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應部摘要

SN14 界相應 Dhātusaṃyuttaṃ 摘要

SN14.1 草木經 Tiṇakaṭṭh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教導比丘種種界,那就是六根界、六塵界、六識界

 

SN14.2 種種觸經 Phassanānatt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教導比丘緣於種種界而生起種種觸

-種種界=六根界

-整句意思是緣於六根而生起六觸

 

SN14.3 非種種觸經 Nophassanānatt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教導比丘緣於種種界而生起種種觸,而非緣於種種觸而生起種種界

-種種界=六根界

-整句意思是緣於六根而生起六觸,而非相反

 

SN14.4 種種受經 Vedanānānatt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緣於種種界生起種種觸,緣於種種觸生起種種受

--種種界=六根界

-種種受=六觸而生的受

 

SN14.5 種種受經第二Dutiyavedanānānatt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緣於種種界生起種種觸,緣於種種觸生起種種受,非緣於種種受生起種種觸,非緣於種種觸生起種種界

--種種界=六根界

-種種受=六觸而生的受

 

SN14.6 外部的種種界經 Bāhiradhātunānattasuttaṃ 摘要

 

-佛陀有一次教導比丘們種種界:六塵界

 

SN14.7-8 摘要

 

-有一次,佛陀教導比丘:

1.       緣於種種界生起種種想

a.       六塵上之想

b.       義注:連結六識的想

2.       緣於種種想生起種種意向

a.       六塵意向

3.       緣於種種意向生起種種意欲

a.       六塵上的意欲

4.       緣於種種意欲生起種種焦熱

a.       六塵上的焦熱

5.       緣於種種焦熱生起種種遍求 (SN14.7)

a.       對六塵的遍求

 

-而非相反的(SN14.8

 

SN14.9-10 摘要

 

-有一次,佛陀說,

1.       緣於種種界生起種種想

a.       六塵上之想…(下面如此類推)…

2.       緣於種種想生起種種意向

3.       緣於種種意向生起種種觸

a.       義注:對非色法所緣的觸

4.       緣於種種觸生起種種受

5.       緣於種種受生起種種意欲

6.       緣於種種意欲生起種種焦熱

7.       緣於種種焦熱生起種種遍求

8.       緣於種種遍求生起種種獲得 (SN14.9)

 

-而非相反的(SN14.10)

 

SN14.11 七界經 Sattadhātu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有以下七界。經比丘的提問後指出這七界是緣於各別的東西而顯明

1.       光界

a.       黑暗

2.       淨界

a.       不淨

3.       空無邊處界

a.      

b.       義注:透過色界禪成就

4.       識無邊處界

a.       空無邊處

5.       無所有處界

a.       識無邊處

6.       非想非非想處界

a.       無所有處

7.       想受滅界

a.      

b.       義注:透過四蘊的不顯現

 

比丘再問,以上這些界應被什麽成就所到達呢?佛陀回答:

1.       上面1-5應被想的成就所到達

2.       非想非非想處界該被殘行成就所到達

a.       義注:因爲殘餘的微細行。根據清净導論,在這個成就裏,想和其他精神元素只是存在於很微細、殘餘的模式,所以不能表現他們關鍵的功能

3.       想受滅界則應被滅盡定所到達

 

SN14.12 有因緣經 Sanidān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欲尋、惡意尋、加害尋有因緣生起,非無因緣。

-欲尋生起的因緣:上面的作爲下面生起的緣

1.       欲界

a.       義注:欲界=欲的想法、普遍上所有欲界現象、和所有除了惡意、加害界界的東西

2.       欲想

a.       欲想透過取欲界為目標或透過聯繫(在同一顆心生起的欲的想法)而生起

3.       欲的意向

4.       欲的意欲

5.       欲的熱惱

6.       欲的遍求

-遍求欲的凡夫進入三處錯誤:身、語、意。

-惡意尋、加害尋亦同論

-佛陀說,凡生起不正想的任何沙門或婆羅門,假如不急速地將它驅離,他當生便住於苦,有熱惱,死後能預期惡趣。

-接著佛陀反面論證

 

SN14.13 磚屋經 Giñjakāvasath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緣於界,想、見、尋生起

-迦旃延尊者聼罷問佛陀:緣於什麽而--把非遍正覺者看為遍正覺者—這個見被了知呢?

-佛陀便回答:是大的無明界

-緣於下劣/中等/勝妙的界,而下劣/中等/勝妙的以下生起,他開示下劣/中等/勝妙的,佛陀說他的往生是下劣/中等/勝妙的

1.      

2.      

3.      

4.      

5.       欲求

6.       願求

7.       個人

8.       言語

 

SN14.14 下劣志向者經 Hīnādhimuttik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眾生由於界而會合。傾向於下劣者會和傾向於下劣者會合;傾向於良善者會和傾向於良善者會合

-過去、現在、未來也是一樣

 

 

SN14.15 經行經 Caṅkam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各大尊者率領各自的比丘群在佛陀附近經行

-佛陀便引導比丘們認識,跟隨以下尊者經行的比丘都具有和他們相同的特質

1.       舍利弗--大慧

2.       大目揵連--大神通力

3.       大迦葉--頭陀論

4.       阿那律—天眼

5.       富樓那滿慈子--論法者

6.       優波離--持律

7.       阿難--多聞

8.       提婆達多--惡欲求

 

-佛陀說,眾生由於界而會合。傾向於下劣者會和傾向於下劣者會合;傾向於良善者會和傾向於良善者會合

-過去、現在、未來也是一樣

 

 

SN14.16 經行經 Caṅkam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眾生由於界而會合。傾向於下劣者會和傾向於下劣者會合;傾向於良善者會和傾向於良善者會合

-過去、現在、未來也是一樣

-這就如乳與乳、油與油會合

-接著佛陀說偈

1.       從接觸生渴愛,透過不接觸而切斷

a.       義注:透過見、聞、接觸等而渴愛、情愛

2.       就如爬上小木後,會沉沒大海

3.       如是來到懶惰者,會從善生活中沉沒

4.       因此避開那個—懶惰、下劣精進的

5.       隱居的聖者,堅決地禪修

6.       恆常地發起精進,與智者一起居住

 

SN14.17-24 摘要

 

-佛陀說眾生由於界而會合。以下特質的人也會與相同特質的人會合

1.       無信

2.       無慚

3.       無愧

4.       少聞

5.       失念

6.       劣慧

7.       懈怠 (SN14.18)

8.       不得定 (SN14.23)

9.       劣戒 (SN14.24)

-和以上相反特質的人也會和相關的人會合

-過去、現在、未來也是這樣

 

SN14.25-29 摘要

 

-佛陀說眾生由於界而會合。以下特質的人也會與相同特質的人會合

1.     行五戒相反之事 (SN14.25)

2.     行十惡業的首七個 (SN14.26)

3.     行十惡業 (SN14.27)

4.     行八邪道 (SN14.28)

5.     行八邪道+邪智+邪解脫(SN14.29)

 

-和以上相反特質的人也會和相關的人會合

-過去、現在、未來也是這樣

 

SN14.30 四界經Catudhātu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有四界,即:地界、水界、火界、風界

 

SN14.31 正覺以前經 Pubbesambodhasuttaṃ 摘要

 

-佛陀還未覺悟、還是菩薩時思考而得出—地/水/火/風界的

1.       樂味--緣於地/水/火/風界樂、喜悅生起

2.       過患--地/水/火/風界是無常的、苦的、變易法

3.       出離--捨斷、調伏在地/水/火/風界上的意欲貪

-佛陀說,只要自己不這樣如實證知這些四界的樂味為樂味、過患為過患、出離為出離,他就不會在這個包含天神、梵天神、魔、人類的世間中自稱『已現正覺無上遍正覺』

-但自己確實如實證知,所以才這樣自稱。

-而且佛陀的智與見生起,知道『我的解脫是不動搖的,這是最後的出生,現在,沒有再有了。』

 

SN14.32 我曾行經Pubbesambodhasuttaṃ 摘要

 

-佛陀曾遍求、到達、以慧善見地、水、火、風界的樂味、過患、出離

-佛陀說,只要自己不這樣如實證知這些四界的樂味為樂味、過患為過患、出離為出離,他就不會在這個包含天神、梵天神、魔、人類的世間中自稱『已現正覺無上遍正覺』

-但自己確實如實證知,所以才這樣自稱。

-而且佛陀的智與見生起,知道『我的解脫是不動搖的,這是最後的出生,現在,沒有再有了。』

 

SN14.33 如果沒有這個經 Nocedaṃ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如果沒有地/水/火/風界的樂味,眾生便不會在地/水/火/風界上貪著;但因為有地/水/火/風界的樂味,因此眾生在地/水/火/風界上貪著。

-如果沒有地/水/火/風界的過患,眾生便不會在地/水/火/風界上厭。但因為有地/水/火/風界的過患,因此眾生在地/水/火/風界上厭。

-如果沒有地/水/火/風界的出離,眾生便不從地/水/火/風界出離;但因為有地/水/火/風界的出離,因此眾生從地/水/火/風界出離。

--佛陀說,只要衆生不如實證知這四界的樂味為樂味、過患為過患、出離為出離,就還未從這世代中出離,未能以離被限制之心而住。

1.     義注:被限制=輪回的限制、煩惱的限制

-反之則能

 

SN14.34 一向的苦經 Ekantadukkh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如果這地/水/火/風界是唯有苦的,沒有樂的,那麽眾生便不在這地/水/火/風界上貪著。但因爲地/水/火/風界有樂,所以眾生在地/水/火/風界上貪著。

 

-如果這地/水/火/風界是唯有樂的,沒有苦的,那麽眾生便不在這地/水/火/風界上厭。但因爲地/水/火/風界有苦,所以眾生在地/水/火/風界上厭。

 

SN14.35 歡喜經 Abhinand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凡歡喜地/水/火/風界者,他歡喜苦

1.     SN36.11:無常故是苦

-凡歡喜苦者,佛陀說:『他不從苦被解脫。』

-接著佛陀反面論證

 

SN14.36 生起經 Uppād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地/水/火/風界的生起、存續、生出、顯現,是苦的生起、病的存續、老死的顯現

1.     SN36.11:無常故是苦

-而凡地/水/火/風界的滅、平息、滅沒,這是苦的滅、病的平息、老死的滅沒

 

SN14.37-38摘要

 

-佛陀說,凡任何沙門或婆羅門不如實知道四界的集起、滅沒、樂味、過患、出離者

-他們不被佛陀認同為沙門中的沙門,或婆羅門中的婆羅門

-而且,那些尊者也不以證智自作證後,在當生中進入後住於沙門或婆羅門的利益(涅槃)。

-接著佛陀反面論證

 

SN14.39 沙門婆羅門經第三 Tatiyasamaṇabrāhmaṇ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凡任何沙門或婆羅門不知道地/水/火/風界,不知道地/水/火/風界集,不知道地/水/火/風界滅,不知道導向地/水/火/風界滅道跡

-他們不被佛陀認同為沙門中的沙門,或婆羅門中的婆羅門

-而且,那些尊者也不以證智自作證後,在當生中進入後住於沙門或婆羅門的利益(涅槃)。

-接著佛陀反面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