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是什麽?

一談到佛教,許多人會聯到到:去寺廟遊玩,據說燒炷大香可保佑財源廣進、官運亨通;到廟裡點長明燈、萬佛燈,據說可以保佑升官發財、福慧增長;念

念經、拜拜懺、打打齋,據說可以消災延壽、拔除業障;甚至見到街頭流竄著“和尚”打扮的騙子,拿著化緣簿或護身符攔著向行人要錢,或者拿著八卦、籤筒幫人算命、看相……很大一部分社會人士認為這就是佛教。

這些到底是不是佛教呢?

~瑪欣德尊者 (v.mhd)

佛教的詞義

佛教,巴利語為Buddha-sāsana。

Buddha即佛陀,這是古印度語的音譯,現在讀音近似為“布特”,意思是覺者,即覺悟了世間、人生真理的人。 sāsana意思是教導、教法、教誨。因此,“佛教”的意思是佛陀的教導,或者說是覺悟者的教導。

~v.mhd

佛陀

首先,我們應該肯定地說:佛陀不是神!佛陀是人,是一位在歷史上真實存在的偉人。


公元前624年陽曆5月的月圓日,位於古印度喜馬拉雅山南麓釋迦國(Sakya)的王都咖畢喇瓦土城(Kapilavatthu,迦毘羅衛)的城主淨飯王(Suddhodana)和王后馬雅夫人(Mahāmāyādevī )生了一位高貴的太子。


太子出生不久,相師們預言他長大後將會出家成為一位偉大的覺悟者,並取名為悉達多(Siddhattha),意為一切義成就。淨飯王希望太子長大後成為統一世界的君王,為此,從小就讓他接受良好的貴族教育,學習各種文化與武術。


菩薩(1) 16歲那年,與美麗的堂妹亞壽塔拉(Yasodharā,耶輸陀羅)結婚,後來生了個兒子,名叫拉胡喇(Rāhula)。菩薩29歲那年,感悟到人生存在著衰老、疾病、死亡等種種不圓滿的現實,為了尋求解脫的真理,他放棄了將要繼承的王位,離開了對自己寄以厚望的國家和人民,離開了深愛著自己的父王、妻兒,開始過著身無分文、居無定所、毫無牽掛的出家修行生活。


他先追隨當時的禪定大師阿臘拉. 咖喇馬(ā ā ra kālāma)和伍達咖.拉馬子(Udaka rāmaputta)學習禪定,證得了世間最高的禪定境

界。但他仍不滿意這種殊勝微妙的境界,於是到伍盧韋喇(Uruvela)苦行林,採取閉氣、斷食等方法折磨自己,企圖通過苦行來獲得解脫。經過六年極端的苦行生活,菩薩發覺這種野蠻的自我折磨只是徒勞無益,並不能導向解脫,於是放棄苦行,接受並食用了簡單的食物。待恢復體力後,菩薩來到嘎亞(Gayā,後來稱布德嘎亞,或菩提伽耶)的菩提樹下,通過專注呼吸證得了禪那(2)。從禪那出定後,菩薩轉修觀,培育智慧,並在當天的凌晨時分證悟了無上佛果。這一天,是公元前589年陽曆5月的月圓日。


自從那個時候開始,我們的菩薩就成了佛陀。由於他的家姓為果德瑪(3),在經典中通常稱為果德瑪佛陀。有時也可依其族姓稱為釋迦牟尼(Sakyamuni),意即釋迦族的聖賢。


菩薩成佛後不久,即開始弘法利生、說法度人。他先來到巴拉納西(Bārā asī )仙人落處的鹿野苑,為苦行時的五位同修開示《轉法輪經》。五位同修通過聞法,先後證悟了聖道果,並加入僧團成為比庫。從此,正式有了佛教。


隨後,佛陀繼續在古印度恒河流域一帶說法,教化眾生長達四十五年。公元前544年,年屆80歲的佛陀來到古西那拉(Kusināra)的沙喇樹林中,以右側作獅子臥而般涅槃(parinibbāna, 圓寂)。 (v.mhd)


1>菩薩:梵語bodhisattva的簡稱,巴利語為bodhisatta,直譯為覺有情。一個人得到佛陀的授記之後,在漫長的生死輪迴當中致力於圓滿諸巴拉密,以求成就佛果的有情,稱為菩薩。在這裡是指成就佛果前的悉達多太子。


2>禪那:巴利語jhàna的音譯。心高度集中、專注、平靜的狀態。


3>苟答馬:巴利語Gotama的音譯。佛陀的家姓,通常用來指稱佛陀。我們現在的教法時期是苟答馬佛陀的教法時期。北傳佛教依梵語Gautama音譯為喬答摩、瞿曇等。

佛陀的能力

佛陀不是天神,但他的能力與智慧卻達到全宇宙的頂峰。


佛陀擁有的智慧是舉世無雙的---他擁有的不是一般的智慧,而是一切之智(P.tm.119)。一切衆生所見、所聞、(五根)所覺、(意根)所識、所到達、所尋找、被意所隨行的一切---佛陀通通都了知(DN29)。而且他的智慧不能被任何東西所障礙,這被稱爲‘無障礙智‘(P.tm.119)。然而,佛陀的一切知智並不是指無論行走、站立、睡覺、睡醒,這種無所不知的知見都一直不間斷地顯現,佛陀直接否認了這種説法 (MN71) 。 佛陀也說:‘沒有沙門或婆羅門能夠同時間什麼事物都知、什麼事物都見。這樣是沒有可能的。’ (MN90) 那麽究竟他的全知是怎麽一回事呢? 《彌蘭王問經》就提到,佛陀的一切知智是依靠思慮而生,一經思慮,即知其所欲的一切。


在神通方面,佛陀的能力也是無衆生能及的。


如意通(AN5.68)

如果佛陀喜歡的話,他能隨自己的意欲,施展無數的神變,能由一人化身多人,由多人化身一人;能隨意顯現,隨意隱沒;穿越圍欄、牆壁、大山有如穿越空間那樣沒有阻礙;從大地進出有如在水中進出那樣;在水上行走有如走在地上那樣不會沉沒;能盤腿而坐,有如鳥兒那樣飛上天空;手掌能觸摸宏偉的日月;身體能走到梵天界。


天耳通:

能隨自己的意欲,施展清淨及超於常人的天耳,聽到天和人兩種聲音,聽到遠處和近處的聲音


他心通:

能知道其他人、衆生的心


宿命通:

如果佛陀喜歡的話,能隨自己的意欲,憶起過去無數生的事情──不論一生、兩生、三生、百生、千生、百千生,不論無數的成劫、無數的壞劫、無數的成壞劫──在那一生之中是什麼姓名,什麼種族,什麼種姓,吃什麼食物,體會什麼苦與樂,壽命有多長,死後又投生到另一生;而在另一生之中又是什麼姓名,什麼種族,什麼種姓,吃什麼食物,體會什麼苦與樂,壽命有多長,死後又再投生到另一生。他能憶起過去無數生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細節。


天眼通:

如果佛陀喜歡的話,能隨自己的意欲,施展清淨及超於常人的天眼,看見眾生怎樣死後再次投生;知道不同的業使眾生在上等或下等、高種姓或低種姓、善趣或惡趣的地方投生──這些眾生由於具有身不善行、口不善行、意不善行,責難聖者,懷有邪見,做出由邪見所驅動的業,因此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惡趣、地獄之中;那些眾生由於具有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稱讚聖者,懷有正見,做出由正見所驅動的業,因此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善趣、天界之中


漏盡通:

這種神通為佛教所有,即完全根絕一切煩惱(貪嗔癡),讓它們以後不再生起


這些神通看似不可思議,但其實人人都有潛能可以發展它們。只要熟練於各種禪那,就有機會證得。


有些天神、甚至佛教之外的外道也具備這些能力,但它們都有一定的局限。比如說假如一位大威力的天神只可以看到過去十萬個宇宙周期發生的事情,佛陀卻能看到無限遠的事情。 又比如有位叫巴迦的梵天神想從佛陀面前隱身, 卻受到佛陀的影響而不能做到;然而佛陀卻能在他面前隱身(MN49)。佛陀提到,一位佛陀的能力是不可限量的,他能夠隨其意欲把聲音傳播到整個大千世界 (10^9個世界)。(AN3.80)


然而,佛陀卻沒有能力改變因果法則、指令讓所有人立即開悟等等違背宇宙定律的事情。佛陀是全知但不是全能者,但他的能力已經達到了所有衆生的頂峰。

佛陀教導什麼?

佛陀教導的是什麼?

佛陀所教導的就是他在菩提樹下所覺悟到的。


佛陀覺悟了什麼?

佛陀覺悟了法!


什麼是法?

法,巴利語dhamma,是關於生命的真理,佛教叫做聖諦ariyasacca)。聖,意為神聖的、尊貴的、聖者的;諦,意為真諦、真理、真實。有四種聖諦:一、苦聖諦,二、集聖諦,三、滅聖諦,四、道聖諦。簡稱苦集滅道。


1. 苦聖諦——關於生命具有不圓滿性質的真理;

2. 集聖諦——關於導致生命之因的真理;

3. 滅聖諦——關於煩惱的完全斷除、生命的徹底解脫的真理;

4. 道聖諦——關於導致斷除煩惱、解脫生死的方法的真理。



如果用治病來比喻,那麼,苦聖諦好比是疾病,集聖諦好比是

病因,滅聖諦好比是病癒,道聖諦則好比是治療疾病的方法。


這就是佛陀所覺悟到的法,也是佛陀所教導的內容。佛陀在四十五年的教化生涯中,所教導的方法雖然多種多樣,但都不外乎這四聖諦。四聖諦是佛陀教法的根本,如果一個人把握了四聖諦,他就把握了佛教的精髓!


從四聖諦可以看出,佛陀的教導是以生命為本,特別是以人生為根本的。佛陀揭示了世間的真相以及生命的本質,同時也指出了一條通往生命超越、導向人生解脫的大道。由於菩薩首先覺悟了四聖諦,所以他就成了佛陀。佛陀的意思是:無需老師的指導而自己覺悟了四聖諦,也能夠教導其他眾生覺悟的人。


佛陀覺悟了四聖諦以後,把他所覺悟到的真理去教導其他人。許多人聽了佛陀的教導之後,依照教導去禪修、實踐,結果也覺悟了四聖諦,這些人就成為聖者,也成為佛陀的弟子。不管是誰,人類也好,天人也好,出家人也好,在家人也好,只要覺悟了四聖諦,他就是一位聖者,一位佛陀真正的弟子。 v.mhd)


四聖諦為佛教的核心内容,但除了四聖諦外,佛陀也巧用各種譬喻和説明方式來解釋達致覺悟道路、世間由淺到深的真相等等。


佛陀更多次善用了他的全知來裨益各種階層的人、鬼神。比如說,其實佛陀也有教導在家人,假如在今生得到利益的話 ,就得勤奮、守護所得、結交善友、良好地理財 (AN8.54)。 佛陀在DN31《教誨新嘎叻經》中,也有教導一個在家人要認清哪些人是善友、哪些是惡友、認識朋友的方法,對各種人應盡的責任等等。這些都和一般人所認爲的‘佛系’ 有很大的分別。

佛教的組成部分 (三寶)

由此可見,佛教即是覺悟者的教導,以及能令人導向覺悟的教導。從這個意義上說,佛教也可以稱為“佛法”。然而,若把佛教作為一種信仰與實踐的體系,則由以

下三個部分構成,即:

1. 佛陀(Buddha)——覺悟者;

2. 佛法(Dhamma)——覺悟者的教導;

3. 僧團(Saïgha)——追隨覺悟者修行的弟子。


又或者說:

1. 佛——覺悟者;

2. 法——導向覺悟的教導;

3. 僧——已經覺悟及致力於覺悟的弟子。


對於這三者的關係,若把佛陀比作老師,則佛法是文化知識,僧團是學生。佛陀好比是醫生,佛法是醫藥,僧團是病人。佛陀好比是嚮導,佛法是道路,僧團是趕路人。佛陀好比是船師,佛法好比是船,僧團好比是渡河人。 (v.mhd)



佛教並不是迷信

有篇名叫《算術師摩嘎藍經》的經文記載:


有一天,一個姓摩嘎藍的算術師(數學老師)前來拜訪世尊8。互相禮貌地問候、寒喧之後,算術師摩嘎藍問世尊說:

“朋友果德瑪,就像建造這間殿堂時必須一層一層地蓋上去,又像世間的各種學問都有循序漸進的教學程序,我們這些從事算數教學的算術師也一樣,從簡單到

複雜一步一步地教學生。朋友果德瑪,在您的教法中,是否也是循序漸進、次第修學的呢? ”


世尊回答說:

“佛陀的教法也是循序漸進、次第修學的。猶如一名有經驗的馴馬師,會按步驟慢慢地馴服一匹良種之馬。當佛陀要調教一個人時,會按照這樣的程序進行訓

練:先讓他成為持戒者,持戒清淨後應守護感官、飲食要知道節量,然後日夜禪修、實行警寤,並保持正念正知;要前往偏僻的地方禪坐,捨離內心的障礙之後,培育定力、證得禪那等。 ”


摩嘎藍又問:“是否每個弟子在受到這樣的教導之後,都能證悟修行的最終目標——涅槃9呢? ”


世尊回答說:“只有一些人能證悟修行的最終目標——涅槃,有一些人卻不能。 ”


摩嘎藍奇怪地問:“朋友果德瑪,涅槃存在,通往涅槃的道路也存在,也有您作為指導者,為什麼您的弟子在受到這樣的教導之後,只有一些人能證悟涅槃,有一

些人卻不能呢? ”


世尊說:“好,那我反問你,你是否清楚通往王舍城的道路呢?”


“是的,朋友,我清楚。”


“假如有個想去王舍城的人前來向你問路,你詳細地告訴他方向路線,他在得到指示後卻朝反方向走錯誤的道路。另一個人也來向你問路,他得到指示後順

利地到達王舍城。我問你,王舍城存在,通往王舍城的道路存在,也有你作為指路人,為什麼一個人會朝反方向走錯誤的道路,另一個人卻能順利地到達王舍城

呢? ”


“朋友果德瑪,對此我能做什麼呢?我只是指路人而已。”


世尊也說:“同樣的,涅槃存在,通往涅槃的道路也存在,也有我作為指導者,但是我的弟子在受到這樣的教導後,只有一些人能證悟涅槃,有一些人卻不能。對

此我能做什麼呢?我如來10只是指路人而已。 ”


通過上面這篇經文,我們很清楚知道佛陀在佛教中的地位——他只是指示通往涅槃之道的指路人而已,至於是否能夠真正依教奉行,則取決於禪修者個人。


佛陀在《法句》第276偈也說到:

“你們應自己努力,如來只是指路人;

勤修行的禪修者,將能解脫魔系縛。 ”



佛陀的教法沒有神秘、麻醉的成分,也無需摻雜他力、救世的信仰。佛陀不是主宰人們吉凶禍福、幫人消災赦罪、滿足私慾貪求的神靈,更不是創造美好世界、

信他得永生(往生)的上帝。佛陀雖然是一位具足智慧與慈悲的偉大導師,但他卻不喜歡人們對他進行盲目的崇拜。


----------

注釋:

8>世尊:巴利語bhagavā ,佛陀的德號之一,意為“擁有種種祥瑞者”。在經典中,通常用“世尊”來尊稱佛陀。


9>涅槃:巴利語n ibbāna的音譯,意為貪愛的滅盡。涅槃超越一切因緣造作之法,是煩惱的完全滅盡、苦的徹底終結。涅槃屬於苦滅聖諦,證悟涅槃是佛教修學的最終目標。唯有聖者才能體驗涅槃。


10>如來:巴利語tathāgata。如,即如實,真理。由如實而來,或如實地覺悟,故稱“如來”。佛陀通常自稱“如來”。

(v.mhd)

四聖諦

佛陀在他對人類首次的開示,即《轉法輪經》中(SN.56.11)說,假如自己不透徹地了知四聖諦,他是不會自稱自己已經證悟無上圓滿的覺悟的。作為首次開示的重點,四聖諦為整個佛教的核心,完全透徹地證悟四聖諦的人,就在佛教中畢業了。但這裏的‘了知’ 並不是靠思維和分析,假如這樣,那麽所有佛學博士畢業的人都徹底滅苦了。因此假如要達到苦的止息,還是需要着手實行佛陀所教的方法的。


【苦諦】

什麽是苦呢?

佛陀說,老、病、死、遇到不喜歡的、得不到喜歡的、與喜歡的別離,這就是苦。由於一個人出生,必然會遇到這些苦,所以出生也是苦。


佛陀概括說,能夠成爲我們執著目標的物質與精神現象1--主要說我們的身心--它們本身就是苦。


看似中性的身心爲什麽會被佛陀說成苦?其實是因爲它們都是條件組合、受到無常所壓迫的 (Pts2.8, SN36.11)假如我們的妻子生了個兒子,但他一出生就因意外被迫死了,這個現象是苦還是樂?是苦的。


為什麼我們一定要動來動去?是為了逃避苦。一定要動來動去,是始終在逃避痛苦。為什麼一定要吃飯?因為苦。餓了就會苦,對嗎?太飽了也會苦,吃進去排不出來也苦。因此,苦充滿了整個身體2。大家試一試,呼氣是苦還是不苦?不停地呼氣,不停地呼氣,苦嗎?看見了嗎?苦就在我們眼前,很容易看見。不停地呼氣就會苦,我們就以吸氣解除苦,而不停地吸氣又苦了,再一次用呼氣減輕苦3。所以我們看到身體本身就存在許多苦與不適了,再加上一直受到無常所壓迫--這就是苦上加苦了


而爲什麽說心是苦?也是一樣,有時我們心會快樂、有時會痛苦,想要快樂一直延續下去,它是不會受我們指揮的,它不是‘我’ 或 ‘我的’ (無常、苦、無我為‘三相’ ,即任何條件組合事物的特性。可參考下個板塊)。快樂之時,當被釘子刺到,心馬上痛苦起來,快樂逼著消失,一切都逼著改變。


【集諦】

到底是什麽導致我們一再一再地出生、而要面對上述那些苦呢?就是任何形式的渴愛。這個很容易觀察的,當我們的渴愛得不到滿足時,自然而言就會生起各種負面情緒;但當渴愛得到滿足時,也就會伴隨著喜悅、繼而加深這個渴愛,讓我們一直困在這個生死輪回。


【滅諦】

當渴愛完全地止息之時,苦因也就永滅了,我們稱之為涅槃。證悟涅槃的人我們稱之為阿羅漢,他們不會再有内心之苦,而且再不會有下一生了(新的五蘊組合)。


【道諦】

而怎樣可以達到這個目標呢?八正道 (MN141)

1. 正見

  • 對於四聖諦上的智慧

2. 正思維

  • 出離、無惡意、無加害思維

3. 正語

  • 戒絕妄語、離間語、粗惡語、閑雜語

4. 正業

  • 戒絕殺生、偷盜、邪淫

5. 正命

  • 正確的謀生方式 (例如不做詐騙集團)

6. 正精進

  • 努力去惡修善

7. 正念

  • 四念住:建立對---身體、感受、心、特定的内容--的念念分明、不忘失。觀看它們的生滅無常。

8. 正定

為觀察身心的生滅無常作根基的定(心的統一、一境)


修行到最後階段,就會洞見:心本身就是苦,於是它就鬆開了對於心的執著。一旦不執著心,就再也不執著於世間任何事物。從此再也不執著身心了2。心這時不再也不會拼命地去尋找快樂、逃避痛苦,來滿足心。心就不再掙扎,便寧靜而快樂。心寂靜、愉悅、舒坦,沒有貪欲生起。這時就抵達涅槃了3


請不要被這些理論所嚇壞!其實真正修行不用懂很多理論。


1.首先要持戒(有正語、正業、正命)


2.之後需要有基礎的正確見解,例如因果法則、任何條件組合事物的特性 (無常、苦、無我 --‘三相’ )。


3.接著找一位老師修習四念住就足以解脫一切苦了,修行的過程會串聯整個八正道的。


筆者在這裏推介隆波帕默尊者 , 因爲他本身也是位像你和我的城市人,甚了解我們這些城市人。後來解脫一切苦後也教出不少取得不同證悟階段的在家人。

=========

注釋

1.這裏原文其實是說五取蘊,把其濃縮為能夠成爲執著目標的物質(色蘊與精神現象(其餘四蘊)而已。

  • 色——物質;

  • 受——苦、樂、不苦不樂等的感受;

  • 想——辨認、記憶作用;

  • 行——意志或各種心理作用;

  • 識——識知

2.19-8-17 隆波帕默開示

3.12-8-17隆波帕默開示


任何條件組合事物的特徵-三相

  • 任何條件組合的事物都受到無常所壓迫的

無常

無我

一般人都會有疑問:明明這個就是我,身體裏有一個靈魂。爲什麽佛陀硬說成無我呢?

想深一層,構成我們這個人的精神現象、物質現象,其實本身是連續不斷生滅的現象。剛才我們還在吸氣,現在已經在呼氣了。剛才腦裏面正在讀上一句,現在已經在讀這一句了。身心現象不斷在轉變、生滅;不斷生滅的東西被説成是‘我’合適嗎?


而且假如真的有個靈魂寄居在身體裏面,這個靈魂會去看、會去聞。那麽當我們挖了眼睛出來的時候,那麽可能靈魂會看得清楚些。


再給一個例子:一個地方的國王,他能支配在他國家裏的人民誰生、誰死、誰的財產被充公。那麽如果他說那個國家是他的,恐怕沒有人敢質疑。

反觀自身,身體是我的嗎?叫頭髮、指甲不要長可以嗎? 可以命令心不要傷心、一直保持快樂嗎?不行的。

可見身心都不是我的。

凡有‘我的’,則有一個‘我’。凡有‘我’,就有‘我的’。

既然沒有“我的”,也就沒有“我”。

因此,不存在一個我、一個靈魂


事實上一切的事物都不是‘我’ 或‘我的’ ,當我們死去,我們就要遺下一切的資產和所有,它們就會有新的主人了。


放下吧!放下這個‘我’ 將能得到快樂。

------

參考 MN82, MN 35, MN22, 彌蘭王問經


爲何要修行至涅槃?


佛教的最終目標是盡除一切心靈上的煩惱、不再輪回投生。

有些人不明白,現在自己不就好好的,爲什麽要去修行?因爲他們看不到真相。

在這個世上活著,不論我們想或不想,也必然會面對三大困境

1.遇到不喜歡的

2.得不到喜歡的

3.與喜歡的別

不如意的境遇,甚至細微到能發生於每一秒的感官接觸---眼所見、耳所聼、鼻所聞、舌所嘗、身體所接觸,只是我們遇到又忘了,遇到又忘了。

我們每一個人都掙扎著要取得快樂,逃離痛苦。然而,世間的快樂,永遠摻雜著苦。

有些人營營役役,只是爲了追求金錢,有些則是爲了爭取地位啊、名聲啊、認同啊。他們都上了勾,失去了自由。

爲了追求這些虛榮,他們歷盡艱辛之苦。有時努力過後仍然得不到所欲的,就會傷心。就算得到後,也會時時想著怎樣不失去它們而憂慮、苦惱:

富豪們會想盡辦法招聘保安,

國家領導人要防止別人奪權

明星們掙扎著要保持知名度….

沒有佛法的滋潤,他們有的只是苦。當失去所喜歡的時,難過是必然的。爲了世間的快樂,我們和人爭吵、有些更會與人動武---世間充滿著動蕩不安。

其實,這一切‘快樂‘ 都是暫時的。不論有多好,它們必然會離我們而去。

有人買了房子,以爲它是‘他們的’ ; 殊不知隔了不久,政府要徵地,自己就要被迫離開了。

有人和伴侶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 殊不知隔了不久,伴侶卻出軌了。

所擁有的,我們最遲去世時就要還給世間、轉讓給別人;金錢如是,地位如是—它們不真是‘我們的‘。

在人生每一個階段,我們都會有相應的問題與不滿。

在小時候,我們要依靠父母養育,沒有自己的金錢、沒有自由。有些人一直想著要快些長大,逃離父母的掌控。

長大後自己能賺錢了,卻要面對財政上的壓力,有些則埋怨自己被工作佔據,沒有自由,想快些退休。

退休後,身體開始不行了,各個器官也開始退化,連腿也不受指令--之前所賺來的也都交給醫生了。自己再次被囚禁—這次在醫院。

到要死時,不論我們想不想,也要和所有的東西說再見。

這些痛苦,全部都需要自己面對,我們無法找到庇護。又有誰能夠分擔我們的病痛,讓病痛移植到他們身上呢?

世間充滿著這些痛苦,每一個人類都必然會遇上。我們又怎可以對它們視而不見,當遇到時等它們來蹂躪自己的心呢?

在遇到不可意的事物時,一般人就會悲傷、憤怒、憂鬱。然而一個完全覺悟的人卻不會有一絲的苦惱—他們已經解脫了一切精神之苦。這就是佛法的價值。佛法的快樂是不需要依靠外在物質,這樂來自於內心的寂靜,這心充滿智慧與正念。就算天跌下來,心依然能保持寂靜快樂。

有些人意識到人間的疾苦後,便轉而追求更高級的快樂---天界的快樂。或許到天界時我們所遇到大部分都是好的,而佛陀也不否認世間存在某程度的滋味。然而,就算外面的景物多好,心不好,我們依然會苦。看到這個天神比自己富足,就妒忌起來了。見到這個天女漂亮,想要追求她,只要她不答應,心一樣苦起來。一日我們未解脫一切煩惱、完全净化自心;無論我們到天涯海角,苦一樣可以跟著我們,任何地方都一樣。

再者,在天界所遭遇到的好東西、甚至是天神的生命,全部都是條件組合的,他們必然會改變,受到無常所壓迫。有生就有死,連天神也不例外。假如我們的妻子生了個兒子,但他一出生就因意外被迫死了,這個現象是苦還是樂?是苦的無常的事物,就性質而言都是苦的。唯有不生不滅、常恆的的涅槃才是樂的。證悟涅槃的有情不會再出生,不再有新的身心組合。沒有無常動蕩,這樣才是無上的安穩與快樂啊!

一日還未取得某程度的證悟,無論是天神還是人,無論他們的壽命能撐多少個宇宙周期,下一生都有機會投生到地獄的衆生、動物和鬼,遭受劇烈的痛苦。

世間充滿著過患和危機,親愛的讀者們,你還想待下去嗎?假如不想,就立即依照佛陀的教導修行吧!

參考 AN3.102 , DN17, MN13, MN14, MN22, MN64, MN82,SN56.11 隆波帕默尊者 13-8-2022 開示

佛教給所有人機會

佛陀接納所有的種族與各個階層的人,無論是誰,只要有興趣學習,他都敞開雙臂歡迎。


佛教並不關注一個人的出身是高貴還是貧賤,即使是國王出家,也要去頂禮在他之前出家的僧人。事實上,人類並沒有因為自己的出身、地位以及名聲而有所差別,這些全都只是世俗的界定而已。沒有誰流淌的血是藍色的,大家的血液都是同一個顏色。


因此,佛教是從真理與實相的角度來看世界的,每一個人都是平等的。那麼,是什麼讓每個人又各有不同呢?不是出身,不是地位,也不是學識。真正區分我們的是什麼呢?是業,也就是每個人的所作所為。行持善業,就會讓我們成為好人。

~隆波帕默尊者


在佛教裏,不論男女,只要肯修行,都有機會能終結一切苦



佛教獨特的思想


無我、無靈魂

佛教否定有靈魂的存在,一般人認爲的‘我’其實只是由條件組合、不斷生滅變遷的物質和精神現象--當中沒有靈魂實體。

可參閲「我」僅僅是一種幻覺|隆波帕默尊者


因果業力法則

對於一個還未徹底解脫的有情,任何有意志的思想、語言、行爲都在造業。就如我們現在,其實在每一分、每一秒就在造業。雖然有些行爲在世俗中看似非善非惡,但在佛教裏細緻地把它們定義。

對於業力,自作自受、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為基本原則。要知道,沒有任何人、天神能逃避業力的追擊,就連佛陀也要承擔自己過去惡業的後果。

輪回

除了解脫一切煩惱的有情,其餘所有衆生生了又死、死了又生,寥寥無期。

但要注意,不是有一個‘我’、‘靈魂’在輪回,它們只是物質和精神現象的相繼流而已。在這裏死後,新的無常身心繼續被組合,形成新的生命。

除了人之外

衆生有五大類。

天神、人、鬼、動物、地獄。

其中天神人屬於善道,鬼、動物、地獄屬於惡道。一日未解脫煩惱,我們死後將會投生成爲五道的任何一道。



天界無常

在佛教中,沒有生命是常恆的,有生就會有死,就連天神也會有死亡的一天。

無創世主

佛教否認有一個創世主的存在。

一切衆生隨自己的業力流轉,自己就是自己未來的主宰者。

涅槃

涅槃是煩惱的完全止息 (SN38.1),那些證得的人形容那是非常非常的快樂。

證悟涅槃的人死後不再有新的身心組合與生起。世間的一切都是無常、動蕩不安的,有生就有滅,唯獨涅槃是常的---那是絕對的快樂。

只有佛陀的教導,才能抵達真正的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