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典那慶典

供養卡提那衣的意義

供養卡提那衣的意義

(The Meaning of Offering Kaṭhina Robes)

在南傳佛教國家,甚至在我們目前所處的新馬等地,特別是南傳佛教的寺院,都很流行供養卡提那衣的慶典,或許大家都知道供養卡提那衣的慶典是每座寺院一年才舉辦一次而已,但大家可能對「卡提那衣(Kaṭhina)」以及供養卡提那衣的意義不了解,所以我們想先跟大家談談這個問題。

卡提那(kaṭhina )是巴利字,有堅固的、堅強的意思。即為了加強五種功德利益而作堅固的意思。古代漢譯為迦絺那衣。

在印度,由於雨季期間比丘們比較不適宜遊行,所以佛陀制定比丘在四個月的雨季當中,三個月必須住在一個固定的住處,度過雨安居。在這三個月的雨安居期間,很多比丘精勤地禪修,因此證得所未曾體證的修行境界。由於雨季期間袈裟不容易乾,對於受持只擁有三衣的比丘而言,比較不方便,佛陀允許雨安居結束後的那一個月,住了雨安居的比丘可以接受並做卡提那衣。另一方面,也有犒賞比丘們在雨安居期間精勤禪修之意。受持和隨喜卡提那衣的比丘在戒律上有幾條戒從卡提卡月(Kattikā)到帕古納月(phagguṇa)這五個月的期間,也就是大約從陽曆的十月中旬到隔年三月中旬左右的這段期間,特別開緣不犯,例如比丘可以接受多餘的袈裟,存放到施衣時的五個月而不犯戒等。

所以在現今的南傳佛教國家,在家信徒很喜歡在雨安居期間,或在布施卡提那衣的那個月布施袈裟。當今,布施卡提那衣的儀式在各個寺院是很重要的活動之一。在家居士可以布施衣料,或布施已做成的袈裟,當僧團接受了很多袈裟時,只決定當中的一件來做卡提那衣,其它的袈裟則如法地分配給僧眾。假如所接受的是衣料,僧團必須全體合作,在當天把那件衣做好,並染成如法顏色、作淨、受持,以及僧眾隨喜,如此才大功告成。凡是受持和隨喜的比丘有五個月的特許及接受雨安居衣的利益。

做卡提那衣的所有程序必須在一天之內完成。這些程序包括接受布料、裁剪、縫製、染色、晾乾,以及在僧團當中進行分配與隨喜。圓滿了三個月雨安居且參加隨喜卡提那衣的比丘,在雨安居結束之後的五個月內,可享有五種利益:不邀請而行、不受持而行、結眾食、隨意衣、能獲得其處所得之衣。

供養卡提那衣有許多規定:

1、供養卡提那衣給僧團是每座寺院一年只能供養一次而已。也就是你不能在一座寺院一年供養兩次卡提那衣給僧團。

2、要供養卡提那衣給僧團只能在特定的期間才能供養,要在雨安居結束後的隔天開始,直到下一個月的滿月日。換句話說,想要供養卡提那衣給僧團只能在陽曆十月滿月日的隔天直到十一月的滿月日這一個月的期間。即使在這一個月期間,你們在一座寺院也只能供養卡提那衣給僧團一次而已。所以供養卡提那衣給僧團是一個非常難得的機會。

在可以供養卡提那衣給僧團的那一個月期間,各個寺院通常會與施主們商量,並決定哪一天寺院要舉辦供養卡提那衣的活動,以便信徒們前來做供養。

3、卡提那衣是要供養給僧團的,而不是要供養給個人。大家應該都知道所謂的僧團是指比丘僧團。但大家應當注意的是,律教裡的僧伽(Saṅgha)與經教法和阿毘達摩教法裡所說的僧伽(Saṅgha)是有所不同的。

在律教裡所謂的僧伽(Saṅgha),是指佛教比丘和比丘尼的團體。在《律藏》裡所指的僧伽,是指四位或四位以上的比丘團體。如果只有一位比丘,並不叫僧團,而是稱為一個個體(puggala)的比丘;如果有兩位或三位比丘,也不叫僧團,而是稱為群或眾(gaṇa);如果有四位、或四位以上,甚至一百位、一千位比丘,都稱為僧團(Saṅgha)。

因此,當你們在供養卡提那衣給僧團的時候,並不只是供養給一個個體比丘或一個群體(gaṇa)比丘,而是供養給世界上整個廣大的所有比丘組合,這也就是為什麼供養卡提那衣會那麼特別的所在之處了。

所謂僧伽(Saṅgha)有兩種,即:勝義僧和通俗僧。勝義僧是經教法所慣用的,當我們在說:「我皈依僧(Saṅgha saraṇam gacchāmi)」時,我們所皈依的僧,是指所有已經證得聖道聖果的佛弟子,也就是整個聖弟子的組合。通俗僧就是我們目前所看到比丘的團體。當我們在說:「我供養這件袈裟給僧團」的時候,是指我把這件袈裟供養給世界上所有聖者比丘和凡夫比丘的組合。

所以當你在供養卡提那衣給僧團的時候,你所供養的對象是整個所有聖者比丘和凡夫比丘的團體。

在原始佛教的用法,僧伽(Saṅgha)只是特指比丘和比丘尼的團體而已,並不用在在家居士的身上。然而,近代也有少數的在家居士或在家團體使用僧團(Saṅgha)這個字,他們自稱自己也是僧團等等。然而這樣的用法是會給人帶來混淆的。到底僧伽(Saṅgha)是什麼意思?是指在家團體還是出家團體呢?在佛教的傳統用法,僧伽(Saṅgha)是一個術語,它只是特指比丘和比丘尼的團體而已。

當你在供養卡提那衣的時候,要知道你供養的對象是給僧團的,而不是給個別的比丘。其他時間如果想要的話,你可以供養袈裟給個別的比丘或兩、三位比丘,當然你也可以供養給僧團,但在這個特別的時候,你必須供養給僧團。

此外,要舉行供養卡提那衣的僧團在隨喜卡提那衣的時候,僧團成員必須滿五位或五位以上的比丘,如果這座寺院的比丘未滿五位,也可以邀請外面的比丘前來參加。

你們在供養卡提那衣給僧團時,是你們在家居士的任務,而僧團在隨喜卡提那衣的時候,則是比丘們的任務。

為什麼你們必須把卡提那衣供養給僧團呢?因為比丘們在隨喜卡提那衣的時候,必須先由僧團舉行羯磨。在律教裡,僧團舉行羯磨的比丘人數會依羯磨的性質不同而人數有所不同。一般的僧團羯磨四位比丘就可以執行;自恣、授與卡提那衣和佛法邊地受具足戒羯磨要滿五位比丘才可以執行;印度的佛法中國受具足戒羯磨要滿十位比丘才可以執行;比丘犯重罪的出罪羯磨要滿二十位比丘才可以執行。

因為僧團要選一位比丘來做接受僧團授與卡提那衣的比丘,由於有一位比丘是被選的比丘,所以授與卡提那衣以白二羯磨要滿五位比丘才可以執行。也就是這個原因,所以你們必須把卡提那衣供養給僧團,而不是個別比丘。

在你們供養卡提那衣給僧團後,接著僧團將會選一位適合受持卡提那衣的比丘,再以白二羯磨把卡提那衣授給他。當你們把卡提那衣供養給僧團後,這件卡提那衣是屬於僧團的,僧團選一位適合受持卡提那衣的比丘,這授與的過程要經過僧團的白二羯磨才能如法,而真正受持卡提那衣的只是一位比丘而已,但如法地度過前雨安居,而且未破雨安居的住在這座寺院比丘都有資格隨喜卡提那衣,並獲得隨喜卡提那衣的五種利益。雖然受持卡提那衣實際上只是一位比丘,但這件卡提那衣必須由信徒供養給僧團,僧團再作白二羯磨把卡提那衣授給他,所以卡提那衣是要供養給僧團的,而不是供養給個人。

4、舉辦供養卡提那衣的僧團要在寺院裡如法地度過三個月的前安居。接受卡提那衣供養的僧團成員比丘在三個月雨安居期間不能破雨安居。在四個月的雨季期間,佛陀允許比丘們可以入前三個月的雨安居,也可以入後三個月的雨安居,但只有入前三個月雨安居的比丘可以接受及隨喜卡提那衣,入後三個月雨安居的比丘是沒有這項權利的。在三個月的雨安居期間,如果父母或施主等人有如法邀請,佛陀允許比丘們可以請七天假,但必須在七天之內返回寺院,如果沒有在七天之內返回,就破了雨安居。在沒有特別障礙的情況下,比丘破了雨安居是犯戒的。破了雨安居的比丘也沒有權利接受及隨喜卡提那衣,無法獲得隨喜卡提那衣的五種利益。

在三個月雨安居的最後一天,僧團要舉行自恣儀式。「自恣(Pavāraṇā)」是指邀請比丘僧團的成員,假如曾看見、聽見或懷疑自己犯罪時,可恣意舉發自己所犯的罪;也特別指從今以後都可以提醒自己,在知道有犯罪的事實後,自己將如法地懺悔。

所以,在寺院裡如法地度過三個月的前安居,沒有破雨安居,而且已經舉行過自恣儀式的比丘才有資格接受及隨喜卡提那衣,以及獲得隨喜卡提那衣的五種利益。

現今人們大都供養已經做好的袈裟給僧團,因此僧團不用再把它做成袈裟。然而在佛陀時代,甚至從那時之後的好幾世紀,人們供養給僧團的是做袈裟的布料,也就是一塊或幾塊白布。僧團在接受了布料後,要把它們做成一件袈裟,而且必須當天完成。也就是那一天就要把它們做成一件袈裟,不可以拖到隔天的黎明現起。僧團在接受了布料後,寺院裡的所有比丘要齊力把這件袈裟做好,有些比丘負責裁剪,有些比丘負責縫合,有些比丘負責煮染料等等。或許大家會認為這是一件很簡單的事,其實並不然。染料是要比丘們自己煮的,並不像今天這樣可以在市場裡買得到現成的染料。染料通常要用樹皮或木材來煮,光煮染料就要煮大約一天的時間,所以必須預先煮染料。現在做衣服和做袈裟有縫紉機,以前是要一針一線去縫合的。當袈裟做好之後,還要染色,而且染一次可能還染不好,要染兩、三次才能染到比較適當的顏色。如果在大晴天染袈裟可能沒有問題,但要知道這段期間印度等國正是雨季,袈裟染後是要曬乾才能受持並披在身上的。

現今對我們出家人來講是很方便的,信徒大都供養已經做好的袈裟。如果不是已經做好的袈裟,我們必須把它做成袈裟,比丘們還要分工來裁剪、縫合、煮染料等等,是有很多工作要做的。因此,在佛陀時代,信徒們要供養卡提那衣時,會一大早就帶到寺院來供養,以便比丘們能把袈裟做好。為了比丘們能專心地做袈裟,信徒們通常也會把食物帶到寺院來做供養,使比丘們不用出去托缽集食而能全心地做袈裟。在那樣的情況下,供養卡提那衣的那天,居士和比丘們就有很多工作要做。但現今居士們只是前來供養袈裟,而比丘們也只是接受袈裟,並執行僧團羯磨及隨喜卡提那衣的儀式而已,相較之下,是非常方便的。當然,現代與古代的另一個不同處是,現今大都把供養卡提那衣的儀式當成寺院的重要活動之一。而且,由於在供養卡提那衣的一個月期間,各座寺院會分散來分別舉辦,所以信徒們會變成好像在趕廟會一般,到各座寺院去看熱鬧。

由於供養卡提那衣是每座寺院一年只能供養一次而已,所以這是一個非常難得的機會。而且由於供養卡提那衣是供養給僧團,所以供養卡提那衣有很大的功德利益。另一個殊勝之處是,當你供養卡提那衣給僧團時,能使接受的比丘們獲得五種利益。在其他場合,當你們布施一位比丘或僧團袈裟時,你們當然可以獲得布施的功德,而他們也只是得到袈裟而已。但當你們供養卡提那衣給僧團時,能使接受的比丘們獲得五種利益。當然,還要僧團如法地舉行卡提那衣的儀式,比丘們才能獲得五種利益。僧團要舉行卡提那衣的儀式,必須接受信徒所供養的卡提那衣才能如法舉行。所以供養卡提那衣給僧團是一個非常難得的機會,而且也對比丘有五種利益。

比丘們在受持及隨喜了卡提那衣能獲得哪五種利益呢?在《律藏》裡佛陀說:「諸比丘,我允許已出雨安居的比丘們敷展卡提那衣。諸比丘,敷展卡提那衣對你們有五項許可,即:不邀請而行;不受持而行;結眾食;隨意衣;假如那裡有衣,他可擁有它。諸比丘,敷展卡提那對你們有這五項許可。」

就如前面所講述的,佛陀允許圓滿度過三個月前雨安居而且受持及隨喜卡提那衣的比丘在雨安居之後的五個月之內(從陽曆十月月圓日的隔天開始,直到下一年三月的月圓日為止)可享有五種功德利益:

1、不邀請而行(anāmantacāra):佛陀規定,假如比丘已經接受了信徒以飯等主食來作邀請,如果在用餐前或用餐後要到其他居士家,必須先告知比丘,否則犯戒。但受持及隨喜卡提那衣的比丘則在這條戒開緣,在這五個月期間,即使沒有告知比丘也不犯戒。

2、不受持三衣而行(asamādānacāra):佛陀規定,比丘對於自己所決意受持的下衣、上衣和兩層外衣這三衣在天色黎明現起前要隨在身旁,假如比丘在黎明現起時與三衣分開,就犯了戒。但受持及隨喜卡提那衣的比丘則在這條戒開緣,在這五個月期間,即使這三衣不在身旁也不犯戒。

3、結眾受食(gaṇabhojana):佛陀規定,當信徒以飯等主食來比丘邀請時,不得四位或超過四位比丘一同受食,否則就犯了戒。但受持及隨喜卡提那衣的比丘則在這條戒開緣,在這五個月期間,即使超過四位比丘一同受食也不犯戒。

4、隨其意欲而擁有衣(yāvadatthacīvara):當比丘獲得衣料或袈裟時,可以把它決意受持為三衣之一,或者與其他比丘共有,如果這件衣料或袈裟存放超過十天,既沒有決意受持為三衣之一,也沒有與其他比丘共有,就犯了戒。但受持及隨喜卡提那衣的比丘則在這條戒開緣,在這五個月期間,他可以隨其所欲的擁有衣料與袈裟也不犯戒。

5、他能獲得在其安居之處僧團所得到的衣(yo ca tattha cīvaruppāda):在受持及隨喜卡提那衣之後,當這座寺院的僧團獲得供養僧團的袈裟時,這位在這五個月期間有權分配到所供養的袈裟。

你們知道比丘要持多少條戒嗎?或許你們聽過比丘有兩百二十七條戒,但你們知道嗎?這兩百二十七條戒只是比丘的基本戒規而已,實際上比丘還有很多較微細的生活戒規也要遵守。

對於在家居士而言,當你們受持了五戒時,有時你們會抱怨很難把這五戒持好。所以你們應當了解,要持守好一百條戒、兩百條戒,甚至是兩百二十七條戒並非易事,尤其要持守到完全不犯或完全清淨的地步。有時候比丘們也會希望持守比較少的戒,這樣生活會來得容易一點。在比丘受持及隨喜了卡提那衣之後,就能滿足這樣的願望,從受持及隨喜了卡提那衣之後,直到下一年陽曆三月的月圓日為止這五個月期間,該比丘有幾條戒就開緣了,不會有犯戒之虞。

對於第五種功德利益,我們還必須加以說明,否則大家是不了解的。在一般期間,當信徒供養袈裟給僧團的時候,僧團的執事比丘會把所供養袈裟留起來,等到數量足夠時,再平均地分發給所有在場的比丘。即使從其他寺院或其它國家前來的比丘,只要在分配的場合出席,都有權利獲得一份袈裟的權利。然而,假如寺院有受持及隨喜了卡提那衣,我們就可以把袈裟留起來,分配給自己道場已經受持及隨喜了卡提那衣的比丘,而不用分配給外來的客比丘。這是受持及隨喜了卡提那衣比丘的特別權利,在戒律裡他可以有幾條戒開緣不犯,而且額外地分配到該僧團所獲得的袈裟。

所以當你供養卡提那衣給僧團的時候,你不只是供養了袈裟而且,而且也布施了五種利益,沒有其他布施是能使僧團獲得這五種利益的。所以有人把供養卡提那衣給僧團稱為無比的布施,因為這種布施也使接受者獲得五種利益。經過我們這樣的講解,你們應該已經了知卡提那衣是必須供養給僧團的,如此僧團才能舉行卡提那衣儀式的。

為什麼你們要把袈裟供養給僧團呢?雖然這並不一定與卡提那衣有關,但確是應當了知的。這是因為比起供養給一位比丘,供養給僧團可帶來的善報是非常大的。為了你們的布施能帶來巨大的善果,你們應當對僧團做布施。

你們可能聽過佛陀有一個姨母、保姆兼養母,名為摩訶波闍波提喬達彌(Mahā Pajāpatigotamī,大愛道喬達彌)。在《中部‧布施分別經(Dakkhiṇāvibhaṅga Sutta)》裡講到了這個故事:她想要供養佛陀袈裟。據說,她自己紡紗,自己織衣,自己做袈裟,做了一套袈裟。在做好了袈裟後,她帶來要供養給佛陀,並對佛陀說:「尊者,這套袈裟是我特地為您紡紗、編織而成的,請佛陀慈悲接受吧!」

佛陀告訴她:「喬達彌,把它供養僧團吧!當你供養僧團時,即是供養了我及僧團。」

摩訶波闍波提喬達彌第二次、第三次地請求佛陀接受這套袈裟,佛陀也第二次、第三次地請她布施給僧團。

當時,阿難尊者對佛陀說:「尊者,請接受喬達彌供養的新袈裟吧!喬達彌曾經給予佛陀很大的幫助:雖然她是您母親的妹妹,但是她是您的褓姆、是您的養母、是給您奶喝的人。當您的母親去世後,是她哺育您的。佛陀也給予摩訶波闍波提喬達彌很大的幫助:因為佛陀的緣故,摩訶波闍波提喬達彌皈依佛、法、僧。……。因為佛陀的緣故,摩訶波闍波提喬達彌遠離對苦聖諦、集聖諦、滅聖諦與道聖諦的疑惑。因此,佛陀也給予摩訶波闍波提喬達彌很大的幫助。」

在這部經中,佛陀解釋了十四種「對個人的布施」(pāṭipuggalikā dakkhiṇā)以及七種「對僧伽的布施」(saṅghagatā dakkhiṇā)。接著,佛陀拿對個人的布施與對僧伽的布施來作比較說:

「阿難,未來將會有沒有戒行的比丘,他們只空有比丘之名,穿著袈裟。當指定想要布施給僧伽而布施給這些沒有戒行的比丘時,我說,即使這樣的僧伽施,將會帶來不可計數、不可計量的利益。」

這說明布施給僧團的功德大於布施給個人的功德。如果摩訶波闍波提喬達彌把袈裟布施給僧團,其果報是無法計算與衡量的,所以佛陀鼓勵她把袈裟布施給僧團。

在這部經中,並沒有提到最後摩訶波闍波提喬達彌是把袈裟布施給僧團,還是布施給佛陀,但應該是布施給以佛陀為首的僧團。

「以佛陀為首的僧團」,有人可能會問說:佛陀是否屬於僧團的一分子呢?我們是否可以把佛陀與僧團放在一起呢?這要分開來說。如果在講「我皈依佛,我皈依法,我皈依僧」時,佛陀與僧團是分別、不同的二寶;如果只是提到僧團,我們也可以說佛陀在僧團裡面,所以才會說「以佛陀為首的僧團」。

在很多地方,佛陀都開示布施給僧團能帶來很大的果報。當我們要做布施時,儘可能布施給僧團。因為當我們要布施給個人時,必須注意許多問題。當你要種樹時,你要種在好的土壤上,這樣樹才能長得大、長得好等等。該土壤應當沒有雜物、沒有垃圾,而且有養分,如此才能結出眾多果實來。當你在種植果樹時,你會選擇所用的土壤;同樣的道理,當你要做布施時,也應該選擇所布施的對象。如果他是一個有德行的人,就能讓你的布施帶來很大的善果。所布施的對象是個人,其實是不確定的。你可能很喜歡那個接受你布施的人,對他很有信心。但實際上,我們無法確定他是否真正依照佛陀的教法來修行、來生活,不知道他是否真的是一個有德行的人,對於是否證得聖道聖果,則更不用說了,很多人只是聽說的而已。

然而,對僧團而言,一座寺院裡的僧團成員可能戒行不好或沒有德行,但我們不能說整個僧團是沒有戒行的。整體的僧團是包括全世界比丘的整體總合,有些比丘是沒有德行的,有些則是有德行的,有些是凡夫,但也有些是聖者。因此不會有整體的僧團是沒有戒行的這件事,這也就是布施給僧團比起布施給個人能帶來更大果報的原因之一。

今天,你們也將供養卡提那衣給僧團,當你們在供養袈裟時,應當特別留意的是,你們心想:你們所供養的僧團是一個清淨的僧團。僧團的意思是,舍利弗尊者、大目犍連尊者等等乃至今天所有比丘的整個團體。因此,這樣的僧團就不可能是沒有德行的僧團或不清淨的僧團。而且布施這樣清淨的僧團將會帶來很大的善果。

當然,卡提那衣本來就要供養給僧團,僧團才能舉行卡提那衣儀式。在此特別強調,是要提醒大家布施給僧團比起布施給個人能帶來更大的果報。在這裡說明是要讓大家清楚,你們的卡提那衣是要供養給僧團的,因此僧團才能舉行卡提那衣儀式,而且比丘們也能獲得五種利益。所以你們所做的布施能帶來很大的善果利益。

我們可以理解你們可能還不確信對僧團做布施會比對個人做布施來得好,但不要緊,你們可以慢慢來學習。

如果你想要對僧團做布施,但寺院裡面只有一位比丘,你要如何做呢?你想要對僧團做布施,但那裡只有一位比丘,在寺院裡似乎是沒有僧團。實際上,你還是可以對一位比丘做僧伽施的。在布施時,接受你供養的的確只是一位比丘而已,但你的心要把他想成:現在我要對整個僧團做布施。想像成你在對整個僧團做布施,而接受的這位比丘只是整個僧團的代表而已。以此方式,即使只是對一位比丘做布施,你也能對整個僧團做布施。雖然你只是對一位比丘做布施,但你所做的布施卻是僧伽施。那位比丘在接受你的供養之後,他也有權利來享用,因為他是僧團的一分子。至於他如何使用,那是他的事,與你無關。跟你有關係的是你已經做了僧伽施,你得到了布施給僧團的功德,這布施未來將會為你帶來很大的善果。所以,即使只有一位、兩位或三位比丘,你們也是可以做僧伽施的。所以當你們在做布施時,無論你們所布施的對象是幾位比丘還是僧團,把他想像成你們是在對整個僧團做布施,這樣對你們而言是很好的。假如你們布施食物給比丘們,你們就可以說:「我供養這些食物給僧團」等等。

祝大家平安快樂!

祝大家早證涅槃!

-------------Ven Santagavesaka覓寂尊者開示


在慶典中做飲食攤位的果報


*大師父Luang Pu Boonsong所說的話居然對中了我之前曾經聽過的一個真實故事

我曾經從一位比丘朋友Kruba Oh中聽聞說:"一位居士(我認識此居士,他是Por Khao Wanchart的信徒)而他已出家了的父親,曾經在家時是很窮困,但有次很有信心,在一些寺院大節日中作食物攤位的佈施,當時情形是開著殘舊的車去到寺院,因為太貧窮沒法做其它佈施,只是在食物攤位桌子上放一些三合一的咖啡,沖咖啡派給來法會大眾飲,並發覺自此之後他生活得越來越好,行事越來越順利,並一有機會也有做食物攤位佈施,且最後他還出了家直到現在。。。"

******

因為現在正是處於可以舉辦卡提那功德衣慶典的日子中,所以現在恰時地一提。在泰國,一些寺院大節日法會,又其卡提那慶典,很多居士都會申請在寺院作食物攤位的佈施,把所作食物供給僧團與免費派給前來參與卡提那慶典功德四方的大眾,那作食物攤位有什麼功德福報?請參考以下這位大德開示:

#做食物攤位佈施食物的功德

"當私下地跟Luang Por Boongong 交談時,他告訴說: 若不想貧缺, 便去作食物攤位的佈施,想富有,想成為富豪應去做食物攤位,請別人吃東西,幫助別人,這樣便會富有,生命只會越來越好,有機會就去做,可以做到多少也好,也去做,佈施給他們,之後生活自會越來越好。”

.“ ...做關於食物攤位這方面佈施的人, 以後會成為富豪,無論是領帶者或有份隨喜參與佈施的人, 都將成為富豪, 就算今生沒有成為富豪 ,但是它將行事順利, 如果想擁有一個好的地位而不是貧窮苦困, 去做食物攤位的佈施...“

來自 Luang Pu Boonsong Thitsaro的開示

#อานิสงส์บุญโรงทาน​

.

#หลวงปู่บุญส่ง​ ท่านเคยบอกให้ฟังตอนสนทนากับท่านเพียงลำพังว่า​ "ไม่อยากขัดสน​ ให้ทำโรงทาน​ อยากมั่งมี​ อยากเป็นเศรษฐีให้ทำโรงทาน​ เลี้ยงคน​ ช่วยเหลือคน​ มีแต่จะมั่งมี​ ชีวิตจะดีขึ้น​ มีโอกาสก็ให้ทำ​ จะมากจะน้อย​ ก็ทำไป​ ให้เขาไป​ เดี๋ยวชีวิตจะดีเอง"

" ... คนที่ได้ทำบุญเกี่ยวกับโรงทาน ต่อไปจะได้เป็นเศรษฐี ไม่ว่าจะเป็นผู้นำหรือมีส่วนร่วมในบุญ จะได้เป็นเศรษฐี ถึงแม้ชาตินี้ไม่ได้เป็นเศรษฐี แต่ก็จะมีความคล่องตัว​ หากอยากมีฐานะที่ดีและไม่ยากจนเข็ญใจ​ ให้ทำบุญโรงทาน​ ​... "

.

คำปรารภ #องค์หลวงปู่บุญส่ง ฐิตสาโร


11-10-2020ajh

袈裟節的功德1

***第一篇***

在上個雨安居中(2012年),我(稀比丘)於師公-隆波間夏(Luang Por Gunhah)所在的地方結夏,完了雨安居後,師公帶我們一班弟子,差不多寺院中的所有比丘與沙彌也一起去參與總院及其分院二十多處的袈裟節,可見得師公對袈裟節的重視及對我們的慈悲。

通常於大部份的寺院中,於袈裟節供迦絺那衣的功德主祇有一位或數位,其餘便只有隨喜或供養隨迦絺那衣之物品。而師公十分慈悲,給予每個來的人也作功德主,而每個來到的人,寺院也會安排迦絺那衣白布給予大家來供養僧團,而且更是免費的,這就正如僧團捨出來給大家做功德種福報,所以這也叫「團結袈裟節」,不會有特定的功德主,而所有有份參與者都便是功德主了,因此,可見師公是為了希望大眾都能得大功德善業,而不只是一種儀式。

在袈裟節中,有些人若祇是供養寺院所提供的迦絺那衣還是未感滿足,他們更會自行買一套袈裟並再加上寺院給予的迦絺那衣,一併來供養,這也是可以的,或祇單是供養自己買的袈裟也是沒問題的。其中,若想於袈裟節供養不同的四資具,寺院通常都會準備一張稱為「迦絺那衣物品範圍」的枱子,可擺放居士想於袈裟節所供養的四資具,任何人祇要把供養物品放於其桌枱上,便代表是功德主供養物品於彼袈裟節之中給予僧團,這也是為了方便在供養迦絺那衣儀式時,避免大眾各自拿各種不分輕重大小之物品來供養,因為這時侯的人數極多,若各自拿太重太大之物品來供養,便很容易引起阻塞及混亂。

也在上個雨安居結束後,跟着師公去參與不同分院的袈裟節,其中有幾次,師公給予總院主持 阿讚憶格勒 於迦絺那衣儀式中作開示,其開示內容大致相同,其內容大概說:「若於袈裟節中奉獻過迦絺那衣一次,發願成佛也能圓其願,發願成辟支佛也會實現,發願成上善弟子或阿羅漢也會成功,若不發願,其福報功德也可以使他投生在天界中十萬劫,過去所有佛、辟支佛或阿羅漢也差不多有供養過迦絺那衣於袈裟節中……」

能於袈裟節中做功德是很難得,因為每年,每間寺院只可舉辦一次袈裟節,而且戒律規定是出雨安居後的一個月內,過了這個月便不能舉辦袈裟節,而且每間寺院必須是最少有五位比丘於該寺院結夏滿三個月,若比丘人數不夠,也不能舉辦袈裟節活動,因此福報極大,也不是什麼時侯想做便可做到袈裟節的功德,有些人大意,以前不去作此福報,總等下年袈裟節到來,但未等到已先死也有可能呢!

所以希望大家不要大意、懶惰與放逸,在師公這個大福田還在時,多做功德福報,多參與袈裟節之活動及在袈裟節中多供養迦絺那衣或四資具。若大家不能夠抽空來泰國,也可交代托朋友拿物品或四資具來代表供養於袈裟節中。另一方面,大家也可以參與香港泰國廟的袈裟節活動,希望大家把握機會,不要錯失良機,機會與時間錯失後不會復返,因為祇是少少的努力却可換來幾千萬世之幸福與快樂。

最後,希望大家能夠多做善業福報便多做,因不多作善,便容易去作惡。

若於翻譯上有所錯誤或出入的話,希望大家見諒。

祝大家身心都健康快樂、安穩與幸福,一切願望皆成真並早日達到湼槃。

阿讚稀 (原述01.09.2013) (修改08.2013)


袈裟節的功德2

***第二篇***


由於上次向某位居士提起關於袈裟節奉獻卡提那(Kathina)衣的功德,他聽完後,顯得有點驚訝並說道-若師父可以令更多人知道會是更好了。而我亦發覺原來有很多人也不知道其殊勝的功德,甚至有些人更是輕視,以為祇是一種儀式或是普通的袈裟供養。


在泰國森林比丘的傳承,一個寺院必需有5個比丘或以上圓滿三個月的雨安居,出雨安居後的第一個月,在居士的請求下才能舉辦供養卡提那衣(居士們可提前請求)。

而在戒律上,在此之前或之後的時間也是無法供養卡提那衣,只會當是普通袈裟的供養,所以卡提那衣的供養是屬有時節,有限制,需如戒如律,且有受卡提那衣的比丘僧團,其完成卡提那衣儀式後,某些戒律會得到佛陀批准放鬆數個月,因此這個又是供養僧團,又是供養有時節限制的袈裟,在泰國很多大師父與普遍大眾,都相信其功德是十分之大且殊勝,是若錯過一年便需等下一年才能做的功德。


所供的卡提那衣主要是白布,比丘僧團需在當天把此白布製成大(雙)衣,袈裟或下裙的其中一件,並染好色,給予僧團隨喜指定比丘決意所用,

而卡提那衣以外的供養,皆屬卡提那衣範圍內的附屬品,其功德也是一樣大,因為也是供養卡提那日中的僧團。


在泰國,有很多大德也提及到供卡提那衣的功德,於此,我亦盡自己所能,為大家翻譯了兩篇,希望可以幫到大家更了解於袈裟節所作之功德與果報,亦可以使大家明白 文師父 在生時為甚麼他每年都慈悲地要帶著大家來參與袈裟節,也可為大家解開為何在袈裟節時總是人頭湧湧的疑惑。


於泰國中,有一位備受公認修行很好的大師父,他叫 龍布啦 ,有一本書是關於他對佛法之回答,叫《龍布啦佛法問答》(泰文書名:หลวงปู่หล้า เขมปตฺโต ตอบปัญหาธรรมะ),於書中第68頁,他提起關於供卡提那衣所作的功德 -〝…在供卡提那衣中所之種福,其功德有八十劫,一劫中有時有三尊佛,有時有四尊佛出世;而我們這劫就有五尊佛出於世,包括前三尊佛以及我們現在的釋迦佛和未來要到的彌勒佛,但未來佛的出世會在未來人界的幾百萬年後,如此才稱為一劫。(意思即是:由前第三尊佛(音:Ku San To佛;泰:กุส้น โธ)開始計起,到彌勒佛為第五尊佛,此為一劫;而在袈裟節中種福,其功德是有八十劫之久遠、殊勝。)


另一篇也是來自泰國一位很有德行的大師,書名叫《龍坡班所能陀傳》,這本是其中一位很出色的聖弟子所寫,龍坡班是他的師父,泰文書名《ประวัติ หลวงพ่อปาน โสนนฺโท》於書中第248頁提到:

“龍坡班 供卡提那衣”-說到龍坡班常會奉行的一件事,他很喜歡於每年都供卡提那衣的,關於供卡提那衣的事他每年也會做,而且每年也會供卡提那衣給很多不同寺院...。

說到在袈裟節奉獻卡提那衣,就要說其奉獻的功德讓大家聽聽,龍坡班每次在大家供卡提那衣時,他也會作出如此的佛法開示,我現在以最主要的內容為大家說:


〝於袈裟節奉獻卡提那衣的功德,其果報會顯現於今生與後世, 今生與後世的意思是今生與之後的每一世,供迦絺那衣的人可以留意觀察自己,如果供養超過二至三次(意思即為作為供卡提那衣功德主連續供養過好幾間寺院),於生活事業上會比較順利,就算是不富有也好,但其生活上亦會較順意,會覺得比以前幸運,賺取財富也較容易,他說這還祇是善業給予果報的沾邊而已。


在袈裟節奉獻卡提那衣的功德,可以使發願成佛的人也能夠圓滿其願。就像我們現在這尊佛,在過去世的某一生中,是一位很貧窮的人(後供養針線於卡提那衣日中),那時(讀音) Phra Ba Tu Mud Dtra佛便預言說,這個人於未來會覺悟成佛,佛名為沙門瞿曇,這就是他發願成佛而有在袈裟節中所作的功德為資糧。


然後龍坡又接著開示說,任何人都好,於佛教中奉獻過卡提那衣供養過三衣(或其中一衣),之後如果證得阿羅漢果,就會有由神通力而成的袈裟穿在自己身上,佛陀會說:〝善來,比丘。〞祇是如此而已,袈裟三衣就會從空中而來穿在自己身上,由於袈裟節所作功德之力量的原故。


而女性,如果是功德主或幫忙處理袈裟節中的工作,就可得到極貴重的裝飾物,擁有像(音) Visākha 大護法女居士般的裝飾物打扮自己,價錢值一億六千萬元,很漂亮,這是其一。


其二,已於袈裟節奉獻過卡提那衣的人,人壽盡後,會投生成天人五百世,意思是投生做天人擁有天人壽命一千歲後,完了一千歲的天人壽命後繼續投生做天人,如此五百次即五百世,其實這很佔便宜。如果像子孫們(這是泰國的習俗,年紀較大的 出家人有時會稱自己信徒為子孫,而信徒則會稱年紀較大的出家人為“龍坡”,即尊敬的爸爸等)可以成為那樣,全部也可以去涅槃,很好,得到五百世做天人之利益。


做完五百世天人後,來投生人界便成為轉輪聖皇,意思是指男性,若是女性便會成為轉輪聖皇的妻子即皇后五百世,轉輪聖皇不是指普通的皇帝,不是裝模作樣有威力般的皇帝,轉輪聖皇的意思是有能力統治全世界,有金輪寶,有劍寶,有明珠寶,很有威力,可以飛,誰也不能相比其威力,有箭寶。如何使用也可像箭神,有大威力可以統治全世界,真的可以統治到全世界,沒有人敢相戰;若是轉輪聖皇也有主兵寶,善於戰鬥;居士寶,善於找財富入國庫;象寶,馬寶,於戰爭時也很好用;玉女寶是好妻子,冬天時,妻子身體溫暖;熱天時,妻子的身體會涼快而令轉輪聖皇感到快樂。就是如此,龍坡是如此說的。


如果做完五百世天人後,便來投生做五百世轉輪聖皇,之後便成為普通的皇帝五百世,然後再做大富豪五百世,再之後成為富裕者五百世,這就是他所說,於袈裟節中奉獻供養一次卡提那衣的功德,可以有如此的果報,所以每個人都應該參與袈裟節奉獻卡提那衣,然後在供養時,思惟自己正在幫助佛教或僧團……」〞


*另外大師父Luang Por RueSiLinDam也說過供卡提那慶典功德非常大,任何人供後想發願成佛,辟支佛,上首弟子或阿羅漢等都會成願。


*這是我多年前寫的一篇文,現在作點修改某些字眼,使之更好易明。

現今泰國森林派寺院所舉辨的多數是"團結卡提那功德衣",即有請求為功德主供卡提那衣的居士外,任何前來布施供養者都是作為功德主,以表也是有份一起參與供養卡提那功德衣。

(第二篇完)

感謝稀師父慈悲翻譯



供(爲了縫卡提娜衣服的)針的利益

值得細心讀讀

比丘出雨安居後的第一個月,

是很多寺院都會舉辦供卡提那衣慶典,會供白布與針線作袈裟。

供袈裟為比丘僧團帶來方便外,其帶來果報相信很多人大多會猜到,因此在這將會舉出關於供針所帶來果報,一切有因有果,非無緣無故。

以下是有關泰國森林傳承偉大的祖師阿贊曼的故事與經典

สุบินนิมิตบ่งบอก

สุบินนิมิต (ฝัน) ก็บ่งบอกชะตาชีวิต และอุปนิสัยของบุคคล ที่เคยอบรมสั่งสอนมาแต่ปางก่อน ท่านพระอาจารย์มั่นเล่าว่า นับตั้งแต่วันบวชเป็นพระมา (หมายถึง ช่วงบวชในพรรษาแรกๆ - ภิเนษกรมณ์) นอนหลับที่ฝันทุกครั้ง คือ ฝันว่าได้ไปโน่นไปนี่ อยู่ในสภาพที่เป็นพระนี้ และแปลกเพราะบนบ่าสะพายดาบ ที่เท้าทั้งสองข้างมีรองเท้าทำด้วยหนัง

ภายหลังมาพิจารณาได้ความว่า ดาบ คือ ปัญญา รองเท้า คือ สมาธิ เมื่อปฏิบัติไป หากไม่มีอาจารย์แนะนำ ก็สามารถแก้ปัญหาด้วยตนเองได้ ท่านว่า และยังว่าต่อไปว่า บุคคลผู้บริจาควัตถุประเภทโลหะ เช่น บาตร มีดโกน และเข็มเย็บผ้า เป็นการเพิ่มปัญญาบารมี เวลาท่านจะให้ของเบ็ดเตล็ดแก่ลูกศิษย์ มักจะหยิบเข็มออกมายื่นให้สานุศิษย์ ผู้เล่าก็เคยได้รับจากมือของท่าน ส่วนการบริจาคหนัง เช่น หนังรองนั่ง และรองเท้า เป็นการบำเพ็ญเจริญฌาน อธิษฐานบารมี มีผลานิสงส์

那些過去有修行過來的人,他們的(一些)Subin Nimit(夢)也預示著命運和那人的性格。阿贊曼大師父說:"自從第一日出家為比丘(意思是指剛出家為比丘第一個戒臘的時候)以來,每次睡著後所發的夢,都會夢到自己是以比丘身份去這去那, 但很奇怪之處,是因為肩膀上配帶著劍, 雙腳穿著皮革所製的拖鞋。

後來, 經過思考得以知道其含意劍是指智慧,拖鞋是定力, 若在修行中, 沒有老師的指導下,也有能力自己為自己解決疑惑。

他還說,任何佈施缽, 剃刀和針等金屬物品的人是會增長智慧波羅蜜, 當他(阿贊曼)給予一些小物品給弟子時,經常會拿出針來給弟子, 敘述者(記述這文的作者)也曾經從他的手中得到過,而佈施例如皮革坐墊和鞋子等是有助圓滿禪定,決意波羅蜜,有果報功德。

*****

泰國森林傳承祖師阿贊曼說過佈施針與刀等可增長智慧波羅密,看到此文時我很震撼,便上網與經典查找才看到巴利文佛經中提及一位阿羅漢過去世佈施很多不同資具給僧團大眾,此世成阿羅漢後回憶過去世善行便一一細數各佈施資物給予在輪回中帶來果報,其中提到供針有以下五項功德,而在增支部另外兩部經也有阿羅漢因為過去世供養針線給佛陀而使投生人天,使有尖銳智慧,輕易了解深澳佛法,且可穿透了知過去,現在,未來,而最終因此佈施得以成就現在解脫等。

經典中寫佈施針有此五項功德即是:

一 為大眾尊敬,

二 可以靠自己解決疑惑,

三 使有端正美貌,

四 有財富,

五 有極尖銳智慧,

巴利文泰文版

อานิสงส์ถวายเข็ม 5 ประการ จากพระไตรปิฎก

1. เป็นผู้ที่บุคคลควรนอบน้อม

2. เป็นผู้ที่ตัดความสงสัยได้

3. เป็นผู้ที่มีรูปดีงาม

4. มีทรัพย์สมบัติ

5. มีปัญญาเฉียบแหลม


迦提那功德主的功德

Question & Answer by Than Luang Pu Boonsong Thitasaro on 7 November 2021

Total there is 16 questions being asked and answer during the session. We will release one at a time.

Translated, not interprets.

Question 4) What merit or benefits will the host of Kathina get?

Than Luang Pu: The host of Kathina will receive the great merit because it can only be done once a year, for changing kathina robe for the Sangha only happens once a year. Because the Sangha can wear new robes, this act will result in Dana-Barami (prestige) of becoming a wealthy man in the future, no starvation and hardship.

文颂大长老在十一月七日二零二一年佛法问答

在佛法问答,一共有十六道问题被寻求解答。我们将会陆续发送问答的翻译内容。

问题04:迦提那功德主会得到什么功德或利益?

长老: 迦提那功德主会得到很大的功德因为一年只能办一次,僧人换上迦提那衣只会只有一年一次而已。僧团可以换上新的袈裟,这举动会因布施波罗蜜而未来成为一位富有的人,没饥饿和困苦。