徒:初果不是要斷這個身見結嗎?
ajahn golf : 初果他看到比較粗的--這個身體不是我,這個心也沒有我,比較粗的。但他還會喜歡美啊,慾望在。但要看到沒有一個我在五蘊,那是屬於三果,聖人的那個境界
疑結就是對三寶沒有懷疑,不會去相信其他的宗教。
然後戒禁取就是,他們不會去相信那些算命,別人的預算、命運,他就是相信這個業力。不會相信說上帝、或是什麼天人造成我們這樣,相信業力。
學生:請問怎樣取得初禪?
Ajahn golf :你認識初禪嗎?
學生:因為是修安般念,呼吸會變得微細,然後最後會變成光跟光明沒法分開時那就注意光。 那時那個光還不是很穩定,有其他念頭出現時那個光就中斷了
Ajahn golf : 如果你有一個目標要取得初禪,那就像為自己的修行上弄一個限制,你試一下,在修行上不要有限制。
就是說不需要有進入初禪這個目標、限制去學。我們每天修行不一定能得到修行的成績
就好像我們賣東西,有時候我們要賣到一百萬,有時得不到一百萬,但其實我們每一天也有賣到東西。
我們每天修行,情形就是我們已經從中得到東西。這是最真實的狀況
在修的時候不一定要有一個目標,有得到這個、那個。因為當在意這些東西時,內心是會有造作的。
每天修行,有什麼出現,也要滿意。
就像我們種樹,不需要每天都希望他長到多大多大的。只需要照顧好他,就可以長到理想的高度。樹照顧好,它就一定會長大。
我們修安般念只需要覺知著呼吸,然後它越來越微細,然後那個果就出來了。我們專注那個果,就沒有種好那個因。
假如我們有一個目標去限制自己的時候,有時候就會讓自己修行上變得很困難。就是要得到這個那個,會增加修行上的困難。
我們可以從新用心,不是說我們要得到初禪,而是說我們專心用心去覺知這個呼吸,明白嗎?
背景:有信徒在修習一個先止後觀的禪法,但修了20多年仍然沒辦法進入初禪,不能進入觀的階段。
ajahn golf 然後禪定這個定也有點不一樣。禪定就好像一個木頭,坐在那邊。
有時候定力包括了智慧,智慧在裡面,有一個比較完整的覺知在裡面。
我們依照這個循序去修這個木頭定,再修這個觀,就好像一個人去學修理車,學到完才去做。但是泰國大師父,他們通常就是去到那個車廠然後去做、去到那裡學習一樣。
就好像修理車那樣,我們修行依照這個階段去學。有時我們學到完這個階段,有些事實上不一定會用得上。就好像有些人讀書一步一步讀到完才修車。他們讀到完之後,還要去累積這個修車的經驗。
但是那個直接去車場去修理,就一邊修理,一邊學習。他所學,就是學那個當下,他們學那些他們會用到的東西,直接用到;那些沒有用到的就不需要去學。所以他們有收入,也會學到實用的東西。
問:想問是否有兩個途徑可以證果,第一就是直接觀照三相,第二就是只靠思維無常、苦、無我、不淨而證果對嗎?
ajahn golf :
第一就是有定力的時候去觀,
第二就是我們去思維、觀察、了解、去明白這個實相。
可是到最後它們是一樣的,合在一起提升這個心。
問:就是說沒有單一的,當在思維的時候也包含著觀對嗎?
ajahn golf :觀就是以平常的心去思維,到某一個情況的時候,又從心察覺到它,變成一種觀智。這種觀智就是說我們去思維,因為之前已經思維過了、已經思維、已經了解,已經以平靜的心去思維到它。然後到一個地步我們的心平靜,然後照見到它,就變成一種觀智
問:以前有學過四護衛禪,佛隨念、死隨念、慈心觀、不淨,然後不淨觀我就稍微學32身分,然後覺得那個度有些太強烈,就是定力是很不夠,但是光是思維尸體、白骨就強烈到飯都不想吃,後來就中止了。請問應該要繼續嗎?
ajahn golf :一個真正的智慧是看到、了解、會捨,可以跟它相處,在一起,而不是厭倦不能相處。另外一種假的智慧就是看了,知道,但不能一起相處,會反抗、對立,那是假的智慧。
ajahn golf : 有時老師很重要,他是一位能夠指向正確方向的人。有時未必能找到正確的。現在我或許能夠教導你。有些人是不同的。 當你做完功德後,發願你會遇到正確的
問:我們透過看身體的不淨不美麗,怎麼可以聯繫到初果的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的智慧?好像不關聯。(其實正確的初果智慧應該是‘凡任何集法都是滅法’)
ajahn golf : 他自然就會有那個聯繫在裡面,這個會有一個智慧會聯繫,讓他知道成為初果、無常、苦、無我。因為當我們修這個安般念讓我們的心平靜,有足夠的智慧,然後我們去思維身體的不淨的時候,也會了解到它的無常、苦、無我,因為它們有關、相互聯繫的。我們自然會從這裡證到初果,從果位上去。所以這有智慧讓它們聯繫起來。
好像我們讀小學,之後讀大學,它會有這個聯繫在裡面。所以從我們修不淨觀的時候,它會有那個戒定慧,可以聯繫到可以成為初果。
問:從三果到四果,修這個不淨觀只是思維身體,但也會自然聯繫到心放下心嗎?
ajahn golf :它這個心是會一直向前,它會一直向前前進,直到到達目的地,它會自己知道。好像說,我們現在每一個修行階段是可以看到前面應該怎麼修,怎麼得到前面的成就。
就是初果他遲早是會成為阿羅漢的,他一定知道那個方向了,就是好像我們已經訂對那個gps 訂對了,我們怎麼樣走,最後一定遇到那個指示,去到那個地方
問:但就是修行到最後是否已經放下了不淨觀,直接觀心?
ajahn golf :當你到了,就自然就會知道。就像到了前面的路,你自然會知道。
我們學習這個知識有好也有不好,好像一個雙刃劍,很容易傷害到自己。有時候我們學習問得很微細,有時很努力地想去放下身體,有時很努力地地放下這個心,有時候會成為那個障礙。但是我們修下去自己就會知道。
好像你所問的,就是用學到的知識、疑惑來問,但這個不是得到最大的益處。最大的益處,就是我們修行卡在哪裡,然後去問,解決到自己的那個地方來解決它,那就是最大的利益了。
Ajahn golf :所以有時候我們看這些知識,有提到說有一些業處只能去到近行定而已,不能進到安止定。但其實不是那個業處的問題,是那個修行者的正念不夠強,所以進不到那個禪定。
好像我們車的那個鑰匙。我們用一號的鑰匙開,有時候我們開不到,不是那個鑰匙的問題,而是我們力道不夠。
問:那麼佛隨念也可以到安止定?
ajahn golf : 是可以的。佛隨念也是可以的。其實後來那些師父對佛法的了解很疏忽,沒有很精通,沒有那麼了解,有一個限制在。所以他們用被限制的知識來表達、來解釋。
就好像我們煮蛋要用一個鍋來煮。但是有些人沒有鍋,用哪個包得住的蓋來煮也是可以。所以有些人他們對禪定精通,他們認識的很廣,沒有被限制到那麼小。所以不要被限制在那個知識裡面。
信徒:初果只是看到有生就會滅,還是會看見有東西因為原因就會生,有東西因為原因滅而滅?
ajahn golf : 簡單來說,他看什麼也好,初果看到的比較粗,三果看到的比較中,阿羅漢則看道比較微細的
我剛才說的只是初果的一個總概給你們知道而已。但你們真正要知道的話是要去到證到,才會真正了解,如果問微細,問到明天也不會問的完的
你學什麼科目?
信徒: 醫科
ajahn golf:比如說,你學醫科最主要是去幫人對嗎?
信徒:mmm
ajahn golf: 要做醫生是為了醫人。我就是總概來說,知道醫生是醫人的。而醫生學了什麼,用了什麼方法去醫人,他自己會知道。初果也是一樣。就是你們要自己證到,那麼你才會知道
剛才所說證悟初果的條件也是一樣,一個總概:
1.持好五戒
2.內心對三寶沒有動搖
3.相信這個業力
至於微細的要自己證到,就會知道。就好像說醫生醫人,醫生學了什麼,他自己會知道。所以初果證悟了什麼微細的東西,他們自己會知道。
然後初果也有分剩下七世、三世、和一世的分別。
還是比如說學醫學的時候,第一年學的是學整體的。但是學第二、第三年的時候就會學得比較微細、翻譯出來,不斷學下去。
然後這個也是一樣,總概來說是從初果開始,然後學下去,再微細就是三果,阿羅漢。
信徒:還是想釐清因緣生因緣滅的事情
ajahn golf: 那是阿說示尊者的事情,先放下,先處理好自己的事情。
持好五戒
讓自己的心舒服
因為我們現在讓自己擔憂,這個內心沉重的問題,還未講到初果的問題。如果我們有持好五戒,讓內心舒服,我們就會明白阿說示尊者的教導。
好像佛陀對五比丘說法,其中一位阿若橋陳如已經知道了。還有另外一個例子,就是我們就會知道。假如我們持好五戒,讓自己的心舒服、寧靜。
但假如說我們問,問到七天也沒完沒了。就好像我們問我們這尊佛喬達摩之前的另三尊,(之後問下去)也是沒完沒了。看到,我們就會清楚。
信徒:想問初果聖者斷身見結是沒有自我感嗎?那個斷身結的體驗是怎麼樣的?
ajahn golf : 就像之前所說的,初果聖者是看清楚無常,但還未看清楚無我,所以那個自我感還存在,有時候會害怕,有時候會愛,那個慾望。
如果100%感受到沒有一個自我感,那是阿羅漢。就是簡單來說,
初果他可以捨掉對色法粗的執取,
三果則可以除掉對色法微細的執取,名法粗的執取。
阿羅漢則能去除微細對名法煩惱的執取
(隆波帕默尊者在2017年8月19日的開示中說,初果聖者洞見一切都不是我,但覺得他仍是好的,所以依舊不捨。[ 初果清除的是邪見,但還有執取])
問:是否斷除所有自私的人就是阿羅漢呢?還是斷除一切自私的人有更多東西要做呢?
Ajahn golf : 如果已經完全斷除的,就是阿羅漢。 如果未能完全斷除呢, 就不是阿羅漢
信徒: 所以自私就等於自我?
Ajahn golf : 因自私有許多層次
自私而想得到財富是一種, 另外是想得到權力、名譽亦是另一樣東西。
對身體的一個自私呢,是一個自我的執著呢,都是一樣。
自私而認為思想念頭是我的, 都是一樣。
關於對法的見解的那種自私都是一樣。
所以要將全部去除
信徒:希望我可以證到 Ajahn golf 證到的法
Ajahn golf: 如果要去除的話就要全部去除, 你全部去除呢,就好像我一樣。
就算我教的所有知識,也不覺得是我的。 就算我達到的東西,我也不覺得那是我的。
所以要去除到這個地步
信徒:請問白父 Por Khao Wanchart Yimme 珀考万察/白父万察是否已經涅槃了?
Ajahn Golf 阿贊高爾夫 อาจารย์กอล์ฟ : 即使ajahn 可以回答你,也不能消除你的疑慮。
如果你要消除對白父的懷疑,你要依隨他的教法去修行。
如果你要消除對ajahn 的懷疑呢,你也要依隨我的教法去修行
當我們修到的時候,内心就會有答案出來了
就如ajahn 現在說我有許多快樂的,你們都會懷疑,怎樣快樂啊?
是很自在的快樂。然後你會再問:是哪種自在啊?
Ajahn 再回答是什麽都沒有的自在。又會在問:沒什麽那又自在些什麽呢?
就會整晚地回答,整晚地追問
所以佛陀所教的是智者自證的,是在自己内心品嘗到那個味道的。譬如發燒的時候我們知道,然後我們吃退燒藥那個燒開始退,我們也知道。。
直到吃完藥燒完全退了我們也知道。
唯一會知道有燒、無燒、在退燒的,就是那個在發燒的人。這個比喻我們修行。
例如説,我燒退了些,然後會再問:即退了幾多?
完全退了。又會問:是哪種完全退了?是哪種好返?
我們信並不是說那個人厲害而信他,而是相信這個法,跟著這個法去實踐的時候我們就會自己去明白到,這個時候才會生起信心
我們只能跟著他的知道一步一步地去前進。如果他可以指導我們持戒,代表他的戒比我們多
如果指導我們修定,他的定便是多過我們。
我們只能透過這種幅度去認識。而不能完全知道
譬如說,博士能夠回答道碩士的東西。碩士能夠回答到學士。學士就能回答到高中的問題
這個高中生想,究竟這個博士有多少知識,無論他怎樣想也想不到,明白嗎·?
等我死了後如果我見到白父等我説給你聼 (笑)
到底外面的人怎樣厲害是不重要的。如果我們聽到外面的人怎樣厲害我們聽了就算,放在耳仔就可以了。不用去信或反駁
如果我們去相信的話,如果撞到騙子的話就被騙了。但如果一下立即反駁,如果遇到的是真的,我們也會衰。
那怎樣才值得去相信呢,佛陀就説我們用正念智慧去思維,我們真正去感受到了,才去相信。因爲信和不信是我們的自由
有些人用神神怪怪的方式去嚇你,是不用怕的。只要我們有正念的話,就沒東西可以搞你
Ajahn 就希望大家做一個有智慧、有理智的人,不要迷信,盲目去相信一些東西。
好像ajahn 剛才說的,最高尚的神通呢就是消滅我們的貪嗔癡。
白父走了,他一直都沒有回來話我聼
即使ajahn 幫他燒的時候,幫他開示,都不見他回來話我聼。
Ajahn 燒白父的時候,其中有一晚是我開示,因爲沒有其他的大師父在。
簡單地想吧,他有了十年的癌症,亦都是一種好痛苦的一種cancer 。他可以一路忍受到這十年的痛苦呢,代表他的心有一定的基礎而一般人是很難做到的。
所以我們每個人都要訓練好自己的心力,因爲我們每個人都會面對到苦的。所以要事先去訓練好我們的心力。
我們不用擔心別人死了去哪裏,我們要擔心自己死了去哪裏。
如果我們一路去問別人死了去哪裏,怎樣都不會消除到懷疑的。但我們坐下來看返自己的心,我們的福報夠不夠我們上天堂呢?如果現在我死了能否安定好自己的心呢?
那些大師父聖者呢,可以跟返自己的意願去死的。就好像我們有錢的可以睡五星級酒店,如果錢少些可以睡兩三星級的,如果沒錢就只能睡路邊。
所以我們走這條路有多舒服呢,就要看我們内在的財富纍積了多少。我們要努力地去做一些善法,就可以等我們死了之後不會再苦,對這個要有信心。
就如我們已經夠錢去買機票了,我們一死就可以用到了。
我們要訓練自己的心去脫離苦,就在生活中看到的每一件事去離苦,讓我們的心熟練。關於仔女方面的苦可以戰勝他,關於老婆老公的苦也可以戰勝他。我們工作上的苦呢,也懂得去解脫去、戰勝他,要訓練這個離苦。在當下離苦。
正念和智慧就會帶我們離苦。我們怎樣講都沒用,始終要返來正念與智慧。這就是最重要的法,一定要在我們的心。這些法就是帶給大家,希望大家能相信法去修行
問:佛陀在大念住經裡面說,除了可以看自己,也可以看別人。那麼心定了之後看別人的無常、苦、無我也可以成為阿羅漢嗎?(大念住經裡說「如此,他安住於觀照內在的身...受..心..法..為身...受..心..法..、或安住於觀照外在的身...受..心..法..為身...受..心..法..或安住於觀照內在與外在的'身...受..心..法..‘’為身...受..心..法..。」)
ajahn golf : ….(巴利文)...就是回來觀察自己。就是阿羅漢、三果不在別人那邊。當我們看外面之後,我們要回來思維自己。有時我們看到外面的無常、別人的無常、看到別人的不淨,但有時候忘記了自己。 (經典是這樣寫的,但一般大師父都如ajahn golf這樣教導,ajahn golf 經過實證了知觀照自己肯定能證悟涅槃)
ajahn golf :when you learn dharma at a young age, its better than them . It is Because you could learn more and more and more , and benefit a lot. Get there earlier. When I became a monk, I was 20 years old only, and now I have been in the monkhood for 17 years
ajahn golf :當你在年輕時學法,是會比他們年長學法好,因為那麼可以學更多更多更多然後得到許多利益。更早地抵達那裡。我成為比丘時只是20歲,現在出家17年了
問:可以指導一下我的禪修嗎?我是念budho 配合呼吸來修的。我透過一些老師學習到一個可以讓心很迅速能夠集中的方法,就是讓心集中到損耗能量最少的那個點,就能迅速入定。然後我透過這個方法就是可以有喜有樂,有光,然後想問怎樣可以更進一步進到禪那呢?
ajahn golf : 就是一樣的問題囖,就是說我們不需要向前面追那個目標。就是我們當下心知道那個情況、那個狀態。不需要說向前面追。就是繼續修下去,之後自己就會證知,會進到前面那個去。
有時候我們學習很多,就是會造成一些障礙。有時候我們問了這個師父,用這個師父的方法,跟問另外一個師父,就是會讓自己亂。所以我們把一切學到的知識放到一邊。就是讓我們在修行的時候,把所有知識,師父的教導放在一邊;讓我們當下修行的時候覺知呼吸。看到什麼,光還是什麼,放在一邊,就是說讓我們覺知這個呼吸下去就可以了。所以我們要把我們那些知識、那些記憶放下,在我們修行的時候。因為這些記憶有時候會造成我們修行的障礙
好像luang ta mahabowa 他也是學到maha 的學歷。然後他就找阿姜曼。阿姜曼就說,這個知識先放到櫃裡面。
現在讓你的心安住在buddho 那裡先。
有一個情況就是,我們一靜坐就會想到這個師父的教導,會有一些疑惑出來。然後坐一下又會想到另一位師父,但是我們自己就是不知道當下的這個身心、那個實相。就是我們心跑到那些師父的教導、講法,就是心跑到過去。所以就是沒有讓自己真正回來看自己這個身心。
好像我們做食物,你來問我們說怎麼做才好吃。我便回答多一點這個,加多一點那個才會好味道。然後那麼再次問ajahn golf ,要怎麼做這個菜才好吃,然後再說要加這個,加多一點這個那個。到最後還是要你自己去煮菜、自己加,才會適合你自己,覺得好吃的東西。
還是要靠你自己。要拋下所有的疑惑,還有要放下一切想知道的東西。
就好像說明天天氣是什麼,是天晴還是下雨,就是這樣想已經錯了,我們不知道明天的天氣是天晴還是下雨,當我們到明天的時候自然會知道了。所以修行要在這個當下
問:我今次來泰國就是想解決一個問題,就是我的名法被削弱了,思維也被削弱,然後有一個走動的重物在身體。然後問過不同的大師父,有些提議我念budho budho 直到進入較深的定,想聽一聽師父的意見。
ajahn golf : 我有非人,你有非人,他也是有非人。當我們有貪心的時候,我們就是餓鬼,那非人就是不是人咯。當我們有嗔心的話,我們也不是人。心裡起貪嗔癡就是一個非人。所以是我們的煩惱削弱我們的心、思想。
培養那個定也是正確,因為我們心很弱的時候沒有定力,很難去去除這個煩惱。所以我們培養內心的平靜、內心的定力,就不讓煩惱控制我們來了
問:但以他的角度怎麼解釋我的症狀呢?
ajahn golf :真正來說,不用擔憂,也沒有鬼,沒有非人在我們身上。是我們的不知道,我們的疑惑,對佛法不了解而這種情況出來。假如我們對佛法領悟、了解,沒有什麼擔憂,我們這些身心問題就可以解決。
很多疑惑,很多不知道收集在我的心中。
沒有需要去擔憂,去放鬆自己,保持自己的心束舒服,不需要說需要很多東西。就從我們輕輕鬆鬆,守好五戒,然後慢慢去修這個定力,讓這個心平靜下來。
如果我們學習很多,然後我們想知道很多,這就會讓我們的心沉重。這種疑惑,這種情況
就好像我們建屋子,我們不是說一開始就放很多材料,我們要造地基,只要處理地基的材料就好了,然後造那個紅毛灰、沙、石頭,然後屋頂我們還沒做,還不需要。就是起好這個,弄好墻壁、那個什麼之後才做。如果我們一下子抱過來就會沉重。有時候沒有錢去買那個東西,就會沉重
問:想問ajahn golf 以下修法能夠證悟阿羅漢果嗎?
死想
在食物上厭逆想
在世間一切上不樂想
十隨念:佛法僧戒施天、寂靜
ajahn golf :所有的業處你選擇一個也是可以讓我們成就阿羅漢的。最重要它們那個方法是可以治到我們的煩惱,治到我們的病。但是我們不需要修完全部的修行方法。就好像一個病人,只是吃到一個藥是可以治到他的病就可以好起來。並不需要說把所有的藥吃完。
四十種業處我也全部學過來,但我並沒有全部去修。是修一個方法你覺得適合你,你覺得輕鬆,沒有壓力,很舒服。
好像說我們修安般念已經去到喜悅。安般念也是四十種業處的其中一個,然後我們覺得修得喜悅我們就用安般念咯。所有我們的業處集在這個安般念那裡。然後就是我們培養這個安般念培養正念很好,然後其他慢慢就會知道--不淨觀是怎麼樣,其他四十種方法是怎麼樣,延伸知道。
好像說有些人是學維修車的,有些是學酒店的,就是所有的行業也是可以讓人成為富翁,不需要說一定要學這個行業才能成為富翁,這個道理是一樣
—------
問:但是剛才提到的那些是只是培養定力嗎?還是它們也是觀來的。譬如說,佛隨念,好像只是憶念佛陀的恩德,好像和觀沒有什麼關係。
ajahn golf : 每一種業處,好像說佛隨念,我們憶念佛陀的德行的時候,我們就不會胡思亂想,心就會平靜。
好像說buddho buddho buddho 這樣念就是修一種定,但是我們去了解佛陀他是怎麼樣的厲害、特性、沒有煩惱啊,這是觀。
好像死隨念,只是念死隨念、死隨念,這只是定,但是我們去思維我們生了就會死,什麼也帶不走,這個就是觀。
止觀在憶念
—------
問:好像說佛隨念也不是從無常、苦、無我的角度去看佛陀的恩德哦,為什麼會歸類為觀呢?
ajahn golf : 為什麼會不是觀?我們憶念起佛陀的德性,例如說憶念起天人師、世尊、阿羅漢,正等正覺。這個憶念生起然後滅去,這個憶念為什麼不是三相呢?除非是我們智慧不到而已。
問:請問是否能夠透過神通去知道別人證得什麼果位的?
有些人可以透過神通、禪定,來知道他是阿羅漢、他是聖者。
有些人他是透過交流佛法
就是可以兩個途徑。第一個途徑就是一些人透過禪定,來知道那個人證得什麼果位。好像說luang por plien ,他能夠透過禪定來看到比如說比丘好像一個黃金,那就是阿羅漢。
有些人就是透過法談,聊天,來知道對方到哪個程度。就好像說博士,如果問那些知識,如果他回答不了,就知道他到什麼層次
問:用神通,除了可以看到是阿羅漢,可以知道時初果二果三果嗎?是不是低階的聖者看不到高階的聖者?
ajahn golf:就是那些底階段的人不能知道那些高階段的人到什麼果位。就好像一個乞丐他們不知道有錢人的那些珠寶。那些開大車的人很難去感受那些開 benz 的人的感覺。
因為那些阿羅漢已經經歷過了,所以他可以知道開benz 的 感覺是什麼,全部都知道
問:剛才說是以神通的方式嗎?
ajahn golf : 不論用什麼方法,低階位的人不能知道高果位的人
那些低階位的人(對於高階位的人雖然)對他們的佛法有認同、好的感覺,但沒有100% 肯定這個師父到什麼果位。就好難好像高果位的人很確定他們到什麼程度
信徒:我有一個請求,為了天神人類的利益,如果未來有機會的話,可以進入滅盡定嗎?
ajahn golf : 滅盡睡就有。
為了天人的利益不只是滅盡定而已。佛陀證得‘滅盡定’是沒有進沒有出。
滅盡的意思就是沒有苦。如果還有進還有出的話,就沒有滅到苦
滅盡定就是那些為了休息這個五蘊,用於休息。但是那一些已經沒有煩惱、沒有痛苦,一直在‘滅盡定’那裡。(ajahn golf 的食字創新解釋),一直都是沒有痛苦的。進滅盡定的,就好像是水清下來。那些沒有煩惱的人,他的心就一直都是清的。
布施、持戒、修行就是一種對世間的利益。就是誰的修行好,他的教導就是讓大眾能夠持戒、修行、布施,一起做戒定慧,他們就是在利益這個人天。因為這些人透過修戒定慧,他們死了,就能投生為人天、梵天、證得涅槃。所以那個已經是很大的利益了
很多人都是想供養滅盡定的人、修行者。因為想得到那個現世報。但是一個好的修行者教導這個戒定慧,這一些,已經對世間有很大的利益了。如果我們碰到假的滅盡定修行者,我們把所有東西供養出去,那麼我們就很可憐。所以就是這樣
阿羅漢有四類:
一類就是慧解脫,他可以教導別人到解脫
第二種就是三明,就是有天眼通、宿命通、(漏盡通),他們也是可以教導別人到解脫
第三類就是六神通的阿羅漢,他們也是可以教導別人到解脫
第四種就是四無礙解智(的阿羅漢),他們也是可以教導別人到解脫。
但是這四類的阿羅漢他們的心是一樣的清淨的。他們一樣以清淨的心去教導。
假如說他進入這個滅盡定然後出來,然後那些供養他的就是有很大的福報,那個福報讓他們現世很快樂,最多就是去到天界,但是還沒有證悟到涅槃,就只是很迅速地讓他們快樂而已。
假如他修行到讓自己清淨,讓自己修行到沒苦。然後把這個教導出來,讓我們去修行、實修,讓我們解脫苦。就可以讓我們證得涅槃。
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他們的定力也是不一樣,然後那個阿羅漢也有他的定力,他們用定力去休息。有一些可能說某一種定力,用智慧去思維佛法,來休息。這個看他們得到性格。
真正讓人天得到利益就是這個佛法的教導,讓他們解脫苦。
只是怕我們太執著這個滅盡定。有些師父他們修行清淨了,我們供養他會有100%的功德。沒有什麼缺少。
學生:我讀經的時候看到初果聖者是可以照見緣起的(SN55.28-29),他是看見整個十二因緣,由無明到老死,所有都知道嗎?
ajahn golf : 初果不可以,那個是阿羅漢的境界。但是如果是書面上的話,不需要初果也可以。就是我們經典看到的初果,跟實修的初果是不一樣的。就好像說,你看到照片,看到一樣是慈心法禪林,跟你真正來到是不一樣的。你看書跟真正去修行是不一樣的。因為是很大的差別。當我們到達目的地是就可以真正地知道,我們不可以用猜想來了解。好像慈心法禪林你還未來到之前你只是看照片,跟你真正來到是不一樣的。
所以巴利文那個是自證自知。
所以這是不可以用猜測去了解道果的。好像香港我們沒有去過,我們怎麼講,他只是一種猜測而已。就算我問你整個晚上,我還是不是真正知道香港是怎麼樣,直到我去到了香港,才是真正知道香港的東西。
所以這種問香港是怎麼樣,我沒有去過,問到明天也不會問到完。好像說很多路、很多路燈,怎麼樣,就是不斷問,問到整個晚上,會沒完沒了的。直到我去到香港
所以初果到四果阿羅漢是我們不可以以問答的方式來知道的,用猜測的方法去知道。不是用想的方式就可以明白的。
好像經典說,那些阿羅漢有禪定,有神通,有什麼有什麼(俱解脫阿羅漢)。但那些修行很好已斷煩惱的人,有時候你問他,他什麼也得不到(慧解脫阿羅漢)。所以經典跟真實有很大的差別
更多關於 Ajahn golf:
ajahn golf :你现在用的修行方法是什麼?
學生:呼吸進 bud~ 呼吸出 dho -
ajahn golf :你修這個,你要有信心說,它能證得涅槃。然後就是斬斷其他所有業處的疑惑,把它拋棄。然後放棄所有師父的教導。
然後就是在當下修行的時候,有什麼事情跑進來,我們就把他切掉、斬下、放下、拋棄。
就是說buddho 等一下應該怎麼去思維、怎麼去觀,把它拋下,還是說這個師父講什麼、那個師父講什麼,把它切掉、放掉、放下。
然後buddho buddho 我還未修念處--把它放下。 死隨念、佛隨念我還未有修--把它切掉、放下。然後就是努力讓自己越長時間在安般念那裡,這個呼吸、buddho .不動地延長它的時間在這個。然後坐得越久越好。
就努力修下去,總有一天,頭腦就會有所有的答案
ajahn golf : 有時候會有這些情況,他學習學到碩士,他的教導就只能到碩士,不能教導到博士的學歷去。但假如是博士的話,就能教導到幼稚園到大學,到博士,全部都可以教導到完。但有些人他的限制只是在知識,就好像說他學的只是地圖而已。他沒有真正走過那條路。所以他教導錯,所以他們就是按照那個地圖來教導而已。所以就變成他的學生跟他自己,就有一個局限,那個局限就只在那個地圖而已。不能超出這個地圖。
“……日夜已不斷地過去,我們現在在做什麼?
我們樂於布施嗎?
我們樂於持戒嗎?
我們樂於禪修嗎?
布施、持戒、禪修我們已圓滿了,或是還不圓滿而有什麼是缺少呢?
我們有沒有問過自己?
如果已問了,有答案嗎?
如果有了答案,那個答案它究竟有多真實?
我們所做的善行是否已能溫暖此心?
人的生命是非常渺小短暫。
世間即眾生, 迎向於衰老,
沒有偉大者,沒有永恆者,
沒有人能抵抗(老病死),一直處於缺陷之中,
誰還沒飽, 誰不厭倦,
自會成為貪欲的奴隸。
我們每個人的前方即是死亡,
不要大意呢,
願只選擇著善業而行……”
Phra Ajahn Surawut(Golf) ,Khemachitto,
Wat Pa Anuttaro,
Mueang Mai , Si Bun Rueang,Nong Bua Lamphu
•••••••••••••••••••••••••••••••••••••••••••••••••
##Dhamma of Phra Ajahn Golf
Time has passed by, what have we been doing?
Have we satisfied with our largess?
Have we satisfied with our morality?
Have we satisfied with our meditation/contemplation?
Have we completed with our largess, morality, meditation yet?
And how much have we completed them?
Have we asked ourselves these questions yet? If we already have, then the next question is “ Have we gotten the answers yet? And are those answers truly honest?
Have we done enough good deeds?
Human life is very short and imperfect.
All beings will go through the process of aging inevitably. No one is greater than that, no one lives forever and no one can fight it off.
The one who has not been weary or fed up with it, then those are slavery to defilements.
Death is waiting for us. Do not be heedless. Instead, commit ourselves to develop only good deeds.
•••••••••••••••••••••••••••••••••••••••••••••••••
“...วันคืนล่วงไป ล่วงไป บัดนี้เราทำอะไรอยู่
เรายินดีในการให้ทานหรือไม่
เรายินดีในการรักษาศีลหรือไม่
เรายินดีในการภาวนาหรือไม่
ทาน ศีล ภาวนา ของเราสมบูรณ์แล้ว
หรือยังไม่สมบูรณ์แค่ไหนอย่างไร
เราถามตัวเองแล้วหรือยัง
ถ้าถามแล้วได้คำตอบหรือยัง
ถ้าได้คำตอบแล้วคำตอบนั้น
สัตย์จริงแค่ไหนอย่างไร
ความดีที่เราทำอบอุ่นหัวใจหรือยัง
ชีวิตมนุษย์นี้น้อยนักหนา
โลกคือหมู่สัตว์ มีชราต้อนไปอยู่
ไม่มีผู้ยิ่งใหญ่ ไม่มีผู้ยั่งยืน
ไม่มีผู้ต่อต้าน บกพร่องอยู่เป็นนิตย์
ใครยังไม่อิ่ม ใครยังไม่เบื่อ
ย่อมตกเป็นทาสแห่งตัณหา
เราทุกคนมีความตายอยู่เบื้องหน้า
อย่าได้พากันประมาทเลยหนา
จงเลือกทำแต่กรรมที่ดีดี...”
•••••••••••••••••••••••••••••••••••••••••••••
พระอาจารย์สุรวุฒิ(กอล์ฟ) เขมจิตฺโต
วัดป่าอนุตตโร อ.ศรีบุญเรือง จ.หนองบัวลำภู
“......當我們聽到大師父們帶來佛陀的教義來告訴指引我們看見生命的實相了,我們也很應該讓"身"讓"心"回來依照其教導修行,以便尋覓聖財即每生每世都會依附於心直到進入涅槃
的內在財富。
佛陀教導了三種尋求內在財富的途徑,即:布施、持戒和禪修。這三條途徑 ,是真正可達到幸福與繁榮的方法 , 恰當於我們人類被譽為高尚的生物,是必須使它能在自己身上建立起來的,
以便在危難的時刻如老時,病時,死時或內心痛苦的時候可以成為憶念與依靠 。
因為老病死與內心的痛苦,若一旦面臨,就無法使用任何金錢或魔法咒語來贖回,只有善業、福報、德行、正念與智慧之法,才可以成為我們真正的依靠……”
•••••••••••••••••••••••••••••••••••••••••••••••••••
#Dhamma of Phra Ajahn Golf
When we listen to our master teaching Dhamma of Buddha regarding to noble truth,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and diligently practicing of seeking noble treasure. Noble treasure is noble wealth that can be carried out with us to the next life until we enter Nirvana.
The Lord Buddha taught us how to obtain noble wealth by practicing in three ways which are giving alms, observing precepts, and meditation. These three ways will lead us to true happiness.
Human being are categorized as noble animals, and for that reason we should practice Buddha’s teachings so that when we encounter crisis situations we will be able to use that knowledge to defend ourselves.
Those crisis situations are aging, sickness, death and unsatisfactory feelings. Whenever those crisis arise, neither worldly wealth nor any kinds of spells are useful to us. Our only true refuge are the virtue, the moral principles and the wisdom that we obtained.
•••••••••••••••••••••••••••••••••••••••••••••••••••
Phra Ajahn Golf
Surawut Khemachitto,
Wat Pa Anuttaro,
Mueang Mai , Si Bun Rueang,Nong Bua Lamphu
“…..เมื่อเราได้ยินได้ฟังครูบาอาจารย์ท่านนำเอาพระธรรมคำสอนของพระพุทธเจ้า มาแนะนำให้เราได้เห็นสัจธรรมความจริงของชีวิตแล้ว เราก็สมควรอย่างยิ่งที่จะเข้ามาปฏิบัติตามคำสั่งสอน เพื่อแสวงหาอริยทรัพย์ภายใน อันจะติดจิตติดใจเราไปทุกภพทุกชาติ ทางที่พระพุทธเจ้าท่านสอนให้ไปแสวงหาทรัพย์ภายในนั้นมีอยู่สามทาง คือ ทาน ศีล ภาวนา ซึ่งเป็นทางแห่งสุขความเจริญอย่างแท้จริง สมควรที่เราจะต้องกระทำบำเพ็ญให้เกิดให้มีขึ้นในตน เพื่อใช้เป็นที่พึ่งที่ระลึกในยามคับขัน คือในยามแก่ยามเจ็บยามตาย และในยามที่เป็นทุกข์ใจ เพราะความแก่เจ็บตายและความทุกข์ใจนี้ เมื่อสิ่งเหล่านี้มาถึงตัวเราแล้ว ก็มีแต่กุศลผลบุญคุณงามความดี สติปัญญาในธรรมเท่านั้น ที่จะเป็นที่พึ่งให้เราได้อย่างแท้จริง…”
••••••••••••••••••••••••••••••••••••••••••••••••••
พระอาจารย์สุรวุฒิ เขมจิตฺโต (กอล์ฟ)
วัดป่าอนุตตโร อ.ศรีบุญเรือง จ.หนองบัวลำภู
“……我們修持默念*Buddho(佛陀)是為了讓心平靜下來,平息各種情緒的干擾,也為了累積福德,以這Buddho去滋養強健心力, 讓心成為一個知者、聰明者,因為Buddho即是知者、覺醒者、喜悅者。
當心為Budhho不斷滋養,Buddho便會增強心靈的力量, 讓心可以更堅定理性、有責任感、有正念智慧解決生活中各種的問題, 有喜悅、清涼與快樂 ,有力量驅逐一切煩惱以使減少漸弱, 直到它乾涸。
這只是簡單指出修行的其中一些功德, 但事實上,好處還有很多倍。 任何人步進修行,都能親身體驗到其中的滋味……”
*是指在心中不斷默念Buddho(佛陀)的禪修方法。
•••••••••••••••••••••••••••••••••••••••••••••••••••••••••••••#Dhamma of Pra Ajahn Golf
“…..We meditate, recite “Buddho” to relinquish confusion so that we will obtain a tranquil mind, and obtain virtue. Buddho will enhance the ability of mind to become absolute, awaken and wise because the meaning of Buddho is one who knows, one who awaken and one who enlightened.
Once we establish Buddho in our mind, Buddho will increase mind’s energy. This energy will enhance mind’s ability to think reasonably, be responsible, be wise and able to solve problem in life. Buddho will bring the power of rapture and peacefulness to mind. This power will gradually uproot the defilements and eventually extinguish them all together.
The power of insight meditation is briefly said in this context, however its actual power is tremendous. Ones who practice it will experience it themselves.
•••••••••••••••••••••••••••••••••••••••••••••••••••••••••••••
Pra Ajahn Golf
Surawut Khemmajitto
Wat Pha Anuttaro
Si Bun Rueang
Nong Bua Lamphu
“…เราภาวนาบริกรรมพุทโธก็เพื่อให้จิตใจสงบระงับจากความฟุ้งซ่านส่ายแส่ไปในอารมณ์ต่างๆ และก็เพื่อเอาบุญ คือ พุทโธนี้เข้าไปบำรุงเสริมสร้างสมรรถภาพทางใจ ให้ใจเป็นผู้รู้ ผู้ฉลาด เพราะพุทโธคือ ผู้รู้ ผู้ตื่น ผู้เบิกบาน
เมื่อใจได้บริโภคพุทโธเข้าไป พุทโธก็จะไปเพิ่มพลังของจิต ให้จิตมีความหนักแน่นในเหตุผล มีความรับผิดชอบ มีสติปัญญาที่จะแก้ไขปัญหาต่างๆนาๆในชีวิต มีปิติความเอิบอิ่มเย็นใจสุขใจ มีอานุภาพที่จะขับไล่กิเลสทั้งหลายให้ลดน้อยถอยลง จนกระทั่งเหือดแห้งหายไป
นี่เป็นอานิสงส์ย่อๆของการภาวนา จริงๆแล้วมีมากมายกว่านี้หลายเท่านัก ผู้ใดเข้าไปปฏิบัติก็จะได้รับรู้รสชาติด้วยตนเอง…”
•••••••••••••••••••••••••••••••••••••••••••••••••••••••••••••
พระอาจารย์สุรวุฒิ(กอล์ฟ) เขมจิตฺโต
วัดป่าอนุตตโร อ.ศรีบุญเรือง จ.หนองบัวลำภู
《Ajahn Golf 談福報和人畜之別》
《Ajahn Golf 講解五戒的意義》
《最佳的投資》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苦是來自於貪嗔癡
《要先幫助自己》
《有關身體的觀照方向》
《是時候追尋涅槃之樂了!》
《禪修也不要忽略佈施》
《快快行善了!是善是惡自己選》
《選擇禪修業處的準則》
請問人類是怎樣被創造出來的?
工作需要提高聲綫在佛教中是否合理?
工作需要貼死蟲子是否都是不好?
《Ajahn Golf 對於處理蟲患的看法和解釋爲何我們可以吃肉》
是否可以用一個數字來衡量自己的波羅蜜?
《Ajahn Golf 給做善事而被人誹謗之人的一番話》
念經時感覺到有其他衆生應該怎樣?
偷渡來做工賺錢來佈施是否算不清净施?
常常控制不到自己情緒
《Ajahn Golf 改邪歸正的經歷》
《提升心靈的方法--佛法》
《Ajahn Golf 10-1-23帶領大衆禪修》
打坐時看到不認識的人和事影像出出入入--面對的態度
打坐時身體不適應該怎樣處理?
怎樣長期保持正面開心?
怎樣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要用腦的工作 1:25:34
每天打坐三個小時可以了嗎?
談爭吵
《怎樣正確地回向功德?》
《餓鬼界隨喜功德答疑》
《Ajahn Golf 回向功德答疑》
持五戒的利益
萬般帶不走
《Ajahn Golf 談六道---你想死後到哪裏?》
自己好像在控制呼吸、不自然
哪個禪修方法適合我?
可以説明一下buddho 的意思 嗎?
Ajahn Golf 曾經修行的艱辛
輪回中的習性伴隨你我
想得到最上的快樂嗎?
證果自己會知嗎?
阿羅漢的快樂
證二果的特點?
修定後何時開始修觀?
AJahn Golf 的獅子吼
《打坐時不用去理會光》
如何斷淫欲
遇到煩惱怎樣處理到心?
工作要喝酒就一定上不到天嗎?
念佛陀時的態度
怎樣克服打坐打瞌睡的問題?一天睡多久?
怎樣幫家中快要死的狗狗?
初果聖者不迷信》
Ajahn Golf 評論佛牌,提醒信徒要減少自我
修止後怎樣修觀?
佛教對神通的態度
修行要靠自己
懺悔
白父去了哪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