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演變和教派

早期佛教

在佛陀在世的年代,佛教只是佛教,沒有所謂的門派和分支。一有有關佛法的疑惑、紛爭出現,佛教徒都會找佛陀解決。

上座部佛教

在這一次結集將要結束時,發生了一段小插曲。阿難尊者說:“尊者們,世尊在臨般涅槃前曾對我說:‘阿難,假如僧團願意的話,在我去世之後可以捨棄微細又微細的

學處(khuddānukhuddakāni sikkhāpadāni,小小戒)。 ’”


於是長老們問阿難尊者說:“賢友,當時你有沒有問世尊說:‘尊者,哪些是微細又微細的學處呢? ’”

阿難尊者回答說:“尊者們,我沒有問世尊說:‘尊者,哪些是微細又微細的學處呢? ’”


於是與會者各抒己見,有的長老說:“除了四巴拉基咖(pārājika)之外,其他的都是微細又微細的學處。

”有些長老說:“除了四巴拉基咖,還有十三僧始終之外,其他的都是微細又微細的學處。 ”

有些長老說:“除了四巴拉基咖、十三僧始終、二不定之外,其他的都是微細又微細的學處。 ”

有人說也應包括舍心墮, 有人說也應包括巴吉帝亞(pācittiya)。大家的意見不一。


這個時候,馬哈咖沙巴尊者在僧團中說:“賢友們,請僧眾聽我說,我們的學處與在家人有關,在家人也知道‘這個對你們沙門釋迦子是允許的,這個對你們是不允許的’。假如我們廢除了微細又微細的學處,他們將會說:‘沙門果德瑪(Gotama)為弟子們制定的學處好像煙一樣,當他們的導師在世時就學習這些學處,他們的導師一去世就不再學習這些學處了。 ’”


當時,馬哈咖沙巴尊者在僧團中作甘馬(kamma,僧團表決會議),強調說:

“尚未制定者,不應再製;已經制定者,不應廢除;

只應繼續受持所製定的學處! ”


這是對待佛陀所製定的戒律與教法的基本原則。其實這項基本原則是佛陀在世時曾經多數強調過的,只不過在第一次結集時再由馬哈咖沙巴尊者重新提出來,並且得到所有與會的大阿拉漢們一致通過。 2 因為所有參加第一次結集的比庫都是大長老,都是上座,所以他們的這一項決定就稱為Theravāda。 thera意思是長老、上座。 vāda是觀點、思想、學說;Theravàda即上座部,上座們的觀點、主張。上座長老們堅持以下三項原則:


1、佛陀沒有製定的戒律,沒有說過的法,我們不應當添加。

2、佛陀已經制定的戒律,已經說過的法,我們不應當廢除,不應當隨意篡改、刪改。

3、只應當遵行佛陀所製定的戒律、所教導的法。


也就是說,上座部佛教認為:只有佛陀才有資格製定戒律。因為佛陀具有一切知智,還有大悲智。唯有同時具足一切知智與大悲智者才有資格製定戒律,但是除了佛陀之外,沒有任何人擁有這樣的資格。作為佛陀忠誠的弟子,我們只有遵守的份。正因如此,堅持這三項原則的僧團就稱為“上座部”。


當你們看到上座部佛教的比庫直到今天仍然穿著這一套衣服,會不會覺得怪怪的?在台灣,有一位比庫外出托缽,人家的小孩看到就說:“媽媽,媽媽你看,聖誕公公來了! ”我們所穿的這套袈裟稱為三衣,穿衣的方法都跟佛陀在世時一樣。我們所穿的袈裟要根據《律藏》的規定來進行裁剪、縫製和染色,對它的尺寸、穿著方法都有規定。當比庫要進入俗人住區、村鎮的時候,就要包得嚴嚴密密的,只露出頭、兩隻手和兩隻腳。但是在寺院、野外和山林裡,就可以偏袒右肩。同時,在禮佛、禮敬長老的時候,也要偏袒右肩,我想大家在讀經典的時候應該看過。當時的比庫們想要請法時,先偏袒右肩,再合掌向佛,這是依照佛制的。還有受持離非時食,即正午之後至第二天黎明不再吃東西,不能夠接受金錢等等,都是按照佛陀在世時所製定的戒律來行持。作為一名忠實的佛弟子,我們的責任只是遵守,而不是找藉口隨意發揮、取捨和篡改。


因此,凡是堅持這些觀點、遵守這種傳統的,就稱為上座部佛教(Theravāda),即上座長老們的觀點。(瑪欣德尊者)

------------

注釋

2 有人認為這只是馬哈咖沙巴等上座們的意見。然而,這的確是佛陀的本意,因為佛陀不止一次地強調過這項原則。見D.16 / A.7.3.3/ Pr.565。

印度佛教1500 年

學過佛教的人都應該知道佛教在印度的大致發展過程吧!有人將佛法分為三種:1. 正法,2. 像法,3. 末法。


在座有很多人都相信現在是末法時期吧?在這裡我們先不講現在是什麼時期,先來探討一下印度的佛教。佛教在中印度一帶地區大概存在了1500 年,但就整個印度來說,則存在了1600 年到1700 年,因為最後的一二百年只是在東印度一帶地方苟延殘喘了。


依照印度佛教的大致發展過程,可分為三個時期:


一、正法時期。正法(Saddhamma),即純正的、真正的佛法。這一時期大概是500 年。


二、像法時期。像法(Saddhamma-paṭirūpaka),即相像的、相似的佛法。這個時期,佛教中陸續出現許多似是而非的佛法。這個時期大概有500 年。


三、末法時期。末法,即末流的、枝末的佛法。這個時期大概也是500 年。


這是依照三期教法來劃分印度佛教的大致發展過程。從歷史學來說,正法時期相當於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時期,像法時期相當於大乘佛教時期,末法時期相當於大乘密教時期。


印順法師則把正法時期稱為“佛法”,像法時期稱為“大乘佛法”,末法時期稱為“秘密大乘佛法”。

(瑪欣德尊者)

北傳佛教

大概在佛滅500 年到1500 年期間,佛教逐漸從印度往北,經過北印度的迦濕彌羅、犍陀羅一帶地區,傳到中亞細亞,即現在的阿富汗、哈薩克斯坦一帶,然後經中國的新疆,再沿著絲綢之路一直到達當時的長安,即現在的西安。長安是當時中國的文化與政治中心。因為這條路線是佛教由印度往北傳播,所以稱為“北傳佛教”。


佛教往北傳到中、韓、日等地(佛紀500-1500 年,公元前1-10 世紀)

由於大乘佛教在中國漢地發揚光大,所以又稱為“漢傳佛教”。由於漢傳佛教所使用的語言是以漢語為主,故也稱為“漢語系佛教”。後來,漢傳佛教又往東傳到了韓國、日本,往南傳到了越南。因此,現在漢傳佛教流傳地區包括了中國、韓國、日本、越南等國。


佛教傳入藏地的時間是在佛滅1100 年到1600 年之間,那個時候印度本土的佛教已經發展成“大乘密教”。


藏傳佛教帶有濃厚的密教色彩,崇尚念咒、火供等等,這些都反映了印度佛教發展到末期階段的情形。當時的佛教越過喜馬拉雅山傳到了西藏,故稱為“藏傳佛教”。藏傳佛教接受的是從佛滅1100 年到1600 年這段時期的佛法,所以藏傳佛教與漢傳佛教有很大的區別,和南傳佛教則有更大的不同。




佛教傳到藏地 (佛紀1100-1600 年,公元7-11 世紀)由於南傳佛教接受的佛法是在阿首咖王時代的佛法,所以在教理、戒律方面都是以上座部佛教為主。上座部堅持遵守佛陀所製定的戒律和佛陀所教導的佛法,不輕易改變。因此,我們現在看到南傳的出家人,他們的生活方式、修行方式都和佛陀在世時差不多。佛陀偏袒右肩,佛陀托缽,現在南傳比庫也是偏袒右肩,也要托缽。


漢傳佛教接受的是以“大乘”為主的佛教。大乘佛教主張行菩薩道,強調圓融、慈悲、方便,所以融合了大量的漢地文化和儒道思想,形成帶有濃厚中華色彩的漢地佛教。當大乘佛教傳到了韓國、日本、越南,則又再多了一些當地的文化特色。


傳到了藏地的佛教也是這樣。藏地原來就有一種類似原始多神崇拜的苯教(Bon)。大乘密教傳到西藏之後,大量吸收了當地的信仰因素,形成我們現在所看到的藏傳佛教。


比如:藏傳佛教很注重供護法神;漢傳佛教雖然也有祭拜鬼神的儀式(如齋天、瑜伽焰口、蒙山施食等),但比起藏傳則要遜色多了;在南傳佛教,比庫們對諸天鬼神都不崇拜、不合掌。又如藏傳佛教有龐大的神佛體系,除了諸佛、菩薩以外,還有金剛、明王、度母、空行母、各派祖師、護法神等等,多不勝數;漢傳佛教雖然崇拜諸佛、菩

薩、祖師等,但卻沒有那麼多的金剛、度母、空行母之類。


在南傳佛教,除了我們的釋迦牟尼佛以外,既沒有諸多的神佛菩薩,也沒有祖師,連彌勒菩薩都沒有多少信徒。如果將佛教比喻為河流,那麼,南傳佛教猶如上游,清澈且純樸;漢傳佛教猶如中游,奔騰而多樣;藏傳佛教猶如下游,浩蕩而龐雜。所以,三大傳佛教存在著這樣的區別。漢傳大乘佛教主要分佈在中國、韓國、日本、越南。


藏傳佛教主要流傳在中國西藏、尼泊爾、不丹和蒙古等地。(瑪欣德尊者)

佛教往北傳到中、韓、日等地

(佛紀500-1500 年,公元前1-10 世紀)

佛教傳到藏地 (佛紀1100-1600 年,公元7-11 世紀)

正法五千年

我們剛才講到佛教在印度1500 年經歷了正法、像法和末法三個時期。然後又講到現在流傳在世界上,特別是亞洲地區的三大傳佛教:南傳上座部佛教、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其中,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合稱北傳佛教,或大乘佛教。


印度佛教可以分為正法、像法及末法三期。有許多人相信現在是末法時期,是不是?不過,上座部佛教認為現在不是末法時期,而是正法時期!因為上座部佛教提到:正法住世5000 年!


這裡所說的住世正法與剛才所說的正法有所不同。剛才所指的是印度佛教的正法。那個時期,在教法、經典上幾乎一致,相差不會太大。正法是從這個角度上來說的。但是南傳佛教所說的正法是從教法、修行與證果的角度上來說的:


1. 教法:南傳佛教相信三藏聖典、佛陀的言教還在;

2. 修行:現在上座部佛教還有很系統、完整的禪修方法,也就是南傳的止觀禪修、戒定慧的傳承還在;

3. 證果:在這個時期還可以證得聖道聖果。


南傳上座部佛教所講的正法是從這三個角度來說的。這種說法和北傳佛教所說的正像末三期佛法很相似。


北傳佛教講到:正法時期是有教、有行、有證;像法時期是有教、有行、無證;末法時期是有教、無行、無證。


例如唐代良賁的《仁王護國經疏》卷下說:“有教有行,有得果證,名為正法;有教有行,而無果證,名為像法;唯有其教,無行無證,名為末法。”(大正藏,33 冊, p.0520b)


隋代三論宗祖師嘉祥吉藏在《法華義疏》卷五中說:

“佛雖去世,法儀未改,謂正法時。佛去世久,道化訛替,謂像法時。轉復微末,謂末法時。”(大正34, p.0518a)


北宋釋道誠撰的《釋氏要覽》卷中也說:“若正法時,有教有行有證故。若像法時,像,似也;有教有行,似正法時,則證果者鮮矣。若末法時,空有教,無修行者。”(大正54, p.0286a)


上座部佛教是從三藏經典仍然住世,以及修行乃至證果的角度來說的。目前流傳在斯里蘭卡、緬甸、泰國一帶地區的上座部佛教,三藏聖典仍然很完整。我們會發現一個很有趣的事情,阿首咖王是上座部佛教中非常有名的護法國王,但在巴利三藏聖典里居然找不到他的名字。這證明了現在上座部佛教傳承的三藏是在阿首咖王時代或更早就定型的,連阿首咖王的名字都沒有被加進去。也就是說,巴利三藏最遲是在第三次結集就定型了。所以,巴利三藏是到目前為止最古老、最原始的佛教經典。


根據上座部佛教,現在還可以修定證得禪那,可以修觀提升觀智,甚至在今生今世證得聖道聖果、證悟涅槃。一旦證悟聖道聖果,就不再是凡夫,而是聖人了。因此,上座部佛教的傳承說佛陀的正法能住世五千年。


在這正法五千年當中(以下內容只是義注的內容、以前大長老們的看法而已,因此僅供參考。聽說在泰國也有六通阿羅漢),


第一個千年可以證悟四無礙解智,也就是在斷除一切煩惱的同時,也證得四無礙解智。當然,這並不是說在那個時期每個證果的人都能證得四無礙解智,而是說有這樣的可能。


第二個千年是六通阿拉漢的時期。如果在那個時期證悟阿拉漢果的話,有可能同時擁有六神通。


第三個千年是可以證得三明阿拉漢的時期。現在是佛滅2500 多年,所以在這個時期,如果大家有系統地依照佛陀的教法修行的話,還有機會證悟阿拉漢果,甚至還可以成為三明阿拉漢。是哪三明呢?宿住隨念明、有情死生明和漏盡明,也就是一般所說的宿命通、天眼通和漏盡通。


據說近代在緬甸還出現過擁有神變通的阿拉漢,人們普遍相信他們已經證果了。他們在證果之後,曾顯現過神通變化,有人看到他們在天上飛,或者從水中出來等等。不過,因為經典裡記載現在已經不是六通時代了,所以即使他們擁有神變通,也被稱為三明阿拉漢。


到了第四個千年,就只能證悟純觀阿拉漢。也就是說那個時候如果精進修行,還是可以斷除煩惱,但是已經不可能證得神通了。


到了第五個千年,想要斷盡煩惱都很難,只能夠證得比較低的三個果位,即初果、第二果、第三果。在我們果德瑪(Gotama)佛陀的教法中,可以證悟聖果的時期一共有五千年,我們是從這個角度上來說。



在這個五千年當中,巴利三藏一直都存在。但是到了五千年之後,三藏將慢慢地消失,乃至正法最終隱沒殆盡。


到那個時候,出家人只是披著袈裟,既不持戒,也沒有修行,更談不上證果了。


之所以要強調現在不是末法時期,是為了讓大家建立對正法、對禪修的信心。曾有人這樣鼓吹說:“現在已經是末法時期,修行戒定慧是不可能成就的!”假如一個人懷疑修行戒定慧是否能夠成就、修行止觀是否能夠斷煩惱,這是14 種不善心所中的疑心所,也是障礙禪修的五蓋中

的疑蓋。如果相信修行戒定慧不能斷除煩惱,執持現在已經是不能再證悟道果的時期之觀點,被認為是造成“法障”(Dhamma antarāyika)的邪見。就好像一個庸醫誤判你身患絕症,會使你失去對生命的信心和對未來的希望。同樣的,這種邪見會使我們斷送禪修成就的可能,也會使我們喪失積累種種巴拉密(pāramī)、積累未來解脫資糧的機會!

現在,大家知道佛陀的正法住世五千年,就應該生起信心,現在還可以修行,還可以斷煩惱,還可以證聖果!(瑪欣德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