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隨念禪修法 (正智居士陳孝準)著

佛隨念修法

 

(參考清淨導論,帕奧禪師所著的《親知實見》,AN6.25)

 

1.      想像佛陀的影像(帕奧禪師教導)

2.      接著同時開始憶念佛陀的功德

3.      隨著定力增強,佛陀的影像會消失,這時只專注佛陀的功德

4.      憶念的內容如下:

 

建議背誦:

Itipi so bhagavā arahaṁ[1] sammā-sambuddho[2],

 Vijjā-caraṇa-sampanno[3] sugato[4] lokavidū[5]

Anuttaro purisa [6]

damma-sārathi [7]

satthā deva-manussānaṁ [8]buddho [9] bhagavāti[10]

 

“那位跋葛瓦亦即是:

[1]阿羅漢

1.      遠離煩惱

2.      破除煩惱之賊

3.      破除輪迴

4.      應受資具的供養

5.      不秘密地行惡

[2]正自觉者

1.      自己正覺一切法,例如四聖諦

[3]明行具足

1.      明:獲得三明(天眼明,宿命明,漏盡明)/ 八明 (六通+觀智+ 意所成神變—即變出一個意生身的能力)

2.      行:各種美德,例如守護根門,飲食知量,致力於清醒,具有七法(信、慚、愧、多聞、精進、念、慧),具有禪那

[4]善至

1.      具有正行(由於上述的行,已經斷除一切煩惱/由於完成了三十波羅蜜而給與一切世間利益與快樂/不作欲樂和苦行)

2.      具有正語(即是在適當的場合而說妥當的話)

[5]世间解

1.      完全了解世間

2.      行世間

a.      一世間,是一切有情依食而住

b.      二世間,是名與色

c.      三世間,是三受

d.      四世間,是四食

e.      五世間,是五取蘊

f.       六世間,是六內處

g.      七世間,是七識住

                                                    i. 有些眾生各別有不同的身、不同的想 (注釋書:如人那樣,他們的結生識,可以是三因、二因、或無因結生)

                                                   ii. 有些眾生各別有不同的身,但同樣的想(注釋書:如初禪天那樣,都同樣到達初禪)

                                                  iii. 有些眾生各別有同樣的身,但不同的想(注釋書:如二禪那樣,可以是因爲培養無尋、無伺的禪那或無尋唯有伺的禪那,所以種種想)

                                                  iv. 有些眾生各別有同樣的身、同樣的想(注釋書:第三禪天和第四禪天衆生都歸爲這識住)

                                                   v. 空無邊處

                                                  vi. 識無邊處

                                                vii. 無所有處

h.      八世間,是八世間法(得到與得不到、有追隨者與無追隨者、毀與譽、樂與苦)

i.       九世間,是九有情居

                                                    i. 有些眾生各別有不同的身、不同的想 (注釋書:如人那樣,他們的結生識,可以是三因、二因、或無因結生)

                                                  ii. 有些眾生各別有不同的身,但同樣的想(注釋書:如初禪天那樣,都同樣到達初禪)

                                                iii. 有些眾生各別有同樣的身,但不同的想(注釋書:如二禪那樣,可以是因爲培養無尋、無伺的禪那或無尋唯有伺的禪那,所以種種想)

                                                 iv. 有些眾生各別有同樣的身、同樣的想(注釋書:第三禪天和第四禪天衆生都歸爲這識住)

                                                  v. 無想有情天的天神

                                                 vi. 空無邊處

                                               vii. 識無邊處

                                             viii.     無所有處

                                                ix. 非想非非想處

j.   十世間,是十處

                                                    i. 應指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等十處

k.      十二世間,是十二處

l.       十八世間,是十八界

3.      有情世間

a.      知道一切有情的意欲,知其隨眠,知其習性,知其勝解

b.      及知諸有情的少垢,多垢

c.      利根,鈍根

d.      善的行相,惡的行相

e.      易教化的,難教化的

f.       有能力的,無能力的

4.      空間世間

a.      知道一個輪圍世界的構成

[6]無上士

1.      佛陀的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沒有人能相比

[7]调御丈夫

1.      他能調御其應調御的眾生

[8]天人导师

1.      是天神與人類的導師

[9]佛陀

1.      已經覺悟了一切所應知道的

2.      自己覺悟四聖諦,亦令其他有情覺悟

[10] 世尊”

1.      有最勝的德行,是一切有情中最上,是尊敬的老師

 

-如果太過繁複,可以只選一項例如‘阿羅漢’ 的功德含義,取其意思為所緣,並一再憶念它為‘阿羅漢,阿羅漢’

 

-如此思維可以達到近行定

*當禪修者信心退落,內心乏味時,最佳武器是修佛隨念

 

 

法隨念修法

 

(參考清淨導論,AN6.25)

 

 

憶念的內容如下(建議背誦):

 

‘svākkhāto[1] bhagavatā dhammo

sandiṭṭhiko[2] akāliko[3] ehipassiko [4]

opaneyyiko[5] paccattaṃ veditabbo viññūhī [6]’ti

 

法是:

(一)善說,

1.      教法方面

a.      佛陀所說的初中後都是善的

b.      有義,有文采的

c.      不顛倒的

2.      出世間法方面:

a.      聖道是不採取二極端而從中道的,說此中道故為善說

b.      諸沙門果是止息煩惱,說此煩惱的止息故為善說

c.      涅槃的自性是常恒、不死、安全所、皈依處等,說常恒等的自性故為善說

(二)自見

1.      證得四向四果及涅槃九種出世間法的人,他們不是依照別人的信而行,而是各各依其觀察智自見的

(三)無時的

1.      在聖道生起之後立刻給予聖果

(四)來見的

1.      因為出世間法的確存在,加上它遍清淨

(五)引導的

1.      引導進入涅槃的

(六)智者各自證知的

1.      智者自己證知:我修道,我證果,我證滅

 

--如果太過繁複,可以只選一項例如‘善說’ 的含義,取其意思為所緣,並一再憶念它為‘善說,善說’

 

-如此思維可以達到近行定

 

 

僧隨念修法

 

(參考清淨導論,AN6.25)

 

 

憶念的內容如下(建議背誦):

 

suppaṭipanno善行[1] bhagavato sāvakasaṅgho,

ujuppaṭipanno正直行道者[2] bhagavato sāvakasaṅgho,

ñāyappaṭipanno真理行道者[3] bhagavato sāvakasaṅgho,

sāmīcippaṭipanno正當行道者[4] bhagavato sāvakasaṅgho,

yadidaṃ cattāri purisayugāni aṭṭha purisapuggalā[5],

 esa bhagavato sāvakasaṅgho

āhuneyyo pāhuneyyo dakkhiṇeyyo [6] añjalikaraṇīyo [7]

anuttaraṃ puññakkhettaṃ lokassā[8]’ti

 

僧眾是:

[1]善行

1.      在聖道之中的人,因他們具足正行道故為善行道

2.      在聖果中的人,由於過去的正道而證得其當證的

[2]正直行道者

1.      不取兩種極端依於中道而行道

2.      捨棄了身語意的彎曲及不正等的過失行道

[3]真理行道者

1.      「真理」即涅槃,為涅槃而行道,故為「真理行道」

[4]正當行道

 

[5]四雙八士

1.      即證得初(須陀洹)道者及證得(須陀洹)果者為一雙,像這樣共有四雙

2.      八士是依單人來說

 

[6] 應該被奉獻、應該被供奉、應該被供養

1.      因為能令施者有大果

2.      實無尊客如僧,因為僧僅在一佛期間可見,而且純一無雜,具備令人敬愛的(戒等)諸法故

[7]值得合掌

 

[8]世間無上的福田

 

--如果太過繁複,可以只選一項例如‘善行道者’ 的含義,取其意思為所緣,並一再憶念它為‘善行道者,善行道者’

-如此思維可以達到近行定

 

 

戒隨念修法

 

(參考清淨導論,AN6.25)

 

不斷憶念自己沒有毀壞的戒德(五戒/八戒/十戒/比丘戒等等)

 

-如此思維可以達到近行定

 

 

施隨念修法

 

(參考清淨導論,AN6.25)

 

不斷憶念布施時的情景,並思維:自己實在有利得啊!在吝嗇的人當中,能去除吝嗇,是布施者

 

-如此思維可以達到近行定

 

天隨念修法

 

(參考AN6.25)

 

思維

1.      有四大王天,有三十三天,焰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梵眾天

2.      他們因為具備那樣的信/施/戒/聞/慧,故死後得生彼處。我也具有這樣的信/施/戒/聞/慧

 

-如此思維可以達到近行定

 

死隨念修法

 

不斷思維

1.      「死將來臨」

2.      「命根將斷」

3.      或「死,死」

 

-如此思維可以達到近行定

 

 

*缺乏悚懼感,並對努力禪修感到無聊時,最佳武器是修死隨念

 

寂止隨念修法

 

(參考AN4.34,9.36,10.60,SN43.12-44,清淨導論)

 

 

不斷思維涅槃的特性:

1.      涅槃是寂靜的,勝妙的

2.      即一切行(業)的止息、一切依著的捨斷

3.      輪迴的摧毀

 

-如此思維可以達到近行定

 

 

入出息念修法

 

(參考SN54.10,清淨導論,無礙解道, luang ta siri, ajahn brahm)

 

1.      到林野,或到樹下,或到空屋

2.      坐下,盤腿

3.      定置端直的身體

4.      建立面前的念後(ajahn brahm: 指將念作為優先事項),他只具念地吸氣、只具念地呼氣

5.      接著學習以下:

 

【身】

1.      當吸氣、呼氣長時,知道吸氣、呼氣長

2.      當吸氣、呼氣短時,知道吸氣、呼氣短

a.      Ajahn brahm: 首兩個步驟可以混為一談。這時你不用控制呼吸,因為控制只會導致不適。只是看著呼吸出入不太有趣,這時佛陀讓我們看呼吸的出入,讓我們可以注意到更多的細節,讓呼吸法更有趣。這時你更可以注意呼吸進,還是出比較長?呼吸進後的停頓,還是呼吸出後的停頓比較長?這會更有趣

3.      當吸氣、呼氣時,經驗著一切身

a.      《清淨導論》:呼吸的整個過程

b.      Ajahn brahm: 你看到呼吸進的演變:它到達頂點,然後漸漸退去,到完全褪去。你甚至看見呼吸進和呼吸出之間的停頓。之後你看見呼吸出的醞釀,開展,每一刻的轉變,到達頂點,褪去,褪至虛無。再觀察那個停頓和接下來的吸氣。

4.      當吸氣、呼氣時,使身行輕安

a.      《無礙解道》:平息身體的前屈、搖動、震動等

b.      《清淨導論》:當身心熱惱時呼吸會很粗,反之則會很微細

c.      Ajahn brahm: 當一個人舒適地和呼吸在一起,它會自動平息。或者可以在心裡說‘平靜,平靜,平靜’

 

【受】

5.      當吸氣、呼氣時,經驗著喜

6.      當吸氣、呼氣時,經驗著樂

a.      Ajahn brahm: 當你的念不間斷地看著呼吸平息,喜樂會自動出現。假如呼吸已經相當平靜,但仍然沒有喜樂,不要驚恐!不要嘗試做任何東西!只是完全地,不間斷地覺知呼吸,呼吸會漸漸平息,喜樂最後一定會出現。

7.      當吸氣、呼氣時,經驗著心行

b.      MN44: 想和受是心行。

c.      Ajahn brahm: 此時呼吸會看似消失,剩下喜樂。本身透過觸感來感知呼吸,現在呼吸以喜樂來呈現,轉成以心來覺知。

8.      當吸氣、呼氣時,使心行輕安

d.      Ajahn brahm: 有時喜樂會變得太刺激,或我們會對這個現象感到害怕。這時請不要忘記喜樂是由平靜,寂靜而生。因此佛陀教導這個步驟

 

【心】

9.      當吸氣、呼氣時,經驗著心

a.      Ajhan brahm: 禪相是心的反射。步驟8後,禪修者會看到禪相。但有些卻看不到,這時他們要有耐性,只是等待,漸漸地,心就好像從光亮的地方走進暗的地方,慢慢就會習慣那個暗,然後看見周圍的星星,周圍的事物。比喻禪相會由無變有,暗淡變光明。

10.   當吸氣、呼氣時,使心喜悅

b.      Ajahn brahm: 心喜悅的時候,禪相會更亮。有時禪相會顯得很髒,這是因為心很髒,戒不清淨,有著污染的身口意,這時要注意持好自己的戒律。就算是好人,有時禪相和心也會暗淡,這時因為他們的心的能量比較低,或許因為健康不佳或過勞。此時可以發展鼓舞人心的禪修,例如佛,法,僧,(戒),施,(天)的隨念。或散播慈心,之後才回到安般念呼吸法。

c.      另有四個方法讓禪相明亮

                                                    i. 專注禪相的中心。禪相的中心一般比四周明亮,專注中心會使中心的光明擴展,接著再專注中心的光亮,接著再專注中心的光亮….慢慢地,暗淡的禪相會變得爆炸性地光亮,讓你進入禪那

                                                   ii. 讓你活在當下的注意力變得尖銳。更加地專注於當下,會使正念變得光亮,使禪相閃耀

                                                  iii. 對著禪相笑。記得禪相是心的反射。對著禪相笑,禪相會回笑。

                                                  iv. 回到美麗的呼吸。先不要理會禪相,回到呼吸,接著禪相會不斷變亮。

11.   當吸氣、呼氣時,集中著心

d.      Ajahn brahm: 延續對禪相的注意。放鬆,要相信禪相,不要控制禪相,禪相自然能夠延續下去。

12.   當吸氣、呼氣時,使心解脫

a.      Ajahn brahm : 此等同於進入禪那。步驟11後,你會發現自己自己正沉沒或潛入禪相中,或者禪相絕妙的光和狂喜的感受完全地包裹你。此時心解脫於五根,不能聽見或說任何東西,心完全地具念,靜止和穩定。佛陀形容禪那為足以成為聖者的智見特質(MN31), 正覺樂(MN66)

 

 

(Luang ta siri 說身-心的步驟是完成止禪的修行,法念住部分是完成觀禪的修行)

 

【法】

13.   當吸氣、呼氣時,隨觀無常

a、     Luang ta siri:當呼吸入就是一個生,呼吸出時就是死。呼吸入就是一個生,呼吸出時就是滅,生滅。這個名色法的生滅。所以觀法如法的意思,就是看到呼吸出入的生滅,或者說這個呼吸出入或五蘊的生滅。呼吸入就是生、呼吸出就是滅,一直看到生滅。好比喻為見到五蘊,這個呼吸入就是生、呼吸出就是死,不斷在生死生死。這個就是關於無常觀。

14.   當吸氣、呼氣時,隨觀著離貪

a.      Luang ta siri: 接著我們就會對五蘊產生厭離。呼吸入、呼吸出,對五蘊產生厭倦、厭離、離欲

b.      《清淨導論》、《無礙解道》:觀諸行的剎那壞滅/過患後對諸行離貪的欲、勝解生起,心善確立

c.      或指聖道/涅槃

15.   當吸氣、呼氣時,隨觀著滅

d.      觀諸行的過患後對諸行滅的欲、勝解生起,心善確立

e.      或指聖道/涅槃

16.   當吸氣、呼氣時,隨觀著捨離

f.       修觀而遍捨諸蘊、煩惱

g.      或指與有為相反的涅槃

 

身至念修法

 

(參考清净導論,DN22義注修法的詳細版)

 

-這個禪法的目標,根據清净導論,是要得止禪。但義注引述古代阿羅漢長部頌者大吉祥尊者(Mahāsīva注釋說,佛陀教墓園九相是在修過患隨觀智。因此下面觀照32身分的厭惡相應在修觀

 

-知道身體由以下32個部分組成 (根據清净導論分法)

1.      髮皮組5個:髮、毛、爪、齒、皮

2.      肉腎組5個:肉、腱、骨、骨髓、腎臟

a.      中醫腎主骨

3.      胸部組5個:心臟、肝臟、肋膜、脾臟、肺臟

4.      腸胃組5個:腸、腸間膜、胃中物、糞、腦

5.      脂肪組6個:膽汁、痰、膿、血、汗、脂肪

6.      液體組6個·:淚、膏、唾、涕、關節滑液、尿

 

-逐一辨別以上三十二身分的特性,有時輕易可以拿到的身分,例如頭髮,可以直接拿出來審視:

1.     

2.      形狀

3.      方位:在肚臍上方為上,下方為下

4.      確實地點

5.      界限

a.      上下方以什麽為限?

b.      透過相似的東西設限:沒有兩條頭髮是在一起的

c.      透過不相似的東西設限:他和體毛等其他31身分不同

 

-透過以下的方向建立對它們的厭惡認知

1.      :例如在用餐時看到黑色的東西

2.      形狀:例如在用餐時看到不明圓柱體

3.      氣味

4.      所依:它們依靠膿血而生長

5.      處所:在不净的其他31身分上

 

-首先透過口來背誦了解它們

1.      首先順序讀誦髮皮組5個:髮、毛、爪、齒、皮,之後逆誦

2.      之後順序讀誦下一組:肉腎組的5個:肉、腱、骨、骨髓、腎臟;再把髮皮組+肉腎組的那10個逆誦,如「腎臟、骨髓、骨、腱、肉、皮、齒、爪、毛、髮」

3.      如此類推

4.      這樣訓練直至對32身分瞭如指掌

5.      之後可以以心來背誦

 

-訓練的時候

1.      不過急:不會是一步登天的,操之過急會有反效果,不能完全掌握

2.      不過慢:太慢的話雖然可以讀完,但不能精通

3.      不要分心:會忽略所緣的細節

4.      當逐漸精通時,要跨越 ‘頭髮’ 等的名稱概念,直接作意它們的厭惡不净相

5.      有時順逆作意32身分時,有些身分在心中顯現得比較明顯,有些則不然。可以專注那些比較明顯的

6.      專注比較深時,會取得似相。培育與發展似相者可以取得禪那

a.      取相=閉眼時仍然可以以心看見。似相比前者光净得多,它會和原本的業處融爲一體[帕奧禪師。從安般念至色、無色禪]

b.      不要注意似相的顔色、四界,不然就變成修色遍、四界分別。只注意它為禪相而已。接著就有機會取得禪那

7.      任何一個身分都可以取得禪那

 

-多修的人見到任何動物或人都會作意到他們只是許多個組成部分組合在一起

 

-取得禪那(出定)後觀照色蘊的集滅

1.      集:緣於渴愛、業、食、緣起---而生,或作意生起之相 (業、食素、心、時節)

2.      滅:無明(以緣的角度)、渴愛、業、食之滅/看到變遷、無常

-或觀照無我:建立念而知‘身體存在’ 但這時以智慧知道無人無我無衆生、沒有東西屬於任何人

-以上也可以應用於觀照自己/別人/自己和他人的身體

-以此離開渴愛和邪見,不執取世間任何事物爲 ‘我’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