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利三藏義注、複注對四念住修習方法之詮釋》

身念住

 

-以下内容均參考MN10,DN22原經文、義注或清净道論 (都爲覺音尊者所著)

 

 

【入出息念】

 

 

準備步驟

1.       到寂靜的地方

a.       因爲噪音是禪定的刺

b.       非城市地區能讓禪修者更容易抓住業處

2.       姿勢

a.       盤腿

                                                               i.      坐姿有三大好處:

                                                             ii.      堅固的姿勢

                                                           iii.      因爲姿勢而有舒適的呼吸

                                                           iv.      方便握住禪修所緣

b.       定置端直的身體

 

修習步驟

1.       當吸氣長時,知道;當吸氣短時,知道

a.       吸氣長,指的是長時間的吸氣

b.       之後他生起讓呼吸便細的欲,每次呼吸時呼吸都變得更細

c.       如此喜便生起

d.       接著轉離呼吸(捨棄尋、伺,沒有思維、依偎著所。應指二禪

e.       心生起中捨(應指四禪,一取得禪那就直接到步驟4)

2.       訓練經驗呼吸的全程

a.       這樣做便不會在呼吸的前中後任何時候擾亂

3.       訓練平息身體的活動

a.       訓練不要動來動去

b.       平息身心的熱惱

4.       進入禪那(到四禪)

5.       分別名色

a.       出定後反思以上的身心活動建基於身體

b.       接著考察五個具代表性的名法:觸、受、想、思、識

6.       考察身心因緣而、滅而樹立緣起正見

a.       ---依靠想動的動機與努力(名法)鼻孔和粗糙的身體等;空氣才進出,肚子、肚皮等才動(色法)。

b.       滅--沒有,空氣就不進出、身體不動

c.       依靠六根、六塵,心和其他心所才生起[馬哈希尊者見解]

d.       如此知道無人無我無衆生、沒有東西屬於任何人,只是連接條件的事物

e.       再透過推論/觀察而領悟12因緣 [馬哈希尊者見解]

7.       透過作意身、心、各自的三相發展觀 –直至成爲阿羅漢

a.       其中無我:建立念而知‘身體存在’ 但這時以智慧知道無人無我無衆生、沒有東西屬於任何人

8.       對於5-7,也可以應用於觀照自己/別人/自己和他人的身體

 

-以此離開渴愛和邪見,不執取世間任何事物爲 ‘我’ 、‘我的’

 

-------------

 

【四種身體姿勢】

 

-清净導論在chapter8 說,這是觀的業處

 

修習方法

1.       當行/住/坐/臥時,知道‘我在行/住/坐/臥

a. 這要和一般動物的‘知道’ 作出分別:

b.       動物的‘知道’是認爲有個作者、經驗者在動,而這裏是要去除這種我見,這才是在修念住

c.       要帶著這種‘無我’的認知去修:無衆生在走,只是因爲名法所生的風界散播而動。當在想‘我應走’時,那個想法創造了震動過程而作出行爲。

2.       觀照色蘊的集滅

a.       集:緣於渴愛、業、食、緣起---而生,或作意生起之相 (業、食素、心、時節)

b.       滅:無明(以緣的角度)、渴愛、業、食之滅/看到變遷、無常

3.       或觀照無我:建立念而知‘身體存在’ 但這時以智慧知道無人無我無衆生、沒有東西屬於任何人

4.       以上也可以應用於觀照自己/別人/自己和他人的身體

 

-以此離開渴愛和邪見,不執取世間任何事物爲 ‘我’ 、‘我的’

 

 

------------

【正知各種身體動作】

 

-清净導論在chapter8 說,這是觀的業處

 

修習方法

1.       對於往、返都貫徹這四種正知 (這裏的所有正知都連接‘念’)

a.   有益正知

                                                               i.      能讓自己在法上成長的為有益:例如探望佛塔、菩提樹、長老、僧團、墳場(作尸骸觀)-->幫助成爲阿羅漢

                                                             ii.      當有思想時就可實行這種正知,考慮這個念頭有沒有益處,而不是想法剛生起就受影響

b.   合適正知

                                                               i.      有害的就不合適:雖然有些事情幫助法上成長,如探望佛塔。但人非常多時,當碰到合意的東西又沒有如理作意,貪就會生起,不合意時嗔就生起—這時就不合適。又或者可能會犯性交罪、污辱梵行的,這些就不合適

c.   行處正知

                                                               i.      外出返回時都要作意業處

d.   無癡正知

                                                               i.      無我:不要像凡夫那樣有‘我在走’、‘靈魂指令身體走動’ 等邪見

                                                             ii.      緣生:而是要知道當思想產生,就會生起相應的風界帶來身體的行為

2.       對向前、向後看都有四種正知

a.   有益正知

                                                               i.      像難陀長老那樣,他看任何一方之前都會審視是否一定會看,避免貪嗔癡流入心中

b.   合適正知

c.   行處正知

                                                               i.      看之時都要與業處相應(如蘊、處、界、緣起、觀照角度等)

d.   無癡正知

                                                               i.      無我:看的時候知道‘無我’在看,只是心生風界的作用,讓自己眼皮動等

                                                             ii.      (正見/苦/無常)要從以下三個角度正確認知‘看’:

1.       遍知根:看的過程為  有分心--> 轉向心-->眼識-->領受心-->推度心-->確定心-->速行心---這時開始起貪嗔癡

2.       偶然的狀態:速行心就像訪客,訪客不適宜叫原本靜默的主人(速行前的其他心)做任何工作,即不適宜參與其他心沒有的貪嗔癡

3.       暫時的狀態:心刹那生滅,就像在亡者(速行心前已滅去的心)的家中,自己也快要死了,不適宜唱歌跳舞 (類別為起任何貪嗔癡)

                                                           iii.      以蘊、處、界、緣起的角度觀照

1.       蘊:眼是色蘊、見的心為識蘊、連結見的感受是受蘊、認知為想蘊、由觸(等緣起支)開始為行蘊

2.      

a.       眼處、色處、見是意處、感受等是法處

3.       界(同上分析)

4.       緣起:眼是依止緣、色是所緣緣;轉向心是相續、無間、離去、無有緣;光是依止緣;感受等為俱生緣)

3.       對肢體的屈伸都有四種正知

a.   有益正知

                                                               i.      屈/伸太久會讓身體每刻都疼痛,讓禪修退失,難以獲得止觀等。適度的屈伸就不會

b.   合適正知

                                                               i.      就算作伸展都要在適當的地方。假如把手伸展到火堆、蟻穴、毒蛇那裏就遭殃了

c.   行處正知

                                                               i.      屈伸時都不要捨棄業處

d.   無癡正知

                                                               i.      無我:屈伸時要知道‘無我’在屈伸,只是心生風界的作用,讓自己動

4.       穿衣時的四種正知

a.   有益正知

                                                               i.      衣服幫助除寒暑等

b.   合適正知

                                                               i.      太破舊要修補、太貴重可能被搶劫、透過邪命而得的袈裟---這些都不合適

c.   行處正知

                                                               i.      穿衣時不捨棄業處

d.   無癡正知

                                                               i.      無我:穿衣時要知道‘無我’在穿衣,只是心生風界的作用,讓自己動

                                                             ii.      界:覺察衣服、身體都只是(色)界,因此不適合對取得好或壞的衣服而狂喜和難過

5.       用鉢

a.   有益正知

                                                               i.      需要用鉢來托鉢

b.   合適正知

                                                               i.      太重、破爛、難洗、透過邪命而取得的都不合適

c.   行處正知

                                                               i.      用鉢時不捨棄業處

d.   無癡正知

                                                               i.      思考:鉢、身體都只是(色)界,他們都不能想東西,就像用鉗子來那熱容器

                                                             ii.      思考:就如病患不會對藥箱、紗布雀躍,他們只是用來放藥、保護傷口。食物就如紗布,藥箱就如鉢

6.       受用飲食

a.   有益正知

                                                               i.      不是爲了嬉戲、陶醉、裝飾

b.   合適正知

                                                               i.      不論好吃與否,假如引起不適的,都不合適

                                                             ii.      讓不善法增加、善法減少、透過邪命而得的食物都不合適

c.   行處正知

                                                               i.      用餐時不捨棄業處

d.   無癡正知

                                                               i.      觀照‘無我’在吃

                                                             ii.      以地、水、火、風、空、識來審視食物、吃、消化的過程

                                                           iii.      審思食物的不怡人:去獲取食物時、吃的過程、吃下去接收時(在胃部上端的地方時)、肚子、未消化、已經消化、吃後的後果(製造頭髮、疾病)、排除物(汗、屎便)、食物的污染(粘在某些地方)

7.       大小便

a.   有益正知

                                                               i.      在適當時機大小二便能避免身體不適、疾病

b.   合適正知

                                                               i.      在不適當的地方大小便可能會犯戒、有惡名聲、被憤怒的人和靈體危害自己的生命

c.   行處正知

                                                               i.      不捨棄業處

d.   無癡正知

                                                               i.      無我:觀照‘無我’在大小便,只是心生風界的作用,讓自己動

                                                             ii.      無我:大小二便不是我的,他們只是清洗的過程的一部分而已,就如用水洗東西,那些水被丟棄後不屬於任何人。她們是大自然的

8.       在行、住、坐、臥、清醒、語、默時正知

a.       無癡正知(主要)

                                                               i.      行、住、坐、臥、醒來

1.       苦:知道剛才在行、住、坐、臥的身心已經滅了

2.       無我:在睡覺時,一直省察身體和床都無意識。知道睡着。睡醒後立即取回業處

                                                             ii.     

1.       緣起:依靠嘴唇、牙齒等,這個聲音被發出

2.       苦:知道剛才在説話的身心已經滅了

                                                           iii.      沉默

1.       苦:一直在沉默,然後説話,知道剛才沉默的身心已經滅了

2.       界分別:現在生起聲音是色法

b.       行處正知:不捨棄業處

 

-透過注意以上各範疇的四種正知來在身上隨觀身體

-也觀照色蘊的集滅

1.       集:緣於渴愛、業、食、緣起---而生,或作意生起之相 (業、食素、心、時節)

2.       滅:無明(以緣的角度)、渴愛、業、食之滅/看到變遷、無常

 

-或觀照無我:建立念而知‘身體存在’ 但這時以智慧知道無人無我無衆生、沒有東西屬於任何人

-以上也可以應用於觀照自己/別人/自己和他人的身體

-以此離開渴愛和邪見,不執取世間任何事物爲 ‘我’ 、‘我的’

 

-----------

【三十二身分】

 

(也參考清净導論,義注修法的詳細版

 

-這個禪法的目標,根據清净導論,是要得止禪。但義注引述古代阿羅漢長部頌者大吉祥尊者(Mahāsīva注釋說,佛陀教墓園九相是在修過患隨觀智。因此下面觀照32身分的厭惡相應在修觀

 

-知道身體由以下32個部分組成 (根據清净導論分法)

1.       髮皮組5個:髮、毛、爪、齒、皮

2.       肉腎組5個:肉、腱、骨、骨髓、腎臟

a.       中醫腎主骨

3.       胸部組5個:心臟、肝臟、肋膜、脾臟、肺臟

4.       腸胃組5個:腸、腸間膜、胃中物、糞、腦

5.       脂肪組6個:膽汁、痰、膿、血、汗、脂肪

6.       液體組6個·:淚、膏、唾、涕、關節滑液、尿

 

-逐一辨別以上三十二身分的特性,有時輕易可以拿到的身分,例如頭髮,可以直接拿出來審視:

1.      

2.       形狀

3.       方位:在肚臍上方為上,下方為下

4.       確實地點

5.       界限

a.       上下方以什麽為限?

b.       透過相似的東西設限:沒有兩條頭髮是在一起的

c.       透過不相似的東西設限:他和體毛等其他31身分不同

 

-透過以下的方向建立對它們的厭惡認知

1.       :例如在用餐時看到黑色的東西

2.       形狀:例如在用餐時看到不明圓柱體

3.       氣味

4.       所依:它們依靠膿血而生長

5.       處所:在不净的其他31身分上

 

-首先透過口來背誦了解它們

1.       首先順序讀誦髮皮組5個:髮、毛、爪、齒、皮,之後逆誦

2.       之後順序讀誦下一組:肉腎組的5個:肉、腱、骨、骨髓、腎臟;再把髮皮組+肉腎組的那10個逆誦,如「腎臟、骨髓、骨、腱、肉、皮、齒、爪、毛、髮」

3.       如此類推

4.       這樣訓練直至對32身分瞭如指掌

5.       之後可以以心來背誦

 

-訓練的時候

1.       不過急:不會是一步登天的,操之過急會有反效果,不能完全掌握

2.       不過慢:太慢的話雖然可以讀完,但不能精通

3.       不要分心:會忽略所緣的細節

4.       當逐漸精通時,要跨越 ‘頭髮’ 等的名稱概念,直接作意它們的厭惡不净相

5.       有時順逆作意32身分時,有些身分在心中顯現得比較明顯,有些則不然。可以專注那些比較明顯的

                  a.如果選擇專注例如骨,可以邊專注,邊默念‘骨’ 或‘厭惡的骨’,重複直至取得禪那 (帕奧禪師 《親知實見》)

6.       專注比較深時,會取得似相。培育與發展似相者可以取得禪那

a.       取相=閉眼時仍然可以以心看見。似相比前者光净得多,它會和原本的業處融爲一體[帕奧禪師。從安般念至色、無色禪]

b.       不要注意似相的顔色、四界,不然就變成修色遍、四界分別。只注意它為禪相而已。接著就有機會取得禪那

7.       任何一個身分都可以取得禪那

 

-多修的人見到任何動物或人都會作意到他們只是許多個組成部分組合在一起

 

-取得禪那(出定)後觀照色蘊的集滅

1.       集:緣於渴愛、業、食、緣起---而生,或作意生起之相 (業、食素、心、時節)

2.       滅:無明(以緣的角度)、渴愛、業、食之滅/看到變遷、無常

-或觀照無我:建立念而知‘身體存在’ 但這時以智慧知道無人無我無衆生、沒有東西屬於任何人

-以上也可以應用於觀照自己/別人/自己和他人的身體

-以此離開渴愛和邪見,不執取世間任何事物爲 ‘我’ 、‘我的’

 

 

------------

【四界分別】

 

-清净導論在chapter8 說,這是觀的業處

 

根據法聚論,四界各有以下特性

1.       地界:硬、粗、重、軟、滑、輕。

2.       水界:流動、粘。

3.       火界:熱、冷。

4.       風界:支持、推動。

根據MN28,四界分別如下

1.       地界(20)

a.       髮皮組5個:髮、毛、爪、齒、皮

b.       肉腎組5個:肉、腱、骨、骨髓、腎臟

                                                               i.      中醫腎主骨

c.       胸部組5個:心臟、肝臟、肋膜、脾臟、肺臟

d.       腸胃組5個:腸、腸間膜、胃中物、糞、腦

2.       水界(12)

a.       脂肪組6個:膽汁、痰、膿、血、汗、脂肪

b.       液體組6個·:淚、膏、唾、涕、關節滑液、尿

3.       火界(4)

a.       之火

b.       衰老之火

c.       燃燒之火

d.       消化之火

4.       風界

a.       「上行風」──是起嘔吐、打呃等的上升的風

b.       「下行風」──是排泄大小便等的下降的風

c.       「腹外風」──是腸外的風

d.       「腹內風」──是腸內的風

e.       「肢體循環風」──是經過靜脈網而循環於全身的肢體及屈伸等而生的風。

f.        「入息」──是入內的鼻風

g.       「出息」──是出外的鼻風

 

 

 

[利慧者修法之一]

1.       直接感受《法聚論》的四界特性,他們會覺得逐個分析頭髮等的地界是多餘的

2.       接著重複地、逐個界地省察這個身體—照見無我:它不是衆生、無靈魂

3.       逐漸他會得到近行定 (因爲這是在以它們的自性來做所緣,所以不能達到安止定)

4.       之後也可以隨觀身體的集滅法

5.       以上也可以應用於觀照自己/別人/自己和他人的身體

6.       以此離開渴愛和邪見,不執取世間任何事物爲 ‘我’ 、‘我的’

 

[利慧者修法之二]

1.       根據舍利佛尊者在 MN28中的教導,‘緣於骨骼、筋腱、肉、皮膚圍繞虛空而被以色為名’:

2.       作意這四個以地界為主的身分,照見無我:它不是衆生、無靈魂

3.       逐漸他會得到近行定

4.       之後也可以隨觀身體的集滅法

5.       以上也可以應用於觀照自己/別人/自己和他人的身體

6.       以此離開渴愛和邪見,不執取世間任何事物爲 ‘我’ 、‘我的’

 

 

[非利慧者修法之一]

-假如用利慧者的方法不成功(取得近行定),可以逐一辨別以上地界、水界為主的三十二身分的特性,有時輕易可以拿到的身分,例如頭髮,可以直接拿出來審視:

1.      

2.       形狀

3.       方位:在肚臍上方為上,下方為下

4.       確實地點

5.       界限

a.       上下方以什麽為限?

b.       透過相似的東西設限:沒有兩條頭髮是在一起的

c.       透過不相似的東西設限:他和體毛等其他31身分不同

 

-首先透過口來背誦了解它們

1.       首先順序讀誦髮皮組5個:髮、毛、爪、齒、皮,之後逆誦

2.       之後順序讀誦下一組:肉腎組的5個:肉、腱、骨、骨髓、腎臟;再把髮皮組+肉腎組的那10個逆誦,如「腎臟、骨髓、骨、腱、肉、皮、齒、爪、毛、髮」

3.       如此類推

4.       這樣訓練直至對20個地界為主的身分瞭如指掌

5.       之後可以以心來背誦

 

-訓練的時候

1.       不過急:不會是一步登天的,操之過急會有反效果,不能完全掌握

2.       不過慢:太慢的話雖然可以讀完,但不能精通

3.       不要分心:會忽略所緣的細節

4.       當逐漸精通時,要跨越 ‘頭髮’ 等的名稱概念,直接作意它們的界相

5.       觀照這些32身分為無思想、(善惡上)無記、空、不是有情,只是單純的地界/ 水界

6.       有時順逆作意32身分時,有些身分在心中顯現得比較明顯,有些則不然。可以專注那些比較明顯的

a.       不過帕奧禪師不建議,因爲元素失衡時會導致許多身體問題

7.     專注比較深時,有機會取得近行定

 

-以上的内容只在審視地界、水界。接著觀照MN28身體的六種風界為:

1.       無思想、(善惡上)無記、空、不是有情,只是單純的風界

2.     專注比較深時,有機會取得近行定

 

 

-假如以以上方法,還不成功(取得近行定),可以在上面地界、水界、風界的身分/ 部分中--逐一注意它們其餘的三界

1.     例如不僅注意頭髮的地界,還可以注意頭髮的水、火、風界

2.     專注比較深時,有機會取得近行定

 

-原經文提到,也可以隨觀身體的集滅法

-以上也可以應用於觀照自己/別人/自己和他人的身體

-以此離開渴愛和邪見,不執取世間任何事物爲 ‘我’ 、‘我的’

 

 

[非利慧者修法之二]

 

-假如以以上方法,還不成功(取得近行定),可以作意MN28中提到的四界的13個相

1.     它們的語義

a.     地的意思是擴展

b.    水的意思是流動、

c.     火的意思燃燒

d.    風的意思是吹動

e.     被稱爲界因爲它們有各自的自性、(無常故)苦的

2.     為聚集

a.     32身分只是色、香、味、食素及四界八法聚合體。由業而起的,則加上命根和(男女)性根合共十法聚

b.    只是因爲三十二身分其中一界教明顯,因此被歸爲地或水界

3.     細小

a.     粉碎為極微後,地界有一doa量,水界則是一半。

b.    水界粘合、火界守護 (不陷入水界的濕)、風界支撐後,極微不散開

4.     分析特質 (相、味、現起)

a.     地:有堅性的相,住立的味(作用),領受的現起(呈現的體驗)

b.    水:有流動的相,增大的味,粘合的現起

c.     火:有熱性的相,成熟的味,給與柔軟的現起

d.    風:支持的相,使東西動的味,傳達(使到隔壁的地方生起相續的色法)的現起

5.     生起

a.     只時節生色:胃中物、屎、膿、尿

b.    只時節生色和心生色:淚、膏、唾、涕

c.     只業生色:消化之火

d.    只心生色:入息、出息

e.     四種原因混合而生的色:其餘

6.     多樣與統一

a.     相異:四界各有相、味、現起

b.    相同:都是具三相(無常等)、色、大種(因爲組成如大地這麽大的東西、能以神通作大變幻、要龐大的物質維持、有大變異)、界(有自相)、法(保持自相)等

7. 分離與不分離

a.     分離:四界在色八法聚中合在一起,不能分離

b.    但他們有各自的特質等等

8.     類近不類近

a.     類近:地和水類似地重,火與風類似地輕

9.     内外之分

a.     身内、外 (沒有心的作用等)

10.  包攝

a.     心生的地界和其餘三界都同爲一攝,因爲有共生的源頭。其餘業生也如是解釋

11. 

a.     地界等對其餘三界作用、是它們的條件

12.  不思念

a.     不會思考

13.  緣的分別

a.     以24緣來分析四界之業、心、食、時節的四緣

 

-原經文提到,之後也可以隨觀身體的集滅法

-或觀照無我:建立念而知‘身體存在’ 但這時以智慧知道無人無我無衆生、沒有東西屬於任何人

-以上也可以應用於觀照自己/別人/自己和他人的身體

-以此離開渴愛和邪見,不執取世間任何事物爲 ‘我’ 、‘我的’

 

 

------------

【墓園九相】

 

-對於這個業處,清净導論的教導主要是圍繞修止禪,但義注中阿羅漢長部頌者大吉祥尊者(Mahāsīva)說佛陀教九墳場不淨觀 navasīvathikā asubha)為過患隨觀智,即可以作爲修觀的業處 (這是個特別的見解,即除了無常、苦、無我之外,也可以透過作意不净來修觀。聖僧luang ta siri 也說作意不净能證到三果,之後再作意三相才能成阿羅漢)

 

-禪修者去墓地中

 

觀察以下任何一樣

1.  腫脹的、青瘀的、腐爛的尸體

2.  被各種生物啃食的尸體

3.  有血肉、連著筋的骨頭

4.  無肉、沾血、連著筋的骨頭

5.  無血肉、連著筋的的骨頭

6.  散亂於四處的骨頭

7.  類似螺貝顏色的白骨

8.  堆過一年的骨頭

9.  腐爛成粉末的骨頭

 

注意事項:

1.  不要取異性的尸體來觀察,會勾起貪欲

 

留意尸體的六個特徵來取相

1.      顔色

2.      年輕年老?

3.  形狀:這是頭的形狀、頸的形狀

4.  方向

a.       肚臍上方為上、下方為下

b.      我站在此處、尸體在那方

5.  地點:各部位的位置

6.  界限

a.       頭髮尖為上限、脚板為下限、周圍界限為皮,之内為三十二身分

 

-假如過去有修過,在不斷看的同時,似相會顯現。如果不,他可再領會以下五個特徵

1.  關節:十四個重要關節

a.       左右手各三個

b.      左右脚各三個

c.       頸部一個

d.      腰部一個

2.  開隙

a.       腿部之間的空隙、耳朵等

b.      或開眼閉眼狀態

3. 

a.       眼窩、嘴巴裏面、頸部等

b.      或我在的位置,尸體在凸處

4. 

a.       膝蓋、胸部、額頭

b.      或我在凸的位置,尸體在

5.  全面

a.       觀察屍體全身,把心放在在明顯之處念及‘膨脹相/其他相

 

接下來的步驟

1.  張眼看、又閉目專思多次

2.  直到有取相:閉眼時影像和開眼一樣

3.  透過專注取相而得似相

a.       似相比取相光净得多,它會和原本的業處融爲一體[帕奧禪師。從安般念至色、無色禪]

4.  專注似相就能獲得禪那

-----

 

以上為修止的方法,修觀的方法應為原經文的方法

1.  看見以上不同類型的尸體後,作意自己的身體會面臨同樣的遭遇

a.       義注引述古代阿羅漢長部頌者大吉祥尊者(Mahāsīva注釋說,這是在修過患隨觀智

2.  或隨觀身體的生滅

3.       或觀照無我:建立念而知‘身體存在’ 但這時以智慧知道無人無我無衆生、沒有東西屬於任何人

4.       以上也可以應用於觀照自己/別人/自己和他人的身體

5.       以此離開渴愛和邪見,不執取世間任何事物爲 ‘我’ 、‘我的’

 

受念住

 

 

-每當感受餌sāmisa和離餌上苦、樂、不苦不樂的感受時他都知道

1.       怎樣正確‘知道‘?

a.       無我:一般人經驗樂受等感受時,都覺得有個‘我‘去經驗,但這裏禪修者應去除有人、我、衆生的概念

b.       無常:現在的樂受,透過過去感受的滅而存在,知道感受是無常的

c.       觀受的集法、滅法、或集滅法

                                                               i.      集:緣於無明、渴愛、業、食、觸(Vism chapter 20)等---而生,或作意生起之相

                                                             ii.      滅:緣於無明(以緣的角度)、渴愛、業、食、觸之滅—而滅/看到變遷、無常

2.  餌=連接六門、受污染的

3.  離餌=連接六門、不受污染的

4.       他可以以上述的方法觀照自身的感受、他人的感受、或兩者的感受

 

義注因應受念住而介紹另一種觀照角度

1.       一般精神現象的禪思,有三個主題:觸、受、心

a.       當外塵接觸心時,有些人觸會便變得明顯,另一些人則是受/心

b.       但其實其他精神現象---觸、受、想、思、心--也生起

2.       反思緣起

a.       他反思因爲有身體作依靠才有心(這裏定義比較鬆散,也包含觸、受、想、思),反之,身體也不脫離五蘊

b.       之後探究五蘊的因 (無明等),而知道五蘊受因緣限制、因緣所生起

3.       之後觀照身、心、和讓他們共存的緣---他們的三相而發展觀

 

 

 

心念住

 

 

-當心是以下的狀態時,知道心是以下的狀態

1.  有貪,離貪

2.  有瞋,離瞋

3.      有癡,離癡的心(注釋書:癡心是指以痴為根而與疑/掉舉相應的

4.  收斂的心(昏沉、睡眠之心),散亂的心

5.  廣大的心(指色界心與無色界),不廣大的心(欲界心)

6.      有上的(欲界心。意思是還沒有達到世間最高層境界的心,或者還能夠再提昇的),無上的(是指色界或無色界心,它們是已達到世間最高或最妙境界的

7.      專一的(具有近行定或安止定者的心),不專一的

8.      解脫的(是指透過如理作意而從煩惱中暫時解脫/在定中透過降伏煩惱而暫時解脫的),不解脫的

 

-可以觀心的集法、滅法、或集滅法

1.       集:緣於無明、渴愛、業、食、觸/名色(Vism chapter 20)等---而生,或作意生起之相

2.       滅:緣於無明(以緣的角度)、渴愛、業、食、觸/名色之滅—而滅;或看到變遷、無常

 

-或觀照無我:建立念而知‘心存在’ 但這時以智慧知道無人無我無衆生、沒有東西屬於任何人

-以上也可以應用於觀照自己/別人/自己和他人的心

-以此離開渴愛和邪見,不執取世間任何事物爲 ‘我’ 、‘我的’

-觀心時除了可以觀自心,也可以觀外在的心,或觀内外之心。

 

 

法念住

 

佛陀在説完前面隨觀色蘊、受蘊和識蘊之後,介紹行蘊、想蘊的觀法

 

【五蓋篇】

 

修法:

 

-當自己有個別的五蓋時知道自己有個別的五蓋

-當沒有時知道沒有

-未生個別的五蓋生起時知道

1. 貪欲生起是因爲不如理作意净相

a. 不如理作意=在錯誤的方向作意 / 作意常樂我净

2.       嗔恚生起是因爲不如理作意(讓人)厭逆的相

3.       昏沉睡眠生起是因爲

a.       大量作意不樂arati、倦怠tandī慵懶vijambhitā、餐後的睡意bhattasammado、心的退縮līnattaṃ

b.       Vibh856-860 不樂= 對某些更高的善法或獨居處不悅、不滿

c.       倦怠=心的無精打采、懶惰

d.       慵懶=打哈欠、彎向前、彎向後、向上伸展、彎曲、身體的慵懶

e.       餐後的睡意=因爲食物的緣故而疲憊、燥熱、不勝任

f.        心的退縮=心的不堪任性、不適業性、遲緩、麻木、收縮、懈怠

 

-已經滅去的五蓋也知道

1.      貪欲不生起是因爲

a.       如理作意不淨相

b.       義注説可以透過不净觀來發展禪那。

c.       義注也提到可以以---傾向不吸引的目標(墓園九相)、以不吸引的目標來禪修、守護根門、飲食知量、在努力的善友、適當的話題—來捨棄貪欲

                                                               i.      有些大師說單單飲食知量就可讓貪欲無法生起。因爲他在作意食物的不净(如會變成屎便)

d.       取得阿羅漢道 (因爲整個世間都是貪欲的目標)

2.       嗔恚不生起是因爲

a.       慈心解脫

b.       義注:解脫於惡意。但這裏指的是3禪,複注說,是因爲假如不進入禪那不能取得完全的解脫

c.       義注也提到可以以---傾向慈心禪(近行定或以下)、以慈心來取得禪那、反思業力的主人、大量的反思(業力的主人)、善友誼、適當的話題—來捨棄惡意

d.       怎樣反思業力的主人?義注提到,可以這樣想:你對他憤怒又怎樣?可以摧毀他的美德等等嗎?你不是來去這世皆因業力嗎?對他們憤怒就像拿著熱炭、沾滿屎的鐵棒來打人。

e.       或,他對你憤怒又怎樣?可以摧毀你的美德等等嗎?他不是來去這世皆因業力嗎?他就像給出一個被拒絕的蛋糕、或者逆風抛塵,他的憤怒會留在他身上

f.        更多去除憤怒方法請看 清净導論 298-306,9:14-39

3.       昏沉睡眠不生起是因爲

a. Ārambha一開始的精進,nikkama 驅除懈怠的力量、parakkama更進一步的力量

b. 義注也提到可以以---飲食知量、轉換姿勢、光明想、去空曠的地方、善友誼、適當的話題—來捨棄昏沉睡眠

c.       對於飲食知量,AN1.18義注說,還有4-5口的食物量時就應停止吃喝

4.       掉舉後悔不生起是因爲

a.   心的平息

b.      義注也提到可以以---大量學習佛語、對於適當的不適當的大量探討、精通律然後履行、靠近長老、親近持律善友、說對於什麽是允許不允許、有益的話題來捨棄掉舉後悔 (以上這些都有助避免犯錯引起的後悔掉舉)

c.       義注應該是根據出家人來説的

5.  疑惑不生起是因爲

a.   如理作意

b.       SN46.51說,疑惑可以透過如理作意善不善法、諸有罪過無罪過法,諸下劣勝妙法,諸黑白有對比的法去除

c.       義注也提到可以以---大量學習佛語、大量發問有關三寶的問題、精通律然後履行、大量投入對三寶的信心、親近對三寶有大量信心的善友、說適當的話題(關於三寶的)來捨棄疑惑

 

-觀法時除了可以觀自法,也可以觀外在的法,或觀内外之法。

-可以觀法的集法、滅法、或集滅法

1.    集:上面讓五蓋生起的原因

2.    滅:上面讓五蓋不生起的原因

 

-或觀照無我:建立念而知‘這些法存在’ 但這時以智慧知道無人無我無衆生、沒有東西屬於任何人

-以此離開渴愛和邪見,不執取世間任何事物爲 ‘我’ 、‘我的’

 

 

-複注說,這裏(在教修觀的同時,是在)教導培育止禪。因爲離五蓋就會生起止

 

 

五取蘊

 

五取蘊=能成爲執取目標的五蘊

 

修法

 

-觀照以下

1.      如是是色////

a.       只是色////識那麽多’—只是看他們的自性,如以下:

b.      色蘊:觀照衰滅之相、眼、顔色的自性

c.       受蘊:經驗的自性、愉悅等的自性

2.      如是是色////識的集起

a.       集:緣於無明、渴愛、業、食、觸(vism chapter20對於前四蘊)、名色(對於識蘊)之生---而生,或作意生起之相

3.      如是是色////識滅去

a.        滅:緣於無明、渴愛、業、食、觸(vism chapter20對於前四蘊)、名色(對於識蘊)之滅---而滅/看到變遷、無常之相

 

 

-或觀照無我:建立念而知‘這些法存在’ 但這時以智慧知道無人無我無衆生、沒有東西屬於任何人

-以此離開渴愛和邪見,不執取世間任何事物爲 ‘我’ 、‘我的’

 

 

-觀法時除了可以觀自法,也可以觀外在的法,或觀内外之法。

 

 

【六内外處】

 

修法:觀照以下

1.   了知個別的六處

a.   例如了知眼這個器官、眼的突出特質

2.   了知個別的六塵

a.   例如了知色是由心、時節、業、食素而生

3.   了知緣於這兩者生起的結縛

a.   例如因爲眼和色而生的十種結,但這裏不是佛陀一般說的十結:

b.   見、疑、戒禁取、妒忌、吝嗇、貪、厭惡、有愛、慢、無明

4.   了知未生起結縛之生起

a.   見:認爲色是常的

b.   疑:這個色法是否衆生?屬於衆生的?

c.   戒禁取:透過這些(無用的)戒律、禁制,我未來能很容易取得這樣的色

d.   妒忌:希望別人得不到這樣的色

e.   吝嗇:吝嗇於分享屬於自己的色法給別人

f.        貪:貪著於碰撞眼門之色

g.   厭惡

h.   有愛:希望未來有某個存在,能容易獲得這樣的色

i.        慢::除了我之外沒有人能如理考量所緣

j.        無明:和上面的煩惱一起生

5.   了知已生起結縛之捨斷

a.   了知之前十結已經被斷除

b.   或暫時不生起

6.   了知已捨斷結縛未來不再生起

a.   了知它們透過如理作意暫時不生、透過禪那壓制

b.   或透過入流道根斷見、疑、戒禁取、妒忌、吝嗇

c.   一還道淡弱貪、厭惡

d.   不還道根斷貪、厭惡

e.   阿羅漢道根斷有愛、慢、無明

 

 

-觀照上面之法的集、滅

1.       集:緣於無明、渴愛、業、食、觸/名色(Vism chapter 20)等---而生,或作意生起之相

2.       滅:緣於無明、渴愛、業、食、觸/名色之滅—而滅;或看到變遷、無常

3.      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可以歸爲色蘊; 意可以歸爲識蘊;法可以歸爲另外受蘊、想蘊、行蘊

4.      (意門義注以有分心解釋)

 

-或觀照無我:建立念而知‘這些法存在’ 但這時以智慧知道無人無我無衆生、沒有東西屬於任何人

-以此離開渴愛和邪見,不執取世間任何事物爲 ‘我’ 、‘我的’

 

 

-觀法時除了可以觀自法,也可以觀外在的法,或觀内外之法。

 

 

-觀法時除了可以觀自法,也可以觀外在的法,或觀内外之法。

 

 

【七覺支】

 

-覺支是讓人從愛戀的污染中覺醒、穿透四聖諦的要素

 

修法

1. 當有個別的七覺支時知道自己有個別的七覺支

2. 當沒有時知道沒有

3. 未生起的七覺支生起他了知

a. 增長念覺支的方法:

                                          i. 大量如理作意讓念覺支生起的目標 (如業處)

                                         ii. 伴隨正知的念:為讓人生起知道這些行爲的目的之智—的念

                                        iii. 避免忘念的人

                                        iv. 結交具念勤奮的人

                                         v. 傾向念

b. 增長‘探究法’覺支的東西:

                                          i. 大量如理作意善不善法、諸有罪過無罪過法,諸下劣勝妙法,諸黑白有對比的法---的自性、功能、特徵等

                                         ii. 探究五蘊、界、處、五根、五力、覺支、八正道、禪支、止禪、觀禪—透過經藏、義注、老師

                                        iii. 潔净自身 (清洗身體、衣服等):在清潔的内外環境流出的智會比較純潔

                                        iv. 五根平衡

1. 信心太強智慧過若會變得容易誤信無德、不信得過的愚人

2. 智慧太強信心過弱就會變得奸狡,他覺得只有動機為善就行了,不用去佈施等。

3. 信慧平衡則會相信有理由被相信的人(如佛陀)

4. 定自然地傾向懶惰,太多定、太少精進就會被懶惰征服。

5. 精進則傾向於掉舉散亂。

6. 念則何時都需要不嫌多

7. 這些平衡的話禪定就會生起。例如他會對禪法有信心,然後實踐直到取得禪那,智慧幫他取得觀

                                         v. 避免無者:沒有五蘊等智慧植根於心中

                                        vi. 結交有智慧者:具備生滅之智的人

                                       vii. 省思深奧的五蘊、界、處等:思維和分析

                                     viii. 傾向於‘探究法’覺支:在一切姿勢中

c. 增長精進覺支的方法:

                                          i. 反思惡道的可怕 :如提婆達多的下場,加入不精進就要受了

                                         ii. 見到精進的好處:聖道只有精進才能取得

                                        iii. 反思被踐踏的道路:這條路被所有佛陀、獨覺佛、大弟子踐踏過,也要被你踐踏。要精進的人才能取得

                                        iv. 反思施食:佈施給你的人不是你的親戚、僕人、想要生活投靠你。他們想要佈施得大果。佛陀批准你的住處不是讓你的身體舒適,而是要你完滿沙門的責任然後脫離輪回。要精進的人才能做到

                                         v. 反思遺產:佛陀的遺產,即七聖財,不會為懶惰的人所取得

                                        vi. 反思佛陀的偉大:進入如此偉大的導師而懶惰是不恰當的

                                       vii. 反思種姓的偉大:進入佛教我們就是佛陀之子,不適宜懶惰

                                     viii. 反思同修的偉大:兩位上首弟子和其他大弟子經過大量的精進已經穿透聖道,你是否跟隨著他們?

                                        ix. 避免無精打采、懶惰的人

                                         x. 結交精進、努力於涅槃成就的人

                                        xi. 在所有姿勢傾向於精進

d. 增長喜覺支的方法:

                                          i. 大量如理作意讓喜覺支生起的東西

                                         ii. 佛隨念

                                        iii. 法隨念

                                        iv. 僧隨念

                                         v. 戒隨念:回憶自己長時間持好戒

                                        vi. 施隨念

                                       vii. 天神隨念

                                     viii. 寂靜隨念:回憶自己這些煩惱沒有生起這麽多年

                                        ix. 避開壞人:對佛等不尊敬的人

                                         x. 結交好人

                                        xi. 反思那些讓信心生起的經文

                                       xii. 在一切姿勢中傾向於喜覺支

e. 增長輕安覺支的方法:

                                          i. 依止優質的食物:有益、適合自己的食物

                                         ii. 舒適的天氣

                                        iii. 舒適的姿勢 (對於偉大的人,能忍耐以上這三個的相反)

                                        iv. 反思大家都是自己業力的主人

                                         v. 避免身躁動的人:以武器傷害別人的人

                                        vi. 親近那些身輕安的人:那些安靜的人,因爲他們節制手脚

                                       vii. 在一切姿勢中傾向於輕安覺支

f.  增長定覺支的方法:

                                          i. 潔净自身 (清洗身體、衣服等):在清潔的内外環境流出的智會比較純潔

                                         ii. 五根平衡

                                        iii. 具備拿取所緣的技巧

                                        iv. 偶爾刺激心:當心懈怠的時候帶來探究法覺支、喜覺支、精進覺支

                                         v. 偶爾抑制心:當心過度有能量時,把心帶到輕安覺支、定覺支、捨覺支

                                        vi. 讓心愉悅:當心因智慧應用得弱、沒有平靜之喜悅時,變得不滿意。這時反思八種讓自己生起宗教情操處—生、老、病、死、四惡道之苦、過去輪回之苦、今生找尋滋養物之苦、尋思三寶的特質

                                       vii. 注視無干擾之心:不作上面三樣的心,而又無懈怠、散亂、不滿。就像車夫看著前行得順利的馬車

                                     viii. 遠離無定之人

                                        ix. 親近有定之人

                                         x. 志向(勝解)於禪那

                                        xi. 在一切姿勢中傾向於定覺支

g. 增長中捨覺支的方法:

                                          i. 對衆生中捨

1. 有兩個培育的方法:

2. 反思衆生都是業的主人。自己生於此時由於過去的業,死後隨業流轉—無我和無常短暫的角度

3. 反思根本無我、無衆生存在,你在依戀誰?

                                         ii. 對物品中捨反思無我、短暫無常:這個僧袍早晚會破爛、腐蝕,假如真是有一個主人,誰人會讓它破呢?

                                        iii. 遠離對衆生和物品有愛執的人

1. 衆生:如愛戀子女、戒師、學生等的人。他們渴望用雙手侍奉他們真愛的人,假如短時間不見,他們會急起來。

2. 物品:就算自己不用,也不肯捨出來

                                        iv. 親近對衆生和物品中捨的人

                                         v. 傾向於發展捨覺支

4. 已生起的七覺支修習完滿他也知道

a. 取得阿羅漢道時

 

 

-要觀照上面之法的集、滅

 

-或觀照無我:建立念而知‘這些法存在’ 但這時以智慧知道無人無我無衆生、沒有東西屬於任何人

-以此離開渴愛和邪見,不執取世間任何事物爲 ‘我’ 、‘我的’

 

-觀法時除了可以觀自法,也可以觀外在的法,或觀内外之法。

 

 

 

 

【四聖諦】

 

修法:

1. 如實知道『這是苦。』

2. 如實知道『這是苦集。』

3. 如實知道『這是苦滅。』

4. 如實知道『這是導向苦滅道跡。』

a. 這些應是指世間智的修習(取得阿羅漢道前)

b.    也可指在取得聖道之時:那時會同時見苦集滅道諦。(SN56.30, Vism  chapter 16 「以智作用」)

5. 要觀照上面之法的集、滅

6. 或觀照無我:建立念而知‘這些法存在’ 但這時以智慧知道無人無我無衆生、沒有東西屬於任何人

7. 以此離開渴愛和邪見,不執取世間任何事物爲 ‘我’ 、‘我的’

8. 觀法時除了可以觀自法,也可以觀外在的法,或觀内外之法。

 

-以下是被知道的内容:

 

[苦聖諦]

 

1.      

2.      

3.      

4.       Soka: 經歷不幸時内在的悲傷、心中的炎熱(如以弱火而燒釜中的東西)

5.       Parideva:經歷不幸時的哭泣(如以烈火而燒的東西滿出鑊的外面來)

6.       Dukkha : 身體的苦

7.       Domanassa: 意的苦

8.       Upāyāsa:過度的傷心、心的燃燒 (如不能外出留在釜內而被燒乾了的東西相似)

9.       求不得

10.   與喜歡的別離

11.   與不喜歡的碰頭

12.   簡而言之,五取蘊(色、受、想、行、識)是苦

a.       取蘊是能夠成爲漏、抓取的目標之蘊

b.       注釋:無常故是苦SN36.11

c.       Vism chapter 17: 為生等的種種痛苦所逼迫 (為苦產生的根基)

 

 

[苦集聖諦]

 

導致再生的欲愛(純粹貪愛)、有愛(伴隨常見的貪愛)、無有愛(伴隨斷見的貪愛);它們連接喜貪、處處全面歡喜於以下

1.       六根

2.       六塵

3.       六識

4.       六觸

5.       對於六塵的想

6.       對於六塵的思

7.       對於六塵的愛

8.       對於六塵的尋

9.       對於六塵的伺

 

 

[苦滅聖諦]

 

-上面那些渴愛的徹底斷滅

 

[苦滅之道聖諦]

1.       正見

a.       對於四聖諦上的智慧

2.       思維

a.       出離、無惡意、無加害思維

3.       正語

a.       戒絕妄語、離間語、粗惡語、閑雜語

4.       正業

a.       戒絕殺生、偷盜、邪淫

5.       正命

a.       正確的謀生方式

6.       正精進

a.       四正勤

7.       正念

a.       四念住

8.       正定

a.       四種色界禪那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