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通三藏,出家27年有實證的法師。 ——隆波帕默尊者推薦語
1963年出生於泰國北柳府,家中兄弟姐妹四人,排行老四。
他畢業於泰國政法大學新聞係,獲學士學位。
畢業後,參加工作三年。
1988年7月13日,他在著名的儂塔不日府的三卡譚寺剃度出家,拜師於著名禪修大師隆波薩隆。
第一個結夏安居,安居在春布里府的考登奧寺;
第二到第六個結夏安居,安居在儂塔不日府的三卡譚寺;
第七到十個結夏安居,安居在占塔不日府的帕素島寺;
第十一個結夏安居,安居在烏塔亞塔里府的口我洞禪修中心;
第十二到十五個結夏安居,安居在羅勇府的農博寺;
第十六到二十個結夏安居,安居在儂塔不日府的三卡譚寺;
第二十一到二十三個結夏安居,安居在羅勇府的農博寺;
第二十四個結夏安居至今,安居在春布里府的雙八寺廟。
1988年佛學學士畢業;1989年佛學碩士畢業;1998年佛學博士畢業。
2003年到2010年,他把病重的父親接到寺廟照顧,直至2010年2月14日,老人家平靜地離開人世。
2004年,他受邀而積極的開始投身於弘法的工作,目前已是泰國非常知名的法師,同時也是隆波帕默尊者體系裡,最為知名的出家弟子。
學員問:
最近修行時覺得暈乎,
聽法時容易昏沉,
日常生活中總是犯睏,
心不喜歡這樣的狀態,
請尊者慈悲指導。
阿姜給尊者答:
師父自己也曾經有過這樣的情況,
坐著之後,
昏沉直到睡著,
可憐的是,
還誤以為睡著了就是入定。
醒來時還覺得:
「哎呀!剛才入定了,
太好了!真的好寧靜!」
後來修習一個業處,
不曉得是福報現前還是什麼,
想到了這個業處,就是——
閉上眼睛之後,
觀接觸到眼皮的光。
閉上眼睛,
然後看光,
意思就是——
眼睛仍繼續工作。
一般人閉眼時,
就不用眼睛了,
就會去想了。
但如果我們閉上眼睛,
仍繼續讓眼睛工作,
用眼睛感知光,
就會發現——
有光接觸到眼皮。
光的亮度是明或暗,
隨他去,
我們持續看光。
這個方法讓心清醒,
讓我們打坐不睡著,
感覺不昏沉,
就類似於坐著,
一直都是清醒的。
如果我們睜開眼睛,
周圍呈現的畫面,
變成各種各樣有意義的事物,
我們看到什麼,
心就會往外送,
然後隨著所看的畫面去想。
但若閉上眼睛,
只有光而已,
我們看到的僅是光,
無論光多或少、
跑來跑去之類的,
它呈現在眼皮處,
我們看到的僅是光,
就會發現——
它能對治昏沉。
後來閱讀三藏經典,
偶然看到所修習的,
稱之為「光明想」(āloka-saññā)
意思就是:感知光明。
所謂「感知光明」,
是一種直接對治昏沉的業處,
能夠憶念光明的人,
自然就不會昏沉。
**A student asked:**
Recently, during meditation, I’ve been feeling dazed.
I often get drowsy while listening to Dhamma talks,
and in daily life, I’m always sleepy.
My mind dislikes this state.
Could the Venerable kindly offer some guidance?
**Venerable Ajahn Krit replied:**
I, too, have experienced this in the past.
While sitting in meditation,
drowsiness would overcome me until I fell asleep.
What’s pitiable is that I mistakenly thought falling asleep was entering a state of stillness.
Upon waking, I’d think,
"Ah! I just entered samādhi—
so wonderful! It was truly so peaceful!"
Later, while practicing a certain meditation object,
whether due to accumulated merit or something else,
I recalled this method:
After closing the eyes,
**observe the light contacting the eyelids.**
Close your eyes,
and then "look" at the light—
meaning,
**keep the eyes actively engaged.**
When ordinary people close their eyes,
they stop using them
and start thinking instead.
But if we close our eyes
and continue to let the eyes "work,"
using them to perceive light,
we’ll discover—
there is light contacting the eyelids.
Whether the light is bright or dim,
let it be.
We just continuously "watch" the light.
This method keeps the mind alert,
helps us stay awake while sitting in meditation,
and prevents drowsiness.
It’s like sitting
while remaining fully awake.
If we open our eyes,
the surrounding scenes
turn into all sorts of meaningful objects.
Whatever we see,
the mind goes outward,
and we start thinking along with what we see.
But when the eyes are closed,
there’s only light.
All we see is light—
whether there’s a lot or a little,
whether it moves around,
and so on—
it appears at the eyelids.
Since all we see is light,
we’ll find—
it effectively counteracts drowsiness.
Later, while reading the Tipiṭaka,
I came across what I had been practicing—
it’s called **āloka-saññā (perception of light)**.
"Perception of light"
is a meditation object that directly counters drowsiness.
Those who recollect light
naturally do not become drowsy.
— **Venerable Ajahn Krit Nimmalo**
July 18, 2025
14th Thailand Satipaṭṭhāna Meditation Course
Chinese Excerpt | 靜慮林 Shi Ne Ling Monastery
【以馴獸師的心態觀照,真的可行嗎?】
如果要想訓練心安住,
就必須要覺知到心,
因為禪定真正的意思是指——
心安住的狀態。
心跑掉是心沒安住,
如果我們及時地知道心跑掉,
知道心沒有安住的狀態,
心就會剛好安住那麼一剎那。
但是一定要帶著一顆快樂的心去觀,
而不是一直期待心必須一動不動的,
如果那樣,心一旦跑掉,
我們就會有一些不舒服,
因為它跟我們的期待不一樣,
我們就會有苦生起。
要想讓我們的心在看到心走神、
心跑掉的時候有快樂,
就一定要從一個學生、
一個學者的角度去看。
一顆真正的學生的心
是懷著一份學習的心態,
無論境界是好還是壞,
都本著一份學習的心態去看。
就好比我們要去了解
某一個動物的生活習性,
無論這個動物的表現是好還是壞,
如果我們去觀察,
它全都會變成我們的一種知識和了解。
我們的目的並不是去馴服這隻動物,
而是要了解
這隻動物自然狀況下的生活習性。
如果我們的目標是馴服這隻動物,
讓它溫順下來,
那麼一旦它的表現
跟我們所期待的不一樣,
我們就會不滿意。
如果我們的用心是這樣的,
當它真正呈現它自然的狀態時,
我們往往就會不喜歡,
因為它真正很自然地呈現出的狀態
往往是我們認為所謂不好的狀態。
但是如果我們懷著一份學生的心態,
無論它是好還是壞,
每一次它呈現出來,
每一次我們了解到,
我們都會得分。
所以,在每一次覺知、
每一次了解和看見的時候,
我們都會懷著一份快樂和喜悅的心。
在我們看到心跑掉的那一剎那,
心就不再跑了,
就會變成心安住的狀態。
~阿姜給尊者(Phra Ajahn Krit Nimmalo)
2019年9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