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支部集 AN6 摘要

AN6.1 應該被奉獻經第一 Paṭhama-āhuneyy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具備六法的比丘應該被供養、尊敬,是世間的無上福田

 

AN6.2 應該被奉獻經第二 Dutiya-āhuneyy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具備六法的比丘應該被供養、尊敬,是世間的無上福田

 

 

AN6.3-4摘要

 

-佛陀說,具備六法的比丘應該被供養、尊敬,是世間的無上福田

AN6.5-7摘要

 

-佛陀說,具備六支的馬適合國王使用,以此來說明該被供養、尊敬,是世間的無上福田的比丘

                                                               i.      持好戒(AN3.97-99

                                                               i.      有爲了棄惡修善的努力

                                                               i.      如實知道四聖諦(AN3.97

                                                             ii.      捨斷五下分結,成爲三果聖者(AN3.98)

                                                           iii.      滅盡諸漏,成爲阿羅漢 AN3.99

 

AN6.8 無上經 Anuttariy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有六無上

 

 

AN6.9 隨念處經 Anussatiṭṭhān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有這六隨念處

 

AN6.10 摩訶男經 Mahānām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摩訶男問佛陀,已證果的聖者多住於(義註:依靠於)什麼住處呢?

 

-佛陀便回答以下六個住處

 

-他被稱為在不平(義註:因為貪嗔癡等而不平)、傷害的世代中到達平坦、無傷害,

-而且已進入法流(義註:這裡指觀)

 

AN6.11-12 摘要

 

-佛陀說,有使到人們親愛、尊重、凝聚、無爭論、和合、一致的六和睦法

 

 

AN6.13 出離經Nissāraṇīyasuttaṃ摘要

 

-佛陀對比丘說有六出離界。

-假如有人說多修這些而他們的對立惡法仍持續遍取他的心時,應該提醒他們不要誹謗佛陀,因爲這是沒機會的。

 

 

 

AN6.14-15 摘要

 

-舍利佛尊者說,這樣度日的比丘沒有善死AN6.14/ 會後悔地死去 AN6.15,他們被稱為歡樂於有身、不為完全終結苦而捨斷有身

1.           樂於、致力於工作

a.           AN5,89義註:喜於新的工作

2.           樂於、致力於無用的話bhassā

a.           AN5.149復註:日夜花時間說女人的樣貌、男人的樣貌等,沒有界限。誰人日月說法,解答問題,這個就少廢話、有界限。MN26 中說,比丘一起時有兩樣東西應作:聖默然,說法

3.           樂於、致力於睡眠

4.           樂於、致力於眾居

a.           復註:不樂於自己一個

5.           樂於、致力於擴散papañco

a.           義註:貪愛、邪見、慢範疇存續,確立在迷醉的狀態,煩惱擴散

 

-接著舍利佛誦偈:

1.       樂於擴散的人是獸類,在涅槃上失敗

 

 

AN6.16 那拘羅的父親經 Nakulapitusuttaṃ摘要

 

-有一次,屋主那拘羅的父親生重病,於是他的妻子就對他說

1.       不要有渴愛地死,這樣死是苦的、會被佛陀斥責

2.       接著向他作出以下的保證,好讓他不要記掛。對於d-f上,妻子甚至說,如果不信可以去問佛陀:

a.       自己善於紡織,能養家

b.       自己已經行梵行16年了,不會改嫁

c.       他死後自己會更加想見佛陀和僧團

d.       自己在戒上是是完滿者

e.       自己得到內心的止

f.        自己已經在佛教上住立,沒有疑惑

 

-聽完後丈夫竟然立即康復了。

 

-之後他去見佛陀,佛陀便說那是他的得著,因為妻子憐憫而教誡他。接著便確認了d-f的真實性

 

AN6.17 睡覺經 Soppasuttaṃ摘要

 

-有一次,佛陀和以下尊者各自打坐後一起去講堂,一起打坐後各自也回到自己的住處。

1.       尊者大目揵連 mahāmoggallāno

2.       尊者大迦葉 mahākassapo

3.       尊者大迦旃延 mahākaccāyano

4.       尊者大拘絺羅 mahākoṭṭhiko

5.       尊者大純陀 mahācundo

6.       尊者大劫賓那mahākappino

7.       尊者阿那律 anuruddho

8.       尊者離婆多 revato

9.       尊者阿難 ānando

 

-之後佛陀以天眼看到那些新出家的比丘睡覺、打鼾到天亮

-看見後便召喚比丘們,問上述的大弟子去了哪裡?那些比丘們便說他們離開了。

 

-佛陀說,為什麼上座離開後便這樣呢?

-接著便反問

1.       他們是否看見/聽見,國王統治國家時恣意享受睡眠之樂的話對國家來說是合意的呢?

a.       比丘答:不

b.       佛陀:我也沒見過會是合意的

2.       其他首領….

 

-佛陀再問比丘,他們是否見過沙門婆羅門具備以下時能成為阿羅漢?

1.       恣意享受睡眠之樂

2.       不守護根門

3.       不在飲食上知適量者

4.       不專修清醒者

5.       不觀善法 (義註:不找尋善法)

6.       前夜後夜不一再努力修覺支

 

-比丘們答:沒有

-佛陀:我也沒見過、聽過

-佛陀教誡他們因此要這樣學習

 

AN6.18 漁夫經 Macchabandh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看見有一個魚販一再殺魚販賣

-他便藉此問比丘們他們是否見過像他這樣能夠乘昂貴的交通工具、賺大錢?

1.       比丘們:不

2.       佛陀:我也沒見過

3.       這是因為他在帶魚來殺這件事上以邪惡之意(義註:下劣殺害之心)專注

 

-佛陀接以同樣的方式說明其他屠殺畜生的工作。

-並說,更何況是殺人?這會為人帶來長久的苦、墮惡道

 

AN6.19 死念經第一 Paṭhamamaraṇassati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說多修死念會有大果、會沉浸在不死(義註:涅槃)中

 

-當時有位比丘逞英說,自己也修死念,佛陀便問他是怎樣修的?

 

於是不同比丘也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1.       啊!願我在這個生存的()日夜 在佛教中作意

2.       一日

3.       吃一頓施食期間

4.       ….嚼後吞下四、五口食物期間….

5.       …. 嚼後吞下一口食物期間….

6.       吐氣後吸氣,或吸氣後吐氣期間….

 

-佛陀評論,1-4=疏忽大意的人,5-6時警覺的人

-佛陀提醒他們要警覺,為了成為阿羅漢銳利地修習死念

 

 

AN6.20 死念經第二 Dutiyamaraṇassati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說多修死念會有大果、會沉浸在不死(義註:涅槃)中

 

-接著介紹應怎樣修:思考會有很多緣讓自己死亡,在白天剛過時想,假如我夜裡就死,有我未捨斷的惡不善法作障礙嗎?

1.       假如未捨斷,就應作出極度的意欲、精進、不畏縮、念、正知來把他們捨斷,如衣服頭髮著火。

2.       假如知道已經捨斷,就可以喜悅地在善法上日夜隨學

 

-在夜間剛過時也是這樣修

AN6.21-22 摘要

 

-有一次,一位天神照亮整個蓮花池去見佛陀,他對佛陀說,這三法讓修行退失

1.           樂於工作

a.           AN5,89義註:喜於新的工作

2.           樂於無用的話bhassā

a.           AN5.149復註:日夜花時間說女人的樣貌、男人的樣貌等,沒有界限。誰人日月說法,解答問題,這個就少廢話、有界限。MN26 中說,比丘一起時有兩樣東西應作:聖默然,說法

3.           樂於睡眠

-佛陀聽後認可了。天神知道後便離開

 

-之後佛陀向比丘們說這件事,說那是比丘們的損失,連天神也知道他們的善法退失了

 

-接著佛陀繼續說另外讓比丘退失的三法

4.           樂於眾居

a.           復註:不樂於自己一個

5.           不順從

6.           惡友誼

 

-佛陀說,過去現在未來所有喪失善法者,都是因為這六法

 

-佛陀在AN6.22中反面論證

 

 

AN6.23 恐怖經 Bhay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以下是欲(感官之欲的所緣)的同義詞

1.       恐怖

2.      

3.       疾病

4.       腫瘤

5.       執著

6.       泥沼 (義註:煩惱的泥沼)

 

-為什麼?因為被欲貪所染、繫縛者當生不從它們解脫

-佛陀以偈說

1.       凡夫執著欲

2.       看到執取會帶來生死的恐怖後,他們不執取而解脫,滅盡生死

3.       抵達涅槃者有(義註:出世間之)樂,超越一切苦

 

 

AN6.24 喜馬拉雅山經 Himavant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具備六法的比丘可以碎破喜馬拉雅山山王,更不用說對卑下的無明了

1.       定的禪定成就善巧samāpattikusalo

a.       義註:把握合適的食物、怡人的氣候而善巧於入定

2.       定的持續善巧

a.       復註:能夠在七八個彈指的剎那置於禪那,能夠決意掌握

3.       定的出定善巧者

a.       義註:在限定時間從禪定出來

4.       定的愉快善巧

a.       義註:這是定的預備善巧,能夠讓定心愉悅

5.       定的適當去處善巧

a.       義註:迴避對定無益之法,聯結對定有益之法。這個是定相的所緣,這是特相的所緣這樣知道

b.       復註:適當去處=業處。善巧於對業處的念與正知

6.       定的轉向善巧

a.       義註:為了進入更上的定,能夠轉向初禪等定。他出初禪後進入二禪…..

 

 

AN6.25 回憶處經 Anussatiṭṭhān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有六個回憶處

 

AN6.26 大迦旃延經 Mahākaccān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大迦旃延尊者感歎,佛陀為了以下而宣說六隨念處

 

-當聖弟子回憶這六個地方,

 

 

AN6.27 時機經第一 Paṭhamasamay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有六個見值得尊敬比丘的時機

 

 

AN6.28 時機經第二 Dutiyasamay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一群上座比丘比丘在討論什麼是見值得尊敬比丘的時機。

 

-他們各自都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但旋即被下一個人以理由反駁

 

-那時,大迦旃延尊者便引述佛陀的話語對上座比丘們說

-佛陀說,有六個見值得尊敬比丘的時機

 

 

 

 

AN6.29 優陀夷經 Udāyī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問優陀夷尊者,有多少個隨念處呢?問了三次優陀夷尊者也保持沉默。

-直至阿難尊者的提醒,優陀夷尊者才提出他認爲的答案:宿命通

-佛陀聽罷便批評優陀夷為空虛者,他沒有修習增上心。接著問阿難尊者答案

 

-阿難尊者便回答,有五個隨念處

 

-説完佛陀便稱讚阿難,並加上第六個

 

 

AN6.30 無上經 Anuttariy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有六種無上

                                                               i.      下劣

                                                             ii.      庸俗 gamma(義註:住在村莊中)

                                                           iii.      凡夫的

                                                           iv.      非聖的 (義註:不純潔)

                                                             v.      不擁有利益

                                                           vi.      不靠近厭 (義註:為了輪迴之厭)

                                                          vii.      不來到離染(義註:為了貪等捨棄)

                                                        viii.      不靠近寂止 (義註:為了貪等的平息)

                                                            ix.      不靠近證智 (義註:為了識別)

                                                             x.      不靠近正覺(義註:穿透四道)

                                                            xi.      不靠近涅槃 (義註:作證涅槃)

 

接著佛陀以偈說

 

AN6.31 有學經 Sekh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有六法轉起有學比丘的退失

1.           樂於工作

a.           AN5,89義註:喜於新的工作

2.           樂於無用的話bhassā

a.           AN5.149復註:日夜花時間說女人的樣貌、男人的樣貌等,沒有界限。誰人日月說法,解答問題,這個就少廢話、有界限。MN26 中說,比丘一起時有兩樣東西應作:聖默然,說法

3.           樂於睡眠

4.           樂於眾居

a.           復註:不樂於自己一個

5.           不守護根門

6.           不在飲食上知適量

 

-接著佛陀反面論證

 

AN6.32 不退失經第一 Paṭhama-aparihānasuttaṃ 摘要

 

-有一位天神在夜深時對佛陀說,有六法讓比丘不退失

1.           尊重大師

2.           尊重法

3.           尊重僧團

4.           尊重學

5.           尊重警覺

6.           尊重承迎 (義註:以法和物質承迎)

 

-佛陀認可後他便離開了。

 

-接著佛陀在早上召喚比丘說起這件事,並說尊重這些後不可能退失,涅槃就在眼前

 

 

AN6.33 不退失經第二 Dutiya-aparihānasuttaṃ 摘要

 

-佛陀有一次提起,有位天神禮敬並和佛陀說,轉起這六法的比丘不會退失

1.           尊重大師

2.           尊重法

3.           尊重僧團

4.           尊重學

5.           尊重慚

6.           尊重愧

 

-佛陀以偈重申以上並說,這樣的人不可能退失,涅槃就在眼前

 

AN6.34 大目揵連經 Mahāmoggallān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大目揵連尊者在打坐時深思,究竟有哪些天神自己知道自己是初果聖者?

 

-那時,尊者便以神通來到剛死的低舍比丘那裡,他已經投生為有大威力的梵天神了

-他們寒暄一番後,尊者便問低舍剛才的問題

1.           低舍回答:不是所有六欲天的天神都有這樣的智慧,唯獨那些具備四不壞淨的天神才有

2.           義註特別提到,不壞淨信施透過道而得到淨信。這裡是指入流道智

 

AN6.35 明的一部分經 Mahāmoggallān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有六種連接明之法

1.       無常想

a.       義註:在無常隨觀智上生起想

2.       在無常上苦想

a.       義註:在苦隨觀智上生起想

b.       下面都是如此解

3.       在苦上無我想

4.       捨斷想

5.       離貪想

6.       滅想

 

復註:

1.       明分=聯繫明,與明---一起透過  俱生緣、相互緣、依止緣、相應緣、有緣、離去緣而聯繫。

2.       =觀智、意生神變、六神通。

3.       這裡聯繫觀智的想是明分

 

AN6.36 諍論根經 Vivādamūl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有六根爭論根,

 

 

有了這些後將會

-假如看到內外(義註:的群眾)有這些,應努力捨斷它們。假如沒有,則應努力使它們未來不再漏出

 

 

AN6.37 六支布施經 Chaḷaṅgadān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難陀的母親威魯梗達居亞供養以舍利佛、目建連尊者為上首的比丘僧團

 

-佛陀以天眼看到後便召喚比丘僧團,說她的布施具備了六支

 

-布施者三支

 

-受施者三支

 

-佛陀說,具備這六支的供養會有不易被計算、導向天界、快樂的大福德

 

AN6.38 自己所作經 Attakārī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某位婆羅門去見佛陀,說自己認為沒有自作者、他作者

-佛陀引導他去承認

 

-佛陀以同樣的方式論證

 

-佛陀說,他未聽過,當自己前進、返回,而竟說沒有自作、他作

-說完那位婆羅門便皈依了三寶

 

AN6.39 因緣經 Nidān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有三個業集的因緣:貪嗔癡

-不是從貪//癡生起 無貪/無嗔/無癡 ,

-而是 從貪//癡生起貪嗔癡

-貪嗔癡業不能讓人投生善道,而會讓人投生惡道

 

-佛陀以同樣的方式說到另外三個業集的因緣:無貪/無嗔/無癡 ,

 

AN6.40 金毘羅經 Kimil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金毘羅尊者問佛陀,什麼因緣讓佛陀般涅槃後正法不久住?

 

-佛陀便回答,是對以下不尊重、不從順

 

-接著他們作相反的問答

 

AN6.41 木堆經Dārukkhandh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舍利佛尊者和比丘們一起下山時看到一個大木堆。

-他向比丘們展示,假如有神通,心熟練者希望的話,他能把那對木頭勝解(義註:考量)為以下,因為木堆中有以下的界

 

AN6.42 那提迦經 Nāgit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一奢能伽羅的婆羅門屋主們慕名去見佛陀。

 

-他們發出很大的聲響,讓佛陀問當時他的侍者那提迦尊者發生了什麼事。

 

-佛陀於是說,不要讓追隨者來找自己,因為現在自己很容易就獲得以下的快樂

 

 

-接著那提迦尊者便勸佛陀接見他們,因為佛陀如此程度的戒和智慧,無論去到哪裡人民都會蜂擁而至。

 

-佛陀說,當他看見

 

-佛陀說,當他旅途中不見前後有人,那時他大小便都是安樂的

 

 

AN6.43 龍象經 Nāg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偕同阿難尊者一起從原本的祇樹林給孤獨園到東園鹿母講堂去住幾天

-他們洗澡出來後遇見波斯匿王叫些大的Nāga象,人們都讚美牠為殊勝、美麗、巨大,說Nāga象真是Nāga象啊!

 

-這時尊者優陀夷問佛陀,人們一般見到巨大的象後才會這樣說,對於其他巨大的東西是否也會這樣說呢?

 

-佛陀便說,其他動物、樹、人,假如巨大,人們也會說是Nāga象。

-但佛陀說,在這世界,不以身、語、意作罪惡者才是Nāga

-之後尊者優陀夷隨喜,並說偈

                                                               i.      義註:如Nāga象象鼻前端名為審察,以它審察軟硬、可食不可食,從那裡知道應捨、應取。同樣的,佛Nāga象以法之思量=的分別智,以此智知道能夠不能夠

                                                               i.      義註:=第四禪定,因為當在第四禪定上住立時,那些神通種類等法繁榮

                                                               i.      AN4.25義注、複注:以周邊語、欺騙處欺騙

                                                             ii.      以不存在的美德願求尊敬

                                                               i.      義註:連接利得而說

                                                             ii.      復註:為了利得榮譽舉起他人而說,讓他人布施而他傾瀉而說

                                                               i.      義註、復註:為了得到人們資具、布施而成為徵相的作者

                                                               i.      復註:詭計的人為了得到利益與榮譽而辱罵、嘲笑他人,在人背後斥責他

 

AN6.44 鹿屋經 Migasālā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鹿屋優婆夷和阿難尊者說,她不解佛法,因為梵行者與非梵行者兩者死後都有相同的趣處。

1.           她的父親富蘭那是梵行者、她的伯父梨師達多是非梵行者

2.           兩者都被佛陀記說為二果聖者,死後都往生兜率天

 

-阿難尊者便回應說,佛陀確是這樣記說的。

 

-過後尊者去找佛陀,佛陀批評鹿屋無知,反問誰有分辨人上下之智?

 

-佛陀說世間有六種人

1.       某人是柔和的sorato (義註:善戒除惡),同修都喜歡和他一起住,

a.       但不作大量的學習:義註說是精進,精進於恰當應作的

b.       見不穿透:復註說--意義、理由不以智慧穿透,不解開明瞭、知道

c.       沒有獲得暫時的解脫:義註說,時不時彎向法,依止它而獲得喜悅

d.       他死後不來到卓越而是下墮

2.       某人是柔和的sorato (義註:善戒除惡),同修都喜歡和他一起住,但有著和上面相反的特質

a.       假如衡量他們並覺得他們有一樣的法,為什麼一個下劣一個勝妙呢?這樣會帶來長久的不利於苦

b.       21優勝,因為法流(義註:存續的觀)拔出此人,除了佛陀之外誰知道呢?

c.       佛陀提醒阿難尊者不要衡量他人,這樣做是在傷害自己,只有佛陀和像佛陀的人能衡量別人

d.       下面也是這樣解釋

3.       某人是憤怒、傲慢者,時時生起貪法但不作

4.       某人是憤怒、傲慢者,時時生起貪法但作

5.       某人是憤怒、傲慢者,時時生起語行(義註:說話、交談)但不作

6.       某人是憤怒、傲慢者,時時生起語行但作

 

-假如富蘭那具備梨師達的智慧,他們就會有不同的去處。

-假如後者具備前者的戒,也會有不同的去處

-他們各有一部分欠缺

 

AN6.45 負債經 Iṇ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問比丘們以下是否苦,比丘們都回答說是苦

1.           受用(感官之)欲的人貧窮

2.           貧窮者陷入債務

3.           負債後要負利息

4.           不能按時負利息後被人斥責

5.           被斥責後被跟隨(義註:在大眾人群中被放置熾熱的東西、撒灰等來改變、羞辱他,在後跟隨)

6.           被跟隨後被繫縛

 

-佛陀之後也就說在佛教中貧窮:在善法中沒有 (五力)

1.          

2.          

3.          

4.           精進

5.           (義註:業作智)

 

接著佛陀以貧窮人來比喻惡比丘

1.       受用(感官之)欲的人貧窮

a.       在善法上沒有五力

2.       貧窮者陷入債務

a.       因為以上而作惡

3.       負債後要負利息

a.       為了覆蓋惡行而有惡欲:不想別人知道自己作惡

4.       不能按時負利息後被人斥責

a.       被美善的同修說出他的惡行

5.       被斥責後被跟隨(義註:在大眾人群中被放置熾熱的東西、撒灰等來改變、羞辱他,在後跟隨)

a.       到偏僻處時連接悔疚的惡不善尋生起

6.       被跟隨後被繫縛

a.       死後生地獄、畜生到這些監獄。

b.       佛陀不見還有其他一種監獄像以上那麼障礙證得涅槃

c.       這確實是苦

 

-佛陀說偈:

1.       智者脫離上面6.的束縛,有信心的他們作布施,在兩者取勝:當生的利益、來世的快樂

2.       在家人透過布施增福德

3.       有五力者在佛教中被說為『過安樂生活者』

4.       進入禪那後如實觀而證悟涅槃

5.       知道自己的解脫是不動搖者,是最高的智(義註:道果之智)、無上的安樂、無上的無負債

 

AN6.46 大純陀經 Mahācund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大純陀尊者,說假如禪修的比丘和致力於法的比丘(義註:說法者)互相貶抑,只各自稱讚自己那派的比丘們,兩者也不使對方喜悅,這不是為了眾人的利益和安樂

 

-他們互相反問這個是誰kimime、為了什麼kintime、以什麼原因kathaṃ而禪修、致力於法。禪修的比丘甚至會貶抑對方為

 

-尊者提醒他們應該互相稱讚,因為

 

 

AN6.47 直接可見經第一 Paṭhamasandiṭṭhik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遊行者髻髮尸婆迦問佛陀,法被稱為可見的的法。什麼的情形而法是

 

-佛陀便引導他,當他自身內有貪嗔癡時,他自己會知道,當沒有時,他也會自己知道。以上是根據這個來說的

 

-說後髻髮尸婆迦大受感動,皈依三寶

 

AN6.48 直接可見經第二 Dutiyasandiṭṭhik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某位婆羅門問佛陀,法被稱為可見的的法。什麼的情形而法是

 

-佛陀便引導他,當他自身內有貪嗔癡、身口意的污穢時,他自己會知道,當沒有時,他也會自己知道。以上是根據這個來說的

 

 

AN6.49安穩經Dutiyasandiṭṭhik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尊者安穩與尊者善意去見佛陀。

-尊者安穩對佛陀說,阿羅漢不會想有比自己好、等同、差的,佛陀認可後尊者安穩離開

-尊者善意也對佛陀說,阿羅漢不會想,沒有有比自己好、等同、差的,佛陀認可後尊者善意也離開了

-佛陀等他們走後召喚比丘們說,阿羅漢自己記說完全智,雖然說出義理但不會帶自己進來。但有些空虛的人卻像在開玩笑,之後他們會苦惱

 

 

AN6.50根的自制經 Indriyasaṃvar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當沒有根的自制時,會一個接一個地讓以下失去近因

1.          

2.           正定

3.           如實智見

4.           厭與離染

5.           解脫智見

 

-接著佛陀反面論證

 

AN6.51阿難經 Ānand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阿難尊者問舍利佛尊者,什麼情形的比丘

1.           聽聞未聽聞的法

2.           所聽聞的不忘失

3.           以前心所觸達的法在心裡出現

4.           知道不知道的

 

-舍利佛請阿難說,因為他是多聞者

-阿難尊者因此答,

1.           比丘學習九分法

2.           詳細地教導他人

3.           詳細地使他人背誦

4.           詳細地作演練

5.           以心隨尋、隨伺、以意熟慮

6.           經常靠近通達三藏的比丘問問題去除疑惑

 

AN6.52剎帝利經 Khattiy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若奴索尼婆羅門問佛陀,以下的人分別有什麼

1.           欲求 Adhippāya

2.           近伺/用心 upavicārā

3.           依處 adhiṭṭhānā

4.           執著 abhinivesa

5.           究竟 pariyosāna

-佛陀回答

 

-說完婆羅門大受感動,皈依佛教

 

 

 

AN6.53不放逸經Appamād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某位婆羅門問佛陀有哪一法多修習能獲得今生與來世的利益?

-佛陀回答說:警覺。

-接著佛陀以各種譬喻來形容,

 

 

AN6.54如法經Dhammikasuttaṃ 摘要

 

-如法尊者在他的出生地中有七個住處。

-在第一個住處中,他辱罵傷害外來的比丘,讓他們都被迫離開。當地的居士看見自己侍奉的外來比丘們都離開,被發現如法的劣行,因此請他離開。

-如法在其餘六個住處都經歷同樣的遭遇,最後被迫離開,到王舍城找佛陀。

 

-佛陀見到他之後便為他說一個故事

1.           從前勾樂比亞王有個名叫善住立的榕樹王(附庸)

2.           榕樹有五個分支,果實各給不同的眾生食用,他們互不侵犯。

3.           有一天,一個男子吃完果實後卻破壞了枝條,讓善住立樹王不滿,於是不結果實

4.           勾樂比亞王於是想天帝告狀,天帝便用神通讓榕樹連根拔起。

5.           看見榕樹被損壞後,善住立被哭泣不已。

6.           天帝來找善住立,告訴他出事是因為沒有住立於樹法:人們想拿什麼就拿什麼,天神不應不悅意。假如他能夠改過,樹神的住處就能如前

7.           善住立改過後天帝便讓榕樹重新復位

 

-佛陀說,同樣因為如法沒有住立於沙門法--對辱罵、憤怒、爭吵者不回報以辱罵、憤怒、爭吵---因此被驅逐

 

-佛陀提到,過去有七位大師,他們都是離貪者,有好幾百位弟子。大師都教弟子們悲心禪那以往生梵天。凡對他們教法沒信心的都往生惡道,有信心則生善道。

 

-佛陀帶出,假如對這六位大師和他們的僧團惡心辱罵,他會產生出許多罪業。但對見具足的人(義註:初果聖者)惡心辱罵會產生更多罪業。因為在佛教之外沒有像對同修那樣會造成那麼大傷害。佛陀因此提醒他不要對同修有惡心

 

-佛陀說偈,

1.       重申不應攻擊好性情,捨棄(義註:六十二)邪見的聖僧團第七人(義註:由阿羅漢數起第七人。復註說是二果聖者,但原文似乎指初果聖者)

2.       即使在感官之欲上未離貪、五根還弱(義註:二果聖者)

a.       原經文:

b.       羞辱如此的比丘之前,(自己)已經受傷

c.       先傷害自己,後傷害他人

d.       誰守護自己,也在守護他之外的(人)

e.       因此希望能守護自己,智者一直都不受傷害

 

AN6.55受那經Soṇ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受那尊者慨歎自己已經像其他弟子那樣發起精進,但仍未成為阿羅漢,因此萌生還俗以家裡的錢作福德的念頭

 

-佛陀以他心通知道後,出現在尊者的面前,於是教導他:

1.       -就如琵琶不能過鬆或過緊、弦與弦的均衡、琴調好音才能彈奏。

2.       -同樣地,精進過多就會掉舉,太少則會懈怠

3.       佛陀請他確立諸根的平衡,然後取相 (義註:止、觀、道、果之相佛陀教他到達阿羅漢的業處)

a.       義註:信慧、定精進要平衡,念則何時都需要

 

-尊者字得到佛陀的教導後努力而後成為阿羅漢,成為後便去到佛陀面前記說自己的成就

 

-尊者在佛陀面前說,阿羅漢會投入這六件事情,並作出闡釋:

1.       出離 (義註:於所有煩惱)

a.       不要認為他只是靠信心。阿羅漢不見自己還有應作、已作要增加的

b.       但因為已離貪嗔癡而投入出離

2.       獨居

a.       不要認為他是因為名聞利養而獨居。阿羅漢不見自己還有應作、已作要增加的

b.       但因為已離貪嗔癡而投入獨居

3.       傷害的滅盡

a.       不要認為他返回戒禁取而無傷害。阿羅漢

4.       渴愛的滅盡

a.       因為已離貪嗔癡而滅盡渴愛

5.       執取的滅盡

a.       因為已離貪嗔癡而滅盡執取

6.       無癡

a.       因為已離貪嗔癡而無癡

 

-尊者繼續說,對於阿羅漢,即使強大的六塵(義註:如天界精細的色)接觸六根,也不能佔據他的心,他保持不染、不動搖、只是隨觀著這消散的心(義註:觀心的生滅)

 

 

AN6.56帕辜那經Phaggunasuttaṃ摘要

 

-有一次,尊者帕辜那生重病,阿難尊者便去邀請佛陀來見尊者。

 

-一輪問候後,佛陀向尊者帕辜那說法。佛陀離去後不久阿難尊者便通知佛陀說他死了,死時諸根明淨

 

-佛陀反問尊者帕辜那怎會諸根不明淨呢?他已經成為三果聖者了

 

-佛陀說,適時聽法、考察義理,有以下利益

1.           未成為三果時,見到佛陀,佛陀教他法後證得三果

2.           未成為三果時,見到佛弟子,他們教他法後證得三果

3.           未成為三果時,把所聞、所學得的法隨尋思、隨伺察、隨觀察後證得三果

4.           成為三果後,見到佛陀,佛陀教他法後證得阿羅漢果

5.           成為三果後,見到佛弟子,他們教他法後證得阿羅漢果

6.           成為三果後,把所聞、所學得的法隨尋思、隨伺察、隨觀察後證得阿羅漢果

 

AN6.57六等級經 Chaḷabhijātisuttaṃ摘要

 

-有一次,阿難尊者說,富蘭那迦葉安立六種等級

 

-佛陀便引導阿難尊者,帶出不是所有人也同意這個

 

-佛陀於是安立六種等級

 

AN6.58漏經 Āsav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具備六法的比丘應被供養、尊重,是世間無上福田

                                                               i.      欲:六根接觸可意的六塵時生起享受之欲

                                                             ii.      有:想要獲得其他快樂狀態

                                                           iii.      見:抓取有有情存在

                                                           iv.      無明:所有共生的無明

                                                               i.      欲:不獲得四資具而想要獲得、享受它們而生

                                                             ii.      有:想要獲得其他獲得四資具的快樂狀態

                                                           iii.      見:獲得等的自我想

                                                           iv.      無明:所有共生的無明

                                                               i.      欲:透過接觸上面之後生起

                                                             ii.      有:願欲沒有上面這些的生命

                                                           iii.      見:抓取為我的冷我的熱

                                                           iv.      無明:所有共生的無明

                                                               i.      兇猛的動物(義註:因為這樣會生起像死亡的感受)

                                                             ii.      危險的地方

                                                           iii.      污水池(義註:泥等流動的空間,充滿膝蓋深不淨的空間。這兩種地方有大量的非人。復註說有危險)

                                                           iv.      不恰當的座位

                                                             v.      不適當的去處(義註:例如妓女等地方)

                                                           vi.      惡友

                                                               i.      欲:被上面等的苦接觸時渴望快樂

                                                             ii.      有:願欲沒有上面這些苦的生命

                                                           iii.      見:抓取為象馬輾壓

                                                           iv.      無明:所有共生的無明

                                                               i.      欲:欲尋

                                                             ii.      有:與此不同。復註說:與欲漏不同,願欲存在的本質

                                                           iii.      見:與那個聯繫的

                                                           iv.      無明:所有這些尋都有無明漏

 

AN6.59達魯葛咪葛經 Dārukammik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佛陀問屋主達魯葛咪葛,他的家是否有布施呢?

1.           回答:有,尤其是住林野、常乞食、穿糞掃衣的阿羅漢或已到達阿羅漢境界之道的比丘

 

-佛陀說,對於在家享用五欲的人是很難知道別人的境界的

 

-佛陀說,任何比丘具備以下特質,就這部分他應該被苛責

 

-反之則應被讚賞

 

-佛陀請他布施給僧團,他會因此而有信心,有信心時死後會生善道。之後他從此布施給僧團

-義註說,過後不久五百位常到訪俗家的比丘還俗了,而他的心也沒有分別(義註:僧團之施包括過去現在未來所有僧眾,包括佛陀、大弟子等)

 

 

AN6.60質多象舍利弗經 Hatthisāriputt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當上座比丘們討論論藏的時候,質多象舍利弗尊者常常打斷上座比丘,尊者摩訶拘絺羅便請他不要打斷,要等別人說完才說。

 

-質多象舍利弗尊者的比丘朋友們請尊者摩訶拘絺羅不要貶抑他,因為他是智者,能和上座們談論論藏的內容。

 

-尊者摩訶拘絺羅回答,對於不了知他人心路的人來說,這是很難知道的

 

-過了不久之後,質多象舍利弗尊者真的還俗了。

-質多象舍利弗尊者的朋友問尊者摩訶拘絺羅,是天神告訴他,還是以他心通知道會發生這事呢? 答:兩者都有

 

-質多象舍利弗尊者的比丘朋友們之後找佛陀說起這件事,佛陀便說他會再出家的。

 

-不久他果真再出家,然後修成阿羅漢

 

義註說,在迦葉佛年代,尊者曾向一位比丘讚美在家的美好,以此業作為成為阿羅漢的親依止緣,所以會還俗、出家共七次

 

AN6.61在中間經 Majjhe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上座們討論〈波羅延彌勒所問〉Sn.5-2-1046的句子:

 

第一位比丘這樣看:

 

第二位比丘

 

 

第三位比丘

 

第四位比丘

1.       名是一邊

2.       色是第二邊

3.       識在中間

a.       義註:結生識和剩餘的識,以名色為緣而生,所以說是名色的中間

 

第五位比丘

1.       六內處是一邊

2.       六外處是第二邊

3.       識在中間

a.       義註:業識(非阿羅漢負責造業的速行心)。依止意門轉向、內在的界而速行識在中間

 

第六位比丘

1.       有身是一邊

a.       義註:三層(界)的輪轉

2.       有身集是第二邊

a.       義註:集諦

3.       有身滅在中間

 

-說完後,某位比丘說,他們都依照各自的急才而說,提議找佛陀問誰說得好

 

-佛陀認可了他們所有的說法,但他自己說了自己的看法,即第一位比丘所說的

 

AN6.62人根之智經 Purisindriyañāṇa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一位比丘問阿難尊者,提婆達多被佛陀記說會墮惡道,墮地獄一劫不可救濟,這是佛陀修飾語嗎?

-阿難尊者沒有正面回應,只說佛陀是這樣說的。之後便去找佛陀問這件事。

-佛陀說,問的人必定是新比丘或愚笨的長老,被佛陀明確記說的是不可能有第二個可能性的

-佛陀不見除了提婆達多之外,會有人經過自己全心注意後會這樣記說。佛陀因為不見他有毛尖點程度的白淨法時才這樣記說。

 

-接著佛陀向阿難尊者說明自己的人根之智

1.       不善法現前,但將來不退失

a.       佛陀以他心通知道某人存在善法或不善法

b.       過些時候也以他心通知道他的善法已消失,不善法現前

c.       但他有善根未徹底斷絕。

d.       由於善根,他的善將會再出現。

e.       因此他未來將不會退失

2.       善法現前,但將來會退失

a.       和上面相反

3.       唯有不善,死後生惡道

a.       佛陀以他心通知道某人存在善法或不善法

b.       過些時候也以他心通知道他沒有毛尖點程度的白淨法,只有不善

c.       死後會生惡道

4.       不善法現前,將來也會退失

a.       佛陀以他心通知道某人存在善法或不善法

b.       過些時候也以他心通知道他的善法已消失,不善法現前

c.       他仍有善根但幾乎完全斷絕。

d.       因此他未來將會退失

5.       善法現前,將來也不退失

a.       和上面相反

6.       唯有善,將當生涅槃

 

AN6.63洞察經 Purisindriyañāṇasuttaṃ 摘要

 

-佛陀在這篇經文教導洞察(義註:洞察、碎破以前未洞察、碎破的貪蘊)的法門

-佛陀說,以下應被了知

 

kāmā

 

Kāmā(的解釋)

1.           合意、誘人的五根所緣

2.           貪的尋思

a、     在佛教中(1)不是感官之欲的束縛,(2)才是

b、     智者會調伏它

 

感官之欲(Kāmā第二個解釋)的源頭

1.  

 

不同的感官之欲

1.   對五根各別的慾

 

感官之欲的果報

1.   欲求感官之欲的人基於這個自有而生出福德與罪業

2.       義註舉例,例如一個人願求天界的欲樂,於是便完滿正行的部分。當完滿壞行便生地獄,這是罪業的部分

 

感官之欲的滅:觸滅

 

感官之欲-滅之道:八正道

 

【受】

 

受:苦、樂、不苦不樂

受的源頭:觸

不同的受

1.   餌的受 (義註:連接煩惱)

2.   離餌的受

 

受的果報

1.       感受的人基於這個自有而生出福德與罪業的部分

 

受的滅:觸滅

受滅之道:八正道

 

【想】

 

想:關於六塵的想

想的源頭:觸

不同的想:對六塵的想

想的果報:表達

1.   如何認知就如何表達

 

想的滅:觸滅

想滅之道:八正道

 

【漏】

 

漏:三種漏--欲漏、有漏、無明漏

漏的源頭:無明

不同的漏:走向五道的漏

漏的果報:

1.       進入漏的人基於這個自有而生出福德與罪業的部分

 

漏的滅:無明滅

漏滅之道:八正道

 

【業】

 

業=思(volition / 意志),已思而造業

業的源頭:觸

不同的業:能感受各別五道的業

業的果報:當生受業,次生受業,後續之生受業

業的滅:觸滅

業滅之道:八正道

 

 

【苦】

 

苦:生老病死,各種負面情緒。簡要地,五取蘊是苦(成為執取目標的五蘊)

苦的源頭:渴愛

不同的苦

1.   極度的苦

2.   少量的苦

3.   緩慢褪去的苦

4.       急速褪去的苦

 

苦的果報

1.   迷亂:嚎哭等行為

2.   遍求:尋求去除苦

苦滅:渴愛滅

苦滅之道:八正道

 

 

了知這些洞察的梵行(義注:道)、為以上(苦、業等) 的滅

 

 

 

 

 

AN6.64獅子吼經 Sīhanād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自己擁有以下這些六如來力,而自稱最上位、於眾中吼獅子吼,使梵輪轉起

 

-佛陀說,假如有人以如實的智慧問佛陀關於1-6的問題,佛陀能以如實智回應他們

-1-6是唯獨是對於得定者

-定是道,無定是邪道

 

AN6.65不還果經Anāgāmiphal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不捨斷六法,不可能作證不還果

1.           無信

2.           無慚

3.           無愧

4.           懈怠

5.           忘失念

6.           劣慧

 

-反之,則是可能的

 

 

AN6.66阿羅漢狀態經Arahatt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不捨斷六法,不可能作證阿羅漢狀態

1.           惛沈

2.           睡眠

3.           掉舉

4.           後悔

5.           無信

6.           疏忽大意 (義註:無念)

 

-反之則是可能的

 

 

AN6.67朋友經 Mitt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當比丘有惡友時,當他親近。效法他們時,他將不可能漸次1-4

 

-反之則可能

 

AN6.68 樂於眾居經 Saṅgaṇikārāmasuttaṃ摘要

 

-佛陀說,樂於(義註:和自己的群眾)眾居Saṅgaṇikā、會(義註:不同種類之)眾Gaṇo時,他將不可能漸次做到以下

 

-反之,則可能

 

AN6.69 天神經 Devatāsuttaṃ 摘要

 

有一次,一位天神去見佛陀說,以下六法讓比丘不退失。說完佛陀認可,然後天神離開

1.           尊重大師

2.           尊重法

3.           尊重僧團

4.           尊重學

5.           順從

6.           善友誼

 

-之後佛陀在僧團中說起這件事情,舍利佛把他延伸:1-6的比丘

1.           不僅自己1-6

2.           還稱讚1-6

3.           凡其他不是1-6的,也會勸誡他們1-6

4.           凡其他1-6,他會如實地、適時地稱讚他們

 

-佛陀聽後也認可並稱讚舍利佛尊者

 

 

AN6.70 定經 Samādhi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沒有定的人不可能體驗六通。反之,則是可能的

 

 

AN6.71 能夠見證經 Sakkhibhabb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當存在有處時(義註:六神通、觀的基礎禪定),但不具備以下,他不能夠體證(六神通、觀)

1.           不如實知道:『這些是退分法。』

a、 複註:以初禪為例,實行與欲俱行的想與作意

2.           不如實知道:『這些是住分法。』

a、 複註:對於定的隨順法。例如進入初禪後見到樂味、樂於、渴望它而不進不退

3.           不如實知道:『這些是勝進分法。』

a、 複註:以初禪為例,實行無尋俱行的想與作意

4.           不如實知道:『這些是洞察分法。』

a、 複注:實行與厭俱行、伴隨離染的想與作意,。從初禪出定後和觀智一起,分析禪支而厭、不滿它

5.           不尊重地作

6.           不作有益 (義註:不作資助法)

 

-反之,則能體證

 

AN6.72 力經 Bal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具備六法的比丘,不能達致定的力量

1.           不是定的成就善巧者(SN34.1義註:進入禪定)

2.           不是定的持續善巧者(能決定在定中維持多長時間)

3.           不是定的出定善巧者(AN2.164義註:在限定時間出定)

4.           是不恭敬作者 SN34.8義註:能固定入禪定)

5.           是不持續作者

6.           是不適當作者 SN34.1義註:作對禪定有益的事情)

 

-反之則能

 

AN6.73-74 摘要

 

-佛陀說,不捨斷六法,不能獲得初禪

1.           五蓋、不以正確之慧如實善見關於欲的過患 AN6.73

2.           三惡尋、三惡想(AN6.74

 

-捨斷它們後就能了

 

AN6.75 苦經 Dukkh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具備六法的比丘當生住於苦、苦惱、upāyāsāDN22義註:更強力的悲傷),死後到惡道:三惡尋、三惡想

 

-接著佛陀反面論證

 

AN6.76 阿羅漢狀態經 Arahatt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不捨斷六法不能成為阿羅漢

1.           māna義註:出身等的慢)

2.           卑慢(omānaṃ義註:我是下劣的慢)

3.           優越慢 atimāna義註:存在越過的囂張之慢)

4.           增上慢 adhimānaṃ高估自己的慢)

5.           頑固 thambhaṃ義註:憤怒、僵硬)

6.           低估自己之慢 atinipāta義註:下劣的我是下劣之慢)

 

-反之,則能夠

 

AN6.77 過人法經 Uttarimanussadhamm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不捨斷六法的話,不能作證足以作為聖者卓越的智和見 (義註:聖者能夠作的卓越智見,四道四果之義)

1.           忘失念

2.           不正知

3.           不在諸根上守護門

4.           不在飲食上知適量

5.           詭計kuhana

a、 義註:三種詭計處

b、 復註:追求資具而用鄰近之語、含糊之語言、舉止三種詭計

6.           lapanā

a、 義註:爲了祈求舉起掉下的話

b、 復註:舉起=‘大地主、大船員、 大施主’等的話

c、  掉下:‘為什麼這個人透過種子食物而活命?’這樣嘲笑

-反之則可以

 

AN6.78 樂與喜悅經 Sukhasomanass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具備六法的比丘當生住於大量的樂與喜悅中,開始滅盡煩惱 (義註:因為沒有煩惱和苦的漏流)

1.           樂於法

2.           樂於修習

3.           樂於捨斷

4.           樂於獨居

5.           樂於無加害

6.           樂於無增殖 (義註:涅槃)

a.           義注:增殖papañca=渴愛、邪、慢的增殖

 

AN6.79 獲得經 Adhigam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具備六法的比丘不能增長善法

1.           不是增益的熟練者

a.           義註:善巧於善與不善法生起的理由。這例如樣作意的話善與不善法會增長

2.           不是損減的熟練者

3.           不是方法的熟練者

a.           義註:擁有原因、源頭之智

4.           不為未獲得的善法的獲得生欲

5.           對已獲得的善法不守護

6.           不持續作而去完成(善法)

 

-反之,則能增長善法

 

AN6.80 偉大狀態經 Mahantatt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具備六法的比丘不久就能在法上到達廣大的狀態。

1.           富有(義註:智慧之)光者

2.           富有努力者

3.           富有宗教感情者(義註:富有喜悅)

4.           不(義註:在善法上)滿足者

5.           在諸善法上不放下負擔者(義註:舉起精進)

6.           他更上超越

a.           在(5)上更上地作精進

 

AN6.81-82 摘要

 

-佛陀說,具備六法的人下地獄

1.           作和五戒頭四戒相反的

2.           惡欲求者與邪見 AN6.81

3.           貪求者與(義註:身體上) 傲慢者 AN6.82

 

-與之相反則生天

 

AN6.83 最高法經 Aggadhamm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具備六法不能成為阿羅漢

1.           無信

2.           無慚

3.           無愧

4.           懈怠

5.           劣慧者

6.           在身體與生活上期待者

 

-反之則能

 

AN6.84 日夜經 Rattidivas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具備六法的比丘能預期日夜在善法中減損

1.           強欲,充滿(義註:貪的)苦惱,不被任何四資具所滿足

2.           無信

3.           壞戒

4.           懈怠

5.           忘失念

6.           劣慧

 

-接著佛陀反面論證

 

AN6.85 冷性經 Sītibhāv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具備六法的比丘不能作證涅槃

1.           每當心應該被抑止時不抑止心

a.           義註:心掉舉時應以定抑止。懈怠時應以精進抑制,沉悶時應以精進抑制,心轉起平靜時以覺支捨旁觀

2.           每當心應該被揚起時不揚起心

a.           義註:精進鬆懈緊縮懈怠時

3.           每當應該使心欣喜時不使心欣喜

a.           義註:平等的心以智慧愉悅、刺激。何時想透過智慧在愚癡上努力、透過獲得平靜之樂時、離沉悶之心而不躍入禪修;就以生等急迫感處審慮、愉悅、刺激

4.           每當心應該被旁觀時他不旁觀心

a.           義註:每當心不緊縮不漲大、不乏味於所緣,平等而恰當地進入禪修。然後何時以努力、抑制、使(心)愉悅而到達(那狀態)時,就如馬夫那樣旁觀

5.           傾向於下劣

a.           義註:傾向於勝妙的則是傾向於道果的

6.           有身的歡樂者

 

-反之則能

 

AN6.86 障礙經 Āvaraṇasuttaṃ 摘要

 

-佛陀说,具備六法的人聽聞正法後不能在善法上進入正性決定(義註:進入聖道之義)

-反之則

 

AN6.87 奪取者經 Voropitasuttaṃ摘要

 

-佛陀说,具備六法的人聽聞正法後不能在善法上進入正性決定(義註:進入聖道之義)

 

-反之,則能

 

AN6.88 欲聽聞經 Sussūsati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具備六法的人在聽聞佛法時不能在善法上進入正性決定(義註:進入聖道之義)

 

-反之則能

 

AN6.89 不捨斷經 Appahāyasuttaṃ摘要

 

-佛陀說,不捨斷六法,不能作證見具足(義註:入流道)

 

 

AN6.90-91摘要

 

-佛陀說,對見具足的人來說(初果或以上聖者),六法已被捨斷(AN6.90)/ 不可能生出六法(AN6.91)

 

AN6.92-95 摘要

 

-佛陀說,見具足的人(初果或以上聖者)以下是不可能的

 

-佛陀說9-14 不可能,是因為見具足的人善見因和因生之法

 

AN6.96 出現經 Pātubhāvasuttaṃ摘要

 

-佛陀說,以下這六個的出現為世間難得

 

AN6.97 效益經 Ānisaṃsasuttaṃ摘要

 

-佛陀說,有六種證初果的利益

 

AN6.98-101摘要

 

-佛陀說,以下這些事是不可能的

 

-反之則可能

 

AN6.102 不住立經 Anavatthitasuttaṃ摘要

 

-佛陀說,當看見六種利益時就足以讓比丘,在一切諸行上無限制地升起無常想

 

AN6.103 已拔劍者經 Ukkhittāsikasuttaṃ摘要

 

-佛陀說,當看見六種利益時就足以讓比丘,在一切諸行上無限制地升起苦想

 

 

AN6.104 不等同彼者經 Atammayasuttaṃ摘要

 

-佛陀說,當看見六種利益時就足以讓比丘,在一切諸行上無限制地升起無我想

 

 

AN6.105 有經 Bhavasuttaṃ摘要

 

-佛陀說,三有應被捨斷,三學應被學習

-如是已實踐的比丘被稱為

 

AN6.106 渴愛經Taṇhāsuttaṃ摘要

 

佛陀說,以下應被捨斷

-三種渴愛

 

-三種慢

 

-已經捨斷的是阿羅漢

 

 

AN6.107 貪經Rāgasuttaṃ摘要

 

-佛陀說,有以下三法,而給出捨斷他們的方法

 

AN6.108 惡行經Duccarit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有身口意惡行三法,為了捨斷它們應修習身口意善行

 

AN6.109-111 摘要

 

-佛陀說,有以下三法,應修另外三法捨斷應被捨斷的前者

AN6.112 樂味經Assād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有以下三法,應修另外三法捨斷應被捨斷的前者

 

AN6.113 不喜樂經Arati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有以下三法,應修另外三法捨斷應被捨斷的前者

 

AN6.114 知足經Santuṭṭhitā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有以下三法,應修另外三法捨斷應被捨斷的前者

AN6.115 不順從Dovacassatā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有以下三法,應修另外三法捨斷應被捨斷的前者

 

AN6.116 掉舉經Uddhaccasuttaṃ 摘要

 

-佛陀說,有以下三法,應修另外三法捨斷應被捨斷的前者

AN6.117-118 摘要

 

-佛陀說不捨斷以下六法,無法在 /// 上隨觀它們

 

 

AN6.119-139 摘要

 

-佛陀說,具備六法,以下這些人對佛陀已達依止(義註:心已確立對佛陀德性的(信心),懷疑已被去除),看見和親證涅槃

 

 

哪六法呢?

 

 

AN6.140-649 摘要

 

-佛陀說,對於以下煩惱

 

-爲了他們的

 

-應修

                                                               i.      義註:佛陀、比丘僧團、遍相、不淨相等

                                                               i.      義註:聽見對三寶的讚美、三藏佛語、

                                                               i.      義註:七聖財

                                                               i.      義註:三學

                                                               i.      義註:對三寶的服侍

                                                               i.      義註:對三寶之德的隨念

                                                               i.      AN10.60:不同容忍已生起的三惡尋

                                                               i.      AN10.60:審察涅槃

                                                               i.      AN10.60:審察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